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页下一页
前 言
《尚书》是一部古代的重要文献。它非常难懂。现在把它翻译出来,旨在帮
助初学比较容易地理解它,从而了解一些我国古代的文化。这对批判继承我国古
代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很有益处的。
为什么叫《尚书》呢?《荀子·劝学篇》说:“书者,政事之纪也。”许慎
《说文解字·序》说:“著于竹帛谓之书。”这说明书是写在竹帛上的政事记载。
这种政事记载原来只叫《书》,汉代又叫它做《尚书》,见于《史记》的《五帝
本纪》、《三代世表》和《儒林传》。王充《论衡·正说篇》解释说:“《尚书》
者,以为上古帝王之书。”马融说:“上古有虞氏之书,故曰《尚书》。”伪《孔
传》说:“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他们都把尚解释为上,把《尚书》
解释为上古的史书。
这部书在古代很受重视,曾经尊称为经,所以又称《书经》。这同《诗》三
百篇叫《诗经》、《周易》叫《易经》是一个道理。
学习《尚书》,需要了解同它有关的几个问题。现在分为四项粗略说明于下。
先说《尚书》的源流:
《尚书》是古代的历史文献。在先秦篇数很多。相传有几千篇,孔子删为百
篇。《汉书·艺文志》说:“《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纂焉。上断于尧,下讫
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序,是指排列,孔子删为百篇而按时代次序加以排列。
这百篇本是《尚书》的第一个选本。
孔子为什么删《书》呢?章太炎先生说:“盖《尚书》过多,以之教士,恐
人未能毕读,不得不加以删节,亦如后之作史者,不能将前人实录字字录之也。
删节之故,不过如此。”章先生把删《书》的原因说得非常清楚。
秦国有位博士,名叫伏生,专讲《尚书》。秦汉之际,天下大乱,伏生把《尚
书》藏在屋壁。汉代初年,伏生只找到二十八篇。大概由于篇数的分合不同,又
称二十九篇。《史记·儒林传》说:“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
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可见
汉代初年,百篇之书多数散失了,只剩下二十多篇。
伏生所传的二十八篇,是用汉代的文字写的,因此叫做《今文尚书》。这是
《尚书》的第二个本子。
伏生口授《尚书》,经过数代传到了欧阳高、大夏侯胜、小夏侯建,在汉武
帝时立于国学,一直传到东汉末年,都得到国家的承认。
晋代永嘉五年(公元 311 年),匈奴族刘聪攻入洛阳,虏去晋怀帝,社会大
乱,晋朝所藏图书遭到严重损失。欧阳高、大小夏侯三家的《今文尚书》全部丧
失,民间也没有人学习它,伏生流传下来的《今文尚书》就这样终于失传了。
汉武帝末年,鲁共王拆除孔子住宅,又发现一部《尚书》,它是用古代文字
写的,所以叫做《古文尚书》。这部《古文尚书》被孔子后裔孔安国得到了。他
把这部《古文尚书》依照古文字的形状写成隶书,所以又称隶古定本。据《汉书·艺
文志》记载,这部《古文尚书》与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的经文相比,不同的地方
有四:一、多十六篇,二、脱字数十,三、异文七百多,四、都是古文字写的。
这是《尚书》的第三个本子。
这部《古文尚书》多出的十六篇,孔安国没有说解。东汉时贾逵替它作训,
马融作传,郑玄作注,也只解释二十九篇,其余各篇没有师说,所以也没有流传
下来。
《古文尚书》只传习于民间,势力较小。汉平帝时,刘歆爱好古文学,建议
朝廷把各种古文经书都立于国学,于是《古文尚书》才得到国家的承认。可是历
时不久,到东汉初年又被取消了。《古文尚书》虽然没有立于国学,但学习的人
很多,在学术界逐渐取得优势。在杜林、贾逵、马融、郑玄等人的提倡下,《古
文尚书》终于盛行起来。永嘉之乱,今文尚书失传,剩下来的就只有古文尚书了。
在南北朝,它仍然盛行。到了唐代,它又被伪《古文尚书》所压倒,竟至失传了。
东晋元帝时候(公元 317—322),豫章内史梅赜(一作梅颐)向元帝献了一
部《孔传古文尚书》。据梅赜说,这部书是魏末晋初的学者郑冲传下来的。郑冲
怎样得到它,梅赜没有说明。
这部书的经文共有五十八篇,其中三十四篇的名称同当时流行的郑注本相
