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續藏經 歸戒要集

 清 弘贊輯

歸戒序

  夫三寶者。性相常住。體周法界。接物應機。如日曜於千江。為世舟航。非三畏之可比。故其始心入道。首則歸依三寶。受不殺盜婬妄酒戒。似儒教仁義禮智信之五常。然五常慶在一生。五戒功歸多劫。故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如來三十二相。皆從持戒而得。苟不持戒。尚不得疥癩野干之身。況得功德之體。若能持戒。現獲名稱。終超有頂。是故現見奉戒去殺。不狥仁而仁自著。持戒離盜。不崇義而義自敷。守戒除婬。不修禮而禮自立。遵戒息妄。不期信而信自成。受戒斷酒。不履智而智自明。夫斯之實。可謂振網持綱。萬目開張。破無明殼。出長夜夢。復何功可以加之。何德可以配之。若不是修。昧於所欲。徒役慮于名形。勞心乎百氏。倦形神於宵夜。虛耳目於良晨。何乖道之遠逝。而弗及者乎。得其本。則無欲而不辦。去其實。則何從以措心。是以梵志捨異學。而歸投三尊。菩薩奉禁戒。而位同大覺。如斯之教。孰得而思議哉。

  時康熈癸卯仲夏鼎湖山比丘弘贊識

  

  歸戒要集卷上

    粤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輯

  受三歸法

  按四分律。如來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已。結加趺坐。七日不動。受解脫樂。過七日已。從定而起。未有所食。時有賈客兄弟二人。一名瓜。二名憂波離(餘經云。一名提謂。二名波利)。將五百乘車載財寶。去樹不遠而過。樹神勸令以蜜麨奉獻如來。二人聞已歡喜。即持蜜麨奉獻如來。佛慈愍故受已。即勸喻而開化之。告曰。汝等賈人。今可歸依佛。歸依法。即受教言。大德。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是為優婆塞中最初受二歸依。時二人白佛言。我今還本生處。當云何作福。禮敬供養。世尊即與髮爪。令持歸作福。禮敬供養(時未有僧。故受二歸。餘經云。佛教言。汝當歸依僧。未來有僧故。二人是雪山西。縛喝國之城人。承如來命。請髮歸國。各於二城。建一塔供養。此是釋迦如來最初之塔也。普曜經云。佛授二人記。當來作佛。號曰蜜成如來)。時世尊食麨蜜已。結加趺坐。七日不動。遊解脫三昧而自娛樂。過七日。從三昧起。呵梨勒樹神。篤信於佛。取呵梨勒果來奉世尊。佛愍彼故。即便受之。告言。汝今歸依佛。歸依法。答言。如是。即歸依佛。歸依法。諸神受歸依者。呵梨勒樹神最初也。時佛食果已。復入三昧七日。從三昧起。持鉢入鬱毗羅村乞食。時蘇闍羅大將女。發歡喜心。出食施與。佛愍彼故受之。告言。汝今歸依佛。歸依法。答言。如是。我今歸依佛。歸依法。諸優婆夷受二歸者。大將女為最初也。時佛詣文驎龍水邊。龍王化作少年。合掌互跪。禮如來足。以偈讚佛。佛告龍王。汝今歸依佛法。答言。如是。我今歸依佛法。畜生受二歸者。文驎龍王為首。爾時世尊。受梵天王請轉法輪已。往波羅柰國鹿野園中。為憍陳如等五比丘。三轉四諦法輪。心得解脫。成阿羅漢。是為僧寶。人天無上福田(後度耶舍伽子。舍利弗。目犍連。三迦葉徒眾。共千二百五十人。冣後涅槃。度須跋陀羅。於其中間所度者。不可勝數。故經云。佛告阿難。如來東方弟子。無數億千。南西北方弟子。無數億千)。時耶舍伽父。往見世尊。佛為說法。即得須陀洹果。白佛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唯願世尊。聽為優婆塞。自今以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是為最初三自歸。耶舍伽父為首。時耶舍伽母及妻。辦種種飲食。奉上世尊。佛為說法。得須陀洹果。白佛言。自今已去。歸依佛法僧。聽為優婆夷。自今已去。盡形壽不殺生。乃至不飲酒。是謂最初受三自歸優婆夷。耶舍伽母及妻為首。大灌頂經云。佛在舍衛國。與比丘菩薩。天龍八部說法。時有鹿頭梵志來到佛所。稽首作禮。白佛言。久聞如來名聲遠振。今欲捨置異學。受三自歸。并五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能捨置餘道。歸依我者。當自悔過生死之罪。其功無量。不可稱計。梵志言。諾。受教。即淨身口意。復作是念。唯願世尊施法戒。終身奉行。不敢毀缺。佛言。三世諸佛。說是戒法。汝應諦聽諦受。心持念之。佛言。盡形壽歸命諸佛。無上尊。盡形壽歸命法。離欲尊。盡形壽歸命僧。眾中尊。佛言。梵志。以三自歸竟。是為真正弟子。不為邪惡所干嬈也。故薩婆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欲令救護。不得侵陵故也。華嚴疏云。三寶吉祥。最勝良緣。有歸依者。能辦大事。生諸善根。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今欲受者。須先教禮三寶。及本師釋迦世尊。次禮戒師。然後受之。如智度論。正欲受時。具修威儀。至出家人前。戒師為說善惡兩法。令識邪正。生其欣厭。開拓心神。然後為授云。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教令三說。得屬法已。次授三結)。

