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四译馆部汇考

  周

周制设象胥掌蛮夷诸国传谕言辞而属于秋官司

按周礼秋官司寇刑官之职大行人王之所以抚邦

国诸侯者岁遍存三岁遍俯五岁遍省七岁属象胥

谕言语协辞命九岁属瞽史谕书名听声音十有一

岁达瑞节同度量成牢礼同数器修法则十有二岁

王巡守殷国

岁者巡狩之明岁五岁之后间岁遍省七岁省

 而召其象胥九岁省而召其瞽史皆聚于天子之

 宫教习之也郑司农云象胥译官也元谓胥读为

 谞王制曰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

 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

 译此官正为象者周始有越裳重译而来献是因

 通言语之官为象胥云胥谓象之有才知者也辞

 命六辞之命也瞽乐师也史大史小史也书名书

 之字也

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下士八人徒二十人

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其有才知者也此类之

 本名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合总名曰象者周之德先致南方也

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谕说

焉以和亲之

谓蕃国之臣来俯聘者

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传之

以时入宾谓其君以世一见来朝为宾者

凡其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而宾相之

从来至去皆为摈而相侑其礼仪

凡国之大丧诏相国客之礼仪而正其位

客谓诸侯使臣来吊者

凡军旅会同受国客币而宾礼之

谓诸侯以王有军旅之事使臣奉币来问

凡作事王之大事诸侯次事卿次事大夫次事上士

下事庶子

作使也郑司农云王之大事诸侯使诸侯执大

 事也次事卿使卿执其次事也次事使大夫次事

 使上士下事使庶子

  汉

汉初承秦制设典客以掌归义蛮夷又设典属国以

掌蛮夷降者后改典客为大鸿胪并省典属国而尚

书又有主客曹

按汉书百官公卿表典客秦官掌诸归义蛮夷有丞

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鸿

胪属官有行人译官别火三令丞及郡邸长丞武帝

太初元年更名行人为大行令初置别火王莽改大

鸿胪曰典乐初置郡国邸属少府中属中尉后属大

鸿胪

应劭曰郊庙行礼赞九宾鸿声胪传之也如淳

 曰汉仪注别火狱令官主治改火之事师古曰郡

 邸长丞主诸郡之邸在京师者也

典属国秦官掌蛮夷降者武帝元狩三年昆邪王降

复增属国置都尉丞候千人属官九译令成帝河平

元年省并大鸿胪

按后汉书百官志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四曹常

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二千石

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国夷狄

  后汉

后汉设大鸿胪主四方夷狄朝贡及封爵之事又设

南北主客曹

按后汉书百官志大鸿胪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

掌诸侯及四方归义蛮夷其郊庙行礼赞导请行事

既可以命群司诸王入朝当郊迎典其礼仪及郡国

