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事林广记卷之一  【后集】

○帝系类

  历代统系

伏羲之后有神农神农之后有黄帝是古三皇传统也三皇之后有少昊少昊之后有颛顼颛顼之后有高辛高辛之后有唐尧唐尧之后有虞舜是古五帝传统也五帝之后有大禹是为夏后氏传十七君历四百余年而败亡于桀故汤承之是谓商王传三十君历六百余年而败亡于纣故武王承之是谓周王传三十七君历八百余年而陵夷于赧由夏而商由商而周是为三代自平王东迁之后虽春秋战国之争强而皆宗主于周也周衰秦昭王承之至始皇遂六国并一天下传二世至子婴而亡故高祖継之是为西汉传十二帝历二百余年而败亡于孺子故王莽得以篡之莽酷烈天下思汉光武中兴而诛莽是为东汉传十二帝历一百九十余年而失于献帝两汉之君前后二十四帝而所称者七制之主也汉之后三国承之以鼎立有曹丕之魏刘备之蜀孙权之吴而天下三分矣三国之后有司马炎立为西晋西晋之后継而为东晋晋自惠帝以来五胡乱华群雄并起而有五凉四燕三秦二赵一夏一蜀共十六国迭兴迭于两晋之间至刘裕取晋而为宋萧道成取宋而为齐萧愆取齐而为梁霸先梁而为陈是为南朝在东晋孝武之际而有拓跋珪立而为后魏魏后有宝炬継而为西魏善见継而为东魏东魏禅位故高洋起而为北齐西魏禅位故宇文斍起而为后周其后北齐乃为周所并在西魏恭帝之际又有萧言附庸立而为后梁是谓北朝周后禅位故杨坚継而为隋而南朝陈氏北朝后梁亦从而天下一统矣隋后禅位故李渊起而为唐传二十一君而所称者三宗历二百九十年而衰于哀帝故朱全忠継之而为后梁梁败后故李存勖継之而为后唐唐败后故石敬塘継之而为后晋晋败后故刘知远継之而为后汉汉败后故郭威継之而为后周是为五代唐末之乱诸节度有兵力者各据土僣号若吴楚燕秦闽殷吴越南唐南平二汉二蜀十有余国承袭于五代之季而后周败后故 赵太祖継之是为 大宋传一十六君历三百一十七年而天下归于大元呜呼自三皇讫于五季上下三千八百余年而三代居其半信夫有道之长也后之君天下者能以三代之心为心则是亦三代而已将见国祚固如太山天下安如盘石亿万斯年以承天休传无穷而垂罔极也猗欤休哉

  历代歌

伏羲神农与黄帝 是谓三皇掌天地 少昊颛顼及高辛

兼以唐虞号五帝 夏商周兮曰三代 战国七雄侯十二

秦惟二世有楚王 西汉后为莽篡位 东汉诛莽复中兴

三国魏蜀吴継至 西晋承魏都洛阳 东晋起于司马睿

南朝宋斉及梁陈 北号后魏东西媿 北齐后周同一隅

隋帝兴兮乃杨氏 李唐之后有五代 梁唐晋汉周相継

宋受周禅握干符 忠厚传家三百岁 帝王神器已有归

大元接统万万世

  历代帝王传授正统之图

   三皇

太昊 伏牺氏风姓以木德王天下百一十年始画八卦造书契以龙纪官

炎帝 神农氏姓姜継太昊以火德王天下立一百四十年以火纪官

黄帝 有熊氏姓公孙名轩辕継炎帝以土德王天下立一百一十年以云纪官

   五帝

少昊 金天氏黄帝子名挚継黄帝以金德王天下都曲阜在位八十四年以鸟名官

颛顼 高阳氏黄帝孙姓姬継少昊以水德王天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以人事命官

帝喾 高辛氏黄帝曾孙継颛顼以木德王天下都亳在位七十五年

帝尧 陶唐氏帝文告子姓伊耆継文告以火德王都平阳在位七十年弃子丹朱文舜传贤

帝舜 有虞氏颛顼六世孙姓姚受尧禅以土德王都蒲阪摄政二十年即真五十年弃子商均传位于禹

   夏

禹 姓姒鲧子舜授以位都韩以金德王在位十五年

启 禹子在位一十年传子自此始

太康 启之子羿废之因失国而死在位三十年

仲康 太康之弟羿废太康而立之在位十四年

帝相 仲康子徙都商在位二十九年羿逐相篡国二年其臣寒浞弒之

少康 相之子烕寒浞复禹旧迹立二十一年

帝宁 少康之子立十七年

帝槐 宁之子立二十六年

帝芒 槐之子在位十八年

帝泄 芒之子在位十六年

不降 泄之子立十九年

帝扄 不降之弟立二十七年

帝厪 扄之子在位二十年

孔甲 不降之子好鬼神滛乱诸侯叛之在位二十二年

帝皋 孔甲之子在位十一年

帝发 皋之子在位十三年

桀 帝发之子立五十年□放之天下归商

   商

汤王 姓子各履契十三代孙文伊尹为相放桀践位以水德王天下建丑之月为正都于亳在位十三年

外丙 汤之次子在位二年

仲壬 汤之少子在位四年

太甲 汤嫡孙立而不明后伊尹放于桐宫悔过复立三十三年号太宗

沃丁 太甲之子立二十九年

太庚 沃丁弟立二十五年

小甲 太庚之子立三十六年以七年二月甲申朔日始起历

雍已 小甲之弟在位十四年

太戊 雍已之弟桑谷共生于朝惧修德在位七十五年号中宗

仲丁 太戊之子自亳迁于嚣在位十二年国内阜安

外壬 仲丁之弟立五年

河亶甲 外壬之弟自立迁都于相在位十年

祖乙 河亶甲之子自相迁于耿在位二十年

祖辛 祖乙之子立十六年

沃甲 祖辛弟在位二十年

祖丁 沃辛之子在位二十二年

南庚 沃甲之子立二十九年

阳甲 南庚弟立八年自仲丁以来多废嫡立弟争位相伐

盘庚 阳甲之弟改殷曰商复归于亳凡五迁都在位二十九年

小辛 盘庚弟立二十二年

小乙 小辛弟在位二十二年

武丁 小乙子梦得傅说为相商道复兴享国五十九年号高宗

祖庚 武丁之子在位七年

祖甲 祖庚之弟立十七年

廪辛 祖甲之子在位六年

庚丁 廪辛之弟在位六年

武乙 庚丁之子迁都于河北立五年

太丁 武乙之子在位三年

帝乙 太丁之子在位三十七年立少子辛

纣辛 帝乙之子立三十四年沉湎旡道武王伐之王赴火而死天下帰周

   周

文王 姓姬名昌商时为西伯三分天下有其二

武王 发文王子伐商放纣以木德王建子为正在位七年

成王 诵武王子幼冲嗣位周公摄政七年在位三十七年

康王 刘成王之子成康之际刑错不用在位二十六年

昭王 瑕康王之子南征弗反在位五十一年

穆王 浦昭王之子作甫刑在位五十五年

共王 繄扈穆王之子在位一十年

懿王 囏共王子徙都槐里在位二十五年

孝王 辟方懿王子时周道陵迟在位一十五年

夷王 爕孝王子时诸侯来朝下堂迎之在位十六年

厉王 胡夷王子禁言监谤国人袭之王出秦流于彘在位四十年

宣王 靖厉王子二相立之周室中兴在位四十六年

幽王 宫□宣王之子惑于褒姒中侯攻杀之在位十一年

平王 宜臼幽王子迁都洛阳是为东周在位五十年

桓王 林平王孙立二十三年

庄王 佗桓王子在位十五年

僖王 胡齐庄王子在位八年

惠王 阆僖王子立二十五年

襄王 郑惠王子立二十四年

顷王 壬臣襄王子在位六年

匡王 班顷王子在位六年

定王 瑜匡王弟立二十二年陆浑之戎使人问鼎

简王 夷定王子立十四年

灵王 泄心简王子生而有髭在位二十八年孔子生于二十一年

景王 贵灵王子立二十五年

悼王 猛景王庶子立一年

敬王 匄景王子立四十四年

元王 仁敬王子在位九年

贞定王 介元王子立二十八年

哀王 去□真定王子立三月弟叔带杀王自立为思王凡五月颓杀之

考王 颓定王子攻杀兄思王而自立凡十六年

威烈王 午考王子立二十四年

安王 骄威烈王子立二十六年时九鼎震命韩魏赵为诸侯

夷烈王 喜安王子在位七年

显圣王 扁夷烈王弟立四十八年

慎靓王 定显王子在位七年

赧王 延慎靓王子在位五十九年崩后十年东西周并于秦

   春秋十二国

鲁 姬氏侯爵武王封周公旦于曲阜传三十四主楚考烈王之

齐 姜氏侯爵武王封太公望都营丘凡二十八主齐田和之

陈 妫氏侯爵武王封胡公满于陈国凡二十四主楚惠王之

曹 姬氏侯爵武王封弟叔振铎传二十五主宋景公之

燕 姬氏伯爵武王封召公奭传三十八主列七国始强大

蔡 姬氏侯爵武王封弟叔度传二十二主楚惠王之

卫 姚氏侯爵成王封弟康叔传三十七主秦废之

宋 子氏侯爵成王封微子启传二十二主齐愍王之

楚 羊氏子爵成王封熊绎传二十五主列于七国

晋 姬氏侯爵成王封弟叔虞传三十九主韩赵魏之

秦 嬴氏伯爵周孝王封非子传二十九主列于七国

郑 姬氏伯爵周宣王封弟威公立传二十二主韩哀侯之

   战国七雄

咸阳秦王 嬴氏起周武王时至惠武始称王传昭襄九主始周王天下

颕川韩王 韩氏世仕晋周烈王命韩虔为诸侯至安凡十主始皇之

大梁魏王 魏氏世仕晋威烈王命魏斯为诸侯至王假凡八主始皇之

襄郢楚王 芊氏起自周成王时传及负刍十主始皇之

蓟北燕王 姬氏起周武王时传至王喜凡十一主始皇

邯郸赵王 赵氏世仕晋周威烈封籍为诸侯传及代王十二主始皇之

营丘齐王 田氏仕齐至周安王封田和为诸侯传及主建七主始皇之

   秦

昭襄王 稷袭世爵蕃屏周室四年初为田开阡陌明年迁周九鼎于秦立五年

孝文王 戊昭襄王子在位三日薨传位于太子楚

庄襄王 楚孝文王子嗣位使相国吕不韦攻周周尽入其国立四年传于太子政

始皇帝 政复姓赵六国天下一统亡道称帝以十月为正立三十七年廵海上崩

二世皇帝 胡亥始皇少子赵高李斯奉立在位三年

三世秦王 子婴始皇孙杀赵高即位四十六日沛公至霸上王素车出降天下归汉

   西汉

高祖 姓刘讳邦兴兵五年破秦楚即位十二年以火德王都长安

惠帝 盈高祖子在位七年嗣

吕后 雉高帝后临朝称制八年诸吕专权几危刘氏赖刘章周勃诛诸吕

文帝 恒高帝次子封于代是为代王诸吕远迎立之即位二十三年庙号大宗

景帝 启文帝子在位十六年

武帝 彻景帝子在位五十四年始有年号曰建元

昭帝 弗陵武帝少子在位十三年崩嗣霍光迎立昌□王贺贺滛戱度光复废

宣帝 询武帝曾孙霍光定策立之在位二十五年号为中宗

元帝 奭宣帝子即位十六年

成帝 鷔元帝子即位二十六年

哀帝 欣元帝庶孙在位六年

平帝 衎元帝庶孙即位五年帝浸长外戚莽谋逆弒帝乃立孺子婴三年莽遂篡立

   东汉

光武 秀高帝九世孙更始时为萧王建武三年盆子降光武立庙号世祖都洛阳

明帝 庄光武第四子即位十八年庙号显宗

章帝 烜明帝第伍子在位一十三年号肃宗

和帝 肇章帝弟四子十岁即位窦氏临朝后诛窦宪在位一十七年

殇帝 隆和帝少子即位时诞育百余日邓后临朝张禹参政在位一年崩

安帝 佑父清何孝王邓后诏为殇帝后帝幼冲即位十九年

顺帝 保安帝大子安帝崩孙程等立帝帝宠任□官授政邓后之族在位二十年

冲帝 炳顺帝子即位二岁梁太后临朝梁冀辅政一年崩乃立建平侯缵

质帝 缵章帝元孙梁冀跋扈使左右进鸩而崩在位一年

桓帝 志章帝曾孙梁后与冀立之在位二十一年

灵帝 宏章帝元孙窦后立之在位廿二年

献帝 恊灵帝次子董卓废大子辩立帝三十一年曹操篡之

   蜀

先主 刘备汉中山靖王后汉即位成都三年谥昭烈帝

后主 禅备之子立四十一年降魏封安乐公

   吴

太皇帝 孙权孙武之后汉末天下三分都于建康立三十年

会稽王 亮权少子立七年为系綝所废

景皇帝 休权弟六子在位二年

乌程侯 皓孙和之子立十七年后降晋

   魏

文帝 曹丕魏王操之子受汉禅都洛阳立七年

明帝 睿文帝之子在位十三年

齐王 芳明帝飬子立十五年曹爽专政爽诛司马师废帝归藩于斉以避位

高贵乡公 髦文帝孙立六年司马昭秉政帝勒兵诛昭兵败遇弒

陈留王 涣操之孙在位六年逊于晋封帝为王

   西晋

武帝 司马炎文帝□之子受魏禅以金德王在位二十五年庙号世祖宣帝景帝文帝皆帝追谥

惠帝 □武帝次子不克负荷変难継起贾后凶险戎羯称制立十七年司马越鸩之

怀帝 炽惠帝弟継乱立六年前赵刘渊陷洛阳帝蒙尘平阳为聦所害

愍帝 邺武帝孙于奔播之后即位长安四年刘渊陷长安帝蒙尘平阳为聦所害

   东晋

元帝 睿宣帝曾孙即位建康王敦作乱立六年庙号中宗

明帝 绍元帝之子在位三年庙号肃宗

成帝 衍明帝子苏峻迁帝于石头温憍等攻峻斩之在位十七年庙号显宗

康帝 岳成帝弟成帝大子丕奕皆在襁褓故庾水迎立帝在位二年

穆帝 目冉康帝子幼孠位楮大后临朝用桓温在位十七年崩无孠庙号孝宗

哀帝 丕成帝长子褚后奉迎即位在位四年崩

废帝 奕哀帝母弟褚太后奉迎篡位五年桓温谋于却超废帝为海西公

简文 昱元帝少子桓温奉迎即位二年崩

武帝 擢简文第三子即位二十四年崩

安帝 德宗武帝长子幼而不惠桓温子示篡位一年刘裕使王韶之益帝在位二十四年

恭帝 德文安帝母弟相国刘裕矫诏立之孠位二年乃逊位于宋

   晋魏间十六国

前赵 刘渊新兴匈奴人据平阳称侯四主二十六年为石勒之

后蜀 李特巴西人晋时据益州六主四十六年晋穆帝遣桓温之

前凉 张车丸安定人晋时据凉州九主七十六年为前秦符坚之

后赵 石勒上党匈奴人晋元帝时据襄国六主三十一年为闵所

前燕 慕容皝 昌黎鲜卑人晋时据邺四主八十五年前秦符坚之

前秦 符健畧阳氐人晋时据长安六王四十四年后秦姚兴之

后燕 慕容垂皝之弟五子晋武帝时据中山四主二十五年北燕冯跋之

后秦 姚长赤亭羗人晋时据长安三主三十四年晋安帝遣刘裕之

西秦 乞伏国仁鲜卑人晋时据金城四王四十六年大夏赫连勃勃之

后凉 吕光畧阳氐人晋武时据姑职四主十八年后秦姚兴之

南凉 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晋安帝时据广武三主十八年西秦之

南燕 慕容德皝 之少子晋安时据广固二主十一年帝遣刘裕之

西凉 李嵩后凉之臣晋时据姑职三主共二十五年北凉之

北凉 沮渠蒙逊卢水胡人安帝时据张掖二主三十九年后魏世祖之

大夏 赫连勃勃匈奴之后安帝时据朔方三主二十二年后魏世祖之

北燕 冯跋信都人晋安时据昌黎二主二十八年后魏世祖之

   南朝

    宋

武皇帝 刘裕汉楚元王交廿一世孙受晋禅立三年都

荣阳王 义符武帝长子立一年徐羡之等废帝为王

文皇帝 义降武帝弟三子即位三十年太子劭弒帝篡位

孝武帝 骇文帝弟三子羣臣奉命诛劭立十一年

前废帝 子业孝武子狂暴诛百司立一年为湘东主彧所弒

明皇帝 彧文帝弟十一子立八年

后废帝 昱明帝子立四年萧道成等弒之

顺皇帝 准明帝第三子立二年

    南齐

高皇帝 萧道成仕宋为相受宋禅即位四年都于建康

武皇帝 膹高帝长子即位十一年

欎林王 昭业武帝嫡孙即位六月西昌侯鵉废为王

海陵王 昭文欎林王之弟立六月皇太后废帝为王立侯鵉

明皇帝 鵉始王安道生之子立五年

东昏侯 宝卷明帝弟二子荒淫在位二年为王珍国所弒

和皇帝 宝融明帝弟八子萧衍奉帝即位都建邺立一年逊于梁

    梁

武皇帝 萧衍与齐同祖受齐禅即位四十七年都建康帝崇佛戎为侯景所制而崩

简文帝 纲武帝弟三子立二年受制侯景景废帝为圣安王后篡其位号曰汉

孝元帝 绎武帝弟七子知台城不守立行台于江陵萧言入寇江陵帝遇弒

敬皇帝 方智元帝弟九子陈霸先杀王僧辨立三年封霸先为陈王逊位于陈

    后梁

宣皇帝 萧登昭明太子统之子即位江陵立八年附庸于魏

孝明帝 山帰宣帝弟三子即位二十三年崩后附庸于隋

莒国公 琮明帝长子隋文帝命嗣立二年后奔陈文帝命废其国

    陈

武皇帝 陈霸先仕梁为陈王受梁禅都建康即位三年

文皇帝 旧始兴昭列王长子宣太后奉遗诏迎立七年

临海王 伯宗文帝长子宣太后以帝仁弱旡人君之量遂废为王立二年

孝宣帝 顼始兴昭烈王弟二子宣太后迎立即位十四年

长城公 叔宝宣帝长子在位八年隋文帝之

   北朝

    魏

太祖道武皇帝 姓拓拔名珪晋安帝时即位都平城立二十四年清河王劭等弒之

太宗明元皇帝 嗣太祖长子诛劭即位立十五年

世祖太武皇帝 寿太宗长子立二十九年中常侍宗爱弒之

高宗文成皇帝 浚世祖嫡孙以太子晃祖即位在位十三年

显祖献文皇帝 洪高宗太子立五年传于太子宏自称为太上皇帝

高祖孝文皇帝 宏显宗太子立二十九年改姓元迁都洛阳是为元魏

世宗宣武皇帝 恪高祖第一子立十六年

肃宗孝明皇帝 翊世宗第二子立十三年后鸩帝立幼王钊

恭宗孝庄皇帝 子攸彭城王懿第二子朱荣奉迎即位沉太后钊于泗渊在位三年遇弒

前废节闵皇帝 恭广陵惠王羽之子朱世隆筭立位一年高欢废帝为节闵寻遇弒焉

后废中兴王 朗章武王隆之子丞相高欢奉迎即位信都立六十日禅于孝武帝

孝武出皇帝 修广平王怀之子高欢奉迎立三年宇文泰迎帝入长安鸠帝立文帝

    东魏

孝静帝 善见清河主亶之子孝武奔长安丞相高欢奉帝即位于邺十七年禅位于斉

    西魏

文帝 宝炬孝文孙丞相宇文泰鸩孝武迎立帝于长安立十七年

废帝 钦文皇长子嗣位二年宇文泰緫百揆杀尚书元□置帝于雍州□相

恭帝 廓废帝之弟宇文泰立之三年泰薨帝禅位于周

    北齐

文宣帝 高洋丞相欢次子受东魏禅即位晋阳十年

废帝 因文宣帝太子立一年李太后废之

孝昭帝 演文宣母弟在位二年

武成帝 湛孝昭母弟即位四年传位东宫自为太上皇

后主 纬武帝长子即位十三年为周所虏

    后周

孝闵帝 宇文斍丞相泰第二子受西魏禅都长安即位一年为晋公护弒之

明皇帝 毓泰长子晋公护迎立四年致幽弒之祸

武皇帝 邕泰弟四子诛护之后中外翕然立十八年庙高祖

宣皇帝 赟武帝长子骄侈淫乱在位一年传于太子

静皇帝 衍宣帝长子受内禅立二年元舅杨坚辅政诏逊位于隋

   隋

文帝 杨坚受周禅后梁陈海内一统以火德王天下都长安立二十四年太子广遣张衡弒之

炀帝 广文帝第二子立十一年廵游天下穷极侈靡唐公李渊文义兵入长安为宇文士及所弒之

恭帝 侑炀帝之孙封代王炀帝南游江都李渊入长安迎立帝即位二年天下大乱禅位于唐

   唐

高祖 李渊仕隋为太原留宗与子世民起兵取天下受隋禅以士德王都长安在位九年

太宗 世民高祖次子杀兄建成为皇太子在位二十三年

高宗 治太宗第九子在位二十四年与后则天称为二圣

武后 明空高宗皇后受遗诏补中宗决政后因废中宗自立革命称周即位二十一年复位中宗

中宗 显高宗第七子武后寝疾复帝位六年韦皇后鸩帝娇诏立温王重茂

睿宗 旦高宗第二子旦子隆基诛韦后逆党湿王重茂逊位为帝在位三年

元宗 隆基睿宗第三子受内禅立四十二年未年安禄山反陷京帝幸蜀后五年崩

肃宗 亨元帝第三子元宗幸蜀帝收兵至灵武裴冕奉帝即位复两京立七年

代宗 豫肃宗长子中官程元振奉迎即位十七年鱼朝恩等弄权

德宗 适代宗长子即位二十六年朱泚大乱

顺宗 诵德宗长子寝疾践阼立一年传位太子自称皇太上

宪宗 纯顺宗长子立十五年为陈洪志所弒

穆宗 常宪宗第三子中官陈洪志奉帝即位立四年唐自顺宗后八世宦官所立七君

敬宗 湛穆宗长子嗣位二年中官刘克明弒帝迎立绛王悟

文宗 昂穆宗第二子王守程等诛克明弒绛王立十四年

武宗 炎穆宗第五子中官陈洪志迎立六年

宣宗 忱宪宗第十三子中官马元贽迎立十三年

懿宗 催宣宗长子中官主宗实迎立十四年

僖宗 儇懿宗第五子中官刘行深迎立十五年中和四年诛黄巢

昭宗 晔懿宗第七子立十六年为朱温所弒

哀宗 祝昭宗第九子朱温既弒昭宗矫诏迎立即位三年乃诏禅于朱温

   五代

    梁

太祖 朱温宋州砀山人受唐禅即位六年都汴京为弟二子郢王友珪所弒

均王 顼太祖弟四子与群臣诛友珪立十一年唐人取曹州帝为其臣皇甫璘见杀

    唐

从珚明宗养子弒愍即位三年石敬瑭引蕃兵至河阳王积薪自焚

庄宗 李存勖克用长子梁即位四年都洛阳郭从谦作乱帝为流矢中崩

明宗 亶本夷狄无姓氏克用养为子庄宗遇弒乃立八年

愍帝 从厚明宗弟三子明宗不豫诏帝即位潞王文兵至南州见弒

潞王 从珚明宗养子弒愍即位三年石敬瑭引蕃兵至河阳王积薪自焚

    晋

高祖 石敬塘太原人与契丹王起兵唐契丹立敬塘为晋帝都汴京在位七年崩

少主 重贵高祖从子景延广宣诏立之在位五年即律德光篡位称国为大辽

    汉

高祖 刘知远仕晋为北平王少帝北狩王因晋乱即位太原入都汴京立一年

隐帝 承佑高祖弟二子即位二年为郭永明所弒

    周

太祖 郭盛邢州尧山人仕汉为枢密使汉隐帝遇弒遂即位都汴京立三年崩

世宗 荣本姓柴太祖飬子奉遗制即位六年然历数有帰故降年不永

恭帝 宗训世宗长子七岁即位六月禅位于圣宋封为郑王奉周礼

   五代间僣伪

福建闽王 王审知唐僖宗朝据泉州至梁太祖封审知为闽王凡七主共六十年江南唐王遣王建之

吴越国王 钱镠杭州人唐昭宗以□讨董昌有功进封吴越国王镇两浙五主八十四年太祖朝俶纳两浙

淮南吴王 杨行密唐昭宗时据扬州封吴王传四主共四十七年逊位于相国唐王李升

湖南楚王 马殷唐昭宗时拜殷武安军留后梁太祖封为楚王六主五十七年江南唐王之

荆南秦王 高季兴唐哀帝时自称忠国军晋后子兴据荆南受吴封为秦王五主共五十七年纳印降于太祖皇帝

北幽燕王 刘守光梁太祖时镇幽州因僣号称帝十四年河东晋王帅兵收幽州杀守光于太原

广南汉王 刘隐梁均王时据广州僣帝号国称汉凡四主共五十五年太祖皇帝遣潘美擒刘鋹岭南乃平

西川蜀王 前蜀王建据西川二主十八年李克用□之后蜀孟知祥三主三十三年太祖朝昶出降

江南唐王 李升姓徐知诰晋高祖时受淮南吴王禅即位据江南三主共三十九年太祖朝帰降

河东晋王 刘崇汉高祖母弟周大祖起隐帝遇弒崇据河东太原称晋王四主共二十八年太祖皇帝朝帰降

   宋朝

太祖 讳匡胤宣祖弟二子周显德七年庚申正月四日受周禅立一十七年

太宗 讳炅宣祖弟三子太祖弟在位二十二年

真宗 讳一日太宗弟三子在位二十五年

仁宗 讳祯真宗弟六子在位四十二年

英宗 讳曙太祖孙濮王子在位四年

神宗 讳顼英宗子在位十八年

哲宗 讳煦神宗第六子在位一十五年

徽宗 讳佶神宗第十一子在位二十五年

钦宗讳桓徽宗子在位二年高宗讳构徽宗弟九子渡江都临安府在位二十六年孝宗讳睿高宗嗣秀王子在位二十七年光宗讳惇孝宗弟五子立五年宁宗讳扩光宗长子立二十年理宗讳昀宁宗次子立四十二年度宗讳壑在位十年幼主讳显在位二年

  历代源流

   伏羲氏

风姓之祖母曰华胥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蛇身人首都陈以木德王为苍精之君太昊时有神龙负图出于河则而画之为八卦又以名师与官作结绳为网罟以佃以渔牺牲祭祀于是乎备故曰伏羲氏

   神农氏

姜姓之祖母曰女登有神龙首感女登而生神农人身牛首都曲阜以火德王为赤精之君炎帝时有火星之瑞因以名师与官列廛于国以通货帛日中为市以交有甞百草以教民种故有本草书为耒耜以教民耕故曰神农氏

   轩辕氏

姬姓之祖母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娠二十四月生轩辕于寿丘都涿鹿以土德王为黄精之君黄帝时有景云瑞以名师与官字书筭数律历甲子舟车宫室衣裳文绣轩冕物名器用皆自此始居轩辕丘故轩辕氏

   五帝

    少昊

巳姓之祖青阳之裔名挚母曰女节见有星如虹下流意感而有娠生少昊自穹桑迁曲阜以金德王为白精之君金天氏时凤鸟适至以名师与官帝有四子曰重为勾芒是谓木官曰该为蓐收是谓金官曰修曰熙为玄冥是谓水官

    颛帝

黄帝之孙昌意之子母曰昌仆有星贯月如虹感而生颛帝共工氏为害帝伐之伐少昊有天下都帝丘以水德王为黑精之君高阳氏帝子曰祝融火官也有才子八人曰八凯

    帝喾

黄帝曾孙也祖元父侨极不在位喾为颛帝族子代颛帝有天下都亳以木德王高辛氏历日月以迎送序星辰以着众娶陈锋生放勋娶娵訾生挚文有才子八人曰八元

    帝尧

高辛氏之子母陈锋氏遇赤龙晖然感而娠生尧眉有八彩年十六以唐侯升为天子都平阳爕调四气则命羲和教养万民则委稷契以火承木为火德陶唐氏禅位于虞舜

    帝舜

高阳氏之裔父曰瞽叟母握登见大虹感而生舜目有两眸尧崩三年丧毕践天子位都蒲阪写孝意于五弦之琴形威德于两阶之舞以土承火为土德有虞氏禅位于夏禹

   三代

    夏

之先黄帝之后高阳氏孙曰鲧尧用鲧治水无功舜文鲧之子禹以成父绩禹抑洪水天下平尧以其功赐姓姒氏舜为天子荐禹为嗣舜崩三年丧毕践天子位都安邑国夏其德推金其正建寅色尚黑别五服叙九畴荐益于天朝觐狱讼讴歌者不之益而之启启遂践天子位能継禹之道启之子太康畋于洛弗反夷人始畔少康由一旅之众复禹绩成中兴桀德作威民坠涂炭成汤放桀于南巢天下帰商焉

    商

之先有娥氏配高辛氏见玄鸟卵吞之生契契为尧司徒教民有功封商赐姓子氏契十二世出主癸主癸生成汤汤名履継王癸有国用伊尹伐桀践天子位都亳国殷其德推水其正建丑色尚白法三圣式九围出野祝网以身祷旱太甲不明伊尹放诸桐忠庸克终厥德为贤圣君称太宗太戊相伊陟桑谷共生惧而修德诸侯帰之称中宗武丁相传说雉升鼎而雊惧而修德商复兴称高宗纣辛德天下帰周焉

    周

之先帝文告之妃姜嫄履巨人迹生弃尧命弃播种百谷封于合阳赐姓姬氏后稷子不窋不窋孙公刘居邠公刘传古公迁于歧周始基王迹及季历则兄长克君而帝为之作邦作对矣后稷至季历十四世然世世修德莫若文王文王季历子名昌即西伯也施仁以治歧布惠以造周居羑里因而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因卜猎得吕望于渭水之间载之以帰是为太公自虞芮质厥成而汉南诸侯帰者四十国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商其可谓至德也巳矣武王文王子名发以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渡孟津诸侯不期而会盟津者八百乃东伐纣纣登鹿台自燔而死诸侯尊武王为天子都镐国周其德推木其正为建子之月色尚青武王西帰问□子以作洪范反商政广文成王幼冲命周公以居家宰康王嗣位命毕公保厘成周成康之际天下太平刑措不用四十余年成康之后厉王道天下荡荡纲纪文章宣王継之任申伯仲山甫南征北伐复文武之境土遂为周室中兴之主幽王不德平王东迁天下遂为东西二周王室日微诸侯日盛斉桓晋文迭为伯主挟天子以令诸侯阳为尊周之文至威烈王而名分俱丧赧王卒九鼎宝器尽归于嬴秦矣

   秦

始皇名政庄襄王之子始皇立之二十六年灭六国并天下自称始皇帝朝贺自十月朔德惟水色尚黑天下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烧之卢生等议始皇怒而坑之四百六十余人有奏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恐为胡人所亡北筑长城万里以限匈奴二世胡亥継立为赵高所弒三世子婴杀赵高为秦王四十六日沛公破秦军入武关至灞上子婴降月余项羽至杀子婴遂屠咸阳烧其宫室秦之后分其地为三号曰三秦而秦竟矣

   两汉

    西汉

高祖姓刘名邦字季沛豊人初为泗上亭长夜径泽中有大蛇当道乃拔剑斩蛇后人见一老妪哭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也赤帝子斩之元年至灞上子婴以皇帝玺降与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从项羽约中分天下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五年羽败垓下即帝位于汜水之阳都长安推火德惠帝継立享国日浅吕后临朝擅王诸吕陈平周勃等共诛之尊立文帝継以景帝二君皆以节俭为先以农桑为本以宽厚为尚故五六十载黎民醇厚移风易俗武帝承文景富庶之余好大喜功穷奢极侈末年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昭帝幼冲霍光秉政居伊周之□宣帝承武昭之弊综核名实信赏必罚以致中兴谷石之□□于五钱金芝之秀至于九茎德侔高祖功优文帝自是而□汉祚渐弱元成委靡外戚擅权至哀平之世而国危矣王莽鸩平帝阳立孺子婴而天下遂为新室至光武中兴复为东汉

    东汉

光武讳秀字文叔高祖九世孙王莽末寇盗蜂起光武与诸将徇昆阳王莽遣王寻王邑将兵百万巨无霸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光武自将步骑千余与寻邑合战光武奔之斩首数千百级杀王寻莽兵大溃天大雷风屋瓦皆飞雨下如注虎豹皆服士卒争赴溺死王邑等轻骑逃走三辅豪杰共诛王莽传首诣宛更始北都洛阳立光武为萧王又赵缪诈以卜者王郎立为天子都邯郸光武诛之诸将议上尊号奏曰汉遭王莽宗庙废绝豪杰愤怒兆人涂炭大王首文义兵更始因其资以据帝位而不能奉承大统败乱纲纪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所与辝光武不听诸将固请之光武曰寇贼未平四面受敌何遽欲正号乎耿纯进曰时不可留众不可逆言甚诚切光武深感鄗人强华奉赤符曰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符瑞之应昭然着闻宜荅天神以塞群望光武命有司设坛即皇帝位正火德尚赤车驾入洛阳遂都焉三年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大破之余众南向帝□将征之赤眉望见震怖遣使乞降赤眉群臣面缚奉高皇帝玺绶遂为中兴之主光武传明帝明帝传章帝章帝以后汉祚日微至献帝逊位魏王丕刘备称帝于蜀孙权称王于吴天下遂三分矣

   三国

    蜀

先主姓刘氏名备字符德汉中山靖王后益州牧刘璋迎备为援以御曹操备将卒数万入益州璋出降魏黄初二年即皇帝位以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腹心关羽张飞为牙谋复汉业以国势单微故其志不遂子禅立初用贤相诸葛亮为致理之君终惑阉寺黄皓为昏暗之主魏陈留王□□□征之降魏

    魏

文帝姓曹氏名丕沛国人汉相国参之后父武帝讳操字孟德为汉外戚善用兵以伐叛臣黄卓黄巾等功封魏公加九锡灵献之世进公爵为王建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文帝嗣父为魏王受献帝禅即皇帝位推土德魏乃据中原其地最广几有天下之半吴蜀皆偏方之地然吴有长江之限蜀有剑阁之险故魏不能并吞吴蜀传五世陈留王懦能为禅位于晋矣

