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康熙几睱格物编

星宿海

  黄河发源星宿海。后人以星宿之名,疑黄河从天上来,非也。朕尝遣侍卫西穷河源,至星宿海,蒙古名鄂敦他腊[鄂敦即星,他腊即野]。地上飞泉杂涌,成水泡千百。从高下望,大小圆点烂如列星,故名星宿耳。朕亲征厄鲁特时,于宁夏回銮,出横城口,自船站登舟顺河而下,至湖滩河所二十一日,皆前人未施舟揖之地,波流起瀚,水色黄浊,日光摩荡,闪铄如熔金,船中上下人员无不目眩也。

蒙气

  蒙气离地甚近,四十度以上即不用蒙气表矣。故地方高朗清处,皆无蒙气。近有测量地里图人早行,晨鸡未发,忽见天际如日方升,林木村舍依稀辨色,须臾昏黑如故。移时东方始明,盖日在地平之下,光映蒙气而浮上也。正如置钱碗底,远视若无,及盛满水时,则钱随水光而显见矣。

方音

  朕巡历七省,土俗民风,皆留心体察。凡各省分界处,其土人语音皆异,如直隶各府所属声口,间有不同,而亦不甚相远。若一入德州界,便是山东语音,一入固关界,便是山西语音,以至江浙,无不如此。盖分隶各省故也。蒙古部落虽多,其语言总无大异,以咸在郭毕也。[郭毕即瀚海,其地多砂石,少草木]。至其地者,一见而知其为郭毕,犹至窝集者,一见而知其为窝集也[窝集者,密树丛林冬夏不见天日]。

窝集

  窝集东至海边,接连乌喇、黑龙江一带,西至俄罗斯,或宽或窄,丛林密树,鳞次栉比,阳景罕曜。如松柏及各种大树,皆以类相从,不杂他木。林中落叶常积数尺许;泉水、雨水至此皆不能流,尽为泥滓,人行甚难。其地有熊及野豕、貂鼠、黑白灰鼠等物,皆资松子、橡栗以为食。又产人参及各种药料,人多有不能辨识者,与南方湖南、四川相类。

鸟鼠同穴

  天地之大,奇异甚多,经典所载必有证据,后人因未亲知实见,故疑而弗信。如《禹贡》“导渭自鸟鼠同穴”,孔安国传云:“鸟鼠共为雌雄,同穴而处。”蔡沈谓其说怪诞不经,此特蔡沈未尝身至其地耳。张鹏翮奉命往俄罗斯,经过地方见鸟鼠同穴事,朕曾面询之,知《禹贡》之言不诬。

白粟米

  粟米[《本草》粟米即小米],有黄、白二种,黄者有粘有不粘,《本草注》云:粟,粘者为秫,北人谓为黄米是也。惟白粟则性皆不黏。七年前乌喇地方,树孔中忽生白粟一科,土人以其子播获,生生不已,遂盈亩顷。味既甘美,性复柔和。有以此粟来献者,朕命布植于山庄之内,茎、干、叶、穗较他种倍大,熟亦先时,作为糕饵,洁白如糯稻,而细腻,香滑殆过之。想上古之各种嘉谷,或先无而后有者概如此。可补农书所未有也。

使鹿使犬

  赫真飞雅喀、鄂罗春其棱四种地方在东北海边,其人不事树艺,性以鱼为食,以鱼皮为衣。其地不产牛马家畜,赫真飞雅喀使犬;鄂罗春其棱使鹿,以供负载,皆驯熟听人驱策。往日归化者甚众,前岁遣人至彼,又有无数野人投顺,其土俗约略相同也。

哈密引雪山水灌田

  哈密地方终岁不雨,间有微雨,沾土即止。亦无雾露,惟冬月有雪。而每年庄田丰熟无旱干之虑者,以引雪山之水。大者为渠,小者为沟,足资灌溉。非如内地必仰藉雨泽也。又其地多暑,往岁有回子二百余人,朕因噶尔旦事发令居杭州,常念水土不同,恐其不能耐热,及回京时无一人疾病。询之,云:哈密、土鲁番之热,更甚于杭州,但土地高燥,有凉水可以解暑,杭州至三伏时,则井、泉、河水皆温,不能解炎暑耳。

谷穗变蚊

  策妄阿喇布坦地方多种水田,颇无旱潦之患。惟或一年谷穗变蚊而飞,撚视之,为水或为血。朕曾遣侍卫到彼亲见其事。尝阅《岭南异物志》云:岭表有树,结实如枇杷,每熟即拆裂,蚊子群飞,土人谓之蚊子树。此与谷穗变蚊之事相类。程子曰:“天下之物必有对。”即此可见矣。

土伯特

  今之土伯特地方,想即唐之回纥也。德宗时,尝以公主妻之,至今其地尚有下嫁时物,以此考之,知为回纥旧地无疑。

石盐

  石盐产手回子地方,每高山罅隙处多有之。险峻不能至,土人多用箭射取之。色洁白明朗,略似水晶,性温。入火不爆者,乃真。可以疗病,与中土之盐迥异。又有红色石盐产于平地水泽中,色微红可爱,土人饮食用此,不闻入药也。

冰厚数尺

  《汉书》有云:“积阴之处,木皮三寸,冰厚六尺。”后人未必深信。不知近北极之地,冰雪经冬夏不消,结冰有至数尺厚者,即今黑龙江以北,皆是如此。古人之言,不为无因,亦地土严寒之所使耳。

察哈延山

  黑龙江西有山名察哈延,穴竅中白昼则吐燄,晚则出火,经年不熄。近嗅之,气味如煤,其灰烬黄白色如牛马矢,撚之即碎,亦内地所未闻也。

“南无”字义

  佛经“南无”二字,世人不知西域音义,妄以私见穿凿,注解累帙盈篇,究无一语归著。朕尝问西土人,知彼中以合掌稽首为南无,音读如“那摩”。故经典凡诸佛号皆有南无二字。盖云稽首某佛也。此说最简当,因思每见宋元人柬帖,其致僧家者,题纸尾云:弟子某和南。和南为顿首,犹南无为稽首也。

达发哈鱼

  达发哈鱼,黑龙江、宁古塔诸处皆有之。每秋间从海而来,衔尾前进,不知旋退,充积河渠,莫可胜计,土人竟有履鱼背而渡者。

地绝处

  黑龙江以北地方,日落后亦不甚暗,个半时日即出,盖地之圆可知也。近北极,太阳与地平遇掩无多也。朱子云:唐太宗收至骨利干,置都督府,其地夜易晓,夜亦不甚暗,盖地当绝处,日影所射也。又云:《通鉴》说有人适外国,夜熟一羊胛而天明。此是地平之处,日入地下,而此处无所遮蔽故常光明。以此知古人纪载皆有确据,非好为新奇之说也。

南方物性

  南方梅、杏、桃、李之类,开花结实皆早于北方。及至果熟,或与北方同时,或且有后时者。其麦苗,二月即已繁茂,吐穗亦早,宜乎成熟先于北方,尽较其收获之期,南北究无大异。即如野草,初春虽已长成,而结子必待秋令。总之,南方风土柔缓,物性亦复相似,故米面果实之属,食之常难运化。朕屡次南巡,亲加体验,乃知之甚详,彼土著者,皆习而不察也。

山海关

  山海关澄海楼,旧所谓关城堡也。直峙海浒,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覆釜历历在目,不知其几千万也。京口之铁甕城,徒虚语耳。考之志册,仅载关城为明洪武年所建,而基址未详筑于何时。盖城临海冲,涛水激射,非木石所能久固。昔人巧出此想,较之熔铁屑炭,更为奇矣。

哈密瓜

  哈密,古瓜州近域,其瓜较内地甜美,体甚巨,长尺许,两端皆锐。彼国中遍种之,每熟时,人惟啖此以代谷食,遂觉气体丰腴有逾平昔。剖晒为脯,芳鲜历久不变。自彼国臣服以来,每岁常充供献。中土始尝此味,前此所未有也。