上计匡四方来亦属焉皇子拜王赞授印绶及拜诸

侯诸侯嗣子及四方夷狄封者台下鸿胪召拜之王

薨则使吊之及拜王嗣丞一人比千石

周礼象胥于宝注曰今鸿胪汉官曰员吏五十

 五人其六人四科二人二百石文学六人百石一

 人斗食十四人佐六人骑吏十五人学事五人官

 医永元十年大匠应顺上言百郡计吏观国之光

 而舍逆旅崎岖私馆直装衣物敝朽暴露朝会邈

 远事不肃给昔霸国盟主耳舍诸侯于隶人子产

 以为大讥况今四海之大而可无乎和帝嘉纳其

言即创业焉

大行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诸郎

员吏四十人

丞一人治礼郎四十七人

汉官曰其四人四科五人二百石文学五人百

 石九人斗食六人佐六人学事十二人守学事东

 观书曰主斋祠傧赞九宾又有公室主稠中都官

 斗食以下功次相补案卢植礼注曰大行郎亦如

 谒者兼举形貌

右属大鸿胪本注曰承秦有典属国别主四方夷狄

朝贡侍子成帝时省并大鸿胪中兴省译官别火二

令丞

如淳曰汉仪注别火狱令官主治改火事

及郡邸长丞但令郎治郡邸

汉官目录曰右三官司徒所部

尚书六人六百石本注曰成帝初置尚书四人分为

四曹常侍曹尚书主公卿事二千石曹尚书主郡国

二千石事民曹尚书主凡吏上书事客曹尚书主外

国夷狄事世祖承遵后分二千石曹又分客曹为南

主客曹北主客曹凡六曹

  魏

魏承汉置客曹尚书而尚书曹又有南主客郎

按晋书职官志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又有左

民客曹五兵度支凡五曹尚书二仆射一令为八座

魏尚书郎有殿中吏部驾部金部虞曹比部南主客

祠部度支库部农部水部仪曹三公仓部民曹二千

石中兵外兵都兵别兵考功定课凡二十三郎青龙

二年尚书陈矫奏置都官骑兵合凡二十五郎每一

郎缺白试诸孝廉能结文案者五人谨封奏其姓名

以补之

  晋

晋以大鸿胪统典客等令尚书省有客曹而曹郎有

左右南北主客之属

按晋书职官志大鸿胪统大行典客园池华林园钩

盾等令又有青官列丞邺元武苑丞及江左有事则

权置无事则省

晋置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而无五兵

咸宁二年省驾部尚书四年省一仆射又置驾部尚

书太康中有吏部殿中及五兵田曹度支左民为六

曹尚书又无驾部三公客曹

晋受命武帝罢农部定课置直事殿中祠部仪曹吏

部三公比部金部仓部度支都官二千石左民右民

虞曹屯田起部水部左右主客驾部车部库部左右

中兵左右外兵别兵都兵骑兵左右士北主客南主

客为三十四曹郎后又置运曹凡三十五曹置郎二

十三人更相统摄及江左无直事右民屯田车部别

兵都兵骑兵左右士运曹十曹郎康穆以后又无虞

曹二千石二郎但有殿中祠部吏部仪曹三公比部

金部仓部度支都官左民起部水部主客驾部库部

中兵外兵十八曹郎后又省主客起部水部余十五

曹云

  宋

宋大鸿胪不常置而尚书客曹以左仆射领之

按宋书百官志大鸿胪掌赞导拜授诸王秦世为典

客汉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

大鸿胪鸿大也胪陈也晋江左初省有事则权置事

毕即省

尚书令任总机衡仆射尚书分领诸曹左仆射领殿

中主客二曹

晋西朝左主客右主客北主客南主客为四曹江左

初主客置一郎后又省主客曹宋高祖初置主客曹

郎太祖元嘉十年省十一年又置

  南齐

南齐仍以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大鸿胪不常置

其属有客馆令

按南齐书百官志左仆射领殿中主客二曹

大鸿胪三卿不常置将作掌宫庙土木太仆掌郊礼

执辔鸿胪掌导护赞拜有事权置兼官毕乃省

客馆令掌四方宾客

  梁

梁鸿胪但主导护赞拜而置北馆典客馆令丞统于

太常

按隋书百官志梁太常卿视金紫光禄大夫统明堂

