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皇朝经世文编卷九十

 刑政一刑论 

善化贺长龄耦庚辑

  案刑家 

汪缙

尊君抑臣。综核名实。刑法家之要也。君之有尊。刑赏之所自出也。刑赏出于独。则君威振。刑赏出于共。则君威替。善用其刑赏。则刑赏出于独。不善用其刑赏。则刑赏出于共。赏罚不越二端。而微妙之节且百变。所谓微妙之节者。有无显功可赏。赏急有功。有无显过可戮。戮急有过。有格外士不得已过。非常法。扞网脱其身。有先事赏。卒然罚。效见S可待。有急于邀功。乍可喜。久成患。有巧于避于后。人君不知无功赏。无过罚。不足以厚俗惩奸。不知破格恩。原不得已情。不足以服奇士。保愿民。不知邀功不可贪。巧脱不可幸。不足以静天下心。消其诈。不知先赏卒罚。不足以当机御变。此其微妙之节。非神明其际者莫能也。去其私。喜怒刑赏自公。然其用必轻者失刑。则重者积矣。于功小者吝赏。则大者堕矣。一之不画S慎微画一。微之不慎。于。不必刑。刑即有刑不刑者矣。不必赏。赏即有赏不赏者矣。如是者。刑弗惩。赏弗劝。古之明君。有不刑。刑必果。有不赏。赏必信。刑一人而天下沮。赏一人而天下劝。刑赏神而君威殚者。不牵于好恶之私也。好恶者。重人用以窥其主。重人欲潜移人主权。其术在巧取人主好恶用之。欲进所私。必巧投人主好赏之。欲退所忌。必巧中人主恶罚之。人主方谓吾好之则有赏。吾恶之则有罚。不知已为重人用其好恶。进所私。退所忌。天下之无廉耻而嗜势利者。见重人所私者进。所忌者退。谁不为其所私。去其所忌。既由重人所私而进。遂相与引所私。排所忌。由是私者日众。忌者日寡。则重人势成。人主势孤。后虽人主有不欲赏。不得不赏。不欲罚。不得不罚。人主牵于重人。至不得不赏不得不罚。重人遂可径行赏罚。不复有人主也。唯示人好恶私。故至此。且重人窥人主好恶。私以默移刑赏。其巧诈百端。或施惠百姓。德归己。怨敛于上。或私恩小让。合声誉。继是肆行惨戮。威劫众。或劝上揽威权。己得主击断。借行其私。或上贪逸乐。因以小忠小信任忧劳。至柄大权。或因上喜事功。乃以大言耸动。得居心膂。遂假其威。或把持所忌。使欲舍己不能。乃悍然专国是。韩非曰。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积渐以往。使人主失端。东西易面。而不自知。凡重人所以蒙上之术备是。此其摘发神奸巨憝无遁形。蕲御臣之戒蒙蔽者镜是焉。自君臣分定。国纪以立。且立国各有本末。本末既审。举天下臣士庶鼓而趋之。使舍是无以邀功。夫然后始有立终有成。法家取必者。富强也。其立国之政。在足兵食。欲食之足。在务农。欲兵之足。在厉士卒。欲农之务。士卒之厉。在并民力。欲民力之并。在刑赏以齐之。刑赏不齐。民力不并。民力不并。农不务。士卒不厉。农不务。士卒不厉。国不富强也。是故刑家知民力之匿。匿于刑所不及。民力之出。出于赏所必至。由是一其刑赏于耕战以并其力。并力于耕。耕必倍。并力于战。战必胜。耕倍战胜。富强必积。然而民力之易涣难凝也。刑不重。不足以禁其涣。重其刑。则民之苦刑也甚。民之苦刑也甚。惟耕无刑。则民之力耕也必。赏不信。不足以令其凝。信其赏。则民之乐赏也甚。民之乐赏也甚。惟战有赏。则民之力战也必。唯欲一民于耕战。故自耕战外。胥用塞其门焉。不市美言。言兴者力息。不慕虚名。名高者力屈。不多独行。行坚者力折。不尚私勇。勇分者力怯。不逐末利。利开者力塞。不进众艺。艺工者力拙。斯其专务本计。尚综核如是也。刑赏用。以刑名家者。商鞅所谓九刑一赏。盖以刑为本者也。刑法家之术如是。果足用乎。曰。可与守法。不可与议法。天子宰相定制于上。必得强劲果直之士执而守之。使贵者亲者近幸者。戢而无敢挠。则若刑家者殆不可少。非君术也。臣术也。非大臣宰执之术也。有司之术也。非有司之内术也。外术也。内术也者。慈惠也。

  五刑辨 

黄中坚

肉刑。非圣人之制也。吕刑言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是肉刑为三苗所作明甚。向使尧舜之时。本有此五刑。则不得言三苗作始矣。而虞书之象以典刑。五刑有服。先儒皆以墨劓剕宫大辟释之。何哉。或曰。上古之世。不废诛戮。苟以五刑为始于三苗。则岂前此无杀人之事耶。不知杀非圣人所得已。而以劓刵椓黥次杀戮为五刑。则实自三苗始。经固分别言之。未可以此而概彼也。且蔡氏之释流宥五刑曰。谓虽入于五刑。而情可矜。法可疑。与夫亲贤勋劳。不可加以刑者。则以此宽之。则是谓放流轻于五刑矣。然当日四凶之恶。天下莫不闻。舜之诛四凶。可谓大刑大狱。威震天下。然亦止于放流窜殛而已。岂其于庶民小罪。遽有伤肌肤断肢体之事。此又理之不可信者也。吾谓虞书之所谓典刑。皆死刑也。上古民事简。死刑之条止于五。故曰五刑。其言五服。或亦周礼搏焚辜肆之类。其言三就。或亦戮于市戮于郊戮于甸师之类。虽不必尽然。要之舜之五刑。则断非三苗之五刑可知矣。呜呼。后王德薄。世风不古。而五虐之刑。寖以滥觞。墨刑始见于伊训。延及成周。遂全用其法。传曰。三辟之兴。皆叔世也。其所由来者渐矣。而后之议者。顾以刑轻则民玩。而欲复肉刑。夫汉世盗贼之禁至严。而犯者愈众。苟不能以德礼导民。则虽日杀人以求其不犯。不可得也。而何有于肉刑。汉文帝曰。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彼议复肉刑者。其言亦痛而不德矣哉。

  刑部题名记 

徐干学

外自提刑按察司所定三流以上罪。内自八旗五城御史诸案牍。统归于刑部十四司。每岁报闻。而轻重之。至于新旧条规。宜归画一。非时矜恤。务广德意。天下督抚之所帅以奉行者。惟视刑部之所颁下而已。易之取象刑狱者有二。明在上威在下曰噬嗑。威在上明在下曰丰。噬嗑象曰明罚法。先儒以明罚者所以示民而使之知避。法者所以防民而使之知畏。此皆设于未用刑之前。故明在上威在下。正今刑部职也。若威在上明在下。则曰折狱致刑。特奉上之法以致之民。良有司之职而已。故刑者。人命所系。而天下人命。尤系于刑部之一官。可不慎哉。我 朝忠厚立国。  皇上御极。兢兢惟刑之恤。每岁论囚。多所宽赦。临决之际。涕泣减膳。犹时谕三法司以无枉滥失入。好生之德。洽于人心。宜乎致刑措不难矣。然予观自古皋陶为士。终身不迁其官。若汉之于定国陈宠何比干。皆家世治律。明习法比。故吏不得因缘为欺。今部掾吏长子孙。其中轻重之例。惟意所拟。居官者对案茫然。但侥幸无事速去而已。予兄弟先后蒙  恩迭掌邦禁。虽稍欲有所施设。亦以迁除之急。未尽展布也。以是求刑之无冤。以仰称  圣天子清问之至意。岂不难哉。虽然。不可不尽心也。一案之误。动累多人。一例之差。贻害数世。不惟其时之久暂也。梁统以重刑一疏。而祸湛门族。路温舒求尚德缓刑。子孙显宦。殃庆之积。不待其久也。且身有去。名姓不灭。百世而下。悠悠之口。谁复相借乎。观此题者。庶亦惧而知警。

  刑书纂要序 

张玉书

自汉以后。刑律代更。至隋开皇中。定笞杖徒流死为五刑。而其法遂不可易。唐律篇目。一仍隋旧。惟疏义为独详。宋与明实摭而损益之。尝考唐律所载律条。与今异者八十有奇。其大同者四百一十有奇。而今之律文与唐律合者。亦什居三四。其所从来者旧矣。顾律文古质简奥。虽以猝读。而经生家又辄视为法律之书。不肯深究。迄身为刑官。乃勉强检按。取办一时。无惑乎学士大夫之能精于律者鲜也。比奉  诏旨。审定律例。忝预总修。因念律无训释。易滋法吏舞文之弊。特为章分句析。钩索其隐深之旨。而别白其辞之介于疑似者。要归于平允宽恕。以期仰副乎  庙堂如天好生之意。于时纂修诸君。皆一时人望。而临汾文青徐君为之眉目。文青自为诸生时。即嗜读律。澜翻背诵。虽专门名家不逮。既举孝廉。官中翰。所至必以律自随。及迁西曹郎。据律断事。益伸其志。其同修律例也。每树一议。设一难。或援彼以喻此。或沿流以讨源。无不疏通证明。折衷至当。余与泽州嘉禾两公。相依如左右手焉。文青修律之暇。复着纂要若干篇。出以示余。余读而喟然兴曰。记云。今之听狱者。求所以杀之。古之听狱者求所以生之。夫听狱者。求人之生。即一人之狱。以谳决其轻重者也。若疏解律义而求人之生。则如衡持平。如堤防溢。务令铢黍毫发。无畸轻畸重之失。然后刑与罪相准。使刑与罪稍有铢黍毫发之不准。则罪名不当。名不当。即不得辄以其罪坐之。而其间可矜可原可减可累减之故。更为之反复辨其情实。而可生之路出矣。审于律有可生之路。而人之得遂其生者。宁有既乎。因是而叹九章之律。成于汉初。唐律及疏义。成于贞观永徽之际。乃其后酷吏卒不绝于世。彼其人非敢荡然尽举成法而变易之也。特用意憯酷。故引律皆刻深耳。文青是编晰异阐微。俾律无遗义。所以解听狱者之惑。而激发其怵惕恻隐之心者。不啻大声呼之。是虽有刻深之吏。亦当幡然省矣。仁人之言其利溥。其斯之谓欤。

  刑论 

施朝干

昔者周穆王命吕侯作刑以诘四方。而历举帝舜时三后恤功。士制百姓之治。且推其典狱之效。而极之于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此其审于五刑五服五流五宅之用。必有非后世之所能测者。而先为之指其实曰。非讫于威。惟讫于富。余始读书至此。以为穆王耄荒之言之陋。不可以论有虞之盛。既而思穆王固为其时司政典狱者而言。是以征于有虞以为法。而又述苗民之夺货而绝厥世以为戒也。自商道之衰。贪墨之风。渐以流行。于是盘庚之迁。亟亟焉于具贝玉者。而惕以高后之作丕刑。复以无总于货宝。训饬邦伯师长暨百执事。逮周之衰。而政以贿成。又有甚焉。穆王之言。其亦有不得已于此也。乌虖。秦汉以下。刑狱之失。又可胜道哉。凡听讼先得情而后持法。讼之兴也。大抵愿朴者什之三。桀黠者什之七。其愿朴者。苟据理折之。则俯首引服易易尔。其桀黠者。匿情饰辞。诡谲变幻。虽大公至正以临之。平心以察之。而情犹有得有不得。曾是冒于货贿。而尚能使之无遁情邪。且立讼者于庭而讯。则以货财启衅者过半焉。彼所得货财。固不若官所受之多也。得少者长跪而伏辜。受多者南面而判牍。其不足以服罪人之心。法而不顾也。或曰。当世之吏。有受贿而谓有阴德者。如富人Š亦已明矣。又况颠倒曲直。当死。而求所以出之是也。乌虖。富人当死。官得其情而断以法。是死于法。非死于官也。今有富人以非礼杀臧获。而官乃受贿而出之。则死者之魂魄将讼于幽。而又何德焉。又如州县谳定重囚。及亲属诉冤。上官知狱辞之误。虑属官之得罪。纳贿赂而具狱如初者。当其巧文上奏。虽尧舜且谓法所不原。而虚实相蒙。甲乙互易。夫孰从而正之。虽然。鲁褒所论。死可使活。生可使杀。昏乱之朝。以狱为市。无足异尔。若以明罚法之盛世。而鬻狱罔忌。腥闻滋章。则是饮鸩而为甘。兵在颈而梦犹未觉也。

  书唐律后 

王友亮

也。刑以辅政之穷。W唐虞尚德以化民。政其又居末焉。三代圣人。虽辟以止辟。而哀矜恻怛之意。恒寓乎其间。自秦以来。德不足而恃政。政不足而恃刑。网密深。上以此为整齐天下之具。而下亦得缘以为奸。于是喜怒任情。适中者寡。夫中。难言之矣。过则枉。不及则纵。纵则民玩。枉则民残。等失也。而残为甚。即以一端论之。杀人者死。奸盗小者弗与焉。古今所同也。隋变其文曰。盗一钱者弃市。石晋又变其文曰。和奸男女皆坐斩。原其意。欲以重典止奸盗。然卒不能止。且其大者何以复加。夫民知法至于死之无可加也。必将舍小而犯大。求其欲甚便。扺于法则均。奚惮而不为哉。是禁之此而驱之彼耳。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民非真不畏死也。刑得其平。杀一而惩百。畏之至也。若夫无所措手足。乃始忘其乐生之心。蹈死而不惧。如是则惧移于上矣。上能以民之不惧为惧。而后可以惧民。惧之于已然。不若惧之于未然。故律尚焉。律非一代。说者推汉唐。汉去秦苛。唐承隋乱。皆求适中故也。今汉律久佚。惟唐律具存。计篇二十。计卷三十。 国朝定律。参稽往制。损益以归于大中。煌煌乎遵行万世而无弊。所取资者。独于唐律居多。余重其为法家所从滥觞也。校而录之。并论往者之失。附书于后。

  张汤杜周论 

任源祥

史迁为酷吏传。具列张汤杜周。迁之时。安世未至大官。而延年未见用。及班固汉书。以安世延年之功臣也。而并恕其父汤周。跻为列传。吾以为固非也。权衡失平。取舍甚谬。非作史之义也。作史者。贵不没其实。没其实而傅会牵合。何以称信史。且所谓列传者。以其人之可传而列之也。以其人之可传而列之。其子若孙因之以见。父大父亦因之以见。今固为张汤杜周列传。以父而及其子耶。抑以子而及其父耶。如以父而及其子。意其子碌碌者也。则用良平世家。而不窟辟疆因以见之例。不然。或其子象贤者也。则亦用绛侯周勃以条侯世其家之例。如以子而及其父。则用虽郑君之贤。而因当时以见。虽于公之贤。而因定国以见。虽司马谈之贤。而因迁以见之例。若此者。皆衡物辨义。从重立说。而因此以相及也。若乃父子之间。不相蒙而相敌。则以父及子。以子及父。皆有所不受者矣。秦极富强之力。始皇极兼并之力。故秦自为本纪。始皇自为本纪。班彪班固极文章之力。班超极智勇之力。故彪固为一传。而超自为一传。此其父子不相蒙。而其力皆足以自见。故曰敌也。汉之酷吏有加于汤周者乎。功臣世禄有加于安世延年者乎。父极其酷吏之力。子极其功臣之力。贤不肖皆足以自达于千古。作史宜仍别汤周酷吏。而安世延年自为列传。则无嫌于酷吏之有后。而不疑于功臣之食报。今为汤周列传。而反无安世延年列传。是安世延年。反附汤周以见也。欲掩酷吏之名。而没功臣之实。以安世延年而从不窟辟疆之例。此固权衡失平取舍甚谬者也。或曰。子孺以父任为郎。幼公亦以三公子补军司空。此两人始仕。皆因父得职。然天下之因父得职者多矣。何安世延年之寥寥也。安世延年创业作祖。而以为汤周之子孙。则谬矣。提衡继世。爵位尊显者。安世延年之子孙也。而以为汤周之子孙。则谬矣。固欲傅会报施。而不得其说。乃曰推贤扬善。固宜有后。是欲以共和之子。改厉王以善谥。以舜禹之圣。称瞍鲧为贤父也。可乎。虽然。禹帝喾而郊鲧。在人子之用心。则无不至焉。易曰干蛊。为人子者其勉诸。

  书苏文公议法后 

魏世效

重赎之议。可以治富。不可以治贫。吾不能必贵人近戚之不贫。而又不能保庶民之贫者之不入于疑罪。则是贫民终不可贷。而贵人近戚。必将殖货封利以自固。吾以为重赎减罪之法。兼而行之。庶民之富者。从贵戚重赎之议。贵戚之贫者。从庶民减罪之议。邱邦士先生曰。大扺疑有三等。疑其无罪则赦之可也。疑其重轻则从轻可也。疑其罪重矣。而律例未有明据。证佐有八九而尚欠一二。则富议赎贫议减可也。

  杵米说 

魏世效

魏子之米。升而童子杵。杵而升之。耗。谓童子渔也。将笞之。童子号。已怜而去之。翻会计之簿则不失。魏子怃然喜。而语其家人曰。吾罔童子矣。吾幸不卒笞。使卒笞童子。童子之股可掇乎。夫吾失笞。笞之未晚也。呼小弟曰来。吾语女。吾历年尚或罔童子。他日女稍长。无辄刑人。女记之。以吾今日为女戒。出告彭子曰。刑人之道有三。不可以怒。不可以疑。不可以遽。夫刑以怒者。气平则悔。刑以疑者。事显则悔。刑以遽者。时久则悔矣。不可不悔于此也。此而屡悔可乎哉。彭子曰。书曰罪疑惟轻。

  赦罪论 

汪价

尝读易大象。言刑狱者凡六。旅則慎而不。贲则明而不折。丰则致之以刑。噬嗑则之以法。其用之而不敢遽用。与不忍终用者。唯见之中孚与解。中孚辞曰。议狱缓死。解之辞曰。赦过宥罪。大约刑狱以离明为主。而震以动威。艮以止暴。兑以议之。巽以缓之。雷雨以赦宥之。此中孚与解所为作也。虽然。议而缓之。讯鞫论报。其详其慎。自不失矜之意。若夫数行赦宥。则王法中弛。而猾贼乱人。且公然扞网。以饶幸于一朝之不死。圣人用情以佐法之穷。后乃至玩法而情穷于莫可用。未始非赦诏之屡颁误之也。请得而备言之。舜典眚灾肆赦。谓过而遇灾。则赦之以示仁。而未尝稽其刑于四凶。大禹谟宥过无大。刑故无小。而防风后至之戮。有扈不道之诛。在所不宥。秋官司刺掌三宥三赦之法。亦唯遗忘过误老弱蠢愚耳。非谓杀人者可赦也。礼曰。疑狱讯问。与众共之。众疑赦之。疑则有冤。故赦。而不疑者不赦。春秋庄公二十年书肆大眚。范宁以为非经国之常制。至秦并诸侯。始曰大赦天下。由汉以来。或即位建储改元立后皆有赦。遂为常制。大赦者。不论罪之大小皆赦。如汉高即位汜水之阳。西都长安。大赦天下之类是也。其或某处有灾。或车驾行幸。则曰赦某郡以下。谓之曲赦。后有递减其罪谓之德音者。比曲赦则恩及天下。比大赦则罪不尽除。故曲赦与德音可以时降。若大赦。虽旷岁一举。尽天下之囚而顿释之。其中岂无豪健如出柙之虎。蕴毒已久。一旦得出。而大肆其搏噬。至于莫可更制。则是朝廷徒邀市惠之虚名。而小民反受纵奸之实祸也。故窃以为刑罪当省当慎而决不当赦。且夫赦者。荡涤瑕垢之称也。将欲与天下洁己布新。洒心更始。而不知其废天讨。亏国典。纵有罪。贼良民。莫此为甚。唐太宗尝谓侍臣曰。小仁者大仁之贼。故我自有天下以来。不甚放赦。吴汉疾笃。光武亲临问。所欲言。对曰。臣愚无所知。惟愿慎无赦而已。古之君臣所以相为告戒者。不出于无赦之一言。则赦之为害可知也。蜀汉孟光责费祎曰。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衰弊穷极。必不得已权而行之。今无旦夕之危。奈何以惠长奸慝。初有言丞相亮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由是蜀人称亮之贤。知祎有所不及。则赦之无裨于国。又可知也。是故唐虞三代所为赦宥。特于过误之小。刑罚之疑者用之。而未尝及于大眚。即汉承兵革之后。寇贼奸宄。遽难法禁。故申之以大赦。与天下更新。亦非为承平之世。养奸。设鼓吹。遂成故事。王符有言。今日贼民之甚者。莫大Ÿ活罪计也。后世习之不革。植金于数赦赎。令恶人高会而夸诧。老盗服赃而过门。孝子见而不得讨。遭盗者睹物而不可取。故予以为当省刑于未刑之先。慎刑于用刑之日。而不可赦刑于刑定之后。议者曰。上天好生。赦所以应天之心。不知天不能有雨露而无雷霆。人主不能有劝赏而无刑杀。以刑杀人。而又赦之。是使以雷击人。而又生之也。雷击人不能复生。则刑杀人必不能复赦。议者又曰。帝王以水旱故。降德音而宥过。开狴牢以放囚。所以感天心。救灾眚也。不知桑谷之异凤之来。非由赦召。假如二人争讼。一人有罪。一人无罪。赦则有罪者喜。¡。有德则消。而无罪者冤。夫赦而至于冤。乃所以致灾。非所以弥灾也。议者又曰。以人谋赦则私。以主行赦则公。窃尝闻之。陶朱公中子杀人。囚于楚。其长男以黄金千镒遗庄生。为秦某星犯某宿。害楚国。可除之。楚王封三钱之府将为赦。长男取金以去。庄生入见王曰。陶朱公子多赂王左右。今赦。恐失望。王遂杀之。是楚国之赦。不出之楚王。而出之庄生。庄生得金则赦。失金则杀。赦以金。杀亦以金。而犹得谓之公乎。又闻之。河内张成善说风角。推占当赦。遂教子杀人。李膺为河南尹。促收刑。既而逢赦获免。膺愈愤。竟案杀之。成通宦官。诬膺等交结部党。天子震怒。下郡国逮系党人。天下之大恶。不必以杀人而望赦。直可以因赦而杀人。然则赦非所以生人。而教天下以杀人之具也。且东汉之赦。赦杀人之子。而不赦无罪之党人。赦邪不赦正。而犹得谓之公乎。公而守法。则天下有不敢滥之刑。私而行赦。则天下无不可逃之罪。圣人治天下。奈何不刑天下以公。而必赦天下以私也。管子不云乎。文有三情。武无一赦。赦者。奔马之委辔也。不赦者。痤疽之砭石也。人主不砭石天下。而必自委其辔勒。至于人死而马蹶。虽在中智以下。当知其不可也。故备着于篇。以俟世之言治者釆焉。

  荒政不弛刑论 

顾栋高

王荆公为陈良器作神道碑云。知江州日岁饥。有盗刈禾而伤其主者。当死。公曰。古之荒政。所以恤民者至矣。然尚缓刑。况今哉。即奏贷其死。欧公志王尧臣知光州日岁饥。盗发民仓廪。吏治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请以减死论。后遂着为令。余论之曰。此正与荒政相反。盖宋世尚忠厚。士大夫多务为纵舍。以市小仁。其实纵盗殃民。渐不可长。二公乌得列其事以为谈哉。且所谓恤民者。恤民之无食者也。非恤盗也。若乘饥劫人财。致伤害人。如此而不置于罪。则犷悍不轨之民。且以饥岁为幸。可以无所顾忌。万一有数千里之蝗旱。累岁不止。则将积小盗而成大盗。夺城寺。劫掠库财。势必草薙而禽狝之。其为诛杀必更甚矣。此正子太叔之仁耳。且富人者。贫人之母也。岁大祲。则劝富民出粟佐赈。如湖泽之蓄水以待匮。今不禁民之劫夺。务先涸之。是使强梁得以恣肆。而良善无所假贷也。且盗之始起。必先在中户仅足衣食之家。若大户。则必严守卫以自备。大户横被劫掠。则必广聚徒众。执持器械。势必将用兵剿捕。非一尉史所能御矣。若中户被劫掠而无食。亦将起而从盗。盗日益众。人心惊惶。讹言四起。此时加以赈恤。盗将曰畏我耳。虽加赈恤。而劫掠仍未已也。古有因饥岁而宽其赋薄其征者矣。未闻有因荒而弛其法也。因荒而弛其法。是教民为盗也。小民趋利。如水赴壑。况有饥穷以迫之。复不为严刑以峻其防。当此而不为盗。乃士大夫之知耻者耳。非所望于饥民之无赖者也。是以为政者必用威以济恩。周礼有安富之条。而荒政十二。其一曰除盗贼。正虑凶歉之岁。饥民乘机抢掠。必设为厉禁以除之。有犯者杀无赦。使奸宄屏息。比户安枕。然后散财发粟。而大施吾仁焉。此时之富民。使之减价平粜。蠲粟赈贷。无不可者。彼将德吾之安全之。亦乐施惠以奉上之令。如此。则富民得安。贫民之良善者有所得食。民气一成之法。而长奸宄之渐哉Š和乐。驯至丰穰。此王者大中至正之道。孰与夫沾沾小仁。。

  请免滥禁慎引律疏雍正十年 

大学士张廷玉

窃惟 国家之设监狱。原以收禁重罪之人。是以各省人犯。罪重者收监。罪轻者或令人取保。或交人看守。本人亦自知所犯甚轻。无潜逃私逸之事。独有刑部衙门。遇八旗部院步军统领衙门以及五城御史等交送人犯。不论曾经奏闻与否。亦不论事情之大小。与犯罪之首从。一经锁送刑部。即收入囹圄之中。听候质审。以致狱卒之需索欺凌。吏胥之恐吓诈骗。备极困顿。百弊丛生。甚至有倾家瘐毙者。及至定案时。而斩绞军流重犯。原无多人。其余不过徒杖笞责之罪。甚至有偶尔干连。审系无辜。应行释放者。如今年二月间。刑部清查案件。省释者二百余人。即此类也。臣细求其故。 国家定例。原不如是。祇因陋习相沿。彼拘送之衙门。初不计其到部之苦。而刑部官员。又以宁严毋纵。可告无过。遂至常行而不改也。似应  特颁谕旨。令九卿悉心妥议。凡衙门奏闻交送刑部。及自行拏送刑部之人。何等当收禁监狱。何等当取保看守。分别定例。详慎遵行。如此。则滥禁之弊可除。而于刑名不无裨益。再者律例之文。各有本旨。而刑部引用之时。往往删去前后文词。摘中间数语。即以所断之罪承之。甚至有求其彷佛而比照定拟者。此间避重就轻。避轻就重。司员之藉以营私。吏书之高下其手。皆由此而起。臣思都察院大理寺与刑部。同为法司衙门。若刑部引例不确。应令都察院大理寺驳查改正。倘驳而不改。即令题参。如院寺扶同朦混。或草率疏忽。别经发觉。则将都察院大理寺官员。一并加以处分。如此。或亦清刑名之一助也。

  周康王庙记 

黄中坚

吾邑铁瓶巷之北。有周康王庙在焉。余尝疑之。康王固周之贤君。然周都丰镐。去吴地远。时巡之驾所不至。而何为庙祀于此。若谓其德泽无所不被。则文武成王皆然。又不独康王宜庙祀也。今独为康王立庙。何哉。一日。偶诣故人。因为余言。距此地数武。有市乐桥。相传为昔时刑人之所。强死既多。游魂为厉。日落则往往闻鬼哭。甚者或白昼迷人。居人患之。有僧能治鬼。以大铁瓶摄鬼于其中。缄封而悬之竿。其患乃绝。此巷之所以名也。不数年。僧既死。而瓶亦坏。鬼复出为患。里父老乃相与言曰。怨气结。故鬼不散。闻周康王时。刑措不用四十年。若立庙祀之。必能平其怨而绝其患。巳而果然。故庙祀至今不替。余闻而叹曰。先王德化之及人。一何远哉。自世教衰。民不知有礼义。而饥寒牝牡之患作。及陷于法。则从而杀之。此固先王之所不忍。又况锻炼周内之下。其无罪而死者。不可胜数。悲忿痛切。无所发舒。则相聚为厉。无足怪者。而二氏者流。乃欲以符水禁制之。是重其憾也。鬼安得散。故必能使死者之憾释然无余。然后生人之患可以永绝。其非人力之所能及也明矣。王生为明王。没为明神。冥漠之中。其必有区处调理。使各得其平者。里父老之见。诚非诞漫。宜其庙立而患除。夫刑措始于成王。而终于康王。是康王之世。实未尝戮一人。里人之专祀康王。殆以是欤。然由此推之。则凡古之圣帝明王其在天之灵爽。皆足为生民庇依。夫立乎千百世之上。而千百世以下之生者死者犹得蒙其泽。则先生之宜敬礼为何。如世之人惟知崇奉二氏。而于先王顾未有及焉。如此祠之建不已鲜乎。然余过而拜谒。见其庙貌卑小。而榱桷板槛之属。不免败坏。香火亦少衰矣。不禁慨然。因记之以示后人。庶几其无忘所自。时葺而新之云。

皇朝经世文编卷九十一

 刑政二律例上 

善化贺长龄耦庚辑

  律意律心说 

姚文然

凡讲论律令。须明律意。兼体作律者之心。律意者。其定律时斟酌其应轻应重之宜也。如称锤然。有物一斤在此。置以十五两九钱则锤昂。置之十六两一钱则锤沉。置之恰当。则不昂不沉。锤适居其中央。故曰刑罚中。中者。中也。不轻不重之谓也。此律意也。何谓律心。书曰罪疑惟轻。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此律心也。譬如一称锤也。存心宽恕者。则用锤平。且宁于其出也微失之昂。于其入也宁失之沉。若心存刻核者。则其用锤也。出必欲其沉。入必欲其昂。此非锤之不平也。用锤者之心不平也。故用律者亦然。

律者。如十二律然。因加减而生者也。黄钟之管长九寸。九九八十一数也。三分宫损一生征。征数五十四。林钟长六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征益一生商。商数七十二。太簇长八寸。八九七十二也。其余皆三分损益而生。故律者。律也。加减而成者也。或加一等二等三等。或减一等二等三等。明于加减之故者。可以明殴诬告二条。欲明加减之故者。自熟‘律。可以作律矣。律中加减之最精而尽变者。莫过于讲读此二条始。大凡律之所以通者。加之而重。减之而轻。适得其平也。例之所以间有窒者。行于一事一时则可。行于事事。行于永永。则不可行也。

立决各犯之有三法司核拟也。监候各犯之有秋审朝审也。间虽有与律不合。而实所以辅律之不逮。并守律于不变也。微乎微乎。圣乎圣乎。既按法。又原情。照律有必不可行。必不忍行者。依律则伤恩。改律则变法。故于核拟秋审朝审之时。间一酌行减等。使法常存而恩不测。  君恩如雨露之自天。恩虽行而法未更。国法仍如山岳之不动。圣人之所以辅律而即以守律者。意在斯乎。至于  御勾。其圣而不可知之谓神乎。  君恩虽大。有必不可施恩之处。国法虽重。有必不忍行法之人。  御勾酌。迹同长系。若寄存而恩不伤。恩行而例不变。神乎神乎。非至人孰能定之乎。

律有宜仍旧者。律与例并存。例行而律停可也。以例为律而改。去律不可也。如窃盗至一百二十两。旧律杖一百。流三千里。今改为真绞。删去杖一百流三千里。假如有两人共窃盗一主之赃一百二十两。其为首者。自依律拟绞矣。为从者应减一等。今若拟以杖一百流三千里。则窃盗律内无此一条。若拟以杖一百流二千五百里。是减二等也。又有宜更新者。如官衔地名。若军余舍人指挥及行都司之类。自宜详酌更正。以昭一代之典章者也。

  唐律疏义四库全书提要

唐律疏义三十卷。唐太尉扬州都督赵国公长孙无忌等奉敕撰。风俗通称臬陶谟虞造律。尚书大传称夏刑三千。周刑二千五百。是为言律之始。其后魏李悝着法经六篇。一盗法。二贼法。三囚法。四捕法。五杂法。六具法。商鞅受之以相秦。汉萧何益户兴三篇为九篇。叔孙通又益旁章十八篇。张汤越宫律二十七篇。赵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马融郑康成皆尝为之章句。魏世删约汉律。定增十九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晋复增损为二十篇。南北朝互有更改。渐近繁密。隋文帝开皇三年。敕苏威牛宏等更制新律。除死罪以下千余条。定留五百条。凡十二卷。一名例。二%讼‘禁。三职制。四户婚。五库。六擅兴。七盗贼。八。九诈伪。十杂律。十一捕亡。十二断狱。史称其刑纲简要。而不失。唐太宗诏房元龄等。增损隋律。降大辟为流者九十二。流为徒者七十一。而大旨多仍其旧。高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等偕律学之士。撰为义疏行之。即是书也。论者谓唐律。一准乎礼。以为出入得古今之平。故宋世多采用之。元时断狱。亦每引为据。明洪武初。命儒臣同刑官进讲唐律。后命刘惟谦等详定明律。其篇目一准于唐。至洪武二十二年。刑部请编类颁行。始分吏户礼兵刑工六律。而以名例冠于篇首。 本朝折衷往制。垂宪万年。  钦定大清律例。明简公平。实永为协中弼教之盛轨。臣等尝伏读而细绎之。凡唐律篇目今所沿用者。有名例职制贼盗诈伪杂犯捕亡断狱诸门殴诉讼诸门。其名稍异而‘讼‘。其唐律合而今分者。如户婚为户役婚姻。库为仓库牧。实同者。如%禁为官%。擅兴为军政诸门。其分析类附者。如关津留难诸条。唐律入%禁。今析入关津乘舆服御物事。应奏不奏。驿使稽程。以财行求诸条。唐律俱入职制。今分析入礼律之仪制。吏律之公式。兵律之邮驿。刑律之受赃。讼。今析为两条。‘谋杀人诸条。唐律入贼盗。今析入人命。殴骂祖父母父母诸条。唐律入殴骂詈。又奸罪。市司平物价。盗决堤防。毁大祀丘坛。盗食田园瓜果诸条。唐律俱入‘分入杂律。今分析入刑律之犯奸。户律之市廛田宅。工律之河防。礼律之祭祀。斟酌画一。权衡允当。迨今日而集其大成。而上稽历代之制。其节目备具。足以沿流而讨源者。要惟唐律为最善。故着之于录。以见监古立法之所自焉。其书为元泰定间江西儒学提举柳赟所校刊。每卷末。附以江西行省检校官王元亮释文及纂例。亦颇可以资参订也。

  修律自愧文 

徐宏先

修律难矣哉。全律不熟。难也。书不博。难也。增减不当。难也。批注不详。难也。立心不平。难也。意见不同。难也。律例不一。难也。主张不专。难也。持论过刻。难也。前后不融。难也。余小子自入律馆。追陪修律之列。夙夜兢。夙夜惶恐。寝食于律例之中。有时而豁然。有时而茫然。有时而明者复暗。有时而暗者复明。有时而愈思愈疑。有时而愈读愈真。再进而加详焉。始晓然于古人之意旨。而犹不敢自恃也。质之同人。证之各书。庶几是矣乎。而未也。又从而辨之注之。此心终觉歉然也。嗟乎。修律之难。尤难于办事矣。何也。在署办事。活一人止活一人。枉一人止枉一人。若修律则事关千秋。日日遵行。开一条。即活千万人。刻一条。即杀千万人。修之当。其功甚大。修之不当。其罪不小。呜呼。可不惧哉。余小子思及此际。又不禁战栗流涕。惟恐一字偶差。一条偶错。负  皇上好生之心。一罪也。混改前人之律。一罪也。贻害后人之命。一罪也。嗟乎。修律难矣哉。虽然至难者修律之事。而尤难者读律之人。何则。律文至细。律义至深。有一句一意者。有一句数意者。有一字一意者。有一字数意者。总是一片哀矜恻怛之心。不欲轻致民于死之意也。呜呼。古人何其详而且慎也。今人引律。动曰律文如是。苟如是。是亦当矣。而律文中小字不察也。又曰条例如是。苟如是。是亦详矣。而条例中虚字不察也。甚而引断不确者有之。援引过刻者有之。呜呼。是则非修律者之所能为力矣。予所能尽心者。止于此矣。惟望读律之君子。亦皆如修律者之尽心。则民命庶有赖乎。

  读律辩讹序 

赵俞

高邮王君金樵。官刑曹郎。着读律佩觿。华亭盛子鲁得。就其书作读律辩讹十则。律文简质。笺注者苦不能畅其指。觿之为物。用以解结。读律有纠结而不得通者。则用此以解释之云尔。然其意骏快。而其辞博辨。骏快则或逞一时之见。而博辩则务伸一己之说。其失也。漏其所本有。而凿其所本无者。容有之矣。解乱丝者紬绎之。其绪乃见。不然者。毋亦求通而反窒也乎。夫天有四时。人有四德。圣人以仁应春。以义应秋。故周礼以刑官为秋官。然而雷霆风雨。无非至道。庆赏刑威。无非至德。天地以生物为仁。圣人禁民为非曰义。正所以仁之也。惟天下之仁人为能用刑。惟义之尽者乃能仁之至。故夫刑也者。圣人仁天下之大法。而律也者。则义理之权衡也。彼狱之弊也。惟官惟货惟来。其审克之。而不尽此也。天下固有持廉秉公。而不得其平者矣。无他。好作聪明。而恣行臆。权衡一爽。大法倒置。每以生人之意。出为杀人之具。其初不过逞一时之见。伸一己之说。而不知其贻祸烈也。夫用刑之失。其所失犹止在一事耳。况乎讲读律令。笔之于书。传之于世。其流弊又何所底耶。辨讹之作。其王氏之诤友。而律家之功臣也欤。噫。律之为义精微。非法吏所能究切也。根极于天理民彝。称量于人情事故。非穷理无以察情伪之端。非清心无以祛意见之妄。非养德无以调血气之平。非持敬无以合中正之矩。盛子少攻经学。沉潜玩味。老而不倦。其于读律。亦推明仁义之一端。岂好辩乎哉。  皇上好生如天。明慎折狱。方儒臣修改律令。是册将上书馆。用备参考。而余方出膺民社。日置座右。且以自省焉。

  荅金震方先生问律例书 

袁枚

公以先君子擅刑名之学。故将邮罚丽事。采访殷殷。枚趋庭时年幼。无所存录。但略记先君之子之言曰。旧律不可改。新例不必增。旧律之已改者宜存。新例之未协者宜去。先君之意。以为律书最久。古人核之已精。我 朝所定大清律。  圣君贤臣。尤加详审。今之条奏者。或见律文未备。妄思以意补之。不知古人用心。较今人尤精。其不可及者。正在疏节阔目。使人比引之余。时时得其意于言外。人之情伪万殊。而国家之科条有限。先王知其然也。为张设大法。使后世贤人君子。悉其聪明。引之而议。以为如是断狱。固已足矣。若必预设数万条成例。待数万人行事而印合之。是以死法待生人。而天下事付傀儡胥吏而有余。子产铸刑书。叔向非之曰。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武帝增三章之法。为万三千。盗贼起。大抵升平时。网举而纲疏。及其久也。文俗之吏。争能竞才。毛举纷如。反乖政体。律者万世之法也。例者一时之事也。万世之法有伦有要。无所喜怒于其间。一时之事则人君有宽严之不同。卿相有仁刻之互异。而且狃于爱憎。发于仓卒。难据为准。譬之律者衡也度也。其取而拟之。则物至而权之度之也。部居别白。若网在纲。若夫例者。引彼物以肖此物。从甲事以配乙事也。其能无牵合影射之虞乎。律虽繁。一童子可诵而习。至于例。则朝例未刊。暮例复下。千条万端。藏诸故府。聪强之官。不能省记。一旦援引。惟吏是循。或同一事也而轻重殊。或均一罪也而先后异。或转语以抑扬之。或深文以周内之。往往引律者多公。引例者多私。引律者直举其词。引例者曲为之证。公卿大夫。张目拱手。受其指挥。岂不可叹。且夫律之设。岂徒为臣民观戒哉。先王恐后世之人君任喜怒而予言莫违。故立一定之法以昭示子孙。诚能恪遵勿失。则虽不能刑期无刑。而科比得当。要无出入之误。若周穆王所谓刑罚世轻世重。杜周所谓前王所定为律。后王所定为令。均非盛世之言。不可为典要。谨以先君子所私核者数条。列状于左。伏候采择。

  详定刑律疏康熙四年 

安徽巡抚张朝珍

刑法者。帝王御世之大权。而生死攸关。不可不慎。故罪疑惟轻。得情勿喜。深悲其已死不能复生也。然一之以律法。务期情当乎罪。罪协于律。彼自作之孽。虽死又何怨哉。故律例一书。古人用意深长。句法字义。确乎不可动摇。倘遵守不一。则奸吏得以轻重其间。不无狱鬼夜号。怨气上升。以致天变之屡见也。近见问刑新例。有不合于律者。大抵过苛。谨以臣知者为  皇上陈之。律称说事过钱者。减受钱人二等。罪止杖一百徒二年。新例议改与受钱人同罪。但今衙役犯赃一两以上流徙。至一百二十两拟辟。设若常人而与衙役过赃一两。便拟流徙。过赃一百二十两。即置之死地。是说事过钱之罪。反重于诈欺取财之罪矣。以惩儆衙之峻法而并及过钱之常人。致与受财人同罪。此新例有未当者也。此外或有未合于律。未当于罪者尚多。请法司。选举通晓律法之官。将历年诸臣条议新例有未当者。悉心删正。务期经久可以垂法后世者。订议妥确。刊入律内。颁布天下。使为法官者。遵守画一。毋至轻重于其间。俾天下无冤民。是亦消弭灾变之一端也。

  引用律例疏康熙二十年 

徐旭龄

古者乐律曰律。法律亦曰律。其义一也。律差累黍。则声音即变。故立法者取之。言一定而不可移易也。后世法网益密。律不足以尽之。间增条例。夫例者。不得已而佐律之穷者也。律有一定。依以断罪。无可异同也。例则用比。比则可重可轻。事有近似者。引而合之。酷吏贪胥。因以舞文弄法。致莫可诘矣。臣愚以为十恶犯在死条。及重罪合应戍谪者。律中无不具备。其余律所不载者。罪亦稍微焉。原立法之初意。重者设有一定之律。所以惩凶也。微者间有增定之条。所以通变也。严惩于重罪。而通变于轻条。无非爱养生民之意。即如谋反大逆。父母兄弟。尚有同居不同居之分。劫财杀人。尚有为首为从之别。而且  恩赦必及。会审矜疑。其不欲尽罹之法。用意如此其厚也。近日刑官决狱拟罪。所引律例。或未详明。情罪至重。  皇上特有天威。律例所关。分别岂无成宪。或非刑官所敢豫定。其它究拟刑狱。凡死罪充军。必依正律。杂犯徒杖而下。始许用例。必祈  皇上下用刑衙门。务加矜慎。庶胥吏不得以意为轻重而舞文索贿矣。礼有之曰。附从轻。言法无一定。而比附以成罪者。宜从轻罚也。

  刑名八字义序 

刑部郎中王明德

律有以准皆其各及即若八字。各为分注。冠于律首。标曰八字之义。相传谓之律母。谚曰。读书不读律。致君尧舜终无术。而先辈指示读律之法。又云必于八字之义。先为会通融贯。而后可与言读法。窃不自揣。妄为悬拟。以广其义。八字者。五刑之权衡。非五刑之律也。五刑十恶。各有正目。而五刑之属。殆逾三千。中古已然。况末季乎。汉唐而下。世风日薄。人情变态。一如其面。若为上下比罪。条析分。以求无僭乱其辞。虽汗牛充栋。亦不足以概舆情之幻变。故于正律之外。复立八字。收属而连贯之。要皆于本条中。合上下以比其罪。庶不致僭乱差忒而惑于师听矣。此先贤制律明义之大旨也。然即刑书而详别之。正律为体。八字为用。而即八字细味之。则以准皆各四字。固无事乎取用于其及即若。摘取其及即若四字时。则舍以准皆各别无所为引断以奏爰书矣。此读律者之断不容不详审也。或谓八字之用。律载甚备。无容更为溢。但比类旷观。轻重悬殊。乃并以一字为权衡。得毋非所以明等夷。示有别欤。曰好恶不嫌同词。春秋之义也。春秋者。无象之刑书也。律也者。威用之麟经也。故其命义同也。谨述 大清律原注。并故明律旧注。备载于前。谬参鄙见。各为截取律例数条。以着其义。凡各律原注所已载者。概不载述。以眩观览。

一曰以。以者与真犯同。谓如监守贸易官物。无异真盗。故以枉法论。以盗论。并除名刺字。罪至斩绞并全科。讲解曰。以字有二义。其曰以盗论。以监守自盗论。以枉法论。以常人盗仓库钱论。以谋叛论者。恶其迹而深治之也殴律曰。因公务急速而驰骤伤‘。如马律曰。如马拴系不如法。因而伤人者。以过失论。人者。以过失论。则矜其失而轻贷之也。

谨按以者非真犯也。非真犯而情与真犯同。一如真犯之罪罪之。故曰以。乃律中命意。备极斟酌。有由重而轻。先为宽假而用以者。如谋叛条内。所附逃避山泽。不服追唤。此等之人。未叛于君。先叛于所本管之主矣。与叛何异。而律则以谋叛未行论。若拒敌官兵。实有类于反。而律则以谋叛已行论。按其迹。似用以之意极严。而详其实。则实仁爱之至也。有由轻而重。示人以不可犯而用以者。如监临主守。将官钱粮等物私自借用。或转借与人。虽有文字。并计赃以监守自盗论。夫立有文字借用及转借与人。非盗也。乃私自为之。而渐不可长矣。监守之人。易于专擅。非重其法。无以示警。故罪非其罪而以其罪罪之。若以过失杀论诸条。则又充类至义之尽。以行其权之妙也。总之。大义所解。即同真犯四字最妙。以则无所不以矣。

一曰准。准者与真犯有间。谓如准枉法准盗论。但准其罪。不在除名刺字之例。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讲解曰。准字有二义。其曰准窃盗论。准盗论。准凡盗论。此则但准其罪不在除名刺字之例也。又如人命律。过失杀伤人者殴杀伤人罪。依律收赎。则但准其罪名。不加刑法。止令如数收赎而已。此又一律‘。各准也。

