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大明會典卷之四十六

    冊立一

冊立。有

中宮、有

東宮、有

親王、及

妃嬪公主。

歷朝儀各不一。今詳書之。而附

皇子女誕生命名之儀于後

     皇后冊立儀

后之禮。洪武初、不預祭告。不特頒

詔。永樂始舉行。而嘉靖又詳謁

廟之儀。至隆慶大備已

洪武初定

      遣使冊立

前期一日。內使監設

御座于奉天殿如常儀、尚寶卿設御寶案于

御座前。侍儀司設冊寶案于御寶案之南。冊東寶西。設奉節官位于冊案之東。設掌節者位于奉節官之左、稍退、俱西向、設承制官位于奉節官之南、西向。設奉冊奉寶官位于冊寶案之西東。又設副使受制位于橫街之南、北向東上。設承制官宣制位于使副受制位之北、西向。設奉節官奉冊奉寶官位于使副東北、西向。又設使副受冊寶褥位于受制位之北、北向。典儀二人位于

丹陛上之南。贊禮二人位于使副受制位之北。知班二人位于贊禮之南。俱東西相向。設文武百官侍立位于文武樓之北。文武侍從班位于殿上之左右。引文武班舍人四人位于文武官之北。稍後。引禮二人位于使副之北。拱衛司宣徽院官對立位于

奉天殿門之左右、俱東西相向。將軍二人位于殿上簾前。將軍六人位于

奉天門之左右。又將軍四人位于

丹陛上之四隅。又將軍六人位于

奉天殿門之左右。俱東西相向。鳴鞭四人位于

丹陛上北向。是日金吾衛陳設甲士儀仗于

午門外之東西。拱衛司陳設儀仗于

丹陛丹墀之東西。和聲郎設樂位于丹墀之南。禮部設龍亭儀仗大樂于

奉天門外正中、以俟迎送冊寶至

中宮。質明。鼓初嚴。催班舍人催百官具朝服。導駕官侍從官入迎

車駕。次嚴。引班舍人引文武百官入就侍立位。引禮引使副具朝服入就丹墀受制位。諸執事者各就位。三嚴。侍儀奏外辦。御用監奏請

皇帝服袞冕御輿以出。尚寶卿前導。侍從警蹕如常儀。

皇帝將出。仗動。大樂鼓吹振作。至

奉天殿陞御座。樂止。尚寶卿以寶置于案。捲簾鳴鞭。報時雞唱訖。禮部官捧冊寶各置于案。奉節官奉制官奉冊官奉寶官及掌節者、各入就殿上位、西向立定。舉冊寶案四人、入立于奉冊奉寶官之後。典儀唱鞠躬。樂作。四拜。平身。樂止。承制官進詣

御座前、跪奏請發

皇后冊寶。承

制訖。由中門出中陛降至宣制位、稱有

制。典儀唱跪。使副跪。承制官宣

制曰。冊

妃某氏為

皇后。命卿等持節展禮。宣訖。由殿西門入復位。贊禮唱俯伏、興。奉冊奉寶官、率執事者舉冊寶案、由中門出中陛降。奉節官率掌節者前導、至使副受冊寶褥位、以案置于褥位之北。冊東寶西。掌節者脫節衣、以節授奉節官、奉節官搢笏受節以授冊使。冊使搢笏跪受以授掌節者掌節者跪受興、立于冊使之左。奉節官出笏退。引禮引用使詣受冊褥位、立定。奉冊官搢笏、就案取冊以授冊使冊使搢笏跪受冊、復置于案。奉冊官及冊使皆出笏退復位。引禮引副使至受寶褥位。奉寶官搢笏、就案取寶以授副使。副使搢笏跪受寶興、復置于案。副使及奉寶官皆出笏退復位。典儀唱鞠躬。樂作。四拜。興。平身。樂止。引禮引冊使押冊、副使押寶、掌節者前導、舉案者次之。初行。樂作。出

