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
驚悸怔忡健忘門
方
防風丸 【 《千金方》,下同】 補虛調中。治脈虛驚跳不定,乍來乍去,小腸腑寒。
防風 桂心 通草 茯神 遠志 麥門冬 甘草 人參 白石英各三兩
右九味為末,白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再,加至四十丸
遠志湯 補心。治心氣虛,驚悸,喜忘,不進食。
大棗十二枚 遠志 乾薑 白朮 桂心 黃芪 紫石各三兩 防風 當歸 人參 茯苓 甘草 芎藭 茯神 羌活各二兩 麥門冬 半夏各四兩 五味子二合
右十八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其病苦驚悸,汗出,心中煩悶,短氣,喜怒悲憂,悉不自知,常苦咽喉痛,口脣黑,嘔吐血,舌本強,不通水漿。
紫石英 茯苓 人參 遠志 當歸 茯神 甘草 紫菀各二兩 麥冬一升 赤小豆三合 大棗三十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按深師無茯神,有桂。
大補心湯 治虛損不足,心氣弱悸,或時妄語,四肢損變氣力,顏色不榮。
黃芩 附子各一兩 甘草 乾地黃 麥門冬 茯苓 桂心 阿膠各三兩 生薑六兩 半夏 遠志 石膏各四兩 飴糖一斤 大棗二十枚
右十四味,取十三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五升,煮取五升,湯成下糖,分四服。
又方 治心氣不足,心痛驚恐。
遠志 蒲黃一本作菖蒲 人參 茯苓各四兩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小定心湯 治虛羸,心氣驚弱,多魘。
茯苓四兩 桂心三兩 甘草 芍藥 乾薑 遠志 人參各二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四服,日三夜一。
大定心湯 治心氣虛悸,恍惚多忘,或夢寐驚魘,志少不足。
人參 茯苓 茯神 遠志 石脂 龍骨 乾薑 當歸 甘草 白朮 芍藥 桂心 紫菀 防風各二兩 大棗二十枚
右十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荊瀝湯 治心虛,驚悸不定,羸瘦病。
荊瀝二升 茯神 白蘚皮各三兩 人參二兩 白銀十兩,以水一斗,煮取二升
右五味,三味(口父)咀,以荊瀝內銀汁中,煮取一升四合,分三服,相去如人行十里久,進一服。
大鎮心散 治心虛驚悸,夢寐恐畏。
紫石英 茯苓 防風 人參 甘草 澤瀉各八分 黃芪 秦艽 白朮 薯蕷 白蘞各六分 麥冬 當歸各五分 大豆卷 桔梗 柏子仁 桂 遠志 大黃 石膏各四分 蜀椒 芍藥 乾薑 細辛各三分
右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一方,無紫石、茯苓、澤瀉、乾薑,有大棗四分,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
小鎮心散 治心氣不足,虛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驚者。
人參 遠志 白朮 附子 乾地黃 桂心 黃芪 細辛 乾薑 赤小豆 龍齒 防風 菖蒲各二兩 茯苓四兩
右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鎮心丸 治男子婦人,虛損夢寐驚悸,或失精神,婦人赤白注瀉,或月水不利,風邪鬼疰,寒熱、往來,腹中積聚,憂恚結氣諸病。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蓯蓉 麥門冬 遠志 乾地黃十二分 大黃 當歸 細辛 大豆卷 卷柏 乾薑各五分防風 人參 澤瀉 秦艽 丹參各六分 石膏 芍藥 柏子仁各三分 烏頭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蕷各十分 白蘞 鐵精 銀屑 前胡 牛黃各二分 白朮 半夏各四兩 (上庶下虫)蟲十一枚 大棗五十枚
右三十五味為末,蜜棗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無大豆卷、大棗。
大鎮心丸 所治與前方大同,凡是心病,悉皆主之。
乾地黃八分 牛黃五分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藭 人參 遠志 麥門冬 丹砂 紫石英 阿膠 甘草 大黃 銀屑 白蘞 當歸 乾薑 防風各八分 桑螵蛸十一枚 杏仁 蜀椒各三分 柏子仁 澤瀉 大豆卷 茯苓 薯蕷 茯神 前胡 黃芪 鐵精各五分 大棗四十枚
右三十二味為末,白蜜棗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小鎮心丸 治心氣少弱,驚虛振悸,胷中逆氣,魘夢參錯,謬忘恍惚。
紫石英 硃砂 茯神 銀屑 雄黃 菖蒲 人參 桔梗 乾薑 遠志 甘草 當歸 桂心各二分 防風 細辛 鐵精 防己各一兩
右十七味為末,蜜丸如大豆狀,飲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方用茯苓二分,為十八味。
溫膽湯 【 《三因方》】 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攝,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
半夏湯洗 枳實 竹茹各一兩 甘草炙四錢 橘皮一錢半 茯苓七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熱服。一本有生薑四錢,無茯苓。一本有遠志。
十四友丸 補諸虛不足,益血,收斂心氣。治怔忡不寧,精神昏憒,睡臥不安。
龍齒二兩 柏子仁研 遠志酒蒸曬 當歸 棗仁炒 紫石英 熟地黃 白茯苓 茯神 人參 黃芪蜜炙 阿膠蛤粉炒 肉桂各一兩 辰砂另研,二錢五分
右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棗湯送下。
平補鎮心丹 【 《局方》】 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異夢,如墮崖谷。常服,安心腎,益榮衛。
酸棗仁炒,二錢半 車前子 白茯苓 麥門冬 五味子 茯神 桂心不見火,各一兩二錢半 龍齒 熟地黃酒蒸 天門冬 遠志甘草水煮 山藥薑汁製,各一兩半 人參 硃砂飛,各半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以前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溫酒任下。
平補鎮心丸 治前證。
熟地黃 生地黃 山藥 天門冬 麥門冬 柏子仁 茯神各四兩,一本七兩 辰砂另研為衣 桔梗各三兩 遠志甘草製,七兩 當歸四兩 石菖蒲節密者,十六兩 龍骨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吞下,溫酒亦得。漸加至五十丸。宜常服。
遠志丸 治因事有所大驚,夢寐不祥,登高涉險,神魂不安,心志恐怯。
遠志薑汁製 石菖蒲各五錢 茯苓 茯神 人參 龍齒各一兩
右為末,煉蜜和丸如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七十丸,食後臨臥熱水下。
琥珀養心丹 治心血虛,驚悸,夜臥不寧,或怔忡心跳者。
琥珀另研,二錢 龍齒煅另研,一兩 石菖蒲 遠志 黑豆 甘草同煮去骨 茯神 酸棗仁炒 人參各五錢 當歸 生地黃各七錢 硃砂飛 黃連各三錢 柏子仁五錢 牛黃另研,一錢
右為細末,將牛黃、硃砂、琥珀、龍齒研極細,以猪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為衣,每服五十丸,燈心湯送下。
定志丸 治心氣不足,驚悸恐怯。
菖蒲炒 遠志各二兩 茯神 人參各三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米湯下。一方去茯神,名開心散,服二錢匕,無時。
寧志丸 治心虛,血少多驚。
人參 茯神 白茯苓 柏子仁 遠志酒浸焙 棗仁酒浸微炒 當歸 琥珀各半兩 石菖蒲 硃砂另研 乳香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九,食後,棗湯送下。
人參遠志丸 治心氣不安,驚悸恍惚。
人參 遠志 酸棗仁炒 黃芪各半兩 桔梗 官桂 丹砂各二錢半 天門冬 白茯苓 石菖蒲各七錢半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遠,米湯下。
養心湯 【 《得效方》,下同】 治心虛血少,驚惕不寧。
甘草炙,五分 黃芪炙 茯神 茯苓 半夏麯 當歸 川芎各七分半 遠志薑汁焙 柏子仁 棗仁隔紙炒香 辣桂 五味子 人參各一錢
水二鍾,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鍾,食後溫服。加檳榔、赤茯苓,治停水怔悸。一本,有生地黃。
鐵精丸 治驚風恍惚,寢寐不安。
鐵精另研 龍齒研 犀角屑 麥門冬 人參 茯神 防風各一兩 石菖蒲 遠志各七錢半 生地黃一兩半
右為細末,煉蜜和搗二三百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粥飲送下。
菖蒲丸 治前證。
石菖蒲 遠志 鐵粉研 硃砂飛,各一兩 金箔五十片 羚羊角屑,七錢半 防風七錢 白茯苓 人參各一兩半
右為細末,入研藥令勻,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粥湯下,不拘時候。
茯神丸 治心臟風虛,驚悸心忪,常多健忘。
茯神 人參 麥冬 黃芩 熟地黃 柏子仁 薏苡 犀角各一兩 龍齒研 鐵粉各一兩半 防風 黃芪各七錢半
右為細末,入研藥令勻,煉蜜和搗二三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溫粥飲下,無時。
人參丸 治心臟風虛,驚悸心忪,或因憂慮之後,時有恍惚,心神不安。
人參 熟地黃 龍齒各一兩研 茯神一兩半 白朮 甘草炙 麥門冬各半兩 防風七錢半 金箔 銀箔各五十片
右為細末,入研藥令勻,煉蜜和搗二三百下,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不拘時,粥飲送下。
茯苓甘草湯 【 仲景】 治心下停水忪悸。
茯苓 桂枝各三錢 生薑半兩 甘草二錢
水二盞,煎至一盞,不拘時服。
茯苓飲子 【 《濟生方》,下同】 治痰飲畜於心胃,怔忡不已。
赤茯苓 半夏 茯神 麥冬 橘紅各一錢半 檳榔 沉香不見火 甘草炙,各一錢
水二鍾,薑三片,煎八分,食遠服。一本無檳榔。
薑朮湯 治停飲怔忡。
白薑生 白朮 茯苓 半夏麯各一錢 辣桂 甘草各五分
水一鍾,薑三片,紅棗一枚,煎六分,不拘時服。
炙甘草湯 一名復脈湯,治脈結代,心動悸。
甘草一兩二錢一字 人參 阿膠各六錢二字 麻子仁 桂枝 麥門冬各一兩 生地黃一兩半
水酒各五升,生薑一兩,大棗十二枚,清酒二升三合,水二升七合,煮取二升,去渣,內阿膠烊盡,分三服。
益榮湯 治思慮過多,耗傷心血,心血既傷,神無所守,是以怔忡恍惚,善悲憂,少顏色,夜多不寐,小便或濁。
白芍藥 黃芪 人參 小草 茯神 棗仁炒 柏子仁炒 木香不見火 麥門冬 當歸酒浸 紫石英煅研 甘草炙,各一錢
右作一服,水二盞,薑三片,紅棗一枚,煎一鍾,不拘時服。一本無麥冬。
秘傳酸棗仁湯 治心腎水火不交,精血虛耗,痰飲內畜,怔忡恍惚,夜臥不安。
棗仁炒 遠志製 黃芪 白茯苓 當歸酒浸 蓮肉 人參 茯神各一兩 陳皮 炙草各半兩
右(口父)咀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以瓦器煎七分,日二服,臨臥一服。
葉氏鎮心爽神湯 治心腎不交,上盛下虛,心神恍惚,睡多驚悸,小便頻數,遺泄白濁。
石菖蒲半兩 甘草炙四錢 人參 酸棗仁炒 赤茯苓 當歸酒浸焙,各三錢 南星泡 陳皮 山藥 細辛 紫菀 半夏製 川芎 覆盆子 通草 麥冬 五味 柏子仁炒 枸杞各二錢半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蜜一匙,煎五分,去滓,入麝香少許,再煮一二沸,溫服,不拘時。
俞居士選奇方 治心常忪悸,忘前失後。
白檀香 白茯苓 桂心各十二分 石菖蒲 天竺黃 熟地黃 蘇合香 犀角各四分 天門冬 遠志 人參各六分 甘草十分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櫻桃大,每服一丸,食後噙化,或米飲嚥下。
參乳丸 治心氣不足,怔忡自汗。
人參一兩 乳香三錢另研 當歸二兩
右為細末研勻,山藥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棗湯送下。
龍齒丹 治心血虛寒,怔仲不已,痰多恍惚。
當歸酒浸 龍齒 遠志甘草水煮 棗仁炒研 官桂 琥珀 附子炮去皮臍,切作八片,薑汁浸 南星剉碎,薑汁浸一宿,各一兩 木香 沉香 紫石英煅酢淬 熟地黃酒蒸焙,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五十丸,不拘時,用棗湯送下。
靈砂寧志丸 治男婦大病後,損傷榮衛失血過多,精血虛損,心神恍惚,不得眠睡,飲食全減,肌體瘦弱。
辰砂二兩,不夾石者,夾絹袋盛,懸於銀石器內,用椒紅三兩,取井華水調椒入於器內,可八分,別用鍋子注水,置硃砂器在內,重湯煮令魚眼沸,三晝夜為度,取出辰砂水飛細 茯神 鹿茸燎去毛酥炙黃 黃芪蜜炙 白朮 人參各三兩 石菖蒲二兩
右為末,入辰砂研勻,棗肉和杵一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酒米飲任下。
棗肉靈砂 專治虛人夜不得睡,夢中驚魘,自汗忪悸。
靈砂二錢,研 人參半錢 酸棗仁肉一錢
右為末,棗肉丸如菉豆大,臨臥棗湯吞五七粒
辰砂遠志丸 安神鎮心,消風化痰。