三门砥柱

  四十二年西巡过陕州,观三门砥柱。盖砥柱一山屹立河中。禹罄之三穿,使河出其间,有似门状,故曰三门也。俗云南为鬼门,中为神门,北为人门。三门之险,鬼门为最。唐开元时,陕郡太守李齐物更凿砥柱,以通漕,烧石沃醯,开山巅为挽路。代宗时调巴蜀襄汉,麻枲竹筿为綯,以挽上陕运舟,至今山上蔑索深痕,明显如指。前人作为,总非后人所能及也。

雷声不过百里

  雷电之类,朱子论之极详,无复多言。朕以算法较之,雷声不能出百里。

  其算接依黄钟准尺寸,定一秒之垂线,或长或短,或重或轻,皆有一定之加减。先试之铳炮之属,烟起即响,其声益远益迟。得准比例,而后算雷炮之远近,即得矣。朕每测量,过百里虽有电而声不至,方知雷声之远近也。朕为河工,至天津驻跸,芦沟桥八旗放炮,时值西北风,炮声似觉不远,大约将二百里。以此度之,大炮之响比雷尚远,无疑也。

海鱼化麅

  黑龙江一带地方,每冬令则有白项野麅,从海边来,盈千累万,不可胜数。形比内地者微大,肉亦肥,但其味稍腥。想海鱼化生之物,故与山林所产不同。《月令》云:“雀入大水为蛤,雉入大水为蜃。”想此类乎。

石鱼

  喀尔沁地方有青白色石,开发一片,辄有鱼形,如涂雌黄,或三或四,鳞鳍首尾,形体具备,各长数寸,与今所谓马口鱼者无异。扬腮振鬣,犹作鼓浪游泳状,朕命工琢磨以装砚匣,配以松花江石,诚几案间一雅玩也。尝读《水经注》及《酉阳杂俎》,言衡阳有石鱼山,石具鱼体,宛若刻画。又《池北偶谈》述汧阳县有石鱼沟,取石破之两两成鱼,可以辟蠹。故宋人石鱼诗云:“相传此石能辟蠹,功在琅函并玉储。”然未有如斯之纤悉克肖者也。其与石俱生耶,抑鱼之化?如零陵之燕,海南之蟹耶?物理之不可全穷又如此。

山气

  海市见之于书,人皆知之,不知山峦之气亦然。塞外瀚海,早行春秋之际,空阔之处望之,亦有如城郭楼台者,有如人物旌旗者,有如树木丛生鸟兽飞舞者。远观景象无不刻肖;逼视之则不见。是皆山气之所融结,可与海市并传也。

秦达罕

  秦达罕,产于兴安外如索约尔济等地方,即兔类也。其形倍大,肉味鲜洁,春夏时毛色与兔略同,至秋末冬初则变白如雪,惟耳尖黑颖,四时不改,足上氄毛甚长。盖彼地严寒,非此则不足御冬。每当春二三月孳生二次。今畜于热河山庄,其毛色更变及孳生之时,与在出产之地无异。

雷楔

  霹雳碪,形质各殊,随地而异。今各蒙古瀚海沙漠等处,尝拾得铜铁,或如枪头,或如箭镞锥刀之类者,盖雷斧也。《雷书》云:雷斧,铜铁为之,盛京、乌拉诸地则皆石,色微青黑而通明,映之萤如玻璃。其在西洋者,石色沈绿明澈,无异此雷楔也。《博物志》云:人间往往得石,形如斧刀,名霹雳楔者,是矣。又有雷墨、雷钻、雷锤,不过以状异名,要皆金石质也。唐人小说谓玉门西有雷庙,国人年年出钻,以给雷用,是诚谬言。夫雷火所至,万物具化,斧楔乃雷气之所化耳。其或金或石者,随地气而使然也。

土鲁番西瓜

  土鲁番在哈密之西,其地产西瓜,种最佳。每熟时,人入瓜田,必相戒勿语,悄然摘之。恣其所取,瓜皆完美。若一闻人声,则尽拆裂无全者,亦异闻也。

地球

  自古论历法,未尝不善,总未言及地球。北极之高度所以万变而不得其著落。自西洋人至中国,方有此说,而合历根。可见朱子论地则比之卵黄,皆因格物穷理中得之,后人想不到至理也。

理气

  宋儒论理气最好,宋以前诸儒及后之学者每好为注解,注则离,解则畔,倒不如本文中细看,或得其旨一二。若立自作之意,须读到极处,然亦未必能也。

潮汐

  潮汐之说,古人议论最多,总未得其详,惟朱子之说得其理。朕到海边,如山海、天津、大江、钱塘等处。每察来去之时,与本土人询问,大约皆不同。所以将各处令人记时刻,而亦不同。后知泉、井皆有微潮,亦不准时候。问及西洋人与海中行船者,皆不同。所以难明。依朱子之言,属月之盈昃,其理甚确。

沙蓬米

  沙蓬米,凡沙地皆有之,鄂尔多斯所产尤多。枝叶丛生如蓬,米似胡麻而小。性暖,益脾胃,易于消化。好吐者食之,多有益。作为粥滑腻可食,或为末可充饼饵茶汤之需.向来食之者少,自朕试用之,知其宜人,今取之者众矣。

鲊答

  鲊答之名,见于陶九成《辍耕录》及李时珍《本草》,第云:产走兽腹中。不知出蛇头及鱼腹者为贵,其形色亦不等。相传蒙古祷雨时,投鲊答于泉源,或持呪,或以手拨弄辄能致雨。朕细推其理,盖泉源本灵异之地,不受污秽,以不洁之物搅之是以致雨。旧有烧蜥蝎[即云虎]祈雨之说,亦即此意。今人遇泉源,未有敢轻亵者,无论南北皆然。观此可以知致雨之故矣。

瀚海螺蚌甲

  瀚海一望斥卤,无溪涧山谷,而沙中往往见螺蚌甲。蒙古相传云:当上世洪水时,此皆泽国也。水退而为壅沙耳。因思八卦之位,坎居于北,故天下水源大抵从北来。《孟子》云:洪水泛滥于中国。言泛滥者指其委如此,知其源必有所自矣。大凡水性就下,以东南为虚壑。故古来西北泽区水汇,见之史册者,今考据地志,已半为平陆,且以几千里枯泻,而仍名曰瀚海,意其本来必非即砂碛也。洪水之说近似有理,录之,以补前人所未发。

瀚海石子

  瀚海沙中生玛瑙石子,五色灿然,质清而润,或如榴房乍裂,红粒鲜明;或如荔壳半开,白肤精洁。如螺、如蛤、如蝶、如蝉,胎厣分显,眉目毕举。三年刻楮之巧,未能过也。又有白质黑章若画,寒林秋月,雾岭烟溪,以至曳杖山桥、放牛夕照之景,宛然化笔。朕亲征额鲁特时,检得数百枚,赋形肖像,奇奇怪怪,莫可敷陈。造化生物之巧,一至此乎!

