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多尔袞书.(明)史可法
面中向接好音(1),法随遣使问讯(2)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3),非委隆谊于草莽也(4),诚以大夫无私交(5),《春秋》之义。今倥偬(6)之际,忽奉琬琰之章(7),真不啻(8)从天而降也。循读再三(9),殷殷致意(10)。若以“逆贼”尚稽天讨(11),烦贵国(12)忧,法且感且愧(13)。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14),竟忘君父之仇,敬为贵国一详陈之。
我大行皇帝(15)敬天法祖(16),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17)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18)。法待罪面枢(19),救援莫及,师次淮上(20),凶问(21)遂来,地坼天崩(22),山枯海泣(23)。嗟乎!人孰(24)无君,虽肆法于市朝(25),以为泄泄者(26)之戒,亦奚足谢(27)先皇帝于地下哉!
尔时(28)南中臣民,襄助恸如丧考妣(29),无不拊膺(30)切齿,欲悉东南之甲(31),立翦(32)凶仇。而二三老臣(33),谓国破家亡,宗社为重(34)相与迎立今上(35),以系中外之心(36)。今上非他,神宗(37)之孙,光宗犹子(38),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39)。五月朔日(40)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群臣劝进(41),今上悲不自胜(42),让再让三,仅允监国(43)。迨臣民伏阙(44)屡请,始以十五日正位(45)南都。从前凤集河清(46),瑞应(47)非一,即告庙之日,紫气如盖(48),祝文升霄(49),万目共瞻(50),欣传盛事。大江涌出枏梓数十万章(51),助修宫殿,岂非天意也哉!越(52)数日,遂命法视师(53)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借兵贵国,破走逆贼,为我先皇帝发丧成礼,扫汪宫阙,扶辑群黎(54),且罢薙发之令(55),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铄今(56),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跑北向(57),顶礼加额(58),岂但如明谕(59)所云“感民图报”已乎!谨于八月,缮治筐篚(60),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61),连兵西讨。是以王师即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62),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哉言乎!推而言之,然此文为列国君薨(63),世子(64)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65)立说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66)皇子,惨变非常(67),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68),坐昧大一统之义(69),中原鼎沸(70),仓卒(71)出师,将何以维系(72)人心,号召忠义?紫阳《纲目》,踵事《春秋》(73),其间特书(74),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75);来丕废山阳,昭烈践祚(76);怀愍亡国,晋元嗣基(77);徽钦蒙尘,宋高缵统(78)。是皆于国仇未翦之日,亟正位号(79),《纲目》未尝斥为自立,率皆以正统予之(80)。甚至如玄完幸蜀,太子即位灵武(81),议者疵之(82),亦未尝不许以行权(83),幸其光复旧物也(84)。
本朝传世十六(85),正统相承(86),自治冠带族(87),继绝存亡(88),仁风遐被(89)。贵国昔在先朝(90),夙膺封号(91),后以小人构衅(92),致启兵端(93),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戮(94),此展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著于《春秋》矣,若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95),而以前导命元凶(96),义利兼收,恩仇倏忽(97),奖乱贼而长寇仇(98),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复仇之心(99),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100),昔契丹和襟,止岁输以金缯(101);回匕助唐(102),原不利其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103),在此一举。若仡乘我蒙难,弃好崇仇(104),规此幅员(105),为德不卒(106),是以义始,而以利终,为贼人所窃笑也。贵国岂其然乎(107)!
往者(108),先帝轸念潢池(109)不忍尽戮,剿抚互用(110),贻误至今。今天上天纵英武(111),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常(112)之 上,和衷体国(113);介胄(114)之士,饮泣枕戈;忠义兵民,愿 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115)。语曰:“树德务滋,队恶务尽(116)”今“逆贼”未伏天诛(117),谍知卷土西秦(118),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119),抑亦(120)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121)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122),合师进讨,问罪秦中(123),共枭(124)“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忿(125)。则贵国义问(126),照耀千秋,本朝图图报,惟力是视(127)。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128)?至牛耳之盟(129),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从事矣(130)。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131),身蹈大戮(132),罪应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133)。”法处今日,鞠躬致命(134)克尽臣节而已(135),即日奖率三军(136),长驱渡河,以穷狐兔之窟(137),光复神州(138),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139),弗敢与闻(140),惟殿下实昭鉴之(141)!