石菖蒲 遠志 人參 茯神 辰砂各半兩 川芎 山藥 鐵粉 半夏麯 麥門冬 細辛 天麻 南星炒黃 白附子生,各一兩
右為末,用生薑五兩,取汁,入水煎糊,丸如菉豆大,別以硃砂為衣,每服三十粒,臨臥薑湯下。
心丹 治男婦心氣不足,神志不寧,一切心疾並治之。
硃砂五十兩 遠志甘草煮 人參 木鼈仁炒 熟地黃酒蒸焙 石菖蒲 當歸酒焙 麥門冬 黃芪 石蓮肉炒 茯神柏子仁 茯苓 益智仁各三兩 白朮五兩
右加人參等十四味,各如法修製,剉碎拌勻,次將硃砂滾和,以夾生絹袋盛貯,用麻線緊紮袋口,卻用瓦鍋一口,盛七分重,全銀罐一个於鍋內,入白蜜二十斤,將藥袋懸之中心,不令著底,使蜜浸過藥袋,以桑柴火燒令滾沸,勿使火歇,煮三日,蜜焦黑,再換蜜煮,候七日足,住火取出,淘去眾藥,洗淨硃砂,令乾,入牛心內,仍用銀鍋於重湯內蒸。如湯乾,復以熱水從鍋弦下添,候牛心蒸爛,取砂再換牛心,如前法蒸,凡七次,其砂已熟,即用沸水淘淨焙乾,入乳鉢,玉杵研至十分細,米粽為丸如豌豆大,陰乾,每服二十丸,食後,參湯、棗湯、麥門冬湯任下。
補心神效丸 【 《百一選方》】 治前證。
黃芪蜜炙 茯神 人參 遠志各四兩 棗仁 柏子仁另研 五味子各二兩 硃砂一兩,另研 熟地黃三兩
右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溫酒任下。
八物定志丸 補益心神,安定魂魄,治痰,去胷中邪熱。
硃砂一錢 人參一兩半 菖蒲 遠志 茯苓 茯神各一兩 白朮 麥門冬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不拘時。
天王補心丹 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除怔忡,定驚悸,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療咽乾,育養心神。
人參五錢 麥冬 天冬 當歸酒浸 柏子仁 五味子 棗仁各一兩 白茯苓 元參 丹參 桔梗 遠志各五錢 生地四兩 黃連酒炒,二兩
右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二三十丸,臨臥燈草竹葉煎湯下。一方有石菖蒲、熟地黃、杜仲、百部、茯神、甘草六味。
補心丹 【 《元珠》】 治血氣不足,驚悸健忘,又能安養心神,兼治五臟,無偏勝之弊,可以久服。
麥門冬二兩半 遠志甘草湯煮 石菖蒲 香附童便浸,各二兩 天門冬 (艹舌)蔞根 白朮 貝母 熟地黃 茯神 地骨皮各一兩半 人參 當歸 牛膝 黃芪各一兩 木通八錢
右為細末,大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或用酒或圓眼湯,吞下五十丸。
天地丸 治心血燥少,口乾咽燥,心煩喜冷,怔忡恍惚,小便黃赤,或生瘡瘍。
天門冬二兩 熟地黃九蒸九曬,一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不拘時,用人參煎湯下。
小半夏加茯苓湯 【 仲景】 治膈間有水,眩悸者。
半夏一升 生薑半斤 茯苓三兩,一本四兩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樂令黃芪湯 【 《千金方》,下同】 治虛勞少氣,智心淡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腳逆冷,體常自汗,五臟六腑虛損,腸鳴風濕,榮衛不調,百病,補諸不足。
黃芪 人參 橘皮 當歸 桂心 細辛 前胡 芍藥 甘草 麥門冬 茯苓各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二兩半 大棗二十枚
右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二斗,煮取四升,每服五合,日三夜一。深師無橘皮、細辛、前胡、甘草、麥門冬,有烏頭三兩、蜀椒一兩、遠志二兩。《胡洽》:崔氏有蜀椒一兩、烏頭五枚,崔氏名樂令大黃芪湯。
內補散 治心傷善驚,妄怒無常。
乾地黃 菟絲子 山茱萸 地麥各五兩 遠志 巴戟天各半兩 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 人參 蓯蓉 石斛 桂心 茯苓 附子各一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無所禁。
琥珀散 治虛勞,驚悸不安,五臟虛勞,上氣滿悶。
琥珀研一兩 通草十四分 蕪菁子 胡麻子 車前子 蛇牀子 菟絲子 枸杞子 菴(艹閭)子 麥門冬各一升 松子 柏子 荏子各三升 橘皮 肉蓯蓉 松脂 牡蠣各四兩 桂心 石葦 石斛 滑石 茯苓 芎藭 人參 杜蘅 續斷 遠志 當歸 牛膝 丹皮各三兩
右三十味,各治下篩,合搗二千杵,盛以韋囊。先食服方寸匕,日三夜一,用牛羊乳汁煎令熟。長服,令人彊性,輕體益氣,消穀能食,耐寒暑,百病除,雖御十女,不勞損,令精實如膏。服後七十日,可得行房。久服老而更少,髮白返黑,齒落重生。
竹瀝湯 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
淡竹瀝 生地黃汁各一升 石膏八兩 芍藥 白朮 人參 梔子仁各三兩 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兩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安心散 治心熱滿,煩悶驚恐。
白芍藥 遠志 宿薑二兩 茯苓 赤石脂 麥門冬 知母 紫菀 石膏各四十銖 桂心 麻黃 條黃芩各三十銖 萎蕤三十六銖 甘草十二銖 人參二十四銖
右十五味,治下篩為粗散,先以水五升,淡竹叶一升,煮取三升,去滓,煮散一方寸匕半,以絹裹,煮時動之,煎取八合為一服,日再。
棗仁湯 治大虛勞,夢泄精,莖核微弱,血氣枯竭,或醉飽傷於房室,驚惕忪悸,小腹裏急。
棗仁二合 澤瀉 人參 芍藥 桂心各一兩 黃芪 甘草 茯苓 白龍骨 牡蠣各二兩 生薑三片 半夏一合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四升,一服七合,日三。若不能食,小腹急,加桂心六兩。
小建中湯 治心中虛悸,咽乾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慼,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削,五臟氣竭,則難可復振。
甘草二兩 桂心 生薑各三兩 芍藥六兩 膠飴一升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去滓,內膠飴,每服一升,日三,間三日復作一劑,後可與諸丸散。
茯神湯,治五邪氣入人體中,見鬼妄語,有所見聞,心悸跳動,恍惚不定。
茯神去木 人參 石菖蒲 白茯苓各三兩 赤小豆四十枚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歸脾湯 治思慮過多,勞心傷脾,健忘怔忡,煩躁不寐,短氣自汗,坐臥不安。
木香四分 人參 茯神 黃芪 遠志 白朮 當歸身各一錢 龍眼肉十個 炙甘草五分 棗仁八分,研
右,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八分,不拘時服。
朱雀丸 驚悸怔忡,此方主之。
白茯苓二兩 沉香五錢
二味為丸。
加減二陳湯 心若時跳時止,是痰因火動。
陳皮 半夏 茯苓 甘草 枳實 麥門冬 竹茹 炒黃連 炒山梔 人參 白朮 當歸 辰砂 烏梅 竹瀝
右,薑三片,棗一枚,水煎,調辰砂末服。
養血寧心湯
當歸一錢二分 白芍藥酒炒 梔子七分 黃芩 黃連各八分 棗仁 生地各一錢 遠志 麥冬各二錢
薑棗煎服。
壽星丸 【 《濟生方》,下同】 治因病驚憂,涎留心胞,精神不守,譫言妄語,不得安臥。
生天南星一斤 琥珀一兩,別研 硃砂飛二兩
右為細末和勻,用生薑自然汁,打麪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四十丸,不拘時候,用人參石菖蒲煎湯送下淡薑湯亦得。若心氣狂甚,入鐵艷粉一兩。
遠志飲子 治心勞虛寒,驚悸恍惚,多忘不安,夢寐驚魘。
遠志甘草煮 茯苓 桂心 人參 棗仁炒 黃芪 當歸酒浸,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茯神湯 治脈虛極,欬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驚悸不安。
茯神 人參 遠志 甘草煮 通草 麥門冬 黃芪 桔梗剉炒 甘草炙,各等分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大建中湯 治諸虛不足,小腹急痛,脅肋(月真)脹,骨肉痠痛,短氣喘逆,痰多欬嗽,潮熱多汗,心下驚悸,腰背彊痛,多臥少起。
黃芪蜜炙 附子炮去皮臍 鹿茸酒蒸 續斷 地骨皮 白芍藥 石斛 人參 當歸酒浸 川芎 小草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心腎丸 治心腎不足,精少血燥,心下煩熱,怔忡不安,或口乾生瘡,目赤頭運,小便赤濁,五心煩熱,多渴引飲。但是精虛血少,不受峻補者,悉宜服之。
菟絲子淘酒蒸擂 麥門冬各二兩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食前,用鹽湯送下,熟水亦得。
茸硃丹 治心虛血少,神志不寧,驚惕恍惚,夜多異夢,睡臥不安。
鹿茸去毛酒蒸,一兩 硃砂半兩,水飛,蜜炒尤佳
右為細末,煮棗肉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炒酸棗仁煎湯送下,午前臨臥服之。
茸附湯 治精血俱虛,榮衛耗損,潮熱自汗,怔忡驚悸,肢體倦乏,但是一切虛弱之證,皆宜服之。
鹿茸去毛酒蒸 附子炮去皮臍,各一兩
右(口父)咀,分作四服,水二盞,生薑十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二白丸 【 《元戎》】 治痰涎為病患,以致癲癎狂妄驚悸等證。
白礬一兩 輕粉一字或半錢,量虛實加減
右用生蒸餅劑裹,蒸熟去皮,可丸,入輕粉,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生薑湯下。小兒服如黍米大。
硃砂安神丸 治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胷中氣亂而有熱,若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而不安,宜從權衡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
硃砂另研,水飛陰乾 黃連各一錢 生地三分 當歸 炙甘草各半錢
右為末,酒浸蒸餅丸如黍米大,硃砂為衣,每服十五丸,津唾送下,食後。此緩治之理也。
黃連安神丸 外物卒驚,宜此以鎮之。
硃砂細研水飛 生地黃 當歸頭各一錢 黃連酒炒,一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右為極細末,蒸餅丸黃豆大,每服十丸,津下。
控涎丹 治驚則神出於舍,舍空涎入。
甘遂去心 紫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右為末,煮糊丸桐子大,臨臥,淡薑湯下七丸。
羌活勝濕湯 治臥而多驚,邪在少陽厥陰。
羌活 獨活 藁本 防風各一錢 川芎二分 蔓荊子三錢 甘草炙,五分
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
半夏麻黃丸 治心下悸。
半夏 麻黃各等分
右二味為末,煉蜜丸小豆大,飲服三丸,日三服。
茯苓丸 治驚悸怔忡。
石菖蒲 辰砂 人參 遠志 茯苓 真鐵粉 茯神 南星牛膽製 半夏麯各等分
右為細末,生薑四兩,取汁和水煮糊丸如桐子大,別用細末為衣乾之,每服十粒,加至二十粒,夜臥生薑湯下。
桂枝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 仲景,下同】 治傷寒火刧亡陽,驚狂起臥不安者。
桂枝 生薑切 蜀漆各三兩 甘草炙,二兩 牡蠣炒,五兩 龍骨四兩 大棗十二枚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溫服。
桂枝甘草湯 洽發汗後,叉手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錢 甘草二錢
右二味,以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渣溫服。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治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
茯苓八錢 甘草炙,二錢 桂枝四錢 大棗二枚
右作二服,以甘爛水二鍾,先煮茯苓,減二分,納諸藥,煮取一盞,去滓溫服,日三。作甘爛水法:取水一斗許,置大盆中,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鎮心丹 【 《千金方》,下同】 治驚悸。
辰砂用黃松節酒浸 龍齒用遠志苗酢煮
右,只取辰砂、龍齒各等分為末,猪心血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以麥門冬葉、菉豆、燈心、白蜜水煎,豆熟為度,臨臥嚥下。小兒磨化半丸,量歲數與之。
犀角湯 治傷寒後伏熱在心,怔忪驚悸,不得眠睡。
犀角屑 山梔各半兩 茵陳蒿七錢半 茯苓 芍藥 生地焙,各二兩 麥門冬兩半
右(口父)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薑二片,竹葉三七片,同煎,食後服。
安神補心湯 【 《醫鑑》,下同】 治心虛驚悸怔忡。
當歸 生地黃 茯神 黃芩各一錢二分 川芎七分 白芍炒 白朮各一錢 棗仁炒 遠志甘草水泡,各八分 麥冬二錢 元參五分 甘草三分