奉天門。樂止。掌節者加節衣。奉冊寶官皆搢笏。詣案取冊寶安置龍亭中。奉冊寶官退。執事者舉案退。儀仗大樂迎龍亭以行。執節者行于龍亭之前。使副行于龍亭之後。迎送至

中宮門外。初冊寶將出門。侍儀跪奏禮畢。

皇帝興。樂作。還宮。樂止。引班引文武官以次出

      受冊受賀

前一日。內使監官陳設

皇后御座于中宮殿上如常儀。設香案于殿庭之正中。設權置冊寶案于香案之前。冊東寶西。設

皇后受冊寶位于冊寶案前。北向設司言司寶二人位于

皇后位之北、設奉冊寶內官位于冊寶案之南、設讀冊寶內官位于奉冊寶內官之南、設內外命婦位于庭下左右、俱東西相向。又設內外命婦賀位于殿中、北向。尚儀二人位于

皇后拜位之北。司贊內官二人位于內外命婦立位之北、俱東西相向。又設權置冊寶案于

中宮門外。設內使監令位于案之東、西向。設奉冊奉寶內官位于內使監令之左右、稍退、俱西向。使副位于案南、北向。引禮二人位于使副之前、東西相向。掌節者位于冊使之後。其日所司設儀仗于殿庭之東西。擎執于殿上之左右。樂工陳樂于殿庭之南。冊寶將至

中宮門。尚儀奏請

皇后首飾褘衣出閤。樂作。至殿上南向立。樂止。司言司寶立于後。及冊寶至宮門。使副于龍亭中取冊寶權置于門外所設案上。引禮引使副及內使監令俱就位立定。次引冊使于內使監令前、稱冊禮使臣某、副使臣某、奉

制授

皇后冊寶。退復位。內使監令入詣

皇后殿躬言訖。出復位。引禮引內外命婦俱入就位。讀冊寶內官及司贊內官俱就位。引禮引冊使取冊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以授奉冊內官。冊使退復位。引禮又引副使取寶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以授奉寶內官。副使退復位。以俟宮中行禮。內使監令率奉冊奉寶官各奉冊寶、以次入詣

皇后受冊位前、以冊寶各置于案。冊東寶西。尚儀引。

皇后降詣庭中受冊位立定。侍從如常儀。司言司寶各就位。內使監令率奉冊奉寶內官取冊寶、以次立于

皇后之東、西向。內使監令稱有

制。尚儀奏拜、興。樂作。

皇后四拜、興。樂止。內使監令宣

制訖。奉冊內官、就案取冊授讀冊內官、讀冊訖。跪以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以冊授

皇后。

皇后跪受訖。以授司言。奉寶內官就案取寶以授讀寶內官、讀寶訖。以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以寶授

皇后。

皇后跪受訖。以授司寶。尚儀奏拜。興。樂作。

皇后四拜、興。樂止。內使監令出詣使副前稱

皇后受冊禮畢。使副退詣

奉天殿橫街南、北面西上立。給事中立于冊使東北、西向。使副再拜復

命曰。奉

制冊命

皇后禮畢。又再拜平身。給事中奏聞。乃退。初

皇后受冊寶訖。尚儀引

皇后陞座。引禮引內命婦班首一人詣殿中賀位。初行。樂作。至位、樂止。司贊唱拜、興。樂作。班首再拜興。樂止。跪致詞曰。茲遇

皇后殿下、膺受冊寶。正位

中宮。妾等不勝歡慶。謹奉賀。司贊唱拜、興。樂作。班首再拜興。樂止。引禮引班首退復位。引禮又引外命婦。班首一人、入就殿上賀位。其行禮並如內命婦儀。司贊唱禮畢。引禮引內外命婦出。初行、樂作。出門、樂止。尚儀奏禮畢。引

皇后降座。樂作。還閤。樂止

      百官稱賀上表箋

皇后受冊禮畢。至晚、內使監于

奉天殿陳設

御座香案。尚寶司設寶案于香案之北。侍儀司設表案位于香案之南。又設表箋案位于丹墀北之正中。設文官起居位于丹墀之東南、西向。武官起居位于丹墀之西南、東向。文官拜位于丹墀中之東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西上。武官拜位于丹墀中之西北、每等異位重行、北向東上。殿前班諸執事起居位于武官起居位之北、東向。侍從班諸執事起居位于文官起居位之北、西向。殿前班指揮司官三員、侍立位于

丹陛上之西、東向。宣徽院官三員、侍立位于

丹陛上之東、西向。侍從班文官立位于殿上之東。侍從班武官立位于殿上之西。拱衛司官二員、侍立位于殿中門之左右。典牧官二員、侍立位于仗馬之前、東西相向。受表箋內使監官一員、位于丹墀表箋案之東、西向。宣表官一員、展表官二員位于丹墀表箋案之西、東向。糾儀御史二人位于展表官之南。典儀二人位于

丹陛上之南。知班二人位于文武官拜位之北、俱東西相向。通贊贊禮二人位于知班之北。通贊在西。贊禮在東。引文武班舍人四人位于文武官拜位之北、稍後、東西相向。引殿前班舍人二人位于引武班之南、東向。舉表案舍人二人位于引文班之南、西向。宿衛鎮撫二人位于