青马  

  相传青马之种从海中来,其性最良。杜甫诗所谓“安西都护胡青騘”是也。《说文》曰:马,青白色曰騘。按《史记·天官书》房星在东,天驷近之,故青色者多良马。又白色属金,金性坚久,故马白者主寿。此昔人贵青马所由来也。

樱额

  樱额,果属也。产于盛京、乌喇等处,古北口外亦有之。其树藂生,果形如野黑葡萄而稍小,味甘涩,性温暖,补脾止泻。鲜食固美,以之晒千为末,可以致远,食品中适用处多,洵佳果也。今山庄之千林岛遍植此种。每当夏日则累累缀枝,游观其下,殊甚娱目,不独秋实之可采也。[查《盛京志》云:樱额一名稠梨子,实黑而涩,土人珍之,间以作面,署月调水服之,可止泻。又查《本草》有楮李,高者一二丈,低者八九尺,叶如李,但狭而不泽,子于条上四边生。生时青,熟则紫黑色,若五味子。至秋,叶落子尚在枝。治水肿腹胀满,除疝瘕、积冷。今关陕间时有之。稠梨或即楮李,声讹也。]

硭硝

  前代禁止硭硝不令出口,立法甚严,不知口外颇多产硝之地,喀尔喀、厄鲁特地方有白色土,熬之即为硝,比中土所产更佳。始知天下有用之物,随地皆有,初不以中外异也。

木化石

  黑龙江、乌喇等处,水极凉。河中尝有木化为石,形质与石无异,而木之纹理及虫蠹之迹仍宛然未泯。或有化石未全,犹存木之半者。以之磨砺刀箭,比他石为佳。又鹿角、人骨亦能变石,造物之巧,种种化机,非意想所能及也。

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

  古今论九州山脉,但言华山为虎,泰山为龙。地理家亦仅云泰山特起东方,张左右翼为障。总未根究泰山之龙,于何处发脉。朕细考形势,深究地络,遣人航海测量,知泰山实发龙于长白山也。长白绵亘乌喇之南,山之四围百泉奔注为松花、鸭绿、土门三大江之源。其南麓分为二干:一干西南指者,东至鸭绿,西至通加,大抵高丽诸山皆其支裔也;其一干自西而北,至纳禄窝集复分二支,北支至盛京为天柱隆业山,折西为医巫闾山。西支入兴京门,为开运山,蜿蜒而南,旁薄起顿,峦岭重叠,至金州旅顺口之铁山,而龙脊时伏时现,海中皇城、鼍矶诸岛皆其发露处也。接而为山东登州之福山、丹崖山。海中伏龙于是乎陆起,西南行八百余里,结而为泰山,穹崇盘屈为五岳首。此论虽古人所未及,而形理有确然可据者。或以界海为疑。夫山势联属而喻之曰龙,以其形气无不到也。班固曰:形与气为首尾。今风水家有过峡,有界水。渤海者,泰山之大过峡耳。宋魏校《地理说》曰:傅乎江,放乎海。则长白山之龙,放海而为泰山也固宜。且以泰山体位证之,面西北而背东南。若云自函谷而尽泰山,岂有龙从西来而面反西向乎?是又理之明白易晓者也。

黑龙江麦

  黑龙江所产之麦最佳,色洁白,性复宜人。相传中国麦种之佳者,系西域携来。鄂罗斯地在西陲,万里有余,黑龙江上流原系鄂罗斯所居,其种亦自西来,所以麦之佳,较他处尤胜也。

《本草》药名

  药料之名,有中外声音相似者,如《本草》之诃黎勒,土伯特呼为阿鲁拉。大约此种原产自外蕃,传入中土,故因仍旧名,但声音微有不同耳。如《本草》中有莨菪子[茛菪音浪荡],其名即蕃名,似亦从外蕃传来。不察来由,多为解说。勉强附会者,不止于此,皆可无庸也。

查克

  查克,木名也。瀚海一带多有之,其树无皮,当枝干青翠时,著火即燃,不必待其枯稿。烧时有焰,而无烟,与炭相似,且耐久不熄,亦木中罕见者。

葡萄

  葡萄来自西域,中土所有之种无多。近得哈密回子等地方各种,植于御苑中。结实有白者、绿者、紫者,长如马乳者。又一种大葡萄,中间有小者,名公领孙。又一种小者,名琐琐葡萄。种类虽殊,食皆甘美,移植南方便失本味。大约其性北方沙石水土相宜。

堪达罕

  索约尔济等地方,有兽名堪达罕,鹿类也。色苍黑,项下有肉囊如繁缨。

  大者至千余斤,其角宽扁,以之为決,[《诗经》:“決拾既饮”,注:決以象骨为之,著于右手大指所以钩弦开体。]胜于象骨。世人贵之。其四蹄能驱风,凡转筋等症,佩于患处为效甚速。

汶上县分水口

  朕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汶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开濬之妙。考河渠通漕诸书,初元人遏汶水北出阳谷,以通卫水,南出济宁以通泗水,其分水之处为会源牐,即今济宁之天井牐也。然按其地势,南自沽头以达河淮,询为便利。而北由安居至南旺,南旺地高于天井,安能激水逆流,而使之分乎?故当时虽多设牐坝,而尝患漏竭,即水盈满亦仅可胜小舟而已。至明永乐时,总督河道宋礼用老人白英之策,筑戴村坝以遏汶,导致出鹅河口,入南旺湖。然后分流南北。以分水口为水脊,因势均导,南得四分,北得六分。增修水牐以时启闭,漕运遂通。今南北流惟吾所用,如浅于南,则闭南旺北循;浅于北,则闭南旺南牐。湖、泉并注,南北合流,虽有早暵,靡不有济。每岁东南漕艘,无或滞留,此皆白英遏汶分水之功也。相传英当日每徘徊汶、济之间,积数十年精思,一旦确有所见,决为此议。三百余年行之无弊,所谓因地之宜,顺水之性也。

诗文以命意为上

  诗文之道以命意为上,意在笔先,然后发为文词,形诸歌咏,自能超出众人之表。令读书寻味无穷。所以古来名人著作,皆言近而旨远,千载而下,尤如见其心思,聆其謦欬,此皆以敬诚意胜,不徒以华丽之胜也。若胸无卓见,于理祗以铺叙辞藻为工,虽丰彩可观,而实意已鲜,欲以传世而行远,不亦难平?

落叶松

  五台及口外兴安高寒之地,有树名落叶松。枝干与杉无异,而针亦青葱如盖,惟经霜雪后则叶尽脱。其木质甚坚,有微毒,斫伐时误入肌肤骤难平复。根株历久不朽,沈埋水土中则为石,可供磨砺之需,亦松杉之别种也。

土鲁番地极热

  土鲁番地方,去雪山不过百里之内,天气极热。其人皆入夜始出耕种,若日出以后,则暑不可耐。且其地多碛石,赤日中石热如火,触之有焦烂之患。

  古称西域流沙多热风,人物当之皆迷仆。或疑其言之太过,由今观之,实有符于古所传者。

文章体道亲切惟有朱子

  朕自冲龄留心载籍,嗜读古人之文,选秦汉以及唐宋诸名作勒为一书,逐篇亲加评论,名曰《古文渊鉴》,旋授梓颁赐,以广其传于天下。迩年来常置案头,以备温习。兹于避暑山庄,万几之暇,繙阅经史、性理诸书,复取古文披览一过,其中气韵古雅,辞藻典赡,各擅所长,固极文章之能事。至于体道亲切,说理详明,阐发圣贤之精微,可施诸政事,验诸日用,实裨益于身心性命者,惟有朱子之书驾乎诸家之上,令人寻味无穷,久而弥觉其旨。此朕读书嗜古,阅历数十年之后,有得于心,特为拈出,善读书者当必能知之。

回子地产丝

  西北回子地方产丝绵,以之制甲,其坚固胜于中土,大约四十层可敌浙江之丝八十层。向来不知外国出丝也。

蒙古居处有定

  塞外情形不可臆度,必亲履其境,然后能知之。古称蒙古迁徙无常,但逐水草而居,似乎无一定之所,可以任意栖止矣。不知塞外地虽空旷,亦有水草不能相兼者,若有草无水,虽欲驻牧于此,其势断有所不能。是知毡庐毳幕常有不定之形,而其实则不越乎平日所居之故址也。又古人尝谓春月蒙古马瘦,朕北征时正值春月,未见蒙古不能移动。倘遇寒风雨雪,内地所骑马骡之类,在京中毛已换尽故有倒坏.口外地寒,其马冬毛尤在。所伤者皆内地之马,蒙古之马依然无恙。此亦古人未亲履其地而论之也。