同。除《舜典》无注外,其余都有注。书前有孔安国写的序,说明他得书和作传
的情况。又把《书序》分别列在各篇经文的前面。这是《尚书》的第四个本子。
这个本子从梁朝开始流行以来,由于刘炫、刘焯替它作《疏》,陆德明《经
典释文》替它作《音义》,在学术界逐渐占了优势,终于压倒了郑玄的注本。
唐朝初年制定《五经》的标准读本,采用了它,后来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
也采用了它。由于国家的承认,它一直流传下来,清代的《十三经注疏》本也就
采用了它。
据前人考证,这部书不但二十五篇经文是伪造的,而且它的全部注解和序文
也是伪造的。
再说《尚书》的真伪:
先秦的《尚书》百篇本亡于秦朝,伏生的《今文尚书》亡于晋朝,孔安国的
《古文尚书》亡于唐朝,只有梅赜所献的《孔传古文尚书》一直流传到现在。
这部书按时代分为四大类。计有虞书五篇: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
益稷。夏书四篇:禹贡、甘誓、五子之歌、胤征。商书十七篇:汤誓、仲虺之诰、
汤诰、伊训、太甲(三篇)、咸有一德、盘庚(三篇)、说命(三篇)、高宗肜
日、西伯戡黎、微子。周书三十二篇:泰誓(三篇)、牧誓、武成、洪范、旅獒、
金滕、大诰、微子之命、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奭、
蔡仲之命、多方、立政、周官、君陈、顾命、康王之诰、毕命、君牙、冏命、吕
刑、文侯之命、费誓、秦誓。
这部书经前人研究,发现它真伪杂糅。其中《孔安国序》是伪造的,《孔传》
是伪造的,大禹谟、五子之歌、胤征、仲虺之诰、汤诰、伊训、太甲(三篇)、
咸有一德、说命(三篇)、泰誓(三篇)、武成、旅獒、微子之命、蔡仲之命、
周官、君陈、毕命、君牙、冏命等二十五篇也是伪造的。不但如此,真之中又杂
有伪造的文句。《舜典》前面“曰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濬哲文明,温
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就是姚方兴等人加上的。
上述这些真伪杂糅的情况,我们要特别注意,切不可以伪乱真。
再说《尚书》的价值:
经过前人的细心考证,《尚书》的真面目出现了,那就是我们这本书上前面
所录的二十八篇。今天看来,它仍然有很重要的价值。
一、文化方面。这部书记载了虞、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实。例如尧舜的
禅让,夏禹治水和统一中国,商汤伐桀,盘庚迁殷,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和统治
东方各国的事迹,都保存在这里面。这一历史时期里的天文、地理、哲学思想、
治国大法、教育、刑法、典章制度等也都有许多真实反映。它是我国最早的历史
文献。早在汉代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很重视它,引用不少,甚至整篇地
引用着。它受到历代学者的高度重视。今天我们也应该充分重视这些珍贵史料,
学习它,研究它,来为宏扬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服务。
二、语言方面。这部书保存了许多古义。例如殷表示正,讹表示化,怀表示
包,襄表示上,畴表示谁,若表示顺,采表示事,在表示察,任表示佞,允表示
信,北表示别,等等,这些实词的意义现在很少用了。又如厥表示其,佥表示皆,
都表示赞美,肆表示遂,暨表示与,惟表示与,等等,这些虚词的用法现在也很
少使用了。它确实是上古训诂的宝库。这部书又反映了许多古代语法的特点。特
点之一,它有许多句首语气词。例如惟、诞、率、迪、洪、爽、亦、越等。特点
之二,它很少使用句末语气词。例如《甘誓》和《汤誓》都没有使用它,《盘庚》
三篇只出现一次“哉”字。《西伯戡黎》“我生不有命在天”句是一个反问句,
《史记·殷本纪》作“我生不有命在天乎”,《史记》加上一个“乎”字,它却
不用。这些情况反映了上古汉语不大使用句末语气词。特点之三,被动句与主动
句往往没有区别。例如《尧典》“舜生三十征庸”句,晚出《孔传》解释说:“言
其始见试用”,这说明后代用“见”字表示被动,在上古语法里还没有产生。又
如《禹贡》“禹锡玄圭”句,《史记》作“于是帝锡禹玄圭”,原来是个被动句,
