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續藏經 華嚴原人論解

 元 圓覺解

華嚴原人論解序

    長安大開元寺講經論沙門 圓覺 撰

  三聖立言殊途妙契羣賢著述隨教異宗致令執指之徒競成齟齬至若尋流討本而得其歸趣者蓋亦鮮矣有唐圭峰禪師憫之於是稽外內之聖心賾半滿之幽致製斯雅論目曰原人文啟四門義該眾美將使息其異見示彼真歸不假他求直捷令悟觀其抑揚研覈引證會通辯而不華周而不比精深切當簡妙嚴明濬畎澮以距川導江河而注海誠謂生靈妙本之指南矣自非高明圓暢深造聖賢之閫閾能如是乎裴相國嘗云如來為說教之主吾師為會教之人信哉裴公既序之於前屏山李君復題之於後萬松禪老又開九對十八重以贊其說三賢皆達道之士不妄許可自非理歸至當豈君子亦黨乎竊嘗考諸圭峰箋註經論詮示禪宗逮百十餘卷唯華嚴圓覺金剛般若等章疏盛行于世獨恨斯文之未有以發明者餘曩在長安嘗以講誦之暇采摭諸說聊為訓解初欲附於文下然恐與論註相濫故別書之藏諸篋笥自備觀覽暨抵京師因學徒諮請輒復敘其梗概於篇首文雖淟涊義似有宗欲知吾人之所以為人者得不留神於是書。

  旹至治壬戌四月既望敘于京師萬安之東軒

  

  華嚴原人論解卷上

    長安大開元寺講經論沙門 圓覺述

  △將解此論大分為四初題目次撰人三敘引四本文顯目復二初解正題後解并序今初正題。

  華嚴原人論

  華嚴二字所宗之經原人論者正顯所造所宗經者具云大方廣佛華嚴經清凉大師云大方廣所證之法佛華嚴能證之人所證法中具三大故大者體大方者相大廣者用大能證人中有因有果華嚴是因佛是果故華即普賢萬行嚴即文殊大智謂以大智為主運於萬行嚴大方廣本有之法成毗盧遮那十身佛果故經之一字即能詮教義不異常具釋此題廣如本疏今論題中所以標者以是此論之所宗故下五教中一乘顯性即此經故不全標者非釋經故。

  原人論者原者推究其本之謂也徐鉉說文解云原者泉之本也後人從水而以原為原隰之原今所不取謂今欲窮究人之本始故曰原人人者涅槃云多思慮故名人又人者身口柔軟又人者名有憍慢又人者名破憍慢釋曰多思慮言為總謂人中念慮善惡無記種種不同念念差別故云爾也身口柔軟別語善人破憍慢言約修行者反此為有又雜心論云意寂靜故名人釋曰此揀惡道眾苦逼迫無寂靜時亦約性說如禮記云人生而靜天之性也問佛教常言眾生通五趣等何故此論但標原人答論主約人是我同類故序云我今得此人身而不自知(云云)又六道中其餘五趣苦樂不均不堪修行故偏勸人故曰原人裴相國圓覺序曰生靈之所以往來者六道也鬼神沉幽愁之苦鳥獸懷獝鉞之悲修羅方瞋諸天正樂可以整心慮趣菩提唯人道為能耳三世諸佛皆於人中成佛蓋為此也下文有義可檢敘之知人之源則四聖六凡類可知矣。

  論謂評議假立賓主問答徵通研究深旨教誡學徒故名曰論若合釋者原通能所論為能原人為所原是人之原原人即論依主持業次第可知或原即人原人之論二釋反上望上所宗即華嚴之原人論也或取大經之目以成本論之題即分有財得華嚴號解正題竟。

  △後解并序。

  并序。

  并者兼及之義序者由也引也引後正文為由緒故以論并序作自一人故不別立序題但附論題之下而以并序故小書別之異正文故若望總題六離合中相違釋也。

  △二撰人。

  終南山草堂寺圭峰蘭若沙門宗密述。

  終南至蘭若即所依處於中終南山乃所依之總名地屬三秦東西磐礴八百餘里終南之山揀餘山故草堂已下別指所居泛說終南境則寬漫故復舉此然草堂即後秦逍遙園自羅什入秦詔於此園譯經剏草堂以居之因改為寺寺者司也國置九寺以立九卿由漢代騰蘭初屆舘于鴻臚爾後僧居因名曰寺即始於洛陽之白馬也圭峰蘭若者圭峰乃終南之別峰以其山如王者所執之圭故以名焉梵云阿蘭若此云寂靜處出家所居要離諠[言*貴]故此土好略但云蘭若草堂之寺圭峰之蘭若皆依主釋然草堂圭峰相去不遠論主平居或在草堂或在圭峰若裴相國序云論主北遊清凉山回住於[邱-丘+虖]縣之草堂寺未幾復入寺南圭山故雙舉耳草堂寺望圭峰蘭若作鄰近釋或相違釋望終南山總別依主釋所依處竟。

  沙門等者即能述人沙門二字義如常釋宗密二字論主別諱俗姓何氏果州西充人幼業儒典遇荷澤和尚之孫圓和尚於遂州因緣有契遂從剃染學該內外宗說兼通造華嚴圓覺等諸經論疏鈔著禪源詮並行于世廣如本傳沙門望宗密通依主持業二釋望上終南山等能依所依作釋可了述之一字陳功業也先德云敘理名述先來有故作故名造今新起故此論創製理應名造良以論主蘊窮源之妙慧暢博達之宏才布之以名句文身著之於翰墨簡牘誘邪迷於正道斥邊徼於大方有功不伐但云述耳述通能所作釋可知釋撰人竟。

  △自下第三序引分三初通顯大意次別敘諸宗後正明造論初文亦二初就所原以標宗於中二初順明。

  萬靈蠢蠢皆有其本萬物芸芸各歸其根。

  萬靈者羽毛鱗介昆虫之屬其類不一咸具覺知故曰萬靈蠢者出也爾雅云作動也昆虫之類遇冬則蟄逢春而動故字從春及昆今論文中且舉昆虫蠢動之微以況於人其實該於卵胎濕化也言皆有其本者本即因緣瑜伽釋眾生云思業為因殼胎濕染為緣有五蘊生圓覺云若諸世界一切種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婬欲而正性命當知輪迴愛為根本又俱舍頌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楞嚴云卵唯想生胎因情有濕以合感化以離應金剛論云受生攝依殼而生曰卵動類也含藏而出曰胎欲類也假潤而興稱濕濕以合感趣類也不由父母但自想合無而忽有曰化化以離應假類也化亦自想懸想勝處情愛彼境即便化生故云離應故知眾生之類無問巨細皆以愛染而為其本耳此舉有情為例也。

  萬物者百穀草木之類芸芸者繁茂之狀此文借老子彼云夫物芸芸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云云)彼意謂萬物皆自道之所生還歸於道是復其本根也今意但取物各有根然後方得枝葉茂盛此舉無情為例也。

  △二反結。

  未有無根本而有枝末者也。

  廣韻云一在木下為本根株之謂也一在木上為末枝葉之謂也若無根本那有枝末。

  △後正顯所例。

  況三才中之最靈而無本源乎。

  況謂比況上明昆虫草木尚有因緣比擬於人亦當如是安得不窮其本致乎言三才者天地人也才謂才能謂天有運動之才地有生成之才人有鑒慮之才古人云天生萬物唯人最靈既曰最靈是勝於萬物者也可無本乎。

  △後就能原以立理二初先立理。

  且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此二句文全取老子明皇注云智者役用以知物明者融照以鑒微智則無所不知明則無所不照彼疏釋云知識察也言役心生智識察前人之美惡可謂之智若反照內察了觀其心不生知法是謂明了今文則用之意則不止如此如下顯真源處了性同佛方是此宗真實智明以本該末亦無遺矣。

  △後正明能原二初反顯須原。

  我今稟得人身而不自知所從來曷能知他世所趣乎曷能知天下古今人事乎。

  我者論主自指五蘊假我蓋舉自己以激勸他人也稟謂稟受如孝經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謂有所稟受而得此身也所從來者即前世所稟依內教說即過去業惑展轉乃至本覺真如是也曷者何也他世即後世也趣謂趣向謂捨此身已當生何道天耶獄耶或升或墜意云既不知生從何來又焉知死所趣向乎如夫子云未知生焉知死此之謂也天下古今人事者天下橫約處古今竪約時人事者如運祚興亡風俗美惡禮樂成壞刑政得失之類是也然知所從來及他世所趣即前自知之事天下古今人事即前知人之事蓋原身為本天下古今為末必先究其本然後窮其末則不失其序矣若夫終日論天下古今至於此身而不知究則是棄本而事末矣如馬遷修史而不免於煩刑楊雄著書而竟終於投閣謂之明智可乎詩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之謂歟。

  △後順成得旨。

  故數十年中學無常師博考內外以原自身原之不已果得其身。

  學無常師者言不但師於一人也清凉云益我為友人皆友焉博謂廣博巧謂巧究內即佛教宗說之旨外則儒老百氏之書其志在於窮究自身之本非為于祿求名之學也夫子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原之不已者已者止也有所未至心不止也功成必致故得其本故論主圓覺疏序云髫專魯誥冠討竺墳禪遇南京教逢圓極又云行詣百城坐探群籍皆其事也。

  △二別敘諸宗五初敘外教。

  然今習儒道者秪知近則乃祖乃父傳體相續受得此身遠則混沌一氣剖為陰陽之二二生天地人三三生萬物萬物與人皆氣為本。

  明教大師云(宋高僧契嵩禪師作輔教編聞於朝廷仁宗許編入藏賜號明教大師下文多引用之矣)道教與儒教同源出於三皇五帝故今從古相合以明儒即儒教孔子為主成氏南華註云儒姓鄭名緩篇韻訓云儒者柔也道即道教老子為主其後列禦寇莊周皆宗之後世張陵之徒雜以邪說非老氏之本旨今言道教但取老莊言乃祖乃父(云云)者傳約從本流末續謂以末繼本謂祖傳父父傳孫世世不絕子續父父續祖展轉乃至高曾遠祖故孝經云父母生之續莫大焉遠則下展轉推窮則自混元一氣(云云)謂天地之前唯一元氣混然不分故曰混沌剖謂剖判即混沌既分之後陽氣輕清故上升陰氣重濁故下沉升者為天沉者為地二氣和合人生其中是為三才從此漸有萬物道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明皇注云一者冲氣也言道動出冲和妙氣於生物之理未足又生陽氣陽氣不能獨生又生陰氣積冲氣之一故云一生二積陽氣之二故曰二生三陰陽含孕冲氣調和然後萬物阜成故曰三生萬物又周易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太業又鈎命訣云易有五太一曰太易氣象未分也二曰太初元氣萌也三曰太始形之端也四曰太素形變有質也五曰太極形質已具也從此漸生天地萬物論中雙合二家之意為文該上諸說雖小不同皆以氣為初始漸有人及萬物故。

  論結云萬物與人皆氣為本。

  △二敘內教。

  習佛法者但云近則前生造業隨業受報得此人身遠則業又從惑展轉乃至阿賴耶識為身根本。

  此雖總言佛法意乃別指權小近則下指人天教遠則下一句小教阿賴耶識即法相教於此三中前不兼後後必兼前中間云乃至者謂惑又從執而起然惑與執各有二種惑二種者一煩惱障二所知障執二種者一我執二法執謂五蘊等從眾緣生本無實性眾生不了計以為實名曰法執由執法故於諸理事世出世法不能通達名所知障此五蘊中法尚難得況主宰者眾生於中妄計實我名為我執由執我故煩惱障生塵勞競興業報不息由此輪轉苦果無窮而二乘人但除我執煩惱障未斷法執所知障菩薩雙斷二執二障然此二執二障於賴耶識皆有種子從種生現起惑造業推窮其本則自賴耶故云乃至廣如下明。

  △三總非。

  皆謂已窮其理而實未也。

  如上所說皆是聖人權漸之談非究竟了義之旨恐人執滯故總非之意在責人非斥法也。

  △四通妨。

  然孔老釋迦皆是至聖隨時應物設教殊途內外相資共利群庶。

  恐有難云如前所說元氣陰陽業惑識變皆是孔老釋迦至聖所說何得非之故今通云自是學人不達聖意豈孔老釋迦之過歟然則聖意若何論云然孔老(云云)此乃總出三聖立教之意也言隨時應物者孔老之時此方人根未熟尚未堪聞因果之說況佛性了義之談故孔老先以仁義道德而漸誘之旦指元氣陰陽為本西方佛出世四十年前人根未熟未堪聞於佛性了義之旨是故大覺且隨二乘五性之機說業識變等至四十年後方說一乘故法華經云久默斯要不努速說皆顯隨時應物也言殊途者謂殊異路途即指前所說元氣業惑等立教不同故曰殊途言內外相資等者資者藉也助也謂雖設教不同然亦互相資賴道並行而不悖也蓋佛教藉儒老為誘物之始儒老藉佛教為成物之終如目足相資方能全濟又震旦之機宜以仁義道德而化故孔老以是化之餘方之機宜以業惑等化故大覺以業惑等化之眾生不一故曰群庶。

  △五躡迹重通二初總明權實二初縱。

  策勤萬行明因果始終推究萬法彰生起本末雖皆聖意。

  恐人難曰三教聖人利物之心既同則應三教皆可原人何故此中偏宗佛教故復答云利物之心三聖雖同權實之用三聖則異儒道一向是權佛教兼於權實今取實教了義故偏宗佛迷於權實豈達聖意言策勤萬行者策謂策發萬行者且言行門之多不但說施戒等至於四諦緣生十善五戒四禪八定儒老五常道德等皆在其中細詳文意自可見矣因果始終唯明佛教修因為始感果為終或約一人先後為始終也萬法至本末亦通三教儒道以氣為本釋教以業惑八識真如為本隨宗不同末則可知從上策勤萬行下至雖皆聖意縱也。

  △後奪。

  而有實有權二教唯權佛兼權實。

  應再問云三教之中何權何實故下句云二教(云云)言權實者權謂權假亦曰權宜秤錘曰權言能酌量輕重以喻聖人方便分別事宜隨器授道孔子所謂可與立未可與權是也實者果之核取其堅也亦確乎不可拔之謂也然則二教之權與佛教之權可得聞乎答曰冥顯有異二教之權即冥權也佛教之權乃顯權也何以言之明教大師云權也者有顯權有冥權顯權則為淺教為小道冥權則為異道為他教釋曰淺教如法相破相小道如二乘人天此之三乘如化城之喻是佛隨宜之說故曰顯權冥權者無方妙用潛興密應或為異道之師以化正彼類或為他教之主用他教法以利于世如華嚴經云或持牛狗及鹿戒或著壞衣奉事火等又清淨法行經云吾遣迦葉以為老子又遣淨光童子示為仲尼故知孔老皆大覺冥權也總明三教權實竟。

  △後別明權實之用二初縱。

  策萬行懲惡勸善同歸于治則三教皆可遵行。

  亦應先難云前明教有權實唯宗實教則應權教皆無用耶答曰是何言歟夫聖人設教各有攸當或權或實隨器所宜故此一科即顯權教之有用也初句如前已解懲惡勸善有懲者戒也止也即止惡興善也儒教三綱五常老氏保雌守弱釋教三學六度莫不皆使人止惡興善而已泛常所說三教大同者此之謂也尚書云為善不同同歸于治今借用之明教云神農誌百藥雖異而同於愈疾也后稷標百穀不同而同於養人也聖人為教不同而同於為善也證此可知遵者依也所歸既同依行皆可是故依儒教則為成德之君子遵老氏則為清淨之真人稟釋教則出三惡而往人天乃至究竟證三乘而圓二果者矣。

  △後奪。

  推萬法窮理盡性至于本源則佛教方為決了。

  此即顯實教之用也亦應問云既三教皆可遵依又何必偏遵實教故今奪云推萬法(云云)大意前言三教皆可遵行者但順聖人隨宜益物治已成之人身非欲窮究所以成人之源本欲窮其本則非了義教莫能盡之言推萬法窮理盡性者推謂尋其本致窮謂極其根源盡謂竭其蘊底萬法即色心等世出世法然窮理盡性語出周易彼繫辭云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彼注云理謂理數性謂性能命者生之極窮理則盡其能若窮其理數盡其性能則順性命之理又儒宗以天所賦為命今佛教亦說理性故借彼文取意則異理謂道理真理性謂法性心性不取天賦故不言命謂真如一法橫對諸事曰理廣也竪貫一法曰性深也然在無情曰法性在有情曰心性亦曰佛性亦名本覺亦曰如來藏即下顯性經中所說真性是也謂色心等法從緣而生無實自性全是真如隨緣所成故此萬法皆以真如而為本源故論主圓覺疏序云萬法虗偽緣會而生生法本無一切唯識識如幻夢但是一心心寂而知目之圓覺此推萬法至本源之謂也唯識亦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諸法實性亦此義也言至于本源者非離真性之外別有本源但約教詮淺深之異故有至不至爾起信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乃至云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立義分云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諸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於此心顯示薩訶衍義故明教大師云人者天者聖人者孰不自性而出所以出者固其本也此本則萬法之大本也注云人天與佛等三乘聖人誰不從此一性所出則知性者為萬法之本源矣華嚴經云云何說諸蘊諸蘊有何性蘊性不可滅是故說無生分別此諸蘊其性本空寂空故不可滅此是無生義眾生既如是諸佛亦復然佛及諸佛法自性無所有則知不生不滅真如妙性實諸法之本源矣非一乘了義何以臻此言決了者謂決定了義亦決斷顯了也此言佛教別指顯性。

  △三明造論二初總顯餘宗未了為造論之緣由三初總明。

  然當今學士各執一宗。

  此言學士即通指習三教者士即人也各執一宗謂習儒者唯執天命習老唯執自然等更不復博究圓暢。

  △次別明。

  就師佛者仍迷實義。

  或執業惑或執識變不信一乘實教設談佛性定揀闡提縱說真如但云不變有所未悟故曰仍迷其猶眾盲摸象豈識象之全軀坐井觀天寧見天之無際。

  △後結責。

  故於天地人物不能原之至源。

  問此科與前別除諸宗何異答前就學人所知以顯教之權實今約學人所執為造論之發端向使學人無封執之情則論主可以亡言矣。

  △二正明造論分三初先敘所憑。

  余今還依內外教理推窮萬法。

  余者我也論主自稱之詞還依內外教理則見解圓融而無偏局之弊與夫未甞讀佛書而輒議佛者相去遠矣夫子云葢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論主之謂歟。

