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續藏經 性善惡論

 明 傳燈註

性善惡論序

  性惡。外典所諱也。而台宗。揭真性之所具。而神用之專用。是為家珍。苟非習於其教者。雖老宿沙門。聞而掩耳走矣。余讀有門大師性善惡論。而歎四依菩薩。慈悲良深重焉。何則。我輩眾生與三毒如惡叉聚。歷生浩劫住修惡中。反而之善艱謬良多。制伏強。則醉靜慮之酒。厭離極。則墮無為之穽。所謂謬也。懸觀清淨。初心絕分。歷別修證。積劫難成。所謂艱也。揆厥所由。良以惡異善故。不有性具法門。雙融善惡。何由知十界之同如。悟眾生之即佛。一切現成。至圓至頓豈有過此者乎。故談佛性者。不難言善而難言具也。故曰台衡二師慈悲深重也。武津性染。翻起信惟淨之旨。智者理毒。闡維摩二即之談。雖復以具立宗。而意主於觀惡融通。任運攝善。妙宗建立。揭惡緣了。謂勝他宗。此秘始顯。海寶之如意。眾願之德瓶。山外諸師不得與焉。故談台宗者。不難言具而難言惡也。故曰四明以來諸師慈悲深重也。西來一宗。指屎尿為法身。示薦取於聲色。印合山家。寧盡鳥唧。然言前句外專待上根。至如天臺一家文字總持。如雨普潤。婆心婆舌。若惟恐其說之不詳。與其解之不晰。大師此論更旁引曲證。原始要終。設之以辨。贅之以說。示之以事。繫之以圖。雖以余轂之不敏向於君子。皆能蛣蜣究竟之旨。茫若望洋。卒業此憬然有入焉。故談性惡者。不難於言惡。而難於言之。言之必使人洞胸澈髓。如開戶見其家藏而後已也。故曰師之慈悲深重也。論成。而冠儒者。頗用非孟以相徵詰。余曰。唯唯否否。三教聖賢。言性皆同。而異孟甞言備物矣。備善而遺惡。詎可言皆。修多羅處處。稱本來成佛。佛弟子何必不言性善。顧世教嚴於防惡。出世間教妙於融善。適時逗機。各有攸當也。即儒者言性。寧渠皆善相近。不移不隱。然一性具耶。宣尼言具。騶孟言善。然騶孟言善。姚江又言無善無惡。而聖學愈明。如來言善。台衡言具。然台衡言具。四明諸祖以及大師。又具言善惡而佛心彌暢。姚江一派。儒宗至今研味不休。師論既出。後五百歲中。稱見性津梁者。非此其誰也。三教聖賢。皆貴有賢子孫哉。貴有賢子孫哉。

  天台門弟子香光居士王立轂合十書於圓伊室

性善惡論序

  談偏空者。治世之道乖。宗緣起者。涅槃之路隔。由是所知沙聚。見愛河深。落見愛則洄澓生死之波。障所知則汩沒無為之穽。庸詎知淤泥卑濕。常生瑞世之分陀。終嘅夫陸地高原。未產應時之優鉢。此妙有法門釋迦如來所以捉塵三復而談。諸大菩薩。所以擊節再賡而和也。何則。蓋一言其有。則萬行因得以芬披。而至人之化導行。一言其妙。則真如以之而廖廓。而凡夫之生死絕。方有而妙。則妙不自妙。方妙而有。則有不自有。有不自有。則窮年行度。一道清淨以忘緣。妙不自妙。則終日袪情。萬法森羅而建立。夫如是則妙有。恒即而不即。恒離而不離。吾何獨妙其妙。而獨有其有哉。此諸佛菩薩大人作略。固不可得而思議也。第有非緣有。微性具。無以建其宗。具非偏具。微十界。無以盡其旨。修性繇是以分。善惡因之以辨。是故假託賓主。以性善惡而立論焉。然以道該儒釋。理別偏圓。各有攸歸。曷容槩與。世出世間之旨。不得不霄壤以分庭。大小頓漸之宗。不得不雲泥而立壺。兼之脩性駢舉。法喻重伸。援事援人。證經證論。言將六萬。矢筆以記。而安得乎絕妙好辭。門列八科。率意而宣。聊契乎妙覺明性。下筆於皇明天啟建元之初年季夏中澣。書成于仲秋之哉 生明。閣筆故序。

天台山幽溪沙門無盡傳燈和南撰于楞嚴壇東方之不瞬堂往生居士弟子聞龍正願蘭陵夢澤居士張 師繹楚蘄滄孺居士弟子袁世振香光居士弟子王 立轂心城居士弟子劉 錫玄同校正達月居士弟子管瓏正見僧摩居士弟子馬騰正眼圓觀居士弟子余曰新正脩元歎居士弟子徐波受權

  

  性善惡論卷第一

    天台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夫性者理也。性之為理。本非善惡。古今之立論。以善惡言者。無乃寄修以談性。借事以名理。猶緣響以求聲。緣影以求形。性之為理。豈善惡之足言哉。客有冠儒冠以心佛心者。過余幽谿。以問之曰。聞師台教。每以性惡法門。為一大旨歸。有之乎。余對曰。有之。客曰。夫善善惡惡。人之常情。三教聖人建言立論。尊賢疾不肖。不啻如好好色。常恐其不及。如惡惡臭。常恐其有餘。今台宗學者。故以是而立論。囿物為善。訓人之道安在哉。余對曰。至理驚人。至言恐聽。苟以人間區區之訓。以疑出世間深玄之理。惑耳驚心。又何足恠。矧此宗立論。但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何甞定言惡而不言善。蓋台宗之言性也。則善惡具。言修也。而後善惡分。乃以本具佛界為性善。本具九界為性惡。修成佛界為修善。修成九界為修惡。他宗既但知性具善。而不知性具惡。則佛界有所取。九界有所舍。不得契合淨名經。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平等不二之旨。故立圓理以破偏宗。且欲援九界修惡之人。不須轉側。以達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以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妙門。正囿物為善。訓人之大道。從事斯教者。所以立言而無畏也。客又問曰。夫性善之言。本出於孟子。性惡之言。本出於荀子。善惡混之言。本出於楊子。今台宗之言性具。而曰其於性也則善惡具。其言修也則善惡分。豈非兼三家而有之。以為超勝之說乎。余對曰。三子之說。各言性之一偏。固為聖門之不取。然皆即才情以言。性非即性以言性也。況是即人道才情之間以言之。非吾教本具十法界之為性善性惡也。恐君於吾道。猶有所未深。試為約世教而略言之。然後約本教詳言之。委曲言之。廣引證以發明之。庶幾知性具法門。深有功於圓教。大有益於圓修。如食乳糜。餘無所須。如得摩尼。不事他求也。

  客曰。世教何如。余曰。觀夫孔聖之著書。而罕言性。故門人之稱其師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然亦少甞言之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而未甞以善惡斷。至於其孫子思之立論。然後而微言之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又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夫子思之謂中。非天命之謂性乎。和非率性之謂道乎。至於論率性之道。但曰。夫婦之愚。可以與知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婦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能焉。故夫聖人之道。造端乎夫婦之所能知。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知。造端乎夫婦之所能行。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是以天下無不可學。而極乎聖人之所不能知。是以學者不知其所窮。夫如是。則惻隱足以為仁。而仁不止於惻隱。羞惡足以為義。而義不止於羞惡。性善之義。隱而發之者如此。亦未甞以善惡斷也。後世之為善惡紛紛之論者。實始於孟子。而孟子之言人之性善。皆出於其師子思之書。子思之書皆孔聖微言。篤論。孟子得之而不善用。能言其道。而不知其所以為言之名。舉天下之大。而必之以性善之論。昭昭乎自以為的於天下。使天下之過者。莫不欲援弓而射之。故孟子之既言性善也。而荀子好為異論。不得不言人性惡。謂桀紂性也。堯舜偽也。又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軻也。意其為人必剛愎不遜。自許太過。故喜為異說而不讓。敢為高論而不顧。荀卿既言性惡矣。而楊雄又兼二者而有之。曰。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夫論性至於善惡混。固已近之矣。若曰人皆可以為堯舜。非修其善而為善人乎。獨不可曰人皆可以為桀紂。非修其惡而為惡人乎。論者謂。楊子不知。夫善惡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也。且夫言性者。安以其為善惡哉。夫楊子既以為善惡混矣。而韓愈者。又取夫三子之說。而折之於孔子之論。離性以為三。曰。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以為三子者皆出乎其中而遺其上下。則中人可以上。非孟子之性善耶。可以下。非荀子之性惡耶。可以上下。非楊子之性善惡混耶。而遺其上智為善之不移。下愚為惡之不遷。離性為三。以為超勝之說。不知夫子之言。中人可以上下。而上智與下愚不移者。論才也。非論性也。然亦不獨愈之言也。即天下舉古今之人。而言性皆雜乎方以言之。是以紛紛而不能一也。韓愈之說又不獨此也。甚至於離性以為情。而合才以為性。離性以為情。則饑寒之患。牝牡之欲皆情也。非性也。情而非性。則必以泊然而無為者為性矣。而韓愈每以闢佛老為己任。至於言性又不覺不知。流入於吾教小乘說中。是故其論終莫能通。蓋儒之言性。與吾佛教異。既言善惡矣。則所謂情者。乃儒所謂性也。惟聖人無是無由以為聖。而小人無是無由以為惡。聖人以其喜怒哀[怡-台+(目/大)]愛惡欲七者。御之而之乎善。小人以是七者。御之而之乎惡。豈非善惡者性之所能之。而非性之所能有之乎。蓋甞原之世之立言。有好為私說者。則造為異論。惟務勝人。而全不顧其負處。則荀子創為性惡是也。有喜為公論者。則後之說者。理必勝前。如孟子既言性善。而荀子又言性惡矣。則楊子不得不兼二子而有之。曰人性善惡混。若夫韓子者。不過捨楊子之遺餘。而折衷乎聖人之成言。離性以為三品。雖欲勝之。不知有離性為情。合才為性之失。要知四子之說。惟楊子人性善惡混為近理。蓋善惡之論。有性也修也。於性之未形。固不當以善惡論。若以修而觀乎性。孰有無體之用異性之修乎。是故約修以論性。修既有善惡矣。而性豈得無之。但於修須論乎三義。曰才也智也情也。若夫子之言中人可以上下者。此論人之才能。可以為堯舜。可以為桀紂爾。若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而竟為之則賢智也。即修善也。性苟不具乎善。則何以能而何以為。則性之具善明矣。若曰人皆可以為桀紂。而亦竟為之。此愚情也。即修惡也。性苟不具乎惡。則何以能而何以為。則性之具惡又明矣。雖聖人未甞以善惡而明言之。若子思者。固甞發其義端於中庸矣。其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非以言其性乎。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非以言其善乎。雖不言惡。獨不可曰發而不中節謂之不和。非以言其惡乎。又曰。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時中則善也。無忌憚則惡也。夫喜怒之和不和。莫不自性之所發。豈非性之本具善惡乎。惟聖人惜未人性之具乎善。可以為堯舜。為聖人。為賢人。為君子。是以諄諄設教。以勸之勉之。聖人[怡-台+(目/大)]夫人性之具乎惡。可以為桀紂。為凡夫。為下愚。為小人。是以諄諄設教。以懲之誡之。故夫子之於詩與春秋也。其始終本末。各有條貫。正以王化之本。始於天下之易行何也。蓋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佚樂。無所不至。要在不失正焉而已。雖然夫子。固有所甚畏也。一失容者。禮之所由(廢。一失言者。義之所由亡。君臣之相攘。上下之相殘。天下大亂。未甞不始於此道。是故春秋力爭於毫釐之間。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此夫子勸善懲惡之教大略也。然則孟子。深於詩與春秋者也。第發明乎祖父道統之傳。而力教人以為善可也。至於論性。則舉天下之人如此之多。而必之以性善之說。則不可也。宋儒張橫渠又謂。有天地之性。氣質之性。天地之性。則性善而無惡。氣質之性。則有善而亦有惡。意言孟子言性善者。獨指天地之性也。諸子言善惡混者。雜指氣質之性也。余謂。性以不變為義。豈有天地之性。與氣質之性異哉。且人稟天地五行以成形。而天地之性亦以賦焉。是則天地者體也。氣質者用也。有體而後有用。豈有體獨而用兼乎。以此而言。則橫渠之言亦非是也)客曰。世教論性之略。已聞命矣。出世之教。論性差別之義如何。余曰。吾教差別論者。釋迦如來。說法四十九年。而有五時八教。一華嚴時。二阿含時。三方等時。四般若時。五法華涅槃時。八教者。一頓教。二漸教。三秘密教。四不定教。此之四教。名為化儀。如世藥方。一藏教。二通教。三別教。四圓教。此之四教。名為化法。如辨藥味。但化像四教。無別體相。乃以化法四教而為其相。今於化像四教。未暇辨之。惟約五時所說化法四教。以明性之善惡具與不具。第一華嚴時者。此時兼別教以明圓教。其所兼別。雖具明十界。若言性具。但言具佛界之善。不具九界之惡。以彼所明真如佛性。如雲外月。逈出二邊。必須斷除九界之惡。方顯佛界之善。若彼正說圓滿修多羅教。則備明十界皆是性具。本具九界名為性惡。本具佛界名為性善。修成九界名為修惡。修成佛界名為修善。故晉譯華嚴云。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又云。心如工畵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又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第二阿含時。即三七日。如來於華嚴頓後。脫舍那珍御之服。着丈六獘垢之衣。於十二年中。說四阿含經。名為漸初。惟說小乘三藏之教。此教雖有佛與菩薩。觀其所證。惟破見思。證偏空理。與二乘同。是則破去三界六凡法界。出三界外。入無餘涅槃寂滅而已。界惟有八。但云搆造。豈論性具十界。第三方等時。於十二年後。八年之中。說維摩楞伽楞嚴圓覺等諸大乘經。此時彈偏斥小。歟大褒圓。三根普潤。四教並談。佛於此時。說性具與夫性惡法門處。至為周足。如淨名經云。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又云。眼耳鼻舌入諸根皆是淨土。又云。有增上慢者。說離婬怒癡名為解脫。無增上慢者。婬怒癡即是解脫。又云。六十二見為如來種。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楞伽經云。如來藏為善不善因。如是之義。散在方等。不一而足。至於圓覺楞嚴。其於性具善惡之旨。又極所發明。凡此諸經。專談性具者。皆屬圓頓之教。若不及此者。乃方等圓教中所對藏通。及所對別教而已。第四般若時。說般若經。共二十二年。論此時以空慧之水。淘汰三乘執情。似不談乎性具。若曰般若談空。八十法門具顯。是則正以真空破情。而不破法。則彼時帶通別二。正說圓教。一以性具而為之主。第五法華涅槃時。此時說法華凡經八年。說涅槃纔一日半夜。合此二經為第五時法。而法華者。乃如來談性具。終圓究竟畢萃之時也。蓋如來於前四時為實施權者。為此性具一實之道。以施不具之三權也。至法華開權顯實者。開前四時三教不具之權。以顯法華圓具之實也。廢權立實者。廢前四時三教不具之權。以立法華圓具之實也。至於本門三法莫不皆然。是故方便品初。如來出定。歎權實二智曰。諸佛智慧甚深無量。其智慧門難解難入。及其下文乃曰。惟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所謂諸法。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正以十法界十如是諸法。皆是實相。惟佛與佛。具足究竟權實二智。方能究盡實相之實。諸法之權。所以經中開人天之權云。一低頭。一合掌。一彈指。一散華等。皆成佛道。開聲聞之權云。聲聞聞此法。疑網皆已除。千二百羅漢。悉亦當作佛。聲聞領解云。我等今者真是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我等今者真阿羅漢。普於其中。應受供養。至於調達受記龍女作佛。莫非開九界之權。顯佛界之實。或開修善。而究竟乎性善。或開修惡。而究竟乎性惡。惟佛與佛乃能究盡。不在茲乎。至於涅槃。則專談性惡。故曰。闡提善人二人。皆有佛性。名為善惡緣因。具在彼部。不能具引。是則欲明如來出世一大事因緣者。苟不知性具。善惡之旨。如無目夜遊。何以為直指人心。何以為見性成佛。苟非天台一宗教觀發明此旨。則圓頓教理。幾乎絕滅矣。虎谿懷則師云。只一具字彌顯今宗。以性具善他師亦知。具惡緣了他皆莫測。正此謂也。是故欲從事於如來圓頓法門者。則性具之道。是不可不知。而不可不學。即弘是道者。亦不可不講。而不可不廣也。故今對君。凡立八大科。以發明之。一真如不變十界冥伏門。二真如隨緣十界差別門。三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門。四隨緣不變差而無差門。五因心本具毫無虧欠門。六果地融通一無所改門。七隨淨圓修全修在性門。八隨淨圓證舉一全收門。

  客曰。云何名為真如不變十界冥伏門。余曰。此論諸佛眾生。自無始劫前。未有識心時。而真如妙心不遷不變。清淨廣大。常住堅凝。華嚴稱為一真法界清淨法身。法華稱為諸法實相。圓覺稱為有大陀羅尼門。楞嚴稱為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又稱為空如來藏。菴摩羅識。真如佛性。大圓鏡智。起信論稱為本覺。論云。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虗空界。無所不遍。常住一相。即是如來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而此本覺性具十界。五陰實法。依報國土。十界假名。毫無虧欠。又復具足三因佛性。一正因即法身德。二了因即般若德。三緣因即解脫德。涅槃謂之三因佛性。正因法身。取其竪窮橫遍義。了因般若。取其當體照明義。緣因解脫。取其清淨無染義。但此本覺。雖具十界依正。以未隨緣故。冥伏於一性之中。未曾彰顯。以本具十界依報言之。則楞嚴所謂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水火風空。莫不如是。清淨本然。周徧法界是也。以本具十界正報言之。則楞嚴所謂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性識明知。覺明真識。莫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是也。圓覺經則曰。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虗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間塵清淨。間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眾生圓覺清淨。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虗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善男子。虗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此亦明眾生本有圓覺妙性。具十種法界故。至果成證得諸幻。滅十界事中影像。使得性具十界。莫不清淨不動遍滿。以復真如不變之三德也。然則十界即三因也。三因即十界也。雖然相即。而有性善性惡之殊。本具九界三因。名為性惡。本具佛界三因。名為性善。而此十界善惡三因。既居於一性之中。即之彌分。派之常合。華嚴稱為一微塵中具足大千經卷。首楞嚴稱為擣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淨名稱為入此室者。惟聞諸佛功德之香。大集稱為如人入海浴。已用諸河之水。即此義也。恐於此義未了。復示之圖。俾讀此書者。觀像以得意焉。

  真如不變十界冥伏之圖

  

  客曰。云何名為真如隨緣十界差別門。余曰。前引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者。正以法界圓融之體。真如不變之性。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圓頓教旨無功用道。極要緊處。全在此能之一字上建立。若它別教所宗但中佛性。惟具善而不具惡。其於文經為善之事。或者能之。若於武緯征伐之事。則不能之。何足以穪才無不具。藝無不就。成德之士哉。若圓頓教旨所明。真如不變之體。既具十界善惡之性。故未隨緣時。則居然不變。若隨緣時。而有十界染淨之用。謂能隨染緣造九法界。隨淨緣造佛法界。十種法界既是性具。又是能事。惟彰己能。何過之有。非比淳善之人。一切惡事。本非所能。被惡人逼。強令作惡。慮其名德俱喪。則慚恧無地。斯為過矣。然此一門。宜分因果。因論方修。果論感報。方修之因。復有二種。一起念名造。二搆作名造。起念名造者。如世人日用根塵相對。凡起一念。必屬一界。一界生起名事造。九界冥伏為理具。以冥伏故不有。以現起故不無。全造而具。故不有而恒有。全具而造。故不無而恒無。不有不無。實相理顯。故善觀一念者。三智一心中得矣。二搆作名造者。依此真如所起一念。漸漸增長。搆造染淨二因。成業性故。現起冥伏。義同上說。是故能善觀一心為界者。三智亦一心中得矣。果論感報者。約三世論。方修之因若在過去。則感報之果在現在。若方修之因在現在。則感報之果在未來。又方修之因有轉不轉。感報之果有定不定。轉則不定。不轉則定。如一念貪心起。為地獄因。若能改格前非。慚愧懺悔。或轉為人天。或轉為四聖。在其用心勵行之不同。下當列圖具明其相。使閱者有所照非成是焉。

  真如隨緣十界差別之圖

  

  佛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一佛法界者

  慈雲大師法界圖說云。若人因讀圓滿修多羅。及聞善知識所說。起淨信心。信己一念三道之性。即三德性。苦道即法身。煩惱即般若。結業即解脫。法身究竟。般若清淨。解脫自在。一究竟一切究竟。般若解脫亦究竟。一清淨一切清淨。法身解脫亦清淨。一自在一切自在。法身般若亦自在。即一而三。即三而一。非縱非橫。亦非一異。法身常住。餘亦常住。樂我淨亦如是。是則常樂四德祕密之藏。遍一切處。一切諸法。悉是佛法。既信是已。以境繫心。以心繫境。心境念念相續不斷。必見法性。設未相應。當依一實無作四諦。起四大誓。無所求中吾故求之。依前苦道即苦諦。發一誓願。未度者令度。煩惱及業即集諦。發一誓願。未解者令解。苦通即法身。即是滅諦。發一誓願。未涅槃者令得涅槃。煩惱即菩提。即是道諦。發一誓願。未安者令安。四弘不入。當巧安心止觀。如是次第具修十法。必入五品六根。及分證位。名佛法界。

  釋曰。若約佛界。論方修之因轉不轉。感報之果定不定者。佛果既是究竟三身。則惟是定。無不定義。若方修之因。二種中正以佛界現起。則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不同。如初起一念佛界之心。名造居凡夫。不定聚者。人分兩品。一者若人發佛界心已。其志堅固。念念在道。一入永入。此則更無退轉。二者是人雖始發心求佛。然而立心不固。弘誓非堅。或逢逆境。而退為偏乘。或遇順境。而即興凡念。人天善道。逐境漂流。惡道三途。逢緣墮落。起念之造既然。搆作之修亦爾。不退轉者。如善財南求。常啼東請。割內貿鴿。至死而不退。投身喂虎。委骨而無移。以進例退。應亦多人。不足為訓。故其錄少出耳。

  菩薩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二菩薩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觀根塵。為迷解本。迷故則有十界苦集。悟故則有四聖滅道。緣此無量四諦。起無量誓願。未度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善巧度生。慈眼視物。所集福業與眾生共。如是起一念者。名菩薩法界。

  釋曰。若約菩薩法界。論方修有轉不轉。果報有退不退者。此中明轉不轉。復有進不進。退不退二義。言不轉者。惟修此菩薩道而已。轉者復二。有轉心為佛道進而不退者。有雖轉而不進者。果報中復有轉不轉二義。轉者。別教菩薩。登初地。破無明惑。有轉入圓教二住者。此即教行二道。雖則不圓。至於證道。證與圓同是也。不轉者。則始終三道皆別也。然而既登初地。則惟進無退。故無不退義也。若約人論退轉者。如舍利弗尊者。往劫之先。修菩薩道。因外道婆羅門。乞施其眼。菩薩曰。眼施何用。可乞它物。外道曰。餘無所需。必欲眼爾。菩薩未具忍力。勉強剜施。外道得眼。嗔而擲地曰。我謂菩薩之眼。必香潔清美。故來乞之。若仍臭穢。與庸人何異。不須此物。以足踐踏而去。菩薩曰。濁世眾生。剛強乃爾。無用之物必欲求之。得之賤辱。真難可度。不如舍菩薩道。修於聲聞自出生死。由是漸退墮為凡夫。釋論云。舍利弗修菩薩道。經六十劫。於六心中退。又如法華會上。諸聲聞眾。於塵點劫前。大通智勝佛。十六王子所。同聽法華。發無上心。修菩薩行。有不退者。久已作佛。有退轉者。舍大取小。退為凡夫。小乘機熟。今為二乘。直至今生。如來更以五時說法。而成熟之。方得受記。當來作佛。故知修行佛道。與菩薩道。俱有退不退異也。

  緣覺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緣覺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根塵念起。了之從無明生。生故有行。行招名色。乃至老死。三世相續。如舞火輪。因緣本空。幻化不實。求自然慧。樂獨善寂。觀空心。重。耽住寂定。雖得道果。不慕化人。復有觀物榮落。悟世非常。聞空得道。名為獨覺。如是行者。名為緣覺法界。方修之因轉不轉。果報退不退。於下聲聞法界中共論。

  聲聞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聲聞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根塵因緣。隨有一念。依色心故苦。由煩惱故集。厭苦斷集。非對治如何。遂依四諦。修十六觀三十七品。如救頭然。由四善根。得入無漏四沙門果。證二涅槃。會偏真理。不得佛法。不慕化人。如獐獨跳不顧後羣。如此一念。名聲聞法界。

  釋曰。若約緣覺聲聞二法界。論方修有轉不轉。果報有退不退者。亦以一界既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性不可定。餘義同於菩薩轉不轉中。復有進不進。退不退二義。言不轉者。惟修二乘之法而已。轉則有二。一發心轉為菩薩。二發心轉為佛界。轉此二界。復有二心。有一轉之後進而不退者。有雖轉而不進者。果報復有轉不轉二義。不轉者。即定性聲聞緣覺是也。轉者。即藏教二乘人。為通教大乘所接。或通教為別圓二教所接。或從空入。假學菩薩法。或空入假中。修行佛道是也。

  天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天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念心起。多忻天樂。篤其善心。希於來報。齋戒純淨。飯食沙門。造立塔寺。及佛形像。書寫大乘。濟惠貧病。於十善法。止作具修。自然成性。或關禁六根。使六情不蕩。六塵不入。得欲界禪。及色無色定。身心寂靜。三業調良。如此一念。名天法界。

  釋曰。約天法界。論方修有轉不轉。亦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不同。或修下天之福。而轉為上天。或轉為出世間禪。或減上天之福。而轉為下天。轉為人界。轉為修羅。與夫三途。初不可定。果報有退不退者。不退則長時受天之報。或更昇上天。或因修欲定。未到地定。或得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定。而進昇上界。此則不獨不退。兼之有進者也。若天福既盡。而為人道修羅。所謂降德貶墜是也。或天福既盡。而先世惡種正萌。而竟墮三途。如鬱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得無想定。八萬劫天報既盡。命終之後。墮為飛貍之身。或將崩而昇。轉其果報。免於惡趣。生於善道。如三十三天五衰相現。中陰相起。應作猪身。帝釋教其修三歸依法。得免畜生之報。生於舍衛國長者之家。聞法入道。故逐心生。相隨心轉。初無定體也。