注释:
(1)南中——南方。向——以前。好音——指吴三桂借清兵打败李自成的消息。(2)问讯——问候,致意。(3)遽(据jù)——急于。左右——原意是身边的工作人员,书信中作为对方的尊称,表示不敢直接向本人陈述,请左右转达。(4)委——弃。草莽——草野。(5)大夫无私交——诸候国的大夫不应该和异国的大夫建立私交,以免因私人感情而妨碍国事。(6)倥偬(总zǒng)——仓促,繁忙。(7)琬琰(宛言wǎn-yǎn)——琬圭和琰圭,本为两种精美的玉器,这里用以比喻文章之美。章——指来信。(8)不啻(翅chì)——如同。(9)犢 读再三——反复阅读的意思。(10)殷殷——恳切。致意——表示(写信人的)心意。(11)稽——迟迟没有受到。天讨——原指帝王代天惩罚。(12)贵国——指清朝。(13)且感且愧——又感激又惭愧,因自己没有力量,不得不靠别人。(14)江左——江南,见第六页注(8)。(15)大行皇帝——先帝,专指初死的皇帝。大行,去了不回来的意思。(16)法祖——师法祖先。(17)尧舜之主——象尧舜奸末圣明的君主。(18)三月十九日之事——指李自成破京师,明思宗自杀。(19)待罪——供职的谦称。南枢——因史可法当时加任东阁大学士,位居南都枢要,故云。(20)师次淮上——军队刚到淮河边上。次,停留。这句话与实际情况有出入,史可法“誓师勤王,师次浦口”,得到京师城破的消息,便回南京去磋商建立政权了。(21)凶问——指明思宗死讯。(22)地坼(彻chè)天崩——地裂天坍,形容得到消息时精神受到极大震动的样子。(23)山枯海泣——形容悲痛的深切。(24)孰——哪一个。(25)肆——杀人后把尸体陈列示众。市朝——人众会集的地方。(26)泄泄(移yì)者——迟缓误事的人。(27)奚足——怎么够……。谢——认罪、谢罪。(28)尔时——那时候。(29)恸(痛tòng)——痛哭。考妣——父母死后的称呼。(30)拊膺(英yīng)切齿——拍胸咬牙。表示悲痛到了极点。(31)悉——这里是尽其所有的意思。甲——军队。(32)翦——全部消灭。(33)二三老臣指南京兵部侍郎兼管礼部事吕大器、都御史张慎言、詹事姜曰广及马士英等。这里的二三是虚指,犹言几个。(34)宗社为重——应该以宗庙、社稷为重。宗庙社稷即封建国家的代称。(35)相与——共同。今上——现在的皇帝,指弘光帝。(36)系——联结。中外——中央和地方。全句意思是:有了个政权,才能使人心安定。(37)神宗——万历帝,名翊钧,1572—1620年在位。(38)光宗——神宗太子常洛,1620年即位,年号泰昌,在位一个月病死。(39)天与——上天赞许。人归——人心拥护。(40)朔日——阴历初一日。(41)劝进——意为经过臣下劝说才登帝位。(42)悲不自胜(shēng)——悲痛得(身体)经受不起了。(43)监国——代理皇帝职务。朱由崧于五月初三称监国,过了十二天,即位称帝。(44)迨(代dài)——等到。阙(guè)——宫殿、陵墓前面的高建筑,这里指宫门。(45)正位——即位。(46)凤集河清——古代以凤鸟出现和黄河变清算做吉兆。这是附会之辞。凤本是传说中的鸟;黄河局部暂变清,偶或有之,也和人事无关。集,鸟在树上栖息。(47)瑞应——吉祥的征兆。(48)紫气——古代有种迷信叫望气,根据望见的气决定吉凶。紫气是吉祥的气。盖——覆盖物叫盖,车篷、雨伞等都可叫盖。(49)祝文升霄——告天的奏章烧化后被风吹上云霄。古人认为这是天帝接受祝文的吉兆。我们认为:或者是风凑巧把灰吹得较高,或者完全是粉饰的话。(50)瞻——望。(51)相梓(男紫nán-zǐ)——均树名。枏(即楠)木有香气,梓木轻软不易朽烂。章——大木材。这里作量词用,数十万章即数十万根。这些话,前人也认为是不经之谈。(52)越——过了。(53)视师——督师。(54)辑——和睦。黎——即黎民。黎本义是众多。全句意思即安民。(55)薙(剃tì)发之令——满族习惯,剃去前半部头发,后半部削发垂辫,与汉族把全部头发束起的不同。清军势力所到,都下令薙发。多尔袞应吴三桂的要求,引兵入关,宣布“除薙发外,秋毫无犯”;同月,又宣布暂停,“照 旧束发,悉听其便。”次年,灭弘光政权,就下薙发易服之令,雷厉风行,:迟疑者同逆命之寇,必置重罪“了。(56)振古铄(朔shuò)今——为古今所未见的意思。铄,光辉美盛。(57)长跪——即跪。古旧地席地而坐,跪在地上,把臀部放到脚跟上,就算坐了。伸直腰股,就叫长跪。北向——尊贵者坐北朝南,卑贱者在南面向北行礼。(58)顶礼、把头、两插、两足俯伏在地。加额——以手加额,表示庆幸。(59)明谕——指多尔袞致史可法书。(60)缮(善shàn)——治——整治。