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手机txt小说-阿巴达 提供下载

小说排行榜:http://www.abada.cn/top.aspx

老子《道德经》相关作品全集:http://www.abada.cn/zt/daodejingzhushuji/ 

帛书甲本《道德经》注解     

序言:

  在人类所有“修行”的典籍中,最著名,最早的,是中国老子的道德经。佛经,圣经,可兰经,等等,都产生在道德经之后。翻译到中国来,他们的最高神,都曾经用“道”字标识。老子的道,神妙至极。老子就是中国的释迦摩尼;是中国的耶稣;是中国的穆罕默德。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开启人智慧的经典。从世间说,是教导我们如何治国治民治自身,如何做事做人;从出世间说,是教导我们如何归还大道。所以,道德经,在所有“修行”经典中,她本身便是既出世间又入世间的。道德经的读者最宽泛。无论修行的,还是不修行的;无论是哪个民族种族的;无论信仰哪派宗教的;无论是哪个国家的;等等,一切众生,都能够从中吸取营养,开启智慧。

  小则学会无为去治理自身,为人处世;大则无为去治国治民;慧根深者,便能从“无为”的生活中,渐渐悟道。归还大道,这是人生最终也是最高的奋斗目标。

  1什么是道?

  老子在经中说:“道恒,无名”。显见,道是永恒的,是不可靠语言表述出来的。永恒,悟道后自然晓得什么是永恒。无名,不可言说,悟道后才能知道为什么不可言说。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规律,这是误解道。规律是可以言说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规律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阴阳之道等等。

  ——有人把道理解成“无”,如空、一、朴,等等,这也是误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体系中,无和有同出于道,由道而生,道在无先。以为无就是道,以为空就是道,这样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层次给抹杀了。

  ——很多人从哲学意义上,为道做定义,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义的话,老子自己早便会说得明明白白,不会留下诺大疑问让后人乱猜他一葆再葆的道。这样对道的哲学定义乃至解释,实际会妨碍人们对道的感悟,反使人们陷入思维议论道的泥潭。比如说,“道是体,德是用”,这样说并没错。可没悟道的读者,会从日常哲学或生活含义上,把道错误理解成“本质”,“本体”,“本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没有悟道的读者,很容易把道的这些作用当成道去理解,这就是离道了。所以,老子对“道”不敢多说一字,因为他已经悟道,怕多说一字,人们从字意上误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梦,只有醒,才知梦。道中演说什么,都还在道中;梦中任何理论,都不能出梦。所以说,道,需要感悟。老子不管是谁,一部《道德经》足见其智慧。《道德经》,大隐者经,中隐者经,是隐于朝隐于市者经,是真正的“生活道”,“道生活”,不离生活而几于道。隐于野者,亦不离此道。

  2如何对待世间解老?

  世间解老,不可阻断,实际也阻断不了。因为道德经已经深入到百姓生活各个方面。道德经的哲理是十分深刻的,吸引了众多读者的眼球,往往使很多人暂时看不到或忽略了道德经拯救世人之心的根本目的。出世间解老固然重要,但只能是疏导,渗透,不可能取代世间解老的。

  在第十四九章,老子说:无为,善者令其增善,不善者令其成善;信者令其增信,不信者能令其生信。可见,老子的无为,面对的是信和不信的所有众生。那么,怎么理解“道”“无为”“不争”,便不是大事。关键是引导众生,能够深入道德经,浸润其中。因缘时机成熟时,自然会层层上进,步步归道了。

  3版本问题。

  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上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

  从收藏者如此的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这样收藏,是为了“正本清源”,还帛书甲本为道德经正本的本来面目。

  所以:

  4厘定《道德经》的原则:

  (1)以帛书甲本为底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改动原本。

  (2)甲本缺失的,以帛书乙本补足;乙本又缺失的,以通行本补足。

  后人所谓专家学者对某些字词乃至句子的意见,或考证,不予采纳。因为道德经是一部“修行”圣典,修行达到巅峰的老子面前,没有专家,更没有学者。我们不需要这部经文字有多优美,有多通畅,我们只是竭尽全力恢复她的本来面貌。让我们子孙后代,以睹圣人文笔为快。

  5什么人修改了道德经?

  从通行本的修改能够看出:

  ——骈文化,是修改者一个目的。

  修改者是善于骈文的学者。而骈文最早兴起在汉朝,修改中又避汉皇帝讳,所以这个人是汉朝人。后文处处可见,修改者把《道德经》原文硬生生变作骈文。修改者,用他那个时代最流行的文体特色,替代了老子时代的文体特色。为了这个目的,删掉了许多字词,改变了许多句子,乃至改变句子结构。老子道德经被活生生做了改头换面的大手术。

  ——通俗化,是修改者又一个目的。

  这个人也算是好心,想把复杂文字简单化,令人人读懂。这是做道德经的普及工作,如把毋字改写成无字,等等。但出于好心也不可以按自己理解改动经文的啊。

  ——世间法化,是修改者根本目的。把老子的出世间上上之法,改成世间法,真是害死道德经,害死老子。

  ——这个人没有悟道,或说修行层次不到,因为他不懂修行层次的浅深。

  在修改中处处都能看到。按他的低层次,改动修行达到巅峰层次的道德经,这是在害道德经,在害老子,在害众生。注解没关系,改动要不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

  帛书甲本,就眼下史料看,是道德经原本。乙本,通行本,都是“后人”对甲本的修改或注解。因为后人达不到老子层次,又如此肆无忌惮地修改原文,老子的道就被这些后人渐渐偷换成“空”,“无”,“一”,“朴”,“谷”,“静”等概念,把巅峰老子,活生生埋没了。

  修行有点层次的,知道那些“一无”等不是道,就开始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拼命挖掘“玄”和“性”,错以为玄和性是道。也有修行层次高的,醒悟了老子的心,老子的我。直到帛书甲乙本问世,老子修行层次已经达到巅峰,才在道德经原本中得到确认。这真是国人之福,众生之福。

  说明:

  当我们把德经依照帛书本顺序排在前面,就会发现:老子道德经,以失道失道为说教起因;以失道众生为说教对象;以归还大道为目标;以“不得”(无为,不争,守弱,禁欲)为手段;前后逻辑联系一目了然,特别顺畅。从始至终,玄德(不得)是说教核心,因为“不得”是归还大道必经之路。       

德经 (通行本38—81)

  01(通行本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经文——译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上得,不得,因此有得。德:〈集韻〉德,行之得也)。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下得,不失去其得,因此无得。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

  (上得之人无为,而不以为自己无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

  (上仁之人有为,而不以为自己有为。这是下得,无德);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

  (上义之人有为,而以为自己有为。再下得,无仁);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

  (上礼之人有为,而莫之应。就是说,以礼为上这些人的言行与德仁义不相应,也就是非德非仁非义。再下得,无义),

  则攘臂而乃之。

  (如此不德不仁不义之礼,则攘臂而阻挡它。攘:推也。乃:难也。〈公羊傳-宣八年〉而者何,难也。乃者何,难也。曷为或言而,或言乃,乃难乎而也)。

  故失道。

  失道矣,而后德;

  (因此而离开了道。失道即离开道了,做人才退一步,以上得也就是以德为上,就是以“无为”“不争”为上。这是离道,是倒退);

  失德而后仁;

  (失德即无为做不到后,再退一步,才以仁为上);

  失仁而后义;

  (失仁即做不到仁后,又退一步,才以义为上);

  失义而后礼。

  (失义即义也做不到后,退居以礼为上)。

  夫礼者,

  (而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

  忠信之泊也,

  (因其不德不仁不义,所以忠信缺少。泊:与薄同。〈王充-論衡-率性篇〉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

  而乱之首也。

  (当然是祸乱之首)。

  前识者,

  (前面所见这些,指离道后的“上德上仁上义上礼”。识:〈说文〉知也),

  道之华也,

  (是道之华而非道之实,就是说,是道之表象作用,不是道本身),

  而愚之首也。

  (这就是舍本求末,华而忘实,不是回归道,是远离道,所以,是愚蠢之首)。

  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

  (礼为薄,德仁义礼下行步步见薄。因此,大丈夫要从礼归义归仁归德归道,步步上行,才得见其厚。亓:其的古字。泊:通“薄”),

  居亓实而不居亓华,

  (道为实,德仁义礼都是道之华。也就是说从礼步步上归,直至归道),

  故去皮取此。

  (因此,要去掉离道之浅薄表象,而取大道之本。就是从礼到义到仁到德到道,步步上行,一取一舍。皮:浅薄。〈後漢-張衡傳〉後人皮傳,無所容篡。「註」皮膚淺近,强相傅會也。此:〈大學〉此謂知本)。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和德的关系。老子高唱“不得”,舍弃德而回归道。

  1“失道失道矣”。

  众生失道,只有开悟的圣人看得出,说得明。众生自己则迷而不觉。

  2为什么说众生失道?

  因为众生落在“得”中,所以失道。如“德仁义礼者”,都是得,因此失道。

  3“得”,为什么失道?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修行一旦达到玄同境界,就明白一切都“不可得”了。事实真相既然是“不可”得,众生之“可”得便是假象,便是虚幻。众生不自觉而已。正因为不自觉,世间众生才执着其“可”,而“可道”,“可名”,“可欲”了。说穿了,这都是众生执着自己的妄想。可道,就是执着一切无和有;可名,就是执着语言文字等一切表述,言说;可欲,就是放纵执着自己的欲望。

  4《道德经》为什么提出“不得”?

  因为不得可以归道。

  德仁义礼,都是失道。

  行仁义礼者,乃是得者;行德者,乃是不得者。

  行得者,乃是道之表,非道之实,乃是不道,不道早已。行不得者,能回归道,能回归永恒,所以,老子主张无为,不争,说穿了,就是不得。

  5道德经为什么以“不得”开篇?

  不得是道德经根本主张,通过“不得”才能归还道。

  以后各章都是以“不得”为准则,为核心。无为,不争,守弱,不强,说到底,其精神实质都是“不得”。

  不得,才能与玄同,玄之得,就是不得。所以,玄德:不得也。

  二,段落分析。

  第一段落:上德与下德对比。

  上得者不得,也就是无为。

  下得者不失去其得,也就是有为。

  无为者,上得,德也。有为者,无得,无德也。

  老子德的概念,含义是“得”。老子主张的上德概念,含义是“不得”。

  道德经中的德字,时而用在“得”含义上,时而用在上德之“不得”含义上,读经时,需要分辨清楚。

  第二段落:上德之行与下德之行对比。

  上得者无为,而无以为也,也即不以为自己无为,不自恃也。

  下得者有为,注意,分如下三种:

  上仁之人是有为,而不以为自己有为,不自恃也。

  上义之人是有为,而以为自己有为,自恃也;

  上礼之人是有为,而莫之应。就是说,以礼为上这些人的言行与德仁义不相应,也就是非德非仁非义,如此不德不仁不义之言行,则攘臂而抛弃它。

  第三段落:离道的不同层次。

  因此,失道即离开道后,做人才退一步,以“上得”为上,也就是以德为上,就是以“无为”“不争”为上。尽管这是离道,是倒退了一步。

  失德即无为做不到后,再退一步,才以仁为上。

  失仁即做不到仁后,又退一步,才以义为上。

  失义即义也做不到后,退居以礼为上。

  而以礼约束人们的言行,因其不德不仁不义,所以忠信缺少,当然是祸乱之首。

  至于乱至刀兵,老子更是反对的。

  第四段落:道和德的关系。

  老子明显把德分成下德和上德。得为下德,不得为上德。

  道和德的关系:老子指明,道为实,德为华。

  老子主张:要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明显是告诉众生,要舍弃德,也即舍弃上德和下德,而回归道。

  三,老子的治国方略。

  ——老子治理国家的手段依次是:1道,2德,3仁,4义,5礼,6兵。

  六个手段,老子以“道德”为主,其余占据次要地位。

  实际来说,治理国家民众,这六个手段是缺一不可的。

  老子,力主无为,归还大道。其余手段不是不用,乃是不得已而用。

  镇压高压,这是用刀兵用强力治国,老子体系中位在第六;

  以礼治国也即后世的依法治国,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五;

  以义治国,利人利物,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四;

  以仁治国,爱人爱物,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三;

  以德治国,无为而治,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二;

  与道相合,归还大道,在老子体系中排在第一。

  最次等的刀兵,老子在第五十七章中说,“以畸用兵”;第三十一章中,老子说“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袭为上”。从小用刀兵到仁义治国,逐步加大力度,能够体会到老子的“爱民”之心;从“无为之治”,到归还大道,通篇文章无不致力于此,可见老子真正用心是“救民”,救民“解脱生死”。

  ——后世所谓治国能人,用仁义礼兵者多多,用无为治国者也大有人在。比如提倡“大公无私”,就是无为治国;提倡奉献爱心,就是以仁治国;提倡利他,就是以义治国;提倡法律伦理,就是以礼治国;动用强力暴力,就是刀兵治国了。哪个超出老子划定范围了呢?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而在治国治民中,能集爱百姓和指引百姓解脱生死于一身的,只有老子一人。

  解脱生死,把这当作第一要务,古今治国治民者,老子一人而已。

  有些人说,老子只讲无为治国,老子反对用仁、义、礼、刀兵治国,是没有读懂老子所致,是错解老子。最坏的刀兵,老子也说:“不得已而用之,恬袭为上”,何况其他?说老子反对用仁、义、礼、刀兵治国,是没有根据的。

  四,通行本问题: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只始。

  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1 注意,通行本在“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之后,加进一句“下德为之而有以为”,是为了达到骈文效果才加进来的。乍看好似有理,原文真象是丢失了这句。实际不是,这根本就是后人妄加的。请看,上仁也是下德,是有为者。“上仁有为而无以为”,这是老子的话。这和修改者加进的“下德有为而有以为”这一句话是矛盾的。这是修改者忽略的地方。老子本人,绝不会如此不济的。

  2 把句子中的也字都删掉,是为了句子完美。

  3 把亓字改成其字,泊字改成薄字,为的是通俗易懂。

  4 把乃字改成扔字,把皮字改成彼字,是改变愿意,是胡改了。

  参考:《道德经》中的“德”,指什么?

  1普通众生贪“得”。

  德:〈集韻〉德,行之得也。道德经中,德,通得。世间普通众生都是贪得无厌的,都是追求得得得,哪个肯放下呢?

  2老子提出:“不得”而“得”,从世间解。得,上升了一个层次。

  道德经开篇,大声疾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这无疑是告诉我们,不得,才是最好的“得”。乍看,有点大人欺骗傻瓜小孩的味道。其实不是欺骗。

  请看:世间解。

  得,是不得,形式逻辑上是违背矛盾律的。辩证的看,不矛盾。时间上看,眼下不得,可以成为将来大得的原因,如渔业规定的的禁捕期。空间上看,此处不得,别处大得。站在这个角度看是小,站在那个角度看就是大。这就是不得而得的世间解。

  这是事实。事物本身就是辩证的。老子正是懂得这样辩证看问题,才令我们信服,信服他的辩证法,信服他的辩证言论。我们才在现实的逼迫下,勉强接受老子“不得”的言论。

  这个层次,我们还存在“小失大得”的贪念,但是,却肯“不得”了。这比最初只知道一味去得,上进了一步。这样,这个世间,至少有一部分人,迈上了一个台阶,高出只想“得”者一头。

  但这是老子的钓饵,他的目的,绝不是到此为止。

  3不得而得,出世间解。得,又上升了一个层次。

  出世间,是老子的目的。

  不辩证去看,只这样直观,“不得,也是得的”。只不过需要解释,那就是“得无”。得无,是不得而得之出世间解。说穿了,不得,就是不得,得无也是不得嘛。换句话说,老子的“不得”,进一步理解,不是什么辩证法,而是真不得。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认定老子比哲学家们高明的多;才知道老子是有修行层次的;才知道老子是悟道者。

  正因为是悟道者,老子才能说出:修行一旦归根,回归到玄,亲,不可得,疏也不可得;贵不可得,贱也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进而推知:有不可得,无也不可得;福不可得,祸也不可得;大不可得,小也不可得。等等,一切对立双方,都是不可得的。达到这样高度,就是玄同,也即与玄相同了。这就彻底破掉我们“有得”之心了。

  有人说,得无,还是得,得那个无。这样理解也是可以的,反之,老子就不会说“上得不得”了,老子正是抓住“得”的诱惑力,才不直接说“不得”,而说“得”的。关键是,老子的得是“得无”,哄骗小孩的把戏。动真格的,做到“得无”,我们肯吗?那可不是得有啊。那是令我们“放下”啊。

  所以,把“得无”叫“得”,是老子的巧妙手段;是对不得的我们,一种安慰。看到老子的“得”字,我们象小孩一样高兴以为真得,就是小孩了。

  有人问,不得,哪个能做?

  最初不得,如平常人的善良举动,就是不得。

  上升一个层次,母亲喂养子女,就是不得。能够把世间一切看做是自己子女,不得之心就定了。佛祖就是这样看世间的。

  4达到玄同境界,进而回归大道,得,上升到最高层次:“得而无得”。

  修行一旦达到回归大道,这样境界中,即便得,也明白是不得了;即便有,也明白是无了。打个比方,做梦,知道是梦了,得什么,都清楚是梦幻,清楚是假的,手中紧握元宝,也知道是没有的了,这就是“得而无得”了。到这个境界,就知道老子所说的“为而无为”,“争而不争”,到底是什么含义了。

  老子的德字,运用的很神妙。普通众生都能接受。即便修行到巅峰,德字也不失其用。       

02(通行本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

  〖经文——译文〗

  昔之得一者:

  (往昔得一的。注意:这一是数之最少,乃是少得,是“无为”,得一就是得无):

  天得一以清。

  (天,因为清,而得一。这就是天归无,天清了。以:因)。

  地得一以宁。

  (地,因为宁,而得一。也就是地归无,地宁了)。

  神得一以灵。

  (神,因为灵,而得一。也就是神归无。注意,神明本无体,无得无,所以,用灵巫之有;有了灵巫引导神和人对话教人做事,神便得一归无。灵:《说文》灵,巫也。巫:导引神的人。灵,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石右駮)。

  浴得一以盈。

  (浴,因为盈,而得一。也就是浴归无,浴盈了。注意,浴得一,浴乃无,也是无得无。所以,才用有得一。大水充盈,自然无浴)。

  侯王得一而以为正。

  (侯王,用“为正”得一,归无。“为正”者,为“无”也,也就是无为。参见第五十七、五十八章)。

  亓致之也:

  (上面结论说得详细一些是这样。致:〈礼-礼器〉德产之致也精微。「註」致,致密也。亓:其的古体字):

  胃天毋已清,将恐莲;

  (告知,天不是已经清而归无的话,天地之间将被生生不息的万物充塞。莲:本义:莲子,荷的种子。这里取生生不息之义);

  胃地毋已宁,将恐发;

  (告知,地不是已经宁而归无的话,将恐怕要爆发);

  胃神毋已灵,将恐歇;

  (告知,神不是已经通过灵而归无的话,神将恐怕要歇息。灵,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石右駮);

  胃浴毋已盈,将恐渴;

  (告知,浴不是已经通过盈而归无的话,将恐怕因浴而断水。渴:〈周礼-地官〉草人凡糞种,渴泽用鹿。「疏」渴,故時停水);

  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告知,侯王不是用高也即用无为已经达到贵,将恐怕要跌下,失去至尊之位。注意,侯王的高是下,是无为;侯王的贵是贱,也是无为。蹶,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上酷似致,下土)。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

  (因此,必贵,反而以贱为本),

  必高矣而以下为基。

  (必高,反而以下为基。基,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石,右追)。

  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

  (因为这,侯王才自称孤寡不谷。孤寡不谷,均为古代君主自谦之称)。

  此亓贱之本与?

  (侯王给自己这样称呼,这是他们贱的根本吗)?

  非也。

  (不是的啊)。

  故致数,与无与。

  (因此,数推究到极处,与就是无与。与者,“有”相,也就是说“有就是无”。

  致:〈礼-礼器〉有放而不致也。「疏」致,极也)。

  是故不欲禄禄若玉,

  (因为这,才不欲富贵若玉),

  硌硌若石。

  (反欲贫贱若石)。

  【笔记】

  本章核心:得一,就是不得。

  承接开篇,不得,得什么呢?当然是得无,也即得一。

  1得一就是归无。一就是无。

  老子的一,被后世大学者们误解为道。

  ——这样误解者,也都清楚,“道生一”,对于这些人来说是个永远解不开的死结。

  ——另外,一是道的话,有一就有多,多,是不是道?这对立统一的概念,必然陷入二边而不可解。

  ——如果一不和多对,这一,就是无。老子说,修行达到一定高度,自然会“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显见,老子说的一,就是无。

  ——注意:《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道,立于一,立乃是道之起用,这是道之作用,不是道。惟初太始是一,从初始这个角度说的话,老子曾说“无”是万物之始,可见,一是无。

  ——注意:在老子体系中,从逻辑上说,道最初生出的是无,也就是万物之父,是一。这就是“道生一”。之后,从无生出有,有是万物母,是二,那就是“一生二”。阴阳备齐,一父一母,进而生出三,也就是六子,八卦齐备,进而产生万物。从这个逻辑顺序看,一就是无。

  ——注意:一是最小的正整数。可见,老子主张得一,执一,是主张为小而不为大,也就是“无为”。老子说“恒无欲也,可名于小”,无,自然是小。这样看,一是无。

  ——有人说,执一,一还有个数字,只不过是最少而已。这样说不对。一花一草一树木,这是不同物之一。当大到天地万物归于初始,也即归一,这时候的一,就是无,因为无是万物之始。

  2声人执一而为天下牧。

  修行仅仅达到无身是不够的,更要无一切,一切都要归无。老子在这一章说:天、地、神、浴、王,都要得一,也就是归无。

  守有者,以无破之,如天清地宁;不破,就会有之越有,直至地发天塞。

  守无者,还是以无破之,无亦无,就是有。如神以灵之有得一,浴以盈之有得一;不破其无,就会无之越无,就会神歇浴渴。

  修出侯王,也就是心王,达到至尊之位,也要无为,也要归无,不可自居其王;反之,会失去其尊。

  修行归到一,也就是归到最小最小,说穿了,就是归到无。无乃万物之始,回归到万物之本初,离道已经不远。但要清楚,这一,还不是道。这一,由道而生。

  3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注意这本字和基字,是贱是下。有无二字,当然是无而非有。无就是本,就是基。有,从定数上推究到最后还是无。这是老子主张无为的根据。

  4通行本问题: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

  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

  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其致之也: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也!非乎?

  故至誉无誉。

  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1浴字改成谷字,不解浴字奥妙,不知道老子说的浴乃是洗心。老子道就是真心,可道,此心变作欲有欲无之心,变成有染之心。修行,就是浴此心,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浴。通过浴,最终可以洗净有染之心,恢复平静,不再妄想。不知此心之恒,就是妄,妄作凶。

  帛书本“神得一以霝,通行本改成灵字,通俗而已。

  2帛书本“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修改成“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纯属卖弄,又卖弄错了。〈易-乾卦〉元亨利贞。「疏」贞,正也。

  3帛书本“毋已…将恐”句式,通行本统统改成“无以…将恐”句式,这不是心血来潮,是照应开篇排列下来的那六个以字,才用“无以”,而废弃“毋已”。修改者思维还是缜密的。但“毋已”才是老子本义。

  4通行本把胃字统统删掉,改成一个谓字统摄在前,一是避免重复,二是胃字原本便是谓的含义。

  5通行本用裂字替代帛书本莲字,用废字替代发字,用竭字替代渴字,都是错误,都是强奸老子本义。

  6通行本加进一句“万物得一以生”,和整个段落意义相违背。如果加进“万物得一以静”,还算是有点道行;以生二字,就看出是修行的外行了。用万物和侯王相对,又是乱弹琴。既然加进“万物得一以生”,后边自然加进另外一句“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对比之下,通行本对帛书本的修改痕迹明显可见。

  7帛书本“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后人不解其意,以为不通顺,修改成“侯王无以贞,将恐蹶”,以和其前文修改相互对应。修改者,根本不知道侯王的高乃是无为;不知道侯王的贵也是无为。

  8帛书本“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后人修改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确实比原文通顺了。老子,文学水平显见不如后人了。

  9帛书本“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后人改成“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句子显然通顺了。多加个谷字,显见修改者以为原本缺失谷字。

  10帛书本“此亓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后人不解其意,只好修改成“此非以贱为本也!非乎?故至誉无誉”。原文牺牲了。

  11帛书本“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通行本修改成“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这样一改,可就不如原文清晰明白了。       

03(通行本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注意:通行本第41,40章。这样可保持帛书顺序不变)

  〖经文——译文〗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上士闻道后,能时时去行无为。堇:時也。〈管子-五行篇〉修槩水土,以待乎天堇);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中士闻道后,这闻本身都是存亡不定,何况去行无为?更是不可能的);

  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

  (下士闻道后,大笑道,也就是轻慢乃至侮辱道,这些人那里,不笑不足以为道)。

  是以建言有之,曰:

  (因为这,才有三种建言说。建:设立朝律。建言:如箴言,古语,谚语等等,这里可用箴言理解):

  明道如费,

  (明道者,那是上士,如损一样。明白什么是大道,为了回归大道,常行无为,一切归无归空,所以说如费。费:〈玉篇〉損也,耗也),

  进道如退,

  (进道者,那是中士,有道可进,已经在道外,如退一样。因为“闻”尚且若存若亡,更不能去行无为了。而有为,就是退道。所以说这样的进道如同退道),

  夷道如类。

  (夷道者,那是下士,如下一样。下士轻慢道,埋没道,也是有为者。夷:埋没。类:种类,上述的上中下三类人,埋没道的是第三类下士,也就是下类)。

  上德如浴,

  (上士之行乃是上德如浴,也即上德不德。上得,乃是不得,也即无为,这才是真正的得。浴:净。这里指不得),

  大白如辱,

  (上士之行乃是大白如辱,也即不净而大净,这才是真正的净。白:〈增韵〉洁也。辱:污浊),

  广德如不足,

  (上士之行乃是广德如不足,也即不足而足,这才是真正的广得,真正的足),

  建德如偷,

  (上士之行乃是建德如偷,就是奉无为为国家所立的法律,把自己当作犯人去看管,处处依无为之德而行,也就不犯无为之法,最终无为了。建:设立朝律),

  质真如渝。

  (上士之行乃是质真如渝。也即奉真为本,却如渝。即本是真,却不自恃其真,而如渝,如同不真,这才是真正的真。渝:〈说文〉变污也)。

  大方无禺,

  (至大之方,没有方。禺:区域。〈管子-侈靡〉是为十禺),

  大器免成,

  (至大之器,没成器),

  大音希声,

  (至大之音,没有声),

  天象无刑。

  (至大之象,没有形。天:〈說文〉顚也。至高在上,从一大也。刑:通形)。

  道隐无名。

  (道是隐的,是无可名说的。隐: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王右毒)。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看来,顺应道不怀疑道,才能善于回归万物之始,也即回归无;且善成,也就是成就道业。唯:〈助字辨略〉朱注,唯者,应之速而无疑也)。

  反也者,道之动也;

  (物极而反,道就是这样运动的);

  弱也者,道之用也。

  (无为守弱不争,圣人就是这样利用道的。无,是道用之始,有了无,才开始了道用。老子说,无之以为用)。

  天下之物生于有,

  (天下万物从有生,有是万物母),

  有生于无。

  (有从无生,无是万物父。逻辑上有从无生,实际上,有和无是玄同时生,一体两面而已)。

  【笔记】

  本章核心:不得,得一,哪个肯做?

  答曰:上士肯做,肯行。上士肯不得,因为达到了“大”。

  上士知道,“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知道“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知道“无”的重要性。所以,上士才能做到无为,不得。

  一,对待道,分上中下三类人。

  上士闻道后,能时时去行无为。

  中士闻道后,若存若亡,不能去行无为,而是有为。

  下士闻道后,大笑道,也就是轻慢埋没道,这些人那里,不笑不足以为道

  二,对这三种人,曾经有建言如下:

  ——明道如费:说的是上士闻道,时时去行,归无归空。所以说如费,费尽一切一切,实际就是彻底放下。老子言明道,佛家言明心,道理一样,因为老子的道就是心。明道,就是为道。为道,就是浴此心,也即修除玄蓝。浴心,修除污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为道者日云”,也即“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直到彻底无染,就是大道。而“费”就是损,所以,这里才说“明道如费”。

  ——进道如退:是说中士闻道,道在他那里不定有无,若存若亡。闻尚且如此,行就更谈不上。这样,中士就不能去“行”无为,而必然有为。有为就是退道。所以说,中士的进道如同退道。

  ——夷道如类:是说下士闻道,轻慢乃至埋没道。如此夷道者,是最次等的下类。类:种类,就是指上述的上中下三类人。夷道者只能归入第三类,也就是下类。“如类”,就是“如同下”。

  注意:

  明道者,为上士,乃是上德之人;上德不德,“不得”,行的是“无为”之道,这才是真正的得。。

  而进道者和夷道者也即中士和下士,都是下德之人,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得。也就是说中士和下士都“不失其得”,乃是有为。有为,就是离道。

  三,上士如何行道呢?

  这三种人,最可学的是明道的上士。上士闻道后,时时行道。上士是如何行道的呢?

  上士之行,上德如浴。浴乃空无,正是“上德不德”四个字。上得不得,这样不得之得,是真正的得。

  上士之行,大白如辱。守污浊才是大净。

  上士之行,广德如不足。不足而足,这才是真正的“广得”。

  上士之行,建德如偷。上士,会奉德为建,也就是把无为奉为国家所立的法律法规对待。时刻小心,如偷那样看管自己,以免有为,触犯无为之法规。这样如偷而最终不偷,最终舍弃有为,而能无为,这就是真正的“建得”。

  上士之行,会奉真为本,也就是弃假归真。但却不自以为真,反而如渝,也即变污,这样真而不真,才是真正的真。

  四,上士如此行的目标是什么呢?

  上士目标是达到大。达到大身,达到大道。

  至大之方没有角,至大之器没有成,至大之音没有声,至大之象没有形。

  五,上士如此行的根据是什么?

  1上士明白,道是隐的,是无可名说,不可名状的。只有顺应道不怀疑道,才能有善始且善成,也就是善于回归万物之始——无也;从而善于成就道业。

  2上士明白,“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这是总结全章。指明上士“不得”的根据。

  道动,为什么会反?因为,道生无,无反观就是有。无中生有,有又生无,有和无本身便是物极而反,便是相反相成的。其所生万物,便都具备这样的特性了。如美丑,大小,多少,等等。反,一才变成二,才有了差别比较,才有了二边对待。无反的话,便平等不二,便没有道之“动”了。

  为什么道要用弱?那是因为,道,发挥作用,本是从无开始,之后产生有,产生万物。老子说,“无之以为用”,有了无之用,才产生了有之利。所以,道用在无,在弱。

  3上士明白“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明白“有之利,产生于无之用”。所以,行上,上士才能做到“无为”,做到“不得”,才能时时行道。

  六,生存生活不是圣人的目的,圣人的目的,是为了众生回归大道。

  而世间众生只知道逞强有为,连守中都做不到,想回归大道难上加难。为了众生能够回归大道,圣人才教导我们守中,进而无为用弱,只有这样才能息争回头,才能回头是岸。说穿了,圣人是为了拯救众生才主张无为的。

  可见,上士的不得之行,是符合大道的。

  七,通行本问题: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玉。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1帛书本本章前四句,通行本把堇字改写成勤字,把弗笑改成不笑,把是以改成故,去掉多余的曰字,目的是通俗易懂,句式完美。把所见如字都改成若字,真是个修改狂了。

  2帛书本“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通行本把这三句从上段话中迁移到下一段话中,忽视了最关键的道字,忽视了故字的作用。因此才做了根本性的修改。把费字改成昧字,和明字相对;把类字改成可通的颣字,和夷字相对;进和退相对。语义多完美啊。这实际是不解老子本义造成的错误。老子是在解释三种不同对道德态度,产生的三种不同的结果。

  3帛书本“上德如浴”,通行本把浴字改成谷字,为了前后一贯,关键是不懂浴字在修行中的的真正内涵所致。

  4帛书本“质真若渝”,通行本把渝字改成玉字,是不解渝字含义所致。

  5帛书本“大方无禺”,通行本把禺字改成隅,是错误。“大器免成”,通行本把免字改成晚字,更是大错误;只有免字,前后文意义才通顺。“天象无刑”,通行本改成“大象无形”,这是为了更好理解。

  6帛书本“善始且善成”,通行本改成“善贷且成”。修改者不懂始乃是万物之始,无也;成乃是指成道,所以,才错改原文。

  7帛书本“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通行本为了达到骈文效果,修改成“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句子近于完美了。

  8帛书本“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通行本把之字改成万字,没有大的差别。 ??

??

????

04£¨í¨DD±?μú??ê??t??£?£oμàéúò?£?ò?éú?t£??téúèy£?èyéúíò?? ?£

???????-???a?aò?????

????μàéúò?£?

????£¨μàéúò?£?ò??íê??T£?ê?íò????£?ê???£?íò??×?′?óDê?£?£?

????ò?éú?t£?

????£¨ò?éú?t£??t?íê?óD£?óDê?íò????£?ê?ò?£?£?

?????téúèy?£

????£¨?téúèy£?èyê?ò??to?μ??£ò2?′?°ò???oío??ùμ??±?£oío?éúáù×ó£??ó????£?°???D?3é£??£

????èyéúíò??£¨°???éú3?íò??£??£

????íò???oò???±§??

????£¨íò????ê??oò?±§??£?ò??oò?±§£?ê??μ2?à?ò???£?£?

?????D??ò??aoí

????£¨ò????t??′?μ??D??×′ì?£???2?ê???ò?????£?ò???2?μ?ò?oío?£??£

??????±ê????

????±???o?D?£oμàéúíò??1y3ì£?ò2?é??2?μ???μ?μ???òa?£

??????óD?T?a2?μ?£?íò??2??éò??′1éóúèy£??′1éóú?t£??′1éóúò?£?×????′1éóúμà?£

????ò?£?′óμàéúíò??μ?1y3ì?£

????μàéúò?£oéú3??T?£

????μàê??á???Té??£éú3?ò??£?aò??íê??T£?ê???£?ê?íò??????£?ê?íò????ê??£

????ò?éú?t£oéú3?óD?£

?????a?T£??íê?óD£?óD???T?£ò??Tò?óD£??íê??t?£?Tê?íò????£?ê?×?3???????£??a??óD??óDê?íò????£?ê?×?3???ò????£?t£?ò?ò?ò???£?à???à???óDá??£óDê?ò?£?ê?íò?????£

?????téúèy£oéú3?°????£

????ò????t???ú?à?¥??á¢?·?ù?D£?′???±?3¤?£?ú?D????oa×′ì??D£?????éú3?áù×ó£??′3¤?D?D?Déù?D£?3¤???D??éù??£?°???D?3é?£?íê???à¤?2à??eù??T?ò?£?a?íê?éú3éíò??×??-ê?2?á??£èy£?ê?ò???oío?2ú???£

????èyéúíò??£oóDá?°???£?èy2???±?£??????üéú3?íòê?íò???£

????íò????ê?2?à????????a£??ùò?£???ê??oò???±§??£???ê?ò???oío???éú3é?£íò??£?ò?????ê???oaμ??£

?????a?íê?£?íò??éúóúóD£?óDéúóú?T?£

?????t£??D??ò??aoí?£

????ììμ?íò??íòê????ˉ±??ˉ£????áDTéíDTD?£???òa×??-à?×ó?÷?μ£o?°?D??ò??aoí?±?£???′ò?±?£??òê?1???1?ò?£?2?éú2?3¤á??£

????à?×óòa?μμ?ê?£?ììμ?éúíò??£?éD?òDèòaê??D£?ò???2??éê§è¥??oa£???è?è′ó?éúéú2??¢£????′éú£????aò??àá??£?ùò?£?à?×ó?÷???°2?μ??±£?ò?′?μ??°?D????oí?±£?±ü?a?°éúéú?±?ù′?à′μ?×?1y£?ò2?′?°óD×?ò??aó??±?£????1é?1′óμà?£

????èy£?í¨DD±??êìa£o

????μàéúò?£?ò?éú?t£??téúèy£?èyéúíò???£

????íò???oò???±§??£?3???ò??aoí?£

????×¢òa£o2ˉêé±??°?D??ò??aoí?±£?í¨DD±?°??D×?DT??3é3?×?£?′ó′í?£ ??

??

????

05£¨í¨DD±?μú??ê??t??oó°?2?·?£?£o?e?òò??????Q£??Q????ò??£

???????-???a?aò?????

????ìì?????ù??£?

????£¨ìì??è??ù?á??μ?£?£?

?????¨1??¢1??¢2?1è£???í?1?ò?×???ò2?£

????£¨ò2?íê?1??¢1??¢2?1è£???í?1?è′ó??aà′3?o?×??o£??£

?????e?òò??????Q£??Q????ò??£

????£¨??£?óDê±ò???è′·′êü???e£??e??è′·′êüò??£?e£o?′?f???μ?e£?í¨×÷???£?Q£o?′?μ???μ??ò2?£?′1????μ??μ??D£?è¥á????£?′ó??a?μ??ú?ò2?£????£?μàμ??-?Dμ??Q×?£?óD?°?á?-?±ò??£?à??óúò?×?£??Q×????á?-ò??éò?àí?a3é?°???e?±?£òò′?£?2ˉêéòò±?2?DT??3é?°???±×?£?í¨DD±?£??ú??×??ù′?é?2???ò?×?£?°???×?DT??3é?e×?£??£

????1êè????ù?ì£?

????£¨1?è?μ??aD??ì??£?£?

?????|òé???ìè??£

????£¨í¨1y?|òé£?ò2?íê?í¨1y?yê?3ìDò£?è·?¨ò?′??ì?ˉêàè??£?|£oê±????3¤£?òé£o?′ò?à?-óD??31?μ£???òéù§óú±??£×¢£o?°óì??ò2?± ?£?|òé£o?éò??a?a?°ó?ò??¨ê±??£?×D????á?éìì?£?????êêò?μ??±£??£

????1ê??á???2?μ??à?£

????£¨è?′??ì?ˉ£???á????í2???????á?ò??????àá?£??£

?????ò??ò??a?§???£

????£¨?ò??°??a?ù?ì?ˉè???×e?a?§???£ò??a£oò????a?£??£o?′??-′ó???μ?S??éD???£?′1{?μéD??£?…?í?ò2?£×e·Q?é?£±èè?£?1ü?ù3??ù??£??××ó3??á???£·???3?????£???ê?×e3?£??£

??????±ê????

????ò?£?±???o?D?£o2?μ?£?í?1?ê¥è???ê?·??′???£

????1í?1???2?μ??£

????1??¢1??¢2?1è£?±?ê?ìì?????ù??£???í?1?ò?×???ò2£??a?yê?2??ù£?2?μ?£?

????21?è??ù?ì2?μ??£

?????°?e?òò??????Q£??Q????ò??±£??aê??????ò??2?òa???ó??ò?£?òa?§?á?????£à?×ó?÷??£?òaí¨1y?yê?3ìDò£?è·?¨ò??°?T?a2?μ??±?ì?ˉêàè??£?a?ù?ì?ˉêà???úéú£???á????í2??ù???ó???????÷óú?àμ??£

?????a?ù?ì?ˉêà??μ?è?£?à?×ó??×e???a?°?§???±?£

?????t£?í¨DD±??êìa£o

????è????ù??£??¨1??¢1??¢2?1è£???í?1?ò??a3??£

????1ê???ò?e????ò?£??òò??????e?£

????è????ù?ì£??òòà?ì???£

??????áo??2?μ????à?£?á??ò??a?ì??£?

????12ˉêé±??°ìì?????ù???±£???3é?°è????ù???±£?????2?è?ìì???t×??í·o?£

????22ˉêé±??°??í?1?ò?×???ò2?±£?°??°×???ò2?±??3é?°?a3??±£???×óí¨?×?òíê?à?£

????32ˉêé±??°?e?òò??????Q£??Q????ò??±£?òò±?°??Q×???3é??×?£?í¨DD±?DT??3é?°1ê???ò?e????ò?£??òò??????e?±£?????£??e×??′óúòò±???×??£

????42ˉêé±??°?|òé???ìè??±£?oóè?2??a??òa£???D′3é?°?òòà?ì???±?£

????52ˉêé±??°1ê??á???2?μ??à?±£?í¨DD±???3é?°??áo??2?μ????à?±?£è¥μ?1ê×?£?òaò?′ó±??£????ò23???oü?à?êìa?£

????62ˉêé±??°?ò??ò??a?§???±£?°??ò×?DT??3é?á×?£???óD±?òa?£       

06(通行本第四十三章):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经文——译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

  (天下至柔之物,可以驰骋天下至坚之物间。注意,至柔者无,至坚者有。任何有都有间,也就是有间隙,时间空间需要有间隙,才称其为有。间隙便是无,所以说,无可以驰骋于天下之有间。换句话说,无入有间可以得见其无。致:至也。〈周礼-春官-大卜〉掌三夢之灋。一曰致夢。「疏」訓致为至,夢之所至也。骋: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木,右酷似缘字右半边),

  无有入于无间,

  (没有任何有能入于无间。无,没有间隙,无中之有,有的那个也是无。有入无间,只见其无,不见其有。所以,才说“无有入于无间”),

  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

  (因为这,我才知道无为是真正有益啊。五:通吾。〈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序〉祖师达摩以付二祖曰:“五观震旦所有经教,惟楞伽四卷可以印心”)。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行不言之教,获无为之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天下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些啊)。

  【笔记】

  一,本章核心:无,有益。还是强调“不得”也即“上德”的重要性。

  别小看柔弱,能够驰骋于天下刚强之间。至柔者无,至坚者有。无入有间可以见无;有入无间不可以见有,可见常在者是无。所以,老子才说“五知无为之有益”。

  天下希能及之矣。

  只不过,无为而行,很难做到罢了。

  二,通行本问题: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通行本去掉两个于字。没必要。

  2把五字改成吾,这是为了通俗好懂。

  3天下希能及之矣,去掉能字和矣字,句子倒是简练了。 ??