丹陛東西階下。護衛百戶二十四人位于宿衛鎮撫之南、稍後、俱東西相向。護衛千戶八人位于殿東西門之左右、將軍二人位于殿上簾前。將軍六人位于殿門之前、將軍四人位于

丹階上四隅、將軍六人位于

奉天門、俱東西相向。鳴鞭四人位于

丹陛上之南、北向。其日金吾衛陳軍仗于

午門外之東西。陳旗仗于

奉天門外之東西。拱衛司陳儀仗于

丹陛之東西。及丹墀之東西。陳車輅于丹墀之南。典牧官陳仗馬于文武樓南之東西、虎豹于

奉天門之東西。和聲郎陳樂于丹墀文武官拜位之南。內使監官擎執于

御座之左右。侍儀司舍人舉表案、入就殿上案位。舍人二人舉表案候于

午門外。文武官具朝服、迎表至雲集橋。舍人引殿前班司贊贊禮內贊宿衛鎮撫護衛鳴鞭、各入就位。侍儀侍從入迎

車駕。

皇帝御謹身殿。侍儀版奏中嚴。御用監官奏請

皇帝服袞冕。文武官迎表至

午門前。置龍亭于道中。禮部官取表(左汀去丁右佩去人)置于案。舍人舉案。禮部宣表官展表官押表案引丞相行。文武官分班、俱由西門入、至丹墀中。禮部官押表案置于丹墀正中。各就位。文武官各入就起居位。侍儀奏外辦。導引

皇帝御輿以出。仗動。鼓吹振作。尚寶卿捧寶前導、侍衛如常儀。

皇帝陞御座。樂止。尚寶卿捧寶置于案。將軍捲簾鳴鞭報時雞唱訖。諸侍從官殿前班拱衛司宮由西階降。引班引同宣表官受表官受箋內官俱入起居位、東西相向立定。通贊唱某衛指揮使臣某以下起居。引班唱鞠躬平身。引班東西分列。至丹墀中拜位、北面立。贊禮唱鞠躬。樂作。指揮以下皆再拜興。樂止。贊禮唱指揮使稍前、指揮使前立。贊禮唱鞠躬。指揮使以下皆鞠躬。贊禮唱

聖躬萬福。唱平身。指揮使以下皆平身。唱復位。指揮使復位。唱鞠躬。樂作。指揮使以下皆再拜。樂止。通班唱各供事。引班引指揮使以下各就位。通班唱具丞相銜臣某以下起居。引班唱鞠躬平身。文武官相向鞠躬平身。引班東西分引入丹墀中拜位。丞相初行、樂作。至位、樂止。知班唱班齊。贊禮唱鞠躬。樂作。文武官皆四拜。樂止。贊禮唱進表箋。引班引丞相平章詣表箋案前。丞相跪捧表興平章跪奉箋、進于受箋官。受箋內使監官接箋入

中宮啟聞。平章興。引班引復位。丞相捧表與宣表官展表官由丹墀西陛陞西門入至殿中。丞相跪進表于案。退立于殿南正中。內贊唱跪。贊禮唱跪。丹墀百官皆跪。內贊唱宣表。宣表官請案取表跪讀于殿西。展表官同跪展表。宣表官宣訖。俯伏。興。展表官以表置于案訖。內贊與贊禮同唱俯伏興。平身。丞相與丹墀百官皆俯伏興。平身。與宣表展表官由殿西門出西階降復位。贊禮唱鞠躬。樂作。百官皆四拜興。平身。樂止。贊禮唱搢笏。三舞蹈。跪。山呼萬歲者三。出笏。俯伏興。樂作。四拜、平身。樂止。贊禮唱禮畢。侍儀奏禮畢。鳴鞭。

