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国子监部汇考一

  有虞氏

帝舜元载命夔典乐教胄子

按书经舜典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

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

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于予击石拊

石百兽率舞

胄长也谓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以歌诗蹈

 之舞之教长国子中和祇庸孝友教之正直而温

 和宽弘而能庄栗刚失之虐简失之傲教之以防

 其失谓诗言志以导之歌咏其义以长其言声谓

 五声宫商角征羽律谓六律六吕十二月之音气

 言当依声律以和乐伦理也八音能谐理不错夺

 则神人咸和命夔使勉之石磬也

周礼大司乐

 云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言乐之感人能

 成中和祗庸孝友之六德也

按通鉴前编虞帝舜元载春正月元日帝格于文祖

践天子位于蒲阪以土德王咨二十有二人

  周

周制以大司成掌教国子周礼地官师氏教之以德

保氏教之以艺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帅其属以

分教子弟而夏官诸子则考艺而进退之

按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

戈秋冬学羽钥皆于东序小乐正学干大胥赞之钥

师学戈钥师丞赞之胥鼓南

士即王制所谓司徒论俊选而升于学之士也

 四人皆乐官之属胥大胥也南南夷之乐也周礼

 旄人教国子南夷乐之时大胥则击鼓以节其音

 曲

春诵夏弦大师诏之瞽宗秋学礼执礼者诏之冬读

书典书者诏之礼在瞽宗书在上庠凡祭与养老乞

言合语之礼皆小乐正诏之于东序

瞽宗殷学名上庠虞学名周有天下兼立虞夏

 殷周之学也祭是一事养老乞言是一事合语是

 一事其间各有威仪容节皆须小学正诏教之于

 东序也

大乐正学舞干戚语说命乞言皆大乐正授数大司

成论说在东序凡侍坐于大司成者远近间三席可

以问终则负墙列事未尽不问

大乐正教世子及士以舞干戚之容节及合语

 之说与乞言之礼此三者皆大乐正授之以篇章

 之数于是大司成之官于东序而论说此受教者

 义理之浅深才能之优劣也席广三尺三寸三分

 寸之一三席所谓函丈也问终却就后席背负墙

 壁而坐以避后来问事之人

按周礼地官司徒教官之属师氏中大夫一人上士

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

师教人以道者之称

师氏掌以媺诏王

告王以善道也文王世子曰师也者教之以事

 而谕诸德者也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

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

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至德中和

 之德覆焘持载含容者也敏德仁义顺时者也孝

 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孝在三德之下三

 行之上德有广于孝而行莫尊焉国子公卿大夫

 之子弟师氏教之而世子亦齿焉学君臣父子长

 幼之道

居虎门之左司王朝

虎门路寝门也王日视朝于路寝门外画虎焉

 以明勇猛于守宜也司犹察也察王之视朝若有

 善道可行者则当前以诏王

掌国中失之事以教国子弟

教之者使识旧事也中中礼者也失失礼者也

凡国之贵游子弟学焉

贵游子弟王公之子弟游无官司者杜子春云

 游当为犹言虽贵犹学

凡祭祀宾客会同丧纪军旅王举则从

举犹行也故书举为与杜子春云当为与谓王

 与会同丧纪之事

听治亦如之

谓王举于野外以听朝

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各以其兵服守王之门外且跸

兵服旃布弓剑不同也门外中门之外跸止行

 人不得迫王宫也

朝在野外则守内列

内列蕃营之在内者也其属亦帅四夷之隶守

 之如守王宫

保氏下大夫一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六人

徒六十人

保安也以道安人者也

保氏掌谏王恶

谏者以礼义正之文王世子曰保也者慎其身

 以辅翼之而归诸道者也

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

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乃教之六仪

一曰祭祀之容二曰宾客之容三曰朝廷之容四曰

丧纪之容五曰军旅之容六曰车马之容

养国子以道者以师氏之德行审谕之而后教

 之以艺仪也五礼吉凶宾军嘉也六乐云门大咸

 大韶大夏大濩大武也郑司农云五射白矢参连

 剡注襄尺井仪也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

 交衢逐禽左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也九数方田粟末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赢不

 足旁要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也祭祀之容穆穆皇

 皇宾客之容严恪矜庄朝廷之容济济跄跄丧纪

 之容涕涕翔翔军旅之容阚阚仰仰车马之容颠

 颠堂堂郑元谓祭祀之容齐齐皇皇宾客之容穆

 穆皇皇朝廷之容济济翔翔丧纪之容累累颠颠

 军旅之容暨暨詻詻车马之容匪匪翼翼

春官宗伯礼官之属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师下大

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

八人徒八十人

大司乐乐官之长

大司乐掌成均之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

弟焉

郑司农云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大司乐主受

 此成事已调之乐郑元谓董仲舒云成均五帝之

 学成均之者其遗礼可者国之子弟公卿大

 夫之子弟当学者谓之国子文王世子曰于成均

 以及取爵于上尊然则周人立此学之宫

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死则以为乐祖祭于瞽宗

道多才艺者德能躬行者若舜命夔典乐教胄

 子是也死则以为乐之祖神而祭之郑司农云瞽

 乐人乐人所共宗也或曰祭于瞽宗祭于庙中明

 堂位曰瞽宗殷学也泮宫周学也以此观之祭于

 学宫中

以乐德教国子中和祗庸孝友

中犹忠也和刚柔适也祗敬庸有常也善父母

 曰孝善兄弟曰友

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

兴者以善物喻善事道读曰导导者言古以剀

 今也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发端曰言答述曰

 语

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大咸大大夏大濩大

此周所存六代之乐黄帝曰云门大卷大咸咸

 池尧乐也大舜乐也大夏禹乐也大濩汤乐也

 大武武王乐也

以六律六同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以致鬼神示以

和邦国以谐万民以安宾客以说远人以作动物乃

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锺歌大吕舞云

门以祀天神乃奏太蔟歌应锺舞咸池以祭地示乃

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锺

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

妣乃奏无射歌夹锺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

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凡六乐者一变而致羽物及

川泽之示再变而致赢物及山林之示三变而致鳞

物及丘陵之示四变而致毛物及坟衍之示五变而

致介物及土示六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凡乐圜锺为

宫黄锺为角太蔟为征姑洗为羽□鼓□孤竹之

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

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凡乐函锺为

宫太蔟为角姑洗为征南吕为羽灵鼓灵孙竹之

管空桑之琴瑟咸池之舞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

之若乐八变则地示皆出可得而礼矣凡乐黄锺为

宫大吕为角太蔟为征应锺为羽路鼓路阴竹之

管龙门之琴瑟九德之歌九磬之舞于宗庙之中奏

之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凡乐事大祭祀宿

县遂以声展之王出入则令奏王夏尸出入则令奏

肆夏牲出入则令奏昭夏帅国子而舞

郑锷曰奏夏之时又帅国子而舞以形容之易

 氏曰舞所以宣导其和王昭禹曰大司乐以乐舞

 教国子舞故凡乐事用舞则帅国子而舞

大飨不入牲其他皆如祭祀大射王出入令奏王夏

及射令奏驺虞诏诸侯以弓矢舞王大食三侑皆令

奏钟鼓王师大献则令奏恺乐凡日月食四镇五岳

崩大傀异诸侯薨令去乐大札大凶大大臣死

凡国之大忧令弛县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谓以年幼少时教之舞内则曰十三舞勺成童

 舞象二十舞大夏

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干舞有人舞

故书皇作郑司农云帗舞者全羽羽舞者析

 羽皇舞者以羽□覆头上衣饰翡翠之羽旄舞者

 牦牛之尾干舞者兵舞人舞者手舞社稷以帗宗

 庙以羽四方以皇辟廱以旄兵事以干星辰以人

 舞读为皇书亦或为皇郑元谓帗析五采缯今

 灵星舞子持之是也皇杂五采羽如凤皇色持以

 舞人舞无所执以手袖为威仪四方以羽宗庙以

 人山川以干旱暵以皇

教乐仪行以肆夏趋以采荠车亦如之环拜以钟鼓

为节

教乐仪教王以乐出入于大寝朝廷之仪肆夏

 采荠皆乐名或曰皆逸诗谓人君行步以肆夏为

 节趋疾于步则以采荠为节若今时行礼于太学

 罢出以鼓陔为节环谓旋也拜直拜也郑元谓行

 者谓于大寝之中趋谓于朝廷尔雅曰堂上谓之

 行门外谓之趋然则王出既服至堂而肆夏作出

 路门而采荠作其反入至应门路门亦如之此谓

 步迎宾客王如有车出之事登车于大寝西阶之

 前反降于阼阶之前尚书传曰天子将出撞黄锺

 之钟右五钟皆应入则撞蕤宾之钟左五钟皆应

 太师于是奏乐

凡射王以驺虞为节诸侯以狸首为节大夫以采苹

为节士以采蘩为节

驺虞采苹采蘩皆乐章名在国风召南惟狸首

 在乐记射义曰驺虞者乐官备也狸首者乐会时

 也采苹者乐循也采蘩者乐不失职也是故天

 子以备官为节诸侯以时会为节卿大夫以循

 为节士以不失职为节郑司农说以大射礼曰乐

 正命太师曰奏狸首间若一太师不兴许诺乐正

 反位奏狸首以射狸首曾孙

凡乐掌其序事治其乐政

序事次序用乐之事

凡国之小事用乐者令奏钟鼓

小事小祭祀之事

凡乐成则告备

成谓所奏一竟书曰箫韶九成燕礼曰太师告

 于乐正曰正歌备

诏来瞽□舞

郑司农云瞽当为鼓□当为告呼击鼓者又告

 当舞者持鼓与舞俱来也鼓字或作瞽诏来瞽或

 曰来□也□尔瞽率尔众工奏尔悲诵肃肃雍雍

 毋怠毋凶郑元谓诏来瞽诏视瞭扶瞽者来入也

 □之言号告国子当舞者舞

及彻帅学士而歌彻

学士国子也郑司农云谓将彻之时自有乐故

 帅学士而歌彻

令相

令视瞭扶工郑司农云瞽师盲者皆有相道之

 者

飨食诸侯序其乐事令奏钟鼓令相如祭之仪燕射

帅射夫以弓矢舞

射夫众耦也故书燕为舞帅为率射夫为射矢

 郑司农云舞当为燕率当为帅射矢书亦或为射

 夫

乐出入令奏钟鼓

乐出入谓笙歌舞者及其器

凡军大献教恺歌遂倡之

郑司农云乐师主倡也

大胥中士四人小胥下士八人府二人史四人徒四

十人

胥有才知之称礼记文王世子曰小乐正学于

 大胥佐之

大胥掌学士之版以待致诸子

郑司农云学士谓卿大夫诸子学舞者版籍也

 大胥主此籍以待当召聚学舞者乡大夫之诸子

 则按此籍以召之

春入学舍采合舞

春始以学士入学宫而学之合舞等其进退使

 应节奏郑司农云舍采谓舞者皆持芬香之采或

 曰古者士见于君以雉为贽见于师以菜为贽菜

 直谓疏食菜羹之菜或曰学者皆人君卿大夫之

 子衣服采饰舍采者减捐解释盛服以下其师也

 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采仲丁又命

 乐正入学习乐郑元谓舍即释也采读为菜始入

 学必释菜礼先师也菜苹蘩之属

秋颁学合声

春使之学秋颁其才艺所为合声亦等其曲折

 使应节奏

以六乐之会正舞位

大同六乐之节奏正其位使相应也言为大合

 乐习之

以序出入舞者

以长幼次之使出入不纰错

比乐官

比犹挍也杜子春云次比乐官也郑大夫读比

 为庀庀具也录具乐官

展乐器

展谓陈数之

凡祭祀之用乐者以鼓征学士

击鼓以召之文王世子曰大昕鼓征所以警众

序宫中之事

小胥掌学士之征令而比之□其不敬者

比犹挍也不敬谓慢期不时至也□罚爵也诗

 云兕□其觩

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

挞犹抶也抶以荆扑

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判县士特县

辨其声凡县钟磬半为堵全为肆

大师下大夫二人小师上士四人瞽蒙上瞽四十人

中瞽百人下瞽百有六十人□瞭三百人府四人史

八人胥十有二人徒百有二十人大师掌六律六同

以合阴阳之声阳声黄锺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阴声大吕应锺南吕函锺小吕夹锺皆文之以五声

宫商角征羽皆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教

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郑锷曰大师掌吹阴阳之管以和乐又教六诗

 夫诗之六义彼人安能通知以教人耶康成以为

 教瞽蒙彼为瞽蒙者安能有六德以为本耶愚谓

 是说康成之失也以理推之盖教国子以歌六诗

 耳彼疑国子不当学诗于乐工殊不知古者作乐

 必歌诗以为音风赋比兴雅颂皆所歌之音知音

 调之高下惟大师耳国子不学于大师而谁学耶

 大司乐能教之以其义大师能教之以其音故曰

 教六诗

以六德为之本

郑锷曰此六德乃大司乐所教国子中和祗庸

 孝友之德若以为教瞽蒙则彼贱工讵可责以中

 和祗庸孝友之德哉王昭禹曰君子之学诗岂徒

 诵其空言要之本于德而已

以六律为之音

郑锷曰六德为之本所以成其性六律为之音

 所以和其声大司乐之教施于前然后太师之教

 行于后康成又谓以律视其人为之音乃引子贡

 问师乙以己宜歌之事为证子贡所论者人之性

 非论六律为音之义亦康成之失黄氏曰声成文

 谓之音不以六律音不可得而正也王氏曰以六

 德为之本故虽变犹止乎礼义以六律为之音则

 书所谓声依永律和声也

钥师中士四人府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钥

师掌教国子舞羽□钥

郑锷曰执羽所以为容钥所以为声王氏曰钥

 如三孔主中声而上下律吕于是乎生易氏曰

 成周乐舞之制有文舞有武舞文舞羽钥钥师掌

 之武舞干戈司干掌之然文舞未尝无干故舜兼

 取乎干羽武舞未尝无羽故诗言万舞及于执钥

 秉翟是知文舞干不胜羽武舞羽不胜干此钥师

 之教国子所以专言舞羽□钥欤王氏详说曰周

 之祭祀有三重献莫重于祼声莫重于声歌舞莫

 重于舞宿夜宿夜武舞之曲名钥师所教者止于

 舞羽吹钥祭祀宾客飨食所用亦止于鼓用钥抑

 何略于武舞耶曰钥师所掌者舞之教司干所掌

 者舞之器文王世子曰小学正学干大胥赞之钥

 师学戈钥师丞赞之是钥师未尝不预于学戈何

 止于羽钥之教又曰然后舍菜不舞不授器是舞

 器未尝不为羽钥何止于干戈之器周公于钥师

 言教于司干言掌又所以见周家太平之治以文

 舞为教也

夏官司马政官之属诸子下大夫二人中士四人府

二人史二人胥二人徒二十人诸子掌国子之倅掌

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国有大事则帅国

子而致于太子惟所用之若有兵甲之事则授之车

甲合其卒伍置其有司以军法治之司马弗正凡国

正弗及

国子者是公卿大夫之副贰戒令致于太子之

 事教治修德学道也位朝位军法百人为卒五人

 为伍国子属太子司马虽有军事不赋之

  又

凡国之政事国子存游倅使之修德学道春合诸学

秋合诸射以考其艺而进退之

游倅倅之未仕者学太学也射射宫也王制曰

 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太子王子群后

 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汉

汉承秦置博士后置五经博士皆属于太常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奉常秦官掌宗庙礼仪有丞景

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博士属焉

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秩比六百石员多至数十人武

帝建元五年初置五经博士宣帝黄龙元年稍增员

十二人

成帝阳朔二年诏举可充太学博士者

按汉书成帝本纪阳朔二年秋关东大水遣谏大夫

博士分行视九月奉使者不称诏曰古之立太学将

以传先王之业流化于天下也儒林之官四海渊原

宜皆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故谓之博士否

则学者无述焉为下所轻非所以尊道德也工欲善

其事必先利其器丞相御史其与中二千石二千石

杂举可充博士位者使卓然可观

  后汉

后汉设五经博士祭酒以教弟子掌承问对皆统于

太常

按后汉书百官志太常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

礼仪祭祀每选试博士奏其能否

博士祭酒一人六百石本仆射中兴转为祭洒博士

十四人比六百石本注曰易四施孟梁丘京氏尚书

三欧阳大小夏侯氏诗三鲁齐韩氏礼二大小戴氏

春秋二公羊严颜氏掌教弟子国有疑事掌承问对

本四百石宣帝增秩

胡广曰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者也古礼宾

 客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于地旧说以

 为示有先

世祖建武五年初起太学

按后汉书光武本纪建武五年冬十月初起太学车

驾还宫幸太学赐博士弟子各有差

献帝初平四年幸永福城门观太学行礼

按后汉书献帝本纪初平四年冬十月太学行礼车

驾幸永福城门临观其仪赐博士以下各有差

  晋

晋置国子祭酒博士助教而隶于太常

按晋书职官志太常有博士员又统太学诸博士祭

晋初承魏制置博士十九人及咸宁四年武帝初立

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

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若散骑常

侍中书侍郎太子中庶子以上乃得召试及江左初

减为九人元帝末增仪礼春秋公羊博士各一人合

为十一人后又增为十六人不复分掌五经而谓之

太学博士也孝武太元十年损国子助教员为十人

  宋

宋仍晋设国子祭洒统博士助教而隶于太常

按宋书百官志国子祭酒一人国子博士二人国子

助教十人周易尚书毛诗礼记周官仪礼春秋左氏

传公羊谷梁各为一经论语孝经为一经合十经助

教分掌国子周旧名周有师氏之职即今国子祭酒

也晋初复置国子学以教生徒而隶属太学焉晋初

助教十一人江左以来损其员自宋世若不置学则

助教唯置一人而祭酒博士常置也

  南齐

南齐设总明观祭酒后建国学仍为国子祭酒又隶

于太常

按南齐书百官志太常博士谓之太学博士

国子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建元四年有司

奏置国学祭酒准诸曹尚书博士准中书郎助教准

南台御史选经学为先若其人难备给事中以还明

经者以本位领其下典学二人三品准太常主簿户

曹仪曹各二人五品白簿治礼吏八人六品保学医

二人威仪二人其夏国讳废学有司奏省助教以下

永明三年立学尚书令王俭领祭酒八年国子博士

何引单为祭酒疑所服陆澄等皆不能据遂以元服

临试月余日博议定乃服朱衣

总明观祭酒一人太始六年以国学废初置总明观

元儒文史四科科置学士各十人正令史一人书令

史二人干一人门吏一人典观吏二人建元中掌治

五礼永明三年国学建省

  梁

梁仍设国学祭酒统博士助教而属于太常

按隋书百官志梁国学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

十人太常博士八人又有限外博士员天监四年置

五经博士各一人旧国子学生限以贵贱帝欲招来

后进五馆生皆引寒门□才不限人数大同七年国

子祭酒到溉等又表立正言博士一人位视国子博

士置助教二人 天监七年徐勉为吏部尚书定为

十八班以班多者为贵国子祭酒为十三班太学博

士国子助教为二班 又国子典学为三品蕴位

  陈

陈承梁仍置国子祭酒统诸博士助教

按隋书百官志陈承梁皆循其制官其所制品秩国

子祭酒秩二千石品第三国子博士千石品第四五

经博士六百石品第六太学博士国子助教六百石

品第八

  北魏

道武帝天兴二年初令五经诸书各置博士国子学

生员三十人

按魏书太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云云

孝文帝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国子祭酒等官阶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据太和中高祖诏群僚议定百官着

