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續藏經 勸修淨土切要

 清 真益願纂述

重刻淨土切要序

  今夫苦樂縱橫。一靈萬變。升沉往返。疲苦遷流。世人但知一時是人身。未曾放眼而觀也。故於日用上繁興執著。境強心弱。勝氣有時而衰。六道茫茫。未卜其託於何所矣。然海月天星。心光淡住。六凡四聖。位業空靈。能以佛之心為心。則心強而境弱。以心吞境。念念融之。一佛當心。諸魔皆退。生前無障。命盡往生。惟此勤念彌陀。可稱換骨靈丹耳。嗚呼千萬易得。一效難求。道術儒宗。禪教戒律。修行之途大而廣。捨念佛一法。當從何處出頭耶。今翻刻淨土切要一書。略論其機。以告三生眷屬。

  咸豐辛酉年四月佛誕日淨業學人無相室謹序

  蓮池大師云。雜念是病。念佛是藥。念佛正治雜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不親切也。旨哉言乎。耕塘表兄夙具慧根。研究經典。每日虔誦佛號。綿密無間。近得勸修淨土切要一編。其示人念佛之法。在誠信專一。而以斷除妄想為工夫。增長淨因。直至彼岸。洵修心之寶筏也。因重付剞劂。以公同志。自度度人。遞相化導。無復魔業。謂非無量功德哉。

  咸豐乙卯秋七月 潘曾瑩 序

  勸修淨土切要

  序  一勸發心念佛  二勸實心念佛  三勸求生淨土  四勸正助雙修  勸修行人從根本處修  為奉道者勸  念佛儀式  發願回向文  十念法附錄

  念佛不可附邪教(錫明居士)  念佛不可當錢用(錫明居士)  寄庫無益說(龍舒居士)  跋跋  臨終舟楫要語

  

  勸修淨土切要

    淨業行人 真益願 纂述

  或問孔子曰。人有遷家而忘其妻者。有諸。孔子曰。又有甚焉。桀紂則忘其身。若以道眼觀之。今人皆忘其身矣。何則。自早晨開目離寢。至夜就寢閉目。無非塵勞。未嘗暫省吾身。是皆忘其身也。且人之於身。以日言之。莫大於飢渴。必為飲食之備。以歲言之。莫大於寒暑。必為裘葛之備。以終身言之。莫大於生死。而不為之備。何愚之甚哉。非真愚也。特不知有修淨土之法。可為生死之備耳。譬如人至遠地。必先覔下處。然後出去幹事。則抵暮昏黑。有投宿之地。先覔下處者。修淨土之謂也。抵暮昏黑者。大命將盡之謂也。有投宿之地者。生蓮華中。不至沉淪惡趣。受諸苦惱之謂也。由此觀之。念佛而修淨土。修淨土而往生。經言壽命無量。有樂無苦。其為終身之備。不亦大哉。乃今猶有知而不修者。其故何歟。噫。吾知之矣。或因家無靜室。或因不能茹素。或因事煩心勞。殊不知念佛。正要在鬧處鍊。不拘行住坐臥。嘈雜之所。能一心不亂。則一聲勝似數聲。所謂心淨即土淨也。如念佛必長齋。固屬甚美。然惟出家則能。若在家而有出世之心。亦必求全責備。直苦人之所難。非所以勸人也。苟能晨起至誠念佛。今生既可滅罪消愆。命終亦得超生淨域。至於念佛之數。清閑者固。多多益善。若事冗而發無上菩提之心。亦必例此。是強人所不能。亦非所以勸世也。蓋終日雖忙。豈無片刻之暇。何不挪一茶之頃。心不外馳而念佛。在勞心者可藉以養心。勞力者亦可藉以蓄力。事之有益無損。孰有過於此乎。況不特獲驗乎壽終。并可見功於現世。經云。若人受持我佛名號者。見世當獲十種功德利益。一晝夜常得諸天大力神將。并諸眷屬。隱形守護。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薩。如觀世音等。及一切菩薩。常隨守護。三常為諸佛晝夜護念。阿彌陀佛。常放光明。攝受此人。四一切惡鬼。若夜叉羅剎。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龍。悉不能害。五一切火難水難冤賊刀箭牢獄杻械橫死枉死。悉皆不受。六先所作罪。皆悉消滅。所殺冤命。彼蒙解脫。更無執對。七夜夢正直。或復夢見阿彌陀佛。勝妙色身。八。心常歡喜。顏色光澤。氣力充盛。所作吉利。九。常為一切世間人民恭敬。供養禮拜。猶如敬佛。十。命終之時。心無怖畏。正念現前。得見阿彌陀佛。及諸菩薩聖眾。手持金臺。接引往生西方淨土。盡未來際。受勝妙樂。佛切戒人妄語。必不自妄語以誑人。世人之妄語者。非以規利。則以避害。佛無求於世。何規利之有。佛視生死。如刀斫虗空。何避害之有。是佛無所用其妄語也。苟信佛無妄語。宜熟玩四則勸言。修生淨土。并須藉以勸人。自度度人。功德無量。切弗置之高閣。視為無稽之談。負此婆心。設無佛緣不信者。尚祈轉送流通。遞相化導。使在在齊登覺路。人人共出迷津。是所望於諸君焉。

