100%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二十七

 頭門

  方

養血袪風湯 【 《醫鑑》】  婦人頭風,十居其半,每發必掉眩,如立舟車之上,蓋因肝虛風襲故也。

川芎 防風 荊芥 羌活 蔓荊子 旋覆花 細辛 藁本 石膏 半夏 生乾地黃 當歸 甘草各五分 右剉,作一貼,入薑三片,棗二枚,水煎服。

清運化痰湯 止眩運。

橘紅 半夏製,各一錢半 枳實麩炒 白朮 茯苓各一錢 黃芩酒炒 川芎各八分 白芷 羌活各七分 防風 細辛 南星製,各六分 甘草三分 右剉,一劑,生薑三片,水煎;以此作丸,亦可。血虛加當歸一錢半,氣虛加人參七分,有熱加黃連六分。

黑將軍散秘方 治因痰火太盛,眩運難當。

大黃酒炒,為末 清茶調下。或用大黃酒浸,九蒸九曬為末,水丸如菉豆大,每服百丸,食後臨臥,清茶送下,神效。

仙朮通神散 治風熱上壅,頭旋目眩,起則欲倒。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 大黃 薄荷葉 連翹 石膏 黃芩 桔梗 滑石麵 甘草 荊芥 白朮 梔子 藿香 砂仁 甘菊花 蒼朮 如風熱上攻,頭目昏眩,悶痛,痰喘咳嗽,加甘菊花、人參、砂仁、寒水石。

碧雲散 【 東垣】  治頭痛。

細辛 鬱金 石膏 芒硝各一錢 薄荷二錢 青黛一錢五分 蔓荊子 川芎各一錢二分 紅豆一個 右為極細末,口噙水,鼻內㗜之。

六合湯 治血虛風眩。

生地 當歸 川芎 白芍 秦艽 羌活 水煎服。凡失血過多,血虛眩運,只以芎、歸二味煎服。

天香散 治年久頭風不得愈者。

南星製 半夏製 川烏去皮 白芷各二錢 右作一服,水二鍾,加生薑自然汁小半盞,煎一盞,食遠服。

麝香天麻丸 治風痰氣厥,頭疼,目眩,旋運,四肢倦怠,精神不爽,睡臥不寧。

麝香二錢,研 天麻酒浸 防風 芎窮各一兩 南星一枚,重一兩者,先用白礬湯泡,洗七次,然後用水煮令軟,切片焙乾 甘菊花三分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鷄頭實大,每服一丸,不拘時細嚼,荊芥湯送下。

吳茱萸湯 【 仲景】  治嘔涎頭痛。

人參一兩 吳茱萸一升 棗二十枚 生薑一大兩 右以水五升,煎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服。

通頂烟 治諸頭風如斧劈,痛不可忍者。

川烏一兩 右為末,燒烟熏碗內,熱茶清泡碗內烟氣,服之大效。

石膏鼠黏子散 治偏正頭疼連眼疼。

石膏 鼠黏子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用溫酒,或茶清調服。

麝香茶芽散 治諸般頭疼百藥不效者。

麝香少許 茶芽一兩 川芎 細辛 荊芥 川烏 甘草各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八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烏罌散 治諸般頭疼不可忍者。

川烏炮,去皮臍 御米殼蜜炒 橘皮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七分,去渣,不拘時溫服。

韮根丸 治頭疼眼睛如刀刺。

全蝎糯米炒 大川芎去皮尖,微炒各等分 右為細末,用韮根取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後用薄荷茶清送下。

烏香散 一名太乙麝香湯。治風邪客於腦,頭痛至甚;及偏正頭疼,夾腦風,連眉骨項頸上徹腮頤疼痛不可忍者。

草烏生一兩,一方鹽炒 新芽茶 細辛去苗,各二兩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入真麝香一捻,同煎八分,去渣,熱服。一方無麝,共為細末,茶清調下,食後服。

玉女煎 【 《景岳全書》】  治水虧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餘,煩熱乾渴,頭痛目眩,牙疼失血等證如神。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錢 熟地三五錢或一兩 知母 牛膝各錢半 麥冬二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或冷服。如火之盛極者,加梔子、地骨皮之屬亦可。如多汗多渴者,加北五味十四粒。如小水不利,或火不能降者,加澤瀉一錢五分,或茯苓亦可。如金水俱虧,因精損氣者,加人參二三錢尤妙。

雙玉散 治熱痰,欬嗽喘急,煩渴頭痛。

石膏 寒水石等分 右為極細末,每服三錢,人參湯或隨證用引調下。

吹鼻六神散 治頭腦疼痛。

焰硝提淨,五錢 白芷 雄黃另研 乳香製 沒藥製 薄荷葉各一錢 右為細末,磁罐收貯,左吹左,右吹右,先令病人口含水吹之,其氣上行,須臾覺效。或兩鼻皆吹之。

六味地黃丸 治腎水虧損,小便淋閉,頭目眩運。壯水制火之劑也。

熟地黃八兩,蒸擣 山茱萸肉 山藥炒,各四兩 丹皮 澤瀉 白茯苓各三兩 右為細末,和地黃膏加煉蜜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滾白湯或淡鹽湯任下。

四物湯 【 《局方》】  治血虛營弱,一切血病眩運,當以此為主。

熟地黃 當歸各三錢 川芎一錢 芍藥二錢 水二鍾煎服。

三聖散 治男婦頭痛不論新久,但夏月欲重綿包裹者并效。

鬧楊花淨末 槿樹花淨末,各一錢 大楓子白肉去油,五分 共研,每服六分,葱酒調服,洗浴發汗自愈。

人黃散 【 《正傳》】  治四時疫癘,大頭天行等病。

糞缸鹼置風露中,年遠者,水飛,一兩 甘草三錢 辰砂 雄黃各一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煎薄荷桔梗湯送下。日三五服。煎藥甘草、桔梗、茯苓,藁本、白朮各半錢,水煎服。大頭天行病,從頤頷腫熱者,又名鸕鶿瘟,東垣有方用羌活、酒炒黃芩、酒蒸大黃加減,水煎服。十五六日服小柴胡湯不愈者,仍用陳皮、紫蘇發散而愈。又法,酒炒黃芩、黃連為君,炙甘草為佐,水煎細細呷之;再加鼠黏子、酒蒸大黃,煎入芒硝,亦細細頻與服之,微利為度。腫減後,去後三味,只服前藥。屬少陽加瓜簍根,若陽明加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加羌活、荊芥、防風,頭痛加黃芩。

三陰煎 【 《景岳全書》,下同】  此治肝脾虛損,精血不足及營虛失血,頭痛目眩等病,故曰三陰。有火者宜一陰煎,無火者宜此主之。

當歸二三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一錢 芍藥酒炒 棗仁各二錢 人參隨宜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如嘔惡者,加生薑三五片;汗多煩躁者,加五味子十四粒;汗多氣虛者,加黃芪一二錢;小腹隱痛,加枸杞二三錢;如有脹悶,加陳皮一錢;如腰膝筋骨無力,加杜仲、牛膝。

左歸飲 此壯水之劑也。凡頭目痛眩,系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一二兩 山藥 枸杞各二錢 山茱萸一二錢,畏酸者少用之 茯苓錢半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五福飲 凡五臟氣血虧損而眩運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黃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白朮炒,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凡治氣血俱虛等證,以此為主。或宜溫者加薑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

加减一陰煎 火之甚者,宜用此方。

生地黃 芍藥 麥冬各二錢 熟地黃三五錢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炙甘草五七分 水二鍾煎服。如躁煩熱甚便結者,加石膏二三錢;如小水熱濇者,加梔子一二錢;如火浮於上者,加澤瀉一二錢,或黃芩一錢;如血燥血少者,加當歸一二錢。

金水六君煎 治肺腎虛寒,水泛為痰,或年邁陰虛,血氣不足,外受風寒,欬嗽嘔惡,多痰喘急,頭痛目眩等證,神效。

熟地黃三五錢 陳皮一錢半 半夏 當歸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遠溫服。如大便不實而多濕者,去當歸,加山藥;如痰盛氣滯胷脅不快者,加白芥子七八分;如陰寒盛而嗽不愈者,加細辛五七分;如兼表邪寒熱者,加柴胡一二錢。

六安煎 治風寒欬嗽,頭痛頭旋。

陳皮一錢半 半夏二三錢 茯苓二錢 甘草 杏仁去皮尖,研,各一錢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氣弱者不用 水一鍾半,加生薑三五七片,煎七分,食遠服。凡外感風邪欬嗽而寒氣盛者,多不易散,宜加北細辛七八分或一錢。若冬月嚴寒邪盛者,加麻黃,桂枝亦可。若風勝而邪不甚者,加防風一錢,或蘇葉亦可。若頭痛鼻塞者,加川芎、白芷、蔓荊子皆可。若兼寒熱者,加柴胡、蘇葉;若風邪欬嗽不止,而兼肺胃之火者,加黃芩一二錢;甚者再加知母、石膏,所用生薑,只宜一片。凡寒邪欬嗽痰不利者,加當歸二三錢,老年者尤宜。若氣血不足者,當以金水六君煎與此參用。

和胃飲 治寒濕傷脾,霍亂吐瀉;及痰飲水氣,胃脘不清,嘔惡脹滿,頭運腹痛等證。此即平胃散之變方也。凡嘔吐等證,多有胃氣虛者,一聞蒼朮之氣,亦能動嘔,故以乾薑代之。

陳皮 厚朴各一錢半 乾薑炮,一二錢 炙甘草一錢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此方凡藿香、木香、丁香、茯苓、半夏、扁豆、砂仁、澤瀉之類,皆可隨宜增用之。若胷腹有滯而兼時氣寒熱者,加柴胡。

清膈煎 治痰因火動,氣壅喘滿,內熱煩渴,上盛眩運等證。

陳皮錢半 貝母二三錢,微敲破 膽星一二錢 海石 木通各二錢 白芥子五七分 水一鍾半,煎七分溫服。如火盛痰不降者,加童便一小鍾;如渴甚者,加天花粉一錢;如熱及下焦小水不利者,加梔子一錢半;如熱在上焦,頭面紅赤,煩渴喜冷者,加生石膏二三錢;如痰火上壅,而小水不利者,加澤瀉一二錢;如痰火閉結,大便不通,而兼脹滿者,加大黃數錢,或(石卜)硝一二錢酌宜用之。

滋陰八味煎 治陰虛火盛,頭痛頭旋,下焦濕熱等證。此方變丸為湯,即名滋陰八味煎。

山藥 山茱萸肉各四兩 丹皮 白茯苓 澤瀉 黃蘗鹽水炒 知母鹽水炒,各三兩 熟地黃八兩,蒸擣 右加煉蜜搗丸梧桐子大,或空心或午前,用滾白湯或淡鹽湯送下百餘丸。

理陰煎 此理中湯之變方也。凡脾腎中虛,以致眩運等證,宜剛燥者,當用理中六君之類;宜溫潤者,當用理陰大營之類。欲知調補,當先察此。此方通治真陰虛弱,脹滿嘔穢,痰飲惡心,吐瀉腹痛,婦人經遲血滯等癥。又凡真陰不足,或素多勞倦之輩,因而忽感寒邪,不能解散,或發熱,或頭身疼痛,或面赤舌焦,或雖渴而不喜熱飲,或背心肢體畏寒,但脈見無力者,悉是假熱之證。若用寒涼攻之,必死。宜速用此場,照後加減,以溫補陰分,托散表邪,連進數服,使陰氣漸充,則汗從陰發,而寒邪不攻自散。此最切於時用者也,神效不可盡述。

熟地黃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或加肉桂一二錢。此方加附子,即名附子理陰煎;再加人參,即名六味回陽飲,治命門火衰,陰中無陽等證。若風寒外感,邪未入深,但見發熱身痛,脈數不洪,凡內無火證,素稟不足者,但用此湯,加柴胡一錢半或二錢,連進一二服,其效如神。若寒凝陰盛,而邪有難解者,必加麻黃一二錢,放心用之;或不用柴胡亦可,恐其清利也。此寒邪初感溫散第一方,惟仲景獨知此義。第仲景之溫散,首用麻黃、桂枝二湯。余之溫散,即以理陰煎及大溫中飲為增減。此雖一從陽分,一從陰分,其跡若異,然一逐於外,一托於內,而用溫則一也,學者當因所宜酌而用之。若陰勝之時,外感寒邪,脈細惡寒,或背畏寒者,乃太陽少陰證也,加細辛一二錢,甚者再加附子一二錢,真神劑也。或并加柴胡以助之,亦可。若陰虛火盛,其有內熱,不宜用溫,而氣血俱虛,邪不能解者,宜去薑桂,單以二味加減與之,或止加人參亦可。若治脾臂兩虛,水泛為痰,或嘔或脹者,於前方加茯苓一錢半,或加白芥子五分以行之。若泄瀉不止,及腎泄者,少用當歸,或并去之,加山藥、扁豆、吳茱萸、破故紙、肉豆蔻、附子之屬;若腰腹有痛,加杜仲,枸杞;若腹有脹滯疼痛,加陳皮、木香、砂仁之屬。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虛寒,嘔吐泄瀉,頭重頭眩而兼濕者。

人參二三錢 白朮土炒 茯苓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乾薑炒黃,一二錢 水一鍾半煎服。

內疏黃連湯 【 《保命集》,下同】  治腦疽嘔呃,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水悶,而皮肉不變色,根深大,病在內,臟腑秘濇。當急疏利之。

黃連 白芍藥 當歸身 檳榔 木香 黃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山梔各一兩 連翹二兩 右除檳榔、木香二味為細末外,并剉,每服一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先喫一二服;次每服加大黃一錢,再服加一錢,以利為度。如有熱證,止服黃連湯;大便秘濇,加大黃;覺無熱證,少煎內托復煎散,時時服之。如實無熱及大小便通,止服復煎散;稍有熱證,卻服黃連湯;秘則加大黃。如此內外皆通,營衛和調,則經絡自不遏絕矣。

內托復煎散 治腦疽焮腫於外,根盤不深,形證在表,其脈多浮,痛在皮肉,邪氣盛則必侵於內,急須內托以救其裏也。

黃芪 芍藥 黃芩 白朮土炒 茯苓 人參 甘草 柳桂 地骨皮 防己 當歸各一兩 防風二兩 右(口父)咀,先煎蒼朮一斤,用水五升,煎至三升,去朮滓,入前藥十二味,再煎至三四盞,絞取清汁,作三四服,終日服之。又煎蒼朮滓為湯,去滓,再依前煎服十二味滓。此除濕散鬱熱,使胃氣和平。如或未已,再作半料服之。若大便秘及煩熱,少服黃連湯。如微利及煩熱已過,卻服復煎散半料。如此使營衛俱行,邪氣不能內侵也。

當歸黃芪湯 治頭項瘡瘍,臟腑已行,而痛不可忍者。

當歸 黃芪 地黃 地骨皮 川芎 芍藥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一兩,水一碗,煎至五分,去滓溫服。如發熱者加黃芩;煩熱不能臥者加梔子。如嘔,是濕氣侵胃也。

升麻牛蒡子散 治時毒頭面腫,及項胷膈有瘡,脈浮洪表候者。

升麻 牛蒡子 桔梗 生甘草 葛根 元參 麻黃 連翹各一錢 右口?父咀,薑三片,水二盞,煎八分,取微汗。

二神丸 治腦疽脾胃虛弱,飲食不消,大便溏泄,必服之。

破故紙四兩,微炒黃色 肉果肥大者,二兩,生用 用大棗四十九枚,老生薑四兩,切片,水浸,棗薑煎至水乾為度,取棗肉為丸,桐子大,每服七十丸,清米湯空心送下。

隔蒜灸法 治一切瘡毒,大痛或不痛,或麻木,如痛灸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其毒隨火而散,以暢達拔引鬱毒,此從治之法也,有回生之功。

大蒜去皮,切,三文錢厚 右安瘡頭上,用艾壯於蒜上,灸之三壯,換蒜復灸。未成者即消,已成者亦殺其大勢,不能為害。如瘡大用蒜搗爛攤患處,將艾鋪上燒之。蒜敗再換。如不痛或不作膿,及不起發,或陰瘡,尤宜多灸。灸而仍不痛不作膿不起發者,不治,此氣血虛極也。

十宣散 治頭瘡脈緩濇,身倦怠,惡寒,或脈弦,或緊細者,皆宜用之。散風寒,助陽氣也。

人參 當歸酒拌 黃芪鹽水炒,各一錢 白芷 川芎 甘草炙 桔梗各一錢 厚朴薑製,五分 防風 肉桂各三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

槐花酒 治發背腦疽,及一切瘡毒,不問已成未成,但焮痛者并治之。用槐花四五兩,微炒黃,乘熱入酒二鍾,十餘沸,去渣熱服。未成者二三服,已成者一二服。

清涼飲 治積熱腦瘡,煩躁飲冷,焮痛脈實,大便閉結,小便赤濇。

大黃炒 赤芍藥 當歸 甘草各二錢 作一劑,用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

仙方活命飲 治腦疽未作膿者內消,已成膿者即潰。此排膿止痛消毒之聖藥也。

穿山甲蛤粉炒黃色 甘草節 防風 赤芍藥 沒藥 白芷 當歸尾 乳香 皂刺炒,各一錢 天花粉 貝母各八分 金銀花 陳皮各三錢 作一劑,用酒一碗,同入瓶內,紙糊瓶口,弗令泄氣,慢火煎數沸去渣,分病在上下,食前後服之。能飲酒者,再飲二三杯尤好。