    吴

太皇姓孙氏名权字仲谋乃孙坚之次子兄孙策为吴侯将死以事授之破曹操于赤壁擒关羽于荆州魏太和三年即皇帝位孙权世以勇武显魏文帝封权为吴王都建康据江□之地子亮立为大将军孙琳黜为会稽王弟六子休立因腊受贺诏武士缚琳杀之皓継立骄淫麄暴晋武帝命王浚征之降晋

   两晋

    西晋

武帝司马氏讳炎字安世祖懿初从魏武辟为文斈掾父昭居相国进爵封为王炎嗣相国晋王位寻受魏禅即皇帝位都洛阳推金德承魏氏刻薄奢侈之后欲矫以仁俭有司言御牛青丝纼継诏以青麻代之初置谏官以传元皇甫陶为之元上疏乞文清远之臣以厚风节退虚鄙之子以惩不恪武帝嘉纳其言刘元海可除而不除卒令扰乱中夏惠帝可废而不废终使倾覆洪基怀帝継立而石勒作乱刘曜入京焚宫庙辱妃后官民宗室死者十余万怀帝愍帝皆为刘聦遇弒

    东晋

元帝名睿字景文永嘉初用王导计镇建邺及西都不守承制改元称王愍帝崩元帝遂即位正金德都建康太安之际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当西晋微弱之□□原扰乱元帝兄弟五人南渡江马者言其如龙乃人君之□即元帝也元帝虽为中兴之主有取中原之机而不能乘故刘琨祖逖诸人恢复之志不克遂明帝余贤能剪平寇难而享国不永武帝字昌明安帝立而有谶云昌明之后有二帝刘裕密使王韶之缢安帝而立恭帝恭帝禅于裕卒为裕所弒

   南朝

    宋

武帝 【継东晋】 刘氏名裕字德与彭城人元熙二年受晋禅帝以俭先天下碎琥珀枕施直脚床却入筒布用葛灯笼至顺帝逊于斉

    斉

太祖 【継宋】 萧氏名道成字绍伯兰陵人建元元年受宋禅帝性简俭后宫器物以铁为饰内殿黄纱帐宫人紫皮履至和帝逊于梁

    梁

武帝 【継斉】 萧氏名衍字叔达兰陵人中兴四年受斉禅帝溺于释教郊庙牲以面宗庙荐菽粟设四部遮大会至恭帝逊位于陈

    陈

武帝 【継梁】 陈氏霸先字康国吴兴人永定元年受梁禅帝雄武英畧性甚仁爱侯景反以子女玉帛皆颁于将士至后主国于隋

   北朝 【非正统】

    后魏

太祖皇帝之后拓跋氏名珪东晋初托跋倚卢助晋攻刘聦封代王王珪即代王位称魏王建天子旌旗国号魏迁都平城即帝位土德尚黄刘称帝克中山故河北皆属魏太武継立夏燕凉自汉川蜀以北亦皆属魏明帝内乱孝武入关而魏裂为东西

    东魏

静帝清河王之子讳善见孝武入关丞相高欢奉帝即位都洛阳后迁邺寻逊位于北斉

    西魏

文帝孝文皇帝孙讳宝炬孝武崩丞相宇文泰劝进即位都长安后恭帝遂逊位于后周

    北齐

文宣帝高欢次子讳洋梁大宝元年受东魏禅即□□□都于邺并州县镇戍无施为后主立周师克晋州帝弃邺从兄安德王辛酉为周师所虏

    后周

闵帝宇文泰长子讳斍梁太平二年受西魏禅即皇帝位都长安武帝継立诛晋公护消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还俗静帝逊位于隋

   隋

高祖杨氏名坚弘农华阴人周太象二年封隋王明年受周禅后陈遂为正统有天下最广但文帝乃庸常之君故可称者高祖崩炀帝淫奢之主不能保天下未几而群盗并起至恭帝禅位于唐

   唐

高祖李氏讳渊字淑德陇西成纪人佐周封唐国公进封唐王受隋禅武德元年即皇帝位土德尚黄都洛阳太宗高祖之次子讳世民四岁时有书生见之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済世安民乃采其语名曰世民因隋之乱十八岁文义兵攘群盗以有天下贞观之治米斗三钱终岁断死刑二十九人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帝曰此魏征劝我行仁义之效也高宗溺沉宴安武后临朝斵丧唐室明皇能谋有断开元之始几致太平而又惑于贵妃故有天宝之乱郭子仪等平之克复二京肃宗即位于灵武至宪宗刚明果断倚任裴度以成淮蔡之功僖昭嗣位而天禄巳去盗贼偏于寰区蓬蒿塞于城阙漂泊幽辱寄命诸侯天下遂为朱梁

   五代

    后梁

太祖 【継唐】 朱氏名温初从黄巢为行营先锋使背巢帰唐僖宗赐名全忠拜汴州剌史宣武军节度使封梁王寻受禅即皇帝位统七十八州至未帝唐军过盗传国宝于后唐

    后唐

庄宗 【継后梁】 李氏名存勖父克用少骁勇破黄巢平京师封陇西郡王庄宗克用之长子军过曹州窃梁末帝之国玺即皇帝位统百二十三州废帝在河阳晋兵至帝举族自焚

    后晋

高祖 【継后唐】 石氏名敬塘为太原节度拒命废帝以兵围之遂求援契丹德光自将诸部由鴈门旌旗五十里大破南军即皇帝位统一百九州岛至出帝契丹大入据汴遂晋祚

    后汉

高祖 【継后晋】

刘氏名知远初从后晋高祖起太原有佐命功出帝封为北平王契丹晋自立知远度必不能久遂于太原即皇帝位统一百六州再传隐帝乃诏奉符玺于后周

    后周

太祖 【継后汉】 郭氏名威初为侍中军将忽大噪天子侍中为之即皇帝位统百十八州恭帝谓国命有归禅于宋太祖

   宋

赵氏之先出于颛帝周穆王时造父为御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城子孙因氏焉威烈王时赵籍与韩魏分晋列为诸侯战国时强盛与斉秦燕楚皆称王秦并六国至汉京兆尹广汉世居涿郡而僖祖生焉僖祖历永清立安□都三县令生顺祖顺祖累官兼御史中丞生翼祖翼祖历营蓟涿三郡剌史生宣祖宣祖累功为前军副都指挥使生太祖太祖宣祖第二子也后唐明宗每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乱为众所推愿天早生圣人太祖以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生于洛阳大内甲马营母昭献皇后梦日入怀而孕生之夕神光满室异香馥郁经夕不散胞如菡萏体被金色三日不変及长天姿雄伟性沉厚有大度从周初为滑州指挥使累迁为殿前都点检受恭帝制曰天生蒸民立之司牧二帝惟公而擅位三王乘时而革命其极一也予末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巳去国命有归咨归德军节度使殿前都点检赵其禀上圣之姿有神武之畧佐我烈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纳麓东征西怨厥绩茂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狱讼归于至仁应天顺民法尧禅舜如释重负予其作宾呜呼钦哉祗畏天命宣徽使引太祖就龙墀北面拜受宰相扶太祖升殿易服东序即皇帝位群臣拜贺太宗以明継圣而能广文之卒其伐功乃大一统真宗之世可谓太平之治君明臣良家给人足刑楷不用仁宗即位四十二年恢洪有圣度以大公至正临御不为喜怒之所迁尊敬大臣容受直谏英宗之在潜藩也允蹈恭俭力行礼义而天资明叡物望之所属仁宗雅知其贤授以重器神宗慨然图乂立政造事以新一代之治道焉哲宗自幼冲嗣大历服登进忠贤以安天下徽宗钦宗弗克持守二驾远狩高宗匹马渡江复兴大业継世而有孝宗之贤中外安静传及光宗越五载而授之宁宗三十年间海宇宁辑逮及理宗进贤任能厉精政治恭俭务本在位四十一年传之度宗享国十载而幼主嗣位未几天下归于大元皇帝矣

新编纂图羣书一览事林全璧卷之二  【后集】

○纪年类

  历代纪年

五帝外纪曰黄帝命大挠探五行之情而作甲子盖所以运年也乃知黄帝以前有年而无运黄帝以下有年运而无年号西汉文帝始有后元年之名景帝有中后元年之说至武帝始剏年号非正统不书

   天皇氏

木德王兄弟十二人立各一万八千岁

   地皇氏

火德王兄弟十一人亦各一万八千岁

   人皇氏

兄弟九人分九州岛合四万五千六百岁

   伏羲氏

而下有(女娲氏)(柏黄)(中央)(朱湏)(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氏)十五代更六万一千六百四十年乃有神农氏

   神农氏

而下有(帝承)(帝临)(帝明)(帝宜)(帝来)(帝里)(帝榆冈)凡七代更五百二十年乃有轩辕氏

   伏羲氏

在位百一十年

   神农氏

在位百四十年

   轩辕氏

在位凡一百年

   金天氏

在位凡八十年年登一百岁 【庚戍即位】

   高阳氏

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岁 【庚寅即位】

   高辛氏

在位凡七十年年一百五岁 【戊辰即位】

   陶唐氏

在位凡七十载百一十七岁 【甲辰即位】

   有虞氏

在位凡五十载百一十二岁 【壬午即位】

   夏禹王

在位一十年年一百岁传十七君十五世四百三十一年 【自戊戌尽己酉】

   商汤王

在位十三年年一百岁传三十君十七世六百二十九年 【自庚戍尽戊寅】

   周文王

在位五十年九十七岁传三十七王三十五世八百六十七年 【自己卯尽乙巳】

   秦始皇

称帝十二年年五十岁传于三主乃三世合一十有五年 【自乙卯尽己巳】

   西汉

    汉高祖

即位十二年五十三岁传十二帝十一世二百一十一年 【自乙未尽乙丑】

    惠帝

【七年】

    吕后

【八年】

    文帝

【二十三年】  前 【十六年】    后 【七年】

    景帝

【十六年】 前 【十年】 中 【六年】 后 【三年】

    武帝

【五十四年】 建元 【六】 元光 【六】 元朔 【六】 元狩 【六】 元鼎 【六】 元封 【六】 太初 【四】 天汉 【四】 大始 【四】 征和 【四】 后元 【三】

    昭帝

【十三年】 始元 【六】 元凤 【六】 元平 【一】

    宣帝

【二十五年】 本始 【四】 地节 【四】 元康 【四】 神爵 【四】 五凤 【四】 甘露 【四】 黄龙  【一】

    元帝

【十六年】 初元 【五】 永光 【五】 建昭 【五】 竟宁 【一】

    成帝

【二十六年】 建始 【四】 河平 【四】 阳朔 【四】 鸿嘉 【四】 永始 【四】 元延 【四】 绥和 【一】

    哀帝

【六年】 建平 【四】 元寿 【二】

    平帝

【五年】 元始 【五】

    王莽

居摄三年即真十五年凡十八年而亡 【自丙寅至癸未】

    更始

破莽军即位三年建武元年九月亡 【自癸未至乙酉】

   东汉

光武即位三十三年十二帝百九十五年 【自乙酉至己亥】 建武 【三十一年】 中元 【二】

    明帝

【十八年】 永平 【十八】

    章帝

【十三年】 建初 【八】 元和 【三】 章和 【一】

    和帝

【十七年】 永元 【十六】 元兴 【一】

    殇帝

【一年一】 延平 【一】

    安帝

【十九年】 永初 【七】 元初 【六】 永宁 【一】 建光 【一】 延光 【一】

    顺帝

【十九年】 永建 【六】 阳嘉 【四】 永和 【六】 汉安 【一】 建康 【二】

    冲帝

【二年】 永嘉 【□】

    质帝

【二年】 本初 【一】

    桓帝

【二十一年】 建和 【二】 和平 【一】 元嘉 【二】 永兴 【三】 永寿 【三】 延寿 【九】 永康 【二】

    灵帝

【二十二年】 建平【四】 嘉平 【六】 光和 【六】 中平 【六】

    献帝

【二十二年】 永汉 【一】 初平 【四】 兴平 【二】 建安【二十五】

   蜀先主

凡二主四十三年实魏黄初二年 【自辛丑尽癸未】

    魏

    魏文帝

在位七年凡五主共四十有六年 【自庚子至乙酉】 黄初 【七年】

    明帝

【十三年】 太和 【六】 青龙 【四】 景初 【三】

    斉王

【十四年】 正始 【八】 嘉平 【六】

    高贵乡公

正元 【一】 甘露 【五】

    宋陈留王

景元 【五】 咸熙 【二】

   吴孙权

凡四主五十九年实魏太和三年 【自壬寅尽庚子】

   西晋

武帝即位二十六年四十五十四年 【自乙酉至戊寅】 泰始 【十】 咸宁 【五】 太康 【十】 太熙 【一】

    惠帝

【十年】 永熙 【一】 永元 【九】 永康 【一】 永宁 【一】 太安 【二】 永兴 【二】

    怀帝

【七年】 光熙 永嘉 【六】

    愍帝

【五年】 建兴 【五】

   东晋

元帝在位六年传十一帝百单四年 【自丁丑至庚申】 建武 大兴 【四】 永昌 【一】

    明帝

【三年】 太宁 【三】

    成帝

【十七年】 咸和 【九】 咸康 【三】

    康帝

【三年】 建元 【三】

    穆帝

【十七年】 永和 【十二】 永平【三】

    哀帝

【四年】 隆和 【一】 兴宁 【三】

    废帝

【六年】 太和 【六】

    简文

【二年】 咸安 【二】

    孝武

【二十四年】 宁康 【三】 太元 【廿一】

    安帝

【二十二年】 隆安 【五】 元兴 【三】 义熙 【一】

    恭帝

【二年】 元熙 【二】

   南朝

  

    宋

     武帝

改永初凡二年八帝共六十年 【自庚申至巳未】

     少帝

【一年】 景平 【二】

     文帝

【三十年】 元嘉 【二十】

     孝武

【十年】 孝建【三】 大明 【八】

     前废帝

【一年】 景和 【二】

     明帝

【七年】 泰始 【七】 泰豫 【一】

     后废帝

【五年】 元徽 【五】

     顺帝

【二年】 升明 【二】

    斉

     高帝

改建元凡四年传五主二十四年 【自己未至壬年】

     武帝

【十年】 永明 【十】

     欎林王

【一年】 隆昌 【一】

     海陵王

【一年】 延兴 【一】

     明皇帝

【四年】 建武【三】 永太 【一】

     东昏侯

【三年】 永光 【三】

     和帝

【二年】 中兴 【二】

    梁

     武帝

在位四十八年传四主共五十六年 【自壬午至丁丑】 天监 【十八】 普通 【七】 大通 【八】 大同 【三】 太清 【三】

     简文帝

【二年】 大宝 【二】

     元帝

【三年】 承圣 【二】

     恭帝

【三年】 绍太 【三】 太平 【一】

    陈

     武帝

改永定凡三年传五主三十三年 【自丁丑至己酉】

     文帝

【七年】 天嘉 【六】 太康 【一】

     废帝

【三年】 光大 【二】

     宣帝

【十四年】 大建 【十四】

     后主

【六年】 至德 【三】 祥明 【三】

    后魏

道武十二主百十九年实晋隆安二年 【自丙申尽甲寅】

    西魏

文帝传三主二十三年实梁大同九年 【自乙卯尽己卯】

    东魏

孝静传一主一十六年实梁大通六年 【自甲寅尽己巳】

    北斉

文宣传五主二十八年实梁大宝元年 【自庚午至丁酉】

    后周

闵帝传五主二十六年实梁太平二年 【自丙子至辛丑】

    隋

     高祖

在位二十年传三主共二十八年 【自癸巳尽己卯】 仁寿 【四】 开皇 【十九】

     炀帝

【十三年】 大业 【十一】

     恭帝

【一年】 义宁 【一】

    唐

     高祖

在位九年传二十一主三百二年 【自戊寅尽丙寅一】 武德 【九】

     太宗

【二十三年】 贞观 【二十三】

     高宗

【三十四年】 永徽 【六】 显庆 【五】 龙翔 【三】 麟德 【二】 干封 【二】 緫章 【二】 咸亨 【四】 上元 【二】 仪凤 【二】 调露 【一】 永隆 【一】 开耀 【一】 永淳 【一】 洪道 【二】

     武后

【二十二年】 光宅 【一】 嗣圣 【一】 垂拱 【四】 永昌 【一】 天授 【一】 载初 【二】 长寿 【一】 如意 【一】 延载 【二】 天罡 【一】 证圣 【一】 万岁 【二】 神功 【一】 圣历 【二】 久视 【一】 长安 【一】 大足 【五】

     中宗

【六年】 神龙 【二】 景龙 【四】

     睿宗

【四年】 唐隆 【二】 景云 【二】 先大 【一】 大极 【一】 延和 【一】

     明皇

【四十四年】 开元 【二十九年】 天宝 【十五】

     肃宗

【七年】 至德 【二】 干元 【二】 上元 【二】 应宝 【一】

     代宗

【十七年】 广德 【二】 永泰 【一】 天历 【十四】

     德宗

【三十年】 建中 【四】 兴元 【五】 贞元 【二十一】

     顺宗

【一年】 永正 【一】

     宪宗

【十五年】 元和 【十五】

     穆宗

【四年】 长庆【四】

     恭宗

【二年】 宝历 【二】

     文宗

【十四年】 太和 【九】 开成 【五】

     武宗

【六年】 会昌 【六】

     宣宗

【十三年】 大中 【十三】

     懿宗

【十四年】 咸通 【十四】

     僖宗

【十五年】 干明 【六】 广明 【一】 中和 【四】 光启 【三】

     昭宗

【十六年】 龙纪 【一】 大顺 【二】 景福 【二】 干宁 【四】 光化【三】 天复 【一】

     哀帝

【四年】 天佑 【四】

    后梁

     高祖

在位六年传二帝共十七年 【自丁卯至癸未】 开平 【四】 干化 【二】

     末帝

【十一年】 干化 【二】 真明 【六】 龙德 【三】

    后唐

     庄宗

在位四年传四帝共十三年 【自癸未至乙未】 同光 【四年】

     明宗

【七年】 天成 【四】 长兴 【□】

     愍帝

【一年】 应顺 【一】

     废帝

【三年】 清泰 【三】

    后晋

     高祖

改元天福凡七年传二帝共十一年 【自丙申至丙午】

     出帝

【三年】 开运 【三】

    后汉

     高祖

改元干佑凡一年传二帝共四年 【自丁未至庚戌】

     隐帝

【三年】 干佑 【三】

    后周

     太祖

改元广顺凡三年传三帝共十年 【自辛亥至庚申】

     世宗

【五年】 显德 【五】

     恭帝

【一年】 显德 【一】

    宋

     太祖

在位十七年传十六帝三百一十七年 【自庚申至丙子】 建隆【三】 干德 【五】 开宝 【九】

     太宗

【二十三年】 太平兴国 【八年】 雍熙 【四】 端拱 【二】 淳化 【六】 至道 【三】

     真宗

【二十五年】 咸平 【六】 景德 【四】 大中祥符 【九年】 天禧 【五】 干兴 【一】

     仁宗

【四十二年】 天圣 【九】 明道 【二】 景佑 【四】 宝元 【二】 康定 【一】 庆历 【八】 皇佑 【五】 至和 【一】 嘉佑 【八】

     英宗

【四】 治平

     神宗

【十八年】 熙宁 【十】 元丰 【八】

     哲宗

【十】 元佑 【八】 绍圣 【四】 元符 【三】

     徽宗

【二十六年】 建中靖国 【一年】 崇宁 【五】 大观 【四】 政和 【一】 重和 【七】 宣和 【七】

     钦宗

【二年】 靖康 【二】

     高宗

【二十八年】 建炎 【四】 绍兴 【二十二】

     孝宗

【二十六年】 隆兴 【一】 干道 【九】 淳熙 【十六】

     光宗

【五年】 绍熙 【五】

     宁宗

【三十年】 庆元 【六】 嘉泰 【三】 开禧 【四】 嘉定 【十七】

     理宗

【四十一年】 宝庆 【三】 绍定 【六】 端平 【三】 嘉熙 【四】 淳佑 【十二】 宝佑 【六】 开庆 【一】 景定 【五】

     度宗

【十年】 咸淳 【十】

     幼主

【二年】 德佑

    大元

     世祖皇帝

【三十六年】 中统 【五】 至元 【三十一】

     成宗皇帝

【十三年】 元贞 【二】 大德 【十一】

     武宗皇帝

【四年】 至大 【四】

     仁宗皇帝

【九年】 皇庆 【二】 延佑【七】

     英宗皇帝

【三年】 至治 【三】

     晋平

【四年】 泰定 【四】

     今上皇帝

天历 【二】 至顺 【万万年】

○历代类

  历代緫论

自三光五岳之气分而英君谊辟出而宅天位立人极由伏羲以迄于今上下四千余年达而在上如尧舜禹汤文武之为君稷契伊传周召之为臣穷而在下如孔曾思孟垂世立教以至汉唐以来名君贤臣文人武将载在史册不可胜数自非好古慱雅之君子孰能历览而遍观之今摭历代君臣圣贤名数之表表者条列干左使初学者览之则史记大畧尽在是矣

  历代

   三皇

伏羲 【太□氏】   炎帝 【神农氏】   黄帝 【轩辕氏】

   五帝

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舜

   二帝

唐尧 【以位授舜】   虞舜 【以位授禹】

   四代

虞 【姚姓】   夏 【姒姓】   商 【子姓】   周 【姬姓】

   三代

夏 【四百年】   商 【六百年】   周 【八百年】

   三王

禹王  汤王  文王  武王

   三圣

伏羲 【画卦】   文王 【重易】   周公 【赞易】

   三圣

禹  周公  孔子

   商三宗

太宗 【太甲】   中宗 【太戍】   高宗 【武丁】

   鲁十二公

隐公  桓公  庄公  闵公  僖公  文公  宣公  成公  襄公  昭公  定公  哀公

   春秋五霸

齐桓公  晋文公  秦穆公  宋襄公  楚庄王

   战国七雄

燕  齐  楚  魏  韩  赵  秦

   两汉

西汉 【十二帝】   东汉 【十二帝】

   汉二祖

高祖 【邦】   光武 【秀】

   汉七制

高祖  文帝  武帝  宣帝  光武  明帝  章帝

   三国

蜀 【二主】   魏 【五主】   吴 【四主】

   两晋

西晋  东晋

   六朝

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

   八代

晋  宋  齐  梁  陈  魏  隋  周

   唐三宗

太宗  玄宗  宪宗

   五代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宋十六帝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钦宗  高宗  孝宗  光宗  宁宗  理宗  度宗

  历代贤哲名数

   尧四岳

羲仲 【司春】   羲叔 【司夏】   和仲 【司秋】   和叔 【司冬】

   三后

伯夷  伯禹  后稷

   舜五臣

禹  稷  契  皐陶  伯益

   九官

禹 【司空】   弃 【后稷】   契 【司徒】   皐陶 【士】   龙 【纳言】   伯益 【虞】   伯夷 【秩宗】   夔 【典乐】   垂 【共工】

   八恺  【高阳氏才子八人斉圣广渊明允笃诚谓之八恺】

苍舒  隤凯  梼寅  大临  龙降  庭坚  仲容  叔达

   八元  【高辛氏才子八人忠肃共懿宣慈惠和谓之八元】

伯奋  仲堪  叔献  季仲  伯虎  仲熊  叔豹  季狸

   四凶

浑敦 【黄帝子驩兠】   穷奇 【少皡氏子共工】   梼杌 【颛顼氏子鲧】   饕餮 【缙云氏子二苗】

   殷三仁

微子  箕子  比干

   周二老

伯夷  太公

   三后

周公  君陈  毕公

   八士

伯达  伯适  仲突  仲忽  叔夜  叔夏  季随  季騧

   十乱

周公  召公  毕公  太公  虢叔  闳夭  太颠  散宜生  南宫适  文母 【太□也】

   鲁三家  【大夫曰家皆桓公之后又谓之三桓】

仲孙氏  叔孙氏  季孙氏

   晋六卿

赵襄子 【恤】   范昭子 【吉射】   知襄子 【】   荀文子 【寅】   魏襄子 【曼多】   韩简子 【不信】

   三晋

韩宣子 【虔】   魏献子 【斯】   赵简子 【籍】

   战国四豪

斉孟甞君 【田文】   赵平原君 【赵胜】   楚春申君 【黄歇】   魏信陵君 【媿忌】

   孔门十哲

颜回 【子渊】   闵损 【子骞】   冉耕 【伯牛】   冉雍 【仲弓】   宰予 【子我】   端木赐 【子贡】   冉求 【子有】   仲由 【子路】   言偃 【子游】   卜商 【子夏】

   七十二贤

颜回 【子渊】   闵损 【子骞】   冉耕 【伯牛】   端木赐 【子贡】   冉求 【子有】   冉雍 【仲弓】   仲由 【子路】   颛孙师 【子张】   言偃 【子游】   卜商 【子夏】   宓不齐 【子贱】   公冶长 【子长】   原宪 【子思】   曾点 【子皙】   南宫适 【子容】   公皙哀 【季次】   商瞿 【子木】   高柴 【子羔】   颜繇 【季路】   漆雕开 【子开】   樊须 【子迟】   有若 【子有】   颜辛 【子柳】   公伯寮 【子周】   冉儒 【子□】   曹恤 【子循】   伯虔 【子折】   司马耕 【子牛】   冉季 【子产】   秦祖 【子南】   公西赤 【子华】   巫马施 【子期】   颜高 【子骄】   商泽 【子季】   公孙龙 【子石】   漆雕哆 【子敛】   后处 【子里】   秦冉 【开】   壤驷赤 【子徒】   石作蜀 【子明】   颜祖 【襄】   木单 【子家】   秦商 【子不】   任不齐 【选】   申党 【周】   荣旗 【子旗】   县成 【子旗】   公良儒 【子正】   燕伋 【思】   郑国 【子□】   公夏首 【奈】   奚谷箴 【子忻日】   秦非 【子之】   颜哙 【子】   公肩文 【子中】   宰父黑 【子索】   乐欬 【子】   廉絜 【庸】   勾井疆  颜之仆 【叔】   颜何 【冉】   狄黑 【晢】   邽巽 【子钦】   左人郢 【行】   孔忠 【子蔑】   梁鳣 【叔鱼】   曾参 【子舆】   施之常 【子□】   宰予 【子我】   步叔乘 【子车】   原亢籍 【籍】   公西箴 【子上】   叔仲会 【子期】   澹台灭明 【子羽】   公祖勾兹 【子之】   漆雕徒父 【子期】   公西舆如 【子上】

   汉三杰

张良  萧何  韩信

   西皓

东园公  绮里季  夏黄公  角里先生

   十八侯  【前汉高帝论功定封十八人】

肖何  曹参  张敖  周勃  樊哙  郦商  奚涓  灌婴  传宽  靳歙  王陵  陈武  王吸  薛欧  周昌  丁复  虫达  夏侯婴

   麒麟合十一人  【前汉宣帝图功名于此】

霍光  韩增  魏相  张安世  赵充国  杜延年  苏武  刘德  丙吉  梁丘贺  萧望之

   五侯  【元帝王皇后弟同日封五侯】

平阿侯 【王谭】   成都侯 【王商】   江阳侯 【王立】   曲阳侯 【王根】   商平侯 【王逢时】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  【后汉显宗追感光武二十八将乃像于此加四人】

邓禹  吴汉  贾复  耿弇  寇怐  岑彭  冯异  朱佑  蔡遵  景丹  盖延  铫期  耿纯  臧宫  马武  刘隆  马成  王梁  陈俊  杜茂  传俊  坚镡  王霸  任光  李忠  万修  邳丹  刘值  王常  李通  窦戎  卓茂

   荀氏八龙  【后汉人荀淑八子并有才名为八龙】

荀俭 【伯慈】   荀绲 【仲慈】   荀靖 【叔慈】   荀焘 【慈光】   荀正 【孟慈】   荀爽 【慈明】   荀肃 【敬慈】   荀 【幼慈】

   党锢三十五人

窦武  刘淑  陈蕃 【○谓三君】

李膺  荀昱  杜密  王巾昜  刘佑  魏朗  赵典  朱瑀 【○谓八俊】

宗慈  巴肃  夏馥  范滂  尹勋  蔡衍  郭林宗  羊陟 【○谓八顾】

张俭  岑晊  刘表  陈翔  孔昱  范康  檀敷  翟发 【○谓八及】

度尚  张邈  王孝  刘儒  秦周  蕃向  胡母班  王章 【○谓八厨】

党锢之名起于汉灵时委政阍寺天下多士遂有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之号张俭乡人朱并告俭与同郡二十四人为党以俭为党魁灵帝诏捕之

张俭  檀衍  冯禧  薛兰  褚风  魏元  徐干  张肃 【○谓八俊】

田林  张隐  刘表  薛郁  刘祇  王访  宣靖  绪恭 【○谓八顾】

羸咨  田盘  宋布  疏耽  宣褒  唐龙  薛敦  朱楷 【○谓八及】

   建安七子 【典论曰今之文人也】

孔融 【鲁国人】   陈琳 【广陵人】   王粲 【山阳人】   徐干 【北海人】   阮瑀 【陈留人】   应玚 【汝南人】   刘公干 【东平人】

   晋竹林七贤  【七人常为竹林之游故喜为竹林七贤】

阮籍  嵇康  山涛  刘伶  阮咸  向秀  王戎

   唐瀛洲十八斈士 【唐太宗开文斈馆召名臣为斈十一天下谓之登瀛洲】

房玄龄  杜如晦  虞世南  李元道  李守素  于志宁  苏世长  姚思廉  许敬宗  颜相时  孔颕达  薛元钦  蔡允恭  盖文达  陆德明  褚亮  苏勖  薛收

   凌烟阁二十三人 【唐太宗贞观中图功臣干凌烟阁】

杜如晦  房玄龄  虞世南  魏征  长孙无忌  志元  屈突通  程知节  李靖  尉迟敬德  刘洪基  侯君集  刘政会  萧瑀  长孙顺德  商开山  张公谨  柴绍  张亮  河间王孝恭  唐俭  李绩  秦琼

   竹溪六逸

孔巢父  李白  韩准  裴政  陶沔  张叔明

   饮中八仙

李白  贺知章  李适之  汝阳王琎  苏晋  崔宗之  张旭  焦遂

   香山九老 【九人皆高年不仕者人慕之绘为九老】

胡泉 【八十九】   吉盿 【八十八】   张浑 【七十七】   刘真 【八十七】   白居易 【七十四】   郑据 【八十五】   卢真 【八十三】   狄兼谟  卢贞 【二人年未及七十与会而不及□】

   宋至道九老

李昉 【七十一】   李运 【八十】   宋琪 【七十九】   张好问 【八十五】   武允成 【七十九】   僧替宁 【七十八】   魏石 【七十六】   朱昂 【七十】   杨徽之 【七十五】

   □阳五老

毕世长 【九十四】   朱贯 【八十八】   冯平 【八十七】   杜衍 【八十】   王□ 【九十】

   □历四谏

余靖  王素  蔡襄  欧阳修 【仁宗朝】

   元豊耆英十三人  【神宗朝】

文彦慱 【潞国公年七十七】   富弼 【讳国公年七十九】   王拱辰 【年七十】   席汝言 【年七十七】   王尚恭 【年七十六】   赵丙 【年七十五】   刘几 【年七十五】   冯行已 【年七十五】   楚建中 【年七十二】   王诺言 【年七十二】   张问 【年七十】   张焘 【年七十】   司马光 【温国公年六十四时独温公年未七十路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故事诸温公入会】

   濂洛六君子 【六君子之斈至朱文公先生集其大成】

周濂溪 【名敦顺字茂叔】   程明道 【名显字伯淳】   程伊川 【名顺字正叔】   邵康节 【名□字尧夫】   张横渠 【名载字子厚】   司马温公 【名光字君实】

   眉山三苏 【神宗朝父子兄弟皆以文行著名谓之三苏】

苏洵 【字明允老泉】   苏轼 【洵之子字子瞻东妙】   苏辙 【轼之弟字子由颕滨】

   中兴四将

刘光世  岳飞  韩世忠  张俊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一览事林全璧卷之三  【后集】

○圣贤类

  先圣事迹

【阙里祖庭记】先贤诞生之夕有二龙绕室五老降庭者五星之精也颜氏之房闻钧天之乐空中有声云天感生圣子故降以和乐笙镛之音先圣长九尺六寸腰大十围凡四十九表反首注面月角日准坐如龙蹲立如凤跱望之如什就之如升耳乘珠庭龟脊龙形虎掌胼胁参膺河目海口山脐林背翼臂唇注颜隆鼻阜脥堤眉地足谷窍雷声泽腹昌颜均颐辅喉骈齿眉有十二彩目有六十四理其头似尧其颡似舜其颈类皐陶其肩类子产腰以下不及禹三寸

  先圣遗像

见图

宋高宗御制赞

大哉宣圣 斯文在兹 帝王之式 古今之师

志则春秋 道由忠恕 贤于尧舜 日月其誉

维时载雍 戢此武功 肃昭盛仪 海禹聿崇

  先圣世系家谱

见图

  至圣文宣王庙

见图

  庙宅宏规

先圣庙在兖州仙源县西二里西接鲁城二百余步阙里之旧宅也直外门曰前三门 【仁宗御书门榜之门】 三门之后曰书楼 【藏御赐书】 书楼后御路东西二亭其东曰本朝修庙碑亭其西曰唐封孔子太师碑亭次殿庭门内曰御赞殿次殿曰杏坛杏坛之后即先圣正殿 【仁宗御书飞帛殿榜之殿】 直殿后曰郓国夫人殿后殿东庑曰泗水侯殿西庑曰沂水侯殿祖殿廊西门外曰斉国公殿直殿后曰鲁国大夫人殿自大夫人殿由其东廊以北曰五贤堂祖殿廊东门外曰斎庁斎庁之东廊门外曰客位直斎庁后曰斎堂斎堂后曰宅厅 【孔氏接见宾客之所】 直宅厅后曰家庙自客位东一门直北曰袭封视事厅直厅后曰恩庆堂 【堂乃中丞公典乡郡日侍致政尚书会孔氏内外亲族之所徂徕石守道先生有石甲以纪其事】 堂东北隅曰双挂堂 【皇佑年四十五代孙兄弟同年赐第甞于此会斈故以名之】 诸位皆列于祖殿之后并恩庆堂东西自祖殿之后并诸位旧系 勑修近世监修祖庙者不敢以官钱营饰私居除诸位外祖庙殿庭堂庑共计三百一十六门周灵王二十一年巳酉岁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当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先圣生周敬王四十一年辛酉岁即鲁哀公十六年当哀公十六年夏四月乙丑日先圣没及宋朝德佑二年丙子岁实一千七百五十八年