??

????

07£¨í¨DD±?μú??ê?????£?£o?a×?2?èè£??a?12?′ù£??éò?3¤???£

???????-???a?aò?????

??????ó?éíê??×£?

????£¨??μ???ótoí??μ?éí×ó?????ü?×£?£?

????éíó???ê??à£?

????£¨??μ?éí×óoí??μ?2????à±è?????ü?à£?£?

????μ?ó?í?ê?2?£?

????£¨μ?oíí??????a2?£?£?

????é?°?±?′ó·?£?

????£¨??é?£?°?μ?é?£?±?ê?ê§μ?ò2′ó£?£?

?????à2?±?o?í??£

????£¨2?é?£?2?μ?£?±?ê?í?μ?ò2?à£??£

????1ê?a×?2?èè£?

????£¨òò′?£??a×?£????í2??áêüèè£?£?

?????a?12?′ù?£

????£¨?aμà?1£?2????í2??áóDê§è¥μ??£??£??£

?????éò?3¤???£

????£¨?a?ù2??éò?3¤??£??£

??????±ê????

????ò?£?±???o?D?£o?????ò??DD?°2?μ??±?£

??????ótoíéí×ó?à±è?????×£?éí×ó?×£??éêà?×???aóD??′ó??éù??·ü?·×??£

????éí×óoí2????à±è?????à£?μ±è?ê?2????à£?éí×óéù£??éè?éú???a??μ??ü?à2???????á|×??£

?????aê±?ù?????′£?μ?μ?oíê§è¥????ê?2???£?μ±è?μ?ê?2?á??£

???????′£?°??§??éùoüé?oüé?£?±?è?oüé?oüé?ê§è¥£?′¢2?2???oü?àoü?à£?±?è?ê§è¥2???ò2?à?£?a?????ò??£?è???2?1?éí×ó??è¥?ù????′ó£??á1?ê?′ó·?£??ùà????à£??á1?ê??àí??£????£??°μ??±2?ê?2??£

?????ùò?£?2?òa?ó??′ó£?2?òa?ó2??à?£?a×?2?èè£??a?12?′ù?£??óD?a?ù?T?a2?μ?£?2??éò?3¤???£

?????t£?í¨DD±?£o

??????ó?éíê??×£?éíó???ê??à£?

????μ?ó?í?ê?2?£?é?°?±?′ó·?£?

?????à2?±?o?í??£

????1ê?a×?2?èè£??a?12?′ù£??éò?3¤???£       

08(通行本第四十五章):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经文——译文〗

  大成若缺,其用不币;

  (大成如缺一样,其用就不会破坏。币:通“敝”。破旧,弃,败坏);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盈如虚无一样,其用就不会穷尽。冲:虚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石,右酷似簿字,与第四章同。穷: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酷似碱)。

  大直如诎,

  (大直如同弯曲。诎:〈博雅〉曲也,折也。〈玉篇〉枉曲也),

  大巧如拙,

  (大巧如同笨拙),

  大赢如绌,

  (大赢如同输掉。绌:同黜。〈禮-王制〉不孝者,君絀以爵。「註」絀,退也。字取乙本,甲本字左三点水,右酷似繁体冈字),

  躁胜寒,

  (动能胜过寒。〈禮-月令〉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註」躁,猶動也。躁,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衣补,右乃),

  靓胜炅。

  (静能胜过热。靚:與靜同。〈揚雄-甘泉賦〉稍暗暗而靚深。「註」師古曰:靚,卽靜字。炅:音炯,义热。〈素问〉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

  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求静,可以为天下之正。阴阳寒热,通过动静而达到平衡。在动静中求静,也就是守雌,也就是无为,才可以回归大道。靓:静),

  【笔记】

  一,本章核心:老子告诫众生,要求静,也即求无,说穿了,还是“不得”。这样才可以为天下正。

  成如同败,盈如同空,直如同曲,赢如同输,能这样以“不得”对待处理一切事物,才是正确的。这样做,就是求静,就可以为天下正。

  可见,静就是正,无就是正。

  二,通行本问题: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其用不弊,通行本把币字改成弊,通俗易懂。“大直如诎”,通行本把诎字改成屈,也是通俗易懂。

  2把“大赢如绌”,通行本换成“大辩若讷”。

  3靓胜炅,通行本直接改成“静胜热”,通俗易懂。

  4请靓,可以为天下正,通行本改成“清静为天下正”,不如原本清晰。       

09(通行本第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经文——译文〗

  天下有道,

  (天下有道),

  却走马以粪;

  (这样无为节欲的话,就能走马粪田。却:节欲也,〈说文〉按:“退也”。在此就是无为。粪:〈禮-月令〉可以糞田疇。「疏」壅苗之根也);

  天下无道,

  (天下无道,争竞的话),

  戎马生于郊。

  (战争之戎马就会生于郊野)。

  罪莫大于可欲,

  (罪没有比可欲更大的了。可欲:肯定欲,执着欲,而不禁欲。“可”,是众生迷而不觉的根源,所以,一切修行,都从否入手,也即从“无”入手。归静,才有资格复命。参见第一章“可道可名”),

  祸莫大于不知足,

  (最大的祸患是“不知足”。祸: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衣补,右酷似其),

  咎莫大于欲得。

  (最大的灾咎是“欲得”。大,字取通行本,甲本上宝盖,中心,下酷似冉)。

  故知足之足,

  (因此,通过知足,生出的“无”足了。之:〈说文〉出),

  恒足矣。

  (永恒的道就达到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失道的根源是人们“可”欲,不知足,欲得。

  人生失道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可”字,开眼便可,也就是开眼便当真,便执着。

  可欲,也就是认可并执着欲,才不能禁欲。道才欲有欲无,道变成道用,才由道生出一,也就是生出无。参见第一章欲有欲无而产生的可道可名,从而产生无,产生有,产生这个世界。

  二,因此,老子才主张不得。

  也就是不要“可”欲,不要欲得。要“禁”欲,要知足。真正做到知足,达到无足了,恒就足了,也就是达到了永恒,就是回归了大道。

  三,通行本问题: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帛书本“罪莫大于可欲”,通行本删掉这句话,错以为和“咎莫大于欲得”重复,而欲得句好理解,所以,才删掉了可欲一句。

  实际,人生失道的根本原因,就是一个“可”字,开眼便可,也就是开眼便当真,便执着。哪个肯否呢?一切修行,都是从否字入手,教人学会否。细想“无为”,就是“否有”啊。

  2帛书本“恒足矣”,通行本改成“常足矣”,避讳而已。       

10(通行本第四十七章):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经文——译文〗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

  (不出户外,而知天下之事);

  不规于牖,以知天道。

  (不通过牖去测量天象法度,而知道天象运行规矩)。

  亓出也弥远,

  (有的人不仅出户,且出的很远。亓:其古体字。弥:字取通行本,甲本字酷似禀),

  亓知也弥少。

  (知的却很少。弥:字取通行本,甲本字酷似禀)。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因此,圣人不行天下而能知天下),

  不见而名,

  (不见天下而能名说天下),

  弗为而成。

  (无为而有成就)。

  【笔记】

  一,本章核心:行“不得”,而为圣人。

  普通人求得,亓出也弥远,亓知也弥少。

  圣人则不同,圣人行无为,求不得。所以,圣人才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才能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二,这是脚踏实地修行,不是说嘴;这是高层次的心行,不是低层次的脚行。

  修心养性,达到一定高度,万法皆由心出,才能做到不行而知,不见而名,无为而成。

  三,通行本问题: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细看,通行本去掉帛书本多余的“于,以,也”字,多美的骈文啊。

  2弗字,改成不字,通俗易懂。

  帛书本问世,老子真是万幸,百姓真是万幸。       

11(通行本第四十八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

  〖经文——译文〗

  为学者日益,

  (为学的人,日日增益,有为也),

  闻道者日隥。

  (闻道的人,因道体无形,所以日日减损,也即不得,无为也。隥:〈说文〉仰也。〈广韵〉都邓切,去嶝端。〈玉篇〉险阪也。显见,道德经中的隥字,有“狭窄”义。相对于益字,隥字之狭窄义可以理解成“减损”。因此,帛书乙本才修改成“线”字;通行本,在线字基础上参照益字,把线字修改成损字)。

  隥之有隥,以至于无。

  (隥之,又隥之,也即生减损,又生减损,直到无。有:取帛书乙本,通又。之:〈說文〉出也。之,本义生出,滋长。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为无为,而无不为。

  (这样为无为,便能无不为)。

  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取得天下了,恒无事无为才能达到取天下。及其有事而为,是不足以取天下的)。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能够达到无。由此,而取天下。

  不得,无为,足以取天下。显见,依旧是说明“不得”之德的重要。

  二,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

  1为学者日益。

  有为,执着万物。世人之心,求有,为学日日增长,可道可名,执着道名,执着万物。

  2闻道者日隥。

  无为,放下万物。修行到达高层次是修心。修心就是修除玄蓝,如同浴,所以日日得见净洁。又如同登山,越是往上,空无越大,世间万象越来越少,山路也越来越狭窄,所以,老子才说“日隥”,也即日日减损。

  3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打个比方,好比登金字塔。越往顶端,虚空(无)越大,到达顶端,尽是虚空(无),这就是“闻道者日隥”的形象解释;相反,越往底部,虚空越小,实体(有)越大,这就是“为学者日益”的形象解释。

  三,只有达到无,才可以回归大道,才取得天下,为天下主。

  只有登临山巅,才回归到无,本心才毫无牵挂,才回归道。才能够达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如果有事而为,是不能达到山巅的,是不足以回归大道,取得天下,修成正果的。

  天下:小到一身,大到一国,最大到道,都是无为而取。

  四,通行本问题: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通行本开始句子,去掉两个者字,最后句子,去掉一个也字,句子就规矩了。

  2帛书“闻道者日隥”,“隥之有隥”,乙本改成线字,通行本根据线字改成损字。实际上,原本也是通达的。可以和“玄之有玄”对看。

  3帛书本“取天下也,恒无事”,通行本改成“取天下常以无事”,好理解一些。       

12(通行本第四十九章):圣人无恒心,为天下浑心。

  〖经文——译文〗

  圣人无恒心,以百省之心为心。

  (圣人无恒心,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百省:百姓。恒心:圣人悟道之心)。

  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善无为的,增其善;不善于无为的使其成为善。这就是圣人无为之“德善”,也就是说圣人善于不得。善:善于);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信无为的,增其信;不信无为的使其生信。这就是圣人无为之“德信”,也就是说圣人善于言不得,令众生信不得)。

  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

  (圣人在天下总是这样收敛再收敛,也即无为。歙:通“翕”。收缩,敛息。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字有些似箸),

  为天下浑心,

  (圣人为天下大心。浑:大也。〈班固-幽通賦〉渾元運物),

  百姓皆属耳目焉,

  (百姓都属于圣人之耳目),

  圣人皆咳之。

  (圣人都把百姓当成孩儿一样去对待。咳:通孩)。

  【笔记】

  一,本章核心:圣人善于“不得”,因为圣人为天下混心。

  老子说:圣人无身,以天下为身;圣人无恒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为天下浑心。如此无身无心之心,空有不住,就是“道”。

  得道圣人,从行上说,百姓善无为的,增其善无为;不善无为的使其成为善无为。这就是圣人无为之“德善”,也即“善德”,善于不得。从言上说,百姓信无为的,增其信无为;不信无为的使其信无为。这就是圣人无为之“德信”,也就是说圣人言上,善于言不得,从而令众生相信,“不得”是有益的。

  二,无身。无心。

  修行达到圣人高度(指老子高度,非孔子高度),已经证悟大道。这时的圣人,已经达到无身高度。这是修行境界,不是口头功夫。直到有一天,确实我们自己证悟到无身了,才能知道老子不是胡说八道,知道“其德乃真”。

  到了无身境界,心,就是恒心,清净无染,如如不动。但老子却说无恒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实际就是以无恒心为恒心。这依旧是修行境界,不是口头功夫。直到有一天,确实我们自己证悟到无恒心了,才能知道老子不是胡说八道。

  注意,老子说“无身无恒心”,这是不住有相;“以天下为身;以百姓之心为心”,是不住无相。大道无实,也同样无虚。需要慢慢感悟。

  三,这大心,是修证的结果,不是推论而来。

  有人推论过,那就是著名的红衣大主教贝克莱。最关键的是有人证悟了此心,如老子,如佛祖,如六祖慧能,等等,数不胜数。

  实际来说,修行达到了,自然就晓得什么是大心了。如果没有修行层次,谈大心,就是空谈,就是云里雾里。所以,大心是不可说的。

  道,心心心,大心而已。

  四,通行本问题: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混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1帛书本“圣人无恒心”,通行本把恒字改成常字,避讳而已。

  2帛书本“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 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通行本加进四个吾字,改变了老子本义。

  3帛书本“为天下浑心”,后人读不懂了,改写成“为天下混其心”。大错。

  即便哲学水平达到贝克莱那样高度,也仅仅能推导出天下有个大心,离老子的“证道”之浑心尚属遥远。老子的浑心,只有佛家修行达到巅峰证悟的真心,才可相互媲美,相互映衬。后世那些根本没有修行层次或修行层次很低的修改者,如何体悟修行层次极高的老子的奥妙?

  4帛书本“百姓皆属耳目焉”,正因为没有修行层次,通行本才按自己理解修改成“百姓皆注其耳目”。

  5帛书本“圣人皆咳之”,通行本把咳直接修改成孩,因为咳与孩通。       

13(通行本第五十章):生之徒十有三。

  〖经文——译文〗

  出生入死,

  (天下万物,出生入死而已。生为之出,为阳,出于三才之天;死为之入;为阴,入于三才之地。道无生无死),

  生之徒十有三;

  (生,十只步履其三。这是指三才之天,乾也,阳也,动也,主生。守其三才之三分之一,也即十有三。徒:〈说文〉步行也。十:〈说文〉数之具也);

  死之徒十有三;

  (死,十只步履其三。这是指三才之地,坤也,阴也,静也,主死。守其三才之三分之一,也即十有三);

  而民生生,

  (而民却欲生生。这是指三才之人,十分天下也得其三,也是十有三。居中,戴天履地,阴阳和合,事实是生死各占一半;但人和天地不同,人有欲望。天赋予之生,地赋予之死,而人却欲生生),

  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

  (生为动,民众的“生生”之动,使其十有三不能生生,反而最终都动往死地,民众终不免死,这是什么缘故呢?之:〈玉篇〉是也,適也,往也。动: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字左言右酷似繁体丰字)?

  以亓生生也。

  (那是因为,民众贪著万物之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必然全部归于死地。这是有为之过。亓:其)。

  盖闻善执生者,

  (听说善于守生的人。执:守也,持也。〈書-大禹謨〉允执厥中。盖: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上酷似竹字头,下酷似程),

  陵行不辟矢虎,

  (行在丘陵间不躲避矢和老虎),

  入军不被甲兵。

  (进入到军中不被武器攻击。甲兵:联系下文,甲是指武器,兵指攻击)。

  矢无所投亓角,

  (矢无身可投掷其角。矢角:箭头。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投:投掷。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结构类似上并列米字,下卒),

  虎无所昔亓蚤,

  (虎无处可粗其爪,即无处伸其爪。蚤:与爪通。〈礼-曲礼〉不蚤鬋。「註」蚤读为爪。昔:〈集韻〉倉各切,音錯,觕也。觕,粗义),

  兵无所容亓刃。

  (攻击,没有地方可以砍入其刃)。

  夫何故也?

  (这是什么缘故呢)?

  以亓无死地焉。

  (因为他们那里无死地)。

  【笔记】

  一,本章核心:长生之道,在于无生,依旧强调“不得”。

  善于生者,不求生生,反求死,才能长生。说穿了,老子还是论证自己主张“不得”是正确的。老子围绕“不得”这一核心,展开每一章。

  二,百姓有为的原则:徒十有三。

  生死,多寡,有无,得失,福祸,都是徒十有三,这是三才也即天地人三分的定数。都不要强求,得少知足,这是老子对百姓的忠告。天地无欲,都能做到徒十有三。人呢?有欲之人总是求全,求徒十有十,求生生,如何求得?殊不知,十分能得三分就是全了。

  三,民众动皆动往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

  天主生,徒十有三而已;地主死,也是徒十有三而已;人居住天地之间,应该是半生半死,徒十有三而已。

  可人受欲望支配,生了还想生,有了还想有,不肯死,因此追求生生不息。可最终却都不免死,把自己的十有三变成死地,这是什么缘故呢?那是因为,百姓贪著生生不息,物极必反,必然归于死地。

  四,善执生者无死地。

  善于守生的人,没有任何危险,为什么?因为善于守生的人,守无为,不守生生,守的是无生。无生何死之有?所以他们那里便无死地,反而是生,这是圣人。百姓之生死可以徒十有三,这是老子告戒百姓如何生活,如何修养自己。而真正的修行是无生死,归一,归朴,归还大道;三也不徒,一切归无。

  后世修行道上的各家各派,在无生无为上,哪个超越了老子?哪个不是老子早就教导过的?老子不得真传,后人之过也。

  五,通行本问题: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1帛书本“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通行本修改成“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去掉一个生字,民众“贪图生生不息”之含义,改成了“人这一生”了。

  2把所有亓字改成其字,是为了规范。

  3帛书本“盖闻善执生者”,通行本把执字改成摄字,也可以。

  4帛书本“陵行不辟矢虎”,通行本把陵字改成陆字,是因为把矢字改成了兕字。虎可以生活在陵,而兕则生活在雨林或沼泽,所以,才把陵字改成陆字。矢字改成兕字,因为从行文上看,矢,也应该是和老虎一样凶猛的动物。箭,和下文甲兵又好像重复。因此,才做了这样修改。

  实际来说,老子所言不差。矢:指猎杀人者所用之箭。食人,虽然残酷,但历史上确实常有这样事情发生。尤其是落后的丘陵地区,如水泊梁山,孙二娘做人肉包子。改成兕,野蛮变成了文明,这也是修改者的好心吧。

  5帛书本“虎无所昔亓蚤”,通行本改成“虎无所措其爪”,措,显见是从昔字演化而来,因为昔字读音便是措。亓,乃是其的古体字。蚤,本通爪。

  6帛书本“夫何故也?以亓无死地焉”,通行本去掉也字和焉字,骈文化而已。       

14(通行本第五十一章):此之谓玄德。

  〖经文——译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

  (道生万物,而由“不得”之德养万物。注意:道视万物为子,以德畜之,就是以“不得”养育子孙后代。无私奉献自己一切。这比善良好心仁义等,层次高出好多好多。母养育子女,不是什么善良好心,而是“不得”,也即奉献一切。这才是老子德之本义。也即“不得”。 畜:养),

  物刑之而器成之,

  (物经过杀伐而成器。注意,这是说无的作用,也就是强调无为之德的作用,参见第十一章。刑:杀),

  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

  (因此,万物以道为尊,以德为贵)。

  道之尊,德之贵也,

  (道的尊,德的贵),

  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这不是受的封赏,而是永恒自燃的结果,也即道发挥作用的结果。爵:〈廣韻〉封也。殷爵三等。周爵五等)。

  道,生之畜之,

  (道,生万物,养万物。注意一个“生”字。畜:〈释文〉許六反,「郑注」周礼云始养曰畜),

  长之遂之,

  (使其长大,长成。注意一个“长”字。遂:成也),

  亭之毒之,

  (安定万物,治理万物。亭:〈說文〉民所安定也。〈釋名〉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毒:〈莊子?人閒世〉無門無毒。「注」毒,亦训治。毒之:治理万物),

  养之复之。

  (这样养而又养,往来循环不绝)。

  生而弗有也,

  (生却无有其生,也即无生),

  为而弗寺也,

  (为而却不执着其为。寺:〈徐曰〉寸,法度也,守也。〈釋名〉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於其內也),

  长而勿宰也,

  (长却不自居长),

  此之谓玄德。

  (这就叫做玄德)。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就是玄之德。

  玄德:“不得”而已。是大道作用,就是自之燃:生而弗有,为而弗侍,长而弗宰。关于玄德,可参见第十章,参见第二章。

  生,这是道发挥作用;虽然生,却能无有,也就是见其有,却明知其无;如此“生而弗有”就是玄德。

  为,这是道发挥作用;虽然为,却能使其无嗣,也就是做其事,不随其而转;如此“为而弗寺”就是玄德。

  长,这是道发挥作用;虽然长,却不主宰,也就是自知主,却无有分别。如此“长而勿宰”就是玄德。

  生,为,长,都是大道作用;说穿了,无为而已。

  无为不是目的,仅仅是回归道的手段。

  二,万物尊道贵德。

  这不是谁的赏赐,而是道“自燃”的结果。道生万物,所以万物尊道;道以无为之德养万物,所以万物贵德。

  三,通行本问题: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1帛书本“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通行本去掉而字,变成很美的骈文。把刑字改成形,自然把器要改成势的。意义和原本不同了。

  第五十一章:此之谓玄德。

  2帛书本“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通行本加进莫不二字,起强调作用。

  3帛书本“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通行本去掉也字,句子变得完美了。爵字改成命字,好理解。恒字改成常字,是避汉皇帝讳。

  4帛书本“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通行本在句子前加进故字,改变了句子含义。在畜之前加进德字,是照应前文。把遂字改成育字,胡改。把复字改成覆字,也是错改。

  5帛书本“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宰也,此之谓玄德”。通行本把弗和勿字统一改成不字,去掉也字,达到了骈文效果。把寺改成恃,含义相近,恃好理解一些。此之二字改成是字,含义一样。       

15(通行本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经文——译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天下自有之始,生出万物,“有”为天下母。注意,道生无,无生有,有生万物,所以说有为天下母)。

  既得亓母,以知亓子。

  (既然得天下之母,也就知天下如何了。既:字取帛书乙本,帛书甲本字酷似杭字,左边不是木而是禾木。亓:其古体字)。

  复守亓母,没身不殆。

  (返回大道需守其母。其母是有。而最初之有是无,有个“无”。所以,复守亓母就是守无,也就是无为。如此修行到高度,就可以没身,没身就没有过患了)。

  塞亓闷,

  (隔断其烦恼,也就是隔断红尘烦恼。闷:甲本左三点水,右酷似移字。之所以不取通行本兑字,是因为帛书甲本第五十六章有“塞其闷,闭亓门”,本章甲本后文也是“启亓闷”),

  闭其门,

  (关闭其门户,在身为关闭五官),

  终身不堇;

  (终身并不少得。堇:少);

  启亓闷,

  (开启其烦恼),

  济亓事,

  (有为去多多做事),

  终身不棘。

  (终身所得也并不多。棘:〈说文〉棘,小枣丛生者)。

  见小曰明,

  (能见小或说无见,叫做明。这就是无知无见,也即知常,其心自明),

  守柔曰强。

  (能守柔弱叫做强)。

  用亓光复归亓明,毋道身央,

  (利用可见之有,复归无见之明,不道之身尽了,达到无身了。央:尽也。〈汉武帝?李夫人賦〉惜蕃華之未央),

  是胃袭常。

  (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永恒长久。袭:受。〈左傳-昭二十八年〉故袭天祿,子孫受之。胃:同谓)。

  【笔记】

  一,本章核心:守无,守不得,才能长久。依旧论说“不得”之德。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通行本第一章中,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又说 “道可以为天地母”。这并不矛盾。有演生出天地万物,所以老子说有,名万物之母;无和有同由玄生,所以玄可以视为无和有之母,老子才说“道可以为天地母”。

  有是天下母。这有不是普通有,而是无,有个“无”。也就是最初之有。参见通行本第六章“浴神不死”,“玄牝”。知道母是最初之有——无,那么,子孙根基也就是无了。回归大道就要守其母,也就是守最初之有,也就是守无,守无为。守无,就没有身,没身,就没有过患。

  守无,无为,或说不得,是老子教导我们修行的根本方法。这也是后世任何修行法门想达到顶峰的唯一手段。

  二,守不得,终身并不少得;而争得,终身并不多得。

  老子告诉我们,塞其闷,闭其门,也就是说脱离烦恼,不执著六尘声色,无为的修行自己,终身并不少得;

  而启其闷,济其事,不修行自己,有为而争,终身并不多得。

  注意,不多得不少得的是身,都是一身。从小处说是一肉身;从大处说,天下一身。一样多少,平等无别。

  而能见小守弱,在老子看来,那是明,是强;相对来说,见大逞强的,就是暗是弱。

  三,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道身央,是胃袭常。

  光,这里指有。明,指见小,也即无知无见之知;后文有“知常曰明”,也是此意。说穿了,心能达到无知无见无欲,就是“明”了,也就是“无瑕疵”了。通过利用有,逐步达到无,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用其光,复归其明”;也即老子所说的“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天下观天下”。真的复归其明,毋道之身必然就是无了。修行到这个高度,就达到无身境界。老子说“及我无身,吾有何患”?

  这就是所谓的袭常了。

  四,通行本问题: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1亓字,都修改成其字,通俗易懂。

  2帛书本“复守亓母,没身不殆”。通行本在前面加进一句“既知其子”。应该是从帛书乙本修改而来。帛书乙本这句话是“既知亓母”,通行本改把亓字改成其,把母字改成子。这样,前后意义可贯通。

  3帛书本“塞亓闷”, “启亓闷”,通行本把闷字改成兑字,“终身不堇”,通行本把堇字改成勤字,“终身不棘”,通行本把棘字改成救字,都是错改。

  4帛书本“毋道身央,是胃袭常”,通行本修改成“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16(通行本第五十三章):使我秆,有知也。

  〖经文——译文〗

  使我秆,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

  (使我枯死的,是有知啊。行于大道,最畏惧的就是有知。参见第七十三章,“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秆:字取帛书帛书甲本。〈左傳·昭二十七年〉或取一秉秆焉。「註」秆,槀也。槀〈正字通〉木枯也。他:与它通),

  大道甚夷,

  (大道是安乐于平淡,不为人知。甚:〈說文〉尤安乐也。夷:平易)。

  民甚好解:

  (百姓安乐于对道的“好解”,也即安乐于善于运用道。好:〈正韻〉美也,善也。解:肢解分割,这里比喻运用道。好解:善于运用道,也即善于用弱。老子说“弱者,道之用”):

  朝甚除,

  (生活安乐于自己的低下。朝:〈说文解字注笺〉晨见曰朝…子于父母、妇于舅姑皆是。这里代指生活。除:〈说文〉殿阶也。按,阶级如山石之高下,故从阜),

  田甚芜,

  (田地安乐于荒芜。芜: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上似雨头下似乎是秋字),

  仓甚虚。

  (仓廪安乐于空虚)。

  服文采,

  (穿着华丽),

  带利剑,

  (佩带利剑),

  厌食货,

  (吃喝日用,足而生厌。厌:〈集韵〉足也,字取通行本,本句字数根据甲本。货:〈书-洪范〉八政,二曰货。「传」货,实用物),

  财有余,

  (财物多多)

  是胃盗夸。

  (这就是自私奢侈。胃:同谓。盗:〈正字通〉凡隂私自利者皆謂之盜。夸:〈说文〉奢也,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字左近似香字但上出头类似米,右近似复字)。

  盗夸非道也。

  (自私奢侈,不是道啊)!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安乐于“不得”之德,不要奢侈自私。

  1大道安乐于平淡,不被人知。

  百姓求知。有知,知者求益,生生不息,自然会最终枯死。也即老子所说“使我秆,有知也”。因此,老子才说“行于大道,最畏惧的,就是知”。

  老子知道,“行道者日隥”,和“为学者日益”,二者正好方向相反。所以,老子才呼吁“弃知绝学”。

  实际来说,大道只能醒悟,不能去知的。醒悟,是智而无别,是大明。这好比做梦。“醒悟”梦也即大明,和梦中“知”什么也即分别什么,是不一样的。知的越多,越是缠陷在梦中,越难以醒悟。

  注意,道之“自”不可知,也不可说;而道之“然”,也即道之作用,及归还大道之法,是可知可说的。这一点,一定要清楚。反之,老子写作一部《道德经》,就是自相矛盾了。

  2百姓安乐于“行道”,也即安乐于“不得”,才能悟道。

  最好的解道,不是知,而是善于行道。那就是做到:

  百姓安乐于低下的地位,就是“朝甚除”。不争其上。

  百姓安乐于荒芜的田地,就是“田甚芜”。不争其肥。

  百姓安乐于空虚的仓廪,就是“仓甚虚”。不争其多。

  总之,就是无为不争,安贫守弱。这样做就能够醒悟。

  3反之,服文采,带利剑,饮食货财多多有余,这是得,是盗夸,也就是叛道追求奢侈。奢侈,不是道。

  二,通行本问题: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1帛书本“使我秆,有知也”,乙本把秆字改成介字,意义改变。通行本改成“使我介然有知”。“唯他是畏”,把他字改成施,是错改。

  2帛书本“民甚好解”,通行本改成“而人好径”,是错改。

  3“厌食货,财有余”,通行本多加个饮字,财货二字位置颠倒。一定是抄写时把货财错抄写成财货,修改者读后觉得文字不通畅,才加进个饮字。

  4帛书本“是胃盗夸。盗夸非道也”。通行本把胃字改成为,含义一样。“盗夸非道也”,改成“非道也哉”。       

17(通行本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

  〖经文——译文〗

  善建者不拔,

  (善于建立者,不会被拔除。圣人因为建无,所以不拔),

  善抱者不脱。

  (善于抱握者,不会被滑脱。圣人因为抱一也即抱无,所以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绝:

  (通过祭祀可以看到,善于建无抱无的圣人子孙,是不绝的。因为祭祀神,神无形体,敬畏的实际是“无”,是“心”。这就是说,无为,是不绝的。祭: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三点水,右酷似禹字):

  修之身,亓德乃真;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其身,就能达到无身;无身的境界,就证明身不可得,也就证明“不得”身是真的。注意,这是承接“善建者不拔”而言,行“不得”,就是善建者。本句是说善建其身。修:建。亓:其古体字。德:这里的德,指上德之“不得”);

  修之家,亓德有余;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其家,就能达到无家;无家的境界,就证明家不可得。其不得之德,比起一身,自然有余了);

  修之乡,亓德乃长;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其乡,就能达到无乡;无乡,就证明乡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长及到乡里);

  修之国,亓德乃丰;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其国,就能达到无国;无国,就证得国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丰及国家。丰:字取通行本,乙本酷似禩。国:字取乙本,前后文对照,应该是邦字。但国字,一方面有出处;另一方面和邦字含义一样,所以取国字);

  修之天下,亓德乃普。

  (通过无为之行,修建天下,就能达到无天下;无天下,就证得天下也不可得。其不得之德,就普及天下)。

  以身观身,

  (以身之有,观身之无。注意,这是承接“善抱者不脱”而言。通行本第十章有“戴营魄抱一”,这说的就是“观”。观:是修行的一种重要方法;老子说,回归大道,“吾以观复”。“观”,本心,通过对特定“有”的观,也即“戴营魄”,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彻见“无”相,也即达到“抱一”。本句是说,通过观身,达到老子说的“无身”),

  以家观家,

  (以家之有,观家之无),

  以乡观乡,

  (以乡之有,观乡之无),

  以邦观邦,

  (以邦之有,观邦之无),

  以天下观天下,

  (以天下之有,观天下之无);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

  (我通过什么知道天下之有无是这样的呢?注意:通过修行可以证实,任何有,最后总要归无。兹:〈尔雅-釋詁〉此也。然:燃的本字,含“有无”二义。如自然,乃是自有自无)?

  以此。

  (通过上述的“行”和“观”,知道的)。

  【笔记】

  一,本章核心:“行”无为,“心”观无。

  行无为,通过观,去修行,能达到无身,无家,最后达到无天下。说的依旧是不得之德。

  到这个层次,就知道一切都归于无,不可得。

  所以,道德经开篇提出“不得”才是上德,是正确的。

  1守无,才不拔不脱。

  人之所建不能拔除,有这样的建吗?那就是圣人所建的“无”不能拔除;人之所抱不能滑脱,有这样的抱吗?那就是圣人所抱的“一”不能滑脱。无,一,朴,都是大道的表象,所以,真正不拔不脱的是道。实际来说,任何建有都必然拔除;想抱住任何东西,都必然滑脱。世间都是无常,没有什么可以常在。常在永恒的,只有大道。

  2圣人的子孙,由他们的祭祀,能看出大道不绝于世。

  因为他们表面是祭祀,实际敬畏的是“无”。子孙后代,如此以“无”去行一切,去观一切,道就不绝于世。

  3行无为。

  生活中,以无为去“修其身,修其家,修其乡,修其国,修其天下”,这无为之德从一身逐渐普及天下。这就是善建无为之行者。通过这样无为之行,渐渐可以回归大道。

  4心观无。

  修行中,观,是手段。

  观,通过有,观其无,回归虚无。观,是修行方法,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观察。对特定对象,静静去“观”,当达到一定深度时,就会从“有”得见“无”,就如后世《心经》所说,修行到深度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老子说的“戴营魄抱一”,说的就是“观”。老子说,回归大道,“吾以观复”。“观”,乃是本心通过对特定“有”的观,也即“戴营魄”,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彻见“无”相,也即达到“抱一”。可见,老子的观,是修行手段。

  老子在本章把修和观写在一起,明显是令众生知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也就是主张自己的生活道,道生活。生活不离修行,修行不离生活;无为不离观,观不离无为。

  二,真的可以无身无天下吗?

  无身,绝大多数人都以为是骗人的,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或把无身当作大公无私的代名词,这是错误的。实际上,修行达到高度,确实是无身的。老子说“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是真实,不是骗人的。后世,诸多修行法门,如各大宗教,达到无身,不是难事。所以,老子才说:“修之身,亓德乃真”,这是告诉我们,真能修之身的话,就能证明“不得身”是真实不虚的。

  进而以家为身,进而以乡里为身,进而以国为身,进而以天下为身,“一切都是虚无”,这也不是胡说八道的。修行一旦达到玄同境界,老子说:“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总之,修行达到到玄同高度,而不是说到玄同,利害贵贱有无高低上下等等,都是“不可得”的。有一点可得,便不是玄同。此身大到虚无,便可以敲开玄牝这个归还大道门了。

  三,通行本问题: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1帛书本“子孙以祭祀不绝”,通行本把绝字改成辍字。

  2所有亓字都改成其字。

  3帛书本“修之身,修之家”共五句话,都加进个于字,达到了骈文化的目的,修改者也能理解了。实际来说,修之身,和修之于身,是不一样的。

  4帛书本“修之家,亓德有余”,通行本把有字改成乃字,前后都是乃字,美观一致。

  5帛书本“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通行本把兹改成哉。       

18(通行本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经文——译文〗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含德厚的人,也就是通过无为修行自己达到一定程度的人,就好比刚出生的婴儿)。

  逢毒虫地弗螫,

  (遭逢毒虫之地,毒虫不能螫伤他。螫:音事,毒虫或毒蛇咬刺。毒虫:虫字取帛书乙本,甲本酷似城字,但戊中象是个女字。毒:字取通行本,甲本酷似桔繁体字),

  据鸟猛兽弗搏。

  (凶狠之鸟,勇猛之兽也不能碰到他。据:〈司馬相如-大人賦〉据以驕騖。「註」張揖云:据,直項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骨弱筋柔,手反而收握得很紧固。即守其弱守其柔),

  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

  (不知道牝牡交媾之事,生殖器官却能怒挺,那是精气自然到来。即无知无欲。也就是圣人做无为之事。朘:音zui,男孩生殖器);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终日呼号而不无声,那是和顺外物才如此的,也即有其声而无其心,为而无为。嗄:字取通行本,甲本上下结构,下酷似日,上不清。〈集韻〉氣逆也。楚人谓啼极无声为嗄)。

  和曰常,

  (这样的为而无为之和,就叫做常。注意:这就是修行达到“外不住相内不动心”的境界,也就是老子说的“婴儿”的无知无欲的境界。如此境界,当然是“常”,也即永恒),

  知和曰明。

  (也就是老子说的“知常曰明”。这就是正知正见,当然是明。注意:道不可知,悟道之法可知。大彻大悟后,其“知”没有分别,一切平等不二;凡夫之知,落在意识之中,落在分别执着中)。

  益生曰祥,

  (益生叫做凶。注意,这是有为。祥:〈前漢-五行志〉妖孽自外來謂之祥),

  心使气曰强。

  (心往有为上使气用力叫做强)。

  物壮即老,

  (强则物壮,物壮就转向老死),

  胃之不道,

  (这样谓之不符合道。胃:同谓),

  不道蚤已。

  (不符合道要早停止。蚤:通早)。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到高度,好比赤子。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也就是说,不得,达到高度,和无知无欲婴儿是一样的。逢毒虫地弗螫,据鸟猛兽弗搏,这是吹嘘吗?平常人看是吹嘘了,实际不是吹嘘。赤子因其弱小,而有父母保护,才逢毒虫地弗螫,据鸟猛兽弗搏。含德厚者,因其无为,才有天地保护,补其不足。真的达到不可道,不可名,不可欲,也就是不执着道,不执着名,不执着欲,这无住之心是什么?道也。

  弟子问耶稣,怎样才能得道?耶稣回答说,当你修行达到婴儿程度,就回归道了。

  可见,圣人之心,一也。

  二,德厚者无知无欲,做事便为而无为。

  德,乃是得也。不得就是上得,所以,老子的德,就是无为。

  无为,才“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才“终日号而不嗄”,和而无心,无心而和。

  和叫做常,这样的无为之和,乃是符合道,所以常。知道这样和顺外物,为而无为,当然就是明。相反,有为追求益生则是凶险,会强,会壮,会老死,这叫做不道。要早早停止。

  三,通行本问题: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1帛书本“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毒虫地弗螫,据鸟猛兽弗搏”。注意,通行本为了修改成骈文,修改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2帛书本“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通行本把会字改成合,把怒字改成作,更好读懂。

  3帛书本“物壮即老,胃之不道”,通行本把即字改成则,把胃字改成谓。都可看出,通行本是在改动帛书本的。       

19(通行本第五十六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经文——译文〗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对于大道,知的人是不言的;言的人是不知的。知者:这样的人,懂得道只能醒悟,不能靠意识心去知,老子说:道“下知有之”,“无名”。实际上,知和说,知的说的只能是得道之法,不是道本身,和道本身还天地相隔。更重要的是,归还道,关键是行。下面说的就是行),

  塞亓闷,

  (塞断其烦恼。注意:这是说,离道者,要这样去“行”道),

  闭亓门,

  (关闭其门户),

  和其光,

  (大的可见分别处求其和。光:可见之分别),

  同亓尘,

  (小的不见细微处求其同。尘:不见之微细尘。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是左禾右酷似犀),

  坐亓阅,

  (坐守内察,也就是内观。坐:犹守也。阅:〈说文〉具数于门中也。一曰察也。出門者,察而數之也。根据第四章也可确定为“锉其锐”,但“坐其阅”可解通,因此保留帛书甲本文字不变),

  解亓纷,

  (分解其纷乱,归于静),

  是胃玄同。

  (这样无为去“行”,最终能够归根,达到无。达到无,就是与玄相同,也就是回归到玄,也即回归大道。胃:同谓)。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

  (回归到玄的缘故,我们能悟到:亲,不可得;疏也不可得。不可得:老子要求众生不得,原因是修行达到高度,也即归还大道后,就悟彻一切都是虚幻,都是不可得的。想得也得不到的。而:连词。疏:字取通行本,帛书甲乙本字酷似稚字繁体,但右下不是牛字而是舜字下部);

  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

  (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

  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

  (贵,不可得;贱,也不可得。注意,这一段是说,修行达到玄的高度,根本没有矛盾对立的存在了,以此类推,有无,美丑,善恶,高低,上下,等等,都是如此。浅:乙本改成贱,视为通贱),

  故为天下贵。

  (因此,“不得”为天下贵。注意,不得,就是玄德,就是老子的得。老子说“万物尊道而贵德”)。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一旦修行达到玄同高度,“一切,皆不可得”。

  二,道,知不得,说不得。

  知与说,已经离道,所知所说都是“非恒道”。因为知与说,都粘缠在意识心上,而意识心尚属有染之假心,不是道。大道永恒,任何意识心之知都非永恒,都是起心动念,所以,道,知不得,说不得。但,道,又非“不可知论”,因为道乃是心,此心除却一切意识知见,除却一切妄想,唯有明明。到那样高度,已经无念无名,没有分别,万物平等不二了。所以,悟道圣人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道,真正有智慧者,是不说,而是去行的。

  参见第四十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就如游子还乡,演说再有理也没用,要一步步走回去。往回走,就符合道;不往回走,就是叛道离道。

  三,怎样做才能归道呢?