于令国子祭酒第四品上国子博士太学祭酒从第

五品上太学博士第六品中国子学生第七品中太

学典录从第七品下太学助教第八品中

太和二十三年以复次职令更定国子祭酒以下阶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太和二十三年

高祖复次职令及帝崩世宗初班行之以为永制国

子祭酒从第三品国子博士第五品上阶太学博士

国子助教从第七品四门小学博士第九品上阶

宣武帝正始四年诏建国学

按魏书世宗本纪正始四年夏六月己丑诏曰高祖

德格两仪明并日月播文教以怀远人调礼学以旌

造徙县中区光宅天邑总霜露之所均一姬卜于

洛涘戎缮兼兴未遑儒教朕纂承鸿绪君临宝历思

模圣规述遵先志今天平地宁方隅无事可敕有司

准访前式置国子立太学树小学于四门

  北齐

北齐始于九卿之外别设国子寺有祭酒以统博士

助教之属不隶于太常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国子寺掌训教胄子祭酒一人

亦置功曹五官主簿录事员领博士五人助教十人

学生七十二人太学博士十人助教二十人太学生

二百人四门学博士二十人助教二十人学生三百

  北周

北周太学置博士助教之属

按杜佑通典后周置太学博士下大夫六人助教上

士二十人

  隋

隋仍特设国子寺以祭酒统博士助教之属

按隋书百官志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

多依前代之法置国子寺国子寺元隶太常祭酒一

人属官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

学各置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

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

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

十人等员 国子祭酒为从三品国子博士为正五

品上阶太学博士国子助教为从七品四门博士为

从八品上阶太学助教为正九品上阶四门助教书

算学博士为从九品又有流内视品十四等国子学

生为视从七品太学生为视从八品

文帝开皇十三年国子寺罢隶太常又改寺为学

按隋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云云

炀帝大业三年依旧置国子祭酒加置司业及丞并

更定官品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国子监依旧置祭酒加置司业一人

从四品丞三人加为从六品并置主簿录事各一人

国子学置博士正五品助教从七品员各一人学生

无常员太学博士助教各二人学生五百人先是仁

寿元年省国子祭酒博士置太学博士员五人为从

五品总知学事至是太学博士降为从六品

  唐

唐始特设国子监以祭酒司业总博士助教直讲之

按唐书百官志国子监祭酒一人从三品司业二人

从四品下掌儒学训导之政总国子太学广文四门

律书算凡七学天子视学皇太子齿胄则讲义释奠

执经论议奏京文武七品以上观礼凡授经以周易

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

传各为一经兼习孝经论语老子岁终考学官训导

多少为殿最

丞一人从六品下掌判监事每岁七学生业成与司

业祭酒莅试登第者上于礼部

主簿一人从七品下掌印局督监事七学生不率教

者举而免之录事一人从九品下

武德初以国子监曰国子学隶太常寺贞观二

 年复曰监龙朔二年改国子监曰司成馆祭酒曰

 大司成司业曰少司成咸亨元年复曰监垂拱元

 年改国子监曰成均监有府七人史十三人亭长

 六人掌固八人

国子监博士五人正五品上掌教三品以上及国公

子孙从二品以上曾孙为生者五分其经以为业周

礼仪礼礼记毛诗春秋左氏传各六十人暇则习隶

书国语说文字林三仓尔雅每岁通两经求仕者上

于监秀才进士亦如之学生以长幼为序习正业之

外教吉凶二礼公私有事则相仪

龙朔二年改博士曰宣业有大成十人学生八

 十人典学四人庙干二人掌固四人东都学生十

 五人

助教五人从六品上掌佐博士分经教授

直讲四人掌佐博士助教以经术讲授

五经博士各二人正五品上掌以其经之学教国子

周易尚书毛诗左氏春秋礼记为五经论语孝经尔

雅不立学官附中经而已

太学博士六人正六品上助教六人从七品上掌教

五品以上及郡县公子孙从三品曾孙为生者五分

其经以为业每经百人

有学生七十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

 十五人

广文馆博士四人助教二人掌领国子学生业进士

有学生六十人东都十人天宝九载置广文馆

 有知进士助教后罢知进士之名

四门馆博士六人正七品上助教六人从八品上直

讲四人掌教七品以上侯伯子男子为生及庶人子

为俊士生者

有学生三百人典学四人掌固六人东都学生

 五十人

律学博士三人从八品下助教一人从九品下掌教

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为生者律令为颛业兼习格式

法例

隋律学隶大理寺博士八人武德初隶国子监

 寻废贞观六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以博士以下

 隶大理寺龙朔二年复置有学生二十人典学二

 人元和初东都置学生五人

书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

及庶人子为生者石经说文字林为颛业兼习余书

武德初废书学贞观二年复置显庆三年又废

 以博士以下隶秘书省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

 典学二人东都学生三人

算学博士二人从九品下助教一人掌教八品以下

及庶人子为生者二分其经以为业九章海岛孙子

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五经算缀术缉古为颛业

兼习记遗三等数凡六学束修之礼督课试举皆如

国子学助教以下所掌亦如之

唐废算学显庆元年复置三年又废以博士以

 下隶太史局龙朔二年复有学生十人典学一人

 东都学生二人

  辽

辽设国子监以祭酒统司业监丞主簿而国子学则

有博士助教之职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

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国子监上京国子监太祖置

祭酒

司业

监丞

主簿

国子学

博士武白为上京国子博士

助教

道宗清宁六年夏六月丙寅中京置国子监命以时

祭先圣先师

按辽史道宗本纪云云

 留守部艺文二

  送韦大夫东京留守     唐王维

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

苍生讵有物黄屋如乔林上德抚神运冲和穆宸襟

云雷康屯难江海遂飞沈天工寄人英龙衮瞻君临

名器苟不假保厘固其任素质贯方领清景照华簪

慷慨念王室从容献官箴云旗蔽三川画角发龙吟

晨扬天汉声夕卷大河阴穷人业已宁逆虏遗之擒

然后解金组拂衣东山岑给事黄门省秋光正沉沉

壮心与身退老病随年侵君子从相访重元其可寻

  奉送蒋尚书兼御史大夫东都留守

                耿湋

副相威名重春卿礼乐崇赐珪仍拜下分命遂居东

高□翻秋日清铙引细风蝉稀金谷树草遍德阳宫

教用儒门俭兵依武库雄谁云千载后周召独为公

  奉送裴司徒令公自东都留守再命太原

               刘禹锡

星使出关东兵符赐上公山河归旧国管钥换离宫

行色旌旗动军声鼓角雄爱棠余故吏骑竹见新童

汉垒三秋静胡沙万里空其如天下望旦夕咏清风

 国子监部汇考二

  宋

宋制国子监旧置判监事二人后始设祭酒司业丞

博士之属后又设武学宗学博士教授

按宋史职官志国子监旧置判监事二人以两制或

带职朝官充凡监事皆总之直讲八人以京官选人

充掌以经术教授诸生

旧以讲书为名无定员淳化五年判监李至奏

 为直讲以京朝官充其后又有讲书说书之名并

 以幕职州县官充其熟于讲说而秩满者稍迁京

 官皇裕中始以八人为额每员各专一经并选择

 进士并九经及第之人相参荐举

丞一人以京朝官或选人充掌钱谷出纳之事主簿

一人以京官或选人充掌文簿以勾考其出纳

旧制祭酒阙始置判监事

监生无定员

并有荫及京畿人初隶监授业后补监生或随

 属游官以久离本贯不克赴乡荐而文艺可称亦

 许隶补试广文教进士大学教九经五经三礼三

 传学究律学馆教明律余不常置

元丰官制行始置祭酒司业丞主簿各一人大学博

士十人

旧系国子监直讲元丰三年诏改为大学博士

 每经二人

正录各五人武学博士二人律学博士正各一人

祭酒掌国子大学武学律学小学之政令司业为之

贰丞参领监事凡诸生之隶于大学者分三舍始入

学验所隶州公据以试补中者充外舍斋长谕月书

其行艺于籍行谓率教不戾规矩艺谓治经程文季

终考于学谕次学录次学正次博士然后考于长贰

岁终校定具注于籍以俟覆试视其校定之数参验

而序进之凡私试孟月经义仲月论季月策公试初

场以经义次场以论策试上舍如省试法凡内舍行

艺与所试之等俱优者为上舍上等取旨命官一优

一平为中以俟殿试一优一否或俱平为下以俟省

试唯国子生不预考选凡课试升黜教导之事长贰

皆总焉车驾幸学则率官属诸生班迎即行在距学

百步亦如之凡释奠于先圣先师及武成王则率官

属诸生共荐献之礼岁计所隶三舍生升降多寡之

数以为学官之殿最赏罚

博士掌分经讲授考校程文以德行道艺训导学者

正录掌举行学规凡诸生之戾规矩者侍以五等之

罚考校训导如博士之职

职事学录五人掌与正录通掌学规学谕二十人掌

以所授经传谕诸生直学四人掌诸生之籍及讥察

出入凡八十斋斋置长谕各一人掌表率斋生凡戾

规矩者纠以斋规五等之罚仍月考斋生行艺着于

武学博士学谕各二人掌以兵书弓马武艺训诱学

者一律学博士二人掌传授法律及校试之事

小学置职事教谕二人掌训导及考校责罚学长二

人掌序齿位纠不如仪者

集正二人掌籍诸生名氏纠程课不逮者熙宁初诏

用经术取士广阔黉舍分为三学增置生徒总二千

八百人隶籍有数给食有等库书有官治疾有医分

案八置吏十元丰三年诏自今奏举太学博士先以

所业进呈五年诏国子监官差承务郎以上阙即差

选人充正官立行守试请奉法八年诏罢太学保任

同罪法元佑元年诏太学每岁公试以司业博士主

之如春秋补试法左司谏王岩叟言太学生补中者

乞并许应举罢一年之限诏国子监立法又诏给事

中孙觉秘书少监顾临崇政殿说书程颐国子监长

贰看详修立国子监条例又诏置春秋博士一员二

年增司业一员又诏内外学官选年三十以上历任

人充三年诏国子监置长贰四年诏太学正录依熙

宁法选上舍生充阙则以内舍生五年殿中侍御史

岑象求言国子监无叩问师资之益学官不以训导

为己任补试伺察不严有假手之弊诏礼部相度以

闻本部言生员遇有请益许见长贰仍诏生员以所

纳斋课于讲堂上指谕并委博士逐月巡所隶斋询

考生员所业凡私试不锁宿欲令不罢讲说从之绍

圣元年监察御史刘拯言太学复行元丰中三舍推

恩注官免省试免解试之制夫旧法欲行必先严考

察请自今太学长贰博士正录选学行纯备众所推

服者为之有弛慢不公考察不实则重加谴责差职

掌长谕改正如元丰旧制从之又诏内外学官非制

科进士出身及上舍生入官者并罢又诏太学正录

依元丰旧制各置五人又诏太学三舍生并依元丰

学制重行考察依旧条推恩左司谏翟思言元丰太

学令训迪纠禁亦具矣今追复经义取士乞令有司

看详依旧颁行诏送国子监又诏内外学官选进士

出身及经明行修人又诏学官并召试国子监长贰

台谏官外监司皆许荐举三年司业龚原言公试依

元丰旧制以长贰监试轮差博士五员考试乞朝廷

更差官五员参考从之元符元年诏有官人许入太

学充监生毋过四十人三年复置春秋博士

崇宁元

年省罢

崇宁元年宰臣蔡京言有诏天下皆兴学贡士以三

舍考选法遍行天下听每三年贡入太学上舍试仍

别为考分为三等若试中上等补充太学上舍试中

中等下等者补充内舍余为外舍生仍建外学于国

之南待其岁考行艺升之太学其外学官属司业一

人丞一人博士十人学正五人学录五人职事人保

学生充学录五人学谕十人直学二人斋长斋谕各

一人外舍生三千人太学上舍一百人内舍三百人

候将来贡试到合格者即上舍以二百人内舍以六

百人为额处上舍内舍于太学处外舍于外学外学

置斋一百讲堂四每斋三十人太学自讼斋移于外

学诸路贡士并入外学候依法考选校试合格者升

之太学为上舍内舍生见为太学外舍生依旧在太

学候外学成日取旨外学并依太学敕令格式从之

二年罢春秋博士三年诏辟雍置司成司业各一员

四年诏辟雍待四方贡士在国之郊太学教养上舍

生在王城之内内外既殊高下未伦辟雍有司成在

侍郎之次国子有祭酒司业列于卿少事体不顺合

行厘正改辟雍司成为太学司成总国子监及内外

学事凡学之事皆许专达仍立学官谒禁大观元年

置国子博士四员国子正录各二员太学辟雍博士

共置二十员国子太学每经一员辟雍二员从薛昂

之请也三年诏诸路赡学余钱并起发充在京学事

支用四年诏省国子辟雍博士五员太学命官学录

一员辟雍二员国子命官正录及命官直学国子监

书库官等官并省罢依绍圣格毋用誊录政和元年

诏两学博士正录依旧制选试朝廷除授七年新提

举河东路学事王格言崇宁初建辟雍于郊以处贡

士及外舍生立太学于国以处上舍内舍由州郡而

贡之辟雍由辟雍而升之太学法行之初上内舍之

选未众故外舍有校定者留太学无校定者出辟雍

比年上内舍人日增而太学又有国子随行亲及小

学生人数已多居处迫隘乞以外舍生有无校定并

居辟雍升补上内舍乃入太学从之八年诏两学博

士正录并诸州教授兼用元丰试法仍止试一经

吏部具到元丰法进士第一甲或省试十名内

 或府监发解五名内或太学公私试三名内或季

 试两次为第一人或上舍内舍生或曾充经论以

 上职掌或投所业乞试并听试入上等注博士中

 下等注正录即人多阙少愿注诸州教授者听

宣和三年诏罢天下三舍太学以三舍考选开封府

及诸路以科举取士州学未行三舍以前应置学宫

及养士去处依元丰旧制太学生并拨填旧额辟雍

正额入太学者拨入额外依旧制过填阙诸内舍上

等校定人愿入太学者与免补试辟雍官属并罢又

诏国子博士正录改充太学正录七年臣僚言熙丰

间博士未尝除代近年以来席未暖而代者已至当

从正录第进新除太学博士胡世将周利建乞改除

正录候将来升为博士从之靖康元年谏议大夫冯

澥言朝廷罢元佑学术之禁不专王氏之学六经之

旨其说是者取之今学校或主一偏之说执一偏之

见愿诏有司考校敢私好恶去取重行黜责又诏太

学博士替成资阙建炎三年诏国子监并归礼部未

几诏复养生徒置博士绍兴十二年置祭酒司业各

一人十二年太学成增置博士正录参用元佑绍圣

监学法修立监学新法诏国子博士正录通治诸斋

学官阙从本监选举其后监学博士正录增减不齐

兼摄并置不一至隆兴以后正录不兼权祭酒司业

并置复书库官又定国子博士一员太学博士三员

正录共四员学官之制始定淳熙四年置监门官一

员兼管石经阁以不厘务使臣充以后相承不改

武学庆历三年诏置武学于武成王庙以阮逸为教

授八月罢武学以议者言古名将如诸葛亮羊祜杜

预等岂专学孙吴故也熙宁五年枢密院言古者出

师受成于学文武弛张其道一也乞复置武学诏于

武成王庙置学元丰官制行改教授为博士绍兴十

六年诏修建武学武博武谕以兵书弓马武艺诱诲

学者绍兴二十六年诏武学博士学谕各置一员内

博士于文臣有出身或武举出身曾预高选充其学

谕差武学人后又除文臣之有出身者

宗学元丰六年宗室令铄乞建宗学诏从之既而中

辍建中靖国元年复置崇宁初立月书季法南渡初

建学嘉定更新置四斋后再增三斋宗学博士旧诸

王宫大小学教授也至道元年太宗将为皇侄等置

师傅执政谓环卫之官非亲王比当有降乃以教授

为名咸平初遂命诸王府官分兼南北宅教授南宫

者太祖太宗诸王之子孙处之所谓睦亲宅也崇宁

五年又改称某王宫宗子博士位国子博士之上靖

康之乱宗学遂废绍兴四年始复置诸王宫大小学

教授二员隆兴省其一嘉定九年十二月始复置宗

学改教授为博士又置宗学谕一员并隶宗正寺在

太常博士之下谕在国子正之上奉给赏典依国子

博士及正例于是宗室疏远者皆得就学旋有旨复

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一员

书库官淳化五年判国子监李至言国子监旧有印

书钱物所名为近俗乞改为国子监书库官始置书

库监官以京朝官充掌印经史群书以备朝廷宣索

赐予之用及出鬻而收其直以上于官元丰三年省

中兴后并国子监入礼部绍兴十三年复置一员三

十一年罢隆兴初诏主簿兼书库干道七年复置一

太宗端拱二年春二月戊辰以国子监为国子学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淳化五年夏四月丙戌以国子学复为国子监

按宋史太宗本纪云云

真宗景德四年春二月癸酉置国子监武成王庙

按宋史真宗本纪云云

仁宗庆历二年冬十一月甲申以泰山处士孙复为

国子监直讲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庆历四年夏四月壬子以锡庆院为太学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嘉佑三年夏五月壬申增国子监生员

按宋史仁宗本纪云云

  金

金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统丞博士教授助教校勘之

按金史百官志国子监国子学太学隶焉祭酒正四

品司业正五品掌学校丞二员从六品明昌二年增

一员兼提控女直学

国子学博士二员正七品分掌教授生员考艺业

太学同明昌二年添女直一员泰和四年减大

 安二年并罢

助教二员正八品

女直汉人各一员

教授四员正八品分掌教诲诸生

明昌二年小学各添二员承安五年一员不除

国子校勘从八品掌校勘文字国子书写官从八品

掌书写实录

太学博士四员正七品

大安二年减二员

助教四员正八品

明昌二年不除一员大安二年减一员

  元

元设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等员国子学置博士助教

诸职而以蒙古汉人回回分隶于蒙古翰林集贤国

史三院

按元史百官志蒙古翰林院蒙古国子监秩从三品

至元十四年始立置司业一员二十九年准汉人国

学例置祭酒司业监丞延佑四年升正三品七年复

降为从三品后定置祭酒一员从三品司业二员正

五品监丞一员正六品令史一人必阇赤一人知印

一人

蒙古国子学秩正七品博士二员助教二员教授二

员学正学录各二员掌教习诸生于随朝百官怯薛

台蒙古汉儿官员家选子弟俊秀者入学至元八年

置官五员后以每岁从驾上都教习事繁设官员少

增学正二员学录二员三十一年增助教一员典给

一人后定置博士二员正七品助教二员教授二员

并正八品学正学录各二员典书一人典给一人

集贤院国子监至元初以许衡为集贤馆大学士国

子祭酒教国子与蒙古大姓四怯薛人员选七品以

上朝官子孙为国子生随朝三品以上官得举凡民

之俊秀者入学为陪堂生伴读至元二十四年始置

监祭酒一员从三品司业二员正五品掌国之教令

皆德尊望重者为之监丞一员正六品专领监务典

簿一员令史二人译史知印典吏各一人

国子学秩正七品置博士二员掌教授生徒考较儒

人著述教官所业文字助教四员分教各斋生员大

德八年为分职上都增置助教二员学正二员学录

二员督习课业典给一员掌生员膳食至元二十四

年定置生员额二百人伴读

 四年生员三

百人延佑二年增置生员一百人伴读二十人

兴文署秩从六品署令一员以翰林修撰兼之署丞

一员以翰林应奉兼之至治二年罢置典簿一员从

七品掌提调诸生饮膳与凡文牍簿书之事仍置典

吏一人

翰林兼国史院至元二十六年置官吏五员掌管教

习亦思替非文字延佑元年别置回回国子监学以

掌亦思替非官属归之

太宗六年设国子总教及提举官

按元史太宗本纪不载 按选举志国初燕京始平

宣抚王楫请以金枢密院为宣圣庙太宗六年设国

子总教及提举官命贵臣子弟入学受业

世祖至元六年秋七月癸酉立国子学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八年设国子学增置官职生徒

按元史世祖本纪至元八年春三月乙酉命设国子

学增置司业博士助教各一员选随朝百官近侍蒙

古汉人子孙及俊秀者充生徒秋九月壬申选胄子

脱脱木儿等十人肄业国学

至元十年以王恂主国学增置生员

按元史世祖本纪十年秋九月丙戌刘秉忠姚枢王

盘窦默徒单公履等上言许衡疾归若以太子赞善

王恂主国学庶几衡之规模不致废坠又请增置生

员并从之

至元二十四年设国子监置祭酒以下官员生徒

按元史世祖本纪二十四年春闰二月辛未设国子

监立国子监官祭酒一员司业二员监丞一员学官

博士二员助教四员生员百二十人蒙古汉人各半

官给纸札饮食仍隶集贤院

至元二十五年冬十一月丁亥修国子监以居胄子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六年夏五月己亥设回回国子学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元二十七年春正月癸丑敕从臣子弟入国学

按元史世祖本纪云云

至大四年以李孟领国子监学仁宗即位敕选师儒

之职复增定国子生额

按元史仁宗本纪至大四年春二月甲子命中书平

章李孟领国子监学谕之曰学校人材所自出卿等

宜数诣国学课试诸生勉其德业庚寅仁宗即位四

月辛酉敕国子监师儒之职有才德者不拘品级虽

布衣亦选用七月己未诏谕省臣曰国子学世祖皇

帝深所注意如平章不忽木等皆蒙古人而教以成

才朕今亲定国子生额为三百人仍增陪堂生二十

人通一经者以次补伴读着为定式

  明

明国子监设祭酒司业统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

典籍之属

按明会典国子监正官祭酒一员司业一员

首领官典簿一员

属官监丞一员

旧二员

博士五员助教九员

旧一十五员后革二员万历九年革四员

学正七员

内一员填注孔氏世袭旧十一员革四员

学录四员

旧七员后革二员万历九年革一员

典籍一员掌馔一员

旧二员

中都国子监

后革旧有祭酒司业各一员监丞二员典簿博

 士各一员助教二员学正学录掌馔各一员俱革

南京国子监祭酒一员司业一员监丞一员典簿一

员博士二员

旧三员隆庆四年革一员

助教四员

旧六员嘉靖三十七年革二员

学正四员

旧五员隆庆四年革一员

学录二员典籍一员

旧有掌馔一员嘉靖三十七年革

太祖洪武元年置南京国子学

按明会典国初于南京置国子学正四品衙门设博

士助教学正学录典乐典书典膳等官所以专司风

化教育人材职任最重后添设祭酒司业典簿改典

膳为掌膳

洪武八年置中都国子学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 年定国学师生廪馔

按明会典洪武初官吏师生廪馔三月至十月终日

食三餐每人日支米一升十一月至次年二月终日

二餐每人日支米八合五勺若监生有家小者三月

至十月终减支每人日支米六合九勺十一月至二

月终不减支其监生家小月支食米六斗若云南所

属并四川土官生许带家人一名同食廪米其会馔

物料每人日支菁菜三两腌菜则一两五钱豆腐黄

豆一合磨造盐三钱酱二钱花椒五分香油三分醋

每四十人共一瓶面三日一餐每人八两造馒首猪

肉四两作酵三钱豆粉一两干粉索为汤干鱼

三日一次每人二两柴每人日支二斤

洪武十年令武臣子弟入国子学

按明会典洪武初令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通文义

者充国子学生十年令武臣子弟入国子学读书

洪武十三年令兵部于皂隶内岁拨三十五名充膳

夫厨子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十五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按明会典十五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中都国子学

