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二
治体六治法下
善化贺长龄耦庚辑
拟策五道
韩菼
问天人相与之际。盖可畏矣。人事兆于下。则天表应于上。灾异者。固盛世所宜有。而人君强勉之所起与。然滋惧矣。我 皇上以冲龄嗣历服。于天之不假易。盖兢兢焉。乃即位以来。彗星见于翼轸及娄。历十有三宿。京师地震。河北淮南水暴溢。侵庐舍。坏城郭。陕公元霜降。大雨雪。偃禾稼。杀人民。山东西大饥。人相食。江北旱蝗。都城堕陷十余丈。下视水中若庐舍然。或讹言佛出。相惊恐。盖五六年之间。变故多矣。我 皇上饬躬斋精。思与海内更新。求直言。赦罪囚。已逋责。蠲租赋。发仓廪。赈贫穷。恤孤独。停不时之繇。斥贪酷之吏。恩泽及民甚厚。所以偕大小臣工。修省天。长数丈。如疋练。灼烁有光。陕西益饥。民死相枕。µ阙失者甚至。乃入春以来。白气河数溃徙。淮上州县被水灾。而畿辅亢旱不雨。五月癸卯。太白昼见。凡三日不灭。垂象着明。赫然可畏。夫变不虚发。缘感而起。厥咎何占。其应云何。何修何饬。而可使风雨节。寒暑时。年谷熟。星纬顺序。川后循职。以几于太和之盛。其悉意直陈。毋以谶纬乱经。毋以偏党害公。将欲究天人之致。明治乱之极焉。
问古之圣王。皆赖贤臣以共功名。一时之臣。无大小。无远迩。咸资其言。献其身。任与议常兼。而亡有顾望怀安之心。猗欤。其声绩顾不伟欤。降及后世。往往小臣议。大臣任。发言盈庭。而受裁于执政用事之臣。任事者之心不坚。而议者亦倾摇懈弛。无复慷慨言天下事。人才敝矣。治亦阙焉。我国家振厉官方。俾官得其职。职得其事。所以训诫之者甚备。然比见事无巨细。部院诸臣不任也。必督抚议。督抚不任也。必其属议。及议上犹不任也。
复递下以议。何任与议交相待也。其果有见于民生利害。政事得失。外吏言之。曰无容议也。台谏言之。曰无容议也。何任与议交相左也。今何以策任事者之心。而并以作议事者之气与。比奉 上谕。凡文书奏报。部院诸臣当以时定。毋借端驳察。而又谕言事之臣。务条利弊。毋泛论渎陈。约敕至矣。其遂可以破积习而儆惰靡否也。夫文移往复。纠举细故。非议也。坚守成例。非任也。果何以振饬在位。肃然更新以共图治理。俾文章政事。卓然有可观。
问古者完要塞。备边竟。亡敢轻弃尺寸地。所以卫民生而固吾圉也。曩以海氛未靖。惧奸民之为贼间也。而内徙之。滨海处所。悉斥为旷加法。此独智远览。无穷之计。不惜数千里之地。而坐销奸宄之萌。O土。民窃至其地者。支解寇盗之具也。独是民以迁徙故。流冗失业。或阽于死亡。甚可哀伤。比年以来。贼益衰息。议者颇欲令民返故地。毋久失佃渔利。欲如议予之耶。恐为奸者不知法禁。或潜与贼市。以重为边竟忧。即勿予。是久苦吾民也。审何道而可。议者或曰。今兵多冗食。而所弃地故肥饶。即劝之佃作。所以收地利。省厚费。甚便。然诸军士大夫。劳苦于外。十余年于今。其勤甚矣。今巨孽未平。猥劳以农夫之事。疲其力于久废不耕之地。恐非所以慰征夫而恤远役也。幸今兵威远届。边鄙稍寍。甚惜此土田。不忍长弃捐。而未知所以兴复之宜。试条其可者。
问国家岁漕东南之粟以实京师。令民以道里之费予军。而官复定其耗。率三钟而致二。费亦甚矣。而江南省复岁运白粮十五万余石。计其僦费二十余万金。悉领于县官之经费。以粟贱时计之。不啻再倍于正额也。往者议罢运。令民输其直。于后则行半运。而余输直如故。顾粟贱而官不时其值。民甚苦之。不得已复岁运之旧。然官益萧然烦费矣。我 皇上念官与民之不可以偏困也。而思所以变通之。因令于岁漕之数。量留十五万石。令输其直。而即以所余之船与军。赍白粮而致之京师。此一转移间。不益漕。不僦船。不增一卒之费。而坐省大司农金钱十二万余也。然此岁漕十五万石者。不以漕而以金。其将安出与。均之出于民也。其果能时其直以敛民耶。抑不然也。方今粟钱不得其平。稽诸古制。宜出金钱以敛民之粟。顾益散粟于民间而敛之以金。得无使民重病。愿更有以权之。期于官民两利。无独困此一方民而后可。
问货利于刀。流于泉。钱之为言泉也。如流泉铸钱。专令宝泉宝源二局铸作。挟O而百货通焉。往者法钱不行。而奸钱日蕃。因禁所在无铜积笼。奇羡而毕归之上。宜也。然官钱益少。而民益得挟其伪钱以自便。利权散于下。钱货壅于上。于法禁未便。比者令督抚臣各量其地。与应用钱之多寡。复开鼓铸。其地丁课税。民得赋钱率什之三。而官之予兵。及给诸经费亦如之。此故往例。而益明厉其法。欲使必行。庶几乎钱之流通。可日月冀与。然尝思其制。间有未安。官钱之直贵。民颇不便之。一矣。以官之直予兵。兵转而他售。将无所讐焉。二矣。吏操造币之势。咸殽杂为巧。三矣。欲毋惜铜爱工。使质重而工良。又恐采铜日蕃。究无所取赢焉。四矣。钱文不精而直又重。则隐屏盗铸者得而乘之。五矣。凡斯所虑。阙而不图。何心计之鲜也。能商功利者或不乏矣。其务有以权之。欲使货贿流通。下以便日中之市。而上为国家收鼓铸之利。期于余财贯朽而不校。称盛治焉。
法令应归简易疏康熙四年
广东总督卢崇俊
奏为政归简易。以端治原事。臣闻民生休戚。动昭天象。国家利弊。实系民生。使果弊尽革而利尽兴。自当有休靡戚矣。臣窃以为国之大利在于政治简易。而国之大弊在于法令繁多。何也。夫法令一多。则内外衙门。在大官惟成例是遵。每多查驳之烦。在有司惟功令自畏。有不遑救过之虑。岂能计及民生之休戚。而施抚字之仁耶。且因丛迫之际。以致左右作奸。则民生愈受其困矣。若政治一归简易。则大小臣工。各有暇豫之精神。衙门各役。莫施鬼蜮之伎俩。是害不除而自绝。利不兴而自溥。不必求遂民生。而民生自遂。故古来止颂宽大之为美政。未闻以文法之繁为善治也。夫一法立则一弊生。故法愈多而弊愈滋。夫滋弊缘于法多。则救弊惟在减法。有不辨而自明者矣。向来立法之密。其意在于除弊安民。奚知弊反从此而滋。民又从此而扰乎。恭逢我 皇上智仁天纵。知大计军政之循陋规。知考满等第之恣营求。而毅然停之。知四部考成之繁琐丛弊。而归并户部综核。知各关差官之骚扰商民。而责成地方征收。天下官民商贾。已受无穷之福。此即多事不如省事之明效也。今日求治之法。不须远法前王。但就 皇上此念而扩充之。将六部现行事例。命其逐件讲求。如书有云。刑故无小。宥过无大。止将贪暴奸私。明知故犯者。按例处治。其余因公获过者。概免琐议。减之又减。直至于必不可减而始存其大且要者。则法令简明。大官易于综核。有司得以展舒。始能共讲抚字之术。以遂民生而回天象不难矣。
请省奏销驳查疏康熙九年
给事中姚文然
题为请慎奏销之驳查。省冗奏以节 睿劳事。臣惟章奏之最繁者。奏销之驳查。但钱粮款项未清。驳查必不可省。言省驳查则非矣。惟有不应驳而驳者。以至内外屡题屡覆。频渎 宸聪。此等之类。实属可省。臣举一二事言之。如湖广省康熙六年兵马买用豆草等项。价值共五万余两。初经部覆湖北巡抚刘兆麒。湖南巡抚周召南。奏销康熙六年钱粮两疏内。俱云草价与定价相符。豆价比上年减少。均应准销。于康熙七年五月九月各奉 旨依议钦遵在案。乃七年九月部覆湖广总督张长庚。报销康熙六年兵马钱粮一疏内。又称豆草价值已浮。难以照算。请 敕下该抚覆减具题等语。臣查康熙六年该督报销湖北湖南之豆草。即湖南北两抚所奏销之豆草。三疏本属一事。款项价值相符。何为三月之内。一允一驳耶。至康熙八年二月及五月内。湖南北两抚具题。该部两疏具覆。俱称豆草等价。查已于奏销康熙六年钱粮案内。准销在案。均无容查议等语。是康熙七年准销于前。康熙八年照旧准销于后。则中间七年九月内之一驳减可省也。省此一驳。而后此该抚两次具题。该部两次具覆。皆可省矣。又如广西省郁林三里全州等营。节经经略臣洪承畴该督于时跃等题准该营全支战饷。屡年奏销无异。乃部覆广西省康熙四年五年奏销钱粮两疏内。将各营所支战饷数万余两。俱驳令追扣。累经督抚提臣疏请免追。部覆不允。最后该抚金允祖两疏具题。该部于康熙八年八月及十二月内两疏具覆。皆称该督卢兴祖于康熙六年具题。减战兵改为守兵。此四年五年战兵支过钱粮。俱系未定之前支给。相应免扣等语。是顺治十三年。康熙元年。节次题准全支战饷于前。康熙八年。题覆照旧免扣于后。则中间奏销康熙四年五年钱粮疏内两次驳扣可省也。省此两驳。而后此抚臣屡疏请免。该部屡疏具覆。皆可省矣。此臣所举奏销两案。皆见于章疏者也。旧例疏外更有驳单。胥吏查册呈单。多者至数十件。其中岂无不应驳而驳者乎。臣思户部与别部不同。钱粮款项千端。卷案牵连数载。言事者累月查一二件。事后指摘甚易。任事者一日行百十件。当下稽察甚难。因此反复思维。该部事务既已因繁得难。必须求易于简。而求简之法。先自求详始。盖省其应省者简也。先辨其应与不应者详也。从来堂官执要。司官执详。臣请三言蔽之曰。司能详则堂可简矣。人能详则事可简矣。始能详则后可简矣。伏祈 敕下该部。详饬该司。凡遇驳查款件。无论列疏开单。最初加详慎。或有关涉两司者。须彼此移覆明白。有卷连远岁者。将旧案细查原委。部例壹则断两行之路。旧案熟则收胥吏之权。应驳者必驳。不应驳者即省。庶内省章奏之繁。外省驳查之累矣。
请简承追章奏疏
王奂曾
伏见我 朝立法。远迈前代。提纲挈领。百度具修。即如吏部考功司。职掌议处事件。号为最烦。然 钦部事件处分则有汇题。盗案处分则有汇题。而正项钱粮奏销。户部会同吏部。一省各一次具题。以及盐课驿站等项奏销。类皆先有常期分省总题。凡以定例在前。胪列题明故事。可不烦而整齐易结也。独杂项钱粮。户刑兵工各部。随便将承追未完之官。移交吏部议处。吏部有并四五案具题者。有并二三案具题者。亦有一案具题者。虽因便并省。而一年之内。此等处分犹不下六七百疏。合之督抚原题。一年或至八九百疏。章奏之烦于此为甚。我 皇上励精图治。万虑周详。即不以烦琐为厌。然臣子之道。列在言路。苟有一得。可以佐 圣政。无烦 圣虑者。谊不容苟默已也。臣惟承追未完处分。自有定例。而参处之时。则总以其人之承追不力为词。合无令各省巡抚。每年将该省州县承追杂项钱粮之官。查明案件。行令每处分晰完欠项款。各造一册。定于奏销正项之后。具疏总题。各部按册核明。会同吏部。通作一本具题。处分仍照定例。自该员到任经手之日计算。承追一年以上不完者。降俸督催。其原参亦仍照定例。罚俸督催。于办事则甚清。于题奏则甚简。提纲挈领。法莫便焉。臣更有请者。各省亏空之案。有承追十余年至二十三十余年。年年参处。并不完结者。其果家产尽绝耶。州县何不出结详报。司府何不加结转详。该抚何不据结保题。其尚有家产可变耶。该州县身在地方。按籍可考。该府亲临上官。严查可得。该司该抚。若果认真督催。计日可楚。乃既不具结保题。又不力催结案。使 国家徒蒙追比之虚名。终不获完补之实效。迁延岁月。视为固然。官旷事堕。莫甚于此。臣请 敕部通查见在各省亏空未完之案若干。每案数目若干。其承追自原任至回籍共历若干年。造册进呈。行令各该抚逐案备查。果系何因。迟久不结。务期明白立限具疏奏 闻。力清积案。在外不徒循报参之具文。在部不徒幸驳查之为利。体 国奉公。实心治事。亦振起庶官积玩之一端也。如果臣言不谬。伏祈 敕部议覆施行。
敬陈时务疏顺治十七年
给事中姚延启
伏读 上谕。因天旱灾变。引咎省躬。令臣得极言时事。宽其忌讳。臣谨摘时务中有关 君德。有裨 国计民生者。列为七款。伏祈 皇上垂察焉。一建言诸臣首宜优恤也。言官之设。原以补衮批鳞为职。若止纠绳臣下。而不敢匡弼 君父。则唯诺盈廷。何贵旴昲。今 上谕所云。十二十三年有言官处分者。如季开生李等。戆直犯颜。业已身膏原野。伏祈 皇上特准骸骨归葬。家口还乡。仍加优恤。以彰敢谏之忠魂。以昭转圜之盛事。其余流徙降革诸臣。亦各加存录。次第擢用。则海内无不鼓舞称庆。从此忠鲠之风。翕然丕振。不致徒以脂韦容悦。为保身家禄位之长策矣。一刑狱宜复旧制也。 本朝律法。刊布天下。臣民晓然知所趋避。今屡奉 上谕。增改律条。耳目惶乱。即如拾两籍没之令。原为惩贪。然法愈严而贪风不止。今又改为席北。大贪大恶。反漏网于吞舟之鱼。又如因民间玩法者众。故增杖罪罚赎之例。今贪污官吏。反借此以害民。赎锾尽入私囊。愚民不知。怨归朝廷。又如欲警情之官。将承问不公者。拟大辟。立法太重。此后刑官承风希指。欲免己祸。枉入人罪。以刻为明。以杀为威。怨咨之气。上干天和。此尤近日旱魃之所由致也。伏祈沛然更始。除去新法。尽复旧条。则天下欢呼解网。上帝必立降甘霖矣。一钱粮催科不宜太急也。天下之民有圈地之苦。有逃人之苦。有喂养马匹供应大兵之苦。有封船之苦。有纤夫之苦。有打造战船之苦。有藩府朘削之苦。有驿递骚扰之苦。有盗贼焚掠海寇出没之苦。又有水旱不时之苦。天下原未太平。民生原未丰裕也。今不问疾苦。概责之以十分之钱粮。而此外又有私摊私派。或一年三四次派。如河南地方。陈德兵马经过。勒派车辆。即输四万余金。如此之类。过于正赋者。不知几许矣。近日闽浙用兵。百姓摊派之苦。供兵供马。解草料。解钉铁。解油炭。解船木桅木。行赍居送。十室九空。目前急务。谓宜起征现年。将带征者宽缓。以示轸念民艰之意。至于用兵地方。更望格外加恤。此在 皇上厚下安宅之仁。非臣愚所得臆揣也。一有司人才摧折急。宜从宽久任也。夫钱粮积逋。非因地方民穷。即由前官遗累。虽使龚黄复生。亦不能立起沉。今不敢多举。摘其治行尤卓者。如原任松江知府李正华。太仓州知州白登明。常州知府崔宗太。衢州知府袁国梓。绍兴知府王廷议。湖州知府刘愈奇等。皆有守有才。表表着声。钱粮旧欠不完。概令谪罢。小民扳辕涕泣。莫可如何。 皇上欲开久安长治之业。须重爱养百姓之官。臣愚以为凡考成应降应革者。乞 敕抚按察其治行。如果民心爱戴。不妨特疏题留。带罪任事。则久任廉能。可以免更易之苦。黎民得所怙恃矣。一兵饷不足度支告匮土木似宜停止也。今户工二部钱粮日绌。即 内帑所积。能有几何。各处新旧大兵月饷。压欠动至半年。呼庚呼癸。苦无以应。水衡金钱。与其耗之于神宫梵宇。何如储之以饱腾士马。赈恤饥荒。伏乞 睿裁。酌其可缓者停之。其万不容已者。亦乞 敕部因旧增设。不得分外糜费。省一分即留无限脂膏。节一毫即养无穷命脉。昔汉文帝欲造露台。而惜百金之费。以为破中人十家之产。故能驯至殷阜。府库充盈。海内乂安。前事可为明鉴也。一贤路不宜太隘也。天生人材。原以供 国家之用。故宋太宗见制科取士。曰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矣。
我皇上屡次开科。纲罗贤隽。超轶往昔。而迩者因士风靡敝。以为多收不若约取。遂将生童入学科举之数。减之又减。大县止进十五名。科举亦裁其半。窃恐读书者日少。既不为农。又不为儒。其抱才负气者。好勇疾贫。必至弃诗书而为戎首。闻近日南方盗贼。多有废书不读之辈。夫学校之设。原为养成俊良。亦以羁靡奸猾。伏乞 睿裁。仍复三年两次进学之例。其乡会中额。亦再加扩充。或比旧例稍减三分之一。使跅弛之士。不至于牢骚放废。铤而走险。亦敉宁之最要着也。一服色不可不辨也。历代帝王。创制典礼。衣冠之式。原不必同。但贵贱等威。岂容无辨。 皇朝定鼎。十有七载。君臣章服。与官役弁冕。不甚分别。混淆孰甚焉。乞 皇上诏礼官博采前代。斟酌损益。务于 大清衣冠之中。仍示上下尊卑之体。以为万民瞻仰。尊 朝廷而重元首。名分亦不患于亵越矣。以上七款。皆臣素日怀之胸中者。今幸遇 皇上颁布德音。求言若渴。谨据实披陈。伏祈 睿鉴。
与安徽李方伯
方苞
执事服官有年。声绩显布中外。尚恐民治有缺。越二千里而询于愚儒。今而知所至称贤。不苟然也。安徽诸郡。吏民所公患。莫若采铁。初额仅七万斤有奇。大府上言宜拨移产铁之地。部议驳责。转以三倍。自是无敢及此者。倘能与有司详议。白大府密奏闻。而阴有以慰户部及内府诸郎吏之心。然后露章以请。则无曩者壅遏之患矣。又凡害之已见者。人知忧之。而伏积于无形者。则昧焉。往者遂宁张公子为怀宁县令。谓周官荒政。弛山泽之禁。令民得纵渔樵。自是以后。岁小祲衰。恶民千百为。决堤防。毁坟墓。莫可御止。古者山泽隶于官。故弛其禁以利民。今则民力所自营。而租赋之所从出也。可任其相夺乎。用此三十年中。陆陂池少远于宅舍者。民皆弃置而不价踊三倍。使常利坐失于伏闇之中。而乱心生于理平之日。非早遏其流。ª务孳息。薪材鱼异日必为乱。昔宓子治单父。齐师将至。父老请曰。麦已熟矣。请使邑人出自刈。传郭者三请。宓子不许。曰。宁使齐人刈之。令吾民有自取之心。其创必数年不息。此仲尼之徒。深明于先王以道立民之意也。其它法久弊生而宜革者。如铺设总甲以稽窃贼。而为贼谋主。江辩繁。壅蔽生。执事久官南置汛地以防大盗。而为盗窟宅。里立乡约保正以息争察讼。而中。闻此必熟矣。若能与所司详议而改纪之。俾良有司奉行有成效。则下其法于诸郡。非一时之利也。凡兹所陈。或关于大府。或责之有司。或议于同官。执事皆可为之枢纽。若官中之事。以执事之仁明。必曲得其次序久矣。无待于某之渎告也。
敬陈亲政四事疏嘉庆四年
御史何道生
我 皇上当 亲政之初。即下直言之 诏。凡在臣工。自宜各抒所见。以备采择。臣职司献纳。谨将管见所及。列为四条。
一曰禁进献。钦惟 大行太上皇帝至圣至明。无微不烛。前因各省督抚土贡之外。间陈玩好。曾经降 旨禁饬。诚以督抚为封疆表率。首重廉洁。若进献之路一开。则不肖者得以借口进 御。需索属员。层层递取。必至派累民间。是以加之戒饬。 圣意至深远也。诸臣自宜凛遵 圣训。不得复萌故志。惟是我 皇上亲政伊始。诚恐督抚之中。有以此为尝试者。不可不防其渐。伏乞 皇上申明 圣训。晓谕诸臣。俾知 郅治之朝。不贵异物。诸臣惟当砥砺廉隅。洁清自矢。以佐上理。则吏治之源清矣。
一曰饬吏治。亲民之官。守令为重。近年川楚教匪滋事。多由守令之不职。守令之不职。又多由督抚之徇庇。守令之贤不肖。惟视督抚为转移。为督抚者。果能整躬率属。洁[己](已)奉公。循良必擢。贪劣必惩。则一省之中。虽不能尽皆良吏。而上行下效。大法小廉。咸知媿厉。作奸犯科之徒。自无所容。今之督抚。不能整饬属员者。半由于不能正[己](已)。半由于回护处分。惟无瑕者可以责人。己之不正。何能御下。而守令获罪。督抚司道。俱有失察之咎。故隐忍不发。以观后效者有之。互相蒙蔽。苟图无事者有之。因循姑息。遂致酿成事端者亦有之。此诚当今急务。不可不大为整饬者也。伏乞 敕下部臣。嗣后各省守令有以贪污不职败露。或因科道论劾。或因士庶控告者。必严究其上司各官徇庇之罪。以儆官邪。至各该督抚自行参奏者。其从前失察之咎。不妨稍恕。如此庶地方大吏。皆知自顾考成。无所回护。而吏治可以整饬矣。
一曰达民隐。伏读 圣谕以民隐为念。而欲其上达。此诚 圣王宰治之要道也。民隐之未能尽达者。半由于督抚之徇庇。不能整饬属员。半由上控之案情。不能彻底根究。向来凡有上控之案。或交该督抚提审。 钦差大臣质讯。而统计所办之案。归罪于地方官吏者。不过十之二三。归罪于原控之人者。往往十之七八。否则不过颟顸了事。归于两败俱伤。推原其故。皆由于外省回护之恶习。牢不可破。而弥缝之巧术。更属多端。故往讯之人。即使矢正矢公。长于折狱。而本省官吏。一闻 钦差之信。即将全案情形。捏饰装点。不使稍留罅漏。查办之人。鲜不受其蒙蔽。至于 钦差所过。州县支应供给。其弊更有不可胜言者。 皇上所差大臣一二员。随带司员一二人而已。大臣司员所带家假 钦差之势。鞭挞州县办差人役。征求无厌。里闬不O人。较之定额不止倍蓗。所到之处。宁。公馆铺陈。空如席卷。即使所讯之案。毫无冤抑。而沿途已不胜其扰矣。伏乞嗣后凡有上控之案。其与督抚并无干涉者。即交该督抚据寔审办。其干涉督抚。恐致回护者。立即提犯进京。交部臣秉公严鞫。务期水落石出。以成信谳。倘有必须亲至其地踏勘情形者。交邻省大员。就近查勘。分别奏咨。归案办理。庶驿站不至骚扰。而民隐得以上达矣。
一曰厘驿政。 国家设立驿站。凡马匹人夫。皆有定额。草干夫价。皆有奏销。原于闾阎毫无扰累。乃各省地方官奉行不善。借差使之名。开科派之路。马价折之民间。草豆纳之里下。一遇紧要差务。格外派累者有之。差拏民间行旅骡头马匹。充抵驿骑者有之。于是州县之贤者。无不以冲缺为畏途。而不肖者反以冲途为要缺。至于一当冲缺。则无论贤不肖。皆以办差为要务。其精神才干。用于擘画夫马者半。用于奔走伺候者半。加以下程铺垫。需索征求。应接不暇。虽有循良之吏。亦惟有低首下心。以苟免赔累为幸。断不能尽心民事。其无能者。又皆纵容胥役。多方勒派。地方之脂膏。朘削愈深。奸蠹之囊橐。分肥愈厚。而贪诈者之藉端入己。饱其溪壑。更不必言矣。伏乞 皇上敕下各省督抚申明定例。转饬有驿州县。遇有差务。务照部颁勘合夫马定数支应。如有不遵定例。额外需索者。立即直揭部科。各督抚仍责成道府。不时稽察。所属州县。如有借口办差。派累百姓者。立即揭报参奏。倘隐不办。别经发觉。即将该上司一并严议。如此严切 训谕。俾各知儆畏。庶驿政清厘。而民无科派矣。
敬陈治滇实政疏云南通志
蔡毓荣
滇省界在边荒。甫离兵燹。迥非承平内地。可以优游坐理之时。一切整顿地方。抚绥民生。务以实心而行实政。如其因循苟且。粉饰太平。非 皇上责理于臣。与臣率属以报 皇上之至意也。自受事数月以来。周谘利病。悉力兴除。总期上下一心。勤求治理。无如官斯土者。或缘瘴疠易侵。接踵报故。是以荒残难起。触目灰心。率多旦夕求去之思。否则守边俸为待迁之计。滇吏之实图有造于滇者几人哉。是非申严课绩之条。特着考成之令。大加振刷。逐事讲求。未易起积隳而成长治也。夫所谓实政者。一在复丁田。前此死徙人丁。抛荒田地。业据勘明题报矣。使徒觊蠲除之令。不为补救之谋。长此土旷人稀。成何景象。又或侈语招徕。而漫无安抚。捏申开垦。而摊泒包赔。从何时得庶且富耶。则所以辟榛芜谋生聚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广树畜。滇人既幸更生。而无以谋生。其势不可以久。务因时地之利。为开衣食之源。今以无主荒山。劝民种树。近郊隙地。给令灌园。但使瓜壶枣栗之微。各得其养。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安在绌之不为赢。而剥之不易复耶。则所以课种植稽畜牧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裕积储。滇在万山之中。产米无多。运粮未便。臣前疏请开捐事例。用实仓廪。亦以官兵交瘁之区。常平义仓。虽经修举。未能责效于旦夕耳。然使以常平义仓为故事。而虚报损积。塞责一时。又或不知贵粟重农。驯致耕三余九。何以有备而无患邪。则所以劝积谷实边储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兴教化。滇人陷溺数年。所习见者。皆灭理乱常之事。几不知孝弟忠信为何物矣。今既如长夜之复旦。反经定志。全在此时。臣已饬行有司。各设义学。教其子弟。各以朔望讲约。阐扬 圣谕。以感动其天良。各选年高有德之人。给以月廪。风示乡里。但人情率始勤而终怠。其或作辍不常。安能久道化成。而保民无邪慝邪。则所以革民心兴民行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严保甲。滇当反正之初。逃兵逃人。暨逆藩旧人之窜伏者。正复不少。臣前疏请责土司稽查之法。业蒙 睿鉴允行。尤须严督有司。肃清内地。但使深山穷谷。城市乡村。无一脱漏牌甲之人。自无一容留奸宄之地。特恐奉行不善。反以编设扰民。又或徇编设之名。一报册结。便为了事。漫无督察。是有治法无治人。其能以虚文收实效邪。则所以清逋逃弭盗贼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通商贾。滇南道路险远。舟车不通。商贾罕至。吴逆时。游棍夤充税官。市棍夤充巡役。物无大小。地无远近。或一地而两税。或二三十里一税。到处搜求。甚于截。操奇赢者裹足不前。有由然矣。
今蒙 恩悉除弊政。臣已严檄所司。悉照经制额税征收。其余痛加禁革。仍申严塘汛。毋许借名盘诘。阴肆诛求。并会饬满汉官兵。毋容短价强买。然而市廛未集。百货未通。一粟一丝。其价皆十倍于他省。军民困苦。长此安穷。诚使有司加意招徕。多方抚恤。悉剔税中之弊。永除额外之征。安在日中熙攘之风。不可复见于天末邪。则所以清关市鼓悦来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崇节俭。仕途之奢俭。吏道之清浊系焉。俭或不至于大贪。奢则未能有小廉者也。自吴逆剥民之财。逞己之欲其属共溺于膏其骄侈。酿成僭乱。是奢俭尤关于治忽明矣。今滇吏万里之官。以裘敝金尽之身粱文绣。。当土瘠民贫之地。非守[己](已)如寒儒。而欲保其为良吏得乎。夫人无两用之心。岂有一心于声色货利。而又能一心于官守民依者。臣常戒谕庶司。约口腹。习浣敝。减驺从。绝馈遗。止宴游。屏玩好。固已惩纨*之习。遏佚豫之萌矣。然人情率易放而难收。安必勉然者之几于自然。长以官瘠为民肥地邪。则所以惜物力砥官方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除杂派。杂派之禁。率土同遵。独滇吏恃在边圉。罔思顾畏。滇民惟知漏例。习以为常。故往日各地方。有当月里长。有值日里长。凡有司日用辛工纸张油烛柴炭。一切供应食物。及答应往来差使。庆贺节令生辰。皆取给焉。乃至各衙门雇募胥役。取用夫匠。无一不派诸里甲。又有上司。各行有司采买鸡牛羊米豆布疋。细及榔蔬果之属。有司指一派十。短价剥民。民之痛切难支。莫此为甚。臣已痛加禁革。有犯必行纠察。然而耳目难周。法久易玩。非藉贤有司共懔 国法。实体民艰。又安能弊绝风清。以养地方之元气邪。则所以守禁令蠲科敛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恤无告。鳏寡孤独。王政攸先。况以全滇汤火遗黎。复以溃贼杀掳。疫疠流行之惨。或父兄尽殁。幼而无依。或子女皆亡。老而无养。或失其妇。或丧其夫。甚有一户族而仅存孤寡一二人。一村屯而止遗妇女老幼十数口者。仳离号泣之状。不忍见闻。臣虽倡率有司。量行赈恤。然而壶之德。曾不终朝。使地方官无同其忧患之心。无曲为生全之法。此茕茕而待毙者。将安恃邪。则所以续民命回天和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止滥差。州县差人下乡。上司差人下州县。等一害也。夫钱粮案件。各有限期。军民如或抗违。有司何难申究。有司如或迟误。司道府岂惮揭参。而必恃差催以佐其风力乎。况滇省陋例。督抚衙门员役。竟得与有司分庭抗礼。司道亦擅设承差。公然凌厉有司。一奉差牌。索人夫。索供应。索规礼。甚至咆哮公堂。锁拷经承。溪壑既厌。取一回文销差而巳。曾何裨于公事。徒有害于官民。臣于受事之初。即巳严行禁止。仍设稽差印簿。令地方官按季登报。积弊渐除。然非奉行之官。各以息事宁人为念。行之既久。保无阳奉阴违。及其事发而后处分随之。地方之驿骚已甚矣。则所以省差催息民害者之力行宜亟也。凡此十事。在腹地或视为迂缓。在边疆则最为急切。臣既董劝兼行。正各官黾勉从事之时。非请 天语特颁。何以发其震动恪恭之气。即其间已有通行定例。尤必请部行申饬。特示劝惩。凡边俸已满二年。即按十事。考其十迹。果其田畴既辟。户口既增。树畜既蕃。积储既裕。化民成俗。靖盗弭奸。市肆殷盈。奢侈不作。正供之外。悉皆除。无告之民。全活甚众。官差足迹。终岁不及州县乡村。是为真正循良。督抚臣查¾明奏 闻。部臣核实请 旨优升。以示鼓励。如其以十事为具文。阅二年之久。而迄无成效。亦听督抚臣题报。分别处分。斯边吏争自濯磨。共勉于实心实政。而残疆自此起色矣。
途次见闻入告疏
杨桩
臣蒙 恩遣往陕西四川祭告岳渎。请 训之时。面奉 谕旨。途中闻见有关吏治民生者。直陈无隐。臣今事竣还京。所有见闻。敬为 皇上言之。一臣闻树桑之制。详于孟子。七十衣帛。着于礼经。四川成都等府。纺织颇盛。第制作华侈。非民间日用所宜。山西泽潞绛诸州府亦然。直隶陕西。则纺织甚少。即有亦不视为急务。臣思禹贡九州岛。惟冀雍梁三州。不篚织丝。疑非地土所宜。然豳诗蚕月条桑。八月载绩。魏诗十亩之间。桑者闲闲。周礼职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利布帛。诸葛亮自表成都有桑八百株。子弟衣有余饶。皆在今陕西四川直隶山西之境。即古冀雍梁三州也。是知禹贡三州无篚。以雍梁有织皮。冀州不用贡耳。非桑有宜有不宜也。汉崔寔为五原太守。其俗不知织绩。冬月无衣。积细草卧其中。寔卖储峙。诣雁门广武迎织师教民纺绩。织纴綀缊。民得以免寒苦。松江府旧无梭布。明万历间广东老妇教之。遂以成俗。夫五原今河外地。越老妇至无能耳。纺织之益。尚能如此。况禹贡九州岛之域。加以有司训教。利自十倍于前。臣请 敕下直省督抚。通行州县。有能纺织者。无务华靡无益之饰。不能者。官发纺织之具。迎善织者为之师。不三五年。民自勤于纺织。而布帛可以有余矣。一黄河水势东西莫定。河滩地亩。坍涨靡常。每有昨本为河。而忽焉填淤。亦有今方耕种。而水至成河。不可为闾阎之恒产。即不能充州县之正供。臣自山西永济县渡河。至陕西潼关县。闻濒河地方。向因蒲朝争界。遣员踏看。不论地形高下。一总升科。今二省并水。小民完纳不前。每多赔累。徒有增额之名。未获升科之实。伏乞 敕下山陕督抚。逐一勘明。其实在高地。不虞淹没者。照旧升科。若低洼之区。请将所增粮额。永行豁免。庶民劝于垦而无后累矣。一臣见今之议钱法者。皆曰铜少。臣愚以为铜少之故。由于下洋太多。而佥谓铜有藉于外洋。是大不然。臣考三代以来。钱之多莫过于汉。史言元狩前。都内钱贯朽而不可校。初元永光间。内钱四十万万。水衡钱二十五万万。少府钱十八万万。王侯将相氓庶之家。富至巨万千万。或数百万。皆钱也。大司农及民间日用之钱。尚不在此数中。钱之多有如此。而又用铜以作兵器。以造器皿。终不患于乏铜。盖其时海洋未通。以中国之铜。止供中国之用故也。东汉而下。海邦渐至。中国之铜始少。臣闻长老言。 圣祖仁皇帝初未开洋禁。民间铜器颇多。盗销私铸。间亦有之。然未以乏铜为虑。自洋禁开而铜始患少矣。臣顷在四川。有语臣者云。四川云南之铜。每百觔辄有银数两。中国之水。不能出铜中之银。惟外洋能出之。奸民每将红铜卖与洋船。俟银既净。然后复入中国。谓之条铜。推之他省所出。亦当如是。是今日洋中之铜。名产于洋。而实即自中国者。铜之所以日少。质之所以日低。职此之由。臣请 敕下沿海督抚。严谕诸州县。洋船入境。敢以红铜私与洋船买卖者。照硝磺私盐之律。从重治罪。则红铜不得下洋。鼓铸自无少铜之患矣。一臣查旧例。 朝廷每有 恩诏。凡斩绞人犯。罪非常赦不原者。概行宽免。其军流人犯。未至配所。亦邀 恩释放。惟已在配所。自顺治八年八月 恩诏后。未有赦宥之条。
臣近经数省。见军流人犯。或只身远徙。骨肉久离。或妻子同行。老年鳏独。茕茕异地。实可哀矜。臣窃思军流之与斩绞。其罪轻重悬殊。重者邀 恩悉赦。轻者乃有赦与不赦之别。军流中情罪亦各不同。有强盗免死发遣者。有命案人犯减等发配者。有缘杂犯比例遣谪者。若命盗二案之正犯。中途遇赦。得回原籍。而比例之杂犯。反长系他乡。于情更觉可悯。臣请 敕下直省督抚。详查所属之军流人犯。共有若干。除在配所已经入籍。不愿还乡。听其自便外。其余酌其罪之轻重。详其年之远近。具奏请 旨加以殊恩。量从赦宥。则小民咸沐下车之仁矣。一臣见外官自州县而下。有云贵川广之人。仕于直隶山西。亦或江浙福广之人。仕于川陕。其路途相去。远或万余里。近亦在五六千里之外。舟车之费。跋涉之艰。所不待言。而且任之初。语言未晓。风土未谙。又或凭限稽迟。旷官不免。更有父母在堂。孑身远宦。晨昏既旷。音信罕通。甚之佐杂微员。离乡太远。顶名替职。诸弊丛生。臣伏见唐时掌选官。各就注其地之宜为令佐者。宋时知县诠选。虽甚远无过三十驿。三十驿者。九百里也。今请略仿其意。外官自府及直隶州以上。除授不计远近。属府之州县。离家远者不得过二千里。佐杂等官照教谕训导例。就在本省铨补。定以八百里或五百里之限。则地便其人。人便其地。吏治民生均为有益矣。
荅曾君有书
魏禧
迭承教以兵学及治学书。欲使禧得献其愚见。念足下意。更取二篇点次。而鄙意偶有触发。遂出异同欲相正。非敢谓不然也。然足下高明好学。当无取雷同之誉。兵为治学之一。于天下事最为难能。不可以轻谈。中兵者人情而已。又谓法者皆情变之极致。二言者可谓广大精微矣。特以文好断续格。前后欲相为工。遂令其指不畅。禧窃以谓明理而适于用者。古今文章所由作之本。然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是以有文而天下之理与事。有不可以尽言者。是以有含蓄之指。有难于直言者。是以有参差断续变化之法。则皆其后起者也。辟之于水。浸灌万物。通利舟楫。此水之本也。而江河之行。曲折洄洑波澜漪瀔激泻。此水之后起。而势有不得不然者。水不恃此以为贵。兵法万变。不可穷诘。人情二语。则已得其要领。奈何不使一畅其指乎。天下之法贵于一定。然天下实无一定之法。古之立法者。因天下之不定而生其一定。后之用法者。因古人之一定而生其不定。匪独兵为然也。至于治学。则天下事无一不在其中。非有圣作明述之智。文武将相之材。鲜有能兼总而条贯之者。禧尝欲集诸同学志当世之务者。各因所已知。而讨古论今以成其说。如平居留心官制。则使讨论古今之官。留心礼乐。则使讨论古今礼乐。人任一曹。或数曹。既各成书。然后合并贯穿。其利。杜其弊。而尤必使众法杂陈之中。首尾不相扞格。一代之治。条分缕析。刚柔文质。各异其宜。然必有一代制作之大意。其纤悉毕到处。与其大意必相通属。一法虽善不能独行。必与他法为表里。辟之作室。欂栌斗桷栋梁。必大小相扶持。一室之规模成。而后一榱一桷。始有所附。故原其始。非一人独见所能办。要其终。又非众人之各见所可成。时不我与。诸同志或阻隔千百里外。或以饥驱不得卒所学。禧用心者。凡十数条。今成说者仅五六。至律历河渠兵法。则尤不敢厝意。自知终其身学焉而不能者也。禧生平好读左氏。于其兵事。稍有窥得失。曾着春秋战论十篇。为天下士所赏识。然尝自忖度。授禧以百夫之长。使攻萑苻之盗。则此百人者终不能部署。而小盗亦终不得尽。天下事口言之与手习。相去有若径庭。有若南北万里之背而驰者。而况于兵乎。今谨以评点二稿呈览。惟足下更教。
复林若洲言时务书岭南集
程含章
足下素抱贾生之心。作为时务一书。其论五忧也切而中。其解七驳也详而辨。崇论宏议。迭出不穷。而仆前书谓其必乱天下。则何也。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孟子释之以为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大抵开创之君。类皆有英明雄圣神天授之才。又以手夷大难。斯世之险阻艰难。身所备尝。天下之土俗人情。目所亲1。前代之善败得失。耳所熟闻。其时佐命之臣。又多虎变龙骧。识微见远之士。故其坐论庙堂。垂诸典则。以贻子孙者。类非后贤后王之所能及。昔宋神宗欲变法。司马君实侍经筵。读曹参代萧何传。神宗曰。汉常守萧何之法可乎。对曰。宁独汉也。使三代继君。皆守禹汤文武之旧。虽至今存可也。由是言之。祖宗之法。惟小有缺坠者。随时损益之。至于大经大法。不可变也。汉晋以来。唐宋元明。有不变乱旧章而亡国者乎。无有也。我 朝 圣祖 神宗继继承承。一切官礼兵刑。监前明而精之。法度纪纲。悉具备。诚能守而弗失。虽万年未有艾也。即以海防而论。虑匪船之出没无常也。于是乎¾置水师以镇之。台以守之。兵弁有制。训练有方。游巡有时。会哨有地。桨船战船。星罗碁布。都守之上。辖以参游副将。统以提镇。又有兵备各道以分之。又有督抚以节制之。偷惰者黜。勤能者陟。防者谪。失守者诛。又虑愚民之表里为奸也。于是乎编审保甲。稽查接济。严禁销赃。地方自道府而下。至于捕巡。皆有诘奸禁暴之责。递相管束。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百数十年太平之效。咸在于兹。迨乾隆五十四五年。海盗渐起。祸缘安南篡臣阮光平父子豢贼。致寇扰我边境。洎天坠厥命。盗无主。争为雄长。招致无赖。肆行掠。乃造米艇大船。配兵出捕。其时太平日久。将吏怯懦。缉捕不力。地方亦不能寔行保甲。守口员弁。因缘为奸。而接济销赃诸弊作矣。海贼绵延。至于今日。愈无忌惮。焚村庄台者。岁且再三告也。 皇上轸念沿海商渔。 严旨责问。大宪非无肃清海峤之心。而将官无一果锐忠勇之人。责以畏葸不前。则曰贼众我寡也。风色不顺也。间有一二差强人意者。亦止搜罗小丑。聊以塞责。若大帮洋盗。不敢过而问也。迩来参革将弁。不为少矣。而泄泄者如故。即添船添兵以畀之。亦属无济于事。每岁获盗。多不过千余名。而无赖奸民。受贼雇募入海者。尚不止此。所诛者少。所添者多。劳费伊于何底耶。由是观之。海盗之不平。非法足累人。乃人不奉法。谚曰。扬汤止沸。不如去火抽薪。今日之计。止宜就无能之将作量力之谋。不必遽言战也。惟专心议守。多造船只。招募兵勇。分布各港口岸。责令将弁日夜训练把守。文武同心。力行保甲。严禁接济。如有漏。法在必死。凡船不经挂号搜查者。毋令出入。夜间口外之船。概行禁绝。渔船止许朝出暮归。不容多带薪米。商盐各船。责令水师逐程护送。使贼外无所掠。内无所援。不出半年。贼伙必散。然后掩其不备。歼厥渠魁。则盗息而费亦可省。足下欲谋人国。曾不深思远虑。而纷纷然欲取国家之成法。一朝变易之。如来书云。宜简机深望重大臣一员。于闽广江浙诸省要区。开设幕府。仿汉唐遗规。复辟举。收人才。或遣使臣采访。或许以自荐。一省。陆路。许选司道三员。司道听选副使二员。一主御寇。严防接济。一于商船出洋时。抽分余息。雇募乡兵。护同上下。水路。许选提镇三员。分合巡缉。各授一军。约配战船二十。米艇十号。仍听各选咨议一员。之数策者。仆窃思之。无一而可。今日督抚之权。不为不重矣。生杀予夺。钱谷兵刑。皆其职掌。足下又欲别开幕府。将废督抚不用耶。则数省事繁。非幕府之所能理。将仍而不革。不受幕府节制耶。则事权不一。何以图功。将受幕府节制耶。无论鞭长莫及。缓急难恃。以九千余里洋面。责诸一人。使悬揣虚拟以图必胜之策。虽吕望复生。不敢任此。仆窃谓以一省之官。办一省之贼。海面情形。较易熟习。兵将勤惰。较易周知。呼吸左右。较易捷速。果其得人。安在督抚不可办贼。何必更设幕府。事多滞碍耶。其不可一也。
国家取士之法。出正途者有科甲。有行伍。出异途者有荫袭。有 诏试。有投效。有吏员。有捐纳。我 皇上亲政以来。士人上书陈言者。苟有可采。间 赐录用。皆所以广收人才也。有功者赏。有过者罚。铨归阁部。重大柄也。迁擢以等。惜名器也。升调以年。杜躁进也。保荐必书事实。防冒滥也。其有奇才异能者。例许专折奏请。或 特旨不次超擢。可谓四门洞关矣。足下又欲复辟举之法。岂诸路皆不足以得人。而辟举独可得人乎。抑贤人君子不肯应 朝廷诸路之求。必待辟举法行。然后出而仕乎。徒长虚声。无益实效。其不可二也。若夫使臣采访。惟据声名。则殷浩庆弹冠矣。窃恐奔竞请托贿赂诸弊。如猬而起。虽严刑峻罚以绳之。不得而禁。其不可三也。课绩命官。故贤能者奋勇。而贪劣者不得进。若令其自荐。则人皆毛遂吴起矣。脱令有一能读父书赵括。出乎其间。足下将疑而不用耶。则无以服其心。而来天下之贤。将举长平四十万卒。慨然授之耶。是戏天下于一掷也。夫考试微名也。枷杖流辟大辱也。密封搜检棘闱至严也。而鎗替怀挟之风。犹不能禁。况立谈而取尊官。掇厚禄。何事不可为耶。其不可四也。司道者。百吏之纲维。提镇者。三军之司命。皆天子之屏翰大臣也。必其人功绩着闻。才识卓异。 天子乃简而授之。非如知府副将以下。督抚可以奏补也。足下竟许幕府自选。以为有合于古者大国三卿二卿命于其君之义。不知古者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各子其民。故各得命其臣。今则郡县一统。无私土。无私民。安得有私臣哉。以闽广江浙四省。悉隶幕府。已辖天下三分之一。又使得自选其属。则朝廷轻。藩镇强。足下能保无树党营私尾大不掉者乎。其不可五也。广东官制。三司之外。辅以六道。无可增。不容减。法至善也。足下欲减司道为三。辅以二副使。何以资弹压而寄廉访乎。其不可六也。贼船之来。无定时无定境也。接济之奸。非明目张胆也。二者之患。合通省文武之力。犹不能办。足下乃责之一副使乎。其不可七也。往者招募乡兵。出洋缉捕。意谓胜于营兵也。讵知闻贼声。荒乱无措。不战而溃。何则。战贼乎。足下欲使一副使。抽分商人余息。购募乡兵阵非其素习。又且工价几何。孰肯舍身。护同上下。粤洋三千余里。一副使岂能尽护耶。果能护。仆犹虑其加赋病民。况乌合乡兵。必不得力。贼船突至。必遭焚掠。商人以有限之财。供无益之用。虽刀锯横陈。不能从命。其不可八也。广东兼辖水师官将。一提五镇六协七参八游。而陆路不在其数。非是不足以资防御也。足下欲减提镇为三。分之则海面辽阔。终形单弱。合之则又顾此失彼。其不可九也。粤东战舰。旧惟缯船资以护守。形制皆不甚大也。至乾隆五十九年。海氛猖獗。小船不能敌大。乃造米艇百号。分派各营。每遇盗警。不敷配驾。尚须添雇商船。非得已也。贼船之来。多者百十号。少亦数十号。足下欲每军止用战船二十。米艇十号。将谓寡可敌众乎。仆尝半载在洋。与贼连战数次。颇知其。大抵外海之战。与内河陆路异。何则。汪洋之中。一望无际。非有山林险阻。可以凭扼塞。非有林木蔽翳。可以伏奔轶。其战也。惟恃船只火之多寡大小为强弱。而又有雾有雨不可战。无风大风逆风逆潮。皆不可战。必天日晴明。风力适中。师船乃出。船身簸荡。发多虚。幸而得胜。我顺风而逐。贼亦顺风而逃。不可骤及。东西南北。惟其所之。不可邀截。若到黑水外洋。或日色将曛。我师不得不回帆矣。故其殄灭较难。要之方战之时。必以船大大为贵。故以大船攻小船。如以虎驱羊。一可当十。以小船攻大船。如以卵击石。十不当一。是故配船之法。大船须十之八九。小船须十之一二。小船者备浅水捉贼之用。不任战也。仆方欲添制加倍大船。每帮二三号。载以四五千觔大。俾贼不战自溃。足下乃多用小船。少用大船。谓大船不若小船之便。亦未亲临行阵耳。其不可十也。
若夫用人之道。惟于进贤退不肖加之意而已。虽行军之际。使贪使诈。亦所不废要必度彼无背叛之心。我可制其死命。然后可用。否则厚赏之可也。予之以柄不可也。足下谓富郑公欲收凶险之徒。量加任用。以为束缚之计。仆谓此特为小有才智。不安贫贱者言耳。若夫乱臣贼子。豺狼成性。虽日抱而哺之。不可驯也。要在圣主贤臣。防微杜渐。有则断而诛之。斯亦何能为者。元明季君。荒淫失道。法纪废弛。故使张士诚方国珍李自成张献忠之徒。扰乱天常。足下乃谓其不知收用。不知此数人者。收而用之。有异于莽卓敦温安禄山之为耶。夫治天下之道。惟法与人。足下之于法也欲变易旧章。于人也欲收召乱贼。有一于此。尚足致乱。况兼而有之乎。昔王安石博学多闻。慨然有匡济天下之心。卒以才偏性傲。以顺己者为贤。以逆己者为不肖。遂致流毒缙绅。祸人家国。足下以海门布衣。留心经济。忠君爱民之意。溢于楮墨。非豪杰之士。乌克有此。特以闲散荒澨。未得备窥 盛朝制度之精。遂泥古先已行之效。此亦经生之常。无足怪者。所愿从谏如流。改过不吝。刚而不愎。实而若虚。则德业日进。令闻无穷矣。方今制府誓清海峤。特于省会设立军工局。大颁文告。下诸郡县。收罗人才。谘访治道。士民中有能出策平匪者。许条列款要。赴地方官呈递。倘格于有司。许赴省局投递。果有成效立功。予以出身。是亦辟举之义也。足下怀之久矣。曷斟酌其辞。出而图之。若仍执旧说也。仆愿且卷而怀之。理愈求精。义愈求熟。俟夫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再出而谈天下事。未为晚也。
以魏叔子答曾君有书及此篇殿诸法之末所以戒妄谭策喜事纷更之弊也苟非其人法不虚行
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三
治体七用人
善化贺长龄耦庚辑
平论一
魏禧
平己之情。以平人情之不平。宣之于口为是非。志之于心为好恶。腾之于众为毁誉。施之于事为赏罚。是非好恶毁誉不平。则风俗乱于下。赏罚不平。则朝廷乱于上。此四者相因而成也。吾何以平之。今日某某然。必有起而不然之。吾不然其不然。彼将亦不然吾然。今日某某不然。必有起而然之。吾然吾不然。彼遂亦然其然。是故天下之是非尝相半。则吾之是非有时穷。然则奈何。曰。必衷之以圣人之说。圣人之说如权衡。物有大小轻重。以权衡之。各如其数而止。虽然圣人之说。不足以厌非圣之徒。则圣人之是非又穷。然则奈何。曰。莫如迹其说而攻之。毋务胜之以吾说。凡说之偏。必有所蔽。见于径者蔽于庭。见于奥者蔽于。循其端而披其所疪。则其首尾必有所不通。吾格其所不通则彼之是非屈。言理者犹谈天然。一人以为天之外有天。吾乌乎辨之。一人以为天之外无天。吾亦乌乎辨之。故辨理如抟虚。然则奈何。曰。是必有以寔之。寔之何如。曰。古之人不朽者三。曰立德。曰立功。曰立言。且夫古之人不言而功德立。未有无德与功而徒言者。功德不立。言虽美而弗是也。吾以是平之。
平论二
魏禧
匹夫而好人恶人。其好不足恃。而恶之无所害。使一旦操赏罚之柄。则一人之意。足以治乱天下而有余。故欲善赏罚之道者。必先平好恶。吾尝观好恶之所以不平。其故有五。一曰性悖。一曰习慝。一曰眩于目。一曰骛于耳。一曰域于智之所不知。是故能反乎此五者。则好恶平矣。恶贤而好不肖。性悖者也。好其所亲近焉而已。习慝也。有善不能择。择而不能善者。耳目之过。好恶其所知。而不能扩其所不知。以己量人者。域于智也。且夫吾之于人。必有所好恶于其间。则将入乎五者而不能以自救。是故反乎此五者奈何。性悖之人。谓之天殃。天殃者千万之中。不可一二见。习慝奈何。非圣之书不敢奉。非义之士不敢亲。吾讨之古。吾之好恶。于是焉法之。吾诹之今之贤。吾之好恶。于是焉衷之。洁其好恶之宅。则其来也有以应之而不乱。眩于目奈何。碔砆之石。其光璘然。人或以为瑶。璞而不琢。则苴之矣。故能谄吾之目。吾则好之。不能谄吾之目。吾则恶之。锥之处囊也。其颖立出。襓剑弢弓。虽有长技不得见。是故必谨持其所谄。毋忽其所不足。骛于耳奈何。十人誉之。则吾不敢恶。十人毁之。则吾不敢好。且夫好恶者必慎于所先入。先者主之。后者奴之。殉其虚必丧其寔。执其先必距其后。域于智奈何。一人之智匹十人。絜以百人则诎矣。智匹千人。万人絜之又诎矣。故守一人之智者必愚。一人之好恶出于性欤。性则惧其悖也。因于习欤。习则惧其慝也。用目则眩。用耳则骛也。其何敢以吾为然。四者免矣。惧智之所域也。其何敢以吾为然。
平论三
魏禧
是非定则好恶正。好恶正则毁誉平矣。虽然毁誉有道。画姝丽者必极天下之粲。画鬼怪者必极天下之丑。非德于姝而讐于鬼。以为否则不足成吾画。是故誉人者腴其骨。而毁人者瘠其肉。必如是。然后可以成其毁誉之说而已。天道善善而恶恶。圣人之道。善善长而恶恶短。故君子有誉人而无毁人。与其失诸毁。宁失诸誉。虽然毁能贼人。誉亦能贼人。善毁者如饮之瞑眩之药。不善誉者如饷炮炙。有毒焉腊其中而不觉也。是故以誉之不平为恐失[己](已)者。小也。誉人而失[己](已)。他日吾有誉。人不我信而止。又其甚则我不自信。终其身不敢誉一人而止。大贤之人。知为善而已。故其于毁也呺然。然而誉之也呺然。中材之人。其始也歆于善。毁焉则辍矣。曰是则然乌乎然为之。或誉则辍焉。曰苟能然然且足矣。虽然士之伏于蓬蒿也。呿口而言。莫或然之。刻躬而行。莫或先之。然砥节不衰。好学而善下。矗然公卿之上。愎过拂众。则莫之敢京。何前后之戾也。此无他。富贵者人所不敢忤。而誉之者众也。
平论四
魏禧
古今赏罚。未有一成而不变者。故平赏罚者平其义而已矣。先赏后罚奈何。不狃之以恩而趥以威。则从我者惧而解。●然如石之脱。不可合也。是道也。其在造国。先罚后赏奈何。国偷民玩。不摘其桀。不可慑也。先之以赏。是以水济水也。迄其后而朿之。则弃前惠。怨黩生。是道也。其在乱国。赏克厥罚奈何。天下摄然。大兵不兴。大岳不作。大役不发。于是乎抉网而疏之。天下不弛。是道也。其在治国。罚克厥赏奈何。国可弱不可亡。民可涣不可叛也。峻法以敕之。毋敢作乱。是道也。其在衰国。疑赏疑罚奈何。赏疑则从重。罚疑则从轻。是道也。仁主以之。功同而赏异。罪同而罚异奈何。不能者生民心。其能者有机焉。以操天下之智勇。非赏罚之平也。是道也。权主以之数赏而不勉奈何。国无纲纪。臣不共君。民不畏吏。于赏则往。如僦市佣。可以缓不可以急。是道也。闇主以之。数罚而不慑奈何。君以徼为明。吏以多杀人为能。民习搒掠。视斧钻若耒耜。不护其生。惵而思动。可以战不可以守。是道也。鸷主以之。一举而已。功则赏之。有罪议罚奈何。功大从赏。罪大从罚。或薄其赏以塞其罚。是道也。厥谓以大蔽小。罪则罚之。有功议赏奈何。缓则从罚。急则从赏。或薄其罚焉售之可也。是道也。厥谓以急易缓。亲丽于罚奈何。可议者议之。不可议者不以亲骫法。是道也。厥谓以公灭私。讐丽于赏奈何。赏之而已矣。是道也。厥谓以直报怨。赏于亲。罚于讐奈何。吾无怍于吾心。断之可也。违其迹焉不可。或虞其时焉訾之可也。是道也。厥谓以义制事。赏尽则恩穷。罚尽则威穷。大赏大罚。不可以轻用也。故摩世者必先之小赏小罚以持其心。是故善用賞罰者有餘。骤赏奈何。赏极而不盈。是谓大受。骤罚奈何。诛不待教。是谓大憝。骤赏其魁则不足赏已。骤罚其魁则不足罚已。当赏而财绌奈何。吾罚其不用命者。则用命者荣矣。是之谓以不罚为赏。或曰非啬之也。丰之以情。故仁人之言温于缋纩。富于车马。诗曰。非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道也以之。当罚而势绌奈何。吾赏其用命者。则不用命者愧。是之谓以不赏为罚。或曰谨持其礼以正之。则人不敢犯也。故仁义可以为干橹。尊俎之间折冲。易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是道也以之。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
陶贞一
夫君臣之义。固交儆而相成者也。使君独为其难。而臣下拱手受成。则其弊仍有面从莫违之患。而所谓难者何所资以出治。是有君而无臣也。故君道以用人为最难。而臣下称职之难。即与之俱见。今夫觇欢愠。候惨舒。动中主情。举无谬旨。此软媚之士。以称使令可矣。若大臣而出此。括囊容身。自幸无过。人主乐其无过而近幸之。士之立朝者。见夫如是之得君也。从而慕效之。久之臣节隳而天下遂无任事之人。人主将独以其身任安危之寄也而可乎。鲍宣有言。朝廷亡有大儒骨鲠耆艾魁垒之士。议论通古今。喟然动众心。忧国如饥渴者。每诵斯语。未尝不为掩卷太息也。史册所纪。论用人之道详矣。而其最要者有两言焉。谓当求晓事之人。不当求办事之人。而仗节死义之士。当于犯颜敢谏中求之。用人者知此。可以言治道矣。夫勤敏无过者。所谓办事之人也。通达政体者。所谓晓事之人也。汉之盛时。朝廷定大事。决大疑。议郎博士。皆得引经义力争。是通达政体之识。即寓于犯颜敢谏之中也。及其衰也。而韦匡之徒。负海内重名。天下之所尊礼。依违瑟缩。不敢出一辞。吐一气。臣节之不振。其效旋见于哀平之朝。人主不可不深察乎此也。虽然世诚有大有为之主。侧席求贤。岂不愿得其人而用之。而卒不可得者何也。其积习然也。汉汲黯奉使河内。不至而返。而擅发仓以赈流民。唐魏征谏不纳。而太宗与之言。辄不应。裴谞奏事。上问榷酤之利。久之不对。夫违命矫制则专甚也。若魏征裴谞之为。是不敬也。其在后世。岂能一日容于朝廷之上哉。惟明主有特达之识。不责以苛细。而有以激扬其气。夫然后磊落奇伟晓事之人出。骨鲠之臣进。得数人焉。而天下可得而理矣。今夫帷幄之地。是宗社所由寄也。而但奉职循理焉。曰是亦可以无患矣。风宪之任。是法纪所由立也。而但毛举细故焉。曰是亦不为无补矣。设讽以古之名臣。如汲黯诸人之节概。则震悚色变。若将陷于大戮者。且以是为过激之行。沽名市直之所为。宁纯臣小心翼翼而敢出此。试问夫纯臣之小心翼翼者果何事也。曰吾知办事而已。诚有如朱子所云。名为大臣。而其实不过供给唯诺。奉行文书。如吏卒之为。苟如是则为臣亦何不易之有。苟如是则君之用人亦何难之有。嗟夫。世诚有大有为之主。忧勤天下。不得其人。而与若辈图治。不重可惜欤。故用人之道得。人主以忧勤致无为不难也。用人之道失。人主以忧勤济丛脞无益也。治忽之机。直决于此而已矣。论者曰。今用人者率由选举。人材其出于是乎。曰是君子小人杂进之途也。夫吾所谓用人之难。亦难于数人而已。苟得其人。其余者将委之此数人。而人主之聪明。不必其及也。虽封疆大臣。亦将与数人共择之。而百司执事。所谓慎简乃僚者。固将使分择之。臣道亦惟以人事君。尤不易耳。论者曰。古今人不相及。世无其人。人主将谁与图治。曰王褒尝言之矣。世必有圣智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
读李文饶近幸论
张英
