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續藏經 律要後集

 明 智旭集

  律要後集目次

  誦或本(出地持戒品中菩薩戒本經。故今省之)  菩薩戒羯磨文釋(收于續藏經第六十壹套中)  重定授菩薩戒法  學菩薩戒法  梵網經懺悔行法(出于在家律要廣集。故今省之)  毗尼後集問辯

  

  律要後集

  重定授菩薩戒法

  (若諸菩薩。欲學菩薩三聚淨戒。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於無上菩提。發弘願已。審求功德具足有智有力菩薩法師。先禮雙足。偏袒右肩。膝輪據地。合掌恭敬。作如是請)。

  大德憶念。我某甲。於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薩淨戒。

  惟願須臾不辭勞倦。哀愍聽授(如是三說)。

  (既請師已。乃徃像前。燒香致敬。或復清眾為舉香讚。香讚既畢。一心恭敬。向十方三寶。翹勤禮拜)。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各一禮已。次復[跳-兆+兼]下恭敬。膝輪著地。對佛像前。合掌請師)。

  惟願大德哀愍。授我菩薩淨戒。

  (請已。專念一境。長養淨心。作是思惟。我今不久當得無盡無量無上功德藏 爾時戒師應問言)。

  善男子聽。汝是菩薩不(答是言)。發菩提願未(答言已發)。

  善男子聽。汝等今者。欲於我所。受諸菩薩一切學處。受諸菩薩一切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汝能受不(答言能受)。

  (如是三問答已。次應語言)。

  佛子。應受四不壞信(此下歸依悔過發願三節。皆應自說。如或不能。師應教授)。

  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僧。歸依正法戒(如是三說)。

  佛子。次應悔三世罪。

  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如是三說)。

  佛子。如是悔過已。三業清淨。如淨瑠璃。內外明照。

  次應發四弘誓願。

  眾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盡誓願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  佛道無上誓願成(如是三說)

  佛子。既發弘誓願竟。我當為汝啟白三寶。證明受戒。汝應一心善聽。作意諦思。當知初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由心業力。悉皆震動。二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如雲如葢。覆汝頂上。三番白竟。十方世界妙善戒法。從汝頂門。流入身心。充滿正報。盡未來際。永為佛種。此是無作戒體。無漏色法。由汝增上善心之所感得。是故汝應至誠頂受。

  (爾時受戒者。胡跪如故。戒師起座。對佛像前。普於十方現在三寶。恭敬供養。頂禮合掌。作如是白)。

  仰啟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今於此中。現有某甲菩薩。於我某甲菩薩所。乃至三說受菩薩戒。我為作證。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此某甲受戒菩薩。亦為作證(如是三說)。

  (次應復座。為說十重戒相勸持)。

  善男子聽。菩薩有十無盡戒。若有犯者。非菩薩行。失四十二賢聖法。汝應諦受。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殺生。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偷盜。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婬欲。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妄語。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酤酒。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說在家出家菩薩罪過。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自讚毀他。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慳。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瞋。能持不(答言能)。  從今身。至佛身。於其中間。不得故謗三寶藏。能持不(答言能)。

  佛子。受十無盡戒已。其受者過度四魔。越三界苦。從生至生。不失此戒。常隨行人。乃至成佛。當知如是菩薩所受淨戒。於餘一切所受淨戒。最勝無上。無量無邊大功德藏之所隨逐。第一最上善心意樂之所發起。普能除滅於一切有情一切種惡行。一切別解脫律儀。於此菩薩律儀戒。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數分。計分。算分。喻分。乃至鄔波尼殺曇分。亦不及一。攝受一切大功德故。

  (受授菩薩俱起。頂禮十方三寶。清眾同稱)。

  受戒功德殊勝行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禮三寶畢。受戒菩薩次應禮謝戒師。及諸大眾恭敬而退)

  重定授菩薩戒法

  跋語

  竊觀比丘受戒。律有定式。五部雖殊。大同小異。故應專遵四分。削後竄之繁文。菩薩受法。經論各異。梵網瓔珞地持善戒。以及心地觀等。被機既別。詳略互殊。是以制旨教行等。各抒己意。增設科條。雖辭美意詳。並殫其致然或義因文隱。反不若經論之痛快直捷。今梵網受法。已失其傳。僅存影略。惟地持瓔珞。的可依承。敬酌三家。會成一式。庶俾詳簡適中。而授者受者。皆得明白簡易。以免紊雜之過耳。