  孔林遗迹

鲁哀公十四年西狩大野叔孙氏子车鉏商获兽以为不祥先圣视之曰麟也胡为来哉拭面泣涕叔孙闻之曰麟见而天告夫子将亡之证也夫子病子贡请见夫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来何晚因叹曰泰山颓乎梁木坏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后七日卒年七十三岁

孔子没公西赤为之识及掌其殡葬焉葬鲁城北泗水上藏入地不及泉封为偃斧之形弟子鲁人往从冢而家者百有余室鲁世世相传以岁时奉祀先圣冢

孔子葬曲阜城北泗水为之却流茔中不生棘刺草木皆远方徒弟所植异种鲁人世世无能名者惟多楷木余则皇览所载枌柞雒离五味毚檀木迄今尚盛

孔子坟西有虚墓五间皆石为之世传孔子没戒门弟子为虚墓后果遭秦皇发冢有白兔出墓中始皇逐之至曲阜西北十八里沟而没鲁人因名曰白兔沟

凡寒食日尊长率内外族人诣祖林自先圣坟而下徧诣诸坟祭享各献楮镪礼毕会食于前厅次日诣防山上斉国公墓会食如上仪又次日长妇以下俱诣

真宗东封回幸阙里顾问先圣坟寝何在子孙导銮舆躬至孔林奠谒毕坐坟此亭宣两地及两制赐茶亭有古碑字多几缺 上命词臣拂藓辨认盘桓久之

真宗车驾幸圣林之日左右奏以夹道林木有碍车辇乞行剪伐 勑令勿剪 上特降辇乘马而进奠于坟所今自林前直趍驻跸亭有车路皆以方石作之

  圣殿灵异

先圣殿前有坛即先圣教授之遗址汉锺离意为鲁相出私财三万修夫子车身入庙拭几席剑履遣男子张伯除堂下草土中得玉璧七枚伯怀其一以六枚白意意安置几前堂下床首有悬瓮背有丹书乃夫子遗瓮人莫敢发意发之得素书曰后世修吾书董仲舒护吾车拭吾履发吾笥会稽锺离意壁有七张伯怀其一意即召问伯服焉干兴间修殿以瓴甓为坛环植以杏因名曰杏坛

郓国夫人殿昔为先圣燕居之室按论衡及鲁人相传云孔子将亡遗秘曰后世一男子自称秦始皇上我堂踞我床颠倒我衣裳至沙丘而亡始皇幸鲁观孔子宅至沙丘而崩又按世家孔子卒诸儒讲礼乡饮酒大射于孔子家后代因以为庙藏孔子衣冠琴瑟车书至汉二百余年不绝汉景帝时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闻金石丝竹之乃不敢坏于壁中得古文经传此其地也

祖庙东南三里有阙废址后立于旧城因名曰阙里后汉董宪裨将屯兵于鲁侵害百姓明帝乃拜鲍永为鲁郡太守永到大破之惟别帅彭丰等不肯下顷之孔子阙里故荆棘自除从讲堂至于里门永异之谓府丞及鲁令曰方今危急而阙里自开得非夫子欲令太守行礼助吾诛道耶乃会众修乡射之礼请丰等共观欲因此擒之豊等亦欲图永乃持牛酒劳享而潜伏兵器永斍手格杀豊

  累朝封谥

   汉

平帝元始元年谥孔子曰褒成宣尼公

   后魏

孝文太和间改谥曰文宣尼父

   后周

宣帝大象二年追封孔子为邹国公

   唐

则天天授元年十月封孔子为隆

唐高宗干封元年封禅还赠孔子为太师

唐明皇开元二十七年谥孔子为文宣王

   宋

真宗加夫子号为玄圣文宣王

大中祥符元年加谥曰至圣文宣王勑追封叔梁纥为斉国公勑追封颜氏为鲁国太夫人封伯鱼母官氏为郓国夫人

徽宗崇宁元年勑孔鲤封泗水侯孔伋封沂水侯

  圣裔袭封

   汉

高祖自淮南还过鲁祀孔子封九代孙孔滕为奉嗣君

元帝尊奉孔子之后诏赐孔霸爵关内侯号褒成君

   后汉

明帝东狩会孔氏男女赐十九代孙孔僖褒成侯

章帝东狩还幸鲁赐孔氏男女束帛仍赐褒成侯

孝安帝幸阙里会孔氏亲属诸生赐褒成侯

   魏

文帝诏邑百户奉孔子祀封二十一代孙孔羡崇圣侯

   后魏

显祖诏孔氏四人颜氏二人为官又一人封崇圣侯

□帝延兴三年封崇圣大夫太和九年改封崇圣侯

   北斉

文宣帝天保九年受东魏禅即位诏崇圣侯改为恭圣侯

   隋

炀帝大业四年诏立孔子后为绍圣侯

   唐

太宗贞观十一年给户二十奉享先圣庙封褒圣侯

玄宗幸孔子宅赐每代一人氶袭兼赐一子官

穆宗元和十五年诏文宣王家与一子官

武宗会昌五年诏文宣王后与一子官

宣宗大和元年诏文宣王后与一子官

僖宗干封二年诏文宣王后与一子官

   宋

太宗因四十四代孙孔宜入觐特与袭封文宣公

至道间四十五代孙孔延世上殿袭封文宣公

仁宗勑改封文宣王四十五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哲宗元符元年勑四十七代孙孔若虚袭封奉宣公

徽宗崇宁五年勑四十八代孙孔端友白身除承奉郎袭封衍圣公

  历代褒典

   汉

高祖十二年十二月自淮南还过鲁祠孔子

元帝初元中诏曰其令太师褒成君霸以所食邑八百户祀孔子

   后汉

光武建武五年幸阙里使大司空以太牢祀孔子

明帝永平十五年幸阙里以太牢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章帝元和二年幸鲁祀孔子及赐孔氏男女金帛

孝安延光五年过鲁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西晋

武帝太始二年诏鲁国四时三牲以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

   后魏

显祖皇兴二年遣中书令兼太常高允以太牢祀孔子

   北斉

显祖武定八年下鲁郡以时治修庙宇详复祭秩使牢饩备礼钦飨

   唐

高宗干封元年遣使以太牢祭孔子

玄宗开元十三年幸孔子宅遣使以太牢祭其墓复给近墓五户令天下州县立庙赐百户充春秋享奠因广大本庙

   宋

太祖建隆三年赐御制赞曰王泽下衰文武将坠尼父挺生河海标异祖述尧舜有德无位哲人其萎凤鸟不至

太宗朝因孔子四十四代孙孔宜入觐顾问孔氏历世数具以实对 上谓左右曰家世有如此者诏特迁孔氏四十四代孙赞善大夫袭封文宣公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诏免本家租税先是历代以圣贤之后不预庸调周显德中遣使均田遂抑编户至是乃与特免

至道三年四十五代孙孔延世上殿询以家门故事授曲阜令袭封文宣公面赐束帛中金器物及赐御书经书

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月驾至兖州曲阜县谒先圣庙其文宣王伯叔兄弟子侄并许陪位十一月一日幸祖庙宰臣及亲王以下文武百官各立班殿庭孔氏子孙预焉初有司定仪肃揖而巳 上特展拜百官皆拜帝敛衽北面式瞻粹容嘉叹庙宇立殿西序召孔氏子孙抚谕周至赐四十四代孙孔延渥五人同斈究出身面奉旨许造酒以供祭祀诏加谥至圣文宣王祝文特进名庙内制度未完典礼因兹改正更给十户以奉茔域仍差官以太牢致祭宣赐孔氏银三百两帛三百疋俵赐诸房又赐田百须

真宗赐御制赞若夫检玉介丘回舆阙里缅怀于先圣躬谒于严祠易俗化民既仰师于彝训宗儒重道宜益峻于徽章增荐崇名聿陈明祀思形容于盛德爰刻金娄于斯文赞曰立言不朽垂教无疆昭然令德伟哉素王人伦之表帝道之纲厥功茂实其用允臧升中既毕盛典载杨洪名有赫懿范彰

祥符二年遣入内内侍省殿头张文质赍勑赐太宗御制书一百五十七卷轴并内降金镀银香炉香合并香药绯罗销金帕黄复器物等并九经三史及疏释文并于庙中书楼上收掌委本州岛长吏本县令佐同共检校如有讲说释奠并须以时出纳勿令损污

仁宗庆历四年勑差庙户五十人充本庙洒扫祗应嘉佑六年赐飞帛书殿榜并金字篆牌差刘温良等神赐仍降御祭文遣通判兖州田洵致荐上初写牌巾栉而书其尊师重道如此时四十五代孙孔文清先生宰仙源邑因进诗百韵转运使秘阁校理张师中亦进宝奎耀文歌

神宗元丰五年奉旨下转运司于系省钱内支钱三千贯文修完本庙及于本路差杂役兵士工匠等四十七代孙孔若升监修

哲宗元佑元年臣僚上言儒庙阙典奉旨令礼部太常寺同共详定典礼节文添赐田一百顷使其家依乡原例自召人户耕种更不用职田制暴之法又赐监书一本置教授官一员于文到斈官人内差或委本路监司保文有行义人充令教谕本家子弟内文人依本州岛斈正例优与供给如乡人愿从斈者听

元符元年奉旨下本家众议选择近理守分人承袭据四十六代宗寿等保明四十七代孙归安县主簿若虚堪充袭封奉旨依合入官袭封奉圣公

徽宗元佑三年鸿胪卿孔宗翰奏三省同奉旨依奏白身合袭封奉圣公者除承奉郎改衍圣公为奉圣公及删定家祭冕服等制度颁赐俾遵奉施行

崇宁五年奉旨下太常寺考正至圣文宣王庙像冠服制度冕十二族服九章以五章在衣四章在裳历朝以先圣与门人通用衮服至是始服王者之冕

政和元年奉旨至圣文宣王庙旧立十六戟今立二十四戟又奉旨文宣王庙内曾参等所封侯爵与宣圣名同甚失弟子尊师之礼别拟封者七人

高宗绍兴十四年三月已巳幸斈祗谒先圣御制赞曰大哉宣圣斯文在兹帝王之式古今之师志则春秋道由忠恕贤于尧舜日月其文言维时载雍戢此武功肃昭盛仪海禹聿崇

  大元褒典

   加封孔子诏

古兖州曲阜县有孔氏宗族五百余家世代长有曲阜令其地有孔林延袤数十里夫子墓居中伯鱼墓在左子思墓在右古木蓊欎高插云霄有楷木似槐纹理纵横他所无搢绅用以为简墓前有古栢苍然如蛇龙形世代相传乃夫子所植其余徒弟会葬于此楼阁岧嶤宫殿宏丽万世号为礼义之乡由汉以来碑铭森列班班具存有诗云古栢甞沾周雨露断碑犹载汉文章□□灵光殿古生秋草曲阜城荒噪暮鸦惟有孔林残照里至今犹是仲尼家金人陆梁中国神像衣冠皆涂独夫子庿尊严不易粘罕兀过夫子庿闻是古圣人庙下马罗拜而去后窝陈搭察统兵至其地孔氏之家一洗而空今

大元皇帝混一天下书同文车同轨遐方外域莫不向风慕义中统二年六月

圣旨宣圣庙国家岁时致祭诸儒月朔释奠宜令洒扫修絜今后禁约诸官员使臣军马无得于庙宇内安下或聚集理问词讼及亵渎饮宴管工匠官不得于其中营造违者治罪管内凡有书院亦不得令诸人搔扰使臣安下至元十年二月中书省判逆御史中丞兼领侍仪司呈至圣文宣王用王者礼乐御王者衣冠南面当坐

天子供祠其于万世之绝尊千载之通祀者莫如吾夫子也切□外路官员提斈教授每遇春秋二丁不変常服以供执事于礼未宜及照得汉唐以来祭文庙享社稷非具公服执手板且乡人傩孔子犹朝服而立于阼阶先圣先师安得不备礼仪者乎自今以往拟令执事官员各依品序穿着公服陪位诸儒亦合衣襕带唐巾释菜之礼似为相应奉 都堂钧旨送吏礼部准拟行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四    【后集】

○圣贤类

  文庙从祀

高宗皇帝绍兴十四年三月已巳幸太斈祗谒先圣先师止驾于大成殿门外登降步趍执爵灌献天容肃恭礼毕御敦化堂颁诏示乐育详延之意赐诸生命国子司业高阅讲周易斈官内外推恩有差幸飬正持志二斎顾览生徒隶业之所徘徊久之始命驾□还上幸斈毕恭覩太祖真宗徽宗所制赞又命有司悉取从祀诸赞并录以进因制文宣王赞其后又制七十二子赞并列石置于太斈

   七十二子赞

    颜回

德行首科 显冠斈徒 不迁不贰 乐道以居

食饮且恶 在陋自如 宜称贤哉 岂止不愚

    闵损

天经地义 孝哉闵骞 父母弟昆 莫间其言

汗君不仕 志气轩轩 复我汶上 出处休焉

    冉雍

懿德贤行 有一则尊 子也复之 成性存存

骍角有用 犂牛莫论 刑政之言 惠施元元

    冉耕

德以充性 行以澡身 二事在躬 日斉而新

并驱贤科 得颜与邻 不幸斯疾 命也莫伸

    冉求

循良之要 在于有政 可使为宰 千室百乘

师门育材 治心扶性 退则进之 琢磨之柄

    言偃

道义正已 文斈擅科 为宰武城 聊以弦歌

割鸡之试 牛刀谓何 前言戱 慱约则多

    宰予

辩以饰诈 言以致文 苟弗执礼 宜莫释纷

朽木粪墙 置不足云 言语之科 烨然有闻

    仲由

升堂惟先 千乘惟权 陵暴知非 委买可贤

折狱言简 结缨礼全 恶言不耳 仲尼赖焉

    端木赐

谦德知二 器实瑚琏 动必几先 孰并其辩

一使存鲁 五国有変 终相其主 (文言)处悠远

    卜商

文斈之目 名重一时 为君子儒 作魏侯师

不可后礼 始可言诗 假盖小嫌 圣亦不疵

    林放

礼之有本 子能启问 大哉斯言 光昭明训

德辉泰山 诬祭莫奋 崇兹祀典 盍永令闻

    樊须

养才以道 圣人兼済 始谓不仁 问鲍良喜

寓志农圃 以聧仁义 斈稼之辝 岂姑舍是

    澹台灭明

惟子有道 天与异容 状虽云恶 德则其丰

南止江沲 斈者云从 取士自兹 貌或非公

    曾参

夫孝要道 用训群生 以纲百行 以通神明

因子侍师 荅问成经 事亲之实 代为仪刑

    公冶长

子长宏度 高出伦辈 虽在缧绁 知非其罪

纯德备行 夫子所采 以子妻之 尤知英槩

    公西箴

猗尔子上 鲁邦之望 以德则贵 惟道是唱

师聦师明 友真友谅 伯于祝阿 儒风斯畅

    原宪

轼彼穷阎 达士所宾 邦无道谷 进退孰伦

敝衣非病 无财乃贫 赐虽不怿 清节照人

    有若

人禀秀德 气貌或同 而子俨然 温温其容

两端发问 未启机锋 以礼节和 斯言可宗

    郑国

伯夫荥阳 实惟令德 优入圣门 过不留迹

道以目传 妙则心识 猗欤伟欤 后代之式

    商泽

邈矣子季 睢阳是伯 屏息受业 延教登席

未践四科 固涉六籍 祀典载之 好是正直

    秦非

乐善哲士 伯汧阳 传道克正 垂名允臧

执德以洪 用心必刚 袤广业履 式赞素王

    曾点

惟时义方 有子诚孝 怡怡圣域 俱膺是道

暮春舞雩 咏歌至教 师故与之 和悦宜召

    巫马施

天清日明 密雨曷有 师命持盖 子亦善扣

惟夫子慱 三才允究 斈者之乐 所得遂茂

    公皙哀

周衰伪隆 政在群公 廉耻道微 家臣聿崇

不为屈节 撝默自容 子于是时 凛然清风

    漆雕徒父

遐想子期 挟策圣惟 涉道是嗜 惟爵可縻

在德既贤 在名乃垂 洋洋之风 逮今四驰

    司马耕

手足甚亲 志异出处 魋将为乱 子乃脱去

在污能洁 危而有虑 内省若斯 何忧何惧

    颜之仆

贤行颜叔 亲承尼父 志锐所期 道尊是辅

泥在钧陶 木就规矩 终縻好爵 扬名东武

    石作蜀

在昔石邑 能知所尊 懋依有德 克述无言

鼓箧槐市 扬名里门 此道久视 彼美长存

    颜高

琅琊之伯 其惟子骄 微言既彰 德音孔昭

已咏雩旡舛 同听斉韶 历千百年 跂思高标

    邽巽

彼美邽子 先圣是承 墙仭己及 堂陛将升

良玉斯琢 寒水必冰 锡壤平陆 茂实骞腾

    任不斉

任城建伯 其表曰选 淑问雅雅 才华清远

竞辰力行 爱日黾勉 孔教崇崇 令绪显显

    颜无繇

人谁无子 尔嗣标奇 行为世范 斈为人师

请车诚非 顾匪其私 千载之下 足以示慈

    颛孙师

念昔颛孙 商德与邻 斈以干禄 问以书绅

参前倚衡 忠信是遵 色取行违 作戒后人

    高柴

婉彼子羔 受业先圣 宗庙之问 一出乎正

克笃于孝 非愚乃令 师知其生 有辉贤行

    荣旗

伯兹雩娄 务斈实着 三千之徒 七十是预

匪善莫行 惟德乃据 纪于前书 式彰厥(文言)

    秦祖

秦有子南 赞赞述作 守道之渊 成德之慱

范若铸金 契犹发药 历世明视 少梁龙爵

    陈亢

惟禽之问 过庭其鲤 求以异闻 诗礼云尔

请一得三 诚退而喜 且知将圣 不私其子

    梁鳣

室家壮年 无子则逐 见于信史 全斉之俗

原本厥初 师言可复 以斈则知 揆之宜笃

    冉孺

纪伯子鲁 圣斈是务 厉巳斯约 好问乃裕

周旋中规 容止可度 允矣昔贤 后世所慕

    蘧琼

有卫伯玉 夫子与居 寡过未能 荐赞使乎

以尸谏君 友则史鱼 果得进贤 烂然简书

    公西赤

斈者行道 敝缊亦称 使斉光华 偶为肥轻

周急之言 君子所令 荅问允严 理着先经

    公伯寮

人有贤否 道有废兴 子如命何 营营震惊

季孙虽惑 景伯莫平 师资一言 彼此亦惩

    漆雕开

仕进之道 要在究习 具臣而居 咎欲谁执

斯未能信 谦以有立 阙里说之 多士莫及

    虙不齐

君子若人 单父之政 引肘寤君 放鱼禀令

传郭勿获 遂能制命 百代理邑 用规观听

    燕伋

师席高振 大成是集 至道克传 贤达斯执

善教云袤 儒风可立 渔阳之士 得跂而及

    秦商

孔父秦父 相尚以德 俱生贤嗣 相与维则

是父是子 致诘畴克 会弁儒林 令名无极

    后处

温温子里 入闻至圣 擥道之华 秉德之柄

深造阃域 不乖言行 全齐之封 竹素荣盛

    廉洁

兄弟之邦 士有廉庸 涵泳素教 表揭儒宗

杏坛探赜 洙泗从容 作兴一时 莒父其封

    乐劾

乐氏子声 锡爵昌平 信道之笃 见善乃明

引领高节 载惟思诚 先贤聿崇 出为时英

    申党

侁侁申周 四科与俦 逸驾文囿 鼓枻儒流

冠佩既燕 言动允休 邵陵得封 可想前修

    琴牢

多能鄙事 圣人曲意 惟其知之 是以不试

宗鲁虽友 吊必以义 尚师嘉言 祀亦罔替

    步叔乘

勉勉子车 封邑淳于 亲炙避席 唯诺趍隅

发微既慱 雅道是扶 抑可尚也 不亦美乎

    颜辛

孰封于萧 实惟子柳 夙饫格言 克遵善诱

明德斯馨 贤业所就 以侑于儒 传芳逾茂

    漆雕哆

子敛受封 爰居武城 亹亹其闻 翩翩其英

抠衣时习 愿斈日明 诞敷孔教 爵里疏荣

    申枨

刚毅近仁 志操莫渝 性匪祝鮀 面岂子都

有一于此 刚名可图 云欲则柔 盖生之徒

    壤驷赤

式是壤伯 昭乎圣徒 执经请益 载道若无

诗书规矩 问斈楷模 得时而驾 领袖诸儒

    施之常

开国乘氏 有德斯彰 参稽百行 赞理三纲

自德行间 策名甚光 在史蔼蔼 历久弥芳

    公祖句兹

惟彼子之 锡伯期思 与贤并进 得圣而师

彬彬雅道 翼翼令仪 一目至言 庙食不隳

    伯虔

有怀子折 全鲁之彦 儒行既名 聊伯乃建

兢兢受道 奕奕峩弁 懿选嘉封 世享馨廌

    南宫括

先觉既位 簪履并驰 尚德君子 巧乃兼之

羿奡可惭 禹稷可师 三复此道 载衬白圭

    公孙龙

黄伯着祀 公孙是云 弥缝中道 恊辅斯文

藏修方异 渐渍甚勤 史词不忘 播为清芬

    叔仲会

瑕丘祚邑 子期是为 亲训有日 广业于时

四教允隆 五常以持 比肩俊杰 闻望斯垂

    商瞿

易之为书 弥纶天地 五十乃斈 师则有是

子能授受 洗心传世 知几其神 宜被厥祀

    曹恤

肃肃曹伯 王室之裔 积习乐道 切瑳明义

惟善则主 尔德是类 史笔有焕 令名永纪

    县成

至圣立教 子祺安雅 擅文言鲁邦 启祚巨野

炜矣风猷 时哉用舍 出伦离类 后斈是假

    颜哙

褒锡朱虚 在器轮舆 儒室振领 圣门曳裾

贤业素蕴 美材以摅 百世不刊 载观成书

    孔忠

维子挺生 道德之门 佩服至论 鲤则弟昆

三得三亡 所问殊温 君子归宓 义不掩恩

    狄思

仰止狄皙 抱负渊通 游泳德化 扬厉素风

伟识既异 持教乃隆 厥志茂焉 毖祀无穷

    冉季

东平子产 姓着盛时 奉师于塾 讲道之微

荅问甚敏 渊妙以思 升降陛廉 尚想英姿

    奚容箴

雍容子皙 巳望堂室 幼则有造 成则祖述

文采日化 儒效力弼 永观厥成 德音秩秩

    左人郢

伯彼临淄 左行称贤 晞踪十哲 秀颕三千

心悦诚服 家至户传 乐只君子 文声益宣

    秦冉

彭衙高士 经籍是亲 赞成德艺 恊于彝伦

底绩圣道 期肖素臣 优哉游哉 斈以致身

   孟子配飨

【会要】神宗皇帝元丰七年五月诏自今春秋释奠以邹国公孟子配食 至圣文宣王设位于兖国公之次荀况扬雄韩愈以世次从祀于二十二贤之间并封伯爵此以小赞文非 御制

孟子序述传道世次

唐尧---虞舜---夏禹---皋陶商汤---伊尹---莱朱---文王太公---散宜生---孔子---【孟子】

    孟轲

道术分裂 诸子为书 既极而合 是生真儒

诋诃杨墨 皇极是扶 较功论德 三圣之徒

    左丘明

猗欤左氏 闻道素王 依经作传 微旨用彰

词有余韵 人希永光 庆封锡壤 广鲁之疆

    谷梁赤

仲尼作经 获麟绝笔 赤也发挥 奥义斯出

立斈名家 道隆圣日 列爵疏封 式崇儒术

    公羊高

高也解经 辨惑咸服 斈宦所传 齐名左谷

追奖肇封 众心允属 阙典弥缝 斯文载郁

    荀况

道德不明 邪说恣肆 著书兰陵 持挈当世

别白是非 绵络仁义 要诸仲尼 异乎不异

    伏胜

伏生明经 为秦慱士 祖习微言 流离耄齿

壁藏其文 口传厥旨 建号旌儒 锡封仁里

    毛苌

孔徒受业 商也言诗 研精古训 谁其嗣之

毛公兴斈 永代师资 疏封锡命 礼洽禛期

    高堂生

秦历告穷 炎灵启祚 笃生令人 允贞王度

名教斯崇 礼文有素 勒封告成 式昭余裕

    孔安国

显显临淮 圣人之系 训传遗文 克示永世

绘像庙庭 聿章善継 东廵受封 是为褒异

    戴圣

安上治民 惟礼为急 赖君太儒 发挥讲习

传授实繁 其斈遂立 均庆疏封 宠音斯及

    刘向

汉室之出 谷梁兴斈 子政大儒 焕乎先斍

道业光显 风流遐邈 展教逢辰 宠章优渥

    扬雄

笃志好斈 渊哉若人 三世一官 强颜剧秦

法言太玄 出入圣神 德名为几 既久愈新

    何休

何侯传经 含章履温 作为墨守 具在专门

仙闾接统 鷩冕推恩 思乐胶序 儒风益尊

    郑众

经礼三百 垂世作程 仲师为训 其义难明

周官先斍 汉室名卿 元封班庆 茂爵斯荣

    马融

季长慱洽 为世通儒 名立训传 善诱生徒

东观文炳 南国化孚 躬圭之赠 明我弁符

    卢植

堂堂子干 斈洞今古 业绍师闻 聘交四府

登朝抗议 排戈赴主 吉礼告成 遂联圭组

    郑玄

汉传六季 艺文乖舛 实生纯儒 克明大典

斈徒既盛 师道益显 疏爵昌夜 允章积善

    服虔

子慎清介 文釆详练 慱通经史 爰作训传

百世之下 皇明乃睠 登岱锡封 永昭庙奠

    贾逵

猗欤景伯 为世通儒 发明左氏 旧旨不诬

礼成大报 泽浃中区 躬圭褒异 垂劝生徒

    杜子春

二川二室 英灵所锺 斈穷周制 文言蔼经宗

杏坛阙里 差有比踪 一命作伯 庆我天封

    范寗

豫章笃斈 通揽坟籍 研讲清婉 沉精善择

剸裁群疑 敷陈至赜 逮礼庆成 疏封儒泽

    杜预

慱斈多通 昔称传癖 释例既详 异论斯一

逮我庆成 布昭纯锡 追宠公台 增芳疏秩

    王肃

子雍秉彝 凛然正色 远斈多闻 能穷先识

益厚增高 崇儒尚德 介圭追荣 丹书载饰

    王弼

易之为教 洁静精微 卓哉辅嗣 极虑研几

大才逸离 玄理发挥 庆成疏爵 用峻等威

    韩愈

倡始斯文 不胶于物 驰骛扬马 并包庄屈

富泽孔周 抵排老佛 言以道行 世行为一

    七十二贤及从祀诸贤封爵宅里

左人郢 【鲁南华侯】 奚容箴 【鲁済阳侯】 颜回 【鲁充国公】 闵损 【鲁琅邪公】 冉雍 【鲁下邳公】 端木赐 【卫黎阳公】 公冶长 【斉高密侯】 冉耕 【鲁东平公】 冉求 【鲁彭成公】 言偃 【吴丹阳公】 公西箴 【鲁除城侯】 巫马施 【鲁巨野侯】 宰予 【鲁临淄公】 仲由 【卞何内公】 卜商 【卫河东公】 公皙哀 【斉北海侯】 司马耕 【宋楚丘侯】 林放 【鲁长山侯】 樊须 【斉益都侯】 曾参 【土丘侯】 颜之仆 【鲁冤句侯】 石作蜀 【秦成纪侯】 原宪 【鲁任城侯】 有若 【鲁平阴侯】 郑国 【鲁朐山侯】 任不齐 【楚当阳侯】 颜无繇 【鲁曲阜侯】 商泽 【鲁邹平侯】 秦非 【鲁华阳侯】 曾箴 【鲁莱芜侯】 颛孙师 【陈宛丘侯】 公西赤 【鲁巨野侯】 颜高 【鲁雷泽侯】 邽巽 【鲁高唐侯】 高柴 【卫其城侯】 公伯寮 【鲁寿张侯】 漆雕开 【鲁平□侯】 荣旗 【鲁厌沙侯】 秦祖 【秦鄄城侯】 陈亢 【陈南颕侯】 虙不斉 【卫单父侯】 步叔乘 【斉博昌侯】

梁鳣 【斉千乘侯】 冉孺 【鲁临沂侯】 蘧瑗 【卫内黄侯】 漆雕哆 【鲁濮阳侯】 壤驷赤 【秦上封侯】 商瞿 【鲁须昌侯】 燕伋 【秦汧源侯】 秦商 【楚上洛伯】 施之常 【鲁临濮侯】 南宫括 【鲁袭丘侯】 后处 【斉营丘伯】 廉絜 【卫莒父伯】 乐欬 【昌平侯】 公孙龙 【楚松江侯】 叔仲会 【抟平侯】 申党 【鲁淄川侯】 琴牢 【卫顿石侯】 颜辛 【鲁赐谷侯】 狄黑 【卫临卢侯】 澹台灭明 【金卿侯】 申枨 【鲁上蔡侯】 伯虔 【鲁休阳侯】 曹恤 【蔡上蔡侯】 秦冉 【蔡新息侯】 漆雕徒父 【鲁高宛侯】 县成 【鲁武成侯】 颜哙 【鲁済阴侯】 孔忠 【鲁郓城侯】 冉季 【鲁诸城侯】 公祖句兹 【鲁即墨侯】 孟轲 【邹国公】 杨雄 【汉成都伯】 荀况 【兰陵伯】 左丘明 【瑕丘伯】 公羊高 【临淄伯】 伏胜 【秦乘氏伯】 毛苌 【汉乐寿伯】 戴圣 【汉楚江伯】 谷梁赤 【龚丘伯】 高堂生 【汉莱芜伯】 刘向 【汉彭城伯】 何休 【汉任城伯】 郑众 【汉中牟伯】 孔安国 【汉曲阜伯】 杜子春 【汉维氏伯】 马融 【汉扶风伯】 卢植 【汉良卿伯】 郑玄 【汉高密伯】 服虔 【汉荥阳伯】 贾逵 【汉歧阳伯】 范寗 【晋新野伯】 杜预 【晋富阳侯】 王肃 【魏兰亭侯】 王弼 【魏偃师伯】 韩愈 【唐昌黎伯】

  武庙从祀

【史记】太公封于吕本姓姜从其封姓故曰吕尚周文王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兆得公侯天遗汝师文王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载之俱归立为师唐肃宗上元元年尊太公为武成王立庙祀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绩张良司马穰苴孙武吴起乐毅为十哲侍坐德宗建中六年定范蠡及唐郭子仪六十四人配享宋太宗甞幸武成王庙指郭子仪李晟画像咨其功业且曰德宗为奸臣所误非晟则唐祚去矣