  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說)。

  當知初三歸依竟。即發善法。次三結已。唯有身口。無我屬已。故大方便經云。三歸以何為性。有論言。是教無教性。受三歸時。胡跪合掌。口說三歸。是名身口也。若純重心。有身口無教。是謂教無教。故薩婆多論云。若淳重心受。具教無教。若輕慢心受。但有其教。無其無教(教無教。即作無作戒體也)。此教無教。雖云三歸。然總該諸戒之體。若受三歸。但名歸法。而無戒法。是以論云。有所加。得歸及戒。若無加者。有歸無戒。故毗尼母論。明三歸有五種。一翻邪三歸。二五戒三歸。三八戒三歸。四十戒三歸。五大戒三歸。言大戒三歸者。謂佛初度人。未制羯磨。有受三歸而得大戒者。有喚善來而成比丘者。制後不得也。言翻邪三歸者。謂眾生從無始劫來。惑業所障。不識三寶。不知出離。或依天神外道。或依世教。為所歸依。今始易心歸投正教。翻破邪歸。以為入道修因證果之根本。故佛令彼先受三歸。後始懺悔。是名翻邪三歸也。然既歸依三寶。必須斷惡修善。方名佛子。豈容仍舊殺盜婬妄。而濫稱為優婆塞乎。論云。並須師教。不得自受。若師言歸依佛。弟子答言爾。或言不出口。或逐師語不具。或不稱己名字。或兩國言音不相領解。或從一二三人。各受一歸。並不成歸。大方便經云。優波離白佛言。世尊。若受歸戒時。先稱法。後稱佛者。成三歸不。答曰。無曉知。說不次第者。自不得罪。得成三歸。若有所解。故倒說者。得罪。亦不成歸。問曰。若稱佛及法。不稱僧者。或稱法僧。不稱佛者。或稱佛僧。不稱法者。成三歸不。答曰。並不成三歸。佛以法為師。佛從法生。法是佛母。佛依法住。問曰。佛若以法為師者。於三寶中。何不以法為初。答曰。法雖是佛師。而法非佛不弘。所謂道由人弘。是故以佛在初。優婆塞戒經云。長者善生。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三歸。佛言。善男子。為破諸苦。斷除煩惱。受於無上寂滅之樂。以是因緣。受三歸依。如汝所問。云何三歸者。謂佛法僧。佛者能說斷煩惱因。得正解脫。法者。即是煩惱因。真實解脫。僧者。稟受破煩惱因。得正解脫。或有說言。若如是者。則是一歸。是義不然。何以故。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分別者。如來出世。則有分別。是故應當別歸依佛。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持者。如來出已。則有持者。是故應當別歸依法。如來出世。及不出世。正法常有。無有受者。如來出已。則有受者。佛弟子眾。能稟受故。是故應當別歸依僧。正道解脫。是名為法。無師獨覺。是名為佛。能如法受。是名為僧。若無三歸。云何說有四不壞信。善男子。如佛緣覺聲聞各異。是故三寶不得不異。何因緣故。說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為佛。受分別說。故名為僧。觀有為法。多諸罪過。獨處修行。得甘露味。故名為佛。一切無漏無為法界。故名為法。受持禁戒。讀誦解說十二部經。故名為僧。若有說言。如來滅已。歸依佛者。是何歸依。善男子。如是歸依。名為歸依過去諸佛。無學之法。如我先教提謂長者。汝當歸依未來世僧。歸依過去佛。亦復如是。福田果報。有多少故。差別為三。若佛在世。及涅槃後。供養果報。無有差別。受歸依者。亦復如是。若男若女。能三說三歸依者。名優婆塞優婆夷。智者深觀。如來智慧。解脫最勝。能說解脫。及解脫因。能說無上寂靜之處。能竭生死苦惱大海。威儀詳序。三業寂靜。是故應當先歸依佛。智者深觀。生死之法。是大苦聚。無上正道。能永斷之。生死之法。渴愛饑饉。無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險難。無上正法。能除斷之。生死錯謬。邪僻不正。無常見常。無我見我。無樂見樂。不淨見淨。無上正法。悉能除斷。以是因緣。故應歸依法。智者應觀。外道徒眾。無慚無愧。非如法住。雖為道行。不知正路。雖求解脫。不得正要。雖得世俗微善之法。慳悋護惜。不能轉說。非善行性。作善行想。佛僧寂靜。心多憐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於正道。得正解脫。得已。復能轉為人說。是故應當次歸依僧。若能禮拜如是三寶。來迎去送。尊重讚嘆。如法如住。信之不疑。是則名為供養三寶。受三歸已。造作癡業。受外道法。自在天語。以是因緣。失於三歸。若人質直。心無慳貪。常修慚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靜身(法身也)。若有造作種種雜業。為受樂故。修於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憐愍眾生。如是之人。不得三歸。須達長者。教告家內。在胎之子。悉受歸依。是胎中子。實不成歸。何以故。是法要當口自宣說。雖不成歸。亦能護之。善生白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歸依。何等之人。不得三歸。佛言。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諦。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則得三歸。若人至心信不可敗。親近三寶。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則得三歸。優婆塞戒。亦復如是。若能觀是優婆塞戒。多有無量功德果報。能壞無量弊惡之法。眾生無邊。受苦亦爾。難得人身。雖得人身。難具諸根。雖具諸根。難得信心。雖得信心。難遇善友。雖遇善友。難得自在。雖得自在。諸法無常。我今若造惡業。因是惡業。獲得二世身心惡報。以是因緣。身口意。即是我怨。設三惡業。不得惡報。現在之惡。亦不應作。是三惡業。現在能生弊惡色等。死時生悔。以是因緣。我受三歸。及八齋法。遠離一切惡不善業。智者當觀。戒有二種。一者世戒。二者第一義戒。若不依於三寶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堅。如彩色無膠。是故我先歸依三寶。然後受戒。若終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謂優婆塞戒。八戒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壞先諸惡業。受三歸戒。則能破之。何以故。戒力勢故。大方便經問云。為歸依釋迦文佛。為歸依三世佛耶。答曰。歸依三世佛。以佛法身同故。歸依一佛。即是三世諸佛。以佛無異故。問曰。為歸色身。為歸依法身耶。答曰。歸依法身。不歸色身。不以色身為佛故。問曰。若色身非佛。何以出佛身血。而得逆罪。答曰。色身是法身器故。法身所依故。若害色身。則得逆罪。不以色身是佛故得逆罪。故薩婆多論云。歸依佛者。歸於法身。謂一切智。無學功德。五分所成。歸依法者。歸於自他盡處。謂斷欲無欲。滅諦涅槃(謂自他惑滅。所無之處。故云盡處)。歸依僧者。歸依第一義諦僧。謂良祜福田。聲聞學無學功德也。報恩經問曰。若歸依第一義諦僧者。佛與提謂波利受三歸。不應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第一義諦僧。常在世間。答曰。以俗諦僧。是第一義諦僧所依。故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又欲尊重俗諦。故作如是說。佛自說一切諸眾中。佛眾第一。若有眾僧集在。是中四向四得無上福田。於一切九十六種眾中。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故言未來有僧。汝應歸依。不傷正義。台教明二種三寶。一住持。二一體。言住持三寶者。佛在世時。樹下成道。為佛寶。說四諦法。為法寶。度五比丘。為僧寶。佛滅度後。範金合土。繪畵丹青。為佛寶。紙書貝葉。三藏聖教。為法寶。剃髮染衣。紹隆佛化。為僧寶。此三住持不絕。故曰住持三寶。然一切像。即是真身。經典所在。是佛舍利。今時凡僧。亦能荷負正法。為世福田。皆應禮敬。言一體三寶者。即是一心。自性不歸。無所歸處。若以實相慧。覺了諸法。非空非有。亦空亦有。雙忘雙照。三智圓覺。名為佛寶。所覺法性之理。三諦具足。名為法寶。如此覺慧。與理事和合。名為僧寶。欲行禮敬者。不於一體之外。而有住持。亦不離住持之相。而言一體。若昧一體之理。而行禮敬。但得事善。不名真禮。若離住持之相。而談一體。墮斷滅空。不名達理。以理居事外。未知全事即理。又豈悟能所性空。感應道交者乎。由此三寶常住於世。不為世法之所陵慢。故稱寶也。如世珍寶。為眾生所重。今此三寶。為諸群生。三乘七眾之所歸仰。故名三歸也。寶性論云。三寶有六義。故須敬也。一者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百千萬世不能值遇。所名為寶。二者離垢義。如世真寶。體無瑕穢。三寶如是。絕離諸漏。故名為寶。三者勢力義。如世珍寶。除貧除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具不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四者莊嚴義。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姝好。三寶如是。能嚴行人。清淨身故。故說為寶。五者最勝義。如世珍寶。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勝。故名為寶。六者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煉。不能變改。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所改。故名為寶。故經云。三歸功力最大。不得不受。昔者天帝釋。五德離身。自知命盡。當下生世間。在陶作家受驢胎。甚大愁憂自念三界之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於是馳往佛所。稽首作禮。伏地至心。三自歸命佛法僧。未起之間。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間。破壞坏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即還入故身中。五德福還。復為天帝。佛從定覺。讚言善哉。天帝。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寶。罪對已畢。不更勤苦。佛為說法。天帝歡喜奉受。得須陀洹道。折伏羅漢經云。昔忉利天子。壽命垂盡。五衰相現。自觀終後。下生維耶離國。疥癩母猪腹中作子。愁憂不樂。有天語云。唯佛能脫卿罪。即到佛所。作禮。未問。佛告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天白佛言。雖知天福不能得久。恨離此座。常為猪胎。以是為毒。人趣受身不為恐也。佛言。欲脫猪身。當誦三歸。即從佛教。晨夜自歸。七日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舉家深怪。謂之熒惑。意欲殺之。唯父識之。曰。此兒非凡。人生百歲。尚不曉歸三寶。況初墮地。能自稱佛。好養視之。兒年七歲。路逢舍利弗。目犍連。兒便作禮。眾咸驚怪。兒言。道人不識我耶。我在天上。應生惡道。佛授自歸。故得為人。願以我言。請佛及僧。兒歸以白父母。願辦供養。父母異其年幼。能發大心。喜而營之。佛及眾僧。神足來應。因為說法。兒及父母。內外親屬。皆得阿惟越致。乃三自歸之福也。賢愚經云。阿難白佛言。世尊。不審此重姓比丘。本作何行。種何善根。而今出世。墮水魚吞不死。佛告阿難。過去久遠。有佛出世。號毗婆尸。為眾說法。時有長者子。來至會中。聞佛說布施持戒之福。歡喜信心。即從佛受三自歸。及不殺戒。復以一錢布施彼佛。由是之故。世世受福。財寶自恣。無有乏短。爾時長者子者。今重姓比丘是。由其布施一錢。九十一劫。恒富錢財。至於今世。二家父母。供給所須。受不殺戒故。墮水魚吞不死。受三自歸故。今值於我。得羅漢道。正法經云。昔有人受人所鬻。斷命祭天。既被持縛。無所能避。唯念諸佛。一稱是言。南無佛陀耶。言已命終。生三十三天。六十劫中。受勝玅樂。藥王軍菩薩。白佛言。此人何緣生彼。佛言。臨終純善相應。發淨信心。歸依如來。一稱南無佛故。是人即為深種善根。又復於八十劫中。得宿命智。在在生處。離諸煩惱。息一切苦。大悲經云。一稱南無佛者。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盡也。正法念經云。若有眾生修善。以清淨心。歸佛法僧。一彈指頃。不生餘心。命終生白摩尼天。五欲恣情。心意悅樂。三歸功德。乃至報盡。於未來世。得至涅槃。優婆塞戒經云。若在家。若出家。若三歸。若八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時。一念。若盡形壽。至心受持。當知是人得大福德。賢愚經云。持戒之人。寧捨身命。終不毀犯。何以故。戒為道之初基。盡漏之妙趣。涅槃安樂之平塗。若持淨戒。計其功德。無量無邊。譬如大海。多有阿修羅。黿龜水性。摩竭魚等。大眾生居。戒海亦爾。多有三乘大眾生居。譬如大海多諸金銀七寶。戒海亦爾。多出善法。有四非常。三十七品。諸禪三昧。如是等寶。猶如大海。金剛為底。金剛山圍。四江大河。流注其中。不增不減。戒海亦爾。毗尼為底。阿毗曇山以圍繞。四阿含河。流注其中。湛然常爾。不增不減。其海何故注入。不增不減。以下阿鼻地獄火。上衝大海。海水消涸。以故不增。常流入故。以故不減。佛法戒海。不放逸故不增。具功德故不減。是故當知能持戒者。其德甚多。如希有校量功德經云。爾時長老阿難。白佛言。若善男子女人。能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得幾所功德。我實未解。願佛演說。令諸眾生。得正知見。佛告阿難。吾當為汝解說。假使南贍部洲。滿中須陀洹人(此云入流。是初果聖人)。其有善男子女人。滿一百年。持於世間一切所有娛樂之具。盡給施與。復以四事(衣。食。臥具。衣藥)。具足供養。恭敬禮拜。乃至滅度之後。收其舍利。起七寶塔。以香華妓樂幢旛。種種供養。於汝意云何。得福多不。阿難白佛。甚多。世尊。佛言。不如有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今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於彼福德。百分不及一。千分萬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佛告阿難。假使西牛貨洲。滿中斯陀含人(此云一來。是二果聖人)。有人滿二百年。如前一一供養。亦所不及三歸功德。假使東勝身洲。滿中阿那含人。(此云不來。三果聖人)有人滿三百年。如前一一供養。亦所不及三歸功德。假使北俱盧洲。滿中阿羅漢。有人滿四百年。如前一一供養。亦所不及三歸功德。假使四天下。滿中辟支佛。有人滿十千年。如前一一供養。亦所不及三歸功德。假使滿三千大千世界中。諸佛如來。若有人二萬歲中。如前一一供養。雖得無量無邊。不可算數福德。猶不如有人。以淳淨心。作如是言。我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所得功德。勝前百倍。千倍萬倍。不可算數。言辭譬類。所能知及。復告阿難。若有人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乃至一彈指頃。能受十善。受已修行。以是因緣。得無量無邊功德。若復有人。能一日一夜。受八戒齋已。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若能受持五戒。盡其形壽。如說修行。所得功德。勝前福德。百倍千倍。萬倍億倍。非算數譬喻。所能知及。若復有人。受沙彌戒。沙彌尼戒。復勝於前。若復有人。受式叉摩那戒。復勝於前。若復有人。受比丘尼大戒。依戒修行。復勝於前。若復有人。盡形壽持大比丘戒。依戒如說修行。不缺不犯。無有穢濁。清淨梵行。得無量無邊功德。勝前百倍千倍萬倍。百千萬倍。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阿難聞說此三歸依處。乃至盡壽護大比丘戒。功德無量。歎未曾有。佛告阿難。此經名為希有希有經。汝當奉行。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歸戒要集卷上

  歸戒要集卷中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輯

  受五戒法

  梵志復白佛言。世尊。以賜三自歸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護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頂禮。請受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當淨身口意。懇惻至心。敬受戒法。十方三世如來。至真等正覺。皆由三歸五戒得之。梵志。盡形壽不殺生。不教他殺。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不令邪神惡鬼。之所得便。梵志。盡形壽不盜他人財寶。不教他行盜。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邪婬。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眾魔皆不得便。梵志。盡形壽不妄言。綺語。兩舌鬥亂。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隨逐護汝身。梵志。盡形壽不飲穀酒。蔗酒蒲萄酒。能放逸酒。如是酒。皆不得飲。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隨逐護汝身。梵志。是為三歸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毀犯。優婆塞戒經云。善男子。優婆塞戒。極為甚難。何以故。是戒能為沙彌戒。大比丘戒。及菩薩戒。乃至無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優婆塞戒。則能獲得如是等戒。無量利益。若有毀破如是戒者。則於無量無邊世中。處三惡道。受大苦惱。汝今欲得無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復應語言。若歸佛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自在天等。若歸法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典籍。若歸僧已。寧捨身命。終不依於外道邪眾。善男子。如來說優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無分。或有多分。或有滿分。若優婆塞受三歸已。不受五戒。是名優婆塞。若受三歸。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歸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歸。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無分。若受三歸。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歸。受持五戒。是名滿分。故智度論云。戒有五種。始從不殺。終至不飲酒。若受一戒。名一分優婆塞。若受二戒。名少分優婆塞。若受三戒。名半分優婆塞。若受四戒。名多分優婆塞。若受五戒。名滿分優婆塞。汝今欲受何分。當隨意說。爾時智者。當隨其意授。灌頂經。梵志白佛言。若男子女人。欲受歸戒者。當云何授與。佛言。若人欲受。先禮十方佛。長跪合掌。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盡形壽。受三歸五戒。諸佛菩薩。賢聖僧眾。哀念我等。智度論云。先受三歸。後始懺悔(此謂翻邪三歸)。若久來信佛。不須先受三歸。但依五戒。八戒。三歸。先懺悔已。後受三歸。然後說戒相(懺文。如後八戒法中出。應先令修威儀。禮敬已。在戒師前。胡跪合掌。教作如是言)。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盡形壽。為滿分優婆塞(受一戒。應言一分。若受二。三。四戒。隨分言之)。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已。次授三結)。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盡形壽。為滿分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若善女人。當云優婆夷。前三歸依。第三遍訖。即發五戒。後三結。是直付囑之。次示戒相。令識持犯。故大方便經云。若受五戒。先受三歸。三歸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說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識五戒名字。應告彼言。今當示汝戒相。汝應諦聽受之)。