  時崇禎四年辛未季秋古吳智旭謹識

  學菩薩戒法

    明 菩薩戒弟子古吳 智旭 述

  佛前自誓受戒。肇於梵網。詳於地持瓔珞等經。今參以諸經行法。總出十意。一嚴道場。二淨三業。三結界。四修供養。五讚禮歸依。六悔除惡罪。七啟白請證。八正誦戒經。九發誓禮佛。十發願迴向。

  一嚴道場

  住於靜室。設盧舍那像。或釋迦像。或但畫像亦得。然須有佛像。不得單供菩薩像也。懸幡。然燈。香華。飲食。以用供養。或一七日。二三七日。乃至一。年三年。晝夜六時。勤而行之。若不能日日設供。初日決不可闕。或見好相為期。或但發好心。終身行之。若晝夜共三徧。若二若一。但令相續不斷。嚴護不侵。必為諸佛攝受矣。

  二淨三業

  若出家人。先須受具足戒。或沙彌戒。清淨無犯。若在家人。先須全受五戒。無有毀犯。次應發廣大菩提心。誓欲紹隆佛種。盡度一切眾生。方堪受菩薩戒。應於靜處。澡潄清淨。著如法服。攝心正念。口無雜言但當殷勤存想三寶。求其哀祐。

  三結界

  行者於建首日。未禮敬前。當齊修行處。如法結界。以摩訶悉怛哆般怛羅無上神呪。加持淨水。灑著四方為界。或終身行之者。無定壇場。但於每時。先遶像經行誦呪一徧亦得。經云。有此呪地。十二由旬成結界地也。若在家人不能誦全呪者。用大悲神呪亦可。

  四修供養

  行者依法結界已。至尊像前。先敷具拱立。至心運想十方三世無窮無盡一切三寶。起深信解。如對目前。口當唱云。

  一切恭敬。

  一心頂禮十方常住三寶(一禮已。胡跪。添香捧華。作是唱云)。

  嚴持香華。如法供養。

  願此香華雲。徧滿十方界。一一諸佛土。無量香莊嚴。具足菩薩道。成就如來香(散華畢。次復想云)。

  我此香華徧十方。以為微妙光明臺。諸天音樂天寶香。諸天肴膳天寶衣。不可思議妙法塵。一一塵出一切塵。一一塵出一切法。旋轉無礙互莊嚴。徧至十方三寶前。十方法界三寶前。悉有我身修供養。一一皆悉徧法界。彼彼無雜無障礙。盡未來際作佛事。普熏法界諸眾生。蒙熏皆發菩提心。同入無生證佛智(想已起立。唱云)。

  供養已。一切恭敬(一拜)。

  五讚禮歸依

  次復胡跪合掌。作是唱云。

  如來妙色身。世間無與等。無比不思議。是故今敬禮。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一切法常住。是故我歸依。善調心過惡。及與身四種。到不思議地。故我今敬禮。知諸爾燄法。智身無罣礙。於法無忘失。故我今敬禮。稽道過無量。稽首無倫等。稽首法自在。稽首超思惟。哀愍覆護我。令法種增長。逮及最後身。常在如來前。我所修福業。此世及餘生。由斯善根力。願佛恒攝受。

  讚已。一叩首。次起立唱云。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拜下想云。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我此道場如帝珠。一切諸佛影現中。我身影現諸佛前。為求大戒接足禮。至禮賢聖即以諸佛二字。改作賢聖二字。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諸佛。

  想云。真空法性如虗空。常住法寶難思議。我身影現法寶前。一心如法歸命禮。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過去世。盡過去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未來世。盡未來際一切賢聖。

  一心頂禮現在世。盡現在際一切賢聖。

  各一禮已。胡跪唱言。

  我弟子某甲。從今時。盡未來際身。歸依佛。歸依法。歸依賢聖僧。歸依正法戒(三說已。一叩首)。

  六悔除惡罪

  應當緣念無始已來。迷自本心。無惡不造。深自慚愧。永斷相續。懇切自責。至心唱云。

  我弟子某甲。若過去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現在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若未來身口意十惡罪。願畢竟不起。盡未來際。

  三說已一叩首。仍默想云。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想已。自念罪障已滅。身心清淨。猶如瑠璃。

  七敬白請證

  仍前胡跪。至心白云。

  仰啟十方。一切如來。已入大地諸菩薩眾。我今欲於十方世界。佛菩薩所。誓受一切菩薩學處。誓受一切菩薩淨戒。謂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如是學處。如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具。未來一切菩薩當具。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具。於是學處。於是淨戒。過去一切菩薩已學。未來一切菩薩當學。普於十方現在。一切菩薩今學。惟願十方。無邊無際。諸世界中。諸佛菩薩。第一真聖。於現不現。一切時處。一切有情。皆現覺者。於弟子某甲受菩薩戒。為作證明。