  △次別示。

  初從淺至深於習權教者斥滯令通而極其本後依了教顯示展轉生起之義會偏令圓而至於末(末即天地人物)。

  言從淺至深者即指論初二門斥迷執偏淺也於中前前淺而後後深斥滯令通者即破執情而顯圓解也極其本者指第三門顯真源也極者至也後依了教下即指第四門顯示展轉等者即第四門中用顯性了義會前所斥同一真理也。

  △後結名。

  文有四篇名原人也。

  可知。

  △大門第四釋本文中分二初標列章門。

  斥迷執第一 斥偏淺第二 直顯真源第三 會通本末第四。

  四門次第如向已說。

  △二正釋四初釋初章二釋第二斥偏淺三釋第三直顯真源四釋第四會通本末初中復二初牒門名。

  一斥迷執(習儒業者)。

  斥者排擯義唯韻云逐也遠也謂驅逐令遠去也迷謂惑而不悟執謂固守不移。

  △儒道下二正指儒道三就彼詰難四結顯未了就次章中文分三段初正明所本二宗合辨。

  儒道二教說人畜等類皆是虗無大道生成餘育。

  二宗合辨其義如前小有不同隨文當示言皆是大道生成養育者即老氏意道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明皇云以通生表其德字之曰道以包含目其體故名曰大母者取其生育義也老氏意云我見一物混然而成出於自古非聲非色卓然挺特不逐物移遍萬物中安然坥蕩眾妙由之而出宜其為之母也故為強立名字曰大道焉又德經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彼疏云道降冲和之氣陶冶萬物萬物得之以生故云道生之德得也畜養也謂萬物得道用而能畜養斯形則約道畜養之處而受德名故云德畜之道生德畜品物流形故曰物形之道為萬物作天時地利陰陽之勢而物資之以成故曰勢成之又云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彼疏云始之為生養之為畜令增進曰長字撫為育輔相曰成遂終曰熟資給曰養蔭庇曰覆上之八字皆道德功用之謂也。

  △二明生起次序。

  謂道法自然生於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

  道法自然一句全是道經彼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云人謂王也為王者先當法地安靜既爾又當法天運用生成既生成已又當法道清淨無為令物自化人君能爾即合道法自然之性也又云自然者妙本之性性非造作故曰自然道者妙本之用道與自然體用之稱非謂道法効於自然也今論正用道法自然一句者不取人君法則之義但明自然之道在天地之先而已恐欲知源故具引之言生於元氣者取道經意彼德經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前序中已引但今論中生於元氣即彼道生一元氣生天地即彼一生二二生三天地生萬物即彼三生萬物蓋變其文勢貴異前耳而意則同然前敘中混沌即儒者之說此言大道即老氏之意前後互舉顯二宗之大同也。

  △三約人顯本二初約從本起末。

  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

  愚謂諸情暗鈍智謂慧解高明貴謂名位尊榮賤謂身職卑下貧謂資生闕乏富謂財用富饒苦謂逼迫心形樂謂諸根適悅然愚智約性貴賤約位貧富約資苦樂約受亦應言吉凶壽夭妍媸病健等觸類可推矣此皆人中品類不同言皆稟於天由於時命者儒宗泛說多止天命時與命皆數也論語云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孟子云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

  △後約原始反終。

  故死後却歸天地復其虗無。

  天地者儒宗所歸虗無者老氏所復道經云夫物芸芸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云云)言萬物既稟天地元氣而生如草木依根而得榮茂死則復其本始如草木凋落精脉還其本根是復其所稟之性命從天地生復歸天地者如邵子云上天生我上天死我一聽於天有何不可此之謂也。

  △四明立教大旨。

  然外教宗旨但在乎依身立行不在究竟身之元由所說萬物不論象外。

  言外教者謂佛法之外也言依身立行者儒宗五常百行老氏保雌守弱皆以修飾其身而已大學云自天子達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老子云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等不在究身之元由者不言此身因何而有何故得為人何故為畜等縱若說者不過大道元氣而已言象外者象謂物之形象易繫辭云夫象聖人以以見天下之頤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如乾卦三連以象天純陽坤卦六段象地純陰亦如丹青圖畵肖物形容故唐太宗聖教序云二儀有象顯覆載以含生又世俗說天圓地方則知天地皆有形象也今世教所談至大者不過天地而已而人畜萬物皆在天地之中故其所論不出天地之外故云所說萬物不論象外莊子云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則知天地之外孔老非實不知但以世人智淺未足與議論語云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況象外乎。

  △五釋通妨難二初正釋通妨難。

  雖指大道為本而不備明順逆起滅染淨因緣。

  恐有問言彼宗亦說大道元氣等生成萬物大道元氣即是身本那言不究故今釋云雖指大道(云云)論文略舉且言大道實兼元氣天命父母等也然元氣父母等但是生身之具而非即是身本譬如孩穉見母籠甑取餅啖之便知是餅籠甑所成後來索餅即指籠甑豈知籠甑但是成餅之具豈是餅之所本哉今元氣天地等籠甑之謂也執為身本孩穉之見而已而不備明下正顯所迷順逆起滅者謂內教所說十二因緣迷則從無明起行展轉乃至有生老死即順生死起動而成流轉也悟則從生死逆觀乃至無明遂起智斷無明由明明滅故行滅乃至生老死滅即證聖果此明逆生死而還滅也此十二支通大小乘義門繁廣非略可盡言染淨因緣者有二一約小乘其說又二一者如前十二有支由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是染因緣由無明滅行滅乃至老死滅是淨因緣二者約苦集滅道四諦謂苦集是世間因果滅道是出世間因果由造集諦因感苦諦果名染因緣由猒苦故起道諦智斷彼集因苦果不生證滅諦理名淨因緣故淨名云從癡有愛則我病生眾生病愈我病亦愈二約大乘亦二一約法相宗謂藏識法爾包攝三乘及三性名言種子而一切眾生有無不同若有三乘種子者遇緣熏習修行斷障當得三乘聖果名淨因緣(此且三乘總說應別明之)若無三乘種子但有有漏三性等種即造三種業(福非福不動)三界流轉名染因緣二約法性宗真妄和合成黎耶識若迷之時染法有力淨法無力向緣下轉沉淪三界名染因緣悟時淨法有力染法無力背緣上轉成四聖位名淨因緣廣如下引此等法義外教豈知況能備明。

  △後約人顯宗。

  故習者不知是權執之為了。

  孔老所說但是權宜不執則為入道之緣固執則為障道之損圭峯云儒資戒律道助禪那此其緣也入難之中世智辨聰反成為難此其損也宜自擇焉。

  △二就彼詰難二初總標。

  今略舉而詰之。

  △後別難有四初難道生二初牒彼所立。

  所言萬物皆從大道而生者。

  此唯老氏所執詰者問也假立賓主難疑答問論之式也所言萬物至而生者此句牒彼所立下皆準知。

  △後正申難二初道常物亦應常難二初按定。

  大道即是生死賢愚之本吉凶禍福之基。

  彼以長生久視為道故作此難之初二句按定基謂基址亦曰鎡基爾雅云基初也。

  △後正難。

  基本既其常存則禍亂凶愚不可除也福慶賢善不可益也。

  道既是常物亦應常如世子孫還類父母則禍亂應常禍亂非人力可以剪除福慶應常福慶非積善可能增益故李思慎云老以生與死命也悉是道之所為聖與不肖性也但是天之所與天與不可逃道為不可捍知天道之不可逃捍者則能安處長生守金性情(云云)。

  △後反質破。

  何用老莊之教耶。

  恐云設如禍福不可增損復有何過故今難云如此則孔老設教遂成無用良以聖人見善有益可以致福故勸令為善見惡有損可以致禍故教令遠惡則知吉凶禍福由我致之既道使然於我何預勉之修善曾何所圖。

  △二禍福倒置非尊難。

  又道育虎狼胎桀紂夭顏冉禍夷齊何名尊乎。

  育謂鞠育胎謂含孕互舉為文虎狼害人之獸豈道畜之而使害人桀紂暴虐之君豈道孕之而使虐民必曰道生道何不道桀者有夏十七世君名履癸諡法云賊虐多殺曰桀劉恕通鑑外紀云桀為無道暴戾頑很貪虐荒淫殘傷百姓天下顫怨伊尹佐湯伐之桀戰不勝奔於三朡之國湯又伐之放於南巢而死紂者殷三十世君帝乙之子名受諡法云殘義害善曰紂外紀云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因寵妲己作酒池肉林為長夜之飲用炮烙之刑剖比干囚箕子周武王舉兵伐之紂不勝遂自焚而死夭短折也顏即顏回字子淵冉即冉耕字伯牛皆孔子弟子四科中德行科也論語云賢哉回也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又伯牛有疾子問之自牖執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云云)先儒謂伯牛有惡疾將死夫子歎之夫以二子之賢而不享年故曰夭顏冉禍謂凶禍夷齊謂伯夷叔齊先儒云孤竹君之二子也父喪兄弟讓國不紹武王伐紂二子諫之不從恥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下以夷齊之賢而致餓死故云禍也若云萬物皆是道之所為者道乃富愚夫而禍賢士何足敬哉且世有好賢惡不肖人必謂之君子妬賢嫉能人必謂之小人君子也人皆敬之小人也人皆鄙之道經云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使道之所為誠如前說則不足敬也故曰何名尊乎。

  △二難自然二初牒彼立義。

  又言萬物皆是自然生化非因緣者。

  亦道教所執儒宗亦執天為自然若內教說一切萬法從因緣生謂親能發起為因疎能助起為緣然一切萬法不出內外外者如草木等從種子生名曰親因水土人時名曰疏緣內則人畜等從業惑生名曰親因父母二氣名曰疏緣若委細說具如下文今對外宗且略敘又謂彼儒道既執自然則不推因緣故莊子云不知所以然而然名曰自然又云鶴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言皆自然也儒宗執者如司馬君實無為贊云治身以正保躬以靜進退有道得失有命守道在己功成則天天復何為莫非自然。

  △後正申難二初自然即應無端難。

  則一切無因緣處悉應生化謂石應生草草應生人人生畜等。

  謂既不待因緣則石非草等因緣應能生草草生人人生畜等以皆非緣故論略舉以例其餘故置等言即等一切非緣之事如火應生草木木生魚鳥凡是一切不應生處皆能生也正取人不待父母緣忽自生人等如西方無因外道亦作此計瑜伽第七云何因緣故彼諸外道起如是見立如是論答謂見世間無有因緣或時歘爾大風卒起於一時間寂然止息或時忽爾暴河瀰漫於一時間頓即枯竭或時鬱爾花木敷榮於一時間颯然衰顇由如是故起無因見立無因論清涼云與此方儒老所計頗同又涅槃經中衲衣梵志求佛論議佛問云汝宗何故知非因緣彼云我見牛生便能[口*束]乳龜生便能入水知非因緣佛言若言[口*束]乳非因緣者俱非因緣何不[口*束]角若言入水非因緣者俱非因緣何不入火梵志辭屈投佛出家。

  △後自然不應緣習難二初正難二初總約情非。

  又應生無前後起無早晚。

  △後別約有情。

  神仙不藉丹藥太平不藉賢良仁義不藉教習。

  前後早晚約時時乃疎緣中一事通內及外如春蘭秋菊社燕賓鴻等各因其時人須十月方乃誕生非自然也神仙已下別約有情神仙要須宿稟寡欲之資鍊藥服氣為緣方能長生不老天下太平必藉忠臣良士武以定亂文以經世君臣相濟然後民安國泰時和俗淳人有才德之美皆資訓誨之力習與性成未有不學而自成者孟東野詩云擊石方有火不擊元無烟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信矣劉子云心受典誥而五性通焉故知仁義必由教習執自然者不亦乖乎。

  △後結責。

  老莊周孔何用立教為軌則乎。

  外應問曰設依我宗自然而成不藉教習復有何過答便有聖人立教無益之過既賢者自然而賢不由教習愚者自然而愚教亦無益聖人立教便成無用軌謂車轍則謂法則如世行車必遵軌轍為法則也然老氏上士下士之說孔聖上智下愚之論在吾教中葢宿習力故謂多生熏習純熟今得為人諸識聰利人一己百聞道勤行孔老於此謂之生知上智上士故白樂天生而識字世呼為三生人若宿世從異中中來未曾熏習或因祕悋不肯教人今得人身諸情暗鈍倥侗顓蒙誨而不學聞道大笑孔老於此呼為下愚其中人者昔雖曾熏然未純熟故於今世學之則成不學則殆由此觀之雖愚鈍之資苟能自勉於學縱未偕於上達亦自勝於不學者矣況中人乎聖人知學問有益可以革愚成智故垂典誥以為軌則斯則因緣之理明矣而曰自然未敢聞命。

  △三難元氣二初牒彼所立。

  又言皆從元氣而生成者。

  此儒道皆執。

  △後正申難三初氣變不應緣習難二初正難。

  則歘生之神未曾習慮豈得嬰孩便能愛惡驕恣焉。

  歘暴起也言歘然而生也神謂人之精神言初生之子八識雖具七情未彰良由創與境逢未知染著若漸長大慣習力故愛惡滋彰所謂習以性成非由元氣使之然也論云豈得反質之辭言嬰孩者小兒之稱女曰嬰男曰孩愛謂染著惡謂憎嫌驕謂矜傲恣謂縱肆皆言情也。

  △後躡迹轉難二初牒彼救詞。

  若言歘有自然便能隨念愛惡等者。

  恐有救言且如孩子初生便能飡乳不得則啼豈待習慮故曰自然便能隨念愛惡。

  △後正難。

  則五德六藝悉能隨念而解何待因緣學習而成。

  若爾五德六藝亦應自解不待習慮何故不爾言五德者即仁等五常或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六藝謂禮樂射御書數然人生便知飲乳啼號者無始以來慣習力故與心俱生如前牛不[口*束]角龜不入火皆因緣也豈是元氣使之然也。

  △二氣滅應無鬼神難三初申難二初按定。

  又若生是稟氣而歘有死是氣散而歘無。

  △後正難。

  則誰為鬼神乎。

  儒者皆執氣聚為生氣散為死故今難云若爾氣散斷滅應無鬼神葢鬼神之說儒宗許有故彼所知以難之然依儒典訓神者伸也鬼者歸也陽魂曰神陰魄曰鬼然論語云子不語恠力亂神者葢以鬼神理幽常人智淺故但令敬而遠之恐生惑著然豈謂之無鬼神乎易曰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情狀謂百骸四體男女構精之所成故曰精氣為物彼云游魂為變者即如佛教所說心識由無質礙任運能往故曰游魂意謂游魂與精氣合而為人精氣有滅而游魂不滅故為鬼神若內教說三品九類之中有福德者為神無福德者為鬼勝劣雖異皆鬼趣攝。

  △二引事證成二初舉知宿命證非稟氣。

  且世有鑑達前生追憶往事則知生前相續非稟氣而歘有。

  言鑑達前生事等者如羊祜之識金環(晉羊祜字叔子幼年甞牽乳母至李宅門外祜樹穴中得金環一枚謂乳母曰此吾先世為李家子戲所藏也吾年七歲墮井而死事出本傳)崔咸之徵墨誌(唐崔咸父銳為澤潞節度使李抱真從事有客盧老者自言學道於隋朝雲際寺李先生每往來澤潞銳常善待之終謂銳曰吾當與君家作子以口傍墨痣為驗及生咸果如其言出本傳)房琯剖松下之書(唐房琯字次律開元中宰桐廬甞與道士刑和璞過夏口入一廢寺坐古松下和璞使人鑿地得甕中所藏婁思德與永禪師書笑謂琯曰頗憶此耶琯帳然悟前世之為永禪師也出明皇雜錄東坡有詩云殷勤古松下為剖甕中書)唐紹刺燈前之犬(唐紹者開元中為給事中甞與對門中郎李邈善每厚待之妻甞諫曰勿友非類紹曰非爾所知後因驪山講武紹攝禮部尚書玄宗援桴擊鼓時未三合張說遽令紹奏舉神武赫怒拽兵部尚書郭元振坐於纛下欲斬之張說跪奏元振有社稷之功免死乃斬紹先一日紹謂妻曰吾前生為杜氏女適霸陵王氏子十七歲常燈下運針昏睡犬入房觸油污衣心怒遂以剪刀刺犬剪一股折而犬猶活復換一股犬方斃吾十九而亡犬者今李貌是也明日行刑必貌翌日果如所言初一刀頭未落再換一刀頭方落出李吉甫異聞記)圓觀峽中之舊約(唐李證之子原老與道人圓觀友善相約自峽入蜀路逢女子浣紗觀謂原曰此吾寄託之所也蓋業緣不可逃明年某日君自蜀還可相臨以一笑為信又云吾已三生作比丘云云已而觀果死明年原如期至女子家則兒生三日已原使抱臨明簷兒果一笑却後十二年原至孤山月下聞扣牛角而歌者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常存依夜話引)東坡陝右之夢遊(蘇子由謫南安與雲菴及聰禪師交游一夕雲菴夢同子由聰公出城迓五祖戒禪師明日以語子由語未卒聰公至具言所夢與雲菴同三人方談笑間忽東坡書至曰已抵奉新旦夕可相見三人大喜共出城二十里至建安寺而東坡亦至因舉夢語坡坡曰軾年七八歲時甞夢身為僧往來陝右又先母方孕時夢一僧託宿頎然眇一目雲菴驚曰戒公陝右人後失一目暮年弃五祖來游南安終于大愚逆數五十年而坡時四十九矣出冷齋夜話)盧女憶販羊之宿冤(昔長安城南盧叔倫家女子桑間逢僧乞食問得食處女曰村東二里王家飯僧遂徃果得齋王氏問僧所從僧以實告既而王氏翁媼俱至女家女閉戶不出問女母曰我家設齋人無知者女何知耶女自房出呼曰某年月日販羊胡父子何在翁媼驚趍出母問女曰汝適何故女曰我前世為夏州販羊客姓胡宿其家彼殺我父子羊盡為所有我後於其家作子十五得病二十而終醫藥之資已過所劫猶每歲與我作齋雖然命債尚須償也出逸史)西山決弒親之疑獄(宋理宗初真西山帥長沙日市民程二者有子年二十謀弒厥父密語其友恐事洩相涉遂首於官即呼其子問之子不諱及問其父並隣人皆不知所以問其子謀弒父故亦無可言者真察其事暗昧乃齊沐請禱一夕夢人報曰但問其父二十年前曾作何事即知之矣翌日真私問其父曰此事我已知汝但勿諱汝二十年前曾作何事父曰二十年前有溈山行者將錢一千緡欲買度牒中夜殺行者瘞於厨下以其錢營產業焉真復私問其子吾欲釋汝欲以錢一千緡惠汝從汝所之汝若得錢當何所作子曰誠如所言當買度牒入溈山出家真知行者之怨遂籍其父產業計一千緡以付其子將其父配五百里外出江湖紀聞)若此之類今古實多以此驗知捨身受身自類相續非稟氣也。