谨按准者。用此准彼也。所犯情与事不同。而迹实相涉。作为前项所犯。惟合其罪。不概如其实。故曰准。如以米柴准算布帛。惟取价值相当。而实不可以米柴为布帛之用。其罪异于真犯。故赃虽满贯。亦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乃注中不曰减等。但曰不在除名刺字之例。何耶。官吏犯此。虽赃逾于满贯。亦止于革其职。役为民。而不追夺诰。若未至满贯。官则止于革职。不至永不用也。若 本朝定例。但遇革职。则尽为追夺。似非所以惩贪之法。似当题请改正。是在乎主持 国是者之大君子耳。

一曰皆。皆者不分首从。一等科罪。谓如监临主守职役同情。盗所监临主守官物。并赃满数皆斩之类。讲解曰皆字有二义。其曰皆绞皆斩皆杖皆徒皆凌迟处死之类。则是不分首从也。又如犯罪自首条曰。余皆征之。增减文书条曰。若无规避错误者。皆勿论之类。是又一例也。

谨按皆者概也。齐而一之。无余情也。人同事同而情同。其罪固同。即事异人异而情同。其罪亦无不同也。故曰皆。若皆征皆勿论。则显而易见。不过特举以明皆之一例耳。

一曰各。各者彼此同科此罪。谓如诸色人匠。拨赴内府工作。若不亲自应役。雇人冒名。私自代替之人。各杖一百之类。讲解曰。各字为义不一。有以人对人为各者。如漏使印信条。当该吏对同首领并承发各杖八十。有以物对物为各者。如盗卖田宅条。盗卖过田价并花利各还官给主。有以事对事者。如牧律。放犬杀伤他人畜产者各笞四十之类。又如各杖一百。各从重论。各递减等。各加凡人罪一等。亦俱以人对人为各者也。

谨按各者各从其类。义取乎别也。万类不齐。流品各别。比类而观。实同一致。故用各字以别之。各字用义多端。有因所犯之事同。其情同。而其人有不同者。如选用军职条内。凡守御去处千户百户镇抚有阙。奏闻选用。若先委人权管。希望实授者。当该官吏各杖一百。罢职役充军。举用有过官吏条内。凡官吏曾经断罪。罢职不。诸衙门不许朦混保举。违者。举官及匿过之人各杖一百。罢职不。发冢条内。若卑幼发五服以内尊长坟墓者。同凡人论。开棺椁见尸者斩。若弃尸卖坟地者。罪亦如之。买地人牙保知情者。各杖八十。犯奸条内。和奸刁奸者。男女同罪。奸生男女。责付奸夫收养。奸妇从夫嫁卖。其夫願者聽。若嫁卖与奸夫者。奸夫本夫各杖八十之类也。有因所犯之事异。其人异而其情实同者。如无故不朝参公座条内。凡大小官员。无故在内不朝参。在外不公座。及官吏假满。无故不还职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并附过还职。纵容妻妾犯奸条内。若用财买休卖休和娶人妻者。本夫本妇。及买休人各杖一百之类。亦有所犯情同事异。情异事同。法无分别。人非齐等。条难共贯。而义实同辜者。如亲属相奸条内。奸内外缌麻以上亲。及缌麻以上亲之妻。若妻前夫之女。同母异父姊妹驴私自借用。或‰者。各杖一百。徒三年。如私借官畜产条内。凡监临主守。将系官马牛驼转借与他人。及借之者。各笞五十之类。更有所犯之事与人大小攸分。科条不一。而情则无分。或法应屡加而律难该载。或罪无死律而法应齐等。又或各有科条而文难复述者。则亦以各字别之。如谋杀祖父母父母条内。其尊长谋杀卑幼已行者。各依故杀罪减二等。已伤者。减一等。已杀。依故杀法。诬告条内。凡诬告笞罪者。加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诬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略人略卖人条内。和略卖妻为婢。及卖大功以上尊卑亲为奴者。各从凡人和略法。发条内。若于他人坟墓。为熏狐狸。因而烧棺椁者。杖八十。徒二年。烧尸者。杖一百。徒三年。若缌麻以上尊长。各递加一等之类。

一曰其。其者变于先意。谓如论八议罪犯。先奏请议其犯十恶。不用此律之类。讲解曰。其字律内。有其子归宗。其养同宗之人。其遗弃小儿三岁之类是也。

谨按其者。更端之词也。然词虽更端。而事与情实不离乎本条。举凡明白显然。可为指实共见之事。承乎上文。为之更端。可竟本条所未尽。则用其字以发挥之。与后若字似同而实异。如谋叛条内。所附逃避山泽。不服拘唤。以谋叛未行论。其拒敌官兵者。以谋叛已行论。盗大祀神御物条内。凡盗大祀神祇御用飨荐馔具等物。皆斩。其未进神御。未造成。及其余官物。皆杖一百。徒三年。强盗条内。窃盗临时拒捕。及杀伤人。皆斩监候。其窃盗事主知觉。弃财逃走。事主追逐。因而拒捕者。自依罪人拒捕律科断。亲属相盗条内。其同居雇工奴婢。盗家长财物。减凡盗一等。盗贼窝主条内。其知人略卖和诱。准窃盗为从论。其不知情误买受寄。俱不坐之类。皆承上以起其下。词气虽涉于更端。而事实不离乎本文。或罪或否。则皆以其字为分别。然亦有事非本律。而欲附入于本条之下。则亦以其字附入之者。如职制律内。其见任在朝官员。面谕差遣。及改除托故不行。并杖一百。罢职不。此条与大臣专擅选官何与。而欲附入本条之下。则亦用其字以收属之。此又一义也。

一曰及。及者事情连后。谓如彼此俱罪之赃。及应禁之物则没官之类。讲解曰。及字律内。有及因人连累。及其役日满。及有过之人。及久占在家之类是也。

谨按及者。推而及之。有因亲以用及者。如谋反条内。父子兄弟子孙。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斩之类。罪由连坐。此一义也。有因物以用及者。如盗印信条内。凡盗各衙门印信。及夜巡铜牌。皆斩之类。有因情以用及者。如略买略卖条内。和同相诱。及两相愿卖良人为奴婢者。杖一百。徒三年之类。有因事以用及者。如强盗条例内。强盗杀伤人放火等项。及干系城池衙门。并积至百人以上。皆奏请枭示。白昼抢夺条内。凡白昼抢夺伤人。因失火及行船遇风着浅。乘时抢夺。及拆毁船只之类。又有因人以用及者。如抢夺条例内。凡号称喇唬。白昼在衙撒泼。口称 圣号及总甲快手应捕人等。指以巡捕勾摄。各殴打众人。抢夺财物之类。以上皆系正犯。此又一义也。大约凡系人与事各有不同。而罪无分别者。则皆以及字连属之。

一曰即。即者意尽而复明。谓如犯罪事发在逃者。众证明白。即同狱成之类。讲解曰。即字律内。有实时救护。即放从良。即是奸党之类是也。

谨按即者。显明易见。不俟再计之意。如仪制者。许即退班。禁止迎送条内。凡军民人等。遇见官员引导经过。ø律内。凡朝参。近侍病实时下马躲避。此一义也。其谋为盗条内。凡共谋为盗。临时不行。而行者为窃盗。其不行者。若不分赃。但系造意。即为窃盗从。名例内。犯罪事发而在逃者。众证明白。即同狱成。不须对问。职制律内。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上言宰执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党。此一义也。若名例内。卖放充军人犯。即抵充军役。则又一义也。

一曰若。若者文虽殊而会上意。谓如犯罪未老疾。事发时老疾。依老疾论。若在徒年限内老疾者亦如之之类。讲解曰。若字律内。有若奉  旨推问。若庶民之家。若追问词讼之类是也。

谨按若者。亦更端之词。乃设为以广其意。虽意会乎上文。而事变无穷。欲更端以推广之。连类以引申之。则不得不设为以竟其意。故用若。律内惟用若字最多。有自本律而特及于轻者。如谋反条内。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子孙过房与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谋叛条内。凡谋叛但共谋不分首从皆斩。若谋而未行。为首者绞。为从者杖一百。流三千里。造妖书妖言条内。凡造谶纬妖书妖言。及传用惑众者斩。若私有妖书。隐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三年。盗大祀神御物条内。若已奉祭讫之物。及其余官物。皆杖一百。徒三年。盗贼窝主条内。凡系强盗窝主造意。身虽不行。但分赃者斩。若不行又不分赃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之类。有自本律而入重者。如谋杀人条内。谋杀人若因而得财者。同强盗不分首从论。皆斩。谋杀祖父母父母条内。若奴婢及雇工人。谋杀家长及家长之期亲外祖父母。若缌麻以上亲者。罪与子孙同之类。大约若与其。皆承上文以推广之词。但作者命意。多于可指证者则用其。而于设为悬拟者则用若。又于异乎上文而实不离乎上文者则用其。于意虽未本乎上文而实异乎上文者则多用若。此其所以命字之各异也。

  刑名十六字义 

潘杓灿

拟罪全凭律例。律乃一代之典章。例为因时之断制。故有例须照例行。无例方照律行。例律俱无。则用比照法。凡有比照。须活拟上请。不得径请断。律分八字之外。尚有十六字。亦宜详也。至于五刑之内。论死罪则有立监候真犯杂犯之不同。论笞杖流徒。则有决赎之不同。论赎锾。又有有力稍力收赎赎罪之不同。皆毫厘千里者。全要细心体认。至于则例。时有减增。必时时访查。方无违错。

其一曰加。加者数满乃坐。如窝盗赃一两。杖六十。至十两。方加至杖七十。不及十两者不加也。又如笞满加杖。杖满加徒。徒满加流。流满加绞。本条无入死者。不得加入于死。罪止流三千里之类。

其一曰减。减者后轻之法。如皆为从者减。失觉察者减。失出入人罪者减。无禄人减。又如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之类。

其一曰计。计者对并而言。如称计赃。乃止其所得之数科罪。计雇工赁钱为赃之类。

其一曰通。通者总计而言。如通计前罪。先后并拟。贴徒贴杖通减通考之类。

其一曰坐。坐者应得之位也。如逃叛自首。减罪二等坐之。家人共犯坐家长。妇人犯罪坐夫男。以所隐之罪罪之。不坐连坐之类。

其一曰听。听者由其意之所欲。如犯流父子欲随者听。妻妾犯姦欲者聽之類。

其一曰依。依者欲附诸条。如造魔魅杀人。依本杀法。依常人一体充赏。依已徒又犯徒。依杀尊长卑幼本律。依老疾幼小论之类。

其一曰从。从者偏一科断之意。如从重论。从夫嫁卖。从新拘役。从本色发落。从尊长遗言之类。

其一曰。者数事均得本罪。如临军征讨。行粮违限不完。临敌缺乏。承调不进兵策应。承差报告军期违限。因而失误军机。斩之类。

其一曰余。余者事外之意。如余罪听后发落。余皆征之。余皆勿论。余罪收赎。余为从论之类。

其一曰递。递者按次循级之谓。如官司失出入人罪。吏减犯人一等。佐贰减首领一等。正官减佐贰一等。是曰递减。如卑幼于尊长坟墓内熏狐狸烧尸者。缌麻加凡一等。小功加二等。大功加三等。期亲加四等。是曰递加之类。

其一曰重。重者诸罪之魁。如重者更论之。已发又犯。从重科断。以重论之类。

其一曰但。但者不分事之大小。物之多寡也。如盗已行。而但得财者皆斩。子孙告祖父母父母但诬者绞。男女婚姻但曾受聘者之类。

其一曰亦。亦者承接上文之意。如人在徒。年老疾病。亦如老疾论。总徒不过四年。亦各依上减罪。亦各依数决之。无赋役者亦杖八十。亦准罪人自首之类。

其一曰称。称者律所载之文也。如称子者男女同。祖者高曾同。称日以百刻。称监临主守者但有事在手。称嫡继慈母亲母之类。

其一曰同。同者一体科罪也。如同罪则同得其罪。充军迁徙皆同。死罪减一等。众证明白。即同狱成之类。

  问拟余论 

黄六鸿

凡拟人之罪。最贵原情。事有关于纲常名教。或强盗叛逆。为法之所不容贷者。是其犯罪本情。原与人以无可贷。而我因而入之。则彼虽遭显殛。于我可无憾也。如妇人与人通奸。谋死亲夫。通奸既有罪矣。又因奸而谋死其夫。拟以极刑。非云过也。若夫因贫故。令妻与人接。以利其财。及後或生嫌。禁革往来。而妻已情荡难禁。遂萌谋杀之心。以图永好。则前此纵之者果谁为乎。谋杀之端。适所自取。若妻依本律。何以处瞒夫奸杀之妇乎。如杀人者死。固无可议矣。如孝子为亲报仇。或报之数日之间。或报之数年之后。虽久暂有间。必其事势有不可卒图者。故宁隐忍而须之。处心积虑。良亦苦矣。在孝子原无求生之心。若律以平人无擅杀之条。则伊父亦无应死之法。杀仇正所以偿之耳。而又并死其子。则是父之仇。终不必报耶。此事关纲常伦纪。而情有可原者也。又如强盗行劫。不分得财与未得财皆斩。亦律之无可议矣。然有贫民为饥寒所迫。乡愚为匪类所引。计所得之赃。不过数衣数金。而遽令骈颈就戮。不亦惨乎。又如僻远州县。偶有一二狂徒。惑诱愚民。始而诓骗钱财。继则剽劫乡村。有司捕获渠魁。余党自散。严饬地方倍加巡警。可也。若辄以反寇申报。发兵剿洗。不惟百姓受其骚扰。无辜受其株连。即此辈之同就狝薙者。岂真有狐鸣篝火之罪乎。此又事涉强盗叛逆而情有可原者也。诸如此类。指不胜屈。书云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又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要皆从圣贤不忍人之心。每事作出人罪之想。苟有一可宽。即从此处引而生之。若谓彼自所犯。于我何与。或据狱以谳。何能求宽。是则人在焚溺。号呼望救。而我方立而视其死。谅非仁人君子所忍出也。若词奉上批。或承审  钦件。但我认理既真。比拟确当。不妨具由详请。上或再驳。仍照原拟。附以禀函。备言所以宜宽之情。与仰体上台慎狱好生之意。似亦同具恻隐者所乐闻。即或不从。仍应字句包含。为将来矜疑之地。不可因而拂意。遂竟改谳。致负造浮图初念耳。

皇朝经世文编卷九十二

 刑政三律例下 

善化贺长龄耦庚辑

  复雠议并序 

汪琬

   河南巡按御史覆奏部民张潮儿手格杀其当死。  诏法司核议。而潮儿供言其母先为三春所杀。于是该司员外郎汪琬S族兄生员三春。以为当下御史再审。故议之。议曰。

复雠之议。载于周官礼记春秋。见于陈子昂韩愈柳宗元王安石之文者详矣。吾不敢复剿其辞。惟以 国家之律明之。律曰。若祖父母父母被杀。而子孙擅杀行凶人者杖六十。注以为不告官者。又曰。其实时杀死者勿论。注以为少迟即以擅杀论。由此观之。凡有祖父母父母之雠。虽积至于久远而后报。皆得谓之迟。皆可援擅杀以断者也。顾独不许潮儿之复母雠。得毋太苛矣乎。一命一抵。此刑部现行则例也。人既杀潮儿之母。而必欲潮儿母子殉两命以当之。其失律意明矣。今议者曰。潮儿未尝告官。则口供恐不可信。夫当潮儿具招之日。有司曾不之诘。及其申解之日。御史曾不之驳。彼口供之真伪。法司亦安从知之哉。且吾非欲遂释潮儿之死也。仅仅下御史再审而已。万一再审可雪。吾将援此擅杀之条。以求为 国家活一孝子。则法司之所全不S之后。而其情可原。其更多耶。议者曰。潮儿既欲复。何不实时杀之。此大不然。吾尝见被祸之家。稚子寡女。门户单弱者有矣。其上或压于势力。其次或格于贿财。苟有复之心。不得不乘间伺便以图之。苟无其隙。虽积蓄于久远。而推原律意。皆得宽之为迟。又何闲于数年内外哉。律曰。人本犯应死。而擅杀者杖一百。今以三春之很戾。敢于杀其族母。是亦应杀无疑矣。此时S亦止于杖一百而已。况为潮儿者乎。使果能复其S设观者若张氏之亲属。能代潮儿诛之。母。而又不以减死论。不可谓法之平也。议者又曰。奈经屡赦何。夫复不可以赦言也。潮儿。不几于行S赦者。 国家所以矜全有罪。而非孝子慈孙不忍其亲者之所欲也。今必以此凶之甚哉。故吾谓断是狱者。但当穷其口供所从来。不当问赦前与赦后也。吾又尝求赦文观之。惟误杀者赦。他若谋杀故杀皆不赦。吾不知三春所犯为合误杀律乎。抑合谋杀故杀律乎。果当赦乎。抑不当赦乎。皆非法司所得而悬断也。洵如吾说。使得下御史再审。不过烦本部之题请。与有司之追勘耳。此其事易若反掌。而所全实多。若惮题请追勘之劳。而甘自处于失入。为法吏者。夫亦勿之思矣。

  理刑爰书 

萧震

制法之本。所以禁奸暴。定民志也。谨按复之议。见于经传与诸子史。而律令无载之者。以相杀之路不可开故也。卜起龙殴杀李存义。据南和县审。谓其为母也。因引经传以明之。欲为起龙减等。而又绌于律令。厅审起龙应论死。虽与律合。而未尝与经背也。姑且置律而言经及子史。周官曰。凡报仇者书于士。杀之无罪。若不书于士。则有杀人不可易之罪矣。此经也。即有周之法也。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可也。诛者上杀下之谓。倘不应诛而诛之。而必复以杀其上。则大乱之道也。此传之不可行者也。左氏曰。夫人孙于齐。不称姜氏。绝不为亲。礼也。言子姜与杀鲁桓。故绝之也。此国史法也。胡氏曰。梁人有继母杀其父者。而其子杀之。孔季彦引春秋以非司寇而擅杀当之。继母弒父。则为父矣。知有父不知有继母。故不得以逆论。而又以擅杀议拟。此经与律之不相悖者也。汉张敏曰。杀人者死。三代通刑。今欲趋生。反开杀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敝。言杀人者之不可以复减也。韩愈曰。凡有复父者。具其事奏闻。酌其宜而处之。谓有浅深之不同。罪有轻重之各别也。此经传子史之言复者也。今再案律殴杀。应‘而言情。如李存义威逼卜起龙母王氏。投缳以死。已经依律拟仗。非有谋杀故杀抵命之律之情也。李存义无死法。而起龙必欲复。殴之至死。查殴杀之条。律莫重焉。蔑法而行私。情莫悖焉。若因其复两字。量从末减。则是故设罪隙。生长乱阶。非安全之理也。夫孔子垂经典。陶定律令。原其意。未始不相通也。乃俗儒多是古而非今。而法吏又执律而不通经。两失之矣。合之情法。参以经律。卜起龙拟绞无疑也。张贵仍杖。

  原免出继缘坐议 

姚文然

伏闻功令。凡犯罪应缘坐者。虽经出继。不准原免。所以绝欺朦之路。杜巧匿之奸也。然臣窃以为  特旨出于一时。法令垂于万世。昔唐太宗时有敕资荫者多诈序。听自首。不首者死。寻有诈荫事觉。大理寺卿戴冑奏以当流。太宗怒曰。朕敕不首者死。而断之流。是示之以不信。且冑知敕如是。故奏以当流。何也。冑曰。法如是而足。臣法官。独不敢亏法耳。且敕或一时喜怒所发。法乃明主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以一时之怒而敕杀之。既知其不可。裁之以法而流。此所谓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迟回久之。卒从冑议。故法者万世之法也。缘情定罪。酌古垂后者也。谨按礼为人后者。为其所后父母服三年。为其本生父母服期年。诚以人无二本也。谨按律。犯罪之人。其子孙过房与人者。俱不追坐。诚以罪无重科也。今使为人后者。于其本生之父母兄弟。不得准律宽免。倘其所后之父母兄弟犯罪。又当依律缘坐。是一人之身而两受父母兄弟之连坐也。且若使为人后者本身犯罪。则其所后父母兄弟既当从坐。而其本生父母兄弟又复不得宽免。是以两处之父母兄弟而皆受一人之连坐也。昔魏毌邱俭之诛。女适刘氏者当从坐。司隶主簿程咸上议曰。女子出适。减父母之服。所以明外成之节也。今夫党见诛既随戮。父母有罪又追刑。是一人之身。而兼受内外之辟也。男不遇罪于他族。而女婴戮于两门。非所以均法制也。请以后在室之女。可从父母之刑。既醮之妇。止从夫家之法。诏为着令。历代遵之。夫出继之子。降其本生父母之服。正与出嫁之女同。女从夫家。男从所后。其情与法一也。今嫁女不婴戮于二门。而继子独祸延于两父。有重罹之法。无一面之网。臣思  皇上至仁至明。垂念及此。必有恻然不忍者矣。但因律有过房不坐之条。罪人或托名自匿。胥吏或缘法为奸。四海之大。难必其无。臣又思  人君犹天地也。天之仁无所不覆。地之仁无所不载。而日月之明。幽隐或有所不照。雷霆之威。奸邪或有所不击。其有所不照有所不击者。无损于日月之明。雷霆之威。而总以成天地无所不覆无所不载之仁。故古帝王立法以惩奸。而有罪者或幸逃于法外。终不因奸而变法。使无辜者反罹于法中。书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此尧舜好生之德。所以为万世君极者也。臣愿  皇上以尧舜为法。  宸衷独断。参酌古今。念法为万世之法。仍  命法官。将过房不坐之例。一遵  钦定事例。其或有托名出继情事可疑者。间以  特旨行之。不必永着为令。如此。则  皇上无疆之仁。不测之威。并行而不悖矣。谨议。

  犯罪自首说 

姚文然

律学之不可不讲也如是夫。予在署见强盗杀人放火奸淫不准自首之例既定。每思曰。假如有杀人放火奸淫盗案。其同案之盗有出首者。一概立决。似觉未安。何法略为分别。使不出首者立决。出首者监候以待秋审。方为至当之法。思之累月而不能得也。顷阅律注。喟然曰。古人先得我心矣。损伤于人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所因之罪。即强盗之罪也。盗罪仍以首免。而不免其故杀强奸放火故烧人房屋之罪。然三不免之罪。皆监候也。既可待秋审。则情重者仍决。情轻者可减等矣。微乎微乎。神乎神乎。故曰思而不学则殆。记在少司寇时。有一次投首强盗。部覆立决。奉  旨改监候。此又  圣人天纵。暗合于古矣。

  论自首之例佐治药言 

汪辉祖

全部律例精义。全在名例。求生之术。莫如犯邑拏获私铸。以所供逃犯起意。案已咨部完结。越二年。逃j罪自首一条。余初习法家言。者获讯。不承为首。例提从犯质鞫。犯已远戍。诸多掣肘。适松江友人韩升庸在座。谓可依令用其言。犯亦怡然输供。余心识j原供。而改捕获为闻拏。自首则罪仍不死。案即可完。之。后遇情轻法重者。辄袭其法。所全颇多。曩于佐治药言。曾记删改自首之报。辛亥寓长沙。闻绥宁盗首杨辛宗在逃。知官中比父限交。赴案投首。司谳者谓与未经破案不知姓名悔罪自首不同。不准援减。仍拟斩决。余旋即归里。未见邸钞。不知部议云何。窃思犯罪自首律云。凡犯罪未发而自首者免其罪。是指未经破案者言也。事发生逃律注云。若逃在未经到官之先者。本无加罪。仍得减本罪二等。又乾隆三十八年。刑部议覆苏臬陈奏定例。闻拏投首。除盗犯按本例分别定拟外。余犯俱于本罪上准减一等。是皆指被告被缉而言。故云闻拏也。杨辛宗事发在逃。闻限比其父。挺身投案。正苏臬所奏。虽无悔过之心。尚存畏法之念者。而多一不忍累父之心。似可矜原。按本例免死发遣。未为曲法。而曰与未经破案不知姓名悔罪自首不同。是必逃在事未到官律得免罪者。方可依闻拏自首科减。向使杨辛宗避罪远扬。不顾其父之比责。偷生迟久。被捕弋获。亦止罪干斩决。不致刑更有加。绎读谳词。殊切耿耿。近日读律之友。遇一加重成案。辄手录以供摹仿。在杨辛宗死何足惜。万一闻拏自首之律例不可径引。则凡案类辛宗之被缉。而事非强盗者。亦将棘手狐疑。况原谳云。杨辛。临时行强。被指名缉拏。其投首在伙犯获后。不准援减Ò宗因事主家止妇女。辄向事主回。查辛宗劫止一次。并未伤人。视凶劫伤主之盗首。尚属情事较轻。特以首在被缉之后。仍拟斩决。恐援以为准。从此盗首总无生路。且案未破而自首者。千百中未闻一二。其甘心投案。多因捕缉紧急。比及父兄子弟。动于一时天性之恩。到官伏罪。若并此一线天良而绝之。则在逃之犯更无自首。闻拏自首之例几成虚设矣。案非手办。事阅九年。疑窦在。终难自释。因论治术。商及律例。愿以正之高明。方今  圣天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为吏者遇可出可入。介于律可轩轾之事。当与幕友虚中辨论。仰体  圣慈。力求至当。名例一门义尽仁至。大概必不得已而用法者。尤宜细细体究。而自首各则。断不可略观大意。倘有投案之犯。务在求生以全民命。欧阳崇公所谓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于我两无憾也。敢为学治者敬告。幸勿晒其老誖。鄙其说赘。重有望焉。

  陈刑名例案六条疏嘉庆五年

云南巡抚初彭龄

兹因秋审届期。检查刑名例案。臣愚见有应参酌者六条。敢为我  皇上陈之。

一官员失察处分。自应查出详办。应请量予宽免也。查地方文武正杂等官。于所管书差兵丁及衙门一切养役卒。凡有索诈赃私。诬良累民等案。本管官皆有失察处分。輕則罰俸降。重则降调革职。原使各該員平日心約束。庶若辈知奉公守法。不敢肆意妄为。倘既经犯案。尤当据实详办。方足以肃法纪而惩奸邪。无如束缚过严。规避愈多。凡有此等案件。该管官畏惧处分。多方回护。或作平人。或称已斥革。甚至自行薄惩示儆。将就完结。匿不详报。即有酿毙人命。亦多安顿调停。消弭了事。以致正犯转得幸逃法网。上司耳目难周。鲜不为其朦蔽。伏思各官处分。原有自行检举之条。此等案件。向因情节较重。概照原例议处。不能以自行查出声请免议。我  皇上宥过施仁。凡遇因公罣误。并非有心故犯者。莫不仰邀  圣慈。宽其既往。予以自新。此等失察处分。稍从末减。与吏治无甚关系。而使犯法之徒。有犯必惩。不致被害之家。含冤负屈。适足以彰 国家法令严明。于世道人心。实有裨益。可否  谕吏兵二部。另行定议。嗣后遇有书役兵丁人等。犯赃酿命案件。如该管官果有授意故纵别情。仍当照例查参究治外。若仅失于觉察。能自行查出。据实详办。案犯全获者。即予免议。倘本任未经查出。经后任详办者。查明仅止失察。亦予减等议处。庶各该员自知失察处分。不至于降革。无顾虑于犯法之徒。得矣。W以随案惩治。庶若辈失恃。亦必各知敛

一衙役诈赃殴打毙命。应于例内添纂也。查定例衙门役。如有吓诈致毙人命。不论赃数多寡。拟绞监候。此指差役奉票勾摄。藉端吓索。致被索之人轻生自尽者而言。又定例诬良为窃。吓诈逼认。因而致死者。绞监候。若拷打重伤致死者。照故杀例拟斩监候。此指捕役诬良为窃一项而言。若起衅并非诬良。本系奉票勾摄。索诈不遂。逞凶殴打。捆缚吊拷。因伤身死。此等案件。较之被逼自尽者。情节既重杀问拟。亦不足以示情法之平。查差役吓诈。与殴打致死者。情罪亦属相等‘。若仍照寻常。自当一律科断。应请于衙役诈赃致毙人命条下。添纂若系殴打因伤身死者。即照故杀律。拟斩监候。

一假差吓诈即应照差役问拟也。查例载假充衙门差役。假以差遣缉捕为由。占宿公馆。妄拏平人。及搜查各船。吓取财物。扰害军民者。实犯死罪外。徒罪以上。枷号一月。发边远充军。杖罪以下。枷号一月发落等语。例内所指实犯死罪。如有伪造印信殴故杀人等类。毋论常人差役。皆系原犯死罪。自可照律定拟。若仅止吓取财物。挟制逼迫。而被害之人。忿激自尽者。在差役罪应拟绞。若常人律无正条。向来多系比照威逼人致死例。问拟充军。亦有比照差役诈赃毙命例拟绞者。究未明立科条。不免易滋出入。且此等案犯。虽非真正差役。而其凶恶声势。实与差役无异。应请嗣后凡有假充差役。吓取财物。无论银钱多寡。曾否致毙人命。悉照差役一律问拟。其未经致毙人命分别徒罪上下原例。应请除。

一追迫跌堕致毙之案应请改定条例也。查例载凡谋杀人已行。其人知觉奔逃。或跌失。或堕水等项。虽未受伤。因谋杀奔逃。死于他所者满流。若其人迫于凶悍。当时失跌身死。拟绞监候等语。查谋杀人至于已行。其人知觉奔逃。失跌身死。无不迫于凶悍。亦无不迫在于当时。若果逃至他所。已无不可当之凶锋。尽可从容潜避。何至又复戕生。设有在外毙命。未必非别有他故。自当另拟致死根由。若以逃奔于谋杀。不应轻拟从宽。倘相隔甚远。或死已越日。又岂可仍引死于他所之条。是死于他所满流一层。实属衍文。其当时失跌身死者。虽未受谋害之伤。而其仓卒失足。究系被谋所趺情形。因逃走追‘殴案内。凡有争‘。死于跌犹死于伤。似不得以尚未受伤稍为开脱。况查殴等案。凡有已‘杀本律拟抵。谋杀一条。未便独异。应请嗣后谋故‘逐。失跌身死。悉照经逃走。因被追逐失跌。以致堕崖落身死者。各照因伤身死本律办理。若追逐之人。自行殴情状。不得以致死之罪加之。应各科本罪。‘失跌身死。逃走之人。先虽有

一律文计赃科罪各条应请详细添注也。查律载窃盗赃一两以下杖六十。一两以上至十两杖七十。二十两杖八十。所称二十两者。必系十两以上。至二十两为止。凡十一两至十九两皆是。其不言十两以上者。缘上条已有一两以上至一十两字样。下条一气相承。可以意贯也。惟名例内有称加者数满乃坐一条。注云。如赃加至四十两。纵至三十九两九钱九分。亦不得科四十两罪等语。因而计赃科罪之案。悉以此语为准。凡窃盗赃至十余两者。并不引二十两之条。照十两科断。致与一两以上至一十两者。同拟杖七十。赃数虽有多寡。而所拟名例。将两条合而为一。此由拘泥律文。以致相率错误也。然此犹其小者。由此而推。至一百一十两。流二千五百里。一百二十两流三千里。一百二十两以上。绞监候。夫所谓一百二十两以上者。即一百二十两零一分亦是。今凡有赃至一百一十九两九钱九分者。止照一百一十两律。拟二千五百里。若至一百二十两零一分。又拟绞监候。则是流三千里。必须恰满一百二十两之数。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方为合。以去死一间之罪。而银数介在至微之中。似非定律本意。况此条赃数。本系十两一等。今除中间皆系十两一等外惟杖七十。系十九两九钱九分为一等。其流三千里。则系一分为一等。实觉轻重失伦。应请  下部臣。于计赃科罪各条律内逐一添注。如窃盗赃二十两杖八十条。添注十两以上至二十两字样。自二十一两至一百二十两。及此外监守常人枉法等赃。均照此逐条添注几两以上至几十两字样。庶援引不至失当。至名例小注。本发明律意。曲为引喻。应无庸更改。

一命案養人犯應請仍候秋審辦理也。查養殺之案。无论情节轻重。概俟秋审时取结报‘旧例。仅准将戏杀误杀之案。于本内声请。其部。上年经刑部奏准。以情节本轻。应入缓可矜之案。若必俟秋審時始行核准養。在本犯身罹死罪。即监禁逾时。尚属罪所应得。而其老病之亲。桑榆暮景。举目无亲。情殊可怜殴情轻之案。以及擅杀罪人。并无关人命。应拟死人犯。按其情节。应入缓决可‘。请嗣后矜者。如系亲老丁单。孀妇独子。该督抚于定案时。即取具各结。随本声请。准其養。其殴案犯‘有间在实缓之间者。本内声明。俟秋审时再行取结报部会核等因。通行在案。伏思。情节虽有轻重之分。而死者之家。同一被杀。自其家属视之。轻重若等。如准隨本聲請養。计自犯事进监。至结案之日。远则一年。近则数月。遽行释放。谁无父母兄弟。忿恨难消。以里闾之近。怒目相视。不特易生报复之志。即在凶手。亦难保其不存自得之心。实非所以矜全之道。伏读乾隆三十八年。恭奉  上谕。養人犯。俟其拘系经年。驯其桀骜之气。不必于定案时将命案正犯遽行开释。仰见我   高宗纯皇帝睿虑精深。于矜恤之中。仍寓慎重之意。应否  下部臣等。另行定议。除无关人命之死罪人犯。准其随案声请外。其余有关人杀擅杀及戏杀误杀等案。概俟秋审时再行取结办理。并请统俟秋审三次之后。方准援免‘命。其因情实可矜悯。秋审缓结。未届三次。由部臣奏请减等后。准其養。如此。则本犯拘禁经时。渐知悔罪。而死者之家。事经数载。亦必心平气释。不致别生他衅。所全实多矣。

  请免罪人及孥疏 

王命岳

古者死罪之下。爰有军徒。为地不过二三千里。比承明末蛊坏之余。人心不古。百弊丛生。   世祖章皇帝虑非大加创惩。不足以振肃纪纲。挽回陋习。乃立为流徙之法。亦不得已之权教耳。使数年之后。风俗丕变。人心还。在   章皇帝未必不弛流徙而仅用军徒。臣闻文王治岐。罪人不孥。今则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矣。其情罪重大者。连及祖孙矣。昔魏主以有罪徙边者多逋亡。乃制一人逋亡。阖门充役。光州刺史崔珽谏曰。一人有罪。延及阖门。则司马牛受桓魋之罚。柳下惠婴盗跖之诛。岂不哀哉。魏主遽从其请。今 国法方行。臣岂敢遽参末议。但就奉行近法之中。祈稍寓宽恤之意。如许嫁之女应归夫家。过继之子应归嗣父。孙不应带及孙女。子不应带及子媳。則法行而恩仍。威着而仁亦寓。于罪人不孥之意。尚有合焉矣。臣闻广东解家眷入官者。至连及表妹。用刑一过。波滥无穷。此非 朝廷之初意也。仰惟  天语申饬。以养元和。实宗社灵长无疆之休。

  请免妻孥流徙疏 

安徽巡抚张朝珍

律称亲属有罪。得相容隐。帝王以孝治天下。孔子曰。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故同居有服之亲。相为容隐者勿论。所以重彝伦也。若犯谋叛以上者。不用此律。反叛重情。父为反叛。子亦有罪。子为反逆。父亦有罪。尚得容隐乎。则端重在谋反谋叛之人。观以上二字。则知谋叛以下者。合于得相容隐之条也。迩来大功以上之亲。容隐谋叛之妇女。皆拟流徙。不详察谋叛以上之义。但曰谋叛不用此律。是叛犯之家属等于谋叛之本犯。期功之至亲同为陌路之人矣。深于律义有悖者也。凡犯罪流徙之人。其妻子本属无犯。近例妻与未分家之幼子。同本犯流徙。若本犯于未解之前已死。业奉  上谕妻子俱免。是诚  皇上悯念无辜。造福无量。然臣犹有请者。流徙人犯与妻子同解者。本不忍其夫妇分离之故也。但本犯孽由己作。跋涉千里。罪所应得。妻子何辜。而亦同受此苦。或本犯有父母在家。家无次丁侍养。其子以获罪而离父母。其妻因随夫而弃舅姑。垂老之亲。久之必致冻饿而死。冻饿而死者。必无衣衾棺椁。委弃沟壑。倘有此等苦情。谅  皇上闻之。必有恻然怜恤者。且既不忍其夫妇分离。原非强其必去。又何忍其抛弃公姑。而断绝孝义乎。臣愚以为流徙人犯妻子。願願去。听其自便。庶彰 朝廷罪人不孥之德意矣。

  请宽罪臣送门疏 

姚文然

朝廷之待大臣。平日则遇以恩。使竭其力。有罪则存其体。使愧其心。唐太宗皇帝时。尝引囚至岐州剌史郑善果。唐太宗曰。善果官至五品。不为卑矣。今虽有罪。岂得与诸囚为伍。自今五品以上犯罪。听于朝堂候旨。又自成周以来。历代帝王。及会典开载。至 本朝大清律。皆有八议之法。其曰议功者。言有能。或斩将夺旗。或开拓疆宇。有大勋劳者也。其曰议贵者。言爵一品。及文武职事官三品以上者也。凡此八议之人。非犯十恶大罪。其犯他罪。俱举平人不同。以见大臣虽有负 朝廷之事。而 朝廷终不失待大臣之礼。恩至厚也。臣闻近日兵部满汉诸大臣。皆因负罪禁发门。臣深恨其身为大臣。有负  皇上宏恩。但念诸臣皆官列大僚。素叨豢养。今寒天冻夜。冷三重。寝食艰难。便利不宁。恐有衰年老惫之人。积成疾病。是不死于国法。而或死于天灾。非所以广  皇仁也。且发在各门上。通衢大路。万目观瞻。功臣贵臣。免冠带。愧辱难堪。非所以存国体也。臣知我  皇上至仁至慈。念及于此。必有恻然不忍者矣。臣愚谓大臣有犯。自可发于刑部。令人看守。待其审明案定。治以应得之罪。免其带发门。以明 朝廷优待大臣。虽经犯罪。犹与平人少异。则国法  皇恩。并行不悖。如雷霆雨露。并降自天。非臣下之所敢望也。倘  皇上以臣言为愚忠可采。国体有关。仍乞着为永令。使传之天下。垂之史册。谓恩礼大臣。永除带锁发门之令。自我  皇上而始。虽宋太祖传国戒碑。不足为美矣。岂不盛哉。

  请宽妖言禁诬告疏 

曹一士

窃闻古者太史采诗以观民风。藉以知列邦政治之得失。俗尚之美恶。即虞书在治忽以出纳五言之意。使下情之上达也。降及周季。郑之子产。尚能不禁乡校之议。惟是行伪而坚。言伪而辨。学非而博。顺非而泽者。虽属闻人。圣人有两观之诛。诚恶其惑众也。至于造作语言。显有悖逆之迹。如戴名世汪景祺等。   圣祖仁皇帝暨   世宗宪皇帝。因其自蹈大逆而诛之。非得已也。若夫赋诗作文。语涉疑似。如陈鹏年任苏州知府。游虎邱作诗。有密奏其大逆不道者。   圣祖仁皇帝明示九卿。以为诬陷善类。如神之哲。洞察隐微可为万世法则。比年以来。闾巷细人。不识   两朝所以诛殛大憝之故。往往挟睚之怨。借影响之词。攻讦私书。指摘字句。有司见事生风。多方穷鞫。或致波累师生。株连亲族。破家亡命。甚可悯也。臣愚以为井田封建不过迂儒之常谈。不可以为生今反古。述怀咏史不过词人之习态。不可以为援古刺今。即有序跋偶遗纪年。亦或草茅一时失检。非必果怀悖逆。敢于明布篇章。若此类悉皆比附妖言。罪当不赦。将使天下告讦不休。士子以文为戒。殊非国家义以正法。仁以包蒙之至意也。臣伏读  皇上谕旨。凡奏疏制义中。从前避忌之事。一概扫除。仰见  圣聪。廓然大度。即古敷奏采风之盛事。窃谓 大廷之章奏尚捐忌讳。则在野之笔扎焉用吹求。伏请  下直省大吏。查从前有无此等狱案。现在不准。即以所W援赦者。条列上请。候  旨钦定。嗣后凡有举首诗文书札悖逆讥刺者。审无的确形告本人之罪。依律反坐。以为挟仇诬告者戒。庶文章之株累悉蠲。告讦之刁风可息。似于风俗人心。稍有裨益。

  请复盗案半获旧例疏康熙十年 

姚文然

臣思安民必先弭盗。今盗之日炽。由于官之讳盗也。官讳盗之处分。至于革职。而报盗承缉之处分。止于住俸停升。过限不获。止于降调。人情之于处分。莫不避重择轻。独至于盗案。则必不肯就其处分之轻者。而甘心犯其最重者。是岂无故哉。臣再四思之。而知其讳盗非得已也。以盗案一报。勒限全获之法。有以迫之也。何也。盗之必不能每案全获。每名全获者。事之无计可施者也。各盗本非一地之人。聚谋行劫。则临时合伙。劫罢分赃。则四路迸散。既散之后。或有真实病死者。溺死者。别处行劫而杀死者。死盗不可复生。案盗何从全获。即如知名大盗。处处挨捕之于七。究竟或逃或死。总未拏获。况其余小盗乎。故案盗欲按名全获。势必不能。而见行事例。虽十盗获九。一名不获。仍住俸停升矣。限期一满。则降级调用矣。人情谁不顾惜功名。冀望升转。不幸地方失盗。未报之先。预畏全获之难。为行险幸免之计。于是有讳盗不报者。讳强为窃者。报盗杀为奸杀雠杀者。既报之后。必结全获之局。以销住俸停升之案。于是有减报盗数目者。拷掠良民。洒醋灌鼻。香熏石压。以充盗数者。案盗未全获。谎称溺死杀死。以报全获者。此等盗案。既讳而未报。及未获而谎报。全获之后。其案内漏网诸盗。虽公行村市。捕役不敢诘。承缉官不敢拏。恐一拏获真盗。上司闻知。而从前讳盗减报等罪。与之并发。盗未正法。官先革职矣。故盗之日炽。官护之也。官非护盗。及避法而自护也。今欲拔讳盗之根。当速更勒限全获之例。臣查 大清律开载。除盗劫仓库狱囚。或杀死职官。或聚至百人以上者。勒限尽数拏获外。其各处民间被劫。印捕等官一月不获。通行住俸。候挐获一半以上。准开支等语。正虑民间被劫。易于隐讳。故定例获半以后。官不住俸停升。盗仍照案缉挐。宽于官而严于盗。其法甚善。今所宜酌复旧例者也。何也。文武承缉各官知开俸非难。望升有路。必不肯讳盗以冒革职之险。而从前讳报报等弊自息矣。又一案之盗未全获者。不妨实报未获。照案缉拏。而从前减报盗数。拷良为盗。诳报全获等弊又自息矣。盗一日不获。其照案缉拏之案。一日不销。嗣后访得可以续拏。拏得可以续报。虽有未获余盗。亦人人在畏缉之中。年年皆畏缉之时。而从前承缉各官。不敢拏漏网之盗等弊又自息矣。此复一律而三善备者也。臣查康熙六年。晋抚臣杨熙曾引律具疏。奉有详议具奏之  旨。但杨熙疏中引律文此款言之不详。而部覆此款亦与律不符。至今旧例未复。此臣所以冒昧再请者也。或曰官不停升。则官于获半之后。不加意续缉。是纵一半之盗也。此说似是而实非也。何也。律例不勒令全获。而报全获者实数也。即不能全获而报半获者亦实数也。见行事例。勒令全获而报全获者虚名也。甚至讳盗不报。举一案之盗而全纵之。不止于纵其半也。若云每案果真全获。天下当已无盗。而盗之日炽。又何故耶。总之。盗案以民间被劫者为易。原与昭著。不能隐讳者不同。若立法太严而难行则官避法。避法则讳盗W盗劫城池仓库等项。事者多。盗不畏缉而愈炽。法虽宽而易遵则官守法。守法则讳盗者少。盗畏缉而渐息。傥臣言可采。乞  部酌议施行。

  杀贼无抵命法论 

钱维城

立纲陈纪。以整齐天下。所以防乱也。乱必自盗贼始。故治之严。治之严故民皆得自救。而盗贼时时有可死之道。惮于民而不敢逞。周礼朝士职曰。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军犹军其南门之军。言攻也。攻一家一人。与攻一乡一邑同。杀之皆无罪。郑康成曰。即今律无故入人家。及上舟车牵引人欲为非者。杀之无罪。是也。唐律加夜字。分登时拘执。始失古义。而其听民杀贼则同。夫保有身家。安分乐业。此谓良民。国家所当保护者也。衣食不足。流离迁徙。此谓穷民。国家所当矜恤者也。若既不能保守身家。又不能忍受穷饿。小即鼠窃狗偷。大则明火执杖。此谓乱民。国家所当锄治者也。一乡之盗贼不治。则患将在一邑。一邑不治。将在一郡。故律文自鼠窃狗偷。明火执杖。以至叛逆。皆谓之贼盗。贼盗之不可姑息也明矣。贼盗之狱大。而治之必有等差。自杖六十以至于死。此在官之治也。若其事在仓猝。则听民自为之。虽擅杀止于徒。其义有二。其一谓良民能自杀贼。不烦官司。虽使天下无盗贼。可也。今治贼亦甚严矣。以积猾之为害也。为之钤枷。为之铁鎗。无济也。不得已而徙烟瘴。徙黑龙江。非仍窃则尽逃耳。其罪不至死。而治之之法已穷。则知听民杀贼之自有深意也。其二则良民者上所深爱。今以盗窃之故。而不得安居。富者或有余资。贫者止此升斗。财与命相连。忿激一时。邂逅致死。至杖徒而害已深。不忍迁徙良民之身家。以偿盗贼之命也。况以良民之命偿盗贼哉。捕亡律者乃官司勾摄人犯之律也。其律有曰。罪人拒捕。殴所捕人至折伤以上者绞。死者斩。又曰罪人不拒捕而杀之者绞。而窃盗律亦用之曰。窃盗弃财逃走。事主追逐。如有执持金刃。戳伤事主者。照罪人拒捕绞。窃盗临时拒捕。及杀伤人者皆斩。弃财与临时有间。故从宽至折伤以上绞。此本以原窃贼于死中求生也。而事主杀贼。遂有用罪人不拒捕擅杀论抵者。原其故。一因窃盗拒捕。既以罪人拒捕断。则事主杀贼。即以捕人杀罪人断。事若相当。故类推之。一因夜无故入人事。条例分黑夜白日。而不言登时。疑无以处拘执而杀者。故以捕亡律补之。而其中有大不可者。考律例。绝无事主杀贼。比照罪人不拒捕之文。立法如此。治罪如彼。何以晓示愚民。且因用捕亡律。遂以原盗贼者悉移之以苛事主。于是分弃财不弃财。弃财与否。窃盗自知之耳。不能责事主以先检家财而后捕贼也。且财固有在于掌握而不能知者乎。又分拒捕不拒捕。事主杀贼。至拘执始科罪。此律文也。天下无已就拘执。而能拒捕者。则拒捕与否。事在拘执前。何得复论。又分持杖不持杖。盗贼多凶强。事主多良善。事主之他物。或不如盗贼之手足。今以手足拒殴为不拒捕。何以服事主。此类推之非也。律文夜无故入人家。本一义。例文分而为二。黑夜偷窃。是夜而不入人家者。白日入人家内。是入人家而非夜者。于律文各得其半。故不论登时与拘执。而杀皆杖徒。本非律义。然犹止于杖徒者。事主殴贼折伤以下皆勿论。故虽至死止杖徒。今以登时杀者杖徒。拘执及不拒捕杀者绞。则杖徒加一等。即失递加之次。尤异者。因共殴律有余人。而殴贼亦有余人。于是殴贼一。杖良民百。轻重倒置。此补其阙者之非也。