  一勸發心念佛

  諸善人。世間有千條路。萬條路。如何獨勸人念佛。因人之念頭。所係甚重。牽魂引魄造命生身。莫不由此。念善生天堂。念惡入地獄。念魔便成魔。念佛便成佛。所以勸人念佛。十方三世百千萬億佛。如何只勸人念阿彌陀佛。因阿彌陀佛。曾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眾生。又因阿彌陀佛。與娑婆眾生有緣。無論僧俗男女。能念佛無不攝受。故專心持名。即蒙接引往生彼國。就是惡人。能至心懺悔持名。亦可帶業往生。所以勸人念阿彌陀佛。今人都曉得念佛好。但為多生累劫貪瞋癡愛。種業甚深。故難發心。諸善人。當知娑婆世界。苦惱極多。儞看世人。有極貧極賤的。有多灾多病。的。有鰥寡孤獨的。有妻不賢子不肖的。各人有各人的苦境。各人有各人的苦情。其苦固不待言。即如富貴康強之人。庭闈聚順之家。件件俱足。種種如意。是不苦的了。怎柰壽命有限。且不說那短命的。縱饒儞活到百歲。大限到來。難免一死。到這時節。只落得一棺長閉。萬事皆休。昔日豪華。而今安在。說到此處。仍舊是苦。若在生行惡的。死去地獄餓鬼畜生。隨業受報。直至惡業償清。纔得轉個人身。就是在生行善的。也不過種些福報之因。猶恐前世孽重。先要償完。則轉世便要受苦。墮入三塗。縱使前世無大罪業。後世即得福報。且不說福無十全。受福者。一般也有苦處。就令十分快樂。富貴享盡。仍舊貧賤。況一享富貴。容易作業。保不得不墮在地獄餓鬼畜生隊裏。漫說人間富貴。縱行了極大善事。生在天上。天福享盡。仍舊墮落。終究是苦。因三界中有這般苦處。所以我佛慈悲。說一卷阿彌陀經。教人念佛。得生極樂世界。永離諸苦。長享快樂。這是金口親宣。佛戒妄語。豈反妄語欺人。但人類不一。不發心念佛的因由也不一。有不知道念佛的利益不念。有不信心不念。有貪著眼前的快樂不念。有因諸般罣礙不念。種種不同。殊不知這一聲佛。無人不可念。無人不當念。若必欲舉天下盡。棄士農工商。百工技藝事而念佛。是直阻人。非所為勸也。蓋持名者。凡一切所為。皆不相妨。既不廢業。又不廢錢。并不犯王法。而可免地獄輪迴之苦。非世之有利無害。一舉而兩得事耶。即如清閑人。正好念佛。或家有恒業。不勞經營。或有父兄子弟可靠。自身安閑無事。這等人。是他前世修積來的。不可多得。正好就此修行。若虗度光陰。空過一生。最是可惜。冗忙人。正好念佛。縱不能如無事之人。六時課誦。也須忙裏偷閑。龍舒淨土文云。每日早晨。至心十念。心專願切。亦得往生。若依此法門。強似一生忙碌。到頭成空。富貴人。正好念佛。富貴縱然長久。怎柰身不堅牢。何不就此百樣現成。發心念佛。貧窮人。正好念佛。前世不修。今生貧苦。今再不修。一死之後。如秤槌落井。何時得出。況此念佛法門。並不躭悞儞求衣求食。有此方便。如何不修。少年人。正好念佛。乘精神強壯。求無上菩提。日積月累。功不唐捐。況人命不齊。儘多夭折。若克潛修。藉佛護而享上壽。回視夭者。始信用功之不謬。衰老人。正好念佛。過了許多歲月。或事猶未了。終不了矣。何不以有限之光陰。急急求生淨土。是真能了人所不能了。有兒女人。正好念佛。常言有子萬事足。又道兒孫自有兒孫福。這等人。正好安心學佛。他卻癡愛不捨。自甘終身作馬牛。全不想費了多少心血。竟與自己一無干涉。生死到來。縱極孝的也不能相代。鰥寡孤獨之人。正好念佛。他不少人。不來討債。人亦不少他。故無還債。孑然一身。不憂男婚。不愁女嫁。何不趁此專意西方。跳出生死。夫少一分愛戀者。即少一分纏縛。少一分纏縛。即少一分業障。與世緣淺。便與佛緣深。故孰如此輩。生無憂慮。死無挂礙。真世間第一等宜念佛。事半而功倍者也。妻妾恩愛的。正好念佛。古人道。夫妻恰似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又道骨肉恩情相愛。難期白首團圓。何如雙修極樂。