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續藏經 慈悲道場水懺法科註

 清 西宗集註

慈悲道場水懺原敘

  凡謂聖教制作。未有無所感而為之者也。昔唐懿宗時。有悟達國師知玄者。邂逅迦諾尊者於京師叢林。尊者化身。示迦摩羅疾。眾皆嫌惡。惟知玄師殷勤顧問。略無厭色。欲分袂。尊者感其風義。祝之曰。向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九龍山相詣。其山有松為誌。無何知玄師以道德昭著。懿宗親臨法席。稱為國師。復賜沉香為座。恩渥甚厚。自爾忽生人面瘡於膝上。眉目口齒俱備。每以飲食餧之。則開口吞啖。與人無異。徧召名醫。皆不能治。因記昔日尊者之語。入山相尋。果見二松於煙雲間。即趍其所。崇樓廣殿。金碧交輝。尊者顧接甚歡。遂以所苦告之。尊者曰。無傷也。巖下有泉。濯之當愈。命童子引至泉所。方掬水間。其瘡大呼曰。且未可洗。師曾讀漢書袁盎晁錯傳乎。師曰曾讀。既曾讀。寧不知盎斬錯於東市。其冤為何如哉。累世求報於師。而師為十世高僧。戒律精嚴。報不得其便。今師受人主寵遇。過奢名利心起。於德有損。故能害之。師即袁盎。吾即晁錯也。適蒙迦諾尊者洗我以三昧法水。自此不復與師為冤矣。國師凜然。魂不住體。其痛徹髓。絕而復甦。瘡亦不見。回顧殿宇。忽然如失。師遂卓菴於所。修懺文三卷。由歷劫因果之不昧。舉世受報之有徵。葢取三昧水。洗冤業為義。故名曰水懺。

  緣起文

  恭聞水懺僧寶建言。迦諾尊者。澍三昧中之法流。悟達國師。洗十生前之罪垢。觀心空處。隨形孽影全消。掬水灌時。劇報惡瘡尋滅。已釋生生莫解之冤。必懺佛佛無赦之罪。譬如藥中。服其善見。是病皆瘳。照中耀其神光。無幽不燭者矣。玄公既感遇聖師。願施仁末世。由是錄諸佛之洪名。采羣經之玄義。俾展演者。轉冤家如眷屬。敬禮者。變罪藪為福田。茲者要祈業海波平。仰叩覺王。必蒙加被。

  例言

  六經之有註疏。內典之有譯解。由來久矣。顧註經多。而註懺少。此何說歟。竊以竺乾立教。既開懺悔一門。則懺從何懺。悔從何悔。必當使懺文大義。綱舉目張。肌分擘解。然後四眾聞之。心地頓開。言言有會。科註之役 師。正欲如上所說。肩仔勿辭也。至其寒暑罔間。既竭苦心。而證據則援引諸經。攷究又悉。本大藏即或有未註。或云再考者。皆係闕疑。初非忽略。講過又講之。疵固無庸。其重複杜撰臆見之陋。絕未敢為私增。

  懺文。文有長短。註亦詳略不齊。今科註長段處。既依總科。分為段落。其短段註法。恐前後繙檢。猝難理會。槩遵藏本。諸品經典。少指頭緒。覽者徐可得之。以云挂一漏萬。則不敢辭。若言飾智炫奇。失之遠矣。

  憶師業儒授經。即留心內典。後因家難洊至。拋棄世緣。禮 超凡大師於金峨授記。為賢首法嗣。雖常隨大師之請都講執事。如陳婆渡與江心定橋。洎今龍住。皆躳自陞座者也。科註之成。 師固夙有弘願。然起於某年某月者。嚮未前聞。竣於丁卯年臘月者。因師病篤。絕筆註懺。高閣未及啟講。不無遺哀。但素衷少遂。而法寶流通。繼往開來。亦窺見一斑矣。

  懺文三卷。首簡俱有贊佛偈四句。今首兩卷不註。獨註末卷。 師遵古本科註。仍註末卷。不及註者。病篤而止。識者幸勿附和忌嫉吾師者。翻前刻心經脫略之案。妄肆譏評。要當自具重瞳。萬母為彼魔嬈。

  內典難字向俱音註。極易攷詳。然亥豕魯魚舛譌正復不免。今科註悉本字彙。細心訂核。繕寫工梓。既便唪持。亦通書法。一切音韻筆畫。務歸典雅。並不侏[仁-二+离]。捐資剞劂。固 佛祖之光明。隨力捨施。亦檀那之福慧。卷內如心蓮湯子。首先頓施。外其四眾。兩錢分計。咸各彙登。刻之卷首。洵與受報酬之盛舉矣。若 師高足。唯一匍匐。善門錙銖。不爽總期。

  龍象永耀。貝葉常榮。勞不可忘。名應均附。

  旹在康熈己巳初秋穀旦

  傳人龍伯寅  倪培基筦生  湯建章心蓮  楊靈伊即中  徐行睿二魯  周嗣炳旦如  聞靈瑞璘友

  同識

  釋本生契山  寂乾行觀  成式蓮因  重隆祖定

  同校

  水懺總科

水懺科大分分(二)

  初總出懺名二正陳懺文(二)

初敘述分(二)

初證信(二)

  初序說懺由(一切)  引經證成(良以)

二發起(四)

  初略序罪因(凡夫)  二泛指罪相(不信)  三約懺三世(過去)  四求證佛聖(是故)

二正說分(二)

初懺悔門(三)

初標章總示三障(三)

  初顯益勸歸(禮諸)  二示相令懺(是故)三略陳罪相(二)

  初起障之因(今日)二除障之緣(三)

  初列數定名(然其)  二勸修獲益(所以)三運心審滅(四)

  初另標七種(是故)  二徵名列類(何等)三牒名別釋(七)

初慚愧(三)

  初牒(第一)  二釋(自惟)  三結(此實)

二恐怖(三)

  初牒(第二)  二釋(此是)  三結(如此)

三厭離(三)

  初牒(第三)  二釋(相與)  三結(生死)

四發心(三)

  初牒(第四)  二釋(經言)  三結(欲得)

五平等(三)

  初牒(第五)  二釋(於一)  三結(以分)

六報恩(三)

  初牒(第六)  二釋(如來)  三結(我等)

七性空(三)

  初牒(第七)  二釋(罪無)  三結(故知)

四結上勸誡(二)

  初勸如法之得(生如)二誡不如法之失(三)

  初反明誡怠(若復)  二引喻誡迷(且復)  三引經誡覆(經中)

二追前略釋三障(二)

  初由藉(所言)  二結懺(是故)

三分章廣釋三障(三)

初煩惱障(六)

初推煩惱根本(四)

  初標障所起(第一)  二因申三毒(意業)  三果感五趣(是故)  四結令懺悔(是故)

二出煩惱過患(二)

  初諸聖所呵(夫此)  二結令懺悔(是故)

三明煩惱造罪(二)

初列數分懺(六)

初三數(四)

  初明時處(某等)  二列相(或因)  三結罪(如是)  四陳懺(今日)

二四數(四)

  初明時(又復)  三結罪(如是)  二列相(或因)  四陳懺(今日)

三五數(四)

  初明時(又復)  二列相(或因)  三結罪(如是)  四陳懺(今日)

四六數(四)

  初明時(又復)  二列相(或因)  三結罪(如是)  四陳懺(今日)

五七數(四)

  初明時(又復)  二列相(或因)  三結罪(如是)  四陳懺(今日)

六總數(四)

  初明時(又復)  二列相(或因)  三結罪(惱亂)  四陳懺(今日)

二發願總懺(二)

  初承前申願(願某)  二禮佛結願(發願)

四示煩惱懺悔(四)

  初承前起後(禮諸)二立懺之意(五)

  初牒名(夫論)  二釋義(本是)  三出過(人之)  四誡覆(但智)  五獲益(若能)

三行懺之法(二)

  初策三業(若欲)二發二心(三)

  初標舉(生二)  二念無常(一者)三念正法(二)

  初不修善(二者)二復造惡(五)

  初諸聖難瞞(而今)  二怨證莫解(夫論)  三業無可隱(如經)  四報無人代(於是)  五策勵及時(我等)

  四結令懺悔(是故)

  五列煩惱名目○  六廣煩惱行障○

  二業障○  三報障○

  二迴向門○

○五列煩惱名目(二)

初列數分懺(二)

  初原因(某等)二列數(五)

初懺十使(二)

  初列相(或躭)  二陳懺(今日)