皇帝興。樂作。導引還

謹身殿。樂止。舍人舉表案出。引班引文武官以次出

      謁廟

皇后將謁

太廟。

皇帝先遣官用牲牢行事。告以

皇后將祗見之意其儀與時享同。祝文臨時撰定。遣官之日、

皇帝降香。告官捧香至

太廟告畢。

皇后親行謁見。前期、

皇后齋三日。內外命婦及執事內官各齋一日。前一日、執事官灑掃

廟庭內外。設

皇后拜位于

廟門外。又設拜位于廟中香案前、俱北向。設內命婦陪祀拜位于

廟庭之南、北向。設外命婦陪祀拜位于內命婦之南。司贊位于

皇后拜位之東西。司賓位于內命婦之北、東西相向。司香位于香案之右。設盥洗位于庭階之東。司盥洗官位于位所。

各廟皆如前儀。其日清晨、宿衛陳兵衛、樂工備樂、尚儀備儀仗、及重翟車于

中宮外門之外。陪祀外命婦各具翟衣、集于

中宮內門之外。內使監官奏中嚴。

皇后服首飾九龍四鳳冠、褘衣。尚儀奏外辦。導引

皇后出內宮門。司贊奏陞輿。

皇后陞輿。至外門之外。司贊奏降輿。

皇后降輿。司贊奏陞車。

皇后陞車。宿衛兵仗前導。鼓吹設而不鳴。次尚儀陳儀衛。次外命婦、次內命婦、皆乘車前導。次

皇后重翟車。內使監人員扈。從宿衛復陳兵仗于後。

皇后至

廟門。司賓引內外命婦、先入就殿庭東西侍立。司贊奏請降車。

皇后降車。司贊引自左門入就位。北向立。司賓引內外命婦各就位、北向立。司贊司賓各贊拜。

皇后及內外命婦皆再拜興。司贊奏請行事。請詣盥洗位。引

皇后至盥洗位。奏盥洗。司盥洗者酌水。

皇后盥手訖。奏帨手。司巾以巾進。

皇后帨手訖。司贊奏請詣

神位前。引

皇后由東階陞至

神位前、北向立。司贊奏上香者三。司香奉香進于

皇后之右。

皇后三上香訖。司贊引

皇后復位。司贊司賓各贊拜興。

皇后及內外命婦皆再拜興。司贊奏禮畢。引

皇后出自

廟之左門。司賓引內外命婦出。司贊奏陞車。

皇后陞車。宿衛陳儀仗。樂工陳樂、尚儀陳儀仗。內外命婦前導。侍從如來儀。過廟。鼓吹振作。還至宮之外門外司贊奏降車。

皇后降車。司贊奏陞輿。

皇后陞輿。至宮之內門外、司贊奏降輿。

皇后降輿。入宮、

皇后受冊畢。

皇帝會群臣于

謹身殿。

皇后于中宮會內外命婦。其儀皆如正旦宴會之儀

永樂初續定

先期三日齋戒。遣官祭告

天地

宗廟。用香帛酒脯。行一獻禮。前一日。禮部同鴻臚寺官設

詔案于

奉天殿中。節冊寶案于

詔案之南。節案居中。冊東寶西。設節冊寶綵輿于

丹陛之東。尚寶司設寶案。教坊司設中和韶樂、及大樂。至日早、錦衣衛官設鹵簿大駕。內官設

皇后受冊位于宮中、及設節冊寶案。節案居中、冊東寶西。設香案于節案之前。設內贊二人。引禮二人。設女樂于

丹陛之上。

上具冕服、御華蓋殿。翰林院官以

詔書用寶訖。鴻臚寺官奏執事官行禮畢。奏請陞殿如常儀。文武百官具朝服行叩頭禮。左右侍班正副使入就拜位。贊鞠躬。樂作。四拜、興。樂止。傳制官跪奏傳

制。俯伏興。執事官舉節冊寶案、由殿左門出、置