他時把臂蓮臺。作無量劫之佛友。較有限之恩愛。豈非更美。骨肉怨憎的。正好念佛。冤家相會。雖親不親。不早解釋。益結益深。儞若常念彌陀。現世即得解脫。婦女們。正好念佛。因婦女本是五漏墮落之身。正愁不得脫離。好容易得這念佛法門。還不急急修行。離了苦趣。況阿彌陀佛所發四十八願。第三十五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以此婦女專修淨土。必能脫離女身證菩提果。但不可念佛惑於邪見耳。殘疾人。正好念佛。體相不具。已難比平人。若再墮落。勢必入於三塗。其苦更甚。有疾病人。正好念佛。強壯者尚防猝死。況病是死因。縱不就死。終朝病苦纏緜。即如活受地獄。急急修行。猶恐其遲。遇灾難人。正好念佛。前世業熟。今生莫避。全仗佛力。免此灾殃。善人正好念佛。善人佛護。念更得力。若但作善而不念佛。比較他人不作善者。雖覺勝之。然亦不過今生後世。享些頑福。福盡仍要墮落。莫如作善。更兼念佛。直生極樂上品。永無墮落之時。惡人。正好念佛。作惡受罪。世人皆知。只因未曾檢點。儞今五更睡醒。一一思量。若果是惡。急求懺悔。改惡從善。一心念佛。佛大慈悲。無不濟度。便檢察生平。無惡不造。或已過之事。成大逆障。萬分莫救。或現在之境。騎虎難下。只得昧心。或娼妓訟師。謀多人之財命。或屠兒漁戶。害億萬之生靈。若據因論果。當受長劫劇苦之報。無可救援。然斷不可自暴自棄。只圖現在。得過且過。須知佛開念佛一門。正憐念爾等應受苦報眾生。拔其極苦。導以極樂。儞雖作此大黑業。而能遇念佛往生法門。就是多生累劫莫大的善緣。極大的造化。亟當趁此苦報未到時。決意勇猛念佛。靠定這一念。成就決定往生的願力。尋善知識。開示講論。增進信心。試看從前僧雄俊張善和輩。便是極惡往生的榜樣。趁早趁早。莫疑莫疑。除此念佛一門。更無直捷救度之法也。習空定人。正好念佛。有一等人。愛著靜定。以為一念不生。放下又放下。或得一二日空境。便謂此即是金剛大定。執著不捨。既不與宗門合轍。又不知研教觀心。豈知饒經八萬劫。終是落空亡。莫若早晚念佛。回向西方。儘不妨禪定。又不礙往生。千穩萬當。豈不是好。誦經呪人正好念佛。但要誠心持誦。不得視為故事。念佛誦經。均須回向西方。定得往生。參禪人。正好念佛。參禪大悟。覷破死生。已識得自性彌陀。然行解相應。名之曰祖。故二祖尚須我自調心。六祖尚說悟時自度。正宜緜密熏修。斷不可自負狂見。毀謗淨土。莫說生死到來。不能作主。即能生死自由。少有毫厘繫念。難免三途業因。陰境現前。瞥爾隨去。依舊漏入輪迴。可惜可惜真可惜。百錯千錯又萬錯。何如念佛求生。萬修萬往也。講教人。正好念佛。千經萬論。雖所開修行法門不同。總須斷盡見思二惑。纔得脫卻輪迴。然談何容易。其西竺性相空密諸宗。姑置勿論。即如東土天台賢首。唯識三家。莫不以斷見思。為超出生死之位。此見思惑斷之位。在聲聞已是四果羅漢。在圓乘已是相似分證。自佛法東流以來。能有幾人到此。且經論中。多有讚歎往生。切宜勇猛念佛。依教奉行。尼姑道姑。正好念佛。現居佛地。清淨道場。朝晚至誠念佛。為自己修解脫。為世人作榜樣。如是真實求生淨土。較他人功德更無量。何則。世之婦女。每信儞們化導。故能以念佛正路相勸。不惟自度。并堪度人。其功豈不偉歟。即外之布施。亦不求而自至矣。若以念佛為化緣之由。及延生寄庫死後冥府作錢。諸邪說誑人。非徒悞人。直以自悞也。以上都是遵佛祖遺教。不是憑空杜撰。惟願見者聞者。各自警心。要知娑婆真苦。西方真樂。娑婆之苦。輪迴不休。西方之樂。劫數無量。切莫說苦不知苦。說苦容易。受苦實難。些微之苦。已覺難受。況於劇苦。不可聞樂不信樂。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世間忠信不欺之人。說一句話。人尚不疑。況於佛言。善哉善哉。急早回頭。發心念佛。