  盡形壽不殺生。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能者。當答言能持。下准此)。  盡形壽不偷盜。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邪婬。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妄語。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  盡形壽不飲酒。是優婆(塞夷)戒。能持不。

  (智度論云。既說戒相已。復應語言)是優婆塞五戒。盡形壽持。當供養三寶。勤修福德。進求修道(若斷婬者。受五戒已。於戒師前。更作誓言。從今日。於自夫婦。不復作婬)。大方便經。優波離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受不。佛言。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齊。若受五戒。必盡形壽。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根本羯磨云。授與三歸。并五學處。成鄔波索迦律儀護。言護者。梵語三跋羅。此譯為擁護。由受歸戒。護使不落三塗。舊云律儀。乃當義譯。云是律法儀式。若但云護。恐學者未詳。故兩俱存。即是戒體無表色也。故薩婆多論云。以三寶為所歸。欲令救護。不得侵凌故也(言五學處。即五戒。鄔波索迦。即優婆塞。乃梵音前後不同耳。此譯為近事男。亦云親近男。或言離惡修善。謂受此戒。方能親近承事佛法僧三寶。斷諸惡法。而修眾善也)。優婆塞戒經。佛言。若受戒已。當知是人。為諸人天恭敬守護。得大名稱。雖遭惡對。心無愁惱。眾生親附。樂來依止。阿那邠坻長者子。雖為八千金錢受戒。亦得無量功德果報。為財受戒。尚得利益。況有至心。為於解脫。而當不得耶。大灌頂經。佛告執持長者。天帝所遣歸戒之神。凡有億億恒沙之數。諸鬼神王。番代擁護。不令衰耗。諸天歡喜。皆言善哉。當共護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現在無量諸佛菩薩羅漢。皆共稱讚。是清信士女。臨命終時。佛皆分身。而來迎之。不使持戒男女。墮惡道中。若戒羸者。當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然燈燒香散華。懸繒旛葢。歌詠讚歎三寶。恭敬禮拜。益持齋戒。亦得過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功德。復持戒不完。向諸邪道。求覓福祐。恒沙歸戒神王。各去離之。惡鬼數來。嬈近之也(戒羸者。無力持戒也)。如消災經說。舍衛國有一縣。皆奉行五戒十善。無釀酒者。中有一大姓家子。欲遠賈販。臨行。父母語言。勤持五戒十善。慎莫飲酒。犯佛重戒。受教而行。到他國已。見故親友。再三逼令飲酒。事不獲己。飲之。事訖還家。具告於親。父母言。汝違吾教。加復犯戒。為國作先。亂法之漸。非孝子也。便以販物。逐令出國。既到他國。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現形語言飲食。主人事之積年疲勞。患厭此鬼。鬼知人意。盜他寶物。來與主人。主人得寶。設食祭之。鬼來詣門。見舍衛國人在舍。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請還。鬼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復驚走。主人還歸。問曰。卿有何功德。致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說佛五戒十善。實犯酒戒。為親所逐。向餘四戒。故為天神所護。卿神不敢當之。主人因從客受三歸五戒十善。問佛所在。可得見不。客曰。佛在舍衛。往立可見。主人一心往彼。路經一亭。中有一女。是噉人鬼婦。時日逼暮。從女寄宿。女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我已受三歸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懼乎。遂自留宿。噉人鬼見護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歸。明日男子進路。見鬼所噉人骨狼藉。心怖悔還。惡念便生。欲還將女歸家共住。即回亭所。復從女求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噉人鬼。不久來還。男子不信。婬意復生。不復信佛三歸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無復護之。鬼得來還。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甕中。鬼聞人氣。問婦曰。汝得肉耶。吾欲噉之。婦曰。我不行。何從得肉。卿昨何以不歸。鬼言。正為汝宿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於今不安。復不得肉食。婦聞默喜。因問夫曰。佛戒云何。鬼言。急以肉來。不須問此。此是無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說也。婦言。為我說之。當與卿肉。鬼類貪殘。因為說三歸五戒。婦輙受之。心執口誦。男子甕中。復識五戒。隨言受之。天帝知此二人心自歸佛。即選善神五十。擁護二人。鬼遂走去。婦問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識佛。婦言。吾本良家之女。為鬼所掠。今蒙仁恩。得聞佛戒。得離此鬼。賢者今欲何往。男子曰。吾欲到舍衛見佛。婦言。善哉。吾至本國。與父母隨賢者見佛。便俱前行。路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問訊。諸賢何來。答曰。從佛所來。佛日說經。意中罔罔。心不能解。今還本國。二人具說鬼所畏戒。本末因緣。諸人意乃開解。俱還見佛。佛遙見之。告阿難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師。來見佛者。皆當得道。五百人至。為佛作禮。一心聽經。心開意解。皆作沙門。得阿羅漢。佛言。犯酒戒者。則是客舍主人。與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師。凡人求道。要當得其本師。及其善友。乃可解耳(雖犯酒戒。元非性罪。況其十善猶全。故得天神營護。若於四重戒中。而破其一。必無天神衛護。又況無其十善之德也)。報恩經云。若破五戒中重戒。而受八戒十戒。大戒。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已。欲捨五戒。更受十戒者。無有是處。若破五戒。更受五戒。亦無是處(言五戒中重戒者。謂盜五錢。三處行婬。殺人。自言得聖人法。隨犯一戒。即名犯重。不通懺悔。或遇破戒惡緣。不能持者。寧捨已乃作。後更得受。四分律云。若有捨戒者。於佛法為死。受生則難。趣死極易。捨時無問出家在家人。但對一人言。我先受五戒為優婆塞。今捨却。作在家白衣。一說便成捨)。法界次第云。破此五戒。則非清信士女。故提謂經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則違五星。在地則違五嶽。在方則違五帝。在身則違五藏。如是等世間違犯無量。若約出世。犯五戒者。則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羅根本。若犯五戒。則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堅持。即是五大施。故佛言。一切施中。施無畏。最為第一。是故我說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眾生離五怖畏。是五種施。易可修行。自在無礙。不失財物。能得無量無邊福德。離是五施。不能獲得須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為義。能防惡律儀無作之非。止三業所起之惡。故名防止。經云。何因緣故。得名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名曰迮隘。雖有惡法。性不容故。又名曰清涼。遮煩惱熱。不能得入故。又名曰上。能上天上。至無上道故。又名曰學。調伏心智慧諸根故。故論云。此五戒。應名學迹。若有遊此。便昇無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那律。告諸比丘。我依戒住戒。戒為梯隥已能昇陟無上慧殿。汝眾等應學。勿生放逸。又此五。應名學基。於涅槃城。而作基址故。今此五戒。前四是性。後一是遮。性戒者。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惡。不由佛遮制。方有善惡。故性戒受與不受。作之俱是罪。不同其餘遮制等戒。如比丘受草木戒已。犯之得罪。俗眾不受。犯不得罪。故輪王出世。以此性法化人。若受佛戒之後。犯於殺等。則更加違制之罪。若受不殺戒者。乃至一切有形。蠢動含靈。皆不得加害。及襍肉葷辛。並不得犯。若俗家井水。多有微細諸蟲。須絹濾已。將蟲還置本處。欲出行時。應帶濾囊自隨。或以眼觀。無蟲方可飲用。若受不盜戒者。下至一鍼一草。一米一穀等不與。不得自取。若受不邪婬戒者。如智論云。除己妻外。餘諸男女。鬼神。畜生。可得婬者。悉是邪婬。雖是自妻不犯。然須避於非處。謂非道。及得妊已。亦禁之。恐傷胎故(非道。謂口。及大便。餘身分也)。若受不妄語戒者。但使心虗。無問境之虗實。並犯。此有大小。自言證聖。得上人法。得禪。得定。得三昧。解脫等。名大妄語。犯不可悔。其餘見言不見。不見言見。及兩舌。惡口。綺語。犯可悔。若受不飲酒戒者。一切能醉人之酒。乃至不得以草頭滴著口中。酒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大方便經云昔迦葉佛時。有優婆塞。由飲酒故。盜他雞殺。婬他妻。他人來問時。答言不作。便犯妄語。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毗婆沙論云。有一鄔波索迦。稟性仁賢。受持五戒。專精不犯。後於一時。為渴所逼。見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飲之。爾時便犯酒戒。時有鄰雞來入其舍。盜殺而噉。復犯殺盜二戒。鄰女尋雞來入其室。強逼交通。復犯邪行戒。鄰家告官。訊問拒諱。復犯誑語戒。如是五戒。皆由酒犯。沙彌尼戒經云。不得飲酒。不得嗜酒。不得甞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喪命。皆悉由之。牽東引西。持南著北。不能諷經。不敬三寶。輕易師友。不孝父母。心閉意塞。世世愚癡。不值大道。其心無識。故不飲酒。欲離五陰。五欲。五葢。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飲酒。薩遮尼乾子經偈云。

  飲酒多放逸  現世常愚癡  忘失一切事  常被智者呵  來世常闇鈍  多失諸功德  是故黠慧人  離諸飲酒失(一切食中不得著酒)

  正法念經。閻羅王數責罪人。說偈云。

  酒能亂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  如是應捨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無異  若欲常不死  彼人應捨酒  酒是諸過處  恒常不饒益  一切惡道階  黑闇所在處  飲酒到地獄  亦到餓鬼界  行於畜生業  是酒過所誑  酒為毒中毒  地獄中地獄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說  若人飲酒者  無因緣歡喜  無因緣而瞋  無因緣作惡  於佛所生癡  壞世出世事  燒解脫如火  所謂酒一法  若人能捨酒  正行於法戒  彼到第一處  無死無生處