  那就是要塞其闷,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坐其阅,解其纷,说穿了,就是无为不争,就是不得。这样无为去“行”,最终能够归根。达到无,就是与玄相同,也就是回归到玄,也即回归大道。

  四,悟道后就知道:一切都不可得。

  修行一旦归根,回归到玄,就能悟到:亲,不可得;疏也不可得;利不可得,害也不可得;贵不可得,贱也不可得。有无,美丑,上下,大小,等等,一切都不可得。

  老子要求众生不得,绝不是老子头脑发烧,胡说八道,而是他修行达到了绝顶高度,悟彻一切都是虚幻,都是“不可得”的。因此,老子才告诫我们,人世间,真正的最上之得,是不得。因此,要求我们无为,不要有为。因为有,终归都是无的。

  无,多可怕,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老子告诉我们,无为,可以归还道,可以长生久视,可以永恒。

  因此,“不得”为天下贵,或说德为天下贵。注意,不得,就是玄德,就是老子的得。

  五,通行本问题: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1帛书本“知者弗言,言者弗知”,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通俗易懂。

  2亓字改成其字,因为其字通用。

  3帛书本“塞亓闷”,闷字改成兑字,是不解闷字。

  4帛书本“坐亓阅,解亓纷”,通行本改成“挫其锐,解其纷”,并把其提到“和其光同其尘”前面,是照应通行本第四章顺序及第四章修改。

  5帛书本“是胃玄同”,胃改成谓,胃与谓同。

  6帛书本“亦不可得而浅”,浅字改成贱字,可暂视为通贱。       

20(通行本第五十七章):以正之邦。

  〖经文——译文〗

  以正之邦,

  (以无为滋长邦家,或说以无为治理邦家。之:出,滋长。正:无,见第五十八章),

  以畸用兵,

  (以零散运用刀兵。畸:〈说文〉残田也。〈正字通〉井田为正,零田不可井者为畸),

  以无事取天下。

  (以无事而取天下。注意,无事,说的是人人都无为,都“与”的话,对我来说,就是取了。取:〈古文奇字〉朱謀?曰:古文取,疑當从与聲。人與而我取也。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吾何以知亓然也才?

  (我怎么知道要这样做呢。才:通哉。〈爾雅-釋詁疏〉哉,古文作才。字取乙本。甲本字左似疑字左边,右酷似繁体页字)?

  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不能以无为治国,国家反出圣人最忌讳的有为,这样的话,百姓就充满贫穷。注意,离道是最大贫穷。弥:充满。字取通行本。甲本字酷似禀)。

  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

  (不能以畸用兵,反是民多利器,这样的话,国家滋生的就是昏乱。兹:通滋。昏: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上突字头,下酷似串,中间不是一竖,而是竖弯勾)。

  人多知,而何物兹起。

  (不能以无事取天下,人反求多智巧的话,就是有为。有为就什么都能滋生出来。知:通智。何:什么。何物:无论什么物),

  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

  (这样,有了贵物奇货,就产生了保护他们的法律。天下盗贼也就多多了)。

  是以圣人之言曰:

  (因此,圣人出言说。之:出):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

  (我无为,民自己也会转化成无为。民:〈说文〉众萌也。从古文之象。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这里的我,道也;这里的民,万事万物也)。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喜欢静,民自己也会归无。无就是正。静:字取通行本。甲本酷似窗字)。

  我无事,民自富。

  (我无事的话,民自己便无事而富足)。

  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我无欲的话,民自己也会禁欲而归朴。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笔记】

  一,本章核心:以无为治理天下,说的还是“不得”。

  要用无为滋长壮大邦家。反之,有为的话,会使民贫穷。注意,通过无为修行,达到无身,达到以天下为身的高度,那才是真正的尊贵。尊道贵德,哪个能做到?

  要以畸用兵,不能用重兵。反之,就是民多利器,国家滋生的就是昏乱。

  要以无事取天下。反之,就是多智巧多欲望,贵货贵奇,强取豪夺,法物滋长,盗贼多有。

  二,我与民是谁?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这“我”是谁?答曰:是王。什么王?国王。这样回答,是低层次的理解,也没有错。当你能够知道老子说的王也是“心王”,才是站在修行高度上感悟老子,才可能与老子感应道交。心王,道也。

  民是什么?和国王相对,当成百姓理解,也没错。但能够知道万事万物都是民,才站在了心王高度看问题了。

  三,老子的我,是深刻的。

  从肉身之小我,到一国之王我,到天下之大我,直到心王。我,是无所不包的了。我就是道,道就是我。我就是万物,万物就是我。

  四,禁欲,此心便归道。

  能做到我欲不欲的话,民自然归朴。

  我欲不欲,就是禁欲。禁欲,谁能做到?

  道发挥作用,这时的道是有欲的,也就是可欲,欲有欲无。这样,道就成了非恒道。

  妄想之心都是“可欲”的,所以老子才棒喝世人“罪莫大于可欲”。也因此,老子才主张禁欲,主张无为。这就是老子的入世修行,也就是老子的生活道,道生活。

  当时的修行多是出世修行的,如老子提到的“戴营魄抱一”,“专气致柔”,“修除玄蓝”。而老子提出的是:不离开世间,也就是入世间,此心也能抱一。不专气,此心也能如同婴儿无知无欲。不去清洗,此心也一样无有瑕疵。方法就是无为,就是禁欲不争。

  禁欲,只有更高追求的人才能做到。很多人,为了达到自己更高目标,而弃甜取苦,并因此而得到尊重;修行人,为了得道而禁欲,更是应该赞叹。去掉“我”之欲,只有这样,才可能静,才可能归还“自燃之我”,也就是归还“大道”。

  五,通行本问题: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1帛书本“以正之邦,以畸用兵”,说的已经很清楚明白,通行本还是修改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关键是畸字改成奇,意义可就不一样了。老子的无为,可就变成有为了。

  2帛书本“吾何以知亓然也才”?通行本去掉也字,把才直接改写成哉,因为才通哉。

  3通行本多加“以此”二字代替夫字,明显是贯通前后文。实际,夫字,也能起到这样作用的。

  4帛书本“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兹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通行本修改成“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多美的骈文。

  5帛书本“是以圣人之言曰”,通行本修改成“故圣人云”,还是骈文意蕴。

  6帛书本“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注意,通行本稍作修改,就成了骈文“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修改者确实很善于骈文。       

21(通行本第五十八章):其无,正也。

  〖经文——译文〗

  亓正闵闵,

  (其“正”病病殃殃,也就是不正。参见第五十七章。闵:〈玉篇〉病也。傅奕本作閔閔。字取傅奕本。甲本乙本字都酷似左火右童。通行本是闷字,而甲本闷字和本处左火右童字,根本不是一个字,所以,取傅奕本闵字),

  亓邦屯屯;

  (其邦国不是“以正之邦”,当然就难难了。屯:〈說文〉难也。字取乙本)。

  其正察察,

  (其正昭著天下。察:昭著。〈中庸〉言其上下察也),

  其邦咲咲。

  (其邦国就笑笑了。咲:字取甲本,音笑,笑异体字)。

  祸,福之所倚;

  (祸中,隐藏着福。倚:通“隐”。祸:字取通行本,甲本酷似褀);

  福,祸之所伏。

  (福中,暗伏着祸)。

  孰知其极?

  (如此循环往复,谁知其极在何处)?

  亓无,正也。

  (直到其无,才是其极之正地。是无极也。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正复为奇,

  (正到极就是无正,即正复为不正。奇:〈说文〉奇:异也),

  善复为妖,

  (善到极也是无善,即善复为不善。妖:〈正韻〉异也,孽也。字取通行本,甲本字上酷似竹字头,下似左方右生),

  人之迷也。

  (人迷惑在其中而不解。迷:字取通行本,帛书甲乙本字上酷似竹字头,下酷似耳字),

  亓日固久矣。

  (其时日固然很久了)。

  是以方而不割,

  (因此,明白了无是极,无是极之正,就不要迷惑了。已经成方了就不要再裁断它,即不要使它再方,再方复为无方了。割:〈玉篇〉截也),

  兼而不刺,

  (已经兼并就不要再伤它,不要过分),

  直而不绁,

  (已经走直了就不要再系缚它,即不要使它再直。绁:音谢。〈說文〉系也。〈玉篇〉马韁也。凡系缧牛马皆曰绁),

  光而不眺。

  (已经有光明了就不要更光。眺:〈玉篇〉眺望也。〈類篇〉遠視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正,要”不得”。

  什么是正?老子的正就是无。

  孰知其极?无是其极,其无乃是极之正也。无就是正,无为就是正为。无为而治,就是以“正”或说以“无”治国治民,也就是“以正之邦”。真的无为而治,就“其正察察,其邦咲咲”了。

  二,无是极,无是正,所以,要无为,不要过分。

  祸福相反相成,人们一直迷惑其中,不知如何是好。老子告知,不要迷惑,学会这样做就可以了:

  已经成方了就不要再裁断它,即不要使它再方;

  已经兼并就不要再刺伤它,即不要过分;

  已经走直了就不要再系缚它,即不要使它再直;

  已经有光明了就不要更光,即不要使它再光。

  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无是其极,物极必反。所以,要守无,守无为。

  三,通行本问题: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亓正闵闵,甲本乙本字都酷似左火右童。通行本是闷字,而甲本闷字和本处左火右童字,根本不是一个字,所以,取傅奕本闵字。

  2帛书本“亓邦屯屯”,通行本改成“其民淳淳”,意义不一样了。

  3帛书本“其邦咲咲”,通行本改成“其民缺缺”,意义不一样了。

  (其邦国就笑笑了。咲:字取甲本,音笑,笑异体字)。

  4帛书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通行本添加进兮字。

  5帛书本“孰知其极?亓无,正也”。通行本删掉也字,很容易被理解成“没有正”。

  6帛书本“人之迷也”,通行本删掉也字,“亓日固久矣”,删掉矣字。

  7帛书本“是以方而不割”,通行本加进圣人二字,骈文化。“兼而不刺”,改成“廉而不刿”,“直而不绁”,改成“直而不肆”,“光而不眺”改成“光而不耀”,都看不出比原本好。       

22(通行本第五十九章):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

  〖经文——译文〗

  治人事天,

  (治人也好,事天也罢),

  莫若啬。

  (都不如收敛,也就是无为守弱。啬:〈仪礼-少牢礼〉啬黍。「注」:收敛曰啬)。

  夫惟啬,

  (只有收敛),

  是以蚤服。

  (才是早顺服无为。蚤:通早。〈越語〉蚤晏无失,必順天道)。

  蚤服是胃重积德。

  (早顺服无为,就是所谓的重积德,也就是长久累积不得之德。胃:同谓)。

  重积德则无不克。

  (这样重积德则无有不克,就是说一切“有”都被无破尽)。

  无不克则莫知亓极。

  (破尽一切有后,当然是无;则不知其极在何处了,因为“无”是没有边畔的。这是修行到一定高度。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亓:其古体字)。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不知其极,舍我无他。到这地步,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自己如同侯王,拥有一切“无”。这就是最初之有,有个无。也就是所谓的“有国”了)。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这最初的有,是万物之母,乃是生万物者。而能生这“有国”者,也即生出无和有的,又是谁呢?是玄。参见第一章。到此,就可以归还大道而长久了。之:〈说文〉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

  是胃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这就是所说的:深入到根,稳固到本,能长生,能久视的那个道了。槿:〈集韻〉音堇,柄也。柄:本也〈易-下繫〉坤为地为柄。氐:〈詩-小雅〉尹氏大師,維周之氐。「毛传」氐,本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啬,依旧“不得”。

  啬,不再令其生长,而是收敛收割。也就是无为守弱。只有收敛,才早顺服。早顺服,才不至于被灭,而能长久累积无为之德。这样的话,无为最终胜有为,一切有都烟消云散。天下只有无,不知其边不知其极。修行到这地步,舍我无他,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这时的自己,如同侯王一样,拥有一切无。

  二,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

  注意,道,既深槿固氐,又可长生久视。

  通过这样的无为不争,可以达到静。万法自然归无。

  这时,有个无,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国”,也就是空。这是最初之有,叫做万物母。

  再观这母从何而生,也就是观无和有从何而生。这母,就是老子所称的“有国之母”。

  一旦观得此母,就得见玄,因为此母就是玄。

  进得玄牝之门,才能够最终归还大道。因为玄牝乃是觉无之一念心,探得此一念心,去掉其所觉之无,惟独一心,就是道。只不过,此心非世俗心,又非非世俗心,需要修行中慢慢感悟。

  到此才晓悟,这道,深槿固氐,永恒无名,长生久视。

  三,通行本问题: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1通行本把亓字改成其,胃字改成谓。

  2帛书本“夫惟啬,是以蚤服”,说的是只有收敛,才是早顺服无为。通行本改成“夫唯啬,是谓早服”,蚤改成早,二者通,可以理解。以字改成谓字,语义发生变化了,是错改。

  3帛书本“蚤服是胃重积德”,通行本把蚤改成早,是胃改成谓之。       

23(通行本第六十章治):治大国若亨小鲜。

  〖经文——译文〗

  治大国若亨小鲜。

  (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鱼。把小鱼烹饪到鬼而不神,也就是屈而不伸,死而不活,才能食用。亨:〈唐韵〉〈正韵〉同烹。鲜:〈礼-內則〉冬宜鮮羽。「註」鮮,生魚也)。

  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

  (用道建立天下,是守屈不伸。注意,道发挥作用,有了天下。道之作用,就是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宰也,也就是玄德。玄德,说穿了,就是不得无为,也就是只守其鬼,不张其神。鬼神:〈康熙字典〉阳魂为神,阴魄为鬼。气之伸者为神,屈者为鬼)。

  非亓鬼不神也,

  (不是道只屈不伸),

  亓神不伤人也。

  (是其伸不伤人啊。注意,不是道不伸,是其伸而无伸)。

  非亓申不伤人也,

  (不是其伸不伤人。申:〈正韻〉音信,伸也。由此可见,上面的神字,就是伸的含义),

  圣人亦弗伤也。

  (圣人也不逆道而行,而是符合道)。

  夫两不相伤,

  (这样两不相伤),

  故德交归焉。

  (因此,无为之德相交,就归还大道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说的依旧是“不得”。

  道发挥作用,便有了天下。道之作用,就是“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宰也”,也就是玄德。玄德,说穿了,就是不得,也就是只守其鬼,不张其神。

  立天下,是用道。道行天下,守屈不伸。不是道不伸,是伸也不伸,因为伸也不伤人。不是道伸不伤人,是圣人也不伤道。这样两不相伤,所以德交,也就是共同无为,归还大道。

  二,治大国,若亨小鲜。

  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鱼。这说的是要符合玄德,做到亓鬼不神才可。治理大国者,自己言行必须符合玄德,才堪称圣人;之后,令万民静而不动,屈而不伸,雌而不雄,这就是无为而治。

  三,在道修行,要做到亓鬼不神。

  治大国若亨小鲜,只是理解成治理国家,还是处在低层次;往深层次理解,老子是说在道修行,要做到亓鬼不神。

  心能无为,便是圣人心,便是心王;其国土万物才能归静归根。就如第五十九章所言:“治人事天莫若啬”。只有守弱不争,才能达到静。达到静,才能万法归无。无中观得玄牝,就是老子所说的有国之母。达到这样境界,才能一悟回归“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

  四,通行本问题:

  治大国则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通行本把亓字改成其,删掉所有也字。

  2帛书本“治大国若亨小鲜”,通行本把亨改成烹,因为二者可通。

  3帛书本“以道建立天下”,通行本把立改成莅,莅有管理治理义,有临含义,很容易被误解道和万物是分开的,所以,不如立字。

  4帛书本“圣人亦弗伤也”,通行本改成“圣人亦不伤人”,大错。

  这是修改者没有理解前后文含义所致。不知道“两不相伤”,是指道和圣人两不相伤,而是错误理解成圣人和他人两不相伤;不知道“其鬼不神”,其字指的是道;不知道“其鬼不神”实际说的是道之德,也就是玄德,也就是无为。       

24(通行本第六十一章):大邦者下流也。

  〖经文——译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

  (大邦是什么?是下流。分雌雄,大邦是天下之雌,而不居雄;分邦郊,大邦是天下之郊,而不居邦。大邦如此去为,就是守下流,就是无为,就是守弱不争。郊:〈書?費誓〉魯人三郊、三遂。「註」國外曰郊。〈说文〉距国百里为郊。五十里内为近郊,五十里外为远郊)。

  牝恒以靓胜牡,为亓靓也,故宜为下。

  (牝恒以靓胜牡为亓靓也,是说雌性常以静克制雄性,胜过雄性。所以,适宜为天下之牝,适宜为下。老子在第十章问“天门启阖,能为雌乎”?靓:同静。胜:〈尔雅〉胜,克也。亓:其古体字),

  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

  (大邦用“下”也就是不自恃大,去对待小邦,则取得小邦;小邦用“下”也就是不自恃大,去对待大邦,则被大邦所取。取:〈韵会〉凡克敌不用师徒曰取)。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因此,或者因为取而使自己变成了“下”,或者因为自己用“下”而获取。显见,用下是最佳选择)。

  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

  (可见,如此用下无为的话,大邦国不过是实现兼并小邦以养自己的愿望,不会消灭小邦的;小邦国不过是实现了加入大邦从事于大邦愿望,不会推翻大邦的)。

  夫皆得亓欲。

  (这样,都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则大者宜为下。

  (可见,为了实现这样大好局面,则是大邦一方,适宜为天下之郊,大者宜为下)。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居上反居下,才可汇集百川。依旧说“不得”。

  大邦,自居下流,而不居上:

  自居天下之雌,而不居其雄;自居天下之郊,而不居其国。

  这样做,就是无为,符合玄德,符合道。

  二,为什么要为天下之牝呢?

  因为雌性常以静胜过雄性。所以,大邦应该选择为天下牝,适宜为下。这是取胜之道。

  三,为什么大邦要为天下之郊呢?

  大邦用“下”也就是不自恃大,去对待小邦,则取得小邦;小邦用“下”也就是不自恃大,去对待大邦,则被大邦所取。因此,或者因为取而使自己变成了“下”,或者因为自己用“下”而获取,二者相比可见,用下,是最佳选择了。

  如此用下无为,大邦国不过是实现兼并小邦以养自己的愿望,不会消灭小邦的;小邦国不过是实现了加入大邦从事于大邦愿望,不会推翻大邦的。这样,无论大邦小邦都和平的实现了他们的愿望。

  可见,为了实现这样大好局面,则是大邦一方,适宜为天下之郊,大者宜为下。

  四,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不争而无不争”。

  无为不争,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最终归还大道。一旦归还大道,就真的是无不为,无不争了。达到那样境界,即便为,也是无为;即便争,也是不争。这是修行境界,不是嘴上功夫。至于普通人理解成“忍小得大”,那是所谓的哲理了,也就是“世间解老”,也算是道德经一解。不可以阻断,也阻断不了的。

  在第十四九章,老子说:无为,善者令其增善,不善者令其成善;信者令其增信,不信者能令其生信。可见,老子的无为,面对的是所有众生,不是某一类众生。怎么理解无为,不是大事。关键是能够深入道德经,浸润在其中,自然会层层上进,步步归道了。

  五,修行也是如此。

  此身便是大邦;万物便是小邦。修行中能把此身为下,天下为上;直修到天下便是己身,以天下万物为身,修行才是有成。这才是无为,才能够达到无身境界,才可能归还大道。

  六,通行本问题: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1通行本把所有也字一扫而光。亓字都改成其。

  2帛书本“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通行本把邦字改成国,无大碍。把郊字改成交,却是大错。不懂牝牡相对,大邦取其牝乃是居下;不懂邦郊相对,大邦取其郊也是居下。

  3帛书本“牝恒以靓胜牡,为亓靓也,故宜为下”。通行本把靓字改成静,因为靓与静通。用“以静为下”替代“为亓靓也,故宜为下”,明显是错误。

  4帛书本“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通行本把所有邦字改成国字,这不是小事,因为帛书乙本都是国字。这表明,通行本抄袭的不是甲本,而是乙本一脉。通行本是甲本孙子一辈。通行本在句子前加个故字,是和上句修改对应的,以为这样才前后意义贯通,实际是错改。

  5帛书本“夫皆得亓欲,则大者宜为下”。通行本修改成“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25(通行本第六十二章):道者,万物之注也。

  〖经文——译文〗

  道者,万物之注也,

  (道,生万物,注入万物之中,是万物主。万物是尊道的),

  善人之竖也,

  (善于有为者,视道为竖,也即以道为轻,以己为重。善人:乃是善于有为之人。竖:〈廣韻〉童僕之未冠者。字取甲本),

  不善人之所竖也。

  (不善于有为之人,也就是无为之人,他们视己为竖,以道为尊)。

  美言可以市,

  (美言道,可以劝化世间行道。市:〈管子-侈靡篇〉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

  尊行可以贺。

  (尊行道,可以回归道而大贺)。

  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

  (世间人人都如此不善有为,也即人人无为不争了,有什么还能失去呢?这也就是第二十七章所说物无弃财,人无弃人了)?

  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

  (因此,立天子,设置三卿,虽然有的人拥有大的拱璧,有的人以四马之乘争先,到头来,却是不善于有为者坐受这一切,并依然进入不善有为)。

  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

  (古人之所以贵道,贵无为,为什么呢)?

  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

  (修道不是用来求得什么,而是通过修道,免除众生因为执著“有”所带来的离道之罪过。舆:〈左传-昭公七年〉皂臣舆。服注:舆,“众也”)。

  为天下贵。

  (因此,道才为天下贵)。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之德为天下贵。

  首先,万物是尊道贵德的,因为道生万物,注入万物,实际是万物主。人呢?无为者,也是尊道贵德的;而有为者,则轻视道。老子说:有为者,自以为大,视道为小;无为者,知道自己为小,视道为尊。

  二,无为者,美言道,尊行道。

  不善有为者,美言道,可以劝化世间。不善有为者,尊行道,可以回归道而庆贺。世间人人都如此不善有为,也即人人无为不争了,有什么还能失去呢?这也就是第二十七章所说物无弃财,人无弃人了。

  三,美言道,尊行道,可以取天下。

  我们能够看到,拥立天子,设置三卿,虽然有大的拱璧可以显示财富,有四马之乘可以显示权贵,却都是无为者坐受这一切,进而还要无为。有为者,财富再多,势力再大,也是没用的。

  四,古人贵道为什么?

  不是为了求得什么,而是通过修道,免除众生执著“有”所带来的罪过。说穿了,就是对第一章“可道可名”也即对执着无和有的彻底否定。老子令众生为那个“无”,其实就是为那个“否”,生活中,推翻一个“可”字。只有这样,才能回归到永恒。

  注意,贵道,不是为了求得什么,为什么还说能得天下?还说立天子,设三卿,无为者可当此大任?实际来说,修行达到那个高度,自然明白一切的。当此大任,也不是有为,还是无为。并且,悟道是最终目标,没有什么比悟道更重要。即便在人间当乞丐而能悟道的话,也是万万个君主换不来的。

  五,有罪以免舆。

  不可轻易看过。

  有,众生执着有,是罪过。可见,在老子眼中,这个世间众生是有罪过的。基督教的“赎罪说”,应该认老子是先祖了。老子“众生有罪说”,“修道免罪说”,不可轻视。只不过,执着有是罪,不执着的话,无罪。关键在执着“有”还是不执着“有”。可,以为可得,就是执着,就是住相,如可道可名可欲;否,就是不执着,不住相,如生活中的不争不得无为,修行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等等。只有否,才可免除“执着有”所带来的失道罪过。

  六,通行本问题: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1帛书本“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竖也,不善人之所竖也”。帛书乙本把后一个竖字改成保字,前一个竖字没动。这是因为乙本传抄者知道善人乃是指善于有为者,有为者必然轻视道,所以没动竖字,因为竖字,含贬义,在前一句话中表述出了有为者对道的轻视。乙本把后一个竖字改成保字,因为保字是背负婴儿的含义,有褒义。改成保字,这句话的含义变成“无为者保道”,体现了无为者重视道。而“不善人之所竖也”,表述的无为者把自己看作竖,视道为尊。这样改动,虽然有些差别,但基本含义还是相通的。

  而通行本把前一个竖字改成宝字,后一个竖字依照乙本保字不变。显见,通行本似乎是把善人理解成了善良人,这就是大错了。对比原本可以看到,这样一改,意义发生了更大变化,和老子原本含义相去甚远。

  2帛书本“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通行本修改成“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这样的毁容手术,真是触目惊心。一个是不解所致,一个是传抄有误。哪一种情况,都是亵渎老子。老子“不得”之核心内涵一扫而光。

  3帛书本“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多数人断句都把一个人字挪到前面句子中,通行本成了“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4帛书本“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通行本改成“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通行本把卿改成公,把共改成拱,把四改成驷。甲本善字,乙本改成若字,意义大变。通行本改成如字,依照乙本而来。“坐而进此”,通行本直接改成“坐进此道”,以为这样更好理解。大错。

  5“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为天下贵”。通行本改成“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古文简练,可以慢慢咀嚼其中差异。       

26(通行本第六十三章):为无为。

  〖经文——译文〗

  为无为,

  (为那无为。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事无事,

  (事那无事),

  味无未。

  (味那无味。未:〈說文〉未,味也)。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图难乎其易也,

  (图求难,反而易),

  为大乎亓细也。

  (为其大,反而小)。

  天下之难作于易,

  (天下之难从易作起),

  天下之大作于细。

  (天下之大从小作起)。

  是以圣人冬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因此,圣人终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就其大。冬:〈前汉-律历志〉冬,终也)。

  夫竝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许诺太多,必然寡信,多易的必然多难。竝:字取帛书甲本。音并,并的异体字,含义是比上,齐等。乙本改成轻。若:古同诺。〈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已若必信,则处于度之内也。多易:二字取帛书乙本,甲本无)。

  是以圣人猷难之,故冬于无难。

  (因此,圣人依道而行谋取难,才终于无难。猷:〈尔雅-釋詁〉猷,謀也。「疏」猷者,以道而謀也。冬:〈前汉-律历志〉冬,终也。圣:字取通行本,乙本字上似竹头,中间类中字,下似大,大下似水字),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才能得。

  做人做事,守弱不争,才合乎道。所以老子才说做人要“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老子不是不做,是做而不做;不是无为,是为而不为。这是修行层次,不是口头功夫;更不是世俗中利益上的“忍小失,谋大得”。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哪个能行?

  世俗可以利用老子去“忍小失,谋大得”,这也是道德经不离世间法处,是道德经方便处,是道德经被世间人认可处。但老子真正的目的是令众生达到“修行层次上”的“无为而为,为而无为”。

  只要是达到一定层次的修行人,道德经中处处可见这样的修行层次。

  当你没有修行层次,只是个学者,而不是个行者,这时,就会用“忍小失,谋大得”去理解老子的“为无为”了。这也没错,这是世间解老。但是离道尚远。

  二,圣人为什么求小,求难?

  因为图取难,其反而易;有为大,其反而小。天下之难从易作起;天下之大从小作起。轻率许诺的,必然寡信,多易的必然多难。因为这,圣人终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就其大;圣人依道而行谋取难,才终于无难。

  三,通行本问题: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帛书本“味无未”,通行本把未改成味,因为未本有味义。

  2帛书本“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亓细也”,通行本去掉也字,把乎改成于,意义不一样了。

  3帛书本“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通行本改成“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帛书本是说难易巨细关系,这样一改,就很容易使人误解。

  4帛书本“是以圣人冬不为大,故能成其大”,通行本把冬直接改成终,因为二者通。

  5帛书本“夫竝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难”,通行本把若改成诺,因为二者通。

  6帛书本“是以圣人猷难之,故冬于无难”,通行本把冬改成终,二者可通。把猷改成犹是错改。意义不一样了。       

27(通行本第六十四章):百仁之高,始于足下。

  〖经文——译文〗

  亓安也,易持也。

  (安静的,容易把持。亓:其古体字)。

  亓未兆也,易谋也。

  (事情还没有发生,容易谋划。兆:字取帛书乙本)。

  亓脆也,易判也。

  (脆而不坚固的,容易分开。判:〈正韻〉普半切,音泮。〈說文〉分也)。

  亓微也,易散也。

  (细小不积聚的,容易散开。微:〈广雅-释诂二〉微,小也)。

  为之于亓未有也,

  (行动在事实没有发生之前),

  治之于亓未乱也。

  (治理在世事未乱之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合抱的大树木,是从细小之毫末生长而来的)。

  九成之台,作于羸土。

  (九重的楼台,是一点点土累积而作成。成:〈尔雅-释地〉丘一成为敦丘。「註」成,猶重也。羸:〈說文〉瘦也)。

  百仁之高,始于足下。

  (百仞之高,也是从足下开始。仁:通“仞”)。

  为之者败之,

  (欲有为成功的终究是失败),

  执之者失之。

  (想执住不失的终究要失去)。

  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

  (圣人无为,所以没有失败);

  无执也,故无失也。

  (圣人不想执住什么,所以也不失去什么)。

  民之从事也,恒于亓成事而败之。

  (民众所从事的,正因为他们恒心坚持有为成事而最终失败)。

  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

  (因此,不求成,而反敬顺无成,则无败事矣。慎,是禁戒之词,终,是指事情结果,老子说的慎终,是说“不要求成”;老子说的“若始”,是说敬顺始。始是什么?当然是无成。显见,这是不求成,而反求不成。若:〈书-尧典〉欽若昊天。「傳」敬順也。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莜;

  (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而不贵难得之器物。莜:字取甲本。〈玉篇〉莜,草田器也);

  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

  (圣人以不学为学,才从众人所犯过失“有为”处,复归无为);

  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能辅助万物的无为自燃,而不敢有为。注意,自然,乃是自燃;万物之自燃,就是道自燃。辅万物之自燃,就是顺从道,符合道,而不为主)。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因此说:修道之人不是以道使民变得明智,而是将以道使民变得愚蠢,也就是无为不争)。

  【笔记】

  一,本章核心:无为守弱,则无败事。说的还是“不得”之德。

  第一段告诉我们为那个“无”有多重要。

  做事要为之于其未有,治之于其未乱。说的是无为。

  第二段告诉我们为小为下,有多重要。

  百仁之高,始于足下;合抱之木,作于毫末;点滴之弱小十分重要。说的还是无为。

  第三段,圣人无败事,而百姓多败事,为什么?

  因为百姓有为而争,不能慎终若始,不能守弱守小,无为不争。而圣人则无为不争,无学无欲,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所以,圣人无败事。

  二,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人人都求明智,哪个肯愚?明智者有为,大愚者无为。有为者沦落生死,无为者却可长生。慢慢感悟。

  三,通行本问题: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1通行本把所有亓字,改成其字,因为其是通用字。

  2把所有也字删掉,骈文化。

  3帛书本“为之于亓未有也,治之于亓未乱也”。删掉亓字,句子更美。

  4帛书本“九成之台,作于羸土”,通行本把成字改成层字,通俗易懂。把“作于羸土”改成“起于累土”,修改者觉得这样好懂,实际原文也通畅的。

  5帛书本“百仁之高,始于足下”。改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显见,后改者更妙。

  6帛书本“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通行本删掉之字。

  7帛书本“民之从事也,恒于亓成事而败之”。帛书本把亓字改成几字,删掉事字,恒字为避讳而改成常字,成为“常于几成而败之”,意义大变,原本力主无为含义一扫而光。实际来说,这里的含义是,民之所败,在于其求成而不求败。圣人则不同,求难不求易,求败不求成,求小不求大,所以,圣人不败。

  8帛书本“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通行本改成“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简练了,骈文化了,可把若字改成如字,含义有很大变化。实际来说,慎,是禁戒之词,终,是指事情结果,老子的慎终,是说“禁戒求成”;“若始”,是说敬顺开始,开始是什么?无成而已。显见,不求成,而反求不成,这才是老子本义。而通行本改成“慎终如始”,那个如字,很容易使人误解的。

  9帛书本“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莜;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乙本把莜字改成货字;通行本删掉而字。

  10帛书本“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通行本把能字改成以字,含义不一样了。把弗字改成不字,问题不大。

  11帛书本“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帛书乙本删掉故曰二字。通行本依照乙本,并把这句话归入下一章中。依据帛书甲本,把这句话重新归入第六十四章。       

28(通行本第六十五章):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经文——译文〗

  民之难治也,以亓知也。

  (民众之难治理,正是因为他们有知)。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因此,以有知主掌治理国家,即有为治国,这是国家之贼。知:前一个知字,知识;后一个知字,猶主也。〈易-繫辭〉乾知大始。〈左傳-襄二十六年〉公孫揮曰:子產其將知政矣);

  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以不知主掌治理国家,即无为治国,这是国家之大得。德:得)。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和知,这二者也是稽式,也即是固定法式。注意,恒者永恒,恒久也。这里说的是主掌治理邦国,用无知还是用有知主掌,固定法则就是: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也即得到恒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也即失去恒久。稽:〈正韻〉考也,計也議也,合也,治也。稽式:准则,法式)。

  恒知稽式,此胃玄德。

  (恒和知的稽式,这说的是玄德。胃:同谓。注意:玄之得乃是不得,也就是无为。无知和有知,选择无知,就是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

  (玄德深啊,远啊,与物反也即无,乃是无为)。

  乃至大顺

  (乃至大顺,也就是通过无为,顺从大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恒知稽式。说的还是玄德,也即不得。

  恒者永久也,知者知识也。本章说的是,主掌治理邦国,用无知还是用有知,固定准则就是:以不知治邦,邦之德也,也即得到恒久;以知治邦,邦之贼也,也即失去恒久。这说的还是治理国家,“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二,恒知稽式,此胃玄德。

  注意:玄之得乃是不得,也就是无为。无知和有知,选择无知,就是玄德。无论治理国家,还是修行自己,都要知道玄德,也即以不得为得。

  三,玄德深远,乃至大顺。

  玄德至深至远:因为玄德乃是无为,能够返朴归一,所以说玄德深远。

  玄德与物反:因为物乃有,乃生;玄德乃是不得,是无,通过无为而复归其根,乃至大顺,也就是回归大道。二者方向相反,所以,玄德与物反。

  四,老子之愚民。

  老子让众生无为,变成傻瓜,谁愿意当傻瓜呢?

  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子偏偏令我们学那水,谁肯学呢?还真有人做到了。佛祖就是了。佛祖本来是个王子,成道后也能选择富贵生活的。可他偏偏选择了乞讨的生活方式,一直到死,都是这样活下来的。他在向世人宣告:为那身也即有为的,才是愚蠢,傻瓜;而能为此心,也即无为者,才是真正大丈夫,天人师。

  老人们常说:吃亏是福。可谁肯吃亏呢?大傻瓜,哪个敢当啊?

  五,通行本问题: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1通行本“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句话甲本前有“故曰”二字,据此回归到前一章结尾。

  2帛书本“民之难治也,以亓知也”。通行本改成“民之难治,以其智多”,这是修行层次不到所致。因为智不在多少,有智便是落在识心之中,便是起心动念,便是脱离清净,即便智少,一点点智,都是离道,都是大愚。所以,老子说:“大上,下知有之”,一旦知,就是落在道下了,就是下士。

  (民众之难治理,正是因为他们有知)。

  3帛书本“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通行本修改成“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福字替代德字,是大错。

  4帛书本“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通行本删掉恒字,改成“知此两者亦稽式”。又是错改。不解恒知二字所致。

  5帛书本“恒知稽式,此胃玄德”。通行本把恒改成常,避讳而已。把此改成是,无大碍。

  6帛书本“乃至大顺”,通行本加进然后二字。       

29(通行本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

  〖经文——译文〗

  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

  (川流湖泊溪涧等水都可浴,但能成为百浴之王者只有大江大海)。

  以亓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

  (因为江海善于居下,容纳百川,所以才能成为百浴之王)。

  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

  (所以,圣人想要占民之上,必须言语上居民之下);

  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

  (圣人行为上欲占民之先,必须行为上居民之后)。

  故居前而民弗害也,

  (因此,圣人在民之前而民不害圣人),

  居上而民弗重也。

  (圣人在民之上而民不难为圣人。重:〈戰國策〉臣之所重處重留也。「註」重,猶難也)。

  天下乐,隼而弗厌也。

  (天下如此欢乐,即便面对好争的隼,也因其无争而不令人厌烦了。厌: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厶)。

  非以亓无诤与?

  (这难道不是圣人以无争相与。诤:〈集韻〉通作爭。与:相与。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故天下莫能与诤。

  (因此,天下才不能与其相争)。

  【笔记】

  一,本章核心:无诤,故天下莫能与诤。说的依旧是不得之德。

  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以其言行善下之。

  修行也好,生活也罢,都要做到善下不争,才能取得王位。要做到,也就是“行道”。真的做到不争,老子告诉我们,“非以其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口说心不行,把道说得自以为明白,也还是盲人摸象;并常常是以自己小人之心,度老子圣人之腹。

  二,通行本问题: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1帛书甲乙本都是浴字,通行本把所有浴字都改成谷字。这是错改。修改者修行层次不到所致。所有亓字改成其字,为了通俗。

  2帛书本“是以能为百浴王”,通行本用故字替代是以二字。

  3帛书本“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通行本修改成“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骈文化的修改手法明显可见。

  4帛书本“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通行本修改成“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对比可知,两句话顺序,通行本颠倒了,显然是照应上文顺序。

  5帛书甲本“天下乐,隼而弗厌也”。帛书乙本改成“天下皆樂,誰而弗厌也”,通行本改成“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修改者不解隼字乃是代指争强有为,才作如是修改的。

  6帛书本“非以亓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通行本改成“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30(通行本第八十章):小邦寡民。

  〖经文——译文〗

  小邦寡民,

  (邦小,民也少。寡:字取乙本。甲本字上酷似竹头,下酷似钧字),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致使需要多人使用的大器具没有用处)。

  使民重死而远送。

  (致使民众重视死亡而远离与外界交往。送:〈正韻〉贈行曰送)。

  有车周无所乘之,

  (有车船备用,乘坐了也无那么远的地方可以去。周,通舟),

  有甲兵无所陈之。

  (有甲兵也无战场可以排兵布阵。陈:〈集韻〉同阵。軍伍行列也)。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使民众恢复到古代的结绳用事)。

  甘亓食,美亓服,乐亓俗,安亓居。

  (甘于其食,美于其服,乐于其俗,安于其居)。

  邻邦相望,

  (邻邦能相互望见。邻:字取通行本。甲本字上酷似竹头,下行。望:字取乙本,甲本字左目右上突宝字头中六下而。显见,乙本望字就是注解这个谁都难认得的怪字),

  鸡狗之声相闻,

  (鸡狗之声能够听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而民至老死,不相互往来)。

  【笔记】

  一,本章核心:小邦寡民,修行的窍要。

  治己治邦,修行的窍要,那就是小邦寡民,求小不求大,求少不求多。

  老子对此做了经典的描述:

  使十百人之器毋用。

  使民重死而远离交往。这样就是有车船无远处可去;有刀兵无战争可使。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弃知绝学。这样的话,民就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就是修行中的一个离字,也就是为而无为,无为而为,从而归道。

  二,无、小、弱、少等等有多美好,多重要。

  到了高层次的老子,知道修行归还大道,才能解决生死问题,从而达到永恒。而不修行,无论知识科学发展到什么高度,生死大事还是解决不了,都达不到永恒。所以,求道,才是人生解脱生死的真正的方向;而追求知识,则是陷入有为的火坑。所以,老子不失时机阐述无、小、弱、少等等有多美好,多重要。

  三,小国寡民,这是修行初步。

  也就是做到“无为不争”,“守弱居下”。如同后世的守戒,出家修行,这是修行的一种方式,一个层次境界。

  而修行到达高层次,即便是大国,即便是红尘滚滚,也能如老子描述的小邦寡民一样乐在其中。正所谓争而无争,为而无为。

  圣人之所以强调无为一面,那是因为民众执著有为不舍。

  实际来说,没有低层次的无为做基础,就没有高层次的为而无为。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四,通行本问题: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帛书本“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通行本改成“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乙本“小国寡民,使有十百人器而勿用”。对比可见,通行本从乙本修改而来。

  2使民重死而远送。乙本把送字改成徙,通行本也是徙字。

  邦小,民也少。寡:字取乙本。甲本字上酷似竹头,下酷似钧字),

  3有车周无所乘之,乙本改成“又周車无所乘之”,通行本改成“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修改顺序明显可见。

  4亓字都改成其字,邦字改成国字,狗字改成犬字。 ??

??

????

31£¨í¨DD±?μú°?ê?ò???£?£oìì??μà£?à???2?o|?£è???μà£??a???¥?ù?£

???????-???a?aò?????

????D???2??�

????£¨?éD?μ?ó???2??à??è???D?£?£?

?????à??2?D??£

????£¨?à??è???D?μ?ó???2??éD?£??£

?????a??2?2?£?

????£¨óD?aμ?è?2??à???à?§?£2?£o?′ü÷×ó-DTéí?a?μ?à????2??£×?è?òò±?£??×±?×??á??à?×?£?£?

????2???2??a?£

????£¨?à???à?§μ?è??T?a£??£

????é???2??à£?

????£¨é?óúê2?′μ?£?ê2?′±?2??à?£é?£oé?óú£?£?

?????à??2?é??£

????£¨ê2?′?à?à£?±?2?é?óúê2?′£??£

????ê¥è??T?y£?

????£¨ê¥è?2??y??ê2?′?££?£?

?????èò??aè?£?ò?óúóD£?

????£¨?èè?ó?à′°??ú??è?£??í?á?1×???à′??óD£?ê¥è??ó?T?£ò?£o?′ó??a?μ?1ò2£?£?

?????èò?óèè?£?ò?óú?à?£

????£¨?èè?ó?à′??óè??è?£??í?á?1×???à′???à£?ê¥è??óéù£??£

????1êìì??μà£?à???2?o|£?

????£¨òò′?£?′óμà?úìì????£?ììê?à?è???2?o|è?£?è?′???ìì2?·?o?μà?£ììéú£?μ??à£?è?°?éú°??à£?£?