一方去遠志、麥冬、黃芩、元參,加陳皮、柏子仁、酒炒黃連剉,一劑,水煎服。
參歸腰子 治心氣怔忡而自汗者,不過一二服即愈。
人參 當歸各五錢 猪腰子一個
右,先將腰子用水二碗,煎至一碗半,細切,入二味藥,同煎至八分,喫腰子,以藥汁送下。有喫不盡腰子,同上二味藥渣,焙乾為細末,山藥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米湯下。
鎮心湯 治心慌立應。
當歸一錢二分 川芎 梔子仁炒,各七分 生地黃 片芩 白芍各八分 黃連六分 酸棗仁炒 遠志製 麥門冬去心,各一錢
右,生薑煎服。
四物安神湯 治心中無血養,故作怔忡,兼服辰砂安神丸。
當歸酒洗 白芍酒炒 生地黃酒洗 熟地黃 人參 白朮 茯神 酸棗仁炒 黃連薑炒 梔子炒 麥門冬 竹茹 辰砂研末,臨服調入
右,烏梅一枚,棗二枚,炒米一撮,水煎,食遠服。
養血清火湯 治心慌神亂,煩躁不寧。
當歸 川芎各七分 白芍酒炒 生地黃酒洗 黃連酒炒 酸棗仁炒 麥門冬各一錢 片芩 梔子炒,各八分 遠志 辰砂各五分 甘草三分
右,生薑三片,水煎,入辰砂,溫服。
養血安神湯 治血虛火動驚悸者。
當歸酒洗 川芎 白芍炒 陳皮 柏子仁炒 黃連酒炒,各五分 生地黃酒洗 茯神各一錢 白朮 酸棗仁炒,各七分 甘草炙,三分
右,水煎服。
安神鎮驚丸 治血虛心神不安,驚悸怔忡,不寐等證。
當歸酒洗 白芍煨 貝母 麥門冬 陳皮 硃砂水飛,各一兩 川芎 茯苓 遠志各七錢 酸棗仁炒 黃連薑汁炒,各五錢 甘草二錢 生地酒洗,一兩五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送下。
溫膽湯 治痰火驚惕不眠。
人參 白朮 茯神 當歸酒洗 生地黃酒洗 酸棗仁炒 麥門冬 枳實麩炒 半夏薑汁炒 黃連酒炒 竹茹 山梔炒,各等分 甘草三分
右,薑一片,棗一枚,烏梅一個,竹瀝調辰砂末五分服。
金箔鎮心丸 治一切驚悸。
硃砂 琥珀 天竺黃各五錢 膽星一兩 牛黃 雄黃 珍珠各二錢 麝香
右為細末,煉蜜為丸如皂角子大,金箔為衣,每服一丸,用薄荷湯送下。心經有熱,加炒黃連、當歸、生地黃、人參各一兩,炙甘草五錢,去雄黃、膽星、麝香。
聰明湯 【 《體仁彙編》】 治不善記而多忘者。
白茯神 遠志肉甘草水煮 石菖蒲一寸,九節者
右各三兩,製後共為極細末,每日用三五錢煎服,空心食後。服一日食八九次,或十餘次。久久服著,能日誦千言。
孔聖枕中方 治健忘。
龜甲 龍骨 遠志 菖蒲
右四味等分,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常服,令人大聰。一本食後水服。
茯神丸 治多忘,令人不忘。
石菖蒲二分 茯苓 茯神 人參各五分 遠志七分
右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夜一。五日後知,神良。
又方 治前證。
蓯蓉 續斷各二分 遠志 菖蒲 茯苓各三分
右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至老不忘。
八味散 治前證。
天冬六分 桂心 茯苓各一兩 乾地黃四分 五味子 菖蒲 遠志 石葦各三分
右八味,治下篩,後食,或酒或水服方寸匕。三十日力倍,六十日氣力強,志意足。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走不定,婦人崩中,面色赤。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麥門冬三兩 赤小豆二十四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讀書丸 治健忘,能除百病,日記萬言。
石菖蒲 菟絲子酒煮 遠志 地骨皮 生地 五味子 川芎各一兩
右為末,薄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臨臥白湯下。一本有人參、棗仁、當歸。
二丹丸 治健忘,養神定志,和血安神,外華腠理。
天門冬 熟地黃 丹參各一兩半 白茯神 麥門冬 甘草各一兩 遠志 人參各半兩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以硃砂半兩研極細為衣,每服五十丸,加至百丸,空心,煎愈風湯送下。一方有菖蒲五錢。
菖蒲益智丸 治善忘恍惚,破積聚,止痛,安神定志,聰明耳目。
菖蒲炒 遠志薑汁淹炒 牛膝酒浸 桔梗炒 人參各三兩七錢半 白茯苓一兩七錢半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桂心三錢
右為細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米湯送下。
健忘丸 久服令人不忘,耳目聰明,身體輕健。
天門冬 遠志 白茯苓 熟地黃各等分
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空心米飲送下,日進二服。
大益智散 治心志不寧,語言健忘。
熟地黃 人參 白茯苓 蓯蓉酒浸,各二兩 菟絲子酒浸 遠志各七錢半 蛇牀子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米飲調下,日進二服。忌食猪肉。
不忘散
石菖蒲 白茯苓 茯神 人參各一兩二錢半 遠志一兩七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溫酒調下。《千金》名定志丸,菖蒲、遠志各二兩,茯苓、人參各三兩,蜜丸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
開心散 治好忘。
石菖蒲一兩 茯苓二兩 遠志 人參各二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一錢,食後米飲調下。
蓯蓉散 久服至老不忘。
肉蓯蓉酒浸 續斷各二錢半 遠志 石菖蒲 白茯苓各七錢半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溫酒調下。春依方服,夏加地黃五分、黃芩三分、麥門冬四分。冷則去此,加乾薑、桂心、蜀椒各三分。若不熱不寒,亦不須增損,直爾服之。三劑以上,即覺庶事悉佳。慎酢蒜鱠陳臭大冷醉吐,自外百無所慎。稍加至三十丸,不得增,常以此為度。
人參養榮湯 治脾胃俱虛,精神衰倦健忘。
白芍藥一錢五分 人參 陳皮 黃芪蜜炙 桂心 當歸 白朮土炒 甘草炙,各一錢 熟地黃 五味炒 茯苓各八分遠志肉五分
水二鍾,薑三片,棗二枚,煎服。
導痰湯 治痰涎壅盛,健忘。
半夏湯洗七次,四兩 南星炮 橘紅 赤茯苓 枳實麩炒,各一兩 甘草炙,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薑十片,煎八分,食後服。
蘂珠丸 【 《良方》,下同】 治心恙。
猪心一個,取血 靛花一匙 硃砂一兩,為衣
右先將青靛花暴乾,次入猪心血同研爛,次入硃砂末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時,茶酒任下。
加味定志丸 治肥人痰迷心膈,尋常怔忡。
遠志 人參 琥珀 天花粉 鬱金各一兩 茯苓三兩 菖蒲二兩 貝母 (艹舌)蔞
右為末,薑汁竹瀝丸菉豆大,每服二錢,硃砂為衣。火盛者,加炒黃連一兩。
硃砂消痰飲 【 《醫統》,下同】 治心氣痰迷心竅驚悸。
牛膽南星半兩 硃砂減半,另研 麝香二分,另研
右為末,臨臥薑汁湯調服一錢。
寧志膏 治因驚失志。
人參 酸棗仁泡去皮,隔紙炒 辰砂各半兩 滴乳香一錢,研細
右為末,煉蜜丸彈子大,每服一丸,薄荷湯下。
平驚通聖散 治一切驚悸怔忡健忘等證。
當歸 人參 黃連 茯神 遠志甘草水製 甘草炙,各三錢 石菖蒲 硃砂另研,各二錢
右為細末,竹葉煎湯調二錢,食後,臨臥服。
酸棗仁湯 【 《圖經》】 治震悸不眠。
棗仁二升 茯苓 白朮 人參 甘草各二兩 生薑六兩
水八升,煮三升,分服。
預知子丸 【 《局方》】 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語言錯妄,忪悸煩鬱,憂愁慘慼,喜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異夢,寐即驚魘,或發狂眩,暴不知人,併宜服此。
預知子去皮 白茯苓 枸杞子 石菖蒲 茯神 柏子仁 人參 地骨皮 遠志 山藥 黃精蒸熟 硃砂水飛,各等分
右為末,煉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人參湯下。
開心不忘方 【 《聖惠方》,下同】 補心虛,治健忘,令人耳目聰明,用戊子日服。
菖蒲 遠志各一分
右搗為細末,服方寸匕。食後令人耳目聰明,從外見裏,及千里外事;令人長生,去三百病毒,不能為害。
狀元丸 治健忘,開心通竅,定智寧神,多記。
石菖蒲去毛,一寸,九節者佳 地骨皮 白茯神 遠志甘草水泡,各一兩 人參三錢 巴戟天五錢
右為末,用白茯苓末二兩,粘米二兩,共打粉,外用石菖蒲三錢,打碎煎濃湯,去渣,煮糊為丸,每日食後、午時臥時服三十五丸。
又方 治好忘。久服,聰明益智。
龍骨 虎骨 遠志各等分
右三味,治下篩,食後服方寸匕,日二。
人參遠志丸 治神思困乏,健忘驚悸。
人參 遠志 白茯苓 天門冬 黃芪 棗仁 石菖蒲 桔梗各一兩 丹砂五錢 官桂二錢
右為末,煉蜜丸菉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米湯下。
大歸神丹 治健忘,鎮心安神。
龍齒 琥珀各半兩 人參 當歸 酸棗仁 茯苓 遠志薑汁炒各一兩 金銀箔各二十片
右為細末,酒煮稀糊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日用麥冬湯下,夜以酸棗仁湯下。
巴戟天丸 治健忘,服此令人聰明善記。
巴戟天半兩 石菖蒲 地骨皮 遠志製 白茯神各一兩 人參三錢
右為末,粘米粉同白茯苓末一兩作糊,以菖蒲湯調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酒白湯任下,日三。
丹參飲子 治健忘。辛苦勤讀之士,宜服此。
石菖蒲一錢 丹參 當歸酒洗 白朮炒 天冬 麥冬各一錢半 貝母 陳皮 知母 甘草各七分 黃連薑汁炒,五分 五味子九粒
右,水半盞,薑一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七福飲 【 《景岳全書》,下同】 凡怔忡係五臟氣血虧損者,此能兼治之,足稱王道之最。
人參 熟地各隨宜 當歸二三錢 棗仁二錢 白朮炒,一錢半 炙甘草一錢 遠志製三五分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或加生薑三五片。
大補元煎 治氣血大壞,精神失守,怔忡等證。
人參少則用一二錢,多則一二兩 山藥炒 杜仲各二錢 熟地少則用二三錢,多則二三兩 當歸 枸杞各二三錢 山茱萸一錢,畏酸吞酸者去之 炙甘草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右歸飲 凡驚悸怔忡,係命門之陽衰陰盛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一二兩 山藥炒 枸杞子 杜仲薑製,各二錢 山茱萸一錢 甘草炙 肉桂各一二錢 製附子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左歸飲 凡驚悸怔忡,係命門之陰衰陽勝者,宜此方加減主之。
熟地二三錢或至一二兩 山藥 枸杞各二錢 炙甘草一錢 茯苓一錢半 山茱萸一二錢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服。
二陰煎 此治心經有熱,水不制火之病,故曰二陰。凡驚狂失志,多言多笑,或瘍疹煩熱失血等證,宜用此。
生地 麥冬各二三錢 棗仁二錢 元參 茯苓 木通各一錢半 黃連 生甘草各一錢
水二鍾,燈草二十根,或竹葉亦可,煎七分,食遠溫服。
逍遙飲 治婦人思鬱過度,致傷心脾冲任之源,血氣日枯,漸至經脈不調,或成驚悸怔忡等證。
當歸二三錢 白芍藥 茯神各一錢五分 熟地三五錢 棗仁二錢,炒 遠志製,三五分 陳皮八分 炙甘草一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大營煎 治真陰精血虧損,驚悸怔忡等證。
當歸二三錢或五錢 熟地三五七錢 枸杞 杜仲炒去絲,各二錢 牛膝一錢半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錢
水二鍾,煎七分,食遠溫服。
加減一陰煎 凡腎水真陰虛損,而脈證多陽,虛火發熱,驚悸怔忡,宜此
生地 芍藥 麥冬各二錢 熟地三五錢 炙甘草五七分 知母 地骨皮各一錢
水二鍾,煎服。
理陰煎 凡脾腎中虛,驚悸怔忡等證,宜溫潤者當用。
熟地三五七錢或一二兩 炙甘草一二錢 當歸二三錢或五七錢 乾薑炒黃色,一二三錢
水二鍾,煎七八分熱服。或加肉桂一二錢。
單方
九竅出血,因暴驚而得,其脈虛者:靈砂三十粒,人參湯下,三服愈。此證不可錯認作血得氣則流,妄用涼藥誤事。 【 《直指方》】
急驚昏迷,不省人事:石綠四兩,輕粉一錢為末,薄荷汁入酒,調一字服,取吐。
怔忡自汗,心氣不足也:用獖猪腰子二個,以水二盌,煮至一盌半,細切,人參、當歸各半兩,同煎至八分,空心喫腰子,以汁送下。其渣焙乾為末,以山藥末作糊,丸如菉豆大,每服五十丸,食遠棗湯下,不過兩服即愈。此崐山神濟大師方也。一加乳香二錢。 【 《百一》】
驚悸遺精:木饅頭炒、白牽牛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米飲調下。 【 《乾坤秘韞》】
心虛驚悸不定:荊瀝二升,緩火煎取一升六合,分溫每服四合,日三夜一。 【 《千金》】
蜜陀僧一物煎湯,每服匙許。驚氣入心,瘖不能語者,此方主之。或為末,茶調服一匕。 【 《身經圖考》】
自然銅,止驚悸,以酒摩服。 【 《大明》】
驚悸善忘,心臟不安,上膈風熱,化痰安神:白石英、硃砂各一兩為散,每服半錢,食後,煎金銀湯下。 【 《濟眾方》】
