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袁氏世范 [南宋] 袁采

 

目錄:

名著通览

卷之上 睦亲

 性不可以强合

 人必贵于反思

 父子贵慈孝

 处家贵宽容

 父兄不可辩曲直

 人贵能处忍

 亲戚不可失欢

 家长尤当奉承

 顺适老人意

 孝行贵诚笃

 人不可不孝

 父母不可妄憎爱

 子弟须使有业

 子弟不可废学

 教子当在幼

 父母爱子贵均

 父母常念子贫

 子孙当爱惜

 父母多爱幼子

 祖父母多爱长孙

 舅姑当奉承

 同居贵怀公心

 同居长幼贵和

 兄弟贫富不齐

 分析财产贵公当

 同居不必私藏金宝

 分业不必计较

 兄弟贵相爱

 众事宜各尽心

 同居相处贵爱

 友爱弟侄

 和兄弟教子善

 背后之言不可听

 同居不可相讥议

 妇女之言寡恩义

 婢仆之言多间斗

 亲戚不宜频假贷

 亲旧贫者随力周济

 子孙常宜关防

 子弟贪缪勿使仕宦

 家业兴替系子弟

 养子长幼宜异

 子多不可轻与人

 养异姓子有碍

 立嗣择昭穆相顺

 庶孽遗腹宜早辨

 三代不可借人用

 收养义子当绝争端

 孤女财产随嫁分给

 孤女宜早议亲

 再娶宜择贤妇

 妇人不必预外事

 寡妇治生难托人

 男女不可幼议婚

 议亲贵人物相当

 嫁娶当父母择配偶

 媒妁之言不可信

 因亲结亲尤当尽礼

 女子可怜宜加爱

 妇人年老尤难处

 收养亲戚当虑后患

 分给财产务均平

 遗嘱公平维后患

 遗嘱之文宜预为

 置义庄不若置义学

卷之中处己

 人之智识有高下

 处富贵不宜骄傲

 礼不可因人轻重

 穷达自两途

 世事更变皆天理

 人生劳逸常相若

 贫富定分任自然

 忧患顺受则少安

 谋事难成则永久

 性有所偏在救失

 人行有长短

 人不可怀慢伪妒疑之心

 人贵忠信笃敬

 厚于责己而薄于责人

 处事当无愧心

 为恶祷神为无益

 公平正直人之当然

 悔心为善之几

 恶事可戒而不可为

 善恶报应难究诘

 人能忍事则无争心

 小人当敬远

 老成之言更事多

 君子有过必思改

 言语贵简寡

 小人为恶不必谏

 觉人不善知自警

 门户当寒生不肖子

 正己可以正人

 浮言不足恤

 谀巽之言多奸诈

 凡事不为己甚

 言语虑后则少怨尤

 与人言语贵和颜

 老人当敬重

 与人交游贵和易

 才行高人自服

 小人作恶必天诛

 君子小人有二等

 居官居家本一理

 小人难责以忠信

 戒货假药

 言貌重则有威

 衣服不可侈异

 居乡曲务平淡

 妇女衣饰务洁净

 礼义制欲之大闲

 见得思义则无过

 人为情惑则忘返

 子弟当谨交游

 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

 兴废有定理

 用度宜量入为出

 起家守成宜为悠久计

 节用有常理

 事贵预谋后则时失

 居官居家本一理

 子弟当习儒业

 荒怠淫逸之患

 周急贵乎当理

 不可轻受人恩

 受人恩惠当记省

 人情厚薄勿深较

 报怨以直乃公心

 讼不可长

 暴吏害民必天诛

 民俗淳顽当求其实

 官有科付之弊

卷之下治家

 宅舍关防贵周密

 山居须置庄佃

 夜间防盗宜警急

 防盗宜巡逻

 夜间逐盗宜详审

 富家少蓄金帛免招盗

 防盗宜多端

 刻剥招盗之由

 失物不可猜疑

 睦邻里以防不虞

 火起多从厨灶

 焙物宿火宜儆戒

 田家致火之由

 致火不一类

 小儿不可带金宝

 小儿不可独游街市

 小儿不可临深

 亲宾不宜多强酒

 婢仆奸盗宜深防

 严内外之限

 婢妾常宜防闭

 侍婢不可不谨出入

 婢妾不可供给

 暮年不宜置宠妾

 婢妾不可不谨防

 美妾不可蓄