人參敗毒散 治腦疽焮痛發寒熱,或拘急頭痛,脈數有力。

人參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白茯苓 桔梗 枳殼 川芎 甘草各錢 作一劑,用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五香連翹湯 治腦疽,初覺一二日,便厥逆,咽喉閉塞,寒熱。

沉香 木香 麝香另研 連翹 射干 升麻 丁香 獨活 桑寄生 甘草炙各一錢 大黃 木通 乳香各一錢五分每服五錢,水一鍾,煎八分,溫服取利。

托裏散 治腦疽,飲食少思,或不腐,不收斂。

人參 黃芪鹽水拌炒 川芎 白朮炒 茯苓 當歸酒拌 芍藥各一錢 厚朴薑製 白芷 甘草各五分 作一劑,水二鍾,煎八分服。

加减八味丸 治腦疽痊後,及將痊,口乾渴,甚則舌或生黃,及未患先渴,此腎水枯竭,不能上潤,以致心火上炎,水火不能既濟,故心煩躁作渴,小便頻數,或白濁陰痿,飲食不多,肌膚漸消,或腿腫腳先瘦,服此以生腎水,降心火,諸證頓止。

五味子炒,二兩半 山茱萸肉酒浸,杵膏 山藥各一兩 熟地八兩,酒拌,銅器蒸半日,搗膏 丹皮 桂心去皮 澤瀉切片,蒸焙白茯苓各半兩 為細末,入二膏,加煉蜜少許,丸梧子大,每服六七十丸。五更初未言語前,或空心,用鹽湯送下。

參苓白朮散 治頭瘡,脾胃不和,飲食不進,或嘔吐泄瀉。凡大病後,皆宜服此藥,以調理脾胃。

人參 白茯苓 白扁豆薑汁拌炒 薏苡仁炒 白朮土炒 蓮肉去心皮 砂仁炒 桔梗炒 山藥 甘草炙,各二兩 為細末,每服三錢,用石菖蒲煎湯下。

托裏消毒散 治頭瘡已攻發不消者,宜服此藥。未成即消,已成即潰,腐肉易去,新肉易生。如有瘡口宜貼膏藥,斂即不用,切不可用生肌之藥。

人參 黃芪鹽水拌炒 當歸酒拌 白芍藥炒 川芎 白朮土炒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五分 白芷 金銀花各七分 作一劑,用水二鍾,煎至八分,瘡在上下,食前後服之。

八珍湯 調和營衛,順理陰陽,滋養血氣,進飲食,補虛退熱,此氣血虛之大藥也。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藥炒 熟地黃 人參 白朮 白茯苓各一錢 甘草炙五分 右水二盞,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

葛根牛蒡子湯 治時毒腫痛,脈數而少力者。

葛根 管仲 甘草 江西豆豉 牛蒡子半生,杵炒各二錢 作一劑,水一鍾半,煎八分,食後服。

梔子仁湯 治時毒腫痛,大便秘結,脈沉數。

鬱金 枳殼麩炒,去穰 山梔仁炒 牛蒡子炒 升麻 大黃煨,各等分 右為細末,每服三錢,蜜水調下。

五利大黃湯 治時毒焮腫赤痛,煩渴便秘,脈實數。

大黃煨 黃芩 升麻各二錢 芒硝 梔子各一錢二分 作一劑,水一鍾半,煎六分,空心熱服。

國老膏 治腦疽,及一切癰疽,能消腫逐毒,使毒不內攻,其效不可具述。

甘草大者二斤 右搥碎,河水浸一宿,揉令漿汁濃,去盡筋滓,再用絹濾過銀石器內,慢火熬成膏,用器收之。每服一二匙,無灰酒或白湯亦可。曾服燥藥丹劑者,亦解之。按《本事方》每甘草一斤,分作三服,溫酒調下,今云一二匙,恐力少也。

黃連清熱消毒散 治腦疽。

黃連 黃芩 黃蘗酒洗 人參 獨活 防風 藁本 甘草炙 當歸梢 蘇木 甘草梢生 陳皮各五分 知母酒炒四分 桔梗 連翹 羌活 防己酒洗 黃芪 當歸身酒洗 生地黃酒洗,各一錢 澤瀉七分 右俱作一服,水三盞煎,減一半,去滓,入酒少許,再煎,食後溫服。投劑之後,不得飲水,必再作膿,效遲。初患三日者,服之立效。

羌活當歸湯 治腦疽。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當歸身酒浸 炙甘草各一兩 防風 梔子仁 羌活 黃蘗酒浸 連翹各五分 澤瀉 獨活 藁本各三錢 右(口父)咀,分作四服,水一小椀,先浸一時許,入酒一匙,煎至八分,去渣,大溫服,食後,日二服,和渣計六服,三日服盡,去渣,清藥調下後檳榔散。

檳榔散 治腦疽。

檳榔 右為細末,將羌活當歸湯調下。

松脂膏 治頭瘡,經年月不瘥。

松脂 黃連各七錢半 黃芩 苦參各一兩 蛇牀子二錢半 大黃 白礬枯,各半兩 水銀一兩半 胡粉半兩 合水銀,入少水同研,令無星為度。右為細末,研勻,用臘猪脂調敷瘡上,大效。

貝母膏 治頭(疒禿)瘡。

貝母 生半夏 南星 五倍子 白芷 黃蘗 苦參各二錢半 虢丹煅,一錢半 雄黃一錢 右為細末,先以蜂房、白芷、苦參、大腹皮、荊芥煎湯,熏洗拭乾,即用蜜水調敷兩三次,後乾摻藥。

加味平胃散 治一切惡瘡頭上瘡。

蒼朮二錢 厚朴 陳皮 甘草各一錢 為細末,加入膩粉,清油調敷之,甚妙。

螵蛸散 治頭上生瘡,俗曰黏瘡。

海螵蛸二錢 白膠香 輕粉各半兩 為細末研勻,先用清油潤瘡,後摻藥只一上可。

漏蘆湯 治頭上惡瘡,并腦疽。

生黃芪 連翹 沉香 漏蘆各一兩 粉甘草半兩 大黃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薑棗湯調下。

防風通聖散 治癩頭瘡。

防風 荊芥 連翹 麻黃 薄荷葉 川芎 當歸 白芍 白朮 炒山梔 大黃酒蒸 芒硝各五錢 石膏 桔梗各一兩 甘草二兩 滑石三兩 右為末,酒浸焙乾,凡三次,食後白湯調服,日三服,至頭有汗效。

萬應針頭丸 【 《濟生方》】  治一切腦背疽,惡毒大瘡,欲死者,一粒即愈。

麝香二錢 血竭如蠟者用,散者不用,非真也 蟾酥舌試之辣者 輕粉 硇砂各三錢 片腦一錢 蜈蚣一對,全用 右為極細末,煉蜜和丸為劑。如瘡有頭者,用針頭挑破,微有血出,將藥一黍米大,放挑開瘡內上,用紙花周圍唾津,濕貼瘡上,不過時刻即愈。忌鷄、鵝、酒、麵一切發熱之物。

黃連救苦湯 【 《外科正宗》,下同】  治腦疽發鬢發頤,及天行時毒,初起憎寒壯熱,頭面耳項俱腫,服之。未成者即消,已成者自潰。

黃連 升麻 乾葛 柴胡 赤芍藥 川芎 歸尾 連翹 桔梗 黃芩 羌活 金銀花 防風 甘草節各一錢水二碗,煎八分,臨服入酒一杯,食後服。

解毒天漿散 治腦疽積毒日深,堅腫木硬,口燥舌乾,惡心煩渴,六脈沉實有力,大便閉結不通者,并宜服之。

石決明生研 殭蠶 山甲土炒 連翹 羌活 乳香 甘草 金銀花 黃連 當歸尾各一錢 天花粉新鮮未曬者,四兩,石臼內搗爛,投水一椀,攪勻,絞去渣用 大黃三錢 防風一錢 右花粉淨汁一碗半,同藥煎至八分,入酒一杯,空心熱服。行過三次,方用飲食。忌食煎炒發物。

內托千金散 治腦疽發背諸毒惡瘡,已成不消者,服之易潰。

白芍藥 黃芪製 川芎 當歸 防風 桔梗 人參 天花粉 金銀花各一錢 肉桂 白芷 甘草各五分 乳香 沒藥二味,痛甚,加入 右水二碗,煎八分,臨服入酒一小杯,食遠服。

迴毒銀花散 治腦疽,及一切發陰瘡,不起,色變紫黑者,急宜服之。

金銀花連枝葉,二兩 黃芪生四兩 甘草生一兩 右口?父咀,用細酒二十兩,同藥入小口砂罐內,密封重湯內煮,盡三香為度。取起濾清服之,蓋煖患上,其瘡漸漸高腫,此轉陰為陽,吉矣。後用托藥潰膿,如服後不痛不起,瘡頭流出黑水,此真陰不治。

梅花五氣丹 治腦疽發背,諸般疔腫初起,寒熱交作,筋骨疼痛,有似傷風惡心嘔吐,但未成膿者,並宜服之。

梅花片 麝香各五分 輕粉 辰砂各六分 乳香 沒藥 血竭 明雄黃各一錢 真蟾酥二錢,端午日用頭男乳頭男乳 即初產為男嬰之婦女乳汁。調膏 右前藥各研極細,對準分數,於端午日辰時製度,候至午時,將上藥九味,和入蟾酥膏內,向日丸之,如茄子大,一時內曬乾,用川椒二十七粒,燈心二十七段,同藥收於磁罐內養之,以蠟封口,不泄藥氣為妙。凡遇惡瘡大毒,開器取出一枚,先用美饌食飽,次用無根水漱淨口內,中含水一口,少頃待溫,用葱白五寸,同水嚼爛嚥下,隨將藥餅安放舌下,睡於煖處,以被覆蓋,藥化苦水,徐徐嚥之。瘡勢大者二三餅亦可。藥盡,其汗即到如淋,諸病若失。如冬月天寒難汗,噙後將葱白湯催之亦妙。凡治無有不效。如暗疔人所不知覺,及知覺而大危者,毒氣入裏,人便昏沉,一中便倒,不能依法服藥,急用連鬚葱白七個,煎酒一杯,研藥五餅灌下,藥氣到心,其功如湯潑雪,患者即便甦醒,此為外科第一奇方也。

小保安湯 治腦疽,及一切發已潰流膿時,平常服之,庶不更變。

人參 白朮 當歸身 白茯苓 川芎 黃芪 陳皮 桔梗 麥門冬各一錢 半夏 甘草 藿香各五分 薑三片,棗二枚,水二茶杯,煎八分,食遠服。

大保安湯 治腦項及一切發癰疽惡瘡大毒,已潰之後,膿水出多,氣血虛弱,精神短少,飲食少思,坐臥不寧,煩躁不眠,晝則安靜,夜則發熱,及大病後,虛陽煩渴等證。

人參 白朮 當歸 白茯苓 川芎 白芍藥 山茱萸肉 黃芪 山藥 牡丹皮 熟地黃 五味子各一錢 肉桂 甘草 麥門冬 熟附子各五分 煨薑三片,大棗二枚,蓮肉七粒,水煎,食前後服。

陽春酒 治腦疽諸發已潰,流膿腐盡,特脾胃虛弱,肌肉生遲,或氣血原不足,以致肉色淡白,不能長發收斂,宜服此酒,生長肌肉,強健脾胃,美悅顏色,滋潤皮膚。凡大瘡後飲此,不惟卻病,亦且延壽。

人參 白朮 熟地黃各五錢 歸身 天門冬 枸杞各三錢 柏子仁 遠志各二錢五分 右上藥用絹袋寬貯,以無灰好酒五斤,磁罐內浸至一伏時,每早午晚各飲一杯,熱服。如夏月天炎易壞,不堪久服,將藥分作五分,每次用酒一斤,隨便浸服亦效。如酒將完,藥尚有味,再添酒浸飲之。若藥淡無味,不必再浸。

桑木灸法 治諸瘡毒,堅而不潰,潰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

新桑木長七寸,擘指大 一頭燃著,向患上灸之,火盡再換。每次灸木五六條,肉腐為度。

神妙拔根方 治腦疽發背陰證初起,不腫高,不焮熱,灸不疼,其病將來難愈,必致壞人。十日以前,用鈹針當頂插入,知痛處方止,隨用蟾酥條,插至孔底,每日二條,膏蓋;三日後,加添插藥。其根高腫作疼,外用神燈照法,轉陰為陽。插照七日,其瘡裂縫流膿,至十三日,其根自脫。如日多根深蒂固不能脫者,鈹針取之,內用玉紅膏。不脫者自脫,不斂者自斂。此法百人百活,再無不愈者。

三品一條鎗 上品去十八般痔,中品去五漏翻花癭瘤氣核,下品治痺瀝疔瘡發背癰疽等證。此為古之三品錠子,藥同而分兩不同,治病故有分別。今注一條鎗本方,三品以上之證,并皆用之,俱各相應。況又藥品簡易而不繁,是曰三品一條鎗之說也。

上品:明礬二兩 信石一兩五分 雄黃三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五分

中品:白礬二兩 信石一兩三錢 雄黃二錢 乳香 沒藥各三錢

下品:白礬二兩 信石一兩五錢 雄黃一錢 乳香 沒藥各二錢五分 礬、信二味,共為細末,入小罐內,加炭火煅紅,青烟已盡,旋起白烟,片時約上下紅徹,住火取罐,頓地上,一宿取出,約有礬、信淨末一兩,加前雄黃二錢四分,乳香一錢二分,共研極細,厚糊調稠,搓成如線條,陰乾。凡遇前證有孔者,絍入孔內。無孔者,先用針放孔竅。早晚插藥二次,插至三日後,孔大者每插十餘條,插至七日,患孔藥條滿足方住。以後所患四邊,自然裂開大縫,共至十四日前後,其疔核、瘰癧、痔漏諸管,自然落下,隨用湯洗,上玉紅膏。虛者兼服健脾之藥。

玉紅膏 治癰疽發背,諸般潰爛等瘡,用在已潰流膿時,先用甘草湯洗,再用猪蹄湯淋洗患上,軌絹濾淨,用抿腳挑膏於掌,捺化,遍搽新腐肉上,外以太乙膏蓋之。大瘡早晚洗換二次,內兼服大補脾胃煖藥,其腐肉易脫,新肉即生,瘡口自斂,此乃外科收斂藥中之神藥也。

白芷五錢 紫草二錢 甘草一兩二錢 歸身 白蠟各二兩 血竭 輕粉各四錢 麻油一斤 先用當歸、紫草、甘草、白芷四味,入油內浸三日,大杓內慢火熬藥,微枯色,細絹濾清,將油復入杓內煎滾,下整血竭化盡,次下白蠟,微火亦化。先用茶鍾四枚,預頓水中,將膏分作四處,傾入鍾內,候片時,方下研極細輕粉,每鍾內投和一錢,攪勻,候至一伏時取起。不得加減,致取不效。

敗銅散 治蟮拱頭,已被後膿水不乾,愈之又發,久不收口。

化銅舊罐 右為末,洗掙患上,香油調搽。

太乙膏 治發背癰疽腦瘡,及一切惡瘡,跌撲傷損,濕痰流毒,風濕風溫,通身筋骨走注作痛,內傷風鬱,心腹胃背攻刺作疼,腿腳酸軟,腰膝無力,湯潑火燒,刀傷棒毒,五損內癰,七傷外證,俱貼傷處。又男子遺精,婦人白帶,俱貼臍下。臟毒腸癰,亦可丸服。諸般瘡癤血風癩證,諸藥不止疼痛者,并效。

肉桂 白芷 當歸 元參 赤芍藥 生地黃 大黃 土木鼈各二錢 阿魏 沒藥末各三錢 輕粉四錢 槐枝 柳枝各一百段 血餘一兩 乳香末五錢 東丹四十兩 右上十味,并槐柳枝,用真麻油足秤五斤,將藥浸入油內,春五、夏三、秋七、冬十。候日數已畢,入潔淨大鍋內,慢火熬至藥枯浮起為度,住火片時,用布袋濾淨藥渣,將油秤準足數,將鍋展淨,復用細絹將油又濾入鍋內,要潔淨為美。將血餘投下,慢火熬至血餘浮起,以柳棒攪,看似膏鎔化之象,方算熬熟。淨油一斤,將飛過黃丹六兩五錢,徐徐投入,火加大些。夏秋亢熱,每油一斤,加丹五錢。不住手攪,候鍋內先發青烟,後至白烟疊疊旋起,氣味香馥者,其膏已成,即便住火。將膏滴入水中,試軟硬得中。如老加熟油,若稀亦加炒丹,每各少許。漸漸加火,務要冬夏老嫩得宜為佳。候烟盡掇下鍋來,方下阿魏,切成薄片,散於膏面上,化盡;次下乳沒輕粉攪勻,傾入水內,以柳棍摟成一塊,再換冷水浸片時,乘溫,每膏半斤,扯拔百轉,成塊;又換冷水投浸。隨用時每取一塊,銅杓內復化,隨便攤貼,至妙。