  優婆塞戒經云。或言更有無量極重之法。過去諸佛。何緣不制。而制於酒。善男子。因於飲酒。慚愧心壞。於三惡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緣。則不能受餘四戒。是故過去諸佛。制不聽飲。或言如來已說。酒多過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說。是義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為遮重。不名性重。如來先制性重之戒。後制遮重。又如來了了知諸法性。是故制之。優婆塞五戒相經云。佛告諸比丘。犯殺有三種奪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奪他命。教人者。語他人言。捉是人。繫縛奪命。遣使者。語他言。汝識某甲不。汝捉是人。繫縛奪命。是使隨語奪彼命。時優婆塞犯不可悔罪。復有三種。一用內色。二用非內色。三用內非內色。第一用內色殺者。謂用手打。若用足。及餘身。分令彼死。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後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後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第二用非內色殺者。若人以木石刀矟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內非內色殺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復有不以此三殺。但合諸毒藥。著眼耳鼻舌身上。食中被褥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若優婆塞。或作火坑。漫心造者。若人墮死。犯不可悔。非人。鬼神。墮中死者。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無死者。犯三方便可悔輕罪。若尅心唯。為人造火坑。不通餘者。若人墮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優婆塞或用口業。呪術令死。或有歎死。讚死。或有氣力人。心起惡念令死。或墮胎令死。得罪輕重。並同前准。不犯者。或有行來出入。悞墮木石等死者。並不犯。餘如經說 第二盜戒者。以三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用心。二用身。三離本處。第一用心者。謂發心思惟。欲為偷盜。第二用身者。謂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離本處者。隨物在處。舉著餘處。並得重罪。復有三種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復有五種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輕慢取。三詐稱他名字取。四強奪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盜五錢。若五錢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復有七種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暫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亂。七不病壞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悔。取他不滿五錢輕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種取他物者。重輕皆不犯 第三邪婬戒者。邪婬有四處。一男。二女。三黃門。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各有三種同前。若優婆塞。與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處行婬。謂口大小便處。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黃門。二根。二處行婬。謂口及大便處。犯不可悔。若發心未行婬。未和合者。犯小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婬。犯中可悔。除此三處。餘處行婬。皆可悔。若人死。及畜生死者。身根未壞。於彼三處行婬。犯不可悔。輕處同上。若人雖不受戒。犯佛弟子淨戒人者。雖無犯戒之罪。後永不得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顛狂心亂痛惱所纏。不自覺者。不犯。佛告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為吾生身。起七寶塔。至於梵天。若人虧之。其罪尚有可悔。虧吾戒身。其罪無量。受罪如伊羅鉢龍王。犯不可悔也(犯淨戒人。罪同五逆。以惡業重。障於聖道。故不聽出家) 第四妄語戒者。佛告諸比丘。吾以種種呵責妄語。讚歎不妄語者。乃至戲笑。尚不應妄語。何況故妄語。是中犯者。若優婆塞。不知不見。過人聖法。自言我是阿羅漢。四等果人。乃至四禪。慈悲喜捨。得四空定。不淨觀。阿那般那念。天來龍來到我所。供養我。彼問我義。我答彼問。皆犯不可悔罪。若實見。言不見。實聞。言不聞。實疑。言不疑。有而言無。無而言有。如是等小妄語者。犯可悔罪。若發心欲妄語。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盡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聖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心。亂心。不覺語者。不犯(未曾有經云。佛告祇陀太子曰。妄語有二。一重。二輕。為供養故。外現精進。內行邪濁。向人妄語。得禪境界。或言見佛。見龍。見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語。犯是罪者。墮阿鼻獄。又復妄語能令殺人。破壞人家。復有妄語。違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名為下妄語。墮小地獄。其餘戲笑。及諸理匿禁之事。或有言無。或無言有。不犯戒也)。  第五酒戒者。佛告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飲酒。乃至小草頭一滴。亦不得飲。酒有二種。穀酒。木酒。穀酒者。以諸五穀。襍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莖木葉果。用種種子。諸藥草。襍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飲能醉人者。是名為酒。若甞咽者。亦名為飲。若飲穀酒。咽咽犯。若飲酢酒。若飲甜酒。若噉麯能醉人者。若噉糟。若飲酒澱。若飲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並隨咽咽犯。若但作酒色。無酒香無酒味。不能醉人。及餘飲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餘藥治不差。以酒為藥者。不犯。顛狂心亂痛惱。不覺知者。不犯。優婆塞戒經。佛言。一切眾生。因殺生故。現在獲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賢聖訶責。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橫罹其殃。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當墮地獄。多受苦惱。饑渴長命。惡色惡力惡名等事。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復受惡色短命貧窮。是惡人因緣力故。令外一切五穀果蓏。悉皆減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善男子。若人樂偷。是人亦得惡色惡力惡名短命。財物耗減。眷屬分離。他人失物。於己生疑。雖親附人。人不見信。常為賢聖之所訶責。是名現在惡業之果。捨此身已。墮於地獄。受得惡色惡力惡名。饑渴苦惱。壽命長遠。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貧於財物。雖得隨失。不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愛念。身常受苦。心懷愁惱。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噉。不得色力。是人惡果。殃流萬姓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於妄語。是人現得惡口惡色。所言雖實。人不信受。眾皆憎惡。不喜見之。是名現世惡業之報。捨此身已。入於地獄。受大苦楚。饑渴熱惱。是名後世惡業之報。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說雖實。人不信受。見者不樂。雖說正法。人不樂聞。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減少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飲酒者。是人現世喜失財物。身心病多。常樂鬥諍。惡名遠聞。喪失智慧。心無慚愧。得惡色力。常為一切之所呵責。人不喜見。不能修善。是名飲酒現在惡報。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饑渴等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亂。不能繫念。思惟善法。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資產臰爛 善男子。若復有人樂為邪婬。是人不能護自他身。一切眾生。見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語在先。於一切時。常受苦惱。心常散亂。不能修善。喜失財物。所有妻子。心不戀慕。壽命短促。是名邪婬現在惡果。捨此身已。處在地獄。受惡色力。饑渴長命。無量苦惱。是名後世惡業果報。若得人身。惡色惡口。人不喜見。不能守護妻妾男女。是一惡人因緣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五處。所不應遊。屠兒。婬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五事。所不應作。一者不賣生命。二者不賣刀劒。三者不賣毒藥。四者不沽酒。五者不壓油(外國麻中有蟲。故犯。此方無蟲。應不犯)。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三事。所不應為。一者不得作羅網。二者不得作藍染(外國染五大色。多殺蟲故。此方染青。亦多殺蟲。入五大色數)三者不得釀皮。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復有二事不應為。一者樗蒲。圍碁。六博。二者種種歌舞妓樂。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種人。不應親近。一者[其/水]博。二者飲酒。三者欺誑。四者酤酒。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應作。何等放逸。寒時。熱時。饑時。渴時。多食飽時。清旦暮時。懅時。作時。初欲作時。失時。怖時。喜時賊難穀貴時。病苦少壯年衰老時。富時。貧時。為命財時。如是時中。不修善法。汝能離不。善男子。受優婆塞戒。先學世事。既學通達。如法求財。若得財物。作四分。一分應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屬。二分應作如法販轉。留餘一分。藏積自用作福。善男子。財物不應寄附四處。一者老人。二者遠處。三者惡人。四者大力。如是四處。不應寄附。善男子。受優婆塞戒。有四惡人。常應離之。一者樂說他過。二者樂說邪見。三者口輭心惡。四者少作多說。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導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跡。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緣。智者應當受持不毀。復次。戒有二果。一諸天樂。二菩提樂。智者應當求菩提樂。不求諸天樂。智度論云。有三品持戒。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修四禪四空定。生色無色界天中。上持戒。有三種。下清淨持戒。得阿羅漢。中清淨持戒。得辟支佛。上清淨持戒。得佛道。不著不倚。不破不缺。聖所讚愛。是為上清淨持戒。若人求大善利。當堅持戒。如惜重寶。如護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萬物。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為一切善法住處。又如無足欲行。無翅欲飛。無船欲度。是不可得。若無戒。欲求好果。亦復如是。若人棄捨此戒。雖居山苦。行。食果服藥。與禽獸無異。梵網經佛言。不受佛戒名為畜生。生生之處。不見三寶。如木石無心。名為外道。邪見人輩。木頭無異。故經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舉要言之。以戒為本。持戒為始。以戒淨故。不斷佛種。成等正覺。不斷法種。分別法性。不斷僧種。修無為道。以持淨戒。相續不斷故。優婆塞戒經云。若至心能受持如是戒者。是人名為優婆塞中分陀利華。優婆塞中微妙上香。優婆塞中清淨蓮華。優婆塞中真實珍寶。優婆塞中大丈夫人。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二種。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薩名為比丘。在家菩薩名為優婆塞。出家菩薩。持出家戒。是不為難。在家菩薩。持在家戒。是乃為難。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繞故(今此五戒。必從有德明師稟受。方乃得戒。若師不明。不能指示止持作犯。出世之要。故須授受。當依法教。如分別經云。阿難問佛。若時無明師傳教戒者。若有一人。書寫戒律。授與之。便可得度為道者不。佛言。皆當得知禁法者。乃可授戒。不可以文字受。便為應法。何以故。佛為天上天下之大智。不可妄傳失旨。皆當明於戒法禁律。事事委練。乃為相授。不明戒法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違佛戒信。反用為是。罪不小也。猘狗經云。佛語阿難。後末世時。有弟子作師懶墯。無有智慧。不精佛法。欲得人供養。行授人戒法。是為賣戒。阿諛隨人。見人貪殺。不與誡。見人嗜酒。不斷酒。謂多少可飲。如是教者。持人著泥犁中。阿難問佛。新發意者。值遇惡師。不曉不了。謂法當爾。至使信受其言。愚癡不解。更見名師。為可復重受戒不。佛言。於我法中曠大。極可得悔。更自懺洗。初發意時。心常矇冥。為惡師所誤。實自不知。更行受戒。始為入法。不知不曉時。非佛弟子。為是世間少善人耳。無有大功德)。善生長者。白佛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復當云何供養三寶。佛言。善男子。世間福田。凡有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報恩田者。所謂父母師長和尚。功德田者。從得煖法。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貧窮田者。一切窮苦困厄之人。如來世尊。是二種田。一報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種田。眾僧三種。一報恩田。二功德田。三貧窮田。以是因緣。菩薩已受優婆塞戒。當至心勤供養三寶。善男子。如來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應當至心。勤心供養生身。滅身。形儀。