????è???μà£??a???¥?ù?£

????£¨′óμà?úè?£?è?ê??a???T?a£?è?′???è?2?·?o?μà£??£

??????±ê????

????ò?£?±???o?D?£oê¥è??T?y?£?1ê?D????°2?μ??±??μ??£

????ê¥è??Téí£??T×??o£??ùò??T?y?£ê¥è??°?èò??aè?£?ò?óúóD?±£?ê¥è??ó?T£??a??è?£?2??1×?×??o??óD?£?°?èò?óèè?£?ò?óú?à?±£?ê¥è??óéù£?ê?éá??è?£?2??1×?×??o???à?£è?′???DD£?2??Téí£??T×??o£???ò?ìì???aéí£?ò?°ùD?D??aD?£?2??°3?ê¥è??£

?????t£?ìì??μà£?à???2?o|?£è???μà£??a???¥?ù?£

????ììμ?è?èy2?£?ìì??éú??£??ùò?£?à???2?o|£?è???éú?à?÷°?£??ùò?£?ììéúè?±?ò?°?éú??£?ò?°??à??£?°?à?°?o|?£??í¨è?£????óà?£???±üo|£???ó?éúéú£?2?ó?éú?à£?è?D??¥±3è?μà£?×????òê?o|??2?à??£?ùò?£?à?×ó2?2??á??·3μ??ì?ˉ°ùD?òa?T?a2??ù?£?ü×?μ??T?a£?×?μ??a??2??ù£??a2?·?o?è?μà?£??óD?a?ù£?2??é?üá?í?éú?à£?′?μ??aí??£

????èy£?í¨DD±??êìa£o

????D???2??à£??à??2?D??£é???2?±?£?±???2?é??£?a??2?2?£?2???2??a?£

????ê¥è?2??y£??èò??aè??oóúóD£??èò?ó?è??oóú?à?£

????ìì??μà£?à???2?o|£?ê¥è???μà£??a??2??ù?£

????12ˉêé±??°D???2??à£??à??2?D??£?a??2?2?£?2???2??a?£é???2??à£??à??2?é??±?£í¨DD±???3é?°D???2??à£??à??2?D??£é???2?±?£?±???2?é??£?a??2?2?£?2???2??a?±?£??±è?éò?·¢??£??°é???2??à£??à??2?é??±£??à×???3é±?×?£?2¢°???×óìáμ??D???????£??è?ê?2??a?à×?oíé?×?1??μ?ù???£??3é?°±??±×?£?ìáμ??D??£?oí?°ò????°???±×??à1?áa£?ò???ò?±?£?o????μμ?í¨á??£êμ?ê2???£?ê?′í???£

????22ˉêé±??°ê¥è??T?y£??èò??aè?£?ò?óúóD£??èò?óèè?£?ò?óú?à?±?£í¨DD±?°??T×???3é2?×?£?°?ò?×???3é?o×??£??°?ò?×???3é?o×?£?ê?′ó′í£?°?ê¥è??°?a?12?′ù?±μ??????¨é±á??£

????32ˉêé±??°1êìì??μà£?à???2?o|£?è???μà£??a???¥?ù?±?£í¨DD±???3é?°ìì??μà£?à???2?o|£?ê¥è???μà£??a??2??ù?±?£DT????ò??a?°?a??2??ù?±??óDê¥è??ü×?μ?£?2?DT??3éê¥è???μà£?êμ?ê£?à?×ó?aà?ê??μ?°?a??2??ù?±??ê?è????yμà?£ ??

??

????

32£¨í¨DD±?μúáùê?????£?£oìì???????°?ò?±′ó?£?òo?£?óDèyYá?£

???????-???a?aò?????

????ìì???????ò′ó£?′ó??2??ü?£

????£¨ìì?????μ?°?ò?±′ó£?′ó??2?D??£?ü£oD?ò2?£?′?Y-?Wó??μ?ü??òTèy?£???]?1?ü????D?ò2?£??£oí???£??£

????·ò?¨′ó£?1ê2??ü?£

????£¨?¨?à′ó£?2?2?D??£?′ó??a?μ?¨£?a?ò2£??£

????è??ü£?????òó?£

????£¨?°?ò?±è?1?D?£??aD??í3¤??á??£?????°?μ£??°?ò?±?í2?′ó£?2?óào?á??£??£o?′ó??a?μD?ò2£??£

?????òo?£?óDèyYá?£

????£¨?°?ò?±ê?′ó£?ê?óào?μ?£?óDèyμ??éò?±£?°?ò?±óào??£Yá£oí¨±££??£

??????ò???×è£?

????£¨??ò?£??D×ì?£?a·?o?ìì??éú???£×è£oí¨×ì£?£?

?????t???�

????£¨???t£??D?ì£?éúòaóD·¨?è?T???£?a·?o?μ????à???£?ì£o?′2?ò??a?μ?ì£?·¨?èò2£?£?

????èy??2??ò?aìì???è?£

????£¨??èy£??D×?2??ò?aìì???è£?ò2?íê?2??ù?£èy2???è?£?±üêüììμ???éú?à?t???£?a·?o?è?μà???T?a£??£

????·ò×è£?1ê?üó?£?

????£¨ìì×ìéúíò??£?à?ò?íò??£??ùò?ììDD??£?1??ò1????£ó?£o?′?f???μ?aò2?£ò?????ò2£?£?

?????ì£?1ê?ü1?£?

????£¨μ?ê?á2íò??£?òà·¨?è?ú??×ìéú£??ùò?μ?1?′ó£?£?

????2??ò?aìì???è£?1ê?ü?a3éê?3¤?£

????£¨è?2??ò?aìì???è£??T?a2??ù£?2??ü?a3éê?μ?3¤1ù£??£

??????éá?á×è£??òó?£?

????£¨è???éá?ú×ìéúíò??£?2¢?ò3êó?è¥éá£?£?

????éá?áoó£??ò?è£?

????£¨éá?úoó£?2¢?ò?ù?è£?£?

?????ò±??àòó?£

????£¨?ò±?è?1éóú?àμ?£??£

????·ò×èò?μ¥?òꤣ?

????£¨×ìéúà?ò?íò??£?ó?′ó£??òó?ììμà?à3??£′???×èò2?£μ¥£o?′?f???μ′óò2?£ê¤£oí¨?°3??±£??àμ±£??à3??£?′1úó?-?úó????μ?aà???2???£?3üò2£??D2?ê¤?2£?3üò2£?£?

????ò?ê??ò1ì?£

????£¨òà·¨?è?ú??×ìéú£?ó?ê?£??òμ?μà?á1ì?£′????ìò2?£ê?£o?′?f???μê?£?ê?1ùò2?£′ó′?£?·¨?èò2?£?′ó??a?μê?ò2£?ò?ò2£?×oò2£??£

????ìì???¨????£?ò?×è?????£

????£¨ìì??óyè?£?ó??°×è?????±£??íê??μó?ìì??éú??éúóyè?£?ó?ó?μ????à???T??è??£ò2?íê??μ×è????è???òa£?μ?ê??????ü?a??òa£??úéúó??à????£?è?2?òa????éú£???ê??????à£??′2??ò?aìì???è£?ò2?íê?ó??T?a£?è??í2??áóD?àμ?á?£??í3¤éú2??àá??£??£o?′?Ví??μeBò2?£?¨£o?′í??t?μ??ò2?£??£o×ó??£???è??£ò?£o?′?μ???μò?£?ó?ò2?£×è????£o×è£?ìì??éúò2£???£?????£??T??éú£?ò2?′μ????àò2£??£

??????±ê????

????ò?£?±???o?D?£o?òo?£?óDèyμ??é±£?£?1ê??μ?°2?μ??±?£

?????t£??°?ò?±?íê?μà£?à?×ó??ê????÷?£

?????ò£?oü?àè??aêí3éà?×ó£??aê?′í?a?£à?×ó2??é?ü×?3??°?ò′ó?±μ??£?′±?ìì??è???μ????μà?×ó′ó£?à?×óò22??á×??o?μ3?μ??£????£??a?ò2?ê???à?×ó£?ò22?ê?è?3£???ò?£?a?ò£???ê??°?ò×?è??±???ò?£

????·e?òóD?°3£à??ò???±???ò£?à?×óò2?μ?°?òo??±£?o???μàò2£??°?ò?±??′óμà£????éD??′?£òò′?£?à?×ó2??μ?°ìì???????ò′ó?±?£?ò′ó£??a?ò£?′óμ?ó?μ?í?′ó£?ó?ììí?′ó£?ó?μàí?′ó£??ò?íê?μà£?μà?íê??ò?£ìì??óD??′ó£?μà×?′ó?£?ùò?£?à?×ó?μμ??ò′ó£?′ó??2?D?£?????£??°?ò?±?íê?μà?£??2?1y£??a?ò2?ê???í¨???ò£???ê??Téí?TD????ò£?ò?ìì???aéí???ò£?ò?°ùD?D??aD????ò?£

????èy£??òo?£?óDèyμ??é±£?£

????ò?ê??ò2??¥±3ììμà£?·?o?ììμà??éú£??íê?×è£??tê??ò2??¥±3μ?μà£?·?o?μ?μà???à£??íê??ì£?èyê??ò2??¥±3è?μà£?·?o?è?μà???°?T?a?±£??íê?2??ò?aìì???è?£?ü×?μ??aèyμ?£??í?ü?°Yá?òo??±£?D??ò£?×?????1é′óμà??′ó?ò?£

????2??a?ù×?£??¥±3ììμàμ?μàè?μà£??ò±??à?£

??????£????′×?2?·?o?ììμàμ?μàè?μà£?

????·ò×èò?μ¥?òꤣ?ò?ê??ò1ì£?ìì???¨????ò?×è?????£

?????μμ??yê?èy2???ìì£?à???2?o|?úéú£?ò2?íê?×è£?×?μ??°′ó?±2?ó?ììμà?àó|£?2??üììDD???£

????èy2???μ?£??àò2£?ê?á2?ú??íò??£?ò2?íê??ì£?×?μ??°ê??±£?2?ó?μ?μà?àó|£?μ?2??á1ì?£

????èy2???è?£?±üêüììμ???éú?à?t??£????ü?°×è???±£?è′ó?óD?°?????±?T??£??a?ùò2?í2??ò?ùìì???èá?£?×?μ??T?a£??a2?·?o?è?μà?£

??????£?·?o?è?μàμ?μàììμà???ò£??íê?′ó?ò?£

????·?o?è?μàμ?μàììμà£??a?ùμ??°?ò?±£??íó?í?í?′ó£?ó?μ?í?′ó£?ó?ììí?′ó£?×?oóó?μàí?′ó?£

?????a?ò£??íê?óào????°μà?ò?±£??íê?·e×??μμ??°3£à??ò???±???ò£?ò2?íê?±′??à3′ó?÷?ì?ú2aμ?μ??°′óD??±?£DTDD′?μ??a?ù???è£??íê?à?×ó?ù?μ?°ìì???????ò′ó£?′ó??2??ü?±?£

????áù£?í¨DD±??êìa£o

????ìì???????òμà′ó£???2?D¤?£·ò?¨′ó£?1ê??2?D¤?£è?D¤£???òó????ò2·ò£??òóDèy±|£?3???±£??£oò???′è£??t???ó£?èy??2??ò?aìì???è?£′è1ê?üó?£??ó1ê?ü1?£?2??ò?aìì???è£?1ê?ü3é?÷3¤?£??éá′è?òó?£?éá?ó?ò1?£?éáoó?ò?è£??àòó?£·ò′è£?ò????òꤣ?ò?ê??ò1ì?£ìì???è??£?ò?′è?à???£

????12ˉêé±??°ìì???????ò′ó£?′ó??2??ü£?·ò?¨′ó£?1ê2??ü?£è??ü£?????òó?£?±í¨DD±???3é?°ìì???????òμà′ó£???2?D¤?£·ò?¨′ó£?1ê??2?D¤?£è?D¤£???òó????ò2·ò?±?£?à?¥?????éò?·¢??£?3yá???×???3é????óD′óμ?·á°-£???óà???ˉ??ê?2?í×μ??£

????22ˉêé±??°?òo?£?óDèyYá?±?£í¨DD±?é?μ?o?×?£?′í?ó?£

????32ˉêé±??°??ò???×è£??t???ì?±?£í¨DD±?°?×è??3é′è£?°??ì??3é?ó£??üê?′í???£???üàí?aà?×óììμ?è???±?ò??£?????ù??ò2ê?è?′??£

????42ˉêé±??°??éá?á×è?òó?£?éá?áoó?ò?è£??ò±??àòó?±?£í¨DD±???3é?°??éá′è?òó?£?éá?ó?ò1?£?éáoó?ò?è£??àòó?±?£???′?ó??μ?ò????°éá?ó?ò1??±£??÷???é??£?ê???où???-?°£?213??°????à′?£?a2?ê?à?×ó±?ò?£???ê?íaDDá??£?×±?£?2?ê?òòíü????à-???aò???£???ê??aò????ù±?2?Dèòa?£òò?a?°?ò±??àòó?±£??íê?μ????à£?ò?ììò?μ?ò?è?£?èy???úèYò??-??×??£??ê?oóè??′2?????ò??£

????52ˉêé±??°·ò×èò?μ¥?òê¤?±í¨DD±???3é?°·ò′èò????òê¤?±£?ò2ê?′í???£

????62ˉêé±??°ìì???¨????£?ò?×è?????±?£í¨DD±???3é?°ìì???è??£?ò?′è?à???±£?2??aììéúμ??à??àí£?ó??ó?aá?×è×??£       

33(通行本第六十八章):是胃不诤之德。

  〖经文——译文〗

  善为士者不武,

  (善于为士的人不武而士),

  善战者不怒,

  (善战的人,不怒即不战而战),

  善胜敌者弗与,

  (善于胜敌的,不用胜,就能胜敌),

  善用人者为之下。

  (善于用人的人,把自己的位置摆在下,即不用而用)。

  是胃不诤之德,

  (这就是所说的不争之玄德。胃:同谓。诤:通争),

  是胃用人,

  (这样的人,就是所说的使用玄德之人。用:使用,施行),

  是胃天古之极也。

  (这就是所说的天下古今最高境界之德,之人。天古:空间之天下,时间之古今)。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诤之德。依旧围绕不得之德展开。

  是谓不诤之德:是总结上面四句话,都是无为不争,此乃是玄德。

  是胃用人:也是总结上面四句话而来,这样的人,都是玄德的施行者,所以说是用人。

  是胃天古之极也:不争无为,乃是玄德。此德,暗合妙道,所以,此德乃是天下古今之极。

  施行此德之人,也就是用人,能够回归大道,所以,此人也是天下古今之极。

  二,不争之德。

  普通人是理解不了的。那是修行人的境界。

  错解一,以为“不争”等于什么都不做,是消极,这是对修行一无所知所致。这样的人骂老子,是正常的。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道,不知道什么是修行,老子当然就被认作是在愚民了。实际是愚民自愚,非老子愚之。

  错解二,以为不争而争,是舍小利从而得大利,这是世间解。这样解虽然不错,却是低层次的浅见,不是老子真正本义。实际来说,为而无为,不争而争,是修行的境界,是修行到高层次必然结果。不是图谋利益,与利益无关。错解根源是,没有悟得什么是道,把道当成规律,当成道理,去知,去说,以为这样就是道了。修行,再修行,脚踏实地,舍弃一切知见,言说,直到悟道,才明白老子不争无为的真正内涵。反之,就是门外汉。

  三,通行本问题: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1胃字都直接改成谓。诤字直接改成争。

  2帛书本“是谓用人”,通行本改成“是谓用人之力”;甲本“是谓天”,乙本改成“是谓肥天”,通行本改成“是谓配天”。这是不解“是胃天古之极也”含义所致。       

34(通行本第六十九章):吾葆矣。

  〖经文——译文〗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

  (用兵,有这样说的:我不敢为主先动而宁可为客后动,我不进寸而宁可退尺。芮:退。〈詩-大雅〉芮鞫之卽。「箋」芮之言內也。此处言退)。

  是胃行无行,

  (这就是所谓的无行之行。胃:同谓),

  襄无臂,

  (无臂之襄。襄:〈周书·谥法〉辟地为襄),

  执无兵,

  (无兵之执,即无兵也能慑服。执:〈说文〉捕罪人也),

  乃无敌矣。

  (这样,才是真正的无敌)。

  祸莫于于无适,

  (祸患莫超过于无主,即无主是最大祸患。于于:超过于。于,本义超过,第一个于字取超过义。所以,后人把第一个于字改写成“大”,是对于于的诠释。适:〈韵会〉主也,专也。「论语」无适也。祸,字取乙本,甲本酷似褀字。意味褀字有祸含义),

  无适斤亡吾。

  (无主,明明就是亡我了。斤:〈前漢-律歷志〉斤者,明也。〈詩-周頌〉斤斤其明。「傳」斤斤,明察也)。

  吾葆矣,

  (“我”保住了,没有亡,也即有主),

  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就可以说,兵一样,则哀者也即无为不争者胜了。哀:愛也。〈呂氏春秋〉人主胡可以不務哀士。哀者:守弱不争者,无为者,这正是大爱)。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才能“吾葆矣”。

  1,行无为,乃无敌。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老子评价说,这是“行无行,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这实际就是无为之行。

  2,战争,无为者胜的前提:保主。

  祸患莫超过于无主,无主,明明就是亡我了。无主,为谁而战?不战而败矣,因此亡我。“吾葆矣”,一旦有了主,有“我”可保,就可以说“兵相若,则哀者胜矣”,也即无为者胜了。哪个是主?我是主。这我,非平常之我,乃是道。战争无主,也即失道,战不能胜;战争有主,也即得道,不战也胜。这正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所以,保主,乃是保道。

  3,修行,也是保主。

  只看到用兵,不解老子本义。看到修行,才是老子真正要说的。无主,也就是无道,是修行大祸患。无为,修行到一定层次,达到空。许多修行者,执着此空而不能上进。也就是说,只知道无为,不知道无为乃是保主。这个主是谁?老子回答:我。这我不是肉体之我,也非意识分别心之我,乃是修行到浑心之我。这就是主。有此主,无为修行才可有成。老子说“葆此道不欲盈”,说的就是通过无为而保道。

  无主修行,就是盲修瞎练了。

  4,我,是主,是道。

  我是主,我是道。“葆此道”,就是保我。这和“我自燃”一样,透漏出“我”。可谓“天上天下惟我独尊”。

  5,最终胜利,属于无为不争的哀者。

  战争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修行,更是如此。能做到无为不争,才能无往不胜,乃无敌矣。

  哀者胜,哀者乃是爱者,是无为不争者。无为不争,正是大慈悲,符合天人之道。天道,生也,利而不害;人道,为而无为,争而不争。“行无行”等,说的都是此意。做人,符合天人之道,才能胜。

  二,通行本问题: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1用兵有言曰:“吾不进寸而芮尺”。通行本去掉吾字,参照上文,加进敢字。

  2帛书本“是胃行无行,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通行本改成“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攘和扔,都是错改。句子位置调换,也是误解或误传。

  3帛书本“祸莫于于无适”,通行本改成“祸莫大于轻敌”,这是读不懂原本所致。

  4帛书本“无适斤亡吾,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帛书乙本改成“无适近亡吾葆矣,故抗兵相若,則依者胜矣”。

  通行本改成“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注意:乙本删掉一个吾字,是错误,贻害不浅,通行本跟着都错了。哀字,乙本改成依字,因为依字有哀音,传抄才会有这种情况。见《韻補》,依,叶烏皆切,音挨。正因为此,通行本才又改成哀。故称,乙本改成故抗,通行本也跟着错了。       

35(通行本第七十章):知者希,则我贵矣。

  〖经文——译文〗

  吾言甚易知也,

  (我之言是很容易知的),

  甚易行也;

  (也很容易施行的);

  而人莫之能知也,

  (而人们对我所言却不能知),

  莫之能行也。

  (也不能按我所说的去做)。

  言有君,

  (言,是有君的,恒名是君。恒名也即无名),

  事有宗。

  (事,是有宗的,恒道是宗。宗:本)。

  亓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其君其宗,也即道,只能靠醒悟而得,唯不可知。所以,不可知“道我”。老子说:“下知有之”。真的“知”,也即“可”,或说“认可”道,也就离道了。这样被知被可的道,就是“非恒道”了。亓:其古体字。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知者希,则我贵矣。

  (无人知,则大道之“我”才贵。希:少)。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因此,圣人也就是悟道之人,披毛布之衣而身怀宝玉,也即人们只能“知”其外表之平常,内在永恒尊贵之道,靠知,是知不得的。被:被覆,遮盖。褐:〈詩-豳風〉無衣無褐,何以卒歲。「註」褐,毛布也。怀:字取通行本,帛书本酷似裨,左乃示补)。

  【笔记】

  一,本章核心:圣人无需得,所以不得。

  二,老子说:“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

  注意,吾言,也即言道。大道之用,是可知可说的。老子接着说“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这是为什么?因为,众生都是“可欲”,“可道”,“可名”,

  而老子则主张“否”,主张无为,不得,与众生所求正好相反,众生如何肯知,肯行?

  三,言与行,都是有主的。

  言有君:言,名说也。被“可”之世间言说,都是“非恒名”。这样的言,是有君的,恒名是君。恒名也即无名。

  事有宗:事,被“可”之道,转化成万物万事。这时的道便是非恒道了。事是有宗的,恒道是宗。

  事为实,名依附于事。所以,道是一切之主。

  四,亓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

  由言事之君宗可见,道,是不可知的,也即只能醒悟,所以,不可能“知”其“我”。老子说:“下知有之”。真的“知”,也即“可”,或说“认可”道,也就离道了。因此,道,确实无人可知的。但老子又不是哲学上的不可知论,因为老子体系中,道是浑心,知乃心之用。道,知不知者,则是上知;而不知不知者,则是下知。而一旦通过洗浴,达到清净自心,归还大道,其知乃是无分别的平等不二的大知,也即清净无染之知。这时需要清楚,此知非彼知也。

  五,知者希,则我贵矣。

  知的人罕见,则“我”也就是大道才尊贵了。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玉者道也,非我肉身,而是我,包含天地万物之我,所以“我”贵。

  六,老子的“我”是谁?答曰:道。

  一般修行人都知道从“有我”修行到“无我”;却很少有人知道,从“无我”层次上,能够悟得“我”,才是真正的悟“道”。无我,是修行的一个层次;进而达到“我”,才是修行的最高层次。此“我”不可说,不可思议,乃是道,只有靠修行实证才能谋面。错解我,便把老子修行达到的高度给华为乌有了。

  “我”,修行到无身,我近道了。修行到天地万物都是“我自燃”,知道“我”就是主人。不亡我,达到我贵,也就是悟得“天上天下惟我独尊”,能认此“我”,有此“我”,便是圣人之“怀玉”。

  通过修行达到的和平常之我不同的我,就是玉;而和平常人一样的身子就是褐。

  后世认得此“我”者,大有人在。佛家道家及其他教派,都有人认得此我。可有谁知道,这我,老子早就认得了啊。

  老子,就是老子,是认得此“我”的老子。

  把“我”当成老子肉身和老子意识和合体,还是凡夫俗子,那样的话,“我大”,“我贵”,老子是不会说出口的。

  七,通行本问题: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1通行本删掉所有也字,之字,骈文意图可见。

  2帛书本“言有君,事有宗”。通行本改成“言有宗,事有君”,修改者错以为君为大。

  3帛书本“亓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通行本删掉其字,更容易使人误解。

  4帛书本“知者希,则我贵矣”。通行本改成“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

??

????

36£¨í¨DD±?μú??ê?ò????óμú??ê??t???°á???£?£o?a2??a£?éDòó?£

???????-???a?aò?????

?????a2??a£?éDòó£?

????£¨?aμà?°2??a?±£?ò2?íê??aμà???§?ú?a£?ê?é?è?£?£?

????2??a2??a£?

????£¨2??aμà2??a£?ò2?íê?2??aμà?ú?a???§μ?£?£?

????2?òó?£

????£¨?a?ùμ?è??íê?óD2?£??£

????ê?ò?ê¥è???2?2?£?

????£¨òò′?£?ê¥è?μ??T2?£?£?

????ò??á2?2?ò2£?

????£¨ê?òò?a???ü1?ê12?òà2?£?ò2?íê??ü1?×?μ??ú?a???§£?è¥μ??°2??ú?a???§?±??2?£?£?

????ê?ò?2?2??£

????£¨?ùò?£?ê¥è?2???óD2?£??£

????????2??·£?

????£¨???ú2???2?£?×ü???a×ü???§£?£?

?????·?ò′ó?£?·???áòó?£

????£¨ò?μ??·2?£?ò2?′?aμà?ú?a???§á?£???ê±?íê??°′ó?±?£′??·??ê?è????á?·?£?á£o?Oò2?£?′ò×?¤à¤???μ?á??à¤?a?£???]?1?á?^?á?Oò2£?£?

??????±ê????

????ò?£?±???o?D?£o???§?ú?a£??1ê??μ?°2?μ??±??μ??£

?????t£?óD?a2?ê?μà?£

????μà??óào?£???ê?????????D?£??Tò????é?ˉ?£?a?ò?ˉ???eD?·?±e£??ùò?£?μà2?2?ê??a£?óD?a?í2?ê?μà?£ò?μ??òμà£??í?aμàò??Dò??D??ê??T3£?£?í?÷°×?′??êà????óDê?ó×?é?éD|μ??£í??ù£??????Tò2ê?ó×?é?éD|μ??£?è?Tê??à£?ò2?T1??é£?ò??D??2?ê?óào??£óào?μ???óDμà?£μà?ò2??é?a2??é?a2??é?μ£?ò2?íê?2??é??òé?£?ùò?£?à?×ó2??μ£o?a2??a£?éDòó£?2??a2??a£?2?òó?£ê¥è??ü×?μ????§?ú?a£??ùò?ê¥è?2?2??£

????èy£?à?×óê????÷?Dμ????÷£?ê¥è??Dμ?ê¥è??£

????ê¥è??××ó£??aμà?aò?μ?£??ùò?£???2?ò?à?×óìá3?μ??àêy°ùD???ò?×?μ?μ?μàoíμ????¨ìì??£???ê?3?μ?μíò???2?′?μ?èêò????á?üμí2?′?μ?à????¨ìì??£??aê??×ê¥è?μ????÷′|?£????3t£???êμ±??èê¥è????ü?a?ù?è?è?úéú£???1ü?ú?è?è?úéú?aò?μ?é?±èà?×óí?á?ò?′ó2??£?±μ???ìì£?è??òμ?èêò???ìì??£?ò2ê?óD??????μ?ê×???£?áóúò?·¨ò?±???ìì??£?è?′?μ?êàμàè?D?£?à??××óμ?èêò?ó?í?á?ò?′ó2??£

????à?×óê????÷?Dμ????÷£?ê¥è??Dμ?ê¥è??£??°???àíìì??è?D?μ??ùóDê????′μ??÷?÷°×°×?£à?×ó?aμà£?ò??T?a2??ùò2?íê?ò?μ???ìì??è?D?£?°ùD?2??ü1???1é′óμà?£????1é′óμà£?ê?è?éú???yμ?×???????±ê£??ùò?£?à?×ó2??á3?′?μà?£oí?××ó?à±è£?à?×ó2??°3?ê??èêà?÷?£

??????£?????2??·?£?·?ò′ó?£?·???áòó?£

????????2??·£o???ú2???2?£?ò2?′2????°2??a2??a?±£????a???§?£

?????·£??ò′ó£o??2?£?ò2?′???§?ú?a£??òê?′ó?£?a?ùμ?è?£?′óí?′ó£?μ?′ó£?ìì′ó£??±μ?μà′ó?£ê¥è??·′?2?£?ò2?′?a2??a£??ùò?£?ê¥è??aéD£??a′ó?£

?????·???áòó£o′??·??ê?è??????á?·?£?′ê??μ£??·2?£?ò2?′?a2??a£?ò2?′?aμà???a???§£??a?ùμ?è?£???ê?è????????£

??????£?í¨DD±??êìa£o

????μú??ê?ò???£o?a2??aé?£?2??a?a2??£·ò?¨2?2?£?ê?ò?2?2??£ê¥è?2?2?£?ò???2?2?£?ê?ò?2?2??£

????μú??ê??t??£o??2??·ít£??ò′óít?á?£

????12ˉêé±??°?a2??a£?éDòó£?2??a2??a£?2?òó?±?£í¨DD±?ò?·????á2????-??£?ò?·????aá??é???ˉ£???3é?°?a2??aé?£?2??a?a2??±?£′ó′í?£

????22ˉêé±??°ê?ò?ê¥è???2?2?£?ò??á2?2?ò2£?ê?ò?2?2??±?£í¨DD±???3é?°·ò?¨2?2?£?ê?ò?2?2??£ê¥è?2?2?£?ò???2?2?£?ê?ò?2?2??±?£ò?·???£?DT?????á2????-??£?ò?·????aá??é???ˉ£?2?×?è?ê?DT???£???′£?DT?????ó???°·ò?¨2?2?£?ê?ò?2?2??±°???×??£?aê?×÷?a′ó?°ìá£??a?ù?°ê¥è?2?2?£?ò???2?2?£?ê?ò?2?2??±£??íí¨′?á??£

????32ˉêé±??°????2??·£??·?ò′ó?£?·???áòó?±?£í¨DD±???3é?°??2??·ít£??ò′óít?á?±£??a?ùò?à′£?òaò?íêè?2?ò??ùá??£2¢???a???°1é2¢μ???ò???£?????£??1ê???óD?á??à?×ó?ù???£       

37(通行本第七十二章):毋闸其所居。

  〖经文——译文〗

  毋闸亓所居,毋厌亓所生。

  (不关闭其所居住处,也即开门面对红尘世间;不厌烦其在红尘世间所生出的一切苦难。闸:〈集韻〉閉門也。厌:字取通行本,甲乙本字左王右厶)。

  夫唯弗厌,是以不厌。

  (只有矫正厌烦情绪,才不厌烦。弗:本义矫枉。〈說文〉撟也),

  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

  (因此,圣人也学也知,但却不自见,也就是不执著知。不执着,众生很难做到。众生皆因执着而不开悟),

  自爱而不自贵也,

  (圣人实际也自爱,只是不欲自爱,也即不执著自爱。贵:欲也。〈戰國策〉貴合於秦以伐齊。「註」貴,猶欲也)。

  故去被取此。

  (所以,圣人之言行,是去表而取本。也就是,圣人不执着表象,而是归还大道之本。被:表也。〈儀禮·士昏禮〉笲緇被纁裹加于橋。此:〈大學〉此謂知本)。

  【笔记】

  一,生活道,道生活,不执着是关键。依旧是“不得”。

  1老子的生活道。

  老子写道:“毋闸亓所居,毋厌亓所生”。

  这是说,不关闭其所居住处,也即开门走进红尘世间;不厌烦其在红尘世间所生出的一切苦难。不是不厌烦啊,是“夫唯弗厌,是以不厌”,也即矫正了厌烦,才不厌烦的。

  修行,离群而居,走入深山老林,这是最初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手段。而老子,则提出了生活中如何修道问题,指明“夫唯弗厌,是以不厌”,也即,在生活中矫正烦恼,自然消除烦恼。这就是老子提出的“生活道”。

  2生活道的核心:不执着。

  老子写道:“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

  这说的是,圣人实际也学也知,但却不自见,也就是不执著知见。圣人实际也自爱,只是不欲自爱,也即不执著自爱。

  可见,圣人是“去被取此”,也即去其表面,不做表面文章,该做什么做什么,该说什么说什么;只是恪守“心不执着”原则,生活中浴净自心,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

  二,修行到高层次,“不住相”而已。

  无为不争,这是修行初步。老子告诫人们:罪莫大于可欲,要求禁欲不争。

  到高层次,什么模样?那就是争而不争,为而不为。也就是面对红尘而“不住相”。

  道德经,没有知识的话,能写成吗?可见,圣人是有知的。他为什么还主张弃知绝学呢?因为他修行到了弃知绝学的高度,那就是,圣人已经不执著自己的知见了,这就是佛家所说的“不住相”。圣人也是人,有肉身,需要生活。但圣人无论怎样生活,都是无欲的,这还是“不住相”。“不住相”,是修行的最高境界,不是理论学说,想靠普通的智慧去思维理解不住相,是根本做不到的。

  所以,为还是要为的,知还是要知的,无为绝学,说穿了,就是不住相,不执著。心不住相,就是道。

  那种以为不学习不读书,就是老子说的“绝学弃知”,这是误解老子;以为什么都不做,就是无为,也是误解老子;以为抛弃一切乃至抛弃肉身,就是不得,还是误解老子。老子的无为不得,是基于他修行达到玄同层次,认识到了一切都是“不可得”,才提出上德“不得”的。

  所以,老子的无为不得,低层次有低层次的理解;而最重要是高层次,那就是不住相。

  真的做到不住相,也就是做到老子所说的“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才能真正读懂老子,才不至于陷入用世俗的“哲学,科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解读老子。从哲学政治等角度探讨老子,从世俗角度来说,也没错。但从老子本义看,就完全错了。

  三,通行本问题: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1帛书本“毋闸亓所居,毋厌亓所生”。通行本改成“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是错改。

  2帛书本“夫唯弗厌,是以不厌”。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是错改。

  3删掉所有而字。

  4帛书本“去被取此”,改成“去彼取此”。含义不一样。“去被取此”,乃是去表取本;“去彼取此”,乃是去那个取这个。道德经中,用过如下几个相近词,去罢耳此,去彼取此,去被取此,实际含义都不相同,可通行本都改成“去彼取此”,这可是独断了。古汉语,一字之差,谬之千里,这是谁都知道的。真的尊重老子,把老子视为圣人的话,就不应该改动老子原文,不管老子到底是谁。改动,就表明不尊重,没有把老子看作圣人。

  这样说来,面对通行本和帛书甲本,我们也应该“去被取此”,“去彼取此”。       

38(通行本第七十三章):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经文——译文〗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

  (勇于进取的,即有为的,则用箭头去杀。勇于不进取的,即无为的,则用箭尾不杀。敢:〈說文〉进取也。栝:箭末尾扣弦之处)。

  此两者,或利或害?

  (进取与不进取,也就是争与不争,这两者哪个有利哪个有害?或:〈正韻〉音惑。疑也)?

  天之所亞,孰知亓故?

  (天所取是居于其次的“不敢”,也就是取“不杀”,取“无为不争”,天这样选择,谁知道是什么缘故呢?之:〈玉篇〉往也。亞:〈尔雅-释言〉亞,次也。这里指第二句“勇于不敢者”),

  天之道,不单而善胜;

  (那是因为,天之道,不居大,而善胜任其大。万物无不以天为大,无不宾服。单:〈說文〉大也。胜:〈诗·商颂·烈祖〉武王靡不胜。「传」任也);

  不言而善应;

  (天无言,而善于应答,万物无不听天号令。应:〈集韻〉答也);

  不召而自来。

  (天不呼唤,万物却能自来)。

  弹而善谋。

  (天,既能考劾纠察世间的功过是非,也善于谋划运筹万物。弹:〈增韻〉劾也。〈廣韻〉糾也)。

  天网恢恢,

  (天网很大很大。恢:〈說文〉大也。字取通行本,乙本酷似左树心,右司。网:字取通行本,乙本酷似左丝字边,右亭),

  疏而不失。

  (虽然通透,却什么也不能失去,不能遗漏。疏:〈說文〉通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天取无为不争,说的还是不得之德。

  1天为什么取无为不争?

  天取“勇于不敢者”,孰知其故?因为取不敢者,符合天道的利而不害。而取“勇于敢者”,去杀,不符合天道。

  2什么是天道?

  答:天主生,利而不害。

  “不单而善胜”,就是说,天不居大,却善于胜任大,万物尊其大。

  “不言而善应”,就是说,天不说话,却善于应答,万物听其言。

  “不召而自来”,就是说,天不呼唤,一切自来。

  “弹而善谋”。就是说,天,既能考劾纠察世间的功过是非,也善于谋划运筹万物。

  3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是说,天道如网,很大很大;虽然通透,却什么也不能失去,不能遗漏;换句话说,一切,都在天的监察运筹之中,一切,都不能违背天道。违背天道,害而不利的话,就会受到天的惩罚。可见,有为和无为,选择无为,才是符合天道的。

  二,通行本问题: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帛书本“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通行本改成“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这样改动很容易使人误解。

  2帛书本“天之所亞,孰知亓故”?通行本改成“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这是不解亞字所致。这样一改,就只好加进一句“是以圣人犹难之”,前后才可贯通。

  3帛书本“天之道,不单而善胜”。通行本把单改成争,是不解单字所致。

  4帛书本“弹而善谋”。通行本改成“繟然而善谋”。 ??

??

????

39£¨í¨DD±?μú??ê?????£?£o·ò·¥′ó?3”???£??ò?£2?é???ê?òó?£

???????-???a?aò?????

????è???o??ò2??·?à£?

????£¨è????ú′?μ?μà£??ò2??·???àμ?£?ò2?′?′??éú?à?£o?£o3£ò2£???μà£?£?

??????o?ò?é±????ò2£?

????£¨ò?é±?????ü??o????ú?e?£òò?a?Téú?à£?o?é±??óD?£??£o×?è?í¨DD±?£??×±?×??á??°à£?£?

????è???o?ê??à£?

????£¨?ùè????ú??o?£?ê??à£?£?

?????ò???a??£??á??μ???é±???£·òê??òòó?£

????£¨?òDD?a?ùóD?a??μàμ?£??òó?μ??????í?áé±????£??′?????-?1?òDD£?£?

????è???o?£??ò±??·?à£??òo?óD?°??é±???±?£

????£¨è????ú′?μ?óào?£??ò±?è??·???àμ??°£??a?·???àμ??-òò?íê?óD???°??é±???±2?è???o??£????£??a????é±??£???ê????°óD?a?±£?£?

????·ò·¥??é±??é±£?ê?·¥′ó?3”?ò2?£

????£¨é±μ??a????é±??μ?é±£?ê?óé?°·¥′ó?3?±è¥é±μ??£×¢òa£???DTóào???μà£?±?D?é±μ??a????é±??£?ò2?′±?Dèé±μ?óD?a£?′ó??′?μ?o??£??é±?a????é±??£?±?D?óé?°·¥′ó?3?±è¥é±£?ò2?′óé?°?T?a?±è¥é±?£·¥£o?′1????μ·¥£?é±ò2?£?°·¥′ó?3?±£oé±????ò?×?????£??aà????T?a?£”?£oò?×?£?1?í?í??£×?è?í¨DD±??£?×òò±?×?×ó?eóò?á???-£??£

????·ò·¥′ó?3”???£??ò?£2?é???ê?òó?£

????£¨???°·¥′ó?3?±??é±£??ò?TóD2?×??ùê??D?ù?′μ??£μ??£ò2?íê??μ?°·¥′ó?3?±??é±ê?2?é±?£?é??£??aà?μ??°·¥′ó?3?±£???μ?ê??T?a?£é?£o?§é?ò2?£ê?£oò?ê??′?÷òà??ê??£?′?Y-ì′1-?μí?ê?ò2?£×óê?1-???é£??£

??????±ê????

????ò?£?±???o?D?£o?T?a£?2??ü?aí?éú?à?£?μμ?ê??°2?μ??±????μ??£

????1μàμ??-£??÷è·ìá3??aò?μ??£oóêàDTDD£?????2?ê??aá??aí?éú?à??£?à?×ó£????÷°??£

????è?1???o?£??′ê??μ???úDDμà£?′?μ?2??·???àμ????è£??????üé±£?áêDD2?±ùê??¢£?è??ü2?±??×±?£??aê2?′£?à?×ó?μ?°ò??á?T?àμ??é?±?£

????è?1???o?£??1?·???àμ??°£??a?ùμ?o?£??í2?ê???μ?óào?£??í??óD?′??éú?à?£à?×ó?μ?°?á??μ???é±??£?·òê??òòó?±?£???aí?éú?à£??í?üé±?£

????2?°??é±???±??óD?a£???é±μ??a???°??é±???±μ?·¥′ó?3£??òê????T?a?£

????ò??-DDμà£??aê2?′óDμ??12??aí?éú?à??£?à?×ó?μ£??a?ùμ?DDμà£?óD?°??é±???±£?é±′?o?£?2?è??T?a£???°-?T?a?£???′£??íòaé±μ??a???°??é±???±?£

?????a?ùμ?é±ê?óé?°·¥′ó?3?±£?ò2?íê??T?aè¥é±μ??£???°·¥′ó?3?±??é±£??òoüéùóD2?×??ùê??D?ù?′μ??yμ?£?ò2?íê?2?é±??é±?£?μ′?á?£??T?a??é±??ê?2?é±£???ê??è?è?úéú£???ê?2??ù?T?a??ò??£

?????é??£??°??é±???±??óD?a£???é±μ??a???°??é±???±μ?·¥′ó?3£??òê????T?a?£

?????t£??aí?éú?à£?ê?DTDDè????ü1?′?μ?μ??3???£

????2?DTDDè?2?òa2?òé?£???aμà???D°???£???óD×?è?DTDD′ó??£?2?ê??¨ò?í¨?·?£

????èy£?í¨DD±??êìa£o

??????2??·?à£???o?ò??à?????tè?ê1??3£?·?à£????a????£??áμ??′??é±??£?ê??ò?t

????3£óD??é±??é±£?·ò′ú??é±??é±£?ê???′ú′ó?3”?£?·ò′ú′ó?3”???£??£óD2?é???ê?òó?£

????12ˉêé±??°è???o?£??ò2??·?à£???o?ò?é±????ò2?±£?í¨DD±???3é?°??2??·?à£???o?ò??à?????±?té?μ?1??üμ?o?×?£?3éê2?′á?£?