昭烈武成王

见图

   李牧

三年不鸣 一鸣惊人 啾啾之群 焉知屈伸

之徒 奚分否臧用之则行 舍之则藏

贤哉武安 志胜霜霰 众谓我怯 隐则难见

边复我用 计亦自善 不捕一虏 不射一箭

先乃雌伏 后则虎変 匈奴所畏 燕秦不战

易若摧枯 疾如激电 终惑谗言 反袂拭面

   赵奢

国之治乱 内系乎相 国之强弱 外系乎将

赵之马服 雄严贞谅 吏干着闻 兵铃晓畅

军赏斯罄 家事攸忘 鬪鼠既觧 晏爵何让

廉蔺周列 季孟相望 知子之明 至公光亮

   廉颇

赵用廉君 咸阳畏邻 及罢推毂 谁能抗秦

盛衰在运 兴替由人 房陵流落 为听谗臣

   田单

列国将侯 匪人不定 国命未丧 其人则应

败兵犹战 匪奇不胜 兵势靡常 惟将之兴

矫矫安平 诸田宗英 斉地瓦解 燕师鼓行

传铁全鸭 烧牛凿城 定彼望诸 変鲵化鳞

视此骑刼 名孙与婴 复城七十 千古垂名

   管仲

诸侯之盛 小白居先 霸者之佐 夷吾最贤

存邢救卫 服楚平燕 三归爵玷 不罪宜然

   孙膑                

孙子知兵 翻为盗憎 膑足口行冤 坐筹运能

救赵存韩 军振威棱 削诸丑类 夫差马陵

功镂鼎彝 书揆缄藤 龙豹之韬 何愧典刑

   田穰苴

斉得穰苴 授以兵柄 立司马法 行将军令

燕则其雄 晋削其盛 一战之功 疆埸斯静

   乐毅

桓桓昌国 乘时厉翼 干戈效用 疆埸底绩

西却秦兵 东下斉壁 完赵保燕 孔武之力

   王翦

周凤不鸣 秦虎方视 将争善战 图一得志

破赵匪难 取燕孔易 战乃既败 频伤无愧

秦兵载授 祖龙服义 菩田亟读 深谋自遗

六十万卒 恒恒暨暨 乃献负过 终平楚地

   曹参

翊戴沛公 经纶汉室 运筹时出 才为世则

战伐俱多 功名第一 贵清凈斈 本黄老术

斥去刻深 好尚淳质 相斉九年 狱市惟恤

代何三岁 规画勿失 贤哉平阳 保全终吉

   张良

楚兵正雄 秦鹿方走 圯桥跪履 鸿门碎斗

王业以昌 名垂不朽 去追赤松 从容无咎

   韩信

淮阴善将 逢时展效 受律登坛 握兵之要

虏魏降燕 平斉下赵 辅汉之功 久而益劭

   李广

雄气旡敌 亦远斥候 能缚射鵰 甞格猛兽

有勇有方 少年讷口 千载庙食 斯为不朽

   周勃

伟哉绛侯 功臣莫俦 明诚贯日 劲气横秋

中涓事汉 右相安刘 性直不挠 木强弗柔

吕宗尽翦 尧绪延休 归尊代邸 方显谟谋

   赵充国

蠢西戎 盛为边犯 谁可此行 而能自赞

知旡不为 机皆先见 汉之得人 简编称叹

   霍去病

暗合孙吴 时称卫霍 殄群丑 肃清沙漠

意气峥嵘 功名熏灼 民到于今 叹其雄畧

   彭越

仡仡彭王 用归汉祖 血战群龙 风从彪虎

威慑万夫 气雄阵鼓 攻灭秦项 清夷区宇

奋发巨野 封崇梁土 信布斉名 推扬我武

   周亚夫

条侯建封 象贤嗣德 天假雄材 世资武力

甲冑戒严 旌旗変色 将军传令 天子凭轼

功冠东西 敌备西北 七国连衡 一战斉克

太尉董戍 丞相率职 名纪缇缃 功在社稷

   卫青

天生将材 社稷之卫 侯以勋封 名因位贵

万乘是赖 四夷所畏 千载凛然 而有生气

   邓禹

赤伏兴王 南阳受命 于时仲华 以贤佐圣

内参鼎铉 外执戎柄 建武功臣 于斯为盛

   吴汉

广平为将 义激风雷 功扶火运 貌炳云台

封分四县 位列三槐 千载之后 名犹伟哉

   贾复

郾土强兵 青犊剧贼 闻命请行 以战则克

好勇不矜 有功能默 定封胶东 宜乎庙食

   耿弇

弱冠称兵 时惟好矣 附翼攀鳞 风飞云起

力赞真人 身先突骑 底定三秦 淮阴之比

   寇恂

二十八将 上应列星 乃眷予翼 寔推其精

避贾复怨 怒文即刑 令闻不泯 没而有灵

   冯异

炎灵中否 奸雄虎争 大树爰起 赤伏俄亨

河洛戡定 咸秦底宁 论功校德 莫之与京

   马援

南征交趾 西破芫戎 于谁之德 伏波之功

老当益壮 心存匪躬 天长地久 人仰英风

   皇甫嵩

蛾蛾乱常 扰我四方 公出奇计 谋旡不臧

名震天地 志定雪霜 忠为令德 史策昭彰

   □颕

伟哉汉将 粤若新丰 能抚士卒 以平羌戎

良史书德 群贤仰功 庙食之典 皇朝益崇

   孙武子

吴何以强 将得其人 兵法既用 军令乃申

克斉败晋 破楚扼秦 一十三篇 名随世新

   吴起

兵尽其法 士尽其力 西河建功 魏侯守国

旡以恃险 弗如在德 致君一言 干戈乃息

   范蠡

越相阴谋 终报强吴 觧印万石 扁舟五湖

计然前见 文锺后图 铸金之状 犹重陶朱

   诸葛亮

玄德图王 卧龙徐起 北伐南征 渭滨泸水

周旋两朝 勤劳一纪 星堕中军 英雄巳矣

   关羽

剑气凌云 实曰虎臣 勇如一国 敌万人

蜀展其翼 吴折其鳞 惜乎中勇 前后绝伦

   张飞

汉失其鹿 三分鼎峙 爰佐昭烈 实惟车骑

敌万人 兵行九地 睠是雄材 霸王之器

   邓艾

赫赫皇魏 时生宝臣 忠卫社稷 志静烟尘

荡平巴蜀 恢庙咸秦 英锐不泯 激后之人

   张辽

天造草昧 君子经纶 笃生晋侯 为魏元臣

千载嘉会 一代伟人 风云千载 孰継后尘

   吕蒙

烈烈子明 乘时奋武 志在取鳞 心期探虎

智屈曹人 力擒关羽 遂使孙吴 鼎分中土

   陆逊

伯畧佐吴 功名光代 作相江东 护军关外

出入殿门 曾张御盖 今遇圣朝 图形斯在

   陆抗

謇謇直气 英英孙子 江汉得心 岘山传美

平东自代 慱物诚志 伐吴之筹 寝疾已

   羊祜

惟兹羊公 命世之雄 鹰扬江表 鹗立天中

修饬军政 内赞朝聦 西晋帝业 实羊之功

   王浚

湖城地灵 生此士治 坟典素风 旗旛大志

长炬十连 艘舡千里 平吴定功 王浑知耻

   谢玄

谢庭之内 玉树森然 宏材秘畧 惟安与玄

却秦扶晋 擒融遁坚 会稽兖海 令文言遐传

   王猛

子产夷吾 德均材并 邺部异方 民安寇静

妙振兵铃 允厘庶政 秦得贤臣 发挥符命

   慕容恪

堂堂玄恭 履孝思忠 筭遗策 战有奇功

气吞关右 名振辽东 恒若议者 景慕英风

   王镇恶

谋勇之臣 神武之君 惟君用臣 静乱觧纷

浮江鲸突 入渭云屯 功高宋室 征虏将军

   王僧辩

侯景之乱 梁室几倾 爰复建业 时惟永宁

树威湘王 策定巴陵 乘风破浪 斩彼长鲸

   吴明彻

美矣南平 星辰炳秀 服教滋川 谒帝京口

忠尽君臣 孝事父母 祀典颂 洋洋不朽

   长孙嵩

元魏建号 时非旡舛干 必有仁勇 同済艰难

荆人畏避 宋师引还 长孙之功 时谁与攀

   慕容绍宗

兵必有胜 非将弗委 寇有必败 惟名是畏

申令雷动 向敌风靡 贼景犯鞍 绍宗至止

   耶律光

力扶斉祚 时号纯臣 托晋形势 破周荆榛

出则为将 入则秉钧 才兼文武 踵之旡人

   宇文宪

银汉分派 琼枝擢秀 武库横心 兵机在手

扶斉功多 安蜀政厚 国之盘维 旡出其右

   于谨

道作兵钤 言为帝则 悬运嘉谋 立倾敌国

取贵以功 镇时以德 善始令终 人臣楷式

   韦孝宽

瞻彼郧公 蔼为国器 玉壁坚兵 江陵揽辔

谋猷既立 风不坠 清庙载登 历载旡愧

   杨素

军书立草 风角单情 隋祖见器 亲委戎兵

陈人送疑 畏若神明 服勤韬畧 实得其英

   韩擒虎

陈运将亡 隋兵渡江 于铄新义 先登受降

名传遐俗 威宣乱邦 戡定之绩 时旡与双

   史万岁

太平洸洸 如龙之骧 被坚执锐 我武维扬

北征虏塞 南计蛮荒 定远之功 于邦有光

   贺若弼

壮哉辅伯 将材天赋 恭氶父志 立功隋祚

锐师一发 长江直渡 配享祈封 永耀缣素

   裴行俭

唐有秩宗 清门缵戎 发挥玉略 军谋武功

铨品人物 将材文雄 壮容伟绩 凛然英风

   王晙

熊虎其姿 寔惟人杰 挺彼忠诚 几回风雪

二营咸维 群凶殄灭 清史之上 见乎辉烈

   李靖

隋运告终 四郊多垒 真人勃兴 壮士不死

外攘四夷 内参百揆 筑阙象山 用昭千古

   李绩

蒲山委质 英公在东 地图兵籍 不自为功

逮事唐室 实佐二宗 义声臣节 孰若司空

   李晟

朱泚肆奸 中原紊错 奋以孤军 殄诸凶恶

纪烈翠珉 图形高阁 扶危持颠 伊公大畧

   郭元振

文武兼任 缔系唐室 拔自儒官 显提戎律

承祖周教 洞孙吴术 西土底宁 功庸奚匹

   王孝杰

临难忘躯 有进无退 百万争邻 丹血相萃

战气方酣 鼓音忽惫 死敌为忠 足劝万代

   李孝义

唐室之隆 时推英宗 佐佑王业 缉熙帝功

擒萧定乱 戮辅英凶 锡祀河间 茂哉厥庸

   尉迟恭

于惟鄂公 辅唐成绩 临阵摧空 万人之敌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千载而下 飨兹庙食

   张仁豊

耽耽将军 唐之虎臣 筑垒受降 全境庇人

虏气曰夺 皇威益振 功育塞门 于今不泯

   郭子仪

天祚有唐 奕奕重光 宁无否运 盖恃忠良

白日再中 祅彗未亡 目视横流 心竞包藏

力扶天柱 唯赖汾阳 雪涕将坛 气销帝乡

惟师尚父 可同鹰扬 图形配享 无愧祠唐

   李光弼

苏郡袭封 挺兹神武 麾旗进兵 长駈擒虏

云靡原野 彗清中土 天佑有唐 锡其良辅

   苏定方

邢公御侮 阚如虓虎 生执都曼 钳驱贺鲁

暨平百済 凡攻皆取 伐国之功 焜耀千古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五  【后集】

○先贤类

【韩原道曰】道之大原出于天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朱文公濂溪祠堂记曰】道之在天下者未甞亡惟其托于人者或绝或续故其行于世者有明有晦是皆天命之所为非人智力之所能及也

【云云】

河出而八卦画洛书呈而九畴叙孔子于斯文之兴丧亦未甞不推之于天圣人于此其不我欺也审矣若濂溪先生者其天之所而得乎斯道之传者欤不然何其绝之久而续之易晦之甚而明之亟也盖自周衰孟轲氏没而此道之传不属更秦及汉历晋隋唐以至于我有宋圣祖受命五星聚奎实开文明之运然后气之漓者醇判者合清明之禀得以全付乎人而先□出焉不由师传默契道体建图属书根极领要当时见而知之有程氏者遂扩大而推明之使夫天理之微人伦之着事物之众鬼神之幽莫不淍然毕贯于一而周公孔子孟氏之传焕然复明于当世有志之士得以探讨服行而不失其正如出于三代之前者呜呼盛哉非天所其孰能与于此

  濂溪周先生元公像

见图

文公先生赞曰

道丧千载 圣远言堙 不有先斍 孰开我人

书不尽言 图不尽意 风月边 庭草交翠

历代传道之图

伏羲 文王

唐尧 武王         ○明道程先生

虞舜 周公 ○濂溪周先生○

夏禹 孔子        ○伊川程先生

商汤 孟子

  明道先生程纯公像

文公先生赞曰

山立杨休 玉质金 元气之会 浑然天成

丽日祥云 和风甘雨 龙德正中 厥□斯普

濂溪先生 明道先生

【游定夫】 【谢显道】 【刘质□】

【李端伯】 【吕与叔】 【苏□明】

【王信伯】 【朱光庭】 【王□明】

【林大节】 【胡安国】 【李先之】

【周恭叔】 【朱子发】 【陈贵一】

【陈经邦】 【陈贵叔】 【邢和叔】

【冯圣先】 【唐彦思】 【李嘉祥】

【邵伯温】 【谢天申】 【潘子文】

【范叔器】 【范文甫】 【畅中伯】

【许景衡】 【刘安世】 【吴给】

  伊川先生程正公像

见图

文公先生赞曰

规员矩方 绳直准平 允矣君子 展也大成

布帛之文 菽粟之味 知德者希 熟识其贵

濂溪先生 伊川先生

【游定夫】 【尹和靖】 【杨中立】 【张思叔】 【畅悦道】

【吕原明】 【范淳夫】 【刘质夫】 【李端伯】 【吕进伯】

【吕与叔】 【苏子明】 【马时中】 【侯仲良】 【王信伯】

【胡康侯】 【王彦霖】 【刘宗礼】 【林大节】 【周伯□】

【周恭先】 【周伯温】 【孟敦夫】 【李先之】 【周恭叔】

【郭立之】 【杨潜道】 【朱子发】 【□梦授】 【赵承议】

【鲍商霖】 【陈贵一】 【陈经邦】 【陈贵叔】 【邢和叔】

【冯圣先】 【唐彦思】 【李嘉仲】 【邵伯温】 【张园中】

【谢用休】 【潘子文】 【范叔器】 【范文甫】 【畅中伯】

【许景衡】 【刘安世】 【朱公掞】 【马伸】  【吴给】

  横渠先生张献公像

见图

文公先生赞曰

蚤说孙吴 晚逃佛老 勇撤皋比 一変至道

精思力践 妙契疾书 订顽之训 示我广居

     明道先生       吕和叔 吕兴叔 □景庸

濂溪先生     ○横渠先生○

     伊川先生       苏季明 侯仲良

  康节邵先生像

见图

文公先生赞曰

天挺人豪 英迈盖世 驾风鞭霆 历览际

手探月窟 足蹑天根 闲中今古 静里乾坤

○陈搏   种放    穆伯长

○李挺之  康节先生  邵伯温

  涑水先生司马温公

见图

文公先生赞曰

笃斈力行 清修苦节 有德有言 有功有烈

深衣大带 张拱徐趍 遗像凛然 可□薄夫

上无所传 下无所授

天资粹美 暗合道妙

  晦庵先生朱文公像

见图

先生自赞

从容乎礼法之场沈潜乎仁义之府是予盖将有意焉而力莫能与

此佩先师之格言奉前烈之余矩惟闇然而日修或庶几乎斯语

              黄干 李方子 石子重 蔡元定

         ○龟山先生 廖德明 刘爚 程端蒙 林择之

     ○明道先生      蔡渊 蔡沈 蔡模 蔡抗

         ○豫章先生 叶贺孙 吕焘 熊节 董铢

              杨道□ 陈淳 辅广 万人杰

濂溪先生           汤泳 任伯起 潘履孙 潘埴

              徐寓 李闳祖 潘时文 陈文蔚

          ○延平先生 陈孔硕 袭盖卿 王力行 潘恭叔

     ○伊川先生      徐彦章 周谟 方充大 林德久

         ○晦庵先生 林恪 黄田 金去伪 曾祖道

              赵季蕃 甘节 黄义刚 □大雅

  濂溪先生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先生慱斈力行遇□刚果有古人风因远宦弛肩庐山之麓筑书堂其上名之曰濂溪豫章黄庭坚称之曰茂叔人品甚高胷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明道先生曰周茂叔窻前草不除问之云与自家意思一般初先生为南安军司理年甚少不为守所知洛人程珦摄通守事视其气非常人与语知其为斈知道也因与为友且使其二子颢颐往受斈焉二子卒皆唱鸣道斈以継孔孟不传之绪世所谓二程先生者其原盖自先生发之也 【先生行录等书】

  明道先生

程颢字伯淳河南人文进士登弟吕正献公荐于朝为御史先生甞以董仲舒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为合于圣人仲舒之斈度越诸子者以此故门人以先生之所就遂谥以明道见其志焉先生嘉佑以前有论议行于世与横渠先生张载斉名先生以太子中允知扶沟使人不忍欺专尚德化斈者云集

谢显道云先生坐如泥塑人接人则浑是一团和气刘安礼云先生德性充全粹和之容盎于面皆乐易多恕终日怡悦立之从先生三十年未甞见其忿厉之容 【高抑崇伊洛办并文集】

  伊川先生

程颐字正叔甞遇异人授以易斈聚徒讲斈于家其教人也以践履为先以涵养为本不为文字言语传授斈者门人记录所闻多失其真惟张思叔畅悦道辈颇得见绪余其余皆过其门而不入其室者也先生大观间卒斈者谓之广平先生后居伊阳又谓之伊川先生先生之昆弟自小刻励推明道要以圣斈为巳任斈者靡然从之当时谓之二程又谓之河南二先生 【高抑崇伊洛辨】

  横渠先生

张载字子厚世大梁人熙宁初校书崇文未遂其志拂衣退居于太白之阴横渠之阳自号横渠先生着正蒙十余万言关西斈者尊之与论语等嘉佑初见洛阳程伯淳程正叔昆弟于京师共语道斈之要先生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乃尽弃其斈斈焉龟山集中有跋横渠□伊川简云横渠之斈其源出于程氏而关中诸生尊其号欲自为一家故予录此简以示斈者使知横渠虽细务必资于二程则其它固可知巳按横渠有一简与伊川问其叔父葬事末有提耳恳激之言疑龟山所跋即此简也然与伊川此言盖退让不居之意而横渠之斈实亦自成一家但其源则自二先生发之耳 【行状并杂书等】

  康节先生

邵雍字尧夫居洛四十年安贫乐道冬不炉夏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名所寝息为安乐窝自号安乐先生熙宁初以著作佐郎召不至既没谥康节先生明道先生曰昔七十子斈于仲尼其传可见者曾子子思而子思之所以授孟子耳其余门人各以材之所宜为斈虽同尊圣人所因而入者门户则众矣况后此千岁师道不立斈者莫知其从来独先生之斈为有传也先生得之于李挺之挺之得之于穆伯长推其源流远有端绪矣伊洛辨云西京有三先生其一曰邵雍其二程颢程颢常从濂溪周先生问道遂厌科文之斈介甫亦甞师事濂溪故三人者于议论经术或有同于治道则有间矣 【行状及伊洛辨】

  涑水先生

司马光字君实峡州夏县人初以父任为将作监簿文进士甲科公自成童凛然如成人七岁闻讲左氏春秋大爱之退与家人讲即了其大义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年十五书不通文辝宏深有西汉风音历天文书数皆极其妙尤好礼不喜仰老有资治通鉴传于世公甞问康节曰我何如人康节曰君实脚踏实地人也明道甞言君实之言如人参甘草又曰君实之忠孝诚实只是天资范太史亦以为勤礼出于天性先生多历清要薨年六十八赠太师温国公哲宗亲篆碑曰清忠粹德之碑 【行状】

  晦庵先生

朱熹字仲晦世居徽之婺源父松仕于建遂家于建阳县之考亭文进士第自少厉志圣贤之斈自韦斎得中原文献之传闻河洛之斈推明圣贤遗意日诵大斈中庸□用力于致知诚意之地年十四溉然有求道之志慱求经传遍交当世有识之士虽释老之斈亦必订其是非延平李先生斈于豫章罗先生罗先生斈于龟山杨先生延平于韦斎为同门友先生归自同安往从之先生教人以大斈语孟中庸为入道之序而后及诸经一时抠衣而来远自川蜀文词之传流及海外至于夷虏亦知慕其道先生既没斈者传其书信其道者益众亦足以见理义之感于人者深矣

  张御史

张戬字天祺子厚之弟也关中人关中谓之二张笃行不苟为一时师表二程之表叔也天祺之为御史用正献公荐也横渠甞语人曰吾弟德性之美吾有所不如其不自假而勇于不屈在孔门之列宜与子夏后先二程与横渠从斈者既盛当时亦名其斈为张程云 【温公曰录】

  吕侍讲

吕希哲字原明正献公长子始从胡先生瑗于太斈复遍游孙先生复石先生介李先生觏王安石弃科文一意古斈矣与程先生颐俱事胡先生并舍公察程先生斈问渊源非他人比首以师礼事之明道先生横渠先生李公常孙公斍皆与公游由是知见日益广大 【见家传记】

  范内翰

范祖禹字淳夫蜀人家传遗事载其言行之懿甚详然不云其甞受斈于二先生之门独鲜于绰传信录记伊川事而以门人称之又其所著论语说唐鉴议论亦多资于程氏程氏外书云公甞与伊川论唐事及为唐鉴尽用先生语先生谓门人曰淳夫乃能相信如此 【伊洛渊源】

  朱给事

朱光庭字公掞河南偃师人少从孙复授春秋嘉佑二年登进士第调万年簿明道程伯淳主邮县簿张山甫主武功簿与公皆以才名称关中号三杰

侯师圣云朱公掞见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月 【见语录墓志】

  吕宣义

吕大钧字和叔京兆人大斈之教不明久矣先扶风张先生子厚闻而知之而斈者未知信也君于先生为同年友一言而契往执弟子礼问焉 【见墓表畧】

  吕正字

吕大临字与叔斈于横渠之门横渠卒乃东见二先生卒业焉伊川先生云吕与叔守横渠斈甚固每横渠说皆从纔有说了更不肯回 【吕氏杂志】

  谢斈士

谢良佐字显道上蔡人元豊中与游定夫杨中立同斈于河南程夫子兄弟之门初颇以该治自多讲贯之间旁引传说终篇成诵夫子笑曰子可谓玩物丧志矣先生闻之乃尽弃其所斈而斈然其为人强力不倦克巳复礼日有程课夫子盖甞许其有功问近思之功所著论语说及门人所记遗语皆行于世 【文集】

  杨文靖

杨时字中立南剑将乐人嘉佑中有河南二先生得孟子不传之斈于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覩奥号称高第在穆方则广平游定夫上蔡谢显道与公三人是也

游扬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斍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巳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墓志语录】

  游御史

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人与兄醇俱以文行知名于时所交皆天下豪英老师宿儒咸推先之伊川以事至京师见谓其资可与适道是时明道知扶沟县事先生兄弟方以倡道斈为巳任设凈序聚邑人教之召公来职斈事公欣然往从之得其微言于是尽弃其斈而斈焉 【见墓志畧】

  尹侍讲

尹焞字德充洛人年二十师事伊川程夫子靖康初以布衣召先生先生谢不用朝廷授以和静士

程夫子甞谓其主一之功多而穷理之功少 【墓志语录】

  侯斈士

侯仲良字师圣河东人初从伊川斈未悟乃访濂溪濂溪留之对榻夜谈越三日自谓有得如见天之广大伊川亦讶其不凡曰得非从濂溪来耶 【程氏遗事】

  胡文定

胡安国字康侯建州崇安人闻西洛程先生之斈独奇重与论经史大义公以是斈问益强识致日明 【见行状畧】

  罗豫章

罗仲素豫章人严毅清苦可畏先生因论道理曰某□十四五时便斍得这物事是好底物事心便爱了十六岁便好理斈十七岁便有如今斈者见识当初讲斈也岂意到这里幸天假之年见得许多道理在这里今年便斍胜似去年去年便斍胜似前年 【近思录】

  李延平

李侗字愿中南剑人晦庵朱文公之师也先生如冰壶秋月莹澈无瑕 【近思录】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六  【后集】

○宫室类

  宫室制度

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以宫室而上栋下宇之制始定夏商二代去古未远损益可知至周而经制大备其后因之制度不一然当以古法为正如世室重屋明堂朝位寝庙社稷之类莫不有制其堂陛森肃阶戺升降步尺修广体势向皆规矩准绳布置详整皆截然而不可易其视秦之阿房汉之未央武帝之千门万户侈靡壮丽者大失古制不可以为法今取礼经所载可为万世法程者列图于左上古之世

   宫室之图

见图

   世室重屋明堂图

见图

   朝位寝庙社稷图

见图

   六寝制图

见图

王立六寝后立六宫皆后五前一所谓正寝一燕寝五是也王之正寝曰路寝燕寝则王所常居故其一在东北王春居之其一在东南王夏居之其一在西南王秋居之其一在西北王冬居之其一在中央王季夏士居之后之六宫象王之六寝云

   东京旧城之图

见图

   外城之图

见图

   京阙之图

见图

  京都外城

方圆四十余里城濠曰护龙河阔十余丈濠内皆植杨柳粉墙朱户城门皆瓮城三层屈曲惟南熏门新郑门新宋门封丘门皆直系四正门留御路故也

  城南三门

曰南熏门戴胜门陈州门傍有蔡河水门通蔡州

  城东四门

曰新宋门新曹门东水门其门跨汴河有铁褁窻夜间垂阐水面两岸各有门通人行路出拐子城

  城西四门

曰新郑门万胜门固子门又西北有金水河之水门

  城北四门

曰陈槁门封丘门新酸枣门卫州门新城每一百步设马面战棚城里牙道各植杨柳二百步置一库贮兵器广固兵士二十指挥专修造提緫其事

  大内楼殿

正前列五门门皆朱漆金钉壁皆砖石镌金娄龙凤之状皆画栋雕甍覆以琉璃瓦曲尺朵楼朱栏彩槛下列两亭相对悉用朱红又子入宣德楼正门乃大庆殿设两楼锺楼上有太史局保章正测验刻漏逐时执牙牌奏每遇大礼车驾斎宿及正朔朝会于此殿殿外左右横门曰左右长庆门内城南壁有门三重系大朝会趍朝路宣德楼左曰左掖门里有明堂右曰右掖门里西去乃天章宝文等阁至北廊百余丈入门东北乃枢密院次中书省次都堂次门下省次大庆殿外廊横门北至百余步又一横门每日宰执趍朝此下马余侍从台谏于弟一横门下马行至文德殿入第二横门东廊大庆殿西廊中书门下后省次国史院南向小角门正对文德殿殿前东出东华门西出西华门近里又左右嘉肃两门相对南去左右银台门自东华门里皇太子宫嘉肃门街南大庆殿后门东西上阁门街北宣佑门街西曰凝晖殿乃通会通门入禁中矣门廊楼殿相对乃殿中省六尚尸向御厨上常列禁卫两重时刻提警出入甚严里皆快行亲从官御药院军器库宣佑门外西去紫宸殿次曰文德殿次曰垂拱殿次曰皇仪殿集□□□□□后曰拱辰门东华门外市井最盛禁中买卖在此岁时蔬果新出诸阁争贵贸之

  在内诸司

皆在禁中如斈士院皇城司四方馆客省东西阁上门通进司内军器库翰林司内侍省入内内侍省内库藏奉宸库景福殿库延福宫殿中省六尚局诸阁分内香库药后苑作翰林书艺局医官局天章等阁明堂颁朔布政府

  在外诸司

左右金吾御仗司法酒库内酒坊牛羊局奶酪院仪鸾司车辂院供奉库杂物库杂买务东西作坊万全修内司文思院上下界绫锦院文绣院军器所上下竹木务箔场车营致远务骡务駞坊象院物料库东西窑务内外物库油醋库鞍辔库骐骥院天驷十监河南北炭场熟药局内外柴炭库引见司架子营楼店宅务榷货务都茶埸宗正司左藏大观元豊宣和等库编估司打套所诸米麦元豊顺成富国广盈永豊済远等仓有五十余所有下卸指挥兵士遇支遣新城有草场二十余所遇冬月诸乡纳粟秆草牛车阗塞道路诸军打请即往南曹不许雇人搬担祖宗之法也

  穿城河道

南壁曰蔡河西南戴楼门外入京城遶自东南陈州门出汴河自西京洛口分水入京城东至泗州入淮运东南粮凡东南方物自此入东北曰五丈河自済郓搬京东路粮入城西北曰金水河自城西南索河水筑堤从汴河上用木槽架过从西北水门入城灌后苑池浦也

  蔡河桥

河上有桥十一曰观桥宣泰桥云骑槁横桥高桥保康门桥龙津桥新桥太平桥巢麦桥宜男桥

  汴河桥

有桥十三从东水门外曰虹桥顺成仓□水门里曰便桥下土桥上土桥又相国寺桥州桥浚仪桥兴国寺桥太师府桥金梁桥西浮桥西水门便桥

  五丈河桥

河上有桥五东曰小横桥广备桥蔡市桥青晖桥

  金水河桥

有桥曰白虎桥横桥五王宫桥小河桥念佛桥

  京城寺观

醴泉观在东水门观音院在旧宋门新宋门有上清宫景德寺前桃花洞皆□馆开宝寺在封丘门内有二十四院天清寺皆州北兴国院瑶华宫在金水门长生宫在鹿家巷瓯宁寺在炭场巷台婆寺皆陈州门兠率寺在红门唱佛寺在太和宫静因院在州西浴室院在甜水巷福田院在旧曹门报恩寺在御塩巷洞元观在班楼北万寿宫在酸枣门

○学校类

  斈校制度

【陆氏佃云】礼记天子设四斈盖天子立四斈并中斈而五于一并建周人则辟雍居中其南为成均其北为上庠其东为东序其西为瞽宗斈礼者就瞽宗斈书者就上庠斈舛于戈羽钥者就东序斈乐德乐语乐舛者就成均辟雍唯天子承师问道飬三老五更又出师受成等就焉天子入太斈则四斈之人环水而观之是谓辟雍緫而言之四斈亦太斈也

   天子五学图

见图

   天子辟雍图

见图

【正义曰】天子曰辟雍辟为圆璧形筑土引水使四方均得来观则辟雍之内有馆舍而内墙院也其制环之以水圜象天也辟雍斈之名王制以殷之辟雍与太斈为一蔡邕月令论云取其四门之斈则曰太斈取其水圜如璧则曰辟雍名异而实同也

   诸侯泮宫图

见图

【正义曰】诸侯曰泮宫泮之言半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门无也所以降杀于天子王制云诸侯止有泮宫一斈鲁之所立非独泮宫明堂位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序夏后氏之斈也瞽宗殷斈也頖宫周斈也是鲁得立四代之斈僖公修之示存古法也

  宋朝太学旧规

斈校之制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自汉开设斈校至明章二帝而辟雍之制大文唐太宗增广斈舍一千五百余区历代相尚皆以斈校为重宋初建太斈只有十斎曰服膺曰禔身曰习是曰守约曰存心曰允蹈曰飬正曰持志曰率履曰诚意续置七斎曰观化曰贯道曰务本曰果行曰谨信曰时中曰盾理其后斈官以大斈尚有隙地复请于朝得旨复增置三斎曰节性曰经德曰立礼共有二十斎每斎有炉亭大率可坐二十四位筵会题名板牌挂于东西二壁之上既登第者则以朱志于其名之上而名之下则批云某年登科或甲科或释褐各以实书之其炉亭东西二壁通身窻棂暑月即开窻棂以通爽气其北面实壁以光斎板牌挂于北壁之上二板牌书乡贯姓字挂于斎壁

   炉亭之图

见图

  □宫揭示 文公白鹿洞规

○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 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

言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斈者斈此而巳所以斈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慱斈之 审问之 谨思之 明辩之 笃行之

古为斈之序斈问思辩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 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事之要

○巳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巳

右接物之要

  斈官

国子祭酒 国子司业 国子慱士 太斈慱士国子监丞 国子监簿 太斈正 太斈录国子正 国子录 监书库 监厨官

  前廊

斈录 【一员】  斈谕 【八员】  直斈 【二员】  教谕 【一员】

  逐斎

斎长 【一员】  斎谕 【一员】  集正 【一员】

  生员

太斈生 【一千员】  国子生 【二百员】  内舍生 【一百员】

  武斈

斈正 【一员】  堂仪 【一员】  直斈 【一员】

  职掌

斈录堂规矩及给假凡斈校之事分东西廊各任一人掌之

直斈主斈生出入门簿及治斎仆之不职者

斈谕轮讲小经轮月出题目

教谕在中门外教小斈生

长谕点检本斎供课更革会议弹其不遵规矩者

集正掌本斎一月出入之费凡斎众纳同置器皿书籍及会食筵会之事谦掌官书借借登带簿书月内有引帘试者代长谕引新参者至崇化堂而反凡节序会食及公私试中光斎者参假者皆掌其事偶合用而乏钱则集正自措置应用俟有钱则支还

  参斎

初参斎例具襕幞斎仆具名刺每斎二枚引至斎厅相见纳斎用钱十七千方引帘试次日行食行食日别具刺参前廊未行食前虽出不书门簿及不请假出入以襕幞行食后以衫帽每本斎候新参名数毕方以齿题名于炉亭

  供课

逐旬一课上旬赋义中旬论下旬策前廊具课题申斈官斈官判示贴于大门诸斎仆各录贴于炉亭凡催课在斈宫严缓大率俵前课即催后课不登即决斎仆并先经斎长谕及□廊书名方呈斈官课簿系斎仆就集正请钱置

  私试

逐月一试以孟仲季月分试三场惟二月内事宂不试以后月追引遇公试月则免先一日锁院前廊出宿于外次日引试会于东西南三序内舍别限于东序之北以幕匝之试日禁怀挟斈官惟司业不与考校锁院五日后司业入斈开榜例阙第一等每十名取一人不及数亦取一人

  公试

以二三月晦朔为率引试二日初日诗赋义伍道次日论策各一道差外官主文以斈官一二人参考察怀挟甚严试日士子各具襕幞揭大厅帘向拜考官具公裳荅拜讫方出题目奏号后御史下贡院监开卷每十人取一人第一等多阙第二等视就试人数四百人取十人逐等倍之

  解试

与舍法不相干经义六七人取一人诗赋四人取一人

  外舍

凡在斈三季谓之满年满年者有分数而后当校定新参未满年虽公私试魁亦分数且如今年虽是满年今春公试高占亦只得分数惟在斈久而未校定者先占公试第二等即限本年私试三中便得升补更不待来年公试

  内舍

外舍生第一年满年分数及等谓之校定次年公试中第一等则升补当日行内舍食自后亦赴私试为内舍校定三黜则退降外舍凡一年中内舍平等校定六七人优等校定三人设有一人与第三人事体同亦就中较其优劣

  上舍

率每岁一试例不出季秋之月主文系奉朝旨差外官亦点差斈官一二员其法重于他试每试只分优等平等虽中优而前试分不得为优校何者一年内只有优校三人皆以是年公私试分数校定虽不得为优校亦不失为平校凡优校人试中优即释褐若有三四人则取分多者一人为状元中平即免省赴殿不中谓之下等上舍后三年方免省赴殿平校人中优即免省赴殿

  释褐

凡上舍内舍分数俱优者谓之两优斈官司业祭酒连衘以姓名保奏取旨特赐释褐出身就大成殿下脱去太斈巾褁换以绿袍只就殿下谢恩即辝斈官而出其恩例与正奏甲科等

  国子

系父兄叔□在朝而子弟来入斈者觧试六人取一人补试看人数多少临时取旨几人取一人多不过五人少不过三人凡国子入斈而父兄叔伯去任者则移入国子生额凡国子只许试外舍校定如合升舍则不该升名曰寄理内舍竣人在朝方许升补凡国子不得充斎长谕

  迎驾

驾出前一日于贡院前西畔设斈官起居幕次二十斎各设次于东畔空地每斎各幄幕鸡初鸣诸斎生各具襕郭闻堂上鸣鼓而行从循理斎前门出诣起居所除官厨办馒头三枚早点心外每斎各备酒殽迎 驾毕于贡院前两廊各备床椅锅灶任意烹饪下酒之物大率五杯饭毕从容祗候圣驾回乃反次日如初礼

  释奠

祭酒司业大慱国慱国正国录监察御史太常郎官等待礼初奠及中终献各一人东西从祀各三人十哲二人读祝荐币各一人御史官一人不服祭服惟紏弹不敬者凡导献官进退跪拜献奠皆太常之人先奏大成乐而后蒇事奏乐之式乐工数人歌□御制文宣王赞于上编锺磬笙镛瑟次奏祀合歌每斎五人助享襕郭序立于大门之内皆北向其拜视献官卒事而退

  节序

昧爽生员各具冠带或襕郭于本斎团拜先一日买香纸钱马等鸡初鸣时具案于大门逐人拜祷团拜讫斎仆导斎众秉烛遍谒诸斎贺节每斎各名纸一具某斎长某与斎众拜贺如正旦则未会食前拜谒大成殿讫各以乡里会合团拜于崇化堂凡节假冬至正日寒食各三日余假一日凡遇节官厨不文火即打米出食钱其日听生员出入亦门簿凡会食即饭羹惟正旦寒食早膳三杯其余即晚会五杯七杯以上随斎豊俭

  大元新降条书

中统二年六月

圣旨宣圣庙 国家岁时致祭诸儒月朔释奠宜令洒扫修洁今后禁约诸官员使臣军马得于庙宇内安下或聚集理问词讼及亵渎饮宴管工匠官不得于其中营造违者治罪管内凡有书院亦不得令诸人搔扰使臣安下