二庙太史太祝廪牺太乐鼓吹乘黄北馆典客馆等

令丞

  陈

陈承梁置客馆令丞

按杜佑通典陈有客馆令丞

  北魏

孝文帝太和  年诏议官制定鸿胪寺典客监诸

职阶品

按魏书高祖本纪不载 按官氏志自太祖至高祖

初其内外百官屡有减置或事出当时不为常目旧

令亡失无所依太和中高祖命群寮议定百官着

于令六卿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第二

品上少卿第三品上典客监从第五品上典客舍人

从第八品中典客参军从第九品中

按杜佑通典后魏吏部管南主客祠部管左主客

  北齐

北齐以鸿胪寺统典客等署掌蕃客朝会礼仪而祠

部仍有主客曹掌诸蕃客

按隋书百官志后齐制官多循后魏鸿胪寺置卿少

卿丞各一人有功曹五官主簿录事等员掌蕃客朝

会吉凶吊祭统典客典寺司仪等署令丞典客署又

有京邑萨甫二人诸州萨甫一人典寺署有僧祇部

丞一人司仪署又有奉礼郎三十人

祠部尚书统主客曹掌诸蕃杂客等事

  北周

北周置蕃部宾部掌客司仪诸大夫士掌朝觐宾客

而属于司寇

按杜佑通典后周司寇有蕃部中大夫掌诸侯朝觐

之叙有宾部中大夫掌大宾客之仪又有宾部上士

又置东南西北四掌客上士下士又置司仪上士等

  隋

隋仍以典客署隶鸿胪寺

按隋书百官志鸿胪寺卿少卿各一人丞二人主簿

录事各二人统典客署置令二人典客署又有掌客

十人

炀帝大业三年改典客署为典蕃署而以四方使隶

鸿胪寺

按隋书炀帝本纪不载 按百官志炀帝即位多所

改革三年定令鸿胪寺改典客署为典蕃署初炀帝

置四方馆于建国门外以待四方使者后罢之有事

则置名隶鸿胪寺量事繁简临时损益东方曰东夷

使者南方曰南蛮使者西方曰西戎使者北方曰北

狄使者各一人掌其方国及互市事每使者署典护

录事叙职叙仪监府监置互市监及副参军各一人

录事主纲纪叙职掌其贵贱立功合叙者叙仪掌小

大次序监府掌其贡献财货监置掌安置其□马船

车并纠察非违互市监及副掌互市参军事出入交

  唐

唐仍隋制以典客署隶鸿胪寺设令丞掌客诸职

按唐书百官志鸿胪寺领典客署令一人从七品下

丞三人从八品下掌二王后介公酅公之版籍及四

夷归化在藩者朝贺宴享送迎皆预焉酋渠首领朝

见者给禀食病则遣医给汤药丧则给以所须还蕃

赐物则佐其受领教拜谢之节

有典客十三人府四人史八人掌固二人

掌客十五人正九品上掌送迎蕃客颛莅馆舍

  辽

辽专设客省领四方馆及礼信礼宾诸司

按辽史百官志南面朝官 辽有北面朝官矣既得

燕代十有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

寺监诸卫东宫之官

客省太宗会同元年置

都客省兴宗重熙十年见都客省回鹘重哥

客省使会同五年见客省使耶律化哥

左客省使萧护思应历初为左客省使

右客省使

客省副使

四方馆

四方馆使高勋太宗入汴为四方馆使

四方馆副使道宗咸雍五年诏四方馆副使止以契

丹人充

勾当礼信司兴宗重熙七年见勾当礼信司骨欲

礼宾使司

礼宾使大公鼎曾祖忠为礼宾使

  宋

宋设礼宾院初隶鸿胪寺而后属于礼部

按宋史百官志鸿胪寺礼宾院掌回鹘吐蕃女真等

国朝贡馆舍及互市译语之事

  元

元以八府宰相同蒙古翰林院译诸王诏令

按元史百官志内八府宰相掌诸王朝觐傧介之事

遇有诏令则与蒙古翰林院官同译写而润色之谓

之宰相云者其贵似侍中其近似门下故特宠之以

是名虽有是名而无授受宣命品秩则视二品焉大

德九年以灭怯秃等八人为之天历元年为内八府

宰之职

  明

成祖永乐五年初设四夷馆隶翰林院选监生习译

按明会典凡四方番夷翻译文字永乐五年设四夷

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直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