  人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人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其念念。以無常立德。五戒修身。於國惟忠。於家惟孝。謙損居眾。中正存誠。推德於人。引咎向己。尊上恤下。給孤濟貧。慚愧是壞。慈和為性。深信三寶。崇重三歸。精修齊戒。建立塔寺。但希世樂。無升出心。貪惜自身。戀著眷屬。如此一念。名人法界。

  釋曰。約人界論方修轉不轉。果報退不退者。亦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不同。復不可定四洲人道中。惟此南洲。人心黠慧。易可化度。心極易轉。如論方修起念。於日用中。根塵相對。而有念生。於十界中。必落一界。未聞大道者。善亦不過於人天。惡則墜墮於三途。如曰人皆可以為堯舜。而竟為之。生前不失為人中之大聖。死後不失為上界之天曹。人皆可以為桀紂。而亦竟為之。生前則失位而殞身。死後必三途之為報。豈非人道轉。而為人中之聖。天中之聖乎。故人天六道。轉與不轉。未始離乎方今日用之一念也。其若曾聞大道。或淺悟偏乘。或深信真如。正方修人道也。而或轉為出世偏乘。或轉為涅槃大道。故佛世之得度成道者。類是人王宰官。長者居士。此方之成佛作祖者。悉係人中俊傑。儒道英豪。果報定不定者。若將因驗果。以果證因。貧富貴賤。業有前定。其或相逐心生。報隨業轉。亦不可定。如報本貧賤。苟有一德之格天。則轉為富貴者有之。身當富貴。有一行之失德。則轉為貧賤者有之。如裴度之還帶。宋祁之度蟻。皆其事也。

  阿修羅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阿修羅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其念念。雖好修善布施齋戒。而多猜嫌。狐疑進退。所修福業。多為勝他。見人修善。情多嫉忌。貢高我慢。珍己輕人。欲彼歸從。不耐謙損。如鴟高飛下視。外揚仁義。內無實德。眾前談論。引長於我。不循理正。不媿賢能。如此行心。是阿修羅法界。

  釋曰。約修羅界。論方修與搆作轉不轉。果報定不定者。亦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外熏緣。強弱不同。若其念念如此立行。則定是修羅之因。勢不可轉。其或心生慚愧。改惡遷善。則轉為人天善道。或聞大道。轉為出世間心。即不可定。其若轉為斯下。為畜為鬼為獄。既一失念。則無惡而不為。無趣而不墮也。果報定不定者。楞嚴經說四種修羅。謂胎卵濕化。天趣人趣。鬼趣畜趣。其餘是定非不定。惟以護法力。乘道入空。此種修羅。常住如來法會之下。既聞大道。發迴向改悔心。乃乘急戒緩之人也。轉入菩薩道佛道。難可測量。

  餓鬼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餓鬼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其念念無慚無愧。貪求無足。慳吝鄙惜。不施一毛。剋削於人。裒歸於我。見人布施。傍起遮障。見人得利。心生熱惱。性多謟曲。常起邪見。人前正容。屏處放恣。破齊犯戒。恣貪飲食。不信罪福。不信因果。不信三寶。不孝所親。是名餓鬼法界。

  釋曰。約餓鬼法界。論方修與搆作轉不轉。果報定不定者。正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其修力強弱。或起或伏。性不可定。若其念念如此。定是餓鬼法界。勢不可轉。其若心生慚愧。改惡遷善。則轉為人天善道。或聞大道。轉為出世間心。即不可定。若轉為斯下。為畜為獄。既一失念。則無惡而不造。無趣而不墮也。果報定不定者。第此道有神鬼之分。神道則楞嚴所謂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大力。鬼王飛行。羅剎。地行羅剎。遊於四天。所去無礙。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戒人。或護神呪。隨持呪者。或護禪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此亦乘急戒緩之流。果報雖定。既能聞法護法。或轉重報為輕報。則不可定也。若七情三想。沈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已。無食無飲。經百千劫。此則定非是不定。其若面然鬼王。啟如來施食之教。雖是觀音現示。然非實無以施權。非權無以引實。矧受如來瑜伽法食者。能免多劫之苦。而超生善道。果報豈有定乎。

  畜生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畜生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其念念耽湎五欲。貪多眷屬。日增月甚。而無厭足。曲理枉物。斷不以公。非法取財。動不由義。秪圖己利。不惻孤貪。明負他財。魯扈抵突。市易負直。公行劫奪。不忠不孝。無賢無愚。不信因果。不信三寶。癡騃無恥。現同畜生。是名畜生法界。

  釋曰。約畜生法界。論方修與搆作轉不轉。亦以一界現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其外熏緣強弱。性不可定。若其念念如此。定是畜生法界。勢不可轉。其若心生慚愧。改惡遷善。則轉為人天道。或聞大道。轉為出世間心。則不可定也。若轉為斯下。為地獄趣。既一失念。則上品十惡。誹謗三寶。毀菩薩戒等。無惡而不為也。約果報論定不定者。若相遂心生。果隨因轉。如畜之業報。定在屠割。以供庖厨。亦有轉禍為福者。如善鹿王。代母鹿以趣王厨。王問所以。鹿以實對。王因自悔。向鹿說偈。汝為鹿頭人。我為人頭鹿。從今釋汝去。隨意遂水草。遂兼惡鹿王所部羣鹿。俱得解脫獵狩之難。豈非報亦可轉乎。又如十千游魚。蒙流水長者。放生施食。說微妙法。命終之後。生三十三天。至光明會上。以聞法因緣。得受記成佛。故六道之中。皆有佛力法力慈悲之力。轉重為輕。化惡為善。直至解脫。俱不可定也。

  地獄法界現起九界冥伏之圖

  

  地獄法界者

  法界圖說云。若人親近邪惡友。及性自作惡。起增上心。念念相續。造上品十惡。謂殺盜淫。妄言綺語。兩舌惡罵。貪嗔邪見。及五逆罪。犯四重禁。汙梵行人。沽酒醉亂。不思君父師長恩德。橫生熱惱。挫抑賢能。黨彼不肖。破塔壞寺。燒壞經像。謗毀大乘。斷學般若。謗無諸佛。破戒受施。用三寶物。偷僧祇物。起於外道斷常諸見。破正因果三世之法。習十二種惡律儀法。(一屠兒。二魁劊。三養猪。四養雞。五捕魚。六獵者。七網鳥。八捕蟒。九呪龍。十獄卒。十一盜賊。十二為王捕賊。及養蚕等業)如是等輩。入阿鼻大熱大寒諸大地獄。是名地獄法界。

  釋曰。地獄法界。約方修與搆作二因。論轉不轉者。亦以一界見起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隨其造力強弱。性不可定。若其念念。作此地獄之因。相續不斷。習以成性。則不可轉。或能慚愧改革。一念回心。即是善道。或照破此地獄惡念。為四諦。為十二因緣。為六度。為空假中三諦三觀。則轉為出世間。眾生心行。因倒因起。轉與不轉。皆不可定。如阿闍世王。殺父害母。身瘡腫熱。七日之後。當墮地獄。受耆婆大臣勸來佛所。蒙如來月愛三昧光明所照。頓獲清涼。身瘡痊愈。聞佛說法。懺悔心重。地獄相滅。得無根信。此已成之因。將墮之果。承佛法力。承懺悔力。承大信力。尚能轉地獄界。為佛法界。況不滅罪生善界乎。又如楞嚴經。佛告阿難。諸佛如來。語無虗妄。若復有人。身具四重十波羅夷。瞬息即經此方他方阿鼻地獄。乃至十方窮書無間。靡不經歷。能以一念。將此法門。於末劫中。開示未學。是人罪障。應念消滅。變其所受地獄苦因。成安樂國。豈非地獄之因。因弘法力。亦可轉耶。約果報論。定不定者。若尋常所論因果。既入地獄。決定受報。無不定理。若不思謙力。懺悔力。亦可迴其定果。得生善處。如仙豫國王。所殺五百婆羅門外道竟。墮阿鼻地獄。而興三念。一者知是地獄。二者知為仙豫所殺。三者知因邪見之罪。故墮地獄。由此生大慚愧。懺悔往業。即滅地獄。而得生天。故知阿鼻地獄。全處極聖之自心。毗盧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轉之變之。職由乎人。苟有重悔重悟。變地獄為天堂。在頃刻間也。

  性善惡論卷之一

  性善惡論卷之二

    天台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客曰。十界隨緣差別之事。已聞教矣。云何名為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門。余曰。上文所明。十界隨緣差別門。能隨染淨緣。遂分十法界。此中宜確論性善性惡。與夫修善修惡之旨。性善性惡者。真如不變之體也。修善修惡者。隨緣差別之用也。正以真如不變體中。具善惡二性。故隨緣時。有善惡之用。是則能隨之性。名曰善惡。所隨之緣。名曰染淨。十界善惡之性。具足五陰實法。名為正報。具足國土實法。名為依報。天台大師。於此具明十界十如。一界有十如。則十界有百如。十界各各互具。成百法界。百法界互具。則千如是具。論實法一千。國土一千。假名一千。如是三千。於真如性中。無不具足。惟其性本具足故。隨染淨緣時。有正報依報三千之事。乃全真如不變之體。而為隨緣之用。以無差別。而為差別。如是等義。具在諸大乘圓頓經中。若顯示其相。則莫過楞嚴。彼於七大文中。而具明性色真空等義。并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隨緣之義。地水火風空五大。乃十界之依報也。見識二大。乃十界之正報也。今為具引以發明之。使深信此宗者。有所依憑。亦以知台宗所立。深契合乎佛旨也。

  先明地大

  不變隨緣義中。如來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汝觀地性。粗為大地。細為微塵。至鄰虗塵。柝彼極微色邊際相七分所成。更柝鄰虗即實空性。次明隨緣體虗云。阿難。若此鄰虗柝成虗空。當知虗空出生色相。汝今問言。由和合故。出生世間諸變化相。汝且觀此一鄰虗塵。用幾虗空和合而有。不應隣虗合成鄰虗。又鄰虗塵柝入空者。用幾色相。合成虗空。若合色時。合色非空。若空合時。合空非色。色猶可柝。空云何合。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地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對相而言。蓋有性色。有相色。有性空。有相空。相色相空。乃十法界隨染淨緣造成色之與空。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之色空。而此色空。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與所具三德之性。體亦不二。無有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地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地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地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四明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之緣。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善惡二業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之體。能隨佛界淨心。造佛界修善之色。約其人。則持地菩薩是也。約正報。即法身報身應身微塵相海。八萬四千相好。八十種好之色是也。約依報。即常寂光實報無障礙土之色是也。又真如不變九界性惡之體。能隨九界染心。造九界修惡之色。約正報。即三聖變易生死之色。六道分段生死之色是也。約依報。即寔報無障礙土。方便有餘土。凡聖同居土之色是也。至於極惡。則阿鼻地獄。依報正報。莫非其相。是則今人道中。所有正報六尺之軀。所稟地大之相。依報山河國土。凡有質礙之色。英非從真如不變所具性惡之色。自無始隨無明塵沙見思三惑染心。造人天惡業之所招報。故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心即華嚴所謂染心之緣。業即人天所造五戒十善之業。此之心業。比三途惡道。名為淨心善業。若望出世間四諦十二因緣。皆染心惡業。矧佛法界三智淨心。六度善業哉。

  次明火大

  不變隨緣義中。如來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云。火性無我。寄於諸緣。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次明隨緣其體本虗云。阿難。名和合者。如我與汝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今為一眾。眾雖為一。詰其根本。各各有身。皆有所生氏族名字。如舍利弗婆羅門種。優樓頻羅迦葉波種。乃至阿難瞿曇種姓。阿難。若此火性因和合有。彼手執鏡。於日求火。此火為從鏡中而出。為從艾出。為從日來。阿難。若日來者。自能燒汝手中之艾。來處林木。皆應受焚。若鏡中出。自能於鏡出然於艾。鏡何不鎔。紆汝手執。尚無熱相。云何融泮。若生於艾。何藉日鏡光明相接。然後火生。汝又諦觀。鏡因手執。日從天來。艾本地生。火從何方遊歷於此。日鏡相遠。非和非合。不應火光無從自有。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猶不知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體也。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火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亦對相而說。盖有性火。有相火。有性空。有相空。相大相空。乃十法界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火。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火之與空。此火即真空。此空即真火。是則性火即真空。性空即真火。故往復言之。而曰性火真空。性空真火。而此空火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火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火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火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曰清淨。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無汙染者也。既曰本然。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非造作者也。既曰周遍法界。則此火大。在一性中。本來絕待者也。四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一心。業即十法界善惡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能隨淨心善業之緣。造佛界修善之火。約其人則。烏芻瑟摩是也。約正報則。佛之慧日。光明圓照。法界。日月諸天戢歛重曜。約依報。則無量香雲。為光明臺。七寶樓閤。常有光明。皆其事也。又真如不變九界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火。約正報。則身中諸冷暖氣。發而為煩惱火。氣息如烟為障熱為痟渴。約依報。則日月光明。林木烟燄。至於修惡之極。則火龍火蛇。火麟火鼠。諸餓鬼等。受氣猛火。常被燒然。至於八熱地獄。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交徹。歷劫燒然。依報則極至於劫火所燒。上至初禪。世界所有悉為煨燼。莫非如來藏真如不變性善性惡。能隨染淨緣所造之火。故曰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單心不立。獨業難成。既有染淨心。必有善惡業。故曰循業發現。

  三明水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阿難。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多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畫。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二明隨緣體虗云。阿難。此水為復從珠中出。空中自有。為從月來。阿難。若從月來。尚能遠方令珠出水。所經林木。皆應吐流。流則何待方諸所出。不流明水非從月降。若從珠出。則此珠中。常應流水。何待中宵。承白月晝。若從空生。空性無邊。水當無際。從人洎天。皆同滔溺。云何復有水陸空行。汝更諦觀。月從天陟。珠因手執。承珠水盤本人敷設。水自何方流注於此。月珠相遠。非和非合。不應水精無從自有。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尚不知如來藏中。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即真如不變之體也。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水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亦對相而說。蓋有性水相水。性空相空。相水相空。乃十法界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水。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空水。此水乃真水。此空乃真空。是則性水即真空。性空即真水。故往復言之。而曰性水真空。性空真水。而此空水。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水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水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水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水大本無汙染者也。既云本然。則此水大本無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水大本來絕待者也。四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善惡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能隨淨心善業之緣。造佛界修善之水。約其人。則水天如來月光童子是也。約正報。則入地如水。履水如地。咽喉津液得味中上味。約依報。則也流入德具七寶色。皆悉柔軟。澡浴清淨。隨意淺深。水流光明。常演妙法。鳧鴈鴛鴦。和鳴哀雅。四院繞梁。宣暢大乘。又真如不變九界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水。約正報。則大小便利。膿血津液。約依報。則雨露霜雪。江河淮海。溪澗溝壑。一切諸水。至於極惡。則地獄中。灰河血池。八寒凍裂。又至於極惡。則世界將壞。水灾難起。浩浩漾漾。齊於二禪。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孟子此說。但知水之相也。未知水之性也。但知水之修惡也。而未知水之修善也。曷為水之性。如經所謂。(〔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當其水之在性也如此。則何分上下之與東西。如目為太陰之精。當月之光明。行於太空之時。則自西自東。自南自北。自上自下。無斯而不在求水者。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遍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然則水之為性。豈必流於下乎。曷為水之修善。如安養世界。七寶池中之水。從如意珠王之所湧出。自下而上。流淚花間。尋樹上下。分一四支。此豈孟子激而行之。可使在山者乎。又如彌勒內院。八功德水。亦自下而上。繞於梁間。宣說甚深妙法。亦非激之而使乎上也。要知世間水之流下。修惡中所有水相也。既水之修相。可以為上。而可以為下。則水之為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性具善惡明矣。又孟子謂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此氣充塞於兩間。為地耶。水耶火耶。風耶空耶。獨然耶。雜然耶。謂之為氣。宜其為五大之餘燄也。然今經之取其易見之七大。先發明者。猶是修善修惡中之事。非所謂性善惡也。若夫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必非直兩間六合而已矣。水大如此。餘大皆然。是則依報地水火風空之性。莫不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而已。具乎性善性惡矣。況人身之六根。與夫六識心性。而不具性善性惡乎。第性之善惡。與修不同。修之善惡。則確然有昇沉苦樂之異。若夫性之善惡。體具三德。皆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何昇沈苦樂之殊哉。

  四明風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次明隨緣體虗云。此風為復出袈裟角。發於虗空。生彼人面。阿難。此風若復出袈裟角。汝乃披風。其衣飛揚。應離汝體我今說法。會中垂衣。汝看我衣。風何所在。不應衣中。有藏風地。若生虗空。汝衣不動。何因無拂。空性常住。風應常生。若無風時。虗空當滅。滅風可見。滅空何狀。若有生滅。不名虗空。名為虗空。云何風出。若風自生被拂之面。從彼面生。當應拂汝。汝自整衣。云何倒拂。汝審諦觀。整衣在汝。面屬彼人。虗空寂然不參流動。風自誰方鼓動來此。風空性隔。非和非合。不應風性無從自有。三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宛不知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風大。所對一分空大者為言。文言性者。亦對相而說。蓋有性風相風。性空相空。相風相空。乃十界真如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風。即修善修惡也。今指性善性惡之風。此風乃真空。此空乃真風。是則性風即真空。性空即真風。故往復言之。而曰性風真空。性空真風。而此風空。在一性中。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風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風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風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風大本無汙染者也。既云本然。則此風大本無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風大本來絕待者也。四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順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真如不變佛界性善。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佛界修善之風。約其人。則然燈如來流□元法王子是也。約正報。則道風德風周流法界。去來坐立終無疲厭。約依報。則八種清風快悅和暢。吹諸寶網及以寶樹。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九界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修惡之風。約正報。則觔轉脉搖。血行氣運。行住坐臥相待而居。約依報。則春和夏熱。秋肅冬寒。倒嶽旋嵐。日往月諸。又極惡者。地獄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飛墜乘空。寒風凍裂。諸罪人體。成青白蓮華。又極至於大惡者。則劫數盡時。毗藍風起。大地吹之粉碎。須彌化作微塵。上至三禪天中。未免風灾所壞。須知。諸力之中。風力最大。世界成住壞空。非風力而莫能主維。大地浮幢王剎。非風輪而莫能執持。日往月來。非風力而莫能運行。春夏秋冬。非風力而莫能生殺。行住坐臥。非風力而莫能折旋。語言談笑。非風力而。莫能說默。思惟擬議。非風力而莫能使然。是皆性惡之能事。修惡之發越也。若夫性善修善之風。則常住妙明。不動周圓。既無有生。而又何滅。既無所住。而亦何遷。正所謂稱性而修。絕待而證者也。

  五明空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遠。諸剎利種。及婆羅門。毗舍首陀。兼頗羅墮旃陀羅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虗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虗空。虗空淺深。隨出多少。次明隨緣體虗云。此空為當因土所出。因鑿所有。無因自生。阿難。若復此空無因自生。未鑿土前。何不無礙。唯見大地。逈無通達。若因土出。則土出時。應見空入。若土先出無空入者。云何虗空因土而出。若無出入。則應空土元無異因。無異則同。則土出時。空何不出。若因鑿出。則鑿出空。應非出土。不因鑿出。鑿自出土。云何見空。汝更審諦諦審諦觀。鑿從人手。隨方轉運。土因地移。如是虗空。因何所出。鑿空虗實。不相為用。非和非合。不應虗空無從自出。三結成空大。以均前之四大云。若此虗空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現前地水火風。均名五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昏迷。不悟四大元如來藏。當觀虗空。為出為入。為非出入。四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全不知如來藏中。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覺真空。性空真覺。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空大。與所具一分覺大。以和會之。覺大約而言之。即根與識也。文言性者。亦對相為言。蓋有性空相空。性覺相覺。相空相覺。乃十界真如隨染淨緣造成空之與覺。今指性善性惡之空覺。此空乃真空。此覺乃真覺。是則性覺。即真空。性空即真覺。故往復言之曰。性覺真空。性空真覺。而此空覺。在於一性。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空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空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空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虗空本無汙染者(也。本然則此空大本無造作者也。周遍則此空大本來絕待者也。〔立〕明〔下〕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阿難。)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循業發現。即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順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佛界真如不變善性。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佛界修善之空。約其人。則空王如來虗空藏菩薩是也。約正報。則清淨法身寶覺真空。約依報。則虗空為座。常寂光土。此身即土。此土即身。雖曰修成。其實全修證性。與性覺真空。性空真覺。其體冥合。又九界真如不變性惡。能隨染心逆行之緣。造九界修惡之空。約菩薩。則為但中之空。約二乘。則為偏真但空。約世間禪。則非非想處之空。約外道。則為四禪無想之空。約無為教。則為晦昧之空。約闡提。則為不信三世因果。謂人死如燈滅。撥無罪福之空。以至外道六十二見之空。斯人因心。雖邪執為空。死後果報。焉能得空。三途惡道如遊園觀。駝驢猪狗是其行處也。

  六明見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云之云。阿難。見覺無知。因色空有。如汝今者在祇陀林。朝明夕昏。設居中宵。白月則光。黑月便暗。則明暗等。因見分析。次明隨緣體虗云。此見為復與明與暗。并太虗空。為同一體。為非一體。或同非同。或異非異。阿難。此見若復與明與暗。及與虗空元一體者。則明與暗二體相亡。暗時無明。明時無暗。若與暗一。明則見亡。必一於明。暗時當滅。滅則云何見明見暗。若明暗殊。見無生滅。一云何成。若此見精。與暗與明非一體者。汝離明暗及與虗空。分析見元。作何形相。離明離暗。及離虗空。是見元同龜毛兔角。明暗虗空。三事俱異。從何立見。明暗相背。云何或同。離三元無。云何或異。分空分見。本無邊畔。云何非同。見暗見明。性非遷改。云何非異。汝更細審微細審詳。審諦密觀。明從太陽。暗從黑月。通屬虗空。壅歸大地。如是見精。因何所出。見覺空頑。非和非合。不應見精無從自出。三結成見大。以均前之四大云。若見聞知。性圓周遍。本不動搖。當知無邊不動虗空。并其動搖地水火風。均名六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性沈淪。不悟汝之見聞覺知本如來藏。汝當觀此見聞覺知。為生為滅。為同為異。為非生滅。為非同異。四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曾不知如來藏中。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清淨本然。周遍法界。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見覺明。覺精明見。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見大。所具一分識大。以和會之。文言性者。乃對相為言。蓋有性見相見。性覺相覺。相見相覺。乃十界真如之性。隨染淨緣造成見之與覺。今指性善性惡之見覺。此見乃真見。此覺乃真覺。是則性見即覺明。覺精即明見。故往復言之曰。性見覺明。覺精明見。而此見覺。體恒不二。亦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體亦不二。亦無差別。故曰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清淨即見大中般若德。亦名真諦。本然即見大中解脫德。亦名俗諦。周遍法界。即見大中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清淨。則此六根本無汙染者也。既云本然。則此六根本非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六根本來絕待者也。五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嘗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周遍法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循業發現。與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義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逆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行。九界逆性之行名惡行謂佛界真如不變善性。能隨淨心順行之緣。造佛界修善之見。約果人。則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又九界真如不變。隨染心逆行之緣。造九界修惡之見。諸菩薩等。見百千界。而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阿難尊者。承佛神力。見於初禪。得無障礙。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若自其善惡極者為言。則慈眼視眾生。福聚海無量。如怖鴿入於佛眼。安然不怖。如入三禪。初入身子之影。猶然驚怖。戰慓不安。非以聲聞無明猶在。殺心未盡耶。又如龍子受經。於羅漢。不令正視於師者。以其有見毒在。一視於人。毒氣攻人肌膚。為之銷爍故也。

  七明識大

  不變隨緣義中。先約現前可見易明之事。而開示之云。阿難。識性無源。因於六種根塵妄出。汝今觀見此會聖眾。用目循歷。其目周視。但如鏡中。無別分析。汝識於中。次第標指。此是文殊。此富樓那。此目犍連。此須菩提。此舍利弗。次明隨緣體虗云。此識了知。為生於見。為生於相。為生虗空。為無所因突然而出。阿難。若汝識性生於見中。如無明暗及與虗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於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暗。明暗不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於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辨。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審諦。微細詳審。見託汝睛。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聽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三結成識大以均前之六大云。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虗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阿難。汝心麤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同異。為非空有。四明真如性具之理云。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虗。寧有方所。如來藏真如不變之體也。性識明知覺明真識。此指真如不變體中。所具一分識大。對明知覺明。以和會之。文言性者。亦對相為言。蓋有性識性覺。相識相覺。相識相覺乃十界真如之性。隨染淨緣。造成識之與覺。今指性善性惡之識覺。此識乃明知。此覺乃真覺。故往復言之曰。性識明知覺明真識。而此識覺。體恒不二。性無差別。即與所具三德之性。體恒不二。亦無差別。故曰妙覺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方。寧有方所。妙覺湛然。即識大上。兼有般若解脫。二德。亦名真俗二諦。遍周法界。即識大上法身德。亦名中道第一義諦。既云妙覺湛然。則此六識。本無汙染造作者也。既云周遍法界。則此六識。本來絕待者也。五明不變隨緣之義云。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即華嚴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所隨有心有業。心即十法界染淨二心。業即十法界。逆順二行。佛界三智之心名淨心。九界三惑之心名染心。佛界順性之行名善業。九界逆性之行名惡業。謂佛界真如不變性善。能隨淨心善業之緣。造佛界修善之識。即菴摩羅識。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是也。又九界真如不變性惡。能隨染心惡業之緣。造九界眾生之識。約菩薩。未斷無明。則尚居八識。約二乘。無明全在。正在八識。約六道凡夫。則八識七識六識五識全在。

  已上所引。楞嚴經七大之文。皆名真如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之旨。自是如來金口誠言。非是天台故為臆說。信如來則信天台。信天台方信如來也。