 赌博非闺门所宜有

 仆厮当取勤朴

 轻诈之仆不可蓄

 待奴仆当宽恕

 奴仆不可深委任

 顽很婢仆宜善遣

 婢仆不可自鞭挞

 教治婢仆有时

 婢仆横逆宜详审

 婢仆疾病当防备

 婢仆当令饱暖

 凡物各宜得所

 人物之性皆贪生

 求乳母令食失恩

 雇女使年满当送还

 婢仆得土人最善

 雇婢仆要牙保分明

 买婢妾当询来历

 买婢妾当审可否

 狡狯子弟不可用

 淳谨干人可付托

 存恤佃客

 佃仆不宜私假借

 外人不宜入宅舍

 溉田陂塘宜修治

 修治陂塘其利博

 桑木因时种植

 邻里贵和同

 田产界至宜分明

 分析阄书宜详具

 寄产避役多后患

 冒户避役起争之端

 析户宜早印阄书

 田产宜早印契割产

 邻近田产宜增价买

 违法田产不可置

 交易宜著法绝后患

 富家置产当存仁心

 假贷取息贵得中

 兼并用术非悠久计

 钱谷不可多借人

 债不可轻举

 赋税宜预办

 赋税早纳为上

 造桥修路宜助财力

 营运先存心近厚

 起造宜以渐经营

附录一

 袁采自序

 《袁氏世范》序

 重刻《袁氏世范》序

跋(一)

跋(二)

跋(三)

附录二

集事诗鉴《原著附录》

 子之于父当鉴顾恺

 子之于母当鉴陈遗

 父之于子当鉴刘商、邓禹

 母之于子当鉴王珪母李氏

 孙之于祖父当鉴张元

 孙之于祖母当鉴刘商

 子之于继母当鉴王延

 子之在官无贻父母之忧当鉴陶侃、陈尧咨

 子之在家宜安父母之贫当鉴韩康伯

 弟妹之于兄姊当鉴孔融、李勣

 兄姊之于弟妹当鉴卢延、贾逵

 兄弟异母当鉴王祥、王览

 兄弟分财当鉴薛包、李孟元

 夫之于妇当鉴何曾

 妇之于夫当鉴乐羊子之妻

 妇之于姑当鉴姜诗之妻

 妇翁之于婿当鉴张宣子

 叔母之于侄当鉴任氏

 伯父之于侄女当鉴刘平

 叔之于嫂当鉴颜含、马援

 叔之于侄当鉴郗鉴、谢安

 侄之于叔当鉴王济

 娣之姒当鉴钟氏、郝氏

 内外兄弟当鉴皇甫谧

 甥舅恩义当鉴羊祜

 同居当鉴张公艺

 邻居当鉴王吉

 独居当鉴鲁男子

 贫贱则励固穷之操当鉴谢侨

 富贵则防席势之骄当鉴房玄龄、穆宁、柳玼

《袁氏世范》是中国家训史上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的一部家训著作,作者为南宋学者袁采。

  袁采,字君载,衢州人,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 年)进士,初为县令,官至监登闻鼓院。袁采自小受儒家之道影响,以儒家的“修”、“齐”、“平”、“治”等信条来砥厉自己,颇有长进,才德并佳,时人称其为“德足而行成,学博而文富”。步入仕途后,袁采颇能以儒家之道理政,以廉明刚直著称于世,而且为官一任,很重视教化一方,时人赞之“爱人之政,‘武城弦歌’不是过矣”,在他任乐清县县令时,感“昔子思论中庸之道,其始也,夫妇之愚皆可与知,夫妇之不肖皆可能行”,于是撰写此书以“厚人伦、美习俗”。《袁氏世范》原名《训俗》,作于宋孝宗淳熙戊戌年,当年刚刚上任的隆兴府通判刘镇为此书作序,通读此书,发现此书义理精微,“敦厚而委曲,习而行之、诚可以为孝悌,为忠恕、为善良,而有士君子之行矣”。认为此书不仅“可以施乐之清”,而且“达之四海可也”;不仅“可以行之一时”,而且“垂诸后世可也”,于是建议将此书改为“世范”,《袁氏世范》由此而得名。自此,《袁氏世范》声誉鹊起,而其内容亦诚如刘氏所言,于国于民确有大益,成为放之四海皆准的“淳风俗”、“美教化”、“达人情”的家训经典。清朝《四库全书》收录了此书,并加按语云:“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覆详尽”、“大要明白切要,使览者易知易从,固不失为《颜氏家训》之亚也”,将其与《颜氏家训》相提并论。