  △二舉鬼有知證非斷滅三初唯約理量破。

  又驗鬼神靈知不斷則知死後非氣散而歘無。

  泛言鬼神者多是古聖先賢忠臣義士功流後世澤被斯民正直無私英靈不昧或鎮山川社稷或司福善禍淫國旌祀典之榮民遂禱祈之應者謂之正神其有木恠山精強魂厲鬼或乘人之衰耗或附物以傳通恐懼閭閻邀求祭禱者謂之淫祀正邪雖異皆俱靈知若謂死而氣散則其神者為誰故東坡文集中多載鬼仙詩詞良可證矣。

  △二引教及事破二初引教破。

  故祭祀求禱典籍有文。

  言典籍有文者引教破如尚書金縢篇謂武王有疾周公作冊書禱于大王王季文王請以身代文云維爾元孫某遘厲虐疾(遘者遇也言遇此暴病也)若爾三王(謂大王王季文王是也)是有丕子之責于天(言三王奉上天欲責武王之罪)以旦代某之身云云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翌日乃瘳(既禱卜之重吉次口武王果愈)又如禮記祭法祭義祭統禮運皆言祭禱之事又蔡氏月令云九月中氣日在氐命有司合秩蒭以養犧生以供皇天上帝名山大川四方之神以祭宗廟社稷之靈為民祈福等皆其文也。

  △後引事破。

  況死而蘇者說幽途事或死後感動妻子讐報怨恩今古皆有耶。

  說幽途事多關釋典恐彼儒者尚未信之今引儒者一說證之宋吏部侍郎葛立方字常之所撰韻語陽秋云歐陽永叔素不信釋氏之說既登二府一日被病亟夢至一所見十人冠冕環坐一人云參政安得至此宜速反舍公出門數步復往問曰公等豈非釋氏所謂十王者乎曰然因問世人飯僧造經為亡追福果有益乎答曰安得無益既寤病良已又如崔子玉之掌冥府事韓擒虎之為閻羅王虞太博之為更生佛席相公之為皮場神皆幽途事之證言感動妻子讎報怨恩者如左傳宣公十五年晉大夫魏顆其父武子有愛妾武子疾謂顆曰當嫁之既疾篤乃令殉葬武子死顆嫁之親族難之顆曰吾從治命(治謂疾未甚時甚則心狂語亂)後顆與秦將杜回戰于輔氏見老人結草以禦杜回躓而顛獲之(杜回墜馬顆生擒得)夜夢老人曰余餘而所嫁婦人之父也爾用先人治命余以是報又成公十年晉景公疾夢大厲(大鬼也)被髮及地搏膺而踴曰殺余孫不義余得請於帝矣六月丙午公薨(前二年晉景公以無罪殺臣趙同趙括言帝者即冥府十王也以事關幽途故)又江湖紀聞載南宋衛州人鄭朝議從子某幼曠達能文娶會稽陸氏女亦姿媚明爽伉儷情至鄭生嘗語陸氏曰萬一不幸汝無再醮汝若先喪我亦如之陸氏曰要當齊眉何不祥如是相處十年生二男一女及鄭生疾且死方釋服陸氏盡擕其資適蘇州曾公曹成婚方七日曾生奉漕檄考試他郡行信宿陸氏晚步廳屏間有急足呼於庭曰鄭官人有書命婢取之視外題但有示陸氏三字筆札宛然前夫手澤也視急足已不見啟緘讀之其辭曰十年結髮夫妻一生祭祀之主朝連暮以同歡俸有餘而共聚忽大幻而長往慕何人而輕許遺棄我之田疇移資財而別戶不恤我之有子不念我之有父義不足為人之婦慈不足為人之母吾以訴諸上蒼行理對乎幽府陸氏嘆恨三日而亡其書朝議男甸者得之。

  △三躡迹通妨二初設難。

  外難曰若人死為鬼則古來之鬼填塞巷路合有見者如何不爾。

  外人聞說人死為鬼則謂人人死已盡皆為鬼不知有六道輪迴轉受後身故作此難言合有見者如何不爾者論中假作不信有鬼之問故且如是其實見鬼之事古今有之不能具引。

  △後通釋。

  答曰人死六道不必皆為鬼鬼死復為人等豈古來積鬼常存耶。

  言人死六道者謂或有生天或還為人或作禽畜或墮地獄前言鬼者但一趣耳言鬼復為人者謂鬼業盡已或復為人或轉餘趣豈古來下譏其膠柱如梁高僧傳說後漢建和間沙門安世高舟行至洪亭湖泊舟岸上有湖神祠焉神降曰舟中沙門吾神宿世道伴為我請之安至祠中神泣訴曰吾與師曾為道友以嗔心故墮此趣中幸相憫救師請現本身神曰本身醜惡恐相驚駭安曰無慮忽有大蠎出於牀後引首向安安撫之以天竺語說法化導蠎泣謝曰幸聞教化今脫苦矣以絹千疋黃白之資付安令作功德安為建寺於豫章(夜話云今洪州大安寺是)已而見後山有大蠎死於草澤中自是廟不復靈此鬼趣轉生之例也今俗子無識謂佛菩薩同鬼神者吁可悲哉。

  △三稟氣不應有知難二初正難。

  且天地之氣本無知也人稟無知之氣安得歘起而有知乎。

  謂氣無分別豈人得之而有分別乎若人因稟氣而有分別則草木等亦應有分別以所稟同故論亦應言且天地之氣本無賢愚貴賤之異豈人同稟之而有賢愚貴賤之異乎而儒者皆執稟氣謂稟淳和之氣則為聖為賢稟渾濁之氣則為愚為不肖孰不知天地之氣本無差別自吾人宿習之不同爾其猶管籥之音隨竅發異故有清濁高下之殊而吹者之氣曷嘗異哉若謂吹者之氣有異則何藉竹管之殊竅乎又李白桃紅姚黃魏紫無乃春風之各異乎何不辯其物性而責於氣耶。

  △後舉例難。

  草木亦皆稟氣何不知乎。

  亦應云禽獸亦皆稟氣何飛走之不同葢天地之氣猶爐冶甑爨之謂但能成物非物所本故爐冶雖能範金不能變銅鐵為良猨甑爨雖能熟食不能變糠粃為珍饈天地之氣雖能成物不能使草木為人庸愚作聖良以草木各有根人畜各有本故也。

  △四難天命二初牒彼立義。

  又言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凶禍福皆由天命者。

  此多儒者所執先儒解云命猶令也彼宗但以清氣上升至高無上曰天文中先牒義。

  △後正難三初禍福多少不平難二初申難。

  則天之賦命奚有貧多富少賤多貴少乃至禍多福少。

  謂天道至公至平無偏無黨何故而有貧富貴賤賢愚禍福多少之異又復於中貧賤禍夭者多富貴壽康者少世途目擊豈不然哉奚者何也。

  △後結難。

  苟多少之分在天天何不平乎。

  天實爾者則公平安在。

  △二禍福倒置非理難二初正詰。

  況有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無德而富有德而貧逆吉義凶仁夭暴壽乃至有道者喪無道者興。

  無行而貴如桀紂為君守行而賤如仲尼無位無德而富如景公有馬千駟何曾日食萬錢有德而貧如原憲黔婁之類逆吉義凶者如姦邪得志忠良遇害之類仁夭暴壽如顏冉短折盜跖永年云有道無道者如世善人動輒坎軻強梁貪暴觸事利宜自古迄今此事屢有世俗每謂天不平或云天不開眼故鄧攸無子人謂天不道斯之謂也。

  △後辨違三初牒彼所宗。

  既皆由天。

  △次躡迹正難。

  天乃興不道而喪有道。

  △後顯過。

  何有福善益謙之賞禍淫害盈之罰焉。

  上句即彼所宗天乃下躡迹正難文中且舉興不道喪有道一句意該前文無行而貴等何有下顯過即顯彼宗執天命者自違其教耳謂書云天道福善禍淫言下民之善惡天實司其禍福之柄作善者降之以福作惡者降之以禍淫過也此與伊訓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洪範享用五福威用六極意同易謙卦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論中參用書易之文故云爾也又坤卦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亦同此大抵皆謂天道昭然禍福不忒今見無道興而有道喪則似書易之說無驗何則且如忠良遇害則福善益謙之賞全乖姦邪得志則禍淫害盈之罰相反按其文而考其實全成齟齬故云何有良以不推業理但執天命故禍福有時而倒置也。

  △三立教歸罪不當難二初按定。

  又既禍亂反逆皆由天命。

  △後正難。

  則聖人設教責人不責天罪物不罪命是不當也。

  先按定謂世人見說古今治亂等事莫不皆謂天數今難之曰若由天者經書所說只合責天如何但責人耶如桀紂幽厲詩書所譏亂臣賊子春秋所貶曾何不云天命乎其由狼虎傷人麋鹿受殃故曰不當。

  △三結責非理。

  然則詩刺亂政書讚王道禮稱安上樂號移風豈是奉上天之意順造化之心乎。

  若由天命則詩書禮樂懲惡勸善使人遠禍就福以承天休者則成空言爾何則禍福由天不在人為天乃自然之理不容增損故也言詩刺亂政者刺譏諷也亂政如人倫廢壞風俗澆漓之類然詩有國風雅頌其風雅中有善則美有惡則刺今舉一端但言刺爾尚書有典謨訓誥誓命之異皆明二帝三王治世化民之道故曰書讚王道讚者明也揚也孝經云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移風易俗莫善於樂謂禮別尊卑使君臣父子各正其位而不敢僭越故曰安上樂音歌詠風俗美惡故能移薄俗以就淳風故曰移風皆所以規人心於善導格皇天之休慶也書曰惠迪吉從逆凶惟影響惠者順也迪者進也言以順而進則合於天道故為吉苟逆於天心則為凶故云奉上天(云云)而論云豈是者反破之詞也世人不知感召之端實由乎我一向歸之天命不但違佛教因緣之說亦失周孔詩書禮樂之本意故云豈是言造化者天之異名亦曰造物謂能造作變化萬物也然前書易等語皆明作善得善作惡得惡此則因果之理明矣而但就一世為論未推宿習故影響之報或時相反況執天命轉見乖張至下會通方能盡理。

  △三結成未了。

  是知專此教者未能原人。

  華嚴原人論解卷上

  華嚴原人論解卷中

    長安大開元寺講經論沙門圓覺述

  △第二釋第二斥偏淺分三初標牒章門。

  二斥偏淺(習佛不了義經者)。

  偏淺之義如下文自釋。

  △二標列五教二初標。

  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

  △後列。

  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上四在此篇中)五一乘顯性教(在第三篇中)。

  此五種教圭峯約義分判由所被機有五乘之異故能被教有此五種言五乘者一人天乘二聲聞乘三緣覺乘四菩薩乘五佛乘(此依華嚴二地及圓覺彌勒章意從所求法以立乘名耳)今合聲聞緣覺而開菩薩故立此五若依法相宗說五種種性者一聲聞乘性二緣覺乘性三菩薩乘性四不定乘性五者無性就不定中復有四類一聲聞菩薩性二緣覺菩薩性三聲聞緣覺性四聲聞緣覺菩薩性其無性者謂總無前三乘種性今人天教收彼無性小乘教收彼聲聞緣覺二性後三教收彼菩薩性其不定性中間三教攝之若依賢首五教者一小乘教同此第二二大乘始教當此三四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當此第五良以賢首後三皆約一乘故圭峯合之賢首約同教別教歷位無位開成三異而彼始教雙收西域空相二宗以俱未盡大乘法理故合為初(初即始也)圭峯依西域仍為二或開或合各有攸當不可一準萬松老師於此論中立九對十八重總該賢首圭峯二種五教之義一苦樂對(以三途對人天)二人天對(以人對天)三定散對(欲界為散上二為定)四色空對(以四禪對四空)五凡聖對(前四皆凡後三乘聖)六大小對(聲聞緣覺小始教去皆大)七始終對(法相為始法性為終)八頓漸對(始終歷位頓教不立)九偏圓對(賢首前四皆偏華嚴獨為圓教)是則於賢首小教中曲開前五對收此論義可謂辭簡而理盡矣。

  △三正釋自四初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初中復四今初牒名。

  一人天教者。

  △二敘彼立義三初總明大意。

  佛為初心人旦說三世業報善惡因果。

  初心人者所被機也對後三乘故曰初心一向方便故云且說三世業報者謂過去造業今世受報今世造業來世受報故曰三世業即能招之因報即所招之果然業與報皆通善惡故曰善惡因果如下廣明。

  △二別敘二初敘惡因果。

  謂造上品十惡死墮地獄中品餓鬼下品畜生。

  言十惡者謂身三殺盜婬語四妄言兩舌惡口綺語意三貪嗔邪見言上品者泛說善惡皆有三品三位明之一約境且如殺生殺人為上殺畜為中蚊蚋為下不殺反此謂不殺人為上不殺蚊蚋為下二約心不論善惡但猛利心作為上泛爾心作為下庸庸為中三約時若善若惡但三時無悔為上二時無悔為中一時為下言地獄等者梵云捺洛迦此云苦器即眾生受苦之器也今言地獄約義立名有云地者底也獄者局也地下有獄故名地獄總有四類謂八熱八寒近邊孤獨言八熱者一曰等活謂刀劒剉斬成千萬段以叉撥聚唱言活活彼即便活活已復斬斬已復活故曰等活以四王天壽五百年為一日一夜如是積數至五百歲二曰眾合眾山四合碎罪人身猶如微塵以忉利天壽一千年為一日一夜積此歲月壽一千歲三曰黑繩如世解木繩抨鋸解以夜摩天二千年壽為一日一夜壽二千歲四曰號叫以兜率天壽四千年為一晝夜壽四千歲五大號叫以化樂天八千年壽為一晝夜壽八千歲六曰炎熱以他化天一萬六千年壽為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七曰極炎熱壽半中劫謂從人壽八萬四千歲等百年減一歲減至十歲名半中劫為此獄壽八曰阿鼻此云無間有五義故立無間名一者作業無間約治罰說二者受報無間約果報說三者受苦無間約楚痛說四者壽命無間無中夭故五者身量無間謂眾生自業各各自見身滿獄中間無空處故曰無間此獄壽命一增減劫言八寒者正云遏部曇此翻為疱寒苦觸身如瘡疱故二曰疱裂身凍裂故(此二皆約苦相立名)三蝎螫沾四虎虎几五嚇嚇几(此三約受苦聲立名)六青蓮華七紅蓮華八大紅蓮華(寒苦觸身變如是色)然此八寒壽量二說不同依俱舍說比前更長若準瑜伽說八寒壽量較於八熱次第減半如按部陀減於等活之半乃至大紅蓮華較阿鼻亦爾依此則是八寒輕於八熱也三近邊獄者八熱四門各有四獄一曰煻煨沸灰齊膝下足焦爛舉足如故二曰屍糞糞泥齊膝中有毒蟲下足食盡舉足還復三曰鋒刃刀劒等刃布為道路履則割傷四曰灰河沸熱灰汁或煑或煎皮肉潰爛四孤獨獄者處所不定或山間樹下曠野城隍等處依瑜伽說近邊孤獨壽命不定隨業長短言餓鬼者謂長受饑餓故曰餓鬼輕重不同凡有九類以人間二十日為一日一夜彼還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年壽五百歲上依俱舍有云鬼趣壽命不定極長者七萬歲言畜生者畜者養也人所畜養如牛馬犬豕之類此名則局或云傍生傍行而生通一切飛走之類此名則寬別而言之羽毛鱗介蠢蠕飛潛其類繁廣於中最福德者如龍及金翅皆通四生然畜趣壽命長短不定極長者壽一中劫廣如別章(此依圭峯行願章引)今言中品餓鬼下品畜生者圭峯依雜集等論故作此配若依華嚴二地則以畜生為中餓鬼為下清涼引正法念處經會云然此三途各有邊正正者為重邊者為輕正鬼望邊畜則鬼重畜輕正畜望邊鬼則畜重鬼輕。

  △後明善因果三初人乘。

  故佛且類世五常之教(天竺世教儀式雖殊懲惡勸善無別亦不離仁義等五而有德行可修例如此國斂手而舉土蕃散手而埀皆為禮也)令持五戒(不殺是仁不盜是義不邪婬是禮不妄語是信不飲噉酒肉神氣清潔益於智也)得免三途生人道中。