????22ˉêé±??°è???o?£?ê??à£??ò???a??£??á??μ???é±???£·òê??òòó?±?£í¨DD±???3é?°è?ê1??3£?·?à£????a????£??áμ??′??é±??£?ê??ò?±?tDT????2?′?2?μ?£?2??ò?ò?μ2?×e????μàμ??-?·??ê?3?êà??é?é???·¨£?′ó±êò??ó£???3éêà??·¨?£o|?àμàμ??-£?o|?àà?×ó?£

????32ˉêé±??°è???o?£??ò±??·?à£??òo?óD??é±???£·ò·¥??é±??é±£?ê?·¥′ó?3”?ò2?±?£í¨DD±???3é?°3£óD??é±??é±£?·ò′ú??é±??é±£?ê???′ú′ó?3”??±?£°?μàμ??-31μ×êà??·¨?ˉá??£?a??ê?×?1y?£

????42ˉêé±??°·ò·¥′ó?3”???£??ò?£2?é???ê?òó?±?£í¨DD±?é?μ??ò×?£??ó??óD×??£       

40(通行本第七十五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经文——译文〗

  人之饥也,

  (人的饥饿。饥:字取通行本,甲乙本字酷似碯),

  以亓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

  (是因为他食用的东西,放置也即储存的太多了,所以才饥饿。也就是人们做不到老子提倡的“田甚芜,仓甚虚”,所以才如是之过。税:〈爾雅-釋詁〉稅,舍也。「註」舍,放置。字取通行本,甲本字酷似硇字,右半部下多比字),

  百姓之不治也,

  (百姓不能治理),

  以亓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

  (是因为其上司有为治理,所以不治),

  民之竝死,

  (民之死上加死。竝:字取帛书甲本。音并,并的异体字),

  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竝死。

  (是因为他们太过求生,也即只求生生,所以“并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只有不去为生,也即不求生,或说为无生),

  是贤贵生。

  (这样的贤人,才是真正贵生的。此正是无生而生,生而无生)。

  【笔记】

  一,本章核心: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1人为什么饥饿?

  是因为他食用的东西,放置也即储存的太多了,所以才饥饿。也就是人们做不到老子提倡的“田甚芜,仓甚虚”,做不到无为,所以才有如是之过。

  2百姓为什么不治?

  源于上司有为之治。上司能无为治理百姓的话,百姓就有治了。这说的是无为之治。

  3民为什么并死?

  因为他们太求生了。如果百姓不求生生,象修道人那样,反求死,也就是无为,无生,这样的贤圣,才是真正的贵生,因为他们最终能达到恒。

  二,通行本问题: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1所有亓字改成其字。

  2帛书本“人之饥也,以其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通行本改成“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人字改成民字,取字改成上字,修改者意图很明显,把出世间上上法的道德经变成普通的世间法。可见修改者不是高层次的修行人,而是世间的官吏,或世间的学者。这样一改,致使多数人解释这句话,都解释成“国家吃税太多”了。老子“无为”的内涵一扫而光。

  3帛书本“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通行本改成“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4 竝字,乙本修改成轻字,通行本依照乙本一样改成轻字。竝字可以解通,后人修改反倒不妥。

  5帛书本“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通行本改成“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多加个于字,修改者不解老子此处本义是“生而无生,无生而生”。       

41(通行本第七十六章):坚强者,死之徒也。

  〖经文——译文〗

  人之生也,柔弱,

  (人之所以生,是守柔弱,才得生),

  其死也,坚仞贤强。

  (而其死,是由于追求坚、仞、贤、强。坚:甲本字酷似边字去掉力,换成乃字。坚,取通行本;另从后文“坚强者死之徒也”,可见“坚强者”应该是指从坚字到强字,所以,这个字,可暂确定为坚。老子,不尚坚,不尚仞,不尚贤,不尚强;而是尚柔弱,尚不争,尚无为。仞:与牣通,滿也。〈司馬相如·子虛賦〉充仞其中)。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

  (万物草木的生,是因为柔脆;其死,是因为强硬刚直。枯槁:干枯,也就是强硬刚直而不柔脆。枯:字取通行本,甲本上酷似草头下泊。槁:字取乙本,甲本上酷似肇字头,下面好似壬字,模糊),

  故曰:

  (因此说):

  坚强者,死之徒也;

  (追求“坚仞贤强”,这走的是死路。徒:〈说文〉步行也);

  柔弱微细,生之徒也。

  (而追求柔弱微细,这走的是生路)。

  兵强则不胜,

  (兵争强则不胜),

  木强则恒。

  (木争强则恒其强,也就是枯槁)。

  强大居下,

  (强大,反居在下),

  柔弱微细居上。

  (柔弱微细,却居在上)。

  【笔记】

  一,本章核心:柔弱微细而得生。仍是宣扬不得之德。

  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仞贤强。老子,不尚坚,不尚仞,不尚贤,不尚强;而是尚柔弱,尚不争,尚无为。人只有这样做,才是生。

  2万物草木如何得生?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万物也是如此,柔脆则生,刚硬则死。

  总而言之: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3老子说:追求“坚仞贤强”,这走的是死路;而追求柔弱微细,这走的是生路。兵强则不胜,这说的是人;木强则恒,这说的是万物。

  所以,老子总结说,“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二,通行本问题: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1帛书本“坚仞贤强”,通行本改成坚强二字。

  2通行本删掉曰字,删掉也字。

  3帛书本“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通行本改成“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显见修改者错解了原本文义,才这样修改的

  4帛书本“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通行本改成“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42(通行本第七十七章):天下之道,酉张弓者也。

  〖经文——译文〗

  天下之道,

  (大道运行在天地间。这说的是道用),

  酉张弓者也。

  (就如同拉弓之人。酉:通犹)。

  高者印之。

  (人在上,弓要拉开的话,就需要向下印弓。印:做动词用,“下按”意)。

  下者举之。

  (人在下,弓要拉开,就需要向上举弓)。

  有余者隥之。

  (有余的,隥之,就是变狭,减损其余。隥:〈说文〉仰也。〈广韵〉都邓切,去嶝端。〈玉篇〉险阪也。显见,道德经中的隥字,有“狭窄”义,相对于益字,隥字可以理解成“减损”。因此,帛书乙本才修改成“线”字;通行本,在线字基础上参照益字,把线字修改成损字)。

  不足者补之。

  (不足的就要补之)。

  故天之道,隥有余而益不足。

  (因此,大道在天运行,有余的要减损之;而补不足的)。

  人之道则不然,隥不足以奉有余。

  (大道在人运行,则不是这样的,是减损不足的,用来献给有余的)。

  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谁能是有余后拿出来,奉献给天以补不足的人呢)?

  唯又道者。

  (唯有道的人!又:通有)。

  是以圣人为而弗又,

  (所以,圣人为而无为,也就是看上去是有为,实际则无为。又:通有),

  成功而不居也。

  (成功而不居功)。

  若此,亓不欲见贤也。

  (象这样的圣人,他是不欲显露其贤的。见:〈廣韻〉露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不得,圣人之行也。

  二,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

  老子说,道行天下,就如同拉开弓的“人”。这个比喻本身,透漏出道之本体:我也,心也。人在上的,弓要拉开的话,就需要向下印弓;人在下,弓要拉开,就需要向上举弓。万物运行在天地间,本来便是这样的,即上者令其下,下者令其上。“隥有余而益不足”,就是天道。

  三,人之道,隥不足以奉有余。

  大道在人,是减损不足的,用来献给有余的。三才之人,追求生生而拒死,高者还欲其高,这是违背天道的。

  四,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

  老子回答,也只有在道的人能做到这一点。为此,圣人为而无为,成功而弗居,守弱不争。圣人乃是奉于天者,其言其行符合天道。象这样的圣人是不欲显露其贤的。

  五,通行本问题: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帛书本“天下之道,酉张弓者也”,通行本改成“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通行本把“天下之道”改成“天之道”,是注意到后文有“天之道”,前后照应。张弓,和张弓者,区别很大。

  2帛书本“高者印之”,通行本把印字改成抑字,比原本好懂。

  3帛书本“有余者隥之”,乙本把隥字改成线字;通行本改成损字。损字固然好,但隥字也能解通。

  4帛书本“故天之道,隥有余而益不足”,通行本改成“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5帛书本“隥不足以奉有余”,通行本改成“损不足以奉有余”。都是隥字改动造成的。

  6帛书本“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通行本改成“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比原文简练合理。

  7帛书本“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不居也。若此,亓不欲见贤也”。通行本改成“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43(通行本第七十八章):故柔胜刚,弱胜强。

  〖经文——译文〗

  天下莫柔弱于水,

  (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

  (而攻坚,再强也没有胜过水的),

  以亓无以易之也。

  (因为水守弱不争,任谁都无从去治它。易:治。〈禮-檀弓〉易墓非古也。「註」易謂芟治草木。〈孟子〉易其田疇。「註」易,治也。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

  (水能胜过刚,弱能胜过强。胜:字取通行本。乙本酷似左王,右啤去口),

  天下莫弗知,

  (天下没有不知道这个道理的),

  而莫之能行也。

  (但只能说,却不能去行)。

  故圣人之言,线曰:(因此,圣人出言,细说如下。之:出。线:细。《说文》线,缕也。缕:一条一条地,详尽地。葛洪《抱朴子》其功业相次千万者,不可复缕举也。线曰和缕举,含义相同。甲乙本都酷似线繁体字。所以,暂时取线):

  “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一邦之莜,能受者,这是社稷主人;一邦之不详,能受者,这是天下之王。受:忍受。莜:取甲本。〈玉篇〉莜,草田器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守弱不争。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1水最柔弱,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因为水守弱不争,任谁都无从去治它。这告诉我们,柔胜刚,弱胜强。

  2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

  谁肯学水?人向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哪个愿意守弱不争?

  3关键是忍受。

  故圣人出言,线曰也即细说守弱不争的不得之得:“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受字,是关键。要忍受。忍受柔弱,忍受低下。能忍受一身者,便是一身之主人;能忍受一村者,便是一村之主人;能忍受一邦者,便是一邦之主人;能忍受天下者,便是天下之主人。

  老子说“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一人之莜,那种地位低下,身心劳苦,有多少人肯忍受呢?更何况一邦之莜,这不是常人所能受的。能够如此忍受弱小者,就是社稷之主。同理,“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二,通行本问题: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1通行本删掉所有也字。

  2帛书本“以亓无以易之也”。通行本删掉以字也字。

  3帛书本“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通行本改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4帛书本“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通行本改成“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5帛书本“故圣人之言,线曰”,通行本改成“是以圣人云”。

  6帛书本“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通行本改成“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莜,百姓受;不仅地位低下,而且劳心劳力。能受一邦之莜,那正是以百姓心为心,以天下为身,正是社稷之主。诟字,没有这样深刻含义。       

44(通行本第七十九章):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经文——译文〗

  正言若反。

  (正言和不正言是一样的。敌对双方立场不一样,你认为正言,从对方看就是不正言。所以,言,是不可靠的)。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那么,敌对双方的大怨,想“讲和”,必然留有余怨。这样的“讲和”,怎么可以当成好的办法呢)?

  是以圣右介。

  (所以,解决大怨,圣人尊介为上,也即尊以甲兵防守为上。右:〈增韻〉人道尚右,以右爲尊。〈前漢·公孫弘傳〉守成上文,遭遇右武。「註」師古曰:右亦上也。介:本义:铠甲。一种用来防身的武器)。

  而不以责于人。

  (而不以介向他人索取。责:索取。〈吕氏春秋-慎行论〉往责于东邑)。

  故有德司介,

  (因此,有德的也就是无为的,掌管甲兵防守。无为也),

  无德司彻。

  (无德的也就是有为的,掌管甲兵剥取。有为也。彻:剝取也。〈詩-豳風〉徹彼桑土。彻: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字上竹头,下左双立人右冬)。

  夫天道无亲,

  (天道没有亲疏之分),

  恒与善人。

  (永恒之道,赐予那些善于无为者。也就是说,善于无为不争的人,就能近道得道。善人:老子道德经中的善人,指“善于某某”的人。不同章节中,有不同含义。本章善人,指善于天道者,也即能做到无为者,也就是有德者)。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重积德,葆此道。以“不得”结束德经。

  1言语靠不住,正言若反。

  正言和不正言是一样的。敌对双方立场不一样,你认为正言,从对方看就是不正言;你认为是不正言,在对方看就是正言。各有各理。所以,言语是靠不住的。

  2圣人“右介”。

  和大怨,讲和,这是读书人第一能想到的。老子说,讲和是靠不住的,因为正言若反。讲和的话,就必然留有余怨。所以,圣人“右介”,也就是把甲兵防守尊为上策。但并不使用甲兵去夺取他人。在第七十一章,老子说:“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拿出你的实力守护好自己,这就是圣人“和大怨”的无为之行。

  3介,很重要。

  无为固然重要,乃是重中之重。但在防守中,那个“介”也很重要,没有介,也即没有实力的话,一切都是乌有。所以,老子才一再强调,要“重积德”,在生活中,要“鄧之又鄧,以至于无”。只有这样,才能归根,归静,不盈,才能葆此道。

  二,能想到离道是真正大怨,才是修行者。

  大,道大,天大,地大,王大。怨,离才有怨。离道,离天,离地,离王,等等,而离道是人间最大怨。归还道,顺从道,就是真正的和大怨。这一点,往往被多数人忽略。

  三,归顺道,就要无为,哪个能做?

  修行之道,莫落言诠,要注重躬行。归还道,解脱生死,说得再好听也没用,言是靠不住的。嘴上说无为,行上涛声依旧,如何解脱生死?“是以圣右介”,圣人不右言而右介,也即把介放在尊位,是令众生,通过“戒行”之铠甲,也就是通过“无为不争”,去防范“司杀者”,防范有为。这样逐步壮大无为之实力,直到归根,达到静,从而回归到性,进而得道。无为,能见如是之好,百姓自然归附了。这就是圣人的无为而为。

  通过生活而言道行道,这是老子高明处。老子的道德经,是生活道,道生活。

  四,老子劝告: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天道,对人对物对一切,都没有亲疏远近之分。“恒与善人”,为什么?

  恒,乃是大道之恒。与,是赐予。善人,在此处乃是指善于无为者。因为无为不争者,绝非有余者,而是不足者。天道恰恰是“损有余而益不足”,所以,天道必然是“恒与善人”,正是老子所说的“下者举之”。

  所以,只有无为不争者,生活上才能得到天道之赐予;修行上才能回归大道,才能真正得道。

  五,通行本问题: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1通行本删掉“正言若反”,没了本章灵魂。

  2帛书本“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通行本改成“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是没有读懂原文所致。把介改成契,意义大变。

  3帛书本“故有德司介”,改成“有德司契”。

  4帛书本“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通行本删掉夫。又为避讳,把恒字改成常字。       

道经(通行本01——37)

  45(通行本第一章):众眇之门。

  〖经文——译文〗

  道,可道也,

  (道:原本不动不变,也即道恒。可道:此心动念,开始“可”道,也即认可有个“道”。可:〈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可字,用在“肯定”“认可”含义上),

  非恒道也。

  (这被可的道,不是永恒的道。非恒道:世间万事万物,因“可”而有)。

  名,可名也,

  (名,是对万物的言说表述。“可”道后,开始有名。可名也,就是认可此名之“有”),

  非恒名也。

  (这被可的名,不是永恒的名。非恒名:世间所有言说,都不是永恒的。恒名:无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

  (无,万物之始的名。最初之有是无,所以,无是万物之始。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后文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有,名万物之母也。

  (有了这个无之“有”,才产生万有。所以,有,是万物之母的名)。

  故,恒无欲也,

  (可见,恒道,发用后是有“无”之欲的),

  以观其眇;

  (因为这,我们才观到其无的一面。眇:〈說文〉一目小也。〈释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正韵〉偏盲也。以: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恒有欲也,

  (发用后的永恒之道,是有“有”之欲的),

  以观其所徼。

  (因为这,我们才观到了其有的一面。徼:音脚。通“侥”。贪求不止。此取通行本。原本字为上竹头下助字)。

  两者同出异名。

  (无和有,两者是一同产生的,名不一样。异: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原字左女右勿),

  同胃玄之有玄,

  (同,是指无和有一同由玄生出,玄生出有无,又生有无。同胃:是解释前文“两者同出”之“同出”二字。玄之:玄出,说文解之为出。有:〈集韻〉尤救切,有与又通。因此,后人把“玄之有玄”改写成“玄之又玄”。有玄:又玄,乃是“又玄之”,即又生出之义),

  众眇之门。

  (这是众眇生出的门。众者万物之有;眇者万物之无。这无和有,都是从“玄”这个“门”产生的)。

  【笔记】

  一,本章核心:本章核心:这个世界是如何从道产生的。探究“不得”之根源。

  注意,这是道经开篇,也是通行本开篇。这一章,追溯到道,从道开始,受欲望种子支配,产生无,产生有,产生万物。明确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源头是道,道是众眇之门。显见,只有“不得”,才能从“有”回归到“无”,才能从无回归到道。依旧是在讲不得之德。

  1道,乃心。

  老子所谓的浑心,也就是大心,无念无相,无贪无欲,不可思议。这是世界之本初,大道尚未起用,独立而不改,如如不动。这就是永恒者。

  2这种清净,潜藏着种子。

  这种永恒境界,相不是真灭,而是摄受不到了;一切相种子还在。一旦因缘具足,万物还会产生。

  3可道。

  大道本体无知无欲,可一旦因缘具足,生灭种子发挥作用,动念起心,便是欲,欲有,欲无。这时的道,只能叫做有欲无欲之道;这时的恒只能是有欲无欲之恒;这时的心,就是有染之心,真心变作妄想心。这样,大道便被欲望红尘所蒙蔽了,便非恒道了。众生便是如此沉迷在红尘世间而不醒悟的。

  人问:无知无欲才是道,永恒之道为何会有贪欲?

  答曰:修行达到无知无欲时,达到永恒,归于静,无知无欲,但知欲种子不灭。一旦因缘具足,贪欲又会产生。

  又问:如此说来,佛与众生又有何区别?

  答曰:众生迷欲不觉,佛则欲而不昧。一迷一觉,如此而已。

  4可名。

  道及道用是实,一切言说则是名,名依附于道。觉知有个道,因为道体本无,所以名之为“无”,这便是“可名”,把名当真,执著其名。老子又打世人一棒,这样的名,不是永恒之名。这是对当时所谓“学说理论”的一个无情否定。

  5万物父母——无和有。

  无和有同出于大心,名字不同。因为逻辑上无在先,所以老子把无叫做万物之父;有在后,这最初的有乃是无,但万有却由此而生,所以老子把有叫做万物之母。

  6无和有的父母——玄。

  发用之道,因为道不可见,无形无相,所以,老子把发用之道叫做玄,取玄不可见之意。玄出无,无生有,有生万物,所以,老子把玄叫做“众眇之门”,众指一切有,眇指无。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产生的。

  二,关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佛祖的说法和老子的说法基本是一样的。

  因为他们修行都达到了绝顶高度,才会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佛祖说:真心本明(真心即老子所说的“道”)。

  真心自见。把自己之明当做对象去见,便妄为明觉。

  见到“见和空”,便一迷成昧,执著其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了)。

  被见的见与空,相待成摇,才有了风轮执持世界,即有了四大之风。空中风摇,有坚固不摇的,才有了金轮,那是四大之土。风摇金固,相摩生火,那是四大之火。火光上蒸,蒸则有水,那是四大之水,含十方界。四大假假相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才有了这个世界。可见,圣人的修行高度是一致的。

  至于科学上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种种假说,以及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与老子和佛祖不在一个层次上说话,所以不能相比。

  三,“可道”之辩。

  “道可道也”,很多人把这句话中第二个道字理解成“说”,这是解释不通的。

  1道德经中,道和名乃是一实一名,分的十分清楚,一个是道及道用;一个是符号言说。

  老子不可能把“名”的意义用他所推崇的“道”字去表述的。纵观道德经帛书全篇,从上德不德开始,直到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乃至到最后第81章,所有表述“道不可说”之含义的,都是用“无名”或“贵言”来表述的。

  第45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两句话对比,明显可见,老子是把道(相)和名(言说)又相提并论的。如此看来,老子不可能把这句话中任何一个“道”字赋予“说”的含义的。因为“说”,包含在“名”的概念外延中,文字言说乃至一切表述手段,都是“名”的。这句话中,哪个“道”字解释成“说”,都是混淆了老子的“道”和“名”。而老子的道和名,从来不是混淆的,所以,老子的道字,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2,更为关键的是,帛书本多出个“也”字,这个也字,把从古至今的诸多种把道理解成说的解释,都彻底推翻了。

  这个也字,是表示肯定语气的。那么,按照人们平常把道当成说来理解的话,就成了:“道,是可说的,不是永恒的”,这和老子一再强调的“道恒无名”的本意显然是相悖的。

  有人说,多出个也字,也可以解释成:“道,是可说的,但那可说的道,不是永恒的道”。注意,看似有理,实际无理。因为,那个转折语义是不存在的,是随意加上的。同时,也应该知道,老子真想如此表述的话,按他的语言习惯,也一定写成:“道,可名者,非恒道也”。这点文字水平,老子还是有的。

  退一步,老子真是表述“可说之道,不是永恒之道”的含义的话,由于前44章都用“无名”表述“道不可说”的,在第45章,老子也一定会写成:“道,可名者,非恒道也”,而不可能写成“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再退一步,老子就是表述“可说之道,不是永恒之道”,仔细分析的话,这和第45章主题根本是不相关的,前后文义是脱节的。

  如此看来,老子的道字,根本不可能有“说”的含义。

  3“可道”,真正含义是这样的:

  可:认可,肯定,也就是执着。道,永恒不变之道。可道:认可也即执着道,这时,恒道变成非恒道,真心转成妄想心。

  道。其体,是恒道,原本“不可得”(修行到玄同境界,自然悟得,道不可认知不可获得。简单比喻,不能设想用眼睛能看见那个“看见”,并说出是什么形象,这样要求显然是无理的。道,也是如此)。

  道。其用,是非恒道,众生错以为 “可得”。

  体用本一,分而为二。不可得,才是一;可得,就是二。因“可”道,才变作二,产生非恒道。

  众生以为可得,得什么?得无(道之体,无形无相),得有(道之用也)。最初得无,所以,无是万物之父;因无得有,所以,有是万物之母,实际,此有还是无。由此,体用双分。有无产生相反相成的辩证运动,进而产生天地万物。

  4世间众生之病:

  是把一切“当真”,也就是“可”,也就是“肯定”。开眼便“可”,执著一切“有”,不舍不弃,迷惑其中,众生才不醒其梦。

  可道,就是执著相;

  可名,就是执著言说。

  这就是众生痴迷处。说众生痴迷,是因为众生认定的“可得”本来便是错觉,实际是“不可得”的。修行达到玄同境界,就能够实证这一事实真相。

  可也即执着世俗的道和名,是众生不得解脱的根源,所以,“否”是修行门径。这样,才有老子“不得”“无为”的主张。

  老子否定了世间所谓的“道”,否定了世间一切“理论学说”,指明有个永恒者。这是老子的智慧,是老子超人处。

  四,道者,心也。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可见,永恒的道发挥作用,就是“欲有”,“欲无”。有此贪欲,才产生可道。这贪“欲”是大道发挥作用之根源。

  前文的一个可字,这里的一个欲字,可见大道之本体是心。万物由心而生,这心不是普通的世俗心,而是老子所说的“浑心”,也就是大心。万物即心,心即万物。

  五,通行本问题: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 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后人为了达到骈文读诵效果,把四个也字都删掉了。使读者产生误解,甚至断句都出现问题。这样修改,是愚蠢之举。

  2 帛书本“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后人依旧删掉也字,目的也只是一个,达到骈文效果而已。“万物之始”,改成天地之始,不妥。

  3 帛书本“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后人依旧删掉也字,以求骈文效果。恒字改成常字,避汉皇帝讳所致。眇字改成妙字,大错,意义大变。“以观其所噭”,删掉所字,四字对四字,还是追求骈文效果;噭字改成徼字,是错改,因为无和有相对,眇和噭相对,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4 帛书本“同胃玄之,有玄”,后人把胃修改成谓,把有字修改成又字,也是不妥。胃改成谓,失去原文模样;有改成又,这样叠加又字,很容易使人理解成玄上加玄。而实际含义则是“玄生有无,再生有无”。之,取生义。

  更可笑的是,修改者自己对原文解释不通后,在同胃后加进两个字“之玄”,一切大变,导致后人以为无和有就是玄,就是道。害死老子,害死道德经。

  3 众眇之门,修改成妙字,也是理解上出现偏差。众代指有,眇代指无,眇修改成妙,则一切都偏了。

  参考:《道德经》中的有和无。

  1最初的无。

  道,是无知无欲的,是永恒不动的,是独立不改的。这就是“恒道”。老子说:“道恒,无名”

  不动中,忽然起念“可”道,也即“肯定”“认可”有个道。这时,永恒的不动,永恒的独立不改,便被彻底打破了,恒道变成了“非恒道”。产生了最初的人们“认知”的道,那就是“玄”,也即“无”。因为道是不可知见不可名说的(道德经中多有所述),所以,人们只能见其“无”。

  注意:道体本无,也即是说道无体,不要错解成“无”是道。无,是道的产物。第一章,可见,道,生出非恒道,也即生出无和有。第二十一章,可见“孔德之容,唯道是从”,也即无和有,都从属于道。本章又说:“道之物,唯望唯惚”,说的还是,道,生出万物,唯有望和惚也即有和无两种形式。只不过,最先生出无,由无生出有。

  所以,老子把无叫做“万物之始”,叫做“万物之父”。这无,也即“道生一”之一。

  2次生的有。

  这无,反观之就是有。有个无。这个有,就是最初之有。此一有,生出万有。所以,老子把这最初之有叫做“万物之母”。

  注意,此有,乃是从无而生。

  3有无之相生。

  无,到极处反生有;有到极处反生无。这就是老子有无相生的观念。那么,由最初之有,再生无,那就是无无,反有。如此循环往复,有无相生相灭,自然演化出天地万物。       

46(通行本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经文——译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天下都知道美了,并且为美,也即有为其美,到一定程度,就恶了,不美了。已:〈增韻〉語終辭);

  皆知善,訾不善矣。

  (同理,都知道善,应该就不善了。善:善于,高明,工巧。訾:〈禮-少儀〉不訾重器。「註」訾,思也)。

  有无之相生也。

  (有生无,无生有)。

  难易之相成也。

  (难成易,易成难)。

  长短之相刑也。

  (长反成短,短反成长。刑:折杀)。

  高下之相盈也。

  (高,过则为下;下,过则为高。盈:〈正韻〉盈縮,過曰盈,不及曰縮)。

  意声之相和也。

  (抑,顺下就是扬;扬,顺下就是抑。意:与抑通。〈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声:声张,扬。和:〈廣韻〉順也,諧也)。

  先后之相隋。

  (长圜之先,转而会成长圜之后;反之亦然。隋:〈正韻〉圜而長)。

  恒也。

  (永恒如此)。

  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

  (既然如此,声人处事就是处无为之事。声:声望,声名。声人:同圣人)。

  行不言之教。

  (行教就是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

  (本在万物之前,而不自封为始。昔:假借为昨,从前,过去。《周礼-酒正》二曰昔酒)。

  为而弗志也。

  (有为而心却无为)。

  成功而弗居也。

  (成功而心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正因为不居,所以,才能不去,才能永恒)。

  【笔记】

  一,本章核心:无为,才永恒。依旧探寻不得之根源。

  1有为,必然走向反面。

  天下都知道美,并且去有为美,就恶了。同理,善恶,有无,长短,高下,等等,一旦有为,就会走向反面。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反也者,道之动也”。

  2为什么会走向反呢?

  道,一同生出无和有,这是无和有“同一”的根源;无和有“异名”,这是无和有对立的根源。可见,老子体系中,世界原本便是这样对立同一而存在的。只要道之源头在,有无就一定相反相成,万古不休。道,是永恒的,由道决定的二边对立统一存在也就是永恒的了。老子辩证法,是道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3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什么是无为?

  无为:修行之最初,是禁止作为,这就是无为,或说为无。如持戒,布施,等等。当修行达到高层次时,即便有作为,有为,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无为。这样的无为,就是为而无为,也就是“为而弗志也”。

  ——什么是不言?

  不言:修行之最初,是行而不言,做行者而不落言诠,这就是不言。当修行达到高层次,即便言,而心能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这也是不言。高层次的不言,就是言而不言。

  言与行都能心守虚无,也就是抱一,守朴,这样处事就是无为;这样说话就是不言。这就是圣人为我们在行与言上做出的榜样。所以,才说圣人“处事无为”,“行教不言”。

  ——为什么老子要求我们“无为不言”呢?

  注意,这实际是老子所说的“弱者道之用也”,也就是用弱,用无为,也就是不得之德。这样,才不至于反也即反道,才不至于离道。

  二,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声人处事能够为而无为,行教能够言而不言,所以,便能做到不居之一边。正因为不居有,才能“不去”,也就是才能真正“有”,这“有”就是指永恒之道的有。

  回归大道,能够达到永恒,是人生真正奋斗目标。

  三,通行本问题: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第一句帛书原本没有之字,没有斯字,修改后,多出这两个字,没有必要。

  2第二句,帛书原本没有“之为善”三字;斯字,帛书本字是訾;显见,修改者是照应改动后的第一句,为了读起来上口,才如是改动的。殊不知,字一动,意义也在动。比如訾,是思的含义,而斯,成什么了?

  3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五句,帛书本都有之和也两个字,后人修改都去掉,也是为了读起来上口。这实在没有必要的。这样的修改者,流于表面,当然是要埋没道德经的了,实际上,也埋没了。刑字改成形字,本来可通,没有必要修改的。盈字改成倾字,也无必要。

  4帛书本“意声相和”,通行本改写成“音声相和”,这是错误的。因为,意和声,乃是抑和扬;意声相和,是说抑和扬是同一的。改写成音声,意义大变。

  5声人,修改成圣人,也没有必要,因为,声人也是常用的。

  6帛书本“万物昔而弗始也”,后人不解昔字,或以为昔字不妥,修改成作字,也错了,因为昔字没什么不妥。而作字却不妥,这是修改者万没想到的。

  7帛书本“为而弗志也”,后人把志字修改成恃字,也是错误。

  8帛书本“是以弗去”,后人改写成“不去”,更没有必要。       

47(通行本第三章):圣人之治,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经文——译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

  (不崇尚贤才,使民不为之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贵重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不显现肯定欲,也就是否欲,禁欲,从而使民不乱。见:〈廣韻〉露也。可:〈說文〉肯也。乱:字取通行本,帛书本字是上草头下师字)。

  是以声人之治也,

  (因此,有声望的圣人之治。声人:圣人),

  虚其心,

  (令其心不多思),

  实其腹,

  (令其吃饱了),

  弱其志,

  (令其没有大的志向),

  强其骨。

  (令其有很强壮身体)。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这样做,就是经常使民众无知无欲。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

  (使民有知有欲,民就不进取无为了,如此而已。敢:〈說文〉進取也)。

  则无不治矣。

  (这样无为治民,就没有不治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圣人之治,使民无知无欲。可见,还是宣扬不得之德的重要。

  上善之治,乃是水之治。老子学水之治,以不得之德治理民众,令民众无知无欲,敢于无为不争,民众才得到根本治理。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这就是圣人之治,圣人之治,效仿了水之治。

  只是看到治理国家民众,需要如此治理,还不是高层次;能看到修行自心自身也需要如此治理,这才是知老子者。

  二,老子愚民吗?

  老子主张,常使民无知无欲。这是典型的“愚民”。只不过,老子的愚民要加上引号。

  ——首先,老子的愚民,目的是令民回归大道,这是帝王都难企及的大好事。而无知无欲是回归大道手段,有知欲则离道甚远。为了这样大的目标,我们做不到无知无欲吗?肯无知无欲的,就是修道,就是行在大道之上,最终必然回归道。有多好?真是不可言说的。人生只有一世,这是普通人看法;修道人则知道人是能够达到长生不老的。欲长生不老,只有回归大道才是出路。而老子道德经,就是指引我们如何回归大道的。老子憎恶“可”,可道可名可欲,都是万恶之源,使人离开了永恒。为了达到永恒,回归永恒,老子才撰写道德经,指明“否”是道路,也就是无为,为那个无。这个世间只有这样治理,才能够回归大道。为了如此大的目标,无知无欲算得了什么?

  实际来说,老子的愚民是在救民。拿刀,割下你一条腿,你很不愿意;可是,如果割下一条腿,你可以活命,这就是垂死病人遇到了救命的医生,要感谢医生,应该高兴才对吧。饿,很难受,可有的人选择了饿;打自己,很痛苦,可有的人选择了打;因为他们为了更大的目标,才这样去做的。慢慢感悟吧。

  ——其次,老子的无知无欲,不仅是低层次的,也是高层次的,最重要是高层次的。

  低层次的,也是最初的,是禁欲,禁知,这是修行的初步,如持戒,布施,等等。达到高层次,是不禁欲不禁知的,是禁心。心一旦达到层次,即便知,也是无知,即便欲,也是无欲。那就是所谓的为而无为,争而不争,知而不知,欲而不欲。也就是身在红尘,此心不染。也就是佛家说的不住生心。

  人生,洗净自家心,这是脚踏实地的修行;一旦悟到此心本自清净,也就无须去洗了,因为本来也没有污染啊。达到这样地步,这个身心,这个世间还需要治理吗?

  老子的无为,是全面的,涵盖了低层次的无为,也涵盖了高层次的无为。需要慢慢感悟。

  老子本身,是一步步走过来的,不是说过来的。他是在道的“行者”,也是在道的“学者”。老子有知有欲,老子的知和欲,是在“心无染”根基上的知和欲。

  修道之最初,一定要禁欲的。到达高层次后,才不禁而禁,欲也是不欲。

  而这个最初层次,是必须经历的。没有这个基础,就没有高层次的为而无为了。

  之所以主张无知,是因为“下知有之”,知已经离道;之所以主张无欲,是因为老子知道“罪莫大于可欲”,可道可名可欲,才离道的。

  有知有欲是离道的根源,所以,老子才主张无知无欲的。这样才可以回归大道。

  本章,老子告诉我们,如果使民有知有欲的话,民就不进取“无为”了。不无为,也就不能够回归大道。所以,老子才强调无知无欲,目的就是使万民万物归根入静,回归大道而已。

  面对摇着大脑袋,咬定了不想回归大道者,老子默默无言。

  三,通行本问题: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1 帛书本“不见可欲,使民不乱”,后人修改成“使民心不乱”,多出个心字,大错。因为,不见可欲,就是否欲,就是禁欲。老子在第十六章中说“罪莫大于可欲”,所以,在此,他才提出“否欲”,反对可欲。只有否欲,民众才不会因为可欲而发生战乱。注意,使民不争,不盗,不战乱,程度上一个比一个严重,这是明显可见的啊。

  “使民不乱”,“使民心不乱”,这两句话真的一样吗?后人看个欲字,就错以为是心,必须加上心字才说的通,搞笑啊。

  2 帛书本“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后人修改成“使夫知者不敢为也”,再加写进“为无为”。这样修改,又错了。因为,帛书本语句也是通顺的,前后意义是贯通的,无须修改的。这样修改,又是以牺牲原文为代价的。       

48(通行本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经文——译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用道“无”的一面,有就不能兴风作浪,而归于无了。这就是老子说的“弱者道之用也”。冲:通盅,空虚。冲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原字左石右簿)。

  渊呵,始万物之宗。

  (这无,是一切渊源,是原始万物之宗。渊:深远。渊字取帛书乙本,通行本也是渊字。帛书甲本原字是上竹头下寇字)。

  锉亓锐,

  (达到无,就挫去一切锐利而得到圆融。锉:与挫同。〈史記-楚世家〉兵銼藍田。亓:其的古体字),

  解其纷,

  (解除一切纷乱而达到清静),

  和其光,

  (大的可见分别得以和合。光:可见之分别),

  同其尘。

  (小的不见细微得以大同。尘:不见之微细。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是左禾右酷似犀,脱失。根据甲本第五十六章厘定。乙本第五十六章和本章都是左王,右酷似庭字)。

  湛呵,似或存。

  (明明湛湛,啊,道好象是存在的。注意:这明湛不是空,而是心,是道。或:〈小尔雅-广言〉或,有也)。

  吾不知其谁子也,

  (我不知其从何而生),

  象帝之先。

  (象帝却从这里产生。象帝:一切形状物象之主,或言大象,也即是“无”。注意:老子在通行本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物,也即道生出万物,唯独望和惚两种形式,也就是有和无,望指有,惚指无。“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无呵,有呵,有什么?有了无之象。这个象,乃是最初之有,是产生万物之母。由此母,才“望呵惚呵,中有物呵”,产生了万物。可见,万“物”产生于最初之母,有“象”;而堪称象帝者,乃是象之大者。老子说:天象无形,也即大象无形。同时,象帝又是天帝所生,可见,象帝就是万物母之先的万物之父——无)。 ,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冲而用之。依旧说用无,不得。

  1修行达到一定深度,就能够悟得道生无,无乃万物之始;无生有,有乃万物之母。所以,老子才说:道,始万物之宗。并言明,“道冲而用之”,这也就是说“弱者道之用也”。说的还是无为,不得。

  2修行达到静,对道的体会。

  通过无为修行,达到一定深度,达到虚无境界时,便能体会到:“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了。这是静,是无,是一,是朴,还不是道。再向前一步便是回归大道了。不过,达到虚无清静的修行层次,再上进,就能体会道:“清晰湛明啊,道好象是有,是存在着”,“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也是道所生”。这是修行境界。这些境界,都是修行过程中能够亲自证得的,说是说不来的,揣度也揣度不得。

  二,行者无言。

  对道德经,任何一个层次的理解都有发言权的。因为,道德经是“生活道”,“道生活”。低层次理解道德经,也是可以渐渐洗心练性的。只要进得门来,慢慢磨练,总有一天,会智慧大开的。

  实际来说,开智慧,靠读书是读不来的,而是靠修行才能够达到的。所以,要少言多行。读道德经,学会在读经中修行自己;论辩,也要学会在论辩中修行自己;打仗,也要在打仗中修行自己;治理国家,也要在治理国家中修行自己;等等,总之,在一切生活中都要学会修行自己,学会无为不争,这就是老子的生活道。

  只要想得道,就要当脚踏实地的行者;不要当混迹世间之学者。

  修行达到高度,即便言,也是无言的;即便不行也是行的,即便争也是不争的。慢慢感悟。

  三,通行本问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1 第一句,帛书本“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后人修改成“或不盈”。原本“有弗盈也”,简单明了。修行到用冲程度,万有皆空,也就是“有弗盈也”。而“或不盈”,改成或字,也就真让后人疑惑了。

  2 帛书本“渊呵,始万物之宗”,后人修改成“渊兮,似万物之宗”,关键是似和始,根本不是一个含义,这样改动,害了老子本义。       

49(通行本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

  〖经文——译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仁,把万物当作刍狗对待,知道其虚幻不真,用而不贵。刍狗:祭祀用的草扎狗);

  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

  (声人也不仁,把百姓当作刍狗对待,知道其虚幻不真,用而不贵。省: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观察草。本义:察看。百省:帛书乙本为百姓,可通)。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

  (这天地之间,就象个大风箱装载着。橐龠: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舆:载。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上竹头下辂),

  虚而不屈,

  (风箱中空虚,却又不空虚。屈: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上竹头下虚),

  动而俞出;

  (抽动往来就有风从虚无中生出来。动: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是谡字,把言字边换成衣补。俞:中空。〈说文〉空中木为舟也);

  多闻数穷,

  (贪多闻,色也;乃至穷尽其数,理也。也就是说,在天地这个大橐龠间,多闻贪恋声色,如眼耳鼻舌者;乃至建立学说理论穷尽其数,如哲学科学等等),

  不若守于中,

  (也不如守住这个橐龠之中的虚空)。

  【笔记】

  一,本章核心:天地声人的不仁,乃是大仁。

  天地该是仁,声人该是仁。但老子偏指明他们的不仁,为什么?

  注意,老子体系中,最初是道。退而德;德退而仁;仁退而义;义退而礼;最后坏至刀兵。那么,反过来就是,礼进而义;义进而仁;仁进而德;德进而道。

  天地不仁的一面,是天地把万物看作刍狗一样虚幻不真,用时则有,不用则无,用万物而不贵万物。这是无为,由仁进到德。

  声人不仁的一面,是声人把百姓看作刍狗。声人之行是无为处事,声人之言是不言行教,声人言行如处虚空,用百姓百姓则有,不用百姓百姓则无。知其虚幻,用而不贵。这也是无为,由仁进到德。

  显见,天地声人的不仁,乃是大仁。因为,这正是“仁进而德”,也就是由仁字上升到德字。弃掉仁而归于德,最终可归还大道。所以,这是大仁。

  二,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注意,守中,乃是守无为,守虚无。而不是守住中间。无为,没有边与中间之分别。

  天地之间,就象个大橐龠。虚而不屈,动而俞出。老子告戒我们,在天地这个大橐龠间,多闻贪恋声色,如眼耳鼻舌者;乃至建立学说理论穷尽其数,如哲学科学等,都“不如守于中”,也就是守这大橐龠之中的虚空。说穿了,也就是守无,无为而已。

  守虚空有什么好处?

  因为,这虚空,虚而不屈,动而俞出,不是顽空。所以,守此虚空,能复归于大道。

  三,通行本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中。

  1 帛书本“百省”,乙本通行本修改成百姓,没有必要。

  2 帛书本“其犹橐龠舆”,舆,解得通,何必修改成与?

