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姚际恒著作集

诗经通论卷十三

新安首源姚际恒着

   大雅

  说见小雅

  文王

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本韵。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本韵。○赋也。下同。[评]每四句承上语作转韵,委委属属,连成一片,曹植赠白马王彪诗本此。

亹、亹、文、王、,令闻不已。陈锡哉周,侯文王孙子。本韵。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本韵。

世、之、不、显、,厥犹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国。本韵。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本韵。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孙子。本韵。商、之、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本韵。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肤敏,祼将于京。本韵。厥、作、祼、将、,常服黼冔。王之荩臣,无念尔祖!本韵。

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本韵。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评]此以第二句承上第三句,奇变。宜鉴于殷,骏命不易!本韵。

命、之、不、易、,无遏尔躬。宣昭义问,有虞殷自天。通韵。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评]奇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本韵。[评]须知此语一更不可作转。

   小序谓「文王受命作周」,非也。文王未尝为王,无受命之说。伪武成曰:「文王……诞膺天命,……惟九年,大统未集」,正与此同,皆诬文王也。吕览引此诗,以为周公作,近之。集传因以为「戒成王」,则亦可以想见尔。

  [一章]「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有天下以后之辞,虽原本于文王,不可泥为命文王耳。「不显」,「不」字,杨慎、陆深皆作「丕」,谓古字通,从之;后放此。丕,说文「大也」。

  [二章]「亹」,尔雅训「勉」,毛传亦云「亹亹,勉也」。集传云「勉强之貌」,增「强」字,非。又云「文王非有所勉也,纯亦不已,而人见其若有所勉耳」。既不以为勉,如何又加「强」字耶?按圣人岂无勉功?中庸云「不勉而中」,非是。集传乃为此斡旋之说,岂信中庸,不信周公乎?集传亦谓周公作也。「不显亦世」,倒句法。

  [三章]此章单承「凡周之士」言,而归美于文王也。

  [四章]严氏曰:「侯,维也。服,释文云『事也,用也』,言服行其职也。」旧说以「侯」为「君」,谓为君于周九服之中。此解「侯于周服」则顺,解「侯服于周」则不通。

  [五章]「王之荩臣」,承上「殷士」言,谓「此殷士今皆为王所进用之臣,岂得无念尔祖文王之德乎!」义自明顺。集传曰:「于是呼王之荩臣而告之曰:『得无念尔祖文王之德乎!』盖以戒王而不敢斥言,犹所谓『敢告仆夫』云尔。」其自为迂拙如此!

  [六章]言殷「克配上帝」,与上「永言配命」对照,更觉可畏。所以宜鉴殷而知大命之难得也。

  [七章]「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非写天事微妙,无声气可寻,若是,亦何关于正旨哉!正言其可畏也。予庸言录云:「天畀人以是日,听人之为善为恶,可畏哉!」正此意。

  【文王七章,章八句。】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难忱斯,不易维王。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本韵。○赋也。下同。

挚仲氏任,自彼殷商,来嫁于周,曰嫔于京。乃及王季,维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本韵。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国。本韵。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本韵。[评]佳语。在、洽、之、阳、,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本韵。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本韵。造、舟、为、梁、,不显其光。本韵。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评]总上二句。缵女维莘,长子维行,笃生武生。保右命尔,燮伐大商。本韵。

殷商之旅,其会如林。矢于牧野,维予侯兴。「上帝临女,无贰尔心!」本韵。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维师尚父,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朝清明。本韵。

  此叙周家二母以及文王、武王之事,亦所以告成王与?毛稚黄「稚黄」原作「维黄」,今改。曰:「大明颂二母而末及尚父,邑姜已在其中,盖芝本、醴源,文词之妙,所谓意而笔不到耳。」

  [一章]「挟」,犹持也。集传训「有」,非。

  [二章]「挚仲氏任」,邹肇敏曰:「汉儒谓礼惟嫁长女,余皆为媵,自殷以前皆然;然则挚任非耶?」此说良是。「来嫁于周」二句,集传云「『嫔于京』迭言,以释上句之意,犹曰『厘降二女于沩汭,嫔于虞』」。按,书曰「降」,言其下嫁也;曰「嫔」,言其成妇也;曰「沩汭」,详其地名也;曰「虞」,详其国名也。此诗正与之同。「来嫁」,始嫁也;「嫔」,成妇也;「周」,国名也;本地名,为国。「京」,京师之地也。古人立言悉有文理,其层次毫忽不苟;乃皆误以诗、书为迭言,胡文理浅事尚不之知而谈经耶!「身」,毛传曰「重平声。也」。郑氏曰「重,谓怀孕也。」孔氏曰「以身中复有一身,故言『重』」。古人解析字义,其精如此。集传但曰「身,怀孕也」,甚粗。

  [三章]「方国」,为方百里之国。孟子曰「文王犹方百里起」r1「犹」原误「由」,「里」字原脱,今补正。R是也。郑氏谓「四方来附之国」,向来从之,非。

 [五章]「俔」,未详。韩诗作「磬」。说文云「谕也」。孔氏曰「如今俗语譬喻物曰『磬作』然也」。集传云「俔,磬也」,「俔」不训「磬」。又引说文云「俔,譬也」,字亦误。「妹」,少女之称。女将归,故易卦名归妹。「天妹」,尊称之也,犹王曰「天王」之义。「造舟为梁」,当时适有此事,故诗及之。尔雅云「天子造舟,诸侯维舟」云云,而毛传用之,恐涉附会。

  [六章]「于周于京,缵女维莘」连读。「于周于京」总第二章大任「来嫁于周,曰嫔于京」言之,谓得缵大任之业者其女维莘也。「缵」字略断,「女维莘」倒字法也。

  [七章]「维予侯兴」,郑氏解「侯」为诸侯,谓武王也。集传以「侯」为「维」,非。

  [八章]「凉」,韩诗作「亮」。

  【大明八章:四章章六句;四章章八句。】

  ●

●、●、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本韵。[评]不讳,妙。○比而赋也。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本韵。○赋也。下同。

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评]闲点。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本韵。

乃慰乃止,乃左乃右,乃疆乃理,乃宣乃亩。自西徂东,周爰执事本韵。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本韵。其绳则直,缩版以载,作△庙△翼翼。本韵。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本韵。

乃立△门△,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本韵。

肆、不、殄、厥、愠、,亦、不、陨、厥、问、。本韵。柞、棫拔矣,行道兑矣,昆夷駾矣,维其喙本韵。矣。

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本韵。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后,予、曰、有、奔奏,予、曰、有、御侮。[评]以四句直收,章法甚奇,亦饶姿态。

  小序谓「文王之兴本由大王」,亦是。集传谓「周公戒成王之诗」,则臆测矣。孙文融曰:「若周公戒成王诗,岂应称古公耶!」是也。

  孙文融曰:「此诗不但称『古公』,且仍书其名,乃后又称『文王』,岂武王初克商,甫尊文王,尚未追王大王,是彼时作耶?」按此诚不可晓。季明德以末章言文王,与大王不相连属,疑为错简,殊妄。左传昭二年,已赋●之卒章,以晋侯比文王,以韩子比四辅矣。

  [一章]「陶」,说文「瓦器也」,盖瓴、甓之属。「复」者,平地累土为之,故曰复。「穴」者,土中室也。复、穴虽皆土所为,而以瓴、甓之类甃之:复则以拒风、雨,穴则以隔土气。集傳云,「陶,也;復,重也」,絕不明。

  [二章]「走马」,顾野王作「趣马」,是。古不乘马而走,「趣」字或省作「走」耳。「趣马」,亦官名。

  [三章]严氏曰,「内则言妇养舅姑,公食礼言君待其臣,皆以堇,则堇是美菜。七月言食夫以荼,则荼非美菜也。雨、露所濡,甘若荠实。堇、荼皆甘如饴,言美、恶皆宜也。孔氏谓堇即乌头,且引晋语骊姬『寘酖于酒,寘堇于肉』为证,盖以此堇为尔雅『芨,堇』之堇也。说者皆祖之。若为骊姬寘堇肉之堇,则与酖毒同类,与荼菜可食之物非其类矣。诗人称周原之美,不应言其宜毒物也。且毒物不可食,何由知其如饴乎?」○侄炳曰:「释草曰:『啮,苦堇』,此堇乃苦堇,诗与苦荼并举而见甘美耳;亦非美、恶咸宜之说也。」更是。

  [四章]此章言其定民居、田亩也。

  [五章]「司空」、「司徒」、「司马」,商世所有之官,天子有之,诸侯亦有之,故武王牧誓呼此三官,而此诗以筑室之故召此二官也。毛传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释诗者无不述之。予谓礼自言先、后之义。诗曰「俾立室家」,应前「未有家室」也;曰「作庙翼翼」,特重之辞也:不必定以礼为证。然宗庙之重于室家,亦自可见矣。

  [六章]集传曰「此言治宫室」,非也。上章言治宫室矣,此言筑墙也。予尝闻木工言,必须筑室毕,然后筑墙。彼传谶语云「先打墙,莫思量」。今可见古亦如此,又可见诗人立言之有次第也。

  [七章]郭门曰「门」,正门曰「应门」,当时所命名,后因以为天子门名耳。社则天子、诸侯皆立之。

  [八章]「肆不殄厥愠」二句,必指当时与昆夷之事实言,今不可考矣。观二「厥」字与下章「虞、芮质厥成」二句二「厥」字同,可见彼为事实,则此章亦事实可知。

  [九章]「文王蹶厥生」,「蹶」字难解,然其义自承上句「虞、芮质厥成」来,而文王乃为之「蹶厥生」,大约是谓动其生让畔之心耳。解者离上句释之,便纷然摹儗,益无是处矣。

  【●九章,章六句。】

  棫朴

芃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平声。本韵。之。兴也。

济济辟王,左右奉璋。本韵。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本韵。○赋也。

淠、彼、泾、舟、,烝、徒、楫、之、。周王于迈,六师及本韵。之。比而赋也。下同。

倬。彼。云。汉。,为。章。于。天。。[评]天文也,文亦至文。周王寿考,遐不作人?本韵。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纲纪四方本韵。

  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谓「文王能官人」,差些,盖袭左传释卷耳之说。

  [一章、二章]此二章言文王得助祭之事也。郑氏皆指文王祭言,是。观两章皆有「济济辟王」句及「左右」字可见。先言「左右趣之」,泛谓其趋跄也;下则单指奉璋之事而言也。集传循序「官人」之意,故但谓「德盛而人心归附趋向」,泛甚;盖本之欧、苏。

  [三章]此章言文王得征伐之士也。

  [四章]此章言文王法天之文章,以兴文治而作人材也。

  [五章]此承上章而言。「追、琢」、「金、玉」皆人力勉然之事,又以见文王益加勉乎其文而纲纪此四方也。「倬彼云汉,为章于天」,天文也;「追、琢其章,金、玉其相」,人文也。

  【棫朴五章,章四句。】

  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济济。岂弟君子,干禄岂弟。本韵。○兴也。

瑟、彼、玉、瓒、,黄、流、在、中、。[评]华语。岂弟君子,福、禄攸降。本韵。○兴也。

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本韵。○兴也。

清酒既载,骍牡既备,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本韵。○赋也。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岂弟君子,神所劳本韵。矣。兴也。

莫莫葛藟,施于条枚。岂弟君子,求福不回。本韵。○兴也。

  小序谓「受祖」,大序因以为「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刘之业,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禄」。集传、诗缉则以为文王,或又以为武王。愚意,此篇与上篇亦相似,大抵其祭祀而获福,因祭祀及其助祭者以见其作人之盛,则谓文王为近也。

  [一章]「干禄」,干天之禄也,犹言「求福」,与下「福、禄攸降」及「求福不回」为一例语。禄自我干,福自我求,故福、禄攸降非他人所预也。集传误认作论语「子张学干禄」为不美字样,因为之回护曰「『干禄岂弟』,言其干禄之有道,犹曰『其争也君子』云尔」,绝可哂。且士人干王者之禄,王者则干何人之禄,而为之回护,并此亦不一思,何也?

  [二章]此言祭时用圭、瓒也。即所用金玉美器以之,而见君子既祭获福、禄也。

  [三章]此言作人也。上篇曰「倬彼云汉,为章于天」,此言「鸢戾天,鱼跃渊」,亦见鱼、鸟文藻掞及天、渊之意,故亦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

  下三章则皆以祭祀获福言之。

  【旱麓六章,章四句。】

  思齐

思、齐、斋大任,文。王。之。母。,[评]一篇眼目。思、媚、周姜,京室之妇。本韵。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本韵。○赋也。下同。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本韵。

雝、雝、在、宫、,[评]以下皆选言而出,精工练净。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本韵。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韵。不、闻、亦、式、,不、谏、亦、入、。本韵。[评]妙旨。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通韵。

  小序谓「文王所以圣」「圣」,原误作「兴」,今改。是。严氏谓「皆言文王之所以圣,谓文王之所以得圣,由其贤母所生,止是首章之意耳」。按,此诗自以首章为主:首章特言文王之母,则以下言文王之圣即是言其所由以圣也;严说非是。此篇只重大任,其大姜固带言而大姒亦不重。

  [一章]「思齐」者,言其为母道也。「思媚」者,言其为妇道也。「大姒嗣徽音」,嗣其「思齐」、「思媚」也。

  [二章]谓此篇不重大姒者,若重则不当言「刑于寡妻」矣。

  下三章皆言文王之圣,正见其所由圣处。

  【思齐五章:二章章六句;三章章四句。】

  皇矣

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评]隽语。此维与宅。本韵。○赋也。下同。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本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齻、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本韵。

帝。省。其。山。,[评]将上帝看作家人,语甚奇。柞、棫斯拔,松、柏斯兑。帝作邦作对,自大伯、王季。维此王季,因。心。则。友。。本韵。则。友。其。兄。,则。笃。其。庆。,载。锡。之。光。。受禄无丧,奄有四方。本韵。

维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本韵。其。德。克。明。,克。明。克。类。,克。长。克。君。。通韵。王此大邦,克。顺。克。比。。[评]断续得妙。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孙子。本韵。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本韵。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本韵。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于」字原脱,今补。周祜,以对于天下。本韵。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本韵。「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本韵。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本韵。

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本韵。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本韵。

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本韵。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本韵。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本韵。

  小序谓「美周」,泛混。大抵上篇思齐与此篇皆文王:思齐则述文王之母大任,上及王母大姜,此篇则述文王之祖大王、父王季,皆推原其所生以见其为圣也。

  [一章]「二国」,商、周也。「获」,得也。商、周之政大不相得,于是悉反之,承上天监民定而言。旧解「二国」为夏、商;不应远及夏。且「此」者,本国及纣云也;若夏、商,亦不云「此」矣。于是犹恐不达于天下民情也,维彼四方之国而究之度之,不敢自已也。

  [二章]「串」,或作「患」。大意谓大王于岐周之地修治林木,上帝迁此明德之君,所患之夷亦满路而不恣,内又有「天立厥配」之大姜为助,而我周所受之命从兹坚固也。

  [三章]「帝」,上帝也。柞、棫拔而松、柏兑,往来道通,人物蕃盛,于是始成其为邦而有君矣,故曰「帝作邦作对」。「作对」,犹「对于天下」也。自大伯、王季以来,由大伯让于王季而文王兴,故言王季先及大伯。「因心」者,王季因大王之心也,故受大伯之让而不辞,则是能友矣。下单承「则友」言,「则友其兄」,因以「笃庆」、「锡光」;描摹家庭一段,蔼然致祥光景也。旧解皆切合受让上纠缠作解,古人作诗要无此意。

  [五章]此言帝告文王以为西伯之事也。文王为西伯,纣使之征伐。「畔援」,犹跋扈也;「歆羡」,犹觊觎也;「无然」,谓无使其然;「诞先登于岸」,谓先据高以制下也。于是密人之不恭则征之。「不恭」,即畔援、歆羡之类。「岸」,郑氏谓「狱」,固非,集传说作「道」,无论解诗不可说入理障,且下「密人不恭」如何接得去?又以道为岸:「彼岸」,释氏之教也。解诗不可入吾儒之理,况可入释氏之理耶!