御道中。傳制官由左門出。西向立、稱有

制。贊正副使跪。

制曰。某年某月某日。冊妃某氏為

皇后、授以冊寶。命卿等持節行禮。贊俯伏、興。樂作。四拜。禮畢。樂止。執事官舉節冊寶置綵輿中。黃蓋遮送。樂作。至

奉天門。樂止。儀仗鼓樂迎節冊寶至

右順門外。正副使朝北立。內官捧節冊寶由正門入。女樂導迎。節冊寶未至之前、引禮請

皇后具禮服。宮人侍衛以俟節冊寶將至。引禮導

皇后出迎于宮門外。節冊寶至、由正門入。

皇后隨至拜位。內官以節冊寶各置于案。樂作。內贊贊四拜。樂止。贊宣冊。贊跪。宣冊女官取冊立宣于

皇后之左。宣訖。贊受冊。贊搢圭。宣冊女官以冊跪授

皇后。受訖。以授女官。女官跪受于

皇后之右。立于西。贊受寶。其授受一如冊。贊出圭。贊興。樂作。內贊贊四拜。樂止。禮畢。內官持節由正門出。

皇后出送于宮門外。內官至

右順門、以節授正副使、報禮畢。正副使得報、持節復命。翰林院官以

詔書授禮部官。禮部官捧

詔書于

承天門開讀如常儀。

皇后受冊畢。內官先具謁告儀物。翰林院具謁告文。

上率

皇后皆具服、詣

奉先殿行謁告禮如常儀。謁畢、

皇后具服于內殿、俟

上具皮弁服陞座。贊引女官導

皇后詣

上前、就拜位、行謝

恩禮。樂作。八拜。樂止。贊禮畢。還宮。是日內宮設

皇后座于宮中、南向。設諸親諸命婦拜位于丹墀內、北向。設儀仗女樂、設內贊二人、引禮二人、引禮導

長公主、

公主、及

親王妃、俟

皇后具服燕陞座。引禮引詣

皇后前行八拜禮。次引六尚等女官行禮如之。次引四品以上外命婦行四拜禮。贊跪。內贊跪致詞云。妾某氏等、恭惟

皇后殿下、榮膺

冊命。正位

中宮。禮當慶賀。致詞畢。贊俯伏、興。平身。四拜、禮畢。次日

親王等賀。文武百官上表、命婦上箋稱賀皆如常儀

天順八年增定慶賀

皇太后儀

皇后謁告謝

恩及受賀畢。

親王于

上位前行慶賀禮如常儀。次詣

兩宮皇太后前、次詣

皇后前、俱行八拜禮。又三日、女官預陳設

慈懿皇太后御座于宮中。設香案于丹墀之南。其日清晨、內官陳設儀仗于

丹陛之東西、及丹墀東西。女官擎執者立于

御座之左右、陳內樂于

丹陛東西、北向。設表案于殿東門外。設班首拜位及各命婦拜位于丹墀、北向。設司贊位于丹墀東西。設司賓位于命婦之北、東西相向。設內贊二人于殿內東西。命婦至宮門外、司賓引命婦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如常儀。尚宮尚衣等官詣內奉迎。尚儀奏請陞座。

慈懿皇太后具禮服出。導從如常儀。樂作。陞座。樂止。司贊唱班齊。樂作。贊四拜。樂止。外贊唱進表。引表案女官前導。舉表案女官二人、由殿東門入。樂作。至殿中、樂止。贊眾命婦跪。內贊唱宣表目。女官宣訖。興。唱宣表。展表女官詣案前、取表宣訖。興。舉案者舉案置于殿東。贊命婦皆興。司贊唱拜。樂作。四拜。樂止。尚儀跪奏禮畢。