说者特谓官司捕人。何反不如事主捕贼。不知官司捕人。责在拘缚。不拒捕。即非不服拘。故治擅殴之罪。事主搏贼。势在自救。未尝责以拘缚也。且事主得殴贼。而官役不得殴罪人。虽凶至盗贼。必验无拷打伤痕。有则先治捕人之罪。是官司原不得比事主。非轻官司而严捕役也。或者又谓人命至重。恐开擅杀之端。不知窃盗固命。良民亦命也。与其惜窃盗已死之命。何如惜良民未死之命。且恶其擅杀者。谓其不告官司耳。告诸官司。而仆仆讼庭。吏役需费。所失有过于窃者。城市且然。何论村。计不旋踵乎。或者又谓事û野。即无之。而废其农时。荒其执业。民且不堪。又事起倥。不知案疑则治案。不宜移律以就疑。果情涉游移。即当穷究根源。分=多在黑夜。易起诈殴。又不得仅以罪人不拒捕。颟顸了事也。或者又谓盗固无论。窃贼不至擅而轻杀‘别谋故之。彼特逼于贫耳。夫不能使民各安其生。不得已而为盗贼。此固在上者之责。不特窃贼可悯。盗亦可悯。而不可以此责之民。且牧民者。既已不能使民无盗贼矣。又以盗贼之故而杀民。是益之责也。夫奸所获奸杀之有勿论者矣。奸亦不至擅也。律有得捕奸之人。无不得捕贼之人。捕贼固重于捕奸矣。昔孟子论井田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古人惧事主之力或不足以治贼。而责之于邻里。若并事主而禁之。毋乃长盗贼之势而夺民救乎。考之于古。稽之当今之律。杀贼拟抵。实无其文。特以幕客无学。支离牵合。遂致数年之间。习熟间见。以为当然。一二心知其谬者。亦且强为之辞。可慨也夫。

  申明事主盗贼杀伤例案疏乾隆二十六年 

都御史窦光鼐

窃臣于秋谳两议时。与刑臣陆续签商。其有关罪名出入者。计十二案。而盗贼事主之案居其八。如湖广司唐成添戳死贼首张得%一案。则以临时行强之贼犯。而误依窃盗未得财律拟笞。以格杀贼首之事主。而误依罪人不拒捕律拟绞。如浙江司陈永贵等殴死吴郁元一案。则以贼首纠众夺犯杀人。而误以罪人拒捕论拟。又直隶司贼犯刘老等拒捕戳死无名人一案。安徽司贼犯杀伤事主之犯。而误依罪人拒捕科罪。此皆臣‘杨德士拒捕刃伤事主妻女一案。则皆以护赃格据律签商。而刑臣已依签改驳者。又有山西司贼犯杜九思拒捕一案。臣以贼首杜九思与弟杜九维弃牛逃脱。事主并未追及。乃闻伙被护。复转回抢夺。立毙事主。与情急图脱者不同。签商一次。随据刑臣签复。以为弃财即属合例。臣亦即行画题矣。又有山西司事主曹守仁一案。则以贼犯张永贤黑夜行窃。而拘执殴打致死。又有福建司事主蔡朝一案。则以不知姓名窃贼。掏摸财物。获赃拒捕。而殴打致死。又江西司事主黄魁成一案。则以贼犯曾辛发窃牛拒捕。而殴杀论律拟绞。此巨与‘打致死。皆例应杖徒之犯。而误引罪人已就拘执。及不拒捕而擅杀。以刑臣往复签商。而未有定论者。臣谨按罪人追捕律。本为官司差人拒捕犯人而设。若窃盗临事拒捕。律有正条。惟弃财求脱之窃贼。及盗田野谷麦。准窃盗免刺者。始依罪人拒捕律科罪。皆减等论拟者也。若贼人偷窃财物。被事主殴打致死。则比照夜无故入人家。已就拘执而擅杀致死律。杖一百徒三年。惟在旷野白日。摘取苜蓿蔬果等类。始依罪人拒捕科罪。以其为物细微。不同货物。不得竟以窃盗论也。若窃盗持仗拒捕。则官差事主邻右。均得依律格杀勿论。而拒捕不持仗者。在窃盗则有边卫充军之本例。在事主则以殴打致死一语该之。以事主拘执而擅杀。罪止杖徒。则拒捕而杀。更不待言。其不更议减等者。所以防擅杀。重人命也。近来各省问刑衙门。以罪人所该者广。多援罪人拒捕罪人不拒捕。以为通用活例。论。遂于律应斩决斩候之贼犯。致有轻‘又以窃盗拒捕而被杀。比罪人不拒捕而擅杀。皆以纵。而例得勿论。及罪止杖徒之事主。并拟绞抵。半年之内。已有数案。臣各据本例。与刑臣签商。而唐成添等四案。其误出于偶然。是以刑臣从臣之说易。曹守仁等三案。则各省成案援引本有参差。向来多属照覆。是以刑臣从臣之说难。抑臣谨查夜无故入人家。就拘执而杀‘擅杀律。注云防奸盗之衅。故宽擅杀之罪。又云此与罪人拒捕条。已就拘执而擅杀。以论不同者。罪人已属在官人犯。此则虽就拘执。非在官之人。情有各别。所以罪不一律。则两律轻重悬殊。不得牵引。其说甚明。若以窃盗拒捕而擅杀。比罪人不拒捕而擅杀。求之律例。实无其文也。臣再三商求其说。不过曰人命为重耳。然人命之说。不可以例贼盗。人杀共殴杀。皆平人相杀也。凡斩绞之刑。欲使人勿相杀而已矣。若‘命律内。所谓谋杀故杀事主擅杀窃盗。则罪止杖徒。非云宽事主也。盗贼为害于人。生不得与平民齿。死亦不得以右常人。皆寄以捕盗之责。而事主j平民抵。而后人有所畏而不敢为盗。此弼教之深意也。尤为被害之人。虽擅杀致死。亦止满徒。而后人无所畏。而勇于捕盗。此禁暴之微权也。盗始于窃而甚于强。防窃之入于强也。故拒捕之条特列于强盗律内。重之也。若拒捕不持杖。则捕盗者有所畏。而盗渐无所忌矣。去岁刑部议准蒋嘉年条奏内开贼犯持杖拒‘。遂谓之右人等直前追捕。仓j右俱照律勿论外。如有携赃逃走。而j捕。捕者格杀之。不问。事主卒致毙。抑或贼势强横。不能力擒送官。以致殴打戕命者。照偷盗财物事主殴打致死例。杖一百徒三年等语。夫所谓强横不能力擒送官者。即拒捕不持杖者也。在邻右杀之。得照事主杀‘殴打致死之例减等杖徒。则事主殴打致死更无加罪已有明文。乃各省办理。尚援成案以拟绞者。往往多有。恐问刑衙门。得以高下其手。而法司转难为考稽。臣愚昧之见。仰祈  皇上特降  谕旨。通饬内外问刑衙门。凡遇盗贼事主杀伤案件。一遵  钦定本例。及议准新例。画一办理。则例案不致两岐。而盗贼愈加敛戢矣。

  窃盗照律发落不尽处死说 

赵俞

邑人有进言者曰。窃盗为民患。往日获之。多用连须节大板。每十板加二板。责过用牛倒曳。以毕其命。又或用铁锤挫其胫。今皆不尔。得毋宽纵乎。余曰。非敢然也。律文并赃论罪甚明。初犯刺杖。三犯拟绞。原无立杀之条。今获窃盗得实者。夹讯责刺枷号。分别发落。比照律文不为轻矣。且大盗杀人立斩。奉文处决。亦须半年。果如往例。比大盗之死。更惨而速。小盗视大盗反加等论乎。三人共盗一瓜。事发皆死。前史有之。此乃衰晚之世。今圣明好生。大盗尚有减等发黑龙江者。有司敢以非罪非法尽杀之乎。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柔失其则为弱。余以柔道治民。于盗未尝纵舍一人。严保甲。除窝囤。务绝根株。柔未失其则也。若博赫赫之名。徇俗下之请。是杀人以媚人。违道以干誉。仁人不为。余知循天理奉 国法而已。知我罪我。听之可也。

  议捉奸致伤尊长勿论奏 

秦蕙田

乾隆二十年。江苏抚臣庄有恭具题。蔡奕凡与嫡侄蔡通之妻卢氏通奸。被蔡通撞遇。砍伤奸夫蔡奕凡。杀死奸妇卢氏。将蔡奕凡拟绞立决。蔡通依刃伤伯叔父母律拟绞立决等因。议得断狱务期平允。援例贵有折衷。律载本夫于奸所亲获奸夫奸妇。登时杀死者勿论。此言本夫捉奸。杀死奸夫。统得勿论。即至杀死有服尊长。亦无另有治罪之条。若本夫因捉奸仅致伤尊长。则更可无论也。又杀奸例载本夫本妇有服亲属。皆许捉奸。但卑幼不得杀尊长。犯则依故杀伯叔母姑兄姊科断。此则专言应许捉奸之两家卑幼服属。不得干犯尊长。亦止言杀而不言伤。而本夫之捉奸致伤尊长者。则尤可无论也。是以乾隆六年。臣部议覆河南按察使沈起元条奏。本夫捉奸杀死尊长。当随时酌量议拟在案。是因奸而杀尊长。尚在矜疑之律。若致伤未死。自应照律勿论。尊长内乱。律干斩绞重辟。既予本夫以捉奸之权。自难禁其必无致伤之事。详查律例。检阅条议。从无本夫获奸。致伤有服尊长。仍应科罪之文。此案蔡通因胞叔蔡奕凡与伊妻卢氏白日行奸。撞获。登时互殴致伤。并未致死。该抚遽将蔡通援照刃伤胞叔之律。拟以绞决。殊未允协。臣等详阅案情。折衷成例。蔡通既无科罪之条。自应予以勿论。应将该抚拟以绞决之处毋庸议。

  请详议旌表之例疏嘉庆八年 

纪昀

窃惟旌表节烈。乃维持风化之大权。必一一允惬人心。方足以示鼓励。伏查定例。凡妇女强奸不从。因而被杀者。皆准旌表。其猝遭强暴。力不能支。捆缚捺抑。竟被奸污者。虽始终不屈。仍复见戕。则例不旌表。臣愚昧之见。窃谓此等妇女舍生取义。其志本同。徒以或孱弱而遭犷悍。或孤身而遇多人。强肆奸淫。竟行污辱。此其势之不敌。非其节之不固。卒能抗节不屈。捍刃捐生。其心与抗节被杀者实无以异。譬如忠臣烈士。誓不从贼。而四体絷缚。众手把持。强使跪拜。可谓之屈膝贼庭哉。臣掌礼曹。职司旌表。每遇此等案件。不敢不照例核办。而揆情度理。于心实觉不安。质之众论。亦多云未允。合无仰恳  皇上天恩。饬交大学士九卿科道。公同详议。如悯其同一强奸W见杀。而此独所遭之不幸。与未被奸污者略示区别。量予旌表。使人人知邀 圣朝奖善。略原心。于风教似有裨益。如其中果有不可旌表之精理。为庸耳俗目所不能测者。亦明白指驳。宣示中外。以祛天下后世之疑。是否有当。伏祈  训示。

 按此奏经部议嗣后凡强奸遇男子二人以上力不敌而身死者虽被污仍准旌表

  捕奸议 

余廷灿

某女既聘某而有所私。某侦知之。伺所私者入其室。袖木椎扣门。所私者踉跄出。某迎击之。则踰墙走。同某至者数人。合殴毙之。事闻。有司以某例平人。不得捕奸。罪宜抵。相国诸城座主曰。是不然。一日在史馆。为桂林相国言之。诸翰林咸在。有进而请者曰。女未庙见而死。归葬于女氏之党。以其未成妇也。聘者乎。聘而捕奸。某乌得无罪。诸城座主曰。谓聘者亦犹平人耶。然则昏礼自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居六礼之四。皆聘礼也。何为敬慎郑重若此哉。民之争娶不决者。今法一以先聘者为断。又何重有所系也哉。今且为某计。将弃而不取耶。抑忍而不发耶。忍而不发则非人。弃而不取则未必帖然服之。二者既皆不可。而秉礼议法者。又从而禁之曰。尔平人也。不得捕奸。岂情也哉。情也法也理也。同实而异名者也。揆之情而不安。则俱不安也。然则某无罪乎。曰。捕奸可也。其照罪人不拒捕而擅杀律科断。言者乃翕然定。或犹不能释然于礼所云云。廷灿谨按礼文推之。亦无不合者。礼曰。取女有吉日而死。齐衰往吊。夫第有吉日。是其未成妇。更远于未庙见者也。未成妇死。可齐衰往吊矣。未成妇受污。独不可捕奸乎哉。且名则而服则齐衰。其不得以平人例又明矣。请着为令。后有断斯狱者。得以不疑焉。

  陈斗杀父妾辨 

钱维城

陈斗。淮安清河人。父恭。故固原州知州。母胡氏。方恭为扶风令时。鬻婢于都。得王氏。约曰。某某以贫故。鬻女于陈为婢。婚嫁惟命。毋有盗逃。王氏稍长。恭嬖之。遂弗嫁也。王氏妖而佞。以宠故。弗礼于女君。胡氏憾焉。然卒无以尚之。诟谇屡矣。而弗胜。郁郁遂成疾。斗方幼。窃不平。无如何也。恭以事罢官。归清河老。王氏益嬖。操家政。胡氏益疏。疾乃大剧。及革。恭与王氏弗之视也。握斗手泣而嘱之曰。疾由王氏。吾死。汝必报之。王氏婢耳。约在此。汝执以为信。报必告我焉。吾将助汝。语绝而死。斗收其约而閟之。迟一岁。未得间。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恭以他事出。家无余人。斗曰可矣。携刀伺之。则王氏方浣衣于台。初。斗之少也。有羸疾。至是方剧。惧不克制。战栗不敢前。王氏忽大呼。自投于地。斗曰。母助我矣。直前刺之。中项。王氏死。割其头。并刀与约。陈于母之柩前。哭而祭之曰。儿报王氏矣。将归狱于官。母念之。遂自归也。狱成。以故杀论斩。论者曰。斗之母死疾耳。王氏父之所安。斗焉得仇之。辩曰。疾由王氏。则王氏死之矣。父之所安。不得以已故仇之。此申生之不报姬氏也。非所论于母也。且人子死其母则已耳。不然。则岂其属纩之语而违之。论者曰。王氏之虐嫡也无质。夫惡知非胡之而自取疾乎。辩曰。此斗之所为难也。证之则父有纵妾凌嫡之罪。斗之志。恶夫实其父以自贷死也。且即胡氏。斗既不知父之纵妄矣。又惡知母之耶。知王氏之为吾母仇而已。论者曰。斗知母之为重矣。独不知父之重乎。章子之母。得罪于父。死。父埋之。父死。君命改葬而弗敢也。齐王用是以为将。斗读书岂不闻之。辩曰。此非章子之事也。若然。则章子乃大恶也。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传曰。如其道。则终身无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魏颗之父。尝命颗以妾徇矣。父亡颗乃嫁之。君子以其从治命为孝。埋妻于。乱命也。非道甚矣。父死而改葬。是愆也。况重之以君命乎。章子之说。乃战国倾危之士所为。亦吴起杀妻求将之类也。曾孟子友而如是耶。此不可以律斗明甚。论者曰。然则是狱也宜何断。曰。以杀婢断。礼曰。律为庶母期。律曰。庶母谓父妾之有子女者。妾与婢等。王氏初以婢鬻嬖。而无子。则诚婢耳。且妾无征而婢有征。举约胡氏。治斯狱矣。

  审办独子承祧两房各娶妻议刑部说帖 

阙名

交核山东省咨独子承祧。两房各为娶妻。后娶之妻有犯。作何办理。请部示覆一案。职等查律载有妻更娶妻者。杖九十。后娶之妻。离异归宗。又例载嫁娶违律。应行离异者。与其夫及夫之亲属有犯。如系先奸后娶。或私自苟合。或知情买休。虽有煤妁婚书。均依凡人科断。若止系同姓及尊卑良贱为婚。或居丧嫁娶。或有妻更娶或将妻嫁卖。娶者果不知情。实系明媒正娶者。虽律应离异。有犯仍按服制定拟。又查礼部于嘉庆十九年。据河南学政咨宝丰县附生余万全之父余笃生。承继两门。各为娶妻。长门为其初娶张氏。继娶王氏。生子万全。二门为其初娶雷氏无出。纳妾杜氏。生子万德。各承其嗣。因雷氏病故。万德以嫡母丁忧。万全应如何称名。如何服制等因。咨请部示。经礼部以余笃生在长房已娶嫡室张氏。继娶王氏。次房祇当为其纳妾。不当为其娶妻。是雷氏在生称名。已混于嫡庶之间。雷氏之死。长子何得滥斩齐之列。万德既已呈报丁忧。尚可比照慈母之例。斩衰三年。万全毋庸持服。至余笃生二妻并娶。嫡庶混淆。事属错误。业经身故。应毋庸议等因。咨覆在案。查有妻更娶。与其夫及夫之亲属有犯。仍按服制定拟之例。指系其人并未承祧而言。如两房各为娶妻。冀图生孙续嗣。是愚民罔知嫡庶之礼。与有妻更娶不同。止宜别先后而正名分。未便律以离异之条。参核礼部议覆河南省余笃生之案。则后娶之妇应为妾也明甚。既以妾论。如与夫及夫之亲属有犯。自应以妾科断。此案彭高氏为侄彭文汉聘娶郑氏。冀图生子承祧。查彭文汉先经伊父彭自立为之娶妻郑氏。迨郑氏故后。续娶王氏。是彭文汉已有嫡妻。彭高氏后娶之郑氏。虽因承祧续嗣起见。非有妻更娶可比。未便判离。而一夫祇应一妇。断无二妇并称为妻之理。自应照礼部所议。以后娶之妇作为妾论。该司泥于有妻更娶。仍按限制定拟。将彭自立照杀死子妇律科罪。似未妥协。至该司所称彭文汉嫡妻郑氏之子。与后娶之郑氏有犯。可比照八母中之慈母养母办理一节。查郑氏如得为彭文汉之妻。始可为其子也母。今郑氏既列为妾。与先娶之郑氏。即有嫡庶之分。以嫡妻之子。与父妾有犯。律有明文。岂能比照慈母养母办理。此外与家长正妻并亲属有犯。均有律例可循。办理自不致矛盾。又该司所称以女嫁人为次妻者。其主婚皆由父母。初非自愿。若一律照律离异。是因父母主婚之误。而使其女不能从一而终。情殊可悯一节。查人情莫不爱恤其女。其明知其有妻而仍许配者。事所罕有。至承祧两房之人。愚民多误以为两房所娶。皆属嫡妻。故将女许配。议礼先正名分。不便使嫡庶混淆。而王法本乎人情。原毋庸断令离异。有犯应以妾论。情法俱得其平。所有彭自立一案。应请即照礼部议覆河南学政之案。依殴死子妾律科断。

  审办雇工殴伤旧家长议刑部说帖 

阙名

交核安徽司审拟车夫李二踢伤旧主齐兆熊一案。职等查例载赎身奴婢干犯家长。依雇工人科断。放出奴婢干犯家长者。仍依奴婢本律定拟。又律载奴婢殴旧家长者。以凡人论。注云此亦自转卖与人者言之。奴婢赎身不用此律。各等语。诚以奴婢之于家长。則有恩。卖则义绝。故转卖之后相殴。即以凡论。其赎身放出之奴婢。恩义犹存。故放出者以主仆论。赎身者依雇工人科断。至雇工人殴伤旧日家长。律例内并无作何治罪专条。伏思雇工与奴婢。名分虽同。而恩义有别。奴婢一经契买。则终身服役。饮食衣服。皆仰之主人。其恩重。故其名分亦重。而雇工祇为生计。受雇佣工。因其既受役使。不得不示以上下之分。若一经工满。去得以自由。之則為主僕。去之则无名分。律不言雇工殴旧家长者。以其工价既尽。即属凡人也。此案李二先经受雇与齐兆熊驾车。齐兆熊因李二怠惰。于一月工满后。即令辞出。嗣李二因向张幅索欠。与刘成吵嚷。经齐兆熊出向叱喝。李二不服。出语顶撞。齐兆熊上前。与刘成将李二按倒欲殴。李二情急。用踢伤齐兆熊左胯。李二于齐兆熊虽系旧日雇主。惟律载奴婢殴伤旧家长。亦应以凡人科断。检查十九年陕西司审拟雇工良生儿殴伤旧日雇主宗室越一案。将良儿依凡人照殴伤宗室本例定拟。今李二一犯。该司亦依凡论。因该犯于齐兆熊出向吆喝时。不思退避。辄敢顶撞。其平日藐玩可知。未便仅拟笞责。致滋轻纵。科不应重杖加枷号两月。查核情罪。尚属允当。应请照办。

  请停籍没窝逃之令疏顺治十一年 

兵部侍郎魏管

臣十载法官。复蒙  皇上简用今职。捕盗审逃。是其专任。到任之后。即查逃人旧例。除科臣晋淑轼督捕既设专官一疏。已经定议。不敢再陈外。窃思籍没。非良法也。尝按律例。籍没止以处叛逆。而强盗已不预焉。独逃窝一罪。例竟籍没。行之数年而未改。岂窃逃之罪。遂重于强盗乎。即窝盗之律。知情分赃者。与盗同罪而止。其不知情与知情而不分赃者。仍轻重有等。乃初犯再犯之逃人。罪鞭一百。而窝主则行籍没。何逃者反轻。而窝者反重乎。非法之平也。抑以初时见逃人之多。故设法不得不严耳。今且十一年于兹。其民之死于法。死于牵连者。几数千百家。而究治愈力。逃者愈多。此其故何也。今日之逃人。与初时异。初时人自 盛京而来。谁无父母妻子之思。而为之家者。见骨肉乍归。谁无天性难割之情。且法度未明。冒昧容隐。逃者为真逃。窝者为真窝。即至犯法籍没。彼亦必服而无怨也。今则不然。自投充之门开。而所逃不皆东人。自放假之事行。而逃者不尽私往。甚有逃人乘机而诈害本主。通同以居奇。变态多端。难以悉数。是逃者未必皆真逃。窝者未必皆真窝也。夫亦思今日率土之民。莫非 朝廷之赤子。今日籍一家。则闾阎少一家。明日没一人。则版图少一人。又复至再至三。或一人而株连数家。因而舍贫择富。或一事而骚动通邑。致民间重足而吞声。问官蒿目而棘手。初之不便于民者。渐且不便于国。臣故谓籍没非良法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今欲讼狱衰息。莫如除籍没之法。欲除籍没之法。须先定逃窝之罪。前臣部覆左侍郎卫周允疏内。其第三次窝家议责四十板。罚银二十两入官。如无银。本身入官。奉有  谕旨。夫逃人则有再三。窝家何分彼此。岂  皇上不忍于第三次之窝家。独忍于初次再次者乎。则一视同仁。谅亦  圣心所轸念也。伏乞  下罢籍没之令。定逃窝之法。务期平允。刊入条例。使臣等知所遵守。后世可为法程。其关于 国本民生。匪细故矣。

  请革投充疏顺治九年 

刘余佑

窃思投充名色。从古所无。帝王临天下。一民莫非王臣。尺土莫非王土。安得有不属朝廷之民。不属朝廷之地。而可罔上行私。为他人分据之物哉。此事起于墨勒根王。许各旗收投贫民。为役使之用。嗣则有身家有土地者。一概投收。遂有积奸无赖。或恐圈地而宁以地投。或本无地而暗以他人之地投。甚且带投之地有限。而恃强霸占之弊端百出矣。借旗为恶。横行害人。所投之主。原不尽知。但听投充之口。护庇容纵。以致  御状鼓状通状。纷争无已。狱讼繁兴。且投充之后。自命满洲同为一旗之人。并不敢问所行之何事。而地方有司。明知民冤。亦并不敢申 朝廷之一法。是投充旗下。即为法度不能加之人矣。 朝廷设官以治百姓。反不如旗下之私人。是投充之人。重于 朝廷之命官。 朝廷亦何利于此辈。而养奸贻祸。使一统之时。无画一之政令耶。天下总此人民。地方总此地土。去一人。则 朝廷少一徭役。带一地土。则 朝廷少一赋税。况藉势武断。民怨日丛。告词日繁。而护庇者更滋不平之恨。若通查投充之人。总发于各州县。则 朝廷之民。无已投未投之二视。即积奸亦无所恃以凌厉良民。岂不荡荡平平之象哉。至于地土。除奉  旨圈给旗下者。照一定地界。勒石为限。不许奸民妄争外。其系投充人带投地土。一概清还版籍。果系己地。仍许本身领种。倘有带占地土。许各有司查审明白。各还原主领种。纳粮当差。其所办纳之粮。即佐披甲等项岁赉之用。如此则恩惠出于 朝廷。而旗下同尽遵  王之义。职守归于有司。而天下始无法外之人。讼简刑清。民安物阜。斯久安长治之术也。

  私铸案犯分别定拟奏 

秦蕙田

窃查设局鼓铸。所以通钱法。济民用也。而奸徒射利。私销私铸。均为钱政之害。是以定例俱拟骈首。嗣因私销之案。重于私铸。将毁化制钱。及私翦钱边者。改拟斩决。而私铸之案。仍拟斩候。列入秋审。此种案犯。有干法纪。自应拟入情实。明正典刑。以彰 国宪。臣等查阅审题各案。内有潜匿深山密箐之中。伙党鸠工。铸钱至数十千及百千不等者。亦有私自在家偷铸。旋即畏罪停工。钱数仅止数百文及数十文不等者。并有造作古样钱文。砂壳小钱。不能通行运卖。及甫经开炉。即被访获。未及造成者。向来外省督抚。或拟情实。或拟缓决。既不足以肃刑章。更有钱多而拟缓决。钱少而拟情实。尤非所以昭平允。直省秋审。大典攸关。督抚为内外刑名之关键。若办理参差。必待 廷谳之时。九卿改驳。亦非众共弃之之意也。今外省秋审将届。似应酌定章程。以期画一。伏查例载伙党鸠工私铸铅钱。至十千以上者。拟绞监候。镕化些须铅斤。铸钱不及十千者。照私铸铜钱情有可原例。请  旨发遣黑龙江。给披甲之人为奴等语。夫铜钱铅钱按律虽有斩绞之别。而钱多钱少。论情原有轻重之殊。臣等详加酌议。请嗣后外省秋审。私铸铜钱案犯。亦照私铸铅钱例。核其钱数至十千以上者。不论砂壳古钱。人数多寡。秋审时令拟入情实。请  旨勾决。其钱数虽不及十千。而私铸不止一次。后经发觉者。亦一并入于情实。至偶然偷铸。钱数不及十千。及铸造未成。旋即畏罪中止者。此等情节。督抚列入缓。似稍可原。但将伊等照常监禁。徒使安坐囹圄。转无以昭炯戒。臣等公同商议。似宜酌量变通。查本年二月内。军机大臣会同臣部。议覆御史刘宗魏条奏。强盗免死减等人犯。改发巴里坤种地等因。奏准通行在案。伏思私铸旧例。原有分别发遣之条。此等情轻缓决之犯。可否援照强盗免死减等之例。改发巴里坤等处。令其种地效力。以赎其死。庶奸徒知所儆惧。而宽典不至幸邀矣。

  记右司事 

王友亮

乾隆乙巳春。余官右司。有某甲者。盗伐祖父坟木二株。论如律。吏白当刺字。余曰律无是也。吏曰诚然。顷浙江司某乙事同。问官比照窃盗例。已刺之矣。满主事惑焉。余曰不然。子孙盗祖父财。祖父挞诸家。而不号诸市者。弗忍被以盗名也。盗死与盗生奚以异。且律止杖与荷校。殆谓盗祖父与盗他人有间。虽痛惩其不肖。犹冀悔于将来。今加以黥。则成其为盗矣。无乃伤已死之心。绝自新之路乎。夫法非可意为增减者也。愚民无知。苟诛隐以求深。比照不孝。戮焉惟命。又奚恤乎肌肤。满主事曰。君言大是。虽然。某甲某乙皆贫无赖。后必复犯。复犯而稽前案。大司寇必是刺者。吾与若当被议。请分任之。逾年果如所言。吏部议各夺俸六月。而续纂刑例。遂增不得以赃少罪轻免刺之条。予在秋曹六年。同辈中议论寡合。此公岂易得哉。主事名五泰。静斋其号也。

  秋审班签商二事 

王友亮

安徽一案。绞犯陶王氏孀守多年。夫兄陶奉廷常向借贷。氏夫在日。典得赵姓园地。陶奉廷闻人误传赵姓赎地。又向氏当街索钱。氏答以地实未赎。陶奉廷即掌批其颊。因氏回殴。复向撞头拚命。氏被撞仰跌在地。陶奉廷用力过猛。随势仆压其身。陶奉廷痰壅气闭。立即殒命。服制攸关。陶王氏应情实。看得陶奉廷于寡居弟妇。勒索凭凌。已非一日。甚至当街批颊。毫无男女之嫌。尤非情理。观其仆压氏身。而痰壅立毙。孽由自作。并非王氏推扭使然。则是死于病。非死于殴。不当以殴杀论也。再查服制。夫兄弟均系小功。迥非期亲尊长可比。弟妹殴兄妻至死者。例以凡人论。则弟妇与夫兄。正堪比照。焉有同一小功。彼则等于凡人。此则入于情实者乎。况夫兄理曲情凶。自致于死。反使被欺孀妇。坐抵偿之重罪。冒干犯之恶名。似未足以昭平允。陶王氏应改缓决。

直隶一案。绞犯吴三红眼。旧欠周二蛋饼钱。经伊祖母认还。嗣该犯在地拾柴。遇周二蛋卖饼回归。复赊剩饼三枚。言定次日还钱。因而食毕。周二蛋复向立索。吴三红眼恳令同回给与。周二蛋不依混骂。并拾石赶殴。该犯夺石。复被揪衣掽头。情急图脱。用石殴伤其脑后殒命。负久理屈。死系幼孩。吴三红眼应情实。看得吴三红眼石由夺获。伤缘被揪。饼直无多。订还次日。周二蛋先依后悔。混骂追殴。其曲固在死者矣。再查殴死老人幼孩。均入情实。乃  皇上怀安之深念。欲使少犯老长凌幼者知惩也。若以老殴老。以幼殴幼。似不得牵引此条。今死者年十四。而凶犯仅长一岁。均系童年。何为举彼而遗此。若谓十五为成童。十四为幼孩。遽入情实。设十四者殴死十五。则杀。年非长幼悬殊。‘将概入可矜乎。彼三四十岁而殴杀幼孩者。又将何以加之。事属寻常吴三红眼应该缓决。

  盗伐官柳误刺字述 

姚文然

康熙十一年四月。有盗伐官柳一株入家。被拏到部。部断照赃一两以下杖八十。刺盗官物三字。是日署回独后。偶与陜西司正郎王明德论律。及盗园陵树木一条。其罪重至于皆杖一百。徒三年。计赃重于本罪者。各加盗罪一等。然而律不言刺字。免之也。按律盗田野谷麦菜果。及无人看守器物者。并计赃准窃盗论。免刺。发冢条内。其盗取器物砖石者。计赃准凡盗论。免刺。大意与此同。及归查笺释。盗园林树木条例下注云。除擅入山陵间毁伐树木系官者。加计赃准窃盗论一语。遂再四遍查至户律田宅。弃毁器物稼穑等条下。凡弃毁人器物。及毁伐树木稼穑者。赃准窃盗论。免刺。官物加二等。读至此。喟然长叹。初以谓窃盗之条。不过就本律查看。误以为官树即官物耳。岂能知毁伐树木系官物。加准窃盗赃上二等。乃在户律田宅之条哉。准者不在刺字之限。而一时误刺之。三次窃盗者绞。以曾经刺字为坐。刺一字是去人性命三分之一也。可忍言哉。愚尝谓新任官初到署。半年之内。不应用意剖断一事。恐误也。而今自蹈之。罪戾可胜言哉。次日入署。再同满汉诸君子。细考详议。佥以为仍照律为是。又迟至本月十三日。又遇有数人。人各盗伐柳栽一根。公议照准窃盗赃一两以下。杖六十加二等。杖八十而免刺。

  除养蛊示广西通志 

金

蛊毒杀人。最为隐恶。王法之所不宥。天理之所不容。向闻岭南地方。多有造畜蛊毒。谋财害命之事。本部院留心访查已久。务期凈绝根株。为尔地方除去隐害。仰汉土居民及外来之人。遵照避蛊之法。解蛊之方。使蛊毒不能为害。各宜凛遵。勿负谆切劝诫之意。所有条约。开列于后。

一申明律法。 大清律载。凡造畜蛊毒堪以杀人及教令者斩。造畜者财产入官。妻子及同居家口。虽不知情。并流二千里安置。若以蛊毒毒同居人。其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孙不知造蛊情者。不在流远之限。若里长知而不举者。各杖一百。不知者不坐。告获者官给赏银二十两。以上律载用蛊杀人之罪。何等森严。尔等愚民。奈何身蹈法网。特为申明。共知凛畏。

一开导愚惑。访得养蛊之家。世代密传。每有女出嫁。其母分给蛊虫。并传方法。又有本人临死。始将蛊虫交付亲爱子女。以为至宝。藏畜日久。更有滋生蛊仔。遗孽渐繁。为害日众。总之愚民无知。贪爱财物。惑于邪术。以阴谋毒害为家业。以他人性命为生涯。间有良心偶发。不肯害人。蛊虫无所依养。将养蛊之人咬蚀。以至肌肉黄瘦。面有青痕。甚至亲生儿女。亦为蛊虫所吃。忍心若此。至死不悟。殊不知人生天地间。男耕女织。辛苦力作。赚得银钱。子孙享用。何等长久。何等快活。乃丧尽天良。造此恶孽。事败则身遭 国法。死后亦难见阎罗。各宜及早回头。慎勿终身迷惑。

一立限自首。养蛊之罪。律载甚严。本部院仰体  皇仁。不忍不教而杀。为尔愚民开一生路。自示之后。限三月内凡有家传蛊虫。及他人分给畜养者。将所有蛊虫数目。赴地方官尽数首报。当堂验明。依法封送。永远断绝。改过自新。其从前所犯养蛊之罪。详明宽免。如系妇女养蛊。其本夫及同居亲属。能将养蛊实情。及蛊虫数目。代为出首。亦准同自首。概予免罪。若抗违不首。及首报不尽。仍藏匿蛊虫。致被官役查出。或经旁人告首。定行照例治罪。

一设法查拏。自示后。除准令自首外。该地方官一面着落练总保甲。亦限三月内。各于所管户。实力挨查。如有实系养蛊之家。向彼陈说利害。劝令自首。若查有养蛊凭据。而狡词赖。不肯首报者。立即禀明地方官。差拏究治。如练总人等。藉此挟仇诬报。陷害良民。经地方官审明。即于彼地村镇处死。以为诬陷者戒。如果无养蛊之人。亦着练总保甲出具甘结。该地方官加结申报。日后事发。该管练总右。一并治罪。j保甲及养蛊之

一识认之法。访得养蛊之家。屋子桌椅。俱皆干凈。其养蛊之人。脸多黄瘦。头面有青痕。人到他家。便把手插在衣底下。或用手去摸头蚀。所以头面黄瘦。兼有青痕。彼所养之蛊®。所用之。俱有腥气。养蛊日久。被蛊虫虫。常以邪术拘握在掌中。不敢轻开。又遇见佩带朱砂红豆之人。蛊虫不安。所以将手或插于衣下。或摸于头上。急将蛊虫藏避。有此数种。心稽察。

一解救之药。凡一窃蛊毒。都怕朱沙辰沙黄连红豆等物。红豆儿土名水银子嗣后有蛊之州县村庄。不拘男妇大小人等。令各带朱沙二三钱。红豆三四个。或缝在衣领内。或常带在身边。蛊虫不敢近身。养蛊之人。不能为害。如乡村贫民。不能买备朱沙者。已饬该地方官买备施舍。赴司领价。尔百姓各自禀右。即宜察访得实禀报。倘有中j可疑之家。又不肯带朱砂红豆者。总甲W官讨领。若前项形蛊毒者。用朱砂辰砂野芝麻老蒜头老生姜黄土六种各等分。先将一半口嚼片时。吐出。再将一半嚼碎咽下。即可不死。又据平乐县练总供称。曾误食蛊家之饭。忽患肚痛。曾经医治。先用苦练树皮枇杷树根岭上白薢三月抛根四种各等分。煎汤饮下。再用乌柏树根。上煤。煎水饮之。待一时许。吐出蛊毒。又每饭时用黄铜作箸。亦可解蛊毒。详细晓谕。各宜知悉。

一灭送之方。素惯养蛊之人。俱有解法送法。嗣后凡遇自首及查挐追出蛊虫。当堂验明。即令封固鑵内。依法远送深潭。以断蛊毒之根。又访闻有养蛊日久。冤谴相缠。本人即有悔过之心。无奈蛊虫变幻攒绕。遣送不去。只得又害他人。以养蛊虫。则是养蛊之人。亦非尽有杀人之心。奈家中傳有此惡物。不能断绝。又不敢声张。其情亦觉甚苦。所以本部院开以自首之门。令其得为良民。今将封蛊方法。及送蛊灭蛊法语。刊发该州县存案。倘有本人不能灭送之蛊。申报到官。自有神明之法断绝根株。为地方永远除害。

以上各条。共宜凛遵。该地方官身为民牧。岂忍使愚昧者甘蹈刑戮。无辜者暗被残害。务宜实力奉行。勿得视为迂泛。慎之勿忽。

皇朝经世文编卷九十三

 刑政四治狱上 

善化贺长龄耦庚辑

  理刑存自序 

黎士宏

理刑。郡官也。无专职。故事岁一值季会城。受大吏指挥。以故十三郡之讼狱皆得问。凡民间所控而特下于理者。曰发审。郡县上之监司而转于下者。曰覆审。事重大。集郡县官而共听者。曰会审。会审。名也。操笔者实一人。监司上之两院。不协而覆下者。曰院驳。两院议定 廷请。经法司复核而行再谳者。曰部驳。驳至部。事益重大。苟失出入。罪且连问官。予理信六载。受十三郡之谳牍。大小七百五十计。环廷而听断者约数千人。其父兄子弟亲戚知交。愁苦相望。视以为死生荣辱者。殆且万家。夫以数千人近万家之所视为死生荣辱者。而待定于一人之笔与舌焉。则刑之理也。亦綦难矣。夫鬻狱者。黩也。鲜断者。闇也。非黩与闇而又有偏与执焉。此数万人之性命。亦几几其莫必哉。常听讼日中不饭。或暑雨蒸湿。墨乱蝇飞。两扇交鼓。汗流浃席。或祁寒股栗。口坼手龟。禁鼓戒严。两端争执。不无意烦气结。厌苦见颜色。必从自咎曰。此何时何事。而乃以一刻之倦勤。易若人之性命乎。仍复平心敛气。从容展卷。再听更端。必得情而后罢。六年中赖当事谅其无他。每上辄报可。岂曰能之。亦惟是不敢黩不敢闇。又不敢偏与执焉。以庶几无罪耳。岁丁未。奉裁缺。戊申。补永新。署中稍暇。乃检旧牍中。得可存者若干篇。刻而藏之于家。语曰。陷水可脱。陷文不可活。文也何至陷人乎。予子若孙有起而任是官者。其尚慎之哉。

  洗冤录合刻序 

萧震

昔陶为虞士师。能明五刑以弼五教。至春秋而不祀忽诸。汉于公决曹东海。治狱多阴德。尝曰。吾后世必有兴者。子定国。果拜丞相。封西平侯。至于今不绝。夫陶。大圣人也。后世无传焉。于公。狱吏也。其苗裔犹有存者。岂狱吏故明而圣人故闇哉。抑天之厚于报于公。偏啬于遇陶哉。今 国家建官。礼乐兵农。各有分司。独刑名一事。内设三法司以共理之。外设臬司。每郡设刑官以专理之。刑名之职掌。綦重且严矣。今夫狱治于州县。定于府厅。覆于司道。成于抚按。而后闻之  上。核之法司。而狱始决。凡州县狱之冤者。刑官得而厘正之。以其耳目接于下。而是非达于上。且职有专司故也。使刑官因州县之冤而亦冤焉。则后次部院司道之批驳。徒文具焉耳。何也。对成案而论人之罪。虽圣人不能辨人之枉。察五辞而平两造之听。即狱吏已得白人之冤。此于公所以能过陶也。非明闇之殊而见闻之别也。夫州县有冤。廷尉不能无冤。州县无冤。廷尉自以不冤。近者功令。州县刑名。专责刑官秉公定案。年终奏报。有舛错者。照依次数参罚。永着为例。诚  皇上洞瞩幽隐至意。固已轶有虞而上之矣。且夫狱莫重乎强盗人命。而人命检验之说。千绪万端。最难穷诘。迩来检验之弊。由于问官不亲自体究。而仵作胥吏。因得以行其奸。狱之未成也。锻炼而周内之。及其奉严驳也。饰词以抵之。文致以实之。或且明知其冤。辄狃于旧案而不敢言者比比也。嗟乎。人之于身也。一发拔而心动。一指触而色变。其于百姓也。检验则厌恶而不亲。初招则臆断而多文。覆审则又瞻徇而不发也。抑独何哉。即一二有心者。尤苦于无其术。致死者之冤不得伸。否则生者之冤不得白。而问官之冤。亦至于冤死者生者而莫可解。予窃痛之。在部数载。每当移狱时。未尝不反复推敲。求其无可生者。而后予之以死。而于检验尤兢兢云。尝以疑难诸说。叩诸共事者。多未悉其所由。因叹检验之说之湮没于世也久矣。乃不揣固陋。取所藏洗冤平冤无冤结案式数种为之参订而汇集焉。大较以洗冤录为主。其异者则下书别录以别之。其同者不书也。并删其繁复。录其切要者。集成。颜曰洗冤录合刻。使狱之纵者。得此书而死者之冤洗矣。狱之枉者。得此书而生者之冤洗矣。枉者纵者之冤洗。而问官之冤亦无不洗矣。由是而合州县之无冤。以成廷尉之无冤。其于好生之德意。刑名之职任。庶几小补乎。若夫集中不尽之言。疑似之端。异同之辨。尤在临事者之神明其意。非可以一例论也。是为例言。

  甘州治狱偶记 

黎士宏

仁义礼智。人性皆全。特为嗜欲蒙蔽。日渐月深。如火在石中。不击不发。泉在山下。不凿不流。终不得谓石中无火。山下无泉也。记在甘州时。有兄弟白首构讼。心甚恶之。兄诉弟不法种种。予曰。是当立毙杖下。即命尔自行杖。庶快尔心。命隶取杖付之。其兄尽力一挥。直欲立死其弟。余意正怫然。故语之曰。须三杖了郄尔弟命也。其弟从阶下忽仰首望兄呼一声。其兄勃然良心触发。急舍杖趋前。抱弟而起。弟揽兄足。兄拊弟背。放声大哭。予亦为泣下。旁观吏卒。至不能仰视。当其赴诉咆哮。直有不可解之怨毒。即其举杖之时。亦未见有半点之怜惜也。问官含怒呵。亦未尝示一言之解劝也。祇其弟仰首一呼。不知其兄从前怨恨销归何处。胥徒府史。抑岂尽皆仁人孝子。为其兄弟感触。亦各含辛堕泪。斯时堂上无官司。两旁无役卒。堂下亦无罪人。祇有贤兄悌弟。蔼然仁孝之意。充满户庭。若使人人刻刻此念此心。真可刑措不用。其去三代不远矣。信乎子舆氏之言曰。如火始然。如泉始达。扩而充之。足以保四海。其奈不能扩充何哉。

  请复差恤刑之官疏康熙十六年 

御史陆祚蕃

刑狱者。民命所尤关。即天心所降鉴。感应之理。至明且速。诚使狱不滥而刑不冤。远迩内外。共宥于光天化日之中。则嘉祥自至。灾沴自消。唐虞三代之隆。不难致也。迩因天气亢旱。  特遣大臣将三法司已结重案。详加审理。务使情法允协。有枉必申。审理方行。甘霖立沛。精诚感格。神速如此。惟是直省之重案。较之三法司。不啻数倍之多。其犯罪情由。不过自州县而府而臬司。迭审成招。申详巡抚。遂为不易之断案。抚臣亦不过批司批府。一驳再驳。一审再审。遂为已定之爰书。其间平允固多。保无以事繁而或生疏忽。情隐而不复推求者乎。保无不肖有司。或因贿赂而出入任心。或顾情面而轻重倒置乎。虽有三法司之核拟。而招册之口供。未必皆各犯之实事。亦安得亲鞫其情词。而为之开释也。一夫覆盆。亦足上干天和。下摧民气。皆  圣主所宜恻然动念者。今  皇上奉若天道。子惠元元。既沛旷世之仁。应亟特举恤刑之遣。分行直省。尽取已结之重案。而一一详察之。不徒泥成案之口供为断据。不得顾原问官之意见为依违。亲鞫各犯。察其词貌。有无冤抑。细细推敲。果有可矜可疑。即与察明。开列事由具奏。庶天下无冤民。而  恩膏遍于宇宙矣。至于应差之员。向用刑部司官。臣请更精其选。必公廉明察。才猷素着之人。方能洞烛隐微。昭宣  圣德。抑臣更有请者。遣官察审。乃 国家暂行不数见之恩。敬狱明刑。乃法吏经常不可移之守。今各省以次底定。海内望治方殷。正宜加意辑宁。培养元气。伏乞  天语申饬中外大小臣工。凡有刑名之责者。务皆奉法秉公。仰体  皇上省刑恤民之心为心。则有枉必申。情法允协。此臣又愿于矜恤之中。存修省之意。如此。则民志和乐。天用降休。水旱无闻。盗贼不作。亿万世荷太平无疆之福矣。

