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際恒著作集
出版說明
本所成立於一九八九年年八月,次年正式聘請研究人員,推展研究工作。初期的研究方向有五:(一)古典文學方面:著重於古典詩歌、散文、小說、戲劇、文學理論等之研究。(二)近代文學方面:著重於清代中葉以來的白話文學、民間文學、中外文學關係與近現當代文學相關問題之研究。(三)經學文獻方面:著重於經學文獻、經學史、經學與文學、哲學關係之研究。(四)中國哲學方面:著重於先秦諸子、中國歷代重要哲學思想及哲學與文學關係之研究。(五)比較哲學方面:著重於中外哲學思想之比較及近代哲學相關問題之研究。
為推展這五個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所出版期刊和專刊兩方面的出版品。期刊有中國文哲研究集刊(半年刊),刊載本所同仁及海內外知名學者的單篇論文;中國文哲研究通訊(季刊),報導本所的學術活動,和國內外中國文哲研究現況。專刊有中國文哲專刊,出版本所研究人員之專門研究著作;近代文哲學人論著叢刊,則輯印前輩學人之手稿;中國文哲論集,則出版本所各次學術會議的論文集;圖書文獻專刊則出版本所研究人員策畫編輯之目錄索引;珍本古籍叢刊,則蒐集海內外珍本古籍,影印流傳。各專刊合計已出版十數種。
研究工作應以文獻資料的整理點校為基礎。此點本地的學校或研究機構,雖有所體認,但以鳩集人才、籌集經費皆非易事,以致遲遲未有成果出版。本所有感於此事的重要性,於專刊中另立古籍整理叢刊,以出版研究人員整理、點校古籍的成果。這次出版的是本所副研究員林慶彰主編的姚際恆著作集。全書六冊。茲將各冊內容及參與點校之工作人員臚列如左:
第一冊
詩經通論 顧頡剛點校
第二冊
尚書通論輯本 張曉生輯點
禮記通論輯本(上) 簡啟楨輯點
第三冊
禮記通論輯本(下) 簡啟楨輯佚 江永川標點
第四冊
春秋通論 張曉生點校
第五冊
古今偽書考 童小鈴彙集
第六冊
好古堂書目 林慶彰點校
好古堂家藏書畫記 林耀椿點校
續收書畫奇物記 林耀椿點校
這是國內第一套有系統點校出版的古代學者著作集。相信對研究經學和明清學術都有助益;對國內點校古籍的風氣也有提昇的作用。本所林耀椿先生;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汪嘉玲、游均晶、童小鈴、黃琪莉同學;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張惠淑同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侯美珍同學,義務協助校對,這套書始能如期出版,特誌謝忱。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一九九四年五月
林慶彰
姚際恆著作集序
──姚際恆及其在近代學術史上的地位
一、姚際恆其人其事
姚際恆,字立方,一字善夫,號首源,自號首源子,又號首源主人,原籍安徽休寧;數代以來即遷居浙江杭州,根據閻若璩的說法,姚氏小他十一歲,而閻氏生於明崇禎九年(一六三六),則姚氏當生於清順治四年(一六四七)。至於卒年,則沒有足夠的文獻足以證知。
姚氏早年好為詞章之學,所為詩文,今存者甚少。但以今存詩作西窗絕句、贈毛奇齡長律二十韻觀之,可見質樸自然,文如其人。中年以後,姚氏盡棄詞章之學,專力研究經學,陸續寫下了他的鉅著九種,後來合稱九經通論。
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冬天,經由毛奇齡的引介,姚氏認識了閻若璩,並出示所作古文尚書通論十卷。令閻氏喜出望外的,姚氏持論多與其所著尚書古文疏證不謀而合。閻氏高興之餘,將姚氏之論點引入其疏證的有二十餘條。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十一月底,毛奇齡設宴款待由北方來問樂的李塨,姚氏應邀參加。席間,姚氏以所著古文尚書通論與儀禮通論,送請李塨指正。從此,南方治學的學風也深深影響到李塨。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李塨與錢煌討論古文尚書真偽。李塨於考辨之學,本非所長,乃持書向毛奇齡求教,毛氏遂根據二人的辯說,加上平日考證所得,作成古文尚書定論四卷,以反駁閻若璩和姚氏。其間,又與姚氏意見相持不下,毛氏為證成己說,乃將定論四卷改為古文尚書冤詞八卷,也將攻擊對象擴大為古今所有疑古文尚書的學者。
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姚氏因書畫古器得以考古人制器尚象之意,乃作好古堂家藏書畫記一書。又繼續作完儀禮通論。次年(一七○○),錢煌到姚氏家作客多日。此時姚氏周禮通論已成書,姚氏與錢煌切磋討論,對日後錢煌作周禮辨偽的著作有很大的影響。錢煌又把姚氏著書辨周禮的事,告訴毛奇齡,毛氏遂作成周禮問一書,其中總論的部分,即在反駁姚際恆。
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因見經傳所言的詩經詩旨都不可盡信,而「漢人說詩失之于固,宋人說詩失之于妄,明人說詩失之于鑿」,乃涵詠篇章,尋繹文義,並辨別前人之言的得失,作成詩經通論十八卷,卷前論旨一卷。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姚氏六十一歲。因感慨自春秋三傳以來,皆不得聖人作春秋之本旨,乃發憤作春秋通論,以辨前人為春秋立義例的非是。
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姚氏六十九歲。因感年事已高,人生無多,遂整理家藏書籍,彙編成好古堂書目四卷。此後,遂不見有關姚氏的記載。
綜觀姚氏一生,可分為前後兩時期,前期一如毛奇齡等學者,皆嗜好詞章之學。後期則專力治經,以探尋聖人之本義。至於家中庋藏書畫之多,一方面得之於家傳,另方面,也是他的興趣所在,故廣事蒐羅。考辨群經,言論大膽,既是個性使然,也是當時學風的反映。
二、姚際恆的著作
姚氏的著作,最重要的是九經通論,包括:易傳通論六卷、古文尚書通論十卷、詩經通論十八卷(附卷前論旨一卷)、周禮通論十卷、儀禮通論(卷數不詳)、禮記通論(卷數不詳)、春秋通論十五卷(附卷首論旨一卷、春秋無例詳考一卷)、論語通論(卷數不詳)、孟子通論(卷數不詳)等。此外,還有庸言錄、好古堂書目、好古堂家藏書畫記、續收書畫奇物記等書。這些著作,或已亡佚,或僅殘存於後人的著作中。能完整保存下來的僅三、五種而已。茲分別敘述如下:
(一)易傳通論六卷(佚)
本書各家書目未見著錄。
姚氏古今偽書考論易傳真偽時,曾說:「予別有易傳通論六卷。」從這句話可知他這本書的書名和卷數。四庫全書總目所收庸言錄的提要說:「其姚氏說經也,如闢圖書之偽,則本之黃宗羲,……至祖歐陽修、趙汝愚之說,以周易十翼為偽書,則尤橫矣。」這段話則可看出姚氏易傳通論的大概內容。
(二)古文尚書通論十卷(殘)
本書書名,各家著錄略有不同。經義考作古文尚書通論別偽例、安徽通志稿作尚書通論辨偽例。然依姚氏古今偽書考云:「予前作古文尚書通論……。」(經類,大戴禮條)可知這書自始即作古文尚書通論。