筐篚(fěi)——都是盛物的竹器,约为一词,即薄礼之意。(61)鸿裁——鸿裁原指文章体制宏伟。这里和“请命”连接,即请尊意决定之意。鸿,盛大。裁,裁决。(62)辱——承蒙。明诲(讳huì)——英明的教导。(63)甍(轰hōng)——诸侯死叫甍。(64)世子——诸侯的嫡长子。(65)不忍死其君者——感情上不愿意承认国君已死的人。(66)青宫皇子——即太子。太子住东宫,古时认为东方属木,木色属青。(67)惨变非常——据《明史》记载,思宗太子 慈烺及定王慈炯、永王慈炤,皆于京师陷后,不知所终。(68)拘(jū)牵不即位之文——被“有贼不讨,不得书即位”的说法束缚住。(69)坐昧(mèi)——恰恰违反了。坐,徒然;昧,不明。大一统之义——《春秋》的第一句是“(隐公)元年,王正月”。《公羊传》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人因以大一统为《春秋》最首要的主旨。大,重视,尊重。(70)鼎沸——以鼎中汤水沸腾的状态比喻天下大乱。鼎在商周时是炊器。(71)仓卒(促cù)——匆匆忙忙地。(72)维系——维持结纳。(73)紫阳——指宋朱熹。紫阳本来是堂名,后来成为朱熹的别称。《纲目》——朱熹编的《通鉴纲目》。踵事《春秋》——继承《春秋》的笔法。踵,指跟着前人的脚迹走,即继承、效法的意思。(74)特书——大书特书,重点突出的意思。(75)莽移汉鼎,光武中兴——王莽是西汉末年的宰相,他夺了刘家的天下。这里的鼎是王朝的重器。相会夏禹铸九鼎,三代相传,春秋时楚庄王出兵过洛阳(东周都城),问鼎的轻重,暗示想取而代之。后来主淫“鼎”或“鼎祚”做国运的供称光武即东汉的开国皇帝刘秀。他参加反王莽的绿林军,推翻王莽,再消灭起义军和割据者,重建汉朝,所以叫中兴。(76)不废山阳,昭烈路祚(zuò)曹丕废汉献帝,封献帝为山阳公。刘备乘此机会,在成都称帝,是为蜀汉烈帝。祚,皇位。朱熹《纲目》的三国部分,根据蜀汉的年号纪年,与司马光《资治通鉴》根据曹魏年号纪年者不同。(77)怀愍亡国,亚元嗣基——怀、愍是丁晋亡国时的两个皇帝。怀帝司马炽永嘉五年(311),汉刘曜(匈发族)破洛阳,俘怀帝,愍帝司马邺在长安继位,建兴四年(316),齐曜又破长安,愍帝被俘。二帝后均镣。公元317年元帝刀与睿在南方重建政权,是为东晋。(78)徽钦蒙尘,宋高缵(zuǎn)统——宋徽宗赵佶宣和七年(1125),金兵攻宋,徽宗传位给儿子钦宗赵桓。靖康二年(1127)。二帝同被金兵掳去,史称“徽钦蒙尘”。蒙尘,指帝王遭难流亡在外,蒙受风尘。宋高守赵檭也是徽宗的儿子,原封康王,他重建了政权,缵,继承。/统,一脉相承的系统,这里指王朝总递传。(79)亟(即jí)——正位号——马上正式即位为帝。亟,立即。(80)率(帅shuài)——都。以正统予之——指在《纲目》上用他们的年号纪年,承认他们是正统,不是所谓的“僭(jiàn)伪“。(81)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灵武——唐玄宗李隆基天定十四载(755),安史之乱爆发。次年,他逃往四川。太子李亨留下拒敌,他到灵武自立为帝,是为肃宗。幸,帝王驾临其地的意思。(82)议者疵之——论史者都批评他。疵,缺点错误。(83)许以行权——造成他能够变通办法。权,指不合正理而能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84)幸——庆幸。光复旧物——恢复原来的王朝。(85)本朝传世十六——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到思宗朱由检共十六帝。(86)正统相承——世世代代为天下共主的意思。所谓正统,据北宋欧阳修的解释“夫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统矣。“(《正统论》)(87)冠带之族——指官吏、士大夫。冠带本为帽子和腰带,旋专指统治阶级的装束后又用作统治阶级的代称。(88)继绝存亡——参见第7页注(2)。(89)仁风遐(霞xiā)——被仁爱之风使远方的人都能受到。遐,远。(90)先朝——指自崇祯帝以上的明代各朝。(91)夙(速sù)——膺封号——一向受到封号。明永乐元年(1403),任女真(满)族首领阿哈出为建州卫指挥使,以后世袭其职。后金(清)太祖努尔哈赤本人不仅袭封为建州卫指挥使而且还升为建州卫都督佥事,加大都督,封龙虎将军。夙,素常。膺,受。(92)小人构衅(xìn)——坏人挑起事端。按明清间的战争其实是努尔哈赤发动的。