  慎刑七条疏顺治十年 

刑部侍郎龚鼎孳

顷值  皇上省躬求言。甘霖立应。一时天心  君德感召甚微。顾事天以实不以文。修德以恒不以暂。敬就职掌切要。胪为七事。一定罪贵乎按律也。治刑者之有律。犹制乐者之有钟吕。铢黍不容或差。若舍律而弗遵。将轻重任意。人无所适从矣。汉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请自今申饬诸司。问拟大小狱情。一依本等律文。确议上奏。不得舍弃律例。单坐罪名。至死徙大狱。动关  圣德。尤宜再三详审。使天下晓然于用法之意。庶几出入无失。观听不淆。一折狱贵乎得情也。曾子曰。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夫得情尚且哀矜。岂有疑似揣摩可为定论者乎。近如杨大用等一案。一经  睿照。咸颂好生。则知虽不承认。未可遽置重典明矣。请自今申饬。狱情虚实。诸司必再四推详。其罪果虚。则急为申雪。以烛覆盆。其罪果实。则确究根因。以垂铁案。勿持两可之说。务归五听之平。情罪既真。自无冤滥。一司审之规宜定也。十四司官。满汉并设。原期同心商酌。共砥公平。庶狱无遁情。官无旷职。近见大小狱情。回堂时多止有清字而无汉字。在满州同堂诸臣。虚公共济。事事与臣等参详。然仓卒片言。是非立判。本未或未及深晰。底案亦无从备查。至于重大事情。又多从清字翻出汉字。当其讯鞫之顷。漢司官未必心。迨案已成。罪名已定。虽欲旁赞一语。辄苦后时。是何满司官之独劳。而汉司官之独逸也。请自今以后。一切狱讼。必先从满汉司官公同质讯。各注明切口词。呈堂覆审。发落既定。或拟罪。或释放。臣等即将审过情节。明注于口词之内。付司存案。以备日后稽查。其有事关重大。间从清字翻出者。必仍引律招。臣等复加看语。然后具题。事以斟酌而无讹。牍亦精详而可守。一决囚之制宜慎也。按会典死罪临决。须三次覆奏明白。然后加刑。又一重囚三次覆奏毕。仍请驾帖下锦衣卫。监刑官领校尉诣法司。取死囚赴市。又一赴市曹称冤者。俱令覆奏。罪虽应死。尚宛转虑其或冤。于生路尽绝之时。曲加矜拯。故周书垂服念之文。唐制着五复之命。凡以恤人命而重死刑也。请参稽典制。取决重囚。必仍从该科佥发驾帖。将应决人犯名姓。逐一注明。其有情罪失当者。许科臣应时执奏。驾帖既出。照例会集御史等官。公同监决。仍酌行复奏之法。以全万一之仁。庶谳者益务详明。死者可无遗憾。至强盗土贼。赃证明确。及当时见获未明。招扳续缉。涉于疑似。有不妨再审之条。稍示迟回。期无枉W者。照例即决外。如赃抑。一流徙之法宜酌也。笞杖徒流斩绞。具在律文。而流罪之中。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之分。就本犯原籍。计道里之远近。为佥发之轻重也。查大清律开载。有流无徒。惟向来隐匿逃人一。有流徙边远字样。业蒙  圣慈浩荡。改从宽政。人庆更生矣。近见  特恩免死。间有流徙盛京地方者。此固  皇上法外之仁。亦罪人望外之幸。然在  圣明曲垂三宥。间一行之。以示解网之  殊恩则可。若臣等问刑衙门。持此以定人之罪案。则非律之初意也。且盛京为  圣朝发祥之地。卜年卜世。亿万载王气所首钟。一旦令罪人杂处其间。丰镐神区。有郁结未舒之情。非所以迓  天庥也。请自今以往。除  特恩免死仰听  圣裁外。其余臣民罪应下死刑一等者。仍比照律文。引律例遣戍。分别烟瘴边远附近等项。一以罪人原籍为断。勿轻拟流徙盛京。庶律与罪符。而太和长在根本矣。一词讼之案宜清也。法司衙门。为  皇上秉持天宪。京畿十四省狱情。咸取裁焉。案牍至为烦冗。非精心详酌。未易胜任也。近见畿辅一带。凡有争讼事涉满汉关连者。向刑部质成。臣谓有司不许擅责。以遵奉  明旨。而督抚者则  朝廷封疆之大吏。且皆从  龙之旧人也。岂有身当节钺之寄。法行吏民之上。而田野勃谇之细故。一切不得与闻者乎。

请及今酌议。事关满汉两造者。除人命强盗等争小事。该州县应与解释者。即行解释。不能解释者据实‘项重情照常赴部质审外。其一切报督抚。公同审明发落。耳目既近。何敢偏私。往返不劳。无妨耕凿。以旧人而治旧人。至公也。以大吏而代有司。至慎也。详于重大而略于细小。至平也。此实为 国家崇大体。非独为臣部省繁讼而已。一收赎之例宜行也。周官三赦。幼弱老耄之人。咸得减死。律令八十以上。十岁以下。及笃疾。杀人应死者。拟议奏 闻。取自  上裁。盗及伤人者。亦收赎。余皆勿论也。九十以上。七岁以下。虽有死罪。不加刑。又一凡谋反及大逆。祖父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年十五以下。给付功臣之家为奴。义尽仁至。法若是其备也。请及今申明有罪犯重大。应坐家属者。即与分别老幼笃疾。据实上请。依律科断。于明罚饬法之内。寓下车泣罪之仁。巨奸既不漏于阔疏。  天威亦不穷于旁及。庶几民重犯法。而世臻吉康矣。

  申明三法司旧例疏顺治十年 

大理寺卿魏管

窃惟自古帝王。莫不以慎罚敬狱为先。稽古建官。六卿分职。各领一事。法司独设立三衙门。以民命至重。死者不可复生。断者不可复续。而独断或以成偏。师听乃能曲尽。庶不致一时偶误。贻日后之悔也。尝考大理一官。与部院职掌不同。部院皆问刑衙门。大理则取其所问者而平反之也。载在会典。与大理事宜。除恤刑热审。奉有  明旨。钦遵在案。大略问刑衙门。凡系成招奏请定案者。连人并卷。送寺覆核。其情真无词罪名合律者。具奏如议施行。如有罪不合律。中间招情未明者。依律照驳。再拟再问。而月报有限。照驳翻异有贰。寺押平允。始行发落。是持天下之平者。部也。执法紏正者。院也。辨理冤枉者。大理也。故决囚必差御史。恤刑则遣寺官。此其义固彰明较著者。今大理虽备法司之末。而平反二字。向未申明。臣承乏斯任。正值  下诏清狱之时。其会审者一次。看议者不下数招矣。看议者率出看语于已成之案。会审者亦集众目于俄顷之间。书曰丕蔽要囚。服念五六日至干旬时。诚慎之也。夫以成章累牍之案。决疑信于片言。两造无稽之词。听供招于纸上。部拟诚无不明允之事。臣则未尽了然于心。此臣之所大惧也。近见部覆有三法司均列看语者。非设官立法之初意矣。兹详察典故。恭请  圣裁。凡奉  旨该部知道。自应刑部径复。如奉  旨下三法司。及至死罪者。似当举行旧典。以备一王之大法也。然臣犹有说焉。久旷之典。骤举易骇。言及番驳之例。恐涉掣肘之疑。更祈  天语申饬。各矢虚公。臣衙门不得苛举生事。部院无以异同为嫌。共体  钦恤之心。仰成刑措之盛。 国法民生。未必无小补也。

  清理庶狱五条疏顺治十年 

刑部侍郎卫周祚

皇上顷下求言之诏。停刑减狱。中外洽鬯。甘霖沛然。此皆  尧舜如天好生之仁。有感必应。是宜奸慝格化。政简刑清矣。乃愚民作孽。重案跰至。囹圄未能空虚。缧绁犹然载道。臣每录对。伤心惨目。况臣忝参司寇之席。敢不仰体  圣人泣罪解网之心。以佐平允之治。谨就职掌。列为五。为我  皇上陈之。一清 钦件之法。臣部京案易结。外详有积至数年者。臣阅招详。见有事未结而报监毙矣。果系重犯。死不足惜。倘属连累。冤屈难伸。此皆承问衙门玩愒岁月。缓视刑狱。以致圜扉冤滥。人命草菅。臣谓臣部宜置 钦件薄。每抚臣一扇。用臣部之印钤之。将奉过之 钦件簿十四扇。用堂印钤之。前件下。即开承问司官某日抄到。限某日审结。行外着开曾催几次。每月得以稽勤惰而别贤否。庶乎积案头绪可考矣。一矜土贼之案。臣部大案。人命强盗。俱有证佐。矜疑者少。惟土贼一案。每起至有数十人者。初解部审。或系县文。或系清字。总未成招。臣以为土贼当场孥获者。必无冤情。惟展转攀诬。或借良民以缓狱。或挟私仇以报怨。一经贼诬。虽无赃证。必无生理矣。贼情果真。虽杀百人不为多。少有冤抑。错杀一人已为误。臣谓宜行城守章京。凡解土贼。就近会同该道。略节成招。其无章京处所。该州县亦必由该道略节报部。果系无干扳诬者。即与放释。不必解部。庶真贼不漏网。而良善安枕矣。一严诬告之律。。视为寻常。讼狱繁兴。皆由若辈。臣常见旧案。有=京师为四方杂处。奸棍丛多。挟制挐告 御状而又逃去者。明系情虚惧罪。即前日恶棍杨大用。徼幸  宽典。实邀非常之  恩。臣谓今后有此等奸棍。宜实行诬告加等之律。庶辇毂之下。良民商贾。皆得安生矣。一广赎锾之制。臣查会典。杂犯死罪。与笞杖流徒。皆有收赎之例。有禄人无禄人。情可矜疑与情不可矜疑。故立赎法以原情。今赎锾之罪。行于外者多。行于内者少。是四海邀  恩者众。而辇毂受法外之仁者鲜也。且金作赎刑。自尧舜时已然。臣谓今后臣民有流徙等罪。除大憝不贳外。果可矜疑者。即准收赎。勿径遣发。庶养亿世之忠厚。而风俗丕变矣。一援八议之条。从来论过必先原功。申法尤在顾体。况开 国承家。一时从  龙之彦。有功在社稷者。有谋赞帏幄者。概与俦辈论罪。非法之平矣。臣谓有人臣犯罪。除大恶不道外。其余得以八议原宥之条。开列上请。实所以崇国体而尊朝廷也。以上五。臣在刑言刑。总之疏滞宣幽。体宁失不经之仁。锄恶迁善。成刑期无刑之化。倘有可采。祈  敕部议覆施行。

  请停部驳以省繁扰疏康熙八年 

御史高尔修

臣于康熙七年正月间。捧读  上谕。部院衙门。一应事务。应完结者。不即行完结。驳查耽延。处分则例繁多。任意轻重。以致属员及笔帖式。与书吏乘机作弊。亦未可知。若有此类者。即指名参奏。治罪示惩。钦此。仰见我  皇上清理庶务之至意。臣愚以为政务之大者。无过刑名钱谷。或因款项不明。支解未晰。势不得不驳查以求清楚。至于刑名则不然。臣任刑曹。将近五载。每见督抚之惕于功令者。凡遇案大狱。靡不详慎参勘。层层批驳。亲提面质。而后成招具题。誠恐一疑竇。而虑部臣之驳查也。间有部以一二未协而驳之者。曾未见原问之轻者因部驳而加为重。原问之重者因部驳而减为轻。使一经部驳。而遂得游移于轻倏重之间。亦何赖此承问各衙之谳法为哉。是多一驳查。徒增一番部覆。徒烦一番  睿鉴。而于本犯之轻重未尝加减也。且恐奸恶之徒。自知情罪难逭。反藉驳而启冀幸之端。而吏胥为奸。明知推敲已尽。又借驳而开诈骗之路。况各省远近不等。有限四五月者。有限六七月者。案内人犯众多。往返拘提。稽迟时日。牵连拖累。无辜毙狱者有之。及至题覆到部之日。官更吏易。案牍尘积。殊非清理之道也。臣请自今以后。督抚之审谳既详。部臣止核其有无舛错。如果有故出故入。徇私作弊者。即指名参处。引拟稍有未合。具题改正。停其驳查。庶案牍为之一清。而无辜亦免拖累矣。

  严批驳以清积案疏顺治十二年 

给事中武攀龙

古者慎德缓刑。意惟主于明允。而重期之以刑不獄。以上多尘牍。因而下有冤民。原本不清。即役役焉徒敝精神无益也。向者大狱沈滞。臣有京详宜复一疏。业蒙  俞允。似足疏其流矣。犹恐未清其源。就中事件。尚有迟至四五年不结者。困毙株连。皆批驳不慎之所致也。从来盗贼人命重大事情。院道不得不批府厅。府厅不得不批州县者。势也。府厅三四驳而后详之司道。司道三四驳而后详之抚按者。例也。此例牢不可破。即层累而上。旷日稽时。亦非年余可了。况乎批驳为害更有不可言者。或事多犹豫。则脱卸以俟后人。情有异同。则摸棱以需定论。或暮夜之金可入。凭贿赂为展办之资。情面之缘可假。借驳审示公道之大。或意主先入之言而不顾情理之当。或欲翻穷凶之案。而不参舆论之同。甚至刻击为威。假酷吏以泄其忿。罗织为明。授意旨以济其贪。令无辜赤子。饮恨吞声。莫可控诉。如扶风县牛相坤势恶相济害人一疏。内云抚院摘驳刑厅。刑厅转批经历。抑思盗贼何事。经历何官。而顾任情颠倒。致令极冤无控。匍匐都门也。此批驳之害。可胜言哉。恳乞  皇上下抚按。将原问刑厅。确查姓名。严诘重究。以戒溺职。仍通行申饬。以后凡各省重大狱情。在外问刑衙门。初详批县亲审。次择属县之廉明者二三会审。次府厅公审。每审招词。一一通详道府司院。令其各出意见。细心查驳。毋袭仰候详行旧例。狱成。全招达部。如有瞻徇。听科道摘参。如是。即有有力之家。能得之有司。断不能尽得之司道。且府州县惟恐听断不明。关其殿最。自有其难其慎之思。而各道司原情比律。极力推敲。亦无凭臆率行之理。三招成而上之抚按。凭以入告。直期月事耳。他如经历等官。严为禁止。无使得与刑名。恣其荼毒。则积案可少结。民命可少苏。其于苏理狱。端本清源之道。庶几得之矣。

  缓征宽刑疏顺治十年 

给事中赵进美

窃惟王政莫大于恤民。而百姓之待泽于上者。莫切于刑赋。近改折清狱。屡奉  恩谕。海内已瞻仰  圣慈。臣更有刍荛之识以进者。如钱粮正课。丝粒皆关有司考成。谁肯为民受过。近见江南册报奉  旨革职提问诸臣。皆以官役侵欺揶借。蠹 国累民。法所当严。但恐新选有司。不体 朝廷德意。功名念重。转相效尤。遂以催科为急。追呼敲扑。急如星火。奸役猾书。因势逞威。征求日急。杼轴日空。岂能仰达我  皇上爱民如子之心乎。臣乞  下该部。严饬有司。设法劝谕。鼓舞乐输。上完 国计。下不病民。并将革斥诸臣。侵欺挪借透支诸弊。明出晓谕。颁布各省。务使穷乡下邑。晓然知 朝廷剔弊厘奸之大法。有司不敢借口暴征。抚字之政。寓于催科。庶  皇仁下究。残黎不至重困矣。若狱讼。所以伸冤抑而平民情也。问官身在地方。两造既备。何难早行审结。以免株连幽系之苦。乃阅各省按臣审明成招逐件奏报疏内。所载罪。去其初犯之时。有经四年五年而案始定者。若山东按臣冯右京。钦奉  恩诏。开释张有成一疏。中云事属风影。各命皆毙。惟余有成奄奄狱底。已毙者不能起之九原。见存者急当予以开释。遂奉有失入人罪各官着查明议处之  旨。推之他省。岂能尽无。而各省所报正犯未经谳定先服冥诛者。如刘廉玉沈一之类。又累累见告。夫正犯先毙。既使 国宪未伸。倘中有株连冤诬。更属无辜可悯。臣乞  天语申饬各处抚按。转行问刑衙门。自今岁遵  旨清理之后。凡大小刑狱。无论批发自理。必速速勘结。不得仍前淹迟。致累民命。按臣逐件成招疏内。问官呈详。必将初告批审驳审成招年月。明明开列。倘有滞太久者。外之督抚。得据以纠劾。内之部科。得据以参驳。庶诸司上凛功令。民命不至草菅。于我  皇上好生之仁。格帝之诚。非小补也。

  清狱省刑疏 

周清原

顷因京师春雨偶尔愆期。以致上  圣怀。屡垂咨儆。臣再四思维。惟有刑狱一事。所系甚大。虽宽恤之典。迭沛屡颁。而生命所关。不嫌慎重。以臣所见数条。或令有历久而渐弛。弊有相沿而未革者。似应于已禁已行之中。再为申明推广。谨一一陈之。一仓铺之滥禁宜永革除也。凡内外问刑衙门。设有监狱。原以羁禁重囚。其案内牵连人犯。情罪稍轻者。准取的保。不得一概滥禁。定例无复可议矣。第查各府州县。于监狱之外。更设有仓有铺有所有栅有店。各处地方名目不同。其名虽将犯人暂寄公所。实则高墙密禁。杻锁巡防。与监狱丝毫不异。况监中重囚。经上司稽查开放。尚有定期。惟此羇禁仓铺者。操纵全在本官。索诈任于胥役。至有淹系数年死而后已者。不肖官员。凡遇殷实可啖之户。及地方宿仇。或势豪嘱托。皆一切填入。以为恐吓报复之地。倘遇廉明上司。偶尔稽察。则诡以暂寄公所为辞。违例虐民。莫此为甚。臣愚以为嗣后各府州县除监狱外。其一切私禁之处。似应饬令尽行拆毁。庶贪酷之徒。无所施其陷阱矣。一枷杖之制宜饬画一也。查例载竹板长五尺五寸。大头阔二寸。小头阔一寸五分。重不过二斤。枷重二十五斤。其杖一百者。折责至四十板而止。谓此等情罪稍轻。原非徒流斩绞之比。不过使之痛辱知警而已。乃酷员逞刑立威。枷有重至百余斤者。板有重至十余斤。大头阔四五寸。连根带须者。且有任意敲扑至五六十板者。或连日迭责。责后即枷者。或枷后迫令跪立者。或轻小事情。枷至数月。或枷犯患病。竟不开放医治。膜视致毙者。此等受刑之人。狼狈之状。无异于徒流。性命之危。更速于斩绞。而官直视为常刑。毫不介意。臣愚以为嗣后大小衙门。除例载某罪用某枷。仍照旧遵行。或免死减等诸犯。仍酌用重枷。遵照定例期限外。其平常所用枷杖。似宜饬令尽遵定制。不得逾越分毫。至于责杖之数。不得过四十。枷示之期。亦不得过一旬。责后三日内不得再责。应枷责者。俱于枷满日的。不得先责后枷。枷犯有病。即保释医治。不得膜视致毙。倘不遵式逾限者。按照事情轻重。酌予处分。庶几功令益信。而刑罚得平矣。一夹棍之滥用宜申禁令也。查定例内。惟谋反等十恶。并真犯死罪及命盗棍蠹。应用夹棍。亦止许督抚按察使及地方正印官酌用。谓小事不可滥施。闲员不得擅用也。第查前项所犯。俱系情罪重大。在下属既遇此等案件。即应通详院司矣。无如州县官相习成风。凡遇自理词状。不肯虚公推勘。辄用夹棍严讯。究以事情轻小。匿不通详。又如学盐关差。俱非问刑衙门。其衙役多系市井膏粱。不谙用刑次第。每致受刑之人。终身废疾。又有一种残酷印官。遇应夹事件。将犯人种种凌虐。或夹置阶下。另理别事。且径自退堂。终日不放者。并有明知律例。而恣行威福。或将一人连夹七八次。又夹及膝者。凡此等类。皆属非刑。臣愚以为嗣后似宜饬令地方印官。非遇通详事件。不许夹讯。其大小衙门应行夹讯之事。不许更于刑外加刑。至于学盐等官。遇有应夹事件。似宜应发问刑衙门审理。倘有违犯。定议作何处分。则残忍之员。有所顾忌。而小民不至横罹荼毒矣。一代刑之恶习宜严惩儆也。江浙财赋之区。有司专以钱粮为重。其有事催科者。往往以敲扑从事。遂有一种无赖之徒。专一受雇代责。凡遇比较日期。辄呼朋引类。或顶冒催差。或代称花户。或机乘官长昏倦。则易服重来。或暂委佐贰同征。则分头受责。在有司以严比为得计。而此辈反以多责作生涯。且民力有限。国课难宽。杖钱之费愈多。则正供之完愈少。至有奸胥玩役。恣意私收。惟恃雇人应比。廷挨幸赦者。蠹国害民。莫此为甚。臣愚以为此等恶习。似宜严行禁止。第伊等代杖之人。若仍予扑责。非其所惧。伏请饬部定议。与出银雇倩之人。一并严行治罪。其有司不行觉察者。并酌定处分。如此。则刑法不致混施。而顽民亦知警惕矣。

  问刑详慎疏康熙元年 

吏科给事中朱训诰

臣惟刑名之官。专理庶狱。律条之设。准合情。原不可以意为轻重也。我 朝当一代兴之始。革明季末流之弊。立法不得不严。而用法未尝不宽。乃臣见刑部诸臣。不能实体  皇上好生之心。并不能恪遵  朝廷一定之律。审事未必得情。口供复不全录。其为弊最大。比例未必当罪。看语又无确据。其居心太欺。每专用虽如彼但如此游移之词。而不实断其当否。且蹈袭前已然后当然苟简之习。而不细拟其重轻。于是欲入人罪。而不当死者竟死矣。欲出人罪。而不当生者竟生矣。国法难私。人命最重。 朝廷生杀之柄。岂可任其苟且悠忽。敢于屡用也。若诸臣误为出入。则谓之不明。若诸臣故为出入。则谓之不公。不明不公之罪。臣不能为诸臣解也。臣请严饬刑部诸臣。当奉 朝廷立法之意用法。不得仍袭苟简之习。胡涂了事。体  皇上爱人之心为心。不得专用游移之词。轻便杀人。事经两造。口供不全录者。即为作弊。律引一条。情罪不确合者。即系欺公。如有此等。严治以不职之罪。务使虚心听断。片言折生者之口。接律定罪。千秋服死者之心。刑罚之用当。则冤抑之气伸。于以回天变而几刑措不难也。

  请刑狱慎初招疏 

朱裴

窃惟巡方之职掌。以敕法明刑为先。而刑法之允协。以情真罪当为主。要期于无冤民。无留狱。二者尽之矣。臣入境以来。披阅罪囚案卷充栋。以民命关系最重。虽炬烬漏撤。不敢忽一字。但最可叹者。有十余年之久。而不能定一案。有一案未定。而已监毙多人者。原其淹滞之由。或因人命伤格。彼此参差。盗情口供。前后悬殊。以致屡驳屡异。茫无成议。近如刑部驳出蔺孟斗李以茂诸案。皆系元年之事。至今未结。臣已遵行将历年承问各官六十余员。请  敕部议处矣。再如刑部覆宪臣课罗科等遵  谕陈言疏内。称问刑衙门审拟一切罪犯。必须证佐分明。口供的确。按律定罪。庶免冤枉。至于年久之案。务要速结。庶狱无淹滞。相应如宪臣等所请。通行申饬在案。臣以为欲从头整顿。立法澄清。则端自初招始。请为  皇上陈之。法之最重大者。莫过两端。人命盗情是也杀‘。人命盗情之最吃紧者。亦莫过两端。仵作捕役是也。请以人命言之。人命有谋杀故杀杀过失杀之不同。而总以检为主。初招检伤格人命。定案之胚胎也。必官之公而Ó误杀且明者。推鞫得情。则到底不错。不然。忤作得以高下其手。则以轻为重。以重为轻。人命鲜不失其实矣。后虽批驳愈多。口词益乱。臣以为检之最吃紧者此也。日来检之官。恶其蒸臭。多置尸于数十步之外。一任忤作喝报。且有累月不检。经年不报者。其间弊不胜穷。请  敕部悬一重法。凡检官不亲验。致有报者。严加一处分之法。检验过五日。致有朽变者。严加一处分之法。再验仍用初验仵作。致有扶同者。严立一处分之法。如此。则承问者知所儆戒。初招无不真确矣。再查前朝有洗冤录一书。辨别人命伤痕。细于牛毛。臣谓有 大清律以敕其法。兼参洗冤录以折其疑。则人命不至草菅。而一代之祥刑定矣。请以盗情言之。盗有强盗窃盗窝盗。得财不得财。同行不同行之别。而总以缉捕为主。缉捕初获口词盗情。定案之胚胎也。必官之明而且断者。讯谳有法。则彻底不冤。不然。捕役得以炼其间。则以有为无。以无为有。而盗情鲜不失其真矣。后虽桁杨益严。供吐益妄。臣以为捕役之最吃紧者此也。日来督缉之法。官既任其参罚。尽假手于跴缉之人。非刑攻拷。或指鹿为马。波及善良。或牵引别案。以消积件。弊难尽究。请  敕部议颁木榜。凡缉拿贼盗。有不俟官审。擅用脑竹签等刑。致良民畏刑妄供者。官役加等治罪。有不俟结案定罪。捶楚毙命。一案监故多人者。官役加等治罪。初次供招已定。不许续扳两案。未经面质。不许附会。如此。则承问者知所畏愓。而讼狱无不清理矣。再查应捕害人。前按程衡曾具疏禁革。但贼盗缉捕。亦须用人。律文开载。凡犯窃盗者。留充警迹。请亦下部议。凡有窃盗案内之人。准发本处捕盗。则蹊径易知。而捕盗之飞诬绝矣。抑臣更有请者。凡一切系狱要囚。古皆有饘粥以给之。名曰囚粮。今内而刑部。尚不废此。外而州县。则绝然无之。以致狱囚不毙于显戮。而毙于幽囚者。十有八九。臣请于各州县赎锾内。秋冬积谷。一半以账饥民。一半以养囚犯。饬司狱吏目典史等官掌其出入。按数登销。仍令正印官五日一至狱庭。亲为查验。一以禁狱卒凌虐之弊。一以消狱囚反越之萌。有偷安怠玩。视为故事者。臣访实参处。庶威不掩恩。而我  皇上好生之德所滂洽者多矣。

  请饬道清查讼案疏乾隆十九年 

陜西巡抚陈宏谋

窃惟民间户婚田土。不得其平。咸欲赴官控告。此州县衙门日日必有之事。即地方官逐日应办之事也。无如地方各官于 钦部案件。有关参处。尚知刻期速办。有迟误者。上司亦必行催。惟于民间告词。则以为自理之事。可以推延。上司无案可查。常至经年累月。延搁不结。而两造多人之守候拖累。胥吏衙役之差提需索。地方讼棍之恐吓唆骗。百弊丛生。有告案未结。而两造已至破家。其负屈不甘者。则事外。‘寻衅。藉端报复。每每一案化成数案。小案酿成大案。凡谋故命案。匿名揭帖。聚众械殴差拒捕。行贿营求。一切不法之重案。由小事不结而起者居多。久经定例。州县自理词讼。限二十日完结。每于月底。将一月内事件。填注循环簿。并已未完结缘由。送该管府州查核注册。其迟延不结。朦混遗漏者。详报督抚咨参。因此等告案。情节繁冗。各省多难遵行。即有造报者。不过将已完数件。送入抵塞。仍于稽查无益也。近经台臣条奏。部议再申前例。恐亦查送不全。仍蹈故习。即以闽省而论。如 钦部事件。臣与督臣清理开单。督率两司。逐月稽查。数月之间。已经十之七八。向后不致壅滞。惟自理词讼未完者。冲繁州县不下数百件。此中胥役舞弊。小民受累不少。臣巡历所至。查知情形。正思责成清理。钦奉  恩命。驰驿赴陜。中心耿耿。臣思生齿日繁。人情巧伪。讼端日渐繁多。官司勤惰不一。各省大概相同。臣之愚见。惟有责大员就近稽察。专司督率。于事庶克有济。巡道职任监司。刑名钱谷。皆有经营。所辖州县无多。相去不远。原有分巡之例。臣请通行各省道员分。每到一县。即遵将该县讼案号簿。提到查核。除不准及已完结外。未完者逐一查核。勒限催审。有关积贼刁棍衙蠹者。亦即提到亲审。胥役弊匿者。当下提究。道查毕一县。即将某县未完几件。一面开单移司报院。一面行县定限完结。地方官结一件。即将某件已完。具报巡道。逐一注销。单内止开某事某人告某人于某日审结。不必详载审断情由。又致繁琐难行。下次分巡。亦复如此稽核。知府直隶州有未结词讼。难于掩饰。不得不及紧赶办。院司于通省某县词讼未完多寡。及各官办事勤惰。才情敏钝。均可得其实在。而道员分巡。每到一处。有此切实应办之事。为民间伸理冤累。以助两司所不及。以收政平讼理之效。分巡不为虚行。督抚即觇以道员之公私能否。是亦循名核实。察吏安民之一端也。

  请禁原官会审覆审疏乾隆二十九年 

御史吴绶绍

查州县一官。与民最亲。凡词讼全赖审理。然往往有听断未平。下情冤抑。因而赴诉上司者。亦有逞刁健讼。于结案后复饰词越诉者。近湖南新宁县民傅帙罢市一案。伏读  圣谕。以该署府既不亲审。又不委员。仍发交本县办理。将原告禁押。致成事端。仰见  睿照如神。无微不烛。惟外省积习。大抵皆然。臣每闻府道以上。收准呈词。多批本州岛县自行审详。即别委他员。亦令原问官会审。如本年二月间。山东高唐州民高上忠所控之知州马而良各。蒙 钦差前往审结。而据原呈所称。则一控于东昌府。仍批本州岛查报。两控于巡抚。批行司道。仍皆委员就本州岛会讯。以致有不审被告。独囚原告等词。其明证也。夫小民如果受屈。必由州县偏向徇私。执意难回。不得已而上诉。今反令覆审。则其忿怒摧折。固不待言。若既委他员。仍复会同审讯。在原问官势必自护前非。且差役皆其牙爪。气忿刑求。小民恐无能毕其词。委员又何从证其枉。扶同瞻徇。亦遂不得不然非惟冤抑莫伸。更增一诬告之罪。及上司依详批结。而立案已不可动摇矣。更使情真罪当。而屡折于原质之庭。重科于会鞫之地。且不足以服其心。又健讼者流。借口本官不肯自翻己案。词越渎。屡讦不休。则讼端更无由平。刁风因之益炽。甚至众肆横。抗官玩法。种种事端。皆缘此起。殊非所以仰体  皇上慎重民谳。明听庶狱之至意也。伏思督抚等官。统制全省。若因所属呈愬。即据一面之词。辄行关提。犹虑于民未便。至于道则分。府则专辖。自当察其情伪。重者。亲为提审。余亦专委别员隔讯。以免冤纵。臣请  饬下直省督抚以下。凡收准民词。与本州岛县有干涉者。即委该管道府覆审。其道府收准民词。即行取卷案。提集人证。亲行讯究。至案内如遇有检验查勘应差委等事。令其遴选贤员。不得仍会同原官。如此。庶小民之抱屈者。易于伸雪。其饰越诉者。待上司别讯得实。加以重惩。自必俯首畏法。不敢行险侥幸。而刁风亦可少息矣。

  请停初供报部共殴余人免解疏 

秦蕙田

窃惟断狱务在精详。而立法期于尽善。外省人命案件。承审官于犯人初到案时。例取初供申报上司查核。以凭覆讯。倘有冤抑。经臬司督抚审出。即行改正。向无据初供先达部科之事。恐一经报部。即同狱成。不便翻招得实。例意甚深。嗣于乾隆二十二年。御史诸徐孙条奏。以州县承审官。不无更换招详。通融定案。请令州县讯取初供。该督抚即据报部科查存。亦属慎重谳狱之意。经九卿议准。又恐狱情暧昧。变幻多端。致滋拘碍。并于议内声明成招定案时。如果究得实情。与初供不相合。令将改拟缘由。据实详。各该上司不得指初供互异为词。藉端苛驳。诚恐生护之弊。以期无宽无滥也。惟是各省承审命案之州县官。以初取供词业经报部。虽续经审得犯证确情。往往因与初供不符。恐干驳诘。或有苟且弥缝。希图完案之事。经臣等详查乾隆二十二年定例。以后凡有题结命案内。覆审与初供不合者。各省皆有。其间非系上司再三驳饬。即属另委别员会审。始行改正成招。其承审之员。于覆讯时自能究出确情改正者甚少。即如福建按察使奏贿买顶凶等案件。若拘泥初供。则移甲换乙。替代情弊。不能保其必无。是承审官或因回护初供。因而讳饰。多方文致。倘有出入。关系匪轻。殊非所以仰体  皇上鉴空衡平。矜慎庶狱之意。臣应请嗣后各州县于命案初到验讯时。止取具供招。申报上司。以凭覆审查核。俟得确情。审拟定案。备初供题达。毋容先期报部。以期虚公勘断。案归平允。若同谋共殴致死人命之案。向例止将正凶解审。乾隆二十六年。江西布政使汤聘奏请将余人之殴有重伤者。一并解省。经臣部议覆准行。但行之将及一年。并无以余人改作正凶之案。而签解纷繁。颇多拖累。似应止令抚臬司。于正犯解省审讯时。如果有应行质对之处。指名提讯。其本案殴有重伤之余人。行解审之例。应请一并停止。仍照旧例办理可也。

  严饬讳盗累民疏 

李之芳

窃惟近来盗贼日多。皆由讳盗。讳盗日多。皆由民间不敢报盗。何者。民间报强盗。官必曰窃盗。民闲报强盗杀人。官必曰杀奸杀。以强盗杀人。则官有缉贼处分。窃盗与杀奸杀。则官无缉贼处分故也。于是民报盗而官不缉盗。反行拷民。至有拶逼失主幼女。勒供其兄自杀父。如夏县署印官张屺等事者。奇冤异惨。控告无门。此其不敢报盗者一也。即地方官差捕缉贼矣。而积捕不肯迹盗贼。反以抑勒失主。先索酒食。次讲差规。不餍不休。以至上下比较。往来解审。杖钱路费。一切取办于失主。小民身家。能有几何。强盗搜括于前。兵捕剥削于后。资财产业。倍加凋零。如武邑县失主李进才。被解役刘自玉等逼要盘费。情急殴毙二命。甘心抵偿。则是被盗时幸而不死。报盗后反不乐生。此其不敢报盗者二也。强盗大案。势必三推六问。失主处处随审。弃业抛家。一日盗案未结。一日不得释放。且解到之处。问官又未必即审。累月经年。奔驰守候。累死途中者有之。淹毙旅店者有之。则是强盗未正典刑。失主先登鬼箓。此其不敢报盗者三也。窃念民间被盗。已为极苦。乃地方官不能为民靖盗。反咎民以被盗累官。虽明知其苦。毫无体恤。以致各处地方失主纷纭。有一起盗案在审缉之际。即有一起失主在汤火之中。臣乞  部确议。通行直省督抚。严加禁饬。以后民间被盗。止许据报缉贼。不许事外生情。故勘失主。捕役承缉。止许访真贼。不许需索食费。扰害失主。即获盗究审。亦止须失主本地认赃。不许逐处随审。拖累无休。违者该督抚立加参处。以为庇盗殃民之戒。自此被盗之家。稍得安生。应报之盗。宁甘容忍。则讳盗者自少。而获盗者必多矣。

  请严定承审命案处分疏 

李光地

吏治民生之要。莫如钱粮刑名二事。倘积案不清。旷日持久。未有不为丛弊之薮者。臣前因属员钱粮亏空。其是侵是那之处。积年不行审明。曾经陈请严定承审期限之例。已奉  旨钦遵通行在案。伏查刑名中最重大者。乃命案盗案。而命案又与盗案不同。盗案内或有渠魁未获。等候提拏。或有赃证未明。须待质对。更有官役人等。挟仇攀诬。贿买销案。指良为盗等项。必须反复研审真情。原非可以速结之事之分。然毙命告官之日。原被证佐。多系同邑同里之人。承问‘。至人命一项。虽有谋故仇官立可勾拏质审。如真凶果有脱逃未获。又例不扣限。非如盗案未经获贼。先行勒限缉拏者可比。所以命案从前原与盗案俱扣限一年。后因人命易结。改限半年在案。今各州县于人命事件。告官通详后。或已犯证提齐。情事真实。而乃尘积一二年。不行招解。且有贿嘱道府。托故翻驳。改招易罪等弊。以致命案久悬。每难审结。秉公察审。断无难结之理。只因地方官遇有人命之事。或为权势制压。或以利欲熏心。故为迁延迟缓。以图出入开脱之法。且又事情重大。耳目难欺。一则牵于财势。一则怯于公论。遂拖延岁月。意在监毙原告。以灭口完案者。更有听恶役借端苛索。无故牵连邻里。株逮无辜。名为研审真伪。实为借命居奇者。种种弊窦。总以命案限满。不过以迟延题参。而承审有司。罪止罚俸。未有严定上下处分。以致任意稽延。历年积岁。事久则要挟营求者愈多。狱淹则疾病死亡者益众。而且波累良民。匍匐千里。0一二年。不得耕商生理者。一案之中。动以十数。诚不可不严立限期。以求速结而清弊端也。臣请将一切命案。照例勒限半年。专责道严催府州县速行完结。如初次违限不结。指参仍照常例议处外。自参迟延后。又有四月之限。尽可审解。如再有不结。复行揭参迟延者。必将道府州县上下承问各官。亦照臣题定承审亏空新例。以易结不结严行参处。如有听讼不平。锻炼失实等项。另行严查究劾。庶命案无久稽之虞。而刑名之弊可清。官吏之奸可破。囹圄可无幽滞。而良善得以安生矣。

  请省释难民疏嘉庆四年 

御史马履泰

窃照逆匪聚众不法。假息游魂。已逾三载。自迭奏凯音。扫穴蒇功。事在指顾。恭绎  圣训。尚以剿抚并用为机宜。以绥辑难民为切要。仰见  仁恩普被。中外臣民。不胜钦服之至。惟查向来办理教匪章程。凡习教传徒。从贼助逆之犯。立予骈诛。其习教而未传徒。从贼而未助逆。发黑龙江给索伦达呼尔为奴。各在案。臣愚以为邪教人犯。皆能诵习经。虽未传徒。终虞煽惑。允宜远遣。以杜事端。至于教匪焚掠之处。无不驱迫平民。供其役使。间有不甘从逆。乘空逃出者。未及自首。已被官役拿获。迨经讯明。既非邪教。又非助贼抗拒官兵。亦发往黑龙江为奴。二三年来。皆如此办理。臣曾任刑部郎中。承办此案。查阅有出门探亲被掳者。有避难不及裹去者。有贸易遇贼胁从者。有妇人夫被贼戕。身因躲避得脱者。均一经盘获。发遣为奴。伏思该犯等既未习教。即是良民。家被焚荡。身遭驱掠。即是难民。幸而挺身走归。获1天日。不蒙轸恤。乃与逆案缘坐。及身习邪教等犯。一概同罹重罪。核其情节。深可悯怜。可否仰恳  下该省之督抚。自后凡遇拏获逆犯。果审讯明确。并无习教助逆情事。无庸拘泥章程。一概停其发遣。妥为安插。其从前已经发遣者。并望饬令刑部详晰查明。准其释免。并请即将胁从罔治之实政。  颁发谕旨。刊刷誊黄。在贼附近处所。广为晓示。俾知从贼人犯。业已发遣。如廖瑄甫等男妇若干名。且得蒙  恩追回释放。安居复业。尚复何畏何疑。不早投出。坐待歼戮。玉石俱焚。窃以人心莫不欲去危就安。贼党闻风。必能革面洗心。争先效顺。似亦散解羽翼之法。

  与安溪李相国论亏空狱书 

方苞

昨闻某官亏空一疏。远近争骇。果用其议。则旬月中故吏诛戮者数千人。械系而流者数千家。期年之内。天下郡县承追之吏夺官者十八九。凡今之吏。孰是畏名义而轻去其官者。操之太蹙。必巧法别取以求自脱。恐继自今愚民得安其生者鲜矣。闻大司寇韩城张公止其议至再三。彼于同官尚不忍其动于恶。况阁下日与  天子议政于庙堂。而可使国立谤政。民滋其毒哉。又闻在事者多云  天子不嗜杀人。将从末减放流而止耳。呜呼。刑罚之施。惟其当否耳。使所亏库金。果吏侵欺。以便其身家。虽诛戮之不为厉。而陷此者多困于公事采办。与大吏之求。其坐骄奢不节者。十无一二焉。故数十年来。执法者明知其弊。而姑宽假之。若以放流为轻罚而可亟施。则未知其去死刑一间耳。即以某身言之。  圣主赦其死罪。又免放流。而老母之北行也。家人以赴任为言。舟车之适。与无罪者等。徒以异水土。思乡井。而遘此笃疾。今不昌言某议之非。而徒恃  天子之深仁厚泽。万一果如所料。用其议而从末减。则此数千家老弱无罪而死者。不知其几矣。阁下尝语余曰。圣人之心。即吾人之心也。今使吾人杀一无罪而得为王侯。必不为也。则圣人之不以天下易此。无疑也。某尝诵之。以为知道之言。然则阁下宜用此言于今日矣。以去就争之可也。荀子曰。马骇舆。则君子不安舆。庶人骇政。则君子不安位。体国之义。当重以为忧。非徒望阁下为盛德事。伏惟鉴察不宣。

  与周侍御论禁州县私罚书 

杭世骏

三月朔。伏读侍御条陈内。有禁州县私罚一事。侍御不敢议赎刑之为非。而特于州县发其端。其意主于禁州县之攘入为私也。而不知斯议果行。则淫刑鬻狱之端。将日起而不可以底矣。先王之制法也。有五刑。有五罚。而又有五过之审克。度今州县所听之讼。其丽于法者。固无待于罚矣。其必致于罚者。大概不出于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五者。鞭扑之不行。而令之罚以自赎。其人必非可以刑加者也。或胶庠之士。或有爵禄于身。所犯者过耳。必褫其章服。而予以笞垂。则疑于酷滥而不情。若以其不可笞而遽舍之。则彼将益恣肆而无所忌惮。而国家之法骫。然则罚赎者。固州县通变之一法。而亦圣主之所不禁者欤。且刑者。人之所大忌。而财者。其所甚爱者也。一人受杖于庭。一族之人摈之而不与齿。一乡之人摈之而不与齿。父兄子弟。惵惵乎惟恐人之过而问焉者。而特夺其所甚爱而令之赎。权其所犯之轻重。而第其罚之多寡。彼亦喜得脱于笞辱。俛首输服而不敢辞。眉山苏氏所谓豫养其媿耻之心者此也。议以为添修桥道养济育婴。此非圣王之政乎。公家之费。惟日不足。借其财而贳其过。而又众着其所以致罚之由。彼亦且怵然为戒。不至于怙而不悛。而人之过之者。已晓然其故而不可掩。安得有所谓以富幸免之议。且夫庶狱至赜也。褫其章服不可。予之笞棰不可。罚之货财又不可。豪民得以有恃而无恐。而耎弱之吏。必多方以为之开释。惨核者或因以锻炼而文致之。刑罚将不得其中。而贿赂由此起。罚既不居其名。而已免于刑之及。凌弱暴寡之风。则何以禁之。侍御家居者三年矣。闾阎疾苦之事。军国先务之计。岂其概不加筹划也者。而沾沾以此言进。其果确然据以为是耶。抑姑藉是以塞责耶。赎刑之得失。前贤论备矣。侍御独苛求于州县。恨无有敷陈经义者为侍御告也。刍言可采。幸恕狂悖。

皇朝經世文編卷九十

 刑政一刑論 

善化賀長齡耦庚輯

  案刑家 

汪縉

尊君抑臣。綜核名實。刑法家之要也。君之有尊。刑賞之所自出也。刑賞出于獨。則君威振。刑賞出于共。則君威替。善用其刑賞。則刑賞出于獨。不善用其刑賞。則刑賞出于共。賞罰不越二端。而微妙之節且百變。所謂微妙之節者。有無顯功可賞。賞急有功。有無顯過可戮。戮急有過。有格外士不得已過。非常法。扞網脫其身。有先事賞。卒然罰。效見S可待。有急于邀功。乍可喜。久成患。有巧于避于後。人君不知無功賞。無過罰。不足以厚俗懲姦。不知破格恩。原不得已情。不足以服奇士。保愿民。不知邀功不可貪。巧脫不可倖。不足以靜天下心。消其詐。不知先賞卒罰。不足以當機御變。此其微妙之節。非神明其際者莫能也。去其私。喜怒刑賞自公。然其用必輕者失刑。則重者積矣。于功小者吝賞。則大者墮矣。一之不畫S慎微畫一。微之不慎。于。不必刑。刑即有刑不刑者矣。不必賞。賞即有賞不賞者矣。如是者。刑弗懲。賞弗勸。古之明君。有不刑。刑必果。有不賞。賞必信。刑一人而天下沮。賞一人而天下勸。刑賞神而君威殫者。不牽于好惡之私也。好惡者。重人用以窺其主。重人欲潛移人主權。其術在巧取人主好惡用之。欲進所私。必巧投人主好賞之。欲退所忌。必巧中人主惡罰之。人主方謂吾好之則有賞。吾惡之則有罰。不知已為重人用其好惡。進所私。退所忌。天下之無廉恥而嗜勢利者。見重人所私者進。所忌者退。誰不為其所私。去其所忌。既由重人所私而進。遂相與引所私。排所忌。由是私者日眾。忌者日寡。則重人勢成。人主勢孤。後雖人主有不欲賞。不得不賞。不欲罰。不得不罰。人主牽于重人。至不得不賞不得不罰。重人遂可徑行賞罰。不復有人主也。唯示人好惡私。故至此。且重人窺人主好惡。私以默移刑賞。其巧詐百端。或施惠百姓。德歸己。怨斂于上。或私恩小讓。合聲譽。繼是肆行慘戮。威劫眾。或勸上攬威權。己得主擊斷。借行其私。或上貪逸樂。因以小忠小信任憂勞。至柄大權。或因上喜事功。乃以大言聳動。得居心膂。遂假其威。或把持所忌。使欲舍己不能。乃悍然專國是。韓非曰。人臣之侵其主也。如地形焉。積漸以往。使人主失端。東西易面。而不自知。凡重人所以蒙上之術備是。此其摘發神姦巨憝無遁形。蘄御臣之戒蒙蔽者鏡是焉。自君臣分定。國紀以立。且立國各有本末。本末既審。舉天下臣士庶鼓而趨之。使舍是無以邀功。夫然後始有立終有成。法家取必者。富強也。其立國之政。在足兵食。欲食之足。在務農。欲兵之足。在厲士卒。欲農之務。士卒之厲。在併民力。欲民力之併。在刑賞以齊之。刑賞不齊。民力不併。民力不併。農不務。士卒不厲。農不務。士卒不厲。國不富強也。是故刑家知民力之匿。匿于刑所不及。民力之出。出于賞所必至。由是一其刑賞于耕戰以併其力。併力于耕。耕必倍。併力于戰。戰必勝。耕倍戰勝。富強必積。然而民力之易渙難凝也。刑不重。不足以禁其渙。重其刑。則民之苦刑也甚。民之苦刑也甚。惟耕無刑。則民之力耕也必。賞不信。不足以令其凝。信其賞。則民之樂賞也甚。民之樂賞也甚。惟戰有賞。則民之力戰也必。唯欲一民于耕戰。故自耕戰外。胥用塞其門焉。不市美言。言興者力息。不慕虛名。名高者力屈。不多獨行。行堅者力折。不尚私勇。勇分者力怯。不逐末利。利開者力塞。不進眾藝。藝工者力拙。斯其專務本計。尚綜覈如是也。刑賞用。以刑名家者。商鞅所謂九刑一賞。蓋以刑為本者也。刑法家之術如是。果足用乎。曰。可與守法。不可與議法。天子宰相定制于上。必得強勁果直之士執而守之。使貴者親者近幸者。戢而無敢撓。則若刑家者殆不可少。非君術也。臣術也。非大臣宰執之術也。有司之術也。非有司之內術也。外術也。內術也者。慈惠也。

