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皇極經世書 邵雍撰

觀物內篇

文淵閣本四庫全書

皇極經世書 邵雍撰

* 觀物篇五十一

物之大者無若天地,然而亦有所盡也。

天之大,陰陽盡之矣;

地之大,剛柔盡之矣。

陰陽盡而四時成焉,剛柔盡而四維成焉。

夫四時四維者,天地至大之謂也,凡言大者,無得而過之也。

亦未始以大為自得,故能成其大,豈不謂至偉至偉者歟?

天生於動者也,地生於靜者也,

一動一靜交,而天地之道盡之矣。

動之始則陽生焉,動之極則陰生焉,

一陰一陽交而天之用盡之矣;

靜之始則柔生焉,靜之極則剛生焉,

一柔一剛交而地之用盡之矣。

動之大者謂之太陽,動之小者謂之少陽;

靜之大者謂之太陰,靜之小者謂之少陰。

太陽為日,太陰為月,少陽為星,少陰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體盡之矣。

靜之大者謂之太柔,靜之小者謂之少柔;

動之大者謂之太剛,動之小者謂之少剛。

太柔為水,太剛為火,少柔為土,少剛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體盡之矣;

日為暑,月為寒,星為晝,辰為夜,暑寒晝夜交而天之變盡之矣。

水為雨,火為風,土為露,石為雷,雨風露雷交而地之化盡之矣;

暑變物之性,寒變物之情,晝變物之形,夜變物之體,性情形體交而動植之感盡之矣;

雨化物之走,風化物之飛,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飛草木交而動植之應盡之矣。

走感暑而變者,性之走也,

感寒而變者,情之走也,

感晝而變者,形之走也,

感夜而變者,體之走也。

飛感暑而變者,性之飛也,

感寒而變者,情之飛也,

感晝而變者,形之飛也,

感夜而變者,體之飛也。

草感暑而變者,性之草也,

感寒而變者,情之草也,

感晝而變者,形之草也,

感夜而變者,體之草也。

木感暑而變者,性之木也,

感寒而變者,情之木也,

感晝而變者,形之木也,

感夜而變者,體之木也。

性應雨而化者,走之性也,

應風而化者,飛之性也,

應露而化者,草之性也,

應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應雨而化者,走之情也,

應風而化者,飛之情也,

應露而化者,草之情也,

應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應雨而化者,走之行也,

應風而化者,飛之行也,

應露而化者,草之行也,

應雷而化者,木之行也。

體應雨而化者,走之體也,

應風而化者,飛之體也,

應露而化者,草之體也,

應雷而化者,木之體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聲,形之走善氣,體之走善味。

性之飛善色,情之飛善聲,形之飛善氣,體之飛善味。

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聲,形之草善氣,體之草善味。

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聲,形之木善氣,體之木善味。

走之性善耳,飛之性善木,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

走之情善耳,飛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

走之形善耳,飛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

走之體善耳,飛之體善目,草之體善口,木之體善鼻。

夫人也者,暑寒晝夜無不變,雨風露雷無不化,性情形體無不感,走飛草木無不應,

所以目善萬物之色,耳善萬物之聲,鼻善萬物之氣,口善萬物之味,

靈於萬物,不亦宜乎?

* 觀物篇五十二

人之所以能靈於萬物者,謂其目能收萬物之色,

耳能收萬物之聲,鼻能收萬物之氣,口能收萬物之味。

聲色氣味者,萬物之體也;

目耳鼻口者,萬人之用也。

體無定用,惟變是用;用無定體,惟化是體。

體用交而人物之道於是乎備矣。

然則人亦物也,聖亦人也,

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萬物之物,有億物之物,

有兆物之物。為兆物之物,豈非人乎?

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萬人之人,有億人之人,

有兆人之人。為兆人之人,豈非聖乎?

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聖也者,人之至者也。

物之至者,始得謂之物之物也;

人之至者,始得謂之人之人也。

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謂也;

人之人者,至人之謂也。

以一至物而當一至人,則非聖人而何人? 謂之不聖,則吾不信也。

何哉? 謂其能以一心觀萬心,一身觀萬身,一物觀萬物,一世觀萬世者焉;

又謂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

又謂其能以上識天時,下盡地理,中盡物情,通照人事者焉;

又謂其能以彌綸天地,出入造化,進退古今,表裏人物者焉。

噫! 聖人者,非世世而效聖焉,吾不得而目見之也。

雖然吾不得而目見之,察其心,觀其跡,探其體,潛其用,雖億千萬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別有天地萬物,異乎此天地萬物,則吾不得而知之也。

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聖人亦不得而知之也。

凡言知者,謂其心得而知之也;

言言者,謂其口得而言之也;

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惡得而言之乎?

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謂妄知也;

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謂妄言也。

吾又安能從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 觀物篇五十三

易曰:窮理盡性以至於命。

所以謂之理者,物之理也;

所以謂之性者,天之性也;

所以謂之命者,處理性者也;

所以能處理性者,非道而何?

是知道為天地之本,天地為萬物之本;

以天地觀萬物,則萬物為萬物;以道觀天地,則天地亦為萬物。

道之道,盡之於天矣;

天之道,盡之於地矣;

天地之道,盡之於萬物矣;

天地萬物之道,盡之於人矣。

人能知其天地萬物之道所以盡於人者,然後能盡民也。

天之能盡物則謂之曰昊天,

人之能盡民則謂之曰聖人。

謂昊天能異乎萬物,則非所以謂之昊天也;

謂聖人能異乎萬民,則非所以謂之聖人也。

萬民與萬物同,則聖人固不異乎昊天者矣;

然則聖人與昊天為一道,聖人與昊天為一道則萬民與萬物亦可以為一道,

一世之萬民與一世之萬物既可以為一道,則萬世之萬民與萬世之萬物亦可以為一道

也明矣。

夫昊天之盡物,聖人之盡民,皆有四府焉。

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謂也,陰陽升降於其間矣;

聖人之四府者,易書詩春秋之謂也,禮樂隆污於其間矣。

春為生物之府,夏為長物之府,秋為收物之府,冬為藏物之府,

號物之庶謂之萬,雖曰萬之又萬,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

易為生民之府,書為長民之府,詩為收民之府,春秋為藏民之府,

號民之庶謂之萬,雖曰萬之又萬,其庶能出此聖人之四府者乎?

昊天之四府者,時也;聖人之四府者,經也;

昊天以時授人,聖人以經法天,天人之事當如何哉?

* 觀物篇五十四

觀春則知易之所存乎?

觀夏則知書之所存乎?

觀秋則知詩之所存乎?

觀冬則知春秋之所存乎?

易之易者,生生之謂也;

易之詩者,生長之謂也;

易之書者,生收之謂也;

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謂也。

書之易者,長生之謂也;

書之書者,長長之謂也;

書之詩者,長收之謂也;

書之春秋者,長藏之謂也。

詩之易者,收生之謂也;

詩之詩者,收長之謂也;

詩之書者,收收之謂也;

詩之春秋者,收藏之謂也。

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謂也;

春秋之詩者,藏長之謂也;

春秋之書者,藏收之謂也;

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謂也。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

生長者,修夫言者也;

生收者,修夫象者也;

生藏者,修夫數者也。

長生者,修夫仁者也;

長長者,修夫禮者也;

長收者,修夫義者也;

長藏者,修夫智者也。

收生者,修夫性者也;

收長者,修夫情者也;

收收者,修夫形者也;

收藏者,修夫體者也。

藏生者,修夫聖者也;

藏長者,修夫賢者也;

藏收者,修夫才者也;

藏藏者,修夫術者也。

修夫意者,三皇之謂也;

修夫言者,五帝之謂也;

修夫象者,三王之謂也;

修夫數者,五伯之謂也。

修夫仁者,有虞之謂也;

修夫禮者,有夏之謂也;

修夫義者,有商之謂也;

修夫智者,有周之謂也。

修夫性者,文王之謂也;

修夫情者,武王之謂也;

修夫形者,周公之謂也;

修夫體者,召公之謂也。

修夫聖者,秦穆之謂也;

修夫賢者,晉文之謂也;

修夫才者,齊桓之謂也;

修夫術者,楚莊之謂也。

皇帝王伯者,易之體也;

虞夏商周者,書之體也;

文武周召者,詩之體也;

秦晉齊楚者,春秋之體也。

意言象數者,易之用也;

仁義禮智者,書之用也;

性情形體者,詩之用也;

聖賢才術者,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體也者,跡也;心跡之間有權存焉者,聖人之事也。

三皇同意而異化,五帝同言而異教,三王同象而異勸,五伯同術而異率。

同意而異化者必以道,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歸之,故尚自然。

夫自然者,無為無有之謂也,無為者非不謂也,不固為者也,故能廣;

無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廣大悉備而不固為固有者,其惟三皇乎?

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欲而民

自樸。其斯之謂歟?

三皇同仁而異化,五帝同禮而異教,三王同義而異勸,五伯同智而異率。

同禮而異教者必以德,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歸之,故尚讓。

夫讓也者,先人後己之謂也,以天下授人而不為輕,若素無之也,

受人之天下而不為重,若素有之也,

若素無素有者,為不己無己有之謂也。

若己無己有,則舉一毛以取與於人,猶有貪吝之心生焉,而況天下者乎?

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惟五帝乎?

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其斯之謂歟?

三皇同性而異化,五帝同情而異教,三王同形而異勸,五伯同體而異率。

同形而異勸者必以功,以功勸民者,民亦以功歸之,故尚政。

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謂也。

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

能利民者正,則謂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則謂之曰賊矣。

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

以王去賊,安有弒君耶?

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其斯之謂歟?

三皇同聖而異化,五帝同賢而異教,三王同才而異勸,五伯同術而異率。

同術而異率者必以力,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歸之,故尚爭。

夫爭也者,爭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義,然後謂之爭。

小爭交以言,大爭交以兵,爭夫強弱者也,猶借夫名焉者,謂之曲直。

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稱也;利也者,養人成物之具也。

名不以仁無以守業,利不以義無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業守,則亂矣,

民所以必爭之也。

五伯者,借虛名以爭實利者也,帝不足則王,王不足則伯,伯又不足則左衽矣。

然則五伯不謂無功於中國,語其王則未也,過左衽則遠矣。

周之東遷,文武之功德於是乎盡矣!猶能維持二十四君,王室不絕如線,秦楚不敢

屠害中原者,由五伯借名之力也,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天下亦以力歸焉。

所以聖人有言曰: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於大君。

其斯之謂歟?

夫意也者,盡物之性也;

言也者,盡物之情也;

象也者,盡物之行也;

數也者,盡物之體也。

仁也者,盡人之聖也;

禮也者,盡人之賢也;

義也者,盡人之才也;

智也者,盡人之術也。

盡物之性者謂之道,盡物之情者謂之德,盡物之形者謂之功,盡物之體者謂之力;

盡人之聖者謂之化,盡人之賢者謂之教,盡人之才者謂之勸,盡人之術者謂之率。

道德功力者,存乎體者也;

化教勸率者,存乎用者也;

體用之間有變存焉者,聖人之業也。

夫變也者,昊天生萬物之謂也;

權也者,聖人生萬民之謂也,非生物非生民,而得謂之權變乎?

* 觀物篇五十五

善化天下者,止於盡道而已;

善教天下者,止於盡德而已;

善勸天下者,止於盡功而已;

善率天下者,止於盡力而已。

以道德功力為化者,乃謂之皇矣;

以道德功力為教者,乃謂之帝矣;

以道德功力為勸者,乃謂之王矣;

以道德功力為率者,乃謂之伯矣。

以化教勸率為道者,乃謂之易矣;

以化教勸率為德者,乃謂之書矣;

以化教勸率為功者,乃謂之詩矣;

以化教勸率為力者,乃謂之春秋矣。

此四者,天地始則始焉,天地終則終焉,終始隨乎天地者也。

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間猶旦暮也,

以今觀今則謂之今矣,以後觀今則今亦謂之古矣;

以今觀古則謂之古矣,以古自觀則古亦謂之今矣。

是知古亦未必為古,今亦未必為今,皆自我而觀之也。

安知千古之前,萬古之後,其人不自我而觀之也?

若然,則皇帝王伯者,聖人之時也;

易書詩春秋者,聖人之經也;

時有消長,經有因革,

時有消長,否泰盡之矣;

經有因革,損益盡之矣。

否泰盡而體用分,損益盡而心跡判,

體與用分,心與跡判,聖人之事業於是乎備矣。

所以自古當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

一曰正命,二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攝命。

正命者,因而因者也;

受命者,因而革者也;

改命者,革而因者也;

攝命者,革而革者也。

因而因者,長而長者也;

因而革者,長而消者也;

革而因者,消而長者也;

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

革而革者,一世之事業也;

革而因者,十世之事業也;

因而革者,百世之事業也;

因而因者,千世之事業也;

可以因則因,可以革則革者,萬世之事業也。

一世之事業者,非五伯之道而何?

十世之事業者,非三王之道而何?

百世之事業者,非五帝之道而何?

千世之事業者,非三皇之道而何?

萬世之事業者,非仲尼之道而何?

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謂也;仲尼者,不世之謂也。

仲尼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

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

如是則何止於百世而已哉?億千萬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人皆知仲尼之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

不欲知仲尼之所以為仲尼則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仲尼,則捨天地將奚之焉?

人皆知天地之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

不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捨動靜將奚之

焉?

夫一動一靜者,天地之至妙者歟?

夫一動一靜之間者,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歟?

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盡三才之道者,謂其行無轍跡也,故有言曰:予欲無言。

又曰: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謂歟?

* 觀物篇五十六

孔子贊易自犧軒而下,序書自堯舜而下,刪詩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

自犧軒而下,祖三皇也;

自堯舜而下,宗五帝也;

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

自桓文而下,孫五伯也;

祖三皇,尚賢也;

宗五帝,亦尚賢也;

三皇尚賢以道,五帝尚賢以德。

子三王,尚親也;

孫五伯,亦尚親也;

三王尚親以功,五伯尚親以力。

嗚呼!時之既往億萬千年,時之未來亦億萬千年,仲尼中間生而為人,何祖宗之寡

而子孫之多耶?此所以重贊堯舜,至禹則曰:禹吾無間然矣。

仲尼後禹千五百餘年,今之後仲尼又千五百餘年,

雖不敢比夫仲尼上贊堯舜禹,豈不敢比孟子上贊仲尼乎?

人謂仲尼惜乎無土,吾獨以為不然:

匹夫以百畝為土,大夫以百里為土,諸侯以四境為土,天子以四海為土,仲尼以萬

世為土。若然,則孟子言,自生民以來,未有如夫子。斯亦未謂之過矣。

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與其富然後能富;

人不能自貴,必待天與其貴然後能貴。

若然,則富貴在天也,不在人也,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是繫乎天者也。

功德在人也,不在天也,可脩而得之,不脩則不得,是非繫乎天也,繫乎人者也。

夫人之能求而得富貴者,求其可得者也,非其可得者,非所以能求之也。

昧者不知求而得之,則謂其己之能得也,故矜之;

求而失之,則謂其人之不與也,故怨之。

如知其己之所以能得,人之所以能與,則天下安有不知量之人耶?

天下至富也,天子至貴也,豈可妄意求而得之也?

雖曰天命,亦未始不由積功累行,聖君艱難以成之,庸君暴虐以壞之,是天歟?是

人歟?

是知人作之咎,固難逃矣;天降之災,禳之奚益?

積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有求而然者,所謂利乎仁者也。

君子安有餘事於其間哉?

然而有幸有不幸者,始可以語命也已。

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

殷湯以功有天下,殷紂以虐失天下;

周武以功有天下,周幽以虐失天下。

三者雖時不同,其成敗之形一也。

平王東遷無功以復王業,赧王西走無虐以喪王室,威令不逮一小國諸侯,

仰存於五伯而已,此又奚足道哉?

但時無真王者出焉,雖有虛名,與杞宋其誰曰少異?

是時也,春秋之作不亦宜乎?

仲尼修經周平王之時,

書終於晉文侯,詩列為王國風,春秋始於魯隱公,易盡於未濟卦。

予非知仲尼者,學為仲尼者也。

禮樂賞罰自天子出,而出自諸侯,天子之重去矣;

宗周之功德自文武出,而出自幽厲,文武之基息矣,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國。

周之諸侯非一獨晉能攘去戎狄,徙王東都洛邑,用存王國,為天下伯者之倡,

秬鬯圭瓚之所錫,其能免乎?

傳稱,子貢欲去魯告朔之餼羊,孔子曰:賜也,爾愛其羊,我愛其禮。

是知名存實亡者,猶喻於名實俱亡者矣。

禮雖廢而羊存,則後世安知無復行禮者乎?

晉文公尊王雖用虛名,由能力使天下諸侯知有周天子而不敢以兵加之也,

及晉之衰也,秦由是敢滅周,斯愛禮之言信不誣也。

齊景公嘗一日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是時也,諸侯僭天子,陪臣執國命,祿去公室,政出私門,

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奉己,不亦難乎?厥後齊祚卒為田氏所移。

夫齊之有田氏者,亦猶晉之有三卿也;

晉之有三卿,亦猶周之有五伯也,

韓趙魏之於晉也,既立其功,又分其地,既卑其主,又奪其國;

田氏之於齊也,既得其祿,又專其政,既殺其君,又移其祚。

其如天下之事,豈無漸乎履霜之戒? 寧無思乎?

傳稱:王者,往也。能往天下者,可以王矣。

周之衰也,諸侯不朝天子久矣。

及楚與中國會盟,仲尼始進爵為之子,其於僭王也,不亦陋乎?

夫以力勝人者,人亦以力勝之,

吳嘗破越而有輕楚之心,及其破楚,又有驕齊之志,貪婪功利,不顧德義,

侵侮齊晉,專以夷狄為事,遂復為越所滅,

越又不監之其後,復為楚所滅,

楚又不監之其後,復為秦所滅,

秦又不監之其後,復為漢所代。

恃強凌弱,與豺虎何以異乎?非所以謂之中國義理之師也。

宋之為國也,爵高而力卑者乎?

盟不度德,會不量力,區區與諸侯並驅中原,恥居其後,其於伯也,不亦難乎?

周之同姓諸侯而克永世者,獨有燕在焉。

燕處北陸之地,去中原特遠,茍不隨韓趙魏齊楚較利刃,爭虛名,

則足以養德待時而觀諸侯之變,秦雖虎狼,亦未易加害,

延十五六年後,天下事未可知也。

中原之地方九千里,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

然而有祚長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異故也。

自三代以降,漢唐為盛,秦界於周漢之間矣。

秦始盛於穆公,中於孝公,終於始皇,起於西夷,遷於岐山,徙於咸陽,

兵瀆宇內,血流天下,并吞四海,更革古今,雖不能比德三代,非晉隋可同年而語

也,其祚之不永,得非用法太酷,殺人之多乎?

所以仲尼序書終於秦誓一事,其旨不亦遠乎?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殺者,死之徒也。

周之好生也以義,漢之好生也亦以義;

秦之好殺也以利,楚之好殺也亦以利。

周之好生也以義,而漢且不及;秦之好殺也以利,而楚又過之。

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擇於周秦漢楚哉? 擇乎善惡而已。

是知善也者,無敵於天下而天下共善之;

惡也者,亦無敵於天下,而天下亦共惡之。

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擇於周秦漢楚哉? 擇乎善惡而已。

* 皇極經世書卷十二

觀物篇五十七

昔者孔子語堯舜則曰:垂衣裳而天下治。

語湯武則曰:順乎天而應乎人。斯言可以該古今帝王受命之理也。

堯禪舜以德,舜禪禹以功。以德帝也,以功亦帝也,然而德下一等則入於功矣。

湯伐桀以放,武伐紂以殺。以放王也,以殺亦王也,然而放下一等則入於殺也。

是知時有消長,事有因革,前聖後聖非出乎一途哉?

天與人相為表裏。

天有陰陽,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繫乎上之所好也:

上好德則民用正,上好佞則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來矣。

雖聖君在上,不能無小人,是難其為小人;

雖庸君在上,不能無君子,是難其為君子。

自古聖君之盛,未有如唐堯之世,君子何其多耶?

時非無小人也,是難其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雖有四凶,不能肆其惡。

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紂之世,小人何其多耶?

時非無君子也,是難其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雖有三仁,不能遂其善。

是知君擇臣,臣擇君者,是繫乎人也;

君得臣,臣得君者,是非繫乎人也,繫乎天者也。

賢愚人之本性,利害民之常情,

虞舜陶於河濱,傅說築於巖下,天下皆知其賢,而百執事不為之舉者,利害使之然

也。

吁!利害叢於中,而矛戟森於外,又安知有虞舜之聖而傅說之賢哉?

河濱非禪位之所,巖下非求相之方,

昔也在億萬人之下,而今也在億萬人之上,相去一何遠之甚耶?

然而必此云者,貴有名者也。

易曰:坎,有孚, 維心亨,行有尚,中正行,險,往且有功,雖為無咎。

能自信故也,伊尹以之,是知古之人患名過實者有之矣,

其間有幸與不幸者,雖聖人,力有不及者矣。

伊尹行冢宰,居責成之地,借使避放君之名,豈曰不忠乎?

則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正嗣君,成終始之大忠者乎?

吁!若委寄予匪人,三年之間,其如嗣君何?

則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伊尹也?

坎,有孚,維心亨,不亦近之乎?

易曰: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剛健主。

豫動而有應,群疑乃亡,能自強故也,周公以之。

是知聖人不能使人無謗,能處謗者也。

周公居總,己當任重之地,借使避滅親之名,豈曰不孝乎?

則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保嗣君,成終始之大孝乎?

吁!若委寄予匪人,七年之間,其如嗣君何?

則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周公也?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不亦近之乎?

夫天下將治,則人必尚行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言也。

尚行則篤實之風行焉,尚言則詭譎之風行焉。

天下將治,則人必尚義也;天下將亂,則人必尚利也。

尚義則謙讓之風行焉,尚利則攘奪之風行焉。

三王尚行者也,五伯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於義也,尚言者必入於利也,

義利之相去一何遠之?

若是耶,是知言之於口,不若行之於身;行之於身,不若盡之於心。

言之於口,人得而聞之;行之於身,人得而見之;盡之於心,神得而知之。

人之聰明猶不可欺,況神之聰明乎?

是知無愧於口不若無愧於身;無愧於身不若無愧於心。

無口過易,無身過難;無身過易,無心過難;心既無過,何難之有?

吁!安得無心過之人而與之語心哉?

是知聖人所以能立無過之地者,謂其善事於心者也。

* 觀物篇五十八

仲尼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又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是知武王雖不逮舜之盡善盡美,以其解天下之倒懸,則下於舜一等耳;

桓公雖不逮武王之應天順人,以其霸諸侯,一匡天下,則高於狄亦遠矣。

以武比舜則不能無過,比桓則不能無功;以桓比狄則不能無功,比武則不能無過。

漢氏宜立乎桓武之間矣,

是時也,非會天下之民厭秦之暴且甚,雖十劉季,百子房,其如人心之未易何。

且古今之時則異也,而民好生惡死之心非異也,

自古殺人之多,未有如秦之甚,天下安有不厭之乎?

夫殺人之多不必以刃,謂天下之人無生路可迻也,而況又以刃多殺天下之人乎?

秦二世,萬乘也,求為黔首而不能得;

漢劉季,匹夫也,免為元首而不能已。

萬乘與匹夫,相去有間矣。然而有時而代之者,謂其天下之利害有所懸之耳。

天之道非禍萬乘而福匹夫也,謂其禍無道而福有道也;

人之情非去萬乘而就匹夫也,謂其去無道而就有道也。

萬乘與匹夫相去有間矣,然而有時而代之者,謂其直以天下之利害有以懸之耳

日既沒矣,月既望矣,星不能不希矣,

非星之希,是星難乎其為光矣,能為其光者不亦希乎?

漢唐既創業矣,呂武既擅權矣,臣不能不希矣,

非臣之希,是臣難乎其為忠矣,能為其忠者不亦希乎?

是知成天下事易,死天下事難;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難。

茍能成之,又何計乎死與生也。

如其不成,雖死奚益? 況其有正與不正者乎?

與其死於不正,孰若生於正? 與其生於不正,孰若死於正? 在乎忠與智者之一擇

焉。

死固可惜,貴乎成天下之事也。如其敗天下之事,一死奚以塞責?

生固可愛,貴乎成天下之事也,如其敗天下之事,一生何以收功?

噫!能成天下之事又能不失其正而生者,非漢之留侯,唐之梁公而何?

微斯二人,則漢唐之祚或幾乎移矣。豈若虛生虛死者焉?

夫虛生虛死者,譬之蕭艾,忠與智者不遊乎其間矣。

* 觀物篇五十九

仲尼曰: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

誠哉是言也!自極亂至於極治,必三變矣,

三皇之法無殺,五伯之法無生,

伯一變至於王矣,王一變至於帝矣,帝一變至於皇矣,其於生也,非百年而何?

是知三皇之世如春,五伯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秋,五伯之世如冬;

如春溫如也,如夏襖如也,如秋淒如也,如冬洌如也。

春夏秋冬者,昊天之時也;

易書詩春秋者,聖人之經也。

天時不差則歲功成矣,聖經不貳則君德成矣。

天有常時,聖有常經,行之正則正矣,行之邪則邪矣;

邪正之間有道在焉,行之正則謂之正道,行之邪則謂之邪道,邪正之由人乎? 由天

乎?

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行,

天地人物則異也,其於由道一也。

夫道也者,道也。

道無形,行之則見於事矣,

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億萬年行之人知其歸者也。

或曰:君子道長則小人道消,君子道消則小人道長,

長者是則消者非也,消者是則長者非也,何以知正道邪道之然乎?

吁!賊夫人之論也。不曰君行君事,臣行臣事,父行父事,子行子事,夫行夫事,

妻行妻事,君子行君子事,小人行小人事,中國行中國事,僭竊行僭竊事,謂之正

道;

君行臣事,臣行君事,父行子事,子行父事,夫行妻事,妻行夫事,君子行小人事,

小人行君子事,中國行僭竊事,僭竊行中國事,謂之邪道。

至於三代之世治,未有不治人倫之為道也;

三代之世亂,未有不亂人倫之為道也。

後世之慕三代之治世者,未有不正人倫者也;

後世之慕三代之亂世者,未有不亂人倫者也。

自三代而下,漢唐為盛,未始不由治而興,亂而亡,況其不盛於漢唐者乎?

其興也,又未始不由君道盛,父道盛,夫道盛,君子之道盛,中國之道盛;

其亡也,又未始不由臣道盛,子道盛,妻道盛,小人之道盛,夷狄之道盛。

噫!二道對行。何故治世少而亂世多耶? 君子少而小人多耶?

曰:豈不知陽一而陰二乎? 天地尚由是道而生,況其人與物乎?

人者,物之至靈者也。物之靈未若人之靈,尚由是道而生,又況人靈於物者乎?

是知人亦物也,以其至靈,故特謂之人也。

* 觀物篇六十

日經天之元,月經天之會,星經天之運,辰經天之世。

以日經日,則元之元可知之矣;

以日經月,則元之會可知之矣;

以日經星,則元之運可知之矣;

以日經辰,則元之世可知之矣。

以月經日,則會之元可知之矣;

以月經月,則會之會可知之矣;

以月經星,則會之運可知之矣;

以月經辰,則會之世可知之矣。

以星經日,則運之元可知之矣;

以星經月,則運之會可知之矣;

以星經星,則運之運可知之矣;

以星經辰,則運之世可知之矣。

以辰經日,則世之元可知之矣;

以辰經月,則世之會可知之矣;

以辰經星,則世之運可知之矣;

以辰經辰,則世之世可知之矣。

元之元一,元之會十二,元之運三百六十,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

會之元十二,會之會一百四十四會之運四千三百二十,會之世五萬一千八百四十;

運之元三百六十,運之會四千三百二十,運之運一十二萬九千六百,運之世一百五

十五萬五千二百;

世之元四千三百二十,世之會五萬一千八百四十,世之運一百五十五萬五千二百,

世之世一千八百六十六萬二千四百。

元之元,以春行春之時也;

元之會,以春行夏之時也;

元之運,以春行秋之時也;

元之世,以春行冬之時也。

會之元,以夏行春之時也;

會之會,以夏行夏之時也;

會之運,以夏行秋之時也;

會之世,以夏行冬之時也。

運之元,以秋行春之時也;

運之會,以秋行夏之時也;

運之運,以秋行秋之時也;

運之世,以秋行冬之時也。

世之元,以冬行春之時也;

世之會,以冬行夏之時也;

世之運,以冬行秋之時也;

世之世,以冬行冬之時也。

皇之皇,以道行道之事也;

皇之帝,以道行德之事也;

皇之王,以道行功之事也;

皇之伯,以道行力之事也。

帝之皇,以德行道之事也;

帝之帝,以德行德之事也;

帝之王,以德行功之事也;

帝之伯,以德行力之事也。

王之皇,以功行道之事也;

王之帝,以功行德之事也;

王之王,以功行功之事也;

王之伯,以功行力之事也。

伯之皇,以力行道之事也;

伯之帝,以力行德之事也;

伯之王,以力行功之事也;

伯之伯,以力行力之事也。

時有消長,事有因革,非聖人無不盡之,

所以仲尼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是知千萬世之時,千萬世之經,豈可畫地而輕言也哉!

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國冬之餘洌也,

漢王而不足,晉伯而有餘,

三國伯之雄者也,十六國伯之叢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代伯之傳舍也,

隋,晉之子也;唐,漢之弟也;

隋季諸郡之伯,江漢之餘波也;唐季諸鎮之伯,日月之餘光也;

後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

自帝堯至於今,上下三千餘年,前後百有餘世,

書傳可明紀者,四海之內,九州之間,其間或合或離,或治或隳,或強或嬴,

或唱或隨,未始有兼世而能一其風俗者。

吁!古者謂三十年為一世,豈徒然哉?

俟化之必洽,教之必浹,民之情始可一變矣。

茍有命世之人繼世而興焉,則雖民如夷狄,三變而帝道可舉矣。

昔乎時無百年之世,世無百年之人,比其有代,則賢之與不肖何止於相半也?

時之難,不其然乎? 人之難,不其然乎?