虛勞驚悸,補虛止驚,令人能食:紫石英五兩,打如豆大,水淘一遍,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細細服,或煮粥食,水盡可再煎之。 【 張文仲方】
安魂定魄:真珠末豆大一粒,蜜一蜆殼,和服,日三。尤宜小兒。 【 《肘後方》】
因驚憂怖迫,或激憤惆悵,致志氣錯越,心行違僻者:白雄鷄一隻,治如食法,真珠四兩,薤白四兩,水三升,煮二升,盡食之,飲汁令盡。 【 《肘後方》】
人魄,鎮心安神魄,定驚怖癲狂,磨水服之。 【 時珍】
傷寒心悸脈結代者:甘草二兩,水三升,煮一半,服七合,日一服。 【 《類要》,下同】
驚怖卒死:溫酒灌之,即醒。
傷寒發狂,驚怖恍惚:用撒法郎二分,水一盞,浸一夕服之。天方國人所傳。 【 《醫林集要》】
心孔惛塞,多忘善誤:丁酉日自至市,買遠志裹著衣中角頭,還為末服之,勿令人知,不復忘。 【 《千金》】
健忘,久服聰明益智慧:用白龍骨、遠志等分為末,食後酒服方寸匕,日三。《永類鈐方》用生薑湯下。 【 《千金》】
痰迷心竅,心膽被驚,神不守舍,恍惚健忘,妄言妄見:天南星一斤,先掘土坑一尺,以炭火三十斤燒赤,入酒五升滲乾,乃安南星在內,盆覆定,以灰塞之,勿令走氣。次日取出為末,琥珀一兩,硃砂二兩為末,生薑汁打麪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煎人參石菖蒲湯,一日三服。 【 《局方》】
治好忘,久服聰明:七月七日,取菖蒲,酒服三方寸匕,飲不至醉。 【 《千金》,下同】
又方:常以甲子日取石上菖蒲一寸九節者,陰乾百日,治合下篩,服方寸匕,日三,耳目聰明不忘。
治人心昏塞,多忘喜誤:七月七日,取蜘蛛網著衣領中,勿令人知,不忘。
又方:七月七日收麻勃一升,人參二兩為末,蒸令氣遍,每臨臥服一刀圭,能盡知四方之事。此乃治健忘,服之能記四方事也。陶云:逆知未來事,過言矣。
心虛健忘,令耳目聰明:用戊子日取東引桃枝二七枚,縛著臥枕中,枕之不忘。
又方:常以五月五日日未出時,取東向桃枝刻作三寸木人,著衣帶中,令人不忘。
心孔昏塞,多忘喜誤:取牛馬猪鷄羊犬心,乾之為末,向日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聞一知十。 【 《外臺》】
人心惛塞,多忘喜誤:取商陸花陰乾百日,搗末,日暮水服方寸匕。臥思念所欲事,即於眼中自覺。 【 《本草》】
心虛風邪,精神恍惚,健忘:以久使鐵鏵四斤燒赤,投酢中七次,打成塊,水二斗,浸二七日,每食後,服一小盞。 【 時珍】
開心益智:人參末一兩,鍊成獖猪肥肪十兩,以淳酒和勻,每服一杯,日再服。服至百日,耳目聰明,骨髓充盈,肌膚潤澤,日記千言,兼去風熱痰病。 【 《千金》】
膽寒睡臥不安,心多驚悸:酸棗仁炒香一兩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竹葉煎湯調服。 【 《良方》】
健忘:以遠志、石菖蒲煎湯,常當茶吃。
又方:用益智、遠志等分為末,食後酒調服。
益精神,強志意,聰明耳目:以鷄頭實為粉,用粳米煮粥,空心食之,良。
治健忘,補中,益心志,聰明耳目:以遠志泡去心皮為粉,先以粳米二合,煮粥候冷,入蓮子粉攪勻,再煮二三沸食之。
治健忘,久服聰明益智,龍骨、遠志等分為末,食後酒調方寸匕,目三服。兼治白濁。
又方:用吉祥草為末,酒調服方寸匕,補心不忘。書房中栽養,使人明目強記。人家堂屋中有之,辟忘。
針灸
《素問》曰:肺瘧者,令人心寒,寒甚熱,熱間善驚,如有所見者,刺手太陰陽明。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無刺大驚人。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靈樞經》曰:熱病,嗌乾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於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熱病數驚,瘈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餘者。癲疾毛髮去,索血於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厥頭痛,意善忘,按之不得,取頭面左右動脈,後取足太陰。《甲乙經》曰: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飢之狀,心憺憺而驚,大陵及間使主之。
心憺憺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
善驚悲不樂,厥脛足下熱,面盡熱渴,行間主之。
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飲不欲食,照海主之。
膽眩寒厥,手臂痛,善驚忘言,面赤泣出,腋門主之。
狐疝驚悸,少氣,巨闕主之。
少腹疝,臥善驚,氣海主之。
熱病汗不出,鼽衄眩,時仆,面浮腫,足脛寒,不得臥,振寒,惡人與木音,喉痹,齲齒,惡風,鼻不利多善驚,厲兌主之。
驚不得眠,善斷水氣上下五臟游氣也,三陰交主之。
《千金方》曰:陽谷,主風眩驚,手卷泄風,汗出,腰項急。
列缺,主熱癎,驚而有所見。
曲骨、陰谷、行間,主驚癎狂走,癲疾。
間使,主善悲驚狂,面赤目黃,瘖不能言。
陽谿、天井,主驚瘈。
懸釐、束骨,主癲疾互引,善驚羊鳴。
天衝,主頭痛癲疾互引,數驚悸。
支正、魚際、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驚恐。
陰蹻,主臥驚,視如見鬼。
曲澤、太陵,主心下憺憺,喜驚。
陰交、氣海、大巨,主驚不得臥。
大鍾、郄門,主驚恐畏人,神氣不足。
解谿,主瘈瘲而驚。
少衝,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
行間,主心痛數驚,心悲不樂。
三間、合谷、厲兌,主吐舌戾頸喜驚。
通里,主心下悸。
手少陰陰郄,主驚氣心痛。
後谿,主泣出而驚。
腕骨,主煩滿驚。
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呻,心下悸悲恐。
巨闕、間使,主胷中憺憺。
陽陵泉,主嘔宿汁,心下憺憺。
蠡溝,主數噫恐悸,氣不足,腹中悒悒。
彧中、雲門,主欬逆上氣,涎出多唾,呼吸喘悸,坐不安席。
少府,主數噫恐悸,氣不足。
天府、曲地、列缺、百會,主惡風邪氣,泣出喜忘。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醫學綱目》曰:心爍爍跳動,少衝瀉之,灸立效。
健忘,取列缺、心俞、神門、中脘、三里,灸少海。
醫案
《本事方》曰:紹興癸丑,予待次四明,有董生者,患神氣不寧,每臥則魂飛揚,覺身在牀而神魂離體,驚悸多魘,通夕無寐。更醫不效,予為診視。詢之曰:醫作何病治?董曰:眾皆以為心病。予曰:以脈言之,肝經受邪,非心病也。肝氣因虛邪氣襲之,肝藏魂者也,遊魂為變。平人肝不受邪,臥則魂歸於肝,神靜而得寐。今肝有邪,魂不得歸,是以臥則魂飛揚若離體也。肝主怒,故小怒則劇。董欣然曰:前此未之聞,雖未服藥,已覺沉疴去體矣。願求治之!予曰:公且持此說,與眾醫議治之方而徐質之。閱旬日,復至。云醫遍議古今方,無與病相對者。故余處以真珠母丸、獨活湯二方以贈服,一月而病悉除。此方用真珠母為君,龍齒佐之。真珠母人肝經為第一,龍齒與肝同類也。龍齒、虎睛,今人例以為鎮心藥,殊不知龍齒安魂,虎睛定魄,各言其類也。蓋東方蒼龍,木也,屬肝而藏魂。西方白虎,金也,屬肺而藏魄。龍能變化,故魂遊而不定;虎能專靜,故魄止而有守。予謂治魄不寧者,宜以虎睛;治魂飛揚者,宜以龍齒。萬物有成理而不失,在夫人達之而已矣。
《儒門事親》曰:衛德新之妻,旅中宿於樓上,夜值盜刧人燒舍,驚墮牀下。自後每聞有響,則驚倒不知人,家人輩躡足而行,莫敢冒觸有聲,歲餘不痊,諸醫作心病治之。人參、珍珠及定志丸皆無效。戴人見而斷之曰:驚者為陽,從外入也;恐者為陰,從內出也。驚者為自不知,恐者自知也。足少陽膽經屬肝木,膽者敢也,驚怕則膽傷矣。乃命二侍女執其兩手,按高椅之上,當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曰:娘子當視此。一木猛擊之,其婦大驚。戴人曰:我以木擊几,何以驚乎?伺少定,擊之,驚乃緩。又斯須連擊三五次,又以杖擊門,又暗遣入畫背後之牕,徐徐驚定而笑曰:是何治法?戴人曰:《內經》云:驚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見之,必無驚。是夜使人擊其門牕,自夕達曙。夫驚者神上越也,從下擊几,使之下視,所以收神也。一二日雖聞雷亦不驚。德新素不喜戴人,至是終身敬服,如有人言戴人不知醫者,執戈以逐之。
新寨馬叟年五十九,因秋欠稅,官杖六十,得驚氣,成風搐已三年矣。病大發則手足顫掉,不能持物,食則令人代哺,口目張腅,脣舌嚼爛,抖擻之狀,如線引傀儡,每發,市人皆聚觀。夜臥發熱,衣被盡去,遍身燥癢,中熱而反外寒,久欲自盡,手不能繩,傾產求醫,至破其家而病益堅。叟之子,邑中舊小吏也,以父病訊戴人。戴人曰:此病甚易治。若隆暑時不過一湧,再湧奪則愈矣。今已秋寒,可三之。如未愈,更刺腧穴必愈。先以通聖散汗之,繼服湧劑則吐痰一二升,至晚又下五七行,其疾小愈。待五日,再一湧出痰三四升,如鷄蛋黃成塊狀,如湯熱。叟以手顫不能自探,妻與代探,咽嗌腫傷,昏憒如醉,約一二時許,稍稍省,又下數行,立覺勢輕顫減,熱亦不作,足亦能步,手能巾櫛,自持匙箸,未至三湧,病去如濯。病後但覺極寒,戴人曰:當以食補之,久則自退。蓋大疾之去,衛氣未復,故宜以散風導氣之藥。切不可以熱劑溫之,反成他病。
上渠卜家一男子,年二十八歲,病身弱,四肢無力,面色蒼黃,左脅下身側上下如臂狀,每發則痛無時,食不減,大便如常,小便微黃,已二三載矣。諸醫計窮,求戴人治之。視其部分,乃足厥陰肝經,兼足少陽膽經也。張曰:甲膽乙肝,故青,其黃者脾也。診膽脈小,此因驚也。驚則膽受邪,腹中當有驚涎綠水。病人曰:昔曾屯軍被火,自是而疾。戴人夜以舟車百五十丸,濬川散四五錢加生薑自然汁,平旦果下綠水四五行。或問:大加生薑何也?答曰:辛能伐木也。下後覺微痛,令再下之,比前藥減三之一。又下綠水三四行,痛止思食,反有力。戴人謂卜曰:汝妻亦當病。卜曰:太醫未見吾妻,何以知之?曰:爾感此驚幾年矣?卜省曰:當被火時,我正在草堂中熟睡,人驚喚,我睡中驚不能言,火已塞門,我父拽出我火中,今五年矣。張曰:汝膽伏大驚,甲乙乘脾土,是少陽相火乘脾,脾中有熱,故能食而殺穀,熱雖能化穀,其精氣不完,汝必無子。蓋敗精反損婦人,汝妻必手足熱,四肢無力,經血不時。卜曰:吾妻實如此,亦已五年矣。他日,門人因觀《內經》言先瀉所不勝次瀉所勝之論,其法何如以問張。張曰,且如膽木乘胃土,此土不勝木也。不勝之氣,尋救於子,己土能生庚金,庚為大腸,味辛者為金,故大加生薑使伐木。然先不開脾土,無由行也。遂用舟車丸先通其閉塞之路,是先瀉其所不勝,後用薑汁調濬川散大下之,次瀉其所勝也。大抵陽干剋陽干,腑剋腑,臟剋臟。
《丹溪心法》曰:憲幕之子傅兄年十七八,時暑月因勞而渴,恣飲梅漿,又連得大驚三四次,妄言妄見,病似邪鬼。診其脈,兩手皆虛弦而帶沉數。余曰:數為有熱,虛弦是大驚,又梅酸之漿鬱于中脘,補虛清熱,導去痰滯,病乃可安。遂與人參、白朮、陳皮、茯苓、芩、連等濃煎湯,入竹瀝、薑汁,與旬日未效。眾皆尤藥之不審。余脈之,知其虛之未完與痰之未導也。仍與前方,入荊瀝,又旬日而安。
《醫學綱目》曰:林學士本南人,歷內地為官,有一子甚端嚴而聰敏,父母愛之,居常喜食海蛤,飲食之頃,未嘗不設,至十八年,忽面色頓青,形體瘦削,夜多驚悸,皆謂勞瘵之疾,百療不瘳,遂召杜脈之。杜曰:非病。何以知之,蓋雖病削面青,精神不減,問秀才好食甚物?曰:多食南海中味。杜曰:但多服生津液藥,病當自愈。如是經兩月,面色漸有紅潤意,夜亦無驚悸。林問曰:醫師之驗,久聞世名,願聞此病所以。杜曰:王冰註《素問》曰:鹽發渴,乃勝血之證。海味皆鹹物,既多食海味,使心血漸衰,則夜驚悸。今既去鹹,用生津液之藥,人且少壯,血液易生,面色漸有紅潤,此疾去乃安矣。眾醫以為勞瘵,非其治也。
《薛己醫案》曰:下堡顧仁成年六十有一,痢後入房,精滑自遺,二日方止。又房勞感寒怒氣,遂發寒熱,右脅痛連心胷,腹痞,自汗盜汗如雨,四肢厥冷,睡中驚悸,或覺上升如浮,或覺下陷如墮,遂致廢寢。或用補藥二劑益甚。脈浮大洪數,按之微細,此屬無火虛熱,急與十全大補加山藥、山茱、丹皮、附子一劑,諸證頓愈而痊。此等元氣百無一二。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卷三百二十一
情志門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心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
【 註 心志喜,故發聲為笑。心獨無俞,故變動在志,心氣并於肺則憂。在志為喜,此心中和樂也。過於喜則心志自傷。恐勝喜者,恐為腎志,水勝火也。】
肝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志為怒,怒傷肝,悲勝怒。
【 註 肝者將軍之官,故在志為怒,而發聲為叫呼也。怒傷肝者,用志太過,則反傷其體矣。悲勝怒者,悲為肺志,以情勝情也。】
脾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
【 註 脾主運用,故其志在思,發聲為歌也。思傷脾者,用志則傷氣,氣傷則臟傷也。怒為肝志,故能勝思。】
肺在聲為哭,在變動為欬,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
【 註 肺志在悲,故發聲為哭。臟氣變動,則及於喉而為欬也。若精氣并於肺則憂。憂傷肺者,過則損也。喜則氣散,故能勝憂。】
腎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
【 註 腎氣在下,故聲欲太息而呻出之。腎藏志而為作強之官,故慮事而時懷恐怖也。恐傷腎者,恐懼而不解則傷精也。思慮深則處事詳,故勝恐。】