这里当指万历四十七年(1619)杨镐率四路大军攻金大败一事。杨镐败扣下狱,于崇祯二年(1629)被杀。杨镐无能误国,但并非“小人“;攻金原因是后金先攻陷抚顺等地,谈不到”构衅“。史可法是因为不与”角口“,寻求妥协,不得已而这样说的。(93)致启兵端——以致引起战争。端,缘由。(94)旋加诛戮——后来就把他(杨镐)杀了。殿下——对太子、亲王的尊称。多尔袞这时已封亲王。(95)转欲——反而要。东下——实为南下。(96)以前导命元凶——命首要的凶犯做前对顶角,指多尔袞致史右法书中所云:“且拟释彼重诛,命为前导。“(97)恩仇倏(shū)忽——转眼之间把恩仇颠倒过来。(98)奖乱贼而长寇仇——鼓励好那些作乱造反的人。(99)孤——孤负,同“辜负”。全句说:本朝原来芥力复仇,感到很满意,现在情形如此,大失所望。(100)从“若乘我国运中微”至此,《东华录》删去。(101)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辽(契丹)攻宋至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宋与辽讲和,由宋每年输辽岁币银十万两、绢十十万匹。缯。古代丝织品总称。(102)回讫(hé)——我国古民族,唐时活动在鄂尔浑河一带。曾出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103)瞻仰——仰望,表示尊敬、崇拜。(104)崇仇——增长恶感。(105)规——打算,这里是企图夺取的意思。幅员——幅指宽度,员指周周,合起来指疆域。(106)为德不卒——做好事不做到底。(107)岂能然乎——难道会这样么?(108)往者——以前。(109)轸(诊zhěn)念——关怀,体谅。潢池——参见第6页注(7)。(110)剿抚互用——闯红灯用军事镇压和招降两手。崇祯时确实有此情形,但单用军事镇压,也无法消灭起义军。史可法说因此而贻误至今,不过是对多尔袞说几句装装门面的话。(111)天纵英武——即天赋武。这当然也是装面子的话。天纵,天所给予的。(112)庙堂——指政府。(113)和衷体国——团结一致,共谋国事。这也不符合事实,但是对敌方不能不这样讲。(114)介胄(宙zhòu)——甲和盔。(115)当不越于斯时矣——一定不会晚于这时候了。(116)语曰——俗语,常言说。树德务滋,除恶务尽——立德务求其多,除恶务求彻底。务,必须。(117)未伏天诛——意为还没有被杀。(118)卷土西秦——在陕西准备卷土重来。西秦,陕西一带原是古秦国旧地,又因地在我国西部,故称。(119)不共戴天之恨——参见第3页注(6)。(120)抑亦——而且也是。(121)伏乞——伏地而求,表示尊敬之意。伏,伏地。(122)全始终之德——有始有终地把好事做全。(123)问罪——宣布对方罪过,加以讨伐。秦中——指陕西中部一带的地域。(124)枭(消xiāo)——指斩首示众。(125)敷(夫fū)天之忿——形容忿恨极大。敷天,铺天。(126)义问——仗义的名声。(127)惟力是视——尽力量办事。(128)不亦休乎——岂不好呢?休,美好。(129)牛耳之盟——古代盟会时割牛耳取血,主盟者执牛耳。(130)奉盘盂从事——捧着结盟时放牲血的盘盂。古代歃血为盟,把割排耳取得的血(有时也用其他动物的血)含在口中(一说涂在口帝)。明清时早已不有这类仪式了,这里借指派人北上订约。(131)陵庙——指明朝的皇陵和宗庙。无涕可挥——哭者哭不出了,表示悲痛之甚。(132)身蹈大戮(录lù)——身犯该杀的罪。指中可法身为重臣,不能报国殉主。(133)股肱(工gōng)——帝王得力的助手。肱,手臂,从肝到腕的部分。两句意为尽忠竭力,见《左传.僖公九年》。(134)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致命——实即“尽瘁”之意。致,尽。(135)克尽——能够尽到。按《东华录》在“法处今日”以下,作“致命遂志。克尽臣节,报以报也”。从“即日……”到“弗敢与闻”,全册。(136)奖率三军——率领全军。出兵时要鼓舞士气,故用奖字,即劝勉之意。(137)穷……之窟——肃清……的巢穴。(138)神州——中国的别称。这两句不钗指镇压起义军,也暗示要驱逐清军,收复北方土地。(139)他命——其他的命令,指招降而言。(140)弗敢与闻——听也不敢听,即坚决拒绝,不过用了字面上比较委婉的句子。与,原为参预的意思。(141)昭鉴——明白审察。