  △次天乘。

  修上品十善及施戒等生六欲天修四禪八定生色界無色界天(題中不標天鬼地獄者界地不同見聞不及凡俗尚不知末況肯窮本故對俗教且標原人今敘佛經理宜具列)。

  △後結門。

  故名人天教也(然業有三種一惡二善三不動報有三時現報生報後報)。

  五戒十善四禪八定等是善因人天等是善果於中分二初人乘言且類者即比類世謂世俗通西域此方不但周孔說五常也言五常者謂仁義禮智信是人之所常行造次顛沛不容離故(注中別會兩方世教以顯大同亦潛通妨難恐人疑云佛出天竺彼國世教儀式或殊那言類此五常即應是佛教倣傚孔老作是附會故為此通云云又龍樹釋摩訶衍論引道品經此方所無立四法藏一補特伽羅藏經云佛子諦聽為汝解說仁藏義藏禮藏智藏信藏并聲聞藏及菩薩藏大覺法藏所以者何一切行者漸次轉勝次第之法故○言天竺者[葸-十+夕]嶺之西有五天竺謂成劫之時光音天人下生於此故受天名梵云印土或云身毒訛略云竺言世教者謂國王治世之教也西域有佛法處依佛法治國如金光明有王法正論品又輪王以十善化世遵古佛遺教也言儀式雖殊者如正朔衣冠之類隨方或殊言懲惡勸善無別者謂與此方大同言亦不離仁等者德行雖多舉其大綱不出此五於斯可見天下之理至當歸一聖人之心若合符節非周孔特為斯民而創式也亦非如來倣傚此方而設教也例如已下舉土蕃與中國禮異以況天竺與震旦亦然略舉禮之一端以例仁義之四是知諸國禮樂互有不同當論其心勿責其事或者封於一隅互相誚訝豈通論哉)。

  令持五戒者若翻前十惡此合云十善故華嚴二地中說十善通五乘謂下品人因中品天因上品三乘因上上品佛因而佛於律儀中又制近事五戒亦通五乘故知五戒十善大同小異開合隨宜其猶大乘六度十度耳(注不殺是仁者下注家以五戒會五常以義同故明教大師云一曰不殺謂當愛生不可以己輒暴一物不止不食其肉也孟子云殺一無罪非仁也故以不殺為仁二不盜者謂不義不取不止攘他物也孟子云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三曰不婬謂不亂非其匹偶也而禮別尊[(白-日+田)/廾]故同不婬四不妄語者謂不以言欺人而信者言無反覆故同不妄五不飲啖者由飲啖故心神濁亂情慮癡狂害於智也故不飲啖智思清潔也然於餘說但云不飲圭峯加不啖肉當有所據或方勸人以為止殺之漸也釋此五戒全依明教然此五戒依律儀中復有支持具闕之異五皆能持名為支具或但能持四三二等名為支闕盡形壽持名為持具或但能持十年五年下至一日名為持闕支時相望應有四句具闕之義由此有一分少分多分滿分優婆塞夷梵云優婆塞此云近事男夷女聲也於此五中不殺闕故雖得人身多病短命不盜闕故資財乏少不婬闕故無好眷屬不妄闕故言無人受不飲闕故諸情暗鈍又此五中前四是性戒謂殺盜等體性是罪故曰性戒飲酒一戒是名遮戒由飲酒亂性犯前四故故佛制此以防前四故曰遮戒)。

  言得免三途者所離惡也生人道者所感果也然五戒十善皆依師受三歸言下得此戒體或先受三歸後受五戒十戒未有不歸三寶而得戒者由歸佛故不墮地獄歸法故不墮餓鬼歸僧故不墮傍生今言得免三途葢三歸之力也以受五戒必先三歸故略不言。

  修上品十善者此有二意一者對前五戒為下故曰上品上品即十善也二者影略以明人中十善為下(前不言者含五戒中)故以天中為上品上品之十善揀下品故又於天中十善是總施等為別謂修十善與散心俱兼行施等生六欲天與定心俱生上二界言十善者殺盜婬妄與五戒同五不綺語謂不飾非言六不兩舌謂語不背面七不惡口言必善順八不貪愛謂心常知足於有有具不生染著九不瞋恚謂不以忿恨宿於心十不邪見謂心見正直無誑無諂此後六戒諸教標列或小異同皆不相違又有一經中合語四為三謂不誹謗不欺誑不妄語加不飲酒食肉為四華嚴於語四中妄言兩舌惡口綺語為次此約重輕為先後也嵩公輔教編列意三為嫉恚癡(故前釋貪別依唯識)瓔珞梵網唯局大乘故此不會然其意三得為業道者清涼大疏依瑜伽釋云貪若未決但名煩惱決即名業嗔癡亦然故意三中要具五緣方成業道言五緣者一事(泛言他物他所攝故)二體(所貪物體即金銀財寶等)三差別於中有三一不求(始欲名求即他物想)二不願(希得屬己即是樂欲)三不貪(終起奪想為貪)於差別中前二方便後一究竟并前事體即是五緣於此五中若闕究竟但名煩惱善惡相反成業例然。

  言及施戒者謂持十善時又廣行惠施故感欲天衣食自然宮殿隨身眷屬圍繞如是果報由布施故天人壽長由持戒故然前云十善此又云戒者此或是近住戒或出家戒等如報恩經中說有一日一夜持近住戒或沙彌戒比丘戒等故別言之而言等者即等取忍進定或餘善法謂供養三寶孝順父母修八福田等但十善為正因餘皆助因而是有漏心修故不免輪迴非如菩薩通無漏者言生六欲天等者泛言天者俱舍云光潔自在神用得名總為三界別為二十八天謂欲界六天色界一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言欲界者謂飲食睡眠男女情愛故名欲界言六天者一曰四王天壽五百歲以人間五十年為一晝夜陰陽如人世二忉利天此云三十三壽一千歲以人間百年為一晝夜以相抱為陰陽三炎摩天此云時分以蓮華開合為晝夜故曰時分壽二千歲以人間二百年為一晝夜以身相近為陰陽四兜率天此云知足於所受樂常知足故居處倍前壽四千歲以人間四百年為一晝夜以執手為陰陽五化樂天謂隨心意樂自化樂具還自受用故壽八千歲以人間八百年為一晝夜以相熟視為陰陽六他化自在天謂他化樂具自得受用故壽一萬六千歲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以暫瞬目為陰陽自此已還名為欲界。

  言修四禪八定者梵語禪那此云靜慮法苑章云靜者性離囂塵沉浮等障慮者專心一志籌度境門然諸無色定有靜無慮純定心故欲界等持有慮無靜多散動故唯色界中靜慮均平故得此名言四禪者一有尋有伺靜慮尋伺亦名覺觀對治欲界惡不善法故然尋約麤相伺約細相二無尋無伺靜慮離前初禪覺觀之心生歡喜故三離喜靜慮離前二禪喜心憂喜雙忘住於樂受故四離喜樂靜慮離前三禪喜樂苦樂雙忘故言八定者四禪之後加無色四空定謂一者空無邊處定前色界中所有色想今皆超越住無邊空處故二色無邊處定前色與空皆不離識今皆超越唯住無邊識故三無所有處定前有識可住今識亦不可得若心若境皆無所有故四非想非非想處定前能離心識之想今亦無故此與四禪俱名定者以四禪中有一分定義故得定名言生色無色界者由修四禪得生色界謂有五蘊色身故名色界言無色者謂無麤色蘊但有四蘊心及心所依定而住名無色界(注題中下通妨恐有難云此既具明五趣何故題中但標原人不言天等注先牒難界地不同下正答應云界趣不同或筆悞耳三途人天類趣各別欲色無色依地有殊言見聞不及者天堂地獄鬼趣孔老不談俗眼不見故云爾也凡俗已下約所對機言尚不知末者且以天為本人畜為末者世人但知人畜草木依天所生不知人畜從自業招妄謂天生是不知末況能知彼天等果為何物縱若說者不過但云清氣上升高明悠久無聲無臭以為至極更不信有佛教所說能盡天地之實者故曰況肯窮本豈復能知空生大覺如海一漚者乎故對下結意此二句出立題意今敘下出此文意○故名一句結門可知注中然業有下辨業報差別業以造作為義然體有假實身語是假思是實體然思有三種謂審慮决定動發正取動發方成業道謂動身思是身之實發語思是語之實審決二思但是方便意業有無如法苑章辨注一惡者便前三品十惡是二善者即前五戒十善等是三不動業者即前四禪八定對欲界散動得不動名言報亦有三時等者報以酧因為義現報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如服狼虎藥立時見効此約極猛利心作業故得現報如瑠璃王誅滅釋種生陷阿鼻法照和尚專念彌陀生歸極樂更不歷中有身也二生報者今生作業來生受報如今歲種麥來歲收刈三後報者今生作業隔生方受如負二人債強者先牽善輕惡重則先受惡報惡輕善重則先受善報則以後受者為後報也此約善惡間雜復由輕重分先後耳餘經論說此三之外復有不定報對時料揀復有四句謂一時定報不定二報定時不定三時報俱定四時報俱不定等)。

  △三總結。

  據此教中業為身本。

  業為身本者但知此身從業所招而更不推業從何來良由根鈍未能窮究此如西方宿作論師所計彼見今世作善而現身受苦作惡受樂便作是思若由士夫現在所作即應顛倒當知由彼宿世業行是故今世作善能壞宿業宿業既盡即得涅槃等。

  △三就彼詰難二初總詰造受。

  今詰之曰既由造業受五道身未審誰人造業誰人受報。

  彼應答云不過是我身心能造故。

  △後躡迹申難於中二初身心各別難於中又二初難身二初牒彼所立。

  若是眼耳手足能造業者。

  應再詰云汝言身心能造者且汝能造之身不過眼耳手足等而已若此(云云)者牒彼所立。

  △後正設難。

  初死之人眼耳手足宛然何不見聞造作。

  宛然者謂分明之義此以現在例過去也由彼不了身等是假執為實能造故招此難。

  △後難心二初總難二初按定。

  若言心作。

  △後正難。

  何者是心。

  因前難身彼辭理屈遂別執心故今詰云汝所言心何者是耶然佛教說心凡有四種一肉團心五藏中火也二緣慮心通八種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三集起心唯賴耶識集諸種子起現行故四堅實心即如來藏性是也今人天機不知後三故招此難此與世俗言心大同。

  △後別詰二初肉心二初正難。

  若言肉心肉心有質繫於身內如何速入眼耳辨外是非是非不知因何取捨。

  言有質者以肉團心屬色法故但是心等所依無實作用言如何速入眼耳等者然佛說第六意識有二義用一與五識俱行如眼緣色時意亦緣色分別皂白起殊勝解耳緣聲等例亦如之二不與五俱名獨頭意如前五不緣境時內自思等今人天教不知緣外境者是意識作用執以為心故招此難。

  △後結難。

  且心與眼耳手足俱為質礙豈得內外相通運動應接同造業緣。

  顯肉團心無作用也如其有用肺等應然則諸已死應能緣慮。

  △後破執情慮二初牒彼救詞。

  若言但是喜怒愛惡發動身口令造業者。

  恐彼救云心能喜怒愛惡發動身口故能造業此乃認情為心不知喜怒等但是意識心所法也。

  △後以理詰責。

  喜怒等情乍起乍滅自無其體將何為主而作業耶。

  乍起乍滅者謂對順情境則喜則愛對違情境則怒則惡境來則起境去則滅殊不知心體常恒本無起滅若境去心無心即斷滅誰為主宰而作業也。

  △二身心相合難二初先難二初牒彼救詞。

  設言不應如此別別推尋都是我身心能造業者。

  亦躡前轉破也由前身心別破彼遂立身心相合義應先救云不應如此別別推尋都是我身我心總合能造故此牒云設作此說者。

  △後躡迹正詰。

  此身已死誰受苦樂之報。

  縱言身心相合則身死心滅誰受報耶若許心不滅則無此難。

  △後遮彼轉救四初牒彼救詞。

  若言死後更有身者。

  △二正申難。

  豈有今日身心造罪修福令他後世身心受苦受樂。

  恐彼救云前身雖死仍有後身前身造業後身受報復有何過豈有下難意謂若心不威自作自受屬於一人於理則可汝今既報身心俱滅則後身心非前身心不應彼作而令此受其猶前官枉法後官被黜安有此理。

  △三結成違理。

  據此則修福者屈甚造罪者幸甚。

  言修福屈甚者謂現身修福而由前身所造惡故令現受苦如現職官清廉有德而以前官枉濫之罪加之不亦冤乎造罪幸甚者今世行惡之人而以前世善故得享其福如現職贓濫而以前官清廉之功賞之不亦幸乎蓋不應得而得故曰幸也甚謂過甚。

  △四結責。

  如何神理如此無道。

  神理者即業理也業由心造故得名神業理至公必不如此枉濫但自彼宗不能深究率情而論故似枉也。

  △四結顯未了。

  故知但習此教者雖信業緣不達身本。

  既信業報則勝前儒老唯執自然氣命等故致雖言但不知業由心造心法剎那自類相續故云不達身本也前後論意皆躡迹相破如此人天宗於業報業報即是儒道所迷故但舉業報足破之矣未達色心從緣等是此教所迷即以小乘復為能破。

  △二釋小乘教四初牒名。

  二小乘教者。

  乘以運載為義謂依因緣教悟生空理修自利行取灰斷果運載眾生出於三界故名曰乘不求大果闕於利他故名曰小小之乘故揀大得名此以大乘貶他立號故爾。

  △二正明彼教宗三初總顯因緣三初明緣生果。

  說形骸之色思慮之心。

  形骸之色揀外四大思慮之心即意識也此之色心即緣生果。

  △二明生滅相二初法。

  從無始來因緣力故念念生滅相續無窮。

  △後喻。

  如水涓涓如燈焰焰。

  言無始者揀於外宗有初始故又但知今世而已因緣力者出生滅所以由內六識為所熏三毒為能熏起惑造業為能招因緣念念生滅者此之身心既是有為之法故有四相遷流前前念滅後後念生相續無窮者謂後後續於前前不斷絕故如水下舉此二喻以顯生滅之相涓涓點滴流注不斷而前前非後後如燈焦炷前焰非後焰雖前後不同不妨相續無始至今。

  △三明身心相依以立。

  身心假合似一似常。

  身心假合者互相資持如束蘆故謂身心為二而不相離故言似一前後生滅而恒相續故曰似常。

  △二別明染淨因果二初染五初因迷起執。

  凡愚不覺執之為我。

  凡愚不覺者無明覆故執之為我者即我執俱生。

  △二因執起惑。

  實此我故即起貪(貪名利以榮我)嗔(嗔違情境恐侵害我)癡(非理計校)等三毒。

  實此我故者即我執分別寶者愛重義故即起已下因執起惑由我執故生煩惱障煩惱障品雖復有多三毒勝故貪者成唯識云於有有具染著為性於順情境起愛著故嗔者於苦苦具憎恚為性注意可了圓覺又云由於欲境起諸違順境背愛心而生憎嫉造種種業是故復生地獄餓鬼癡者於諸理事迷暗為性由癡覆故於逆順境不能了達遂起貪嗔言三毒者從喻得名如毒蛇毒藥觸必傷人服必喪命此三亦爾能害眾生法身慧命故名曰毒。

  △三因惑作業。

  三毒擊意發動身口造一切業。

  擊者熏動義即以三毒為能熏意識為所熏如風擊靜水以成波浪言發動身口造一切業者即前十惡等。

  △四因業感果二初總示二初二報差別。

  業成難迯故受五道苦樂等身(別業所感)三界勝劣等處(共業所感)。

  此報有二謂五道等身為正報三界九地為依報由造十惡受三途等苦由修戒善受人天樂故云受五道等(注云別業所感者人天造受不同故)三界勝劣者如以欲界望色界則色界為勝欲界為劣以四王望忉利則忉利為勝四王為劣(注云共業所感者多人同造同感故名曰共)。

  △後三道不斷。

  於所受身還執為我還起貪等造業受報。

  金剛經疏序云惑業襲習報應綸輪塵沙劫波莫之遏絕故經論呼人為數取趣謂數數起惑造業受報故中論染染者品云經說貪欲嗔恚愚癡是世間根本乃至云三毒因緣起於三業三業因緣起於三界是故有一切法證此可知。

  △後別顯果相二初明二報無窮。

  身則生老病死死而復生界則成住壞空空而復成。

  (△註明四劫狀二初廣敘成劫三初躡前標舉)。

  (從空初成世界者)。

  (△二正引俱舍四初總明器界成立始)。

  (頌曰空界大風起傍廣數無量厚十六洛叉金剛不能壞此名持界風光音金藏雲布及三千界〔再〕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深十一洛义始作金剛界)。

