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诏令集卷第一百五十六
政事九
褒崇先圣
幸曲阜县备礼谒文宣王诏大中祥符元年十月
朕纪号介邱。观风广鲁。载怀先圣。实主斯文。矧尼山毓粹之区。光灵可挹。而曲阜奉祠之地。庙貌攸存。特伸款谒之仪。用表钦崇之素。宜以十一月十一日幸曲阜县。备礼谒文宣王。仍付所司。
追谥元圣文宣王诏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
王者顺考古道。懋建大猷。将启迪于素风。以茂扬于鸿烈。先圣文宣王。德隆上圣。体自生知。以天纵之多能。为人伦之先觉。肆朕寡昧。钦承命历。遵守彝训。保乂中区。祗若元符。告成乔岳。观风广鲁之地。饬驾数仞之墙。躬谒遗祠。缅怀遐躅。聿举追崇之礼。庶伸严奉之心。备物典章。垂之不朽。宜追谥曰元圣文宣王。祝文特追署。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修饬祠宇。给近便十户。以奉茔庙。
追命叔梁纥齐国公等诏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戊戌
朕祗陟岱宗。亲巡鲁甸。永怀宣圣之德。躬造阙里之庭。惟庆羡之有初。洎淑闲之作合。宜加追命。以焕典章。宜追封叔梁纥为齐国公。颜氏为鲁国太夫人。伯鱼母并官氏为郓国夫人。
七十子封侯制赞诏大中祥符二年五月乙卯
朕乃者封峦禅社。昭列圣之鸿勋。崇德报功。广百王之彝制。洎言旋于阙里。遂躬谒于鲁堂。瞻河海之姿。睟容穆若。出洙泗之上。高风凛然。举茂典之有加。期斯文之益振。由是推恩世胄。并锡其宠章。祇事祠庭。广增其奉邑。伏念性与天道。德冠生民。议兹元圣之名。冀广严师之礼。兼朕亲为制赞。以表崇儒。至于四科钜贤。并超五等。七十达者。俱赠列侯。仍命采僚。分纪遗烈。式尽褒扬之旨。庶资善诱之方。宜令中书枢密院三司使两制尚书丞郎待制馆阁直馆校理分撰赞以闻。
颁文宣王庙仪注诏大中祥符三年六月丙辰
严师重道。劝学之令猷。释菜陈牲。荐诚之彝典。眷邦教之遐被。览儒臣之上言。虑夫□国之间。未详俎豆之事。乃命户部郎中龙图阁待制戚纶与太常礼院共加参议。各尽讨论。酌于简册之文。著为庠序之式。仍从图缋。用广颁行。其释奠元圣文宣王庙仪注及祭器图。令崇文院雕印。送太常礼院颁下诸路。
故荆国公王安石配飨孔子庙廷诏崇宁三年六月九日
敕门下。道术裂于百家。俗学弊于千载。士以传注之习。汨乱其聪明。不见天地之纯全。古人之大体。斯已久矣。故荆国公王安石。由先觉之智。传圣人之经。阐性命之幽。合道德之散。训释奥义。开明士心。总其万殊。会于一理。于是学者廓然。如睹日月。咸知六经之为尊。有功于孔子至矣。其施于有政。则相我神考。力追唐虞三代之隆。因时制宜。创法垂后。小大精粗。靡有遗余。内圣外王。无乎不备。盖天降大任。以兴斯文。孟轲以来。一人而已。朕方丕承先志。崇建胶庠。命教四方。遍于郡邑。推原其本。想见仪刑。夫时有后先。人无今昔。孔子之道。得公而明。求其所同。若合符节。春秋释奠。其与飨之。王安石可配飨孔子庙廷。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乐正子封利国侯配飨孟子公孙丑等封伯从祀孟子制
敕。太常寺状、承都省批下录白京东西路学状。为兖州邹县孟子坟庙见在塑像弟子四人。不显姓名。乞指挥下有司讨论。奉圣旨依所乞。乐正子配享。公孙丑等从祀。其封爵。令太常寺拟申尚书省。续承敕。太常寺状、勘会乐正子配享欲拟封侯爵。公孙丑等欲拟封伯。奉圣旨依。
公孙丑 万 章 告 子 孟仲子 陈 臻 充 虞 屋庐子 徐 辟 陈 代 彭 更 公都子 咸邱蒙 高 子 桃 应 盆成括 季 孙 已上并封伯
敕。公孙丑等。孟子既没。孔道益尊。今孔子庙食于天下。配飨从祀。自孔子以来。未有如孟子也。尔等志不行于当时。而见录于后世。列爵疏封。亦可为荣矣。
