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宋大诏令集卷第一百五十七

  政事十

  学校

  西京建国子监武成王庙诏景德四年二月乙亥

  化民成俗。素王祖述于六经。保大定功。尚父章明于七德。胶庠是奉。祠宇载严。四方之人。表则斯在。两京之地。制度宜均。定河南府营建国子监武成王庙。监成日。当议置官讲说。及赐九经书。

  建学诏庆历五年

  夫儒者通夫天地人之理。而兼明古今治乱之源。可谓博矣。然学者不得骋其说。有司务先声病章句以拘之。则吾豪隽奇伟之士。何以预焉。士有纯明朴茂之美。而无敩学养成之法。其饬身励节者。使与不肖之人杂而并进。则夫懿德敏行之人。何以见焉。此取士之甚弊。而学者自以为患。议者屡以为言。朕慎于改更。比令详酌。仍诏宰府。加之参定。以谓本学校以教之。然后可求其实。先策论则辨理者得尽其奥。简程式则闳博者可见其才。至于经术之家。稍增新制。兼行旧式。以勉中人。慎法细文罢去。明其赏罚。俾各观焉。如此。则待士之意周。取人之道广。夫遇人以薄者。不可责其厚。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子大夫之行。而更制革弊。以尽学者之材。其于教育之方。勤亦至矣。有司其务严训导。精察举。以称朕意。学者其思进德修业。而无失其时。凡所科条。可为永式。

  州县学许本土人听习外游学人勒归本贯诏庆历五年三月辛未

  乃者尝诏方夏。增建学官。冀育人材。渐登俊造。如闻近岁。寝废成规。生徒希就业之风。轻去乡党。守宰挟好名之弊。多创堂庐。用崇儒之虚文。罕适时之明效。弗加厘整。将陷浮华。矧取士之方。察行为急。虽谨师承之习。要先土著之常。践履有严。淑慝方便。宜各还于所贯。用祗服于斯文。益勉进修。俾无流荡。其国子监行条约外。天下见有学官州县。宜令诸路转运司指挥。今后并只许本土之人听习。若游学在外者。皆勒归本贯。其所在官吏。仍不得以州学公用为名。科率钱物。委转运司常行觉察。或有自来给系官田土并置到屋产。岁入多。后来生徒数少。即量留支给外。其余田产。并令拘收入官。

  兴学校诏崇宁元年八月二十二日甲戌

  学校崇则德义著。德义著则风俗醇。故教养人材。为治世之急务。除京师置外学。待其岁考升之太学。已尝面谕外。余并依所陈。蔡京起请仍讲议司立法颁付礼部施行。

  大司成薛昂乞置国子正录以典教御批大观元年二月二十五日

  先王置学。乐育人材。而国子为之先。今命之教而详于诸生。略于国子。诚未足以称置师儒教贵游之意。宜依所奏。

  罢提举河北东路学事叶常御笔手诏大观元年五月□日

  稽古验今。作人造士。比建庠序。亲制法令。有能中选。每岁释褐命官。不俟三年之淹。可谓不次之举。八行异能之士。不试而贡。由乡以升州。由州以升朝。非次拔用。可谓非常之举。常身为提举学事官。乃不知此。方进劄子乞立杰然在人上之法。欲加升进。法既不能详考。其能举职以教多士乎。可罢。提举学士司别与差遣。

  乡村城市教导童稚令试义御笔大观二年正月三十日

  古者命之教然后学。比闻上书及党人聚徒立众。教以邪说。所习非正。违理害义。其能一道德同风俗乎。除士子并合入所在学外。自今应于乡村城市。教导童稚。令经州县自陈。赴所在学试义一道。文理不背义理者。听之。上书及党人不在此限。违者以违制论。

  听诸生兼五经御笔大观二年二月一日

  古之学者。三年通一经。计十五年则五经皆通。熙宁中进士以经术期之尚浅。故止专一经。今已三十余年。士益习矣。思得多闻博习之材。而虑专门之流弊。可自今学生愿兼他经者听之。兼经多者。计所多量立升进之法。使天下全才异能。得而进焉。

  黔南兴学御笔大观二年二月□日

  黔南新造之邦。人始从化。虽未知学。然溯其鄙心。非学无以善之。委转运判官李仲将、以渐兴学。举其孝弟忠和。使知劝向。

  令提举学事体量师儒官御笔大观二年四月一日

  学校肇建。师儒之官。置员甚众。泛选多士。不遑致详。深虑其间或容滥冒。不足以表率庠序。其有趋尚不端。学术非正。可令提举学事官体量按察闻奏。如或失觉。致他人案举。其提举官当行黜责。