  [六章]此言定都也。谓依其在周京之时,盖从伐密之侵阮来,在伐密以后也。集传云:「文王安然在周之京,而所整之兵既遏密人,遂从阮疆而出以侵密。」按既云「遏密」,又云「出以侵密」,无异醉梦语,可怪殊甚。且侵阮本谓密人,即上「侵阮徂共」也,乃云「侵密」,尤不通。「鲜原」必是地名,今无考。或据竹书纪年为地名以证,此书不可信。

  [七章]帝谓予怀文王之明德,其整旅、遏旅之时,不大其声音与色相也,不长其侈大与变革也。集传解「不大」句,谓「德之深微,不暴着其形迹」,全本中庸说理。不知中庸断章取义,岂可从乎!

  【皇矣八章,章十二句。】

  灵台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 本韵。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本韵。○赋也。下同。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本韵。

虡、业维枞,贲鼓维镛;于论鼓钟,于乐辟廱。本韵。

于论鼓钟,于乐辟廱。鼍鼓逢逢,蒙、瞍奏公。本韵。

  小序谓「民始附」,混谬语。文王以前,民不附乎?大王迁岐,何以从之如归市也?」ª大序谓「民乐其有灵德以及鸟、兽、昆虫焉」,规摹孟子「乐其有麋、鹿、鱼、为说,然而遗下二章言作乐之义矣。吕氏曰:「前二章乐文王有台、池、鸟、兽之乐也,后二章乐文王有钟、鼓之乐也,皆述民乐之辞也。」予按其分章法是已;其谓「民乐」,亦是。孟子推说诗意以告齐王,诗但言「庶民攻之」之速,「子来」之诚,虽未尝不可言同乐,然而诗则无此意也。

  [一章]集传云:「谓之『灵』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灵之所为也」。此系臆解,且使「灵」字之义反说得小家矣。

  [二章]「白鸟」大抵是鹭,然亦可谓之鹤也。鹿本骇而伏,鱼本潜而跃,皆言其自得而无畏人之意,写物理入妙。

  [三章]「论」,论钟、鼓之节度,不必改作伦。

  [四章]「辟廱」非天子之学,戴仲培、杨用修皆辟之。今按毛传第言「水旋丘如璧曰『辟廱』,以节观者」,郑氏于文王有声篇曰「武王于镐京行辟廱之礼」,皆不言天子之学。自王制曰「天子之学曰辟廱」。毛传辑「辑」下疑脱「于」字。王制之时,郑在其后而皆不之信,则王制之说果未然也。大抵「辟」,君也;「廱」,和也。文王有声上章曰「皇王维辟」,下章曰「镐京辟廱」,正可证。谓之「辟廱」者,作乐之地也;故庄子言历代之乐曰「文王有辟廱」,是矣。「镐京辟廱」者,筑城池,建垣翰,以成京师,而亦法文王为作乐之地焉。然则辟廱既非学,即毛传「水旋丘如璧」之说亦非实。然自有此说,而以鲁颂「泮水」为半璧之形所自来矣。「鼍鼓」其新,则知革音不独用牛矣。乃或反疑之,作为别解,非。「公」,公庭;毛传训「事」,非。国风云「公庭万舞」;颂云「有瞽有瞽,在周之庭」。或云「公庭」,或云「庭」,或云「公」,皆取协韵耳。

  【灵台四章:二章章六句;二章章四句。】

  下武

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本韵。○赋也。下同。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本韵。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本韵。

媚兹一人,应侯顺德。永、言、孝、思、,[评]第三句应上第三句变。昭哉嗣服。本韵。

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于万斯年,受天之祜。本韵。

受、天、之、祜、,四方来贺。于万斯年,不遐有佐。本韵。

  小序谓「继文」,是,盖武王也。

  [一章]也,即下「绳其祖武」之武。谓下世W「下」,后也;「武」,继也,而能步武乎前人者维周也,以其世世有哲王也。传、笺解此亦皆明。集传忽云「『下』义未详;或曰「曰」,原误作「亦」,今校改。『字当作「文」』」。无论诗多拗字,处处皆然。且下言「三后」中有文王,岂有下言「三后」而上又言文、武者乎?此不通于文义也。其云「『下』义未详」,吾患其「武」义未详,岂止「下」义而已!此不通于字义也。自集传为此猜疑之说,故严氏因为之解曰「武王之心上文不上武」。嗟乎,既不上武,何以谥为武,而其乐亦名武乎?武王取天下以武,故谥以武,乐亦名武,初未尝讳也。下篇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文王伐崇伐密且以武名,况武王乎!伪传、说又因以「下」作「大」,尤谬。此皆「『下』义未详」之说害之,故如此。

  [五章]「绳其祖武」,兼祖、考言。集传曰「或疑此诗有『成王』字,当为康王以后之诗;然考寻文义」云云。按,此等不通稚论直当远屏,不必载之篇简。乃有鲰生者拾其所吐弃,方奉为至宝,又不足嗤已!

  【下武六章,章四句。】

  文王有声

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本韵。文、王、烝、哉、!赋也。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丰。本韵。文、王、烝、哉、!赋也。

筑城伊淢,作丰伊匹。匪棘其欲,遹追来孝。本韵。王、后、烝、哉、!赋也。

王公伊濯,维丰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维翰。本韵。王、后、烝、哉、!赋也。

丰水东注,维禹之绩。四方攸同,皇王维辟。本韵。皇、王、烝、哉、!赋也。

镐京辟廱,自西自东,本韵。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本韵。皇、王、烝、哉、!赋也。

考卜维王,宅是镐京。维龟正之,武王成本韵。之。武、王、烝、哉、。赋也。

,武王岂不仕丰水有!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本韵。武、王、烝、哉、!兴也。

  小序谓「继伐」,以诗中「既伐于崇」而言;此诗岂重此句哉!集传谓文王迁丰,武王迁镐,是矣。

  「烝」,说文「火气上行」,赞其炽盛升进之意。旧说谓「君」,非是「是」,原误作「如」,今改。;「王后」、「皇王」即君也,又曰「君哉」,可乎!首二章诗中皆有「文王」字,故下赞之曰「文王烝哉!」末二章诗中皆有「武王」字,故下赞之曰「武王烝哉!」首末言「文」、「武」者,以见文始之、武终之也。中四章皆言武王,邓潜谷说如此。今为推广之:言「武王者,本其崩后之谥而言也。言「王后」、「皇王」者,本其在生为君而言也。四章诗中有「王后」字,故三、四两章皆言「王后烝哉!」三章「作丰伊匹」,书洛诰「作周匹休,谓营洛与周为匹,此谓营镐与丰为匹也。「聿追来孝」,孝文王也。四章「维丰之垣」,谓作丰之藩篱也。「维翰」,作丰之屏翰也。「四方攸同」,大君之象,惟武王可当,文王不敢当也。五章「丰水东注」,直言镐在丰水之东也。六、七两章始露「镐京」字,正见文笔隐显之妙。然七章始言「宅是镐京」,则以前皆是营镐而写其气象如此也。八章,孔氏曰:「述用材也。丰水之傍以润泽生谷,喻养成人材也。武王岂有不仕之以官者,言无不用之,无遗材也。盖欲传其孙之谋,而燕安辅翼其子耳。」

  或必欲标此诗为成王时之诗,愚谓正不必。夫曰「武王」,人岂有不知为成王时诗乎!

  【文王有声八章,章五句。】

  生民

厥初生民,时维姜嫄。本韵。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无、子、。[评]倒字句。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本韵。载。震。载。夙。,载。生。载。育。,时。维。后。稷。。本韵。[评]借事见奇,古人为文已如此,又何疑焉。○赋也。下同。

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本韵。以赫厥灵,上帝不宁。本韵。不康禋祀,居。然。生。子。本韵。[评]奇句。

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隔二句与下「之」。[评]极其弄姿,迭出奇致。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二「林」同韵。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见上。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吁,厥、声、载、路、。本韵。

诞、实、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本韵。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本韵。麻、、麦、幪、幪、,瓜、、瓞、唪唪。本韵。

诞后稷之穑,有相之道。茀厥丰草,种之黄茂。实、方、实、苞、,实、种、实、褎、,实、发、实、秀、,实、坚、实、好、,本韵。实、颖、实、栗、。即有邰家室。本韵。

诞降嘉种,维秬维秠,维穈维芑。恒、之、秬、、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以归肇祀。本韵。

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载谋载惟,取萧、祭脂,本韵。取羝以軷;载燔载烈,以兴嗣岁。本韵。

卬盛于豆,于豆于豋。其。香。始。升。,本韵。上。帝。居。歆。。与下「今」。胡臭亶时!后稷肇祀,庶、无、罪、悔、,本韵。以、迄、于、今、。见上。

  小序谓「尊祖」;大序谓「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集传从之,谓「周公制礼,尊后稷配天,故作此诗」。何玄子谓此诗「郊祀后稷以祈谷也」,引左襄七年孟献子曰:「郊祀后稷,以祈农事也,是故启蛰而郊,郊而后耕。」按诗言「以归肇祀」、「诞我祀如何」及「以兴嗣岁」、「上帝居歆」等语,正言后稷种谷成,始修祀事,兴嗣来岁,如后世祈谷之祭然。郑氏以大序言郊祀以后稷配天,即解诗中所言为后稷配天事,固纰谬无理,而后人以此诗为郊祀后稷以祈谷者,亦取诗义以证此诗之用。按诗语自诗语,诗用自诗用;今将诗语、诗用混而为一,吾未有以见其然也。集传又谓「受厘、颁胙之礼」,诗中无一字及之,更不足辩。

  此诗,周公述始祖后稷诞生之异,以及其播种百谷之功而肇修祀典也。

  [一章]姜嫄,高辛氏之世妃,或云元妃,历来相传如此。然有可疑。高辛氏,帝喾也,与尧为弟兄,何以尧不用而舜始用之?或曰,尧官之矣;然后稷之生其异如此,是有圣德而宜有天下也,丹朱不肖,何不传弟而必传异姓耶?且诗何不言帝喾之子而言其母姜嫄,何也?此皆可疑也。「以弗无子」,字拗难解,似谓弗使其无子。郑氏以「弗」作「祓」,谓「祓除其无子之疾」,殊迂凿。「履帝武敏歆」,按史记曰「姜嫄出野,见巨人迹,心欣然说,欲践之;践之而心动如孕者。」史记必有所本,与诗句合;列子亦云。但列子伪书,在史记后,不足信。故郑氏循之为解。又按鲁颂亦述姜嫄事,括此诗为言曰「上帝是依」,其微辞正可想见,亦是明证。自欧阳氏以来,辨其不经者多矣。然「履帝武」之义,如毛传谓履高辛氏之迹,「从于帝而见于天」,亦自可通;其如「诞寘之隘巷」一章作何解?岂有从帝禋祀所求而得之子,如是多方以弃寘之乎?庶民之家尚不如此,奚况帝子!盖弃之者怪之也,怪之者以其非人道之所感也。若邓潜谷、季明德以为姜嫄未嫁而生子,则又过矣。人惟知驳解诗者,而于诗第三章则不敢于议论,何也?或谓羊七月而生,此亦七月,故弃之。然曰「诞尔厥月」,则「如达」明谓易生,鲁颂亦曰「弥月不迟」,可证。大抵上古世事本多奇异,而诗人形容或不无过正,如后人作文,,赏其奇文可也。W喜取异事妆点,使其文胜耳。不如且依旧解,存其异

  [二章]「居然生子」,「居然」二字非拗文也,其于无人道之感意亦显然。

  [三章]「腓」,芘同。「字」,乳之也。「会伐平林」,但言伐木,不言人收。「鸟乃去矣」,亦但言鸟去,不言人收。皆用缩笔,有意到笔不到之妙。

  [五章]「即邰家室」,毛传曰:「邰,姜嫄之国也。尧见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国后稷于邰。」孔氏曰:「邰国当自有君;所以得封后稷者,或时君绝灭,迁之他所也。」罗泌驳之曰:「昔者帝喾取于有骀氏,曰姜嫄,生后稷;而后稷之封亦曰骀。说者咸谓帝尧以其母国封之。然及太王复取于有骀氏曰大姜,是姜姓之骀至周犹在,岂得云以是而封稷哉!不知稷封之骀在于武功,而姜姓之骀在于琅琊,固不同也。」何玄子曰:「琅琊之骀,固齐地,乃有逢伯陵所居,大姜祖也。然大姜之『有台』,据列女传作『有吕』,『吕』、『台』相似,疑但当作『吕』耳。吕,姜姓也。国语云『尧胙四岳国,命为侯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嫄固姜姓,或是讹『有吕』为『有台』,转讹为『有邰』,未可知也」。罗说是,何说亦存之。

