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泉翁大全集》、《甘泉先生续编大全》点校说明

湛若水,初名雨,字符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生於明宪宗成化二年,卒於世宗嘉靖三十九年,年九十五(1466-1560)。湛若水青年从学於陈献章(白沙,1428-1500),中年与王阳明(1472-1529)共同提倡圣人之学。其门人虽不及王氏之盛,但源远流长,为明代儒学重要流派。除了思想外,湛氏对明代书院教育有重要影响,其著作亦为研究明代政治社会的重要资料。

湛若水著作甚富,专书不计,文集的刻本流传於今的有:

1.《甘泉先生文录类选》二十一卷,嘉靖九年刻本,今藏日本内阁文库。

2.《甘泉先生文集》四十卷,嘉靖十五年刻本,北京大学、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均有收藏。

3.《泉翁大全集》八十五卷,嘉靖十九年刻,万历二十一年修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4.《甘泉先生续编大全》三十三卷,嘉靖三十四年刻,万历二十三年修补本,今藏国家图书馆。

5.《湛泉先生文集》三十五卷,万历七年刻本,今藏北京图书馆。

6.《甘泉先生文集》三十二卷,有康熙二十年、同治五年两种刻本。

湛若水文集版本流传至今者虽然不少,但除了最后一种外,皆属珍藏善本,读者利用为难,而除了第三、四种为全集外,其余皆属选集,这些情况都造成研究上的不便。笔者鉴於国家图书馆藏有湛若水两种全集的优势,以及电子文献对研究的突破,自民国八十五年起针对国家图书馆的两种全集本进行点校与建立电子文件,这项工作虽然在三年内大体完成,但校对、修改、以及加入汉籍电子文献数据库等等后续工作,仍然相当繁重,或作或辍,迄今终於完成。

国家图书馆的两种全集虽然包括了湛若水所有散篇著作,但分别刻於湛若水七十五岁及九十岁,至於其去世前五年的文章则未能收入。据万历七年本的引语:「有《大全》、有《续集》、有《再续集》。」这五年间的文章应收在已亡佚的《再续集》中。为此,笔者将康熙二十年本中溢出《大全》、《续集》的文章,以及湛若水的传志等生平资料作为附录,稍补《再续集》不可得见的遗憾。

本点校工作系国科会专题研究计画「《泉翁大全集》点校与研究」(NSC86-2411-H-001-032)、「《甘泉大全正续编》点校与研究」(NSC87-2441-H-001-003)的成果,谨此志谢。国家图书馆的两种藏本有不少缺页与模糊不清之处,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祖武教授协助核对北京所藏几种善本,补出不少缺漏,并将二书的标点检查了一遍。林耀椿、翟世芳、陈琪瑛、刘美智做第一次点校,张佑珍帮忙校对,郑秀卿协助行政工作,计算中心张佩宜协助汉籍电子文献的建置。对诸君的热心协助,并致谢忱。

钟彩钧 民国九十三年五月於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

泉翁大全序

吾师甘泉先生倡明斯学於时。四方学者各以其所●见先后编次,或自刻於其乡,以淑诸人。散漫不一,年久易亡。后有作者,其考弗究,不能不重贻无极之疑。垣奉上命,按兹岭南,与少汾(洗)[冼]子遍访同志,乃得十有九册,八十五卷,汇梓於朱明书院,谓之大全,以其全集诸子之所录也。而先生之学之全体,见於语默辞受、仕止久速之间者,亦在兹矣!亦在兹矣!夫道无多少,亦无小大,语默辞受,仕止久速,无先后,亦无彼此,而求之以其●也。何居?曰非以其道也,以言先生之学道者●●●●身也。非以其学也,以言观先生之者之以会●●●犹之天地然,观天者以春,观地者以冬,冬与春焉,尽之矣。然必合春、夏、秋、冬四时以为言者,见天地之全体,自元至贞,流行而不息也。观先生之用者,以语以受以仕以久,观先生之体者,以默以辞以止以速。四者观其一焉,尽之矣。然必合体用始终彼此以为言者,见先生之学之全体,自少至老,流行而不倚也。是故不观归鲁,则栖栖者佞矣;不观无言,则终日言者支矣;不观辞万钟,则后车数十乘者泰矣。归与不归、言与不言、辞与不辞,时也;一辞一受、一言一默、一归一出之间,阖辟交成者,[中]也。中即天理别名。自孔、孟、周、程、而后,知此懿者,鲜矣。[先]生崛起数千百载之后,痛斯道之失传,遂毅然以兴起为己任。虽其所得於白沙、阳明师友之间者,固有所自;至其潜心默会,洞见道体,以上接精一执中之传,则有非诸儒所及知者。故其学以理为至,以勿忘勿助,不著丝毫人力为功。止至善者,止此者也;格物者,格此者也;言行顺应者,言行乎此者也。至近而远,至博而约,即事而理存焉,即体而用在焉,体用而中见焉,即中而功夫不外是矣。是故观先生之问辩,与其欲无言欲无作文之类也,语语默默,全体之中焉见矣。观●●●从者数百,与其辞赙、辞有司之馈之类也,辞辞●●●。[全]体之中焉见矣。观先生之居樵,与其应召出,出而求归之类也,而其仕止久速,全体之中焉见矣。中无不在,观者或昧焉,故不得不集其全以示之。见其全焉,虽一言至道可也。若徒以文求之,斯末矣。先生所著,有古文小学、遵道录、白沙诗教、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易经传测、学庸训测、圣学格物通,此则各为全书云。皇明嘉靖十九年,季秋朔后二日,赐进士山东道监察御史,门人新安洪垣撰。