  3 帛书本“动而俞出”;解得通,何必修改成动而愈出?

  4  帛书本“不若守于中”,改写成“不若守中”,追求骈文效果而已。       

50(通行本第六章):浴神不死。

  〖经文——译文〗

  浴神不死,

  (洗心归无,但觉无的心不无。浴:洗心归到无就是浴。〈礼-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神:是这无中“觉有”之心。不死:觉有,此心便不无,不死),

  是胃玄牝。

  (这觉无之心,就是玄牝)。

  玄牝之门,

  (玄牝这个门),

  是胃天地之根。

  (就是所说的天地产生的根)。

  绵绵呵若存,

  (此心连绵不断的存在着。绵绵: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左是壮字去掉士,右边是庄),

  用之不堇。

  (其用永不枯竭。堇:音仅,少)。

  【笔记】

  一,本章核心:把握玄牝,便是探得天地之根。

  1无为不得,到一定高度,就是空无。

  洗浴心之污垢,洗到彻底清净,便是空无。

  2空无,不是落入顽空。

  不是死光光,这时,还有神不死。这就是觉此空无之心。

  3觉此空无之心,便是玄牝。

  此心,是产生天地万物之门,是天地根。老子描述“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二,玄,第二月也。

  玄:是修行到高度,可道之先,也就是无和有之先,对道体“无”的表述。这样表述,能够显现道不可见一面。玄,第二月也,是道用,不是道本身。

  三,心是万物根源。

  本初觉空之一念,也就是浴之神,是玄牝。这一念,产生了最初的有,尽管有的是空。之后,有无相反相成,产生了天地万物。所以,这最初的有就是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又从玄牝中生,而玄牝是觉空的“心”,可见,心是万物之母的根源了。万物根源是心,因此才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玄牝,是道之用。不可与道混淆。

  由此可见,不得,是洗心之妙法。

  四,通行本问题: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1 帛书本“浴神不死”,浴字,后人修改成谷字,大错。浴字,神妙无比,后人改写成谷字,把老子真就推入“空”中了。浴,是指修除玄蓝,也就是洗心。从小浴,直到归还江海之浴,都是在清洗心头污垢。一旦污垢洗净,也就达到静,进而归性与玄同,进而归还大道。所以,浴,既有洗净之空,也有不空之“神”,也即心。一个浴字,有如此丰富内涵。后人乱改,老子修行层次被活活抹杀。

  2 帛书本中的胃字,后人修改成谓,没有必要。这样修改,牺牲了原本。

  3 帛书本中的“绵绵呵若存”,修改成“绵绵若存”,又是后世凡夫牺牲了原文,换来的读来上口。

  4 帛书本“用之不堇”,堇字。后人修改成勤字,又是大错。堇是少的含义,勤之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       

51(通行本第七章):天长地久。

  〖经文——译文〗

  天长地久。

  (天地长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

  (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并且久),

  以其不自生也

  (是因为他们不自生),

  故能长生,

  (因此才能长生)。

  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

  (所以,智慧的圣人身守弱小,己身却能占先);

  外其身而身存,

  (把身置之度外,身反而能存)。

  不以其无私舆,

  (这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不载私),

  故能成其私?

  (才成就他们的私吗)?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无私。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天地不自生,故能长生。道是不生不灭的。玄生无生有,一无一有,相反相成,所以,任何事物在天地间都是对立同一的。天地不自生,那是永恒道在生天地。道是永恒,因此天地能长生。如果天地自生,根据道发挥作用的辩证法,也一定是自灭的。

  二,圣人无私而成其私。

  认识这样道理后,圣人,退却能先,外却能存。正是无私而成其私。

  无私而成其私不可错解。错解虽然有错解的道理,但那不是圣人之私。比如,小失而大得,很多人这样理解老子的话,也对,这是辩证看问题,是老子吸引世间众生的手段。但,只是落在这个层次去解道德经是不够的。能站在道的高度解老,才是关键之关键。实际上,圣人的私不是“人世间”的小失大得,而是无为,回归大道。无私,合乎永恒的道。

  三,通行本问题: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1 帛书本“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后人把声字改写成圣字,把芮字,改写成后字,对帛书甲本修改痕迹明显可见。而“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这句话是解释得通的,根本不用修改的。

  2 帛书本“不以其无私舆”,后人修改成“非以其无私邪”?实际上,帛书本的文字是通顺的。       

52(通行本第八章):上善治水。

  〖经文——译文〗

  上善治——水。

  (最上最高明的治,是水之治。善:善于,擅长)。

  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又有争:争居众物所厌恶的低处。争:字取帛书乙本,帛书甲原字酷似窗字,宝字盖下不是一撇一那,象癸字头):

  故几于道矣。

  (因此,水接近于道)。

  居善地,

  (行要居下。居要象水那样善于选择最底处,也即居下。注意:这是指为一切事,都要居下,而不居上。地:〈釋名〉地,底也,其體底下,載萬物也),

  心善潚,

  (心要常潚。心要象水那样善于潚,容纳百川。潚:音速,水清澈而深广。潚:字取帛书乙本,帛书甲本原字是上竹下寇,和第四章一样),

  予善信,

  (予人要伸。给予要象水那样善于伸张,此言要伸张无为也。予:给予。信:〈集韻〉〈正韻〉升人切。與申同。〈周禮-春官〉侯執信圭,伯執躬圭。「註」信圭,刻人形伸也。躬圭,刻人形屈也),

  正善治,

  (治我用无。自己乃至天下,实际都是“我”。正己正天下要象水那样善于无为治理。老子体系中,无,是天下之正),

  事善能,

  (做事,要象水那样善于自己所能,而不强求),

  动善时。

  (行动,要象水那样善于按时守节,而不逾越。动:字取帛书乙本,帛书甲原字是谡字,把言字边换成衣补。和第五章动字一样)。

  夫唯不争,

  (只有如水这样不争。争:字取帛书乙本,帛书甲原字酷似窗字,宝字盖下不是一撇一那,象癸字头),

  故无尤。

  (才不能有过失)。

  【笔记】

  一,本章核心:学水之治,去治“我”之身,之家,之国,之天下。依旧宣扬不争。

  二,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吗?

  1上善之治,圣人无为之治是也,水之治是也。在老子眼中,水接近道,所以,他要求我们做一切事都要学习水。

  2无为,很多人误解成什么都不做,老子在这一章说明,无为,要向水那样,“有争”。争什么?争“居众之所恶”。

  3居众之所恶。老子一一例举。说穿了,就是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无尤。

  4修行,只是一味守空守静,修行中会落入顽空的,是邪道。只有这样无为而为去行一切事,有一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才能明道,悟道。

  追求永恒,达到永恒,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慧者奋斗的最终目标。只有凡夫俗子才把目光局限在一生一世,争那任何人乃至任何动物都在争夺的一时之利。

  三,现实的人是不现实的。而那些不现实的人往往是最现实的。

  以为老子主张是消极的,没别的原因,仅仅因为没有悟道。不知道“道”是什么,也就不能理解老子。有一天,自己悟道了,知道什么是真正的道,而不是错解道,这时回头再看老子,才知道什么是声人。到这样境界,也就不说老子“无为”主张是消极的了,也就会主动去劝化世人“看破放下,无为不争,回头是岸了”。

  四,通行本问题: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1 帛书本“上善治水”,后人修改成“上善若水”,是错该。圣人之治,是人世间最高明的治,那就是无为之治,也就是上善之治。上善之治,如同水之治。后人因此改写成“上善如水”,“上善若水”。实际来说,“治水”二字更能够和圣人无为之治联想到一起;治水二字,更能够反映圣人无为治身治国治心的那个治字;治水二字,令我们时刻不忘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浴”字;治水二字,让我们很容易悟到心就是道。所以,“如水”“若水”不如“治水”,后人所改,是错改。

  2 帛书本“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后人改成“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显见是从“争”演化来的,修改者以为不争才对。实际上,从修行角度看,争,比“不争”的含义要深刻得多,不争替代争,只有修行不到老子高度的后来人才想得出的。

  3 帛书本“故几于道矣”,后人把“矣”字去掉,又是错。对照通行本,能够发现,后人这般乱填乱砍处数不胜数。中国古文何其简练,随便去掉一个字,加上一个字,是不允许的。

  4 帛书本“予善信”,后人解释不通,索性分开来,分成两句“与善仁,言善信”,修改者觉得这样才说的通,便这样动了分离手术。实际上,信字,取伸的含义。给予,要向水那样善于伸展自己,也就是说无为要善于伸展。

  后人用心虽然良苦,但自己看不懂便擅自改动经文,这是对道德经的严重亵渎。

  5 帛书本“正善治”,后人修改成“政善治”,又是错改。正能够解通,何故要改?害老子不浅,害后人不浅。

  水又是争,又是不争,岂不矛盾?不修道人看上去是矛盾,修道人知道这不矛盾。       

53(通行本第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经文——译文〗

  持而盈之,

  (执持而使其满盈。持: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原字是左米右比),

  不若亓已。

  (不如停止它。亓:其古体字)。

  揣而允之,

  (团成圆,依然痴心去团它。揣:〈马融-长笛賦〉冬雪揣封乎其枝。「註」揣与团古通。揣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字为左是狂左边,右是粟。允:信,诚也,应允。帛书甲本在两个之字中间脱失了一个字,疑是允字。因为帛书乙本删掉了后面二字,只有重复,才可能删除。这里从乙本,因为意义没有差别),

  不可长葆之。

  (不可能长葆其圆)。

  金玉盈室,

  (满堂装满金玉),

  莫之守也。

  (也不保总能守得住)。

  富贵而骄,

  (富贵而骄横。骄: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酷似粦字),

  自遗咎也。

  (自己便留下祸患)。

  功述身芮,

  (功可以表述,却要守弱小。芮:〈潘岳·西征賦〉蕞芮于城隅者。「註」芮,小貌。〈吕氏春秋-必已〉不食谷食,不衣芮温。芮,柔软),

  天之道也。

  (这是天道,也就是说,道在天地间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笔记】

  一,本章核心:宣扬不争,不得。

  1天道,乃是指道在天地间发挥作用,不是老子所说的永恒的那个道。“功述身芮”,这是永恒的道在天地之间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因为道生出有和无,不偏向任何一方,所以,必然有二边对立;有无相生相成,必然有二边转化。这是天地间的辩证法,也是老子的辩证法。这样的辨证不是人为的辨证,而是由永恒的道决定了就是如此。

  2老子在第八章引导我们学那水,哪个肯学?人们多是追求“持而盈之”,崇尚有,谁肯无?老子打一掌:盈“不若亓已”。人们多是追求揣而允之,崇尚圆满,谁肯缺陷?老子打一掌:团“不可长葆”。人们多是追求金玉满堂,崇尚金钱,谁肯穷困,老子打一掌:钱“莫之能守”。人们多是追求富贵,崇尚势力,谁肯贫贱?老子打一掌:贵“自遗其咎”。

  二,对治世人之病。

  道生出无和有。多数人都对有感兴趣,贪情恋色,追求名利,哪个肯无?都是开眼便可,哪个能否?遇境便当真,谁能当作假?

  因此,老子开出药方:令我们“无为”,“不争”,“守弱”。这实际是令我们归于虚无。只有归于虚无,才可能归还大道。归还大道,有什么好处?那真是说也说不尽,写也写不完啊。如果都说出,也怕众生心生狂乱,狐疑不信,所以,不能说尽。

  三,通行本问题: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 帛书本“揣而允之”,后人把允字修改成锐字,是错误。是不解揣允二字所致。

  2 帛书本“不可长葆之”,后人修改成“不可长保”,目的是变成骈文。

  3 帛书本“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后人修改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读起来上口,实际没有差别。

  4 帛书本“自遗咎也”,修改成“自遗其咎”,也是上口而已。

  5 帛书本“功述身芮”,修改成“功遂身退”,也没有必要,因为“功述身芮”便解释得通的。       

54(通行本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经文——译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达到修行中的魂魄守一抱元,离相才能做到;能不离而做到守一抱元吗?注意:禅定,是离相的手段,到达一定深度,相自然归无,也即意识不到有相。而不离就能守一抱元,这是色空不二的本事,可见老子修行已经达到绝顶高度。戴:值。〈禮-喪大記〉君纁戴六。「註」戴之言值也。营:治,这里指修行。〈小雅〉肅肅謝功,召伯营之。「箋」营,治也。魄: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字为左日右林)?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修行中,专气,此身此心可以达到柔而不刚;能和无欲婴儿一样不用专气就达到柔吗。专: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字为左米,右谡右半边,且把田字换成凶字)?

  修除玄蓝,能毋疵乎?

  (修行中,清除玄上的染色,能如玄本身那样没有瑕疵吗)?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

  (热爱民众,以不杀建治邦国,需要有智慧;能不用智慧,也就是用“无知”,能做到这一切吗?栝:音瓜。箭末尾扣弦处。栝国:无为治国,以不杀治国。知:通智)?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

  (天地之门一开一阖,阴阳雌雄相反相成,能甘心为雌为弱吗)?

  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

  (明白四达,这是有为;能明白四达同时又做到无为吗)?

  生之畜之,

  (道生一切有无,养一切有无),

  生而弗有,

  (生而不有,也就是生而无生),

  长而弗宰,

  (是一切之长却不主宰一切,也就是大而不大),

  是胃玄德。

  (这就是玄德)。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最尊,德最贵。

  二,玄德。

  玄,道起用后,玄是道的代名词。道生有和无。

  玄德:玄生有无,养有无,虽然生,但却不有生,也就是无生;虽然有为,却为而不恃,也就是无为;是一切之长,却不知自主,也就是无我。也就是“弱者道之用”。

  玄德就是不得,就是无为。

  三,老子行的层次。

  第一问:

  “修行中,灵魂离万象,才能值遇守一抱元。能不离,就做到守一抱元吗”?能,归玄能做到。抱一是修行中的极高境界,不是口头功夫。远离尘世喧嚣,静坐禅定,是基本修行方法。到高层次,都能达到抱一。也就是万法归一。这一,是心之空明,万物沉寂,是无,不是玄,也就是说,在老子那里还不是道。所以,老子提出一问:“无离”也就是不离开尘世喧嚣,不静坐,不禅定,能达到抱一吗?实际来说,只要真正得道,不静坐,不禅定,也是色空不二的,抱一守元的。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

  第二问:

  “修行中,专气,此身此心可以达到柔而不刚,能象无欲婴儿那样不用专气就达到柔吗”?

  能,归玄能做到。气行专一,可以达到柔,使身心双亡,归于虚无。柔也是修行中的境界。老子反问:不专气能否达到柔呢?玄就是。

  果然得道,不专气,也如处虚空,身心双亡,达到柔。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

  第三问:

  “修行中,玄如明镜,洗除玄上的染色,能如玄本身那样没有瑕疵吗”?

  能,归玄能做到。玄无瑕疵。玄发挥作用,便是污染。清除玄之污染,就是“修除玄蓝”。这和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样道理。“能如玄本身那样没有瑕疵”吗?由此,能窥探到老子修行也达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第四问:

  “热爱民众,以不杀建治邦国,需要有智慧;能不用智慧,也就是无知的话,能做到这一切吗”?

  能,归玄能做到。无知无欲,如同婴孩,也即大智若愚。这样无为才能归还大道。归还道,万物归根,归无,还需要治理吗?正是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大治了。

  从治理邦国角度说,这是用无知而不是用知,治理邦国,才有大得。

  从修行角度说,弃知绝学,是必经之路。

  老子说“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佛家说,“知见立知,是无明本”。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修行达到层次了,悟道了,才能反过来用道指导生活。

  第五问:

  “天地之门一开一阖,有了阴阳雌雄,能甘心守雌为弱吗”?

  能,归玄能做到。道发挥作用,以不得

  无为为德。和雄相比,雌为阴,阴主静,主柔弱,代指无为。为雌,说穿了,就是守弱不争,就是无为。在世事红尘中变化中,守弱不争,悟道的人就是这样生活的。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

  第六问:

  “明白四达,这是有为;你能明白四达中做到无为吗”?

  能,归玄能做到。回归大道,看一切如同梦幻,一切有为都如同游戏。到达这样境界,才是为而不为,不为而为。达不到这样境界,都是口头功夫,行不来的。

  显见,老子达到了这个修行层次。

  四,通行本问题: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涤除玄鉴,能如疵乎?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也;生而弗有;为而弗恃;长而弗宰;是谓玄德。

  1帛书本“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后人把戴字修改成载字,把毋字修改成无字。修改痕迹明显可见。原本便通顺无误,又是没有必要的修改。

  2帛书本“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后人加个如字,没有必要。不加如字,也能理解的。

  3帛书本“修除玄蓝,能毋疵乎”?后人修改成“涤除玄鉴,能如疵乎”?更是大错了。意义完全不同了。

  4帛书本“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后人把栝字改写成治字,是不懂栝字的深刻内涵所致。毋字改成无字,多此一举。

  关键是“能毋以知乎”和“能毋以为乎”调换了位置,足以看到修改者的无知,和对经文的不理解。

  修改者尽力修改成骈文的意图,更是处处可见了。

  5帛书本“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把启改写成开,没有必要。

  6后人多出一句“为而弗恃”,算不上违背道德经原意。可是,当我们细读原文,“生之畜之”,紧接着只能是一生一长两句话随在其后,生随生字,长随畜字,不多不少,正好。加上一句“为而弗恃”,可就多余了。后人水平之低可见一斑。 ??

??

????

55£¨í¨DD±?μúê?ò???£?£o?|·?í?ò?ì±£?μ±???T£?óD3μ??ó?ò2?£

???????-???a?aò?????

?????|·?í?ò?ì±£?

????£¨èyê??ù·?ì?12ò?ì±?àá??£·?£o×?è?í¨DD±?£?2ˉêéòò±?×??a×ó?×óòo?£?£?

????μ±???T£?óD3μ??ó?ò2£?

????£¨?yòò?aóDá??T£?óDá?????£?2?óDá?3μ?éò?à?ó?£?£?

????è??ú?a?÷£?

????£¨é????àíá×÷3é?÷?ó?£è?£o?′?f???μé?ò2£?£?

????μ±???T£?óD?ú?÷??ó?ò2£?

????£¨?yòò?aóDá??T£?óDá?????£?2?óDá??÷?ó?éò?à?ó??£?T£o×?è?í¨DD±??£2ˉêé?×±?×?×óí?óò?á???÷×??£?ùóD?T×?£?±?′???à′£?£?

???????§??£?

????£¨?a????′°?¨?ì?Yêò£?£?

????μ±???T£?óDêò??ó?ò2?£

????£¨?yòò?aóDá??T£?óDá?????£?2?óD?Yêò?éò?à?ó?£??£

????1êóD??ò??aà?£?£¨òò′?£?????óD£???è???′?à′à?ò?£?£?

?????T??ò??aó??£

????£¨?????T£?ò2ê??éó?μ?£??£

??????±ê????

????ò?£?±???o?D?£o?T£?ò2?éó??£ ?1ê?D???2?μ???μ??£

????êàè????aóDê?à?£?à?×ó?????ò??£o?°?T?±ò2?éó?£?ò2?′?°è???μà??ó??±?£

????êàè???ì°óD£?à?×ó?ú?aò????????ò??£?2?òao?êó?T?£??óD?T£?o?à′óD£?óDoí?Tê??à·′?à3éμ??£êàè??à??ì°óD£??ùò?£?à?×óì?±e??μ÷á??°?T?±μ?×÷ó??£

????ò?2?μàμ??-£??íê??????ò???T?a£?òò?a??óD?T?a£??a?????T£?2??ü×?????1é′óμà?£

?????t£?í¨DD±??êìa£o

????èyê?·?12ò?ì±£?μ±???T£?óD3μ??ó??£

???????úò??a?÷£?μ±???T£?óD?÷??ó??£

???????§??ò??aêò£?μ±???T£?óDêò??ó??£

????1êóD??ò??aà?£??T??ò??aó??£

????1??2ˉêé±??°?|·?í?ò?ì±?±£?oóè?°?í???D′3é12£???óD±?òa?£

????2??2ˉêé±??°è??ú?a?÷£?μ±???T£?óD?ú?÷??ó?ò2?±£?oóè?°?è?×???D′3é??£?ê?2??aè?×?£??àìí??ò?×?£???óD±?òa£?°??ú×?é?μ?£?ê?×·?ó?é??D§1??£

????3??2ˉêé±??°???§???±£?oóè???ìí?°ò??aêò?±èy??×?£??1ê?×·?ó?é??D§1?£???óD±?òa?£       

56(通行本第十二章):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经文——译文〗

  五色使人目盲,

  (青赤黄白黑五色之享受,使人目不能再视。盲:字取帛书乙本),

  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

  (驰骋田猎,剩余之肉,日晾而干,变成腊肉而积攒渐多,使人心发狂。田:〈易-恆卦〉田无禽。「疏」田者,田猎也。腊:〈說文〉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

  (世间有难得之货,使人的行为走偏走暗。〈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货:取帛书乙本,甲本酷似上草头,中左自右辛,下米),

  五味使人之口爽,

  (酸苦甘辛咸五味之享受,使人丧失了口感。爽:丧失,失去。〈国语-周语〉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字取乙本,帛书甲本原字左米右喜),

  五音使人之耳聋。

  (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享受,使人耳聋)。

  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因此,圣人之治,是为吃饱肚皮,而不是为贪恋追逐“色声香味触”),

  故去罢耳此。

  (因此,要去掉“罢”。也就是去掉贪色,以免罢视;去掉贪声,以免罢听;去掉贪味,以免罢尝;等等。退后一步,仅为饱腹,何罢之有?罢:免去,解除。耳:通“佴”,退后,居次。〈庄子-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笔记】

  一,本章核心:告诫不要贪恋红尘。依旧宣扬“不得”。

  老子告戒人们贪恋“色声味争杀抢夺”这些“有”,是不好的。过分恋看色,会目盲;过分恋音声会耳聋,等等。目盲耳聋?至于吗?老子本意是告诉我们,心不应该恋色,不应该贪声,贪恋这些就会“有为”,忘记了“无为”才是大事。在老子看来,忘记无为,比盲更盲,比聋更聋。

  二,通行本问题: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 帛书本“五色使人目盲”,使字,后人改写成令字,没有必要。

  2 帛书本句子排列顺序被改动,还是追求骈文效果,这是错误的。

  3 帛书本“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后人修改成“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可见后人不解“田腊”。使字改成令字,也没有必要。

  4 帛书本“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后人不解方字,修改成妨字,并因此去掉之字,又是错误;使字改成令字,没有必要。

  5 帛书本“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为了和前文一样,后人把使字都改成令字;为和“令人行妨”保持一样行文,也去掉之字。

  6 帛书本“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后人为了通俗易懂,把声人修改成圣人;删掉而字,不如有而字起强调作用。

  7 帛书本“故去罢耳此”,后人解释不通,修改成“故去彼取此”,又是错改,因为原文解释得通,只是修改者不解而已。       

57(通行本第十三章):及吾无身,有何患?

  〖经文——译文〗

  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荷胃龙辱若惊?

  (什么叫宠辱若惊?荷:通何。〈正韵〉何,同荷。龙:〈玉篇〉宠也)?

  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人人都争宠。宠,对下施加宠爱,地位下者得到宠是惊,失去宠也即受辱,也是惊),

  是胃龙辱若惊。

  (这就叫做龙辱若惊。人人争宠,人人都不安生)。

  何胃贵大患若身?

  (什么叫“贵大患若身”?就是问:什么叫“可贵的是大患遇到这样的身”?若:如此,这样。若身:这样的身,也就是下文中的“无身”。患:取乙本,帛书甲本字为上好像是人字下米字)?

  吾所以有大患者,

  (我所以会有大患),

  为吾有身也;

  (是我有身);

  及吾无身,有何患?

  (待我修行达到无身,有什么患。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

  (因此,把贵为身用于为天下上),

  若可以橐天下矣;

  (这样的人才可以装得下天下。橐:〈說文〉囊也。字取乙本,帛书甲本字模糊);

  爱以身为天下,

  (能把天下当作自己身去爱),

  女何以寄天下。

  (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你担负。女:汝。何:〈集韻〉〈正韻〉同荷。担也,负也。以:因)。

  【笔记】

  一,本章核心:身心之争,都是大患。宣扬不得之德。

  1有这身,我们就患得患失。

  生活在世间,有宠就有辱,二者相对存在。宠来时,得到的是惊喜;受辱时,得到的是惊恐。仔细思量,无论宠辱,自己又都是为下。宠,不曾为下,何来宠字?辱,不是为下,谁人敢辱?所以,生活中,人们追求上上,实际,无论受宠还是受辱,都是下下,都是个惊,而不得安生。

  2贵在无身。

  “我达到无身境界,有什么患呢”?老子修行,实际上远远超过了“无身”的境界。所以,老子清楚,有身有我,才受尽红尘折磨,是一切苦痛的根源。因此,老子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达到“无身”境界,这是真正的贵。修行达到无身,才可能以天下为身;只有这样的人,才可回归大道。这是真正的贵。

  无身,是修行之果,不是口头理论。修行到层次,自然分晓。不修行,只能把“无身”当作笑谈,当作胡说八道,这正是不修行的普通人可悲之处。

  二,通行本问题: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1 帛书本“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后人把龙字改写成宠字,为了便于理解而已,龙与宠通。

  2 帛书本“荷胃龙辱若惊”?后人把荷胃二字换成何谓,把龙换成宠,通俗化了,却牺牲了原文。

  3 帛书本“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去掉之字,后人在断句上出了不少麻烦。

  4 帛书本“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后人为了骈文化,删掉也字,加上个吾字,后面三句话就都是四个字了。真是荒唐。

  5 帛书本“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意思很清楚的,后人为了通俗,为了骈文化,改写成“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含义是不一样的。

  6 帛书本“女何以寄天下”,后人读不懂了,便改写成自己能读懂的“若可托天下”。实际上,原文尽管晦涩,也是可以读懂的。       

58(通行本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经文——译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

  (看它,同时又无此见,叫做微。微:字取乙本,甲本左米右厘);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

  (听它,同时又无此闻,叫做希);

  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

  (触摸,同时又无此得,叫做夷。搏:字取通行本。甲本左丝字边,右酷似上禾下云)。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

  (修行到这三种境界,起心动念一扫而光,如处虚空,不可再来考察谋划。因此,混然而归一。至:〈玉篇〉來也。计:谋也,考察。混:字取通行本,甲本上草头,中此,下系却上一撇)。

  一者,

  (这一),

  其上不谬,

  (观其上没有谬之动。万物归于沉寂。谬:〈说文〉狂者之妄言也。字取乙本),

  其下不昧。

  (观其下没有昧之静。尚有明觉。昧:字取通行本)。

  寻寻呵不可名也。

  (寻寻觅觅啊不可表述出什么。寻:字取乙本。甲本左丝字边,右夸)。

  复归于无物。

  (这一,也就复归于无物,复归于空了)。

  是胃无状之状,

  (这就是所说的无状的那个状);

  无物之象,

  (也就是所说的无物的那个象。老子说“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注意,这象就是无,可见老子的一,就是无)。

  是胃惚望。

  (这就叫惚望。这是修行的高层次,惚中见望,清清静静无知无欲中得见了“无”,也即“可道”。惚:通忽,无也;望:有也。惚:见无,望;见有,有了无,惚:字取通行本。乙本惚字,上竹下代。望:字取第二十章望字。乙本字是左目右上突宝字头中六下而,这个字在第二十章甲本出现,乙本写成望)。

  隋而不见其后,

  (在后面看这一,不见尾。隋:古同“堕”,垂落),

  迎而不见其首。

  (在前面看这一,不见头)。

  执今之道,

  (执现下一所遵循的“道”。道:恒道。今:现在,指一,虚无),

  以御今之有,

  (用来驾御现在所得的“一”。今之有:指现下修出的一,也就是无,空。可见,这一,有个主人,那就是道);

  以知古始,

  (用来知晓这一,古从何处开始),

  是胃道纪。

  (这就是道纪。是道发挥作用的纲纪)。

  【笔记】

  一,本章核心:修行到高层次,万法归一。也即“不得”了。

  老子的一,是无。

  老子描述: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搏之而弗得。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这一,没有上下动静明暗之分,没有前后首尾之别,不可名说。无状是其状,无象是其象,归于无。显见,老子的一,是无,是浴,是朴。这些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揭示“无”的属性。这些都不是道,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把一当成道,是错解道德经。老子说,道恒,无名,强字之曰道。从来没说过强字之曰一,曰朴,曰无。相反,老子却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修行到达这个地步,一切都无,都一,都浴,都空,都死。但别以为真死,执着空为真,也是住相。由此还需上进,追溯到“不死之神”,也即“浴神不死”,那就是玄牝。玄牝,不死之神,乃是“心”,到此层次,尚在染地。由此玄牝,再上进,心归无染,此心就是归道。

  二,道纪。

  道发挥作用的纲纪。

  从无,再往古追溯,悟到万古之始是道,就叫做道纪。也就是道的纲纪。知道道纪,才能“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修行中,才能不执著无,不执著一,不堕顽空。才能知道:道生一,也就是生无;一生二,也就是天地阴阳;二生三,也就是八卦万物。这就是大道的纲纪。懂得了道纪纲常,一切便都理顺了。

  三,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修行就在当下。当下便不离道,用道驾御当下之有,即驾驭修行达到的一,无,便一切都通达理顺了。坚持下去就能归于大道。

  四,通行本问题: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1 帛书本“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后人改动,由九个字缩减成七个字;夷字和微字位置调换了。实际是不需要删减,也不需要换的。

  2 帛书本“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后人加一此字,多余。计字改成诘字,是错改。修行人都知道,达到空的境界,是不可至计也即不可来谋划考察的了,不能起心动念的了。修改成致诘,成什么话了?这样修改,是没有修行层次所致。而把“一者”二字删掉,更是错误,使人误以为在说道字,实际在说一字,后人把一误解为道,与此大有干系。“道生一”,与此前后矛盾,都是后人修改了原文所致。

  把谬字改成皦字,没必要,谬字可解。

  3 帛书本“寻寻呵不可名也”。后人修改成“绳绳不可名”,也是做无用之功。把惚望改成恍惚,也可以理解,但容易让人误解。后人,大多数把明明白白的“惚望”,弄得“恍惚”其辞,弄成“不清楚”了。

  4 帛书本“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修改者以为迎接应该在前,尾随应该在后,所以把这两句话调换了位置;而字换成之字,更是没用。

  5 帛书本“执今之道”,修改者以为不对,把今字改成古字,大错。       

59(通行本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经文——译文〗

  古之善为道者,

  (古时善于求道修道者),

  微眇玄达,

  (微眇不可见闻之玄通达后。注意,玄是微眇也即不可见的),

  深不可志。

  (他们懂得玄深到不可用意去擬度揣测。志:〈仪礼-大射仪〉不以乐志。「註」志者,意所擬度也)。

  夫唯不可志,

  (正因为玄不可用意去擬度揣测),

  故强为之容曰:

  (所以,只能勉强描述他们修道整个过程中每一阶段对道的体悟说):

  与呵,其若冬涉水。

  (给予啊,也就是修行中的“施舍”“放下”。在道之行,最初就是施舍,就象寒冷冬天趟水过河一样,行他人所不愿行)。

  猷呵,其若畏四邻。

  (守法啊,也就是修行中的“持戒”“规矩”。在道之行,就是持戒,若畏惧四邻那样,小心翼翼,唯恐自己犯戒。猷:道,法则。〈诗·小雅〉秩秩大猷,圣人莫之。邻:字取通行本,甲本本字上竹下行)。

  严呵,其若客。

  (严格精进啊,其如同客人一样,不敢随意放松自己,看紧自己的一言一行,与主不犯)。

  涣呵,其若冰泽。

  (如此精进,达到离物离相这一修行高度时,心头万物如冰融化而成泽,归于沉寂。涣:〈说文〉涣,流散也。〈易-序卦传〉涣者离也。冰:字取通行本,甲本本字上草头下绚)。

  沌呵,其若朴。

  (到此境界,无知无欲了,如同还原到了最初。沌:〈集韻〉音頓。與忳同。愚貌。沌朴二字取字乙本。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混呵,其若浊。

  (混大呵,像是浊水,没有可看清处,也就是没有了分别。混: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丝字边右朋)。

  旷呵,其若浴。

  (一片明亮啊,道就象浴一样洁净空明。这是修行到心地空明境界。旷,明也。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丝字边右者字,者字右上角模糊)。

  浊而静之,徐清;

  (浊,不动而静下来,慢慢回归清净,这是回归道的。静:字取通行本本,甲本字左耳右止。徐:〈說文〉安行也。字取乙本,甲本上草头,下左耳右耳刀);

  女以重之,徐生。

  (女人使她怀孕,也就是清净通过动而使它浑浊,慢慢会生育。追求有,这是离道。重: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

  葆此道,不欲盈。

  (不离此道,就要不欲盈,也就是不欲生。后世所说的无生法)。

  夫唯不欲盈,

  (只有不欲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

  (这样才能做到蔽,才能做到生不成。无生,这就是在葆此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最重要的对修道过程的描述。

  1道什么样?永恒道本身是不可识的,因此也就不可思议。能思到说到的都是意识心在起作用,所以,思到说出的都不是道。那些修道求道,也就是保此道者,在修行过程中,对道有种种体会认识,说出来,这是勉强形容道是什么样子,不是永恒道本身。所以,只能通过强容,慢慢体会道。

  2修行经历,及对道的感悟,顺序如下:

  〈1 〉施舍。一味给予啊,就象寒冷冬天趟水过河一样,行他人所不愿行。

  〈2 〉持戒。谨守修道之法则,其若畏惧四邻,小心翼翼,恐怕自己犯戒。

  〈3 〉精进。严于律己,勤苦上进,如同客人一样不敢随意放松自己。

  〈4〉达空。再上进,达到离物离相或说专气至柔的高度时,象冰凌融化成水一样,归于沉寂。这时,修行才达到空的高度。

  〈5〉到此地步,无知无欲了啊,象还原到最初。这是万法归一的境界。也就是无,是空,是一。即便修行到这样高度,也不是道。需要注意,朴字,浴字,浊字,混字,沌字,是比喻修行过程中的境界,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不是道本身。把这当成道,这是“误道”,而非“悟道”。

  〈6〉觉得混大啊,如同面对一片浊水,什么都分辨不清了,没了分别。

  〈7〉一片光明啊,道象浴过那样洁净。这是心地空明,脱浴归神,归得玄牝。这就是玄同境界。到此地步,才知道一切都不可得了,才知道不得不是强迫自己不得,实际就是不得的,这就是诸法实相。进而与道合一。

  二,葆此道,不欲盈。

  怎样才能葆此道?答曰:不欲盈,也就是不欲生,和佛家的“无生”一样深刻。

  浊,让它静下来,慢慢回归清。清净,让它浑浊,这是在生,在追求有,是离道。

  想不离道,就要不欲盈,也就是不生。只有不欲盈,才能做到蔽,才能做到生不成,这就是在葆此道。

  三,通行本问题: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1 帛书本“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后人把道字改成士字,善为道者,乃是善于修道之人,改成士,如何能通?

  眇字改成妙字,成了微妙一词,把微眇二字含义抹杀了。微字,老子在第十四章中说“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眇字,也是看不清之意。微妙玄,乃是不可见的玄。达字,乃是达到之意,用通字,是错解。志字改写成识字,也是错改的,修改者不解志字的含义所致。

  2 帛书本“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后人改志成识,并去掉曰字,也是错误。

  3 帛书本“与呵,其若冬涉水”。后人不解与乃是施舍,不解施舍确实如冬天涉水一样艰难,便把这句话修改成“豫兮若冬涉川”,大象过河,很形象,但意义却不一样了。这样一改,可就让人想入非非了。

  4 帛书本“猷呵,其若畏四邻”。后人不解猷字,根据上句的大象,把猷字换成犹,换成猴子,修改者自己也就解释通了。荒唐至极。

  5 把呵字都改成兮字,这是流行病。

  6 帛书本“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后人把严换成俨,没有必要;冰泽改成冰之将释,也是无必要;把沌字改成敦,把浴字改成谷字,都是没有必要,因为原文都能解释得通。

  尤其是后两句位置调换,更见修改者修行层次的浅薄。把“旷兮其若谷”提到“混兮其若浊”之前,修改者根本不知道这是两个不同的修行境界,是不同的修行层次,位置是不可调换的。

  7 帛书本“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后人解释不通,便大动手脚,改写成“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又害了老子,害了后来读者。

  8 帛书本“葆此道,不欲盈”。后人把葆字改写成保,没有必要。中间加个者字,多余了。

  9 帛书本“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后人又解不开,只好去掉前句中的欲字,再把后句改成“故能蔽而新成”,也就可以解释通了。实际,原本就是通达的。

  帛书本,是不需要修改的。任何修改,都是极大错误。注解注释写心得乃至开坛讲经都是可以,唯独修改经文不可以。       

60(通行本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静表也。

  〖经文——译文〗

  致虚极也,

  (修行达到虚,就是达到极,就是达到了无。致:通至),

  守静表也。

  (守静即守无,就是守道之表。静: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耳右止)。

  万物旁作,

  (万物竞争壮大。旁作:作大作广),

  吾以观其复也。

  (我通过“观”万物,恢复它们本来面目)。

  天物云云,

  (天生万物纷纭茂盛。云云:〈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

  各复归于其根,曰静。

  (各个复归到他们的根本,也就是天地之始,叫做无,叫做静。静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耳右止)。

  静是胃复命。

  (静,是说复命。注意,静,就是无。别以为修行达到静达到无就是道,老子声明:静,是说复命。换句话说,达到静,不是终点站,不可住在这静中不动。有几人能从静中走出来呢?所以,老子才强调,我说的“静,是说复命”,这就指明了“静”仅仅是归还大道的一个驿站而已。复命,本处所指,是回归到“性”,这是修行的一个次第。性,是道用“有”的一面,参见通行本第三十七章。命:〈增韻〉大曰命,小曰令,上出爲命,下稟爲令。从静往上归根是性,再往上归根就是玄,最终归还大道。静再复命的话,一定是复归到性。胃:同谓。谓:〈廣雅〉說也。静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耳右止)。

  复命常也。

  (复命也即复归到性,就是“常”。注意,这时的常,实际是玄,是道用无的一面;性,是道用有的一面)。

  知常,明也。

  (知常,就是说知道玄,这是明,明心也,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

  不知常,芒;

  (不知道玄,就是昏,无明。芒:〈集韻〉虎晃切,音慌。昏也。字取乙本,甲本左耳右月,月中间二两头出头);

  芒作凶。

  (昏作,就是凶)。

  知常容,容乃公,

  (知道玄,明心了,就有容,有容才能无私而公),

  公乃王,

  (公而不私才能成王),

  王乃天,

  (王才达到巅峰。天:〈說文〉顚也。至高在上),

  天乃道,

  (达到巅峰,才是“道”),

  道乃久,

  (道才长久永恒),

  没身不殆。

  (大道无身,自然没有危险了。没:字取乙本。殆:字取乙本,甲本字左丝字边,右上世下木)。

  【笔记】

  一,本章核心:回归道之过程最重要描述。不得,才能归静。

  1达到虚,也就达到了无极;守无,就是守静,就是守道之表象。

  2观: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观察,是修行中的一个手段,叫做“观想”,“观照”,等等。通过有,观其无。

  3复:恢复。

  通过观照观想等手段,修行到一定高度,就能回归到“无”,回归到天地之始。天地万物便静下来。静不是道,是道之表象,所以,老子才强调说“静,是胃复命”,这就是说,“我老子的静,不是修行终点,而是说由此复命”,复命,就是常,就是玄。由此再上进,便可回归永恒之道。

  二,张果老倒骑毛驴。

  显见,这是通过观,回归到虚无,进而回归到大道,这是人生的最高目标。这个回归过程,就是回头是岸。张果老倒骑毛驴就是最好的诠释。可人心不平啊,谁肯回头呢?第一章,老子告诫我们,这个心,本是静极,永恒。只因妄念,一动可道可名,执着静执着名为真,一切便不永恒了。便产生了无,产生了有,产生了万物之父母,从而产生了万物。这是正骑毛驴,向前看。看到最前是什么?死而已。张果老,则反其道而行之,倒骑毛驴,向后看,寻找来路,寻找生路。找到什么?解脱生死,长生不老。

  三,通行本问题: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 帛书本“致虚极也,守静表也”。后人以为不通,去掉也字,静表改成静笃,修改者那里通了,把老子本义改没有了。

  2 帛书本“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后人不解旁字,改写成并字;后一句六个字,修改成四个字,明显是为了达到骈文效果。

  3 帛书本“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后人按自己意愿,把天改作夫;云云觉得不妥,改成芸芸;把于字去掉,问题还不大;把也字去掉,换成曰字,还是追求骈文效果,大有问题。

  4 帛书本“不知常,芒;芒作凶”。后人为了追求骈文效果,去掉一个芒字,大错。把芒字改成妄字,也是错改。

  5 帛书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后人不解公如何是王,便把王字改成全字,又是错改,不知心王。       

61(通行本第十七章):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经文——译文〗

  大上,

  (大上,大道上上。官迷者把大上当作君王,神迷者把大上当作神,老子的大上只能是道。王大地大天大道大,这四大中,最大者,只能是道),

  下知有之;

  (道不可识,“知道”有道在上,自己已经是离道者,已经在道下。这就是“下知”);

  其次,亲誉之;

  (再下,“亲近赞誉”道,比知,离道又远一步);

  其次,畏之;

  (再下,畏惧道,显见,离道更远);

  其下,母之。

  (最下,轻视小看道,离道更远了。母:物有子母物,物大称母,物小为子。〈詩-郑风-盧重环-毛传〉重环,子母环也。「疏」謂大环貫一小环。又钱有子母钱,「周語註」重曰母,轻曰子)。

  信不足,

  (这都是对道信心不足),

  案有不信。

  (乃至不信造成的。案:表示次第)。

  猷呵,其贵言也,

  (道,本该大说其道;却“贵言也”,即不多说。不多说,乃至不说,这是守下守屈,是大无为。猷:道),

  成功遂事,

  (道使百姓功成事遂),

  而百省胃我自然。

  (而百姓却说:我自己有为的结果。然:燃的本字,道德经中含有无二义。如自然,乃是自有自无。本章,指有为。百省:百姓。胃:谓)。

  【笔记】

  一,本章核心:百姓离道过程及原因。“得”是祸根。

  1离道起于知。

  离道第一步就是知道有道,这也就是通行本第一章的“可道可名”,认可有个“无”,这就是得无,有了无。其实,道就是我,二者是一。这知,便把道和“我”分离开来,把道变成了对象而存在。因此,老子称“知”为下,才说“大上也即道,下知有之”。

  再远,不仅知,还亲近赞誉道,离道又远一步。

  再远,畏惧道。由亲近变成畏惧,当然离道更远。

  更远,轻视道。和畏惧相比,岂不是离道更远?