天麻餅子 【 《瘍瘍全書》,下同】  治頭痛因風火濕痰上攻;及楊梅瘡毒所致;兼治頭目昏眩,項背拘急,肢體煩痛,肌肉蠕動,耳哨蟬鳴,鼻塞多嚏,皮膚頑麻,瘙癢癮疹。又治婦人頭風作痛,眉稜骨疼,牙齒腫痛,痰逆惡心,并皆治之。

天麻 草烏湯泡,去皮 川芎 細辛 蒼朮 甘草 川烏湯泡,去皮 薄荷 甘松 防風 白芷 雄黃 白附子去皮,各五錢 全蠍三錢 右為細末,寒食麵打糊搗稠,如寒豆大,捻作餅子,每服二三十餅,食後細嚼,葱頭湯送下;屬火熱痰痛者,茶湯下。甚者日進二服,忌諸般發物。

保安萬靈丹 治鬢疽初起,憎寒壯熱,頭眩惡心,四肢拘急者。

茅朮八兩 全蠍 石斛 明天麻 甘草炙 當歸 川芎 羌活 荊芥 防風 北細辛 麻黃 川烏湯泡,去皮尖草烏湯泡,去皮尖 何首烏各一兩 明雄黃六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彈子大。每藥一兩分作四丸、一兩作六丸、一兩作九丸,三等作下,以備年歲老壯,病勢緩急取用。預用朱砂六錢,研細為衣,磁罐收貯。如惡瘡初起二三日之間,或癰疽已成至十朝前後,但未出膿者,狀若傷寒,頭疼煩渴,拘急惡寒,肢體疼痛,惡心嘔吐,四肢沉重,恍惚悶亂,坐臥不寧,皮膚壯熱;又治傷寒四時感冒,傳變疫證,但惡寒身熱,表證未盡者,俱宜服之。用連鬚大葱白九枝,煎湯一茶鍾,將藥一丸,乘熱化開,通口服盡,被蓋出汗為效。如服後汗遲,再用葱白湯催之,後必汗如淋洗,漸漸退下覆蓋衣物,其汗自收自斂,患者自然爽快,其病如失。但病未成者,隨即消去;已成者,隨即高腫,潰膿。如諸疾無表證相兼,不必發散者,只用熱酒化服。此方原載於諸風癰瘓門,予每用之發散瘡毒,其功甚捷,故移錄於此。詳觀此方,治腫瘍甚效者何也?凡瘡皆起於榮衛不調,氣血凝滯,乃生癰腫。觀此藥性專發散,又能順氣搜風,通行經絡,所謂結者開之。況瘡毒又乃日積月累,結聚所發,苟非甘溫辛熱發泄,以汗疏通,安能得效?所謂發散不遠熱,正合此方之意無謬也。服後避風,當食稀粥。忌冷物房事。孕婦勿服。

柴胡清肝湯 治鬢疽初起未成者,毋論陰陽表裏,俱可服之。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生地黃 柴胡 黃芩 山梔 天花粉 防風 牛蒡子 連翹 甘草節,各一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鼠黏子湯 始鬢疽初起,熱多寒少,頭眩作痛,口燥咽乾,渴常飲冷,二便秘濇,六脈沉實有力,煩悶疼痛者。

鼠黏子 桔梗 當歸 甘草梢 赤芍 連翹 元參 地骨皮 防風 天花粉 木通各一錢 大黃炒二錢 水二鍾,煎八分,食前服。渣再煎服。

加味逍遙散 治鬢疽七日以上,根盤深硬,色紫焮痛者。

白朮 茯苓 牡丹皮 白芍藥 柴胡 陳皮 當歸 山梔 貝母 天花粉各八錢 甘草生 紅花 羚羊角各五分 水二鍾,淡葉二十片,煎八分,食後服。

梔子清肝湯 治少陽經虛,肝火風熱上攻,遂成鬢疽,痛連頸項胷乳太陽等處,或寒熱晡甚,胷滿口苦舌乾。

牛蒡子 柴胡 川芎 白芍 石膏 當歸 山梔 丹皮各一錢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五分 水二鍾,煎八分食後服。

清肝解鬱湯 治暴怒傷肝,憂思鬱結,致肝火妄動,發為鬢疽,頭眩,痛徹太陽,胷膈痞連兩脅,嘔酸水,皆服之。

當歸 白芍藥 茯苓 白朮 貝母 熟地黃 山梔子各一錢 半夏 人參 柴胡 牡丹皮 陳皮 香附 川芎各六分 甘草四分 水二鍾,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茯苓內托散 治鬢疽已成,堅而不潰,潰而不斂,氣血俱虛,身涼脈細,飲食少思,口淡無味,及形體消瘦者。

歸身 黃耆製 川芎 白芍藥 陳皮 白朮 山藥 熟地 白茯苓 人參各一錢 熟附子 甘草 肉桂 牡丹皮 地骨皮各五分 薑三片,棗二枚,水二鍾,煎八分,食遠服。

升陽益胃散 【 《正傳》】  治一切惡瘡發背腦疽等證。

人參 陳皮 獨活 防風 防風梢 黃連 黃蘗 蘇木 當歸梢 漢防己各五分 桔梗 連翹 知母 生地黃 生甘草 黃芩各一錢 炙甘草 羌活 藁本 黃耆各一錢五分 當歸三錢 澤瀉七分 右細切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二大盞,浸半日煎至一盞,滴酒數十点,去渣,臨臥溫服。忌飲水。再作膿,效遲。初患二三日者,服之立消。作膿者,立潰。隨病上下,食前後服。

定痛消毒飲 【 《瘍瘍全書》,下同】  治腦疽并一切癰疽,疼痛不禁。

人參 當歸 升麻 川芎 白芍藥 桔梗 白茯苓 半夏 柴胡 甘草 羌活 防風 白芷 天花粉 枳殼 厚朴 右剉,薑三片,燈心三十莖,空心服。

三香內托散 治證同上。

人參 木香 黃芪炙 厚朴 甘草炙 紫蘇 官桂 烏藥 白芍藥 白芷 川芎 防風 枳殼 乳香 右薑三片,棗二枚,水煎,不拘時服。

圍藥 治上證毒勢散漫。

雄黃末二錢 白芨末一兩 右和勻,用蟹搗汁調敷,留孔,時用水潤之。

救苦拔毒膏 用敷前證。

雄蜒蚰一二條,以蔥白二寸,同搗極爛 雄黃末 白芨末各一錢 和勻敷患處,留孔,乾用水潤之。何為雄蜒蚰?背上有白紋者是也。對口瘡發鬢發疽之證亦治。

敗毒流氣飲 治證同上。

人參 乾葛 枳殼 桔梗 甘草炙 柴胡 細辛 薄荷 川芎 羌活 白芍藥 獨活 紫蘇 天花粉 防風 白芷 右薑三片,棗一枚,水煎,食後服。

內托流氣飲 治前證不消。

人參 木香 黃芪炙 厚朴 甘草炙 紫蘇 官桂冬加夏減 檳榔 烏藥 枳殼 當歸 川芎 芍藥 白芷 桔梗 右,薑三片,棗二枚,煎服。一方有細辛、鼠黏、防風,無木香、官桂、檳榔,治證同。或熱,加柴胡、黃芩,去官桂。或痛,加延胡索、五靈脂、乳香。或瀉痢,加附子、人參、白朮土炒、澤瀉。胃氣不順,加陳皮、茯苓、半夏、山藥。嘔吐,加生薑、藿香。

清心流氣飲 治發鬢毒。

茯苓 防風 甘草炙 柴胡 羌活 川芎 紫蘇 連翹 赤芍藥 人參 白芷 前胡 獨活 山梔 右水煎服。

敗毒流氣飲 治鬢疽。

紫蘇 桔梗 枳殼 甘草炙 白芷 川芎 生地黃 乾葛 麥冬 當歸 白芍藥 柴胡 天花粉 鼠黏子 薄荷 右,水煎食後服。

清肝流氣飲 治證同上。

桔梗 枳殼 甘草炙 防風 前胡 羌活 生地黃 黃芩 獨活 川芎 當歸 白芍藥 小柴胡 青皮 白茯苓 右,薑三片棗一枚,煎服,仍時時服蠟礬丸。

麥餞散 【 《外科正宗》,下同】  治(疒禿)瘡頭毛脫落,白斑如癬,瘡痂壘壘疊起,癢甚猶若蟲行。

小麥一升,炒枯黃色,乘熱入鉢內 入硫黃細末四兩 白砒細末一兩,攪勻,待冷取起 再入煙膠半斤 川椒三兩 生礬 枯礬各二兩 右共碾細末,以葱湯洗沐瘡痂潔掙,用麻油調搽,以毡帽戴之,隨後作疼發腫,忍之,三日後,其痂漸漸而脫。愈之後不復作,其髮亦生。戒諸發物。

諸瘡一掃光 治(疒禿)瘡髮脫作癢。

苦參 黃蘗各一斤 煙膠一升 明礬 枯礬 木鼈肉 蛇牀子 硫黃 樟冰 水銀 輕粉 點紅椒 楓子肉各二兩 白砒五錢 右共為細末,每一錢加倒挂塵二分,燈窩宿油調搽,自愈。

潤肌膏 治(疒禿)瘡乾枯,白斑作癢,髮脫。

麻油四兩 當歸五錢 紫草一錢 右同熬藥枯,濾淨,將油再熬,加黃蠟五錢,化盡,傾入碗內,頓冷,搽擦患上,漸愈矣。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二十八

 頭門

  單方

頭痛:八月朔日收取百花頭上露,磨墨點太陽穴,立止。點膏肓穴,治勞瘵,謂之天灸。 【 時珍】

頭風腦痛:元精石末入羊膽中,陰乾,水調一字,吹鼻中,立止。 【 《千金方》】

頭痛欲死:硝石末,吹鼻內即愈。 【 《炮炙論》】

偏頭風痛:硇砂末一分,水潤豉心一分,搗丸皂子大,綿包,露出一頭,隨左右納鼻中,立效。 【 《聖惠方》】

頭痛頭風:如神丹。光明硫黃、硝石各一兩,細研,水丸,芡子大,空心嚼一丸,茶下。 【 《普濟方》】

腎虛頭痛:用硫黃一兩,胡粉為末,飯丸梧子大,痛時,冷水服五丸,即止。

又方:用硫黃末、食鹽等分,水調生麵糊,丸梧子大,每服薄荷茶下五丸。

又方:用硫黃六錢,烏藥四錢為末,蒸餅丸梧子大,每服三五丸,食後茶清下。

頭忽眩運,經夕不瘥,四體漸羸,飲食無味,好食黃土:用朮三斤,麯三斤,搗篩酒,和丸梧子大,每服用二十丸,日三服。忌菘菜桃李青魚。 【 《外臺秘要》】

腦風頭痛不可忍:遠志末,㗜鼻。 【 《宣明方》】

少陽頭痛,太陽頭痛,不拘偏正:小清空膏,用片黃芩酒浸透,曬乾為末,每服二錢,茶酒任下。 【 東垣】

偏正頭風:防風、白芷等分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嚼一丸,茶調下。 【 《普濟方》】

太陽頭痛:羌活、防風、紅豆等分為末,㗜鼻。 【 《玉機微義》】

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延胡索七枚,青黛二錢,牙皂二個,去皮子為末,水和丸,如杏仁大,每以水化一丸,灌入病人鼻內,隨左右,口咬銅錢一個,當有涎出成盆而愈。 【 《永類方》】

凡人登車船煩悶,頭痛欲吐者,宜用徐長卿、石長生、車前子、車下土、李根皮各等分,搗碎,以方囊繫半合於衣帶及頭上,則免此患。 【 《肘後方》】

頭痛欲裂:當歸二兩,酒一升,煎取六合飲之,日再服。 【 《外臺秘要》】

氣虛頭痛:川芎為末,臘茶調服二錢甚捷,曾有婦人產後頭痛,一服即愈。 【 《集簡方》】

風熱頭痛:川芎一錢,茶葉二錢,水一鍾,煎五分,食前熱服。 【 《簡便方》】

頭風化痰:川芎洗切曬乾焉末,煉蜜,丸如小彈子大,不拘時嚼一丸,茶清下。 【 經驗方】

偏頭風痛:京芎細剉,浸酒,日飲之。 【 《斗門方》】

風熱上衝,頭目運眩,或胷中不利:川芎、槐角子名一兩為末,每服三錢,用茶清調下。胷中不利,以水煎服。 【 《保命集》】

首風旋運,及偏正頭疼,多汗惡風,胷膈痰飲:川芎一斤,天麻四兩為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嚼一丸,茶清下。 【 《宣明方》】

頭面諸風:香白芷切,以蘿蔔汁浸透,日乾為末,每服二錢,白湯下,或以㗜鼻。 【 《直指方》】

偏正頭風,百藥不治,一服便可,天下第一方也。香白芷炒二兩五錢,川芎炒,甘草炒,川烏頭半生半熟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細茶薄荷湯調下。 【 《談埜翁試效方》】

頭痛㗜鼻:高良薑生研,頻㗜即止。 【 《普濟方》】

偏頭風痛:蓽茇為末,令患者口含溫水,隨左右痛以左右鼻吸一字,有效。 【 《經驗良方》】

一品丸,治氣熱上攻,頭目昏眩,及治偏正頭痛:大香附于,杵去毛,水煮一時,搗曬焙乾,研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煎八分服。女人醋湯煎之。 【 《奇效良方》】

偏正頭風:香附子炒一斤,烏頭炒一兩,甘草二兩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葱茶嚼下。 【 《本事方》】

氣鬱頭痛:用香附子炒四兩,川芎藭二兩為末,每服二錢,臘茶清調下。常服除根明目。華佗《中藏經》加甘草一兩,石膏二錢半。 【 《澹寮方》】

頭風睛痛:香附子一兩,藿香葉、甘草各二錢為末,每服二錢,沸湯入鹽調下。 【 《聖惠方》】

頭風旋運,痰逆惡心懶食:真零陵香、藿香葉、莎草根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下,日三服。 【 《本事方》】

頭風白屑:零陵香、白芷等分,水煎汁,入鷄子白攪勻,敷數十次,終身不生。 【 《聖惠方》】

又方:水蘇煮汁,或燒灰淋汁沐之。 【 《普濟方》】

頭項風強:八月後取荊芥穗作枕,及鋪牀下,立春日去之,則愈。 【 《千金方》】

風熱頭痛:荊芥穗、石膏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調下。 【 《永類鈐方》】

頭目諸疾,一切眼疾血勞,風氣頭痛,頭旋目眩:荊芥穗為末,每酒服三錢。 【 《龍樹論》】

風熱頭痛,熱結上焦,致生風氣痰厥頭疼:用水蘇葉五兩,皂莢炙去皮子三兩,芫花醋炒焦一兩,為末,煉蜜丸梧子大。每食後服二十丸,荊芥湯下。 【 《聖惠方》】

白菊花酒,治丈夫婦人久患頭風眩悶,頭髮乾落,胷中痰壅,每發即頭旋眼昏,不覺欲倒者,是其候也。先灸兩風池各二七壯,并服此酒及散永瘥。其法:春末夏初,收白菊軟苗,陰乾搗末,空腹取一方寸匕,和無灰酒服之,日再服,漸加三方寸匕。若不飲酒者,但和羹粥汁服亦得。秋八月合花收暴乾,切取三大斤,以生絹袋盛,貯三大斗酒中,經七日服之。日三次,常令酒氣相續為佳。 【 《圖經》】

風熱頭痛:菊花、石膏、川芎各三錢為末,每服一錢半,茶調下。 【 《簡便方》】

頭風久痛:蘄艾揉為丸,時時嗅之,以黃水出為度。 【 《青囊雜纂》】

頭風,面瘡癢出黃水:艾二兩,醋一升,砂鍋煎取汁,每薄紙上貼之,一日二次上。 【 御藥院方。】

氣攻頭痛:胡蘆巴炒、三稜酒浸焙,各半兩,乾薑炮二錢半為末,薑湯或溫酒,每服二錢。 【 《濟生方》】

痰厥頭痛:牛蒡子炒、旋覆花等分為末,臘茶清服一錢,日二服。 【 《聖惠方》】

頭痛連睛:牛蒡子、石膏等分為末,茶清調服。 【 《醫方摘要》】

頭面忽腫,熱毒風氣內攻,或連手足赤腫,觸著痛者:牛蒡子根,一名蝙蝠刺,洗凈研爛,酒煎成膏,絹攤貼腫處,仍以熱酒服一二匙腫消痛減。 【 《斗門方》】

頭風掣痛不可禁者:牛蒡莖葉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頭糖火煎稠成膏,以摩痛處,風毒自散。摩時須極力令熱乃效,冬月用根。 【 《篋中方》】

頭風白屑:牛蒡葉搗汁,熬稠塗之,至明日用皂莢水洗去。 【 《聖惠方》】

諸風頭運:蒼耳葉曬乾為末,每服一錢酒調下,日三服。若吐則以蜜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十日全好矣。 【 經驗方】