史可法(1601—1645),字宪之,号道邻,明河南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崇祯元年(1628)进士。从崇祯八年到十二年,他奉命防守池州、安庆等地,抵御农民起义宫的进攻后因父丧支职。服满后任户部右侍郎 兼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淮安、扬州。十六年,任南京兵部尚书。十七年(1644),李自成推翻明朝,明思宗(朱由检)自然。史可法与马士英等在南京立主王由崧(弘光帝)。福王昏庸,马士英擅权,他赴扬州督师,徒有虚名,并无实权。次年(弘光元年),清兵南下,他困守孤城,坚决抵抗,城破后自杀未死,被清兵所害。遗体下落不明,有衣冠冢在扬州梅花岭上。著有《史忠正集》。
这封信出于史可法幕僚之手,执笔者是谁,说法很多。有人说出于侯方域之手,不可靠。此外有柚城何亮工、沔阳黄曰芳、乐平王纲、新建欧阳五敕等说。明清之际的史学家谈迁主黄曰芳说,见《枣林杂俎》。他说原稿口气很强硬,史可法亲笔删改,并说“不必角口”。这个说法似较近真。
多尔袞的《致史可法书》是一封劝降信,也可以说是一道最后通牒,语气强硬,文笔犀利,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咄咄逼人的气息。按常理来说,史可法尽管可以针锋相对,痛加驳斥,把回信写成一道慷慨激昂的檄文。但是史可法并没有这样做,只是把针锋相对的意思,放在委婉曲折的语言中间,以平静的口吻表达出来。
为什么要这样写?原因在于没有实力。
南明弘光政权筹建时,史可法等清流人物原想拥立比较贤明的潞王常淓;凤阳总督马士英想抓权,主张立昏庸的福王。马士英握有“江北四镇”(总兵为高杰、黄得功、刘良佐、刘泽清)兵树,清流派无奈,于是福王就上了台。四镇的军队缺乏战斗力,抗敌不足,扰民闹事的能耐却很大。史可法到扬州督师,总兵官兵并不听他的号令,他上任后,首要的任务是当和事佬,劝高杰服从命令,不要占据扬州。他办得到这点,已经很不容易,想进一步击退强敌,保全半壁江山,实在力不从心。他希望同清朝有一个南北朝的局面。《复多尔袞书》之所以只能是弱者之声,不能“角口”,就是被这样的形势所决定的。但是尽管这样,史可法还是以“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数句,对来书所谓南明“坐享渔人之利”的责难,作了针锋相对的驳斥而且接过多尔袞原信所标榜的“《春秋》之义”,极力论证了南明政权的“正统”地位,从而反衬出清兵所谓“代为雪耻”的虚伪性。最后,看来极其委婉,实质上却坚强地表示了誓死不降的决心。事后史可法并以自己的行动实现了们中的诺言。至于文中攻击农民起义军的地方。是时代和阶级所决定的,又并非本篇主旨所在,读者了解这一点就可以了。
这封信原藏清朝内阁册库,清高高宗(乾隆)看了,认为并没有诋毁清朝的字样,只是表现了“可法之孤忠”,“仍明臣尊明之义”,许其流传。他的用意显然在勉励清朝的臣子足球清朝。但《东华录》收录这封信时,仍删去数句,旧日选文多据此本。现在收的是全文,对《东华录》删掉的部分在注解中作了说明。
原文开头列衔云:“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书尾署的年月日是:“弘光甲申九月十五日。”
致史可法书 清.多尔袞
矛向(1)沈阳(2),即知燕京物望(3),咸推司马(4)。后入关破“贼”,得与都人士相接,识介弟于清班(5),曾托其手泐平安(6),拳致致衷曲(7),未审(8)以何是得达?比(9)闻道路纷纷,多谓金陵(10)有自立者。夫君父之仇,不共戴天(11)。《春秋》之义(12),有贼不计,则故君不得书葬,新君不得书即位(13),所以防乱臣贼子(14)法至严也。
“闯贼”李自成(15)称兵犯阙(16),荼毒(17)君亲,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一矢(18);平西王吴三桂(19)介在东陲(20),独效包胥(21)之哭。朝廷感其忠义,念累世之夙好(22),弃近日之小嫌(23),爰整貔貅(24),驱除枭獍(25)。入京之日,首崇怀宗商后谥号(26),卜葬山陵(27),番如典礼;亲郡王钭军以下一仍故封(28),不加改削;勋戚(29)言语牙诸臣,咸在朝列,恩礼有加。耕市不惊,秋毫无扰(30)。方拟(31)秋高气爽,遣将西征,传檄江南(32),连兵河朔(33),陈师鞠旅(34),戮力(35)同心,报乃(36)君国之仇,间彰我朝廷之德。岂意南州诸君子敬安旦夕(37),弗审事机,聊慕虚名(38),顿忘(39)实害,予甚惑之(40)!