敕乐正子克。由孔子至于孟子。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近也。向圣人之道。若此其难也。孟子既没。配享孔子之庙。血食于天下。亦可谓至矣。今于邹独推尊孟子。求其门人高弟。使得从祀。南面处如孔之尊焉。克也学古之道。好善优于天下。追以侯爵。其配食焉。斯文之光。万世不泯。可封利国侯。
前代圣后贤臣置守陵户诏建隆二年四月壬寅
前代圣帝明王。陵域咸在。忠臣贤士。邱垄尚存。或樵采不禁。或风雨不庇。永言旧典。阙孰甚焉。宜令郡国置守陵户。坟墓有隳坏者。量加修葺。务令严洁。以称朕意。
前代帝王三年一享诏建隆四年六月丙申
历代帝王。国有常享。著于甲令。可举而行。自五代乱离。百司废坠。匮祠乏祀。岂谓德馨。捍难御灾。或乖血食。永言祭法。阙孰甚焉。宜令有司准祠部令。应先代帝王三年一享。以仲春之月。牲用太牢。祠官以本州长官充。若有故。遣上佐行事。高辛庙在宋州谷熟。尧庙在晋州临汾。以稷契配。舜庙在河中。以皋陶配。夏禹庙在陕州夏县。以伯益配。商汤庙在偃师。以伊尹配。周文王在丰。以太公配。武王在镐。以周公召公配。与文王同。庙在咸阳。享汉高祖于长陵。以萧何配。自高辛以下诸帝。久停祭享。宜令有司准令文处分。起来年仲春行享。逐处长吏即差宾佐行事。太牢以羊豕代之。馔料官给。祭器有司制造给付。其诸帝祠庙。仍令本所修葺。有陵处。仰州县指挥。勿令摧毁。仍禁樵采。汉光武唐太宗道济生民。功高百世。或庙貌未立。或祀典未修。永言旧章。无乃有阙。光武宜就南阳立庙祭享。唐太宗宜就京兆府醴泉县立庙祭享。至时行享。其两庙配享功臣。宜令吏部尚书张昭检讨以闻。
前代帝王置守陵户祭享禁樵采诏乾德四年十月癸酉
自古帝王。受天眷命。功侔造化。道庇生民。咸载简编。宜崇典礼。或庙貌犹在。久废牲牷。或陵寝虽存。不禁樵采。朕顺考古道。咸秩无文。方怀景慕之心。敢怠寅恭之意。其太皞葬宛邱。炎帝葬长沙。黄帝葬乔山。颛顼葬临河。高辛葬濮阳。唐尧葬城阳。虞舜葬零陵。女娲葬赵城。夏禹葬会稽。商汤葬宝鼎县。周文王、武王葬咸阳县。汉高祖葬长陵。在长安北。后汉世祖葬洛阳界。唐高祖葬三原县东。太宗葬醴泉县北。凡已上一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户。每岁春秋二时。委所在长吏。各设一祭。商中宗太戊葬内黄县东南。高宗武丁葬西华县北。周成王、康王葬毕原。汉文帝葬霸陵。在长安东。宣帝葬杜陵。在长安南。魏太祖葬于邺。晋武帝葬洛阳。后周太祖文帝及隋高祖文帝并葬富平县。已上一十帝。各置守陵三户。每岁一享。秦始皇帝葬昭应县。汉景帝葬阳陵。在长安东北。武帝葬茂陵。在长安西。后汉明帝章帝并葬洛阳。魏文帝葬晋阳山。后魏孝文帝葬富平县。唐元宗葬奉先县。肃宗葬醴泉县。宪宗葬奉先县。宣宗葬云阳县。梁太祖葬伊阙县。后唐庄宗葬新安县。明宗葬洛阳东北。晋高祖葬寿安县。已上一十五帝。各置守陵两户。每三年一祭。仍并委所在长吏。祀以太牢。以羊代。周桓王葬渑池县。灵王葬河南柏亭西。景王葬洛阳太仓中。威烈王葬洛阳城西隅。前汉元帝葬渭陵。在长安县。成帝葬延陵。在咸阳县。哀帝葬义陵。在扶风。平帝葬慎陵。在洛阳东南。殇帝葬康陵。在慎陵茔中。安帝葬恭陵。在洛阳北。顺帝葬洛阳西。质帝葬洛阳东南。献帝葬渭城西。魏明帝葬河清县大石山。高贵乡公葬洛阳瀍涧之滨。陈留王葬平原。晋惠帝葬太阳陵。在洛阳。怀帝愍帝并葬平阳。西魏文帝葬富平县。东魏孝静帝葬邺郡。唐高宗葬奉天县。中宗葬富平县。睿宗葬奉先县。代宗葬富平县。德宗葬云阳县。顺宗葬富平县。穆宗葬奉天县。恭宗葬三原县。文宗葬富平县。武宗葬三原县。懿宗葬富平县。僖宗葬奉天县。昭宗葬缑氏县。梁末帝葬伊阙县。后唐清泰帝葬明宗陵南。已上三十八帝陵寝。常禁樵采。应已上帝王寝庙。委逐处长吏及本县令佐。常切检校。罢任日。具有无废阙批书历子。其祠祭仪注。仍令有司颁下。