  (△二別明器界成立相二初正示)。

  (次第金藏雲布〔再〕滿其內先成梵王界乃至夜摩天風鼓清水成須彌七金等滓濁為山地四洲及泥梨醎海外輪圍)。

  (△後結二初處)。

  (方名器界立)。

  (△後時)。

  (時經一增減)。

  (△三辨正報成義)。

  (乃至二禪福盡下生人間初有地餅林藤後粳米不銷大小便利男女形別分田立主求臣佐種種差別經十九增減)。

  (△四總結時數)。

  (兼前總二十增減名為成劫)。

  (△三會外宗三初總會四初標舉)。

  (議曰空界劫中是道教指之云虗無之道)。

  (△二辨異)。

  (然道體寂照靈通不是虛無)。

  (△三縱奪會釋)。

  (老氏或迷之或權設務絕人欲)。

  (△四結)。

  (故指空界為道)。

  (△二別會三初合一氣)。

  (空界中大風即彼混沌一氣故故彼云道生一也金藏雲者氣形之始即太極也〔再〕下不流陰氣凝也陰陽相合方能生成矣)。

  (△二記三才)。

  (梵王界須彌者彼之天也滓濁者地即一生二矣二禪福盡下生即人也二生三三才備矣)。

  (△三合萬物二初正會)。

  (地餅已下乃至種種即三生萬物也)。

  (△後結示)。

  (此當三皇已前穴居野處未有火化等)。

  (△三遣疑二初明錯謬異說)。

  (但以其時無文字記載故後人傳聞不明展轉錯謬諸家著作種種異說)。

  (△後重釋二教不同所以)。

  (佛教又緣通明三千世界不局大唐故內外教文不全同也)。

  (△後略辨餘三三初住)。

  (住者住劫亦經二十增減)。

  (△二壞)。

  (壞者壞劫亦二十增減前十九增減壞有情後一增減壞器界能壞者是火水風三灾)。

  (△三空)。

  (空者空劫亦二十增減空中無世界及諸有情也)。

  △後結無窮二初法。

  劫劫生生輪迴不絕無終無始。

  △後喻。

  如汲井輪。

  (△註二初對世教辨優劣)。

  (道教只知今此世界未成時一度空劫云虗無混沌一氣等名為元始不知空界已前早經千千萬萬遍成住壞空終而復始)。

  (△後結功超勝)。

  (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深深之說)。

  五蘊初起曰生蘊熟衰變曰老四大增損為病五蘊滅壞為死上釋前別業所感界則下釋前共業所感界緣辨果曰成暫有所依曰住三灾變滅為壞蕩然無物曰空生死相續成壞相仍循還無窮法爾如是(注中別明世界成住壞空之狀於中先廣敘成劫初句躡前標舉頌曰下正引俱舍頌也空界者前界壞劫之後第二十空劫也又此空界即空輪也梵語洛叉此云億謂此風輪厚十六億阿毗曇論云世界空二十劫後將成之時乃有毗嵐風鼓之以為風輪最居其下厚九億六萬由旬廣十二億三千四百五十由旬雖數量小有不同大抵皆同風輪居下也風力大故金剛不壞此名一句結風名也此風有持界之用持界即風持業可知言光音金藏雲至始作金剛界等者金藏即雲之名雲色如金注水無窮故曰金藏雲升至光音天也遏止絕也若無風止水注無窮北山云大雲升空降雨如軸積彼風輪之上結為水輪水輪最上堅凝為金如乳停膜是為金輪俱舍云水輪厚八洛叉又因本經云水聚厚六十萬由旬水上別有大風吹轉此水於上成金如熟乳上生膏是名金輪厚三洛叉二萬由旬論中引頌十一洛叉者通取水輪八洛叉及金輪三洛叉故成十一也此意明金輪依水輪水輪依風輪風輪依空輪空輪最在下金輪最在上○次第金藏雲下此明器界成立之相北山云三輪既成雨自空飛注金輪上彼注云雨滿如車軸晝夜不息猶如河瀉○先成梵王界至滑水成者謂風吹此水清者上升自上至下次第先成色界梵王天及欲界空居四天也須彌七金等一句在清濁之間忉利居須彌頂四王居須彌之半故但舉須彌則二天可知矣七金者一踰健陀羅山此云持雙二伊沙駄羅山此云持軸三朅地洛迦此云檐木四蘇達黎舍那山此云善見五頞濕縛羯拏此云馬耳六毗那怛迦山此云象鼻七尼民達羅山此云魚名此七皆金所成故曰七金須彌居中七金繞之滓濁為山地者滓澱也謂稠泥之屬結為土〔后〕諸山及平地也四洲即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貨北俱盧此四居須彌四畔鹹海之中蓋汀渚之謂故曰四洲泥犂即地獄名也言鹹海者即四洲所依之海其水味鹹揀七金山間香海故外輪圍者即銕圍山在鹹海外此等皆前滓濁所成○方名下二句總結上句結處下句結時此總明一大化佛所王一三千界同時成立○言一增減者謂從人壽八萬四千歲時百年減一歲減至人十歲時名曰減劫復從十歲百年增一歲增至八萬四千歲名曰增劫先減後增合云減增以順文故但曰增減齊此時量名一增減謂器界成立經爾許時也乃至已下辨正報成義引俱舍等文言二禪等者謂光音天人受天福盡當墮人中此時下生身有光明飛行自在喜樂為食意生化身是時大海乍增乍減開川原路水所減處有地肥出如細蜂蜜香色美味復生地皮亦名地餅地味盡已復生林藤人皆食之因貪食故遂失神通光明亦滅世間黑暗菩薩慈悲現作日月星辰照耀起世經云寶意菩薩作日天子寶吉祥菩薩作月天子寶光菩薩作星宮天子林藤滅已後生秔稻朝割暮生由食米故遂有便利分男女形愛欲滋彰人又乃具競割稻穀畜積自供強弱相凌無能制者集眾相議立一智者為土田主眾共給之主不能獨治故求臣佐等言種種差別者即宮室城郭舟車服用之類經十九劫人理方全兼前下總結時數具如俱舍等論及慈恩劫章頌說議曰下會釋外宗所以會者以佛教說從空劫次第有天地萬物而儒老亦以從虗無太極等漸生天地人等二宗所說為同為異故須會釋以決疑情今初正會議曰者論主評也空界劫中至虗無之道一句正標舉亦牒外人疑辭也恐人疑云佛教空劫將非老氏所謂虗無之道乎以虗無之言同空義故亦先天地生似同其時今論意云粗說似同故云爾也然道體下明究實則異謂佛教說空劫對成住壞一向是空非真空妙有之空也道之為物至妙虗通不屬空有若以空為道非真道也老氏下縱奪會釋先奪以顯異詳老氏意未必定指空劫為虗無但彼先天地生及道生一等語似當其時恐後人不了便指空劫遂成執著故曰迷之然空劫約時虗無約道體豈得同耶或權設下縱成顯同其實道非空有不妨在空同空在有同有今老氏約道在天地先故曰虗無又欲救人之弊以世人著有故老氏云大道虗無曷嘗有哉故曰務絕人欲人欲者即著有之見如道經云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等是也又初章云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豈非務絕人欲之謂耶空界中大風即一氣者此風即前持界風是風輪也混沌即陰陽未分老氏謂之冲氣也故彼下引彼文證言道動出冲和之氣故曰道生一也金藏雲下會儒門五運之說雨下不流者即前云雨如車軸下風遏不聽流論以此為陰氣則以金藏雲為陽氣也即前一氣至此轉為陰陽雖為陰陽而尚未分散故曰相合猶屬一也梵王界下別配三才尋前論文會釋可了而論以天地為二三才為三者蓋論主高悟與明皇義異可以意得不必守文地餅云云其義易了若會儒宗者梵王已下即太極生兩儀地餅已下即四象生八卦等言三皇已前者然依世典說三皇有二頊公紀年緝事引古今說云混沌初分清氣上升濁氣下沈此時有盤古出治一萬八千歲盤古死後形分為物象遂有山川草木日月雲雷等自此有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此名前三皇各治萬八千歲次有巢氏燧人氏此後方有伏犧神農黃帝為後三皇伏犧畫八卦造書契神農作耒耜以播種百穀嘗藥草以愈眾疾黃帝制宮室衣服舟車器用定婚嫁喪制之禮等而上古之時茹毛飲血穴居野處人畜無別自有巢氏出教民夏居櫓巢冬居塋窟方變穴居野處之風燧人氏興鑽燧出火民始熟食故曰三皇已前至火化等但以其時下遣疑恐有疑云孔老所說與佛教既同何故此方不說四輪及光音天人下生而說盤古等耶故論釋云此方上古之時既無文字可考所以不得其詳今但據老氏道生一等語及太極五運之說有與佛教略相似理故為會之佛教下重釋二教不同所以縱此方有說才肇興之事不過但知四海九州之內而已而前俱舍等經論所說乃通敘化佛所王之境言三千者俱舍頌云四大洲日月須彌盧欲天梵釋各一千說名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說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壞言不局大唐者論主且約當時云爾即目震旦國也如仁王等經論說此閻浮提有十六大國二千中國十萬小國而震旦不在十六之數故知前會儒老且欲接此方之機耳其實內外不得全同然莊子云無極之外復有無極又云六合外聖人存而不論蓋以時機未達故孔老存而不言而大雄之化普被三千徧該五性其教網恢張不得不爾然此三千尚約小教方之華藏不啻毫末之於大空爾○住者下略辨餘三住劫可知壞劫中言前十九增減壞有情者謂於一減劫末人壽三十歲時饑饉劫起七年七月七日由浸風吹起其方所令時節失度五穀不成故致饑饉人壽二十歲時疾疫劫起由惡鬼神損害於人七月七日而止人壽十歲時刀兵劫起草木皆化刀杖互相殺害唯以刀杖而自莊嚴七日七夜而止當時世界應無有情此據小教所說云爾言後一增減壞器界者初火灾起壞及初禪由七日輪起於空時大地須彌皆發火燄俱時洞然以其熱故吸下水輪水如酥油一切皆盡七度火灾之後有水灾起壞及二禪七度水灾之後有風灾起壞及三禪故論結云能壞者是火水風等三灾空劫可知問彼時既空誰復知其劫數耶答以他界住劫較之可知言劫劫下結無窮上三句法說下一句喻明注中形對世教以辨優劣文相易了故知下結功超勝言淺淺之教者後四教相望前前淺後後深此乃淺中之淺爾若對人天則亦次深然不對彼以人天教未出三界故)。

  △五結示二初明輪迴所以。

  都由不了此身本不是我。

  △後釋無我二初標牒。

  不是我者。

  △後正釋。

  謂此身本因色心和合為相。

  應先問云何故生死輪迴不絕答云都由不了云云所以起惑造業生死輪迴問何故不是我論牒云不是我者謂此下釋圓覺云眾生無始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眾生不了妄計為我離色心外誰是我者。

  △後淨二二初假相析法三初麤析三初標。

  今推尋分析。

  △二釋。

  色有地水火風之四心有受(能領納好惡之事)想(能取像者)行(能造作者念念遷流)識之四。

  承前起由前云不是我者本因色心和合成故外人問云色心和合即是我身那言不是答妄情執著則似有之觀智分析則知本無良以愚法聲聞不了即色明空要須假想慧數析法方知是空故云推尋分析也色有等者色以質礙為相然色通形顯長短方圓等謂之形色青黃赤白等謂之顯色地水火風名為四大此之四法周徧一切有為法中故名曰大圓覺經云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淫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分分之色在何處心有等者前色蘊名色此四蘊名心蘊者積聚為義積聚多法成一蘊故受以領納為相別有三受謂苦樂捨想以想像為相攀緣前境追憶往事等行以遷流為相然有與心相應不相應異且相應者小乘心所四十六法中除受想二法餘皆是也不相應者有十四種百法論詳明識以了別為義小乘唯一意識。

  △三通略總結。

  若皆是我則成八我。

  △二細析二初析色二初標。

  況地大中復有眾多。

  △後釋二初約體顯。

  謂三百六十段骨一一各別。

  △後約相顯。

  皮毛筋肉肝心脾腎各不相是。

  論中舉三百六十段骨等猶是麤說若從麤至細析者謂四支五根漸漸分析一分析作四分四分析作十六分析至極微名隣虗塵與空無別方名曰空皮毛下論約相顯易知內外各舉其四各不相是一句總前多法既不相是誰為我者又前水火風大此應例準析之水大易知火風二大雖各是同依根說異如呼吸奔走欠伸之類亦各用別然泛明色蘊有十一法謂五根五境及無表色今但說身故不言境等應例析之。

  △後析心二初標。

  諸心所等亦各不同。

  △後釋。

  見不是聞喜不是怒展轉乃至八萬塵勞。

  心王所有差別業用故曰心所然小乘心所都有四十六法總成六位有五十一種行相廣長具如別釋但今論意欲顯此中無實我故若欲細辨恐致亡羊言見聞喜怒者見聞易知喜怒即儒宗所謂七情亦不離前心所法等論中別舉令俗易知言八萬塵勞者即八萬四千煩惱略舉大數云爾謂依根本十惑一貪二瞋三慢四無明五疑六不正見七身見八邊見九見取十戒禁取然一惑有力復各成十十惑成百計分三品上品重故分上中下即成三百中下不分但各成百總為五百於自五塵總起五百於他五塵總起五百名本一千又於自他五塵一一別起五百即成五千依別迷四諦苦集滅道各有五千故成二萬并本一千為二萬一千依貪瞋癡及等分行各二萬一千故成八萬四千取坌汙義故擾動義故名曰塵勞廣如別釋。

  △三顯無我三初總明。

  既有此眾多之物不知定取何者為我。

  即假設問也。

  △二別示二初約即蘊。

  若皆是我我即百千一身之主多主紛亂。

  出過即有多我之過。

  △後約離蘊。

  離此之外復無別法。

  △三總結。

  翻覆推我皆不可得。

  即離相待故曰反覆。

  △二實智斷證二初承前起由。

  便悟此身但是眾緣似和合相元無我人。

  前假觀析法以為方便觀行成熟實智發生然小乘修行不出四諦謂知苦斷集證滅修道於中苦是世間果先舉令知言但是眾緣假和合者即前四大五蘊等多法聚集於中無有實主宰者名無我人。

  △後正明斷證二初四諦。

  為誰貪瞋為誰殺盜施戒(知苦諦也)遂不滯心於三界有漏善惡(斷集諦也)但修無我觀智(道諦)以斷貪等止息諸業證得我空真如(滅諦)。

  △後四果。

  乃至得阿羅漢果灰身滅智方斷諸苦。

  為誰貪瞋等者為者與也反前實此我故起貪瞋癡今既知我本空何用貪瞋殺盜施戒如設筵宴以待賓親嚴器械以禦宼盜無賓則杯盤安設無盜則器械何施(註云知苦諦者苦以逼迫為義諦以審實彰名佛說苦定是苦故名曰實如實知苦即是審義苦諦之體即五蘊身心謂此身心是眾苦所依故言眾苦者即三苦四苦五苦八苦等言三苦者謂苦愛苦苦樂受壞苦捨受行苦言四苦者謂生老病死五苦者前四苦上加五陰盛苦言八苦者前五之上加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三為八苦也)遂不滯心三界等者從喻得名如世漏室不堪居止漏器不堪舉用然漏有四種謂欲漏有漏無明漏見漏言有漏善惡者謂依造之思同時王所與漏相應所修善等皆有漏攝揀無漏善非集諦也惡業可知(註云斷集諦者集以增長生死為事集諦之體通業惑等)言但修無我觀者即人無我其實有無常苦空不淨等觀及八正道等今但以無我為門攝無常等反前執我故偏說之(註云道諦者道以除患為功正取生空智為體即前無我等觀兼攝餘行為助伴也)言以斷貪等者方躡前起即以前道諦智為能斷貪等為所斷三界九地分別俱生煩惱障品皆在等言之中言止息諸業者因惑起業惑既不生業自停寢此斷貪等猶屬道諦相躡而起證我空真如者智有二用一能斷惑二能證理我空真如者即五蘊等中無實主宰性一分生空理也即小乘三種無為一擇滅無為二非擇滅無為三虗空無為(註中言滅諦者滅以累盡為名即惑苦皆亡大患永滅)言乃至得阿羅漢果者乃至中間含諸位故然小乘斷證位次不出道前七賢道後四果言七賢者一五停心觀(謂初作五種觀想止息妄心也)一多貪眾生作不淨觀(有五不淨一種子不淨二住處不淨三自體不淨四自相不淨五究竟不淨也)二多瞋眾生作慈悲觀三多癡眾生作緣生觀四散亂眾生作數息觀二別相念觀(別別觀察身受心法)謂觀身不淨(五種不淨如前所說)觀受是苦(苦受苦苦等亦如前所說)觀心無常(念念生滅)觀法無我(五蘊假合)四法次第各別觀察故曰別相三總相念觀(謂隨身等即具苦空無常無我四觀一時故名總相念也)此上三位名三資糧四暖位(如世鑽火暖相初生火之前相聖道將起行相亦然故爾)謂創觀欲界四諦各有四相共十六相苦下四者謂苦無常空無我集下四者集因生緣滅下四者滅淨妙離道下四者道如行出上二界四諦合觀亦有十六共三十二此位之中初起智觀五頂位(可動法中此最為勝如人首頂最極尊故)亦觀於前三十二行心漸成熟故六忍位(忍可諦理故名曰忍)此忍分三下忍位者印可於前三十二行中忍別作七周減緣二十四周減行如以無常觀欲界苦乃至以行觀上界道上忍唯一剎那重觀欲苦七世第一位(有漏道中最第一故)亦一剎那重觀欲苦一行但智勝劣與上忍異(此上明道前七賢也)言道後四果者於中有四向四果謂之八輩初預流向修十六心謂上下八諦各有一忍一智如緣欲界四諦起苦法智忍苦法智集滅道三例然上界四諦名苦類智忍(謂於欲界苦同類故)苦類智等於中八忍名無間道八智名解脫道前十五心八無間七解脫名預流向第十六心第八解脫名預流果此位有二行相一正住果未斷修惑皆屬見道二進修果即屬修道斷欲界修惑六品六無間五解脫名一來向第六解脫名一來果(但有一度〔來欲界故〕)斷後三品三無間二解脫名不還向第三解脫名不還果(更不來復欲界生故)斷上二界七十二品(上二界有八地每地九品故有七十二品也)修惑七十二無間七十一解脫名阿羅漢向(自此已前皆屬修道)第七十二解脫名阿羅漢果證五分法身名無學位梵語阿羅漢或阿羅訶此云應應有三義一應已永害煩惱賊故二應不受後有身故三應受人天妙供養故言灰身滅智者肇公公大患莫若於有身故滅身以歸無勞形莫先於有智故絕智以淪虗智以形患形以智勞輪轉修途疲而不已所以小乘得四果已化火焚身身智俱滅入無為界受寂滅樂依三乘教此處應列辟支佛位論不明者與前聲聞同觀生空理同斷煩惱障證灰斷果故不別說。

  △三結成所本。

  據此宗中以色心二法及貪瞋癡為根身器界之本也過去未來更無別法為本。

  大鈔云然小乘計生死根本雖有多義略舉其三一計色心如正理論第八說經部師計現在色心等法為染淨因意云如大乘第八為所熏故二者三毒為因義如大乘能熏故阿含云貪恚愚癡是世間根本等三者合取上二義同大乘有能所熏方流轉故若爾焉異大乘然似參經意而不同者但六識為所熏非第八故縱說賴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識故全不同過去去未來等者此以現在例餘二世同以色心三毒為本不求別法。

  △三就彼詰難三初標。

  今詰之曰。

  △二釋二初立理。

  夫經生累世為身本者自體須無間斷。

  此以大乘義破之言自體須無間斷者如大乘說第八識故論云恒轉如瀑流又攝論云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既言無始時來則知無間斷矣。

  △後正破。

  今五識闕緣不起(根境等為緣)意識有時不行(悶絕睡眠滅盡定無想定無想天)無色界天無此四大。

  言闕緣不起者謂大乘說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三七緣生(注中根即增上緣境即所緣緣略舉此二等餘緣故隨闕一緣即不得起)言意識者即獨頭意識(注中舉五位不行悶絕睡眠二位約下地說無想二定約上地說謂無想定中心想不生此通外道所求之定滅盡定者前六七識一向不生故名滅盡此定唯聖人得二定次第應先無想言無想天者即無想異熟謂此天中是第六識心心所等所不行處此之五位皆意識不行也)無色界無四大者謂此四天都無麤色但有四蘊心心所故得無色名前五識等即是無心此即無色彼計色心為本今既皆無本義何在。