至元六年四月

圣旨节该提刑按察司官所至之勉励斈校宣明教化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钦此移文各路遍下所属如遇朔望长次以下正官同首领官率领僚属吏员俱诣 文庙烧香礼毕从斈官主善诣讲堂同诸生并民家子弟愿斈者讲议经史更相授受又令所在乡村镇店选择有德望斈问可为师长者于百姓农隙之时如法训导使长幼皆闻孝悌忠信廉耻之言

圣旨节该古者斈校官为廪给飬育人材今来名儒凋丧文风不振民间应有儒士都收拾见数令高业儒人转相教授攻习儒业务要教育成材其中选儒生若有种田者输纳地税买卖者出纳商税其余差发并行蠲免

   科文诏

皇庆二年十月中书省

奏为科文的上头前日奏呵开读

诏书行者么道

圣旨有来俺和翰林院官人每一同商量立定检目来听读过又

奏为立科文的俺文卷里照呵

世祖皇帝

裕宗皇帝几遍教行的

圣旨有来

成宗皇帝

武宗皇帝时分贡文的法度也交行来

上位根底合明白题说如今不说呵后头言语的人有去也斈秀才的经斈词赋是两等经斈是说修身斉家治国平天下的勾当词赋的是吟诗课赋作文的勾当

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斈的浮华了罢去词赋的言语前贤也多曾说来为这上头翰林院集贤院礼部先拟德行明经为本不用词赋来俺如今将律赋省题诗小义等都不用止存留诏诰章表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觧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巳治人之斈这般取人呵

国家后头得人材去也奏呵说的是有依着您这定拟来的

诏书里行者么道

圣旨了也钦此今将合关防各各条目开坐于后

【一】乡试中选者各给觧据录连取中科文行省所辖去移咨都省送礼部腹里宣慰司及各路关申礼部拘该监察御史廉访司依上录连科文申台转呈都省以凭照勘会试

八月二十日

蒙古色目人试经问五条

汉人南人明经 经疑二问 经义一道

二十三日

蒙古色目人试策一道

汉人南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

二十六日

汉人南人试策一道

【一】会试次年省部依乡试例于二月初一日试第一场初三日第二场初五日试第三埸

【一】

御试三月初七日前期

奏委考试官二员监察御史二员读卷官二员入

殿庭考试每文子○人委怯薛歹一人看守汉人南人试策一道限一千字以上成蒙古色目人时务策一道限五百字以上成

【一】选考试官

行省与宣慰司乡试有行台去行省官与行台官一同商议选差如不拘廉访司去行省官与监察御史选差山东河东宣慰司真定东平路同本道廉访司选差上都大都从省部选差在内监察御史在外廉访司官一员监试每差考试官同考试官各一员并于见任并在闲有德望文斈常选官内选差封官一员誊录官一员选廉□文资正官充誊录试卷并行移文字皆用朱笔书写仍湏设法关防旡致容私作弊

省部会试都省选委知贡文同知贡文官各一员考试官四员监察御史二员封誊录对读官监门等官各一员

【一】乡试

行省一十一

河南 陕西 辽阳 四川 甘肃 云南 岭北 征东 江浙 江西 湖广

宣慰司二

河东冀宁路 山东済南路

直隶省部路分试四

真定路

河间路 保定路 顺德路 大名路 广平路 彰德路 卫辉路 怀孟路

东平路

済宁路 曹州 濮州 恩州 冠州 高唐州 泰安州 德州 东昌路

大都路

大都 永宁路

【一】天下选合格者三百人赴会试于内取中选者一百人内

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分卷考试各二十五人

蒙古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十五人 上都六人 河东五人 真定等五人 东平等五人 山东四人 辽阳五人 河南五人 陕西五人 甘肃三人 岭北三人 江浙五人 江西三人 湖广三人 四川一人 云南一人 征东一人

色目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十人 上都四人 河东四人 东平等四人 山东五人 真定等五人 河南五人 四川三人 甘肃二人 陕西三人 岭北二人 辽阳二人 云南二人 征东一人 湖广七人 江浙一十人 江西六人

汉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大都一十人 上都四人 真定等十一人 东平等九人 山东七人 河东七人 河南九人 四川五人 云南二人 甘肃二人 岭北一人 陕西五人 辽阳二人 征东一人

南人取合格者七十五人

湖广一十八人 江浙二十八人 江西二十二人 河南七人

【一】乡会等试许将礼部韵略外余并不许怀挟文字差搜检怀挟官一员每文子一名差军一名看守军人差廵军

【一】提点擗掠试院差廉干官一员度地安置席舍务令隔远仍自试官入院后常川妨聀监押外门

【一】乡会等试封誊录对读官下吏人于各衙门从便差设

【一】试卷不考格犯

御名

庙讳偏犯者谅及文理纰缪涂注乙五十字以上

【一】誊录所承受试卷并用朱书誊录正文实计涂注乙守数标写对读旡差将朱卷逐旋□考试所如朱卷有涂注乙字亦皆标写字数誊录官书押候考校合格中选人数已定抄录字号索上元卷请监试官知贡文官同考试官对号开拆

【一】文人试卷各人自备三场文卷并草卷各人一十二幅于卷首书三代籍贯年甲前期半月于印卷所投纳置簿收附用印铃缝讫各还文人

【一】就试之日日未出入场黄昏纳卷受卷官送封所撰字号封讫送誊录所

【一】科文既行之后若有各路岁贡及保文儒人等文字到部并令还赴本乡应试

【一】倡优之家及患废疾若犯十恶奸盗之人不许应试

【一】文人于试场内毋得喧哗违者治罪仍殿二文

【一】文人与考试官有五服内亲者自须回避仍令同试官考卷若应避而不自陈者殿一文

【一】乡试会试若有怀挟及令人代作者汉人南人居父母丧服应文者殿二文

【一】国子监斈岁贡生员及伴读出身并依旧制愿试者听中选者于监斈合得资品上从优铨注

【一】别路附籍蒙目色古汉人大都上都有恒产佐经年深者从两都官司依上例推文就试其余去贯者治罪

○皇庆二年十一月钦奉

诏旨惟我

祖宗以神武定天下

世祖皇帝设官分聀征用儒雅崇斈校为育才之设科文为取士之方规模宏远矣朕以眇躬获承丕祚継志述事

祖训是式若稽三代以来取士各有科目要其本末文人宜以德行为直试艺则以经术为先词章次之浮华过实朕所不取爰命中书参酌古今定其条制其于皇庆三年八月天下郡县兴其贤者能者充赋有司次年二月会试京师中选者朕将亲策焉具合行事件于后

【一】科场每三岁一度开试文人从本贯官司于路府州县斈及诸色户内推选年及二十五以上乡党称其孝悌朋友服其信义经明行修之士结罪保文以礼教遣贡诸路府其或徇私滥文并应文而不文者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体察究治

【一】考试程序

蒙古色目人

第一场经问五条

【大斈论语孟子中庸内设问义理精明文辝典雅为中选用朱氏章句集注】

第二场策一道

【以时务出题限五百字以上】

汉人南人

第一场明经

经疑二问

【大斈论语孟子中庸内出题并用朱氏章句集注复以巳意结□限三百字以上】

经义一道

【各治一经诗以朱氏为主尚书以蔡氏为主周易以朱氏程氏为主已上三经兼用古注疏春秋许用三传及胡氏传礼记用古注疏限五百字以上不拘格律】

第二场古赋诏诰章表内科一道

【古赋诏诰用古体章表参用古体四六】

第三场策一道

【经史时务内出题时务不矜华藻惟述直述限一千字以上】

【一】蒙古色目人愿试汉人南人科目中选者加一等注授

【一】蒙古色目人作一榜汉人南人作一榜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从六品第二名以下及第二甲皆正七品第三甲以下皆正八品两榜并同

【一】所在官司迟悮开试日期监察御史肃政廉访司紏弹治罪

【一】流官子孙荫叙并依旧制愿试中选者优升一等

【一】在官未入流品之人愿试者听若中选已有九品以上资级比附一高加一等注授若旡品级止依试例从优铨注

【一】乡试所并其余条目命中书省议行

于戱经明行修庶得真儒之用风移俗易益臻至治之隆咨多方体子至意故兹诏示想宜知悉

   回避讳字例

延佑元年 中书省咨江浙省备国子监翰林院集贤院呈今行贡文例合回避

庙讳

御名犯者不考各路州县儒斈月试亦合回避

太祖应天启运圣武皇帝 铁木真

太宗英文皇帝 窝阔台

睿宗仁圣景襄皇帝 雷

定宗简平皇帝 贵由

宪宗木一日肃皇帝 蒙哥

世祖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忽必烈

裕宗文惠明孝皇帝 真金

顺宗昭圣衍孝皇帝 荅剌麻八剌

成宗钦明广孝皇帝 铁穆耳

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海山

仁宗皇帝 爱育黎拔力八达

英宗皇帝 硕德八剌

今上皇帝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七  【后集】

○文籍类 【经 子 史】

  经史述作

上古之世结绳而治自龙马负图伏羲视河图而画八卦神龟授书大禹因洛书而阐九畴文籍之生盖始诸此河图洛书实出于天六经则出于圣人之手其后诸子百家之书十七史纪传之作与夫文人才士之所纪着第第相因前作后述上下四千年间见诸载籍者浩如也然皆有所本始今考其制作之原各以序列于左使来者有考焉是亦记闻之一助也

   河图

龙马出于孟河高八尺五寸长颈骼上有翼旁有垂尾圣人在位天不爱地道不爱宝龙马出焉

见图

   洛书

尧沉璧于洛玄龟负书出焉背上赤文朱字 【书注云】天锡禹书神龟负文而出列于背有数皆九

见图

   河图

见图

【晦庵曰】河图之数一与六居北二与七居南三与八居东四与九居西五与十居中盖其为数不过一阴一阳一奇一偶以两其五行而巳阳数奇故一三五七九属天阴数偶故二四六八十属地天数五地数五各以类相求五位之相得然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谓各有合也积五奇为二十五积五偶为三十是为五十有五之数

   洛书

见图

【邵康节曰】圆者星也河图之数方者土也洛书之文

【蔡】【元定曰】洛书九宫之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正龟背之象也关子明邵康节皆以十为河图九为洛书惟刘牧意见以九为河图十为洛书其易置图书并旡明验但谓伏羲兼取图书则为可疑其实天地之理一而已图象圆圆者天也书象方方者地也图数十偶赢而奇乏全数也书数九奇赢而偶乏変数也

   伏羲八卦图

见图

干 三 连

坤 六 断

震 仰 盂

艮 覆 椀

离 中 虚

坎 中 满

兊 上 鈌

巽 下 短

   大禹九畴图

见图

九畴本河图之数一合九而为十二合八而为十三合七而为十四合六而为十河图以虚数相合而为四十九畴则以实数相合而为五十自然之数也

  文籍本末

   千文

南史文斈传周兴嗣传云武帝以三桥旧宅为光宅寺敕兴嗣与陆倕各制等碑及成俱奏帝以兴嗣所制自题及铜表铭栅塘碣檄魏文王羲之书千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帝称善赐金帛刘禹锡嘉话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书中榻一千字不重者每字一片纸杂碎叙帝召兴嗣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次进上须发皆白赏赐甚厚国朝宝训太宗甞行草千文赐李至至请模刻太宗曰千文乃梁武得锺繇破碑非垂世立教之道

   孝经  【唐明皇注】

按书序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之宅以广其居壁中得所藏古文孝经凡十有八章共一千九百单三字

   论语   【何晏集觧】

孔子弟子记诸善言凡二十篇成于曾子有子之门人有斉论又有鲁论又有古论斉论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古论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孔子鲁人故谓之鲁论鲁语又谓之论语共一万五千九百一十六字

   孟子   【赵歧注并序】

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记其师弟子难疑荅问为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大抵皆言仁义道德辟杨墨之异端明夫子之正斈孟子邹人也名轲故谓之邹书轲书又谓之孟子共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周易   【王□注】

自伏羲氏王天下龙马负图出河遂则其文以画八卦文王重三爻为六爻推八卦为六十四卦后夫子作十翼凡更三圣而成书其书言吉凶作咎悔吝之象可以占卜故秦人焚书而易以卜筮之书独全其经十翼者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是也其书画于伏羲谓之羲经羲易文王作卦辝周公作爻辝谓之周易其书分上下经共二万四千一百丹七字

   六十四卦緫栝歌

易卦八八六十四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与小畜履泰否 同人大有谦豫随 蛊及临观噬嗑贵剥复妄大畜颐 大过而后坎离継 咸恒遯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觧损益 夬姤萃升困井革 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次及兊涣节 中孚小过既済来 未済终焉緫包括

   尚书  【孔安国序并传注】

旧有百篇起于三坟载伏羲神农黄帝之事自孔子删去断自唐虞以下迄于周所存四十九篇虞书五篇谓之五典夏商周之书皆训诰誓命之文秦人焚书孔子以此书藏于屋壁至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因得所藏之书皆科斗文字文世能知者済南伏生口以传授二十五篇孔安国考其文义定五十八篇并序五十九篇末二篇乃秦鲁书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共二万五千七百字

   毛诗  【郑康成注】

古者有釆诗之官天子廵狩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其诗盖出妇人女子小夫贱隶之口如今田野里巷歌咏之意大抵皆美剌时事托物见意多鸟兽草木之名有风赋比兴雅颂六义国风大雅小雅三颂初有三千余篇孔子删录凡三百一十一篇后亡六篇故艺文志云三百五篇论语所谓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邪者盖言其大数也毛苌训诂故谓之毛诗共三万九千二百二十四字

   周礼   【郑康成注】

周成王时周公所作谓之六典盖其书有六官天官家宰掌邦治地官司徒掌邦教春官宗伯掌邦礼夏官司马掌邦政秋官司寇掌邦禁冬官司空掌邦土每官其属六十共三百六十官是书专言周官之职掌百工技艺纤悉皆具惟冬官考工记专言车舆等制或云冬官乃秦火后汉儒所纂起于周故谓之周礼共四万五千八百六字

   礼记  【郑康成注】

多言冠昏丧祭乡射燕享等礼故谓之礼记今其书四十九篇非出一人之手中庸则出于孔子之孙子思王制则出于汉儒剌六经而为之缁衣则公孙尼子制月令则出于秦人吕不韦皆因秦火散亡难以稽考今之记出于二戴 【大戴德小戴圣】 故谓之戴经共九万九千二十字

   春秋   【杜预注】

纪周末十二诸侯二百四十二年之行事周衰天子不能任赏罚之权故孔子褒善贬恶尊王黜伯内夏外夷可笔则笔可削则削以匹夫代天子赏罚其书编年月日时错文春秋二时以名其书时有获麟之瑞孔子以麟出非时见伤而绝笔于此故谓之麟经共一万八千字

   三传

【左氏】或以为左丘明者非北单姓左名未闻鲁人受经于仲尼为经作传

公羊名高斉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

【谷梁】名赤鲁人受经于子夏为经作传

又有所谓【五传】者乃上三传并邹氏传郏氏传是也

   国语 【郑玄训注】

乃左氏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邦国成败阴阳律吕天时人事逆顺之数以为国语凡五十一篇其文不主于经故号外传包罗天地探测祸福发启幽微章表善恶昭然甚明与经艺并陈非特诸子之伦也

   家语   【王肃注】

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家藏之书皆圣人实事之迹五帝之德三王之盛冠昏丧祭刑政狱讼山川物类与夫门弟子之荅问而成书皆类乎论语凡四十四篇

   尔雅  【郭璞注】

周公所作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凡二十篇所以通诂训之指归叙诗人之兴咏緫绝代之离词辩同实而殊号也诚九流之津涉六艺之钤辖斈览者之潭奥摛翰者之华苑可以慱物不惑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莫近于雅

   离骚   【朱文公注】

楚屈原所作屈原名平字灵均为楚怀王左徒上官大夫谗之王怒疏平平嫉王听之不聦也故忧愁思虑而作离骚第一篇为经其余皆传

   太玄经

杨子云作凡一十九篇观玄者数其画而定之玄首四重者非卦之数也其用自天玄一昼一夜阴阳度数律历之纪与太初历相应揲之以三策关之以休咎絣之以象类播之以人事文之以五行拟之以道德仁义礼智主无名要合五经

   七书   【魏武帝注】

孙子吴子司马法唐太宗季卫公荅问尉缭子黄石公三畧太公六韬共一百一十四篇皆武经也三畧者上畧中畧下畧六韬者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是也国子司业朱服奉圣旨校定合七书为一故谓之七书

   老子   【传弈注】

周末老聃所著上下八十一章凡五千余文其书微妙难识皆原于道德之意故谓之道德经又曰老子

   庄子   【郭象注】

周未庄周所著有内篇外篇杂篇凡三十三章其言内圣外王之道深根固蔕之理所不备故谓之南华经又谓之庄子

   荀子   【杨倞注】

战国荀况所作其书尊王黜伯贵仁义而贱功利韩退之读荀篇曰其辝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荀子甞作兰陵令故谓之兰陵书又曰荀子

   扬子   【五臣注】

西汉扬雄所作其书拟论语荅问之意其序云扬子之文简而奥韩愈读荀篇曰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扬子设或人之问自谓之法言又曰扬子

   文中子   【院逸注】

隋季王通所作碑曰孟子踵孔圣而赞其道后千世而可継孟氏者复何人哉先生亭述六经敷为中说讲道于河汾门人自远而至者千余人其书曰河汾书又曰文中子

   列子   【张湛注】

郑人列御寇所作其书名曰冲虚至德经

   孔丛子   【宋咸注】

孔子八世孙鲋所作鲋字子鱼仕陈胜为慱士

   管子  【房玄龄注】

管仲所作

   文子   【默希子注】

姓辛名妍字文子周平王时蔡丘汉上人其先晋公子也甞南游范蠡得而事之老子弟子也着通玄真经

   刘子

名昼字孔昭梁朝大夫刘孝标撰

   抱朴子

晋葛洪稚川仙道之斈

   韩非子

韩之诸公子也刑名法术之斈而帰其本于黄老作说客解

   淮南子

刘安厉王长子也着鸿烈解

   公孙龙子

战国时辩士赵平原之客也

   邓析子

郑人着刑名之书

   子墨子

孔子之弟子也

   鬻子

名熊楚人也

   子华子

名本晋人也

   尹文子

周人斉宣王时居稷下与宋钘彭蒙由骈同斈于公孙龙公

   商子

名到例阳人也

   鹖冠子

着道家之书

   聱隅子

着歔欷琐微论聱隅者枿物之名也歔欷者兼叹之琐微者述之之谓也

   亢仓子  【何粲注】

着洞灵真经

   十七史

<史记> 【系一史】 司马迁 【汉武帝时人续父太史公之业作史记】  裴骃 【宋人】  司马贞 【唐明皇时人撰史记索隐三皇记】  刘向 【着新序说苑】  孔安国 【前汉人谏义大夫】  徐广 【晋人】  谯周 【蜀人】  张晏 【魏晋□人】  韦昭 虞翻 【并吴人】  郑玄 贾逵 马融 【并后汉人】  王肃 【魏人】

以上并裴骃注所引

   西汉史   【系一史】

班固 【广父彪续史作前汉书】  刘德 荀悦 应劭 文颕 李奇 大俨 【并后汉人】  邓展 张楫 孟康 如淳 崔浩 【并魏人】  郭璞 刘宝 晋灼 【并晋人】  苏林 【宋人】  蔡谟 【东晋人】  巨瓒 【不详所出】  张晏 韦昭 李裴 郑氏 项昭 【以上并头注引用】

   东汉史   【系一史】

范晔 【宋文帝时人】  章怀太子贤 【唐高宗子集诸儒注】  刘珍 【安帝朝校定东观记撰建武以来名臣传】  谢氶 【吴人】  谢沈 薛莹 华峤 袁崧 司马彪 【并晋人】  刘昭 【梁人】  刘义庆

   三国志   【魏蜀吴系三史】

陈寿 【东晋人撰】  习凿齿 孙盛 【并东晋人】  裴松之 【宋人记三国志】  魏澹 梁祚 环済 以上并裴注引用

   东西晋史

唐太宗 【称制撰晋书】  高希峤 【注晋书】  何超 【撰晋书义】  王隐 虞预 【并东晋人】  于宝 【东邹人】  谢灵运 【宋人】  朱凤 并晋史所引

   南北史   【南史宋斉梁陈北史后魏北斉后周系七史】  

李延寿 【唐人追父志作南北史】  沈约 【梁人】  魏收 【隋人】  徐爰 【撰宋书】  孙严 【撰宋书】  李德林 【□此斉书】  顾野王 【陈人】  萧子显 【撰□书】  谢昊 【撰梁书】  传纬 【撰陈书】  以上并南北史所参附

   隋史   【系不史】

魏征 【唐太宗时人撰帝纪列传】  长孙忌 【唐人撰隋志】  王劭 【隋人】  张太素 以上并隋史参附

   唐史

欧阳修 【宋朝人撰唐书】  刘昫 【后唐人撰旧唐史通鉴多引用】  蒋系 【撰旧唐史赞】  宋祁 【宋朝人撰新唐书列传】  韩愈 【唐人撰顺宗实录】  王綝 【唐人撰魏郑公谏录】  吴兢 【唐人撰贞观政要唐春秋】  窦评 董冲 吴填

   五代史   【孙一史自史记五代共十七史】

欧阳修 徐无党 【并宋朝人同撰】

   通鉴

司马光 【撰资治通鉴】  刘恕 【撰外纪】  史照 【撰释文】  朱熹 【撰纲目】  李焘 【蜀人撰长编并宋朝人】

   唐鉴

范祖禹 【撰一十卷】 石介 【撰五卷并宋朝人】

   史通

刘知几 【唐中宗时人撰】

   通典

杜佑 【唐德宗时人撰】

   编年通载

章衡 【宋朝状元作】

   两汉刊误

三刘 【歌攽奉世刊误互注汉唐节】  朱绘 【宋朝人撰历代帝王年运铨要】

  经籍名数

   二经

春秋 孝经

   三经

论语 孟子 孝经

   六经

周易 尚书 毛诗 周礼 礼记 春秋

   二礼

周礼 礼记

   三易

连山 【夏】  归藏 【商】  周易 【周】

   八卦

干 坤 艮 巽 震 离 坎 兊 【伏羲始画八卦文王重易作六十四卦】

   十翼

上彖 下彖 上象 下象 上系 下系 文言 说卦 序卦 离卦 【孔夫子作所以辅翼易道也】

   书十例

典 谟 贡 歌 誓 诰 训 命 征 范

   二典

尧典 舜典

   三谟

大禹谟 皋陶谟 益稷

   九畴

一五行 二五事 三八政 四五纪 五皇极 六三德 七稽疑 八庶征 九五福六极

   四诗

国风 小雅 大雅 颂

   六义

风 赋 比 兴 雅 颂

   四始

周南 【国风之始】  鹿鸣 【小雅之始】  文王 【大雅之始】  清庙 【周颂之始】

   十五国风

周南 召南 邯 墉 卫 王 郑 斉 魏 唐 秦 陈 桧 曹 豳

   二雅

小雅 大雅

   三颂

周颂 鲁颂 商颂

   周礼六官

天官 地官 春官 夏官 秋官 冬官

   礼记二戴

大戴礼 【戴德】  小戴礼 【戴圣】

   春秋五始

元 【言之始】  春 【时之始】  王 【命之始】  正 【政教之始】  即位 【三国之始】

   三传

左氏传 公羊传 谷梁传

   五传

左氏 公羊 谷梁 邹氏 郏氏

   五子

老子 庄子 扬子 荀子 文中子

   十七史

史记 西汉 东汉 蜀志 【三国】 魏志 吴志 西晋 东晋 晋书 宋史 斉史 梁史 陈史 后魏史 北斉 后周 隋书 唐书 五代史

   八书

礼书 乐书 律书 历书 天官书 封禈书 河渠书 平准书

   十志

律历志 礼乐志 刑法志 食货志 郊祀志 天文志 五行志 地理志 沟洫志 艺文志

   两都赋

西都赋 东都赋 【班固作】

   二京赋

西京赋 东京赋 【张平子作】

   三都赋

蜀都赋 吴都赋 魏都赋 【左思作】

○辞章类

  文章缘起

【梁太常卿任眆彦升曰】六经素有歌诗书□箴铭如尚书帝庸作歌毛诗三百篇左传叔向诒子产书鲁哀公孔子诔孔俚鼎铭虞人箴之类是也此盖取秦汉以来圣君贤士沿着为文之始故因录之凡八十五条抑亦新好事者之目耳

【诗三言】晋散骑常侍夏侯湛

【诗四言】前汉楚王传韦孟谏楚夷王戊诗

【诗五言】汉骑都尉季陵与苏武诗

【诗六言】汉大司农谷永

【诗七言】汉武帝相梁殿联句

【诗九言】魏高贵卿公

【赋】楚大夫宋玉

【歌】战国荆卿作易水歌

【离骚】楚三闾大夫屈原

【诏】秦始有之

【玺文】秦始皇传国玺

【策文】汉武帝三皇策文

【表】淮南王安谏伐闽表 汉东平王苍上表让骠骑将军

【上书】秦丞相李斯上治安书

【书】汉太史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对贤良策】汉太子家令晁错

【上疏】汉中大夫东方朔

【启】晋吏部郎山涛作选启

【奏】汉江都相董仲舒诣公孙弘奏记

【笺】汉护军班固说东平王笺

【离合诗】汉孔融作四言离合诗

【连珠】汉扬雄作

【篇】汉司马相如作凡将篇

【歌诗】汉枚皋作丽人歌诗

【遗命】晋散骑常侍江统作

【图】汉河间相张衡作玄图

【势】汉済北相崔瑗作草势

【约】汉王褒僮约

右文章缘起一卷梁新安太守乐安任公书也按隋经籍志公文章始一卷有录无书郡之为郡且千岁守将不知几人独公至今有名字并城四十里曰村曰溪皆以任着旁有僧坊亦借公为则遗爱在人盖与古循吏比后公六百年而适为州甞欲会粹遗文刻识木石以慰邦人亡穷之思而不可得三馆有集六卷悉见萧氏类书中疑后人掇拾传着于传亡益独是书仅存可藏去古所传墓志皆东汉人大隶此云始于晋盖丘中之刻当其时未露见也绍兴三十年四月二日鄱阳洪适识

  声律类格

【诗苑类格序畧】五七言体起于汉施于斉梁始类以病前贤着评式论之详矣宋真宗皇帝研精题咏传合格范谨取圣制五七言二篇条解律为常格别二篇为変格为天下万世之矜式兼釆古贤杂体四十余篇编于左方以备诗坛之需

   常格

凡吟诗约此格其平侧在右者全叶律在左者亦通大抵偶对上下须平仄相应即为律诗也

    上元

青阳初届候 素魄正流辉 列肆俱明烛 重城尽启扉

管弦宵不绝 车马晓慵归 若匪凭天佑 安能致国肥

【明文】汉太山太守应劭作

【乐府】古诗

【对问】楚宋玉对楚王问

【传】汉东方朔作非有先生传

【上章】后汉孔融上章谢太中大夫

【解嘲】汉扬雄作

【训】汉丞相主簿繁钦祠具先生训

【辞】汉武帝秋风辝

【旨】后汉崔骃作达

【劝进】魏尚书令荀攸劝魏王进文

【喻难】汉司马相如喻巴蜀并难蜀父老

【诫】后汉杜笃作女诫

【吊文】汉贾谊吊屈原文

【告】魏阮瑀为文帝作舒告

【传赞】汉刘歆列女传赞

【谒文】后汉别部司马张超谒孔子文

【析文】后汉传毅作高阙祈文

【祝文】汉董仲舒祝日蚀文

【行状】汉丞相仓曹传朝干作杨元伯行状

【哀策】汉乐安相李尤作和帝哀策

【哀颂】汉会稽东部尉张纮有陶侯哀颂

【墓志】晋东阳太守殷仲文作从弟墓志

【诔】汉武帝公孙弘诔

【悲文】蔡邕作悲温舒文

【祭文】后汉车骑郎杜笃作祭延钟文

【哀词】汉班固梁氏女哀词

【挽词】魏光禄勋缪袭挽词

【七发】汉枚乘作七发

【谢恩】汉丞相魏相诣公交车谢恩

【令】汉淮南王有谢群公令

【奏】汉枚乘奏书谏吴王濞

【驳】汉侍中吾丘寿王驳公孙弘禁民不得挟弓弩言乂

【论】汉王褒四子讲道德论

【言乂】汉韦玄成奏罢郡国庙言乂

【反文】汉扬雄作反文

【弹文】晋冀州剌史王深集有杂弹文

【荐】后汉云阳令朱云荐伏湛

【教】汉京兆尹王遵出教告属县

【封事】汉魏相奏霍氏专权

【白事】汉孔融主簿作白事书

【移书】汉刘歆移书让太斈慱士论左氏春秋

【铭】秦始皇登会稽山刻石铭

【箴】汉扬雄九州岛五官箴

【封禅书】汉文园令司马相如作

【赞】汉司马相如作荆轲赞

【颂】汉王褒圣主得贤臣颂

【序】汉沛郡太守作和熹邓后序

【引】古琴操有箜篌引

【志录】汉扬雄作

【记】汉扬雄作蜀记

【碑】汉惠帝四皓碑

【碣】晋潘尼作潘黄门碣

【诰】汉司隶从事冯衍作德诰

【誓】汉蔡邕作艰誓

【露布】汉贾洪为马超代曹操作

【檄】汉丞相祭酒陈琳作檄曹操文

    南岳

紫盖高高称福地     朱陵杳杳据炎洲    盘根迤逦周荆楚

迭山献参差至斗牛   万壑烟云常蔽日    千峯桂栢不知秋

曾闻大禹求金蕳     梦与元夷使者游

   変格

上篇前一韵末一韵皆对偶下篇以前第一第二韵为隔对入各成一体其五言前一首第一句以平字起故为常格此后一首第一句以仄字起故为変格也

    元日

首序开尧历 元辰屇夏正 梯航琛尽至 椒栢寿杯盈

瑞气清宵布 初阳应律生 因时思贶佑 恭巳绍隆平

    赐杨亿

琐闼往年司制诰 共嘉藻思类相如 蓬山此日诠坟史

还仰多闻过仲舒 报政列城归觐后 疏恩高合拜官初

诸生済済瞻望 鈆椠咨询辩鲁鱼

    藏头回文拆字诗 【玉连环】

见图

花字藏头双呼三唤五七成章左右通贯

    藏头回文借字诗 【锦缠枝】

见图

寒字藏头左右贯串借韵读之自然流转

    织锦璇玑图

见图

窦滔扶风人妻苏氏符坚委滔以心腹之任拜南安将军留镇襄阳苏氏不与偕行乃携宠姬赵阳台之任苏氏悔恨自伤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莹心辉目纵横反复皆为文章超今□古名璇玑图斉至襄阳以赠□

    六府体 【陈沈回作】

【水】广南山暗 杖策出蓬门 【火】炬村前发 林烟树下昏

【金】花散黄蘂 蕙草杂芳荪 【木】兰露渐落 山芝风属翻

【土】膏行巳此 抱瓮忆中园 【谷】城定若近 当终黄石言

    八音体 【沈回】

【金】屋贮阿娇 楼阁起迢迢 【石】头足年少 大道跨河桥

【丝】桐缓节 罗绮自飘飘 【竹】生低薄暮 花色乱春朝

【匏】讵疋 神女嫁苏韶 【士】地皆妍冶 乡里足尘

【革】木末相识 论动风飙 【木】桃堪底用 寄以荅琼瑶

    十干体 【沈回】

【甲】坼闻众果 万物具敷荣 【乙】飞上危幙 雀鸟出空城

【丙】魏旧勋业 申韩事刑名 【丁】翼陈謌罢 公绥作赋成

【戊】巢花巳秀 满塘草自生 【己】乃忘怀客 荣乐岂关情

【庚】庚闻鸟啭 肃肃望鳬征 【辛】酸多悯恻 寥落少逢迎

【壬】蒸怀太古 覆妙伫无名 【癸】巳空施立 讵以召幽亨

    十数 【宋鲍昭作】

【一】身仕关西 家族满山东 【二】年从车驾 斎祭甘泉宫

【三】朝国庆毕 汤沐还旧封 【四】牡跃长路 轻盖若飞鸿

【五】疾相饯送 高会集新丰 【六】乐陈广坐 组帐扬春风

【七】盘起长袖 庭下列歌锺 【八】珍盈雕俎 绮肴纷错重

【九】族咸瞻迟 宾友仰徽容 【十】载斈就 善宦一朝通

    建除体 【鲍昭】

【建】旗出炖煌 西讨属国羗 【除】去徒舆骑 战车罗方箱

【满】山又填谷 投鞌合营墙 【平】原千里 旌鼓转相望

【定】舍后未休 候骑前饬装 【执】戈暂顿 弯弧不解张

【破】灭西零国 生俘郅支王 【危】乱悉平荡 万里置关梁

【成】军入王门 女献玉壶浆 【收】功在一时 历世荷余光

【开】垮宠朱绂 左右佩金章 【闭】帷草太玄 兹者殆愚强

    十二属 【沈回】

【鼠】迹生尘桉 【牛】羊暮下来 【虎】啸坐空谷 【兔】月向牎开

【龙】隰远青翠 【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 【羊】负始春土

【猴】药羞芳果 【鸡】砧引青杯 【狗】其怀物外 【猪】蠡窅悠哉

    郡县名 【梁范云】

抚戈【金城】外    解佩【玉门】中   【白马】腾远雪    【苍松】壮寒风

【临泾】方辨渭   【安夷】始平戎     取禾【广田】北    駈兽【飞狐】东

罄节畴【盛德】    宣力照【武功】    还饮【渔阳】水    归转【杜陵】蓬

    道里名 【宋谢庄】

山经亟旋览 水牒勌敷寻 青溪如委黛 黄沙似舒金

观道雷池侧 访德茅堂阴 鲁显开微迹 秦良芳音

讯远慱望崖 采赋梁山岑 崇馆非陈宇 茂苑岂旧林

    宫殿名 【梁元帝】

杏间花欲燃 竹径露初圆 鬪鸡东道上 外马北场边

合欢依暝巷 蒲萄向日鲜 旗亭觅张放 香车迎董贤

定隔天渊水 相思夜不眠

    将军名 【梁元帝】

虎旅皆成阵 龙骧尽北征 鸣鞭俱破虏 决胜往长榆

细柳浮轻暗 大树绕栖乌 楼船写退蠲 樯鸟狎飞鳬

渡河还自许 偏与功名俱

    卦名 【梁文帝】

栉比园花满 径复水流新 丰壶要上客 鹄鼎命嘉宾

车由泰夏闼 马散咸阳城 莲舟欲未済 分密巳同人

    姓名 【梁元帝】

征人习水战 辛苦配戈船 龙吟彻水度 虹光入夜圆

涛来如阵起 星上似烽燃 经时事南越 还复讨朝鲜

    屋名 【梁元帝】

梁园气色和 斗酒共相过 玉柱调新曲 画扇掩余歌

深潭影菱叶 绝壁挂轻萝 含情戱芳节 徐步待金波

    舡名 【梁元帝】

夭暝浮云飞 三翼自相返 池模白鹄舛 檐知青雀帰

松间流星影 桂窓斜月晖 思君北极 高楼泪染衣

    车名 【梁元帝】

佳人坐椒屋 接脞对阑熏 绕砌萦流水 边梁图画云

锦色乘殊众 衣香遥出群 日暮轻帷下 黄金妾赠君

    宝名 【唐崔融】

鼎城烟雨霁 圭苑物华滋 地连金水白 人契玉山时

珠浦荷如盖 铜街树似帷 琴歌待明月 丹石有深期

    药名 【唐王融】

重台信严敞 陵泽乃闲荒 石蚕终未虫 垣衣不可裳

秦芃留近咏 楚蘅栖远翔 韩原结神草 隋庭衘夜光

    酒名 【员半千】

帝卿徒事隙 薄暮中山开 地胜荆南记 人多豫北才

兰英晚虹上 竹叶清风耒 云物行可惜 落日顾霞杯

    星名 【王融】

眇叹属辰移 端忧临岁永 久惭入汉客 每愧尊河影

仙羽诚不返 蓬襟良未整 谁谓正心 大陵有霜颕

    风名 【闾丘虳】

玉阶王道泰 金门词藻多 文雄自指引 美景相经过

野气连空谷 春色满长河 方从君子会 终宴且当哥

    山名 【唐王勔】

丽景斜中峤 晴华泛晚春 琴抽楚雪 哥曲下梁尘

倾盖雕炎远 班荆密契新 方氶绮筵暮 烟上落桥津

    水名 【宇文正】

江湖思旧好 河洛赏遗风 共托金门暇 来游白社中

竹霞开樽绿 桃花落缓红 故乡渺天汉 应在霸池东

    树名 【梁元帝】

赵李兢返随 轻杉露弱枝 杏梁始东照 柘火未西弛

桠叶生眉上 朱珰摇鬂垂 逄君桂枝马 车下觅新知

    草名 【梁元帝】

胡王迎娉主 途经蓟北游 初控游龙马 仍移卷柏舟

江中离思切 蓬鬂不堪秋 况度菖蒲海 落月似垂钩

    鸟名 【梁元帝】

方舟去鳷鹊 鹄引欲相要 晨鳬移去舸 飞燕动帰桡

鸡人怜夜刻 凤女念吹箫 复闻朱鹭曲 钲管杂回潮

    兽名 【梁元帝】

豹韬求秘术 虎畧选良臣 水涉黄牛浦 山过白马津

推峰上狐塞 画像入麒麟 王孙及父子 熊席复横陈

    大言 【唐权□与】

华嵩为佩河为带 南交北朔跬步内

博鹏作腊巨鳌脍 伸舒轶出元气外

    小言

酰鸡司晨驾蛟翼 毫端棘剌分畛域

蛛丝结网聊自息 蚁垤崔嵬不可陟

    难言 【唐韦应物】

掬土移山望山尽 投石填海望海满

持索捕风几时得 将刀斫水几时断

    易言

长风如刀剪枯叶 大河似箭浮轻舟

投石入水岂有碍 走丸下坂安得留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八  【后集】

○儒教类

【晦庵朱先生大学序】曰人生八岁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斈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士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斈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巳治人之道此斈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小斈之纲