文饶论近幸之害。举桓灵元成为至鉴。以为人君少欲英明者。则能反是。如汉文虽有邓通赵谈。所信者贾谊张释之袁盎。此所谓少欲也。武帝虽有韩嫣李延年。所贵者公孙宏卜式儿宽。此所谓英明也。故君听不惑。政无颇颣。近则开元初。内有姜皎崔涤。以极宫中之乐。外有姚卢苏宋。以修天下之政。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名。六合晏然。千古莫及。其故何也。幸臣不得干政事也。后代能如汉之文武。及开元致理之要。虽有幸臣。亦何害于理哉。文饶之意。以谓人君诚能少欲英明。则虽有近幸。苟得骨鲠贤相。辅理于外。而亦可以无伤于治理。予窃以为不然。人君苟不能绝去声色狗马游宴沈湎之乐。则此辈连茹并进。托处于肺腑隐深之地。必不能安分循理。势且招权纳贿。藉僭威福。以行其私。此等之事。又断不能为骨鲠之大臣所容。使此辈小人。明愬于人君之前。短长大臣。非毁朝政。刖人君虽至喑。必不必近幸小臣微竖之言。遽加罪于大臣。则此辈之术亦浅矣。惟投间抵隙。窥貌伺颜。或为无意之游谈。或为侪偶之传说。或因一事之短而类及其余。或因一时之疏而构成其衅。人君方以为自己明察所及中外无遁情。而不知已入小人之彀中而不觉矣。文饶论文帝之邓通赵谈。武帝之韩嫣李延年。开元之姜皎崔涤。无害于治理。不能有加于当时之贤士大夫。余以为此特举其小人之愿者耳。如申屠嘉廷辱邓通。而文帝不之问。万一此数辈者皆奸佞狡诈之尤。申屠嘉虽贤。能终辱之乎。江充初见。被服轻靡。及乎构祸既深。卒成巫蛊之祸。天宝末年。社稷倾危。卒坏于近幸之手。恭显处内。萧望之以贤傅而不免于见杀。人君之明。果能如汉文汉武。未可必也。近幸小人之稍愿。果能如邓通韩嫣辈。未可必也。以稍闇之主而近尤佞之徒。几何其不颠倒邪正。变易是非。窃权干纪。尽驱天下正人。缘引奸邪不止也。而谓虽有幸臣。亦何害于理。果通论哉。文饶又谓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名。六合晏然。千古莫及。是谓游宴非僻。无伤于理。予窃以为不然。人君之一心。天下之权衡。四海九州岛之明鉴也。衡一差则轻重失矣。鉴一翳则妍媸乱矣。清明在躬。志气如神。以临御之。犹惧有所偏有所弊。书曰。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非谓此数者一事遂足以亡其国。谓此端一开。则缘此而进者不可禁御。不可测度。不可谏救。以至于败亡必然也。盖游宴非僻者。小人之门也。小人者君子之敌也。小人进。君子退。小人亲。君子。小人众。君子寡。乱亡之本也。乃谓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名。是古帝王之兢兢业业。毋冒贡于非几者。皆不知乐其身。而过为检束以自苦也。岂通论哉。苏子之论始皇。彼自谓聪明人杰。视斯高辈刀锯之余智。何足以惑我乱我。而不知其祸若斯之烈也。人君而知此。则视此辈如鸩酒毒脯。不敢近之矣。
明太祖待解缙方孝孺论
陈祖范
异哉高帝之用人也。识方孝孺为异人。而曰吾不能用。為子孫輔太平。仅除汉中教授。擢解缙为御史。及缙诋袁泰之奸。又虑其少涵养。将为众所倾。遣归。谕曰。大器晚成。其益进于学。行大用尔。夫贤者之于世。患其不生。生之患求而未得。未有得之矣。又姑之為異日用也。观缙所上封事。指帝之阙失。可谓切中。非学既有成者不能道也。监察御史。以纠恶击邪为职。诸御史欲纠袁泰。无敢执笔。缙独奋然为之。可谓能举其职矣。乌得为少涵养耶。且贤者必忤于不贤。所赖君上保持之耳。何众倾之足虑。若逆虑其为众倾也。而先罢去之。是贾生不待谮于绛灌。而长沙之谪。乃汉文帝之所以厚贾生而玉成之也。岂不谬哉。幸而数年之间。缙未死而复用于文皇耳。倘不幸早死。则奈之何。相文皇未几。忤高煦。斥交趾。继又以赵王之谗。下狱以死。是信乎其为众所倾矣。夫不为众倾。其人必不贤。为众倾。又咎其少涵养。然则所谓涵养者。必周容而诡随者也。窥帝之意。岂真虑其为众倾哉。诚恐置之于朝。屡发其敢言之气。批吾逆鳞。则旋就诛戮耳。是以急遣去之。使吾无杀贤士之失。帝亦可谓巧于藏拙者也。孝孺之学。正大纯粹。又进于缙。而欲為子孫輔太平。帝若曰。乃翁以马上治天下。安事诗书。待太平之世而用汝耳。今观高帝之手。武臣宿将。诛夷殆尽。所任者大扺贪鄙嗜利之人。可以笞棰而驱使之。他如宋濂王祎。不过备文学制述之末而已。有能杰出于其间而讲二帝三王之道者。宜乎其不能屈[己](已)而用之也。若謂賢以貽子孫。所以爱其子孙。孰与夫用贤人以教育人才。而致人才于不可胜用之为尤爱其子孙也。呜呼。以高帝之英明果毅。使能虚己纳聪。而倚任一二大贤。一代之治。唯轶汉唐而几三代不难焉。何至身甫殁而燕难发。同室操戈。而天下之被其毒哉。
德才论
王友亮
谚有之。无德不可为君子。无才不可为小人。辨人之大端似矣。余谓君子蕴于中为德。发于外为才。非有二也。分之者其自小人始乎。譬诸水然。才出于德者。乃有本之泉。不出于德者。若无根之潦。即小人亦自知其为不及也。自知为不及。顾反至于相抗而相倾者。此何故哉。德者人之所不见。可见者独才耳。才非君子所尚。而不能禁世之无尚。小人方暴其才以投世尚。又虞君子之弗能容也。于是益自结于世。所立固而所助多。率之以攻异己者。其势遂操乎必胜。何则。三代以还。才德兼优者不数见。德优而才不足。往往有之。小人则一于用才者也。世推其所长。而愈形夫君子之短。则小人胜矣。君子有才。不欲自见。藏之若虚。出之以逊。小人则急于见才者也。世震乎其外。而莫察夫君子之衷。则小人又胜矣。且夫小人之才。与君子未尝异也。所异在用之邪正。执此以观。当百不失一矣。乃有不尽然者。宋王钦若判三司。请免积逋千余万。真宗问先帝何弗知。对曰。留与陛下以收人心耳。卒免之。其恤民可谓仁。温公议复差役。期以五日。同列病其太迫。蔡京独如约以行。其治事可谓敏。蔡知广州。宝货一无所取。及去。夷人以蔷薇露洒衣送之。其持己可谓廉。哲宗崩。臣议所立。章惇独谓端王轻佻。不可主天下。其论人可谓智。金人欲帝张邦昌。秦桧抗言请立赵氏宗。被胁北去。其临变可谓忠而勇。五者皆人所难能也。而钦若辈能之。则亦何以异于君子哉。然其卒异者。假公义以市高名。而私欲锢于中。利害讧于外。不能常守也。故虽矫激于一时。终焉倒行逆施。身败名裂而不顾。嗟夫。自古人君。未有不以进君子退小人为先务者。然每至于相反。岂非外惑其才。不复深观其德欤。夫君子势孤。难进而易退。小人亟于求进。植党以排善类。善类既空。所植者贪鄙成。并求小有才而不得。其极也以巽懦无能为德。浮夸喜事为才。则又交失之矣。如赵宋之末。可胜叹哉。可胜叹哉。
重臣论
徐旭旦
国有大事。重臣一言镇之。重臣之益于国也如是。泛论名实者谓时危乃见重臣。夫国家何日无大事。疆场何以警。盗贼何以兴。赋何以增。兵何以叛。官何以贪不息。民何以穷无日。此重臣之职也。重臣一言则大纲理。重臣不言则百官言之。进之者杂。人君之听之者不专。事之几泄。纲目乱矣。大事安得成。人君其敬大臣哉。大臣其善自重哉。
储大文曰。汉文帝时。陈平为左丞相。文帝问君所任何职。平对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外镇抚四夷。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此诚识宰相之体者也。唐太宗时。房乔杜如晦为仆射。太宗尝责之曰。公为宰相。当须开耳目。求访贤哲。有武艺谋略才堪抚众者。任以边事。有经明德修立性明悟者。任以侍臣。有明干清处事公平者。任以剧务。有学通古今识达政术者。任以治人。此乃宰相之裨益也。比闻听受词讼。日不暇给。安能助朕求贤哉。语尤明切。故宋文彦博请继上奏封。爰述二说以陈之。后世譔史序宰相表者。不烦辞。书此二则足矣。
用人
储大文
陆贽奏唐德宗曰。当天后时。非惟人得荐士。亦令士得自荐。又曰。天后以宽得人。陛下以精失士。盖德宗自文艺外。它政率庸闇缪。赵憬卢迈贾耽高郢郑珣瑜。辅政胥多历年所。而韩全义李说李锜辈之节钺。不知以何名授之。然而在德宗方自谓取士之精。其效乃如此也。武后改制。凡狄仁杰娄师德姚崇宋璟郭元振擢以遗之子孙。遂以±张仁愿唐休璟薛讷郭知运张说杨炯崔融辈。内外文武百余人。率其所擢者。率多庸妄也。然则±救高宗之弱势。而启唐开元天宝之盛。而中宗睿宗暨明皇之所自令人得荐士。士得自荐。而以宽收之。固治天下者之宝符也。陈止斋论季布魏尚孟舒。谓李广贾生。皆奇才也。文帝徒叹其不遇而之。布亦以一言而疑。尚舒以一战而夺爵。惩羹者吹齑。惩噎者废食。文帝惩高帝之宽而过于审。不知高祖以易得人。文帝以审失士。夫以文帝之贤。而终为负李贾二子。然则爱惜人才者。奚可不宽其格以收之也哉。若夫李沆之抑梅询。曾致尧刘健之抑何景明王九思。则又近于娼嫉。而欲貌附文帝之详审焉。抑又非矣。
知人难
张望
知人难。何谓知人难。同其是而喜者情也。不同其是而怫者情也。有不同其是而无怫者。宁有同其是而不喜者。今有两人于此。其一人助我者也。同其是也。其一人挠我者也。不同其是也。助我者大都君子也。挠我者大都小人也。又有两人于此。其一人挠我者也。不同其是也。其一人助我者也。同其是也。挠我者大都君子也。助我者大都小人也。是何也。彼之助我者。有利于事而已。彼之挠我者。勿便于己而已。此之挠我者。不利于事而已。此之助我者。求便于己而已。学成行尊。名字大起。宰相知之。天子用之。显要系天下之望。朝廷不能有君子无小人。不能使君子当事。而小人无为。于是乎同声相应。同类相从。而助之者至矣。于是乎异臭相反。异色相乱。而挠之者至矣。此其固然。然而吾之心一耳。天下万有也。人之贤不肖。事之成败利钝。知之而岂尽无遗。其从而挠之者。开吾之智也。其因而助之者。蔽吾之明也。夫谓因而助之而蔽吾之明者何也。非其心之果是。之所以然者。求便于己而已。知其贤不肖矣。与其成败利钝矣。曹辈尚或杳默。未同其是。而此一人已依依兴叹同其是矣。出于非望矣。此岂其情哉。夫贤者快心恢廓。固自信。固不疑人。方且假借地望。设吾道之援。究大事如此。赞王室如此。而孰知是人之非其情也。养爪锐为搏击之资。洗垢求瑕。輆吾遵路。异时以败大名。亦悔之矣。其小者点名隳色。冒不知人之诮。其大者妄生羽毛。祸人国家。古今亦何可支哉。故曰知人难。
好名论
阙名
人君不可有独好其名之心。不可使天下无好名之心。好其实故不得独好其名。因名以责实。故不得不使天下好名。今夫天下善恶二端而已矣。治天下。使天下迁善远恶而已矣。有善无恶者。人之性。名为善而喜。名为恶而恶者。人之情。今使天下浑浑焉不知名之可好。则善不足以为喜。恶不足以为恶。喜与恶不加于其情。则其为恶也。与为善无以别。而亦渐失其性。故夫名者先王动天下之微权也。先王因民之所好而采章服物以荣之。爵禄庆赏以劝之。表宅锡闾以奖异之。若曰使人迁善而恶自远。是以不纯任刑罚而任礼教。名与礼相近而远于刑。故名者所以助礼之行。而操于刑之先者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天下之民。日循循焉归于吾礼教之中。则刑罚可以措而不用。而天下固已大治。故曰名者先王动天下之微权也。然其始特不可有自好其名之心。自好其名则直以为名焉已耳。自好其名而或靳天下之名。此其意已近于刑而远于礼。欲天下之治不可得也。故王道以无欲为本。
乡愿论
阙名
乡愿最恶者狂獧。有问于乡愿者曰。是人也可杀与。曰可。可举而用之与。曰可。问于狂獧。狂獧不然。可可否否。无所隐避。于是乡愿好其与己同。恶其与己异。故曰乡愿最恶者狂獧也。夫人至于可杀。恨之至也。至于可举而用之。爱之至也。使其不顾人之可杀与否。因其恨而杀之。则所杀者或为君子。不顾其人之可举用与否。因其好而举而用之。则所举用者或为小人。乡愿之心。阴私险巧。惟知趋利避害。不察事之可否。理之是非。阉然自媚于世。佯为无所甚好。无所甚恶。而阴以行其所好所恶之心。故天下之好恶。莫有甚于乡愿者也。孔子以为德之贼。不信然与。夫使天下无狂獧。则是君子可杀。而小人可举用也。幸而有一狂者獧者。乃不幸而为乡愿之所恶。则是乡愿之祸。不至尽杀天下之君子不尽举用天下之小人不止。始于一人之好恶。而流毒于天下国家。自古以还。天下之事坏于小人者十二三。坏于乡愿者十常八九。乡愿者小人之渠魁也。而其祸自恶狂獧始。有天下国家者。当亟黜乡愿。乡愿黜则狂獧兴矣。狂獧兴则天下之为君子小人者。各得其理矣。易曰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书曰惇德允元。而难壬人。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此之谓也。然则何以辨之。书不云乎。有言逆于女心。必求诸道。有言孙于女志。必求诸非道。求诸道者。所以辨狂獧也。求诸非道者。所以辨乡愿也。昔楚文王有疾。告大夫曰。筦饶犯我以义。违我以礼。与处不安。不见不思。然吾有得焉。必以吾时爵之。申侯伯吾所欲者劝我为之。吾所乐者先我行之。与处则安。不见则思。然吾有丧焉。必以吾时遣之。观楚文王之御二臣者。是又辨乡愿狂獧之大端也。辨之。则乡愿之好恶。岂至毒天下哉。
除奸异之文集
管同
君子与小人。不可以并处。君子与小人并处。非君子去小人。则小人必害君子。然自吾观之。自古及今。小人害君子。如善射者然。发十而中者八九。君子欲去小人。发矢者十。幸而中者一二而已。甚矣小人之难除。而君子之易见伤也。虽然。此何故也。君子持正。不能如小人之善悦其君。孤立无朋。不能如其多羽翼。临事则听命。无金帛货财。赂要人而求辅助。直于言而刚于色。不能诡伪欺诈。宛转以求必胜。是数者皆不及小人。而小人兼之。此胜负之所以不战而分已。而吾以为犹不止此。天下之事有道焉。有机焉。非道也无以得事之正。非机也无以济事之成。自古君子于小人。平时则疾怒之状。见于颜色。若不可与朝夕处。一旦欲攻击。则谋之他人。考其事实。迟濡隐忍。不能遽发。至于起而攻之。又必昌言于朝。细数其罪。若结讼而上待听断者然。吁。吾谋未成。而彼也预防而为之地者。亦已久矣。若夫小人则不然。彼平日自知不为君子喜。朝夕思虑经营。待君子之攻吾而为之备。一旦决发。则骤如雷霆。疾如风雨。巧乎若逢羿弯弓。射跛挛之童稚。呜呼。窦武屠于曹节。王涯戮于仇士良。元佑诸贤窜于惇京。天启诸贤戮于崔魏。吾读史至此。未尝不废书而流涕也。彼君子者何其失机。而小人者何其机之捷也。天下之人。死于病者十仅三四。而死于医者十尝七八。痈疽大病也。而未尝遽死也。无扁鹊之技。而决而溃之。则其人乃立死。世之小人。其始意止于患得失。彼既知不为君子所容。则日夜谋为自保之计。而倒行逆施。无所不至。窦武王涯之难。身虽死。国犹延。若夫何进之诛宦官。则身死君奔。而国祚几亡于是日矣。且夫遇小人者。不攻则已。茍欲攻之。则势当必胜。胜之如何。曰深警捷速。如小人之所以害君子者。而其术得已。夫深警捷速在小人害君子则为奸为邪。而君子用以去小人则为忠为正。吾请证之。昔宋丁谓陷寇准。排李迪。天下哗然不安。莫能去也。及真宗崩。谓为山陵使。王曾乃入白太后。谓谓包藏祸心。故擅移皇堂于绝地。太后大怒。而谓几立诛。明御史攻严世蕃也。疏入沈炼杨继盛事。徐阶曰。若如是。严公子骑段出都门矣。手削其。独用通海寇。及南昌地有王气。购为嵩茔等事。疏一上而世蕃弃市。夫谓固奸邪。曾所言岂事实哉。然而必如是者。不出此则谓不可去。其用意正与徐阶同。所谓机也。而儒者或曰。事不当求必成。曾所为不足法。呜呼。去小人者为身耶。为家耶。为一己之名节耶。为君父之忧国家之患耶。今夫擒虎豹者毒弓矢。设械。以求必获。而人不以为非者。除害故也。进猎者而告之曰。是非仁术。汝其袒裼搏之。猎者死而虎豹之害日深矣。
论用人
陆世仪
人才极难得也。善用人者必审定其才之所宜。授之以职。而终身任之。务使竭尽其材。以唐虞之际。而致治止于五人。此人才之难得也。以五臣之圣而各专一事。此才之各有所宜也。且各专一事而至于终身不易。此任之而竭尽其才也。今治不及唐虞。而三岁试士。多至四百。则人才何其多。圣不及五臣。而吏户兵刑无所不堪。则才何其大。历官如传舍。旦至暮去。而动辄奏绩。又何其才之易竭也。噫。
近行荐举。最是良法。然有三弊。一曰行之太拘。荐举之法。所以通科目之穷。破资格之弊也。今必曰某官得荐。某官不得荐。某官荐得任某职。某官荐不得任某职。是仍重科目。仍拘资格也。一曰任之无法。善恶有类。邪正有党。君子所荐。大抵多君子。小人所荐。大扺多小人。今不立法详试而任之。且宜兵而工。宜礼而刑。用违其才者。又不可胜计也。即有真才。亦乌能用乎。一曰绳之太急。连坐之法。所以待小人。非所以待君子。故同是人也。或始终变节。或穷达易操。当其举之。未可谓非也。举之而受举者变节易操。则非举之者之罪也。而乌得一概论也。且仕途倾险。诡谲百出。或丛忌举主。而阴中伤所举之人。或倾排所举之人。而并累及乎举主。种种株连。为害不可胜道。则虽有贤士在下。举主亦安能不顾身家。不惜禄位。奋然以举之乎。无怪乎勉强塞责。而以柔滑善媚之徒。虚应故事也。
观筛米得取人之法焉。虽节阔目。不无遗珠之叹。然往往拔十得五。又观匠人得教人与器使之道焉。材之大小枉直不一。而规矩绳墨之法无不一。故能使之咸就条理。至于奇瑰之材。不可拘以绳墨者。则又随材而器使之。故天下无不可用之才。而亦无不可成之事。今之时教法废矣。而器使之道。则又弃而不讲。使细者为梁。短者为柱。大者为椽。长者为节。乃谓天下无材。谓天下之事必不可成。岂不冤哉。然则如之何。曰宽收而严试。久任而超迁。用人之要。无以外此矣。
旧制。举进士。必分试九卿衙门观政。每衙门约三十余人。堂长司僚。与之朝夕而试之事。会其实以上于天官。天官籍注以定铨选。随材授职。职必久任。故洪永时得人为盛。今之观政。则不过随班作揖而已。名存实亡。可慨也夫。
用人之法。古今不同。三代以上开诚布公。主于用君子。虽或间容小人。然君子易于展布。三代以后。禁制束缚。主于防小人。小人终不能防。而君子之进退掣肘。为已极矣。问设有小人如何。曰。小人惟有不用法。更无防法。中庸曰。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则知古人治天下全在怀诸侯。今人治天下全在择守令。
人非圣人。不能无过。故君有过臣谏之。父有过子谏之。代不乏人。独为长吏令一邑。未闻辟一言路。令下得言其过失。近为民父母。而骄亢反过于至尊。无拒谏之名。而有弭谤之实。诚所不解也。今后吾党得第为县令时。必尊礼有道。祈闻得失。月朔必置一柜。令士民投于柜中。言我一月中过差。庶无冒昧妄行之弊。
潜邱札记论治
阎若璩
蔡襄曰。天子之尊。下视民人。远绝不比。然出政化。行德泽。使之速致而均被者。盖其所关行有以始而终之者也。恶乎始。宰相以始之。恶乎终。县令以终之。宰相近天子。而令近于民。其势固殊。然其相与贯连以为本末。是必动而相济者也。
后蒙古取襄邓。入汉济江。长驱南下。多用郝经策。得宋之奏议。周知其形胜要害。与其守御之策。用其所保反而攻之。我无借箸聚米之劳。而彼之地图兵略。皆转而授于吾矣。此亦后事之师。不可以不戒也。
大清律田宅条例。屯田人等。将屯田典卖与人。军丁人等。发边卫充军。民发边外为民。夫典卖尚不可。况挖废之乎。此又律例所未载之大罪也。韦孟既归。犹梦而争王室之事。虞世南既死。帝犹梦其进我谠言。真谏苑之异闻。忠臣之盛节也。
史称吕正献平生以人物为己任。凡当世名贤。无不汲引。予所尤异者。濂洛关陕诸贤。皆为所荐。周茂叔传。熙宁初知郴州。用赵抃及吕公着荐为广东转运判官。程伯传。用吕公着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程正叔之荐。则与司马光共疏其行义。诏为西京国子监教授。寻擢崇政殿说书郎。张子厚传。公着言其有古学。神宗召见。授崇文院校书。子厚弟戬亦荐焉。邵尧夫虽未为所荐。公着居洛中。雅敬尧夫。恒相从游。为市园宅。夫道学诸公之在当世。贵近大臣。能不出力排击诋侮者已难。又从而荐诸朝廷。使一一获其用焉。呜呼。若正献者。不独得以人事君之义。其增光吾道为何如哉。
立储与用人。同一关纽。宋王成器曰。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犹丁度对宋仁宗曰。承平无事则守资格。缓急有大事大疑则先材能之论是也。然二者俱以人用法。不以法胜人。即在承平之世。要当以治人为急耳。岂真先嫡长而不问贤愚。据资格而不核功罪乎。
欧阳公议濮礼。为台谏所共非。独蒋之奇傅会之。而后之劾欧公者即之奇也。张柱议大礼。为举朝所不容。独杨文襄极称之。而后之倾文襄者即张桂也。故曰小人都不可与作缘。
宋元佑中。朝士以类相从。有洛党蜀党朔党之分。又有不立党者。又有戆直无党者。至章蔡用而诸贤尽锢为奸党。是君子始异而终未尝不同也。万历中与东林相角者。有昆党宣党。又有齐党楚党浙党。三方鼎峙之名。至魏阉出而诸党尽化为逆案。是小人始异而终未尝不同也。然君子始异而终同。同归于祸。小人始异而终同。同归于利。则其是非固不待辨而知矣。
徐文贞当国。毕公在言路。举朝严毕公。甚于文贞。议且出毕公于外。文贞曰。诸公畏之耶。皆踧踖曰。岂谓畏之。黄门切直。虑其府祸耳。文贞曰不然。吾亦畏之。顾念人孰无私。私必害公。有若人在。不敢自纵。可寡过也。闻者叹服。
韩魏公判大名。上疏极论青苗法。已而文潞公亦以为言。帝曰吾遣二中使亲问民间。皆云便甚。潞公曰。韩琦三朝宰相。不信。而信二宦者乎。至哉斯言。真可以为人主之龟鉴矣。予因思当仁宗之时。文潞公则能斩史志聪。当英宗之时。韩魏公则能窜任守忠。而天子不以为专。宰相亦不自以为嫌。何一再传之后。二公之人犹故也。宰相之权犹故也。而其言则不能与宦者争胜负。此无他。人主之敬大臣与不敬大臣而已矣。敬大臣则诚。诚则明。明则左右不得关其说。不敬大臣则疑。疑则闇。闇则左右得以窃其柄。故神宗之弊。不在于过信大臣。而在不信大臣。然则神宗之于安石。亦为不信乎。曰以宦者而信安石。吾犹以为不信安石也。
新安程元初曰。昔诸葛武侯以一隅抗衡魏吴。曾筑读书台。藉多士之力。考华阳国志。木牛流马。亦一士人所献。武侯采而用之。李德裕曰。帝王之雄辩。不足以服奸臣之心。唯能塞诤臣之口。德裕又曰。桓灵之主。与小人气合。如水之走下。火之就燥。皆自然而亲结不可解也。
论官制
陆世仪
设官分职。所以为民极也。故官制清则民志定。周制。在天下惟公侯伯子男。在一国惟卿大夫士而已。自秦罢侯置守。分爵二十级。而汉唐宋因之。愈棼愈乱。其制有爵有职官有加官。又有散阶勋爵。或一官而兼数衔。或一事而设数官。或古贵而今卑。或古卑而今贵。名目混淆。等第杂乱。欲居官者顾名思义。难矣。于以治民。不亦谬哉。故愚谓治天下断自清官制始。三代以官为治事之司。故其制简而清。后世以官为赏人之物。故其制繁而乱。
周制。地官司徒主教养万民。今之户部。但主户口田赋贡役经费。非古制也。古者王畿千里。千里之外。以封诸侯。而千里之内。又分采地。九赋之敛。其入无多。故可专意教养。今则海内之田赋皆属户部。势不得不以教之一字。听之学校。而全部专心会计矣。明初止分四司。而其后又分十三司。十三司各分四科。诚以庶务之浩繁也。然古者有教有养。而后世但闻取民。世代升降。感慨系之矣。
夏殷周皆有九卿。即少师少傅少保及六官。外此无卿。今制六部都通大。谓之大九卿。而鸿胪太常光禄寺。又谓之小九卿。以今观之。殊可并省。如鸿胪太常光禄国子监。可并入礼部。太仆苑马。可并入兵部。翰林尚宝钦天。可并入吏部。此势之至便。而制之至善者也。昔宋初虽有九卿之名。皆以为命官之品秩而无执事。元丰正名。始有执掌。中兴初并省冗职。卫尉太仆并兵部。太府司农并户部。光禄鸿胪并礼部。亦恶其头绪之纷也。立官制而能使头绪井然。则治天下之道。思过半矣。
昔人谓周礼无谏官。凡官皆可谏者。其言似是而实非也。地官之属师氏诏王善。保氏谏王恶。则保氏便是谏官。故后世之设谏官。非周礼意也。其必复师氏保氏之旧。而在于王所乎。
翰林院始于唐。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医卜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以备燕见。而文书诏令。则掌于中书舍人。未之及也。干封以后。始召文士元万顷等草文辞。谓之北门学士。元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九龄张说等为之。掌四方表疏批荅。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后选用益重。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为天子私人。而翰林院始大重。然所谓学士。皆以亲远近为贵贱。未尝有一定之品秩也。宋始有定制。职始贵显。至于明制。则直以为储相之地。土子登高第者竟入翰林。不数年可坐致馆阁。夫宰相天下安危之所寄也。人主择相。当务取洞悉国体民情者。岂可徒取文章华国乎。窃谓翰林既为储相地。当即以相业期之。入院之后宜讲贯历朝经制。务为明体适用之学。则得之矣。
春秋论
孙宝侗
国有与立。亲与贤二者而已。亲不亲则本危。贤不用则政乱。此天道人情之极。而不可偏废者也。是故一于用亲者。其国可久而势必流于弱。一于用贤者。其势必强而国不免于先亡。观于春秋之诸国可知矣。用亲者鲁卫郑宋是也。鲁之大夫。无非公族。即有一孔子而不能用也。卫事不详。大扺视鲁。郑之七穆。与国终始。宋之六卿。无异姓矣。之四国者。皆孱国也。而郑亡于春秋之后。犹垂百年。而宋次之。而鲁又次之。唯卫为最久。然则用亲之效可知矣。其政也必尚恩。而其敝也则以姑息。情之所洽而相睦。衅之所激而相忍。其君臣上下大扺联络顾望。才足自全。不能就功。亦不敢始祸。如人之羸而壽考者。唯从容以尽其天年而已。用贤者齐晋是也。齐之同姓。前有国崔。后有栾高。而桓公之所以首霸者。则管氏之力也。又自树一陈氏而卒夺之齐。晋自献公尽杀公子。所用皆异姓也。韩栾疏属。仅同行路。文悼继霸。天下莫强。即三卿亦文所自树也。而卒夺之晋。然则用贤之效又可知矣。其政也必尚功。而其敝也则以诈力。欲专其威。则去亲之偪而不疑。欲广其地。则灭人之国而不惭。其君臣上下唯务胜人。相倾以力。相尚以谋。而其祸适反中之。如人之元气脱而暴亡者。虽良医之所忧。而膂力方刚。势常足以自豪也。然则两除其敝。而独收其利者。其惟楚之为国也乎。夫楚者圣人之所绝。春秋之所摈也。而何以许之。明天讨者则不可不正其无王之诛。而衡国是者则又不可不权其用人之法也。夫子元子玉子囊子庚子冯子木子西以及春秋以后之屈原皆亲也。亲可用则用之。观丁谷于菟孙叔敖伯州犁然丹沈诸梁以及春秋以后之吴起皆贤也。贤可用则用之。贤父彭仲爽以代亲。则同姓不偪。亲以参贤。则异姓有所顾忌。于是亲疏相维。恩义相济。无畸重之势。无偏蔽之情。谋易以尽。政易以举。而国势以长振矣。是楚之所以负罪逋诛。而竟能崛强荆蛮。拥天下之半而延九百之祀者。岂非此道之得也哉。然则立国者亦唯亲贤并用而可矣。
顾栋高春秋大事表。亦有论楚用亲贤一条。谓其执兵柄者皆同姓。而一有罪则诛之无赦。故有其益而无其弊云云。当与此论参观之。
读后汉书书后
程晋芳
三代以降。士气之盛。无过于东京。论者谓明章尚道崇儒所积而致。愚则谓儒林一派。开自西京。其所由来者渐矣。自武帝立五经学。登用儒士。由秦以来。风气为之一变。特不能择取真儒。舍仲舒之醇雅。用平津之矫伪。致饰儒术饰浅行以干大用者接踵而起。匡张孔马辈。历事元成。遂拱手而授人以家国。然而草野之间。讲习传授自若也。莽之篡也。拒聘不仕以死者。史不绝书。光武明章。远承末绪。又从而重之。拜老临雍。宪言馈食。所谓设诚而致行之者。儒术盛而士气奋矣。假令取鉴前车。谓文儒适足以误国。讲搏击钩摘之法。崇黄老申韩之术。东京之士习果有以优于西京乎。噫。由汉武以迄桓灵。三百余年。积之如此其厚。而上无精明浚哲之君。柄臣椓人。迤逦用事。清议在下。党祸遂兴。举端人正士一举而空之。良可惜也。夫国家须才至急。方其求之之始。下之应也且或真少而伪多。苟无术以择之。必且舍麦菽而取糠稗。及其积之既久。真行着而风俗成。虽复抑之屈之。务使革而从我。而有所不得。贤者果无益于人国也哉。余论古每以东京士习之醇。为西汉之所酿而成。有明士气之盛。为两宋程朱之学所蕴而发。后有识者当不谓斯言河汉也。
论两汉权要之职十七史商榷
王鸣盛
仲长统昌言曰。光武忿强臣窃命。矫枉过直。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是以来。三公备员而已。所云台阁。谓尚书也。尚书令尚书仆射与尚书。皆宦者与士人迭为之。权归于此。有事可直达上前。故三公无权。有事反藉尚书以达。公卿之权分于近幸。上下否隔。祸有不可胜言者。然尚书固为权要。而汉又别有中书。为尚书者。士人多。宦者少。中书则皆宦者也。以尚书与三公对言。三公权不及尚书。以尚书与中书对言。尚书又不及中书矣。前汉萧望之。以前将军领尚书事。而宏恭石显则中书令仆射也。望之卒为恭显所杀矣。尚书中书皆管机密。出纳王命。其职皆要而官则微。百官公卿表篇首九卿。于郎中令之属官仆射下。唯有尚书。少府之属官。虽有中书谒者。而表中无尚书中书官也。望之官之尊在前将军。而其要则在尚书。故恭显使张朋告其罪。必候其假归洗沐方上之。要之士人必不如宦者之亲密。故尚书尤不及中书。万斯同补东汉将相大臣年表。有尚书令。尚无中书。此官侍直宫禁。不在朝廷大臣之列。其后魏文帝黄初中。改秘书为中书。以刘放为监。孙资为令。各加给事中。遂掌机密。见三国志放传。中书令之为宰相。始于此矣。王肃传注明帝太和中秘书丞薛夏。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秘书署耳。谓夏为不得仪。当坐。夏报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也。何不相移之有。然则台阁之名。本在尚书也。而又属之中书矣。官不论贵贱。惟视其职之闲要。而闲要惟视时主之意向。其制无时不改。是以书之史籍。纷若乱丝。使人眩目。因论台阁连及之。
唐制内外官轻重先后不同考
赵翼
有唐一代。内外官轻重先后不同。有迥相悬绝者。太宗时马周疏云。朝廷独重内官。而轻刺史县令。刺史多是武夫。或京官不称职者。边远之任。用人更轻。是贞观时已有重内轻外之弊。武后时李峤唐休璟奏言朝廷重内官。轻外职。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诉。所遣外任者多是贬累之人。今请选贤者分典大州。王嗣立亦言县令刺史。不加拣择。京官坐负及声称下者。乃典州。吏部年老不善刀笔者。乃拟县。卢怀慎亦言比见官犯赃者。任以江淮岭碛。粗示惩贬。其人内怀自弃。殉货掊克。益无悛心。以罪吏牧遐方。是谓惠奸而遗远。远州陬邑。何负圣化。而独受其恶政乎。明皇时。张九龄奏言。今刺史。京辅雄望之郡。犹少加选。浙江淮陇蜀三河大府之外。由京官出者。或身有累。或政无状。用牧守为斥逐之地。或其先附会高位。及势衰谓之不称京职。出以为州。武夫流外。积资而得。不计其才。刺史尚尔。何论县令。古者刺史入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今朝廷士入而不出。京师衣冠所聚。声名所出。从容附会。不勤而成。是大利在内而不在外也。智能之士。安肯出为刺史县令哉。是时源干曜以大臣子多任京职。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请以己子三人任京职者。出二子于外。以示近始。诏褒之。倪若水传亦云。时天下承平。朝廷尊荣。人皆重内任。虽自冗官擢方面。皆自谓下迁。班景倩自扬州采访使。入为大理少卿。若水饯之于郊。顾左右曰。班公是行。若登仙。吾恨不得为驺仆。可见唐初以至开元天宝内重外轻之风也。及肃代以后。京师凋敝。俸料寡薄。则有大反是者。通鉴。元载当国。以仕进者多乐京师。恶其偪己。乃制俸厚外官而薄京官。京官不能自给。常从外官乞贷。杨绾常衮虽奏加京官俸。岁约十五六万缗。然风会所积。利常在外。京官之贫如故。唐书嗣曹王传云。为秘书少监。上元中。京师饥。斗米值数千。乞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贬温州长史。李泌传亦云。是时州刺史月俸千缗。方镇所取无艺。而京官禄薄。自方镇入为八座。至谓罢权。薛邕由左丞贬歙州刺史。家人恨降谪之晚。崔佑甫任吏部员外郎。至求为洪州别驾。其节度使府宾佐有所忤者。荐为郎官。当迁台阁者。皆不赴。取罪去。李泌以为外太重。内太轻。请随官闲剧。普增其俸。为窦参沮而止。此距开元天宝时不及三四十年。而外重内轻相反一至于此。亦可以观世变也。
大臣荐举
赵翼
吏治条内所载况钟翟溥等出守。皆由大臣荐。然洪宣正统间。大臣所荐不特外吏也。如顾佐以杨士奇杨荣荐。由通政司擢都御史。陈勉以士奇荐。由副使擢副都御史。高谷以士奇荐。由侍讲进工部侍郎。入内阁。曹鼐亦以杨荣杨士奇荐。由侍讲入内阁。王来以士奇荐。由巡按擢左参政。彭勖以士奇荐。由教职擢御史。督学南畿。孙鼎以杨溥荐。亦由教职擢御史。督学南畿。金纯以蹇义荐。由庶僚擢刑部侍郎。陈寿以夏原吉荐。由参政擢工部侍郎。郭敦以胡荐。由副使擢礼部侍郎。刘球以胡荐。由主事改翰林侍讲。周宣以王直荐。由郎中擢刑部侍郎。杨信民以王直荐。由刑科擢左参议。后又以于谦荐。巡抚广东。罗绮以于谦金濂荐。由谪戍复大理右寺丞。罗通以于谦陈循荐。由河泊所官擢兵部员外郎。李贤谪官参政。以王翱奏贤可大用。遂为吏部侍郎。复尚书入内阁如故。崔恭以李贤王翱荐。由巡抚进吏部侍郎。李绍亦以贤翱荐。由学士擢礼部侍郎。王越以李贤荐。由按察使擢巡抚大同。罗璟方谪官。以王恕荐。擢福建提学。秦纮以王恕荐。由布政使擢副都御史。总督漕运。余子俊以林聪荐。由知府擢陕西参政。韩雍被劾。方待吏议。会广西猺肆乱。王竑曰。雍才气无双。平贼非雍不可。乃擢都御史。督兵两广。以上见各本传史又称李贤为相。所荐引年富轩輗耿九畴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绍等皆为名臣。洪宣以来大臣荐士之风如此。其时荐贤者皆采人望核才品而后上闻。苏州一郡。逋粮八百万石。孝宗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杨荣荐周忱。遂以工部侍郎。巡抚江南。果兴利除弊。为名臣。杨士奇初不识陈继。夏原吉治水苏松。得其文。归示士奇。士奇才之。即荐为博士。改翰林。而于谦之为河南山西巡抚也。三杨在政府。皆重谦。所奏请无不允。谦每议事至京。空橐以入。诸权贵不能无望。及三杨卒。谦遂左迁大理少卿。可见三杨等之荐人皆出于至公。非如后世市恩植党之为也。其时人主亦倾心信用。如永乐中择耆儒侍皇太孙。杨士奇蹇义荐仪智。太子嫌其老。士奇谓智明理守正。帝闻即用之。虞谦降谪。杨士奇力白其诬。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宣宗即令复职。宣宗尝论朝士贪纵。士奇曰。无踰刘观。帝问谁可代者。士奇以顾佐对。即以为左都御史。年富为人所中伤。英宗知其先由杨溥荐。遂不听。君臣之相信如此。宜乎正人端士布列中外。成当日大法小廉之治也。盖一人之耳目有限。若虑大臣荐引。易开党援门户之渐。而必以己所识拔者用之。恐十不得一二。但能择老成耆硕十数人置之丞弼之任。使各举所知。则合众贤之耳目为一人之耳目。自可各当其用。所谓明目达聪也。
司马司士
储大文
王制。辨论官材。独专于司马。虽司徒造士亦属之。盖邦国大事。在祀与戎。而戎事尤安危治乱之所系。故司马之于官材。虽无不辨论。而实以戎兵为首务也。周礼司士掌臣之版。以治其政令。岁登下其损益之数。辨其年岁。与其贵贱。周知邦国都家县鄙之数。卿大夫士庶子之数。以德诏爵。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以久奠食。郑氏注。亦引王制证之。王制传谓夏殷制。而周礼司士。实属于夏官司马。贾氏疏。亦谓与大司马进贤兴功同。然则司马之辨论官材。不必尽如夏殷。而其重戎事。实同司士。凡邦国三岁则稽士任而进退其爵禄。六服胥同之。此所以能佐大司马建邦国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国。而又以九伐之法正邦国也。近世名臣惟高新郑掌铨时。请选择进士知兵者。繇兵部四司晋至兵备道巡抚总督。以暨兵部在京二侍郎。胥豫储而递升之。无与他官互迁补。为有合于司马辨论官材。论定后官司士以功诏禄以能诏事之旨。江陵仍之。弥收厥效。此实司枢筦暨平章军国者之所宜重加意也。
侍中之职
储大文
宦官之祸。东汉唐明尤烈者何也。昔周公训立政。详及缀衣虎贲。而尤重常伯。汉置侍中。与宦官同止禁中。古常伯之任也。光禄勋止禁中。掌三署郎卫门户。黄门郎给事黄闼。中常侍时得入禁中。而金氏至以七传内侍显。东汉光禄勋权益轻。侍中出禁外得内奏而不得止宿。中常侍不用士人。专为宦官职。独尚书令仆射六尚书职总内外。少能参制之。而亦不得止禁中。凡百官封事。典中书者。易以私伺而盗发。窦武陈蕃刘瑜尹勋之所由败也。魏置散骑。合中常侍。号散骑常侍。晋江左侍中任尤重。殿内门下事胥掌之。盖与领护军埒。中书又有舍人通事。如戴法兴沈客卿辈名位琐末。执国枋。至权震天下。而宦官独闻于世。唐以侍中为宰相。黄门郎常侍舍人选益清。不关预禁中。举京朝官胥无古常伯之任。独置内侍省。日夕天子左右。制外廷诛赏。而阻阂东西省台寺监卫间。俾无得内达。是故王叔文王伾侍直。最号宠昵。叔文裁至禁中翰林院。伾裁进至翰林院。甘露之役。决罘罳。合殿门。而李训韩约。暨吏卒千余辈。束手胥就夷僇也。自梁诛宦官。尽罢中尉枢密使。置宣政使。以大臣为之。后唐复名枢密使。权益重。至宋遂号两府。而实与宣徽使胥内职。大朝会常先见内殿。凡内诸司所掌隶于唐禁中之枢密使者。使副使。知院事。同知佥书院事。胥得判之。实兼晋江左侍中领护军之任。是故宦官惕息斥去。亦卒亡牢不可破之患。元功臣子孙。胥入宿卫。号怯薛。勋籍尤显O。而狙骜者不久者。多长四怯薛。服膳器物胥掌之。周缀衣虎贲。汉三署郎执戟周卫之任也。及品干焯着。辄拜左右丞相平章。亦不停宿卫。是故宦官虽盛而讫亡能为患。至明而尽废宋元之制。内外判不相合视唐尤甚。天子深居禁中。亡可它语。左右珰监。不典兵干政不止。唯武宗季年。边帅入侍。江彬钱宁辈。时夺其党类。把持而不肯解释之权。而其余枋政权者。直是宦官为虎。殿省阁华望官为狐。而时时假之以张厥威也。夫联班而侧坐。入门而易制。固其小焉者也。语有之。一日不朝。其闲容刀。高拱晨至朝房而犹语人曰。今日所宣当是双马。杨涟泄也。乃循例封进。蒙切责不少贷。官府不通O二十四罪疏成。将对御弹奏。而恐少迟而语表里否隔。其祸之烈至此。而审政要者。可无鉴戒而疏厥壅蔽与。夫枢密使既难卒复。侍中亦久废。而宿卫任犹古也。盍综仿元怯薛诸职秩。以正成周常伯名而逆折宦官之芽也哉。
与陈抚军书
黄永年
会谳事毕。即便北辕。不得亲诣节下。一觐清光。少罄所怀。曷胜怅望。自古人才善类。虽自天植。然其盛衰。視學之絕續。其翕散张弛。视一时在位者之爱憎兴坏。此非一日之故。其由来者渐矣。嘉谷之殖。无古今一也。世人得之则生。不得则饥而死。有良农焉。为之区别种类。播种而耰之。故嘉谷不绝而人赖以生。借如视贤人善士。若稻粱之得则生。弗得则死。有如良农者为之。时其艺植。滋其华实。贤人善士何忧不所在麻列乎。范文正能启孙明复。十年之后为世大儒。张魏公以陈莹中邹志完姓名。警发杨廷秀。奉以终身。是二人者其始见二公时。一乞钱羁秀才。一下邑丞耳。二公片言之顷。入人之深。遂能成人之美。如是其生平推贤好士与人为善之心。积之于中者诚。故动于人也切。如炊无不熟。种无不生。然则善人志士何在蔑有。不遇大人先生如二公者。则其气不感。其美不彰耳。国朝汤潜庵先生抚吴时。能使贪墨之人。改行为廉吏。此皆德威之畏。不待声色。为一世养和平。为造物培元气。伏惟先生清德硕望。为时倚依。怀古之道。扶树才。实先贤之光。岂惟区区末学之庆。制府尹公。豁达和平。凡所措注。犁然当于人心。皖抚魏慎斋先生。为敝乡长者。李方伯一见如旧知。其意拳拳。惟以护持善类为念。两江星聚。皆人心世道所攸赖者。书生之论。多袭旧闻。先生谅不以为陈饭土羹而弃之也。
上某学士书
潘耒
某闻之。衰世之法制禁令与盛世无殊。而不能为治者。法意不相孚。名实不相副。上下相蒙。苟且成俗也。今天下百官之职掌。不为不明。诸司之条例。不为不备。防贪禁奸之法。不为不严。然而纪纲犹不能无废弛。民生犹不能无凋弊。天灾地变犹不能无至戒者。何也。由实心求治之人少。而大小臣工。莫肯以天下国家为事也。为郡县者。但求钱粮盗案。不累考成。民生之休戚。非所问也。为监司者。但求期会簿书。得免诖误。官方之清浊。非所计也。有一大事。则彼此瞻。有一大议。则上下揣合。如上欲理财。则以开设事例为经费。裁减工料为节用。如上欲用人。则越次升转。谓之才能。循例保举。谓之卓异。内廷外阃。莫非委蛇将顺之人。早作夜思。无非弥缝掩护之术。视官资如传舍。视仕宦如经商。自身家妻子而外。更不知有何事。甚至以忠言谠论为忌讳。罔上行私为得计。积习相沿。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今 皇上重感天变。赫然震怒。抉擿谴诃。谕以洗以涤虑。经各衙门设立科条。增严加密。至为切要。然以言乎致治之本则犹有进。夫欲致治则必以实心行实政。上下一心。真知天变足畏。民碞足忧。惕然有同舟遇风之危。而相与朝夕讲求政治之得失人才之贤否。耳目心思相为统摄。痌瘝痛痒无所不关。则利不期兴而兴。弊不期除而除矣。若徒恃科条以防奸。藉律令以止慝。有立法之名。无行法之实。窃恐弥缝掩护之弊。更有甚于前也。且如今制。督抚地方官。与在京大臣交通者革职。此其所得而禁者。辇下拜往之仪文耳。使在数千里外。私人往来。潜通货贿。能知之乎。官吏坐赃。满十金者即论死。审能如法。则人人皆杨震邓攸矣。度今之作吏者能如是乎。夫立法远于人情。则必有所不行。不行而法故在。则心巧为相遁。掩覆之术愈工。交通之迹愈密。而议者且以为令行禁止中外肃清也。夫天下未尝无才。其才未尝不能办事。特患无以驱策而激励之。于是以其才智专用之于身家。以其聪明专用之于弥缝掩护。设也一变其习。以其为身家者为朝廷。以其弥缝掩护者为拊循保障。则何事不可为。何功不可立。所赖二三大臣为 皇上陈其纲领。辨其本末。以实心实意振起天下之人材。以大机大权转移天下之积习。开诚布公。信赏必罚。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纪纲肃而民生安矣。某一介草茅。罔知治体。蒙阁下虚怀下问。至再至三。故敢肆其狂言。直陈管见。以为今日所献纳者。当在正本澄源之论。而区区科条律比之事。固可以置而弗道也。
代应诏陈时务疏
程景伊
臣闻进退用舍。上关天命。下系民心。不可以不明。不可以不断。而尤不可以不慎。此治理之本而纲纪之原也。我 皇上临御以来。黜幽陟明。至公至当。中外遐迩。固已悦服倾心矣。然臣伏见一年之内。有奉 旨斥为怀挟私心。卑鄙小人。如某人而仍用为某官。有奉 旨斥为刚愎自用。怙过不悛。如某人而仍用为某官。近日则更有逮治问罪。如某人某人而仍用为某官某官。在 皇上神机独运。固非愚臣所能窥见万一。但以臣思之。一人之身。或悔心于末路。或变节于一朝。前后始终。固难必其操行之一致。然未有今日为贤。明日为不肖。今日为不肖。明日复为贤。今日在囹圄之地。方显然共斥为罪人。明日即授以兵民之司。遽责以安边治民之略。如此之骤且速者。夫刑赏者人主大权。圣王之用刑赏也。未用则再三审慎。不肯轻施。其既用之。则毅然必行。示人以可信。是故法立而民从。事行而众悦。假使朝令夕更。忽焉而举。又忽焉而错。则天下视听回惑。趍向不专。以为罪状昭著。如某人者。尚得复用。则侥幸之心生。苟免之术起。其势将有用赏而不足以为劝。用罚而不足以为惩者矣。且上年某地之崩坍。罪在某某。怀挟私心。扰乱军政。罪在某某。某地之叛乱。则罪在某某。此两案固天下所共知者。纵释弗问。已为 皇上宽大之恩矣。今乃明知其罪犯。显见其劣迹。而复授以高官大职。思徐徐而待其成功。在 皇上爱惜人才。委曲成就。固有无所不至者。然以臣观之。譬犹凿顽石而求井泉。养蛀木以为梁栋。岂可得哉。至于 皇上所欲用之大臣。尤当养其廉耻。乃可责以有为。臣见近来大臣。行事小有差失。必行诮让。如以某人为妄行渎奏。以某人为昏愦废弛。以某人为狡诈无耻是也。若果系昏愦废弛。果系狡诈无耻。即应在罢斥之列矣。乃降革之议方行。而复官之 命旋下。无论士民官吏。各怀侮慢之心。即在彼亦必恧焉沮焉。无面目复与士大夫相见。又何以责其从容尽职乎。若以此妄渎废弛狡诈之 旨。不过出于一时之喜怒。而非为若人服官之定评。则如纶如綍之王言。出之亦未为慎矣。今夫郅隆之治。首推唐虞。君德之隆。莫如尧舜。然臣观尧舜之时。所用者二十二人。不闻于委任方隆之日。而黜之罚之也。所诛者四凶。不闻于放流窜殛之余。而柄之任之也。贤否之分。既判然而不同。则用舍之间。亦确然而各异。故曰进退用舍。不可以不明。不可以不断。而尤不可以不慎也。虽然。此非独人主一身之事也。大臣亦与有责焉。何则。佐天子以进贤退不肖者。大臣之责也。使其人而果贤耶。则当天威严重之下。便宜从容执奏。力保其无他。使其人而果不贤耶。则当擢用倚任之时。又宜反复指陈。力言其不职。今大臣中特立不阿。刚方正直者。有几人乎。此固在 皇上睿鉴中者。 皇上能尽得予违汝弼之大臣。而与之权赏罚之施。审用人之则乎。且夫近日之锢弊。则尤在九卿会议之事矣。天下是非无中立之形。曲直亦无两伸之理。即各人所见不同。原可斟酌妥当。何妨黑白分明。从公商定。今则彼此周旋。各怀瞻徇。相习为软媚圆熟之态。而以不辨是非。不分黑白为得计。公所议事,则互相观望。不发一言。故有今日会议。闲谈而散。明日会议。复闲谈而散者。外托老成持重之名。内怀持禄养交之念。迟之又久。偶有出一言者。则起而和之。而及其退也。则又引身事外。惟恐其祸之及已。如此可尚谓实心任事之大臣乎。况乎各部议处议罪之案。尤为 朝廷进退黜陟所关。近来部件。有于援引律例之后。用虽字但字。加一转语者。因其人之情罪。不过如所引之律例而止。而揣摩迎合。瞻徇营私。则援引律例之下。加一转语。而无罪者可入其罪。且有罪者可出其罪。夫人主万几日理。万一偶不加察。则滥刑僭赏之弊。即此而生。揆厥所由。必有任其咎者。臣故曰。非特人主之事。亦诸大臣之责也。然而端本澄源。则尤在 皇上体天德之刚。法天行之健。凡进退黜陟之闲。以定识断之。以定力主之。勿轻发而骤施。勿游移而姑息。则顺天命而慰民心。于是乎在矣。
遵 谕陈言疏
潘耒
窃惟 皇上御宇以来。昭事上帝。勤求民隐。翼翼干干。始终匪懈。近有地震之变。示儆异常。考诸占书。咎在臣下。乃 皇上深自克责。罪己求言。复颁 上谕申饬中外臣工。诸凡不法不廉情弊。言之痛切详尽。臣伏读之下。感激涕零。敢沥愚忱。敬抒管见。惟 皇上恕其狂愚而采择焉。不胜万幸。一曰严赏罚。自古帝王斡运天下之大权。不过赏罚二端而已。赏一人而天下劝。罚一人而天下惩。虽尧舜不能舍此以为治。后世未尝无赏罚也。不能为劝惩者无他。赏不信而罚不必也。一法也。用于此不用于彼。则幸免之路开矣。一令也。行于前不行于后。则枉挠之渐启矣。伏读 上谕六条。地方官吏。刻剥小民。督抚大臣。枉法交私。种种罪状。无所逃于 睿照之下。经各衙门会议。设有条约。所以防奸治贪之法严且备矣。臣以为立法非难。用法为难。行之稍不断。则或张或弛。而人得逃于法之外。守之或不坚。则一出一入。而人得遁于法之中。圣王用法。较若画一。赏不遗远。罚不废贵近。此其要术也。昔者齐威王烹阿大夫而国中大治。汉文帝不赦薄昭而朝廷肃清。今当立法之始。尤宜坚如金石。不可稍有曲贷。兹科臣以不职督抚。指名参奏。 皇上赫然震怒。严加处分。及东抚浙抚。已经罢黜。而江督某。仍然任。臣恐天下有以窥国法之不能画一也。得无以某方在戎行。姑责其摧锋之效乎。臣按某在江右。最号贪残。失人心。军民一体。不能抚民。焉能驭军。江右本非叛区。自某莅任以来。寇盗蜂起。屡破城邑。致烦大兵扑灭。扰攘连年。仅而后定。才略可见矣。京察大典。已经革职。 特恩任。宜如何报效。乃数月以来。未闻其出一奇。展一画。身先矢石。陷坚克敌。有可纪之功也。天兵所集。谋臣猛将。如云如雨。何藉此一臣而为之特挠国法耶。黜罚臧否。不宜异同。臣敢诵诸葛亮之言以为 皇上告。夫立法而行之不断。守之不坚。与无法同。臣願 皇上之意也。一曰广言路。伏读 上谕。地方官吏。谄媚上官。苛派百姓。总督巡抚司道。又转而馈送在京大臣。其于中外情弊。洞悉之矣。乃从前此等情弊。曾经发露者几人。曾挂刑章者几人。臣下不法不廉。至于如此。而犹然网漏吞舟。则以未经指擿纠参。 皇上无从而知之。处分不得而加之也。谁司指擿纠参之任者。非言官乎。言官不过二三十人。耳目或有所不及。而又不许风闻言事。彼赂遗交私之状。至深至秘。无迹可窥。言官自非得实。固难形诸白简。况此奸贪之辈。又不难以势力把持。金钱结纳。言官稍有沾染。则箝口熟视而不敢言。臣按建言古无专责。历代虽设台谏之官。其实人人得上书言事。梅福以南昌尉而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而谕程元振。陈东以太学生而政六贼。杨继盛以部曹而劾严嵩。 本朝旧制。京官并许条陈。自康熙十年。宪臣奏请停止。凡非言官而建言。为越职言事。例当降调处分。夫人主明目达聪。常惧有所壅蔽。故宜导之使言。今乃禁之使不得言。岂盛世之风乎。臣请除越职言事之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献替。进言之途广。则罔上行私之徒不能人人而把持之结纳之。庶乎有所忌而不敢为。于此辈甚不便。于国家甚便也。其在外监司守令等官。若大利大弊。果系真知灼见者。亦许条奏。地方灾荒。督抚不肯题报者。州县官径得上闻。如此则民闲疾苦无所不通。 皇上端拱九重。而周知四海之外矣。更请许台谏之官。得风闻言事。以作敢言之气。其大奸大贪。不经纠弹。别行发觉者。言官一并处分。 世祖章皇帝成例具在。可仿而行。有能奋击奸回。不畏强御者。不次超擢。庶乎纪纲振而万事举也。一曰慎选举。伏读 上谕。大臣朋比私者甚多。每遇会推选用时。皆举其平素往来交好之人。但云办事有能。并不问其操守清正。窃服 皇上之洞见弊源也。夫督抚藩臬。与其厘剔于既用之后。不若慎重于方用之初。
今廷臣会推。非有衡量之素也。非有商搉之公也。一人唱之。众人和之。唯唯诺诺。莫敢异同。泛而谓之曰才能。曾不指其何者为才何者为能。亦何以孚物望而协舆情乎。陶论知人曰。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载采采。言称其人之德。必言其某事某事为可信验也。东汉故事。选举牧守。委任三府。皆咨其行状。度其器能。若不称职。尚书奏劾。廷尉覆案。行举主之罚。是以多得良吏。今所推者。内而卿贰。外而监司。或●历部曹。或历仕郡县。岂无治状可名。政绩可指。臣请自今会推。必开载实迹数条。确切着明。众议允协。乃得奏上。有不允者。听不署名。异日所推之人。若有赃私过犯。罚及举主。则朋比之私绝。而本原之地清矣。一曰褒廉节。人主风动天下。在明示意指。树之风声。未有令而不从。感而不应者也。今虽承积弊之后。人心士习。卑靡已甚。然以 圣明在御。激浊扬清。如泥在陶。如金在冶。惟所欲为。风之以廉让。则廉让矣。兴之以节义。则节义矣。汉宣帝加意二千石。凡治行卓绝者。或增秩赐金。或玺书褒美。于是循吏辈出。光武即位。首封卓茂为褒德侯。而东京人才。至今称盛。臣愿 皇上一仿此意。于内外具寮。察其公忠廉直者。褒显一二。或擢自闲散。或面加奖谕。以风厉天下。臣虽愚陋。寡所见闻。就臣所知。如前江都县知县轩辕允。居官洁清。惠爱及民。罢任之日。民为僦屋以居。至今歌思不绝。前嘉定县知县陆陇其。慈惠廉平。一尘不染。去官之日。小民焚香攀送。巷无居人。此皆治行彰闻。万口若一者。并以考成诖误。又臣与胡密子同为讲官。熟知其人端方清介。志行卓然。前岁河臣请罢生童考试。纯用捐纳。奉 旨会议。廷臣皆知其不可。而莫肯发言。惟密子抗言其非。诸臣因以定议。即此一端。足以征其刚正有守。而今岁京察。亦被处分。夫为县令者。簿书期会之间。诖误有所不免。至密子所以察处。未见有显然过失。臣愿 皇上破非常之格。擢用此三人于废弃之中。天下必将曰清廉如某某。虽遭罢斥。
皇上犹将擢用之也。必争自濯磨。不赏而劝。岂非转移积习之一大机欤。抑先师有言。忠信重禄。所以劝士。无养廉之具。而责人之廉。万万不能。汉制官最卑者。食禄百石。名为百石。而月俸十六石。实岁八十余石也。唐宋自俸田外。又有职田。春冬衣仗身人役等以优其力。而县令圭租。有至九百斛者。夫既厚禄之。而犹贪污不法。置之重典。夫复何辞。当今制禄。视前代稍薄。兵兴以来。又加裁省。官于京师者。舆从衣裘之费。常苦不给。顷奉 特恩。四品以下官。秋冬二季。准给全俸。仰见 皇上体臣之厚意。更愿沛发德音。斟酌古今。增其禄饩。臣下见 皇上优恤如此其厚。无不人人感奋。岂非兴廉教忠之一道哉。一曰培人才。国家设师儒之官。重衡文之任。登秀民于庠序而宾兴之。以班朝蒞官。非通古今有学行之士不可。虽其间亦有不肖者。而历代公卿将相之材。多出于其中。养士之道。无过于此。异时生员无定额。大县考取或至数十人。自定为十五名。而士子已苦数窄。近年复减之又减。仅止四名。南方大县。挟册操觚之士。少者不下千人。而三岁之中。两次考取。仅得八人。视乡会中式。更难十倍。人绝进取之望。率改业而为他。士人之子。多不读书。循此不变。数年之后。党塾荒芜。弦诵道息。甚可虑也。夫此生徒不费 朝廷廪禄。不耗县官金钱。何妨国计而裁减及此。若以其不率教令。败名坏检。则 皇上遴选学臣。严为董率。其弊自革。至于抗违钱粮。有司得而申斥之。关涉词讼。有司得而究治之。纵有败类。岂可因噎废食耶。且天下聪明才辨之人。不出于此。则入于彼。先王广厉学官。固将收生民之隽异者。渐之以诗书。摩之以礼义。虽有枭雄桀岸之辈。循循然不敢为非。为国家计至深远也。臣愿 敕下部臣。酌复旧额。然后精学臣之选。简师儒之官。士风不丕变。文治不诞敷。未之有也。以上数事。皆今要务。据臣臆。披沥万一。辞陋指浅。不足以仰赞大猷。惟 皇上鉴其愚悃。抑臣又有请者。向来诸臣条奏。 皇上下部议。部中多以无庸议奏覆。见诸施行者。十不得一。今 皇上重感天变。念积弊未厘。奋然思改弦更张以作新天下。当励精图治之时。虽臣言无足采。而诸臣所奏。必有谠言硕画。凿凿可行者。伏乞 明谕部臣。俾虚衷酌议。勿拘成见。以无庸议罢之。则天下幸甚。
请崇恬退明礼让疏
孙廷铨
