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本书来自www.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abada.cn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并非处处适用

摘要: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结论,只有在纵向比较时才能成立,而在横向比较时不能成立。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这种情况。因此,在作横向比较时,必须同时使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在同一时刻,同样的商品具有相同的价值(等于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才能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和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人相比,劳动生产力高的人创造的价值总量比较大,因为他的产量比较高"。

  对于中国这种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有实际意义的是劳动生产力水平的横向比较;奢谈纵向比较会产生"科技无用"的误导。

  马克思说:

  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量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下同)第54页)

  ……

  因此,有用劳动成为较富或较贫的产品源泉与有用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产力的变化本身丝毫也不会影响表现为价值的劳动。既然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体有用形式的劳动有关。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需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的价值量。反之亦反。(第59-60页)

  这两段话,在劳动价值论的框架中并无错误。但是,它们共同的结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在单独使用时,必须小心谨慎,否则会犯严重的错误。

  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一:

劳动者         甲   甲

日期          昨天  今天

劳动的生产力      低   高

一天的产量(件)    1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天) 1    0.25

每件产品的价值     1    0.25

一天劳动创造的总价值  1    1

  在这个例子中,"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是可以适用的。因为劳动的生产力提高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下降了(在"今天",全社会都在使用生产力较高的生产方式),所以,每件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降低,虽然产量增加为四倍,但是一天劳动创造的总价值量没有增加。

例二:

劳动者         乙    甲

日期          今天   今天

劳动的生产力      低    高

一天的产量(件)    1     4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天) 0.25   0.25

每件产品的价值     0.25   0.25

一天劳动创造的总价值  0.25   1

  在这个例子中,"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不能成立。因为在同一时间,同一种商品只能有一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值。由于生产力低的人产量低,因此同样劳动一天,他创造的总价值也低。相反,劳动生产力高的人,由于产量高,因此,劳动一天创造的总价值也高。

  两个例子的区别在于,例一是同一个人(或一群人)在不同时间的比较,虽然劳动生产力提高后产量增大了,但是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减少了,所以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下降了,"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能够成立。

  例二是不同的人在同一时间进行的比较。劳动生产力高的人产量大,劳动生产力低的人产量小,但是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具体生产时间无关,而在同一时刻,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只有一个确定的数值,因此,产量大的人,创造的总价值大。所以,"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不能成立。

  可以看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只能在纵向比较时才能成立,而在横向比较时不能成立。因此在使用这个结论时必须十分小心。

  例一在实际生活中对应于这样一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在不断提高。马克思的本意是,随着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同样的劳动时间,产量虽然提高了,但是单位时间劳动创造的价值量不变。

  例二则是对应于这样一种情况:同一时刻,劳动生产力高的好企业和劳动生产力低的差企业之间,或者一家企业和一个独立劳动者之间,或者一个劳动生产力较高(勤快、熟练)的个人和另外一个劳动生产力较低(懒惰、不熟练)的个人之间的比较。马克思虽然没有明说,但是我们可以肯定,他绝对不会认为,同样劳动一天,前者和后者创造的价值总量是相等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句话,实际上包含了"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这种情况,因为这个人的劳动生产力显然很低。正是为了防止出现这种荒谬现象,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因此,在使用"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个结论时,必须同时使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才能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即:"随着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的生产力的提高,这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下降",但是,"在同一时刻,和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人相比,生产力高的人创造的价值总量比较大,因为后者的产量比较高,又因为在同一时刻,同样的商品具有相同的价值(等于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马克思在定义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时出现错误,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分清"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这一结论的适用范围。马克思说:"对于价值生产来说,1200个工人无论是单独进行生产,还是在同一资本指挥下联合起来进行生产,都不会引起任何差别。"(第358-359页)如果这是纵向比较,即:原来社会上的工人(不仅仅是其中的1200个)都是分散单独劳动的,现在资本家把他们组织起来,进入工厂中集体劳动,虽然产量大大提高,但是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大大降低,因此说"对于价值生产来说,不会引起任何差别"可能是正确的;但是,如果是横向比较,即:现在有2400个工人,其中1200个工人在分散地单独劳动,同时另外1200个工人在一家工厂中集体劳动,如果在比较这两组工人创造的总价值量时仍然坚持说"对于价值生产来说,不会引起任何差别",显然是存在问题的。我们将在第六篇"剩余价值理论"中进一步分析这些问题。

  我之所以要花费这么大的篇幅澄清这个问题,不仅因为在证伪剩余价值理论之前必须首先搞清这个问题,而且因为它常常会把人们引向错误的道路上去。请读一读下面这两段话:

  不用说,采用了先进的机器设备以后,在同一时间内,同一产品的数量是几倍、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地增加了,这是由于关系到具体劳动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了,从而生产出来的使用价值就增加了,但是,它并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因为价值量是由凝固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所决定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我们不能看到生产出来的产品增多了,就认为多创造了价值,更不能由此得出:"机器创造价值"的结论。

  ……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而生产同一物品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产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少,它的价值也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就越多,该产品的价值倒是越大了。(陶大镛:《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30页)

  上述论述不仅难以和实际生活中的经验相吻合,而且也和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理论相冲突,是典型的"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式的理论。

  我们知道,在宏观上,人类的劳动生产力是不断提高的,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讨论与否都不会改变这种事实;但是在微观上,有些企业、有些国家领先于其它企业或者国家首先使用先进技术,因此,在实际生活中,特别是中国这种经济上比较落后的国家,更加有实际意义的、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主要是劳动生产力横向比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落后国家的经济学家对本国人民奢谈宏观上的纵向比较,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掩盖更加具有现实意义的微观上的横向比较,并且会产生一种误导:"采用先进设备的先进企业和使用落后设备的落后企业创造的价值是相同的",或者:"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生产出来的价值没有什么增加"。我很难想象中国在这么一种经济思想的指导下能够走向现代化。

  我认为,中国经济学家应该多讲横向比较的情况,即:"生产力高的人产量比较高,所以创造的价值总量大于劳动生产力较低的人。"

  陶先生的书是根据他应邀四处讲座时的发言编撰而成的,时间已经过去十几年了。然而,就在最近(1998年),当我在因特网(internet)上发表有关论文后,质疑者在这个问题上仍然表现出极大的混乱,例如:

  松子(质疑者):

  老马的价值生产理论的根本点是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如果因技术进步或生产管理组织的进步造成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减少(单位产量增加),只能造成同一商品的单位价值减少,而不是总价值升高。(注意这与价格围绕价值的波动无关。)

  以此来分析上面黄佶的例子。黄佶的论述中的本质错误在于"也承认同样的产品具有相同的价值"上。他忽略了只有"同样的产品"的平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才有"具有相同的价值"。其错误在于无视当社会生产的结构改变(单独生产变成联合生产)时,虽然单位产量增加,但总的价值并不增加这一根本点。

  我当时的回答是:

  请注意,我要证明的是:工人参加共同劳动比他单独劳动有利。

  我认为,这位先生所说的话:"当社会生产的结构改变(单独生产变成联合生产)时,单位产量增加,但总的价值并不增加",并没有错。

  但是这同时意味着每件产品的平均价值下降了,因此,那些仍然单独劳动的工人必须增加劳动时间才能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平。这只能再次说明工人参加共同劳动比较有利。

  一般来说,使用因特网的人较年轻、接触现代科技较多,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仍然存在混乱,充分说明的确有必要彻底理清这团乱麻。

  1998年9月于上海

上一页目 录下一页

□ 作者:黄佶

感谢作者黄佶授权制作 本书来自www.abada.cn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www.abad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