圣帝贤臣陵墓禁樵采诏景德元年十月辛巳
历代圣贤。名标简策。咸有封树。载于图经。至于严禁樵苏。盖邦家之令典。盗发冢墓。有律格之明文。如闻奸凶。颇恣穿掘。特申约束。用警群伦。其诸路管内帝王陵寝、名臣贤士义夫节妇坟垄。并禁樵采。毁者官为修筑。无主坟墓碑碣石兽之类。敢坏者论如律。每岁首所在举行此令。
汉纪信赠太尉诏景德四年二月己巳
荥阳旧邑。次舍所经。当炎汉之开基。有忠臣之效命。缅怀劲节。思贲宠章。汉将军纪信。运属经纶。志怀感概。以身徇国。视死如生。眷此故城。俨存庙貌。特颁温诏。用奖英魂。宜赠太尉。
汉鲁恭赠太师诏景德四年二月己巳
三异之风。青编具载。缅怀先哲。爰举徽章。后汉司徒鲁恭。学本儒宗。行为世范。建议必援于经训。字民克茂于仁声。中牟旧封。庙食斯在。特加异数。用奖名臣。宜赠太师。
唐白居易孙利用河南府助教常修奉坟茔影堂诏景德四年二月辛巳
唐刑部尚书白居易孙利用。唯尔远祖。有名前朝。蔚君子之鸿文。履古人之淑行。致政之地。遗像在焉。言念绪风。式旌后裔。官于乡塾。无忘聿修。可河南府助教。常修奉坟茔影堂。
唐孝子潘良瑗墓禁樵采诏景德四年二月戊子
唐故孝子潘良瑗及子季通。世德可称。天性甚至。中牟之境。其墓在焉。尚存刻石之文。足见因心之行。特加优礼。以厚人伦。宜令开封府增封之。严禁樵采。致祭。
河南府建汉高祖庙诏景德四年二月庚寅
朕上陵典礼。致孝尽恭。思秩无文。用旌前躅。缅惟汉祖。尝宅中区。五氏之运历相承。三晋之基扃斯兆。载怀余烈。尚阙严祠。爰命僝修。永昭祀典。宜令河南府建汉祖庙。本府差官。以时致祭。
加谥昭烈武成王诏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戊戌
神武戡乱。七德著其善经。丰功在人。百世存乎明祀。维师尚父。实赞隆周。摠九伯以专征。演六韬而垂法。前朝崇尚。方册具存。肇建严祠。增加显号。与国庠而并设。纪时祭之彝章。施及我朝。祗若旧典。今以省方辑瑞。昭荐徽名。宜加谥昭烈武成王。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仍于青州特建祠庙。春秋委长吏致祭。
追封周公为文宪王诏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戊戌
周公旦制礼作乐。诞禀圣资。焕乎旧章。垂之千载。今以上封岱岳。按礼鲁郊。逖远遗风。缅怀前烈。始公胙土。寔惟是邦。故其嗣君。得用王祭。而祠宇未称。阙孰甚焉。特议褒崇。以申隆显。可追封文宪王。所司择日备礼册命。于曲阜县建庙。春秋委本州长吏致祭。
河中府周朝葬冠剑处修筑禁樵采诏大中祥符五年八月丁酉
朕归功神载。崇德祖先。惟舜都千里之封。乃周祖四征之地。山河尽在。星纪屡更。弓剑所藏。松槚成列。特加修奉。仍禁樵苏。载刻翠珉。永垂后裔。河中府周朝葬冠剑处。委本府差人修筑。禁其樵采。仍令翰林学士李宗谔撰记纪。
不得斥黄帝名诏大中祥符七年六月乙卯
恭以感电发祥。合符御极。治兹五气。和于万邦。盛德无疆。首风声于帝典。鸿灵累洽。启宗绪于皇家。猥以眇姿。获承大统。躬闻宝训。逖宗遐源。仰茂烈之贻孙。励精心而尊祖。虽复周宗后稷。诵生民之诗。唐奉庭坚。著德明之号。敢忘祗率。益用钦崇。间览庶僚。每形奏牍。或旁稽于文史。必上指于名称。赞述形容。信云归美。载惟斥黩。实靡遑宁。自今内外文字。不得指斥黄帝名号。故事经典旧文。必不可避。则中空之。
申禁历代陵寝樵采诏天禧元年六月乙卯
眷惟前代。崇建寝园。凡在部封。宜增严卫。矧屡颁于条诏。俾申禁于樵苏。尚或因循。致兹侵暴。特加告谕。用示轸怀。应有历代帝王陵寝之所。依元诏禁止樵采。违者特收捕严断。
汾州介之推庙可洁惠侯制