* 觀物篇六十一

太陽之體數十,太陰之體數十二,少陽之體數十,少陰之體數十二;

少剛之體數十,少柔之體數十二,太剛之體數十,太柔之體數十二。

進太陽少陽太剛少剛之體數,退太陰少陰太柔少柔之體數,是謂太陽少陽太剛少

剛之用數;

進太陰少陰太柔少柔之體數,退太陽少陽太剛少剛之體數,是謂太陰少陰太柔少

柔之用數。

太陽少陽太剛少剛之體數一百六十,太陰少陰太柔少柔之體數一百九十二;

太陽少陽太剛少剛之用數一百一十二,太陰少陰太柔少柔之用數一百五十二。

以太陽少陽太剛少剛之用數唱太陰少陰太柔少柔之用數,是謂日月星辰之變數;

以太陰少陰太柔少柔之用數和太陽少陽太剛少剛之用數,是謂水火土石之化數。

日月星辰之變數一萬七千二十四,謂之動數,

水火土石之化數一萬七千二十四,謂之植數,

再唱和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之變化通數二萬八千九百八十一萬六千五百七十六,

謂之動植通數。

日月星辰者,變乎暑寒晝夜者也;

水火土石者,化乎雨風露雷者也;

暑寒晝夜者,變乎性情形體者也;

雨風露雷者,化乎走飛草木者也。

暑變飛走草木之性,寒變飛走草木之情,晝變飛走草木之形,夜變飛走草木之體;

雨化性情形體之走,風化性情形體之飛,露化性情形體之草,雷化性情形體之木。

性情形體者,本乎天者也;

飛走草木者,本乎地者也。

本乎天者,分陰分陽之謂也;

本乎地者,分柔分剛之謂也。

夫分陰分陽,分柔分剛者,天地萬物之謂也。備天地萬物者,人之謂也。

* 觀物篇六十二

有日日之物者也,

有日月之物者也,

有日星之物者也,

有日辰之物者也;

有月日之物者也,

有月月之物者也,

有月星之物者也,

有月辰之物者也;

有星日之物者也,

有星月之物者也,

有星星之物者也,

有星辰之物者也;

有辰日之物者也,

有辰月之物者也,

有辰星之物者也,

有辰辰之物者也。

日日物者飛飛也,日月物者飛走也,日星物者飛木也,日辰物者飛草也;

月日物者走飛也,月月物者走走也,月星物者走木也,月辰物者走草也;

星日物者木飛也,星月物者木走也,星星物者木木也,星辰物者木草也;

辰日物者草飛也,辰月物者草走也,辰星物者草木也,辰辰物者草草也。

有皇皇之民者也,有皇帝之民者也,有皇王之民者也,有皇伯之民者也;

有帝皇之民者也,有帝帝之民者也,有帝王之民者也,有帝伯之民者也;

有王皇之民者也,有王帝之民者也,有王王之民者也,有王伯之民者也;

有伯皇之民者也,有伯帝之民者也,有伯王之民者也,有伯伯之民者也。

皇皇民者士士也,皇帝民者士農也,皇王民者士工也,皇伯民者士商也;

帝皇民者農士也,帝帝民者農農也,帝王民者農工也,帝伯民者農商也;

王皇民者工士也,王帝民者工農也,王王民者工工也,王伯民者工商也;

伯皇民者商士也,伯帝民者商農也,伯王民者商工也,伯伯民者商商也。

飛飛物者性性也,飛走物者性情也,飛木物者性形也,飛草物者性體也;

走飛物者情性也,走走物者情情也,走木物者情形也,走草物者情體也;

木飛物者形性也,木走物者形情也,木木物者形形也,木草物者形體也;

草飛物者體性也,草走物者體情也,草木物者體形也,草草物者體體也。

士士民者仁仁也,士農民者仁禮也,士工民者仁義也,士商民者仁智也;

農士民者禮仁也,農農民者禮禮也,農工民者禮義也,農商民者禮智也;

工士民者義仁也,工農民者義禮也,工工民者義義也,工商民者義智也;

商士民者智仁也,商農民者智禮也,商工民者智義也,商商民者智智也。

飛飛之物一之一,飛走之物一之十,飛木之物一之百,飛草之物一之千;

走飛之物十之一,走走之物十之十,走木之物十之百,走草之物十之千;

木飛之物百之一,木走之物百之十,木木之物百之百,木草之物百之千;

草飛之物千之一,草走之物千之十,草木之物千之百,草草之物千之千。

士士之民一之一,士農之民一之十,士工之民一之百,士商之民一之千;

農士之民十之一,農農之民十之十,農工之民十之百,農商之民十之千;

工士之民百之一,工農之民百之十,工工之民百之百,工商之民百之千;

商士之民千之一,商農之民千之十,商工之民千之百,商商之民千之千。

一一之飛當兆物,一十之飛當億物,一百之飛當萬物,一千之飛當千物;

十一之走當億物,十十之走當萬物,十百之走當千物,十千之走當百物;

百一之木當萬物,百十之木當千物,百百之木當百物,百千之木當十物;

千一之草當千物,千十之草當百物,千百之草當十物,千千之草當一物。

一一之士當兆民,一十之士當億民,一百之士當萬民,一千之士當千民;

十一之農當億民,十十之農當萬民,十百之農當千民,十千之農當百民;

百一之工當萬民,百十之工當千民,百百之工當百民,百千之工當十民;

千一之商當千民,千十之商當百民,千百之商當十民,千千之商當一民。

為一一之物能當兆物者,非巨物而何為?

為一一之民能當兆民者,非巨民而何為?

千千之物能分一物者,非細物而何為?

千千之民能分一民者,非細民而何?

固知物有大小,民有賢愚,

移昊天生兆物之德而生兆民,則豈不謂至神者乎?

移昊天養兆物之功而養兆民,則豈不謂至聖者乎?

吾而今而後,知踐形為大,非大聖大神之人,豈有不負於天地者乎?

天所以謂之觀物者,非以目觀之也,

非觀之以目而觀之以心也,非觀之以心而觀之以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

所以謂之理者,窮之而後可知也;

所以謂之性者,盡之而後可知也;

所以謂之命者,至之而後可知也。

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雖聖人,無以過之也。

而過之者,非所以謂之聖人也。

夫鑑之所以能為明者,謂其能不隱萬物之形也,

雖然鑑之能不隱萬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萬物之行也;

雖然水之能一萬物之形,又未若聖人之能一萬物之情也。

聖人之所以能一萬物之情者,謂其聖人之能反觀也。

所以謂之反觀者,不以我觀物也;不以我觀物者,以物觀物之謂也。

既能以物觀物,又安有我於其間哉?

是之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與人皆物也,

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為己之目,其目無所不觀矣;

用天下之耳為己之耳,其耳無所不聽矣;

用天下之口為己之口,其口無所不言矣;

用天下之心為己之心,其心無所不謀矣。

夫天下之觀,其於見也,不亦廣乎?

天下之聽,其於聞也,不亦遠乎?

天下之言,其於論也,不亦高乎?

天下之謀,其於樂也,不亦大乎?

夫其見至廣,其聞至遠,其論至高,其樂至大,

能為至廣至遠至高至大之事而中無一為焉,豈不謂至神至聖者乎?

非惟吾謂之至神至聖,而天下亦謂之至神至聖;

非惟一時之天下謂之至神至聖,而千萬世之天下亦謂之至神至聖者乎!

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觀物外篇選

皇極經世緒言 邵雍撰 黃泰泉輯

觀物外篇上之數 1

* 河圖天地全數第一

天數五,地數五,和而為十,數之全也。

天以一而變四,地以一而變四。

四者有體也,而其一者無體也,是謂有無之極也。

天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地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是故無體之一以況自然也,

不用之一以況道也,

用之者三以況天地人也。

易有真數,三而已。

2

參天者三三而九,兩地者倍三而六。

參天兩地而倚數,非天地之正數也。

倚者,擬也。

擬天地正數而生也。

易之大衍何?

數也,聖人之倚數也。

天數二十有五,合之為五十,

地數三十,合之為六十。

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

3

五十者,蓍數也,

六十者,卦數也,

五者,蓍之小衍也,故五十為大衍也。

八者,卦之小成,則六十四為大成也。

蓍德圓,以況天之數,故七七四十九也。

五十者,存一而言之也,

卦德方,以況地之數也,故八八六十四也。

六十者,去四而言之也。

蓍者,用數也。

卦者,體數也。

4

用以體為基,故存一也。

體以用為本,故去四也。

圓者本一,方者本四,故蓍存一而卦去四也。

蓍之用數七,併其餘分,亦存一之義也。

掛其一,亦去一之義也。

蓍之用數掛一以象三,其餘四十八則一卦之策也。四其十二為四十八也

十二去三而用九,四三十二,所去之策也,

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也,以當乾之三十六陽爻也。

十二去五而用七,四五二十,所去之策也,

四七二十八,所用之策也,以當兌離之二十八陽爻也。

5

十二去六而用六,四六二十四,所去之策也,

四六二十四,所用之策也,以當坤之二十四陰爻也。

十二去四而用八,四四十六,所去之策也,

四八三十二,所用之策也,以當坎艮之二十四爻,

並上卦之八陰,為三十二爻也。

是故七九為陽,六八為陰也。

九者陽之極數,數極則反,故為變也。

震巽無策者,從當不用之數。

天以剛為德,故柔者不見。

地以柔為體,故剛者不生。

6

是以震巽不用也。

乾用九,故其策九也。

四之以應四時,一時九十日也。

坤用六,故其策亦六也。

蓍數不以六而以七,何也?併其餘分也。

去其餘分則六,策數三十六也。

是以五十者,六十四卦閏歲之策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六十卦一歲之策也。

7

歸奇卦一,猶一歲之閏也。

卦直去四者何也?

天變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則卦去四也。

*奇數四,有一有二有三有四,

策數四,有六有七有八有九,

合而為八數,以應方數之八變也。

*歸合卦之數有六:

謂五與四四也,

九與八八也,

8

五與四八也,

九與四八也,

五與八八也,

九與四四也,以應圓數之六變也。

*奇數極於四,而五不用,

策數極於九,而十不用,

五則一也,十則二也,

故去五十而用四十九也。

奇不用五,策不用十,有無之極也,以況自然之數也。

9

歸奇合卦之數,得五與四四,則策數四九也,

得九與八八,則策數四六也,

得五與八八,得九與四八,則策數四七也,

得九與四四,得五與四八,則策數四八也,

為九者一,變以應乾也,

為六者一,變以應坤也,

為七者二,變以應兌與離也,

為八者二,變以應艮與坎也,

五與四四去掛一之數,則四三十二也,

九與八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六二十四也,

10

五與八八,九與四八,去掛一之數,則五四二十也,

九與四四,五與四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四十六也,

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數,以成七八九六之策也,

九進之為三十六,皆陽數也,故為陽中之陽,

七進之為二十八,先陽後陰也,故為陽中之陰,

六進之為二十四,皆陰數也,故為陰中之陰,

八進之為三十二,先陰後陽也,故為陰中之陽。

*陽得陰而生,陰得陽而成,

故蓍數四而九,卦數六而十也,

11

猶干支之相錯,干以六終,而枝以五終也。

*蓍數全,故陽策三十六,與二十八合之,為六十四也,

卦數去其四,故陰策二十四,與三十二合之,為五十六也,

*一時止於三月,一月止於三十日,皆去其辰數也,

是以八八之卦六十四,而不變者八,可變者七八五十六,其義亦由此矣。

天有四時,一時四月,一月四十日,

四四十六而各去其一,

是以一時三月,一月三十日也。

四時體數也,三月三十日用數也,

12

體雖具四,而其一常不用也,

故用止於三而止於九也。

體數常偶,故有四,有十二,

用數常奇,故有三有九,

大數不足而小數常盈者,何也?

以其大者不可見,而小者可見也,

故時止於四,月止於三,而日盈於十也。

是以人之肢體有四,而指有十也。

天見乎南而潛乎北,極於六而餘於七,

是以人知其前,昧其後,而略其左右也。

13

天體數四而用三,地體數四而用三。

天剋地,地剋天,而剋者在地,猶晝之餘分在夜也,

是以天三而地四,天有三辰,地有四行也。

然地之火且見且隱,其餘分之謂邪?

天之變六,六其六得三十六,為乾一爻之策,

積六爻之數,共得二百一十六。

地之體四,六其四得二十四,為坤一爻之策,

積六爻之數,共得一百四十有四,

積二篇之策,乃萬有一千五百二十也。

14

語其體,則天分而為地,地分而為萬物,而道不可分也。

其終則萬物歸地,地歸天,天歸道,是以君子貴道也。

三四十二也,二六亦十二也。

二其十二,二十四也,三八亦二十四也,四六亦二十四也。

三其十二,三十六也,四九亦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

四其十二,四十八也,三其十六亦四十八,六八亦四十八也。

五其十二,六十也,三其二十亦六十也,六其十亦六十也,

皆自然之符也。

15

四九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

陽六而又兼陰六之半,是以九也,

故以二卦言之,陰陽各三也,

以六爻言之,天地人各二也。

陰陽之中各有天地人,天地人之中各為陰陽,

故參天兩地而倚數也。

陽數一,衍之而十,十干之類也。

陰數二,衍之而十二,十二支十二月之類也。

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

16

干者幹之義,陽也。

支者枝之義,陰也。

干十而枝十二,是陽數中有陰,陰數中有陽也。

一十百千萬億為奇,天之數也。

十二 百二十,千二百,萬二千,億二萬為偶,地之數也。

蓍四進之則百,卦四進之則百二十。

百則十也,百二十則十二也。

五十分之則為十,若參天兩之則為六,兩地又兩之則為四,

此天地分太極之數也。

17

氣者,神之宅也。

體者,氣之宅也。

氣以六變,體以四分,

體四而變六,兼神與氣也,

氣變必六,故三百六十也。

天六地四。

陰無一,陽無十。

陽無十,故不足於後,

18

陰無一,故不足於首。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天地之相銜,晝夜之相交也。

一者數之始,而非數也,

故二二為四,三三為九,四四為十六,

五五為二十五,六六為三十六,七七為四十九,皆用其變者也。

五五二十五,天數也。

六六三十六,乾之策數也。

七七四十九,大衍用數也。

八八六十四,卦數也。

19

九九八十一,元範之數也。

大衍之數,其算法之原乎。

是以算數之起,不過乎方圓曲直也。

乘數,生數也。

除數,消數也。

算法雖多,不出乎此矣。

陰幾於道,故以況道也。

六變而成三十六矣,八變而成六十四矣,十二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六六而變之,八八六十四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20

八八而變之,七七四十九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辰也,天壤也。

辰數十二,日月交會謂之辰。

辰,天之體也。天之體,無物之氣也。

星為日餘,辰為月餘。

乾陽中陽,不可變,故一年只舉十二月也。

震陰中陰,不可變,故一日之十二時不可見也。

兌陽陰,離陰中陽,皆可變,故日月之數可分也。 21

是以陰數以十二起,陽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

舉年見月,舉月見日,舉日見時,陽統陰也,

是天四變含地四變,日之變含月與星辰之變也。

易之生數十二萬九千六百,總為四千三百二十世,

此消長之大數,衍三十年之辰數,即其數也。

歲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

以三十乘之,得其數矣。

凡甲子甲午為世首,此經世之數,如干日甲月子,星甲辰子。

又云此經世日甲之數,月子星甲,辰子從之也。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 22

故二者,一而已矣,

四者二而已矣,

六者三而已矣,

八者四而已矣,

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婦也。

然天得地而萬物生,君得臣而萬化行,父得子夫得婦而家道成。

故有一則有二,有二則有四,有三則有六,有四則有八。

日月星辰共為天,

水火土石共為地,

耳目鼻口共為首, 23

隨血骨肉共為身,貴乃五之數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 先天象數第二

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犧八卦也。

八卦者,明交相錯,而成六十四卦也。

數往者順,

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數往也。。。。。

24

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

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

十二分為三十六,三十六分為六十四,

故曰分陰分陽,迭用剛柔,

故易六位而成章也。

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

猶根之有幹,幹之有枝,枝之有葉,

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

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25

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長之,巽以消之。

長則分,分則消,消則翕也。

乾四分取一以與坤,坤四分取一以奉乾,

乾坤合而生六子,三男皆陽也,三女皆陰也。

兌分一陽以與艮,坎分一陰奉離,震巽以二相易,

合而言之,陰陽各半。

是以水火相生而相剋,然後既成萬物也。

體者八變,用者六變,

26

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變而成八也。

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成六十四也。

故爻止於六,卦盡於八,策窮於三十六,而重卦即於六十四也。

卦成於八,重於六十四,

爻成於六,策窮於三十六,而重於三百八十四也。

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而共用二變以成八卦也。

天有四正,地有四正,而共用二十八變以成六十四卦也。

是以小成之卦,正者四,變者二,共六卦也。

大成之卦,正者八,變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

27

乾坤坎離為三十六卦之祖也,

兌震巽艮為二十八卦之祖也。

卦之正變共三十六,而爻又有二百一十六,則用數之策也。

三十六去四則三十二也,又去四則二十八也,

又去四則二十四也,

故卦數三十二位,去四而言之也,

天數二十八位,去八而言之也。

四者乾坤坎離也,八者併頤中孚大小過也,

十二者兌震泰既濟也。

28

陽四卦十二爻,八陽四陰,

以三十六乘其陽,以二十四乘其陰,則三百八十四也。

卦之反對皆六陽六陰也。

在易則六陽六陰也,十有二對也。

去四正者,八陽四陰,八陰四陽,各六對也。

十陽二陰,十陰二陽,各三對也。

一變而二,二變而四,三變而八卦成矣。

四變而十六,五變而三十二,六變而六十四卦備矣。

29

復至乾,凡百有十二陽,

姤至坤凡百有十二陰。

姤至坤凡八十陽,

復至乾凡八十陰,

乾三十六,坤十二,

離兌巽二十八,

坎艮震二十,

夫易根於乾坤而生於復姤,

蓋剛交柔而為復,柔交剛而為姤,自茲而無窮矣。

30

* 先天圓圖卦數第三

氣一而已,

神亦一而已,

有地然後有二,有二然後有晝夜,

二三以變,錯綜而成,

故易以二生,數以十二起。

而一非數也,非數而數以之成也。

地去一而起十二者,地火常潛也。

* 先天方圖卦數第四

31

乾七子,兌六子,離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陰故無子。

乾七子,坤六子,兌五子,艮四子,離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陰剛故無子。

乾坤七變,是以晝夜之極不過七分也。

艮兌六變,是以月止於六,共為十二也。

離坎五變,是以日止於五,共為十也。

震巽四變,是以體止於四,共為八也。

日有八位而用止於七,去乾而言之也。

月有八位而用止於六,去兌而言之也。

32

星有八位而用止於五,去離而言之也。

辰有八位而用止於四,去震而言之也。

日有八位而數止於七,去泰而言之也。

月自兌起者,月不能及日之數也。

故十二月常餘十二日也。

圓數有一,方數有二,奇偶之義也。

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

天圓而地方,

33

圓者之數起一而積六,

方者之數起一而積八,變之則起四而積十二也。

六者常以六變,八者常以八變,

而十二者亦以八變,自然之道也。

八者天地之體也,

六者天之用也,

十二者地之用也。

天變方為圓,而常存其一。

地分一為四,而常執其方。

天變其體而不變其用也,地變其用而不變其體也。

34

六者併其一而為七,十二者併其四而為十六也。

陽主進,故天併其一而為七。

陰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於十二也。

是陽常存一而陰常晦一也,

故天地之體止於八,而天之用極於七,地之用止於十二也。

圓者裁方以為用,故一變四,四去其一則三也,三變九,九去其三則六也。

方者展圓以為體,故一變三,併之四也,四變十二,併之十六也。

故用數成於三而極於六,體數成於四而極於十六也。

是以圓者徑一而圍三,起一而積六,

方者分一而為四,分四而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35

圓者六變,六六而進之,故六十變而三百六十矣。

方者八變,故八八而六十四矣。

陽主進,是以進之為六十也。

圓者徑一圍三,重之則六也。

方者徑一圍四,重之則八也。

裁方而為圓,天所以運行。

分大而為小,地所以生化。

故天用六變,地用四變也。

* 後天周易理數第六

36

坤統三女於西南,乾統三男於西北。

上經起於三,下經終於四,皆交泰之義也。

乾用九,坤用六,大衍用四十九,而潛龍勿用也。

大哉用乎,吾於此見聖人之心矣。

不知乾,無以知性命之理。

道生天,天生地,及其功成而身退,

故子繼父禪,是以乾退一位也。

初與上同,然上亢,不及初之進也。

37

二與五同,然二之陰中,不及五之陽中也。

三與四同,然三處下卦之上,不若四之近君也。

君子於易,玩象玩數玩辭玩意。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數。

象生則言彰,言彰則意顯。

象數則筌蹄也,言意則魚兔也。

得魚兔而忘筌蹄,可也。

捨筌蹄而求魚兔,則未見其得也。

38

象起於形,

數起於質,

名起於言,

意起於用,

天下之數出於理。

違乎理,則入於數,。

世人以數而入於術,故不入於理也。

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內象內數也。,

他皆外象外數也。

39

易有內象,理數是也。

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變者是也。

易。。。有數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類是也。

太極不動性也。

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氣則變,復歸於神也。

陰事大半,蓋陽一而陰二也。

40

觀物外篇下之數

* 以元經會大小運數第七

天自明夷以下,地自否以下,交數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乾為一。

乾之五爻分而為大有,以當三百六十之數也。

乾之四爻分而為小畜,以當十二萬九千六百之數也。

乾之三爻分而為履,以當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之數也。

乾之二爻分而為同人,以當一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之

41

數也。

乾之初爻分而為姤,以當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萬六千一百一十垓九千九百四十六萬

四千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萬一千九百三十六兆之數也。

是謂分數也。

分大為小,皆自上而下,故以陽數當之也。

一生二為夬,當十二之數也。

二生四為大壯,當四千三百二十之數也。

四生八為泰,當五億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之數也。

八生十六為臨,當九百四十兆三千六百九十九萬六千九百一十五億二千萬之數也。

42

十六生三十二為復,當二千六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七十垓三千六百六十四萬八千

八百京二千九百四十七萬九千七百三十一兆二千萬億之數也。

三十二生六十四為坤,當無極數也,是謂長數也。

長小為大,皆自下而上,故以坤數當之。

天統乎體,故八變而終於十六。

地分乎用,故六變而終於十二。

天起於一,而終於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萬六千一百一十垓九千九百四十六萬四千

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萬一千九百三十六兆。

地起於十二,而終於二百四垓六千九百八十萬七千三百八十一京五千四百九十一

43

萬八千四百九十九兆七百二十萬億也。

日一位,月一位,星一位,辰一位。

日有四位,月有四位,星有四位,辰有四位。

四四十有六位,

盡此一變,而日月之數窮矣。

天有四變,地有四變,

有長也,有消也,

十有六變而天地之數窮矣。

44

日起於一,月起於二,星起於三,辰起於四。

衍而伸之,陽數常六,陰數常二,

十有二變而大小之運窮矣。

三百六十,變為十二萬九千六百。

十二萬九千六百,變為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

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變為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

四百五十六億。

以三百六十為時,

以十二萬九千六百為日,

以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為月,

45

以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為年,

則大小運之例立矣。

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分為十二,前六限為長,

後六限為消,以當一年十二月之數,而進三百六十日矣 。

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分為三十,以當一月三十日之數,隨大運之消長,

而進退六十日矣。

十二萬九千六百分而為十二,以當一日十二時之數,而進退六日矣。

三百六十以當一時之數,隨小運之進退,以當晝夜之時也。

十六變之數,去其交數,取其用數,得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四百

五十六億,分為十二,前六限為長,後六限為消,每限得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之

46

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

每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開一分,進六十日也。

六限開六分,進三百六十日也,其退亦若是矣。

十二萬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數也。

取其七者,用數也。

用數三而成於六,加餘分故有七也。

七之得九萬七百二十年,得四萬五千三百六十年,以進六日也。

日有晝夜,月有 ,以成十二日也。

每三千六百年進一日,凡四萬三千二百年,進十有二日也。

餘二千一百六十年,以進餘分之六,

47

和交數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進十有二分,以為閏也。

故小運之變,凡六十日,而成三百六十有六日也。

陽數於三百六十上盈,

陰數於三百六十上縮。

日以遲為進,月以疾為退。

日月一會而加半日減半日,是以為閏餘也。

日一大運而進六日,月一大運而退六日,是以為閏差也。

48

一歲之閏,六陰六陽。

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閏。

五年六十日,故五歲再閏。

日月之相食,數之交也。

日望月則月食,月掩日則日食。

洛下閎改顓帝曆為太初曆,

子雲準太初而作太玄,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

凡一五隔一四,細分之,則四分半當一卦氣。

49

起於中心,故首中卦。

太玄九日當兩卦,餘一卦當四日半。

* 以會經運生物用數第八

體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於三百六十,何也?

以乾坤坎離之不用也。

乾坤坎離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

故物變易,而四者不變也。

夫唯不變,是以能變也。 50

用止於三百六十,而有三百六十六,何也?

數之贏也。

數之贏何?用也。

乾全用也。

乾坤不用,坎離用半。

乾坤不用者何也?獨陽不生孤陰不成也。

離坎用半何也?離東坎西,當陰陽之半,為春秋晝夜之門也。

或用乾,或用離坎,何也?

主陽而言之,故用乾也。

主贏分而言之,則陽侵陰晝侵夜,故用坎離也。 51

乾主贏,故全用也。

陰主虛,故坤全不用也。

陽侵陰,陰侵陽,故離坎用半也。

是以天之南全見,而北全不見,東西各半見也。

離坎陰陽之界也。

離當寅,坎當申,而數常逾之者,蓋陰陽之溢也。

然用數不過乎寅,交數不過乎申。

乾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陰所剋。

坤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所剋之陽也。 52

故乾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也。

陽主進,是以進之為三百六十日。

陰主消,是以十二月消十二日也。

順數之,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逆數之,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也。

一生六,六生十二,十二生十八,十八生二十四,

二十四生三十,三十生三十六,衍而伸之,六十變而生三百六十也,

此運行之數也。 53

四生十二,十二生二十,二十生二十八,二十八生三十六,

此生物之數也。

乾之陽策三十六,

兌離巽之陽策二十八,

震坎艮之陽策二十,

坤之陽策十二也。

體數之策三百八十四,

去乾坤坎離之策,為用數三百六十。

體數之用二百七十,

54

去乾與坎離之策,為用數之用二百五十二也。

體數之用二百七十,其一百五十六為陽,一百十四為陰,

去離之策,得一百五十二陽,一百一十二陰,為實用之數也。

蓋陽去離而用乾,陰去坤而用坎也。

是以天之陽策一百十二,陰策八十,去其陰也。

地之陰策一百十二,陽策四十,去其南北之陽也。

極南大暑,極北大寒,物不能生,是以去之也。

其四十為天之餘分邪?

陽侵陰,晝侵夜,是以在地也。

合之為一百五十二陽,一百十二陰也。

55

陽去乾之策,陰去坎之策,得一百四十四陽,一百八陰,為用數之用也。

陽三十六,三之為一百八。

陰三十六,三之為一百八。

三陰三陽,陰陽各半也。

陽有餘分之一,為三十六,合之為一百四十四陽,一百八陰也。

故體數之用二百七十,而實用二百六十四,用數之用二百五十二也。

卦有六十四,而用止乎三十六。

爻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乎二百一十六。

六十四,分而二百五十六。

是一卦去其初上之爻,亦二百五十六也。

56

此生物之數也。

故坎離為生物之生,以離四陽,坎四陰,故生物者必四也。

陽一百十二,陰一百十二,去其坎離之爻,則二百一十六也,

加艮坎位中四十陽爻,共為二百五十六也。

是以八卦用六爻,乾坤主之也。

六爻用四位,離坎主之也。

故天之昏曉不生物而日中生物,地之南北不生物而中央生物也。

體數何為者也 生物者也

用數何為者也 運行者也

運行者天也 生物者地也

天以獨運 故以用數自相乘 而以用數之用為生物之時也

地偶而生 故以體數之用陽乘陰 為生物之數也

天數三 故六之而又六之 是以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地數兩 故十二而又十二之 是以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也

乾用九 故三其八為二十四 而九之亦二百一十六

兩其八為十六 而九之亦百四十有四

坤用六 故三其十二為三十六 而六之亦二百一十六

兩其十二為二十四 而六之亦百四十有四也

坤以十二之三 十六之四 六之一與半 為乾之餘分

則乾得二百五十二 坤得一百八也

天有五辰 日月星辰與天為五

地有五行 金木水火與土為五

* 以運經世觀物理數第九

卦有六十四 而用止於六十者 何也

六十卦者 三百六十爻也

故甲子止於六十也 六甲而天道窮矣

是以策數應之

三十六與二十四合之 則六十

三十二與二十八合之 亦六十也

乾四十八 坤十二

震二十 巽四十

離兌三十二 艮坎二十八 合之為六十

人為萬物之靈 寄類於走

走 陰也 故有百二十

有一日之物 有一月之物 有十歲之物 至於百千萬皆有之

天地一物也 亦有數焉

雀三年之物 馬三十年之物 凡飛走之物皆可以數推

人百有二十年之物

易之數窮天地終始

天地雖大 是亦形器 乃二物也

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 聲音唱和萬物通數第十

正音律數行至於七而止者 以夏至之日出於寅 而入於戌

亥子丑三時則日入於地 而目無所見

此三數不行者 所以比於三時也

故生物之數亦然 非數之不行也 有數而不見也

陰陽生而分二儀 二儀交而生四象 四象交而生八卦 八卦交而生萬物

故二儀生天地之類 四象定天地之體

四象生日月之類 八卦定日月之體

八卦生萬物之類 重卦定萬物之體

類者生之序也 體者象之交也

推類者必本乎生 觀體者必由乎象

是故日月一類也 同出而異處也 異處而同象也

推此以往 物焉逃哉

天有四時 地有四方 人有四肢

是以指節可以觀天 掌紋可以察地

人之四肢 各有脈也

一脈三部 一不三候 以應天數也

天地並行則藏府配 四藏天也 四府地也

萬物各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次 亦有古今之象

道與一 神之強名也

以神為神者 至言也

* 闕疑第十一

乾四十八 兌三十 離二十四 震十 坤十二 艮二十 坎三十六 巽四十

一役二以生三 三去其一則二也

三先九 九去其一則八也 去其三則六也

故一役三 三復役二也

三役九 九復役八與六也

是以二生四 八生十六 六生十二也

三併一則為四 九併三則為十二 十二又併四則為十六

故四以一為本 三為用

十二以三為本 九為用

十六以四為本 十二為用

圓者一變則生六 去一則五也

二變則生十二 去二則十也

三變則生十八 去三則十五也

四變則二十四 去四則二十也

五變則三十去五則二十五也

六變則三十六 去六則三十也

是以存之則六六 去之則五五也

五則四而存一也 四則三而存一也 二則一而存一也

故一生二 去一則一也

二生三 去一則二也

三生四 去一則三也

四生五 去一則四也

是故二以一為本 三以二為本 四以三為本 五以四為本 六以五為本

方者一變而為四

四生八 併四而為十二

八生十二 併八而為二十

十二生十六 併十六而為二十八

十六生二十 併十六而為三十六也

一生三 併而為四也

十二生二十 併而為三十二也

二十八生三十六 併而為六十四也

天渾渾於上而不可測也 故觀斗數以占天也

斗之所建 天之所行也

魁建子 杓建寅 星以寅為晝也

斗有七星 是以晝不過乎七分也

一八為九 裁為七八 裁為六

十六裁為十二

二十四裁為十八

三十二裁為二十四

四十裁為三十二

四十八裁為三十六

五十六裁為四十二

六十四裁為四十八

一分為四 八分為三十二

十六分為六十四 以至九十六分為三百八十四也

* 心學第十二

太一數之始也

言發於真誠則心不勞而逸 人久而信之

作偽任數 一時雖可以欺人 持久必敗

智數或能施於一朝 蓋有時而窮

惟至誠與天地同久

為學養心 患在不由直道

天地之道直而已 當以直求之

若用智數由徑以求之 是屈天地而徇人欲也 不亦難乎

天之孽十之一猶可違

人之孽十之九不可逭

管仲用智數 晚識物理 大抵才力過人也

觀物外篇衍義

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 邵雍撰 張行成編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一

天數五,地數五,合而為十,數之全也。

天以一而變四,地以一而變四,

四者有體也,而其一者無體也,是謂有無之極也。

天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地之體數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是故無體之一以況自然也,不用之一以況道也,用之者三以況天地人也。

體者八變,用者六變,

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變而成八也。

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變而成六十四也。

故爻止於六,卦盡於八,策窮於三十六,而重卦極於六十四也。

卦成於八,重於六十四,

爻成於六,策窮於三十六而重於三百八十四也。

天有四時,一時四月,一月四十日。

四四十六而各去其一,是以一時三月,一月三十日也。

四時體數也,三月三十日用數也。

體雖具四而其一常不用也,故用者止於三而極於九也。

體數常偶,故有四有十二。

用數常奇,故有三有九。

大數不足而小數常盈者何也?