窃惟古帝王既开功名之门以奔走天下士。而又必以礼进退之。所以养天下士大夫之廉耻。而正其趋也。夫人必有廉耻而后有事功。亦必知进退而后有廉耻。若舍此而言才言能。则其人品可知也。伏见近年以来。部院诸大臣。鲜能以礼引退者。前京官有甄别之举。如礼部侍郎李奭棠。以疾罢去。先经自请而未得。工部尚书刘昌。引年致仕。 恩礼甚荣。而奉 谕自陈之先。可以得请而不请。是二者人皆惜之。或谓 皇上念诸臣经事之久。既不忍其遂去。在臣下何敢遽辞。然臣观古昔主臣相爱。当必全始全终。若浮沉恋位。过积衅生。不知省改。则小者以罪废。大者以法死。亦大负 主上爱臣之初心矣。且易进难退者。下士之行也。贪位持禄者。庸臣之态也。设令其阴怀贪位之计。而阳托恋阙之忠。其为大臣也难矣。 皇上本期其恋阙之忠。而或适遂其贪位之计。则所得于大臣之效。抑又微矣。臣愚以为养士大夫之廉耻。当自进退大臣始。凡其有父母之丧。及引年养病。体勘得实者。谓宜许其引退。若果才猷可念。 恩眷未衰。不妨逾时再行起用。不至流为苟且恋位之风。庶几小臣庶士。瞻望下风。以相感发。廉耻之道明。而气节事功。从此皆得实用矣。
臣又闻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故朝廷非礼不尊。所以辨明品秩。敬戒官联。使尊卑大小。皆知遵 朝廷之制。而不敢踰越。即所以尊 朝廷也。 皇上御极以来。孜孜齐民以礼。如官民服物有辨。文武相见有仪。亦既着为令甲。屡 旨饬行矣。顾沿习之久。积弊犹存。或上官而谩骂僚属。士绅而不让公府。庶民而僣品官之衣带。下僚而袭侍从之威仪。古人之检身也。取于自约。而今率托于自大。古人之接物也。取于相让。而今率出于相凌。甚非所以安上下定民志也。伏乞 敕下所司。斟酌旧章。再加详定。其内外大小衙门。除章服已有定制外。诸如接见之仪。文移之式。称谓之正。凡前令所未详者。皆须征据典文。辨白名分。确立章程。务使卑者不得上陵。高者亦不得下慢。如其率意肆行。僭侈非分。不特上陵者明为厉禁。即下慢者亦详立严罚。庶大小有别。官民有等。俾中外臣民。人人遵 朝廷之制。而 朝廷益尊矣。
用人四事疏顺治十七年
吏部尚书 孙廷铨
五月二十五日。恭读 上谕。引咎省躬。实心图治。悔隐微之失。开直言之路。令部院等衙门。据实条奏。直言弗讳。以补阙失。甚盛德也。臣愚昧无以仰副至意。谨竭一得。胪为四款。为我 皇上陈之。
一曰养廉耻。古者刑不上大夫。言大夫为士民之表帅。必素有以养其廉耻之心。而后可以渐化导及下也。近见内外满汉各官。一挂吏议。拏送刑部者。其罪之有无。尚未经详明。即加刑讯。虽曰所为不善。刑辱其所自取。亦何足惜。然于养廉耻之道。似有未符。臣等窃以为除谋反叛逆等项大罪。即行拏问。审真正法外。其余别项情罪。不若先行详核明白。果系情真。方行拟罪。人至贪私坏法。良心已灭。及见 皇上仍加之以礼貌。而不欲遂使同于庶人。则感激之心。必生其愧悔之念。如此则于法既无亏。而又以廉耻之道励士大夫。庶风化纪纲。两有裨益。其关于 皇上道德齐礼之初心。非浅鲜矣。
一曰宽考成。有司牧民之官也。上关 国计。下保民生。最为紧要。自钱粮考成。头绪繁杂。以致降级革职者。一岁不可胜纪。人材摧残。催科酷烈。为吏者止以考成为虑。安问百姓之卖儿鬻女耶。亢旱灾疫。鲜不由此。臣等以为钱粮系军国要务。催征自不容缓。但四部银米物料款项不一。每件定为十分考成。则处分头绪太多。顾此失彼。终日救过不暇。今莫若将考成则例。 敕下户部。再详加考订。酌量宽减。上不至于亏 国课。下亦不至于诎人才。加惠百姓。仰答 天和。其于吏治亦有裨益矣。
一曰慎名器。查总督巡抚皆职司封疆。责任重大。自非荡平寇盗。绥辑兵民。余俱不足以言功。近如捐助赈济完漕等事。应加级者。皆得加衔。如加侍郎尚书宫保衔者。固 朝廷优示鼓励之意。但爵赏原以待有功。而宫保尤以畀有德。夫以重臣如督抚。而止就区区微劳。骤膺卿贰宫保之职。当其任者。莫不图小功以邀大位。复谁肯竭智毕忠于封守之大计乎。如有封疆大功。又将何以加之耶。今后总督巡抚。除军功考满应行加衔之外。余如捐助等项。止应酌量纪录。其加级加衔。应一停止。庶名器不滥。而重臣益自奋庸矣。
一曰储人才。古语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言储才当豫也。今满洲子弟。俊秀者正不乏人。科甲既停。学问益寡。殊为可惜。稽之汉代。期门羽林之士。皆诵孝经。诚以经学为人才之本。教化之原也。目今从龙之彦。固自多人。深恐后学不继。致令有乏才之叹。今查国学内。每佐领下止有一人肄业。似属太少。今酌量每佐领下再各添一人。共作二人。更选老成敦大通治体明经术之臣。以为之师。务得晓畅大义。以备 国家之用。数年以后。将见人才济济。而文武之选。皆得其人矣。
请宽臣工小过疏康熙四年
浙江总督赵廷臣
臣思古今最难得者贤才。上天至爱惜者人品。从来英哲之主。不忘使过之典。尤多求旧之恩。我 皇上宪天法古。锐意治安。期于真才异能。共图上理。而又虑人才辐辏。选授舒迟。当此人浮于官之时。臣何敢复持宽于用人之论。思馬必服遠而信其力。士必入官而征其才。与其求实绩于寸长未试之士。其敷奏为难。孰若观后效于一蹶再展之员。其图报倍切。目今官员处分之内。岂少精明廉干之才。或因公罣误。或小过罢斥。以致废锢终身者比比矣。以外吏论之。职司钱谷者。非不勤于催科。而见征之赋额全完。带征之参革忽及。薄于论功。而严于论罪。可惜也。职司刑名者。非不意平反。而有心失入者不任咎。无心失出者必罹罪。略其大案。而绳以微眚。可惜也。职司捕盗者。非不尽心搜缉。而诘捕之成效。未尝纪功。一盗之获。先已挂议。没其劳绩。而其计小疵。可惜也。诸如各项职官中。士庶百姓。亦有称其廉干精明者。而为地方受过。罣误去官者。不能悉数。惟是一才一能。皆天所赋畀。以为 国家辅治之资。而偶以一节锢其终身。在一官之困阨犹浅。而揆之大造爱惜人才之意。实有舍置不得者。当如何愀然动念耶。外吏如此。更进推之 辇毂之下。大小臣工。数年以来。宁无因公罣误。小过罢斥者乎。伏念天之生才。如地之产木。梁栋之姿。每以风霜摧折。而后成其大用。求真才于废弃之内。其感激图报之心。尤倍于寻常万万也。臣恳 皇上敕部。将内外大小臣工。分别罣误缘由。其中果有才能可录者。仍行甄用。庶葑菲亦邀采录之恩。而朝廷愈收得人之效矣。
请定京官久任之法疏
王命岳
臣观自古兴朝致治。皆由官多久任。我 朝设官分职而外。各省两司郡邑。犹行三年考绩之法。在京自京堂而上。有半载一迁者。有一二月一迁者。盖缘缺一正卿。必升一亚卿。缺一亚卿。必取诸司寺。于是右者转左。少者转正。丞者转少。故升一官而举朝之官皆升也。臣思 朝廷建立百官。将为诸臣名位显荣计乎。抑为 国家料理庶事计乎。夫人之才智。不甚相远。初授一官。百事茫然。数月而后知其大略。又数月而后知其节目。又数月而后悉其情弊。虽甚奇才英敏。初不得不问诸吏胥。迨经事既久。肯綮熟尝。而下人始无所逃其照。此久任之效也。今也不然。其历任半载者。署中典故。纔略通晓。而此身已为他衙门所有矣。其历任一二月者。跋前疐后。未知所措。忽更一署。又复如是。以故廨有十年之吏堂。无百日之官。官生吏熟。官暗吏明。线索在下。百弊丛兴。诸臣之官阶日崇。而各衙门之政事日坏矣。今欲矫其偏。非久任断断不可。久任则历事久而升迁迟。历事久则职业修。升迁迟则名器重。名器重则 朝廷尊。职业修则郅隆奏。而且人绝侥幸之心。仕静凌躐之气。所谓一举而数善皆备也。伏乞 敕下吏部详议。凡正卿亚卿必满三年之考。其余卿寺或宜满三年。或量满两载。酌妥具奏。以便永远遵行。将唐虞庶绩咸熙之盛。可再见于今日矣。毋徒因循现行事例。而不更求良法也。
谢颁遇变 谕旨陈言疏嘉庆十九年
两广总督蒋攸铦
昨岁季秋之事。莠民倡乱。非复人类。雷厉风行。神人共愤。立歼首逆。旋殄邪氛。于是感 天祖之垂佑。敕威爱之并施。推本乎实心实政。而曲加 轸念于官民交困之由。此诚 尧舜之用心也。臣回环跽诵。局蹐靡宁。自恨才识庸浅。无以仰答 高深。窃思 盛世之民。地大物博。生齿日繁。以致难于家给人足。固非如前代事事取资民力。赋役烦兴之困也。今之州县。固有弥补。有摊捐。有民欠。然为牧令者。果其勤听断。缉盗贼。束胥役。寓抚字于催科。则善政得民心。百里之内。必有自然之利以赡之。再能制节谨度。量入为出。公私皆可不废。亦非复供亿累万。贿赂公行之困也。皆由表率不肃。以致吏治不清。吏治不清。以致民风日敝。凡所以激劝维持。培养良有司以培养斯民者。全赖督抚两司之公正明断。而去民较近察吏最亲。承上达下。以佐督抚等耳目之不逮。则道府之任更专。而知府为尤要。亦惟知府为尤难。同一府也。此县之情形不同彼县。均一县也。彼乡之习气不比此乡。其茫然不知者无论已。真能知之。而积重之势。既恐无其才。有其才矣。而掣肘之情。未必获于上。是外任官莫难于知府。且今日之府道。即异日之藩臬督抚也。知府得其人。而上司假以事权。则州县必无滥竽之患。知府非其人。则州县无所准则。督抚终多隔膜之形。其知府之持正者。或洊升本省大吏。固可为此邦官民之福。若知府之趋时者。而为本省大吏。亦倍贻人心风俗之忧。是外任官莫要于知府。此臣服官三十年。心焉数之。历历不爽者。大僚固屬吏之源。而京员尤外官之本。天下之道府由牧令起家者十之二三。由部院外擢者十之七八。诚以司员者。可以持进退准驳之衡。俾之练习日深。通今不致于泥古。然后敷施有本。坐言即所以起行。臣前官翰林时。见部院官公议尚明。每遇京察之年。某部院应保某某员。众口佥词。迨荐牍一出。果相符合。今之各直省封疆。大半皆此其选。闻近来部院司员。舆论无可揣度。实因卓著之少其人。此非今之人必不昔若也。亦非部院大臣不愿拔其尤也。推原其故。一则满员之荫生太易。一则汉员之捐班太多。荫生类皆英俊。吏事当有家传。然较之中书笔帖式。一二十年缮本立稿。循序而进者。其历练之浅深。甘苦迥别。捐班未始无人才。川运例即有六部司员。而近年独形冗杂者。则以屡次捐例人多充塞之故。名为学习。不过循分行走。随同画稿。即可无所短长。堂官难以甄别。非比府州县。才质庸劣者之可立见其短也。而郎中一经得缺。按资试俸。不出十年。截取外选。即任道府。方其在部之日。占缺繁多。
既使正途出身者淹内转而成废。其捐班中富豪子弟。用度奢华。尤使正途出身之司员。耳濡目染。日为转移。讲求服食起居。任意揭借利债。迨至一麾出守。欲顾操守而不能。虽有美材。皆成弃物。其关系实非浅鲜。可否 敕下部臣。于分部之荫生捐纳各员。随时考核。其于部务不甚相宜者。即奏明以同知通判递降外用。分发各省差遣历试。冀可渐供器使。而各曹各缺。庶不至日形壅滞矣。又数月以来。迭奉 谕旨。谆谆严甄别以澄汰衰庸。减处分以保全干吏。所以为地方人才计者。无微不至。第恐汰去之而后来者犹是等伦。保全之而进用者不无冒滥。究无以仰副 勤求治理之盛心。臣愚昧之见。今之才守克兼。沈于下位者。不乏其人。似当 敕令公正大臣。选择声名较优之员。多为保荐。恭候 圣明鉴别。择其名实相副者。递加超擢。使之分布中外。以收连茹汇征相观而善之益。由是而藩臬道府。人人称职能。下以为州县之表率。上以为督抚之始基。贤者日进。不肖日退。争自赴于厘工熙绩之途。吏治蒸蒸日上。和气致祥。自必丰年屡告。民生裕而民志宁也。抑臣更有陈者。任事之与专擅。有义利之分。若一人毅然任事。即以专擅陷之。则众口可以铄金。人人乐推诿以苟全矣。协恭之与党援有公私之别。若两人同寅协恭。辄以党援目之。则立异可以远嫌。书吏得乘机而舞弊矣。此近今之积习使然。诚如 圣谕依违迁就。而不竭谋尽力。以实心行实政者。我 皇上烛照无遗。权衡悉当。所在为大臣者力除此习。不论人[己](已)。而祗论是非耳。至于翰林。固属词臣。而阁部显要。多出其中。侍读 内廷。责任尤重。自当崇实学。抑浮华。养成明体达用之才。不必专以文章课殿最。科道为 朝廷耳目之官。如果实心尽职。则地方大吏之优劣。得自舆论者为最详。其有识见卓越。才品清正者。似当由京堂而擢卿贰。与翰詹衙门参用。以广储才。而各部院保送御史。亦当加意慎选。出具切考。不得轻以平庸充数。总之有治人无治法。而用人之道。因才因地因时。人无求备。而惩贪者不可宥其瑕。政在集思。而职要者弗可挠于众。臣力小任重。勉供职守未遑。何敢为刍荛之献。然钦绎 训谟。而仅以肤词奏谢。更觉于心不安。兹因奉到 恩赏墨宝。感奋惕厉。谨沥下忱。敬陈管蠡。伏乞 睿鉴。
皇朝经世文编卷十四
治体八臣职
善化贺长龄耦庚辑
崇让论
韩菼
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言教之本风之自也。夫上之所倡。下之趋也。上以官为高则官重。上以让官为高则官轻。人情莫不趋于所极重者。久之则官愈轻。人皆思所以自重。而让道成矣。自然之势也。尝检晋庾峻敦礼让疏。及刘实崇让论。皆推本于为国者。以倡何有之化。其言咸有补于当世。峻之言曰。圣王御世。因人之性。或出或处。故有朝廷之士。又有山林之士。山林之士。清劭足以抑贪污。退让足以息鄙事。先王嘉之。臣愚以为古者大夫七十悬车。今自非元功国老。三司上才。可听七十致仕。其父母八十。可听终养。其有孝如王阳。临九折而去官。洁如贡禹。冠一免而不着。及知止如王孙。知足如疏广。莫若听时时从志。实之言曰。人臣初除。皆通表上闻。名之谢章。唐虞之时。众官初除。莫不皆让也。谢章之义。盖取于此。夫三司有缺。择三司所让最多者而用之。此为一公缺。三公已豫选之矣。四征缺。择四征所让最多者而用之。此为一征缺。四征已豫选之矣。尚书缺。择三司所让最多者而用之。此为八尚书共选一尚书也。余尝韪斯二说。夫古者七十致仕。固也。然四十方仕。计用其力三十年尔。今有二十而已通籍者矣。其亦可以六十为断乎。致如王阳贡禹之流。于今为不世出之士。又不可以六十为限也。父母八十听终养。吁嗟晚矣。父母不必皆八十也。其有疾病。又不论年也。今令甲不以年限诚善。窃闻诸道路。或八十犹不以终养请。此为无人道之尤者。岂止不能让而已哉。谢章得荐贤自代。唐宋犹然。今其法已荡然无存。即间有徒费简纸者。不过外任之大僚。而京朝三品已上官。皆闻命而即受事。如召一吏。何以劝让。如实言诚可励世。虽然。蒙有惧焉。惧夫除官而许之荐官。荐者之意尚未决。而求者已盈门矣。不得则怨。是争之府也。且使荐者而不公耶。有识者固将唾之。其公耶。必从而效之。如实言所让最多者其必然也。而彼欲争之者第中。以朋党之一言即一网尽矣。故此法尚未可遽行。呜呼。孰使夫古贤臣之嘉言谠议而有所不可行。其非人心之忧也与。
大人容物爱物论
储大文
大人之容物爱物也。广言之则更仆未易数。约言之则以培护人才荐延士类为容物爱物之本。不暇远引。请引宋明以来诸宰执证之。人物莫盛于宋。宰相之贤亦莫盛于宋。然尝谓宋有宰执三人焉。寇忠愍范文正欧阳文忠而已。忠愍澶渊之役。何承矩曹璨荆嗣马全节之宿将而用。张齐贤雷有终之大臣有威望也而用。田敏杨延昭之奇鸷也而用。卢炎宋搏谢涛之文吏也而用。不宁唯是。杨亿之文也而用。向敏中张咏之远藩也而亦用。虽丁谓亦不以李沆故而不用之镇抚夹河也。文正知陕西三州及参大政。孙复胡瑗石介之学行也而用。李师中滕宗谅孙沔蔡挺之恢廓纵轶也而用。种世衡狄青郭逵之将略也而用。尹洙苏舜钦之文也而用。王益柔之文而纵轶也而用。不宁唯是。虽李觏徐复亦不以沉沦困踬而不用也。文忠知嘉佑贡举。曾巩苏轼苏辙之文也而中。张载程颢之理学也而中。而其它荐延者。虽王安石常秩亦荐。吕惠卿亦荐。虽闻邵雍之名而不荐。而不啻荐也。是故无所不容。以爱天下之才以相天子者。忠愍文正文忠是也。富韩司马。皆号名相。而嘉佑治平极盛之世。不能不变而为熙丰。元佑不能不变而为绍圣。人才用舍。盖犹有憾焉。彼李沆与王曾。亦宋之名宰相也。然以张齐贤之才。又同位东府。而沆卒挤之而去。以张咏之才。又承帝问。而曾不能力举以自代。则非大臣之道也。天地生才。磅礡郁积。迟之又久。而得一人焉。而是人之生。且为世讪笑排斥之不暇。幸而有以自振。至为天子用。而世亦不以不才而疑之。如齐贤咏者。且不免湮塞之叹。而况名位资贯。万不及齐贤咏者哉。明季诸相。皆龊龊无远。时引用一二亲党。卒不可以为天子之大臣。惟江陵当国。于戚继光李成梁诸将。知之而用。用之而尽。犹有忠愍文正遗焉。而如用他事概斥之。则夫华亭新郑以。密相付授。其抵排士类。而唯恐人起而轧之则b上之机钤。互相倾夺。吴县太仓以下之衣一也。而江陵善驭天下之才。功固远矣。然而诛赏混淆。苍素易色。故予尝谓蒲之罪。不在分宜下。非激也。夫亦叹息痛恨于世之有才而不能容者也。然则如忠愍文正文忠者。其容与爱有差乎。曰。生犊破车。必致千里。夫容之所以爱之也。而其用则为容物爱物而已矣。然则如三公者。果可为大人乎。曰。昔回鹘击唐。占者言当见一大人。后郭子仪免胄见之。而朱子释经。谓子仪虽未尽道。是即当时之大人也。然则如忠愍文正文忠者。夫亦有宋以来。宰执中之大人而已矣。
汲黯论
黄永年
古大臣之格其君也。不于其迹之既着而图之。盖尝潜消于其几之未萌。与其几之方动。而后人主不道之事。乃无所因而长。而又非徒恃吾一人介介然廷争而面折之也。夫廷争而面折。人生之所畏而不乐亲。吾投之以所甚畏。彼环其侧者。或阿意曲顺。投之以所甚乐。则人主有不远我而亲彼者乎。则吾一人可以立逐。虽辛不婴砧斧。冒鼎镬。或徒之以他官。处之于局外。吾惟坐观其成败。而一无所与于朝廷之议。夫惟君子者。招贤而进士。使朝廷之上尊卑上下。无非吾同道之人。协心并力以辅吾所不及。夫是故不劳而功成。余观汲黯之于武帝。其绳愆纠谬。可谓至矣。帝亦深为礼敬。汉公卿莫匹焉。然卒以數切諫不得內。而帝侈心肆欲之举。卒莫能匡正。最后迁淮阳太守。欷歔泣下。忿御史大夫张汤专阿主意。己不得出入禁闼。拾遗补阙。呜呼。其亦晚矣。若黯者。其可谓闇于大体者矣。方武帝即位之时。年十六耳。首举贤良方正。极言敢谏之士。深嘉仲舒之对。既用其言。诏郡国各举孝廉。给宿卫。其可谓英主者也。然又置为江都相。黯尔时当即以仲舒之贤。力为帝言曰。臣1陛下再三策仲舒。真汤武主也。当今贤士。无出仲舒右。陛下即位之初。天殆以仲舒授陛下。陛下欲效唐虞之治。必宜亟用仲舒。举一仲舒。而朝廷之本立矣。而又博求郡国耆硕老成。如申生辕固辈。多方劝上。从容置左右。日举暴秦之所以亡。祖宗之所以兴。使之明治乱之法戒。以潜遏其侈肆之心。且武帝生平。渎兵革。惑神仙。兴土木。几危天下。其几盖无不兆于即位之数年。当此而折之固甚易耳。且日与君子正人亲。彼张汤公孙宏桑弘羊之术。何自而投于其前也哉。易曰童牛之牿元吉。孟子曰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一薛居州如宋王何哉。黯不于此时。乘小人之未进。急引贤士以自植。待其既用事。乃欲以一人之力。庭诟而责之。亦见其杀身而无能为已矣。吾尝论商太甲。汉武帝。皆败礼败度之王也。反其才而用之。即可以大有为。太甲有伊尹为之辅导。故早正其德。武帝则无人焉。暨其晚年。乃自追悔。下诏天下。罪[己](已)责躬。噫。黯之不能辞其责亦已明矣。虽然。黯存而帝犹获闻戆言。有所严惮。黯死而狂惑愈甚。然则黯亦可谓古之拂士者也。
重刻陆忠宣公奏议序
沈近思
天地伦理之经。莫大于君父。儒者性命之学。莫先于忠孝。昔孔子作孝经而无忠经。后儒于是有补。不知忠孝原无二理。故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又曰。以孝事君则忠。四教之垂。要之以忠信。一贯之唯。守之以忠恕。六经四子。无一非忠经至理。特不以专名云尔。唐陆忠宣公奏议一书。真可谓之忠经也。孔颜曾孟而后。周程张朱以前。此千余年间。道统几绝。所谓名臣大儒者。勋业文章。非无烂然。类皆杂于功名之私。其粹然一出于正。而能以道事君者。为忠宣其庶几乎。今取其书而读之。其告君之大者。如推诚接下。听言用人。改过罪己。散财绝贿。贮粟定税。驭将治边。天德王道。体备用周。见古大臣格心正君之学焉。总之义利二者辨之至明。一切杂霸曲学。不敢陈于君前。当时导利而害义者。莫甚于裴延龄。故公有奸蠹一书。直言不讳。九死不辞。其忠诚激烈。以足碎奸邪之胆。而百世之下。闻公之风者。尚可激浊扬清。呜呼其不盛哉。恨公生不逢时。不能尽其所学。以究其用。使以尧舜之道。遇尧舜之君。责难陈善。言听计从。恢宏至理。展布经纶。虽接踵皋夔。比肩稷契可也。近思来治颍川。建社学于北城。簿书之暇。与项子性存宋子子逊稍为校定公书。点读付梓。以授社学诸生。自十五入大学。读孝经小学四书本经后。及令读公奏议。使君父忠孝大伦。早明于天性未漓之日。而正谊明道。尧舜君民之志。不误于蒙养先入之言。则皋夔稷契本领。即成童初学而根基已定。有以跳脱乎习俗之横流。扫除乎物欲之锢蔽。从此而扩其识。炼其才。充其学。厚其养。出而畅发事业。其或可以备 圣世耳目股肱之一数。为当今第一流之人物乎。刻既竣。遂书此语于篇端。使有志读公之书者。日就月将。精思力践。饮食起居。时与公对。心神智虑。默与公通。精粹洁白之操。正大光明之业。体之则为真儒。用之则为纯臣。庶乎无负读公之书焉耳。
范仲淹论
黄永年
士无英伟冠世之气。不足特起于末流。无痌瘝天下之心。不足泽被于一世。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周子曰。志伊尹之所志。是志也。气也。士之有振衰式靡之责者。不可一日而无者也。今夫气盖一乡。则一乡龌龊萎琐之习。有所不能染。气盖一国。则一国龌龊萎靡败之习。有所不能染。气盖天下。则天下龌龊萎靡颓败之习。有所不能染。惟其自立也高。故所见也远。及其显也。天下亦翕然从之。是故其意念之所经营。知虑之所擘画。皆然绝异于世俗之所为。当其未出。众日相与接。亦末由窥之耳。嗟夫。观于宋范文正公仲淹。士可不早自立也哉。五季以来。风衰义丧。士惟知苟荣贪位。四维既绝。人纪沦亡。宋初颓风犹是也。范质王溥无论已。寇准以命世之英。方罢中书。即求使相。已复附会天书。以图干进。盖风习移人。贤者不免。百有余年于此矣。仲淹出而始励廉隅。振名节。其取舍辞受。进退出处。断然有所不苟。世俗所谓宠辱毁誉得失死生祸福利害。浩然一无足动其意。天下之士闻范公之行。惕然始知有耻。而争趋于名义之重。宋之风俗为之一变。非其气之清明刚大。乌能兴之。其自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已)任。饮食寤寐惓惓皆经世泽物之心。其学自兵刑钱谷水泉农政职官边陲险塞无所不周。一旦出而用之也。皆取诸怀而素具。始在忧中遗执政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皆不易其说。故其言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言然。其行亦然。非所谓大丈夫之事与。真仁之世。贤相多矣。然功存于庙社。泽及于一时。若夫功在名教。道师百世。使天下闻风。顽廉懦立。则惟公一人而已。光岳气偏。士风攸堕。下者怀温饱。上者希名位。诗书用为竿牍。道义假为清谈。后先相师。轮蹄一轨。古大人豪杰之志事。久绝于斯人之梦寐。宜乎龌龊萎琐败而俱无1也。儒者之言曰。立志以帅气。夫气也何以必待于帅之哉。世之隐足以贼吾气者甚众。而人之生也。资非大贤清明之气。受于天者无多。入世以后污浊横流。浸渍衍溢。不能固存其清明之体。则日渐随波逐潦。没身而已。安望其能自树立也。吾故因论范公之人而及此。士之有志者。可以省矣。
韩琦论
黄永年
夫所谓量者何也。斗之量足以受升。以斗受升。其迹泯然。斛之量足以受斗。以斛受斗。其迹泯然。推此而上。量愈大其所受愈无迹。天下大物也。惟其量足以相容。而后可以治。今夫天下有知。而吾欲用其明。则知者退。天下有才。而吾欲用其能。则才者退。天下有力。而吾欲用其强。则力者退。是其于事也必无措。其于功也必无成。其量不足以相受也。秦誓曰。若有一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商容观周师之入。而知周王。曰。见善不喜。闻恶不怒。颜色相副。是以知之。吾尝论公在朝廷。泊然不见其功。及物而不形其迹。一时之贤能掌故文学。皆囿于范围之内。故当天下之大任。居天下之令名。受天下之大福而无陨也。公之遗事。史传多未备。在政府尝与范仲淹论事。有不合。仲淹至拂衣起。忿形于色。琦徐把其袂。曰。希文不容更商量耶。和气满容。仲淹亦释然。欧阳修不信河图。琦与修辅政。未尝一言与及易。其平居寮寀造次语言之间。从容涵濡。潜移补救。有入人于不觉者。况于朝廷之上乎。或有谓琦相业无愧古人。独文学不逮。琦曰。吾为相。欧阳永叔为学士。天下文章莫大于是。琦经纬天地。用修润色鸿业。修之文。琦之文也。斯言尤可以见其所存矣。贤者与贤者处。时多异同。其流遂至于分门异户。纷争而不已。而较短絜长。欲上人之心。君子不免。噫。观于琦。人亦何所用其忿嫉。何为而不休容也哉。此相臣之则也夫。
江陵救时之相论
林潞
相W苏文定云。天下有权臣。有重臣。二者其近而难明。凡为天下。宜有以养其重臣之威。使天下百官。有所畏忌。而缓急之间。能有所坚忍持重而不可夺。吾尝据此以论江陵。江陵在时。举世皆目为权臣者也。当时臣。徒见其外。而不见其内。见其侵天子之权。而不察其所为有不得已而出于救时者。由今视江陵似是两人。观其逐新郑。废辽王。夺情起复。几于无上。观其十五年之经济。乘得为之时。优之以才。济之以刚。猛鸷而立功名。一时廷臣。无出其右。原其意以为举朝因循玩愒。方且伺隙于我。而我无以肩之。则事必不济。两宫冲圣之倚毗必不副。当时观场之人无论已。百年以来。曲学腐儒。动辄讲王霸。辨义利。不察其本末。而概以揽权震主相责。夫世庙以来。无相久矣。生非文武成康。而不识救时为急。予以为逐新郑废辽王夺情起复。三者罪之大者也。其事载在国史。怙宠悖理何疑焉。吾宁信之。岂惟信之。将以责之。此其事姑未辨。洪武初。罢丞相。以五品殿阁。加孤卿。名之曰阁臣。夫阁臣。词臣也。分其任于六曹。而职司票拟。其不贤者窃一人之鼻息以张威福。其贤者宫中府中干旋调济。上一阁揭。回以片言。而相之职止此矣。功可以窃。而罪可以诿。莫阁臣若。江陵起而忧之。欲举相职。其进直解。进大宝箴。进帝鉴图。欲天子敬学。进皇陵碑。进宝训。进御札。欲天子法祖。裁进奉。谏营造。欲天子节俭。引见贤能。欲天子知吏治。图百官于御屏。欲天子体臣。请大阅。欲天子念边防。蠲逋赋。欲天子子庶民。绝馈遗。戒请托。欲天子知大臣法则小臣廉。。所至户口W不宁惟是。当江陵官翰苑时。即志期公辅四方。輶轩奉使。归者必往为造请辙扼塞。山川形势。地利平险。人民强弱。一一札而记之。肃皇帝二十余年间。彼亲见贵溪分宜交相龁而边备废弛。天子纵有所诛杀。卒无成功。一旦柄国。辅十龄天子。绸缪牖户。措意边防者为至。江陵匪直相也。而直以相将将。故南北守御。百粤滇蜀。必付托得人。将帅能效力者。量其才。端其责。湔其瑕。励其志。鼓之以爵禄。假之以事权。凛之以三尺。破之以疑畏。责之以实效。数万甲兵藏于胸。而指挥乎数千里之外。虚怀咨询。削牍星驰。尝有数什伯相君。贯乎将士之心。而戴乎将士之首。战胜攻取。代为奏。当以某事咨禀。功成凯至。又谕以朝意。当以某辞入告。某策善后。勇怯强弱。进退疾徐。洞若观火。边吏奏记政府。命之亲书。以毋泄机宜。又必命其书衔。择其重大要者。一一陈说于天子之前。而使至尊识其劳苦。知其姓名。故能缚大憝。歼丑。以奠安中夏者垂十年。至江陵殁而享其余威。以固吾圉者。又二十年。此江陵所为举相职也。而且不遗余力以综庶务。由是而严清丈。董驿递。度河工。疏饷艘。询水利。饬学校。核名实。辨职掌。久视为具文者。按实行之。揽权震主之外。世所谓益之以操切者也。诸葛君曰。愿陛下责臣以实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夫既已有实效矣。两宫冲圣知之。举朝知之。而其心未必知之。方其柄国时。惓惓致书贤者。辨明心曲。以为吾非不知府天下之怨。既已肩其任矣。吾欲贻冲圣以安。不专必不一。不断必不成。十年之间。两宫冲圣享其逸。江陵处其劳。两宫冲圣。任人则逸者也。六曹大臣荫其逸。犹曰侵官。乃委琐龌龊者畏之。有才無膽者之。清正拘牵者非之。畏难者怨之。迎合者惮之。深文排诋者疑之。蜚语喧腾。而欲虚心衡断其功罪也。胡可得哉。虽然。江陵三罪。不可以不辨。禁何地。而奸宄得以阑入。亲藩入议。而大臣不为援请。时际晏安。而金革何以变礼。即不曲为文致。而罪已不容逭。才大而溢。任重而疏。以忠君爱国之心。而杂以一切吐弃之意。此则太史公责淮阴不能学道谦让不矜不伐者也。吾犹有说焉。宰相为天子统百官。如裘之有领。门之有闑。舟之有柁。宰相重则朝廷尊。百务举。宰相轻则朝廷卑。事权杂。自江陵殁后。而诋江陵者。非惟自轻。而卒以误国。庙堂诸老委蛇无建白。而使神考轻宰相。恶谏官。燕安无忌。矿使四出。宫闱挟宠。九列无官。朝堂不御。封疆大患。帷幄无谋。以门户筹边。以朋党任将。一误再误。宦寺乘之。而国不可为矣。思陵之季。抚髀思江陵。而后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书王介甫谏官论后
张士元
介甫论谏官。以士之位。任三公之责。而天下国家大小之事。无所不当言。非先王以贵治贱。以贤治不肖之意。欲使上下各得其分。以几于古治。其论则高矣。揆之于治体则非也。夫古之官未有专司谏者。专司谏始于汉武帝之设谏大夫。非先王之制也。然古之纳谏至广矣。官师相规。庶人传语。谏固不独以其官也。后世谏诤称其职。而有谏官。亦何害哉。坊所以止水。水即不为灾。不可以旧坊为无所用而去之也。不幸公卿至于百工皆失其职。则谏官固未必能有为。然遂以为无用而废之。是因噎而废食也。且公卿行其事。谏官仅以言。亦安见其卑踰尊而名分不正乎。盖其官尚卑。使之得言于朝。以其可通上下之情耳。如谓士不得言事。乃上下之道当然。则在上者将曰。我公卿也。于人言何畏哉。在下者亦曰。我士也。于国家何与哉。夫天下之患。莫患乎上之人恶闻过。而下之人不敢言。道之使言。犹有不肯言者。而可以非其分。遂欲去其官耶。介甫平日。以孟子自命。斯言盖本位卑言高之论。不知孟子所论位卑言高之罪。固谓凡在下位者。而非所论于谏官也。他日则又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孟子所谓言责。正后世谏官之任也。而介甫以官守为言责。因谓官可以言。而无用言官。亦过矣。意者当时馆阁诸公。言事有不免过激者。故惩其弊。遂欲并台谏而去之耶。则台谏之有益于国家。亦已验矣。唐德宗退陆贽而进裴延龄。旦夕入相。阳城率谏臣力争。至欲裂其白麻。虽不见听。然卒不相延龄。宋嘉佑时。仁宗春秋高。未有继嗣。知谏院范镇司马光先后疏请建储。始虽不许。后终感动。策立英宗。朝野以安。其不即听纳者。为功已如此。其它听纳之效。更可知也。至谓不得已立谏官。当与丞弼俱进于前。使事有所失。实时救正。不至争已布之命。若唐贞观之制。庶乎其近古。此固理之公者也。然朝廷已有侍御史之设矣。必使谏官与公卿并对。则人主所信向者。常在公卿。而不在谏官。谏官于廷论。一不合。则不可继言矣。且其言事。岂皆俟命已布于天下。而后争之哉。其命已布而争之者。大臣有以使之也。使大臣虑其争已布之命。而谨之于未然。此谏官之所以不可无也。事有古所无而今有之。不失乎先王之意者。此类是也。惜乎介甫执古义而不深思治体。卒以其说乱天下。不然。以介甫之才。又能进贤乐善。从容以辅人主。不当与韩范富欧争烈乎。
翰林论
姚鼐
为天子侍从之臣。拾遗补阙。其常任也。天子虽明圣。不谓无失。人臣虽非大贤。不谓当职而不陈君之失。与其有失播诸天下而改之。不若传诸朝廷而改之之善也。传诸朝廷而改之。不若初见闻诸左右而改之之善也。翰林居天子左右。为近臣则谏其失也。宜先于众人。见君之失。而智不及辨与。则不明。智及辨之而讳言与。则不忠。侍从者。择其忠且明而居之者也。唐之初设翰林。百工皆入焉。猥下之职也。其后乃益亲益尊。益亲益尊。故责之益重。今有人焉。其于官也。受其亲与尊而辞其责之重。将不蒙世讥乎。官之失职也不亦久乎。以宜蒙世讥者。而上下皆谓其当然。是以晏然而无可为。安居而食其禄。自唐及宋及元明。官制因革。六七百年。其不革者。御史有弹劾之责而兼谏争。翰林有制造文章之事而兼谏争。弹劾制造文章所别也。谏争所同也。其为言官也奚以异。入而面争于左右。出而上书陈事。其为谏也奚以异。今也独谓御史言官。而翰林不当有谏书。是知其一而失其一也。是故君子求乎道。细人求乎技。君子之职以道。细人之职以技。使世之君子。赋若相如邹枚。善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诗若李杜。文若韩柳欧曾苏氏。虽至工犹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极忠谏争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则若是可矣。今之翰林。固不可云皆亲近居左右。然固有亲近居左右者。且翰詹立班于科道上。谓其近臣也。居近臣之班。不知近臣之职可乎。明之翰林。皆知其职也。谏争之人接踵。谏争之辞连筴而时书。今之人不以为其职也。或取其忠而议其言为出位。夫以尽职为出位。世孰肯为尽职者。余窃有惑焉。作翰林论。
军机处题名记
王昶
军机处。古者知制诰之职。其制无公署。大小无专官。直庐始设于 干清门外西偏。继迁于门内。与 南书房邻。复于 隆宗门西供夜直者食宿。其大臣惟尚书侍郎被 宠眷尤异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辅。其属例用内阁中书舍人。舍人改庶吉士则不复入。改六曹御史给事中递迁卿寺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内阁学士入直如故。惟擢侍郎亦不复入。闲有以赀以荫为郎得预者。率大臣子弟为然。而张公若霭。鄂公容安。又以庶子侍讲入直。蒋公炳。程公岩。又以巡抚罢还京入直。皆奉 特旨行。非故事也。先是雍正七年。青海军事兴。始设军机房。领以亲王大臣。予银印。印藏内奏事太监处。有事请而用之。后六年 宪皇帝晏驾。 上谅闇。改名总理处。三年丧毕。王大臣请罢之。 诏复名军机处。时大学士为鄂公尔泰。张公廷玉。徐公本。蒋公廷锡。尚书为海公望。每被 旨各归舍缮拟。明日授所属进之。后大臣避专擅名。乃令所属具草。视定进呈。自是择所属益精慎。至大位者益众。而 上赏赐亦异于庶僚。纱缎饼饵果蓏时 赐。岁暮 赐鱼鹿肉诸物。率以为常。以故 上所游幸。无不从。其职掌在恭拟 上谕。及内外臣工所奏。有 旨敕议者。审其可否以闻。又外臣章奏。书为副以藏之。 本朝谕旨诰命。其别有四。凡批内外臣工题本常事谓之旨。颁将军总督巡抚学政提督总兵官榷税使谓之敕。皆由内阁撰拟以进。凡南北郊时享祝版。及祭告山川。予大臣死事者祭葬之文。与夫后妃宗室王公封册。皆由翰林院撰拟以进。然惟军机处恭拟 上谕为至要。 上谕亦有二。巡幸上陵经筵蠲赈。及内臣自侍郎以上。外臣自总兵知府以上。黜陟调补。暨晓谕中外。谓之明发上谕。诰诫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上谕。明发交内阁以次交于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 旨。密封递送亦如之。然内而六部各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至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于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且内阁翰林院撰拟有弗当。又下军机处审定。故所任最为严密繁巨。昶以干降庚辰由中书舍人入直。又迁刑部郎中。八年于此矣。中间平定准噶尔。回部。西北数十年之患。一朝削殆尽。仰见 圣天子武功旁魄。超越万古。而时又开方略 国史三通诸馆。昶皆为斟酌条例。用副 右文稽古之至意。下至梵夹释典。隶于经馆。有所翻绎。辄往讨论。故虽职事至繁。窃以躬逢美盛为大幸。军机处设立垂四十年。尚无记。前人姓氏。多亡轶不可考。乃询于大宗伯张公泰开。给事中明公善。并以所闻于先辈者。次第书之。称职与否。可指数也。词详而不杀者。俾后世得以考见故实。且着遭际太平之荣遇云尔。
军机处述
赵翼
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 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议奏。康熙中 谕旨。或有令南书房翰林撰拟。是时南书房最为亲切地。如唐翰林学士掌内制也。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两路。以内阁在太和门外。儤直者多。虑漏泄事机。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庭。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直庐。初仅板屋数间。 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拟 旨犹军栈大臣之事。先是 世宗宪皇帝时。皆桐城张文和公廷玉为之。 今上初年。文和以汪文端 由敦。长于文学。特荐入以代其劳。乾隆十二三年间。金川用兵。皆文端笔也。 国书则有舒文襄赫德。及大司马班公第。蒙古文则有理藩院纳公延泰。皆任属草之役。迨傅文忠公恒领揆席。满司员欲藉为见才营进地。文忠始稍假之。其始不过短幅片纸。后则无一非司员所拟矣。文端见满司员如此。而汉文犹必自[己](已)出。嫌于揽持。乃亦听司员代拟。相沿日久。遂为军机司员之专职。虽 上亦知司员所为。其司员亦不必皆内阁人。凡部院之能事者。皆得进焉。而员数且数倍于昔。此军机前后不同之故事也。按出纳诏命。魏以来皆属中书。故六朝时中书令极贵。必以重臣为之。而中书令官尊。不当亲奏事。多令中书舍人入奏。于是中书舍人。亦最为权要地。唐初犹然。高宗时。始分其职于北门学士。元宗时。又移于翰林学士。于是中书门下之权稍轻。迨唐中叶以后。宦者操国柄。设为枢密使之职。生杀予夺。皆由此出。而学士及中书。俱承其下流。是以枢密一官。极为权要。昭宗时。大诛宦官。宫中无复奄寺。始命蒋元晖为之。此枢密移于朝臣之始。地居要津。人所竞羡。故宣徽使孔循欲得其处。辄谮元晖于朱全忠而杀之。朱梁改为崇政院。以敬翔为使。后唐复名枢密。以郭崇韬为使。明宗时。安重诲为使。晋高祖以枢密使刘处尚不称职。乃废此职。归其印于中书。而枢密院学士亦废。出帝时。桑维翰复之。再为枢密使。周世宗时。王朴为之。是五代时之枢密院。即六朝之中书。其于唐则国初之中书。中叶之学士。末季之枢密。合而为一者也。至宋金则枢密使专掌兵事。与宰相分职。当时谓之两府。而他机务不与焉。元时。军国事皆归中书省。明太祖诛胡惟庸后。废中书省不设。令六部各奏事。由是事权尽归宸断。然一日万几。登记撰录。不能不设官掌其事。故永乐中。遂有内阁之设。批答本章。撰拟谕旨。渐复中书省之旧。其后天子与阁臣不常见。有所谕。则命内监先写事目付阁撰文。于是宫内有所谓秉笔太监者。其权遂在内阁之上。与唐之枢密院无异矣。 本朝则宦寺不得与政。 世祖章皇帝亲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在 御前票拟。康熙中虽有南书房拟 旨之例。而机事仍属内阁。雍正以来。本章归内阁。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 旨。 天子无日不与大臣相见。无论宦寺不得参。即承 旨诸大臣亦祇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按五代宋金枢密院皆有学士供草制今军机司员亦犹是时之枢密院学士
军机处有 廷寄 谕旨。凡机事虑漏泄不便发抄者。则军机大臣面承后。撰拟进呈。发出。即封入纸函。用办理军机处银印钤之。交兵部加封发驿驰递。其迟速皆由军机司员判明于函外。曰马上飞递者。不过日行三百里。有紧急则另判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为前代所未有。机事必颁发而后由部行文。则已传播人口。且驿递迟缓。探事者可雇捷足。先驿递而到。自有 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此例自雍正年间始。其格式乃张文和所奏定也。军机印藏大内。需用则请出。用毕即缴进。自用兵以来。军报旁午。日或数起。难于屡请屡缴。故每请印出。则钤就封函数百。以便随时取用。而封函无专员收掌。不免狼藉遗失。宜专泒一员。登记月日数目。庶更为慎重。
军机大臣同进见。自傅文忠公始。 上初年。惟讷公亲一人承 旨。讷公能强记。而不甚通文义。每传一 旨。令汪文端撰拟。讷公惟恐不得当。辄令再撰。有屡易而仍用初稿者。一稿甫定。又传一 旨。改易亦如之。文端颇苦之。然不敢较也。时傅文忠在旁。窃不平。迨平金川归。首揆席。则自陈不能多识。恐有遗忘。乞令军机诸大臣同进见。于是遂为例。诸臣既感和衷之雅。而文忠实亦稍释独记之劳。然 上眷倚有加。每日晚膳后。阅内阁本章毕。有所商榷。又独召文忠进见。时谓之晚面云。
往时军机大臣。罕有与督抚外吏相接者。前辈尝言。张文和公在雍正年间。最承 宠眷。然门无竿牍。馈礼有价值百金者辄却之。讷公亲当 今上初年。亦最蒙 眷遇。然其人虽苛刻。而门庭峻绝。无有能干以私者。余入军机。已不及见二公。时傅文忠为首揆。颇和易近情矣。然外吏莫能登其门。督抚皆平交。不恃为奥援也。余在汪文端第。凡书牍多为作答。见湖抚陈文恭伴函。不过獞锦二端。闽抚潘敏惠。公同年也。馈节亦不过葛纱而已。至军机司员。更莫有过而问者。军机非特不与外吏接也。即在京部院官。亦少往还。余初入时。见前辈马少京兆璟。尝正襟危坐。有部院官立阶前。辄拒之曰。此机密地。非公等所宜至也。同直中有与部院官交语者。更面斥不少假。被斥者不敢置一词云。
军机撰述 谕旨。向例撰定后。于次日进呈。自西陲用兵。军报至。辄递入。所述 旨。亦随撰进。或 巡幸在途。马上一降旨。傅文忠面奉后。使军机司员歇马撰缮。驰至顿宿之 行营进奏。原不为迟也。然此营至彼营。七八十里。必半日方到。而两营之间。尚有一尖营。以备 驾中途小憩者。 国语谓之乌墩。司员欲夸捷。遂仓猝缮就。急飞驰至乌墩进奏。名曰赶乌墩。斯固敏速集事。然限于晷刻。究不能曲尽事理。每烦 御笔改定云。
余直军机时。直舍即在军机大臣直庐之西。仅屋一间半。又逼近隆宗门之墙。故窄且暗。后迁于对面北向之屋五间。与满洲司员同直。则余已改官。不复入直矣。扈从木兰时。戎帐中无几案。率伏地起草。或以奏事黄匣作书案。而悬腕书之。夜无灯檠。惟以铁丝灯笼作座。置灯盘其上。映以作字。偶萦拂。辄蜡泪污满身。非特戎帐中为然。木兰外有 行宫处。直房亦如此。惟多一木榻耳。余归田后。岁庚子。 上南巡。余恭迎于宿迁。见 行宫之军机房。明净几。华裀绣毯。不觉爽然失也。
圣躬勤政。 上每晨起。必以卯刻。长夏时天已向明。至冬月纔五更尽也。时同直军机者十余人。每夕一人宿直舍。又恐诘朝猝有事。非一人所了。则每日输一人早入相助。谓之早班。率以五鼓入。平时不知 圣躬起居。自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后。 上自寝宫出。每过一门。必鸣爆竹一声。余辈在直舍。遥闻爆竹声自远渐近。则知 圣驾已至 干清宫。计是时。尚须燃烛寸许。始天明也。余辈十余人。阅五六日轮一早班。已觉劳苦。孰知 上日日如此。然此犹寻常无事时耳。当西陲用兵。有军报至。虽夜半亦必 亲览。趣召军机大臣。指示机宜。动千百言。余时撰拟。自起草至作楷进呈。或需一二时。 上犹披衣待也。
章奏批答举要序
程晋芳
批答。宰相事也。前明中叶。司礼太监实主之。阁臣潜与交通。则共操厥炳。于是爵禄废置生杀予夺之大权。移在幸门。而威福非由上出矣。我 朝定鼎。取监夏殷。票拟虽由政府。 天子综核庶务。一一览披。毋或敢以意进退高下其间。盖宰相之权轻矣。雍正四年。始设侍读二员。助相臣勘本。于后相臣多入军机。始以批奏付侍读。其有疑难事。侍读奉以请命。苟无难焉。相臣署押而已。方乾隆之初。岁批奏二千余道。迄今三十余年。四方章奏之事。辄以折代本。达之军机。直由内阁者少矣。而一岁之中。部本几六千余道。三倍于初年。 圣天子英明睿哲。巨细弗遗。内外臣工。事纤悉。罔敢自专。必陈之 九陛之前。以待 圣人决择。诚所谓一日二日万几者已。于是侍读之外。增设协办数员。佐理繁赜。渐增至五六员之多。凌晨而趋。日昃而返。一字一句。敬慎详核。虽定式之宜遵。贵因时而达变。旁观者谓密勿重务。咸在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 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于是而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余以乾隆三十三年夏五月。协办批本。迄岁终。行走七阅月矣。视其事如茧丝牛毛。非一端所能尽。而从事于兹者。敢不兢兢哉。爰以少暇。取部通本式。及简明本黄档丝纶双签说帖诸档。择而裁之。编为八卷。曰章奏批答举要。匪曰成书。聊备忘也。至年例有案可稽者。本不悉载。即此七阅月中。事之增改于旧者。已弗胜举矣。后有作者。以兹书为权舆。增益新条。勒成全帙。宜掌故家之所亟采欤。
萧长源奏疏序
张玉书
长源萧公。受 先皇帝知遇。以顺治十七年擢御史。 今上御极之七年秋。用台班宿望。简入卿贰。窃1公立朝本末。毅然以天下事为己任。中外想闻丰采者。亦以公辅之望属之。不仅以文章着也。夫奏对之言与著述异。广川家令而后。惟陆敬舆奏札。通达治体。曲中事几。不求工于文而文传焉。曾鲁公亦云。张安道论事人主前。数语立决。皆灿然成文。可书而诵。呜呼。文章经济。具见于是矣。萧公九年来。抗章累百。自密奏外。裒其得若干篇。余读之而叹公得君之盛也。公事 章皇帝未久。甫入台。即以敦教化之说进。 今皇帝万几在御。公益厉謇谔。展布腹心。凡所条列。有朝奏而夕报可者。有补牍再三。部议中格。卒得 俞旨。从公请者。如儆星变。恤灾荒。稽覆奏。定纷更。核督抚。严考察。澄铨选。革挪解。朝常国纪。吏治民瘼。无不条分缕列。朗若察眉。至于屯垦事宜。区画尤晰。先后牍凡五上。卒行其议而后止。何其伟欤。欧阳永叔谓天下大计。独宰相可行。谏官可言。夫兵刑钱谷。问而不答。相臣之体也。然使诸司有一事不受成宰相。则为失职。言官于天下事无专属。假令平日未嘗心利弊。一旦身任建白。不得已以一言塞责。辞漫漶而无据。事迂阔而多舛。章下诸司一加奏驳。则其说立沮矣。即如屯垦之法。历代有成效。我朝二十年来。军兴无供。訾算迭增。而此法屡议屡罢。言事者无成画。而任事者多借口。读公之疏。亦可忾然兴起矣乎。夫敬舆早年得君。风议切谏。常在密勿建梁之地。然而木蠹虫生。中遭沮抑。犹且不卒用。是以益叹公之忠诚。能上结主知。而又叹我 皇上之从谏如流。真不啻千载一时也。是编出。使读者知士君子遭不讳之朝。不可以苟且缄默。遗天下议。岂独其文传也哉。
志壑堂序
姜宸英
余尝欲条疏古今贤臣建言者。分而为三。汇成一书。一曰宰相。一曰侍从。其一则谏官也。盖古者谏无专官。所最重者。宰相有辅导之义。侍从有启沃之任。其责任与谏官等耳。独怪今之言事者。专以其责属之台省。于辅弼讲读之臣。未有所与焉。而为辅弼为讲读者。亦遂宽然自弛。以为非我之所有事。使谏官之能尽其职。天下之事。有谏官之所不能尽言者矣。而况于今之官名为谏者。其能尽其言责者。十不得一二。而能尽其言者。其言之又有行不行。行者尝少而不行者尝多也。然则如之何而不以责诸宰相与侍从者也。顺治间。有 诏命词臣修玉匣记。元帝化书。时则检讨淄川济武唐先生上言。以为不宜崇此非圣之书。妄费纸笔。为圣学玷。又争御史张给事中阴润事。忤 旨归里。 本朝之能以翰林共谏职者自检讨始。从此考盘般水之阳。发愤著书。垂三十年。予读其经世之言。所为筹饷积谷铜钞改漕诸法。其吁谟硕算可与贾长沙陆宣公相上下。惜其虽能言。不得试之实用。且身之用不用。命也。并不得自见其言于朝。以待有力者之上而举行之焉。良可悲矣。则夫以检讨之文。为穷而始足自列于后世者。岂通论哉。检讨当放废之余。惄然以天下生民之事为己忧。顾其中若有所不暇者。而当任其忧者。反营营终日。亦若有所不暇于天下生民之计。循是以往。斯民之患将安息乎。此余之所以不禁三太息于斯文也。
赵恭毅公自治官书序
胡煦
儒者入而考稽。出而致用。将以敷政宣猷。宜民善俗而已。而贪利者渎于贿。矫世者渎于苛。因俗者渎于蛊。泥古者渎于滞。事干不立。则伤于迎合。主见不定。则隳于牵制。此非裕之以识。充之以才。而又参之以学力。未有不委靡因循鲜克自振者也。夫积爱蓄惠。使民弗疑。莫大于信。布公止僻。使民弗咈。莫大于直。定法一听。使民弗易。莫大于果。信以主之。直以断之。果以成之。三者既备。政无不美者矣。信贵能明。执偏废全。其失也塞。直贵能容。任情御物。其失也矫。果贵能详。疾行寡顾。其失也率。塞则民惑。矫则民遯。率则民易。三者不去。政无不疚者矣。是故明以立信。诚之通也。容以翼直。谊之大也。详以出果。智之周也。才丰而德茂。识广而虑周。学优而用裕。非政之极量乎。恭毅公赵夫子登仕数十年。历内外。每治官书。不藉助于幕客。而贞心亮节。天下仰之。圣主嘉之。匪惟汉唐以下。殊难其选。三代之隆。恐未易一二比数也。读其书者。内当观其用心。外当观其措行。慎勿以文字目之。
考盘集序
方苞
众人之于仕宦。常逐逐而不休者。彼上之不求所以自致于君。下之不思所以负责于人。而惟其身之利焉。故操之则栗。舍之则悲。君子难进而易退。非以为名也。所见者大。故其进也常觉其志之难称。而其退也如释重负然。昔欧阳公生北宋之隆。遭时行志。功见而名立。自世人观之。不可谓非仕宦之满志者矣。及读公思颍诗。然后知公之胸中。固有欿然不自足者也。古之君子自待厚而不欺其志者皆如此。渭师范公。家世将相。嗣宗职。当官侃侃。常从 天子出征绝域。以材武名师中。及凯旋论功。遽引疾。众皆诧焉。而不知公之竭心奉职。与勇于乞身。其道固相为表里者也。公夙好诗。及退休益寄情焉。集平生所作。名日考盘。素志然也。譬诸草木。枝叶必类本根。公之行身有方。视仕宦如脱屣。则其诗之不类于众人。有以也夫。
寄周开捷书
陈宏谋
国家培养百年。才竞奋。不少随分供职之人。所少者实心任事之人。实心任事者。计久远不计目前。务大体不拘小节。国家为重。凡一似乎迂阔近于好事。而防患未然。虑周事后。月计W时之得失。一己之功过。皆不暇顾。其不足。岁计有余。今日士风不古。学无实用。皆由义利不明。是以一入仕途。其才识本可以为君子。时位亦能为君子。而计得失。不计是非。一念之差。终为小人之归。来札所谓地方官谨饬有余。亲切不足。真切中近日官场中之通弊也。大凡吾辈苟心存利济。便觉功业无有尽期。而世间事事物物亦到处形其缺陷。生平无他嗜好。每处一地。临一事。即就其地其事。悉心讲求。以期稍有裨益。然志广愿奢。百未如愿。事虽未成。心实难已。有时过于劳悴。而亦不觉。觉亦不复惜也。年来精力。渐不如前。而又当此繁剧之地。随事经理。已苦难支。若遇有疑难。心要如此而力有不能者。则寝食作止。常悬心目。不能摆脱。不以事累心。役物而不役于物。捧读明训。益服知我之切而爱我之深也。
寄周人骥书
陈宏谋
圣天子明目达聪。广开言路。为臣子者。惟有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庶为尽职。不必问之部议之准行与否也。司马温公云。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而汲汲于名者深戒焉。此为台谏树之鹄矣。台中言事。自以事在可行。方不虚建白之意。然果有关于 国计民生。虽一时格于时议。不尽施行。而言为人人心中所欲言。事为近今所共见。存此一议。安知异日不施行耶。此又不在乎一时之从违。而在乎情理之不易也。若有事在必行。而行之无益。且不如其不行者。则又不如其已矣。至于入告之体。尤须平心静气以出之。词不必已甚。意不必过激。乃为得体。于事始克有济。古人所以致叹于立说之难也。建言者执其一二。动以所见不谬。极力形容。初不知情态不一。知有此说。而不知更有一说。以此动难相服。反启龃龉。皆此故耳。
与某公
方苞
接来示。自分此生。恐无缘更毕志于经学。此嗜学者之衷言也。然古之人得行其志。则无所为书。圣人作经。亦望学者实体诸身。循而达之。以与民同患耳。一命之吏。苟能职思其居。天德王道。将于是乎寄焉。矧膺古牧伯之任。环地数千里。视其注措以为休戚者乎。仆窃观近代。所号为巨人长者。大率以生人为仁。而不知生其所不当生。则仁于生者。而大不仁于死者。以有容为德。而不知容其所不可容。则德于有罪者。而大不德于无辜者。传曰。恶人在位。弗去不祥。恶在他人。而引为己之不祥。何也。力能去之。而任其播恶于众。则恶非其恶也。是谓拂天地之性。而亏本心之明。其不祥大焉。抑又闻君子之行。必严于终。往者环溪魏公。践履实。立朝谔谔。为势家所惮。造辟之言。天下矜诵。以为无愧古贤。而论定之后。竟不得与汤陆齐称。徒以巡察畿辅。不复有特操耳。孝先张公。天资浑厚。可欺以方。其抚江苏。闲有过举。未惬众心。一旦奋不顾利害。排击憸壬。然后平生志事。昭然若揭日月而行。吾子历令守监司。渐登大府。仁声义问。所至翕然。惜无由着直节于中朝。然就今所居之地。而言其职之所当言。则视张为易。视魏则尤易矣。信能举邦人所重足而望海内士大夫所倾耳以听者扬于王庭。使天下知儒者之学刚柔无常。应物而动。皆可以为后世标准。其有功于圣道为何如。又安用口吟手披。为处隐就闲者之经学哉。仆晚交得吾子。道义之合。视平生昵好。殆有过焉。故所以致相爱重之道者。惟兼魏张之直节。而比肩于汤陆。幸无以为妄言而漫听之。
