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續藏經 華嚴還源觀科

 宋 淨源刊正

  

  華嚴還源觀科

    晉水沙門 淨源 刊正

華嚴還源觀科(二)

初題目(二)

  初依經標題  二述觀人號

二本文(三)

初略序宗旨(二)

初歎聖教超勝(三)

  初總歎教宗(夫滿)二別明體用(三)

  初約法被機(然用)  二約喻貼釋(其猶)  三機宜獲益(既覺)

  三會別歸總(故得)

二敘凡情難曉(四)

  初義深叵窮(竊見)  二機淺妄執(是以)二興懷述觀(四)

  初統括經旨(今者)  二解惑由機(明者)  三刪補群典(輙以)  四縱奪略示(雖則)

  四迷者悟道(冀返)

二廣辨觀門(二)

  初總別開章(今略)二依章牒釋(二)

  初列名(一顯)二廣辨(四)

初正辨(六)

初顯一體(三)

初牒釋(二)

初正釋自性清淨(二)

  初通顯自性(一觀)二別釋清淨(二)

  初約垢淨釋(又隨)  二約增減釋(亦可)

  二縱辨離垢清淨(雖有)

  二引證(起信)  三結名(故曰)

二起二用(二)

  初躡前標後(自下)二依標列釋(二)

初海印森羅常住用(二)

初釋名(二)

  初約法釋(一者)  二約喻顯(猶如)

二引證(二)

  初引經論互證(起信)  二引華嚴結名(華嚴)

二法界圓明自在用(二)

  初雙示(二者)二雙釋(二)

  初通釋二名(謂廣)二別結二名(二)

  初約行結自用(良以)  二準經結正受(華嚴)

  三示三徧○  四行四德○  五入五止○  六起六觀○

  二統收○  三會名○  四示謙○

  三偈辭勉學○

○三示三徧(二)

  初牒名略示(三示)二依數別辨(三)

初一塵普周法界徧(三)

  初正釋(言三)  二引證(經云)  三結名(準此)

二一塵出生無盡徧(三)

  初牒釋(二者)二引證(四)

  初雙引經論(起信)  二據義相即(依此)  三徵釋所以(何以)  四結旨重證(如上)

三問答(二)

初問(二)

  初躡前申疑(問據)  二列疑請益(且於)

二答(四)

  初總示大意(答大)  二徵釋群疑(何以)  三結略示廣(如是)  四引證結名(經云)

三一塵含容空有徧(六)

  初釋名示觀(三者)二引論敘疑(二)

  初正引論文(寶性)  二順明反釋(今此)

  三舉一例餘(如一)四契理成益(二)

  初契理顯用(若證)  二因用成益(故得)

  五引經為證(經云)  六釋義結名(若纖)

○四行四德(二)

  初躡前標後(自下)二依標列釋(四)

初隨緣妙用無方德(四)

初牒名總釋(二)

  初正釋(一者)  二引例(維摩)

  二準義別釋(又以)  三法喻雙示(良以)  四約喻結名(若贓)

二威儀住持有則德(四)

  初牒名略釋(二者)二約較廣釋(二)

  初歎佛滅傳授乖宗(但以)  二嗟後裔無依義溺(故今)

三引經論證(二)

  初正引經論勸修(故瑜)  二重引起信釋名(亦應)

四問答遣疑(二)

初以理難事(二)

  初問(問準)二答(二)

  初喻(答譬)  二合(真如)

二以僧難俗(二)

  初問(問出)二答(二)

  初在家奉戒(答出)  二引證結名(經云)

三柔和質直攝生德(二)

  初約悲智攝生(三者)  二約仰教結名(又質)

四普代眾生受苦德(二)

  初令斷惡名代苦(四者)二運悲救名代苦(五)

  初正明(又苦)  二引證(華嚴)  三釋義(謂眾)四問答(二)

  初問(問眾)  二答(答菩)

  五引論(雜集)

○五入五止(二)

初通敘(四)

  初躡前標後(自下)  二依標略釋(五止)三引教廣辨(五)

  初當經(華嚴)  二他部(又準)  三雙釋(此乃)  四舉況(如人)  五合法(眾生)

四結例引證(二)

  初結例(此義)  二引證(起信)

二別列(五)

初照法清虛離緣止(二)

  初總牒釋義(言五)  二引證結名(維摩)

  二觀人寂怕絕欲止(二者)三性起繁興法爾止(二)

  初牒釋(三者)二引證(經云)

  四定光顯現無念止(四)

  初牒釋(四者)  二引證(華嚴)  三辨益(若有)  四結名(不為)

五理事玄通非相止(三)

  初隱顯釋玄通(五者)  二存奪釋玄通(又理)  三悲智結止名(玄通)

○六起六觀(四)

  初躡前生後(自下)二問答斷疑(三)

  初敘義雙問(問準)二引教雙答(二)

  初起信(答起)  二大經(華嚴)

三通初學妨(二)

  初問(問止)二答(三)

  初捨外緣(答侅)  二除內心(然後)  三勗自察(凡夫)

  三依止修觀(六起)四正明六觀(六)

初攝境歸心真空觀(三)

  初牒釋(言六)二引證(二)

  初引論(論云)  二引經(又經)

  三結名(以此)

二從心現境妙有觀(二)

  初局釋此門(二者)  二兼釋前門(謂前)

三心境祕密圓融觀(三)

  初標名釋義(三者)二約報互現(二)

  初正中現依(或身)二依中現正(二)

  初正辨(或到)  二指廣(就此)

  三會前結名(如是)

四智身影現眾緣觀(三)

  初法(四者)  二喻(猶如)  三合(如來)

五多身入一鏡像觀(二)

  初標名略釋(五者)二引經廣釋(三)

初十身〔更〕(二)

  初正明結觀(經云)  二例餘一切(如一)

  二六根互用(或以)三徵釋證成(二)

  初徵釋(何以)二證成(二)

  初引文為證(經云)  二依義結名(或以)

六主伴互現帝網觀(二)

初正釋(二)

  初標釋(六者)  二結旨(隨舉)

二舉例(二)

  初遇友表無盡(如善)  二親證結無盡(此明)

○二統收(三)

  初法(此上)  二喻(此理)三合(二)

  初正合前文(此亦)二躡示頓漸(二)

  初頓根獲益(圓滿)  二揀漸示頓(欲使)

○三會名(二)

  初依名別示(然示)  二具德總結(如是)

  ○四示謙(余雖)

  ○三偈辭勉學(備尋)

  還源觀科(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