泉翁大全文集序

奉敕提督南畿学政山西道监察御史门人余姚闻人诠撰

闻人子曰,书以纪言也,言以达意也。是故有德者必有言,德成则言不期文而自文矣。有刻甘泉先生文录於维扬者,间尝取而阅之,渊渊乎!至理之言也,道德显矣。而辑之者若漫而无纪也。有刻樵风於嘉禾者,沨沨乎!乐进之言也,情性顺矣,而辑之者若举而未备也。有刻两都风咏於吴门者,便便乎!时出之言也,感应通矣,而辑之者若偏而匪全也。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而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而后货财殖焉。先生之学,随处体认天理,片言单词,罔非斯道之发,固无俟於博求尽取。犹之为卷石勺水焉耳矣,学者窃睹一斑,未必不为坐井之见,固不可谓之非山与水,欲求见夫宝藏货财之兴殖,则眇焉无所於得。是故君子之志於闻道,每恨无以窥见其全,而陟崇涉深,若昧津麓。诠窃忧之,乃命郡博士高子简、乡进士沈子珠,博采精较,汇类编摹,去分部之烦,合诗文之粹,定为内外两编。会同统异,若网在纲;以帙叙年,如鱼在贯。先生身体力行之实,立言垂训之意,灿然明白。诠举而伏读之,乃知古今圣愚,本同一性,随处体认天理之外,真无余学。内编所载,说理为详,而子臣弟友之道无不尽;外编所载,纪事为悉,而鸟兽草木之类无不该。大之则有以尽天地之变化,小之则有以穷万物之幽微。远不御,近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登太山而小天下,观於海者难为水。集诗文之大成,阐德礼之精蕴,夫岂卷石勺水而已哉!读之余月,肉味俱忘,犹惧所传之不广也,仍命江都学火生增刻梓,寘诸新泉精舍,俾来学者咸得有所宗云。时嘉靖十有五年,春正月上元辛未。

泉翁大全后序

大巡觉山洪公辑泉翁大全成,俾章校督入梓,因得熟读之。油然喜,喟然叹曰:「天下后世可无此文也哉。」夫道以文显,亦以文传,故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则文固不可废也。我泉翁先生应运而兴,不由人力,洞悟道体,主盟正学,涵养充粹。其为文也,发挥本体,不待安排;而其为教也,指天理为吾心中正之体,以勿忘勿助为吾人体认之功。千百年来,道学之传,先生盖大有功焉矣。章蚤失学,长从刘晴川先生讲求阳明先生之学,迨薄宦入广,适先生致大●●●讲学天关,亲领教旨,恍若有得,又惧其教●●●●则於此书之刊布,安得而不殚摅心力,亟亟图成,以佳惠后学耶?书凡八十五卷,首樵语为一卷,教之始也。次新论,次知新后语,次二业合一训,次大科训规,次雍语,次燕射礼仪,各为一卷。诸类文集为五十九卷,新泉问辨录为四卷,问辨续录为四卷,问疑录、金陵问荅、金台荅问、洪子问疑录,各为一卷。杨子折衷为三卷,参赞事略为二卷,厘正诗小序为一卷,归去纪行录为末卷,教之终也。噫!先生盛德大业在天地间,一言一动,无非至教。四海之远,百世之下,得其文而读之,宁不有感发而兴起者乎!然斯道之兴废无常,是不能不深望於天下后世之君子。观者当知觉山公之深意,与泉翁之苦心云。嘉靖壬寅岁中秋之吉,门人邵阳陈大章顿首谨书。