缅甸选国子监生习译

按燕都游览志四夷馆在玉河桥之西永乐五年十

一月始设命礼部选国子监生蒋礼等三十八人隶

翰林院习译书人月给米一石遇开科令就试仍译

所作文字合格出身置馆于长安左门外处之

宣宗宣德元年四夷馆兼选官民子弟委官为教师

翰林院学士稽考课程后内阁委官提督

按明会典云云

英宗正统元年定译字生冠带授职例

按明会典凡四夷馆习译监生子弟旧例月支米一

石会官考试一年通习者与冠带全不通者黜退正

统元年奏定考中一等者冠带为译字官又一年再

考中授职

代宗景泰三年改造四夷馆

按景帝实录景泰三年八月改造四夷馆先是译书

子弟俱于东安门外廊房肄业至是提督译书郎中

刘文等请建馆于廊房之南隙地从之

孝宗弘治 年奏准科目四品以上官提督四夷馆

及考试事例

按明会典弘治初奏准科目出身四品以上官二员

提督四夷馆官生公会按月从本院印给仍缴送稽

考及食粮授职从吏礼二部奏会内阁出题考试中

否仍从该部奏请施行

弘治三年奏准考试译字生限年例

按明会典三年奏准四夷馆习译监生子弟不许别

图出身三年后考中食粮月给米一石又三年考中

冠带为译字官又三年考中授序班职事初试不中

者许再试三试不中者黜退为民监生初入馆照坐

监例食粮三年考中食粮一石家小粮仍旧又三年

考中冠带又三年考中授从八品职事三试不中者

送回本监别用其曾习举业者非精通译字不准应

弘治八年奏准习译监生子弟有愿科举者考送顺

天府应试

按明会典云云

武宗正德六年增设八百馆

按明会典云云

世宗嘉靖元年再定考试译字生限年例

按明会典嘉靖元年令译字生习学三年会考不中

径黜为民六年不中给与冠带九年不中授应得职

衔俱回籍闲住免其泛差徭其有资禀年岁相应

尚堪作养者听翰林院酌量许其再试

嘉靖二十一年题准译字生考试定例

按明会典二十一年题准译字生初试译业精通者

照例食粮习学办事译业粗通资禀年岁尚堪策励

者姑送馆习学不许食粮候三年满日再试其译字

差谬习学无成畏避考试临考不到与未经起送及

原系纳贿夤缘者俱革黜为民

神宗万历七年增设暹罗馆取本国人为教师选世

业子弟习学

按明会典云云

皇清

大清会典提督四译馆太常寺汉少卿一员带翰林

  院衔提督馆事其教习译字官带鸿胪寺序班

  衔

  凡译字生顺治初无定额本堂官将世业子弟

  咨送礼部会考选其通晓译字者送馆肄业光

  禄寺给薪米宛大两县给纸笔

  凡译字生季考本堂官每年三月十月各考一

  次试卷解送翰林院覆阅其译写不堪者分别

  停粮黜革

  凡译字生丁忧呈报礼部给假停止月粮仍俟

  本生起复开支

世祖章皇帝顺治元年

大清会典顺治元年设四译馆翻译远方朝贡文字

  馆有十曰鞑靼曰女直曰回回曰缅甸曰百译

  曰西番曰高昌曰西天曰八百曰暹罗统隶翰

  林院

  是年设太常寺少卿一员提督翰林院四译馆

  额设堂属各官共五十六员

  顺治二年

大清会典顺治二年置典务厅关防一颗官无专设

  听堂官遴选才能官员为诸馆总理

  是年设通事序班及通事官生共三十员名

  顺治九年

大清会典顺治九年设通事序班共十六员

  顺治十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年题准礼部会同四译馆堂官于

  世业子弟内考取译字生送馆肄业

  顺治十一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一年题准光禄寺及宛大两县停

  给译字生薪米纸笔每生月给粮米六斗每年

  四季赴户部支领

  顺治十五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五年裁鞑靼女直二馆

  是年题准八馆各设正教序班一员协教序班

  一员食九品俸教习译字生其余序班俱裁

  又题准会同馆带俸序班止存十三员准其全

  留凡外国进贡来京专任引朝

赐宴伴送出境等事其肄业官生无定额凡有世业

  子弟通晓译语者准其札馆肄业俟司宾序班

  员缺时挨次顶补学习三年满日精通译语者

  支米又三年满日题授冠带又三年满日咨吏

  部具题实授司宾序班