根據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八所說,姚氏在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之前即已完成此書。由於有關古文尚書通論的相關記載太少,姚氏這部書的體例如何,今已很難確知。閻氏尚書古文疏證中引有二十六條。根據這二十六條資料,可知姚氏論辨偽古文尚書的方法,與閻若璩相當接近,都是從偽古文尚書襲用古書文句;所述與當時事實、情理及制度不符;文章的文理不合經體等方面來考辨。
(三)詩經通論十八卷,卷首論旨一卷(存)
本書是姚氏九經通論中唯一能保持完整面貌的著作。
根據自序所署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冬十月,可知是姚氏比較晚期的著作。清嘉慶十八年(一八一三)秋天,韓城人王篤於其家藏書樓發現本書之鈔本。此時距詩經通論脫稿已有一○八年。王氏於道光十七年將此書刊於四川督學署,為本書有刊本之始。以後所有之刊本、點校本,皆出於此本。
卷前論旨,旨在評判歷來各家詩經著作之得失,能得別姚氏好評的相當少。正文十八卷,為詩經三百五篇之注解。各類詩前有解題,各詩篇先錄經文,然後為各詩詩旨的辨正,再分章加以解析。詩篇文句旁加有姚氏的評點符號,文句下則有押韻說明、標注賦比興,和其他評點語。
書中對朱子之詩集傳大加批評,尤其淫詩說,更被姚氏譏為淫穢。對鄭玄更不假辭色。可說是不阿附漢、宋,獨立治學的典型。
(四)周禮通論十卷(佚)
本書各家書目未見著錄。
毛奇齡與李恕谷論周禮書云:「近姚立方作偽周禮論註四本」。(西河合集,書類,卷七,頁一五)毛氏所說偽周禮論註,應即是周禮通論。毛氏給李恕谷(塨)的信作於康熙三十九年。可見姚氏的周禮通論完成於此年之前。
本書的體例、內容,今已不得而知,姚氏古今偽書考云:「周禮,出于西漢之末,予別有通論十卷。」從這段話可知姚氏以為周禮為西漢末年的作品。毛奇齡與李恕谷論周禮書云:「立方(姚際恆字)所著亦秘不示我,但索其卷首總論觀之,直紹宋儒所言,以為劉歆所作。」(同前)從這一段話,又可知姚氏以周禮為劉歆所偽造,和宋人所持論點相近。
周禮通論雖亡佚,仍可從杭世駿續禮記集說所引姚氏禮記通論中看出一部分的見解。
(五)儀禮通論(卷數不詳,佚)
本書各家書目未見著錄。
顧頡剛於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在杭州崔氏藏書樓發現一部鈔本,並親自複寫一本,存於北京。抗日戰爭時,浙江杭州崔氏藏書被日人席捲而去,顧氏鈔本於抗戰勝利也失去下落。
根據錢穆先生於顧頡剛處所見鈔本,姚氏自序署年為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可知本書作成於此年。本書雖已亡佚,姚氏有關儀禮一書的見解,仍可從姚氏禮記通論中略知一二。
(六)禮記通論(卷數不詳,殘)
本書各家書目未見著錄。
本書原本已亡佚,杭世駿續禮記集說曾引用三十餘萬字。禮記通論此書曾引到詩經通論。詩經通論作於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可見本書成書年代更晚於詩經通論。杭氏續禮記集說云:「(姚氏)著九經通論,中有禮記通論,分上、中、下三帖。」(卷首,姓氏,頁一○)這種編排方式,與傳統按禮記四十九篇之順序排列者不同。柳詒徵劬堂讀書錄云:「姚氏自以其意評判戴記各篇之高下,而分為上、中、下三等。據杭書所集姚氏之說,有所謂列上帖、列中帖、列下帖者。」(文瀾學報第一卷一期)可知,姚氏通論分上、中、下帖是一種品評的等級。等級之高下,以是否能得儒學之真義為標準。有關大學、中庸部分,姚氏以二書皆禪學,應黜回禮記中。
(七)春秋通論十五卷,卷首論旨一卷,附春秋無例詳考一卷(殘存)
本書各家書目未見著錄。今傳各本卷十一、十二、十三,已亡佚。
民國十八年通學齋書店主人,東莞倫明曾於北平某書肆購得一部殘鈔本。倫氏當時也為東方文化事業總委員會主管購書事。倫氏得此孤本後,又傳鈔一本。一交給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圖書館典藏,一由自己收藏。抗戰勝利後,東方文化事業委員會解散,其藏書後來歸中央研究院,現藏該院傅斯年圖書館。倫氏鈔本,則歸北京圖書館。
本書卷前論旨,旨在論辨春秋僅有孔子之書法,並無義例。正文按十二公之順序,錄經文,並逐年逐條申釋孔子之書法。卷末春秋無例詳考,分四十類,詳辨各種義例之非。
(八)論語通論(卷數不詳,佚)
本書各家書目未見著錄。
姚氏春秋通論於莊公九年論辨公子糾與小白事時,曾云「詳論語通論」(卷二,頁九)。又詩經通論論「淫詩」時,曾云「見論語通論」(頁三一四)。可見,姚氏有論語通論一書。
姚氏詩經通論作於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春秋通論作於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這兩書既皆引到論語通論,可見論語通論作於這二書之前。
至於論語通論之著書體例和內容,均已難詳知。
(九)孟子通論(卷數不詳,佚)
本書各家書目未見著錄。
姚氏詩經通論於卷一五大雅桑柔、卷一六周頌噫嘻,曾兩次引到孟子通論。周頌噫嘻下曾云:「辨見孟子通論請野節。」可見孟子通論是分節論述的。有多少節,今已不得而知。
(十)庸言錄六卷(佚)
四庫全書總目列入存目中。
本書原有錢塘吳焯瓶花齋寫本。其子吳玉墀於乾隆年間修四庫全書時進呈內府,所以四庫全書總目註明:「浙江吳玉墀家藏本。」
本書體例和內容今已不可知,惟根據四庫全書總目所云:「是編乃其隨筆劄記,或立標題,或不立標題,蓋猶草創未竟之本。」可見並非完整之著作。總目又說,此書內容包羅甚富,其中意見多出人意表。姚氏禮記通論殘文,偶有引及庸言錄,可略窺其內容之一斑。
(十一)古今偽書考一卷(存)
本書原為庸言錄之附錄。鮑廷博將其從庸言錄中分出,收入知不足齋叢書中,成為最早之刻本。光緒元年(一八七五),張之洞作輶軒語,稱姚氏此書為讀諸子之門徑。以後逐漸引起學者注意,民國初年以來,已有二十多種刻本或排印本。又有金受申作古今偽書考考釋、顧實作重考古今偽書考、黃雲眉作古今偽書考補證,足見此書在民初學界的影響力。
本書考辨偽書九十一種,一如庸言錄為劄記性質,內容多徵引前人資料,較少自作論斷。
(十二)好古堂書目四卷(存)
本書為姚氏家藏典籍的目錄。據書前姚之駰於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的所作序,可知此書為姚氏所手定,姚之駰鈔了一副本。
本書分為五類,除經、史、子、集外,又有經史子集總一類,專收叢書。「經史子集總」一類,即後來叢書類的濫觴。
(十三)好古堂家藏書畫記二卷,續收書畫
奇物記一卷(存)
本書各家書目未見著錄。
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顧修輯刻讀畫齋叢書時,將本書收入乙集中,為最早之刻本。後來各種版本,皆根據此本而來。
本書編寫方式有點像藏書家的書錄題跋,於各器物下詳述作者、朝代、形制,如有前人題記、鈐印,則並錄之。正編二卷,大多為畫卷的題記,續編所謂奇物,有硯石、佛像、古鐘鼎、古琴、印石、南唐澄心堂紙、宋製龍誕香等,種類繁多。
三、姚氏在近代學術史上的地位
姚氏在清初也僅是個「諸生」,他沒有顯赫的官位來領導學術。要談他的地位,可以從下列兩個方向來談:一是他在清初經學研究的地位如何?二是他對晚近學術的影響如何?