  《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即睦亲、处己、治家。内容多涉及读书修身、敬业、重贤、尊老爱幼,治家理财、人伦之道、处世之道等多方面,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其目的是营造一种和睦安宁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其实,能做到这一点天下就承平无事了,因而《袁氏世范》虽不大谈为政治国之道,只就睦亲、处己、治家而论,却于为政治国有大补作用。全书虽然以儒家之道为依据,却也思想开明,富于哲理。袁采认为人性是影响一切的重要因素。无论修身、齐家、处事,必须首先看到每个人的个性,要承认人的个性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客观存在,“性不可以强合”,人性有缓急、刚柔、轻重、收放、动静、大小之分,若必欲强合必导致纷争不和睦,所谓“江山易移、本性难改”就是这个道理。即使是最亲的父子兄弟之间,若做父兄的不通情悟理,而要求子弟“惟己是听”,也会产生不和之情,甚至终身失欢。同样,做子女的见到父母有了错误,更要耐心给予改正的时间,才不失尊重长辈的美德。这些见解出自一个生活在封建礼教社会里而又身为朝廷命官的人,不能不说是思想开明了。他在“恶事可戒而不可为”这一节里,说:凡人做不好的事而不成,这是“天之所爱”,终无后患,更不用怨天尤人;见人做不好的事而称意,不用羡慕,那是“天之所弃”,待其积恶深厚才重重处罚,不在其身就在其子孙。这些见解都颇富哲理,意味深长。《袁氏世范》也具有一定的超前意识,即对某一问题不停留在已有的成见,而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去分析和看待。他在“子弟当谨交游”一节里,批评世人惟恐子女年幼,血气未定而在外面沾染恶习,就禁止出门,断绝交游,结果反而将子女变成了愚昧无知、不近人情的人。袁氏认为年轻人“情窦初开,如火燎原,不可扑灭”,即使关在家中,也会因为无所用心而密为不轨之事,因而作为家长应因势利导,让其选择时间外出,有条件地交游,增长见闻,自然也就能识破善恶黑白。纵然稍染恶习,也不至于愚昧不尽人情,全为小人操纵。这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也很有借鉴意义。在另一节里他又谈到“人生世间,自有知识以来,即有忧患不如意事”,即使大富贵之人,天下之仰羡以为神仙,而其不如意处各自有之,与贫贱人无异。只是其所忧虑之事异耳”,而且“人无足心满意之时,能知此理而顺受之,则可少安”。这些内容不仅在当时,就是在今天也可以将其作为立身处世的信条。

  《袁氏世范》内容实际,近于人情,前人说读《袁氏世范》如同事在眼前,不觉得半点说教,堪称“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者也”。如“父母不可妄憎爱”里讲:人之有子,多在儿时爱得忘其丑恶,任其所求,任其所为,无故叫喊,不知禁止,而归罪于保姆;欺侮别的孩子,不知警告,也归罪于他人。日积月累,养成恶习。孩子长大,父母的爱有所淡薄,一遇孩子做错事或不合己意,便愤怒不止,在亲朋面前历数其错,并加罪名为“大不孝”,弄得孩子灰心丧气。父母须知“教子当在幼时”,幼而分辨是非,长则无作恶之患;幼而遵守礼节规矩,长则无悖慢之心。孩子大了,违背己意,也不可深憎之。“大抵所爱之子孙未必孝,有的早亡。而晚年之依托及身后葬祭,多是所憎之子孙。世上常有此事,请以他人之已验之事观之”。诸如此类的事都好像发生在自己的身边,所以读起来往往有袁氏不愧为“留心风化之士”的感叹。

  全书文字通俗,语言文白相间,稍有文化知识的人都能读懂此书。文风朴实无华,然一字一药,堪称金玉良言,足以警醒世道人心。《传世名著百部》收录此书,其目的是让广大读者通过阅读此书,取其精华,特别是取其对我们这个时代社会有用的东西,身体力行之,必定能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氛围和社会氛围,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