塔廟。若於曠野無塔廟處。常當繫念尊重讚歎。若自力作。若勸人作。見人作時。心生歡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多廣教眾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養已。於己身中。莫生輕想。於三寶所。亦應如是。凡所供養。不使人作。不為勝他。作時不悔。心不愁惱。合掌讚歎。恭敬尊重。若以一錢。至無量寶。若以一線。至無量線。若以一華。至無量華。若以一香。至無量香。若以一偈讚。至無量偈。若以一禮。至無量禮。若遶一帀。至無量帀。若一時中。乃至無量時中。若自獨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養佛法僧者。若我現在。及涅槃後。等無差別。涅槃經云。若於佛法。供養一香燈。乃至獻一華。則坐不動國。善守佛僧物。塗掃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歡喜心。亦生不動國。此則淨土常嚴。不為三災所動也(不動國。即東方阿閦佛國)。佛告善生。若供養僧。即是供養佛僧二寶。若觀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養三寶。若人施時。不求果報。即是供養無上菩提。具足成熟檀波羅蜜。修菩提道。能得未來無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智度論云。時佛姨母大愛道。以金色上上寶衣奉佛。佛勸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寶僧寶。福無多少。佛說偈言。若人敬愛佛。亦當敬愛僧。不當有分別。同皆為寶故。大莊嚴論云。眾僧功德海。無能測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讚。況餘一切人。而當不稱歎。廣大良福田。種少獲大利。是故於眾僧。耆老及少年。等心而供養。不應生分別。佛告善生。善男子。若人樂施。是人即壞五弊惡法。一者邪見。二者無信。三者放逸。四者慳貪。五者嗔癡。離是惡已。心生歡喜。因歡喜故。乃至獲得真正解脫。是人現在得四果報。一者一切樂見。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於四方。三者入大眾。時心無怖畏。四者一切善人。樂來親附。善男子。修行施己。其心無悔。是人若以客煩惱故。墮於地獄。雖處惡處。不饑不渴。以是因緣。離二種苦。一鐵丸苦。二鐵漿苦。若畜生身。所須易得。無所匱乏。若餓鬼身。不受饑渴。常得飽滿。若得人身。壽命色力安樂辯才。及信戒施多聞智慧。勝於一切。雖處惡世。不為惡事。惡法生時終不隨受。於怖畏處。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勝。復當深觀貧窮之苦。豪貴快樂。是故繫心常樂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財。見有求者。言無言匱。當知是人。已說來世貧窮薄德。如是之人。名為放逸。善男子。無財之人。自說無財。是亦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無不有。雖是國主。不必能施。雖是貧窮。非不能施。何以故。貧窮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棄蕩滌汁。施應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塵麨施於蟻子。亦得無量福德果報。天下極貧。誰當無此塵許麨耶。誰有一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諸人。應以食半。食於乞者。善男子。極貧之人。誰有赤裸無衣服者。若有衣服。豈無一綖施人繫瘡。一指許財。作燈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誰有貧窮。當無身者。如其有身。見他作福。身應往助。歡喜無厭。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時有分。或有與等。或有勝者。以是因緣。我受波斯匿王食時。亦呪願王。及貧窮人。所得福德。等無差別。善男子。如人買香。塗香。末香。散香。燒香。如是四香。有人觸者。買者。量者。等聞無異。而是諸香。不失毫釐。修施之德。亦復如是。若多若少。若麤若細。若隨喜心。身往佐助。若遙見聞。心生歡喜。其心等故。所得果報。無有差別。善男子。若無財物。見他施已。心不喜信。疑於福田。是名貧窮。若多財寶。自在無礙。有良福田。內無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貧窮。是故智者。隨有多少。任力施與。除布施已。無有能得人天之樂。至無上樂。是故我於契經中說。智者自觀。餘一揣食。自食則生。施他則死。猶應與之。況復多耶。善男子。智者當觀。財是無常。是無常故。於無量世。失壞耗減。不得利益。雖是無常。而能施作無量利益。云何慳惜。不布施耶。智者復觀世間。若有持戒多聞。持戒多聞因緣力故。乃至獲得阿羅漢果。雖得是果。不能遮斷饑渴等苦。若阿羅漢。難得房舍衣服飲食臥具病藥。皆由先世不施因緣。破戒之人。若樂行施。人是雖墮餓鬼畜生。常得飽滿。無所乏少。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脫。若持戒人。雖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瓔珞。若人欲求世間之樂。及無上樂。應當樂施。智者當觀生死無邊。受樂亦爾。是故應為斷生死施。不求受樂。復作是觀。雖復富有四天下地。受無量樂。猶不知足。是故我應。為無上樂。而行布施。不為人天。何以故。無常故。有邊故(無上樂。即無上涅槃樂)。善男子。施物已。兼化眾生。云何教化。見貧窮者。先當語言。汝歸能依三寶不。受齋戒不。若言能者。先受三歸。及以齋戒。後則施物。若言不能。復應語言。若不能者。汝能隨我說一切法無常無我。涅槃寂滅不。若言能者。當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後施。名大施主。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無上力。若以燈施。得淨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樂。若以舍施。所須無乏。善男子。智者施時。不為果報。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毗婆沙論云。若人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世。決定不逢刀兵災起。若以一訶子。起殷淨心。奉施病僧。於當來世。決定不逢疾疫災起。若一搏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起。是以尊者薄拘羅。昔受一不殺生戒。得五不死報。施病比丘一訶梨勒果。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樂。未嘗有病。今最後身出家。成阿羅漢。年百六十無疾。由施僧一果故。智度論云。一念中能行六波羅蜜。謂布施時。如法捨財。是檀波羅蜜。安住大善道中布施。不向二乘。是戒波羅蜜。慳等煩惱。及魔等來。不能動心。是忍辱波羅蜜。布施不息。是精進波羅蜜。攝心不散。無疑無悔。是禪波羅蜜。與者受者。乃至財物。俱不可得。是般若波羅蜜(檀者。施也)。又云。施有三種。一財施。二法施。三無畏施。持戒自檢。不侵一切眾生財物。是行財施。能種種說法。令其開悟。名為法施。眾生畏死。持戒不害。名無畏施。大丈夫論云。財施者。除眾生身苦。法施者。除眾生心苦。財施者。為得身樂。法施者。為得心樂。財施者。為眾生所愛。法施者。為世間所敬。未曾有經云。施食濟一日之命。施財物濟一世之乏。說法教化。能令眾生出世間道。法苑云。若以紙墨令人書寫。若自書寫如來正典。然後施人。令得讀誦。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來世中。得成上色。壽命延長。多饒財寶。身得大力安樂。獲無礙辯。信心明了。故知法施殊勝。過於財施。若聞法施過於財施。愚人不解。即便秘財唯樂讀經。若如是者。不如有人解心。布施一錢。勝如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故如來設教。意存解行。雙行方成佛果。阿毗曇甘露味經云。若施畜生。受百世報。若施不善人。受千世報。若施善人。受千萬世報。若施離欲凡夫。受千萬億世報。若施得道人。得無數世報。若施佛。得至涅槃。僧伽吒經云。大眾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幾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塵。如恒河沙等眾生。悉成十地菩薩。如是一切十地菩薩。所有功德。不如一佛功德之力。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常能至寺。親近諸比丘等。諮問法味。至心聽受。憶念不忘。能分別義。轉化眾生。是名優婆塞。自利利他。若不能習學。如是所說。輕慢比丘。為求過失。而往聽法。無信敬心。奉事外道。見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諸宿。是優婆塞。不名堅固。如法住也。若人為護舍宅身命。齋祀諸神。是人不名失歸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禮拜外道。是人即失三歸依法。若聞諸天有曾見佛。功德勝己。禮拜供養。是人不失歸依之法。或時禮拜天王。應如禮拜世間諸王。長者。貴人。耆舊。有德之人。雖復禮拜。所說邪見法。慎無受之。供養天時。當起慈心。為護身命。財物國土。人民恐怖。所說邪見。何故不受。智者應觀外道所說云。一切世間萬物。皆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天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業。而一切眾生作善惡業。以是業緣。自受果報。復說一切萬物。時節星宿。是自在天作。如是邪說。我云何受。智者了了。知是業果。云何說言。時節星宿。自在天作耶。以是因緣。智者不受外道邪錯之說。善男子。一切眾生。隨於業行。若修正見。受於安樂。修邪見者。受大苦惱。因修善業。得大自在。得自在已。眾生親近。復為宣說善業因緣。善業因緣。故得自在。一切眾生。皆由修善業因緣故。得受安樂。非年宿也。順正理論云。諸天神眾。於近事邊。無敢希求禮敬。如國君主。於比丘定無希求禮敬。懼損功德。及壽命故。如契經說。北方天王。請大目連。舍利弗等。五百聖僧。至自宮中。設供養已。請施頌願。復請曰。從今後。諸出家者。及在家近事等。至我廟中。一切皆應施我頌願。我等眷屬。亦從今時。專誠護持正法。令佛出家在家弟子。於一切時。恒無惱害。時尊者許其請所徧。告一切出家在家受佛戒者。至天廟中。皆應如法施天頌願。然未曾有令合掌敬禮。若近事樂禮天神。便與外道等無差別。愛樂邪徒。所作業故。由此方便。習近邪師。墮惡趣因。漸堅增盛。從此展轉。乃至多生。亦樂如是邪行。又若近事。禮敬天神。引多眾生。作大衰損。彼事天者。皆作是言。近事深閑佛教。今來禮敬我所事天。必於天神有懷敬信。善哉。我等無倒歸依。又世間諸樂正理者。推尋佛教。未究其真。觀此。便生僻執。謂佛教。似世間書傳。以不能辯真義理。乃令是人。還歸依諸天神眾。引如是等。無量眾生。令增邪執。名大衰損。又非近事繫天神。自是邪徒相率歸附。非出家人。皆應致敬。是故近事。不應禮敬一切天神(優婆塞戒。經許近事禮拜天神如禮國君等。不得信受其說。今順正理論。禮敬亦遮。天王尚不聽禮。況餘諸鬼神。今時有信受偽造玉皇寶告。三官經。七斗經。受生經等。豈不大錯。或曰經雖非真。可誘為善。寧有過耶。答曰。豈不聞乎。因地不真。果招紆曲。生生不獲正見。過誠非小。宜速省之)。優婆塞戒經云。善生白佛言。世尊。菩薩已受優婆塞戒。若有內外諸惡。不淨因緣。云何得離。佛言。應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則得離內外惡。不淨因緣。增長悲慧。大般若經云。佛告善現。菩薩摩訶薩。若晝若夜。常不遠離念佛作意。常不遠離聞法作意。由此因緣。隨諸國土。有諸如來。現說正法。即乘願力。往彼受生。或乘神通。而往聽法。由是因緣。此諸菩薩。生生之處。常不離佛。恒聞正法。無間無斷。無量壽經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往生極樂國。一一菩薩。已曾供養無數諸佛。次如彌勒者也。諸小行菩薩。及修習小功德者。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不但我剎。諸菩薩等。往生彼國。他方佛土。亦復如是。其第一佛。名曰遠照。彼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寶藏。彼有九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三佛。名曰無量音。彼有二百二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龍勝。彼有十四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六佛。名曰勝力。彼有萬四千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師子。彼有五百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八佛。名曰離垢光。彼有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億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無上華。彼有無數。不可稱計。諸菩薩眾。皆不退轉。智慧勇猛。已曾供養無量諸佛。於七日中。即能攝取百千億劫大士所修堅固之斯。法等菩薩。皆當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無畏。彼有七百九十億大菩薩眾。諸小菩薩。及比丘等。不可稱計。皆當往生。佛語彌勒。不但此。十四佛國中。諸菩薩等。當往生也。十方世界。無量佛國。其往生者。亦復如是。甚多無數。我但說十方諸佛名號。及菩薩比丘生彼國者。晝夜一劫。尚未能盡。我今為汝略說之耳。唐。慈愍三藏法師。躬往天竺。尋求梵本。訪善知識。深厭閻浮。乃自惟曰。何國何方。有樂無苦。何法何行。能速見佛。徧問天竺三藏學者。皆讚淨土。合於金口。愍聞已頂受。漸至北天竺。徤馱羅國。王城東北。有一大山。山有觀音像。愍。遂七日叩頭祈請。以斷食畢命為期。至七日夜。觀音空中。現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愍頂曰。汝若傳法。自利利他。惟有西方阿彌陀佛國。勸令念佛誦經。迴願往生。到彼國已。見佛及我。自當知淨土法門。勝過諸行。說已。忽然不現。又唐。法照法師。大歷二年。止衡州雲峰寺。慈忍戒定。為時所宗。忽於一日。鉢內。兩次現五色雲。雲中見有梵剎。題曰。大聖竹林寺。後詣五臺。見異光。果得竹林寺。方圓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是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流渠華樹。充滿其內。照入寺。至講堂。見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據師子之座。萬眾園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去聖時遙。知識轉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審修何法門。最為捷要。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種智。是故一切諸佛法。般若波羅蜜。甚深禪定。乃至諸佛。皆從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諸法之王。汝當念無上法王。令無休息。照。復問。當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若繫念。令念無間斷。決定往生。永不退轉。說是語已。二大聖。各舒金色手。摩照頂。為授記。照歡喜禮謝而退(念佛徃生法門。如大小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經等。及諸淨土典籍。廣明)。