  二懺十三隨(又復)  三懺三乘(於苦)  四結罪(無量)  五陳懺(今日)

二發願總懺(二)

初承前申願(二)

  初離過(某等)  二成德(修八)

  二禮佛結願(懺悔已竟)

○六廣煩惱行障(五)

  初承前起後(禮諸)二策修觀行(三)

  初及時勉進(某等)  二徵名標觀(何等)三疊名別釋(四)

初觀因緣(三)

  初牒名(第一)  二釋義(知我)  三結觀(以是)

二觀果報(三)

  初疊名(第二)  二釋義(所有)  三結觀(此亦)

三觀自身(三)

  初疊名(第三)  二釋義(雖有)  三結觀(我今)

四觀如來(三)

  初疊名(第四)  二釋義(無為)  三結觀(雖復)

  三總念懺悔(生如)四沓陳名數(三)

  初原因(某等)二列障(六)

  初三寶(起障)  二三世(起障)三人天(二)

  初三界(障受)  二六結(障不)

四二乘(六)

  初七方便(障安)  二心慧(慈悲)  三三觀(空平)  四道品(助道)  五禪定(八解)  六智定(于十)

五菩薩(七)

  初說通(三三)  二六度(六度)  三四攝(四攝)  四四弘(大乘)  五明行(十明)  六向願(十迴)  七十地(初地)

  六佛果(障佛)

三懺(如是)

五發願總懺(二)

  初承前申願(二)初成德(四)

  初成勝報(願藉)  二廣修行(以如)  三得定慧(於諸)  四善說法(樂說)

二斷惑(二)

  初永斷(令此)  二頓悟(無漏)

  二禮佛結願(發願)

○二業障(二)

初顯業報(四)

  初承前起後(禮諸)  二示不明業力(夫業)三因不達業理(五)

  初正明(何以)  二標徵(何以)  三疊釋(現報)  四詳明(若今)  五引證(所以)

  四令行懺獲益(過去)

二列業相(二)

初總相懺(三)

初懺悔(三)

初列相(四)

  初總明(某等)  二犯重(或作)  三犯輕(優婆)  四雜舉(於諸)

  二結罪(如是)  三陳懺(今日)

二發願(二)

  初離過(某等)  二成德(常習)

  三結願(歸依)

  二別相懺○

○二別相懺(三)

  初承前起後(某等)  二別中總舉(若總)三別中別列(二)

  初總標(別相)二分列(二)

  初牒標(身三)二分釋(五)

初身業(三)

初殺(二)

初列罪分懺(六)

初食噉(二)

初引經證罪(二)

  初傷慈(第一)二苦報(二)

初略明苦報(二)

  初明報(又言)  二悔罪(然所)

二備明苦報(二)

  初三塗(是故)  二人類(若生)

二結懺令除(二)

  初結罪(殺害)  二陳懺(是故)

二種種殺(四)

  初殺因(某等)  二殺業(或破)  三結罪(如是)  四陳懺(今日)

三畜類(三)

  初傷生(或以)  二苦相(使其)  三警迷(但使)

四人類(三)

初列相(二)

  初人類(又復)  二雜類(或塞)

  二結罪(如是)  三陳懺(今日)

五微命(三)

  初列罪(又復)  二無知(凡夫)  三陳懺(今日)

六刑獄(三)

  初列罪(又復)  二陳罪(如是)  三陳懺(今日)

二發願總懺(三)

  初拔苦(願承)  二與樂(然後)  三結懺(我今)

二盜(三)

  初承前起後(禮諸)二列罪分懺(二)

初總舉以勸(四)

  初出過(經中)  二顯報(致使)  三結罪(劫盜)  四陳懺(是故)

二別釋令懺(六)

初官民物(二)

  初列罪(自從)  二陳懺(如是)

二三寶物(二)

  初列罪(又復)  二陳懺(如是)

三親隣物(二)

  初列罪(又復)  二陳懺(如是)

四百姓物(二)

  初列罪(又復)  二陳懺(如是)

五交易物(二)

  初列罪(又復)  二陳懺(如是)

六雜舉物(二)

  初列罪(又復)  二陳懺(如是)

三承懺發願(二)

  初四緣不缺(願承)  二檀度同修(一切)

三婬(二)

初列罪分懺(二)

初訶欲(三)

  初誡欲習(次復)  二示苦報(所以)  三陳懺悔(婬欲)

二列罪(二)

  初出罪相(又復)  二陳懺悔(如是)

二發願總懺(三)

  初感勝報(願承)  二修觀行(了悟)  三結懺(懺悔)

  二口業○  三諸根○  四三寶○  五諸惡○

○二口業(三)

  初承前起後(前已)二列相分懺(二)

初總舉(二)

  初引經示報(經中)  二結懺令除(口業)

二別列(四)

初惡口(三)

  初列相(某等)  二結罪(如是)  三陳懺(今日)

二妄語(三)

  初列相(又復)  二結罪(如是)  三陳懺(今日)

三綺語(三)

  初列相(又復)  二結罪(如是)  三陳懺(今日)

四兩舌(三)

  初列相(又復)  二結罪(如是)  三陳懺(今日)

三發願總懺(二)

  初感勝益(願承)  二結懺(懺悔)

○三諸根(三)

  初承前起後(前已)二列相分懺(三)

  初列相(或眼)  二結罪(由此)  三陳懺(今日)

三發願總懺(二)

  初感勝報(願以)  二結懺(發願)

○四三寶(三)

  初承前起後(禮諸)二列相分懺(二)

初總明(三)

  初引經證成(經中)  二示苦令修(于其)  三結懺令滅(是故)

二別列(五)

初慢佛(三)

  初列相(某等)  二結罪(如是)  三陳懺(今日)

二輕法(三)

  初列相(又復)  二結罪(如是)  三結懺(皆悉)

三紊法(三)

  初列相(或眠)  二結罪(如是)  三陳懺(皆悉)

四蔑僧(三)

  初列相(又復)  二結罪(如是)  三結懺(皆悉)

五攪眾(三)

  初列相(或裸)  二結罪(凡如)  三陳懺(今日)

三發願總懺(四)

  初供養(願生)  二勸請(若有)  三修行(于眾)  四結懺(如上)

○五諸惡(五)

  初承前起後(今當)二總舉誡勸(二)

  初引經誡罪(如經)  二如法勸誡(是故)

三列相分懺(八)

初邪倒(二)

  初列相(無始)  二陳懺(如是)

二傲慢(二)

  初列相(又復)  二陳懺(如是)

三穢濁(二)

  初列相(或嗜)  二陳懺(如是)

四暴戾(二)

  初列相(或貢)  二陳懺(如是)

五貪誑(二)

  初列相(或臨)  二陳懺(如是)

六殘忍(二)

  初列相(或捶)  二陳懺(如是)

七放逸(四)

  初列相(或放)  二結罪(致使)  三示報(墮大)  四陳懺(是故)

  八結懺(向十)

四躡前結懺(二)

  初總舉(向來)  二陳懺(今日)

五發願總懺(三)

  初世界法(願承)  二出世法(遠離)  三結懺(發願)

○三報障(二)

  初承前起後(禮諸)二列相分懺(二)

初總明(九)

  初引經示勸(經中)  二指事作證(何以)  三舉報警迷(但凡)  四人命無常(眾等)  五世事虗假(但五)  六天福有盡(天上)  七取譬世事(如今)  八勸離罪報(眾等)  九結懺令除(是故)

二分列(三)

初地獄(二)

初列相分懺(二)

初正獄(四)

  初總標(某等)  二略說(如經)  三結報(如是)  四陳懺(今日)

二餘獄(四)

  初列懺(次復)  二示苦(此中)  三憶苦(南無)  四陳懺(今日)

二發願總懺(三)

  初離苦(願承)  二得樂(等受)  三結懺(懺悔)

二惡道(三)

  初承前起後(禮諸)二列相分懺(四)

初人道(三)

  初列相(經中)  二結報(致使)  三陳懺(是故)

二畜生(三)

  初列報(次復)  二結報(如是)  三陳懺(今日)

三餓鬼(三)

  初列報(次復)  二結報(如是)  三陳懺(今日)

四鬼神(三)

  初列報(次復)  二結報(如是)  三陳懺(今日)

三發願總懺(二)

初解脫(二)

  初分釋(願承)  二總明(願從)

  二示現(惟除)

三人天(二)

  初承前起後(已懺)二列相分懺(二)

初略懺過現(三)

  初促命(相與)  二原因(如此)  三陳懺(是故)

二廣懺現未(三)

  初列報(無始)  二結報(如是)  三陳懺(某等)