頭風熱痛:決明子炒研,茶調敷兩太陽穴,乾則易之,一夜即愈。 【 《醫方摘元》】

雷頭風腫,不省人事:地膚子同生薑研爛,衝酒熱服,取汗即愈。 【 《聖濟總錄》】

頭風白屑:王不留行、香白芷等分為末,乾糝一夜,篦去。 【 《聖惠方》】

頭風疼痛;葶藶子為末,以湯淋汁沐頭三四度,即愈。 【 《肘後方》】

偏正頭痛:鱧腸草,即旱蓮草,取汁滴鼻中。 【 《聖濟總錄》】

頭風作痛:用蒴藋根二升,以酒二升,煮服,汗出止。 【 《千金方》】

頭風旋運:起倒無定,蒴藋獨活白芷石膏各一兩,枳實炒七錢半,每服三錢,酒一盞,煎六分服。 【 《聖惠方》】

腦痛眉痛:穀精草二錢,地龍三錢,乳香一錢為末,每用五分,燒烟筒中,隨左右熏鼻。 【 《聖濟總錄》】

偏正頭痛:用穀精草一兩為末,以白麵糊調攤紙花上,貼痛處乾換。 【 《集驗方》】

偏正頭痛:用穀精草末、銅綠各一錢,硝石半分,隨左右㗜鼻。 【 《聖濟方》】

濕熱眩運不可當者:酒炒大黃為末,茶清服二錢,急則治其標也。 【 《丹溪纂要》】

風氣頭痛不可忍者:乳香、蓖麻仁等分,搗餅,隨左右貼太陽穴,解髮出氣甚驗。

又方:用蓖麻油紙剪花貼太陽,亦效。

又方:蓖麻仁半兩,棗肉十五枚,去核搗塗紙上,卷筒插入鼻中,下清涕即止。 【 《德生堂方》】

八種頭風:蓖麻子剛子各四十九粒,去殼,雀腦芎一大塊,搗如泥,糊丸彈子大,線穿掛風處,陰乾。用時,先將好末茶調成膏子塗盞內,後將炭火燒前藥,烟起以盞復之,待烟盡以百沸葱湯點盞內茶藥服之。後以棉被裹頭臥,汗出避風。 【 《袖珍方》】

諸風頭痛:藜蘆一莖,研末,入麝香少許,吹鼻。

又方:藜蘆半兩,黃連三分,㗜鼻。 【 《聖惠方》】

頭風頭痛:用臘月烏頭一升炒,令黃,末之,以絹袋盛浸三斗酒中,逐日溫服。

又方:用附子炮、石膏煅等分為末,入腦麝少許,每服五分,茶酒任下。

又方:用附子一枚生,去皮臍,菉豆一合,同入銚子內、煮豆熟為度,去附子食菉豆立瘥,每個可煮五次,後為末服之。

風毒頭痛,攻注頭目,痛不可忍:大附子一枚,炮去皮為末,以生薑一兩,大黑豆一合,炒熟,用酒一盞,煎七分,調附末一錢,溫服。

又方:治二三十年頭風不愈者,用大川烏頭生去皮四兩,天南星炮一兩為末,每服二錢,細茶三錢,薄荷七葉,鹽梅一個,水一盞,煎七分,臨臥溫服。

治頭痛連睛者:生烏頭一錢,白芷四錢為末,茶服一字;仍似末㗜鼻,效。

風寒頭痛,風寒客於頭中,清涕,項筋急硬,胷中寒痰,嘔吐清水:用大附子或大川烏頭二枚,去皮蒸過,川芎藭、生薑各一兩,焙研,以茶湯調服一錢,或剉片,每用五錢,水煎服,隔三四日一服。或加防風一兩。

又方:治風寒流注,偏正頭痛年久不愈,最有神效,用大附子一個,生切四片,以薑汁一盞,浸炙,再浸再炙,汁盡乃止。高良薑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臘茶清調下。忌熱物少時。 【 《三因必效方》】

年久頭痛:川烏頭、天南星等分為末,葱汁調塗太陽穴。 【 經驗方】

頭風痛,如斧劈難忍:川烏頭末,燒烟熏盌內,溫茶泡服之。 【 《集簡方》】

痰厥頭痛如破,厥氣上衝,痰塞胷膈:炮附子三分,釜墨四錢,冷水調服方寸匕,當吐即愈。忌豬肉冷水。

腎厥頭痛:大附子一個,炮熟去皮,生薑半兩,水一升半,煎分三服。

氣虛上壅,偏正頭痛不可忍者:大附子一枚,炮去皮臍,研末,葱汁麵糊丸菉豆大,每服十丸,茶清下。

蠍附丸,治氣虛頭痛,最合造化之妙。附子助陽扶虛,鍾乳補陽鎮墜,全蠍取其鑽透,葱涎取其通氣。湯使用椒以達下,鹽以引用,使虛氣下歸,對證用之,無不奏效。大附子一枚,剜心令空,入全蠍去毒五枚在內,以餘附末,同鍾乳粉二錢半,白麵少許,水和作劑。包附煨熟,去皮研末,葱涎和丸梧子大,每椒鹽湯下五十丸。

腎氣上攻,頭項不能轉移,椒附丸主之。用大熟附子一枚為末,每用二錢,以椒二十粒,用白麵填滿椒口,水一盞半,薑七片,煎七分,去椒入鹽,空心點服,椒氣下達,以引逆氣歸經也。 【 《本事方》】

偏正頭風:草烏頭四兩,川芎藭四兩,蒼朮半斤,生薑四兩,連鬚生葱一把,搗爛,同入瓷瓶,封固埋土中,春五、夏三、秋五、冬七日,取出曬乾,揀去葱薑為末,醋麪糊和丸梧子大,每服九丸,臨臥溫酒下,立效。 【 經驗方。】

久患頭風:草烏頭尖生用一分,赤小豆三十五粒,麝香一字為末,每服半錢,薄荷湯冷服,更隨左右㗜鼻。 【 《指南方》】

風痰頭痛,體虛傷風,停聚痰飲,上駁,頭痛或偏或正:草烏頭炮去皮尖半兩,川烏頭生去皮尖一兩,藿香、乳香三皂子大為末,每服二錢,薄荷薑湯下,食後服。 【 《三因方》】

女人血風頭痛。草烏頭、梔子等分為末,自然葱汁隨左右調,塗太陽及額上,勿近眼,避風。

風痰眩運,頭痛氣鬱,胷膈不利:白附子炮去皮臍半斤,石膏煆紅半斤,朱砂二兩二錢半,龍膽一錢為末,粟米飯丸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茶酒任下。 【 御藥院方】

偏正頭風:白附子、白芷、猪牙皂角去皮,等分為末,食後茶清服,仰臥少頃。 【 《本事方》】

痰厥頭痛: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等分,生研為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丸菉豆大,每服四十丸,食後薑湯下。 【 《濟生方》】

風痰頭痛不可忍:天南星一兩,荊芥葉一兩為末,薑汁糊丸梧子大,每食後,薑湯下二十丸。

又方:上清丸,用天南星、茴香等分生研末,鹽酢煮麵糊丸,如上法服。 【 《經效濟世方》】

白禿頭瘡:芫花末,猪脂和敷之,立效。 【 《集效方》】

八般頭風,二次見效:半夏末,入百草霜少許,作紙撚燒烟,就鼻內㗜之,口中含水,有涎,吐去再含。 【 《衛生寶鑑》】

頭風久痛:莽草煎湯沐之,勿令入目。 【 《聖惠方》】

溫熱頭痛:黑牽牛七粒,砂仁一粒,研末,井華水調汁,仰灌鼻中,待涎出即愈。 【 《聖濟總錄》】

熱病頭痛,發熱進退:用大栝蔞一枚,去瓤細剉,置磁盌中,用熱湯一盞泡之,蓋定良久,去滓服。 【 《聖惠方》】

痰熱頭風:懸栝蔞一個,赤王瓜子七個焙,牛蒡子焙四兩為末,每食後,茶或酒服三錢。忌動風發熱之物。

頭痛發汗。萆薢、旋覆花、虎頭骨酥炙等分為散,欲發時以溫酒服二錢,煖臥取汗,立瘥。 【 《聖濟總錄》,下同】

頭風熱痛:山豆根末,油調,塗兩太陽。

頭上白屑:山豆根浸油,日塗之。

洗頭風痛:新通草,瓦上燒,存性研末二錢,熱酒下。牙關緊者,斡口灌之。

目赤頭旋,眼花面腫,風熱上攻:用排風子焙,甘草炙,菊花焙,各一兩為末,每服二錢,臥時溫水下。

頭風腦痛:百靈藤十斤,水一石,煎汁三斗,入糯米三斗,作飯侯冷,拌神麯炒末九兩,同入甕中,如常釀酒,經三五日,更炊糯米冷投之,待熟澄清,每溫飲一小盞,服後,渾身汗出為效。 【 《聖惠方》,下同】

頭風白屑:羊蹄草根,杵同羊膽汁塗之,永除。

頭上白(疒禿):獨根羊蹄,勿見婦女鷄犬風日,以陳酢研如泥,生布擦赤敷之,日一次。 【 《肘後方》】

頭瘡不瘥:菖蒲末油調敷之,日三,夜二次。 【 《法天生意》】

頭上惡瘡:以黃泥包豆豉煨熟,取出為末,以蓴菜油調敷之。 【 《保幼大全》】

頭風白屑:瓦松曝乾,燒灰淋汁,熱洗,不過六七次。 【 《聖惠方》】

頭面諸瘡:芝麻生嚼敷之。 【 《普濟方》】

頭皮虛腫,薄如蒸餅,狀如裹水以口嚼小麥麪敷之,良。 【 《梅師方》】

頭風畏冷:蕎麥粉二升,水調作二餅更互合頭上,微汗即愈。 【 《怪證奇方》】

頭風風眼:蕎麥作錢大餅,貼眼四角,以米大艾炷灸之,即效如神。

頭風頭痛:大豆三升,炒熟,至微煙出,入瓶中,以酒五升沃之,密封七日,溫服。 【 《千金方》,下同】

頭風疼痛:豉湯洗頭避風取汗,瘥。

茯苓酒,治頭風虛眩,煖腰膝,主五勞七傷,用茯苓粉同麯米釀酒飲之。

黃卷散,治頭風濕痺,筋攣膝痛,胃中積熱,大便閉濇,用大豆黃卷炒一升,酥半兩為末,食前溫水服一匙,日二服。 【 《普濟方》】

菊花酒,治頭楓,明耳目,去痿痺,消百病。用甘菊花煎汁,同麯米釀酒,或加地黃、當歸、枸杞諸藥,亦佳。

頭風苦痛:用大蒜七個,去皮,先燒紅地,以蒜逐個於地上磨成膏子,卻以殭蠶一兩,去頭足,安蒜上,碗覆一夜,勿令透氣,只取蠶研末,㗜入鼻內,口中含水,甚效。

頭風作痛:蕓薹子一分,大黃三分為末,㗜鼻。

偏正頭痛:生蘿蔔汁一蜆殼,仰臥,隨左右注鼻中,神效。王荊公病頭痛,有道人傳此方,移時遂愈也。以此治人,不可勝數。 【 《如宜方》】

年久頭風:萊菔子生薑等分,搗取汁,入麝香少許,㗜入鼻中,立止。 【 《普濟方》】

頭運吐逆,胃冷生痰也。用川乾薑炮二錢半,甘草炒一錢二分,水一鍾半,煎減半服,累用有效。 【 《傳信適用方》】

一切頭瘡鷄腸草燒灰和鹽敷之。 【 孟詵《食療》】

風痰頭痛:苦瓠膜取汁,以葦管灌入鼻中,其氣上衝腦門,須臾惡涎流下,其病立愈,除根,勿以昏運為凝。乾者浸汁亦效。其子為末,吹入亦效。年久頭風亦愈。 【 《普濟方》】

腦漏流膿:破瓢白鷄冠花、白螺螄殼,各燒存性等分,血竭、麝香各五分為末,以好酒灑濕,熟艾連藥揉成餅,貼在頂門上,以熨斗熨之,以愈為度。

頭面風腫:杏仁搗膏,鷄子黃和杵塗帛上厚裹之,乾則又塗,不過七八次,愈也。 【 《心鏡》】

痰厥頭痛如破者:烏梅肉三十個,鹽三撮,酒三升,煮一升,頓服取吐,即愈。 【 《肘後方》】

風虛頭痛欲破:杏仁去皮尖,曬乾研末,以水九升研,濾汁煎如麻腐狀,取和羹粥食之。七日後,大汗出,諸風漸減。此法神妙,可深祕之。須慎風冷猪鷄魚蒜酢。 【 《千金方》,下同】

風襲腦疼,項強:穿土地作坑,煅赤,以水灑之,令冷,鋪生桃葉於內,臥席上,以項著坑上蒸,至汗出,良久即瘥。

頭項強痛,乃肝腎二臟受風也。用宣州木瓜二個,取蓋去瓤,沒藥二兩,乳香二錢半,二味入木瓜內,縛定,飯上蒸三四次,爛研成膏,每用三錢;又入生地黃汁半盞,無灰酒二盞,煖化溫服。

白禿頭瘡:乾桃一兩,黑豆一合為末,臘豬脂調搽患上。

頭痛不止:楊梅為末,以少許㗜鼻取嚏,妙。

頭上痜瘡:三月三日收未開桃花陰乾,與桑椹赤者等分作末,以豬脂和,先取灰汁洗去痂,即塗之。 【 《食療》】

頭風作痛:楊梅為末,每食後薄荷茶服二錢,或以消風散同煎服,或同搗末,以白梅肉和丸彈子大,每食後葱茶嚼下一丸。 【 《朱氏集驗》】

頭上肥瘡:一百五日,寒食節,收桃花為末,食後,以水半盞調,服方寸匕,日三,甚良。 【 崔元亮《海上方》】

頭面癬瘡:生白果肉,切斷頻擦,取效。 【 《邵氏經驗方》】

頭上白禿:花椒末豬脂調敷,三五度便愈。

頭風作痛:吳茱萸煎濃湯,以新棉染頻拭髮根,良。 【 《千金翼方》】

氣虛頭痛:用上春茶末,調成膏,置瓦盞內,復轉,以巴豆四十粒,作二次燒煙熏之,曬乾,乳細,每服一字,別入好茶末,食後煎服,立效。 【 《醫方大成》】

濕家頭痛:瓜蒂末一字,㗜入鼻中,口含冷水、取出黃水,愈。 【 《活人書》】

頭腦鳴響,狀如蟲蛀,名天白蟻:以茶子為末,吹入鼻中,取效。 【 《醫方摘要》】

偏頭痛:黃蠟三兩鎔化,以紙闊二寸,長五寸,在蠟上拖勻,蘄艾薄鋪於上,卷為筒,左痛插右耳,右痛插左耳,中火燃之,煙氣透腦,痛即止,至重不過二次。 【 《急救方》】

偏正頭風,天陰風雨即發:桂心末一兩,酒調,塗於額上及頂上。 【 《聖惠方》】

氣厥頭痛:不拘老少及產後頭痛,天台烏藥、川芎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臘茶清調下,產後鐵錘燒紅,淬酒調下。 【 《濟生方》】

頭目風熱上攻:用龍腦末半兩,南硼砂末一兩,頻㗜兩鼻。 【 御藥院方】

頭腦疼痛:片腦一錢,紙卷作撚,燒煙熏鼻,吐出痰涎,即愈。 【 《壽域方》】

卒病頭痛:皂角末,吹鼻取嚏。 【 《斗門方》】

頭風白屑:桑灰淋汁,沐之神良。 【 《聖惠方》】

頭風白屑:楮木作枕,六十日一易新者。 【 《外臺》】

風痰頭痛不可忍:梔子末和蜜濃,傅舌上,吐即止。 【 《兵部手集》】

頭風疼痛:白棘倒鉤四十九個,燒存性,丁香一個,麝香一皂子大為末,隨左右㗜鼻。 【 《聖惠方》】

風虛眩運:大頭鷹閉殺,去毛煮食,以骨燒存性,酒服。 【 《便民食療》】

頭風疼痛:蚱蟬二枚,生研,入乳香朱砂細末各半分,丸小豆大,每用一丸,隨左右納鼻中,出黃水為效。 【 《聖濟總錄》】

頭風旋運:蟬殼一兩,微炒為末,非時酒下一錢,白湯亦可。 【 《聖惠方》】

偏正頭痛久不除者:晴明時,將髮分開,用麝香五分,皂角末一錢,薄紙裹置患處,以布包炒鹽於上熨之,冷則易,如此數次,更不再發。 【 《簡便單方》】

老人風眩:用白羊頭一具,如常治食之。

頭目虛運:車風一個,即鷹頭也,去毛焙,川芎一兩為末,酒服三錢。 【 《選奇方》】

太陽中暍,身熱頭痛,而脈微弱,此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瓜蒂二七個,水一升,煮五合,頓服取吐。 【 《金匱要略》】