为中都国子监从四品衙门以祭酒司业为堂上官

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掌馔为属官典簿为

首领官

监规洪武十五年定一本监正官每日清晨升堂就

坐各属官以次赴堂序立行揖礼正官坐受后各属

官分列东西相向对揖礼毕就位俟各堂生员行列

恭揖礼毕方退晚亦如之

一本监属官每遇赴堂禀议事务质问经史皆须拱

立听受取次讲说不得即便坐列其正官亦不得要

求虚誉辄自起身有紊礼制务在纲纪秩然足为矜

一本监正官职专总理一应事务须要整饬威仪严

立规矩表率属官模范后进不可尸位素餐因而怠

一监丞之职所以参领监事凡教官怠于师训生员

有戾规矩并课业不精廪膳不洁并从纠举惩治务

要夙夜尽公严行约束毋得徇情以致废弛

一博士助教学正学录等官职专教诲务在严立工

程用心讲解以臻成效如或怠惰不能自立以致生

员有戾规矩者举觉到官各有责罚

一生员在学读书务要明体适用以须仕进各宜遵

承师训循规蹈矩凡出入起居升堂会馔毋得有犯

学规违者痛治

一掌馔职备廪食供给师生须要恪恭乃事务在丰

洁毋得通同膳夫厨役人等因而□减以致不充违

者依律问罪

一典簿职专文案凡一应学务并支销钱粮季报课

业文册等项皆须明白稽考毋得通同吏典人等侵

损漏落作弊违者并依律处治施行

一每月背讲书日期初一日假初二日初三日会讲

初四日背书初五日初六日复讲初七日背书初八

日会讲初九日初十日背书十一日复讲十二日十

三日背书十四日会讲十五日假十六日十七日背

书十八日复讲十九日二十日背书二十一日会讲

二十二日二十三日背书二十四日复讲二十五日

会讲二十六日背书二十七日二十八日复讲二十

九日背书三十日复讲

本年又定一学校之所礼义为先各堂生员每日诵

授书史并在师前立听讲解其有疑问必须跪听毋

得傲慢有乖礼法

一在学生员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本必先隆

师亲友养成忠厚之心以为他日之用敢有毁辱师

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风化定将犯

人杖一百发云南地面充军

一开设太学教育诸生所以讲学性理务在明体适

用今后诸生止许本堂讲明肄业专于为已日就月

将毋得到于别堂往来相引议论他人长短因而交

结为非违者从绳愆厅究察严加治罪

一师生廪膳既设掌馔以专其职厨役人等以任其

役升堂会馔已有成规今后不许再立监馔生员每

日诸生会食务要赴会馔堂公同饮食毋得擅入厨

房议论饮食美恶及鞭挞膳夫违者笞五十发回原

籍亲身当差

一名堂教官每班选重厚勤敏生员一名以充斋长

表率诸生每月各斋通轮斋长四名于彝伦堂值日

整点礼仪序立班次及催督各斋工课不许仍设掌

仪专总事务有妨本名肄业

一堂宇宿舍俱各整饬应用什物皆已备具务在常

加洁净闲杂人等不许辄入其在学人员敢有毁污

作践者从绳愆厅纠察惩治

一本监官员及官民生不许将带家人僮仆辄擅入

学纷扰污杂违者从绳愆厅纠治

一掌馔职专供给饮食务在恪恭乃事毋得简慢师

生如有患病不能行履者许令膳夫供送若无病不

行随众会食者不与当日饮食

一除三饭之后并不许另外茶饭及澡浴汤水敢有

刁蹬索取者绳愆厅纠治仍将本名附集愆册纪录

一监丞置立集愆册一本各堂生员凡有不遵学规

即便究治仍将所犯附写文册以凭通考初犯纪录

再犯决竹□五下三犯决竹□十下四犯照依前例

发遣安置

一师生所用饭食物料一一备具在学并无缺少若

掌管之官蹈前官典簿之弊不将官有见在物料放

支却令差到市夫厨役人等日逐补办油盐酱醋等

物今后新官典簿若有此弊许生员回奏

一在学生员或千数之广或七八百人以为中或百

人以为下体知有等无志之徒往往不行求师问道

专务结党恃顽故言饭食污恶切详此等之徒果系

何人之子其所造饮食千百人所用皆善独尔以为

不善果君子欤小人欤是后必有此生事者具实奏

闻令法司枷镣禁锢终身在学役使以供生徒

是年令各按察司选府州县学生员年二十以上厚

重端秀者送京考留

按春明梦余录十五年命凡监生正妻月支米六斗

凡监生有家人者三月至十月日支米二升二合六

勺十一月至十二月日支米一升九合二勺监生俱

给冬夏衣工部制衣被

洪武十六年更定国子监学规令再考岁贡分堂肄

按明会典十六年定一正官严立学规定六堂师范

高下六堂讲诵课业定生员三等高下

一以二司业分为左右各提调三堂

一博士五员虽分五经共于彝伦堂西设座教训六

堂依本经考课

一凡生员通四书未通经者居正义崇志广业堂一

年半之上文理条畅者许升修道诚心堂坐堂一年

半之上经史兼通文理俱优者升率性堂

一生员坐堂各堂置立勘合文簿于上横列生员姓

名于下界画作十方一月通作三十日坐堂一日印

红圈一个如有事故用黑圈记每名须至坐堂圈七

百之上方许升率性堂

一凡生员日讲务置讲诵簿每日须于本名下书写

所讲所诵所习以凭稽考

一凡生员遇有事故者须置文簿但遇生员请假须

至祭酒处呈禀批限不许于本堂擅请离堂

一凡生员升率性堂方许积分积分之法孟月试本

经义一道仲月试论一道诏诰表章内科一道季月

试经史策一道判语二条每试文理俱优与一分理

优文劣者半分文理纰缪者无分岁内积至八分者

为及格与出身不及分者仍坐堂肄业试法一如科

举之制果有材学超越异常者取自上裁

是年令考中岁贡生员送监再考等第分堂肄业

洪武  年钦定官吏监生会馔之制

按春明梦余录洪武中钦定官吏监生会馔之制掌

馔预备椅桌器皿于馔堂祭酒南向司业北向监丞

博士六堂等官东西向坐诸生分东西班坐其后膳

夫一人管监生二十五人馔先食则鸣铎传唱曰食

不语坐必安曰以为常

洪武十八年令会试下第举人送监卒业□师生廪

膳该司年终通考原收岁支数目僚属不得干预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年定国子监学规

按明会典二十年定一各堂教官所以表仪诸生必

当躬修礼节正其衣冠率先勤谨使其有所观瞻庶

几模范后学今后故阘葺怠惰有失威仪者许监

丞纠举以凭区处若监丞故不举觉及怀私纠举不

当者从监官奏闻区处

一诸生衣巾务要遵依朝廷制度不许穿戴常人巾

服与众混淆违者痛决

一三日一次背书每次须读大诰一百字本经一百

字四书一百字不但熟记文词务要通晓义理若背

诵讲解全不通者痛决十下

一每月务要作课六道本经义二道四书义二道诏

诰表章策论判语内科二道不许不及道数仍要逐

月作完送改以凭类进违者痛决

一每日写仿一幅每幅务要十六行行十六字不拘

家格或羲献智永欧虞颜柳点画撇捺必须端楷有

体合于书法本日写完就于本班先生处呈改以圈

改字少为最逐月通考违者痛决

一朔望行释菜礼各班生员务要一名名赴庙随班

行礼敢有怠惰失仪及点闸不到者痛决

一生员凡遇师长出入必当端拱立俟其过有问即

答毋得倨然轻慢有乖礼体违者痛决

一生员讲解如有疑难即当再三从容请问毋得轻

慢师长置之不问蓄疑于心违者痛决

一每班给与出恭入敬牌一面责令各班直日生员

掌管凡遇出入务要有牌若无牌擅离本班及敢有

藏匿牌面者痛决

一生员果有病患无家小者许于养病房安养不许

号房内四散宿歇有家小者只就本家若无病而称

病出外游荡者验闸得实痛决即令到班

一生员于各衙门办事者每晚必须回监不许于外

宿歇因而生事若画酉不到及点闸不在者痛决

一凡会食务要礼仪整肃敬恭饮食不许喧哗起坐

仍不许私自逼令膳夫打饭出外冒费廪膳违者痛

一凡早晚升堂务要各人亲自放牌点闸及要衣冠

严肃步趋中节不许搀越班次喧哗失礼违者及点

闸不到者痛决

一凡坐堂生员务要礼貌端严恭勤诵读隆师亲友

讲明道义亘相劝勉为善不许燕安怠惰脱巾解衣

喧哗嘻笑往来别班谈论是非违者痛决

一凡赴堂背书务要各照班次序立以凭抽签背诵

若前后搀越喧哄杂乱者决痛

一生员每夜务要在号宿歇不许酣歌夜饮因而乘

醉高声喧哄违者及点闸不在者各加决责

一朔望假日毋得在外醉饮倒街卧巷及因而生事

亘相斗殴有伤风化违者痛决

一内外号房务要常川洁净如是点闸各生号房前

但有作秽者痛决

一内外号房各生毋得将引家人在内宿歇因而生

事引惹是非违者痛决

一生员拨住号房俱已编定号数不许私下那借他

人住坐违者痛决

一凡选人除授及差使办事等项敢有畏避躲闪不

行赴堂听选者奏闻区处

一凡生员于各衙门办事完结务要随即回监肄业

不许在外因而生事违者痛决

一凡生员省亲搬取已有定例敢有不行遵守辄自

奏启者治罪

一丁忧成婚人伦大节假托诈冒非惟明有定律其

人不堪教养可知今后生员如有丁忧成婚等事许

于本监告知具呈礼部除丁忧已有定制外其成婚

者定立限期给引回还随即移文照勘如有诈冒就

便依律施行

一生员有一切事务合先于本监告知本监具呈礼

部定夺奏闻区处所告是实本监不准方许赴礼部

陈告毋得隔□

一生员但有违犯前项学规决毕即送绳愆厅纪过

若累犯不悛者奏闻区处

洪武二十六年革中都国子监

按明会典云云

洪武二十七年定国子监膳夫名数

按明会典二十七年定膳夫一百二十名以法司犯

笞杖者应充内一百名给饮馔洒扫等用二十名栽

种菜蔬等用

成祖永乐元年始置国子监于北京

按明会典永乐元年始置国子监于北京设官同令

选顺天府学并大兴宛平二县学通经文生员及考

顺天等八府原报科举生员俱充北京国子监生

按春明梦余录国子监在城东北即元之旧学洪武

改为北平郡学永乐仍为国子学又改为国子监正

堂七间曰彝伦堂元之崇文阁也中一间列圣幸学

俱设座于此上悬敕谕五通东一间祭酒公座面南

司业公座面西堂前为露台台南中为甬路前至太

学门长四十三丈圣驾临幸由之东西为墀诸生列

班于此后堂三间东讲堂三间西讲堂三间折而东

为绳愆厅三间鼓房一间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各

十一间博士厅三间钟房一间修道堂正义堂广业

堂悉如率性堂六堂乃诸生肄业之所东折而南为

廊九间门一间西亦如之太学门三间东敕谕碑一

通洪武十五年申明学制一通洪武三年定学规碑

一通洪武初年钦定永乐三年申明学规碑一通洪

武十六年并三十年钦定庙学圆碑一通庙学规制

地界四至丈尺尽勒焉

设官职事祭酒掌国学举人贡生官生恩生功生例

生夷生幼年勋臣教训之事司业为之贰修古学正

成均之政令造以明体适用之学以孝悌忠信礼义

廉耻为之本以六经诸史为之业以升堂积分及格

叙用之法而翼励之不率者扑之不悛者徙谪之以

廪馔膳师生以力役给厨膳以赐予示恩赉以宁假

悉人情以拨历练吏事以考选汰冗滥岁中春秋上

丁日祀先师则总其礼仪上谒先师幸太学祭酒司

业执经进讲有讲章其属有监丞坐绳愆厅参领监

事诸师生怠教不率教及膳廪不洁并纠惩书识之

而坚明其约束博士坐博士厅分经训授助教学正

学录坐正义崇志广业修道诚心率性六堂专教诲

严课程讲说经义导约规矩典簿典出纳文移受支

金钱为师生馔季报诸生课业仿书以听于翰林岁

杪奏上典籍掌经史子集及制书掌馔掌饮食于是

礼部翰林詹事春坊司经局若国子监官连相通流

而迁补因之特华重矣

永乐二年定国子监廪馔例及充役人夫之数

按明会典二年奏准北京国子监廪馔等项俱照在

京国子监例

又奏准北京国子监膳夫以北京刑部囚人充役每

监生二十五名用膳夫一名庙户菜户门子就于膳

夫内拨用庙夫二名于顺天府拨用按季更替后膳

夫以顺天保定永平大名等府民佥充一百名法司

囚徒发充一百五十名其庙夫十名库子一名亦以

四府民佥充斗级不拘额数亦以囚徒发充又刷印

匠四名大兴宛平二县均拨

永乐十九年令监生系南人送南监

按明会典云云

宣宗宣德三年折支监生会馔之费并裁减膳夫额

按明会典宣德三年停止会馔其馒头肉逐月照

依时估于顺天府都税司门摊课钞内折支干鱼椒

盐等料仍办本色

凡膳夫是年奏准额设三百名如有事故法司拨补

后止存一百名每年每名解雇役银十两

宣德五年加国子监考满官翰林史职

按明会典凡国子监官九年考满宣德五年令学行

端□者量加翰林史职仍理教事

宣德八年令生员年四十五以上者考选送监

按明会典云云

英宗正统二年令副榜举人入监膳夫不得用窃盗

囚徒

按明会典正统二年令副榜举人不愿就教职者入

监卒业

是年令膳夫以粮佥充者准诸司皂隶例一年一换

以事发充者不得用窃盗刺字之徒

正统三年令岁贡南人愿入北监者听

按明会典云云

正统七年更定会馔之例

按明会典七年奏准会馔鱼盐等料俱照时估折支

钞贯其馒头粉汤豆腐照馔米例支给麦豆

正统十年令生员年四十以上者考选送监

按明会典云云

正统十二年增修国子监

按春明梦余录十二年十一月初四日立外西东井

亭一又东为持敬门以入庙自中少北为储门以通

启圣祠土地祠及典簿典籍掌馔厅仓库之路祭酒

东厢亦由此入西井亭一又西为退省号门自西少

北为广居门以为司业入厢及诸生入号之路墀内

杂植槐柏共二十株前为集贤门三间门前为通衢

东西牌坊各一题曰国子监监衢东西牌坊各一题

曰成贤街彝伦堂后斋明所九间格致诚正号每号

计三十七间

正统十四年令监生年浅者放回原学依亲肄业听

取复班

按明会典云云

代宗景泰二年令法司凡监生词讼不预己及因事

连逮轻者送本监自治

按明会典云云

景泰 年令生员纳粟马入监

按明会典景泰间令生员纳马纳粟入监

景泰七年令云南岁贡生改入北监

按明会典云云

英宗天顺元年诏在京三品以上官子孙愿入监读

书者听务须科目出身

按明会典云云

孝宗弘治十四年定雇役膳夫银两支销之例令南

直隶岁贡俱送北监

按明会典弘治十四年奏准博士等官每员给膳夫

一名跟用其余膳夫雇役银两本监明立文簿委官

收库以备公用年终扣筭支销存留数目呈堂立案

是年令南直隶岁贡生俱送北监

武宗正德 年国子监官考满加俸

按明会典凡国子监官正德九年考满正德中议准

加俸

世宗嘉靖六年奏准监生入监即与支粮膳夫银两

照椒油等例师生随数分给

按明会典云云

嘉靖七年建敬一亭于国子监立御制碑

按明会典嘉靖七年建敬一亭于本监正堂之北中

树御制敬一箴圣谕六道御注范氏心箴程子视听

言动四箴凡七碑如翰林之制本监以累经车驾临

视正官不敢中堂而坐及中门出入两京皆同

按春明梦余录七年作敬一亭御制圣谕共碑七座

前为大门题曰敬一之门祭酒厅房在亭东司业厢

房在亭西会馔堂一所在监东北土地祠五间在馔

堂门之右典籍厅五间在馔堂门之左典簿厅三间

掌馔厅五间退省号及广居门之西为天地人智仁

勇文行忠信规矩准绳纪纲法度凡一十八号并退

省房三连混堂净房各一所

嘉靖八年奏准历事监生患病调治不准放回作缺

题准公侯伯年幼者送监授书

按明会典八年奏准各衙门历事监生如果患病止

许在外调治不许放回作缺有恃顽私自逃回者各

衙门开送吏部酌量地方远近定限行提到部送问

完日补历如违半年以上者革为民

是年题准公侯伯等爵无分已袭未袭已任未任年

三十以下十四以上者通行查出开送礼部转送本

监行祭酒司业将大学语孟诸书相兼点授令其在

家讲读仍每十日赴营观操

嘉靖十年奏准升拨历事佥名举察之例以膳夫银

两充本监各项之费

按明会典十年奏准以后起送岁贡到监遵祖宗监

规通送广业堂每月严加考试学业进修方许以次

升至率性堂拨送各衙门历事中间如有累经考居

优等行谊着闻堪以任用者于年终具奏本部会同

吏部覆考得实奏请送吏部同听选监生一体相兼

选用其覆考不上者仍发该监照常拨历

又奏准岁贡坐监遵照监规由广业堂渐升至率性

堂然后积分量与出身果有才学超然异常取自上

裁擢用

又奏准各衙门历事监生三个月考勤之后仍历一

年其余写本一年清黄写诰清军清匠三年以至出

巡等项俱照例日月为满方许更替其历事并出巡

奏内既例该监生佥名凡事可否许其公同议拟举

察奸弊

又奏准凡膳夫银两以十分为率九分按季均散师

生一分备朔望香烛及各堂心红笔墨纸札等项公

嘉靖十四年题准纳银生员定限依亲博士等官考

选科道又以膳夫拨充庙户

按明会典十四年题准纳银生员年二十四岁以下

者本监定限放回依亲候明文行取作养

凡本监博士等官是年题准吏部酌量年资才识具

奏行取考选科道等官

是年奏准于见在膳夫内拨十名充庙户

嘉靖十五年奏准在监肄业假例及勋戚子孙送监

读书

按明会典十五年奏准南北直隶并浙江等布政司

将原在部在监告病并依亲搬取毕姻等举人俱以

文书到日为始限三月内起送发监肄业如违限半

年者准在监作旷三月计月加旷若有违至半年并

通未入监会试临期方至者送问查勘明白方准入

试凡依亲给假在家援例生员限三月内起送发监

肄业如有违限照例送问其私自逃回者许该监查

报本部转行法司提问治罪

又奏准纳银监生私逃二月以上者发回原学肄业

又奏准公侯伯子孙已未袭爵管事并驸马年二十

五岁以下者俱遵照旧规送监读书习礼

嘉靖十九年再准在监在历私逃例

按明会典十九年奏准两京国子监监生不分在监

在历私逃回籍三月以外者发回原学肄业半年以

上一体革退为民

嘉靖二十四年题准监生拨历考选例

按明会典二十四年题准各衙门拨到历事监生俱

要常川在公供事讲习律令每三月考勤之时严加

考校如有律意不通者不送附选仍责习学以俟再

考其有私自回家雇人代替者查究得实即将代替

人参送法司问罪监生仍照行止有亏革罢为民

嘉靖三十八年奏准袭封衍圣公年少未学照公侯

伯例送监读书习礼

按明会典云云

穆宗隆庆元年奏准监生坐班历事科举例

按明会典隆庆元年奏准凡监生坐班历事务要依

期完事给引还乡如有告假及丁忧等项须保勘的

实方许给引放回勒限起送补班补历如有托故迁

延直至科举临期方到者不准入试其回籍监生有

志进取者听令于本省科举提学官一体考送如拆

卷填榜监生已经取中者不许避嫌弃置

隆庆二年奏准例监查明实历方许应试

按明会典二年奏准凡遇乡试年分一应援例生曾

收入监未经查回实历者不论生员民生出身不拘

例前例后入监不许考送应试

隆庆三年奏准监生拨历之例

按明会典三年奏准援例廪增附生员边方优等次

等生武学曾经科举生入监者支廪拨历俱各照旧

其青衣发社沙汰附学名目生俊秀随任等子弟武

学未经科举生武举生入监者实坐班一年以后如

果用心向学能通文理者给与全廪仅守监规略知

文理者给与半廪若愚顽弗率全不识文理者仍不

给廪俱各再令实坐班一年然后上序给廪者拨正

历不给廪者拨杂历如坐班一年半以愿拨长差者

隆庆五年暂行增减拨历名数期限

按明会典五年以监生数多历缺不敷奏准各衙门

正历每三名量增一名仍减历期三月止历九个月

为满暂行二年

神宗万历元年奏准报名朝见监生不许顶替

按明会典万历元年奏准今后援例生儒俊秀子弟

及历事考勤监生报名朝见查出不系正身即将替

身参送法司问罪本生径行革退其投文并历事拨

到之日如有仍犯前项情弊一概不许准收仍将雇

替之人重究

万历三年奏准举人入监肄业应试及勋爵入监之

按明会典三年奏准举人未经入监及监事未毕者

俱以文书到日为始限三个月起送入监肄业若未

经入监虽有原籍公文不准入场以后每科会试毕

日凡举人下第及中副榜不愿就教者尽数分送两

京国子监肄业并不许假借名色告送顺天府给引

回籍顺天府亦不许径自给引违者参究其赴部会

试者除监满拨历外其余必由两监起送方准入场

又奏准五军都督府将见在未任公侯伯等爵及应

袭子弟但年十四以上三十以下者通行查出送监

习学不许隐匿违者参究仍行吏兵二部知会于袭