以其大者不可見而小者可見也。

故時止乎四,月止乎三,而日盈乎十也。

是以人之肢體有四而指有十也。

天見乎南而潛乎北,極於六而餘於七,

是以人知其前,昧其後,而略其左右也。

天體數四而用三,地體數四而用三,

天剋地地剋天而剋者在地,猶晝之餘分在地也,

是以天三而地四,天有三辰,地有四行也。

然地之火且見且隱,其餘分之謂耶?

乾七子,兌六子,離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至陰,故無子。

乾七子,坤六子,兌五子,艮四子,離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剛,故無子。

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而共用二變以成八卦也。

天有四正,地有四正,共用二十八變以成六十四卦也。

是以小成之卦正者四,變者二,共六卦也。

大成之卦正者八,變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

乾坤坎離為三十六卦之祖,

兌震巽艮為二十八卦之祖也。

乾坤七變,是以晝夜之極不過七分也。

艮兌六變,是以月止於六,共為十二也。

離坎五變,是以日止於五,共為十也。

震巽四變,是以體止於四,共為八也。

卦之正變共三十六,而爻又有二百一十六,則用數之策也。

三十六去四則三十二也,

又去四則二十八也,

又去四則二十四也,

故卦數三十二位,去四而言之也。

天數二十八位,去八而言之也。

地數二十四位,去十二而言之也。

四者乾坤坎離也,八者併頤中孚大小過也,十二者兌震泰既濟也。

日有八位而用止於七,去乾而言之也。

月有八位而用止於六,去兌而言之也。

星有八位而用止於五,去離而言之也。

辰有八位而用止於四 去震而言之也。

日有八位而數止於七,去泰而言之也。

月自兌起者,月不能及日之數也。

故十二月常餘十二日也。

乾陽中陽,不可變,故一年只舉十二月也;

震陰中陰,不可變,故一日之十二時不可見也;

兌陽中陰,離陰中陽,皆可變,故日月之數可分也。

是以陰數以十二起,陽數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

舉年見月,舉月見日,舉日見時,陽統陰也。

是天四變含地四變,日之變含月與星辰之變也。

是以一卦含四卦也。

日一位,月一位,星一位,辰一位;

日有四位,月有四位,星有四位,辰有四位,四四十有六位,

盡此一變而日月之數窮矣。

天有四變,地有四變,

變有長也,有消也,

十有六變而天地之數窮矣。

日起於一,月起於二,星起於三,辰起於四,

引而伸之,陽數常六,陰數常二,

十有二變而大小之運窮矣。

三百六十變為十二萬九千六百,

十二萬九千六百變為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

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變為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

四百五十六億。

以三百六十為時,

以十二萬九千六百為日,

以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為月,

以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一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為年,

則大小運之數立矣。

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一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分而為十二,

前六限為長,後六限為消,

以當一年十二月之數,而進退三百六十日矣。

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分而為三十,

以當一月三十日之數,隨大運消長而進退六十日矣。

十二萬九千六百分而為十二,

以當一日十二時之數,而進退六日矣。

三百六十以當一時之數,

隨小運之進退以當晝夜之時也。

十六變之數去其交數,取其用數,

得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一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億,

分為十二限,前六限為長,後六限為消,

每限得十三億九千九百六十八萬之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

每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年開一分,進六十日也。

六限開六分,進三百六十日也。

猶有餘分之一,故開七分,進三百六十六日也。

其退亦若是矣。

十二萬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數也,

取其七者,用數也。

用數三而成於六,加餘分故有七也。

七之得九萬七百二十年,

半之得四萬五千三百六十年,以進六日也。

日有晝夜,數有誂朒,以成十有二日也。

每三千六百年進一日,凡四萬三千二百年進十有二日也。

二千一百六十年以進餘分之六,

合交數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進十有二分以為閏也。

故小運之變凡六十,而成三百六十有六日也。

六者三天也,四者兩地也。

天統乎體而託地以為體,地分乎用而承天以為用。

天地相依,體用相附。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二

乾為一,

乾之五爻分而為大有,以當三百六十之數也;

乾之四爻分而為小畜,以當十二萬九千六百之數也;

乾之三爻分而為履,以當一百六十七億九千六百一十六萬之數也;

乾之二爻分而為同人,以當二萬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萬七千

四百五十六億之數也;

乾之初爻分而為姤,以當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萬六千一百十垓九千九百

四十六萬四千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萬一千九百三十六兆之數也,

是謂分數也。

分大為小,皆自上而下,故以陽數當之。

一生二為夬,當十二之數也;

二生四為大壯,當四千三百二十之數也;

四生八為泰,當五億五千九百八十七萬二千之數也;

八生十六為臨,當九百四十四兆三千六百九十九萬六千九百一十五億

二千之數也;

十六生三十二為復,當二千六百五十二萬八千八百七十垓三千六百六十四萬八

千八百京二千九百四十七萬九千七百三十一兆二千萬億之數也;

三十二生六十四為坤,當無極之數也。

是謂長數也,

長小為大,皆自下而上,故以陰數當之。

天統乎體,故八變而終於十六;

地分乎用,故六變而終於十二。

天起於一,而終於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萬六千一百一十垓九千九百四十六萬

四千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萬一千九百三十六兆;

地起於十二,而終於二百四垓六千九百八十萬七千三百八十一京五千四百

九十一萬八千四百九十九兆七百二十萬億也。

有地然後有二,有二然後有晝夜。

二三以變,錯綜而成,

故易以二而生數,以十二而起,而一非數也,

非數而數以之成也。

天行不息,未嘗有晝夜,人居地上以為晝夜,

故以地上之數為人之用也。

天自臨以上,地自師以上,運數也;

天自同人以下,地自遯以下,年數也;

運數則在天者也,年數則在地者也。

天自賁以上,地自艮以上,用數也;

天自明夷以下,地自否以下,交數也;

天自震以上,地自晉以上,有數也;

天自益以下,地自豫以下,無數也。

天之有數起乾而止震,餘入於無者,天辰不見也。

地去一而起十二者,地火常潛也,

故天以體為基而常隱其基,地以用為本而常藏其用也。

一時止於三月,一月止於三十日,皆去其辰數也。

是以八八之卦六十四而不變者八,可變者七。

七八五十六,其義亦由此矣。

陽爻晝數也,陰爻夜數也,

天地相銜,陰陽相交,

故晝夜相雜,剛柔相錯。

春夏陽多也,故晝數多夜數少,

秋冬陰多也,故晝數少夜數多。

體數之策三百八十四,

去乾坤坎離之策為用數三百六十。

體數之用二百七十,

去乾與坎離之策為用數之用二百五十二也。

體數之用二百七十,其一百五十六為陽,一百十四為陰,

去離之策,得一百五十二陽,一百一十二陰,為實用之數也。

蓋陽去離而用乾,陰去坤而用坎也。

是以天之陽策一百十二,去其陰也;

地之陰策一百十二,陽策四十,去其南北之陽也。

極南大暑,極北大寒,物不能生,是以去之也。

其四十為天之餘分耶? 陽侵陰,晝侵夜,是以在地也。

合之為一百五十二陽,一百十二陰也。

陽去乾之策,陰去坎之策,

得一百四十四陽,一百八陰,為用數之用也。

陽三十六,三之為一百八;

陰三十六 三之為一百八;

三陽三陰,陰陽各半也。

陽有餘分之一為三十六,合之為一百四十四陽,一百八陰也,

故體數之用二百七十,而實用者二百六十四,用數之用二百五十二也。

卦有六十四而用止乎三十六,

爻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乎二百一十六也。

六十四分而為二百五十六,

是以一卦去其初上之爻亦二百五十六也,

此生物之數也,

故離坎為生物之主,以離四陽,坎四陰,故生物者必四也。

陽一百一十二,陰一百一十二,去其離坎之爻則二百一十六也,

陰陽之四十共為二百五十六也。

是以八卦用六爻,乾坤主之也;

六爻用四位,離坎主之也;

故天之昏曉不生物而日中生物,地之南北不生物而中央生物也。

體數何為者也? 生物者也。

用數何為者也? 運行者也。

運行者天也,生物者地也。

天以獨運,故以用數自相乘,

而以用數之用為生物之時也;

地偶而生,故以體數之用陽乘陰,

為生物之數也。

天數三,故六六而又六之,是以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地數兩,故十二而十二之,是以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也;

乾用九,故三其八為二十四,而九之亦二百一十六,

兩其八為十六,而九之亦百四十有四;

坤用六,故三其十二為三十六,而六之亦二百一十六,

兩其十二為二十四,而六之亦百四十有四也。

坤以十二之三,十六之四,六之一與半為乾之餘分,

則乾得二百五十二,坤得一百八也。

陽四卦,十二爻八陽四陰;

以三十六乘其陽,以二十四乘其陰,則三百八十四也。

體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於三百六十何也?

以乾坤坎離之不用也。

乾坤坎離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

故萬物變易而四者不變也,

夫惟不變,是以能變也。

用止於三百六十而有三百六十六何也? 數之贏也。

數之贏則何用也? 乾之全用也。

乾坤不用則離坎用半也。

乾全用者何也? 陽主贏也。

乾坤不用者何也? 獨陽不生,專陰不成也。

離坎用半何也? 離東坎西,當陰陽之半,為春秋晝夜之門也。

或用乾或用離坎何也?

主陽而言之,故用乾也;

主贏分而言之,則陽侵陰晝侵夜,故用離坎也。

陽主贏,故乾全用也;

陰主虛,故坤全不用也;

陽侵陰陰侵陽,故坎離用半也。

是以天之南全見而北全不見,東西各半見也。

離坎陰陽之限也,故離當寅,坎當申,而數常踰之者,蓋陰陽之溢也。

然用數不過乎寅,交數不過乎申。

乾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陰所剋;

坤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為所剋之陽也;

故乾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也。

陽主進,是以進之為三百六十日;

陰主消,是以十二月消十二日也。

順數之,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逆數之,震一,離兌二,乾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也。

乾四十八,兌三十,離二十四,震十;坤十二,艮二十,坎三十六,巽四十。

乾三十六,坤十二,離兌巽二十八,坎艮震二十。

圓數有一,方數有二,奇偶之義也。

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

天圓而地方,

圓者數之起一而積六,

方者數之起一而積八,變之則起四而積十二也。

六者常以六變,八者常以八變,而十二者亦以八變,自然之道也。

八者天地之體也,六者天之用也,十二者地之用也。

天變方為圓而常存其一,地分一為四而常執其方;

天變其體而不變其用也,地變其用而不變其體也。

六者并其一而為七,十二者并其四而為十六也。

陽主進,故天并其一而為七;

陰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於十二也,

是陽常存一而陰常晦一也,

故天地之體止於八,而天之用極於七,地之用止於十二也。

圓者裁方以為用,

故一變四,四去其一則三也;三變九,九去其三則六也。

方者展圓以為體,

故一變三,并之四也,四變十二,并之十六也。

故用數成於三而極於六,體數成於四而極於十六也。

是以圓者徑一而圍三,起一而積六;

方者分一而為四,分四而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一役二以生三,三去其一則二也;

三生九,九去其一則八也,去其三則六也。

故一役三,三復役二也;

三役九,九復役八與六也。

是以二生四,八生十六,六生十二也。

三并一則為四,九并三則為十二也,十二又并四則為十六。

故四以一為本,三為用;

十二以三為本,九為用;

十六以四為本,十二為用。

圓者六變,六六而進之,故六十變而三百六十矣;

方者八變,故八八而成六十四矣。

陽主進,是以進之為六十也。

*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三

蓍數不以六而以七,何也? 并其餘分也。

去其餘分則六,故策數三十六也。

是以五十者,六十四卦閏歲之策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六十卦一歲之策也,歸奇掛一猶一歲之閏也。

卦直去四者何也?

天變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則卦去四也。

圓者徑一圍三,重之則六;

方者徑一圍四,重之則八也。

裁方而為圓,天所以運行;

分大而為小,地所以生化;

故天用六變,地用四變也。

一八為九,裁為七;

八裁為六,

十六裁為十二,

二十四裁為十八,

三十二裁為二十四,

四十裁為三十,

四十八裁為三十六,

五十六裁為四十二,

六十四裁為四十八也。

一分為四,八分為三十二,

十六分為六十四,以致九十六分為三百八十四也。

一生六,六生十二,

十二生十八,十八生二十四,

二十四生三十,三十生三十六,

引而伸之,六十變而生三百六十矣,此運行之數也。

四生十二,十二生二十,

二十生二十八,二十八生三十六,此生物之數也。

# 故乾之陽策三十六,兌離巽之陽策二十八,

震坎艮之陽策二十,坤之陽策十二也。

圓者一變則生六,去一則五也;

二變則生十二,去二則十也;

三變則生十八,去三則十五也;

四變則二十四,去四則二十也;

五變則三十,去五則二十五也;

六變則三十六,去六則三十也;

# 是以存之則六六,去之則五五也。

五則四而存一也,四則三而存一也,三則二而存一也,二則一而存一也,

故一生二,去一則一也;

二生三,去一則二也;

三生四,去一則三也;

四生五,去一則四也;

是故二以一為本,三以二為本,四以三為本,五以四為本,六以五為本。

方者一變而為四,

四生八,并四而為十二;

八生十二,并八而為二十;

十二生十六,并十二而為二十八;

十六生二十,并十六而為三十六也。

易之大衍何? 數也。聖人之倚數也。

天數二十五,合之為五十;

地數三十,合之為六十;

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

五十者蓍數也,六十者卦數也;

五者蓍之小衍,故五十為大衍也;

八者卦之小成,則六十四為大成也。

蓍德圓,以況天之數,故七七四十九也,五十者存一而言之也;

卦德方,以況地之數,故八八六十四也,六十者去四而言之也。

蓍者用數也,卦者體數也。

用以體為基,故存一也;

體以用為本,故去四也。

圓者本一,方者本四,故蓍存一而卦去四也。

蓍之用數七,并其餘分,亦存一之義也;

掛其一,亦去一之義也。

蓍之用數,掛一以象三,其餘四十八則一卦之策也,四其十二為四十八也;

十二去三而用九,四三十二所去之策也,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也,

以當乾之三十六陽爻也;

十二去五而用七,四五二十所去之策也,四七二十八所用之策也,

以當兌離之二十八陽爻也;

十二去六而用六,四六二十四所去之策也,四六二十四所用之策也,

以當坤之二十四陰爻也;

十二去四而用八,四四十六所去之策也,四八三十二所用之策也,

以當坎艮之二十四爻,並上卦之八陰為三十二爻也。

# 是故七九為陽,六八為陰也。

九者陽之極數,六者陰之極數,數極則反,故為卦之變也。

震巽無策者,以當不用之數:

天以剛為德,故柔者不見;

地以柔為體,故剛者不生, 是以震巽無策也。

乾用九,故其策九也,四之者以應四時,一時九十日也;

坤用六,故其策亦六也。

奇數四,有一有二有三有四,

策數四,有六有七有八有九,合而為八數,以應方數之八變也;

歸奇合掛之數有六:

為五與四四也,九與八八也,

五與四八也,九與四八也,

五與八八也,九與四四也,以應圓數之六變也。 乾并餘分七為七政?

奇數極於四而五不用,策數極於九而十不用,

五則一也,十則二也,故去五十而用四十九也。

奇不用五,策不用十,有無之極也,以況自然之數也。

卦有六十四而用止於六十者何也?

六十卦者,三百六十爻也,故甲子止於六十也,六甲而天道窮矣,是以策數應之。

三十六與二十四合之則六十也,三十二與二十八合之亦六十也。

乾四十八,坤十二,

震二十,巽四十,

離兌三十二,坎艮二十八,合之為六十。

蓍數全,故陽策三十六與二十八合之為六十四也;

卦數去其四,故陰策二十四與三十二合之為五十六也。

九進之為三十六,皆陽數也,故為陽中之陽;

七進之為二十八,先陽後陰也,故為陽中之陰;

六進之為二十四,皆陰數也,故為陰中之陰;

八進之為三十二,先陰後陽也,故為陰中之陽。

蓍四進之則百,卦四進之則百二十,

百則十也,百二十則十二也。

歸奇合卦之數得五與四四,則策數四九也;

得九與八八,則策數四六也;

得五與八八,得九與四八,則策數皆四七也;

得九與四四,得五與四八,則策數皆四八也。

為九者一變以應乾也,

為六者一變以應坤也,

為七者二變以應兌與離也,

為八者二變以應艮與坎也。

五與四四去掛一之數則四三十二也,

九與八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六二十四也,

五與八八,九與四八去掛一之數則四五二十也,

九與四四,五與四八去掛一之數則四四十六也。

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數以成九八七六之策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也,

如天地之相銜,晝夜之相交也。

一者數之始,而非數也,

故二二為四,三三為九,四四為十六,五五為二十五,

六六為三十六,七七為四十九,八八為六十四,九九為八十一,而一不可變也。

百則十也,十則一也,亦不可變也,

是故數去其一而極於九,皆用其變者也。

五五二十五,天數也;

六六三十六,乾之策數也;

七七四十九,大衍之用數也;

八八六十四,卦數也;

九九八十一,玄範之數也。

大衍之數,其算法之源乎?

是以算數之起,不過乎方圓曲直也。

乘數生數也,除數消數也,

算法雖多,不出乎此矣。

陰無一,陽無十;

陽得陰而生,陰得陽而成,

故蓍數四而九,卦數六而十也,

猶幹支之相錯,幹以六終而支以五終也。

三四十二也,二六亦十二也,

二其十二二十四也,三八亦二十四也,四六亦二十四也;

三其十二三十六也,四九亦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

四其十二四十八也,三其十六亦四十八也,六八亦四十八也;

五其十二六十也,三其二十亦六十也,六其十亦六十也,皆自然之相符也。

四九三十六也,六六三十六也,

陽六而又兼陰六之半,是以九也。

故以二卦言之,陰陽各三也;

以六爻言之,天地人各二也。

陰陽之中各有天地人,天地人之中各有陰陽,故參天兩地而倚數也。

陽數一,衍之而十,十干之類是也;

陰數二,衍之為十二,十二支十二月之類是也。

一變而二,二變而四,三變而八卦成矣。

四變而十有六,五變而三十有二,六變而六十四卦備矣。

易有真數三而已矣,參天者三三而九,兩地者倍三而六。

參天兩地而倚數,非天地之正數也。

倚者擬也,擬天地正數而生也。

易之生數一十二萬九千六百,總為四千三百二十世,

此消長之大數,衍三十年之辰數即其數也;

歲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以三十乘之,得其數矣,

凡甲子甲午為世首,此為經世之數,始於日甲月子星甲辰子。

又云:此經世日甲之數,月子星甲辰子從之也。

一十百千萬億,為奇天之數也;

十二百二十千二百萬二千億二萬,為偶地之數也。

五十分之則為十,若參天兩之則為六,兩地又兩之則為四,

此天地分太極之數也。

復至乾凡百有十二陽,姤至坤凡八十陽;

姤至坤凡百有十二陰,復至乾凡八十陰。

陽數於三百六十上盈,陰數於三百六十上縮。

*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四

人為萬物之靈,寄類於走走陰也,故百二十。

有一日之物,有一月之物,有一時之物,有一歲之物,有十歲之物,

至於百千萬皆有之,天地亦物也,亦有數焉。

卦之反對皆六陽六陰也,

在易則六陽六陰者,十有二對也;

去四正則八陽四陰,八陰四陽者,各六對也;

十陽二陰,十陰二陽者,各三對也。

圓者星也,歷紀之數其肇於此乎?

方者土也,畫州并土之法其倣於此乎?

蓋圓者,河圖之數;方者,洛書之文。

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敘之而作範也。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

陽下交於陰,陰上交於陽,四象生矣;

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

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

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為二,二分為四,

四分為八,八分為十六,十六分為三十二,三十二分為六十四,

故曰,分陰分陽,迭用柔剛,故易六位而成章也。

十分為百,百分為千,千分為萬,

猶根之有幹,幹之有枝,枝之有葉,愈大則愈少,愈細則愈繁,

合之斯為一,衍之斯為萬,

是故乾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長之,巽以消之,

長則分,分則消,消則翕也。

乾坤定位也,震巽一交也,兌離坎艮再交也,

故震陽少而陰尚多也,巽陰少而陽尚多也,

兌離陽浸多也,坎艮陰浸多也,是以辰與火不見也。

一氣分而陰陽判,得陽之多者為天,得陰之多者為地,

是故陰陽半而形質具焉,陰陽偏而性情分焉,

形質又分,則多陽者為剛也,多陰者為柔也,

性情又分,則多陽者陽之極也,多陰者陰之極也。

兌離巽,得陽之多者也;

艮坎震,得陰之多者也,是以為天地用也。

乾陽極,坤陰極,是以不用也。

乾四分取一以與坤,坤四分取一以奉乾,乾坤合而生六子,

三男皆陽也,三女皆陰也。

兌分一陽以與艮,坎分一陰以奉離,震巽以二相易,

合而言之,陰陽各半,

是以水火相生而相剋,然後既成萬物也。

乾坤之名位不可易也,

坎離名可易而位不可易也,

震巽位可易而名不可易也,

兌艮名與位皆可易也。

離肖乾,坎肖坤,中孚肖乾,頤肖離,

小過肖坤,大過肖坎,

是以乾坤坎離中孚頤大小過皆不可易者也。

離在天而當夜,故陽中有陰也;

坎在地而當晝,故陰中有陽也;

震始交陰而陽生,巽始消陽而陰生,兌陽長也,艮陰長也;

震兌在天之陰也,巽艮在地之陽也,

故震兌上陰而下陽,巽艮上陽而下陰。

天以始生言之,故陰上而陽下,交泰之義也;

地以既成言之,故陽上而陰下,尊卑之位也。

乾坤定上下之位,離坎列左右之門,

天地之所闔闢,日月之所出入,

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晝夜長短,行度盈縮,莫不由乎此矣。

由下而上謂之升,自上而下謂之降;

升者生也,降者消也,

故陽生於下,陰生於上,是以萬物皆反生。

陰生陽,陽生陰,陰復生陽,陽復生陰,是以循環而無窮也。

陰陽生而分二儀,二儀交而生四象,

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萬物,

故二儀生天地之類,四象定天地之體;

四象生日月之類,八卦定日月之體;

八卦生萬物之類,重卦定萬物之體。

類者生之序也,體者象之交也。

推類者必本乎生,觀體者必由乎象;

生則未來而逆推,象則既成而順觀。

是故日月一類也,同出而異處也,異處而同象也,

推此以往,物焉逃哉。

天變時而地應物,

時則陰變而陽應,物則陽變而陰應,

故時可逆知,物必順成,

是以陽盈而陰隨,陰逆而陽順。

語其體則天分而為地,地分而為萬物,而道不可分也。

其終則萬物歸地,地歸天,天歸道,是以君子貴道也。

有變則必有應也,

故變於內者應於外,變於外者應於內,

變於下者應於上,變於上者應於下也。

天變而日應之,故變者從天,而應者法日也。

是以日紀乎星,月會於辰,水生於土,火潛於石,

飛者棲木,走者依草,心肺之相聯,肝膽之相屬無他,變應之道也。

本乎天者親上,本乎地者親下,

故變之與應,常反對也。

陽交於陰,而生蹄角之類也,

剛交於柔,而生根荄之類也,

陰交於陽,而生羽翼之類也,

柔交於剛,而生支幹之類也。

天交於地,地交於天,故有羽而走者,足而騰者,草中有木,木中有草也。

各以類而推之,則生物之類不過是矣。

走者便於下,飛者利於上,從其類也。

陸中之物水中必具者,猶影象也,

陸多走,水多飛者,交也。

是故巨於陸者必細於水,巨於水者必細於陸也。

虎豹之毛猶草也,鷹鸇之羽猶木也。

木者星之子,是以果實象之。

葉陰也,華實陽也,枝葉軟而根幹堅也。

人之骨巨而體繁,木之幹巨而枝葉繁,應天地之數也。

動者體橫,植者體縱,人宜橫而反縱也。

飛者有翅,走者有趾,人之兩手翅也,兩足趾也。

飛者食木,走者食草,人皆兼之而又食飛走也。

故最貴於萬物也。

體必交而後生,

故陽與剛交而生心肺,陽與柔交而生肝膽,

柔與陰交而生腎與膀胱,剛與陰交而生脾胃,

心生目,膽生耳,脾生鼻,腎生口,

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

故乾為心,兌為脾,離為膽,震為腎,

坤為血,艮為肉,坎為髓,巽為骨,

泰為目,中孚為鼻,既濟為耳,頤為口,

大過為肺,未濟為胃,小過為肝,否為膀胱。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

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心居肺,膽居肝,何也?

言性者必歸之天,言體者必歸之地。

地中有天,石中有火,是以心膽象之也。

心膽之倒垂何也?

草木者,地之體也,人與草木皆反生,是以倒垂也。

口目橫而鼻耳縱,何也?

體必交也。

故動者宜縱而反橫,植者宜橫而反縱,皆交也。

天有四時,地有四方,人有四支,

是以指節可以觀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指掌矣,可不貴之哉!

神統於心,氣統於腎,形統於首,

形氣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人之四肢各有脈也,一脈三部,一部三候,以應天數也。

心藏神,腎藏精,脾藏魂,膽藏魄。

胃受物而化之,傳氣於肺,傳血於肝,而傳水穀於脬腸矣。

*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五

天圓而地方,

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蓋,

然地東南下,西北高,是以東南多水,西北多山也。

天覆地,地載天,天地相函,故天上有地,地上有天。

天渾,渾於上而不可測也,故觀斗數以占天也。

斗之所建,天之所行也,

魁建子,杓建寅,星以寅為晝也。

斗有七星,是以晝不過乎七分也。

天行所以為晝夜,日行所以為寒暑,

夏淺冬深,天地之交也,

左旋右行,天日之交也。

日朝在東,夕在西,隨天之行也;

夏在北,冬在南,隨天之交也。

天一周而超一星,應日之行也;

春酉正,夏午正,秋卯正,冬子正,應日之交也。

日以遲為進,月以疾為退,日月一會而加半日減半日,是以為閏餘也。

日一大運而進六日,月一大運而退六日,是以為閏差也。

日行陽度則盈,行陰度則縮,賓主之道也;

月去日則明生而遲,近日則魄生而疾,君臣之義也。

陽消則生陰,故日下而月西出也;

陰盛則敵陽,故月望而東出也。

天為父,日為子,故天左旋,日右行;

日為夫,月為婦,故日東出,月西生也。

日月之相食,數之交也。

日望月則月食,月掩日則日食,猶水火之相剋也。

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

日隨天而轉,月隨日而行,星隨月而見,

故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

天半明半晦,日半贏半縮,月半盈半虧,星半動半靜,陰陽之義也。

天晝夜常見,日見於晝,月見於夜而半不見,星半見於夜,貴賤之等也。

月晝可見也,故為陽中之陰,

星夜可見也,故為陰中之陽。

天奇而地耦,

是以占天文者,觀星而已,

察地理者,觀山水而已,

觀星而天體見矣,觀山水而地體見矣。

天體容物,地體負物,是故體幾於到也。

極南大暑,極北大寒,

故南融而北結,萬物之死地也。

夏則日隨斗而北,冬則日隨斗而南,

故天地交而寒暑和,寒暑和而物乃生焉。

天以剛為德,故柔者不見,

地以柔為體,故剛者不生,

是以震,天之陰也;巽,地之陽也。

有陽而陰效之,故至陰者辰也,至陽者日也,皆在乎天,

而地則水火而已,是以地上皆有質之物。

陰伏陽而形質生,陽伏陰而性情生,

是以陽生陰,陰生陽,陽剋陰,陰剋陽。

陽之不可伏者,不見於地;陰之不可剋者,不見於天。

伏陽之少者,其體必柔,是以畏陽而為陽所用;

伏陽之多者,其體必剛,是以禦陽而為陰所用,

故水火動而隨陽,土石靜而隨陰也。

陽生陰,故水先成;陰生陽,故火後成。

陰陽相生也,體性相須也。是以陽去則陰竭,陰盡則陽滅。

金火相守則流,火木相得則然,從其類也。

水遇寒則結,遇火則竭,從其所勝也。

陽得陰而為雨,陰得陽而為風,

剛得柔而為雲,柔得剛而為雷,

無陰則不能為雨,無陽則不能為雷。

雨柔也,而屬陰,陰不能獨立,故待陽而後興;

雷剛也,而屬體,體不能自用,必待陽而後發也。

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

故乾坤交而為泰,坎離交而為既濟也。

乾生於子,坤生於午,坎終於寅,離終於申,以應天之時也。

置乾於西北,退坤於西南,長子用事而長女代母,坎離得位,震兌為耦,以應地之方

也,王者之法其盡於是矣!