  客曰。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之旨。已聞教矣。云何名為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余曰。君果能信無差而差。豈不能信差而無差。第膚說易曉。髓旨難明。欲深是義。先須了向所引。真如一性之中。已具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蓋以如來藏一性言之。尚何差別之有。然而藏性之中。既具七大之性。各各不同。能為善不善因。則無差而差之義見矣。雖復七大自性有異。其實同居一性之中。此則差而無差之旨見矣。惟其一性。已具斯旨。是故能隨染淨緣。具造十法界時。則染淨雖異。而善惡攸分。其實從真如不變體中無差。而隨緣差別。以此謂之無差而差。既不變而隨緣。必隨緣而不變。是故隨緣造十界時。謂之差而無差。今具以經中隨緣之義。重論於君。如火大中明。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一處執鏡。一處火生。遍法界執。滿世開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然而六合之內。同一日光。獨不得言火性之無差乎。遍世界執滿世間起。獨不得言無差而差乎。然則千處萬處。均此一火。獨不得言差而無差乎。然而火以暖為性。冬至陽生井泉生暖者火也。春來大地萬彙生機者火也。摩頂至踵。暖氣周遊者火也。眼見生光。鼻騰烟燄者火也。第世人著相火而迷性火。自於依正。妄生差別。起染汙意。而分別是非。或得此而失彼。守一而忘諸。彼之性火即真空。性空即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當體照明。湛然清淨。本來成規。毫無造作。即遮那體周遍法界者。豈受汝汙染造作。而有方所哉。火大如是。餘大可知。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盡於是矣。客曰。妙法之義已領旨矣。假以譬喻可得聞乎。余曰。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喻。如來於七大文首。先總示之矣。今君欲因喻明。余當依經氷水之喻。約九喻以行之共為十喻。一氷水喻。二器空喻。三波水喻。四漚海喻。五月水喻。六日火喻。七風空喻。八色空喻。九金器喻。十陽春喻。

  一氷水喻者

  如來因阿難。疑佛常說和合因緣。一切世間種種變化。皆因四大和合發明。云何如來因緣自然二俱排擯。佛則示以非和不和之義。初示非和合不可云。若彼大性體非和合。則不能與諸大雜和。猶如虗空不和諸色。古人云。此約真如隨緣。不同頑空之性也。次示和合不可云。若和合者。同於變化。始終相成。生滅相續。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輪。未有休息。古人云。此約真如不變。不同變化等相也。非不和合既不可。和合又不可。此理幽玄。卒難開示。故示之譬喻云。如水成氷。氷還成水。此喻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也。蓋水之成氷。嚴塞使之然也。氷之成水。陽春使之然也。若非和合者。水何因而成氷。氷何因而成水。若和合者。水何和而成氷。氷何和而成水。不變隨緣。隨緣不變。如斯而已。此喻應取濕性。喻七大真如之性。水喻佛法界隨緣之相。氷喻九法界隨緣之相。嚴寒喻染緣。陽春喻淨緣。隨嚴塞以成氷。而濕既無虧。隨陽春以成水。而濕亦不改。喻隨染緣以為九。而真如之性不減。隨淨緣以成佛。而真如之性不增。下文廣明七大。無非發明此理。以喻合法。以法合喻。不變隨緣。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義成矣。

  二器空喻者

  文亦出於本經義。稍殊於今義。經義因阿難疑見性有舒有卷。故如來破云。一切世間。大小內外。諸所事業。各屬前塵。不應說言見有舒縮。譬如方器中見方空。吾復問汝。此方器中所見方空。為復定方。為不定方。若定方者。別安圓器。空不應圓。若不定者。在方器中應無方空。汝言不知斯義所在。義性如是。云何為在。阿難。若復欲令入無方圓。但除器方。空體無方。不應說言更除虗空。方相所在。經義以虗空喻見性。以器喻一切世間。大小諸塵事業。今則借虗空。以喻真如不變無差之體。借方圓群器。喻十界隨緣差別之用。如虗空雖無大小方圓。不妨隨器不同以成乎。大小方圓之空。在虗空固無差也。在群器故有差也。然而在虗空同此空也。在群器亦同此空也。可喻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也。是則終日不變無差。而不妨乎隨緣之差。終日隨緣之差。不妨乎不變無差。不變隨差。體用而恒即。無差而差。一異而常同。善觀喻者。性善性惡。修善修惡。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得矣。

  三波水喻者

  譬如世間無有不波之水。亦無不濕之波。在水自分乎動靜之殊。在濕固無有波水之異。以濕喻真如不變無差之性。以水喻隨緣差別之用。知水處波處之濕性無殊。可以悟修善修惡之真如不異。斯則豈惟體用之性恒同。亦以見修門之大體不異。淨名之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之理得矣。

  四漚海喻者

  經中斥迷己為物云。譬如百千澄清大海棄之。惟認一浮漚體。目為全潮。窮盡瀛渤。然而漚果非海乎。漚果異海乎。經但斥人認物為己。以小為大。若會萬物以為也。轉物同如來者。知全海以為漚。漚還匝海。悟全漚以即海。海不離漚。蓋以漚相而言之。持一浮泡而已。方彼大海。不啻毛剎之相懸。能觀漚體者。漚相雖小。漚體則寬。故諸如來。於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蓋得乎此。是則海喻真如之體。漚喻隨緣之用。全海以為漚。可喻全真如不變之體以隨緣。全漚而在海。可喻全隨緣之用而在體。千漚兢起。不妨無差處以為差。一海恬然。不妨隨緣而不變。能了漚海之喻。則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無差而差差而無差之旨。思過半矣。

  五月水喻者

  此下四喻出於楞嚴。本是於法。今借之為喻。以顯乎法。蓋經文所說。乃是用修惡近淺之事。以明性水隨緣之義。今約喻言。故無咎也。如經云。水性不定。流息無恒。如室羅城。迦毗羅仙。斫迦羅仙。及鉢頭摩訶薩等。諸大幻師。求太陰精。用和幻藥。是諸師等。於白月晝。手執方諸。承月中水。一處執珠。一處水出。遍法界執。滿法界生。生滿世間。寧有方所。今以空中之月。以喻真如不變之體。所取之水。以喻隨緣差別之用。空中月色。不妨終日不變以隨緣。手中之水。不妨終日隨緣而不變。是故於空水之喻。能了達者。則於真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得矣。

  六日火喻

  經云。汝觀城中未食之家。欲炊爨時。手執陽燧。日前求火。當知世人一處執鏡。一處生火。遍法界執。滿世間起。起遍世間。寧有方所。今以空中之日。喻真如不變之體。滿世間火。喻隨緣差別之用。空中之火。不異手中之火。手中之火。不異空中之火。以喻真如不變之性。無差而差。隨縱變造之用。差而無差。其旨甚明。

  七風空喻者

  經云。風性無體。動靜不常。汝常整衣。入於大眾。僧伽黎角。動及傍人。則有微風。拂彼人面。如汝一人微動服衣。有微風出。遍法界拂。滿國土生。周遍世界。寧有方所。今以虗空。喻真如不變之體。風喻隨緣變造之用。空中之風。不異拂面之風。拂面之風。不異空中之風。空中之風。以喻真如不變之體。無差而差。拂面之風。以喻隨緣變造之用。差而無差。厥義甚明。

  八色空喻者

  經云。阿難。空性無形。因色顯發。如室羅城。去河遙處。諸剎利等。新立安居。鑿井求水。出土一尺。於中則有一尺虗空。如是乃至出土一丈。中間還得一丈虗空。虗空淺深。隨出多少。如一井空。空生一井。十方虗空亦復如是。圓滿十方。寧有方所。此文廣辨空土元無異因。與前性色即直空。性空即真色同旨。是則出土得空。空色元同一體。空中之空。即土中之空。土中之空。即空中之空。空中之空不變。土中之空亦不變。空中之空。既不變隨緣。能為土中之空。則無差而差。井中之空。雖隨緣變造。其實差而無差。以喻真如不變之體。無差而差。隨緣變造。差而無差。亦甚分明。

  九金器喻者

  此取出鑛之金。不取在鑛之金。若取在鑛之金。此則濫同別教但中佛性。煩惱異菩提。真如隨緣猶為其變。今取出鑛之金。正如君子不器。善惡皆能。但彰己能。何過之有。故金之為眾器也。雖有佛像生像。瓶盤釵釧之殊。自其金體觀之。則一而無二。金體不二。可喻真如不變之體。眾器差別。可喻隨緣變造之用。真金不礙眾器。眾器不失黃金。則真如不變無差而差。隨緣變造差而無差之旨成矣。

  十陽春喻者

  比陽春之發生萬物已。實寂然而不動。遇有感而遂通。是以卉木叢林。觸之即發。如桃李梅柳。感之即芳。陽春遍於萬彙。不妨無差以為差。物物皆具陽春。不妨差別以無差。以喻真如不變而隨緣。隨緣不變。無差而差之旨了然。差而無差之義不忒矣。

  客曰。真如不變隨緣。無差而差。隨緣不變。差而無差之旨。聞前法喻已曉然矣。云何名為因心本具。毫無虧欠門。余曰。因心者。指今在凡夫地。慕佛果以修因之心也。發心雖然廣大。約境猶居陰中。即以日用根塵相對。隨起一念。或善。或惡。或無記。或世間心。出世間心。即以此念。而為所觀之境。如此之心。屬第六識。名為陰心。亦名人心。言本具者。正以此心。於十界中必屬一界。若起三綱五常之心。即是人界。若此一界現起。名為事造。則九界冥伏。於一性之中名為理具。而此一界具十如是。謂據外攬而可別。名為人界如是相。據內自性不改。名為人界如是性。人界主質。名為如是體。能修戒善功能。名為人界如是力。構造綱常。名為人界如是作。時習成種。名為人界如是因。助善具度。名為人界如是緣。表表威儀丈夫可敬。名為人界如是果。招生中國富貴王侯。名為人界如是報。初相為本。終窮為末。如此十如。促居一念。了不可得。即是無諦。雖不可得。十法宛然。即是有諦。皆是佛性。一一真常。即是中諦。名為如是本末究竟等。然又具五陰十種如是。國土十種如是。假名十種如是。成三十如是。如此一界。在一性中。與九法界。性體融通。各各互具。是則每一界具十法界。成百法界。一界十如是。百界則千如是。歷假名五陰國土。成三千如是。如此三千。但約一番互具而論。若番番互具。則萬億兆媛。不可以頭數而枚舉也。既性是三諦三德。則此一念三千之法。體是法身。一一周遍法界。故性是般若。一一照明如大明在天。無幽不燭。了無煩惱。故常處解脫。蕭然累表。了無生死繫縛。故如是人心。而與佛性無二無別。如是解了名為見性。如是照見。名為成佛。天台之言。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者。蓋見乎此成乎此也。如是說者。名為即修論性。非即性成性。若即性論性。已如前第一真如不變十界冥伏門中說竟。雖即修論性。與前第一門大體。無二無別。但前即性論性。如即海論海。今此門中。即修論性。如指漚而即海也。良由真如不變隨緣。造此一念。既無差而差。故此隨緣一念。當體不變。差而無差。有界千如三千性相。即法身即般若即解脫。如剖栴檀片片皆香。如碎白璧分分皆真。如搗萬種香為丸。若燒一塵。具足眾氣。如人入大海浴。已用諸河之水。又合前十喻。則如水之為氷。氷還即水。如空之投器。器不異空。如水之為波。波仍是水。如海之起漚。漚體全海。乃至如月水。如日火。如風空。如空色。如金器。如陽春。悉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無差而差。差而無差者也。

  客又問曰。前真如不變隨緣門。既具論十界依正二報。是則身色依正。無非性具。則隨緣時無不遍造。皆可論隨緣不變之旨。今但云因心本具。惟約心言。而身色依正不言何也。余對曰。今天台家性具圓宗。正約色心依正皆性具故。則隨緣時。無不遍造。所造色心依正。無不當體隨緣不變。故四明祖師云。又應了知。法界圓融不思議體。作我一念之心。亦復舉體。作生作佛。作依作正。作根作境。一心一塵。至一極微。無非全體而作。既一一法全法界作故。趣舉一法。即是圓融法界全分。既全法界。有何一法不具諸法。故知法界三德。不大。一念三德不小。剎海三德不多。一塵三德不少。故華嚴云。心如工畵師。造種種五陰。一切世間中。無不從心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今宗正約此旨。以釋法華經題之妙法。謂法者。心佛眾生之三法也。妙者三無差別也。然雖三皆無差。若約近要。又莫要於心。故天台大師云。佛法太高。眾生太廣。初心為難。三無差別。觀心則易。今約世人近要者為言。故獨指心法。非身色依正。而不具論。故知眾生色心依正。一念一塵。與真如不變之體。毫無虧欠也。

  性善惡論卷之二

  性善惡論卷之三

    天台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客曰。因心本具。毫無虧欠。既領旨矣。果地圓證。一無所改。其義云何。余對曰。前門約眾生心法。在因本具。明毫無虧欠。雖與真如之體。對論無虧。正欲與如來果位。對論無差。今此門中。亦雖與真如不變。對論不改。正欲與心生對論無差。蓋眾生心法。根塵念起。既具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即真俗中。是故圓修行人之所修者。照此不思議境也。至於果位圓證者。證此不思議境也。故荊谿大師云。三千未顯。同名無明。三千既顯。同稱常樂。四明尊者云。又復應知。六即之義。不專在佛。一切假實。三乘人天。下至蛣蜣地獄色心。皆須六即辨其初後。所謂理蛣蜣。名字乃至究竟蛣蜣。以論十界。皆理性故。無非法界。一不可改。故名字去不惟顯佛。九亦同彰。至於果成。十皆究竟。正以十界真如不變之體。而能隨緣。故使隨緣造成十界。其體不變。今論佛果。則隨淨緣造成佛法界。而真如性中所具十種法界。與夫三諦。悉皆不變。但佛界現起。九界冥伏。謂之為佛。其實所具九界冥伏者。毫無所改。今為廣引經文。明證非虗。凡為五意。一證成果地圓證十界之性。二證成果地圓證三諦之體。三證成果地圓起一多之用。四證成果地圓起十界之用。五證成果地妙用之事。

  一證成果地圓證十界之性者

  若廣引證。諸餘大乘經典。說圓證十界。其文至多。今且近引大眾目前易見之經。如大佛頂經。如來彰自證中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水火風。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此則如來至於果位。本具六凡法界。不失自性也。又云。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此則如來至於極果。本具二乘法界。不失自性也。又云。即檀那。即尸羅。即毗黎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此則如來至於果位。本具菩薩法界。不失自性也。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淨。此則如來至於果位。本具佛界。方得究竟也。以此而觀。豈非果地圓證十界之性乎。

  二證成果地圓證三諦之體者

  而如來藏妙明元心。十界俱非。正以非。則遣情。纖塵而不立。即十法界皆空。般若德也。又云。而如來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即。正以即。則立法。萬象森然。即十法界。皆有解脫德也。又云。而如來藏妙明心元。十界俱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正以離即俱遣二邊不存。非即俱是真俗宛然。法身德也。而此三諦三德。皆不離十種法界而辯。豈非因具十界三諦修用十界三觀。果證十界三德乎。

  三證成果地圓起一多之用者

  經云。我以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於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於一毫端現寶王剎。坐微塵裏轉大法輪。此正如來藏中性具十界。依報一塵。正報一毛。一色一心。無非真如不變之體。比隨淨緣而為依正色心之時。一毛一塵。無非法界。今稱性圓證。故稱性圓現。一即法界。乃無量之一。無量亦法界。乃一之無量。以至小亦法界。大亦法界。一毛之正報亦法界。一塵之依報亦法界。一毛一塵法界不小。無量剎海法界不大。不大不小。故能毛剎相容。一多自在。正類漚海器空。波濕氷水。餘之六喻亦復如是。故發真如妙覺明性。本地風光。了非奇特也。

  四證成果地圓起十界之用者

  經敘觀音。修耳根圓通。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十方圓明。獲二殊勝。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六道眾生。同一悲仰。夫上合十方諸佛。下合十方六道。豈非果位圓證十界之性歟。至於從體起用。則曰。由我供養觀音如來。蒙彼如來授我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與佛如來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三十二應不出十界。經云。若諸菩薩。入三摩地。進修無漏。勝解現圓。我現佛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此從所證本具佛法界。而示現者也。經云。若諸有學。寂靜妙明勝解現圓。我於彼前。現獨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若諸有學。斷十二緣。緣斷勝性。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緣覺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此從所證本具緣覺法界。而示現者也。經云。若諸有學。得四諦空。修道入滅。勝妙現圓。我於彼前。現聲聞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此從所證本具聲聞法界。而示現者也。經云。若有眾生。欲心明悟。不犯欲塵。欲心清淨。我於彼前。現梵王身而為說法。令其解脫。此從所證本具梵天王法界。而示現者也。經云。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遊行十方。我於彼前。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欲身自在。飛行虗空。我於彼前。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鬼神。救護國土。我於彼前。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統世界。保護眾生。我於彼前。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生天宮。驅使鬼神。我於彼前。現四天王國太子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此皆從所證本具天法界。而示現者也。經云。若諸眾生。樂為人王。我於彼前。現人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此從所證人法界中至尊。而示現者也。經云。若諸眾生。愛主族姓。世間推讓。我於彼前。現長者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談名言。清淨自居。我於彼前。現居士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治國土。剖斷邦邑。我於彼前。現宰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諸眾生。愛諸數術。攝衛自居。我於彼前。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好學出家。持諸戒律。我於彼前。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好學出家。持諸禁戒。我於彼前。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男子。樂持五戒。我於彼前。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子。五戒自居。我於彼前。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女人。內政立身。以修家國。我於彼前。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眾生。不壞男根。我於彼前。現童男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處女。愛樂處身。不求侵暴。我於彼前。現童女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此皆從所證本具人界差別示現者也。經云。若有諸天。樂出天倫。我現天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諸龍。樂出龍倫。我現龍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若有藥叉。樂度本倫。我於彼前。現藥叉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乃至若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有形無形。有想無想。樂脫其倫。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此皆從所證本具天龍八部法界。乃至三途惡道。無不示現者也。下文更明與諸十方三世六道眾生同悲仰故。令諸眾生。於我身心。獲十四種無畏功德。以至四不思議。莫非圓證十界從體起用之事。蓋未甞有無體之用。亦未甞有無用之體。若非眾生因心本具諸佛果地圓證。全體起用。皆名有作神通。焉稱無謀而應。將因驗果。以果證因。性具之理。皎然明白也。

  五證成果地妙用之事者

  如上所引之文。證成果上起用。具足十界。而有性善性惡兩種法門。謂之法門者。法以軌則為稱。門以出入為義。謂此性善性惡。皆果人度生軌則。果人則從此二門出而利生。眾生則之此二門入而作佛。故稱性善性惡法門。然此二門。性善則常。性惡則變。如釋迦如來一代施化。無非行善順理之道。即以四種佛身。說半滿之教。皆性善也。常道也。若夫善不足以化。則不得不施乎惡。乃如來不得已而然。特千常之一變爾。性善法門。人所共曉。事涉多門。不能繁引。今但以理越常情。駭目驚心者。略引一二。以驗性惡法門之不虗。

  略為四科。一究竟性惡法門。二分真性惡法門。三相似性惡法門。四觀行性惡法門。

  一究竟者

  即釋迦如來。五時施化之迹。有涉此門者。具在大藏。未能具檢。

  今略引六緣。

  第一最初成道降魔緣

  因果經云。釋迦如來。將成正覺。魔王宮殿。自然動搖。魔王念言。瞿曇當成正覺。及未成道。往壞亂之。於是手執弓箭。與諸眷屬。俱往樹下。語菩薩言。汝應修轉輪王業。捨出家法。今若不起。我試射汝。菩薩怡然。不驚不動。魔王挽弓放箭。停於空中。其鏃向下變成蓮華。魔王復遣三女。白菩薩言。仁者至德。願侍左右。答言。汝植小善。得為天身。不合無常。而作妖媚。今便可去。吾不相須。時三天女變成老姥。頭白面皺。魔王即以軟語誘言。汝若不樂人間。我捨天位與五欲樂。悉將與汝。菩薩答言。汝先小修施。今得為自在天王。此福有期。要還沉溺。非我所須。魔曰。我之果報是汝所知。汝之果報誰復知者。菩薩答言。惟此地知。於是大地六種震動。地神涌出。而語魔言。菩薩昔以頭目髓腦。國城妻子。象馬珍寶。而用布施不可稱計。為求無上正真之道。是故汝今不應惱亂。魔聞怖懼。即自思惟。我今當更設方便。廣集軍眾。以力迫脇。時諸軍眾忽然來至。充滿虗空。執戈操劍。多頭多目。諸惡類形。圍遶菩薩。四面烟起。四海涌沸。是諸魔眾。各盡威力。角目切齒。橫飛竪擲。菩薩觀之。如童子戲。空中有神。隱身而言。菩薩歷劫修習善果。欲導眾生。云何汝今惱亂導師。今日決定。樹下成無上道。此地乃是過去諸佛金剛之座。堪受妙定。非汝所摧。汝今冥應息憍慢意而奉事之。是時魔王。聞空中聲。即還本宮。又雜寶藏經云。惡魔波旬。將八十億眾。欲來壞佛。語云。汝不急去。我擲汝海水。佛語波旬。汝今先能動此澡瓶。然後可能擲我海水。波旬不能令動。軍眾壞散。佛本行經云。波旬長子商主。即頂禮菩薩。求乞懺悔。白言。我父無智觸忤。大聖願得恕亮。

  客問曰。魔王以惡意加佛。佛未甞以毫惡向之。何足以為性惡。余對曰。即世尊以惡向之。無非慈善根力。令彼自然潰散。雖謂之惡。實非惡也。況性之善惡。體本融通。於彼因善得益。謂之性善。於惡得益。謂之性惡。夫惡以不順為義。如今之降魔。令其箭鏃成花。變魔逆境以為順境。化諸天女老獘。變魔順境以為逆境。惱亂其心。皆性惡邊事也。

  第二佛化婬女令生厭苦緣

  觀佛三昧經云。佛告阿難。我昔夏安居時。波羅捺國有一婬女。名曰妙意。於佛有緣。佛與難陀。將往婬女舍。日日乞食。此女於我不曾恭敬。但共難陀偏生愛著。已經七日。女心念言。沙門瞿曇。若能遣難陀阿難。從我所願。我當種種供養。佛告阿難難陀。汝從今日莫往彼村。世尊獨至女樓。一日至三日放金色光。化諸天人。此女不悟。後日世尊。復將阿難難陀。在樓下行。婬女愛敬二比丘故。遙以眾華散佛及二比丘。阿難告言。汝可禮佛。女愛阿難。應時作禮。佛化作三童子。年皆十五。面貌端正。女見歡喜。為化少年。投地敬禮。白少年言。丈夫。我今此舍。如功德天。富貴自在。眾寶莊嚴。我今以身及以奴婢。奉上丈夫。可備灑掃。若能顧納。隨我所願。一切供給。無所愛惜。化人坐床。未及食頃。女前親近言。願遂我意。化人不違。一日一夜心不疲厭。至二日時愛心漸息。至三日時白言。丈夫可起飲食。化人即起。纏綿不已。女已生厭悔。白言丈夫。異人乃爾。化人告言。我先世法。凡與女通。經十二日。爾乃休息。女聞此語。如人食噎。既不得吐。又不得咽。身體苦痛。如被杵擣。至四日時。如被車轢。至五日時。如鐵丸入體。至六日時。肢節悉痛。如箭入心。女念言。我聞淨飰王子。救濟苦人。今日何故不來救我。作是念已。懊惱自責。我從今日乃至壽終。不貪色欲。寧與虎狼獅子惡獸。同處一室。不受此苦。作是語已。復起飯食。行坐共俱。無奈之何。化人亦嗔。唾云。弊惡女。廢我事業。我今共汝合體一處。不如早死。父母宗親。若來覓我。於何自藏。我寧自縊死。不堪受恥。女言。獘物我不用爾。欲死隨意。化人取刀刺頸。血汙女身。逶迤在地。女不能勝。亦不得免。死經二日青瘀臰黑。三日[月*夆]脹。四日爛殨。大小便利及諸惡蟲。迸血諸膿。塗漫女身。女極惡厭而不得離。至五日時。皮肉漸爛。至六日時。肉落都盡。至七日時。惟有臰骨。如膠如漆。粘著女身。女發誓言。若諸天神及與仙人。淨飯王子。能免我苦。我持此舍一切珍寶。以用給施。作是念時。佛將阿難難陀。帝釋在前。擎寶〔香爐〕燒無價香。梵王在後。擎大寶蓋。無量諸天。作天伎樂。佛放常光。照耀天地。一切大眾。皆見如來詣此女樓。時女見佛。心懷慚愧。藏骨無處。取諸白[疊*毛]無量眾香。褁其臰骨。臰勢如故。不可覆藏。女見世尊。即為作禮。以慚愧故。身映骨上。臰骨忽然在女背上。女流淚而言。如來功德慈悲無量。若能令我離此苦者。願為弟子。心終不退。佛神力故臰骨不現。女大歡喜。為佛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所珍一切施佛。佛為呪願。梵音流暢。女聞歡喜。應時即得須陀洹道。

  第三降伏曠野鬼神緣

  涅槃經云。善男子。如我一時。游彼曠野聚落叢樹。在其林下。有一鬼神。即名曠野。純食肉血。多殺眾生。復於其聚。日食一人。善男子。我於爾時。為彼鬼神。廣說法要。然復暴惡愚癡無智。不受教法。我即化身為大力鬼。動其宮殿。令不安所。彼鬼於時將其眷屬。出其宮殿。欲來拒逆。鬼見我時。即失心念。惶怖躃地。迷悶斷絕。猶如死人。我以慈愍。手摩其身。即還起坐。作如是言。快哉今日還得身命。是大神王具大威德。有慈愍心。赦我愆咎。即於我所生善信心。我即還復如來之身。復更為說種種法要。令彼鬼神受不殺戒。即於是日。曠野村中有一長者。次應當死。村人已送付彼鬼神。鬼神得已。即以施我。我既受已。便為長者。更立名字。名手長者。爾時彼鬼即白我言。世尊。我及眷屬。惟仰血肉以自存活。今已受戒。當何資立。我即答言。後今當勑聲聞弟子。隨其修行佛法之處。悉當令其施汝飲食。善男子。以是因緣。為諸比丘。制如是戒。汝等從今。常當施彼曠野鬼食。若有住處。不能施者。當知是輩。非我弟子。即是天魔徒黨眷屬。善男子。如來為欲調伏眾生。故示如是種種方便。非故令彼生怖畏也。第四以木打護法鬼。第五在一山上。推羊頭鬼。令墮山下。第六復於樹頭。撲護獼猴鬼。第七令護財象見五獅子。第八使金剛神。怖薩遮尼揵。第九亦以針刺箭毛鬼身。如來復云。雖作如是。亦不令彼諸鬼等。有殘滅者。直欲令彼安住正法。故示如是種種方便。