靈蘭秘典論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 註 膻中者,心主之宮城。心主包絡,位居膻中,而代君行令,故為臣使之官。心志喜,心主代君宣布,故喜樂出焉。】
玉機真臟論
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 註 因而喜大則心氣虛而腎氣乘於心矣,怒則肝氣傷而肺氣乘於肝,思則脾氣傷而肝氣乘於脾,恐則腎氣傷而脾氣乘於腎,憂則肺氣傷而心氣乘於肺矣。如一臟虛而受乘,即傳之五臟,五臟有五變,則五五二十五變矣。如喜大而腎氣乘心,心即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是五臟傳化,亦各乘其所勝。故曰,傳者乘之名也。】
舉痛論
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飱泄,故氣上矣。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故氣收矣。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泄,故氣泄矣。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 註 怒為肝志,肝主藏血,怒則肝氣上逆,故甚則嘔血;木氣乘脾,故為飱泄。脾位中州,肝臟居下,故嘔血飱泄,皆為氣上也。喜則志意和達,榮衛疏通,其氣舒徐而和緩矣。心氣並於肺則悲,心悲氣并,則心系急,而上焦之氣不通,榮衛不能行散矣。氣鬱于中則熱,中氣不運行,故潛消也。恐傷腎,是以精氣退卻而不能上升。膻中為氣之海,上出於肺,以司呼吸,然其原出於下焦,故精氣卻則上焦閉,閉則生升之氣還歸于下而下焦脹矣。上下之氣不相交通,故氣不行矣。寒氣客於腠理,則腠理閉而氣不通,故氣收於內矣。炅則腠理開,汗大泄,則陽氣從而外泄矣。驚則心氣散而無所倚,神志越而無所歸,思慮惑而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腎氣傷而喘息於內,陽氣張而汗出於外,外內皆越,故氣耗散矣。思則心神內存,正氣留中而不行,故氣結矣。】
調經論
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 註 心在志為喜,在聲為笑,故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金氣反勝而為悲。】
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 註 肝志怒,故血有餘則肝氣盛而主怒。腎志恐,故血不足則母氣衰而併於脾,故恐。】
血併於上,氣併于下,心煩惋,善怒。
【 註 血併上則脈氣實而心煩惋,氣併於下則不舒氣而多怒也。】
大奇論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 註 脈至如華者,如華之輕微也。小腸為心之腑而屬丙火,其脈當來盛,反如華者,氣予不足也。腑氣不足則臟氣亦虛,神虛則恐懼自失,神志不寧,故坐臥不安也。小腸之脈入耳中,屬聽宮,常有所聽者,如耳作蟬鳴,或如鐘磬聲,皆虛證也。遇金水生旺之時而死。】
脈解篇
陽明所謂甚則厥,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者,陽氣與陰氣相薄,水火相惡,故惕然而驚也。
【 註 陽明氣厥,則陽明之脈病,乃惡人與火,聞木音則惕然而驚也。】
少陽所謂少氣善怒者,陽氣不治,陽氣不治則陽氣不得出,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 註 少陽主氣,秋時陽氣下降,而不治於外,則少陽之氣亦不得出,故少氣也。厥陰肝氣與少陽標本相合,少陽之氣不得出,則肝氣當治而亦未得矣。肝氣內鬱,故善怒。煎厥者,焦煩顛倒也。】
所謂恐如人將捕之者,秋氣萬物未有畢去,陰氣少,陽氣入,陰陽相薄故恐也。
【 註 秋時陽氣雖入,而陰氣尚少,故萬物雖衰而未盡去。陰氣雖少,當正出之時,而與陽氣之入相薄,則少陽厥陰之氣皆傷,肝氣虛則恐。膽病者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
四時刺逆從論
夏刺肌肉,血氣內卻,令人善恐。
【 註 夏氣在孫絡,而使之溢于肌中,則血氣虛卻于內矣。陽明脈虛則恐,如人將捕之。】
夏刺筋骨,血氣上逆,令人善怒。
【 註 夏氣浮長于上,而反逆之使下,則氣鬱不疏而使人善怒也。】
經脈別論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 註 墮則傷筋,肝主筋,故喘出於肝。木勝土,故淫氣害脾。驚則氣亂,故喘出於肺。肺者心之蓋,故淫氣傷心。】
疾走恐懼,汗出於肝。
【 註 疲勞傷筋,故汗出於肝。】
宣明五氣論
胃為氣逆,為噦,為恐。膽為怒。
【 註 胃受肺之寒氣所逆,而欲复出於胃,故為噦。胃之逆氣,下併於腎則為恐。蓋腎於胃戊癸相合也。膽為中正之官,性秉剛決,病則氣鬱而為怒。】
五精所併:精氣併於心則喜,併於肺則悲,并於肝則憂,併於脾則畏,併於腎則恐,是謂五併,虛而相併者也。
【 註 心為陽臟,陰精併之故喜。肺虛而肝氣併於肺則悲,肝虛而脾氣併於肝則憂,脾虛而腎氣併於脾則畏。陰氣少,陽氣入陰,陰陽相薄故恐也。】
陽入之陰則靜,陰出之陽則怒。
【 註 陽分之邪入陰,則病者靜,蓋陰盛則靜也。陰分之邪出陽,則病者多怒,蓋陽盛則怒也。】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是為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 註 春弦夏鉤,秋毛冬石,五臟陰陽之正氣也。反得所勝之脈者,邪賊盛而見於脈也。在內所傷之臟氣,而外見於脈,故名之曰陰出之陽。邪出於脈則血有餘,經曰血有餘則怒,此正氣為邪氣所勝,故為不治。所謂不治者,謂五脈皆為邪勝也。如五臟之氣為邪所勝,見四時相剋之脈,皆為死不治矣。】
風論
心風之狀,多汗惡風,焦絕,善怒嚇,赤色,病甚則言不可快。診在口,其色赤。
【 註 心為火臟,風淫則火盛,故脣舌焦而津液絕。風化木,木火交熾,故善怒嚇。心主舌,病甚則舌本強而言不可快。】
肝風之狀,多汗惡風,善悲,色微蒼,嗌乾善怒,時憎女子。診在目下,其色青。
【 註 肝開竅於目而主泣,故善悲。風木合邪,則火熱盛而嗌乾,肝氣病,故善怒。】
病能論
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
【 註 肝雖順傳於心,而不得相生之正氣,反受肝之寒邪,寒凌心火,故為怒狂。】
岐伯曰:生於陽也。帝曰:陽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陽氣者,因暴折而難決,故善怒也,病名曰陽厥。
【 註 肝氣上逆則陽氣暴折而不得出,陽氣難於流行則肝氣亦未得而治,故善怒也。】
臟氣法時論
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小腹,令人善怒,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
【 註 虛者,精氣奪也。少陽經脈入耳中,故無所聞。肝病者,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
痺論
淫氣憂思,痹聚在心。
【 註 淫氣憂思,則心氣不藏,而痹聚在心矣。】
診要經終論
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欬嗽,病不愈,令人時驚,又且哭。
【 註 病在肝而反傷其肺,是以筋攣。血氣環逆,故欬嗽。魂魄不安,故哭也。】
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 註 夏月陽氣外張,而反逆藏於冬分,故不惟病不愈,而更令人少氣善怒也。】
氣交變大論
歲土太過,雨濕流行,腎水受邪,民病意不樂。
【 註 腎藏志,志不舒,故意不樂。】
歲木太過,甚則忽忽善怒。
【 註 善怒,肝志之病也。】
歲土不及,民病善怒。
【 註 風木之病。】
五常政大論
發生之紀,其病怒。
【 註 怒,肝氣盛也。】
伏明之紀,其病昏惑悲忘,從水化也。
【 註 心神不足也。】
太陽司天,火氣高明,喜悲。
【 註 火熱鑠金也。】
至真要大論
太陽司天,民病善悲。
【 註 陽熱中盛之證。】
太陽之復,善悲,甚則入心,善忘善悲。
【 註 木火之氣衰也。】
解精微論
悲哀則泣下,泣下水所由生。水宗者,積水也。積水者,至陰也。至陰者,腎之精也。宗精之水所以不出者,是精持之也。輔之裹之,故水不行也。
【 註 悲哀則動其心志,故泣下,而水所由生。水宗者,宗脈之所聚,上液之道也。腎臟之精水,由宗脈而上通於心外,注於目,故曰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如志不悲,則精持於下,輔之裹之,水精不出於宗脈,故水不行於上也。】
夫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水火相感,神志俱悲,是以目之水生也。故諺言曰,心悲名曰志悲,志與心精共湊於目也。
【 註 心之所之謂之志,心志之合一也。心者五臟之專精,故水精與心精,共湊于目而為泣。】
是以俱悲則神氣傳於心,精不上傳於志而志獨悲,故泣出也。
【 註 精不上傳於志而志獨悲於上,故泣出也。】
泣涕者,腦也。腦者,陰陰:《太素》卷二十九水論作「陽」。也。髓者,骨之充也。故腦滲為涕。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類也。
【 註 骨之精髓充於骨髓,從骨空而上通於腦,故腦滲之為涕也。夫志者骨之主也,是以水流而涕從之者,其行與志悲而腎精出於目之為泣者,相同類也。】
夫涕之與泣者,譬如人之兄弟,急則俱死,生則俱生,其志以早悲,是以涕泣俱出而橫行行:《素問》解精微論王冰註:「行恐當為流」。也。夫人涕泣俱出而相從者,所屬之類也。
【 註 涕泣俱出而相從者,緣腎臟所屬之同類也。】
夫泣不出者,哭不悲也。不泣者,神不慈也。神不慈則志不悲,陰陽相持,泣安能獨來?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沖陰則志去目,志去則神不守精,精神去目,涕泣出也。
【 註 陰陽相持,謂水火之神志,主持於內,則精不出也。沖陰,謂志上沖於腦也。夫目系上屬於腦,故志上沖陰則志去走於目,志去則神不獨守其精,精神併去,出於目而涕泣皆出也。】
六元正紀大論
少陰所至為語笑。
【 註 此冬病之常也。】
疏五過論
暴怒傷陰,暴喜傷陽。
【 註 暴怒則血併於陰,故傷陰。暴喜則氣併於陽,故傷陽矣。】
靈樞經
邪氣臟腑病形篇
心脈緩甚為狂笑。
【 註 緩甚則心氣有餘,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
本神篇
是故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
【 註 思慮志意,皆心之所生,是以傷心臟之神氣。】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悴色夭,死於冬。
【 註 思慮,脾之情。如怵惕思慮則傷心臟之神,神傷則不能主持而恐懼自失。】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於春。
【 註 憂愁,肺之情。如憂愁不解則傷脾臟之意,意傷則悗亂而四肢不舉。】
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於秋。
【 註 悲哀,肺之情。如悲哀動中則傷肝臟所藏之魂,魂傷則狂忘不精。】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於夏。
【 註 喜樂,心之情。如喜樂無極則傷肺臟之魄,魄傷則狂,狂則神亦憚散而意不存。】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於季夏。
【 註 怒者,肝之情。如盛怒不止則傷腎臟之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喜忘者,神志皆傷也。】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是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
【 註 恐傷腎,故恐懼不解則傷腎臟之精。腎主骨,故骨痠痿厥。精時自下者,臟氣傷而不能藏也。】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則怒。
【 註 肝者將軍之官,故氣虛則恐,氣實則怒。】
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
【 註 心氣虛則悲盛,實則笑不休。】
經脈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是動甚則胷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
【 註 胷脅支滿,心中澹澹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者,有餘於內也。】
腎足少陰之脈,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
【 註 此少陰腎臟之生氣,厥逆於下而為病也。】
邪淫發夢篇
肝氣盛則夢怒。
【 註 此邪干五形臟而形之於夢也。】
行針篇
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
【 註 心為陽中之太陽,肝為陰中之少陽,心主喜,肝主怒也。】
百病始生篇
喜怒不節則傷臟,臟傷則病起於陰也。
【 註 此形氣外內之相應也。】
邪客篇
天有風雨,人有喜怒。
厥論
風痹淫濼,病不可已者,足如履冰,時如入湯中,股脛淫濼,煩心頭痛,時嘔時悶,眩已汗出,久則目眩,悲以喜恐,短氣不樂,不出三年死也。