  △三結難。

  如何持得此身世世不絕。

  如大乘中許有第八持種之義則無此難。

  △四結顯未了。

  是知專此教者亦未原身。

  華嚴原人論解卷中

  華嚴原人論解卷下

    長安大開元寺講經論沙門圓覺述

  △第三釋大乘法相教二初牒名。

  三大乘法相教者。

  以具修二利具證二空運載至於菩提涅槃究竟彼岸揀異前小故曰大乘廣說諸法名數之相名法相教。

  △二敘彼所宗二初總標舉。

  說一切有情無始以來法爾有八種識。

  言一切者通五性故無始法爾者揀異外道八萬劫等八種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末那此云意恒審思量勝餘識故阿賴耶此云藏具能藏所藏我愛執藏三義故)。

  △二別明本末二初標本。

  於中第八阿賴耶識是其根本。

  言是根本者此識執持三性名言種子與七能變所變為所依故從因至果相續不斷故別名曰心梵語質多集起為義集諸種子起現行故緣種子根身器界三類為境總有三位一我愛執藏位名義如前二善惡業果位梵云毗播迦此云異熟有三義故得異熟名一異時而熟過去造業今世受報今世造業來世受等二變異而熟果生因滅故三異類而熟因通善惡果唯無記故三相續執持位梵語阿陀那此翻執持謂從凡位直至轉依執持凡聖故雖果中轉成圓鏡亦但轉名不轉體故具此多義故能為本。

  △二釋成為本。

  頓變根身器界種子轉生七識皆能變現自分所緣都無實法。

  言頓變果身等者釋成為本之義能變即自證分所變即見相二分故成唯識云變謂識體轉似二分相見俱依自證起故依斯二分施設我法彼二離此無所依故言轉生七識者成唯識引楞伽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藏識海亦然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故知七識皆是賴耶轉變所成言皆能變現自分所緣者謂七識各有見相二分各從自證起故言都無實法者遮離識外實我法故。

  △三徵釋二初徵。

  如何變耶。

  外人乍聞識變之義未達其旨故作此徵。

  △後釋四初正釋。

  謂我法分別熏習力故諸識生時變似我法第六七識無明覆故緣此執為實我實法。

  全是彼論言我法分別者眾生無始六七二識橫計我法種種分別熏在藏識而成種子藏識生七識之時七識各有能變所變彼所變境似實我法六七不了執似為真所以不了者由無明覆故譬如匠者塑鬼廟門他日經過由迷醉故悞為實鬼而生驚怖不知元是己所造作凡夫愚迷執實我法不知元是自所熏習自識變現亦復如是不言餘識者前五第八無此執故緣此執為實我法者謂六七識周徧計度如執空華二月以為實華月等。

  △二喻明二初標二喻。

  如患(重病心惛見異色人物也)夢(夢想所見可知)者患夢力故心似種種外境相現。

  此中者字即目於人非牒詞也患與夢是二喻二中隨一皆能妄見注意易了言心似種種外境相現者夢中所見根身器界全是心變離心無別根身器界故。

  △後隨便舉夢二初喻凡夫迷時。

  夢時執為實有外物。

  △後喻聖者了悟。

  寤來方知唯夢所變。

  上標二喻此下隨便但舉夢爾上喻凡夫迷時寤來方知下喻諸聖者了唯識理故。

  △三法合二初總合。

  我身亦爾唯識所變。

  應云根身器界亦爾文影略故。

  △後別合二初合夢時。

  迷故執有我及諸境由此起惑造業生死無窮(廣如前說)。

  △後合寤來。

  悟解此理方知我身唯識所變。

  迷故執有下合前夢時等由此起惑(云云)者如夢中人執於夢境為實有故於夢中或悲或喜受苦受樂種種異相(注云廣如前說者即指前人天小乘中所說善惡因果等大乘望之皆識所變前宗不了謂為實有若釋行相與彼不殊)悟解此理下合前寤來已下之文言唯識所變者唯者揀持義揀離識外實有之法持取識所變法非全無也又唯者決定義決定唯有能變識故又唯者顯勝義非無心所等但識勝故舉王攝所故但言識識以了別為義八皆了別故廣如彼論。

  △四結成所本。

  識為身本(不了之義如後所破)。

  結成所本(注指後破可知)。

  △第四釋大乘破相教四初牒名。

  四大乘破相教者。

  △二釋。

  破前大小乘法相之執密顯後真性空寂之理。

  (△註二初標)。

  (破相之談)。

  (△後釋二初雙指二初經)。

  (不唯諸部般若遍在大乘經)。

  (△後時)。

  (前之三教依次先後此教隨義即破無定時節)。

  (△二引義證成二初證解通顯密二初雙標列)。

  (故龍樹立二種般若一共般若二不共)。

  (△後雙釋)。

  (共者二乘同聞信解破二乘法執故不共者唯菩薩解密顯佛性故)。

  (△後證明通前後二初正明)。

  (故天竺戒賢智光二論師各立三時教指此空教或云在唯識法相之前或云在後)。

  (△後辨取捨)。

  (今意取後)。

  問據下文中但有破大乘法相之文曾無小乘此合雙舉答大乘既破小豈復存若別言者與前不異故不重說言破執者佛於權教之中就世俗諦分別蘊處界等差別之法欲顯從緣假有漸漸誘物令知世出世間諸法本空悟無生理眾生不了執為定實故佛說空教破彼諸法定相之執名破相教蓋但除其病非除藥也言密顯等者揀非明說故云密顯真性空寂之理即顯性教中所詮是即妙有之真空非但空也二宗空義要須審知(注中分二初雙指經時不唯般若徧在大乘是指經也泛常多云阿含四有般若八空今不但指般若名破相餘經亦有如華嚴云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法華云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涅槃云乳無酪性石無金性眾生佛性猶如虗空迦毗羅城空大涅槃空等金光明空品之類但諸經中有破情處皆屬破相良以此宗判教不局部帙故曰徧在前三教下即約時也智論云從得道夜乃至涅槃常說般若故云無定時節是知以空為第二時者就一類說非盡理也故龍樹下引義證成於中有二初證解通顯密即智論意於中先雙標後共者下雙釋言破二乘法執者然聲聞有二一者愚法聲聞一向不信大乘故二者廣慧聲聞分違法空故大品云欲得聲聞乘當學般若波羅蜜等肇公云三乘同觀性空而得道也不共者下菩薩聞空便知是即有之空有遮表耳故不著空見不同二乘聞空便厭有為於嚴土利他不生欣樂但欲趣寂又如天台別教以華嚴經聲聞在座如盲如聾名不共教亦依此論則知不共有二義故一屬通教則有般若二屬別教則在華嚴故天竺下證時通前後言戒賢智光等者依華嚴大鈔指賢首起信疏初顯教分齊中敘今略引云謂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一名戒賢二名智光戒賢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立三時教以法相大乘為了義謂佛初時說阿含等有教第二時說般若等空教第三時說深密等經明唯識道理不空不有中道之教智光依妙智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時教以無相大乘為真了義謂佛初時說有第二時說不空不有唯識之教以根猶劣未能全入平等真空故第三時方就究竟而說緣生即空平等一味真空之教故云各立云云言或云在唯識前者戒賢義也或云在後智光意也今意下辨取捨以約破相意顯性故取此爾若空性相望遮表有殊知下自見)。

  △三破法相二初正顯所破二初總詰。

  將欲破之先詰之曰所變之境既妄能變之識豈真。

  大疏敘智光義云次第二時也漸破小乘緣生實有之執故說依他似有以彼畏怖此真空故猶存假名而接引之今則實有之執既亡假名一將何立故破之耳彼宗意云夢所見境雖非實有能見夢想則不是無故有力能變於境今用無相宗心境俱空義詰之意云心境二法相待以立境既不有心何獨存故云爾也二別難相違二初心境有無成異難二初躡彼所立以按定。

  若言一有一無者(此下却將彼喻破之)則夢想與所見物應異。

  彼立心有境無故註意由彼前來舉於夢喻成立境空心有義彼謂夢境是無夢想且有今就彼喻以難之云若如所立則心境成異以一有一無故雖難之尚未顯過故但云按定後段躡此方顯過也。

  △後就各異以辨違。

  異則夢不是物物不是夢寤來夢滅其物應在。

  彼云設如心境異者有何過耶故復難云異則心境相乖何以故以能夢非所夢故既夢與物兩不相是即應夢覺物只在也如莊周夢蝶蝶若非夢夢亦非蝶莊周睡覺蝶應尚在以周與蝶二物異故法中可知此則反彼境空心有成心空境有也。

  △後心境相乖非理難。

  又物若非夢應是真物夢若非物以何為相。

  言應是真物者如周所夢蝶應是真蝶若是真蝶還成境有乖唯識故問此與前難何殊答前約有無此約真假前過尚輕(容假有故)此過尤重(真即實故)言夢若非物以何為相者如夢不是蝶應離蝶外別有夢相若別有者其相若何彼應無答。

  △二歸復能破二初對前顯勝三初申今正義三初就喻明空。

  故知夢時則夢相夢物似能見所見之殊據理則同一虗妄都無所有。

  初二句明隨情似有後二句究實元空圓覺鈔云所言夢者但是寤人睡時本有識心由昧略故忽然妄現能見之想及所夢身所見境界等相即呼此相而為夢也於此虗妄一夢之上似有內心外境之異內心即倒想外境即夢所見身及所經由之地等理實而言心外無境境外無心所見之境既脫體全空能見想心豈獨是有故曰同一虗妄都無所有又夢所見境分明似有豈便有耶若謂能執之想寤來雖無不妨未寤之時而是有者所見之境寤來雖無不妨未寤亦應是有若爾即是心境俱有何言唯識是知眾生本有性淨真心由不了故遂有三細六麤等現即呼此等云唯識也於此妄識之上似有內心外境之殊其實境是識境識是境識佛於權教說唯識理者良由未顯性淨真心且含在第八識中以接劣機待其根熟方顯心境俱空至終教了義方顯真心本覺也。

  △二法合二初正合。

  諸識亦爾。

  正合。

  △後釋成。

  以皆假託眾緣無自性故。

  由此八識託眾緣生謂親因緣(識種子是)增上緣(所依根是)所緣緣(境界)等無間緣(謂前念引後念)八識皆具此四緣別而言之眼識九緣生等既託諸緣即無實自性也此以破相宗意結示正義云爾。

  △三引證三初中論。

  故中觀論云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次起信論。

  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

  △後金剛般若。

  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虗妄又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如此等文遍大乘藏)。

  所引雖云破相義兼實頓尋文可知矣今初先正引三文後注總結引中觀偈意初二句出諸法空所以法若實有則不假因緣既假因緣即無自性後二句正顯空也後又云下顯即色明空揀於二乘析法空也下半云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今但用前半成立空義耳起信論下即彼真如門之文正屬頓教意兼破相言一切諸法者即前教我法等唯依妄念者即前教八識等謂前教我法等皆依八種妄識所變有種種相離識之外無別我法故云爾也此約所對生滅門中就世俗諦則有若離心念下以真奪俗就真如門能變之心尚不可得況所變境心境兩忘離言絕相即契真如門矣後半正是頓宗絕待之義故論不引經云下金剛般若文也因須菩提疑云若菩薩修離相行云何感得三十二相等有相之果故佛呵云須菩提汝以三十二相為真佛耶故曰凡所(云云)謂三十二相從緣假有如幻如化故曰虗妄若取相者非見佛也下云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意恐須菩提見呵有相為妄却執無相為真雖離有邊還落斷見故佛意云若知諸相從緣本空即不離幻相便見真佛非離相外別有佛耶今但用初二句以相空妄顯破相義其下二句通顯性實教義故不引之又云下亦是破相經言一切相者凡夫所執五塵色相等皆情計妄有若離情計相本寂然清淨法身於斯顯矣皆破相義。

  △二斷義。

  是知心境皆空方是大乘實理。

  即躡前所引結成正義揀前法相一有一空非盡理故。

  △三結成所本。

  若約此原身身元是空空即是本。

  △三用後顯性義以難破相二初標。

  今復詰此教曰。

  △後釋三初躡前總徵二初約人以詰。

  若心境皆無知無者誰。

  言知無者誰由此教中但約遮詮說一切皆空未顯不空真實之性故肇公云若無聖人誰與道遊故云知無者誰。

  △後約法以詰。

  又若都無實法依何現諸虗妄。

  如實教中世出世法皆依不空本覺心現故起信云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圓覺云一切諸眾生無始幻無明皆從諸如來圓覺心建立等皆顯真心隨緣成事不但寂寂而已。

  △二立理正難三初現量相違破二初立理。

  且現見世間虗妄之物未有不依實法而能起者。

  △後指陳。

  如無濕性不變之水何有虗妄假相之波若無淨明不變之鏡何有種種虗假之影。

  此有二意一者若望前立理之文即指事別明謂前言虗妄之物必依實法起者何者是耶故指此二事云如世波水鏡像之類是也二者若直望法即二喻也依理成事有類於斯喻意可知。

  △二縱前奪后破二初對前明順。

  又前說夢想夢境誠如所言。

  即前難法相者是誠如所言者縱成順理蓋心境俱空之義若對法相境空心有則深有理。

  △後對后顯進。

  然此虗妄之夢必因睡眠之人。

  若望實教則闕妙有義在睡眠之人喻所依實性。

  △三反質結破。

  今既心境皆空未審依何妄現。

  但知夢想與夢境皆空而不言睡人則未盡理。

  △三結成未了三初正結。

  故知此教但破執情亦未明顯真靈之性。

  △二引證二初法鼓。

  故法鼓經云一切空經是有餘說(有餘者餘義未了也)。

  △後大品。

  大品經云空是大乘之初門。

  可知既佛有明文則非是論主強破之也佛意說空但為破執執為究竟豈盡佛心然空性二宗若望法相則顯大同若空相望則亦成異大抵空約密意遮詮性約顯了直說圓覺疏五對禪源詮十異恐繁不錄。

  △四總結三初正結。

  上之四教展轉相望前淺後深。

  △二釋成偏淺二初淺。

  若且習之自知未了名之為淺。

  △後偏。

  若執為了即名為偏。

  先釋成淺雖前云有淺有深若望顯性總名曰淺後釋成偏故知淺深就法偏圓約人執則成偏法非偏也又清涼大師云圓機受教無教不圓偏機受教圓亦偏矣若但執顯性不融前教未免亦偏良以根有漸頓之殊故教有淺深之異若也愽究圓解方可會其淵源如其受一非餘安得窮乎圓妙。

  △三雙結二名。

  故就習人云偏淺也。

  △第三第三釋直顯真源三初標牒大門。

  三直顯真源(習佛了義實教者)。

  直顯真源者真源即此教所明覺性揀非虗妄曰真物之妙本曰源對前四教得直顯名謂前四教中亦有真性但隨機屈曲未直顯了此教隨佛自意究竟而說非約隨機方名直顯耳。

  △二當教大旨二初總彰大意七初標教。

  五一乘顯性教者。

  △二明真心本有。

  說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

  一切有情即標舉能有之人言有情者揀木石等故言一切皆有者揀一分半無故本覺真心一句標舉所有之法言本覺真心者覺以了悟為義謂真如一法靈明鑑照性出自古故曰本覺即對始覺得本覺名摩訶衍論本覺二字各具十義恐繁且置揀異妄識故曰真心若作釋者亦本亦覺同依立名若揀始覺本之覺也本覺即真心持業可了。

  △三辨其性德。

  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常知。

  亦別釋其相此二句釋本義即起信中常樂我淨義自性清淨心義清涼不變自在義昭昭下二句釋覺義即大智慧光明義徧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

  △四依義立名。

  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

  佛即覺義性即本義此與本覺眼目殊稱又性目現因佛約當果謂此真心是成佛之正因故曰佛性又泛言性者通情無情今言佛性揀無情義故覺以照察為義局有情故言如來藏者謂如來即出纏果法離倒曰如出纏名來藏以隱攝彰名言眾生在纏之因含攝出纏之果雖有煩惱隱覆而性恒不變即藏之如來或如來之藏皆依主釋。

  △五明妄覆不知。

  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

  翳者障弊義妄想翳之一句出不覺所以不覺知者正顯迷真故。

  △六明其執妄。

  但認凡質故躭著結業受生死苦。

  言躭著者即愛染也結即是惑即惑業苦三法具矣謂此眾生由迷本覺真心法爾便執虗妄身心為我由執我故起惑造業受生死苦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

  △七顯如來開示二初破妄執。

  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

  說一切皆空者破妄執也。

  △後顯性。

  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

  法華經云如來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所謂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之知見道故出現於世嘉祥釋云開示約能化佛悟入約所化機能化之佛大開之與曲示所化之機始悟之與終入佛知見者即此論靈覺真心也全同諸佛者聖凡平等無增減故涅槃經云一切眾生同有佛性皆同一乘同一解脫一因一果同一甘露一切當得常樂我淨清涼釋云非但因同果亦同也。