  二勸實心念佛

  諸善人。今既發心念佛。必須實心去念。不可有名無實。大凡無善根之人。斷不能念佛。故古人云。聞佛法難。真信更難。今能發心念佛。這個善根。卻要時刻增長。不可自己哄了自己。至於念佛兼通宗教者。事理雙融。既不執理廢事。亦不事外見理。此等人。於事一心理一心諸說。了然無疑。可決其上品上生。金臺接引。更不須別人勸讚。我亦毋庸贅詞。今但於事邊念佛者。約分三等。第一等的。信心真切。老老實實。一心念佛。雖一般穿衣喫飯。幹辦營為。卻惟信此一事。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離阿彌陀。精進不退。今日如此。明日也如此。今年如此。明年也如此。這等人佛定垂護。他命終之日定生極樂世界。第二等的。或心不專一。他也知念佛的好處。但俗念重。正念輕。方念佛時。心裏又想別事。或一暴十寒。念得一日。卻隔了十日。似這等念佛。饒儞念到老。也不濟事。不過種個善根罷了。他世有緣。觸著這點善根。從新老實修行一番。方可望有成就。第三等的。口念心不念。他原不知念佛的好處。但慕修行之名。今日這裏佛會。隨行逐隊念一日。明日那裏佛會。隨行逐隊念一日。名雖念一日佛。其實只是空過。說閒話時候多。念佛時候少。在佛堂裏。原有貪瞋癡愛之心。出了佛堂。就免不得貪瞋癡愛的事。這比第二等的。更差多了。以上三等人。第一等最少。第三等也不甚多。惟有第二等的。人人易犯。因娑婆眾生。物欲所蔽。妄念難除。所以如此。試想做一切俗事。果能專心於此。尚不分心於彼。甚至於目不覺色。耳不覺聲。鼻不覺香。舌不覺味。身不覺觸。夜以繼日的做去。這就是用心真切樣子也。念佛必須如此。纔能得力。苦依儞這樣懶散念法。雖種得一點善根。但恐惡根深。善根淺。就令這一世無惡業。保不得儞後世不作惡。以惡掩善。善根雖種。難於發生。又不知幾劫幾生。纔得出頭。豈不大苦。急須起真切心。發勇猛力。世緣可放下者即放下。人命不常。切勿留戀自悞。雖有不可放下的。也不礙儞念佛。譬如儞有一件切事在心。雖辦別事。這一件切事。還肯忘否。能如此念佛。自然沒有雜念。也不至一暴十寒了。這是心不真切的。還有心甚真切。卻為魔嬈亂。不得自由。念佛的功德利益。他也知得真。信得極。念佛的方法。他也聽得多。見得廣。但念佛的工夫。他卻不能行得足。對人說心要專一。他卻雜念不絕。對人說勇猛精進。他卻常常懈怠。對人說生死念切。他卻悠悠忽忽。對人說種種方便。他卻為人忘己。這是什麼原故。因此人前世今生。曾種善根。所以心裏明白。稍能粗識淺解。又因往昔罪深業重。所以為魔嬈亂。有內魔。有外魔。內魔是心裏時醒時迷。一切貪瞋癡愛。此心纔離。彼心又起。外魔是境遇屯邅。種種障緣。逼迫身心。不得安穩不幸遇此魔頭。即當對佛發願。勤求懺悔。消得宿愆。古來修行人。都有此事。然要緊一着。在念佛之心。不因魔退。立定此志。百折不回。任他種種障緣。我這一聲佛號。總不離心。魔力雖強。仗此萬德洪名。與之抵對。不計利害死活。只管念去。六字念。四字念。高聲念。低聲念。朗念默念。行道念。禮拜念。行住坐臥念。安閒念。忙亂也念。樂時念。惱時也念。明白念。昏沉也念。連夢中也念。念得心酸淚下。念得火滅灰寒。念得神欽鬼敬。念得天喜魔降。一聲佛。為萬劫千生消業障。一聲佛。為四恩三有啟因緣。正是搾到油來。擊撞之聲益狠。船當浪起。搖棹之聲益悲。鑊湯在後。蓮池在前。雖有千萬人阻我不念。誓不退轉。久之久之。必蒙佛慈冥加。障緣消釋。淨緣成就。佛不負人。必滿所願。諸善人。業障重者如此。業障輕者可知。有業障者如此。無業障者更可知矣。善哉善哉。各宜努力。實心念佛。

  三勸求生淨土

  諸善人。今既實心念佛。須發願求生淨土。不可徒求福報。世人聽這一句話。未免大驚小怪。想修行原為求福。念佛得福。正是趁心滿意之事。如何反不要福報。若說淨土。豈我等凡夫可生。況功行淺薄。如何容易得生。諸善人。這等想頭大錯了。要知福報是有盡的。試看世人。或祖父富貴。子孫貧賤。或早年富貴。晚年貧賤。豈不是福報有盡。不特此也。這世修行。二世受福。二世不修。三世又受苦。或有畜生報盡。纔得人身。人道有虧。又墮畜類。升沉不定。所以名為苦海浮沉。不特此也。或有財無子。或有子無財。或有壽孤窮。或聰明壽短。或富而愚蠢。或貴而招灾。或自身無恙。眷屬凋零。或家口粗安。自身殘病。有一缺一。所以名為缺陷世界。你道福報是趁心滿意的麼。若生西方則不然。蓮花化生。身體香潔。相貌端正。其心智慧。無有煩惱。衣食自然。無病無老。隨佛自在。逍遙安養。其人之壽。又且無量。從此直成佛道。更不墮落。其餘種種快樂。說不能盡。皆是佛口親說。見於阿彌陀經。及諸大乘經。由此看來。人間富貴。轉眼成空。西方快樂。無窮無盡。還不急急發願求生。若說我是凡夫。恐不能往生。要知我佛如來。正為我等凡夫。障深慧淺。若修別樣法門。皆是豎出三界。恐一生或不能了當生死。是以特地開出念佛一法。願人往生。以滿度盡眾生之願。你為甚如此自棄。不思自奮。辜負我佛如許慈悲。若以為功行淺薄。要知萬德洪名。無善不收。無惡不滅。正是極大極深。極廣極圓的功行。所以念佛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無量重罪。不可視念佛為平淡無奇。將來輕看了。又須知念佛之人。全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攝受。當初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願願度人。第十八願云。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剎。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因佛有此大願。所以一心稱念阿彌陀佛名號。西方七寶池中。即生蓮花一朵。標記此人姓名。他日於中託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觀音勢至二菩薩。現身接引。從古至今。往生已不可勝數。或其人預知命終日期及到其時。自說見佛菩薩遂安然化去的。或有旁人同見瑞光。同聞異香。及鼓樂音聲的。並非杳茫。都載在往生諸傳。如今念佛真切者少。所以往生不多。人因少見故不十分深信。殊不知千里一人。百里一人。這千里百里往生的。獨非凡夫麼。十年一人。五年一人。這十年五年往生的。獨非凡夫麼。這些往生。豈都有三祇功行麼。也不過能用心真切而已。阿彌陀經中明說。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即得往生極樂國土。總因阿彌陀佛。大願大力。譬如一隻大船。不論何物。但得上船。即到彼岸。不憂沉溺。所以古人云。餘門學道。如蟻子上於高山。念佛求生。似風帆行於順水。順水行船又遇順風。豈不快上加快。這就是仗佛願力的道理。諸善人。順水順風。是上船以後之事。假如你不肯上船。將如之何。所以還要自己願力專切。如今念佛人。或為病苦發心。或為保佑家室。或為現在消灾延壽。或為來生妄求富貴。少有為生死大事。求生淨土。如人往南往北。須有預定之方。預定往南。到出門時。斷不從北去。你今不發願求淨土。到命終時。如何得往淨土去也。這是不發願求生的。還有願不專切。口裏也說願生西方。心中却時時貪著物欲。雖偶然發求生之願。總不能終身如一日。得生固好。不生也罷。全無切實之功。仍與不發願一般。嗚呼。濁世眾生。貪戀繁華。甘心淪墜。不求出離。真莫如之何也已。總而言之。念佛法門。不可思議。西方快樂。無有比量。念佛求生。正合佛心。願生即生。不願不生。願不專切。還如不願。非佛不度。你無決志。若以不可思議法門。去求世間有盡的福報。如以明珠彈雀。豈不可惜。善哉善哉。真誠發願。求生淨土。