  常州奉行学校推恩御笔手诏大观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学校兴崇。人材乐育。法备令具。劝惩已行。深虑有司失实。尚有遗才。传不云乎。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阅前日宾兴之数。较其试中多寡。惟常州为众。苟依常格推恩。非古人上赏之意。其知州教授。特与转一官。

  京西南路提举路瑗奏乞学费所入所用载之图籍御笔大观二年八月二十二日

  礼部掌教养之事。学校之兴。内外协力。今已就绪。而养士之类。舍宇之数。费用之多寡。田业之顷亩。载之图籍。掌在有司。累年于兹。废阙不具。失职为甚。可依所奏。疾速施行。

  学校御笔政和二年五月十六日

  乡举里选。三代所以宾兴贤能。以善养人者也。今学校之兴。教养之令。修明备具矣。比来浸失本旨。至参以科举罢废。县学给食之法。害令惑众者非一。可并依大观三年四月以前指挥。其后降指挥。更不施行。

  臣僚言学士为文辄避时忌御笔手诏政和三年五月二日

  所贵乎士者。以其能自贵。故肆而不拘。今群处于庠序。日以拘忌为事。非独其文不得骋。亦士之自贱也。不讳之朝。古人称之。朕岂不知此。而士以私意度其上。何鄙近如此。其亦教导者谬欤。宜依所奏。布告天下。革而新之。如或不从。可置以法。

  考校程文官降官御笔手诏政和三年闰四月三日

  稽若前古圣人法言。旨远言近。文直事该。故典谟训诰。微显阐幽。宏深灏噩。莫可尚矣。肆及后人。文胜于质。华绮支离。去道滋远。朕甚不取。近览太学生私试程文。词烦理寡。体格卑弱。言虽多而意不逮。一幅几二百言。用心字凡二十有六。文之陋于此为甚。夫积于中既深。则发于言必厚。学无根本。词必浮靡。可令太学辟师儒校试考选。日后有犯。辟而黜之。文理纵复合格。亦居下流。使归典要。以称兹意。朕有好爵。与尔縻之。

  又奉御笔。大司成学官各有考校。不当将上取旨。

  国子监供到状。契勘今年三月分太学私试策校考上三名程文官职位姓名。下项大司成刘嗣明、司业林震、苏桓、国子正顾文、国子博士谢湜。闰四月四日奉圣旨。刘嗣明、林震、苏桓、谢湜可特降一官。顾文降一资。内顾文、谢湜仍放罢。郭从骏放。余依已得指挥。

  学校增员御笔政和五年八月十一日

  学校以善养人。设师儒。建黉宇。备善羞。教天下士。十有三年。道日益明。士日益众。庶几于古。养士之额。尚循前数。有司拘以定额。士游学校外。不被教养于学者。尚多有之。则野有遗材矣。诸路学校额及百人以上者。三分增一分。百人以下增一分之半。即陕西河北河东京东路学士数少者。仰提举学士司具可与不可增、及所增数闻奏。

  学校士能博通诗书礼乐置之上等御笔手诏政和六年八月十六日

  学校养士。以待士之自得于先王之学。非专于宾贡而已。士牵于宾贡。蔽于流俗故习。尚秦汉隋唐。而不见尧舜三代。比阅时文。观其志趣。率浅陋卑近。无足取者。先王之遗文具在。读其书。论其世。可考而知。士不务此。而趋走逐末。则朕稽参成周、建立法度、何赖焉。其令太学辟雍提举学士司。自今有能博通诗书礼乐。稽古明道。见天下之大全者。置之上等。其人材拔俗者。不待考选校定之数。具寔状以闻。朕将不次而用之。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臣僚上言八行预贡人与诸州贡士混试御笔手诏政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顷岁亲御翰墨。着八行之法。以驭天下操履敦笃不求闻达之士。比年颇闻夤缘请托。观望权贵。渐以滥贡。吏不奉法。士失所守。冒妄侥幸。可依所奏。如尚敢循习弊幸。以违御笔论。不赦。

  学生怀挟代笔监司互察御笔手诏政和六年十一月十五日

  学校以善养天下。比来法行令具。士有所养。余二十万人。弦颂之声。无远弗届。方周千里之畿远矣。朕乐与天下士共之。而吏缘为奸。士失所守。至假名代笔。觊免户役。挟书就试。侥幸苟得。请托求嘱。观望权要。比命有司。重置以法。此岂朕所望于士者。夫法久则弊。人玩则弛。其令诸路监司重置以法。知而不举。皆与同罪。提举教授。仍加二等。尚书省检举学事司官。察其失职者罢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