白龙堆

  白龙堆,古沙碛也。汉时为楼兰、姑师地。今蒙古部落敖汉、奈曼等居其东;阿霸垓、阿霸哈纳尔、鄂尔多斯等居其西;巴林等居其北。四十九家半界于龙霍。考“边卫志”云:龙堆沙形如土龙,身高者二三丈,卑者丈余。东倚三危,北望蒲昌,为西极要路。朕时北巡,亲履其地,见所谓龙堆者,长者十数丈,短者亦三四丈,形蜿蜒如龙,非可以高卑论也。土人云,龙形皆头向东南,尾朝西北,验之信然。又,其形无定处,今日隆然而起者,明日已为平沙,而或左或右之间,又隐隐聚成龙形矣。是非仅风力所能散聚,盖其灵气凝结变化无方,真似龙耳。史志所记未能详也。

水多伏流

  《尚书》疏言:济水三伏三见。《水经注》言:黄河三伏三见。桑乾、黑水亦伏而再见。以为水之脉远性厚者乃然。不知天下之水伏流者甚多,不足异也。朕每见口外诸小川,流而忽隐,隐而复流者,在处有之。故杜甫诗云:“塞水不成河”,言其断续不成通川耳。今京师畅春园之万泉庄平地涌泉汇于丹棱沜、循沜而西至西勾注为小溪,又南为陂者五六,至东雉村[东雉村,今名慈家务],水入地中伏行,至六里河,重源濬发,合圣水、龙泉东注拒马。此可按地脉而求者也。世人不能随地考验,故少见多怪。明王嘉谟《海淀记》但云丹稜沜,水忽显忽隐而未究其隐归何处。魏《土地记》述当时谚云: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夫有本之水,放乎四海宁有一发即竭,有源而无委乎?是知凡淳而为渊,潴而为泽,必有经流潜通暗注,故能久而不涸也。以类推之,海西所谓地中有海,亦理之所有者。

同声相应

  审音之道理极平易,而闇者不识,皆由习焉弗察耳。即以人声论之,喜怒动于中,声音达于外,当其情动声发,听者不必观气探色,可以知其情之为喜为怒也。又两人对语,其发音高者,则应之者亦高;其发音卑者,则应之者亦卑.反是则不和矣。此即同声相应,自然之至理也。惟乐亦然,发于何音,止于何音,为某调为某宫为某字,是犹闻人声而辨其情之何属也。取琴瑟之类,置二器均调一律,鼓此器一弦,则彼器虚弦必应。推之八音之属,皆然。《庄子》所谓以阳召阳,以阴召阴,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和矣。是犹人声相感,高卑相应也。夫天地精微之理,皆在现前,而人不能格物穷理。朱子所谓愚者不及,智者过之也。至若清池之方响,应蕤宾而跃;光宅之塔铃,应姑洗而鸣。志籍所载,或惊为怪异,或疑其虚无,此虽皆耳食者,然亦因前人之说过于高远也。朕故以人声之感应明之,亦近取诸身之一端耳。

回子多元子孙

  西北回子种类甚多。当日元太祖征服回子诸国,悉有其地,因命诸子分统之,是为部落之主。岁月既久,语言行事及服食器用遂习回子风俗,无复蒙古之旧,而其实皆元之苗裔也。

阿霸垓盐

  盐之种类不一,南方所用海盐、井盐,皆须煎熬烹炼;山西解州盐池如耕者之疏为畦陇,引水灌其中,俟夏秋南风一起,即结成盐印。故昔人以为海盘、井盐资于人;解盐资于天也。独阿覇垓部落,及张家口外牧圉之地有盐一种,出水泽中,不待煎熬而自成,亦不待南风而后结。土人就近取之,其块大小不等,色青黑,味甚佳,不减于中土所产者。始知天生百物以备民用,随在各足。《礼记》所谓天时有生,地利有宜也。

累黍

  黑黍之说,群儒辨论纷纭,而终无定准。李照以纵黍累尺而太长;胡瑗以横黍累尺而太短。房庶以实千二百黍为黄钟之长;而马端临讥其非通论。是皆止言黄钟为九寸,而不知此九寸为何代之尺也。朕亲累黍测验,今营造尺适符纵黍一百之数,而横黍一百止当纵黍八十一,而以千二百黍实之,黄钟亦无不合。特古者二十四铢为一两,今二十四铢仅半两耳。此犹古之一石乃今之五斗也。是知所谓黄钟九寸者,乃周尺之九寸。若以今尺九寸求之,则失矣。而后人各以时尺论之,不亦谬乎?又古者论黍,以上党羊头山产者为贵,而犹疑岁有丰歉,则黍有大小,必求一稃二米者,是大不然。朕今随地取黍,检择大者累尺为纵为横、为铢为两,不爽毫厘。盖得其根本,则自无差忒。因知昔人之定分寸、度空径,独有取于黍者。五谷惟黍粒均齐,余则不能无大小之故也。

温泉

  温泉可以疗疾蠲疴,人尽知之。而不知尤宜于年长之人。若四十以内者,初浴汤池时反觉气弱,必久而后复。盖人至四十以外,筋骨少衰气多收敛,得温和之助,自然精神怡畅。若少年血脉方刚,更以纯阳之气蒸逼之,汗液越泄,精气外散,不无少损。李时珍曰:入浴后当大虚惫。此未分老少之论也。又,浴汤池必以七日为期,汤之功力始到,再静养七日,调摄心志,导和引元,则一身之气脉充足,诸疾自愈。张说《温泉箴》云:“若入温泉,居食失节,动出轻躁,莫之或益,伤之者至矣。故君子慎微.”此至言也。

熬水

  泉水所发,其源流清远,及色味少异者,下必有金石之物,而温泉尤显而易见者也。然古人往往不能辨别,如《泉志》所载云:新安黄山是硃砂泉,春时水即微红故也。或云硃砂虽红,而不热,当是雄黄。临潼骊山是礜石泉,或云礜石不香,就是硃砂。《本草》云:温泉下有硫黄,气味虽恶,而可愈疾。然有一种砒石者,与硫黄相似,浴之有毒,不可不慎。夫以一二有名之温汤,千百年来,尚不能确指为何泉。若遇荒山穷谷之中,又何以辨乎?是盖未得熬水征验之法也。朕每遇温泉,即以银碗盛水,隔汤用文火收炼,俟碗水干,观水脚所积,或为礜石,或为硷卤,或为硫黄等,皆判然分晓,且视所积之轻重,而水性之清浊,及浴人之损益,皆可知矣。较之昔人悬虚拟议,辨之于色香味,而究无捉摸者,不实有可据而足凭乎?

朝鲜纸

  世传朝鲜国纸,为蚕茧所作,不知即楮皮也。陆玑《诗疏》谓之楮叶,又曰江南人捣以为纸,光泽甚好。盖以其形似叶也。朕询之使臣,知彼国人取楮树去外皮之麤者,用其中白皮捣煮,造为纸,乃绵密滑腻,有似蚕茧,而世人遂误传耶。

飞狐

  飞狐产于口外密树林中,形似狐,肉翅连四足及尾,能飞,但能下而不能上。《续博物志》云:飞狐亦名飞生。今山、陕有飞狐岭、飞狐口,当时必以物产得名。而《名胜志》曰:有狐食五粒松子,遂成飞仙,其说荒诞。皆因未知天下有所谓飞狐也。口外又有飞鼠,与飞狐相类,特头尾似鼠,形体小于狐。《荀子》所谓鼯鼠五技而穷也。此种荆楚间亦多有之,惟飞狐独西北乃有耳。

马口柴

  明时宫中用马口柴,俱取给于山西蔚州、广昌、直隶昌平诸州县。其柴长四尺许,整齐白净,两端刻两口,以绳缚之,故谓之马口柴。康熙初年,炊爨还用此。今惟天坛焚燎用之。故近世人见之者甚少,且有不知其名者。

黄河九曲

  《始訚图》曰:黄河自昆仑来,凡九曲,入于渤海,每曲千里。《河图》以黄河九曲,配上天权、势、距楼等九星,谓二曲荒外,七曲在中国。又自积石以下,分为四大折。此特举其大者言之耳。朕自宁夏横城登小舟,顺流而下,至湖滩河所二十一日,其险不可胜言,河势之汹涌,与内地相同。其性迁徙无定,摄东则西岸涨,摄西则东岸涨,沙滩洲渚随水变更,互出错列。又两崖或有高山大谷,纤余盘折,以挟束之。河岂能直行千里乎?如山西之蒲坂,古谓之河曲,春秋秦人、晋人战于河曲是也。而太原府又有河曲县。《舆地志》云:以河曲得名。即潼关之河,亦正当其曲处。唐人张祜《潼关诗》云:“地势遥尊岳,河流侧让关。”可证也。而皆非千里一曲之处,是知河之曲处多矣。《水经注》曰:黄河千里一大曲,百里一小曲,庶几近之。《史记》曰:黄河如带。则当日河形正自折旋环抱也。况自南徙以后,自孟津而下,久已非九曲之旧矣。其随地回屈又何可胜数哉?