  四勸正助雙修

  諸善人。今既求生淨土。須修正助二行。使命終往生。不惟決定無疑。且增高品位。正修雖有多門。總重持名一法。以持名易。而得功亦易。古德於持名正行中。開出信行願三門。前篇義已略具。茲更引申四條。願有志者參而行之。一者。篤信佛語。你想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不能解脫。今生何幸而發此出世之心。又何幸而得聞念佛往生至易至捷之法。尚是遲疑不決。其病由於信佛未能真切故耳。須知智慧禪定。戒律見識。力量神通。慈悲苦行。還有勝於佛否。則佛所說法。斷不錯路。斷不悞人。是以稱佛言為真語者。實語者。不誑語者。佛說極惡人。臨終十念成就。亦得往生。你一生作為。未必至於極惡持名之數。又多於十念。若不得往生。是佛悞人。引人走錯路。那有是理你今只要信得真。念念專切。日日無問。捱至臨命終時正念求生。全不顛倒。定得往生無疑。譬如種瓜決定得瓜。種豆決定得豆。又如陽燧取火。磁石引針。但得機感相投。斷無不應驗者。切勿自生障閡。裹足不前。其或疑情深重。雖聞如是說而終覺意中狐疑不決者。此由業障堅強。須時常提起正念。加以早晚懺悔日深月久。自能慧根披露。諦信無疑其念佛亦便十分得力矣。此為正行起信。開首緊要一條也二者。親善知識。念佛雖極易事。然念不得力。覺許久毫無好處。適遇境緣不順。便生退惰。或聞禪觀諸法。又思參禪習觀。改換法門。若不親近明師益友。警策評論。決錯悞不少。故修行雖要自己用功。全藉知識之力。經云。善知識為得道全因緣。假如自己工夫用錯了。賴知識指點歸正。自己工夫懈怠了。賴知識警覺策勵。我所不知的。望知識講明。我所已知的。須知識印證。若通文義之人。時當研究經教。增長淨土信根。亦須與善知識講明切究。方免泥解自悞。省庵法師云。世間小技。尚不可無師友。況念佛是出生死法門。若無知識從何開發。誰為引導。一念不覺。遂成淪墜。所悞不小。至臨終時。善知識更為緊要。善導和尚云。凡人命終。欲生淨土。須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如脫敝衣。得換珍服。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病時。便念無常。一心念佛待死。可囑家人及看病人。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閑雜語。將終之際。親屬不可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一時同聲念佛。助其往生。待身冷盡。方可哀泣。纔有絲毫戀世之心。便成罣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余每見世人。平時念佛。求生西方臨病却又怕死。不說往生解脫之事。死門事大須自家著力。觀善導和尚如此開示。可知此係要緊關鍵。先須親近知識。庶臨終時。得其相助之力。此為正行提策熏修緊要一條也。三者常加精進。精進有多般。如後所列每日功課。及十念等法。或每日限定多少佛號。此聽各人籌量忙閒。立定課程。盡此報身。一日不可間斷。是謂恒常精進。遇清閑時。或一晝夜。乃至七日。三七日。四十九日。剋期專念。以期速證三昧。是謂勇猛精進。其念佛之法。無論一人多人念。趺坐經行念。默持出聲念。皆須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纔覺糢糊。急提起覺照。或落於無記。或流於妄想。旋覺旋提。將此一句佛號。熏逼意根。塞斷雜念昏沉兩路。是為念佛正徹。不可過急。急則難久。不可過緩。緩則易散。又不可希冀入定。全不作意。放下隨口而念。最易入於輕昏境界。蓋念佛重在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全仗這個念頭。徑入蓮胎。念佛人不可不知也。迨至一心之極。不期禪定現前而自現。此是工夫純熟時候。與放下隨口入於輕昏者。逈然不同。玩之玩之。至於體究。念即無念。不妨無念而念。此一念。即是空假中三諦。即是事理四法界。即是唯識唯心二觀。即是實相無相涅槃妙心。此乃上根理一心念法。然亦不離一心靠定佛號。字字分明而念。此為正行持名軌則緊要一條也。四者願勤憶切。以此念佛功德。求生淨土是為願。然須時常懇切祈求。於一切善。隨喜回向。於一切惡。懺悔回向。隨時隨事。無不願在西方。則淨土緣熟。臨終往生。就如輕車熟路。毫無阻礙。至於憶想彌陀。尤為念佛之要楞嚴經大勢至章。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憶如切事繫心。或憶彌陀依正莊嚴。如觀想佛菩薩。法報化身。及白毫垂手。圓光化佛蓮華等相。或憶彌陀悲願功德。何等憐愍我輩。救拔眾生。焦思渴想。戀戀不忘。於持名中。正不妨低迴輾轉。憶念雙并。意與俱往。神與相融。此正是一心不亂。切勿謂念頭夾雜。自生疑慮蓋一心者。專注於一境之謂。如謀財好色之徒。