湛若水

湛若水(1466-1560),字元明,表字民泽,号甘泉,溢号文简。增城县沙贝村人。父湛瑛早丧,由母陈氏抚养成长。若水自幼聪敏,因故14岁始入学,16岁往广州府庠就读,27岁(弘治五年)中举人,29岁往江门就学于陈献章(号白沙),毅然焚掉“路引”(赴考证件)以表学习决心。潜心研究心性理学,数年间学业大进。弘治十一年三月,白沙在信中赞其学术成就曰:“来书甚好,日用问随处体认天理,著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也”。第二年将“江门钓台”作衣钵传与若水执掌,作《赠江门钓台诗》跋:“达摩西来、传衣为信。江门钓台,病夫之衣钵也!今与民泽收管,将有无穷之祝。珍重!珍重!”弘治十三年(1500年)白沙卒,若水为之服丧3年。若水不乐仕进,后在母亲和广州府佥事徐弦再三规劝下,至弘治十七年,始奉母命北上考试,受国子监祭酒章懋赏识,留读于南京国子监。弘治十八年(1505年)上北京会考,文章受主考张元桢,杨廷和赞赏,中进上,选翰林院庶吉士。寻授翰林院编修。若水步入仕途后,有机会在中原宣扬其理学·当时与王阳明(守仁)、吕柟、王崇等人相与论道,学者相从甚众,声誉日隆。若水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自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产也”。时称“王湛之学”。正德七年(1512年)奉使往安南国册封安南王。次年正月十七日到达安南国,归国时婉谢安南王厚馈,深得远人之心,归后作《南交赋》。50岁时母亲病势,从京奉柩归葬,在家守墓三年。满服后到西樵山建书院,聚徒讲学达4年。若水讲学讲究方法,要学生先习礼,明学规,现静坐聚精会神,然后才授课。嘉靖元年(1522年)都御史吴廷举、御史朱节向朝廷推荐起用若水,始回京复职,补翰林院编修,同修武宗实录。次年转翰林院侍读。又次年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历四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次年转礼部左侍郎,预南北郊分祭议。68岁由礼部左侍郎升南京礼部尚书。71岁转南京吏部尚书。 74岁转南京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此时安南王莫登庸叛乱,嘉靖皇帝欲亲征,若水上《治权沦》疏,反对出兵,因与文武大臣之议不合、遂请求致仕。75岁致仕,从此结束宦途生活、沿东南山水,游览讲学而归。回广州后,在府第附近建“天关书院”讲学(天关原名铜关,因若水曾任吏部尚书,俗称“大官”,故人称天关为“天官里”,即今广州东风中路一带)。若水官历两京,所至迭创建书院,著书、讲学不息,回粤后更专心讲学,故《广东新语》称:“甘泉翁官至上卿,服食约素,推所有余以给家人弟子,相从士三千九百有余。于会城(广州)则有天关,小禺、白云、上塘、蒲涧等书院”。或时到西樵,回增城、登罗浮、上南香讲学。在西樵有大科、增城有明诚、南香山有莲洞、新塘有读岗和甘泉等书院。若水学识渊博,著述丰富,工书法,生平著作及诗文积逾千卷。将致仕前曾在新塘江畔建钩台,纪念其师陈白沙,并作讲学、憩息之所。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四月二十二日病逝于广州禺山精舍,享年95岁。嘉靖四十二年十月廿五日归葬天蚕岭(增城永和镇)。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太子少保,谥文简。附:明史《湛若水传》湛若水,字元明,增城人。弘治五年举于乡,从陈献章游,不乐仕进,母命之出,乃入南京国子监。十八年会试,学士张元祯,杨廷和为考官,抚其卷曰:“非白沙之徒不能为此”。置第二,赐进士,选庶吉上,授翰林院编修。时王守仁在吏部讲学,若水与相应和。寻丁母忧,庐墓三年。筑西樵讲舍,士子来学者,先令习礼,然后听讲。嘉靖初,人朝,上经筵讲学疏,谓圣学以求仁为要。已,复上疏,言:“陛下初政,渐不克终,左右近侍争以声色异教蛊惑上心。大臣林俊,孙交等不得守法,多自引去,可为心寒。亟请亲贤远奸,穷理讲学,以隆太平之业”。义疏言日讲不宜停止.报闻。明年进侍读,夏疏言:“一二年问,天变地震,山崩川涌,人饥相食,殆无虚月,夫圣人不以屯否之时而后亲贤之训,明医不以深锢之疾而废元气之剂,宜博求修明先王之道者,日侍文华,以禅圣学”。已,迁南京国子监祭酒,作心性图说以教士,拜礼部侍郎。做大学衍义补,作格物通,上于朝,历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南京俗尚侈靡,为定表葬之制颁行之。老,请致仕,年九十五卒。若水生平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献章。年九十,犹为南京之游。过江西,安福邹守益,守仁弟于也,戒其同志曰:“甘泉先生来,吾辈当宪老而不乞言,慎毋轻有所论辩”。若水初与守仁同讲学,后各立宗旨。守仁以致良知为宗,若水似随处体验大理为宗;守仁言若水之学为求之于外,若水亦谓守仁格物之说不可信者四。又曰:“阳明与吾言心不同,阳明所谓心,指方寸而言,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以吾之说为外”。一时学者遂分王、湛之学。湛氏门人最著者,永丰吕怀,德安何迁,婺源洪垣,归安唐枢。怀之言变化气质,迁之言知止,枢之言求真心,大约出人王、湛两家之间,而别为一义,垣则主于调停两家,而互救其失,皆不尽守师说也。怀,字汝德,南京太仆少卿。迁,字益之,南京刑部侍郎。垣,字峻之,温州府知府。枢,刑部主事,疏论李福达事,罢归,自有传。