  第四降護財醉象緣

  涅槃經云。善男子。我說是慈有無量門。所謂神通。善男子。如提婆達。教阿闍世。欲害如來。是時我入王舍大城。次第乞食。阿闍世王。即放護財狂醉之象。欲令害我及諸弟子。其象爾時蹹殺無量百千眾生。眾生死已。多有血氣。是象嗅已。狂醉倍常。見我翼從被服赤色。謂呼是血。而復見趣我弟子中。未離欲者。四散驅走。惟除阿難。爾時王舍城中一切人民。同時舉聲號哭流淚。作如是言。恠哉如來今日終沒。如何正覺一旦散壞。是時調達心生歡喜。瞿曇沙門歿滅甚善。從今已往真是不現。快哉此計。我願得遂。善男子。我於爾時。為欲降伏護財象故。即入慈定。舒手示之。即於五指出五獅子。其象見已。心生怖畏。失大小便。舉身投地。敬醴我足。善男子。我時手指實無獅子。乃是修行慈善根力。令彼調伏。

  第五仙豫王殺婆羅門緣

  涅槃經云。我念往昔。於此閻浮提。作大國王。名曰仙豫。愛念敬重大乘經典。其心純善。無有麤惡嫉姤慳吝。口常宣說愛語善語。身常攝護貧窮孤獨。布施精進無有休廢。時世無佛聲聞緣覺。我於爾時。愛樂大乘方等經典。十二年中事婆羅門。供給所須。過十二年。施安已訖。即作是言。卿等今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婆羅門言。大王。菩提之性。是無所有。大乘經典亦復如是。大王云何乃令人物。同於虗空。善男子。我於爾時。心重大乘。聞婆羅門誹謗方等。聞已即時斷其命根。諸婆羅門命終之後。生阿鼻地獄。即有三念。一者。自念我從何處而來生此。即便自知從人道中來。二者。自念我今所生。為是何處。即便自知是阿鼻獄。三者。自念乘何業緣而來生此。即便自知乘謗方等大乘經典。不信因緣。為國主所殺而來生此。念是事已。即於大乘方等經典。生信敬心。尋時命終。生甘露皷如來世界。於彼壽命。具足十劫。善男子。以是義故。我於往昔。乃與是人十劫壽命。云何名殺。善男子。以是義故。菩薩摩訶薩。於諸眾生終無奪命。善男子。汝能所問。殺婆羅門時。得是地不。善男子。我時已得。以愛念故。斷其命根。非惡心也。善男子。譬如父母。惟有一子。愛之甚重。犯官憲制。是時父母以怖畏故。若擯若殺。無有惡心。菩薩摩訶薩。為護正法。亦復如是。若有眾生。謗大乘者。即以鞭撻苦加治之。或奪其命。欲令改往遵修善法。菩薩常當作是思惟。以何因緣。能令眾生發起信心。隨其方便。要當為之。

  第六如來因中救賈人緣

  涅槃經云。定光佛時。有五百賈人。入海求寶。有異心者念言。我今悉害賈人。獨取珍寶。時閻浮提有大導師。名曰大哀。時寐夢中。海神語之。賈眾之中有一賊。欲殺五百伴。獨取寶物。假令事遂。墜地獄中。今仁導師當行權變。令賈人不死。賊不獲罪。導師思惟七日。無餘方便。惟當殺此兇人。若白眾者。必皆興怒。當共殺之。俱隨惡趣。設我獨殺。我當受罪。吾寧自忍百千劫苦。不令賈人普被危害。復令一賊墜地獄中。先為說法。令心欣然踊躍臥寐。佛言。大哀導師。因眾賈人。興於大哀。以權方便。害此一賊。命終之後。生第十二光音天上。時大哀者。則吾身也。以斯方便。超千劫生死。同船五百賈人。斯賢劫中。五百佛興者是。

  第二分真即性惡法門(論文殊等諸大菩薩。神通化現事迹極多。今引一二有涉性惡法門者。以證非虗。廣載大藏。實不啻於此也)

  提婆達多惡知識緣

  昔於定光佛時。釋迦為摩納婆。就珍寶仙人學。學習既成。念欲報思。自惟貧乏。於時耶若達欲嫁女。時有須摩提求為女婿。聰明有智。而形貌醜。摩納婆遇見論義。須摩提屈在言下。耶若達歡喜。大賜珍寶。以女妻之。摩提生忿。發誓未來世世常惱。為此因緣。常觸惱也。自是以後經歷六道。常相觸惱。文多不載。

  調達此世因緣

  調達此云天熱。亦云天授。為斛飯王子。乃是佛堂弟。阿難親兄。調達有三十相。出家誦六萬法聚。滿十二韋陀。為利養故。往詣佛所。求學神通。佛不為說。令觀無常。自可得道。復至舍利弗。目揵連。乃至百弟子所。皆不為說神通之法。阿難親弟。未得佗心。授與通法。調達入山。學得五通。心念。誰作檀越。闍世太子有大王相。或自變身作象馬寶。於王子前。抱持歍嗽。復至天上。取天華天食。語王子言。我作新佛。汝作新王。豈不快耶。有時變為小兒。闍王置之膝上。以唾歍其口中。後從佛索眾。佛呵之曰。癡人無知。尚不以眾付舍利弗及目犍連等。況汝癡人食人涕唾者。因茲結恨。別搆五法。以誘佛眾。言五法者。一糞掃衣。二常乞食。三坐食。四常露坐。五不受鹽及以五味。與正理論不同。正理云。一不受五味。二斷肉。三斷鹽。四不受割截衣。五不居聚落邊寺。佛在王舍城。有因緣集僧。調達從座起。行五法籌云。忍此五法者是毗尼。時有五百新學無智捉籌。調達語言。不須佛及僧。便將往伽耶山。自共作羯磨。時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癡人消滅善心。墜於泥黎。一劫莫救。身子目連往伽耶山。調達告身子曰。為眾說法。我今背痛。便右脇臥。目連現通。身子說法。遂將五百新學。還歸佛所。臥起失眾。而生嗔恨。推山壓佛。密跡金剛。以杵擬之。碎石迸來。傷佛足指。華色比丘尼呵之。拳打眼出。作三逆罪。復教闍世。殺父成就。害母加行。自行教佗五逆罪故。生身墮入阿鼻地獄。

  報恩經云。爾時如來。即遣阿難。往到地獄。問訊提婆達多。苦可忍不。爾時阿難。受如來教。至地獄門外。問牛頭阿旁言。為我喚提婆達多。牛頭阿旁言。汝問何佛提婆達多。過去諸佛皆有提婆達多。阿難言。我喚釋迦牟尼佛提婆達多。爾時阿旁。即語提婆達多。阿難在外。欲得相見。提婆達多即言。善來阿難。如來猶能憐念於我耶。阿難言。如來遣我問訊。苦痛可堪忍不。提婆達多言。我處阿鼻地獄。猶如比丘入三禪樂。佛言。菩薩摩訶薩。修大方便。引接眾生。其受生死無量大苦。不以為患。若有人言。提婆達多實是惡人。入阿鼻獄者。無有是處。如來爾時。即為大眾。顯發提婆達多微密妙行大方便時。無量百千菩薩。得無生法忍。無量百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無量百千人。得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虗空神天。雨眾天華。遍覆大眾。作天伎樂。放大光明。讚言善哉。如來所說未曾也。一切大眾聞佛說法。頭面作禮歡喜而去。

  提婆達多善知識緣

  法華提婆達多品云。爾時佛告諸菩薩。及天人四眾。吾於過去無量劫中。求法華經。無有懈倦。於多劫中常作國王。發願求於無上菩提。心不退轉。為欲滿足六波羅蜜。勤行布施。心無恡惜。象馬七珍。國城妻子。奴婢僕從。頭目髓腦。身肉手足。不惜軀命。時世人民。壽命無量。為於法故。捐捨國位。委正太子。擊皷宣令。四方求法。誰能為我說大乘者。吾當終身供給走使。時有仙人。來白王言。我有大乘。名妙法華經。若不違我。當為宣說。王聞仙言。歡喜踊躍。即隨仙人。供給所須。采果汲水。拾薪設食。乃至以身而為牀座。身心無倦。於時奉事經於千歲。為於法故。精勤給侍。令無所乏。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劫  為求大法故  雖作世國王  不貪五欲樂  推鐘告四方  誰有大法者  若為我解說  身當為奴僕  時有阿私仙  來白於大王  我有微妙法  世間所希有  若能修行者  吾當為汝說  時王聞仙言  心生大歡喜  即便隨仙人  供給於所須  采薪及果蓏  隨時恭敬與  情存妙法故  身心無懈倦  普為諸眾生  勤求於大法  亦不為己身  及以五欲樂  故為大國王  勤求獲此法  遂至得成佛  今故為汝說

  佛告諸比丘。爾時王者。則我身是。時仙人者。今提婆達多是。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皆因提婆達多善知識故。告諸四眾。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應供。正徧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天道。時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廣為眾生。說於妙法。恒河沙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發緣覺心。恒河沙眾生。發無上道心。得無生忍。至不退轉。時天王佛般涅槃後。正法住世二十中劫。全身舍利。起七寶塔。高六十由旬。縱廣四十由旬。諸天人民。悉以雜華。末香燒香塗香。衣服瓔珞。幢幡寶蓋。伎樂歌頌。禮拜供養七寶妙塔。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悟辟支佛。不可思議眾生。發菩提心。至不退轉。佛告諸比丘。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妙法華經提婆達多品。淨心信敬。不生疑惑者。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生十方佛前。所生之處。常聞此經。若生人天中。受勝妙樂。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論曰。夫順以逆成。善因惡濟。譬如火能剋金。金非火不煉。石能攻玉。玉非石不礲。是則釋迦如來。性善法門。究竟圓滿。全由提婆達多性惡法門。多方造就。故法華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慈悲喜捨。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紫磨金色。十力四無所畏。四攝法。十八不共。神通道力。成等正覺。廣度眾生。又曰。提婆達多。却後過無量劫。當得成佛。號曰天王如來。具足十號。夫提婆達多。果以惡而為之惡。則永為惡知識。長沉淪三苦海。不得受記作佛矣。又釋迦如來。果視逆而為之逆。則不應云由提婆達多善知識故。令我具足六波羅蜜等。而得作佛矣。求其深故。苟微性善惡法門。則無以闡揚。故列於分真性善惡法門之首。有以知上讓釋迦。下冠文殊也。然如來則全性善以起修善。以修善而臻極乎性善矣。若夫提婆達多者。豈不得云全性惡以起修惡。以修惡而臻極乎性惡。是則提婆達多。本迹俱深。固不可得而思議者也。

  淨名居士降天魔緣

  淨名經云。佛告持世菩薩。汝行詣維摩詰問疾。持世白佛。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我昔住於靜室。時魔波旬。從萬二千天女。狀如帝釋。皷樂絃歌。來詣我所。與其眷屬。稽首我足。合掌恭敬。於一面立。我意謂是帝釋。而語之言。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自恣。當觀五欲無常。以求善本。於身命財而修堅法。即語我言。正士。受是萬二千天女。可備掃灑。我言憍尸迦。無以此非法之物。要我沙門釋子。此非我宜。所言未訖。時維摩詰來為我言。非帝釋也。是為魔來嬈固汝耳。即語魔言。是諸女等。可以與我。如我應受。魔即驚懼。念維摩詰將無惱我。欲隱形去而不能隱。盡其神力。亦不得去。即聞空中聲曰。波旬。以女與之。乃可得去。魔以畏故。俛仰而與。爾時維摩詰語諸女言。魔以汝等與我。今汝皆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隨所應而為說法。令發道意。復言汝等已發道意。有法樂可以自娛。不應復樂五欲樂也。天女即問。何謂法樂。答言。樂常信佛。樂欲聽法。樂供養眾。樂離五欲。樂觀五陰如怨賊。樂觀四大如毒蛇。樂觀內入如空聚。樂隨護道意。樂饒益眾生。樂供養師。樂廣行施。樂堅持戒。樂忍辱柔和。樂勤集善根。樂禪定不亂。樂離垢明慧。樂廣菩提心。樂降伏眾魔。樂斷諸煩惱。樂淨佛國土。樂成就相好故修諸功德。樂莊嚴道場。樂聞深法不畏。樂三脫門。不樂非時。樂近同學。樂於非同學中心無恚礙。樂將護惡知識。樂親近善知識。樂心喜清淨。樂修無量道品之法。是為菩薩法樂。於是波旬告諸女言。我欲與汝俱還天宮。諸女言。以我等與此居士。有法樂。我等甚樂。不復樂五欲樂也。魔言居士。可捨此女一切所有施於彼者。是為菩薩。維摩詰言。我已捨矣。汝便將去。令一切眾生得法願具足。於是諸女問維摩詰。我等云何止於魔宮。維摩詰言。諸姊。有法門。名無盡燈。汝等當學。無盡燈者。譬如一燈燃百千燈。冥者皆明。明終不盡。如是諸姊。夫一菩薩開導百千眾生。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於其道意亦不滅盡。隨所說法。而自增益一切善。是名無盡燈也。汝等雖住魔宮。以此無盡燈。令無數天子天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為報佛恩。亦大饒益一切眾生。爾時天女頭面禮維摩詰足。隨魔還宮。忽然不現。

  文殊師利菩薩三處度夏緣

  寶篋經云。時大德迦葉。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希有神通。舍利弗。爾時世尊成佛未久。我久出家。是時文殊師利童子。始初至此娑婆世界。從寶王世界寶相佛所。來欲見佛釋迦牟尼。供養恭敬。爾時世尊。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夏坐三月。我時不見文殊師利。若如來前。若眾僧中。若於食時。若說戒日。若僧行次。都不見之。過三月已臨自恣時。乃見其面。我即問言。文殊師利。何處坐夏。即答我言。大德迦葉。我住是舍衛大城波斯匿王後宮一月。復一月住童子學堂。復一月住諸婬女舍。我聞是已。心甚不悅。即作是念。云何當共是不淨人。而作自恣。我即出堂便擊楗椎。欲擯文殊師利童子。爾時世尊。即告文殊師利童子。汝往看是摩訶迦葉。今者何故打楗椎也。白言世尊。我已見之。欲擯於我。佛語文殊師利童子。今可現汝自在神力神通境界。令彼聲聞心得清淨。勿於汝所生不淨心。於時文殊師利童子。即入三昧。其三昧名現一切佛土。文殊師利入三昧已。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其中皆有摩訶迦葉頭陀第一。悉打楗椎。於時世尊。即問我言。摩訶迦葉。汝今何故打於楗椎。我言世尊。文殊師利。自說是言。夏三月中住王後宮及婬女舍。為擯是故。打於楗椎。爾時世尊。身放光明遍照十方。而告我言。汝今遍觀十方世界。為見何事。我時遍觀無量無邊恒河沙等十方世界。其中皆有摩訶迦葉。而打楗椎欲擯文殊。是一切處。亦有文殊在佛前坐。佛告我言。汝今欲擯何處文殊。為此世界。為十方界。我時即禮佛世尊足。作如是言。聽我悔過。世尊。是文殊師利法王之子。成就菩薩如是不可思議功德。我從佛所。成有量智。而欲度無量智慧。以不知故而打楗椎。佛告我言。摩訶迦葉。汝之所見十方世界文殊師利。亦復夏三月住王後宮及婬女舍。此間文殊師利童子。令是波斯匿王宮中五百女人。不退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令五百婬女五百童子。得不退轉無上正道。復有百千眾生。以聲聞法而調伏之。無量眾生得生天上。我時白言。大德世尊。文殊師利為說何法。乃能如是教化眾生。佛言迦葉。汝今可問文殊師利。自當答汝。我時即間文殊師利。汝說何法。教化調伏如是眾生。彼答我言。非惟說法教導眾生。大德迦葉。或有眾生。以娛樂而調伏之。或以護持。或以威伏。或以財攝。或以貧劣。或現大莊嚴。或現神通。或現釋身。或現梵身。或現護世身。或現轉輪王身。或隨各各所事諸天而為現身。或以軟語。或以麤語。或二俱用。或以謫罸。或以密益。或現作子。何以故。大德迦葉。眾生有於雜種之行。以雜種法而調伏之。大德迦葉。我以方便化眾生界。然後說法。令其究竟畢定調伏。

  文殊菩薩現神變緣

  寶篋經云。爾時大德阿難。復語舍利弗。我亦曾見文殊師利神通變化。大德舍利弗。昔於一時。世尊在此舍衛國祇陀林中給孤窮精舍。與大比丘僧八百人俱。諸菩薩眾萬二千人。是時興大悲雲。時雨經七日七夜而不休止。諸大德聲聞。若得禪定及解脫者。若入禪定。七日不食。餘凡夫人及諸學人。五日絕食。饑困羸瘦。不能往覲見佛世尊。禮敬供養。我時念言。是諸比丘。甚為大苦。當往白佛。我時便法佛世尊所。頂禮佛足。白佛言世尊。諸比丘僧。絕食五日。極為羸瘦。不能從牀而自起止。世尊告我。阿難。汝今可以是事。往語文殊師利。彼當充足比丘僧食。我承佛教。往詣彼文殊師利所住室中。到已具說如是之事。時文殊師利。為釋梵護世而演說法。即答我言。阿難。汝往敷座。若時已至。便擊楗椎。我從文殊師利。聞是語已。即便敷座住在一處。看文殊師利何時出房。是文殊師利。普為梵釋護世天王。廣演說法。名曰分別一切身三昧。不出於房。我作是念。文殊師利。將不令諸比丘失食。時文殊師利。凡作己身。為諸釋梵護世。說是分別一切身三昧。文殊師利。亦即入此分別一切身三昧已。從房而出。入舍衛大城。次華乞食。我時不見。魔王波旬作是念言。文殊師利師子吼已。入舍衛大城而行乞食。我今當蔽舍衛城中。諸婆羅門長者居士。無入出者。不令施食。爾時文殊師利童子。隨所至處。門戶悉閉。無往來者。文殊師利。即時觀知是魔波旬隱蔽諸人。我今當作誠實言誓。爾時即作是志誠言。我之所集一毛孔中所有福慧。設恒河沙等諸佛世界滿中諸魔之所無有。我此語實。魔蔽當去。令魔自身作居士像。於四衢道諸巷陌中。唱如是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施是者。獲大果報。若施三千大千世界。其中所有一切眾生。給諸樂具百千億歲。不如施此文殊師利。一指端許。所生福勝。文殊師利。須臾之間立此誓已。爾時諸天遍開城中一切門戶。令諸人眾皆趣文殊師利童子。時魔波旬作居士像。於諸四衢街巷陌中。唱如是言。當施文殊當施文殊。若施是者。獲大果報。若施三千大千世界一切眾生樂供養具。經百千歲。不如施此文殊師利一指端許。所生福勝。時文殊師利。以神通力。令所持鉢。受諸種種美妙飲食及餅果等。不相和雜。如別器盛。八百比丘。萬二千菩薩所食之食。在一鉢中。不見此鉢若滿若減。爾時文殊師利童子。於舍衛大城乞食已足。出舍衛城。以鉢置地。語魔波旬。以為淨人。可持此鉢在前而去。時魔波旬不能舉鉢。生慚耻心。語文殊師利。我今不能舉此地鉢。文殊師利語波旬言。汝今成就大威神力。云何不能舉地小鉢。時魔波旬盡其神力。不能舉鉢如毛分許。恠未曾有。語文殊師利。我之神力。舉伊沙陀山。置之手掌擲虗空中。今不能舉如此小鉢一毛分許。文殊師利語波旬言。若大眾生。大人大力。彼所持鉢。非汝波旬所能擎舉。是時文殊師利童子。即以一指持舉地鉢。著波旬手。語波旬言。汝為淨人持鉢前行。時魔波旬盡力行鉢。在前而去。爾時自在天子。與萬二千天子侍從圍遶。來向文殊師利童子。頂禮其足。右遶已畢語波旬言。汝非使人。何故持鉢在他前行。魔言。天子。我今不堪與有力者諍。天子語言。波旬。汝亦成就大威神力。爾時波旬為文殊師利力所持故。答言。天子。愚癡之力。是為魔力。慧明之力。是菩薩力。憍慢之力。是為魔力。大智慧力。是菩薩力。諸邪見力。是為魔力。空無相無作力。是菩薩力。諸顛倒力。是為魔力。正真諦力。是菩薩力。我我所力。是為魔力。大慈悲力。是菩薩力。貪瞋癡力。是為魔力。三解脫力。是菩薩力。生死之力。是為魔力。無生無滅無有諸行無生忍力。是菩薩力。魔王波旬說是法時。於大眾中五百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千二百菩薩得無生法忍。時文殊師利。共魔波旬。持此鉢食。置迦利羅華園中已。俱出外去。我時不見文殊師利。乃至食時猶不出房。我作是念。文殊師利將不令諸比丘僧眾失於日時。當往佛所具白是事。即至佛所。頂禮佛足。白言世尊。食時已至。文殊師利。猶不出房。佛告我言。阿難。汝不到此迦利羅園中而看之耶。我白佛言。大德世尊。見一小鉢。其食滿中。佛告我言。速打楗椎。集比丘僧。我言世尊。比丘僧多。是一鉢食當與誰耶。佛語我言。汝勿慮是。設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一切諸眾生等。於百千歲。食此鉢食。猶不能盡。何以故。是文殊師利力所持鉢。文殊師利。有種波羅蜜無量功德。我聞佛語。便打楗椎。集比丘僧。時此鉢食。不相和雜。香美眾味。取不可盡。充滿大眾。鉢食不減。時魔波旬。欲惱文殊師利童子。即便化作四千比丘。衣服弊壞。威儀麤惡。執持破鉢。鼻眼角睞。手拳脚跛。其形醜惡。在下行坐。以此鉢食。復充足之。時魔波旬。令化比丘。人人各食摩伽陀國千種之食。然此鉢食猶滿不減。令諸守園作使之人。傳食疲頓。時文殊師利。以神力持。令魔波旬所化比丘鉢食不減。手口俱滿。而不能咽。氣閉眼張。悉皆躄地。文殊師利語波旬言。汝諸比丘。何不更食。惡魔答言。文殊師利。是諸比丘在地垂死。汝將不以毒食與耶。文殊師利語波旬言。已盡毒人當有何毒。內有毒者。則施人毒。內無毒者。不施人毒。波旬。所謂毒者。名貪瞋癡。善讚法中所調伏者。若與人毒無有是處。又魔波旬。所謂毒者。無明。有愛見。我我所見。無因緣見。於名色見。愛恚瞋見。我見。眾生見。諸盖纏。計著諸陰起種性慢。報著諸入常住三界。繫著所依守護取捨。若來若去。愛著於身。堅著壽命。不淨思念。愛樂染心。多起諸過違逆因緣。斷見常見。謟曲憍慢。妄想分別。示現詐偽。執著巢窟。出沒卷舒。驚畏於空。於無想中生墮落想。於無作中生死畏想。於無著處生起畏想。於出生死生起縛想。於駛流示生度想。助菩提生非法想。於邪見中生正見想。於惡知識生善知識想。違佛謗法輕眾僧。不捨憍慢。增長諍訟。實不實想。不實實想。於欲樂中生功德想。於有為中心生狂惑。於生死行。不見其過。涅槃中生驚怖想。波旬。如是諸法。於妙法中。名之為毒。佛正法中。無如是事。波旬。甘露法者。是名佛法。安隱法者。是名佛法。無戲論法。是名佛法。無過惡法。是名佛法。無結使法。是名佛法。出要之法。是名佛法。無怖畏法。是名佛法。無分別法。是名佛法。不執自他法。是名佛法。無譏呵法。是名佛法。作舍作歸依。作洲渚作守護法。是名佛法。調伏寂法。是名佛法。自淨無垢照明之法。是名佛法。正向正趣法。是名佛法。無諸妄想善調伏法。是名佛法。善教善道隨宜之法。是名佛法。自說說他法。是名佛法。如法調伏諸外道法。是名佛法。降諸魔法。是名佛法。斷生死流法。是名佛法。正念之法。是名佛法。住念處故。正斷法是名佛法。斷諸惡故。神足法是名佛法。觀身心輕故。諸根法是名佛法。信為首故。諸力法是名佛法。無能降伏故。諸覺法是名佛法。次第覺故。正道法是名佛法。正流入故。三昧法是名佛法。究竟寂靜故。智慧法是名佛法。貫穿諸聖解脫法故。真諦法是名佛法。無忿恚故。諸辨法是名佛法。法辭及義樂說無滯故。明了無常苦無我法。是名佛法。呵毀一切諸有為故。空法是名佛法。降伏一切諸外道故。寂靜法是名佛法。趣涅槃故。波羅蜜法是名佛法。至彼岸故。方便法是名佛法。善攝取故。慈法是名佛法。無過智故。悲法是名佛法。無逼切故。喜法是名佛法。滅不喜故。捨法是名佛法。所作辦故。禪法是名佛法。滅憍慢故。不斷三寶法是名佛法。發菩提心故。一切安樂無苦惱法。是名佛法。不求諸有故。說是法時。魔王所將五百天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性善惡論卷之三

  性善惡論卷之四

    天台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文殊師利菩薩降魔緣(此猶屬分真即性惡法門第五緣)