(一)清初經學研究的關鍵地位
初經學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辨偽。辨偽的目的,是要分出何者為真經,何者為偽經。在這種學術風氣下,卓有成就的經學者,即有十餘位之多,如考辨易圖的有黃宗羲的易學象數論、黃宗炎的圖學辨惑、朱彝尊的太極圖授受考、毛奇齡的河圖洛書原舛編、太極圖說遺議、胡渭的易圖明辨等皆是。考辨古文尚書的有姚際恆的古文尚書通論、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反辨偽的有毛奇齡的古文尚書冤詞等。考辨周禮的有毛奇齡的周禮問、萬斯大的周官辨非、姚際恆的周禮通論等。考辨大學、中庸的有陳確的大學辨、姚際恆禮記通論大學和中庸部分。可說各部有疑問的經書和經說,都遭受到相當嚴厲的批判。
姚際恆著九經通論。易傳通論是在闢圖書之偽,且以十翼為偽書。闢圖書之偽,與黃宗羲、黃宗炎、毛奇齡等人的方向恰好可相呼應。古文尚書通論,比閻若璩的尚書古文疏證更早完成,所以閻氏書中即引有二十六條之多。也因姚氏和閻氏之考辨古文尚書,才激起毛奇齡作古文尚書定論四卷的念頭。今傳毛氏的古文尚書冤詞八卷,即根據定論增訂而成。周禮通論以周禮為西漢末劉歆所偽作。毛奇齡得知姚氏作周禮通論,即根據姚氏書的總論作成周禮問一書,以反駁姚氏。又姚氏之論辨大學、中庸為偽書,也與陳確的觀點相呼應。由此可見姚氏不但是清初考辨群經學者之一,且如就古文尚書、周禮之考辨來說,姚氏皆居於相當關鍵的地位。我們不能說,如果沒有姚氏當時的考辨之風也熱絡不起來,但可以肯定的是,姚氏推動了當時考辨偽經的風氣。
再就漢宋學風氣的轉換來說。本來從明中葉起,漢學的風氣已逐漸興起,王鏊、楊慎、鄭曉、黃洪憲等人,皆有「漢人去古未遠」的說法。既如此,漢人的解經就不一定不如宋儒。如就詩經來說,從季本的詩說解頤起,已開始質疑朱子詩集傳的說法,朱謀瑋的詩故,已將朱子廢棄的小序加以恢復。何楷的詩經世本古義,不但不採朱子的淫詩說,且以朱子為「無稽」、「邪穢」、「有害風教」等。到了姚氏的詩經通論,以為三百篇中並無淫詩,對附和淫詩說的學者,如王柏等人,提出猛烈的抨擊。姚氏甚至以為後人因遵詩集傳以至於廢經。朱子詩集傳的權威,也因姚氏的批判而逐漸降落。再就春秋學來說,從晚唐啖助、陸淳等人開始,有鑒於前人研究春秋學太重視傳學而忽略春秋本經的研究,而提出春秋書法和義例。這可說是春秋學研究的革命。從宋代以來大多數學者都想從春秋中去尋出義例。姚氏則以為春秋根本沒有義例,而所謂義例之說,實厚誣宣聖,使春秋淪為深文羅織、字字褒貶的刑書,孔子也成了「法家峻刻之尤」者。姚氏的抨擊,正好深中宋以來治春秋學之要害,對以義例研究春秋的風氣自是一種打擊。
(二)啟導民初學者的治學方向
自民國初年起整理國故運動,可說風起雲湧。所謂「整理」自是包括真偽考辨在內。姚際恆的著作在民國初年流傳還相當少,學者也不知道其中的確切內容。當時,能見到的僅有古今偽書考一書,顧頡剛曾敘述其第一次讀此書說:「到了十七歲那一年,始借到浙江書局的單行本,不料讀了之後,忽然我的頭腦起了一次大革命。這因我的『枕中鴻寶』漢魏叢書所收的書,向來看為戰國秦漢人所作的,被他一陣地打,十之七八都打到偽書堆裏去了。我向來知道的古人著作毫不發生問題的,到這時都引起問題來了。」(校點古今偽書考序)顧氏認為這是他一生中引起大震盪兩次中的一次,也注定了他畢生治學的命運。胡適之先生是顧氏的老師,他要顧氏尋找姚際恆的著作,並點讀古今偽書考,都是想從中了解姚氏疑古思想的真相。錢玄同並於民國十年(一九二一)動手從杭世駿續禮記集說中輯出姚氏的禮記通論。可見錢氏也希望能從禮記通論中得知姚氏思想的真相。
此後,顧頡剛開始編輯辨偽叢刊,將歷代以來考辨偽書和偽事的著作加以點校編入,也想編輯經部辨偽文字,都可以說是姚氏古今偽書考給他的啟發和靈感。姚氏的古今偽書考本是一本小書,考辨也不夠精確,但卻能在民國初年影響顧氏一生的治學方向,再由顧氏所建立的古史辨學派來影響整個中國古代史的研究,這也是姚氏所始料未及的。
其次,歷代以來有關詩經的研究,一直都受教化說的影響。姚氏雖仍有教化說的影子,但他開創了以文學研究詩經的新方向。他解詩的基本原則是「涵詠篇章、尋繹文義」。而解說詩義,則以文藝鑑賞的眼光,予以品評註釋。這點和以前的詩經學者實大不相同。他說:「詩何以必加圈評,得無類月峰,竟陵之見乎?曰:非也,予亦以明詩旨也。知其辭之妙而其義可知,知其義之妙而其旨亦可知。」(詩經通論詩經論旨)可見他是想用文學評點的方法來得知詩篇的旨義。他所用的評釋方法有句中評點、論章法結構、修辭技巧等,這是詩經研究的一條新路。
清末的方玉潤治詩經的理念與姚氏非常相近,方氏大量引用了姚氏詩經通論中的說法。民初胡適、顧頡剛等人,研究詩經,主張從民歌的角度來探討詩經的真相,這點當然受鄭樵、姚際恆、方玉潤等人的影響。晚近,以文學的角度來研究詩經,揭開二千年來教化說的面紗,自是受到姚氏等人的詩經研究方法的啟發。
四、今人研究姚氏學術的現況
姚氏的著作,今僅存古文尚書通論輯本、詩經通論、禮記通論輯本、春秋通論、古今偽書考、好古堂家藏書畫記、續收書畫奇物記等書而已。今人對姚氏這些著作的研究現況如何?茲簡要敘述如下:
(一)詩經通論:胡適、顧頡剛等人開始蒐集姚氏的著作,詩經通論和古今偽書考最先受到注意。近數十年以來,有關詩經通論的研究成果也最為豐碩。民國十六年四月,陳柱有姚際恆詩經通論述評(東方雜誌二四卷七號),十八年,何定生有關於詩經通論及詩的起興(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學研究所週刊九集九七期)。這兩篇文章,可說揭開了姚氏詩經學研究的序幕。此時,顧頡剛開始根據道光十七年王篤刊本點校詩經通論,此一點校本,於一九五八年十二月,由北京中華書局出版。從此,閱讀姚氏通論已有較方便的版本,對於日後姚氏詩經學研究風氣的提昇有相當的助益。一九六一年,日本村山吉廣有姚際恆的學問(下)詩經通論,介紹姚氏通論的內容及其貢獻。
此為姚氏詩經學研究的第一階段,重在姚氏著作的介紹和點校。
(一)詩經通論:胡適、
自一九八○年起,可說進入姚氏詩經學研究第二階段。首先,一九八○年有趙制陽的姚際恆詩經通論評介(中華文化復興月刊十三卷十二期),評介姚氏書內容之得失和貢獻。一九八七年,有詹尊權的姚際恆的詩經學(新加坡:南安會館)。一九九二年有簡啟楨的姚際恆及其詩經通論研究(台北:全賢圖書公司)。這可說是研究姚氏詩經學最豐收的時段。
簡啟楨的書,下編專門研究詩經通論。對該書的版本、著書宗旨、對詩經基本問題的看法、解詩的方法與態度、行文體例等作相當深入的分析。簡氏認為姚氏的詩經學是各派詩經中超然的一派,是對傳統詩經學的反動。姚氏批評詩序說詩的固滯、膠結、填湊;批評毛傳惟事訓詁,無關經旨;斥責鄭箋依禮說詩是魯莽滅裂;斥罵朱子集傳為紕繆導淫之書。雖然如此,姚氏詩經通論本身仍有不少缺點,如:(1)借批朱子淫詩說,為孔子和漢學辨護。(2)不顧詩歌內容,宣揚詩建倫理思想。(3)對前人說詩論著懷有某些偏見,時有過激之詞。以上之分析、批評,皆甚為精當。簡氏之書可說是近年研究姚氏相當有份量之著作。詹尊權之書分析姚氏對前代詩經學家的批評,也相當深入。
(二)古文尚書通論:古文尚書通論的殘文,僅存於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中,才二十六條。最先對姚氏研究偽古文尚書作研究的是林慶彰。林氏清初群經辨偽學就閻氏所引的二十餘條加以分析,歸納出姚氏的考辨方法有三:(1)從晚出古文抄襲古書字句,並敷衍成文考辨;(2)從晚出古文所述與當時史事、制度不合考辨;(3)從晚出古文的文章考辨。林氏以為姚氏考辨晚出古文的方法,與閻氏等人甚為相近。這可說是當時學者辨證晚出古文的共同方法。有些方法雖不一定有效,然可反映出清初學者考辨古代文獻的一種共同觀點。接著,一九九○年張曉生有姚際恆及其尚書禮記學。尚書學部分,除論述古文尚書通論之撰述形式和內容概要外,也分析姚氏考辨偽古文尚書的方法。