  [七章]「軷」为祭行,月令冬「祀行」本此。「以兴嗣岁」,祈来岁也。

  [八章]「卬」,我也。郑氏曰,「我后稷也。」终言「后稷肇祀」,至于今承而行之,幸得无罪悔也。以是作收,意淳辞质。

  【生民八章,四章章十句;四章章八句。】从集传。

诗经通论卷十四

新安首源姚际恒着

   大雅

  行苇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评]取兴自佳。、方、体、,维、叶、泥、泥、。本韵。戚戚兄弟,莫远具尔。或、肆、之、筵、,或、授、之、几、。本韵。[评]为末章地。○兴也。

肆筵、设、席、,授几有、缉、御、。或献或酢,洗爵、奠斝。本韵。醓、醢之荐,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本韵。○赋也。下同。

敦弓既坚,四鍭既钧,舍矢既均,序、宾、以、贤、。本韵。敦弓既句,既挟四鍭。本韵。四、鍭、如。树。,[评]形容贯革,妙。序、宾、以、不、侮、。本韵。

曾孙维、主、,酒醴维、醹、[评]应上二「宾」字。酌、以、大、斗、,以、祈、黄、耇、。本韵。黄。耇。台。背。,以。引。以。翼。。[评]有致,如画。寿考维祺,以介景福。本韵。

  小序谓「忠厚」。按左传曰「雅有行苇,昭忠信也」,此本之为说。大序谓「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朱仲晦谓「逐句生意,无复伦理」,是。盖末章惟言优老,非养老之礼;而「乞言」尤涉附会,诗中无之也。乃其自撰,则谓「疑祭毕而燕父兄、耆老之诗」。邹肇敏曰:「夫孔熯之余,再欲逞破的之技,即少壮者不堪,又可苛求于高年乎!」何玄子曰:「此未免为末章『曾孙』二字所误。燕毛之礼,在祭毕宾兴之后;如楚茨之燕,不及异姓;而况篇中又有『舍矢序宾』之事,其非燕毛之礼甚明。」二说驳朱,皆是。

  然则是诗者,固燕同、异姓父兄、宾客之诗,而酢、射礼亦并行之,终之以尊优耆老焉。古礼不可考,不得以后世礼文执而求之也。

  何玄子谓此诗美公刘:一征之吴越春秋,曰「公刘慈仁,行不履生草,运车以避葭、苇」。一征之列女传,曰:「晋弓工妻谒于平公曰:『君闻昔者公刘之行乎?牛、羊践葭、苇,恻然为痛之。』。」一征之王符潜夫论,曰:「公刘厚德,恩及草、木,牛、羊、六畜且犹感德。」一征之后汉书,桓荣曰:「昔文王葬枯骨,公刘敦行苇,世称其仁。」按杂说所传,王符、桓荣皆本列女传。虽未必为此诗正解,但何氏搜考可谓博矣;今载于此,以备一说。

  [一章]「行苇」当音「杭」,谓成行列也。以「行」如字训「道」,恐非。

  [三章]「敦弓既坚」一段,此正射也。「敦弓既句」一段,此终射也。盖初射不释算,故略之不言。

  [四章]上章言与宾射,此章则因老者不射,恐其寥落,而酌大斗以祈其年,相与引翼而出,所以优老也。

  【行苇四章,章八句。】从集传。

  既醉

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评]不言「殽」,妙。君子万年,介尔景福。本韵。○赋也。下同。

既醉以酒,尔。殽。既。将。。[评]不言「饱」,妙。君子万年,介尔昭明。本韵。

昭、明、有、融、,高朗令终。令终有俶,公尸嘉告。本韵。

其、告、维、何、?「笾豆静喜。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本韵。

威、仪、孔、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本韵。

其、类、维、何、?室家之壶。君子万年,永锡祚胤。本韵。

其、胤、维、何、?天被尔禄。君子万子,景命有仆。本韵。

其、仆、维、何、?厘尔女士。厘尔女士,从以孙子」。本韵。

  小序谓「太平」,泛混。大序谓「醉酒、饱德,人有士君子之行」,规摹孟子,绝可笑。集传谓「父兄所以答行苇」,行苇既未必为祭诗,又何答也?且后数章皆从「公尸嘉告」而衍之,非谢答之辞也。

  此祀宗庙礼成,备述神嘏之诗。

  [一章]「醉酒」言尸犹与生人同,「饱德」则与生人异,在不即不离间,真善于言尸之饱也。此岂后世摛词家所能梦见!

  [三章]「高朗令终」,郑氏曰:「天既与女以光明之道,又使之长有高明之誉,而以善名终。」此说是;即「以永终誉」之意。自孔氏释「令终」为「考终命」,则又承郑之误而误者。何也?郑氏妄以「景福」为「五福」,故孔氏遂牵合之。集传从之,非也。

  [五章]「类」,郑氏谓「族类」是。曰:「谓广之以教道天下也。春秋传曰『颍考叔,纯孝也,……施及庄公』。」引证亦明。毛传以「类」训「善」,集传从之,亦非。

  【既醉八章,章四句。】

  凫鹥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清,尔殽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本韵。○兴也。下同。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殽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本韵。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殽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本韵。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本韵。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本韵。

  序谓「守成」,泛混。郑氏于上章下曰:「祭祀既毕,明日又设礼而与尸燕,成王之时尸来燕也。」此说可为诗旨。而集传本之,因谓「祭之明日绎而宾尸之乐」;然又有误。孔氏曰:「燕尸之礼,大夫谓之『宾尸』,即用其祭之日;今有司彻是其事也。天子、诸侯则谓之『绎』,以祭之明日。春秋宣八年言『辛巳,有事于大庙;壬午,犹绎』,是谓在明日也。」此「公尸燕饮」是绎祭之事,疏语分别明了,惜乎其未阅耳。

  [一章]严氏曰:「渭水东流,先会丰而后会泾;丰水自南而入渭,泾水自西北而入渭。文王居丰,在丰水之西,则越丰而后至泾;武王居镐,在丰水之东,则去泾近矣。」按此说则谓武王祭祀之诗。唯首章泾是水名,余俱从泾上推说耳。其云「公尸」者,组绀以上第祀以天子之礼,而不追王其尸;服以先公之服,故称「公」与?

  【凫鹥五章,章六句。】

  假乐

假左传、中庸作「嘉」。乐君子,显显令德。起二句无韵。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本韵。之。赋也。下同。

千禄、百福,子孙千亿。本韵。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本韵。

威仪抑抑,德音秩秩。无、怨、无、恶、,率、由、群、匹、。本韵。[评]对上。受禄无疆,四方之纲。本韵。

之、纲、之、纪、,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本韵。不解于位,民之攸塈。本韵。

  小序谓「嘉成王」,想以「不愆不忘,率由旧章」二语耳。然何自而嘉之?义亦疏矣。集传谓公尸之所以答凫鹥,又涉武断。何玄子谓赞美武王之德,祭武王之诗;此出时艺作中庸「舜其大孝也与」章以武并舜之习说耳,岂可用于此诗!或是成王之朝,而其所用则不敢强解。

  [三章、四章]集传云「此与下章皆称愿其子孙之辞」,绝不可解。

   【假乐四章,章六句。】隔此分章从旧本;中庸引此诗首章可证。严氏分为六章,章四句;季明德分为三章,章八句,皆不必从。

  公刘

笃公刘,匪居匪康,乃埸乃疆,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辑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本韵。○赋也。下同。

笃公刘,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顺乃宣,而无永叹。陟。则。在。巘。,复。降。在。原。。本韵。何。以。舟。之。?维。玉。及。瑶。,鞞。、琫。容。刀。。本韵。[评]描摹极有致态,亦复精彩。

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观于京。本韵。京师之野,于、时、处、处、,于时庐旅,于、时、言、言、,于、时、语、语、。本韵。

笃公刘,于京斯依。跄跄济济,俾筵俾几,既登乃依。本韵。乃造其曹,执、豕、于、牢、,酌、之、用、匏、。本韵。食之饮之,君之宗之。「之」字为韵。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本韵。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本韵。

笃公刘,于豳斯馆,涉、渭为、乱、,取、厉、取、锻、。本韵。止基乃理,爰众爰有。本韵。。其。过。涧。。Y夹。其皇涧,二「涧」字韵。止旅乃。密。,芮。鞫。之。即。本韵。[评]分明图画。

  小序谓「召康公戒成王」。按诗无戒辞,召康公亦未有据。集传漫从之,何耶?金仁山谓七月及笃公刘皆豳之遗诗,其言曰:「笃公刘下视商颂诸作,同一蹈厉,七月亦然,岂至周、召之时而后有此哉!且周诗固有追述先公之事者,然皆明着其为后人之作。生民之诗,述后稷之事也,而终之曰『以迄于今』。●之诗,述古公之事也,而系之以文王之事。此皆后人之作也。若笃公刘之诗,极道冈阜、佩服、物用、里居之详;七月之诗上至天文、气候,下至草木、昆虫,其声音、名物,图画所不能及:安有去之七百岁而言情、状物如此之详,若身亲见之者!又其末无一语追述之意。吾是以知决为豳之旧诗也。」按此说深为有理。然则此诗者固当日豳民公刘之旧诗,而周、召之徒传之以陈于嗣王与?

  [一章]毛传云,「公刘居于邰;而遭夏人乱,迫逐公刘。公刘乃避中国之难,遂平西戎,而迁其民邑于豳焉」,非也。不窋以失官而 于戎、狄之间;公刘为不窋之孙,乃自戎、狄处迁,非自邰迁也。大王为狄人所侵,迁岐山;公刘自不安于戎、狄之地而迁之,非迫逐也。故曰「匪居匪康」。

  [二章]「舟」,毛传谓「带」,或谓「佩」,今未详。「维玉及瑶」,言佩玉也。「鞞、琫容刀」,言佩刀也。「鞞」,刀鞘也;「琫」,刀上玉饰;「珌」,刀下玉饰:小雅「鞞、琫有珌」是也。此但言「琫」,不言珌。「容刀」,谓鞞之容此刀也。毛传谓「下曰鞞」,混「鞞」为「珌」,非是。「珌」又与「」同,非鞞也,盖误以「鞞」作「」耳。集传解「容刀」为「容饰之刀」,谬。又上既解「鞞」为「刀鞘」,又云「或云『容刀』谓鞞、琫之中容此刀耳」,琫为刀上玉饰,何能容刀,尤谬。总于诸字之义全未清楚耳。

  [三章]「百泉」,严氏曰「泉,水也。今地理家言众水所聚为得水也」。曹氏据杜佑云:「百泉在汉为朝那县,属安定郡;在唐为百泉县,属平凉郡;当是其地因诗『百泉』而得名。」何玄子曰:「不窋窜于西戎,其地即今庆阳府是也,有不窋城,又有不窋冢。春秋时为义渠戎国。厥后公刘往迁于豳,盖道庆阳,经平凉而后达于今西安府之邠州。邠州乃泾流所经;而百泉则入于泾水,自平凉而来者也。故诗人之。。旧说但谓公刘自邰迁豳,而百泉遂茫然不知其处矣。」

  [四章]何玄子曰:「京即上章『京』字。入既依乎此,则宗庙之礼亦依乎此矣。故营建甫毕,即是举迁庙之礼。『跄』,动也。『济济』,言齐也。『筵、几』,乃供神者。『登』,谓登进神之衣服于坐也。『依』,神所依也。祭统云『铺筵、设同几,为依神也』,正此诗义。」此说可存。「乃造其曹」至末,言与群臣燕饮之事。杀豕、酌匏,礼简不讳,妙。「君之宗之」,谓公刘以一身为群臣之君宗也。以异姓之臣言,称「君」;以同姓之臣言,称「宗」。合上四「之」字,皆指群臣言。

  [五章]「单」,尽也,谓三军尽出于是也。古「寓兵于农」之义如此。郑氏谓「单」为「无羡卒」,「丁夫适满三军之数」,迂凿未然。「彻」,毛传训「治」。按井田起于三代,商人行助法,公刘仿而行之,故于此治田为粮,以为国用。助法,一夫七十亩;公刘想亦同。不然,为商之臣敢变商之法乎!其后周公增为百亩之制,因取此诗「彻」之一字以为本朝变更之号焉。总之,商、周皆有公田,皆治公毕然后治私,故孟子读「雨我公田」之诗而谓「虽周亦助也」。集传曰:「一井之田九百亩;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周之彻法自此始。」其说谬也。孟子曰:「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八家各自耕百亩,同出力耕公田百亩,如今之「当官事」是也。若谓通力而作,计亩而分,是八家合耕九百亩田,均分其粟为九处,公取其一,八家取其八,则是八家皆公九百亩,非「皆私百亩」矣,更不分「公事」与「私事」矣,不与孟子之文明相反乎!而乃引孟子文于前,何也?且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既无公、私之分,又何先、后之别与?如其说,九百亩之广地安能一鼓而齐作?其中勤惰、作止,谁为之察?多寡衡量,谁为之分?适以长其争端,又安能相友助而亲睦乎!必不可行也!论语「哀公问于有若」章注亦同,其混谬如此。余详论语通论。

  [六章]「爰众爰有」以下,严氏曰:「其所续而来者愈多愈有,于是或有夹皇涧而在涧两边以居者,或有溯过涧而开门向水以居者。既而来止之旅日以益密,皇涧、过涧之旁不足以容之,于是又就芮水之外而居之。」沈无回曰:「末章处新附民也。新附之民,公刘作馆以居之。将治其宫室,于是先涉渭水取厉、锻;既定其止居,乃疆其田、里。其相率而来者遂日众而日有也」。旧作「总其始、终」,不胜重复矣。

  【公刘六章,章十句。】

  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饎。岂弟君子,民之父母。本韵。○兴也。下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罍。岂弟君子,民之攸归。本韵。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兹,可以濯溉。岂弟君子,民之攸塈。本韵。