  2百姓为什么会离道越来越远?

  那是因为信不足,案有不信。从不十分信,到最后的不信,是百姓离道越来越远的原因。信是道源功德母,所有圣人都讲信字重要,因为他们达到了那个高度,清楚“道”不靠思议而得,只能信入。

  二,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百姓一旦成功遂事,他们不知这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所以,百姓才会归功自己,说“我自然”。这里的然,乃是燃,百姓错以为是自己有为的结果。道则是贵言不说,不居功,不居主,实际,大道才是真正主人公。

  这里显然暗藏潜台词:“道我自燃”。

  百姓乃至天下的一切成功遂事,实际都是道“我自燃”的结果,道不说不居功而已。而百姓无知,争天之功为己有,狂言我自燃,错以为是百姓自有自无。

  “道我自然”,这个我,是道之我。这个我,其小无内,其大无外。修行中慢慢感悟。

  三,关键是“我自然”。

  然,老子用在燃烧意义上,自然,就是自燃,自己燃烧。自是体,燃是用。燃时见燃之有;又同时见燃之无,一个燃字,涵盖有无二义。在老子体系中,燃字和浴字,使用的真是恰到好处。

  自然之自,老子提醒自是我。百姓有百姓的我,道有道我。修行一旦有成,就知道此我是一不是二,没有分别。不修行者,只知道肉身之我,不知道还有道我;只知道粘缠在肉身上的凡夫之妄想心,不知道心外还有大心。

  无论哪一家,哪一派,修行到高度,都回归到明,也就是所说的“旷呵,其若浴”,旷就是空明。最后回归到“我”,回归到“自”。只不过这我和自,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我自”而已。在老子道德经中,我们能看到老子从我有身修行到了我无身的境界。如今,老子提出“我自燃”。我们抛开百姓的我自燃,只看圣人的我自燃,这我就是一团光明,别无他物。读道德经,需要慢慢体会老子的“我”。老子的我,和佛家“常乐我净”之“我”,本是一个。

  后来有人说,自然是道,这没说错。但老子那里,“我自”才是真正的道,“然”,不过是道的表象而已。

  老子,深不可测。

  埋没老子,就是埋没“我自己”。

  四,通行本问题: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1 帛书本“大上”,通行本改成“太上”,多此一点。帛书“下知有之”,通行本改成“不知有之”,意义大变了。明显是没有修行,不懂修行境界次第。

  2 帛书本“其次亲誉之”,通行本多加个而字,明显是和上一句硬拼凑成骈文。帛书本“其下母之”,通行本将下字改成次字,这是追求骈文效果。将母字改写成侮字,以为这样可以通俗易懂。

  3 帛书本“信不足,案有不信”,通行本改成“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也是欲达到骈文而已。

  4 帛书本“猷呵,其贵言也”,通行本把猷字改成悠,大谬;猷乃是道,悠成什么了?呵改成兮,去掉也字,相比之下,都是小事了。

  5 帛书本“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通行本改成“功成事遂”,分别不大,也不可以。省字改成姓字,胃字改成谓字,明显有注解用心。注解就是注解,不能把原文注解没了。

  参见:《道德经》中的“自然”,指什么?

  自然一词,眼下,通常用在两个含义上,一是自然界,二是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

  道德经中的自然,不是这样的含义,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道德经中的自然:自,指己。然,指燃烧。自是体,然是用。然是燃的本字。《说文》然,烧也。燃,代指有,也代指无。从燃中,瞬间可见其“有”,也瞬间可见其“无”。这自之体,可指向任何事物,当然也可指道。

  那么,《道德经》中自然的含义就是:自己燃烧,也即自有自无,别无他力。这和“自然界”,和不经“人力”干预,有极大差别。不可当成一回事。

  更为关键的是,这“自”,达到高层次时,是“我”,是“心”。读道德经,可以慢慢感悟去。

  道德经中出现的“道法自然”,“我自然”,“恒自然”,这里的自然,都是“道我自生自灭”,“道我自有自无”。除此之外,别无他力。

  至于什么是道,是心?是物?非心?非物?需要修行,需要慢慢证悟。       

62(通行本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经文——译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因此,大道废弃,退一步,还有仁义在。案:次第);

  知慧出,案有大伪;

  (智慧喜出,这是又退一步了,那就是仁义也被废弃,出现大伪。知:智古字。慧:字取乙本,甲本字左三点水,右思);

  六亲不和,案有畜兹;

  (六亲不和,这是再退一步,还有生和养在。畜:养。兹:古同“滋”);

  邦家乳,案有贞臣。

  (邦家如同孺子,这是退到最坏,还有正臣在。乳:乳子。混:取通行本,甲本无此字,乙本有字,但缺失。根据乙本和通行本,补足混字)。

  【笔记】

  一,本章核心:辨证运动,是道在发挥作用。

  通行本第十七章,言明百姓舍弃道,离道越来越远,乃至“母之”。通行本第十八章告诉我们,道不离百姓,须臾不离,一直在发挥作用。

  1“大道废,案有仁义”。

  大道落在被当成对象去“知”,便已经舍道,把道排除自我之外,这就是“废”道。但老子的辩证法也就是道的辩证法,是玄生有无二边;有无二边注定是对立同一的。所以,按此道理,有废必然有兴,兴起仁义,百姓可以依凭。那就是虽然舍道,但毕竟能“亲誉”道,这便是仁义,这还是道在发挥作用,尽管离道远了一步。

  2“知慧出,案有大伪”。缺少仁义后,就会多多欺诈,会有大伪。依老子辩证法的道理,有假必有真,所以,才有智慧出现,教人们智巧取利,与大伪抗衡。有智慧者,对道是畏惧的,也就是“畏之”。

  3“六亲不和,案有畜兹;国家乳,案有贞臣”。“轻视小看道”,道离人最远了。在家为六亲不和睦,在国为国家无主可靠。依老子辩证法,也一定得到平衡。六亲不和,会有“生养”约束他们;国家无主,会有“忠贞”之臣治理。虽然和有智慧者相比离道远些,也是道在起作用。

  显见,道一刻也不离百姓。

  二,通行本问题:

  大道废,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混乱,有忠臣。

  1帛书本“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通行本随意去掉几个字,就成了骈文模样。

  2帛书本“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乳,案有贞臣”,通行本去掉案字,是不解案字含义所致。畜兹二字改成孝慈二字,是不解造成的错误。邦改成国,乳改成混乱,贞改成忠,都牺牲了原文,牺牲了本义。       

63(通行本第十九章):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经文——译文〗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断绝圣贤也即不尚贤;舍弃知。如此无为,民利就会百增了。负:〈释名〉负,背也。置項背也。〈玉篇〉擔也。弃:字取通行本,甲本字似炯字,只是右边内不是口而是个扁日,扁日上像个竹字头);

  绝仁弃义,民复畜兹;

  (绝仁弃义,民回复到“道生之德畜之”之本初。兹:通滋);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舍弃技巧,舍弃利益,这样就无物可贵,就没有盗贼)。

  此三言也,

  (这样三句话),

  以为文未足,

  (认为文中没有表达明白),

  故令之有所属:

  (因此,可以把他们做如下归属):

  见素抱朴;

  (要见素,要抱朴,也即归无。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和通行本第十五章一样);

  少私而寡欲;

  (要少私,也要寡欲);

  绝学无忧。

  (能够绝学,就没有忧患)。

  【笔记】

  一,本章核心:宣扬不得之德。

  1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不尚贤,绝学弃知,可以“民利百负”。实际来说,通过无为,归还大道,是最大利益,所以,老子才说民利百负。

  2绝仁弃义,民复畜兹。

  绝仁弃义,民回复到本初,道生之,德畜之,这是上进,是归还大道。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舍弃技巧,舍弃利益,归于原本,守弱不争,这样就无物可贵,就没有盗贼了。

  二,实际来说,从修行角度看,真正盗贼是此心。

  心性日下,步步为盗。能守无为,才可日日向上,盗贼日减,直至归还大道。

  如果我们能够如老子所令那样去做,也就是“绝学无忧,少思而寡欲,见素抱朴”,我们就会有成道那一天。

  三,通行本问题: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1帛书本“绝声弃知,民利百负”,通行本把声字改成流行的圣字,把知字直接改写成智字。“负”字怕人误解,直接改写成倍字。没有必要。

  2帛书本“民复畜兹”,通行本依照上文,把畜兹二字修改成孝慈。又是错解。

  3帛书本“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言也”替代以者,未字改成不字,去掉之字,真是想改什么改什么。       

64(通行本第二十章):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经文——译文〗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

  (唯与诃,是不一样的,相差能有多少呢?唯:答应之速而无疑也。诃:大声言而怒)?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

  (美和恶,不一样,相差又有多少呢)?

  人之所畏,

  (人所畏惧的,比如畏惧恶),

  亦不可以不畏人。

  (它也不可以不畏惧人,比如说,恶,也一样畏惧人的)!

  望呵,

  (望有啊。注意,对立双方这样相互依存争斗,人们才望有,也就是执着有。望:看,道德经中代指有。在道德经中望和惚相对。惚,乃忘之义,道德经中代指无。望:字取乙本,甲本字左目右上突宝字头中六下而),

  其未央才。

  (执着有,就没有穷尽了。央:尽也。〈汉武帝-李夫人赋〉惜蕃华之未央。才:哉。〈尔雅-释詁疏〉哉,古文作才)!

  众人熙熙,

  (有为的众人,熙熙攘攘。熙: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丝字边,右谡右边,田换成凶),

  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

  (好象去享受太牢一样而去登台赏春,即贪恋红尘之色。乡:是“饗”的古字,本义是乡人相聚宴饮。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我泊焉未佻,

  (无为的“我”,处静处,不象世人那样去愉悦红尘),

  若婴儿未咳,傫呵,如无所归。

  (而是象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没有一点动静,就像被捆缚不能动啊,如无所可归。傫:捆缚。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女右致)。

  众人皆有余,

  (众人都是越来越有),

  我独遗。

  (我独舍弃)。

  我禺人之心也。

  (我这心是愚人之心啊。禺:通愚)!

  沌沌呵。

  (无知无欲啊。沌字取通行本,甲本字是左三点水,右绵)。

  鬻人昭昭,

  (贪吃贪色的人们活得明明白白。鬻:粥),

  我独若昏呵;

  (我独象昏昏无知啊。昏字取通行本,甲本字是左耳,右上公下心);

  鬻人蔡蔡,

  (贪吃贪色的人们放纵自己。蔡:草。遍地都是,有放意。〈左傳-昭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韻會〉言放之若散米。今作蔡),

  我独闽闽呵。

  (我独孤孤寂寂啊。闽:〈说文〉閩,东南越也。〈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闽闽:这里形容孤寂。闽字取乙本,甲本字是左提土,右上日下干)。

  惚呵,其若海;

  (一切忘而达无时,那个我,它象大海一样宽广深邃。惚:通忽,忘,无。甲本惚字,上竹下代,同第十四章乙本);

  望呵,其若无所止。

  (一切望而有时,那个我,无有所止。望:字取乙本,甲本字左目右上突宝字头中六下而。显见,望字就是注解这个谁都难认得的怪字。由此可确认第十四章应该是惚望,而不是惚恍)。

  众人皆有以,

  (众人都用这有,都有为。以: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我独顽以悝。

  (而我独自顽固的用众人之忧,也就是用虚无,无为。悝:〈玉篇〉忧也,悲也。顽: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三点水,右予)。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如此无为,这就是我欲独异于他人处。独异于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而贵食母”。而:这里表示递进。食:〈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就是说,“贵在万物之母是我所生”。道德经中,“有”是万物之母,而生有生无者,是玄。可见,老子说的“我食母”就是:我生万物之母,我就是玄,我就是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我,如何生活?

  1吾欲独异于人。

  唯与诃,美与恶,相差能有多少呢?但却“望”而不惚,也就是万有界限分明,相互对立,人们贪有恋尘,缠陷其中,不可穷尽。

  众人贪多,我独舍弃。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

  鬻人蔡蔡,我独闽闽。

  忘时归无,我象海一样沉寂;

  望时生有,我又无所能止。

  众人都用这有,都有为;

  我独嘲笑他们,坚持无为。

  这就是老子之欲独异于人处。

  2而贵食母:我就是玄,我就是道。

  老子修行到什么高度?这一章,可以细细品味。

  对立矛盾双方,老子选择了无,选择了无为。这是修行的方法手段。老子能够复归于虚无,达到本初。他能象什么都不懂的婴儿那样没有一点动静,无私无欲。可见,老子确实“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这个而字,表示递进。明显是说我这些“独异于人”处根本算不得什么,即便达到虚无,也还在欲中。真正可贵的是通过“独异于人”的无为,我最终达到“食母”。

  〈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食当动词用,“我食母”就是说,贵在万物之母是我所生。道德经中,“有”是万物之母。生有生无者,是玄。可见,老子要说的是:“我就是玄,我就是道,我生万物之母,我生天地万物”。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矣。

  “食母”,又是个名词,见〈礼記-内則〉篇:“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养其子”。食母,卽乳母也。这样解释也可以通达。解释如下:“而贵食母”,我是欲通过“独异于人”的无为,最终达到可贵的“乳母”,也就是当我修行达到虚无时,还不是可贵处。可贵处是我回归到乳母,知道虚无不是修行最高境界,虚无也是“我”所喂养。我即乳母,乳母即我;我就是喂养虚无者。

  老子的我,大矣哉。

  老子的“我”,需要慢慢感悟。

  二,通行本为题: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1 帛书本“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这是三五字组合,通行本为了达到骈文的完美,加个之字,去个其字,修改成四四字组合,并把何若二字改写成若何,多完美的骈文啊。可谓鬼斧神工了,可惜的是,风流虽居老子上,修行却落老子下。没用的。

  2 帛书本“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通行本一动手脚,就又是骈文模样。可意义却大不一样。

  3 帛书本“望呵”,通行本修改成“荒兮”,一样吗?望是百姓执着有,荒呢?修改者错以为只有改成荒才前后贯通,实际上,望字,才是真正贯通。

  4 帛书本“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后人修改成“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还是追求骈文化。

  5 帛书本“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傫呵,如无所归”,对照一下通行本,就能发现,后人连用三个兮字,用尽全力增添删改,拼凑骈文,追求读来上口的效果。改动后的通行本,读来确实好听,但不是原文了。

  6 帛书本“众人皆有余,我独遗”,通行本为了骈文效果,加上而字和若字,变成五五对称。

  7 帛书本“我禺人之心也呵,沌沌呵”,后人直接把禺字改写成愚,可见通行本就是从帛书本改动而来,因为不可能把愚改成禺的。把呵字改写成哉,修改者不喜欢呵,处处可见。去掉“沌沌呵”三个字,够胆大的。

  修改者,一定有点文化功底,尽管修行是个门外汉。

  8 帛书本“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蔡蔡,我独闽闽呵”,对照通行本,可见修改者还是在打造骈文。把鬻字修改成俗字,是注解鬻字。把“若昏呵”三个字删掉,改成昏昏,前后一读,多骈文啊。把闽闽改成闷闷,是注解闽闽,只不过注解的有点不恰当而已。

  9 帛书本“惚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惚和望,修改者不解其深意,才改成“澹兮飂兮”,倒是形象生动了,可意义大变。惚和望前后文义不能照应了。通行本中的“若无止”,显见,把五个字去掉其和所,留下若无止三个字,为了凑成骈文而已。

  10 帛书本“我独顽以悝”,后人解释不开悝字,加一而字,把“以悝”,改写成“且鄙”,就能解释通了。不用改,实际也是通的。

  11帛书本“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后人去掉欲字,又把吾改写成我。他们哪里知道,这欲字是去不得的。因为修行,是在欲中修,直到把欲彻底否掉,才归还大道。我“独异于人”,归到虚无,算不得贵,因为还在欲中,还有微细之欲在;真正的贵,是食母,那就是悟得一切都是“我所生,我所养”,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心生种种法生”,“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欲字,怎能去掉?       

65(通行本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经文——译文〗

  孔德之容,

  (无和有相反相成的变化之貌。孔:无。德:有。孔德也就是无和有。诗经-小雅:“我有嘉宾,德音孔昭”。德音孔昭,有不同解释。德音,听到美妙声音,“有”之利;孔昭,是乐器之孔发挥了作用,“无”之用),

  唯道是从。

  (是道决定的,或说顺从道)。

  道之物,

  (道生出万物。这是道发挥作用。之:〈說文〉出也),

  唯望唯惚。

  (只有两种形式,那就是望和惚。唯:唯独。望:有;惚:通忽,无。望:字取乙本,甲本字左目,右上突宝字头中六下而。惚:字取通行本,甲本字上竹头下代)。

  惚呵望呵,

  (“无”是天地之始,因此,先忽后望。望:有;惚:无。望:字取乙本,甲本字左目,右上突宝字头中六下而。惚:字取通行本,甲本字上竹头下代),

  中有象呵;

  (这其中有了“无”象。同时产生了象变化之理,也就是老子辩证法的大道理。注意,物象二字不可以互换。这里只能用象字,因为其中有象,这个象是“无”);

  望呵惚呵,

  (望,又归惚。注意,有了个“无”,一念觉无,依照辩证法的道理,一定归于惚),

  中有物呵。

  (这其中有了物。望归于惚,注意,这里的望已经是无,归于惚,也就是虚无再无之,当然是有物了。这里的物是实有,所以,只能用物字。可见,道之物,也即生出物,先有其无象,此象后成其物)。

  幼呵冥呵,

  (物生之初很小啊,很难见啊。幼:〈说文〉小也。〈集韻〉一笑切,音要,精微也。冥:〈广雅〉暗也。幼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上知,下心),

  中有请呵。

  (这其中却有“情”啊,爱也。请:〈史記〉〈禮書〉請文俱盡。〈註〉徐廣云“古情字多假借作請,諸子中多有之”。〈荀子-成相篇〉聽之經,明其請。〈註〉請當爲情。呵: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王,右上草头,中一,下似举字)。

  其请甚真,

  (其情安乐于真,也即贪爱执着有物为真实。甚:安乐于),

  其中有信。

  (这其中就产生了信。也就是说,无有有无往来相生,按时守节,不失于信,万物运动有了规矩)。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从今追溯到古,其名都在者,也即一直都可以名说的,那就是“无”。万物以此无,顺服为父。注意,在可名说的一切物象中,“其名不去”的只有“无”,无名,是一切名之君;任何有,名都是要去的,也即要灭的。父:始生已者为父。父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车,右博字取右半边。众父:万物之父,也就是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万物之父是无。修行中的无为,抱一,若朴,等等,都是顺从个“无”字,也就是顺从众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大顺,归还大道),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我通过什么知道天地万物之父是这样的呢?上面便是。然:燃也,这里指生万物之变化。父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车,右博字取右半边。)。

  【笔记】

  一,本章核心:万物如何产生?

  1开篇言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是确立大道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是一切母之母,一切始之始。一切,都是道所生。

  2惚呵望呵,中有象呵。

  大道无动无静,无有无无,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始无终,无可名说,永恒不变,这就是道。道发挥作用之始,就是有了惚,惚就是无。当一念觉此惚时,惚就变成望,变成动,变成有,就有了“无”象。无和有,是大道发挥作用的两面而已。

  3望呵惚呵,中有物呵。

  一念觉“无”生出后,依照辩证法的道理,这无,一定归于无。注意,这里的望已经是无,再归于惚,也就是虚无再无之,当然是不虚无而有物了。这里的物是实有,和虚无相对,所以,只能用物字。这样就生出“物”。

  4尽管空无精微不见其形,可人们却“贪爱”其有,这其中就有了“情”。

  这情本是虚无所生,却显得“很真实”,这其中就产生了信。也就是说,无有有无往来相生相应,按时守节,不失于信,万物运动从此就有了规矩规律。

  5道,生出无,也就是先惚;之后生有,也就是后望。注意,这是逻辑上的先后,不是实际上有先后。实际上是同时产生无和有。

  二,万物之父是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

  从今追溯到古,一直可以名说的,也即“其名不去”的,是无。众生万物以此“无”顺服为父。

  父:始生已者为父。众父:万物之父,也就是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始,参见通行本第一章。可见,万物之父是无。修行中的无为,抱一,若朴,等等,都是顺从个“无”字,也就是顺从众父。所以,修行必须达到“无”这样高度,才能再上进,逐步归还大道。反之,就是空谈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告诉我们,无和有不是道,而是道之作用。修行回归到无,才能回归到万物之始,在这里才可与道相交,才可回归大道。

  三,通行本问题: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1 帛书本“唯道是从”,后人改写成惟。

  2 帛书本“道之物”,后人不解“道之物”乃是“道生万物”之含义,为了追求骈文之美,加个为字,改成“道之为物”,使人错解成后面的话在解释什么是道,解释道是什么物。大错特错了。实际来说,这一章是在解释道如何生出万物的,和第一章可以对看的。

  3 帛书本“唯望唯惚”,通行本不解望和惚的真实含义,改写成“惟恍惟惚”,是错改。帛书本“惚呵望呵,中有象呵”,后人改写成“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比原文完美,意义却恍惚了。帛书本“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后人改写成“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一样恍惚。

  4 帛书本“幼呵冥呵,中有请呵”,后人改成“窈兮冥兮,其中有精”,请和精一字之差,后世很多修行人由此走上错误的修行道路。帛书本“其请甚真,其中有信”,后人也改成“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一样错误。

  5 帛书本“以顺众父”,通行本改成“以阅众甫”,让众生不知道万物之父乃是“无”。

  6 帛书本“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把父改成甫,是修行层次不到所致;把然改成状,不懂然的深刻含义。       

66(通行本第二十四章):有欲者弗居。

  〖经文——译文〗

  炊者不立,

  (自己吹嘘自己,是立不起来的。炊:与吹同。〈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註〉與吹同),

  自视不章,

  (自己看自己,是看不明自己的。章:明也。〈易-垢卦〉品物咸章),

  自见者不明,

  (执著己见的,是没有明见的),

  自伐者无功,

  (自称功的,是无功的。伐:〈史記-功臣侯表〉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伐,功也),

  自矜者不长。

  (自恃的,是不长的)。

  其在道曰:

  (居道的人也就是依道而行的人说。在:居):

  余食赘行,

  (过多吃食物,只能添加累赘之形体。余: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丝字边,右酷似僵字右边,但右上边似是中间夹个扁日),

  物或恶之,

  (物也不应该喜欢这样,何况人),

  故有欲者弗居。

  (因此,有欲望的人不在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有欲望者不在道。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1这一章,老子要求禁欲,要求无为。

  自吹,自视,自伐,自矜,这都是争,都是有为,结果都走向反面。这就是不能依道而行的结果。之所以不能依道而行,是因为他们有欲望。所以,老子说:“有欲望者不在道”。这和老子所说“罪莫大于可欲”是一样道理。

  2不得,是修行手段。

  后来的哪一家的正道修行,都离不开“禁欲”。如“持戒”,就是修炼禁欲的最直接最有效方法;而“施舍”,说穿了,也是在去掉欲望。让人行善积德,等等,都是在去人的贪欲。

  当修行有成,达到一定层次后,贪欲自然消失,如同冰融雪化。到这样地步,才晓得,通过修行,真的能够达到“无欲望”境界,也才知道“无欲无知”,是实有其事的。

  老子主张无为,禁欲,不争,目的则是回归大道。至于有的人宁可不回归大道,也要纵欲,老子只能闭口了。

  二,通行本问题: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 帛书本“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为了达到骈文效果,加进“跨者不行”一句,这样就一一对应了。把炊改成企,是不解炊怎么能不立,不知道炊与吹通造成的。改成企字后,修改者才加进跨字那一句话,也是为了对称。把章字改成彰,不解章也有明义。显见,通行本改动的是帛书本;而不是帛书本改动通行本。

  把视字改成是,把自见句子提到自视前面,没有必要。

  2 帛书本“其在道曰”,修改者在道后加个也字,和前后文联系,实际不必。

  3 帛书本“故有欲者弗居”,修改者以为解释不通,把欲字换成道字,把“弗居”直接换成“不处”,这就通了。实际上原文也是通的。       

67(通行本第二十二章):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经文——译文〗

  曲则金,

  (有曲则有硬。曲:〈說文〉象器受物之形),

  枉则定,

  (有乱则有定),

  洼则盈,

  (有洼则有盈),

  敝则新,

  (有坏则有新。敝:〈玉篇〉坏也),

  少则得,

  (有少则有得),

  多则惑。

  (有多则有穷。惑:諡法-滿志多窮曰惑)。

  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因此,圣人“执一”也就是执“无为”而治天下。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注〉“治也”。〈韻會〉治也)。

  不自视故明,

  (不自己看自己,才可看明自己),

  不自见故章,

  (不执著己之见,才可彰显其见。章:通彰。明,显著。〈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赏罚无章。「疏」章,明也),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称其功,才有功。伐:自称其功),

  弗矜故能长,

  (不自恃,才可长),

  夫唯不争,

  (只有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

  (才不能与其相争,也就是无不争)。

  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

  (古时候所说的屈曲才坚硬,真是几语啊。几语:人所依凭之语。胃:通谓。才:通哉)!

  诚金,归之。

  (不争,守屈,只要诚信之心如金一样坚固,就能归道)。

  【笔记】

  一,本章合心: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得也。

  1在人们都追求有之一边时,老子告戒人们守中之虚无。在矛盾双方,选择无为,选择不争。

  2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还是教导我们,圣人之治是无为而治。这“一”是无,是修行的极高层次,但还不是道本身。万法归一,就是万事万物归于平等无别,也就是空。执一就是执无,就是无为。这样做,才符合大道。

  可见,老子依旧是宣扬不得之德。

  二,信是道源功德母。

  “诚金”归之。只要诚信之心如金一样坚固,就能归金。没有诚心,对道不能生信,也就是信不足乃至不信,是离道的根本原因,是内因。所以,老子在此提出“诚要如金”,警醒后人。

  信是道源功德母。老子讲,佛祖讲,耶稣也讲。圣人都讲修道要实信道。

  弟子问耶稣,怎样才能得道。耶稣回答说:信。只要信,对山说,移到海里吧,那山就会移到海里。

  哪个能实信呢?聪明人很难信实,总是问为什么,其疑难去,也便难得道。这如同过山涧上的独木桥,当你对一个盲人说,“这是道,能过去”。盲人信实,便能够过去。当你对一个眼睛好的人说,“这是道,能过去”,他会被自己所见吓得不肯过了。这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

  三,通行本问题: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1 帛书本“曲则金”,通行本把金改成全,实际不必。“枉则定”,后人不解枉有乱义,改成直。

  2 帛书本“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声字改成圣字,等于注解;执字改成抱字,形象一些;牧字改成式字,去掉以字,修改者自以为通了。实际来说,原文也通。原文是说“因此,圣人把执一也就是无为当作天下之治”。

  3 帛书本“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注意,第二十二章帛书“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一对照,就能发现,明字和章字位置不同了。因此,后人才整理修改成通行本模样,把上一章和这一章统一起来了。实际来说,无须统一的,解释得通就可以的。

  4 帛书本“弗矜故能长”,后人修改成“不自矜故长”,是为四个“不自”完美排列而动的手脚。帛书本“故莫能与之争”,通行本加进天下二字,没有必要。

  5 帛书本“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后人在曲全中间加进则字,照应了上文;用“岂虚言哉”,替代“几语才”,通俗易懂。帛书本“诚金,归之”,后人修改成“诚全而归之”,不解金字。       

68(通行本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经文——译文〗

  希言自然。

  (无和有相反相成,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然:燃)。

  飘风不冬朝,

  (不能终朝飘风。冬:〈前漢-律歷志〉冬,終也),

  暴雨不冬日,

  (不能终日骤雨),

  孰为此?

  (是谁使它们不终朝不终日呢。当然是天地)?

  天地而弗能久有,

  (天地都不能长久“有为”),

  况于人乎?

  (何况人呢)?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

  (因此,有为,而不离道的,与道相同。这是悟道者。从事:指有为);

  德者,同于德;

  (有为,而不离德的,与德相同。德,指不得之德。这是修道者);

  失者,同于失。

  (有为,而失道失德的,与失相同。这是不道,不道要早已。失:指失道。参见通行本第三十八章,“失道失道矣”)。

  同于德者,道亦德之;

  (如此同于德者,也得到了道。德:通得);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如此同于失者,也失去了道)。

  【笔记】

  一,本章核心:老子提出“生活道”。不得,才符合道。

  1长久有为,是不可能的。

  希言自然: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这句话的含义是:无和有相反相成,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我是道的本体,燃是道的表象。生有不离燃,见燃之有;归无不离燃,见燃之无。无和有同时产生于道,二者相反相成,正因为这样,天地万物才“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天地才不能长久占据个有字。天地都不能长久“有为”,人想长久“有为”更是不可能的了。

  2修行两条道路。

  一条是出世修行,就是选择“无为”,竭尽全力避开有为,可以成就道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隐隐于野者。

  另一条就是在世修行,不避红尘,在“有为”中行“无为”之道。“为而不为,争而不争”,这一样可以成就道果,这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者,也就是生活道。

  3老子在本章肯定了生活道。

  后世修行,都是遵循这样两条道路的。而不离世间修行,为普通百姓,解脱生死,打开了通路。后世宗教,出世修行的,老子是他们祖师爷;入世修行的,老子也是他们的祖宗。无论哪一家修道,谁不是从无为入手?修行到层次,哪个不是为而不为?老子,最棒。

  二,三种不同的人生。

  1同于道,圣人的人生。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这是悟道者的人生。与道同体,也即玄同。有为中自然做到无为。有与无,浑然一体,道统其中。

  2失道后,有两种人生。

  〈〉同于德,无为者的人生。

  “从事而德者,同于德”,这是修道者的人生。失道后,退居于德。参见通行本第三十八章。有为中,能做到“不得”,依然可以回归大道。这就是老子主张的德。

  〈〉同于失,有为者的人生。

  “从事而失者,同于失”,这是失道者的人生。有为者,做不到不得,彻底失道。失道的人生,从根本上看,与“失”相同。得不到永恒。

  三,通行本问题:

  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帛书本“不冬朝不冬日”字,通行本把冬字改成终字。实际上,冬也是与终通用的。

  2帛书本“孰为此”?通行本多加个者字,之后又多加天地二字作答,能看出修改者理顺原文的用心。帛书本“天地而弗能久有”,修改成“天地尚不能久”,去掉了最重要的有字,是大错。在帛书“况于人乎”之前加一而字,没有必要。

  3帛书本“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把而字改写成于字,意义大变了。

  4帛书本“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后人看不懂,错以为丢失“同于道者”一句话,才动手加上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这句话。并遵照上文的顺序,把这句话加在同样位置。并按自己的理解,把原文改头换面,修改成通行本的模样。从修行角度看,这句话是不应添加进来的。因为,同于道者,无需“道亦乐得之”。正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5通行本“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帛书本没有这句话。读起来,也是天外飞来之感。       

69(通行本第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经文——译文〗

  有物昆成,

  (何谓道?道者,有物成在其后。昆:〈爾雅-釋言〉昆,後也。〈书-大禹谟〉昆命于元龟。〈传〉昆,后也。帛书甲乙本都是昆字。后人改成混字,大错,让人误解混沌产生一切,混沌就是道),

  先天地生。

  (天地出生之先)。

  蕭呵缪呵,

  (万物死啊,生啊,不断经历着萧条绸缪。缪:本义:绸缪,缠绕),

  独立而不改。

  (道却是独立的,是不改不变的。改:字取通行本,帛书乙本字是左丝字边,右像是真又不是真)。

  可以为天地母。

  (发用生出天地,当然可以为天地之母)。

  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

  (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可以名说,写上个字叫做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

  (我强说它大)。

  大曰筮。

  (这大,又可以说成筮。因为天下人通过筮的测算,去求神问卜,体会大求大,因此,可以说成筮大)。

  筮曰远。

  (筮也可说成远。因为筮,求神问卜,把“我”置于大之外,“我”离大离道越来越远),

  远曰反。

  (远也可以说成反。因为,离道远,就是走错了方向,反道而行。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即是说,道发挥作用,就是走向自己反面,通过可道可名,恒道变成非恒道。远到不能再远,大就变成了小,才有侮道。再变化,就是从小向大变,通过无为归还道。这是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法)。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因此,道大固然,但在辨证关系中,天也可以叫大,地也可以叫大,王也可以叫大。注意这个顺序,道最大,统天地人三才)。

  国中有四大,

  (国中有这四大),

  而王居一焉。

  (王就是其中之一大,也是最小之大)。

  人法地,

  (人依法于地),

  地法天,

  (地依法于天),

  天法道,

  (天依法于道),

  道法自然。

  (道依法于“自燃”。换句话说,道就是自,自己为法,别无可法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对道及其地位作用的描。实际,还是通过这些说教,告诫人们行不得之德,归还大道。

  1道,可以为天地母。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这道,“有物”成在其后,因为有是万物母,由无所生,无由道所生,所以,有物生成在道后。因此,这道,天地生之先就已经存在。帛书甲乙本都是昆字,通行本把昆字改成混字,是极大错误。这是修行不到层次者把混沌当成是道,把有物当成是道,才会有这样的改动。实际来说,修行达到一定高度,就知道混沌不是道,有物更不是道,都是道的表象而已。

  由此可见,道可以为天地母。

  2道,蕭呵缪呵,独立而不改。

  大道运行,生万物之蕭,生万物之缪,而道本体,却永恒,独立而不改。

  3道,无名。强名之,越名越远。

  吾强为之名曰大。道发挥作用时,能体会道大,所以,把道说成“大”。注意,曰,就是在“名”道,这时,已经离道。老子在通行本第十七章中说“下知有之”,体会道大,说成大,也即名其为大,就是下知了。

  大曰筮:对这大,人们通过筮又敬又求,这时,大又被说成筮。

  筮曰远:本来道是“我”是“自”,当人们通过筮去敬道求道时,显见,我被排除道外,离道远了。

  远曰反:因为,离道远,就是走错了方向,反道而行。这就是“反者道之动”,也即是说,道发挥作用,就是走向自己反面,通过可道可名,恒道变成非恒道。这实际是反道,是失道,是错误。当远到不能再远,大就变成了小,才有侮道。再变化,就是从小向大变,通过无为归还道。这是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的辩证法。

  4道,最大。

  大道产生了天,产生了地,产生了人。所以,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自己为法,别无可法;而天地人,实际都是以道为法。

  二,道法自然。

  1不要把这里的“自然”,理解成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这样理解的话,老子修行层次便一扫而光了。

  2“道”,乃是道之体;“法”乃道之用。道法什么?取“自然”二字,以示大道只能法道“自”之体所生发的道“自”之用,也就是法自己,自己以自己为法,别无其他可“法”。道是体,然是用,如此而已。

  3如果把自然理解成“大自然”的话,前后就矛盾了。因为天地人,也是他们所说的“大自然”之组成部分。道法自然,逻辑上就混乱了。

  4有人说,自然是自然而然。

  自一定是体,然一定是用,“自”一定不是大自然不是物,这时才可以说自然是自然而然。反之,把道理解成大自然,或说物质,或说物,还是和3一样的矛盾。因此,这种说法也不成立。

  5实际上,老子“自”,指“自己”也即“我”,或说“心”,这是道之体;然,就是燃,也即“生灭”,此乃道之用。

  三,通行本问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 帛书本“有物昆成”,通行本把昆改写成能混,这是胡改了。因为这句话是说“有物”成在道之后。后人不解昆字含义,以为混沌是道,昆恰好与混通,才改写成混字。

  2 帛书本“萧呵缪呵”,说的就是万物红尘缠绕人心,后人不解,依照他自己的理解,改成“寂兮寥兮”,和混字就统一口径了,也就是把混当成道了。帛书本“独立而不改”,可后人为了文字优美,加进一句“周行而不殆”,就大错特错了,因为这句话说的是道用,不是道本身。这样一来,道用和道就混淆了。

  3 帛书本“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通行本把未字改成不字,加进强字,去掉吾字,没有必要。

  4 帛书本“大曰筮,筮曰远”,后人不解,把筮字改成逝字,以为可通,实际,本来便通的。

  5 帛书本“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通行本在道前加进故字,把王字改成人字,没有必要。

  6 帛书本“国中有四大”,国字,通行本改成域字,修改者是把国和王对应上了,才做如是修改。帛书本“而王居一焉”,改写成“而人居其一焉”。       

70(通行本第二十六章):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

  〖经文——译文〗

  重为根竝,

  (重有为的话,根就竝了。因为无是万物根,重无为。重有为的话,就又多出个根了。竝:字取帛书甲本。音并,并的异体字,含义是比上,齐等。乙本改成轻),

  根竝为躁君。

  (无为之根被有为所竝,也即重有为,轻无为,这是烦躁的君王。躁: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是左衣补,右乃,下同此)。

  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

  (因此,君子日日之行,不离其无为之重。甾:与淄同,黑。甾重:重黑轻白,也就是无为)。

  唯有环官。

  (只有象环官那样尽职尽责,才能护卫无为之根。环官:周禮-夏官“環人掌致師,察軍慝,環四方之故”。註:“巡察內外,若環之相循不窮。致師,謂犯敵以誘其出。軍慝,謂敵懷詐潛入我師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則環繞而巡之”)。

  燕处则昭若。

  (燕处:燕子筑巢梁间,呢喃欢乐。这不是重无为,而是有为若昭,是躁。注意,甾和昭是相对而言的)。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竝于天下?

  (为什么万乘之王把天下看作与身齐等,也就是重天下而轻己身?注意,万乘之王,喻心;天下,喻道)?

  竝则失本,躁则失君,

  (不是“竝于”天下,而是“竝”天下的话,就是重有为,失去无为之根本;重有为则躁,躁则失去大道之寂静心王)。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重无为,不要重有为。依旧说不得之德。

  1世间众生病,不知无为是根,反把有为当作根。

  这就是老子说的“重为根竝”。正因为根竝,众生才重有为,烦恼不尽。烦恼不尽,才因躁而失去清静心王。

  2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

  君子如何行事?老子告诉我们:不离其甾重。

  甾:与淄同。淄,黑色曰淄。不离甾,就是不离黑,守清静无为。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这就是君子的甾。

  甾重:也即重其淄,重黑而轻白。也即重无为不争。

  只有众日行不离其甾重,才可回归大道。

  3回归道,必须做到心如环官,不可燕处。

  在此,老子强调了时时刻刻无为的重要性。所以,老子告戒我们,要象环官守护君王那样内外巡查,环环相扣,全心全意,守护好这个“君王”,才可以归大道,王天下。不能燕处那样闲散躁动。

  生活是此理,修行也是此理。

  二,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竝于天下?

  为什么万乘之王把天下看作与身齐等,也就是重天下而轻己身呢?

  老子说“竝则失本,躁则失君”。注意:这是说,不是“竝于”天下,而是“竝”天下的话,就是重有为,这样就失去无为之根本。重有为,自然要躁,躁则失去大道之寂静心王。

  老子说过,无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我之所以有大患,因为我有身,及我无身,我有何患?