(三)禮記通論:姚際恆將大學、中庸回歸到禮記之中。首先,對姚氏禮記通論中的大學、中庸作研究的是林慶彰。林氏從姚氏的大學、中庸考辨中,發現姚氏的觀點,與陳確非常接近,皆以為大學、中庸是禪學。姚氏的論辨方法有二:(1)從史料的鑑定證明大學非聖人之書;(2)從義理的分析證明大學不符聖人之旨。根據這種論辨,可以斷定大學非聖人之書。中庸一書,姚氏也從三方面證明非孔門之書:(1)由史料證明中庸非孔門之書;(2)從義理的分析證明中庸不符孔門宗旨;(3)從義理的分析證明中庸思想與佛老相合。姚氏認為二書是襌,實是將後來的名詞加於前代文獻之上,恐非評斷文獻之正確方法。接著為張曉生的姚際恆及其尚書禮記學。其論辨禮記的部分,除討論禮記通論的撰述形式外,指出姚氏解禮記的綱領有三:(1)記文駁雜,於不可通處不必強解;(2)不可執禮解禮;(3)說禮取證於群經及孔、孟之說。此外,又將姚氏論述禮記之內容逐篇加以分析。由於姚氏特重大學、中庸之論辨,所以張曉生將二篇之考辨分兩節論述。對姚氏以大學、中庸為襌學,也提出批評。
(四)春秋通論:一九三五年日人服部武有姚際恆著春秋通論(東方學報第五冊續編)一文。這是迄今為止,唯一研究姚氏春秋通論的論文。服部氏之論文,對姚氏研究春秋應「舍傳以從經,不可舍經而從傳」的論點,有相當深入的分析。服部氏此文,在台灣和中國大陸尚未引起學者的注意。
(五)古今偽書考:民國三年(一九一四),顧頡剛已為古今偽書考作了跋。民國九年(一九二○)胡適要求顧頡剛點讀古今偽書考,則揭開了近代研究此書的序幕。此後數十年間,古今偽書考的翻印或排印本多達十數種。民國十三年(一九二四),金受申作古今偽書考考釋,增補姚書之不足。十五年(一九二六),顧實作重考古今偽書考,將姚氏所考辨的九十多種書重新加以考辨。十九年(一九三○)程大璋作古今偽書考書後一卷,惜今未見,不詳其內容。此年,顧頡剛將校點古今偽書考之心得,作成校點古今偽書考序,發表於史學年報一卷二期(一九三○年七月)。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黃雲眉撰古今偽書考補證,纂輯所有論辨偽書之文字,附於姚氏原書之後,成為古今偽書考的集大成之作。黃氏此書經多次翻印,為考釋、補證姚氏古今偽書考各書中流傳最廣者。一九五五年,北京中華書局出版顧頡剛所編古籍考辨叢刊第一集,內收有顧氏點校之古今偽書考。後來,台灣世界書局將顧氏點校之辨偽專著裁出,另編成偽書考五種,其中也有古今偽書考。以上有關古今偽書考的研究,大多著重在點校、增補文獻而已。至於姚氏此書在清初學術史上的地位,和對民初學術的影響,則尚未見深入論述。
綜觀有關姚氏著作的研究,以詩經通論最多,成果也最豐碩。春秋通論、好古堂書目、好古堂家藏畫書記等書,則尚有待開發。
五、開拓姚氏研究的新紀元
自民國以來,姚氏的研究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民國九年起,在胡適、顧頡剛等人提倡下所作的研究,研究的方向為姚氏的懷疑精神,研究重點則為姚氏的古今偽書考和詩經通論。二是近十餘年來,有關姚氏經學的研究,研究的重點在他的詩經通論、尚書通論和禮記通論。
民國二十餘年以後,有關姚氏的研究所以沈寂下來,是因為當時把姚氏看成一位疑古、反傳統的典型。是和鄭樵、崔述等人相同的。顧氏等人是要藉他們的疑古、反傳統精神,來達到重建古史的目的。重建古史的風潮既已形成、鄭、姚、崔等人就已不是那麼重要,研究的熱潮自然消退。另外,姚氏的著作一直未能有效的蒐集整理,也是姚氏研究未能持續不斷的原因之一。現存的姚氏經學著作有詩經通論、尚書通論(殘本)、禮記通論(殘本)、春秋通論(殘本)。其中,祇有詩經通論坊間有流傳。尚書通論、禮記通論兩書,以前錢玄同和顧頡剛都想輯佚出來,但並未完成。春秋通論則祇有中央研究院傳斯年圖書館、北京圖書館存有殘本。由於有如許多的困難,姚氏研究的水平當然要受到限制。
筆者於一九八三年完成明代考據學研究以後,即繼續從事清初經學的研究,開始從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中去尋找姚氏古文尚書通論的佚文;又從杭世駿續禮記集說中去找出姚氏禮記通論的佚文,過程相當繁複;且其他學者如要研究姚氏,可能都要重複做這種工作。因此,於一九九○年清初的群經辨偽學一書出版後,即開始籌畫姚氏著作的點校事宜。由於所能蒐集到的姚氏著作,僅有八種,並非姚氏的全部著作,所以將這部書稱為姚際恆著作集。全書分為六冊,各冊所收之姚氏著作和點校者如下:
第一冊
詩經通論 顧頡剛點校
第二冊
古文尚書通論輯本 張曉生輯點
禮記通論輯本(上) 簡啟楨輯點
第三冊
禮記通論輯本(下) 簡啟楨輯佚、江永川標點
第四冊
春秋通論 張曉生點校
第五冊
古今偽書考 童小鈴彙集
第六冊
好古堂書目 林慶彰點校
好古堂家藏書畫記 林耀椿點校
續收書畫奇物記 林耀椿點校
此一工作的完成,至少有兩項重要的意義:其一、完成錢玄同、顧頡剛以來未竟的事業。其二、方便學界從事姚氏的研究。因此,這一部書的完成,可說開拓了姚氏研究的新紀元。
參加這部書點校的工作人員,張曉生著有姚際恆及其尚書禮記學,簡啟楨有姚際恆詩經通論研究、林耀椿對中國古代書畫頗有了解。可說是研究姚氏專家的集體工作成果。但是,姚氏著作牽涉的問題太廣,點校時不免有疏漏的地方,敬祈海內外先進不吝指導。
附記:
本文內容,頗多參考張曉生先生姚際恆及其尚書禮記學(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一九九○年五月)和簡啟楨先生姚際恆及其詩經通論研究(台北:全賢圖書公司,一九九二年三月)二書,謹致謝忱。
一九九四年六月
姚際恒著作集字數:951,560
目錄:
出版說明
姚際恆著作集序
一、姚際恆其人其事
二、姚際恆的著作
三、姚氏在近代學術史上的地位
四、今人研究姚氏學術的現況
五、開拓姚氏研究的新紀元
第一冊
本冊校印說明
詩經通論
序
卷前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第二冊
本冊輯校說明
古文尚書通論輯本
禮記通論輯本
古文尚書通論輯本
總論
舜典
大禹謨
五子之歌
胤征
仲虺之誥
湯誥
伊訓
太甲上
咸有一德
說命上
泰誓
旅獒
周官
君陳
畢命
冏命
附錄
禮記通論輯本(上)
曲禮上
曲禮下
檀弓上
檀弓下
王制
月令
曾子問
文王世子
禮運
禮器
郊特牲
內則
第三冊
本冊輯校說明
禮記通論輯本(下)
玉藻
明堂位
喪服小記
大傳
少儀
學記
樂記
雜記
喪大記
祭法
祭義
祭統
經解
哀公問
仲尼燕居
孔子閒居
坊記
中庸
表記
緇衣
奔喪
問喪
服問
間傳
三年問
深衣
投壺
儒行
大學
冠義
昏義
鄉飲酒義
燕義
聘義
喪服四制
第四冊
本冊點校說明
本冊點校說明
凡例
春秋通論序
春秋通論
卷前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襄公佚
卷十二襄公佚
卷十三昭公佚
卷十四
卷十五
春秋無例詳考
第五冊
本冊彙集說明
古今偽書考序
古今偽書考
經類
史類
子類
有真書雜以偽者
有本非偽書而後人妄託其人之名者
有兩人共此一書名令,傳者不知為何人作者
有書非偽而書名偽者
有未足定其著書之人者
附錄一
附錄二
第六冊
本冊點校說明
好古堂書目
好古堂家藏書畫記續收書畫奇物記
好古堂書目
姚之駰序
經、史、子、集部
好古堂家藏書畫記
卷上
卷下
續收書畫奇物記(丁亥秋以後)