  顺治十六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六年题准各馆序班缺员本堂官

  会同礼部考取译字生纯通译学者送吏部题

  补

  顺治十七年

大清会典凡四译馆译字生旧例于世业子弟内考

  取肄业三年该馆会同内院礼部考取食粮又

  三年考给序班顶带又三年礼部考送具题实

  授顺治十七年题准序班缺礼部会同该馆考

  取送吏部题补

  顺治十八年

大清会典顺治十八年题准翰林院裁并内三院本

  馆止称四译馆不称翰林院名色

  康熙九年

大清会典康熙九年题准本馆仍复翰林院名色凡

  本馆关防如遇提督少卿升任将关防呈送翰

  林院收贮俟新任官呈请颁发

  康熙十六年

大清会典康熙十六年会考收取译字生送馆肄业

  照所遗粮缺顶补

 四译馆部总论

礼记

  王制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

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寄言能寓风俗之异于此象言能仿象风俗之

 异于彼鞮则欲别其服饰之异译则欲辨其言语

 之异周官通谓之象胥而世俗则通谓之译也刘

 氏曰此四者皆主通远人言语之官寄者寓也以

 其言之难通如寄托其意于事物而后能通之象

 像也如以意仿像其形似而通之周官象胥是也

 狄犹逖也鞮戎狄屦名犹履也远履其事而知其

 言意之所在而通之周官鞮屦氏亦以通其声歌

 而以舞者所屦为名译释也犹言誊也谓以彼此

 言语相誊释而通之也

大学衍义补

  译言宾待之礼

周礼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国使掌传王之言而

谕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则协其礼与其辞言

传之凡其出入送逆之礼节币帛辞令而宾相之

 郑元曰通夷狄之言者曰象胥凡其出入送逆之

 礼节币帛辞令而摈相之从来至去皆为相而诏

 侑其礼仪也 朱申曰八蛮四夷七闽九貉五戎

 六狄之国遣使来朝贡不晓中国语言故象胥传

 王言而开谕解说之如此则远人之心和而不乖

 亲而不疏也若蕃国之君世一见之其礼不同于

 中国象胥则教之使协于礼其言不通于中国则

 传其言辞出则送之入则逆之礼节以相接币帛

 以致享辞令以相与接宾曰摈赞礼曰相

 臣按四裔之人其拜揖进退拜伏之礼不同于中

 国象胥掌教之以中国之仪用协于礼也夫上有

 所言则象胥为之传导而开谕晓说之然后从而

 译其所言以达之于上焉今制鸿胪寺设通事官

 即周之象胥也

礼记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五方

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

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臣按译言之官自古有之然惟译其言语而已也

 彼时外国犹未有字书自佛教入中国始有天竺

 字其后回回女直蒙古缅甸其国人之明慧者各

 因其国俗而自为一种字书其来朝贡及其陈说

 辨诉求索各用其国书必加翻译然后知其意向

 之所在唐宋以来虽有润文译经使之衔然惟以

 译佛书而已非以通华裔之情也我文皇帝始设

 为八馆曰西天曰鞑靼曰回回曰女直曰高昌曰

 西番曰缅甸曰百裔初以举人为之其就礼部试

 则以蕃书译其所作经义稍通者得联名于进士

 榜授以文学之职而译书如故其后又择俊民俾

 专其业艺成会六部大臣试之通者冠带又三年

 授以官盖重其选也盖此一事似缓而实急似轻

 而实重一旦外国有事上书来言其情使人人皆

 不知其所谓或知之而未尽则我所以应之者岂

 不至相矛盾哉非惟失其情而或至起边衅者亦

 有之矣我文皇帝专设官以司之其虑远哉

汉志典客秦官掌归义蛮夷景帝更名大行令武帝

更名大鸿胪属官有行人译官

 臣按此秦汉以来设官主掌蛮夷之始所谓大行

 令即周礼行人之职译官即王制所谓寄译之类