○二迴相門(三)

  初承前起後(前已)二正名迴相(三)

  初總舉前文(某等)二普及眾生(二)

初現生得益(二)

  初感樂果(現生)  二植善因(正信)

二當來得益(六)

  初近佛(捨此)  二遠魔(願得)  三感勝(又願)  四尚善(又願)  五值聖(又願)  六二利(又願)

  三上同諸聖(如諸)

三統結迴相(三)

  初反明四法有盡(虛空)  二正明修行無盡(我此)  三總結歸敬三寶(發願)

  水懺總科(終)

  

  水懺科註卷上

    龍住釋 成簡西宗 集註

  讚文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啟運慈悲道場懺法。

  啟運者。啟懺時。便要一心運想。道場者。修道之場也。此慈悲道場懺法。方能利益眾生。葢建此慈悲道場。以有慈悲懺法故○又道場二字。有事有理。事則於阿蘭若。以香華燈燭等事。而施設莊嚴等處者是也。理則虔懇至誠清淨心中者是也。懺者。梵語懺摩。此云悔過。懺謂止斷未來非。悔謂已恥心於往犯。故云已作之罪。願乞消除。未起之惡。更不敢造。故名懺也。法者。軌持為義。軌則軌生物解。持則任持自性。亦總不出自利利他之道。謂之法也。

  一心歸命三世諸佛。

  一純潔精專之謂也。人雖自能懺悔。又必求佛拔濟。故要一心歸命諸佛。過去未來現在。是為三世。以下八佛。正三世佛也。

  南無過去毗婆尸佛。

  梵語毗婆尸。又名維衛。此云勝觀。釋迦於是佛出世。初種相好。故為七佛之首。作付法偈曰。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乃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佛。

  南無尸棄佛。

  梵語尸棄。此云持髻。作付法偈曰。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乃過去莊嚴劫。第九百九十九尊佛也。

  南無毗舍浮佛。

  梵語毗舍浮。此云徧一切自在。偈曰。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乃是過去莊嚴劫第一千尊佛也。

  南無拘留孫佛。

  梵語拘留孫。此云所應斷。偈曰。見身無實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物何殊別。乃現在賢劫第一尊佛也。初減人壽六萬歲時出成佛道。為賢劫千佛之首也。

  南無拘那含牟尼佛。

  梵語拘那含牟尼。此云金寂仙。偈曰。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於生死。此現在賢劫第二尊佛。次減人壽四萬歲時出成佛道。

  南無迦葉佛。

  梵語迦葉。此云飲光。偈曰。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此現在賢劫第三尊佛也。人壽減至一萬歲時出成正覺。賢劫中第九小劫。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梵語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仁慈化導。利他之號。寂默證真。利己之名。自利利他。故云能云云。偈曰。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是賢劫第四尊佛也。人壽百歲時出現於世。若言劫者。人壽八萬四千歲。過一百年。減一年。又過百年。減一年。減至十歲。而又過百年。增一年。乃至增至八萬四千歲。如是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二十增減為一中劫。八十小劫為一大劫。亦有云。八十增減為一中劫。不知孰是。當知一增一減。一千六百八十萬年。住劫。初至第九劫。人壽百歲時。該一萬五千一百一十九萬年。減至十歲。猶有一萬年在後可知。

  南無當來彌勒尊佛。

  梵語彌勒。一譯梅怛麗。此云慈氏。姓也。又云阿逸多。此言無能勝。名也。現在兜率天宮說法。後降生於翅頭末國城中。大婆羅門家。托胎長成。身長三十二丈。胸廣十丈。面長五丈。人民年壽皆八萬歲。人長一十六丈。相貌端嚴。衣食化生。不須勞苦。金銀七寶滿藏。無人視之。無有災患寒暑盜賊諸不吉祥事△住劫內第十小劫。人壽八萬四千歲。減至八萬歲時出。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佛法最上。更無一法與之齊。佛法最深。更無一法窮其底。理趣幽微。不可思議。故云無上云云。

  百千萬劫難遭遇。

  經云。諸佛興出世。懸遠值遇難。正使出於世。說是法復難。又云。無量無數劫。空過無有佛。既無有佛。亦無有法。故云百千云云。

  我今見聞得受持。

  今以釋迦世尊。留傳聖教於諸方。故得見聞受持。幸之極矣。見聞可解。受持者。領納前境曰受。操執不捨曰持。依義修行之謂也。今權將禮誦曰受持亦可。

  願解如來真實義。

  今本有作願解如來懺法義者亦可。依古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必改作。古無改故。而此懺中。諸佛洪名。原出如來金口。況懺文亦引佛經無非如來真實之義。故不必改也。此四句。即是讚法。亦表志心虔懇之意也。佛法難聞。今幸得聞。惟願解了。如說修行。

  慈悲水懺法卷上

  此一部懺文。但略解義趣。若依古科判。文繁不盡。

  法見上義。卷者。對舒而言。葢西域法寶。非梵本。非方冊。但以一軸而莊成。欲覽則舒之。覽畢則卷之。捲舒不定。故云卷。此經三卷。故云上○志心禮懺。須先識懺悔兩字義。懺者。懺除已往。悔者。從今改悔。故惟能悔者。乃能為懺。曰慈悲者。慈能與樂。悲能拔苦。祖師立懺法。正起大慈悲心。所以救拔眾生苦。而與眾生之樂。故曰慈悲懺法也。水懺者。因三昧水以解怨。故取立名。詳見前緣起中。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發語之端)。良以眾生垢重。何人無罪。何者無愆。凡夫愚行。無明闇覆。親近惡友。煩惱亂心。立性無知。恣心自恃。

  因垢重。所以多諸罪愆。垢者。身心不淨。三毒流穢。染汙妙明。如塵坌汙于寶鏡。使之不明。故云垢也○無明闇覆。至恣心自恃。正言垢重處。無明者。不明也。執迷而不知自己之過非也。暗覆者。因無明。故迷暗而覆蔽其真性也○凡夫之人。彼此皆然。而言親近等者有二義。一者互相競造。故云親近。二者宿無信種善根。不能親近善友。反交惡人。總被貪嗔癡等昏迷。煩惱亂于真心。以至如此。文中自明○貪嗔癡慢疑邪見。六種根本。并二十種隨煩惱等文○無知亦即無明也云云。

  不信十方諸佛。不信尊法聖僧。不孝父母六親眷屬。盛年放逸以自憍倨。於一切財寶。一切歌樂。一切女色。心生貪戀。意起煩惱。親近非聖。媟狎惡友。不知悛革。或復殺害一切眾生。或飲酒昏迷。無智慧心。恒與眾生造逆破戒。過去諸罪。現在眾惡。今日至誠。悉皆懺悔。未作之罪。不敢更作。

  不信諸佛。至飲酒昏迷。正言罪愆之多。所以要披誠懺悔。信三寶。是出世福田○十方者。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也。佛者。覺也。覺即對迷而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法者。正也。即三藏經律論是也。僧者。淨也。即菩薩聲聞緣覺。及西方東土歷代祖師是也。盛年。壯盛之年。血氣之勇故。一者普及為言。切者盡際為義。總該統攝。故云一切○貪財長其傲。貪樂助其婬。貪色亂其正○心等之言。據相宗說。集起名心。屬賴耶。即第八識。籌量為意。即第七末那。了別為識。即前六等識。今云心生意起。大抵重在前六等識。動身發語。乃至起惑造業。皆由六識以為殊勝。故可知之矣。戀執著之義也○不正。邪狎之徒。故曰非聖。復乃至害人命等○智是當人性體。慧是當人照用。智慧。對識性而言。轉識成智。則能斷惑證真。因迷無智。故造如是等罪云云○悉皆懺悔。即是改往修來之意。所以向佛說。未作之罪。不敢更作。這纔是真懺悔。三卷懺文。此二句為大旨。畢竟如此。真為改惡從善之人。真能消釋往罪。真能一拜斷除。不但地獄無分。抑且成佛何難。倘凡心私心。自恃有懺悔之法。便謂日日造罪。亦是無妨。則是懺法。反開罪于人而非度人矣。日日禮懺。日日造罪。以求滅罪生福。無有是處。譬如酒灌漏巵。終不能滿故。

  是故今日至心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諸大菩薩。辟支羅漢。梵王。帝釋。天龍八部。一切聖眾。願垂證鑒。