  五刑辨 

黃中堅

肉刑。非聖人之制也。呂刑言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是肉刑為三苗所作明甚。向使堯舜之時。本有此五刑。則不得言三苗作始矣。而虞書之象以典刑。五刑有服。先儒皆以墨劓剕宮大辟釋之。何哉。或曰。上古之世。不廢誅戮。苟以五刑為始於三苗。則豈前此無殺人之事耶。不知殺非聖人所得已。而以劓刵椓黥次殺戮為五刑。則實自三苗始。經固分別言之。未可以此而概彼也。且蔡氏之釋流宥五刑曰。謂雖入於五刑。而情可矜。法可疑。與夫親賢勳勞。不可加以刑者。則以此寬之。則是謂放流輕於五刑矣。然當日四凶之惡。天下莫不聞。舜之誅四凶。可謂大刑大獄。威震天下。然亦止於放流竄殛而已。豈其於庶民小罪。遽有傷肌膚斷肢體之事。此又理之不可信者也。吾謂虞書之所謂典刑。皆死刑也。上古民事簡。死刑之條止於五。故曰五刑。其言五服。或亦周禮搏焚辜肆之類。其言三就。或亦戮於市戮於郊戮於甸師之類。雖不必盡然。要之舜之五刑。則斷非三苗之五刑可知矣。嗚呼。後王德薄。世風不古。而五虐之刑。寖以濫觴。墨刑始見於伊訓。延及成周。遂全用其法。傳曰。三辟之興。皆叔世也。其所由來者漸矣。而後之議者。顧以刑輕則民玩。而欲復肉刑。夫漢世盜賊之禁至嚴。而犯者愈眾。苟不能以德禮導民。則雖日殺人以求其不犯。不可得也。而何有於肉刑。漢文帝曰。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彼議復肉刑者。其言亦痛而不德矣哉。

  刑部題名記 

徐乾學

外自提刑按察司所定三流以上罪。內自八旗五城御史諸案牘。統歸於刑部十四司。每歲報聞。而輕重之。至於新舊條規。宜歸畫一。非時矜恤。務廣德意。天下督撫之所帥以奉行者。惟視刑部之所頒下而已。易之取象刑獄者有二。明在上威在下曰噬嗑。威在上明在下曰豐。噬嗑象曰明罰法。先儒以明罰者所以示民而使之知避。法者所以防民而使之知畏。此皆設於未用刑之前。故明在上威在下。正今刑部職也。若威在上明在下。則曰折獄致刑。特奉上之法以致之民。良有司之職而已。故刑者。人命所繫。而天下人命。尤繫於刑部之一官。可不慎哉。我 朝忠厚立國。  皇上御極。兢兢惟刑之恤。每歲論囚。多所寬赦。臨決之際。涕泣減膳。猶時諭三法司以無枉濫失入。好生之德。洽於人心。宜乎致刑措不難矣。然予觀自古皋陶為士。終身不遷其官。若漢之于定國陳寵何比干。皆家世治律。明習法比。故吏不得因緣為欺。今部掾吏長子孫。其中輕重之例。惟意所擬。居官者對案茫然。但僥倖無事速去而已。予兄弟先後蒙  恩迭掌邦禁。雖稍欲有所施設。亦以遷除之急。未盡展布也。以是求刑之無冤。以仰稱  聖天子清問之至意。豈不難哉。雖然。不可不盡心也。一案之誤。動累多人。一例之差。貽害數世。不惟其時之久暫也。梁統以重刑一疏。而禍湛門族。路溫舒求尚德緩刑。子孫顯宦。殃慶之積。不待其久也。且身有去。名姓不滅。百世而下。悠悠之口。誰復相借乎。觀此題者。庶亦懼而知警。

  刑書纂要序 

張玉書

自漢以後。刑律代更。至隋開皇中。定笞杖徒流死為五刑。而其法遂不可易。唐律篇目。一仍隋舊。惟疏義為獨詳。宋與明實摭而損益之。嘗考唐律所載律條。與今異者八十有奇。其大同者四百一十有奇。而今之律文與唐律合者。亦什居三四。其所從來者舊矣。顧律文古質簡奧。雖以猝讀。而經生家又輒視為法律之書。不肯深究。迄身為刑官。乃勉強檢按。取辦一時。無惑乎學士大夫之能精于律者鮮也。比奉  詔旨。審定律例。忝預總修。因念律無訓釋。易滋法吏舞文之弊。特為章分句析。鉤索其隱深之旨。而別白其辭之介于疑似者。要歸于平允寬恕。以期仰副乎  廟堂如天好生之意。於時纂修諸君。皆一時人望。而臨汾文青徐君為之眉目。文青自為諸生時。即嗜讀律。瀾翻背誦。雖專門名家不逮。既舉孝廉。官中翰。所至必以律自隨。及遷西曹郎。據律斷事。益伸其志。其同修律例也。每樹一議。設一難。或援彼以喻此。或沿流以討源。無不疏通證明。折衷至當。余與澤州嘉禾兩公。相依如左右手焉。文青修律之暇。復著纂要若干篇。出以示余。余讀而喟然興曰。記云。今之聽獄者。求所以殺之。古之聽獄者求所以生之。夫聽獄者。求人之生。即一人之獄。以讞決其輕重者也。若疏解律義而求人之生。則如衡持平。如隄防溢。務令銖黍毫髮。無畸輕畸重之失。然後刑與罪相準。使刑與罪稍有銖黍毫髮之不準。則罪名不當。名不當。即不得輒以其罪坐之。而其間可矜可原可減可累減之故。更為之反覆辨其情實。而可生之路出矣。審於律有可生之路。而人之得遂其生者。甯有既乎。因是而嘆九章之律。成於漢初。唐律及疏義。成於貞觀永徽之際。乃其後酷吏卒不絕於世。彼其人非敢蕩然盡舉成法而變易之也。特用意憯酷。故引律皆刻深耳。文青是編晰異闡微。俾律無遺義。所以解聽獄者之惑。而激發其怵惕惻隱之心者。不啻大聲呼之。是雖有刻深之吏。亦當幡然省矣。仁人之言其利溥。其斯之謂歟。

  刑論 

施朝榦

昔者周穆王命呂侯作刑以詰四方。而歷舉帝舜時三后恤功。士制百姓之治。且推其典獄之效。而極之於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此其審於五刑五服五流五宅之用。必有非後世之所能測者。而先為之指其實曰。非訖于威。惟訖于富。余始讀書至此。以為穆王耄荒之言之陋。不可以論有虞之盛。既而思穆王固為其時司政典獄者而言。是以徵於有虞以為法。而又述苗民之奪貨而絕厥世以為戒也。自商道之衰。貪墨之風。漸以流行。於是盤庚之遷。亟亟焉於具貝玉者。而惕以高后之作丕刑。復以無總於貨寶。訓飭邦伯師長暨百執事。逮周之衰。而政以賄成。又有甚焉。穆王之言。其亦有不得已於此也。烏虖。秦漢以下。刑獄之失。又可勝道哉。凡聽訟先得情而後持法。訟之興也。大抵愿樸者什之三。桀黠者什之七。其愿樸者。苟據理折之。則俯首引服易易爾。其桀黠者。匿情飾辭。詭譎變幻。雖大公至正以臨之。平心以察之。而情猶有得有不得。曾是冒於貨賄。而尚能使之無遁情邪。且立訟者於庭而訊。則以貨財啟釁者過半焉。彼所得貨財。固不若官所受之多也。得少者長跪而伏辜。受多者南面而判牘。其不足以服罪人之心。法而不顧也。或曰。當世之吏。有受賄而謂有陰德者。如富人Š亦已明矣。又況顛倒曲直。當死。而求所以出之是也。烏虖。富人當死。官得其情而斷以法。是死於法。非死於官也。今有富人以非禮殺臧獲。而官乃受賄而出之。則死者之魂魄將訟於幽。而又何德焉。又如州縣讞定重囚。及親屬訴冤。上官知獄辭之誤。慮屬官之得罪。納賄賂而具獄如初者。當其巧文上奏。雖堯舜且謂法所不原。而虛實相蒙。甲乙互易。夫孰從而正之。雖然。魯褒所論。死可使活。生可使殺。昏亂之朝。以獄為市。無足異爾。若以明罰法之盛世。而鬻獄罔忌。腥聞滋章。則是飲鴆而為甘。兵在頸而夢猶未覺也。

  書唐律後 

王友亮

也。刑以輔政之窮。W唐虞尚德以化民。政其又居末焉。三代聖人。雖辟以止辟。而哀矜惻怛之意。恒寓乎其間。自秦以來。德不足而恃政。政不足而恃刑。網密深。上以此為整齊天下之具。而下亦得緣以為姦。於是喜怒任情。適中者寡。夫中。難言之矣。過則枉。不及則縱。縱則民玩。枉則民殘。等失也。而殘為甚。即以一端論之。殺人者死。姦盜小者弗與焉。古今所同也。隋變其文曰。盜一錢者棄市。石晉又變其文曰。和姦男女皆坐斬。原其意。欲以重典止姦盜。然卒不能止。且其大者何以復加。夫民知法至于死之無可加也。必將舍小而犯大。求其欲甚便。扺于法則均。奚憚而不為哉。是禁之此而驅之彼耳。老子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民非真不畏死也。刑得其平。殺一而懲百。畏之至也。若夫無所措手足。乃始忘其樂生之心。蹈死而不懼。如是則懼移於上矣。上能以民之不懼為懼。而後可以懼民。懼之於已然。不若懼之於未然。故律尚焉。律非一代。說者推漢唐。漢去秦苛。唐承隋亂。皆求適中故也。今漢律久佚。惟唐律具存。計篇二十。計卷三十。 國朝定律。參稽往制。損益以歸于大中。煌煌乎遵行萬世而無弊。所取資者。獨于唐律居多。余重其為法家所從濫觴也。校而錄之。并論往者之失。附書于後。

  張湯杜周論 

任源祥

史遷為酷吏傳。具列張湯杜周。遷之時。安世未至大官。而延年未見用。及班固漢書。以安世延年之功臣也。而并恕其父湯周。躋為列傳。吾以為固非也。權衡失平。取舍甚謬。非作史之義也。作史者。貴不沒其實。沒其實而傅會牽合。何以稱信史。且所謂列傳者。以其人之可傳而列之也。以其人之可傳而列之。其子若孫因之以見。父大父亦因之以見。今固為張湯杜周列傳。以父而及其子耶。抑以子而及其父耶。如以父而及其子。意其子碌碌者也。則用良平世家。而不窟辟疆因以見之例。不然。或其子象賢者也。則亦用絳侯周勃以條侯世其家之例。如以子而及其父。則用雖鄭君之賢。而因當時以見。雖于公之賢。而因定國以見。雖司馬談之賢。而因遷以見之例。若此者。皆衡物辨義。從重立說。而因此以相及也。若乃父子之間。不相蒙而相敵。則以父及子。以子及父。皆有所不受者矣。秦極富強之力。始皇極兼并之力。故秦自為本紀。始皇自為本紀。班彪班固極文章之力。班超極智勇之力。故彪固為一傳。而超自為一傳。此其父子不相蒙。而其力皆足以自見。故曰敵也。漢之酷吏有加於湯周者乎。功臣世祿有加於安世延年者乎。父極其酷吏之力。子極其功臣之力。賢不肖皆足以自達於千古。作史宜仍別湯周酷吏。而安世延年自為列傳。則無嫌於酷吏之有後。而不疑於功臣之食報。今為湯周列傳。而反無安世延年列傳。是安世延年。反附湯周以見也。欲掩酷吏之名。而沒功臣之實。以安世延年而從不窟辟疆之例。此固權衡失平取舍甚謬者也。或曰。子孺以父任為郎。幼公亦以三公子補軍司空。此兩人始仕。皆因父得職。然天下之因父得職者多矣。何安世延年之寥寥也。安世延年創業作祖。而以為湯周之子孫。則謬矣。提衡繼世。爵位尊顯者。安世延年之子孫也。而以為湯周之子孫。則謬矣。固欲傅會報施。而不得其說。乃曰推賢揚善。固宜有後。是欲以共和之子。改厲王以善謚。以舜禹之聖。稱瞍鯀為賢父也。可乎。雖然。禹帝嚳而郊鯀。在人子之用心。則無不至焉。易曰幹蠱。為人子者其勉諸。

  書蘇文公議法後 

魏世傚

重贖之議。可以治富。不可以治貧。吾不能必貴人近戚之不貧。而又不能保庶民之貧者之不入于疑罪。則是貧民終不可貸。而貴人近戚。必將殖貨封利以自固。吾以為重贖減罪之法。兼而行之。庶民之富者。從貴戚重贖之議。貴戚之貧者。從庶民減罪之議。邱邦士先生曰。大扺疑有三等。疑其無罪則赦之可也。疑其重輕則從輕可也。疑其罪重矣。而律例未有明據。証佐有八九而尚欠一二。則富議贖貧議減可也。

  杵米說 

魏世傚

魏子之米。升而童子杵。杵而升之。耗。謂童子漁也。將笞之。童子號。已憐而去之。繙會計之簿則不失。魏子憮然喜。而語其家人曰。吾罔童子矣。吾幸不卒笞。使卒笞童子。童子之股可掇乎。夫吾失笞。笞之未晚也。呼小弟曰來。吾語女。吾歷年尚或罔童子。他日女稍長。無輒刑人。女記之。以吾今日為女戒。出告彭子曰。刑人之道有三。不可以怒。不可以疑。不可以遽。夫刑以怒者。氣平則悔。刑以疑者。事顯則悔。刑以遽者。時久則悔矣。不可不悔於此也。此而屢悔可乎哉。彭子曰。書曰罪疑惟輕。

  赦罪論 

汪价

嘗讀易大象。言刑獄者凡六。旅則慎而不。賁則明而不折。豐則致之以刑。噬嗑則之以法。其用之而不敢遽用。與不忍終用者。唯見之中孚與解。中孚辭曰。議獄緩死。解之辭曰。赦過宥罪。大約刑獄以離明為主。而震以動威。艮以止暴。兌以議之。巽以緩之。雷雨以赦宥之。此中孚與解所為作也。雖然。議而緩之。訊鞫論報。其詳其慎。自不失矜之意。若夫數行赦宥。則王法中弛。而猾賊亂人。且公然扞網。以饒倖於一朝之不死。聖人用情以佐法之窮。後乃至玩法而情窮於莫可用。未始非赦詔之屢頒誤之也。請得而備言之。舜典眚災肆赦。謂過而遇災。則赦之以示仁。而未嘗稽其刑于四凶。大禹謨宥過無大。刑故無小。而防風後至之戮。有扈不道之誅。在所不宥。秋官司刺掌三宥三赦之法。亦唯遺忘過誤老弱蠢愚耳。非謂殺人者可赦也。禮曰。疑獄訊問。與眾共之。眾疑赦之。疑則有冤。故赦。而不疑者不赦。春秋莊公二十年書肆大眚。范甯以為非經國之常制。至秦并諸侯。始曰大赦天下。由漢以來。或即位建儲改元立后皆有赦。遂為常制。大赦者。不論罪之大小皆赦。如漢高即位汜水之陽。西都長安。大赦天下之類是也。其或某處有災。或車駕行幸。則曰赦某郡以下。謂之曲赦。後有遞減其罪謂之德音者。比曲赦則恩及天下。比大赦則罪不盡除。故曲赦與德音可以時降。若大赦。雖曠歲一舉。盡天下之囚而頓釋之。其中豈無豪健如出柙之虎。蘊毒已久。一旦得出。而大肆其搏噬。至於莫可更制。則是朝廷徒邀市惠之虛名。而小民反受縱姦之實禍也。故竊以為刑罪當省當慎而決不當赦。且夫赦者。蕩滌瑕垢之稱也。將欲與天下潔己布新。灑心更始。而不知其廢天討。虧國典。縱有罪。賊良民。莫此為甚。唐太宗嘗謂侍臣曰。小仁者大仁之賊。故我自有天下以來。不甚放赦。吳漢疾篤。光武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知。惟願慎無赦而已。古之君臣所以相為告戒者。不出於無赦之一言。則赦之為害可知也。蜀漢孟光責費禕曰。赦者。偏枯之物。非明世所宜有。衰弊窮極。必不得已權而行之。今無旦夕之危。奈何以惠長姦慝。初有言丞相亮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吳漢不願為赦。若劉景升父子。歲歲赦宥。何益於治。由是蜀人稱亮之賢。知禕有所不及。則赦之無裨於國。又可知也。是故唐虞三代所為赦宥。特于過誤之小。刑罰之疑者用之。而未嘗及于大眚。即漢承兵革之後。寇賊姦宄。遽難法禁。故申之以大赦。與天下更新。亦非為承平之世。養姦。設鼓吹。遂成故事。王符有言。今日賊民之甚者。莫大Ÿ活罪計也。後世習之不革。植金於數赦贖。令惡人高會而誇詫。老盜服贓而過門。孝子見而不得討。遭盜者睹物而不可取。故予以為當省刑於未刑之先。慎刑於用刑之日。而不可赦刑於刑定之後。議者曰。上天好生。赦所以應天之心。不知天不能有雨露而無雷霆。人主不能有勸賞而無刑殺。以刑殺人。而又赦之。是使以雷擊人。而又生之也。雷擊人不能復生。則刑殺人必不能復赦。議者又曰。帝王以水旱故。降德音而宥過。開狴牢以放囚。所以感天心。救災眚也。不知桑穀之異鳳之來。非由赦召。假如二人爭訟。一人有罪。一人無罪。赦則有罪者喜。¡。有德則消。而無罪者冤。夫赦而至於冤。乃所以致災。非所以彌災也。議者又曰。以人謀赦則私。以主行赦則公。竊嘗聞之。陶朱公中子殺人。囚於楚。其長男以黃金千鎰遺莊生。為秦某星犯某宿。害楚國。可除之。楚王封三錢之府將為赦。長男取金以去。莊生入見王曰。陶朱公子多賂王左右。今赦。恐失望。王遂殺之。是楚國之赦。不出之楚王。而出之莊生。莊生得金則赦。失金則殺。赦以金。殺亦以金。而猶得謂之公乎。又聞之。河內張成善說風角。推占當赦。遂教子殺人。李膺為河南尹。促收刑。既而逢赦獲免。膺愈憤。竟案殺之。成通宦官。誣膺等交結部黨。天子震怒。下郡國逮繫黨人。天下之大惡。不必以殺人而望赦。直可以因赦而殺人。然則赦非所以生人。而教天下以殺人之具也。且東漢之赦。赦殺人之子。而不赦無罪之黨人。赦邪不赦正。而猶得謂之公乎。公而守法。則天下有不敢濫之刑。私而行赦。則天下無不可逃之罪。聖人治天下。奈何不刑天下以公。而必赦天下以私也。管子不云乎。文有三情。武無一赦。赦者。奔馬之委轡也。不赦者。痤疽之砭石也。人主不砭石天下。而必自委其轡勒。至於人死而馬蹶。雖在中智以下。當知其不可也。故備著於篇。以俟世之言治者釆焉。

  荒政不弛刑論 

顧棟高

王荊公為陳良器作神道碑云。知江州日歲飢。有盜刈禾而傷其主者。當死。公曰。古之荒政。所以恤民者至矣。然尚緩刑。況今哉。即奏貸其死。歐公誌王堯臣知光州日歲飢。盜發民倉廩。吏治當死。公曰。此飢民求食爾。荒政之所恤也。請以減死論。後遂著為令。余論之曰。此正與荒政相反。蓋宋世尚忠厚。士大夫多務為縱捨。以市小仁。其實縱盜殃民。漸不可長。二公烏得列其事以為談哉。且所謂恤民者。恤民之無食者也。非恤盜也。若乘饑劫人財。致傷害人。如此而不置于罪。則獷悍不軌之民。且以飢歲為幸。可以無所顧忌。萬一有數千里之蝗旱。累歲不止。則將積小盜而成大盜。奪城寺。劫掠庫財。勢必草薙而禽獮之。其為誅殺必更甚矣。此正子太叔之仁耳。且富人者。貧人之母也。歲大祲。則勸富民出粟佐賑。如湖澤之蓄水以待匱。今不禁民之劫奪。務先涸之。是使強梁得以恣肆。而良善無所假貸也。且盜之始起。必先在中戶僅足衣食之家。若大戶。則必嚴守衛以自備。大戶橫被劫掠。則必廣聚徒眾。執持器械。勢必將用兵勦捕。非一尉史所能禦矣。若中戶被劫掠而無食。亦將起而從盜。盜日益眾。人心驚惶。訛言四起。此時加以賑恤。盜將曰畏我耳。雖加賑恤。而劫掠仍未已也。古有因飢歲而寬其賦薄其征者矣。未聞有因荒而弛其法也。因荒而弛其法。是教民為盜也。小民趨利。如水赴壑。況有飢窮以迫之。復不為嚴刑以峻其防。當此而不為盜。乃士大夫之知恥者耳。非所望于飢民之無賴者也。是以為政者必用威以濟恩。周禮有安富之條。而荒政十二。其一曰除盜賊。正慮凶歉之歲。飢民乘機搶掠。必設為厲禁以除之。有犯者殺無赦。使姦宄屏息。比戶安枕。然後散財發粟。而大施吾仁焉。此時之富民。使之減價平糶。蠲粟賑貸。無不可者。彼將德吾之安全之。亦樂施惠以奉上之令。如此。則富民得安。貧民之良善者有所得食。民氣一成之法。而長姦宄之漸哉Š和樂。馴至豐穰。此王者大中至正之道。孰與夫沾沾小仁。。

  請免濫禁慎引律疏雍正十年 

大學士張廷玉

竊惟 國家之設監獄。原以收禁重罪之人。是以各省人犯。罪重者收監。罪輕者或令人取保。或交人看守。本人亦自知所犯甚輕。無潛逃私逸之事。獨有刑部衙門。遇八旗部院步軍統領衙門以及五城御史等交送人犯。不論曾經奏聞與否。亦不論事情之大小。與犯罪之首從。一經鎖送刑部。即收入囹圄之中。聽候質審。以致獄卒之需索欺凌。吏胥之恐嚇詐騙。備極困頓。百弊叢生。甚至有傾家瘐斃者。及至定案時。而斬絞軍流重犯。原無多人。其餘不過徒杖笞責之罪。甚至有偶爾干連。審係無辜。應行釋放者。如今年二月間。刑部清查案件。省釋者二百餘人。即此類也。臣細求其故。 國家定例。原不如是。祇因陋習相沿。彼拘送之衙門。初不計其到部之苦。而刑部官員。又以甯嚴毋縱。可告無過。遂至常行而不改也。似應  特頒諭旨。令九卿悉心妥議。凡衙門奏聞交送刑部。及自行拏送刑部之人。何等當收禁監獄。何等當取保看守。分別定例。詳慎遵行。如此。則濫禁之弊可除。而于刑名不無裨益。再者律例之文。各有本旨。而刑部引用之時。往往刪去前後文詞。摘中間數語。即以所斷之罪承之。甚至有求其彷彿而比照定擬者。此間避重就輕。避輕就重。司員之藉以營私。吏書之高下其手。皆由此而起。臣思都察院大理寺與刑部。同為法司衙門。若刑部引例不確。應令都察院大理寺駁查改正。倘駁而不改。即令題參。如院寺扶同朦混。或草率疏忽。別經發覺。則將都察院大理寺官員。一併加以處分。如此。或亦清刑名之一助也。

  周康王廟記 

黃中堅

吾邑鐵瓶巷之北。有周康王廟在焉。余嘗疑之。康王固周之賢君。然周都豐鎬。去吳地遠。時巡之駕所不至。而何為廟祀於此。若謂其德澤無所不被。則文武成王皆然。又不獨康王宜廟祀也。今獨為康王立廟。何哉。一日。偶詣故人。因為余言。距此地數武。有市樂橋。相傳為昔時刑人之所。強死既多。游魂為厲。日落則往往聞鬼哭。甚者或白晝迷人。居人患之。有僧能治鬼。以大鐵瓶攝鬼於其中。緘封而懸之竿。其患乃絕。此巷之所以名也。不數年。僧既死。而瓶亦壞。鬼復出為患。里父老乃相與言曰。怨氣結。故鬼不散。聞周康王時。刑措不用四十年。若立廟祀之。必能平其怨而絕其患。巳而果然。故廟祀至今不替。余聞而嘆曰。先王德化之及人。一何遠哉。自世教衰。民不知有禮義。而飢寒牝牡之患作。及陷於法。則從而殺之。此固先王之所不忍。又況鍛鍊周內之下。其無罪而死者。不可勝數。悲忿痛切。無所發舒。則相聚為厲。無足怪者。而二氏者流。乃欲以符水禁制之。是重其憾也。鬼安得散。故必能使死者之憾釋然無餘。然後生人之患可以永絕。其非人力之所能及也明矣。王生為明王。沒為明神。冥漠之中。其必有區處調理。使各得其平者。里父老之見。誠非誕漫。宜其廟立而患除。夫刑措始於成王。而終於康王。是康王之世。實未嘗戮一人。里人之專祀康王。殆以是歟。然由此推之。則凡古之聖帝明王其在天之靈爽。皆足為生民庇依。夫立乎千百世之上。而千百世以下之生者死者猶得蒙其澤。則先生之宜敬禮為何。如世之人惟知崇奉二氏。而於先王顧未有及焉。如此祠之建不已鮮乎。然余過而拜謁。見其廟貌卑小。而榱桷板檻之屬。不免敗壞。香火亦少衰矣。不禁慨然。因記之以示後人。庶幾其無忘所自。時葺而新之云。

皇朝經世文編卷九十一

 刑政二律例上 

善化賀長齡耦庚輯

  律意律心說 

姚文然

凡講論律令。須明律意。兼體作律者之心。律意者。其定律時斟酌其應輕應重之宜也。如稱錘然。有物一斤在此。置以十五兩九錢則錘昂。置之十六兩一錢則錘沉。置之恰當。則不昂不沉。錘適居其中央。故曰刑罰中。中者。中也。不輕不重之謂也。此律意也。何謂律心。書曰罪疑惟輕。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此律心也。譬如一稱錘也。存心寬恕者。則用錘平。且甯於其出也微失之昂。於其入也甯失之沉。若心存刻核者。則其用錘也。出必欲其沉。入必欲其昂。此非錘之不平也。用錘者之心不平也。故用律者亦然。

律者。如十二律然。因加減而生者也。黃鐘之管長九寸。九九八十一數也。三分宮損一生徵。徵數五十四。林鐘長六寸。六九五十四也。三分徵益一生商。商數七十二。太簇長八寸。八九七十二也。其餘皆三分損益而生。故律者。律也。加減而成者也。或加一等二等三等。或減一等二等三等。明於加減之故者。可以明毆誣告二條。欲明加減之故者。自熟‘律。可以作律矣。律中加減之最精而盡變者。莫過於講讀此二條始。大凡律之所以通者。加之而重。減之而輕。適得其平也。例之所以間有窒者。行於一事一時則可。行於事事。行於永永。則不可行也。

立決各犯之有三法司核擬也。監候各犯之有秋審朝審也。間雖有與律不合。而實所以輔律之不逮。并守律於不變也。微乎微乎。聖乎聖乎。既按法。又原情。照律有必不可行。必不忍行者。依律則傷恩。改律則變法。故於核擬秋審朝審之時。間一酌行減等。使法常存而恩不測。  君恩如雨露之自天。恩雖行而法未更。國法仍如山岳之不動。聖人之所以輔律而即以守律者。意在斯乎。至於  御勾。其聖而不可知之謂神乎。  君恩雖大。有必不可施恩之處。國法雖重。有必不忍行法之人。  御勾酌。跡同長繫。若寄存而恩不傷。恩行而例不變。神乎神乎。非至人孰能定之乎。

律有宜仍舊者。律與例並存。例行而律停可也。以例為律而改。去律不可也。如竊盜至一百二十兩。舊律杖一百。流三千里。今改為真絞。刪去杖一百流三千里。假如有兩人共竊盜一主之贓一百二十兩。其為首者。自依律擬絞矣。為從者應減一等。今若擬以杖一百流三千里。則竊盜律內無此一條。若擬以杖一百流二千五百里。是減二等也。又有宜更新者。如官銜地名。若軍餘舍人指揮及行都司之類。自宜詳酌更正。以昭一代之典章者也。

  唐律疏義四庫全書提要

唐律疏義三十卷。唐太尉揚州都督趙國公長孫無忌等奉敕撰。風俗通稱臬陶謨虞造律。尚書大傳稱夏刑三千。周刑二千五百。是為言律之始。其後魏李悝著法經六篇。一盜法。二賊法。三囚法。四捕法。五雜法。六具法。商鞅受之以相秦。漢蕭何益戶興三篇為九篇。叔孫通又益旁章十八篇。張湯越宮律二十七篇。趙禹朝律六篇。合六十篇。馬融鄭康成皆嘗為之章句。魏世刪約漢律。定增十九篇。就故五篇。合十八篇。晉復增損為二十篇。南北朝互有更改。漸近繁密。隋文帝開皇三年。敕蘇威牛宏等更制新律。除死罪以下千餘條。定留五百條。凡十二卷。一名例。二%訟‘禁。三職制。四戶婚。五庫。六擅興。七盜賊。八。九詐偽。十雜律。十一捕亡。十二斷獄。史稱其刑綱簡要。而不失。唐太宗詔房元齡等。增損隋律。降大辟為流者九十二。流為徒者七十一。而大旨多仍其舊。高宗即位。又命長孫無忌等偕律學之士。撰為義疏行之。即是書也。論者謂唐律。一準乎禮。以為出入得古今之平。故宋世多採用之。元時斷獄。亦每引為據。明洪武初。命儒臣同刑官進講唐律。後命劉惟謙等詳定明律。其篇目一準於唐。至洪武二十二年。刑部請編類頒行。始分吏戶禮兵刑工六律。而以名例冠於篇首。 本朝折衷往制。垂憲萬年。  欽定大清律例。明簡公平。實永為協中弼教之盛軌。臣等嘗伏讀而細繹之。凡唐律篇目今所沿用者。有名例職制賊盜詐偽雜犯捕亡斷獄諸門毆訴訟諸門。其名稍異而‘訟‘。其唐律合而今分者。如戶婚為戶役婚姻。庫為倉庫牧。實同者。如%禁為官%。擅興為軍政諸門。其分析類附者。如關津留難諸條。唐律入%禁。今析入關津乘輿服御物事。應奏不奏。驛使稽程。以財行求諸條。唐律俱入職制。今分析入禮律之儀制。吏律之公式。兵律之郵驛。刑律之受贓。訟。今析為兩條。‘謀殺人諸條。唐律入賊盜。今析入人命。毆罵祖父母父母諸條。唐律入毆罵詈。又姦罪。市司平物價。盜決隄防。毀大祀丘壇。盜食田園瓜果諸條。唐律俱入‘分入雜律。今分析入刑律之犯姦。戶律之市廛田宅。工律之河防。禮律之祭祀。斟酌畫一。權衡允當。迨今日而集其大成。而上稽歷代之制。其節目備具。足以沿流而討源者。要惟唐律為最善。故著之於錄。以見監古立法之所自焉。其書為元泰定間江西儒學提舉柳贇所校刊。每卷末。附以江西行省檢校官王元亮釋文及纂例。亦頗可以資參訂也。

  修律自愧文 

徐宏先

修律難矣哉。全律不熟。難也。書不博。難也。增減不當。難也。註解不詳。難也。立心不平。難也。意見不同。難也。律例不一。難也。主張不專。難也。持論過刻。難也。前後不融。難也。余小子自入律館。追陪修律之列。夙夜兢。夙夜惶恐。寢食於律例之中。有時而豁然。有時而茫然。有時而明者復暗。有時而暗者復明。有時而愈思愈疑。有時而愈讀愈真。再進而加詳焉。始曉然於古人之意旨。而猶不敢自恃也。質之同人。證之各書。庶幾是矣乎。而未也。又從而辨之註之。此心終覺歉然也。嗟乎。修律之難。尤難於辦事矣。何也。在署辦事。活一人止活一人。枉一人止枉一人。若修律則事關千秋。日日遵行。開一條。即活千萬人。刻一條。即殺千萬人。修之當。其功甚大。修之不當。其罪不小。嗚呼。可不懼哉。余小子思及此際。又不禁戰慄流涕。惟恐一字偶差。一條偶錯。負  皇上好生之心。一罪也。混改前人之律。一罪也。貽害後人之命。一罪也。嗟乎。修律難矣哉。雖然至難者修律之事。而尤難者讀律之人。何則。律文至細。律義至深。有一句一意者。有一句數意者。有一字一意者。有一字數意者。總是一片哀矜惻怛之心。不欲輕致民於死之意也。嗚呼。古人何其詳而且慎也。今人引律。動曰律文如是。苟如是。是亦當矣。而律文中小字不察也。又曰條例如是。苟如是。是亦詳矣。而條例中虛字不察也。甚而引斷不確者有之。援引過刻者有之。嗚呼。是則非修律者之所能為力矣。予所能盡心者。止于此矣。惟望讀律之君子。亦皆如修律者之盡心。則民命庶有賴乎。

  讀律辯訛序 

趙俞

高郵王君金樵。官刑曹郎。著讀律佩觿。華亭盛子魯得。就其書作讀律辯訛十則。律文簡質。箋註者苦不能暢其指。觿之為物。用以解結。讀律有糾結而不得通者。則用此以解釋之云爾。然其意駿快。而其辭博辨。駿快則或逞一時之見。而博辯則務伸一己之說。其失也。漏其所本有。而鑿其所本無者。容有之矣。解亂絲者紬繹之。其緒乃見。不然者。毋亦求通而反窒也乎。夫天有四時。人有四德。聖人以仁應春。以義應秋。故周禮以刑官為秋官。然而雷霆風雨。無非至道。慶賞刑威。無非至德。天地以生物為仁。聖人禁民為非曰義。正所以仁之也。惟天下之仁人為能用刑。惟義之盡者乃能仁之至。故夫刑也者。聖人仁天下之大法。而律也者。則義理之權衡也。彼獄之弊也。惟官惟貨惟來。其審克之。而不盡此也。天下固有持廉秉公。而不得其平者矣。無他。好作聰明。而恣行臆。權衡一爽。大法倒置。每以生人之意。出為殺人之具。其初不過逞一時之見。伸一己之說。而不知其貽禍烈也。夫用刑之失。其所失猶止在一事耳。況乎講讀律令。筆之于書。傳之于世。其流弊又何所底耶。辨訛之作。其王氏之諍友。而律家之功臣也歟。噫。律之為義精微。非法吏所能究切也。根極于天理民彝。稱量于人情事故。非窮理無以察情偽之端。非清心無以祛意見之妄。非養德無以調血氣之平。非持敬無以合中正之矩。盛子少攻經學。沉潛玩味。老而不倦。其于讀律。亦推明仁義之一端。豈好辯乎哉。  皇上好生如天。明慎折獄。方儒臣修改律令。是冊將上書館。用備參考。而余方出膺民社。日置座右。且以自省焉。

  荅金震方先生問律例書 

袁枚

公以先君子擅刑名之學。故將郵罰麗事。採訪殷殷。枚趨庭時年幼。無所存錄。但略記先君之子之言曰。舊律不可改。新例不必增。舊律之已改者宜存。新例之未協者宜去。先君之意。以為律書最久。古人核之已精。我 朝所定大清律。  聖君賢臣。尤加詳審。今之條奏者。或見律文未備。妄思以意補之。不知古人用心。較今人尤精。其不可及者。正在疏節闊目。使人比引之餘。時時得其意於言外。人之情偽萬殊。而國家之科條有限。先王知其然也。為張設大法。使後世賢人君子。悉其聰明。引之而議。以為如是斷獄。固已足矣。若必預設數萬條成例。待數萬人行事而印合之。是以死法待生人。而天下事付傀儡胥吏而有餘。子產鑄刑書。叔向非之曰。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武帝增三章之法。為萬三千。盜賊起。大抵昇平時。網舉而綱疏。及其久也。文俗之吏。爭能競才。毛舉紛如。反乖政體。律者萬世之法也。例者一時之事也。萬世之法有倫有要。無所喜怒於其間。一時之事則人君有寬嚴之不同。卿相有仁刻之互異。而且狃於愛憎。發於倉卒。難據為準。譬之律者衡也度也。其取而擬之。則物至而權之度之也。部居別白。若網在綱。若夫例者。引彼物以肖此物。從甲事以配乙事也。其能無牽合影射之虞乎。律雖繁。一童子可誦而習。至於例。則朝例未刊。暮例復下。千條萬端。藏諸故府。聰強之官。不能省記。一旦援引。惟吏是循。或同一事也而輕重殊。或均一罪也而先後異。或轉語以抑揚之。或深文以周內之。往往引律者多公。引例者多私。引律者直舉其詞。引例者曲為之證。公卿大夫。張目拱手。受其指揮。豈不可歎。且夫律之設。豈徒為臣民觀戒哉。先王恐後世之人君任喜怒而予言莫違。故立一定之法以昭示子孫。誠能恪遵勿失。則雖不能刑期無刑。而科比得當。要無出入之誤。若周穆王所謂刑罰世輕世重。杜周所謂前王所定為律。後王所定為令。均非盛世之言。不可為典要。謹以先君子所私核者數條。列狀於左。伏候採擇。

  詳定刑律疏康熙四年 

安徽巡撫張朝珍

刑法者。帝王御世之大權。而生死攸關。不可不慎。故罪疑惟輕。得情勿喜。深悲其已死不能復生也。然一之以律法。務期情當乎罪。罪協于律。彼自作之孽。雖死又何怨哉。故律例一書。古人用意深長。句法字義。確乎不可動搖。倘遵守不一。則奸吏得以輕重其間。不無獄鬼夜號。怨氣上升。以致天變之屢見也。近見問刑新例。有不合于律者。大抵過苛。謹以臣知者為  皇上陳之。律稱說事過錢者。減受錢人二等。罪止杖一百徒二年。新例議改與受錢人同罪。但今衙役犯贓一兩以上流徙。至一百二十兩擬辟。設若常人而與衙役過贓一兩。便擬流徙。過贓一百二十兩。即置之死地。是說事過錢之罪。反重于詐欺取財之罪矣。以懲儆衙之峻法而並及過錢之常人。致與受財人同罪。此新例有未當者也。此外或有未合于律。未當于罪者尚多。請法司。選舉通曉律法之官。將歷年諸臣條議新例有未當者。悉心刪正。務期經久可以垂法後世者。訂議妥確。刊入律內。頒布天下。使為法官者。遵守畫一。毋至輕重于其間。俾天下無冤民。是亦消弭災變之一端也。

  引用律例疏康熙二十年 

徐旭齡

古者樂律曰律。法律亦曰律。其義一也。律差累黍。則聲音即變。故立法者取之。言一定而不可移易也。後世法網益密。律不足以盡之。間增條例。夫例者。不得已而佐律之窮者也。律有一定。依以斷罪。無可異同也。例則用比。比則可重可輕。事有近似者。引而合之。酷吏貪胥。因以舞文弄法。致莫可詰矣。臣愚以為十惡犯在死條。及重罪合應戍謫者。律中無不具備。其餘律所不載者。罪亦稍微焉。原立法之初意。重者設有一定之律。所以懲兇也。微者間有增定之條。所以通變也。嚴懲於重罪。而通變於輕條。無非愛養生民之意。即如謀反大逆。父母兄弟。尚有同居不同居之分。劫財殺人。尚有為首為從之別。而且  恩赦必及。會審矜疑。其不欲盡罹之法。用意如此其厚也。近日刑官決獄擬罪。所引律例。或未詳明。情罪至重。  皇上特有天威。律例所關。分別豈無成憲。或非刑官所敢豫定。其他究擬刑獄。凡死罪充軍。必依正律。雜犯徒杖而下。始許用例。必祈  皇上下用刑衙門。務加矜慎。庶胥吏不得以意為輕重而舞文索賄矣。禮有之曰。附從輕。言法無一定。而比附以成罪者。宜從輕罰也。

  刑名八字義序 

刑部郎中王明德

律有以准皆其各及即若八字。各為分註。冠於律首。標曰八字之義。相傳謂之律母。諺曰。讀書不讀律。致君堯舜終無術。而先輩指示讀律之法。又云必於八字之義。先為會通融貫。而後可與言讀法。竊不自揣。妄為懸擬。以廣其義。八字者。五刑之權衡。非五刑之律也。五刑十惡。各有正目。而五刑之屬。殆逾三千。中古已然。況末季乎。漢唐而下。世風日薄。人情變態。一如其面。若為上下比罪。條析分。以求無僭亂其辭。雖汗牛充棟。亦不足以概輿情之幻變。故於正律之外。復立八字。收屬而連貫之。要皆於本條中。合上下以比其罪。庶不致僭亂差忒而惑於師聽矣。此先賢制律明義之大旨也。然即刑書而詳別之。正律為體。八字為用。而即八字細味之。則以准皆各四字。固無事乎取用於其及即若。摘取其及即若四字時。則捨以准皆各別無所為引斷以奏爰書矣。此讀律者之斷不容不詳審也。或謂八字之用。律載甚備。無容更為溢。但比類曠觀。輕重懸殊。乃並以一字為權衡。得毋非所以明等夷。示有別歟。曰好惡不嫌同詞。春秋之義也。春秋者。無象之刑書也。律也者。威用之麟經也。故其命義同也。謹述 大清律原註。並故明律舊註。備載於前。謬參鄙見。各為截取律例數條。以著其義。凡各律原註所已載者。概不載述。以眩觀覽。

一曰以。以者與真犯同。謂如監守貿易官物。無異真盜。故以枉法論。以盜論。並除名刺字。罪至斬絞並全科。講解曰。以字有二義。其曰以盜論。以監守自盜論。以枉法論。以常人盜倉庫錢論。以謀叛論者。惡其跡而深治之也毆律曰。因公務急速而馳驟傷‘。如馬律曰。如馬拴繫不如法。因而傷人者。以過失論。人者。以過失論。則矜其失而輕貸之也。

謹按以者非真犯也。非真犯而情與真犯同。一如真犯之罪罪之。故曰以。乃律中命意。備極斟酌。有由重而輕。先為寬假而用以者。如謀叛條內。所附逃避山澤。不服追喚。此等之人。未叛於君。先叛於所本管之主矣。與叛何異。而律則以謀叛未行論。若拒敵官兵。實有類於反。而律則以謀叛已行論。按其跡。似用以之意極嚴。而詳其實。則實仁愛之至也。有由輕而重。示人以不可犯而用以者。如監臨主守。將官錢糧等物私自借用。或轉借與人。雖有文字。並計贓以監守自盜論。夫立有文字借用及轉借與人。非盜也。乃私自為之。而漸不可長矣。監守之人。易於專擅。非重其法。無以示警。故罪非其罪而以其罪罪之。若以過失殺論諸條。則又充類至義之盡。以行其權之妙也。總之。大義所解。即同真犯四字最妙。以則無所不以矣。

一曰准。准者與真犯有間。謂如准枉法准盜論。但准其罪。不在除名刺字之例。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講解曰。准字有二義。其曰准竊盜論。准盜論。准凡盜論。此則但准其罪不在除名刺字之例也。又如人命律。過失殺傷人者毆殺傷人罪。依律收贖。則但准其罪名。不加刑法。止令如數收贖而已。此又一律‘。各准也。

謹按准者。用此准彼也。所犯情與事不同。而跡實相涉。作為前項所犯。惟合其罪。不概如其實。故曰准。如以米柴准算布帛。惟取價值相當。而實不可以米柴為布帛之用。其罪異於真犯。故贓雖滿貫。亦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乃註中不曰減等。但曰不在除名刺字之例。何耶。官吏犯此。雖贓逾於滿貫。亦止於革其職。役為民。而不追奪誥。若未至滿貫。官則止於革職。不至永不用也。若 本朝定例。但遇革職。則盡為追奪。似非所以懲貪之法。似當題請改正。是在乎主持 國是者之大君子耳。

一曰皆。皆者不分首從。一等科罪。謂如監臨主守職役同情。盜所監臨主守官物。並贓滿數皆斬之類。講解曰皆字有二義。其曰皆絞皆斬皆杖皆徒皆淩遲處死之類。則是不分首從也。又如犯罪自首條曰。餘皆徵之。增減文書條曰。若無規避錯誤者。皆勿論之類。是又一例也。

謹按皆者概也。齊而一之。無餘情也。人同事同而情同。其罪固同。即事異人異而情同。其罪亦無不同也。故曰皆。若皆徵皆勿論。則顯而易見。不過特舉以明皆之一例耳。

一曰各。各者彼此同科此罪。謂如諸色人匠。撥赴內府工作。若不親自應役。僱人冒名。私自代替之人。各杖一百之類。講解曰。各字為義不一。有以人對人為各者。如漏使印信條。當該吏對同首領並承發各杖八十。有以物對物為各者。如盜賣田宅條。盜賣過田價并花利各還官給主。有以事對事者。如牧律。放犬殺傷他人畜產者各笞四十之類。又如各杖一百。各從重論。各遞減等。各加凡人罪一等。亦俱以人對人為各者也。