老人星

  偶阅《辽史·穆宗纪》,应历十二年春二月萧思温奏:老人星见,乞行赦宥。夫星辰虽随天运行,而其隐见,却有方隅。老人星在今扬州地方,于二三月时每每见之;若北方则不能见.惟于天球上可指而知耳。故名南极老人,言是星之属乎南也。《史记·夭官书》张守节注云,老人一星在弧南,常以秋分之曙见于丙,春分之夕见于丁。丙、丁皆南方,此明证也。辽都临潢府,地处最东北,安有老人星见之理乎?

赵孟頫命名

  赵孟頫,取名孟頫之义,考之诸书皆无据证。按《说文长笺》云:从兆从页。邵氏言:得兆必敬,頫低头听也,有敬意。又按《宋史·宗室世系表》,凡太祖十一世孙皆名孟某,是孟字乃其世系排次,而孟頫同产十人,其名上字从孟、下字皆从页旁,如孟頫、孟籲其著者也。或取頫字之义,或取敬字之义耳。又孟頫一辈皆字子某,如孟頫字子昂,孟籲字子俊,孟坚字子固,似上一字取“孟子”二字相连,下一字取頫昂、籲俊、坚固,二字相连之义,亦未可知。

九河故道

  九河故道,汉、唐、宋诸家之说不一,或谓在济南境内,或谓远界永平,而郦道元谓:“九河苞沦于海。万以朕揆之,其九河入海之处,在今天津之直沽,而九河故道不出沧、景二三百里间也。盖水性就下,今南北之水,以夭津为尾闾,地最洼下。虽数千百年中,或陇谷变迁,而高卑大势,南北定位,有必不可易者。即以《禹贡》之文考之,可以断矣。《禹贡》曰:“至于大伾,北过洚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疏云:大伾属魏郡黎阳,洚水在信都,大陆,泽名。夫黎阳今之浚县,信都今之深州,大陆泽在今之束鹿界,而河间在浚县、深州、束鹿之北,故曰又北也。又“九河既道”,疏云:“平原以北”,平原今德州境,言德州以上也。《汉书·沟洫志》许商云:“九河之名,有徒骇、胡苏、鬲津,在成平、东光、鬲界中。”此三地今皆属河间。杜氏《通典》云:“钩盘在景,马颊、覆釜在赵郡。”景即景州,赵郡今琢、易南,古所谓燕南赵北也。《舆地记》云:简河在临津。《金史·地理志》云:“南皮县有洁河、太史河。”传志所载九河故道之在河间境也。又岂不彰明备著乎?则天津为同为逆河入海之道无疑矣。河至周定王时,已南徙。九河故迹亦渐湮废,后人不能深究地势,多穿凿傅会。其指在济南者,既失之过南;其指在永平者,又失之过北。而郑康成据纬书谓齐桓公填塞八河,以拓疆界,其说益滋伪谬耳。凡人读书能正据经文,考以古今形势,则诸家之说,自有折衷。夫河间古郡,称名已久,其所以谓之河间者,以其在九河之间也。顾名思义又可知矣。

杨柳

  《古今物疏》于草木之名,皆不能区别,如杨柳本二木。二木之内,柳又有十种余,杨亦有数种。注释家在往合称之,即有分之者,于杨则曰似柳,于柳则曰似杨,不知二木迥然不相似也。杨之叶,厚而阔,色深而光,其枝粗硬而白,枝头结芯,累累如悬铃,春尽时,则四拆中落,白花如毡。柳之叶,狭而长,色浅而暗,其枝柔细而绿,叶间著花如葚,花后则成絮而飞.二木之不同如此。

  《易》曰:“枯杨生稊。”《诗》曰:“东门之杨。”又曰:“折柳樊圃。”经传所载原未尝合一也。即《小雅》所谓“杨柳依依”,是言春时杨与柳俱依依然也。《周礼·膏物》注曰:“谓杨柳之属。”“之属”云者,尤言某某类耳。自《毛传》注:杨柳为蒲柳,而后人遂合为一。不知蒲柳生水泽中,可为箭笴,别是一种。诗人骚客承袭词章,不能精求物类,然其于杨花则只曰花,于柳花则曰绵曰絮,是亦不能掩其异央。至李时珍注《本草》谓:“杨枝硬而扬起,故曰杨,柳枝弱而垂流,故曰柳。”是又以直柳垂柳,指为杨与柳之分,其谬益甚。多识之学不亦难平?

风随地殊

  谚云:“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雨。”昔人谓:雨有咫尺之殊,何必百里?不知风亦不可以“千里”论也。尝记验风候,如畿内是日为西北风,山东去京为近,而其日风乃东南。盖风随地起,随地而殊。《抱朴子》谓:“鸣条之风百里,折枝之风五百里”,是言风之有无,初不论方向也。朱子曰:风与天相似,旋转未尝息。此处无风,或旋在他处,或旋在上面,都未可知。兹论最善。又上下之间亦有不同,如起火初迸裂时,其烟南向,及升云际,烟又北向,此其验也。

风无正方

  《吕氏春秋》以八风配方隅,而系以四时。《春秋运斗枢》以四方配四时,而分主客,其说亦有未尽然者。朕留心观察,凡风自西南起者,为主风,余俱属客风。《易》之先天巽卦在西南,可见圣人取义之精,为万古不可易也。又《淮南子》云:“风者,天之偏气。”“偏”字义旨微妙。盖风之所起不自东西南北正向,皆从四隅而发,及其旋转,则有时而偶值正方。曾以此谕海西人,彼初未深信,令至观星台验相风乌,乃叹服焉。此皆切近之事,却未有人道出。

水底有风

  风者,气也。气无处不流,风亦无处不到。故水上行风,水下亦行风。东风解冻先从下坼,知水底风力更猛迅也。元人《杂说》载有人浴于河者,卒中寒风拘挛,谓风来水底,其利如箭,理实有之。

人依土生

  五行皆为民用,而土为之主。人之始终,皆依于土,不可须臾离也。五谷果蓏之属,飞走潜动之类,总为土产。故《书》大义云,土者万物之所资生,是为人用。《礼外传注》云,人皆食土之物,养成形体。尝闻泛洋之人,水居日久,一至陆地觉土香异常,至欲俯首就而食之。是可见人之不能离土矣。《庄子》曰“百昌生于土而反于土”,信然。

定南针

  定南针所指,必微有偏向,不能确指正南。且其偏向,各处不同,而其偏之多少,亦不一定。如京师二十年前测得偏三度,至今偏二度半。各省或偏西,或偏东,皆不一。惟盛京地方得正南,今不知改易否也。宋沈括《梦溪笔谈》谓:磁石磨针,必微偏东向。而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谓:定南多丁未针。《大观本草注》谓:丙丁皆火位,庚辛受其制,物理相感耳。而推求真南之道,昔人未尝言之。朕曾测量日影,见日至正南,影必下垂。以此定是正南真向也。今人营造居室,如因地势曲折者,面向所不必言;若适有平正之地,其所卜建屋基向东南者,针亦东南;向西南者,针亦西南。初非有意为之,乃自然而然,无所容其智巧者也。又,赤道之下,针定向上,此土针锋亦略斜向上。今罗镜中制之平耳。海西人云:磁石乃地中心之性,一尖指地,一尖指赤道。今将上指者,令重使平,以取南。与《物性志》谓磁石受太阳之精,其气直上下之说相合。