调燮弭灾疏顺治十七年
御史季振宜
奏为政辅调燮宜施以弭灾沴事。臣近读 上谕。痛加刻责。想天下养生。莫不涕零。举朝臣子。当有愧死者矣。但 上谕内。兴革责之部院。条奏责之科道。而内阁诸臣反阙焉未及。臣闻三公得人则逸。不得其人则劳。且阴阳之不调。宰相责也。故有因水旱而策免。有不待策免而自引退者。往往见之史册矣。夫天下事惟宰相得言之。倘用一人不当。则一方安危系焉。而以人事君者。岂容默默箝口乎。或行一政未妥。则天下治乱关焉。而言无不尽者。岂肯悠悠从事乎。夫用人行政。其将用未用将行未行之际。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有不容发者。 天颜咫尺呼吸可通惟有内阁诸臣而已矣。身居密切之地。苟怀缄默之风。宰相亦何尝之有。一切凡人皆可为之。又何藉乎梦卜以求也哉。今日天下大事。莫过兵戎钱谷。内外章奏。或有然眉之急。势如风火者。亦必待各部之议奏。旷日持久。及其议覆。不论当与不当。又皆依议矣。臣因思内阁诸臣。 皇上皆加以六卿之衔。原非虚宠以名位。而实求其顾名思义。无忝厥位。内阁诸臣。由六卿进阶者强居大半。岂在部之时。犹知部务。改头换面。遂尔忘之耶。臣读 上谕云。十二三年间。时有过举。夫 皇上亲政以来。忧勤惕厉。百度维新。原未见有过举也。 皇上既以为有过举。是必有过举矣。试问其举之之时。亦曾有言其过者否。宰相之不言非其验欤。总之天时不齐。不过目前之患。可以藉 皇上之修省而感格。宰相不言且为万世之忧。必尽破从前之积习而改图。倘 皇上原禁其谠言危论。自今以后。敢祈 皇上虚怀下问。以收其嘉谟之实效。 皇上业以心膂股肱寄之矣。而内阁诸臣。犹然畏首畏尾。空空无遗。或避市恩之嫌。或以文具自便。徒拟票四五字。以了宰相事业。则生食一品二品之俸。死享三坛六坛之祭。生死皆荷 君恩。曾不若懦夫之立志。 皇上优待大臣。纵不加以谴责。清夜扪心。恐有难以自慰者矣。
敬陈一德之箴疏顺治十七年
给事中姜希辙
臣闻君臣一德。上下同心。故大禹谟曰。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孔子亦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古之君臣交警者。原未尝以忧劳之任独归之君父。以为人臣卸责之地也。我 皇上孳孳求治。日勤万几。已克弹厥心矣。犹以民生未尽遂。贪吏未尽除。伏莽未靖。征调犹繁。疾苦时告。拯恤未周。特下责躬之诏。颁行 恩赦。加惠黎元。四海之民。莫不欢欣鼓舞。但臣闻之往训曰。人臣之义。善则归君。过则归己。今天下未奏太平。皆臣职有阙。内外臣工。责任尤巨。无过于部院九卿及督抚按。 皇上不加责。而躬为臣下任咎。为臣者尚腼焉苟安。不知痛自刻责。引咎省改。以勉图后效。岂交警无逸之道乎。臣请进一德之箴。以为中外诸臣诫焉。 皇上总揽干纲。不能躬亲庶务。必藉佐理之臣。实心担任。谋议可否。如民生未遂。何以使家给人足。无犬吠夜惊之扰。贪吏未除。何以使闻风解绶。有暮夜四知之畏。伏莽未靖。征调犹烦。何以使剿抚成功。无更番征戍之劳。疾苦时告。拯恤未周。何以使室家相保。无泽不下究之虞。此皆中外诸臣所当悉心筹划。合力经营。有事关重大。应请 睿裁者。宜分晰条奏。以听 采择。有事属职掌。无可旁委者。宜矢心专力。行诸实事。方见腹心手足一体相关之至意。譬之一家。 皇上犹父母也。臣下则主伯亚旅也。家政未理。父母焦心蒿目。宁有主伯亚旅坐视其兢兢业业。而不思悚愧。以为分猷补过之地。有是理乎。臣观今日积习相沿。大约病根有二。其巧于卸肩者。假详慎之名。以行推诿之实。畏于任事者。饰持重之文。以蹈委靡之弊。此皆诸臣溺职之由也。祈 皇上申饬工。谕以各振精神。尽扫推诿委靡之痼疾。凡布一令。必先事后事谋出万全。勿顾目前而忘久远之计。凡立一法。必图始图终虑及隐忧。勿狃成见而惮更张之劳。凡建一议。必在内在外合成一体。勿介疑信而遂成隔膜之视。此尤克艰无逸之要。而一德一心之盛。皆本于此。庶不虚我 皇上省躬引咎之深衷矣。
责成部议疏
孙光祀
皇上敏皇图治。万几惟勤。于天下之务。期于事事就理。立奏隆平。诚世运民生之幸。而臣窃欲部议诸事。皆当仰体 皇上立政之意。则天下之治原所从出也。夫 朝廷之事。误于偏私。而尤误于推诿。兴革之道。惧其轻率。而亦惧其因循。即如奉 旨部议之事。倘果不得其始末所在。自当斟酌详慎。求其万万无弊。岂有冒昧从事。尝试于 皇上之前者。故事关别衙门。则请 旨令别衙门具奏。事关督抚按。则请 旨令督抚按具奏。此事理固然。不可易也。然恐有慎重之过。流于委卸。凡事到手。未免左顾右昐。不肯担承。即有不需行查。不需别议之事。亦复请 旨。听其另议。今试为设言之。就一事而请 旨一疏。别衙门具奏一疏。本衙门具覆又一疏。在京者文移往返。在外者时日耽延。其闲费番译者三倍。劳 宸览者亦三倍。无论就中稽迟滋弊。即使每次各如限期。而合前后计之。固已经年累月矣。几务所关。能堪此坐误乎。伏乞我 皇上毅然申饬。以后凡系奉 旨议奏之事。务秉虚公。力绝瞻顾。应移查者。固不可自专以任己。应直覆者。亦无事曲谢以遗人。可从则从。可驳则驳。不必因仍故套。当因即因。当革即革。不必固持成心。则官有责成。事无沈阁。于以起弊图功。端有攸赖矣。臣又于垣中。见部覆本科臣李荣宗防闲禁地一疏。有设防系尔部职掌。不必复移刑部之 旨。臣再三捧读。益服 干断。由是行之。此即帝王敏则有功之急务也。
请复六科旧制疏
曹一士
窃惟设官必分之职。责实当循其名。使守官者先正其名。而后在公者各举其职。查给事一官。自汉以来。相沿已久。以其有事殿廷。则曰给事中。以其出入琐闼。则曰黄门给事。以其统于门下。领于待中。则与中书同谓之省。前代之中书门下。即今内阁大学士职。皆居禁垣。号曰两省。而御史则谓之台。台省异地。故科道分曹。至今目科道曰两衙门。明非一衙门官属也。逮明初始分六科。以省知六部之事。而纠其弊误。时罢门下省不设。而六科独主封驳。以补阙拾遗。虽与御史同为言官。而御史职在监察百司。故居于外。六科职在宣行制敕。故居于内。所以重王言尊国体。内外秩然不可易也。 国朝会典开载。该科所奉 旨意。有灼见未便之处。许封还执奏。部院督抚本章。有情理未协者。俱得驳正题参。至于朝政得失。百官贤佞。或特疏。或公本奏闻。是立制之初。惟在慎重命令。别白是非。专责以言。不任他事。俾得从容谋议以殚其心。朝夕论思以尽其职。且天下民生休戚吏治臧否。皆得于退食之余。广咨博访以便入告。而裨 庙堂耳目之所未及。此我 国家立制本意。参酌历代而无弊者也。雍正元年。以六科内升外转一事。奉 旨着归都察院管。乃一时权宜之法。然自此以后。台臣循照台例。一切城仓漕盐等差。与御史一体开列。于是六科各员。奔走内外。朝夕不遑。或递相署理。至有本科衹一人者。本章到科。匆匆过目。即以付部。不及详细审读。又其甚不得已。则闾阎雀鼠之牍。杂进于 内朝。簿书期会之吏。接迹于禁。判署纷纭。轻重倒置。非所以钦崇 纶綍。整肃联常也。臣请 敕下在廷考正六科之制。一切悉还其旧。则台自为台。省自为省。给事中之名既正。而后专责以言。孰敢不职思其居。竭诚尽慎。以仰报 国家者乎。至于内升外转。会典旧例。各科将条陈参劾本章。造册移送吏科。序俸开列。题请 钦定。是则资之浅深。言之当否。 御览昭然。原无待他属而后定也。且 国初以来。台省未尝合一。不闻差遣乏员。倘以城仓漕盐等差。事属紧要。人数未敷。则但当增置御史之员。不必更分给事之任。抑臣更有请者。会典开载。凡内阁交出密本。由各该科挂号。即将原封送各该部。取职名附簿备查。是从前密本未有从内阁径下者。即前代中书门下两省更互校验之意也。今臣到任以来。见所发各科本章。祇有红本。而密本并未一见。至 皇上谕旨。径由内阁发部者。臣等迟至浃旬。始得从邸抄一读。如此。则虽欲有所论列。或已无及于事。似非设立科臣之初指也。嗣后请听臣等派出本科笔帖式二员。每日轮班赴阁。恭抄 谕旨。并所发各臣条奏密本。既省挂号转发之烦。臣等亦可不待邸抄。即得预闻 旨意。备见奏章。庶几随时论列。以仰赞 高深之万一。仰 祈皇上睿鉴施行。
劝忠崇让疏顺治八年
吏部左待郎熊文举
奏为欲劝臣忠。先崇礼让事。臣蒙 圣恩。召起田间。又蒙 圣恩。简补佐铨。循省发肤。罔知所报。伏念臣乞假归田。已经七载。迭遭大乱。生死流离。臣父老耄。风烛残年。臣侍亲闱。无心禄仕。止以 天恩浩荡。怀中有草。未敢辄陈。然臣自荒江来。备知吏治窳。民生惨悴。窃有一二献者。臣以为吏治不清。始于大臣无进退辞让之大节。终于小臣无奉公守法之小心。夫大臣者小臣之标表也。古者大臣以其身先庶僚。于职无所不统。水旱不时则大臣引罪。今日在廷诸臣。固尝有以此谊陈之 皇上者乎。舍是不图。而但知以爵位崇高为得意。以升封荫为感恩。臣未知其可也。夫大臣不能谦让逊辞。或者以为 本朝无辞让之例。臣闻人臣以尧舜之道事其君。未闻有拘于例而遂泯其辞让之心者。夫大臣既无进退辞让之大节。则小臣自无奉公守法之小心。无怪乎官常日坏。纪纲日颓。士气陵夷。人心嚣杂。数年之后。相习而靡。臣惧乎名节风义之扫地也。臣请 皇上敕励大臣。共秉丹诚。各敦名节。务矢靖共之谊。常存退让之心。实已颓病无能者。许其自陈。与以优礼致仕。实有至情当遂者。许其引请。予以归养依亲。使人晓然知进退出处之大闲。不但为身家妻子而禄仕。坊表既立。风纪屹然。内外小臣亦各顾名思义。知畏影衾。知愧清夜。庶几吏治清而民困可苏。于以作忠猷而励士气。庶几其不尽汨没于风尘而濡染于势利乎。孔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在廷诸臣。骤闻此语。亦必有憬然悟而恍然媿者矣。臣言疏率。无所顾避。但举私衷之耿耿者。不敢不入告。至臣自揣衰庸已极。百脉俱枯。老父支。呻吟入梦。揆于诸臣。尤为谫劣。让贤求斥。臣实当先。则亦惟望皇上之早行放逐而已。
敬陈弭灾修省疏康熙十一年
御史徐旭龄
伏见今年二月彗星见。太白经天。三月十九日。雨雪冰雹。臣书生不知占验。窃闻和气致祥。沴气致异。彗者气之尤沴者也。前此一见之后。灾异洊臻。地震几半天下。直省大水大旱。民不聊生。今妖彗再见。万一复有水旱饥荒之应。则以极困之民。遘频仍之患。其何以堪。大小臣工。不能仰体 睿怀。每多顾恤身家。瞻徇情面。莫肯担当任事。为国为民。是灾变之来。皆臣之咎也。窃思天下事权。皆总持于六部。而分寄于督抚。责成至重。乃部臣止期偷安。而不以天下之利弊为心。督抚止期免过。而不以全省之民生为念。因循推诿。习以成风。伏见六部事务。堂官不即决断。而以查照说堂委之司属。该司亦不皆熟谙条例。甚至以拟委之吏胥。或遇事关重大。每不肯定议。即结而仍推诿于督抚。如漕臣帅颜保议裁屯卫冗员。岁省俸银六千余两。该督身在地方。岂无确见。何必又行江南督抚议覆。如直抚金世德条请晓谕旗庄筑墙立栅。事关弭盗。自应速行通饬。何必俟其再奏。方始允行。又如河工虚报分数。钱粮亦多扣克。经新任何臣题知。行旧督罗多回奏。始议处分。在先之估报。何无察核。至督抚膺全省重寄。地方之利弊未见兴除。属吏之贤否未必深悉。凡事转行司道。据详具题。亦多朦混草率因循委卸。钱粮宜清也。楚藩刘显贵一案。缺至九万余两。竟令优升离任。何无觉察。盗贼宜获也。伙盗流入信属一案。浙江推之江西。江西推之福建。大盗至八十余人。业入闽境。而闽抚尚以复往江西为辞。何为全不踹缉。官评宜核也。滇省知府李率祖。即经白成功告发。该抚何不从公察参。致烦平藩奏请。遣部员审理。惩贪至亟也。江南知县陈恭一案。移取孔贞来口供。福建何为迟延不覆。致使江督屡催。悬案多年不结。略举数端。内外诸臣之怠玩推诿可见。臣闻彗所以除旧布新。值今天象示儆。正宜大破懈弛之积习。而振作有为之气。第思每遇灾变。何常不特颁 上谕。戒饬臣工。而内外诸臣。当修省之时。其为殚心经画兴利除弊者何事也。其能洗心涤虑砥砺廉隅者几人也。是从来之修省。止为虚文。而全无实事。请乞 严谕申饬内外大小臣工。务须兢惕精勤。力更故辙。外而督抚。宜屏绝馈遗。尽除陃例。洁[己](已)率属。毋得瞻情面。容不職之員。隐藏失察之弊。 钦命事件。照限速结。地方利弊。谘访悉陈。内而六部堂官。务将各衙门职掌。逐一讲求。统天下之事势情形。而为便国便民之长计。见行条例。倘有烦苛窒碍者。不必拘成法而惮更张。重大机宜。有关民生利病者。勿谓难悬议而希推诿。满汉各司。皆宜熟诸部务。勤敏办事。逐案当堂定。毋得假手吏胥。有庸闇懈怠不能称职者。堂官立行参处。尤须严剔蠹弊。发觉奸私。其它各衙门有官守有言责者。皆当精白一心。矢图报。计康熙十二年京察不远。应即备查遵 谕修省以后。行过事迹。是否实心任事。有无整刷更新。部院以是黜陟督抚。 皇上即以是甄别部院各衙门。庶心儆惕。百度澄清。吏治登而民生遂。可以化灾召祥矣。
请禁咨议停阁疏顺治八年
给事中魏象枢
臣惟立政以宽舒为本。图治以振作为先。我 皇上之仁政仁言。所仰体而奉行之者。在内六部等衙门。在外督抚等衙门。其切要者也。臣见顺治八年以前。或一事而奉 旨下部。经年累月而不覆。或一事而行察在外。经年累月而不报。古来有此治体乎。即从前不必深论。今自正月十二日以后。伏见庙堂之上。雷厉风行。内外之间。官严吏肃。不复虑天下事之有稽滞矣。及见一切奉 旨章奏。并各衙门应行事宜。已覆已行者固多。而未覆未行者。尚自不少也。其中虽有行察咨议者。颇需时日。亦有不待行察咨议。而宜奏宜行者。一停阁。未知何故。似乎近日之鼓舞奋励。又缓于 皇上亲政之初。臣心窃惜之。夫臣子当遭逢 圣主之日。为 国为民。任劳任怨。满汉同心。大小竭力。此其时矣。顾乃因循渐积。司官之塵者堂官不問。书吏之迟延者司官不察。诿事而虚责成。臣窃不取也。况督抚按奉行诸事。皆视各部之缓急以为迟速。若督限不严则在外之稽迟益甚。能保稽迟间无徼幸夤缘之情弊乎。臣愚以为事体有轻重。道里有远近。限期有宽严。其咨行在外者。地近则限三月。地远则限半年可覆也。如果事关重大。反复详慎者。或限至九月。或限至一年归结。须将内外行咨咨到批驳申详并咨覆案呈之年月日。咨内逐一注明。本内逐一开写。则部院之稽迟参驳有据矣。至于在京各衙门。事之繁简不一。官之多寡亦不一。但近在 辇毂。不过司议说堂而定。一月之内可覆也。如果事关重大。长虑熟筹者。或迟至一月半。或迟至两月归结。除军国机密。原系密封者。自应密奏外。其余诸事内。尝有一二口奏之事。口传之 旨。不经发抄者。臣思 纶言至重。恐有万一之误。以后悉当具本请 旨。与天下共见之。若行移发落。定期不过五日。则吏书之朦溷耽阁可杜矣。
请正人心疏顺治十七年
御史萧震
臣窃惟天下事所最可忧者。不在今日之盗贼水旱。而在今日之人心。盖人心者古今治乱之所系。而世道污隆之所从出焉者也。我 皇上以贪吏害民。故重惩贪之法。然法愈重而贪吏行贪之心愈变而愈幻。如河南河内县孙灏。福建古田县吴来仪。皆奇贪异恶。败露于事后者。而一则膺行取之选。一则滥卓异之例。臣诚不知举者何心也。夫不肖之吏。何代蔑有。乃至以不肖为贤。则必以贤为不肖。由是而是非颠倒。毁誉有不可胜言者矣。此人心之坏在吏治者一也。臣闻宋臣岳飞之言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平。今武臣不特惜死。而又爱钱。除沿海情弊。已经臣另疏指陈外。加腹里之将。则以克饷为心。故营伍日虚。而盗贼日纵。臣闻大名游击有宜大明者。家蓄优伶数十人。昼夜酣歌。毋论其醉梦之精神。不能以申约束而讨军实。但即此数十人之鲜衣怒马。不知出之私囊乎。抑取之军中也。如调发之将。则以黩货为心。故大兵所至。而田舍一空。臣查顺治十五年七月内。有山西城守都司苗之秀等。统兵防浙。经过直隶清河县。索该县折车银一千两。经贡生顾民俊千总董奇俊交与把总郭志史东壁转交与之秀等。随将南宫县车驴越站而去。夫以一都司一县如此。则其余又可类推矣。此人心之坏在封疆者二也。臣唯教化行。则礼义兴而风俗美。我 皇上维新之治。已十七载。凡薄海内外。虑无不革面洗心者。乃近如韦成贤以子而逆其父。随有韦述贤以弟而讦其兄。王大经等以仆而弒其主。复有王重以主而党其仆。业经诸臣纠参在案。至于贱妨贵。少凌长。小加大。种种悖逆。皆相率成风。诚非盛世所宜有者。盖浇薄之端。始自士大夫。而攻击之祸。遂中于人心。臣盖不胜有江河日下之感矣。此人心之坏在风俗者三也。虽天下事不尽此数端。然即此数端。已足见其大矣。伏惟 皇上敦教化以治之。而后敕法纪以整齐之。其大要在于得人以挽回之。倘内外臣工。能共洗偏私之肺肠。一遵荡平之王道。则人心正而风俗。治安之象可立见也。
皇朝经世文编卷十五
吏政一吏论上
善化贺长龄耦庚辑
驭吏策
周振业
守令者。生民之所寄。国家之血脉也。部司者。政令之所承。朝廷之耳目也。夫人之一身。必使血脉贯通而耳目清明焉。斯可以康强而无患矣。然血行乎肌理。而所以管摄之者。则存乎脏腑。耳目各有官。而所以主宰之者。则存乎志气。夫督抚者。守令之脏腑也。卿尹者。部司之志气也。而总以效命乎天君。则一以贯之者也。故天君泰然则由脏腑以达于血。由志气以率乎耳目。未有不从令者。然而亦间有不从者。血脉散布之处。不能无燥湿之感焉。耳目运动之余。不能无声色之引焉。此气质之偏。虽天君亦不能禁之。而要所以调其和而反其正者。仍必有道焉。不可以不讲也。今守令部司之选。既不能不循资而进。按格而升。则贤不肖之杂焉者。此未易遽清其源者矣。然守令之贤不肖。既一委之督抚之举劾。则亦不患其杂者。一守令之贤者举。而守令之贤者知劝。则贤者益贤。一守令不肖者劾。而守令之不肖者知惧。则不肖者。亦化而贤。斯亦由脏腑以调血之道也。若夫部司之循资而迁补者。卿尹之举劾。与督抚同。其或由于最荐。或由于保举。亦一人贤而举者若与有荣。一人不肖而若与有辱。则知劝知惧。莫不皆然。此亦由志气以率耳目之道也。故为人君者。不患守令部司之不贤。而在难于督抚卿尹之皆正。今有人焉。脏腑受病而不知。志气昏惰而不检。由是血脉日益乖。耳目日益纵。而饮之药者。顾乃舍其本而治其标。惟血脉之是导。谪其过者。亦且指其外而遗其内。惟耳目之是求。抑亦谬且惑矣。由此言之。知人者。尤御吏之大原。握知人之哲。以慎择督抚卿尹其人而任之。是则养身者息志宁神以安百体之道也欤。
大法小廉论
赵吉士
夫立乎朝廷之上。为天子立纲纪。董百官。均四海。外则为牧伯屏翰以倡其下者。为大臣。其下庶司百执事。以逮郡县之吏。趋走而承事者。为小臣。无大臣。则事权无所归。无小臣。则无以承流而逮下。是故大小相维。内外相辅。以佐天子。以养万民。诚并重也。窃尝论之。古之时为大臣难。为小臣易。洎乎后世则为大臣易。而为小臣难。何以明其然也。古之时。天地初建。人物未宁。大利大害之事。与时而创见。而又有弼教明刑变礼易乐之政随其后。故其时为大臣者。非有神圣之材。如禹皋伊旦。则无以胜其任而底其功。而至于府史胥徒乡遂吏之属。不过奉行成事而已。故其时大臣难而小臣易。后世固无事矣。坐论者主于承奉诏旨。而六官之长。又皆有成法可遵。不劳施为。坐以无事。其在外之大吏。又皆听于六官。非六官之所欲行。则终不能以有所主。故体即崇贵。亦皆以从容坐镇为优。其无可如何者。特吏耳。簿书之赜。期会之繁。考成文纲之密。既已纷扰弗堪。而事之难为者。其长必下于所司。所司以行于外大吏。外大吏又层累而下之。以至于郡县。至郡县而更无可下矣。而又有诛求之不测。毁誉之无凭。瞻顾旁皇。救过不暇。其波及斯民者。吏之余也。一不当而身与名即败。故曰后世之大臣易而小臣难。然则将以吏事责三公乎。将使庶司皆出入讽议。郡县尽假便宜乎。是又不然。天下既平之日。不患不能变法。而患乎更法而滋弊。不患乎奉法之无才。而患乎有才而不廉。昔曹参守法。民有画一清静之歌。其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赃吏俱不得推择。汉治之隆。由兹而始。诚使为大臣者不以虚文矫饰为能。加以澹泊无欲。正[己](已)率属。苞苴必绝。举错必公。则守一法即杜一弊。而庶司百执事以逮郡县之吏。贪者知警。而廉者亦不必有善事上官之虑。神明自暇。手足自宽。皆将毕智竭力以尽其职而报 国家矣。又安见大臣之必难而小臣之不易易哉。记曰。大臣法而小臣廉。国之肥也。斯言其至矣夫。
吏议
卢锡晋
民者君之所以立国也。孟子曰。得乎邱民为天子。书曰。安民则惠。黎民怀之。凡君所以宵衣旰食。不自暇逸者。皆为此邦本也。是故圣王重民。然民之散处于天下者。一人不能独理也。则为之设官分职。以任其事。内而宰相部寺台垣百司。外而督抚藩臬监司太守。而后及于州县之有司。夫官至有司亦卑矣。然位尊者与民不亲。其朝夕抚摩吾民如家人父子。近处于一室者。反不若州县吏。是故圣王重吏。吏得其职。则民安。不得其职。则民不安。自督抚而下。丝联绳贯。递相觉察。遇吏有贪酷不法者。既已特疏参处。而又以八法惩戒于大计之年。宜皆奉职惟谨。乃其惠爱之及于下者何少也。此无他。责之太烦。役之太贱。处之太褒。澄之太清。凡吏职之所欲尽而不得者。皆坐此四者之故。古者任人择其能。量其才。而后使之。善理刑者不闻其兼明农。善礼乐者不闻其兼治兵。盖皋益夔稷。皆大圣人也。犹且终身一官而不迁。况如今日之士者哉。且士治一经。则乡考者录之以举于礼部。而试于 大廷。夫岂不欲六经之兼通。以为人各有能不能。不可强责焉。及至出宰一邑。则百务萃之。彼诚竭力于钱谷刑名教养抚字。亦可谓能矣。若夫盗贼截。或来自数百里之外。而适发于其地。吏不能必其无也。不幸而一有之。虽其治至于夜不闭户。道不拾遗。亦无救于参罚降革矣。无乃取之者恕。而用之者刻邪。愚谓宜专其事于防汛之武弁。则彼不得有所推诿。而于游巡以虚糜县官之金钱。其有警而有司不通报上官者罪之。如此则吏不敢迁就隐匿以顾情面。而防守者不得不尽力擒获以求无过。彼盗贼闻之亦将不犯其所难。今以此分其罪于吏。而防守者反得以有名无实之兵。为影射之弊。博弈饮酒。以坐待文吏之捕缉。为吏者方役役于风影之不可知。尚何暇于民之疾苦。即云盘根错节。以别利器。然人之才力。岂能尽如虞诩。故曰责之太烦以分其心者此也。曩时邮驿之政尝以驿丞领之。彼单司一事则力专而勤。又出身于三考。凡刍牧之事。往来接送之劳攘。固非其所难也。今惟大镇荒堡。仅存其官。其余皆归并于州县。僻邑犹可支持。若一当冲繁孔道。则皇华往返。日无宁晷。而索诈怒詈。使人忿恨于心而无可奈何。虽功令有直申兵部之例。然谁敢冒险以获罪于钦差之贵臣。与亲临之上官哉。士惟有气节。而后可用。而赏之而知所劝。罚之而知所惩者。气为之也。以驿务程其优劣。既已困顿而揉靡之。而又贻以赔累应付之苦。欲其不扣刻刍牧而横敛于民。以救其急。其势固有所不能也。故曰役之太贱以沮其气者此也。 国家欲程士以清谨之节。必先养其羞恶之良。士方为诸生时。上所以养之甚有礼也。择其学行兼优者。廪而饩焉。间有不肖。则使学官教之。教而不从。然后夏楚随之。为有司者不得擅行其笞辱。有大官行县。则拱立路侧。一揖而退。其培植廉耻。如此之厚。夫是以士之贤者。莫不高自期许。不屑为一切卑污之行。及至出身作吏。则人莫不戒曰。官不同于士也。士如处女。官如新妇然。愚以为新妇之敬其舅姑。是理所当然也。彼舅姑岂欲以不堪者丧其耻哉。夫设大官以辖其属。不过欲察贤否。公荐劾。使不敢肆然于民上而已。亦岂尝令彼奴视之。道路邮亭。众目观望之地。直听其朝服膝行。踞不为让。甚至大官之仆隶。亦厉声斥骂之。呜呼。亦亵甚矣。为吏者始犹怒于心。久则相与安之。又久则相与赂之。夫如是而向之耻心既已丧失无余。于是并其所不屑为者。或不幸而为之。尚欲求其廉。不可得也。且奴颜婢膝之人。何以居民上哉。此所谓处之太褒以变其守者也。
书曰。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汉宣帝曰。小吏勤事而俸薄。欲其无侵渔百姓。难矣。其益吏百石以上俸什五。宋内外官吏普给职田。凡此者。以为吾先使之俛仰无忧。然后责以为善而罚其不善。故人之从之也易。今 朝廷之于吏。非无俸也。其于各役。非无工银也。计一县所费。岁不下五六百两。不可谓不厚。然相传为大吏者。因其库有缺额。故累年檄令捐补。有自除授至升黜。未得蒙升斗者。 朝廷岂意其如此哉。夫吏即贤。亦岂能不谋其生。或贤者犹能不至于大贪耳。然百不得其一二也。且非但无禄而已。其陋弊相沿。至较其所治之大小。分定数目。以献于一岁之节辰者五。谓之曰规礼。大数之外。以小数与其亲幸之仆人。谓之曰门包。小数之外。又与其传禀之蠹役。谓之曰茶仪。自太守以上皆取之州县。以转相馈送。至于州县之官。复有何项可取。若是而尚能毫发不累其民。愚以为非陶朱猗顿之富。其势不能也。今吏取于民而上司虽知而不能禁者一。役取于民而吏虽知而不能禁者百。其一者条银之火耗是也。上下习闻。不以为怪。于是乎加一者为良吏。甚者明加其一。而阴索其二三不等。不然者。馈送之资。何所出也。是故阳禁而阴容之。能以所得之半赂上官。则横行而不败矣。若夫役之取于民。而以百计者。约略之词也。其实不可测算。彼其人大抵多无赖之徒。役之而不养之。则必至以法为弊薮。不养而又欲严治之。则有逃焉已耳。夫吏畏其尽逃。是以至于不能禁。然则民安得不穷。此所谓澄之太清以甚其贪者也。今夫富人之养婴儿也。既已托于乳媪。则必洁其衣。丰其食。使专志于调携保抱。又宠异之。不与仆妾等。而后可望其爱吾之所托。若命以井臼烹宰。而贱恶冻馁之。乃欲其爱婴儿。若母子之相依。此大惑也。是故天下之安危系乎民。民之休戚系乎吏。故曰亲民之官。莫如县令。知所以重之。则能尽其职。而循良之效可睹。夫如是而吏有害民者。虽诛之而无怨矣。
正体论
卢锡晋
三代以前。分天下之民于公侯伯子男。故诸侯者为天子治民者也。大夫于诸侯。士则于大夫。是以亲民者天下之重任也。故尊之。凡以见治乱之所由分。必先于民。而其体不可以不正也。及至后世。仅存五等之名。以待战功。食邑不治事。而以民之安危。责于州县之吏。是吏所任。乃古诸侯事也。为上者恐其不能治吾民也。于是立之大吏。以廉其贤不贤而纠举之。号虽大夫。其尊比于诸侯。而亲民者。位不过中士大夫之间。大吏以其分之卑也。往往倨侮于其上。暴慢恣睢。不能体 朝廷察吏安民之意。有事行县。吏朝服待境上。望尘长跪。而大吏不少假以辞色礼貌。甚至仆隶贱人。皆得肆其叱辱。以饱其欲,部民观之。皆有轻吏之心。吏即有读书怀古。求尚其志于夙昔者。挫辱既久。亦皆愧沮消磨。不足以自振。甚非所以养士气而厉廉耻也。夫迎送上官。与朝服请谒。功令所禁。亦大吏之所饬行也。吏因其折辱之既久。则有犯令尝试以为容悦者。大吏心喜其尊己。不肯明正其非。以言奉法而行乖焉。故凡体统之大坏者。皆非其定制为之。由于大吏之不能奉行焉耳。古之为士者。始见国君必答拜之。曲礼曰。君于士不答拜也。此言其朝见之常礼也。然非其臣则答拜矣。大夫于其士。虽贱必答拜矣。故又曰。凡非吊丧。非见国君。无不答拜者。夫大夫不敢直受士拜。何也。解之者以为忧其嫌于国君也。今吏职虽卑。其实与大吏同为天子之命吏。故吏尊大吏。拱揖受约束可也。狼藉无状。听其参处可也。度 朝廷设官而令其大小相属不过如是而止。乃今处以不堪。使淟涊无耻于众目观瞻之地。使其气已委靡。而尚欲知所自重。以特立独行。而成其素志焉。亦已难矣。且独不惧其嫌于君哉。陶元亮不为五斗折腰。弃官而去彭泽。彼所谓折腰者。仅如今之长揖。未至稽首通逵。若彼其甚也。然今无挂冠之例。虽有志者。亦不过因仍苟且。以幸其无过而得迁。其不肖者。必且蒙面贸行。无所不至。然则遇尧舜之君。而天下犹有不安之民者。吏体不正故也。体亵则人之自待者轻。自轻则襟怀卑陋。卑陋则任事不勇而持守不坚。任事不勇持守不坚则民不被其泽。为大吏者诚当念其责任之重且大。而为之力正其体也。呜呼。以大将军之庭。而有不拜之汲黯。此岂独汲黯之美而已乎。
守令
阎若璩
今天下守令之苦。何其甚也。苟不知犹当有以察之。而况其彰彰者乎。夫以 朝廷日夜所拊循之民。而寄之于守令。铨部多方所简拔之才。而后任之为守令。而乃使之居于民上。皇皇然但知避罪。而不肯立功。但知奉上。而不肯恤下。一有恤下立功之心。而遂不终日而使去。于是守令之苦已极。而待治于守令者之苦。益复可知。如是而犹以为天下已安已治者。吾未之信也。今言守令者。必曰禄薄不足以养廉。权轻不足以行志。迁速不足以成功。吾即问之。必如汉光武之增秩。宋艺祖之益俸。而后吏无内顾之忧。以乐就吾职。此可得之事乎。必如汉制。令之上止二千石。二千石之上止刺史。一切以便宜从事。无复得而侵挠之者。此可得之事乎。又必如汉之居官者长子孙。少亦不下十余年。即有报政于天子。而赐之玺书。以复其任焉。此可得之事乎。不可得而守令之苦如故。即可得而守令之苦犹如故也。何也。守令之苦在考成。而考成之苦在催科。昔之设官也以抚字。而催科次之。今之课吏也以催科。而抚字不问焉。夫府曰知府。县曰知县。谓其于一府之事。与一县之事。无所不当知也。今则谓之知一府之钱谷而已矣。知一县之钱谷而[己](已)矣。有为守而敢县不得催科如赵者乎。有为令而敢诣府请宽限如卢坦者乎。但见其戴星而出。秉烛而咨者。为钱谷也。文簿钩校于其前。鞭棰纷飞于其下者。为钱谷也。夫现任之钱谷无论已。而并前官之所逋。与前官之前之所逋。而并萃于一人。是以一人而兼数人之责也。抑今岁之钱谷无论已。而并累年之所欠。与来年之所预借。而并征于一时。是以一时而兼数年之事也。此即若救火扬沸。如古之严酷者之所为。吾犹恐不足胜其任而愉快。而况犹是一手一足之守令乎。愚闻革弊者必追者弊之所由始。立法者必思其法之所由变,尝上下数十年间。而知獘之始与法之变。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明之季世也。当崇祯之四年冬。考天下有司。先核在任之税粮。于是不问抚字。专于催科。而法制一变。而明亦遂不可为矣。我 国家定鼎以来。以财用为急。沿其法而未改。曰。是明之固然者也。而不知其流弊已二十余年矣。尝观汉宣帝号称综核名实。人莫敢欺。独于伪增户口之王成。下诏褒之。自是俗吏。争为虚名以应上。而传至章帝。已百余年。犹厌苦俗吏缘饰外貌也。夫一事之善。不旋踵而或变。而一事之害。遂至蔓延于无穷。则人主之举动如此者。盖不可不慎也。我 皇上诚能鉴明之所以失。而即知明之所以得。厘明未之陋规。而即复明初之善制。则不过一反掌之间。而吏治民生。已蒸蒸然起矣。议者必以国用为言。夫十八年前之钱谷。不为少矣。我 皇上以轸念民瘼。遂尽蠲而去之。国用亦未尝不足。独奈何踵明末之陋规。而遂莫知变计也哉。果能变计矣。然后精选铨曹以清守令之始。慎择督抚以厉守令之终。由是而大法小廉。共修职业。吏治不远追乎两汉之盛者。未之有也。善乎朱子知潭州上封事曰。安民系守令贤否。而本源则在朝廷。故愚以为今日之事亦在 朝廷而已矣。
为政
唐甄
达良辅抚山西。武乡知县见。良辅曰。武乡之民如何。对曰。有生色矣。良辅曰。尔欺我哉。吾使人观于武乡。有女子而无*者矣。女子而无*。武乡之民。其何以堪矣。平阳知府见。良辅曰。平阳之为县者孰贤孰不肖。知府举数人以对。良辅怒曰。百姓之所谓贤者。尔之所谓不肖者也。百姓之所谓不肖者。尔之所谓贤者也。尔不可以为三十四城之长。劾而去之。当是之时,财贿不行。私馈虽不绝于府。无有以匹帛方物入二司之门者。良辅之所食。日不过肉三斤蔬一筐。观其让武乡之言。可不谓仁乎。观其察远县之贤不肖。而不任耳目于知府。可不谓明乎。己不受财贿。吏亦不敢受。可不谓清乎。清且明。明且仁。宜山西之大治矣。而卒不见山西之小治者何也。不知为政故也。请假其事以明为政之道。武乡知县见良辅云然。且曰。吾与子约三年之内。必使子之民人有数*。武乡知县。必曰愿受教。良辅则曰。武乡之士虽瘠。亦必生也。武乡之民虽贫。亦有力也。以人之力。尽士之生。谁谢不能。子归而行。四境之内。棉桑树牧省宜时作。尺士不弃于山。寸壤不弃于谷。勿以文示。身往劝之。必期就子之功。于是月观其举。岁察其利。上计之日。舍是不以行进退焉。平阳知府当逐。易知府见。以教武乡者教之。督诸县棉桑树牧。举而不废与同功。堕而不举与同罪。是县一其赏一其罚。而府三十四其赏三十四其罚也。敢不尽心。山西之地。五府百州县。方数十里。不病其广也。县察其乡。旬一之。府察其县。月一之。巡抚肆察。时一之。举数千里之内。转相贯属。视听指使如在一室。奚啻山西哉。宰制四海有余矣。此为政之大略也。唐子曰。近代之政。亦尧舜之政也。曰三载考绩。曷尝不考绩乎。曰敷奏以言亦求言也。曰明试以功。亦论功也。以治天下而卒莫能治者。其故何也。昔者尧之命舜曰。天之历数在尔躬。毋俾四海困穷。舜承斯命以摄位。朝诸侯。命众职。明天时。修庶政。兴礼乐。除凶慝。咸底于绩。尧知其能救困穷之民也。乃授之以天下。其举事任职虽多。不过使民不困穷而已。困穷之民。祖不得有其孙。父不得有其子。死丧不葬。祭食无烹。兄弟仇讐。夫妻离散。当是之时。民何以为民。君何以为君。是知尧舜之道非异。尽于命舜之言矣。昔者唐子为长子知县。将见都御史达良辅。赋役传刍备诵之以待难也。都御史不问。而问武乡知县。其问武乡知县之言。善言也。惜哉未知为政也。唐子曰。古之贤君。举贤以图治。论功以举贤。养民以论功。足食以养民。虽官有百职。职有百务。要归于养民。上非是不以行赏。下非是不以效治。后世则不然。举良吏而拔之高位。既显荣而去矣。观其境肉冻饿僵死犹昔也。豕食丐衣犹昔也。田野荒莽犹昔也。庐舍倾圯犹昔也。彼显荣之举奚为乎。为其廉乎。廉而不能养民。其去贪吏几何。为其才乎。才而不能养民。其去酷吏几何。爱赤子者必为之择乳母。勤谨不懈。得主母之欢心。可谓良乳母矣。然而无乳以饿其子。是可谓之良乳母乎。廉才之吏而不能救民之饥饿。犹乳母而无乳者也。是可谓之良吏乎。廉者必使民俭以丰财。才者必使民勤以厚利。举廉举才。必以丰财厚利为征。若廉止于洁身。才止于决事。显名厚实归于[己](已)。幽忧隐痛伏于民。在尧舜之世。议功论罪。当受殃民之诛者也。安得罔上而受赏哉。 朝廷行政。臣从政。未有行左而从古者。上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吏以富民为务。岂可得乎。为治不以富民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适燕而马首南指者也。虽有皋陶稷契之才。去治愈远矣。唐子尝语人曰。天下之官。皆弃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弃民之事。是举天下之父兄子弟。尽推之于沟壑也。欲治得乎。天下之官。皆养民之官。天下之事。皆养民之事。是竭君臣之耳目心思。而并注之于匹夫匹妇也。欲不治得乎。诚能以是为政。三年必效。五年必治。十年必富。风俗必厚。讼狱必空。灾祲必消。麟凤必至。或曰。子文士也。文其言焉而已。唐子曰。吾之言如食必饱。如衣必暖。用吾之言三年不效。五年不治。十年不富。风俗不厚。讼狱不空。灾祲不消。麟凤不至。则是仁民之政无用于天下矣。何子之不达也。
曹参论
杨绳武
西汉贤相首数萧曹。曹参相业无所表见。惟当去齐时。传称其属后相曰。以齐狱市为寄。慎无扰也。其事至庸近琐屑。而以为治道无大于此。疑其言之过。然吾观汉初论治。大率以清静不扰者为尚。故文景断狱。岁不过数十。此即无扰狱市之意。而后之论者。以为与成康比烈。则参之为治可知已。孝武之世。此意寖失。用张禹减宣杜周王温舒诸人。以惨急刻深为九卿。行见知腹诽法。而狱始扰矣。用东郭咸阳桑宏羊孔仅为大农丞。莞盐铁船算立均输平准法。而市始扰矣。用杨可纵告缗令籍民钱财物以亿万计。田宅亦如之。于是商贾中家以上无不破。而狱与市互扰矣。当是时法令如牛毛。言利事析秋毫。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论者谓汉治之衰。实由于此。至是而后。叹曹参无扰狱市之言。治果无有大于此也。传又称参为汉相。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觏若画一。曹参继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壹。夫萧何佐高帝定天下。奔走戎马之间。日不暇给。其所定律令。非若周公官礼。为万世不可易之制作也。而参守之勿失。其效犹如此。大抵国家成法。当祖宗创建之初。其节目必疏阔。而无苛细刻薄之条。其课效必从容。而无督责旦夕之事。后世英锐之主。喜事之臣。奋其私智。菲薄前人。以祖宗为不足法。思欲更而张之。而其弊乃百出而不可救。宋熙宁中王安石用新法。为青苗均田雇役数事。附会周礼。其名甚美。而其实不便于民。当时与安石忤者。悉目为阻挠而斥逐之。于是自太祖太宗以来。六七世相承之良法美意。荡然无存。而百余年休养生息之天下。靡然骚动。不一再传遂贻靖康之祸。由此观之。变祖宗之成法者。其弊不极于败家亡国不止也。乌虖。可不惧哉。夫观于安石之变法为宋之所以亡。则知曹参之守法为汉之所以兴。较然矣。世之愿治者。诚举曹参治齐治汉之遗意而推行之。毋以迂疏疲驽而不足为。则几矣。
论人材疏雍正四年
鄂尔泰
窃惟 国家政治。只有理财一大事。田赋兵车刑名教化。均待理于此。财不得理。则诸事不振。故孔子不讳言财。曰有大道。本诸絜矩。而财非人不理。人非用不得理。故为政在人。人存政举。归诸修身。是用人一事。自大吏以至于一命。皆有其责。而一身之分量等级。庶政之兴废优劣。胥视乎此。未可不勤勤加意者也。独是政有缓急难易。人有强柔短长。用违其材。虽能者亦难以自效。虽贤者亦或致误公。用当其可。即中人亦可以有为。即小人亦每能济事。因材因地因事因时。必官无弃人。斯政无废事。臣昨岁赴都。侍五日。亲聆 天语。以用人为要。以得人为难。推诚布公。虚衷实践。行如日月。天下皆见。小试之则小效。大试之则大效者也。臣跪诵之下。心目洞豁。浮气顿除。深绎熟思。欢忻累日。伏念 国家设官分职。凡以为民耳。但能利民。则宽严水火。皆所以为仁。而劳怨非所恤。如不能利民。则刑名教化。皆足以为病。而廉惠非所居。谬拘臆见。薄务虚名。不以民事为事。不以民心为心。固未有能奏效者。恐廉吏与贪吏罪相等。好事较误事害更大。见小不成。欲速不达。莫之或出此矣。臣仰体 鸿兹。凛遵 宝训。镂心刻骨。敢一饭之偶忘。宣化承流。期三年而报可。但所有是非可否。俱未敢自信。惟有实据所知。不敢略有隐讳。陈请 圣鉴。以申愚悃已耳。除已经奏 闻。及未经亲见人员。不敢冒昧开注外。谨将滇黔大小文武。另开一折。各详注名下。恭呈 御览。伏乞 训示。
论用人疏雍正四年
鄂尔泰
窃臣敬陈所知一折。荷蒙 朱批。治天下惟以用人为本。其余皆枝叶事耳。览汝所论之文武大吏。以至于微弁。就朕所知者。甚合朕意。但朕不过就目前之所见。断不能保其后也。钦此。臣身受 殊知。不忍自弃。虽为 国家得人之义。未敢忘公。而虚明觉照之诚。实难斯信。捧诵 天语。内顾惊惭。臣独何心。敢不益自奋励。凛体终身。至于明试以功。临事经验。信其已往。观其将来。杜窥伺欺饰之源。别庸碌才情之用。敬绎 宝训。目朗心开。此固经权之极则。政事之要枢。觉因材器使之论。犹属后起未为先觉也。恭惟我 皇上至诚至明。无偏无倚。如日在天中。魑魅魍魉。无所逃遁。而寸木小草。均被栽培。若或自避阳和。何由曲施化育。人皆自取。 天本无心。大小臣工。知审所自处矣。臣念可信不可信。原俱在人。而能用不能用。则实由己。忠厚老成而略无材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聪明才智而动出范围者。可用而不可信。 朝廷设官分职。原以济事。非为众人藏身地。但能济事。俱属可用。虽小人亦当惜之教之。但不能济事。俱属无用。即善人亦当移之置之。臣尝对属僚言。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难除。实缘贪官坏事。人皆怨恨。乐于改正。清官误事。人犹信重。碍即更张也。但有守有才者实难多得。而有才无守之人。驾御稍疏即不用于正。惟能动其良心。制其邪心。使彼熟知利害。渐爱身名。然后可以济事。臣自揣不逮。然不敢不勉。至臣屡奉 恩纶。比儗逾分。一言一字。熟会深思。敬念我 慈父午夜披览时。心驰神依。无以自解。臣复何言。惟益努力勉之而已。
拟请重亲民之官疏乾隆十九年 朝考
纪昀
臣宗道言。臣闻圣人在上。其智可以周天下之务。其心可以通天下之情。而其势不能天下之人。家至户晓以为治。相去者远不相及也。古帝王知其然。故内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用以寅亮天工。宣布德意。虽封建郡县。其制屡殊。而臂指相维。事同一致。故生民之命。尝系于亲民之官。而居是官者。其人乃不可以不择。臣伏见五季纷争。民生雕敝。休养生息。莫之或遑。我祖宗诞受天命。混一九州岛。厚泽深仁。今已三世。陛下即位以后。宵衣旰食。百废俱兴。升中告成。于昭万。虽唐虞三代。无以加兹也。而独于亲民之官。若未加意。岂以其卑而忽之耶。夫寸辖制轮。尺枢转关。权之所在。不限大小。封疆大吏。所任不为不重。然衔天子之命。赫然建节钺以临之。百姓视之。仅下天子一等耳。其势愈重。其体愈尊。而于民间休戚之故。愈阔绝而难通。故古之循吏下僚多而大臣少。势使然也。知州通判。其位卑。易控愬也。其势近。易察核也。其所治狭。易周览也。其见民数。易相习也。其资望轻。虽履闾阎问琐屑而不以为亵也。上达下情。下宣上德。是亦天下之辖与枢矣。陛下轻之。毋乃未深计耶。且夫吏治易弛而难张。官方易淆而难澄。一不经心。其弊百出。方今清公守法约[己](已)爱人者。守令之中。岂曰无人。然南山之竹。不揉自直。器车之材。不规自圆。此千百之一二耳。其横者毛鸷搏噬。其贪者溪壑不盈。其谲者巧诈售欺。其懦者昏愦败事。而贵族权门。依势作威者。又错出于其中。一二良吏恐不能补千百人之不及。况此一二人者。无所激劝。亦将随而波靡哉。良由视之太轻。核之不力。势遂至此也。陛下兢兢业业。日有万几。诚不能于铨除之时。一一亲见。然臣窃观周礼之法。论辨官材。掌之大司马。八柄诏王。掌之大冢宰。源流得失。责在大臣。请慎简宰执。责以以人事君之道。委以进贤退不肖之任。于遣任之时。以言语观其才能。以容仪观其德器。虽未必周知心术。而拔十得五。亦足风厉天下。磨砺渐久。庶乎澄清。至于县令以下。虽不当细事烦大臣。亦宜以台谏等官。裁其去取。慎之于始。与治其败露之时。所得所失。相去万里。陛下儻意焉。天下幸甚。
条陈用人三法子
李绂
奏为请停拣选分发之例。宽公罪处分之条。专百官职司之守。以收人材之实用事。窃惟为政在人。取人以身。我 皇上嗣统以来。躬行三年之丧。以立百行之原。朝干夕惕。孜孜图治。举用耆旧。废黜佥壬。取人以身。皇建有极。用人之大本立矣。用人之大纲举牟。顾封疆大吏。犹有一二积习未去。足以为害于用人之法者。臣敢冒昧陈之。 大行皇帝励精图治。辟门吁俊。正途杂途。以至监生生员。无不搜罗。务期野无遗贤。以图天下之治。而督抚诸臣。未知 圣主爱惜人材之盛心。私意揣摩。迎合纷纷。疏请拣选人员分发其地。以备任使。而候选之员。亦藉拣选。侥幸躁进。在科甲则后科可以压前科。在捐纳则后班可以压前班。广奔竞之门。乱铨选之序。及至其地。缺少人多。有候至四五年不得官者。多至羁栖失所。甚无谓也。且人之材质。中人为多。大约听上司为转移而已。其上司贪而[己](已)独廉。上司惰而[己](已)独勤者。百不得一也。其上司廉而[己](已)独贪。上司勤而[己](已)独惰者。亦百不得一焉。而九卿之验看。又不过取办于俄顷。宣陈履历。观其衣冠应对考验。夫以衣冠整齐为贤。是谓公西赤贤于曾参也。其后至于租赁衣冠以应拣选。则衣冠亦不足信矣。以应对敏给为贤。是谓啬夫贤于张释之也。其后至于演习履历以应拣选。则应对亦不足信矣。且虞廷之治。临下以简。而拣选分发。变简为烦。臣任吏部时。月选州县多者五六十人。少亦二三十人。不过月具一疏。而月选之事已毕。至于拣选分发。则一疏变为百疏。每官一员。初至委署试用者有疏。期满实授有疏。繁简冲僻。试用不宜。故为改调以示察吏之勤。又有疏。候补者多。严加澄汰。或改教职。或送回吏部。又有疏。每官用三四疏。举从前一月所选数十人一疏可毕者。今百疏犹不止也。君天下者一日万几。心余于事则可以智周万物。心为事役则丛脞之弊必生。推此一事以例庶政。变少为多。则事为烦。焦劳弥甚。 圣祖皇帝六十余年。从未拣选分发。天下未尝不治。此分发人员之法。断宜停止。以省章奏。以息奔竞。而其它庶政烦荷琐屑者。亦推此意稍为减省。庶几 九重之上。政简心清。静观其大。而生无不在宥矣。且督抚所以必请拣选分发者。残忍严刻。妄参属吏。悬缺多而人员不足用也。我 大行皇帝明于庶物。察于人伦。慎宪省成。率作兴事。 圣人大智。因物付物。行所无事。而督抚之凶愚者。妄意揣摩。以严刻为公。日以参官为事。州县之吏。或一岁半岁而被参。或数月而即逐。或一疏而参十数员。或一疏而参数十员。求其实情。并多枉抑。朝更夕改。人地不习。官无固志。苟且旦暮。至于吏胥。视官若居传舍。即有设施。玩不奉行。其弊若此。岂封疆大臣察吏之法哉。 大行皇帝尝召江抚臣布兰泰。责其残刻。乃有仰体要严之对。 大行皇帝降旨。谓朕闻此言。不觉为之战栗。汗流浃背。朕止令臣下秉公。何尝有要严之意。即命接任抚臣。查其所参属员。逐一申理。 圣心大公。昭如日月。而督抚诸臣。以多参属吏为秉公者。相习成风。至今未已。夫黜陟幽明。治官之典。官苟有罪。安得不参。惟当辨其过故。察其公私。凡贪赃枉法。实有受贿劣迹者。罪虽小而必不可留。凡因公诖误。或迫于不得已。或陷于不及知者。罪虽大而不可辄去。故曰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六计弊吏。以廉为主。故贪赃之吏。刻不可容。人非圣人。不能无过。故宽其处分。乃可有为。宋臣范仲淹谓当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无。诚以畏避公罪。则无敢任事者。孔子谓观过可以知仁。其论政也。以赦小过与举贤才并称。非赦小过不能举贤才也。今诚酌定处分之法。凡因公诖误。降级革职。俱许留任。三年无过。淮其开复。则居官者勇于任事。而可以收久任之效矣。夫官惟久任。然后事无不习。吏不能欺。初任则敏者亦难周知。久任则拙者亦能自勉。近奉 上谕亦既久任。以虞廷之人守一官。汉世之吏谆谆长子孙。为良法矣。但非立定章程。则秉铨选之职者。不知何以久任。
臣愚以为在京之官。宜令久司一职。在外之官。宜令久任一地。京官任事。莫要于六部。凡主事员外郎中。并由本司升转。升至郎中。果才守兼优。亦加以京堂衔俸。俾令久管本司。他若六科七道。亦由本科本道升转。则人习所事。吏不能欺。而部院之务可得而理矣。至于外官亲民者。莫过府厅州县。贪酷者罪之。庸懦者罢之。才品卓异者特拔之。其余中材。并以九年为考满。州县应升。即升本府佐贰。府佐贰应升。即升本府知府。知府应升。即升本道。虽在中材。久于其地。则察于民情。明于土俗。而循良之治亦可冀矣。若谓地有肥瘠。缺有美恶。则外官既已均与养廉之资。京官如现在户部六科。均其饭食之费。则人无所拣择。久于其职。亦其所乐居矣。夫治天下之道。知人安民。二者而已。而知人尤先于安民。故曰。圣人养贤以及万民。贤不可多得。而中材皆可器使。今诚循资格以待中材。赦小过以求后效。专官司以尽职守。则天下多可用之才。天下皆可守之法。即天下无不安之民矣。
省科条以培治本疏康熙九年
御史徐越
臣窃惟风俗人心。实系治平天下之本。有司督抚。则关维持教化之源。恭绎传到礼部 上谕。首及人心风俗。中列致治美政十六条。后以作何训迪劝导。责成各官举行。倘获中外只遵。翕然丕变。即尧舜成康之隆理。不过此也。臣思州县为亲民之官。督抚为率属之长。欲其教化施行。岂可徒恃乎法令。我 皇上培养天下百姓。必先将治有司督抚之法令。宽平省约。使得释其顾虑。宽其拘挛。然后能养其精神。发其材智。尽其实心。以从事于教化之途也。譬如一家之中。父母未有不爱其弟子者。若父母终日多忧多惧。自顾不暇。安能周恤子弟之疾苦。故有司之以贪虐害民者。可以法绳之。而遁法之吏。其烦苦吾民者。则实无可如之何也。何以言之。自考成之法严。而爱百姓之心。自不胜其爱功名之心。而一味催比敲扑。户无宁宇矣。自缉逃之法严。则凡有迹涉可疑。及挟仇诬首。扳连无辜者。尽被搜究矣。自讳盗之法严。而被窃之家。即受失主之累。自缉盗之法严。而捕盗之役。竟成诬良之习矣。诸凡此类。皆由法令太严。遂不惜苛扰地方。以图免过。总之上惟以法令绳有司。而欲有司以教化兴起百姓。此必不得之数也。至于总督巡抚。为 朝廷封疆大臣。正[己](已)率属。察吏安民。是其职掌。乃水旱盗贼。何以销弥。士农工商。何以绥辑。未见有所责成。而终日搜求者。不过此文移之琐屑。日月之迟速。如钱粮则藩司主之。督抚止能稽其侵那加派之弊。至于册籍错误。解色低潮。安能一一经手磨验。而参罚并及之。则何也。刑名则臬司主之。督抚止能察其徇枉贿赂之弊。至于限期违误。律例疑似。一经该部驳改。而参罚又及之。则何也。在处督抚者。详于苛细而略于重大。而为督抚者。则又将任重责大之精神材智。尽耗竭于苛细之中。终日头绪纷纭。料理部件之指摘而不暇给。何暇讲求民间利害之源流。审察官吏才品之优劣。以仰副我 皇上教化百姓之盛心也哉。臣请 部议。课有司则以爱养百姓。使邑中无荒残流离者为上考。其余科条从轻省。俾其游刃有余。多方以行其教化。臣未闻教化大行之邑。而赋税犹烦追呼。奸宄尚难清肃者也。察督抚则以绥靖地方。使水旱不侵。盗贼渐息。官吏澄清。兵民和乐者为称职。其余参罚。各归有司。俾其神闲气定。先端教化之型。徐收教化之效。臣未闻能使属员各奉教化。而犹有丛脞以累上司之参处者也。此即仰体我 皇上以教化为先。不专务法令之意。实先试于有司督抚。于以坐致雍熙。克臻上理。所谓正百官以正万民者。此之谓欤。
请省簿书以课农桑疏乾隆十一年
礼部尚书王安国
臣于本月蒙 圣恩召对。一时冒昧陈奏。以中外簿书太繁。州县官疲于查造登答。无暇课及农桑。胥吏倚法作奸。滋弊转甚。但议及省繁就简。又恐人心即于懈弛。仰祈 皇上教谕部院及督抚大臣。心體察。随事减省。面奉 德音。以教谕未必人人体悉。或致误会。令臣告诸军机房大学士。酌量可行之道。并令臣缮折具奏。臣随至军机房向大学士讷亲张廷玉。敬述 圣旨。退而思之。臣前奏簿书太繁者乃用法之流弊。非立法之本意也。夫立法之本意。所以课功核实而防奸伪也。但用之不善。则本以课功。或因琐细而转致羁迟。本以核实。或不胜烦数而应以具文。本以防奸。乃本病未去而他病丛生。其事不外乎钱谷刑名。其弊莫甚于文书驳核。其源始于内部曹司。其流极乎藩臬州县。甚至州县书役。藩臬掾吏。声气相通。而本官反仰其鼻息。不得已因而用之。以求上下之无阻。欲其决吏胥壅蔽。知小民疾苦。何可得哉。臣愚以为不加分晰而议减省。诚恐不知者妄测 圣意。务为省事。而因以即于懈弛。若指明弊端。剔而去之。使弊去而法行。不惟与苟安玩愒之风不相涉。且于 圣明励精图治之意。实可仰体万一焉。谨以臣所深知者。胪列具奏。如报销钱粮。存與動支。数目不符。向经户部驳查。多有逐案登答。以某事案内先准销若干者。伏思在外动支。无不题咨有案。或以案牍浩繁。户部一时无暇遍查。似可行令督抚。于奏销时。备细声明。户部查对相符。即可准销。至数目之讹舛。或在数两数十两以上。自当照例驳查。若止毫厘以上。数星以下。此不过写算之偶错。似可核明更正。行令于下次奏销时声明。又报销工程。如所开价值。全数含混。浮冒过多。工部自当照例驳查。若一册之内。止一二条不清。似可摘出行令登答。而其余准其开销。不必笼统驳饬。发回全册另造。如所浮开者。畸零无几。似可竟将核减之数行明。而其余准其开销。如此则驳结登答之无益者可省矣。然此犹其易见者也。其最细而不胜举者。莫如抚藩之于州县。一征存而头绪纷如。一动支而项款各别。一兴修而初估复估完工核销详报不一。每详一次。必由府而道而司而督抚。干涉粮盐廪膳兵饷者。更由粮盐两道学政。该管武职。清军同知。粮运通判。每衙门有详文。有书册。有实数册。有印结。有加结。汇于司。而题咨于督抚。未题未咨之先。司府之驳结。已不一而足。或数目之差。仅止分厘。或讹误之处。不过字画。或日月错填。或语句遗落。或序述牌行未及详备。初无关于紧要。但有名可借。皆严驳更改。每驳一次。则申详册结之经由各衙门者。必皆另造申送。至再至三。一案如此。积至数案。有不丛脞困惫者乎。又如命盗案件。犯事失事有报。检验获犯有报。初审覆审有报。至于州县审定。解府解司。苟府司已经审讯。或详阅全招。实有疑窦。驳令再审。亦钦恤重刑之道。乃有幕宾胥吏。逞其私智。略大端而搜枝节。执一隅而全招。虽任意指摘。毫不中情。州县亦必逐条答复。人犯往返。难免拖累。而详验招册之重复增忝。不待言矣。查承审造册。各有程限。一涉迟延。例有降罚。司府既经驳核。即可自脱考成。而州县无所逃避。掾吏有权可操。因而肆为威福。州县功名念切。敢不应其取求。此臣所谓簿书太繁。皆用法之流弊也。伏乞 皇上密谕部院大臣。有如臣所奏户工二部情形者。必期相宜整顿。并 严饬各省督抚。不时稽查。倘司府掾吏。弄权苛驳。积至数案。则提治其掾吏。本官如庇抗违。则分别参奏。务令国家科条法则。不至为舞文作奸者所矫托。官司之精神血脉。不至为贪胥猾吏所驱使。上下衙门明白相承。盡化其疑阻難。而专心于 国计民生。早作夜思。期自效于职守。于以励其名节。策其奋庸。吏治肃而W之实效彰。天下吏民。受 皇上之福庇于无既矣。
请除无益条例疏
李之芳