慈懿皇太后興。樂作。還宮、樂止。慶賀皇太后禮同

嘉靖十三年定謁廟儀

前期。太常寺奏

皇帝齋三日。尚儀奏

皇后及妃各齋三日。內外諸執事各齋一日。太常光祿官奏省牲如常儀。所司陳設如時祫儀。是日質明、有司整嚴以俟。錦衣衛備儀衛如常儀。內使監設

皇帝

皇后及妃肩輿于各宮中。

皇后及妃受冊禮畢。錦衣衛進輅于

奉天門。尚儀備

皇后及妃翟車于輅後以序。內使監奏中嚴外辦。

皇帝

皇后及妃各陞輿出宮。至

奉天門。錦衣衛官奏請降輿陞輅。

皇帝降輿陞輅。尚儀奏請降輿陞車。

皇后及妃各降輿陞車。內外護衛儀仗隨從內執事女官、遮以幃幕。從行至

太廟之大門西。奏請降輅。

皇帝降輅。奏請降車。

皇后及妃降車。障以龍幃。導駕官導

皇帝入。

皇后及妃從。至

廟之後寢。先是命官捧

七廟主、陞

神御座。退。至是

皇帝捧

太祖高皇帝主、

皇后捧

孝慈高皇后主、出陞殿之

神御座。典儀唱執事官各司其事。內贊奏就位。

皇帝

皇后及妃各就拜位。典儀唱迎神。樂作。內贊奏跪。搢圭、上香。

皇帝跪搢圭、司香官跪捧香(左汀去丁右佩去人)進于

皇帝之左。

皇帝上香訖。內贊奏出圭。復位。

皇帝出圭復位。樂止。內贊奏四拜。

皇帝

皇后及妃皆四拜。奏興、平身。典儀唱奠帛、行初獻禮。樂作。內贊奏搢圭。

皇帝搢圭。奏奠帛。捧帛官以帛跪進于

皇帝之右。

皇帝受帛奠訖。奏獻爵。執爵官以爵跪進于

皇帝之右。

皇帝受爵、獻于

太祖神御前。奏出圭。奏搢圭。

皇帝搢圭。奏獻爵。執爵官以爵跪進于

皇帝之左。

皇帝受爵、獻于

高皇后神御前。奏出圭。奏復位。

各廟捧主官至此皆上香、奠帛、獻爵訖。退。奏跪。贊讀祝。樂暫止。

皇帝

皇后及妃皆跪。讀祝官取祝跪讀訖。樂復作。奏俯伏、興、平身。樂止。典儀唱行亞獻禮樂作。司贊女官奏搢圭。

皇后搢圭。奏獻爵。執爵女官以爵跪進于

皇后之右。

皇后受爵、獻于

太祖神御前。奏出圭。奏搢圭。

皇后搢圭。奏獻爵。執爵女官以爵跪進于

皇后之左。

皇后受爵、獻于

高皇后神御前。奏出圭。奏復位。

各廟捧主官俱獻爵訖。樂止。典儀唱行終獻禮。樂作。司贊女官啟搢圭。

宸妃等妃俱搢圭。啟獻爵。儀同亞獻。但一妃獻

帝主前、一妃獻

后主前、訖樂止。太常卿進立于東、西向。唱賜福胙。光祿官捧受如常儀。內贊奏跪、搢圭。

皇帝跪、搢圭。奏飲福酒。

皇帝飲訖。奏受胙。

皇帝受訖。奏出圭如常儀。奏四拜。

皇帝

皇后及妃皆四拜訖。典儀唱徹饌。樂作。徹訖。樂止。太常卿跪奏禮畢。請還宮。樂作。內贊奏四拜。

皇帝

皇后及妃皆四拜。樂止。退立于東。典儀唱讀祝官捧祝、進帛官捧帛、各詣燎位。

各廟捧主官捧回退。

皇帝奉

太祖神主納櫃、

皇后奉

高皇后神主納櫃訖。導駕官導

皇帝

皇后及妃出。各陞輿。至

世廟行禮同。禮畢。由來路至陞輅陞車處。教坊司官跪奏、樂奏敬祖宗之曲。大樂鼓吹振作。還宮解嚴

隆慶元年增定命婦上箋儀 【 諸儀與永樂年同、但頒詔百官上表以第四日】 頒

詔之次日、命婦行見

中宮禮。前期一日、女官陳設

皇后寶座于宮中。設香案于丹墀之南。其日清晨、內官陳設儀仗于

丹陛之東西、及丹墀東西。女官擎執者立于

寶座之左右。陳內樂于

丹陛東西、北向。設而不作。設箋案于殿東門外。設班首拜位、及各命婦拜位于丹墀北向。設司贊位于丹墀東西。設司賓位于命婦班之北、東西相向。設內贊二人于殿內東西。命婦至宮門外、司贊引命婦入就拜位。女官具服侍班如常儀。尚宮尚衣等官詣內奉迎。尚儀奏請陞座。

皇后具禮服出。導從如常儀陞座。司贊唱班齊。贊四拜。外贊唱進箋。贊眾命婦跪。引箋案女官二人舉由殿東門入至殿中。箋文不宣。命婦皆興。司贊唱四拜。尚儀跪奏禮畢。

皇后興。還宮。命婦以次出

     皇妃冊立儀

洪武三年定

前期一日。禮部官奉冊印進入、置于

謹身殿

御座寶案之前。冊東印西。侍儀司設冊禮使受制位于

奉天殿橫街南、稍東。副使位于其西、俱北向。設承制官、奉節官、奉冊奉印官位于冊使之東北、西向。以北為上。設副使受冊受印褥位于受制位之南、北向。設典儀二人位于

丹陛上之左右。傳贊二人位于

丹陛下之左右。文武官對立位于丹墀兩旁。引班四人位于文武官之北。贊禮二人位于冊使位之北、皆東西相同。所司置龍亭于

奉天門外正中。設儀衛鼓吹以俟。內使監令設使副位于內宮門之外、北向、東上。設內使監令位于冊使之東北、西向。設贊者二人位于冊使之北、東西相向。設冊印案于贊者之北。冊東印西。內使設

妃受冊位于本位庭中、北向。設冊印案于

妃受冊印位之北、冊東印西。設內命婦諸親賀位于庭階之南、北向。又設

妃受賀位于宮中南向設內贊二人位于

妃受冊位之北。設引禮二人位于內贊之南、皆東西相向。其日質明、文武百官皆朝服、引班分引序立于

奉天殿丹墀之兩旁、東西相向。贊引引使副公服入就橫街南位、北面立。承制官、奉節奉冊奉印官、及掌節者皆入詣

謹身殿外、北向立以俟。內臣傳

旨訖。掌節者持節、奉冊官、奉印官、率執事者舉冊印案以行。奉節官掌節者前導。次冊案。奉冊官後從。次印案。奉印官後從。承制官押其後。至橫街南、以案置于使副受冊褥位之北。冊東印西。承制官奉節奉冊奉印官、各就位西向立。掌節者持節立于奉節官之左差退。典儀贊使副皆再拜。承制官詣使副前稱有