  小序谓「召康公戒成王」,未有以见其必然。大序谓「皇天亲有德,飨有道也」,依仿左隐三年「周、郑交质」中语,益鄙浅。

  诗之取兴,多有微微相关者,不必执泥求之。集传曰:「言远酌彼行潦,挹之于彼而注之于此,尚可饎;况岂弟之君子,岂不为民之父母乎!」只此意亦足。或讥其以行潦比君子为不伦,取苏氏之说曰:「流潦,水之薄也,然苟挹而注之,则可以饎;言物无不可用者。是以君子之于人未尝有所弃,犹父母之无弃子也。」或又曰:「虽行潦污贱之水,苟挹之于彼而注之于此,则遂可以饎。孟子曰『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按此二说曲合兴义,未免迂滞。人必有喜其说者,故详焉。

  【泂酌三章,章五句。】

  卷阿

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岂弟君子,来游来歌,与上「阿」。以矢其音。本韵。○兴也。

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本韵。矣。赋也。

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本韵。矣。赋也。

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本韵。矣。赋也。

有冯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岂弟君子,四方为则。本韵。○赋也。

颙颙卬卬,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岂弟君子,四方为纲。本韵。○赋也。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集、爰、止、。蔼蔼王多吉士。维君子使,媚、于、天、子、。本韵。○比而赋也。

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蔼蔼王多吉人。维君子命,媚、于、庶、人、。[评]媚庶人,妙。○本韵。○比而赋也。

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隔句矣。,于。彼。朝。阳。。本韵。菶。菶。萋。萋。,雝。雝。喈。喈。。本韵[评]一章皆比意,全在空际描写,甚奇。○比也。

君子之车,既庶且多。君子之马,既闲且驰。矢、诗、不、多、,维、以、遂、歌、。本韵。○赋也。

  小序谓「召康公戒成王」,未见其必然。按书立政曰,「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唯吉士」,与此篇中语意相近,则亦谓周公也。或引竹书纪年,以为「成王三十三年,游于卷阿,召康公从」,政附会此而云,不足信。大序谓「求贤、用吉士」原作「用贤,求吉士」,误,兹校改。,无意义,且亦只说得后半。按此篇自七章至十章,始言求贤、用吉士之意。首章至六章,皆祝劝王之辞。唯五章亦见用贤意;然曰,「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则仍祝劝之辞也。自郑氏切合大序「求贤」之说,以通篇皆作「求贤」解,因以「岂弟君子」为指贤者,非矣。「岂弟君子」从来指王,不应此篇独指贤者。且如是,则章章赞美贤臣,岂对君赓歌之体?况「四方为则」、「四方为纲」岂赞臣语耶?严氏更为凿说,谓「周公有『明农』之请,将释天下之重负以听王之所自为。康公虑周公归政之后,成王涉历尚浅,任用非人,故作卷阿之诗,反复歌,欲以动悟成王」,因以每章「岂弟君子」凿实为指「贤」。噫,何其武断也!

  [二章]「弥」,释文「益也」。「弥尔性」,谓充足其性,使无亏间也;不可解作「终命」,亦不可说入理障。「先公」似指文、武,当曰「先王」,抑亦可互称与?

  [七章]集传云:「郑氏以为『因时凤凰至,故以为喻』,理或然也」。又云,「既曰『君子』,又曰『天子』,犹曰『王于出征,以佐天子』云尔。」皆是。

  [九章]凤凰之鸣在于高冈,梧桐之生亦在高冈,适当朝阳,而凤凰栖止其上,喻贤人适汇集于朝宁之地;志一时之极盛也;其意不尽。又于梧桐申之以「菶菶萋妻」,凤凰申之以「雝雝喈喈」,皆镂空之笔,不着色相,斯为至文。山向东为「朝阳」,向西为「夕阳」,诗意本是高冈朝阳,梧桐生其上,而凤凰栖于梧桐之上鸣焉;今凤凰言「高冈」,梧桐言r1原作「梧桐生朝阳」,体会语气,「生」常作「言」,今改。「朝阳」,互见也。解者不知,见诗是凤凰鸣高冈,梧桐生朝阳,则凤凰、梧桐两不相属;虽漫引庄子「凤凰非梧桐不栖」之言,而究不知所合一也。于是郑氏以「凤凰鸣高冈」喻贤者居高位,则于「梧桐」更无着落,只得以之喻君;且以「朝阳」为温仁之气,亦喻君德。解者至今从之,岂不凿而谬乎!严氏则以为喻太平之时。未见「梧桐」可喻太平也!毛传曰:「梧桐不生山冈,太平而后生朝阳。」几曾见梧桐不生山冈,又必太平而后生朝阳?且其语持两端,亦模糊。「萋萋」,不特盛貌,有栖止之义。

  [十章]末章言王朝虽多吉士,犹恐野有遗贤,欲王多盛其车马以待之也。此余意。集传曰「承上章之兴也」。以上章为兴,以此章为所兴之事,谬甚!且止既以为比矣,此又以为兴,亦舛。又以「菶菶萋萋」兴君子之车马,「雝雝喈喈」兴众多而闲习,更不可解。「不多」贴「矢诗」言,虽童稚亦知。集传云「意若曰『是以足以待天下之贤者而不厌其多矣』」,并不可解。

  【卷阿十章,六章章五句;四章章六句。】

  民劳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无、纵、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本韵。○赋也。下同。

民亦劳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国,以为民逑。无纵诡随,以谨怓。式遏寇虐,无俾民忧。无弃尔劳,以为王休。本韵。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师,以绥四国。无纵诡随,以谨罔极。式遏寇虐,无俾作慝。敬慎威仪,以近有德。本韵。

民亦劳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国,俾民忧泄。无纵诡随,以谨丑厉。式遏寇虐,无俾正败。戎、虽、小、子、,而、式、弘、大、。本韵。

民亦劳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国,国无有残。无纵诡随,以谨缱。绻。。式遏寇虐,无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本韵。

  小序谓「召穆公刺厉王」。集传谓「乃同列相戒之辞」,亦是;但云「同列相戒」,稍宽泛。今合两家之说,当云「召穆公刺厉王用事小人以戒王也」。

  [一章]开口说「民劳」,便已凄楚。「汔可小康」,亦安于时运而不敢过望之辞。曰「可」者,又见唯此时为可,他日恐将不及也;亦危之之辞。王所用之人,必阴为诡随以惑上意,而实为寇虐以害生民,戒以无纵之而式遏之;每章皆提唱此二句,则其意最重乎此可知也。各章上八句皆一意,而以承接见变换;唯末二句则每章各出一义,此则正告之,望之以远大也。

  [二章]末二句,姑诱之以勉其终也。

  [三章]末二句,教之以近君子也。

  [四章]末二句,深责之也。

  [五章]「缱绻」字妙。小人之固结其君,君之留恋此小人,被二字描摹殆尽。末二句言王虽爱女而我用大谏之,述作此诗之旨也。

  【民劳五章,章十句。】

  板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靡圣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本韵。○赋也。下同。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本韵。天、之、方、蹶、,无、然、泄、泄、。本韵。辞、之、辑、矣、,民、之、洽、本韵。矣、。辞、之、怿、矣、,民、之、莫、本韵。矣。[评]此诗多用正言,极文章变化之妙。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我言唯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于、刍、、荛、」。本韵。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本韵。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本韵。

天。之。牖。民。,[评]正言。如。埙。如。篪。,[评]取喻奇。如。璋。如。圭。,如。取。如。携。[评]空喻一句。○本韵。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无、自、立、辟、!本韵。

价。人。维。藩。,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本韵。怀。德。维。宁。,[评]空一句。宗。子。维。城。。本韵。[评]正言,绝大议论。无、俾、城、坏、,无独斯畏!本韵。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本韵。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本韵。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本韵。[评]正言。

  小序谓「凡伯刺厉王」。按厉王时唯召穆公、凡伯为老臣,故分上篇为召穆公,此篇为凡伯,亦臆度之见。此盖刺厉王用事小人而其旨归于谏王也。

  [一章]下句用「下民」,故上句用「上帝」以对之。「板板」,似辽隔之意;毛传以「板」为「反」,恐未然。「管管」,似小智自用之意,毛传谓「无所依系」,亦未然。

  [二章]「辞辑」四句,正言告之,承上章「出话不然」之意来。篇中正、反间杂,若无伦次然,正见意志迫切也。

  [五章]毛传曰「蔑,无也。资,财也」,故下接以「莫惠我师」,甚明白易解。集传曰「『资』与『咨』同,嗟叹声也」,谬;且上「殿屎」既为呻吟,此又为嗟叹乎!

  [七章]「大宗」,君之宗族也。「宗子」,适子也。「价人」、「大师」、「大邦」、「大宗」、「宗子」,此五者也;「怀德维宁」空说一句,借以联络上下,足成六句耳。集传曰「言是六者皆君子之所恃以安」,大有语病。

  [八章]「昊天曰明」四句,言天人相接处甚严而精。

  【板八章,章八句。】

  荡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二「辟」字韵,而音义不同。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本韵。○赋也。下同。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起二句无韵。曾。是。强。御。,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评]本二句,衍作四句,以「曾是」字弄姿态。天降滔德,女兴是力」。本韵。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怼,流言以对,寇攘式内。本韵。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本韵。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德、,时无背无侧;本韵。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本韵。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韵。既愆尔止,靡、明、靡、晦、;本韵。式、号、式、呼、,俾、昼、作、夜、。」本韵。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尚乎由行。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本韵。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本韵。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本韵。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 之、世、!」本韵。

  小序谓「召穆公伤周室大坏」。严氏曰:「臣子作诗皆发于忧国之忠,欲以感悟其君,虽敝坏已极,犹几其改图,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也。」此诗托言文王叹商,特借秦为喻耳。或谓伤者伤嗟而已,非谏刺之比。如此,殆类后世词人吊古之作,非当时臣子惓惓之义也。大序谓「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苏氏曰:「荡之所以为荡,由诗之『荡荡上帝』也。序以为『天下荡荡无纲纪、文章』,则非诗之意矣。」

  [一章]孔氏曰:「以下诸章皆言『文王曰咨』,此独不然者,见实非殷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发其意也。」此说得之。「天生烝民」以下,谓天之生民其命难信,无不有初而鲜克有终者。「初」,谓文王也;「终」,谓厉王也。此于诗意为近。集传谓「人降命之初皆善,而少能以善道自终」,似迂。

  [二章]作文王咨殷商之辞,犹后世指时事作诗而题为史也。「曾是」字,怪之之辞如见。

  [四章]「时无背无侧」,「以无陪无卿」,何玄子曰:「反面为『背』,不正为『侧』,俱非佳字,皆指小人之敛怨言也。旧说以『背』为前后、左右之称,背可谓之前乎!其不该明矣。汉书五行志曰:『诗云「尔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尔德,以无背无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则不能知善、恶,亡功者受赏,有罪者不杀。』颜注云:『言不别善、恶;有逆背倾仄者,有堪为卿大夫者,皆不知之也。』按班、颜之解已得诗意,但『背』、『侧』、『陪』、『卿』四字俱就小人身上说。」「无背无侧」者,彼实背、侧,不知其为背、侧,故明有而谓之无也。「无陪无卿」者,不知其不堪为陪、卿而漫以之为陪、卿,故虽有而犹之无也。

  [五章]毛稚黄曰:「『俾昼作夜』不曰『俾夜作昼』,造语妙甚。此与『绸直如发』同,非倒句也,乃倒意也。」

  [七章]「虽无老成人」二句,虽指纣时言,意实作者自谓。

  [八章]「揭」,起也。「拨」,开也。大树遭仆拔而揭起之时,其枝叶俨然尚未有害也,而其本实先已拨开土矣。言本实既无土滋,而枝叶必随之以敝坏也。郑氏训「揭」为「蹶」,「拨」为「绝」,未然。

  【荡八章,章八句。】

姚際恒著作集

詩經通論卷十三

新安首源姚際恆著

   大雅

  說見小雅

  文王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本韻。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本韻。○賦也。下同。[評]每四句承上語作轉韻,委委屬屬,連成一片,曹植贈白馬王彪詩本此。

亹、亹、文、王、,令聞不已。陳錫哉周,侯文王孫子。本韻。文王孫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顯亦世。本韻。

世、之、不、顯、,厥猶翼翼。思皇多士,生此王國。本韻。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本韻。

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假哉天命,有商孫子。本韻。商、之、孫、子、,其麗不億;上帝既命,侯于周服。本韻。

侯、服、于、周、,天命靡常。殷士膚敏,祼將于京。本韻。厥、作、祼、將、,常服黼冔。王之藎臣,無念爾祖!本韻。

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本韻。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評]此以第二句承上第三句,奇變。宜鑒于殷,駿命不易!本韻。

命、之、不、易、,無遏爾躬。宣昭義問,有虞殷自天。通韻。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評]奇語。儀刑文王,萬、邦、作、孚、!本韻。[評]須知此語一更不可作轉。

   小序謂「文王受命作周」,非也。文王未嘗為王,無受命之說。偽武成曰:「文王……誕膺天命,……惟九年,大統未集」,正與此同,皆誣文王也。呂覽引此詩,以為周公作,近之。集傳因以為「戒成王」,則亦可以想見爾。

  [一章]「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是有天下以後之辭,雖原本于文王,不可泥為命文王耳。「不顯」,「不」字,楊慎、陸深皆作「丕」,謂古字通,從之;後放此。丕,說文「大也」。

  [二章]「亹」,爾雅訓「勉」,毛傳亦云「亹亹,勉也」。集傳云「勉強之貌」,增「強」字,非。又云「文王非有所勉也,純亦不已,而人見其若有所勉耳」。既不以為勉,如何又加「強」字耶?按聖人豈無勉功?中庸云「不勉而中」,非是。集傳乃為此斡旋之說,豈信中庸,不信周公乎?集傳亦謂周公作也。「不顯亦世」,倒句法。

  [三章]此章單承「凡周之士」言,而歸美于文王也。

  [四章]嚴氏曰:「侯,維也。服,釋文云『事也,用也』,言服行其職也。」舊說以「侯」為「君」,謂為君于周九服之中。此解「侯于周服」則順,解「侯服于周」則不通。

  [五章]「王之藎臣」,承上「殷士」言,謂「此殷士今皆為王所進用之臣,豈得無念爾祖文王之德乎!」義自明順。集傳曰:「于是呼王之藎臣而告之曰:『得無念爾祖文王之德乎!』蓋以戒王而不敢斥言,猶所謂『敢告僕夫』云爾。」其自為迂拙如此!

