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来自www.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abada.cn
市场是无限的--论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中缺陷
一,市场是无限的
黄焕金先生在"马克思的学说仍然是解决当代资本主义危机最值得思考的思想"一文中说:"'市场'是资本主义的命根,没有市场,则生产能力越强社会问题就越激化,但一有点市场,巨大的生产能力就会迅速将其填充。目前世界已一步步趋向经济全球化,因此市场的规模也已全球化,同时对市场的开发也即将到了尽头"。
笔者认为,"市场"不应该是一个空间概念,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不是在消费者站立的土地上,而是在消费者的心里。广告学称之为"心智"--这是一个很妙的术语:既有感性的成分("心"),又包含了理性的成分("智")。
当全世界的人都有彩色电视机和冰箱的时候,人们会需要汽车和别墅,于是新的市场出现了;当美国人家家都有汽车以后,他们又想和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聊天,于是,因特网出现并发展起来,信息产业在美国这块生产力最发达、因此市场也最饱和的土地上发展得最快,可以作为笔者上述观点的证据。
实际上,只要人的需求、人的欲望没有止境,人类没有失去梦想和幻想,市场就没有饱和的时候。市场,或者说消费者的需求,是可以无限开发下去的。只要你提供的产品价格足够低(要求你的成本足够低),就会激发起新的消费欲望、产生新的市场。笔者在此可以相当有把握的说,在信息产业的市场接近饱和或者饱和以后,在人们厌倦"虚拟世界"之后,一个新的市场将会出现--星际旅行,或曰"太空旅游业"。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有它的价值,笔者在拙作《资本异论》中指出:"说《资本论》拯救了资本主义,可能有失绝对,但不是毫无道理。"
但是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有一个似乎不需要证明的基本假设:市场的规模存在一个饱和值。这一假设不言而喻的依据是人类的需求是有限的、需求的内容是已知的。然而,历史的发展证明这两个前提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人类刚刚进入"温饱"或者"小康"阶段,物质的需求刚刚能够得到满足,但是人类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精神需求会浮出水面,而精神需求的内容实际上是无限的、或者说是不可预知的。
经济危机的确存在,但是其根源不是市场的有限性,而是人们对市场理解的偏差。别人生产服装,你也生产服装,当然会陷入危机。就在去年冬季人人抱怨市场疲软时,我亲眼看见客商们带着数十万现金,通宵等在某南极棉保暖内衣公司的总经理办公室里,等着提货。货物刚刚从外地加工厂运到公司大门口,就被客商提走了。
中国人穿着大棉袄度过了千百个寒冬腊月,为什么现在需要南极棉内衣了?因为他们现在富裕了,不愿意窝窝囊囊地裹着大棉猴了,他们要潇洒,他们要风度,他们要在大雪纷飞之下西装革履。这就是新浮出水面的"精神需求"。
因此,我们要改变一个观念:市场是土地、是客观的物质的三维空间,市场是有限的;我们应该建立一个新的观念:市场在消费者心里,在生产者的头脑里,市场是无限维的主观世界,市场是无限的。
笔者在《资本异论》中提出,生产者的利润可以来自"消费者酬谢",因为生产者大大减少了消费者获得某一使用价值所需耗费的劳动。例如上述南极棉内衣一套价格为200元左右,即使对于普通工人来说,也仅是一两个星期的工资。如果没有人生产南极棉内衣,消费者可能永远无法潇洒起来(作一套棉袄需要多少时间?)。即使南极棉内衣的价格略高于生产中消耗的"价值",消费者也不会拒绝购买。价格中超过价值的部分可以理解为消费者从节约下来的大量劳动中抽取了一小部分,作为给生产者的酬谢,构成生产者的利润。
因此,开拓市场,就是研究、预测消费者需要什么,然后用比他自己制造更低的成本生产出来、用他能够承受得起的价格,向他提供他所需要的东西。
你用合理的成本作到了消费者原来作不到的事情(例如环球聊天、太空旅行),你帮消费者节约了劳动,消费者从节约下来的劳动中抽取一部分给你,你就有市场、有利润了。"商品交换的本质动机不是互通有无,而是节约劳动",应该是一个客观真理。
在新的市场观中,开拓市场的主要手段将不再是传统的跑街和吆喝,而是研究和预测,大胆的前期投资和耐心地培育消费者。因此,要求生产者具有更开阔更长远的眼界,也要求普通劳动者具有更高的文化教育和科技水平。报载美国信息产业领域的劳动者供不应求,而传统制造业的工人却在WTO部长级会议门外抗议;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等等,都是很说明问题的。