姚际恒著作集
出版说明
本所成立于一九八九年年八月,次年正式聘请研究人员,推展研究工作。初期的研究方向有五:(一)古典文学方面:着重于古典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理论等之研究。(二)近代文学方面:着重于清代中叶以来的白话文学、民间文学、中外文学关系与近现当代文学相关问题之研究。(三)经学文献方面:着重于经学文献、经学史、经学与文学、哲学关系之研究。(四)中国哲学方面:着重于先秦诸子、中国历代重要哲学思想及哲学与文学关系之研究。(五)比较哲学方面:着重于中外哲学思想之比较及近代哲学相关问题之研究。
为推展这五个方面的研究工作,本所出版期刊和专刊两方面的出版品。期刊有中国文哲研究集刊(半年刊),刊载本所同仁及海内外知名学者的单篇论文;中国文哲研究通讯(季刊),报导本所的学术活动,和国内外中国文哲研究现况。专刊有中国文哲专刊,出版本所研究人员之专门研究著作;近代文哲学人论著丛刊,则辑印前辈学人之手稿;中国文哲论集,则出版本所各次学术会议的论文集;图书文献专刊则出版本所研究人员策画编辑之目录索引;珍本古籍丛刊,则搜集海内外珍本古籍,影印流传。各专刊合计已出版十数种。
研究工作应以文献资料的整理点校为基础。此点本地的学校或研究机构,虽有所体认,但以鸠集人才、筹集经费皆非易事,以致迟迟未有成果出版。本所有感于此事的重要性,于专刊中另立古籍整理丛刊,以出版研究人员整理、点校古籍的成果。这次出版的是本所副研究员林庆彰主编的姚际恒著作集。全书六册。兹将各册内容及参与点校之工作人员胪列如左:
第一册
诗经通论 顾颉刚点校
第二册
尚书通论辑本 张晓生辑点
礼记通论辑本(上) 简启桢辑点
第三册
礼记通论辑本(下) 简启桢辑佚 江永川标点
第四册
春秋通论 张晓生点校
第五册
古今伪书考 童小铃汇集
第六册
好古堂书目 林庆彰点校
好古堂家藏书画记 林耀椿点校
续收书画奇物记 林耀椿点校
这是国内第一套有系统点校出版的古代学者著作集。相信对研究经学和明清学术都有助益;对国内点校古籍的风气也有提升的作用。本所林耀椿先生;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汪嘉玲、游均晶、童小铃、黄琪莉同学;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张惠淑同学;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侯美珍同学,义务协助校对,这套书始能如期出版,特志谢忱。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一九九四年五月
林庆彰
姚际恒著作集序
──姚际恒及其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一、姚际恒其人其事
姚际恒,字立方,一字善夫,号首源,自号首源子,又号首源主人,原籍安徽休宁;数代以来即迁居浙江杭州,根据阎若璩的说法,姚氏小他十一岁,而阎氏生于明崇祯九年(一六三六),则姚氏当生于清顺治四年(一六四七)。至于卒年,则没有足够的文献足以证知。
姚氏早年好为词章之学,所为诗文,今存者甚少。但以今存诗作西窗绝句、赠毛奇龄长律二十韵观之,可见质朴自然,文如其人。中年以后,姚氏尽弃词章之学,专力研究经学,陆续写下了他的巨着九种,后来合称九经通论。
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冬天,经由毛奇龄的引介,姚氏认识了阎若璩,并出示所作古文尚书通论十卷。令阎氏喜出望外的,姚氏持论多与其所著尚书古文疏证不谋而合。阎氏高兴之余,将姚氏之论点引入其疏证的有二十余条。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十一月底,毛奇龄设宴款待由北方来问乐的李塨,姚氏应邀参加。席间,姚氏以所著古文尚书通论与仪礼通论,送请李塨指正。从此,南方治学的学风也深深影响到李塨。康熙三十七年(一六九八),李塨与钱煌讨论古文尚书真伪。李塨于考辨之学,本非所长,乃持书向毛奇龄求教,毛氏遂根据二人的辩说,加上平日考证所得,作成古文尚书定论四卷,以反驳阎若璩和姚氏。其间,又与姚氏意见相持不下,毛氏为证成己说,乃将定论四卷改为古文尚书冤词八卷,也将攻击对象扩大为古今所有疑古文尚书的学者。
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姚氏因书画古器得以考古人制器尚象之意,乃作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一书。又继续作完仪礼通论。次年(一七○○),钱煌到姚氏家作客多日。此时姚氏周礼通论已成书,姚氏与钱煌切磋讨论,对日后钱煌作周礼辨伪的著作有很大的影响。钱煌又把姚氏著书辨周礼的事,告诉毛奇龄,毛氏遂作成周礼问一书,其中总论的部分,即在反驳姚际恒。
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因见经传所言的诗经诗旨都不可尽信,而「汉人说诗失之于固,宋人说诗失之于妄,明人说诗失之于凿」,乃涵咏篇章,寻绎文义,并辨别前人之言的得失,作成诗经通论十八卷,卷前论旨一卷。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姚氏六十一岁。因感慨自春秋三传以来,皆不得圣人作春秋之本旨,乃发愤作春秋通论,以辨前人为春秋立义例的非是。
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姚氏六十九岁。因感年事已高,人生无多,遂整理家藏书籍,汇编成好古堂书目四卷。此后,遂不见有关姚氏的记载。
综观姚氏一生,可分为前后两时期,前期一如毛奇龄等学者,皆嗜好词章之学。后期则专力治经,以探寻圣人之本义。至于家中庋藏书画之多,一方面得之于家传,另方面,也是他的兴趣所在,故广事搜罗。考辨群经,言论大胆,既是个性使然,也是当时学风的反映。
二、姚际恒的著作
姚氏的著作,最重要的是九经通论,包括:易传通论六卷、古文尚书通论十卷、诗经通论十八卷(附卷前论旨一卷)、周礼通论十卷、仪礼通论(卷数不详)、礼记通论(卷数不详)、春秋通论十五卷(附卷首论旨一卷、春秋无例详考一卷)、论语通论(卷数不详)、孟子通论(卷数不详)等。此外,还有庸言录、好古堂书目、好古堂家藏书画记、续收书画奇物记等书。这些著作,或已亡佚,或仅残存于后人的著作中。能完整保存下来的仅三、五种而已。兹分别叙述如下:
(一)易传通论六卷(佚)
本书各家书目未见著录。
姚氏古今伪书考论易传真伪时,曾说:「予别有易传通论六卷。」从这句话可知他这本书的书名和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所收庸言录的提要说:「其姚氏说经也,如辟图书之伪,则本之黄宗羲,……至祖欧阳修、赵汝愚之说,以周易十翼为伪书,则尤横矣。」这段话则可看出姚氏易传通论的大概内容。
(二)古文尚书通论十卷(残)
本书书名,各家著录略有不同。经义考作古文尚书通论别伪例、安徽通志稿作尚书通论辨伪例。然依姚氏古今伪书考云:「予前作古文尚书通论……。」(经类,大戴礼条)可知这书自始即作古文尚书通论。
根据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卷八所说,姚氏在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之前即已完成此书。由于有关古文尚书通论的相关记载太少,姚氏这部书的体例如何,今已很难确知。阎氏尚书古文疏证中引有二十六条。根据这二十六条资料,可知姚氏论辨伪古文尚书的方法,与阎若璩相当接近,都是从伪古文尚书袭用古书文句;所述与当时事实、情理及制度不符;文章的文理不合经体等方面来考辨。