  歸戒要集卷中

  歸戒要集卷下

    粵東鼎湖山沙門釋 弘贊在犙輯

  受八戒齋法

  僧祇律云。佛告諸比丘。今是齋日。喚優婆塞淨洗浴。著淨衣。受布薩。增一阿含經云。佛告優婆塞。當於八日十四日十五日。往詣長老比丘所。一一受八戒。一一受之。勿令失次。優婆塞戒經云。若優婆塞受持五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養三寶。得失意罪。故懺法云。月無六齋。懶墯之業。灌頂經云。雖持五戒具足。不於六日持八戒齋。猶華樹無果。婦人不產。種穀不滋。治生無利。折耗失本。更無衣幘。不持齋戒。無利如是。優婆塞戒經云。佛告善生長者。若有從他。三受三歸。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優婆塞齋。明相出時則失。是故。不得佛像邊受。要當從人。根本清淨。受已清淨。莊嚴清淨。覺觀清淨。念心清淨。求報清淨。是名三歸清淨齋法。若能如是歸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餘一切惡。悉皆消滅。若有難言。何緣五戒。盡形壽受。八戒齋法。一日一夜。當言。如來善知法相。通達無礙。作如是說。又如人重病。要須眾藥。和合治之。若少一種。則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眾生。亦復如是。具諸惡故。要眾戒。然後治之。若少一戒則不能治。大方便經云。受八齋法。應言一日一夜不殺等令言語決絕。莫使與終身戒相亂也。問曰。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一時受不。答曰。佛本制一日一夜戒。不得過限。若有力能受。一日過已。次第更受。如是隨力多少。不計日數。夫受齋法。必從他人邊受。於何人受。五眾邊受。婆沙論問曰。近住律儀。云何而得。答曰。從他教得。謂隨師教。自發誠言。恭敬受得。又受戒者。要隨師語如師語而說。方得受。若先自發言。或與師俱說。不得律儀。問曰。著何服飾。受此律儀。答曰。常所受用。衣服嚴具著之。皆得受。若為暫時莊嚴身者。必須棄捨。方受此戒。受時應齊一晝夜。不增不減。謂清旦時。從師受得。至明清旦。律儀便捨。問曰。若至午後。受此戒者。亦得戒不。答曰。應言不得。除先要期。月八日等恒受齋戒。彼有餘緣。午前不憶。食已方憶。深生慚愧。即請戒師。如法受者。亦得。薩婆多論云。夫受齋戒。要從他受。必無授者。但心念口言。自歸三寶。我持八戒。亦得。準此必無戒師。或師不識戒相。方聽自受。若近處有師。心生慢惰。不往從受。而自受者。亦不得戒。如俱舍論云。若不恭敬。不發律儀。若不如法受者。但生妙行。不發律儀。增一阿含經云。若受八關齋。先須懺悔前罪。然後受戒(應如是懺悔言)。

  我某甲。從無始生死已來。至於今日。身業不善。殺。盜。婬。口業不善。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業不善。貪欲。瞋恚愚癡邪見。如此眾罪。今向十方諸佛。諸大菩薩。得道賢聖。現前師僧。求哀懺悔(三懺已。教作如是受言)。

  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女人。即云優婆夷)。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次受三結)。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如來至真等正覺。是我世尊(三說已。次受戒相)。

  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  如諸佛盡壽。不偷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偷盜。  如諸佛盡壽。不婬欲。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欲。  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  如諸佛盡壽。不飲酒。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飲酒。  如諸佛盡壽。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我某甲一日一夜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  如諸佛盡壽。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  如諸佛盡壽。不坐高廣大牀。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坐高廣大牀。  如諸佛盡壽。不非時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非時食。

  (阿含經云。如上次第授已。當教發願。智度論云。當發願言)。

  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名為布薩。願持是福。不墮三惡八難。亦不求輪王梵王。世界之樂。願斷諸煩惱。逮得薩雲若。成就佛道(若欲兼報四恩。求生淨土者。當作如是發願言)。

  我今以此八關戒齋功德。四恩總報。三有齊資。普與眾生。同生淨土(梵網經云。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