国家(41)之抚定燕京,乃得之于“闯贼”非取之于明朝也。“贼”毁明朝之庙主(42),辱及先人,我国这膛惮征缮(43)之劳,番索敝赋(44),代为妻耻。王师暂息,遂欲雄据江南,坐亭渔人之利(45),揆诸情理(46),岂可谓平!将以为天堑(47)不能飞渡,投鞭不足断流邪(48)?夫“闯贼”但为明朝崇(49)耳,未尝得罪于我国家也,徒以薄海(50)同仇,特申大义。今若拥号称尊,便是天有二日(51),俨为敌国。予将简(52)行之锐,转斾(53)东征,且拟释彼重诛(54),命为前导。夫以中华全力,受困潢池(55),而欲以江左一隅(56)兼支大国(57),胜负之数,无待蓍龟(58)矣。
予闻闻君子之爱人也以德(59),细人则以姑息(60)。诸君子果识时知命(61),私愤念故主(62),厚受贤王(63),宜劝令削号归藩(64),永绥福禄(65)。进行当待以虞宾(66),统承礼物(67),带砺山河(68),位在诸王假上,庶不负朝廷伸义讨“贼”兴灭继绝之初心(69)。至南州群彦(70),翩然来仪(71),则尔公尔侯,列爵分土,有平西王之典例在,惟执事实图赖之(72)。免近(73)士大夫好高树名义,而不顾国家之急,每有大事,辄同筑舍(74)。昔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75),可为殷鉴(76)。先生领袖(77)名流,主持至计(78),必能深维终始(79),宁忍承俗浮沉(80)?取舍从违,应早审定。兵行在即,可西可东(81),南国安危,在此一举,愿诸君子同以计“,贼”为心,毋贪一身瞬息(82)之荣,而重故国(83)无穷之祸,为乱臣贼子所笑,予实有厚望焉。记(84)有之:“惟善人能受尽言。”(85)敬布腹心(86),伫(87)闻明教。江天在望,延跂(88)为劳,书不宣意。
注释:
(1)向——以前。(2)沈阳——清初建国时称金(史称后金),建都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后迁辽阳;太祖天命十年(1625),迁都沈阳。(3)物望——众望所归。(4)咸——都。司马——兵部尚书的代称,这里指史可法。(5)介弟——令弟。指可法的兄弟史可程。介,大的意思。清班——清贵的官班。可程是崇祯十六年进士,在翰林院任庶吉士。他不久南归,有没做清朝的官。(6)手泐(lè)平安——写信问候。泐,通“勒”,名刻,引早作书写。(7)拳致衷曲——恳切地把我的衷情传达给您。拳,犹拳拳,非常恳切的意思。(8)审——知。(9)比(bì)——近来。(10)金陵——南京的古称。战国时楚置。(11)不共戴天——不表与仇人在同一个天空下生活形容仇恨之深。(12)《春秋》之义——《春秋》,传经孔子修订的鲁国编年史。古代经学家说《春秋》每个字都有褒贬的含意。(13)有贼不讨三句:春秋时鲁大夫羽父派人镣鲁隐公另立桓公,后来齐侯又派公子彭杀死桓公,立庄公。因为他们是国君而被杀害,鲁国又未去惩讨弑君之“贼”,所以《春秋》对隐公未书葬,对庄公不即位。这里的意思指明思宗自然后,进明政权却不去讨伐农民起义军。因而福王不能表明政权。(14)乱臣贼子——不守臣道、做坏事的人。孟子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15)“闯贼”——封建地主阶级对“闯王”高迎祥、李自成的诬称。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高迎祥、李自成先后称“闯王”。李自成(1606—1645)——本名鸿基,陕西米脂人。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次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三月破亦师,推翻明朝。不久,被清兵打败,退回西安。次年在湖北通山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害。(16)称兵——发动军队。阙(què)——宫殿、陵墓前面的高建筑物,这里是宫门的代称。(17)荼(tú途)毒——残害。荼,苦菜。(18)中国臣民不闻加遗(位wèi)——一矢——这句意思:对李自成攻来明朝,全国无人进行最低限度的军事反抗。中国,中原,也指汉族所属地区。加遗,红矛。一矢,一枝箭,比喻最小的军事行动。(19)平西王吴三桂——明末宁远总兵,封平西伯。