  三說已。一叩首。若恒課者。一說亦得。

  八正誦戒經

  或胡跪像前。或於像側設一小座。就坐而誦。或能背熟戒經。經行誦之亦得。仍須添香致敬。先應合掌三稱。

  南無梵網教主盧舍那佛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億劫難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次誦梵網經心地品。或全誦上下二卷。或但誦下卷。或以下卷分作二時三時。乃至六時。隨力誦之。

  誦時當令字句分明。勿有差脫。

  九發誓禮佛

  經畢。仍須添香致敬。胡跪像前。先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次發誓云)

  如是戒品。我今於一切三寶前。誓願受持修學。盡未來際。不復捨離。假使持戒因緣。百千萬劫。恒受困苦。誓以不苦故。退失今日道心。假使破戒因緣。百千萬劫。恒受安樂。誓不以樂故。退失今日道心。以此學戒功德。願我及眾生。從無始世來。所作眾罪。盡得消滅。若一切眾生所有定業當受報者。我皆代受。徧微塵國。歷諸惡道。經微塵劫。備嘗眾苦。歡喜忍受。終無厭悔。令彼眾生。先成佛道。我所發願。真實不虗。願十方三寶。現為我證。手摩我頭。衣覆我體。甘露灌頂。光明炤身。令我道心。日夜增長。入諸三昧。得陀羅尼。文殊智海。念念清淨。普賢行海。念念圓成。命終之後。生諸佛前。證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能遊戲。出入塵勞。盡度迷流。同登覺岸。虗空有盡。我願無窮。歸命頂禮。一切三寶。

  一心頂禮梵網教主盧舍那佛(三禮)。

  一心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

  一心頂禮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一心頂禮藥師瑠璃光佛。

  一心頂禮過去七佛十方十佛。

  一心頂禮三十五佛。五十三佛。百七十佛。

  一心頂禮莊嚴劫千佛。賢劫千佛。星宿劫千佛。

  一心頂禮盡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一心頂禮梵網經菩薩心地品微妙尊法(三禮)。

  一心頂禮大小乘毗柰耶藏。及十方三世一切尊法。

  一心頂禮玄通華光主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華光王大智明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藥王菩薩藥上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地藏菩薩。金剛藏菩薩。虗空藏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一生補處彌勒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盡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摩訶薩。

  一心頂禮優波離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陀尊者。一切緣覺聲聞賢聖僧。

  觀想偈如前應知。若作常課。於道行疲病等時。不能禮拜者。隨於四威儀中。但瞑目運心作禮拜想。其功德與五體投地無異。

  十發願迴向

  禮佛竟。仍須添香致敬。胡跪合掌。說是弘願。

  稽首三身圓滿尊  一切真如覺性海  稱彼法界等虗空  種種莊嚴大願海  果因交徹不思議  菩薩一切修行海  亦禮阿彌陀如來  觀音勢至及地藏  我為慈親罔極恩  徧憫一切眾生界  發生如實增上心  修行念佛勝方便  深信淨土攝受門  廣大誓願普皆被  妙戒為舟智慧舵  方便為帆佛力風  盡未來際渡眾生  終不一念捨五濁  諸佛願海如帝珠  攝於我願重重現  我願亦如摩尼王  諸佛願海悉皆攝  願輪橫徧於十方  亦復豎窮於三際  一切智智之所乘  故我至心勤修習