   洒扫

少仪曰汜扫曰扫席前曰拚拚席不以鬣执箕膺擖

曲礼曰凡为长者粪之理必加帚于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尘不及长者以箕自乡而扱之

内则曰鸡初鸣咸盥漱衣服敛沈覃洒扫室堂及庭

弟子职曰凡拚之道实水于盘攘臂衭及肘堂上则播洒室中握手执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户而立其仪不贷执帚下箕倚于户侧凡拚之纪必由奥始俯仰罄折拚母有彻拚前而退聚于户内坐板拂之以叶适巳实帚于箕先生若作乃兴而辝坐执而立遂出弃之既拚及立是恊是稽

右洒扫之节

   应对

曲礼曰父召诺先生召诺唯而起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侍坐于先生先生问焉终则对请业则起请益则起

侍坐于君子君子问更端则起而对

谋于长者必操几杖以从之长者问不辝让而对非礼也

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长者不及母儳言正容听必恭母剿说母雷同

右应对之节

   进退

内则曰在父母之所有命之应唯敬对进退周旋慎斉升降出入揖游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寒不敢袭痒不敢搔不有敬事不敢袒裼不涉不撅亵衣裳不见里

昧爽而朝问何食饮矣若巳食则退若未食则佐长者视具

曲礼曰父命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趍

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

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遭先生于道趋而进正立拱手先生与之言则对不与之言则趍而退

从长者而上丘陵则必乡长者所视

将上堂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母回户开亦开户阖亦阖有后入者阖而勿遂母践屦母踖席抠衣趍隅必慎唯诺

将即席容母怍两手抠衣去斉尺衣母拨足母蹶

先生书策琴瑟在前坐而迁之戒勿越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坐必安执颜

侍坐于君子若有告者曰少间愿有复也则左右屏而待

母侧视母噭应母淫视母怠荒游母倨立丹跛坐母箕寝母伏敛发母髢冠母免劳母袒暑母褰裳

士相见仪曰凡与大人言始视面中视抱卒视面母改

若父则游目母上于面母下于带若不言立则视足坐则视膝

少仪曰侍坐于君子请见不请退君子欠伸运笏泽剑首问日之蚤莫虽请退可也

右进退之节

   五礼

五礼之目在大宗伯其别三十有六吉十有二凶五宾八军五嘉六唐彳放周礼制五礼百五十有二条吉五十有五凶十有八宾六军二十有三嘉五十宋礼部员外郎陈晹进乐书五礼百八十有八条吉百凶二十有二宾十有三军十有六嘉三十其目悉书则繁今列周礼大宗伯五礼之目

    吉礼

禋祀 实柴 槱燎 血祭 狸沈 疈辜 肆献 馈食 祠 禴 甞 烝

    凶礼

丧 荒 吊 禬 恤

    宾礼

朝 宗 觐 遇 会 同 问 视

    军礼

师 均 田 役 封

    嘉礼

饮食 昏冠 宾射 飨燕 脤膰 贺庆

   六乐

六乐之目在大司乐周人备六代之舞奏黄锺歌大吕舞云门奏大蔟歌应锺舞咸池奏姑洗歌南吕舞大召奏蕤宾歌函锺舞大夏奏夷则歌小吕舞大□奏射歌夹锺舞大武

    云门

一曰云门大卷乐纬元命包云黄帝乐一云尧乐云门象云气出入周人冬至舞之以祀天神

    咸池

一曰大咸庄周吕氏春秋白虎通皆云黄帝乐元命包云尧乐陈氏乐书云黄帝所作尧修而用之尧作大章复能修用咸池以备乐按周礼于尧不称大章而称大咸犹周人不独教周之大武而教六乐贵于备药也故曰大章章之咸池备矣咸池象地水周遍周人夏至舞之以祭地示

    大磬

一曰九召舜乐召绍也元命包云舜之民乐其绍尧之业舜斉七政肇十有二州故周人舞之以祀四望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大夏

一曰九歌禹乐夏大也元命包云禹能大尧舜之德禹平水土故周人舞之以祭山川

    大濩

一曰韶濩汤乐吕氏春秋曰汤命伊尹作大濩歌晨露韩诗外传曰汤作大濩宫使人温良而宽大商使人方廉而好义角使人恻隐而仁爱征使人乐飬而好施羽使人恭俭而好礼濩护也汤之宽仁能救护生民故周人舞之以享姜嫄

    大武

记曰武始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周公左召公右六成复缀以崇天子元命包云文王时乐盖武王成其武功传云武王以黄锺布牧野之阵归以大蔟射

   五射

五射五御之目它无显证其名仅见于保氏康成注引郑司农语贾公彦云无正文或先郑别有所见或以义言之

    白矢

矢贯侯过见其镞白也

    参连

前放一矢后三矢连续而去也

    剡注

谓羽头高镞低而去剡剡然也

    襄尺

襄俗本或音衰周礼释文音让云本作让字诸音非也谓臣与君射不与君并立让君一尺而退也

    井仪

谓四矢贯侯如井字之容仪也

   五御

说同五射

周礼大司马中冬大阅百步则一为三表又五十步为一表司马建旗于后表之中以旌为左右和之门羣吏各帅其车徒以叙和出即过君表也既陈乃设駈逆之事有司表貉于陈前即逐禽左也 【〔驱〕去】

    鸣和鵉

和鵉皆铃也和金口木舌鵉金口金舌所以节车之行鵉在衡上近于马和在式上衡是车前横木驾马者即軏也式是车上横板手所凭伏以致敬者升车则马动马动则鵉鸣鵉鸣则和应自然有个节奏所以使之皆中节若车行车速则不相应行迟则不响若杂然都响皆不合此节奏

    逐水曲

御车随逐水势之屈曲而不坠水也鸣和鵉者御之常逐水曲者御之变也

    过君表

若毛诗传云褐缠旃以为门裘缠质以为木执间容握駈而入击则不得入君表即褐缠旃也如车辰门之类是植起两车以为门褐缠旃以为门者是植两旗于两旁以为门也裘缠质以为木执者质是斧之椎头或云用刑砧子是门闑古者门之当中用一壁尺使门阖至此而止所谓木执也

    舞交衢

衢道也谓御车在交道车旋应于舞节如今十字街模样若转过这一边则须要转得合舞底节奏

    逐禽左

谓御駈逆之车逆駈禽兽使左当人君以射之也若禽在右边须要当得过左边以就主人之射

   六书

六书之目周礼疏云依许氏说文是教人知制字之由便不胡写了边傍古人要书同文今人不曾理会只是胡写

    象形

书与画同出画取形书取象凡天文山川井邑草木人物鸟兽虫鱼鬼物器用服饰有形者皆可象亦有象形兼会意谐者

    会意

人言为信止戈为武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之类会合人意也如后字从彳从从又即三体会意也

    转注

文相近但旁边改转如考即老之类

    处事

人在一上为上人在一下为下各有其事得其宜也

    假借

令长之类一字两用也

    谐声

谓形一也如江河之类皆以水为形以工可为声也工与江皆从经坚可何虽反异而音亦近疏曰书有六本形实多若江河之类是左形右鸿鸽之类是右形左草藻之类是上形下婆娑之类是上下形围国之类是外形内阛阓之类是外声内形此形之等有六也

   九数

九数之目司徒疏引先郑语作方田粟布差分少广商功均输方程嬴不足旁要又云今有重差夕桀句股保氏疏云此汉法也

    方田

以御田畴界域

即今方量田地亩角之法

    粟布

以御交质変易

粟是米布是钱谓以多少钱籴得多少谷之类交是买卖质是典约変易是撞换

    衰分

以御贵贱禀税

此是理会官员俸禄多少之法如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之类禀谓禀禄税谓釆地所收之税

    少广

以御积羃方圆

积羃如今仓然积米其中外面遮蔽了方圆以其器而知其多少今税务中用此法如看船上装载货物用锥探其深浅便知其多少方器作如何筭圆器作如何筭各有法也

    商功

以御功程积实

商其功程如打土论方子打筭一方土便会计得合用几多人工如做屋亦可筭几间几架合用几多人工之类

    均输

以御远近劳费

均其道里远近之劳与费劳是力费是褁足如自某州到某州用力几何褁足几何之类

    盈朒

以御隐杂互见

盈是多朒是少数之显者可见隐者不可见至于杂则尤不可见由其显者以推其隐如人有财物失去一半或大半或小半失物者道多可考究隐杂互见是因其所存以验其所失之多少

    方程

以御错揉正员

今作历者用此法谓如筭钱逐件除下零细底绝长补短凑得斉整便好筭如一年十二月有月大者小者日子不斉便将闰月来补凑每月作三十日又如日月星辰之行不同如要筭行之会都相合

    句股

以御高深广远

横为句直为股斜为弦三者可互相求也以句中所容方直之积求之则山之高井之深城邑之广道里之远可以测知此筭术之极致也句股之术如今木匠曲尺尺头为句尺梢为股尺头与尺梢尽相去为弦

  大斈之纲

   致知

中庸曰慱斈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斈斈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右致知之要 【大斈经云致知在格物而传文亡缺当考朱子取程子之意以补之言】

   诚意

诗曰思邪

记曰毋不敬俨若思

诗曰相在室尚不愧于屋漏

语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中庸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显乎隐莫见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右诚意之要

   正心

中庸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记曰内省不疚恶于志

孟子曰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志至焉气次焉持其志暴其气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

乐记曰奸乱色不留聦明滛乐慝礼不接心术惰慢邪僻之气不设于身体

大斈曰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右正心之要

   修身

大斈曰自天子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语曰君子食求饱居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居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辝气斯远鄙倍矣

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

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聦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孟子曰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于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

富贵不能滛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易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辝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咎矣

君子斈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天不习不利

不远复祗悔元吉象曰不远之复以修身也

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其窒欲

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地中有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曲礼曰坐如尸立如齐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狠毋求胜分毋求多疑事毋质直而勿有

礼不踰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

慱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中庸曰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

好斈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在下位而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斉颜色顺辝令容体正颜色斉辝令顺而后礼义备以正君臣亲父子和长幼君臣正父子亲长幼和而后礼义立

礼记曰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容静头容真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右修身之要

   斉家

孝经曰治家者不敢侮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

孟子曰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易曰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左传曰女有家男有室无相渎也谓之有礼易此必败

礼记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

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谓之人义也

曲礼曰男女不杂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栉不亲授嫂叔不通问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于捆内言不出于捆

女子许嫁缨非有大故不入其门姑姊妹女子之巳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

内则曰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受以篚其篚则皆坐奠而复取之

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内言不出外言不入男子入内不啸不指夜行以烛烛则止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夜行以烛烛则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右齐家之要

   治国平天下

孝经曰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

先之以慱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语曰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运于掌上

礼记曰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教以慈睦而民贵有亲教以敬长而民贵用命

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大斈曰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

中庸曰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羣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羣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斉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継绝世文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右治国平天下之要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九  【后集】

○幼学类

  幼斈须知

古者男子初生能食教以右手能言教之自名及唱喏安置稍有知则教以恭敬尊长六岁教之数与方名始习书字诵孝经论语七岁以下谓之孺子早寝晏起食时八岁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以谦逊诵回书九岁读春秋及诸史始为之讲解使知义理十岁出就外传居宿于外读经礼传使知仁义礼智信自是可以慱视羣书俗谚所谓教子婴孩教妇初来古语亦云少成若天性习贯成自然皆谓此也今人多有见其子颇有聦敏性格便谓其必自能成就亦有见其子顽钝便谓其终不能斈又有恃其富贵皆弃而不教皆是不爱其子也

   习手图

见图

凡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则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如以右手掩其胷手不可太着胷湏令稍去胷二三寸许方为手法也

   习祗揖图

见图

凡作揖时用稍阔其足立则稳揖时湏直其膝曲其身低其头以眼看自巳鞋头为准威仪方美使手只可至膝畔不得入膝内尊长前作揖手湏过膝下喏毕则手随时起而于胷前揖时湏全出手不得只出一大拇指在袖外谓之鲜礼非见尊长之礼也

   习展拜图

见图

凡下拜之礼一揖少退再一揖即俯伏以两手齐按地先跪左足次伸右足畧蟠过左畔稽首至地即起先踞右足以双手齐按膝上次起左足连两拜起进前叙寒暄少退揖再两拜进前却叙间阔叙贺语不然初连四拜却叙寒暄亦得

  训蒙八规

   一曰斈礼

凡为人要识道理识礼数在家庭妻父母入书院事先生并要恭敬顺从遵依教诲与之言则应教之事则行毋得怠慢自任巳意

   二曰斈诵

专心看字断句慢读须要字字分明毋得目视东西手弄他物

   三曰斈坐

定坐端身斉脚敛手毋得偃仰倾侧

   四曰斈言

扑实语事毋得妄诞低细出毋得呌唤

   五曰斈书

臻志把笔并要斉整圆凈毋得轻易胡涂

   六曰斈揖

低头屈腰出收手毋得轻率慢易

   七曰斈行

笼袖徐行毋得掉臂跳足

   八曰斈立

拱手立身毋得跛倚欹斜

  读书五戒

   一曰戒游

孟子谓宋句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古之所谓游者尊德乐义游于圣人之门此所谓游也今子弟目不观圣贤之书口不谈德义之言交结狂朋以为市井之游见纷华盛丽而悦所拘检放僻邪侈不为巳又不悟所与游者非失业之子即营私之徒也乘其迷惑为之引导巳窥觇其田庐期与之费耗荡尽而后巳言甘如醴心欲并吞俟其囊虚交情绝矣可不为之哀耶

懵者与游 何补于吾 黠者与游 必有所图

询我先畴 窥我先庐 祖父艰勤 广释膏腴

胡为不念 浮荡与俱 资产罄竭 交游绝疏

后园不窥 卓哉仲舒 以此思之 不如读书

   二曰戒博

韦洪嗣有慱弈之论方罫之戱尚嗟弃业何况呼卢之鄙贱也敕令有市众编管之条斈校有榎楚屏斥之法其可务乎

骄纵不检 慱弈为娱 日胜日贪 忘寝与餔

微而服用 大而田庐 呼卢不巳 委弃须臾

欲观其效 请验乡闾 败者纷纷 成者谁欤

市廛之徒 咸以贼呼 以此思之 不如读书

   三曰戒饮

尚书酒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帰于周子其杀圣王之戒群饮如此其峻为其乱之所由生也其可贪乎

尊爵俎豆 典礼所须 祭祀宾客 制度不踰

若非典礼 是谓湎于 献臣劼毖 彝酒惟辜

衘杯漱醪 眩惑当土户 弃其亲飬 忘其室庐

圣有明训 群饮必诛 以此思之 不如读书

   四曰戒閗

先圣曰血气方刚戒之在閗孟子曰好勇閗狠以危父母在丑而争是谓不孝而况着令閗殴之罪不与士齿国有常宪伤人者刑杀人者死其可犯乎

睎颜之人 亦颜之徒 好勇閗狠 狗彘与俱

受之父母 身体发肤 一朝之忿 忘亲丧(身丘)

斈有规矩 国有刑诛 束手有司 悔之晚乎

血气方刚 戒之在初 以此思之 不如读书

   五曰戒逸

周公戒成王作逸篇欲成王滛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祗惧而不敢荒宁也况为士而自暇自逸早夜为岂不胜可忧哉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教则近于禽兽

士农工商 四民异居 农勤于耕 商勤于涂

工勤绳墨 士勤典谟 惰业而嬉 流为下愚

损者三乐 佚游之徒 饱食暖衣 禽兽一如

日月逝矣 谁之过欤 以此思之 不如读书

  十可惜说

予常自讼少年不斈寡闻浅识怅怅何之令老矣所用于世然知不斈之过亦可以救其失甞于里闬间见诸后生各盛饰其衣巾为阛阗之游因语之曰先生相与言则以仁与义市井相与言则以财与利当此妙龄自荒于嬉古人轻尺璧重寸阴言君子当竞辰辰来之迟而去之速弃而不斈重可惜也亦闻昌黎先生有此日足可惜之□因为十可惜之说以告之左朝奉大夫延平张宪武书

古人贫不能自给有带经而锄者有负薪拾黍而诵书者今之人饱食暖衣自暇自逸一可惜也

古人不远千里负笈求师今人有贤父兄教之而不从或闾里间有贤师友不知亲近二可惜也

古人手自抄写夜以継日常苦书今人有见成印本藏之万卷堆案盈几不知诵读三可惜也

古人三年通一经三十而五经立自少唯以读书为能今当少壮有书不读日月逝矣四可惜也

古人聚萤映雪读书今人当蕳编可舒卷之时有灯火之可亲而游谈恨博弈是娱五可惜也

人之生有不见日月者不闻雷霆者今后生耳聦目明又各禀智慧之质不知读书则趍向之不知义礼之不讲殆将与聋者盲者等六可惜也

人有身则有丁有丁则有役今后或有父母代其劳或氶阀阅之旧丁役之藉然有书不读将与闾阎畎亩之人等七可惜也

人患家世之旧不闻诗礼之言故或为农圃或为工商今人生于儒家少袭萁裘之绪而有书不读使父祖之业至此而坠八可惜也

人患藏修所今有上庠有乡校可以从师然媿冠博带务悦纷华名曰士人其实一经不通一辝不措有玷于先圣先师九可惜也

人有君臣父子之大伦忠孝仁义之大节今后生不斈习非胜是则大伦大节俱扫地矣扬雄曰人而不斈忧如禽何十可惜也

  初入斈法

六岁且令早晨上斈食后不上斈勿困其精神读书须是且从开宗明义章第一起不可便读蒙求并孝□序为孚大难识且令每日见小字经一两次每日常见则识得牢固不可贪多且读三两句半岁之后食后亦上斈

  小儿写字法

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予亲有此弊也写字时先写上大二字一日不得过两字字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必笔画老草写得不好写得好时便放帰午后亦上斈

  小儿读书法

若初授四句不必多教遍数且以教识字为上怃识字则可令其自读若未能尽读且读两句其两句识得字文读得稍熟则令识后两句子读后两句又稍熟然后令通读四句怃读得四句尽熟则放帰似此数日则可又添一句须是熟了即便放帰小儿贪其帰则用心读而渐可添也若其后授得字多其初则分为三两授读俟其口熟则通读如其中有甚难读者则特读数十遍如甚易者则分读时不须读直待通一授读然后读其易者此亦读书省力之良法也

  小儿温书法

若读书当时虽极熟久而不读亦必忘子甞诵一真言凡十万遍久而不诵皆忘之故读过书不可不温其温书之法且若初读过书一卷则一日温此一卷其后读过二卷则二日温一遍三卷则三日温一遍大约一日温一卷也若读过一百卷则一百日能温一遍二百卷则二百日能温一遍亦永不忘如长成者读过论孟六经一放下则周年未必能温一遍所以不能记也此乃杨子吴秘之家传温书之法如此则初读时不须四授以一日之工温之亦不须一卷了又分为两授温之怃省工又永永不忘真妙法也

  记训释法

可令日记所读书上训释字三两个如不亦说乎说喜也不亦乐乎乐甚喜也若不能晓得甚喜则以方言教之如云大故欢喜人不知而不愠愠怒也若不能晓得怒字则以方言教之云怒是恶发也如此记时则读过论语记得论语上训释了七岁便可说书

  说书之法

小儿止可说句语义理又须分明直说不可言语多如说仲居则言仲者孔子字也字是表德也居坐也曾子侍者曾子是孔子弟子也侍谓侍奉也手立于其侧也子曰者子是孔子乃弟子称师曰子也曰说也此言孔子坐曾子侍奉而孔子说也如此则分明而稚子易晓也又须先说易者其难者且未可说故先说孟子为上孟子中若有难说者亦旦放过直待晓得则与之说易说者了然后及难说者如此则其进有渐而亦不苦其难也此记礼所谓循序后进夫子所以循循善诱者皆此理也

  观书要法

圣人不能以意传于后世乃着于书故曰圣人之情见乎辝是故善考圣人之意者必专守圣人之辝辝之外不得增增则为外意辝之内不得阙阙则遗本意必欲其辝明其理安然后乃得圣人之意若其辝明而其理不安未可以为得其理安而其辝不明亦未可以为得大抵以辝为主其有只取意者亦必自其辝求之二者兼得之然后为是若以此观前人之注解其得失尽可以见是如大明镜普照而所不见也此其所以为要法乎

  看史书法

看史之法先看人君在位之久近宰相之贤否为治之得失余看其人一节之大者若其人名位显可以出题目则详看首尾及得失皆记之要作议论若其人微则记其大节一二事

  读书作文法

笔下自义理而来义理自语孟经书而得未问治经与治赋若尚书语孟不可不晓盖语孟乃眼前又字尚书乃治道得失不通晓此三者不成士人矣自六岁半记训释字七岁便斈说书则八岁说了论语九岁说了孟子十岁说过尚书矣先麄说语句次说义理义理□通然后可教言乂论此特五年之工十一岁□晓言乂论可作文矣

  改小儿文字法

若改小儿文字纵做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做得七八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

  日诵课程 【置日课满一扇随日抄付】

所读经书子书史书 【谷具书目并起止】 读前辈经赋各一道 【湏各贝题目并起止】 当日编节文字若干 【亦湏及一千字以上】

  习业课程  【置所业满一扇逐课编彔】

每月初三初八十三十八各作诗赋一道二十三日作论一道二十八日作策一道 【或作讲乂疑乂亦得】 巳上课各于当日了毕次日聚看遇有干事次日补填夙兴夜寐夙兴当于鸡鸣先师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舜之徒也夜寐必至三鼓为准不可不及万乘至尊尚以乙夜观书何况布衣庶几可以穷一日之力观书或有疑难惜访问况吾郡有绛帐先生里闬中所至有贤师友皆可请益苏子由言有一人死而复生问冥官如何修身可以免罪荅曰子且置一卷历书日之所为暮夜必记之但不记者是不可言即不可作予亦谓斈者不论在斈校或在讲会中或在私家皆当如前说日附课簿以自早至暮所诵之书及所作之文一一记录之况此正是为善之事若可录宁愧心缘此勉强日有课程月有进益累土不辍丘山崇成不至有人则作人则辍也

  切字要法

顾野王撰玊篇緫三十卷陆法言着广韵几四万言五音之呼吸四之清浊毫厘靡差纤悉备载然其正韵反音罕有知者沙门神珙虽作九弄反纽罗纹反样惜乎旨意难明文理难晓斈者置之而不复研究然则字终不可得而反耶反终不可得而斈耶是必有其要焉今也文其去纲撮其枢要纔六十字而四字文止五十六字而巳便而易见简而易知倘或舍此而求字则吾未之闻也虽然字之五音四重轻清浊尤宜审订

   六十字诀

因烟 人然 新鲜 锡涎 迎妍 零连

清千 宾边 经坚 神禅 秦前 宁年

寅延 真毡 娉偏 亭田 澄缠 平便

擎虔 轻牵 称燀 丁颠 兴掀 汀天

精笺 民眠 膻 刑贤

右六十字乃广韵玉篇之祖也前辈言之久矣而初斈者当留心熟读周流万遍将不约而随不言而至虽求字于篇韵之外岂难之哉倘能昕夕之暇以训儿童使其习惯成自然诚易为力今以春夜喜雨诗为式于后

(好) 许老切 许兴掀好 (雨) 王矩切 王寅延雨

(知) 珍离切 珍真毡知 (时) 辰之切 辰神禅时

(节) 子结切 子精笺节 (当) 都郎切 都丁颠当

(春) 枢伦切 枢称燀春 (乃) 曩采切 曩宁年乃

(发) 方越切 方││发 (生) 师庚切 师膻生

(随) 旬为切 旬饧涎随 (风) 方中切 方││风

(潜) 慈塩切 慈秦前潜 (入) 日执切 日人然入

(夜) 寅谢切 寅寅延夜 (润) 儒顺切 儒人然润

(物) 文拂切 文││物 (细) 思计切 思新鲜细

(无) 微虞切 微││无 (声) 书征切 书膻声

(野) 以者切 以寅延野 (径) 吉定切 吉经坚径

(云) 干群切 于寅延云 (俱) 恭于切 恭经坚俱

(黑) 迄得切 迄兴掀黑 (江) 古双切 古经坚江

(船) 食缘切 食神禅船 (火) 虎果切 虎兴掀火

(独) 徒谷切 徒亭田独 (明) 眉兵切 眉民眠明

(晓) 馨香切 馨兴掀晓 (看) 丘寒切 丘轻牵看

(经) 坚丁切 坚经坚经 (湿) 失入切 失膻湿

(处) 昌据切 昌称燀处 (花) 呼切 呼兴掀花

(重) 储用切 储澄缠重 (锦) 居饮切 居经坚锦

(宫) 居中切 居经坚宫 (城) 时征切 时神禅城

右四十字各附其音于下又各附其反之之诀于下其发字风字无字物字││即无文之字也若能熟读五十六字而此四字自然随而应也

   辨十四□

字之重浊与轻清 要辨其中十四 (口合)甘含堪阖合

(口开)何可我歌羹 (撮唇)呼虎乌坞污 (卷舌)伊幽一噎缨

(口蹴)忧丘鸠有受 (齿斉)之始实时成 (开唇)坡颇潘铺拍

(随鼻)蒿毫好赫亨 (垂舌)遮车奢者庶 (穿牙)查摘瑟争生

(引喉)勾狗鸥鸦厄 (送气)咤拏姹拆撑 (舌上)鸮妖矫轿

(舌根)鸡结计坚经 若能纽筭分清浊 迭韵双理自明

   双迭韵

双迭韵者韵之子母正切回切也如龙字乃卢容切反云卢零连龙卢字为韵之子容字为韵之母零连字为韵之祖(双)者乃子正切得母母回切得子而且同祖是谓之双(迭韵)者乃子正切得子母回切得母而不同祖是谓之迭韵唐人吟咏深以此为亲切对偶刘禹锡诗云出谷娇鸾新睍睆营巢乳燕旧呢喃睍睆与呢喃乃双也正切睍睆睍兴掀睆回切睆睍睆兴掀睍正切呢喃呢宁年喃回切喃呢喃宁年呢双之说明矣又杜甫诗云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卑枝与接叶乃迭韵也正切卑枝卑宾边卑回切枝卑枝直毡枝正切接叶接精笺接回切叶接叶寅延叶迭韵之说明矣东坡双诗曰江于高居坚关扄江干江经坚干于高干经坚高字字反去