其精神魂魄。千般算計。都歸并在一件事上。必期於到手而後已。正不得不謂之一心也。故念佛人要造次常不忘佛。久久成性。任運常憶。能遮一切惡念。成就一切淨因功德。古德偈云。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此人氣絕即往生。大法鼓經如是說。葢臨終不能觀念。但得心中有佛。即如意而生。況憶念不忘者哉。此為正行憶願專切緊要一條也。能具以上四正行。往生已決定無疑。然更須廣修六助行。更能勝利。娑婆如苦海。念佛如乘船。生淨土如到彼岸。助行如帆楫盤費等物。有了帆楫盤費。則此船一往無礙。直到彼岸。何為助行。一者禮敬三寶。翹勤五體。廣修供養。此是修行人本分事。乃世人念佛疎懶者多。不特日無常禮。甚至見佛不拜。至於一切供養。更屬缺然。其故不過因口稱易。身禮難。空言易。力行難。不知難行能行。斯為可貴。雖說修行在內不在外。但外邊恭敬之容。亦不可少。且即外可以徵內。故古人云。真修行人。視紙畫木雕。即同真佛。愛如父母。敬如君王早晚朝參。必誠必敬。拜如山倒。起似雲昇。出而問訊。人而問訊。百里千里。常如目前。一飲一食。先須供養。龍舒淨土文曰。供佛。齋僧。燒香。獻花。懸幡。建塔。種種三寶上崇奉。皆可回向西方。況求生淨土之人。已是三寶弟子。若不敬重三寶。其求生之心。必不真切。故須各盡心力。切勿疎懶。二者懺悔業障。懺者。懺其已往悔者。悔其將來。修行人以懺悔為要。普賢菩薩。尚有懺悔之願。何況凡夫。因無量劫來。身口意三業。所造已深。俱能為種種障礙。故名業障。若不懺悔。業障不除。譬如垢衣。須加洗滌。譬如塵鏡。須加刮磨。垢去則衣新。塵去則鏡明。障去則身心清淨也。三者戒惡行善。龍舒淨土文云。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回向西方。必上品上生。所謂齋者。不食肉。不飲酒。不食五辛。所謂戒者。殺生。偷盜。邪淫。為身三業。妄言。綺語。兩舌。惡口。為口四業。貪欲。瞋恨。邪見。為意三業。能持而不犯。是為十善。若犯而不持。是為十惡。持前四戒。加以不飲酒。是為五戒。持五戒而修淨土者。亦不失中品往生。若不能持五戒。豈可不戒殺。殺為五戒之首。是不殺為大善。殺則為大惡也。蓮池大師云。奉勸世人。既是念佛。便要依佛所說。要積德修福。要孝順父母。要忠事君王。要兄弟相愛。要夫妻相敬。要至誠信實。要柔和忍辱。要公平正直。要陰隲方便。要慈愍一切。不殺害生命。不淩辱下人。不欺壓小民。但有不好心起。著力念佛。定要念退這不好心。如此纔是念佛人。定得往生。四者割捨情愛。世人於骨肉。每多愛戀。且視財產如性命。亦貪著不忘。濁世這邊情重。淨土那邊自然情輕。到命終時。神魂必歸重處。譬如一株大樹。那邊偏重。至後倒時。自然倒在重一邊。這是必然之理。從來妻子骨肉。總是有緣則聚。緣盡則散。到得散後。彼此都不相認。即如你多生以來。妻子骨肉不少。今在何處。你還恩愛麼。想到此不容不淡。其中還有惡緣聚會。眷屬即是冤家。不知不覺。暗受其害。豈不更錯愛了。至於財產等物。及種種嗜好。轉眼成空。尤當看破。五者解釋冤結。凡冤仇未結者不可結。如殺生偷盜邪淫等事。及貪瞋等情。皆是結冤仇之因。能戒則不結。不結則無冤仇。已結者宜解釋。如眷屬為冤仇。及外人以橫逆相加。以至犬咬蛇傷。都非無故。俱有宿冤。須要歡喜忍受。與他解釋。切不可一來一往。益結益深。雖淨土是橫超法門。果能一意求生。即莫大冤仇。不能阻我往生。然究不若早為解釋。更覺心無挂礙又要知多生累劫以來。冤對不少。因緣未遇。豈能一一盡得解釋。須要佛前發願。願以此念佛功德。普利一切冤家仇對。設我作佛。先度此類眾生。以此慈心。消彼宿怨。加之願力。實有利益。自然化仇為恩。六者發憤為雄。現在修淨土之人。也有不及我。也有勝似我。不及我的。切不可去比較他。說我還勝他。這就無進步了。須要把勝我的人來做個比較。想他與我一般念佛。他如何精進。我如何懈怠。他如何專一。我如何散亂。彼既丈夫我亦爾。若不發憤為雄。眼看他高超極樂。我依舊浮沉苦海。現今稱朋道友。言笑可親。轉眼別聖分凡。霄壤莫及。豈不愧哉。豈不悲哉。如是思維。自然勇往直前。一生取辦。不待他生。今之修行人。有發願來世再修行的。據他說自量今生功行淺薄。來世再加功行方可望有成就。真是大錯。經云。一失人身。萬劫難復。就令復得人身。能保復知修行麼。又據他說。今生發願。仗此願力。來世定知修行。這又錯了。既發願如此得力。何不發願現世即生淨土。自然必得往生。何必又要來世。且你今生不求往生。來世又能求往生麼。萬一來世。或遇別的障緣。不復修行。不惟不能往生。并保不得不失人身了。故古人云。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念佛人切須立定此志。視現處娑婆。如寄旅寓。又須視自己是淨土中人。品詣何等高超。自然緜密精進。必至證果而後已。此尤往生淨土切要之一法也。以上六助行略說如此。若廣說則有萬行。是在各人虗心求益。實力承當。凡有資於淨緣。勤而行之可也。善哉善哉。往生如願正助雙修。