  十方。見前。盡虗空界者。無窮無盡也○上上品十善。清淨。冤親平等。乃至修四無量心者。即得成佛。無量法門。不出于十善。不可不知○華嚴云。上品十善。修治清淨心。廣無量故。具足大悲。廣修六度。行願廣大。故成菩薩○辟支者。從上品十善清淨。不從他教故。大悲方便不具。惟自覺悟。解了甚深因緣法。故成獨覺乘○羅漢。四果。從上品十善。以智慧修習。心狹劣故。怖三界故。闕大悲故。從他聲聞。解了四諦法。故為聲聞乘○達磨論云。向者趨向。果者證果。四果四向。有八補特伽羅。此云數趨。謂數數往來生死也。謂行四向。及住四果○梵王。即色界天主大梵天王是也。帝釋。即欲界天主釋提桓因是也。八部者。禪考云。一天。二龍。三夜叉。四乾闥婆。即天樂神也。五阿修羅。不飲酒。常與帝釋鬥。六迦樓羅。即金翅鳥神。七緊那羅。似人頭有角。八摩睺羅伽。即大蟒神。人首蛇身腹行是也○舍利問經云。八部鬼神。以何因緣生于惡道。而常聞正法。佛言。以二種業。一以惡故。生于惡道。二以善故。受于快樂。又問善惡二異。可得聞耶。佛言。亦可得耳。一天神者。先以車輦舍宅飲食。供養三寶。父母賢聖之人。猶懷慳嫉故。二虗空龍神。修德行檀。不依正念。急性好嗔故。三夜叉神者。好大布施。或先損害。後加饒益。隨功勝負。在天上空中地下。四乾闥婆者。好施有嗔。獻伎樂故。五阿修羅神者。志強喜捨。不隨善友。所作淨福好逐幻偽。作諸邪福故。六迦樓羅神者。先修大捨。高心凌物故。七緊那羅神者。昔好勸人發菩提心。未正其志。逐諸邪行故。八摩睺羅迦神者。布施護法。性好嗔恚故。如是皆由依附邪師。以邪亂正。俱謂是道以自建立。有頌云。由作二因善不善。乃為八部人非人。

  南無毗盧遮那佛。

  毗盧佛。即清淨法身是也。梵語毗盧遮那。此云徧一切處。謂毗盧性海。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徧一切處也。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佛。為娑婆教主。三界大師。故曰本師。即千百億化身。是也。釋迦牟尼。此云能仁寂嘿。謂其德仁濟羣類。其道寂嘿無為。

  南無阿彌陀佛。

  梵語阿彌陀。此云無量。謂無量壽。無量光。一切無量故。為樂邦教主。今人求生淨土。正生彼佛國土也。

  南無彌勒佛。

  彌勒下生時。萬億閻浮。皆以真金為地。地平如掌。秔稻自生。衣食自至。無量快樂。男女五百歲乃婚姻。賢愚經。佛云彌勒三會。度人無數。悉我遺法種福眾生。然後乃化同緣之徒。

  南無龍種上尊王佛。

  龍種上尊王。梵語那伽。此云龍。勇健之謂也。種。是種族義。必是姓氏也。上尊者。言其乃是種族中之最上最尊。故以上尊而彰其聖號也。王者。自在之稱。佛乃五住究盡。二死永亡。往來無礙。故云自在云云。

  南無龍自在王佛。

  龍自在王。王即自在義。同上解。隨德彰名。大同小異云云。

  南無寶勝佛。

  寶勝者。譬如摩尼超勝。于眾寶之上。如來至寶。超出乎眾聖之寶。故云云。

  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

  覺華定。此必是定名。約理而言。覺是果覺。表本智。華即是因。表始智。始本不二。理智一如。不可思議。故云覺華定。彼常居此定故。以此為號也。自在王。亦同上解。

  南無迦裟幢佛。

  迦裟幢。大淨法門經云。迦娑。晉名去穢。又大集經名離染。如云福田離塵蓮華等言亦可。又教中有迦裟幢世界。或以世界而立名。未可知也。幢表其正。佛乃催邪顯正。建大法幢等。又幢者喻法無上。故稱迦裟幢也。

  南無師子吼佛。

  師子吼者。譬如師子出窟。百獸潛蹤。佛師子出。羣魔竄伏故。又云。大師子一吼。小師子勇健。佛師一吼。諸菩薩等。悉皆勇猛精進故云爾。然而十方諸佛。不過以德彰名。隨義解釋。別無奇巧。

  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此云妙德。經云。了了見佛性。猶如妙德等。為諸菩薩中上座。故首稱文殊。又號曼殊室利。此云妙吉祥。又號滿殊尸利。此云妙首。

  南無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梵語邲輸跋陀。或云三曼跋陀。此云普賢。行彌法界曰普。位鄰極聖曰賢。菩薩中行願第一。故云普賢。又觀經大論。並翻徧吉。餘繁不引。

  南無大勢至菩薩。

  大勢至。梵語摩訶那鉢。此云大勢至。思益云。我投足之處。震動三千大千世界及魔宮殿。故云大勢至。觀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故云爾。

  南無地藏菩薩。

  地藏誓願云。地獄不空。誓不作佛。為幽冥教主。地藏經云。若未來世。聞是菩薩名字。或讚歎。或瞻禮。或稱名。或供養。乃至彩畫刻鏤。塑漆形像。是人當得百返生于三十三天。

  南無大莊嚴菩薩。

  大莊嚴菩薩。此菩薩雖未確查其出載。必以六度萬行。種種功德。莊嚴法身而立聖號。亦可知之矣。

  南無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者。心經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照見便是觀。皆空便是自在。至下文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乃至于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而得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安得不為觀自在。又永嘉集云。無法可得即如來。方得名為觀自在。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

  承上啟下之辭。

  夫欲禮懺(亦發語之端)。必須先敬三寶。所以然者(徵釋上意)。三寶即是一切眾生良友福田。若能歸向者。則滅無量罪。長無量福。

  此明福田之徵驗也。

  能令行者離生死苦。得解脫樂。

  良友之驗也○佛法僧是為三寶。三寶。能令人背塵合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寧非良友○喻如世間良朋善友。令人入于善道故。非但此也。又能作眾生之廣大福田○福田者三。一既知三寶便能敬信。謂之敬田。二能報父母恩。謂之恩田。三能悲愍貧苦。謂之悲田。三寶中能種一切福。故總名之曰福田○若能以下。正顯益處。文可見。

  是故。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諸佛。

  禮懺行人。必以三歸為入道之因。一歸依佛。佛者覺也。即大覺也。尊也。歸依佛。終不墮地獄○覺即對迷而言。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十方虗空一切見前。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尊法。

  二歸依法。法者正也。即三藏經律論是也。歸依法終不墮餓鬼○又法即上軌持之義。教中所詮。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四等之法。依此修行。得成正覺。故云法也。

  歸依十方盡虗空界一切聖僧。

  三歸依僧。僧者淨也。即菩薩聲聞緣覺及西方東土歷代祖師是。歸依僧。終不墮旁生○三寶有三。此是十方三寶。更有住持三寶。泥龕塑像。黃金雕彩等。是佛寶。黃卷赤軸。方冊梵莢等。是法寶。圓頂方袍。戒律精嚴等。是僧寶。更有一體三寶。人人本具者是。自性常覺不昧等是佛寶。自性軌持不失等是法寶。自性清淨和合等是僧寶。如上俱稱寶者。獨尊獨貴。無比無儔。自非世間奇珍異物之所及。故稱為寶○三寶每須頂禮一拜。今人好簡。不禮非也。

  某甲等今日所以懺悔者。

  凡言某等。必當稱自己名。下皆倣此。

  正為無始以來。在凡夫地。莫問貴賤。罪相無量。或因三業而生罪。或從六根而起過。或以內心自邪思惟。或藉外境起諸染著。如是乃至十惡增長八萬四千諸塵勞門。

  無始已來過去生生世世。直從未有天地以前。無量劫來所起罪業。如下文所云此身俱是罪業根本○身口意為三業者。身有殺盜婬業。口有妄言綺語兩舌惡罵業。意有貪嗔癡業。總言為三業。分之為十惡。不行十惡。即是十善。善業惡業由起。故名三業○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此六為妄緣之根○內心思惟。屬意想所緣。外境染著。屬感觸而動○經云。以心生故種種法生。以法生故。種種心生。此即內邪外染等意也○八萬四千塵勞。如華嚴所謂眾生于色聲香味觸境。約五根對五塵。謂內煩惱五百。外煩惱五百。則有一千。此約見惑十使論。見惑十使。謂貪嗔癡慢疑身見邊見邪見見取戒取也。復約身三口四七支各有一千。則成七千。更約三世。成二萬一千。復約貪行多者二萬一千。嗔行多者二萬一千。癡行多者二萬一千。等分行者二萬一千。共成八萬四千矣。以八萬四千律儀對治之。則成八萬四千法門也。