謹按各者各從其類。義取乎別也。萬類不齊。流品各別。比類而觀。實同一致。故用各字以別之。各字用義多端。有因所犯之事同。其情同。而其人有不同者。如選用軍職條內。凡守禦去處千戶百戶鎮撫有闕。奏聞選用。若先委人權管。希望實授者。當該官吏各杖一百。罷職役充軍。舉用有過官吏條內。凡官吏曾經斷罪。罷職不。諸衙門不許朦混保舉。違者。舉官及匿過之人各杖一百。罷職不。發冢條內。若卑幼發五服以內尊長墳墓者。同凡人論。開棺槨見屍者斬。若棄屍賣墳地者。罪亦如之。買地人牙保知情者。各杖八十。犯姦條內。和姦刁姦者。男女同罪。姦生男女。責付姦夫收養。姦婦從夫嫁賣。其夫願者聽。若嫁賣與姦夫者。姦夫本夫各杖八十之類也。有因所犯之事異。其人異而其情實同者。如無故不朝參公座條內。凡大小官員。無故在內不朝參。在外不公座。及官吏假滿。無故不還職役者。一日笞一十。每三日加一等。各罪止杖八十。並附過還職。縱容妻妾犯姦條內。若用財買休賣休和娶人妻者。本夫本婦。及買休人各杖一百之類。亦有所犯情同事異。情異事同。法無分別。人非齊等。條難共貫。而義實同辜者。如親屬相姦條內。姦內外緦麻以上親。及緦麻以上親之妻。若妻前夫之女。同母異父姊妹驢私自借用。或‰者。各杖一百。徒三年。如私借官畜產條內。凡監臨主守。將係官馬牛駝轉借與他人。及借之者。各笞五十之類。更有所犯之事與人大小攸分。科條不一。而情則無分。或法應屢加而律難該載。或罪無死律而法應齊等。又或各有科條而文難復述者。則亦以各字別之。如謀殺祖父母父母條內。其尊長謀殺卑幼已行者。各依故殺罪減二等。已傷者。減一等。已殺。依故殺法。誣告條內。凡誣告笞罪者。加所誣罪二等。流徒杖罪。加所誣罪三等。各罪止杖一百。流三千里。略人略賣人條內。和略賣妻為婢。及賣大功以上尊卑親為奴者。各從凡人和略法。發條內。若於他人墳墓。為薰狐狸。因而燒棺槨者。杖八十。徒二年。燒屍者。杖一百。徒三年。若緦麻以上尊長。各遞加一等之類。

一曰其。其者變於先意。謂如論八議罪犯。先奏請議其犯十惡。不用此律之類。講解曰。其字律內。有其子歸宗。其養同宗之人。其遺棄小兒三歲之類是也。

謹按其者。更端之詞也。然詞雖更端。而事與情實不離乎本條。舉凡明白顯然。可為指實共見之事。承乎上文。為之更端。可竟本條所未盡。則用其字以發揮之。與後若字似同而實異。如謀叛條內。所附逃避山澤。不服拘喚。以謀叛未行論。其拒敵官兵者。以謀叛已行論。盜大祀神御物條內。凡盜大祀神祇御用饗薦饌具等物。皆斬。其未進神御。未造成。及其餘官物。皆杖一百。徒三年。強盜條內。竊盜臨時拒捕。及殺傷人。皆斬監候。其竊盜事主知覺。棄財逃走。事主追逐。因而拒捕者。自依罪人拒捕律科斷。親屬相盜條內。其同居僱工奴婢。盜家長財物。減凡盜一等。盜賊窩主條內。其知人略賣和誘。准竊盜為從論。其不知情誤買受寄。俱不坐之類。皆承上以起其下。詞氣雖涉於更端。而事實不離乎本文。或罪或否。則皆以其字為分別。然亦有事非本律。而欲附入於本條之下。則亦以其字附入之者。如職制律內。其見任在朝官員。面諭差遣。及改除託故不行。並杖一百。罷職不。此條與大臣專擅選官何與。而欲附入本條之下。則亦用其字以收屬之。此又一義也。

一曰及。及者事情連後。謂如彼此俱罪之贓。及應禁之物則沒官之類。講解曰。及字律內。有及因人連累。及其役日滿。及有過之人。及久占在家之類是也。

謹按及者。推而及之。有因親以用及者。如謀反條內。父子兄弟子孫。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斬之類。罪由連坐。此一義也。有因物以用及者。如盜印信條內。凡盜各衙門印信。及夜巡銅牌。皆斬之類。有因情以用及者。如略買略賣條內。和同相誘。及兩相願賣良人為奴婢者。杖一百。徒三年之類。有因事以用及者。如強盜條例內。強盜殺傷人放火等項。及干係城池衙門。並積至百人以上。皆奏請梟示。白晝搶奪條內。凡白晝搶奪傷人。因失火及行船遇風著淺。乘時搶奪。及拆毀船隻之類。又有因人以用及者。如搶奪條例內。凡號稱喇唬。白晝在衙撒潑。口稱 聖號及總甲快手應捕人等。指以巡捕勾攝。各毆打眾人。搶奪財物之類。以上皆係正犯。此又一義也。大約凡係人與事各有不同。而罪無分別者。則皆以及字連屬之。

一曰即。即者意盡而復明。謂如犯罪事發在逃者。眾証明白。即同獄成之類。講解曰。即字律內。有即時救護。即放從良。即是奸黨之類是也。

謹按即者。顯明易見。不俟再計之意。如儀制者。許即退班。禁止迎送條內。凡軍民人等。遇見官員引導經過。ø律內。凡朝參。近侍病即時下馬躲避。此一義也。其謀為盜條內。凡共謀為盜。臨時不行。而行者為竊盜。其不行者。若不分贓。但係造意。即為竊盜從。名例內。犯罪事發而在逃者。眾證明白。即同獄成。不須對問。職制律內。凡諸衙門官吏及士庶人等。上言宰執大臣美政才德者。即是奸黨。此一義也。若名例內。賣放充軍人犯。即抵充軍役。則又一義也。

一曰若。若者文雖殊而會上意。謂如犯罪未老疾。事發時老疾。依老疾論。若在徒年限內老疾者亦如之之類。講解曰。若字律內。有若奉  旨推問。若庶民之家。若追問詞訟之類是也。

謹按若者。亦更端之詞。乃設為以廣其意。雖意會乎上文。而事變無窮。欲更端以推廣之。連類以引申之。則不得不設為以竟其意。故用若。律內惟用若字最多。有自本律而特及於輕者。如謀反條內。若女許嫁已定。歸其夫。子孫過房與人。及聘妻未成者。俱不追坐。謀叛條內。凡謀叛但共謀不分首從皆斬。若謀而未行。為首者絞。為從者杖一百。流三千里。造妖書妖言條內。凡造讖緯妖書妖言。及傳用惑眾者斬。若私有妖書。隱藏不送官者。杖一百。徒三年。盜大祀神御物條內。若已奉祭訖之物。及其餘官物。皆杖一百。徒三年。盜賊窩主條內。凡係強盜窩主造意。身雖不行。但分贓者斬。若不行又不分贓者。杖一百。流三千里之類。有自本律而入重者。如謀殺人條內。謀殺人若因而得財者。同強盜不分首從論。皆斬。謀殺祖父母父母條內。若奴婢及僱工人。謀殺家長及家長之期親外祖父母。若緦麻以上親者。罪與子孫同之類。大約若與其。皆承上文以推廣之詞。但作者命意。多於可指證者則用其。而於設為懸擬者則用若。又於異乎上文而實不離乎上文者則用其。於意雖未本乎上文而實異乎上文者則多用若。此其所以命字之各異也。

  刑名十六字義 

潘杓燦

擬罪全憑律例。律乃一代之典章。例為因時之斷制。故有例須照例行。無例方照律行。例律俱無。則用比照法。凡有比照。須活擬上請。不得徑請斷。律分八字之外。尚有十六字。亦宜詳也。至於五刑之內。論死罪則有立監候真犯雜犯之不同。論笞杖流徒。則有決贖之不同。論贖鍰。又有有力稍力收贖贖罪之不同。皆毫釐千里者。全要細心體認。至於則例。時有減增。必時時訪查。方無違錯。

其一曰加。加者數滿乃坐。如窩盜贓一兩。杖六十。至十兩。方加至杖七十。不及十兩者不加也。又如笞滿加杖。杖滿加徒。徒滿加流。流滿加絞。本條無入死者。不得加入於死。罪止流三千里之類。

其一曰減。減者後輕之法。如皆為從者減。失覺察者減。失出入人罪者減。無祿人減。又如二死三流各同為一減之類。

其一曰計。計者對併而言。如稱計贓。乃止其所得之數科罪。計僱工賃錢為贓之類。

其一曰通。通者總計而言。如通計前罪。先後併擬。貼徒貼杖通減通考之類。

其一曰坐。坐者應得之位也。如逃叛自首。減罪二等坐之。家人共犯坐家長。婦人犯罪坐夫男。以所隱之罪罪之。不坐連坐之類。

其一曰聽。聽者由其意之所欲。如犯流父子欲隨者聽。妻妾犯姦欲者聽之類。

其一曰依。依者欲附諸條。如造魔魅殺人。依本殺法。依常人一體充賞。依已徒又犯徒。依殺尊長卑幼本律。依老疾幼小論之類。

其一曰從。從者偏一科斷之意。如從重論。從夫嫁賣。從新拘役。從本色發落。從尊長遺言之類。

其一曰。者數事均得本罪。如臨軍征討。行糧違限不完。臨敵缺乏。承調不進兵策應。承差報告軍期違限。因而失誤軍機。斬之類。

其一曰餘。餘者事外之意。如餘罪聽後發落。餘皆徵之。餘皆勿論。餘罪收贖。餘為從論之類。

其一曰遞。遞者按次循級之謂。如官司失出入人罪。吏減犯人一等。佐貳減首領一等。正官減佐貳一等。是曰遞減。如卑幼於尊長墳墓內薰狐狸燒屍者。緦麻加凡一等。小功加二等。大功加三等。期親加四等。是曰遞加之類。

其一曰重。重者諸罪之魁。如重者更論之。已發又犯。從重科斷。以重論之類。

其一曰但。但者不分事之大小。物之多寡也。如盜已行。而但得財者皆斬。子孫告祖父母父母但誣者絞。男女婚姻但曾受聘者之類。

其一曰亦。亦者承接上文之意。如人在徒。年老疾病。亦如老疾論。總徒不過四年。亦各依上減罪。亦各依數決之。無賦役者亦杖八十。亦准罪人自首之類。

其一曰稱。稱者律所載之文也。如稱子者男女同。祖者高曾同。稱日以百刻。稱監臨主守者但有事在手。稱嫡繼慈母親母之類。

其一曰同。同者一體科罪也。如同罪則同得其罪。充軍遷徙皆同。死罪減一等。眾証明白。即同獄成之類。

  問擬餘論 

黃六鴻

凡擬人之罪。最貴原情。事有關於綱常名教。或強盜叛逆。為法之所不容貸者。是其犯罪本情。原與人以無可貸。而我因而入之。則彼雖遭顯殛。於我可無憾也。如婦人與人通姦。謀死親夫。通姦既有罪矣。又因姦而謀死其夫。擬以極刑。非云過也。若夫因貧故。令妻與人接。以利其財。及後或生嫌。禁革往來。而妻已情蕩難禁。遂萌謀殺之心。以圖永好。則前此縱之者果誰為乎。謀殺之端。適所自取。若妻依本律。何以處瞞夫姦殺之婦乎。如殺人者死。固無可議矣。如孝子為親報仇。或報之數日之間。或報之數年之後。雖久暫有間。必其事勢有不可卒圖者。故甯隱忍而須之。處心積慮。良亦苦矣。在孝子原無求生之心。若律以平人無擅殺之條。則伊父亦無應死之法。殺仇正所以償之耳。而又併死其子。則是父之仇。終不必報耶。此事關綱常倫紀。而情有可原者也。又如強盜行劫。不分得財與未得財皆斬。亦律之無可議矣。然有貧民為饑寒所迫。鄉愚為匪類所引。計所得之贓。不過數衣數金。而遽令駢頸就戮。不亦慘乎。又如僻遠州縣。偶有一二狂徒。惑誘愚民。始而誆騙錢財。繼則剽劫鄉村。有司捕獲渠魁。餘黨自散。嚴飭地方倍加巡警。可也。若輒以反寇申報。發兵剿洗。不惟百姓受其騷擾。無辜受其株連。即此輩之同就獮薙者。豈真有狐鳴篝火之罪乎。此又事涉強盜叛逆而情有可原者也。諸如此類。指不勝屈。書云罪疑惟輕。功疑惟重。又云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要皆從聖賢不忍人之心。每事作出人罪之想。苟有一可寬。即從此處引而生之。若謂彼自所犯。於我何與。或據獄以讞。何能求寬。是則人在焚溺。號呼望救。而我方立而視其死。諒非仁人君子所忍出也。若詞奉上批。或承審  欽件。但我認理既真。比擬確當。不妨具由詳請。上或再駁。仍照原擬。附以稟函。備言所以宜寬之情。與仰體上臺慎獄好生之意。似亦同具惻隱者所樂聞。即或不從。仍應字句包含。為將來矜疑之地。不可因而拂意。遂竟改讞。致負造浮圖初念耳。

皇朝經世文編卷九十二

 刑政三律例下 

善化賀長齡耦庚輯

  復讎議并序 

汪琬

   河南巡按御史覆奏部民張潮兒手格殺其當死。  詔法司核議。而潮兒供言其母先為三春所殺。於是該司員外郎汪琬S族兄生員三春。以為當下御史再審。故議之。議曰。

復讎之議。載於周官禮記春秋。見於陳子昂韓愈柳宗元王安石之文者詳矣。吾不敢復勦其辭。惟以 國家之律明之。律曰。若祖父母父母被殺。而子孫擅殺行兇人者杖六十。注以為不告官者。又曰。其即時殺死者勿論。注以為少遲即以擅殺論。由此觀之。凡有祖父母父母之讎。雖積至於久遠而後報。皆得謂之遲。皆可援擅殺以斷者也。顧獨不許潮兒之復母讎。得毋太苛矣乎。一命一抵。此刑部現行則例也。人既殺潮兒之母。而必欲潮兒母子殉兩命以當之。其失律意明矣。今議者曰。潮兒未嘗告官。則口供恐不可信。夫當潮兒具招之日。有司曾不之詰。及其申解之日。御史曾不之駁。彼口供之真偽。法司亦安從知之哉。且吾非欲遂釋潮兒之死也。僅僅下御史再審而已。萬一再審可雪。吾將援此擅殺之條。以求為 國家活一孝子。則法司之所全不S之後。而其情可原。其更多耶。議者曰。潮兒既欲復。何不即時殺之。此大不然。吾嘗見被禍之家。稚子寡女。門戶單弱者有矣。其上或壓於勢力。其次或格於賄財。苟有復之心。不得不乘間伺便以圖之。苟無其隙。雖積蓄於久遠。而推原律意。皆得寬之為遲。又何閒於數年內外哉。律曰。人本犯應死。而擅殺者杖一百。今以三春之很戾。敢於殺其族母。是亦應殺無疑矣。此時S亦止於杖一百而已。況為潮兒者乎。使果能復其S設觀者若張氏之親屬。能代潮兒誅之。母。而又不以減死論。不可謂法之平也。議者又曰。奈經屢赦何。夫復不可以赦言也。潮兒。不幾於行S赦者。 國家所以矜全有罪。而非孝子慈孫不忍其親者之所欲也。今必以此兇之甚哉。故吾謂斷是獄者。但當窮其口供所從來。不當問赦前與赦後也。吾又嘗求赦文觀之。惟誤殺者赦。他若謀殺故殺皆不赦。吾不知三春所犯為合誤殺律乎。抑合謀殺故殺律乎。果當赦乎。抑不當赦乎。皆非法司所得而懸斷也。洵如吾說。使得下御史再審。不過煩本部之題請。與有司之追勘耳。此其事易若反掌。而所全實多。若憚題請追勘之勞。而甘自處於失入。為法吏者。夫亦勿之思矣。

  理刑爰書 

蕭震

制法之本。所以禁奸暴。定民志也。謹按復之議。見於經傳與諸子史。而律令無載之者。以相殺之路不可開故也。卜起龍毆殺李存義。據南和縣審。謂其為母也。因引經傳以明之。欲為起龍減等。而又絀於律令。廳審起龍應論死。雖與律合。而未嘗與經背也。姑且置律而言經及子史。周官曰。凡報仇者書於士。殺之無罪。若不書於士。則有殺人不可易之罪矣。此經也。即有周之法也。公羊傳曰。父不受誅。子復可也。誅者上殺下之謂。倘不應誅而誅之。而必復以殺其上。則大亂之道也。此傳之不可行者也。左氏曰。夫人孫於齊。不稱姜氏。絕不為親。禮也。言子姜與殺魯桓。故絕之也。此國史法也。胡氏曰。梁人有繼母殺其父者。而其子殺之。孔季彥引春秋以非司寇而擅殺當之。繼母弒父。則為父矣。知有父不知有繼母。故不得以逆論。而又以擅殺議擬。此經與律之不相悖者也。漢張敏曰。殺人者死。三代通刑。今欲趨生。反開殺路。一人不死。天下受敝。言殺人者之不可以復減也。韓愈曰。凡有復父者。具其事奏聞。酌其宜而處之。謂有淺深之不同。罪有輕重之各別也。此經傳子史之言復者也。今再案律毆殺。應‘而言情。如李存義威逼卜起龍母王氏。投繯以死。已經依律擬仗。非有謀殺故殺抵命之律之情也。李存義無死法。而起龍必欲復。毆之至死。查毆殺之條。律莫重焉。蔑法而行私。情莫悖焉。若因其復兩字。量從末減。則是故設罪隙。生長亂階。非安全之理也。夫孔子垂經典。陶定律令。原其意。未始不相通也。乃俗儒多是古而非今。而法吏又執律而不通經。兩失之矣。合之情法。參以經律。卜起龍擬絞無疑也。張貴仍杖。

  原免出繼緣坐議 

姚文然

伏聞功令。凡犯罪應緣坐者。雖經出繼。不准原免。所以絕欺朦之路。杜巧匿之奸也。然臣竊以為  特旨出於一時。法令垂於萬世。昔唐太宗時有敕資廕者多詐序。聽自首。不首者死。尋有詐廕事覺。大理寺卿戴冑奏以當流。太宗怒曰。朕敕不首者死。而斷之流。是示之以不信。且冑知敕如是。故奏以當流。何也。冑曰。法如是而足。臣法官。獨不敢虧法耳。且敕或一時喜怒所發。法乃明主所以布大信於天下也。陛下以一時之怒而敕殺之。既知其不可。裁之以法而流。此所謂忍小忿而存大信也。太宗遲回久之。卒從冑議。故法者萬世之法也。緣情定罪。酌古垂後者也。謹按禮為人後者。為其所後父母服三年。為其本生父母服期年。誠以人無二本也。謹按律。犯罪之人。其子孫過房與人者。俱不追坐。誠以罪無重科也。今使為人後者。於其本生之父母兄弟。不得准律寬免。倘其所後之父母兄弟犯罪。又當依律緣坐。是一人之身而兩受父母兄弟之連坐也。且若使為人後者本身犯罪。則其所後父母兄弟既當從坐。而其本生父母兄弟又復不得寬免。是以兩處之父母兄弟而皆受一人之連坐也。昔魏毌邱儉之誅。女適劉氏者當從坐。司隸主簿程咸上議曰。女子出適。減父母之服。所以明外成之節也。今夫黨見誅既隨戮。父母有罪又追刑。是一人之身。而兼受內外之辟也。男不遇罪於他族。而女嬰戮於兩門。非所以均法制也。請以後在室之女。可從父母之刑。既醮之婦。止從夫家之法。詔為著令。歷代遵之。夫出繼之子。降其本生父母之服。正與出嫁之女同。女從夫家。男從所後。其情與法一也。今嫁女不嬰戮於二門。而繼子獨禍延於兩父。有重罹之法。無一面之網。臣思  皇上至仁至明。垂念及此。必有惻然不忍者矣。但因律有過房不坐之條。罪人或託名自匿。胥吏或緣法為姦。四海之大。難必其無。臣又思  人君猶天地也。天之仁無所不覆。地之仁無所不載。而日月之明。幽隱或有所不照。雷霆之威。奸邪或有所不擊。其有所不照有所不擊者。無損於日月之明。雷霆之威。而總以成天地無所不覆無所不載之仁。故古帝王立法以懲奸。而有罪者或倖逃於法外。終不因奸而變法。使無辜者反罹於法中。書曰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此堯舜好生之德。所以為萬世君極者也。臣願  皇上以堯舜為法。  宸衷獨斷。參酌古今。念法為萬世之法。仍  命法官。將過房不坐之例。一遵  欽定事例。其或有託名出繼情事可疑者。間以  特旨行之。不必永著為令。如此。則  皇上無疆之仁。不測之威。並行而不悖矣。謹議。

  犯罪自首說 

姚文然

律學之不可不講也如是夫。予在署見強盜殺人放火姦淫不准自首之例既定。每思曰。假如有殺人放火姦淫盜案。其同案之盜有出首者。一概立決。似覺未安。何法略為分別。使不出首者立決。出首者監候以待秋審。方為至當之法。思之累月而不能得也。頃閱律註。喟然曰。古人先得我心矣。損傷於人而自首者。得免所因之罪。所因之罪。即強盜之罪也。盜罪仍以首免。而不免其故殺強姦放火故燒人房屋之罪。然三不免之罪。皆監候也。既可待秋審。則情重者仍決。情輕者可減等矣。微乎微乎。神乎神乎。故曰思而不學則殆。記在少司寇時。有一次投首強盜。部覆立決。奉  旨改監候。此又  聖人天縱。暗合於古矣。

  論自首之例佐治藥言 

汪輝祖

全部律例精義。全在名例。求生之術。莫如犯邑拏獲私鑄。以所供逃犯起意。案已咨部完結。越二年。逃j罪自首一條。余初習法家言。者獲訊。不承為首。例提從犯質鞫。犯已遠戍。諸多掣肘。適松江友人韓升庸在座。謂可依令用其言。犯亦怡然輸供。余心識j原供。而改捕獲為聞拏。自首則罪仍不死。案即可完。之。後遇情輕法重者。輒襲其法。所全頗多。曩於佐治藥言。曾記刪改自首之報。辛亥寓長沙。聞綏甯盜首楊辛宗在逃。知官中比父限交。赴案投首。司讞者謂與未經破案不知姓名悔罪自首不同。不准援減。仍擬斬決。余旋即歸里。未見邸鈔。不知部議云何。竊思犯罪自首律云。凡犯罪未發而自首者免其罪。是指未經破案者言也。事發生逃律注云。若逃在未經到官之先者。本無加罪。仍得減本罪二等。又乾隆三十八年。刑部議覆蘇臬陳奏定例。聞拏投首。除盜犯按本例分別定擬外。餘犯俱於本罪上准減一等。是皆指被告被緝而言。故云聞拏也。楊辛宗事發在逃。聞限比其父。挺身投案。正蘇臬所奏。雖無悔過之心。尚存畏法之念者。而多一不忍累父之心。似可矜原。按本例免死發遣。未為曲法。而曰與未經破案不知姓名悔罪自首不同。是必逃在事未到官律得免罪者。方可依聞拏自首科減。曏使楊辛宗避罪遠颺。不顧其父之比責。偷生遲久。被捕弋獲。亦止罪干斬決。不致刑更有加。繹讀讞詞。殊切耿耿。近日讀律之友。遇一加重成案。輒手錄以供摹仿。在楊辛宗死何足惜。萬一聞拏自首之律例不可徑引。則凡案類辛宗之被緝。而事非強盜者。亦將棘手狐疑。況原讞云。楊辛。臨時行強。被指名緝拏。其投首在夥犯獲後。不准援減Ò宗因事主家止婦女。輒向事主回。查辛宗劫止一次。並未傷人。視兇劫傷主之盜首。尚屬情事較輕。特以首在被緝之後。仍擬斬決。恐援以為準。從此盜首總無生路。且案未破而自首者。千百中未聞一二。其甘心投案。多因捕緝緊急。比及父兄子弟。動於一時天性之恩。到官伏罪。若併此一線天良而絕之。則在逃之犯更無自首。聞拏自首之例幾成虛設矣。案非手辦。事閱九年。疑竇在。終難自釋。因論治術。商及律例。願以正之高明。方今  聖天子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為吏者遇可出可入。介於律可軒輊之事。當與幕友虛中辨論。仰體  聖慈。力求至當。名例一門義盡仁至。大概必不得已而用法者。尤宜細細體究。而自首各則。斷不可略觀大意。倘有投案之犯。務在求生以全民命。歐陽崇公所謂求其生而不得。則死者於我兩無憾也。敢為學治者敬告。幸勿晒其老誖。鄙其說贅。重有望焉。

  陳刑名例案六條疏嘉慶五年

雲南巡撫初彭齡

茲因秋審屆期。檢查刑名例案。臣愚見有應參酌者六條。敢為我  皇上陳之。

一官員失察處分。自應查出詳辦。應請量予寬免也。查地方文武正雜等官。於所管書差兵丁及衙門一切養役卒。凡有索詐贓私。誣良累民等案。本管官皆有失察處分。輕則罰俸降。重則降調革職。原使各該員平日心約束。庶若輩知奉公守法。不敢肆意妄為。倘既經犯案。尤當據實詳辦。方足以肅法紀而懲奸邪。無如束縛過嚴。規避愈多。凡有此等案件。該管官畏懼處分。多方迴護。或作平人。或稱已斥革。甚至自行薄懲示儆。將就完結。匿不詳報。即有釀斃人命。亦多安頓調停。消弭了事。以致正犯轉得倖逃法網。上司耳目難周。鮮不為其朦蔽。伏思各官處分。原有自行檢舉之條。此等案件。向因情節較重。概照原例議處。不能以自行查出聲請免議。我  皇上宥過施仁。凡遇因公罣誤。並非有心故犯者。莫不仰邀  聖慈。寬其既往。予以自新。此等失察處分。稍從末減。與吏治無甚關係。而使犯法之徒。有犯必懲。不致被害之家。含冤負屈。適足以彰 國家法令嚴明。於世道人心。實有裨益。可否  諭吏兵二部。另行定議。嗣後遇有書役兵丁人等。犯贓釀命案件。如該管官果有授意故縱別情。仍當照例查參究治外。若僅失於覺察。能自行查出。據實詳辦。案犯全獲者。即予免議。倘本任未經查出。經後任詳辦者。查明僅止失察。亦予減等議處。庶各該員自知失察處分。不至於降革。無顧慮於犯法之徒。得矣。W以隨案懲治。庶若輩失恃。亦必各知斂

一衙役詐贓毆打斃命。應於例內添纂也。查定例衙門役。如有嚇詐致斃人命。不論贓數多寡。擬絞監候。此指差役奉票勾攝。藉端嚇索。致被索之人輕生自盡者而言。又定例誣良為竊。嚇詐逼認。因而致死者。絞監候。若拷打重傷致死者。照故殺例擬斬監候。此指捕役誣良為竊一項而言。若起釁並非誣良。本係奉票勾攝。索詐不遂。逞兇毆打。綑縛弔拷。因傷身死。此等案件。較之被逼自盡者。情節既重殺問擬。亦不足以示情法之平。查差役嚇詐。與毆打致死者。情罪亦屬相等‘。若仍照尋常。自當一律科斷。應請於衙役詐贓致斃人命條下。添纂若係毆打因傷身死者。即照故殺律。擬斬監候。

一假差嚇詐即應照差役問擬也。查例載假充衙門差役。假以差遣緝捕為由。占宿公館。妄拏平人。及搜查各船。嚇取財物。擾害軍民者。實犯死罪外。徒罪以上。枷號一月。發邊遠充軍。杖罪以下。枷號一月發落等語。例內所指實犯死罪。如有偽造印信毆故殺人等類。毋論常人差役。皆係原犯死罪。自可照律定擬。若僅止嚇取財物。挾制逼迫。而被害之人。忿激自盡者。在差役罪應擬絞。若常人律無正條。向來多係比照威逼人致死例。問擬充軍。亦有比照差役詐贓斃命例擬絞者。究未明立科條。不免易滋出入。且此等案犯。雖非真正差役。而其兇惡聲勢。實與差役無異。應請嗣後凡有假充差役。嚇取財物。無論銀錢多寡。曾否致斃人命。悉照差役一律問擬。其未經致斃人命分別徒罪上下原例。應請除。

一追迫跌墮致斃之案應請改定條例也。查例載凡謀殺人已行。其人知覺奔逃。或跌失。或墮水等項。雖未受傷。因謀殺奔逃。死於他所者滿流。若其人迫於兇悍。當時失跌身死。擬絞監候等語。查謀殺人至於已行。其人知覺奔逃。失跌身死。無不迫於兇悍。亦無不迫在於當時。若果逃至他所。已無不可當之兇鋒。儘可從容潛避。何至又復戕生。設有在外斃命。未必非別有他故。自當另擬致死根由。若以逃奔於謀殺。不應輕擬從寬。倘相隔甚遠。或死已越日。又豈可仍引死於他所之條。是死於他所滿流一層。實屬衍文。其當時失跌身死者。雖未受謀害之傷。而其倉卒失足。究係被謀所趺情形。因逃走追‘毆案內。凡有爭‘。死於跌猶死於傷。似不得以尚未受傷稍為開脫。況查毆等案。凡有已‘殺本律擬抵。謀殺一條。未便獨異。應請嗣後謀故‘逐。失跌身死。悉照經逃走。因被追逐失跌。以致墮崖落身死者。各照因傷身死本律辦理。若追逐之人。自行毆情狀。不得以致死之罪加之。應各科本罪。‘失跌身死。逃走之人。先雖有

一律文計贓科罪各條應請詳細添註也。查律載竊盜贓一兩以下杖六十。一兩以上至十兩杖七十。二十兩杖八十。所稱二十兩者。必係十兩以上。至二十兩為止。凡十一兩至十九兩皆是。其不言十兩以上者。緣上條已有一兩以上至一十兩字樣。下條一氣相承。可以意貫也。惟名例內有稱加者數滿乃坐一條。註云。如贓加至四十兩。縱至三十九兩九錢九分。亦不得科四十兩罪等語。因而計贓科罪之案。悉以此語為准。凡竊盜贓至十餘兩者。並不引二十兩之條。照十兩科斷。致與一兩以上至一十兩者。同擬杖七十。贓數雖有多寡。而所擬名例。將兩條合而為一。此由拘泥律文。以致相率錯誤也。然此猶其小者。由此而推。至一百一十兩。流二千五百里。一百二十兩流三千里。一百二十兩以上。絞監候。夫所謂一百二十兩以上者。即一百二十兩零一分亦是。今凡有贓至一百一十九兩九錢九分者。止照一百一十兩律。擬二千五百里。若至一百二十兩零一分。又擬絞監候。則是流三千里。必須恰滿一百二十兩之數。不多一分。不少一分。方為合。以去死一間之罪。而銀數介在至微之中。似非定律本意。況此條贓數。本係十兩一等。今除中間皆係十兩一等外惟杖七十。係十九兩九錢九分為一等。其流三千里。則係一分為一等。實覺輕重失倫。應請  下部臣。於計贓科罪各條律內逐一添註。如竊盜贓二十兩杖八十條。添註十兩以上至二十兩字樣。自二十一兩至一百二十兩。及此外監守常人枉法等贓。均照此逐條添註幾兩以上至幾十兩字樣。庶援引不至失當。至名例小註。本發明律意。曲為引喻。應無庸更改。

一命案養人犯應請仍候秋審辦理也。查養殺之案。無論情節輕重。概俟秋審時取結報‘舊例。僅准將戲殺誤殺之案。於本內聲請。其部。上年經刑部奏准。以情節本輕。應入緩可矜之案。若必俟秋審時始行核准養。在本犯身罹死罪。即監禁逾時。尚屬罪所應得。而其老病之親。桑榆暮景。舉目無親。情殊可憐毆情輕之案。以及擅殺罪人。並無關人命。應擬死人犯。按其情節。應入緩決可‘。請嗣後矜者。如係親老丁單。孀婦獨子。該督撫於定案時。即取具各結。隨本聲請。准其養。其毆案犯‘有間在實緩之間者。本內聲明。俟秋審時再行取結報部會核等因。通行在案。伏思。情節雖有輕重之分。而死者之家。同一被殺。自其家屬視之。輕重若等。如准隨本聲請養。計自犯事進監。至結案之日。遠則一年。近則數月。遽行釋放。誰無父母兄弟。忿恨難消。以里閭之近。怒目相視。不特易生報復之志。即在兇手。亦難保其不存自得之心。實非所以矜全之道。伏讀乾隆三十八年。恭奉  上諭。養人犯。俟其拘繫經年。馴其桀驁之氣。不必於定案時將命案正犯遽行開釋。仰見我   高宗純皇帝睿慮精深。於矜恤之中。仍寓慎重之意。應否  下部臣等。另行定議。除無關人命之死罪人犯。准其隨案聲請外。其餘有關人殺擅殺及戲殺誤殺等案。概俟秋審時再行取結辦理。並請統俟秋審三次之後。方准援免‘命。其因情實可矜憫。秋審緩結。未屆三次。由部臣奏請減等後。准其養。如此。則本犯拘禁經時。漸知悔罪。而死者之家。事經數載。亦必心平氣釋。不致別生他釁。所全實多矣。

  請免罪人及孥疏 

王命岳

古者死罪之下。爰有軍徒。為地不過二三千里。比承明末蠱壞之餘。人心不古。百弊叢生。   世祖章皇帝慮非大加創懲。不足以振肅紀綱。挽回陋習。乃立為流徙之法。亦不得已之權教耳。使數年之後。風俗丕變。人心還。在   章皇帝未必不弛流徙而僅用軍徒。臣聞文王治岐。罪人不孥。今則并父母兄弟妻子流徙矣。其情罪重大者。連及祖孫矣。昔魏主以有罪徙邊者多逋亡。乃制一人逋亡。闔門充役。光州刺史崔珽諫曰。一人有罪。延及闔門。則司馬牛受桓魋之罰。柳下惠嬰盜跖之誅。豈不哀哉。魏主遽從其請。今 國法方行。臣豈敢遽參末議。但就奉行近法之中。祈稍寓寬恤之意。如許嫁之女應歸夫家。過繼之子應歸嗣父。孫不應帶及孫女。子不應帶及子媳。則法行而恩仍。威著而仁亦寓。於罪人不孥之意。尚有合焉矣。臣聞廣東解家眷入官者。至連及表妹。用刑一過。波濫無窮。此非 朝廷之初意也。仰惟  天語申飭。以養元和。實宗社靈長無疆之休。

  請免妻孥流徙疏 

安徽巡撫張朝珍

律稱親屬有罪。得相容隱。帝王以孝治天下。孔子曰。父為子隱。子為父隱。故同居有服之親。相為容隱者勿論。所以重彝倫也。若犯謀叛以上者。不用此律。反叛重情。父為反叛。子亦有罪。子為反逆。父亦有罪。尚得容隱乎。則耑重在謀反謀叛之人。觀以上二字。則知謀叛以下者。合于得相容隱之條也。邇來大功以上之親。容隱謀叛之婦女。皆擬流徙。不詳察謀叛以上之義。但曰謀叛不用此律。是叛犯之家屬等于謀叛之本犯。期功之至親同為陌路之人矣。深于律義有悖者也。凡犯罪流徙之人。其妻子本屬無犯。近例妻與未分家之幼子。同本犯流徙。若本犯于未解之前已死。業奉  上諭妻子俱免。是誠  皇上憫念無辜。造福無量。然臣猶有請者。流徙人犯與妻子同解者。本不忍其夫婦分離之故也。但本犯孽由己作。跋涉千里。罪所應得。妻子何辜。而亦同受此苦。或本犯有父母在家。家無次丁侍養。其子以獲罪而離父母。其妻因隨夫而棄舅姑。垂老之親。久之必致凍餓而死。凍餓而死者。必無衣衾棺槨。委棄溝壑。倘有此等苦情。諒  皇上聞之。必有惻然憐恤者。且既不忍其夫婦分離。原非強其必去。又何忍其拋棄公姑。而斷絕孝義乎。臣愚以為流徙人犯妻子。願願去。聽其自便。庶彰 朝廷罪人不孥之德意矣。

  請寬罪臣送門疏 

姚文然

朝廷之待大臣。平日則遇以恩。使竭其力。有罪則存其體。使愧其心。唐太宗皇帝時。嘗引囚至岐州剌史鄭善果。唐太宗曰。善果官至五品。不為卑矣。今雖有罪。豈得與諸囚為伍。自今五品以上犯罪。聽於朝堂候旨。又自成周以來。歷代帝王。及會典開載。至 本朝大清律。皆有八議之法。其曰議功者。言有能。或斬將奪旗。或開拓疆宇。有大勳勞者也。其曰議貴者。言爵一品。及文武職事官三品以上者也。凡此八議之人。非犯十惡大罪。其犯他罪。俱舉平人不同。以見大臣雖有負 朝廷之事。而 朝廷終不失待大臣之禮。恩至厚也。臣聞近日兵部滿漢諸大臣。皆因負罪禁發門。臣深恨其身為大臣。有負  皇上宏恩。但念諸臣皆官列大僚。素叨豢養。今寒天凍夜。冷三重。寢食艱難。便利不甯。恐有衰年老憊之人。積成疾病。是不死於國法。而或死於天災。非所以廣  皇仁也。且發在各門上。通衢大路。萬目觀瞻。功臣貴臣。免冠帶。愧辱難堪。非所以存國體也。臣知我  皇上至仁至慈。念及於此。必有惻然不忍者矣。臣愚謂大臣有犯。自可發於刑部。令人看守。待其審明案定。治以應得之罪。免其帶發門。以明 朝廷優待大臣。雖經犯罪。猶與平人少異。則國法  皇恩。並行不悖。如雷霆雨露。並降自天。非臣下之所敢望也。倘  皇上以臣言為愚忠可採。國體有關。仍乞著為永令。使傳之天下。垂之史冊。謂恩禮大臣。永除帶鎖發門之令。自我  皇上而始。雖宋太祖傳國戒碑。不足為美矣。豈不盛哉。

  請寬妖言禁誣告疏 

曹一士

竊聞古者太史採詩以觀民風。藉以知列邦政治之得失。俗尚之美惡。即虞書在治忽以出納五言之意。使下情之上達也。降及周季。鄭之子產。尚能不禁鄉校之議。惟是行偽而堅。言偽而辨。學非而博。順非而澤者。雖屬聞人。聖人有兩觀之誅。誠惡其惑眾也。至於造作語言。顯有悖逆之跡。如戴名世汪景祺等。   聖祖仁皇帝暨   世宗憲皇帝。因其自蹈大逆而誅之。非得已也。若夫賦詩作文。語涉疑似。如陳鵬年任蘇州知府。遊虎邱作詩。有密奏其大逆不道者。   聖祖仁皇帝明示九卿。以為誣陷善類。如神之哲。洞察隱微可為萬世法則。比年以來。閭巷細人。不識   兩朝所以誅殛大憝之故。往往挾睚之怨。借影響之詞。攻訐私書。指摘字句。有司見事生風。多方窮鞫。或致波累師生。株連親族。破家亡命。甚可憫也。臣愚以為井田封建不過迂儒之常談。不可以為生今反古。述懷詠史不過詞人之習態。不可以為援古刺今。即有序跋偶遺紀年。亦或草茅一時失檢。非必果懷悖逆。敢於明布篇章。若此類悉皆比附妖言。罪當不赦。將使天下告訐不休。士子以文為戒。殊非國家義以正法。仁以包蒙之至意也。臣伏讀  皇上諭旨。凡奏疏制義中。從前避忌之事。一概掃除。仰見  聖聰。廓然大度。即古敷奏采風之盛事。竊謂 大廷之章奏尚捐忌諱。則在野之筆扎焉用吹求。伏請  下直省大吏。查從前有無此等獄案。現在不准。即以所W援赦者。條列上請。候  旨欽定。嗣後凡有舉首詩文書札悖逆譏刺者。審無的確形告本人之罪。依律反坐。以為挾仇誣告者戒。庶文章之株累悉蠲。告訐之刁風可息。似於風俗人心。稍有裨益。

  請復盜案半獲舊例疏康熙十年 

姚文然

臣思安民必先弭盜。今盜之日熾。由於官之諱盜也。官諱盜之處分。至於革職。而報盜承緝之處分。止於住俸停陞。過限不獲。止於降調。人情之於處分。莫不避重擇輕。獨至於盜案。則必不肯就其處分之輕者。而甘心犯其最重者。是豈無故哉。臣再四思之。而知其諱盜非得已也。以盜案一報。勒限全獲之法。有以迫之也。何也。盜之必不能每案全獲。每名全獲者。事之無計可施者也。各盜本非一地之人。聚謀行劫。則臨時合夥。劫罷分贓。則四路迸散。既散之後。或有真實病死者。溺死者。別處行劫而殺死者。死盜不可復生。案盜何從全獲。即如知名大盜。處處挨捕之于七。究竟或逃或死。總未拏獲。況其餘小盜乎。故案盜欲按名全獲。勢必不能。而見行事例。雖十盜獲九。一名不獲。仍住俸停陞矣。限期一滿。則降級調用矣。人情誰不顧惜功名。冀望陞轉。不幸地方失盜。未報之先。預畏全獲之難。為行險倖免之計。於是有諱盜不報者。諱強為竊者。報盜殺為奸殺讎殺者。既報之後。必結全獲之局。以銷住俸停陞之案。於是有減報盜數目者。拷掠良民。洒醋灌鼻。香燻石壓。以充盜數者。案盜未全獲。謊稱溺死殺死。以報全獲者。此等盜案。既諱而未報。及未獲而謊報。全獲之後。其案內漏網諸盜。雖公行村市。捕役不敢詰。承緝官不敢拏。恐一拏獲真盜。上司聞知。而從前諱盜減報等罪。與之併發。盜未正法。官先革職矣。故盜之日熾。官護之也。官非護盜。及避法而自護也。今欲拔諱盜之根。當速更勒限全獲之例。臣查 大清律開載。除盜劫倉庫獄囚。或殺死職官。或聚至百人以上者。勒限盡數拏獲外。其各處民間被劫。印捕等官一月不獲。通行住俸。候挐獲一半以上。准開支等語。正慮民間被劫。易於隱諱。故定例獲半以後。官不住俸停陞。盜仍照案緝挐。寬於官而嚴於盜。其法甚善。今所宜酌復舊例者也。何也。文武承緝各官知開俸非難。望陞有路。必不肯諱盜以冒革職之險。而從前諱報報等弊自息矣。又一案之盜未全獲者。不妨實報未獲。照案緝拏。而從前減報盜數。拷良為盜。誑報全獲等弊又自息矣。盜一日不獲。其照案緝拏之案。一日不銷。嗣後訪得可以續拏。拏得可以續報。雖有未獲餘盜。亦人人在畏緝之中。年年皆畏緝之時。而從前承緝各官。不敢拏漏網之盜等弊又自息矣。此復一律而三善備者也。臣查康熙六年。晉撫臣楊熙曾引律具疏。奉有詳議具奏之  旨。但楊熙疏中引律文此款言之不詳。而部覆此款亦與律不符。至今舊例未復。此臣所以冒昧再請者也。或曰官不停陞。則官於獲半之後。不加意續緝。是縱一半之盜也。此說似是而實非也。何也。律例不勒令全獲。而報全獲者實數也。即不能全獲而報半獲者亦實數也。見行事例。勒令全獲而報全獲者虛名也。甚至諱盜不報。舉一案之盜而全縱之。不止於縱其半也。若云每案果真全獲。天下當已無盜。而盜之日熾。又何故耶。總之。盜案以民間被劫者為易。原與昭著。不能隱諱者不同。若立法太嚴而難行則官避法。避法則諱盜W盜劫城池倉庫等項。事者多。盜不畏緝而愈熾。法雖寬而易遵則官守法。守法則諱盜者少。盜畏緝而漸息。儻臣言可採。乞  部酌議施行。

  殺賊無抵命法論 

錢維城

立綱陳紀。以整齊天下。所以防亂也。亂必自盜賊始。故治之嚴。治之嚴故民皆得自救。而盜賊時時有可死之道。憚於民而不敢逞。周禮朝士職曰。盜賊軍鄉邑及家人。殺之無罪。軍猶軍其南門之軍。言攻也。攻一家一人。與攻一鄉一邑同。殺之皆無罪。鄭康成曰。即今律無故入人家。及上舟車牽引人欲為非者。殺之無罪。是也。唐律加夜字。分登時拘執。始失古義。而其聽民殺賊則同。夫保有身家。安分樂業。此謂良民。國家所當保護者也。衣食不足。流離遷徙。此謂窮民。國家所當矜恤者也。若既不能保守身家。又不能忍受窮餓。小即鼠竊狗偷。大則明火執杖。此謂亂民。國家所當鋤治者也。一鄉之盜賊不治。則患將在一邑。一邑不治。將在一郡。故律文自鼠竊狗偷。明火執杖。以至叛逆。皆謂之賊盜。賊盜之不可姑息也明矣。賊盜之獄大。而治之必有等差。自杖六十以至於死。此在官之治也。若其事在倉猝。則聽民自為之。雖擅殺止於徒。其義有二。其一謂良民能自殺賊。不煩官司。雖使天下無盜賊。可也。今治賊亦甚嚴矣。以積猾之為害也。為之鈐枷。為之鐵鎗。無濟也。不得已而徙煙瘴。徙黑龍江。非仍竊則盡逃耳。其罪不至死。而治之之法已窮。則知聽民殺賊之自有深意也。其二則良民者上所深愛。今以盜竊之故。而不得安居。富者或有餘資。貧者止此升斗。財與命相連。忿激一時。邂逅致死。至杖徒而害已深。不忍遷徙良民之身家。以償盜賊之命也。況以良民之命償盜賊哉。捕亡律者乃官司勾攝人犯之律也。其律有曰。罪人拒捕。毆所捕人至折傷以上者絞。死者斬。又曰罪人不拒捕而殺之者絞。而竊盜律亦用之曰。竊盜棄財逃走。事主追逐。如有執持金刃。戳傷事主者。照罪人拒捕絞。竊盜臨時拒捕。及殺傷人者皆斬。棄財與臨時有間。故從寬至折傷以上絞。此本以原竊賊於死中求生也。而事主殺賊。遂有用罪人不拒捕擅殺論抵者。原其故。一因竊盜拒捕。既以罪人拒捕斷。則事主殺賊。即以捕人殺罪人斷。事若相當。故類推之。一因夜無故入人事。條例分黑夜白日。而不言登時。疑無以處拘執而殺者。故以捕亡律補之。而其中有大不可者。考律例。絕無事主殺賊。比照罪人不拒捕之文。立法如此。治罪如彼。何以曉示愚民。且因用捕亡律。遂以原盜賊者悉移之以苛事主。於是分棄財不棄財。棄財與否。竊盜自知之耳。不能責事主以先檢家財而後捕賊也。且財固有在於掌握而不能知者乎。又分拒捕不拒捕。事主殺賊。至拘執始科罪。此律文也。天下無已就拘執。而能拒捕者。則拒捕與否。事在拘執前。何得復論。又分持杖不持杖。盜賊多兇強。事主多良善。事主之他物。或不如盜賊之手足。今以手足拒毆為不拒捕。何以服事主。此類推之非也。律文夜無故入人家。本一義。例文分而為二。黑夜偷竊。是夜而不入人家者。白日入人家內。是入人家而非夜者。於律文各得其半。故不論登時與拘執。而殺皆杖徒。本非律義。然猶止於杖徒者。事主毆賊折傷以下皆勿論。故雖至死止杖徒。今以登時殺者杖徒。拘執及不拒捕殺者絞。則杖徒加一等。即失遞加之次。尤異者。因共毆律有餘人。而毆賊亦有餘人。於是毆賊一。杖良民百。輕重倒置。此補其闕者之非也。