窃惟各衙门政务。纷更失当者固多。而吏部考功事例。尤为害政。有不可不急除者。敢为我 皇上陈之。近年以来。外官参罚处分。日密一日。降级革职。动出意外。是以各官救过不暇。徒务虚文以为弥缝旦夕之计。不能为地方尽心爱民。即罚俸一项。处分较轻。常有任一二载。罚俸五六年。甚至十余年者。官俸有限。即使每年全支。尚不免有忧父母妻子之心。况节年扣罚。则仰给之费。势必取之地方。故贪吏常多而不可禁。夫十两流徙。功令昭然。岂有因其养廉无资。而从宽之理。若法在必行。又未足以服其心。其弊一也。且例之所在。不论贤与不肖。而但绳之以苛急之法。虽廉能之品。一遇小节细故。即不能久安其位。如大选急选。每次出缺。其间以贪庸解任者。十无一二。大率以公事诖误而去之。天下之贤者。不可以多得。安知后来之人。必胜从前之官。迎来送往。其弊二也。况则例纷纭。权总归于胥吏。欲轻则有轻条。欲重则有重拟。即如违限一事。有计月降调之例。有怠缓迟延之例。又有慢上误公之例。又有置若罔闻之例。事同法异。难以枚举。总是多立名色。便于高下其手。其弊三也。有此三弊。则是该部增设事例。秖足以淆乱成法消损人才。其不能有裨吏治明矣。该部虽亦疏请再议。但例外生例。旧习难挽。恐终有负 皇上革除积弊之意。臣乞 特谕部院大臣。将该部见行事例。彻底推究。实实厘定。务使永远可行。其因事之法涉于苛细者。熟议而酌除之。其事迹相同轻重迥异。多设条目致胥吏可借法为奸者。一切删去。诚革弊之一法也。再查 世祖皇帝时旧例。因出缺太频。参罚太密。该部覆准大计处分。循例纠劾。贪酷提问。以至失守城池。迟误军机各官。均应照例议处。不准任外。其余因公事议处等官。但令戴罪供职。合无酌复旧章。省事宁民。此又革弊之一法也。
专差宜减疏
靳辅
臣惟 皇上因在外诸臣。于民生疾苦。不为上闻。 朝廷诏旨。不行下达。废弛驿站。侵冒钱粮。民隐莫申。民冤无诉。于是屡遣在内诸臣访查察究。此 皇上轸念民瘼。惟恐一夫不获其所。是以不得不然也。但 天使之车尘马迹。一经络绎于道途。则闾阎之苍首黔黎。未免嗟咨于草野。在奉差之臣。未尝不以 皇上之心为心。未尝俱有示威掯勒之事。并未尝尽纵家人跟役等。需索地方官也。然往来供应。虽盏酒粒粟。片肉只鸡。尽皆小民膏血。况地方官员。贤能廉介者少。平庸畏事者多。一闻 钦差将至。惟恐有所驳诘。莫不力图要结以悦之。行贿与否。姑置弗论。而饮艮之费。已属不少。上司虽戒之曰。尔无科民。有司亦随答曰。断不妄派。究竟无神输之术也。更值不肖官员。借端多敛。则又不堪言矣。臣愚以为除军机重务。必须口授 庙谟于兵主。确酌商行者。自当专差驰驿。又在外贪官污吏。督抚不行题参。被科道纠参。或旁人告发。并督抚扶同犯法。肆行贪婪之事。亦必须遴选部院能员。秉公确审。无庸置议外。他如整顿驿站。料理军需。查勘海疆。恤刑督赈诸务。似应责成督抚。督抚为封疆大吏。身居八座之尊。位列三台之次。 皇上将数千里地方。数千万百姓。托之绥怀抚治。乃不夙夜黾勉。力报 君恩。将此等分内之事。阘茸贻误。甚至捏冒侵欺。致烦 皇上左顾右虑。另差近臣代理。似此不职之督抚。置之于重典。亦不足惜。然天下督抚。贤愚不同。未必尽皆不肖也。臣请嗣后遇有凡督抚司道不能料理。必须差员之事。自当照旧遣差。其督抚司道能行之事。俱责成督抚司道料理。停其另差。如有贻误生弊等情。即将该督抚司道。立行从重处分。以为大吏溺职之戒。如此庶地方不至因供应而频派扰民矣。
皇朝經世文編卷十二
治體六治法下
善化賀長齡耦庚輯
擬策五道
韓菼
問天人相與之際。蓋可畏矣。人事兆於下。則天表應於上。災異者。固盛世所宜有。而人君彊勉之所起與。然滋懼矣。我 皇上以沖齡嗣歷服。於天之不假易。蓋兢兢焉。乃即位以來。彗星見於翼軫及婁。歷十有三宿。京師地震。河北淮南水暴溢。侵廬舍。壞城郭。陝西元霜降。大雨雪。偃禾稼。殺人民。山東西大饑。人相食。江北旱蝗。都城墮陷十餘丈。下視水中若廬舍然。或訛言佛出。相驚恐。蓋五六年之間。變故多矣。我 皇上飭躬齋精。思與海內更新。求直言。赦罪囚。已逋責。蠲租賦。發倉廩。賑貧窮。恤孤獨。停不時之繇。斥貪酷之吏。恩澤及民甚厚。所以偕大小臣工。修省天。長數丈。如疋練。灼爍有光。陝西益饑。民死相枕。µ闕失者甚至。乃入春以來。白氣河數潰徙。淮上州縣被水災。而畿輔亢旱不雨。五月癸卯。太白晝見。凡三日不滅。垂象著明。赫然可畏。夫變不虛發。緣感而起。厥咎何占。其應云何。何修何飭。而可使風雨節。寒暑時。年穀熟。星緯順序。川后循職。以幾於太和之盛。其悉意直陳。毋以讖緯亂經。毋以偏黨害公。將欲究天人之致。明治亂之極焉。
問古之聖王。皆賴賢臣以共功名。一時之臣。無大小。無遠邇。咸資其言。獻其身。任與議常兼。而亡有顧望懷安之心。猗歟。其聲績顧不偉歟。降及後世。往往小臣議。大臣任。發言盈庭。而受裁於執政用事之臣。任事者之心不堅。而議者亦傾搖懈弛。無復慷慨言天下事。人才敝矣。治亦闕焉。我國家振厲官方。俾官得其職。職得其事。所以訓誡之者甚備。然比見事無鉅細。部院諸臣不任也。必督撫議。督撫不任也。必其屬議。及議上猶不任也。
復遞下以議。何任與議交相待也。其果有見於民生利害。政事得失。外吏言之。曰無容議也。臺諫言之。曰無容議也。何任與議交相左也。今何以策任事者之心。而并以作議事者之氣與。比奉 上諭。凡文書奏報。部院諸臣當以時定。毋借端駁察。而又諭言事之臣。務條利弊。毋泛論瀆陳。約敕至矣。其遂可以破積習而儆惰靡否也。夫文移往復。糾舉細故。非議也。堅守成例。非任也。果何以振飭在位。肅然更新以共圖治理。俾文章政事。卓然有可觀。
問古者完要塞。備邊竟。亡敢輕棄尺寸地。所以衛民生而固吾圉也。曩以海氛未靖。懼姦民之為賊間也。而內徙之。濱海處所。悉斥為曠加法。此獨智遠覽。無窮之計。不惜數千里之地。而坐銷姦宄之萌。O土。民竊至其地者。支解寇盜之具也。獨是民以遷徙故。流冗失業。或阽於死亡。甚可哀傷。比年以來。賊益衰息。議者頗欲令民返故地。毋久失佃漁利。欲如議予之耶。恐為姦者不知法禁。或潛與賊市。以重為邊竟憂。即勿予。是久苦吾民也。審何道而可。議者或曰。今兵多冗食。而所棄地故肥饒。即勸之佃作。所以收地利。省厚費。甚便。然諸軍士大夫。勞苦於外。十餘年于今。其勤甚矣。今巨孽未平。猥勞以農夫之事。疲其力於久廢不耕之地。恐非所以慰征夫而恤遠役也。幸今兵威遠屆。邊鄙稍寍。甚惜此土田。不忍長棄捐。而未知所以興復之宜。試條其可者。
問國家歲漕東南之粟以實京師。令民以道里之費予軍。而官復定其耗。率三鍾而致二。費亦甚矣。而江南省復歲運白糧十五萬餘石。計其僦費二十餘萬金。悉領於縣官之經費。以粟賤時計之。不啻再倍於正額也。往者議罷運。令民輸其直。於後則行半運。而餘輸直如故。顧粟賤而官不時其值。民甚苦之。不得已復歲運之舊。然官益蕭然煩費矣。我 皇上念官與民之不可以偏困也。而思所以變通之。因令于歲漕之數。量留十五萬石。令輸其直。而即以所餘之船與軍。齎白糧而致之京師。此一轉移間。不益漕。不僦船。不增一卒之費。而坐省大司農金錢十二萬餘也。然此歲漕十五萬石者。不以漕而以金。其將安出與。均之出于民也。其果能時其直以歛民耶。抑不然也。方今粟錢不得其平。稽諸古制。宜出金錢以斂民之粟。顧益散粟於民間而斂之以金。得無使民重病。願更有以權之。期於官民兩利。無獨困此一方民而後可。
問貨利於刀。流于泉。錢之為言泉也。如流泉鑄錢。專令寶泉寶源二局鑄作。挾O而百貨通焉。往者法錢不行。而姦錢日蕃。因禁所在無銅積籠。奇羨而畢歸之上。宜也。然官錢益少。而民益得挾其偽錢以自便。利權散於下。錢貨壅于上。于法禁未便。比者令督撫臣各量其地。與應用錢之多寡。復開鼓鑄。其地丁課稅。民得賦錢率什之三。而官之予兵。及給諸經費亦如之。此故往例。而益明厲其法。欲使必行。庶幾乎錢之流通。可日月冀與。然嘗思其制。間有未安。官錢之直貴。民頗不便之。一矣。以官之直予兵。兵轉而他售。將無所讐焉。二矣。吏操造幣之勢。咸殽雜為巧。三矣。欲毋惜銅愛工。使質重而工良。又恐采銅日蕃。究無所取贏焉。四矣。錢文不精而直又重。則隱屏盜鑄者得而乘之。五矣。凡斯所慮。闕而不圖。何心計之鮮也。能商功利者或不乏矣。其務有以權之。欲使貨賄流通。下以便日中之市。而上為國家收鼓鑄之利。期於餘財貫朽而不校。稱盛治焉。
法令應歸簡易疏康熙四年
廣東總督盧崇俊
奏為政歸簡易。以端治原事。臣聞民生休戚。動昭天象。國家利弊。實繫民生。使果弊盡革而利盡興。自當有休靡戚矣。臣竊以為國之大利在于政治簡易。而國之大弊在于法令繁多。何也。夫法令一多。則內外衙門。在大官惟成例是遵。每多查駁之煩。在有司惟功令自畏。有不遑救過之慮。豈能計及民生之休戚。而施撫字之仁耶。且因叢迫之際。以致左右作姦。則民生愈受其困矣。若政治一歸簡易。則大小臣工。各有暇豫之精神。衙門各役。莫施鬼蜮之伎倆。是害不除而自絕。利不興而自溥。不必求遂民生。而民生自遂。故古來止頌寬大之為美政。未聞以文法之繁為善治也。夫一法立則一弊生。故法愈多而弊愈滋。夫滋弊緣于法多。則救弊惟在減法。有不辨而自明者矣。向來立法之密。其意在于除弊安民。奚知弊反從此而滋。民又從此而擾乎。恭逢我 皇上智仁天縱。知大計軍政之循陋規。知考滿等第之恣營求。而毅然停之。知四部考成之繁瑣叢弊。而歸併戶部綜核。知各關差官之騷擾商民。而責成地方徵收。天下官民商賈。已受無窮之福。此即多事不如省事之明效也。今日求治之法。不須遠法前王。但就 皇上此念而擴充之。將六部現行事例。命其逐件講求。如書有云。刑故無小。宥過無大。止將貪暴姦私。明知故犯者。按例處治。其餘因公獲過者。概免瑣議。減之又減。直至于必不可減而始存其大且要者。則法令簡明。大官易于綜核。有司得以展舒。始能共講撫字之術。以遂民生而回天象不難矣。
請省奏銷駁查疏康熙九年
給事中姚文然
題為請慎奏銷之駁查。省冗奏以節 睿勞事。臣惟章奏之最繁者。奏銷之駁查。但錢糧款項未清。駁查必不可省。言省駁查則非矣。惟有不應駁而駁者。以至內外屢題屢覆。頻瀆 宸聰。此等之類。實屬可省。臣舉一二事言之。如湖廣省康熙六年兵馬買用豆草等項。價值共五萬餘兩。初經部覆湖北巡撫劉兆麒。湖南巡撫周召南。奏銷康熙六年錢糧兩疏內。俱云草價與定價相符。豆價比上年減少。均應准銷。於康熙七年五月九月各奉 旨依議欽遵在案。乃七年九月部覆湖廣總督張長庚。報銷康熙六年兵馬錢糧一疏內。又稱豆草價值已浮。難以照算。請 敕下該撫覆減具題等語。臣查康熙六年該督報銷湖北湖南之豆草。即湖南北兩撫所奏銷之豆草。三疏本屬一事。款項價值相符。何為三月之內。一允一駁耶。至康熙八年二月及五月內。湖南北兩撫具題。該部兩疏具覆。俱稱豆草等價。查已于奏銷康熙六年錢糧案內。准銷在案。均無容查議等語。是康熙七年准銷于前。康熙八年照舊准銷于後。則中間七年九月內之一駁減可省也。省此一駁。而後此該撫兩次具題。該部兩次具覆。皆可省矣。又如廣西省鬱林三里全州等營。節經經略臣洪承疇該督于時躍等題准該營全支戰餉。屢年奏銷無異。乃部覆廣西省康熙四年五年奏銷錢糧兩疏內。將各營所支戰餉數萬餘兩。俱駁令追扣。累經督撫提臣疏請免追。部覆不允。最後該撫金允祖兩疏具題。該部于康熙八年八月及十二月內兩疏具覆。皆稱該督盧興祖于康熙六年具題。減戰兵改為守兵。此四年五年戰兵支過錢糧。俱係未定之前支給。相應免扣等語。是順治十三年。康熙元年。節次題准全支戰餉于前。康熙八年。題覆照舊免扣于後。則中間奏銷康熙四年五年錢糧疏內兩次駁扣可省也。省此兩駁。而後此撫臣屢疏請免。該部屢疏具覆。皆可省矣。此臣所舉奏銷兩案。皆見于章疏者也。舊例疏外更有駁單。胥吏查冊呈單。多者至數十件。其中豈無不應駁而駁者乎。臣思戶部與別部不同。錢糧款項千端。卷案牽連數載。言事者累月查一二件。事後指摘甚易。任事者一日行百十件。當下稽察甚難。因此反復思維。該部事務既已因繁得難。必須求易于簡。而求簡之法。先自求詳始。蓋省其應省者簡也。先辨其應與不應者詳也。從來堂官執要。司官執詳。臣請三言蔽之曰。司能詳則堂可簡矣。人能詳則事可簡矣。始能詳則後可簡矣。伏祈 敕下該部。詳飭該司。凡遇駁查款件。無論列疏開單。最初加詳慎。或有關涉兩司者。須彼此移覆明白。有卷連遠歲者。將舊案細查原委。部例壹則斷兩行之路。舊案熟則收胥吏之權。應駁者必駁。不應駁者即省。庶內省章奏之繁。外省駁查之累矣。
請簡承追章奏疏
王奐曾
伏見我 朝立法。遠邁前代。提綱挈領。百度具修。即如吏部考功司。職掌議處事件。號為最煩。然 欽部事件處分則有彙題。盜案處分則有彙題。而正項錢糧奏銷。戶部會同吏部。一省各一次具題。以及鹽課驛站等項奏銷。類皆先有常期分省總題。凡以定例在前。臚列題明故事。可不煩而整齊易結也。獨雜項錢糧。戶刑兵工各部。隨便將承追未完之官。移交吏部議處。吏部有並四五案具題者。有並二三案具題者。亦有一案具題者。雖因便并省。而一年之內。此等處分猶不下六七百疏。合之督撫原題。一年或至八九百疏。章奏之煩於此為甚。我 皇上勵精圖治。萬慮周詳。即不以煩瑣為厭。然臣子之道。列在言路。苟有一得。可以佐 聖政。無煩 聖慮者。誼不容苟默已也。臣惟承追未完處分。自有定例。而參處之時。則總以其人之承追不力為詞。合無令各省巡撫。每年將該省州縣承追雜項錢糧之官。查明案件。行令每處分晰完欠項款。各造一冊。定於奏銷正項之後。具疏總題。各部按冊核明。會同吏部。通作一本具題。處分仍照定例。自該員到任經手之日計算。承追一年以上不完者。降俸督催。其原參亦仍照定例。罰俸督催。於辦事則甚清。於題奏則甚簡。提綱挈領。法莫便焉。臣更有請者。各省虧空之案。有承追十餘年至二十三十餘年。年年參處。並不完結者。其果家產盡絕耶。州縣何不出結詳報。司府何不加結轉詳。該撫何不據結保題。其尚有家產可變耶。該州縣身在地方。按籍可考。該府親臨上官。嚴查可得。該司該撫。若果認真督催。計日可楚。乃既不具結保題。又不力催結案。使 國家徒蒙追比之虛名。終不獲完補之實效。遷延歲月。視為固然。官曠事墮。莫甚於此。臣請 敕部通查見在各省虧空未完之案若干。每案數目若干。其承追自原任至回籍共歷若干年。造冊進呈。行令各該撫逐案備查。果係何因。遲久不結。務期明白立限具疏奏 聞。力清積案。在外不徒循報參之具文。在部不徒幸駁查之為利。體 國奉公。實心治事。亦振起庶官積玩之一端也。如果臣言不謬。伏祈 敕部議覆施行。
敬陳時務疏順治十七年
給事中姚延啟
伏讀 上諭。因天旱災變。引咎省躬。令臣得極言時事。寬其忌諱。臣謹摘時務中有關 君德。有裨 國計民生者。列為七款。伏祈 皇上垂察焉。一建言諸臣首宜優恤也。言官之設。原以補袞批鱗為職。若止糾繩臣下。而不敢匡弼 君父。則唯諾盈廷。何貴旴昲。今 上諭所云。十二十三年有言官處分者。如季開生李等。戇直犯顏。業已身膏原野。伏祈 皇上特准骸骨歸葬。家口還鄉。仍加優恤。以彰敢諫之忠魂。以昭轉圜之盛事。其餘流徙降革諸臣。亦各加存錄。次第擢用。則海內無不鼓舞稱慶。從此忠鯁之風。翕然丕振。不致徒以脂韋容悅。為保身家祿位之長策矣。一刑獄宜復舊制也。 本朝律法。刊布天下。臣民曉然知所趨避。今屢奉 上諭。增改律條。耳目惶亂。即如拾兩籍沒之令。原為懲貪。然法愈嚴而貪風不止。今又改為席北。大貪大惡。反漏網于吞舟之魚。又如因民間玩法者眾。故增杖罪罰贖之例。今貪汙官吏。反借此以害民。贖鍰盡入私囊。愚民不知。怨歸朝廷。又如欲警情之官。將承問不公者。擬大辟。立法太重。此後刑官承風希指。欲免己禍。枉入人罪。以刻為明。以殺為威。怨咨之氣。上干天和。此尤近日旱魃之所由致也。伏祈沛然更始。除去新法。盡復舊條。則天下歡呼解網。上帝必立降甘霖矣。一錢糧催科不宜太急也。天下之民有圈地之苦。有逃人之苦。有喂養馬匹供應大兵之苦。有封船之苦。有縴夫之苦。有打造戰船之苦。有藩府朘削之苦。有驛遞騷擾之苦。有盜賊焚掠海寇出沒之苦。又有水旱不時之苦。天下原未太平。民生原未豐裕也。今不問疾苦。概責之以十分之錢糧。而此外又有私攤私派。或一年三四次派。如河南地方。陳德兵馬經過。勒派車輛。即輸四萬餘金。如此之類。過于正賦者。不知幾許矣。近日閩浙用兵。百姓攤派之苦。供兵供馬。解草料。解釘鐵。解油炭。解船木桅木。行齎居送。十室九空。目前急務。謂宜起徵現年。將帶徵者寬緩。以示軫念民艱之意。至于用兵地方。更望格外加恤。此在 皇上厚下安宅之仁。非臣愚所得臆揣也。一有司人才摧折急。宜從寬久任也。夫錢糧積逋。非因地方民窮。即由前官遺累。雖使龔黃復生。亦不能立起沉。今不敢多舉。摘其治行尤卓者。如原任松江知府李正華。太倉州知州白登明。常州知府崔宗太。衢州知府袁國梓。紹興知府王廷議。湖州知府劉愈奇等。皆有守有才。表表著聲。錢糧舊欠不完。概令謫罷。小民扳轅涕泣。莫可如何。 皇上欲開久安長治之業。須重愛養百姓之官。臣愚以為凡考成應降應革者。乞 敕撫按察其治行。如果民心愛戴。不妨特疏題留。帶罪任事。則久任廉能。可以免更易之苦。黎民得所怙恃矣。一兵餉不足度支告匱土木似宜停止也。今戶工二部錢糧日絀。即 內帑所積。能有幾何。各處新舊大兵月餉。壓欠動至半年。呼庚呼癸。苦無以應。水衡金錢。與其耗之于神宮梵宇。何如儲之以飽騰士馬。賑恤飢荒。伏乞 睿裁。酌其可緩者停之。其萬不容已者。亦乞 敕部因舊增設。不得分外糜費。省一分即留無限脂膏。節一毫即養無窮命脈。昔漢文帝欲造露臺。而惜百金之費。以為破中人十家之產。故能馴至殷阜。府庫充盈。海內乂安。前事可為明鑑也。一賢路不宜太隘也。天生人材。原以供 國家之用。故宋太宗見制科取士。曰天下英雄。盡入彀中矣。
我皇上屢次開科。綱羅賢雋。超軼往昔。而邇者因士風靡敝。以為多收不若約取。遂將生童入學科舉之數。減之又減。大縣止進十五名。科舉亦裁其半。竊恐讀書者日少。既不為農。又不為儒。其抱才負氣者。好勇疾貧。必至棄詩書而為戎首。聞近日南方盜賊。多有廢書不讀之輩。夫學校之設。原為養成俊良。亦以羈靡奸猾。伏乞 睿裁。仍復三年兩次進學之例。其鄉會中額。亦再加擴充。或比舊例稍減三分之一。使跅弛之士。不至于牢騷放廢。鋌而走險。亦敉甯之最要著也。一服色不可不辨也。歷代帝王。創制典禮。衣冠之式。原不必同。但貴賤等威。豈容無辨。 皇朝定鼎。十有七載。君臣章服。與官役弁冕。不甚分別。混淆孰甚焉。乞 皇上詔禮官博采前代。斟酌損益。務于 大清衣冠之中。仍示上下尊卑之體。以為萬民瞻仰。尊 朝廷而重元首。名分亦不患于褻越矣。以上七款。皆臣素日懷之胸中者。今幸遇 皇上頒布德音。求言若渴。謹據實披陳。伏祈 睿鑒。
與安徽李方伯
方苞
執事服官有年。聲績顯布中外。尚恐民治有缺。越二千里而詢於愚儒。今而知所至稱賢。不苟然也。安徽諸郡。吏民所公患。莫若採鐵。初額僅七萬斤有奇。大府上言宜撥移產鐵之地。部議駁責。轉以三倍。自是無敢及此者。倘能與有司詳議。白大府密奏聞。而陰有以慰戶部及內府諸郎吏之心。然後露章以請。則無曩者壅遏之患矣。又凡害之已見者。人知憂之。而伏積於無形者。則昧焉。往者遂甯張公子為懷甯縣令。謂周官荒政。弛山澤之禁。令民得縱漁樵。自是以後。歲小祲衰。惡民千百為。決隄防。毀墳墓。莫可禦止。古者山澤隸於官。故弛其禁以利民。今則民力所自營。而租賦之所從出也。可任其相奪乎。用此三十年中。陸陂池少遠於宅舍者。民皆棄置而不價踴三倍。使常利坐失於伏闇之中。而亂心生於理平之日。非早遏其流。ª務孳息。薪材魚異日必為亂。昔宓子治單父。齊師將至。父老請曰。麥已熟矣。請使邑人出自刈。傳郭者三請。宓子不許。曰。甯使齊人刈之。令吾民有自取之心。其創必數年不息。此仲尼之徒。深明於先王以道立民之意也。其他法久弊生而宜革者。如鋪設總甲以稽竊賊。而為賊謀主。江辯繁。壅蔽生。執事久官南置汛地以防大盜。而為盜窟宅。里立鄉約保正以息爭察訟。而中。聞此必熟矣。若能與所司詳議而改紀之。俾良有司奉行有成效。則下其法於諸郡。非一時之利也。凡茲所陳。或關於大府。或責之有司。或議於同官。執事皆可為之樞紐。若官中之事。以執事之仁明。必曲得其次序久矣。無待於某之瀆告也。
敬陳親政四事疏嘉慶四年
御史何道生
我 皇上當 親政之初。即下直言之 詔。凡在臣工。自宜各抒所見。以備採擇。臣職司獻納。謹將管見所及。列為四條。
一曰禁進獻。欽惟 大行太上皇帝至聖至明。無微不燭。前因各省督撫土貢之外。間陳玩好。曾經降 旨禁飭。誠以督撫為封疆表率。首重廉潔。若進獻之路一開。則不肖者得以藉口進 御。需索屬員。層層遞取。必至派累民間。是以加之戒飭。 聖意至深遠也。諸臣自宜凜遵 聖訓。不得復萌故志。惟是我 皇上親政伊始。誠恐督撫之中。有以此為嘗試者。不可不防其漸。伏乞 皇上申明 聖訓。曉諭諸臣。俾知 郅治之朝。不貴異物。諸臣惟當砥礪廉隅。潔清自矢。以佐上理。則吏治之源清矣。
一曰飭吏治。親民之官。守令為重。近年川楚教匪滋事。多由守令之不職。守令之不職。又多由督撫之徇庇。守令之賢不肖。惟視督撫為轉移。為督撫者。果能整躬率屬。潔[己](已)奉公。循良必擢。貪劣必懲。則一省之中。雖不能盡皆良吏。而上行下效。大法小廉。咸知媿厲。作奸犯科之徒。自無所容。今之督撫。不能整飭屬員者。半由於不能正[己](已)。半由於迴護處分。惟無瑕者可以責人。己之不正。何能御下。而守令獲罪。督撫司道。俱有失察之咎。故隱忍不發。以觀後效者有之。互相蒙蔽。苟圖無事者有之。因循姑息。遂致釀成事端者亦有之。此誠當今急務。不可不大為整飭者也。伏乞 敕下部臣。嗣後各省守令有以貪污不職敗露。或因科道論劾。或因士庶控告者。必嚴究其上司各官徇庇之罪。以儆官邪。至各該督撫自行參奏者。其從前失察之咎。不妨稍恕。如此庶地方大吏。皆知自顧考成。無所迴護。而吏治可以整飭矣。
一曰達民隱。伏讀 聖諭以民隱為念。而欲其上達。此誠 聖王宰治之要道也。民隱之未能盡達者。半由於督撫之徇庇。不能整飭屬員。半由上控之案情。不能徹底根究。向來凡有上控之案。或交該督撫提審。 欽差大臣質訊。而統計所辦之案。歸罪於地方官吏者。不過十之二三。歸罪於原控之人者。往往十之七八。否則不過顢頇了事。歸於兩敗俱傷。推原其故。皆由於外省迴護之惡習。牢不可破。而彌縫之巧術。更屬多端。故往訊之人。即使矢正矢公。長於折獄。而本省官吏。一聞 欽差之信。即將全案情形。捏飾裝點。不使稍留罅漏。查辦之人。鮮不受其蒙蔽。至於 欽差所過。州縣支應供給。其弊更有不可勝言者。 皇上所差大臣一二員。隨帶司員一二人而已。大臣司員所帶家假 欽差之勢。鞭撻州縣辦差人役。徵求無厭。里閈不O人。較之定額不止倍蓗。所到之處。甯。公館鋪陳。空如席捲。即使所訊之案。毫無冤抑。而沿途已不勝其擾矣。伏乞嗣後凡有上控之案。其與督撫並無干涉者。即交該督撫據寔審辦。其干涉督撫。恐致迴護者。立即提犯進京。交部臣秉公嚴鞫。務期水落石出。以成信讞。倘有必須親至其地踏勘情形者。交鄰省大員。就近查勘。分別奏咨。歸案辦理。庶驛站不至騷擾。而民隱得以上達矣。
一曰釐驛政。 國家設立驛站。凡馬匹人夫。皆有定額。草乾夫價。皆有奏銷。原於閭閻毫無擾累。乃各省地方官奉行不善。借差使之名。開科派之路。馬價折之民間。草豆納之里下。一遇緊要差務。格外派累者有之。差拏民間行旅騾頭馬匹。充抵驛騎者有之。於是州縣之賢者。無不以衝缺為畏途。而不肖者反以衝途為要缺。至於一當衝缺。則無論賢不肖。皆以辦差為要務。其精神才幹。用於擘畫夫馬者半。用於奔走伺候者半。加以下程鋪墊。需索徵求。應接不暇。雖有循良之吏。亦惟有低首下心。以苟免賠累為幸。斷不能盡心民事。其無能者。又皆縱容胥役。多方勒派。地方之脂膏。朘削愈深。奸蠹之囊橐。分肥愈厚。而貪詐者之藉端入己。飽其谿壑。更不必言矣。伏乞 皇上敕下各省督撫申明定例。轉飭有驛州縣。遇有差務。務照部頒勘合夫馬定數支應。如有不遵定例。額外需索者。立即直揭部科。各督撫仍責成道府。不時稽察。所屬州縣。如有藉口辦差。派累百姓者。立即揭報參奏。倘隱不辦。別經發覺。即將該上司一併嚴議。如此嚴切 訓諭。俾各知儆畏。庶驛政清釐。而民無科派矣。
敬陳治滇實政疏雲南通志
蔡毓榮
滇省界在邊荒。甫離兵燹。迥非承平內地。可以優游坐理之時。一切整頓地方。撫綏民生。務以實心而行實政。如其因循苟且。粉飾太平。非 皇上責理於臣。與臣率屬以報 皇上之至意也。自受事數月以來。周諮利病。悉力興除。總期上下一心。勤求治理。無如官斯土者。或緣瘴癘易侵。接踵報故。是以荒殘難起。觸目灰心。率多旦夕求去之思。否則守邊俸為待遷之計。滇吏之實圖有造於滇者幾人哉。是非申嚴課績之條。特著考成之令。大加振刷。逐事講求。未易起積隳而成長治也。夫所謂實政者。一在復丁田。前此死徙人丁。拋荒田地。業據勘明題報矣。使徒覬蠲除之令。不為補救之謀。長此土曠人稀。成何景象。又或侈語招徠。而漫無安撫。捏申開墾。而攤泒包賠。從何時得庶且富耶。則所以闢榛蕪謀生聚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廣樹畜。滇人既幸更生。而無以謀生。其勢不可以久。務因時地之利。為開衣食之源。今以無主荒山。勸民種樹。近郊隙地。給令灌園。但使瓜壺棗栗之微。各得其養。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安在絀之不為贏。而剝之不易復耶。則所以課種植稽畜牧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裕積儲。滇在萬山之中。產米無多。運糧未便。臣前疏請開捐事例。用實倉廩。亦以官兵交瘁之區。常平義倉。雖經修舉。未能責效於旦夕耳。然使以常平義倉為故事。而虛報損積。塞責一時。又或不知貴粟重農。馴致耕三餘九。何以有備而無患邪。則所以勸積穀實邊儲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興教化。滇人陷溺數年。所習見者。皆滅理亂常之事。幾不知孝弟忠信為何物矣。今既如長夜之復旦。反經定志。全在此時。臣已飭行有司。各設義學。教其子弟。各以朔望講約。闡揚 聖諭。以感動其天良。各選年高有德之人。給以月廩。風示鄉里。但人情率始勤而終怠。其或作輟不常。安能久道化成。而保民無邪慝邪。則所以革民心興民行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嚴保甲。滇當反正之初。逃兵逃人。暨逆藩舊人之竄伏者。正復不少。臣前疏請責土司稽查之法。業蒙 睿鑑允行。尤須嚴督有司。肅清內地。但使深山窮谷。城市鄉村。無一脫漏牌甲之人。自無一容留姦宄之地。特恐奉行不善。反以編設擾民。又或徇編設之名。一報冊結。便為了事。漫無督察。是有治法無治人。其能以虛文收實效邪。則所以清逋逃弭盜賊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通商賈。滇南道路險遠。舟車不通。商賈罕至。吳逆時。游棍夤充稅官。市棍夤充巡役。物無大小。地無遠近。或一地而兩稅。或二三十里一稅。到處搜求。甚于截。操奇贏者裹足不前。有由然矣。
今蒙 恩悉除弊政。臣已嚴檄所司。悉照經制額稅征收。其餘痛加禁革。仍申嚴塘汛。毋許借名盤詰。陰肆誅求。并會飭滿漢官兵。毋容短價強買。然而市廛未集。百貨未通。一粟一絲。其價皆十倍于他省。軍民困苦。長此安窮。誠使有司加意招徠。多方撫恤。悉剔稅中之弊。永除額外之征。安在日中熙攘之風。不可復見于天末邪。則所以清關市鼓悅來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崇節儉。仕途之奢儉。吏道之清濁係焉。儉或不至于大貪。奢則未能有小廉者也。自吳逆剝民之財。逞己之欲其屬共溺于膏其驕侈。釀成僭亂。是奢儉尤關于治忽明矣。今滇吏萬里之官。以裘敝金盡之身粱文繡。。當土瘠民貧之地。非守[己](已)如寒儒。而欲保其為良吏得乎。夫人無兩用之心。豈有一心于聲色貨利。而又能一心于官守民依者。臣常戒諭庶司。約口腹。習浣敝。減騶從。絕餽遺。止宴游。屏玩好。固已懲紈*之習。遏佚豫之萌矣。然人情率易放而難收。安必勉然者之幾于自然。長以官瘠為民肥地邪。則所以惜物力砥官方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除雜派。雜派之禁。率土同遵。獨滇吏恃在邊圉。罔思顧畏。滇民惟知漏例。習以為常。故往日各地方。有當月里長。有值日里長。凡有司日用辛工紙張油燭柴炭。一切供應食物。及答應往來差使。慶賀節令生辰。皆取給焉。乃至各衙門雇募胥役。取用夫匠。無一不派諸里甲。又有上司。各行有司採買雞牛羊米豆布疋。細及榔蔬果之屬。有司指一派十。短價剝民。民之痛切難支。莫此為甚。臣已痛加禁革。有犯必行糾察。然而耳目難周。法久易玩。非藉賢有司共懍 國法。實體民艱。又安能弊絕風清。以養地方之元氣邪。則所以守禁令蠲科斂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恤無告。鰥寡孤獨。王政攸先。況以全滇湯火遺黎。復以潰賊殺擄。疫癘流行之慘。或父兄盡歿。幼而無依。或子女皆亡。老而無養。或失其婦。或喪其夫。甚有一戶族而僅存孤寡一二人。一村屯而止遺婦女老幼十數口者。仳離號泣之狀。不忍見聞。臣雖倡率有司。量行賑恤。然而壺之德。曾不終朝。使地方官無同其憂患之心。無曲為生全之法。此煢煢而待斃者。將安恃邪。則所以續民命回天和者之力行宜亟也。一在止濫差。州縣差人下鄉。上司差人下州縣。等一害也。夫錢糧案件。各有限期。軍民如或抗違。有司何難申究。有司如或遲誤。司道府豈憚揭參。而必恃差催以佐其風力乎。況滇省陋例。督撫衙門員役。竟得與有司分庭抗禮。司道亦擅設承差。公然凌厲有司。一奉差牌。索人夫。索供應。索規禮。甚至咆哮公堂。鎖拷經承。谿壑既厭。取一回文銷差而巳。曾何裨于公事。徒有害于官民。臣于受事之初。即巳嚴行禁止。仍設稽差印簿。令地方官按季登報。積弊漸除。然非奉行之官。各以息事甯人為念。行之既久。保無陽奉陰違。及其事發而後處分隨之。地方之驛騷已甚矣。則所以省差催息民害者之力行宜亟也。凡此十事。在腹地或視為迂緩。在邊疆則最為急切。臣既董勸兼行。正各官黽勉從事之時。非請 天語特頒。何以發其震動恪恭之氣。即其間已有通行定例。尤必請部行申飭。特示勸懲。凡邊俸已滿二年。即按十事。考其十蹟。果其田疇既闢。戶口既增。樹畜既蕃。積儲既裕。化民成俗。靖盜弭奸。市肆殷盈。奢侈不作。正供之外。悉皆除。無告之民。全活甚眾。官差足跡。終歲不及州縣鄉村。是為真正循良。督撫臣查¾明奏 聞。部臣核實請 旨優陞。以示鼓勵。如其以十事為具文。閱二年之久。而迄無成效。亦聽督撫臣題報。分別處分。斯邊吏爭自濯磨。共勉于實心實政。而殘疆自此起色矣。
途次見聞入告疏
楊樁
臣蒙 恩遣往陝西四川祭告岳瀆。請 訓之時。面奉 諭旨。途中聞見有關吏治民生者。直陳無隱。臣今事竣還京。所有見聞。敬為 皇上言之。一臣聞樹桑之制。詳於孟子。七十衣帛。著於禮經。四川成都等府。紡織頗盛。第製作華侈。非民間日用所宜。山西澤潞絳諸州府亦然。直隸陝西。則紡織甚少。即有亦不視為急務。臣思禹貢九州。惟冀雍梁三州。不篚織絲。疑非地土所宜。然豳詩蠶月條桑。八月載績。魏詩十畝之間。桑者閒閒。周禮職方氏。正北曰并州。其利布帛。諸葛亮自表成都有桑八百株。子弟衣有餘饒。皆在今陝西四川直隸山西之境。即古冀雍梁三州也。是知禹貢三州無篚。以雍梁有織皮。冀州不用貢耳。非桑有宜有不宜也。漢崔寔為五原太守。其俗不知織績。冬月無衣。積細草臥其中。寔賣儲峙。詣雁門廣武迎織師教民紡績。織紝綀縕。民得以免寒苦。松江府舊無梭布。明萬歷間廣東老婦教之。遂以成俗。夫五原今河外地。越老婦至無能耳。紡織之益。尚能如此。況禹貢九州之域。加以有司訓教。利自十倍於前。臣請 敕下直省督撫。通行州縣。有能紡織者。無務華靡無益之飾。不能者。官發紡織之具。迎善織者為之師。不三五年。民自勤於紡織。而布帛可以有餘矣。一黃河水勢東西莫定。河灘地畝。坍漲靡常。每有昨本為河。而忽焉填淤。亦有今方耕種。而水至成河。不可為閭閻之恒產。即不能充州縣之正供。臣自山西永濟縣渡河。至陝西潼關縣。聞瀕河地方。向因蒲朝爭界。遣員踏看。不論地形高下。一總升科。今二省並水。小民完納不前。每多賠累。徒有增額之名。未獲升科之實。伏乞 敕下山陝督撫。逐一勘明。其實在高地。不虞淹沒者。照舊升科。若低窪之區。請將所增糧額。永行豁免。庶民勸于墾而無後累矣。一臣見今之議錢法者。皆曰銅少。臣愚以為銅少之故。由於下洋太多。而僉謂銅有藉於外洋。是大不然。臣考三代以來。錢之多莫過於漢。史言元狩前。都內錢貫朽而不可校。初元永光間。內錢四十萬萬。水衡錢二十五萬萬。少府錢十八萬萬。王侯將相氓庶之家。富至鉅萬千萬。或數百萬。皆錢也。大司農及民間日用之錢。尚不在此數中。錢之多有如此。而又用銅以作兵器。以造器皿。終不患於乏銅。蓋其時海洋未通。以中國之銅。止供中國之用故也。東漢而下。海邦漸至。中國之銅始少。臣聞長老言。 聖祖仁皇帝初未開洋禁。民間銅器頗多。盜銷私鑄。間亦有之。然未以乏銅為慮。自洋禁開而銅始患少矣。臣頃在四川。有語臣者云。四川雲南之銅。每百觔輒有銀數兩。中國之水。不能出銅中之銀。惟外洋能出之。姦民每將紅銅賣與洋船。俟銀既淨。然後復入中國。謂之條銅。推之他省所出。亦當如是。是今日洋中之銅。名產於洋。而實即自中國者。銅之所以日少。質之所以日低。職此之由。臣請 敕下沿海督撫。嚴諭諸州縣。洋船入境。敢以紅銅私與洋船買賣者。照硝磺私鹽之律。從重治罪。則紅銅不得下洋。鼓鑄自無少銅之患矣。一臣查舊例。 朝廷每有 恩詔。凡斬絞人犯。罪非常赦不原者。概行寬免。其軍流人犯。未至配所。亦邀 恩釋放。惟已在配所。自順治八年八月 恩詔後。未有赦宥之條。
臣近經數省。見軍流人犯。或隻身遠徙。骨肉久離。或妻子同行。老年鰥獨。煢煢異地。實可哀矜。臣竊思軍流之與斬絞。其罪輕重懸殊。重者邀 恩悉赦。輕者乃有赦與不赦之別。軍流中情罪亦各不同。有強盜免死發遣者。有命案人犯減等發配者。有緣雜犯比例遣謫者。若命盜二案之正犯。中途遇赦。得回原籍。而比例之雜犯。反長繫他鄉。於情更覺可憫。臣請 敕下直省督撫。詳查所屬之軍流人犯。共有若干。除在配所已經入籍。不願還鄉。聽其自便外。其餘酌其罪之輕重。詳其年之遠近。具奏請 旨加以殊恩。量從赦宥。則小民咸沐下車之仁矣。一臣見外官自州縣而下。有雲貴川廣之人。仕於直隸山西。亦或江浙福廣之人。仕於川陝。其路途相去。遠或萬餘里。近亦在五六千里之外。舟車之費。跋涉之艱。所不待言。而且任之初。語言未曉。風土未諳。又或憑限稽遲。曠官不免。更有父母在堂。孑身遠宦。晨昏既曠。音信罕通。甚之佐雜微員。離鄉太遠。頂名替職。諸弊叢生。臣伏見唐時掌選官。各就注其地之宜為令佐者。宋時知縣詮選。雖甚遠無過三十驛。三十驛者。九百里也。今請略仿其意。外官自府及直隸州以上。除授不計遠近。屬府之州縣。離家遠者不得過二千里。佐雜等官照教諭訓導例。就在本省銓補。定以八百里或五百里之限。則地便其人。人便其地。吏治民生均為有益矣。
荅曾君有書
魏禧
疊承教以兵學及治學書。欲使禧得獻其愚見。念足下意。更取二篇點次。而鄙意偶有觸發。遂出異同欲相正。非敢謂不然也。然足下高明好學。當無取雷同之譽。兵為治學之一。於天下事最為難能。不可以輕談。中兵者人情而已。又謂法者皆情變之極致。二言者可謂廣大精微矣。特以文好斷續格。前後欲相為工。遂令其指不暢。禧竊以謂明理而適於用者。古今文章所由作之本。然言之不文。行之不遠。是以有文而天下之理與事。有不可以盡言者。是以有含蓄之指。有難於直言者。是以有參差斷續變化之法。則皆其後起者也。辟之於水。浸灌萬物。通利舟楫。此水之本也。而江河之行。曲折洄洑波瀾漪瀔激瀉。此水之後起。而勢有不得不然者。水不恃此以為貴。兵法萬變。不可窮詰。人情二語。則已得其要領。奈何不使一暢其指乎。天下之法貴於一定。然天下實無一定之法。古之立法者。因天下之不定而生其一定。後之用法者。因古人之一定而生其不定。匪獨兵為然也。至於治學。則天下事無一不在其中。非有聖作明述之智。文武將相之材。鮮有能兼總而條貫之者。禧嘗欲集諸同學志當世之務者。各因所已知。而討古論今以成其說。如平居留心官制。則使討論古今之官。留心禮樂。則使討論古今禮樂。人任一曹。或數曹。既各成書。然後合并貫穿。其利。杜其弊。而尤必使眾法雜陳之中。首尾不相扞格。一代之治。條分縷析。剛柔文質。各異其宜。然必有一代制作之大意。其纖悉畢到處。與其大意必相通屬。一法雖善不能獨行。必與他法為表裏。辟之作室。欂櫨斗桷棟梁。必大小相扶持。一室之規模成。而後一榱一桷。始有所附。故原其始。非一人獨見所能辦。要其終。又非眾人之各見所可成。時不我與。諸同志或阻隔千百里外。或以飢驅不得卒所學。禧用心者。凡十數條。今成說者僅五六。至律歷河渠兵法。則尤不敢厝意。自知終其身學焉而不能者也。禧生平好讀左氏。於其兵事。稍有窺得失。曾著春秋戰論十篇。為天下士所賞識。然嘗自忖度。授禧以百夫之長。使攻萑苻之盜。則此百人者終不能部署。而小盜亦終不得盡。天下事口言之與手習。相去有若逕庭。有若南北萬里之背而馳者。而況於兵乎。今謹以評點二稿呈覽。惟足下更教。
復林若洲言時務書嶺南集
程含章
足下素抱賈生之心。作為時務一書。其論五憂也切而中。其解七駁也詳而辨。崇論宏議。疊出不窮。而僕前書謂其必亂天下。則何也。詩曰。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孟子釋之以為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大抵開創之君。類皆有英明雄聖神天授之才。又以手夷大難。斯世之險阻艱難。身所備嘗。天下之土俗人情。目所親1。前代之善敗得失。耳所熟聞。其時佐命之臣。又多虎變龍驤。識微見遠之士。故其坐論廟堂。垂諸典則。以貽子孫者。類非後賢後王之所能及。昔宋神宗欲變法。司馬君實侍經筵。讀曹參代蕭何傳。神宗曰。漢常守蕭何之法可乎。對曰。甯獨漢也。使三代繼君。皆守禹湯文武之舊。雖至今存可也。由是言之。祖宗之法。惟小有缺墜者。隨時損益之。至于大經大法。不可變也。漢晉以來。唐宋元明。有不變亂舊章而亡國者乎。無有也。我 朝 聖祖 神宗繼繼承承。一切官禮兵刑。監前明而精之。法度紀綱。悉具備。誠能守而弗失。雖萬年未有艾也。即以海防而論。慮匪船之出沒無常也。於是乎¾置水師以鎮之。臺以守之。兵弁有制。訓練有方。遊巡有時。會哨有地。槳船戰船。星羅碁布。都守之上。轄以參遊副將。統以提鎮。又有兵備各道以分之。又有督撫以節制之。偷惰者黜。勤能者陟。防者謫。失守者誅。又慮愚民之表裏為姦也。於是乎編審保甲。稽查接濟。嚴禁銷贓。地方自道府而下。至于捕巡。皆有詰姦禁暴之責。遞相管束。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百數十年太平之效。咸在于茲。迨乾隆五十四五年。海盜漸起。禍緣安南篡臣阮光平父子豢賊。致寇擾我邊境。洎天墜厥命。盜無主。爭為雄長。招致無賴。肆行掠。乃造米艇大船。配兵出捕。其時太平日久。將吏怯懦。緝捕不力。地方亦不能寔行保甲。守口員弁。因緣為奸。而接濟銷贓諸弊作矣。海賊綿延。至于今日。愈無忌憚。焚村莊臺者。歲且再三告也。 皇上軫念沿海商漁。 嚴旨責問。大憲非無肅清海嶠之心。而將官無一果銳忠勇之人。責以畏葸不前。則曰賊眾我寡也。風色不順也。間有一二差強人意者。亦止搜羅小醜。聊以塞責。若大幫洋盜。不敢過而問也。邇來參革將弁。不為少矣。而泄泄者如故。即添船添兵以畀之。亦屬無濟于事。每歲獲盜。多不過千餘名。而無賴姦民。受賊雇募入海者。尚不止此。所誅者少。所添者多。勞費伊于何底耶。由是觀之。海盜之不平。非法足累人。乃人不奉法。諺曰。揚湯止沸。不如去火抽薪。今日之計。止宜就無能之將作量力之謀。不必遽言戰也。惟專心議守。多造船隻。招募兵勇。分布各港口岸。責令將弁日夜訓練把守。文武同心。力行保甲。嚴禁接濟。如有漏。法在必死。凡船不經挂號搜查者。毋令出入。夜間口外之船。概行禁絕。漁船止許朝出暮歸。不容多帶薪米。商鹽各船。責令水師逐程護送。使賊外無所掠。內無所援。不出半年。賊夥必散。然後掩其不備。殲厥渠魁。則盜息而費亦可省。足下欲謀人國。曾不深思遠慮。而紛紛然欲取國家之成法。一朝變易之。如來書云。宜簡機深望重大臣一員。於閩廣江浙諸省要區。開設幕府。倣漢唐遺規。復辟舉。收人才。或遣使臣採訪。或許以自薦。一省。陸路。許選司道三員。司道聽選副使二員。一主禦寇。嚴防接濟。一於商船出洋時。抽分餘息。雇募鄉兵。護同上下。水路。許選提鎮三員。分合巡緝。各授一軍。約配戰船二十。米艇十號。仍聽各選諮議一員。之數策者。僕竊思之。無一而可。今日督撫之權。不為不重矣。生殺予奪。錢穀兵刑。皆其職掌。足下又欲別開幕府。將廢督撫不用耶。則數省事繁。非幕府之所能理。將仍而不革。不受幕府節制耶。則事權不一。何以圖功。將受幕府節制耶。無論鞭長莫及。緩急難恃。以九千餘里洋面。責諸一人。使懸揣虛擬以圖必勝之策。雖呂望復生。不敢任此。僕竊謂以一省之官。辦一省之賊。海面情形。較易熟習。兵將勤惰。較易周知。呼吸左右。較易捷速。果其得人。安在督撫不可辦賊。何必更設幕府。事多滯礙耶。其不可一也。
國家取士之法。出正途者有科甲。有行伍。出異途者有蔭襲。有 詔試。有投效。有吏員。有捐納。我 皇上親政以來。士人上書陳言者。苟有可採。間 賜錄用。皆所以廣收人才也。有功者賞。有過者罰。銓歸閣部。重大柄也。遷擢以等。惜名器也。升調以年。杜躁進也。保薦必書事實。防冒濫也。其有奇才異能者。例許專摺奏請。或 特旨不次超擢。可謂四門洞關矣。足下又欲復辟舉之法。豈諸路皆不足以得人。而辟舉獨可得人乎。抑賢人君子不肯應 朝廷諸路之求。必待辟舉法行。然後出而仕乎。徒長虛聲。無益實效。其不可二也。若夫使臣采訪。惟據聲名。則殷浩慶彈冠矣。竊恐奔競請託賄賂諸弊。如蝟而起。雖嚴刑峻罰以繩之。不得而禁。其不可三也。課績命官。故賢能者奮勇。而貪劣者不得進。若令其自薦。則人皆毛遂吳起矣。脫令有一能讀父書趙括。出乎其間。足下將疑而不用耶。則無以服其心。而來天下之賢。將舉長平四十萬卒。慨然授之耶。是戲天下于一擲也。夫考試微名也。枷杖流辟大辱也。密封搜檢棘闈至嚴也。而鎗替懷挾之風。猶不能禁。況立談而取尊官。掇厚祿。何事不可為耶。其不可四也。司道者。百吏之綱維。提鎮者。三軍之司命。皆天子之屏翰大臣也。必其人功績著聞。才識卓異。 天子乃簡而授之。非如知府副將以下。督撫可以奏補也。足下竟許幕府自選。以為有合于古者大國三卿二卿命于其君之義。不知古者封建諸侯。各君其國。各子其民。故各得命其臣。今則郡縣一統。無私土。無私民。安得有私臣哉。以閩廣江浙四省。悉隸幕府。已轄天下三分之一。又使得自選其屬。則朝廷輕。藩鎮強。足下能保無樹黨營私尾大不掉者乎。其不可五也。廣東官制。三司之外。輔以六道。無可增。不容減。法至善也。足下欲減司道為三。輔以二副使。何以資彈壓而寄廉訪乎。其不可六也。賊船之來。無定時無定境也。接濟之奸。非明目張膽也。二者之患。合通省文武之力。猶不能辦。足下乃責之一副使乎。其不可七也。往者招募鄉兵。出洋緝捕。意謂勝于營兵也。詎知聞賊聲。荒亂無措。不戰而潰。何則。戰賊乎。足下欲使一副使。抽分商人餘息。購募鄉兵陣非其素習。又且工價幾何。孰肯舍身。護同上下。粵洋三千餘里。一副使豈能盡護耶。果能護。僕猶慮其加賦病民。況烏合鄉兵。必不得力。賊船突至。必遭焚掠。商人以有限之財。供無益之用。雖刀鋸橫陳。不能從命。其不可八也。廣東兼轄水師官將。一提五鎮六協七參八遊。而陸路不在其數。非是不足以資防禦也。足下欲減提鎮為三。分之則海面遼闊。終形單弱。合之則又顧此失彼。其不可九也。粵東戰艦。舊惟繒船資以護守。形製皆不甚大也。至乾隆五十九年。海氛猖獗。小船不能敵大。乃造米艇百號。分派各營。每遇盜警。不敷配駕。尚須添雇商船。非得已也。賊船之來。多者百十號。少亦數十號。足下欲每軍止用戰船二十。米艇十號。將謂寡可敵眾乎。僕嘗半載在洋。與賊連戰數次。頗知其。大抵外海之戰。與內河陸路異。何則。汪洋之中。一望無際。非有山林險阻。可以憑扼塞。非有林木蔽翳。可以伏奔軼。其戰也。惟恃船隻火之多寡大小為強弱。而又有霧有雨不可戰。無風大風逆風逆潮。皆不可戰。必天日晴明。風力適中。師船乃出。船身簸蕩。發多虛。幸而得勝。我順風而逐。賊亦順風而逃。不可驟及。東西南北。惟其所之。不可邀截。若到黑水外洋。或日色將曛。我師不得不回帆矣。故其殄滅較難。要之方戰之時。必以船大大為貴。故以大船攻小船。如以虎驅羊。一可當十。以小船攻大船。如以卵擊石。十不當一。是故配船之法。大船須十之八九。小船須十之一二。小船者備淺水捉賊之用。不任戰也。僕方欲添製加倍大船。每幫二三號。載以四五千觔大。俾賊不戰自潰。足下乃多用小船。少用大船。謂大船不若小船之便。亦未親臨行陣耳。其不可十也。
若夫用人之道。惟於進賢退不肖加之意而已。雖行軍之際。使貪使詐。亦所不廢要必度彼無背叛之心。我可制其死命。然後可用。否則厚賞之可也。予之以柄不可也。足下謂富鄭公欲收兇險之徒。量加任用。以為束縛之計。僕謂此特為小有才智。不安貧賤者言耳。若夫亂臣賊子。豺狼成性。雖日抱而哺之。不可馴也。要在聖主賢臣。防微杜漸。有則斷而誅之。斯亦何能為者。元明季君。荒淫失道。法紀廢弛。故使張士誠方國珍李自成張獻忠之徒。擾亂天常。足下乃謂其不知收用。不知此數人者。收而用之。有異于莽卓敦溫安祿山之為耶。夫治天下之道。惟法與人。足下之於法也欲變易舊章。於人也欲收召亂賊。有一於此。尚足致亂。況兼而有之乎。昔王安石博學多聞。慨然有匡濟天下之心。卒以才偏性傲。以順己者為賢。以逆己者為不肖。遂致流毒縉紳。禍人家國。足下以海門布衣。留心經濟。忠君愛民之意。溢於楮墨。非豪傑之士。烏克有此。特以閒散荒澨。未得備窺 盛朝制度之精。遂泥古先已行之效。此亦經生之常。無足怪者。所願從諫如流。改過不吝。剛而不愎。實而若虛。則德業日進。令聞無窮矣。方今制府誓清海嶠。特於省會設立軍工局。大頒文告。下諸郡縣。收羅人才。諮訪治道。士民中有能出策平匪者。許條列款要。赴地方官呈遞。倘格於有司。許赴省局投遞。果有成效立功。予以出身。是亦辟舉之義也。足下懷之久矣。曷斟酌其辭。出而圖之。若仍執舊說也。僕願且卷而懷之。理愈求精。義愈求熟。俟夫事理通達。心氣和平。再出而談天下事。未為晚也。
以魏叔子答曾君有書及此篇殿諸法之末所以戒妄譚策喜事紛更之弊也苟非其人法不虛行
皇朝經世文編卷十三
治體七用人
善化賀長齡耦庚輯
平論一
魏禧
平己之情。以平人情之不平。宣之于口為是非。誌之于心為好惡。騰之于眾為毀譽。施之于事為賞罰。是非好惡毀譽不平。則風俗亂于下。賞罰不平。則朝廷亂于上。此四者相因而成也。吾何以平之。今日某某然。必有起而不然之。吾不然其不然。彼將亦不然吾然。今日某某不然。必有起而然之。吾然吾不然。彼遂亦然其然。是故天下之是非嘗相半。則吾之是非有時窮。然則奈何。曰。必衷之以聖人之說。聖人之說如權衡。物有大小輕重。以權衡之。各如其數而止。雖然聖人之說。不足以厭非聖之徒。則聖人之是非又窮。然則奈何。曰。莫如跡其說而攻之。毋務勝之以吾說。凡說之偏。必有所蔽。見于徑者蔽於庭。見于奧者蔽于。循其端而披其所疪。則其首尾必有所不通。吾格其所不通則彼之是非屈。言理者猶談天然。一人以為天之外有天。吾烏乎辨之。一人以為天之外無天。吾亦烏乎辨之。故辨理如摶虛。然則奈何。曰。是必有以寔之。寔之何如。曰。古之人不朽者三。曰立德。曰立功。曰立言。且夫古之人不言而功德立。未有無德與功而徒言者。功德不立。言雖美而弗是也。吾以是平之。
平論二
魏禧
匹夫而好人惡人。其好不足恃。而惡之無所害。使一旦操賞罰之柄。則一人之意。足以治亂天下而有餘。故欲善賞罰之道者。必先平好惡。吾嘗觀好惡之所以不平。其故有五。一曰性悖。一曰習慝。一曰眩於目。一曰騖於耳。一曰域於智之所不知。是故能反乎此五者。則好惡平矣。惡賢而好不肖。性悖者也。好其所親近焉而已。習慝也。有善不能擇。擇而不能善者。耳目之過。好惡其所知。而不能擴其所不知。以己量人者。域於智也。且夫吾之於人。必有所好惡於其間。則將入乎五者而不能以自救。是故反乎此五者奈何。性悖之人。謂之天殃。天殃者千萬之中。不可一二見。習慝奈何。非聖之書不敢奉。非義之士不敢親。吾討之古。吾之好惡。於是焉法之。吾諏之今之賢。吾之好惡。於是焉衷之。潔其好惡之宅。則其來也有以應之而不亂。眩於目奈何。碔砆之石。其光璘然。人或以為瑤。璞而不琢。則苴之矣。故能諂吾之目。吾則好之。不能諂吾之目。吾則惡之。錐之處囊也。其穎立出。襓劍弢弓。雖有長技不得見。是故必謹持其所諂。毋忽其所不足。騖於耳奈何。十人譽之。則吾不敢惡。十人毀之。則吾不敢好。且夫好惡者必慎於所先入。先者主之。後者奴之。殉其虛必喪其寔。執其先必距其後。域于智奈何。一人之智匹十人。絜以百人則詘矣。智匹千人。萬人絜之又詘矣。故守一人之智者必愚。一人之好惡出於性歟。性則懼其悖也。因於習歟。習則懼其慝也。用目則眩。用耳則騖也。其何敢以吾為然。四者免矣。懼智之所域也。其何敢以吾為然。
平論三
魏禧
是非定則好惡正。好惡正則毀譽平矣。雖然毀譽有道。畫姝麗者必極天下之粲。畫鬼怪者必極天下之醜。非德於姝而讐於鬼。以為否則不足成吾畫。是故譽人者腴其骨。而毀人者瘠其肉。必如是。然後可以成其毀譽之說而已。天道善善而惡惡。聖人之道。善善長而惡惡短。故君子有譽人而無毀人。與其失諸毀。甯失諸譽。雖然毀能賊人。譽亦能賊人。善毀者如飲之瞑眩之藥。不善譽者如餉炮炙。有毒焉腊其中而不覺也。是故以譽之不平為恐失[己](已)者。小也。譽人而失[己](已)。他日吾有譽。人不我信而止。又其甚則我不自信。終其身不敢譽一人而止。大賢之人。知為善而已。故其於毀也呺然。然而譽之也呺然。中材之人。其始也歆於善。毀焉則輟矣。曰是則然烏乎然為之。或譽則輟焉。曰苟能然然且足矣。雖然士之伏於蓬蒿也。呿口而言。莫或然之。刻躬而行。莫或先之。然砥節不衰。好學而善下。矗然公卿之上。愎過拂眾。則莫之敢京。何前後之戾也。此無他。富貴者人所不敢忤。而譽之者眾也。
平論四
魏禧
古今賞罰。未有一成而不變者。故平賞罰者平其義而已矣。先賞後罰奈何。不狃之以恩而趥以威。則從我者懼而解。●然如石之脫。不可合也。是道也。其在造國。先罰後賞奈何。國媮民玩。不摘其桀。不可慴也。先之以賞。是以水濟水也。迄其後而朿之。則棄前惠。怨黷生。是道也。其在亂國。賞克厥罰奈何。天下攝然。大兵不興。大嶽不作。大役不發。於是乎抉網而疏之。天下不弛。是道也。其在治國。罰克厥賞奈何。國可弱不可亡。民可渙不可叛也。峻法以敕之。毋敢作亂。是道也。其在衰國。疑賞疑罰奈何。賞疑則從重。罰疑則從輕。是道也。仁主以之。功同而賞異。罪同而罰異奈何。不能者生民心。其能者有機焉。以操天下之智勇。非賞罰之平也。是道也。權主以之數賞而不勉奈何。國無綱紀。臣不共君。民不畏吏。于賞則往。如僦市傭。可以緩不可以急。是道也。闇主以之。數罰而不懾奈何。君以徼為明。吏以多殺人為能。民習搒掠。視斧鑽若耒耜。不護其生。惵而思動。可以戰不可以守。是道也。鷙主以之。一舉而已。功則賞之。有罪議罰奈何。功大從賞。罪大從罰。或薄其賞以塞其罰。是道也。厥謂以大蔽小。罪則罰之。有功議賞奈何。緩則從罰。急則從賞。或薄其罰焉售之可也。是道也。厥謂以急易緩。親麗於罰奈何。可議者議之。不可議者不以親骫法。是道也。厥謂以公滅私。讐麗於賞奈何。賞之而已矣。是道也。厥謂以直報怨。賞於親。罰於讐奈何。吾無怍於吾心。斷之可也。違其跡焉不可。或虞其時焉訾之可也。是道也。厥謂以義制事。賞盡則恩窮。罰盡則威窮。大賞大罰。不可以輕用也。故摩世者必先之小賞小罰以持其心。是故善用賞罰者有餘。驟賞奈何。賞極而不盈。是謂大受。驟罰奈何。誅不待教。是謂大憝。驟賞其魁則不足賞已。驟罰其魁則不足罰已。當賞而財絀奈何。吾罰其不用命者。則用命者榮矣。是之謂以不罰為賞。或曰非嗇之也。豐之以情。故仁人之言溫於繢纊。富於車馬。詩曰。非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是道也以之。當罰而勢絀奈何。吾賞其用命者。則不用命者愧。是之謂以不賞為罰。或曰謹持其禮以正之。則人不敢犯也。故仁義可以為干櫓。尊俎之間折衝。易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是道也以之。
為君難為臣不易論
陶貞一
夫君臣之義。固交儆而相成者也。使君獨為其難。而臣下拱手受成。則其弊仍有面從莫違之患。而所謂難者何所資以出治。是有君而無臣也。故君道以用人為最難。而臣下稱職之難。即與之俱見。今夫覘歡慍。候慘舒。動中主情。舉無謬旨。此軟媚之士。以稱使令可矣。若大臣而出此。括囊容身。自幸無過。人主樂其無過而近幸之。士之立朝者。見夫如是之得君也。從而慕效之。久之臣節隳而天下遂無任事之人。人主將獨以其身任安危之寄也而可乎。鮑宣有言。朝廷亡有大儒骨鯁耆艾魁壘之士。議論通古今。喟然動眾心。憂國如飢渴者。每誦斯語。未嘗不為掩卷太息也。史冊所紀。論用人之道詳矣。而其最要者有兩言焉。謂當求曉事之人。不當求辦事之人。而仗節死義之士。當於犯顏敢諫中求之。用人者知此。可以言治道矣。夫勤敏無過者。所謂辦事之人也。通達政體者。所謂曉事之人也。漢之盛時。朝廷定大事。決大疑。議郎博士。皆得引經義力爭。是通達政體之識。即寓於犯顏敢諫之中也。及其衰也。而韋匡之徒。負海內重名。天下之所尊禮。依違瑟縮。不敢出一辭。吐一氣。臣節之不振。其效旋見於哀平之朝。人主不可不深察乎此也。雖然世誠有大有為之主。側席求賢。豈不願得其人而用之。而卒不可得者何也。其積習然也。漢汲黯奉使河內。不至而返。而擅發倉以賑流民。唐魏徵諫不納。而太宗與之言。輒不應。裴諝奏事。上問榷酤之利。久之不對。夫違命矯制則專甚也。若魏徵裴諝之為。是不敬也。其在後世。豈能一日容於朝廷之上哉。惟明主有特達之識。不責以苛細。而有以激揚其氣。夫然後磊落奇偉曉事之人出。骨鯁之臣進。得數人焉。而天下可得而理矣。今夫帷幄之地。是宗社所由寄也。而但奉職循理焉。曰是亦可以無患矣。風憲之任。是法紀所由立也。而但毛舉細故焉。曰是亦不為無補矣。設諷以古之名臣。如汲黯諸人之節概。則震悚色變。若將陷於大戮者。且以是為過激之行。沽名市直之所為。甯純臣小心翼翼而敢出此。試問夫純臣之小心翼翼者果何事也。曰吾知辦事而已。誠有如朱子所云。名為大臣。而其實不過供給唯諾。奉行文書。如吏卒之為。苟如是則為臣亦何不易之有。苟如是則君之用人亦何難之有。嗟夫。世誠有大有為之主。憂勤天下。不得其人。而與若輩圖治。不重可惜歟。故用人之道得。人主以憂勤致無為不難也。用人之道失。人主以憂勤濟叢脞無益也。治忽之機。直決於此而已矣。論者曰。今用人者率由選舉。人材其出於是乎。曰是君子小人雜進之途也。夫吾所謂用人之難。亦難於數人而已。苟得其人。其餘者將委之此數人。而人主之聰明。不必其及也。雖封疆大臣。亦將與數人共擇之。而百司執事。所謂慎簡乃僚者。固將使分擇之。臣道亦惟以人事君。尤不易耳。論者曰。古今人不相及。世無其人。人主將誰與圖治。曰王褒嘗言之矣。世必有聖智之君。而後有賢明之臣。