【 註 風邪淫濼於上下,故病不可已。蓋寒之則傷心主之火,熱之則傷腎臟之陰,病不可治,故不可已也。悲以喜恐者,心腎之神志傷而悲泣也。短氣者,傷其腎氣也。不樂者,傷其心氣也。】
本臟篇
五臟皆小者,少病,苦焦心,大愁憂。五臟皆大者緩於事,難使以憂。
【 註 五臟所以藏精神血氣魂魄志意者也,故小則血氣收藏而少病。小則神志畏怯,故苦焦心,大憂愁也。大則神志充足,故緩於事,難使以憂。】
五癃津液別篇
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於目,心悲氣併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舉則液上溢。夫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故欬而泣出矣。
【 註 心悲則臟腑之氣,皆上併於心,聽令於君主也。氣併於心則心系急,心系急則肺舉,肺乃心之蓋也。肺舉則液上溢,肺主氣而水隨氣行也。心系與肺不能盡舉,乍上乍下,下則為欬,上則泣出矣。】
扁鵲難經
五積具五志
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臍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淋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啘。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欬,洒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傷寒論 【 漢?張機】
恐怖之脈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
師曰:脈行如循絲纍纍然,其面白脫色也。
中藏經 【 漢?華佗】
情欲成氣痹
氣痹者,愁思喜怒,過則氣結於上,久而不消則傷肺,傷肺則生氣漸衰而邪氣愈勝,留於上則胷腹痹而不能食,注於下則腰腳重而不能行,攻於左則左不遂,衝於右則右不仁,貫於舌則不能言,遺於腸則不能溺,壅而不散則痛,流而不聚則麻。真經既損,難以醫治。邪氣不勝,易為痊愈。其脈右手寸口沉而遲濇者是也。宜節憂思以養氣,慎怒以全真,最為良矣。
恐怖死證
肝絕汗出如水,恐懼不安,伏臥,目直面青者,八日死,又曰即時死。
筋絕魂驚虛恐,手足爪甲青,呼罵不休者,八九日死。
脈訣 【 晉?王叔和】
脈法
肝臟歌曰:逆時生恚怒,順候脈弦長。泣下為之液,聲呼是本鄉。
三部俱弦肝有餘,目中疼痛苦痃虛。怒氣滿胷常欲叫,翳蒙瞳子淚如珠。
千金方 【 唐?孫思邈】
邪熱傷腎
羽音人呻而好恚,恚而喜忘,恍惚有所思,此為土剋水,陽擊陰,陰氣伏而陽氣起,起則熱,熱則實,實則怒,怒則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小便赤黃,語音口動而不出,笑而看人,此為邪熱傷腎,甚則不可治。若面黑黃耳不應,亦可治。
河間六書 【 金?劉完素】
笑病之原
笑,蕃茂鮮淑,舒榮彰顯,火之化也,故喜為心火之志。喜極而笑者,猶燔爍火。喜而鳴,笑之象也。故病笑者火之甚。或心本不喜,因侮戲而笑者,俗謂之冷笑。由是違己心則喜笑涉人,非道而伐之,便慚然失志。或以輕手擾人頸腋腹脅股膕足趺,令人癢而笑者,由動亂擾撓火之用,靜順清謐水之化,皮膚彰顯之分屬火,嫩薄隱藏之分屬水,以火用擾其水分,使人漸然失志而癢,則水衰火旺而為笑。以手自擾而不笑者,不羞不癢故也。然羞慚而癢者,心火之化。人失信志則羞慙者,水衰火實故也。志與信者,腎水之化。但癢而不羞,羞而不癢,皆不能為笑者,化微不能變動故也。
悲病之原
悲,金肺之志,金木能令燥者火也。心火主於熱,喜痛,故悲痛苦惱者,心神煩熱躁亂而非清淨,所以悲哭。而五液俱出者,火熱亢極,而反兼水化制之故也。夫五臟者肝心脾肺腎,五臟之志者怒喜悲 【 一作憂】 思恐。若志過度則勞傷本臟。凡五志所傷皆熱。六欲者,眼耳鼻舌身意;七情者,喜怒哀樂愛惡欲 【 一作好愛惡。】 肝之所傷,則皆屬火熱。所謂陽動陰靜,故形神勞則躁不寧,靜則清平。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先聖曰:六欲七情,為道之患,屬火故也。如中風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則火能剋金,金不能剋木則肝木自甚,而兼於火熱,則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過度而卒病也。又如酒醉而熱,則五志七情競起,故經曰:戰慄驚惑、悲笑譫妄、歌唱罵詈、癲狂皆為熱。故熱甚癲狂者,皆此證也。
儒門事親 【 元?張從政】
九氣感疾更相為治衍
天以氣而燾,地以氣而持。萬物盈乎天地之間,咸以氣而生。及其病也,莫不以氣而得。且風之氣,和平而璺啟;熱之氣,暄而舒榮;火之氣,炎暑而出行;濕之氣,埃溽而負盈;燥之氣,清勁而悽愴;寒之氣,寒氣而歸藏。此六氣時化司化之常也。及其變,風之氣飄怒而反大凉,熱之氣大暄而反寒,火之氣飄風燔燎而反霜凝,濕之氣雷霆驟注而反烈風,燥之氣散落而反濕,寒之氣寒雪霜雹而反白埃,此六氣之變也。故天久寒則治之以暑,天久涼則治之以暄,天久晦則治之以明,天久晴則治之以雨。夫天地之氣,常則安,變則病。而況人稟天地之氣,五運迭侵於其外,七情交戰於其中,是以聖人嗇氣如持至寶,庸人役物而反傷太和。此軒岐所以論諸痛皆因於氣,百病皆生於氣,遂有九氣不同之說。氣本一也,因所觸而為九。所謂九者,怒喜悲恐寒暑驚思勞也。其言曰: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飱泄,故氣逆上矣。王太僕曰:怒則陽氣逆上而肝木乘脾,故甚則嘔血及飱泄也。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恐則精卻,卻則上焦閉,閉則氣還,還則下焦脹,故氣不行矣。王太僕云:恐則傷精卻上而不下流,下焦陰氣,亦迥環而不散,故聚而脹也。然上焦固禁,下焦氣還,故氣不行也。 《新校正》云:不行當作下行。寒則腠理閉,氣下行,故氣收矣。王太僕云:身凉則衛氣沉,故皮膚之理,及滲泄之處,皆閉密而氣不流行,衛氣收斂於中而不散也。炅則腠理開,榮衛通,汗大出,故氣泄矣。王太僕云:人在陽則舒,在陰則慘,故熱則膚腠開發,榮衛大通,津液而汗大出也。驚則心無所依,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勞則喘息汗出,內外皆越,故氣耗矣。王太僕云:疲勞役則氣奔速,故喘息;氣奔速則陽外發,故汗出;內外皆踰越于常紀,故氣耗損也。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王太僕云:繫心不散,故氣亦停留。此《素問》之論九氣,其變甚詳,其理甚明。然論九氣所感之疾則略,惟論嘔血及飱泄,余皆不言。惟《靈樞》論思慮悲哀喜樂愁憂盛怒恐懼而言其病。其言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和剛柔,如是則邪辟不至而長生久視。是故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蕩散而不藏。愁慮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神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蕩憚而不收。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月囷)脫肉,毛瘁色夭,死於冬。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悗亂,四肢不舉,毛瘁色夭,死於春。肝悲哀動中則傷魂,魂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不舉,毛瘁色夭,死於秋。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瘁色夭,死於夏。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俛仰屈伸,毛瘁色夭,死於季夏。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痠痿厥,精時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靈樞》論神意魂魄志精所主之病,然無寒暑驚勞四證,余以是推而廣之。怒氣所至,為嘔血,為飱泄,為煎厥,為薄厥,為陽厥,為胷滿脅痛、食則氣逆而不下,為喘渴煩心,為消癉,為肥氣,為目暴盲、耳暴閉、筋解發於外,為癰疽。喜氣所至,為笑不休,為毛髮焦,為內病,為陽氣不收,甚則為狂。悲氣所至,為陰縮,為筋攣,為肌痹,為脈痿,男為數溲血,女為血崩,為酸鼻辛頞,為目昏,為少氣不足以息,為泣則臂麻。恐氣所至,為破(月囷)脫肉,為骨酸痿厥,為暴下綠水,為面熱膚急,為陰痿,為懼而脫頤。驚氣所至,為潮涎,為目瞏,為口呿,為癡癎,為不省人,為僵仆,久則為痛痹。勞氣所至,為咽噎病,為喘促,為嗽血,為腰痛骨痿,為肺鳴,為高骨壞,為陰痿,為唾血,為冥視,為耳閉,男為少精,女為不月,衰甚則潰潰乎若壞都,汨汨乎不可止。思氣所至,為不眠,為嗜臥,為昏瞀,為中痞、三焦閉塞,為咽嗌不利,為膽癉嘔苦,為筋痿,為白淫,為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為不嗜食,寒氣所至為上下所出水液澄徹清冷,下利清白,吐利腥穢,食已不飢,堅痞腹滿急痛,癥瘕(疒頹)疝,屈伸不便,厥逆禁固。炅氣所至,為喘嘔吐酸,暴注下迫,轉筋,小便渾濁,腹脹大而鼓之有聲如鼓,瘡疽瘍疹,瘤氣結核,吐下霍亂,瞀鬱腫脹,鼻窒鼽衄,血溢血泄,淋閉,身熱惡寒,甚則瞀瘈,目昧不明,耳鳴或聾,躁擾狂越,罵詈驚駭禁慄,如喪神守,氣逆衝上,唾腥涌溢,食不下,胕腫疼痠,暴瘖暴注,暴病暴死。凡此九者,《內經》有治法,但以五行相勝之理治之。夫怒傷肝,肝屬木,怒則氣併於肝而脾土受邪,木太過則肝亦自病。喜傷心,心屬火,喜則氣併於心而肺金受邪,火太過則心亦自病。悲傷肺,肺屬金,悲則氣併於肺而肝木受邪,金太過則肺亦自病。恐傷腎,腎屬水,恐則氣併於腎而心火受邪,水太過,則腎亦自病。思傷脾,脾屬土,思則氣併於脾而腎水受邪,土太過,則脾亦自病。寒傷形,形屬陰。寒勝熱則陽受病,寒太過則陰亦自病。炅傷氣,氣屬陽。熱勝寒則陰受病,熱太過則陽亦自病。凡此七者,更相為治。故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謔浪戲狎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此之言奪之。凡此五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後可以動人耳目,易人視聽。若胷中無材器之人,亦不能用此五法也。炅可以治寒。寒在外者,以焠針(火矣)熨烙灸,湯而汗之;寒在內者,以熱食溫劑平之。寒可以治炅。炅在外者,以清房涼榻薄衣,以清劑汗之;炅在內者,以寒飲寒劑平之。惟逸可以治勞,經曰勞者溫之,溫謂溫存而養之。今之醫者,以溫為溫煖之藥,差之遠矣。岐伯曰:以平為期,亦謂休息之也。惟習可以治驚,經曰驚者平之,平謂平常也。夫驚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此九者,《內經》,自有是理,庸工廢而不行,今代劉河間治五志,獨得言外之意,謂:五志所發,皆從心造,故凡見喜怒悲恐思之證,皆以平心火為主。至于勞者傷於動,動便屬陽;驚者駭於心,心便屬火。二者亦以平心為主。今之醫者不達此旨,遂有寒涼之謗,羣聚而譟之,士大夫又從而惑之,公議何時而定耶?
醫學入門 【 明?李梴】
情病治法
怒傷肝,氣上逆,過則嘔吐,枳梗二陳湯、紺珠正氣天香湯,熱者柴陳湯。憂傷肺,其氣聚,過則喘促,蘇子降氣湯、分氣紫蘇飲。噎膈者,暫用五膈寬中飲。悲傷心胞及肺系,其氣急,過則為狂者,枳殼煮散、升陽順氣湯。思傷脾,其氣結,過則痞滿,退熱清氣湯、溫膽湯、木香化滯湯、木香枳朮丸。此四者,皆令邪氣鬱結,多見有餘之證。又逸則氣滯,亦令氣結,輕者行動即愈,重者橘皮一物湯。
醫宗必讀 【 明?李中梓】
恐屬四臟
經曰:在臟為腎,在志為恐。又云:精氣併於腎則恐。蓋恐者腎之情志,下章之言他臟者,亦莫不由於腎也。肝藏血,血不足則恐,肝者腎之子也,水強則膽壯,水薄則血虛而為恐矣。胃為恐,胃屬土,腎屬水,土邪傷水則為恐也。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夫心藏神,神傷則心怯,所以恐懼自失,火傷畏水之故。按經文論恐有腎肝心胃四臟之分,而肝膽於腎,乙癸同源者也;胃之於腎,侮所不勝者也;心之於腎,畏其所勝者也。故恐之一證,屬腎之本志,而旁及於他臟,治法則有別焉。治腎傷者,宜味厚,枸杞、遠志、地黃、山茱萸、茯苓、牛膝、杜仲之屬。治肝膽者,宜養陰,棗仁、山茱萸、牡丹皮、白芍藥、甘草、龍齒之屬。治陽明者,壯其氣,四君子湯倍加茯苓。治心君者,鎮其神,硃砂、琥珀、金銀箔、犀角、龍齒之屬。
醫門法律 【 清?喻昌】
心為臟腑之主
本神篇曰: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邪氣臟腑病形篇曰: 憂愁恐懼則傷心。口問篇曰: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可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志意。故憂動於心則肺應,思動於心則脾應,怒動於心則肝應,恐動於心則腎應,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設能善養此心,而居處安靜,無為懼懼,無為欣欣,婉然從物而不爭,與時變化而無我,則志意和,精神定,悔怒不起,魂魄不散,五臟俱寧,邪亦安從奈我何哉?