  然其罪相雖復無量。大而為語。不出有三。一者煩惱。二者是業。三者果報。此三種法能障聖道及以人天勝妙好事。是故經中目為三障。

  人身罪業。雖有千萬。然三障所染。以為深重。故知身口意為罪障之根本。而三障者。直為塵勞之渠魁耳○障者礙也。蔽也。有此三種。便障礙掩蔽一切聖道及人天勝事。譬如今人平素極有善念。一遇感觸。遂生煩惱。興起惡業因緣。致使阻退許多善心。非障而何。況入三惡道報。又安知有聖道及人天勝事哉。要知有業必有障。人生俱必有業。故知懺悔○諦緣六度等為聖道。十善五戒等。是人天好事也。

  所以諸佛菩薩教作方便。懺悔除滅此三障者。則六根十惡乃至八萬四千諸塵勞門皆悉清淨。

  方者方法。便者取便。下云興七種心。為懺悔而滅除罪障之方法便道者。即與此相應。一部水懺。前後止說三障。中間將貪嗔癡。配入煩惱障。將身三口四六根三寶間罪。配入業障。將地獄鬼畜人天餘報。配入報障。演為三卷懺文。以世人俱受此三障重累。所以不能出離生死苦惱。故必懺悔。然懺必心懺。故當興七種心以為懺悔。方可除滅也。

  是故眾等。今日運此增上勝心懺悔三障。欲滅三障者。當用何等心。可令此障滅除(此正起。下出意)。先當興七種心以為方便。然後此障乃可得滅。何等為七(下立名)。一者慚愧。二者恐怖。三者厭離。四者發菩提心。五者怨親平等。六者念報佛恩。七者觀罪性空。

  阿毗達磨。原有七種懺法。所謂興七種心以為方便本此。正與上諸佛菩薩。教作方便句相應○慚愧者。如相宗云。慚者。依自法力。崇重賢善為性。對治無慚止息惡行為業。自即自身。法謂教法。言我如是身解如是法。敢作諸惡也。愧者。依世間力。輕拒暴惡為性。對治無愧止息惡行為業。謂世人譏訶。名世間力。輕有惡者而不親。拒惡法業而不作。故曰輕拒等。其餘下文。懺中自明。

  第一慚愧者。自惟我與釋迦如來。同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來。已經爾所塵沙劫數。而我等相與躭染六塵。輪轉生死。永無出期。此實天下可慚可愧。可羞可恥。

  一以不得作佛為恥。葢聖凡同體。不成聖道。終墮輪迴。作是想可為愧死無地○自惟者。當自思惟。思惟過去久遠劫前。世尊未得道時。亦是凡夫。但言世尊今生成佛已來。似乎未久。追論前因。即如逢事古釋迦等七萬五千佛。滿第一阿僧祇劫。乃至逢事然燈如來七萬七千佛。滿第二阿僧祇劫。乃至逢事勝觀如來。滿第三阿僧祇劫。此後復經九十一劫。修妙相業。直至逢事迦葉波佛。方得圓滿。其間上生為天帝。下生為轉輪聖王。各三十六返。又或間為仙人。為比丘。為小王。為婆羅門。不可稱數。度生無量。故曰成道以來。塵沙劫數○然而如是三祇等事。惟法華壽量品中。猶為方便。非真實也。其實世尊成佛已來。而更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塵沙劫數。故云爾也。如經所明。茲不繁解。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為六種坌污妙明為塵。如上八萬塵勞等所明○如是慚愧思惟而已。必須竭誠懺悔。改往修來。勇猛精進。直得一生取辦。速脫輪迴。乃至得成無上菩提。與佛無異。方得滿我懺悔之弘願。始得除我愧恥之初心也。下文恐怖厭離發菩提心等六章。大意例推可知。

  第二恐怖者。既是凡夫身口意業。

  身三。口四。意三。惡業未能免故。

  常與罪相應。以是因緣。命終之後。應墮地獄畜生餓鬼。受無量苦。如此實為可驚可恐。可怖可懼。

  如是恐懼怖畏之處。畢竟不能免也○如是驚怖思惟而已。必須竭誠懺悔。同前云云○二恐入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是也。作是想者。可為凜凜○恐者恐懼。怖者怖畏。如是驚怖等者如上。

  第三厭離者。相與常觀生死之中。惟有無常苦空無我。不淨虗假。如水上泡速起速滅。往來流轉。猶如車輪。生老病死八苦交煎。無時暫息。眾等相與(共也)但觀自身。從頭至足。其中但有(此句是總)三十六物。髮。毛。爪。齒。眵。淚。涕。唾。垢。汗。二便(大小行)。皮。膚。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腦。膜。脾。腎。心。肺。肝。膽。膓。胃。赤白痰癊。生熟二藏。如是九孔常流。是故經言。此身眾苦所集(身即是積聚義。故云云)。一切皆是不淨。何有智慧者。而當樂此身。生死既有如此種種惡法。甚可患厭。

  三當厭離。此身無常也。苦也。空也。無我也。不淨虗假也。作是想者。直教骷髏墮地○此乃先自以觀察智而照之。了知生死中事。如是虗幻而不實。下文令眾亦爾。推廣之義○相與者。亦是思惟自知之意也○如來一代時教。三藏十二部。並不出于無常苦空等句。因空故畢竟無我。亦無我所。下文自明○水泡起滅。流轉車輪。正喻無常虗假。生老病死三句。正言苦空。八苦者。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冤憎會苦。五陰熾盛苦。如是八種皆言苦者。生如活剝牛皮。死如落湯螃蟹。老者眼暗耳聾。腰跎背曲。乃至疾患呻吟。無能療治。如是等事。恒常逼迫煎熬。無暫停息。故云苦也○眾等相與者。亦令一切行人思惟而共知此事。并觀下文等意而修行之○三十六物。正言不淨無我。修不淨觀者。當依此三十六等而行。不可免也○眼耳口鼻有七。水道穀道是二。故曰九孔。常流不淨可知。餘當例推○指經言。以證上文苦空無我不淨虗假之意。所以當厭離。經指涅槃經○有智慧者。信心清淨。了知此身四大合成。八苦所集。如斯穢惡不堪。總是生死根本。豈當好樂而貪著乎。如是厭患思惟而已。同上云云。

  第四發菩提心者。經言(指涅槃經)。當樂佛身。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六波羅蜜生。從慈悲喜捨生。從三十七助菩提法生。從如是等種種功德智慧生如來身。欲得此身者。當發菩提心。求一切種智。常樂我淨薩婆若果。淨佛國土。成就眾生。於身命財。無所悋惜。

  因上慚愧恐怖厭離等。故發菩提心。當捨不淨之幻身。樂求清淨之法身也。所以謹取經中當樂一句。而為修行之本。樂即願也。求也。欲求佛法等身。當發菩提心。及廣大行願。以無量智慧。修無量法門而始得生。下明菩提法身之生處。從無量等一句是總。從六波羅蜜等是別。六波羅等。即六度也。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是為六波羅蜜。是梵語。此云彼岸到。即是到彼岸也。修此六度萬行。去了貪嗔愚癡等惑。直至涅槃妙果。故云到彼岸。又云度。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三十七等。隨機設化。方便法門。故云助○三十七助菩提法。即下文三十七品。謂四念處。即四念位也。四正勤。即煖位也。四如意足。即頂位也。五根。即忍位也。五力。即世第一位也。七覺支。係修道。八正道。係初果。共為三十七助道品也。四念處者。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也。四正勤者。謂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是也。四如意足者。得如意足。念如意足。進如意足。慧如意足是也。五根者。謂信根。進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也。五力者。謂信力。進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也。七覺支者。謂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是也。八正道者。謂正見道。正語道。正思惟道。正業道。正命道。正精進道。正念道。正定道是也○從如是下。結上六度四等三七之文○意謂有如是功德妙行。始得生如來身。如來身。即上佛身法身。此身若非菩提智等。則不能生。故云當發菩提心等云云○求一切種智者。智有三種。內法內名。外法外名。能知能解者。名一切智。即聲聞緣覺之智也。能用諸佛一切道法。發起眾生一切善種。差別分別而無謬者。名道種智。即菩薩之智也。能知一切道。知一切種。名一切種智。即佛果智也○常樂我淨。涅槃四德也。常者。即真常之體也。不遷不變。萬古恒如。故言常。非對斷而言常也。樂者。安穩寂滅。離二生死。苦樂雙融。故云樂。非對苦而言樂也。我者。有主宰義。具八自在。得大安樂。即我無我不二之真我。非凡夫外道邪妄等我而言我也。淨者。三業清淨。三惑永斷。如大圓鏡。了無纖翳。故云淨。非對染而言淨也○薩婆若。梵語薩婆若多。又云薩雲若。秦言一切智相。因名般若。果名薩婆。大品云。此是聲聞辟支佛智。非後二智。今據果字而言。亦應該後一切種智。其理不妨。詳之可了○淨佛等二句。初句上求佛果。心淨即佛土淨故也。二句下化眾生。若得自利。則能利他故。如是上求下化。當於檀度為先。故云無悋於身命財也。此為修行慳悋者以為警。不可不知也。