讀李文饒近倖論
張英
文饒論近倖之害。舉桓靈元成為至鑒。以為人君少欲英明者。則能反是。如漢文雖有鄧通趙談。所信者賈誼張釋之袁盎。此所謂少欲也。武帝雖有韓嫣李延年。所貴者公孫宏卜式兒寬。此所謂英明也。故君聽不惑。政無頗纇。近則開元初。內有姜皎崔滌。以極宮中之樂。外有姚盧蘇宋。以修天下之政。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名。六合晏然。千古莫及。其故何也。倖臣不得干政事也。後代能如漢之文武。及開元致理之要。雖有倖臣。亦何害於理哉。文饒之意。以謂人君誠能少欲英明。則雖有近倖。苟得骨鯁賢相。輔理於外。而亦可以無傷於治理。予竊以為不然。人君苟不能絕去聲色狗馬遊宴沈湎之樂。則此輩連茹並進。託處於肺腑隱深之地。必不能安分循理。勢且招權納賄。藉僭威福。以行其私。此等之事。又斷不能為骨鯁之大臣所容。使此輩小人。明愬於人君之前。短長大臣。非毀朝政。刖人君雖至喑。必不必近倖小臣微豎之言。遽加罪於大臣。則此輩之術亦淺矣。惟投間抵隙。窺貌伺顏。或為無意之游談。或為儕偶之傳說。或因一事之短而類及其餘。或因一時之疏而搆成其釁。人君方以為自己明察所及中外無遁情。而不知已入小人之彀中而不覺矣。文饒論文帝之鄧通趙談。武帝之韓嫣李延年。開元之姜皎崔滌。無害於治理。不能有加於當時之賢士大夫。余以為此特舉其小人之愿者耳。如申屠嘉廷辱鄧通。而文帝不之問。萬一此數輩者皆奸佞狡詐之尤。申屠嘉雖賢。能終辱之乎。江充初見。被服輕靡。及乎搆禍既深。卒成巫蠱之禍。天寶末年。社稷傾危。卒壞於近倖之手。恭顯處內。蕭望之以賢傅而不免於見殺。人君之明。果能如漢文漢武。未可必也。近倖小人之稍愿。果能如鄧通韓嫣輩。未可必也。以稍闇之主而近尤佞之徒。幾何其不顛倒邪正。變易是非。竊權干紀。盡驅天下正人。緣引奸邪不止也。而謂雖有倖臣。亦何害於理。果通論哉。文饒又謂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名。六合晏然。千古莫及。是謂游宴非僻。無傷於理。予竊以為不然。人君之一心。天下之權衡。四海九州之明鑑也。衡一差則輕重失矣。鑑一翳則妍媸亂矣。清明在躬。志氣如神。以臨御之。猶懼有所偏有所弊。書曰。內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牆。有一於此。未或不亡。非謂此數者一事遂足以亡其國。謂此端一開。則緣此而進者不可禁禦。不可測度。不可諫救。以至於敗亡必然也。蓋游宴非僻者。小人之門也。小人者君子之敵也。小人進。君子退。小人親。君子。小人眾。君子寡。亂亡之本也。乃謂得元成之欲。享舜禹之名。是古帝王之兢兢業業。毋冒貢於非幾者。皆不知樂其身。而過為檢束以自苦也。豈通論哉。蘇子之論始皇。彼自謂聰明人傑。視斯高輩刀鋸之餘智。何足以惑我亂我。而不知其禍若斯之烈也。人君而知此。則視此輩如鴆酒毒脯。不敢近之矣。
明太祖待解縉方孝孺論
陳祖范
異哉高帝之用人也。識方孝孺為異人。而曰吾不能用。為子孫輔太平。僅除漢中教授。擢解縉為御史。及縉詆袁泰之奸。又慮其少涵養。將為眾所傾。遣歸。諭曰。大器晚成。其益進于學。行大用爾。夫賢者之于世。患其不生。生之患求而未得。未有得之矣。又姑之為異日用也。觀縉所上封事。指帝之闕失。可謂切中。非學既有成者不能道也。監察御史。以糾惡擊邪為職。諸御史欲糾袁泰。無敢執筆。縉獨奮然為之。可謂能舉其職矣。烏得為少涵養耶。且賢者必忤于不賢。所賴君上保持之耳。何眾傾之足慮。若逆慮其為眾傾也。而先罷去之。是賈生不待譖于絳灌。而長沙之謫。乃漢文帝之所以厚賈生而玉成之也。豈不謬哉。幸而數年之間。縉未死而復用于文皇耳。倘不幸早死。則奈之何。相文皇未幾。忤高煦。斥交趾。繼又以趙王之讒。下獄以死。是信乎其為眾所傾矣。夫不為眾傾。其人必不賢。為眾傾。又咎其少涵養。然則所謂涵養者。必周容而詭隨者也。窺帝之意。豈真慮其為眾傾哉。誠恐置之于朝。屢發其敢言之氣。批吾逆鱗。則旋就誅戮耳。是以急遣去之。使吾無殺賢士之失。帝亦可謂巧于藏拙者也。孝孺之學。正大純粹。又進于縉。而欲為子孫輔太平。帝若曰。乃翁以馬上治天下。安事詩書。待太平之世而用汝耳。今觀高帝之手。武臣宿將。誅夷殆盡。所任者大扺貪鄙嗜利之人。可以笞箠而驅使之。他如宋濂王禕。不過備文學製述之末而已。有能傑出于其間而講二帝三王之道者。宜乎其不能屈[己](已)而用之也。若謂賢以貽子孫。所以愛其子孫。孰與夫用賢人以教育人才。而致人才於不可勝用之為尤愛其子孫也。嗚呼。以高帝之英明果毅。使能虛己納聰。而倚任一二大賢。一代之治。唯軼漢唐而幾三代不難焉。何至身甫歿而燕難發。同室操戈。而天下之被其毒哉。
德才論
王友亮
諺有之。無德不可為君子。無才不可為小人。辨人之大端似矣。余謂君子蘊于中為德。發于外為才。非有二也。分之者其自小人始乎。譬諸水然。才出于德者。乃有本之泉。不出于德者。若無根之潦。即小人亦自知其為不及也。自知為不及。顧反至于相抗而相傾者。此何故哉。德者人之所不見。可見者獨才耳。才非君子所尚。而不能禁世之無尚。小人方暴其才以投世尚。又虞君子之弗能容也。于是益自結于世。所立固而所助多。率之以攻異己者。其勢遂操乎必勝。何則。三代以還。才德兼優者不數見。德優而才不足。往往有之。小人則一于用才者也。世推其所長。而愈形夫君子之短。則小人勝矣。君子有才。不欲自見。藏之若虛。出之以遜。小人則急于見才者也。世震乎其外。而莫察夫君子之衷。則小人又勝矣。且夫小人之才。與君子未嘗異也。所異在用之邪正。執此以觀。當百不失一矣。乃有不盡然者。宋王欽若判三司。請免積逋千餘萬。真宗問先帝何弗知。對曰。留與陛下以收人心耳。卒免之。其恤民可謂仁。溫公議復差役。期以五日。同列病其太迫。蔡京獨如約以行。其治事可謂敏。蔡知廣州。寶貨一無所取。及去。夷人以薔薇露灑衣送之。其持己可謂廉。哲宗崩。臣議所立。章惇獨謂端王輕佻。不可主天下。其論人可謂智。金人欲帝張邦昌。秦檜抗言請立趙氏宗。被脅北去。其臨變可謂忠而勇。五者皆人所難能也。而欽若輩能之。則亦何以異于君子哉。然其卒異者。假公義以市高名。而私欲錮于中。利害訌于外。不能常守也。故雖矯激于一時。終焉倒行逆施。身敗名裂而不顧。嗟夫。自古人君。未有不以進君子退小人為先務者。然每至于相反。豈非外惑其才。不復深觀其德歟。夫君子勢孤。難進而易退。小人亟于求進。植黨以排善類。善類既空。所植者貪鄙成。并求小有才而不得。其極也以巽懦無能為德。浮夸喜事為才。則又交失之矣。如趙宋之末。可勝歎哉。可勝歎哉。
重臣論
徐旭旦
國有大事。重臣一言鎮之。重臣之益於國也如是。泛論名實者謂時危乃見重臣。夫國家何日無大事。疆場何以警。盜賊何以興。賦何以增。兵何以叛。官何以貪不息。民何以窮無日。此重臣之職也。重臣一言則大綱理。重臣不言則百官言之。進之者雜。人君之聽之者不專。事之幾泄。綱目亂矣。大事安得成。人君其敬大臣哉。大臣其善自重哉。
儲大文曰。漢文帝時。陳平為左丞相。文帝問君所任何職。平對曰。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外鎮撫四夷。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此誠識宰相之體者也。唐太宗時。房喬杜如晦為僕射。太宗嘗責之曰。公為宰相。當須開耳目。求訪賢哲。有武藝謀略才堪撫眾者。任以邊事。有經明德修立性明悟者。任以侍臣。有明幹清處事公平者。任以劇務。有學通古今識達政術者。任以治人。此乃宰相之裨益也。比聞聽受詞訟。日不暇給。安能助朕求賢哉。語尤明切。故宋文彥博請繼上奏封。爰述二說以陳之。後世譔史序宰相表者。不煩辭。書此二則足矣。
用人
儲大文
陸贄奏唐德宗曰。當天后時。非惟人得薦士。亦令士得自薦。又曰。天后以寬得人。陛下以精失士。蓋德宗自文藝外。它政率庸闇繆。趙憬盧邁賈耽高郢鄭珣瑜。輔政胥多歷年所。而韓全義李說李錡輩之節鉞。不知以何名授之。然而在德宗方自謂取士之精。其效乃如此也。武后改制。凡狄仁傑婁師德姚崇宋璟郭元振擢以遺之子孫。遂以±張仁愿唐休璟薛訥郭知運張說楊炯崔融輩。內外文武百餘人。率其所擢者。率多庸妄也。然則±救高宗之弱勢。而啟唐開元天寶之盛。而中宗睿宗暨明皇之所自令人得薦士。士得自薦。而以寬收之。固治天下者之寶符也。陳止齋論季布魏尚孟舒。謂李廣賈生。皆奇才也。文帝徒歎其不遇而之。布亦以一言而疑。尚舒以一戰而奪爵。懲羹者吹齏。懲噎者廢食。文帝懲高帝之寬而過於審。不知高祖以易得人。文帝以審失士。夫以文帝之賢。而終為負李賈二子。然則愛惜人才者。奚可不寬其格以收之也哉。若夫李沆之抑梅詢。曾致堯劉健之抑何景明王九思。則又近於娼嫉。而欲貌附文帝之詳審焉。抑又非矣。
知人難
張望
知人難。何謂知人難。同其是而喜者情也。不同其是而怫者情也。有不同其是而無怫者。甯有同其是而不喜者。今有兩人於此。其一人助我者也。同其是也。其一人撓我者也。不同其是也。助我者大都君子也。撓我者大都小人也。又有兩人於此。其一人撓我者也。不同其是也。其一人助我者也。同其是也。撓我者大都君子也。助我者大都小人也。是何也。彼之助我者。有利於事而已。彼之撓我者。勿便於己而已。此之撓我者。不利於事而已。此之助我者。求便於己而已。學成行尊。名字大起。宰相知之。天子用之。顯要繫天下之望。朝廷不能有君子無小人。不能使君子當事。而小人無為。於是乎同聲相應。同類相從。而助之者至矣。於是乎異臭相反。異色相亂。而撓之者至矣。此其固然。然而吾之心一耳。天下萬有也。人之賢不肖。事之成敗利鈍。知之而豈盡無遺。其從而撓之者。開吾之智也。其因而助之者。蔽吾之明也。夫謂因而助之而蔽吾之明者何也。非其心之果是。之所以然者。求便於己而已。知其賢不肖矣。與其成敗利鈍矣。曹輩尚或杳默。未同其是。而此一人已依依興歎同其是矣。出於非望矣。此豈其情哉。夫賢者快心恢廓。固自信。固不疑人。方且假借地望。設吾道之援。究大事如此。贊王室如此。而孰知是人之非其情也。養爪銳為搏擊之資。洗垢求瑕。輆吾遵路。異時以敗大名。亦悔之矣。其小者點名隳色。冒不知人之誚。其大者妄生羽毛。禍人國家。古今亦何可支哉。故曰知人難。
好名論
闕名
人君不可有獨好其名之心。不可使天下無好名之心。好其實故不得獨好其名。因名以責實。故不得不使天下好名。今夫天下善惡二端而已矣。治天下。使天下遷善遠惡而已矣。有善無惡者。人之性。名為善而喜。名為惡而惡者。人之情。今使天下渾渾焉不知名之可好。則善不足以為喜。惡不足以為惡。喜與惡不加於其情。則其為惡也。與為善無以別。而亦漸失其性。故夫名者先王動天下之微權也。先王因民之所好而采章服物以榮之。爵祿慶賞以勸之。表宅錫閭以獎異之。若曰使人遷善而惡自遠。是以不純任刑罰而任禮教。名與禮相近而遠於刑。故名者所以助禮之行。而操於刑之先者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使天下之民。日循循焉歸於吾禮教之中。則刑罰可以措而不用。而天下固已大治。故曰名者先王動天下之微權也。然其始特不可有自好其名之心。自好其名則直以為名焉已耳。自好其名而或靳天下之名。此其意已近於刑而遠於禮。欲天下之治不可得也。故王道以無欲為本。
鄉愿論
闕名
鄉愿最惡者狂獧。有問於鄉愿者曰。是人也可殺與。曰可。可舉而用之與。曰可。問於狂獧。狂獧不然。可可否否。無所隱避。於是鄉愿好其與己同。惡其與己異。故曰鄉愿最惡者狂獧也。夫人至於可殺。恨之至也。至於可舉而用之。愛之至也。使其不顧人之可殺與否。因其恨而殺之。則所殺者或為君子。不顧其人之可舉用與否。因其好而舉而用之。則所舉用者或為小人。鄉愿之心。陰私險巧。惟知趨利避害。不察事之可否。理之是非。閹然自媚於世。佯為無所甚好。無所甚惡。而陰以行其所好所惡之心。故天下之好惡。莫有甚於鄉愿者也。孔子以為德之賊。不信然與。夫使天下無狂獧。則是君子可殺。而小人可舉用也。幸而有一狂者獧者。乃不幸而為鄉愿之所惡。則是鄉愿之禍。不至盡殺天下之君子不盡舉用天下之小人不止。始於一人之好惡。而流毒於天下國家。自古以還。天下之事壞於小人者十二三。壞於鄉愿者十常八九。鄉愿者小人之渠魁也。而其禍自惡狂獧始。有天下國家者。當亟黜鄉愿。鄉愿黜則狂獧興矣。狂獧興則天下之為君子小人者。各得其理矣。易曰君子道長。小人道消。書曰惇德允元。而難壬人。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此之謂也。然則何以辨之。書不云乎。有言逆于女心。必求諸道。有言孫于女志。必求諸非道。求諸道者。所以辨狂獧也。求諸非道者。所以辨鄉愿也。昔楚文王有疾。告大夫曰。筦饒犯我以義。違我以禮。與處不安。不見不思。然吾有得焉。必以吾時爵之。申侯伯吾所欲者勸我為之。吾所樂者先我行之。與處則安。不見則思。然吾有喪焉。必以吾時遣之。觀楚文王之御二臣者。是又辨鄉愿狂獧之大端也。辨之。則鄉愿之好惡。豈至毒天下哉。
除姦異之文集
管同
君子與小人。不可以並處。君子與小人並處。非君子去小人。則小人必害君子。然自吾觀之。自古及今。小人害君子。如善射者然。發十而中者八九。君子欲去小人。發矢者十。幸而中者一二而已。甚矣小人之難除。而君子之易見傷也。雖然。此何故也。君子持正。不能如小人之善悅其君。孤立無朋。不能如其多羽翼。臨事則聽命。無金帛貨財。賂要人而求輔助。直於言而剛於色。不能詭偽欺詐。宛轉以求必勝。是數者皆不及小人。而小人兼之。此勝負之所以不戰而分已。而吾以為猶不止此。天下之事有道焉。有機焉。非道也無以得事之正。非機也無以濟事之成。自古君子於小人。平時則疾怒之狀。見於顏色。若不可與朝夕處。一旦欲攻擊。則謀之他人。考其事實。遲濡隱忍。不能遽發。至於起而攻之。又必昌言於朝。細數其罪。若結訟而上待聽斷者然。吁。吾謀未成。而彼也預防而為之地者。亦已久矣。若夫小人則不然。彼平日自知不為君子喜。朝夕思慮經營。待君子之攻吾而為之備。一旦決發。則驟如雷霆。疾如風雨。巧乎若逢羿彎弓。射跛攣之童稚。嗚呼。竇武屠於曹節。王涯戮於仇士良。元祐諸賢竄於惇京。天啟諸賢戮於崔魏。吾讀史至此。未嘗不廢書而流涕也。彼君子者何其失機。而小人者何其機之捷也。天下之人。死於病者十僅三四。而死於醫者十嘗七八。癰疽大病也。而未嘗遽死也。無扁鵲之技。而決而潰之。則其人乃立死。世之小人。其始意止於患得失。彼既知不為君子所容。則日夜謀為自保之計。而倒行逆施。無所不至。竇武王涯之難。身雖死。國猶延。若夫何進之誅宦官。則身死君奔。而國祚幾亡於是日矣。且夫遇小人者。不攻則已。茍欲攻之。則勢當必勝。勝之如何。曰深警捷速。如小人之所以害君子者。而其術得已。夫深警捷速在小人害君子則為姦為邪。而君子用以去小人則為忠為正。吾請證之。昔宋丁謂陷寇準。排李迪。天下譁然不安。莫能去也。及真宗崩。謂為山陵使。王曾乃入白太后。謂謂包藏禍心。故擅移皇堂於絕地。太后大怒。而謂幾立誅。明御史攻嚴世蕃也。疏入沈鍊楊繼盛事。徐階曰。若如是。嚴公子騎段出都門矣。手削其。獨用通海寇。及南昌地有王氣。購為嵩塋等事。疏一上而世蕃棄市。夫謂固姦邪。曾所言豈事實哉。然而必如是者。不出此則謂不可去。其用意正與徐階同。所謂機也。而儒者或曰。事不當求必成。曾所為不足法。嗚呼。去小人者為身耶。為家耶。為一己之名節耶。為君父之憂國家之患耶。今夫擒虎豹者毒弓矢。設械。以求必獲。而人不以為非者。除害故也。進獵者而告之曰。是非仁術。汝其袒裼搏之。獵者死而虎豹之害日深矣。
論用人
陸世儀
人才極難得也。善用人者必審定其才之所宜。授之以職。而終身任之。務使竭盡其材。以唐虞之際。而致治止於五人。此人才之難得也。以五臣之聖而各專一事。此才之各有所宜也。且各專一事而至于終身不易。此任之而竭盡其才也。今治不及唐虞。而三歲試士。多至四百。則人才何其多。聖不及五臣。而吏戶兵刑無所不堪。則才何其大。歷官如傳舍。旦至暮去。而動輒奏績。又何其才之易竭也。噫。
近行薦舉。最是良法。然有三弊。一曰行之太拘。薦舉之法。所以通科目之窮。破資格之弊也。今必曰某官得薦。某官不得薦。某官薦得任某職。某官薦不得任某職。是仍重科目。仍拘資格也。一曰任之無法。善惡有類。邪正有黨。君子所薦。大抵多君子。小人所薦。大扺多小人。今不立法詳試而任之。且宜兵而工。宜禮而刑。用違其才者。又不可勝計也。即有真才。亦烏能用乎。一曰繩之太急。連坐之法。所以待小人。非所以待君子。故同是人也。或始終變節。或窮達易操。當其舉之。未可謂非也。舉之而受舉者變節易操。則非舉之者之罪也。而烏得一概論也。且仕途傾險。詭譎百出。或叢忌舉主。而陰中傷所舉之人。或傾排所舉之人。而并累及乎舉主。種種株連。為害不可勝道。則雖有賢士在下。舉主亦安能不顧身家。不惜祿位。奮然以舉之乎。無怪乎勉強塞責。而以柔滑善媚之徒。虛應故事也。
觀篩米得取人之法焉。雖節闊目。不無遺珠之歎。然往往拔十得五。又觀匠人得教人與器使之道焉。材之大小枉直不一。而規矩繩墨之法無不一。故能使之咸就條理。至於奇瑰之材。不可拘以繩墨者。則又隨材而器使之。故天下無不可用之才。而亦無不可成之事。今之時教法廢矣。而器使之道。則又棄而不講。使細者為梁。短者為柱。大者為椽。長者為節。乃謂天下無材。謂天下之事必不可成。豈不冤哉。然則如之何。曰寬收而嚴試。久任而超遷。用人之要。無以外此矣。
舊制。舉進士。必分試九卿衙門觀政。每衙門約三十餘人。堂長司僚。與之朝夕而試之事。會其實以上於天官。天官籍註以定銓選。隨材授職。職必久任。故洪永時得人為盛。今之觀政。則不過隨班作揖而已。名存實亡。可慨也夫。
用人之法。古今不同。三代以上開誠布公。主于用君子。雖或間容小人。然君子易于展布。三代以後。禁制束縛。主於防小人。小人終不能防。而君子之進退掣肘。為已極矣。問設有小人如何。曰。小人惟有不用法。更無防法。中庸曰。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則知古人治天下全在懷諸侯。今人治天下全在擇守令。
人非聖人。不能無過。故君有過臣諫之。父有過子諫之。代不乏人。獨為長吏令一邑。未聞闢一言路。令下得言其過失。近為民父母。而驕亢反過于至尊。無拒諫之名。而有弭謗之實。誠所不解也。今後吾黨得第為縣令時。必尊禮有道。祈聞得失。月朔必置一櫃。令士民投於櫃中。言我一月中過差。庶無冒昧妄行之弊。
潛邱劄記論治
閻若璩
蔡襄曰。天子之尊。下視民人。遠絕不比。然出政化。行德澤。使之速致而均被者。蓋其所關行有以始而終之者也。惡乎始。宰相以始之。惡乎終。縣令以終之。宰相近天子。而令近于民。其勢固殊。然其相與貫連以為本末。是必動而相濟者也。
後蒙古取襄鄧。入漢濟江。長驅南下。多用郝經策。得宋之奏議。周知其形勝要害。與其守禦之策。用其所保反而攻之。我無借箸聚米之勞。而彼之地圖兵略。皆轉而授於吾矣。此亦後事之師。不可以不戒也。
大清律田宅條例。屯田人等。將屯田典賣與人。軍丁人等。發邊衛充軍。民發邊外為民。夫典賣尚不可。況挖廢之乎。此又律例所未載之大罪也。韋孟既歸。猶夢而爭王室之事。虞世南既死。帝猶夢其進我讜言。真諫苑之異聞。忠臣之盛節也。
史稱呂正獻平生以人物為己任。凡當世名賢。無不汲引。予所尤異者。濂洛關陝諸賢。皆為所薦。周茂叔傳。熙甯初知郴州。用趙抃及呂公著薦為廣東轉運判官。程伯傳。用呂公著薦為太子中允監察御史裏行。程正叔之薦。則與司馬光共疏其行義。詔為西京國子監教授。尋擢崇政殿說書郎。張子厚傳。公著言其有古學。神宗召見。授崇文院校書。子厚弟戩亦薦焉。邵堯夫雖未為所薦。公著居洛中。雅敬堯夫。恒相從游。為市園宅。夫道學諸公之在當世。貴近大臣。能不出力排擊詆侮者已難。又從而薦諸朝廷。使一一獲其用焉。嗚呼。若正獻者。不獨得以人事君之義。其增光吾道為何如哉。
立儲與用人。同一關紐。宋王成器曰。國家安則先嫡長。國家危則先有功。猶丁度對宋仁宗曰。承平無事則守資格。緩急有大事大疑則先材能之論是也。然二者俱以人用法。不以法勝人。即在承平之世。要當以治人為急耳。豈真先嫡長而不問賢愚。據資格而不覈功罪乎。
歐陽公議濮禮。為臺諫所共非。獨蔣之奇傅會之。而後之劾歐公者即之奇也。張柱議大禮。為舉朝所不容。獨楊文襄極稱之。而後之傾文襄者即張桂也。故曰小人都不可與作緣。
宋元祐中。朝士以類相從。有洛黨蜀黨朔黨之分。又有不立黨者。又有戇直無黨者。至章蔡用而諸賢盡錮為奸黨。是君子始異而終未嘗不同也。萬歷中與東林相角者。有崑黨宣黨。又有齊黨楚黨浙黨。三方鼎峙之名。至魏閹出而諸黨盡化為逆案。是小人始異而終未嘗不同也。然君子始異而終同。同歸于禍。小人始異而終同。同歸于利。則其是非固不待辨而知矣。
徐文貞當國。畢公在言路。舉朝嚴畢公。甚于文貞。議且出畢公於外。文貞曰。諸公畏之耶。皆踧踖曰。豈謂畏之。黃門切直。慮其府禍耳。文貞曰不然。吾亦畏之。顧念人孰無私。私必害公。有若人在。不敢自縱。可寡過也。聞者歎服。
韓魏公判大名。上疏極論青苗法。已而文潞公亦以為言。帝曰吾遣二中使親問民間。皆云便甚。潞公曰。韓琦三朝宰相。不信。而信二宦者乎。至哉斯言。真可以為人主之龜鑑矣。予因思當仁宗之時。文潞公則能斬史志聰。當英宗之時。韓魏公則能竄任守忠。而天子不以為專。宰相亦不自以為嫌。何一再傳之後。二公之人猶故也。宰相之權猶故也。而其言則不能與宦者爭勝負。此無他。人主之敬大臣與不敬大臣而已矣。敬大臣則誠。誠則明。明則左右不得關其說。不敬大臣則疑。疑則闇。闇則左右得以竊其柄。故神宗之弊。不在于過信大臣。而在不信大臣。然則神宗之於安石。亦為不信乎。曰以宦者而信安石。吾猶以為不信安石也。
新安程元初曰。昔諸葛武侯以一隅抗衡魏吳。曾築讀書臺。藉多士之力。攷華陽國志。木牛流馬。亦一士人所獻。武侯採而用之。李德裕曰。帝王之雄辯。不足以服奸臣之心。唯能塞諍臣之口。德裕又曰。桓靈之主。與小人氣合。如水之走下。火之就燥。皆自然而親結不可解也。
論官制
陸世儀
設官分職。所以為民極也。故官制清則民志定。周制。在天下惟公侯伯子男。在一國惟卿大夫士而已。自秦罷侯置守。分爵二十級。而漢唐宋因之。愈棼愈亂。其制有爵有職官有加官。又有散階勳爵。或一官而兼數銜。或一事而設數官。或古貴而今卑。或古卑而今貴。名目混淆。等第雜亂。欲居官者顧名思義。難矣。于以治民。不亦謬哉。故愚謂治天下斷自清官制始。三代以官為治事之司。故其制簡而清。後世以官為賞人之物。故其制繁而亂。
周制。地官司徒主教養萬民。今之戶部。但主戶口田賦貢役經費。非古制也。古者王畿千里。千里之外。以封諸侯。而千里之內。又分采地。九賦之歛。其入無多。故可專意教養。今則海內之田賦皆屬戶部。勢不得不以教之一字。聽之學校。而全部專心會計矣。明初止分四司。而其後又分十三司。十三司各分四科。誠以庶務之浩繁也。然古者有教有養。而後世但聞取民。世代升降。感慨係之矣。
夏殷周皆有九卿。即少師少傅少保及六官。外此無卿。今制六部都通大。謂之大九卿。而鴻臚太常光祿寺。又謂之小九卿。以今觀之。殊可併省。如鴻臚太常光祿國子監。可併入禮部。太僕苑馬。可併入兵部。翰林尚寶欽天。可併入吏部。此勢之至便。而制之至善者也。昔宋初雖有九卿之名。皆以為命官之品秩而無執事。元豐正名。始有執掌。中興初併省冗職。衛尉太僕併兵部。太府司農併戶部。光祿鴻臚併禮部。亦惡其頭緒之紛也。立官制而能使頭緒井然。則治天下之道。思過半矣。
昔人謂周禮無諫官。凡官皆可諫者。其言似是而實非也。地官之屬師氏詔王善。保氏諫王惡。則保氏便是諫官。故後世之設諫官。非周禮意也。其必復師氏保氏之舊。而在于王所乎。
翰林院始于唐。唐制。乘輿所在。必有文詞經學之士。下至醫卜伎術之流。皆直于別院。以備燕見。而文書詔令。則掌于中書舍人。未之及也。乾封以後。始召文士元萬頃等草文辭。謂之北門學士。元宗初置翰林待詔。以張九齡張說等為之。掌四方表疏批荅。又改翰林供奉為學士。別置學士院。專掌內命。凡拜免將相號令征伐皆用白麻。其後選用益重。禮遇益親。至號為內相。又為天子私人。而翰林院始大重。然所謂學士。皆以親遠近為貴賤。未嘗有一定之品秩也。宋始有定制。職始貴顯。至于明制。則直以為儲相之地。土子登高第者竟入翰林。不數年可坐致館閣。夫宰相天下安危之所寄也。人主擇相。當務取洞悉國體民情者。豈可徒取文章華國乎。竊謂翰林既為儲相地。當即以相業期之。入院之後宜講貫歷朝經制。務為明體適用之學。則得之矣。
春秋論
孫寶侗
國有與立。親與賢二者而已。親不親則本危。賢不用則政亂。此天道人情之極。而不可偏廢者也。是故一於用親者。其國可久而勢必流於弱。一於用賢者。其勢必強而國不免於先亡。觀於春秋之諸國可知矣。用親者魯衛鄭宋是也。魯之大夫。無非公族。即有一孔子而不能用也。衛事不詳。大扺視魯。鄭之七穆。與國終始。宋之六卿。無異姓矣。之四國者。皆孱國也。而鄭亡於春秋之後。猶垂百年。而宋次之。而魯又次之。唯衛為最久。然則用親之效可知矣。其政也必尚恩。而其敝也則以姑息。情之所洽而相睦。釁之所激而相忍。其君臣上下大扺聯絡顧望。才足自全。不能就功。亦不敢始禍。如人之羸而壽考者。唯從容以盡其天年而已。用賢者齊晉是也。齊之同姓。前有國崔。後有欒高。而桓公之所以首霸者。則管氏之力也。又自樹一陳氏而卒奪之齊。晉自獻公盡殺公子。所用皆異姓也。韓欒疏屬。僅同行路。文悼繼霸。天下莫強。即三卿亦文所自樹也。而卒奪之晉。然則用賢之效又可知矣。其政也必尚功。而其敝也則以詐力。欲專其威。則去親之偪而不疑。欲廣其地。則滅人之國而不慚。其君臣上下唯務勝人。相傾以力。相尚以謀。而其禍適反中之。如人之元氣脫而暴亡者。雖良醫之所憂。而膂力方剛。勢常足以自豪也。然則兩除其敝。而獨收其利者。其惟楚之為國也乎。夫楚者聖人之所絕。春秋之所擯也。而何以許之。明天討者則不可不正其無王之誅。而衡國是者則又不可不權其用人之法也。夫子元子玉子囊子庚子馮子木子西以及春秋以後之屈原皆親也。親可用則用之。觀丁穀於菟孫叔敖伯州犁然丹沈諸梁以及春秋以後之吳起皆賢也。賢可用則用之。賢父彭仲爽以代親。則同姓不偪。親以參賢。則異姓有所顧忌。於是親疏相維。恩義相濟。無畸重之勢。無偏蔽之情。謀易以盡。政易以舉。而國勢以長振矣。是楚之所以負罪逋誅。而竟能崛強荊蠻。擁天下之半而延九百之祀者。豈非此道之得也哉。然則立國者亦唯親賢並用而可矣。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亦有論楚用親賢一條。謂其執兵柄者皆同姓。而一有罪則誅之無赦。故有其益而無其弊云云。當與此論參觀之。
讀後漢書書後
程晉芳
三代以降。士氣之盛。無過於東京。論者謂明章尚道崇儒所積而致。愚則謂儒林一派。開自西京。其所由來者漸矣。自武帝立五經學。登用儒士。由秦以來。風氣為之一變。特不能擇取真儒。舍仲舒之醇雅。用平津之矯偽。致飾儒術飾淺行以干大用者接踵而起。匡張孔馬輩。歷事元成。遂拱手而授人以家國。然而草野之間。講習傳授自若也。莽之篡也。拒聘不仕以死者。史不絕書。光武明章。遠承末緒。又從而重之。拜老臨雍。憲言饋食。所謂設誠而致行之者。儒術盛而士氣奮矣。假令取鑒前車。謂文儒適足以誤國。講搏擊鉤摘之法。崇黃老申韓之術。東京之士習果有以優於西京乎。噫。由漢武以迄桓靈。三百餘年。積之如此其厚。而上無精明濬哲之君。柄臣椓人。迤邐用事。清議在下。黨禍遂興。舉端人正士一舉而空之。良可惜也。夫國家須才至急。方其求之之始。下之應也且或真少而偽多。苟無術以擇之。必且舍麥菽而取糠稗。及其積之既久。真行著而風俗成。雖復抑之屈之。務使革而從我。而有所不得。賢者果無益於人國也哉。余論古每以東京士習之醇。為西漢之所釀而成。有明士氣之盛。為兩宋程朱之學所蘊而發。後有識者當不謂斯言河漢也。
論兩漢權要之職十七史商榷
王鳴盛
仲長統昌言曰。光武忿強臣竊命。矯枉過直。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是以來。三公備員而已。所云臺閣。謂尚書也。尚書令尚書僕射與尚書。皆宦者與士人迭為之。權歸于此。有事可直達上前。故三公無權。有事反藉尚書以達。公卿之權分于近倖。上下否隔。禍有不可勝言者。然尚書固為權要。而漢又別有中書。為尚書者。士人多。宦者少。中書則皆宦者也。以尚書與三公對言。三公權不及尚書。以尚書與中書對言。尚書又不及中書矣。前漢蕭望之。以前將軍領尚書事。而宏恭石顯則中書令僕射也。望之卒為恭顯所殺矣。尚書中書皆管機密。出納王命。其職皆要而官則微。百官公卿表篇首九卿。於郎中令之屬官僕射下。唯有尚書。少府之屬官。雖有中書謁者。而表中無尚書中書官也。望之官之尊在前將軍。而其要則在尚書。故恭顯使張朋告其罪。必候其假歸洗沐方上之。要之士人必不如宦者之親密。故尚書尤不及中書。萬斯同補東漢將相大臣年表。有尚書令。尚無中書。此官侍直宮禁。不在朝廷大臣之列。其後魏文帝黃初中。改秘書為中書。以劉放為監。孫資為令。各加給事中。遂掌機密。見三國志放傳。中書令之為宰相。始於此矣。王肅傳注明帝太和中祕書丞薛夏。以公事移蘭臺。蘭臺自以臺也。秘書署耳。謂夏為不得儀。當坐。夏報曰。蘭臺為外臺。秘書為內閣。臺閣一也。何不相移之有。然則臺閣之名。本在尚書也。而又屬之中書矣。官不論貴賤。惟視其職之閑要。而閑要惟視時主之意向。其制無時不改。是以書之史籍。紛若亂絲。使人眩目。因論臺閣連及之。
唐制內外官輕重先後不同考
趙翼
有唐一代。內外官輕重先後不同。有迥相懸絕者。太宗時馬周疏云。朝廷獨重內官。而輕刺史縣令。刺史多是武夫。或京官不稱職者。邊遠之任。用人更輕。是貞觀時已有重內輕外之弊。武后時李嶠唐休璟奏言朝廷重內官。輕外職。每除授牧伯。皆再三披訴。所遣外任者多是貶累之人。今請選賢者分典大州。王嗣立亦言縣令刺史。不加揀擇。京官坐負及聲稱下者。乃典州。吏部年老不善刀筆者。乃擬縣。盧懷慎亦言比見官犯贓者。任以江淮嶺磧。粗示懲貶。其人內懷自棄。殉貨掊克。益無悛心。以罪吏牧遐方。是謂惠奸而遺遠。遠州陬邑。何負聖化。而獨受其惡政乎。明皇時。張九齡奏言。今刺史。京輔雄望之郡。猶少加選。浙江淮隴蜀三河大府之外。由京官出者。或身有累。或政無狀。用牧守為斥逐之地。或其先附會高位。及勢衰謂之不稱京職。出以為州。武夫流外。積資而得。不計其才。刺史尚爾。何論縣令。古者刺史入為三公。郎官出宰百里。今朝廷士入而不出。京師衣冠所聚。聲名所出。從容附會。不勤而成。是大利在內而不在外也。智能之士。安肯出為刺史縣令哉。是時源乾曜以大臣子多任京職。俊乂率任外官。非平施之道。請以己子三人任京職者。出二子於外。以示近始。詔褒之。倪若水傳亦云。時天下承平。朝廷尊榮。人皆重內任。雖自冗官擢方面。皆自謂下遷。班景倩自揚州採訪使。入為大理少卿。若水餞之於郊。顧左右曰。班公是行。若登仙。吾恨不得為騶僕。可見唐初以至開元天寶內重外輕之風也。及肅代以後。京師凋敝。俸料寡薄。則有大反是者。通鑑。元載當國。以仕進者多樂京師。惡其偪己。乃制俸厚外官而薄京官。京官不能自給。常從外官乞貸。楊綰常袞雖奏加京官俸。歲約十五六萬緡。然風會所積。利常在外。京官之貧如故。唐書嗣曹王傳云。為秘書少監。上元中。京師飢。斗米值數千。乞外官不允。乃故抵微法。貶溫州長史。李泌傳亦云。是時州刺史月俸千緡。方鎮所取無藝。而京官祿薄。自方鎮入為八座。至謂罷權。薛邕由左丞貶歙州刺史。家人恨降謫之晚。崔祐甫任吏部員外郎。至求為洪州別駕。其節度使府賓佐有所忤者。薦為郎官。當遷臺閣者。皆不赴。取罪去。李泌以為外太重。內太輕。請隨官閒劇。普增其俸。為竇參沮而止。此距開元天寶時不及三四十年。而外重內輕相反一至於此。亦可以觀世變也。
大臣薦舉
趙翼
吏治條內所載況鍾翟溥等出守。皆由大臣薦。然洪宣正統間。大臣所薦不特外吏也。如顧佐以楊士奇楊榮薦。由通政司擢都御史。陳勉以士奇薦。由副使擢副都御史。高穀以士奇薦。由侍講進工部侍郎。入內閣。曹鼐亦以楊榮楊士奇薦。由侍講入內閣。王來以士奇薦。由巡按擢左參政。彭勗以士奇薦。由教職擢御史。督學南畿。孫鼎以楊溥薦。亦由教職擢御史。督學南畿。金純以蹇義薦。由庶僚擢刑部侍郎。陳壽以夏原吉薦。由參政擢工部侍郎。郭敦以胡薦。由副使擢禮部侍郎。劉球以胡薦。由主事改翰林侍講。周宣以王直薦。由郎中擢刑部侍郎。楊信民以王直薦。由刑科擢左參議。後又以于謙薦。巡撫廣東。羅綺以于謙金濂薦。由謫戍復大理右寺丞。羅通以于謙陳循薦。由河泊所官擢兵部員外郎。李賢謫官參政。以王翱奏賢可大用。遂為吏部侍郎。復尚書入內閣如故。崔恭以李賢王翱薦。由巡撫進吏部侍郎。李紹亦以賢翱薦。由學士擢禮部侍郎。王越以李賢薦。由按察使擢巡撫大同。羅璟方謫官。以王恕薦。擢福建提學。秦紘以王恕薦。由布政使擢副都御史。總督漕運。余子俊以林聰薦。由知府擢陝西參政。韓雍被劾。方待吏議。會廣西猺肆亂。王竑曰。雍才氣無雙。平賊非雍不可。乃擢都御史。督兵兩廣。以上見各本傳史又稱李賢為相。所薦引年富軒輗耿九疇王竑李秉程信姚夔崔恭李紹等皆為名臣。洪宣以來大臣薦士之風如此。其時薦賢者皆採人望核才品而後上聞。蘇州一郡。逋糧八百萬石。孝宗思得才力重臣往釐之。楊榮薦周忱。遂以工部侍郎。巡撫江南。果興利除弊。為名臣。楊士奇初不識陳繼。夏原吉治水蘇松。得其文。歸示士奇。士奇才之。即薦為博士。改翰林。而于謙之為河南山西巡撫也。三楊在政府。皆重謙。所奏請無不允。謙每議事至京。空橐以入。諸權貴不能無望。及三楊卒。謙遂左遷大理少卿。可見三楊等之薦人皆出於至公。非如後世市恩植黨之為也。其時人主亦傾心信用。如永樂中擇耆儒侍皇太孫。楊士奇蹇義薦儀智。太子嫌其老。士奇謂智明理守正。帝聞即用之。虞謙降謫。楊士奇力白其誣。言謙歷事三朝。得大臣體。宣宗即令復職。宣宗嘗論朝士貪縱。士奇曰。無踰劉觀。帝問誰可代者。士奇以顧佐對。即以為左都御史。年富為人所中傷。英宗知其先由楊溥薦。遂不聽。君臣之相信如此。宜乎正人端士布列中外。成當日大法小廉之治也。蓋一人之耳目有限。若慮大臣薦引。易開黨援門戶之漸。而必以己所識拔者用之。恐十不得一二。但能擇老成耆碩十數人置之丞弼之任。使各舉所知。則合眾賢之耳目為一人之耳目。自可各當其用。所謂明目達聰也。
司馬司士
儲大文
王制。辨論官材。獨專於司馬。雖司徒造士亦屬之。蓋邦國大事。在祀與戎。而戎事尤安危治亂之所繫。故司馬之於官材。雖無不辨論。而實以戎兵為首務也。周禮司士掌臣之版。以治其政令。歲登下其損益之數。辨其年歲。與其貴賤。周知邦國都家縣鄙之數。卿大夫士庶子之數。以德詔爵。以功詔祿。以能詔事。以久奠食。鄭氏註。亦引王制證之。王制傳謂夏殷制。而周禮司士。實屬於夏官司馬。賈氏疏。亦謂與大司馬進賢興功同。然則司馬之辨論官材。不必盡如夏殷。而其重戎事。實同司士。凡邦國三歲則稽士任而進退其爵祿。六服胥同之。此所以能佐大司馬建邦國之九法以佐王平邦國。而又以九伐之法正邦國也。近世名臣惟高新鄭掌銓時。請選擇進士知兵者。繇兵部四司晉至兵備道巡撫總督。以暨兵部在京二侍郎。胥豫儲而遞陞之。無與他官互遷補。為有合於司馬辨論官材。論定後官司士以功詔祿以能詔事之旨。江陵仍之。彌收厥效。此實司樞筦暨平章軍國者之所宜重加意也。
侍中之職
儲大文
宦官之禍。東漢唐明尤烈者何也。昔周公訓立政。詳及綴衣虎賁。而尤重常伯。漢置侍中。與宦官同止禁中。古常伯之任也。光祿勳止禁中。掌三署郎衛門戶。黃門郎給事黃闥。中常侍時得入禁中。而金氏至以七傳內侍顯。東漢光祿勳權益輕。侍中出禁外得內奏而不得止宿。中常侍不用士人。專為宦官職。獨尚書令僕射六尚書職總內外。少能參制之。而亦不得止禁中。凡百官封事。典中書者。易以私伺而盜發。竇武陳蕃劉瑜尹勳之所由敗也。魏置散騎。合中常侍。號散騎常侍。晉江左侍中任尤重。殿內門下事胥掌之。蓋與領護軍埒。中書又有舍人通事。如戴法興沈客卿輩名位瑣末。執國枋。至權震天下。而宦官獨聞於世。唐以侍中為宰相。黃門郎常侍舍人選益清。不關預禁中。舉京朝官胥無古常伯之任。獨置內侍省。日夕天子左右。制外廷誅賞。而阻閡東西省臺寺監衛間。俾無得內達。是故王叔文王伾侍直。最號寵暱。叔文裁至禁中翰林院。伾裁進至翰林院。甘露之役。決罘罳。閤殿門。而李訓韓約。暨吏卒千餘輩。束手胥就夷僇也。自梁誅宦官。盡罷中尉樞密使。置宣政使。以大臣為之。後唐復名樞密使。權益重。至宋遂號兩府。而實與宣徽使胥內職。大朝會常先見內殿。凡內諸司所掌隸於唐禁中之樞密使者。使副使。知院事。同知僉書院事。胥得判之。實兼晉江左侍中領護軍之任。是故宦官惕息斥去。亦卒亡牢不可破之患。元功臣子孫。胥入宿衛。號怯薛。勳籍尤顯O。而狙驁者不久者。多長四怯薛。服膳器物胥掌之。周綴衣虎賁。漢三署郎執戟周衛之任也。及品幹焯著。輒拜左右丞相平章。亦不停宿衛。是故宦官雖盛而訖亡能為患。至明而盡廢宋元之制。內外判不相合視唐尤甚。天子深居禁中。亡可它語。左右璫監。不典兵干政不止。唯武宗季年。邊帥入侍。江彬錢甯輩。時奪其黨類。把持而不肯解釋之權。而其餘枋政權者。直是宦官為虎。殿省閣華望官為狐。而時時假之以張厥威也。夫聯班而側坐。入門而易制。固其小焉者也。語有之。一日不朝。其閒容刀。高拱晨至朝房而猶語人曰。今日所宣當是雙馬。楊漣泄也。乃循例封進。蒙切責不少貸。官府不通O二十四罪疏成。將對御彈奏。而恐少遲而語表裏否隔。其禍之烈至此。而審政要者。可無鑒戒而疏厥壅蔽與。夫樞密使既難卒復。侍中亦久廢。而宿衛任猶古也。盍綜倣元怯薛諸職秩。以正成周常伯名而逆折宦官之芽也哉。
與陳撫軍書
黃永年
會讞事畢。即便北轅。不得親詣節下。一覲清光。少罄所懷。曷勝悵望。自古人才善類。雖自天植。然其盛衰。視學之絕續。其翕散張弛。視一時在位者之愛憎興壞。此非一日之故。其由來者漸矣。嘉穀之殖。無古今一也。世人得之則生。不得則饑而死。有良農焉。為之區別種類。播種而耰之。故嘉穀不絕而人賴以生。借如視賢人善士。若稻粱之得則生。弗得則死。有如良農者為之。時其藝植。滋其華實。賢人善士何憂不所在麻列乎。范文正能啟孫明復。十年之後為世大儒。張魏公以陳瑩中鄒志完姓名。警發楊廷秀。奉以終身。是二人者其始見二公時。一乞錢羈秀才。一下邑丞耳。二公片言之頃。入人之深。遂能成人之美。如是其生平推賢好士與人為善之心。積之於中者誠。故動於人也切。如炊無不熟。種無不生。然則善人志士何在蔑有。不遇大人先生如二公者。則其氣不感。其美不彰耳。國朝湯潛庵先生撫吳時。能使貪墨之人。改行為廉吏。此皆德威之畏。不待聲色。為一世養和平。為造物培元氣。伏惟先生清德碩望。為時倚依。懷古之道。扶樹才。實先賢之光。豈惟區區末學之慶。制府尹公。豁達和平。凡所措注。犁然當於人心。皖撫魏慎齋先生。為敝鄉長者。李方伯一見如舊知。其意拳拳。惟以護持善類為念。兩江星聚。皆人心世道所攸賴者。書生之論。多襲舊聞。先生諒不以為陳飯土羹而棄之也。
上某學士書
潘耒
某聞之。衰世之法制禁令與盛世無殊。而不能為治者。法意不相孚。名實不相副。上下相蒙。苟且成俗也。今天下百官之職掌。不為不明。諸司之條例。不為不備。防貪禁奸之法。不為不嚴。然而紀綱猶不能無廢弛。民生猶不能無凋弊。天災地變猶不能無至戒者。何也。由實心求治之人少。而大小臣工。莫肯以天下國家為事也。為郡縣者。但求錢糧盜案。不累考成。民生之休戚。非所問也。為監司者。但求期會簿書。得免詿誤。官方之清濁。非所計也。有一大事。則彼此瞻。有一大議。則上下揣合。如上欲理財。則以開設事例為經費。裁減工料為節用。如上欲用人。則越次陞轉。謂之才能。循例保舉。謂之卓異。內廷外閫。莫非委蛇將順之人。早作夜思。無非彌縫掩護之術。視官資如傳舍。視仕宦如經商。自身家妻子而外。更不知有何事。甚至以忠言讜論為忌諱。罔上行私為得計。積習相沿。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今 皇上重感天變。赫然震怒。抉擿譴訶。諭以洗以滌慮。經各衙門設立科條。增嚴加密。至為切要。然以言乎致治之本則猶有進。夫欲致治則必以實心行實政。上下一心。真知天變足畏。民碞足憂。惕然有同舟遇風之危。而相與朝夕講求政治之得失人才之賢否。耳目心思相為統攝。痌瘝痛癢無所不關。則利不期興而興。弊不期除而除矣。若徒恃科條以防姦。藉律令以止慝。有立法之名。無行法之實。竊恐彌縫掩護之弊。更有甚于前也。且如今制。督撫地方官。與在京大臣交通者革職。此其所得而禁者。輦下拜往之儀文耳。使在數千里外。私人往來。潛通貨賄。能知之乎。官吏坐贓。滿十金者即論死。審能如法。則人人皆楊震鄧攸矣。度今之作吏者能如是乎。夫立法遠于人情。則必有所不行。不行而法故在。則心巧為相遁。掩覆之術愈工。交通之跡愈密。而議者且以為令行禁止中外肅清也。夫天下未嘗無才。其才未嘗不能辦事。特患無以驅策而激勵之。於是以其才智專用之于身家。以其聰明專用之于彌縫掩護。設也一變其習。以其為身家者為朝廷。以其彌縫掩護者為拊循保障。則何事不可為。何功不可立。所賴二三大臣為 皇上陳其綱領。辨其本末。以實心實意振起天下之人材。以大機大權轉移天下之積習。開誠布公。信賞必罰。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紀綱肅而民生安矣。某一介草茅。罔知治體。蒙閣下虛懷下問。至再至三。故敢肆其狂言。直陳管見。以為今日所獻納者。當在正本澄源之論。而區區科條律比之事。固可以置而弗道也。
代應詔陳時務疏
程景伊
臣聞進退用舍。上關天命。下係民心。不可以不明。不可以不斷。而尤不可以不慎。此治理之本而綱紀之原也。我 皇上臨御以來。黜幽陟明。至公至當。中外遐邇。固已悅服傾心矣。然臣伏見一年之內。有奉 旨斥為懷挾私心。卑鄙小人。如某人而仍用為某官。有奉 旨斥為剛愎自用。怙過不悛。如某人而仍用為某官。近日則更有逮治問罪。如某人某人而仍用為某官某官。在 皇上神機獨運。固非愚臣所能窺見萬一。但以臣思之。一人之身。或悔心於末路。或變節於一朝。前後始終。固難必其操行之一致。然未有今日為賢。明日為不肖。今日為不肖。明日復為賢。今日在囹圄之地。方顯然共斥為罪人。明日即授以兵民之司。遽責以安邊治民之略。如此之驟且速者。夫刑賞者人主大權。聖王之用刑賞也。未用則再三審慎。不肯輕施。其既用之。則毅然必行。示人以可信。是故法立而民從。事行而眾悅。假使朝令夕更。忽焉而舉。又忽焉而錯。則天下視聽回惑。趍向不專。以為罪狀昭著。如某人者。尚得復用。則僥倖之心生。苟免之術起。其勢將有用賞而不足以為勸。用罰而不足以為懲者矣。且上年某地之崩坍。罪在某某。懷挾私心。擾亂軍政。罪在某某。某地之叛亂。則罪在某某。此兩案固天下所共知者。縱釋弗問。已為 皇上寬大之恩矣。今乃明知其罪犯。顯見其劣蹟。而復授以高官大職。思徐徐而待其成功。在 皇上愛惜人才。委曲成就。固有無所不至者。然以臣觀之。譬猶鑿頑石而求井泉。養蛀木以為梁棟。豈可得哉。至于 皇上所欲用之大臣。尤當養其廉恥。乃可責以有為。臣見近來大臣。行事小有差失。必行誚讓。如以某人為妄行瀆奏。以某人為昏憒廢弛。以某人為狡詐無恥是也。若果係昏憒廢弛。果係狡詐無恥。即應在罷斥之列矣。乃降革之議方行。而復官之 命旋下。無論士民官吏。各懷侮慢之心。即在彼亦必恧焉沮焉。無面目復與士大夫相見。又何以責其從容盡職乎。若以此妄瀆廢弛狡詐之 旨。不過出于一時之喜怒。而非為若人服官之定評。則如綸如綍之王言。出之亦未為慎矣。今夫郅隆之治。首推唐虞。君德之隆。莫如堯舜。然臣觀堯舜之時。所用者二十二人。不聞於委任方隆之日。而黜之罰之也。所誅者四凶。不聞於放流竄殛之餘。而柄之任之也。賢否之分。既判然而不同。則用舍之間。亦確然而各異。故曰進退用舍。不可以不明。不可以不斷。而尤不可以不慎也。雖然。此非獨人主一身之事也。大臣亦與有責焉。何則。佐天子以進賢退不肖者。大臣之責也。使其人而果賢耶。則當天威嚴重之下。便宜從容執奏。力保其無他。使其人而果不賢耶。則當擢用倚任之時。又宜反覆指陳。力言其不職。今大臣中特立不阿。剛方正直者。有幾人乎。此固在 皇上睿鑒中者。 皇上能盡得予違汝弼之大臣。而與之權賞罰之施。審用人之則乎。且夫近日之錮弊。則尤在九卿會議之事矣。天下是非無中立之形。曲直亦無兩伸之理。即各人所見不同。原可斟酌妥當。何妨黑白分明。從公商定。今則彼此周旋。各懷瞻徇。相習為軟媚圓熟之態。而以不辨是非。不分黑白為得計。公所議事,則互相觀望。不發一言。故有今日會議。閒談而散。明日會議。復閒談而散者。外託老成持重之名。內懷持祿養交之念。遲之又久。偶有出一言者。則起而和之。而及其退也。則又引身事外。惟恐其禍之及已。如此可尚謂實心任事之大臣乎。況乎各部議處議罪之案。尤為 朝廷進退黜陟所關。近來部件。有於援引律例之後。用雖字但字。加一轉語者。因其人之情罪。不過如所引之律例而止。而揣摩迎合。瞻徇營私。則援引律例之下。加一轉語。而無罪者可入其罪。且有罪者可出其罪。夫人主萬幾日理。萬一偶不加察。則濫刑僭賞之弊。即此而生。揆厥所由。必有任其咎者。臣故曰。非特人主之事。亦諸大臣之責也。然而端本澄源。則尤在 皇上體天德之剛。法天行之健。凡進退黜陟之閒。以定識斷之。以定力主之。勿輕發而驟施。勿游移而姑息。則順天命而慰民心。於是乎在矣。
遵 諭陳言疏
潘耒
竊惟 皇上御宇以來。昭事上帝。勤求民隱。翼翼乾乾。始終匪懈。近有地震之變。示儆異常。考諸占書。咎在臣下。乃 皇上深自剋責。罪己求言。復頒 上諭申飭中外臣工。諸凡不法不廉情弊。言之痛切詳盡。臣伏讀之下。感激涕零。敢瀝愚忱。敬抒管見。惟 皇上恕其狂愚而採擇焉。不勝萬幸。一曰嚴賞罰。自古帝王斡運天下之大權。不過賞罰二端而已。賞一人而天下勸。罰一人而天下懲。雖堯舜不能舍此以為治。後世未嘗無賞罰也。不能為勸懲者無他。賞不信而罰不必也。一法也。用於此不用於彼。則幸免之路開矣。一令也。行於前不行於後。則枉撓之漸啟矣。伏讀 上諭六條。地方官吏。刻剝小民。督撫大臣。枉法交私。種種罪狀。無所逃於 睿照之下。經各衙門會議。設有條約。所以防奸治貪之法嚴且備矣。臣以為立法非難。用法為難。行之稍不斷。則或張或弛。而人得逃於法之外。守之或不堅。則一出一入。而人得遁於法之中。聖王用法。較若畫一。賞不遺遠。罰不廢貴近。此其要術也。昔者齊威王烹阿大夫而國中大治。漢文帝不赦薄昭而朝廷肅清。今當立法之始。尤宜堅如金石。不可稍有曲貸。茲科臣以不職督撫。指名參奏。 皇上赫然震怒。嚴加處分。及東撫浙撫。已經罷黜。而江督某。仍然任。臣恐天下有以窺國法之不能畫一也。得無以某方在戎行。姑責其摧鋒之效乎。臣按某在江右。最號貪殘。失人心。軍民一體。不能撫民。焉能馭軍。江右本非叛區。自某蒞任以來。寇盜蜂起。屢破城邑。致煩大兵撲滅。擾攘連年。僅而後定。才略可見矣。京察大典。已經革職。 特恩任。宜如何報效。乃數月以來。未聞其出一奇。展一畫。身先矢石。陷堅克敵。有可紀之功也。天兵所集。謀臣猛將。如雲如雨。何藉此一臣而為之特撓國法耶。黜罰臧否。不宜異同。臣敢誦諸葛亮之言以為 皇上告。夫立法而行之不斷。守之不堅。與無法同。臣願 皇上之意也。一曰廣言路。伏讀 上諭。地方官吏。諂媚上官。苛派百姓。總督巡撫司道。又轉而餽送在京大臣。其於中外情弊。洞悉之矣。乃從前此等情弊。曾經發露者幾人。曾挂刑章者幾人。臣下不法不廉。至於如此。而猶然網漏吞舟。則以未經指擿糾參。 皇上無從而知之。處分不得而加之也。誰司指擿糾參之任者。非言官乎。言官不過二三十人。耳目或有所不及。而又不許風聞言事。彼賂遺交私之狀。至深至秘。無跡可窺。言官自非得實。固難形諸白簡。況此奸貪之輩。又不難以勢力把持。金錢結納。言官稍有沾染。則箝口熟視而不敢言。臣按建言古無專責。歷代雖設臺諫之官。其實人人得上書言事。梅福以南昌尉而言外戚。柳伉以太常博士而諭程元振。陳東以太學生而政六賊。楊繼盛以部曹而劾嚴嵩。 本朝舊制。京官並許條陳。自康熙十年。憲臣奏請停止。凡非言官而建言。為越職言事。例當降調處分。夫人主明目達聰。常懼有所壅蔽。故宜導之使言。今乃禁之使不得言。豈盛世之風乎。臣請除越職言事之禁。俾大小臣工各得獻替。進言之途廣。則罔上行私之徒不能人人而把持之結納之。庶乎有所忌而不敢為。於此輩甚不便。於國家甚便也。其在外監司守令等官。若大利大弊。果係真知灼見者。亦許條奏。地方災荒。督撫不肯題報者。州縣官徑得上聞。如此則民閒疾苦無所不通。 皇上端拱九重。而周知四海之外矣。更請許臺諫之官。得風聞言事。以作敢言之氣。其大奸大貪。不經糾彈。別行發覺者。言官一併處分。 世祖章皇帝成例具在。可倣而行。有能奮擊奸回。不畏強禦者。不次超擢。庶乎紀綱振而萬事舉也。一曰慎選舉。伏讀 上諭。大臣朋比私者甚多。每遇會推選用時。皆舉其平素往來交好之人。但云辦事有能。並不問其操守清正。竊服 皇上之洞見弊源也。夫督撫藩臬。與其釐剔於既用之後。不若慎重於方用之初。
今廷臣會推。非有衡量之素也。非有商搉之公也。一人唱之。眾人和之。唯唯諾諾。莫敢異同。泛而謂之曰才能。曾不指其何者為才何者為能。亦何以孚物望而協輿情乎。陶論知人曰。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言稱其人之德。必言其某事某事為可信驗也。東漢故事。選舉牧守。委任三府。皆咨其行狀。度其器能。若不稱職。尚書奏劾。廷尉覆案。行舉主之罰。是以多得良吏。今所推者。內而卿貳。外而監司。或●歷部曹。或歷仕郡縣。豈無治狀可名。政績可指。臣請自今會推。必開載實跡數條。確切著明。眾議允協。乃得奏上。有不允者。聽不署名。異日所推之人。若有贓私過犯。罰及舉主。則朋比之私絕。而本原之地清矣。一曰褒廉節。人主風動天下。在明示意指。樹之風聲。未有令而不從。感而不應者也。今雖承積弊之後。人心士習。卑靡已甚。然以 聖明在御。激濁揚清。如泥在陶。如金在冶。惟所欲為。風之以廉讓。則廉讓矣。興之以節義。則節義矣。漢宣帝加意二千石。凡治行卓絕者。或增秩賜金。或璽書褒美。於是循吏輩出。光武即位。首封卓茂為褒德侯。而東京人才。至今稱盛。臣願 皇上一倣此意。於內外具寮。察其公忠廉直者。褒顯一二。或擢自閑散。或面加獎諭。以風厲天下。臣雖愚陋。寡所見聞。就臣所知。如前江都縣知縣軒轅允。居官潔清。惠愛及民。罷任之日。民為僦屋以居。至今歌思不絕。前嘉定縣知縣陸隴其。慈惠廉平。一塵不染。去官之日。小民焚香攀送。巷無居人。此皆治行彰聞。萬口若一者。並以考成詿誤。又臣與胡密子同為講官。熟知其人端方清介。志行卓然。前歲河臣請罷生童考試。純用捐納。奉 旨會議。廷臣皆知其不可。而莫肯發言。惟密子抗言其非。諸臣因以定議。即此一端。足以徵其剛正有守。而今歲京察。亦被處分。夫為縣令者。簿書期會之間。詿誤有所不免。至密子所以察處。未見有顯然過失。臣願 皇上破非常之格。擢用此三人於廢棄之中。天下必將曰清廉如某某。雖遭罷斥。
皇上猶將擢用之也。必爭自濯磨。不賞而勸。豈非轉移積習之一大機歟。抑先師有言。忠信重祿。所以勸士。無養廉之具。而責人之廉。萬萬不能。漢制官最卑者。食祿百石。名為百石。而月俸十六石。實歲八十餘石也。唐宋自俸田外。又有職田。春冬衣仗身人役等以優其力。而縣令圭租。有至九百斛者。夫既厚祿之。而猶貪污不法。置之重典。夫復何辭。當今制祿。視前代稍薄。兵興以來。又加裁省。官於京師者。輿從衣裘之費。常苦不給。頃奉 特恩。四品以下官。秋冬二季。准給全俸。仰見 皇上體臣之厚意。更願沛發德音。斟酌古今。增其祿餼。臣下見 皇上優卹如此其厚。無不人人感奮。豈非興廉教忠之一道哉。一曰培人才。國家設師儒之官。重衡文之任。登秀民於庠序而賓興之。以班朝蒞官。非通古今有學行之士不可。雖其間亦有不肖者。而歷代公卿將相之材。多出於其中。養士之道。無過於此。異時生員無定額。大縣考取或至數十人。自定為十五名。而士子已苦數窄。近年復減之又減。僅止四名。南方大縣。挾冊操觚之士。少者不下千人。而三歲之中。兩次考取。僅得八人。視鄉會中式。更難十倍。人絕進取之望。率改業而為他。士人之子。多不讀書。循此不變。數年之後。黨塾荒蕪。絃誦道息。甚可慮也。夫此生徒不費 朝廷廩祿。不耗縣官金錢。何妨國計而裁減及此。若以其不率教令。敗名壞檢。則 皇上遴選學臣。嚴為董率。其弊自革。至于抗違錢糧。有司得而申斥之。關涉詞訟。有司得而究治之。縱有敗類。豈可因噎廢食耶。且天下聰明才辨之人。不出於此。則入於彼。先王廣厲學官。固將收生民之雋異者。漸之以詩書。摩之以禮義。雖有梟雄桀岸之輩。循循然不敢為非。為國家計至深遠也。臣願 敕下部臣。酌復舊額。然後精學臣之選。簡師儒之官。士風不丕變。文治不誕敷。未之有也。以上數事。皆今要務。據臣臆。披瀝萬一。辭陋指淺。不足以仰贊大猷。惟 皇上鑒其愚悃。抑臣又有請者。向來諸臣條奏。 皇上下部議。部中多以無庸議奏覆。見諸施行者。十不得一。今 皇上重感天變。念積弊未釐。奮然思改弦更張以作新天下。當勵精圖治之時。雖臣言無足採。而諸臣所奏。必有讜言碩畫。鑿鑿可行者。伏乞 明諭部臣。俾虛衷酌議。勿拘成見。以無庸議罷之。則天下幸甚。
請崇恬退明禮讓疏
孫廷銓
竊惟古帝王既開功名之門以奔走天下士。而又必以禮進退之。所以養天下士大夫之廉恥。而正其趨也。夫人必有廉恥而後有事功。亦必知進退而後有廉恥。若舍此而言才言能。則其人品可知也。伏見近年以來。部院諸大臣。鮮能以禮引退者。前京官有甄別之舉。如禮部侍郎李奭棠。以疾罷去。先經自請而未得。工部尚書劉昌。引年致仕。 恩禮甚榮。而奉 諭自陳之先。可以得請而不請。是二者人皆惜之。或謂 皇上念諸臣經事之久。既不忍其遂去。在臣下何敢遽辭。然臣觀古昔主臣相愛。當必全始全終。若浮沉戀位。過積釁生。不知省改。則小者以罪廢。大者以法死。亦大負 主上愛臣之初心矣。且易進難退者。下士之行也。貪位持祿者。庸臣之態也。設令其陰懷貪位之計。而陽託戀闕之忠。其為大臣也難矣。 皇上本期其戀闕之忠。而或適遂其貪位之計。則所得於大臣之效。抑又微矣。臣愚以為養士大夫之廉恥。當自進退大臣始。凡其有父母之喪。及引年養病。體勘得實者。謂宜許其引退。若果才猷可念。 恩眷未衰。不妨逾時再行起用。不至流為苟且戀位之風。庶幾小臣庶士。瞻望下風。以相感發。廉恥之道明。而氣節事功。從此皆得實用矣。