两尺脉属两肾

  人身藏府,皆表里相配,于五行各有专属:肺与大肠为表里,属金;心与小肠为表里,属火;肝与胆为表里,属木;脾与胃为表里,属土;肾与膀胱为表里,属水。惟命门为虚寄,或云属火,或云属水,总无确说。西北医家谓左右尺脉,分属左右肾,皆水也。细思其言,颇为近理。朱子曰:属北方者,便著用两字,元亨利贞,贞配智,北方水地,文言以“贞固”二字释之。方神朱雀、青龙、白虎皆一,北方元武,便有龟、蛇二者矣。又,《左传》蔡墨对魏献子五官金、木、火、土之正,皆用一人为之,至水正则曰修及熙为元冥,以二人治之,即此义也。

果单

  果单出陕西。查《本草注》云:果单以楸子为之,即刘熙《释名》所谓奈油也。不知楸子所成特黄色一种耳。有红、黑二种,则以哈果为之。哈果出肃州,及宁夏、边外。回子呼为哈忒。今口外亦随处有之,枝干丛生,有柔刺,不甚高大,其皮可以饰箭溜矢把,耐久倍于桃皮。叶似野蒲萄而小,结实攒聚,秋深乃熟,或赤色,或青黑色,故俗亦名红果、黑果。边人云:秋时采取,摘去枝梗,将果下锅,熬出津液,漉去渣滓,炼成薄膏,贮别器内,候少凉,膏欲凝结。略如纸房抄纸法,以木为匡,抄而成皮,匀薄如油纸,揭起阴干。红果成者,色红,黑果成者,色黑。土人以之饷远。亦名果煅皮,以自熬煅而成也。乃哈果之名,书籍皆不载,是知古今方物略而弗备者,何可胜记也。

普盘

  普盘即木莓,一名悬钩子,《尔雅》所谓葥也。按《本草》云,悬钩树,生高四五尺,其茎白色,有倒刺,其叶有细齿,颇似樱桃叶而狭长,又似地棠花叶。四月开小白花,结实红色,味酸美,人可多食之。有以为即覆盆,误也。盖莓有三种:藤生缘树而起者大麦莓,乃入药之覆盆也;树本挺而丛生者木莓,一名山莓,即普盘也;草本委地而生者地莓,亦名蛇莓,不可食,今江南人谓之花盘也。

各作泥腊

  西洋大红,出阿末里噶。彼地有树,树上有虫,俟虫自落,以布盛于树下收之,成大红色虫,名“各作泥腊”。考段成式《酉阳杂俎》有紫铆,出真腊国,呼为“勒法”。亦出彼国。使人云,是蚁运土于树端作案结成紫铆。唐《本草》苏恭云,紫铆正如腊虫,研取用之。《吴录》所谓赤胶,亦名紫梗,色最红,非中国所有也。又考元周达观《真腊风土记》云:紫梗,虫名,生于一等树上,其树长丈余,枝条鬱茂,叶似橘,经冬而凋,上生此虫,正如叶螵蛸之状,叶凋时虫亦自落,国人用以假色,亦颇难得。又唐人张彦远《名画记》云:“画工善其事,必利其器。研练重采,用南海之蚁铆。”按今西洋之各作泥腊,大小正如蚁腹,研淘取色,有成大红者,亦有成真紫者。用之设采,鲜艳异于中国之红紫。是即古之紫铆无疑。而北宋以前画用大红色,至今尤极鲜润者,实缘此也。

梌树

  枫树南北不同。北方原无枫树之名,自南巡见枫树,方知北方之梌木,即是枫树。但南方厥木惟乔,所以直生;北方厥木惟丛,故矮短耳。其枝叶则相同也。

阿滥

  阿滥之名见《唐诗纪事》,骊山有小禽名阿滥堆(《禽经》作□□鸟],善鸣。明皇御玉笛,采其声翻新曲,且名焉。张祜诗云:“至今风俗骊山下,村笛尤吹阿滥堆。”《通雅》云,□,骊山鸟也,一名阿滥堆。则古名□矣[《尔雅》“□,□□”,疏云:□,一名鶶鷵。]。亦作鴳滥[鴳读安,与阿音近],韦昭所谓鴳扈。苏轼诗:“不见阿滥堆,決起随冲风。”此鸟有二种:一种凤头者,高诱《吕览》注所谓鴳,一名冠雀是也;一种无凤头者,《汇雅》所谓阿兰,似百舌而无毛角是也。江南人呼为鴳□,或讹为乌□。

金光子

  金光子,闽人呼酸枣,树极高大,叶长而尖,如橄榄。四月开花浅绿色,结实如大枣,八月始熟,色黄,故亦名金枣。收干则紫赤色,味酸。核圆而坚,多窍,人心之状,圆外窍中,故此果专为心家药。《闽书》云,酸枣出福州建宁、福宁,建宁人以为糕与樝糕相似。或云其种自西域佛国来,取其核就天然罅孔处雕镂作罗汉形为念珠。按《政和本草图经》云:酸枣真者最不易得,其木高数丈,径围一二尺,木理极细,坚而且重,皮亦细,纹似蛇鳞,其核仁大而色赤如丹。今市之货者,皆实耳。

葛仙米

  葛仙米生湖广沼溪山穴中石上。遇大雨冲开穴口,此米随流而出,土人捞取。初取时如小鲜木耳,紫绿色,以醋拌之,肥脆可食,土人名天仙菜。干则名天仙米,亦名葛仙米。以水浸之,与肉同煮,犹作木耳味。大约山洞内,石髓滴石而成,性寒,不宜多食。闻他府及四川有之,必遇水冲乃得,岁不常遇。他如深山背阴处,大雨之后,石上亦间生,然形质甚薄,见日则化,或干如纸,不可食矣。又《梧州府志》,葛仙米出北流县勾漏洞石上,为水所渍而成,石耳类也。采得暴干,仍渍以水,如米状以酒泛之,清爽袭人。此原非谷属而名为米,俗云晋葛洪隐此,乏粮采以为食,故名。《岭南杂记》云,韶州仁化县丹霞山产仙米,遍地所生,粒如粟而色绿,煮熟如米,其味清膄。大抵南方深山中皆有之也。

倒吊果

  倒吊果,俗名吊搭果,形似山梨而小,体微长,味酢,肉多沙,长蒂。诸果始生时皆向上,此果花实皆下垂,故名。生时坚涩,熟乃沙,性暖,利健脾消食。树枝叶俱如梨,为秦中物产。今遵化沿边有之。而考之书籍,草木诸谱皆不载倒吊之名。惟司马相如《上林赋》云:“搭遝离支”。搭遝音近打拉。张揖注云:“搭遝,果名。”按梅尧臣《牡丹诗》用“打拉”二字。北人方言,以欹垂为打拉。是答遝名果,或因其下垂也。《说文》、《篇海》俱作搭□果,今名吊搭,或是答遝音之转耳。

林擒

  李类甚繁,林禽其一也。树不甚高,枝叶皆如李,花白。唐人谓之“月临花,实如李,而差小”。有黄、红二种。《本草》所谓金林擒、红林擒是也。独核有仁,味甘津,亦名来禽,亦名密果。此果味如密,能来众禽于林,故得林擒、来禽、密果诸称。《学圃杂疏》谓,花红,即古林擒,误矣。花红,柰属也。柰有数种,其树皆疏直,叶皆大而厚,花带微红。其实之形色各以种分:小而赤者,曰柰子;大而赤者,日槟子;白而点红,或纯白圆且大者,曰苹婆果;半红白脆有津者,曰花红;绵而沙者,曰沙果。《西京杂记》所以有素柰、青柰、丹柰之别也。又有海棠果,《通志》谓之海红,而关西有楸子,有榅桲(满洲呼山樝曰榅桲,与陕西同音。查梅尧臣有“得沙苑榅桲诗”,《政和本草》附载榅桲于柰内,是宋时已有此称。其始或从陕西流名关外,或从关外通音陕西,俱未可定),亦皆柰类。盖李之与柰,其枝、叶、花、实固区以别,而其子、核之异尤最易辨:坚而独者,李类;柔小而四五粒者,奈类。草木诸书皆以林擒附于柰内,其亦未尝体认物性矣。