  魔逆經云。文殊師利菩薩。與大光天子演說大法。天子聞已報曰難及。(云云)至未曾有。文殊師利。今所說者。微妙巍巍。無極之慧。超異如是。而魔波旬不來至此。欲廢亂之行於逆乎。適說是已須臾未久。時魔波旬在於虗空。興大雲雨。謦揚大音。其音普聞。一切時眾各心念言。何等聲流溢乃爾。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仁寧見魔所興亂乎。答曰。唯然天中天。文殊師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令魔自然五處見縛。尋便墮地喚呼稱怨。恚恨。罵詈文殊師利。今當祖械鎻縛我身。文殊答曰。咄魔波旬。復有繫縛。堅固難解。逾過於此。今者所被。如卿不覺。何謂堅縛。吾我顛倒恩愛邪見縛。因緣繫縛。卿常為此枷鎻所縛。不自覺知。魔又啟曰。惟見原赦。使得解脫。文殊答曰。汝當興造行作佛事。我能令卿從縛得脫。魔即對曰。我於佛法無所妨廢。亦無所壞。當以何因興作佛事。文殊答曰。波旬。欲知興作佛事。乃為菩薩智慧變化。假使如來興作佛事。不足為難。魔作佛事斯乃為奇。於是文殊師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使魔波旬變作佛像。三十二相莊嚴其身。坐師子床。智慧辨才。所說如佛。而宣此言。所欲問者。一切眾生。諸所狐疑。自恣所啟。當為發遺。時大迦葉問魔波旬。比丘修行以何為縛。魔尋答曰。計我禪定。而志寂然。則是有想。無想品第想空為要。毀眾見想。想於要想。興於眾念。御無願想。壞諸所願。為泥洹想。而樂無為。毀生死想。是迦葉修行比丘之繫也。所以者何。迦葉當知。不當毀壞諸所獨見。因而行空也。所謂空者。諸見皆空。不當毀念。未於無相。所以者何。敢可所念。悉為無相。不當毀願而求無願。其所願者。悉亦無願。不當毀生死而求泥洹。曉了生死不可得處。則為泥洹。迦葉當知。其行泥洹。不起思想。當於眾著。令無所起。毀壞滅盡。泥洹本淨無所起生。乃為無為。說是語時。五百比丘心逮清淨。如是乃至須菩提舍利弗目揵連。其尊弟子五百人等。各各自問己身所知。時魔波旬。各各分別而發之。於是諸天天眾。有一天子。名曰須深。問魔波旬。文殊師利。屬者講說諸魔事業。仁豈堪任重復理議。何謂菩薩之魔事。時魔答曰。天子當知。菩薩魔事則有二十。何謂二十。恐畏生死。欲得解脫。遵修玩習。於佛正法。稽首歸命而有望想。則為魔業。如是菩薩魔事凡有二十。具說如經。於時世尊讚魔波旬。善哉善哉。快說於斯菩薩魔事。假使有人論此法事。聽省奉行。不從魔教。其人則建佛大道法。說講經典。獲諸二十事。何為二十。大慈大哀。如是凡有二十條。具如經說。於是須深天子。問魔波旬。怯哉善利。巧為如來之所嗟歎。時魔報曰。吾身不用快哉善利。譬如男子鬼神著之。當可所說計實不是。其人所語。鬼神所言也。如是仁者。今吾所說。文殊師利之所發動不當宣傳言是我說。天子問曰。今仁變成佛身形。不以歡乎。又復相好莊嚴其身。坐師子床。講說經法。不以樂耶。魔復報曰。卿等見我相好嚴身。我還自觀枷鎻繫縛。天子告曰。波旬自歸悔過伏罪文殊師利。文殊師利威神。原赦波旬。波旬答曰。不當首悔學於大乘菩薩大士。所以者何。行菩薩者。不見缺漏瑕穢之界。興嗔恚者。設壞冤恨。乃當對悔稽首自歸。天子又問。菩薩忍辱為何等類。其魔報曰。菩薩忍辱有十二事。何謂十二。志性忍辱而無瑕玼。如是有十二種。如經具說。於是須深天子。問魔波旬。卿若尋說此二十事。至十二忍。寧踴躍乎。答曰歡喜。須深即啟文殊師利。仁者原赦魔波旬罪。文殊問魔。誰為繫汝。報曰。不知誰為縛我。答曰。波旬。卿不被縛。自想為縛。一切愚癡凡夫之士。其亦若茲。心本悉淨。無所思念。志在想著。不知無常。計有常想。苦為樂想。無身計身。不淨淨想無色色想。無痛癢思。想生死識而想五陰。如今波旬惡畏繫縛。何因得脫。又曰。今我不復得解脫乎。答曰。如是波旬。已得解脫者。不復更脫。何因得脫。由緣從於虗偽之想。而致繫縛。蠲除此穢名曰解脫。於是文殊師利。捨所建立威神感動。令魔波旬即復如故。文殊師利。復與須深天子說法將畢。爾時魔波旬。心懷憂戚。泣淚如雨。而說此言。若此經典所流布處。諸魔波旬不得其便。脫有受持。斷絕魔事。魔說此語。即便沒去。

  魔界行不汙菩薩化魔緣

  首楞嚴三昧經云。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今說首楞嚴三昧。而是惡魔不來嬈亂。佛告舍利弗。汝欲見魔衰惱事不。唯然已見。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一切眾會。皆見惡魔。被五繫縛。不能自解。佛告舍利弗。汝見惡魔被五縛不。唯然已見。此惡魔者。為誰所縛。佛言。是首楞嚴三昧威神之力。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魔界行不汙。白佛言。唯然世尊。我今當現於魔界中自在神力。令魔得住首楞嚴三昧。佛言隨意。時魔界行不汙菩薩。即於會中忽然不現。現於魔宮。語惡魔言。汝寧不聞佛說首楞嚴三昧。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出汝境界。亦復當度脫餘人出汝境界。魔即報言。我聞佛說首楞嚴三昧名字。以被五縛。不能得往。所謂兩手兩足及頭。又問惡魔。誰繫汝者。魔即答言。我適發心。欲往壞聽受首楞嚴三昧者。即被五縛。我適復念。諸佛菩薩。大有威德。難可壞亂。我若往者。或當自壞。不如自住於此宮殿。作是念已。即於五縛而得解脫。菩薩答言。如是一切凡夫。憶想分別。顛倒取相。是故有縛。動念戲論。是故有縛。見聞覺知。是故有縛。此中實無縛者解者。所以者何。諸法無縛。本解脫。諸法無縛。本無脫故。常解脫相。世問愚癡。如來以此法門說法。若有眾生。得知此義。欲求解脫。勤心精進。則於諸縛而得解脫。時魔眾中七百天女。以天香華末香塗香。及諸瓔珞。散魔界行不汙菩薩。而作是言。我何時於魔境界。而得解脫。菩薩報言。汝等若能不壞魔縛。則得解脫。云何名為魔縛。謂六十二見。若人不壞此諸見者。即於魔縛而得解脫。天女復言。云何名為不壞諸見而得解脫。答言。諸見本無所從來。去無所至。若諸知見無去來相者。即於魔縛而得解脫。諸見非有非無。若不分別有無。即於魔縛而得解脫。若無所見。是為丘見。如是正見。無正無邪。若法無正無邪。無作無受。即於魔縛而得解脫。是諸見者。非內非外。亦非中間。如是諸見亦復不念。即於魔縛而得解脫。七百天女。聞說此法。即得順忍。而作是言。我等亦當於魔界中行無所汙。度脫一切魔所縛者。爾時魔界行不汙菩薩。語惡魔言。汝諸眷屬。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從此縛而得解脫。時諸天女慈愍魔故。皆作是言。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弗於安隱生怖畏想。弗於樂中而生苦想。弗於解脫而生縛想。爾時惡魔生謟曲心。而作是言。若汝捨離菩提心者。我當發心。時諸天女以方便力。而謂魔言。我等皆已捨離此心。汝便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若一菩薩發菩提心。一切菩薩亦同是心。所以者何。心無差別。於諸眾生心皆平等。爾時惡魔。謂魔界行不汙菩薩言。我今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是善根令我脫縛。說此言已。即自見身。從縛解脫。時魔界行不汙菩薩。以神通力。放大光明。現淨妙身。照於魔宮。魔自見身。無有威光。猶如墨聚。時魔眾中二百天女。深著婬欲。見此菩薩身色端正。起染愛心。各作是言。是人若能與我從事。我等皆當隨順其教。時此菩薩。知諸天女宿緣應度。即時化作二百天子。色貌端嚴。如身無異。又作二百寶交露臺勝魔宮觀。是諸天女。皆自見身。在此寶臺。各各自謂。與此菩薩共相娛樂。所願得滿。婬欲意息。皆生深心。愛敬菩薩。菩薩即時。隨其所應。而為說法。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魔界行不汙菩薩。謂惡魔言。汝可詣佛。魔作是念。我縛已解。當詣佛所壞亂說法。爾時惡魔。眷屬圍遶。行詣佛所。白言世尊。弗復說是首楞嚴三昧。所以者何。說是三昧。我身即時被五繫縛。惟願如來。更說餘事。時堅意菩薩。謂惡魔言。誰解汝縛。答言。魔界行不汙菩薩。解我繫縛。汝許何事。而得解脫。魔言。我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佛告堅意菩薩。今是惡魔為解縛故。發菩提心。非清淨意。如是堅意。我滅度後。後五百歲。多有比丘。為利養故。發菩提心。非清淨意。堅意。汝觀首楞嚴三昧勢力。佛法威神。是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以輕戲心。貪利養心。隨逐它心。聞是三昧。而發菩提心。我皆知此心。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作因緣。何況聞是首楞嚴三昧。能以淨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當知此人。於佛法中。已得畢定。堅意菩薩白佛言。世尊。今此惡魔。聞說首楞嚴三昧。為解縛故發菩提心。亦得具足佛法因緣耶。佛言。如汝所說。惡魔以聞是三昧福德因緣。及發菩提心因緣故。於未來世。得捨一切魔事魔行。魔謟曲心。魔衰惱事。從今以後。漸漸當得首楞嚴三昧力。成就佛道。堅意菩薩。謂惡魔言。如來今已與汝授記。魔言。善男子。我不以清淨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來何故與我授記。如佛言曰。從心有業。從業有報。我自無心求菩提道。如來何故與我授記。時佛欲斷眾會疑故。告堅意言。菩薩授記凡有四種。何謂為四。有未發心而與授記。有適發心而與授記。有密授記。有得無生法忍現前授記。是謂為四。惟有如來能知此事。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知。廣如經說。爾時魔界行不汙菩薩。所化天女。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各以天華散於佛上。白佛言世尊。我等不樂密得授記。我等願得無生法忍現前授記。惟願世尊。於今與我授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記。佛時微笑。口出種種妙色光明。照諸世界。還後頂入。阿難白佛言世尊。何因故笑。佛告阿難。汝今見二百天女。合掌敬禮如來者不。已見世尊。阿難。是諸天女。已曾於昔五百佛所。深種善根。從是已去。當復供養無數諸佛。過七百阿僧祇劫已。皆得成佛。號曰淨王。阿難。是諸天女命終之後。得轉女身。皆當生於兜率天上。供養奉事彌勒菩薩。爾時惡魔聞諸天女得授記已。白佛言世尊。我今自於所有眷屬。不得自在。以聞說是首楞嚴三昧故。況餘聞者。若人得聞首楞嚴三昧。即得畢定住佛法中。爾時天女以無怯心。語惡魔言。汝弗大愁。我等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魔界如即是佛界如。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別。我等不離是如。魔界相即是佛界相。魔法界佛法界不二不別。我等於此法相。不出不過。魔界無有定法可示。佛界亦無定法可示。魔界佛界不二不別。我等於此法相。不出不過。是故當知。一切諸法無決定。無決定故。無有眷屬。無非眷屬。爾時惡魔憂愁苦惱。欲還天上。魔界行不汙菩薩。謂惡魔言。汝欲何去。魔言。我今欲還所住宮殿。菩薩謂言。不離此眾。即是汝宮殿。爾時惡魔。即自見身處本宮殿。菩薩語言。汝見何等。惡魔答言。我自見身處本宮殿。好林園池。是我所有。菩薩語言。汝今可以奉上如來。魔言可爾。適作是語。即見如來聲聞菩薩一切大眾。皆在其中。說首楞嚴三昧。爾時阿難。語惡魔言。汝得大利。能以宮殿施佛令住。魔言。是魔界行不汙菩薩。恩力所致。堅意菩薩。白佛言世尊。是魔界行不汙菩薩。住首楞嚴三昧。神力自在。乃如是乎。佛言。如爾所說。今此菩薩。住是三昧。能以神力。隨意自在。示現一切行魔界行。而能不為魔行所汙。與諸天女現娛樂。而實不受婬欲惡法。是善男子。住首楞嚴三昧。現入魔界。而身不離於佛會。現行魔界遊戲娛樂。而以佛法。教化眾生。

  觀世音菩薩化面然餓鬼緣

  燄口經云。爾時世尊。在迦毗羅城尼俱律那僧伽藍所。與諸比丘。并諸菩薩。無數眾生。周帀圍遶而為說法。爾時阿難。獨居靜處。一心繫念。即於其夜三更之後。見一餓鬼。名曰面然。住阿難前。白阿難。而後三日。汝命將盡。即便生此餓鬼之中。是時阿難聞此語已。心生惶怖。問餓鬼言。我此灾福。作何方計。得免斯苦。爾時餓鬼報阿難言。汝於晨朝。若能布施百千那由它恒河沙數餓鬼。并百千婆羅門及仙人等。以摩伽陀國斛。各施一斗飲食。并及為我供養三寶。汝得增壽。令我離於餓鬼之苦。得生天上。阿難見此面然餓鬼。身形羸瘦。枯燋極醜。面上火然。其咽如針。頭髮髼亂。毛爪長利。身如負重。又聞如是不順之語。甚大驚怖。身毛皆竪。即從座起。疾至佛所。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身心戰慄。而白佛言。救我世尊救我善逝。過此三日命將終盡。昨夜見一面然餓鬼。而語我言。汝於三日必當命盡。生餓鬼中。我即問言。以何方計。得免斯苦。餓鬼答言。汝若施於百千那由它恒河沙數餓鬼。及百千婆羅門。并諸仙等飲食。汝得增壽。世尊。我今云何得免此苦。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汝今弗怖。有異方便。令汝得施。如是餓鬼。諸婆羅門。及仙等食。弗生憂惱。佛告阿難有陀羅尼。名曰一切德光無量威力。若有誦此陀羅尼者。即成已施俱胝那由它百千恒河沙數餓鬼。及六十八俱胝那由它百千婆羅門。并諸仙等前。各有摩伽陀斛。四斛九斗飲食。佛告阿難。我於前世曾為婆羅門時。於觀世音菩薩及世間自在德力如來所。受此陀羅尼。我當以此陀羅尼力。便得具足施於無量無數餓鬼。及婆羅門。并仙等食。以我施諸餓鬼食故。捨離此身得生天上。阿難。汝今受持此陀羅尼。當自護身。即說呪曰。

  那麼薩縛怛它揭多縛路枳帝唵三瞂囉三[口*友]囉虎吽。

  佛言阿難。若欲作此施食法者。先取飲食。安置淨盤器中。誦此陀羅尼呪。呪食七遍。於門內立。展臂戶外。置盤淨地。彈指七下。作此施已。於其四方。有百千俱胝那由它恒河沙數餓鬼。於一一餓鬼前。各有摩伽陀斛四斛九斗飲食。如是鬼等。遍皆飽滿。是諸餓鬼喫此食已。悉捨鬼身。盡得生天。復言阿難。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能常誦此陀羅尼。并奉飲食。即為具足無量功德。命得延長。即成供養百千俱胝。如來功德。顏色鮮潔。威德強記。一切非人步多鬼等夜叉羅剎。并諸餓鬼。皆畏是人。心不忍見。是人即為成就具足大力勤進。復言阿難。若欲施婆羅門及仙食者。當取飲食。滿置鉢中。誦此陀羅尼呪。呪食七遍。寫流水中。具足奉獻無量俱胝。百千恒河沙數婆羅門。并仙人等。喫此食已。諸根具足。圓滿吉祥。各發其願。讚歎施人。其施食人心得清淨。而便疾證梵天威德。常修淨行。具足成就供養百千俱胝恒河沙數如來功德。於諸怨敵。而常得勝。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若欲供養一切三寶。應當具辦香華飲食。誦此陀羅尼呪。呪所施食及香華等。二十一遍。供養三寶。此善男子善女人等。具足成就諸天妙供。及無上供。尊重讚歎一切如來剎土三寶。諸佛憶念稱敭讚歎。諸天擁護。佛言。汝去阿難。當自護身。并及廣為諸眾生說。令諸眾生成就具足無量功德。所生之世常值百千俱胝諸佛。

  第三相似即性惡法門

  舍利弗尊者降六師緣

  賢愚經云。外道六師。聞如來欲來舍衛國。往白國王言。長者須達買祇陀園。欲為瞿曇興立精舍。聽我徒與共角術。沙門得勝。便聽起立。若其不如。不得起也。王召須達而問之言。今此六師。云卿買園。欲為瞿曇起立精舍。來共沙門弟子。較其技術。若得勝者。聽立精舍。苟其不如。便不得起。須達歸家。著垢膩衣。愁惱不樂。時舍利弗。明日時到。著衣持鉢。至須達家。即問之曰。何故不樂。須達具答。此六師輩。出家來久。精誠素有。所學技術無能及者。我今不知尊人技藝能與角不。舍利弗言。正使此輩六師之眾。滿閻浮提。數如竹林。不能動吾足上一毛。欲角何等。自恣聽之。須達歡喜。更著新衣。沐浴香水等。即往白王。我以問之。恣聽其意。王告六師。今聽汝等共沙門角術。六師宣告國人。却後七日。當於城外與沙門角術。舍衛國中十八億人。時彼國法。擊皷會眾。若擊銅皷。八億人集。若打銀皷。十四億人集。若擊金皷。一切皆集。七日期滿。至平博處。推擊金皷。一切皆集。六師徒眾有三億人。是時人民。悉為國王及其六師。聚設高座。爾時須達為舍利弗而施高座。時舍利弗在一樹下。入諸禪定。而作是念。此會大眾。習邪來久。憍慢自高。艸芥群生。當以何德而降伏之。思惟是已即立誓言。若我無數劫中。慈孝父母。敬尚沙門婆羅門者。我初入會。一切大眾。為我作體。六師見眾已集。而舍利弗獨未來到。便白王言。瞿曇釋子。自知無術。眾會既集。怖畏不來。王告須達。角時已到。佛弟子宜來談論。時須達至舍利弗所。長跪白言。大德。大眾已集。願來詣會。時舍利弗從禪定起。更正衣服。以尼師壇。著左肩上。徐詳而步。如師子王。往詣大眾。是時大眾及其六師。忽然起立。如風靡艸。不覺作禮。時舍利弗。便昇須達所敷之座。六師眾中有一弟子。名勞度荖。善知幻術。於大眾前。呪作一樹。自然長廣。蔭覆眾會。枝葉鬱茂。華果各異。眾人咸言。此變乃是勞度荖所作。時舍利弗。便以神力作旋嵐風。吹拔樹根。倒著於地。碎為微塵。眾人皆言。舍利弗勝。復作一池。其池四邊面皆以七寶。池水之中生種種華。舍利弗又作一大六牙白象。其一一牙上。有七蓮華。一一華上。有七玉女。其象徐詳。往詣池邊。并含其水。池即時滅。復作一山。七寶莊嚴。眾池樹木華果茂盛。舍利弗又化作金剛力士。以金剛杵。遙用指之。山即破壞。無有遺餘。復作一龍。身有十頭。於虗空中。雨種種寶。雷電震地驚動大眾。舍利弗又化作一金翅鳥王。擘裂噉之。復作一牛。身體高大。肥壯多力。觕脚利角。跑地大吼。奔突來前。舍利弗又化作師子。分裂食之。復變其身。作夜叉鬼。形體長大。頭上火然。自赤如血。四牙長利。口目出火。騰躍奔趣。時舍利弗。自化身作毗沙門王。夜叉恐怖。即欲退走。四面火起。無有去處。惟舍利弗邊。涼冷無火。即時屈伏。五體投地。求哀脫命。辱心已生。火即還滅。眾咸唱言。舍利弗勝。勞度差不如。舍利弗。身昇虗空。現四威儀。作十八變。作是變已。還攝神足。坐其本座。時會大眾見其神力。咸懷歡喜。時舍利弗即為說法。隨其福行。各得道迹。六師徒眾三億弟子。於舍利弗所。出家學道。

  目連現二神足力降二龍王緣

  降龍經云。佛命長者阿那邠坻。當行布施。即起長跪。叉手白佛。願佛眾僧。明日降神到舍。欲設麤飯。佛默然受。佛告諸比丘。明早當上天投日中下。會邠坻舍飯。佛以明旦。與諸比丘。如彈指頃。即昇虗空。時有羅漢。名曰私檀。即正衣服。於虗空中白佛言。我數上天。未曾闇冥如今。佛言。有兩龍王。大瞋吐霧。是故冥闇。復有羅漢。名曰受波。即白佛言。余欲止之。佛言。此二龍大有威神。汝往必當興惡吐水。沒殺人民蠕動之類。目連白佛。我欲往諫。佛言大善。目連即到龍所。龍見目連。即口出煙。須臾出火。圍目連一重。目連以道意。亦化出火。圍龍三重。復變身入龍目中。左入右出。右入左出。如是次第從耳鼻入出。或飛入其口。龍謂目連。在其腹中矣。目連復變身。遶龍十四重。以身勑兩龍。龍大恐怖。毛扇海水。動須彌山。佛遙告目連。此龍尚能吐水。沒殺天下人。汝且慎之。目連白佛。我有四禪神足。常信行之。我能取是須彌山及兩龍。著於掌中。挑擲它方。又能以手。撮磨須彌山。令碎如塵。令諸天人無覺知者。兩龍聞之。即便降伏。目連還復沙門。龍化為人。稽首作禮。悔過目連。愚迷狂惑。不識尊神。觸犯雲霧。乞哀原罪。兩龍懺悔。前受五戒。稽首佛足。作禮而去。

  優波笈多出家降魔緣

  阿育王經云。舍那婆私。於大醍醐山起造寺。賣香商主名曰笈多。舍那婆私以方便力。教化賣香商主。令其精進。時舍那婆私。獨入其家。笈多問言。聖人何故獨無弟子。我樂在家愛五欲樂。不欲出家。若我生兒。當隨長老。乃至笈多生兒。名阿波笈多。至其長大。舍那婆私。往至笈多所語言。汝先有願。若我生兒。當與長老。今已生兒。汝當聽其隨我出家。笈多言。我今惟有一兒。若第二兒生。當與長老。乃至第二兒生。名阿那笈多。復從其求。如是不與。第三優波笈多。亦從其求。答言。我當作誓。令優波笈多治生。若長若退。不得出家。不長不退。乃聽出家。是時魔王。令摩偷羅國一切人眾。悉買其物。令其得利。時優波笈多。正自賣香。時舍那婆私長老語言。汝心心法云何為善。云何為惡。答言不知。長老又言。若心心法。與貪瞋癡相應。是名為惡。與不貪不瞋不癡相應。是名為善。是時長老。以墨土白土各各為九。而語之言。若汝黑心起取黑丸。若白心起取白丸。時優波笈多。即依其言。心不生善。乃至不得一枚白丸。如是漸進取丸。一分黑丸。一分白丸。復更思惟。半黑丸半白丸。次第念善。遂不起惡。取白丸時。摩偷羅國有淫女。名婆婆達。其有一婢。往優波笈多處。買香多得。其主問言。汝於何處。得此多香。將不偷耶。俾言。有賈客。名優波笈多。形色具足。言語微妙。以法賣物。其主聞已。起婬欲心。復令其婢至優波笈多處。汝當語彼云。我欲與汝共相娛樂。優波笈多答言。相見未是其時。如是至三。猶故不聽。時又召長者子。往至其所。商主從北天竺來。將五百匹馬及種種物。至摩偷羅國。至已問摩偷羅國人。此國何處有第一端正女人。國人答言。有一女人。第一端正。名婆婆達多。商主言。我今欲以五百銀錢及種種物往至其處。是時婬女貪其物故。殺長者子。取其身骸。置不淨處。與其商主。共相娛樂。是長者子親善知識。於不淨處。覓得身骸。往白國王。語言汝可取彼婆娑達多。截其手脚及以耳鼻。散置野外。即如王教。是時優婆笈多。即便思惟。我於本時不樂見之。共受五欲。今者欲見觀其手足及以耳鼻。便往觀之。為說偈頌。婆娑達多。既聞其言。深畏生死。聞佛功德。乃變其意樂於涅槃。即便說偈。答優波笈多。優波笈多說四諦臾觀其身。得厭欲界。得阿那含果。婆婆達多。得須陀洹果。優波笈多。去已未久。婆娑達多即便命終。生於天上。時長老舍那婆私。往笈多所語言。汝當聽優波笈多。隨我出家。笈多答言。我先有誓。今其治生。不利不鈍。乃聽出家。舍那婆私。乃以神力。令其治生不利不鈍。是時優波笈多。即自思惟。稱量筭計不利鈍。舍那婆私。更至笈多所。而語之言。今汝此兒是佛所記。我入涅槃百年後。當作佛事。汝當聽其隨我出家。笈多即聽。舍那婆私。將優波笈多。往那哆寺。與其出家。受具足戒。至第四羯磨。除一切結。得阿羅漢果。是時舍那婆私語優波笈多言。善男子。汝佛所記。我入涅槃百年後。有比丘名優波笈多。當作佛事。後當作佛。名曰無相。如是說法。是時魔王於大眾中。雨於真珠以亂人心。眾人亂故。無有一人能見諦者。即自思念。知是魔王。至第二日。倍多人來。魔王雨金。又亂眾心。第三日中倍多人來。魔雨珠金及作天樂。是時眾人。未得離欲。見色聞聲。其心變動。不復聽法。是時魔王。即以華鬘。繫優波笈多項。乃至優波笈多思惟。誰作此事。即知是魔。優波笈多。即生此意。世尊何故不教化之。即自思惟。是我所化。佛記於我為無相佛。教化人民。優波笈多。取三死屍。一者死蛇。二者死狗。三者死人。以神通力變三死屍。以作華鬘。往魔王處。而繫其項。爾時魔王。往摩醯首羅。及帝釋等三十三天。四天王天。求為脫死屍。而不得脫。復往大梵天處。大梵語言。善男子。十力弟子神力所作。誰能脫之。如大海岸。水不能破。魔王語言。云何教我。我於今者當歸誰。大梵言。汝今速往歸依優波笈多。如人於此地墮。即於是起。是時魔王。方知佛子神力為大。即便說偈讚佛自貴。欲界魔王。即捨慢心。自說往罪。