(三)诗经通论十八卷,卷首论旨一卷(存)
本书是姚氏九经通论中唯一能保持完整面貌的著作。
根据自序所署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冬十月,可知是姚氏比较晚期的著作。清嘉庆十八年(一八一三)秋天,韩城人王笃于其家藏书楼发现本书之钞本。此时距诗经通论脱稿已有一○八年。王氏于道光十七年将此书刊于四川督学署,为本书有刊本之始。以后所有之刊本、点校本,皆出于此本。
卷前论旨,旨在评判历来各家诗经著作之得失,能得别姚氏好评的相当少。正文十八卷,为诗经三百五篇之注解。各类诗前有解题,各诗篇先录经文,然后为各诗诗旨的辨正,再分章加以解析。诗篇文句旁加有姚氏的评点符号,文句下则有押韵说明、标注赋比兴,和其它评点语。
书中对朱子之诗集传大加批评,尤其淫诗说,更被姚氏讥为淫秽。对郑玄更不假辞色。可说是不阿附汉、宋,独立治学的典型。
(四)周礼通论十卷(佚)
本书各家书目未见著录。
毛奇龄与李恕谷论周礼书云:「近姚立方作伪周礼论注四本」。(西河合集,书类,卷七,页一五)毛氏所说伪周礼论注,应即是周礼通论。毛氏给李恕谷(塨)的信作于康熙三十九年。可见姚氏的周礼通论完成于此年之前。
本书的体例、内容,今已不得而知,姚氏古今伪书考云:「周礼,出于西汉之末,予别有通论十卷。」从这段话可知姚氏以为周礼为西汉末年的作品。毛奇龄与李恕谷论周礼书云:「立方(姚际恒字)所著亦秘不示我,但索其卷首总论观之,直绍宋儒所言,以为刘歆所作。」(同前)从这一段话,又可知姚氏以周礼为刘歆所伪造,和宋人所持论点相近。
周礼通论虽亡佚,仍可从杭世骏续礼记集说所引姚氏礼记通论中看出一部分的见解。
(五)仪礼通论(卷数不详,佚)
本书各家书目未见著录。
顾颉刚于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在杭州崔氏藏书楼发现一部钞本,并亲自复写一本,存于北京。抗日战争时,浙江杭州崔氏藏书被日人席卷而去,顾氏钞本于抗战胜利也失去下落。
根据钱穆先生于顾颉刚处所见钞本,姚氏自序署年为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可知本书作成于此年。本书虽已亡佚,姚氏有关仪礼一书的见解,仍可从姚氏礼记通论中略知一二。
(六)礼记通论(卷数不详,残)
本书各家书目未见著录。
本书原本已亡佚,杭世骏续礼记集说曾引用三十余万字。礼记通论此书曾引到诗经通论。诗经通论作于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可见本书成书年代更晚于诗经通论。杭氏续礼记集说云:「(姚氏)着九经通论,中有礼记通论,分上、中、下三帖。」(卷首,姓氏,页一○)这种编排方式,与传统按礼记四十九篇之顺序排列者不同。柳诒征劬堂读书录云:「姚氏自以其意评判戴记各篇之高下,而分为上、中、下三等。据杭书所集姚氏之说,有所谓列上帖、列中帖、列下帖者。」(文澜学报第一卷一期)可知,姚氏通论分上、中、下帖是一种品评的等级。等级之高下,以是否能得儒学之真义为标准。有关大学、中庸部分,姚氏以二书皆禅学,应黜回礼记中。
(七)春秋通论十五卷,卷首论旨一卷,附春秋无例详考一卷(残存)
本书各家书目未见著录。今传各本卷十一、十二、十三,已亡佚。
民国十八年通学斋书店主人,东莞伦明曾于北平某书肆购得一部残钞本。伦氏当时也为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主管购书事。伦氏得此孤本后,又传钞一本。一交给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图书馆典藏,一由自己收藏。抗战胜利后,东方文化事业委员会解散,其藏书后来归中央研究院,现藏该院傅斯年图书馆。伦氏钞本,则归北京图书馆。
本书卷前论旨,旨在论辨春秋仅有孔子之书法,并无义例。正文按十二公之顺序,录经文,并逐年逐条申释孔子之书法。卷末春秋无例详考,分四十类,详辨各种义例之非。
(八)论语通论(卷数不详,佚)
本书各家书目未见著录。
姚氏春秋通论于庄公九年论辨公子纠与小白事时,曾云「详论语通论」(卷二,页九)。又诗经通论论「淫诗」时,曾云「见论语通论」(页三一四)。可见,姚氏有论语通论一书。
姚氏诗经通论作于康熙四十四年(一七○五),春秋通论作于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这两书既皆引到论语通论,可见论语通论作于这二书之前。
至于论语通论之著书体例和内容,均已难详知。
(九)孟子通论(卷数不详,佚)
本书各家书目未见著录。
姚氏诗经通论于卷一五大雅桑柔、卷一六周颂噫嘻,曾两次引到孟子通论。周颂噫嘻下曾云:「辨见孟子通论请野节。」可见孟子通论是分节论述的。有多少节,今已不得而知。
(十)庸言录六卷(佚)
四库全书总目列入存目中。
本书原有钱塘吴焯瓶花斋写本。其子吴玉墀于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时进呈内府,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注明:「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本书体例和内容今已不可知,惟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所云:「是编乃其随笔札记,或立标题,或不立标题,盖犹草创未竟之本。」可见并非完整之著作。总目又说,此书内容包罗甚富,其中意见多出人意表。姚氏礼记通论残文,偶有引及庸言录,可略窥其内容之一斑。
(十一)古今伪书考一卷(存)
本书原为庸言录之附录。鲍廷博将其从庸言录中分出,收入知不足斋丛书中,成为最早之刻本。光绪元年(一八七五),张之洞作輶轩语,称姚氏此书为读诸子之门径。以后逐渐引起学者注意,民国初年以来,已有二十多种刻本或排印本。又有金受申作古今伪书考考释、顾实作重考古今伪书考、黄云眉作古今伪书考补证,足见此书在民初学界的影响力。
本书考辨伪书九十一种,一如庸言录为札记性质,内容多征引前人数据,较少自作论断。
(十二)好古堂书目四卷(存)
本书为姚氏家藏典籍的目录。据书前姚之骃于康熙五十四年(一七一五)的所作序,可知此书为姚氏所手定,姚之骃钞了一副本。
本书分为五类,除经、史、子、集外,又有经史子集总一类,专收丛书。「经史子集总」一类,即后来丛书类的滥觞。
(十三)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二卷,续收书画
奇物记一卷(存)
本书各家书目未见著录。
嘉庆四年(一七九九)顾修辑刻读画斋丛书时,将本书收入乙集中,为最早之刻本。后来各种版本,皆根据此本而来。
本书编写方式有点像藏书家的书录题跋,于各器物下详述作者、朝代、形制,如有前人题记、钤印,则并录之。正编二卷,大多为画卷的题记,续编所谓奇物,有砚石、佛像、古钟鼎、古琴、印石、南唐澄心堂纸、宋制龙诞香等,种类繁多。
三、姚氏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姚氏在清初也仅是个「诸生」,他没有显赫的官位来领导学术。要谈他的地位,可以从下列两个方向来谈:一是他在清初经学研究的地位如何?二是他对晚近学术的影响如何?