臣又聞安上治民。莫善於禮。故朝廷非禮不尊。所以辨明品秩。敬戒官聯。使尊卑大小。皆知遵 朝廷之制。而不敢踰越。即所以尊 朝廷也。 皇上御極以來。孜孜齊民以禮。如官民服物有辨。文武相見有儀。亦既著為令甲。屢 旨飭行矣。顧沿習之久。積弊猶存。或上官而謾罵僚屬。士紳而不讓公府。庶民而僣品官之衣帶。下僚而襲侍從之威儀。古人之檢身也。取于自約。而今率託於自大。古人之接物也。取于相讓。而今率出於相凌。甚非所以安上下定民志也。伏乞 敕下所司。斟酌舊章。再加詳定。其內外大小衙門。除章服已有定制外。諸如接見之儀。文移之式。稱謂之正。凡前令所未詳者。皆須徵據典文。辨白名分。確立章程。務使卑者不得上陵。高者亦不得下慢。如其率意肆行。僭侈非分。不特上陵者明為厲禁。即下慢者亦詳立嚴罰。庶大小有別。官民有等。俾中外臣民。人人遵 朝廷之制。而 朝廷益尊矣。
用人四事疏順治十七年
吏部尚書 孫廷銓
五月二十五日。恭讀 上諭。引咎省躬。實心圖治。悔隱微之失。開直言之路。令部院等衙門。據實條奏。直言弗諱。以補闕失。甚盛德也。臣愚昧無以仰副至意。謹竭一得。臚為四款。為我 皇上陳之。
一曰養廉恥。古者刑不上大夫。言大夫為士民之表帥。必素有以養其廉恥之心。而後可以漸化導及下也。近見內外滿漢各官。一挂吏議。拏送刑部者。其罪之有無。尚未經詳明。即加刑訊。雖曰所為不善。刑辱其所自取。亦何足惜。然于養廉恥之道。似有未符。臣等竊以為除謀反叛逆等項大罪。即行拏問。審真正法外。其餘別項情罪。不若先行詳覈明白。果係情真。方行擬罪。人至貪私壞法。良心已滅。及見 皇上仍加之以禮貌。而不欲遂使同于庶人。則感激之心。必生其愧悔之念。如此則于法既無虧。而又以廉恥之道勵士大夫。庶風化紀綱。兩有裨益。其關於 皇上道德齊禮之初心。非淺鮮矣。
一曰寬考成。有司牧民之官也。上關 國計。下保民生。最為緊要。自錢糧考成。頭緒繁雜。以致降級革職者。一歲不可勝紀。人材摧殘。催科酷烈。為吏者止以考成為慮。安問百姓之賣兒鬻女耶。亢旱災疫。鮮不由此。臣等以為錢糧係軍國要務。催征自不容緩。但四部銀米物料款項不一。每件定為十分考成。則處分頭緒太多。顧此失彼。終日救過不暇。今莫若將考成則例。 敕下戶部。再詳加考訂。酌量寬減。上不至于虧 國課。下亦不至于詘人才。加惠百姓。仰答 天和。其于吏治亦有裨益矣。
一曰慎名器。查總督巡撫皆職司封疆。責任重大。自非蕩平寇盜。綏輯兵民。餘俱不足以言功。近如捐助賑濟完漕等事。應加級者。皆得加銜。如加侍郎尚書宮保銜者。固 朝廷優示鼓勵之意。但爵賞原以待有功。而宮保尤以畀有德。夫以重臣如督撫。而止就區區微勞。驟膺卿貳宮保之職。當其任者。莫不圖小功以邀大位。復誰肯竭智畢忠于封守之大計乎。如有封疆大功。又將何以加之耶。今後總督巡撫。除軍功考滿應行加銜之外。餘如捐助等項。止應酌量紀錄。其加級加銜。應一停止。庶名器不濫。而重臣益自奮庸矣。
一曰儲人才。古語曰。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言儲才當豫也。今滿洲子弟。俊秀者正不乏人。科甲既停。學問益寡。殊為可惜。稽之漢代。期門羽林之士。皆誦孝經。誠以經學為人才之本。教化之原也。目今從龍之彥。固自多人。深恐後學不繼。致令有乏才之歎。今查國學內。每佐領下止有一人肄業。似屬太少。今酌量每佐領下再各添一人。共作二人。更選老成敦大通治體明經術之臣。以為之師。務得曉暢大義。以備 國家之用。數年以後。將見人才濟濟。而文武之選。皆得其人矣。
請寬臣工小過疏康熙四年
浙江總督趙廷臣
臣思古今最難得者賢才。上天至愛惜者人品。從來英哲之主。不忘使過之典。尤多求舊之恩。我 皇上憲天法古。銳意治安。期于真才異能。共圖上理。而又慮人才輻輳。選授舒遲。當此人浮于官之時。臣何敢復持寬于用人之論。思馬必服遠而信其力。士必入官而徵其才。與其求實績于寸長未試之士。其敷奏為難。孰若觀後效于一蹶再展之員。其圖報倍切。目今官員處分之內。豈少精明廉幹之才。或因公罣誤。或小過罷斥。以致廢錮終身者比比矣。以外吏論之。職司錢穀者。非不勤于催科。而見徵之賦額全完。帶徵之參革忽及。薄于論功。而嚴于論罪。可惜也。職司刑名者。非不意平反。而有心失入者不任咎。無心失出者必罹罪。略其大案。而繩以微眚。可惜也。職司捕盜者。非不盡心搜緝。而詰捕之成效。未嘗紀功。一盜之獲。先已挂議。沒其勞績。而其計小疵。可惜也。諸如各項職官中。士庶百姓。亦有稱其廉幹精明者。而為地方受過。罣誤去官者。不能悉數。惟是一才一能。皆天所賦畀。以為 國家輔治之資。而偶以一節錮其終身。在一官之困阨猶淺。而揆之大造愛惜人才之意。實有舍置不得者。當如何愀然動念耶。外吏如此。更進推之 輦轂之下。大小臣工。數年以來。甯無因公罣誤。小過罷斥者乎。伏念天之生才。如地之產木。梁棟之姿。每以風霜摧折。而後成其大用。求真才于廢棄之內。其感激圖報之心。尤倍于尋常萬萬也。臣懇 皇上敕部。將內外大小臣工。分別罣誤緣由。其中果有才能可錄者。仍行甄用。庶葑菲亦邀採錄之恩。而朝廷愈收得人之效矣。
請定京官久任之法疏
王命岳
臣觀自古興朝致治。皆由官多久任。我 朝設官分職而外。各省兩司郡邑。猶行三年考績之法。在京自京堂而上。有半載一遷者。有一二月一遷者。蓋緣缺一正卿。必陞一亞卿。缺一亞卿。必取諸司寺。於是右者轉左。少者轉正。丞者轉少。故陞一官而舉朝之官皆陞也。臣思 朝廷建立百官。將為諸臣名位顯榮計乎。抑為 國家料理庶事計乎。夫人之才智。不甚相遠。初授一官。百事茫然。數月而後知其大略。又數月而後知其節目。又數月而後悉其情弊。雖甚奇才英敏。初不得不問諸吏胥。迨經事既久。肯綮熟嘗。而下人始無所逃其照。此久任之效也。今也不然。其歷任半載者。署中典故。纔略通曉。而此身已為他衙門所有矣。其歷任一二月者。跋前疐後。未知所措。忽更一署。又復如是。以故廨有十年之吏堂。無百日之官。官生吏熟。官暗吏明。線索在下。百弊叢興。諸臣之官階日崇。而各衙門之政事日壞矣。今欲矯其偏。非久任斷斷不可。久任則歷事久而陞遷遲。歷事久則職業修。陞遷遲則名器重。名器重則 朝廷尊。職業修則郅隆奏。而且人絕僥倖之心。仕靜凌躐之氣。所謂一舉而數善皆備也。伏乞 敕下吏部詳議。凡正卿亞卿必滿三年之考。其餘卿寺或宜滿三年。或量滿兩載。酌妥具奏。以便永遠遵行。將唐虞庶績咸熙之盛。可再見於今日矣。毋徒因循現行事例。而不更求良法也。
謝頒遇變 諭旨陳言疏嘉慶十九年
兩廣總督蔣攸銛
昨歲季秋之事。莠民倡亂。非復人類。雷厲風行。神人共憤。立殲首逆。旋殄邪氛。於是感 天祖之垂佑。敕威愛之並施。推本乎實心實政。而曲加 軫念於官民交困之由。此誠 堯舜之用心也。臣回環跽誦。跼蹐靡甯。自恨才識庸淺。無以仰答 高深。竊思 盛世之民。地大物博。生齒日繁。以致難于家給人足。固非如前代事事取資民力。賦役煩興之困也。今之州縣。固有彌補。有攤捐。有民欠。然為牧令者。果其勤聽斷。緝盜賊。束胥役。寓撫字於催科。則善政得民心。百里之內。必有自然之利以贍之。再能制節謹度。量入為出。公私皆可不廢。亦非復供億累萬。賄賂公行之困也。皆由表率不肅。以致吏治不清。吏治不清。以致民風日敝。凡所以激勸維持。培養良有司以培養斯民者。全賴督撫兩司之公正明斷。而去民較近察吏最親。承上達下。以佐督撫等耳目之不逮。則道府之任更專。而知府為尤要。亦惟知府為尤難。同一府也。此縣之情形不同彼縣。均一縣也。彼鄉之習氣不比此鄉。其茫然不知者無論已。真能知之。而積重之勢。既恐無其才。有其才矣。而掣肘之情。未必獲於上。是外任官莫難於知府。且今日之府道。即異日之藩臬督撫也。知府得其人。而上司假以事權。則州縣必無濫竽之患。知府非其人。則州縣無所準則。督撫終多隔膜之形。其知府之持正者。或洊陞本省大吏。固可為此邦官民之福。若知府之趨時者。而為本省大吏。亦倍貽人心風俗之憂。是外任官莫要于知府。此臣服官三十年。心焉數之。歷歷不爽者。大僚固屬吏之源。而京員尤外官之本。天下之道府由牧令起家者十之二三。由部院外擢者十之七八。誠以司員者。可以持進退准駁之衡。俾之練習日深。通今不致於泥古。然後敷施有本。坐言即所以起行。臣前官翰林時。見部院官公議尚明。每遇京察之年。某部院應保某某員。眾口僉詞。迨薦牘一出。果相符合。今之各直省封疆。大半皆此其選。聞近來部院司員。輿論無可揣度。實因卓著之少其人。此非今之人必不昔若也。亦非部院大臣不願拔其尤也。推原其故。一則滿員之廕生太易。一則漢員之捐班太多。廕生類皆英俊。吏事當有家傳。然較之中書筆帖式。一二十年繕本立稿。循序而進者。其歷練之淺深。甘苦迥別。捐班未始無人才。川運例即有六部司員。而近年獨形冗雜者。則以屢次捐例人多充塞之故。名為學習。不過循分行走。隨同畫稿。即可無所短長。堂官難以甄別。非比府州縣。才質庸劣者之可立見其短也。而郎中一經得缺。按資試俸。不出十年。截取外選。即任道府。方其在部之日。占缺繁多。
既使正途出身者淹內轉而成廢。其捐班中富豪子弟。用度奢華。尤使正途出身之司員。耳濡目染。日為轉移。講求服食起居。任意揭借利債。迨至一麾出守。欲顧操守而不能。雖有美材。皆成棄物。其關係實非淺鮮。可否 敕下部臣。於分部之廕生捐納各員。隨時考核。其於部務不甚相宜者。即奏明以同知通判遞降外用。分發各省差遣歷試。冀可漸供器使。而各曹各缺。庶不至日形壅滯矣。又數月以來。疊奉 諭旨。諄諄嚴甄別以澄汰衰庸。減處分以保全幹吏。所以為地方人才計者。無微不至。第恐汰去之而後來者猶是等倫。保全之而進用者不無冒濫。究無以仰副 勤求治理之盛心。臣愚昧之見。今之才守克兼。沈於下位者。不乏其人。似當 敕令公正大臣。選擇聲名較優之員。多為保薦。恭候 聖明鑒別。擇其名實相副者。遞加超擢。使之分布中外。以收連茹彙征相觀而善之益。由是而藩臬道府。人人稱職能。下以為州縣之表率。上以為督撫之始基。賢者日進。不肖日退。爭自赴於釐工熙績之途。吏治蒸蒸日上。和氣致祥。自必豐年屢告。民生裕而民志甯也。抑臣更有陳者。任事之與專擅。有義利之分。若一人毅然任事。即以專擅陷之。則眾口可以鑠金。人人樂推諉以苟全矣。協恭之與黨援有公私之別。若兩人同寅協恭。輒以黨援目之。則立異可以遠嫌。書吏得乘機而舞弊矣。此近今之積習使然。誠如 聖諭依違遷就。而不竭謀盡力。以實心行實政者。我 皇上燭照無遺。權衡悉當。所在為大臣者力除此習。不論人[己](已)。而祗論是非耳。至於翰林。固屬詞臣。而閣部顯要。多出其中。侍讀 內廷。責任尤重。自當崇實學。抑浮華。養成明體達用之才。不必專以文章課殿最。科道為 朝廷耳目之官。如果實心盡職。則地方大吏之優劣。得自輿論者為最詳。其有識見卓越。才品清正者。似當由京堂而擢卿貳。與翰詹衙門參用。以廣儲才。而各部院保送御史。亦當加意慎選。出具切考。不得輕以平庸充數。總之有治人無治法。而用人之道。因才因地因時。人無求備。而懲貪者不可宥其瑕。政在集思。而職要者弗可撓於眾。臣力小任重。勉供職守未遑。何敢為芻蕘之獻。然欽繹 訓謨。而僅以膚詞奏謝。更覺於心不安。茲因奉到 恩賞墨寶。感奮惕厲。謹瀝下忱。敬陳管蠡。伏乞 睿鑒。
皇朝經世文編卷十四
治體八臣職
善化賀長齡耦庚輯
崇讓論
韓菼
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言教之本風之自也。夫上之所倡。下之趨也。上以官為高則官重。上以讓官為高則官輕。人情莫不趨於所極重者。久之則官愈輕。人皆思所以自重。而讓道成矣。自然之勢也。嘗檢晉庾峻敦禮讓疏。及劉實崇讓論。皆推本於為國者。以倡何有之化。其言咸有補於當世。峻之言曰。聖王御世。因人之性。或出或處。故有朝廷之士。又有山林之士。山林之士。清劭足以抑貪汙。退讓足以息鄙事。先王嘉之。臣愚以為古者大夫七十懸車。今自非元功國老。三司上才。可聽七十致仕。其父母八十。可聽終養。其有孝如王陽。臨九折而去官。潔如貢禹。冠一免而不著。及知止如王孫。知足如疏廣。莫若聽時時從志。實之言曰。人臣初除。皆通表上聞。名之謝章。唐虞之時。眾官初除。莫不皆讓也。謝章之義。蓋取於此。夫三司有缺。擇三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一公缺。三公已豫選之矣。四徵缺。擇四徵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一徵缺。四徵已豫選之矣。尚書缺。擇三司所讓最多者而用之。此為八尚書共選一尚書也。余嘗韙斯二說。夫古者七十致仕。固也。然四十方仕。計用其力三十年爾。今有二十而已通籍者矣。其亦可以六十為斷乎。致如王陽貢禹之流。於今為不世出之士。又不可以六十為限也。父母八十聽終養。吁嗟晚矣。父母不必皆八十也。其有疾病。又不論年也。今令甲不以年限誠善。竊聞諸道路。或八十猶不以終養請。此為無人道之尤者。豈止不能讓而已哉。謝章得薦賢自代。唐宋猶然。今其法已蕩然無存。即間有徒費簡紙者。不過外任之大僚。而京朝三品已上官。皆聞命而即受事。如召一吏。何以勸讓。如實言誠可勵世。雖然。蒙有懼焉。懼夫除官而許之薦官。薦者之意尚未決。而求者已盈門矣。不得則怨。是爭之府也。且使薦者而不公耶。有識者固將唾之。其公耶。必從而效之。如實言所讓最多者其必然也。而彼欲爭之者第中。以朋黨之一言即一網盡矣。故此法尚未可遽行。嗚呼。孰使夫古賢臣之嘉言讜議而有所不可行。其非人心之憂也與。
大人容物愛物論
儲大文
大人之容物愛物也。廣言之則更僕未易數。約言之則以培護人才薦延士類為容物愛物之本。不暇遠引。請引宋明以來諸宰執證之。人物莫盛於宋。宰相之賢亦莫盛於宋。然嘗謂宋有宰執三人焉。寇忠愍范文正歐陽文忠而已。忠愍澶淵之役。何承矩曹璨荊嗣馬全節之宿將而用。張齊賢雷有終之大臣有威望也而用。田敏楊延昭之奇鷙也而用。盧炎宋搏謝濤之文吏也而用。不甯唯是。楊億之文也而用。向敏中張詠之遠藩也而亦用。雖丁謂亦不以李沆故而不用之鎮撫夾河也。文正知陝西三州及參大政。孫復胡瑗石介之學行也而用。李師中滕宗諒孫沔蔡挺之恢廓縱軼也而用。种世衡狄青郭逵之將略也而用。尹洙蘇舜欽之文也而用。王益柔之文而縱軼也而用。不甯唯是。雖李覯徐復亦不以沉淪困躓而不用也。文忠知嘉祐貢舉。曾鞏蘇軾蘇轍之文也而中。張載程顥之理學也而中。而其他薦延者。雖王安石常秩亦薦。呂惠卿亦薦。雖聞邵雍之名而不薦。而不啻薦也。是故無所不容。以愛天下之才以相天子者。忠愍文正文忠是也。富韓司馬。皆號名相。而嘉祐治平極盛之世。不能不變而為熙豐。元祐不能不變而為紹聖。人才用舍。蓋猶有憾焉。彼李沆與王曾。亦宋之名宰相也。然以張齊賢之才。又同位東府。而沆卒擠之而去。以張詠之才。又承帝問。而曾不能力舉以自代。則非大臣之道也。天地生才。磅礡鬱積。遲之又久。而得一人焉。而是人之生。且為世訕笑排斥之不暇。幸而有以自振。至為天子用。而世亦不以不才而疑之。如齊賢詠者。且不免湮塞之歎。而況名位資貫。萬不及齊賢詠者哉。明季諸相。皆齪齪無遠。時引用一二親黨。卒不可以為天子之大臣。惟江陵當國。於戚繼光李成梁諸將。知之而用。用之而盡。猶有忠愍文正遺焉。而如用他事概斥之。則夫華亭新鄭以。密相付授。其觝排士類。而唯恐人起而軋之則b上之機鈐。互相傾奪。吳縣太倉以下之衣一也。而江陵善馭天下之才。功固遠矣。然而誅賞混淆。蒼素易色。故予嘗謂蒲之罪。不在分宜下。非激也。夫亦歎息痛恨於世之有才而不能容者也。然則如忠愍文正文忠者。其容與愛有差乎。曰。生犢破車。必致千里。夫容之所以愛之也。而其用則為容物愛物而已矣。然則如三公者。果可為大人乎。曰。昔回鶻擊唐。占者言當見一大人。後郭子儀免胄見之。而朱子釋經。謂子儀雖未盡道。是即當時之大人也。然則如忠愍文正文忠者。夫亦有宋以來。宰執中之大人而已矣。
汲黯論
黃永年
古大臣之格其君也。不於其跡之既著而圖之。蓋嘗潛消於其幾之未萌。與其幾之方動。而後人主不道之事。乃無所因而長。而又非徒恃吾一人介介然廷爭而面折之也。夫廷爭而面折。人生之所畏而不樂親。吾投之以所甚畏。彼環其側者。或阿意曲順。投之以所甚樂。則人主有不遠我而親彼者乎。則吾一人可以立逐。雖辛不嬰砧斧。冒鼎鑊。或徒之以他官。處之於局外。吾惟坐觀其成敗。而一無所與于朝廷之議。夫惟君子者。招賢而進士。使朝廷之上尊卑上下。無非吾同道之人。協心併力以輔吾所不及。夫是故不勞而功成。余觀汲黯之於武帝。其繩愆糾謬。可謂至矣。帝亦深為禮敬。漢公卿莫匹焉。然卒以數切諫不得內。而帝侈心肆欲之舉。卒莫能匡正。最後遷淮陽太守。欷歔泣下。忿御史大夫張湯專阿主意。己不得出入禁闥。拾遺補闕。嗚呼。其亦晚矣。若黯者。其可謂闇于大體者矣。方武帝即位之時。年十六耳。首舉賢良方正。極言敢諫之士。深嘉仲舒之對。既用其言。詔郡國各舉孝廉。給宿衛。其可謂英主者也。然又置為江都相。黯爾時當即以仲舒之賢。力為帝言曰。臣1陛下再三策仲舒。真湯武主也。當今賢士。無出仲舒右。陛下即位之初。天殆以仲舒授陛下。陛下欲效唐虞之治。必宜亟用仲舒。舉一仲舒。而朝廷之本立矣。而又博求郡國耆碩老成。如申生轅固輩。多方勸上。從容置左右。日舉暴秦之所以亡。祖宗之所以興。使之明治亂之法戒。以潛遏其侈肆之心。且武帝生平。瀆兵革。惑神仙。興土木。幾危天下。其幾蓋無不兆於即位之數年。當此而折之固甚易耳。且日與君子正人親。彼張湯公孫宏桑弘羊之術。何自而投於其前也哉。易曰童牛之牿元吉。孟子曰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一薛居州如宋王何哉。黯不於此時。乘小人之未進。急引賢士以自植。待其既用事。乃欲以一人之力。庭詬而責之。亦見其殺身而無能為已矣。吾嘗論商太甲。漢武帝。皆敗禮敗度之王也。反其才而用之。即可以大有為。太甲有伊尹為之輔導。故早正其德。武帝則無人焉。暨其晚年。乃自追悔。下詔天下。罪[己](已)責躬。噫。黯之不能辭其責亦已明矣。雖然。黯存而帝猶獲聞戇言。有所嚴憚。黯死而狂惑愈甚。然則黯亦可謂古之拂士者也。
重刻陸忠宣公奏議序
沈近思
天地倫理之經。莫大於君父。儒者性命之學。莫先於忠孝。昔孔子作孝經而無忠經。後儒於是有補。不知忠孝原無二理。故曰。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又曰。以孝事君則忠。四教之垂。要之以忠信。一貫之唯。守之以忠恕。六經四子。無一非忠經至理。特不以專名云爾。唐陸忠宣公奏議一書。真可謂之忠經也。孔顏曾孟而後。周程張朱以前。此千餘年間。道統幾絕。所謂名臣大儒者。勳業文章。非無爛然。類皆雜於功名之私。其粹然一出於正。而能以道事君者。為忠宣其庶幾乎。今取其書而讀之。其告君之大者。如推誠接下。聽言用人。改過罪己。散財絕賄。貯粟定稅。馭將治邊。天德王道。體備用周。見古大臣格心正君之學焉。總之義利二者辨之至明。一切雜霸曲學。不敢陳於君前。當時導利而害義者。莫甚於裴延齡。故公有奸蠹一書。直言不諱。九死不辭。其忠誠激烈。以足碎奸邪之膽。而百世之下。聞公之風者。尚可激濁揚清。嗚呼其不盛哉。恨公生不逢時。不能盡其所學。以究其用。使以堯舜之道。遇堯舜之君。責難陳善。言聽計從。恢宏至理。展布經綸。雖接踵皋夔。比肩稷契可也。近思來治潁川。建社學於北城。簿書之暇。與項子性存宋子子遜稍為校定公書。點讀付梓。以授社學諸生。自十五入大學。讀孝經小學四書本經後。及令讀公奏議。使君父忠孝大倫。早明於天性未漓之日。而正誼明道。堯舜君民之志。不誤於蒙養先入之言。則皋夔稷契本領。即成童初學而根基已定。有以跳脫乎習俗之橫流。掃除乎物欲之錮蔽。從此而擴其識。鍊其才。充其學。厚其養。出而暢發事業。其或可以備 聖世耳目股肱之一數。為當今第一流之人物乎。刻既竣。遂書此語於篇端。使有志讀公之書者。日就月將。精思力踐。飲食起居。時與公對。心神智慮。默與公通。精粹潔白之操。正大光明之業。體之則為真儒。用之則為純臣。庶乎無負讀公之書焉耳。
范仲淹論
黃永年
士無英偉冠世之氣。不足特起於末流。無痌瘝天下之心。不足澤被於一世。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周子曰。志伊尹之所志。是志也。氣也。士之有振衰式靡之責者。不可一日而無者也。今夫氣蓋一鄉。則一鄉齷齪萎瑣之習。有所不能染。氣蓋一國。則一國齷齪萎靡敗之習。有所不能染。氣蓋天下。則天下齷齪萎靡頹敗之習。有所不能染。惟其自立也高。故所見也遠。及其顯也。天下亦翕然從之。是故其意念之所經營。知慮之所擘畫。皆然絕異于世俗之所為。當其未出。眾日相與接。亦末由闚之耳。嗟夫。觀于宋范文正公仲淹。士可不早自立也哉。五季以來。風衰義喪。士惟知苟榮貪位。四維既絕。人紀淪亡。宋初頹風猶是也。范質王溥無論已。寇準以命世之英。方罷中書。即求使相。已復附會天書。以圖干進。蓋風習移人。賢者不免。百有餘年于此矣。仲淹出而始勵廉隅。振名節。其取舍辭受。進退出處。斷然有所不苟。世俗所謂寵辱毀譽得失死生禍福利害。浩然一無足動其意。天下之士聞范公之行。惕然始知有恥。而爭趨于名義之重。宋之風俗為之一變。非其氣之清明剛大。烏能興之。其自秀才時。即以天下為[己](已)任。飲食寤寐惓惓皆經世澤物之心。其學自兵刑錢穀水泉農政職官邊陲險塞無所不周。一旦出而用之也。皆取諸懷而素具。始在憂中遺執政書。極論天下事。他日為政。皆不易其說。故其言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其言然。其行亦然。非所謂大丈夫之事與。真仁之世。賢相多矣。然功存于廟社。澤及于一時。若夫功在名教。道師百世。使天下聞風。頑廉懦立。則惟公一人而已。光岳氣偏。士風攸墮。下者懷溫飽。上者希名位。詩書用為竿牘。道義假為清談。後先相師。輪蹄一軌。古大人豪傑之志事。久絕于斯人之夢寐。宜乎齷齪萎瑣敗而俱無1也。儒者之言曰。立志以帥氣。夫氣也何以必待于帥之哉。世之隱足以賊吾氣者甚眾。而人之生也。資非大賢清明之氣。受于天者無多。入世以後污濁橫流。浸漬衍溢。不能固存其清明之體。則日漸隨波逐潦。沒身而已。安望其能自樹立也。吾故因論范公之人而及此。士之有志者。可以省矣。
韓琦論
黃永年
夫所謂量者何也。斗之量足以受升。以斗受升。其跡泯然。斛之量足以受斗。以斛受斗。其跡泯然。推此而上。量愈大其所受愈無跡。天下大物也。惟其量足以相容。而後可以治。今夫天下有知。而吾欲用其明。則知者退。天下有才。而吾欲用其能。則才者退。天下有力。而吾欲用其強。則力者退。是其于事也必無措。其於功也必無成。其量不足以相受也。秦誓曰。若有一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商容觀周師之入。而知周王。曰。見善不喜。聞惡不怒。顏色相副。是以知之。吾嘗論公在朝廷。泊然不見其功。及物而不形其跡。一時之賢能掌故文學。皆囿于範圍之內。故當天下之大任。居天下之令名。受天下之大福而無隕也。公之遺事。史傳多未備。在政府嘗與范仲淹論事。有不合。仲淹至拂衣起。忿形于色。琦徐把其袂。曰。希文不容更商量耶。和氣滿容。仲淹亦釋然。歐陽修不信河圖。琦與修輔政。未嘗一言與及易。其平居寮寀造次語言之間。從容涵濡。潛移補救。有入人于不覺者。況于朝廷之上乎。或有謂琦相業無愧古人。獨文學不逮。琦曰。吾為相。歐陽永叔為學士。天下文章莫大于是。琦經緯天地。用修潤色鴻業。修之文。琦之文也。斯言尤可以見其所存矣。賢者與賢者處。時多異同。其流遂至於分門異戶。紛爭而不已。而較短絜長。欲上人之心。君子不免。噫。觀于琦。人亦何所用其忿嫉。何為而不休容也哉。此相臣之則也夫。
江陵救時之相論
林潞
相W蘇文定云。天下有權臣。有重臣。二者其近而難明。凡為天下。宜有以養其重臣之威。使天下百官。有所畏忌。而緩急之間。能有所堅忍持重而不可奪。吾嘗據此以論江陵。江陵在時。舉世皆目為權臣者也。當時臣。徒見其外。而不見其內。見其侵天子之權。而不察其所為有不得已而出于救時者。由今視江陵似是兩人。觀其逐新鄭。廢遼王。奪情起復。幾于無上。觀其十五年之經濟。乘得為之時。優之以才。濟之以剛。猛鷙而立功名。一時廷臣。無出其右。原其意以為舉朝因循玩愒。方且伺隙于我。而我無以肩之。則事必不濟。兩宮沖聖之倚毗必不副。當時觀場之人無論已。百年以來。曲學腐儒。動輒講王霸。辨義利。不察其本末。而概以攬權震主相責。夫世廟以來。無相久矣。生非文武成康。而不識救時為急。予以為逐新鄭廢遼王奪情起復。三者罪之大者也。其事載在國史。怙寵悖理何疑焉。吾甯信之。豈惟信之。將以責之。此其事姑未辨。洪武初。罷丞相。以五品殿閣。加孤卿。名之曰閣臣。夫閣臣。詞臣也。分其任於六曹。而職司票擬。其不賢者竊一人之鼻息以張威福。其賢者宮中府中幹旋調濟。上一閣揭。回以片言。而相之職止此矣。功可以竊。而罪可以諉。莫閣臣若。江陵起而憂之。欲舉相職。其進直解。進大寶箴。進帝鑑圖。欲天子敬學。進皇陵碑。進寶訓。進御札。欲天子法祖。裁進奉。諫營造。欲天子節儉。引見賢能。欲天子知吏治。圖百官于御屏。欲天子體臣。請大閱。欲天子念邊防。蠲逋賦。欲天子子庶民。絕餽遺。戒請託。欲天子知大臣法則小臣廉。。所至戶口W不甯惟是。當江陵官翰苑時。即志期公輔四方。輶軒奉使。歸者必往為造請轍扼塞。山川形勢。地利平險。人民強弱。一一劄而記之。肅皇帝二十餘年間。彼親見貴溪分宜交相齕而邊備廢弛。天子縱有所誅殺。卒無成功。一旦柄國。輔十齡天子。綢繆牖戶。措意邊防者為至。江陵匪直相也。而直以相將將。故南北守禦。百粵滇蜀。必付託得人。將帥能效力者。量其才。耑其責。湔其瑕。勵其志。鼓之以爵祿。假之以事權。凜之以三尺。破之以疑畏。責之以實效。數萬甲兵藏于胸。而指揮乎數千里之外。虛懷咨詢。削牘星馳。嘗有數什伯相君。貫乎將士之心。而戴乎將士之首。戰勝攻取。代為奏。當以某事咨稟。功成凱至。又諭以朝意。當以某辭入告。某策善後。勇怯強弱。進退疾徐。洞若觀火。邊吏奏記政府。命之親書。以毋泄機宜。又必命其書銜。擇其重大要者。一一陳說于天子之前。而使至尊識其勞苦。知其姓名。故能縛大憝。殲醜。以奠安中夏者垂十年。至江陵歿而享其餘威。以固吾圉者。又二十年。此江陵所為舉相職也。而且不遺餘力以綜庶務。由是而嚴清丈。董驛遞。度河工。疏餉艘。詢水利。飭學校。覈名實。辨職掌。久視為具文者。按實行之。攬權震主之外。世所謂益之以操切者也。諸葛君曰。願陛下責臣以實效。不效則治臣之罪。夫既已有實效矣。兩宮沖聖知之。舉朝知之。而其心未必知之。方其柄國時。惓惓致書賢者。辨明心曲。以為吾非不知府天下之怨。既已肩其任矣。吾欲貽沖聖以安。不專必不一。不斷必不成。十年之間。兩宮沖聖享其逸。江陵處其勞。兩宮沖聖。任人則逸者也。六曹大臣蔭其逸。猶曰侵官。乃委瑣齷齪者畏之。有才無膽者之。清正拘牽者非之。畏難者怨之。迎合者憚之。深文排詆者疑之。蜚語喧騰。而欲虛心衡斷其功罪也。胡可得哉。雖然。江陵三罪。不可以不辨。禁何地。而奸宄得以闌入。親藩入議。而大臣不為援請。時際晏安。而金革何以變禮。即不曲為文致。而罪已不容逭。才大而溢。任重而疏。以忠君愛國之心。而雜以一切吐棄之意。此則太史公責淮陰不能學道謙讓不矜不伐者也。吾猶有說焉。宰相為天子統百官。如裘之有領。門之有闑。舟之有柁。宰相重則朝廷尊。百務舉。宰相輕則朝廷卑。事權雜。自江陵歿後。而詆江陵者。非惟自輕。而卒以誤國。廟堂諸老委蛇無建白。而使神考輕宰相。惡諫官。燕安無忌。礦使四出。宮闈挾寵。九列無官。朝堂不御。封疆大患。帷幄無謀。以門戶籌邊。以朋黨任將。一誤再誤。宦寺乘之。而國不可為矣。思陵之季。撫髀思江陵。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
書王介甫諫官論後
張士元
介甫論諫官。以士之位。任三公之責。而天下國家大小之事。無所不當言。非先王以貴治賤。以賢治不肖之意。欲使上下各得其分。以幾於古治。其論則高矣。揆之於治體則非也。夫古之官未有專司諫者。專司諫始於漢武帝之設諫大夫。非先王之制也。然古之納諫至廣矣。官師相規。庶人傳語。諫固不獨以其官也。後世諫諍稱其職。而有諫官。亦何害哉。坊所以止水。水即不為災。不可以舊坊為無所用而去之也。不幸公卿至於百工皆失其職。則諫官固未必能有為。然遂以為無用而廢之。是因噎而廢食也。且公卿行其事。諫官僅以言。亦安見其卑踰尊而名分不正乎。蓋其官尚卑。使之得言於朝。以其可通上下之情耳。如謂士不得言事。乃上下之道當然。則在上者將曰。我公卿也。於人言何畏哉。在下者亦曰。我士也。於國家何與哉。夫天下之患。莫患乎上之人惡聞過。而下之人不敢言。道之使言。猶有不肯言者。而可以非其分。遂欲去其官耶。介甫平日。以孟子自命。斯言蓋本位卑言高之論。不知孟子所論位卑言高之罪。固謂凡在下位者。而非所論於諫官也。他日則又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職則去。有言責者。不得其言則去。孟子所謂言責。正後世諫官之任也。而介甫以官守為言責。因謂官可以言。而無用言官。亦過矣。意者當時館閣諸公。言事有不免過激者。故懲其弊。遂欲并臺諫而去之耶。則臺諫之有益於國家。亦已驗矣。唐德宗退陸贄而進裴延齡。旦夕入相。陽城率諫臣力爭。至欲裂其白麻。雖不見聽。然卒不相延齡。宋嘉祐時。仁宗春秋高。未有繼嗣。知諫院范鎮司馬光先後疏請建儲。始雖不許。後終感動。策立英宗。朝野以安。其不即聽納者。為功已如此。其他聽納之效。更可知也。至謂不得已立諫官。當與丞弼俱進於前。使事有所失。即時救正。不至爭已布之命。若唐貞觀之制。庶乎其近古。此固理之公者也。然朝廷已有侍御史之設矣。必使諫官與公卿並對。則人主所信向者。常在公卿。而不在諫官。諫官於廷論。一不合。則不可繼言矣。且其言事。豈皆俟命已布於天下。而後爭之哉。其命已布而爭之者。大臣有以使之也。使大臣慮其爭已布之命。而謹之於未然。此諫官之所以不可無也。事有古所無而今有之。不失乎先王之意者。此類是也。惜乎介甫執古義而不深思治體。卒以其說亂天下。不然。以介甫之才。又能進賢樂善。從容以輔人主。不當與韓范富歐爭烈乎。
翰林論
姚鼐
為天子侍從之臣。拾遺補闕。其常任也。天子雖明聖。不謂無失。人臣雖非大賢。不謂當職而不陳君之失。與其有失播諸天下而改之。不若傳諸朝廷而改之之善也。傳諸朝廷而改之。不若初見聞諸左右而改之之善也。翰林居天子左右。為近臣則諫其失也。宜先于眾人。見君之失。而智不及辨與。則不明。智及辨之而諱言與。則不忠。侍從者。擇其忠且明而居之者也。唐之初設翰林。百工皆入焉。猥下之職也。其後乃益親益尊。益親益尊。故責之益重。今有人焉。其于官也。受其親與尊而辭其責之重。將不蒙世譏乎。官之失職也不亦久乎。以宜蒙世譏者。而上下皆謂其當然。是以晏然而無可為。安居而食其祿。自唐及宋及元明。官制因革。六七百年。其不革者。御史有彈劾之責而兼諫爭。翰林有制造文章之事而兼諫爭。彈劾制造文章所別也。諫爭所同也。其為言官也奚以異。入而面爭於左右。出而上書陳事。其為諫也奚以異。今也獨謂御史言官。而翰林不當有諫書。是知其一而失其一也。是故君子求乎道。細人求乎技。君子之職以道。細人之職以技。使世之君子。賦若相如鄒枚。善史事若太史公班固。詩若李杜。文若韓柳歐曾蘇氏。雖至工猶技也。技之中固有道焉。不若極忠諫爭為道之大也。徒以文字居翰林者。是技而已。若唐初之翰林者。則若是可矣。今之翰林。固不可云皆親近居左右。然固有親近居左右者。且翰詹立班于科道上。謂其近臣也。居近臣之班。不知近臣之職可乎。明之翰林。皆知其職也。諫爭之人接踵。諫爭之辭連筴而時書。今之人不以為其職也。或取其忠而議其言為出位。夫以盡職為出位。世孰肯為盡職者。余竊有惑焉。作翰林論。
軍機處題名記
王昶
軍機處。古者知制誥之職。其制無公署。大小無專官。直廬始設於 乾清門外西偏。繼遷於門內。與 南書房鄰。復於 隆宗門西供夜直者食宿。其大臣惟尚書侍郎被 寵眷尤異者始得入。然必重以宰輔。其屬例用內閣中書舍人。舍人改庶吉士則不復入。改六曹御史給事中遞遷卿寺至都察院副都御史內閣學士入直如故。惟擢侍郎亦不復入。閒有以貲以蔭為郎得預者。率大臣子弟為然。而張公若靄。鄂公容安。又以庶子侍講入直。蔣公炳。程公巖。又以巡撫罷還京入直。皆奉 特旨行。非故事也。先是雍正七年。青海軍事興。始設軍機房。領以親王大臣。予銀印。印藏內奏事太監處。有事請而用之。後六年 憲皇帝晏駕。 上諒闇。改名總理處。三年喪畢。王大臣請罷之。 詔復名軍機處。時大學士為鄂公爾泰。張公廷玉。徐公本。蔣公廷錫。尚書為海公望。每被 旨各歸舍繕擬。明日授所屬進之。後大臣避專擅名。乃令所屬具草。視定進呈。自是擇所屬益精慎。至大位者益眾。而 上賞賜亦異於庶僚。紗緞餅餌果蓏時 賜。歲暮 賜魚鹿肉諸物。率以為常。以故 上所游幸。無不從。其職掌在恭擬 上諭。及內外臣工所奏。有 旨敕議者。審其可否以聞。又外臣章奏。書為副以藏之。 本朝諭旨誥命。其別有四。凡批內外臣工題本常事謂之旨。頒將軍總督巡撫學政提督總兵官榷稅使謂之敕。皆由內閣撰擬以進。凡南北郊時享祝版。及祭告山川。予大臣死事者祭葬之文。與夫后妃宗室王公封冊。皆由翰林院撰擬以進。然惟軍機處恭擬 上諭為至要。 上諭亦有二。巡幸上陵經筵蠲賑。及內臣自侍郎以上。外臣自總兵知府以上。黜陟調補。暨曉諭中外。謂之明發上諭。誥誡臣工。指授兵略。查核政事。責問刑罰之不當者。謂之寄信上諭。明發交內閣以次交於部科。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馬遞。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內外臣工所奏事。經軍機大臣定議取 旨。密封遞送亦如之。然內而六部各卿寺暨九門提督內務府太監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東北至奉天吉林黑龍江將軍所屬。西南至伊犁葉爾羌將軍辦事大臣所屬。迄於四裔諸屬國。有事無不綜彙。且內閣翰林院撰擬有弗當。又下軍機處審定。故所任最為嚴密繁鉅。昶以乾降庚辰由中書舍人入直。又遷刑部郎中。八年於此矣。中間平定準噶爾。回部。西北數十年之患。一朝削殆盡。仰見 聖天子武功旁魄。超越萬古。而時又開方略 國史三通諸館。昶皆為斟酌條例。用副 右文稽古之至意。下至梵夾釋典。隸於經館。有所繙繹。輒往討論。故雖職事至繁。竊以躬逢美盛為大幸。軍機處設立垂四十年。尚無記。前人姓氏。多亡軼不可考。乃詢於大宗伯張公泰開。給事中明公善。並以所聞於先輩者。次第書之。稱職與否。可指數也。詞詳而不殺者。俾後世得以考見故實。且著遭際太平之榮遇云爾。
軍機處述
趙翼
軍機處。本內閣之分局。 國初承前明舊制。機務出納。悉關內閣。其軍事付議政王大臣議奏。康熙中 諭旨。或有令南書房翰林撰擬。是時南書房最為親切地。如唐翰林學士掌內制也。雍正年間。用兵西北兩路。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漏泄事機。始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選內閣中書之謹密者入直繕寫。後名軍機處。地近宮庭。便於宣召。為軍機大臣者。皆親臣重臣。於是承旨出政皆在於此矣。直廬。初僅板屋數間。 今上特命改建瓦屋。然擬 旨猶軍棧大臣之事。先是 世宗憲皇帝時。皆桐城張文和公廷玉為之。 今上初年。文和以汪文端 由敦。長於文學。特薦入以代其勞。乾隆十二三年間。金川用兵。皆文端筆也。 國書則有舒文襄赫德。及大司馬班公第。蒙古文則有理藩院納公延泰。皆任屬草之役。迨傅文忠公恒領揆席。滿司員欲藉為見才營進地。文忠始稍假之。其始不過短幅片紙。後則無一非司員所擬矣。文端見滿司員如此。而漢文猶必自[己](已)出。嫌於攬持。乃亦聽司員代擬。相沿日久。遂為軍機司員之專職。雖 上亦知司員所為。其司員亦不必皆內閣人。凡部院之能事者。皆得進焉。而員數且數倍於昔。此軍機前後不同之故事也。按出納詔命。魏以來皆屬中書。故六朝時中書令極貴。必以重臣為之。而中書令官尊。不當親奏事。多令中書舍人入奏。於是中書舍人。亦最為權要地。唐初猶然。高宗時。始分其職於北門學士。元宗時。又移於翰林學士。於是中書門下之權稍輕。迨唐中葉以後。宦者操國柄。設為樞密使之職。生殺予奪。皆由此出。而學士及中書。俱承其下流。是以樞密一官。極為權要。昭宗時。大誅宦官。宮中無復奄寺。始命蔣元暉為之。此樞密移於朝臣之始。地居要津。人所競羨。故宣徽使孔循欲得其處。輒譖元暉於朱全忠而殺之。朱梁改為崇政院。以敬翔為使。後唐復名樞密。以郭崇韜為使。明宗時。安重誨為使。晉高祖以樞密使劉處尚不稱職。乃廢此職。歸其印於中書。而樞密院學士亦廢。出帝時。桑維翰復之。再為樞密使。周世宗時。王朴為之。是五代時之樞密院。即六朝之中書。其於唐則國初之中書。中葉之學士。末季之樞密。合而為一者也。至宋金則樞密使專掌兵事。與宰相分職。當時謂之兩府。而他機務不與焉。元時。軍國事皆歸中書省。明太祖誅胡惟庸後。廢中書省不設。令六部各奏事。由是事權盡歸宸斷。然一日萬幾。登記撰錄。不能不設官掌其事。故永樂中。遂有內閣之設。批答本章。撰擬諭旨。漸復中書省之舊。其後天子與閣臣不常見。有所諭。則命內監先寫事目付閣撰文。於是宮內有所謂秉筆太監者。其權遂在內閣之上。與唐之樞密院無異矣。 本朝則宦寺不得與政。 世祖章皇帝親政之初。即日至票本房。大學士在 御前票擬。康熙中雖有南書房擬 旨之例。而機事仍屬內閣。雍正以來。本章歸內閣。機務及用兵皆軍機大臣承 旨。 天子無日不與大臣相見。無論宦寺不得參。即承 旨諸大臣亦祇供傳述繕撰。而不能稍有贊畫於其間也。按五代宋金樞密院皆有學士供草制今軍機司員亦猶是時之樞密院學士
軍機處有 廷寄 諭旨。凡機事慮漏泄不便發抄者。則軍機大臣面承後。撰擬進呈。發出。即封入紙函。用辦理軍機處銀印鈐之。交兵部加封發驛馳遞。其遲速皆由軍機司員判明於函外。曰馬上飛遞者。不過日行三百里。有緊急則另判日行里數。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者。即此一事。已為前代所未有。機事必頒發而後由部行文。則已傳播人口。且驛遞遲緩。探事者可僱捷足。先驛遞而到。自有 廷寄之例。始密且速矣。此例自雍正年間始。其格式乃張文和所奏定也。軍機印藏大內。需用則請出。用畢即繳進。自用兵以來。軍報旁午。日或數起。難於屢請屢繳。故每請印出。則鈐就封函數百。以便隨時取用。而封函無專員收掌。不免狼藉遺失。宜專泒一員。登記月日數目。庶更為慎重。
軍機大臣同進見。自傅文忠公始。 上初年。惟訥公親一人承 旨。訥公能強記。而不甚通文義。每傳一 旨。令汪文端撰擬。訥公惟恐不得當。輒令再撰。有屢易而仍用初稿者。一稿甫定。又傳一 旨。改易亦如之。文端頗苦之。然不敢較也。時傅文忠在旁。竊不平。迨平金川歸。首揆席。則自陳不能多識。恐有遺忘。乞令軍機諸大臣同進見。於是遂為例。諸臣既感和衷之雅。而文忠實亦稍釋獨記之勞。然 上眷倚有加。每日晚膳後。閱內閣本章畢。有所商榷。又獨召文忠進見。時謂之晚面云。
往時軍機大臣。罕有與督撫外吏相接者。前輩嘗言。張文和公在雍正年間。最承 寵眷。然門無竿牘。餽禮有價值百金者輒卻之。訥公親當 今上初年。亦最蒙 眷遇。然其人雖苛刻。而門庭峻絕。無有能干以私者。余入軍機。已不及見二公。時傅文忠為首揆。頗和易近情矣。然外吏莫能登其門。督撫皆平交。不恃為奧援也。余在汪文端第。凡書牘多為作答。見湖撫陳文恭伴函。不過獞錦二端。閩撫潘敏惠。公同年也。餽節亦不過葛紗而已。至軍機司員。更莫有過而問者。軍機非特不與外吏接也。即在京部院官。亦少往還。余初入時。見前輩馬少京兆璟。嘗正襟危坐。有部院官立階前。輒拒之曰。此機密地。非公等所宜至也。同直中有與部院官交語者。更面斥不少假。被斥者不敢置一詞云。
軍機撰述 諭旨。向例撰定後。於次日進呈。自西陲用兵。軍報至。輒遞入。所述 旨。亦隨撰進。或 巡幸在途。馬上一降旨。傅文忠面奉後。使軍機司員歇馬撰繕。馳至頓宿之 行營進奏。原不為遲也。然此營至彼營。七八十里。必半日方到。而兩營之間。尚有一尖營。以備 駕中途小憩者。 國語謂之烏墩。司員欲誇捷。遂倉猝繕就。急飛馳至烏墩進奏。名曰趕烏墩。斯固敏速集事。然限於晷刻。究不能曲盡事理。每煩 御筆改定云。
余直軍機時。直舍即在軍機大臣直廬之西。僅屋一間半。又逼近隆宗門之牆。故窄且暗。後遷於對面北向之屋五間。與滿洲司員同直。則余已改官。不復入直矣。扈從木蘭時。戎帳中無几案。率伏地起草。或以奏事黃匣作書案。而懸腕書之。夜無燈檠。惟以鐵絲燈籠作座。置燈盤其上。映以作字。偶縈拂。輒蠟淚污滿身。非特戎帳中為然。木蘭外有 行宮處。直房亦如此。惟多一木榻耳。余歸田後。歲庚子。 上南巡。余恭迎於宿遷。見 行宮之軍機房。明淨几。華裀繡毯。不覺爽然失也。
聖躬勤政。 上每晨起。必以卯刻。長夏時天已向明。至冬月纔五更盡也。時同直軍機者十餘人。每夕一人宿直舍。又恐詰朝猝有事。非一人所了。則每日輸一人早入相助。謂之早班。率以五鼓入。平時不知 聖躬起居。自十二月二十四日以後。 上自寢宮出。每過一門。必鳴爆竹一聲。余輩在直舍。遙聞爆竹聲自遠漸近。則知 聖駕已至 乾清宮。計是時。尚須燃燭寸許。始天明也。余輩十餘人。閱五六日輪一早班。已覺勞苦。孰知 上日日如此。然此猶尋常無事時耳。當西陲用兵。有軍報至。雖夜半亦必 親覽。趣召軍機大臣。指示機宜。動千百言。余時撰擬。自起草至作楷進呈。或需一二時。 上猶披衣待也。
章奏批答舉要序
程晉芳
批答。宰相事也。前明中葉。司禮太監實主之。閣臣潛與交通。則共操厥炳。于是爵祿廢置生殺予奪之大權。移在倖門。而威福非由上出矣。我 朝定鼎。取監夏殷。票擬雖由政府。 天子綜核庶務。一一覽披。毋或敢以意進退高下其間。蓋宰相之權輕矣。雍正四年。始設侍讀二員。助相臣勘本。于後相臣多入軍機。始以批奏付侍讀。其有疑難事。侍讀奉以請命。苟無難焉。相臣署押而已。方乾隆之初。歲批奏二千餘道。迄今三十餘年。四方章奏之事。輒以摺代本。達之軍機。直由內閣者少矣。而一歲之中。部本幾六千餘道。三倍于初年。 聖天子英明睿哲。鉅細弗遺。內外臣工。事纖悉。罔敢自專。必陳之 九陛之前。以待 聖人決擇。誠所謂一日二日萬幾者已。于是侍讀之外。增設協辦數員。佐理繁賾。漸增至五六員之多。凌晨而趨。日昃而返。一字一句。敬慎詳核。雖定式之宜遵。貴因時而達變。旁觀者謂密勿重務。咸在軍機。內閣秉成例而行。如郵傳耳。烏知 國家大政。內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撫藩臬。凡諸兵農禮樂刑賞之事。胥于是而出納焉。可不謂至重歟。余以乾隆三十三年夏五月。協辦批本。迄歲終。行走七閱月矣。視其事如繭絲牛毛。非一端所能盡。而從事于茲者。敢不兢兢哉。爰以少暇。取部通本式。及簡明本黃檔絲綸雙簽說帖諸檔。擇而裁之。編為八卷。曰章奏批答舉要。匪曰成書。聊備忘也。至年例有案可稽者。本不悉載。即此七閱月中。事之增改于舊者。已弗勝舉矣。後有作者。以茲書為權輿。增益新條。勒成全帙。宜掌故家之所亟采歟。
蕭長源奏疏序
張玉書
長源蕭公。受 先皇帝知遇。以順治十七年擢御史。 今上御極之七年秋。用臺班宿望。簡入卿貳。竊1公立朝本末。毅然以天下事為己任。中外想聞丰采者。亦以公輔之望屬之。不僅以文章著也。夫奏對之言與著述異。廣川家令而後。惟陸敬輿奏劄。通達治體。曲中事幾。不求工于文而文傳焉。曾魯公亦云。張安道論事人主前。數語立決。皆燦然成文。可書而誦。嗚呼。文章經濟。具見於是矣。蕭公九年來。抗章累百。自密奏外。裒其得若干篇。余讀之而歎公得君之盛也。公事 章皇帝未久。甫入臺。即以敦教化之說進。 今皇帝萬幾在御。公益厲謇諤。展布腹心。凡所條列。有朝奏而夕報可者。有補牘再三。部議中格。卒得 俞旨。從公請者。如儆星變。卹災荒。稽覆奏。定紛更。核督撫。嚴考察。澄銓選。革挪解。朝常國紀。吏治民瘼。無不條分縷列。朗若察眉。至于屯墾事宜。區畫尤晰。先後牘凡五上。卒行其議而後止。何其偉歟。歐陽永叔謂天下大計。獨宰相可行。諫官可言。夫兵刑錢穀。問而不答。相臣之體也。然使諸司有一事不受成宰相。則為失職。言官於天下事無專屬。假令平日未嘗心利弊。一旦身任建白。不得已以一言塞責。辭漫漶而無據。事迂闊而多舛。章下諸司一加奏駁。則其說立沮矣。即如屯墾之法。歷代有成效。我朝二十年來。軍興無供。訾算疊增。而此法屢議屢罷。言事者無成畫。而任事者多藉口。讀公之疏。亦可愾然興起矣乎。夫敬輿早年得君。風議切諫。常在密勿建梁之地。然而木蠹蟲生。中遭沮抑。猶且不卒用。是以益嘆公之忠誠。能上結主知。而又歎我 皇上之從諫如流。真不啻千載一時也。是編出。使讀者知士君子遭不諱之朝。不可以苟且緘默。遺天下議。豈獨其文傳也哉。
志壑堂序
姜宸英
余嘗欲條疏古今賢臣建言者。分而為三。彙成一書。一曰宰相。一曰侍從。其一則諫官也。蓋古者諫無專官。所最重者。宰相有輔導之義。侍從有啟沃之任。其責任與諫官等耳。獨怪今之言事者。專以其責屬之臺省。於輔弼講讀之臣。未有所與焉。而為輔弼為講讀者。亦遂寬然自弛。以為非我之所有事。使諫官之能盡其職。天下之事。有諫官之所不能盡言者矣。而況於今之官名為諫者。其能盡其言責者。十不得一二。而能盡其言者。其言之又有行不行。行者嘗少而不行者嘗多也。然則如之何而不以責諸宰相與侍從者也。順治間。有 詔命詞臣修玉匣記。元帝化書。時則檢討淄川濟武唐先生上言。以為不宜崇此非聖之書。妄費紙筆。為聖學玷。又爭御史張給事中陰潤事。忤 旨歸里。 本朝之能以翰林共諫職者自檢討始。從此考槃般水之陽。發憤著書。垂三十年。予讀其經世之言。所為籌餉積穀銅鈔改漕諸法。其訏謨碩算可與賈長沙陸宣公相上下。惜其雖能言。不得試之實用。且身之用不用。命也。并不得自見其言於朝。以待有力者之上而舉行之焉。良可悲矣。則夫以檢討之文。為窮而始足自列於後世者。豈通論哉。檢討當放廢之餘。惄然以天下生民之事為己憂。顧其中若有所不暇者。而當任其憂者。反營營終日。亦若有所不暇於天下生民之計。循是以往。斯民之患將安息乎。此余之所以不禁三太息於斯文也。
趙恭毅公自治官書序
胡煦
儒者入而考稽。出而致用。將以敷政宣猷。宜民善俗而已。而貪利者瀆於賄。矯世者瀆於苛。因俗者瀆於蠱。泥古者瀆於滯。事榦不立。則傷於迎合。主見不定。則隳於牽制。此非裕之以識。充之以才。而又參之以學力。未有不委靡因循鮮克自振者也。夫積愛蓄惠。使民弗疑。莫大於信。布公止僻。使民弗咈。莫大於直。定法一聽。使民弗易。莫大於果。信以主之。直以斷之。果以成之。三者既備。政無不美者矣。信貴能明。執偏廢全。其失也塞。直貴能容。任情御物。其失也矯。果貴能詳。疾行寡顧。其失也率。塞則民惑。矯則民遯。率則民易。三者不去。政無不疚者矣。是故明以立信。誠之通也。容以翼直。誼之大也。詳以出果。智之周也。才豐而德茂。識廣而慮周。學優而用裕。非政之極量乎。恭毅公趙夫子登仕數十年。歷內外。每治官書。不藉助於幕客。而貞心亮節。天下仰之。聖主嘉之。匪惟漢唐以下。殊難其選。三代之隆。恐未易一二比數也。讀其書者。內當觀其用心。外當觀其措行。慎勿以文字目之。
考槃集序
方苞
眾人之於仕宦。常逐逐而不休者。彼上之不求所以自致于君。下之不思所以負責於人。而惟其身之利焉。故操之則慄。舍之則悲。君子難進而易退。非以為名也。所見者大。故其進也常覺其志之難稱。而其退也如釋重負然。昔歐陽公生北宋之隆。遭時行志。功見而名立。自世人觀之。不可謂非仕宦之滿志者矣。及讀公思潁詩。然後知公之胸中。固有欿然不自足者也。古之君子自待厚而不欺其志者皆如此。渭師范公。家世將相。嗣宗職。當官侃侃。常從 天子出征絕域。以材武名師中。及凱旋論功。遽引疾。眾皆詫焉。而不知公之竭心奉職。與勇于乞身。其道固相為表裏者也。公夙好詩。及退休益寄情焉。集平生所作。名日考槃。素志然也。譬諸草木。枝葉必類本根。公之行身有方。視仕宦如脫屣。則其詩之不類于眾人。有以也夫。
寄周開捷書
陳宏謀
國家培養百年。才競奮。不少隨分供職之人。所少者實心任事之人。實心任事者。計久遠不計目前。務大體不拘小節。國家為重。凡一似乎迂闊近於好事。而防患未然。慮周事後。月計W時之得失。一己之功過。皆不暇顧。其不足。歲計有餘。今日士風不古。學無實用。皆由義利不明。是以一入仕途。其才識本可以為君子。時位亦能為君子。而計得失。不計是非。一念之差。終為小人之歸。來札所謂地方官謹飭有餘。親切不足。真切中近日官場中之通弊也。大凡吾輩苟心存利濟。便覺功業無有盡期。而世間事事物物亦到處形其缺陷。生平無他嗜好。每處一地。臨一事。即就其地其事。悉心講求。以期稍有裨益。然志廣願奢。百未如願。事雖未成。心實難已。有時過于勞悴。而亦不覺。覺亦不復惜也。年來精力。漸不如前。而又當此繁劇之地。隨事經理。已苦難支。若遇有疑難。心要如此而力有不能者。則寢食作止。常懸心目。不能擺脫。不以事累心。役物而不役于物。捧讀明訓。益服知我之切而愛我之深也。
寄周人驥書
陳宏謀
聖天子明目達聰。廣開言路。為臣子者。惟有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庶為盡職。不必問之部議之准行與否也。司馬溫公云。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後其緩。而汲汲於名者深戒焉。此為臺諫樹之鵠矣。臺中言事。自以事在可行。方不虛建白之意。然果有關於 國計民生。雖一時格於時議。不盡施行。而言為人人心中所欲言。事為近今所共見。存此一議。安知異日不施行耶。此又不在乎一時之從違。而在乎情理之不易也。若有事在必行。而行之無益。且不如其不行者。則又不如其已矣。至于入告之體。尤須平心靜氣以出之。詞不必已甚。意不必過激。乃為得體。于事始克有濟。古人所以致歎于立說之難也。建言者執其一二。動以所見不謬。極力形容。初不知情態不一。知有此說。而不知更有一說。以此動難相服。反啟齟齬。皆此故耳。
與某公
方苞
接來示。自分此生。恐無緣更畢志於經學。此嗜學者之衷言也。然古之人得行其志。則無所為書。聖人作經。亦望學者實體諸身。循而達之。以與民同患耳。一命之吏。苟能職思其居。天德王道。將於是乎寄焉。矧膺古牧伯之任。環地數千里。視其注措以為休戚者乎。僕竊觀近代。所號為鉅人長者。大率以生人為仁。而不知生其所不當生。則仁於生者。而大不仁於死者。以有容為德。而不知容其所不可容。則德於有罪者。而大不德於無辜者。傳曰。惡人在位。弗去不祥。惡在他人。而引為己之不祥。何也。力能去之。而任其播惡於眾。則惡非其惡也。是謂拂天地之性。而虧本心之明。其不祥大焉。抑又聞君子之行。必嚴於終。往者環溪魏公。踐履實。立朝諤諤。為勢家所憚。造辟之言。天下矜誦。以為無愧古賢。而論定之後。竟不得與湯陸齊稱。徒以巡察畿輔。不復有特操耳。孝先張公。天資渾厚。可欺以方。其撫江蘇。閒有過舉。未愜眾心。一旦奮不顧利害。排擊憸壬。然後平生志事。昭然若揭日月而行。吾子歷令守監司。漸登大府。仁聲義問。所至翕然。惜無由著直節於中朝。然就今所居之地。而言其職之所當言。則視張為易。視魏則尤易矣。信能舉邦人所重足而望海內士大夫所傾耳以聽者揚於王庭。使天下知儒者之學剛柔無常。應物而動。皆可以為後世標準。其有功於聖道為何如。又安用口吟手披。為處隱就閒者之經學哉。僕晚交得吾子。道義之合。視平生昵好。殆有過焉。故所以致相愛重之道者。惟兼魏張之直節。而比肩於湯陸。幸無以為妄言而漫聽之。
調燮弭災疏順治十七年
御史季振宜
奏為政輔調燮宜施以弭災沴事。臣近讀 上諭。痛加刻責。想天下養生。莫不涕零。舉朝臣子。當有愧死者矣。但 上諭內。興革責之部院。條奏責之科道。而內閣諸臣反闕焉未及。臣聞三公得人則逸。不得其人則勞。且陰陽之不調。宰相責也。故有因水旱而策免。有不待策免而自引退者。往往見之史冊矣。夫天下事惟宰相得言之。倘用一人不當。則一方安危係焉。而以人事君者。豈容默默箝口乎。或行一政未妥。則天下治亂關焉。而言無不盡者。豈肯悠悠從事乎。夫用人行政。其將用未用將行未行之際。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中有不容髮者。 天顏咫尺呼吸可通惟有內閣諸臣而已矣。身居密切之地。苟懷緘默之風。宰相亦何嘗之有。一切凡人皆可為之。又何藉乎夢卜以求也哉。今日天下大事。莫過兵戎錢穀。內外章奏。或有然眉之急。勢如風火者。亦必待各部之議奏。曠日持久。及其議覆。不論當與不當。又皆依議矣。臣因思內閣諸臣。 皇上皆加以六卿之銜。原非虛寵以名位。而實求其顧名思義。無忝厥位。內閣諸臣。由六卿進階者強居大半。豈在部之時。猶知部務。改頭換面。遂爾忘之耶。臣讀 上諭云。十二三年間。時有過舉。夫 皇上親政以來。憂勤惕厲。百度維新。原未見有過舉也。 皇上既以為有過舉。是必有過舉矣。試問其舉之之時。亦曾有言其過者否。宰相之不言非其驗歟。總之天時不齊。不過目前之患。可以藉 皇上之修省而感格。宰相不言且為萬世之憂。必盡破從前之積習而改圖。倘 皇上原禁其讜言危論。自今以後。敢祈 皇上虛懷下問。以收其嘉謨之實效。 皇上業以心膂股肱寄之矣。而內閣諸臣。猶然畏首畏尾。空空無遺。或避市恩之嫌。或以文具自便。徒擬票四五字。以了宰相事業。則生食一品二品之俸。死享三壇六壇之祭。生死皆荷 君恩。曾不若懦夫之立志。 皇上優待大臣。縱不加以譴責。清夜捫心。恐有難以自慰者矣。