  △二別引教成立一論大意三初約法總證二初正示。

  故華嚴經云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

  此為宗極題標華嚴良在茲矣所引即出現品彼明佛智總有十喻此即第十大經潛塵喻言佛子者標告當機也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者準清涼大疏釋此一文總有三意一明生等有因二明因有果智三明自他交徹今初無一眾生而不有則知無性者非眾生數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彼鈔釋云則知無性下反成上義即涅槃云除墻壁瓦礫餘皆有佛性故無佛性則非眾生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則無一不有以一切人皆有心故則知言無佛性即無心也無心寧異瓦礫等耶此是涅槃一性之宗故云已過五性之見也)二者眾生在纏之因已具出纏果法故云有如來智慧(鈔云二明因有果智揀勝初義但有佛性於中三初正立二正揀三結勸今初謂遠公等釋涅槃言因性本有果性當成今因有佛智佛智非因故超前也所以有者因果二性無二體故若因無果性果是新生便有始故有始佛性非常住故)非但有性後方當成亦非理先智後(鈔云第二正揀前義於中二一揀因果不同謂前義意如木有火性鑽方生火乳有酪性緣具成酪今此中意果尚本有況於因性況當有耶言亦非理先智後者二揀理智兩別若唯理為先有者則第一義空不名智慧以理智異故無漏智性本自有之不應理故大智光明非本有故智後生者果無常故能證所證成二體故)是知涅槃對昔方便且說有性後學尚謂談有藏無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是知涅槃下第三結會勸信謂涅槃終極會昔有餘四十九年多說三乘五性之教機習已久難可頓移且說有心皆有佛性一經前後縱奪合離而其明言凡是有心定當作佛後學尚謂談有藏無者即大乘法師法華疏意涅槃經言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總談皆有欲奘眾生實而明之通別類異亦有無者藏在一切總有之中言通別類異者通相皆有別揀有無有無不同不應一例言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即舉今宗結成難信勸物信耳)三彼因中之果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若不爾者此說眾生有果何名說佛智耶斯則玄又玄矣非華嚴宗無有斯理(三彼因中之果智下第三自他交徹謂諸凡夫因中果智即他諸佛已成果智自身佛性一身竪論他佛在凡自他橫辨故更玄也不爾此說眾生下以理成立自他平等謂此章中舉其十喻以辨佛智忽引眾生有佛智者何名為說諸佛心耶明知是說眾生之心為佛心矣斯則下乃結歎歸宗也)。

  △二釋通疑難二初順答前義。

  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

  疑云涅槃云佛性者名為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有佛智那作眾生釋中先順答前義謂倒故不證豈得言無如壯士迷於額珠豈謂膚中無實(鈔如壯士云云者即涅槃第八如來性品經文廣長撮略引云佛告迦葉善男子譬如力士眉間有珠因與人相撲被彼頭觸珠陷皮底因而成瘡命醫治療醫既視之即知是瘡因珠入膚問力士云汝珠何在答曰我珠已失良醫語云珠在皮中初未曾失力士不信取鏡視之明了顯現力士見已即生歡喜珠喻佛性皮喻煩惱失喻不知醫喻善友鏡喻教理力士見珠喻眾生見佛性云爾)又圓覺鈔云凡夫妄想二乘執著經文更有顛倒二字乃通上二。

  △二以理順成。

  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若先無離倒寧有既離倒則現明本不無如貧得珠非今授與是以涅槃恐不修行故云言定有者則為執著恐不信有故云若言定無則為妄語乍可執著不可妄語自然智者自覺聖智也無礙智者始本無二絕二礙也(鈔言如貧得珠非今授與者即法華五百弟子授記品說繫珠喻喻令解得記經云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繫其衣裏與之而去其人醉臥都不覺知起已遊行到於他國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太艱難若少有得便以為足於後親友會遇見之而作是言拙哉丈夫何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日月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下合可知然繫珠有二一約結緣則圓解為珠為說為繫煩惱惛醉少有微解故曰繫珠五道求樂為勤力艱難證小涅槃不求大果云得少為足後聞法華為會遇親友示以知見如得衣珠以因易果無樂不得昔以繫之故云非今授與二約本性然其昔繫亦非新與未知令知故云繫耳今疏正取本性繫珠以成本有故云非今授與是以涅槃下以涅槃經結成上義執著過輕乍可言有妄語過重不可言無況無著而知決須有矣今言始本無二絕二礙者此有二意一則眾生本有佛智是則本覺不礙始覺如是而證名無礙智二者斷障顯了則無煩惱所知二礙矣)。

  △二舉喻別明二初喻。

  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

  △後合。

  塵況眾生經況佛智。

  論中撮略標引而已然經中長行文廣今引偈頌云如有大經卷量等三千界在於一塵內一切塵悉然有一聰慧人淨眼悉明見破塵出經卷普饒益眾生佛智亦如是徧在眾生心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現饒益諸菩薩此中四偈前二偈喻明後二偈法合前中初偈明大經潛塵後偈明出經益物後二偈亦然今論此段即法喻中各前一偈意以喻上文妄纏佛智也大疏云大經卷者喻佛智無涯性德圓滿也等三千界者喻智如理故一塵喻眾生者略有三義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一切塵者喻無一眾生而不具有佛智故。

  △三證佛開示二初合塵含大經。

  次後又云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

  △後合破塵饒益。

  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

  證佛開示即合塵含大經如來合前總慧人普觀下合淨眼悉明見奇哉者嗟歎之詞奇者異也非常之異故重歎之謂眾生煩惱垢染身中而有圓明佛智如貧女而懷輪王胎弊衣而裹無價寶可謂世間之異事也若后妃懷王錦囊貯寶則非異矣此諸眾生下明所歎之事有而不見是須開之所以我當以下正合破塵饒益永離妄想即合破塵得見智慧即合出經卷普饒益眾生。

  △三依教原人三初辨迷悟二初歎昔迷二初明迷執之由。

  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

  言真宗者即華嚴一乘實教多劫未遇者闕勝緣故不解反自原身者闕親因故即內無始覺了因之智大抵佛法假藉因緣既因緣俱闕何由得悟。

  △後顯迷執之相。

  但執虗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

  既迷真性所以執妄由執妄故永處下流故裴相國發菩提心文云我有真身圓滿空寂者是也我有真心廣大靈知者是也捨而不認而認此身妄念隨死隨生與禽獸雜類比肩受苦為大丈夫者豈不羞哉斯之謂也上辨昔迷。

  △後顯今悟。

  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

  遇至教為勝緣解心內發為因了妄即真反迷成悟其猶大富長者諸相具足忽因惛睡夢作貧賤醜陋之身乞丐受苦無所不至忽人呼覺方知元是福德之身從前夢境全成虗妄故屏山云原人一論即覺者之一呼也。

  △二依悟修證三初約悟修。

  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返本還源斷除凡習。

  △二別明證。

  損之又損以至無為。

  △三正明證悟之相。

  自然應用恒沙名之曰佛。

  行依佛行者稱性悟入故前言悟者即屬解悟此言悟者通證解故返本還源者與體相應也斷除凡習者達妄本空無斷而斷也言凡習者即二執二障也然諸障品有三謂種現習於此三中習氣最細舉細況麤且言習耳然依此宗說斷證者大疏云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謂迷時說惑悟時說智惑體智體無二體故故知妄惑性空全是智體即此智體從緣無性無性之性全是真如又即寂之照曰智即照之寂曰如寂照雙融如智一體實教斷證大意如是又十地經云非初非中後非言辭所及天親論釋上句云是斷結相此智盡漏為初智斷為中為後答云非初智斷亦非中後偈云非初非中後故若爾云何斷耶論云如燈燄非唯初中後前中後取故謂唯取一時則不能斷三時總取方說能斷假三時斷則無定斷性謂初若能斷不假中後後若能斷不假初中既假三時故知無性一一准徵三皆不斷是故經言非初非中後由三時無斷方能斷結是故論云前中後取故論主總取三時方顯三時無斷經論言反意乃相成經則約性論則約相性相無礙方能斷結此通實教若直就圓教說一障一切障一斷一切斷良以一念迷處法界皆迷而稱性斷一惑時一切皆斷由一與一切互為緣起故一法稱性徧一切故不壞相故不妨別斷以別該同皆是華嚴圓宗斷證損之又損下前約悟修此別明證損之又損者躡前斷習起後證也上一損字即前能斷下云又損遣能斷心良以了妄本空假名曰斷執有實斷安能造玄故併斷心亦遣之爾故云又損則能所雙亡方契無為矣此言無為即真如性也然此二句語借道經彼云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為彼意謂為俗學者務求多聞日有所益修道之士絕學棄智反其樸素故曰無為今但文同義則各異自然下正明證悟之相言應用恒沙者前心契佛心即同佛體今顯即體之用塵塵出現念念圓成故曰恒沙蓋迷時成恒沙塵勞悟後成恒沙妙用故清凉心要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土良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故得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三結歎深玄二初總結前意。

  當知迷悟同一真心。

  迷悟同一真心者前文廣說迷悟之相皆約於人謂迷時號眾生悟時名佛而其所迷即同所悟一真心體本無異也大鈔云動靜迷悟雖有二門所迷真性一源莫二莫二之源即一體也大經云心佛與眾生是三無差別故曰同一真心。

  △後別歎理深。

  大哉妙門原人至此。

  (△註釋殘疑二初總標)。

  (然佛說前五教或漸或頓)。

  (△後別釋二初漸二初總示)。

  (若有中下之機則從淺至深漸漸誘接)。

  (△後釋)。

  (先說初教令離惡住善次說二三令離染住淨後談四五破相顯性會權歸實依實教修乃至成佛)。

  (△後頓二初總標)。

  (若上上根智則從本至末)。

  (△後別釋)。

  (謂初便依第五頓指一真心體心體既顯自覺一切皆是虗妄本來空寂但以迷故託真而起須以悟心之智斷惡修善息妄歸真妄盡真圓是名法身佛)。

  大哉者歎詞也包括凡聖徹究真源故曰大也教為入理之門從其所詮得名曰妙或能詮所詮皆曰妙門聖智悟入之所由故原人一句出其所以亦對前顯勝過此已往更無妙門(然佛下注釋殘疑恐人疑云前之五教皆是佛說此既玄妙即應前四智無用耶答機有勝劣教設多方若唯一門逗機不足又問既有五教未知所被之機皆要歷此五不故此答云機有頓漸或歷不歷不應一準若有下別明漸頓於中先明漸後明頓言中下之機者論文從略中下合明若別說者應云若下機者先從人天次入小乘漸漸經歷乃至第五顯性若中機者不由人天便從小乘或從法相乃至顯性論不言上機者文影略故前有中下後有上上上機必然亦應具云若上根者不歷前二或從法相或從破相便入實教中間更有不定之機或從人天不歷小乘便入大乘或從人天直入顯性或從小乘直入顯性良以眾生根性有多差別論不繁文可以意得言先說初教令離惡住善者以修五戒十善離三途惡住人天善故離染住淨者染謂二執二障淨即三乘聖果會權歸實不唯華嚴法華涅槃亦此宗故若上上根下明頓機也上上根者即圓融機從本至末者此句總標即以顯性為本漸次乃至人天為末謂初下別釋從本至末之相頓指一心是顯性教本來空寂即破相教託真而起即法相教謂能雙所變皆以真如為實自性唯識云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即其義也斷惡修善即通大小乘及人天戒善但以悟真之智斷修異於前漸不悟而修也良以此宗先悟毗盧法界後修普賢行海雖人天戒善靡有子遺是故不悟而修如土作器器器皆瓦先悟而修如金作器器器皆金矣息妄歸真者應有問言既悟一真心體了知法法全真何必更須息妄答楞嚴云理則頓悟事須漸除良由無始習深云何頓去其猶聖王登位欲與萬國同體苗頑不庭必須用武直得車書混一方能坐拱無為耳餘文可知)。

  △第四釋第四會通本末二初標牒大門。

  四會通本末(會前所斥同歸真源皆是正義)。

  前儒道人天小乘法相破相顯性遞遞相望前前為末後後為本若以顯性望前前皆為末顯性獨本今言會通乃有二義一約五教相望則以顯性為能會前四教及儒道皆為所會即是以本會末注云會前所斥同歸真源皆了義故真源既非所斥故知但會前四然約能所相合故曰會通本末二者前顯性教亦是所會即以此第四一論以為能會論云真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則知真性亦所會也以但用真性不成身故(注會前所斥云云者前以執末迷本故須斥之今以本該末則前所說皆是即本之末迷無非了義又依華嚴宗具全收全揀二門前約別教一乘揀則全揀今約圓教收則全收)。

  △後正釋三初總明二初明須因緣初順明。

  真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

  應有問云前四教未顯真性故非了義今既直顯已是盡理何須更會前所說耶論云真性雖為(云云)意謂真性為本固是盡理然性起為相必具眾緣則前八識惑業等皆其緣也。

  △後反顯。

  不可無端忽成身相。

  如湛靜水要藉風緣方成波浪不可無風便成浪也。

  △後正顯會通二初示前斥之由。

  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節節斥之。

  亦應先難云真性成身既假八識等緣則應前說識等為本亦有理在何以斥之故今釋云前宗所說未明真性但以識等便為身本如執風緣便為波浪不言水者豈盡理耶。

  △二正會。

  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

  今將下正會可知。

  △二別會四初依本起末二初標示。

  (初唯第五性教所說從後段已去節級方同諸教各如註說)。

  (注初唯下別會於中四初依本起末二舉內收外三重辨心境四結責寡聞初文分二初總彰所本即標生起以為宗極後依本會末即次第會前諸教一一文中皆先以注詞標舉後以論文正顯初二又二先明真心本有後顯派本從緣今初此文大抵全用起信論意分判諸教淺深如得起信意則諸教所詮分齊如指諸掌爾問前云宗極即指華嚴今此會通何依起信答華嚴一極稱性圓融始末深玄難見分齊起信深淺有序故得借之而起信亦宗華嚴同一性義故用之也謂起信初說一心即當華嚴一法界心故彼立義分云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云云次依一心開真生二門解釋分云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一心真如門二心生滅門云云三依生滅門開覺不覺二義文云生滅門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乃至云此識有二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云云四依不覺義生三細文云依不覺故有三種相與彼不覺不相捨離云何為三一者業相二者能見相三者境界相五依三細生六麤文云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一考智相法執俱生二者相續相法執分別三者執取相我執俱生四者計名字相我執分別五者起業相六者業繫苦相今顯性教詮至一心若依賢首開頓教即當真如門今論不開即以真如門合在顯性教中破相齊生滅門覺不覺義法相齊三細小乘齊後四麤人天齊起業受報即業繫苦儒道所說尚不知受報中六種差別但於人趣中以義攝之庶盡內外原人之義耳已知大義次按文釋注文標舉可知)。

  (△二正明二初總明所本二初明真心本有二初標宗)。

  謂初唯一真靈性。

  △後顯相。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變不易。

  謂初唯一真靈性者此句標宗次不生下三句顯相即真如門意彼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即論一真靈性)所謂心性不生不滅與此大同也乃至云畢竟平等(論云不增不減是平等義)無有變易(論云不變不易)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

  △後派本從緣二初出生滅所以。

  眾生無始迷睡不自覺知。

  △後標生滅所依。

  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

  眾生無始下派本從緣此下即生滅門初二句出生滅所以由不悟故全真如成生滅也由隱覆故名如來藏者即標生滅門所依法體龍樹論於此作兩重能所依初重以如來藏為所依總相生滅不生滅二義為能依別相第二重以黎耶識為所依總相覺不覺二義為能依別相今論云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者正取如來藏屬顯性教生滅心者屬後破相相躡而起。

  △二依本會末五初會破相二初標舉。

  (自此方是第四教亦同破此已前生滅諸相也)。

  (自此方是下依本會末分之為五初會破相教然破相教義通兩勢若取空為大乘初門即令入始教若取破相顯性即同終教圭峯以終頓圓合為顯性為與法相躡趾相破故開破相而以賢首終教義當之故此所明全同終教)。

  (△後正顯)。

  所謂不生不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

  言所謂不生滅(云云)者此中真心妄想四字論主約義加文令人易曉餘皆起信正文言不生滅等者依龍樹論不生滅即真如生滅即根本無明謂眾生迷時根本無明起用名獨力業相能熏真如真如被熏起隨染用名獨力隨相真妄和合名俱舍動相即黎耶細相故曰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等良以單真不立獨妄不成故黎耶中通真及妄方名真具分唯識也不言生滅與不生滅合者以此門中是從本流末義故言非一非異者即顯真妄不即離義由真上隨緣妄上體空故真妄不異由真上不變妄上成事故真妄不一故勝鬘云不染而染難可了知染而不染難可了知賢首用楞伽經意以如來藏為不生不滅以七識為生滅此二和合成黎耶識故黎耶具生滅及不生滅應知此中真妄和合諸識緣起總作四句一唯不生滅謂如來藏如水濕性二唯生滅謂前七識如波浪三亦生滅亦不生滅謂黎耶識如海含動靜四非生滅非不生滅謂無明如起浪風緣言阿賴耶識者即標真妄和合識心名也亦云黎耶但梵音楚夏梁朝真諦三藏就名翻為無沒識是不失義唐三藏就義翻為藏識藏是攝義所攝名藏攝藏不失故大義同耳以諸眾生取為我故所以然者良以真如不守自性隨緣和合似一似常愚者不知以似為實孰為內我我見所攝故名曰藏由此二種我見不起位中失賴耶名又能藏自體在諸法中亦藏諸法在自體內故故論云能藏所藏我愛執藏是此義也故知從義立藏識名此識有覺不覺二義者由前不生滅真心故有覺義由前生滅妄識故立不覺義龍樹論云覺義者是真如氣分故不覺義者是無明氣分故廣如彼論。

  △二會法相二初標示。

  (此下方是第三法相教中亦同此說)。

  (此下方是會法相教言亦同此說者良以此文正是起信終實教義以深必該淺派本成末法相齊此故曰亦同前後亦同皆例此釋)。

  (△二正顯)。

  依不覺故最初動念名為業相又不覺此念本無故轉成能見之識及所見境界相現又不覺此境但從自心妄現執為定有名為法執。

  言依不覺故者然覺義中有本始覺等義自屬淨法上轉門中非今所用故略不明但說不覺言最初動念名為業相者起信云一者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疏云動作是業義即此心動是也名為業相者結名也彼疏云此雖動念而極微細緣起一相能所不分即當賴耶自證分也如無相論云問此識何相何境界答相及境界不可分別一體無異當知此約賴耶業相義說也言又不覺此念至能見之識者起信云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疏云能見相者即是轉相依前業識轉成能見如是轉相雖有能緣以境界微細故猶未辨之如攝論云意識緣三世境是即可知此識所緣境不可知釋曰既云所緣不可知即約能緣以明本識轉相義也此當賴耶見分言及所見境界相現者起信云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疏云境界相者即是現相依前轉相能現境界即賴耶相分此上三細屬賴耶識言又不覺至名為法執者即六麤中前二相也起信云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一者智相依前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疏云於前現識所現相上不了自心所現故創起慧數分別染淨執有定相即法執俱生也二者相續相依於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疏云謂依前分別愛境起樂受覺於不愛境起苦受覺數數起念相續現前又能起惑潤業引持生死故名相續即法執分別。