說者特謂官司捕人。何反不如事主捕賊。不知官司捕人。責在拘縛。不拒捕。即非不服拘。故治擅毆之罪。事主搏賊。勢在自救。未嘗責以拘縛也。且事主得毆賊。而官役不得毆罪人。雖兇至盜賊。必驗無拷打傷痕。有則先治捕人之罪。是官司原不得比事主。非輕官司而嚴捕役也。或者又謂人命至重。恐開擅殺之端。不知竊盜固命。良民亦命也。與其惜竊盜已死之命。何如惜良民未死之命。且惡其擅殺者。謂其不告官司耳。告諸官司。而僕僕訟庭。吏役需費。所失有過於竊者。城市且然。何論村。計不旋踵乎。或者又謂事û野。即無之。而廢其農時。荒其執業。民且不堪。又事起倥。不知案疑則治案。不宜移律以就疑。果情涉游移。即當窮究根源。分=多在黑夜。易起詐毆。又不得僅以罪人不拒捕。顢頇了事也。或者又謂盜固無論。竊賊不至擅而輕殺‘別謀故之。彼特逼於貧耳。夫不能使民各安其生。不得已而為盜賊。此固在上者之責。不特竊賊可憫。盜亦可憫。而不可以此責之民。且牧民者。既已不能使民無盜賊矣。又以盜賊之故而殺民。是益之責也。夫姦所獲姦殺之有勿論者矣。姦亦不至擅也。律有得捕姦之人。無不得捕賊之人。捕賊固重於捕姦矣。昔孟子論井田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古人懼事主之力或不足以治賊。而責之於鄰里。若併事主而禁之。毋乃長盜賊之勢而奪民救乎。攷之於古。稽之當今之律。殺賊擬抵。實無其文。特以幕客無學。支離牽合。遂致數年之間。習熟間見。以為當然。一二心知其謬者。亦且強為之辭。可慨也夫。

  申明事主盜賊殺傷例案疏乾隆二十六年 

都御史竇光鼐

竊臣於秋讞兩議時。與刑臣陸續簽商。其有關罪名出入者。計十二案。而盜賊事主之案居其八。如湖廣司唐成添戳死賊首張得%一案。則以臨時行強之賊犯。而誤依竊盜未得財律擬笞。以格殺賊首之事主。而誤依罪人不拒捕律擬絞。如浙江司陳永貴等毆死吳郁元一案。則以賊首糾眾奪犯殺人。而誤以罪人拒捕論擬。又直隸司賊犯劉老等拒捕戳死無名人一案。安徽司賊犯殺傷事主之犯。而誤依罪人拒捕科罪。此皆臣‘楊德士拒捕刃傷事主妻女一案。則皆以護贓格據律簽商。而刑臣已依簽改駁者。又有山西司賊犯杜九思拒捕一案。臣以賊首杜九思與弟杜九維棄牛逃脫。事主並未追及。乃聞夥被護。復轉回搶奪。立斃事主。與情急圖脫者不同。簽商一次。隨據刑臣簽復。以為棄財即屬合例。臣亦即行畫題矣。又有山西司事主曹守仁一案。則以賊犯張永賢黑夜行竊。而拘執毆打致死。又有福建司事主蔡朝一案。則以不知姓名竊賊。掏摸財物。獲贓拒捕。而毆打致死。又江西司事主黃魁成一案。則以賊犯曾辛發竊牛拒捕。而毆殺論律擬絞。此巨與‘打致死。皆例應杖徒之犯。而誤引罪人已就拘執。及不拒捕而擅殺。以刑臣往復簽商。而未有定論者。臣謹按罪人追捕律。本為官司差人拒捕犯人而設。若竊盜臨事拒捕。律有正條。惟棄財求脫之竊賊。及盜田野穀麥。准竊盜免刺者。始依罪人拒捕律科罪。皆減等論擬者也。若賊人偷竊財物。被事主毆打致死。則比照夜無故入人家。已就拘執而擅殺致死律。杖一百徒三年。惟在曠野白日。摘取苜蓿蔬果等類。始依罪人拒捕科罪。以其為物細微。不同貨物。不得竟以竊盜論也。若竊盜持仗拒捕。則官差事主鄰右。均得依律格殺勿論。而拒捕不持仗者。在竊盜則有邊衛充軍之本例。在事主則以毆打致死一語該之。以事主拘執而擅殺。罪止杖徒。則拒捕而殺。更不待言。其不更議減等者。所以防擅殺。重人命也。近來各省問刑衙門。以罪人所該者廣。多援罪人拒捕罪人不拒捕。以為通用活例。論。遂於律應斬決斬候之賊犯。致有輕‘又以竊盜拒捕而被殺。比罪人不拒捕而擅殺。皆以縱。而例得勿論。及罪止杖徒之事主。并擬絞抵。半年之內。已有數案。臣各據本例。與刑臣簽商。而唐成添等四案。其誤出於偶然。是以刑臣從臣之說易。曹守仁等三案。則各省成案援引本有參差。向來多屬照覆。是以刑臣從臣之說難。抑臣謹查夜無故入人家。就拘執而殺‘擅殺律。註云防姦盜之釁。故寬擅殺之罪。又云此與罪人拒捕條。已就拘執而擅殺。以論不同者。罪人已屬在官人犯。此則雖就拘執。非在官之人。情有各別。所以罪不一律。則兩律輕重懸殊。不得牽引。其說甚明。若以竊盜拒捕而擅殺。比罪人不拒捕而擅殺。求之律例。實無其文也。臣再三商求其說。不過曰人命為重耳。然人命之說。不可以例賊盜。人殺共毆殺。皆平人相殺也。凡斬絞之刑。欲使人勿相殺而已矣。若‘命律內。所謂謀殺故殺事主擅殺竊盜。則罪止杖徒。非云寬事主也。盜賊為害於人。生不得與平民齒。死亦不得以右常人。皆寄以捕盜之責。而事主j平民抵。而後人有所畏而不敢為盜。此弼教之深意也。尤為被害之人。雖擅殺致死。亦止滿徒。而後人無所畏。而勇於捕盜。此禁暴之微權也。盜始於竊而甚於強。防竊之入於強也。故拒捕之條特列於強盜律內。重之也。若拒捕不持杖。則捕盜者有所畏。而盜漸無所忌矣。去歲刑部議准蔣嘉年條奏內開賊犯持杖拒‘。遂謂之右人等直前追捕。倉j右俱照律勿論外。如有攜贓逃走。而j捕。捕者格殺之。不問。事主卒致斃。抑或賊勢強橫。不能力擒送官。以致毆打戕命者。照偷盜財物事主毆打致死例。杖一百徒三年等語。夫所謂強橫不能力擒送官者。即拒捕不持杖者也。在鄰右殺之。得照事主殺‘毆打致死之例減等杖徒。則事主毆打致死更無加罪已有明文。乃各省辦理。尚援成案以擬絞者。往往多有。恐問刑衙門。得以高下其手。而法司轉難為考稽。臣愚昧之見。仰祈  皇上特降  諭旨。通飭內外問刑衙門。凡遇盜賊事主殺傷案件。一遵  欽定本例。及議准新例。畫一辦理。則例案不致兩岐。而盜賊愈加歛戢矣。

  竊盜照律發落不盡處死說 

趙俞

邑人有進言者曰。竊盜為民患。往日獲之。多用連鬚節大板。每十板加二板。責過用牛倒曳。以畢其命。又或用鐵錘挫其脛。今皆不爾。得毋寬縱乎。余曰。非敢然也。律文併贓論罪甚明。初犯刺杖。三犯擬絞。原無立殺之條。今獲竊盜得實者。夾訊責刺枷號。分別發落。比照律文不為輕矣。且大盜殺人立斬。奉文處決。亦須半年。果如往例。比大盜之死。更慘而速。小盜視大盜反加等論乎。三人共盜一瓜。事發皆死。前史有之。此乃衰晚之世。今聖明好生。大盜尚有減等發黑龍江者。有司敢以非罪非法盡殺之乎。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柔失其則為弱。余以柔道治民。於盜未嘗縱舍一人。嚴保甲。除窩囤。務絕根株。柔未失其則也。若博赫赫之名。徇俗下之請。是殺人以媚人。違道以干譽。仁人不為。余知循天理奉 國法而已。知我罪我。聽之可也。

  議捉姦致傷尊長勿論奏 

秦蕙田

乾隆二十年。江蘇撫臣莊有恭具題。蔡奕凡與嫡姪蔡通之妻盧氏通姦。被蔡通撞遇。砍傷姦夫蔡奕凡。殺死姦婦盧氏。將蔡奕凡擬絞立決。蔡通依刃傷伯叔父母律擬絞立決等因。議得斷獄務期平允。援例貴有折衷。律載本夫於姦所親獲姦夫姦婦。登時殺死者勿論。此言本夫捉姦。殺死姦夫。統得勿論。即至殺死有服尊長。亦無另有治罪之條。若本夫因捉姦僅致傷尊長。則更可無論也。又殺姦例載本夫本婦有服親屬。皆許捉姦。但卑幼不得殺尊長。犯則依故殺伯叔母姑兄姊科斷。此則專言應許捉姦之兩家卑幼服屬。不得干犯尊長。亦止言殺而不言傷。而本夫之捉姦致傷尊長者。則尤可無論也。是以乾隆六年。臣部議覆河南按察使沈起元條奏。本夫捉姦殺死尊長。當隨時酌量議擬在案。是因姦而殺尊長。尚在矜疑之律。若致傷未死。自應照律勿論。尊長內亂。律干斬絞重辟。既予本夫以捉姦之權。自難禁其必無致傷之事。詳查律例。檢閱條議。從無本夫獲姦。致傷有服尊長。仍應科罪之文。此案蔡通因胞叔蔡奕凡與伊妻盧氏白日行姦。撞獲。登時互毆致傷。並未致死。該撫遽將蔡通援照刃傷胞叔之律。擬以絞決。殊未允協。臣等詳閱案情。折衷成例。蔡通既無科罪之條。自應予以勿論。應將該撫擬以絞決之處毋庸議。

  請詳議旌表之例疏嘉慶八年 

紀昀

竊惟旌表節烈。乃維持風化之大權。必一一允愜人心。方足以示鼓勵。伏查定例。凡婦女強姦不從。因而被殺者。皆准旌表。其猝遭強暴。力不能支。綑縛捺抑。竟被姦污者。雖始終不屈。仍復見戕。則例不旌表。臣愚昧之見。竊謂此等婦女舍生取義。其志本同。徒以或孱弱而遭獷悍。或孤身而遇多人。強肆姦淫。竟行污辱。此其勢之不敵。非其節之不固。卒能抗節不屈。捍刃捐生。其心與抗節被殺者實無以異。譬如忠臣烈士。誓不從賊。而四體縶縛。眾手把持。強使跪拜。可謂之屈膝賊庭哉。臣掌禮曹。職司旌表。每遇此等案件。不敢不照例核辦。而揆情度理。於心實覺不安。質之眾論。亦多云未允。合無仰懇  皇上天恩。飭交大學士九卿科道。公同詳議。如憫其同一強姦W見殺。而此獨所遭之不幸。與未被姦污者略示區別。量予旌表。使人人知邀 聖朝獎善。略原心。於風教似有裨益。如其中果有不可旌表之精理。為庸耳俗目所不能測者。亦明白指駁。宣示中外。以祛天下後世之疑。是否有當。伏祈  訓示。

 按此奏經部議嗣後凡強姦遇男子二人以上力不敵而身死者雖被污仍准旌表

  捕姦議 

余廷燦

某女既聘某而有所私。某偵知之。伺所私者入其室。袖木椎扣門。所私者踉蹌出。某迎擊之。則踰牆走。同某至者數人。合毆斃之。事聞。有司以某例平人。不得捕姦。罪宜抵。相國諸城座主曰。是不然。一日在史館。為桂林相國言之。諸翰林咸在。有進而請者曰。女未廟見而死。歸葬於女氏之黨。以其未成婦也。聘者乎。聘而捕姦。某烏得無罪。諸城座主曰。謂聘者亦猶平人耶。然則昏禮自納采問名納吉納徵。居六禮之四。皆聘禮也。何為敬慎鄭重若此哉。民之爭娶不決者。今法一以先聘者為斷。又何重有所繫也哉。今且為某計。將棄而不取耶。抑忍而不發耶。忍而不發則非人。棄而不取則未必帖然服之。二者既皆不可。而秉禮議法者。又從而禁之曰。爾平人也。不得捕姦。豈情也哉。情也法也理也。同實而異名者也。揆之情而不安。則俱不安也。然則某無罪乎。曰。捕姦可也。其照罪人不拒捕而擅殺律科斷。言者乃翕然定。或猶不能釋然於禮所云云。廷燦謹按禮文推之。亦無不合者。禮曰。取女有吉日而死。齊衰往弔。夫第有吉日。是其未成婦。更遠於未廟見者也。未成婦死。可齊衰往弔矣。未成婦受污。獨不可捕姦乎哉。且名則而服則齊衰。其不得以平人例又明矣。請著為令。後有斷斯獄者。得以不疑焉。

  陳斗殺父妾辨 

錢維城

陳斗。淮安清河人。父恭。故固原州知州。母胡氏。方恭為扶風令時。鬻婢於都。得王氏。約曰。某某以貧故。鬻女於陳為婢。婚嫁惟命。毋有盜逃。王氏稍長。恭嬖之。遂弗嫁也。王氏妖而佞。以寵故。弗禮於女君。胡氏憾焉。然卒無以尚之。詬誶屢矣。而弗勝。鬱鬱遂成疾。斗方幼。竊不平。無如何也。恭以事罷官。歸清河老。王氏益嬖。操家政。胡氏益疏。疾乃大劇。及革。恭與王氏弗之視也。握斗手泣而囑之曰。疾由王氏。吾死。汝必報之。王氏婢耳。約在此。汝執以為信。報必告我焉。吾將助汝。語絕而死。斗收其約而閟之。遲一歲。未得間。乾隆二十六年四月。恭以他事出。家無餘人。斗曰可矣。攜刀伺之。則王氏方浣衣於臺。初。斗之少也。有羸疾。至是方劇。懼不克制。戰慄不敢前。王氏忽大呼。自投於地。斗曰。母助我矣。直前刺之。中項。王氏死。割其頭。並刀與約。陳於母之柩前。哭而祭之曰。兒報王氏矣。將歸獄於官。母念之。遂自歸也。獄成。以故殺論斬。論者曰。斗之母死疾耳。王氏父之所安。斗焉得仇之。辯曰。疾由王氏。則王氏死之矣。父之所安。不得以已故仇之。此申生之不報姬氏也。非所論於母也。且人子死其母則已耳。不然。則豈其屬纊之語而違之。論者曰。王氏之虐嫡也無質。夫惡知非胡之而自取疾乎。辯曰。此斗之所為難也。證之則父有縱妾凌嫡之罪。斗之志。惡夫實其父以自貸死也。且即胡氏。斗既不知父之縱妄矣。又惡知母之耶。知王氏之為吾母仇而已。論者曰。斗知母之為重矣。獨不知父之重乎。章子之母。得罪於父。死。父埋之。父死。君命改葬而弗敢也。齊王用是以為將。斗讀書豈不聞之。辯曰。此非章子之事也。若然。則章子乃大惡也。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傳曰。如其道。則終身無改可也。如其非道。何待三年。魏顆之父。嘗命顆以妾徇矣。父亡顆乃嫁之。君子以其從治命為孝。埋妻於。亂命也。非道甚矣。父死而改葬。是愆也。況重之以君命乎。章子之說。乃戰國傾危之士所為。亦吳起殺妻求將之類也。曾孟子友而如是耶。此不可以律斗明甚。論者曰。然則是獄也宜何斷。曰。以殺婢斷。禮曰。律為庶母期。律曰。庶母謂父妾之有子女者。妾與婢等。王氏初以婢鬻嬖。而無子。則誠婢耳。且妾無徵而婢有徵。舉約胡氏。治斯獄矣。

  審辦獨子承祧兩房各娶妻議刑部說帖 

闕名

交核山東省咨獨子承祧。兩房各為娶妻。後娶之妻有犯。作何辦理。請部示覆一案。職等查律載有妻更娶妻者。杖九十。後娶之妻。離異歸宗。又例載嫁娶違律。應行離異者。與其夫及夫之親屬有犯。如係先姦後娶。或私自苟合。或知情買休。雖有煤妁婚書。均依凡人科斷。若止係同姓及尊卑良賤為婚。或居喪嫁娶。或有妻更娶或將妻嫁賣。娶者果不知情。實係明媒正娶者。雖律應離異。有犯仍按服制定擬。又查禮部於嘉慶十九年。據河南學政咨寶豐縣附生余萬全之父余篤生。承繼兩門。各為娶妻。長門為其初娶張氏。繼娶王氏。生子萬全。二門為其初娶雷氏無出。納妾杜氏。生子萬德。各承其嗣。因雷氏病故。萬德以嫡母丁憂。萬全應如何稱名。如何服制等因。咨請部示。經禮部以余篤生在長房已娶嫡室張氏。繼娶王氏。次房祇當為其納妾。不當為其娶妻。是雷氏在生稱名。已混於嫡庶之間。雷氏之死。長子何得濫斬齊之列。萬德既已呈報丁憂。尚可比照慈母之例。斬衰三年。萬全毋庸持服。至余篤生二妻並娶。嫡庶混淆。事屬錯誤。業經身故。應毋庸議等因。咨覆在案。查有妻更娶。與其夫及夫之親屬有犯。仍按服制定擬之例。指係其人並未承祧而言。如兩房各為娶妻。冀圖生孫續嗣。是愚民罔知嫡庶之禮。與有妻更娶不同。止宜別先後而正名分。未便律以離異之條。參核禮部議覆河南省余篤生之案。則後娶之婦應為妾也明甚。既以妾論。如與夫及夫之親屬有犯。自應以妾科斷。此案彭高氏為姪彭文漢聘娶鄭氏。冀圖生子承祧。查彭文漢先經伊父彭自立為之娶妻鄭氏。迨鄭氏故後。續娶王氏。是彭文漢已有嫡妻。彭高氏後娶之鄭氏。雖因承祧續嗣起見。非有妻更娶可比。未便判離。而一夫祇應一婦。斷無二婦並稱為妻之理。自應照禮部所議。以後娶之婦作為妾論。該司泥於有妻更娶。仍按限制定擬。將彭自立照殺死子婦律科罪。似未妥協。至該司所稱彭文漢嫡妻鄭氏之子。與後娶之鄭氏有犯。可比照八母中之慈母養母辦理一節。查鄭氏如得為彭文漢之妻。始可為其子也母。今鄭氏既列為妾。與先娶之鄭氏。即有嫡庶之分。以嫡妻之子。與父妾有犯。律有明文。豈能比照慈母養母辦理。此外與家長正妻並親屬有犯。均有律例可循。辦理自不致矛盾。又該司所稱以女嫁人為次妻者。其主婚皆由父母。初非自願。若一律照律離異。是因父母主婚之誤。而使其女不能從一而終。情殊可憫一節。查人情莫不愛恤其女。其明知其有妻而仍許配者。事所罕有。至承祧兩房之人。愚民多誤以為兩房所娶。皆屬嫡妻。故將女許配。議禮先正名分。不便使嫡庶混淆。而王法本乎人情。原毋庸斷令離異。有犯應以妾論。情法俱得其平。所有彭自立一案。應請即照禮部議覆河南學政之案。依毆死子妾律科斷。

  審辦雇工毆傷舊家長議刑部說帖 

闕名

交核安徽司審擬車夫李二踢傷舊主齊兆熊一案。職等查例載贖身奴婢干犯家長。依雇工人科斷。放出奴婢干犯家長者。仍依奴婢本律定擬。又律載奴婢毆舊家長者。以凡人論。註云此亦自轉賣與人者言之。奴婢贖身不用此律。各等語。誠以奴婢之於家長。則有恩。賣則義絕。故轉賣之後相毆。即以凡論。其贖身放出之奴婢。恩義猶存。故放出者以主僕論。贖身者依雇工人科斷。至雇工人毆傷舊日家長。律例內並無作何治罪專條。伏思雇工與奴婢。名分雖同。而恩義有別。奴婢一經契買。則終身服役。飲食衣服。皆仰之主人。其恩重。故其名分亦重。而雇工祇為生計。受雇傭工。因其既受役使。不得不示以上下之分。若一經工滿。去得以自由。之則為主僕。去之則無名分。律不言雇工毆舊家長者。以其工價既盡。即屬凡人也。此案李二先經受雇與齊兆熊駕車。齊兆熊因李二怠惰。於一月工滿後。即令辭出。嗣李二因向張幅索欠。與劉成吵嚷。經齊兆熊出向叱喝。李二不服。出語頂撞。齊兆熊上前。與劉成將李二按倒欲毆。李二情急。用踢傷齊兆熊左胯。李二於齊兆熊雖係舊日雇主。惟律載奴婢毆傷舊家長。亦應以凡人科斷。檢查十九年陝西司審擬雇工良生兒毆傷舊日雇主宗室越一案。將良兒依凡人照毆傷宗室本例定擬。今李二一犯。該司亦依凡論。因該犯於齊兆熊出向吆喝時。不思退避。輒敢頂撞。其平日藐玩可知。未便僅擬笞責。致滋輕縱。科不應重杖加枷號兩月。查核情罪。尚屬允當。應請照辦。

  請停籍沒窩逃之令疏順治十一年 

兵部侍郎魏琯

臣十載法官。復蒙  皇上簡用今職。捕盜審逃。是其專任。到任之後。即查逃人舊例。除科臣晉淑軾督捕既設專官一疏。已經定議。不敢再陳外。竊思籍沒。非良法也。嘗按律例。籍沒止以處叛逆。而強盜已不預焉。獨逃窩一罪。例竟籍沒。行之數年而未改。豈竊逃之罪。遂重於強盜乎。即窩盜之律。知情分贓者。與盜同罪而止。其不知情與知情而不分贓者。仍輕重有等。乃初犯再犯之逃人。罪鞭一百。而窩主則行籍沒。何逃者反輕。而窩者反重乎。非法之平也。抑以初時見逃人之多。故設法不得不嚴耳。今且十一年於茲。其民之死於法。死於牽連者。幾數千百家。而究治愈力。逃者愈多。此其故何也。今日之逃人。與初時異。初時人自 盛京而來。誰無父母妻子之思。而為之家者。見骨肉乍歸。誰無天性難割之情。且法度未明。冒昧容隱。逃者為真逃。窩者為真窩。即至犯法籍沒。彼亦必服而無怨也。今則不然。自投充之門開。而所逃不皆東人。自放假之事行。而逃者不盡私往。甚有逃人乘機而詐害本主。通同以居奇。變態多端。難以悉數。是逃者未必皆真逃。窩者未必皆真窩也。夫亦思今日率土之民。莫非 朝廷之赤子。今日籍一家。則閭閻少一家。明日沒一人。則版圖少一人。又復至再至三。或一人而株連數家。因而捨貧擇富。或一事而騷動通邑。致民間重足而吞聲。問官蒿目而棘手。初之不便於民者。漸且不便於國。臣故謂籍沒非良法也。孔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今欲訟獄衰息。莫如除籍沒之法。欲除籍沒之法。須先定逃窩之罪。前臣部覆左侍郎衛周允疏內。其第三次窩家議責四十板。罰銀二十兩入官。如無銀。本身入官。奉有  諭旨。夫逃人則有再三。窩家何分彼此。豈  皇上不忍於第三次之窩家。獨忍於初次再次者乎。則一視同仁。諒亦  聖心所軫念也。伏乞  下罷籍沒之令。定逃窩之法。務期平允。刊入條例。使臣等知所遵守。後世可為法程。其關於 國本民生。匪細故矣。

  請革投充疏順治九年 

劉餘祐

竊思投充名色。從古所無。帝王臨天下。一民莫非王臣。尺土莫非王土。安得有不屬朝廷之民。不屬朝廷之地。而可罔上行私。為他人分據之物哉。此事起於墨勒根王。許各旗收投貧民。為役使之用。嗣則有身家有土地者。一概投收。遂有積奸無賴。或恐圈地而甯以地投。或本無地而暗以他人之地投。甚且帶投之地有限。而恃強霸占之弊端百出矣。借旗為惡。橫行害人。所投之主。原不盡知。但聽投充之口。護庇容縱。以致  御狀鼓狀通狀。紛爭無已。獄訟繁興。且投充之後。自命滿洲同為一旗之人。併不敢問所行之何事。而地方有司。明知民冤。亦併不敢申 朝廷之一法。是投充旗下。即為法度不能加之人矣。 朝廷設官以治百姓。反不如旗下之私人。是投充之人。重於 朝廷之命官。 朝廷亦何利於此輩。而養奸貽禍。使一統之時。無畫一之政令耶。天下總此人民。地方總此地土。去一人。則 朝廷少一徭役。帶一地土。則 朝廷少一賦稅。況藉勢武斷。民怨日叢。告詞日繁。而護庇者更滋不平之恨。若通查投充之人。總發於各州縣。則 朝廷之民。無已投未投之二視。即積奸亦無所恃以凌厲良民。豈不蕩蕩平平之象哉。至於地土。除奉  旨圈給旗下者。照一定地界。勒石為限。不許奸民妄爭外。其係投充人帶投地土。一概清還版籍。果係己地。仍許本身領種。倘有帶占地土。許各有司查審明白。各還原主領種。納糧當差。其所辦納之糧。即佐披甲等項歲賚之用。如此則恩惠出於 朝廷。而旗下同盡遵  王之義。職守歸於有司。而天下始無法外之人。訟簡刑清。民安物阜。斯久安長治之術也。

  私鑄案犯分別定擬奏 

秦蕙田

竊查設局鼓鑄。所以通錢法。濟民用也。而奸徒射利。私銷私鑄。均為錢政之害。是以定例俱擬駢首。嗣因私銷之案。重於私鑄。將燬化制錢。及私翦錢邊者。改擬斬決。而私鑄之案。仍擬斬候。列入秋審。此種案犯。有干法紀。自應擬入情實。明正典刑。以彰 國憲。臣等查閱審題各案。內有潛匿深山密箐之中。夥黨鳩工。鑄錢至數十千及百千不等者。亦有私自在家偷鑄。旋即畏罪停工。錢數僅止數百文及數十文不等者。并有造作古樣錢文。砂殼小錢。不能通行運賣。及甫經開爐。即被訪獲。未及造成者。向來外省督撫。或擬情實。或擬緩決。既不足以肅刑章。更有錢多而擬緩決。錢少而擬情實。尤非所以昭平允。直省秋審。大典攸關。督撫為內外刑名之關鍵。若辦理參差。必待 廷讞之時。九卿改駁。亦非眾共棄之之意也。今外省秋審將屆。似應酌定章程。以期畫一。伏查例載夥黨鳩工私鑄鉛錢。至十千以上者。擬絞監候。鎔化些須鉛斤。鑄錢不及十千者。照私鑄銅錢情有可原例。請  旨發遣黑龍江。給披甲之人為奴等語。夫銅錢鉛錢按律雖有斬絞之別。而錢多錢少。論情原有輕重之殊。臣等詳加酌議。請嗣後外省秋審。私鑄銅錢案犯。亦照私鑄鉛錢例。核其錢數至十千以上者。不論砂殼古錢。人數多寡。秋審時令擬入情實。請  旨勾決。其錢數雖不及十千。而私鑄不止一次。後經發覺者。亦一併入於情實。至偶然偷鑄。錢數不及十千。及鑄造未成。旋即畏罪中止者。此等情節。督撫列入緩。似稍可原。但將伊等照常監禁。徒使安坐囹圄。轉無以昭炯戒。臣等公同商議。似宜酌量變通。查本年二月內。軍機大臣會同臣部。議覆御史劉宗魏條奏。強盜免死減等人犯。改發巴里坤種地等因。奏准通行在案。伏思私鑄舊例。原有分別發遣之條。此等情輕緩決之犯。可否援照強盜免死減等之例。改發巴里坤等處。令其種地效力。以贖其死。庶奸徒知所儆懼。而寬典不至倖邀矣。

  記右司事 

王友亮

乾隆乙巳春。余官右司。有某甲者。盜伐祖父墳木二株。論如律。吏白當刺字。余曰律無是也。吏曰誠然。頃浙江司某乙事同。問官比照竊盜例。已刺之矣。滿主事惑焉。余曰不然。子孫盜祖父財。祖父撻諸家。而不號諸市者。弗忍被以盜名也。盜死與盜生奚以異。且律止杖與荷校。殆謂盜祖父與盜他人有間。雖痛懲其不肖。猶冀悔於將來。今加以黥。則成其為盜矣。無乃傷已死之心。絕自新之路乎。夫法非可意為增減者也。愚民無知。苟誅隱以求深。比照不孝。戮焉惟命。又奚恤乎肌膚。滿主事曰。君言大是。雖然。某甲某乙皆貧無賴。後必復犯。復犯而稽前案。大司寇必是刺者。吾與若當被議。請分任之。逾年果如所言。吏部議各奪俸六月。而續纂刑例。遂增不得以贓少罪輕免刺之條。予在秋曹六年。同輩中議論寡合。此公豈易得哉。主事名五泰。靜齋其號也。

  秋審班簽商二事 

王友亮

安徽一案。絞犯陶王氏孀守多年。夫兄陶奉廷常向借貸。氏夫在日。典得趙姓園地。陶奉廷聞人誤傳趙姓贖地。又向氏當街索錢。氏答以地實未贖。陶奉廷即掌批其頰。因氏回毆。復向撞頭拚命。氏被撞仰跌在地。陶奉廷用力過猛。隨勢仆壓其身。陶奉廷痰壅氣閉。立即殞命。服制攸關。陶王氏應情實。看得陶奉廷於寡居弟婦。勒索憑凌。已非一日。甚至當街批頰。毫無男女之嫌。尤非情理。觀其仆壓氏身。而痰壅立斃。孽由自作。並非王氏推扭使然。則是死於病。非死於毆。不當以毆殺論也。再查服制。夫兄弟均係小功。迥非期親尊長可比。弟妹毆兄妻至死者。例以凡人論。則弟婦與夫兄。正堪比照。焉有同一小功。彼則等於凡人。此則入於情實者乎。況夫兄理曲情凶。自致於死。反使被欺孀婦。坐抵償之重罪。冒干犯之惡名。似未足以昭平允。陶王氏應改緩決。

直隸一案。絞犯吳三紅眼。舊欠周二蛋餅錢。經伊祖母認還。嗣該犯在地拾柴。遇周二蛋賣餅回歸。復賒剩餅三枚。言定次日還錢。因而食畢。周二蛋復向立索。吳三紅眼懇令同回給與。周二蛋不依混罵。並拾石趕毆。該犯奪石。復被揪衣掽頭。情急圖脫。用石毆傷其腦後殞命。負久理屈。死係幼孩。吳三紅眼應情實。看得吳三紅眼石由奪獲。傷緣被揪。餅直無多。訂還次日。周二蛋先依後悔。混罵追毆。其曲固在死者矣。再查毆死老人幼孩。均入情實。乃  皇上懷安之深念。欲使少犯老長凌幼者知懲也。若以老毆老。以幼毆幼。似不得牽引此條。今死者年十四。而凶犯僅長一歲。均係童年。何為舉彼而遺此。若謂十五為成童。十四為幼孩。遽入情實。設十四者毆死十五。則殺。年非長幼懸殊。‘將概入可矜乎。彼三四十歲而毆殺幼孩者。又將何以加之。事屬尋常吳三紅眼應該緩決。

  盜伐官柳誤刺字述 

姚文然

康熙十一年四月。有盜伐官柳一株入家。被拏到部。部斷照贓一兩以下杖八十。刺盜官物三字。是日署回獨後。偶與陜西司正郎王明德論律。及盜園陵樹木一條。其罪重至于皆杖一百。徒三年。計贓重於本罪者。各加盜罪一等。然而律不言刺字。免之也。按律盜田野穀麥菜果。及無人看守器物者。並計贓准竊盜論。免刺。發冢條內。其盜取器物磚石者。計贓准凡盜論。免刺。大意與此同。及歸查箋釋。盜園林樹木條例下註云。除擅入山陵間毀伐樹木係官者。加計贓准竊盜論一語。遂再四遍查至戶律田宅。棄毀器物稼穡等條下。凡棄毀人器物。及毀伐樹木稼穡者。贓准竊盜論。免刺。官物加二等。讀至此。喟然長歎。初以謂竊盜之條。不過就本律查看。誤以為官樹即官物耳。豈能知毀伐樹木係官物。加准竊盜贓上二等。乃在戶律田宅之條哉。准者不在刺字之限。而一時誤刺之。三次竊盜者絞。以曾經刺字為坐。刺一字是去人性命三分之一也。可忍言哉。愚嘗謂新任官初到署。半年之內。不應用意剖斷一事。恐誤也。而今自蹈之。罪戾可勝言哉。次日入署。再同滿漢諸君子。細考詳議。僉以為仍照律為是。又遲至本月十三日。又遇有數人。人各盜伐柳栽一根。公議照准竊盜贓一兩以下。杖六十加二等。杖八十而免刺。

  除養蠱示廣西通志 

金

蠱毒殺人。最為隱惡。王法之所不宥。天理之所不容。向聞嶺南地方。多有造畜蠱毒。謀財害命之事。本部院留心訪查已久。務期凈絕根株。為爾地方除去隱害。仰漢土居民及外來之人。遵照避蠱之法。解蠱之方。使蠱毒不能為害。各宜凜遵。勿負諄切勸誡之意。所有條約。開列於後。

一申明律法。 大清律載。凡造畜蠱毒堪以殺人及教令者斬。造畜者財產入官。妻子及同居家口。雖不知情。並流二千里安置。若以蠱毒毒同居人。其被毒之人。父母妻妾子孫不知造蠱情者。不在流遠之限。若里長知而不舉者。各杖一百。不知者不坐。告獲者官給賞銀二十兩。以上律載用蠱殺人之罪。何等森嚴。爾等愚民。奈何身蹈法網。特為申明。共知凜畏。

一開導愚惑。訪得養蠱之家。世代密傳。每有女出嫁。其母分給蠱蟲。並傳方法。又有本人臨死。始將蠱蟲交付親愛子女。以為至寶。藏畜日久。更有滋生蠱仔。遺孽漸繁。為害日眾。總之愚民無知。貪愛財物。惑於邪術。以陰謀毒害為家業。以他人性命為生涯。間有良心偶發。不肯害人。蠱蟲無所依養。將養蠱之人咬蝕。以至肌肉黃瘦。面有青痕。甚至親生兒女。亦為蠱蟲所吃。忍心若此。至死不悟。殊不知人生天地間。男耕女織。辛苦力作。賺得銀錢。子孫享用。何等長久。何等快活。乃喪盡天良。造此惡孽。事敗則身遭 國法。死後亦難見閻羅。各宜及早回頭。慎勿終身迷惑。

一立限自首。養蠱之罪。律載甚嚴。本部院仰體  皇仁。不忍不教而殺。為爾愚民開一生路。自示之後。限三月內凡有家傳蠱蟲。及他人分給畜養者。將所有蠱蟲數目。赴地方官盡數首報。當堂驗明。依法封送。永遠斷絕。改過自新。其從前所犯養蠱之罪。詳明寬免。如係婦女養蠱。其本夫及同居親屬。能將養蠱實情。及蠱蟲數目。代為出首。亦準同自首。概予免罪。若抗違不首。及首報不盡。仍藏匿蠱蟲。致被官役查出。或經旁人告首。定行照例治罪。

一設法查拏。自示後。除準令自首外。該地方官一面著落練總保甲。亦限三月內。各於所管戶。實力挨查。如有實係養蠱之家。向彼陳說利害。勸令自首。若查有養蠱憑據。而狡詞賴。不肯首報者。立即稟明地方官。差拏究治。如練總人等。藉此挾仇誣報。陷害良民。經地方官審明。即於彼地村鎮處死。以為誣陷者戒。如果無養蠱之人。亦著練總保甲出具甘結。該地方官加結申報。日後事發。該管練總右。一併治罪。j保甲及養蠱之

一識認之法。訪得養蠱之家。屋子桌椅。俱皆乾凈。其養蠱之人。臉多黃瘦。頭面有青痕。人到他家。便把手插在衣底下。或用手去摸頭蝕。所以頭面黃瘦。兼有青痕。彼所養之蠱®。所用之。俱有腥氣。養蠱日久。被蠱蟲蟲。常以邪術拘握在掌中。不敢輕開。又遇見佩帶硃砂紅豆之人。蠱蟲不安。所以將手或插於衣下。或摸於頭上。急將蠱蟲藏避。有此數種。心稽察。

一解救之藥。凡一竊蠱毒。都怕硃沙辰沙黃連紅豆等物。紅豆兒土名水銀子嗣後有蠱之州縣村莊。不拘男婦大小人等。令各帶硃沙二三錢。紅豆三四個。或縫在衣領內。或常帶在身邊。蠱蟲不敢近身。養蠱之人。不能為害。如鄉村貧民。不能買備硃沙者。已飭該地方官買備施捨。赴司領價。爾百姓各自稟右。即宜察訪得實稟報。倘有中j可疑之家。又不肯帶硃砂紅豆者。總甲W官討領。若前項形蠱毒者。用硃砂辰砂野芝麻老蒜頭老生姜黃土六種各等分。先將一半口嚼片時。吐出。再將一半嚼碎咽下。即可不死。又據平樂縣練總供稱。曾誤食蠱家之飯。忽患肚痛。曾經醫治。先用苦練樹皮枇杷樹根嶺上白薢三月拋根四種各等分。煎湯飲下。再用烏柏樹根。上煤。煎水飲之。待一時許。吐出蠱毒。又每飯時用黃銅作箸。亦可解蠱毒。詳細曉諭。各宜知悉。

一滅送之方。素慣養蠱之人。俱有解法送法。嗣後凡遇自首及查挐追出蠱蟲。當堂驗明。即令封固鑵內。依法遠送深潭。以斷蠱毒之根。又訪聞有養蠱日久。冤譴相纏。本人即有悔過之心。無奈蠱蟲變幻攢繞。遣送不去。只得又害他人。以養蠱蟲。則是養蠱之人。亦非盡有殺人之心。奈家中傳有此惡物。不能斷絕。又不敢聲張。其情亦覺甚苦。所以本部院開以自首之門。令其得為良民。今將封蠱方法。及送蠱滅蠱法語。刊發該州縣存案。倘有本人不能滅送之蠱。申報到官。自有神明之法斷絕根株。為地方永遠除害。

以上各條。共宜凜遵。該地方官身為民牧。豈忍使愚昧者甘蹈刑戮。無辜者暗被殘害。務宜實力奉行。勿得視為迂泛。慎之勿忽。

皇朝經世文編卷九十三

 刑政四治獄上 

善化賀長齡耦庚輯

  理刑存自序 

黎士宏

理刑。郡官也。無專職。故事歲一值季會城。受大吏指揮。以故十三郡之訟獄皆得問。凡民間所控而特下於理者。曰發審。郡縣上之監司而轉於下者。曰覆審。事重大。集郡縣官而共聽者。曰會審。會審。名也。操筆者實一人。監司上之兩院。不協而覆下者。曰院駁。兩院議定 廷請。經法司覆核而行再讞者。曰部駁。駁至部。事益重大。苟失出入。罪且連問官。予理信六載。受十三郡之讞牘。大小七百五十計。環廷而聽斷者約數千人。其父兄子弟親戚知交。愁苦相望。視以為死生榮辱者。殆且萬家。夫以數千人近萬家之所視為死生榮辱者。而待定于一人之筆與舌焉。則刑之理也。亦綦難矣。夫鬻獄者。黷也。鮮斷者。闇也。非黷與闇而又有偏與執焉。此數萬人之性命。亦幾幾其莫必哉。常聽訟日中不飯。或暑雨蒸濕。墨亂蠅飛。兩扇交鼓。汗流浹席。或祁寒股栗。口坼手龜。禁鼓戒嚴。兩端爭執。不無意煩氣結。厭苦見顏色。必從自咎曰。此何時何事。而乃以一刻之倦勤。易若人之性命乎。仍復平心斂氣。從容展卷。再聽更端。必得情而後罷。六年中賴當事諒其無他。每上輒報可。豈曰能之。亦惟是不敢黷不敢闇。又不敢偏與執焉。以庶幾無罪耳。歲丁未。奉裁缺。戊申。補永新。署中稍暇。乃檢舊牘中。得可存者若干篇。刻而藏之于家。語曰。陷水可脫。陷文不可活。文也何至陷人乎。予子若孫有起而任是官者。其尚慎之哉。

  洗冤錄合刻序 

蕭震

昔陶為虞士師。能明五刑以弼五教。至春秋而不祀忽諸。漢于公決曹東海。治獄多陰德。嘗曰。吾後世必有興者。子定國。果拜丞相。封西平侯。至於今不絕。夫陶。大聖人也。後世無傳焉。于公。獄吏也。其苗裔猶有存者。豈獄吏故明而聖人故闇哉。抑天之厚於報于公。偏嗇于遇陶哉。今 國家建官。禮樂兵農。各有分司。獨刑名一事。內設三法司以共理之。外設臬司。每郡設刑官以專理之。刑名之職掌。綦重且嚴矣。今夫獄治於州縣。定於府廳。覆於司道。成於撫按。而後聞之  上。覈之法司。而獄始決。凡州縣獄之冤者。刑官得而釐正之。以其耳目接於下。而是非達於上。且職有專司故也。使刑官因州縣之冤而亦冤焉。則後次部院司道之批駁。徒文具焉耳。何也。對成案而論人之罪。雖聖人不能辨人之枉。察五辭而平兩造之聽。即獄吏已得白人之冤。此于公所以能過陶也。非明闇之殊而見聞之別也。夫州縣有冤。廷尉不能無冤。州縣無冤。廷尉自以不冤。近者功令。州縣刑名。專責刑官秉公定案。年終奏報。有舛錯者。照依次數參罰。永著為例。誠  皇上洞矚幽隱至意。固已軼有虞而上之矣。且夫獄莫重乎強盜人命。而人命檢驗之說。千緒萬端。最難窮詰。邇來檢驗之弊。由于問官不親自體究。而仵作胥吏。因得以行其奸。獄之未成也。鍛鍊而周內之。及其奉嚴駁也。飾詞以抵之。文致以實之。或且明知其冤。輒狃于舊案而不敢言者比比也。嗟乎。人之于身也。一髮拔而心動。一指觸而色變。其于百姓也。檢驗則厭惡而不親。初招則臆斷而多文。覆審則又瞻徇而不發也。抑獨何哉。即一二有心者。尤苦于無其術。致死者之冤不得伸。否則生者之冤不得白。而問官之冤。亦至于冤死者生者而莫可解。予竊痛之。在部數載。每當移獄時。未嘗不反覆推敲。求其無可生者。而後予之以死。而于檢驗尤兢兢云。嘗以疑難諸說。叩諸共事者。多未悉其所由。因歎檢驗之說之湮沒于世也久矣。迺不揣固陋。取所藏洗冤平冤無冤結案式數種為之參訂而彙集焉。大較以洗冤錄為主。其異者則下書別錄以別之。其同者不書也。并刪其繁複。錄其切要者。集成。顏曰洗冤錄合刻。使獄之縱者。得此書而死者之冤洗矣。獄之枉者。得此書而生者之冤洗矣。枉者縱者之冤洗。而問官之冤亦無不洗矣。由是而合州縣之無冤。以成廷尉之無冤。其于好生之德意。刑名之職任。庶幾小補乎。若夫集中不盡之言。疑似之端。異同之辨。尤在臨事者之神明其意。非可以一例論也。是為例言。

  甘州治獄偶記 

黎士宏

仁義禮智。人性皆全。特為嗜欲蒙蔽。日漸月深。如火在石中。不擊不發。泉在山下。不鑿不流。終不得謂石中無火。山下無泉也。記在甘州時。有兄弟白首搆訟。心甚惡之。兄訴弟不法種種。予曰。是當立斃杖下。即命爾自行杖。庶快爾心。命隸取杖付之。其兄盡力一揮。直欲立死其弟。余意正怫然。故語之曰。須三杖了郤爾弟命也。其弟從階下忽仰首望兄呼一聲。其兄勃然良心觸發。急捨杖趨前。抱弟而起。弟攬兄足。兄拊弟背。放聲大哭。予亦為泣下。旁觀吏卒。至不能仰視。當其赴訴咆哮。直有不可解之怨毒。即其舉杖之時。亦未見有半點之憐惜也。問官含怒呵。亦未嘗示一言之解勸也。祇其弟仰首一呼。不知其兄從前怨恨銷歸何處。胥徒府史。抑豈盡皆仁人孝子。為其兄弟感觸。亦各含辛墮淚。斯時堂上無官司。兩旁無役卒。堂下亦無罪人。祇有賢兄悌弟。藹然仁孝之意。充滿戶庭。若使人人刻刻此念此心。真可刑措不用。其去三代不遠矣。信乎子輿氏之言曰。如火始然。如泉始達。擴而充之。足以保四海。其奈不能擴充何哉。