石室秘籙 【 清?陳士鐸】
怒傷肝治法
凡人有鬱鬱不樂,忽然氣塞而不能言,苟治之不得法則死矣。夫鬱證未有不傷肝者也,傷肝又可伐肝乎?伐肝是愈助其鬱,鬱且不能解,又何以救死於頃刻哉?方用救肝開鬱湯,白芍二兩,柴胡、甘草各一錢,白芥子三錢,白朮、茯苓、當歸各五錢,陳皮二錢,水煎服。一劑而聲出,再劑而神安,三劑而鬱氣盡解。此方妙在用白芍之多至二兩,則直入肝經,以益其匱乏之氣,自然血生而火熄;又用白朮、當歸健土以生血,柴胡以解鬱,甘草以和中,白芥子以消膈膜之痰;又妙在多用茯苓,使鬱氣與痰涎,盡入於膀胱之中,而消弭於無形也。倘人有鬱氣不解,奄奄黃瘦,亦急以此方治之,何至變生不測哉!
膽怯治法
凡人膽怯不敢見人者,少陽膽經虛也。而所以致少陽膽經之虛者,肝木之衰也。而肝木之衰,又因腎水之不足,法當補腎以生肝木。方用熟地一兩,山茱萸四錢,芍藥、當歸、茯神各五錢,柴胡、白芥子、棗仁、肉桂各一錢,水煎服。此方之妙,補腎之中用補肝之品。尤妙再去補心,使心不取給於肝膽之血,則膽之汁有餘而怯形可去。又妙用肉桂以入肝,如人得勇往之人,自然頃刻膽壯矣。此治腑實有妙理,人知之乎?
方
補心丸 【 《千金方》,下同】
當歸 防風 芎藭 附子 芍藥 甘草 蜀椒 乾薑 細辛 桂心 半夏 厚朴 大黃 猪苓各一兩 茯苓一方用茯神 遠志各二兩
右十六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不知,加至十丸。冷極,加熱藥。
茯苓補心湯 治心氣不足,善悲愁恚怒,衄血面黃,煩悶五心熱,或獨語不覺,咽喉痛,舌本強,冷涎出一作汗出,善忘恐走不定,婦人崩中,面色赤。
茯苓四兩 桂心 甘草各二兩 紫石英 人參各一兩 大棗二十枚 麥門冬三兩 赤小豆二十四枚
右八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半夏補心湯 治心虛寒,心中脹滿悲憂,或夢山丘平澤。
半夏六兩 宿薑五兩 茯苓 桂心 枳實 橘皮各三兩 白朮四兩 防風 遠志各二兩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
十黃散 治五臟六腑血氣少,亡魂失魄,五臟覺不安,忽忽喜悲,心中善恐怖如有鬼物,此皆發於大驚,及當風從高墮下落水所致,悉主之。
雄黃 人參各五分 黃芩 大黃 黃蘗 黃芪 細辛 桂心各三分 黃連 黃香 蒲黃 麻黃各二分 黃環 澤瀉 山萸各二分
右十五味,治下篩,未食,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三匕。羸劣者,更加人參五分,合十分。一方有生黃二分。按崔氏有蜀椒五分,乾薑四分。
定志小丸 治心氣不定,五臟不足,甚者憂愁悲傷不樂,忽忽喜忘,朝差暮劇,暮差朝發,狂眩者。
菖蒲 遠志各二兩 茯苓 人參各三兩
右四味為末,蜜丸如梧子大,飲服七丸,日三。加茯神為茯神丸。散服之亦佳。
鎮心湯 治風虛勞冷,心氣不足,喜忘恐怖,神志不定。
防風 當歸 大黃 麥門冬各五分 澤瀉 大豆卷 白蘞各四分 菖蒲 人參 桔梗 桂心 遠志 薯蕷 石膏各二分 秦艽六分 紫菀 乾薑 茯苓 茯神 附子各一兩 白朮 甘草各十分 粳米五合 大棗五兩
右二十四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令熟,去滓內藥,煮取四升,分服八合,日三夜一。按《千金翼》不用粳米,蜜丸梧子大,酒服十丸,加至二十丸。
又方 治腎熱,好怒好忘,耳聽無聞,四肢滿急,腰背動轉彊直。
柴胡 茯神 黃芩 澤瀉 升麻 杏仁 大青 芒硝各三兩 淡竹叶 地黃各切,一升 磁石四兩 羚羊角一兩
右十二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下芒硝,分三服。《外臺》茯苓作茯神。
煮散方 治腎勞熱妄怒,腰脊不可俛仰屈伸。
丹參 牛膝 葛根 杜仲 乾地黃 甘草 猪苓各二兩半 五加皮 石膏各三兩 茯苓 遠志 黃芩各一兩十八銖 羚羊角 生薑 橘皮各二兩 淡竹叶鴨子大
右十六味,治下篩為粗散,以水三升,煮兩方寸匕,帛裹之時用,動取八合為一服,日二服。
竹瀝湯 治心實熱,驚夢喜笑,恐畏悸懼不安。
淡竹瀝 生地黃汁各一升 石膏八兩 芍藥 白朮 人參 梔子仁各三兩 赤石脂 紫菀 知母 茯神各二兩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十味,取二升七合,去滓,下竹瀝,更煎取三升。若須利,入芒硝二兩,去芍藥,分三服。
大鎮心散 治心虛驚悸,夢寤恐畏。
麥門冬 當歸各五分 紫石英 茯苓 防風 人參 甘草 澤瀉各八分 黃芪 秦艽 白朮 薯蕷 白蘞各六分 桔梗 大豆卷 柏子仁 桂心 遠志 大黃 石膏各四分 蜀椒 芍藥 乾薑 細辛各三分
右二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一方無紫石、茯苓、澤瀉、乾薑,有大棗四分,蜜丸如梧子,酒下十五丸。
小鎮心散 治心氣不足,虛悸恐畏,悲思恍惚,心神不定,惕惕然驚。
人參 遠志 白朮 附子 乾地黃 桂心 黃芪 細辛 乾薑 赤小豆 龍齒 防風 菖蒲各二兩 茯苓四兩
右十四味,治下篩,酒服二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男子五勞七傷,八風十二痹,無有冬夏,悲憂憔悴,凡是病皆須服之。
厚朴 五味子 女萎 細辛 牡荊子 芍藥 巴戟天 石斛 白蘞 桂心 茯苓 石龍芮 山茱萸 乾漆 礬石 龍膽 芎藭 蓯蓉 蜀椒 白朮 菊花 續斷 遠志 人參 黃芪 澤瀉 草薢 黃芩各三兩 乾薑 附子 防風 菖蒲 牛膝各二兩半 薯蕷 秦艽各二兩 桔梗一兩半 羊腎一具,陰乾
右三十七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忌房室。
石葦圓 黃帝問五勞於高陽負。高陽負曰:一曰志勞,二曰思勞,三曰心勞,四曰憂勞,五曰疲勞,此謂五勞。黃帝曰:何以治之?高陽負曰:石葦丸主之。
石葦 細辛 礜石 遠志 茯苓 澤瀉 菖蒲 杜仲 蛇牀子 肉蓯蓉 桔梗 天雄 牛膝 山茱萸 柏子仁 續斷 薯蕷各二兩 防風 赤石脂各三兩
右十九味為末,取棗膏加蜜,和丸如梧子大,酒服三十丸,日三。七日愈,二十日百病除。長服良。
內補散 治男子五勞六絕。其心傷者,令人善驚,妄怒無常;其脾傷者,令人腹滿喜噫,食竟欲臥,面目痿黃。六絕令人心下憒憒不欲語,憎聞人聲。
乾地黃 菟絲子 山茱萸 地麥各五兩 遠志 巴戟天各半兩 麥門冬 五味子 甘草 人參 蓯蓉 石斛 桂心 茯苓 附子各一兩
右十五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加至三匕。
鎮心丸 治男子婦人虛損,夢寐驚悸,或失精神;婦人赤白注漏,或月水不利,風邪鬼疰,寒熱往來,腹中積聚,憂恚結氣諸病。
乾地黃十二分 紫石英 茯苓 菖蒲 蓯蓉 麥門冬 遠志 大黃 當歸 大豆卷 卷柏 乾薑各五分防風 人參 澤瀉 秦艽 丹參各六分 (上庶下虫)蟲十一枚 石膏 芍藥 柏子仁各三分 烏頭 桂心 桔梗 甘草 薯蕷各十分 白蘞 鐵精 銀屑 前胡 牛黃各二分 白朮 半夏各四分 大棗五十枚
右三十五味為末,蜜棗和搗五千杵,丸如梧子大,酒服五丸,日三,加至二十丸。一本無大豆卷、大棗。
大鎮心丸 所治與前方大同。凡是心病,悉皆主之。
乾地黃八兩 牛黃五分,一用牛膝 羌活 桂心 秦艽 芎藭 人參 遠志 麥門冬 丹砂 阿膠 甘草 大黃 紫石英 銀屑 白蘞 當歸 乾薑 防風各八兩 桑螵蛸十一枚 杏仁 蜀椒各三分 大棗四十枚 澤瀉 黃芪 大豆卷 茯苓 薯蕷 茯神 前胡 柏子仁 鐵精各五分
右三十二味為末,白蜜棗和丸,酒服七丸,日三,加至二十丸。
加味七氣湯 治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氣為病,發則心腹刺痛不可忍,時發時止,發則欲死;及外感風寒濕氣作痛,亦宜服之。
半夏湯泡七次,三兩 人參 甘草炙,各半兩 桂心 延胡索炒去皮,各一兩 乳香三錢
右(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婦人血痛加當歸煎。
除濕補氣湯 一名清神補氣湯。治兩腿麻木,沉重無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語聲不出,寸脈洪大。
蒼朮四錢 酒黃蘗 柴胡 黃芪各三錢 酒知母 藁本 生甘草 當歸各二錢 五味 陳皮各一錢五分 升麻六錢
右剉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之,待少時,以早飯下之。
甘麥大棗湯 治婦人臟燥,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
甘草三兩 小麥一升 大棗十枚
右三味,水六升,煮三升,溫分三服。亦補脾氣。
預知子丸 【 《局方》】 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語言錯妄,忪悸煩鬱,憂愁慘慼,喜怒多恐,健忘少睡,夜多異夢,寤即驚魘,或發狂眩,暴不知人,併宜服此。
預知子去皮 白茯苓 枸杞子 山藥 茯神 柏子仁 人參 地骨皮 遠志 石菖蒲 黃精蒸熟 朱砂水飛,等分
共為末,煉蜜丸芡子大,每嚼一丸,人參湯下。
香附甘草散 【 丹溪】 治怒氣。
香附米六兩 甘草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白湯調下,立消。
人參散 治膽虛,常多畏恐,不能獨臥,如人捕之狀,頭目不利。
人參 枳殼 五味子 桂心 乾菊花 茯神 山萸 枸杞各七錢半 柏子仁 熟地各一兩
右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茯神散 治膽虛冷,目眩頭痛,心神恐畏,不能獨處,胷中滿悶。
茯苓一兩 遠志 防風 細辛 白朮 前胡 人參 桂心 熟地 菊花各七錢半 枳殼半兩
右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
補膽防風湯 治膽虛目暗,喉痛數唾,眼目眩冒,五色所障,夢見與人鬦訟,恐懼面色變者
防風一錢 人參七分 細辛 芎藭 甘草 茯苓 獨活 前胡各八分
右為粗末,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棗子二枚,煎至八分,食前服。
單方
憂鬱不伸,胷膈不寬:貝母去心,薑汁炒研,薑汁麵糊丸,每服七十丸,征士鎖甲煎湯下。 【 《集效方》】
病笑不休:滄鹽煅赤研,入河水煎沸啜之,探吐熱痰數升即愈。 【 子和】
番紅花,主治心憂鬱積,氣悶不散,活血,久服令人心喜,又治驚悸。 【 時珍】
治因驚憂怖迫,或激憤惆悵,致志氣錯越,心行違僻者:白雄鷄一頭,治如食法,真珠、薤白各四兩,水三升,煮二升盡食之,飲汁令盡。 【 《肘後方》】
驢肉主風狂,憂愁不樂,能安心氣,同五味煮食,或以汁作粥食。 【 孟詵】
針灸
《素問》曰:肝虛則目(目巟)(目巟)無所見,耳無所聞,善恐,如人將捕之,取其經厥陰與少陽。