風熱頭痛:地龍炒研,薑汁半夏餅、赤茯苓等分為末,一字至半錢,生薑荊芥湯下。 【 《普濟方》】

頭風疼痛:龍珠丸用五月五日,取蚯蚓和腦麝,杵丸梧子大,每以一丸納鼻中,隨左右先塗薑汁在鼻,立愈。 【 《總錄》】

偏正頭痛不可忍者:《聖惠方》龍香散,用地龍去土焙,乳香等分為末,每以一字作紙撚,燈上燒烟以鼻嗅之;或每用一捻,於香爐上慢火燒之,以紙筒引烟入鼻熏之,口噙冷水,有涎吐去,仍以好茶一盞點呷,即愈。

頭風白屑作癢:狗頭骨燒灰,淋汁沐之。 【 《聖惠方》】

頭風痺痛:用臘月烏鷄屎一升,炒黃為末,絹袋盛漬五升酒中一七,溫服令醉。 【 《千金方》】

頭風白屑:新下烏鷄子三枚,沸湯五升,攪作三度沐之,甚良。 【 《集驗》】

頭風掣疼:湖南押衙顏思退傳方,用蠟二斤,鹽半斤,香油一兩,相和於旋鑼中,鎔令相入;捏作一兜鏊,勢可合腦大小,蓋至額,其痛立止也。 【 經驗方】

頭風白屑:烏羊屎煎汁洗之。 【 《聖惠方》】

雷頭風病:羊屎焙研,酒服二錢。 【 《普濟方》】

頭上瘡癬:蜂房研末,臘豬脂和塗之,效。 【 《聖惠方》】

頭身俱痛:煩悶者用頭垢豆許,水服囊盛,蒸豆熨之。 【 《肘後方》】

偏正頭風,不拘遠近,諸藥不效者,如神。用白芷、芎藭各三錢為細末,以黃牛腦子調,二末入於瓷器內,加酒頓熟,乘熱食之,盡量一醉,醒則其病如失,甚驗。 【 《保壽堂方》】

頭上生瘡:海螵蛸、白膠香各二錢,輕粉五分為末,先以油潤淨,乃搽末二三次,即愈。 【 《衛生易簡方》】

八般頭風:黃魚鰾燒存性為末,臨臥,以葱酒調服二錢。

偏正頭風,并夾頭風,連兩太陽穴痛:用白殭蠶為末,葱茶調服方寸匕。 【 《聖惠方》】

葉椿治頭風,用白殭蠶、高良薑等分為末,每服一錢,臨臥時,茶服,日二服。

卒然頭痛:白殭蠶為末,每用熟水調下二錢,立瘥。 【 《斗門方》】

赤痜頭瘡出膿,晝開夜合:馬蹄燒灰,生油調塗,神效。 【 《聖惠方》,下同】

頭風白屑作癢:蠶沙燒灰淋汁洗之。

頭癢生瘡:白鴿屎五合,酢煎二三沸,杵爛敷之,日三上。

頭瘡白禿:鴿屎研末敷之,先以酢泔洗淨亦可,燒研摻之。

頭瘡熱瘡,風濕諸毒:用五倍子、白芷等分研末摻之,膿水即乾,如乾者以清油調塗。 【 《衛生易簡方》】

鬼舐頭瘡:取小兒屎和臘豬脂敷之。 【 《千金方》】

頭痛至極:童便一盞,豉心半合,同煎至五分,溫服。 【 《聖濟總錄》】

頭痛不可忍方:大蒜一顆,去皮,研取自然汁,令病人仰臥垂頭,以銅筯點少許,滴入鼻中,急令㗜入腦,眼中淚出,瘥。 【 《奇效良方》,下同】

治頭痛方:水調決明子末,貼兩太陽六。一方作枕,去頭風明目。

治偏頭疼方:鬱金一顆,苦壺盧子一合,為細末,用白絹子裹藥末一錢,於新汲水內浸過,滴向患處,鼻中得黃水出,即瘥。

篋中方治頭風及腦掣,痛不可忍者,以此膏摩之,極效。方用牛蒡華搗取濃汁二升,無灰酒一升,鹽花一匙,慢火熬令稠成膏,以摩痛處,其風毒自散,亦治時行頭痛。摩時須令極熱,乃得速效。冬月無苗,以根代之。

雷頭風方歌曰:雷頭風發聽斯言,猪糞將來不用錢,細搗羅為極細末,溫酒調下便安然。

秘方:貼頭風熱痛,用大黃(石卜)硝各等分為末,井底泥和捏作餅,貼兩太陽穴。

又方:治頭目眩運,大黃、荊芥穗、防風各等分,水煎服,以利為度。

又方:治失血過多,眩運不醒,芎藭、當歸酒浸等分,每服四錢,水煎溫服。甚者加附子。

卒頭痛如破,非冷非風,是胷膈有痰,厥氣上衝所致,名為厥頭痛,吐之即差。單煮茗,飲一二升,須臾吐;吐畢又飲,如此數過,須吐痰涎盡乃止,不損人,待渴即差。 【 《本草》,下同】

偏正頭痛:人中白、地龍炒等分為末,羊膽汁丸芥子大,每新汲水化一丸,注鼻中㗜之,名一滴金。 【 《普劑方》】

偏正頭風,氣上攻不可忍:用全蠍二十一個,地龍六條,土狗三個,五倍子五錢為末,酒調攤,貼太陽穴上。 【 《德生堂經驗方》】

癩頭瘡:用黃連末傅之,累效。 【 《準繩》】

眉稜骨痛,屬風熱與痰:白芷、片芩酒炒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茶清調下。 【 《丹溪篡要》】

治風頭眩,心肺浮熱,手足無力,筋骨煩疼,言語似濇,一身動搖:用烏驢頭一枚,揉洗如法,蒸令極熟,細切,更與豉汁內煮著,五味調點,少酥食之,效。 【 《奇效良方》,下同】

偏正頭疼方歌曰:白芷經痛日曬香,草烏等分炒令黃。半錢細末葱茶點,此是頭疼決捷方。

又方歌曰:老少頭風總一般,良薑細辛等殭蠶。白梅湯點三分許,纔發之時服便安。 【 《儒門事親》,下同】

頭痛不止:丁香一錢,白芷半兩,瓜蒂一兩,為細末,每用半字吹入鼻中,即瘥。

頭風方:苦丁香、川芎、藜蘆各等分,右為細末,噙水鼻內㗜之。

治頭風方:服荊瀝不限多少,取瘥止。 【 《千金方》,下同】

又方:七月七日,麻勃三斗,麻子一石,末相和蒸之,沸湯一石五斗三遍淋之,煮取一石,漬神麯二十斤,令發釀,黍米兩石五斗,熟封三七日,服清一升。百日,身中濇皮八風,胷膈五臟,骨髓伏風,百病悉去。

治卒中惡風頭痛方:搗生烏頭,以大酢和塗,放布上薄痛處,須臾痛止,日夜五六薄,遂痛處薄之。搗烏頭須去皮。

又方:鹽一升為末,以麻油二升,煎一宿,令消盡,塗頭。石鹽尤良。

又方:芥子為末,酢和敷頭一周時。

又方:蜀椒二升,以水煎取汁,沐髮,良。

治頭項強,不得顧視方:蒸好大豆一斗,令變色,內囊中枕之。

枕頭方,治頭風頭痛,百藥不效者。食茱萸葉,細剉灑酒拌勻,以絹袋盛之,於甑中蒸熟,乘熱分作二包,更換枕頭,以效為度。

又熨法:治風頭痛,雖重綿厚帛,不能御風寒者。艾葉揉如綿,用帛夾住,包頭上,用熨斗熨艾,使熱氣入內,良久即愈。

治偏頭風痛:雄黃、細辛等分為末,左邊痛嗅入右鼻,右邊痛嗅入左鼻,立效。 【 《斗門方》,下同】

治頭風:端午日采蒼耳二兩,茵陳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熱酒或茶調下。

治頭痛:蒼耳、川芎、當歸等分為末,每服三錢,臨臥,茶清調下。

熊腦髓作油摩頭,可去白屑。 【 《本草》,下同】

腦縫開裂方:人大熱發頭熱者,令腦縫裂開,取黑虱三五百枚,搗碎敷之。

治頭上風屑,極燥癢無時,毗乃氣虛風邪,侵於皮表而生。用藜蘆不拘多少為末,先洗頭,須避風,候未至十分乾時,用末糝之。需用入髮至皮,方得緊縛之。兩日夜,次日即不燥癢。如尚有些少,可再用一次,立效。 【 《本事方》】

頭上生瘡如癩:防風通聖散為末,酒浸焙三次,食後白湯調服,日三。 【 《丹溪心法》下同】

癩頭瘡方:鹽湯溫洗淨,以一上散敷之,久不愈者神效。

癩頭瘡,宜服酒歸飲,外用雄黃水銀等分為末,臘猪脂半生半熟調敷之。濕爛者,燕窩土黃蘗為末,乾糝。 【 《入門》】

白禿頭瘡:宜神應膏。 【 《醫鑒》】

頭面瘡:密陀僧、硫黃各一錢,輕粉少許,右為末,猪脂調敷。 【 《丹溪心法》,下同。】

頭面瘡:以臘月馬脂油,塗擦極妙。

頭面瘡:松皮灰五錢,黃丹白膠香各二錢半,枯白礬大黃黃蘗各一錢二分。右為末,熱油調敷。

大頭天行:殭蠶一兩,錦紋大黃二兩,薑汁丸彈子大,新汲泉水,和生蜜調服。外用井底泥調大黃、芒硝末敷之。

頭重如山:用羌活根燒三錢,連翹三錢,紅豆錢半。右為末,㗜鼻。若為飲除濕藥則過,所誅罰無過,故於鼻取之,猶鳥在高巔之上,必射而取之也。 【 東垣】

壯實人氣實有痰,或頭痛或眩運:大黃酒浸三次為末,茶調服。 【 《丹溪心法》】

頭瘡方:用好紫霄炭燒通紅,入水淬之,又燒又淬,以水熱為度,取所淬之水,日日洗之,使熱毒宣發而愈。外以胡荽子、伏龍肝、懸龍尾、黃連、白礬為末,調敷。又服酒炒通聖散,效。懸龍尾,屋梁塵也。

白禿臘梨:灰窰內燒過紅土墼四兩、百草霜一兩、雄黃一兩、膽礬六錢、榆皮三錢、輕粉一錢,為末,猪膽汁調,剃頭後搽之,百發百中,神方也。土墼乃燒石灰窰中,流結土渣也,輕虛而色赭。 【 《積德堂方》】

頭瘡白禿:取牛皮灶岸為末,麻油調塗,或和輕粉少許。

白禿頭瘡:百草霜和猪脂塗之。又頭上諸瘡,以酢湯洗淨,百草霜入膩粉少許,生油調塗,立愈。 【 《證類本草》】

治赤髮禿落:油磨銅錢末,塗之即生。 【 《普濟方》】

頭上生蝨:銅青、明礬末摻之。 【 《摘元方》,下同】

頭上生蝨:水銀和蠟燭油揩之,一夜皆死。

頭上生蝨:銀朱浸酢,日日梳頭。

又方:包銀朱紙以盌覆燒之,茶清洗下,煙子擦之,包頭一夜,至旦,蝨盡死。 【 《積德堂方》】

白禿頭蒼:雄黃猪膽汁和塗之。 【 《聖濟錄》】

乾濕頭瘡;白礬半生半煆酒調塗之。 【 《生生編》】

白禿頭瘡:皂礬、楝樹子燒研搽之。 【 《普濟方》】

頭瘡白禿:貫眾白芷為末,油調塗之。

又方:貫眾燒末,油調塗。

小兒禿瘡:白頭翁根搗敷一宿,作瘡半月愈。 【 《肘後方》】

白禿慘痛:陳香薷二兩,水一盞,煎汁三分,入胡粉、猪脂半兩,和勻,日日塗之。 【 《子母秘錄》】

白禿頭瘡:五月收漏蘆草燒灰,猪膏和塗之。 【 《聖濟總錄》】

白禿頭瘡:葶藶末塗之。 【 《聖惠方》】

白禿頭瘡:糞籃煎汁頻洗。 【 《聖濟錄》】

白禿頭瘡:藜蘆末豬脂調塗之。 【 《肘後方》】

頭生蟣蝨:藜蘆末摻之。 【 《直指方》】

小兒白禿瘡:雞窩草和白頭翁花燒灰,臘月豬脂和敷之,以酢泔洗淨。

眉鍊頭瘡:用小麥燒存性為末,油調傅。 【 《儒門事親》】

頭瘡生蛆:頭皮內時有蛆出,以刀刮破,擠絲瓜葉汁搽之,蛆出盡,絕根。 【 《小山怪證方》】

小兒白禿瘡:方用吳茱萸鹽醃過,炒研酢和塗之。 【 《活幼口議》】

雞屎白禿:甜瓜蔓連蒂,不拘多少,以水浸一夜,砂鍋熬取苦汁,去渣再熬,如餳盛收,每剃去痂疕洗淨,以膏一盞,加半夏末二錢,薑汁一匙,狗膽汁一枚,和勻塗之,不過三上。忌食動風之物。 【 《儒門事親》】

髮毛毒瘡,生頭中,初生如蒲桃,痛甚:黃蘗一兩,乳香二錢半,為末,槐花煎,水調作餅,貼於瘡口。 【 《普濟方》】

頭癢生瘡:楸葉搗汁,頻塗。 【 《聖惠方》】

頭耳諸瘡,眉癬燕窩瘡:並用肥皂煅存性一錢,枯礬一分,研勻,香油調塗之。 【 《摘元方》】

臘梨頭瘡:不拘大人小兒,用獨核肥皂,去核填入沙糖,入巴豆二枚,紮定鹽泥包,煆存性,入檳榔、輕粉五七分,研勻,香油調搽。先以灰汁洗過,溫水再洗拭乾,乃搽,一宿見效,不須再洗。 【 《普濟方》】

白禿頭癬:熊白敷之。

細辛主風頭痛腦痛,治頭面風不可闕也。又治足少陰腎經,苦頭痛,煎服末服皆佳。

川芎治厥陰經頭痛在腦,偏頭痛,細剉酒浸服之,或煎服,或末服並佳。又主風邪,入腦頭痛,治頭面風不可闕也。

防風主大風頭眩痛,又主頭面去來風,煎服末服皆佳,治上部風邪之仙藥也。 【 《湯液》,下同】

葛根主傷寒中風頭痛,煎服之效,乃陽明經頭痛藥也。

甘菊治風眩頭痛,取花為末酒,調服一錢,日再服,或多取釀酒或浸酒服之,又取嫩莖葉作羹,作菜食,亦良。白菊尤佳。

白芷,治陽明頭痛在額,煎服末服并佳。

麻黃,主風寒頭痛,去節煎服。 【 《本草》】

藁本,治巔頂痛,腦齒痛,引諸藥至頂上,煎服末服並佳。 【 《丹溪心法》】

半夏主頭眩,足太陰痰厥,頭痛非此不能除,煎服之。 【 東垣】

蔓荊子,主風頭痛腦鳴,煎服之。 【 《本草》】

蔓荊子,太陽經頭痛之要藥,能散風邪,除頭昏目暗。 【 《丹溪心法》】

山茱萸,主頭風腦骨痛,又治肝虛眩運,乃肝臟藥也,煎服之。 【 《本草》,下同】

羌活,治賊風頭痛眩運,乃太陽頭痛主藥也。又主風毒頭連齒痛,剉煎服之。

荊芥,治頭風,荊芥穗、石膏煅等分為末,每二錢以薑葱煎水調下,名荊芥散。

葱白連鬚者,治傷寒頭痛,煎服出汗即效,太陽經藥也。

綠豆治頭風頭痛,作枕枕之佳。

薄荷治頭風,又治風熱頭痛,為清上切要藥,煎服末服并佳。

石膏治熱厥頭痛,陽明頭痛,大效。石膏、川芎、白芷等分為末,每三錢,茶清調下,名石膏散。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一百二十九

 頭門

  針灸

《素問》曰:熱病始於頭首者,刺項太陽而汗出止。

刺頭,中腦戶,入腦者死。

刺家不診,聽病者言在頭,頭疾痛,為藏針之刺,至骨病以上,無傷骨肉及皮。皮者道也。

黃帝問曰:余聞風者百病之始也。以針治之奈何?岐伯對曰:風從外入,令人振寒,汗出,頭痛,身重,惡寒,治在風府,調其陰陽,不足則補,有餘則瀉。

邪客於足太陽之絡,令人頭項肩痛,刺足小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各一痏,立已。不已,刺外踝下三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頃已。

《靈樞》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

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去腕二寸,出於兩筋之間,循經以上,繫於心包絡。心系實則心痛,虛則為頭強,取之兩筋間也。

督脈之別,名曰長強,挾脊上項,散頭上下,當肩胛左右,別走太陽入貫膂。實則脊強,虛則頭重,高搖之,挾脊之有過者,取之所別也。

陽逆頭痛,胷滿不得息,取之人迎。

其足太陽有通項入於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頭目苦痛,取之在項中兩筋間,入腦。

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於四逆,筋躄目浸。索筋於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熱病頭痛,顳顬,目瘈,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餘不足。寒熱痔。