  第五怨親平等者。於一切眾生。起慈悲心。無彼我相。(一有彼我。即不平等故)何以故爾(何以必須平等。下出不平之過)。若見怨異於親即是分別(分別是親非親)。以分別故起諸想著(想著是彼是此)。想著因緣生諸煩惱(憎愛煩惱由是而生)。煩惱因緣造諸惡業(十惡五逆。因茲而作)。惡業因緣故得苦果(三塗苦報。即自當之)。

  五以不平等故。直至造諸惡業。而得苦果。所以必要平等。作如是想。自然四相俱空。怨者冤讐。親者親愛。怨親一體。不起憎愛。是為平等。圓覺云。觀冤家如己父母○既發菩提心。求無上道。必當冤親平等。若不平等。道無由成。文中自明○欲求出世樂。因反招於苦果者。皆因一念憎愛之心。忘失菩提之正智。以至如此。所以云至道無難。惟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此乃申明第四發菩提心。六度等文之餘行也。果能如是思惟觀察。始得一理而貫通焉。禮懺行人。宜當自揣云云。

  第六念報佛恩者。(下出念報之意)如來往昔無量劫中。捨頭目髓腦。支節手足。國城妻子。象馬七珍。為我等故修諸苦行。此恩此德實難酬報。(下引證)是故經言(法華)。若以頂戴兩肩荷負。於恒沙劫亦不能報。(下明念報之法)我等欲報如來恩者。當於此世勇猛精進(離諸懈怠。不得避懶偷安)。捍勞忍苦。不惜身命。建立三寶。弘通大乘。廣化眾生。同入正覺(至此可報佛恩萬分之一也)。

  六如來為度我等一切眾生故。修諸苦行。此恩當報。作是想者。當為如來肩所荷負。作佛長子○此承上文如上慚恐厭離。發菩提心六度等法。皆出於佛教。我依佛教修行。庶使當來成佛。所以佛恩難報。當念報之○如來苦行。不為自求。但求一切眾生同入正覺。俱出生死故。我等當體佛心。如佛所願。酬佛所望。是名真報佛恩。是真一乘無上之道也。頂戴荷負於恒沙劫之久。亦不能報。極言佛恩深重。

  第七觀罪性空者。罪無自性。(此下出無自性之所以)從因緣生顛倒而有(因緣和合。虗妄由生。生即無生)。既從因緣而生。亦從因緣而滅(因緣別離。虗妄名滅。滅亦無滅。何自性之有哉)。從因緣而生者(此下重出生滅之相)。狎近惡友造作無端(無生而妄有其生也)。從因緣而滅者。即是今日洗心懺悔。(下引經。直顯洗懺之要)是故經言。此罪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故知此罪從本是空(結上罪性本空。了無所得。如是用心。無罪不滅也。如下云云。向下結前生後)。

  七觀罪性空。無有實相。作是想者。從來熱水即寒水○法苑珠林云。觀罪性空。罪從心生。心若可得。罪不可無。我心自空。空云何有。善心亦然。罪福無主。非內非外。亦無中間。不常自有。但有名字。名之為心。但有名字。名為罪福。名字即空。還原返本。畢竟清淨。是為觀罪性空○永嘉集。所謂了即業障本來空是也。然而了之一字。正好思量。若非斬釘截鐵之根基。說時似悟。觸境即迷。淨名云。無造無作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忘。此句大半對虗搆文言者說。慎之哉○宗鏡云。洗心者。洗濯身心。清淨無餘。毫無邪念。乃為真懺悔。若能如此。罪性便空。若不洗心而求懺悔。祇為自欺。罪相宛然。安能除滅。洗之一字。深有意焉○不在內外中間。正謂從本是空。無有實相之意。非真有在有不在而分別之也○古云。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滅時罪亦忘。罪忘心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此非易事。宜當扞勞忍苦而行之可也。

  生如是等七種心已。緣想十方諸佛賢聖(起假想觀。如親覩聖容故云爾。合掌更加胡跪。即表恭敬之至也)。擎拳合掌。披陳致禱(盡情發露之謂也)。慚愧改革(革者革去。亦即改意)。舒瀝心肝(舒瀝。亦即洗滌之謂也)。洗蕩腸胃。如此懺悔。何罪不滅。何福不生。若復不爾(下文反顯不及之過)。悠悠(怠墮之貌)緩緩(放逸之貌)。情慮躁動(心神散亂)。徒自勞形。於事何益。

  修行人著眼看。此舒瀝心肝。洗蕩腸胃二句。分明要脫皮換骨。却將從前所為。盡情改換。從前知見。著實傾倒一番。此時汗泣交流。若將愧死無地。直見本來面目。決不復惡。此真心懺悔。佛必哀憐攝受。方有利益。心肝即意。腸胃指識情可也○凡人懺悔。倏俯倏仰。形則勞矣。若不悔過。無補於罪福。故曰於事何益。上文興七種心。於此收繳。此下文儆人及蚤懺悔之意可知。

  且復人命無常。喻如轉燭。一息不還。便同灰壤。三塗苦報。即身應受。不可以錢財寶貨。囑託求脫。杳杳冥冥。恩(惠顧之意)赦(放捨之意)無期。獨嬰(即受也)此苦。無代受者。莫言我今生中無有此罪。所以不能懇禱懺悔。經中謂言。凡夫之人。舉足動步。無非是罪。又復過去生中。皆悉成就無量惡業。追逐行者。如影隨形。

  如響應聲○轉燭之喻。如旋火輪。亦如倒燭。其火即滅。言速之甚也。故云一息等云云○三塗者。火塗血塗刀塗。即地獄餓鬼畜生也○陽網疎而易漏。陰網密而難逃。豈同人間賄囑之所能為哉。所以三塗苦報云云。三塗遠曠。受苦幽長。渺莫可窮。了無恩赦。故云杳杳云云○自作自受。影響相符。縱有父子至親。豈能相代哉○莫言下。策發自恃之流。或自謂言我今無罪。何懺之有。故云莫言等而策之。所以引經。證其凡夫必不能無罪云云。非但今生之罪。過去之罪。猶多之甚矣。故曰又復過去云云。

  若不懺悔。罪惡日深。故知包藏瑕玼。佛不許可。說悔先罪。淨名所尚。故使長淪苦海。實由隱覆。

  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歷劫窮年。不能自免。惟有懺悔。乃可滅除。故云若不云云○如法華經云。護惜瑕玼。是名小智之類○一開懺時。便說眾生垢重。何人無罪。故知有罪而不勤懺悔。固為不可。懺悔而不肯發露。猶然佛不許可○淨名乃經名。即維摩經也。此經意義不著佛求。不著法求。惟在反觀諸身而求。故曰說悔先罪。淨名所尚○既曰懺悔而不肯發露。即此瞞昧一念。自欺猶甚。對佛尚且瞞昧。則我心已永無開曉之期。安得不長淪苦海。

  是故(某)等今日發露懺悔。不復覆藏。所言三障者。一曰煩惱。二名為業。三是果報。此三種法更相由藉。因煩惱故。所以起諸惡業。惡業因緣故得苦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懺悔。