(一)清初经学研究的关键地位
初经学研究的主要方向是辨伪。辨伪的目的,是要分出何者为真经,何者为伪经。在这种学术风气下,卓有成就的经学者,即有十余位之多,如考辨易图的有黄宗羲的易学象数论、黄宗炎的图学辨惑、朱彝尊的太极图授受考、毛奇龄的河图洛书原舛编、太极图说遗议、胡渭的易图明辨等皆是。考辨古文尚书的有姚际恒的古文尚书通论、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反辨伪的有毛奇龄的古文尚书冤词等。考辨周礼的有毛奇龄的周礼问、万斯大的周官辨非、姚际恒的周礼通论等。考辨大学、中庸的有陈确的大学辨、姚际恒礼记通论大学和中庸部分。可说各部有疑问的经书和经说,都遭受到相当严厉的批判。
姚际恒着九经通论。易传通论是在辟图书之伪,且以十翼为伪书。辟图书之伪,与黄宗羲、黄宗炎、毛奇龄等人的方向恰好可相呼应。古文尚书通论,比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更早完成,所以阎氏书中即引有二十六条之多。也因姚氏和阎氏之考辨古文尚书,才激起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定论四卷的念头。今传毛氏的古文尚书冤词八卷,即根据定论增订而成。周礼通论以周礼为西汉末刘歆所伪作。毛奇龄得知姚氏作周礼通论,即根据姚氏书的总论作成周礼问一书,以反驳姚氏。又姚氏之论辨大学、中庸为伪书,也与陈确的观点相呼应。由此可见姚氏不但是清初考辨群经学者之一,且如就古文尚书、周礼之考辨来说,姚氏皆居于相当关键的地位。我们不能说,如果没有姚氏当时的考辨之风也热络不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姚氏推动了当时考辨伪经的风气。
再就汉宋学风气的转换来说。本来从明中叶起,汉学的风气已逐渐兴起,王鏊、杨慎、郑晓、黄洪宪等人,皆有「汉人去古未远」的说法。既如此,汉人的解经就不一定不如宋儒。如就诗经来说,从季本的诗说解颐起,已开始质疑朱子诗集传的说法,朱谋玮的诗故,已将朱子废弃的小序加以恢复。何楷的诗经世本古义,不但不采朱子的淫诗说,且以朱子为「无稽」、「邪秽」、「有害风教」等。到了姚氏的诗经通论,以为三百篇中并无淫诗,对附和淫诗说的学者,如王柏等人,提出猛烈的抨击。姚氏甚至以为后人因遵诗集传以至于废经。朱子诗集传的权威,也因姚氏的批判而逐渐降落。再就春秋学来说,从晚唐啖助、陆淳等人开始,有鉴于前人研究春秋学太重视传学而忽略春秋本经的研究,而提出春秋书法和义例。这可说是春秋学研究的革命。从宋代以来大多数学者都想从春秋中去寻出义例。姚氏则以为春秋根本没有义例,而所谓义例之说,实厚诬宣圣,使春秋沦为深文罗织、字字褒贬的刑书,孔子也成了「法家峻刻之尤」者。姚氏的抨击,正好深中宋以来治春秋学之要害,对以义例研究春秋的风气自是一种打击。
(二)启导民初学者的治学方向
自民国初年起整理国故运动,可说风起云涌。所谓「整理」自是包括真伪考辨在内。姚际恒的著作在民国初年流传还相当少,学者也不知道其中的确切内容。当时,能见到的仅有古今伪书考一书,顾颉刚曾叙述其第一次读此书说:「到了十七岁那一年,始借到浙江书局的单行本,不料读了之后,忽然我的头脑起了一次大革命。这因我的『枕中鸿宝』汉魏丛书所收的书,向来看为战国秦汉人所作的,被他一阵地打,十之七八都打到伪书堆里去了。我向来知道的古人著作毫不发生问题的,到这时都引起问题来了。」(校点古今伪书考序)顾氏认为这是他一生中引起大震荡两次中的一次,也注定了他毕生治学的命运。胡适之先生是顾氏的老师,他要顾氏寻找姚际恒的著作,并点读古今伪书考,都是想从中了解姚氏疑古思想的真相。钱玄同并于民国十年(一九二一)动手从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中辑出姚氏的礼记通论。可见钱氏也希望能从礼记通论中得知姚氏思想的真相。
此后,顾颉刚开始编辑辨伪丛刊,将历代以来考辨伪书和伪事的著作加以点校编入,也想编辑经部辨伪文字,都可以说是姚氏古今伪书考给他的启发和灵感。姚氏的古今伪书考本是一本小书,考辨也不够精确,但却能在民国初年影响顾氏一生的治学方向,再由顾氏所建立的古史辨学派来影响整个中国古代史的研究,这也是姚氏所始料未及的。
其次,历代以来有关诗经的研究,一直都受教化说的影响。姚氏虽仍有教化说的影子,但他开创了以文学研究诗经的新方向。他解诗的基本原则是「涵咏篇章、寻绎文义」。而解说诗义,则以文艺鉴赏的眼光,予以品评注释。这点和以前的诗经学者实大不相同。他说:「诗何以必加圈评,得无类月峰,竟陵之见乎?曰:非也,予亦以明诗旨也。知其辞之妙而其义可知,知其义之妙而其旨亦可知。」(诗经通论诗经论旨)可见他是想用文学评点的方法来得知诗篇的旨义。他所用的评释方法有句中评点、论章法结构、修辞技巧等,这是诗经研究的一条新路。
清末的方玉润治诗经的理念与姚氏非常相近,方氏大量引用了姚氏诗经通论中的说法。民初胡适、顾颉刚等人,研究诗经,主张从民歌的角度来探讨诗经的真相,这点当然受郑樵、姚际恒、方玉润等人的影响。晚近,以文学的角度来研究诗经,揭开二千年来教化说的面纱,自是受到姚氏等人的诗经研究方法的启发。
四、今人研究姚氏学术的现况
姚氏的著作,今仅存古文尚书通论辑本、诗经通论、礼记通论辑本、春秋通论、古今伪书考、好古堂家藏书画记、续收书画奇物记等书而已。今人对姚氏这些著作的研究现况如何?兹简要叙述如下:
(一)诗经通论:胡适、顾颉刚等人开始搜集姚氏的著作,诗经通论和古今伪书考最先受到注意。近数十年以来,有关诗经通论的研究成果也最为丰硕。民国十六年四月,陈柱有姚际恒诗经通论述评(东方杂志二四卷七号),十八年,何定生有关于诗经通论及诗的起兴(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九集九七期)。这两篇文章,可说揭开了姚氏诗经学研究的序幕。此时,顾颉刚开始根据道光十七年王笃刊本点校诗经通论,此一点校本,于一九五八年十二月,由北京中华书局出版。从此,阅读姚氏通论已有较方便的版本,对于日后姚氏诗经学研究风气的提升有相当的助益。一九六一年,日本村山吉广有姚际恒的学问(下)诗经通论,介绍姚氏通论的内容及其贡献。
此为姚氏诗经学研究的第一阶段,重在姚氏著作的介绍和点校。
(一)诗经通论:胡适、
自一九八○年起,可说进入姚氏诗经学研究第二阶段。首先,一九八○年有赵制阳的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介(中华文化复兴月刊十三卷十二期),评介姚氏书内容之得失和贡献。一九八七年,有詹尊权的姚际恒的诗经学(新加坡:南安会馆)。一九九二年有简启桢的姚际恒及其诗经通论研究(台北:全贤图书公司)。这可说是研究姚氏诗经学最丰收的时段。
简启桢的书,下编专门研究诗经通论。对该书的版本、著书宗旨、对诗经基本问题的看法、解诗的方法与态度、行文体例等作相当深入的分析。简氏认为姚氏的诗经学是各派诗经中超然的一派,是对传统诗经学的反动。姚氏批评诗序说诗的固滞、胶结、填凑;批评毛传惟事训诂,无关经旨;斥责郑笺依礼说诗是鲁莽灭裂;斥骂朱子集传为纰缪导淫之书。虽然如此,姚氏诗经通论本身仍有不少缺点,如:(1)借批朱子淫诗说,为孔子和汉学辨护。(2)不顾诗歌内容,宣扬诗建伦理思想。(3)对前人说诗论著怀有某些偏见,时有过激之词。以上之分析、批评,皆甚为精当。简氏之书可说是近年研究姚氏相当有份量之著作。詹尊权之书分析姚氏对前代诗经学家的批评,也相当深入。
(二)古文尚书通论:古文尚书通论的残文,仅存于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中,才二十六条。最先对姚氏研究伪古文尚书作研究的是林庆彰。林氏清初群经辨伪学就阎氏所引的二十余条加以分析,归纳出姚氏的考辨方法有三:(1)从晚出古文抄袭古书字句,并敷衍成文考辨;(2)从晚出古文所述与当时史事、制度不合考辨;(3)从晚出古文的文章考辨。林氏以为姚氏考辨晚出古文的方法,与阎氏等人甚为相近。这可说是当时学者辨证晚出古文的共同方法。有些方法虽不一定有效,然可反映出清初学者考辨古代文献的一种共同观点。接着,一九九○年张晓生有姚际恒及其尚书礼记学。尚书学部分,除论述古文尚书通论之撰述形式和内容概要外,也分析姚氏考辨伪古文尚书的方法。