它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什么区别。象这样的差别还有一些,它反映了上古汉语
的某些特点,为我们深入研究上古汉语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再说说学习《尚书》的途径:
学习《尚书》要认识途径,不同的要求有不同的途径。
对初学者说,首先要通读。通读的时候,可以利用建国后出的附有译文的读
本。这类读本目前有三个:一是王世舜译注的《尚书译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
版。一是江灏和钱宗武合著的《今古文尚书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三是
我译的这本《白话尚书》。这三本书都有译有注。第一种只译了今文二十八篇,
第二种和第三种则今文和古文全部译注了,内容大同小异。如果只为了通读,上
述三部书任择一部就可以了。
对进一步研究者说,要求自然不同,还应该参考些旧时注本。旧时注本很多,
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要求选读下面这些。
一、《尚书注疏》这部书采用伪《孔传》而加以解释,阐说详明,是一部很
重要的注解。《孔传》虽然不是汉代孔安国写的,但是它是魏晋人写的,有很重
要的学术价值。焦循说得好:“《孔传》之善有七,若置其伪托之孔安国,而以
魏晋人之传注视之,则当与何晏、社预、郭璞、范宁之书并存。”读《左传》必
须读《杜注》,读《尚书》就必须重视伪《孔传》。孔颖达的《疏》,根据刘炫、
刘焯等人的旧《疏》整理而成,保存了唐以前人的一些重要见解。它是魏晋以后
唐以前人说解《尚书》的总汇。如果要了解这一时期解释《尚书》的情况,应当
参考它。
二、《书集传》宋人蔡沈著。这部书分别标明今文古文的有无,辨明大小《序》
的讹误,改正伪《孔传》的训诂,删除《孔疏》的繁复,简明精当,比伪《孔传》
有所前进。如果要了解宋人《尚书》的注解,可以参考它。
三、《尚书今古文注疏》清人孙星衍著。经文方面,孙氏只取伏生所传的经
文,加上古书中所引《大誓》残文,共二十九篇。注疏方面,孙氏取两汉今古文
之说,以它为注,然后自己替它作疏。他所录的经文全是真的,他所录的古注也
很完备,是一部很好的书。皮锡瑞《经学通论》称赞它搜罗完备,分析亦明,是
研究《尚书》者应当先看的书。我们要了解汉人对《尚书》的解释,可以参考它。
四、《尚书孔传参证》王先谦著。这部书依据晚出《孔传》本,参以他书,
加上考证,对《尚书》的古今和真伪,分别很清晰。如果要了解《尚书》的今古
文情况,可以参考它。
此外,在解释《尚书》的疑难训诂上,清代以来的学者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王念孙、王引之著的《读书杂志》、《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创获最多。
俞樾的《群经平议》、孙诒让的《尚书骈枝》、章太炎的《古文尚书拾遗》,王
国维的《观堂集林》和《观堂学书记》,也有许多贡献。杨筠如的《尚书覈诂》、
曾运乾的《尚书正读》、杨树达的《尚书说》、于省吾的《尚书新证》,也提出
了许多宝贵意见。要了解清代以来关于《尚书》的训诂方面的进展,可以参考它
们。
至于想要了解《尚书》的一些有关问题,近人蒋善国著的《尚书综述》,写
得很详尽,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可以参考。
近年岳麓书社重视古籍的普及工作,出版了几种白话古书,很受欢迎。梅季
坤同志鼓励我发挥余热,依照《尚书易解》(岳麓书社 1984 年版)的解释写一
部白话尚书,我欣然应允了。
这部《白话尚书》,译文方面,大体依据我的《尚书易解》的意见,只有少
数地方作了些改变。译法方面,采用直译法,力求扣紧原文,以便初学同原文对
照学习。
尝以为翻译古籍要注重准、允、顺。准,指文意准确;允,指文情允洽;顺,
指文字顺畅。这次翻译,虽然也用这一标准要求自己,反复斟酌,可惜力有不及,
仍然未能满意。进一步润色提高,只有等待能者了。
周秉钧
一九八九年九月写于岳麓山
创建时间:2006-2-27 目录页下一页
Power by Softscape HTML Builder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