爵之日查其曾否入监方准承袭其袭后但年三十

以下者仍送回本监肄业应任用者兵部查其习学

有无进益方行推任遇有册封差遣亦照旧规查其

曾经在监习礼者方许差用其送监习学者除赴京

营操演外余日俱要赴监读书观礼本监堂上官用

心教习务臻成效但有不行赴监及纵肆自恣者参

治如果在监日久学业有成者亦听本监官酌量出

学待用若仍愿在监者听令照旧肄业本监官更加

优异仍报部纪录以示激劝

万历九年再定监生拨历之例

按明会典九年吏部又以人多历少题准照隆庆五

年例增历减期以后通行遵守

凡纳粟等项监生照例坐堂十年挨次拨历若中乡

试通计先年坐监月日拨历其未冠愿坐监者亦满

十年方作复监之数

凡历事监生名数吏部四十一名户部五十三名礼

部一十三名兵部二十五名刑部七十名工部二十

四名都察院六十三名大理寺二十八名通政司五

名行人司四名五军都督府五十名谓之正历三个

月上选满日增减不定又有各衙门写本户部十名

礼部十八名兵部二十名刑部十四名工部八名都

察院十四名大理寺四名通政司四名随御史出巡

四十二名谓之杂历一年满日上选又有各项办事

清黄一百名写诰四十名续黄五十名清军四十名

又监库十名初皆三年谓之长差近俱准减一年上

选承运库十五名司礼监六十名尚宝司六名六科

四十名初作短差近亦准写本例一年满日上选又

有随御史刷卷一百七十八名工部清匠六十名俱

以事完日上选此外又有礼部写民情条例等项七

十二名光禄寺刷卷四名修斋八名参表二十名报

计二十名赍捧十二名锦衣卫四名兵部查马册三

十名工部大木厂二十名后府磨算十名御马监四

名天财库四名正阳门四名崇文宣武朝阳东直四

门各三名阜城西直安定德胜四门各二名俱为短

差半年满日回监

皇清

大清会典国子监

  正官

  满汉祭酒各一员

  满汉司业三员内满司业二员汉司业一员

  首领官

  满汉典簿各一员

  属官

  满汉监丞各一员

  满汉博士三员初设汉博士三员顺治十五年

  裁一员十八年设满博士一员

  满助教十六员内满文八员满汉文八员

  蒙古助教四员初设八员顺治十八年裁四员

  汉助教六员初设十二员顺治十五年裁六员

  汉学正六员

  孔氏世袭学正一员初设二员后裁一员

  汉学录二员初设六员顺治十五年裁四员

  汉典籍一员

  满笔帖式五员内满文四员满汉文一员

  汉军笔帖式四员

  国子监从四品衙门设满汉祭酒各一员满司

  业二员汉司业一员满汉监丞各一员满博士

  一员汉博士二员满文助教八员满汉文助教

  八员蒙古助教四员汉助教六员汉学正六员

  汉学录二员汉典籍一员满汉典簿各一员满

  文笔帖式一员满汉文笔帖式四员汉军笔帖

  式四员自顺治元年本监事件俱属礼部公同

  料理十五年照各衙门分析康熙二年仍归礼

  部十年复行分析其应题应行事宜俱本监堂

  官自行题请施行

  监规

  一祭酒司业职在总理监务严立规矩表率属

  员模范后进

  一监丞职在绳愆凡教官怠于师训监生有戾

  规矩并课业不精悉从纠举惩治

  一博士助教学正学录职在教诲务须严立课

  程用心讲解如或怠惰致监生有戾学规者堂

  官举觉罚治

  一典籍职在收掌

 御书楼一应经史书板

  一典簿职在明立文案并支销钱粮季报文册

  一本监正官每入署升堂就位各属官以次赴

  堂序立行揖礼次各属官分列东西相向对揖

  各堂监生排列恭揖礼毕方退

  一本监属官每遇赴堂禀议事务或质问经史

  皆须拱立听受不得即便坐列

  一监丞职主纠绳置立集愆册一本凡监生有

  不遵学规者即行惩治仍将所犯附写文册以

  凭通考

  一满洲蒙古汉军监生责成八旗助教汉监生

  责成汉助教学正学录等官务在勤加教诲不

  得怠惰徇情以致废弛

  一满洲蒙古汉军汉人各监生入监日首谒

 先师庙各生排列庙墀礼生赞行四拜礼毕赴彝

  伦堂台下序立谒见祭酒司业行四拜礼随诣

  各堂师相见行拜礼凡遇进监至大门外下马

  不许乘马出入

  一本监原有号房五百二十一间为诸生读书

  之所今此房无存凡汉监生听在寓所肄业

  一满汉各监生于朔望日随行释奠礼外有讲

  书覆讲上书覆背诸课程每月三回周而复始

  两厢及六堂官讲四书性理通鉴博士讲五经

  向有成例顺治十五年奏准定于朔望日祭酒

  司业率属员诸生拜谒

 文庙毕升堂讲书

  一满汉各监生听讲书后习读讲章有未能通

  晓者即赴讲官处讲解或赴两厢质问毋得惮

  烦蓄疑安于愚昧

  一各监生向有习仿之例每次务写六百字以

  上必须端楷有体如潦草差落不完及怠惰不

  到或倩人代书者本堂临期亲督各加责罚

  一八旗官学生每月赴监讲书一次译写一次

  五日射箭一次

  一诸生到监日本堂严查年貌籍贯经书务取

  连名保结以防冒名顶替之弊如有犯者照例

  重处

  一在监肄业各监生祭酒三月季考一次司业

  每月月课一次务期齐集不许托故规避

  一满洲蒙古汉军荫监生十岁以上到监读书

  俟年满十八岁考试咨部

  一满洲蒙古汉军例监生坐监二十四个月汉

  人恤荫生难荫生考满荫生坐监六个月

恩诏荫生官生坐监二十四个月恩贡生恩拔贡生

  坐监六个月岁贡生坐监八个月副榜贡生内

  廪膳坐监六个月增附坐监八个月选拔贡生

  内廪膳坐监十四个月增附坐监十六个月准

  贡生坐监三个月例监生内廪膳坐监十四个

  月增附坐监十六个月俊秀坐监二十四个月

  其恩拔岁副贡生有考充教习者连监期共三

  十六个月

  一诸生学校进身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本

  必先隆师亲友养成忠厚之风以须仕进敢有

  毁辱师长及生事告讦者即系干名犯义有伤

  风化定行依律治罪

  一满汉各荫监生途遇师长步行者旁立候过

  乘骑者远下趋避敢有邈忽抗行者决责

  一各班监生凡有一应事务先于本堂教官处

  禀知率领赴厢禀复毋得径行烦紊违者决责

  一援例各监生以文到日为始即赴监肄业其

  有丁忧亲老患病者地方官另文申报如无故

  不行到监照题定例处治

  一监生丁忧呈送本堂转呈堂上官批准回籍

  守制如在籍丁忧者有司随申本监以凭稽考

  如不申文报明于起复日扶□文书到监者定

  行压罚

  一八旗各项监生请假取具该都统印文到日

  查明酌量准给汉监生入监后遇有省亲完姻

  随任依亲告病及同居伯叔兄长丧而无子者

  许告假归里立限给以假票如违限迟旷本监

  行文提取计日倍罚

  一监生有嗜酒撒泼不守监规及挟制师长者

  问发充吏有挟妓赌博出入各衙门起灭词讼

  说事过钱包揽钱粮者问发为民仍科罪轻重

  究治

  凡恩荫满汉官员子弟或奉

旨送入监读书或遇

恩诏分别内外文武品级各准荫送一子入监读书

  凡圣裔监生恭遇

圣驾临雍及

躬诣阙里于陪祀五氏生员内择选十五名送监读

  书

  凡贡监有岁贡生恩贡生选拔贡生副榜贡生

  贡监生功贡生准贡生或赴部

 廷试或送监肄业或咨吏部考用

  凡例监生员俊秀援例入监事例不一由各该

  部题准遵行或咨送本监读书或在籍准作监

  生免其入监

  彝伦堂系

皇上御讲之所本监堂上官不敢中堂而坐及中门

  出入王以下文武各官亦不敢中门出入

世祖章皇帝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二年令酌定京省生员为八旗子弟

  伴读每名月给米二斛以资赡养三年之内果

  教习子弟有成该监咨吏部考用

  顺治三年

大清会典顺治三年议准监生肄业资斧不继回籍

  凑取或各官子弟送亲随任及寒暑疾病量准

  给假日期俱作旷候补

  是年覆准汉监生积分之法除常课外每月一

  试经书策论各一道经书必理明词达策论必

  博古通今合式者优拔一等通计一年内考居

  一等十二次者即为及格免其拨历竟送

 廷试

  是年覆准凡监生读书期满者分拨各衙门历

  事以一年为期务须练习通晓政体准送

 廷试与恩贡岁贡一体考试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顺治九年

世祖章皇帝临雍行释奠礼

御彝伦堂

命满汉祭酒司业讲易经书经次日祭酒率领学官

  监生进表行礼颁

 敕谕一道刊刻悬供彝伦中堂敕曰

皇帝□谕国子监祭酒司业等官圣人之道如日中

  天上资之以图治下学之以事君尔等当严督

  诸生尽心训诲诸生当敬奉师教身体力行教

  有成效时惟师长之功学有实用方尽弟子之

  职若训导不严怠肆失学尔师生俱难免咎尚

  其勉之故

 谕

  顺治十一年

大清会典凡觉罗荫生顺治十一年议准照各官荫

  生例一体送监读书期满仍开送宗人府

  顺治十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二年覆准撤回八旗教习生员令

  礼部会同国子监于监生中严加考试选补教

  习有成优加录用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五年覆准恩拔岁副等贡积分及

  格者送部历满考职照教习贡监例上上卷以

  通判用上卷以知县用如系例监积分及格者

  送部历满考职与不积分贡生一体

 廷试每百名取正印八名余以州县佐贰用其年

  力衰惫文理荒谬者不准考职

  顺治十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六年题准教习既改用监生今后

  考选教习令该监自行取用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七年议准监生未经准假遽自私

  归者照例黜革

  是年覆准考选教习止用恩拔副榜岁贡其准

  贡例监不准考取

  是年覆准监生人数甚少难以校定分数应行

  停止俟士子云集再议举行

  康熙元年

大清会典康熙元年议准停止分拨各衙门历事于

  监期满日本监即咨部考试以州同州判县丞

  用

  康熙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二年题准内阁撰文办事中书员缺

  咨国子监严查各监生青年端品文理明通字

  画工楷者每中书一缺将贡监生八名送部考

  选每缺取正副二卷列名具题请

旨点用

  康熙三年

大清会典康熙三年题准内院中书员缺将未考职

  各贡监生考取字画工楷者以撰文中书用其

  余以办事中书用每一缺不必限定人数考试

  止将现在人考授至贡监生俱照年分考用

  是年议准八旗教习将在监恩拔岁副贡生齐

  集阄补

  康熙四年

大清会典康熙四年题准恩拔岁副俱经停止应于

  官荫准例监生内未经考职者考试补用

  康熙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六年覆准教习缺出先尽恩拔岁副

  官荫等生如无此项仍将准例监生考取

  是年又覆准教习缺出举人愿就者与恩拔岁

  副官荫准例监生一体严加考试凡遇缺出于

  五日内传集应考诸人弥封试卷封门出题即

  日取定不许将文理荒疏者充数

  康熙八年

大清会典康熙八年

皇上临雍行释奠礼一应礼仪恩赐俱照顺治九年

  例颁

 敕谕一道刊刻悬供彝伦中堂敕曰

皇帝敕谕国子监祭酒司业等官朕惟圣人之道高

  明广大昭垂万世所以兴道致治敦伦善俗莫

  能外也朕缵承丕业文治诞敷景仰

先圣至德今行辟雍释奠之典将以鼓舞人才宣布

  教化尔监臣当严督诸生潜心肄业诸生亦宜

  身体力行朝夕勤励若学业成立可裨任用则

  教育有功其或董率不严荒乃职业尔师生难

  辞厥咎尚其勉之毋忽故

 谕

  康熙十二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二年覆准八旗教习先因停止恩

  岁副故将官荫准例充补今选拔副榜岁贡

  既经议复应仍照旧例令其考充教习其举人

  官荫并准例监生俱应停其考用

  康熙二十三年

大清会典凡外国监生康熙二十三年议准琉球国

  愿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业准其遣送入监

  读书

  康熙二十四年

大清会典二十四年覆准各项监生有素行不端悖

  违条教及娼优隶卒滥厕太学并武断乡曲懒

  惰废学者俱令本监题参革处

  又覆准监生犯事经该督抚咨报国子监者如

  系荫生及恩拔岁副监生仍行题参如系例监

  俊秀监生国子监径行黜革发该抚究问

  是年议准额设礼生在监三十六个月期满咨

  送吏部照例加等录用

  凡礼生是年议准每月朔望诣

 文庙行释菜礼于各项监生内选取容止端庄声

  音明亮者十名充礼生祼献赞礼

 国子监部名臣列传一

  晋

  袁

按晋书本传字山甫陈郡阳夏人魏郎中令焕之

曾孙也祖父早卒与弟猷欲奉母避乱求为江淮

间县拜吕令转江都因南渡元帝以为丹阳令中兴

间拜奉朝请迁治书御史时东海王越尸既为石勒

所焚妃裴氏求招魂葬越朝廷疑之与博士傅纯

议以为招魂葬是谓埋神不可从也帝然之虽许裴

氏招魂葬越遂下诏禁之寻除庐江太守大将军王

敦引为谘议参军俄为临川太守敦平为镇南将军

下敦军司寻自解还都游于会稽苏峻之难与王舒

共起义军以功封长合乡侯征补散骑常侍徙大司

农寻除国子祭酒顷之加散骑常侍于时丧乱之后

礼教陵迟上疏曰臣闻先王之教也崇典训以弘

远代明礼学以统后生所以导万物之性畅为善之

道也宗周既兴文史载焕端委垂于南蛮颂声溢于

四海故延陵聘鲁闻雅而叹韩起适鲁观易而美何

者立人之道于斯为首孔子恂恂以教洙泗孟轲系

之以诲诱无倦是以仁义之声于今犹存礼让之节

时或有之畴昔皇运陵替丧乱屡臻儒林之教渐颓

序庠之礼渐阙国学索然坟籍莫启有心之徒抱志

无由昔魏武帝身亲介胄务在武功犹尚废鞍览卷

投戈吟咏况今陛下以圣明临朝百官以虔恭莅事

朝野无虑江外谧静如之何泱泱之风漠然无闻洋

洋之美坠于圣世乎古人有言诗书义之府礼乐德

之则实宜留心经籍阐明学义使讽诵之音盈于京

室味道之贤是则是咏岂不盛哉若得给其宅地备

其学徒博士僚属粗有其官则臣之愿也疏奏成帝

从之国学之兴自始也以年在悬车上疏告老寻

卒追赠光禄大夫谥曰恭子乔嗣

  南齐

  张绪

按南齐书本传绪字思曼吴郡吴人也祖茂度会稽

太守父寅太子中舍人绪少知名清简寡欲叔父镜

谓人曰此儿今之乐广也州辟议曹从事举秀才建

平王护军主簿右军法曹行参军司空主簿抚军南

中郎二府功曹尚书仓部郎都令史谘郡县米事绪

萧然直视不以经怀除巴陵王文学太子洗马北中

郎参军太子中舍人本郡中正车骑从事中郎中书

郎州治中黄门郎宋明帝每见绪辄叹其清淡转太

子中庶子本州大中正迁司徒左长史吏部尚书袁

粲言于帝曰臣观张绪有正始遗风宜为宫职复转

中庶子领翊军校尉转散骑常侍领长水校尉寻兼

侍中选吏部郎参掌大选元徽初东宫罢选曹拟舍

人王俭格外记室绪以俭人地兼美宜转秘书丞从

之绪又迁侍中中郎如故绪忘情荣禄朝野皆贵其

风尝与客闲言一生不解作诺时袁粲褚渊秉政有

人以绪言告粲渊者即出绪为吴郡太守绪初不知

也迁为祠部尚书复领中正迁太常加散骑常侍寻

领始安王师升明二年迁太子太傅长史加征虏将

军齐台建转散骑常侍世子詹事建元元年转中书

令常侍如故绪善言素望甚重太祖深加敬异仆射

王俭谓人曰北士中觅张绪过江未有人不知陈仲

弓黄叔度能过之不耳车驾幸庄严寺听僧达道人

讲座远不闻绪言上难移绪乃迁僧达以近之寻加

骁骑将军欲用绪为右仆射以问王俭俭曰南士由

来少居此职褚渊在座启上曰俭年少或不尽忆江

左用陆玩顾和皆南人也俭曰晋氏衰政不可以为

准则上乃止四年初立国学以绪为太常卿领国子

祭酒常侍中正如故绪既迁官上以王延之代绪为

中书令时人以此选为得人比晋朝之用王子敬王

季琰也绪长于周易言精理奥见宗一时常云何平

叔所不解易中七事诸卦中所有时义是其一也世

祖即位转吏部尚书祭酒如故永明元年迁金紫光

禄大夫领太常明年领南郡王师加给事中太常如

故三年转太子詹事师给事如故绪每朝见世祖目

送之谓王俭曰绪以位尊我我以德贵绪也迁散骑

常侍金紫光禄大夫师如故给亲信二十人复领中

正长沙王晃属选用吴兴闻人邕为州议曹绪以资

藉不当执不许晃遣书佐固请之绪正色谓晃佐曰

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七年竟陵王子良领

国子祭酒世祖敕王晏曰吾欲令司徒辞祭酒以授

张绪物议以为云何子良竟不拜以绪领国子祭酒

光禄师中正如故绪口不言利有财辄散之清言端

坐或竟日无食门生见绪饥为之办然未尝求也

卒时年六十八遗命作芦葭□车灵上置杯水香火

不设祭从弟融敬重绪事之如亲兄赍酒于绪灵前

酌饮恸哭曰阿兄风流顿尽追赠散骑常侍特进金

紫光禄大夫谥简子

  北魏

  郑道昭

按魏书郑羲传羲子懿懿弟道昭字僖伯少好学综

览群言初为中书学生迁秘书郎拜主文中散徙员

外散骑侍郎秘书丞兼中书侍郎从征沔汉高祖享

侍臣于悬瓠方丈竹堂道昭与兄懿俱侍坐焉乐作

酒酣高祖歌曰白日光天兮无不曜江左一隅独未

照彭城王勰续歌曰愿从圣明兮登衡会万国驰诚

混内外郑懿歌曰云雷大震兮天门辟率土来宾一

正历邢峦歌曰舜舞干戚兮天下归文德远被莫不

思道昭歌曰皇风一鼓兮九地匝戴日依天清六合

高祖又歌曰遵彼汝坟兮昔化贞未若今日道风明

宋弁歌曰文王政教兮晖江沼宁如大化光四表高

祖谓道昭曰自比迁务虽猥与诸才□不废咏缀遂

命邢峦总集叙记当尔之年卿频丁艰祸每眷文席

常用慨然寻正除中书郎转通直散骑常侍北海王

详为司徒以道昭与琅邪王秉为谘议参军迁国子

祭酒道昭表曰臣窃以为崇治之道必也须才养才

之要莫先于学今国子学堂房粗置弦诵阙尔城南

太学汉魏石经丘墟残毁藜藿芜秽游儿牧竖为之

叹息有情之辈实亦悼心况臣亲司而不言露伏愿

天慈回神纡眄赐垂鉴察若臣微意万一合允求重

敕尚书门下考论营制之模则五雍可翘立而兴毁

铭可不日而就树旧经于帝京播茂范于不朽斯有

天下者之美业也不从广平王怀为司州牧以道昭

与宗正卿元匡为州都道昭又表曰臣闻唐虞启运

以文德为本殷周致治以道艺为先然则礼乐者为

国之基不可斯须废也是故周敷文教四海宅心鲁

秉周礼强齐归义及至战国纷纭干戈递用五籍灰

焚群儒坑殄贼仁义之经贵战争之术遂使天下分

崩黔黎荼炭数十年间民无聊生者斯之由矣爰暨

汉祖于行陈之中尚优引叔孙通等光武中兴于拨

乱之际乃使郑众范升校书东观降逮魏晋何尝不

殷勤于篇籍笃学于戎伍伏惟大魏之兴也虽群凶

未殄戎马在郊然犹招集英儒广开学校用能阐道

义于八荒布盛德于万国教靡不怀风无不偃今者

乘休平之基开无疆之祚定鼎伊瀍惟新宝历九服

感至德之和四垠怀击壤之庆而蠢闽吴阻化江

湫先帝爰震武怒戎车不息而停銮伫跸留心典坟

命故御史中尉臣李彪与吏部尚书任城王澄等妙

选英儒以宗文教澄等依旨置四门博士四十人其

国子博士太学博士及国子助教宿已简置伏寻先

旨意在速就但军国多事未遑营立自迄今垂将