(三)礼记通论:姚际恒将大学、中庸回归到礼记之中。首先,对姚氏礼记通论中的大学、中庸作研究的是林庆彰。林氏从姚氏的大学、中庸考辨中,发现姚氏的观点,与陈确非常接近,皆以为大学、中庸是禅学。姚氏的论辨方法有二:(1)从史料的鉴定证明大学非圣人之书;(2)从义理的分析证明大学不符圣人之旨。根据这种论辨,可以断定大学非圣人之书。中庸一书,姚氏也从三方面证明非孔门之书:(1)由史料证明中庸非孔门之书;(2)从义理的分析证明中庸不符孔门宗旨;(3)从义理的分析证明中庸思想与佛老相合。姚氏认为二书是襌,实是将后来的名词加于前代文献之上,恐非评断文献之正确方法。接着为张晓生的姚际恒及其尚书礼记学。其论辨礼记的部分,除讨论礼记通论的撰述形式外,指出姚氏解礼记的纲领有三:(1)记文驳杂,于不可通处不必强解;(2)不可执礼解礼;(3)说礼取证于群经及孔、孟之说。此外,又将姚氏论述礼记之内容逐篇加以分析。由于姚氏特重大学、中庸之论辨,所以张晓生将二篇之考辨分两节论述。对姚氏以大学、中庸为襌学,也提出批评。
(四)春秋通论:一九三五年日人服部武有姚际恒着春秋通论(东方学报第五册续编)一文。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研究姚氏春秋通论的论文。服部氏之论文,对姚氏研究春秋应「舍传以从经,不可舍经而从传」的论点,有相当深入的分析。服部氏此文,在台湾和中国大陆尚未引起学者的注意。
(五)古今伪书考:民国三年(一九一四),顾颉刚已为古今伪书考作了跋。民国九年(一九二○)胡适要求顾颉刚点读古今伪书考,则揭开了近代研究此书的序幕。此后数十年间,古今伪书考的翻印或排印本多达十数种。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金受申作古今伪书考考释,增补姚书之不足。十五年(一九二六),顾实作重考古今伪书考,将姚氏所考辨的九十多种书重新加以考辨。十九年(一九三○)程大璋作古今伪书考书后一卷,惜今未见,不详其内容。此年,顾颉刚将校点古今伪书考之心得,作成校点古今伪书考序,发表于史学年报一卷二期(一九三○年七月)。民国二十一年(一九三二)黄云眉撰古今伪书考补证,纂辑所有论辨伪书之文字,附于姚氏原书之后,成为古今伪书考的集大成之作。黄氏此书经多次翻印,为考释、补证姚氏古今伪书考各书中流传最广者。一九五五年,北京中华书局出版顾颉刚所编古籍考辨丛刊第一集,内收有顾氏点校之古今伪书考。后来,台湾世界书局将顾氏点校之辨伪专著裁出,另编成伪书考五种,其中也有古今伪书考。以上有关古今伪书考的研究,大多着重在点校、增补文献而已。至于姚氏此书在清初学术史上的地位,和对民初学术的影响,则尚未见深入论述。
综观有关姚氏著作的研究,以诗经通论最多,成果也最丰硕。春秋通论、好古堂书目、好古堂家藏画书记等书,则尚有待开发。
五、开拓姚氏研究的新纪元
自民国以来,姚氏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民国九年起,在胡适、顾颉刚等人提倡下所作的研究,研究的方向为姚氏的怀疑精神,研究重点则为姚氏的古今伪书考和诗经通论。二是近十余年来,有关姚氏经学的研究,研究的重点在他的诗经通论、尚书通论和礼记通论。
民国二十余年以后,有关姚氏的研究所以沈寂下来,是因为当时把姚氏看成一位疑古、反传统的典型。是和郑樵、崔述等人相同的。顾氏等人是要藉他们的疑古、反传统精神,来达到重建古史的目的。重建古史的风潮既已形成、郑、姚、崔等人就已不是那么重要,研究的热潮自然消退。另外,姚氏的著作一直未能有效的搜集整理,也是姚氏研究未能持续不断的原因之一。现存的姚氏经学著作有诗经通论、尚书通论(残本)、礼记通论(残本)、春秋通论(残本)。其中,祇有诗经通论坊间有流传。尚书通论、礼记通论两书,以前钱玄同和顾颉刚都想辑佚出来,但并未完成。春秋通论则祇有中央研究院传斯年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存有残本。由于有如许多的困难,姚氏研究的水平当然要受到限制。
笔者于一九八三年完成明代考据学研究以后,即继续从事清初经学的研究,开始从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中去寻找姚氏古文尚书通论的佚文;又从杭世骏续礼记集说中去找出姚氏礼记通论的佚文,过程相当繁复;且其它学者如要研究姚氏,可能都要重复做这种工作。因此,于一九九○年清初的群经辨伪学一书出版后,即开始筹划姚氏著作的点校事宜。由于所能搜集到的姚氏著作,仅有八种,并非姚氏的全部著作,所以将这部书称为姚际恒著作集。全书分为六册,各册所收之姚氏著作和点校者如下:
第一册
诗经通论 顾颉刚点校
第二册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张晓生辑点
礼记通论辑本(上) 简启桢辑点
第三册
礼记通论辑本(下) 简启桢辑佚、江永川标点
第四册
春秋通论 张晓生点校
第五册
古今伪书考 童小铃汇集
第六册
好古堂书目 林庆彰点校
好古堂家藏书画记 林耀椿点校
续收书画奇物记 林耀椿点校
此一工作的完成,至少有两项重要的意义:其一、完成钱玄同、顾颉刚以来未竟的事业。其二、方便学界从事姚氏的研究。因此,这一部书的完成,可说开拓了姚氏研究的新纪元。
参加这部书点校的工作人员,张晓生着有姚际恒及其尚书礼记学,简启桢有姚际恒诗经通论研究、林耀椿对中国古代书画颇有了解。可说是研究姚氏专家的集体工作成果。但是,姚氏著作牵涉的问题太广,点校时不免有疏漏的地方,敬祈海内外先进不吝指导。
附记:
本文内容,颇多参考张晓生先生姚际恒及其尚书礼记学(台北: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一九九○年五月)和简启桢先生姚际恒及其诗经通论研究(台北:全贤图书公司,一九九二年三月)二书,谨致谢忱。
一九九四年六月
姚际恒著作集字数:951,560
目录:
出版说明
姚际恒著作集序
一、姚际恒其人其事
二、姚际恒的著作
三、姚氏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
四、今人研究姚氏学术的现况
五、开拓姚氏研究的新纪元
第一册
本册校印说明
诗经通论
序
卷前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
卷十二
卷十三
卷十四
卷十五
卷十六
卷十七
卷十八
第二册
本册辑校说明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礼记通论辑本
古文尚书通论辑本
总论
舜典
大禹谟
五子之歌
胤征
仲虺之诰
汤诰
伊训
太甲上
咸有一德
说命上
泰誓
旅獒
周官
君陈
毕命
冏命
附录
礼记通论辑本(上)
曲礼上
曲礼下
檀弓上
檀弓下
王制
月令
曾子问
文王世子
礼运
礼器
郊特牲
内则
第三册
本册辑校说明
礼记通论辑本(下)
玉藻
明堂位
丧服小记
大传
少仪
学记
乐记
杂记
丧大记
祭法
祭义
祭统
经解
哀公问
仲尼燕居
孔子闲居
坊记
中庸
表记
缁衣
奔丧
问丧
服问
间传
三年问
深衣
投壶
儒行
大学
冠义
昏义
乡饮酒义
燕义
聘义
丧服四制
第四册
本册点校说明
本册点校说明
凡例
春秋通论序
春秋通论
卷前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卷九
卷十
卷十一襄公佚
卷十二襄公佚
卷十三昭公佚
卷十四
卷十五
春秋无例详考
第五册
本册汇集说明
古今伪书考序
古今伪书考
经类
史类
子类
有真书杂以伪者
有本非伪书而后人妄托其人之名者
有两人共此一书名令,传者不知为何人作者
有书非伪而书名伪者
有未足定其著书之人者
附录一
附录二
第六册
本册点校说明
好古堂书目
好古堂家藏书画记续收书画奇物记
好古堂书目
姚之骃序
经、史、子、集部
好古堂家藏书画记
卷上
卷下
续收书画奇物记(丁亥秋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