  勸修行人從根本處修

  今諸大善人。或男或女。既已發心修行。須從根本處修起。何謂根本。忠君王。孝父母。敬師長。愛兄弟。別夫婦。信友朋。教子孫。睦宗族。奉有德。恕無識。守誠敬。勤懺悔。省己過。忍人辱。以此數事著力。方謂入手工夫不致茫無頭緒。久久修持。直至聖賢地位。自然憂入聖域矣。今或有人修持。卻為誠敬。而於根本之地。全不照顧。全不講究。吾恐三教聖人。斷不收不講忠孝仁義之人也。君恩不論做官不做官。父母師長不論存與歿。俱是我受恩深重之人。不思所以報之。則不可。故發心修行人。功德無論大小。持誦無論多寡。悉皆向佛回向。報答君親師長深恩。其餘兄弟夫婦朋友子孫宗族。各思所以化之。教之成就一切善果。惟父母生我者也。若不生我。我身何來。根本尤切。報稱尤急。國家所以以孝治天下。故言移孝可以作忠。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父母存。何幸如之。必須竭力孝養。細細勸導父母奉佛。令其一心念佛。將來必要父母成佛而後已。此出世法之大孝子也。若父母已歿。何不幸如之。亦必須勤勤懇懇。為父母修持念佛。讀誦大乘經典。哀求我佛。接引父母往生淨土。終身如是。方可謂盡我子道矣。倘不於此用心。獨為自己修持。所謂盲修瞎煉。吾恐根本之地有虧。決難成就所願。詩云。技葉未有害。本實先撥。若於根本之地。實心做去。勤勤懺悔。懺者。懺已往之罪孽。悔者悔現在之愆尤。所謂過而不改。是謂過矣。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倘能改過自新。即是大善。我佛慈悲。未有不垂憐者也。再能發心。普度一切眾生。同歸佛道。俱脫輪迴苦趣。恰合佛心。如影隨形。必定成佛。所謂成己可以成物。利人即為自利者也。

  為奉道者勸

  此書專勸世人。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得脫輪迴苦趣。永享快樂也。或有人素奉道法。或瞻星禮斗。或拜誦道藏經懺。極為誠敬。經年累月。得不退轉觀此念佛法門。不是不信佛法。因奉道多年。必欲令其捨此道法。去熟就生。而一心念佛。似亦非善為勸人之法也。況三教聖人。無非教人從五倫做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存理遏欲。改惡從善。收束身心性命之學。而且道藏經典。無處不有蓮花化生。得生淨土句語。即玉皇經懺中。亦有是語。若既禮拜道藏。再加以念佛工夫。讀誦佛經。勤懇懺悔。求生淨土。更為得力。臨命終時。決生蓮邦。品位必臻高品。幸勿以儒釋道三家以為不是一家。作三樣看承。是所禱切。

  念佛儀式(如清閑勵志者每日早晚盥手焚香先誦阿彌陀經一卷徃生呪三遍○焚香之火切戒向竈內取○再能加誦金剛經大懺悔文及一切大乘經典更好)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無數億。化菩薩眾亦無邊。四十八願度眾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或五百聲千聲以至萬聲愈多愈好)  南無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勢至菩薩  南無清淨大海眾菩薩(各十聲)

  發願回向文(慈雲懺主作或念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亦可)

  弟子(某某)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若臨欲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痛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佛及聖眾。手執金臺。來迎接我。於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我今稱念阿彌陀。真實功德佛名號。惟願慈悲哀攝受。證知懺悔及所願。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訶薩摩訶般若波羅蜜。

  十念法(世事煩雜不能如前奉持可行此法久久專切亦得徃生)

  每日清晨。服飾之後。面西正立合掌。連聲稱阿彌陀佛。盡一氣為一念。如是十氣。名為十念。但隨氣之長短。不限佛數。氣極為度。其聲不高不低不緩不急。調停得中。連屬不斷。意在借氣束心。令心不散。念畢。亦必發願回向。

附錄

  念佛不可附邪教

    錫明居士

  念佛乃正大法門。雖覺平易。實該圓頓。竊恐愚夫愚婦。半塗厭怠。被人誘入天主無為等教。反以淨土一門為非。生犯重刑。死遭地獄。可哀可憫。奉勸念佛之人。老實念去。念到一心不亂。自然花開見佛。切勿揑怪求神。妄生別想。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念佛不可當錢用