  七歲沙彌降外道緣

  阿育王經云。昔阿恕伽王。深信三寶。常供養佛法僧諸婆羅門外道等。皆生嫉妬。共相聚集。揀選宿舊取五百人。皆誦四韋陀典。天文地理。無不愽達。共集議言。阿恕伽王。一切盡供養剃頭髮人。我等宿舊。未曾被問。當設何方便。使彼意迴。有一善祝婆羅門。語諸婆羅門言。諸賢。但從我。却後七日。我當以祝力。作摩醯首羅身。飛行至王宮門。汝等皆當步從我後。我能使其大作供養。汝等都得。諸婆羅門。皆共然可。到七日頭。善祝婆羅門。即自祝身。化作魔醯首羅。於虗空中飛到王門。諸婆羅門。亦皆侍從到王門頭。遣人白王言。虗空中有魔醯首羅。將四百九十九婆羅門。從空來下。今在門外。餘婆羅門在地而立。欲得見王。阿恕伽王。便喚來前。坐於兩廂休上。王言小坐。共相問訊。即語之言。魔醯首羅。何能屈意。故來相見。欲何所須。答言。須飲食。王即勑命。擎五百案飲食着前。魔醯首羅等。皆手推言。我從生已來未曾食如此食。阿恕伽王答言。先不約出。不知當食。何食。魔醯首羅等。皆同聲言。我之所食。食剃頭人。阿恕伽王。即勅一臣。往雞末寺。語尊者耶奢。王宮內有五百婆羅門。一自稱言魔醯首羅。不知為是人。為是惡羅剎。請問所以。願阿闍黎來。為我駈遣使去。所使之人是邪見婆羅門弟子。到彼眾中。情不稱實如王所言。以語眾僧。阿恕伽王所有五百婆羅門。貌狀似人。語是羅剎。惟作是言。正欲得汝沙門作食。上座耶奢即。語維那。鳴椎集僧。起辭眾僧言。我年老耄。我為眾僧當如此事。眾僧安隱護持佛法。聽我使去。第二上座言。上座不應去。我身無所堪能。惟我應去。如是展轉。乃至沙彌十六萬八千僧中。其最下頭七歲沙彌。起至眾僧中。長跪合掌。而作是言。一切大僧。不足擾動。我既幼小。不能堪任護持佛法。惟願大眾。必聽我去。上座耶奢極大歡喜。手摩沙彌頭言。汝應合去。使人不待。即於先去。阿恕伽王言。頗有來者不。使人答言。更相推致。令次最下沙彌來。王作是言。大者羞耻。故使小者來。使作酧對。王聞沙彌來。即出門迎。坐此沙彌著御座上。諸婆羅門。皆大瞋恚。阿恕伽王。大不識別。(云云)沙彌問王言。何必見喚。答言。此魔醯首羅。欲得阿闍黎為食。沙彌言。我年幼小。朝來未食。王先施我食。然後當與彼食。王即勅厨宰。擎食來與。食一案食。悉皆都盡。如是擎五百案食與。皆都未足。王復勅厨宰言。所有餘食盡持擎來與。沙彌得食忽爾都盡。問言足未。答言未足。饑渴如本。厨監白王言。庫中飲食都盡。更無有食。沙彌言。撮下頭婆羅門將來。我欲食之。即時噉盡。如是悉食四百九十九婆羅門。悉皆令盡。惟有魔醯首羅。極大驚怖。飛句。虗空欲去。沙彌即時座上舉手。從虗空中。撮頭復噉使盡。王即時驚怖見噉。諸婆羅門使盡。復不噉我不。沙彌知王心念。即語王言。王是佛法檀越。終無損滅。慎莫驚怕。即語王言。王能共至雞頭末寺不。王言。阿闍黎將我上天入地。皆當隨從。沙彌即時共王到寺。王見沙彌所食之食。諸眾僧等。皆分共食。所食五百婆羅門。皆剃除鬚髮。被著法衣。在諸眾僧下行末坐。最初食者。最在上座。魔醯首羅。最在行末。五百人見王沙彌。極生慚愧。我等尚不能與此沙彌共戰。何況與諸大眾。而共觕力。猶如鶴尾俟於鑪炭。猶如蚊子與金翅鳥觕飛遲疾。猶如小兔共師子王觕其威力。如此之比。不自度量。五百婆羅門。心生慚愧。得須陀洹道。

  摩騰竺法蘭二大尊者降五岳道士緣

  法本內傳云。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五岳諸山道士。朝正之次。自相命曰。天子棄我道法。遠求胡教。今因朝集。可以表抗之。其表略曰。五岳十八山觀。太上三洞弟子褚信等。六百九十人死罪上言。臣聞。本上無形無名無極。無上虗無自然大道。出於造化之前。上古同遵。首王不易。今陛下。道邁義皇。德高堯舜。竊承陛下。棄本追末。求教西域。所事乃是胡神。所說不參華夏。願陛下恕臣等罪。聽與試驗。臣等諸山道士。多有徹夜遠聽。愽通經典。從元皇已來。太上群錄。太虗符祝。無不綜練。遠其涯極。或筞使鬼神。吞霞飲氣。或入火不燒。或履水不溺。或白日昇天。或隱形不測。至於方術。無所不能。願得與其比較。一則聖上意安。二則得辨真偽。三則大道有歸。四則華俗不亂。若比對不如。任聽重決。如其有勝。乞除虗妄。勅遣尚書令宋庠。引入長樂宮。以今月十五日。可集白馬寺道士等。便置三壇。壇列開二十四門。南岳道士褚善信。華岳道士劉正念。恒岳道士祖文度。岱岳道士焦得心。嵩岳道士呂惠通。霍山天目五臺白鹿等。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各賷靈寶真文。太上玉訣。三元符錄等。五百九卷。置於西壇。第成子。許成子。黃子。老子等。二十七家子書。二百三十五卷。置於中壇。饌食奠祀百神置於東壇。帝御行殿。在寺南門。佛舍利經像。置於道西。十五齊訖。道士等。以柴荻和沉檀香為炬。繞經泣曰。臣等上啟太極大道元始天尊。眾仙百靈。今胡神亂夏。人主信邪。正教失踪。玄風墜緒。臣等敢置經壇上。以火取驗。欲使開示蒙心。得辨真偽。便縱火焚經。經從火化。悉成煨燼。道士等相顧失色。大生怖懼。將欲昇天隱形。無力可能。禁效鬼神者。呼策不應。各懷慚恧。南岳道士費叔才。自感而死。大傅張衍。語褚信曰。卿等所試無驗。即是虗妄。宜就西來真法。褚信曰。茅成子云。太上者。靈寶天尊是也。造化之作。謂之太素。斯豈妄乎。衍曰。太素有貴德之名。無言教之稱。今子說有言教。即為妄也。信默然。時佛舍利光明五色。直上空中。旋環如蓋。遍覆大眾。映蔽日光。摩騰法師。踊身高飛。坐臥空中。廣現神變。於時天雨寶華。在佛僧上。又聞天樂感動人情。大眾咸悅。歎未曾有。皆遶法蘭聽說法要。并吐梵首。歎佛功德。亦令大眾稱揚三寶。說善惡業皆有果報。云道三乘諸相不一。又說出家功德。其福最高。初五佛寺。同梵福量。司空陽城候劉峻。與諸官人士庶等。千餘人出家。四岳諸山道士呂惠通等。六百三十人出家。陰夫人王[婥-早+(足-口+(雪-雨))]妤等。與諸宮人二百三十人出家。便立十所寺。七所城外安僧。三所城內安尼。傳有五卷。略不備載。

  南岳大師降道士緣

  佛祖統紀云。大師初住南岳。時九仙觀道士歐陽正。則覩山有勝氣。謀於眾曰。此氣主褐衣法王。彼盛則吾法衰矣。乃鑿斷岳心釘石。為誣蠱事。埋兵器於山上。因詭奏曰。北僧受齊募而為之。宣帝遣使考驗。初度石橋。有兩虎號吼。使者驚退。次日復進。師曰。檀越前行。貧道當續至。越七日度使者尚未至。始飛錫而往。金陵四門。皆見師入。使者既至。遂同進謁。帝坐便殿。見師乘空而下。梵相異常。驚悟其神。一無所問。以道士誣告罔上。令案治之。罪當棄市。師請曰。害人之命。非貧道意。乞放還山。給侍僧眾。亦足小懲。帝可之。敕有司治錢為十四券。識道士十四名。周回其上。封以敕即。令隨師還山。將行。餞以殊禮。稱為太禪師。思大之名蓋得於此。初敕寓棲玄寺。甞往瓦官精舍。遇雨不濕。履泥不污。僧立慧暠遇諸塗歎曰。此神異人何以至此。自是舉朝道俗傾心歸仰。大都督吳明徹。每親道論。欲奉以犀枕未敢言。師曰。欲與枕便可。明徹蓋大驚異。師既復還山中。說法如故。道眾以老病告。願奉田數頃充香火。用贖老身。師曰。欲留田當從汝願。因名留田莊。所賜銕劵。悉收藏之。勒石記其事。名曰陳朝皇帝賜南岳思大禪師降伏道士銕劵記。

  智者大師華頂降魔緣

  寺北別峯呼為華頂。登眺不見群山。暄涼永異餘處。大師捨眾。獨往頭陀。忽於後夜。大風拔木。雷震動山。魑魅十群。一形百狀。或頭載龍蚢。或口出星火。形如黑雲。聲如霹靂。倏忽轉變。不可稱計。圖畫所寫降魔等變。蓋少小耳。可畏之相。復過於是。而能安心湛然空寂。逼迫之境。自然散失。又作父母師僧之形。乍枕乍抱。悲咽流涕。但深念實相。體達本無。憂苦之相。尋復消滅。強輭二緣。所不能動。明星出時。神僧現曰。制敵勝怨。乃可為勇。能過斯難。無如汝者。既安慰已。復為說法。說法之辭。可以意得。不可以文載。當於語下。隨句明了。披雲飲泉。水日非喻。即便問曰。大聖。是何法門。當云何學。云何弘宣。答此名一實諦。學之以般若。宣之以大悲。從今已後。若自兼人。皆吾影響。

  智者大師玉泉山降魔緣

  大師初至當陽。望沮漳。山色推藍。欲卜清溪以為道場。意嫌迫隘。遂上金龍池北百餘步。有大木婆娑偃蓋。中虗如菴。乃於其處趺坐入定。一日天地晦冥。風雨號怒。妖恠殊形倐忽千變。有巨蠎。長十餘丈。張口內向。陰魔列陳。砲矢如雨。經一七日。了無懼色。師憫之曰。汝所為者。生死眾業。貪着餘福。不自悲悔。言訖眾妖俱滅。其夕雲開月明。見二人威儀如王。長者美髯而豐厚。少者冠帽而秀發。前致敬曰。予即關羽。漢末紛亂。九州瓜裂。曹操不仁。孫權自保。予義臣蜀漢。期復帝室。時事相違。有志不遂。死有餘烈。故王此山。大德聖師。何枉神足。師曰。欲於此處建立道場。以報生身之德耳。神曰。願哀愍我愚。特垂攝受。此去一舍。山如覆船。其土深厚。弟子當與子平建寺化供。護持佛法。願師安禪七日。以須其成。師既出定。見湫潭千丈。化為平址。棟宇煥麗。巧奪人目。神運鬼工。其速若是。師領眾入居。晝夜演法。一日。神白師曰。弟子今日。獲聞出世聞法。願洗心易念。求受戒法。永為菩提之本。師即秉鑪。授以五戒。於是神之威德照布千里。遠迸瞻禱莫不肅敬。

  客曰。誠如師引。則吾儒黃帝之戰蚩尤。成湯之放桀。伊尹之放太甲。禹王之殛防風氏。武王之伐紂。孔子之誅少正卯。獨不得稱性惡法門歟。予對曰。以逆犯順。以邪干正。謂之修惡。以順誅逆。以正袪邪。謂之修善。然則蚩尤桀太甲紂防風氏少正卯。現世則造三途之因。以受征放殛伐之華報。將來必墮三途。以受剉燒舂磨之果報。皆修惡也。而聖人以大公至正(〔之道〕)征之放之殛之伐之誅之。皆人倫道中之修善也。至於歷代帝王。或以王師而破逆。或殺一夫以定天下。或殺千萬人以安百姓。皆修善也。其若中間容一毫私心。以拂乎天理。或幸而有天下。或不幸而失天下。皆修惡也。或王道伯道以兼行。仁義詐力而雜用。則善惡為之混。邪正為之淆矣。若夫性惡法門。譬如轉輪聖王。能破一切怨敵。亦不有所破者。是故一切如來。雖示現乎殺。而實未甞有所殺。不過無量劫來所修慈善根力。令一切眾生。見如此事。而獲乎種種利益。矧此道理。在昔之世。如來之所未甞闡。方今之時。天台之所未甞弘。則此方儒聖烏足以知之。而況全性以行之乎。

  性善惡論卷之四

  性善惡論卷之五

    天台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客曰。果地圓證。一無所改。已聞教矣。云何名為隨淨圓修全修在性門。余曰。前明真如隨緣十界差別門中。凡分兩義。一隨淨緣。一隨染緣。慈雲圖說。其義尚略。今欲廣明此義。故以因心本具毫無虧欠者。重發明之。而云圓修者。對隨染九界之修。不得稱性圓修故也。又復應知。九界之修。亦莫非全性起修。一一圓融第迷了不同。故謂之圓不圓爾。故四明尊者妙宗鈔。釋心分垢淨。行開善惡云。心即迷了二心。行即違順二行。六道三教。迷三德性。為三惑染。故曰垢心。身口諸業違理有。作皆名惡行。惟圓頓教。了三德性。離三惑染。方名淨心。身口諸業順理無作。稱為善行。故知修之偏圓。行之逆順。全在了不了上分途。蓋事中九法界。乃全性惡以起修惡。事中佛法界。乃全性善以起修善。既全性起。有何一法不即佛法。猶如即波見水。即器見空。乃至即萬彙以見陽春。是故諸圓頓大乘經典。即修善以觀性善者少。即修惡以觀性惡者多。如淨名云。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生死煩惱修惡也。菩提涅槃性惡也。修之善惡雖分。性之善惡無分。教門所謂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是也。又云。淫怒癡即是解脫。又云。六十二見。為如來種。又云。六根皆即淨土。又云。無離文字以說解脫。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瞋恚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無非令修者不須轉側。達修惡以即性惡耳。又如圓覺楞嚴教極圓頓。其中修門。亦無非令人即修惡以達性惡。文雖不言。旨極符契。今於圓覺但舉綱要。而於楞嚴乃廣引證。以發明之。圓覺文殊章。明如來本起因地云。永斷無明。方成佛道。云何無明。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妄認四大。以為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然後以奢摩他檢身。歸於四大。達身無身相。檢心歸於六塵緣影。了心無心相。乃至(〔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身心無明。幻化修惡也。達之本空。觀修惡即性惡也。故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非漸次。若楞嚴經。二十五聖。各陳圓通。亦無非全修惡。以即性惡蓋六根六塵六識七大。皆六道凡夫修惡邊事。惟三乘與偏教所觀。或即修惡。分入空如來藏之性惡以融通乎性善。或即修惡。分入不空如來藏之性惡。以融通乎性善。或全入三種如來藏。即修惡觀性惡。以融通乎性善。其餘分入者。不能具引。今約烏芻瑟摩等七大菩薩全入者。以發明之。使從事圓頓者。有所適從。

  第一明依火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烏芻瑟摩。於如來前。合掌頂禮佛之雙足。而白佛言。我常先憶久遠劫前。性多貪欲。有佛出世。名曰空王。說多淫人成猛火聚。教我徧觀百駭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力故。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冤。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道。諸漏既銷。生大寶燄。證無上覺。斯為第一。

  釋曰。性多貪欲。九界修惡中之最下者。乃地獄之因。空王如來說多淫人成猛火聚者。示其華報。有虗勞痰火尫瘵之疾。果報有地獄歷劫猛火燒然之苦也。教我遍觀百駭四肢諸冷煖氣者。正觀修惡之火。為性惡之火也。神光內礙化多淫心成智慧火者。乃觀之既久。化修惡之火。為性惡之火。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也。從是諸佛皆呼召我名為火頭。我以火光三昧成阿羅漢。心發大願諸佛成道我為力士親伏魔冤。正以從火大修惡得悟。以火光三昧而作佛事。行菩薩道。為性惡法門也。良由無始從如來藏中。性火真空。性空真火。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三德以為業惑苦三道。而此三道。即是三因。故今可觀修惡之火即性惡之火。故曰。教我遍觀百骸四肢。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所謂隨緣不變。差而無差者是也。夫觀身心煖觸。無礙流通。體真而止也。遍觀百駭四肢。方便隨緣而止也。化多淫心成智慧火。恩二邊分別而止也。體真成而清淨般若之德復。方便成而本然解脫之德證。息二邊成而法身之德圓。豈非隨淨圓修。而全修在性乎。

  第二明依地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持地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念往昔。普光如來出現於世。我為比丘。常於一切要路津口。田地險隘。有不如法。妨損車馬。我皆平填。或作橋梁。或負沙土。如是勤苦。經無量佛出現於世。或有眾生。於闤闠處。要人擎物。我先為擎。至其所詣。放物即行。不取其直。毗舍浮佛現在世時。世多饑荒。我為負人。無問遠近。惟取一錢。或有車馬被於泥溺。我有神力。為其推輪。拔其苦惱。時國大王。延佛設齊。我於爾時。平地待佛。毗舍如來摩頂謂我。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微塵自性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我於法性。悟無生忍。成阿羅漢。迴心今入菩薩位中。聞諸如來宣妙蓮華佛知見地。我先證明。而為上首。佛問圓通。我以諦觀身界二塵。等無差別。本如來藏。虗妄發塵。塵銷智圓。成無上道。斯為第一。

  釋曰。我於爾時平地待佛者。此菩薩以平地為得悟之緣也。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者。夫平地以身。平心以智。地為隨緣之幻色。心為性色。即真空隨緣。平地則以一念歷千差不變。平心則會千差歸一性。歷千差則萬念以紛馳。故為煩惱為生死。歸一性則一道而坦然。故為菩提為涅槃。是以平大地。則心地反致於不平。此所謂無差而差也。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以皆平。此所謂差而無差也。故觀之未幾。我即心開。見身微塵。與造世界所有微塵。等無差別。此則豈惟造世界一切皆平。即依正二報之地大。亦等無差別一切皆平也。苟非全性惡之性色。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以為九界依正之色。焉能身塵依色。等無差別。不相觸摩。乃至刀兵亦無所觸。隨緣不變差而無差哉。正以能達修惡之色。即性惡之色。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能塵銷智圓。成無上道也。以三止言之。所謂相在塵域。如器中鍠聲出於外。禪那法身。以為之主。雙遮雙照三諦俱觀者也。

  第三明依水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月光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為水天。教諸菩薩修習水觀。入三摩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我於是時。初成此觀但見其水。未得無身。當為比丘室中安禪。我有弟子。窺窓觀室。惟見清水徧在室中。了無所見。童稚無知。取一瓦礫投於水內。激水作聲。顧盻而去。我出定後頓覺心痛。如舍利弗遭違害鬼。我自思惟。今我已得阿羅漢道。久離病緣。云何今日忽生心痛。將無退失爾時童子。捷來我前。說如上事。我則告言。汝更見水。可即開門入此水中除去瓦礫。童子奉教。後入定時。還復見水。瓦礫宛然。開門除出。我後出定。身質如初。逢無量佛如。是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己身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今於如來得童真名。預菩薩會。佛問圓通。我以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圓滿菩提。斯為第一。

  釋曰。觀於身中水性無奪者。悟性惡之水。不二法門也。初從涕唾。如是窮盡津液精血大小便利。身中旋復。水性一同。觀正報之水。修惡即性惡也。見水身中與世界外浮幢王剎諸香水海等無差別者。相似證依報之水。修惡即性惡也。未出分段故。不得亡身。至於山海自在通王如來。方得亡身。至分真變易。方得與十方界諸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豈非深證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乎。夫一自如來藏中。真如不變。性水真空。性空真水。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無差而差。為九法界依正二報之水。苟非隨緣不變。焉能依正二水厥性無奪。觀之既久。能使性合真空。無二無別乎。此以全性起修。用中道禪那。如器中鍠聲出於外者為之主。故得水性一味流通。得無生忍也。

  第四明依風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琉璃光法王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憧往昔經恒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聲。開示菩薩本覺妙明。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我時了覺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十方微塵顛倒眾生。同一虗妄。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內。所有眾生。如一器中所有蚊蚋啾啾亂鳴。於分寸中。鼓發狂閙。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事十方佛。身心發光。洞徹無礙。佛問圓通。我以觀察風力無依。悟菩提心入三摩地。合十方佛。傳一妙心。斯為第一。

  釋曰。無量聲如來。開示菩薩本覺妙明。宜從本覺不動之性以觀之。今乃觀此世界及眾生身。皆是妄緣風力所轉。乃即修惡之風。觀其隨緣風力。差而無差者也。夫一自如來藏中真如不變。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無差別體。而隨九界眾生心。應所知量。以為世界依報之風。及為眾生正報之風。而有種種差別。然而莫非全性以起修。全修而在性。故可即差別以觀乎無差別。故曰。我於爾時觀界安立。觀世動時。觀身動止。觀心動念。諸動無二。等無差別。此固會風性之無差也。若夫會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者。則曰。我時覺了此群動性。來無所從。去無所至。(云云)不惟見風空性一。亦乃了動無所動。夫以不動以待乎動。了動中有不動者在。猶有所待也。即動以悟乎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固無所待也。故能逢佛未幾。得無生忍。爾時心開。乃見東方不動佛國。為法王子。非以動寂了無對。全修而在性乎。

  第五明依空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虗空藏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與如來。定光佛。所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身能善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佛問圓通。我以觀察虗空無邊。入三摩地。妙力圓明。斯為第一。

  釋曰。此菩薩所得無邊身。乃觀修惡晦昧之空。以為性惡之真空。此性惡空與性善空。無二法界。以法界無邊故。身亦無邊。又不獨此也。即性惡空。是性惡色。火風水三亦復如是。菩薩證此妙空。即此而備妙用。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虗空。以表示之。此則正顯不惟證虗空之無邊。亦證四大性之無邊。不惟於空入性惡法門。而於四大性惡法門。而等入之。不惟證五大之無邊。亦證十法界五陰實法。依報國土之無邊。是故又於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虗空際諸幢王剎。來入鏡內。涉入我身。身同虗空。不相妨礙。善能身入微塵國土。廣行佛事。得大隨順。非以心界融通。依正不二。一多無礙。小大相容。妙用現前。性體不隔而然乎。始從真如不變性空真覺中。隨心循業。應所知量。以為晦昧之空。四大之空。固無差而差矣。今所證空。則隨淨圓修。全修在性。即差別而無差別。故曰。此大神力。由我諦觀四大無依。妄想生滅。虗空無二。佛國本同。於同發明。得無生忍。

  第六明依識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彌勒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經微塵劫。有佛出世。名日月燈明。我從彼佛。而得出家。心重世名。好遊族姓。爾時世尊。教我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歷劫以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求世名心歇滅無有。至然燈佛出現於世。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世尊。我了如是惟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今得授記。次補佛處。佛問圓通。我以諦觀十方惟識。識心圓明。入圓成實。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斯為第一。

  釋曰。前經明本如來藏。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德瑩然。遍周法界者。真如不變之體也。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者。隨淨心善業。則為第九菴摩羅白淨之識。隨染心惡業。則為菩薩二乘之八識。則為六道凡夫之八七六識。所謂不變隨緣。無差而差也。即此經文所謂心重世名。好遊族姓者也。爾時世尊。教我修習惟心識定。入三摩地。乃即修惡之三識。以觀性惡之真如。求世名心歇滅無有。已破六識七識之遍計執性也。乃至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破去八識。得證第九真常淨識也。莫非悟真如不變。無差而差。故可即差別而會歸無差。既當時全性以為修。故可即全修而在性。能了達乎此。是為依識大隨淨圓修。全修而在性也。

  第七明依根大隨淨圓修全修在性者

  經云。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憶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其最後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專為憶。一人專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見非見。二人相憶。二憶念深。如是乃至從生至生。同於形影。不相乖異。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若子逃逝。雖憶何為。子若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釋曰。前經雖明根大。而義說則以見大而例五根。備約六根。以明不變隨緣隨緣不變之旨。故曰。如一見根見周法界。聽齅甞觸。覺觸覺知。妙德瑩然。遍周法界。圓滿十虗。寧有方所。今且以一見根言之。有真見。有見精。有妄見。真見即真如不變之性也。即所謂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也。見精即隨緣之始。瞥然晦昧體。是無記。識精中見分也。所謂妄為明覺是也。妄見即緣塵分別。所謂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自無差別。而為差別者也。此與首卷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同。第無始與今日之不同耳。苟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正當於此。會隨染緣修惡。原從無差以為差。故可即今差別者。以無差體。達見精修惡即是性惡。蓋見精即識精也。真見即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也。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則隨淨圓修全修在性之旨得矣。一根如此。耳根與餘根皆然。即以此而為勢至菩薩。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亦無所而不可。蓋念佛。有念自佛三身者。有念它佛三身者。有合自它三身同念者。若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能如是見。則自性三身俱念。如能見屬智。則果成報身。因中即念報身。經云妙菩提路是也。所見屬性。則果成法身。因中即念法身。經云清淨實相是也。天台大師云。菩提智與法性相應相冥。相應者。如函蓋相應。相冥者。如水乳相冥。如水銀和真金。能塗諸色像。功德和法身。處處應現往。是故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所不及。成解脫德。至果能成應身。豈非見見功夫。三身具念乎。抑以此而念自佛之法身者。而念它佛之法身。泯然無跡。了罔邊畔。自它俱見。不隔毫端。以此而念它佛報身應身時。靡不居吾法性之中。無能所絕待對。所謂境為妙假觀為空。境觀雙忘便是中。忘照何曾有前後。一心融絕了無踪是也。苟微此念。焉能以念佛心入無生忍耶。眼根如此。觀音耳門三昧例然。餘人圓通。鼻舌身意例然。觀根皆此觀識觀塵。亦復例照。猶如藥王。執毒為藥。是故能了真如性善性惡不變。以為隨緣。修善修惡隨緣當體不變者。可以拈一莖艸。為千丈舍那之身。舉一微塵。可以為西方清泰之國。盡大地拈來。無非雪山藥王樹也。