腎虛則胷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樂,取其經少陰太陽血者。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如有見者,善悲,刺陽明於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解脈令人腰痛如引帶,常如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郄中,結絡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飛揚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飛揚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人有所墮墜,惡血留內,腹中脹滿,不得前後,先飲利藥,此上傷厥陰之脈,下傷少陰之絡,刺足內踝之下然谷之前血脈出血,刺足跗上動脈;不已,刺三毛上各一痏,見血立已。左刺右,右刺左。善悲驚不樂,刺如右方。
邪客於足少陰之絡,令人嗌痛,不可內食,無故善怒,氣上走賁上,刺足下中央之脈各三痏,凡六刺立已。左刺右,右刺左。
《靈樞經》曰:膽病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亦視其脈之陷下者灸之;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善怒而不欲食,言益小,取足太陰;怒而多言,刺足少陽。
厥陰為闔,闔折即氣絕而喜悲,悲者取之厥陰,視有餘不足。
邪在心則病心痛喜悲,時眩仆,視有餘不足而調之其輸也。
厥頭痛,頭脈痛,心悲喜泣,視頭動脈反盛者,刺盡去血,後調足厥陰。
黃帝曰:人之哀而泣涕者,何氣使然?岐伯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宗脈感則液道開,液道開故泣涕出焉。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竅者也,故上液之道開則泣,泣不止則液竭,液竭則精不灌,精不灌則目無所見矣。故命曰奪精,補天柱經挾頸。
《甲乙經》曰:短氣心痹,悲怒逆氣,怒狂易,魚際主之。
心痛善悲,厥逆,懸心如飢之狀,心憺憺而驚,大陵及間使主之。
心憺憺而善驚恐心悲,內關主之。
驚善悲不樂,如墮墜,汗不出,面塵黑,病飲不欲食,照海主之。
《千金方》曰:列缺,主四肢厥,喜笑。
內庭,主喜頻,數欠伸,惡聞人音。
章門,主四肢懈惰喜怒。
左手關前寸口陰實者,心實也。若心下有水氣,憂恚發之,刺手心主治陰。
通里,主卒痛煩心,心中懊憹,數欠頻伸,心下悸,悲恐。
漏谷,主腸鳴強欠,心悲氣逆,腹(月真)滿急。
天井、神道、心腧,主悲愁恍惚,悲傷不樂。
間使,主善悲驚狂,面赤目黃,瘖不能言。
少衝,主太息煩滿,少氣悲驚。
行間,主心痛數驚,心悲不樂。
商丘,主心下有寒痛;又主脾虛,令人病不樂,好太息。
太衝,主羸瘦恐懼,氣不足,腹中悒悒。
支正、魚際、合谷、少海、曲池、腕骨,主狂言驚恐。
然谷、陽陵泉,主心中怵惕,恐如人將捕之狀。
少府,主數噫恐悸,氣不足。
左手關上陽絕者,無膽脈也。苦膝疼,口中苦,眯目善畏,如見鬼,多驚少力,刺足厥陰治陰,在足大指間,或刺三毛中。
醫案
《儒門事親》曰:戴人之次子自出妻後,體日瘦,語如瓮中出,此病在中也。常撚第三指失笑,此心火也。約半載,日飲冰雪,更服涼劑。戴人曰:惡雪則愈矣。其妻懼太寒,戴人曰:吾用藥如鼓之應桴,汝親也,尚惡涼藥,宜乎世之謗我也。至七月,厭冰不飲,病日解矣。
一人因喜樂之極而病者,莊先生切其脈,為之失聲,佯日:吾取藥去。數日更不來,病者悲泣,辭其親友曰:吾不久矣。莊知其將愈慰之。詰其故,莊引《素問》曰:懼勝喜。
戴人路經古亳,逢一婦,病喜笑不止,已半年矣。眾醫皆無術矣。戴人曰:此易治也。以滄鹽成塊者二兩,用火燒令通赤,放冷研細,以河水一大碗,同煎至三五沸,放溫,分三次啜之,以釵探於咽中,吐出熱痰五升;次服大劑黃連解毒湯,不數日而笑定矣。《內經》曰:神有餘則笑不休。此所謂神者,心火是也。火得風而成焰,故笑之象也。五行之中,惟火有笑矣。
一富家婦人,傷思慮過甚,二年不寐,無藥可療,其夫求戴人治之。戴人曰:兩手脈俱緩,此脾受病,脾主思故也。乃與其夫議,以怒而激之,多取其財,飲酒數日,不處一法而去。其人大怒,汗出,是夜困眠,如此者八九日不寤,自是而進食,脈得其平。
洛陽孫伯英因誣獄,妻子被繫,逃於故人家,是夜,覺胃脅痛,託故人求藥。故人曰:有名醫張戴人適在焉,當與公同往。時戴人宿酒未醒,強呼之。故人曰:吾有一親人病欲求診。戴人隔牕望見伯英曰:此公伏大驚恐。故人曰:何以知之?戴人曰:面青脫色,膽受怖也。後會赦乃出,方告戴人。
霍秀才之子年十二歲,睾丸一旁腫膇,戴人見之曰:此因驚恐得之。驚之為病,上行則為嘔血,下則腎傷而為水腫。以琥珀通經散一瀉而消散。
《丹溪心法》曰:一婦十九歲,氣實多怒,一日,忽大叫而欲厥,蓋痰閉於上,火起於下而上衝。始用香附五錢,生甘草三錢,川芎七錢,童便薑汁煎服;又用青黛人中白香附末為丸,稍愈不除;後用大吐乃安。吐後,用導痰湯加薑炒黃連、香附、生薑,煎下龍薈丸而愈。
一女許婚後,夫經商二年不歸,因不食,困臥如癡,無他病,竟日向壁而臥。其父迎丹溪翁治之,告以故。翁脈畢,謂其父曰:此思則氣結也。藥難獨治,得喜可解。不然,令其怒。于是掌其面,誣以外情,果大怒而號泣者三時。令解之,即求食矣。所以然者,悲則氣消,怒則勝思故也。翁謂其父曰:病雖瘥,得喜方已。乃諭以夫回。既而果然,疾亦不舉。
一婦病不知,稍蘇即號叫數四而復昏,丹溪翁診之,肝脈弦數而且滑,曰:此怒心所為,蓋得之怒而強酒也。詰之,則不得於夫,每遇夜自酌解其懷。翁治以消痰降火之劑,而加香附以散肝分之鬱,立愈。
東陽吳子方年五十,形肥味厚,且多憂怒,脈常沉濇,自春來得痰氣病,醫認為虛寒,率與燥熱香竄之劑,至四月間,兩足弱,氣上衝,飲食減。予曰:此熱鬱而脾虛,痿厥之證作矣。形肥而脈沉,未是死證,但熱邪太盛,當此火旺,實難求生。且與竹瀝下白朮膏,盡二斤,氣降食進,一月後大汗而死。
一女子年踰笄,性躁味厚,暑月因大怒而呃作,每作則舉身跳動,神昏不知人,問之,乃知暴病,視其形氣俱實,遂以人參蘆煎湯,飲一碗,大吐頑痰數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參入手太陰,補陽中之陰者也,蘆則反爾大瀉太陰之陽。女子暴怒氣上,肝主怒,肝主氣,經曰怒則氣逆,氣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參蘆喜吐,痰盡氣降而火衰,金氣復位,胃氣得和而解。麻黃發汗,節能止汗。穀屬金,糠之性熱;麥屬陽,麩之性涼。先儒謂物物具太極,學者其可不觸類而長,引而伸之乎?
周本心年六十歲,形氣俱實,因大恐,正月間染病,心不自安,如人將捕之狀,夜臥亦不安,兩耳後亦覺火光炎上,食飲雖進而不知味,口乾而不欲食,以人參、白朮、當歸身為君,陳皮為佐,加鹽炒黃蘗、炙元參各少許,煎服自愈,月餘而安。
《醫學綱目》曰:鄉裏有一婦人,數次無故悲泣不止,或謂有祟,祈禳請禱備至,終不應。予忽憶《金匱》有一證云:婦人臟燥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數欠伸者,宜甘麥大棗湯。予急令治藥,盡劑而愈。古人識病製方,種種絕妙如此。
《薛己醫案》曰:一婦人元氣素弱,痰氣時作,或咽間不利,或胷痞等證,余以為鬱結傷脾,用加味歸脾湯治之而愈。後遇恚怒,前證仍作,惑於眾言,以為痰飲,妄用祛痰之劑,吐瀉數次,變諸異證,口禁不醒。余以為脾胃復傷,日用六君子一劑,米飲濃煎,常服匙許,至四日漸進粥食,乃服前藥,間以歸脾湯,喜其善調養,兩月餘,諸證悉愈。
一婦人因怒患痰厥而蘇,左手臂不能伸,手指麻木,口喎眼斜,痰氣上攻,兩腿骨熱,或骨中酸痛,服烏藥順氣散之類,諸證益甚,不時昏憒,更加內熱晡熱。余以為肝經血虛,內熱生風,前藥復耗肝血,虛火熾盛而益甚也。先以柴胡梔子散,調養肝經氣血,數日後,用八珍湯加釣藤鉤散,諸證稍愈。又用加減八味丸料,少加酒炒黃蘗、知母黑色者,數劑諸證頓退。乃服八珍湯、柴胡梔子散,半載而痊。後勞役即有復作之意,服柴胡梔子散隨安。
《醫方考》曰:按《聞見錄》云:州監軍病悲思,其子迎赫允治之,允告其子曰:法當甚悸即愈。時通守李宋卿御史嚴甚,監軍內所畏也。允與其子請於宋卿一造,問責其過失。監軍惶怖汗出,疾乃愈。蓋思則氣結,驚怖則氣浮,浮則氣不結矣。此亦以情相勝也。
趙知則,太原人,因喜成疾,巢氏醫脈之,為之驚異,出取藥,竟不與之。數日,趙悲哭辭家人曰:處世不久矣。巢知其將愈,使人慰之。詰其故,引《素問》恐勝喜以對,可謂得玄關者也。
韓丞相疾,天方不雨,更十醫罔效,左友信最後至,脈已,則以指計甲子曰:某日當雨。竟出。韓疑曰:豈為吾疾不可為耶?何言雨而不及藥我也?既而其夕果雨,韓喜,起而行乎庭,達旦,疾若脫去。乃召左至而問之。對曰:公相之疾,以憂得之,私計公相忠且仁,方今久旱,必為民憂,以旱為憂,必以雨而瘳,理固宜然,何待藥而愈耶?此亦《素問》喜勝憂也。
一縣差拿犯人,以鐵索項所犯至縣,行至中途,其犯投河而死,犯家告差人索騙威逼至死,即能脫罪,未免破財,憂憤成病,如醉如癡,謬言妄語,無復知識。其主延戴念仁視之,戴云:此以費財而病,必以得財而愈。乃命作三錫錠如銀狀,預置於泥溝之中,候其至時,詐以鎖鑰誤墮其中,命探之,乃出三錫錠。主曰:銀也,吾不用此弗義之財,悉以與汝。其差握視不置,病遂日愈。此亦喜勝憂也。
一女子母甚是相愛,既嫁而母死,遂思念不已,精神短少,厭厭嗜臥,諸藥不應。其夫延韓世良治之。韓曰:此病得之於思,藥不易愈,當以術治之。乃賄一巫婦,授以秘語。一日,夫謂妻曰:汝之念母如此,不識彼在地下,亦念汝否?吾當他往,汝盍求巫婦卜之。妻欣諾,遂召巫至,焚香禮拜而母靈降矣。一言一默,宛然其母之生前也。女遂大泣。母叱之曰:勿泣!汝之生命剋我,我遂早死,我之死,皆汝之故。今在陰司欲報汝讎,汝病厭厭,實我所為,我生則與爾母子,死則與爾寇讎矣。言訖,女改容大怒,詬之曰:我因母病,母反我害,我何樂而思之?自是而病愈矣。此亦以情療之也。
譚植素謹言,為韶州佐,一日,會堂屬官,筵中有蘿蔔頗大,眾羡之。譚曰:尚有大如人者。眾皆笑以為無。譚悔恨自咎曰:人不見如是大者,而吾以是語之,宜其以吾言為妄且笑也。因而憂憤,連日不能食。其子煌讀書達事,思父素不輕言,因愧赧成疾,必實所言,始可療病。遂遣人至家,取蘿蔔如人大者,至官所,復會堂屬,強父扶疾而陪。酒至數巡,以車載至席前。眾皆驚訝,其父大喜,厥旦疾愈,此亦《素問》喜勝憂也。
《寓意草》曰:吳添官生母,時多暴怒,以致經行復止,入秋以來,漸覺氣逆上厥,如畏舟船之狀,動輒運去,久臥於牀。時若天翻地覆,不能強起,百般醫治不效,因用人參三五分,略寧片刻,最後增至五錢一劑,日費數金,意圖旦夕苟安,以視稚子究竟。家產盡廢,病轉凶危,大熱引飲,腦間有如刀劈,食少瀉多,已治木,無他望矣。聞余返婁延診過,許以可救,因委命以聽焉。余以怒甚則血菀於上,而氣不返於下者,名曰厥巔疾。厥者逆也,巔者高也。氣與血俱逆於高巔,故動輒眩運也。又以上盛下虛者,過在少陽。少陽者,足少陽膽也。膽之穴皆絡於腦,鬱怒之火,上攻於腦,得補而熾,其痛如劈,同為厥巔之疾也。風火相煽,故振搖而熱;木土相凌,故艱食而多瀉也。於是會《內經》鐵落鎮墜之意,以代赭石、龍膽草、蘆薈、黃連之屬,降其上逆之氣;以蜀漆、丹皮、赤芍之屬,行其上脘之血;以牡蠣、龍骨、五味之屬,斂其浮游之神。最要在每劑藥中,加入生猪膽汁二枚,蓋以少陽熱熾,膽汁必乾,亟以同類之物濟之,資其持危扶顛之用。病者藥一入口,便若神返其舍,忘其苦口,連進十數劑,服猪膽二十餘枚,熱退身涼,飲食有加,便瀉自止,始能起牀,行動數步。然尚覺身輕如葉,不能久支。僕恐藥味太苦,不宜多服,減去猪膽及蘆龍等藥,加入當歸一錢人參三分,薑棗為引,平調數日而全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