制。典儀贊使副跪。承制官宣

制曰。

妃某氏特封某妃。命卿等持節展禮。宣

制訖、復位。典儀贊使副再拜。奉節官率掌節者、持節詣冊使前。掌節脫節衣、以節授奉節官。奉節官以節西向授冊使。冊使跪受、以授掌節者。掌節者受節、立于冊使之左。奉節官退復位。贊禮引冊使詣受冊褥位立。奉冊官于冊案上取冊授冊使。冊使跪受冊。興。置于案。奉冊官及冊使各退復位。贊禮引副使詣受印褥位立。奉印官于印案上取印、西向授副使。副使跪受印興。置于案。奉印官及副使俱退復位。典儀傳贊贊使副皆再拜。典儀唱禮畢。執事者舉冊印案出

奉天門外。奉冊奉印官、取冊印置龍亭中。奉冊奉印官退。贊禮引冊使押冊。副使押印、持節者前導儀衛鼓吹以次出。引班引文武百官退。冊印將至內宮門外。內使請

妃服花釵翟衣。引出閤。至本位宮中南向立。及冊印至。使副于龍亭中取冊印權置于門外所置案上訖。引禮內使引使副及內使監令俱就位立。次引使副于內使監令前、稱冊禮使某、副使某、奉

制授

某妃冊印。退復位。內使監令入詣

妃本位庭中躬言訖。出復位。引禮引內命婦諸親供入就位。引禮引冊使詣內使監令前、冊使取冊以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以授內執事。引禮又引副使取印以授內使監令。內使監令跪受、以授內執事。率執事者奉冊印以次入詣