  客曰。隨淨圓修。全修在性門之旨。已領教矣。云何名為隨淨圓證舉一全收門。予曰。隨淨圓證者。如上所引七大菩薩。各依一大。以事圓修。至果亦各依一大以為圓證。略如月光童子。依水悟道。至於果證。方得亡身。與香水海性合真空。無二無別。豈非隨淨圓證一大乎。然而既曰性合真空無二無別。是則性色真空。性火真空。性風真空。性覺真空。性見覺明。性識明知。此之文意。皆於第三卷。一一會通者。莫不與水大性合真空。無二無別。非舉一而全收乎。又此七門。皆觀修惡以即性惡。不但性惡融通。無法不趣。而任運攝得佛法界性善。亦乃性善融通。無惡不具。而任運攝得九法界性惡。故圓修行人。至於果成。九皆究竟。四明尊者謂蛣蜣等。皆須六即判。其初後正此意也。客又問曰。圓頓教旨。明真如不變隨緣。隨緣不變義亦盡矣。蔑以加矣。何必定須論乎性具。予對曰。天台一家宗旨。明隨緣義。有隨緣變者。別教是也。有隨緣不變者。圓教是也。變與不變。正在教中所論。具與不具。具則隨緣不變。屬於圓教。隨緣若變。正因不具。是故判入別教。是則隨緣不變之旨。全在性具之功。那云不必論乎性具。客又問曰。隨緣不變。約具以明。此固當然。何必定須性具十界乎。予對曰。性具之理。若不具明十界依正色心。昧者但云性具佛界。不具九界。是則必須破九界。以證佛界。何以故。以九法界非性具故。乃但中佛性。隨染緣之所搆造。如淳善人。性不具惡。忽被惡人所逼。隨緣強作諸惡。既非其能。故說善人果然為惡。苟欲復其良善。必須大加翻悔。改惡遷善。故不足稱為君子不器。善惡皆能。若圓教人。以知性具十界。故能隨染緣造於九界。如全水為波。全水為氷。是故一切迷中染惡二法皆性具。故但彰己能。何過之有。以非過故。迷中二法。當體佛性。修中全九界。即是本性中九界。全修即性。名為成佛。無別他佛可成。又問曰。性具明乎十界。是則成道之時。但成佛果。修善性善義已周足。何須更立性惡法門之稱。予對曰。立此性惡法門。事非小小。凡有五大因緣。一理體本來具足故。二照性可以成修故。三果地圓證莫非妙法故。四起妙用時須施十界故。五根性不同攝機須遍故。餘之四義。前文已具。根性不同。攝機須遍。今當明之。凡為二意。一明菩薩度生須此法門故。二明眾生機緣須此入道故。

  菩薩度生須此法門

  又有二種。一者示現無量不乏此門故。二者自利因此即用利生故。

  示現無量不乏此門

  已如前果地圓現毫無虧欠門中說。

  第二自利因此即用利生

  今當明之。凡二義。初引義證。二引人證。

  初義證

  如淨名經說。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答曰。若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恚惱。至於地獄。無諸罪垢。至於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至於餓鬼。而具足功德。行色無色界。不以為勝。示行貪欲。離諸染著。示行瞋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愚癡。而以智慧調伏其心。示行慳貪。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乱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通達世間出世間慧。示行謟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示入於魔。而順佛智不隨他教。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示入辟支佛智。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示入形殘。而具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中具諸功德。示入羸劣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子綵女。而常樂遠離五欲淤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辨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現於涅槃。而斷生死。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通達佛道。

  釋曰。如此經文。可以證菩薩。以性惡法門。而化度眾生。通達佛道也。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無明有愛為種。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七識為種。八邪法為種。九惱為種。十不善道為種。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曰。何謂也。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卑濕淤泥乃生蓮華。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終復不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又如植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釋曰。如此經文。可以證觀修惡即性惡。任運攝得佛界性善。可以為如來種也。

  第二引人證者

  略引三緣。

  初婆須密多女緣

  華嚴經云。善財童子。見師子嚬申已。復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曰險難。此國有城。名寶莊嚴。中有女人。名婆須密多。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帀。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爾時善財童子。大智光明照啟其心。思惟觀察。見諸法性。得了知一切言音陀羅尼門。得受持一切法輪陀羅尼門。得與一切眾生作所歸依大悲力。得觀察一切法義理光明門。得充滿法界清淨願。得普照十方一切法智光明。得遍莊嚴一切世界自在力。得普發起一切菩薩業圓滿願。漸次遊行。至險難國寶莊嚴城。處處尋覓婆須密女城中。有人不知此女功德智慧。作如是念。今此童子諸根寂靜。智慧明了。不迷不亂。諦視一尋。無有疲懈。無所取著。目視不瞬。心無所動。甚深寬廣。猶如大海。不應於此婆須密女。有貪愛心。有顛倒心。生於淨想。生於欲想。不應為此女色所攝。此童子者。不行魔行。不入魔境。不沒欲泥。不被魔縛。不應作處已能不作。有何等意而求此女。其中有人。先知此女有智慧者。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推求尋覓婆須密女。汝已獲得廣大善利。善男子。汝應決定求佛果位。決定欲為一切眾生作所依怙。決定欲拔一切眾生貪愛毒箭。決定欲破一切眾生於女色中所有淨想。善男子。婆須密女。於此城內市廛之北。自宅中住。時善財聞是語已。歡喜踊躍。往詣其門。見其住宅廣博嚴麗。寶墻寶樹。及以寶壍。一一皆有十重圍遶。其寶塹中香水盈滿。金沙布地。諸天寶華。優鉢羅華。波頭摩華。拘物頭華。芬陀利華。遍覆水上。宮殿樓閣。處處分布。門闥牕牖。相望間列。咸施網鐸。悉置幡幢。無量珍奇以為嚴飾。瑠璃為地。眾寶間錯。燒諸沉水。塗以栴檀。懸眾寶鈴。風動成音。散諸天華。遍布其地。種種嚴麗。不可稱說。諸珍寶藏其數百千。十大園林。以為莊嚴。爾時善財。見此女人顏貌端嚴。色相圓滿。皮膚金色。目髮紺青。不長不短。不麤不細。欲界人天無能與比。音聲美妙。超諸梵世。一切眾生差別言音。悉皆具足。無不解了。深達字義。善巧談說。得如幻智。入方便門。眾寶瓔珞及諸嚴具。莊嚴其身。如意摩尼以為寶冠。而冠其首。復有無量眷屬圍遶。皆共善財同一行願。福德大藏。具足無盡。時婆須密多女。從其身出廣大光明。普照宅中一切宮殿。遇斯光者。身得清淨。爾時善財。前詣其所。頂禮其足。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彼即告言。善男子。我得菩薩解脫。名離貪欲際。隨其欲樂。而為現身。若天見我。我為天女。形貌光明殊勝無比。如是乃至人非人等而見我者。我即為現人非人女。隨其樂欲。皆令得見。若有眾生。欲意所纏。來詣我所。我為說法。彼聞法已。則離貪欲。得菩薩無著境界三昧。若有眾生。暫見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歡喜三昧。若有眾生。暫與我語。則離貪欲。得菩薩無礙音聲三昧。若有眾生。暫執我手。則離貪欲。得菩薩遍往一切佛剎三昧。若有眾生。暫升我座。則離貪欲。得菩薩解脫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暫觀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寂靜莊嚴三昧。若有眾生。見我嚬申。則離貪欲。得菩薩摧伏外道三昧。若有眾生。見我目瞬。則離貪欲。得菩薩佛境界光明三昧。若有眾生。抱持於我。則離貪欲。得菩薩攝一切眾生恒不捨離三昧。若有眾生。唼我唇吻。則離貪欲。得菩薩增長一切眾生福德藏三昧。凡有眾生。親近於我。一切皆得住離貪際。入菩薩一切智地。現前無礙解脫。善財白言。聖者種何善根。修何福業。而得成就如是自在。答言。善男子。我念過去。有佛出世。名為高行。其王都城。名曰妙門。善男子。彼高行如來。哀愍眾生。入於王城。蹈彼門門。其城一切悉。皆震動。忽然廣博。眾寶莊嚴。無量光明遞相映徹種種寶華散布其地。諸天音樂。同時俱奏。一切諸天充滿虗空。善男子。我於彼時。為長者妻。名曰善慧。見佛神力。心生覺悟。則與其夫。往詣佛所。以一寶錢。而為供養。是時文殊師利童子。為佛侍者。為我說法。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善男子。我惟知此菩薩離貪際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就無邊巧方便智。其藏廣大。境界無比。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第二無厭足王緣

  華嚴經云。善財童子。參普眼長者已。復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大城。名多羅幢。彼中有王。名無厭足。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禮普眼足。遶無量帀。殷勤瞻仰。辭退而去。爾時善財童子。憶念思惟善知識教。念善知藏能攝受我。能守護我。令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有退轉。如是思惟。生歡喜心。淨信心。廣大心。怡暢心。欣慶心。勝妙心。寂靜心。莊嚴心。無著心。無礙心。平等心。自在心。住法心。遍往佛剎心。見佛莊嚴心。不捨十力心。漸次遊行。經歷國土村邑聚落。至多羅幢城。問無厭足王所在之處。諸人答言。此王今者在於正殿。坐師子座。宣布法化。調御眾生。可治者治。可攝者攝。罸其罪惡。決其諍訟。撫其孤弱。皆令永斷殺盜邪淫。亦令禁止妄言兩舌惡口綺語。又使遠離貪瞋邪見。時善財奇千。依眾人語。尋即往詣。遙見彼王。坐那羅延金剛之座。阿僧祇寶以為其足。無量寶像以為莊嚴。金繩為網。彌覆其上。如意摩尼以為冠。莊嚴其首。閻浮檀金以為半月。莊嚴其額。帝青摩尼以為耳璫。相對垂下。無價摩尼以為瓔珞。莊嚴其頸。天妙摩尼。以為印。釧。莊嚴其臂。閻浮檀金以為其蓋。眾寶聞錯以為輪輻。大琉璃寶以為其竿。光味摩尼以為齊。雜寶為鈴。恒出妙音。放大光明。周遍十方。如是寶蓋而覆其上。阿那羅王。有大力勢。能伏他眾。無能與敵。以離垢繒。而繫其頂。十千大臣前後圍遶。共理王事。其前復有十萬猛卒。形貌醜惡。衣服褊陋。執持器杖。攘臂瞋目。眾生見者。無不恐怖。無量眾生。犯王教敕。或盜他物。或害他命。或侵他妻。或生邪見。或起瞋恨。或懷貪嫉。作如是等種種惡業。身被五縛。將詣王所。隨其所犯。而治罸之。或斷手足。或截耳鼻。或挑其目。或斬其首。或剝其皮。或解其體。或以湯煑。或以火焚。或驅上高山。推令墮落。有如是等無量楚毒。發聲號呌。譬如眾合大地獄中。善財見已。作如是念。我為利益一切眾生。求菩薩行。修菩薩道。今者此王滅諸善法。作大罪業。逼惱眾生。乃至斷命。曾不顧懼未來惡道。云何於此而欲求法。發大悲心。救護眾生。作是念時。空中有天而告之言。善男子。汝當憶念普眼長者善知識教。善財仰視而白之曰。我常憶念。初不敢忘。天曰。善男子。汝莫厭離善知識語。善知識者。能引導汝。至無險難安隱之處。善男子。菩薩善巧方便智不可思議。攝受眾生智不可思議。護念眾生智不可思議。成熟眾生智不可思議。守護眾生智不可思議。度脫眾生智不可思議。調伏眾生智不可思議。時善財童子。聞此語已。即詣王所。頂禮其足。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時阿那羅王。理王事已。執善財手。將入宮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應觀我所住宮殿。善財如語。即遍觀察。見其宮殿。廣大無比。皆以妙寶之所合成。七寶為墻。周帀圍遶。百千眾寶以為樓閣。種種莊嚴悉皆妙好。不思議摩尼寶網。羅覆其上。十億侍女。端正殊絕。威儀進止皆悉可觀。凡所施為無非巧妙。先起後臥。軟意承旨。時阿那羅王。告善財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我若實作如是惡業。云何而得如是果報。如是色身。如是眷屬。如是富贍。如是自在。善男子。我得菩薩如幻解脫。善男子。我此國土所有眾生。多行殺盜。乃至邪見。作餘方便。不能令其捨離惡業。善男子。我為調伏彼眾生故。化作惡人。造諸罪業。受種種苦。令其一切作惡眾生。見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厭離。心生怯弱。斷其所作一切惡業。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諸眾生捨十惡業。住十善道。究竟快樂。究竟安隱。究竟住於一切智地。善男子。我身語意。未曾惱害於一眾生。善男子。如我心者。寧於未來受無間苦。終不發生一念之意。與一蚊一蟻而作苦事。況復人耶。人是□田。能生一切諸善法故。善男子。我惟得此如幻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得無生忍。知諸有趣悉皆如幻。菩薩諸行悉皆如幻。一切世間悉皆如影。一切諸法悉皆如夢。入真實相無礙法門。修行帝網一切諸行。以無礙智行於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於陀羅尼。已得自在。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性善惡論卷之五

  性善惡論卷之六

    天台山幽谿沙門傳燈著

  第三勝熱婆羅門緣

  華嚴經云。善財童子。參毗目瞿沙善知識已。復告之言。善男子。於此南方有一聚落。名伊沙那。有婆羅門。名曰勝熱。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歡喜踊躍。頂禮其足。遶無數帀。殷勤瞻仰。辭退南行。爾時善財童子。為菩薩無勝幢解脫所照故。住諸佛不思議神力。證菩薩不思議神通智。得菩薩不思議三昧智光明。得一切時熏修三昧智光明。得了知一切境界。皆依想所住三昧智光明。得一切世間殊勝智光明。於一切處。悉現其身。以究竟智。說無二無別平等法。以明淨智普照境。凡所聞法。皆能忍受清淨信解。於法自性。決定明了。心恒不捨菩薩妙行。求一切智。永無退轉。獲得十力智慧光明。勤求妙法。常無厭足。以正修行。入佛境界。出生菩薩無量莊嚴。無邊大願悉已清淨。以無窮盡智。知無邊世界網。以無怯弱心。度無量眾生海。了無邊菩薩諸行境界。見無邊世界種種差別。見無邊世界種種莊嚴。入無邊世界微細境界。知無邊世界種種名號。知無邊世界種種言說。知無邊眾生種種解。見無邊眾生行。見無邊眾生成熟行。見無邊眾生差別想。念善知識。漸次遊行。至伊沙那聚落。見彼勝熱。修諸苦行。求一切智。四面火聚。猶如大山。中有刀山。高峻無極。登彼山上投身入火。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合掌而立。作如是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誘誨。願為我說。婆羅門言。善男子。汝今若能上此刀山。投身火聚。諸菩薩行悉得清淨。時善財童子。作如是念。得人身難。離諸難難。得無難難。得淨法難。得值佛難。具諸根難。聞佛法難。遇善人難。逢真善知識難。受如理正教難。得正命難。隨法行難。此將非魔羅所使耶。將非是魔險惡徒黨。詐現菩薩善知識相。而欲為我作善根難。作壽命難。障我修行一切智道。牽我令入諸惡道中。欲障我法門。障我佛法。作是念時。十千梵天。在虗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莫作是念。莫作是念。今此聖者。得金剛燄三昧光明。發大精進。度諸眾生。心無退轉。欲竭一切貪愛海。欲截一切邪見網。欲燒一切煩惱薪。欲照一切惑稠林。欲斷一切老怖畏。欲壞一切三世障。欲放一切法光明。善男子。我諸梵天。多著邪見。皆悉自謂是自在者。是能作者。於世間中我是最勝。見婆羅門五熱炙身。於自宮殿心不樂著。於諸禪定不得滋味。皆共來詣婆羅門所。時婆羅門以神通力。示大苦行。為我說法。能令我等滅一切見。除一切慢。住於大慈。行於大悲。起廣大心。發菩提意。常見諸佛。恒聞妙法。於一切處心無所礙。復有十千諸魔。在虗空中。以天摩尼寶散。婆羅門上。告善財童子。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映奪於我所有宮殿。諸莊嚴具。皆如墨聚。令我於中不生樂著。我與眷屬來詣其所。此婆羅門。為我說法。令我及餘無量天子諸天女等。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十千自在天王。於虗空中各散天華。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映奪我等。所有宮殿。諸莊嚴具。皆如聚墨。令我於中不生愛著。即與眷屬來詣其所。此婆羅門為我說法。令我於心而得自在。於煩惱中而得自在。於受生中而得自在。於諸業障而得自在。於諸三昧而得自在。於諸莊嚴具而得自在。於壽命中而得自在。乃至能於一切佛法而得自在。復有十千化樂天王。於虗空中作天音樂。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我宮殿諸莊嚴具。及諸婇女。能令我等不愛欲樂。身心柔軟。即與眾俱來詣其所。時婆羅門為我說法。能令我等心得清淨。心得明潔。心得純善。心得柔軟。心生歡喜。乃至令得清淨十力。清淨之身。生無量身。乃至令得佛身佛語佛聲佛心。具足成就一切智智。復有十千兜率天王天子天女無量眷屬。於虗空中。雨眾妙華。恭敬頂禮。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令我等諸天及其眷屬。於自宮殿無有樂著。共詣其所。聞其說法。能令我等不貪境界。少欲知足。心生歡喜。心得充滿。生諸善根。發菩提心。乃至圓滿一切佛法。復有十千三十三天。并其眷屬天子天女。前後圍遶。於虗空中。雨天曼陀羅華。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令我等諸龍。於天音樂不生樂著。共詣其所。時婆羅門。為我等說。一切諸法無常敗壞。令我捨離一切欲樂。令我斷除憍慢放逸。令我愛樂無上菩提。又善男子。我當見此婆羅門時。須彌山頂。六種震動。我等恐怖。皆發菩提心。堅固不動。復有十千龍王。所謂伊那羅龍王。難陀優波難陀龍王等。於虗空中。雨黑栴檀。無量天女奏天音樂。雨天妙華及天香水。恭敬供養。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普照一切諸龍宮殿。令諸龍眾離熱沙怖。金翅鳥怖。滅除瞋恚。身得清淨。心無垢濁。聞法信解。厭惡龍趣。以致誠心。悔除業障。乃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住一切智。復有十千夜叉王。於虗空中。以種種供具。恭敬供養此婆羅門。及以善財。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及眷屬。悉於眾生。發慈愍心。一切羅剎。鳩槃茶等。亦生慈心。以慈心故。於諸眾生。無所惱害。而來見我。我及彼等。於自宮殿。不生樂著。即與共俱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為我等如應說法。一切皆得身心安樂。又令無量夜叉羅剎鳩槃茶等。發於無上菩提之心。復有十千乾闥婆王。於虗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我宮殿。悉令我等受不可思議無量快樂。是故我等來詣其所。此婆羅門五熱炙身。能令我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十千阿修羅王。從大海出。住在虗空。舒右膝輪。合掌前禮。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阿修羅所有宮殿。大海大地。悉皆震動。令我等捨憍慢放逸。是故我等。來詣其所。從其聞法。捨離謟誑。安住忍地。堅固不動。圓滿十力。復有十千迦樓羅王。勇力持王而為上首。化作外道童子之形。於虗空中作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我宮殿。一切震動。皆悉恐怖。是故我等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為我等。如應說法。令修習大慈。稱讚大悲。度生死海。於欲泥中拔濟眾生。歎菩提心。起方便智。隨其所宜。調伏眾生。復有十千緊那羅王。於虗空中。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我等所住宮殿。諸多羅樹。諸寶鈴網。諸寶繒帶。諸音樂樹。諸妙寶樹。及諸樂器。自然而出佛聲法聲。及不退轉菩薩僧聲。願求無上菩提之聲。云某方某國有某菩薩。發菩提心。某方某國有某菩薩。修行苦行。難捨能捨。乃至清淨一切智行。某方某國有某菩薩。往詣道場。乃至某方某國有某如來。作佛事已。而般涅槃。善男子。假使有人。以閻浮提一切艸木末為微塵。此微塵數可知邊際。我宮殿中。寶多羅樹。乃至樂器。所說菩薩名。如來名。所發大願。所修行等。無有能得知其邊際。善男子。我等以聞佛聲法聲菩薩僧聲。生大歡喜。來詣其所。時婆羅門。即為我等。如應說法。令我及餘無量眾生。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復有無量欲界諸天。於虗空中。以妙供具恭敬供養。唱如是言。善男子。此婆羅門。五熱炙身時。其火光明。照阿鼻等一切地獄。諸所受苦。悉令休息。我等見此火光明故。心生淨信。以信心故。從彼命終。生於天中。為知恩故。來詣其所。恭敬瞻仰無有厭足。時婆羅門為我說法。令無量眾生。發菩提心。爾時善財童子。聞如是法。心大歡喜。於婆羅門所。發起真善知識心。頭頂禮敬。唱如是言。我於大聖善知識所。生不善心。惟願聖者。容我悔過。時婆羅門。即為善財。而說頌曰。

  若有諸菩薩  順善知識教  一切無疑懼  安住心不動  當知如是人  必獲廣大利  坐菩提樹下  成於無上覺

  爾時善財童子。即登刀山。自投火聚。未至中間。即得菩薩善住三昧。纔觸火燄。又得菩薩寂靜樂神通三昧。善財白言。甚奇聖者。如是刀山及大火聚。我身觸時。安隱快樂。時婆羅門。告善財言。善男子。我惟得此菩薩無盡輪解脫。如諸菩薩摩訶薩大功德燄。能燒一切眾生惑。令無有餘。必不退轉。無窮盡心。無懈怠心。無怯弱心。發如金剛藏那羅延心。疾修諸行無遲緩心。願如風輪。普持一切。精進大誓皆無退轉。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師子奮迅。中有童女。名曰慈行。汝詣彼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時善財童子。頂禮其足。遶無數帀。辭退而去。

  釋曰。婆須蜜多女。以貪欲而作佛事者也。無厭足王。以嗔恚而作佛事者也。勝熱婆羅門。以邪見而作佛者也。貪恚邪見修惡也。婆須密多女。以是而獲離貪欲際解脫。無厭足王。於是而獲如幻解脫。勝熱婆羅門。於是而獲菩薩無盡輪解脫。正由因中達修惡即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既以是而自見道。復以是而度脫眾生。無行經云。貪欲即是道。恚癡亦復然。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予於三大善知識。而見之矣。

  二明眾生機緣須此入道者

  眾生機緣。入道不同。有從善緣入道者。此如常途所說。有從惡緣入道者。蓋由此人宿世雖有值三寶緣。而興道念。中間被惡緣牽引。而多造惡業。由此多劫墮苦。果報將盡。而宿根成熟。以惡緣故。今生仍復有種種惡事。以根熟故。得值三寶。翻邪歸正。速得悟入。今略引二緣。以證其義。

  第一央掘魔羅緣

  央掘魔羅經云。舍衛城北去城不遠。彼處有林。名為薩那。有一貧窮婆羅門女。名跋陀羅。女生一子。名一切世間現。少失其父。厥年十二。色力人相具足第一。聰明辨慧。微言善說。復有異村。名頗羅呵私。有一舊住婆羅門師。名摩尼跋陀羅。善能通達四毗陀經。時世間現。從其受學。謙順恭敬。盡心供養。諸根純熟。所受奉持。爾時彼師。暫受王請。留世間現。守舍而去。婆羅門婦。年少端正。見世間現。即生染心。忽忘儀軌。前執其衣。時世間現。白彼婦言。仁今便為是我之母。如何尊處而行非法。內懷愧悚。捨衣遠避。爾時彼婦欲心熾盛。泣淚念言。彼見斷絕。不隨我意。若不見從。要斷其命。不使是人更餘婚娶。即以指爪自攖其體。淫亂彌熾。自燒成病。行女人謟。莊嚴其身。以繩自縊。足不離地。時摩尼跋陀。事畢還家。以刀截繩。高聲大呌。誰為此事。時婦答言。是世間現。欲行非法。強見陵遍。作如是事。摩尼拔陀。先知其人有大德力。即思惟言。彼初生日。一切剎利所有刀劒。悉皆拔出。利劍捲屈。墮落於地。時諸剎利。皆大恐怖。其生之日。有如此相。當知是人有大德力。思惟是已。語世間現。汝是惡人。毀辱所尊。汝今非復真婆羅門。當殺千人。可得除罪。世間現稟性恭順。尊重師教。即白師言。嗚呼和尚。殺害千人。非我所應。師即謂言。汝是惡人。不樂生天。作婆羅門耶。答言和尚。善哉奉命。即殺千人。還禮師足。師聞見已。生希有心。汝大惡人。故不死耶。復作念言。今當令死。而告之言。殺一一人。取一一指。殺千人已。取指作鬘。冠首而還。然後得成婆羅門耳。以是因緣。名央掘魔羅。即白師言。善哉和尚受教。即殺千人。少一。爾時央掘魔羅母。念子當饑。自持四種美食。送往與之。子見母已。作是思惟。當令我母得生天上。即便執劍。欲前斷命。去舍衛國。十由延少一丈。於彼有樹。名阿輪迦。爾時世尊。以一切智。如是知時。如鴈王來。央掘魔羅。見世尊來。執劍疾往。作是念言。我今復當殺是沙門瞿曇。爾時世尊。示現避去。時央掘魔羅而說偈言。

  住住大沙門  白淨王太子  我是央掘魔  今當稅一指  住住大沙門  無貪染衣士  我是央掘魔  今當稅一指

  凡說三十四偈。餘三句皆同。惟改第二句云。毀形剃髮士。知足待鉢士。無畏師予游。雄徤猛虎步。儀雅鵝王超。安詳龍象行。明朗日初出。明淨盛滿月。莊嚴真金山。千葉蓮華眼。素齒白蓮華。善說真言舌。眉間白毫相。光澤紺青髮。過膝傭長臂。離欲馬王藏。膝骨密不現。手足赤銅甲。輕舉躡虗足。迦陵頻伽聲。憍吉羅妙音。百億勝光耀。諸根善調伏。十力悉具足。善持四真諦。說八道饒益。三十二相具。八十種妙好。永滅諸愛欲。莫令我起嗔。未曾見奇特。乃至問云。汝是何等人。如是極疾行。及我未下刀。知時宜速住。汝善持淨戒。宜速輸一指。莫度我境界。爾時世尊。猶如鵝王。庠行七步。師子顧視。為央掘魔羅。而說偈言。