  [六章]言殷「克配上帝」,與上「永言配命」對照,更覺可畏。所以宜鋻殷而知大命之難得也。

  [七章]「上天之載,無聲無臭」,非寫天事微妙,無聲氣可尋,若是,亦何關于正旨哉!正言其可畏也。予庸言錄云:「天畀人以是日,聽人之為善為惡,可畏哉!」正此意。

  【文王七章,章八句。】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本韻。○賦也。下同。

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于周,曰嬪于京。乃及王季,維德之行。大任有、身、,生此文王。本韻。

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厥德不回,以受方國。本韻。

天監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載,天。作。之。合。。本韻。[評]佳語。在、洽、之、陽、,在、渭、之、涘、。文王嘉止,大邦有子。本韻。

大邦有子,俔天之妹。文定厥祥,親迎于渭。本韻。造、舟、為、梁、,不顯其光。本韻。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于、京、,[評]總上二句。纘女維莘,長子維行,篤生武生。保右命爾,燮伐大商。本韻。

殷商之旅,其會如林。矢于牧野,維予侯興。「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本韻。

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涼彼武王,肆伐大商,會朝清明。本韻。

  此敘周家二母以及文王、武王之事,亦所以告成王與?毛稚黃「稚黃」原作「維黃」,今改。曰:「大明頌二母而末及尚父,邑姜已在其中,蓋芝本、醴源,文詞之妙,所謂意而筆不到耳。」

  [一章]「挾」,猶持也。集傳訓「有」,非。

  [二章]「摯仲氏任」,鄒肇敏曰:「漢儒謂禮惟嫁長女,餘皆為媵,自殷以前皆然;然則摯任非耶?」此說良是。「來嫁于周」二句,集傳云「『嬪于京』疊言,以釋上句之意,猶曰『釐降二女于溈汭,嬪于虞』」。按,書曰「降」,言其下嫁也;曰「嬪」,言其成婦也;曰「溈汭」,詳其地名也;曰「虞」,詳其國名也。此詩正與之同。「來嫁」,始嫁也;「嬪」,成婦也;「周」,國名也;本地名,為國。「京」,京師之地也。古人立言悉有文理,其層次毫忽不苟;乃皆誤以詩、書為疊言,胡文理淺事尚不之知而談經耶!「身」,毛傳曰「重平聲。也」。鄭氏曰「重,謂懷孕也。」孔氏曰「以身中復有一身,故言『重』」。古人解析字義,其精如此。集傳但曰「身,懷孕也」,甚粗。

  [三章]「方國」,為方百里之國。孟子曰「文王猶方百里起」r1「猶」原誤「由」,「里」字原脫,今補正。R是也。鄭氏謂「四方來附之國」,向來從之,非。

 [五章]「俔」,未詳。韓詩作「磬」。說文云「諭也」。孔氏曰「如今俗語譬喻物曰『磬作』然也」。集傳云「俔,磬也」,「俔」不訓「磬」。又引說文云「俔,譬也」,字亦誤。「妹」,少女之稱。女將歸,故易卦名歸妹。「天妹」,尊稱之也,猶王曰「天王」之義。「造舟為梁」,當時適有此事,故詩及之。爾雅云「天子造舟,諸侯維舟」云云,而毛傳用之,恐涉附會。

  [六章]「于周于京,纘女維莘」連讀。「于周于京」總第二章大任「來嫁于周,曰嬪于京」言之,謂得纘大任之業者其女維莘也。「纘」字略斷,「女維莘」倒字法也。

  [七章]「維予侯興」,鄭氏解「侯」為諸侯,謂武王也。集傳以「侯」為「維」,非。

  [八章]「涼」,韓詩作「亮」。

  【大明八章:四章章六句;四章章八句。】

  ●

●、●、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古公亶父,陶、復、陶、穴、,未、有、家、室、。本韻。[評]不諱,妙。○比而賦也。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姜、女、,聿來胥宇。本韻。○賦也。下同。

周原膴膴,堇、荼如飴。[評]閒點。爰始爰謀,爰契我龜,曰止曰時,築室于茲。本韻。

迺慰迺止,迺左迺右,迺疆迺理,迺宣迺畝。自西徂東,周爰執事本韻。

乃召司空,乃召司徒,俾立室△家△。本韻。其繩則直,縮版以載,作△廟△翼翼。本韻。

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築之登登,削屢馮馮。百△堵△皆興,鼛鼓弗勝。本韻。

迺立△門△,門有伉。迺立應△門△,應門將將。迺立冢△土△,戎醜攸行。本韻。

肆、不、殄、厥、慍、,亦、不、隕、厥、問、。本韻。柞、棫拔矣,行道兌矣,昆夷駾矣,維其喙本韻。矣。

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本韻。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奏,予、曰、有、禦侮。[評]以四句直收,章法甚奇,亦饒姿態。

  小序謂「文王之興本由大王」,亦是。集傳謂「周公戒成王之詩」,則臆測矣。孫文融曰:「若周公戒成王詩,豈應稱古公耶!」是也。

  孫文融曰:「此詩不但稱『古公』,且仍書其名,乃後又稱『文王』,豈武王初克商,甫尊文王,尚未追王大王,是彼時作耶?」按此誠不可曉。季明德以末章言文王,與大王不相連屬,疑為錯簡,殊妄。左傳昭二年,已賦●之卒章,以晉侯比文王,以韓子比四輔矣。

  [一章]「陶」,說文「瓦器也」,蓋瓴、甓之屬。「復」者,平地纍土為之,故曰復。「穴」者,土中室也。復、穴雖皆土所為,而以瓴、甓之類甃之:復則以拒風、雨,穴則以隔土氣。集傳云,「陶,也;復,重也」,絕不明。

  [二章]「走馬」,顧野王作「趣馬」,是。古不乘馬而走,「趣」字或省作「走」耳。「趣馬」,亦官名。

  [三章]嚴氏曰,「內則言婦養舅姑,公食禮言君待其臣,皆以堇,則堇是美菜。七月言食夫以荼,則荼非美菜也。雨、露所濡,甘若薺實。堇、荼皆甘如飴,言美、惡皆宜也。孔氏謂堇即烏頭,且引晉語驪姬『寘酖于酒,寘堇于肉』為證,蓋以此堇為爾雅『芨,堇』之堇也。說者皆祖之。若為驪姬寘堇肉之堇,則與酖毒同類,與荼菜可食之物非其類矣。詩人稱周原之美,不應言其宜毒物也。且毒物不可食,何由知其如飴乎?」○姪炳曰:「釋草曰:『齧,苦堇』,此堇乃苦堇,詩與苦荼並舉而見甘美耳;亦非美、惡咸宜之說也。」更是。

  [四章]此章言其定民居、田畝也。

  [五章]「司空」、「司徒」、「司馬」,商世所有之官,天子有之,諸侯亦有之,故武王牧誓呼此三官,而此詩以築室之故召此二官也。毛傳曰:「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釋詩者無不述之。予謂禮自言先、後之義。詩曰「俾立室家」,應前「未有家室」也;曰「作廟翼翼」,特重之辭也:不必定以禮為證。然宗廟之重于室家,亦自可見矣。

  [六章]集傳曰「此言治宮室」,非也。上章言治宮室矣,此言築牆也。予嘗聞木工言,必須築室畢,然後築牆。彼傳讖語云「先打牆,莫思量」。今可見古亦如此,又可見詩人立言之有次第也。

  [七章]郭門曰「門」,正門曰「應門」,當時所命名,後因以為天子門名耳。社則天子、諸侯皆立之。

  [八章]「肆不殄厥慍」二句,必指當時與昆夷之事實言,今不可考矣。觀二「厥」字與下章「虞、芮質厥成」二句二「厥」字同,可見彼為事實,則此章亦事實可知。

  [九章]「文王蹶厥生」,「蹶」字難解,然其義自承上句「虞、芮質厥成」來,而文王乃為之「蹶厥生」,大約是謂動其生讓畔之心耳。解者離上句釋之,便紛然摹儗,益無是處矣。

  【●九章,章六句。】

  棫樸

芃芃棫、樸,薪之槱之。濟濟辟王,左右趣平聲。本韻。之。興也。

濟濟辟王,左右奉璋。本韻。奉璋峨峨,髦士攸宜。本韻。○賦也。

淠、彼、涇、舟、,烝、徒、楫、之、。周王于邁,六師及本韻。之。比而賦也。下同。

倬。彼。雲。漢。,為。章。于。天。。[評]天文也,文亦至文。周王壽考,遐不作人?本韻。

追、、琢、其、章、,金、玉其相。勉勉我王,綱紀四方本韻。

  此言文王能作士也。小序謂「文王能官人」,差些,蓋襲左傳釋卷耳之說。

  [一章、二章]此二章言文王得助祭之事也。鄭氏皆指文王祭言,是。觀兩章皆有「濟濟辟王」句及「左右」字可見。先言「左右趣之」,汎謂其趨蹌也;下則單指奉璋之事而言也。集傳循序「官人」之意,故但謂「德盛而人心歸附趨向」,泛甚;蓋本之歐、蘇。

  [三章]此章言文王得征伐之士也。

  [四章]此章言文王法天之文章,以興文治而作人材也。

  [五章]此承上章而言。「追、琢」、「金、玉」皆人力勉然之事,又以見文王益加勉乎其文而綱紀此四方也。「倬彼雲漢,為章于天」,天文也;「追、琢其章,金、玉其相」,人文也。

  【棫樸五章,章四句。】

  旱麓

瞻彼旱麓,榛、楛濟濟。豈弟君子,干祿豈弟。本韻。○興也。

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評]華語。豈弟君子,福、祿攸降。本韻。○興也。

鳶飛戾天;魚躍于淵。豈弟君子,遐不作人?本韻。○興也。

清酒既載,騂牡既備,以享以祀,以介景福。本韻。○賦也。

瑟彼柞、棫,民所燎矣。豈弟君子,神所勞本韻。矣。興也。

莫莫葛藟,施于條枚。豈弟君子,求福不回。本韻。○興也。

  小序謂「受祖」,大序因以為「周之先祖世修后稷、公劉之業,大王、王季申以百福干祿」。集傳、詩緝則以為文王,或又以為武王。愚意,此篇與上篇亦相似,大抵其祭祀而獲福,因祭祀及其助祭者以見其作人之盛,則謂文王為近也。

  [一章]「干祿」,干天之祿也,猶言「求福」,與下「福、祿攸降」及「求福不回」為一例語。祿自我干,福自我求,故福、祿攸降非他人所預也。集傳誤認作論語「子張學干祿」為不美字樣,因為之回護曰「『干祿豈弟』,言其干祿之有道,猶曰『其爭也君子』云爾」,絕可哂。且士人干王者之祿,王者則干何人之祿,而為之回護,併此亦不一思,何也?

  [二章]此言祭時用圭、瓚也。即所用金玉美器以之,而見君子既祭獲福、祿也。

  [三章]此言作人也。上篇曰「倬彼雲漢,為章于天」,此言「鳶戾天,魚躍淵」,亦見魚、鳥文藻掞及天、淵之意,故亦曰「豈弟君子,遐不作人」?

  下三章則皆以祭祀獲福言之。

  【旱麓六章,章四句。】

  思齊

思、齊、齋大任,文。王。之。母。,[評]一篇眼目。思、媚、周姜,京室之婦。本韻。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本韻。○賦也。下同。

惠于宗公,神、罔、時、怨、,神、罔、時、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本韻。

雝、雝、在、宮、,[評]以下皆選言而出,精工練淨。肅、肅、在、廟、;不、顯、亦、臨、,無、射、亦、保、。本韻。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韻。不、聞、亦、式、,不、諫、亦、入、。本韻。[評]妙旨。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無斁。譽髦斯士。通韻。

  小序謂「文王所以聖」「聖」,原誤作「興」,今改。是。嚴氏謂「皆言文王之所以聖,謂文王之所以得聖,由其賢母所生,止是首章之意耳」。按,此詩自以首章為主:首章特言文王之母,則以下言文王之聖即是言其所由以聖也;嚴說非是。此篇只重大任,其大姜固帶言而大姒亦不重。

  [一章]「思齊」者,言其為母道也。「思媚」者,言其為婦道也。「大姒嗣徽音」,嗣其「思齊」、「思媚」也。

  [二章]謂此篇不重大姒者,若重則不當言「刑于寡妻」矣。

  下三章皆言文王之聖,正見其所由聖處。

  【思齊五章:二章章六句;三章章四句。】

  皇矣

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維、此、二、國、,其政不獲。維、彼、四、國、,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顧。,[評]雋語。此維與宅。本韻。○賦也。下同。

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本韻。啟、之、辟、之、,其、檉、其、椐、。攘、之、剔、之、,其、齻、其、柘、。帝遷明德,串夷載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本韻。

帝。省。其。山。,[評]將上帝看作家人,語甚奇。柞、棫斯拔,松、柏斯兌。帝作邦作對,自大伯、王季。維此王季,因。心。則。友。。本韻。則。友。其。兄。,則。篤。其。慶。,載。錫。之。光。。受祿無喪,奄有四方。本韻。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本韻。其。德。克。明。,克。明。克。類。,克。長。克。君。。通韻。王此大邦,克。順。克。比。。[評]斷續得妙。比于文王,其德靡悔。既受帝祉,施于孫子。本韻。

帝。謂。文。王。,「無、然、畔、援、,無、然、歆、羨、,誕、先、登、于、岸、」。本韻。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本韻。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篤于「于」字原脫,今補。周祜,以對于天下。本韻。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岡。本韻。「無、矢、我、陵、,我、陵、我、阿、;無、飲、我、泉、,我、泉、我、池」。本韻。度其鮮原,居岐之陽,在渭之將,萬邦之方,下民之王。本韻。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本韻。帝謂文王,「詢爾仇方,同爾兄弟,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本韻。

臨衝閑閑,崇墉言言,執訊連連,攸馘安安。本韻。是類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無、侮、。本韻。臨衝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絕是忽,四方以無拂。本韻。

  小序謂「美周」,泛混。大抵上篇思齊與此篇皆文王:思齊則述文王之母大任,上及王母大姜,此篇則述文王之祖大王、父王季,皆推原其所生以見其為聖也。

  [一章]「二國」,商、周也。「獲」,得也。商、周之政大不相得,于是悉反之,承上天監民定而言。舊解「二國」為夏、商;不應遠及夏。且「此」者,本國及紂云也;若夏、商,亦不云「此」矣。于是猶恐不達于天下民情也,維彼四方之國而究之度之,不敢自已也。

  [二章]「串」,或作「患」。大意謂大王于岐周之地修治林木,上帝遷此明德之君,所患之夷亦滿路而不恣,內又有「天立厥配」之大姜為助,而我周所受之命從茲堅固也。

  [三章]「帝」,上帝也。柞、棫拔而松、柏兌,往來道通,人物蕃盛,于是始成其為邦而有君矣,故曰「帝作邦作對」。「作對」,猶「對于天下」也。自大伯、王季以來,由大伯讓于王季而文王興,故言王季先及大伯。「因心」者,王季因大王之心也,故受大伯之讓而不辭,則是能友矣。下單承「則友」言,「則友其兄」,因以「篤慶」、「錫光」;描摹家庭一段,藹然致祥光景也。舊解皆切合受讓上糾纏作解,古人作詩要無此意。

  [五章]此言帝告文王以為西伯之事也。文王為西伯,紂使之征伐。「畔援」,猶跋扈也;「歆羨」,猶覬覦也;「無然」,謂無使其然;「誕先登于岸」,謂先據高以制下也。于是密人之不恭則征之。「不恭」,即畔援、歆羨之類。「岸」,鄭氏謂「獄」,固非,集傳說作「道」,無論解詩不可說入理障,且下「密人不恭」如何接得去?又以道為岸:「彼岸」,釋氏之教也。解詩不可入吾儒之理,況可入釋氏之理耶!