  第一願者。我發本心。為欲上報慈父生我之恩。惟願三寶慈悲力。令我無始以來。經生慈父。咸生淨土。速證菩提。能令聞我名者。亦得上報父恩。  第二願者。我本發心。為欲上報悲母養育之恩。惟願三寶慈悲力。令我無始以來。經生悲母。咸生淨土。速證菩提。能令聞我名者。亦得上報母恩。  第三願者。願度法界虗空界一切眾生盡成佛竟。我然後方取泥洹。  第四願者。願我婬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能令聞我名者。亦得永斷婬根。  第五願者。願我殺害業習。滅盡無餘。能令聞我名者。徧生慈力。  第六願者。願我癡闇謗三寶業。滅盡無餘。能令聞我名者。正信三寶。  第七願者。願我諸不善業。悉得清淨。能令聞我名者。安住梵行。  第八願者。願我決生極樂世界。速證無上菩提。分身塵剎。度脫眾生。盡未來際。無有疲厭。  第九願者。願我生生世世。不忘本願。於五濁世。善化眾生。  第十願者。願我在在處處。弘通正法。無諸魔障。  十一願者。願得無量智慧。善能通達一切佛法。  十二願者。願得無量辯才。開導羣迷。降伏外道。一切無畏。如師子吼。  十三願者。願得無量神通。徧至十方國土。承事一切如來。及善知識。一切海會。無不得與。  十四願者。願我能出種種微妙音聲。盡未來際。讚歎三寶。令諸眾生。知所歸依。  十五願者。願能隨意出生種種微妙供養。供養三寶。為諸眾生。作大福田。  十六願者。十方一切眾生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令其成就無上菩提。  十七願者。十方如來成正覺時。我先勸請轉大法輪。開示眾生無上覺路。  十八願者。十方如來般涅槃時。我悉勸請莫入涅槃。常住世間。饒益含識。  十九願者。十方如來會中。推我為大法王子。佛於一切海會。讚我功德智慧。慈悲願力。如觀世音。如地藏王。等無有異。  二十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諸地獄。觸我光者。應時變諸苦事。成勝妙樂。  二十一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諸餓鬼。觸我光者。應時捨餓鬼身。得淨土生。  二十二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諸畜生。蒙我光者。離諸怖畏。捨身之後。得淨土生。  二十三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諸鬼神。蒙我光者。悉捨瞋心。開悟佛道。捨諸醜陋。得清淨身。  二十四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諸苦惱眾生。蒙我光者。疾病消除。六根具足。一切危難皆解脫。無量恐怖悉捐除。無病延年。發菩提意。若臨命終。即生淨土。  二十五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觸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及諸魔外。令其身心捨諸邪見。通達佛乘。  二十六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觸人天。令其不迷欲樂。及欣厭定。各各勤求無上菩提。  二十七願者。願以大悲光明。炤諸聲聞緣覺。令其捨無為證。速趨佛乘。  二十八願者。願以大悲音聲。開示一切眾生。令諸眾生。決定明悟。不戀三界。不樂餘乘。惟求無上菩提。  二十九願者。願以大悲神力。隨順眾生種種所求。恒令如願。俾於我法。生深信心。  三十願者。我以救度眾生故。願於十方現作佛身。或現淨土。攝取眾生。莊嚴殊勝。踰於極樂。或現穢土。化導眾生。方便無量。調伏惡友。  三十一願者。我以救度眾生故。願於隨類現身。一一類中。種族尊勝。威德自在。令諸同類。恭敬愛慕。如所教誨。直至菩提。  三十二願者。一切無佛法處。一切法滅處。一切佛法不能行處。我誓以大悲方便。現身於中。隱顯大化。為長夜燈。救拔沉冥。出於苦海。  三十三願者。願我恒於眾生餓渴之時。現作飲食。疾疫之時。現作藥草。寒凍之時。現作衣服。熱惱之時。現作凉風。險阻之處。現作津梁。乃至眾生一切所須。皆現作之。令諸眾生。若服若食。若倚若履。咸得安樂。發菩提心。  三十四願者。若諸眾生。樂求佛乘。聞我名已。不捨肉身。得佛菩提。證於究竟。  三十五願者。若諸菩薩。莊嚴佛土。聞我名已。其國勝妙。踰於極樂。欲現穢土。則得無量方便。善化剛強難化眾生。  三十六願者。若諸眾生。欲見諸佛淨土。聞說法音。我願令彼皆得見聞。  三十七願者。若諸眾生。欲往無數世界。供養三寶。願令一念之間。普得周徧。  三十八願者。若諸眾生。欲生諸佛淨土。聞我名號。即得隨願往生。  三十九願者。若諸眾生。同我誓願。速得無量智慧方便。威德自在。  四十願者。若有眾生。樂求小乘。我願令彼速登聖果。即便迴心入菩薩乘。  四十一願者。願諸十方修行菩薩。聞我名號。直至菩提。永無魔事。  四十二願者。願諸十方邪魔外道。聞我名號。即捨邪見。同歸正覺。  四十三願者。若有眾生。身具五逆十惡。四棄八棄。當墮大地獄中。我願以大悲心力。使知求哀懺悔。隨現勝妙色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彼罪根永拔。發菩提心。  四十四願者。若有眾生。或謗我法。或詈我名。彼雖障重。我誓以平等大慈悲力。令其滅惡。速趨菩提。  四十五願者。願我慈眼。最極清淨。普視盡虗空界。乃至極苦之處。悉令安樂。極惡眾生。悉令賢善。  四十六願者。願我印手。最極莊嚴。於念念中。出生一切諸供養雲。諸珍寶雲。諸衣服雲。諸眾具雲。諸飲食雲。諸醫藥雲。諸三昧雲。諸總持雲。諸辯才雲。諸光炤雲。徧虗空界。利益眾生。盡未來際。無有斷絕。  四十七願者。願我名號最極高遠。盡十方界。靡不周徧。乃至法滅之處。我名不滅。恒令眾生。若聞若稱。悉得解脫。  四十八願者。願我色身。最極微妙。以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大人之相。而自莊嚴。一一相。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隨形好。一一好。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光明。一一光明。皆作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色。嚴飾國界。皆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聲。宣揚妙法。皆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香。普熏一切。皆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上妙飲食。供養一切。皆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衣服眾具。普施一切。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化佛。教化一切。一一化佛。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諸佛菩薩。以為眷屬。一一菩薩。皆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殊勝莊嚴。一一莊嚴。皆作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事。一一佛事皆於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世界。利益眾生。其有眾生。見一佛事。則得見我微妙色身。見我身者。則能與我平等。則能速得成佛。