  住住央掘魔  汝當住淨戒  我是等正覺  輪汝慧劍稅  我住無生際  而汝不覺知  汝央掘魔羅  我是等正覺  今當輪汝稅  無上善法水  汝今當速飲  永除生死渴

  乃至為說十六偈。末云。

  我是等正覺  輪汝慧劍稅  汝當棄利刀  疾來歸明智  莫隨惡師慧  非法謂為法  應甞至藥味  然後深自覺  一切畏杖痛  莫不愛壽命  取己可為譬  勿殺勿教殺  如他己不異  如己他亦然  取己可為譬  勿殺勿教殺  莫作羅剎形  人血常塗身  人血塗利劍  不宜恒在手  速捨手指鬘  離是二生業  二生非法等  是則惡羅剎  羔羊於母所  猶尚知孝養  哀哉汝可愍  為惡師所誤  揮手奮利劍  而欲害所生  汝今所造業  惡業過禽獸  殺害甚羅剎  此暴踰修羅  永入弊魔黨  長與人類分  咄哉惡逆者  母恩世難報  懷妊十二月  將護盡胎養  既生常鞠育  長夜忍若穢  今且觀汝母  血淚盈目流  忘身愛念汝  躬自持食來  風吹髮髼亂  塵土坌汙身  手足悉龜坼  眾苦集朽形  久受饑渴惱  寒暑亦脩經  逼切心狂亂  愁毒恒怨嗟

  爾時彼母。見佛世尊。與央掘魔羅。往返苦論。子心降伏。縱身垂臂。念其子故。說偈白佛。

  久失寶藏今還得  塵穢壞眼令明淨  哀哉我子心迷亂  常以人血自塗身  極利刀劒恒在手  多殺人眾成尻聚  當令此子隨順我  今敬稽首等二覺  多人見罵難聽聞  汝子如是切責我

  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此樹下者。是汝之母生育之恩。深重難報。云何欲害令其生天。如是乃至種種破其愚迷。復自稱讚種種功德。是所歸依處。令其捨劍出家。飲甘露法水。乃至云。汝久遊惡道。迷亂疲倦。今當休息。汝是稅主。我亦稅主。為守道王。於一切眾生。常受其稅。令其超度生死有海。爾時央掘魔羅。即捨利劒。如一歲嬰兒捉火即放振手啼泣。時央掘魔羅。捨鬘振手發聲號呌亦復如是。如人熟眠蛇卒嚙脚。即時驚起振手遠擲。央掘魔羅速捨指鬘亦復如是。爾時央掘魔羅。如離。非人所持。自知慚愧。血出遍身。淚流如雨。譬如有人為蛇所螫。良醫為呪。令作蛇行。央掘魔羅。宛轉腹行。三十九旋。亦復如是。然後進前。頂禮佛足。而說偈言。

  奇哉正覺第一慈  調御人師為我來  令我得度無如海  愚癡闇冥濤波惑  奇哉正覺無上悲  調御人師為我來  度我生死曠野難  種種煩惱棘刺林  奇哉正覺第一喜  調御人師為我來  令我得度諸迷惑  邪見虎狼禽獸難  奇哉正覺第一捨  調御人師為我來  令我得度無擇獄  永離熾然無量苦  無依怙者為作依  無親厚者為作親  集眾惡業趣大苦  令為我來作歸依

  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汝今可起速往母所。至誠悔過。求聽出家。爾時央掘魔羅。從佛足起。往至母所。遶旋多帀。五體布地。至誠懺悔。悲感大呌。即向其母。而說偈言。

  嗚呼慈母我大過  集諸惡業成罪積  隨惡師教行暴害  殺人一千惟少一  我於今日歸依母  亦復歸依佛世尊  我今稽首禮母足  惟願哀愍聽出家

  爾時彼母說偈答言。

  我今已聽汝  出家為後世  我亦求如來  出家受具足  奇哉難思議  如來無有譬  佛今度我子  普哀諸世間  如來妙色身  功德無倫匹  今我少稱歎  最勝天中天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

  善哉善女人  當得無間樂  今可聽汝子  於我前出家  汝今年衰老  出家時已過  但當深信樂  以法自穌息  汝今且小待  波斯匿王至

  爾時天帝釋。將諸天眾婇女眷屬。放身光明。照舍衛國。見央掘魔羅。與佛相抗。力屈心變。摧伏歸悔。發大歡喜。說偈讚佛已。向央掘魔羅言。惟願大士。受此天衣。以為法服。央掘魔羅謂帝釋言。汝是何等蚊蚋小蟲。我豈當受此不信之施。汝是何等貪欲之驢。未度生死眾苦長流。自性裸形。何能施衣。乃至云。如佛所歎。十二頭陀沙門行法。我應當學。乃至云。如是等輩。今當調伏。如治稊稗害善苗者。我之所殺作指鬘者。彼等悉是壞法眾生。無有一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者。復與帝釋。辨菩薩聲聞害不害相不同。其說甚長。乃至梵天王。四天王。魔醯首羅。樹神。各以衣施。悉皆不受。相與辨論。莫不辭為之屈。即尊者舍利弗。目犍連。阿難。羅[目*候]羅。阿那律。尼陀沙。滿願子等。諸大尊者。相與辨難。亦為之屈。至文殊師利大菩薩。人示現亦辨為之訥。

  爾時世尊。向央掘魔羅。而說偈言。

  汝來央掘魔  出家受三歸

  爾時央掘魔羅以偈言。

  此乘是大乘  說名無礙智  一乘一歸依  佛第一義依  佛法是一義  如來妙法身  僧者說如來  如來即是僧  法及比丘僧  二是方便依  如來非方便  是第一義依  是故我今日  歸依於如來  於諸歸依中  如來真實依  如欲食興蕖  應當取真實  捨真食虗偽  自它無利益  如是愚癡人  千佛莫能救  如是捨一依  修習方便依  是則群癡眾  千佛不能救

  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汝當受持童真淨戒。(沙彌別名童真)爾時央掘魔羅。以偈問曰。

  云何為童真  云何具足戒  云何真沙門  云何為福田

  爾時世尊默然而住。央掘魔羅。復說偈言。

  若不知一依  是第一義依  不能知二依  方便所建立  當知如是依  是世間童真  未受具足戒  云何是沙門  不知一歸依  云何淨歸依  若不知如來  是第一義依  不清淨歸依  云何為沙門  不知真實依  云何為福田  於是二歸依  真實及方便  不善知差別  是則世童真

  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汝當受持不殺戒。央掘魔羅以偈答言。

  我今定不能  受持不殺戒  我當常受持  斷絕眾生命  所言眾生者  無量諸煩惱  若能常害彼  是名持殺戒

  爾時世尊。復告之言。汝當受持不妄語戒。央掘魔羅以偈答言。

  我今定不能  受持不妄語  當於一切法  受持妄說句  受持虗妄說  是則諸佛法  所言為妄者  一切諸法空  復有虗妄法  聲聞及緣覺  菩薩之所行  隨順世間事  復有虗妄法  我出於世間  受持具足戒  得成阿羅漢  如是凡二十一偈乃至云  是故我從今  當行虗偽事  乃至極眾生  一切虗妄際  不受離虗妄  則我戒清淨

  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汝當受持不飲酒戒。央掘魔羅以偈答言。

  我今亦不能  受持不飲酒  常受飲酒戒  長夜恒縱逸  由是大呌呼  宛轉遍五道  一向極快樂  是則名為酒  從彼大乘生  無上佛藏酒  是酒我今飲  自足勸眾生  常住不變易  歡喜歎善哉  人聲大宣唱  酣醉無終極

  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汝今當受不婬淨戒。央掘魔羅以偈答言。

  我今亦不能  受持不婬戒  我當常受持  貪著他所愛  與彼相娛樂  三昧樂為妻  真諦法為子  慈悲心為女  法空為舍宅  無量波羅蜜  以為高廣床  侍衛諸煩惱  隱覆說為食  總持為園苑  七覺華莊嚴  法語為林樹  解脫智為果  是等名世間  第一勝娛樂  慧者自性法  非是愚境界

  爾時世尊。告央掘魔羅。汝今當受離不與取戒。央掘魔羅以偈答言。

  我今亦不能  受持不盜戒  常受不與取  劫盜他財物  不與者菩提  無有授與者  不與而自取  故我不與取  佛坐菩提樹  不得亦不失  此是自性法  最勝無有上

  爾時佛告央掘魔羅。汝今當受不歌舞戒。央掘魔羅以偈答言。

  我當習舞樂  歌乾闥婆偈  宣示如來藏  嗟歎稱善哉  於波諸佛所  聞如來常住  恒如妙音誦  大乘脩多羅  猶如緊那羅  乾闥婆伎樂  無量眾妙音  供養諸經卷  若彼諸眾生  常興是供養  諸佛悉授記  未來同一號

  爾時世尊。乃以一學問之。央掘魔羅。以增數。從一學以至於十答之竟。復白佛言。世尊說言。我住無生際。此說有何義等。佛命同文殊。俱至北方。過一恒河沙剎。乃至十恒河沙剎。東南西北四維上下。各過一恒河沙剎。以至於十。彼十佛剎。剎剎有佛。皆釋迦如來異名。而告二人言。善男子。釋迦牟尼如來。即是我身。汝等還去。語彼佛言。無量慧佛等。遣我等還云。彼佛如來。當為汝說。釋迦如來為說其義。廣如經文。

  爾時世尊歎言。善哉善哉。央掘魔羅。汝來比丘。即成沙門。威儀具足。如舊比丘。爾時央掘魔羅。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已來。尋聲即得阿羅漢果。佛又告言。汝來祗陀林。廣度眾生。與文殊師利諸大尊者。圍遶俱往。至祇陀林。昇師子座。三千大千世界。地平如掌。生柔軟艸。如安樂國。一切諸方諸大菩薩。皆欲來見。央掘魔羅說於妙法。廣如經文。

  爾時波斯匿王。興四種兵。欲往征伐。大臣兵眾莫不震慴。無一應命。王領兵眾。往詣佛所。稽首佛足。有怖畏色。為之汗流。如來知而故問。大王今日何故流汗。王白佛言。今有羅剎。名央掘魔羅。殺害人民。一千少一。以指作鬘。以血塗身。嚴此四兵欲往伐之。佛告大王。若央掘魔羅來至此者。當復云何。王白佛言。若彼來如是為一。爾時世尊。指示王言。此即央掘魔羅。大王歎言。奇哉世尊。真為第一調御之轅。真為無上天人之師。如是凶暴有惡業者。乃能方便安立正法。爾時世尊說偈歎言。

  人前放逸  後止不犯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若大菩薩。先現放逸。後現功德。是照世間。如月雲消。度無量眾生。現如來功德。大王當知。彼非惡人。是則菩薩善方便耳。譬如龍象蹴踏。非驢所堪。南方去此六十二恒河沙剎有國。名一切寶莊嚴。佛名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如來。彼佛如來。豈異人乎。央掘魔羅是也。諸佛境界不可思議。即彼之母。師及師母。為欲利益。皆我所化。以作佛事。爾時王及大眾天龍八部。莫不稽首央掘魔羅之足。一心同聲。說偈讚歎。

  南無如來無邊身  南無方便央掘魔  我今頂禮聖足下  懺悔天尊柔軟足  我今懺悔如來尊  央掘魔羅二生身  為我等故來至此  現佛色像勝光燄  照諸眾生堪能說  我數懺悔無量身  無依無依等正覺  無親怙者為作親  奇哉二佛出於世  未曾有法行於世  猶如火中生蓮華  世間希有見二佛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天龍神。聲聞菩薩。及波斯匿王。一切眾會。皆慕央掘魔行。及文殊師利菩薩。願生彼國。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踴躍歡喜。

  釋曰。央掘魔羅者。一切世間樂見上大精進如來之所示現者也。若母若師若師母。又皆釋迦如來之所變化。若其所殺九百九十九人。未聞開權。應是實殺。乃於世間蠧國害民。妨道[怡-台+(目/大)]眾。必殺而有益。而然後殺之。雖曰殺之。其實度之。何也。未有具慈善根力者。視螻蟻等於赤子。而妄有所殺也。以是故知。迎其刃而截其指者。莫不殺煩惱賊。而捐標月指也。若仙豫之誅五百婆羅門。因而墮獄。知悔敬信大乘。得生甘露鼓王佛國。又獲延其劫壽。非將欲與其長壽。而必固奪其短命。將欲反其正見。而必固懲其邪見乎。至於佛示以童真之戒。則皆反其名。而廣其義。其於性惡法門。則確然揭而言之。莫不令聞者。顧名而思義。且復密示如來菩薩大人示現境界。固不可得而思議也。

  第二阿闍世王行惡重悔滅罪緣

  涅槃經云。爾時王舍大城。阿闍世王。其性獘惡。喜行殺戮。具口四惡貪瞋愚癡。其心熾然。惟見現在。不見未來。純以惡人而為眷屬。貪著現世五欲樂故。父王無辜。橫加逆害。因害父已。心生悔熱。身諸瓔珞妓樂不御。心悔熱故。遍體生瘡。其瘡臭穢不可附近。尋自念言。我今此身已受華報。地獄果報。將近不遠。爾時其母字韋提希。以種種藥而為傅之。其瘡遂增無有降損。王即白母。如是瘡者從心而生。非四大起。若言眾生有能治者。無有是處。爾時大醫。名曰耆婆。往至王所。白言大王得安眠否。王即以偈答言。

  若有能永斷  一切諸煩惱  不貪染於三  乃得安隱眠  若得大涅槃  演說甚深義  名真婆羅門  乃得安隱眠  身無諸惡業  口離於四過  心無有疑網  乃得安隱眠  身心無熱惱  安住寂靜處  獲至無上樂  乃得安隱眠  心無有取著  遠離諸怨讎  常和無諍訟  乃得安隱眠

  乃至總說十六偈半以答耆婆。又曰。耆婆。我今病重。於正法王興惡逆害。一切良醫妙藥呪術。善巧瞻病。所不能治。何以故。我父先王。如法治國。實無過咎。橫加逆害。如魚處陸。當有何樂。如鹿在摾。初無歡心。乃至云。云何當得安隱眠耶。耆婆答王。善哉善哉。王雖作罪。心生重悔。而懷慚愧。大王。諸佛世尊常說是言。有二白法。能救眾生。一慚。二愧。慚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慚者內自羞恥。愧者發露向人。慚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慚愧。無慚愧者。不名為人。名為畜生。有慚愧者。則能恭敬父母師長。有慚愧故。說有父母兄弟姊妹。耆婆大臣。為王說種種法。若能慚愧。則能滅罪。乃至宣敭釋迦如來種種功德。能生眾生一切善。能滅眾生一切惡。王若往者。求佛懺悔罪。即消滅。爾時大王答言。耆婆。如來世尊。性已調柔故。得調柔以為眷屬。如栴檀林。純以栴檀而為圍遶。如來清淨。所有眷屬亦復清淨。乃至云。吾今既是極惡之人。惡業纏褁。其身臭穢。繫屬地獄。云何當得至如來所。吾設往者。恐不顧念接敘言說。卿雖勸吾令往佛所。然吾今日深自鄙悼。都無去心。爾時其父頻婆娑羅王。雖逢子弒。因聞佛法。已得道果。亦於空中勸王。往至佛所。求哀懺悔。王聞空語。心懷怖懼。舉身憻慄。五體掉動。如芭蕉葉。仰而答曰。汝為是誰。不現色像。而但有聲。空聲答言。吾是汝父。汝今當隨耆婆所說。時王聞已。悶絕躃地。身瘡增劇。臭穢倍前。雖以冷藥塗治。瘡蒸毒熱。但增無損。爾時世尊大悲導師。為阿闍世王。入月愛三昧。入三昧已。放大光明。其光清凉。往照王身。身瘡即愈。熱鬱除滅。王覺瘡愈身體清凉。語耆婆言。會聞人說。劫將欲盡。三月並現。當此之時。一切眾生。患苦悉除。時既未至。此光何來。耆婆答言。大王當知。是天中天所放之光。王言。彼天中天。以何因緣放斯光明。答言大王。今是瑞相。似相為及。以王先言世無良醫療治身心。故放斯光先治王身。然後及心。王言耆婆。如來世尊亦念及耶。耆婆答言。譬如一人而有七子。是七子中一子遇病。父母之心。非不平等。然於病子心則偏多。大王。如來亦爾。於諸眾生。非不平等。然於罪者心則偏重。於放逸者心則慈念。不放逸者。心則放捨(云云)。王又問言。何等名為月愛三昧。耆婆答言。譬如月光。能令一切優鉢羅華開敷鮮明。月愛三昧。亦復如是。能令眾生善心開敷。是故名為月愛三昧。如是凡說五譬。以喻五義。王言。我聞如來不與惡人同止坐起。語言談笑。猶如大海不宿死屍。如鴛鴦鳥不住圊廁。釋提桓因不與鬼住。鳩[与*鳥]羅鳥不捿枯樹。如來亦爾。我當云何而得往見。設其見者。我見將不陷入地耶。耆婆答言。大王。譬如渴人速赴清泉。饑夫求食。怖者求救。病求良醫。熱求蔭涼。寒者求火。王今求佛。亦應如是。大王。如來尚為一闡提等。演說法要。何況大王非一闡提。如是勸喻。其言非一。王語耆婆。若使如來審如是者。明當選擇良日吉辰。然後乃往。耆婆白王。大王。如來法中無有選擇良日吉辰。大王。如重病人。猶不看日。惟求良醫。王今病重。求佛良醫。不應選擇吉日凶日。若到佛所。俱得滅罪。惟願大王。今日速往。爾時大王。即命大臣速辦供養。與其夫人。嚴駕車乘。一萬二千。與諸眷屬臣民。其數無量。尋路而來。爾時佛告大眾。一切眾生。為無上菩提近因緣。莫先善友。何以故。阿闍世王。若不隨順耆婆語者。來月七日。必定命終。墮阿鼻獄。是故近因莫若善友。阿闍世王。復於前路。聞舍婆提毗琉璃王。乘船入海。遇火而死。瞿迦離比丘。生身入地。至阿鼻獄。須那剎多。即種種惡。到於佛所。眾罪得滅。聞是語已。語耆婆言。吾今雖聞如是二言。猶未審定。汝來耆婆。吾欲與汝同載一象。設我當入阿鼻地獄。冀汝捉持不令我墮。何以故。我昔曾聞得道之人不入地獄爾。時佛告諸大眾言。阿闍世王。猶有疑心。我今當為作決定心。爾時大王。即到娑羅雙樹間。至於佛所。仰瞻如來。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猶如微妙真金之山。爾時世尊。出八種聲。告言大王。時阿闍世。左右顧視。此大眾中。誰是大王。我既罪戾。又無福德。如來不應稱為大王。爾時如來。即復喚言阿闍世大王。時王聞已。心大觀喜。即作是言。如來今日。顧命語言。真知如來。於諸眾生大悲憐愍。等無差別。白言世尊。我今疑心永無遺餘。定知如來真是眾生無上大師。爾時阿闍世王。即以手持旛蓋華香。妓樂供養。前禮佛足。右遶三帀。禮敬畢已。却坐一面。爾時佛告阿闍世王言。大王。今當為汝說正法要。汝當一心諦聽。凡夫常當繫心。觀身有二十事。所謂我此身中。空無無漏。(一)無諸善根本。(二)我此生死未得調順。(三)墮墜深坑無疑不畏。(四)以何方便得見佛性。(五)云何修定得見佛性。(六)生死常苦無常我淨。(七)八難之難難得遠離。(八)恒為怨家之所追逐。(九)無有一法能遮諸有。(十)於三惡趣未得解脫。(十一)具足種種諸惡邪見。(十二)亦未曾造度五惡津。(十三)生死無際未得其邊。(十四)不作諸業不退果報。(十五)無有我作他人受果。(十六)不作樂因終無樂果。(十七)若有造業果終不失。(十八)因無明生亦因而死。(十九)未來現在常行放逸。(二十)大王。凡夫之人。當於此身常作如是二十種觀。作是觀已。不樂生死。不樂生死。則得止觀。(云云)阿闍世言。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我從昔來。初未曾觀是二十事。故造眾惡。造眾惡故則有死畏。三惡道畏。世尊。自我招殃。造茲重惡。父王無辜。橫加逆害。是二十事設觀不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佛告大王。一切諸法性相無常。無有決定。王云何言必定當墮阿鼻地獄。阿闍世王白佛言世尊。若一切法無定相者。我之殺罪。亦應不定。若殺定者。一切諸法則非不定。佛言善哉善哉。諸佛世尊。說一切法悉無定相。王復能知殺亦不定。是故當知。殺無定相。如是種種為說色法本空無處可殺。乃至云。大王。一切眾生所有罪業。凡有二種。一者輕。二者重。若心口作。則名為輕。身口心作。則名為重。大王。心念口言。身不作者。所得報輕。大王昔日口不敕殺。但言削足。大王。頻婆娑羅。往有惡心。於毗富羅山遊行獵鹿。周遍曠野。悉無所得。惟見一仙。五通具足。見已即生瞋恚惡心。我今遊獵。所以不得。正坐此仙。驅逐令去。即敕左右而令殺之。其人臨終。生瞋惡心。退失神通。而作誓言。我實無辜。汝以心口。橫加殺戮。我於來世。亦當如是還以心口而害於汝。時王聞已即生悔心。供養死屍。先王如是。尚得輕受。不墮地獄。況王不爾。而當地獄受果報耶。先王自作。還自受之。云何令王而得殺罪。(云云)爾時阿闍世王。如佛所說。觀色乃至觀識。作是觀已。即白佛言。世尊。我今始知色是無常。乃至識是無常。我本若能如是知者。則不作罪。世尊。我見世間。從伊蘭子生伊蘭樹。不見伊蘭生栴檀。我今始見從伊蘭子生栴檀樹。伊蘭樹者。我身是也。栴檀樹者。即是我心無根信也。無根信者。我初不知恭敬如來。不信法僧。是名無根。世尊。我若不遇如來世尊。當於無量阿僧祇劫。在大地獄受無量苦。我今見佛。以是見佛所得功德。破壞眾生所有一切煩惱惡心。佛言大王。善哉善哉。我今知汝心。能壞眾生惡。世尊。若我審能破壞眾生諸惡心者。使我常在地獄。無量劫中。為諸眾生。受大苦惱。不以為苦。爾時摩伽陀國。無量人民。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如是等無量人民。發大心故。阿闍世王所有重罪。即得微薄。爾時阿闍世王。語耆婆言。我今未死。已得天身。捨於短命。而得長命。捨無常身。而得常身。令諸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是天身長命常身。即是諸佛弟子。說是語已。即以種種寶幢旛蓋香華瓔珞微妙妓樂。而供養佛。復以偈頌。而讚歎言。廣如經說。

  爾時世尊。讚阿闍世王。善哉善哉。若有人能發菩提心。當知是人。則為莊嚴諸佛大眾。大王。汝昔已於毗婆尸佛。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從是已來。至我出世。於其中間。未曾墮於地獄受苦。大王當知。菩提之心。乃有如是無量果報。大王。從今已往。當勤修菩提之心。何以故。從是因緣。當得消無量惡故。爾時阿闍世王。及摩伽陀國人民。從座而起。遶佛三帀。辭退還宮。

  釋曰。阿闍世王。順調達惡友之教。弒父自立。復欲加害其母。亦修惡之極者也。而此修惡必墮地獄。今得免墮獄之苦者。有四因緣。一有重悔。一得遇善友。一得值佛。一得聞大乘大涅槃經。因而達修惡即性惡。性惡融通。無法不趣。任運攝得佛界性善。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獲無根之信。無根信者。所謂伊蘭子上。出栴檀也。伊蘭極臭之物也。子宜出伊蘭極臭之樹。今乃於伊蘭子上。而出栴檀極香之樹。非悟修惡即性惡。其性融通。任運攝得佛界栴檀性善乎。以喻求法。從可知也。

  客曰。弟子初然。狃於常聞。悞以人間修惡而為性惡。且不知性惡乃佛性異名。故一聞台教性惡之名。駭耳驚心。生種種疑難。今蒙多方開示。方知修惡之為言。其包也廣。下至地獄。上至菩薩。修善之言其攝也愽。漸於人天。而極於佛。若夫性善之極。則惟在於佛。性具之惡。則遍該乎九。雖言善惡。實不分而分。分而不分。故得性善性惡其理融通。是則九界性惡遍處。即佛界性善遍處。故九種法界。從性惡以起修惡。若菩薩。若聲聞。若緣覺。若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所有正報之身色。依報之國土。上及於天。下及於地。出河國土。艸芥人畜。皆修惡也。莫不全性惡之所起也。然則修惡遍處。即性惡遍。莫不全水。以為水。氷還即水。全波以為水。水本具波。全空以投器。器器皆空。以至全陽春。而發生萬物。而物物皆春。是則日用之間。見聞之際。頭頭物物。事事心心。莫不皆修惡也。即性惡也。性惡融通。任運攝得佛界性善。不須轉側。以明此心。而見此性。在人即人。謂之直人可也。在天即天。謂之義天可也。在聲聞即聲聞。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謂之真聲聞可也。在羅漢即羅漢。普於其中應受供養。謂之真羅漢可也。在菩薩即菩薩。充櫎其六度萬行之心。務使覺行圓滿。謂之真菩薩可也。至於垂形惡趣。乃菩薩大權之能事。將來果成。稱性施設。皆非分外。今且務使其即修惡。以即性惡。以為己躬履踐。若天全性惡。而起妙用。以神通而駭動。智辨以宣敭。謂之性惡法門者。弟子則雖有其心。而未有其胸。目前且發空願。以師此論。而為人演說之。剞劂以流通之。使人人悟性。各各知歸。庶幾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師恩也。合十槃譚瞻仰而退。

  永嘉縣漁潭寺受戒弟子眾等奉刻流通

  性善惡論卷之六(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