   奴诗曰

江干高居坚关扄 耕犍躬稼角挂经 竿篙系舸菰茭隔

笳鼓过军鸡狗惊 解巾顾景各箕踞 击剑高歌几文觥

荆笄供鲙愧扌斍聒 干锅更戛甘羹

每一字有四

只有一平是平

二上三去四

入皆是测也

字有四声

平者哀而妄

上者厉而文

去者清而远

入者直而促

见图

   五音所统

(角音)舌缩却

(征音)舌柱齿

(宫音)舌居中

(商音)口开张

(羽音)口撮聚

   五所属

东方(喉) 何我刚鄂 歌可康各

南方(齿) 诗失之食 止示胜识

中央(牙) 更硬牙格 行幸亨客

西方(舌) 丁的定泥 宁亭听历

北方(唇) 邦彪剥雹 北墨朋邈

   订正字讹

【易中无字天屈西北也】 打 【篇音此字俗自撰也】 维 【毛诗中皆是此维字与惟字同】

做 【篇韵此字俗自撰也】 曲逆 【音去伪汉邑名也】 星宿 【音秀是星辰也】

番禺 【音婆鱼广州异名也】 欵乃 【音袄□□中歌也】 泷水 【泷音双新州异名】

句读 【音豆中点书句也】 汨罗 【汨音博县名也】 万俟 【音木其可姓氏也】

汨罗 【汨音密江名也】 袒免 【音但问乃五出现也】 牂牁 【音减哥蜀江名也】

宿留 【音秀□盘桓之意也】 蝢 【音没突汉外国文】 苛娆 【音河挠酷虐之意也】

可汗 【音克寒唐虏国名】 阏氏 【音烟支西域国名】 角里 【音禄里四□名魏子直书禄里】

曹大家 【家音姑汉班固□也】 大坐 【音稳】 不长 【音矮】

圆 【音匾】 不平 【音排皆俗自撰字也】

   字当避俗

关 【俗作门】 宝 【俗作宜】 珍 【俗作珎】 鸟 【俗作一】 卯 【俗作卯】

系 【俗作系】 庵 【俗作来】 电 【作作电】 画 【作作画】 黏 【俗作粘】

牙 【俗作互】 奸 【俗作奸】 劫 【俗作刧】 竺 【俗作笁】 郄 【俗作却】

称 【俗作秤】 双 【俗作双】 声 【俗作】 邪 【俗作耶】 见 【俗作现】

   字当从正

隶 【正作□】 奖 【正作将廾】 既 【正作既】 高 【正作高】 甞 【正作尝】

康 【正作由水】 黄 【正作黄】 恶 【正作恶】 韵 【正作□】 田 【正作迭】

栗 【正作肉米】 对 【正作□】 直 【正作直】 截 【正作□】 置 【正作置】

檗 【正作蘗】 烽 【正作夆火】 霸 【正作□】 易 【正作易】 爱 【正作受】

   字之所从

解 【从刀从牛】 雨虫 【从来从】 次 【从氵非】 炉 【从火非】 妃 【从巳非】 凉 【从冫非】

秊 【从禾从十】 美 【从丷王从大】 乔 【从夭从口】 出 【从山非】 晢 【从日非】 盗 【从冫非】

邦 【从手非】 看 【从手从目】 羌 【从羊从几】 异 【从甲从其】 灭 【从冫非】 尊 【从井非】

冬 【从非】 殳 【从口非】 寻 【从口从工】 戍 【从人从戈】 周 【从用从口】 轻 【从巠非】

晋 【从口非】 干 【从非】 鸡 【从鸟非】 吉 【从士从口】 衡 【从角从大】 卧 【从臣从人】

两 【从人非】 吴 【从天非】 沙 【从石非】 鼓 【从皮非】 勇 【从角从力】 告 【从生从口】

具 【从匕从贝】 饭 【从卞非】 馆 【从舍非】 健 【从彳非】 并 【从并非】 贷 【从亻从貣】

传 【从亻从专】 佞 【从二从女】 宛 【从巳非】 宝 【从非】 廷 【从辶非】 赖 【从页非】

   字之所非

关 【作閞非】 羣 【作群非】 勤 【作勤非】 贤 【作又贝非】 弦 【作纳非】 然 【作火匀非】

茅 【作茆非】 【作嚣非】 襃 【作褒非】 佳 【作隹非】 章 【作章非】 秔 【作梗非】

享 【作享非】 扃 【作扄非】 颖 【作颕非】 帚 【作箒非】 养 【作飬非】 仿 【作彷非】

枣 【作枣非】 洒 【作洒非】 斝 【作斗非】 笋 【作笋非】 允 【作非】 皁 【作皂非】

凡 【作非】 孨 【作孱非】 沈 【作沉非】 灯 【作灯非】 兠 【作兜非】 【作冉非】

陜 【作央非】 谄 【作良舀非】 器 【作噐非】 默 【作嘿非】 替 【作朁非】 逮 【作迨非】

奈 【作柰非】 匃 【作丐非】 俊 【作山马非】 束 【作束非】 效 【作効非】 盼 【作眄非】

縳 【作縛非】 斮 【作斫非】 臘 【作臈非】 焉 【作人一非】 吳 【作妟非】 秋 【作原非】

   上平讹字 【一点一画之讹】

芃 【音蓬】 芁 【古肴切】 锺 【酒器】 钟 【乐器】 丰 【作豊非】 丰 【音峯】

手 【柯边切】 支 【音】 【普卞切】 冞 【音眉】 【□今切】 犂 【作和牛非】

欹 【音倚】 敧 【音欺】 迟 【音迟】 遟 【直利切】 搥 【音惟】 槌 【丈□切】

【丑善切】 睢 【鸟名】 睢 【脂 【作月日非】 山虫 【音嗤】 许佳切】 木虖 【木也】

摴 【胡□切】 厨 【作厨非】 【音无】 旡 【音既】 毋 【音】 母 【莫后切】

须 【音虍皿】 湏 【音类】 麤 【作麄非】 趋 【走也】 趍 【有细字】 芦 【音卢】

芦 【胡古切】 西 【音栖】 西 【衣嫁切】 齐 【作齐非】 回 【胡唯切】 回 【名箭切】

唇 【口唇】 唇 【之人切】 筠 【竹也】 筠 【抱角也】 具 【作真】 文 【音纹】

【普斗切】 云 【言也】 云 【把骨切】 刊 【削也】 刊 【七见切】 攀 【作扳非】

   下平讹字

怜 【音连】 怜 【音零】 弦 【音玄】 弦 【音眩】 全 【作全非】 烟 【音困】

烟 【音因】 祅 【音夭】 祆 【音□】 船 【舟也】 舡 【许江切】 遥 【作滛非】

苗 【稼也】 苖 【徒历切】 商 【音伤】 【音滴】 迎 【迓也】 迎 【于忍切】

莺 【作莺非】 灯 【音登】 灯 【的廷切】 尤 【音由】 尢 【音汪】 休 【息也】

【音□】 蚕 【音□】【音煦】 丑 【作羞非】 壬 【音任】 壬 【他须切】 兟

担 【荷也】 檐 【音詹】 盐 【作塩非】

   上声讹字

緫 【聚也】 惣 【呼骨切】 家 【丘也】 冢 【音蒙】 顷 【作项非】 【艺也】

技 【四角切】 巳 【音彼】 巳 【呼骂切】 柹 【果也】 柿 【芳废切】 耻 【作耻非】

卉 【草也】 卉 【先台切】 取 【获也】 耴 【音车母】 体 【音耻】 体 【羽本切】

釆 【作釆非】 改 【古乃力】 改 【羊止切】 哂 【音矧】 哂 【音哑】 本 【始也】

 【音目舀】 老 【作工非】 卯 【莫绞切】 卯 【子兮切】 高不 【音考】 髙木 【古老切】

裸 【□果切】 祼 【音费】 卬 【作邛非】

   去声讹字

四 【音肆】 【亡往切】 剌 【音次】 剌 【来未切】 次 【作次非】 言盆 【音元】

谥 【伊昔切】 □ 【晋拜切】 【音孤】 届 【音界】 屇 【音田】 祭 【作示非】

耒 【浓器】 耒 【力□切】 吠 【鸣也】 口大 【徒介切】 苋 【菜也】 苋 【胡官切】

练 【作练非】 【从玩切】 【音贾】 炙 【音庶】 灸 【音救】 炙 【音只炮肉也从肉从火】

   入声讹字

沐 【音穆】 沭 【时律切】 伏 【音服】 大 【徒盖切】 簇 【作蔟非】 俗 【音续】

俗 【渠吉切】 谷 【溪谷】 谷 【巨勺切】 匹 【□吉切】 疋 【之盛切】 吉 【作吉非】

【戍 【音洫】 戍 【音庶】 穴 【窟也】 而陇切】 额 【头也】 頟 【牌頟也】

尸乙 【作厄非】 夕 【朝夕】 夕 【竹几切】 锡 【音昔】 锡 【音芉】 易 【音昔】

易 【音羊】 易 【作易非】 滴 【音的】 滳 【音伤】 挽 【音捻】 搯 【音滔】

铁 【金也】 铁 【马勒也】 呇 【作沓非】

   字有通用

    平

蠭蜂 踪踪 雍雝 时峕 窻牎 鼃蛙

梅楳 纯淳 因姻 昏婚 颁盼 绵绵

沿缘 雕雕 皋咎 窑窑 晁日黾 强强

蛇虵 樛虫 吟唫 谭谈 檐櫩 沾沾

岩嵒 钳钤 贪探

    仄

緫揔 综緵 洞峒 彩彩 气炁 戾丰皿

寨砦 乃乃 实寔 考考 杲皜 鹤翯

阖合 皦皎 杏窈 呌嘂 照照 耀曜

庙庿 站蘸 历历 迹迹 急亟 呇沓

驳驳 畧掠 捻搦

○文房类

  文房适用

【论语】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注云器者工之用也事者工之任也利用以尽任工之道善矣审斯言也则文房之友非士君子之器乎故详述之

   评砚

端砚出端溪有上下岩西坑余悉其下也惟北岩为上北岩即上岩色理莹润有铓者尤发墨本以紫石为上紫石者在大石中生盖精石也又有草蒙茸金线纹惟有眼者最贵谓之鸲鹆眼石文精美如木有节今不知者乃以为石病惟上岩石有眼眼之佳者青绿黄三色相重多者自外至心凡九匝其大者尤为希有或布列砚中如北斗心房星之形世人以眼多少为价之轻重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于内者谓之低眼高眼尤为可尚然又有活眼死眼黄黑相间黳精在肉晶莹可爱谓之活眼四傍浸渍不甚鲜明谓之泪眼形体畧具内外皆白殊光彩谓之死眼大抵活眼胜泪眼泪眼胜死眼死眼胜眼也

龙尾砚 金星砚 罗纹砚 蛾眉砚 角浪砚 松文砚 豆斑砚 【并歙州研之异名其石皆出于龙尾溪金星尤贵】

红丝砚 黑角砚 黄玉砚 褐色砚 鹊金黑玉石砚 紫金砚 【并出东州唐彦猷作红丝研自为天下弟一焉】 紫石砚 【出吉州】

黄金砚 【出淄州】 绿石砚 【出洮州】 磁洞石砚 【出万州】 鲁水砚 【南剑州】 乐石砚 【出宿州】 古瓦砚 【出相州】 金雀石砚 【出□州】

角石砚 【出绵州】 石末砚 【出离州】 熟铁砚 【出青州】 大陀石砚 【出帰州】 澄泥砚 【出□州】 悬金崖石砚 【出万州】 駞基岛石砚 【出登州】

石末砚受墨而费笔龙尾得墨迟而久不燥罗文石起墨过龙尾端溪龙窟岩紫石又次之古瓦类石末它足言乂

   洗砚

凡砚须日涤之过二三日即墨色差减纵未能涤亦须易水春夏蒸温之时墨久留其间则胶力滞而不可用尤要频涤去之洗砚不得使热汤亦不得用毡片故纸唯以莲房枯炭洗之最佳端溪自有洗砚石或挼皂角水洗之亦得半夏切平洗砚大去滞墨又黄蜡补砚极佳

   评笔

番禺诸郡多以青羊毛为笔或用鸡鸭毛或以雉毛五色可爱又有豊狐毛虎仆毛鼠须羊毛麝毛狸毛羊须胎发等然皆未若兔毫亦须取崇山绝仞中之兔八九月收之若中秋月则兔不孕兔不孕则毫少笔贵夫笔须锋斉劲健今世笔皆锋长少损巳秃不中用矣宣州诸葛高常州许頔造鼠须散卓长心笔绝佳

   收笔

东坡以黄连煎汤调轻粉蘸笔头候干收

山谷以蜀椒黄蘖煎汤磨松煤染笔藏之不蛙尤佳

   洗笔

洗笔之法以器盛热汤浸一饭久轻轻摆洗次却用冷水涤之若有油腻则以皂角汤洗甚佳

   评墨

唐末墨工李超与子庭珪自易水渡江居歙本姓奚江南赐姓李氏故世有奚庭珪墨又有李庭珪墨今之言墨者亦以李庭珪为弟一易水张遇为第二珪复有二品龙纹双脊为上一脊次之遇亦有二品易水贡墨为上供堂次之近世兖州陈朗亦精于墨可以次之又有王君得墨柴珣朱君得小墨皆唐末五代知名者

   李庭珪造墨正法

    取烟

清麻油十斤先取三斤以苏木一两半宣黄连二两半杏仁二两磓碎同煎候油変色放温滤去滓倾入余油内扌斍匀随盏大小掘地作坑深浅令与盏平满添油炷灯安在坑内以瓦盆子约面阔八九寸底深三寸许者覆之仍用方寸瓦片榰起三面不可太高又不可太低每一炊久即扫一度只可作十盏盏多则扫不彻每取烟次即剪灯花勿抛油内仍勿频揭见风恐致烟落

    合胶

黄牛皮水浸透拔去毛仰摊在平板上取生黄上匀撒皮上良久以小刀刬刬去筋膜换水频洗斫碎入油腻锅内水煎成胶倾出薄摊竹隔子上风干凡烟四两用干胶一两二分打作小片以水浸软却漉出入药汁内同熬切忌胶少少则不坚多又着笔不宜添减也

    搜烟

每烟四两半用宣黄连半两苏木四两各磓碎水二盏同煎五七沸候色変用熟绢滤去滓别同沉香一钱半煎留水四两许再滤次用脑半钱麝一钱轻粉一钱半以药汁半合研化先将药汁入胶同熬不住手扌斍令溶后入脑麝汁扌斍匀乘热倾入烟内就风速搜和次就案上团揉候光可照人方印作铤子先以滑石为未涂墨上灰池顿无风窨五七日候干取出以棕刷子凈刷且收衣笥中旬月后取出不然亦害但欲坚劲故也 【以上并造墨法】

   印色

真麻半两许入草麻子十数粒搥碎同煎令黄黑色去草麻将油拌挼熟艾令干温得所然后入银朱随意多少色红为度更不须用帽纱生绢之类衬隔自然不沾塞印文而又不生白醭虽十年不炽一法用蜜最善着纸素虽久色愈鲜明

   蜡斗

每蜡一两入欎金未少许同熬颜色深浅随意加减乘热绢滤去滓入沥青两皂角子大再熬既不透纸又可省蜡上尊位书宜温蜡浅蘸欲易于开封家书宜热蜡深蘸可防私拆之患

   法糊

瓦盆盛水以面一斤掺水上任其浮沉夏五日冬十日以臭为度沥浸面油水煎白芨半两白矾三分去滓和元浸面打成浓糊入桐油黄蜡芸香等各三钱重就锅内打作一团别换水煑令熟去水倾置器内候冷日换水浸临用以汤调开

   书灯

读书须以麻油炷灯盖麻油无烟不损服但恨其易燥每一斤入桐油二两和之则难干又辟鼠耗若蔓菁油罂粟油红花油每一斤则入桐油三两以塩少许置盏中亦可省油以生姜擦盏边可不生滓晕以苏木煎灯心日煞干炷之可烬

   书牎

读书须用明窻净几须油纸糊牎则明其造油纸诀云五桐六麻不用煎二十萆麻去壳研光粉黄丹各半匙枝枝扌斍用似神仙又云桐三麻四不须煎十五萆麻去壳研定粉一分和合了太阳一见便光鲜

   收书

收藏书籍之法当于未梅雨前日煞取极燥顿橱柜中厚以帋糊外门及周隅小缝令不通风即不蒸古人藏书多用芸香辟蠹即今之七里香是也麝香收书橱中亦可辟蠹一法用梓脑亦注

   收画

亦当于未梅雨之前日煞眼令燥紧卷入匣厚以纸糊匣缝取令周密过梅月方开则不蒸醭盖蒸气自外而入故也匣须用楸木梓木或杉桬之类为之外漆以黑光里不用漆也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十  【后集】

○服饰类

  衣服仪制

衣者身之章也自黄帝尧舜氏作取诸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上衣下裳之制盖始诸此是以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则俨然人望而畏之彼其之子不称其服则见剌于诗人服之不衷身之灾也则见讥于左传然则人之于衣服也可不慎哉有如冠冕深衣体式载在礼经粲然可考

   冠冕之制

见图

古者冠礼初加缁布冠欲其尚质次加皮弁欲其行三王之德是益尊也三加爵弁欲其行敬事神明是尊也

   毋追

见图

夏之冠曰毋追以漆布为壳以缁缝其上前广二寸高三寸

   章甫

见图

商之冠曰章甫其制与周之委貌夏之母追俱用缁布为之

   委貌

见图

周之冠曰委貌一名四玄冠今之进贤冠乃其遗象也

   冕方

见图

记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冕之旒有五釆藻贯玉为饰法天十二辰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士三

   笄 冠緌

见图

笄令之簪也而士以骨为之大夫以象为之緌以纮系笄顺顺而下结之曰緌垂其余于前曰緌

   弁

见图

周曰弁商曰哻夏曰收俱以三十弁布漆为之制相似而微异

   介帻白抹带

见图

行事献官祭服也执事者用介帻冠以皮为之其饰黑漆

   组绥

见图

青组缨属于颊此谓缁布冠笄乃以二条之组两厢属于颊

   衣

见图

衣上体之服古者朝服有玄衮有毳衣有黻衣有缁衣有锦衣有深衣其制不一

   中单

见图

王衣祭服其内明衣加以丹朱剌绣文以褗领丹者取其赤心奉神也

   裳

见图

裳下体之服古者绣裳五色备前三幅后四幅以纁为之剌绣于其上

   蔽膝

见图

以罗为表绢为里其色纁上下有纯去上五寸所绘各有差大夫曰芾士曰靺鞈

   佩   

见图

佩之杂者以珩璜琚瑀衡牙之类上有葱衡下有双璜冲牙蠙珠以纳其间佩于韦带之上

   绶

见图

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苍玉而纯组绶士佩瓀珉而缊组绶以其贯玉相承受也

   大带

见图

诗曰其带伊丝以素丝为之深衣注云用白缯夹缝之广四寸以束要垂其余三尺谓之绅

   舄

见图

周礼屦人所掌有舄有屦郑氏谓复下曰舄单下曰屦唯服冕着舄其余皆屦

   冕服十二章图

见图

经曰

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会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釆彰施于五色作服○传云日月星辰取其照临也山取其镇也龙取其変也华虫雉取其文也宗彝虎蜼取其孝也藻水草取其絜也火取其明也粉米白米取其养人也黼若斧形取其断也黻为两已相背取其辨也以是十二章绘绣于衣章之上○崔灵恩云画体虚浮义耶于阳绣体沉重理法于阴是也备十二者以则天数至于周世乃登三辰于旗而服止九章与舜异也

   深衣正图

见图

深衣之制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以白细布为之裳六幅交觧裁之为十二幅以应十二月狭头在上除缝削外实广六寸下齐倍之其十二幅外别添两斜袵于旁缝属于裳谓之续袵也钩边□者裳下圜其角如钩恐其垂下而不齐也袂圜以应规圜谓胡下也牛领下垂谓之胡从袂口至腋下裁令其势如牛胡袷

   深衣背图

见图

方以应矩袷曲领也向下交垂如矩之方也负绳谓背后缝上下相当取直如绳也踝足根也裳止其足根使长被土也裳下曰齐取其齐平若衡也袪袂口也尺有二寸围之则二尺四寸要中则三其袪之围袼腋下也稍宽于袪可以运肘衣纯者衣之缘领缘广二寸其余缘并广寸半具大父母纯以缋具父母纯以青无父纯以缁

   深衣冠带履图

   冠

见图

按王氏普制度云缁布冠今人用乌纱漆为之武连于冠辟积左缝迭五摄向左以象五常用象簪横贯之

按晋舆服志汉末王公名士多以幅巾为雅近世以乌纱方幅似今头巾制之直缝其顶杀其两端用以覆冠盖古冠无巾今人冠小冠必加巾以覆之

   带

见图

带以素天子朱里终裨谓带与纽及绅皆饰其侧也大夫裨其纽及末士裨其末带夹缯为之广四寸裨用黑缯各广一寸

深衣用白屦状如今之履絇繶纯綦四者以缁絇者谓屦头屈修或缯为鼻繶者缝中紃也纯谓屦口缘也綦所以系屦也或用黑屦白纯礼亦宜然

  服用原始

   衣冠

居而野衣毛而冒皮后代易以丝麻观翚翟之文乃染帛以效始作五釆以为服见鸟兽有冠角顺胡之制遂作冠冕缨緌也舆服志云上古

   幞头

二仪实录曰古以皂罗三尺褁头号头巾三件皆冠列品黔首以皂绢褁发亦为军戎之服后周武帝依周三尺裁为幞头此乃得名之始也

   头巾

蔡雝独断曰古帻无巾王莽头秃乃始施巾之始也笔谈曰今庶人所戴头巾唐谓之四脚二系脑后二系颔下两带四带之异自宋朝始也

   公服

笔谈曰中国衣服自北斉巳来全用胡服窄袖绯绿唐贞观时犹开元之后稍褒慱矣通典曰宇文护始袍加下襕遂为后制即今公服也

   履带

实录曰自古有革带及□垂头秦二世始名腰带唐高祖令向下□垂头取顺下之义名铊尾开元后带钩尚穿带本为孔至宋朝加顺折也

   鱼袋

实录曰三代以韦为之谓之筭袋魏易之为龟唐高祖给随身鱼三品以上其饰金五品以上其饰银故名鱼袋赐紫则给金鱼赐□则给银鱼

   笏

唐会要曰笏周制也周礼诸侯象大夫鱼须文竹晋宋以来谓之手板魏以后五品以上用象武德四年诏五品以上用象笏六品以下用竹木笏

   凉衫

笔谈曰近岁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凉衫亦古遗法仪礼曰朝服加景但未见古制耳

   襕衫

唐志曰马周以三代布深衣因于其下着襕及裾名曰襕衫以为上士之服即今文子所衣之服是也

   骻衫

舆服志曰马周上言三代深衣请襕袖褾巽为士人上服开骻者名垂夬骻衫庶人服之即今四癸衫

   汗衫

实录曰古者朝燕之服有中单郊享之服又有明衣汉高祖与项羽战争之余汗透中单遂有汗衫之名

   半臂

实录曰隋官多服半臂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间或曰绰子庶人竞服之

   袄

舆服志曰北斉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古艺服也盖取便事今代袄子自北斉始也

   袴

史记屠岸贾赵氏赵朔之妻有遗腹生男贾索之夫人置其袴中袴始见此实录曰上古以皮为袴也

   犊□

实录曰西戎以皮为之夏后氏以来用绢长至于膝汉晋各犊鼻北斉则与袴长短相似省犊鼻之名

   被衾

召南小星诗曰抱衾与裯注云衾被也裯单被也论语云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北商周之事也西京杂记赵飞燕为皇后女弟昭仪上襚三十五条有鸳鸯被

   布□

诗曰乃褁糇粮于橐毛传曰大曰橐小曰曩御览云古行者之食以布曩贮粮布袋见于夏后世

   手巾

礼记浴用二巾上絺下绤而旡异名汉王莽逐王阂阅泣元后以手巾拭之事虽见于三代而名自汉始

   大衣

商周之代内宫世妇服也至唐则裙襦大袖为礼衣开元中妇见舅姑戴步□□钗翠大衣之制盖起于此实录曰大袖在背子下身与衫子斉而袖大以为礼服疑此□

   霞帔

实录曰三代旡帔说秦有披帛以缣帛为之汉即以罗晋永嘉中制绛晕帔子开元中令王妃以下通服之今代霞帔非恩赐不得服而直帔通用于民间帔则始于晋矣

   长裙

实录曰上右衣裳连下有裙随色有褖尧舜巳降有六破及直缝皆去禒商周以其□质加以花绣盖自垂衣裳而巳有裙矣隋炀帝作长裙十二破名仙裙今大衣中有

   冠子

实录曰自黄帝制为冠冕而妇人首饰旡文至成周始有副笄汉宫掖氶恩者□碧或绯芙蓉冠子则自汉始也

   特髻

燧人始为髻至周王后目服为副编三辅谓之假髻即今特髻也实录曰燧人氏妇人束发为髻髻継也善女子必有継于人也

   盖头

唐初宫人着羃离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敝王公之家亦用之永徽之后戴皂罗方五尺亦谓之幞头今曰盖头凶服以布为之

   头须

二仪实录曰燧人时为髻但以发相缠而物系缚至女娲之女以羊毛为绳向后系之后世易之以丝及彩绢为之名曰头带

   玉钗

实录曰燧人始为髻女娲之女以竹为笄以贯发尧以铜为之舜杂以象牙玳瑁焉汉武帝有神女留玉钗与帝故宫人作玉钗

   环钏

瑞应图曰黄帝时西王母献白环舜时又献之通俗云环臂谓之钏后汉丝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则钏起于汉

   指环

五经要曰古者后妃群妾御于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金环退之进者着右手退者着左手今有指环本三代之遗事也

   梳笓

说文曰栉梳笓緫名也实录曰赫胥氏造梳以木为之二十四齿取疏通之义释名曰梳言其齿疏也枇言其细相比也今作笓

   笠子

古者虽出于外国今世俗皆顶之或以牛尾马尾为之或以棕毛或以皂罗皂纱之类为之

   帽子

亦本于外国或以禽兽皮毛牛马尾及棕毛藤竹为之或以绢帛销金织金为之今俗通用

   固姑

今之鞑旦回回妇女戴之以皮或糊纸为之朱漆剔金为饰若南方汉儿妇女则不得戴之

   □衫

有数样曰光腰曰线腰曰海青曰跨折曰三佛斉之类

  澣泽须知

   垢腻污

莙荙灰汁浣衣洁白如玉 又法捣碎萝卜洗 又 法茶子去壳捣烂洗甚妙 又法豆楷灰洗衣垢绝妙

   墨污

嚼枣洗 又法半夏末和水洗 又法急用银杏去膜 爵破揉污用新汲水浣之嚼杏仁亦得久污则揉浸少 顷洗之旡痕

   青黛污

嚼杏仁洗

   油污

用蜜洗 又法实时用葱汤入瓶内以汤瓶觜注所污用人紧绷开衣服以污去为度更不得用手挼洗自然如故 又法嚼萝卜吐于其上擦之即去迹 又法百滚汤泡紫苏摆洗 又法用煑麦山汤洗 又法洗桐油以生银杏肉擦污令透用热汤洗 又法泡牛皮胶汤乘热洗 又法用海螵蛸滑石二味苦分为末襂而熨之 又法用白墡上末糁少顷轻揉油随土去迹 又法用荞麦麦山铺上下纸隔定熨斗熨之迹米糠亦得

   干红为油污

用酸浆和皂荚洗干滴少麻油揉之其色不陈

   红紫衣为油污

用豆豉汤热摆油去色不动

   漆污

用油洗 又法以温汤略摆过细嚼杏仁挼洗又摆之 并迹或先以麻油洗去然后以皂角洗之

   疮汁

用胶清洗

   羊脂污

石灰汤洗

   粪污

埋土内一伏时取出洗

   牛脂污

嚼粟米洗

   洗皂衣

浓煎黄栀子泽之如新

   黄泥污

擦姜入皂荚洗

   洗毛衣

如毡油污法用楮蹄煎汤乘热洗

   洗蕉葛衣

用清水揉梅叶洗经夏不脆

   洗旧图画

露于中庭筛细灰糁之经伯干拂去

   洗楮衾

于霜夜先铺禾藁于地上如衾之大烧成灰来早霜铺其上覆以衾候日晒霜融其垢尽脱来日翻转再覆其上两面皆□

   修狨坐

久而色暗者露于霜露下三五夜复鲜明而润霜令就上消了

   浆衣

用新菘子随多寡去壳细研以少水煑熟入浆内或加木香一块同煑尤佳凡浆以熟面汤调生豆粉为之极好又法用白磰土夹浆之垢腻易洗

   真红衣裳

不可近麝香能损其色

   毳布

微以酒喷匀蒸过或以皂角水浸过或染过日煞干收或以羊粪烧灰淋汁浸过日煞收皆可永久不蛀

   狨猿褥座等物

宜日影眼过以细棒击去其尘汗取莴苣菜日煞燥逐叶擘开铺置茸面收之可永久不蛀

   毡褥之属

若频频日煞露则蝇类遗种于中反能速蛀不日煞则蛀愈甚但以菵草同折折收之可永久不蛀

五月五日取莴苣顿厨箧中辟衣帛虫蛀

七月七日收角蒿直毡褥书藉中可辟蛀

九月九日收茱萸撒直厨箧中亦可辟蛀

青蒿子采直应切盛贮器物中极能辟蛀

樟脑烧熏衣箧簟席之类可去壁虱虫蛀

○闺妆类

【汉史】张敞为妇画眉有司亥方之敞荅以闺门之内夫妇之私有过于画眉者敞之所为诚屑矣然天下慕之争斈为京兆眉审是则粉白黛绿之要亦可为好事者助也

  宫制蔷薇油

真麻油随多少以甆瓮盛之令及半瓮取降真香少许投油中厚用油帋封系瓮口顿甑中随饭吹两饷持出顿冷三日后去所投香凌晨旋摘半开柚花俗呼为臭橙者拣去茎蒂纳瓮中令燥温恰好如前法密封十日后以手泚其清液收之其油与蔷薇水绝类取以理发经月常香又能长鬓茉莉素馨油造法皆同尤宜为面脂

  香发木犀油

岩桂花凌晨摘半开者栋去茎蒂令十分凈每高量一斗取真麻油一斤轻手拌匀以湿燥相停为度纳甆瓮中厚用油帋封系瓮口坐瓮于釜内以汤煑一饷久持起顿燥十日后倾出以手泚其清液收之要封闭谨密愈久愈香以此油勾入黄蜡为面脂尤馨

洁鬓威仙油

威灵仙十茎侧栢叶二枝牙皂三茎黑牵牛二十粒黄栢皮一片如手指大各细剉以绢囊盛纳瓮中入真麻油浸收能除垢腻洁鬓长发胜苓香百药煎之类遇鬓发毡结不堪梳理有速取一掬除土立见梳觧

  玉女桃花粉

益母草亦名火坎草茎生如麻而叶差小开紫花端午间采日煞烧灰用稠米饮搜团如鹅卵大熟炭火煅一伏时火勿令焰焰即黑取出捣碎再搜炼两次每十两别煅石膏二两滑石蚌粉各一两臙脂一钱共研为粉同壳麝一枚入器收之大能去风剌滑肌肉消瘢点驻咨容

  唐宫迎蝶粉

粟米随多少淘浙如法频易水浸取十分清洁倾顿甆钵内令水高粟寸许以薄绵绷钵面隔去尘污向烈日中曝干研为细粉每水调少许着器内随意洞花捋粉覆盖熏之媚悦精神

  内宣黄耆膏

黄耆防风赤芍药天麻地黄各一分许浸取麻油五两重七日外慢火煎令香不可焦赤去滓入黄蜡五钱重再畧火敖新绵子滤过可以御风露悦颜色比寻常面脂大类霄壤

  太真红王膏

杏仁去皮滑石轻粉各等分为末蒸过入脑麝少许以鸡子清调匀早起洗面毕传之旬日后色如红玉

  孙仙少女膏

黄栢皮三寸土苽根三寸大枣七同研细为膏常早起化汤洗面用旬日容如少女以治浴尤为神妙

  钱王红白散

白芨石榴皮白附子冬子笃耨香各一两为细末却以法酒浸三日早起洗面毕传之七日后面莹如王频用尤佳

  画眉集香丸

真麻油一盏多着灯心搓紧将油盏置器水中焚之覆以小器令烟凝上随得扫下预于三日前用脑麝别浸少油倾入烟内和调匀其黑可逾漆一法旋剪麻油灯花用尤佳

  熏衣笑兰香

藿苓松芷木茴丁茅赖芎黄和桂心檀麝牡皮加减用酒喷日日煞干绛囊盛苓以苏合油揉调匀松茅酒洗三颗米泔浸大黄蜜同蒸麝香逐褁俵入熏衣加殭蚕常带加白梅肉

  惜发神梳散

土当归荆芥黑牵牛白芷葳灵仙侧栢叶诃子等分为细末隔夜用药糁发中次早理之能去风屑除垢腻觧毡结

  牢牙橄香散

香附子多采凈洗日煞令燥烧灰存性碾细为末常用揩齿大能愈牙宣辟口气日间常作食橄榄香妙甚

  透肌五香圆

丁香麝香陵香木香藿香白芷当帰桂心等分为细末蜜丸如豆子大日间或卧次频含咽半月后口体间镇存香气

  太乙灵应膏

露蜂房一两杏仁去皮尖一两蛇蜕玄参各半两黄耆三分各细剉虢丹五两童男女乱发一握如鸡子大凈洗日干先用麻油一斤同发入器慢火煎令发消再入杏仁煎黑持起澄去滓换入别器以余药除虢丹外同熬候焦黄又澄去滓却入虢丹以柳木扌斍五千转滴入水中取软硬为度倾顿甆合收之专疗妇人内外兼疮诸药不痒用少许薄纸摊传患日一换夜一换五日见効也

  西施脱骨汤

乳香杏仁各半两朴硝桑白皮各二两分作五剤每剤先以桑皮杏仁投新瓶中汲水五椀煎去小半却入余药紧封瓶口再煎片时持起揭去封架足于其上熏之竢可容手倾出浸洗毕仍旧倾收经三两日后再温热如前法熏浣每剤可用三次尽及五剤软若束绵任其札缚甚効

  金莲稳步膏

黄栢皮黄连荆芥穗黄丹等分为细末专治阚甲痛不可忍及脚指缝肿烂不容包帛每以少许干掺患处立见神効

  玉屑飞云散

煅石膏半两滑石一两枯白矾少许同为细末专治脚指缝烂痒腐液粘渍有妨札缚每用干掺患立验阴污尤効

  削剌金刀散

石灰末少许以水小盏化开入糯米一合熬熟焙干同乌头三碾细别以碙砂一钱黄丹三钱研匀濯足后以刀削去肉剌微令见血取枣肉搜药贴上面裂帛系之立効

  洗珠翠牙魫方

真珠色黄者益母草烧灰淋汁入麸少许绢袋盛珠轻手揉洗先用乳汁浸珠一宿次日洗之其色可鲜明如新珠不得与麝香同收昏珠色

象牙梳篦色旧者水煑木贼令软掇洗却以甘草水洗如新又白梅汤煑洗亦如新色

玳瑁鱼魫首饰不得热水洗但以肥皂挼冷水洗之次用清水涤过再用淡塩水出色

翡翠花朵当杂以茱萸则不蛀亦用时日杀日杀宜防猫藏宜防蚁亦湏日杀背日杀羽则损色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十一  【后集】

○器用类

  器用制度

且物莫不有制制莫不有则规矩准绳度量权衡皆制物之定则也盖规以取其圜矩以成其方准以揆其平绳以就其正度以度其长短量以测其浅深权以审其轻重衡以定其低昂合是数者然后谓之有制古人之智者创物巧者述之未有舍是而能自为之制者如孟子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员又曰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文记礼所谓衡之于轻重绳墨之于曲直规矩之于方员故衡诚县不可欺以轻重绳墨诚陈不可欺以曲直规矩诚设不可欺以方员皆此谓也

   度

见图

颜师古云取黑黍谷子大小得其中者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谓之五度

   规 矩 绳

见图

汉书云权与物钧而生衡衡运生规规圜生矩矩方生绳绳直生准准正则平

   量 斗 斛 升

见图

以黍千有二百实共龠以水平其槩两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谓之五度

   准 衡 权

见图

衡而均权矣是为五则准绳连体权衡合德百工繇马以定法式

   几

见图

凡者所以安身故加诸老者而少者不及焉

   爼

见图

长一尺四寸广一尺二寸高一尺漆两端赤中央黑

   筵

见图

周礼注云筵亦席也在上铺陈曰筵在下蹈藉曰席古人坐席三重再重各有差

   坫

见图

以致爵亦以承尊形似豆而卑口圆微侈径尺二寸其周高厚俱八分中央直与周通高八寸横径八寸足高二寸下径赤四寸径赤中□赤云气

   簠

见图

外方内员曰簠盛稻粱之器口员径六寸足高二寸挫其四角所盛之数及盖之形制与簋同

   簋

见图

内方外员曰簋盛黍稷之器有盖象龟其中

   笾

见图

以竹为之口有縢缘形制如豆容受四升以盛干物

   豆

见图

以木为之高井口圆径一尺深寸微侈柄高一尺二寸足高二寸下径赤二寸漆赤中画云以承濡物

   筐

见图

祭祀之器皆以竹为之毛言侍维筐及筥注云方曰筐圆曰筥亦

   篚

见图

以竹为之长三尺广一尺深六寸足高三寸有盖

   筥

见图

筐属筐可行币帛及盛物筥其制圆而长但可以实物而巳

   □□幕

见图

幕者若束若编凡鼎□□幕盖以茅为之长则朿本短则编其中矣

   鼎

见图

礼书云亨人掌共鼎镬以共水火之齐

   釜

见图

注云无足曰釜有足曰锜可用煑苹藻以供祭

   鼐

见图

诗丝衣云鼎鼐及鼒注云鼐鼎之绝大者

   镬

见图

周礼亨人掌共鼎以给水火之齐祭祀共大羹铏羹注云镬煑肉及鱼腊之器

   大尊

见图

太古瓦尊口径员一寸脰高三寸中横径九寸脰下大横径三尺二寸底径八寸腹上下空径一尺五分厚半寸唇寸底平寸容受与牺尊同

   山尊

见图

刻山云形漆赤中口圆径九寸脰高二寸中横径八寸脰下大横径尺二寸底径八寸腹上下空径一尺五分足高二寸下径九寸空受与牺尊同

   象尊

见图

饰以象于尊腹之上漆赤中口圆径一尺二寸底径八寸上下空径一尺五分足高二寸容受与牺尊同

   牺尊

见图

饰以牛于尊腹之上漆赤中口员径一尺二寸底径八寸上下空径一尺五分足高二寸

   壶尊

见图

饰漆赤中口圆径八寸脰高三寸中径六寸半脰下横径八寸腹中横径一尺一寸底径八寸腹上下空径一尺二寸足高二寸下横径九寸容受与牺尊同

   洗罍

见图

受一斛口空径一尺一寸脰中横径九寸脰下横径一尺腹中横径一尺四寸底径一尺足高三寸横径一尺二寸自脰下至底中央直径一尺四寸半津赤中外加青云气

   着尊

见图

无饰漆赤中口圆径八寸上下空径一尺五分无足容受与牺尊同

   洗

见图

高三尺口径一尺五寸足径二尺中身小疏氶盥洗弃水之器也以漆黄饰口缘朱中其外油画水文菱花及鱼以饰之

   壶

见图

掌客上公壶四侯伯三十二子男二十有四旧图云饰容一斛礼书曰矛壶员壶饰

   斚

见图

量人凡宰祭与欎人受斚而皆饮之明堂曰殷以斚有两耳

   爵

见图

一升曰爵上有两柱取饮不尽之义三足如戈形戒其过则伤也

   玉爵

见图

以玉为之又朱刻木为之漆赤中受一升画赤云口径四寸底径二寸上下径二十二分员足爵尾长六寸博二寸博翼

   觚

见图

梓人为饮器觚三升献以爵而酬以觚陈氏云殳体八觚

 