附录:《县志·湛若水传注》旧志:若水生有异状,颡中双髁隆起,耳旁黑子左七右六,类二斗,资性端凝,无妄动,无妄言。少值多故,年十六始学举子业,二十二游郡庠。(按):先生初名雨,字民泽,既又名露,后避祖讳,请改今名。通志:弘治壬子以书魁其乡,从陈献章游,屏居一室,潜心理学,超然远到。比献章卒,心丧三年,甲子以母命复出,过南昌谒庄论学,亟见奖许。赴留都读书,辟雍祭酒章懋课以面盎昔论,奇之。旧志:领壬子乡荐,明年上春官报罢归,受学陈献章之门,献章语之曰:“此学非全放下,终难凑泊”。若水遂取所给部檄焚之,屏居一室,悟随处体认天理之旨,献章喜曰:“此日为参前倚衡之学也,江门衣钵属之子矣”。通志:时王守仁在吏部,相与讲明正学,而修撰吕柟辈皆往来辩论,一时学者称甘泉先生。奉使册封安南,却馈金,便道奉母留都,大开讲席,有甘泉问辩等书。旧志:充会试考官者再,充命使册封者再。旧志:第日秩满,升南京吏部右侍郎,而洪垣墓志曰戊子升南京吏部右侍郎,己丑春转礼部左侍郎,预南北郊分祭议。旧志:时,上锐意为治,若水辑五经、子史及列圣宝训有关君道者,此事从类疏解会释,名格物通以进,献《农桑颂》及西苑赋,又进夫德王道疏,上览疏温旨嘉纳,称为纯正有本之学。旧志:升南京礼部尚书,转吏部尚书,三疏乞休,不允,改兵部尚书,奉敕参赞机务。讲武之暇,兴学。旧志:时上欲亲征安南,若水进治权论,与诸文武大臣议不合,庚子复疏乞休,奉旨准致仕,遂南游武夷,乃还甘泉,入罗浮。旧志:归居禺山,讲学不倦。一日出讲堂,令诸生澄心默坐,久之而退,后寝疾数日,命治后事,乃沐浴敛裳就息不语,而于怀中手画正字,盖谓得正而毙云。是夕一鼓,有大星陨于西北,其光亘地。通志:其设教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旨,曰:“此吾六字符也,勿忘勿助,其庶几乎”。从游甚众,吕柟、蒋信其最著者。隆庆初,赠太子少保,溢文简。旧志:士出其门合三千九百人。隆庆癸亥,以例请恤,典敕赐祭葬,赠太子大保,溢文简,礼郡邑乡贤。按眼兖州史料,先生在嘉靖时颇以龃龉终,故至隆庆初始赠恤,其所赠为太子少保,制词尚在志中,可按也。旧志作太子大保,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