  願我臨欲命終時  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  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  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  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  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覩如來無量光  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  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徧十方  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虗空世界盡  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  我願究竟恒無盡  我此廣大殊勝願  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  速往無量光佛剎  十方三世一切佛  諸尊菩薩摩訶薩  摩訶般若波羅蜜(次起唱三自歸)

  自歸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歸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和南聖眾

  發願之法。各隨所樂。或樂學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藥師如來十二大願。及普賢菩薩十願王等。隨意用之。未必專令依此願也。又或隨自意樂。欲發種種諸願。或廣或略。亦無不可。但令與四弘誓願相合。斯無過矣。善學者幸自擇焉。

  此學戒法。定於戊辰之夏。業已刊入毗尼後集。今癸未夏日。重更一二。附於梵網合註之後。此後當以是為準云。藕益智旭敬識。

  學菩薩戒法

  毗尼後集問辯

  問。梵網云。於未受戒人前說七佛教戒者。犯輕垢罪。若謂但遮誦時。不遮講時者。誦時僅宣文句。講時備解義理。重筌輕魚。有何意旨。

  答。比丘戒法。關係僧輪。為防賊住。故一切俱遮。菩薩戒法。普収五道。解義發心。事非所禁。但誦戒時。恐有發露懺悔之事。不合令未受者知。故云不得說也。

  問。菩薩戒本。止列四重。梵網廣明十重。詳略不同。又梵網犯十重者。必見好相。方許更受。戒本但云失菩薩戒。應當更受。寬嚴有異。此二經典。一是本師和尚宣揚。一是授戒闍梨親述。不應互相違反。畢竟如何會通。

  答。戒本出於地持。地持合殺盜婬妄。共名出家八重。善生問經。列殺盜婬妄酤酒說過。名優婆塞。六重。梵網備二經之義。總為十重。瓔珞亦同。良繇所被之機不等。故詳略之致有殊。今戒本止列四事。復有三義。一者在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五戒。出家欲受此戒。必已先受十戒具戒。殺盜婬妄。既是根本性重。不須更列。故惟列此增上戒法也。二者菩薩戒法。逆順無方。為眾生故。容可少分現行性罪。此之四戒。理無開許。故獨列之。三者根本四罪。一犯永墮。受五戒十戒具戒時。已明斯義。大乘教門。雖通懺悔。必以見相為期。此之四法。犯雖失戒。猶堪更受。恐濫前四。故獨列之。若梵網謂犯重必須見好相者。正繇釋迦是大戒和尚。一往立法。不得不嚴。而彌勒既作授戒闍梨。輕重開遮。理須詳悉。今應准諸經論。參合發明。當知殺盜等四。隨犯一種。諸戒並失。得見好相。大可重受。而比丘法中。仍無僧用。酤酒等六。隨犯一種。失菩薩戒。具戒以下。不名為失。故殷勤悔過。許其重受。此二經所以互相影略。非相違也。

  問。比丘法中。遮罪難緣乃開。今大士律儀。為利他故。性罪有開。遮罪無文。此義云何。又逆順二行。若階聖位。則自他能益。倘凡夫初學。身心力弱。自尚有虧。安能利人。或駕言菩薩。藉口悲心。順情所作。為有罪否。