  [六章]此言定都也。謂依其在周京之時,蓋從伐密之侵阮來,在伐密以後也。集傳云:「文王安然在周之京,而所整之兵既遏密人,遂從阮疆而出以侵密。」按既云「遏密」,又云「出以侵密」,無異醉夢語,可怪殊甚。且侵阮本謂密人,即上「侵阮徂共」也,乃云「侵密」,尤不通。「鮮原」必是地名,今無考。或據竹書紀年為地名以證,此書不可信。

  [七章]帝謂予懷文王之明德,其整旅、遏旅之時,不大其聲音與色相也,不長其侈大與變革也。集傳解「不大」句,謂「德之深微,不暴著其形跡」,全本中庸說理。不知中庸斷章取義,豈可從乎!

  【皇矣八章,章十二句。】

  靈臺

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 本韻。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本韻。○賦也。下同。

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翯、翯、。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本韻。

虡、業維樅,賁鼓維鏞;於論鼓鐘,於樂辟廱。本韻。

於論鼓鐘,於樂辟廱。鼉鼓逢逢,矇、瞍奏公。本韻。

  小序謂「民始附」,混謬語。文王以前,民不附乎?大王遷岐,何以從之如歸市也?」ª大序謂「民樂其有靈德以及鳥、獸、昆蟲焉」,規摹孟子「樂其有麋、鹿、魚、為說,然而遺下二章言作樂之義矣。呂氏曰:「前二章樂文王有臺、池、鳥、獸之樂也,後二章樂文王有鐘、鼓之樂也,皆述民樂之辭也。」予按其分章法是已;其謂「民樂」,亦是。孟子推說詩意以告齊王,詩但言「庶民攻之」之速,「子來」之誠,雖未嘗不可言同樂,然而詩則無此意也。

  [一章]集傳云:「謂之『靈』者,言其倏然而成,如神靈之所為也」。此係臆解,且使「靈」字之義反說得小家矣。

  [二章]「白鳥」大抵是鷺,然亦可謂之鶴也。鹿本駭而伏,魚本潛而躍,皆言其自得而無畏人之意,寫物理入妙。

  [三章]「論」,論鐘、鼓之節度,不必改作倫。

  [四章]「辟廱」非天子之學,戴仲培、楊用修皆闢之。今按毛傳第言「水旋丘如璧曰『辟廱』,以節觀者」,鄭氏于文王有聲篇曰「武王于鎬京行辟廱之禮」,皆不言天子之學。自王制曰「天子之學曰辟廱」。毛傳輯「輯」下疑脫「於」字。王制之時,鄭在其後而皆不之信,則王制之說果未然也。大抵「辟」,君也;「廱」,和也。文王有聲上章曰「皇王維辟」,下章曰「鎬京辟廱」,正可證。謂之「辟廱」者,作樂之地也;故莊子言歷代之樂曰「文王有辟廱」,是矣。「鎬京辟廱」者,築城池,建垣翰,以成京師,而亦法文王為作樂之地焉。然則辟廱既非學,即毛傳「水旋丘如璧」之說亦非實。然自有此說,而以魯頌「泮水」為半璧之形所自來矣。「鼉鼓」其新,則知革音不獨用牛矣。乃或反疑之,作為別解,非。「公」,公庭;毛傳訓「事」,非。國風云「公庭萬舞」;頌云「有瞽有瞽,在周之庭」。或云「公庭」,或云「庭」,或云「公」,皆取協韻耳。

  【靈臺四章:二章章六句;二章章四句。】

  下武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本韻。○賦也。下同。

王、配、于、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本韻。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本韻。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評]第三句應上第三句變。昭哉嗣服。本韻。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本韻。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本韻。

  小序謂「繼文」,是,蓋武王也。

  [一章]也,即下「繩其祖武」之武。謂下世W「下」,後也;「武」,繼也,而能步武乎前人者維周也,以其世世有哲王也。傳、箋解此亦皆明。集傳忽云「『下』義未詳;或曰「曰」,原誤作「亦」,今校改。『字當作「文」』」。無論詩多拗字,處處皆然。且下言「三后」中有文王,豈有下言「三后」而上又言文、武者乎?此不通于文義也。其云「『下』義未詳」,吾患其「武」義未詳,豈止「下」義而已!此不通于字義也。自集傳為此猜疑之說,故嚴氏因為之解曰「武王之心上文不上武」。嗟乎,既不上武,何以諡為武,而其樂亦名武乎?武王取天下以武,故諡以武,樂亦名武,初未嘗諱也。下篇云,「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文王伐崇伐密且以武名,況武王乎!偽傳、說又因以「下」作「大」,尤謬。此皆「『下』義未詳」之說害之,故如此。

  [五章]「繩其祖武」,兼祖、考言。集傳曰「或疑此詩有『成王』字,當為康王以後之詩;然考尋文義」云云。按,此等不通稚論直當遠屏,不必載之篇簡。乃有鯫生者拾其所吐棄,方奉為至寶,又不足嗤已!

  【下武六章,章四句。】

  文王有聲

文王有聲,遹駿有聲,遹求厥寧,遹觀厥成。本韻。文、王、烝、哉、!賦也。

文王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崇,作邑于豐。本韻。文、王、烝、哉、!賦也。

築城伊淢,作豐伊匹。匪棘其欲,遹追來孝。本韻。王、后、烝、哉、!賦也。

王公伊濯,維豐之垣。四方攸同,王后維翰。本韻。王、后、烝、哉、!賦也。

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四方攸同,皇王維辟。本韻。皇、王、烝、哉、!賦也。

鎬京辟廱,自西自東,本韻。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本韻。皇、王、烝、哉、!賦也。

考卜維王,宅是鎬京。維龜正之,武王成本韻。之。武、王、烝、哉、。賦也。

,武王豈不仕豐水有!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本韻。武、王、烝、哉、!興也。

  小序謂「繼伐」,以詩中「既伐于崇」而言;此詩豈重此句哉!集傳謂文王遷豐,武王遷鎬,是矣。

  「烝」,說文「火氣上行」,贊其熾盛升進之意。舊說謂「君」,非是「是」,原誤作「如」,今改。;「王后」、「皇王」即君也,又曰「君哉」,可乎!首二章詩中皆有「文王」字,故下贊之曰「文王烝哉!」末二章詩中皆有「武王」字,故下贊之曰「武王烝哉!」首末言「文」、「武」者,以見文始之、武終之也。中四章皆言武王,鄧潛谷說如此。今為推廣之:言「武王者,本其崩後之諡而言也。言「王后」、「皇王」者,本其在生為君而言也。四章詩中有「王后」字,故三、四兩章皆言「王后烝哉!」三章「作豐伊匹」,書洛誥「作周匹休,謂營洛與周為匹,此謂營鎬與豐為匹也。「聿追來孝」,孝文王也。四章「維豐之垣」,謂作豐之藩籬也。「維翰」,作豐之屏翰也。「四方攸同」,大君之象,惟武王可當,文王不敢當也。五章「豐水東注」,直言鎬在豐水之東也。六、七兩章始露「鎬京」字,正見文筆隱顯之妙。然七章始言「宅是鎬京」,則以前皆是營鎬而寫其氣象如此也。八章,孔氏曰:「述用材也。豐水之傍以潤澤生穀,喻養成人材也。武王豈有不仕之以官者,言無不用之,無遺材也。蓋欲傳其孫之謀,而燕安輔翼其子耳。」

  或必欲標此詩為成王時之詩,愚謂正不必。夫曰「武王」,人豈有不知為成王時詩乎!

  【文王有聲八章,章五句。】

  生民

厥初生民,時維姜嫄。本韻。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評]倒字句。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本韻。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后。稷。。本韻。[評]借事見奇,古人為文已如此,又何疑焉。○賦也。下同。

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本韻。以赫厥靈,上帝不寧。本韻。不康禋祀,居。然。生。子。本韻。[評]奇句。

誕、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隔二句與下「之」。[評]極其弄姿,疊出奇致。誕、寘、之、平、林、,會、伐、平、林、。二「林」同韻。誕、寘、之、寒、冰、,鳥、覆、翼、之、。見上。鳥。乃。去。矣。,后。稷。呱。矣。。實覃實訏,厥、聲、載、路、。本韻。

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本韻。蓺之荏菽,荏、菽、旆、旆、,禾、役、穟、穟、本韻。麻、、麥、幪、幪、,瓜、、瓞、唪唪。本韻。

誕后稷之穡,有相之道。茀厥豐草,種之黃茂。實、方、實、苞、,實、種、實、褎、,實、發、實、秀、,實、堅、實、好、,本韻。實、穎、實、栗、。即有邰家室。本韻。

誕降嘉種,維秬維秠,維穈維芑。恆、之、秬、、秠、,是、穫、是、畝、;恆、之、穈、、芑、,是、任、是、負、。以歸肇祀。本韻。

誕、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載謀載惟,取蕭、祭脂,本韻。取羝以軷;載燔載烈,以興嗣歲。本韻。

卬盛于豆,于豆于豋。其。香。始。升。,本韻。上。帝。居。歆。。與下「今」。胡臭亶時!后稷肇祀,庶、無、罪、悔、,本韻。以、迄、于、今、。見上。

  小序謂「尊祖」;大序謂「文、武之功起于后稷,故推以配天」。集傳從之,謂「周公制禮,尊后稷配天,故作此詩」。何玄子謂此詩「郊祀后稷以祈穀也」,引左襄七年孟獻子曰:「郊祀后稷,以祈農事也,是故啟蟄而郊,郊而後耕。」按詩言「以歸肇祀」、「誕我祀如何」及「以興嗣歲」、「上帝居歆」等語,正言后稷種穀成,始修祀事,興嗣來歲,如後世祈穀之祭然。鄭氏以大序言郊祀以后稷配天,即解詩中所言為后稷配天事,固紕謬無理,而後人以此詩為郊祀后稷以祈穀者,亦取詩義以證此詩之用。按詩語自詩語,詩用自詩用;今將詩語、詩用混而為一,吾未有以見其然也。集傳又謂「受釐、頒胙之禮」,詩中無一字及之,更不足辯。

  此詩,周公述始祖后稷誕生之異,以及其播種百穀之功而肇修祀典也。

  [一章]姜嫄,高辛氏之世妃,或云元妃,歷來相傳如此。然有可疑。高辛氏,帝嚳也,與堯為弟兄,何以堯不用而舜始用之?或曰,堯官之矣;然后稷之生其異如此,是有聖德而宜有天下也,丹朱不肖,何不傳弟而必傳異姓耶?且詩何不言帝嚳之子而言其母姜嫄,何也?此皆可疑也。「以弗無子」,字拗難解,似謂弗使其無子。鄭氏以「弗」作「祓」,謂「祓除其無子之疾」,殊迂鑿。「履帝武敏歆」,按史記曰「姜嫄出野,見巨人蹟,心欣然說,欲踐之;踐之而心動如孕者。」史記必有所本,與詩句合;列子亦云。但列子偽書,在史記後,不足信。故鄭氏循之為解。又按魯頌亦述姜嫄事,括此詩為言曰「上帝是依」,其微辭正可想見,亦是明證。自歐陽氏以來,辨其不經者多矣。然「履帝武」之義,如毛傳謂履高辛氏之跡,「從于帝而見于天」,亦自可通;其如「誕寘之隘巷」一章作何解?豈有從帝禋祀所求而得之子,如是多方以棄寘之乎?庶民之家尚不如此,奚況帝子!蓋棄之者怪之也,怪之者以其非人道之所感也。若鄧潛谷、季明德以為姜嫄未嫁而生子,則又過矣。人惟知駁解詩者,而于詩第三章則不敢于議論,何也?或謂羊七月而生,此亦七月,故棄之。然曰「誕爾厥月」,則「如達」明謂易生,魯頌亦曰「彌月不遲」,可證。大抵上古世事本多奇異,而詩人形容或不無過正,如後人作文,,賞其奇文可也。W喜取異事妝點,使其文勝耳。不如且依舊解,存其異

  [二章]「居然生子」,「居然」二字非拗文也,其于無人道之感意亦顯然。

  [三章]「腓」,芘同。「字」,乳之也。「會伐平林」,但言伐木,不言人收。「鳥乃去矣」,亦但言鳥去,不言人收。皆用縮筆,有意到筆不到之妙。

  [五章]「即邰家室」,毛傳曰:「邰,姜嫄之國也。堯見天因邰而生后稷,故國后稷于邰。」孔氏曰:「邰國當自有君;所以得封后稷者,或時君絕滅,遷之他所也。」羅泌駁之曰:「昔者帝嚳取于有駘氏,曰姜嫄,生后稷;而后稷之封亦曰駘。說者咸謂帝堯以其母國封之。然及太王復取于有駘氏曰大姜,是姜姓之駘至周猶在,豈得云以是而封稷哉!不知稷封之駘在于武功,而姜姓之駘在于瑯琊,固不同也。」何玄子曰:「瑯琊之駘,固齊地,乃有逢伯陵所居,大姜祖也。然大姜之『有台』,據列女傳作『有呂』,『呂』、『台』相似,疑但當作『呂』耳。呂,姜姓也。國語云『堯胙四岳國,命為侯伯,賜姓曰姜,氏曰有呂』。嫄固姜姓,或是訛『有呂』為『有台』,轉訛為『有邰』,未可知也」。羅說是,何說亦存之。