敕。惟神之生。尝以羁靮从晋侯行天下。而不言其禄。晋人思之。卒与其母隐死于深山而不顾。可谓忠廉自信之士矣。则其殁也。宜为明灵。血食于其土。守臣来告。有祷必从。庇民之德。是不可以亡报。锡命侯爵。神其享之。可。
汉东方朔封智辩侯制
敕。汉太中大夫东方朔。诙达多端。不名一行。生潜难测。殁显异功。每应旱乾。散为甘泽。濡枯流涸。屡告丰年。不有褒美。曷昭嘉惠。可。
潍州昌乐县孤竹庙额曰昭贤庙伯夷清惠侯叔齐仁惠侯制
敕。神生于商末。避纣海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不幸已老。勋业不著。独以道传。为百世师。辞孤竹之富。律贫以为廉。决避地之去。激懦而有立。此孟子谓神为圣之清者。夫穷一身以利天下。后世其惠。岂昭贤之庙号足以称乎。肆加宠名。扬休烈。可。
敕。孟子谓伯夷圣之清。孔子谓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夫圣与仁。皆天下之至德。而夷齐居之。可谓盛矣。道不行于当时。载其仁以惠于后世。神之功不亦大乎。功大而位不正。实至而名不随。岂所以砺天下哉。肆昭宠号。式扬神休。可。
吴泰伯封至德侯制
苏州正德庙吴泰伯。有天下者祭百神。故咸秩无文。列于周诰。惟尔有神。生载令德。见称仲尼。受封于吴而不朽。历千余岁。肸蚃有孚。锡祉御菑。咸以正应。封于侯爵。以贲神休。庙食益严。永祉兹土。可特封至德侯。
国宾
封周帝为郑王诏建隆元年正月
封二王之后。备三格之宾。所以示子传孙。兴灭继绝。夏商之居杞宋。周隋之启介酅。古先哲王。实用此道。矧予凉德。历试前朝。虽周德下衰。勉从于禅让。而虞宾在位。岂忘于烝尝。其封周帝为郑王。以奉周祀。正朔服色。一如旧制。务遵典礼。称朕意焉。
嵩庆二陵西京六庙差官朝拜祭飨诏建隆元年正月丁巳
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祀不止于本朝。义必尊于有德。著于祭法。朕甚慕焉。矧惟眇躬。逮事周室。讴谣讼狱。虽归新造之邦。庙貌园陵。岂忘旧君之礼。其嵩庆二陵及西京六庙。宜令有司。以时差官朝拜祭享。永为定式。仍命宗正少卿郭玘行礼焉。
重葺周六庙诏景德四年二月戊子
朕俯从众欲。躬省民风。永惟西洛之都城。首访前朝之庙室。俾陈明祀。用达虔诚。丰洁牲牷。既申于荐享。缮完栋宇。尤极于精严。其西京周六庙神主。自今祭则出之。仍令重葺庙宇。
封周室子孙为崇义公诏嘉祐四年五月二十一日癸酉
先王推绍天之序。尚尊贤之义。褒其后嗣。宾以殊礼。岂非稽古报功。圣人大典哉。国家受命之元。继周而王。虽民灵欣载。历数允集。而虞宾逊位。德让丕显。顷者推元本始。褒及支庶。每遇南郊。许奏白身一名充班行。恩则厚矣而未称。将上采姚姒之旧。略循汉唐之典。详其嫡嗣。优以公爵。异其仕进之路。申以土田之锡。俾庙寝有奉。享祀不辍。庶几乎春秋通三统原三代之制矣。宜令有司。取柴氏谱系诸身中。推最长一名闻。令岁时奉周家祀事。如系白身。即与京官主薄。已有官者。据见任品秩比类白身。换充文资。仍封崇义公。河南府郑州界内与合入差遣。更给公田一顷。其河南府郑州周室灵庙。并专委管勾。岁时亲行祭享。应陵庙及礼科所须。皆从官给。如至知州资序。即与别差遣。却取以次近亲一名。袭爵授官承替。永为定式。其余事件。委有司举行。布告中外。咸体予意。
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世为宣义郎诏政和八年闰九月二十七日
昔我艺祖受禅于周。周郭姓也。柴世宗已出为周后。嘉祐中择柴氏旁枝一名封崇义公。议者谓不当封周。然禅国者周。而三恪之封不及。礼盖未尽。除崇义公依旧外。择柴氏最长见在以其祖父为周恭帝后。以其孙世为宣义郎。监周陵庙。与知县请给。以示继绝之仁。为国三恪。永为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