  增一阿含經云。若男子女人。欲得八關齋。離諸苦者。得盡諸漏。入涅槃城。當求方便。成此八齋。人中榮位。不足為貴。天上快樂。不可稱計。欲求無上之福者。當求此齋。欲生六欲天。色。無色界天者。當持此齋。欲求一方。二方。三方。四方。天子。轉輪聖王位者。亦獲其願。欲求聲聞。緣覺。佛乘者。悉成其願。吾今成就。由其持戒八戒。十善。無願不獲。大論問云。五戒。一日戒。何者為勝。答曰。有因緣故。二戒俱等。但五戒終身持。八戒一日持。又五戒常持。時多而戒少。一日戒時少。而戒多。若無大心。雖復終身持。不如有大心。持一日戒。譬如輭夫為將。雖復將兵終身。卒無功名。若英雄奮發。禍亂立定。一日之勳。名葢天下。八戒比於餘戒。亦復如是。成實論云。八戒優婆塞者。秦言善宿男。是人善心。離破戒宿故。諸經論中。或名清信士。或言近佛男。或云近住男。優婆夷則云清信女。近佛女。也。報恩經云。若破八戒中重戒。後更受八戒。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或受大戒。及禪戒。無漏戒。一切不得。此中戒相。持犯。如前五戒中說。唯五戒制離邪婬。此中全斷婬欲為異。後之三戒。不著香華鬘。不香塗身者。謂不以諸華貫之為鬘。名香為末。塗飾薰佩。及莊嚴衣具等。不歌舞倡伎。不往觀聽者。謂不自習歌曲戲舞。作諸妓樂。樗蒲圍棋等。及他人作時。亦不往觀聽。不坐高廣大牀者。謂不坐臥過限。嚴麗莊校牀座等。如阿含經云。牀梐下。足高尺六。非高。濶四尺。非廣。長八尺。非大。越此量者。方明高廣大牀(此是周尺)。復有八種牀。初四約物辯貴。體不合坐。下四約人辯大。縱令地鋪。擬於尊人。亦不合坐。一金牀。二銀牀。三牙牀。四角牀。五佛牀。六辟支佛牀。七羅漢牀。八師僧牀。不非時食者。謂不過日中噉嚼五穀瓜果等。若日過西一線。即名非時。經云。諸天早食。佛日中食。畜生日西食。鬼神夜食。今受八戒。斷六道因。學佛中食。以表中道。離二邊過故。食訖。須嚼楊枝。淨水潄口。去中餘津。若不嚼楊枝。口中餘津尚存。即犯非時。如無楊枝。除毒樹。一切桃槐苦澀等樹。皆可用之。今此八戒。諸經論中。或名八關齋戒。或名八齋戒。或名八支戒。以第六第七戒。合為一支。謂同於莊嚴處轉。故名八支。或名八種長養功德法。名雖不一。而戒則同。謂以前八法。名為關戒。後一不非時食。名之為齋。關謂關閉八惡。不起諸過。齋以齊中為義。即是禁止八惡。令修中道也。復有釋云。齋者。齊也。謂禁止六情。不染六塵。齊斷諸惡。具修眾善。故名齋也。大方便經云。優波離。白佛言。夫八齋法。通過中不食。乃有九法何以八事得名。答曰。齋法過中不食為體。八事助成齋體。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法。是故言八齋。不云九也。成實論云。何故正離八事耶。謂此八是門。由此八法。離一切惡。是中四是實惡。飲酒是眾惡門。餘三是放逸因緣。是人離五種惡。是福因緣。離餘三種。是道因緣。婆沙論問曰。八支律儀。幾是尸羅支。幾是不放逸支。幾是遠離支。答曰。五是尸羅支。謂離害生命。乃至離飲酒。一是不放逸支。謂離非時食。餘二是遠離支。又前四是尸羅支。離性罪故。第五是不放逸支。雖受尸羅。若飲諸酒。心便放逸。不能護故。後三是遠離支。以能隨順厭離心故。厭離能證律儀果故。此之八戒。名近住律儀。謂近阿羅漢住以受此律儀。隨學彼故。或名長養。長養在家善根。令近出家善根住故。此近住律儀。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如自在者。受此戒者。有厨人欲殺生命。擬充所食。彼便告曰。我今受戒。不得殺生。留待明朝。殺充所食。如刑戮等。亦爾。如是名為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不淨。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業道淨。而近分亦淨。而惡尋思之所損害。謂欲尋思。瞋尋思。害尋思。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業道近分俱淨。非惡尋思之所損害。而不攝受正念。謂六隨念(佛。法。僧。戒。施。天)。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或有根本俱淨。非惡尋思。攝受正念。而不回向解脫。為求生天欲樂等。故受持戒。世尊說彼所受戒。雖是勝業。而不獲大果。若有根本業道淨。乃至回向解脫。世尊說彼所受戒。是殊勝業。能獲大果。由此應知。隨心優劣。所獲報殊。當發大心。以求勝果。故八長養功德經。受戒已。發願言。我持戒行。莊嚴自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復說偈曰。我發無二最上心。為諸眾生不請友。勝菩提行善所行。成佛世間廣利益。願我乘是善業故。此世不久成正覺。說法饒益於世間。解脫眾生三有苦。優婆塞戒經云。若有人以四大寶藏。滿中七寶。持布施人。所得功德。不如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得無量果報。至涅槃樂。彌勒出時。百年受齋。不如今日五濁世中。一日一夜持齋。無量壽經佛言。汝等廣植德本。布恩施惠勿犯道禁忍辱。精進。一心。智慧。轉相教化。為德立善。正心正意。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極樂世界。為善百歲。齋法經云。譬如天下十六大國。滿中眾寶。不可稱說。不如一日受佛齋法。比其福者。十六大國。為一豆耳。雜譬喻經云。一日持齋。有六十萬歲糧。非時不食。復有五福。一少病。二身安。三少婬。四少睡。五生天識宿命。墮舍迦經。云。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奉持八齋。一日一夜。福不可計。若賢善人。急欲得阿羅漢道。若佛道者。生天者。端其心。一其意。一月十五日。或二十日。受齋大善。大智度論云。若十二月。一日至十五日。受持此戒。其福最多。此是如來現大神通日也。問曰。何故六日受八戒修福德。答曰。是日鬼神逐人。欲奪人命。疾病凶衰。令人不吉。以劫初聖人。教人持齋修善治福。以避凶衰。是時齋法。不知受八戒。直以一日不食為齋。後佛出世。始教一日一夜。如諸佛受持八戒。過中不食。是功德。將人至涅槃樂。四天王經中。佛說月六齋日。天使者太子。及四天王。自下觀察眾生。不布施持戒。孝順父母者。便上忉利天。以啟帝釋。帝釋諸天心皆不悅。說言。修羅種多。諸天種少。若布施持戒。孝順多者。諸天歡喜。說言。天眾增益。修羅減損。涅槃經云。佛告大王。波羅柰國。有屠兒名曰廣頞。於日日中。殺無量羊。見舍利弗。即受八戒。經一日一夜。以是因緣。命終得為北方天王毗沙門子。如來弟子。尚有如是大功德果。況復佛也。賢愚經云。阿槃提國中。有一老婢。晨夜走使。不得安處。小有違失。便受鞭捶。衣不蔽形。食不充口。年老困悴。思死不得。持瓶詣河取水。思惟是苦。舉聲大哭。時迦旃延尊者。來至其所。問言。何以悲泣懊惱乃爾。白言。尊者。我既年老。恒執苦役。加復貧窮。衣食不充。思死不得。以故哭耳。尊者言。汝若貧者。何不賣貧。婢言。貧那得賣。誰當買貧。尊者言。貧實可賣。如是至三。婢言。苟貧可賣。我宜問方。大德。貧云何賣。尊者言。審欲賣者。一隨我語答言諾。尊者告言。汝先洗浴。洗已。告言。汝當布施。白言。尊者。我極貧困。身無手許完納。唯有此瓶是大家許。當以何施。尊者即持鉢與之。汝持此鉢取少淨水。如教取來奉上尊者。尊者受已。尋為呪願。次教受八戒齋。後教念佛種種功德。問言。汝有住止處不。答言。無也。若磨時。即磨下臥。舂炊作使。即臥其中。或時無作。止宿糞堆。尊者言。汝好持心。恭謹走使。莫生嫌恨。自伺大家。一切臥竟。密開其門。於門曲內。敷淨草坐。思惟觀佛。莫生惡念。時老婢奉教歸家。依敕施行。於後夜中。即便命終。生忉利天。大家蚤起。見婢命終。瞋曰。此婢恒常不聽入舍。今暮何故乃於此死。即使人草索繫脚。拽至林中。此女既生天上。與五百天子娛樂。時舍利弗在忉利天。問言。汝因何福。生此天中。答言。不知。舍利弗借其道眼。觀見故身。生天因緣。由迦旃延。即將五百天子。來至林中。散華燒香。供養死屍。諸天光明。照曜村林。大家見變。怪其所由。與眾詣林觀看。見諸天子。供養此屍。即問天曰。此婢醜穢。生存之時。人猶惡見。況今已死。何故諸天。而加供養。時天子具說本末。生天因緣。即皆迴詣迦旃延所。尊者。為諸天人。廣說妙法。所謂施戒生天之論。欲不淨法。出離為樂。時彼天及五百天子。得須陀洹果。飛還天宮。時在會眾。聞法已。各獲道迹。乃至四果。莫不歡喜奉行(迦旃延。以天眼觀見此婢。餘有一夜命在死即墮落地獄。受無量苦。故徃度之)。法句喻經云。東方有國名鬱多羅波提。有婆羅門五百人。相率欲詣恒水邊。三祠神池。沐浴垢穢。裸形求仙。路由大澤。迷不得過。中路乏糧。遙見一大樹。如有神氣。想有人居。馳趣樹下。了無所見。舉聲大哭云。饑渴委厄。窮死斯澤。樹神現身問曰。道士。那來。今欲何行。同聲答曰。欲詣神池。澡浴望仙。今日饑渴。幸哀矜濟。樹神舉手。百味飲食。從手流溢。給眾飲食。皆得飽滿。其餘飲食。足供路糧。臨別。詣神請問曰。本行何德。致此巍巍。神曰。吾本所居。在舍衛國。時國大臣。名曰須達。飯佛眾僧。於市買酪。無提酪者。倩我提之。住到精舍。使我斟酌訖行澡水。儼然聽法。一切歡喜。稱善無量。時我奉齋。暮還不飡。婦怪問我。不審何恨。我曰。不恨也。見長者須達飯佛。請我奉齋。齋名八關。時婦瞋忿言曰。瞿曇亂俗。奚足採納。君毀遺則。禍從此興。踧迫不已。便共俱食。時我壽盡。神來生此。為此愚婦。破我齋法。不卒其業。來生斯澤。作此樹神。提酪之福。手出飲食。若全齋法。應生天上。封受自然。即為五百人。而說頌曰。祠祀種禍根。日夜長枝條。唐苦敗身本。法齋度世仙。按賢愚經及百緣經云。昔迦葉佛滅度之後。遺法垂末。有二梵志。到比丘邊。俱受八戒。一願生天。一願作國王。願生天者。歸家。婦呼共食。夫言。向受佛齋。過中不食。婦曰。君是梵志。自有戒法。何緣乃受異道之齋。今若相違。不共我飯。當以斯事語諸梵志。擯汝不與會同。夫聞恐怖。便與婦非時而食。由破齋故。後生龍中。其願作王者。持齋完具。得生王家。作大國王。時王園中。多有甘果。守園之人。日日奉送。其人後時。於園泉中。得一異柰。色香甚美。便作是念。我每出入。常為門監所遮。當以此柰與之。門監得已。奉貢黃門。黃門納竟。轉上夫人。夫人得柰。復用獻王。王食此柰。甚覺甘美。便問夫人。展轉相推。到守園人。王即喚來。而責之曰。如此美柰。何為不送。乃與他人。園人於是具陳本末。王瞋語言。自今以後。常送斯柰。園監啟王。此柰無種。何由可辦。王曰。若不能得。當斬汝身。其人還園。舉聲大哭。其龍先身與王共受齋故。生於王園泉中。時龍變身為人。從泉而出。問其哭由。園監具說。龍聞入水。以金盤盛柰出泉。遣持奉王。并說吾意。云吾及王。本是親友。昔在世時。俱為梵志。共受八戒。各求所願。汝戒完具。得為人王。吾戒不全。故生龍中。今欲奉八關齋法。求捨此身。當為吾覓八關齋文。持來與我。若其相違。吾覆汝國。用作大海。園監以柰奉王。具說龍意。王聞甚憂。良由時世無佛。法又滅盡。齋文難得。有一大臣。王敕之曰。龍索齋法。仰卿得之。若不得者。吾當殺卿。大臣歸家。甚懷憂惱。臣父見子。面色不悅。問知委由。其父語曰。吾家堂柱。每放光明。試破看之。必有異事。尋即破之。得經二卷。一是十二因緣。二是八關齋文。得已奉王。王得歡喜。自送與龍。龍得此經。便用好寶贈王。王及於龍。重修八戒。壽盡生天。同共一處。至釋迦如來出世。從天來下。至於佛所。佛為說法。時二天子。俱得須陀洹果。還歸天上。從是已往。畢得涅槃(按此八戒。無論已受五戒。未受五戒。皆得受之。或六齋日。自[言*(廷-壬+旦)]日。或父母生日。諱日等。皆可受持。以資福慧。為出世之基。菩薩處胎經云。八關齋戒者。是諸佛之父母。謂由出生諸佛故也。若受戒已。或遇破戒難緣相逼。寧可捨戒已。然後作之。不得犯戒罪。後還得受戒。欲捨戒時。無問出家在家人邊。但向一人言。我今捨八戒不持。一說。即成捨)。

  歸戒要集卷下(終)

  三歸音釋

如來

  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梵音具云。佛陀。此云覺。功成妙智。道登圓覺。故名為佛。葢窮理盡性。大覺之稱也。覺具三義。謂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肇法師曰。生死長夜。莫能自覺。自覺。覺他者。其為佛也。福慧具足。金身丈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巍巍堂堂。眾聖之師。四生之慈父也。

世尊

  佛有無量德。亦有無量名。今以十號德具。為物欽重。天上人間。所共尊故。故曰世尊。

  音炒。熬米麥磨為粉屑也。

三昧

  此云正定。

  梵音具云僧伽。此云眾。謂清淨和合眾。乃四比丘已上之稱。受持如來二百五十大戒。所謂禁戒守真。威儀出俗。故名僧也。

呵梨勒

  此云天主持來。此果為藥。功用至多。無所不入。俗名訶子。

五比丘

  一憍陳如。二馬勝。三跋提。四婆敷。五拘利。

四諦法輪

  苦集滅道也。

阿羅漢

  此云無著。亦云不生。又名應真。謂一切煩惱斷盡。於後世中。不受生死果報。應受一切人天供養故。

耶舍伽

  此云寶稱。

舍利弗

  此云身子。

目犍連

  此云釆菽氏。二人共領五百門徒。從佛出家。俱成阿羅漢。

三迦葉

  一優樓頻螺迦葉。二伽耶迦葉。三那提迦葉。此三兄弟。領一千徒弟。俱從佛出家。成阿羅漢。

須跋陀羅

  此云善賢。年一百二十歲。聞佛涅槃。來至佛所。聞法悟道。出家成阿羅漢。

梵志

  梵語婆羅門。此云淨行。亦云梵志。梵者淨也。謂是梵天之苗裔。唯天竺國有。餘國所無。其種別有經書。世世相承。以道學為業。如此方儒宗。或出家。或在家。多恃己道術。我慢人也。