  [七章]「軷」為祭行,月令冬「祀行」本此。「以興嗣歲」,祈來歲也。

  [八章]「卬」,我也。鄭氏曰,「我后稷也。」終言「后稷肇祀」,至于今承而行之,幸得無罪悔也。以是作收,意淳辭質。

  【生民八章,四章章十句;四章章八句。】從集傳。

詩經通論卷十四

新安首源姚際恆著

   大雅

  行葦

敦、彼、行、葦、,牛、羊、勿、踐、履、。方、苞、[評]取興自佳。、方、體、,維、葉、泥、泥、。本韻。戚戚兄弟,莫遠具爾。或、肆、之、筵、,或、授、之、几、。本韻。[評]為末章地。○興也。

肆筵、設、席、,授几有、緝、御、。或獻或酢,洗爵、奠斝。本韻。醓、醢之薦,或燔或炙。嘉殽脾臄,或、歌、或、咢、。本韻。○賦也。下同。

敦弓既堅,四鍭既鈞,舍矢既均,序、賓、以、賢、。本韻。敦弓既句,既挾四鍭。本韻。四、鍭、如。樹。,[評]形容貫革,妙。序、賓、以、不、侮、。本韻。

曾孫維、主、,酒醴維、醹、[評]應上二「賓」字。酌、以、大、斗、,以、祈、黃、耇、。本韻。黃。耇。台。背。,以。引。以。翼。。[評]有致,如畫。壽考維祺,以介景福。本韻。

  小序謂「忠厚」。按左傳曰「雅有行葦,昭忠信也」,此本之為說。大序謂「內睦九族,外尊事黃耇,養老、乞言,以成其福祿焉」。朱仲晦謂「逐句生意,無復倫理」,是。蓋末章惟言優老,非養老之禮;而「乞言」尤涉附會,詩中無之也。乃其自撰,則謂「疑祭畢而燕父兄、耆老之詩」。鄒肇敏曰:「夫孔熯之餘,再欲逞破的之技,即少壯者不堪,又可苛求于高年乎!」何玄子曰:「此未免為末章『曾孫』二字所誤。燕毛之禮,在祭畢賓興之後;如楚茨之燕,不及異姓;而況篇中又有『舍矢序賓』之事,其非燕毛之禮甚明。」二說駁朱,皆是。

  然則是詩者,固燕同、異姓父兄、賓客之詩,而酢、射禮亦並行之,終之以尊優耆老焉。古禮不可考,不得以後世禮文執而求之也。

  何玄子謂此詩美公劉:一徵之吳越春秋,曰「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一徵之列女傳,曰:「晉弓工妻謁于平公曰:『君聞昔者公劉之行乎?牛、羊踐葭、葦,惻然為痛之。』。」一徵之王符潛夫論,曰:「公劉厚德,恩及草、木,牛、羊、六畜且猶感德。」一徵之後漢書,桓榮曰:「昔文王葬枯骨,公劉敦行葦,世稱其仁。」按雜說所傳,王符、桓榮皆本列女傳。雖未必為此詩正解,但何氏搜考可謂博矣;今載于此,以備一說。

  [一章]「行葦」當音「杭」,謂成行列也。以「行」如字訓「道」,恐非。

  [三章]「敦弓既堅」一段,此正射也。「敦弓既句」一段,此終射也。蓋初射不釋算,故略之不言。

  [四章]上章言與賓射,此章則因老者不射,恐其寥落,而酌大斗以祈其年,相與引翼而出,所以優老也。

  【行葦四章,章八句。】從集傳。

  既醉

既醉以酒,既。飽。以。德。。[評]不言「殽」,妙。君子萬年,介爾景福。本韻。○賦也。下同。

既醉以酒,爾。殽。既。將。。[評]不言「飽」,妙。君子萬年,介爾昭明。本韻。

昭、明、有、融、,高朗令終。令終有俶,公尸嘉告。本韻。

其、告、維、何、?「籩豆靜喜。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本韻。

威、儀、孔、時、,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本韻。

其、類、維、何、?室家之壺。君子萬年,永錫祚胤。本韻。

其、胤、維、何、?天被爾祿。君子萬子,景命有僕。本韻。

其、僕、維、何、?釐爾女士。釐爾女士,從以孫子」。本韻。

  小序謂「太平」,泛混。大序謂「醉酒、飽德,人有士君子之行」,規摹孟子,絕可笑。集傳謂「父兄所以答行葦」,行葦既未必為祭詩,又何答也?且後數章皆從「公尸嘉告」而衍之,非謝答之辭也。

  此祀宗廟禮成,備述神嘏之詩。

  [一章]「醉酒」言尸猶與生人同,「飽德」則與生人異,在不即不離間,真善于言尸之飽也。此豈後世摛詞家所能夢見!

  [三章]「高朗令終」,鄭氏曰:「天既與女以光明之道,又使之長有高明之譽,而以善名終。」此說是;即「以永終譽」之意。自孔氏釋「令終」為「考終命」,則又承鄭之誤而誤者。何也?鄭氏妄以「景福」為「五福」,故孔氏遂牽合之。集傳從之,非也。

  [五章]「類」,鄭氏謂「族類」是。曰:「謂廣之以教道天下也。春秋傳曰『潁考叔,純孝也,……施及莊公』。」引證亦明。毛傳以「類」訓「善」,集傳從之,亦非。

  【既醉八章,章四句。】

  鳧鷖

鳧鷖在涇,公尸來燕來宜。爾酒既清,爾殽既馨。公尸燕飲,福、祿來成。本韻。○興也。下同。

鳧鷖在沙,公尸來燕來宜。爾酒既多,爾殽既嘉。公尸燕飲,福、祿來為。本韻。

鳧鷖在渚,公尸來燕來處。爾酒既湑,爾殽伊脯。公尸燕飲,福、祿來下。本韻。

鳧鷖在潀,公尸來燕來宗。既燕于宗,福、祿攸降。公尸燕飲,福、祿來崇。本韻。

鳧鷖在亹,公尸來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飲,無、有、後、艱、。本韻。

  序謂「守成」,泛混。鄭氏于上章下曰:「祭祀既畢,明日又設禮而與尸燕,成王之時尸來燕也。」此說可為詩旨。而集傳本之,因謂「祭之明日繹而賓尸之樂」;然又有誤。孔氏曰:「燕尸之禮,大夫謂之『賓尸』,即用其祭之日;今有司徹是其事也。天子、諸侯則謂之『繹』,以祭之明日。春秋宣八年言『辛巳,有事于大廟;壬午,猶繹』,是謂在明日也。」此「公尸燕飲」是繹祭之事,疏語分別明了,惜乎其未閱耳。

  [一章]嚴氏曰:「渭水東流,先會豐而後會涇;豐水自南而入渭,涇水自西北而入渭。文王居豐,在豐水之西,則越豐而後至涇;武王居鎬,在豐水之東,則去涇近矣。」按此說則謂武王祭祀之詩。唯首章涇是水名,餘俱從涇上推說耳。其云「公尸」者,組紺以上第祀以天子之禮,而不追王其尸;服以先公之服,故稱「公」與?

  【鳧鷖五章,章六句。】

  假樂

假左傳、中庸作「嘉」。樂君子,顯顯令德。起二句無韻。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本韻。之。賦也。下同。

千祿、百福,子孫千億。本韻。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本韻。

威儀抑抑,德音秩秩。無、怨、無、惡、,率、由、群、匹、。本韻。[評]對上。受祿無疆,四方之綱。本韻。

之、綱、之、紀、,燕及朋友。百辟卿士,媚于天子。本韻。不解于位,民之攸塈。本韻。

  小序謂「嘉成王」,想以「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二語耳。然何自而嘉之?義亦疏矣。集傳謂公尸之所以答鳧鷖,又涉武斷。何玄子謂贊美武王之德,祭武王之詩;此出時藝作中庸「舜其大孝也與」章以武並舜之習說耳,豈可用於此詩!或是成王之朝,而其所用則不敢強解。

  [三章、四章]集傳云「此與下章皆稱願其子孫之辭」,絕不可解。

   【假樂四章,章六句。】隔此分章從舊本;中庸引此詩首章可證。嚴氏分為六章,章四句;季明德分為三章,章八句,皆不必從。

  公劉

篤公劉,匪居匪康,迺埸迺疆,迺積迺倉;迺裹餱糧,于橐于囊,思輯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爰方啟行。本韻。○賦也。下同。

篤公劉,于胥斯原。既庶既繁,既順迺宣,而無永歎。陟。則。在。巘。,復。降。在。原。。本韻。何。以。舟。之。?維。玉。及。瑤。,鞞。、琫。容。刀。。本韻。[評]描摹極有致態,亦復精彩。

篤公劉,逝彼百泉,瞻彼溥原;迺陟南岡,乃觀于京。本韻。京師之野,于、時、處、處、,于時廬旅,于、時、言、言、,于、時、語、語、。本韻。

篤公劉,于京斯依。蹌蹌濟濟,俾筵俾几,既登乃依。本韻。乃造其曹,執、豕、于、牢、,酌、之、用、匏、。本韻。食之飲之,君之宗之。「之」字為韻。

篤公劉,既溥既長,既景迺岡,相、其、陰、、陽、,觀、其、流、泉、,其軍三單;度其隰、原,本韻。徹田為糧,度、其、夕、陽、,豳居允荒。本韻。

篤公劉,于豳斯館,涉、渭為、亂、,取、厲、取、鍛、。本韻。止基迺理,爰眾爰有。本韻。。其。過。澗。。Y夾。其皇澗,二「澗」字韻。止旅迺。密。,芮。鞫。之。即。本韻。[評]分明圖畫。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按詩無戒辭,召康公亦未有據。集傳漫從之,何耶?金仁山謂七月及篤公劉皆豳之遺詩,其言曰:「篤公劉下視商頌諸作,同一蹈厲,七月亦然,豈至周、召之時而後有此哉!且周詩固有追述先公之事者,然皆明著其為後人之作。生民之詩,述后稷之事也,而終之曰『以迄于今』。●之詩,述古公之事也,而係之以文王之事。此皆後人之作也。若篤公劉之詩,極道岡阜、佩服、物用、里居之詳;七月之詩上至天文、氣候,下至草木、昆蟲,其聲音、名物,圖畫所不能及:安有去之七百歲而言情、狀物如此之詳,若身親見之者!又其末無一語追述之意。吾是以知決為豳之舊詩也。」按此說深為有理。然則此詩者固當日豳民公劉之舊詩,而周、召之徒傳之以陳于嗣王與?

  [一章]毛傳云,「公劉居于邰;而遭夏人亂,迫逐公劉。公劉乃避中國之難,遂平西戎,而遷其民邑于豳焉」,非也。不窋以失官而 于戎、狄之間;公劉為不窋之孫,乃自戎、狄處遷,非自邰遷也。大王為狄人所侵,遷岐山;公劉自不安于戎、狄之地而遷之,非迫逐也。故曰「匪居匪康」。

  [二章]「舟」,毛傳謂「帶」,或謂「佩」,今未詳。「維玉及瑤」,言佩玉也。「鞞、琫容刀」,言佩刀也。「鞞」,刀鞘也;「琫」,刀上玉飾;「珌」,刀下玉飾:小雅「鞞、琫有珌」是也。此但言「琫」,不言珌。「容刀」,謂鞞之容此刀也。毛傳謂「下曰鞞」,混「鞞」為「珌」,非是。「珌」又與「」同,非鞞也,蓋誤以「鞞」作「」耳。集傳解「容刀」為「容飾之刀」,謬。又上既解「鞞」為「刀鞘」,又云「或云『容刀』謂鞞、琫之中容此刀耳」,琫為刀上玉飾,何能容刀,尤謬。總于諸字之義全未清楚耳。

  [三章]「百泉」,嚴氏曰「泉,水也。今地理家言眾水所聚為得水也」。曹氏據杜佑云:「百泉在漢為朝那縣,屬安定郡;在唐為百泉縣,屬平涼郡;當是其地因詩『百泉』而得名。」何玄子曰:「不窋竄于西戎,其地即今慶陽府是也,有不窋城,又有不窋塚。春秋時為義渠戎國。厥後公劉往遷于豳,蓋道慶陽,經平涼而後達于今西安府之邠州。邠州乃涇流所經;而百泉則入于涇水,自平涼而來者也。故詩人之。。舊說但謂公劉自邰遷豳,而百泉遂茫然不知其處矣。」

  [四章]何玄子曰:「京即上章『京』字。入既依乎此,則宗廟之禮亦依乎此矣。故營建甫畢,即是舉遷廟之禮。『蹌』,動也。『濟濟』,言齊也。『筵、几』,乃供神者。『登』,謂登進神之衣服于坐也。『依』,神所依也。祭統云『鋪筵、設同几,為依神也』,正此詩義。」此說可存。「乃造其曹」至末,言與群臣燕飲之事。殺豕、酌匏,禮簡不諱,妙。「君之宗之」,謂公劉以一身為群臣之君宗也。以異姓之臣言,稱「君」;以同姓之臣言,稱「宗」。合上四「之」字,皆指群臣言。

  [五章]「單」,盡也,謂三軍盡出于是也。古「寓兵于農」之義如此。鄭氏謂「單」為「無羨卒」,「丁夫適滿三軍之數」,迂鑿未然。「徹」,毛傳訓「治」。按井田起于三代,商人行助法,公劉倣而行之,故于此治田為糧,以為國用。助法,一夫七十畝;公劉想亦同。不然,為商之臣敢變商之法乎!其後周公增為百畝之制,因取此詩「徹」之一字以為本朝變更之號焉。總之,商、周皆有公田,皆治公畢然後治私,故孟子讀「雨我公田」之詩而謂「雖周亦助也」。集傳曰:「一井之田九百畝;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耕則通力而作;收則計畝而分。周之徹法自此始。」其說謬也。孟子曰:「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八家各自耕百畝,同出力耕公田百畝,如今之「當官事」是也。若謂通力而作,計畝而分,是八家合耕九百畝田,均分其粟為九處,公取其一,八家取其八,則是八家皆公九百畝,非「皆私百畝」矣,更不分「公事」與「私事」矣,不與孟子之文明相反乎!而乃引孟子文于前,何也?且詩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既無公、私之分,又何先、後之別與?如其說,九百畝之廣地安能一鼓而齊作?其中勤惰、作止,誰為之察?多寡衡量,誰為之分?適以長其爭端,又安能相友助而親睦乎!必不可行也!論語「哀公問于有若」章註亦同,其混謬如此。餘詳論語通論。