  答。遮罪為護眾生。大士皆應同學。惟住少利少作少方便者。不共學之。若難緣所開。既已同聲聞學。何須更開。惟此性罪。一向但遮。故須開也。就開聽中。不揀凡聖。但令果出悲心。願代他苦。深生慚愧。不以為功。則戒身無恙。倘駕言藉口。率意任情。止成自欺。必虧戒體。莫貪大士之虗名。而招長夜之苦報也。

  問。受戒羯磨文中。若無授者。聽佛像前自受。梵網自誓受戒。必須要見好相。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復云何通。

  答。受戒一事。須論因緣。因是內心殷重。緣是授受分明。約修證則貴因深。約教道則藉緣具。是以比丘律藏。嚴住持僧寶之體。專重眾緣。瓔珞地持。開趨向菩提之路。但觀因地。梵網最初結戒。理須二法並扶。故雖許自受。必以見相為期也。又復應知。如起信所明。或有眾生。以大悲故。能自發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故。能自發心。復有見佛色相而發其心。今梵網制令求見好相。所以使其發趨菩提。地持許其像前得受。則但指彼已發心者。是則梵網嚴於立法。地持嚴於擇人。亦互為表裏也。復次瓔珞經云。諸佛菩薩現在前受。名上品戒。法師相授。名中品戒。千里無師。像前自受。名下品戒。亦無求見好相之言。然猶一往約外緣分別耳。復有論云。發增上心。得增上戒。又云。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是則亦可約內因分上中下也。今人求戒。大須自審。果能念念與悲智相應。上荷正法。下憫含生。便可直遵瓔珞地持。設不遇師。亦得自受。如或雖希佛道。悲智未深。則須秉持梵網法門。千里無師。必求好相。更或現有明師。心存憍慢。不從求受。別向像求。斯則兩經咸所不聽。五悔終不成功。既欲遠趨極果。豈容因地不真。豪傑之士。斷不宜自欺自誑矣。

  問。大乘重在內因。今時律師。與人受菩薩戒。可知其內因真否。如或不真。名得戒否。如不得戒。則設犯十重。還以十重定其罪否。

  答。菩薩戒羯磨文中。具有觀察當機之法。若不能知其內因而妄相傳授。不免無解作師之過。彼受戒者。不善無記心中。雖不發戒。然既濫膺菩薩之名。自當依法判罪。非若比丘戒中。竟以賊住論也。

  問。懺罪羯磨中。許向小乘悔過。梵網經中。不得向未受菩薩戒者前說此千佛大戒。尚不應向說。況可向悔過耶。又云何通。

  答。小乘雖未受菩薩戒。而是住持僧寶。堪受懺悔。又聲聞人。雖未識長者是父。實是長者真子。非餘一切未受戒者可比也。至於半月說戒。遣之令出。則是布薩常規。亦是彈斥微旨。不可執此而難彼矣。

  問。梵網初輕戒中。見上座和尚阿闍梨等。應如法供養。四十一戒中。教誡師應教請二師。又五逆加弒二師成七。今授菩薩戒。云何止有一師。既得戒已。稱誰為和尚耶。

  答。若准經文。似須二師。然瓔珞地持。並止一師。又梵網受法。傳自什師。載於義疏。亦止一師。所云請二師者。恐即是請佛菩薩耳。所云應如法供養二師。及弒二師成逆。則徧指比丘戒等二師亦可。

  問。重定受戒法中。初時問答。既已發菩提願。云何悔罪之後。復令發於四弘。豈不招重繁之過。

  答。菩提心者。非止一發。惟應數發。令菩提心相續不斷。況前是審因。今是秉法。前是發心向道。今是誓鎧莊嚴。豈云重複。且如先已請師。像前復請。又如授比丘戒。屏問遮難。僧中復問。亦可云重繁耶。

  問。既謂機感有殊。授法不一。則若簡若繁。俱無乖舛。既謂增設科條。義因文隱。則直宗一轍。更為痛快。何必會三家成一式。方為契理契機。

  答。理無多致。機貴隨宜。直宗一轍。其說甚當。但根器不同。習性各別。始予獨遵慈氏羯磨。往往有嫌其太略者。既法可融通。何妨參酌。乃敢折衷。會三為一。但用經論成言。更不別加文飾。三典現並流通。想是機宜有在。聊順一時之機。匪敢執今非古。可用與否。一任後賢。

  毗尼後集問辯

  律要後集(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