李自成破北京,招他归降。他勾结清朝统治者,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以后为清兵前驱,攻陷陕西、四川、云、贵。奉清政府命镇守云南。康熙十二年(1673)举兵叛清,称周王。十七称帝,不久即死,年六十七岁。所部旋为清兵消灭。(20)介在东陲(垂chuí)——处在东部边境。陲,边疆。(21)包胥——春秋时吴兵攻破楚都郢。楚臣申包胥赶霍布斯到秦,在秦国的殿前哭了七日七夜。秦乃发兵救楚,打退了吴兵。(22)累世——多世,长期。夙(速sù)好——宿昔的交好。按明朝初年,明就在今吉林的女真(满州)人居住的地方设建州卫,封阿哈出做指挥使。以后子孙世袭此职。清朝皇室是阿哈出的后裔。(23)小嫌——小有误会。按努尔哈赤于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起兵反明,至此二十六年,与明争战不息,小嫌只是宛转的说法。(24)爰(元yuán)——于是。貔貅(皮休pī-xiū)——古书中的猛兽名,有人说是一兽,有人说是两兽。用来指勇敢善战的兵士。(25)枭(嚣xiāo)——传说中食母的恶鸟。獍(镜jìng)——传说中食母的恶兽。枭獍指大逆不道的人。(26)怀宗帝后谥号——清兵入北京,谥(嗜shì)崇祯帝为怀宗端皇帝,周后为烈皇后,端,后改庄烈。南明谥思宗,又改毅宗。后人多用思宗。(27)卜葬山陵——旧时葬地和下葬日期,都要术士挑选,抟以用“卜”字。当时葬于田贵妃的墓地。山陵,指帝王墓地。一仍——完全照旧。故封——原来的封爵。(28)勋(xūn)——明代有勋官,文勋十级,武勋十二级,是一种专门授给功臣的奖励性官衔,并没有实际职务。戚——指外戚。(29)秋毫无扰——纪律严明,丝毫没有侵扰。秋毫是鸟曾秋天新出的细毛,比喻极小的事物。(30)方拟——正在打算。(31)传檄(席xí)——犹言声讨。江南——指南明。(32)河朔——指黄河以北。(33)鞠旅——誓师。鞠,告诫。(34)戮(录lù)力——尽力。(35)乃——你们的。(36)苟安旦夕——只顾暂的安宁。(37)聊慕虚名——指南明急急以明政权的继承者自命。(38)顿忘——竟然忘却。(39)予甚惑之——我非常迷惑不解。这是一种婉转的遣责,并流露出傲慢的口气。(40)国家——清朝自称。古代国家常常用为王朝的同义词。(41)庙主——宗庙里的神主(牌位)。(42)征缮(善shàn)——征发军队,修治甲兵。(43)悉索敝赋——出动我方的全部后力。曲,原指军事方面的赋税,这里借指军事力量。(44)稽诛——意为尚未受到惩处。稽,延迟。(45)渔人之利——鹬(yù)和蚌相争,蚌钳住鸟嘴不放,渔翁看到,乘机捉住。故事见《战车策》。(46)揆(葵kuí)——衡量。全句的意思是从情理来看。(47)天堑(欠qiàn)——天然的壕沟,古时常用来指长江。(48)投鞭断流——前秦苻坚进攻东晋,自诩兵力强大,夸口说把马鞭子投入长江,就可以阻断江流。(49)崇(岁suì)——鬼怪害人,引申为祸害。(50)薄海——四海之内。薄,逼近。(51)天有二日——比喻有两个皇帝。(52)俨——俨然,果真。(53)简——挑选。(54)转斾(配pèi)——掉转进军的方向。斾,军旗。(55)重诛——该杀的人,指李自成。这两句说:我打算免除对李自成军的严惩,让他们充当进攻南明的先锋。(56)潢池——即天潢,星名,转用指天子之池。人民起兵抗称“弄兵潢池”。此处即指明末起义军。(57)江左——古称江东(指芜湖以东的长江南岸地区)为江左,因从长江北岸往南看,江东在左面。隅——角落。(58)兼支大国——未完要对付一个强大的国家。大国。清朝自称。(59)蓍(诗shī)——龟——占卜。蓍草和龟都是古人的占卜用品。(60)君子爱人之德——品格高尚的人爱护别人,就要勉励别人照首先的规范办事。(61)细人——小人。姑息——本为妇孺的总称。姑,女子息,小孩。转为无原则地(62)识时知命——识时务,知天命。(63)笃——深。故主——指明思宗。(64)贤王——指福王。清朝不承认他是皇帝,所以用这称呼。(65)宜——应该。削号归藩——去掉帝号,恢复藩王的身份。(66)永绥(随suí)福禄——永保富贵的意思。绥,安好。(67)待以虞宾——以诸侯之礼相待。《尚书.尧典》说尧 使虞舜接待来朝的诸侯群臣,虞舜对他们很有礼貌。(68)统承礼物——《尚书.微子之命》:“统承先王,修其礼物。”意即继承先世,保持祖宗相传的礼器。