乾坤天地之本,坎離天地之用,

是以易始於乾坤,中於坎離,終於既未濟。

而否泰為上經之中,咸恒當下經之首,皆言乎其用也。

坤統三女於西南,乾統三男於東北,

上經起於三,下經終於四,皆交泰之義也。

故易者用也,乾用九,坤用六,大衍用四十九,而潛龍勿用也。

大哉用乎!吾於此見聖人之心矣。

乾坤交而為泰,變而為雜卦也。

乾坤坎離為上篇之用,兌艮震巽為下篇之用也。

頤中孚大小過為二篇之正也。

易者,一陰一陽之謂也。

震兌始交者也,故當朝夕之位;

離坎交之極者也,故當子午之位;

巽艮雖不交而陰陽猶雜也,故當用中之偏位;

乾坤純陰陽也,故當不用之位。

乾坤縱而六子橫,易之本也;

震兌橫而六卦縱,易之用也。

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

地之陰在南而陽在北,

人之陽在上而陰在下,

既交則陽下而陰上。

辰數十二,日月交會謂之辰。

辰,天之體也,天之體,無物之氣也。

天之陽在南,故日處之;

地之剛在北,故山處之,

所以地高西北,天高東南也

天之神棲乎日,人之神發乎目,

人之神寤則棲心,寐則棲腎,所以象天,

此晝夜之道也。

雲行雨施,電發雷震,亦各從其類也。

吹噴吁呵呼,風雨雲霧雷,言相類也。

萬物各有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

雲有水火土石之異,他類亦然。

二至相去東西之度凡一百八十,南北之度凡六十。

冬至之月,所行如夏至之日;

夏至之月,所行如冬至之日。

四正者,乾坤坎離也。

觀其象無反覆之變,所以為正也。

陽在陰中陽逆行,陰在陽中陰逆行,

陽在陽中,陰在陰中,則皆順行。

此真至之理,按圖可見之矣。

草類之細入於坤。

五行之木,萬物之類也。

五行之金,出乎石也。

故水火土石不及金木,金木生其間也。

*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六

得天氣者動,得地氣者靜。

陽之類圓,成形則方;

陰之類方,成形則圓。

木之枝幹,土石之所成也,所以不易。

葉花,水火之所成,故變而易也。

東赤,南白,西黃,北黑,此正色也,

驗之於曉午暮夜之時,可見之矣。

冬至之子中,陰之極;

春分之卯中,陽之中;

夏至之午中,陽之極;

秋分之酉中,陰之中。

凡三百六十,中分之則一百八十,此二至二分相去之數也。

陽中有陰,陰中有陽,天之道也。

陽中之陽,日也,暑之道也;

陽中之陰,月也,以其陽之類,故能見於晝;

陰中之陽,星也,所以見於夜;

陰中之陰,辰也,天壤也。

辰之於天猶天地之體也,

地有五行,天有五緯,

地止有水火,天復有日月者,月為真水,日為真火,陰陽真精,是生五行,

所以天地之數各五,陽數獨盈于七也。

是故五藏之外又有心包,絡命門而七者,真心離火,命門坎水,五藏生焉,

精神之主,性命之根也。

干者幹之義,陽也;

支者枝之義,陰也;

干十而支十二,是陽數中有陰,陰數中有陽也。

魚者水之族也,蟲者風之族也。

目口凸而耳鼻竅,

竅者受聲嗅氣,物或不能閉之,

凸者視色別味,物則能閉之也,四者雖象於一,而各備其四矣。

水者火之地,火者水之氣;

黑者白之地,寒者暑之地。

草伏之獸毛如草之莖,林棲之鳥羽如林之葉,類使之然也。

石之花,鹽消之類也。

水之物無異乎陸之物,各有寒熱之性,

大較則陸為陽中之陰,而水為陰中之陽。

日月星辰共為天,水火土石共為地,

耳目鼻口共為首,髓血骨肉共為身,此乃五之數也。

火生於無,水生於有。

辰至日為生,日至辰為用,

蓋順為生而逆為用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鷹鵰之類食生,而雞 之類不專食生;

虎豹之類食生,而貓犬之類食生又食穀,

以類推之,從可知矣。

馬牛皆陰類,細分之則馬為陽而牛為陰。

飛之類喜風而敏於飛上,走之類喜土而利於走下。

禽蟲之卵,果穀之類也,

穀之類多子,蟲之類亦然。

蠶之類,今歲蛾而子,來歲則子而蠶;

蕪菁之類,今歲根而苗,來歲則苗而子,此皆一歲之物也。

天之氣運北而南則治,南而北則亂,

亂久則復北而南矣,

天道人事皆然,推之歷代,可見消長之理也。

在水者不瞑,在風者瞑;

走之類上睫接下,飛之類下睫接上,類使之然也。

在水而鱗, 飛之類也,

龜獺之類,走之類也。

夫四象,若錯綜而用之,

日月天之陰陽,水火地之陰陽,

星辰天之剛柔,土石地之剛柔。

飛之走,雞鳧之類是也,

走之飛,龍馬之屬是也。

陽主舒長,陰主慘急,

日入盈度,陰從於陽;

日入縮度,陽從於陰。

神者人之主,

將寐在脾,熟寐在腎,

將寤在肝,正寤在心。

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則存於心。

水之族以陰為主,陽次之,

陸之類以陽為主,陰次之,

故水類出水則死,風類入水則死。

然有出入之類,龜蟹鵝鳧之類是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天火無體之火也,地火有體之火也,

火無體,因物以為體。

金石之火烈於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氣形盛則魂魄盛,氣形衰則魂魄亦從而衰矣。

魂隨氣而變,魄隨形而止,

故形在則魄存,形化則魄散。

星為日餘,辰為月餘。

星之至微如沙塵者,隕而為堆阜。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並行則配為八卦。

八卦相錯者,相交錯而成六十四卦也。

夫易,根於乾坤而生於姤復,

蓋剛交柔而為復,柔交剛而為姤,自茲而無窮矣。

龍能大能小,然亦有制之者,

受制於陰陽之氣,得時則能變化,變變則不能也。

一歲之閏六陰六陽,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閏;

五年六十日,故五歲再閏。

先天圖中,環中也。

月體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水在人之身為血,土在人之身為肉。

膽與腎同陰,心與脾同陽,

心主目,脾主鼻。

陽中陽日也,陽中陰月也,陰中陽星也,陰中陰辰也;

柔中柔水也,柔中剛火也,剛中柔土也,剛中剛石也。

鼻之氣目見之,口之言耳聞之,以類應也。

倚蓋之說,崑崙四垂而為海,推之理則不然,

夫地直方而靜,豈得如圓動之天乎?

動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

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

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應月者,從其類也。

震為龍,一陽動於二陰之下,

震也,重淵之下有動物者,豈非龍乎?

風類水類,大小相反。

天之陽在東南,日月居之;

地之陰在西北,火石居之。

起震終艮一節,明文王八卦也;

天地定位一節,明伏羲八卦也;

八卦相錯者,明交錯而成六十四也;

數往者順,若順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數往也;

知來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來也。

夫易之數,由逆而成矣。

堯典 三百六旬有六日,

夫日之餘盈也六,則月之餘盈也亦六,

若去日月之餘十二,則有三百五十四,乃日行之數,

以十二除之,則得二十九日。

素問肺主皮毛,心脈,脾肉,肝筋,腎骨,上而下,外而內也。

心血腎骨交法也,交即用也。

乾為天之類,本象也;為金之類,別象也。

天地並行則藏府配,四藏天也,四府地也。

乾奇也,陽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

坤耦也,陰也,順也,故天下之順莫如地,所以順天也;

震起也,一陽起也,起動也,故天下之動莫如雷;

坎陷也,一陽陷於二陰,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

艮止也,一陽於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

巽入也,一陰入二陽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風;

離麗也,一陰離於二陽,其卦錯,然成文而華麗也,故天下之麗莫如火,

又如附麗之麗;

兌說也,一陰出於外而說於物,故天下之說莫如澤。

火內暗而外明,故離陽在外,火之用,用外也;

水外暗而內明,故坎陽在內,水之用,用內也。

人寓形於走類者何也,走類者,地之長子也。

自泰至否,其間則有蠱矣;

自否至泰,其間則有隨矣。

天有五辰,日月星辰與天為五;

地有五行,金木水火與土為五。

有溫泉而無寒火,陰能從陽而陽不能從陰也。

有雷則有電,有電則有風,

雨生於水,露生於土,雷生於石,電生於火,

雷與風同為陽之極,故有電必有風。

木之堅非雷不能震,草之柔非露不能潤。

*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七

陽尊而神,尊故役物,神故藏用,

是以道生天地萬物而不自見也,天地萬物亦取法乎道矣。

陽者道之用,陰者道之體,

陽用陰,陰用陽,

以陽為用則尊陰,以陰為用則尊陽也。

陰幾於道,故以況道也。

六變而成三十六矣,八變而成六十四矣,十二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六六而變之,八八六十四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八八而變之,七七四十九變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無極之前陰含陽也,有象之後陽分陰也,

陰為陽之母,陽為陰之父,

故母孕長男而為復,父生長女而為姤,是以陽起於復而陰起於姤也。

性非體不成,體非性不生,

陽以陰為體,陰以陽為體,動者性也,靜者體也。

在天則陽動而陰靜,在地則陽靜而陰動。

性得體而靜,體隨性而動,是以陽舒而陰急也。

陽不能獨立,必得陰而後立,故陽以陰為基;

陰不能自見,必待陽而後見,故陰以陽為唱。

陽知其始而享其成,陰效其法而終其勞。

陽能知而陰不能知,陽能見而陰不能見也。

能知能見者為有,故陽性有而陰性無也;

陽有所不遍而陰無所不遍也,陽有去而陰常居也,

無不遍而常居者為實,故陽體虛而陰體實也。

天地之本,其起於中乎!

是以乾坤屢變而不離乎中。

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

日中則盛,月中則盈,故君子貴中也。

本一氣也,生則為陽,消則為陰,故二者一而已矣。

四者二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

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婦也。

然天得地而萬物生,君得臣而萬化行,父得子,夫得婦而家道成。

故有一則有二,有二則有四,有三則有六,有四則有八。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數,

數立則象生,象生則言著彰,言著彰則意顯,

象數則筌蹄也,言意則魚兔也,

得魚兔而忘筌蹄可也,捨筌蹄而求魚兔,則未見其得也。

天變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貞,易之變也;

人行而天應之,故吉凶悔吝,易之應也。

以元亨為變,則利貞為應,

以吉凶為應,則悔吝為變。

元則吉,吉則利應之,

亨則凶,凶則應之以貞,

悔則吉,吝則凶,是以變中有應,應中有變也。

變中之應,天道也,

故元為變則亨應之,利為變則應之以貞;

應中之變,人事也,

故變則凶,應則吉,變則吝,應則悔也。

悔者吉之先,而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從天不從人。

元者,春也,仁也,

春者時之始,仁者德之長,時則未盛而德足以長人,故言德不言時;

亨者,夏也,禮也,

夏者時之盛,禮者德之文,盛則必衰而文不足救之,故言時不言德,

故曰大哉乾元而上九有悔也;

利者,秋也,義也,

秋者時之成,義者德之方,萬物方成而獲利,義者不通於利,故言時不言德也;

貞者,冬也,智也,

冬者時之末,智者德之衰,貞則吉,不貞則凶,故言德而不言時也,

故曰:利貞者,性情也。

道生天,天生地,及其功成而身退,故子繼父禪,是以乾退一位也。

象起於形,數起於質,名起於言,意起於用。

天下之數出乎理,違乎理則入於術,世人以數而入術,故失於理也。

天可以理盡而不可以形盡,渾天之術以形盡天,可乎?

精義入神以致用也,

不精義則不能入神,不能入神則不能致用。

為治之道必通其變,不可以膠柱,猶春之時不可行冬之令也。

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內象內數也,他皆外象外數也。

天道之變,王道之權也。

卦各有性有體,然皆不離乾坤之門,如萬物受性於天,而各為其性也。

其在人則為人之性,在禽獸則為禽獸之性,在草木則為草木之性。

天以氣為主,體為次;

地以體為主,氣為次。

在天在地者亦如之。

氣則養性,性則乘氣,

故氣存則性存,性動則氣動也。

堯之前,先天也;堯之後,後天也。

後天乃效法耳。

*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八

天之象數則可得而推,如其神用則不可得而測也。

自然而然者,天也,唯聖人能索之;

效法者,人也,若時行時止,雖人也,亦天也。

生者性,天也;成者形,地也

日入地中,交精之象。

體四而變六,兼神與氣也。

氣變必六,故三百六十也。

凡事為之極,幾十之七則可止矣。

蓋夏至之日止於六十,兼之以晨昏,分可辨色矣。庶幾乎十之七也。

圖雖無文,吾終日言未嘗離乎是,蓋天地萬物之理盡在其中矣。

氣一而已,主之者乾也,

神亦一而已,乘氣而變化,出入於有無死生之間,無方而不測者也。

不知乾,無以知性命之理。

時然後言,乃應變而言,言不在我也

仁配天地謂之人,唯仁者真可以謂之人矣。

生而成,成而生,易之道也。

氣者,神之宅也;體者,氣之宅也。

天六地四,

天以氣為質,而以神為神,

地以質為質,而以氣為神,

唯人兼乎萬物而為萬物之靈,如禽獸之聲,以其類而各能其一,無所不能者,人也。

推之他事,亦莫不然,唯人得天地日月交之用,他類則不能也。

人之生真可謂之貴矣!

天地與其貴而不自貴,是悖天地之理,不祥莫大焉。

燈之明暗之境,日月之象也。

月者,日之影也;情者,性之影也。

心性而膽情,性神而情鬼。

心為太極,又曰道為太極。

形可分,神不可分。

陰事大半,蓋陽一而陰二也。

冬至之後為呼,夏至之後為吸,此天地一歲之呼吸也。

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發而中節者也。

不我物則能物物。

任我則情,情則蔽,蔽則昏矣;

因物則性,性則神,神則明矣。

潛天潛地,不行而至,不為陰陽所攝者,神也。

天之孽,十之一猶可違;人之孽,十之九不可逭。

先天之學,心也;

後天之學,跡也;

出入有無死生者,道也。

神無所在,無所不在,

至人與他心通者,以其本於一也。

道與一,神之強名也。

以神為神者,至言也。

身地也,本靜,所以能動者,血氣使之然也。

生生長類,天地成功;

別生分類,聖人成能。

以物觀物,性也;

以我觀物,情也。

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陽主闢而出,陰主翕而入。

日在於水則生,離則死,交與不交之謂也。

陰對陽為二,然陽來則生,陽去則死,

天地萬物生死主於陽,則歸之于一也。

神無方而性有質。

發於性則見於情,發於情則見於色,以類而應也。

以天地生萬物,則以萬物為萬物;

以道生天地,則天地亦萬物也。

人之貴,兼乎萬物,自重而得其貴,所以能用萬類。

凡人之善惡,形于言,發于行,人始得而知之;

但萌諸心,發于慮,鬼神已得而知之矣。

此君子所以慎獨也。

氣變而形化。

人之類,備乎萬物之性。

人之神則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不戒哉?

人之畏鬼亦猶鬼之畏人,

人積善而陽多,鬼亦畏之矣,積惡而陰多,鬼不畏之矣。

大人者,與鬼神合其吉凶,夫何畏之有?

至理之學非至誠則不至,

物理之學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強通,強通則有我,有我則失理而下入於數矣。

心一而不分,則能應萬物,

此君子所以虛心而不動也。

聖人利物而無我。

明則有日月,幽則有鬼神。

夫聖人六經,渾然無跡,如天道焉。

春秋錄實事,而善惡形于其中矣。

中庸之法,自中者天也,自外者人也。

韻法闢翕者律天,清濁者呂地,

先閉後開者,春也;

純開者,夏也;

先開後閉者,秋也;

冬則閉而無聲。

東為春聲,陽為夏聲,此見作韻者亦有所至也。銜凡冬聲也。

寂然不動,反本復靜,坤之時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陽動於中,間不容髮,復之義也

不見動而動,妄也;

動乎否之時,是也。

見動而動則為無妄,然所以有災者,陽微而無應也;

有應而動則為益矣。

精氣為物,形也;

遊魂為變,神也;

又曰:精氣為物,體也;

遊魂為變,用也。

君子之學以潤身為本,其治人應物,皆餘事也。

剸割者,才力也;

明辨者,智識也;

寬洪者,德器也,三者不可闕一。

無德者責人,怨人,易滿,滿則止也。

能循天理動者,造化在我也。

學不際天人,不足謂之學

人必有德器,然後喜怒皆不妄為,

卿相為匹夫,以至學問高天下,亦若無有也。

得天理者不獨潤身,亦能潤心,

不獨潤心,至于性命亦潤。

曆不能無差,今之學曆者但知曆法,不知曆理,

能布算者落下閎也,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

落下閎但知曆法,揚雄知曆法又知曆理。

顏子不遷怒不貳過,皆情也,非性也。

不至於性命不足謂之好學。

揚雄作玄,可謂見天地之心者也。

易無體也,

曰:既有典常,則是有體也,

恐遂以為有體,故曰不可為典要。

既有典常,常也;不可為典要,變也

莊周雄辯,數千年一人而已。

如庖丁解牛曰踟躕四顧,孔子觀呂梁之水曰蹈水之道無私,皆至理之言也。

夫易者,聖人長君子消小人之具也。

及其長也,闢之於未然;及其消也,闔之於未然。

一消一長,一闢一闔,渾渾然無跡,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與於此?

大過本末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後可救,

常分有可過者,有不可過者,

大德大位,可過者也,伊周其人也,不可懼也;

有大德無大位,不可過者也,孔孟其人也,不可悶也,其位不勝德耶?

大哉位乎!待時用之宅也。

復次剝,明治生於亂乎?

姤次夬,明亂生於治乎?

時哉時哉,未有剝而不復,未有夬而不姤者,

防乎其防,邦家其長,子孫其昌,是以聖人貴未然之防,是謂易之大綱。

先天學,心法也。

故圖皆自中起,萬化萬事生乎心也。

所行之路不可不寬,寬則少礙。

知易者不必引用講解,始為知易。

孟子著書,未嘗及易,其間易道存焉,但人見之者鮮耳。

人能用易,是為知易,如孟子可謂善用易者也。

所謂皇帝王伯者,非獨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而已,

但用無為則皇也,

用恩信則帝也,

用公正則王也,

用知力則伯也。

鬼神無形而有用,其情狀可得而知也,於用則可見之矣。

若人之耳目鼻口手足,草木之枝葉花實顏色,皆鬼神之所為也。

福善禍淫,主之者誰耶?

聰明正直,有之者誰耶?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誰耶?

皆鬼神之情狀也。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

統下三者:

有言象,不擬物,而直言以明事;

有像象,擬一物以明意;

有數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類是也。

易之數窮天地始終,

或曰:天地亦有始終乎?

曰:既有消長,豈無終始?

天地雖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

易有內象,理致是也;

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變者是也。

在人則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在物則乾道成陽,坤道成陰。

神無方則易無體,

滯於一方則不能變化,非神也;

有定體則不能變通,非易也。

易雖有體,體者象也,假象以見體,而本無體也。

事無大小,皆有道在其間,

能安分則謂之道,不能安分謂之非道。

正音律數行至於七而止者,以夏至之日出於寅而入於戌,

亥子丑三時則日入於地,而目無所見,

此三數不行者,所以比於三時也。

故生物之數亦然,非數之不行也,有數而不見也。

六虛者,六位也,虛以待變動之事也。 六爻六卦

有形則有體,有性則有情。

天主用,地主體,

聖人主用,百姓主體,故日用而不知。

法始乎伏羲,成於堯,革於三王,極於五伯,絕於秦。

萬事治亂之跡無以逃此矣。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無方;

易者,神之用也,所以無體。

循理則為常,理之外則為異矣。

火以性為主,體次之;

水以體為主,性次之。

陽性而陰情,性神而情鬼。

易之首於乾坤,中於坎離,終於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太極一也,不動生二,二則神也,

神生數,數生象,象生器

太極不動,性也,

發則神,神則數,數則象,象則器,器之變,復歸於神也。

* 皇極經世觀物外篇衍義卷九

諸卦不交於乾坤者,則生於否泰,

否泰,乾坤之交也。

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極。

天使我有,是之謂命;

命之在我之謂性,

性之在物之謂理。

朔易以陽氣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盡,謂變易循環也。

春陽得權,故多旱;

秋陰得權,故多雨。

元有二,

有生天地之始者,太極也;

有萬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

天地之心者,生萬物之本也;

天地之情者,情狀也,與鬼神之情狀同也。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莊子曰:條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此盡己之性能盡物之性也。

非魚則然,天下之物則然。

若莊子者,可謂善通物矣。

老子知易之體者也。

無思無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

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太極,道之極也;

太玄,道之元也;

太素,色之本也;

太一,數之始也;

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則一也。

太羹可和,玄酒可漓,則是造化亦可和可漓也。

易地而處則無我也。

誠者主性之具,無端無方者也。

至哉留侯,善藏其用。

素問密語之類,於術之理可謂至矣。

瞽瞍殺人,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

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訢然樂而忘天下,

聖人雖天下之大,不能易天性之愛。

或問顯諸仁藏諸用,

曰:若日月之照臨,四時之成歲,是顯仁也;

其度數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藏用也。

君子於易玩象,玩數,玩辭,玩意。

兌說也,其他皆有所害,惟朋友講習無,

說於此,故言其極者也。

中庸非天降地出,揆物之理,度人之情,行其所安,是為得矣。

元亨利貞之德各包吉凶悔吝之事。

雖行乎德,若違於時,亦或凶矣。

湯放桀,武王伐紂,而不以為弒者,

若孟子言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則援之以手,權也。

故孔子既尊夷齊,亦與湯武,

夷齊仁也,湯武義也,

然唯湯武則可,非湯武則是篡也。

陰者陽之影,鬼者人之影也。

秦穆公有功於周,能遷善改過,為伯者之最;

晉文侯世世勤王,遷平王於洛,次之;

齊威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又次之;

楚莊強大,又次之;

宋襄公雖伯而力微,會諸侯而為楚所執,不足論也。

治春秋者不先定四國之功過,則事無統理,不得聖人之心矣。

春秋之間,有功者未見大於四國,有過者亦未見大於四國也,

故四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人言春秋非性命書,非也。

至於書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此因魯事而貶之也;

聖人何容心哉?無我故也。豈非由性命而發言也?

又云春秋皆因事而褒貶,豈容人特立私意哉?

又曰春秋聖人之筆,削為天下之至公,不知聖人之所以為公也。

如因牛傷則知魯之潛郊,因初獻六羽則知舊潛八佾,因新作雉門則知舊無雉門,

皆非聖人有意於其間,故曰春秋盡性之書也。

易之為書,將以順性命之理者,循自然也。

孔子絕四從心,一以貫之,至命者也;

顏子心齋屢空,好學者也;

子貢多積以為學,億度以求道,不能刳心滅見,委身於理,不受命者也。

春秋循自然之理而不立私意,故為盡性之書也。

初與上同,然上亢,不及初之進也;

二與五同,然二之陰中不及五之陽中也;

三與四同,然三處下卦之上,不若四之近君也。

人之貴,兼乎萬物,自重而得其貴,所以能用萬類。

至理之學非至誠則不至。

素問陰符,七國時書也。

顯諸仁,藏諸用,孔子善藏其用乎?

莊荀之徒失之辯。

伯夷義不食周粟,至餓且死,只得為仁而已。

三人行必有師焉,至於友一鄉之賢,天下之賢,

以天下為未足,又至於尚論古人,無以加焉。

義重則內重,利重則外重。

能醫人能醫之疾,不得謂之良醫,

醫人之所不能醫者,天下之良醫也。

能處人所不能處之事,則能為人所不能為之事也。

人患乎自滿,滿則止也。

故禹不自滿,假所以為賢,雖學亦當常若不足,不可臨深以為高也。

人茍用心,必有所得,獨有多寡之異,智識之有淺深也。

理窮而後知性,性盡而後知命,命知而後知至。

凡處失在得之先,則得亦不喜;

若處得在失之先,則失難處矣,必至於隕穫。

人必內重,內重則外輕,

茍內輕,必外重,好利好名無所不至。

天下言讀書者不少,能讀書者少,

若得天理真樂,何書不可讀,何堅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天時地裡人事,三者知之不易。

資性得之天也,學問得之人也。

資性,由內出者也;學問,由外入者也。

自誠明,性也,自明誠學也。

伯夷柳下惠得聖人之一端,

伯夷得聖人之清,柳下惠得聖人之和,

孔子時清時和,時行時止,故得聖人之時。

太玄九日當兩卦,餘一卦當四日半。

用兵之道,必待人民富,倉廩實,府庫充,兵強名正,天時順,地利得,然後可舉。

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

今有人登兩臺,兩臺皆等則不見其高,一臺高,然後知其卑下者也。

一國一家一身皆同,能處一身則能處一家,能處一家則能處一國,

能處一國則能處天下。

心為身本,家為國本,國為天下本。

心能運身,茍心所不欲,身能行乎?

人之精神貴藏而用之,茍衒於外,則鮮有不敗者。

如利刃,物來則剸之,若恃刃之利而求割乎物,則刃與物俱傷矣。

言發於真誠,則心不勞而逸,人久而信之。

作偽任數,一時或可以欺人,持久必敗。

人貴有德,小人有才者有之矣,

故才不可恃,德不可無。

天地日月,悠久而已。

故人當存乎遠,不可見其邇。

君子處畎畝,則行畎畝之事;居廟堂,則行廟堂之事,故無入不自得。

智數或能施於一朝,蓋有時而窮,惟至誠與天地同久。

天地無則至誠可息,茍天地不能無,則至誠亦不息也。

室中造車,天下可行,軌轍合故也,

茍順義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

斂天下之善則廣矣,自用則小。

漢儒以反經合道為權,得一端者也。

權,所以平物之輕重,

聖人行權,酌其輕重而行之,合其宜而已,故執中無權者,猶為偏也。

王通言春秋王道之權,非王通莫能及此。

故權在一身,則有一身之權,在一鄉,則有一鄉之權,以至於天下,則有天下之權,

用雖不同,其權一也

夫弓固有強弱,然一弓二人張之,則有力者以為弓弱,無力者以為弓強,

故有力者不以己之力有餘而以為弓弱,

無力者不以己之力不足而以為弓強,何不思之甚也?

一弓非有強弱也,二人之力強弱不同也。

今有食一杯在前,二人大餒而見之,

若相遜,則均得食也;

相奪則爭,非徒爭之而已,或不得其食矣。

此二者皆人之情也,知之者鮮,知此則天下之事皆如是也。

先天學主乎誠,至誠可以通神明,不誠則不可以得道。

良藥不可以離手,善言不可以離口。

事必量力,量力故能久。

學以人事為大,今之經典,古之人事也。

春秋三傳之外,陸淳啖助可以兼治。

季札之才近伯夷,叔向子產晏子之才相等,

管仲用智數,晚識物理,大抵才力過人也。

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春秋者,孔子之刑書也,

功過不相掩,聖人先褒其功,後貶其罪,

故罪人有功亦必錄之,不可不恕也。

新作兩觀,新者,貶之也,誅其舊無也,

初獻六羽,初者,褒之也,以其舊潛八佾也。

某人受春秋於尹師魯,師魯受於穆伯長,

某人後復攻伯長,曰,春秋無褒,皆是貶也。

田述古曰,孫復亦云,春秋有貶而無褒。

曰:春秋禮法廢,君臣亂,其間有能為小善者,安得不進之也?

況五霸實有功於天下,且五霸固不及於王,不猶愈於潛竊乎?安得不與之也!

治春秋者,不辯名實,不定五霸之功過,則未可言治春秋。

先定五霸之功過而治春秋,則大意立。若事事求之,則無緒矣。

凡人為學,失於自主張太過。

平王名雖王,實不及一國之諸侯,

齊晉雖侯而實潛王,皆春秋之名實也。

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羊名也,理實也,名存而實亡,猶愈於名實俱亡。

茍存其名,安知後世無王者作?是以有所待也。

春秋為君弱臣強而作,故謂之名分之書。

聖人之難在不失仁義忠信而成事業,

何如則可,在於絕四。

有馬者借人乘之,舍己從人也。

或問才難,何謂也

曰:臨大事然後見才之難也。

曰:何獨言才?

曰:才者天之良質也,學者所以成其才也。

曰:古人有不由學問而能立功業者,何必曰學?

曰:周勃霍光能成大事,唯其無學,故未盡善也。

人而無學則不能燭理,不能燭理則固執而不通。

人有出人之才必有剛克,中剛則足以立事業,處患難,

若用於他,反為邪惡,故孔子以申棖為焉得剛,

既有慾心,必無剛也。

君子喻於義,賢人也;小人喻於利而已。

義利兼忘者,唯聖人能之。

君子畏義而有所不為,小人直不畏耳。

聖人則動不踰矩,何義之畏乎?

為學養心患在不由直道,

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誠,則無所不通。

天地之道直而已,當以直求之,

若用智數,由徑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循人欲也,不亦難乎?

事無巨細,皆有天人之理,

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

得失不動心所以順天也,行險僥倖是逆天也;

求之者人也,得之與否天也,

得失不動心所以順天也,強取必得是逆天理也,逆天理者患禍必至。

魯之兩觀,郊天大禘,皆非禮也。

諸侯茍有四時之禘,以為常祭可也,至於五年大禘,不可為也。

仲弓可使南面,可使從政也。

誰能出不由戶?戶,道也。未有不由道而能濟者也。

不由戶者,鎖穴隙之類是也。

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雖多聞,必擇善而從之,

多見而識之,識,別也,雖多見 必有以別之。

落下閎改顓帝曆為太初曆,子雲準太初而作太玄,

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凡一五隔一四,細分之則四分半當一卦,

氣起於中心,故首中卦。

元亨利貞,變易不常,天道之變也;

吉凶悔吝,變易不定,人道之應也。

一陰一陽之謂道,

道無聲無形不可得而見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為名。

人之有行必由於道。

一陰一陽,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

顯諸仁者,天地生萬物之功,則人可得而見也;

所以造萬物,則人不可得而見,是藏諸用也。

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

易始於三皇,書始於二帝,詩始於三王,春秋始於五霸。

自乾坤至坎離,以天道也;

自咸恒至既濟未濟,以人事也。

人謀人也,鬼謀天也,天人同謀而皆可,則事成而吉也。

變從時而便天下之事,不失禮之大經;

變從時而順天下之理,不失義之大權者,君子之道也。

五星之說自甘公石公始也。

人智強則物智弱。

莊子著盜蹠篇,所以明至惡,雖聖賢亦莫能化,蓋上智與下愚不移故也。

魯國之儒一人者,謂孔子也。

天下之事始過於重猶卒於輕,始過於厚猶卒於薄,

況始以輕始以薄者乎?

故鮮失之重,多失之輕;鮮失之厚,多失之薄。

是以君子不患過乎重,常患過乎輕,不患過乎厚 常患過乎薄也。

莊子齊物未免較量,較量則爭,爭則不平,不平則不和。

無思無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

當仁不讓於師者,進仁之道也。

秦穆公伐鄭敗,而有悔過自誓之言,

此非止霸者之事,幾於王道,能悔則無失也。

此聖人所以錄於書末也。

劉絢問無為,

對曰:時然後言,人不厭其言,

樂然後笑,人不厭其笑,

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此所謂無為也。

文中子曰:易樂者必多哀,輕施者必好奪,

或曰:天下皆爭利棄義,吾獨若之何?

子曰:舍其所爭,取其所棄,不亦君子乎?

若此之類,理義之言也,心跡之判久矣,

若此之類,造化之言也。

莊子氣豪,若呂梁之事,言之至者也;

盜蹠言事之無可奈何者,雖聖人亦莫如之何;

漁父言事之不可強者,雖聖人亦不可強,

此言有為無為之理,順理則無為,強則有為也。

金需百鍊然後精,人亦如此。

佛氏棄君臣父子夫婦之道,豈自然之理哉?

志於道者,統而言之,

志者,潛心之謂也,

德者,得於己,有形故有據,

德主於仁,故曰依。

莊子曰: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義也。

晉狐射姑殺陽處父,春秋書晉殺其大夫陽處父,

上漏言也,君不密則失臣,故書國殺。

人得中和之氣則剛柔均,

陽多則偏剛,陰多則偏柔。

作易者其知盜乎?

聖人知天下萬物之理而一以貫之。

以尊臨卑曰臨,以上觀下曰觀。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合而言之則一,分而言之則二,

合而言之則二,分而言之則四,始於有意,成於有我,

有意然後有必,必生於意,

有固然後有我,我生於固,

意有,心必先期,固不化我,有己也。

記問之學未足以為事業。

學在不止,故王通云:沒身而已。

皇极经世书 邵雍撰

观物内篇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皇极经世书 邵雍撰

* 观物篇五十一

物之大者无若天地,然而亦有所尽也。

天之大,阴阳尽之矣;

地之大,刚柔尽之矣。

阴阳尽而四时成焉,刚柔尽而四维成焉。

夫四时四维者,天地至大之谓也,凡言大者,无得而过之也。

亦未始以大为自得,故能成其大,岂不谓至伟至伟者欤?