妃受冊位前、各置于案。冊東印西。引禮引

妃降詣庭中受冊位立。侍從如常儀。內使監令率內執事取冊印、以次立于

妃之東、西向。內使監令稱有

制。內贊贊

妃四拜。內使監令宣

制訖。執事者取冊授內使監令。跪讀冊訖。以冊授

妃。妃跪受、以授內執事。執事者取印跪授

妃。妃跪受、以授內執事。內贊贊

妃四拜。內使監令出詣使副前、躬稱

妃受冊印禮畢。使副還復

命。引禮引

妃陞階、就位。南向坐。引禮引內命婦諸親以次賀如常儀。禮畢。引禮引內命婦退。內使監令引

妃謝

皇帝

皇后、並如宮中之儀

永樂七年續定

其日質明、錦衣衛設鹵簿大駕、教坊司設中和韶樂、及大樂、鴻臚寺設節冊案于

奉天殿內。設正副使拜位于丹墀。內官設

皇妃受冊位于各宮中。設節冊案于

皇妃受冊位之北。又設香案于節冊案前。設內贊二人。引禮二人。

上御華蓋殿。具皮弁服。鴻臚寺官奏執事官行禮畢。奏陞殿導駕官導

上陞座。文武百官具朝服、入班行叩頭禮。侍班。正副使入班。就拜位。贊四拜興。傳制官奏傳

制。俯伏、興。執事官舉節冊案、由殿左門出、置

御道中。傳制官由左門出。稱有

制。贊正副使跪。

制曰。永樂七年、某月某日、冊某氏為

某妃。命卿等持節行禮。贊俯伏興。四拜禮畢。執事官舉節冊案、由

御道東出、黃蓋遮送。至

奉天門外。用鼓樂迎至

右順門外。正副使朝北立。內官捧節冊正門入。迎至各

皇妃宮中。節冊將至。引禮請

皇妃具禮服。官人各執扇衛從。出迎于宮門外。節冊至。

皇妃隨至拜位。內官以節冊各置于案。內贊贊四拜。贊宣冊。贊跪。女官捧冊立宣于

皇妃之左。宣畢。贊搢圭。贊受冊。女官跪授

皇妃。皇妃以授女官。女官跪受于

皇妃之右。贊興。內贊贊四拜禮畢。內官持節出。

皇妃送出宮門外。內官出報正副使禮畢。各官行禮俱同。正副使得報。持節復

命。是日內官先具祭儀、翰林院具祭文、

上具服、

皇妃各具妃服、

上率詣

奉先殿行謁告禮如常儀畢。

皇妃各具妃服。女官引詣

上前行八拜禮畢。回宮。同日內官先于宮中設

皇妃座、南向。設諸親及命婦賀位于階之南、北向。設儀仗、設內贊二人、引禮二人、候

皇妃謝

恩禮畢。回宮。女官二人導

皇妃陞座。引禮先引

長公主、

公主、各

親王妃、以次入班。贊行四拜禮。次引

郡王妃、郡主、輔國將軍夫人、以次入班。贊行四拜禮。 【 國初親王未之國時、有郡王妃以下至夫人行禮。永樂以後俱無】 次引六尚等女官。又次引四品以上命婦俱行四拜禮。

皇妃俱坐受

成化二十二年、冊

貴妃有寶。先贊授冊。後贊授寶。冊德妃無寶。止贊授冊。謁告

奉先殿畢。先詣

皇太后前行八拜禮畢。次至內殿候

上服皮弁服、

皇后具燕居服、同陞座。贊引女官引

妃詣前就位、行八拜禮畢。回宮

嘉靖十九年、進封

妃嬪俱同日。 【 皇貴妃用金冊金寶。妃嬪無寶。止用鍍金銀冊】 錦衣衛設儀仗如朔朢儀。是日寅刻、

上具常服、告于

皇祖。分遣文武大臣告于

列聖宗廟。太常寺備香帛脯醢酒果、翰林院撰告文、告

廟畢。

上具皮弁服。御華蓋殿。行禮俱如常儀

     皇嬪冊立儀

嘉靖十年定

先期。太常寺備告

太廟、

世廟、香帛脯醢酒果、翰林院具祝文。禮部奏請

欽定持節捧冊正副使各二員。前一日、鴻臚寺設節冊案于

奉天殿。節案居左。冊案居右。設節冊綵輿于丹墀內。教坊司設中和韶樂、及大樂。錦衣衛設儀仗如朔朢儀。是日早、內官設

九嬪受冊位于宮中。設節冊案于受冊案之北。節案居左。冊案居右。設香案于節冊案前。設內贊各三人、引禮各二人、至期、

上具袞冕服、以冊封

九嬪祭告

太廟、

世廟、如常儀。禮畢。

駕回。

上易皮弁服。御華蓋殿。鴻臚寺官奏執事官行禮畢。奏請陞殿。導駕官導

上陞座。文武百官各具公服入班行叩頭禮。左右侍班。正副使具朝服入就拜位。鳴贊贊四拜、興。傳制官跪奏

制。執事官舉節冊案由殿左門出、置

御導中。傳制官由左門出。稱有

制。鳴贊贊跪。正副使跪。傳制官宣

制曰。嘉靖十年三月初二日、冊某氏為

德嬪。某氏為

賢嬪。某氏為

莊嬪。某氏為

麗嬪。某氏為

惠嬪。某氏為

安嬪。某氏為

和嬪。某氏為

僖嬪。某氏為

康嬪。命卿等持節行禮。贊俯伏、興。四拜、禮畢。執事官舉節冊置綵輿中。傘蓋鼓樂迎至

右順門。正副使北面立。內官舉節冊綵輿由正門入。迎至

九嬪宮中。節冊未至之前、引禮請

九嬪出迎于宮門外。節冊至由正門入。

九嬪隨至拜位。內官以節冊各置于案。內贊贊四拜。贊宣冊。贊跪。宣冊女官取冊立宣于

九嬪之左訖。贊受冊。贊搢圭。宣冊女官以冊授

九嬪。九嬪以冊授女官。女官跪受于

九嬪之右。立于西。贊出圭。贊興。贊四拜。禮畢。內官持節由正門出。

九嬪送出宮門。各內官齎節出。至

右順門裏待齊、出

右順門外。以節授正副使報禮畢。正副使得報。持節、次日早復

命。

九嬪受冊封畢。各具服。

皇后率詣

奉先殿、

奉慈殿、

崇先殿、行謁告禮如常儀。仍各具服詣

昭聖康惠慈壽皇太后前、

章聖慈仁皇太后前、

莊肅皇后前、俱行八拜禮畢。候

上服皮弁服、

皇后亦具服、各陞座。贊引女官引詣前就拜位。行八拜禮畢。各回宮

洪武二十五年令、凡傳

制遣使持節、俱由東階左行○嘉靖十五年、

諭鴻臚寺。凡遣使

冊立

冊封。正使立于

御道之左、副右、拜

命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