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生平简介和作品评论

  现在我们来说说“沉默的大多数”。在一个“无智无性无趣”的世界中,大多数人就必然是沉默的,因为大多数最为普通的意愿与倾向(一如同性恋者之同性恋倾向)都没有得到表达。按王小波的说法,一味附和“已经讲出来的话”不叫讲话,而只是向“话语”上捐税。这样一个大多数当然也只是一个“弱势群体”,与同性恋者的处于弱势并无根本上的不同。可是,“话没有说出来”该由弱势群体的成员们自己负责么?不尽然。同性恋者说不出话来就很难责怪他们自己。那么,“沉默的大多数”呢?王小波在此作了一点区分:“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些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我就属于这最后一种。”按这种划分,我们很容易下一个判断:没能力、没机会的人不该负责;有隐情的人情有可原,但要看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隐情”;而出于厌恶之情的人恐怕就当自省一下了。王小波说他自己属于最后一种人,到四十岁头上却打破沉默,开始讲话。他说:“开口说话并不意味着恢复了多纳税金的责任感……我有的是另一种责任感。”王小波意识到的这种责任是不是就是知识分子应有的一种责任呢?王小波自己的理解还要平实一些,他说:“伦理(尤其是社会伦理)问题的重要,在于它是大家的事--大家的意思就是包括我在内。”与此同时,他还产生了一重新的担忧,因此他又说:“如今我也挤进了话语圈子,这只能说明一件事:这个圈子已经分崩离析。基于这种不幸的现实,可以听到各种要求振奋的话语:让我们来重建中国的精神结构,等等。作为从另一个圈子里来的人,我对新圈子里的朋友有个建议:让我们来检查一下自己,看看傻不傻,疯不疯?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检查自己之用: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打破沉默的王小波想要告诉大家的,是他在沉默中学到的东西。  

□ 作者: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