  [六章]「爰眾爰有」以下,嚴氏曰:「其所續而來者愈多愈有,于是或有夾皇澗而在澗兩邊以居者,或有溯過澗而開門向水以居者。既而來止之旅日以益密,皇澗、過澗之旁不足以容之,于是又就芮水之外而居之。」沈無回曰:「末章處新附民也。新附之民,公劉作館以居之。將治其宮室,于是先涉渭水取厲、鍛;既定其止居,乃疆其田、里。其相率而來者遂日眾而日有也」。舊作「總其始、終」,不勝重複矣。

  【公劉六章,章十句。】

  泂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饎。豈弟君子,民之父母。本韻。○興也。下同。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罍。豈弟君子,民之攸歸。本韻。

泂酌彼行潦,挹彼注茲,可以濯溉。豈弟君子,民之攸塈。本韻。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未有以見其必然。大序謂「皇天親有德,饗有道也」,依倣左隱三年「周、鄭交質」中語,益鄙淺。

  詩之取興,多有微微相關者,不必執泥求之。集傳曰:「言遠酌彼行潦,挹之于彼而注之于此,尚可饎;況豈弟之君子,豈不為民之父母乎!」只此意亦足。或譏其以行潦比君子為不倫,取蘇氏之說曰:「流潦,水之薄也,然苟挹而注之,則可以饎;言物無不可用者。是以君子之于人未嘗有所棄,猶父母之無棄子也。」或又曰:「雖行潦污賤之水,苟挹之于彼而注之於此,則遂可以饎。孟子曰『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事上帝』。」按此二說曲合興義,未免迂滯。人必有喜其說者,故詳焉。

  【泂酌三章,章五句。】

  卷阿

有卷者阿,飄風自南。豈弟君子,來游來歌,與上「阿」。以矢其音。本韻。○興也。

伴、奐、爾、游、矣、,優、游、爾、休、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似先公酋本韻。矣。賦也。

爾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百神爾主本韻。矣。賦也。

爾受命長矣,茀祿爾康矣。豈弟君子,俾爾彌爾性,純嘏爾常本韻。矣。賦也。

有馮有翼,有孝有德,以引以翼。豈弟君子,四方為則。本韻。○賦也。

顒顒卬卬,如圭如璋,令聞令望。豈弟君子,四方為綱。本韻。○賦也。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集、爰、止、。藹藹王多吉士。維君子使,媚、于、天、子、。本韻。○比而賦也。

鳳凰于飛,翽翽其羽,亦、傅、于、天、。藹藹王多吉人。維君子命,媚、于、庶、人、。[評]媚庶人,妙。○本韻。○比而賦也。

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隔句矣。,于。彼。朝。陽。。本韻。菶。菶。萋。萋。,雝。雝。喈。喈。。本韻[評]一章皆比意,全在空際描寫,甚奇。○比也。

君子之車,既庶且多。君子之馬,既閑且馳。矢、詩、不、多、,維、以、遂、歌、。本韻。○賦也。

  小序謂「召康公戒成王」,未見其必然。按書立政曰,「繼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其唯吉士」,與此篇中語意相近,則亦謂周公也。或引竹書紀年,以為「成王三十三年,遊于卷阿,召康公從」,政附會此而云,不足信。大序謂「求賢、用吉士」原作「用賢,求吉士」,誤,茲校改。,無意義,且亦只說得後半。按此篇自七章至十章,始言求賢、用吉士之意。首章至六章,皆祝勸王之辭。唯五章亦見用賢意;然曰,「豈弟君子,四方為則」,則仍祝勸之辭也。自鄭氏切合大序「求賢」之說,以通篇皆作「求賢」解,因以「豈弟君子」為指賢者,非矣。「豈弟君子」從來指王,不應此篇獨指賢者。且如是,則章章贊美賢臣,豈對君賡歌之體?況「四方為則」、「四方為綱」豈贊臣語耶?嚴氏更為鑿說,謂「周公有『明農』之請,將釋天下之重負以聽王之所自為。康公慮周公歸政之後,成王涉歷尚淺,任用非人,故作卷阿之詩,反覆歌,欲以動悟成王」,因以每章「豈弟君子」鑿實為指「賢」。噫,何其武斷也!

  [二章]「彌」,釋文「益也」。「彌爾性」,謂充足其性,使無虧間也;不可解作「終命」,亦不可說入理障。「先公」似指文、武,當曰「先王」,抑亦可互稱與?

  [七章]集傳云:「鄭氏以為『因時鳳凰至,故以為喻』,理或然也」。又云,「既曰『君子』,又曰『天子』,猶曰『王于出征,以佐天子』云爾。」皆是。

  [九章]鳳凰之鳴在于高岡,梧桐之生亦在高岡,適當朝陽,而鳳凰棲止其上,喻賢人適彙集于朝宁之地;誌一時之極盛也;其意不盡。又于梧桐申之以「菶菶萋妻」,鳳凰申之以「雝雝喈喈」,皆鏤空之筆,不著色相,斯為至文。山向東為「朝陽」,向西為「夕陽」,詩意本是高岡朝陽,梧桐生其上,而鳳凰棲於梧桐之上鳴焉;今鳳凰言「高岡」,梧桐言r1原作「梧桐生朝陽」,體會語氣,「生」常作「言」,今改。「朝陽」,互見也。解者不知,見詩是鳳凰鳴高岡,梧桐生朝陽,則鳳凰、梧桐兩不相屬;雖漫引莊子「鳳凰非梧桐不棲」之言,而究不知所合一也。于是鄭氏以「鳳凰鳴高岡」喻賢者居高位,則于「梧桐」更無著落,只得以之喻君;且以「朝陽」為溫仁之氣,亦喻君德。解者至今從之,豈不鑿而謬乎!嚴氏則以為喻太平之時。未見「梧桐」可喻太平也!毛傳曰:「梧桐不生山岡,太平而後生朝陽。」幾曾見梧桐不生山岡,又必太平而後生朝陽?且其語持兩端,亦模糊。「萋萋」,不特盛貌,有棲止之義。

  [十章]末章言王朝雖多吉士,猶恐野有遺賢,欲王多盛其車馬以待之也。此餘意。集傳曰「承上章之興也」。以上章為興,以此章為所興之事,謬甚!且止既以為比矣,此又以為興,亦舛。又以「菶菶萋萋」興君子之車馬,「雝雝喈喈」興眾多而閑習,更不可解。「不多」貼「矢詩」言,雖童稚亦知。集傳云「意若曰『是以足以待天下之賢者而不厭其多矣』」,並不可解。

  【卷阿十章,六章章五句;四章章六句。】

  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隨、,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邇,以定我王。本韻。○賦也。下同。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無縱詭隨,以謹怓。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無縱詭隨,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敬慎威儀,以近有德。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泄。無縱詭隨,以謹醜厲。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而、式、弘、大、。本韻。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無縱詭隨,以謹繾。綣。。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諫、。本韻。

  小序謂「召穆公刺厲王」。集傳謂「乃同列相戒之辭」,亦是;但云「同列相戒」,稍寬泛。今合兩家之說,當云「召穆公刺厲王用事小人以戒王也」。

  [一章]開口說「民勞」,便已淒楚。「汔可小康」,亦安于時運而不敢過望之辭。曰「可」者,又見唯此時為可,他日恐將不及也;亦危之之辭。王所用之人,必陰為詭隨以惑上意,而實為寇虐以害生民,戒以無縱之而式遏之;每章皆提唱此二句,則其意最重乎此可知也。各章上八句皆一意,而以承接見變換;唯末二句則每章各出一義,此則正告之,望之以遠大也。

  [二章]末二句,姑誘之以勉其終也。

  [三章]末二句,教之以近君子也。

  [四章]末二句,深責之也。

  [五章]「繾綣」字妙。小人之固結其君,君之留戀此小人,被二字描摹殆盡。末二句言王雖愛女而我用大諫之,述作此詩之旨也。

  【民勞五章,章十句。】

  板

上、帝、板板,下、民、卒癉!出話不然,為猶不遠。靡聖管管,不實于亶,猶之未遠,是用大諫!本韻。○賦也。下同。

天、之、方、難、,無、然、憲、憲、。本韻。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本韻。辭、之、輯、矣、,民、之、洽、本韻。矣、。辭、之、懌、矣、,民、之、莫、本韻。矣。[評]此詩多用正言,極文章變化之妙。

我雖異事,及爾同僚。我即爾謀,聽我囂囂。我言唯服,勿以為笑!先、民、有、言、,「詢、于、芻、、蕘、」。本韻。

天之方虐,無然謔謔。老夫灌灌,小子蹻蹻。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熇、熇、,不、可、救、藥、。本韻。

天、之、方、懠、,無、為、夸、毗、。威儀卒迷,善人載尸。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本韻。

天。之。牖。民。,[評]正言。如。壎。如。篪。,[評]取喻奇。如。璋。如。圭。,如。取。如。攜。[評]空喻一句。○本韻。攜、無、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無、自、立、辟、!本韻。

价。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本韻。懷。德。維。寧。,[評]空一句。宗。子。維。城。。本韻。[評]正言,絕大議論。無、俾、城、壞、,無獨斯畏!本韻。

敬、天、之、怒、,無、敢、戲、豫、。敬、天、之、渝、,無、敢、馳、驅、。本韻。昊。天。曰。明。,及。爾。出。王。。本韻。昊。天。曰。旦。,及。爾。游。衍。。本韻。[評]正言。

  小序謂「凡伯刺厲王」。按厲王時唯召穆公、凡伯為老臣,故分上篇為召穆公,此篇為凡伯,亦臆度之見。此蓋刺厲王用事小人而其旨歸于諫王也。

  [一章]下句用「下民」,故上句用「上帝」以對之。「板板」,似遼隔之意;毛傳以「板」為「反」,恐未然。「管管」,似小智自用之意,毛傳謂「無所依繫」,亦未然。

  [二章]「辭輯」四句,正言告之,承上章「出話不然」之意來。篇中正、反間雜,若無倫次然,正見意志迫切也。

  [五章]毛傳曰「蔑,無也。資,財也」,故下接以「莫惠我師」,甚明白易解。集傳曰「『資』與『咨』同,嗟嘆聲也」,謬;且上「殿屎」既為呻吟,此又為嗟嘆乎!

  [七章]「大宗」,君之宗族也。「宗子」,適子也。「价人」、「大師」、「大邦」、「大宗」、「宗子」,此五者也;「懷德維寧」空說一句,借以聯絡上下,足成六句耳。集傳曰「言是六者皆君子之所恃以安」,大有語病。

  [八章]「昊天曰明」四句,言天人相接處甚嚴而精。

  【板八章,章八句。】

  蕩

蕩蕩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二「辟」字韻,而音義不同。天生烝民,其、命、匪諶。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本韻。○賦也。下同。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起二句無韻。曾。是。彊。禦。,曾。是。掊。克。,曾。是。在。位。,曾。是。在。服。。[評]本二句,衍作四句,以「曾是」字弄姿態。天降滔德,女興是力」。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彊禦多懟,流言以對,寇攘式內。本韻。侯作侯祝,靡屆靡究」。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于中國,斂怨以為德。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本韻。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爾。以。酒。,不義從式。韻。既愆爾止,靡、明、靡、晦、;本韻。式、號、式、呼、,俾、晝、作、夜、。」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如、沸、如、羹、。小、大近喪,人尚乎由行。內、奰、于、中、國、,覃、及、鬼、方、」。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本韻。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本韻。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鑒、不、遠、,在、夏、后、 之、世、!」本韻。

  小序謂「召穆公傷周室大壞」。嚴氏曰:「臣子作詩皆發于憂國之忠,欲以感悟其君,雖敝壞已極,猶幾其改圖,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也。」此詩託言文王歎商,特借秦為喻耳。或謂傷者傷嗟而已,非諫刺之比。如此,殆類後世詞人弔古之作,非當時臣子惓惓之義也。大序謂「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蘇氏曰:「蕩之所以為蕩,由詩之『蕩蕩上帝』也。序以為『天下蕩蕩無綱紀、文章』,則非詩之意矣。」

  [一章]孔氏曰:「以下諸章皆言『文王曰咨』,此獨不然者,見實非殷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發其意也。」此說得之。「天生烝民」以下,謂天之生民其命難信,無不有初而鮮克有終者。「初」,謂文王也;「終」,謂厲王也。此于詩意為近。集傳謂「人降命之初皆善,而少能以善道自終」,似迂。

  [二章]作文王咨殷商之辭,猶後世指時事作詩而題為史也。「曾是」字,怪之之辭如見。

  [四章]「時無背無側」,「以無陪無卿」,何玄子曰:「反面為『背』,不正為『側』,俱非佳字,皆指小人之斂怨言也。舊說以『背』為前後、左右之稱,背可謂之前乎!其不該明矣。漢書五行志曰:『詩云「爾德不明,以亡陪亡卿;不明爾德,以無背無仄」,言上不明,暗昧蔽惑,則不能知善、惡,亡功者受賞,有罪者不殺。』顏注云:『言不別善、惡;有逆背傾仄者,有堪為卿大夫者,皆不知之也。』按班、顏之解已得詩意,但『背』、『側』、『陪』、『卿』四字俱就小人身上說。」「無背無側」者,彼實背、側,不知其為背、側,故明有而謂之無也。「無陪無卿」者,不知其不堪為陪、卿而漫以之為陪、卿,故雖有而猶之無也。

  [五章]毛稚黃曰:「『俾晝作夜』不曰『俾夜作晝』,造語妙甚。此與『綢直如髮』同,非倒句也,乃倒意也。」

  [七章]「雖無老成人」二句,雖指紂時言,意實作者自謂。

  [八章]「揭」,起也。「撥」,開也。大樹遭仆拔而揭起之時,其枝葉儼然尚未有害也,而其本實先已撥開土矣。言本實既無土滋,而枝葉必隨之以敝壞也。鄭氏訓「揭」為「蹶」,「撥」為「絕」,未然。

  【蕩八章,章八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