  是故下。言已畢竟懺悔。不敢覆藏。結顯上文慚愧洗心披陳發露。無罪不滅。無福不生之大意。而終其悔文也○人既自知必有罪。自知必有報。所以向佛禮懺。何不洗心刻責。將殺盜淫妄貪嗔癡等。一切盡掃。則永離苦海。竟超彼岸。故曰苦海茫茫。回頭是岸。若止身懺而不勤心懺。罪業仍存。惡報不免○懺悔二字。原從心字立名。不發露。不洗心。亦不成懺悔故云耳○所言下。疊前三障之句。立名廣釋。資次而懺。一一申明。上文慙愧恐怖等七種。大意其義可見○三世迭遷。遞互相資而起。故曰更相云云。所以資始為因。助因為緣。又云展轉感果為因。互相由藉為緣。因親緣疎。故作二釋。因緣果報。流轉無窮。故云三世迭遷云云○已上大槩。先敘人必有罪。總之不出三障。理所應懺。次言七種懺法。且宜及蚤發露懺悔之意。尚未行懺。已下方次第詳言三障。由於三業。方是求哀懺悔○上總指三障。以明三世因果。下別舉三障。以為懺悔之詳。

  第一先應懺悔煩惱障(此煩惱障。从何而起)。而此煩惱皆从意起(煩惱現於身口。何从而起云云)。所以者何。意業起故。則身與口隨之而動(離意不能動。故下別明意業。先舉數立名)。意業有三。一者慳貪。二者嗔恚。三者癡闇。由癡闇故起諸邪見。造諸不善。

  第一先懺煩惱障。由於意業貪嗔癡故。身三口四。一切煩惱。隨之而生○煩惱者。據相宗中。有貪嗔癡慢疑邪見。六種根本煩惱。更有二十種隨煩惱。小隨十。中隨二。大隨八。文繁不引。

  是故經(華嚴)言。貪瞋癡業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畜生受苦。若生人中。得貧窮孤露。兇狠頑鈍。愚迷無知。諸煩惱報。

  由貪嗔癡煩惱之苦因。受三塗之苦報。三塗報竟。縱得人身。窮露頑迷。此皆煩惱所感之報。故曰諸煩惱報。

  意業既有如此惡果。是故(某)等今日至心歸命諸佛。求哀懺悔。

  上結懺。夫此下。出煩惱過患云云。

  夫此煩惱。諸佛菩薩入理聖人。種種訶責。亦名此煩惱以為怨家。何以故。能斷眾生慧命根故。

  聖者。正也。正智之人也。除佛菩薩外。諸祖師僧。凡有智者。悉皆訶其煩惱。如教中訶欲棄葢等事可知○訶責煩惱。為怨家。為賊。為瀑河。為羈鎖。訶責不一。故曰種種訶責。總見煩惱為大過患。下出過患之名而廣釋之。

  亦名此煩惱以之為賊。能劫眾生諸善法故。

  相宗中。善法十一。善為信慙愧。無貪等三根。勤安不放逸。行捨及不害。六為賊媒。自劫家寶之謂。

  亦名此煩惱以為瀑河。能漂眾生。入於生死大苦海故。亦名此煩惱以為羈鎖。能繫眾生於生死獄。不能得出故。

  波濤衝逆為瀑河。輪轉無窮。漂流無盡。受苦深遠。了無邊涯。故喻如大海。

  所以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惡業無窮。苦果不息。當知皆是煩惱過患。

  六道者。淨名云。一天道。有二十八天。二人道。五常五戒。三修羅道。鬼畜人天所攝。四地獄道。八寒八熱等。五餓鬼道。九種十類。六畜生道。胎卵溼化是也。亦名六趣。四生者。胎卵溼化也。依殼而延曰卵生。含藏而出曰胎生。假潤而興曰溼生。無而忽有曰化生。六道牽連。四生不絕。所謂輪迴無間也○即應上文諸煩惱報。上舉煩惱過患已竟。下正求懺悔。後五節文亦爾。

  是故今日運此增上善心。求哀懺悔。

  以此煩惱過患。作懺悔之增上勝緣。故云增上善心云云○上引聖言。出其煩惱過患已竟。此下五章。廣顯煩惱罪業之名相。莫不皆从意業而生。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在人天六道受報。有此心識。常懷愚惑。繁滿胸襟。

  有此心識。正根意業而來○無智不信。了無出世之心。故曰繁滿等云云。

  或因三毒根造一切罪。或因三漏造一切罪。或因三苦造一切罪。或因三倒造一切罪。或貪三有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女*(巢-果+(离-禸))]亂一切六道四生。今日慙愧。皆悉懺悔。

  貪能致老。瞋能致病。癡能致死。故云三毒根。又三為生死罪惡之根本。故曰根○阿毗達磨論云。三漏者。一欲漏。欲界。二有漏。上二界一切煩惱。除無明。三無明漏。三界無明。令心連注。流散不絕。故曰為漏。又流動其心。故名為漏○三苦者。一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復苦。二壞苦。樂壞時苦。等於三塗。三行苦。即處中苦。通於無色○三倒者。心顛倒。想顛倒。見顛倒○三有者。即三界。謂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有生有死。故名曰有○如是等罪。總頂上三毒。以至三有一切罪來。凡言如是等。俱倣此。

  又復(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四住造一切罪。或因四流造一切罪。或因四取造一切罪。或因四執造一切罪。或因四緣造一切罪。或因四大造一切罪。或因四縛造一切罪。或因四貪造一切罪。或因四生造一切罪。如是等罪無量無邊。[女*(巢-果+(离-禸))]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四識住者。阿毗曇雜論云。色識住。受識住。想識住。行識住也○四流者。唯識論云。一欲流。欲界惑。二有流。上二界惑。除見癡。三見流。三界見。四無明流。三界癡。亦名四軛○四取者。唯識論。欲取。見取。戒取。我語取。能取自身相續不絕。故名為取○四執者。圓覺云。一生執不生。二不滅執滅。三斷執不斷。四不常執常○四緣者。圓覺云。一因緣。諸法和合。二次第緣。心心數法。三所緣緣。法無所依。四增上緣。法無所得○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風大。謂四大假合而成身也○四縛者。唯識論云。貪縛。癡縛。戒取縛。見取縛。謂不出三界。不得解脫。故云縛○四貪者。情色食婬也○四生者。瑜伽論云。胎卵溼化也。

  又復(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五住造一切罪。或因五葢造一切罪。或因五慳造一切罪。或因五見造一切罪。或因五心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女*(巢-果+(离-禸))]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五住者。永嘉集云。見為一住名見一切住。又思惑分三住。一欲愛住。一色愛住。一無色愛住。又塵沙惑與無明惑。合為一住○五葢者。覆真實義為葢。永嘉云。色受想行識。亦名五陰。即覆葢之意。如日月本明。而雲霧為之掩覆。則日月陰翳。為之葢蔽。自性真如本體。却被色受想行識。五者陰葢。便因迷造罪。又名五蘊。積聚之謂。又止觀云。貪欲。瞋恚。愚癡。睡眠。掉舉。為五葢○五慳者。成論住處慳。護他物慳。稱讚慳。財慳。法慳○五見者。首楞嚴云。一薩迦耶見。即身見。執我我所。執身有我故。二邊見。隨身計斷常。墮二邊見故。三見取。執前諸見為勝為能。或執一切有漏等法。妄謂常樂我淨。即是涅槃故。四戒取。非因計因。五邪見。撥無因果○五心者。賴耶云。率爾心。尋求心。決定心。染淨心。等流心也。

  又復(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六根造一切罪。或因六識造一切罪。或因六想造一切罪。或因六受造一切罪。或因六行造一切罪。或因六愛造一切罪。或因六疑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女*(巢-果+(离-禸))]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慙愧發露。皆悉懺悔。

  六根者。一眼根。謂喜怒視相。二耳根。謂聽審相續。三鼻根。謂愛憎香臭。四舌根。謂嘗味甘苦。五身根。謂貪嫌滑澀。六意根。謂審察思量。即眼耳鼻舌身意中六情。俱以識為之根也○六識者。淨名云。眼識。玄黃不真。耳識。苦樂音異。鼻識。觀氣旋光。舌識。辯說邪正。身識。隨機現儀。意識。緣慮循空○六想者。析玄云。眼耳鼻舌身意。其識各有相應想○六受者。空品云。眼受色。耳受聲。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觸。意受法。六根領受六境也○六行者。眼耳鼻舌身意。各有所司。則各有所行也○六愛者。毗曇云。眼耳鼻舌身意。各因所觸而生愛○六疑者。淨名云。貪瞋癡慢疑覺。六者。俱有疑。亦名俱生惑。