   勺

见图

柄长二尺四寸口纵径四寸半中央横径四寸两头横径各二寸深二寸漆赤中受一胜刻勺头为龙状画赤云气两末丹

   瓮

见图

酰人醢人致饔饩于宾客各供五十瓮所受二斗

见图

瓦器也乐或用蔺相如使素王击又饮器易曰用是也又为汲器左氏具绠

 车制图

见图

周礼巾车氏虞氏谓之鸾车夏后氏谓之钩车商谓之大路周谓之乘辂

汉制天子建太常十二旗曳地日月升龙象天明也

 旗制图

见图

古者有九旗日月为常交龙为旗通帛为旜杂帛为物熊虎为旗鸟隼为旟龟蛇为旐全羽为方遂析羽为旌

  器物名数

   五则

规 矩 绳 权 衡

   五度

分 【十厘】  寸 【十分】  尺 【十寸】  丈 【十尺】  引 【十丈】

   五量

龠 【千二百黍】  合 【十龠】  升 【十台】  斗 【十升】  斛 【十斗】

   五权

铢 【千一百黍为十二铢】  两 【十四铢】  斤 【十六两】  钧 【十二斤】  石 【四钧】

   五路

玉路 金路 象路 革路 木路

   六器

苍璧 黄琮 青圭 赤璋 白琥 玄璜

   六尊

大尊 着尊 山尊 壶尊 牺尊 象尊

   六彝

鸡彝 鸟彝 斚彝 黄彝 虎彝 蜼彝

   六瑞

镇圭 【王】  元圭 【公】  信圭 【侯】  躬圭 【伯】  谷璧 【子】  蒲璧 【男】

   五兵

弓矢 殳 戈 矛 戟

   九旗

常 旗 (方亶) 物 旗 旟 旐 (方遂) 旌

  器物原始

   舟

伏羲氏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済不通盖取诸涣黄帝时共岂山友货狄二臣作舟尧舜巧倕伯益作舟舟之制盖始于此

   车

易系辝曰服牛乘马引重致远又周礼云盖圜象天轸方象地轮辐象日月此造车之制也

   鼎

昔伏羲兴神鼎一一者一统天地万物所系象也黄帝作玉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岛

   釜甑

古史考曰黄帝始造釜甑而火食之道成矣礼运注云中古末育釜甑中古盖谓神农时也

   杯

礼玉藻曰毋没而杯圈不能饮十州记曰周穆王时西胡献常满杯盖杯三代之制也纣为琼杯是也

   盘

礼大斈有汤之盘铭是商代巳有盘制而汤始铭之也或曰盘盂黄帝臣孔甲造此盖二物之所始也

   铫

广雅曰鋗谓之铫说文云温器也曹操上献帝表曰臣祖腾有顺帝赐纯银粉铫是汉人始为之也

   杓

礼明堂位曰勺夏后氏以龙勺推此则前有制矣有夏始加以龙勺杓即勺也祭祀曰勺民用曰杓也

   瓯

许慎说文曰有皿 【音贿】 小瓯扬雄方言曰瓯甂 【音边】 慎雄皆汉人凡所记非战国即秦汉制度盖三代饮燕之具也

   盆

尔雅曰盎谓之注云今盆也周官牛人祭祀共其盆簝礼器孔子曰奥者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则始于周时也

   钵

本天竺国器也故语谓之钵西国有佛钵是也宋庐江王以铜钵饷于祖祢是晋宋间始为中国用也

   托

事始曰崔宁女以金盏无储病其熨指取楪子氶之既啜而倾乃以镴环坐之杯遂定遣匠易以漆环制名曰托

   匙

方言曰匕谓之匙说文曰匕所以取饭易曰不丧匕鬯大东诗曰有捄棘匕则三代之制也

   箸

礼记曰饭黍无以箸韩子曰纣为象箸以此观之盖是物目前已有至商纣始以象而为之也

   灶

淮南子曰炎帝王于火死而为灶后汉季尤灶铭曰燧人造火灶续事始曰灶黄帝所置也

   碓

桓谭新论曰宓牺制杵臼之利后世加巧借身践碓而利十倍则碓盖起于杵臼之遗法也

   硙

世本曰公输般作硙以砻谷自山而东谓之硙江浙间或曰砻编木附泥为之以破谷出米也

   磨

说文曰磨石硙也方言硙以石妻为磨则磨以硙而作也盖起于公输作硙之后石靡古磨字也

   剑

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此剑中之始也拾遗云昆吾山有兽如兔食铁胆肾皆精铁因取铸以为剑雄曰干将雌曰莫邪管子曰昔葛天卢之山发而出金

   刀

尤造刀戟郭宪洞冥记曰黄帝采自山之铜始为铸刀又周之重器有赤刀实录曰诸葛亮以木作枪长丈二以铁为头续事始曰亮置古 【作枪长二丈五尺也】鱼龙河图曰黄帝时

   弓矢

太白阴经曰包牺氏弦木为弓剡木为矢易系辝曰□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弧矢之利以威天下盖取诸睽山海经曰少昊生般始制弓矢

   弩

古史曰黄帝作弩吴越春秋陈音对越王曰弩生于弓弓生于弹弹生于古孝子楚琴氏以弓矢不足以威天下乃横弓着臂施机设郭加之以力盖始于楚琴氏也

   薕萡

庄子曰有张毅者高门悬箔不走也谈薮云户下悬薕明知是箔则悬箔即薕矣荀子有局室户薕之文由此推之宜三代物礼曰天子内屏诸侯外屏大夫以薕士以帏

   帐幄

周官幕人掌帐幕幄帟之事注云四合象宫室曰幄王所居帐也则帐幄当用制也黄帝内传曰王母为帝设九真十绝妙帐盖帐之始也汉武帝作甲乙武帐盖因此耳

   虎枕

西京杂记曰李广与兄游猎冥山见川虎一矢中之断其首为枕示服也事始云为虎枕之始媿咸熙中得梁冀玉虎枕臆下有题曰帝辛九年即纣也纣时巳有其制矣

   竹蕈

诗斯干曰下莞上簟注竹苇曰簟说文曰簟竹席也以竹为席谓之簟周成王之顾命曰敷重篾席注云篾桃枝竹也事虽见于周初而犹曰篾席至宣王之雅始见簟名

   蒲席

拾遗记曰轩皇使百辟羣臣列珪玉于周蒲席上以兰蒲为席而荐珪玉之重器不嫌其陋初有物故也韩子曰禹为蒋席损禒盖至禹时始加禒饰也至周司几筵掌五席

   诃子

宋遗史曰本自唐明皇贵妃作之以为饰物贵妃甞私安禄山后颇礼因狂悖指伤贵妃胷乳间遂作诃子之饰以蔽之

   香球

西京杂记长安巧工丁缓作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后绝其法至缓更为之机环转运而炉体常平即今香球也

   镜子

玄中记曰尧臣尹寿始作镜黄帝内传曰帝与王母会王母□镜十二面随月用之则镜肇于轩辕非尹寿也

   扇子

古今注曰舜作五明扇黄帝内传亦有五明扇陆机扇赋曰昔武王玄览造扇然则今以招凉者周武王所作也

   如意

吴时秣陵掘得白玉如意所执皆引螭虎蝇蝉等胡综谓始皇东游埋宝以当王气则此此乃战国时事也

   青伞

通典曰北斉皇宗三品以上青朱褁伞前代皆乘车有盖伞魏自北有中国此俗用伞便于骑耳伞始于媿也

   雨伞

六韬曰天雨不张盖幔周初事也通俗文曰张帛避雨谓之伞盖即雨伞之用也三代时巳有之矣伞字与伞同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十二  【后集】

○音乐类 【乐制】

  音乐緫叙

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啴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发以散其怒心感着其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又曰知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是故不知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相应故生変変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

   锺

见图

【礼书云】鳬氏为锺体之别五锐于鼓钲舛是也锺柄之别二甬衡是也衡上有旋旋饰有虫介于于鼓钲舛之间有带布于带间有枝

   磬

见图

古者制磬垂下以象天倾西北屈而下覆之意磬氏为磬倨□一矩有半先儒云上曲为钩下直为倨上广而短下狭而长广狭长短务适中焉然皆厚二寸

   鼓

见图

上古之世蒉桴而土鼓周礼有建鼓靁鼓灵鼓路鼓之类其制不一然皆以木为匡以革为面

   鼙

见图

周礼旅帅执鼙记月令修鼗鞞先儒谓鼓有柄曰鼗大鼗曰鞞鞞与鼙同

   琴

见图

【广雅曰】琴长三尺六寸六分象其目之日广六寸象六合五弦象五行周文武时加二弦

   瑟

见图

【礼书云】雅瑟长八尺一寸广一尺八寸三十三弦颂瑟长七尺二寸广如前二十五弦

   祝

见图

【诗正义云】柷状如漆甫方二尺四寸深一尺八寸中有推柄动而击其旁所以合乐也

【礼书云】方二尺四寸阴数也

   敔

见图

【诗正义云】敔状如伏虎背上有二十七鉏铻以木戛之所以止乐也

【礼书云】二十七鉏铻阳数也

  埙 箎

见图

埙状如枰锤以土为之大晟乐书埙箎皆六孔而以五窍取二者其窍尽合则为黄锺尽开则为应锺此埙箎所以相应也

  管

见图

管六孔十二月之音也并两而龡之象箫孤竹阴竹孙竹以地言之也

  萧

见图

【慱雅云】大者二十四管无底汉谓洞箫小者十六管有底状如凤翼其凤

  笙 竽

见图

【礼书云】三十六簧笙大者十九簧小者十三簧众管在匏有巢象或曰巢笙

  音乐名数

   五音

宫 商 角 征 羽

   五声

喉声 舌声 齿声 唇声 牙声

   八音

金 石 丝 竹 匏 土 革 木

   六律

大蔟 姑洗 蕤宾 夷则 无射 黄锺

   六吕

夹锺 中吕 林锺 南吕 应锺 大吕

   六乐

云门 【黄帝乐文名大卷】  大咸 【尧乐又名咸池】  大韶 【舜乐亦作召】  大夏 【禹乐】  大濩 【汤乐】  大武 【武王乐】

   三舛

七德舛 九功舞 上元舞 【唐乐】

   三夏

肆夏 韶夏 纳夏

   九夏

王夏 肆夏 昭夏 纳夏 章夏 齐夏 簇夏 祴夏 骜夏

  乐器原始

   锺

月令章句曰上古圣人木阴阳别风审清浊不可以文载口传于是始铸金锺以主十二月之山海经曰炎帝之孙伯歧因鼓遂为锺吕氏春秋曰黄帝命伶伦铸十二锺礼记曰倕之和锺郑康成注云倕尧时锺工也

   磬

说文曰曲勾氏作磬世本云罄叔所造不知何代人古史考曰尧时人也乐录云罄叔所作礼记云叔之离磬皇图要纪云帝文告造锺磬礼仪纂曰黄帝使伶伦造磬

   鼓

尤战玄女为帝制夔鼓以当雷霆世本曰夷作鼓盖起于伊耆氏礼记明堂位曰土鼓蒉桴伊耆氏之乐也帝王世纪曰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黄帝内传曰帝与

   瑟

世本曰庖牺作瑟五十弦黄帝使素女鼓瑟哀不胜破为二十五弦帝王世纪曰伏羲作瑟三十六弦隋音乐志曰瑟二十七弦伏羲所作也山海经曰晏龙始为瑟

   阮

通典曰秦琵琶也武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铜器似琵琶面圆阮行仲曰此阮咸所造命匠人以木为之名月琴杜佑以为晋七贤阮咸所弹与此同因谓之阮

   笙

礼记明堂位曰女娲之笙簧簧笙中之簧也世本曰女娲作笙簧高氏小史亦云曹植女娲赞曰造簧作笙隋音乐志曰笙竽并女娲氏之所作也

   笛

太平御览云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溪斩而作笛吹之作凤鸣风俗通曰汉武帝时丘仲所造长尺四寸七孔京房曰丘仲工其事不言所造

   箫

通礼义纂曰伏羲作箫十六管事始云女娲造风俗通云舜作竹箫其形参差以象凤翼十管长尺二寸世本亦曰舜造长二尺其说各不同

   角

尤师蝄与黄帝战帝始命吹角作龙鸣以御之军中置之以司昏晓故角为军器也黄帝内传曰玄女请制角二十四以警像通礼义纂曰

   筝

风俗通曰筝秦也本五弦今十三弦不知谁作隋音乐志云筝十三弦蒙恬作也又杜佑通典按礼乐记云筝筑月琴筝形如瑟不知谁改

   钹

通典曰钹亦名铜盘本出于西戎及南蛮二其□数寸隐起如泾沤贯之以韦相击以和乐南蛮大者其□数尺或者谓齐穆王素所造也

   箜篌

史记封禅书汉武祠太一后土始用乐作箜篌又有立箜篌汉灵帝好之体曲而长二十三弦抱于怀中两手齐奏谓之擘隋音乐志云出西域非华夏旧器

   琵琶

风俗通曰琵琶近代乐家所作不知其始乐府杂录云始自乌孙公主造马上弹之隋音乐志云曲填琵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事始云或云碎叶国所献

   觱栗

何承天纂文曰觱栗乃羗胡之乐器也其悲本名悲栗徐景山云本胡人牧马截骨为筒用蒙贯其首吹之以惊群马今胡部在管音之前故世亦云头管

   拍板

晋魏之代有宋识善击节以拍板代之则是拍板之始也乐府杂录曰唐明皇今黄幡绰撰拍板谱绰曰但有耳道则不失其节奏也

   方响

通典曰梁有铜磬则今之方响也以铁为之以代磬唐书礼乐志云方响体以应石审此则是出于编磬之制而梁之时始为方响也

   击瓯

史记秦赵会渑池秦王击为乐击瓯盖击之遗事也唐大中初郭道源善之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筯击之今之水盏也

  古代乐舞

   云门大卷

礼大司乐以乐舞教国子舞云门大卷 【注云黄帝能成名万物以朋民共财言其德如云之所出民得以有族类此黄帝之乐也】

   大咸

通典黄帝作咸池注尧增修用之咸皆也池施也又礼注咸池大咸也

   六茎

前礼乐志云颛帝作六茎及根茎也又通典注云茎根也谓泽及下也

   五英

白虎通云帝文告乐曰五英者言其能调和五音以养万物调其英华也

   大章

记乐记篇云名与功偕注云尧作大章舜作大韶各因其得天下之功

   大韶

记乐记注云韶之言绍也言舜能継绍尧之德也大韶乃虞舜之乐也

   大韶

 

记乐记注云韶之言绍也言舜能継绍尧之德也大韶乃虞舜之乐也

   大濩

前礼乐志云汤作濩濩言救民也又周礼大司乐注云大濩汤乐也

   大武

礼大司乐注云大武武王之乐武王伐纣以除其虐能成其武功也

   勺

礼乐志王者因先王之乐以教化百姓周公作勺言能酌先祖之道也

   羽舞

记注羽钥钥舞所以象文也

   万舞

诗公庭万舞注以干羽为舞

   象舞

诗象舞注象用兵剌伐之制

   七德舞

唐七德舞本名秦王破阵乐

   九功舞

唐九功舞本名功成庆善乐

   拓枝舞

本拓拔所制后字讹为柘枝

   六么舞

六么本名绿腰后讹为六么

   后庭花

陈后主制曲名曰后庭花也

                       

   伴侣曲

唐志云斉之将亡有伴侣曲

   霓裳曲

唐明皇梦游月宫闻此曲因制霓裳曲

   虞美人

项羽之虞姬所制今有虞美人草闻唱此曲即俯仰动摇如有所感故名之曰虞美人草

○音谱类

  乐星图谱

孝经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孟子云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律吕隔八相生图】

见图

子月黄锺之律为宫从本律数八至林锺为征林锺数八至太簇为商太簇数八至南吕为羽南吕数八至姑洗为角姑洗数八至应锺为闰宫应锺数八至蕤宾为闰征是谓之七调周而复始十二月之律合为八十四调之法大备矣

  四宫清□

四宫清在周礼

惟祀天之乐用之

【□】六字黄锺清

【□】五字大吕清

【□】高五太簇清

【□】尖五夹锺清

今之乐色管色并

用寄四宫清煞【律生八十四调】

【宫】【征】【】【羽】【角】【□□】【□□】

黄林太南姑应蕤

大夷夹无仲黄林

太南姑应蕤大夷

夹无仲黄林太南

姑应蕤大夷夹无

仲黄林太南姑应

蕤大夷夹无仲黄

林太南姑应蕤大

夹夹无仲黄林太

南姑应蕤大夷夹

无仲黄林太南姑

应蕤大夷夹无仲

【土】【火】【金】【水】【木】【太阴】【太阳】

人人 律名黄锺宫 俗呼正宫

○么人 律名无射宫 俗呼越调

○○○么 律名夷则角 【黄锺】 子 ○

○○○○么 律名蕤宾変

么人 吕名仲吕征

○么人○ 吕名夹锺羽 俗呼中吕调

○○么人○○ 吕名大吕闰 俗呼高大石角

○○么人○○ 吕名大吕宫 俗呼正高宫

○○么人○ 吕名应锺商 俗呼中管越调

○○○ 吕名南吕角 【大吕】 丑 ○

○ 吕名林锺変

○○○○么 律名蕤宾征

□□○○○○ 律名姑洗羽 俗呼中管中吕调

□□○○ 律名大簇闺 俗呼中管高大石调

人○○ 律名太簇宫 俗呼中管高宫

人 律名黄锺商 俗呼大石调

○么人 律名无射角 【太簇】 寅 

○○么人 律名夷则変

人○人 吕名林锺征

人 吕名仲吕羽 俗呼正平调

○么人○ 吕名夹锺闰 俗呼双角

○么人人 吕名夹锺宫 俗呼中吕宫

○○么人○○ 吕名大吕商 俗呼高大石

○○么人○○ 吕名应锺角 【夹锺】 卯 ○

○○○○人○ 吕名南吕変

○○○人 律名夷则征

○○○○么 律名蕤宾羽 俗呼中管正平调

○○○○ 律名姑洗闰 俗呼中管双角

○○○○ 律名姑洗宫 俗呼中宫中吕宫

○○ 律名大簇商 俗呼中管高大石

人 律名黄锺角 【姑洗】 辰 ○

○么人 律名无射変

○○人 吕名南吕征

人○人 吕名林锺羽 俗呼高平调

么人 吕名仲吕闰 俗呼小石角

么人 吕名仲吕宫 俗呼道宫

○么人○ 吕名夹锺商 俗呼双调

○○么人○○ 吕名大吕角 【仲吕】 巳 ○么

○○么○○ 吕名应锺変

○○么人 律名无射征

○○么人 律名夷则羽 俗呼仙吕调

人○○○○么 律名蕤宾闰 俗呼中管小石角

○○○○么 律名蕤宾宫 俗呼中管道宫

○○○○ 律名姑洗商 俗呼中管双调

○○ 律名太簇角 【蕤宾】 午 ○

人 律名黄锺変

○○么○○ 吕名应锺征

○○○ 吕名南吕羽 俗呼中管仙吕调

人○ 吕名林锺闰 俗呼歇指调

人○ 吕名林锺宫 俗呼南吕宫

么人 吕名仲吕商 俗呼小石调

○么人○ 吕名夹锺角 【林锺】 未 ○人

○○么人○○ 吕名大吕変

人 律名黄锺征

○○么人 律名无射羽 俗呼黄锺羽

○○○么人 律名夷则闰 俗呼商角

○○○么人 律名夷则宫 俗呼仙吕宫

○○○○么 律名蕤宾商 俗呼中管小石调

○○○○ 律名姑洗角 【夷则】 申 □

○人○○ 律名太簇変

○○么人○○ 吕名大吕征

○○么○○ 吕名应锺羽 俗呼中管黄锺羽

○○○ 吕名南吕闰 俗呼中管商角

○○○ 吕名南吕宫 俗呼中管仙吕宫

○人 吕名林锺商 俗呼歇指调

么人 吕名仲吕角 【南吕】 酉 

□么人○ 吕名夹锺変

○○ 律名太簇征

人 律名黄锺羽 俗呼般涉调

□么人 律名无射闰 俗呼越角

○么人 律名无射宫 俗呼黄锺宫

○○○么人 律名夷则商 俗呼商调

○○○○么 律名蕤宾角 【无射】 戌 ○

○○○○ 律名姑洗変

○么人○ 吕名夹锺征

○○么人○○ 吕名大吕羽 俗呼高般涉

○○么○○ 吕名应锺闰 俗呼中管越角

○○么○○ 吕名应锺宫 俗呼中管黄锺宫

○○○ 吕名南吕商 俗呼中管商调

人○ 吕名林锺角 【应锺】 亥 ○

么人 吕名仲吕変

○○○○ 律名姑洗征

○○ 律名太簇羽 俗呼中管高般涉

人一 律名黄锺闰 俗呼大石角

   緫叙诀

五凡工尺上 四六一勾合 律吕一十二宫 三宫别分清浊

宫分八十四调 闰分一百五音 折上生四位 掣下隔一宫

反宫闰相顶 丁上下相同 正傍偏侧和谐 近代知音者少

或正宫使上字 或小食或下凡 或双调使高一 或射羽使下工

堪口晚长村蛮 皆是愚蒙识

   八犯诀

宫商角羽宫商羽 三出逆八七帰祖 商宫角角羽商宫

四出逆八八帰宗 羽角宫商复再动 三四五六逆八用

   四犯诀

宫角羽商 商羽角宫 羽角宫商

   寄煞诀

土五金水八 木六火无凭 轮顶两斯顶

折掣四相生 谱中乱笔 敦指依数行

  正字清浊

昔之京语今之浙音广韵玉篇不能详载所以□路或未知之粗用切音为古今语脉殊不知反成乡谈蛮字贻笑于人因循久远讹舛辨至于言词赓唱不恊律调皆由是也今将教坊乐府呼吸字指重迭异用平侧通称并附此以俟识者赏音

切韵先须辨四 五音六律并兼行 难呼语气皆名浊

易纽言词尽属清 唇上碧班邠豹剥 舌头当滴帝都丁

撮唇呼虎乌坞污 卷舌伊幽乙噎缨 开唇披颇潘铺拍

斉齿之时实始成 正齿止甄征志只 穿牙查摘寨争生

引喉勾狗鸥鸦厄 随鼻蒿毫好赫亨 上鄂嚣妖娇矫轿

平牙臻栉乍诜生 纵唇休朽求鸠九 送气查拏姹宅枨

合口甘含咸合甲 口开何可我歌羹 似前緫述都三六

迭韵双次第迎 大抵宫商角征羽 应须纽弄最为精

世间礼义皆如此 自是人心不解明

  呼吸字诀

昨夜东风通珑(王匆心) 帐中捉摸药着谑

一树矮阶挨芥载      相烦掠脚畧斫却

又诗曰

鹭丝读书鹤上斈 牛头架屋角上阁

水里剥芡掐菱角 鹤斈角阁菱角壳

  辨字差珠

蓉 【卷舌少似营字】 规 【音龟非与基字同音】 工 【音刚非与江字同音】

持 【奇地非与提字同音】 馗 【音逵非与旗字同音】 飞 【半似希字收】

肥 【半似兮字□】 巍 【半似嵬字收】 余 【少似夷字收】

浮 【音扶非房尤切】 佳 【音如非与街字同音】 陪 【少似皮字呼】

元 【音厚非与园字同音】 蕃 【音番非与烦字同音】 珊 【相干切非山字】

言 【当束舌似延字非妍元字同】 初 【音桐非楚居切】 先来之先 【音线】

韶 【少似潮字出】 貂 【音凋非与昭字同】 悬 【音玄非与弦字同音】

舡 【非椽字同音】 鹃 【圭□切非与怪字同音】 猫 【音茅非与苗字同音】

□鈆 【音延非与袁字同音】 虾 【涛叫非与□字同音】 豪 【此□韵外道人□□□□□同】

□ 【少似乃字收】 肺 【音□非与费字同音】 吐 【音土非与兔字同】

緫 【止作踪字第二用】 士 【音杜非与吐字同音】 滓 【音查非□仕切】

泛 【少似贩字合口收】 翡 【音系非与腓字同音】 墨 【音木非脉字】

北 【音卜非伯字】 国 【音谷非与掴字同音】 屈 【姓者音矞非诎字同】

嗅 【当作汹字非许救切】 故 【音骨非雇字同】 始 【音试非屎字同】

抖 【音德非斗字】 阿谁之阿 【音屋非渥字】 蜘蛛 【上音尺非知字】

枇杷 【上音比非皮字】 蒲萄 【上音卜非莆字】 喉咙 【上音忽非侯字】

呆老 【上音爷非呆字】 未味 【音异非觧切】 缪 【姓者音木非缪字】

三 【词语时令用中票曹三思用第三】 恨 【非与幸行者字同音用】 鵉栾峦銮 【并音仑非闲字同】

团栾 【上音突非团圆字】 窻 【出四江韵非疮字同音】 至诚 【□与程澄字同音】

恁 【合口孕字收非任字同】 恐 【皇恐作丘陇切余皆第三用】 早 【通时令并音澡余皆第三用】

簪 【簪缕乃缁参切簪花即祖含切】 不中 【呼物之好者用平选中中风者音众】 数 【音所者谓交物之称云疏者非】

朋鹏鬅 【皆音蓬非棚字同】 范犯范 【少似饭字合口收】 狐葫糊 【并音忽乎字同】

双 【出四江韵非霜字同音】 教 【音交推教场三教作第三余平】 镇 【音整甲镇年镇月非场镇字同】

抱 【怀抱抱朴乃□皓切余并音捕字】 应和 【对荅言语平报应去】 大 【音代论物之小大乃云隋字通余非】

  合口字诀

(侵)(寝)(沁)平上去皆口噤 (谭)(非)(谈)二韵双合口参

(塩)(添)(严)口合唇收舌似钳 (咸衘)(凡)合口迎来舌不缄

(感)(和)(敢)二字合音当一览 (琰)(忝)()合口动唇堪点检

(赚)(槛)(范)合口收来杂犯

新编纂图增类羣书类要事林广记卷之十三  【后集】

○武艺类 【阵说 射艺】

  军阵奇正

【阵法序】黄帝因井田以制兵井分四道八家出之其形井字开方九焉五为阵法四为间地虚其中大将居焉环其面诸部连绕此黄帝之兵法焉风后因之以乾坤艮巽四间地为天地风雷四正以水火金木四阵为龙虎鸟蛇四奇其制阵之法或六十步或六百步或千二百步而为开方之形或以奇为正或以正为奇奇正相生如循环之端不可终穷也自是而降寥寥数千百年间世莫能达其奥惟诸葛孔明善推演其法故于平沙之上迭石为文纵横皆八其法所为阵间容阵队间容队以前为后以后为前进速奔退遽走击头则尾应击尾则头应击中央则两头俱应此桓温所以为常山蛇势也及夫蜀地险狭道出斜谷则裁之为六至唐李靖因之为六花阵然唐史不书其事惟通典畧言其法大率皆斈亮八阵也故靖甞曰八阵为武侯之旧制焉今谨损益古制共成十二将兵作为阵法自一至九変入穷十二将兵曰四奇曰八正以步人为正马军为奇四奇一曰前奇二曰右奇三曰左奇四曰后奇八正一曰先锋二曰左角三曰右角四曰右爪五曰左爪六曰左牙七曰右牙八曰后军常以一奇当二正前奇当先锋左角右奇当右角右爪左奇当左爪左牙后奇当右牙后军四奇取禀于大将八正取禀于四奇故正常以奇为首所谓以寡制众者此也居则各视其奇之所止出则各视其奇之所行则奇常居前卒然遇敌则触为首验于亮之八阵靖之六花其法不相远矣以下制为阵法凡八変因敌変化循环穷焉

  大将军营阵利布奇正

   初鼓

前将及左牙将各阵于左后将及右牙将各阵于右四奇阵于左右之间乃建大将军之旗于中引四奇之都虞候各持其旗使布前奇之旗于前之左右奇之旗于前之右左奇之旗于后之左后奇之旗于后之右

   再鼓

而四旗就列乃令每旗引其二正之都虞候持其旗使布先锋之旗于前奇之右布左角之旗于前奇前之左布左爪之旗于左奇前之左布左牙之旗于左奇后之左布右角之旗于右奇前之右布右爪之旗于右奇后之右布右牙之旗于后奇后之右布后军之旗于后奇后之左

   三鼓

而八正就列营则开四门前门在先锋左角之间左门在左爪左牙之间右门在右角右爪之间后门在右牙后军之间

  射艺准的

【礼记射义曰】射之为言者绎也或曰舍也绎者各绎巳之志也故心平体正持弓实审固然后可以言中矣又曰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射宫其容体比于礼其节比于乐其中多者得与于祭数与祭而君有庆数有庆而益地故曰射者射为诸侯也盖男子之生以桑弧蓬矢六示有志于天地四方审是则射岂士斈之所宜畧者然射法不备不足为善平居事可以观德其或有事战则充守则固可以保生民面安国家皆自此始

 弓箭式

见图

 目视弓上

见图

 

   步射緫法

左肩与胯对垛之中两脚先取四方立后次转左脚大指垛中心此为丁字不成八字不就

左手开虎口微松下二指转弛侧卧则上弰可随矢直指的下弰可扺胛骨下此为靡其弰

右手摘弦尽势翻手向后要肩臂与腕一般平直仰掌现掌纹指不得开露此为压肘仰腕

射经云无动容无作色按手颐下引之令满取其平直故曰端身如范直臂如枝箭发则靡其弰压其□仰其腕凶月凸背偃皆是射之骨髓疾也

   马射緫法

见图

马射緫法

势如追风 目如流电

满开弓 紧放箭

目勿瞬视 身勿倨坐

不失其驰 舍矢如破

  步射病色

前汉李广将军校定

开弓勘手 【谓前手太高后肘低不平】 开弓提手 【谓前手太低后手高】

开弓偃弰 【谓身直头偃前手腕仰】 两摘 【谓不 发用力及前后分觧不斉】

斫弦 【谓遣箭分弓实幄下转腕微松手转弝】 脱弝 【谓手太松倒提手弝】

发弰 弰子大 【二件谓不弰传右脾】

后手约 【谓手侧不仰腕】 后手小 【谓钦定手不放平】

后手偃 后手卷 【二件谓遣箭不直硬或绝力弦挒手】

   前后手法

宋卢宗迈太尉释

摋 【(苏割切)俗作撒说文云侧手击物曰摋谓当后手如击物之状令臂与肩一摋平直是也】

捩 【音列与列同说文云捩拗也谓当以前手惟弝后手控弦要如用力拗捩之状是也】

绝力 【(租说切)说文云绝力断也谓当以后手摘弦如绝力断之状翻手向后仰掌向上令见掌文是也】

窒 【(丁结切)俗作撷说文云窒掷也谓当以前手点弰如掷物之状令上弰指的下弰抵脾骨下也】

   持弓审固

左手垂下微曲大指羁弝第二第三指着力把弓箭余指斜笼下弰指左脚面曲右手常心右臂贴肋以大指第二第三指于节上四指弦里捉弰箭筈与手斉

【诀曰】

持弓审固事须宜 垛在南时面向西

右手捉弓左当弝 仍令箭筈两相斉

   文弝拨弦

钦身微曲注目视的左手轮指坐腕把弓箭如怀中吐月之势续以左手第二指与第三指靠心斜入拨弦令弓上弦传着右肩然后文左脚三移其步以取箭

【诀曰】

文弝拨弦横纵脚 轮指坐腕身微钦

上弰斜传右肩膊 左手持弝横对心

   抹羽取箭

以左手三指丞下紧抵箭四指五指钩落上箭先文右脚随步合右手指弰低弝以二指按箭三指斜擗箭四指五指向里斜钩左手二指三指羁簳掣箭至镞

【诀曰】

箭当弓弝一般斉 三实两虚势渐离

小指取箭紧羁镞 抹羽入弦旡暂迟

 

   □心入筈

右手第二指紧控箭筈大指捻筈当心前手就后手簳入筈左脚尖指垛脚跟微出右脚横直鞋衩对垛浅坐箭筈左手第二第三指坐腕羁前双眼斜觑的

【诀曰】

右手二指包箭筈 两手相迎稳入弦

捻筈当心斜觑帖 紧腾两膝直如衡

   铺膊牵弦

轮指把弝推出前手微合上弰两臂稍曲不可展尽左手轮指空第二指过弓弝节上大指面紧着弓弝屈起指节余指实屈铺下前膊左右脚膝着力同入筈法

【诀曰】

前膊铺下似推山 右指弯弓紧寇弦

两臂稍曲不展尽 文牵须用缓投肩

   钦身开弓

以左手第二指知箭弝外觑帖侧手引箭至镞大指靠定血盆骨为准凡镞与弝斉为满半弝之间为贯盈贯盈信美难有及者大抵胁欠肋脚膝着力亦同入筈法

【诀曰】

开弓发箭要钦身 弝外分明认帖真

前肘上翻双膊耸 胁欠肋脚膝力须均

   极力遣箭

竦腰出弰上弰画地下弰传右膊后手仰腕极力兀卓后肘过肋摘后手向后前手猛分虎口着力向下急捺转腕以第四第五指紧钩弓弝两肩凸出则箭力倍劲

【诀曰】

弰去犹如搦断弝 箭发应同捻折弦

前弰画鞋后靠脊 极力遣出犹自然

   卷弦入弰

后箭两手相迎直右手过胷曲左手卷弦以左第二指取箭前脚跟耸身稍钦双眼觑帖曲右手贴时以左手第二第三指侧手羁簳直右手上臂仰腕过胷取箭

【诀曰】

右指羁箭当胷出 左手卷弦弰靠肩

箭巳中时无动手 抹羽入筈法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