一纪学宫雕落四术寝废遂使硕儒耆德卷经而不

谈俗学后生遗本而逐末进竞之风实由于此矣伏

惟陛下钦明文思元鉴洞远越会未款务修道以来

之遐方后服敷文教而怀之垂心经素优柔坟籍将

使化越轩唐德隆虞夏是故屡发中旨敦营学馆房

宇既修生徒未立臣学陋全经识蔽篆素然往年删

定律令谬预议筵谨依准前修寻访旧事参定学令

事讫封呈自迄今未蒙报判但废学历年经术淹

滞请学令并制早敕施行使选授有依生徒可准诏

曰具卿崇儒敦学之意良不可言新令寻班施行无

远可谓职思其忧无旷官矣道昭又表曰窃惟鼎迁

中县年将一纪缙绅褫业俎豆阙闻遂使济济明朝

无观风之美非所以光国宣风纳民轨义臣自往年

以来频请学令并置生员前后累上未蒙一报故当

以臣识浅滥官无能有所感悟者也馆宇既修生房

粗构博士见员足可讲习虽新令未班请依旧权置

国子学生渐开训业使播教有章儒风不坠后生睹

徙义之机学徒崇知新之益至若孔庙既成释奠告

始揖让之容请俟令出不报迁秘书监荥阳邑中正

出为平东将军光州刺史转青州刺史将军如故复

入为秘书监加平南将军熙平元年卒赠镇北将军

相州刺史谥曰文恭道昭好为诗赋凡数十篇其在

二州政务宽厚不任威刑为吏民所爱

  北齐

  许散愁

按北齐书废帝本纪废帝为太子时监国集诸儒讲

孝经令杨愔传旨谓国子助教许散愁曰先生在世

何以自资对曰散愁自少以来不登娈童之□不入

季女之室服膺简策不知老之将至平生素怀若斯

而已太子曰颜子缩屋称贞柳下妪而不乱未若此

翁白首不娶者也乃赉绢百匹

  北周

  卢诞

按周书本传诞范阳涿人也本名恭祖曾祖晏博学

善隶书有名于世仕燕为给事黄门侍郎营丘成周

二郡守祖寿太子洗马燕灭入魏为鲁郡守父叔仁

年十八州辟主簿举秀才除员外郎以亲老乃辞归

就养父母既殁哀毁六年躬营坟垄遂有终焉之志

魏景明中被征入洛授威远将军武贲中郎将非其

好也寻除镇远将军通直散骑常侍并称疾不朝乃

出为幽州司马又辞归乡里当时咸称其高尚焉诞

幼而通亮博学有词彩郡辟功曹州举秀才不行起

家侍御史累迁辅国将军太中大夫幽州别驾北豫

州都督府长史时刺史高仲密以州归朝朝廷遣大

将军李远率军赴援诞与文武二千余人奉候大军

以功授镇东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封固安县伯邑五

百户寻加散骑侍郎拜给事黄门侍郎魏帝诏曰经

师易求人师难得朕诸儿稍长欲令卿为师于是亲

幸晋王第敕晋王以下皆拜之于帝前因赐名曰诞

加征东将军散骑常侍太祖又以诞儒宗学府为当

世所推乃拜国子祭酒进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魏

恭帝二年除秘书监后以疾卒

  隋

  房晖远

按隋书本传晖远字崇儒恒山真定人也世传儒学

晖远幼有志行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兼善图

纬恒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齐南

阳王绰为定州刺史闻其名召为博士周武帝平齐

搜访儒俊晖远首应辟命授小学下士及高祖受禅

迁太常博士太常卿牛弘每称为五经库吏部尚书

韦世康荐之为太学博士寻与沛公郑译修正乐章

丁母忧解任后数岁授殄寇将军复为太常博士未

几擢为国子博士会上令国子生通一经者悉荐举

将擢用之既策问讫博士不能时定臧否祭酒元善

怪问之晖远曰江南河北义例不同博士不能遍涉

学生皆恃其所短称己所长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

而不决也祭酒因令晖远考定之晖远笔便下初

无疑滞或有不服者晖远问其所传义疏辄为始末

诵之然后出其所短自是无敢饰非者所试四五百

人数日便决诸儒莫不推其通博皆自以为不能测

也寻奉诏预修令式高祖尝谓群臣曰自古天子有

女乐乎杨素已下莫知所出遂言无女乐晖远进曰

臣闻窈窕淑女钟鼓乐之此即王者房中之乐着于

雅颂不得言无高祖大悦仁寿中卒官时年七十二

  唐

  孔颖达

按唐书本传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

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

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

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隋

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

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

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元感家

得免补大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太宗平洛授文学

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

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

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资所未能

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

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

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衒聪耀明恃才以肆

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

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

子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

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

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

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

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

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初颖达

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

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

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

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

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

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

始布下颖达子志终司业志子惠元力学寡言又为

司业擢累太于谕德三世司业时人美之

  郭山恽

按唐书本传山恽河东人善治礼景龙中迁国子司

业帝昵宴近臣及修文学士诏遍为伎工部尚书张

锡为谈容娘舞将作大匠宗晋卿为浑脱舞左卫将

军张洽为黄□舞给事中李行言歌驾车西河曲余

臣各有所陈皆鄙黩而山恽奏无所习惟知诵诗乃

诵鹿鸣蟋蟀二篇未毕中书令李峤以其近规讽止

之帝嘉其直下诏褒咨赐服一称其后与钦明僻论

阿世不能终其守久之复拜国子司业

  宋

  孔维

按宋史本传维字为则开封雍丘人干德四年九经

及第解褐东明鄢陵二主簿开宝中礼部再奏为考

试官调滁州军事推官太宗即位擢授太子左赞善

大夫知河南县通判滑梓二州太平兴国中就拜国

子周易博士代还迁礼记博士七年使高丽王治问

礼于维维对以君臣父子之道升降等威之序治悦

称之曰今日复见中国之夫子也九年判国学事雍

熙初迁主客员外郎三年擢为国子司业赐金紫会

将有事于籍田维起周礼至于唐书凡沿革制度并

录之以献观者称其博又上书请禁原蚕以利国马

直史馆乐史驳之曰管子云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

知荣辱是以古先哲王厚农桑之业以其为衣食之

原耳一夫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天下有

受其寒者故天子亲耕后妃亲蚕屈身以化下者邦

国之重务也吴都赋曰国赋再熟之稻乡贡八蚕之

绵则蚕之有原其来旧矣今孔维请禁原蚕以利国

马徒引前经物类同气之文不究时事确实之理夫

所市国马来自外方远涉驰驱亏其秣饲失于善视

遂至元黄致毙之由鲜不以此今乃欲禁其蚕事甚

无谓也唐朝畜马具存监牧之制详观本书亦无禁

蚕之文况近降明诏来年春有事于藉田是则劝农

之典方行而禁蚕之制又下事相违戾恐非所长臣

尝历职州县粗知利病编民之内贫窭者多春蚕所

成止充赋调之备晚蚕薄利始及卒岁之资今若禁

其后图必有因缘为弊滋彰挠乱民岂遑宁涣汗丝

纶所宜重慎上览之遂寝晚蚕之禁维复抗疏曰按

周礼夏官司马职禁原蚕者为伤马也原再也天文

辰为马蚕书蚕为龙精月直大火则浴其种是蚕与

马同气物莫能两大故禁再蚕以益马也又郭璞云

重蚕为原今晚蚕也臣少观耕桑之务尝历州县之

职物之利害尽知之矣蚩蚩之氓知其利而不知其

害故有早蚕之后重养晚蚕之茧出丝甚少再采之

叶来岁不茂岂止伤及于马而桑亦损矣臣自县历

官路见垧野之地官马多死若非明授典据助其畜

牧安敢妄有举陈哉按本草注以僵蚕涂马齿则不

能食草物类相感如此月令仲春祭马祖季春享先

蚕皆为天驷房星也为马祈福谓之马祖为蚕祈福

谓之先蚕是蚕与马同其类尔蚕重则马损气感之

而然也臣谓依周礼禁原蚕为当上虽不用维言而

嘉其援引经据以章付史馆籍田毕拜国子祭酒淳

化初兼工部侍郎二年卒年六十四维通经术准旧

制举九经一上不中第即改科开宝中维论其事非

便诏礼部自今九经同诸科许再赴举太宗尹京日

维为属邑吏以经术受知即位后维始升郎署自以

通经求为司业即以授之使外国者皆假服紫维自

高丽还会东使至维自耻衣绯因求见上诡言高丽

使问臣获何罪降服臣无以对因泣下上怜之即赐

以金紫及为祭酒又奏言朝廷久不置此官少有知

者臣之亲戚故旧有书信来者多云祭酒郎中田敏

晋朝任祭酒仍兼侍郎原循前例兼领是官庶获美

称上从之然缙绅恶其儒者躁求无退让之风尝建

议乞广太学上以侵坏民舍不许受诏与学官校定

五经疏义刻板行用工未及毕被病上遣太医诊视

使者抚问初维私用印书钱三十余万为掌事黄门

所发维忧惧遽以家财偿之疾遂亟上赦而不问维

将终召其婿郑革口授遗表以五经疏未毕为恨景

德四年录其孙禹圭同学究出身

  崔颐正

按宋史本传颐正开封封丘人与弟偓佺并举进士

明经术颐正雍熙中为高密尉秩满国子祭酒孔维

荐之以为国学直讲迁殿中丞太宗召见令说庄子

一篇赐钱五万判监李至上言本监先校定诸经音

疏其间文字讹谬尚多深虑未副仁君好古诲人之

意也盖前所遣官多专经之士或通春秋者未习礼

记或习周易者不通尚书至于旁引经史皆非素所

传习以是之故未得周详伏见国子博士杜镐直讲

崔颐正孙奭皆苦心强学博贯九经问义质疑有所

依据望令重加刊正冀除舛谬从之咸平初又有学

究刘可名言诸经版本多舛误真宗命择官详正因

访达经义者至方参知正事以颐正对曰朕宫中无

事乐闻讲诵翌日召颐正于苑中说尚书大禹谟赐

以牙绯自是日令赴御书院待对说尚书至十卷颐

正年老步趋艰蹇表求致仕上命坐问恤甚至赐器

币听以本官致仕仍充直讲改国子博士三年卒年

七十九

  胡瑗

按宋史本传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经术教授吴

中年四十余景佑初更定雅乐诏求知音者范仲淹

荐瑗白衣对崇政殿与镇东军节度推官阮逸同校

钟律分造钟磬各一虡以一黍之广为分以制尺律

径三分四厘六毫四丝围十分三厘九毫三丝又以

大黍累尺小黍实龠丁度等以为非古制罢之授瑗

试秘书省校书郎范仲淹经略陕西辟丹州推官以

保宁节度推官教授湖州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

具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

常数百人庆历中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着为令召

为诸王宫教授辞疾不行为太子中舍人以殿中丞

致仕皇佑中更铸太常钟磬驿召瑗逸与近臣太常

官议于秘阁遂典作乐事复以大理评事兼太常寺

主簿辞不就岁余授光禄寺丞国子监直讲乐成迁

大理寺丞赐绯衣银鱼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

至不能容取旁官舍处之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

居四五随材高下喜自修饰衣服容止往往相类人

遇之虽不识皆知其瑗弟子也嘉佑初擢太子中允

天章阁侍讲仍治太学既而疾不能朝以太常博士

致仕归老于家诸生与朝士祖饯东门外时以为荣

既卒诏赙其家

  汪澥

按宋史本传澥字仲容宣州旌德人少从胡瑗学易

又学于王安石着三经义传澥与其议又首传其说

熙宁太学成分录学政登进士第调鼎州司理参军

知黟县入为太学正累迁国子祭酒兼定嘉二王翊

善擢中书舍人为大司成议学制不合以显谟阁待

制知婺州改颍昌又改陈寿二州徙应天府上章辞

行提举崇福宫卒赠宣奉大夫澥自布衣录天子学

至为正为司业祭酒迄于司成官以儒名者三十年

一时人士推之

  郑穆

按宋史本传穆字闳中福州候官人性醇谨好学读

书至忘栉沐进退容止必以礼门人千数与陈襄陈

烈周希孟友号四先生举进士四冠乡书遂登第为

寿安主簿召为国子监直讲除编校集贤院书籍岁

满为馆阁校勘积官太常博士乞纳一秩先南郊追

封考妣从之改集贤校理求外补通判汾州熙宁三

年召为岐王侍讲嘉王出合改诸王侍讲府僚阙员

御史陈襄请择人神宗曰如郑穆德行乃宜左右王

者凡居馆阁三十年而在王邸一纪非公事不及执

政之门讲说有法可为劝戒者必反复摘诵岐嘉二

王咸敬礼焉元丰三年出知越州加朝散大夫先是

鉴湖旱干民因田其中延袤百里官籍而税之既而

连年水溢民逋官租积万缗穆奏免之未满告老管

勾杭州洞霄宫元佑初召拜国子祭酒每讲益无问

寒暑虽童子必朝服延接以礼送迎诸生皆尊其经

术服其教训故人张景晟者死遗白金五百两托其

孤穆曰恤孤吾事也金于何有反金而收其子长之

三年杨王荆王请为侍讲罢祭酒除直集贤院复入

王府荆王薨为杨王翊善太学生乞为师复除祭酒

兼徐王翊善四年拜给事中兼祭酒五年除宝文阁

待制仍祭酒六年请老提举洞霄宫敕过门下给事

中范祖禹言穆虽年出七十精力尚强古者大夫七

十而致仕有不得谢则赐之几杖祭酒居师资之地

正宜处老成愿毋轻听其去不报太学之士数千人

以状诣司业又诣宰相请留亦不从于是公卿大夫

各为诗赠其行空学出祖汴东门外都人观者如堵

叹未尝见明年卒年七十五

  王俊义

按宋史王觌传觌从子俊义字尧明游学京师资用

乏或荐之童贯欲厚聘之拒不荅林灵素设讲席宝

箓宫诏两学选士问道车驾将临视推恩司成以俊

义及曹伟应诏俊义辞焉人曰此显仕捷径也不可

失俊义曰使辞不获命至彼亦不拜倘见困辱则以

死继之逮至讲所去御幄跬步内侍呼姓名至再俊

义但望幄致敬不肯出次呼曹伟伟回首俊义目之

亦不出既罢皆为之惧俊义处之恬然以太学上舍

选奏名列甚下徽宗亲程其文擢第一及赐第望见

容貌甚伟大说顾侍臣曰此朕所亲擢也真所谓俊

义矣自古未有人主自为主司者宜即超用蔡京邀

使来见曰一见我左右史可立得俊义不往仅拜国

子博士居二年乃得改太学博士郓王谒先圣有司

议诸生门迎俊义曰此岂可施于人臣哉礼如见宰

相足矣乃序立敦化堂下及王至犹辞不敢当进吏

部员外郎尝入对帝问卿知前所以亲擢乎盖主司

之意不一是以天子自提文衡也卫肤敏吴安国今

安在具以对即召为馆职而迁俊义右司员外郎为

王黼所恶以直秘阁知岳州卒年四十七俊义与李

祁友善首建正论于宣和间当是时诸公卿稍知分

别善恶邪正两人力也祁字肃远亦知名士官不显

  魏掞之

按宋史本传掞之字子实建州建阳人初字元履自

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熹游两以乡举试礼部不第

尝客衢守章杰所赵鼎以谪死其子汾将丧过衢杰

雅憾鼎又希秦桧意遣尉翁蒙之领卒掩取鼎平时

与故旧来往简牍蒙之先遣人告汾焚之逮至一无

所得杰怒治蒙之拘汾于兵家所且以告桧掞之以

书责杰长揖径归筑室读书榜以艮斋自是人称曰

艮斋先生闽帅汪应辰建守陈正同知其贤荐于朝

时相尼之不果召干道中诏举遗逸部刺史芮煜与

帅守共表其行谊特诏召之掞之力辞时宰相陈俊

卿闽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见极陈

当时之务大要劝上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

复之本上嘉纳之赐同进士出身守太学录先是学

官养望自高不与诸生接掞之既就职日进诸生教

诲之又增葺其舍人人感励将释菜掞之请废王安

石父子从祀追爵程颢程颐列于祀典不报复言大

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今乃

专以空言取人又不报遂丐去会福州副总管曾觌

秩满还在道掞之累疏以谏移疾杜门遗书陈俊卿

责其不能救止语甚切遂以迎亲请归行数日罢为

台州教授方掞之之未行也觌至国门外己久伺掞

之去乃敢入掞之在朝不能半岁既归喟然叹曰上

恩深厚如此而吾学不足以感悟圣意乃日居艮斋

条理旧闻以求其所未至卒年五十八赠直秘阁

  沈焕

按宋史本传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

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干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