 也考史昭帝用苏武为典属国亦掌四裔之官而

 百官表不载臣以为汉大鸿胪即今鸿胪寺卿译

 官即今通事之职典属国其今御前通事之武臣

 欤

唐志主客郎中掌诸蕃朝见之事殊俗入贡者始至

之州给谍覆其人数谓之边谍蕃州都督刺史视品

给以衣冠□褶初至及辞设会参日设食

 臣按外国而来朝给以衣冠宴食自古皆然唐志

 但谓之会而不以宴名盖不备燕享之礼也然惟

 主之以礼部之属而未尝专命大臣后世乃或有

 用武将待之者臣窃以为非宜盖礼仪非武臣所

 宜预将乃吾国之爪牙止可使彼闻其名不可使

 彼识其面设或有貌不扬如裴度者中虽有智彼

 恶知之哉或因此而藐我将相关系亦不小也吁

 武将且不可况内侍乎昔童贯初使辽也辽人以

 为宋无人因此以占宋人失政而启其轻蔑之心

 此前代之明鉴也

鸿胪寺领典客司仪二署凡四裔君长以蕃望高下

为簿朝见辨其等位诸蕃封命则执册而往凡献物

皆各执以见驼马则陈于朝堂不足进者州县留之

其属有典客署令掌四裔归化朝贡酋渠首领朝见

者给廪食病则遣医给汤药丧则给以所须还蕃赐

物则佐其受领教拜谢之节

 臣按唐人之待诸蕃朝贡者既有宴赐资给其不

 幸而病及丧者亦有给赐焉

宋设鸿胪寺掌四裔朝贡宴劳给赐送迎之事凡四

裔君长使价朝见辨其等位以宾礼待之授以馆舍

而颁其见辞赐予宴设之式戒有司先期办具有贡

物则具数报四方馆引见以进诸蕃封册即行其礼

 臣按唐宋俱有诸蕃封册之礼

宋哲宗元佑中学士院言诸蕃初入贡者请令安抚

钤辖转运等司体问其国所在远近大小与见今入

贡何国为比保明奏闻庶待遇之礼不致失当

 臣按诸蕃初入贡者前此未有体例因其所言而

 制为礼节斯无失矣

宋哲宗元佑中礼部尚书苏轼言高丽人每次入贡

朝廷及淮浙两路赐予馈送宴劳之费约十余万贯

而修饰亭馆骚动行市调发人船之费不在焉除官

吏得少馈遗外了无丝毫之利所得贡献皆是玩好

无用之物而所费皆是帑廪之实民之膏血也今来

直牒国子监收买诸般文字内有册府元龟历代史

及敕式国子监知其不便申禀都省下礼部看详谨

按汉书东平王来朝上疏求诸子及太史公书当时

大臣以谓诸子书或反经术非圣人或明鬼神信物

怪太史公书有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

奇策天官灾异地形厄塞皆不宜在诸侯王不可与

诏从之臣切以谓东平王骨肉至亲特以备位藩臣

犹不得赐而况海外之夷裔乎臣闻河北榷场禁出

文书其法甚严徒以契丹故也今高丽与契丹何异

 臣按今四裔之好书籍者惟安南与朝鲜朝鲜恭

 顺朝廷岁时觐聘礼节无失所经过郡县无多而

 货买止于京师安南入贡虽疏然经行道路几至

 万里沿途随处得以市买且宋朝书籍版本俱在

 国子监今书籍处处有之请自今诸蕃来朝贡者

 非有旨不得与交易而于书籍一事尤宜严禁彼

 欲得之许具数以闻下翰林院看详可否然后与

 之

 四译馆部纪事

青箱杂记魏野陕府人甚有诗名寇莱公每加前席

野献莱公生日诗云何时生上相明日是中元以莱

公七月十四日生故也又有赠莱公诗云有官居鼎

鼐无地起楼台而其诗传播漠北故真宗末年尝有

北使诣阙询于译者曰那个是无地起楼台底宰相

时莱公方居散地真宗即召还授以北门管钥

 四译馆部杂录

癸辛杂识译者之称见礼记云东方曰寄言传寄内

外言语南方曰象言放象内外之言西方曰狄鞮鞮

知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北方曰译译陈也陈

说内外之言皆立此传语之人以通其志今北方谓

之通事南蕃海舶谓之唐舶西方蛮猺谓之蒲又皆

译之名也

翰林院记洪武十五年命侍讲火原洁译蒙古文字

译字官隶本院始于此永乐中学士杨荣掌其事宣

德元年命本院学士稽考课程弘治初奏准科目出

身四品以上二员提督自后提督官例用太常寺卿

及少卿

四译馆考馆列东西十日一行考课以观肄习之勤

惰焉余于各馆杂字中比合连属缀成韵语虽未免

有补缉之痕而顺口成章间有思致唯西天一馆乃

真实名经梵呗聱牙终难牵合因每馆附存一二诗

并录其字及语音于本字之下亦奇观也字分单复

有纵横悉如其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