  万乘之王,心也,我也。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过,修行到高层次,无心,以百姓心为心;也无身,以天下为身。注意,这就是轻自身,重天下,这就是圣人的无为。如果反其道而行,就是有为,就是轻天下。

  问世间,哪个不贪?哪个不想去经历?哪个不想到红尘中磨砺一番?躁动一番?立此悬崖,能回头者,就是大丈夫,就是天人师,就是佛菩萨,就是圣人。

  三,通行本问题: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

  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1帛书本“重为根竝,根竝为躁君”,乙本做了改动,“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意义根本不一样了。

  2帛书本“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通行本把众改写成终,通俗易懂而已。删掉其字,无必要。

  3帛书本“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后人不解其意,改写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这样一改,修改者就明白是什么含义了。真是害了老子。

  4帛书本“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竝于天下”?后人不解其意,改写成“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意义大变。

  5帛书本“竝则失本,躁则失君”,后人把本字改写成根字,是照应本章开篇“重为根竝”之根字。       

71(通行本第二十七章):善行者无达迹。

  〖经文——译文〗

  善行者无达迹,

  (善于行的人,没有住下不动的,一定要行的。无:字取通行本。甲本缺此字,乙本有此字,根据乙本补足。乙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达:字取乙本,帛书甲本字上竹头,下左双立人,右冬),

  善言者无瑕适,

  (善于言的人,没有语句不畅的,一定要言的。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瑕:〈管子·法法篇〉令入而不至謂之瑕。「註」相闲曰瑕。适:〈广韵〉乐也。〈正韵〉安便也,自得也),

  善数者不以筹策,

  (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去算,也即不算而算。筹策: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前字是左缶右兆,后字是左丝边中双立人右条),

  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

  (善于闭门的人,即便不用关龠锁门,他人也一样不可以打开门,也即不闭而闭。龠:音月。钥匙。如“启龠见书”。关: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月,右竹头,下方,只是点横下是力。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上竹头下辂,和第五章同),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善做结的人,即便不用绳索缔结,也不可以解开,也即不结而结。绳: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金,右模糊)。

  是以声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

  (因此,圣人恒善救人,没有被声人放弃不救的人。物,声人也要救,声人不弃财物。救: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缶右似炯字,只是右边内不是口而是个扁日,扁日上像个竹字头。弃:字取通行本,甲本字似炯字,只是右边内不是口而是个扁日,扁日上像个竹字头。),

  是胃袭明。

  (这就是所说的袭明,也就是说承袭明。明,心明也。到达这样高度,才达到心明了。袭:字取通行本,甲本字左肆字左半边,右四)。

  故善人,善人之师;

  (因此,善于救人者,善于做他人的传道老师。师:〈玉篇〉范也。敎人以道者之称也);

  不善人,善人之资也。

  (不善于救人者,拿东西救济别人,而不能教人以道。资:字取乙本,甲本字上双口,下似鸟字)。

  不贵其师,

  (做传道之师他们不以为贵),

  不爱其资,

  (他们不爱惜财物,依然拿物救济他人。资:字取乙本,甲本字上双口,下似鸟字),

  唯知乎大迷,是胃眇要。

  (只有知道这是“大迷”,才能明白目光短浅的要害所在。眇:〈正韻〉偏盲也。迷: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缶右尊)。

  【笔记】

  一,本章核心:圣人,恒善传道。

  1圣人是恒善于救众生的。

  令众生“不得”,很多人误解老子害众生,老子在这一章表明,圣人是恒善救人的。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适:是说善于行的,不可能不行;善于言的,不可能无言。圣人善于什么?圣人乃是得道者,善于救人,依照上述道理,当然不可能不救人。

  老子主张无为,无私,不争,都是令人们舍弃。这舍,很难做到,是教导众生吃亏啊。老子被众生误解成害百姓,也就是正常的了。为了避免误解,老子才在这里进一步说明,圣人恒善救人,不可能不救。并强调“人无弃人,物无弃财”。

  2怎么救呢?

  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说,善于计算者,不算而算;善于闭者,不闭而闭;善于结者,不结而结。圣人乃是恒善救人者,当然就是不救而救。令众生放下一切,无为不得,表面看是害众生,实际是在救众生;表面看是不得,实际是不得而得;表面看是不争,实际是不争而争;表面看是无为,实际是无为而为。老子说“故善人,善人之师”;也即善于教人以道,也即教导众生“无为不得”。

  真正高明者,也即善人,要以传道为贵,做传道之师。不要以物救人,使人重物不重道。反之,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就是大迷了。

  二,圣人什么都不舍啊。

  从本章刻可见,圣人恒善于救人,不可能害人。那种以为主张“不得”,是在害人而不是在救人,这是误解了圣人。依照圣人之言去行的话,最终结果一定是“人无弃人,物无弃财”。不仅如此,还能“得天下”,“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就是不得而得了。这时再观,哪里不是我?什么可舍弃?一针一线,都不出本心。

  三,通行本问题: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1 帛书本“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帛书乙本达字,后人改成辙字,意义大变。通行本把几个者字全删掉,把后两句也字也删掉,明显可见,是竭尽全力追求句子完美;帛书瑕适二字,后人不解,改成谪字,又是错改。帛书本“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后人把龠字改成楗字,启字改成开字,也是便于理解。

  2 帛书本“是以声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后人把声字改成圣字,把恒字改成常字,一是为通俗易懂,一是为避汉皇帝讳。把而字改成故,觉得更恰当。加进一句“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明显是把“物无弃财”分成两句话,目的是拼凑成骈文。

  3 帛书本“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后人不解其意,修改成自己能理解的“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修改者的原则是“我不理解的就要改动”,真是太可怕了。

  4 帛书本“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胃眇要”,正因为有了上文的改动,下文也必须要改的了。通行本修改成“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如此一改,老子高层次的传道修心主张,就一扫而光了。       

72(通行本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经文——译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知道自己是雄,却能守雌性柔弱一面来示人,就为天下的溪流,就为水,说穿了,如雌性一样居下而不居上。溪: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似美字,模糊)。

  为天下溪,恒德不离;

  (为天下溪流,就下而不争上,就是不离恒德之无为。溪: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似美字,模糊。离: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金字头下似文字,右璨字右半边);

  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不离恒德,无为而不争,就会渐渐复归于婴儿,也就是归于无)。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

  (知道自己洁净,却能守污浊,为天下之浴。注意,自以为辱,不以为净,自然就常浴自身了。说穿了,就是居于污泥而一尘不染。白:〈增韵〉洁也。辱:污浊。由此可证,浴字,是洗浴含义。浴到最净,就是无)。

  为天下浴,恒德乃足;

  (为天下浴,浴是虚无洁净,正是无为之恒德十足);

  恒德乃足,复归于朴。

  (无为达到十足深度,就复归于朴。也就是去掉装饰美化,复归到自身本来。浴和朴是从不同侧面揭示“无”。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知道自己明,却能守不明之黑,这就可为天下式。注意,这里的式,就是一。老子有言,“圣人执一为天下式”。说穿了,这就是守无,一就是无。白:明。黑:暗)。

  为天下式,恒德不貣;

  (为天下法度,行为就有了准则规范,这样,恒德就不会出差错,也就是说,人们就可以循规蹈矩去无为了。貣:音特。古同贷。不貣:不差忒。〈礼-月令〉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註」宿,猶止也。離,猶行也。言占星辰躔次進退之度數不差忒也。貣: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习右中);

  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

  (恒德不出差错,把一当成天下式,最终,一定复归于无极,也就是回归到“无”这个极点。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朴散则为器,

  (朴散开来经过加工则成器具。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圣人用则为官长,

  (圣人用在这个世间就是官长),

  夫大制无割。

  (至大的裁断是不裁断。制:〈说文〉制,裁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怎样做才能回归大道?无为不得即可。

  1做到如下三点,就是无为了,就可以归还大道。

  ——首先: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这就复归于婴儿,无知无欲了。

  恒德。即玄德,玄发挥作用,这是有为,有为中能保持无为的一面,就是玄德。参见第十章。

  ——其次: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这就复归于朴,回归到万物本初了。

  不执着洁净,而能守污浊,就会天天时时洗清自己,这就是天下浴。为天下浴,达到洁净之无,就是恒德乃足。这样才能洗净装饰美化之污垢,复归到自身本来面目,就是复归于朴了。朴,是本初,万物本初就是无。

  ——再次: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这就复归于无极,回归到无了。

  把无为法度化,模式化,也就是“为天下式”。这样,行为就有了准则规范,恒德就不会出差错。这个天下式,就是一,一之本就是无。这样坚持无为,最终,一定复归于“无极”,也就是回归到“无”这个极点。回归到此,就是天地之始。

  注意,都是回归到无,一,朴,浴,这不是道,由此还需上进,才能最终回归大道。

  2大制无割。

  无为,就是在教人舍弃,从有回归到无,也就是制,是裁断。但,当修行层次达到大制时,就知道,这种割舍本身实际也是梦幻泡影,根本没有制没有割,也就是大制无割。

  也就是说,回归,一切都无;用时,一切都有。回归,万物归朴;用时,朴散为万物。回归,官长就是声人;用时,声人则为官长。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修行手段,是回归大道的必经之路。回归大道后,才能明白,“大制无割”。这和佛家说的“原本具足不假修证”一样深刻。

  老子,牛。

  二,通行本问题: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1 帛书本“恒德不离”,学者们还要避皇帝讳,把恒字改写成常字。细看,又多出一句“恒德不离”,后人觉得没有必要存在,便删掉了;多出的“恒德不离”删掉后,后面多出的“恒德乃足”和“恒德不貣”也必须删掉。

  2 帛书本“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后人怎么琢磨怎么不对,荣和辱是一对,便把白字改成荣字,他们哪里懂得,这里的白是指净,和辱相对,所以才有“浴”字。浴字,后人觉得不解,把浴字改成谷字,和通行本第六章的改动相互照应;把恒字改成常字,避讳而已。去掉一句“恒德乃足”,照应前文,不得不删掉。通行本把这段话移动到后面,是他们把朴当作道,朴字又和后面“朴散则为器”之朴相连接,才把无极提到前面的。又是错错错。

  3 帛书本“恒德不貣”,后人把貣改写成忒。

  4 帛书本“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加进之字,追求句子完美而已。夫字改成故,句子含义发生变化。无字改成不字,没有必要。       

73(通行本第二十九章):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

  〖经文——译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

  (将要夺取天下而有所为的),

  吾见其弗得已。

  (我看他们是得不到成功的。已:〈玉篇〉止也,畢也,訖也)。

  夫天下,神器也。

  (天下,是神明之器具。神:神明,心也)。

  非可为者也。

  (天下不是可以“为”来的)。

  为者败之,

  (有为的人,会归于失败),

  执者失之。

  (执著的,会执不住而失去)。

  物或行或随;

  (天下事物,有行在前,就有随在后。不能随在后,如何行在前?这是对立统一关系);

  或炅或吹;

  (有热,就有吹之凉。炅:音炯。吹:字取通行本,乙本字似是上君下羊);

  或强或羸;

  (有强,就有弱。或强或羸:字取通行本);

  或陪或隳。

  (有助益,就有毁坏。陪:〈玉篇〉助也,益也。陪: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羌,右下捺弯勾上是个允字头。隳:字取通行本,甲本字也是个羌字,右下捺弯勾上是个短捺)。

  是以声人去甚,

  (因此,圣人做事,会去掉甚,也即不会过分),

  去大,

  (不会贪大),

  去楮。

  (不会贪生。楮:可通穀。〈說文〉穀者楮也。穀:生。〈詩-邶風〉習習谷風。「疏」谷之言穀。穀,生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圣人无为。依旧说“不得”。

  1人生最大贪心是贪天下。

  天下乃是神器,必须靠无为不争,靠天意人心而得之。勉强而为者,当然是失败,执著也是得不到的。

  2天下事物,有行在前,就有随在后;有热,就有吹之凉;有强就有弱;有助益就有毁坏;都是这样辨证运动着,不偏不倚。圣人明白这样道理。基于这个道理,圣人做事,就不会过分,不会贪大,不会贪生,也即无为不得。

  无论修行事,还是世间事,都是这个道理。

  二,通行本问题: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

  夫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 帛书本“吾见其弗得已”,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通俗易懂而已。

  2 帛书本“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通行本照应后文,改成“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通行本加进“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实在是没有必要的。

  3 帛书本“或炅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隳”,后人不解其意,便修改成自己能解的。把炅字改成歔字;把“或陪或隳”,改成“或载或隳”。

  4 帛书本“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后人不解,把大字改成奢字,把楮字改成泰字,又是错。       

74(通行本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经文——译文〗

  以道佐人主,

  (以大道帮助人主的。注意,有主,是生活及修行的核心。言行能够无为不得,就符合道,就有了主。这主,就是一身之主,一家之主,一国之主,乃至天地之主,也即一切有无之主。人,通过修道,可以达到最大之道,真正做主),

  不以兵强于天下。

  (不以刀兵逞强天下)。

  其事好还。

  (这样处事就归还于好)。

  师之所居,

  (因为大兵所居处),

  楚棘生之。

  (一片荆棘。楚:丛木。棘: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上突字头,无点,下似卓,日是个口字)。

  善者果而已矣,

  (真正善于辅佐人主者,得到果就是目的了),

  毋以取强焉。

  (不要用强而取)。

  果而毋骄;

  (取得果而不骄横。骄:字取通行本,甲本字酷似粦。同第九章);

  果而勿矜;

  (取得果而不自大。矜:〈广雅〉大也);

  果而毋伐。

  (取得成果而不自居功。伐:功。〈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伐,功也);

  果而毋得已居,

  (取得果,是不得已而居之,也即无为而为)。

  是胃果而不强。

  (这就是说,果而不从强取)。

  物壮而老,

  (物强壮后就会衰老),

  是谓之不道。

  (用强而取,这是说不道)。

  不道蚤已。

  (不符合道之心之行,要早早停止。蚤:与早通。〈越語〉蚤晏無失,必順天道。〈孟子〉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以道佐人主。说的还是不得之德。

  以道帮助君王,那就是“无为而治”;以道帮助百姓,那就是“使民不争”。所以,老子反对“以兵强于天下”。因为,以兵强于天下,一是“荆棘生之”,百姓受苦;二是不符合道,不符合无为。在老子看来,不道,就应该早早停止。

  自己修行也是如此。要无为而行,不要用强。用强就不道,不道就应该停止。

  二,弱者,道之用也。

  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这正是用弱。

  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这正是“不得之德”,玄德也。

  三,通行本问题: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

  善者果而已,不敢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1 帛书本“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通行本加个者字,去掉个于字,追求句子完美而已。

  2 帛书本“师之所居,楚棘生之”,通行本把居字改成处字,把“楚棘生之”,改成“荆棘生焉”,再多加进一句“大军过后,必有凶年”,就通俗易懂了。

  3 帛书本“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通行本删掉一个矣字,删掉毋焉二字,前面加上不敢二字,句子就近于完美了。

  4 帛书本“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通行本把“果而毋骄”后移,修改者觉得先矜后伐再有骄。而把“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修改成“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显见,是顺上文口吻一气而下。把原文独立的句子,变成上文的依附了,愿意没有了。

  5 帛书本“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后人把而改成则,意义稍微有些不同了;去掉之,追求骈文之美;把蚤字改成早,是在注释蚤字。       

75(通行本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经文——译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刀兵,乃是不详的东西),

  物或恶之。

  (万物都讨厌刀兵)。

  故有欲者弗居。

  (因此,有欲刀兵的人,不要这样)。

  君子居则贵左,

  (君子甘居于左,也就是甘居不尊。古法,人道以右为尊),

  用兵则贵右。

  (用刀兵也就是有为用强的人,则贵右,强居尊位,不甘居下)。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

  (因此,刀兵不是君子之器)。

  兵者,不祥之器也,

  (刀兵,是不祥和的东西),

  不得已而用之,

  (不得已而用刀兵的话),

  恬袭为上。

  (越轻越好。袭:〈左传-庄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恬:字取帛书本,甲本字酷似笋字)。

  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

  (动刀兵,不要自美。若自美,是乐于杀人)。

  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乐于杀人的人,则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

  (因此,礼数上,吉事以左为尊上;丧事则以右为尊上。这也在告诉我们,君子不争右是喜事是吉事,而用兵之争右则是凶事丧事)。

  是以便将军居左,

  (因此,便将军居在左边。便:帛书乙本通行本都是偏,可视作与偏同义),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

  (上将军居在右边,正是以丧礼规矩而居。显见用兵之不详)。

  杀人众,以悲依立之;

  (诸多杀人者,依次而立,表示悲哀);

  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胜了,以丧礼去处置胜利)。

  【笔记】

  一,本章核心:兵者不详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袭为上。宣扬不得之德。

  1老子劝化世人。万物不喜欢刀兵,所以,想欲刀兵的人应该罢手。人也不喜欢刀兵,所以,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2君子贵左不贵右。

  人道以右为尊。《增韻》:左右定位。左,右之對,人道尚右,以右爲尊。《前漢-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註」師古曰:左官猶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爲尊,故謂降秩爲左遷。佐諸侯爲左官也。

  因此,有为者争夺右,争夺那尊位,乃至动用刀兵。可见,用兵自然贵右。而君子则以贱为贵,贵左,无为而居,君子不去争那尊位,自然贵左。

  礼数上,吉事喜事都以左为上为大,与君子贵左相吻合;丧事以右为上为大,与用兵则贵右相吻合。不要把这当成是简单巧合,老子是通过这样对比,告诉我们,“兵者不祥之器”。以此宣扬他不争无为的思想主张。

  二,通行本问题: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1 帛书本“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通行本删掉夫字,删掉也字,追求句式完美。帛书本“故有欲者弗居”,把居字改成处字,实在没有必要。

  2 帛书本“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原文是总结上文,后人看着不顺眼,去掉故字也字,移动到“兵者不祥之器”之后,加入到下一句话中,改变了原文结构。

  3 帛书本“恬袭为上”,通行本改成“恬淡为上”。

  4 帛书本“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后人修改成“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追求的是骈文句式的完美。

  5 帛书本“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后人删掉这句话,大错了。

  6 帛书本“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通行本改成“吉事尚左,凶事尚右”,追求句式完美而已。

  7 帛书本“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帛书乙本把便字修改成偏字,是注解便字。通行本去掉是以二字,去掉也字,改居为处,也是追求句式完美。

  8 帛书本“杀人众,以悲依立之”,后人不解其意,改成“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这就通顺了。实际上,原文也是通顺的,修改者不解而已。       

76(通行本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

  〖经文——译文〗

  道恒。

  (道是永恒的)。

  无名。

  (无名:无名说,只能用“无”字而说之)。

  朴唯小,

  (朴,因为小。唯:以,因为。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而天下弗敢臣。

  (而天下不敢把朴看作下臣)。

  侯王若能守之,

  (侯王若能守朴,也就是守无,守无为),

  万物将自宾。

  (万物将会自动宾服)。

  天地相合,

  (天地相互和合),

  以俞甘洛。

  (用以疏通滋养。俞:〈说文〉空中木为舟也。甘:〈山海經〉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註」按水經:甘水出南山甘谷。洛:〈说文〉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甘洛:这里比喻滋养)。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不用发号,万物在滋润下萌发,而自均平。民:〈說文〉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令:〈说文〉发号也)。

  始制有名。

  (这样,从无产生了有,“有”这个名开始制定)。

  名亦既有,

  (既然产生了名说),

  夫亦将知止。

  (也要知道制止。按老子辩证法,要有节制,也就是通过无为节制有为)。

  知止所以不殆。

  (知道制止才能没有危险。这样做符合道)。

  俾道之在天下也,

  (万物和道在这天下。俾:这里指处于从属地位的万物。〈說文〉益也。一曰俾門,侍人。又〈广韵〉从也),

  猷小浴之与江海也。

  (就象小浴和江海的关系一样。道是江海,万事万物万用则是点滴。猷:〈爾雅-釋言〉猷,若也。小浴:湖泊,川流,小溪,河谷,一切可浴处,相对江海都是小浴)。

  【笔记】

  一,本章核心:守无,就是守道。依旧说不得之德。

  1抱朴,就是守道。

  守道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而是道发挥作用之“无”。

  这无,相对有而言,叫做无;相对异而言,叫做一;从无是天地之始看,叫做朴;洗心达净看,叫做浴;等等。

  2从无角度看,无论君主还是百姓,能守朴也就是甘心无为不得的话,万物将会自动宾服。因为,无是万物之父,万物无不顺服。而无和有,同由玄出,也即道发挥作用,生出有无,或说生出望和惚,显见,道是四大之最大。

  3从有的角度看,从无生有,有是万物之母。天地合和,化生万物。产生了有,始制“有”名字。有了诸多有后,开始制定诸有之名说。有又生有,名便接连产生,乃至不断。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就要知道终归于无,所以,老子才说,“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只有这样无为而做,才符合道。符合道,才可以回归道。

  二,道和万物关系:小浴之与江海。

  道如大海,万物如同小浴。用万物洗浴有染之心,这是小浴,也就是“修除玄蓝”;一旦归还大道之江海,何浴之有?佛家谈到真心,也曾经多次做过这样比喻。可见,修行到高层次,对道的感悟是一样的。

  三,通行本问题: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1 帛书本“道恒。无名”。通行本把恒字改成常字,避汉皇帝讳而已。

  2 帛书本“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通行本把唯字改成虽,以为这样才通,实际原本唯字也是通的,修改者读不明白而已。去掉而字,改弗敢为莫能,没有必要。

  3 帛书本“天地相合,以俞甘洛”,后人把谷字改成合,一是合字好理解,二是浴字已经改成谷字,而这一章中谷字和浴字同章出现,显见两个字有不同含义,不好交代了,索性便硬着头皮把谷字消灭掉。“以俞甘洛”修改成“以降甘露”通俗易懂了。

  4 帛书本“民莫之令而自均焉”,通行本删掉焉字。

  5 帛书本“知止所以不殆”,后人把所以二字改成可以,也不算错。

  6 帛书本“俾道之在天下也”,后人不解俾字乃是指从属于道的万物,把俾改成譬,有点乱弹琴了。

  7 帛书本“猷小浴之与江海也”,因为不解俾字,这一句也就必须改动了,最重要的是把与字改成于字,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了。把小浴二字改成川谷,是不解浴字所致。       

77(通行本第三十三章):死不忘者,寿也。

  〖经文——译文〗

  知人者,知也;

  (能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

  自知者,明也。

  (能自知的人是“明”。自知:其言很深,也就是知“自”。知自,也就是知我,也就是知大道之“常”,老子说过“知常,明也”。所以,才有“自知者明也”之说)。

  胜人者,有力也;

  (能胜过他人的是有力量);

  自胜者,强也。

  (能自己胜过自己的是强。自胜:也就是行无为也,自己逐步否定自己,直到顶峰之“自”,即道也)。

  知足者,富也;

  (知足的就富有);

  强行者,有志也。

  (能强行的人,是有志气。强行: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各不相同。老子的强行是指“无为”。参见本章:“自胜者强”。强行,也就是行强,行自胜,行无为)。

  不失其所者,久也;

  (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其“道”。失则落顽空。这就是长久是永恒);

  死不忘者,寿也。

  (死了但却无死就是寿。死,不亡,这可能吗?修行是通路。修行到一定高度,就知道死确实不亡。不修行,想死而不亡,乃至想明白死而不亡,都是痴人说梦)。

  【笔记】

  一,本章核心:做人,要回归永恒之道。

  要善于知人,也要自知。

  要胜过他人,也要胜过自己。

  要知足常乐,这就是富有;也要强行知足无为,这是志气。

  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去道,就是长久永恒。

  死而不亡,这是真正的长寿,也就是永恒之道。

  二,要复归于永恒之道。

  知人,胜过人,知足,不失去自己,这是普通智慧都能做到的。而自知,自胜,强行无为,死而不亡,就不是普通智慧所能做到的。需要超人的大智慧才可以。当你真的做到自知自胜无为的话,最终必然能做到“死而不亡”,达到永恒,也就是复归于道。

  三,修行须得大自在。

  这自,需要慢慢感悟。老子说“自然”,这自是谁?是我?是心?是佛?是上帝?是道?有人说,常观“自在何处”,行的就是菩萨道,一旦观彻,就是佛。老子这里,能观彻这个“自”,就是大道。慢慢感悟。

  四,通行本问题: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1 帛书本“知人者,知也”,“死不忘者,寿也”。通行本把后一个知字修改成智字,把忘字修改成亡字,这是明显的注解了。后句加个而字,与原文不悖。可惜的是,牺牲了原文。

  2 帛书本句句都有也字,通行本逐句删掉也字,以求骈文流行时代的句式完美。其用心明显可见。       

78(通行本第三十四章):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经文——译文〗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

  (道发挥作用,分流出左右二边,如有无,多少,大小,美丑,等等。因此才有二边对待。这也就是“反者道之动也”。泛:〈說文〉浮也。一曰流也。字取通行本,乙本字左丝字边,右酷似厘字),

  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

  (道,成功遂事,却不说有为之,因为大道无形无象,是无为之。万物归附于道,道却无心为主。这正是“弱者道之用也”)。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

  (由上可见,“以观其眇”,可知永恒之道有“无”之欲。这无,是不能再小者,所以,从道用无的角度看,道,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万物归附于道,道却不自为主。“观其所徼”,从有上看,没有比道更大者;所以,从道用有的一面看,道又可名于大)。

  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

  (由此可见,圣人能成就大),

  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因为圣人为小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大)。

  【笔记】

  一,本章核心:道,名于小,名于大。

  1反者道之动也,道发挥作用,可以左,也可以右,所以才有了二边对待,如有无,大小,长短,高低,上下,善恶,美丑等等。

  2永恒之道有“无”之欲,世间才因此有了无,也就是“以观其眇”。道用无的一面,可名于小,因为没有比无更小的了。

  3永恒之道有“有”之欲,世间才因此有了有,也就是“以观其所噭”。道生成天地万物,是天地万物主,天地万物皆从属于道,道又不自为主;不自为主才是真正主。道用有的一面,可名于大,因为万有没有比道更大者。

  悟道圣人,无为是本,为小不为大,因此才能成其大。

  二,通行本问题: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

  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于大。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1 帛书本“道泛呵,其可左右也”,通行本改成“大道泛兮,其可左右”,改后的句子多美呀。原文也就不要了。

  2 帛书本“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

  后人读不懂,遂把前两句修改成“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功成而不有”,是从“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修改而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是从“万物归焉而弗为主”修改而来,因为这句话后面有重复,为了避免重复,追求句子完美,才做如是修改。

  “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后人不明白其中奥妙,修改成他们能够读懂的“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帛书本的“万物归焉而弗为主”,通行本把弗字改成不字,为了通俗而已。

  3 帛书本“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通行本删掉一句,留下后两句。填上终字自字其字,去掉也字,读起来朗朗上口了。       

79(通行本第三十五章):执大象,天下往。

  〖经文——译文〗

  执大象,

  (执掌大道),

  天下往。

  (去教化天下)。

  往而不害,

  (这样去做不是害人),

  安平大。

  (而是使天下达到安,达到平,达到大。注意,这是修行层次的上进。安是静是无,平是平等不二,大是道大)。

  乐与饵,

  (道,平常人以为可以如音乐去听闻,如食物去品尝),

  过格止。

  (通过推究道,令他们改正错误认识。过:〈书-大禹谟〉宥过无大。「註」过者,不识而误犯也。〈前汉-文帝紀〉俱去細过,偕归大道。格:推究)。

  故道之出言也,

  (因此,出言讲什么是道),

  曰:谈呵其无味也,

  (曰:说它是什么味道,道无味可品尝),

  视之不足见也,

  (看它也不足以看见),

  听之不足闻也,

  (听它也不足以听见),

  用之不可既也。

  (道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既:〈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执大象,天下往。

  悟道者,都会执大象,天下往

  “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行不言之教”,以此去教化天下。这样,天下才能“安平大”。

  道之象,就是大象。道本无形无象,所以,大象就是“无”。执无去安平大,也就是无为而治天下。

  二,道不可思议,不可靠感官感觉。

  平常人以为道可以象音乐一样去听闻,象饵一样去品尝,这是错误的。通过推究道,可以改正人们对道错误的认识。实际来说,道说不得,思不得,看不得,听不得,触不得,嗅不得,尝不得。悟道之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对刚闻道者,都是这样去说。在这里也是这样。这样说,又容易使人误解道是离开一切的,实际来说,道就是一切,一切也是道。

  常有人说:“言语道断”,这样说当然有道理了,令人不执着语言文字相,从而悟道。可悟道后才知道,即便言语,道也是不断的。也就是六祖说的“本自具足”了。

  老子修行到高层次,他所说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那是达到空无,是修行境界,不可以用平常意义去理解。都知道“本来无一物”这句话,可处在不同层次上,理解各个不同。大师的层次是开悟,我们只能去理解,相差何止十万八千里啊。

  三,通行本问题: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

  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1 帛书本“安平大”,通行本改成“安平太”,不解大字。“过格止”,后人不解其意,把格字修改成客字,大谬。意义大变。本是推究止过之含义,变成过客停下来之含义,大错。

  2 帛书本“故道之出言也,曰”,既然把格字改成客字,为了前后通顺,只好把这一句改成“道之出口”四个字。真是胆大妄为啊。老子,遇到这样的崇拜者,真是不幸。

  3 帛书本“谈呵其无味也”,既然上句话改成“道之出口”,那么谈字,也就只好改成淡字了。

  4 帛书本“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通行本删掉也字,追求骈文效果。最后一句中的可字,修改成足字,大谬。       

80(通行本第三十六章):鱼不脱于渊。

  〖经文——译文〗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

  (将欲收敛它,必然是因为它扩张。拾:〈广韵〉收也,敛也。古:〈说文〉故也,也即缘故);

  将欲弱之,必古强之;

  (将欲削弱它,必然是因为它强大);

  将欲去之,必古与之;

  (将欲和它分离,必然是因为与它有结交。去:本义离开,分离。与:交往,友好。〈说文〉与,党与也。〈礼记-曲礼〉生与来日,按,犹交也)

  将欲夺之,必古予之。

  (将欲夺它,必然是因为给予它)。

  是胃微明。

  (这就叫做微明,也就是明其微)。

  柔弱胜强。

  (弱者可以胜强)。

  鱼不脱于渊。

  (鱼不脱离深渊才能存活。不可争上也。渊: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上竹头下酷似寇去宝盖),

  邦利器不可以视人。

  (国家之利器,不可以见用于人。不可用强也)。

  【笔记】

  一,本章核心:要做到无为不争不强。依旧宣扬不得之德。

  为什么被收敛?因为扩张了;

  为什么被削弱?因为强大了;

  为什么被离弃?因为与其结党了;

  为什么被剥夺?因为接受给予了。

  一切不好的事情都是因为贪好而来。明白这些细微处,如果不贪好,何坏之有?

  所以老子告戒我们,要守柔弱,不可争强争上,不可多取。其实,就是告诉我们无为。

  二,通行本问题: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1 帛书本“将欲拾之,必古张之”,通行本把拾字改成歙字,以为歙和张才是一对,所以改掉拾字。实际上,原本也是通顺的。通行本把四个古字改成四个故字,因为古与故通,故字好理解。

  2 帛书本“将欲去之,必古与之”,通行本把去字改成废字,把与字改成兴字,是不解去和与的真实含义所致,错以为用“兴废”二字可以替代“与去”二字,从而和后面一句话分别开,是错误的。帛书本“将欲夺之,必古予之”,后人把夺字改成取字,把予字改成与字,通俗易懂而已。

  3 帛书本“柔弱胜强”,后人改成“柔弱胜刚强”。

  4 帛书本“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视人”,通行本在不后加个可字,把邦字改成国之二字,把视字改成示字,这样,句子才完整。       

81(通行本第三十七章):天地将自正。

  〖经文——译文〗

  道恒,无名。

  (道是永恒的。无名:无名说,只能用“无”字而说之。注意,在道德经最后,老子又指出道是永恒的,是不可名说的。永恒,道乃最尊最贵者;无名,道在行而不在言。无:字取通行本。帛书甲本字左王右酷似恩字。所有无字,本此而来)。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侯王若能守住“无为”,万物也将自化为无。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守是守道发挥作用之“无”,这无也叫一,叫朴。注意,侯王,在理解上要上升到心王高度。化:字取帛书乙本,甲本字左石,右酷似博右半边)。

  化而欲作,

  (化而又欲兴起有为的话),

  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

  (不能名说的朴,也就是无,我将使其填塞天地间,无处不无。阗:填塞。字取帛书乙本。朴:字取乙本,甲本酷似寮字)。

  阗之以无名之朴,

  (用不能名说的朴也即“无”充塞天地。阗:字取帛书乙本),

  夫亦将不辱。

  (也将不埋没“有”。辱:埋没。〈左传-襄公三十年〉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

  不辱以情,

  (不埋没“有”,是因复归于性。注意,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都是道用,都是第二月。性,表现的是道有的一面。情:性。〈吕氏春秋-上德〉注:性也。情字取于帛书甲本),

  天地将自正。

  (复归到性,天地都将归“无”而自正了。老子体系中,无,就是正。注意,老子的正,绝不仅仅是无,还“亦将不辱,不辱以情”,也即还有性在,还有道在。反之,就陷入顽空了)。

  【笔记】

  一,本章核心:无,不是顽空,还有性在。归性,天地将自正矣。

  1老子在道德经最后,又一次强调“道是永恒的,不可名说的”

  〈〉道恒:道是永恒的。永恒的就是长生久视的,不死的,不变不动的。此永恒之道,产生非永恒之道,也即产生世间万物。所以,道是最最尊贵的。老子指明,万物纷纭,都要各个归复其根,那就是归还道。

  〈〉无名:道,不可名说。只能行。

  道无形物象,因此无名,也即什么都说不得。任何名说,都有概念,都有念,而道是无知无欲无念的。所以,道,说不得。

  人们都在说道,很少有人行道。而行道,是最重要的,只有行道,才可归复其根,也即回归大道。

  2怎样做才可归还道?

  〈〉首先,行无为。

  也就是行老子说的“不得”之德,玄德也。

  通行本第五十四章,老子说以无为“修之身,修之家,修之乡,修之邦,修之天下”,无为之德就会普及天下,这才是善建无为而不拔者。

  道,“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注意,这侯王,理解成国王,是低层次的,还不入道。只有明白那是“心王”,才算入道了。同时,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而是道发挥作用之“无”,这无也叫一,叫朴。生活中守道,就是在生活中行无为。心真能行无为的话,万物也将自化为静,也即化为“无”,最终归附于道。

  〈〉其次,心要观。

  也即老子说的“观身观家观乡观邦观天下”。

  行无为,是很难做到的。“化而欲作”,也即化成有为,也是正常的,这早已根深蒂固了。

  老子大喝:“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这就是“观”。也就是以“无”观世间万物。观身,观家,观邦,观天下,都是以无观之。这和后来佛祖在金刚经中所说“把一切当作梦幻去观”,道理是一样的。

  以无“观”万物,万物最终都归根到无,最后达到无身无天下乃至无恒心,清清静静,无知无欲,无圣无凡,也即达到永恒,便是归还道。

  这正是善抱一而不脱者。

  3无,不是顽空,还有性在。归性,天地将自正矣。

  阗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用无观一切,最终归于无,这也将不埋没“有”。不埋没“有”,是因复归于性。注意,性和玄是一个层次概念,都是道用,都是第二月。性,表现的是道有的一面。玄,表现的是道无的一面。还有性在,就是浴神不死;不死之神,就是心。这归空之心,见其有,叫做性;见其无,叫做玄。了无分别,清净不动,就是所谓的道。

  所以,以为空就是道,修行上,离老子层次不止一步。

  二,通行本问题: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1帛书本“道恒,无名”,后人看到第三十二章开篇也是这四个字,为了避免他们看到的重复,遂把恒字改成常字,避汉朝皇帝讳而已;把无名二字改成“无为而无不为”,也不离无字。这样,就避免了和三十二章的重复。

  2 帛书本“夫亦将不辱”,通行本改成“夫将不欲”,辱字换成欲字,意义大变。原文本义是“无充塞天地,也不埋没有”,通行本变成了“镇住有,将不欲有”,这样的修改者可就落入空空之中了,也就是断灭。老子修行层次被抹杀了。

  3 帛书本“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后人把辱换成欲,自然把情换成静,这样,他们的天下也就将自定了。原本含义是“不埋没有,因为还有性在。归还到性,天地就将自正了”,而通行本改成“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意义大变。这样,自然墮入顽空。

  注意:修改道德经乃是大过错。

  通行本,如此肆无忌惮地修改原文,老子的道就被修行不到高度的后人渐渐偷换成“空”,“无”,“一”,“朴”,“谷”,“静”等概念。修行有点层次的,知道这些不是道,就开始在通行本道德经中,拼命挖掘“玄”和“性”,错以为玄和性是道。也有修行层次高的,醒悟了老子的心,老子的我。直到帛书甲乙本问世,老子修行层次已经达到巅峰,才在道德经中得到确认。这真是国人之福,众生之福。         

道德经(原本)

  附录::道德经原本

  (以甲本为准,甲本缺失取乙本,乙本缺失取通行本,不通,以通者为准。分八十一章,乃是后人强为而成。为检索方便,仍旧分八十一章,和通行本基本保持一致)

  《甲本道德经》【复原本】

  德经

  01(通行本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亓厚而不居亓泊,居亓实而不居亓华,故去皮取此。

  02(通行本39)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亓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灵,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曰孤寡不。此亓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

  03(通行本41,40)

  上士闻道,堇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禺,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刑。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04(通行本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

  05(通行本42)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益之而隥,隥之而益。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06(通行本43)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07(通行本44)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08(通行本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币;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绌;躁胜寒,靓胜炅。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09(通行本46)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10(通行本47)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亓出也弥远,亓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

  11(通行本48)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隥。隥之有隥,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12(通行本49)

  圣人无恒心,以百省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13(通行本50)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亓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辟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投亓角,虎无所昔亓蚤,兵无所容亓刃;夫何故也?以亓无死地焉。

  14(通行本51)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勿宰也,此之谓玄德。

  15(通行本52)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亓母,以知亓子。复守亓母,没身不殆。塞亓闷,闭其门,终身不堇;启亓闷,济亓事,终身不棘。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亓光复归亓明。毋道身央,是胃袭常。

  16(通行本53)

  使我秆,有知也;行于大道,唯他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货, 财有余,是胃盗夸。盗夸非道也。

  17(通行本54)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亓德乃真;修之家,亓德有余;修之乡,亓德乃长;修之国,亓德乃丰;修之天下,亓德乃普。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兹?以此。

  18(通行本55)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逢毒虫地弗螫,据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会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胃之不道,不道蚤已。

  19(通行本56)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亓闷,闭亓门,和其光,同亓尘,坐亓阅,解亓纷,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浅。故为天下贵。

  20(通行本57)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亓然也才?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而邦家兹昏。人多知,而何物兹起?法物兹章,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21(通行本58)

  亓正闵闵,亓邦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咲咲。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亓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亓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22(通行本59)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以蚤服;蚤服是胃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亓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胃深槿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23(通行本60)

  治大国若亨小鲜。以道立天下,亓鬼不神。非亓鬼不神也,亓神不伤人也。非亓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24(通行本61)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亓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亓欲。则大者宜为下。

  25(通行本62)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竖也,不善人之所竖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为天下贵。

  26(通行本63)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未。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亓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冬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竝若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冬于无难。

  27(通行本64)

  亓安也,易持也;亓未兆也,易谋也;亓脆也,易判也;亓微也,易散也。为之于亓未有也,治之于亓未乱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羸土;百仁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亓成事而败之。故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莜;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28(通行本65)

  民之难治也,以亓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29(通行本66)

  江海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亓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亓言下之;亓欲先民也,必以亓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隼而弗厌也。非以亓无诤与?故天下莫能与诤。

  30(通行本80)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送。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亓食,美亓服,乐亓俗,安亓居。邻邦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31(通行本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予人,已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32(通行本67)

  天下皆胃我大,大而不宵。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二曰检;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兹,故能勇;检,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亓兹,且勇;舍亓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以单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以兹垣之。

  33(通行本68)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不诤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极也。

  34(通行本69)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胃行无行,襄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于于无适,无适斤亡吾。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35(通行本70)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亓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36(通行本71)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亓病病也,是以不病。民之不畏;畏则大,畏将至矣。

  37(通行本72)

  毋闸亓所居,毋厌亓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

  38(通行本73)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亞,孰知亓故?天之道,不单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39(通行本74)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斲也。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40(通行本75)

  人之饥也,以亓取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亓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竝死,以亓求生之厚也,是以竝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41(通行本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亓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42(通行本77)

  天下之道,酉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隥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隥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是以圣人为而弗又,成功而不居也。若此,亓不欲见贤也。

  43(通行本78)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亓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线曰:“受邦之莜,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

  44(通行本79)

  正言若反。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道经

  45(通行本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

  46(通行本02)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皆知善,訾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隋也;恒也。是以声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昔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47(通行本03)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声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48(通行本04)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亓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子也,象帝之先。

  49(通行本05)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50(通行本06)

  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51(通行本07)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52(通行本08)

  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争: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53(通行本09)

  持而盈之,不若亓已。揣而允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54(通行本10)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是胃玄德。

  55(通行本11)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然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56(通行本12)

  五色使人目盲;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57(通行本13)

  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荷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何胃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58(通行本14)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昧。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胃惚望。隋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

  59(通行本15)

  古之善为道者,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猷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浊而静之,徐清;女以重之,徐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

  60(通行本16)

  致虚极也,守静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静;静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芒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61(通行本17)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62(通行本18)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畜兹;邦家乳,案有贞臣。

  63(通行本19)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绝仁弃义,民复畜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

  64(通行本20)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才。众人熙熙,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傫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沌沌呵。鬻人昭昭,我独若昏呵;鬻人蔡蔡,我独闽闽呵。惚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65(通行本21)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幼呵冥呵,中有请呵。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66(通行本22)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67(通行本23)

  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胃曲金者,几语才。诚金,归之。

  68(通行本24)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有,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69(通行本25)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缪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筮;筮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70(通行本26)

  重为根竝,根竝为躁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唯有环官。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竝于天下?竝则失本,躁则失君,

  71(通行本27)

  善行者无达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声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知乎大迷,是胃眇要。

  72(通行本28)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73(通行本29)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羸;或陪或隳。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

  74(通行本30)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毋骄;果而勿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胃果而不强。物壮而老,是谓之不道。不道蚤已。

  75(通行本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便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依立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6(通行本32)

  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猷小浴之与江海也。

  77(通行本33)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

  78(通行本34)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声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79(通行本35)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格止。故道之出言也,曰:谈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80(通行本36)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古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柔弱胜强。鱼不脱于渊。

  81(通行本37)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不辱。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

手机txt小说-阿巴达 提供下载

小说排行榜:http://www.abada.cn/top.aspx

老子《道德经》相关作品全集:http://www.abada.cn/zt/daodejingzhushu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