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

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

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

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

二乎适私试发策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

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

教授而去

  元

  耶律有尚

按元史本传有尚字伯强辽金丹王十世孙祖父在

金世尝官于东平因家焉有尚资识绝人笃志于学

受业许衡之门号称高第弟子其学邃于性理而尤

以诚为本仪容辞令动中规矩识与不识莫不服其

为有道之君子至元八年衡罢中书左丞除集贤大

学士兼国子祭酒以教国人之子弟乃奏以门人十

二人为斋长以伴读有尚其一也十年衡告免还乡

里朝廷乃以有尚等为助教嗣领其学事居久之拜

监察御史不赴除秘书监丞出知蓟州为政以宽简

得民情裕宗在东宫召为詹事院长史自有尚既去

而国学事颇废廷议以谓非有尚无足以继衡者除

国子司业时学馆未建师弟子皆寓居民屋有尚屡

以为言二十四年朝廷乃大起学舍始立国子监立

监官而增广弟子员于是有尚升国子祭酒儒风为

之丕振二十七年以亲老辞职归大德改元复召为

国子祭酒寻除集贤学士兼其职顷之迁太常卿又

迁集贤学士八年葬父还乡里已而朝廷思用老儒

以安车召之于家累辞不允复起为昭文馆大学士

兼国子祭酒阶中奉大夫有尚前后五居国学其立

教以义理为本而省察必真切以恭敬为先而践履

必端□凡文词之小技缀缉雕刻足以破裂圣人之

大道者皆屏黜之是以诸生知趋正学崇正道以经

术为尊以躬行为务悉为成德达材之士大抵其教

法壹遵衡之旧而勤谨有加焉身为学者师表数十

年海内宗之犹如昔之宗衡也有尚既以年老力请

还家朝廷复颁楮币七千缗即其家赐之卒年八十

六赐谥文正

  尚野

按元史本传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野幼□

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

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

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

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

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

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

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

哈剌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

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

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

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

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

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学多所裨益时

从宾客姚燧谕德萧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

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

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

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

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

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

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佑元年改集贤侍讲

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

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

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

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子师易蕲州

路总管府判官师简中奉大夫奎章阁侍书学士同

知经筵事

 国子监部名臣列传二

  明

  许存仁

按明外史本传存仁名元以字行金华人父谦受学

于金履祥学者称白云先生太祖克金华访求谦后

召存仁与语大悦至应天授府学教授仍命傅诸子

寻擢国子博士从至濠州太祖将改葬仁祖问存仁

宜何服存仁曰于礼改葬缌既葬除之太祖怆然曰

改葬虽有常礼父母之恩岂能尽报耶命有司制素

冠白缨衫绖皆以粗布为之又常命存仁进讲存仁

讲尚书洪范至休咎征之说太祖曰天道微渺难知

人事感通易晓天人必以类应今宜上下交修以求

格天之本帝御白虎殿见诸子有读孟子者顾问存

仁曰孟子何说为要对曰劝国君行王道省刑薄赋

其要也太祖曰孟子专言仁义使当时有一贤君用

其言天下岂不定于一乎吴元年擢祭酒存仁深见

礼遇出入殿廷垂十年自稽古礼文之事至于进退

人才无不与议既官国子列上事例数条皆报可会

言官以移用官物奏坐存仁罪太祖览其章不问也

既而存仁请告归里浙江佥事程孔昭劾存仁寓杭

娶妾以象牙饰□失师臣体乃诏安置韶州遇赦归

复为忌者所劾言存仁归不应赦条被逮死狱中弟

存礼有学行尝为北平教授存仁为祭酒时赣县刘

丞直者字宗□元至正进士由博士擢司业与存仁

同僚相厚存仁将请告丞直曰不可主上方天与人

归公为儒臣宜留此以俟登极存仁既得罪始悔不

用丞直之言丞直仕至浙江按察司佥事以有才识

为帝所称

  钱宰

按明外史本传宰字子予会稽人洪武二年征为国

子助教太学初设教条烦密士惮其严独宰庄重和

易诸生乐就之作金陵形胜论历代帝主庙乐章皆

称旨十年乞休进国子博士赐□遣归二十七年帝

观蔡氏书传象纬运行与朱子诗传相悖其他注说

与鄱阳邹季友所论间有未安者命征天下宿儒订

正之兵部尚书唐铎举宰及致仕编修张美和助教

靳权等并遣行人驰传征至帝谕以正定书传之意

命学士刘三吾总其事时江东诸门酒楼初成赐百

官钞宴其上宰等各赋诗以献帝大悦谕诸儒有年

老愿归者先遣之宰年最高兴众皆请留帝喜曰诸

耆硕能成朕意甚善书成赐名书传会选颁行天下

厚赐宰等令驰驿归宰卒年九十六

  萧执

按明外史本传执字子所泰和人洪武四年乡举为

国子学录五年夏至帝有事北郊召尚书吴琳主事

宋濂率文学之士以从执偕陶凯等十二人见帝于

斋所帝令赋诗诗成览之品第有差复令赋山栀花

阅至执诗喜动颜色命遍示诸臣执班列最后又召

使前宠眷倾一时以亲老乞归章四上乃允亲殁庐

墓侧里人为建义塾令子弟就学执免丧乃领其事

申国公邓镇统兵剿龙泉寇蔓及泰和执诣军门陈

祸乱之由曰民饥寒为盗即在龙泉者尚不忍诛况

连及他县乎镇为下令禁止邑人以安太祖中年留

心文学往往试廷臣课殿最有陈观者以儒学训导

入觐试王猛扪虱论称旨擢陕西参政寻召还侍左

右备顾问尝作钟山赋应制立就帝大喜赐金币执

在陕尤以廉谨称或问陕产金其□何状执惊曰吾

备位藩僚不及吏议足矣何金之问其卒也妻子几

无以自存

  赵俶

按明外史本传俶字本初山阴人元进士洪武六年

征至太祖与论经史俶援据传说贯穿古今帝辄称

善除国子博士帝一日御奉天殿召俶等谕曰经学

必宗孔子毋以仪秦纵横语示诸生也俶请以正定

十三经颁示天下其战国策及阴阳谶卜诸书宜屏

去勿列学宫明年诏择诸生中颖拔者三十五人命

俶专领之教以汉迁固唐韩愈宋欧阳修苏轼为文

之法寻擢李扩黄义等入文华武英二堂说书皆寖

见用九年御史台言博士赵俶以诗经教成均者四

年其弟子为方岳重臣及持节各部者往往而有今

年逾悬车请赐骸骨帝乃进俶秩以翰林院待制致

仕赐内帑钱治装御史大夫汪广洋以下皆赋诗祖

行宋濂率同官暨诸生千余人送之观者倾市俶卒

年八十一又嘉兴王嘉会字原礼亦以征至赋诗称

旨授翰林检讨擢国子监司业时功臣子弟皆令就

学及郡邑岁贡士恒数千人嘉会与祭酒宋讷右司

业龚严立规范三人者春秋已高须鬓皓白终日

正襟危坐堂下肃然诸生多所成就十六年嘉会以

老疾请优诏留之年八十卒于官赙恤甚厚

  乐韶凤

按明外史本传韶凤字舜仪全椒人博学能文章谒

高帝于和阳与语奇之从渡江参军事从下金陵授

江南行省管勾洪武三年授起居注历给事中中书

左司员外郎兵部侍郎六年拜尚书与中书省御史

台都督府定教练军士法改侍讲学士与承旨詹同

厘正释奠先师乐章编集大明日历七年帝以祭祀

驾还应用乐舞前导命韶凤等撰乐章谕以致敬慎

鉴戒之意毋徒颂美因撰神降祥神贶惠酣酒色荒

禽荒诸曲以进凡三十九章曰回銮乐歌其词皆存

规谏礼部具乐舞图以上命太常肄习之八年帝以

旧韵出江左多失正音命与诸廷臣参考中原雅音

正之书成名洪武正韵又命考陵寝朔望祭祀礼及

登坛脱舄礼韶凤详稽故实衷定其仪帝俱从之寻

以病免九年起为国子司业十二年迁祭酒奉诏定

皇太子与诸王往复书札礼考据精详屡蒙褒答明

年致仕归以寿终韶凤弟晖礼毅皆知名礼至太常

  宋讷

按明外史本传讷字仲敏滑人父寿卿仕元封魏国

公谥忠肃讷少持重不妄言笑博学内行修洁至正

中举进士为盐山令世乱弃官归洪武二年征儒士

十八人编礼乐诸书讷与焉事竣不仕归十三年以

杜荐授国子助教横经发难学者翕然宗之又应

制撰敕文称旨超迁翰林学士十五年初设殿阁大

学士以讷为文渊阁大学士时年七十余矣未几迁

祭酒时太学初开生徒日众先为祭酒者巽□无所

约束诸生多贵公子教不行讷严立学规讲解无虚

晷止学舍不宿于家帝悦十八年复开进士科取士

四百七十余人太学生中选者三之二黄湜练子宁

等知名士皆预焉再策进士中选者亦如之帝乃大

悦制词褒美吏部尚书余熂者听助教金文征等谮

移牒令致仕陛辞帝惊问大怒责熂专擅井文征等

诛之留讷如故讷尝病帝曰讷有寿骨当即愈未几

果愈帝使画工□讷图其像讷方危坐有怒容工图

以进讷不知也帝问曰昨何怒讷惊对曰诸生中有

趋而踣者碎茶器臣愧不能教故自讼陛下何以知

之帝出图讷顿首谢长子麟举进士擢御史出为望

江主簿帝念讷老召还侍讷二十三年春讷再病仍

止学舍病革麟请归私第讷叱曰时当丁祭敢不敬

耶祭毕舁归至舍而卒年八十帝悼惜亲为文祭之

又遣官祭于家为治葬地文臣四品给祭葬者自讷

始先是讷应诏陈边事言海内乂安蛮陬奉贡惟沙

漠一方尚烦圣虑若置而不治久且为患若穷追远

击又士马疲劳转输不继陛下为圣子神孙计不过

谨备而已备边在乎实兵实兵在乎屯田汉本始中

匈奴率十余万骑而南赵充国将四万骑分屯缘边

九郡单于闻之引去当时筹画区分可以想见今陛

下宜于诸将中选谋勇数人以东西五百里为制随

其高下立法分屯如充国兵数斟酌损益率五百里

屯一将布列边方远近首尾相应耕作以时遇敌则

战寇去则耕此长策也帝是之边防多用其言讷既

卒久之帝思讷官其次子复祖为司业诫诸生守讷

学规违者罪至死正德中谥文恪

  聂铉

按明外史本传铉字器之以洪武四年进士为广宗

丞至官询父老邑之疾苦孰为最剧对曰连年旱蝗

食乏役繁铉叹曰民困不能上闻非所以事君也即

疏之朝帝遣使验视悉蠲其税秩满入觐献南都赋

及洪武圣德诗授翰林院待制以老疾辞不许改国

子助教寻迁典籍与张美和同赐归十八年复召典

会试欲留用之铉固辞召问所欲以年益衰乞便地

自养令食庐陵教谕俸终其身时称成均三助谓铉

与美和及嘉兴贝琼也

  陈南宾

按明外史本传南宾名光裕以字行茶陵人元末为

全州学正洪武三年聘至都除无棣丞历胶州同知

所至以经术饬吏事时称醇儒十八年召为国子助

教入见讲洪范九畴辨析天下感应之理帝大喜曰

凡进讲者皆不及也亲书其姓名于殿柱以表之后

御注洪范多采其说二十二年擢蜀府长史蜀献王

亲贤好学敬礼尤至造安车以赐为构第名安老堂

二十九年与方孝孺同为四川考试官得人独盛诗

文清劲有法卒年八十

  胡俨

按明外史本传俨字若思南昌人少知名其学天文

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自言受文章之法于乡先生

熊钊钊得之虞集举洪武二十年乡试授华亭县教

谕丁母忧服除改长垣乞便地就养复改余干因着

为令建文元年以荐授桐城知县凿桐陂水引渠溉

田为民利邑有虎伤人俨斋沐告神虎遁去桐城人

祀之朱邑祠四年副都御史练安荐于朝曰俨学足

以达天人智足以资帷幄必拔用之臣言不妄比召

至燕师已渡江成祖即位曰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

试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学又以解缙荐授翰

林检讨与缙及黄淮胡广杨士奇杨荣金幼孜俱直

文渊阁迁侍读二年迁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读丁父

忧寻起复俨在阁承帝顾问应对从容不欲以才先

人然为人少□虽亦能委曲终不敢仰取容悦同列

因言俨学行宜为师表乃解机务拜国子监祭酒时

用法严峻国子生或托事告归辄坐戍边俨至辄论

罢之俨在国学凡朝廷著作及修高皇帝实录永乐

大典皆为总裁官七年帝幸北京以给事胡署监

事召俨赴行在八年帝北征乃命以祭酒兼侍读掌

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京十九年改北京国子

监祭酒当是时海内混一垂五十年民物滋殖嘉祥

备至帝方内兴礼乐外攘要荒公卿大夫文学之士

奋其所长润色鸿业彬彬并起俨馆阁宿儒为时冠

冕以身率教动有师法居国学者二十余年洪熙改

元以疾乞休帝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致

仕免子孙杂泛徭役宣宗即位进礼部侍郎召至京

师欲留用之辞归先后家食亦二十年正统八年卒

年八十三

  宋琮

按明外史徐旭传旭同时有宋琮者泰和人邃于易

学洪武三十年举礼部第一登第官检讨怅然语人

曰翰苑当有厄吾其窜乎俄而考官刘三吾白信蹈

等果得罪琮亦牵连戍边永乐初赦还起为刑部检

校时乡人杨士奇辈贵显琮无所攀援洪熙初迁国

子助教宣德中迁翰林检讨仍掌助教事教士最有

法久之致仕卒卒之前预知死期人或叩之休咎未

尝应也

  阎禹锡

按明外史本传禹锡字子与洛阳人九岁丧父毁几

灭性以会试乙榜除昌黎训导闻母讣徒走奔归庐

墓侧被旌闻薛瑄讲濂洛之学慕之偕同邑白良辅

往受业得其指要考功员外郎开州纪振贤之荐为

其州训导从学者如市州人士化之有不率辄惭曰

吾无以见阎先王天顺初李贤荐为国子学正疏言

国家教化之源礼义所自出近诸生多怀幸进廉耻

道丧其狡者争躐取出身而朴者终淹皓首请遵国

初学规务责实行置通知文簿备书入学岁月俾先

后甲乙厘然可较然后拨送之序明躁竞之涂塞寻

迁监丞七年试院灾举子多死禹锡言被难之士多

怀才愿试之人一旦无辜忽罹灼烂致士子逾垣而

出咸有灰心环视而叹多挟去志请悉赐为进士以

慰其魂给事中何琮等劾禹锡形容过情奏对失实

遂下诏狱谪徽州府经历诸生伏阙乞留至再皆不

听寻迁南京国子助教初禹锡为学正尝请复设京

卫武学宪宗立始行其议召禹锡为国子丞掌其事

遂严立条约奏请入学二年以上学无成效者仿文

生例追其月廪由是人人自励服习其教吏部尚书

姚夔知其贤擢监察御史督畿内学政禹锡于是励

名检抑浮华取濂洛诸儒遗书为士子讲说士多兴

感疏请厘场屋诸弊皆报可其官始终以教士为职

所成就人才甚众成化十二年无疾卒文武门人相

与殓而归其丧禹锡学有师承躬行深造以明道淑

人为务瑄临殁之岁禹锡方从侍为手编其读书录

及河汾诗文至今薛氏之学称禹锡高第

  屠羲英

按明外史本传羲英字淳卿宁国人嘉靖三十五年

进士授户部主事历礼部祠祭郎中时世宗好祷祠

尚书袁炜务迎合羲英少所诡随出为浙江提学副

使持法严诸生惕息奉教部内贵族竿牍无所徇历

南京光禄卿张居正当国禁朝士讲学羲英曰官可

弃学不可不讲第毋为声媒可耳与同志会讲不辍

会南京监生茅迪吉数辈不率祭酒殷迈教殴迈家

僮几死迪吉等坐戍迈亦引去居正以国学教弛议

择严师振饬之以羲英督学有力特改太常卿掌南

监事申严条约六馆肃然及居正遭父丧南京尚书

潘晟等公疏请夺情羲英叹曰黄扉之上墨缞听政

不能争顾劝之耶况俨然为人师乌能与世浮沉为

彝伦玷与司业周子义执不署名居正闻之怒羲英

遂再疏乞休给事中王蔚亦希指劾之遂罢归居正

没廷臣交荐坚卧不出卒于家羲英当官不挠居乡

亦梗梗不以情掩义或病其太刻然清劲之操初终

如一足为缙绅仪表

  刘永澄

按明外史本传永澄字静之宝应人八岁读文信国

正气歌衣带赞即为位朝夕拜之举万历二十九年

进士不好吏事谒选为顺天教授勉诸生以圣贤严

程课饬行检束修之馈不及于门学者称为淮南夫

子迁国子学正雷震郊坛李廷机为礼部具修省事

宜不及求言永澄上书曰灾异求直言自汉唐迄本

朝未之有改也往万安刘吉恶闻人言灾异诏中不

及朝政邹汝愚疏论之炳烈千古然则塞谔谔之门

务容容之福者可谓朝廷有人乎故为公报主计无

如开言路为永澄报公计亦无如请公开言路廷机

永澄座主也得书默然楚宗妖书京察诸事起永澄

将具疏有所纠弹适其父至京师焚其草而止满三

载当迁官永澄喟然曰阳城为国子师斥诸生三年

不省亲者况身为国子师乎遂引疾归家徒四壁立

绝不干谒有司李三才雅敬永澄而惮其方介每见

辄屏去服御蔬布相对同年生为扬州推官念其贫

吏人有所求者令以金进永澄峻却之曰所求当得

何以金为所求不当得又何以金为君真所谓不知

故人者也居恒寡交游惟与顾宪成高攀龙刘宗周

文震孟善以风节相期四十年起兵部职方主事病

不能赴卒于家年三十七刘宗周曰静之好论古人

得失尝曰古人往矣千载之下为吾检点安知千载

之下更无检点我者其刻励自任如此

 国子监部艺文一

  博士箴          汉扬雄

洋洋三代典礼是修画为辟雍国有学校侯有泮宫

各有攸教德用不陵昔在文王经启其轨勖于德音

而思皇多士多士作桢惟周以宁国人兴让虞芮质

成公刘挹行潦而浊乱斯清官操其业士执其经昔

圣人之绥俗莫美于施化故孔子观夫大学而知为

王之易易大舜南面无为而□席平还师阶级之间

三苗以怀秦作无道斩决天纪漫彼王迹而坑夫术

士诗书是泯家言是守俎豆不陈而颠其社稷故仲

尼不对问陈而胡簋是遵原伯非学而闵子知周之

不振儒臣司典敢告在宾

  为王俭让国子祭酒表    齐王融

窃以庠均义重振古所崇资师道尊有来攸尚匪曰

兰芷畴变入室之情不自朱蓝何迁素丝之质况臣

仁惭富侣德谢润身识陋令经器非匣重何以升坠

道于殊年反斯交于遥日将使良玑修竹无增莹羽

敬逊务时遂骞星岁

  张令为太常领国子祭酒诏

南齐高帝

建元四年

               梁江淹

门下庠议既敷缙绅攸属师氏之任宜归儒素散骑

常侍中书令骁骑将军扬州大中正绪器识清简理

怀恬约誉洽朝闻声缉民听必能阐扬元宗式范胄

子兼掌宗伯望实维宜

  为王博士谢表        丘迟

臣闻抚臆可以言心量能则知所止是故矫亲鲁门

简业事亡杂吹齐雅分声遽逝臣才行过污文质无

廉疏达谢于谷杜浃洽乖夫刘杨非除部养之勤岂

通掌故之业

  为安丰王延明让国子祭酒表

             北魏温子升

臣闻宝剑未砥犹乏切玉之功美箭阙羽尚无衡石

之势况才非会稽之竹质谢昆吾之金至于敷教东

序流训上庠置樽候酌悬钟待叩必须蕴朱蓝以成

彩立规矩以为式垂三行于贵游扬六艺于胄子而

臣学愧聚沙问惭攻木虽历文史不治章句于兹旷

官青衿何仰

  让成均祭酒表       唐李峤

东序蚁学称为教化之宫西胶席门实应文昌之宿

论姬孔之制度谈夏商之损益方期遗典坠业有可

发明岂伊曲学謏闻所堪尸忝伏望俯停庸瘵改命

耆儒则授几肆筵还知入庙之礼褒衣博带不濡在

梁之翼

  进学解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

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

张拔去凶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

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

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

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

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

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

纂言者必钩其元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

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

斥佛老补苴罅漏张皇幽眇寻坠绪之茫茫独旁搜

而远绍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

可谓劳矣沈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

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

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

子云相如同工异曲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

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

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

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

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

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

教人为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

栌侏儒椳闑$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

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

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

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

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

卿守正大论是闳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

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

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

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犹且月

费俸钱岁縻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

坐而食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然而圣主不

加诛宰相不见斥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

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无计班资之崇

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

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

  四门助教厅壁记      柳宗元

周人置虞庠于四郊以养国老教胄子祭统曰天子

设四学盖其制也易传太初篇曰天子旦入东学书

入南学夕入西学暮入北学蔡邕引之以定明堂之

位焉大戴礼保傅篇曰帝入东学以贵仁入南学以

贵信入西学以贵德入北学以尊爵贾生述之以明

太子之教焉故曰为大教之宫而四学具焉参明堂

之政原大教之极其建置之道弘也后魏太和中立

学于四门置助教二十人隋氏始隶于国子而降置

五人国朝始合于太学又省至三人员位弥简其官

尢难非儒之通者不列也四门学之制掌国之上士

中士下士凡三等侯伯子男凡四等其子孙之为胄

子者及士庶人之子为俊士者使执其业而居其次

就师儒之官而考正焉助教之职佐博士以掌鼓箧

榎楚之政令分其人而教育之其有通经力学者必

于岁之杪升于礼部听简试焉课生徒之进退必酌

于中道非博雅庄敬之流固不得临于是故有去而

升于朝者贺秘书由是为博士归散骑由是为左拾

遗旧制以拾遗为八品清官故必以名实者居于其

位贞元中王化既成经籍少间有司命太学之官颇

以为易专名誉好文章者咸耻为学官至是河东柳

立始以前进士求署兹职天水武儒衡闽中欧阳詹

又继之是岁为四门助教凡三人皆文士京师以为

异余与立同祖于方舆公与武公同升于礼部与欧

阳生同志于文四门助教署未尝纪前人名氏余故

为之记而由夫三子者始

  国子监后圃赏梨花乐府序  元虞集

至大庚戌之仲春大成殿登歌乐成时雨适至我司

业先生乐雅乐之复古顾甘泽之及时于是乎赋喜

雨之诗推本归功于成均之和乃三月辛已国子监

后圃梨花盛开先生率僚吏席林台之上尊有醴盘

有蔬肴杂陈劝酬交错饮且半酣命能琴者作古

操一阕禽鸟翔舞云风低回先生于是歌木兰之引

以寓斯文之至乐而泳圣泽之无穷也明日僚友酌

酒而赓之又明日诸生之长酌酒而赓之气和辞畅

洋洋乎盛哉虞某起言曰古之教者必以乐故感其

心也深而成其德也易命大夫者犹与之登高赋诗

而观其能否兹事不闻久矣今吾师友僚佐乃得以

讲诵之暇从容咏歌庶几乎乐而不淫者亦成均之

义也命弟子缉录为卷以贻诸好事可览观焉谨序

  国子监箴         明宣宗

翼翼京都岩岩学宫首善之地是维辟雍四方髦士

来游来学业之所专诗书礼乐学必有师为士承式

祭酒司业暨乃众职师道克惇士乃有成俊乂奋兴

为国之桢咨尔为师敬尔仪则以教以率罔懈朝夕

咨尔为学明善诚身克智与能匪敬弗臻俗化所自

贤才所出其于国家甚重而切勖尔师生咸笃于诚

无忽于行式观厥成

  御制重建太学碑略      英宗

北京故有学在宫城之艮隅庳隘弗称正统八年秋

命有司撤而新之明年春成朕躬释奠于先师循古

典也退即学之彝伦堂命儒臣讲经公卿大夫百执

事之臣缝掖之士兵卫之帅拱侍而听殆以万计已

而有司请如故事纪其成于碑敬书贞石昭示后人

 国子监部艺文二

  国子监暮归       宋晁补之

杖履清晨往缣囊薄暮归闲官厅事冷蝴蝶上□飞

  登崇文阁歌        元陈琏

巍巍乎高哉崇文之阁兮吾不知其几百尺突兀直

倚苍冥中雕檐高飞近晓日琼□洞启来清风前瞻

兮帝阙下顾兮辟雍京畿郁兮千里五云近兮九重

太行西来兮迤居庸北拱兮巃□峰峦远近其环

峙削出朵朵金芙蓉是中奇胜甲天下何况此地名

儒宗图书浩瀚纷莫数文光夜吐犹晴虹汉家天禄

不可以复见幸喜斯阁之高崇值校文之多暇日徙

倚而从容爱扶舆磅礡之奇秀兮呼吸尽使归心胸

阑干笑拍飞鸟上豪气不减陈元龙俯视十二衢车

马尘蒙蒙欲招太白老更约东坡翁葡萄酒倾玛瑙

瓮日醉三百玻璃锺人间亦自有胜境何必飞度扶

桑东

  国子监彝伦堂前石晷诗   明袁珙

流沙迢迢隔溟渤不取昆吾铸奇物杏坛花开春昼

迟帝遣良工琢山骨圆如满璧巨如轮三尺瑶台高

捧云子午南北已定位度数安用罗星辰六堂深沉

更漏早旭日扶桑照林杪一丝影射白玉盘万井钟

声报清晓先生盛服坐□比犹记花催直时寅宾

出纳着二典赤心只许羲和知爰则晨昏造小子寸

阴自惜勤终始期在涓埃答主恩大明教化同一晷

 国子监部纪事一

汉书贾谊传谊洛阳人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

于郡中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

如其意所出

后汉书朱浮传建武七年浮转太仆以国学既兴宜

广博士之选乃上书曰夫太学者礼义之宫教化所

由兴也陛下尊敬先圣垂意古典宫室未饰干戈未

休而先建太学造立横舍比日车驾亲临观飨将以

弘时雍之化显勉进之功也寻博士之官为天下宗

师使孔圣之言传而不绝旧事策试博士必广求详

选爰自畿夏延及四方是以博举明经惟贤是登学

者精励远近同慕伏闻诏书更试五人惟取现在洛

阳城者臣恐自今以往将有所失求之密迩容或未

尽而四方之学无所劝乐凡策试之本贵得其真非

有期会不及远方也又诸所征试皆私自发遣非有

伤费烦扰于事也语曰中国失礼求之于野臣浮幸

得与讲图谶故敢越职帝然之

仇香传香字季智陈留考城人也入太学时诸生同

郡符融有高名与香比宇宾客盈室香常自守不与

融言融观其容止心独奇之乃谓曰与先生同郡壤

邻房牖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

守之何固香乃正色曰天子修设太学岂但使人游

谈其中高揖而去不复与言后融以告郭林宗林宗

因与融赍刺就房谒之遂请留宿林宗嗟叹下□为

东观汉记甄宇拜博士每腊诏赐博士人一羊羊有

大小肥瘠时议欲杀羊分肉宇因取瘦者自是不复

争后召会诏问瘦羊博士所在京师因以为号

三国魏志高堂隆传隆字升平为博士文帝初践阼

群臣或以为宜飨会隆曰唐虞有遏密之哀高宗有

不言之思是以至德雍熙光于四海以为不宜为会

帝敬纳之

晋书杜夷传夷移渡江王导遣吏周赡之元帝为丞

相敦曰今大义颓替礼典无宗朝廷滞义莫能攸正

宜特立儒林祭酒官以弘其事处士杜夷栖情遗远

确然绝俗才学精博道行优备其以夷为祭酒夷辞

疾未尝朝会帝尝欲诣夷夷陈万乘之主不宜往庶

人之家帝乃与夷书曰吾与足下虽情在忘言然虚

心历载正以足下羸疾故欲相省宁论常仪也又除

国子祭酒建武中令曰国子祭酒杜夷安贫乐道静

志衡门日不暇给虽原宪无以加也其赐谷二百斛

皇太子三至夷第执经问义夷虽逼时命亦未尝朝

谒国有大政恒就夷谘访焉明帝即位夷自表请退

诏曰先王之道将坠于地君下帷研思今之刘杨缙

绅之徒景仰轨训岂得高退而朕靡所取则焉太宁

元年卒

宋书臧焘传义旗建时焘为太学博士参右将军何

无忌军事随府转镇南将军高祖镇京口与焘书曰

顷学尚废弛后进颓业衡门之内清风辍响良由戎

车屡警礼乐中息浮夫近志情与事染岂可不敷崇

坟籍敦厉风尚此境人士子侄如林明发搜访想闻

令轨然荆玉舍宝要俟开莹幽兰怀馨事资扇发独

习寡悟义着周典今经师不远而赴业无闻非惟志

学者鲜或是劝诱未至耶想复弘之

南齐书王俭传俭进号卫军将军领祭酒俭长礼学

谙究朝仪每博议证引先儒罕有其例八座丞郎无

能异者令史谘事宾客满席俭应接铨序傍无留滞

十日一还学监试诸生巾卷在庭剑卫令史仪容甚

盛作解散髺斜插帻簪朝野慕之相与放效俭常谓

人曰江左风流宰相惟有谢安盖自比也

梁书张充传充征拜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充长于义

理登堂讲说皇太子以下皆至时王侯多在学执经

以拜充朝服而立不敢当也

王承传承发言吐论造次儒者在学训诸生述礼易

义中大通五年迁长兼侍中俄转国子祭酒承祖俭

及父暕尝为此职三世为国师前代未之有也当世

以为荣

陈书徐孝克传孝克陵之第三弟也性至孝为国子

祭酒孝克每侍宴无所食啖当其前膳羞损减高宗

以问中书舍人管斌斌伺之见孝克取珍果纳绅带

中访知还以遗母斌以实启高宗嗟叹良久乃敕自

今宴享孝克前馔并遣将还以饷其母时论美之至

德中皇太子入学释奠百司陪列孝克发孝经题后

主诏皇太子北面致敬

前秦录建元七年高平苏通长乐刘祥并以硕学耆

儒尤精二礼苻坚以通为礼记祭酒居于东庠祥为

仪礼祭酒处于西序每月朔旦率百僚亲临讲论

魏书刘芳传芳字伯文彭城人历通直常侍诏以芳

经学精洽超迁国子祭酒以母忧去官高祖南征宛

邓起为辅国将军太尉长史从太尉咸阳王禧攻南

阳萧鸾将裴叔业入寇徐州疆埸之民颇怀去就高

祖忧之以芳为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徐州大中正行

徐州事后兼侍中从征马圈高祖崩于行宫及世宗

即位芳手加衮冕高祖自袭敛暨于启祖山陵练除

始末丧事皆芳撰定咸阳王禧等奉申遗旨令芳入

授世宗经及南徐州刺史沈凌外叛徐州大水遣芳

抚慰赈恤之寻正侍中祭酒中正并如故芳表曰夫

为国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学为先诚复政有质文

兹范不易谅由万端资始众务禀法故也唐虞已往

典籍无据隆周以降任居虎门周礼大司乐云师氏

掌以媺诏王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掌国中之事以教

国子弟蔡氏劝学篇云周之师氏居虎门左敷陈六

艺以教国子今之祭酒即周师氏洛阳记国子学宫

与天子宫对太学在开阳门外案学记云古之王者

建国亲民教学为先郑氏注云内则设师保以教使

国子学焉外则有太学庠序之官由斯而言国学在

内太学在外明矣案如洛阳记犹有仿像臣愚谓今

既徙县崧瀍皇居伊洛宫阙府寺佥复故趾至于国

学岂可舛替校量旧事应在宫门之左至如太学基

所炳在仍旧营构又云太和二十年发敕立四门博

士于四门置学臣案自周以上学惟以二或尚西或

尚东或贵在国或贵在郊爰暨周室学盖有六师氏

居内太学在国四小在郊礼记云周人养庶老于虞

庠虞庠在国之西郊礼又云天子设四学当入学而

太子齿注云四学周四郊之虞庠也案大戴保傅篇

云帝入东学尚亲而贵仁帝入南学尚齿而贵信帝

入西学尚贤而贵德帝入北学尚贵而尊爵帝入太

学承师而问道周之五学于此弥彰案郑注学记周

则六学所以然者注云内则设师保以教使国子学

焉外则有太学庠序之官此其证也汉魏已降无复

四郊谨寻先旨宜在四门案王肃注云天子四郊有

学去王都五十里考之郑氏不云远近今太学故坊

基趾宽旷四郊别置相去辽阔检督难周计太学坊

并作四门犹为大旷以臣愚量同处无嫌且今时制

置多循中代未审四学应从古不求集名儒礼官议

其定所从之迁中书令祭酒如故出除安东将军青

州刺史为政濡缓不能禁止奸盗廉清寡欲无犯公

私还朝议定律令芳斟酌古今为大议之主其中损

益多芳意也世宗以朝仪多阙其一切诸议悉委芳

修正于是朝廷吉凶大事皆就谘访焉转太常卿

崔辩传辩长子景□梗正有高风好古博涉以经明

行修征拜中书博士历侍御史主文中散授敕接萧

赜使萧琛范云高祖赐名为逸后为员外散骑侍郎

与著作郎韩兴宗参定朝仪雅为高祖所知重迁国

子博士每有公事常被诏独进博士特命自逸始

韩子熙传子熙除国子祭酒子熙俭素安贫常好退

静迁邺之始有司并给兵力时以祭酒闲务止给二

人或有令其陈请者子熙曰朝廷自不给祭酒兵何

关韩子熙事也论者高之

周书乐逊传逊字遵贤河东猗氏人也年在幼童便

有成人之操弱冠为郡主簿魏正光中闻硕儒徐遵

明领徒赵魏乃就学孝经丧服论语诗书礼易左氏

春秋大义寻而山东寇乱学者散逸逊于扰攘之中

犹志道不倦永安中释褐安西府长流参军大统七

年除子都督九年太尉李□请逊教授诸子既而太

祖盛选贤良授以守令相府户曹柳敏行台郎中卢

光河东郡丞辛粲相继举逊称有牧民之才□请留

不遣十六年加授建忠将军左中郎将迁辅国将军

中散大夫都督历□府西合祭酒功曹谘议参军魏

废帝二年太祖召逊教授诸子在馆六年与诸儒分

授经业逊讲孝经论语毛诗及服虔所注春秋左氏

传魏恭帝二年授太学助教孝闵帝践祚以逊有理

务材除秋官府上士其年治太学博士转治小师氏

下大夫自谯王俭以下并束修行弟子之礼逊以经

术教授甚有训道之方及卫公直镇蒲州以逊为直

府主簿加车骑将军左光禄大夫

隋书王頍传頍字景文年二十尚不知书为其兄颙

所责怒乃感激叹曰书无不可读者勤学累载遂遍

通五经周武帝引为露门学士每有议决多頍所为

而性识甄明精力不倦好读诸子偏记异书当代称

为博物开皇五年授国子博士

元善传善赐爵江阳县公迁国子祭酒上尝亲临释

奠命善讲孝经于是敷陈义理兼之以讽谏上大悦

曰闻江阳之说更起朕心赉绢百匹衣一袭善之通

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酝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