人中

  人之水沟穴,在鼻下口上,一名“人中”。脉论、奇经诸书谓,任、督二脉,一行于身之前、一行于身之后,会于素髎、水沟、断交三穴。三穴为面中三水沟,又为三之中,故名“人中”也。一说人有九窍,自鼻以上皆两,自口以下皆一,此居其中,故云。是但释“中”之义耳。而王逵《蠡海集》为之说曰,所谓人中者,天食人以五气,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口受之。人中盖居人身天地之中也。此又未免穿凿。盖人受夭地纯全之气成形,四肢百骸能得其全;兽则得其偏,如猿猴、猩猩之类,凡诸寓兽亦似人形,而其鼻柱直唇之间,总无此水沟一段。以此辨人之独异于兽,水沟之所以得“人中”名也。今满洲呼“呢呀尔马”,蒙古呼“库门”,高丽呼“萨拉密”,皆直曰人而已。可见义理真确,自可通之六合。窃疑古人气穴辨论,何以未经道此?及阅《素问·骨穴篇注》有“鼻”、“人”二字,是古人亦只呼为人矣。

鼬鼠

  俄罗斯近海,北地最寒,有地兽焉。形似鼠,而身大如象,穴地以行,见风日即毙。其骨亦类象牙,白泽柔滑,纹无损裂。土人每于河滨土中得之,以其骨制碗、碟、梳、篦。其肉性甚寒,食之可除烦热。俄罗斯名“摩门橐洼”,华名“鼢鼠”。乃知《神异经》所云北方层冰之下有大鼠,肉重千斤,食之已热。字书谓,鼢鼠别有一种,大于水牛,穿地而行,见日月之光则死,皆即此也。

地震

  朕临揽六十年,读书阅事,务体验至理。大凡地震,皆由积气所致。程子曰,凡地动只是气动。盖积土之气,不能纯一,闷鬱既久,其势不得不奋。《老子》所谓“地无以宁,恐将发此,地之所以动也”。阴阳迫而动于下:深则震动虽微,而所及者广;浅则震动虽大,而所及者近。广者千里而遥,近者百十里而止。适当其始发处,甚至落瓦、倒垣、裂地、败宇,而方幅之内,递以近远而差。其发始于一处,旁及四隅。凡在东西南北者,皆知其所自也。至于涌泉溢水,此皆地中所有,随此气而出耳。既震之后,积气既发,断无再大震之理;而其气之复归于脉络者,升降之间,尤不能大顺,必至于安和通适,而后反其宁静之体,故大震之后不时有动摇,此地气反元之征也。宋儒谓阳气鬱而不申,逆为往来,则地为之震。《玉历通政经》云:阴阳太甚,则为地震。此皆明于理者。

  西北地方数十年内,每有震动,而江浙绝无。缘大江以南至于荆、楚、滇、黔多大川支水,地亦隆洼起伏,无数百里平衍者,其势欹侧,下走气无停行。而西北之地弥广旁薄,其气厚劲坌涌,而又无水泽以舒泄之,故易为震也。然边海之地,如台湾月辄数动者,又何也?海水力厚而势平,又以积阴之气,镇乎土精之上。《国语》所谓“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此台湾之所以常动也。谢肇淛《五杂俎》云,闽、广地常动,说者谓滨海水多,则地浮。夫地岂能浮于海乎?此非通论。京房言地震云,于水则波。今泛海者遇地动,无风而舟自荡摇,舟中人辄能知也。地震之由于积气,其理如此。而人鲜有论及者,故详著之。

江源

  中国水之大而流长者,惟河与江,其源皆出西番界。河之源,自《元史》发明之后,人因得知其大略。江之源则从未有能确指其地者。郦道元《水经注》颇言其端委,而于发源之处,则云:“以今所闻,殆未滥觞。”道元亦阙疑而弗敢定也。今三藏之地俱归版籍,山川原委,皆可按图以稽。乃知所谓岷山导江者,江水泛滥中国之始,禹从此水而导之,江之源实不在是也。江源发于科尔坤山之东南,有三泉流出[一自匝巴颜哈拉岭流出,名七七拉噶纳。一自麻穆巴颜哈拉岭流出,名麻穆七七拉噶纳。一自巴颜吐呼母巴颜哈拉岭流出,名古科克巴哈七七拉噶纳],合而东南流,土人名“岷捏撮”。岷捏撮者,译言岷江也,是为岷江之源。南流至岷纳克,地名鸦龙江,又南流至占对宣抚司,会打冲河,入于金沙江,东流经云南境,至四川叙州府,与川江合。是真江源。根据后人但见打冲河之入金沙,金沙之入川江。而又据《禹贡》“东别为沱”之文,谓川江为岷江,溯流以穷源,谓江源必在黄胜关外。不知鸦龙江之上流实为江源也。故导江之江,有蜀江、离江、锦江、都江之称,随地随时异名,而不得专。岷江之目者非其源也。宋范成大、陆游亦尝言之。范成大《吴船录》曰,江源自西戎由岷山涧壑中出,而合于都江。今书所云,止自中国言耳。陆游《入蜀记》日,尝登岷山,欲穷江源而不可得。盖自蜀郡之西,大山广谷,西南走,蛮箐中皆岷山也,则江所从来远矣。二说皆知黄胜关流入之江非江源,而不能定其所在。后人反据《禹贡》文,以辨其非。《汉书·地理志》谓:岷山在湔氏道西,徼外江水所出,言虽无弊,特不知所谓徼外者,今科尔坤山之东南耶,抑即黄胜关外地也。《元史》云,江水出蜀西南徼外,东至于岷山,而禹导之,可谓得其方矣,而不能明悉如记河源者。盖河自都实奉使后,始得其源。大江濬发之地,从无人至者。元世祖南征,即从葱岭而南,直达天竺、缅甸,由云贵经湖广以返,路在江源之外,故不得其详也。然亦有至其地,而究未能辨之者,明之宗泐是也.宗泐使西域归云,西番抹必力赤巴山有二水,在东北者为河源,在东南为犂牛河,江源也。犂牛河即丽江,一名金沙江者。宗泐但见是水之先合于金沙江,而后合于川江,不知金沙江别源于西番之乳牛山,去江源西千余里,乃谓岷江即金沙,误矣。数家之说,尤近于影响,其余荒唐散漫,更无可采。《隋·经籍志》有《寻江源》一卷,其书不传,间见《地记》有引之者。其说云,岷江发源于临洮木塔山。临洮今洮州卫,洮河横亘于南,江岂能越洮河而南下耶?即有其书,必多舛错,亦不足观已。惟明徐弘祖有《溯江纪源》一篇颇切于形理。弘祖曰,河入中国历省五而入海,江入中国亦历省五而入海,计其吐纳,江倍于河。按其发源,河自昆仑之北,江自昆仑之南[按昆仑,即科尔坤之讹,非真昆仑也]。非江源短,而河源长也。又云,北龙夹河之北,南龙抱江之南,中龙中界之,北龙祗南向半支入中国,惟南龙旁薄半宇内,其脉亦发于昆仑,与金沙江相并南下,环滇池以达五岭,龙长则源脉亦长,江之所以大于河也。至李膺《益州记》云,羊膊岭水分为二派:一东南流为大江;一西南流为大渡河。元金履祥释《禹贡》从之。夫大渡河源发于四川大邑县之雾中山,至嘉定州合川江。其去岷江真源,东西相隔千余里,去禹导江之处,南北亦相悬五百余里(《禹贡》导江之处在今黄胜关外,乃褚山]。而云俱发于羊膊岭,何其谬耶?此皆未得其真,惑于载籍,以意悬揣,而失之也。学者孰从而征之。故详记江源,并论列诸家之说于篇。