  △三會小乘二初標舉。

  (此下方是第二小乘教中亦同所說)。

  (此下方是下會小乘教即六麤中執取計名二相)。

  (△後正顯)。

  執此等故遂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執我相故貪愛順情諸境欲以潤我嗔嫌違情諸境恐相損惱愚癡之情展轉增長。

  言執此等故者此句躡前相續相起起信云三者執取相依於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疏云緣念境界住持苦樂者是前相續相心起著故一句正釋執取之義謂於前苦樂等不了虗妄深起取著由取著故遂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此即我執俱生也執我相故下即當計名字相彼論云四者計名字相依於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疏云謂彼於顛倒所執相上更立假名是分別故今論執我相一句亦躡前起而貪瞋癡配此相者由不了順逆等境及與名言皆虗假故計為定實遂於順情名相境上起貪於違情名相境上起嗔不了二境皆由癡故楞伽云相名常相隨而生諸妄想釋曰諸妄想者即貪瞋癡也。

  △四會人天二初標舉。

  (此下方是第一人天教中亦同所說)。

  (會人天中標舉如注)。

  (△二正顯)。

  故殺盜等心神乘此惡業生於地獄鬼畜等中復有怖此苦者或性善者行施戒等心神乘此善業運於中陰入母胎中。

  依論會通即起業受報二相由前三毒發動身口造善惡業業成招果惡中殺盜善中施戒各等其餘即十惡十善相翻竝屬起業相三途人天即受報相言復有怖此苦者謂遭苦發心改惡修善故或性善者由慣熏習成種性故不因遭苦自樂修善也言心神乘此運於中陰者心神即賴耶識乘者憑託義運者轉也心為能乘業為能運業如舟車心神憑此轉入諸趣言中陰者亦名中有謂死有之後生有之前中間所有五陰之身名曰中陰即以異熟五蘊為體五趣之中皆有中陰除無色界但有四蘊餘皆具有五根等然其形量大小各如本有之量有云人中有減半如本有六尺中有三尺人天中有其身潔白三途中有其身黑暗一切中有以香為食隨其福力香有差殊隨趣勝劣勝得見劣劣不見勝唯同類者得互相見將往受生時不見餘境但見受生和合因緣不揀遠近剎那便至勢力極速金剛鐵石不能為礙言入母胎中者俱舍頌云倒心趣欲境濕化染香處謂卵胎二生中有由彼業力遠見父母交會起顛倒心若男中有於母起愛於父起瞋女者反此由著樂故而便迷悶以迷悶故中有麤重而便受生故云倒心趣欲境言濕化染香處者謂濕生中有染香受生若受生緣會時不揀遠近皆聞香氣起染心已彼便受生隨業勝劣香分好惡故曰染香若化生中有染處受生若受生緣會不揀遠近見受生處而起愛染彼便受生隨業善惡處有淨穢也然今論中正說人趣故但言入母胎中也廣如別章。

  △五會儒道二初總舉。

  (此下方是儒道二教亦同所說)。

  (儒道二教亦同所說者然儒道雖說稟氣但溟涬而說非如佛教本末詳悉而佛教四大五蘊中則具含稟氣之氣故今曲開以會之屏山謂西方有中國之書中國無西方之說此之謂也又彼溟涬所說之氣得佛教發明方能委曲詳盡)。

  (△二別會三初會稟氣二初正會)。

  稟氣受質(會彼所說以氣為本)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今者身心是也。

  稟氣受質者氣即父母赤白中有攬之以成形質即周易所云精氣為物也下說心則頓具四蘊即游魂為變也言氣則頓具四大者謂所稟氣中便有地水火風故又瑜伽云爾時父母貪愛俱極最後各出一滴濃厚精血和合住母胎中猶如熟乳中有賴耶依之而住此即名為羯羅藍位言漸成諸根者寶積經云是諸眾生託胎母腹凡經三十八箇七日有二十九種業風所吹次第成就第一七日猶如酪漿第二七日狀如凝酥乃至第三十七七日念欲出生三十八七日滿足十月向母產門倒卓而生又云從此已後復經四日方乃出生凡經二百七十日故云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者以賴耶識是總報主有王必有所故而前五識要依根境方能發故而處胎時根境未具故無前五其六七識由無境故亦無發用出胎之後諸識方具故曰漸成由此故說賴耶來為先鋒去為殿後言十月滿足者如前所說通計在胎二百七十日除小盡算屬十月數然約多分故說十月亦有五七八月或一年生者如羅去六年而誕脅尊者六十年老聃八十年故知十月多人如是。

  △二結正義二初舉正義。

  故知身心各有其本。

  △二結成。

  二類和合方成一人天脩羅等大同於此。

  各有本者身以血氣為本心以業惑為本(且就枝末實通法性)言二類和合下結成可知言天修羅等大同此者同前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故起世經云復有一種以身善行口意善行身壞命終生於上天彼天上識初相續生即共名色一時俱生有名色故即生六入彼於天中若是天男即於天子坐膝邊生若是天女即於其母兩股內生初出之時狀如人間十二歲兒彼天即稱是我兒女(云云)然且約欲界若上二界但由定力引生而無色界但有四蘊無四大麤色應說上二界但以心為本言脩羅者梵語阿脩羅古翻無酒亦云不飲酒神謂海水醎苦釀酒不成因茲不飲新云阿素羅此云非天謂受福如天無天實德故曰非天前人天中而不別說阿脩羅者由此脩羅通四生故四趣攝之等者等諸僊也如楞嚴開十種僊諸教之中不別說者合人中故既屬人中與前人同。

  △二會自然二初正會二初舉因驗果二初總明。

  然雖因引業受得此身復由滿業故貴賤貧富壽夭病健盛衰苦樂。

  從此已下二段先舉論文後以注指不同前文注先標舉隨作者意不拘一軌耳此文承前心神乘此運於中陰處來前文大意由持五戒今得人身外人難云既由善業感得人身人身既同則應貴則同貴賤則同賤何故不同故今答云引業招總報滿業招別報總報同者引業同故別報異者滿業不同故言引業者唯識云勝業名引引餘業生故報亦名引引餘果故言滿業者謂能成滿總報果事故因果發有滿義如人修五戒時或敬或慢或施或慳等由此二業引滿不純故於果中總別報異總別善惡應作四句分別一者總善別不善謂人中貧病等二者別善總不善如畜有肥好莊嚴等三總別俱善如人中壽福等四總別俱不善如畜中盲跛等故俱舍云一業引一生多業能圓滿是也。

  △二別顯。

  謂前生敬慢為因今感貴賤之果乃至仁壽殺夭施富慳貧種種別報不可具述。

  此則於前三報之中生報果也文中因果二二相合意云前生恭敬於人今感尊貴之果前生輕慢於人今感卑賤文舉敬慢以例其餘故云乃至仁壽已下即所例也仁殺施慳為因壽夭富貧為果言種種別報者即妍醜智愚之類各以因果相屬明之在五果中即等流果也。

  △二舉果驗因。

  是以此身或有無惡自禍無善自福不仁而壽不殺而夭等者皆是前生滿業已定故今世不因所作自然而然。

  此中無惡自禍等與前無行而貴守行而賤等大意全同但前舉之意在反彼所執今所明者正顯宿業差殊而前事迹可引用爾(如桀紂顏冉等)今且略舉其一如云不殺而夭者不殺仁也孔聖嘗曰仁者壽又嘗歎顏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若責仁壽於一世則顏子宜其壽矣何不幸而短命乎蓋自顏子宿世或曾殺生所致而現世之仁不能排遣於定業也故云皆是前生滿業已定(云云)舉此一端餘悉可較然因果之說孔老亦嘗言之矣老子云天道好還夫子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曾子云出乎爾反乎爾孟子云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皆因果也而但言乎一世不說過去未來故求其實或時不驗(如顏子短命之類也)唯佛具宿住智通及過現未來業報智故視無量劫本生本事猶如月擊故高談因果以警悟世人使雖居暗室尚知畏懼縱能欺人於現世將知不免於當來此其助世教於冥冥之中者功不淺矣彼闡提之輩尚謂吾佛以因果之說誑惑愚俗者斯亦不仁之甚哉。

  △二結會迷執。

  外學者不知前世但據目覩唯執自然(會彼所說自然為本)。

  △三會天命三初舉因。

  復有前生少時修善老而造惡或少惡老善。

  △二辨果。

  故今世少小富貴而樂老大貧賤而苦或少貧苦老富貴等。

  △三結會異執。

  故外學唯執否泰由於時運(會彼所說皆由天命)。

  言否泰者即周易二卦名乾上坤下曰否坤上乾下曰泰泰者通也天地交接萬物通生否者塞也天地不交陰陽閉塞也故人之時運窮通象彼二卦故曰否泰言由於時命者世俗謂達與不達是命遇與不遇是時如此術數推占能知人之休咎云某年當有灾某年當有喜故曰陰陽注定禍福莫逃而不知是宿業所致如前所說時定報不定等四句所明或能追悔曩愆尚可迴轉故世有積功累德能延年却禍者此由不定業可轉重令輕轉輕令不受也孰謂否泰由天命而不可損益乎而外學者尚曰天也是不違哉觀尚書說紂辛聞祖伊告西伯將舉兵乃曰我生不有命在天項羽陰陵失路乃曰天亡我矣而書史未嘗是其說則知天命不足恃也何不早悟而修德耶噫。

  △次舉內收外三初會同所變二初別二本二初推氣本。

  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

  △二推心本。

  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

  於中先推氣本此所稟氣即前所會以氣為本言展轉推本者謂此血氣之身本乎父母陰陽之氣所成父復從祖祖從曾祖迤邐推至最初天地未分則自混元一氣也此順世俗且作是說以收前稟氣之義下當會之令同內教言所起之心下推心本即前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此推心本外教所無周易但云游魂為變而不備明游魂之相復何為本言展轉窮源即一真靈心者謂此心本從前世善惡業招業又從惑惑從執起執由三細三細由不覺不覺由迷真所迷之真即靈心也故云爾耳非佛教了義安能臻此。

  △二會氣歸心。

  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現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二。

  前約身心別分似各有本此以身心相望則身又從心所變心外無法則知元氣亦自心生然外教乍聞此說定生驚駭然此尚約妄識猶能如是況真心乎大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言屬前轉識所現之境者即九相中第三相也是阿賴耶相攝者即以轉識見分為能現故此相分為所現也言從初一念云云者由根本無明熏真如真妄和合成俱合動相即賴耶證自證分從此漸成枝末無明最初心動名為業相即自證分依此業相轉成能見故名轉相即是見分依能見心境界妄現名為現識即屬相分前云元氣即此相分現相攝也。

  △二辨心境始末二初就心明。

  心既從細至麤展轉妄計乃至造業(如前敘列)。

  前文承上會稟氣來所以從末逆推至本此文躡前從本順推至末者欲結成身相故言乃至造業者即前九相中第八不取第九業繫苦相以第九相即是身故。

  △二就境明。

  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

  (△註二初會外教說)。

  (即彼始自大易五重運轉乃至太極太極生兩儀)。

  (△後揀濫二初約能變收彼道二初明一分義同)。

  (彼說自然大道如此說真性)。

  (△後正揀)。

  (其實但是一念能變見分)。

  (△後約所變收彼元氣二初明分同)。

  (彼云元氣如此一念初動)。

  (△後正揀)。

  (其實但是境界之相)。

  言從微至著者三細相分曰微以未離本識故乃至天地者由二執展轉熏習不了唯識所變一向執為外物是麤著也著謂顯著(注中會通外教之說言即彼始自太易乃至兩儀者即指前從微至著同五運也言五重運轉者即周易鈎命訣云一曰太易二曰太初三曰太始四曰太素五曰太極如前已釋太極生兩儀即前乃至天地是也彼說自然下揀濫因前會外教之說恐人便謂孔老所說大道元氣應與此中法性義同恐成相濫故須揀之謂老氏云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又云視之不見曰微搏之不得曰夷聽之不聞曰希又云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等似佛教中說真如法性之義其實下正揀能變見分雖是內教然是妄識異於真心問何以得知是能變見分耶答此識初轉未有所緣是獨立而不改義有能見用是彼其中有精從此展轉方有境界是為天下母義故知是也然約一分義同未必全是且勿認著蓋離識外無別萬法縱說大道豈離識耶彼云下前約能變收彼大道此約所變收彼元氣彼說元氣在物之先似黎耶識初動之義其實下揀如前已明亦以離識無別氣故雖是揀濫亦兼收之)。

  (△三合內外成身)。

  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

  以業為內業屬心故以氣為外氣成身故識如弄獅子人父母二氣如獅子皮氣與業識和合如人在皮中成就人身如獅子跳躍似有作用故人出則獅子不能運動識去則形骸之身死矣又攝論云譬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如初幻化人是則名為業幻化人所作是名為業果此論六句初二句舉喻後四句法合且喻意者如昔壺公善幻術一日於鄽肆困臥有一婦人自壺中出婦亦懸壺行立良久見壺公困臥不覺於自壺中化出肴酒及一男子與共勸飲少時壺公將覺婦以肴酒及幻男子內自壺中既而婦人亦入壺公之壺中所謂幻化人復作幻化人也法合中初幻化人如彼婦人喻能感業幻人所作如彼男子喻業所成身應以壺公喻賴耶也故知此身外暨天地萬物皆幻中幻也如夢中說夢未知是夢斯之謂也業所成識名業識也。

  △三重辨心境三初正明二初躡迹總標。

  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

  △二別釋二初正報。

  一分與心識和合成人。

  △二依報。

  一分不與心識和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

  前文從初唯一真靈性下次第派本成末至前十月滿足生來名為人則內教源人之義備矣又以宿業差別會儒道所說自然天命至於業熟稟氣成就人身已盡內外之說無所遺矣今此一段則就內教心能變境(前云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境有內外故成情器之異然後知會萬化而唯心者唯佛教有之矣外學不知妄謂以小緣大者自其坐井而謂天小耳烏足與語道哉言所變之境成二分者謂諸識生時雖有多緣要略唯二一者根身識所依故二者器界識所緣故所依之中有總有別總謂一身別即五根謂眼耳鼻舌身諸識依此方能發故能依所依不相捨離故云與識和合成人所緣之中總名曰境別則有六謂色聲香味觸法論中為對外教執天地生萬物故特言之而前六境並在天地之中故舉天地以總收之然天地等皆色法攝廣如百法等說。

  △二出人靈所以。

  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

  外教云天生萬物唯人最靈彼宗則以人及萬物皆稟天地之氣故曰天生萬物而於所稟之中得天地之正氣者為人故以人為最靈今內教說則不如是謂此血肉之身由與心神合故蓋由心識宿世熏習所成故能思慮等雖禽畜等亦有心神而無明深厚諸識昧劣故異於人非干氣也所稟之氣但成血肉之身此血肉身但心神之屋宅耳如傀儡之屈伸語笑豈木偶之能然哉。

  △三引教證。

  佛說內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

  此通指諸經論說內則皮肉等為地精血等為水暖氣為火動轉為風如前小乘教說外四大可知若內四大則又以因受大種謂藏識持種故則有執受者為內無執受者為外言正是此者由前心識所變成二分故及人捨壽無執受故內亦成外故懺云死者盡也氣絕神逝人物一統者謂內四大同外四大故曰一統然世俗執稟氣者見人死氣消謂之氣散為死殊不知四大之中火風二大性輕舉故死則先散地水後之正意以賴耶去體非干氣也。

  △四結責寡聞。

  哀哉寡學異執紛然。

  異執之義廣如前說紛然者絲亂之狀也。

  △三結勸生正解二初正勸。

  寄語道流欲成佛者必須洞明麤細本末方能棄末歸本返照心源。

  論主愍前寡聞異執不達身本故此勸之學道之流本求成佛不達其本徒事勤勞言必須者謂決定經由此道離此別無成佛要門故洞者通也見解通徹無偏滯也麤細本末者麤細即丸相等惑本末即真妄等法但不隨妄念即是棄末了性圓明即是歸本譬如有人迷失家鄉淹留外郡忽逢親友示以家山便當捨他國之艱辛返故鄉而快樂矣返照心源者謂以了因之始覺還照正因之本覺知真本有達妄元空大經云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是知若不先了本心設使多劫勤修非真修故如磨甎作鏡之說也。

  △後舉果示益。

  麤盡細除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報身自然應現無窮名化身佛。

  即如磨鏡靈性顯現如彼鏡明無法不達類觸處以光輝應現無窮若隨形而示影言名法報身及化身佛者然三身之義諸教皆談今就大乘略明梗槩一依法相宗一法身者以出纏真如為體但是凝然不變之性在纏名如來藏出纏與無為功德為所依故名曰法身二報身者酧因名報謂諸菩薩藏識具有四智菩提種子在因中時障覆不現由聖道力斷彼二障令從種起直至等覺位後解脫道中轉賴耶識成圓鏡智於色究竟天坐華王座十方諸佛流光灌頂根塵相好徹周法界受用法樂不對機宜名自報身即以真無漏五蘊為體復由依定起用應十地機令他受法樂名他報身二報開合隨時說異三化身者變現為義依前報身後得智中起大悲心依大悲心現三類化身一者千丈大化身應地前類說大乘法二丈六小化身應二乘機及諸凡夫說三乘法三隨類化身謂猿中現猿鹿中現鹿等此他報身及三類化皆以似無漏五蘊為體二依法性宗所說三身依體相用三大而立起信云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釋曰性體當相即法身也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釋曰依不空藏性德本具修行出障與此相應名真報也三者用大能生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釋曰謂佛隨染業幻自然大用應地前類及諸凡夫令始成世善名化身(名世間善)若他報身隨登地機說大乘法令終成出世善也(地上證真名出世善)今論言法報身者謂以性德合於性體理智不二法報一源也故金光明經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獨存斯亦二身義也若華嚴宗說遮那佛具兩種十身一約融三世間為十身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乃至十虗空身二就佛身上自具十身一菩提身二願身乃至十智身此二種十身若與三身相攝者如前十身中法身虗空身即三身中法身如來身智身即報身攝餘六通法化謂法身體故應物示現國土等故二約內十身中者法身全同菩提願化力持意生五身即同化身相好威勢福德三身通報化智通三身局唯法報今論所明即法性宗及圓教也以本統末亦攝諸宗矣。

  華嚴原人論解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