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

因善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善私谓妥曰名望己

定幸无相苦妥然之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

难善多不能对善深衔之二人由是有隙

马光传光字荣伯开皇初征授太学博士因释奠高

祖亲幸国子学王公以下毕集光升座讲礼启发章

明己而诸儒生以次论难者十余人皆当时硕学光

剖析疑滞虽辞非俊辨而义理弘赡论者莫测其深

浅咸共推服上嘉劳焉

杨汪传汪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僚就学与汪讲论天

下通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帝令御史

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

 国子监部纪事二

唐书徐旷传旷字文远博通五经时耆儒沉重讲太

学授业常千人旷从之质问不数日辞去或问其故

答曰先生所说纸上语耳若奥境彼有所未见者尚

何观重知其语召与反复研辨嗟叹其能窦威杨元

感李密王世充皆从受学隋开皇中累迁太学博士

后归高祖仍为国子博士高祖幸国学观释奠旷发

春秋题讲难锋生随方占对莫能屈帝异之

陆元朗传元朗字德明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

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随

方立义遍析其要帝大喜曰三人者诚辩然元朗一

举辄蔽可谓贤矣赐帛五十匹迁国子博士

盖文达传文达博涉经史刺史窦抗尝广集儒生令

相问难大儒刘焯刘轨思孔颖达咸在坐文达亦参

焉既论难皆出诸儒意表抗大奇之问盖生所受学

刘焯曰此生岐嶷出自天然以多问寡焯为师抗曰

可谓冰生于水而寒于水矣武德中为国子助教其

宗人儒懿亦以文业知名当时称二盖焉文懿武德

初历国子助教尝开讲毛诗发题公卿咸萃更相问

难文懿发扬风雅甚得诗人之致贞观中终国子博

杨玚传玚为国子祭酒表大儒王迥质尹子路白履

忠等三人教授国子有诏迥质谏议大夫皇太子侍

读履忠老不任职拜朝散大夫罢归子路直弘文余

皆有名玚奏有司帖试明经不质大义乃取年头月

尾孤经绝句且今习春秋三家仪礼者纔十二恐诸

家废无日请帖平文以存学家其能通者稍加优宦

奖孤学从之因诏以三家传仪礼出身者不任散官

遂着令生徒为玚立颂太学门又言古者卿大夫子

弟及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入太学渐渍礼乐知朝

廷君臣之序班以品类分以师长三德四教学成然

后爵之唐兴二监举者千百数当选者十之二考功

覆校以第谓经明行修故无多少之限今考功限天

下明经进士岁百人二监之得无几然则学徒费官

禀而博士滥天禄者也且以流外及诸色仕者岁二

千过明经进士十倍胥史浮虚之徒眊先王礼义非

得与服勤道业者挈长短绝轻重也国家启庠序广

化导将有以用而劝进之有司为限约以黜退之欲

望俊乂在朝难矣帝然其言

鱼朝恩传永泰中诏朝恩判国子监兼鸿胪礼宾内

飞龙闲厩使封郑国公始诣学诏宰相常参官六军

将军悉集京兆设食内教坊出音乐俳倡侑燕大臣

子弟二百人朱紫然为附学生列庑次又赐钱千

万取子钱供秩饭每视学从神策兵数百京兆尹黎

干率钱劳从者一费数十万而朝恩色常不足

阳城传城迁国子司业引诸生告之曰凡学者所以

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明日谒城还

养者二十辈有三年不归侍者斥之简孝秀德行升

堂上沈酗不率教者皆罢躬讲经籍生徒斤斤皆有

法度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连州吏捕迹得之

城家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

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太学诸生何蕃季偿王鲁

卿李谠等二百人顿首阙下请留城柳宗元闻之遗

蕃等书曰诏出阳公道州仆闻悒然幸生不讳之代

不能论列大体闻下执事还阳公之南也今诸生爱

慕阳公德恳悃乞留辄用抚手喜甚昔李膺嵇康时

太学生徒仰阙执诉仆谓讫千百年不可复见乃在

今日诚诸生见赐甚厚将亦阳公渐渍导训所致乎

意公有博厚恢大之德并容善伪来者不拒有狂惑

小生依托门下飞文陈愚论者以为阳公过于纳污

无人师道仲尼吾党狂狷南郭献讥曾参徒七十二

人致祸负刍孟轲馆齐从者窃屦彼圣贤犹不免如

之何其拒人也俞扁之门不拒病夫绳墨之侧不拒

枉材师儒之席不拒曲士且阳公在朝四方闻风贪

冒苟进邪薄之夫沮其志虽微师尹之位而人实瞻

望焉与其化一州其功远近可量哉诸生之言非独

为己也于国甚宜蕃等守阙下数日为吏遮抑不得

上既行皆泣涕立石纪德

搜采异闻录唐六典国子生初入置束帛一篚酒一

壶修一案为束修之礼开元礼载皇子束修束帛一

篚五匹酒一壶二斗修一案三脡皇子服学生之服

至学门外陈三物于西南少进曰某方受业于先生

敢请见执篚者以篚授皇子皇子跪奠篚再拜博士

答拜皇子还避遂进跪取篚博士受币皇子拜讫乃

出其仪如此

宋史郭忠恕传忠恕广顺中召为宗正丞兼国子书

学博士改易博士建隆初被酒与监察御史符昭文

竞于朝堂御史弹奏忠恕叱台吏夺其奏毁之坐贬

为干州司户参军

崔颂传颂判国子监会重修国学及武成王庙命颂

总领其事建隆三年夏始会生徒讲说太祖遣中使

以酒果赐之每临幸国学召颂与语因及经义颂应

答无滞及郊祀以颂摄太仆升车执绥上问以一时

典礼颂占对闲雅上甚重之

邢昺传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初举五经

廷试日召升殿讲师比二卦又问以群经发题太宗

嘉其精博擢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知泰州盐城监

赐钱二十万明年召为国子监丞专讲学之任迁尚

书博士出知仪州就转国子博士代还赐绯选为诸

王府侍讲雍熙中迁水部员外郎改司勋端拱初赐

金紫累迁金部郎中真宗即位改司勋郎中俄知审

刑院以昺儒者不达刑章命刘元吉同领其事是冬

昺上表自陈夙侍讲讽迁右谏议大夫咸平初改国

子祭酒二年始置翰林侍讲学士以昺为之受诏与

杜镐舒雅孙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礼仪礼公

羊谷梁春秋传孝经论语尔雅义疏及成并加阶勋

俄为淮南两浙巡抚使初置讲读之职即于便坐令

昺讲左氏春秋侍读预焉五年讲毕宴近臣于崇政

殿赐昺袭衣金带加器币仍迁工部侍郎兼国子祭

酒学士如故知审官院陈恕丁内艰以昺权知院事

景德二年上言亡兄素尝举进士愿沾赠典特赠大

理评事是夏上幸国子监阅库书问昺经板几何昺

曰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具臣少从

师业儒时经具有疏者百无一二盖力不能传写今

板本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

喜曰国家虽尚儒术非四方无事何以及此上又访

以学馆故事有未振举者昺不能有所建明先是印

书所裁余纸鬻以供监中杂用昺请归之三司以裨

国用自是监学公费不给讲官亦厌其寥落上方兴

起道术又令昺与张雍杜镐孙奭举经术该博德行

端良者以广学员三年加刑部侍郎昺居近职常多

召对一日从容与上语及宫邸旧僚叹其沦丧殆尽

唯昺独存翌日赐白金千两且诏其妻至宫庭赐以

冠帔四年昺以羸老艰于趋步上前自陈曹州故乡

愿给假一年归视田里俟明年郊祀还朝上命坐慰

劳之因谓曰便可权本州何须假耶昺又言杨砺夏

侯峤同为府僚二臣没皆赠尚书上悯之翌日谓宰

相曰此可见其志矣即超拜工部尚书知曹州职如

李觉传觉迁国子博士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

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

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

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

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

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

赐帛百匹

贾昌朝传昌朝字子明真定获鹿人天禧初真宗尝

祈谷南郊昌朝献颂道左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主晋

陵簿赐对便殿除国子监说书孙奭判监独称昌朝

讲说有师法他日书路随韦处厚传示昌朝曰君当

以经术进如二公为颍川郡王院伴读再迁殿中丞

历知宜兴东明县奭侍读禁中以老辞荐昌朝自代

召试中书寻复国子监说书

胡瑗传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以保宁节度推官教

授湖州瑗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

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

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庆历中

兴太学下湖州取其法着为令皇佑中授光禄寺丞

国子监直讲瑗既居太学其徒益众太学至不能容

取旁舍处之礼部所得士瑗弟子十常居四五随材

高下喜自修饰衣服容止往往相类人遇之虽不识

者皆知其瑗弟子也

周邦彦传邦彦字美成元丰初游京师献汴都赋万

余言神宗异之命侍臣读于迩英阁召赴政事堂自

太学诸生一命为正居五岁不迁益尽力于辞章出

教授庐州知溧水县还为国子主簿哲宗召对使诵

前赋除秘书省正字

丰稷传稷改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历太常少卿国子

祭酒车驾幸太学命讲书无逸篇赐四品服

杨时传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与种师

道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

靖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

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

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闶传闶迁著作佐郎以言者论罢主管崇道观召

为国子司业时兴太学闶奏宜先经术帝曰士习诗

赋已久遽能使之通经乎闶曰先王设太学惟讲经

术而已国初犹循唐制用诗赋神宗始以经术造士

遂罢诗赋又虑不足以尽人才乃设词学一科今宜

以经义为主而加诗赋帝然之闶于是条具以闻其

法以六经语孟义为一场诗赋次之子史论又次之

时务策又次之太学课试及郡国科举尽以此为法

且立郡国士补国学监生之制中兴已后学制多闶

所建明闶又言建学之始宜得老成以诱掖后进乃

荐全州文学师维藩诏除国子录维藩眉山人精春

秋学林栗其高弟也故首荐之新学成闶奏补试者

六千人且乞临雍继率诸生上表以请于是帝幸太

学秦□执经闶讲易泰卦赐三品服胡寅闻之以书

贵闶曰阁下为师儒之首不能建大论明天人之理

乃阿谀柄臣希合风旨求举太平之典欺天罔人孰

甚焉平生志行扫地矣闶少宗程颐学宣和末杨时

为祭酒闶为诸生胡安国至京师访士于时以闶为

首称由是知名

王纶传纶字德言建康人幼颖悟十岁能属文登绍

兴五年进士第授平江府昆山县主簿历镇江府婺

州临安府教授权国子正时初建太学亡旧规凭吏

省记吏缘为奸纶厘正之其弊稍革

黄中传中字通老为司封员外郎兼国子司业芝草

生武成庙官吏请以闻中不答官吏阴画图以献宰

相谓祭酒周绾与中曰治世之瑞抑而不奏何耶绾

未对中曰治世何用此为绾退谓人曰黄司业之言

精切简当惜不为谏官

王信传信字诚之处州丽水人既冠入太学登绍兴

三十年进士第试中教官授建康府学教授丁父忧

服除进所著唐太宗论赞及负薪论孝宗览之嘉叹

不已特循两资授太学博士时须次者例徙外添差

温州教授郡饥疫议遣官赈救之父老愿得信任其

事守不欲以烦信请益力信闻之欣然为行遍至病

者家全活不可胜记差敕令所删定官法令有不合

人情自相抵牾吏得以傅会出入者悉厘正之转对

言敌情不可测和议不可恃今日要当先为自备之

策以待可乘之机上以为是又论太学正录掌规矩

之官而员多博士掌训导之官而员少请以正录两

员升为博士从之

吴柔胜传柔胜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迁国

子正柔胜始以朱熹四书与诸生诵习讲义策问皆

以是为先又于生徒中得潘时举吕乔年白子长擢

为职事使以文行表率于是士知趋向伊洛之学晦

而复明迁太学博士

清波杂志元丰间驾往国子监出起居有旨人赐酒

二瓮诸斋往往置以益之曰奉圣旨得饮遂自肆致

有乘醉登楼击鼓者因是遇赐酒即拘卖以钱以是

知自昔国学有酒禁也

东坡志林杞人马正卿作太学正清苦有气节学生

既不喜博士亦忌之余偶至其斋中书杜子美秋雨

叹一篇壁上初无意也而正卿即日辞归不复出至

今白首穷饿守节如故正卿字梦得

清波杂志郑穆字闳中闽士所尊四先生郑其一也

元佑初为国子祭酒久而请老太学诸生数千人状

诣司业又诣丞相府请留不报以待制奉祠将行公

卿大夫多以诗赠之三学之士皆为诗且出祖汴东

门外三献酒再拜堂下辞诀而去观者叹息辉又从

合肥王公助学王与郑中表亲有一编曰归荣乃送

行诗也后未见此本

玉照新志自绍兴讲和以来金使经由官私牌额悉

以纸覆之盖常年之例隆兴间金使往天竺山烧香

过太学门临安尹命官吏持纸往幕太学二字有直

学程宏图者襕立其下曰太学贤士之关国家储

才之地何歉于金使坚执不令登梯吏以白尹尹以

上闻阜陵嘉叹久之遂免至今循之宏图后登第上

记其姓名喜其有守擢大理司直迁丞而卒宏图番

阳人词翰亦佳然使酒难近人多忌之

癸辛杂识余晦字养明四明人小有才赵与之罢

京尹晦实继之此壬子四月也后一月上庠士人与

市人有竞以不能奉学舍之意既而斋生有毙于斋

中者遂命总辖辈入斋看验遂肆诸生之怒时祭酒

蔡□入奏三学卷堂伏阙上书直攻晦为仆及晦轿

出将白堂则诸生拦截于路欲行打辱于是晦即绝

江以避之遂以理少罢职而□亦除宗少而去京庠

复上书留蔡而大博黄邦彦武博戴良斋复劾晦而

留□皆不报未几晦知鄂州杭以二卿召或有诗献

蔡云九曲湾头是钓滩先生何事放渔竿长江流水

滔滔去落日西风阵阵寒好把丹心裨圣主休将素

爵换高官想于献纳论思际应说今来蜀道难后□

径除佥枢或有讥之云不因同舍之卷堂安得先生

之过府

元史顺帝本纪至正二十年冬十月朔甘露降于国

子监大成殿前柏木

许衡传帝久欲开大学会衡请罢益力乃从其请至

元八年以为集贤大学士兼国子祭酒亲为择蒙古

弟子俾教之衡闻命喜曰此吾事也国人子大朴未

散视听专一若置之善类中涵养数年将必为国用

乃请征其弟子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

善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炖孙安刘安中十二人为

伴读诏驿召之来京师分处各斋以为斋长时所选

弟子皆幼稚衡待之如成人爱之如子出入进退其

严若君臣其为教因觉以明善因明以开蔽相其动

息以为张弛课诵少暇即习礼或习书算少者则令

习拜跪揖让进退应对或射或投壶负者罚读书若

干遍久之诸生人人自得尊师敬业下至童子亦知

三纲五常为生人之道十年权臣屡毁汉法诸生廪

食或不继衡请还怀帝以问翰林学士王盘盘对曰

衡教人有法诸生行可从政此国之大体宜勿听其

去帝命诸老臣议其去留窦默为衡恳请之乃听衡

还以赞善王恂摄学事刘秉忠等奏乞以衡弟子耶

律有尚苏郁白栋为助教以守衡规矩从之

孛朮鲁翀传翀字子翚其先隆安人迁集贤直学士

兼国子祭酒诸生素已望翀至是私相欢贺翀以古

者教育有业退必有居旧制弟子员初入学以羊贽

所贰之品与羊等翀曰与其餍口腹孰若为吾党燥

湿寒暑之虞乎命撙集之得钱二万缗有奇作屋四

区以居学者诸生积分有六年未及释褐者翀至皆

使就试而官之帝师至京师有旨朝臣一品以下皆

乘白马郊迎大臣俯伏进觞帝师不为动惟翀举觞

立进曰帝师释迦之徒天下僧人师也余孔子之徒

天下儒人师也请各不为礼帝师笑而起举觞卒饮

众为之栗然

刘赓传赓兼国子祭酒国学故事伴读生以次出补

吏莫不争先出时有一生亲老且贫同舍生有名在

前者因博士以告曰我齿颇少请让之先赓曰让德