恒河

  释氏之书,本自西域,其纪山川似乎荒怪,然亦颇有依据,不可尽非其言。小有舛错者,或述之传闻,或译于笔授,转相记说而讹耳。如《因本经》云,阿耨达山顶有阿耨达池,池东有恒伽河,从象口出,流入东海;南有辛头河,从牛口出,流入南海,西有博义河,从马口出,流入西海;北有斯陀河,从师子口出,流入北海。后人据文疑水从牛、马、师、象口出,必无之理。不知所谓牛、马、象、师者皆山之形似也。其云入东南西北海,则误矣。阿耨达山,今之冈底斯也。冈底斯之前,有二湖[番名马品母达赖湖、郎噶湖],即阿耨达池也。其东有山,曰马口[番名打母朱喀巴泊],有水流出,东南入云南境,为槟榔江.经缅甸入南海。其南有山曰象口[番名郎千喀巴珀],有水流出,入二湖而西流。其北有山日师子口[番名僧格喀巴珀],有水流出,亦西行,与象口之水会,而南流。其西有山曰孔雀口[番名马泊家喀巴珀],有水流出,南行与象师口之水会,而东南流为恒河[番名冈噶母伦江),入南海。是经所谓牛、马、师、象口者,方位或不同,至今番人尤称名之。特四水:一分流于东,为槟榔江,三合流于南,为恒河,而总入于南海。无分入四海之道耳。郦道元《水经注》引《西域记》云:“阿耨达山有水名遥奴,名萨罕,名恒伽,三水俱入恒河。”

  兹说信然。又,《括地志》谓,阿耨达山,一名昆仑者,非也。昆仑去冈底斯西二十度,在天竺之极西,西印度之北,以北极为天顶,故《河图括地象》曰:“昆仑横为地轴,上为天镇。”《道经》谓“天之中岳。”《水经》谓“昆仑在地之中。”皆言在天地之中也。冈底斯去北极偏东二十度,其非昆仑明矣。

浮白

  “浮白”二字,人但知为饮罚爵之名,不知浮白乃人身气穴之一。《素问·黄帝问气穴篇》曰“目瞳子、浮白二穴”,注云:“浮白在耳后入发际,足太阳、少阳二脉之会。”特以古人未经用过,而《素问》为医药之书,学者未能旁通,故知者鲜耳。若“玉楼”、“银海”,经苏轼诗中引用,后人皆知玉楼为肩,银海为目矣。

御稻米

  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岁至九月始刈获登场。一日循行阡陌,时方六月下旬,谷穗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从此生生不已,岁取千百.四十余年以来,内膳所进,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一岁两种亦能成两熟。口外种稻,至白露以后数天,不能成熟,惟此种可以白露前收割。故山庄稻田所收,每岁避署用之尚有赢余。曾颁给其种与江、浙督抚、织造,令民间种之。闻两省颇有此米,惜未广也。南方气暖,其熟必早于北地。当夏秋之交,麦禾不接,得此早稻,利民非小。若更一岁两种,则亩有倍石之收,将来盖藏渐可充实矣。昔宋仁宗闻占城有早熟稻,遣使由福建而往,以珍物易其禾种,给江淮两浙,即今南方所谓黑谷米也。粒细而性硬,又结实甚稀,故种者绝少。今御稻不待远求,生于禁苑,与古之雀衔天雨者无异。朕每饭时,尝愿与天下群黎共此嘉谷也。

食气

  熊于山中必有跧伏之所,大抵在岩洞之间,人谓之熊馆。至冬时入蛰,呵气成冰,封其穴口,仅留一小孔,静伏于内,至春乃出。《毛诗名物解》云:“熊能引气,故冬蛰不食。”昔年曾猎得蛰熊,验视肠胃,净洁无物,知不食之言,信央。倘猎者不即毙之窟中,熊逸而去,则虽冬月亦必搏兽而食,以此悟道家习静之士,能危坐两三日不食、不饥者,即食气内息之道也。若与人应对酬酢,便不耐饥饿,此无他,气随音而动,动则外泄内虚也。张紫阳云,气全则生存。

  华陀五禽之戏,本于庄周“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导引养形之术。”各有所由来矣。

鸟舌

  凡鸟舌,皆附著下噱。有短如粒者,有及嘴之半者,有长与咮齐者。其短者声浊而促;稍长者声亦转长;与咮齐者其声圆转流丽,鸣亦能久,如黄鹏、百舌、画眉、阿□之属是也。其舌之似人者,如鹦鹉、了哥、松鸦,即可委曲其声以像人语,鸜鸽舌似人而有岐,故必翦去之,而后可学人言。然率皆不过数语而止。《淮南子》所谓鹦鹉能言而不可使长言者,得其所言而不得其所以言也。此诸鸟舌,皆根于喉而藏于咮,惟啄木之舌其根通于脑后,其尖逾引逾伸长,出于咮寸余。树中虫蠹虽潜藏穴隙,皆伸其舌钩取之。又有一种蛇头鸟,其颈项甚长,其舌亦如啄木,每为鹰鹤击擒,辄伸其舌以刺,鹰鹞负痛,力一少纵,则逸而逝矣。此能以古为用而不能鸣者,以其舌之太长也。《元命苞》曰:舌为言之达,人之舌短者言涩,舌长者音不正,理亦如是。

地中有火

  尝阅陆游《老学庵笔记》云:南郑见一军校,火山军人也,言火山之南锄镬所及,烈焰应手涌出,故以火山名军。后人疑宋之火山军,为今岢岚州地。但有火山之名,而无腾焰之事,遂谓其说为妄。不知此特地气有变易耳。今黑龙江及蒙古敖汉见有地中出火之处,去土面一二寸炎光随起,接以引火之物,辄传焰而灼。土人耕种时,略耕反之,布种其上,不两三月即收获矣。盖地气极热,发生最速故也。先儒谓火行分寄于金木水土。《元命苞》曰:火之为言,委随也。谓随物而具也。朱子曰,金木水火体质属土。王逵谓火实生土,而土劝能生火。《山经》所载“令邱腾火,诸薄炎山”,事亦有之,无足怪者。《地志》云:蜀川火井随处而发,久者百年,或数十年,光焰乃息。此又火随地气而聚散之一征也。

禽鸟肫肚之别

  《蠡海集》云:“飞禽为阳,皆食果谷;走兽为阳,皆食刍藁。”此言殆未尽然。飞禽之中即有食生食谷之异。其食生者,则有肚,如鹤、鹤、鹜、鹈之类是也;食谷者则有肫,如鹅、鸭、鸡、雀之类是也.《集韵》云:“肚,胃也。”肫、肚皆鸟之胃,以所食而分。故凡食生而兼食谷,食谷而兼食生者,其肫肚与专食谷食生者,又各少别。至于诸兽,如牛、羊、鹿、狍、犀之胃,则曰膍,即肚之旁,俗所谓百叶者。《周礼》谓之脾析,“醢人”注云:“脾析,牛百叶也。”《字说》曰,牛羊等物食生草,故有百叶。夫牛羊何尝不食豆菽乎?其百叶亦非因食生草而有。大凡倒喉之兽,皆有百叶。《尔雅》曰:“牛曰□,羊曰□,麋鹿曰□。”注云,□,食之已久复出嚼之也。反刍出嚼曰□。《说文》云:“□者,藏之□中,吐而噍也。”是牛、羊、麋鹿皆倒喉,故有百叶。以类推之,可知矣。又如熊羆之属,则兼食生物、蔬菜;猿猴之属则专食果谷;虎豹之属则非生物不食。走兽未尝不食果谷,而亦岂皆食刍篙乎?昔人谓鸟兽得气之偏,五脚六腑不能备具,辨之甚详。而肫肚百叶之说,独未有发明之者,见其粗而不知其精也。

  惟人于饮食,亦有与藏腑不合者,少沾气味,即秽吐反逆,终身不能入口。此其肠胃之间,亦必有异处。《灵枢经》谓,五脏有大小、高下、坚脆,故饮食嗜好不齐。信哉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