厥頭痛,面若腫起而煩心,取之足陽明太陰。

厥頭痛,頭脈動,心悲善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厥頭痛,貞貞頭重而痛,瀉頭上五行,行五。先取手少陰,後取足少陰。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

厥頭痛,項先痛,腰脊為應,先取天柱,後取足太陽。

厥頭痛,頭痛甚,耳前後脈涌有熱,瀉出其血,後取足少陽。

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頭痛不可取於腧者,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頭痛不可刺者,大痺為惡,日作者可令少愈,不可已。

頭半寒痛,先取手少陽陽明,後取足少陽陽明。

厥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目巟)(目巟)然,腰脊強,取足太陽膕中血絡。

奇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補足外踝下留之。目眩頭傾,補足外踝下留之。

氣在於頭者,取之天柱、大杼,不知;取足太陽營輸。

甲乙日自乘,無刺頭。

《甲乙經》曰:頭痛,目窻及天衝、風池主之。

厥頭痛,孔最主之。

厥頭痛,面腫起,商丘主之。

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曲差主之。

頭痛目眩,頸項強急,胷脅相引,不得傾側,本神主之。

頭項痛重,暫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

頭項惡風,汗不出,悽厥,惡寒,嘔吐,目系急,痛引頞,頭重項痛,玉枕主之。

頰清不得視,口沫泣出,兩目眉頭痛,臨泣主之。

腦風頭痛,惡見風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靈主之。

頭痛身熱,引兩頷急,腦空主之。

頭重目瞑,悽厥寒熱,汗不出,陶道主之。

身熱頭痛,進退往來,神道主之。

頭痛如破,身熱如火,汗不出,瘈瘲,寒熱,汗不出,惡寒裏急,腰腹相引痛,命門主之。

頸項痛不可以俛仰,頭痛,振寒,瘈瘲,氣實則脅滿俠脊,有并氣熱,汗不出,腰背痛,大杼主之。

風眩頭痛,鼻不利,時嚏,清涕自出,風門主之。

熱病頭痛身重,懸顱主之。

善嚏頭痛身熱,頷厭主之。

熱病頭痛,引目外眥而急,煩滿,汗不出,引頷齒面赤皮痛,懸釐主之。

熱病偏頭痛,引目外眥,懸釐主之。

頭目瞳子痛,不可以視,挾項強急,不可以顧,陽白主之。

頭風痛,鼻鼽衄,眉頭痛,善嚏,目如欲脫,汗出,寒熱,面赤,頰中痛,項椎不可左右顧,目系急,瘈瘲,攢竹主之。

頭眩病,身熱,汗不出,上脘主之。

頭痛振寒,清冷淵主之。

頭痛項背急,消濼主之。

風眩頭痛,少海主之。

熱病先頭重額痛,煩悶身熱,熱爭則腰痛不可以俛仰,胷滿,兩頷痛甚,善泄,飢不欲食,善噫,熱中足清,腹脹,食不化,善嘔,泄有膿血,若嘔無所出,先取三里,後取太白、章門主之。

厥頭痛,面浮腫,煩心,狂見鬼,善笑不休,發於外有所大喜,喉痺不能言,豐隆主之。

頭重鼻鼻?丑,及瘈瘲,汗不出,煩心,足下熱,不欲近衣,項痛目翳,鼻及小便皆不利,至陰主之。

暴病頭痛,身熱,痛肌肉動,耳聾惡風,目眥爛赤,項不可以顧,髀樞痛泄,腸澼,束骨主之。

頭痛顏青者,顖會主之。

風眩引頷痛,上星主之。取上星者,先取譩譆,後取天牖、風池。

頂上痛風,頭重,目如脫,不可左右顧,百會主之。

風眩目眩,顱上痛,後頂主之。

頭重頂痛,目不明,風到腦中寒,重衣不熱,汗出頭中,惡風,刺腦戶主之。

頭痛項急,不得傾倒,目眩,鼻不得喘息,舌急難言,刺風府主之。

頭眩目痛,頭半寒,玉枕主之。

腦風,目瞑,頭痛,風眩,目痛,腦空主之。

頭痛引頸,竅陰主之。

風頭耳後痛,煩心,及足不收,失履,口喎僻,頭項搖瘈,牙車急,完骨主之。

眩頭痛重,目如脫,項似拔,狂見鬼,目上反,項直不可以顧,暴攣,足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

眩頭痛,刺絲竹空主之。

神庭,禁不可刺。

上關,禁不可刺深,深則令人耳無所聞。

顱息,刺不可多出血。

左角,刺不可久留。

人迎,刺過深殺人。

頭維,禁不可灸。

承光,禁不可灸。

腦戶,禁不可灸。

風府,禁不可灸。

瘖門,禁不可灸。

絲竹空,禁不可灸。

神庭,在髮際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禁不可刺,令人癲疾,目失精。灸三壯。

曲差,一名鼻衝,俠神庭兩旁各一寸五分,在髮際是太陽脈氣所發,正頭取之,刺入三分,灸五壯。

本神,在曲差兩旁各一寸五分,在髮際,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頭維,在額角髮際,俠本神兩旁各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五分,禁不可灸。

上星一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六呼,灸三壯。

顖會,在上星後一寸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前頂,在顖會後一寸五分骨間陷者中,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百會,一名三陽會,在前頂後一寸五分,頂中央旋毛,中陷可容指,督脈足太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後頂,一名交衝,在百會後一寸五分,枕骨上,督脈氣所發,刺入四分,灸五壯。

強間,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五分,督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戶,一名匝風,一名會額[會額 據《外臺》卷三十九,作「合顱」。],在枕骨上,強間後一寸五分,督脈足太陽之會,此別腦之會,不可灸,令人瘖。

風府,一名舌本,在頂上,入髮際一寸,大筋內宛宛中,疾言其肉立起,言休其肉立下,督脈陽維之會,禁不可灸,灸之令人瘖,刺入四分,留三呼。

五處,在督脈旁,去上星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不可灸。

承光,在五處後二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禁不可灸。

通天,一名天臼,在承光後一寸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三壯。

絡卻,一名強陽,一名腦蓋,在通天後一寸三分三分 據《素問》水熱穴論王冰註及《千金》卷二十九作「五分」。,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留五呼,灸三壯。

玉枕,在絡卻後七分,俠腦戶旁一寸三分,起肉枕骨,入髮際三寸,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三分,皆三呼,灸三壯。

臨泣,當目上眥,直入髮際五分陷者中,足太陽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留七呼,灸五壯。

目窻,一名至榮,在臨泣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正營,在目窻後一寸,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承靈,在正營後一寸五分,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灸五壯。

腦空,一名顳顬,在承靈後一寸五分,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四分,灸五壯。

天衝,在耳上如前三分,刺入三分,灸三壯。

率谷,在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嚼而取之,刺入四分,灸三壯。

曲鬢,在耳上,入髮際曲隅陷者中,鼓頷有空,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三壯。

浮白,在耳後,入髮際一寸,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三分,灸二壯。

竅陰,在完骨上枕骨下,搖動應手,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四分,灸五壯。

完骨,在耳後入髮際四分,足太陽少陽之會,刺入二分,留七呼,灸七壯。

瘖門,一名舌橫,一名舌厭,在後髮際宛宛中,入係舌本,督脈陽維之會,仰頭取之,刺入四分,不可灸,灸之令人瘖。

天柱,在俠項後髮際大筋外廉陷者中,足太陽脈氣所發,刺入二分,留六呼,灸三壯。

風池,在顳顬後髮際陷者中,足少陽陽維之會,刺入三分,留三呼,灸三壯。

《千金方》曰;凡孔穴主對者,穴名在上,病狀在下。或一病有數十穴,或數病共一穴,皆臨時斟酌作法用之。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宜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若溫針訖,乃灸之。燔針白針,皆須妙解。知針知藥,固是良醫。

神庭、水滿,主寒熱頭痛,喘渴,目不可視。

頭維、大陵,主頭痛如破,目痛如脫。

崑崙、解谿、曲泉、飛揚、前谷、少澤、通里,主頭眩痛。

竅陰、強間,主頭痛如錐刺,不可以動。

腦戶、通天、腦空,主頭重痛。

消濼,主寒熱痺頭痛。

攢竹、承光、腎腧、絲竹空、瘈脈、和髎,主風頭痛。

上星,主風頭眩顏青。

顖會,主風頭眩頭痛顏青。

天牖、風門、崑崙、關元,關衝,主風眩頭痛。

合谷、五處,主風頭熱。

前頂、後頂、頷厭,主風眩偏頭痛。

玉枕,主頭半寒痛。

天柱、陶道、大杼、孔最、後谿,主頭痛。

目窻、中渚、完骨、命門、豐隆、太白、外丘、通谷、京骨、臨泣、小海、承筋、陽陵泉,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

《保命集》曰:頭痛不可忍,針足厥陰、太陽經原穴。

凡瘡瘍可灸刺者,須分經絡部分,血氣多少,俞穴遠近。若從背而出,當從太陽五穴,隨證選用,或刺或灸,泄其邪氣。凡太陽多血少氣,至陰、通谷、束骨、崑崙、委中。從鬢而出者,當從少陽五穴選用。凡少陽少血多氣,竅陰、夾谿、臨泣、陽輔、陽陵泉。從髭而出者,當從陽明五穴選用。凡陽明多血少氣,厲兌、內庭、陷谷、衝陽、解谿。從腦而出者,初覺腦痛不可忍,且欲生瘡也。腦者髓之海,當灸刺絕骨,以泄邪氣。腦者,舍也,故脈浮者,從太陽經,依前選用;脈長者,從陽明經,依前選用;脈弦者,從少陽經,依前選用。論曰:諸經各有井滎俞經合。井主心下滿及瘡蒼色;榮主身熱及瘡赤色;俞主體重節痛,瘡黃色;經主欬嗽寒熱,瘡白色;合主氣逆而泄,瘡黑色。隨經病而有此證者,或宜灸宜針,以泄邪氣。經曰:邪氣內蓄則腫熱,宜砭射之也。《內經》曰:夫癖氣之息者,宜以針開除之;氣勝血聚者,宜石而泄之。王注曰:石,砭也。可以破大癰出膿。今以(金非)針代之。凡瘡瘍已覺微漫腫硬,皮血不變色,脈沉不痛者,當外灸之,引邪氣出而方止。如已有膿水者不可灸,當刺之。淺者亦不可灸。經曰:陷者灸之。如外微覺木硬而不痛者,當急灸之,是邪氣深陷也。淺者不可灸,慎之。

《儒門事親》曰:大頭病以砭針刺腫處出血,即效。

《丹溪心法》曰:頭風頭痛,針百會立愈。又灸顖會、前頂、上星、百會。

《醫學綱目》曰;陽迎頭痛,腦滿不得息,取之人迎。陽迎,即陽逆也。又云:肝氣逆則頭痛,耳聾頰腫。取穴者,是瘀血腫滿處取之也。

偏正頭風,取絲竹空,沿皮向外,透率谷;風池,橫針入寸半,透風府;合谷半寸。以上穴未愈,再取解谿三里、中脘,各灸五十壯。

正頭風:百會一分,灸七壯;上星二分,灸七壯,三稜針出血,亦得;合谷。不愈,再取神庭,灸七壯;太陽,在兩額角眉後紫脈上,三稜針出血亦得。

醉頭風,內攢竹一分[分 原作「穴」,據文意改。],印堂一分,灸五壯;攢竹一分,沿皮橫透魚腰;三里,膻中灸,風門沿皮向外一寸。

頭風面腫,項強不得回顧:天牖五分,留七呼,不宜補,亦不宜灸。若灸之,則面腫脹。合當取下穴譩譆六分,留三呼,瀉五吸。後取天牖、風池,即瘥,此古流注之法。

頭風:後谿,京骨。

頭痛嘔吐:神庭,一分;印堂,在兩眉中,沿及透左攢竹,補三吸,轉埽元穴,退針;沿皮透右攢竹,補三吸。

風痰頭痛:豐隆五分,灸亦得。

腎厥頭痛:涌泉三分,彈針出血。

偏正頭痛,取阿是穴針之,即愈。

雷頭風,取上顖、百會、風池。

頭重如石,取印堂一分,沿皮透攢竹,先左後右,彈針出血。

眩運,取神庭、上星、顖會、前頂、後頂、腦空、風池、陽谷、大都、至陰、金門、申脈、足三里。

眩運,怕寒,春夏常著綿帽,暫去即發,取百會、上星、風池、豐隆。

《資生方》曰:腎厥頭痛,灸關元百壯。

厥逆,頭痛齒亦痛,灸曲鬢七壯。

腦痛、腦旋、腦瀉、腦熱、腦冷,皆灸顖會。

《薛己醫案》曰:李氏云,腦疽及頸項有疽,不可用隔蒜灸,恐引毒上攻。宜灸足三里穴五壯,氣海穴三七壯,仍服涼血化毒之藥,或以騎竹馬馬 原缺,據《備急灸法》補。穴法灸之。凡頭項咽喉生疽,古法皆為不治,若用此法,多有生者。如五香連翹漏蘆等湯,國老膏、萬金散,皆可選用。

【 註 前證屬膀胱經,或濕熱上壅,或陰火上炎,若因濕熱,則病氣有餘,元氣不足,當用黃連消毒散以除濕毒,用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若因陰火,則元氣病氣俱不足,當用補中益氣湯及六味地黃丸,以滋腎水。若腎水乾涸,中傳末證,急用加減八味丸及補中益氣湯,以固根本,引火歸源。若色黯不潰,或潰而不斂,名曰腦鑠,不治。大凡焮腫痛甚,宜活命飲,隔蒜灸之,解散瘀血,拔引鬱毒,但艾炷宜小而少。若欲其成膿腐潰,生肌收斂,並用托裏為主。】

《古今醫鑑》曰:神庭穴在髮際前上五分,灸三壯;上星穴在髮際上一寸半,灸三壯;後頂、百會、風池。已上諸穴,隨灸一處可愈。

  導引

《保生秘要》曰:頭痛導引用手法:百會搯六十四度,擦亦如數,兼運後功。

運功:左疼意想左乳下一大筋,扯過右乳下;右疼則扯過左乳下,每行十二度。

頭痛:顧臍念,於患處推下至涌泉止。

頭重目花,導引:觀空,坐定閉氣,以兩手心掩耳擊天鼓;次擦湧泉穴;次以手按膝,端坐呵氣九口,如法定神。

運功:意定鉉雍,舌頂上齶,俟液徐生,頻咽丹田,復想歸臍,雙睛運轉,而頭輕目無花矣。

頭運腦痛及痰滯導引:單搭膝坐,二指點閉耳門及口眼鼻七竅之處,躬身微力前努,使真氣上升,腦邪自散矣。

運功:注臍,念想頭上痛處,分兩邊運至心口開下;念臍輪斡旋通關,緊行至滯痰處,著意多運,週流遍腹,顧臍念。

神運頭眩導引:此證情慾所傷,氣衰血少,心火上攻,痰飲串肺,為患日久,變成癆瘵,於肩井穴搯九九之數,擦亦如之,兼用後功自愈。

運功:緊閉地戶,安神伏氣,按腦及耳。大運要倚坐,足屈勿交,神氣自迴,得液有津,咽下定神。

跌運導引:於肩井穴、環跳穴,搯之九九,擦之九九,自然而愈。

運功:急按耳門及腦門,仍遏顖門定元神。若氣轉迴心清爽,慎遲發語固命根。

眩運:閉口定神伏氣,按腦門及耳戶口。大運之人,要屈足,勿教伸直,恐氣難溫和。遂咽津,通大竅,津下竅自通,其神自存,霎時而省人事。

揭胎運,按顖門送氣下丹田。又有運不省人事者,以手遏於顖門。

臘梨瘡,取涌泉之水,從腳肋而上致頭頂瘡處洗之,一月可除。又將面前撥下,以至腳指頭而出,每次行二十四遍要本。童子念三教先生四個字,若大人有面紅,亦如此法。

  醫案

《墨莊漫錄》曰:王文公安石為相,日奏事殿中,忽覺偏頭痛不可忍,遽奏上請歸治疾,裕陵令且在中書偃臥。已而,小黃門持一小金杯藥少許賜之云:左痛即灌右鼻,右即反之,左右俱痛並灌之。即時痛愈。明日入謝,上曰:禁中自太祖時,有此數十方,不傳人間,此其一也。因並賜此方。蘇軾自黃州歸,過金陵,安石傳其方,用之如神。但目赤少時,頭痛即愈。法用新蘿蔔,取自然汁,入生龍腦少許,調勻,昂頭使人滴入鼻竅。

《輟耕錄》曰:任子昭云:向寓都下,時鄰家兒患頭疼不可忍,有回回醫官,用刀割開額上,取一小蟹,堅硬如石,尚能活動,頃焉方死,疼亦遄止。當求得蟹,至今藏之。夏雪蓑云:嘗於平江閶門,見過客馬腹膨脹倒地,店中偶有老回回見之,於左腿內割取小塊出,不知何物也,其馬隨即騎而去。信西域多奇術哉!