    錫明居士

  出世大法。莫如念佛。每見世人信根不正。皆謂所念之佛。死後可當錢用。以至臨終顛倒。第念佛固能一心求生淨土。命終決不入冥府。若既至冥府。決不能當錢用。且此說從未見於經典。奉勸念佛之人。必須皈依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諸大菩薩。萬不可以此出世大法。僅作應酬無常使費也。

  寄庫無益說

    龍舒居士

  遍覽藏經。並無陰府寄庫之說。奉勸世人以寄庫之費。為一切真實善事。一心念佛。必得往生。若不為此。而徒事寄庫。無論奢願無益。只汝志在陰府。死必入陰府矣。若云今生所積。來生受用。是則生前善惡果報無憑。惟此不義所積之財。可以主持幽冥。轉移造化。恐無此昧昧之天道。也譬如人不務去惡行善。乃寄錢於禁子牢頭。待其下獄。用錢免罪。豈不謬哉。

  勸修淨土切要(終)

  是書自癸丑歲春仲。購之坊間。細讀一過。言言金玉。字字珠璣。言雖淺近。而於至理中流出。無人不能奉行也。且教人從五倫中著手做起。非似尋常講說佛法。徒喃喃念佛而已。可謂近裏著己。無出其右者。如能照此行去。鞭追入裏。悔過遷善。未有不往生淨土。脫離輪迴苦趣。永享快樂者也。惜板在嘉興。無從刷印。急欲付刻。又無資力。直至今年春杪。得蒙桃潭主人。慨捐刻資。又募諸善知識。樂助印費。廣為送人。二載心事。一朝釋然。何幸如之。惟願處處齊歸覺路。人人共脫輪迴。轉移六賊為六神通。速離八苦得八自在。對眾為大眾宣揚。在家為一家解說。若智若愚皆有分。是男是女總堪修。佛言不信。何言可信。人道不修。何道可修。火急進步。時不待人。各請直下承當。莫使此生空過。

  咸豐五年歲次乙卯秋七月耕塘黃贊元謹跋於勿憚改齋南牕

臨終舟楫要語

  佛制亡僧焚化。原為令其離分段之假形。而證真常之法身。故遵佛以來。僧眾奉為永規。奈法道陵夷。延久獘生。如今釋子以焚化了事。不依制度。往往停龕一日。即行焚化。則大違佛制可乎。佛說人有八識。即知識也。前五識。名眼耳鼻舌身識。第六識意識。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人之生也。唯此第八識其來最先。七識六識五識次第後來。及其死也。亦此第八識其去最後。餘識次第先去。蓋第八識即人之靈識。俗謂之靈魂是也。此識既靈。故人於初受母胎之時。彼即先來。故兒在母腹中即是活動之物。於人死氣斷之後。彼不遽去。必待通身冰冷。無一點煖氣。彼識方去。識去則此身毫無知識。若有一處稍煖。彼尚未去。仍知痛苦。此時切忌穿衣。盤膝搬動等亦復難受。不過口不能言。身不能動而已。孝經云。壽煖識三者。常不相離。如人身有煖。則有識在。識在則壽尚未盡。故古來多有死去三日。而復生者。載在典章。歷歷可考。儒家亦有三日大殮之禮。緣眷屬恩愛。尚望其萬一復生也。今我等僧家順理而行。雖不癡心望其復生。安可不體其痛苦之情。而遽爾焚燒。其慈悲之心安在耶。兔死狐悲。各傷其類。物尚如此。況同為人類。又同為僧類耶。具人情痛苦之極。瞋心易起。以瞋心故。即致墮落。如經言阿耆達王。立佛塔寺。功德巍巍。臨終。侍人持扇。誤墜王面。王起一念瞋心。死後即墮蛇身。後遇沙門說經。聞法乃得生天。觀此可知亡者識未去時。即行焚化。令其因痛生嗔。更加墮落。尤為慘中之慘。我與亡者何仇何恨。乃以好心作比惡事。若言事屬渺茫。無從稽考。則佛經具載。豈可不信。佛言不信。何言可信耶。又何必為佛弟子耶。總因生者不憐死者之苦。只圖迅速了事。故無暇細察冷煖。習以為常。縱有言及此理者。反笑以為迂。致令亡者有苦難伸。嗚呼世之極苦者。不過亡之命已乎。生如活龜脫殼。死似生蟹落湯。八苦交煎。痛不可言。其照應病者。惟要細心。切勿與病人閒談雜話。令生思念。亦勿悲哀喧嘩。及入殯等事。皆不與亡者預知。總勸他萬緣一齊放下。一心念佛。如不喜念佛。當沉心靜念。調養自病。以聽世數。待通身死透。則主人翁已去。再遲兩三時。方可浴洗穿衣。如身冷轉硬。用熱湯淋洗。將熱布搭於亡者臂肘。膝灣自軟矣。料理齊備。惟請人念佛。頂妙論云。行善者。熱氣從下至上。作惡者。從上至下。俟通身冷盡。熱氣歸頂者。聖道也。至眼天道。至心人道。至腹餓鬼道。至膝畜生道。至脚板地獄道。然生死大事。誰人能免。任汝行善一生。臨終生一惡念。即墮惡趣。一生造惡。發一善念。便生善道。末後要關。焉不慎歟。焉不慎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