  請復差恤刑之官疏康熙十六年 

御史陸祚蕃

刑獄者。民命所尤關。即天心所降鑒。感應之理。至明且速。誠使獄不濫而刑不冤。遠邇內外。共宥于光天化日之中。則嘉祥自至。災沴自消。唐虞三代之隆。不難致也。邇因天氣亢旱。  特遣大臣將三法司已結重案。詳加審理。務使情法允協。有枉必申。審理方行。甘霖立沛。精誠感格。神速如此。惟是直省之重案。較之三法司。不啻數倍之多。其犯罪情由。不過自州縣而府而臬司。疊審成招。申詳巡撫。遂為不易之斷案。撫臣亦不過批司批府。一駁再駁。一審再審。遂為已定之爰書。其間平允固多。保無以事繁而或生疏忽。情隱而不復推求者乎。保無不肖有司。或因賄賂而出入任心。或顧情面而輕重倒置乎。雖有三法司之核擬。而招冊之口供。未必皆各犯之實事。亦安得親鞫其情詞。而為之開釋也。一夫覆盆。亦足上干天和。下摧民氣。皆  聖主所宜惻然動念者。今  皇上奉若天道。子惠元元。既沛曠世之仁。應亟特舉恤刑之遣。分行直省。盡取已結之重案。而一一詳察之。不徒泥成案之口供為斷據。不得顧原問官之意見為依違。親鞫各犯。察其詞貌。有無冤抑。細細推敲。果有可矜可疑。即與察明。開列事由具奏。庶天下無冤民。而  恩膏遍于宇宙矣。至于應差之員。向用刑部司官。臣請更精其選。必公廉明察。才猷素著之人。方能洞燭隱微。昭宣  聖德。抑臣更有請者。遣官察審。乃 國家暫行不數見之恩。敬獄明刑。乃法吏經常不可移之守。今各省以次底定。海內望治方殷。正宜加意輯甯。培養元氣。伏乞  天語申飭中外大小臣工。凡有刑名之責者。務皆奉法秉公。仰體  皇上省刑恤民之心為心。則有枉必申。情法允協。此臣又願于矜恤之中。存修省之意。如此。則民志和樂。天用降休。水旱無聞。盜賊不作。億萬世荷太平無疆之福矣。

  慎刑七條疏順治十年 

刑部侍郎龔鼎孳

頃值  皇上省躬求言。甘霖立應。一時天心  君德感召甚微。顧事天以實不以文。修德以恆不以暫。敬就職掌切要。臚為七事。一定罪貴乎按律也。治刑者之有律。猶制樂者之有鐘呂。銖黍不容或差。若舍律而弗遵。將輕重任意。人無所適從矣。漢張釋之曰。法者。天子所與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請自今申飭諸司。問擬大小獄情。一依本等律文。確議上奏。不得舍棄律例。單坐罪名。至死徙大獄。動關  聖德。尤宜再三詳審。使天下曉然于用法之意。庶幾出入無失。觀聽不淆。一折獄貴乎得情也。曾子曰。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夫得情尚且哀矜。豈有疑似揣摩可為定論者乎。近如楊大用等一案。一經  睿照。咸頌好生。則知雖不承認。未可遽置重典明矣。請自今申飭。獄情虛實。諸司必再四推詳。其罪果虛。則急為申雪。以燭覆盆。其罪果實。則確究根因。以垂鐵案。勿持兩可之說。務歸五聽之平。情罪既真。自無冤濫。一司審之規宜定也。十四司官。滿漢並設。原期同心商酌。共砥公平。庶獄無遁情。官無曠職。近見大小獄情。回堂時多止有清字而無漢字。在滿州同堂諸臣。虛公共濟。事事與臣等參詳。然倉卒片言。是非立判。本未或未及深晰。底案亦無從備查。至于重大事情。又多從清字翻出漢字。當其訊鞫之頃。漢司官未必心。迨案已成。罪名已定。雖欲旁贊一語。輒苦後時。是何滿司官之獨勞。而漢司官之獨逸也。請自今以後。一切獄訟。必先從滿漢司官公同質訊。各註明切口詞。呈堂覆審。發落既定。或擬罪。或釋放。臣等即將審過情節。明註于口詞之內。付司存案。以備日後稽查。其有事關重大。間從清字翻出者。必仍引律招。臣等復加看語。然後具題。事以斟酌而無訛。牘亦精詳而可守。一決囚之制宜慎也。按會典死罪臨決。須三次覆奏明白。然後加刑。又一重囚三次覆奏畢。仍請駕帖下錦衣衛。監刑官領校尉詣法司。取死囚赴市。又一赴市曹稱冤者。俱令覆奏。罪雖應死。尚宛轉慮其或冤。于生路盡絕之時。曲加矜拯。故周書垂服念之文。唐制著五復之命。凡以恤人命而重死刑也。請參稽典制。取決重囚。必仍從該科僉發駕帖。將應決人犯名姓。逐一註明。其有情罪失當者。許科臣應時執奏。駕帖既出。照例會集御史等官。公同監決。仍酌行復奏之法。以全萬一之仁。庶讞者益務詳明。死者可無遺憾。至強盜土賊。贓證明確。及當時見獲未明。招扳續緝。涉于疑似。有不妨再審之條。稍示遲回。期無枉W者。照例即決外。如贓抑。一流徙之法宜酌也。笞杖徒流斬絞。具在律文。而流罪之中。有二千里二千五百里三千里之分。就本犯原籍。計道里之遠近。為僉發之輕重也。查大清律開載。有流無徒。惟向來隱匿逃人一。有流徙邊遠字樣。業蒙  聖慈浩蕩。改從寬政。人慶更生矣。近見  特恩免死。間有流徙盛京地方者。此固  皇上法外之仁。亦罪人望外之幸。然在  聖明曲垂三宥。間一行之。以示解網之  殊恩則可。若臣等問刑衙門。持此以定人之罪案。則非律之初意也。且盛京為  聖朝發祥之地。卜年卜世。億萬載王氣所首鍾。一旦令罪人雜處其間。豐鎬神區。有鬱結未舒之情。非所以迓  天庥也。請自今以往。除  特恩免死仰聽  聖裁外。其餘臣民罪應下死刑一等者。仍比照律文。引律例遣戍。分別煙瘴邊遠附近等項。一以罪人原籍為斷。勿輕擬流徙盛京。庶律與罪符。而太和長在根本矣。一詞訟之案宜清也。法司衙門。為  皇上秉持天憲。京畿十四省獄情。咸取裁焉。案牘至為煩冗。非精心詳酌。未易勝任也。近見畿輔一帶。凡有爭訟事涉滿漢關連者。向刑部質成。臣謂有司不許擅責。以遵奉  明旨。而督撫者則  朝廷封疆之大吏。且皆從  龍之舊人也。豈有身當節鉞之寄。法行吏民之上。而田野勃誶之細故。一切不得與聞者乎。

請及今酌議。事關滿漢兩造者。除人命強盜等爭小事。該州縣應與解釋者。即行解釋。不能解釋者據實‘項重情照常赴部質審外。其一切報督撫。公同審明發落。耳目既近。何敢偏私。往返不勞。無妨耕鑿。以舊人而治舊人。至公也。以大吏而代有司。至慎也。詳于重大而略于細小。至平也。此實為 國家崇大體。非獨為臣部省繁訟而已。一收贖之例宜行也。周官三赦。幼弱老耄之人。咸得減死。律令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殺人應死者。擬議奏 聞。取自  上裁。盜及傷人者。亦收贖。餘皆勿論也。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又一凡謀反及大逆。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年十五以下。給付功臣之家為奴。義盡仁至。法若是其備也。請及今申明有罪犯重大。應坐家屬者。即與分別老幼篤疾。據實上請。依律科斷。于明罰飭法之內。寓下車泣罪之仁。巨奸既不漏于闊疏。  天威亦不窮于旁及。庶幾民重犯法。而世臻吉康矣。

  申明三法司舊例疏順治十年 

大理寺卿魏琯

竊惟自古帝王。莫不以慎罰敬獄為先。稽古建官。六卿分職。各領一事。法司獨設立三衙門。以民命至重。死者不可復生。斷者不可復續。而獨斷或以成偏。師聽乃能曲盡。庶不致一時偶誤。貽日後之悔也。嘗攷大理一官。與部院職掌不同。部院皆問刑衙門。大理則取其所問者而平反之也。載在會典。與大理事宜。除恤刑熱審。奉有  明旨。欽遵在案。大略問刑衙門。凡係成招奏請定案者。連人并卷。送寺覆覈。其情真無詞罪名合律者。具奏如議施行。如有罪不合律。中間招情未明者。依律照駁。再擬再問。而月報有限。照駁翻異有貳。寺押平允。始行發落。是持天下之平者。部也。執法紏正者。院也。辨理冤枉者。大理也。故決囚必差御史。恤刑則遣寺官。此其義固彰明較著者。今大理雖備法司之末。而平反二字。向未申明。臣承乏斯任。正值  下詔清獄之時。其會審者一次。看議者不下數招矣。看議者率出看語于已成之案。會審者亦集眾目于俄頃之間。書曰丕蔽要囚。服念五六日至干旬時。誠慎之也。夫以成章累牘之案。決疑信于片言。兩造無稽之詞。聽供招于紙上。部擬誠無不明允之事。臣則未盡了然于心。此臣之所大懼也。近見部覆有三法司均列看語者。非設官立法之初意矣。茲詳察典故。恭請  聖裁。凡奉  旨該部知道。自應刑部徑復。如奉  旨下三法司。及至死罪者。似當舉行舊典。以備一王之大法也。然臣猶有說焉。久曠之典。驟舉易駭。言及番駁之例。恐涉掣肘之疑。更祈  天語申飭。各矢虛公。臣衙門不得苛舉生事。部院無以異同為嫌。共體  欽恤之心。仰成刑措之盛。 國法民生。未必無小補也。

  清理庶獄五條疏順治十年 

刑部侍郎衛周祚

皇上頃下求言之詔。停刑減獄。中外洽鬯。甘霖沛然。此皆  堯舜如天好生之仁。有感必應。是宜姦慝格化。政簡刑清矣。乃愚民作孽。重案跰至。囹圄未能空虛。縲絏猶然載道。臣每錄對。傷心慘目。況臣忝參司寇之席。敢不仰體  聖人泣罪解網之心。以佐平允之治。謹就職掌。列為五。為我  皇上陳之。一清 欽件之法。臣部京案易結。外詳有積至數年者。臣閱招詳。見有事未結而報監斃矣。果係重犯。死不足惜。倘屬連累。冤屈難伸。此皆承問衙門玩愒歲月。緩視刑獄。以致圜扉冤濫。人命草菅。臣謂臣部宜置 欽件薄。每撫臣一扇。用臣部之印鈐之。將奉過之 欽件簿十四扇。用堂印鈐之。前件下。即開承問司官某日抄到。限某日審結。行外著開曾催幾次。每月得以稽勤惰而別賢否。庶乎積案頭緒可考矣。一矜土賊之案。臣部大案。人命強盜。俱有證佐。矜疑者少。惟土賊一案。每起至有數十人者。初解部審。或係縣文。或係清字。總未成招。臣以為土賊當場孥獲者。必無冤情。惟展轉攀誣。或借良民以緩獄。或挾私仇以報怨。一經賊誣。雖無贓證。必無生理矣。賊情果真。雖殺百人不為多。少有冤抑。錯殺一人已為誤。臣謂宜行城守章京。凡解土賊。就近會同該道。略節成招。其無章京處所。該州縣亦必由該道略節報部。果係無干扳誣者。即與放釋。不必解部。庶真賊不漏網。而良善安枕矣。一嚴誣告之律。。視為尋常。訟獄繁興。皆由若輩。臣常見舊案。有=京師為四方雜處。姦棍叢多。挾制挐告 御狀而又逃去者。明係情虛懼罪。即前日惡棍楊大用。徼倖  寬典。實邀非常之  恩。臣謂今後有此等姦棍。宜實行誣告加等之律。庶輦轂之下。良民商賈。皆得安生矣。一廣贖鍰之制。臣查會典。雜犯死罪。與笞杖流徒。皆有收贖之例。有祿人無祿人。情可矜疑與情不可矜疑。故立贖法以原情。今贖鍰之罪。行于外者多。行于內者少。是四海邀  恩者眾。而輦轂受法外之仁者鮮也。且金作贖刑。自堯舜時已然。臣謂今後臣民有流徙等罪。除大憝不貰外。果可矜疑者。即准收贖。勿徑遣發。庶養億世之忠厚。而風俗丕變矣。一援八議之條。從來論過必先原功。申法尤在顧體。況開 國承家。一時從  龍之彥。有功在社稷者。有謀贊幃幄者。概與儔輩論罪。非法之平矣。臣謂有人臣犯罪。除大惡不道外。其餘得以八議原宥之條。開列上請。實所以崇國體而尊朝廷也。以上五。臣在刑言刑。總之疏滯宣幽。體甯失不經之仁。鋤惡遷善。成刑期無刑之化。倘有可採。祈  敕部議覆施行。

  請停部駁以省繁擾疏康熙八年 

御史高爾修

臣于康熙七年正月間。捧讀  上諭。部院衙門。一應事務。應完結者。不即行完結。駁查耽延。處分則例繁多。任意輕重。以致屬員及筆帖式。與書吏乘機作弊。亦未可知。若有此類者。即指名參奏。治罪示懲。欽此。仰見我  皇上清理庶務之至意。臣愚以為政務之大者。無過刑名錢穀。或因款項不明。支解未晰。勢不得不駁查以求清楚。至于刑名則不然。臣任刑曹。將近五載。每見督撫之惕於功令者。凡遇案大獄。靡不詳慎參勘。層層批駁。親提面質。而後成招具題。誠恐一疑竇。而慮部臣之駁查也。間有部以一二未協而駁之者。曾未見原問之輕者因部駁而加為重。原問之重者因部駁而減為輕。使一經部駁。而遂得游移于輕倏重之間。亦何賴此承問各衙之讞法為哉。是多一駁查。徒增一番部覆。徒煩一番  睿鑒。而於本犯之輕重未嘗加減也。且恐奸惡之徒。自知情罪難逭。反藉駁而啟冀倖之端。而吏胥為奸。明知推敲已盡。又借駁而開詐騙之路。況各省遠近不等。有限四五月者。有限六七月者。案內人犯眾多。往返拘提。稽遲時日。牽連拖累。無辜斃獄者有之。及至題覆到部之日。官更吏易。案牘塵積。殊非清理之道也。臣請自今以後。督撫之審讞既詳。部臣止核其有無舛錯。如果有故出故入。徇私作弊者。即指名參處。引擬稍有未合。具題改正。停其駁查。庶案牘為之一清。而無辜亦免拖累矣。

  嚴批駁以清積案疏順治十二年 

給事中武攀龍

古者慎德緩刑。意惟主于明允。而重期之以刑不獄。以上多塵牘。因而下有冤民。原本不清。即役役焉徒敝精神無益也。向者大獄沈滯。臣有京詳宜復一疏。業蒙  俞允。似足疏其流矣。猶恐未清其源。就中事件。尚有遲至四五年不結者。困斃株連。皆批駁不慎之所致也。從來盜賊人命重大事情。院道不得不批府廳。府廳不得不批州縣者。勢也。府廳三四駁而後詳之司道。司道三四駁而後詳之撫按者。例也。此例牢不可破。即層累而上。曠日稽時。亦非年餘可了。況乎批駁為害更有不可言者。或事多猶豫。則脫卸以俟後人。情有異同。則摸棱以需定論。或暮夜之金可入。憑賄賂為展辦之資。情面之緣可假。借駁審示公道之大。或意主先入之言而不顧情理之當。或欲翻窮兇之案。而不參輿論之同。甚至刻擊為威。假酷吏以洩其忿。羅織為明。授意旨以濟其貪。令無辜赤子。飲恨吞聲。莫可控訴。如扶風縣牛相坤勢惡相濟害人一疏。內云撫院摘駁刑廳。刑廳轉批經歷。抑思盜賊何事。經歷何官。而顧任情顛倒。致令極冤無控。匍匐都門也。此批駁之害。可勝言哉。懇乞  皇上下撫按。將原問刑廳。確查姓名。嚴詰重究。以戒溺職。仍通行申飭。以後凡各省重大獄情。在外問刑衙門。初詳批縣親審。次擇屬縣之廉明者二三會審。次府廳公審。每審招詞。一一通詳道府司院。令其各出意見。細心查駁。毋襲仰候詳行舊例。獄成。全招達部。如有瞻徇。聽科道摘參。如是。即有有力之家。能得之有司。斷不能盡得之司道。且府州縣惟恐聽斷不明。關其殿最。自有其難其慎之思。而各道司原情比律。極力推敲。亦無憑臆率行之理。三招成而上之撫按。憑以入告。直期月事耳。他如經歷等官。嚴為禁止。無使得與刑名。恣其荼毒。則積案可少結。民命可少甦。其於蘇理獄。端本清源之道。庶幾得之矣。

  緩徵寬刑疏順治十年 

給事中趙進美

竊惟王政莫大於恤民。而百姓之待澤於上者。莫切於刑賦。近改折清獄。屢奉  恩諭。海內已瞻仰  聖慈。臣更有芻蕘之識以進者。如錢糧正課。絲粒皆關有司考成。誰肯為民受過。近見江南冊報奉  旨革職提問諸臣。皆以官役侵欺揶借。蠹 國累民。法所當嚴。但恐新選有司。不體 朝廷德意。功名念重。轉相效尤。遂以催科為急。追呼敲撲。急如星火。奸役猾書。因勢逞威。徵求日急。杼軸日空。豈能仰達我  皇上愛民如子之心乎。臣乞  下該部。嚴飭有司。設法勸諭。鼓舞樂輸。上完 國計。下不病民。并將革斥諸臣。侵欺挪借透支諸弊。明出曉諭。頒布各省。務使窮鄉下邑。曉然知 朝廷剔弊釐奸之大法。有司不敢藉口暴徵。撫字之政。寓於催科。庶  皇仁下究。殘黎不至重困矣。若獄訟。所以伸冤抑而平民情也。問官身在地方。兩造既備。何難早行審結。以免株連幽繫之苦。乃閱各省按臣審明成招逐件奏報疏內。所載罪。去其初犯之時。有經四年五年而案始定者。若山東按臣馮右京。欽奉  恩詔。開釋張有成一疏。中云事屬風影。各命皆斃。惟餘有成奄奄獄底。已斃者不能起之九原。見存者急當予以開釋。遂奉有失入人罪各官著查明議處之  旨。推之他省。豈能盡無。而各省所報正犯未經讞定先服冥誅者。如劉廉玉沈一之類。又累累見告。夫正犯先斃。既使 國憲未伸。倘中有株連冤誣。更屬無辜可憫。臣乞  天語申飭各處撫按。轉行問刑衙門。自今歲遵  旨清理之後。凡大小刑獄。無論批發自理。必速速勘結。不得仍前淹遲。致累民命。按臣逐件成招疏內。問官呈詳。必將初告批審駁審成招年月。明明開列。倘有滯太久者。外之督撫。得據以糾劾。內之部科。得據以參駁。庶諸司上凜功令。民命不至草菅。於我  皇上好生之仁。格帝之誠。非小補也。

  清獄省刑疏 

周清原

頃因京師春雨偶爾愆期。以致上  聖懷。屢垂咨儆。臣再四思維。惟有刑獄一事。所係甚大。雖寬恤之典。疊沛屢頒。而生命所關。不嫌慎重。以臣所見數條。或令有歷久而漸弛。弊有相沿而未革者。似應於已禁已行之中。再為申明推廣。謹一一陳之。一倉鋪之濫禁宜永革除也。凡內外問刑衙門。設有監獄。原以羈禁重囚。其案內牽連人犯。情罪稍輕者。准取的保。不得一概濫禁。定例無復可議矣。第查各府州縣。於監獄之外。更設有倉有鋪有所有柵有店。各處地方名目不同。其名雖將犯人暫寄公所。實則高牆密禁。杻鎖巡防。與監獄絲毫不異。況監中重囚。經上司稽查開放。尚有定期。惟此羇禁倉鋪者。操縱全在本官。索詐任於胥役。至有淹繫數年死而後已者。不肖官員。凡遇殷實可啖之戶。及地方宿仇。或勢豪囑託。皆一切填入。以為恐嚇報復之地。倘遇廉明上司。偶爾稽察。則詭以暫寄公所為辭。違例虐民。莫此為甚。臣愚以為嗣後各府州縣除監獄外。其一切私禁之處。似應飭令盡行拆毀。庶貪酷之徒。無所施其陷阱矣。一枷杖之制宜飭畫一也。查例載竹板長五尺五寸。大頭闊二寸。小頭闊一寸五分。重不過二斤。枷重二十五斤。其杖一百者。折責至四十板而止。謂此等情罪稍輕。原非徒流斬絞之比。不過使之痛辱知警而已。乃酷員逞刑立威。枷有重至百餘斤者。板有重至十餘斤。大頭闊四五寸。連根帶鬚者。且有任意敲扑至五六十板者。或連日疊責。責後即枷者。或枷後迫令跪立者。或輕小事情。枷至數月。或枷犯患病。竟不開放醫治。膜視致斃者。此等受刑之人。狼狽之狀。無異於徒流。性命之危。更速於斬絞。而官直視為常刑。毫不介意。臣愚以為嗣後大小衙門。除例載某罪用某枷。仍照舊遵行。或免死減等諸犯。仍酌用重枷。遵照定例期限外。其平常所用枷杖。似宜飭令盡遵定制。不得逾越分毫。至於責杖之數。不得過四十。枷示之期。亦不得過一旬。責後三日內不得再責。應枷責者。俱於枷滿日的。不得先責後枷。枷犯有病。即保釋醫治。不得膜視致斃。倘不遵式逾限者。按照事情輕重。酌予處分。庶幾功令益信。而刑罰得平矣。一夾棍之濫用宜申禁令也。查定例內。惟謀反等十惡。并真犯死罪及命盜棍蠹。應用夾棍。亦止許督撫按察使及地方正印官酌用。謂小事不可濫施。閒員不得擅用也。第查前項所犯。俱係情罪重大。在下屬既遇此等案件。即應通詳院司矣。無如州縣官相習成風。凡遇自理詞狀。不肯虛公推勘。輒用夾棍嚴訊。究以事情輕小。匿不通詳。又如學鹽關差。俱非問刑衙門。其衙役多係市井膏粱。不諳用刑次第。每致受刑之人。終身廢疾。又有一種殘酷印官。遇應夾事件。將犯人種種凌虐。或夾置階下。另理別事。且徑自退堂。終日不放者。併有明知律例。而恣行威福。或將一人連夾七八次。又夾及膝者。凡此等類。皆屬非刑。臣愚以為嗣後似宜飭令地方印官。非遇通詳事件。不許夾訊。其大小衙門應行夾訊之事。不許更於刑外加刑。至於學鹽等官。遇有應夾事件。似宜應發問刑衙門審理。倘有違犯。定議作何處分。則殘忍之員。有所顧忌。而小民不至橫罹荼毒矣。一代刑之惡習宜嚴懲儆也。江浙財賦之區。有司專以錢糧為重。其有事催科者。往往以敲扑從事。遂有一種無賴之徒。專一受僱代責。凡遇比較日期。輒呼朋引類。或頂冒催差。或代稱花戶。或機乘官長昏倦。則易服重來。或暫委佐貳同徵。則分頭受責。在有司以嚴比為得計。而此輩反以多責作生涯。且民力有限。國課難寬。杖錢之費愈多。則正供之完愈少。至有奸胥玩役。恣意私收。惟恃僱人應比。廷挨倖赦者。蠹國害民。莫此為甚。臣愚以為此等惡習。似宜嚴行禁止。第伊等代杖之人。若仍予扑責。非其所懼。伏請飭部定議。與出銀僱倩之人。一併嚴行治罪。其有司不行覺察者。併酌定處分。如此。則刑法不致混施。而頑民亦知警惕矣。

  問刑詳慎疏康熙元年 

吏科給事中朱訓誥

臣惟刑名之官。專理庶獄。律條之設。準合情。原不可以意為輕重也。我 朝當一代興之始。革明季末流之弊。立法不得不嚴。而用法未嘗不寬。乃臣見刑部諸臣。不能實體  皇上好生之心。併不能恪遵  朝廷一定之律。審事未必得情。口供復不全錄。其為弊最大。比例未必當罪。看語又無確據。其居心太欺。每專用雖如彼但如此游移之詞。而不實斷其當否。且蹈襲前已然後當然苟簡之習。而不細擬其重輕。于是欲入人罪。而不當死者竟死矣。欲出人罪。而不當生者竟生矣。國法難私。人命最重。 朝廷生殺之柄。豈可任其苟且悠忽。敢于屢用也。若諸臣誤為出入。則謂之不明。若諸臣故為出入。則謂之不公。不明不公之罪。臣不能為諸臣解也。臣請嚴飭刑部諸臣。當奉 朝廷立法之意用法。不得仍襲苟簡之習。糊塗了事。體  皇上愛人之心為心。不得專用游移之詞。輕便殺人。事經兩造。口供不全錄者。即為作弊。律引一條。情罪不確合者。即係欺公。如有此等。嚴治以不職之罪。務使虛心聽斷。片言折生者之口。接律定罪。千秋服死者之心。刑罰之用當。則冤抑之氣伸。于以回天變而幾刑措不難也。

  請刑獄慎初招疏 

朱裴

竊惟巡方之職掌。以敕法明刑為先。而刑法之允協。以情真罪當為主。要期於無冤民。無留獄。二者盡之矣。臣入境以來。披閱罪囚案卷充棟。以民命關係最重。雖炬燼漏撤。不敢忽一字。但最可嘆者。有十餘年之久。而不能定一案。有一案未定。而已監斃多人者。原其淹滯之由。或因人命傷格。彼此參差。盜情口供。前後懸殊。以致屢駁屢異。茫無成議。近如刑部駁出藺孟斗李以茂諸案。皆係元年之事。至今未結。臣已遵行將歷年承問各官六十餘員。請  敕部議處矣。再如刑部覆憲臣課羅科等遵  諭陳言疏內。稱問刑衙門審擬一切罪犯。必須證佐分明。口供的確。按律定罪。庶免冤枉。至於年久之案。務要速結。庶獄無淹滯。相應如憲臣等所請。通行申飭在案。臣以為欲從頭整頓。立法澄清。則端自初招始。請為  皇上陳之。法之最重大者。莫過兩端。人命盜情是也殺‘。人命盜情之最喫緊者。亦莫過兩端。仵作捕役是也。請以人命言之。人命有謀殺故殺殺過失殺之不同。而總以檢為主。初招檢傷格人命。定案之胚胎也。必官之公而Ó誤殺且明者。推鞫得情。則到底不錯。不然。忤作得以高下其手。則以輕為重。以重為輕。人命鮮不失其實矣。後雖批駁愈多。口詞益亂。臣以為檢之最喫緊者此也。日來檢之官。惡其蒸臭。多置屍於數十步之外。一任忤作喝報。且有累月不檢。經年不報者。其間弊不勝窮。請  敕部懸一重法。凡檢官不親驗。致有報者。嚴加一處分之法。檢驗過五日。致有朽變者。嚴加一處分之法。再驗仍用初驗仵作。致有扶同者。嚴立一處分之法。如此。則承問者知所儆戒。初招無不真確矣。再查前朝有洗冤錄一書。辨別人命傷痕。細於牛毛。臣謂有 大清律以敕其法。兼參洗冤錄以折其疑。則人命不至草菅。而一代之祥刑定矣。請以盜情言之。盜有強盜竊盜窩盜。得財不得財。同行不同行之別。而總以緝捕為主。緝捕初獲口詞盜情。定案之胚胎也。必官之明而且斷者。訊讞有法。則徹底不冤。不然。捕役得以煉其間。則以有為無。以無為有。而盜情鮮不失其真矣。後雖桁楊益嚴。供吐益妄。臣以為捕役之最喫緊者此也。日來督緝之法。官既任其參罰。盡假手於跴緝之人。非刑攻拷。或指鹿為馬。波及善良。或牽引別案。以消積件。弊難盡究。請  敕部議頒木榜。凡緝拿賊盜。有不俟官審。擅用腦竹簽等刑。致良民畏刑妄供者。官役加等治罪。有不俟結案定罪。捶楚斃命。一案監故多人者。官役加等治罪。初次供招已定。不許續扳兩案。未經面質。不許附會。如此。則承問者知所畏愓。而訟獄無不清理矣。再查應捕害人。前按程衡曾具疏禁革。但賊盜緝捕。亦須用人。律文開載。凡犯竊盜者。留充警跡。請亦下部議。凡有竊盜案內之人。准發本處捕盜。則蹊徑易知。而捕盜之飛誣絕矣。抑臣更有請者。凡一切繫獄要囚。古皆有饘粥以給之。名曰囚糧。今內而刑部。尚不廢此。外而州縣。則絕然無之。以致獄囚不斃於顯戮。而斃於幽囚者。十有八九。臣請於各州縣贖鍰內。秋冬積穀。一半以賬饑民。一半以養囚犯。飭司獄吏目典史等官掌其出入。按數登銷。仍令正印官五日一至獄庭。親為查驗。一以禁獄卒凌虐之弊。一以消獄囚反越之萌。有偷安怠玩。視為故事者。臣訪實參處。庶威不掩恩。而我  皇上好生之德所滂洽者多矣。

  請飭道清查訟案疏乾隆十九年 

陜西巡撫陳宏謀

竊惟民間戶婚田土。不得其平。咸欲赴官控告。此州縣衙門日日必有之事。即地方官逐日應辦之事也。無如地方各官於 欽部案件。有關參處。尚知刻期速辦。有遲誤者。上司亦必行催。惟於民間告詞。則以為自理之事。可以推延。上司無案可查。常至經年累月。延擱不結。而兩造多人之守候拖累。胥吏衙役之差提需索。地方訟棍之恐嚇唆騙。百弊叢生。有告案未結。而兩造已至破家。其負屈不甘者。則事外。‘尋釁。藉端報復。每每一案化成數案。小案釀成大案。凡謀故命案。匿名揭帖。聚眾械毆差拒捕。行賄營求。一切不法之重案。由小事不結而起者居多。久經定例。州縣自理詞訟。限二十日完結。每於月底。將一月內事件。填註循環簿。並已未完結緣由。送該管府州查核註冊。其遲延不結。朦混遺漏者。詳報督撫咨參。因此等告案。情節繁冗。各省多難遵行。即有造報者。不過將已完數件。送入抵塞。仍於稽查無益也。近經臺臣條奏。部議再申前例。恐亦查送不全。仍蹈故習。即以閩省而論。如 欽部事件。臣與督臣清理開單。督率兩司。逐月稽查。數月之間。已經十之七八。向後不致壅滯。惟自理詞訟未完者。衝繁州縣不下數百件。此中胥役舞弊。小民受累不少。臣巡歷所至。查知情形。正思責成清理。欽奉  恩命。馳驛赴陜。中心耿耿。臣思生齒日繁。人情巧偽。訟端日漸繁多。官司勤惰不一。各省大概相同。臣之愚見。惟有責大員就近稽察。專司督率。於事庶克有濟。巡道職任監司。刑名錢穀。皆有經營。所轄州縣無多。相去不遠。原有分巡之例。臣請通行各省道員分。每到一縣。即遵將該縣訟案號簿。提到查核。除不准及已完結外。未完者逐一查核。勒限催審。有關積賊刁棍衙蠹者。亦即提到親審。胥役弊匿者。當下提究。道查畢一縣。即將某縣未完幾件。一面開單移司報院。一面行縣定限完結。地方官結一件。即將某件已完。具報巡道。逐一註銷。單內止開某事某人告某人於某日審結。不必詳載審斷情由。又致繁瑣難行。下次分巡。亦復如此稽核。知府直隸州有未結詞訟。難於掩飾。不得不及緊趕辦。院司於通省某縣詞訟未完多寡。及各官辦事勤惰。才情敏鈍。均可得其實在。而道員分巡。每到一處。有此切實應辦之事。為民間伸理冤累。以助兩司所不及。以收政平訟理之效。分巡不為虛行。督撫即覘以道員之公私能否。是亦循名核實。察吏安民之一端也。

  請禁原官會審覆審疏乾隆二十九年 

御史吳綬紹

查州縣一官。與民最親。凡詞訟全賴審理。然往往有聽斷未平。下情冤抑。因而赴訴上司者。亦有逞刁健訟。於結案後復飾詞越訴者。近湖南新甯縣民傅帙罷市一案。伏讀  聖諭。以該署府既不親審。又不委員。仍發交本縣辦理。將原告禁押。致成事端。仰見  睿照如神。無微不燭。惟外省積習。大抵皆然。臣每聞府道以上。收准呈詞。多批本州縣自行審詳。即別委他員。亦令原問官會審。如本年二月間。山東高唐州民高上忠所控之知州馬而良各。蒙 欽差前往審結。而據原呈所稱。則一控於東昌府。仍批本州查報。兩控於巡撫。批行司道。仍皆委員就本州會訊。以致有不審被告。獨囚原告等詞。其明證也。夫小民如果受屈。必由州縣偏向徇私。執意難回。不得已而上訴。今反令覆審。則其忿怒摧折。固不待言。若既委他員。仍復會同審訊。在原問官勢必自護前非。且差役皆其牙爪。氣忿刑求。小民恐無能畢其詞。委員又何從證其枉。扶同瞻徇。亦遂不得不然非惟冤抑莫伸。更增一誣告之罪。及上司依詳批結。而立案已不可動搖矣。更使情真罪當。而屢折於原質之庭。重科於會鞫之地。且不足以服其心。又健訟者流。藉口本官不肯自翻己案。詞越瀆。屢訐不休。則訟端更無由平。刁風因之益熾。甚至眾肆橫。抗官玩法。種種事端。皆緣此起。殊非所以仰體  皇上慎重民讞。明聽庶獄之至意也。伏思督撫等官。統制全省。若因所屬呈愬。即據一面之詞。輒行關提。猶慮於民未便。至於道則分。府則專轄。自當察其情偽。重者。親為提審。餘亦專委別員隔訊。以免冤縱。臣請  飭下直省督撫以下。凡收准民詞。與本州縣有干涉者。即委該管道府覆審。其道府收准民詞。即行取卷案。提集人證。親行訊究。至案內如遇有檢驗查勘應差委等事。令其遴選賢員。不得仍會同原官。如此。庶小民之抱屈者。易於伸雪。其飾越訴者。待上司別訊得實。加以重懲。自必俯首畏法。不敢行險僥倖。而刁風亦可少息矣。

  請停初供報部共毆餘人免解疏 

秦蕙田

竊惟斷獄務在精詳。而立法期於盡善。外省人命案件。承審官於犯人初到案時。例取初供申報上司查核。以憑覆訊。倘有冤抑。經臬司督撫審出。即行改正。向無據初供先達部科之事。恐一經報部。即同獄成。不便翻招得實。例意甚深。嗣於乾隆二十二年。御史諸徐孫條奏。以州縣承審官。不無更換招詳。通融定案。請令州縣訊取初供。該督撫即據報部科查存。亦屬慎重讞獄之意。經九卿議准。又恐獄情曖昧。變幻多端。致滋拘礙。並於議內聲明成招定案時。如果究得實情。與初供不相合。令將改擬緣由。據實詳。各該上司不得指初供互異為詞。藉端苛駁。誠恐生護之弊。以期無寬無濫也。惟是各省承審命案之州縣官。以初取供詞業經報部。雖續經審得犯證確情。往往因與初供不符。恐干駁詰。或有苟且彌縫。希圖完案之事。經臣等詳查乾隆二十二年定例。以後凡有題結命案內。覆審與初供不合者。各省皆有。其間非係上司再三駁飭。即屬另委別員會審。始行改正成招。其承審之員。於覆訊時自能究出確情改正者甚少。即如福建按察使奏賄買頂兇等案件。若拘泥初供。則移甲換乙。替代情弊。不能保其必無。是承審官或因迴護初供。因而諱飾。多方文致。倘有出入。關係匪輕。殊非所以仰體  皇上鑑空衡平。矜慎庶獄之意。臣應請嗣後各州縣於命案初到驗訊時。止取具供招。申報上司。以憑覆審查核。俟得確情。審擬定案。備初供題達。毋容先期報部。以期虛公勘斷。案歸平允。若同謀共毆致死人命之案。向例止將正兇解審。乾隆二十六年。江西布政使湯聘奏請將餘人之毆有重傷者。一併解省。經臣部議覆准行。但行之將及一年。並無以餘人改作正兇之案。而簽解紛繁。頗多拖累。似應止令撫臬司。於正犯解省審訊時。如果有應行質對之處。指名提訊。其本案毆有重傷之餘人。行解審之例。應請一併停止。仍照舊例辦理可也。

  嚴飭諱盜累民疏 

李之芳

竊惟近來盜賊日多。皆由諱盜。諱盜日多。皆由民間不敢報盜。何者。民間報強盜。官必曰竊盜。民閒報強盜殺人。官必曰殺姦殺。以強盜殺人。則官有緝賊處分。竊盜與殺姦殺。則官無緝賊處分故也。於是民報盜而官不緝盜。反行拷民。至有拶逼失主幼女。勒供其兄自殺父。如夏縣署印官張屺等事者。奇冤異慘。控告無門。此其不敢報盜者一也。即地方官差捕緝賊矣。而積捕不肯跡盜賊。反以抑勒失主。先索酒食。次講差規。不饜不休。以至上下比較。往來解審。杖錢路費。一切取辦於失主。小民身家。能有幾何。強盜搜括於前。兵捕剝削於後。資財產業。倍加凋零。如武邑縣失主李進才。被解役劉自玉等逼要盤費。情急毆斃二命。甘心抵償。則是被盜時幸而不死。報盜後反不樂生。此其不敢報盜者二也。強盜大案。勢必三推六問。失主處處隨審。棄業拋家。一日盜案未結。一日不得釋放。且解到之處。問官又未必即審。累月經年。奔馳守候。累死途中者有之。淹斃旅店者有之。則是強盜未正典刑。失主先登鬼籙。此其不敢報盜者三也。竊念民間被盜。已為極苦。乃地方官不能為民靖盜。反咎民以被盜累官。雖明知其苦。毫無體恤。以致各處地方失主紛紜。有一起盜案在審緝之際。即有一起失主在湯火之中。臣乞  部確議。通行直省督撫。嚴加禁飭。以後民間被盜。止許據報緝賊。不許事外生情。故勘失主。捕役承緝。止許訪真賊。不許需索食費。擾害失主。即獲盜究審。亦止須失主本地認贓。不許逐處隨審。拖累無休。違者該督撫立加參處。以為庇盜殃民之戒。自此被盜之家。稍得安生。應報之盜。甯甘容忍。則諱盜者自少。而獲盜者必多矣。

  請嚴定承審命案處分疏 

李光地

吏治民生之要。莫如錢糧刑名二事。倘積案不清。曠日持久。未有不為叢弊之藪者。臣前因屬員錢糧虧空。其是侵是那之處。積年不行審明。曾經陳請嚴定承審期限之例。已奉  旨欽遵通行在案。伏查刑名中最重大者。乃命案盜案。而命案又與盜案不同。盜案內或有渠魁未獲。等候提拏。或有贓證未明。須待質對。更有官役人等。挾仇攀誣。賄買銷案。指良為盜等項。必須反覆研審真情。原非可以速結之事之分。然斃命告官之日。原被證佐。多係同邑同里之人。承問‘。至人命一項。雖有謀故仇官立可勾拏質審。如真兇果有脫逃未獲。又例不扣限。非如盜案未經獲賊。先行勒限緝拏者可比。所以命案從前原與盜案俱扣限一年。後因人命易結。改限半年在案。今各州縣於人命事件。告官通詳後。或已犯證提齊。情事真實。而乃塵積一二年。不行招解。且有賄囑道府。託故翻駁。改招易罪等弊。以致命案久懸。每難審結。秉公察審。斷無難結之理。只因地方官遇有人命之事。或為權勢制壓。或以利欲熏心。故為遷延遲緩。以圖出入開脫之法。且又事情重大。耳目難欺。一則牽於財勢。一則怯於公論。遂拖延歲月。意在監斃原告。以滅口完案者。更有聽惡役借端苛索。無故牽連鄰里。株逮無辜。名為研審真偽。實為借命居奇者。種種弊竇。總以命案限滿。不過以遲延題參。而承審有司。罪止罰俸。未有嚴定上下處分。以致任意稽延。歷年積歲。事久則要挾營求者愈多。獄淹則疾病死亡者益眾。而且波累良民。匍匐千里。0一二年。不得耕商生理者。一案之中。動以十數。誠不可不嚴立限期。以求速結而清弊端也。臣請將一切命案。照例勒限半年。專責道嚴催府州縣速行完結。如初次違限不結。指參仍照常例議處外。自參遲延後。又有四月之限。儘可審解。如再有不結。復行揭參遲延者。必將道府州縣上下承問各官。亦照臣題定承審虧空新例。以易結不結嚴行參處。如有聽訟不平。鍛鍊失實等項。另行嚴查究劾。庶命案無久稽之虞。而刑名之弊可清。官吏之奸可破。囹圄可無幽滯。而良善得以安生矣。

  請省釋難民疏嘉慶四年 

御史馬履泰

竊照逆匪聚眾不法。假息遊魂。已逾三載。自疊奏凱音。掃穴蕆功。事在指顧。恭繹  聖訓。尚以勦撫並用為機宜。以綏輯難民為切要。仰見  仁恩普被。中外臣民。不勝欽服之至。惟查向來辦理教匪章程。凡習教傳徒。從賊助逆之犯。立予駢誅。其習教而未傳徒。從賊而未助逆。發黑龍江給索倫達呼爾為奴。各在案。臣愚以為邪教人犯。皆能誦習經。雖未傳徒。終虞煽惑。允宜遠遣。以杜事端。至於教匪焚掠之處。無不驅迫平民。供其役使。間有不甘從逆。乘空逃出者。未及自首。已被官役拿獲。迨經訊明。既非邪教。又非助賊抗拒官兵。亦發往黑龍江為奴。二三年來。皆如此辦理。臣曾任刑部郎中。承辦此案。查閱有出門探親被擄者。有避難不及裹去者。有貿易遇賊脅從者。有婦人夫被賊戕。身因躲避得脫者。均一經盤獲。發遣為奴。伏思該犯等既未習教。即是良民。家被焚蕩。身遭驅掠。即是難民。幸而挺身走歸。獲1天日。不蒙軫恤。乃與逆案緣坐。及身習邪教等犯。一概同罹重罪。核其情節。深可憫憐。可否仰懇  下該省之督撫。自後凡遇拏獲逆犯。果審訊明確。並無習教助逆情事。無庸拘泥章程。一概停其發遣。妥為安插。其從前已經發遣者。並望飭令刑部詳晰查明。准其釋免。并請即將脅從罔治之實政。  頒發諭旨。刊刷謄黃。在賊附近處所。廣為曉示。俾知從賊人犯。業已發遣。如廖瑄甫等男婦若干名。且得蒙  恩追回釋放。安居復業。尚復何畏何疑。不早投出。坐待殲戮。玉石俱焚。竊以人心莫不欲去危就安。賊黨聞風。必能革面洗心。爭先效順。似亦散解羽翼之法。

  與安溪李相國論虧空獄書 

方苞

昨聞某官虧空一疏。遠近爭駭。果用其議。則旬月中故吏誅戮者數千人。械繫而流者數千家。期年之內。天下郡縣承追之吏奪官者十八九。凡今之吏。孰是畏名義而輕去其官者。操之太蹙。必巧法別取以求自脫。恐繼自今愚民得安其生者鮮矣。聞大司寇韓城張公止其議至再三。彼於同官尚不忍其動於惡。況閣下日與  天子議政於廟堂。而可使國立謗政。民滋其毒哉。又聞在事者多云  天子不嗜殺人。將從末減放流而止耳。嗚呼。刑罰之施。惟其當否耳。使所虧庫金。果吏侵欺。以便其身家。雖誅戮之不為厲。而陷此者多困於公事採辦。與大吏之求。其坐驕奢不節者。十無一二焉。故數十年來。執法者明知其弊。而姑寬假之。若以放流為輕罰而可亟施。則未知其去死刑一間耳。即以某身言之。  聖主赦其死罪。又免放流。而老母之北行也。家人以赴任為言。舟車之適。與無罪者等。徒以異水土。思鄉井。而遘此篤疾。今不昌言某議之非。而徒恃  天子之深仁厚澤。萬一果如所料。用其議而從末減。則此數千家老弱無罪而死者。不知其幾矣。閣下嘗語余曰。聖人之心。即吾人之心也。今使吾人殺一無罪而得為王侯。必不為也。則聖人之不以天下易此。無疑也。某嘗誦之。以為知道之言。然則閣下宜用此言於今日矣。以去就爭之可也。荀子曰。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庶人駭政。則君子不安位。體國之義。當重以為憂。非徒望閣下為盛德事。伏惟鑒察不宣。

  與周侍御論禁州縣私罰書 

杭世駿

三月朔。伏讀侍御條陳內。有禁州縣私罰一事。侍御不敢議贖刑之為非。而特於州縣發其端。其意主於禁州縣之攘入為私也。而不知斯議果行。則淫刑鬻獄之端。將日起而不可以底矣。先王之制法也。有五刑。有五罰。而又有五過之審克。度今州縣所聽之訟。其麗於法者。固無待於罰矣。其必致於罰者。大概不出於惟官惟反惟內惟貨惟來五者。鞭扑之不行。而令之罰以自贖。其人必非可以刑加者也。或膠庠之士。或有爵祿於身。所犯者過耳。必褫其章服。而予以笞垂。則疑於酷濫而不情。若以其不可笞而遽舍之。則彼將益恣肆而無所忌憚。而國家之法骫。然則罰贖者。固州縣通變之一法。而亦聖主之所不禁者歟。且刑者。人之所大忌。而財者。其所甚愛者也。一人受杖於庭。一族之人擯之而不與齒。一鄉之人擯之而不與齒。父兄子弟。惵惵乎惟恐人之過而問焉者。而特奪其所甚愛而令之贖。權其所犯之輕重。而第其罰之多寡。彼亦喜得脫於笞辱。俛首輸服而不敢辭。眉山蘇氏所謂豫養其媿恥之心者此也。議以為添修橋道養濟育嬰。此非聖王之政乎。公家之費。惟日不足。借其財而貰其過。而又眾著其所以致罰之由。彼亦且怵然為戒。不至於怙而不悛。而人之過之者。已曉然其故而不可掩。安得有所謂以富倖免之議。且夫庶獄至賾也。褫其章服不可。予之笞箠不可。罰之貨財又不可。豪民得以有恃而無恐。而耎弱之吏。必多方以為之開釋。慘覈者或因以鍛鍊而文致之。刑罰將不得其中。而賄賂由此起。罰既不居其名。而已免於刑之及。凌弱暴寡之風。則何以禁之。侍御家居者三年矣。閭閻疾苦之事。軍國先務之計。豈其概不加籌畫也者。而沾沾以此言進。其果確然據以為是耶。抑姑藉是以塞責耶。贖刑之得失。前賢論備矣。侍御獨苛求於州縣。恨無有敷陳經義者為侍御告也。芻言可採。幸恕狂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