敬陳一德之箴疏順治十七年
給事中姜希轍
臣聞君臣一德。上下同心。故大禹謨曰。后克艱厥后。臣克艱厥臣。孔子亦曰。為君難為臣不易。古之君臣交警者。原未嘗以憂勞之任獨歸之君父。以為人臣卸責之地也。我 皇上孳孳求治。日勤萬幾。已克彈厥心矣。猶以民生未盡遂。貪吏未盡除。伏莽未靖。征調猶繁。疾苦時告。拯卹未周。特下責躬之詔。頒行 恩赦。加惠黎元。四海之民。莫不歡欣鼓舞。但臣聞之往訓曰。人臣之義。善則歸君。過則歸己。今天下未奏太平。皆臣職有闕。內外臣工。責任尤鉅。無過于部院九卿及督撫按。 皇上不加責。而躬為臣下任咎。為臣者尚靦焉苟安。不知痛自刻責。引咎省改。以勉圖後效。豈交警無逸之道乎。臣請進一德之箴。以為中外諸臣誡焉。 皇上總攬乾綱。不能躬親庶務。必藉佐理之臣。實心擔任。謀議可否。如民生未遂。何以使家給人足。無犬吠夜驚之擾。貪吏未除。何以使聞風解綬。有暮夜四知之畏。伏莽未靖。征調猶煩。何以使勦撫成功。無更番征戍之勞。疾苦時告。拯卹未周。何以使室家相保。無澤不下究之虞。此皆中外諸臣所當悉心籌畫。合力經營。有事關重大。應請 睿裁者。宜分晰條奏。以聽 採擇。有事屬職掌。無可旁委者。宜矢心專力。行諸實事。方見腹心手足一體相關之至意。譬之一家。 皇上猶父母也。臣下則主伯亞旅也。家政未理。父母焦心蒿目。甯有主伯亞旅坐視其兢兢業業。而不思悚愧。以為分猷補過之地。有是理乎。臣觀今日積習相沿。大約病根有二。其巧于卸肩者。假詳慎之名。以行推諉之實。畏于任事者。飾持重之文。以蹈委靡之弊。此皆諸臣溺職之由也。祈 皇上申飭工。諭以各振精神。盡掃推諉委靡之痼疾。凡布一令。必先事後事謀出萬全。勿顧目前而忘久遠之計。凡立一法。必圖始圖終慮及隱憂。勿狃成見而憚更張之勞。凡建一議。必在內在外合成一體。勿介疑信而遂成隔膜之視。此尤克艱無逸之要。而一德一心之盛。皆本于此。庶不虛我 皇上省躬引咎之深衷矣。
責成部議疏
孫光祀
皇上敏皇圖治。萬幾惟勤。於天下之務。期於事事就理。立奏隆平。誠世運民生之幸。而臣竊欲部議諸事。皆當仰體 皇上立政之意。則天下之治原所從出也。夫 朝廷之事。誤於偏私。而尤誤於推諉。興革之道。懼其輕率。而亦懼其因循。即如奉 旨部議之事。倘果不得其始末所在。自當斟酌詳慎。求其萬萬無弊。豈有冒昧從事。嘗試於 皇上之前者。故事關別衙門。則請 旨令別衙門具奏。事關督撫按。則請 旨令督撫按具奏。此事理固然。不可易也。然恐有慎重之過。流於委卸。凡事到手。未免左顧右昐。不肯擔承。即有不需行查。不需別議之事。亦復請 旨。聽其另議。今試為設言之。就一事而請 旨一疏。別衙門具奏一疏。本衙門具覆又一疏。在京者文移往返。在外者時日耽延。其閒費番譯者三倍。勞 宸覽者亦三倍。無論就中稽遲滋弊。即使每次各如限期。而合前後計之。固已經年累月矣。幾務所關。能堪此坐誤乎。伏乞我 皇上毅然申飭。以後凡係奉 旨議奏之事。務秉虛公。力絕瞻顧。應移查者。固不可自專以任己。應直覆者。亦無事曲謝以遺人。可從則從。可駁則駁。不必因仍故套。當因即因。當革即革。不必固持成心。則官有責成。事無沈閣。於以起弊圖功。端有攸賴矣。臣又於垣中。見部覆本科臣李榮宗防閑禁地一疏。有設防係爾部職掌。不必復移刑部之 旨。臣再三捧讀。益服 乾斷。由是行之。此即帝王敏則有功之急務也。
請復六科舊制疏
曹一士
竊惟設官必分之職。責實當循其名。使守官者先正其名。而後在公者各舉其職。查給事一官。自漢以來。相沿已久。以其有事殿廷。則曰給事中。以其出入瑣闥。則曰黃門給事。以其統於門下。領於待中。則與中書同謂之省。前代之中書門下。即今內閣大學士職。皆居禁垣。號曰兩省。而御史則謂之臺。臺省異地。故科道分曹。至今目科道曰兩衙門。明非一衙門官屬也。逮明初始分六科。以省知六部之事。而糾其弊誤。時罷門下省不設。而六科獨主封駁。以補闕拾遺。雖與御史同為言官。而御史職在監察百司。故居於外。六科職在宣行制敕。故居於內。所以重王言尊國體。內外秩然不可易也。 國朝會典開載。該科所奉 旨意。有灼見未便之處。許封還執奏。部院督撫本章。有情理未協者。俱得駁正題參。至於朝政得失。百官賢佞。或特疏。或公本奏聞。是立制之初。惟在慎重命令。別白是非。專責以言。不任他事。俾得從容謀議以殫其心。朝夕論思以盡其職。且天下民生休戚吏治臧否。皆得於退食之餘。廣咨博訪以便入告。而裨 廟堂耳目之所未及。此我 國家立制本意。參酌歷代而無弊者也。雍正元年。以六科內陞外轉一事。奉 旨著歸都察院管。乃一時權宜之法。然自此以後。臺臣循照臺例。一切城倉漕鹽等差。與御史一體開列。於是六科各員。奔走內外。朝夕不遑。或遞相署理。至有本科衹一人者。本章到科。匆匆過目。即以付部。不及詳細審讀。又其甚不得已。則閭閻雀鼠之牘。雜進於 內朝。簿書期會之吏。接跡於禁。判署紛紜。輕重倒置。非所以欽崇 綸綍。整肅聯常也。臣請 敕下在廷考正六科之制。一切悉還其舊。則臺自為臺。省自為省。給事中之名既正。而後專責以言。孰敢不職思其居。竭誠盡慎。以仰報 國家者乎。至於內陞外轉。會典舊例。各科將條陳參劾本章。造冊移送吏科。序俸開列。題請 欽定。是則資之淺深。言之當否。 御覽昭然。原無待他屬而後定也。且 國初以來。臺省未嘗合一。不聞差遣乏員。倘以城倉漕鹽等差。事屬緊要。人數未敷。則但當增置御史之員。不必更分給事之任。抑臣更有請者。會典開載。凡內閣交出密本。由各該科掛號。即將原封送各該部。取職名附簿備查。是從前密本未有從內閣徑下者。即前代中書門下兩省更互校驗之意也。今臣到任以來。見所發各科本章。祇有紅本。而密本並未一見。至 皇上諭旨。徑由內閣發部者。臣等遲至浹旬。始得從邸抄一讀。如此。則雖欲有所論列。或已無及于事。似非設立科臣之初指也。嗣後請聽臣等派出本科筆帖式二員。每日輪班赴閣。恭抄 諭旨。併所發各臣條奏密本。既省掛號轉發之煩。臣等亦可不待邸抄。即得預聞 旨意。備見奏章。庶幾隨時論列。以仰贊 高深之萬一。仰 祈皇上睿鑒施行。
勸忠崇讓疏順治八年
吏部左待郎熊文舉
奏為欲勸臣忠。先崇禮讓事。臣蒙 聖恩。召起田間。又蒙 聖恩。簡補佐銓。循省髮膚。罔知所報。伏念臣乞假歸田。已經七載。疊遭大亂。生死流離。臣父老耄。風燭殘年。臣侍親闈。無心祿仕。止以 天恩浩蕩。懷中有草。未敢輒陳。然臣自荒江來。備知吏治窳。民生慘悴。竊有一二獻者。臣以為吏治不清。始于大臣無進退辭讓之大節。終于小臣無奉公守法之小心。夫大臣者小臣之標表也。古者大臣以其身先庶僚。于職無所不統。水旱不時則大臣引罪。今日在廷諸臣。固嘗有以此誼陳之 皇上者乎。舍是不圖。而但知以爵位崇高為得意。以陞封廕為感恩。臣未知其可也。夫大臣不能謙讓遜辭。或者以為 本朝無辭讓之例。臣聞人臣以堯舜之道事其君。未聞有拘于例而遂泯其辭讓之心者。夫大臣既無進退辭讓之大節。則小臣自無奉公守法之小心。無怪乎官常日壞。紀綱日頹。士氣陵夷。人心囂雜。數年之後。相習而靡。臣懼乎名節風義之掃地也。臣請 皇上敕勵大臣。共秉丹誠。各敦名節。務矢靖共之誼。常存退讓之心。實已頹病無能者。許其自陳。與以優禮致仕。實有至情當遂者。許其引請。予以歸養依親。使人曉然知進退出處之大閑。不但為身家妻子而祿仕。坊表既立。風紀屹然。內外小臣亦各顧名思義。知畏影衾。知愧清夜。庶幾吏治清而民困可甦。于以作忠猷而勵士氣。庶幾其不盡汨沒于風塵而濡染于勢利乎。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在廷諸臣。驟聞此語。亦必有憬然悟而恍然媿者矣。臣言疏率。無所顧避。但舉私衷之耿耿者。不敢不入告。至臣自揣衰庸已極。百脈俱枯。老父支。呻吟入夢。揆于諸臣。尤為譾劣。讓賢求斥。臣實當先。則亦惟望皇上之早行放逐而已。
敬陳弭災修省疏康熙十一年
御史徐旭齡
伏見今年二月彗星見。太白經天。三月十九日。雨雪冰雹。臣書生不知占驗。竊聞和氣致祥。沴氣致異。彗者氣之尤沴者也。前此一見之後。災異洊臻。地震幾半天下。直省大水大旱。民不聊生。今妖彗再見。萬一復有水旱飢荒之應。則以極困之民。遘頻仍之患。其何以堪。大小臣工。不能仰體 睿懷。每多顧恤身家。瞻徇情面。莫肯擔當任事。為國為民。是災變之來。皆臣之咎也。竊思天下事權。皆總持于六部。而分寄于督撫。責成至重。乃部臣止期偷安。而不以天下之利弊為心。督撫止期免過。而不以全省之民生為念。因循推諉。習以成風。伏見六部事務。堂官不即決斷。而以查照說堂委之司屬。該司亦不皆熟諳條例。甚至以擬委之吏胥。或遇事關重大。每不肯定議。即結而仍推諉于督撫。如漕臣帥顏保議裁屯衛冗員。歲省俸銀六千餘兩。該督身在地方。豈無確見。何必又行江南督撫議覆。如直撫金世德條請曉諭旗莊築牆立柵。事關弭盜。自應速行通飭。何必俟其再奏。方始允行。又如河工虛報分數。錢糧亦多扣剋。經新任何臣題知。行舊督羅多回奏。始議處分。在先之估報。何無察核。至督撫膺全省重寄。地方之利弊未見興除。屬吏之賢否未必深悉。凡事轉行司道。據詳具題。亦多朦混草率因循委卸。錢糧宜清也。楚藩劉顯貴一案。缺至九萬餘兩。竟令優陞離任。何無覺察。盜賊宜獲也。夥盜流入信屬一案。浙江推之江西。江西推之福建。大盜至八十餘人。業入閩境。而閩撫尚以復往江西為辭。何為全不踹緝。官評宜核也。滇省知府李率祖。即經白成功告發。該撫何不從公察參。致煩平藩奏請。遣部員審理。懲貪至亟也。江南知縣陳恭一案。移取孔貞來口供。福建何為遲延不覆。致使江督屢催。懸案多年不結。略舉數端。內外諸臣之怠玩推諉可見。臣聞彗所以除舊布新。值今天象示儆。正宜大破懈弛之積習。而振作有為之氣。第思每遇災變。何常不特頒 上諭。戒飭臣工。而內外諸臣。當修省之時。其為殫心經畫興利除弊者何事也。其能洗心滌慮砥礪廉隅者幾人也。是從來之修省。止為虛文。而全無實事。請乞 嚴諭申飭內外大小臣工。務須兢惕精勤。力更故轍。外而督撫。宜屏絕餽遺。盡除陃例。潔[己](已)率屬。毋得瞻情面。容不職之員。隱藏失察之弊。 欽命事件。照限速結。地方利弊。諮訪悉陳。內而六部堂官。務將各衙門職掌。逐一講求。統天下之事勢情形。而為便國便民之長計。見行條例。倘有煩苛窒礙者。不必拘成法而憚更張。重大機宜。有關民生利病者。勿謂難懸議而希推諉。滿漢各司。皆宜熟諸部務。勤敏辦事。逐案當堂定。毋得假手吏胥。有庸闇懈怠不能稱職者。堂官立行參處。尤須嚴剔蠹弊。發覺奸私。其他各衙門有官守有言責者。皆當精白一心。矢圖報。計康熙十二年京察不遠。應即備查遵 諭修省以後。行過事蹟。是否實心任事。有無整刷更新。部院以是黜陟督撫。 皇上即以是甄別部院各衙門。庶心儆惕。百度澄清。吏治登而民生遂。可以化災召祥矣。
請禁咨議停閣疏順治八年
給事中魏象樞
臣惟立政以寬舒為本。圖治以振作為先。我 皇上之仁政仁言。所仰體而奉行之者。在內六部等衙門。在外督撫等衙門。其切要者也。臣見順治八年以前。或一事而奉 旨下部。經年累月而不覆。或一事而行察在外。經年累月而不報。古來有此治體乎。即從前不必深論。今自正月十二日以後。伏見廟堂之上。雷厲風行。內外之間。官嚴吏肅。不復慮天下事之有稽滯矣。及見一切奉 旨章奏。並各衙門應行事宜。已覆已行者固多。而未覆未行者。尚自不少也。其中雖有行察咨議者。頗需時日。亦有不待行察咨議。而宜奏宜行者。一停閣。未知何故。似乎近日之鼓舞奮勵。又緩于 皇上親政之初。臣心竊惜之。夫臣子當遭逢 聖主之日。為 國為民。任勞任怨。滿漢同心。大小竭力。此其時矣。顧乃因循漸積。司官之塵者堂官不問。書吏之遲延者司官不察。諉事而虛責成。臣竊不取也。況督撫按奉行諸事。皆視各部之緩急以為遲速。若督限不嚴則在外之稽遲益甚。能保稽遲間無徼倖夤緣之情弊乎。臣愚以為事體有輕重。道里有遠近。限期有寬嚴。其咨行在外者。地近則限三月。地遠則限半年可覆也。如果事關重大。反覆詳慎者。或限至九月。或限至一年歸結。須將內外行咨咨到批駁申詳併咨覆案呈之年月日。咨內逐一註明。本內逐一開寫。則部院之稽遲參駁有據矣。至于在京各衙門。事之繁簡不一。官之多寡亦不一。但近在 輦轂。不過司議說堂而定。一月之內可覆也。如果事關重大。長慮熟籌者。或遲至一月半。或遲至兩月歸結。除軍國機密。原係密封者。自應密奏外。其餘諸事內。嘗有一二口奏之事。口傳之 旨。不經發抄者。臣思 綸言至重。恐有萬一之誤。以後悉當具本請 旨。與天下共見之。若行移發落。定期不過五日。則吏書之朦溷耽閣可杜矣。
請正人心疏順治十七年
御史蕭震
臣竊惟天下事所最可憂者。不在今日之盜賊水旱。而在今日之人心。蓋人心者古今治亂之所係。而世道污隆之所從出焉者也。我 皇上以貪吏害民。故重懲貪之法。然法愈重而貪吏行貪之心愈變而愈幻。如河南河內縣孫灝。福建古田縣吳來儀。皆奇貪異惡。敗露于事後者。而一則膺行取之選。一則濫卓異之例。臣誠不知舉者何心也。夫不肖之吏。何代蔑有。迺至以不肖為賢。則必以賢為不肖。由是而是非顛倒。毀譽有不可勝言者矣。此人心之壞在吏治者一也。臣聞宋臣岳飛之言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則天下平。今武臣不特惜死。而又愛錢。除沿海情弊。已經臣另疏指陳外。加腹裏之將。則以剋餉為心。故營伍日虛。而盜賊日縱。臣聞大名遊擊有宜大明者。家蓄優伶數十人。晝夜酣歌。毋論其醉夢之精神。不能以申約束而討軍實。但即此數十人之鮮衣怒馬。不知出之私囊乎。抑取之軍中也。如調發之將。則以黷貨為心。故大兵所至。而田舍一空。臣查順治十五年七月內。有山西城守都司苗之秀等。統兵防浙。經過直隸清河縣。索該縣折車銀一千兩。經貢生顧民俊千總董奇俊交與把總郭志史東壁轉交與之秀等。隨將南宮縣車驢越站而去。夫以一都司一縣如此。則其餘又可類推矣。此人心之壞在封疆者二也。臣唯教化行。則禮義興而風俗美。我 皇上維新之治。已十七載。凡薄海內外。慮無不革面洗心者。乃近如韋成賢以子而逆其父。隨有韋述賢以弟而訐其兄。王大經等以僕而弒其主。復有王重以主而黨其僕。業經諸臣糾參在案。至于賤妨貴。少凌長。小加大。種種悖逆。皆相率成風。誠非盛世所宜有者。蓋澆薄之端。始自士大夫。而攻擊之禍。遂中于人心。臣蓋不勝有江河日下之感矣。此人心之壞在風俗者三也。雖天下事不盡此數端。然即此數端。已足見其大矣。伏惟 皇上敦教化以治之。而後敕法紀以整齊之。其大要在于得人以挽回之。倘內外臣工。能共洗偏私之肺腸。一遵蕩平之王道。則人心正而風俗。治安之象可立見也。
皇朝經世文編卷十五
吏政一吏論上
善化賀長齡耦庚輯
馭吏策
周振業
守令者。生民之所寄。國家之血脈也。部司者。政令之所承。朝廷之耳目也。夫人之一身。必使血脈貫通而耳目清明焉。斯可以康強而無患矣。然血行乎肌理。而所以管攝之者。則存乎臟腑。耳目各有官。而所以主宰之者。則存乎志氣。夫督撫者。守令之臟腑也。卿尹者。部司之志氣也。而總以效命乎天君。則一以貫之者也。故天君泰然則由臟腑以達於血。由志氣以率乎耳目。未有不從令者。然而亦間有不從者。血脈散布之處。不能無燥濕之感焉。耳目運動之餘。不能無聲色之引焉。此氣質之偏。雖天君亦不能禁之。而要所以調其和而反其正者。仍必有道焉。不可以不講也。今守令部司之選。既不能不循資而進。按格而升。則賢不肖之雜焉者。此未易遽清其源者矣。然守令之賢不肖。既一委之督撫之舉劾。則亦不患其雜者。一守令之賢者舉。而守令之賢者知勸。則賢者益賢。一守令不肖者劾。而守令之不肖者知懼。則不肖者。亦化而賢。斯亦由臟腑以調血之道也。若夫部司之循資而遷補者。卿尹之舉劾。與督撫同。其或由於最薦。或由於保舉。亦一人賢而舉者若與有榮。一人不肖而若與有辱。則知勸知懼。莫不皆然。此亦由志氣以率耳目之道也。故為人君者。不患守令部司之不賢。而在難于督撫卿尹之皆正。今有人焉。臟腑受病而不知。志氣昏惰而不檢。由是血脈日益乖。耳目日益縱。而飲之藥者。顧乃舍其本而治其標。惟血脈之是導。謫其過者。亦且指其外而遺其內。惟耳目之是求。抑亦謬且惑矣。由此言之。知人者。尤御吏之大原。握知人之哲。以慎擇督撫卿尹其人而任之。是則養身者息志甯神以安百體之道也歟。
大法小廉論
趙吉士
夫立乎朝廷之上。為天子立綱紀。董百官。均四海。外則為牧伯屏翰以倡其下者。為大臣。其下庶司百執事。以逮郡縣之吏。趨走而承事者。為小臣。無大臣。則事權無所歸。無小臣。則無以承流而逮下。是故大小相維。內外相輔。以佐天子。以養萬民。誠並重也。竊嘗論之。古之時為大臣難。為小臣易。洎乎後世則為大臣易。而為小臣難。何以明其然也。古之時。天地初建。人物未甯。大利大害之事。與時而創見。而又有弼教明刑變禮易樂之政隨其後。故其時為大臣者。非有神聖之材。如禹皋伊旦。則無以勝其任而底其功。而至於府史胥徒鄉遂吏之屬。不過奉行成事而已。故其時大臣難而小臣易。後世固無事矣。坐論者主於承奉詔旨。而六官之長。又皆有成法可遵。不勞施為。坐以無事。其在外之大吏。又皆聽於六官。非六官之所欲行。則終不能以有所主。故體即崇貴。亦皆以從容坐鎮為優。其無可如何者。特吏耳。簿書之賾。期會之繁。考成文綱之密。既已紛擾弗堪。而事之難為者。其長必下於所司。所司以行於外大吏。外大吏又層累而下之。以至於郡縣。至郡縣而更無可下矣。而又有誅求之不測。毀譽之無憑。瞻顧旁皇。救過不暇。其波及斯民者。吏之餘也。一不當而身與名即敗。故曰後世之大臣易而小臣難。然則將以吏事責三公乎。將使庶司皆出入諷議。郡縣盡假便宜乎。是又不然。天下既平之日。不患不能變法。而患乎更法而滋弊。不患乎奉法之無才。而患乎有才而不廉。昔曹參守法。民有畫一清靜之歌。其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贓吏俱不得推擇。漢治之隆。由茲而始。誠使為大臣者不以虛文矯飾為能。加以澹泊無欲。正[己](已)率屬。苞苴必絕。舉錯必公。則守一法即杜一弊。而庶司百執事以逮郡縣之吏。貪者知警。而廉者亦不必有善事上官之慮。神明自暇。手足自寬。皆將畢智竭力以盡其職而報 國家矣。又安見大臣之必難而小臣之不易易哉。記曰。大臣法而小臣廉。國之肥也。斯言其至矣夫。
吏議
盧錫晉
民者君之所以立國也。孟子曰。得乎邱民為天子。書曰。安民則惠。黎民懷之。凡君所以宵衣旰食。不自暇逸者。皆為此邦本也。是故聖王重民。然民之散處於天下者。一人不能獨理也。則為之設官分職。以任其事。內而宰相部寺臺垣百司。外而督撫藩臬監司太守。而後及於州縣之有司。夫官至有司亦卑矣。然位尊者與民不親。其朝夕撫摩吾民如家人父子。近處於一室者。反不若州縣吏。是故聖王重吏。吏得其職。則民安。不得其職。則民不安。自督撫而下。絲聯繩貫。遞相覺察。遇吏有貪酷不法者。既已特疏參處。而又以八法懲戒於大計之年。宜皆奉職惟謹。乃其惠愛之及於下者何少也。此無他。責之太煩。役之太賤。處之太褒。澄之太清。凡吏職之所欲盡而不得者。皆坐此四者之故。古者任人擇其能。量其才。而後使之。善理刑者不聞其兼明農。善禮樂者不聞其兼治兵。蓋皋益夔稷。皆大聖人也。猶且終身一官而不遷。況如今日之士者哉。且士治一經。則鄉考者錄之以舉於禮部。而試於 大廷。夫豈不欲六經之兼通。以為人各有能不能。不可強責焉。及至出宰一邑。則百務萃之。彼誠竭力於錢穀刑名教養撫字。亦可謂能矣。若夫盜賊截。或來自數百里之外。而適發於其地。吏不能必其無也。不幸而一有之。雖其治至於夜不閉戶。道不拾遺。亦無救於參罰降革矣。無乃取之者恕。而用之者刻邪。愚謂宜專其事於防汛之武弁。則彼不得有所推諉。而於遊巡以虛糜縣官之金錢。其有警而有司不通報上官者罪之。如此則吏不敢遷就隱匿以顧情面。而防守者不得不盡力擒獲以求無過。彼盜賊聞之亦將不犯其所難。今以此分其罪於吏。而防守者反得以有名無實之兵。為影射之弊。博弈飲酒。以坐待文吏之捕緝。為吏者方役役於風影之不可知。尚何暇於民之疾苦。即云盤根錯節。以別利器。然人之才力。豈能盡如虞詡。故曰責之太煩以分其心者此也。曩時郵驛之政嘗以驛丞領之。彼單司一事則力專而勤。又出身於三考。凡芻牧之事。往來接送之勞攘。固非其所難也。今惟大鎮荒堡。僅存其官。其餘皆歸併於州縣。僻邑猶可支持。若一當衝繁孔道。則皇華往返。日無甯晷。而索詐怒詈。使人忿恨於心而無可奈何。雖功令有直申兵部之例。然誰敢冒險以獲罪於欽差之貴臣。與親臨之上官哉。士惟有氣節。而後可用。而賞之而知所勸。罰之而知所懲者。氣為之也。以驛務程其優劣。既已困頓而揉靡之。而又貽以賠累應付之苦。欲其不扣刻芻牧而橫歛於民。以救其急。其勢固有所不能也。故曰役之太賤以沮其氣者此也。 國家欲程士以清謹之節。必先養其羞惡之良。士方為諸生時。上所以養之甚有禮也。擇其學行兼優者。廩而餼焉。間有不肖。則使學官教之。教而不從。然後夏楚隨之。為有司者不得擅行其笞辱。有大官行縣。則拱立路側。一揖而退。其培植廉恥。如此之厚。夫是以士之賢者。莫不高自期許。不屑為一切卑污之行。及至出身作吏。則人莫不戒曰。官不同於士也。士如處女。官如新婦然。愚以為新婦之敬其舅姑。是理所當然也。彼舅姑豈欲以不堪者喪其恥哉。夫設大官以轄其屬。不過欲察賢否。公薦劾。使不敢肆然於民上而已。亦豈嘗令彼奴視之。道路郵亭。眾目觀望之地。直聽其朝服膝行。踞不為讓。甚至大官之僕隸。亦厲聲斥罵之。嗚呼。亦褻甚矣。為吏者始猶怒於心。久則相與安之。又久則相與賂之。夫如是而向之恥心既已喪失無餘。於是並其所不屑為者。或不幸而為之。尚欲求其廉。不可得也。且奴顏婢膝之人。何以居民上哉。此所謂處之太褒以變其守者也。
書曰。凡厥正人。既富方穀。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漢宣帝曰。小吏勤事而俸薄。欲其無侵漁百姓。難矣。其益吏百石以上俸什五。宋內外官吏普給職田。凡此者。以為吾先使之俛仰無憂。然後責以為善而罰其不善。故人之從之也易。今 朝廷之於吏。非無俸也。其於各役。非無工銀也。計一縣所費。歲不下五六百兩。不可謂不厚。然相傳為大吏者。因其庫有缺額。故累年檄令捐補。有自除授至陞黜。未得蒙升斗者。 朝廷豈意其如此哉。夫吏即賢。亦豈能不謀其生。或賢者猶能不至於大貪耳。然百不得其一二也。且非但無祿而已。其陋弊相沿。至較其所治之大小。分定數目。以獻於一歲之節辰者五。謂之曰規禮。大數之外。以小數與其親幸之僕人。謂之曰門包。小數之外。又與其傳稟之蠹役。謂之曰茶儀。自太守以上皆取之州縣。以轉相餽送。至於州縣之官。復有何項可取。若是而尚能毫髮不累其民。愚以為非陶朱猗頓之富。其勢不能也。今吏取於民而上司雖知而不能禁者一。役取於民而吏雖知而不能禁者百。其一者條銀之火耗是也。上下習聞。不以為怪。於是乎加一者為良吏。甚者明加其一。而陰索其二三不等。不然者。餽送之資。何所出也。是故陽禁而陰容之。能以所得之半賂上官。則橫行而不敗矣。若夫役之取於民。而以百計者。約略之詞也。其實不可測算。彼其人大抵多無賴之徒。役之而不養之。則必至以法為弊藪。不養而又欲嚴治之。則有逃焉已耳。夫吏畏其盡逃。是以至於不能禁。然則民安得不窮。此所謂澄之太清以甚其貪者也。今夫富人之養嬰兒也。既已托於乳媼。則必潔其衣。豐其食。使專志於調攜保抱。又寵異之。不與僕妾等。而後可望其愛吾之所託。若命以井臼烹宰。而賤惡凍餒之。乃欲其愛嬰兒。若母子之相依。此大惑也。是故天下之安危係乎民。民之休戚係乎吏。故曰親民之官。莫如縣令。知所以重之。則能盡其職。而循良之效可睹。夫如是而吏有害民者。雖誅之而無怨矣。
正體論
盧錫晉
三代以前。分天下之民於公侯伯子男。故諸侯者為天子治民者也。大夫於諸侯。士則於大夫。是以親民者天下之重任也。故尊之。凡以見治亂之所由分。必先於民。而其體不可以不正也。及至後世。僅存五等之名。以待戰功。食邑不治事。而以民之安危。責於州縣之吏。是吏所任。乃古諸侯事也。為上者恐其不能治吾民也。於是立之大吏。以廉其賢不賢而糾舉之。號雖大夫。其尊比於諸侯。而親民者。位不過中士大夫之間。大吏以其分之卑也。往往倨侮於其上。暴慢恣睢。不能體 朝廷察吏安民之意。有事行縣。吏朝服待境上。望塵長跪。而大吏不少假以辭色禮貌。甚至僕隸賤人。皆得肆其叱辱。以飽其欲,部民觀之。皆有輕吏之心。吏即有讀書懷古。求尚其志於夙昔者。挫辱既久。亦皆愧沮消磨。不足以自振。甚非所以養士氣而厲廉恥也。夫迎送上官。與朝服請謁。功令所禁。亦大吏之所飭行也。吏因其折辱之既久。則有犯令嘗試以為容悅者。大吏心喜其尊己。不肯明正其非。以言奉法而行乖焉。故凡體統之大壞者。皆非其定制為之。由於大吏之不能奉行焉耳。古之為士者。始見國君必答拜之。曲禮曰。君於士不答拜也。此言其朝見之常禮也。然非其臣則答拜矣。大夫於其士。雖賤必答拜矣。故又曰。凡非弔喪。非見國君。無不答拜者。夫大夫不敢直受士拜。何也。解之者以為憂其嫌於國君也。今吏職雖卑。其實與大吏同為天子之命吏。故吏尊大吏。拱揖受約束可也。狼藉無狀。聽其參處可也。度 朝廷設官而令其大小相屬不過如是而止。乃今處以不堪。使淟涊無恥於眾目觀瞻之地。使其氣已委靡。而尚欲知所自重。以特立獨行。而成其素志焉。亦已難矣。且獨不懼其嫌於君哉。陶元亮不為五斗折腰。棄官而去彭澤。彼所謂折腰者。僅如今之長揖。未至稽首通逵。若彼其甚也。然今無挂冠之例。雖有志者。亦不過因仍苟且。以幸其無過而得遷。其不肖者。必且蒙面貿行。無所不至。然則遇堯舜之君。而天下猶有不安之民者。吏體不正故也。體褻則人之自待者輕。自輕則襟懷卑陋。卑陋則任事不勇而持守不堅。任事不勇持守不堅則民不被其澤。為大吏者誠當念其責任之重且大。而為之力正其體也。嗚呼。以大將軍之庭。而有不拜之汲黯。此豈獨汲黯之美而已乎。
守令
閻若璩
今天下守令之苦。何其甚也。苟不知猶當有以察之。而況其彰彰者乎。夫以 朝廷日夜所拊循之民。而寄之於守令。銓部多方所簡拔之才。而後任之為守令。而乃使之居於民上。皇皇然但知避罪。而不肯立功。但知奉上。而不肯恤下。一有恤下立功之心。而遂不終日而使去。於是守令之苦已極。而待治於守令者之苦。益復可知。如是而猶以為天下已安已治者。吾未之信也。今言守令者。必曰祿薄不足以養廉。權輕不足以行志。遷速不足以成功。吾即問之。必如漢光武之增秩。宋藝祖之益俸。而後吏無內顧之憂。以樂就吾職。此可得之事乎。必如漢制。令之上止二千石。二千石之上止刺史。一切以便宜從事。無復得而侵撓之者。此可得之事乎。又必如漢之居官者長子孫。少亦不下十餘年。即有報政於天子。而賜之璽書。以復其任焉。此可得之事乎。不可得而守令之苦如故。即可得而守令之苦猶如故也。何也。守令之苦在考成。而考成之苦在催科。昔之設官也以撫字。而催科次之。今之課吏也以催科。而撫字不問焉。夫府曰知府。縣曰知縣。謂其于一府之事。與一縣之事。無所不當知也。今則謂之知一府之錢穀而已矣。知一縣之錢穀而[己](已)矣。有為守而敢縣不得催科如趙者乎。有為令而敢詣府請寬限如盧坦者乎。但見其戴星而出。秉燭而咨者。為錢穀也。文簿鉤校於其前。鞭箠紛飛於其下者。為錢穀也。夫現任之錢穀無論已。而併前官之所逋。與前官之前之所逋。而併萃于一人。是以一人而兼數人之責也。抑今歲之錢穀無論已。而併累年之所欠。與來年之所預借。而併徵於一時。是以一時而兼數年之事也。此即若救火揚沸。如古之嚴酷者之所為。吾猶恐不足勝其任而愉快。而況猶是一手一足之守令乎。愚聞革弊者必追者弊之所由始。立法者必思其法之所由變,嘗上下數十年間。而知獘之始與法之變。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明之季世也。當崇禎之四年冬。考天下有司。先核在任之稅糧。於是不問撫字。專于催科。而法制一變。而明亦遂不可為矣。我 國家定鼎以來。以財用為急。沿其法而未改。曰。是明之固然者也。而不知其流弊已二十餘年矣。嘗觀漢宣帝號稱綜核名實。人莫敢欺。獨於偽增戶口之王成。下詔褒之。自是俗吏。爭為虛名以應上。而傳至章帝。已百餘年。猶厭苦俗吏緣飾外貌也。夫一事之善。不旋踵而或變。而一事之害。遂至蔓延於無窮。則人主之舉動如此者。蓋不可不慎也。我 皇上誠能鑒明之所以失。而即知明之所以得。釐明未之陋規。而即復明初之善制。則不過一反掌之間。而吏治民生。已蒸蒸然起矣。議者必以國用為言。夫十八年前之錢穀。不為少矣。我 皇上以軫念民瘼。遂盡蠲而去之。國用亦未嘗不足。獨奈何踵明末之陋規。而遂莫知變計也哉。果能變計矣。然後精選銓曹以清守令之始。慎擇督撫以厲守令之終。由是而大法小廉。共修職業。吏治不遠追乎兩漢之盛者。未之有也。善乎朱子知潭州上封事曰。安民係守令賢否。而本源則在朝廷。故愚以為今日之事亦在 朝廷而已矣。
為政
唐甄
達良輔撫山西。武鄉知縣見。良輔曰。武鄉之民如何。對曰。有生色矣。良輔曰。爾欺我哉。吾使人觀於武鄉。有女子而無*者矣。女子而無*。武鄉之民。其何以堪矣。平陽知府見。良輔曰。平陽之為縣者孰賢孰不肖。知府舉數人以對。良輔怒曰。百姓之所謂賢者。爾之所謂不肖者也。百姓之所謂不肖者。爾之所謂賢者也。爾不可以為三十四城之長。劾而去之。當是之時,財賄不行。私餽雖不絕於府。無有以匹帛方物入二司之門者。良輔之所食。日不過肉三斤蔬一筐。觀其讓武鄉之言。可不謂仁乎。觀其察遠縣之賢不肖。而不任耳目於知府。可不謂明乎。己不受財賄。吏亦不敢受。可不謂清乎。清且明。明且仁。宜山西之大治矣。而卒不見山西之小治者何也。不知為政故也。請假其事以明為政之道。武鄉知縣見良輔云然。且曰。吾與子約三年之內。必使子之民人有數*。武鄉知縣。必曰願受教。良輔則曰。武鄉之士雖瘠。亦必生也。武鄉之民雖貧。亦有力也。以人之力。盡士之生。誰謝不能。子歸而行。四境之內。棉桑樹牧省宜時作。尺士不棄於山。寸壤不棄於谷。勿以文示。身往勸之。必期就子之功。於是月觀其舉。歲察其利。上計之日。舍是不以行進退焉。平陽知府當逐。易知府見。以教武鄉者教之。督諸縣棉桑樹牧。舉而不廢與同功。墮而不舉與同罪。是縣一其賞一其罰。而府三十四其賞三十四其罰也。敢不盡心。山西之地。五府百州縣。方數十里。不病其廣也。縣察其鄉。旬一之。府察其縣。月一之。巡撫肆察。時一之。舉數千里之內。轉相貫屬。視聽指使如在一室。奚啻山西哉。宰制四海有餘矣。此為政之大略也。唐子曰。近代之政。亦堯舜之政也。曰三載考績。曷嘗不考績乎。曰敷奏以言亦求言也。曰明試以功。亦論功也。以治天下而卒莫能治者。其故何也。昔者堯之命舜曰。天之歷數在爾躬。毋俾四海困窮。舜承斯命以攝位。朝諸侯。命眾職。明天時。修庶政。興禮樂。除凶慝。咸底於績。堯知其能救困窮之民也。乃授之以天下。其舉事任職雖多。不過使民不困窮而已。困窮之民。祖不得有其孫。父不得有其子。死喪不葬。祭食無烹。兄弟仇讐。夫妻離散。當是之時。民何以為民。君何以為君。是知堯舜之道非異。盡於命舜之言矣。昔者唐子為長子知縣。將見都御史達良輔。賦役傳芻備誦之以待難也。都御史不問。而問武鄉知縣。其問武鄉知縣之言。善言也。惜哉未知為政也。唐子曰。古之賢君。舉賢以圖治。論功以舉賢。養民以論功。足食以養民。雖官有百職。職有百務。要歸於養民。上非是不以行賞。下非是不以效治。後世則不然。舉良吏而拔之高位。既顯榮而去矣。觀其境肉凍餓僵死猶昔也。豕食丐衣猶昔也。田野荒莽猶昔也。廬舍傾圯猶昔也。彼顯榮之舉奚為乎。為其廉乎。廉而不能養民。其去貪吏幾何。為其才乎。才而不能養民。其去酷吏幾何。愛赤子者必為之擇乳母。勤謹不懈。得主母之歡心。可謂良乳母矣。然而無乳以餓其子。是可謂之良乳母乎。廉才之吏而不能救民之飢餓。猶乳母而無乳者也。是可謂之良吏乎。廉者必使民儉以豐財。才者必使民勤以厚利。舉廉舉才。必以豐財厚利為徵。若廉止於潔身。才止於決事。顯名厚實歸於[己](已)。幽憂隱痛伏於民。在堯舜之世。議功論罪。當受殃民之誅者也。安得罔上而受賞哉。 朝廷行政。臣從政。未有行左而從古者。上不以富民為功。而欲吏以富民為務。豈可得乎。為治不以富民為功。而欲幸致太平。是適燕而馬首南指者也。雖有皋陶稷契之才。去治愈遠矣。唐子嘗語人曰。天下之官。皆棄民之官。天下之事。皆棄民之事。是舉天下之父兄子弟。盡推之於溝壑也。欲治得乎。天下之官。皆養民之官。天下之事。皆養民之事。是竭君臣之耳目心思。而並注之於匹夫匹婦也。欲不治得乎。誠能以是為政。三年必效。五年必治。十年必富。風俗必厚。訟獄必空。災祲必消。麟鳳必至。或曰。子文士也。文其言焉而已。唐子曰。吾之言如食必飽。如衣必煖。用吾之言三年不效。五年不治。十年不富。風俗不厚。訟獄不空。災祲不消。麟鳳不至。則是仁民之政無用于天下矣。何子之不達也。
曹參論
楊繩武
西漢賢相首數蕭曹。曹參相業無所表見。惟當去齊時。傳稱其屬後相曰。以齊獄市為寄。慎無擾也。其事至庸近瑣屑。而以為治道無大于此。疑其言之過。然吾觀漢初論治。大率以清靜不擾者為尚。故文景斷獄。歲不過數十。此即無擾獄市之意。而後之論者。以為與成康比烈。則參之為治可知已。孝武之世。此意寖失。用張禹減宣杜周王溫舒諸人。以慘急刻深為九卿。行見知腹誹法。而獄始擾矣。用東郭咸陽桑宏羊孔僅為大農丞。莞鹽鐵船算立均輸平準法。而市始擾矣。用楊可縱告緡令籍民錢財物以億萬計。田宅亦如之。于是商賈中家以上無不破。而獄與市互擾矣。當是時法令如牛毛。言利事析秋毫。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論者謂漢治之衰。實由于此。至是而後。歎曹參無擾獄市之言。治果無有大于此也。傳又稱參為漢相。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覯若畫一。曹參繼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甯壹。夫蕭何佐高帝定天下。奔走戎馬之間。日不暇給。其所定律令。非若周公官禮。為萬世不可易之制作也。而參守之勿失。其效猶如此。大抵國家成法。當祖宗創建之初。其節目必疏闊。而無苛細刻薄之條。其課效必從容。而無督責旦夕之事。後世英銳之主。喜事之臣。奮其私智。菲薄前人。以祖宗為不足法。思欲更而張之。而其弊乃百出而不可救。宋熙甯中王安石用新法。為青苗均田雇役數事。附會周禮。其名甚美。而其實不便于民。當時與安石忤者。悉目為阻撓而斥逐之。于是自太祖太宗以來。六七世相承之良法美意。蕩然無存。而百餘年休養生息之天下。靡然騷動。不一再傳遂貽靖康之禍。由此觀之。變祖宗之成法者。其弊不極于敗家亡國不止也。烏虖。可不懼哉。夫觀于安石之變法為宋之所以亡。則知曹參之守法為漢之所以興。較然矣。世之願治者。誠舉曹參治齊治漢之遺意而推行之。毋以迂疏疲駑而不足為。則幾矣。
論人材疏雍正四年
鄂爾泰
竊惟 國家政治。衹有理財一大事。田賦兵車刑名教化。均待理於此。財不得理。則諸事不振。故孔子不諱言財。曰有大道。本諸絜矩。而財非人不理。人非用不得理。故為政在人。人存政舉。歸諸修身。是用人一事。自大吏以至於一命。皆有其責。而一身之分量等級。庶政之興廢優劣。胥視乎此。未可不勤勤加意者也。獨是政有緩急難易。人有強柔短長。用違其材。雖能者亦難以自效。雖賢者亦或致誤公。用當其可。即中人亦可以有為。即小人亦每能濟事。因材因地因事因時。必官無棄人。斯政無廢事。臣昨歲赴都。侍五日。親聆 天語。以用人為要。以得人為難。推誠布公。虛衷實踐。行如日月。天下皆見。小試之則小效。大試之則大效者也。臣跪誦之下。心目洞豁。浮氣頓除。深繹熟思。歡忻累日。伏念 國家設官分職。凡以為民耳。但能利民。則寬嚴水火。皆所以為仁。而勞怨非所恤。如不能利民。則刑名教化。皆足以為病。而廉惠非所居。謬拘臆見。薄務虛名。不以民事為事。不以民心為心。固未有能奏效者。恐廉吏與貪吏罪相等。好事較誤事害更大。見小不成。欲速不達。莫之或出此矣。臣仰體 鴻茲。凜遵 寶訓。鏤心刻骨。敢一飯之偶忘。宣化承流。期三年而報可。但所有是非可否。俱未敢自信。惟有實據所知。不敢略有隱諱。陳請 聖鑒。以申愚悃已耳。除已經奏 聞。及未經親見人員。不敢冒昧開注外。謹將滇黔大小文武。另開一摺。各詳注名下。恭呈 御覽。伏乞 訓示。
論用人疏雍正四年
鄂爾泰
竊臣敬陳所知一摺。荷蒙 硃批。治天下惟以用人為本。其餘皆枝葉事耳。覽汝所論之文武大吏。以至於微弁。就朕所知者。甚合朕意。但朕不過就目前之所見。斷不能保其後也。欽此。臣身受 殊知。不忍自棄。雖為 國家得人之義。未敢忘公。而虛明覺照之誠。實難斯信。捧誦 天語。內顧驚慚。臣獨何心。敢不益自奮勵。凜體終身。至於明試以功。臨事經驗。信其已往。觀其將來。杜窺伺欺飾之源。別庸碌才情之用。敬繹 寶訓。目朗心開。此固經權之極則。政事之要樞。覺因材器使之論。猶屬後起未為先覺也。恭惟我 皇上至誠至明。無偏無倚。如日在天中。魑魅魍魎。無所逃遁。而寸木小草。均被栽培。若或自避陽和。何由曲施化育。人皆自取。 天本無心。大小臣工。知審所自處矣。臣念可信不可信。原俱在人。而能用不能用。則實由己。忠厚老成而略無材具者。可信而不可用。聰明才智而動出範圍者。可用而不可信。 朝廷設官分職。原以濟事。非為眾人藏身地。但能濟事。俱屬可用。雖小人亦當惜之教之。但不能濟事。俱屬無用。即善人亦當移之置之。臣嘗對屬僚言。貪官之弊易除。清官之弊難除。實緣貪官壞事。人皆怨恨。樂於改正。清官誤事。人猶信重。礙即更張也。但有守有才者實難多得。而有才無守之人。駕御稍疏即不用於正。惟能動其良心。制其邪心。使彼熟知利害。漸愛身名。然後可以濟事。臣自揣不逮。然不敢不勉。至臣屢奉 恩綸。比儗逾分。一言一字。熟會深思。敬念我 慈父午夜披覽時。心馳神依。無以自解。臣復何言。惟益努力勉之而已。
擬請重親民之官疏乾隆十九年 朝考
紀昀
臣宗道言。臣聞聖人在上。其智可以周天下之務。其心可以通天下之情。而其勢不能天下之人。家至戶曉以為治。相去者遠不相及也。古帝王知其然。故內有百揆四岳。外有州牧侯伯。用以寅亮天工。宣布德意。雖封建郡縣。其制屢殊。而臂指相維。事同一致。故生民之命。嘗繫於親民之官。而居是官者。其人乃不可以不擇。臣伏見五季紛爭。民生彫敝。休養生息。莫之或遑。我祖宗誕受天命。混一九州。厚澤深仁。今已三世。陛下即位以後。宵衣旰食。百廢俱興。升中告成。於昭萬。雖唐虞三代。無以加茲也。而獨於親民之官。若未加意。豈以其卑而忽之耶。夫寸轄制輪。尺樞轉關。權之所在。不限大小。封疆大吏。所任不為不重。然銜天子之命。赫然建節鉞以臨之。百姓視之。僅下天子一等耳。其勢愈重。其體愈尊。而於民間休戚之故。愈闊絕而難通。故古之循吏下僚多而大臣少。勢使然也。知州通判。其位卑。易控愬也。其勢近。易察核也。其所治狹。易周覽也。其見民數。易相習也。其資望輕。雖履閭閻問瑣屑而不以為褻也。上達下情。下宣上德。是亦天下之轄與樞矣。陛下輕之。毋乃未深計耶。且夫吏治易弛而難張。官方易淆而難澄。一不經心。其弊百出。方今清公守法約[己](已)愛人者。守令之中。豈曰無人。然南山之竹。不揉自直。器車之材。不規自圓。此千百之一二耳。其橫者毛鷙搏噬。其貪者谿壑不盈。其譎者巧詐售欺。其懦者昏憒敗事。而貴族權門。依勢作威者。又錯出于其中。一二良吏恐不能補千百人之不及。況此一二人者。無所激勸。亦將隨而波靡哉。良由視之太輕。核之不力。勢遂至此也。陛下兢兢業業。日有萬幾。誠不能于銓除之時。一一親見。然臣竊觀周禮之法。論辨官材。掌之大司馬。八柄詔王。掌之大冢宰。源流得失。責在大臣。請慎簡宰執。責以以人事君之道。委以進賢退不肖之任。於遣任之時。以言語觀其才能。以容儀觀其德器。雖未必周知心術。而拔十得五。亦足風厲天下。磨礪漸久。庶乎澄清。至於縣令以下。雖不當細事煩大臣。亦宜以臺諫等官。裁其去取。慎之於始。與治其敗露之時。所得所失。相去萬里。陛下儻意焉。天下幸甚。
條陳用人三法子
李紱
奏為請停揀選分發之例。寬公罪處分之條。專百官職司之守。以收人材之實用事。竊惟為政在人。取人以身。我 皇上嗣統以來。躬行三年之喪。以立百行之原。朝乾夕惕。孜孜圖治。舉用耆舊。廢黜僉壬。取人以身。皇建有極。用人之大本立矣。用人之大綱舉牟。顧封疆大吏。猶有一二積習未去。足以為害於用人之法者。臣敢冒昧陳之。 大行皇帝勵精圖治。闢門籲俊。正途雜途。以至監生生員。無不蒐羅。務期野無遺賢。以圖天下之治。而督撫諸臣。未知 聖主愛惜人材之盛心。私意揣摩。迎合紛紛。疏請揀選人員分發其地。以備任使。而候選之員。亦藉揀選。僥倖躁進。在科甲則後科可以壓前科。在捐納則後班可以壓前班。廣奔競之門。亂銓選之序。及至其地。缺少人多。有候至四五年不得官者。多至羈棲失所。甚無謂也。且人之材質。中人為多。大約聽上司為轉移而已。其上司貪而[己](已)獨廉。上司惰而[己](已)獨勤者。百不得一也。其上司廉而[己](已)獨貪。上司勤而[己](已)獨惰者。亦百不得一焉。而九卿之驗看。又不過取辦於俄頃。宣陳履歷。觀其衣冠應對考驗。夫以衣冠整齊為賢。是謂公西赤賢於曾參也。其後至於租賃衣冠以應揀選。則衣冠亦不足信矣。以應對敏給為賢。是謂嗇夫賢於張釋之也。其後至於演習履歷以應揀選。則應對亦不足信矣。且虞廷之治。臨下以簡。而揀選分發。變簡為煩。臣任吏部時。月選州縣多者五六十人。少亦二三十人。不過月具一疏。而月選之事已畢。至於揀選分發。則一疏變為百疏。每官一員。初至委署試用者有疏。期滿實授有疏。繁簡衝僻。試用不宜。故為改調以示察吏之勤。又有疏。候補者多。嚴加澄汰。或改教職。或送回吏部。又有疏。每官用三四疏。舉從前一月所選數十人一疏可畢者。今百疏猶不止也。君天下者一日萬幾。心餘於事則可以智周萬物。心為事役則叢脞之弊必生。推此一事以例庶政。變少為多。則事為煩。焦勞彌甚。 聖祖皇帝六十餘年。從未揀選分發。天下未嘗不治。此分發人員之法。斷宜停止。以省章奏。以息奔競。而其他庶政煩荷瑣屑者。亦推此意稍為減省。庶幾 九重之上。政簡心清。靜觀其大。而生無不在宥矣。且督撫所以必請揀選分發者。殘忍嚴刻。妄參屬吏。懸缺多而人員不足用也。我 大行皇帝明於庶物。察於人倫。慎憲省成。率作興事。 聖人大智。因物付物。行所無事。而督撫之凶愚者。妄意揣摩。以嚴刻為公。日以參官為事。州縣之吏。或一歲半歲而被參。或數月而即逐。或一疏而參十數員。或一疏而參數十員。求其實情。並多枉抑。朝更夕改。人地不習。官無固志。苟且旦暮。至於吏胥。視官若居傳舍。即有設施。玩不奉行。其弊若此。豈封疆大臣察吏之法哉。 大行皇帝嘗召江撫臣布蘭泰。責其殘刻。乃有仰體要嚴之對。 大行皇帝降旨。謂朕聞此言。不覺為之戰慄。汗流浹背。朕止令臣下秉公。何嘗有要嚴之意。即命接任撫臣。查其所參屬員。逐一申理。 聖心大公。昭如日月。而督撫諸臣。以多參屬吏為秉公者。相習成風。至今未已。夫黜陟幽明。治官之典。官苟有罪。安得不參。惟當辨其過故。察其公私。凡貪贓枉法。實有受賄劣跡者。罪雖小而必不可留。凡因公詿誤。或迫於不得已。或陷於不及知者。罪雖大而不可輒去。故曰宥過無大。刑故無小。六計弊吏。以廉為主。故貪贓之吏。刻不可容。人非聖人。不能無過。故寬其處分。乃可有為。宋臣范仲淹謂當官者私罪不可有。公罪不可無。誠以畏避公罪。則無敢任事者。孔子謂觀過可以知仁。其論政也。以赦小過與舉賢才並稱。非赦小過不能舉賢才也。今誠酌定處分之法。凡因公詿誤。降級革職。俱許留任。三年無過。淮其開復。則居官者勇於任事。而可以收久任之效矣。夫官惟久任。然後事無不習。吏不能欺。初任則敏者亦難周知。久任則拙者亦能自勉。近奉 上諭亦既久任。以虞廷之人守一官。漢世之吏諄諄長子孫。為良法矣。但非立定章程。則秉銓選之職者。不知何以久任。
臣愚以為在京之官。宜令久司一職。在外之官。宜令久任一地。京官任事。莫要於六部。凡主事員外郎中。並由本司陞轉。陞至郎中。果才守兼優。亦加以京堂銜俸。俾令久管本司。他若六科七道。亦由本科本道陞轉。則人習所事。吏不能欺。而部院之務可得而理矣。至於外官親民者。莫過府廳州縣。貪酷者罪之。庸懦者罷之。才品卓異者特拔之。其餘中材。並以九年為考滿。州縣應陞。即陞本府佐貳。府佐貳應陞。即陞本府知府。知府應陞。即陞本道。雖在中材。久於其地。則察於民情。明於土俗。而循良之治亦可冀矣。若謂地有肥瘠。缺有美惡。則外官既已均與養廉之資。京官如現在戶部六科。均其飯食之費。則人無所揀擇。久於其職。亦其所樂居矣。夫治天下之道。知人安民。二者而已。而知人尤先於安民。故曰。聖人養賢以及萬民。賢不可多得。而中材皆可器使。今誠循資格以待中材。赦小過以求後效。專官司以盡職守。則天下多可用之才。天下皆可守之法。即天下無不安之民矣。
省科條以培治本疏康熙九年
御史徐越
臣竊惟風俗人心。實係治平天下之本。有司督撫。則關維持教化之源。恭繹傳到禮部 上諭。首及人心風俗。中列致治美政十六條。後以作何訓迪勸導。責成各官舉行。倘獲中外衹遵。翕然丕變。即堯舜成康之隆理。不過此也。臣思州縣為親民之官。督撫為率屬之長。欲其教化施行。豈可徒恃乎法令。我 皇上培養天下百姓。必先將治有司督撫之法令。寬平省約。使得釋其顧慮。寬其拘攣。然後能養其精神。發其材智。盡其實心。以從事於教化之途也。譬如一家之中。父母未有不愛其弟子者。若父母終日多憂多懼。自顧不暇。安能周恤子弟之疾苦。故有司之以貪虐害民者。可以法繩之。而遁法之吏。其煩苦吾民者。則實無可如之何也。何以言之。自考成之法嚴。而愛百姓之心。自不勝其愛功名之心。而一味催比敲扑。戶無甯宇矣。自緝逃之法嚴。則凡有跡涉可疑。及挾仇誣首。扳連無辜者。盡被搜究矣。自諱盜之法嚴。而被竊之家。即受失主之累。自緝盜之法嚴。而捕盜之役。竟成誣良之習矣。諸凡此類。皆由法令太嚴。遂不惜苛擾地方。以圖免過。總之上惟以法令繩有司。而欲有司以教化興起百姓。此必不得之數也。至於總督巡撫。為 朝廷封疆大臣。正[己](已)率屬。察吏安民。是其職掌。乃水旱盜賊。何以銷彌。士農工商。何以綏輯。未見有所責成。而終日搜求者。不過此文移之瑣屑。日月之遲速。如錢糧則藩司主之。督撫止能稽其侵那加派之弊。至於冊籍錯誤。解色低潮。安能一一經手磨驗。而參罰併及之。則何也。刑名則臬司主之。督撫止能察其徇枉賄賂之弊。至於限期違誤。律例疑似。一經該部駁改。而參罰又及之。則何也。在處督撫者。詳於苛細而略於重大。而為督撫者。則又將任重責大之精神材智。盡耗竭於苛細之中。終日頭緒紛紜。料理部件之指摘而不暇給。何暇講求民間利害之源流。審察官吏才品之優劣。以仰副我 皇上教化百姓之盛心也哉。臣請 部議。課有司則以愛養百姓。使邑中無荒殘流離者為上考。其餘科條從輕省。俾其游刃有餘。多方以行其教化。臣未聞教化大行之邑。而賦稅猶煩追呼。奸宄尚難清肅者也。察督撫則以綏靖地方。使水旱不侵。盜賊漸息。官吏澄清。兵民和樂者為稱職。其餘參罰。各歸有司。俾其神閒氣定。先端教化之型。徐收教化之效。臣未聞能使屬員各奉教化。而猶有叢脞以累上司之參處者也。此即仰體我 皇上以教化為先。不專務法令之意。實先試於有司督撫。於以坐致雍熙。克臻上理。所謂正百官以正萬民者。此之謂歟。
請省簿書以課農桑疏乾隆十一年
禮部尚書王安國
臣於本月蒙 聖恩召對。一時冒昧陳奏。以中外簿書太繁。州縣官疲於查造登答。無暇課及農桑。胥吏倚法作姦。滋弊轉甚。但議及省繁就簡。又恐人心即於懈弛。仰祈 皇上教諭部院及督撫大臣。心體察。隨事減省。面奉 德音。以教諭未必人人體悉。或致誤會。令臣告諸軍機房大學士。酌量可行之道。並令臣繕摺具奏。臣隨至軍機房向大學士訥親張廷玉。敬述 聖旨。退而思之。臣前奏簿書太繁者乃用法之流弊。非立法之本意也。夫立法之本意。所以課功核實而防姦偽也。但用之不善。則本以課功。或因瑣細而轉致羈遲。本以核實。或不勝煩數而應以具文。本以防姦。乃本病未去而他病叢生。其事不外乎錢穀刑名。其弊莫甚於文書駁覈。其源始於內部曹司。其流極乎藩臬州縣。甚至州縣書役。藩臬掾吏。聲氣相通。而本官反仰其鼻息。不得已因而用之。以求上下之無阻。欲其決吏胥壅蔽。知小民疾苦。何可得哉。臣愚以為不加分晰而議減省。誠恐不知者妄測 聖意。務為省事。而因以即於懈弛。若指明弊端。剔而去之。使弊去而法行。不惟與苟安玩愒之風不相涉。且於 聖明勵精圖治之意。實可仰體萬一焉。謹以臣所深知者。臚列具奏。如報銷錢糧。存與動支。數目不符。向經戶部駁查。多有逐案登答。以某事案內先准銷若干者。伏思在外動支。無不題咨有案。或以案牘浩繁。戶部一時無暇遍查。似可行令督撫。於奏銷時。備細聲明。戶部查對相符。即可准銷。至數目之訛舛。或在數兩數十兩以上。自當照例駁查。若止毫釐以上。數星以下。此不過寫算之偶錯。似可核明更正。行令於下次奏銷時聲明。又報銷工程。如所開價值。全數含混。浮冒過多。工部自當照例駁查。若一冊之內。止一二條不清。似可摘出行令登答。而其餘准其開銷。不必籠統駁飭。發回全冊另造。如所浮開者。畸零無幾。似可竟將核減之數行明。而其餘准其開銷。如此則駁結登答之無益者可省矣。然此猶其易見者也。其最細而不勝舉者。莫如撫藩之於州縣。一徵存而頭緒紛如。一動支而項款各別。一興修而初估復估完工核銷詳報不一。每詳一次。必由府而道而司而督撫。干涉糧鹽廩膳兵餉者。更由糧鹽兩道學政。該管武職。清軍同知。糧運通判。每衙門有詳文。有書冊。有實數冊。有印結。有加結。彙於司。而題咨於督撫。未題未咨之先。司府之駁結。已不一而足。或數目之差。僅止分釐。或訛誤之處。不過字畫。或日月錯填。或語句遺落。或序述牌行未及詳備。初無關於緊要。但有名可借。皆嚴駁更改。每駁一次。則申詳冊結之經由各衙門者。必皆另造申送。至再至三。一案如此。積至數案。有不叢脞困憊者乎。又如命盜案件。犯事失事有報。檢驗獲犯有報。初審覆審有報。至於州縣審定。解府解司。苟府司已經審訊。或詳閱全招。實有疑竇。駁令再審。亦欽卹重刑之道。乃有幕賓胥吏。逞其私智。略大端而搜枝節。執一隅而全招。雖任意指摘。毫不中情。州縣亦必逐條答覆。人犯往返。難免拖累。而詳驗招冊之重複增忝。不待言矣。查承審造冊。各有程限。一涉遲延。例有降罰。司府既經駁核。即可自脫考成。而州縣無所逃避。掾吏有權可操。因而肆為威福。州縣功名念切。敢不應其取求。此臣所謂簿書太繁。皆用法之流弊也。伏乞 皇上密諭部院大臣。有如臣所奏戶工二部情形者。必期相宜整頓。並 嚴飭各省督撫。不時稽查。倘司府掾吏。弄權苛駁。積至數案。則提治其掾吏。本官如庇抗違。則分別參奏。務令國家科條法則。不至為舞文作姦者所矯託。官司之精神血脈。不至為貪胥猾吏所驅使。上下衙門明白相承。盡化其疑阻難。而專心於 國計民生。早作夜思。期自效於職守。於以勵其名節。策其奮庸。吏治肅而W之實效彰。天下吏民。受 皇上之福庇於無既矣。
請除無益條例疏
李之芳
竊惟各衙門政務。紛更失當者固多。而吏部考功事例。尤為害政。有不可不急除者。敢為我 皇上陳之。近年以來。外官參罰處分。日密一日。降級革職。動出意外。是以各官救過不暇。徒務虛文以為彌縫旦夕之計。不能為地方盡心愛民。即罰俸一項。處分較輕。常有任一二載。罰俸五六年。甚至十餘年者。官俸有限。即使每年全支。尚不免有憂父母妻子之心。況節年扣罰。則仰給之費。勢必取之地方。故貪吏常多而不可禁。夫十兩流徙。功令昭然。豈有因其養廉無資。而從寬之理。若法在必行。又未足以服其心。其弊一也。且例之所在。不論賢與不肖。而但繩之以苛急之法。雖廉能之品。一遇小節細故。即不能久安其位。如大選急選。每次出缺。其間以貪庸解任者。十無一二。大率以公事詿誤而去之。天下之賢者。不可以多得。安知後來之人。必勝從前之官。迎來送往。其弊二也。況則例紛紜。權總歸於胥吏。欲輕則有輕條。欲重則有重擬。即如違限一事。有計月降調之例。有怠緩遲延之例。又有慢上誤公之例。又有置若罔聞之例。事同法異。難以枚舉。總是多立名色。便於高下其手。其弊三也。有此三弊。則是該部增設事例。秖足以淆亂成法消損人才。其不能有裨吏治明矣。該部雖亦疏請再議。但例外生例。舊習難挽。恐終有負 皇上革除積弊之意。臣乞 特諭部院大臣。將該部見行事例。徹底推究。實實釐定。務使永遠可行。其因事之法涉於苛細者。熟議而酌除之。其事蹟相同輕重迥異。多設條目致胥吏可借法為姦者。一切刪去。誠革弊之一法也。再查 世祖皇帝時舊例。因出缺太頻。參罰太密。該部覆准大計處分。循例糾劾。貪酷提問。以至失守城池。遲誤軍機各官。均應照例議處。不准任外。其餘因公事議處等官。但令戴罪供職。合無酌復舊章。省事甯民。此又革弊之一法也。
專差宜減疏
靳輔
臣惟 皇上因在外諸臣。於民生疾苦。不為上聞。 朝廷詔旨。不行下達。廢弛驛站。侵冒錢糧。民隱莫申。民冤無訴。於是屢遣在內諸臣訪查察究。此 皇上軫念民瘼。惟恐一夫不獲其所。是以不得不然也。但 天使之車塵馬跡。一經絡繹於道途。則閭閻之蒼首黔黎。未免嗟咨於草野。在奉差之臣。未嘗不以 皇上之心為心。未嘗俱有示威掯勒之事。並未嘗盡縱家人跟役等。需索地方官也。然往來供應。雖盞酒粒粟。片肉隻雞。盡皆小民膏血。況地方官員。賢能廉介者少。平庸畏事者多。一聞 欽差將至。惟恐有所駁詰。莫不力圖要結以悅之。行賄與否。姑置弗論。而飲艮之費。已屬不少。上司雖戒之曰。爾無科民。有司亦隨答曰。斷不妄派。究竟無神輸之術也。更值不肖官員。借端多歛。則又不堪言矣。臣愚以為除軍機重務。必須口授 廟謨於兵主。確酌商行者。自當專差馳驛。又在外貪官污吏。督撫不行題參。被科道糾參。或旁人告發。並督撫扶同犯法。肆行貪婪之事。亦必須遴選部院能員。秉公確審。無庸置議外。他如整頓驛站。料理軍需。查勘海疆。恤刑督賑諸務。似應責成督撫。督撫為封疆大吏。身居八座之尊。位列三台之次。 皇上將數千里地方。數千萬百姓。託之綏懷撫治。乃不夙夜黽勉。力報 君恩。將此等分內之事。闒茸貽誤。甚至捏冒侵欺。致煩 皇上左顧右慮。另差近臣代理。似此不職之督撫。置之於重典。亦不足惜。然天下督撫。賢愚不同。未必盡皆不肖也。臣請嗣後遇有凡督撫司道不能料理。必須差員之事。自當照舊遣差。其督撫司道能行之事。俱責成督撫司道料理。停其另差。如有貽誤生弊等情。即將該督撫司道。立行從重處分。以為大吏溺職之戒。如此庶地方不至因供應而頻派擾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