之恭也从其让别为书荐其人朝廷反先用之自是

六馆之士皆知让之为美德也

虞集传集除国子助教即以师道自任诸生时其退

每挟策趋门下卒业他馆生多相率诣集请益丁内

艰服除再为助教除博士监祭殿上有刘生者被酒

失礼俎豆间集言诸监请削其籍大臣有为刘生谢

者集持不可曰国学礼义之所出也此而不治何以

为教仁宗在东宫传旨谕集勿竟其事集以刘生失

礼状上之移詹事院竟黜刘生仁宗更以集为贤

王思诚传思诚至正元年迁奉议大夫国子司业二

年拜监察御史召修辽金宋三史调秘书监丞会国

子监诸生相率为哄复命为司业思诚召诸生立堂

下黜其首为哄者五人罚而降斋者七十人勤者升

惰者黜于是更相勉励

张翥传翥字仲举晋宁人以翰林侍读兼祭酒翥勤

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

乐亲炙之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

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金台集国子监候日影到堂后梨树散学

献征录萧邦现庐陵人举明经为邑学训导每得俸

给必制衣服备甘旨以奉父母扁其堂曰养志明初

升国子典簿见诸生有三年省祭及为养亲而行者

必委曲成就之有不顾父母之养者辄呵责之祭酒

张显宗司业张智礼重之亟称其孝友学者称为养

志先生

赵俶字本初洪武六年除国子博士既教胄子随叩

辄应莫不乐得经师上一日御奉天殿俶偕诸儒侍

侧召至前谕之曰经学必宗孔子毋以仪秦纵横语

示诸生也俶顿首谢归告诫士子屏去战国策诸书

勿读明年诏择诸生之聪悟能文者二十五人命俶

领而颛教之且令修词以汉司马迁班固唐韩愈宋

欧阳修苏轼为法寻于诸生中擢李扩黄义等入文

华武英二堂说书多至大用俶自专师席旦夕诲迪

不倦士多成业

张显字缉熙洪武中被荐自王府教授为国子学正

秩满升监丞□事公勤六馆皆敬重之乃条陈百务

成法益备时北监初建惟司业贝泰署印教尼不行

朝议以显素谙典章乃奏改北诏报可遂兼程以往

经理学舍劝惩淑慝百废毕兴辅泰所不逮泰旧尝

为南监助教显降意下之协恭和衷严申学规激励

后进于是诸生数千人肃然敬服莫不以显为能尽

欧阳贤永乐间为南京国子助教九年考最凡考最

复职者皆援例自陈得升众谓贤曷自陈曰吾尝戒

学者宜安命乃今自蹈之耶卒不自陈

赵鲁字尚确山阴人宣德初领乡荐历任教谕正统

十二年始升国子监典籍日端坐观书咏诗校对讹

缺或忘寝食暇则鸣琴自娱祭酒陈敬宗谓人曰赵

尚确仕不近利学不近名对之坐谈简淡有味令人

兴起今之黄叔度也久之迁典簿益勤敏尽职不以

为卑及秩又满引年致仕行李无一长物惟囊书数

百卷而去

春明梦余录明兴之初未即正位即建国子监兴学

以元国子生梁贞为太子宾客兼祭酒掌监事仿周

制以六德六艺训迪务底于成有异才出类者即奏

闻擢用之初国学既建诸博士皆就职胄子在内府

者令布衣高启谢征教之至是诸生方序立右顺门

内贞信旨下敕诸生出受业太学既而以学制未广

谕中书省曰太学育贤之地所以兴礼乐明教化贤

人君子所自出古帝王建国以此为重今太学虽建

斋舍卑隘不足以居其令工部增益学舍必高明轩

厂俾讲习有所游息有地达材成德者有可望焉庙

成上幸学行释菜礼初礼部奏增国子生上曰扬雄

言务学不如求师师得其人则材成不得其人广生

徒何益其民间俊秀可充选者甚众而祭酒乏人卿

等其为朕询采天下通今博古才德兼备足为人师

者以名闻于是起致仕尚书侍郎及四辅官驿召至

皆手敕署祭酒司业官十四年以文渊阁学士宋讷

为祭酒敕谕之曰太学贤士所关礼义之所自出也

自建学而来历选师儒以居迄今未臻其效岂士习

之难变欤抑师道之不立莫为变欤此朕所夙夜究

心者也卿宿学者德兹特命为祭酒尚体朕志使诸

生有成士习丕变庶国家有赖焉时初设学学徒众

师生相讦教尼不行上令曹国公李文忠以勋臣亲

重领监事助绳纠讷性严重不妄言笑以矩矱自检

抚士恩义并至恒寝食堂厢房不休沐私第谆切训

召不遗余力而上时时召与问对亦时时至太学临

视一日上召问卿昨午默坐厢房色颇厉何也讷顿

首言臣荷皇上恩厚念欲为国家效犬马竭力造士

昨生徒有造次步倾跌失容者皆臣不能教迪所致

故静自□责上嘉叹讷顿首曰犬马臣动息圣明何

从知上曰朕欲时见卿念学事烦不欲为数数故遣

画工图卿像以来因出像示讷讷感泣顿首谢讷滑

县人举元进士知盐山县征为助教升内阁学士转

祭酒能躬修教率规绳整肃故其时国学人才卓有

可观

长安客话国初高丽遣金涛等四人来入太学洪武

四年涛登进士归国其后各国及土官亦皆遣子入

监监前别造房百间居之名王子书房有奏归省者

命礼部厚赐以荣其归今太学前有交趾号房盖成

祖设北监以来所以处交趾官生者

春明梦余录永乐三年谕礼部申明国学洪武旧规

俾师教无阙士学有成庶几国家得贤才之用时以

内阁胡俨为祭酒俨南昌人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荐

知桐城入为检讨入阁以其学行堪为师表出为祭

酒率以身教士心翕然向慕上北征以祭酒掌翰林

院事太子宾客致仕自处淡薄衣食仅足方岳重臣

俱待以师礼

宣德后以师道著者北为李忠文时勉南为陈祭酒

敬宗于是有南陈北李之称时勉崇廉耻抑奔竞别

贤否为劝惩士习丕变诸生数千人开导训诲语经

义必穷旨趣俾涣然领解诸生有贫不能婚病不能

医死不能丧者节缩钱为赈给仁义之风行矣督

诸生学甚劬且五鼓令起诵读夜漏定二鼓方听寝

时潜行省其勤惰一时人士皆感奋兴起共诵称之

曰天地之量父母之心敬宗力以师道自任严条教

革旧习励诸生于进学成德瞽宗之政肃于朝廷僚

属挟忿私有抵诬周文襄为草疏申理辞少骫敬宗

曰不可被诬事小欺君事大持不上而事亦竟白时

大阉王振权重震天下时勉特与抗礼振生日诸大

臣皆往贺又独否振恚遣人日廉迹其故莫得也彝

伦堂故有大树时勉嫌其阴翳颇妨诸生班稍伐其

傍枝振以为擅伐官树供私爨遂矫旨与司业赵琬

掌馔金鉴连逮方逮时时勉方坐东厢考业锦衣官

校猝至掩卷起免冠受桎梏诸监生皆错愕失次时

勉神色自若呼诸生前徐语曰某人某处讲是某处

讲非某胜某缕缕如平时因顾嘱僚属令终事乃行

己矫旨荷校国子前校重百斤时勉老不任校惫

甚诸生司马询等百千人伏阙请宽宥有石大用者

独奋请以身代会事闻皇太后乃得解寻致仕去而

敬宗考绩至都下不诣振振以礼币求书程子四箴

走笔书而归其礼币竟不往故官太学者二十余年

竟不调敬宗意豁如也盖一时风尚肃正者如此

寓圃杂记正统十一年太师英国公暨侯伯二十余

人早朝毕奏曰臣等皆武夫不谙经典愿赐一日假

诣国子监听讲上命以三月三日于是太师率诸侯

伯至日到监始携茶汤果饼之类甚丰祭酒李先生

时勉命诸生立讲五经各一章讲罢设酒馔奉款诸

侯伯让曰受教之地皆就列坐惟太师与先生抗礼

饮甚欢太师屡辞先生曰秀才家饭不易措置愿太

师少宽后命诸生歌鹿鸣之诗宾主雍雍抵暮而散

此亦太平盛事也

春明梦余录弘治中诏起侍讲谢铎为北祭酒佥事

张懋南祭酒皆宿儒懋以父丧力辞特旨为增置司

业一人署监事以待以编修罗钦顺为之听懋终制

日赴官时士多放逸有差拨争先者钦顺念以为放

心宜收非管摄之严不可争风宜息非精稽考公予

夺填之不能持甚力而谤作已乃肃然及懋至与谨

矩度尚德化励廉耻明道术着功令祁寒暑雨具冠

服危坐终日以听事诸生翕然日执经质疑问业人

人自以为得师也铎先后祭酒两雍律己率人皆严

立规约监故有羡金为祭酒费铎尽籍于官均赡僚

属构东西楼刻经史列其上北监庙街湫隘益市地

辟其斜侧又市庐舍三十余区居博士助教诸学官

诸生贫者赡给死者赙襚皆羡金不自私一钱

 国子监部杂录

桯史国学以古者五祀之义凡列斋扁榜至除夕必

相率祭之遂以为炉亭守岁之酌祝辞惟祈速化而

已群儒执事者帽而不带以绦代之谓之叨冒爵中

皆有数鸭脚每献则以酒沃之谓之侥幸凡今世之

登科级者人或窃以此目之则怫然而怒孰知堂堂

成均乃有愿而不获者乎余谓不然蜡狂之献以弛

张观之可也余里士柳三聘肄业立礼斋尝为余言

如此

癸辛杂识成均旧规后来不复可见矣谩言所知者

数则于此亦可想见当时学校文物之盛庶异日复

古或有取焉太学私试以孟仲季分为三场或司成

无暇则并在岁晚有公试则无私试试惟监中司成

命题就差学官充考校封录之职不复经由朝廷至

第三日即揭晓每十人取一孤经则二三人亦取二

名第一等常缺第二等谓之放等魁当三分第二名

二分半第三等魁二分率从第二三取起魁二分第

二第三一分半第四第五一分三厘余并一分太学

公试遇省试年则在省试后二月下旬凡引试二日

非省试年分则随铨试后引试系朝廷差官士子则

襕入试大约七人取一第一等缺第二等约二十

人取一余约七人取一第四第五并一分公试魁纵

不该升补他日登第亦是部注教官若三名前例是

教官有外校次年公试中第二等谓之入等升又谓

之正升或外舍成校人前一年已中第三等本年再

中第三等谓之本等升或外舍成校定人前一年中

第四等本年中第三等谓之进等升若先在三而今

在四谓之退舍不能成事此外又有追补法前一年

或不成校本年忽中公试第二等名为入等却用本

年私试二场并得如中魁亦当一场谓之追升可以

陈乞追升内舍或止中两场则无用又前一年外校

八分以上或优本年公试不同得失得之升榜若下

就试者非内舍校定以升补做内舍校定者一年止

有两试一试中则又试两试若一年两试俱失谓之

折脚不复试第三试以三试不中则当退舍每年二

十一人或于内有未升上舍而过省者或有事故者

许二十一人之后分数少者依资次来豁校如正升

内外舍人亦用状谢某人已成事缺新升内舍一年

无两升纵当年上舍试入优止理为内舍校定不可

升上舍内舍一年无三色试已试公试者不许赴私

试已试私试者不许赴公试上舍试每三人取一人

优等十人通榜魁十分亚鼎各九分余七名并八分

平六分内舍未有校定本年中舍平等者理为内校

升补上舍有三等内舍平校试舍试平等或内舍优

校不中上舍试或有季无校定试入上舍试优等亦

与随榜升补下等上舍谓之赤脚升其升补名字依

上舍试榜资次盖舍试压公试内舍新升及无季人

虽中舍试只作内校分数然舍试一中优等八分平

等六分五名以前又有加分尽可赶优或前一年已

有平校本年有平等上舍试入两中舍试平等已上

谓之俱平或一优一否皆为下等上舍谓如内舍平

校人试入上舍优等当举免省到殿元有求免人理

作升甲用已升甲者升名谓之一优一平为中等上

舍谓如内舍优校人又中上舍试优等以优中优皆

是释褐不拘名数先赐进士出身谓之上等上舍法

注教官续有此附黄甲第三人恩例注推官自方熙

孙始当年间有内舍优校偶舍试当年分人多亦止

以三人为限等四名纵积十分亦不理若以优中优

则谓之两优状元其试两年一次率在季秋圣旨差

官命极难之题重于省试优校赴舍试如不中守三

年后径到殿中平即免省到平校人赴舍试中优即

赴殿自甲子年后上舍人多陈乞解褐出身不到殿

应当举免解次举免省赴殿谓之待年若本自免解

谓之两免相充此学法也或本未免解当年实请免

谓之请免相衡并相衡免省赴殿国子生寄理法国

子生补入者升补内舍谓之寄理内舍升补上舍谓

之寄理上舍未许行正食止借一日食而已升中等

下等上舍合后到殿者未许到殿直待元牒主补外

方理为正行食及许到殿以此牒官有请一月或半

月假者盖欲其早成事故耳解褐舍法下等上舍先

免解后免省待三年后到殿中等上舍径到殿或特

旨径行解褐释褐恩数成而优者谓之状元择日于

崇化堂鸣鼓集众诸生两廊序坐学者穿东序立堂

上状元亦襕立同舍班俟揖揖讫诣堂下香案前

面东南望阙谢恩跪受敕黄再拜次入幕换公裳其

所换下之衣尽为斋仆持去以利市再至为阶上面

西北再拜谢恩毕与学官同舍讲拜者再次诣忠文

庙次诣直舍通门状谢学官亦止称某斋学生再拜

遂归本斋团拜次诣诸斋谢亦称同舍生不书斋名

礼毕到堂上换衫帽与学官相见交贺监中备酒七

杯次本斋三杯讫临安府差到客将备轿马从人差

帽迎至祥符寺状元局凡学夫斋仆以次平日趣走

之人皆以大小黄旗多至数百面呵喝状元与唱名

一同遂择日谒先圣其局钱酒支用并天府应办次

日谢宰执台谏然后部中送缺初任文林郎节察推

官视殿试第三人恩例谢宰相用启事见主司有拜

礼太学解试与舍试无相干太学十人取三人若参

未满年七人取一人系不满年太学生升补一请求

免已经特恩正免又一请者亦免曾于方州请举不

改名者谓之带胎入学异时于学中请者亦免在学

三十年公私试曾一中者永免在学曾一请后二十

日永免太学解试都魁虽不升舍将来在第亦许升

甲部注教官

太学诸斋各祠本斋之有德行者存心斋果行斋并

祠栗斋巩丰循理斋祠慈湖杨简果行斋祠梅溪王

十朋菊坡崔与之

学规五等轻者关暇几月不许出入此前廊所判也

重则前廊关暇监中所行也又重则迁斋或其人果

不肖则所迁之斋亦不受又迁别斋必须委曲人情

方可直须本斋同舍力告公堂方许放还本斋此则

比之徒罪又重则下自讼斋则比之黥罪自宿自处

同舍亦不敢过而问焉又重则夏楚屏斥则比之死

罪凡行罚之际学官穿东序立堂上鸣鼓九通二十

斋长渝并襕各随东西廊序立再拜谢恩罪人亦

谢恩用一新参集正宣读弹文一集正权司罚以黑

竹篦量决数下大门甲头以手对众将有罪者就下

堂毁裂襕衫押去自此不与士齿矣

太学上已假一日武学则三日清明太学三日武学

乃一日殊不可晓

学舍燕集必点妓乃是各斋集正自出帖子用斋印

明书仰弟子某人到何处祗直本斋燕集专有一等

野猫儿卜庆等十余人专充告报欺骗钱物以为卖

弄生事之地凡外欲命妓者但与斋生一人相稔便

可借此出贮呼之此事不知起于何时极于无义乃

所以起多事之端也

太学除夜各斋祀神用枣子荔枝蓼花三果盖取早

离了之谶遇出湖则多不至三贤堂盖以乐天东坡

和靖为落酥林故也可发一笑

查浦辑闻虞文靖谓许文正殁后国子监始立宫府

刻印章盖文正为祭酒时尚在旧学所谓王宣抚宅

也今国学彝伦堂前树传是文正手植殆未必然

太学志监丞称太学司直所居曰绳愆厅亦曰东厅

博士别有厅称为西厅

洪武中国子生出使视行人如核天下土田稽百司

案牍督吏民修水利出有赐还有劳永乐初颁诏谕

访辑高皇遗文至同十三道御史问刑虑囚皆举重

务以试之然虽劳绩有成无不复监卒业者其后有

长差短差之例长差若清黄写诰之属短差若承运

库试字司礼监誊本礼部写民情中书科誊黄之属

短差复监长差则例满附选待除不复监矣

春明梦余录洪武中上以公侯子弟在太学者多骄

慢不习训诏曹国公李文忠提督国子监是以国公

而理太学事也二十九年因学正吴启言上命魏国

公徐辉祖率礼部翰林院官诣监考试诸生等第吏

部以次录用是以国公而试太学士也洪武中起致

仕刑部尚书李敬为国子祭酒致仕吏部尚书刘崧

为司业是以尚书而起太学官也其时太学之重如

宋庆历四年判国子王拱辰言汉太学千八百间生

徒三万唐千二百间今国子监才二百楹制度狭小

不足以容乃改建太学增同舍生二百犹未及汉唐

之盛也明制太学号舍与宋相仿当教典方兴生徒

或至三千后人数萧萧非初制矣郭正域云谨按往

牒洪武四年诏选府州县诸生俊秀者入国子学得

陈如圭等二千七百八十二人二十六年监生悦慈

等八千一百二十四人永乐十九年方瑛等九千八

百八十四人宣德四年陈宪等四千八百九十三人

正统十四年金聪等四千四百二十六人景泰五年

黄梦麟等五千一百七十九人天顺八年徐福等五

千八百三十三人成化二年任兰等六千二十人正

德三年洪濡等一千三百二十六人嘉靖十九年徐

旬等二千一百五十一人及至今日寥寥如此非所

以风四方示后世也

初建国学令品官子弟及民间俊秀充国子学生于

是有官民生之目自一品至七品皆得与叙荫皆谓

官生民生则郡县中论其秀而岁升之者也洪武三

年设科举士五年选会试下第年少质美者令入学

皆谓民生当是时启教虽弘而任官不易非强学登

科则积分将至十余载而后得历事授官成化初始

诏三品大臣以上子孙许一人送监照监例出身荫

而得举复得以次子补荫而自洪武来死王事者之

裔时有特荫其经筵储邸讲道之臣有稽劳叙荫边

境大臣以功荫皆曰恩生边境酋长以及海外君长

梯航相望遣子入学附之官生其勋戚习读昉如洪

武初令公侯伯及武官子弟承袭者入国学肄业是

时盖二百余人景泰天顺间戚畹诸公主子孙听乞

入监成化十年令公侯伯驸马初习授者送监读书

习礼祭酒以学规教之不率者奏闻今上设礼部主

事一员专教驸马因不复入监

明初人才辈出太学为盛朝廷所用内而台谏外而

藩臬率以授太学生之成才者自正统以来此制遂

废嘉靖八年廷议复申祖制三途并用于是以举人

监生孙翥为给事中举人监生阮薇岁贡监生张澍

为监察御史及万历初张文忠居正柄政屡申饬而

未能行也

洪武时国子生殷敏选入武英殿纪事授监察御史

盖其时储养国学有出使历事之任又有大本堂读

书武英殿纪事等职故贤才辈多出其中

日知录国子司业以为生徒所执之业非也唐归崇

敬授国子司业上言司业义在礼记乐正司业正长

也言乐官之长司主此业尔雅云大版谓之业按诗

周颂设业设虡崇牙树羽则业是悬钟磬之簨虡也

今太学既不教乐于义无取请改国子监为辟雍祭

酒为太师氏司业一为左师一为右师诏下尚书集

百僚定议以闻议者重难改作其事不行按灵台之

诗曰虡业维枞即此业字传曰业大版也所以饰栒

为县也捷业如锯齿或白画之尔雅大版谓之业左

氏昭九年传辰在子卯谓之疾日君彻宴乐学人舍

业礼记檀弓大功废业并谓此也悬者常防其坠故

借为敬谨之义书之兢兢业业诗之赫赫业业有震

且业是也凡人所执之事亦当敬谨故借为事业之

义易传之进德修业可大则贤人之业盛德大业礼

记之敬业乐群是也然三代诗书之文并无此义而

业广惟勤一语乃出于梅颐所上之古文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