我们不能把制造业的危机理解为全人类的危机,不能把资本主义的危机作为拒绝向资本主义学习、拒绝"补上资本主义这一课"(黄焕金语)的理由,不能因为资本主义存在发生危机、进而崩溃的可能,就不思进取,就容忍自己的缺点,饿着肚子等着看别人的笑话,如守株待兔的农夫。
对应新的市场观,我们的"生产观"也必须改变。生产者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如何生产,而是生产什么。上述南极棉公司没有一个生产车间,产品全部在它没有产权的工厂里生产,它只通过合同控制质量。这不但没有妨碍它的产品畅销市场,反而因为优胜劣汰,增强了它的竞争力。
研究《资本论》、在《资本论》里面寻找指导我们前进的真理,是可以而且应该的,但是我们不能把《资本论》或马克思的经济学作为唯一的思想来源。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很自豪地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遇到难题时如何重视马克思,来作为马克思经济理论没有错误的证据。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是:邻居家的汽车抛锚了,向你借用自行车,你便觉得自己的自行车比汽车更伟大。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借鉴"工人阶级的圣经"(《资本论》),而无产阶级的经济学家却不学习研究借鉴资产阶级经济学,反而把它们斥为"庸俗经济学",不屑一顾,无产阶级不是太吃亏了吗?
笔者写《资本异论》等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挑错的书、文,最根本的目的是要改变很多中国人把马克思放在神的位置上这一错误做法,使马克思回到人民中间。
马克思为工人阶级、为无产阶级呐喊,将永载史册,但是他的理论推导出现错误,得出"劳动和资本交换,劳动者永远吃亏"这一结论(剩余价值理论:利润100%来自剥削),使人民错误地"不断继续革命",进行"阶级斗争",结果反而损害了人民自身的利益;他的"公有制"理论没有相应的"民主制"理论配套,结果"公有制"演化成"官有制",劳动人民仍然没有彻底摆脱剥削。
二,商品价格降趋向于零时,生产设备的投资将趋向于无限大
黄焕金先生说:"在那时(共产主义,按需分配),工作已经成为人们精神的'第一需要',而不再是谋生的手段,同时,直接参与工作的人已经不过是少数人了,因为生产流程已经实现了很高的科技化与全自动化(这种生产手段使得一个产品的成本极低,因而一个产品所包含的价值极低,甚至达到可'白送给人'的程度)。"
马克思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过度简化。例如,在证明商业资本不能创造价值增殖时,假设A和B是商业资本家的上下家,然后把商业资本所处的环境简化成A可以直接把商品卖给B,而B可以直接把商品卖给A。
在分析产业资本增殖方式时,又简化掉了分工、合作、使用机器等具体细节,结果本来只能在农业生产中近似成立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工业生产中也绝对成立了。
在近半个世纪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中国人唯一的经济学教材,因此他的学生们也形成了一个不好的习惯--"理想化"。
生产过程"实现了很高的科技化与全自动化(这种生产手段使得一个产品的成本极低,因而一个产品所包含的价值极低,甚至达到可'白送给人'的程度)",看上去完全正确,可是要达到这种水平,生产设备的价值将是一个天文数字、生产规模(产量)也必须非常大,因此,在我们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之际,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无情的客观规律:
商品成本(或生产中耗费的价值)趋向于零时,生产过程所需的资源趋向于无限大
另一方面,"按需分配"中的"需"仍然是无限丰富、却又是不可预测的。如果共产主义社会的管理者在决定生产什么产品时发生了错误判断(这并非他们自身的过错,因为他们仍然是凡人,要求每一次都判断正确是过分的苛求),大量产品无人需要,"分配"不出去,或者反正不要钱,领回家再扔掉,必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所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需要一个基本的物质基础:资源可以无限获取。
显然,这首先需要人类能够自由地进行星际旅行。
2000年1月6日于上海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作者:黄佶
感谢作者黄佶授权制作 本书来自www.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abad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