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

一动一静交,而天地之道尽之矣。

动之始则阳生焉,动之极则阴生焉,

一阴一阳交而天之用尽之矣;

静之始则柔生焉,静之极则刚生焉,

一柔一刚交而地之用尽之矣。

动之大者谓之太阳,动之小者谓之少阳;

静之大者谓之太阴,静之小者谓之少阴。

太阳为日,太阴为月,少阳为星,少阴为辰,日月星辰交而天之体尽之矣。

静之大者谓之太柔,静之小者谓之少柔;

动之大者谓之太刚,动之小者谓之少刚。

太柔为水,太刚为火,少柔为土,少刚为石,水火土石交而地之体尽之矣;

日为暑,月为寒,星为昼,辰为夜,暑寒昼夜交而天之变尽之矣。

水为雨,火为风,土为露,石为雷,雨风露雷交而地之化尽之矣;

暑变物之性,寒变物之情,昼变物之形,夜变物之体,性情形体交而动植之感尽之矣;

雨化物之走,风化物之飞,露化物之草,雷化物之木,走飞草木交而动植之应尽之矣。

走感暑而变者,性之走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走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走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走也。

飞感暑而变者,性之飞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飞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飞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飞也。

草感暑而变者,性之草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草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草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草也。

木感暑而变者,性之木也,

感寒而变者,情之木也,

感昼而变者,形之木也,

感夜而变者,体之木也。

性应雨而化者,走之性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性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性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性也。

情应雨而化者,走之情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情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情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情也。

形应雨而化者,走之行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行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行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行也。

体应雨而化者,走之体也,

应风而化者,飞之体也,

应露而化者,草之体也,

应雷而化者,木之体也,

性之走善色,情之走善声,形之走善气,体之走善味。

性之飞善色,情之飞善声,形之飞善气,体之飞善味。

性之草善色,情之草善声,形之草善气,体之草善味。

性之木善色,情之木善声,形之木善气,体之木善味。

走之性善耳,飞之性善木,草之性善口,木之性善鼻。

走之情善耳,飞之情善目,草之情善口,木之情善鼻。

走之形善耳,飞之形善目,草之形善口,木之形善鼻。

走之体善耳,飞之体善目,草之体善口,木之体善鼻。

夫人也者,暑寒昼夜无不变,雨风露雷无不化,性情形体无不感,走飞草木无不应,

所以目善万物之色,耳善万物之声,鼻善万物之气,口善万物之味,

灵于万物,不亦宜乎?

* 观物篇五十二

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

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

声色气味者,万物之体也;

目耳鼻口者,万人之用也。

体无定用,惟变是用;用无定体,惟化是体。

体用交而人物之道于是乎备矣。

然则人亦物也,圣亦人也,

有一物之物,有十物之物,有百物之物,有千物之物,有万物之物,有亿物之物,

有兆物之物。为兆物之物,岂非人乎?

有一人之人,有十人之人,有百人之人,有千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亿人之人,

有兆人之人。为兆人之人,岂非圣乎?

是知人也者,物之至者也;

圣也者,人之至者也。

物之至者,始得谓之物之物也;

人之至者,始得谓之人之人也。

夫物之物者,至物之谓也;

人之人者,至人之谓也。

以一至物而当一至人,则非圣人而何人? 谓之不圣,则吾不信也。

何哉? 谓其能以一心观万心,一身观万身,一物观万物,一世观万世者焉;

又谓其能以心代天意,口代天言,手代天功,身代天事者焉;

又谓其能以上识天时,下尽地理,中尽物情,通照人事者焉;

又谓其能以弥纶天地,出入造化,进退古今,表里人物者焉。

噫! 圣人者,非世世而效圣焉,吾不得而目见之也。

虽然吾不得而目见之,察其心,观其迹,探其体,潜其用,虽亿千万年,亦可以理知之也。

人或告我曰:天地之外别有天地万物,异乎此天地万物,则吾不得而知之也。

非惟吾不得而知之也,圣人亦不得而知之也。

凡言知者,谓其心得而知之也;

言言者,谓其口得而言之也;

既心尚不得而知之,口又恶得而言之乎?

以心不可得知而知之,是谓妄知也;

以口不可得言而言之,是谓妄言也。

吾又安能从妄人而行妄知妄言者乎?

* 观物篇五十三

易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所以谓之理者,物之理也;

所以谓之性者,天之性也;

所以谓之命者,处理性者也;

所以能处理性者,非道而何?

是知道为天地之本,天地为万物之本;

以天地观万物,则万物为万物;以道观天地,则天地亦为万物。

道之道,尽之于天矣;

天之道,尽之于地矣;

天地之道,尽之于万物矣;

天地万物之道,尽之于人矣。

人能知其天地万物之道所以尽于人者,然后能尽民也。

天之能尽物则谓之曰昊天,

人之能尽民则谓之曰圣人。

谓昊天能异乎万物,则非所以谓之昊天也;

谓圣人能异乎万民,则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万民与万物同,则圣人固不异乎昊天者矣;

然则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圣人与昊天为一道则万民与万物亦可以为一道,

一世之万民与一世之万物既可以为一道,则万世之万民与万世之万物亦可以为一道

也明矣。

夫昊天之尽物,圣人之尽民,皆有四府焉。

昊天之四府者,春夏秋冬之谓也,阴阳升降于其间矣;

圣人之四府者,易书诗春秋之谓也,礼乐隆污于其间矣。

春为生物之府,夏为长物之府,秋为收物之府,冬为藏物之府,

号物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昊天之四府者乎?

易为生民之府,书为长民之府,诗为收民之府,春秋为藏民之府,

号民之庶谓之万,虽曰万之又万,其庶能出此圣人之四府者乎?

昊天之四府者,时也;圣人之四府者,经也;

昊天以时授人,圣人以经法天,天人之事当如何哉?

* 观物篇五十四

观春则知易之所存乎?

观夏则知书之所存乎?

观秋则知诗之所存乎?

观冬则知春秋之所存乎?

易之易者,生生之谓也;

易之诗者,生长之谓也;

易之书者,生收之谓也;

易之春秋者,生藏之谓也。

书之易者,长生之谓也;

书之书者,长长之谓也;

书之诗者,长收之谓也;

书之春秋者,长藏之谓也。

诗之易者,收生之谓也;

诗之诗者,收长之谓也;

诗之书者,收收之谓也;

诗之春秋者,收藏之谓也。

春秋之易者,藏生之谓也;

春秋之诗者,藏长之谓也;

春秋之书者,藏收之谓也;

春秋之春秋者,藏藏之谓也。

生生者,修夫意者也;

生长者,修夫言者也;

生收者,修夫象者也;

生藏者,修夫数者也。

长生者,修夫仁者也;

长长者,修夫礼者也;

长收者,修夫义者也;

长藏者,修夫智者也。

收生者,修夫性者也;

收长者,修夫情者也;

收收者,修夫形者也;

收藏者,修夫体者也。

藏生者,修夫圣者也;

藏长者,修夫贤者也;

藏收者,修夫才者也;

藏藏者,修夫术者也。

修夫意者,三皇之谓也;

修夫言者,五帝之谓也;

修夫象者,三王之谓也;

修夫数者,五伯之谓也。

修夫仁者,有虞之谓也;

修夫礼者,有夏之谓也;

修夫义者,有商之谓也;

修夫智者,有周之谓也。

修夫性者,文王之谓也;

修夫情者,武王之谓也;

修夫形者,周公之谓也;

修夫体者,召公之谓也。

修夫圣者,秦穆之谓也;

修夫贤者,晋文之谓也;

修夫才者,齐桓之谓也;

修夫术者,楚庄之谓也。

皇帝王伯者,易之体也;

虞夏商周者,书之体也;

文武周召者,诗之体也;

秦晋齐楚者,春秋之体也。

意言象数者,易之用也;

仁义礼智者,书之用也;

性情形体者,诗之用也;

圣贤才术者,春秋之用也。

用也者,心也;体也者,迹也;心迹之间有权存焉者,圣人之事也。

三皇同意而异化,五帝同言而异教,三王同象而异劝,五伯同术而异率。

同意而异化者必以道,以道化民者,民亦以道归之,故尚自然。

夫自然者,无为无有之谓也,无为者非不谓也,不固为者也,故能广;

无有者非不有也,不固有者也,故能大,广大悉备而不固为固有者,其惟三皇乎?

是故知能以道化天下者,天下亦以道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

自朴。其斯之谓欤?

三皇同仁而异化,五帝同礼而异教,三王同义而异劝,五伯同智而异率。

同礼而异教者必以德,以德教民者,民亦以德归之,故尚让。

夫让也者,先人后己之谓也,以天下授人而不为轻,若素无之也,

受人之天下而不为重,若素有之也,

若素无素有者,为不己无己有之谓也。

若己无己有,则举一毛以取与于人,犹有贪吝之心生焉,而况天下者乎?

能知其天下之天下非己之天下者,其惟五帝乎?

是故知能以德教天下者,天下亦以德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其斯之谓欤?

三皇同性而异化,五帝同情而异教,三王同形而异劝,五伯同体而异率。

同形而异劝者必以功,以功劝民者,民亦以功归之,故尚政。

夫政也者,正也,以正正夫不正之谓也。

天下之正莫如利民焉,天下之不正莫如害民焉,

能利民者正,则谓之曰王矣;能害民者不正,则谓之曰贼矣。

以利除害,安有去王耶?

以王去贼,安有弒君耶?

是故知王者正也,能以功正天下之不正者,天下亦以功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其斯之谓欤?

三皇同圣而异化,五帝同贤而异教,三王同才而异劝,五伯同术而异率。

同术而异率者必以力,以力率民者,民亦以力归之,故尚争。

夫争也者,争夫利者也,取以利,不以义,然后谓之争。

小争交以言,大争交以兵,争夫强弱者也,犹借夫名焉者,谓之曲直。

名也者,命物正事之称也;利也者,养人成物之具也。

名不以仁无以守业,利不以义无以居功,利不以功居,名不以业守,则乱矣,

民所以必争之也。

五伯者,借虚名以争实利者也,帝不足则王,王不足则伯,伯又不足则左衽矣。

然则五伯不谓无功于中国,语其王则未也,过左衽则远矣。

周之东迁,文武之功德于是乎尽矣!犹能维持二十四君,王室不绝如线,秦楚不敢

屠害中原者,由五伯借名之力也,是故知能以力率天下者,天下亦以力归焉。

所以圣人有言曰:眇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凶,武人为于大君。

其斯之谓欤?

夫意也者,尽物之性也;

言也者,尽物之情也;

象也者,尽物之行也;

数也者,尽物之体也。

仁也者,尽人之圣也;

礼也者,尽人之贤也;

义也者,尽人之才也;

智也者,尽人之术也。

尽物之性者谓之道,尽物之情者谓之德,尽物之形者谓之功,尽物之体者谓之力;

尽人之圣者谓之化,尽人之贤者谓之教,尽人之才者谓之劝,尽人之术者谓之率。

道德功力者,存乎体者也;

化教劝率者,存乎用者也;

体用之间有变存焉者,圣人之业也。

夫变也者,昊天生万物之谓也;

权也者,圣人生万民之谓也,非生物非生民,而得谓之权变乎?

* 观物篇五十五

善化天下者,止于尽道而已;

善教天下者,止于尽德而已;

善劝天下者,止于尽功而已;

善率天下者,止于尽力而已。

以道德功力为化者,乃谓之皇矣;

以道德功力为教者,乃谓之帝矣;

以道德功力为劝者,乃谓之王矣;

以道德功力为率者,乃谓之伯矣。

以化教劝率为道者,乃谓之易矣;

以化教劝率为德者,乃谓之书矣;

以化教劝率为功者,乃谓之诗矣;

以化教劝率为力者,乃谓之春秋矣。

此四者,天地始则始焉,天地终则终焉,终始随乎天地者也。

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间犹旦暮也,

以今观今则谓之今矣,以后观今则今亦谓之古矣;

以今观古则谓之古矣,以古自观则古亦谓之今矣。

是知古亦未必为古,今亦未必为今,皆自我而观之也。

安知千古之前,万古之后,其人不自我而观之也?

若然,则皇帝王伯者,圣人之时也;

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经也;

时有消长,经有因革,

时有消长,否泰尽之矣;

经有因革,损益尽之矣。

否泰尽而体用分,损益尽而心迹判,

体与用分,心与迹判,圣人之事业于是乎备矣。

所以自古当世之君天下者,其命有四焉:

一曰正命,二曰受命,三曰改命,四曰摄命。

正命者,因而因者也;

受命者,因而革者也;

改命者,革而因者也;

摄命者,革而革者也。

因而因者,长而长者也;

因而革者,长而消者也;

革而因者,消而长者也;

革而革者,消而消者也。

革而革者,一世之事业也;

革而因者,十世之事业也;

因而革者,百世之事业也;

因而因者,千世之事业也;

可以因则因,可以革则革者,万世之事业也。

一世之事业者,非五伯之道而何?

十世之事业者,非三王之道而何?

百世之事业者,非五帝之道而何?

千世之事业者,非三皇之道而何?

万世之事业者,非仲尼之道而何?

是知皇帝王伯者,命世之谓也;仲尼者,不世之谓也。

仲尼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如是则何止于百世而已哉?亿千万世皆可得而知之也。

人皆知仲尼之为仲尼,不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

不欲知仲尼之所以为仲尼则已,如其必欲知仲尼之所以仲尼,则舍天地将奚之焉?

人皆知天地之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

不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为天地,则舍动静将奚之

焉?

夫一动一静者,天地之至妙者欤?

夫一动一静之间者,天地人之至妙至妙者欤?

是故知仲尼之所以能尽三才之道者,谓其行无辙迹也,故有言曰:予欲无言。

又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其斯之谓欤?

* 观物篇五十六

孔子赞易自牺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

自牺轩而下,祖三皇也;

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

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

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

祖三皇,尚贤也;

宗五帝,亦尚贤也;

三皇尚贤以道,五帝尚贤以德。

子三王,尚亲也;

孙五伯,亦尚亲也;

三王尚亲以功,五伯尚亲以力。

呜呼!时之既往亿万千年,时之未来亦亿万千年,仲尼中间生而为人,何祖宗之寡

而子孙之多耶?此所以重赞尧舜,至禹则曰:禹吾无间然矣。

仲尼后禹千五百余年,今之后仲尼又千五百余年,

虽不敢比夫仲尼上赞尧舜禹,岂不敢比孟子上赞仲尼乎?

人谓仲尼惜乎无土,吾独以为不然:

匹夫以百亩为土,大夫以百里为土,诸侯以四境为土,天子以四海为土,仲尼以万

世为土。若然,则孟子言,自生民以来,未有如夫子。斯亦未谓之过矣。

夫人不能自富,必待天与其富然后能富;

人不能自贵,必待天与其贵然后能贵。

若然,则富贵在天也,不在人也,有求而得之者,有求而不得者矣,是系乎天者也。

功德在人也,不在天也,可修而得之,不修则不得,是非系乎天也,系乎人者也。

夫人之能求而得富贵者,求其可得者也,非其可得者,非所以能求之也。

昧者不知求而得之,则谓其己之能得也,故矜之;

求而失之,则谓其人之不与也,故怨之。

如知其己之所以能得,人之所以能与,则天下安有不知量之人耶?

天下至富也,天子至贵也,岂可妄意求而得之也?

虽曰天命,亦未始不由积功累行,圣君艰难以成之,庸君暴虐以坏之,是天欤?是

人欤?

是知人作之咎,固难逃矣;天降之灾,禳之奚益?

积功累行,君子常分,非有求而然也。有求而然者,所谓利乎仁者也。

君子安有余事于其间哉?

然而有幸有不幸者,始可以语命也已。

夏禹以功有天下,夏桀以虐失天下;

殷汤以功有天下,殷纣以虐失天下;

周武以功有天下,周幽以虐失天下。

三者虽时不同,其成败之形一也。

平王东迁无功以复王业,赧王西走无虐以丧王室,威令不逮一小国诸侯,

仰存于五伯而已,此又奚足道哉?

但时无真王者出焉,虽有虚名,与杞宋其谁曰少异?

是时也,春秋之作不亦宜乎?

仲尼修经周平王之时,

书终于晋文侯,诗列为王国风,春秋始于鲁隐公,易尽于未济卦。

予非知仲尼者,学为仲尼者也。

礼乐赏罚自天子出,而出自诸侯,天子之重去矣;

宗周之功德自文武出,而出自幽厉,文武之基息矣,由是犬戎得以侮中国。

周之诸侯非一独晋能攘去戎狄,徙王东都洛邑,用存王国,为天下伯者之倡,

秬鬯圭瓒之所锡,其能免乎?

传称,子贡欲去鲁告朔之饩羊,孔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是知名存实亡者,犹喻于名实俱亡者矣。

礼虽废而羊存,则后世安知无复行礼者乎?

晋文公尊王虽用虚名,由能力使天下诸侯知有周天子而不敢以兵加之也,

及晋之衰也,秦由是敢灭周,斯爱礼之言信不诬也。

齐景公尝一日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是时也,诸侯僭天子,陪臣执国命,禄去公室,政出私门,

景公自不能上奉周天子,欲其臣下奉己,不亦难乎?厥后齐祚卒为田氏所移。

夫齐之有田氏者,亦犹晋之有三卿也;

晋之有三卿,亦犹周之有五伯也,

韩赵魏之于晋也,既立其功,又分其地,既卑其主,又夺其国;

田氏之于齐也,既得其禄,又专其政,既杀其君,又移其祚。

其如天下之事,岂无渐乎履霜之戒? 宁无思乎?

传称:王者,往也。能往天下者,可以王矣。

周之衰也,诸侯不朝天子久矣。

及楚与中国会盟,仲尼始进爵为之子,其于僭王也,不亦陋乎?

夫以力胜人者,人亦以力胜之,

吴尝破越而有轻楚之心,及其破楚,又有骄齐之志,贪婪功利,不顾德义,

侵侮齐晋,专以夷狄为事,遂复为越所灭,

越又不监之其后,复为楚所灭,

楚又不监之其后,复为秦所灭,

秦又不监之其后,复为汉所代。

恃强凌弱,与豺虎何以异乎?非所以谓之中国义理之师也。

宋之为国也,爵高而力卑者乎?

盟不度德,会不量力,区区与诸侯并驱中原,耻居其后,其于伯也,不亦难乎?

周之同姓诸侯而克永世者,独有燕在焉。

燕处北陆之地,去中原特远,茍不随韩赵魏齐楚较利刃,争虚名,

则足以养德待时而观诸侯之变,秦虽虎狼,亦未易加害,

延十五六年后,天下事未可知也。

中原之地方九千里,古不加多而今不加少,

然而有祚长祚短,地大地小者,攻守异故也。

自三代以降,汉唐为盛,秦界于周汉之间矣。

秦始盛于穆公,中于孝公,终于始皇,起于西夷,迁于岐山,徙于咸阳,

兵渎宇内,血流天下,并吞四海,更革古今,虽不能比德三代,非晋隋可同年而语

也,其祚之不永,得非用法太酷,杀人之多乎?

所以仲尼序书终于秦誓一事,其旨不亦远乎?

夫好生者,生之徒也;好杀者,死之徒也。

周之好生也以义,汉之好生也亦以义;

秦之好杀也以利,楚之好杀也亦以利。

周之好生也以义,而汉且不及;秦之好杀也以利,而楚又过之。

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 择乎善恶而已。

是知善也者,无敌于天下而天下共善之;

恶也者,亦无敌于天下,而天下亦共恶之。

天之道,人之情,又奚择于周秦汉楚哉? 择乎善恶而已。

* 皇极经世书卷十二

观物篇五十七

昔者孔子语尧舜则曰:垂衣裳而天下治。

语汤武则曰:顺乎天而应乎人。斯言可以该古今帝王受命之理也。

尧禅舜以德,舜禅禹以功。以德帝也,以功亦帝也,然而德下一等则入于功矣。

汤伐桀以放,武伐纣以杀。以放王也,以杀亦王也,然而放下一等则入于杀也。

是知时有消长,事有因革,前圣后圣非出乎一途哉?

天与人相为表里。

天有阴阳,人有邪正,邪正之由系乎上之所好也:

上好德则民用正,上好佞则民用邪,邪正之由有自来矣。

虽圣君在上,不能无小人,是难其为小人;

虽庸君在上,不能无君子,是难其为君子。

自古圣君之盛,未有如唐尧之世,君子何其多耶?

时非无小人也,是难其为小人,故君子多也。所以虽有四凶,不能肆其恶。

自古庸君之盛,未有如商纣之世,小人何其多耶?

时非无君子也,是难其为君子,故小人多也。所以虽有三仁,不能遂其善。

是知君择臣,臣择君者,是系乎人也;

君得臣,臣得君者,是非系乎人也,系乎天者也。

贤愚人之本性,利害民之常情,

虞舜陶于河滨,傅说筑于岩下,天下皆知其贤,而百执事不为之举者,利害使之然

也。

吁!利害丛于中,而矛戟森于外,又安知有虞舜之圣而傅说之贤哉?

河滨非禅位之所,岩下非求相之方,

昔也在亿万人之下,而今也在亿万人之上,相去一何远之甚耶?

然而必此云者,贵有名者也。

易曰:坎,有孚, 维心亨,行有尚,中正行,险,往且有功,虽为无咎。

能自信故也,伊尹以之,是知古之人患名过实者有之矣,

其间有幸与不幸者,虽圣人,力有不及者矣。

伊尹行冢宰,居责成之地,借使避放君之名,岂曰不忠乎?

则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正嗣君,成终始之大忠者乎?

吁!若委寄予匪人,三年之间,其如嗣君何?

则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伊尹也?

坎,有孚,维心亨,不亦近之乎?

易曰: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刚健主。

豫动而有应,群疑乃亡,能自强故也,周公以之。

是知圣人不能使人无谤,能处谤者也。

周公居总,己当任重之地,借使避灭亲之名,岂曰不孝乎?

则天下之事去矣!又安能保嗣君,成终始之大孝乎?

吁!若委寄予匪人,七年之间,其如嗣君何?

则天下之事亦去矣!又安有周公也?

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不亦近之乎?

夫天下将治,则人必尚行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言也。

尚行则笃实之风行焉,尚言则诡谲之风行焉。

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利也。

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

三王尚行者也,五伯尚言者也,尚行者必入于义也,尚言者必入于利也,

义利之相去一何远之?

若是耶,是知言之于口,不若行之于身;行之于身,不若尽之于心。

言之于口,人得而闻之;行之于身,人得而见之;尽之于心,神得而知之。

人之聪明犹不可欺,况神之聪明乎?

是知无愧于口不若无愧于身;无愧于身不若无愧于心。

无口过易,无身过难;无身过易,无心过难;心既无过,何难之有?

吁!安得无心过之人而与之语心哉?

是知圣人所以能立无过之地者,谓其善事于心者也。

* 观物篇五十八

仲尼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又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是知武王虽不逮舜之尽善尽美,以其解天下之倒悬,则下于舜一等耳;

桓公虽不逮武王之应天顺人,以其霸诸侯,一匡天下,则高于狄亦远矣。

以武比舜则不能无过,比桓则不能无功;以桓比狄则不能无功,比武则不能无过。

汉氏宜立乎桓武之间矣,

是时也,非会天下之民厌秦之暴且甚,虽十刘季,百子房,其如人心之未易何。

且古今之时则异也,而民好生恶死之心非异也,

自古杀人之多,未有如秦之甚,天下安有不厌之乎?

夫杀人之多不必以刃,谓天下之人无生路可迻也,而况又以刃多杀天下之人乎?

秦二世,万乘也,求为黔首而不能得;

汉刘季,匹夫也,免为元首而不能已。

万乘与匹夫,相去有间矣。然而有时而代之者,谓其天下之利害有所悬之耳。

天之道非祸万乘而福匹夫也,谓其祸无道而福有道也;

人之情非去万乘而就匹夫也,谓其去无道而就有道也。

万乘与匹夫相去有间矣,然而有时而代之者,谓其直以天下之利害有以悬之耳

日既没矣,月既望矣,星不能不希矣,

非星之希,是星难乎其为光矣,能为其光者不亦希乎?

汉唐既创业矣,吕武既擅权矣,臣不能不希矣,

非臣之希,是臣难乎其为忠矣,能为其忠者不亦希乎?

是知成天下事易,死天下事难;死天下事易,成天下事难。

茍能成之,又何计乎死与生也。

如其不成,虽死奚益? 况其有正与不正者乎?

与其死于不正,孰若生于正? 与其生于不正,孰若死于正? 在乎忠与智者之一择

焉。

死固可惜,贵乎成天下之事也。如其败天下之事,一死奚以塞责?

生固可爱,贵乎成天下之事也,如其败天下之事,一生何以收功?

噫!能成天下之事又能不失其正而生者,非汉之留侯,唐之梁公而何?

微斯二人,则汉唐之祚或几乎移矣。岂若虚生虚死者焉?

夫虚生虚死者,譬之萧艾,忠与智者不游乎其间矣。

* 观物篇五十九

仲尼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

诚哉是言也!自极乱至于极治,必三变矣,

三皇之法无杀,五伯之法无生,

伯一变至于王矣,王一变至于帝矣,帝一变至于皇矣,其于生也,非百年而何?

是知三皇之世如春,五伯之世如夏,三王之世如秋,五伯之世如冬;

如春温如也,如夏袄如也,如秋凄如也,如冬洌如也。

春夏秋冬者,昊天之时也;

易书诗春秋者,圣人之经也。

天时不差则岁功成矣,圣经不贰则君德成矣。

天有常时,圣有常经,行之正则正矣,行之邪则邪矣;

邪正之间有道在焉,行之正则谓之正道,行之邪则谓之邪道,邪正之由人乎? 由天

乎?

天由道而生,地由道而成,物由道而行,

天地人物则异也,其于由道一也。

夫道也者,道也。

道无形,行之则见于事矣,

如道路之道,坦然使千亿万年行之人知其归者也。

或曰:君子道长则小人道消,君子道消则小人道长,

长者是则消者非也,消者是则长者非也,何以知正道邪道之然乎?

吁!贼夫人之论也。不曰君行君事,臣行臣事,父行父事,子行子事,夫行夫事,

妻行妻事,君子行君子事,小人行小人事,中国行中国事,僭窃行僭窃事,谓之正

道;

君行臣事,臣行君事,父行子事,子行父事,夫行妻事,妻行夫事,君子行小人事,

小人行君子事,中国行僭窃事,僭窃行中国事,谓之邪道。

至于三代之世治,未有不治人伦之为道也;

三代之世乱,未有不乱人伦之为道也。

后世之慕三代之治世者,未有不正人伦者也;

后世之慕三代之乱世者,未有不乱人伦者也。

自三代而下,汉唐为盛,未始不由治而兴,乱而亡,况其不盛于汉唐者乎?

其兴也,又未始不由君道盛,父道盛,夫道盛,君子之道盛,中国之道盛;

其亡也,又未始不由臣道盛,子道盛,妻道盛,小人之道盛,夷狄之道盛。

噫!二道对行。何故治世少而乱世多耶? 君子少而小人多耶?

曰:岂不知阳一而阴二乎? 天地尚由是道而生,况其人与物乎?

人者,物之至灵者也。物之灵未若人之灵,尚由是道而生,又况人灵于物者乎?

是知人亦物也,以其至灵,故特谓之人也。

* 观物篇六十

日经天之元,月经天之会,星经天之运,辰经天之世。

以日经日,则元之元可知之矣;

以日经月,则元之会可知之矣;

以日经星,则元之运可知之矣;

以日经辰,则元之世可知之矣。

以月经日,则会之元可知之矣;

以月经月,则会之会可知之矣;

以月经星,则会之运可知之矣;

以月经辰,则会之世可知之矣。

以星经日,则运之元可知之矣;

以星经月,则运之会可知之矣;

以星经星,则运之运可知之矣;

以星经辰,则运之世可知之矣。

以辰经日,则世之元可知之矣;

以辰经月,则世之会可知之矣;

以辰经星,则世之运可知之矣;

以辰经辰,则世之世可知之矣。

元之元一,元之会十二,元之运三百六十,元之世四千三百二十;

会之元十二,会之会一百四十四会之运四千三百二十,会之世五万一千八百四十;

运之元三百六十,运之会四千三百二十,运之运一十二万九千六百,运之世一百五

十五万五千二百;

世之元四千三百二十,世之会五万一千八百四十,世之运一百五十五万五千二百,

世之世一千八百六十六万二千四百。

元之元,以春行春之时也;

元之会,以春行夏之时也;

元之运,以春行秋之时也;

元之世,以春行冬之时也。

会之元,以夏行春之时也;

会之会,以夏行夏之时也;

会之运,以夏行秋之时也;

会之世,以夏行冬之时也。

运之元,以秋行春之时也;

运之会,以秋行夏之时也;

运之运,以秋行秋之时也;

运之世,以秋行冬之时也。

世之元,以冬行春之时也;

世之会,以冬行夏之时也;

世之运,以冬行秋之时也;

世之世,以冬行冬之时也。

皇之皇,以道行道之事也;

皇之帝,以道行德之事也;

皇之王,以道行功之事也;

皇之伯,以道行力之事也。

帝之皇,以德行道之事也;

帝之帝,以德行德之事也;

帝之王,以德行功之事也;

帝之伯,以德行力之事也。

王之皇,以功行道之事也;

王之帝,以功行德之事也;

王之王,以功行功之事也;

王之伯,以功行力之事也。

伯之皇,以力行道之事也;

伯之帝,以力行德之事也;

伯之王,以力行功之事也;

伯之伯,以力行力之事也。

时有消长,事有因革,非圣人无不尽之,

所以仲尼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是知千万世之时,千万世之经,岂可画地而轻言也哉!

三皇春也,五帝夏也,三王秋也,五伯冬也,七国冬之余洌也,

汉王而不足,晋伯而有余,

三国伯之雄者也,十六国伯之丛者也,南五代伯之借乘也,北五代伯之传舍也,

隋,晋之子也;唐,汉之弟也;

隋季诸郡之伯,江汉之余波也;唐季诸镇之伯,日月之余光也;

后五代之伯,日未出之星也。

自帝尧至于今,上下三千余年,前后百有余世,

书传可明纪者,四海之内,九州之间,其间或合或离,或治或隳,或强或嬴,

或唱或随,未始有兼世而能一其风俗者。

吁!古者谓三十年为一世,岂徒然哉?

俟化之必洽,教之必浃,民之情始可一变矣。

茍有命世之人继世而兴焉,则虽民如夷狄,三变而帝道可举矣。

昔乎时无百年之世,世无百年之人,比其有代,则贤之与不肖何止于相半也?

时之难,不其然乎? 人之难,不其然乎?