带砺(厉lì)——古代封爵的时候,立誓说: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泰山小得象磨刀石(砺),国运方绝。意思说让福王做清朝的藩王,世世代代传下去。(69)庶——这里是表示希望的意思。兴来继绝——《论语.尧曰》:“兴来国,继绝世。”意思说清朝非但不想灭明,而且是使明朝重新兴盛起来这当然是强词夺理、言不由衷的说法初心——本意。(70)群彦(艳yàn)——群贤。(71)翩(篇piān)然来仪——高高兴兴地归顺(清朝)。仪,向往的意思。(72)执事——身边的工作人员,书信中作为对方的尊称,表示不敢直接向本人陈述,请左右转告。实图赖之——靠你们自己考虑斟酌。(73)挽近——晚近。(74)筑舍——即筑室道谋,语出《诗.小雅.小旻》。造房子而与走路人商量,当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75)宋人议论未定,兵已渡河——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二,金兵到达黄河北岸,守兵溃散。朝中争议和战,初四,任命李纲为东京留守,然主张逃跑的李邦彦仍居相位。初六,金军渡河完毕;初七,开始围攻。宋政府一面抵抗,一而求和,实际上以和为主。后人常以此为空谈吴国的教训。(76)殷鉴——指殷人灭夏,应以夏亡为鉴戒。语出《诗.大雅.荡》。鉴,镜子,引申为可作为教训的事。(77)领袖——这里是领导的意思。(78)至计——指最高的决策。(79)深维终始——深入地通盘考虑。(80)宁忍——岂肯。随俗浮沉——随波逐流,没有定见。(81)可西可东——西指进攻陕西的农民军;指进攻南明。这是带威胁的口气。(82)瞬息——极短暂的时间。瞬,一眨眼,息,一次呼吸。(83)重——加重。故国——指明朝。(84)记——此处——此处泛指古书。(85)尽言——没有保留的话,语出《国语.周语》。(86)敬布腹心——很诚恳地把心里话都掏出来了。(87)伫(柱zhù)——立等。(88)延跂——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向前望。延,古文中常作伸长颈脖解。跂,通“企”,抬起脚后跟。
爱新觉罗.多尔袞(1612—1651)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儿子。太宗皇太极时封和硕睿亲王。崇德八年(1643),太宗逝世,世祖福临即位,年仅六岁。多尔袞以皇叔摄政,成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次年(顺汉元年),多尔袞率兵入关,镇压李自成起义军,乘势夺取明朝江山。顺治七年冬(1651)年初,多尔袞病死,追封成宗义皇帝,不久被剥夺爵位,乾隆时恢复睿亲王封号。
这封侪多尔袞以摄政王的身份写给明督师史可法的。执笔者是李雯。雯(1608—1647),字舒章,青浦人,是江南有名的才士。清军入关时,他在北京,做了清朝的内阁中书舍人,当时的诏诰书檄,多出于他的手笔。著有《蓼斋集》、《蓼斋后集》。
崇祯十七年(甲申,公元1644年)也就是清顺治元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顺永昌元年。这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京师,明思宗(朱由检)自杀。接着,明宁远总兵吴三桂向清求助。四月,清睿亲王多尔袞到山海关,和吴三桂会合,打败了起义军。五月,清兵入京师;明朝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凤阳总督马士英等在南京拥立福王朱由崧。南明政府本来的针对农民起义军的,但是清朝统治者进了北京,便自命为全国的主人,决不允许南明政权的存在。当年七月,南明使者到北京,提出割山海关以外地和纳岁币等条件,企图收回关内各地。多尔袞就命李雯执笔,写信给史可法,并令南明政府投降。
李雯很会写文章,号为“文妙当世”。这封信措词极巧,明明是趁火打劫,偏要说成仁义道德;一道最后通牒,却自称是善意的忠告;至于软硬兼施,威逼利诱,更是不消说了。
我们根本不赞成多尔袞的举动;我们也遣责李雯为虎作伥的行为。但是,从写作技巧上来看,这篇文章还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