《儒門事親》曰:丹霞僧病頭痛,常居暗室,不敢見明,其頭熱痛,以布圜其頭上,置冰於其中,日易數次,熱不能已,諸醫莫識其證,求見戴人。戴人曰:此三陽經蓄熱故也。乃置炭火於煖室中,出汗,涌吐,三法併行,七日方愈。僧顧從者曰:此神仙手也。

彭吳張叟年六十餘歲,病熱厥頭痛,以其用涌藥時已一月間矣,加之以火,其人先利臟腑,年高身困,出門見日而仆,不知人。家人驚惶,欲揉撲之。戴人曰:大不可擾。續與西瓜涼水蜜雪,少頃而蘇。蓋病人年老涌泄,目脈易亂,身體內有炎火,外有太陽,是以跌仆,若是擾之,便不救矣。惟安定神思,以涼水投之,待之以靜,靜便屬水,自然無事。若他醫必惑,足以知戴人之諳練。

一婦人年四十餘,病額角上耳上痛嗚呼,為偏頭痛,如此五七年。每痛大便燥結如彈丸,兩目赤色,眩運昏濇,不能遠視,世之所謂頭風藥餅子、風藥白龍丸、芎犀丸之類,連進數服,其痛雖稍愈,則大便稍閉,兩目轉昏濇。其頭上針灸數千百矣,連年著灸,其兩目且將失明,由病而無子。一日問戴人,戴人診其兩手脈,急數而有力,風熱之甚也。余識此四五十年,遍察病目者,不問男子婦人,患偏正頭痛,必大便濇滯結硬。此無他,頭痛或額角,是三焦相火之經,及陽明燥金勝也。燥金勝乘肝則肝氣鬱,肝氣鬱則氣血壅,氣血壅則上下不通,故燥結於裏,尋至失明。治以大承氣湯,令河水煎三兩,加芒硝一兩,煎成,頓令溫,分作三五服,連服盡,蕩滌腸中垢滯結燥積熱,下泄如湯,二十餘行。次服七宣丸、神功丸以潤之,菠、菱、葵菜、猪羊血為羹以滑之。後五七日十日,但遇天道晴明,用大承氣湯,夜盡一劑,是痛隨利減也。三劑之外,目豁首輕,燥澤結釋而愈。後生三子。

《東垣十書》曰:范天騋之內,有脾胃證,時顯煩躁,胷中不利,大便不通,而又為寒氣怫鬱,悶亂大作,火不伸故也。因其有熱,服疏風丸,大便行,其病不減。恐其藥少,再服七八十丸,大便復見兩行,原證不瘳,增以吐逆,食不能停,痰唾稠黏涌出不止,眼黑頭旋,惡心煩悶,氣短促,上喘,無力以言,心神顛倒,目不敢開,如在風雲中,頭苦痛如裂,身重如山,四肢厥冷,不得安臥。余料前證是胃氣已損,復下兩次,則重虛其胃,而痰厥頭痛作矣。乃用黃蘗二分酒洗,乾薑三分,澤瀉、白茯苓、天麻、黃芪、人參、蒼朮各五分,炒神麯、白朮各一錢;麥蘖麯、半夏、橘皮各一錢五分,每服五錢,煎去渣,熱服,食前一服而愈。此頭痛苦甚,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也。

元好問記曰:予素飲酒,於九月中患腦之下項之上出小瘡,後數日,腦項麻木,腫勢外焮,瘍醫遂處五香連翹湯,至八日不下,而云不可速療。十八日得膿出,用藥或砭刺,三月乃可平,四月如故。予記醫經云:凡瘡見膿,九死一生。果如醫言,則當有束手待斃之悔矣。乃請李明之診,且謂膏粱之變,不當投五香,事已無及,當先用火攻之策,然後用藥。以大艾炷如桃核許者,攻之至百壯,乃覺痛,次為處方云,是足太陽膀胱之經,其病逆,當反治,脈中得弦緊,按之洪大而數,又且有力,必當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則同,其終則異,可使破積,可使潰堅。可使氣和,可使必已,必先歲氣,無伐天和,以時言之,可收不可汗。經與病俱禁下,法當結者散之,鹹以軟之。然受寒邪而禁鹹,諸苦寒為君為用,甘寒為佐,酒熱為因用為使,以辛溫和氣血,大辛以解結為臣,三辛三甘,益元氣而和血脈,滲淡以導酒濕,扶持秋令以益氣瀉火,以入本經之藥和血,且為引用,既以通經為主,用君以黃芩、黃連、黃蘗、生地黃、知母酒製之,本經羌活、獨活、藁本、防風、防己、當歸、連翹以解結,黃芪、人參、甘草,配諸苦寒者三之一,多則滋營氣補土也。生甘草瀉腎火,補下焦元氣,人參、橘皮以補胃,蘇木、當歸尾去惡血,生地黃補血,酒製防己除膀胱留熱,澤瀉助秋令去酒之濕熱。凡此諸藥,必得桔梗為舟楫,乃不下沉。投劑之後,疽當不痛不拆,食進體健。予如言服之,投牀大鼾,日出乃寤,以手捫瘡,腫減七八,至瘡痂都斂,十四日而已。世醫用技,豈無取效者!至於治效之外,乃能歷數體中不言之秘,平生所見,唯明之一人而已。此方名黃連消毒飲。

柏參謀,名德,字仲實,年六十一歲,壬子年二月間,患頭痛不可忍,晝夜不得眠,郎中曹通甫邀予視之。其人云:近在燕京,初患頭昏悶,微痛,醫作傷寒解之,汗出後,痛轉加;復汗解,病轉加而頭愈痛,遂歸。每遇郡邑,召醫用藥,一同到今,痛甚不得安臥,惡風寒而不喜飲食。診其六脈,弦細而微,氣短而促,語言而懶。《內經》云:春氣者病在頭。年高氣弱,清氣不能上升頭面,故昏悶。此病本無表邪,因發汗過多,清陽之氣,愈虧損不能上榮,亦不得外固,所以頭苦痛而惡風寒,氣短弱而不喜食,正宜用辛溫藥。《內經》云: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今年高氣弱,又加發汗,衛外之氣愈損,故以黃芪甘溫補衛實表為君;人參甘溫當歸辛溫補血氣,白芍酸寒固衛氣而為臣;白朮、陳皮、炙甘草苦甘溫養胃氣,生發陽氣,上實皮毛,肥腠理為佐;柴胡、升麻苦平,引少陽陽明之氣上升,通百脈,灌溉週身者也。川芎、蔓荊子、細辛辛溫體輕,浮清利空竅為使也。明年春,赴召之六盤山,曹郎中以古風見贈云;東垣李明之,蚤以能醫鳴,易水得奧訣,為竭黃金籯。一燈靜室窮,《內經》黃帝拊掌岐伯驚。日儲月積不易售,半世豈但三折肱。所長用藥有活法,舊方堆案白魚生。得不聞李延同居且同病,一下一汗俱得明早平。乃知古人一證有一方,後世以方合證,此理殊未明。公心審是者,俗子直以異己喧謗聲。先生飲恨臥黃壤,門生賴汝卓卓號中英。活人事業將與相,一旦在己權非輕。連年應召天策府,廉臺草木皆欣榮。好藏漆葉青黏散,莫使樊何獨擅名。

《丹溪心法》曰:一老婦患赤白帶下年半。頭眩,坐之不得,睡之則安,專治赤白帶,帶愈,其眩亦安。

一男子年七十九歲,頭目昏眩而重,手足無力,吐痰口口相續,左手脈散大而緩,右手脈緩而大,不及於左,重按皆無力,飲食略減而微渴,大便三四日一行。眾人皆與風藥,言至春深必死。予曰:此大虛證,當以補藥作大劑服之。眾怒而去。予教用人參、當歸身、黃芪、芍藥、白朮濃煎作湯,使下連蘗丸三十粒。如此者服一年半而精力如少壯時。連蘗丸冬加乾薑少許,餘三時皆依本法。連蘗皆薑汁炒為細末。又以薑汁煮糊為丸。

《古今醫統》曰:一婦人忽眩運不能動,診其脈,兩尺浮大而滑,知風痰眩運而兼火也。以半夏白朮天麻湯,下滾痰丸一百粒即愈。

《醫學綱目》曰:一子患七年搖頭,三年下血,百方無效。予思之,乃肝血液盛,外有風熱乘之。肝屬木,木盛而脾土為木所剋,脾與肺是子母,俱為肝所勝,而血遂漬於大便,故便血不止。遂處一方,但損肝袪風而益脾,只數服而後愈。十餘日血止而下白膿,遂得以安。用防風三兩,瓜蔞根、黃芪蜜炒、羌活、白芍藥各五錢,犀角屑、甘草各二錢半,蛇蛻炙赤、鉤藤鉤子、麻黃各一錢。右為末,棗肉和丸梧子大,食後薄荷湯下五七十丸。只二服。頭搖即止,便血隨愈。

館職、學士張居易嗜酒散誕,不為名利拘束。忽發熱頭疼,俾翰林醫官治之十日,愈甚。諸學士共議召孫。孫至,脈之曰:餘人皆曰傷寒,故作此疾也。張學士好酒多痰,食所傷也。今疾非傷寒,而右手脈甚數,左手脈平和,此必傷酒食而作頭痛,宜喫食藥五七丸。俟之半日,進退決矣。孫遂用食藥,經食,久膈漸寬,頭痛遂減,再進利膈藥遂獲安。大凡陽邪頭疼,經十日豈得不變發熱而狂亂?故知非傷寒,乃食病之過也。

一老婦人頭痛,歲久不已,因視其手足,有血絡皆紫黑,遂用三稜針,盡刺出其血如墨汁者數盞。後視其受病之經,灸刺之而得全愈。即經所謂大痺為惡,及頭痛久痺不去身,視其血絡,盡出其血是也。

一男子因憂思勞苦,發作眩運,眼暗耳鳴,面赤口乾,發熱氣喘,有汗不食。六脈洪數,用十全大補湯去桂,加生地黃、薑炒黃連、麥門冬、五味子、陳皮、酒炒黃蘗、知母而愈。

《薛己醫案》曰:閣老梁厚齋氣短有痰,小便赤濇,足跟作痛,尺脈浮大,按之則濇,此腎虛而痰飲也。用四物送六味丸,不月而康。仲景先生云:氣虛有飲,用腎氣丸補而逐之。誠開後學之矇聵,濟無窮之夭枉。腎氣丸即六味丸也。

都憲孟有涯氣短痰運,服辛香之劑,痰盛遺尿,兩尺浮大,按之如無,余以為腎家不能納氣歸源,香燥致甚耳。用八味丸料,三劑而愈。

孫都憲形體豐厚,勞神喜怒,面帶陽色,口渴吐痰,或頭目眩運,或熱從腹起,左三脈洪而有力,右三脈洪而無力。余謂足三陰虧損,用補中益氣加麥門、五味,及加減八味丸而愈。若人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少時血氣方長,而勞心虧損,或精血未滿,而御女過傷,故其見證,難以悉狀。此精氣不足,但滋化源,其病自痊。又若飲食勞役,七情失宜,以致諸證,亦當治以前法。設或六淫所侵,而致諸證,亦因真氣內虛而外邪乘襲,尤當固胃氣為主。蓋胃為五臟之根本,故黃蘗、知母,不宜輕用,恐復傷胃氣也。大凡雜證屬內因,乃形氣病氣俱不足,當補不當瀉。傷寒雖屬外因,亦宜分其表裏虛實,治當審之。

昌平守王天成頭運惡寒,形體倦怠,得食稍愈,勞而益甚,寸關脈浮大,此脾肺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蔓荊子而愈。後因勞役發熱惡寒,譫語不寐,得食稍安,用補中益氣湯而痊。

大尹祝支山因怒頭運,拗內筋攣,時或寒熱,日晡熱甚,此肝火筋攣,氣虛頭運,用八珍加柴胡、山梔、牡丹皮二十餘劑而愈。

上舍顧桐石會飲於周上舍第,問余曰:向孟有涯陳東谷俱為無嗣納寵,已而得疾,皆頭運吐痰,并用蘇合香丸,惟有涯得生,何也?余曰:二證因腎虛不能納氣而為頭運,不能制水而為痰涎,東谷專主攻痰行氣,有涯專於益火補氣故耳。後余應杭人之請,桐石房勞過度,亦患前證,或用清氣化痰,愈甚。顧曰:我病是腎虛,不能納氣歸源,治者不悟而歿,惜哉!

先兄體貌豐偉,唾痰甚多,脈洪有力,殊不耐勞,遇風頭運欲仆,口舌破裂,或至赤爛,誤食薑蒜少許,口瘡益甚,服八味丸及補中益氣加附子錢許,即愈。停藥月餘,諸證仍作。此命門虛火不歸源也。

一婦人患頭項俱腫,痛不可當,發熱作渴,喜冷,內服清熱,外敷寒涼,色黯不焮,胷中氣噎,此陽氣虛寒,彼泥素有痰火,不受溫補,余用參、芪各五錢,薑、桂各二錢,一劑頓腫起而潰,又用大補藥而愈。凡瘡疽腫高痛甚,煩渴飲冷,此病氣元氣俱有餘,宜用清熱消毒散、仙方活命飲為主。若腫高痛甚,口乾飲熱,此病氣有餘,元氣不足,宜用托裏消毒散、參芪四補散為主。若漫腫微痛,食少體倦,此病氣元氣俱不足,宜用六君、補中二湯,壯其脾胃,則未成者消,已成者潰,已潰者斂矣。

一人腦疽,十餘日面目腫閉,頭焮如斗,脈洪數,煩躁飲冷,此膀胱濕熱所致,用黃連消毒飲二劑,次飲槐角酒二碗,頓退。以指按下,腫則復起,此膿已成,於頸額肩頰各刺一孔,膿并出,口目始開。更以托裏藥加金銀花、連翹三十餘貼愈。

一人患腦疽,勢劇,腑實,用黃連消毒散,不應;以金銀藤二兩,水二鍾,煎一鍾,入酒半盞服之,勢去三四,再服漸退。又加黃蘗、知母、瓜蔞、當歸、甘草節數劑而潰止,加黃耆、川芎、白芷、桔梗數劑愈。

一人腦疽,其頭數多,痛不可忍,服消毒藥,不應;更以金銀花服之,即鼾睡覺而勢去半,再數劑而消。

杜碧清,亦名醫也。自病腦疽,療之不愈。丹溪往視之曰:何不服防風通聖散?曰:已服數劑。丹溪曰:合以酒製之。碧清乃自悟,以為不及。

一人頭面腫痛,服硝黃敗毒之劑,愈甚。診之脈浮數,邪在表,尚未解,用荊芥敗毒散二劑,勢退大半;更以葛根牛蒡子湯四劑而瘥。此憑脈發表藥也。

頭面赤腫焮痛,服涼藥不應者,須砭針去血,再用本方必效。一人年三十,患肩毒,服人參敗毒散二劑,更服十宣散去參桂,加金銀花、天花粉四劑而潰。因怒動肝火,風熱上壅,頭面青腫焮痛,飲冷,荊防敗毒散加芩、連、薄荷二劑,不應;急砭針患處,去黑血盞許;仍以一劑,勢退大半,再服人參敗毒散四劑而愈。

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體熱,次傳頭目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舌乾口燥。俗云,大頭天行,親戚不通,染之多殆。一人病此五六日,醫以承氣加藍根下之,稍緩;翌日,其病如故;下之又緩,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身半以下,地之氣也。此邪熱客於心肺之間,上攻頭目,腫盛,以承氣泄胃中之實熱,是誅罰無過,不知適其至所為。故遂制普濟消毒飲子。

一男子患腦疽,腫痛,脈數,以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而止。再以當歸、芍藥、川芎、金銀花、黃蘗、知母而潰,又以托裏藥而愈。

一男子腦疽,頭項俱腫,雖大潰,腫痛益甚,兼作瀉,煩躁不睡,飲食少思,其勢可畏。診其脈,毒尚在,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退半,與二神丸及六君子湯,加五味子、麥門冬、酸棗仁四劑,諸證少退,飲食少進,睡亦少得。及與參苓白朮散數服,飲食頓進;又與十全大補陽加金銀花、白芷、桔梗,月餘而瘥。

一老人色赤腫痛,脈數而有力,與黃連消毒散二劑,少退;更與清心蓮子飲四劑而消。

一婦人膿熟不潰,脹痛欲嘔,飲食少思,急針之,與托裏藥而愈。

一婦人患之不甚痛,不作膿,以托裏消毒散,膿成針之,補以托裏藥,亦愈。

一老人膿清兼作渴,脈軟而濇,予以為氣血俱虛,用八珍湯加黃芪、五味子。彼不信,乃服降火之劑,果反作嘔少食,始信;服香砂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投前湯,月餘而愈。

一男子未潰兼作渴,尺脈大而無力,以四物湯加黃蘗、知母、麥門冬、黃芪四劑而渴減;又與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用托裏藥,兼前丸而愈。

一男子腫痛脈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而痛止,更以托裏消毒藥而消。

一男子焮腫疼痛,發熱飲冷,脈洪數,與涼膈散二劑而止,以金銀花散四劑而潰,更以托裏藥而愈。

一老婦稟實,潰而痛不止,脈實便秘,以清凉飲二劑而止,更以托裏消毒藥而愈。

一男子腫硬不作膿,惟瘡頭出水,痛甚,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而膿成,針之,更以托裏藥而愈。常治膿清補而不應及不痛,或木悶堅硬者,俱不治。

一男子膿將成,微痛兼渴,尺脈大而無力,此陰虛火動之證。彼謂心經熱毒,自服清涼降火藥;愈熾;復求治,乃以四物湯,加黃蘗、知母、五味子、麥門冬、黃芪,及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以托裏藥兼前丸而愈。《中藏經》云:癰疽瘡腫之作,皆五臟六腑蓄毒不流,非獨榮衛壅塞而發。其行也有處,其主也有歸。假令發於喉舌者心之毒,皮毛者肺之毒,肌肉者脾之毒,骨髓者腎之毒;發於下者陰中之毒,發於上者陽中之毒;外者六腑之毒,內者五臟之毒。故內曰壞,外曰潰,上曰從,下曰逆。發於上者得之速,發於下者得之緩。感於六腑者易治,感於五臟者則難治也。觀此則疽發於腦者,乃膀胱督脈,陰氣不足,陽火熾甚而出也。豈可專泥於心火而不滋益陰氣耶?