* 观物篇六十一

太阳之体数十,太阴之体数十二,少阳之体数十,少阴之体数十二;

少刚之体数十,少柔之体数十二,太刚之体数十,太柔之体数十二。

进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退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是谓太阳少阳太刚少

刚之用数;

进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退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是谓太阴少阴太柔少

柔之用数。

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体数一百六十,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体数一百九十二;

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一百一十二,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一百五十二。

以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唱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是谓日月星辰之变量;

以太阴少阴太柔少柔之用数和太阳少阳太刚少刚之用数,是谓水火土石之化数。

日月星辰之变量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动数,

水火土石之化数一万七千二十四,谓之植数,

再唱和日月星辰水火土石之变化通数二万八千九百八十一万六千五百七十六,

谓之动植通数。

日月星辰者,变乎暑寒昼夜者也;

水火土石者,化乎雨风露雷者也;

暑寒昼夜者,变乎性情形体者也;

雨风露雷者,化乎走飞草木者也。

暑变飞走草木之性,寒变飞走草木之情,昼变飞走草木之形,夜变飞走草木之体;

雨化性情形体之走,风化性情形体之飞,露化性情形体之草,雷化性情形体之木。

性情形体者,本乎天者也;

飞走草木者,本乎地者也。

本乎天者,分阴分阳之谓也;

本乎地者,分柔分刚之谓也。

夫分阴分阳,分柔分刚者,天地万物之谓也。备天地万物者,人之谓也。

* 观物篇六十二

有日日之物者也,

有日月之物者也,

有日星之物者也,

有日辰之物者也;

有月日之物者也,

有月月之物者也,

有月星之物者也,

有月辰之物者也;

有星日之物者也,

有星月之物者也,

有星星之物者也,

有星辰之物者也;

有辰日之物者也,

有辰月之物者也,

有辰星之物者也,

有辰辰之物者也。

日日物者飞飞也,日月物者飞走也,日星物者飞木也,日辰物者飞草也;

月日物者走飞也,月月物者走走也,月星物者走木也,月辰物者走草也;

星日物者木飞也,星月物者木走也,星星物者木木也,星辰物者木草也;

辰日物者草飞也,辰月物者草走也,辰星物者草木也,辰辰物者草草也。

有皇皇之民者也,有皇帝之民者也,有皇王之民者也,有皇伯之民者也;

有帝皇之民者也,有帝帝之民者也,有帝王之民者也,有帝伯之民者也;

有王皇之民者也,有王帝之民者也,有王王之民者也,有王伯之民者也;

有伯皇之民者也,有伯帝之民者也,有伯王之民者也,有伯伯之民者也。

皇皇民者士士也,皇帝民者士农也,皇王民者士工也,皇伯民者士商也;

帝皇民者农士也,帝帝民者农农也,帝王民者农工也,帝伯民者农商也;

王皇民者工士也,王帝民者工农也,王王民者工工也,王伯民者工商也;

伯皇民者商士也,伯帝民者商农也,伯王民者商工也,伯伯民者商商也。

飞飞物者性性也,飞走物者性情也,飞木物者性形也,飞草物者性体也;

走飞物者情性也,走走物者情情也,走木物者情形也,走草物者情体也;

木飞物者形性也,木走物者形情也,木木物者形形也,木草物者形体也;

草飞物者体性也,草走物者体情也,草木物者体形也,草草物者体体也。

士士民者仁仁也,士农民者仁礼也,士工民者仁义也,士商民者仁智也;

农士民者礼仁也,农农民者礼礼也,农工民者礼义也,农商民者礼智也;

工士民者义仁也,工农民者义礼也,工工民者义义也,工商民者义智也;

商士民者智仁也,商农民者智礼也,商工民者智义也,商商民者智智也。

飞飞之物一之一,飞走之物一之十,飞木之物一之百,飞草之物一之千;

走飞之物十之一,走走之物十之十,走木之物十之百,走草之物十之千;

木飞之物百之一,木走之物百之十,木木之物百之百,木草之物百之千;

草飞之物千之一,草走之物千之十,草木之物千之百,草草之物千之千。

士士之民一之一,士农之民一之十,士工之民一之百,士商之民一之千;

农士之民十之一,农农之民十之十,农工之民十之百,农商之民十之千;

工士之民百之一,工农之民百之十,工工之民百之百,工商之民百之千;

商士之民千之一,商农之民千之十,商工之民千之百,商商之民千之千。

一一之飞当兆物,一十之飞当亿物,一百之飞当万物,一千之飞当千物;

十一之走当亿物,十十之走当万物,十百之走当千物,十千之走当百物;

百一之木当万物,百十之木当千物,百百之木当百物,百千之木当十物;

千一之草当千物,千十之草当百物,千百之草当十物,千千之草当一物。

一一之士当兆民,一十之士当亿民,一百之士当万民,一千之士当千民;

十一之农当亿民,十十之农当万民,十百之农当千民,十千之农当百民;

百一之工当万民,百十之工当千民,百百之工当百民,百千之工当十民;

千一之商当千民,千十之商当百民,千百之商当十民,千千之商当一民。

为一一之物能当兆物者,非巨物而何为?

为一一之民能当兆民者,非巨民而何为?

千千之物能分一物者,非细物而何为?

千千之民能分一民者,非细民而何?

固知物有大小,民有贤愚,

移昊天生兆物之德而生兆民,则岂不谓至神者乎?

移昊天养兆物之功而养兆民,则岂不谓至圣者乎?

吾而今而后,知践形为大,非大圣大神之人,岂有不负于天地者乎?

天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

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莫不有性焉,莫不有命焉,

所以谓之理者,穷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性者,尽之而后可知也;

所以谓之命者,至之而后可知也。

此三知者,天下之真知也,虽圣人,无以过之也。

而过之者,非所以谓之圣人也。

夫鉴之所以能为明者,谓其能不隐万物之形也,

虽然鉴之能不隐万物之形,未若水之能一万物之行也;

虽然水之能一万物之形,又未若圣人之能一万物之情也。

圣人之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圣人之能反观也。

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

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

是之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

此所以能用天下之目为己之目,其目无所不观矣;

用天下之耳为己之耳,其耳无所不听矣;

用天下之口为己之口,其口无所不言矣;

用天下之心为己之心,其心无所不谋矣。

夫天下之观,其于见也,不亦广乎?

天下之听,其于闻也,不亦远乎?

天下之言,其于论也,不亦高乎?

天下之谋,其于乐也,不亦大乎?

夫其见至广,其闻至远,其论至高,其乐至大,

能为至广至远至高至大之事而中无一为焉,岂不谓至神至圣者乎?

非惟吾谓之至神至圣,而天下亦谓之至神至圣;

非惟一时之天下谓之至神至圣,而千万世之天下亦谓之至神至圣者乎!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已。

观物外篇选

皇极经世绪言 邵雍撰 黄泰泉辑

观物外篇上之数 1

* 河图天地全数第一

天数五,地数五,和而为十,数之全也。

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

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是谓有无之极也。

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

不用之一以况道也,

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

易有真数,三而已。

2

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

倚者,拟也。

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易之大衍何?

数也,圣人之倚数也。

天数二十有五,合之为五十,

地数三十,合之为六十。

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

3

五十者,蓍数也,

六十者,卦数也,

五者,蓍之小衍也,故五十为大衍也。

八者,卦之小成,则六十四为大成也。

蓍德圆,以况天之数,故七七四十九也。

五十者,存一而言之也,

卦德方,以况地之数也,故八八六十四也。

六十者,去四而言之也。

蓍者,用数也。

卦者,体数也。

4

用以体为基,故存一也。

体以用为本,故去四也。

圆者本一,方者本四,故蓍存一而卦去四也。

蓍之用数七,并其余分,亦存一之义也。

挂其一,亦去一之义也。

蓍之用数挂一以象三,其余四十八则一卦之策也。四其十二为四十八也

十二去三而用九,四三十二,所去之策也,

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也,以当干之三十六阳爻也。

十二去五而用七,四五二十,所去之策也,

四七二十八,所用之策也,以当兑离之二十八阳爻也。

5

十二去六而用六,四六二十四,所去之策也,

四六二十四,所用之策也,以当坤之二十四阴爻也。

十二去四而用八,四四十六,所去之策也,

四八三十二,所用之策也,以当坎艮之二十四爻,

并上卦之八阴,为三十二爻也。

是故七九为阳,六八为阴也。

九者阳之极数,数极则反,故为变也。

震巽无策者,从当不用之数。

天以刚为德,故柔者不见。

地以柔为体,故刚者不生。

6

是以震巽不用也。

干用九,故其策九也。

四之以应四时,一时九十日也。

坤用六,故其策亦六也。

蓍数不以六而以七,何也?并其余分也。

去其余分则六,策数三十六也。

是以五十者,六十四卦闰岁之策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六十卦一岁之策也。

7

归奇卦一,犹一岁之闰也。

卦直去四者何也?

天变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则卦去四也。

*奇数四,有一有二有三有四,

策数四,有六有七有八有九,

合而为八数,以应方数之八变也。

*归合卦之数有六:

谓五与四四也,

九与八八也,

8

五与四八也,

九与四八也,

五与八八也,

九与四四也,以应圆数之六变也。

*奇数极于四,而五不用,

策数极于九,而十不用,

五则一也,十则二也,

故去五十而用四十九也。

奇不用五,策不用十,有无之极也,以况自然之数也。

9

归奇合卦之数,得五与四四,则策数四九也,

得九与八八,则策数四六也,

得五与八八,得九与四八,则策数四七也,

得九与四四,得五与四八,则策数四八也,

为九者一,变以应干也,

为六者一,变以应坤也,

为七者二,变以应兑与离也,

为八者二,变以应艮与坎也,

五与四四去挂一之数,则四三十二也,

九与八八去挂一之数,则四六二十四也,

10

五与八八,九与四八,去挂一之数,则五四二十也,

九与四四,五与四八,去挂一之数,则四四十六也,

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七八九六之策也,

九进之为三十六,皆阳数也,故为阳中之阳,

七进之为二十八,先阳后阴也,故为阳中之阴,

六进之为二十四,皆阴数也,故为阴中之阴,

八进之为三十二,先阴后阳也,故为阴中之阳。

*阳得阴而生,阴得阳而成,

故蓍数四而九,卦数六而十也,

11

犹干支之相错,干以六终,而枝以五终也。

*蓍数全,故阳策三十六,与二十八合之,为六十四也,

卦数去其四,故阴策二十四,与三十二合之,为五十六也,

*一时止于三月,一月止于三十日,皆去其辰数也,

是以八八之卦六十四,而不变者八,可变者七八五十六,其义亦由此矣。

天有四时,一时四月,一月四十日,

四四十六而各去其一,

是以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也。

四时体数也,三月三十日用数也,

12

体虽具四,而其一常不用也,

故用止于三而止于九也。

体数常偶,故有四,有十二,

用数常奇,故有三有九,

大数不足而小数常盈者,何也?

以其大者不可见,而小者可见也,

故时止于四,月止于三,而日盈于十也。

是以人之肢体有四,而指有十也。

天见乎南而潜乎北,极于六而余于七,

是以人知其前,昧其后,而略其左右也。

13

天体数四而用三,地体数四而用三。

天克地,地克天,而克者在地,犹昼之余分在夜也,

是以天三而地四,天有三辰,地有四行也。

然地之火且见且隐,其余分之谓邪?

天之变六,六其六得三十六,为干一爻之策,

积六爻之数,共得二百一十六。

地之体四,六其四得二十四,为坤一爻之策,

积六爻之数,共得一百四十有四,

积二篇之策,乃万有一千五百二十也。

14

语其体,则天分而为地,地分而为万物,而道不可分也。

其终则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是以君子贵道也。

三四十二也,二六亦十二也。

二其十二,二十四也,三八亦二十四也,四六亦二十四也。

三其十二,三十六也,四九亦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

四其十二,四十八也,三其十六亦四十八,六八亦四十八也。

五其十二,六十也,三其二十亦六十也,六其十亦六十也,

皆自然之符也。

15

四九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

阳六而又兼阴六之半,是以九也,

故以二卦言之,阴阳各三也,

以六爻言之,天地人各二也。

阴阳之中各有天地人,天地人之中各为阴阳,

故参天两地而倚数也。

阳数一,衍之而十,十干之类也。

阴数二,衍之而十二,十二支十二月之类也。

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

16

干者干之义,阳也。

支者枝之义,阴也。

干十而枝十二,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也。

一十百千万亿为奇,天之数也。

十二 百二十,千二百,万二千,亿二万为偶,地之数也。

蓍四进之则百,卦四进之则百二十。

百则十也,百二十则十二也。

五十分之则为十,若参天两之则为六,两地又两之则为四,

此天地分太极之数也。

17

气者,神之宅也。

体者,气之宅也。

气以六变,体以四分,

体四而变六,兼神与气也,

气变必六,故三百六十也。

天六地四。

阴无一,阳无十。

阳无十,故不足于后,

18

阴无一,故不足于首。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而天地之相衔,昼夜之相交也。

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

故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

五五为二十五,六六为三十六,七七为四十九,皆用其变者也。

五五二十五,天数也。

六六三十六,干之策数也。

七七四十九,大衍用数也。

八八六十四,卦数也。

19

九九八十一,元范之数也。

大衍之数,其算法之原乎。

是以算数之起,不过乎方圆曲直也。

乘数,生数也。

除数,消数也。

算法虽多,不出乎此矣。

阴几于道,故以况道也。

六变而成三十六矣,八变而成六十四矣,十二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六六而变之,八八六十四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20

八八而变之,七七四十九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辰也,天壤也。

辰数十二,日月交会谓之辰。

辰,天之体也。天之体,无物之气也。

星为日余,辰为月余。

干阳中阳,不可变,故一年只举十二月也。

震阴中阴,不可变,故一日之十二时不可见也。

兑阳阴,离阴中阳,皆可变,故日月之数可分也。 21

是以阴数以十二起,阳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

举年见月,举月见日,举日见时,阳统阴也,

是天四变含地四变,日之变含月与星辰之变也。

易之生数十二万九千六百,总为四千三百二十世,

此消长之大数,衍三十年之辰数,即其数也。

岁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

以三十乘之,得其数矣。

凡甲子甲午为世首,此经世之数,如干日甲月子,星甲辰子。

又云此经世日甲之数,月子星甲,辰子从之也。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 22

故二者,一而已矣,

四者二而已矣,

六者三而已矣,

八者四而已矣,

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妇也。

然天得地而万物生,君得臣而万化行,父得子夫得妇而家道成。

故有一则有二,有二则有四,有三则有六,有四则有八。

日月星辰共为天,

水火土石共为地,

耳目鼻口共为首, 23

随血骨肉共为身,贵乃五之数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 先天象数第二

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牺八卦也。

八卦者,明交相错,而成六十四卦也。

数往者顺,

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

24

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

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

十二分为三十六,三十六分为六十四,

故曰分阴分阳,迭用刚柔,

故易六位而成章也。

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

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

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

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25

是故干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长之,巽以消之。

长则分,分则消,消则翕也。

干四分取一以与坤,坤四分取一以奉干,

乾坤合而生六子,三男皆阳也,三女皆阴也。

兑分一阳以与艮,坎分一阴奉离,震巽以二相易,

合而言之,阴阳各半。

是以水火相生而相克,然后既成万物也。

体者八变,用者六变,

26

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变而成八也。

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

故爻止于六,卦尽于八,策穷于三十六,而重卦即于六十四也。

卦成于八,重于六十四,

爻成于六,策穷于三十六,而重于三百八十四也。

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而共享二变以成八卦也。

天有四正,地有四正,而共享二十八变以成六十四卦也。

是以小成之卦,正者四,变者二,共六卦也。

大成之卦,正者八,变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

27

乾坤坎离为三十六卦之祖也,

兑震巽艮为二十八卦之祖也。

卦之正变共三十六,而爻又有二百一十六,则用数之策也。

三十六去四则三十二也,又去四则二十八也,

又去四则二十四也,

故卦数三十二位,去四而言之也,

天数二十八位,去八而言之也。

四者乾坤坎离也,八者并颐中孚大小过也,

十二者兑震泰既济也。

28

阳四卦十二爻,八阳四阴,

以三十六乘其阳,以二十四乘其阴,则三百八十四也。

卦之反对皆六阳六阴也。

在易则六阳六阴也,十有二对也。

去四正者,八阳四阴,八阴四阳,各六对也。

十阳二阴,十阴二阳,各三对也。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

四变而十六,五变而三十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

29

复至干,凡百有十二阳,

姤至坤凡百有十二阴。

姤至坤凡八十阳,

复至干凡八十阴,

干三十六,坤十二,

离兑巽二十八,

坎艮震二十,

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复姤,

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

30

* 先天圆图卦数第三

气一而已,

神亦一而已,

有地然后有二,有二然后有昼夜,

二三以变,错综而成,

故易以二生,数以十二起。

而一非数也,非数而数以之成也。

地去一而起十二者,地火常潜也。

* 先天方图卦数第四

31

干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全阴故无子。

干七子,坤六子,兑五子,艮四子,离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阴刚故无子。

乾坤七变,是以昼夜之极不过七分也。

艮兑六变,是以月止于六,共为十二也。

离坎五变,是以日止于五,共为十也。

震巽四变,是以体止于四,共为八也。

日有八位而用止于七,去干而言之也。

月有八位而用止于六,去兑而言之也。

32

星有八位而用止于五,去离而言之也。

辰有八位而用止于四,去震而言之也。

日有八位而数止于七,去泰而言之也。

月自兑起者,月不能及日之数也。

故十二月常余十二日也。

圆数有一,方数有二,奇偶之义也。

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

天圆而地方,

33

圆者之数起一而积六,

方者之数起一而积八,变之则起四而积十二也。

六者常以六变,八者常以八变,

而十二者亦以八变,自然之道也。

八者天地之体也,

六者天之用也,

十二者地之用也。

天变方为圆,而常存其一。

地分一为四,而常执其方。

天变其体而不变其用也,地变其用而不变其体也。

34

六者并其一而为七,十二者并其四而为十六也。

阳主进,故天并其一而为七。

阴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于十二也。

是阳常存一而阴常晦一也,

故天地之体止于八,而天之用极于七,地之用止于十二也。

圆者裁方以为用,故一变四,四去其一则三也,三变九,九去其三则六也。

方者展圆以为体,故一变三,并之四也,四变十二,并之十六也。

故用数成于三而极于六,体数成于四而极于十六也。

是以圆者径一而围三,起一而积六,

方者分一而为四,分四而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35

圆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百六十矣。

方者八变,故八八而六十四矣。

阳主进,是以进之为六十也。

圆者径一围三,重之则六也。

方者径一围四,重之则八也。

裁方而为圆,天所以运行。

分大而为小,地所以生化。

故天用六变,地用四变也。

* 后天周易理数第六

36

坤统三女于西南,干统三男于西北。

上经起于三,下经终于四,皆交泰之义也。

干用九,坤用六,大衍用四十九,而潜龙勿用也。

大哉用乎,吾于此见圣人之心矣。

不知干,无以知性命之理。

道生天,天生地,及其功成而身退,

故子继父禅,是以干退一位也。

初与上同,然上亢,不及初之进也。

37

二与五同,然二之阴中,不及五之阳中也。

三与四同,然三处下卦之上,不若四之近君也。

君子于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

象生则言彰,言彰则意显。

象数则筌蹄也,言意则鱼兔也。

得鱼兔而忘筌蹄,可也。

舍筌蹄而求鱼兔,则未见其得也。

38

象起于形,

数起于质,

名起于言,

意起于用,

天下之数出于理。

违乎理,则入于数,。

世人以数而入于术,故不入于理也。

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内象内数也。,

他皆外象外数也。

39

易有内象,理数是也。

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变者是也。

易。。。有数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类是也。

太极不动性也。

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气则变,复归于神也。

阴事大半,盖阳一而阴二也。

40

观物外篇下之数

* 以元经会大小运数第七

天自明夷以下,地自否以下,交数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干为一。

干之五爻分而为大有,以当三百六十之数也。

干之四爻分而为小畜,以当十二万九千六百之数也。

干之三爻分而为履,以当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之数也。

干之二爻分而为同人,以当一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之

41

数也。

干之初爻分而为姤,以当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万六千一百一十垓九千九百四十六万

四千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万一千九百三十六兆之数也。

是谓分数也。

分大为小,皆自上而下,故以阳数当之也。

一生二为夬,当十二之数也。

二生四为大壮,当四千三百二十之数也。

四生八为泰,当五亿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二千之数也。

八生十六为临,当九百四十兆三千六百九十九万六千九百一十五亿二千万之数也。

42

十六生三十二为复,当二千六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七十垓三千六百六十四万八千

八百京二千九百四十七万九千七百三十一兆二千万亿之数也。

三十二生六十四为坤,当无极数也,是谓长数也。

长小为大,皆自下而上,故以坤数当之。

天统乎体,故八变而终于十六。

地分乎用,故六变而终于十二。

天起于一,而终于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万六千一百一十垓九千九百四十六万四千

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万一千九百三十六兆。

地起于十二,而终于二百四垓六千九百八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京五千四百九十一

43

万八千四百九十九兆七百二十万亿也。

日一位,月一位,星一位,辰一位。

日有四位,月有四位,星有四位,辰有四位。

四四十有六位,

尽此一变,而日月之数穷矣。

天有四变,地有四变,

有长也,有消也,

十有六变而天地之数穷矣。

44

日起于一,月起于二,星起于三,辰起于四。

衍而伸之,阳数常六,阴数常二,

十有二变而大小之运穷矣。

三百六十,变为十二万九千六百。

十二万九千六百,变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

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变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

四百五十六亿。

以三百六十为时,

以十二万九千六百为日,

以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月,

45

以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为年,

则大小运之例立矣。

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分为十二,前六限为长,

后六限为消,以当一年十二月之数,而进三百六十日矣 。

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为三十,以当一月三十日之数,随大运之消长,

而进退六十日矣。

十二万九千六百分而为十二,以当一日十二时之数,而进退六日矣。

三百六十以当一时之数,随小运之进退,以当昼夜之时也。

十六变之数,去其交数,取其用数,得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四百

五十六亿,分为十二,前六限为长,后六限为消,每限得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

46

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

每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开一分,进六十日也。

六限开六分,进三百六十日也,其退亦若是矣。

十二万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数也。

取其七者,用数也。

用数三而成于六,加余分故有七也。

七之得九万七百二十年,得四万五千三百六十年,以进六日也。

日有昼夜,月有 ,以成十二日也。

每三千六百年进一日,凡四万三千二百年,进十有二日也。

余二千一百六十年,以进余分之六,

47

和交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进十有二分,以为闰也。

故小运之变,凡六十日,而成三百六十有六日也。

阳数于三百六十上盈,

阴数于三百六十上缩。

日以迟为进,月以疾为退。

日月一会而加半日减半日,是以为闰余也。

日一大运而进六日,月一大运而退六日,是以为闰差也。

48

一岁之闰,六阴六阳。

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闰。

五年六十日,故五岁再闰。

日月之相食,数之交也。

日望月则月食,月掩日则日食。

洛下闳改颛帝历为太初历,

子云准太初而作太玄,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

凡一五隔一四,细分之,则四分半当一卦气。

49

起于中心,故首中卦。

太玄九日当两卦,余一卦当四日半。

* 以会经运生物用数第八

体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于三百六十,何也?

以乾坤坎离之不用也。

乾坤坎离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

故物变易,而四者不变也。

夫唯不变,是以能变也。 50

用止于三百六十,而有三百六十六,何也?

数之赢也。

数之赢何?用也。

干全用也。

乾坤不用,坎离用半。

乾坤不用者何也?独阳不生孤阴不成也。

离坎用半何也?离东坎西,当阴阳之半,为春秋昼夜之门也。

或用干,或用离坎,何也?

主阳而言之,故用干也。

主赢分而言之,则阳侵阴昼侵夜,故用坎离也。 51

干主赢,故全用也。

阴主虚,故坤全不用也。

阳侵阴,阴侵阳,故离坎用半也。

是以天之南全见,而北全不见,东西各半见也。

离坎阴阳之界也。

离当寅,坎当申,而数常逾之者,盖阴阳之溢也。

然用数不过乎寅,交数不过乎申。

干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为阴所克。

坤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为所克之阳也。 52

故干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也。

阳主进,是以进之为三百六十日。

阴主消,是以十二月消十二日也。

顺数之,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逆数之,震一,离兑二,干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也。

一生六,六生十二,十二生十八,十八生二十四,

二十四生三十,三十生三十六,衍而伸之,六十变而生三百六十也,

此运行之数也。 53

四生十二,十二生二十,二十生二十八,二十八生三十六,

此生物之数也。

干之阳策三十六,

兑离巽之阳策二十八,

震坎艮之阳策二十,

坤之阳策十二也。

体数之策三百八十四,

去乾坤坎离之策,为用数三百六十。

体数之用二百七十,

54

去干与坎离之策,为用数之用二百五十二也。

体数之用二百七十,其一百五十六为阳,一百十四为阴,

去离之策,得一百五十二阳,一百一十二阴,为实用之数也。

盖阳去离而用干,阴去坤而用坎也。

是以天之阳策一百十二,阴策八十,去其阴也。

地之阴策一百十二,阳策四十,去其南北之阳也。

极南大暑,极北大寒,物不能生,是以去之也。

其四十为天之余分邪?

阳侵阴,昼侵夜,是以在地也。

合之为一百五十二阳,一百十二阴也。

55

阳去干之策,阴去坎之策,得一百四十四阳,一百八阴,为用数之用也。

阳三十六,三之为一百八。

阴三十六,三之为一百八。

三阴三阳,阴阳各半也。

阳有余分之一,为三十六,合之为一百四十四阳,一百八阴也。

故体数之用二百七十,而实用二百六十四,用数之用二百五十二也。

卦有六十四,而用止乎三十六。

爻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乎二百一十六。

六十四,分而二百五十六。

是一卦去其初上之爻,亦二百五十六也。

56

此生物之数也。

故坎离为生物之生,以离四阳,坎四阴,故生物者必四也。

阳一百十二,阴一百十二,去其坎离之爻,则二百一十六也,

加艮坎位中四十阳爻,共为二百五十六也。

是以八卦用六爻,乾坤主之也。

六爻用四位,离坎主之也。

故天之昏晓不生物而日中生物,地之南北不生物而中央生物也。

体数何为者也 生物者也

用数何为者也 运行者也

运行者天也 生物者地也

天以独运 故以用数自相乘 而以用数之用为生物之时也

地偶而生 故以体数之用阳乘阴 为生物之数也

天数三 故六之而又六之 是以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地数两 故十二而又十二之 是以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也

干用九 故三其八为二十四 而九之亦二百一十六

两其八为十六 而九之亦百四十有四

坤用六 故三其十二为三十六 而六之亦二百一十六

两其十二为二十四 而六之亦百四十有四也

坤以十二之三 十六之四 六之一与半 为干之余分

则干得二百五十二 坤得一百八也

天有五辰 日月星辰与天为五

地有五行 金木水火与土为五

* 以运经世观物理数第九

卦有六十四 而用止于六十者 何也

六十卦者 三百六十爻也

故甲子止于六十也 六甲而天道穷矣

是以策数应之

三十六与二十四合之 则六十

三十二与二十八合之 亦六十也

干四十八 坤十二

震二十 巽四十

离兑三十二 艮坎二十八 合之为六十

人为万物之灵 寄类于走

走 阴也 故有百二十

有一日之物 有一月之物 有十岁之物 至于百千万皆有之

天地一物也 亦有数焉

雀三年之物 马三十年之物 凡飞走之物皆可以数推

人百有二十年之物

易之数穷天地终始

天地虽大 是亦形器 乃二物也

三皇五帝三王五霸

* 声音唱和万物通数第十

正音律数行至于七而止者 以夏至之日出于寅 而入于戌

亥子丑三时则日入于地 而目无所见

此三数不行者 所以比于三时也

故生物之数亦然 非数之不行也 有数而不见也

阴阳生而分二仪 二仪交而生四象 四象交而生八卦 八卦交而生万物

故二仪生天地之类 四象定天地之体

四象生日月之类 八卦定日月之体

八卦生万物之类 重卦定万物之体

类者生之序也 体者象之交也

推类者必本乎生 观体者必由乎象

是故日月一类也 同出而异处也 异处而同象也

推此以往 物焉逃哉

天有四时 地有四方 人有四肢

是以指节可以观天 掌纹可以察地

人之四肢 各有脉也

一脉三部 一不三候 以应天数也

天地并行则藏府配 四藏天也 四府地也

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 亦有古今之象

道与一 神之强名也

以神为神者 至言也

* 阙疑第十一

干四十八 兑三十 离二十四 震十 坤十二 艮二十 坎三十六 巽四十

一役二以生三 三去其一则二也

三先九 九去其一则八也 去其三则六也

故一役三 三复役二也

三役九 九复役八与六也

是以二生四 八生十六 六生十二也

三并一则为四 九并三则为十二 十二又并四则为十六

故四以一为本 三为用

十二以三为本 九为用

十六以四为本 十二为用

圆者一变则生六 去一则五也

二变则生十二 去二则十也

三变则生十八 去三则十五也

四变则二十四 去四则二十也

五变则三十去五则二十五也

六变则三十六 去六则三十也

是以存之则六六 去之则五五也

五则四而存一也 四则三而存一也 二则一而存一也

故一生二 去一则一也

二生三 去一则二也

三生四 去一则三也

四生五 去一则四也

是故二以一为本 三以二为本 四以三为本 五以四为本 六以五为本

方者一变而为四

四生八 并四而为十二

八生十二 并八而为二十

十二生十六 并十六而为二十八

十六生二十 并十六而为三十六也

一生三 并而为四也

十二生二十 并而为三十二也

二十八生三十六 并而为六十四也

天浑浑于上而不可测也 故观斗数以占天也

斗之所建 天之所行也

魁建子 杓建寅 星以寅为昼也

斗有七星 是以昼不过乎七分也

一八为九 裁为七八 裁为六

十六裁为十二

二十四裁为十八

三十二裁为二十四

四十裁为三十二

四十八裁为三十六

五十六裁为四十二

六十四裁为四十八

一分为四 八分为三十二

十六分为六十四 以至九十六分为三百八十四也

* 心学第十二

太一数之始也

言发于真诚则心不劳而逸 人久而信之

作伪任数 一时虽可以欺人 持久必败

智数或能施于一朝 盖有时而穷

惟至诚与天地同久

为学养心 患在不由直道

天地之道直而已 当以直求之

若用智数由径以求之 是屈天地而徇人欲也 不亦难乎

天之孽十之一犹可违

人之孽十之九不可逭

管仲用智数 晚识物理 大抵才力过人也

观物外篇衍义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 邵雍撰 张行成编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一

天数五,地数五,合而为十,数之全也。

天以一而变四,地以一而变四,

四者有体也,而其一者无体也,是谓有无之极也。

天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地之体数四而用者三,不用者一也。

是故无体之一以况自然也,不用之一以况道也,用之者三以况天地人也。

体者八变,用者六变,

是以八卦之象不易者四,反易者二,以六卦变而成八也。

重卦之象不易者八,反易者二十八,以三十六变而成六十四也。

故爻止于六,卦尽于八,策穷于三十六,而重卦极于六十四也。

卦成于八,重于六十四,

爻成于六,策穷于三十六而重于三百八十四也。

天有四时,一时四月,一月四十日。

四四十六而各去其一,是以一时三月,一月三十日也。

四时体数也,三月三十日用数也。

体虽具四而其一常不用也,故用者止于三而极于九也。

体数常偶,故有四有十二。

用数常奇,故有三有九。

大数不足而小数常盈者何也?