四不壞信

  歸依三寶。并正法也。

釋迦文

  梵語釋迦。此云能文。是此方之言。義名能儒。亦名能仁。是姓也。號牟尼。此云寂默。

三世佛

  三世者。過去。未來。現在。

五分所成

  一戒。二定。三慧。四解脫。五解脫知見。佛以此五法成身。即五分法身。

學無學

  學。即初果。二果。三果聖人。有餘煩惱。尚須學斷。故名為學。四果阿羅漢。煩惱斷盡。故名無學。

貝葉

  梵語貝多。此云岸形。其葉長廣。其色光潤。凡所書寫。皆采用之。

三藏聖教

  經。律。論。

十二部經

  一契經。二重頌。三授記。四孤起。五無問自說。六因緣。七譬喻。八本事。九本生。十方廣。十一未曾有。十二論義。

三智

  一一切智。謂於一切內外諸法。能知能解。是聲聞緣覺之智。二道種智。謂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根。是菩薩之智。三一切種智。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諸佛之道法。知一切眾生之因種。此是佛智也。

三諦

  三者。空。假。中也。諦者。審也。謂諦審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是真諦。真即真空。泯一切法之謂也。即假是俗諦。俗即世俗。立一切法之謂也。即中是中諦。中即中正。統一切法之謂也。

三乘

  一菩薩。二緣覺。三聲聞。

七眾

  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彌。五沙彌尼。六優婆塞。七優婆夷。

四向

  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

四得

  四果聖人。

六神通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徹照無礙。故名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盡通。

世間八法

  一利。二衰。三毀。四譽。五稱。六譏。七苦。八樂。

五德離身

  亦名五衰相。一寶衣垢穢。二寶冠華萎。三腋下汗流。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

天帝釋

  梵語釋提桓因。此云能天主。謂能為三十三天主也。姓憍尸迦。

忉利天

  梵語忉利。此云三十三。是欲界第二天。居須彌山頂。四面各有八天。帝釋居中。共為三十三也。

阿惟越致

  此云不退轉。證無生法忍菩薩。乃得不退轉地。

毗婆尸

  此云勝觀。

  音欲。賣也。

南無

  此云歸依。歸是反還之義。謂反邪歸正也。依是依憑。謂憑三寶得出三塗。及三界故。亦云歸命。謂心馳散六塵。令舉自命根。還歸本源。故曰歸命。又舉自身命。歸投三寶。即以三寶為所歸。所歸以救護為義。如大方便經云。譬如人有罪於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求無畏。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繫屬於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三寶。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

摩尼

  此云離垢。即如意珠寶也。

涅槃

  此云圓寂。德無不備。謂之圓。障無不盡。謂之寂。舊云不生不滅。乃三乘聖人所證者。

阿修羅

  此云非天。亦云無端正。男醜女端正故。宮殿園林七寶所成。居大海底。常與天鬥。

摩竭魚

  此云鯨魚。眼如日月。齒如白山。口如赤谷。所謂吞舟魚也。

毗尼

  此云善治。謂自治貪瞋癡。亦能治眾生之惡。即律藏也。

阿毗曇

  此云無比法。即論藏也。

阿含

  此云教。亦云法歸。謂萬法之淵府。總持之林苑。乃大小乘教之通號。而小乘中別出四部。一增一阿含。二長阿含。三中阿含。四雜阿含。

阿鼻地獄

  亦云阿毗。此云無救。亦云無間。罪人在中。一劫受苦不可救。而無彈指頃息苦故。在贍部洲下。第八重。縱廣八萬由旬。一人多人。皆徧滿其中。

阿難

  此云慶喜。是佛從弟。出家侍佛。為傳燈二世祖。

南贍部洲

  此云勝金洲。其土南狹北廣。縱廣七千由旬。居須彌山南。

舍利

  三乘聖人身骨。皆名舍利。

西牛貨洲

  彼土多牛。以牛為貨故。其土縱廣八千由旬。形如滿月。居須彌山西。

東勝身洲

  勝南贍部洲故。其土東狹西廣。形如半月。居須彌山東。

北俱盧洲

  此云勝處。其土方正。縱廣一萬由旬。居須彌山北。

辟支佛

  此云緣覺。悟十二因緣得道。中乘聖人。

十善

  身不殺。盜。婬。口不妄言。綺語。兩舌。惡口。意不貪。瞋。邪見。

沙彌

  此云求寂男。出家稟受十戒。

沙彌尼

  此云求寂女。受持十戒。

式叉摩那

  此云學法女。於二年中。修學六法。然後受比丘尼戒。

比丘尼

  此云乞士女。稟受三百四十八戒。

比丘

  此云乞士。外以乞食資身。福利檀越。內以乞法資心。而長慧命。稟受二百五十大戒五戒音釋。

至真等正覺

  如來斷盡一切煩惱。令身口意清淨。無染無著。無虗妄。故名至真。以一切平法。開覺一切眾生。成無上覺。故名等正覺。

三惡道

  亦名三塗。謂地獄。餓鬼。畜生。

自在天

  梵語婆舍跋提。此言他化自在。謂奪他所化而自娛樂。別行疏云。是欲界頂天。假他所作。以成己樂。即魔王也。若大自在天。則居色界頂。字威靈帝。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云無上正等正覺。乃諸佛所證之道。

三十六失

  善惡所起經云。飲酒三十六過。一資財散失。二現多疾病。三因與鬥諍。四增長殺害。五增長瞋恚。六多不遂意。七智慧漸寡。八福德不增。九福德轉減。十顯露秘密。十一事業不成。十二多增憂苦。十三諸根闇昧。十四毀辱父母。十五不敬沙門。十六不信婆羅門。十七不尊敬佛。十八不敬僧法。十九親近惡友。二十捨離善友。二十一棄捨飲食。二十二形不隱密。二十三婬欲熾盛。二十四眾人不悅。二十五多增語笑。二十六父母不喜。二十七眷屬嫌棄。二十八受持非法。二十九遠離正法。三十不敬賢善。三十一違犯過非。三十二遠離圓寂。三十三顛狂轉增。三十四身心散亂。三十五作惡放逸。三十六身謝命終。墮大地獄。受苦無窮。

五陰

  色。受。想。行。識。

五欲

  色。聲。香。味。觸也。又財色名食睡。亦名五欲。

五葢

  一貪欲。二瞋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葢也。

五神通

  如上六神通。除漏盡通。

五道

  一天。二人。三地獄。四餓鬼。五畜生。

黠慧

  上音轄。堅慧也。

閻羅王

  此云雙王。地獄主也。贍部洲下。過五十那由他。是其住處。

伊羅鉢龍王

  伊羅鉢。此云臭氣。樹名也。此龍迦葉佛時。作比丘。因折此臭樹葉。遂墮龍中。頭上生此臭樹。受大苦惱。因以為名。

四等果人

  一須陀洹果。二斯陀含果。三阿那含果。四阿羅漢果。

四禪

  初禪定。二禪定。三禪定。四禪定。梵語禪那。此云靜慮。

四空定

  一空處定。二識處定。三無所有處定。四非非想處定。

阿那般那

  此云出息入息。即數息觀也。

酒澱

  音電。

橫罹

  音離。遭也。

一天下

  即南贍部洲也。

果蓏

  音裸。在木曰果。在地曰蓏。即蔓生者。

旃陀羅

  此云屠者。即屠殺手。

摴蒱

  上音樞。下音蒲。老子入胡作。今人擲之為戲。

泥犁

  此云無有。謂無有喜樂。或言無赦處。即地獄也。

煖法

  如人以木鑽火。火雖未出。先得煖相。譬行者修四諦觀。以定資慧。加功用行。以智慧火。燒煩惱薪。雖未得無漏之智。已得智火前相。故名煖法。若觀行轉明。善根無退。見道即證須陀洹果。

檀波羅蜜

  梵音檀。此云施。波羅蜜。此云到彼岸。

  音團。

四天下

  即四大部洲。

頌願

  即經中佛所說偈。呪願於彼。令得善利。如有頌云。世間五欲樂。或復諸天樂。若比愛盡樂。千分不及一。由集能生苦。因苦復生集。八聖道能超。至妙涅槃處。所謂布施者。必獲其義利。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八戒音釋。

布薩

  此云淨住。又云天語淨住。人語或云精進。亦云長養。通僧及俗。俱稟修行。所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八日十四日十五日

  此以上半月。下半月。各三日言之。下半月。二十三日。即上半月初八日。二十九。三十日。即上半月。十四。十五日。此名六齋日。

尸羅

  此云清涼。即戒之別名。謂能持戒。則貪瞋癡諸煩惱。得清涼故。

明相出時

  謂日未出前二刻也。又云觀見手掌文時。

五眾

  即出家五輩。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彌。五沙彌尼。

三惡八難

  三惡。即三惡道。八難者。前三即三惡道。四長壽天。壽五百劫。外道得無想定。故生其處。五北俱盧洲。六盲聾瘖瘂。七世智辯聰。謂世人邪智聰利。躭習外書。不信出世正法。八生在佛前佛後。此八者皆不得見佛聞法。故稱為難也。

輪王

  輪王有四。金輪王化被四洲。銀輪王則政隔北俱盧洲。銅輪王則除北俱盧。及西牛貨洲。鐵輪王則唯贍部洲。此四輪王將即大位。隨福所感。有大輪寶。浮空來應。則感有金銀銅鐵之異。故為四焉。

梵王

  居色界。初禪二禪中間。統小千界。

薩雲若

  此云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薩雲若。

四恩

  一父母恩。二眾生恩。謂無始劫來。一切眾生。輪迴六道。於多生中。互為父母故。三國王恩。四三寶恩。三寶是良福田。能令眾生。出生死苦。至涅槃樂。

三有

  謂欲界。色界。無色界眾生。有生有死故也。

六欲天

  一四王天。二忉利天。三夜摩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

色無色界天

  色界。即四禪天。無色界。即四空天。

聲聞

  修四諦法。證得小乘四果。

緣覺

  梵名辟支佛。如前釋。

  音曼。貫花以嚴身首也。

五濁惡世

  一眾生濁。謂諸眾生。不畏惡業果報。不修善法。二見濁。謂邪見增盛。不修善道。三煩惱濁。謂諸眾生。多諸愛欲。貪瞋癡盛。惱亂心神。四命濁。謂人壽轉減。百歲者稀。以惡業增故。三十二十十歲。壽數長短不定。五劫濁。謂刀兵。饑饉。疾疫。三災起時。眾生更相殺害也。

迦旃延

  此云文飾。亦云不定。

四果

  即上四果等人。

菩薩

  梵語具云菩提薩埵。今人尚略。故云菩薩。菩提。佛道也。薩埵。此云大心眾生。謂有大心入佛道也。又薩埵。名成眾生。謂用佛道成就眾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