一人素不慎起居飲食,焮赤腫痛,尺脈洪數,以黃連消毒散二劑,濕熱頓除,惟腫硬作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悉退,但瘡頭不消,投十宣去桂,加金銀花、藁本、白朮、茯苓、陳皮,以托裏排膿。彼欲全消,自製黃連解毒散二服,反腫硬不作膿,始悟。仍用十宣散加白朮、茯苓、陳皮、半夏,腫少退,仍去桂,又四劑而膿成,腫勢亦退。繼以八珍湯加黃芪、五味子、麥門冬,月餘膿潰而愈。夫苦寒之藥,雖治陰證,尤當分表裏虛實,次第時宜,豈可始末悉用之?然焮腫赤痛,尺脈數,按之則濡,乃膀胱經濕熱壅盛也。故用黃連消毒散,以解毒除濕。顧腫硬作痛,乃氣血凝滯不行而作也,遂用仙方活命飲,以散結消毒破血也。其瘡頭不消,蓋因熱毒熏蒸,氣血凝滯而然也,宜用甘溫之劑,補益陽氣托裏以腐潰之。況此證原屬督脈經,因虛火盛而出,若不審其因,專用苦寒之藥,胃氣已傷,何以腐化收斂?幾何不致於敗耶?凡瘡易消散,易腐潰,易收斂,皆氣血壯盛故也。

一婦年將七十,形實性急,好酒,腦疽饞五日,脈緊急又濇,急用大黃酒煨細切酒拌炒為末,又酒拌人參炒,入薑煎調一錢,服過兩時,再與得臥,而上半身汗,睡覺,病已失,此亦內托之意。蓋此治因性急因好酒,兼因其脈而製此方。脈緊急且濇,由其性急嗜酒以傷其血而然。故用大黃以泄酒熱,人參以養氣血也。

一婦腦左腫痛,左鼻出膿,年餘不愈,時或掉眩,如坐舟車。許叔微曰:肝虛,風邪襲之然也。以川芎一兩,當歸三錢,羌活、旋覆花、細辛、防風、蔓荊子、石膏、藁本、荊芥穗、半夏麯、乾地黃、甘草各半兩,每服一兩,一料而愈。按此條認作肝虛風邪襲之,而治以去風清熱,養血袪痰之劑,因其掉眩,痛偏於左也。經曰: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又病偏左,乃肝膽所主。又曰:風從上受之。又曰:無痰不成眩暈。又曰:肝藏血。又曰:風乃陽邪。故方以風熱痰血而主治者理也。

一老患此,色赤腫痛,脈數有力,與黃連消毒飲二劑,少退,更與清心蓮子飲,四劑而消。

一婦人冬間患此腫痛熱渴,余用清熱消毒藥潰之而愈。次年三月,其舌腫大,遍身發疔如葡萄,不計其數,手足尤多,乃脾胃受毒也。先各刺出黑血,隨服奪命丹七粒,出臭汗,瘡熱益甚,便秘二日,與大黃、芩、連各三錢,升麻、白芷、山梔、薄荷、連翹各二錢,生甘草一錢,水煎三五沸服之,大小便出臭血甚多,下體稍退,乃磨入犀角汁再服,舌本及齒縫出臭血,諸毒乃消;更以犀角地黃湯而愈。

以上治案,皆足太陽經積熱,挾風挾濕挾虛者,其進退出入,可以用黃連消毒散之活法也。

陳錄判母年七十餘,於冬至後腦出疽,形可甌面大,眾瘍醫診視,俟瘡熟,以針出膿,因笞侍妾,瘡輒內陷,凹一韮葉許,面色青黃不澤,四肢逆冷,汗出身清,時復嘔吐,脈極沉細而遲。蓋緣衰老之年,嚴寒之時,病中苦楚,飲食淡薄,已滌肥濃之氣,獨存瘦悴之形,加之暴怒,精神愈損,故有此寒變也。病與時同,與瘍醫議,速製五香湯一劑,加丁香、附子各五錢,劑盡,瘍復大發,隨證調治而愈。《內經》曰:凡治病必察其下。謂察時下之宜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言其常也。如瘡盛形羸,邪高痛下,始熱終寒,此反常也,固當察時下之宜而權治。故曰,經者常也,法者用也,醫者意也,隨所宜而治之,可收十全之功矣。按此條年老冬寒,理宜溫補,茲用五香湯加丁附以辛散,何也?蓋因其怒氣鬱結阻礙,陽氣不得營運,致阻凹陷,且脈極沉細而遲,其為氣鬱可知,故用五香以開結,丁附以助陽,則鬱散陽復,疽乃大發,此亦因其性脈而為治也。

錦衣葉夫人患腦疽,口乾舌燥,內服清熱,外敷寒涼,色黯不焮,胷中氣噎,證屬陽氣虛寒。彼疑素有痰火,不受溫補。予以參芪各五錢,薑桂各二錢,一劑頓然腫潰;又用大補藥而愈。

一人膿將成,微痛,兼渴,尺脈大而無力,此陰虛火動之證。彼謂心經熱毒,自服清涼降火藥愈熾,復求治,乃以四物湯,加黃蘗、知母、五味、麥冬、黃芪及加減八味丸,渴止瘡潰,更以托裏藥,兼前丸而愈。

一人腦疽作渴,脈雖洪,按之無力,予(口父)咀加減八味丸與之,彼不信,自用滋陰等藥,七惡并至而歿。《精要》曰:患疽雖云有熱,皆因虛而得之,愈後作渴,或先渴後疽,非加減八味丸不能治。

一人腦患疽,發熱口渴,醫用苦寒藥,膿水益多,發熱益甚,面目赤色,脣舌燥烈,小便淋痛,晝夜不寐,死在反掌。請予治之,乃以加減八味丸料,加參、芪、歸、朮、麥冬、甘草煎服之,熟睡半日,覺來諸證悉退,不數劑而瘡愈。予曰:病雖愈,當固其本元。彼不經意,且不守禁。次年,患中風,後患背疽而歿。

一老人膿清兼作渴,脈軟而濇,予以為氣血俱虛,用八珍湯,加黃芪、五味;彼不信,乃服降火之劑,果反作嘔少食,始信。服香砂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投前湯月餘而愈。

一人頭項俱痛,雖大潰腫痛益甚,兼作瀉,煩躁不睡,飲食少思,其勢可畏。診其脈,毒尚在,與仙方活命飲二劑,腫痛退半;與二神丸及六君子湯,加五味、麥冬、酸棗仁四劑,諸證少退,食頗進,睡少得;及與參苓白朮散數服,飲食頗進;又與十全大補湯,加金銀花、白芷、桔梗,月餘瘥。

舉人潘光甫年踰四十,患腦疽腫焮,診其脈沉靜,予謂此陽證陰脈,斷不起,已而果然。蓋瘡疽雖屬心火。尤當分表裏虛實。果元氣充實,內有實火者,寒劑或可責效。若寒涼過度,使胃寒脾弱,陽證變陰,或結而不潰,或潰而不斂,陰陽乖戾,水火交爭,死無日矣。

侍御朱南皋患鬢疽,腫痛發嚥,日晡尤甚,此肝膽二經血虛火燥也。用四物湯加元參、柴胡、桔梗、炙草,治之而愈。又因勞役發熱畏寒,作渴自汗,用補中益氣湯,去柴、升,加五味、麥冬、炮薑而瘥。

州守胡廷器年七十,患前證,腫焮作痛,頭目俱脹,此腎水不足,肝膽火盛而血燥也。用六味丸料四劑,瘡頭出水而愈。後因調養失宜,仍腫痛煩熱喘渴,脈洪大而虛,此脾胃之氣傷也。用補中益氣以補脾胃,用六味地黃丸以補腎肝而痊。

一男子患此焮腫,作痛發熱,以小柴胡湯,加連翹、金銀花、桔梗,四劑而消。

一男子因怒後髮際腫痛發熱,以小柴胡湯,加連翹、金銀花、天花粉、桔梗四劑,根畔俱消,惟瘡頭作痛,以仙方活命飲二劑,痛止膿成,針之,更以托裏消毒藥而愈。

一男子頭面焮腫作痛,時仲冬,脈弦緊,以托裏溫經湯,汗之而消。

一男子腫痛,寒熱拘急,脈浮數,以荊防敗毒散二劑,表證悉退;更以托裏消毒散潰之而安。

一男子膿熟不潰,脹痛,針之而止,更以托裏消毒散而愈。凡瘡膿熟不潰,屬氣血虛也。若不托裏,必致難瘥。

一男子作膿焮痛,發嘔少食,以仙方活命飲一劑而止;以六君子湯,加當歸、桔梗、皂角刺,潰而愈。

一男子膿清不斂,以托裏散,加五味子、麥門冬而斂。

一老人腫痛發熱,膿清作渴,脈軟而濇,此血氣俱虛也,欲補之。彼見作渴發熱,乃服降火之劑,果作嘔少食。復求治,投六君子湯四劑,嘔止食進,仍用補藥月餘而愈。夫患者臟腑氣血上下,各有虛實。況陰證似陽,陽證似陰,豈可以發熱作渴,而概用寒涼之劑?常治患者正氣虛,邪氣實,以托裏為主,消毒佐之。正氣實,邪氣虛,以攻毒為主,托裏佐之。正氣虛,邪氣實,而專用攻毒,則先損胃氣,宜先用仙方活命飲、托裏消毒散,或用灸法。俟邪氣退,正氣復,更酌量治之。大抵正氣奪則虛,邪氣勝則實。蓋邪正不并立,一勝則一負,其虛不待損而自虛矣。若發背腦疽疔毒,及患在四肢,必用灸法,拔引鬱毒,以行瘀滯,尤不可專於攻毒。診其脈而辨之,庶不有誤。

一男子腫焮,痛甚發寒熱服十宣散愈熾,診之,脈數而實,此表裏俱有邪也。以荊防敗毒散,加芩,連、大黃二劑少愈,更以荊防敗毒散四劑而消。大抵瘡瘍之證,腫焮痛甚,寒熱往來,或大便秘結,小便濇赤,心神憒悶,恍惚不寧,皆邪熱之實也,豈可補哉?東垣云:瘡疽之發,其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溫之異。受之外者,法當托裏以溫劑,反用寒藥,則是皮毛始受之邪,引入骨髓。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劑托裏,則是骨髓之病,上徹皮毛,表裏通潰共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危殆,重則死矣。

維揚俞黃門年踰三十,冬月鬢患毒腫焮,煩躁便秘,脈實,此膽經風熱壅上而然也。馬氏云:瘡瘍之證,熱壅而不利者,大黃湯下之。遂以一劑便通瘡退。更以荊防敗毒散二劑,再以十宣散去桂,加天花粉、金銀花,數劑而愈。

大宗伯羅公耳後髮際患此焮痛,脈數,以小柴胡湯加桔梗、牛蒡子、金銀花,四劑而愈。

趙宜人年踰七十,患鬢疽已潰,焮腫痛甚,喜冷,脈實,大便秘濇。東垣云:煩躁飲冷,身熱脈大,精神昏悶者,皆臟腑之實也。遂以清涼飲一劑,腫痛悉退,更以托裏消毒藥三十餘劑而平。若謂年高潰後,投以補劑,實實之禍不免矣。

《外科正宗》曰:一男人腦疽十餘日,視其瘡勢頗甚,根連左右耳,項并腫,紅赤焮熱,脈浮而數,先用黃連消毒散二服,退其大勢,根腳稍定;後用托裏消毒散數服,不覺腐潰,但診脈浮無力,詢之患者,年過五旬,久艱嗣息,房中又有妾人,多兼思慮,勞慾太過,損傷元氣故也。又瘡形勢大,止能起發,不能培養為膿,更用十全大補湯,加桔梗、白芷,倍人參、白朮各三錢,外用桑木灸法,早晚二次灸之;又塗紫霞膏。數日,患者頭面俱腫,雙目合縫,形狀可畏,然後腐潰,并作膿出,月至數升,如此半月。因前藥不勝其事,內加煩躁不寧,五心煩熱,飲食漸少等證,此以膿水出多,氣血走泄,為虛火假證之故,雖變不妨。隨用聖愈湯一服,不應,又進一服加熟附子二錢,方應,前證悉退。次以人參養榮湯,加麥冬、五味、參、朮,常倍至三錢,調理月餘。後至腦骨腐肉,連髮片片脫下,其狀狼狽不可觀瞻,凡相視者,無不點頭驚訝。又恐腐潰深大,補不及事,每日粥食中用人參三錢,凡餐分入同煮食之,以接補脾元,後方元氣漸醒,調理四月方愈。彼後一年,反生一子,以承後嗣。

一男子患鬚疽三日,焮腫寒熱,脈浮數,以荊防敗毒散,一劑,表證悉退,腫痛仍作,已欲作膿;以托裏消毒散,膿潰;又以益氣養榮湯,加麥冬、五味,斂而愈。

一男子患鬢疽五日,頂高根若錢大,形色紅活,此肝經濕熱為患,用麻子大艾灸七壯,以梔子清肝湯二服,腫勢稍止,以蟾酥餅膏貼灸上,更以柴胡清肝湯,加白芷、黃芪、天花粉,數服膿潰腫消,半月收斂。

一男子渴疾三年,寒熱半月,自以為瘧,鬢間忽生一小瘡,三四日,外形如粟,瘡平堅硬,色暗不澤,又兼脈洪數而無力,此水竭火旺之證也。終難潰斂,辭不敢治。復請醫,視為易治,用針刺腫上,去紫血鍾許,內服解毒藥。次日,邊旁愈腫。醫者謂腫高屬陽易治。彼家懽悅。又三日,腮項俱腫,口噤不食,用針又刺腫上,日加昏憒。又復請視,予曰:將死及矣。但此證未病先作渴,腎水已竭,外形如粟,裏可容穀,形色紫黑,氣敗血衰,脈洪無力,元氣內敗,如此干涉,豈有不死者?彼家方信,晚矣!共二十一日而歿。

一男子腫焮五六日,彼欲內消,外敷涼藥,內服大黃泄氣等劑,隨後焮腫雖退,乃生寒熱,惡心乾嘔,肩膊牽強。診之,脈數無力,此內虛毒氣入裏,涼藥之過也。東垣云:瘡疽之發,受之有內外之別,治之有寒溫之異。受之外者,法當托裏以溫劑,反用寒藥攻利,損傷脾胃,多致內虛,故外毒乘虛入裏。受之內者,法當疏利以寒劑,反用溫劑托裏,初病則是骨髓之毒,誤用溫劑,使毒上徹皮毛,表裏通潰,共為一瘡,助邪為毒,苦楚百倍,輕則變重,重則死矣。前證既出寒藥之過,以托裏建中湯二服,嘔吐全止;又以十全大補湯,加白芷數服而原瘡漸起;又以人參養榮湯間服,腐潰膿稠兩月餘,瘡口收斂。

一婦人患此腫硬,寒熱口乾,焮痛,脈洪大有力,此表裏俱實也。以防風通聖散一劑,行二次,前證稍退;又一劑,大行數次,熱退渴止。惟原瘡腫硬,用銀針點破,插入蟾酥條,內服托裏消毒散漸潰膿而安。

一男子患此三四曰,頂高根活,且無表裏之證,此肝經濕熱為患,用針挑破瘡頂,以蟾酥餅蓋貼,內服加味逍遙散加皂角針數服,頭出微膿,根腫亦消。

《景岳全書》曰:先君壽峯公,少壯時,頗好酒,因致酒病,自四旬之外,遂絕戒不飲,後至七旬,因除夜之樂,飲一小杯,而次早眩運不能起。先君素善吐法,有記在痰飲門。因吐去清痰,而眩運頓愈。原其所由,則一杯之酒,何遽為痰?不過以惡酒之臟,而忽被酒氣,則真陰清氣,為之淆亂而然。吐去痰飲,酒氣可除。吐能升氣,清陽可復。此非治痰而實以治亂耳,故志此以見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