以其大者不可见而小者可见也。

故时止乎四,月止乎三,而日盈乎十也。

是以人之肢体有四而指有十也。

天见乎南而潜乎北,极于六而余于七,

是以人知其前,昧其后,而略其左右也。

天体数四而用三,地体数四而用三,

天克地地克天而克者在地,犹昼之余分在地也,

是以天三而地四,天有三辰,地有四行也。

然地之火且见且隐,其余分之谓耶?

干七子,兑六子,离五子,震四子,巽三子,坎二子,艮一子,坤至阴,故无子。

干七子,坤六子,兑五子,艮四子,离三子,坎二子,震一子,巽刚,故无子。

天有二正,地有二正,而共享二变以成八卦也。

天有四正,地有四正,共享二十八变以成六十四卦也。

是以小成之卦正者四,变者二,共六卦也。

大成之卦正者八,变者二十八,共三十六卦也。

乾坤坎离为三十六卦之祖,

兑震巽艮为二十八卦之祖也。

乾坤七变,是以昼夜之极不过七分也。

艮兑六变,是以月止于六,共为十二也。

离坎五变,是以日止于五,共为十也。

震巽四变,是以体止于四,共为八也。

卦之正变共三十六,而爻又有二百一十六,则用数之策也。

三十六去四则三十二也,

又去四则二十八也,

又去四则二十四也,

故卦数三十二位,去四而言之也。

天数二十八位,去八而言之也。

地数二十四位,去十二而言之也。

四者乾坤坎离也,八者并颐中孚大小过也,十二者兑震泰既济也。

日有八位而用止于七,去干而言之也。

月有八位而用止于六,去兑而言之也。

星有八位而用止于五,去离而言之也。

辰有八位而用止于四 去震而言之也。

日有八位而数止于七,去泰而言之也。

月自兑起者,月不能及日之数也。

故十二月常余十二日也。

干阳中阳,不可变,故一年只举十二月也;

震阴中阴,不可变,故一日之十二时不可见也;

兑阳中阴,离阴中阳,皆可变,故日月之数可分也。

是以阴数以十二起,阳数以三十起,而常存二六也。

举年见月,举月见日,举日见时,阳统阴也。

是天四变含地四变,日之变含月与星辰之变也。

是以一卦含四卦也。

日一位,月一位,星一位,辰一位;

日有四位,月有四位,星有四位,辰有四位,四四十有六位,

尽此一变而日月之数穷矣。

天有四变,地有四变,

变有长也,有消也,

十有六变而天地之数穷矣。

日起于一,月起于二,星起于三,辰起于四,

引而伸之,阳数常六,阴数常二,

十有二变而大小之运穷矣。

三百六十变为十二万九千六百,

十二万九千六百变为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

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变为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

四百五十六亿。

以三百六十为时,

以十二万九千六百为日,

以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为月,

以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一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为年,

则大小运之数立矣。

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一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分而为十二,

前六限为长,后六限为消,

以当一年十二月之数,而进退三百六十日矣。

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分而为三十,

以当一月三十日之数,随大运消长而进退六十日矣。

十二万九千六百分而为十二,

以当一日十二时之数,而进退六日矣。

三百六十以当一时之数,

随小运之进退以当昼夜之时也。

十六变之数去其交数,取其用数,

得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一万七千四百五十六亿,

分为十二限,前六限为长,后六限为消,

每限得十三亿九千九百六十八万之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

每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年开一分,进六十日也。

六限开六分,进三百六十日也。

犹有余分之一,故开七分,进三百六十六日也。

其退亦若是矣。

十二万九千六百,去其三者,交数也,

取其七者,用数也。

用数三而成于六,加余分故有七也。

七之得九万七百二十年,

半之得四万五千三百六十年,以进六日也。

日有昼夜,数有誂朒,以成十有二日也。

每三千六百年进一日,凡四万三千二百年进十有二日也。

二千一百六十年以进余分之六,

合交数之二千一百六十年,共进十有二分以为闰也。

故小运之变凡六十,而成三百六十有六日也。

六者三天也,四者两地也。

天统乎体而托地以为体,地分乎用而承天以为用。

天地相依,体用相附。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二

干为一,

干之五爻分而为大有,以当三百六十之数也;

干之四爻分而为小畜,以当十二万九千六百之数也;

干之三爻分而为履,以当一百六十七亿九千六百一十六万之数也;

干之二爻分而为同人,以当二万八千二百一十一兆九百九十万七千

四百五十六亿之数也;

干之初爻分而为姤,以当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万六千一百十垓九千九百

四十六万四千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万一千九百三十六兆之数也,

是谓分数也。

分大为小,皆自上而下,故以阳数当之。

一生二为夬,当十二之数也;

二生四为大壮,当四千三百二十之数也;

四生八为泰,当五亿五千九百八十七万二千之数也;

八生十六为临,当九百四十四兆三千六百九十九万六千九百一十五亿

二千之数也;

十六生三十二为复,当二千六百五十二万八千八百七十垓三千六百六十四万八

千八百京二千九百四十七万九千七百三十一兆二千万亿之数也;

三十二生六十四为坤,当无极之数也。

是谓长数也,

长小为大,皆自下而上,故以阴数当之。

天统乎体,故八变而终于十六;

地分乎用,故六变而终于十二。

天起于一,而终于七秭九千五百八十六万六千一百一十垓九千九百四十六万

四千八京八千四百三十九万一千九百三十六兆;

地起于十二,而终于二百四垓六千九百八十万七千三百八十一京五千四百

九十一万八千四百九十九兆七百二十万亿也。

有地然后有二,有二然后有昼夜。

二三以变,错综而成,

故易以二而生数,以十二而起,而一非数也,

非数而数以之成也。

天行不息,未尝有昼夜,人居地上以为昼夜,

故以地上之数为人之用也。

天自临以上,地自师以上,运数也;

天自同人以下,地自遯以下,年数也;

运数则在天者也,年数则在地者也。

天自贲以上,地自艮以上,用数也;

天自明夷以下,地自否以下,交数也;

天自震以上,地自晋以上,有数也;

天自益以下,地自豫以下,无数也。

天之有数起干而止震,余入于无者,天辰不见也。

地去一而起十二者,地火常潜也,

故天以体为基而常隐其基,地以用为本而常藏其用也。

一时止于三月,一月止于三十日,皆去其辰数也。

是以八八之卦六十四而不变者八,可变者七。

七八五十六,其义亦由此矣。

阳爻昼数也,阴爻夜数也,

天地相衔,阴阳相交,

故昼夜相杂,刚柔相错。

春夏阳多也,故昼数多夜数少,

秋冬阴多也,故昼数少夜数多。

体数之策三百八十四,

去乾坤坎离之策为用数三百六十。

体数之用二百七十,

去干与坎离之策为用数之用二百五十二也。

体数之用二百七十,其一百五十六为阳,一百十四为阴,

去离之策,得一百五十二阳,一百一十二阴,为实用之数也。

盖阳去离而用干,阴去坤而用坎也。

是以天之阳策一百十二,去其阴也;

地之阴策一百十二,阳策四十,去其南北之阳也。

极南大暑,极北大寒,物不能生,是以去之也。

其四十为天之余分耶? 阳侵阴,昼侵夜,是以在地也。

合之为一百五十二阳,一百十二阴也。

阳去干之策,阴去坎之策,

得一百四十四阳,一百八阴,为用数之用也。

阳三十六,三之为一百八;

阴三十六 三之为一百八;

三阳三阴,阴阳各半也。

阳有余分之一为三十六,合之为一百四十四阳,一百八阴也,

故体数之用二百七十,而实用者二百六十四,用数之用二百五十二也。

卦有六十四而用止乎三十六,

爻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乎二百一十六也。

六十四分而为二百五十六,

是以一卦去其初上之爻亦二百五十六也,

此生物之数也,

故离坎为生物之主,以离四阳,坎四阴,故生物者必四也。

阳一百一十二,阴一百一十二,去其离坎之爻则二百一十六也,

阴阳之四十共为二百五十六也。

是以八卦用六爻,乾坤主之也;

六爻用四位,离坎主之也;

故天之昏晓不生物而日中生物,地之南北不生物而中央生物也。

体数何为者也? 生物者也。

用数何为者也? 运行者也。

运行者天也,生物者地也。

天以独运,故以用数自相乘,

而以用数之用为生物之时也;

地偶而生,故以体数之用阳乘阴,

为生物之数也。

天数三,故六六而又六之,是以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

地数两,故十二而十二之,是以坤之策百四十有四也;

干用九,故三其八为二十四,而九之亦二百一十六,

两其八为十六,而九之亦百四十有四;

坤用六,故三其十二为三十六,而六之亦二百一十六,

两其十二为二十四,而六之亦百四十有四也。

坤以十二之三,十六之四,六之一与半为干之余分,

则干得二百五十二,坤得一百八也。

阳四卦,十二爻八阳四阴;

以三十六乘其阳,以二十四乘其阴,则三百八十四也。

体有三百八十四而用止于三百六十何也?

以乾坤坎离之不用也。

乾坤坎离之不用所以成三百六十之用也。

故万物变易而四者不变也,

夫惟不变,是以能变也。

用止于三百六十而有三百六十六何也? 数之赢也。

数之赢则何用也? 干之全用也。

乾坤不用则离坎用半也。

干全用者何也? 阳主赢也。

乾坤不用者何也? 独阳不生,专阴不成也。

离坎用半何也? 离东坎西,当阴阳之半,为春秋昼夜之门也。

或用干或用离坎何也?

主阳而言之,故用干也;

主赢分而言之,则阳侵阴昼侵夜,故用离坎也。

阳主赢,故干全用也;

阴主虚,故坤全不用也;

阳侵阴阴侵阳,故坎离用半也。

是以天之南全见而北全不见,东西各半见也。

离坎阴阳之限也,故离当寅,坎当申,而数常踰之者,盖阴阳之溢也。

然用数不过乎寅,交数不过乎申。

干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为阴所克;

坤四十八,而四分之一分为所克之阳也;

故干得三十六而坤得十二也。

阳主进,是以进之为三百六十日;

阴主消,是以十二月消十二日也。

顺数之,干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

逆数之,震一,离兑二,干三,巽四,坎艮五,坤六也。

干四十八,兑三十,离二十四,震十;坤十二,艮二十,坎三十六,巽四十。

干三十六,坤十二,离兑巽二十八,坎艮震二十。

圆数有一,方数有二,奇偶之义也。

六即一也,十二即二也。

天圆而地方,

圆者数之起一而积六,

方者数之起一而积八,变之则起四而积十二也。

六者常以六变,八者常以八变,而十二者亦以八变,自然之道也。

八者天地之体也,六者天之用也,十二者地之用也。

天变方为圆而常存其一,地分一为四而常执其方;

天变其体而不变其用也,地变其用而不变其体也。

六者并其一而为七,十二者并其四而为十六也。

阳主进,故天并其一而为七;

阴主退,故地去其四而止于十二也,

是阳常存一而阴常晦一也,

故天地之体止于八,而天之用极于七,地之用止于十二也。

圆者裁方以为用,

故一变四,四去其一则三也;三变九,九去其三则六也。

方者展圆以为体,

故一变三,并之四也,四变十二,并之十六也。

故用数成于三而极于六,体数成于四而极于十六也。

是以圆者径一而围三,起一而积六;

方者分一而为四,分四而为十六,皆自然之道也。

一役二以生三,三去其一则二也;

三生九,九去其一则八也,去其三则六也。

故一役三,三复役二也;

三役九,九复役八与六也。

是以二生四,八生十六,六生十二也。

三并一则为四,九并三则为十二也,十二又并四则为十六。

故四以一为本,三为用;

十二以三为本,九为用;

十六以四为本,十二为用。

圆者六变,六六而进之,故六十变而三百六十矣;

方者八变,故八八而成六十四矣。

阳主进,是以进之为六十也。

*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三

蓍数不以六而以七,何也? 并其余分也。

去其余分则六,故策数三十六也。

是以五十者,六十四卦闰岁之策也;

其用四十有九者,六十卦一岁之策也,归奇挂一犹一岁之闰也。

卦直去四者何也?

天变而地效之,是以蓍去一则卦去四也。

圆者径一围三,重之则六;

方者径一围四,重之则八也。

裁方而为圆,天所以运行;

分大而为小,地所以生化;

故天用六变,地用四变也。

一八为九,裁为七;

八裁为六,

十六裁为十二,

二十四裁为十八,

三十二裁为二十四,

四十裁为三十,

四十八裁为三十六,

五十六裁为四十二,

六十四裁为四十八也。

一分为四,八分为三十二,

十六分为六十四,以致九十六分为三百八十四也。

一生六,六生十二,

十二生十八,十八生二十四,

二十四生三十,三十生三十六,

引而伸之,六十变而生三百六十矣,此运行之数也。

四生十二,十二生二十,

二十生二十八,二十八生三十六,此生物之数也。

# 故干之阳策三十六,兑离巽之阳策二十八,

震坎艮之阳策二十,坤之阳策十二也。

圆者一变则生六,去一则五也;

二变则生十二,去二则十也;

三变则生十八,去三则十五也;

四变则二十四,去四则二十也;

五变则三十,去五则二十五也;

六变则三十六,去六则三十也;

# 是以存之则六六,去之则五五也。

五则四而存一也,四则三而存一也,三则二而存一也,二则一而存一也,

故一生二,去一则一也;

二生三,去一则二也;

三生四,去一则三也;

四生五,去一则四也;

是故二以一为本,三以二为本,四以三为本,五以四为本,六以五为本。

方者一变而为四,

四生八,并四而为十二;

八生十二,并八而为二十;

十二生十六,并十二而为二十八;

十六生二十,并十六而为三十六也。

易之大衍何? 数也。圣人之倚数也。

天数二十五,合之为五十;

地数三十,合之为六十;

故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也。

五十者蓍数也,六十者卦数也;

五者蓍之小衍,故五十为大衍也;

八者卦之小成,则六十四为大成也。

蓍德圆,以况天之数,故七七四十九也,五十者存一而言之也;

卦德方,以况地之数,故八八六十四也,六十者去四而言之也。

蓍者用数也,卦者体数也。

用以体为基,故存一也;

体以用为本,故去四也。

圆者本一,方者本四,故蓍存一而卦去四也。

蓍之用数七,并其余分,亦存一之义也;

挂其一,亦去一之义也。

蓍之用数,挂一以象三,其余四十八则一卦之策也,四其十二为四十八也;

十二去三而用九,四三十二所去之策也,四九三十六所用之策也,

以当干之三十六阳爻也;

十二去五而用七,四五二十所去之策也,四七二十八所用之策也,

以当兑离之二十八阳爻也;

十二去六而用六,四六二十四所去之策也,四六二十四所用之策也,

以当坤之二十四阴爻也;

十二去四而用八,四四十六所去之策也,四八三十二所用之策也,

以当坎艮之二十四爻,并上卦之八阴为三十二爻也。

# 是故七九为阳,六八为阴也。

九者阳之极数,六者阴之极数,数极则反,故为卦之变也。

震巽无策者,以当不用之数:

天以刚为德,故柔者不见;

地以柔为体,故刚者不生, 是以震巽无策也。

干用九,故其策九也,四之者以应四时,一时九十日也;

坤用六,故其策亦六也。

奇数四,有一有二有三有四,

策数四,有六有七有八有九,合而为八数,以应方数之八变也;

归奇合挂之数有六:

为五与四四也,九与八八也,

五与四八也,九与四八也,

五与八八也,九与四四也,以应圆数之六变也。 干并余分七为七政?

奇数极于四而五不用,策数极于九而十不用,

五则一也,十则二也,故去五十而用四十九也。

奇不用五,策不用十,有无之极也,以况自然之数也。

卦有六十四而用止于六十者何也?

六十卦者,三百六十爻也,故甲子止于六十也,六甲而天道穷矣,是以策数应之。

三十六与二十四合之则六十也,三十二与二十八合之亦六十也。

干四十八,坤十二,

震二十,巽四十,

离兑三十二,坎艮二十八,合之为六十。

蓍数全,故阳策三十六与二十八合之为六十四也;

卦数去其四,故阴策二十四与三十二合之为五十六也。

九进之为三十六,皆阳数也,故为阳中之阳;

七进之为二十八,先阳后阴也,故为阳中之阴;

六进之为二十四,皆阴数也,故为阴中之阴;

八进之为三十二,先阴后阳也,故为阴中之阳。

蓍四进之则百,卦四进之则百二十,

百则十也,百二十则十二也。

归奇合卦之数得五与四四,则策数四九也;

得九与八八,则策数四六也;

得五与八八,得九与四八,则策数皆四七也;

得九与四四,得五与四八,则策数皆四八也。

为九者一变以应干也,

为六者一变以应坤也,

为七者二变以应兑与离也,

为八者二变以应艮与坎也。

五与四四去挂一之数则四三十二也,

九与八八去挂一之数则四六二十四也,

五与八八,九与四八去挂一之数则四五二十也,

九与四四,五与四八去挂一之数则四四十六也。

故去其三四五六之数以成九八七六之策也。

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也,

如天地之相衔,昼夜之相交也。

一者数之始,而非数也,

故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为十六,五五为二十五,

六六为三十六,七七为四十九,八八为六十四,九九为八十一,而一不可变也。

百则十也,十则一也,亦不可变也,

是故数去其一而极于九,皆用其变者也。

五五二十五,天数也;

六六三十六,干之策数也;

七七四十九,大衍之用数也;

八八六十四,卦数也;

九九八十一,玄范之数也。

大衍之数,其算法之源乎?

是以算数之起,不过乎方圆曲直也。

乘数生数也,除数消数也,

算法虽多,不出乎此矣。

阴无一,阳无十;

阳得阴而生,阴得阳而成,

故蓍数四而九,卦数六而十也,

犹干支之相错,干以六终而支以五终也。

三四十二也,二六亦十二也,

二其十二二十四也,三八亦二十四也,四六亦二十四也;

三其十二三十六也,四九亦三十六也,六六亦三十六也;

四其十二四十八也,三其十六亦四十八也,六八亦四十八也;

五其十二六十也,三其二十亦六十也,六其十亦六十也,皆自然之相符也。

四九三十六也,六六三十六也,

阳六而又兼阴六之半,是以九也。

故以二卦言之,阴阳各三也;

以六爻言之,天地人各二也。

阴阳之中各有天地人,天地人之中各有阴阳,故参天两地而倚数也。

阳数一,衍之而十,十干之类是也;

阴数二,衍之为十二,十二支十二月之类是也。

一变而二,二变而四,三变而八卦成矣。

四变而十有六,五变而三十有二,六变而六十四卦备矣。

易有真数三而已矣,参天者三三而九,两地者倍三而六。

参天两地而倚数,非天地之正数也。

倚者拟也,拟天地正数而生也。

易之生数一十二万九千六百,总为四千三百二十世,

此消长之大数,衍三十年之辰数即其数也;

岁三百六十日,得四千三百二十辰,以三十乘之,得其数矣,

凡甲子甲午为世首,此为经世之数,始于日甲月子星甲辰子。

又云:此经世日甲之数,月子星甲辰子从之也。

一十百千万亿,为奇天之数也;

十二百二十千二百万二千亿二万,为偶地之数也。

五十分之则为十,若参天两之则为六,两地又两之则为四,

此天地分太极之数也。

复至干凡百有十二阳,姤至坤凡八十阳;

姤至坤凡百有十二阴,复至干凡八十阴。

阳数于三百六十上盈,阴数于三百六十上缩。

*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四

人为万物之灵,寄类于走走阴也,故百二十。

有一日之物,有一月之物,有一时之物,有一岁之物,有十岁之物,

至于百千万皆有之,天地亦物也,亦有数焉。

卦之反对皆六阳六阴也,

在易则六阳六阴者,十有二对也;

去四正则八阳四阴,八阴四阳者,各六对也;

十阳二阴,十阴二阳者,各三对也。

圆者星也,历纪之数其肇于此乎?

方者土也,画州并土之法其仿于此乎?

盖圆者,河图之数;方者,洛书之文。

故羲文因之而造易,禹箕叙之而作范也。

太极既分,两仪立矣;

阳下交于阴,阴上交于阳,四象生矣;

阳交于阴,阴交于阳,而生天之四象;

刚交于柔,柔交于刚,而生地之四象。于是八卦成矣。

八卦相错然后万物生焉,是故一分为二,二分为四,

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三十二分为六十四,

故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也。

十分为百,百分为千,千分为万,

犹根之有干,干之有枝,枝之有叶,愈大则愈少,愈细则愈繁,

合之斯为一,衍之斯为万,

是故干以分之,坤以翕之,震以长之,巽以消之,

长则分,分则消,消则翕也。

乾坤定位也,震巽一交也,兑离坎艮再交也,

故震阳少而阴尚多也,巽阴少而阳尚多也,

兑离阳浸多也,坎艮阴浸多也,是以辰与火不见也。

一气分而阴阳判,得阳之多者为天,得阴之多者为地,

是故阴阳半而形质具焉,阴阳偏而性情分焉,

形质又分,则多阳者为刚也,多阴者为柔也,

性情又分,则多阳者阳之极也,多阴者阴之极也。

兑离巽,得阳之多者也;

艮坎震,得阴之多者也,是以为天地用也。

干阳极,坤阴极,是以不用也。

干四分取一以与坤,坤四分取一以奉干,乾坤合而生六子,

三男皆阳也,三女皆阴也。

兑分一阳以与艮,坎分一阴以奉离,震巽以二相易,

合而言之,阴阳各半,

是以水火相生而相克,然后既成万物也。

乾坤之名位不可易也,

坎离名可易而位不可易也,

震巽位可易而名不可易也,

兑艮名与位皆可易也。

离肖干,坎肖坤,中孚肖干,颐肖离,

小过肖坤,大过肖坎,

是以乾坤坎离中孚颐大小过皆不可易者也。

离在天而当夜,故阳中有阴也;

坎在地而当昼,故阴中有阳也;

震始交阴而阳生,巽始消阳而阴生,兑阳长也,艮阴长也;

震兑在天之阴也,巽艮在地之阳也,

故震兑上阴而下阳,巽艮上阳而下阴。

天以始生言之,故阴上而阳下,交泰之义也;

地以既成言之,故阳上而阴下,尊卑之位也。

乾坤定上下之位,离坎列左右之门,

天地之所阖辟,日月之所出入,

是以春夏秋冬,晦朔弦望,昼夜长短,行度盈缩,莫不由乎此矣。

由下而上谓之升,自上而下谓之降;

升者生也,降者消也,

故阳生于下,阴生于上,是以万物皆反生。

阴生阳,阳生阴,阴复生阳,阳复生阴,是以循环而无穷也。

阴阳生而分二仪,二仪交而生四象,

四象交而生八卦,八卦交而生万物,

故二仪生天地之类,四象定天地之体;

四象生日月之类,八卦定日月之体;

八卦生万物之类,重卦定万物之体。

类者生之序也,体者象之交也。

推类者必本乎生,观体者必由乎象;

生则未来而逆推,象则既成而顺观。

是故日月一类也,同出而异处也,异处而同象也,

推此以往,物焉逃哉。

天变时而地应物,

时则阴变而阳应,物则阳变而阴应,

故时可逆知,物必顺成,

是以阳盈而阴随,阴逆而阳顺。

语其体则天分而为地,地分而为万物,而道不可分也。

其终则万物归地,地归天,天归道,是以君子贵道也。

有变则必有应也,

故变于内者应于外,变于外者应于内,

变于下者应于上,变于上者应于下也。

天变而日应之,故变者从天,而应者法日也。

是以日纪乎星,月会于辰,水生于土,火潜于石,

飞者栖木,走者依草,心肺之相联,肝胆之相属无他,变应之道也。

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

故变之与应,常反对也。

阳交于阴,而生蹄角之类也,

刚交于柔,而生根荄之类也,

阴交于阳,而生羽翼之类也,

柔交于刚,而生支干之类也。

天交于地,地交于天,故有羽而走者,足而腾者,草中有木,木中有草也。

各以类而推之,则生物之类不过是矣。

走者便于下,飞者利于上,从其类也。

陆中之物水中必具者,犹影象也,

陆多走,水多飞者,交也。

是故巨于陆者必细于水,巨于水者必细于陆也。

虎豹之毛犹草也,鹰鹯之羽犹木也。

木者星之子,是以果实象之。

叶阴也,华实阳也,枝叶软而根干坚也。

人之骨巨而体繁,木之干巨而枝叶繁,应天地之数也。

动者体横,植者体纵,人宜横而反纵也。

飞者有翅,走者有趾,人之两手翅也,两足趾也。

飞者食木,走者食草,人皆兼之而又食飞走也。

故最贵于万物也。

体必交而后生,

故阳与刚交而生心肺,阳与柔交而生肝胆,

柔与阴交而生肾与膀胱,刚与阴交而生脾胃,

心生目,胆生耳,脾生鼻,肾生口,

肺生骨,肝生肉,胃生髓,膀胱生血,

故干为心,兑为脾,离为胆,震为肾,

坤为血,艮为肉,坎为髓,巽为骨,

泰为目,中孚为鼻,既济为耳,颐为口,

大过为肺,未济为胃,小过为肝,否为膀胱。

天地有八象,人有十六象,何也?

合天地而生人,合父母而生子,故有十六象也。

心居肺,胆居肝,何也?

言性者必归之天,言体者必归之地。

地中有天,石中有火,是以心胆象之也。

心胆之倒垂何也?

草木者,地之体也,人与草木皆反生,是以倒垂也。

口目横而鼻耳纵,何也?

体必交也。

故动者宜纵而反横,植者宜横而反纵,皆交也。

天有四时,地有四方,人有四支,

是以指节可以观天,掌文可以察地,天地之理具指掌矣,可不贵之哉!

神统于心,气统于肾,形统于首,

形气交而神主乎其中,三才之道也。

人之四肢各有脉也,一脉三部,一部三候,以应天数也。

心藏神,肾藏精,脾藏魂,胆藏魄。

胃受物而化之,传气于肺,传血于肝,而传水谷于脬肠矣。

*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五

天圆而地方,

天南高而北下,是以望之如倚盖,

然地东南下,西北高,是以东南多水,西北多山也。

天覆地,地载天,天地相函,故天上有地,地上有天。

天浑,浑于上而不可测也,故观斗数以占天也。

斗之所建,天之所行也,

魁建子,杓建寅,星以寅为昼也。

斗有七星,是以昼不过乎七分也。

天行所以为昼夜,日行所以为寒暑,

夏浅冬深,天地之交也,

左旋右行,天日之交也。

日朝在东,夕在西,随天之行也;

夏在北,冬在南,随天之交也。

天一周而超一星,应日之行也;

春酉正,夏午正,秋卯正,冬子正,应日之交也。

日以迟为进,月以疾为退,日月一会而加半日减半日,是以为闰余也。

日一大运而进六日,月一大运而退六日,是以为闰差也。

日行阳度则盈,行阴度则缩,宾主之道也;

月去日则明生而迟,近日则魄生而疾,君臣之义也。

阳消则生阴,故日下而月西出也;

阴盛则敌阳,故月望而东出也。

天为父,日为子,故天左旋,日右行;

日为夫,月为妇,故日东出,月西生也。

日月之相食,数之交也。

日望月则月食,月掩日则日食,犹水火之相克也。

是以君子用智,小人用力。

日随天而转,月随日而行,星随月而见,

故星法月,月法日,日法天;

天半明半晦,日半赢半缩,月半盈半亏,星半动半静,阴阳之义也。

天昼夜常见,日见于昼,月见于夜而半不见,星半见于夜,贵贱之等也。

月昼可见也,故为阳中之阴,

星夜可见也,故为阴中之阳。

天奇而地耦,

是以占天文者,观星而已,

察地理者,观山水而已,

观星而天体见矣,观山水而地体见矣。

天体容物,地体负物,是故体几于到也。

极南大暑,极北大寒,

故南融而北结,万物之死地也。

夏则日随斗而北,冬则日随斗而南,

故天地交而寒暑和,寒暑和而物乃生焉。

天以刚为德,故柔者不见,

地以柔为体,故刚者不生,

是以震,天之阴也;巽,地之阳也。

有阳而阴效之,故至阴者辰也,至阳者日也,皆在乎天,

而地则水火而已,是以地上皆有质之物。

阴伏阳而形质生,阳伏阴而性情生,

是以阳生阴,阴生阳,阳克阴,阴克阳。

阳之不可伏者,不见于地;阴之不可克者,不见于天。

伏阳之少者,其体必柔,是以畏阳而为阳所用;

伏阳之多者,其体必刚,是以御阳而为阴所用,

故水火动而随阳,土石静而随阴也。

阳生阴,故水先成;阴生阳,故火后成。

阴阳相生也,体性相须也。是以阳去则阴竭,阴尽则阳灭。

金火相守则流,火木相得则然,从其类也。

水遇寒则结,遇火则竭,从其所胜也。

阳得阴而为雨,阴得阳而为风,

刚得柔而为云,柔得刚而为雷,

无阴则不能为雨,无阳则不能为雷。

雨柔也,而属阴,阴不能独立,故待阳而后兴;

雷刚也,而属体,体不能自用,必待阳而后发也。

至哉文王之作易也!其得天地之用乎?

故乾坤交而为泰,坎离交而为既济也。

干生于子,坤生于午,坎终于寅,离终于申,以应天之时也。

置干于西北,退坤于西南,长子用事而长女代母,坎离得位,震兑为耦,以应地之方

也,王者之法其尽于是矣!

乾坤天地之本,坎离天地之用,

是以易始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既未济。

而否泰为上经之中,咸恒当下经之首,皆言乎其用也。

坤统三女于西南,干统三男于东北,

上经起于三,下经终于四,皆交泰之义也。

故易者用也,干用九,坤用六,大衍用四十九,而潜龙勿用也。

大哉用乎!吾于此见圣人之心矣。

乾坤交而为泰,变而为杂卦也。

乾坤坎离为上篇之用,兑艮震巽为下篇之用也。

颐中孚大小过为二篇之正也。

易者,一阴一阳之谓也。

震兑始交者也,故当朝夕之位;

离坎交之极者也,故当子午之位;

巽艮虽不交而阴阳犹杂也,故当用中之偏位;

乾坤纯阴阳也,故当不用之位。

乾坤纵而六子横,易之本也;

震兑横而六卦纵,易之用也。

天之阳在南而阴在北,

地之阴在南而阳在北,

人之阳在上而阴在下,

既交则阳下而阴上。

辰数十二,日月交会谓之辰。

辰,天之体也,天之体,无物之气也。

天之阳在南,故日处之;

地之刚在北,故山处之,

所以地高西北,天高东南也

天之神栖乎日,人之神发乎目,

人之神寤则栖心,寐则栖肾,所以象天,

此昼夜之道也。

云行雨施,电发雷震,亦各从其类也。

吹喷吁呵呼,风雨云雾雷,言相类也。

万物各有太极两仪四象八卦之次,亦有古今之象。

云有水火土石之异,他类亦然。

二至相去东西之度凡一百八十,南北之度凡六十。

冬至之月,所行如夏至之日;

夏至之月,所行如冬至之日。

四正者,乾坤坎离也。

观其象无反复之变,所以为正也。

阳在阴中阳逆行,阴在阳中阴逆行,

阳在阳中,阴在阴中,则皆顺行。

此真至之理,按图可见之矣。

草类之细入于坤。

五行之木,万物之类也。

五行之金,出乎石也。

故水火土石不及金木,金木生其间也。

*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六

得天气者动,得地气者静。

阳之类圆,成形则方;

阴之类方,成形则圆。

木之枝干,土石之所成也,所以不易。

叶花,水火之所成,故变而易也。

东赤,南白,西黄,北黑,此正色也,

验之于晓午暮夜之时,可见之矣。

冬至之子中,阴之极;

春分之卯中,阳之中;

夏至之午中,阳之极;

秋分之酉中,阴之中。

凡三百六十,中分之则一百八十,此二至二分相去之数也。

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天之道也。

阳中之阳,日也,暑之道也;

阳中之阴,月也,以其阳之类,故能见于昼;

阴中之阳,星也,所以见于夜;

阴中之阴,辰也,天壤也。

辰之于天犹天地之体也,

地有五行,天有五纬,

地止有水火,天复有日月者,月为真水,日为真火,阴阳真精,是生五行,

所以天地之数各五,阳数独盈于七也。

是故五藏之外又有心包,络命门而七者,真心离火,命门坎水,五藏生焉,

精神之主,性命之根也。

干者干之义,阳也;

支者枝之义,阴也;

干十而支十二,是阳数中有阴,阴数中有阳也。

鱼者水之族也,虫者风之族也。

目口凸而耳鼻窍,

窍者受声嗅气,物或不能闭之,

凸者视色别味,物则能闭之也,四者虽象于一,而各备其四矣。

水者火之地,火者水之气;

黑者白之地,寒者暑之地。

草伏之兽毛如草之茎,林栖之鸟羽如林之叶,类使之然也。

石之花,盐消之类也。

水之物无异乎陆之物,各有寒热之性,

大较则陆为阳中之阴,而水为阴中之阳。

日月星辰共为天,水火土石共为地,

耳目鼻口共为首,髓血骨肉共为身,此乃五之数也。

火生于无,水生于有。

辰至日为生,日至辰为用,

盖顺为生而逆为用也。

易有三百八十四爻,真天文也。

鹰鵰之类食生,而鸡 之类不专食生;

虎豹之类食生,而猫犬之类食生又食谷,

以类推之,从可知矣。

马牛皆阴类,细分之则马为阳而牛为阴。

飞之类喜风而敏于飞上,走之类喜土而利于走下。

禽虫之卵,果谷之类也,

谷之类多子,虫之类亦然。

蚕之类,今岁蛾而子,来岁则子而蚕;

芜菁之类,今岁根而苗,来岁则苗而子,此皆一岁之物也。

天之气运北而南则治,南而北则乱,

乱久则复北而南矣,

天道人事皆然,推之历代,可见消长之理也。

在水者不瞑,在风者瞑;

走之类上睫接下,飞之类下睫接上,类使之然也。

在水而鳞, 飞之类也,

龟獭之类,走之类也。

夫四象,若错综而用之,

日月天之阴阳,水火地之阴阳,

星辰天之刚柔,土石地之刚柔。

飞之走,鸡凫之类是也,

走之飞,龙马之属是也。

阳主舒长,阴主惨急,

日入盈度,阴从于阳;

日入缩度,阳从于阴。

神者人之主,

将寐在脾,熟寐在肾,

将寤在肝,正寤在心。

天地之大寤在夏,人之神则存于心。

水之族以阴为主,阳次之,

陆之类以阳为主,阴次之,

故水类出水则死,风类入水则死。

然有出入之类,龟蟹鹅凫之类是也。

天地之交十之三。

天火无体之火也,地火有体之火也,

火无体,因物以为体。

金石之火烈于草木之火者,因物而然也。

气形盛则魂魄盛,气形衰则魂魄亦从而衰矣。

魂随气而变,魄随形而止,

故形在则魄存,形化则魄散。

星为日余,辰为月余。

星之至微如沙尘者,陨而为堆阜。

藏者天行也,府者地行也,天地并行则配为八卦。

八卦相错者,相交错而成六十四卦也。

夫易,根于乾坤而生于姤复,

盖刚交柔而为复,柔交刚而为姤,自兹而无穷矣。

龙能大能小,然亦有制之者,

受制于阴阳之气,得时则能变化,变变则不能也。

一岁之闰六阴六阳,三年三十六日,故三年一闰;

五年六十日,故五岁再闰。

先天图中,环中也。

月体本黑,受日之光而白。

水在人之身为血,土在人之身为肉。

胆与肾同阴,心与脾同阳,

心主目,脾主鼻。

阳中阳日也,阳中阴月也,阴中阳星也,阴中阴辰也;

柔中柔水也,柔中刚火也,刚中柔土也,刚中刚石也。

鼻之气目见之,口之言耳闻之,以类应也。

倚盖之说,昆仑四垂而为海,推之理则不然,

夫地直方而静,岂得如圆动之天乎?

动物自首生,植物自根生,

自首生命在首,自根生命在根。

海潮者,地之喘息也,所以应月者,从其类也。

震为龙,一阳动于二阴之下,

震也,重渊之下有动物者,岂非龙乎?

风类水类,大小相反。

天之阳在东南,日月居之;

地之阴在西北,火石居之。

起震终艮一节,明文王八卦也;

天地定位一节,明伏羲八卦也;

八卦相错者,明交错而成六十四也;

数往者顺,若顺天而行,是左旋也,皆已生之卦也,故云数往也;

知来者逆,若逆天而行,是右旋也,皆未生之卦也,故云知来也。

夫易之数,由逆而成矣。

尧典 三百六旬有六日,

夫日之余盈也六,则月之余盈也亦六,

若去日月之余十二,则有三百五十四,乃日行之数,

以十二除之,则得二十九日。

素问肺主皮毛,心脉,脾肉,肝筋,肾骨,上而下,外而内也。

心血肾骨交法也,交即用也。

干为天之类,本象也;为金之类,别象也。

天地并行则藏府配,四藏天也,四府地也。

干奇也,阳也,健也,故天下之健莫如天;

坤耦也,阴也,顺也,故天下之顺莫如地,所以顺天也;

震起也,一阳起也,起动也,故天下之动莫如雷;

坎陷也,一阳陷于二阴,陷下也,故天下之下莫如水;

艮止也,一阳于是而止也,故天下之止莫如山;

巽入也,一阴入二阳之下,故天下之入莫如风;

离丽也,一阴离于二阳,其卦错,然成文而华丽也,故天下之丽莫如火,

又如附丽之丽;

兑说也,一阴出于外而说于物,故天下之说莫如泽。

火内暗而外明,故离阳在外,火之用,用外也;

水外暗而内明,故坎阳在内,水之用,用内也。

人寓形于走类者何也,走类者,地之长子也。

自泰至否,其间则有蛊矣;

自否至泰,其间则有随矣。

天有五辰,日月星辰与天为五;

地有五行,金木水火与土为五。

有温泉而无寒火,阴能从阳而阳不能从阴也。

有雷则有电,有电则有风,

雨生于水,露生于土,雷生于石,电生于火,

雷与风同为阳之极,故有电必有风。

木之坚非雷不能震,草之柔非露不能润。

*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七

阳尊而神,尊故役物,神故藏用,

是以道生天地万物而不自见也,天地万物亦取法乎道矣。

阳者道之用,阴者道之体,

阳用阴,阴用阳,

以阳为用则尊阴,以阴为用则尊阳也。

阴几于道,故以况道也。

六变而成三十六矣,八变而成六十四矣,十二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六六而变之,八八六十四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八八而变之,七七四十九变而成三百八十四矣。

无极之前阴含阳也,有象之后阳分阴也,

阴为阳之母,阳为阴之父,

故母孕长男而为复,父生长女而为姤,是以阳起于复而阴起于姤也。

性非体不成,体非性不生,

阳以阴为体,阴以阳为体,动者性也,静者体也。

在天则阳动而阴静,在地则阳静而阴动。

性得体而静,体随性而动,是以阳舒而阴急也。

阳不能独立,必得阴而后立,故阳以阴为基;

阴不能自见,必待阳而后见,故阴以阳为唱。

阳知其始而享其成,阴效其法而终其劳。

阳能知而阴不能知,阳能见而阴不能见也。

能知能见者为有,故阳性有而阴性无也;

阳有所不遍而阴无所不遍也,阳有去而阴常居也,

无不遍而常居者为实,故阳体虚而阴体实也。

天地之本,其起于中乎!

是以乾坤屡变而不离乎中。

人居天地之中,心居人之中,

日中则盛,月中则盈,故君子贵中也。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故二者一而已矣。

四者二而已矣,六者三而已矣,八者四而已矣。

是以言天不言地,言君不言臣,言父不言子,言夫不言妇也。

然天得地而万物生,君得臣而万化行,父得子,夫得妇而家道成。

故有一则有二,有二则有四,有三则有六,有四则有八。

有意必有言,有言必有象,有象必有数,

数立则象生,象生则言着彰,言着彰则意显,

象数则筌蹄也,言意则鱼兔也,

得鱼兔而忘筌蹄可也,舍筌蹄而求鱼兔,则未见其得也。

天变而人效之,故元亨利贞,易之变也;

人行而天应之,故吉凶悔吝,易之应也。

以元亨为变,则利贞为应,

以吉凶为应,则悔吝为变。

元则吉,吉则利应之,

亨则凶,凶则应之以贞,

悔则吉,吝则凶,是以变中有应,应中有变也。

变中之应,天道也,

故元为变则亨应之,利为变则应之以贞;

应中之变,人事也,

故变则凶,应则吉,变则吝,应则悔也。

悔者吉之先,而吝者凶之本,是以君子从天不从人。

元者,春也,仁也,

春者时之始,仁者德之长,时则未盛而德足以长人,故言德不言时;

亨者,夏也,礼也,

夏者时之盛,礼者德之文,盛则必衰而文不足救之,故言时不言德,

故曰大哉干元而上九有悔也;

利者,秋也,义也,

秋者时之成,义者德之方,万物方成而获利,义者不通于利,故言时不言德也;

贞者,冬也,智也,

冬者时之末,智者德之衰,贞则吉,不贞则凶,故言德而不言时也,

故曰:利贞者,性情也。

道生天,天生地,及其功成而身退,故子继父禅,是以干退一位也。

象起于形,数起于质,名起于言,意起于用。

天下之数出乎理,违乎理则入于术,世人以数而入术,故失于理也。

天可以理尽而不可以形尽,浑天之术以形尽天,可乎?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不精义则不能入神,不能入神则不能致用。

为治之道必通其变,不可以胶柱,犹春之时不可行冬之令也。

自然而然,不得而更者,内象内数也,他皆外象外数也。

天道之变,王道之权也。

卦各有性有体,然皆不离乾坤之门,如万物受性于天,而各为其性也。

其在人则为人之性,在禽兽则为禽兽之性,在草木则为草木之性。

天以气为主,体为次;

地以体为主,气为次。

在天在地者亦如之。

气则养性,性则乘气,

故气存则性存,性动则气动也。

尧之前,先天也;尧之后,后天也。

后天乃效法耳。

*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八

天之象数则可得而推,如其神用则不可得而测也。

自然而然者,天也,唯圣人能索之;

效法者,人也,若时行时止,虽人也,亦天也。

生者性,天也;成者形,地也

日入地中,交精之象。

体四而变六,兼神与气也。

气变必六,故三百六十也。

凡事为之极,几十之七则可止矣。

盖夏至之日止于六十,兼之以晨昏,分可辨色矣。庶几乎十之七也。

图虽无文,吾终日言未尝离乎是,盖天地万物之理尽在其中矣。

气一而已,主之者干也,

神亦一而已,乘气而变化,出入于有无死生之间,无方而不测者也。

不知干,无以知性命之理。

时然后言,乃应变而言,言不在我也

仁配天地谓之人,唯仁者真可以谓之人矣。

生而成,成而生,易之道也。

气者,神之宅也;体者,气之宅也。

天六地四,

天以气为质,而以神为神,

地以质为质,而以气为神,

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其类而各能其一,无所不能者,人也。

推之他事,亦莫不然,唯人得天地日月交之用,他类则不能也。

人之生真可谓之贵矣!

天地与其贵而不自贵,是悖天地之理,不祥莫大焉。

灯之明暗之境,日月之象也。

月者,日之影也;情者,性之影也。

心性而胆情,性神而情鬼。

心为太极,又曰道为太极。

形可分,神不可分。

阴事大半,盖阳一而阴二也。

冬至之后为呼,夏至之后为吸,此天地一岁之呼吸也。

以物喜物,以物悲物,此发而中节者也。

不我物则能物物。

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矣;

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

潜天潜地,不行而至,不为阴阳所摄者,神也。

天之孽,十之一犹可违;人之孽,十之九不可逭。

先天之学,心也;

后天之学,迹也;

出入有无死生者,道也。

神无所在,无所不在,

至人与他心通者,以其本于一也。

道与一,神之强名也。

以神为神者,至言也。

身地也,本静,所以能动者,血气使之然也。

生生长类,天地成功;

别生分类,圣人成能。

以物观物,性也;

以我观物,情也。

性公而明,情偏而暗。

阳主辟而出,阴主翕而入。

日在于水则生,离则死,交与不交之谓也。

阴对阳为二,然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天地万物生死主于阳,则归之于一也。

神无方而性有质。

发于性则见于情,发于情则见于色,以类而应也。

以天地生万物,则以万物为万物;

以道生天地,则天地亦万物也。

人之贵,兼乎万物,自重而得其贵,所以能用万类。

凡人之善恶,形于言,发于行,人始得而知之;

但萌诸心,发于虑,鬼神已得而知之矣。

此君子所以慎独也。

气变而形化。

人之类,备乎万物之性。

人之神则天地之神,人之自欺,所以欺天地,可不戒哉?

人之畏鬼亦犹鬼之畏人,

人积善而阳多,鬼亦畏之矣,积恶而阴多,鬼不畏之矣。

大人者,与鬼神合其吉凶,夫何畏之有?

至理之学非至诚则不至,

物理之学或有所不通,不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理而下入于数矣。

心一而不分,则能应万物,

此君子所以虚心而不动也。

圣人利物而无我。

明则有日月,幽则有鬼神。

夫圣人六经,浑然无迹,如天道焉。

春秋录实事,而善恶形于其中矣。

中庸之法,自中者天也,自外者人也。

韵法辟翕者律天,清浊者吕地,

先闭后开者,春也;

纯开者,夏也;

先开后闭者,秋也;

冬则闭而无声。

东为春声,阳为夏声,此见作韵者亦有所至也。衔凡冬声也。

寂然不动,反本复静,坤之时也,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阳动于中,间不容发,复之义也

不见动而动,妄也;

动乎否之时,是也。

见动而动则为无妄,然所以有灾者,阳微而无应也;

有应而动则为益矣。

精气为物,形也;

游魂为变,神也;

又曰:精气为物,体也;

游魂为变,用也。

君子之学以润身为本,其治人应物,皆余事也。

剸割者,才力也;

明辨者,智识也;

宽洪者,德器也,三者不可阙一。

无德者责人,怨人,易满,满则止也。

能循天理动者,造化在我也。

学不际天人,不足谓之学

人必有德器,然后喜怒皆不妄为,

卿相为匹夫,以至学问高天下,亦若无有也。

得天理者不独润身,亦能润心,

不独润心,至于性命亦润。

历不能无差,今之学历者但知历法,不知历理,

能布算者落下闳也,能推步者甘公石公也。

落下闳但知历法,扬雄知历法又知历理。

颜子不迁怒不贰过,皆情也,非性也。

不至于性命不足谓之好学。

扬雄作玄,可谓见天地之心者也。

易无体也,

曰:既有典常,则是有体也,

恐遂以为有体,故曰不可为典要。

既有典常,常也;不可为典要,变也

庄周雄辩,数千年一人而已。

如庖丁解牛曰踟蹰四顾,孔子观吕梁之水曰蹈水之道无私,皆至理之言也。

夫易者,圣人长君子消小人之具也。

及其长也,辟之于未然;及其消也,阖之于未然。

一消一长,一辟一阖,浑浑然无迹,

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

大过本末弱也,必有大德大位然后可救,

常分有可过者,有不可过者,

大德大位,可过者也,伊周其人也,不可惧也;

有大德无大位,不可过者也,孔孟其人也,不可闷也,其位不胜德耶?

大哉位乎!待时用之宅也。

复次剥,明治生于乱乎?

姤次夬,明乱生于治乎?

时哉时哉,未有剥而不复,未有夬而不姤者,

防乎其防,邦家其长,子孙其昌,是以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

先天学,心法也。

故图皆自中起,万化万事生乎心也。

所行之路不可不宽,宽则少碍。

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始为知易。

孟子著书,未尝及易,其间易道存焉,但人见之者鲜耳。

人能用易,是为知易,如孟子可谓善用易者也。

所谓皇帝王伯者,非独三皇五帝三王五伯而已,

但用无为则皇也,

用恩信则帝也,

用公正则王也,

用知力则伯也。

鬼神无形而有用,其情状可得而知也,于用则可见之矣。

若人之耳目鼻口手足,草木之枝叶花实颜色,皆鬼神之所为也。

福善祸淫,主之者谁耶?

聪明正直,有之者谁耶?

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任之者谁耶?

皆鬼神之情状也。

易有意象,立意皆所以明象,

统下三者:

有言象,不拟物,而直言以明事;

有像象,拟一物以明意;

有数象,七日八月三年十年之类是也。

易之数穷天地始终,

或曰:天地亦有始终乎?

曰:既有消长,岂无终始?

天地虽大,是亦形器,乃二物也。

易有内象,理致是也;

有外象,指定一物而不变者是也。

在人则干道成男,坤道成女,

在物则干道成阳,坤道成阴。

神无方则易无体,

滞于一方则不能变化,非神也;

有定体则不能变通,非易也。

易虽有体,体者象也,假象以见体,而本无体也。

事无大小,皆有道在其间,

能安分则谓之道,不能安分谓之非道。

正音律数行至于七而止者,以夏至之日出于寅而入于戌,

亥子丑三时则日入于地,而目无所见,

此三数不行者,所以比于三时也。

故生物之数亦然,非数之不行也,有数而不见也。

六虚者,六位也,虚以待变动之事也。 六爻六卦

有形则有体,有性则有情。

天主用,地主体,

圣人主用,百姓主体,故日用而不知。

法始乎伏羲,成于尧,革于三王,极于五伯,绝于秦。

万事治乱之迹无以逃此矣。

神者,易之主也,所以无方;

易者,神之用也,所以无体。

循理则为常,理之外则为异矣。

火以性为主,体次之;

水以体为主,性次之。

阳性而阴情,性神而情鬼。

易之首于乾坤,中于坎离,终于水火之交不交,皆至理也。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太极不动,性也,

发则神,神则数,数则象,象则器,器之变,复归于神也。

* 皇极经世观物外篇衍义卷九

诸卦不交于乾坤者,则生于否泰,

否泰,乾坤之交也。

乾坤起自奇偶,奇偶生自太极。

天使我有,是之谓命;

命之在我之谓性,

性之在物之谓理。

朔易以阳气自北方而生,至北方而尽,谓变易循环也。

春阳得权,故多旱;

秋阴得权,故多雨。

元有二,

有生天地之始者,太极也;

有万物之中各有始者,生之本也。

天地之心者,生万物之本也;

天地之情者,情状也,与鬼神之情状同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此尽己之性能尽物之性也。

非鱼则然,天下之物则然。

若庄子者,可谓善通物矣。

老子知易之体者也。

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太极,道之极也;

太玄,道之元也;

太素,色之本也;

太一,数之始也;

太初,事之初也;其成功则一也。

太羹可和,玄酒可漓,则是造化亦可和可漓也。

易地而处则无我也。

诚者主性之具,无端无方者也。

至哉留侯,善藏其用。

素问密语之类,于术之理可谓至矣。

瞽瞍杀人,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

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欣然乐而忘天下,

圣人虽天下之大,不能易天性之爱。

或问显诸仁藏诸用,

曰:若日月之照临,四时之成岁,是显仁也;

其度数之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藏用也。

君子于易玩象,玩数,玩辞,玩意。

兑说也,其它皆有所害,惟朋友讲习无,

说于此,故言其极者也。

中庸非天降地出,揆物之理,度人之情,行其所安,是为得矣。

元亨利贞之德各包吉凶悔吝之事。

虽行乎德,若违于时,亦或凶矣。

汤放桀,武王伐纣,而不以为弒者,

若孟子言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则援之以手,权也。

故孔子既尊夷齐,亦与汤武,

夷齐仁也,汤武义也,

然唯汤武则可,非汤武则是篡也。

阴者阳之影,鬼者人之影也。

秦穆公有功于周,能迁善改过,为伯者之最;

晋文侯世世勤王,迁平王于洛,次之;

齐威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又次之;

楚庄强大,又次之;

宋襄公虽伯而力微,会诸侯而为楚所执,不足论也。

治春秋者不先定四国之功过,则事无统理,不得圣人之心矣。

春秋之间,有功者未见大于四国,有过者亦未见大于四国也,

故四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人言春秋非性命书,非也。

至于书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犹三望,此因鲁事而贬之也;

圣人何容心哉?无我故也。岂非由性命而发言也?

又云春秋皆因事而褒贬,岂容人特立私意哉?

又曰春秋圣人之笔,削为天下之至公,不知圣人之所以为公也。

如因牛伤则知鲁之潜郊,因初献六羽则知旧潜八佾,因新作雉门则知旧无雉门,

皆非圣人有意于其间,故曰春秋尽性之书也。

易之为书,将以顺性命之理者,循自然也。

孔子绝四从心,一以贯之,至命者也;

颜子心斋屡空,好学者也;

子贡多积以为学,亿度以求道,不能刳心灭见,委身于理,不受命者也。

春秋循自然之理而不立私意,故为尽性之书也。

初与上同,然上亢,不及初之进也;

二与五同,然二之阴中不及五之阳中也;

三与四同,然三处下卦之上,不若四之近君也。

人之贵,兼乎万物,自重而得其贵,所以能用万类。

至理之学非至诚则不至。

素问阴符,七国时书也。

显诸仁,藏诸用,孔子善藏其用乎?

庄荀之徒失之辩。

伯夷义不食周粟,至饿且死,只得为仁而已。

三人行必有师焉,至于友一乡之贤,天下之贤,

以天下为未足,又至于尚论古人,无以加焉。

义重则内重,利重则外重。

能医人能医之疾,不得谓之良医,

医人之所不能医者,天下之良医也。

能处人所不能处之事,则能为人所不能为之事也。

人患乎自满,满则止也。

故禹不自满,假所以为贤,虽学亦当常若不足,不可临深以为高也。

人茍用心,必有所得,独有多寡之异,智识之有浅深也。

理穷而后知性,性尽而后知命,命知而后知至。

凡处失在得之先,则得亦不喜;

若处得在失之先,则失难处矣,必至于陨获。

人必内重,内重则外轻,

茍内轻,必外重,好利好名无所不至。

天下言读书者不少,能读书者少,

若得天理真乐,何书不可读,何坚不可破,何理不可精?

天时地里人事,三者知之不易。

资性得之天也,学问得之人也。

资性,由内出者也;学问,由外入者也。

自诚明,性也,自明诚学也。

伯夷柳下惠得圣人之一端,

伯夷得圣人之清,柳下惠得圣人之和,

孔子时清时和,时行时止,故得圣人之时。

太玄九日当两卦,余一卦当四日半。

用兵之道,必待人民富,仓廪实,府库充,兵强名正,天时顺,地利得,然后可举。

老子五千言,大抵皆明物理。

今有人登两台,两台皆等则不见其高,一台高,然后知其卑下者也。

一国一家一身皆同,能处一身则能处一家,能处一家则能处一国,

能处一国则能处天下。

心为身本,家为国本,国为天下本。

心能运身,茍心所不欲,身能行乎?

人之精神贵藏而用之,茍衒于外,则鲜有不败者。

如利刃,物来则剸之,若恃刃之利而求割乎物,则刃与物俱伤矣。

言发于真诚,则心不劳而逸,人久而信之。

作伪任数,一时或可以欺人,持久必败。

人贵有德,小人有才者有之矣,

故才不可恃,德不可无。

天地日月,悠久而已。

故人当存乎远,不可见其迩。

君子处畎亩,则行畎亩之事;居庙堂,则行庙堂之事,故无入不自得。

智数或能施于一朝,盖有时而穷,惟至诚与天地同久。

天地无则至诚可息,茍天地不能无,则至诚亦不息也。

室中造车,天下可行,轨辙合故也,

茍顺义理,合人情,日月所照皆可行也

敛天下之善则广矣,自用则小。

汉儒以反经合道为权,得一端者也。

权,所以平物之轻重,

圣人行权,酌其轻重而行之,合其宜而已,故执中无权者,犹为偏也。

王通言春秋王道之权,非王通莫能及此。

故权在一身,则有一身之权,在一乡,则有一乡之权,以至于天下,则有天下之权,

用虽不同,其权一也

夫弓固有强弱,然一弓二人张之,则有力者以为弓弱,无力者以为弓强,

故有力者不以己之力有余而以为弓弱,

无力者不以己之力不足而以为弓强,何不思之甚也?

一弓非有强弱也,二人之力强弱不同也。

今有食一杯在前,二人大馁而见之,

若相逊,则均得食也;

相夺则争,非徒争之而已,或不得其食矣。

此二者皆人之情也,知之者鲜,知此则天下之事皆如是也。

先天学主乎诚,至诚可以通神明,不诚则不可以得道。

良药不可以离手,善言不可以离口。

事必量力,量力故能久。

学以人事为大,今之经典,古之人事也。

春秋三传之外,陆淳啖助可以兼治。

季札之才近伯夷,叔向子产晏子之才相等,

管仲用智数,晚识物理,大抵才力过人也。

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春秋者,孔子之刑书也,

功过不相掩,圣人先褒其功,后贬其罪,

故罪人有功亦必录之,不可不恕也。

新作两观,新者,贬之也,诛其旧无也,

初献六羽,初者,褒之也,以其旧潜八佾也。

某人受春秋于尹师鲁,师鲁受于穆伯长,

某人后复攻伯长,曰,春秋无褒,皆是贬也。

田述古曰,孙复亦云,春秋有贬而无褒。

曰:春秋礼法废,君臣乱,其间有能为小善者,安得不进之也?

况五霸实有功于天下,且五霸固不及于王,不犹愈于潜窃乎?安得不与之也!

治春秋者,不辩名实,不定五霸之功过,则未可言治春秋。

先定五霸之功过而治春秋,则大意立。若事事求之,则无绪矣。

凡人为学,失于自主张太过。

平王名虽王,实不及一国之诸侯,

齐晋虽侯而实潜王,皆春秋之名实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羊名也,理实也,名存而实亡,犹愈于名实俱亡。

茍存其名,安知后世无王者作?是以有所待也。

春秋为君弱臣强而作,故谓之名分之书。

圣人之难在不失仁义忠信而成事业,

何如则可,在于绝四。

有马者借人乘之,舍己从人也。

或问才难,何谓也

曰:临大事然后见才之难也。

曰:何独言才?

曰:才者天之良质也,学者所以成其才也。

曰:古人有不由学问而能立功业者,何必曰学?

曰:周勃霍光能成大事,唯其无学,故未尽善也。

人而无学则不能烛理,不能烛理则固执而不通。

人有出人之才必有刚克,中刚则足以立事业,处患难,

若用于他,反为邪恶,故孔子以申枨为焉得刚,

既有欲心,必无刚也。

君子喻于义,贤人也;小人喻于利而已。

义利兼忘者,唯圣人能之。

君子畏义而有所不为,小人直不畏耳。

圣人则动不踰矩,何义之畏乎?

为学养心患在不由直道,

去利欲,由直道,任至诚,则无所不通。

天地之道直而已,当以直求之,

若用智数,由径以求之,是屈天地而循人欲也,不亦难乎?

事无巨细,皆有天人之理,

修身人也,遇不遇天也,

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行险侥幸是逆天也;

求之者人也,得之与否天也,

得失不动心所以顺天也,强取必得是逆天理也,逆天理者患祸必至。

鲁之两观,郊天大禘,皆非礼也。

诸侯茍有四时之禘,以为常祭可也,至于五年大禘,不可为也。

仲弓可使南面,可使从政也。

谁能出不由户?户,道也。未有不由道而能济者也。

不由户者,锁穴隙之类是也。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虽多闻,必择善而从之,

多见而识之,识,别也,虽多见 必有以别之。

落下闳改颛帝历为太初历,子云准太初而作太玄,

凡八十一卦,九分共二卦,凡一五隔一四,细分之则四分半当一卦,

气起于中心,故首中卦。

元亨利贞,变易不常,天道之变也;

吉凶悔吝,变易不定,人道之应也。

一阴一阳之谓道,

道无声无形不可得而见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为名。

人之有行必由于道。

一阴一阳,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也。

显诸仁者,天地生万物之功,则人可得而见也;

所以造万物,则人不可得而见,是藏诸用也。

十干天也,十二支地也,支干配天地之用也。

易始于三皇,书始于二帝,诗始于三王,春秋始于五霸。

自乾坤至坎离,以天道也;

自咸恒至既济未济,以人事也。

人谋人也,鬼谋天也,天人同谋而皆可,则事成而吉也。

变从时而便天下之事,不失礼之大经;

变从时而顺天下之理,不失义之大权者,君子之道也。

五星之说自甘公石公始也。

人智强则物智弱。

庄子着盗跖篇,所以明至恶,虽圣贤亦莫能化,盖上智与下愚不移故也。

鲁国之儒一人者,谓孔子也。

天下之事始过于重犹卒于轻,始过于厚犹卒于薄,

况始以轻始以薄者乎?

故鲜失之重,多失之轻;鲜失之厚,多失之薄。

是以君子不患过乎重,常患过乎轻,不患过乎厚 常患过乎薄也。

庄子齐物未免较量,较量则争,争则不平,不平则不和。

无思无为者,神妙致一之地也,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当仁不让于师者,进仁之道也。

秦穆公伐郑败,而有悔过自誓之言,

此非止霸者之事,几于王道,能悔则无失也。

此圣人所以录于书末也。

刘绚问无为,

对曰: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

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

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此所谓无为也。

文中子曰:易乐者必多哀,轻施者必好夺,

或曰:天下皆争利弃义,吾独若之何?

子曰:舍其所争,取其所弃,不亦君子乎?

若此之类,理义之言也,心迹之判久矣,

若此之类,造化之言也。

庄子气豪,若吕梁之事,言之至者也;

盗跖言事之无可奈何者,虽圣人亦莫如之何;

渔父言事之不可强者,虽圣人亦不可强,

此言有为无为之理,顺理则无为,强则有为也。

金需百炼然后精,人亦如此。

佛氏弃君臣父子夫妇之道,岂自然之理哉?

志于道者,统而言之,

志者,潜心之谓也,

德者,得于己,有形故有据,

德主于仁,故曰依。

庄子曰: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此君子思不出其位,素位而行之义也。

晋狐射姑杀阳处父,春秋书晋杀其大夫阳处父,

上漏言也,君不密则失臣,故书国杀。

人得中和之气则刚柔均,

阳多则偏刚,阴多则偏柔。

作易者其知盗乎?

圣人知天下万物之理而一以贯之。

以尊临卑曰临,以上观下曰观。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合而言之则一,分而言之则二,

合而言之则二,分而言之则四,始于有意,成于有我,

有意然后有必,必生于意,

有固然后有我,我生于固,

意有,心必先期,固不化我,有己也。

记问之学未足以为事业。

学在不止,故王通云:没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