  又復(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七漏造一切罪。或因七使造一切罪。

  七漏者。李論云。見漏。諸根漏。忘漏。惡漏。親近漏。愛漏。念漏○七使者。首楞云。欲使。恚使。愛使。慢使。無明使。見使。疑使。

  或因八倒造一切罪。或因八垢造一切罪。或因八苦造一切罪。如是等煩惱無量無邊。[女*(巢-果+(离-禸))]亂六道一切眾生。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八倒者。涅槃云。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我。不淨計淨。此凡夫四倒也。常計無常。樂計無樂。我計無我。淨計不淨。此二乘四倒也○八垢者。涅槃云。念垢。不念垢。念不念垢。我垢。我所垢。自性垢。差別攝受垢也。即八妄想。自性汙染。總名為垢○八苦者。維摩云。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陰熾盛苦也。

  又復(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因九惱造一切罪。或因九結造一切罪。或因九緣造一切罪。

  九惱者。淨名云。過去愛我怨家。過去憎我知識。過去惱我己身。現在愛我怨家。現在憎我知識。現在惱我己身。未來世亦然。一世有三。三世有九。故云九惱。即名九結。結者結集不散之意○九結者。愛結。恚結。慢結。無名結。見結。取結。疑結。嫉結。慳結也。當中此中。能和合苦。故名為結○九緣者。一眼識。緣明。緣空。緣根。緣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染淨依。緣分別依。緣種子。二耳識。緣空。緣根。緣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染淨依。緣分別依。緣種子。三鼻識。緣根。緣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染淨依。緣分別依。緣種子。四舌識。緣根。緣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染淨依。緣分別依。緣種子。五身識。緣根。緣境。緣作意。緣根本依。緣染淨依。緣分別依。緣種子。六意識。緣作意。緣根本依。緣染淨依。緣分別依。緣種子。七第七識。緣染淨依。緣分別依。緣種子也。八第八識。緣根本依。緣染淨依。緣分別依。緣種子也。總名曰九緣生識。

  或因十煩惱造一切罪。或因十纏造一切罪。

  十煩惱者。一忿。二惱。三恨。四覆。五諂。六誑。七憍。八害。九嫉。十慳○十纏者。一忿恚纏曰瞋。二隱覆自罪纏曰覆。三意識昏迷纏曰睡。四五情暗冥纏曰眠。五嬉遊纏曰戲。六三業躁動纏曰掉。七屏處起罪不自羞纏曰無慙。八露處起罪不羞他纏曰無愧。九財法不能惠施纏曰慳。十他榮心生熱惱纏曰嫉。謂之十纏也。

  或因十一徧使造一切罪。

  十一徧使者。謂不信。懈怠。不慙。不愧。多貪。多瞋。多癡。昏迷。放逸。慳悋。毒害。此十一徧使也。反此則為十一善。

  或因十二入造一切罪。

  十二入者。謂眼耳鼻舌身意。此內六根入。屬能。能者。能見聞覺知也。色聲香味觸法。此外六塵入。屬所。所者。著見聞覺知之所也。入以互相涉入為義。亦名十二處。

  或因十六知見造一切罪。

  十六知見者。智論云。一我者知見。起我我所。二生者知見。如父有子。三受者知見。命根成就。四命者知見。能舉事故。五有情者知見。蘊和合生。六養育者知見。因緣故長。七眾數者知見。諸法有數。八人者知見。妄計我是人。九作者知見。手足能所。十使作者知見。力能役他。十一起者知見。作後世業。十二使起者知見。亦令他作。十三受者知見。苦樂果現。十四使受者知見。厭于苦樂。十五知者知見。五識名知。十六見者知見。目觀色像。

  或因十八界造一切罪。

  十八界者。即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者。有分別辨析之義。又種族義。界畔義。

  或因二十五我造一切罪。

  二十五我者。即二十五諦。依百論結頌曰。一墮冥初為世間本性。乃生覺。二從覺為中陰。即生我心。三从我心中。我慢便生五塵。已上成八。五塵生于五大。五大生十一根。通上總成二十四。又至神我主諦。共為二十五我也○色聲香味觸五為五塵。地水火風空為五大。又十一根者。眼耳鼻舌身為五知根。手足口。併大遺根小遺根。為五業根。又心平等。共十一根。大遺小遺。即大小便利也。

  或因六十二見造一切罪。

  六十二見者。即色受想行識五陰。于三世推之而成也。每一陰具四句。如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我大色小。色在我中。離色是我。即色是我。餘四例推可知。五陰共成二十。以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配之。成六十。加根本斷常二法。共成六十二也。

  或因見諦思惟九十八使。百八煩惱。晝夜熾然。開諸漏門。造一切罪。

  見諦思惟九十八使者。大藏一覽云。見諦。攝欲界三十二使。色界二十八使。無色界二十八使。共八十八使。思惟。攝欲界四使。色界三使。無色界三使。共十使。合之成九十八也。見諦所攝。何謂欲界三十二使。苦諦下十使。集滅下各七使。除身邊戒。道下八使。除身邊二見。何謂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瞋。集滅下各六使。除瞋身邊戒。道下七使。除瞋身邊。何謂無色界二十八使。苦下九使。除瞋。集滅下各六使。除瞋身邊戒。道下七使。除瞋身邊。思惟所攝。何謂欲界四使。一貪二瞋三癡四慢。此四使。從斯陀含向入修道斷。至阿那含果九品方盡。何謂色界三使。一貪二癡三慢。並是阿羅漢向修道斷。何謂無色界三使。一貪二癡三慢。此是羅漢向至果方盡○四諦者。苦集滅道也。苦諦下十使。謂身邊戒見邪貪瞋癡慢疑也。集滅下各七使者。止有見邪癡疑貪瞋慢七。故云除身邊戒也。道下八使者。止有邪癡疑戒見貪瞋慢八。故云除身邊二見也。下各倣此。苦為有漏果。集為有漏因。滅為無漏果。道為無漏因○楞嚴註云。薩迦耶見者。此云身見。執身有我故。邊見者。執我斷常。墮二邊見故。戒取見者。執持狗牛等戒。為生天因故。見取見者。執前諸見。為勝為能。或執一切有漏等法。妄為樂淨。即是涅槃故。邪見者。撥無因果。斷滅善種。名為邪見○百八煩惱者。即九十八使。更加十纏。成一百八也。又云即一百八見。

  [女*(巢-果+(离-禸))]亂賢聖及以四生。徧滿三界。彌互六道。無處可避。今日至禱。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發露。皆悉懺悔。

  三界者。一欲界天。自他化已下。皆名欲界。希須樂欲。故名欲。二色界天。初禪至四禪。未出色籠。故名色。三無色界。四空天。只有四陰。無色蘊。故名無色○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羅道。旁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亦名六趣○十方者。東西南北四維上下。俱有佛剎國土故也。

  願(某)等承是懺悔三毒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三慧明。三達朗。三苦滅。三願滿。

  願某下。上文廣舉罪相。懺悔已竟。下文發願。求其功德。何也。懺悔畢竟滅罪。滅罪畢竟福生。福生則智慧功德。自然成就也。所以次第發願。求其功德。而顯是懺悔力用之功能也○三慧者。聞思修也。聞而不聽。無受潤因。聽而不思。無深旨趣。思而不修。終無證理。所以當明○三達之說。諸處未見所出。但梵網經上卷中。有法達義達辭達。更有教化達。未知可否。又達者明也。或天眼智。宿命智。漏盡智之三明。亦未可知也。俟再考○三苦者。苦苦。三界已苦。欲界復苦。壞苦。樂壞時苦。等于三塗。行苦。即處中苦。通于無色。此苦當滅○三願者。一願一切眾生得證知法。二願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法。三願捨身命護持正法。此願當滿。

  願承是懺悔四識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廣四等心。立四信業。滅四惡趣。得四無畏。

  四等心者。淨名云。直心是道場。無虗假故。發行心是道場。能辦事故。深心是道場。增益功德故。菩提心是道場。無錯謬故。此心當廣○四信者。一信佛。樂常稱讚佛。二信法。樂欲聽法。三信僧。樂供養眾。四信戒。樂離五欲。此信要立○四惡趣者。大論云。一地獄。八寒八熱等。二旁生。水陸空行等。三餓鬼。三類九種等。四修羅。鬼畜人天所攝。此趣當滅○四無畏者。智論云。一得總持無畏。二得知根無畏。三得決疑無畏。四得答報無畏。又云一切智無畏。漏盡無畏。說障道無畏。說苦盡無畏也。

  願承是懺悔五葢等諸煩惱。所生功德。度五道。豎五根。淨五眼。成五分。

  又五葢如上文。即五蘊。一色蘊。謂積聚虗假。二受蘊。謂領納資貪。三想蘊。謂取像奔馳。四行蘊。謂微細遷流。五識蘊。謂熾然了別○五道者。法華云。天道人道。二善道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皆當度之○五根者。賴耶云。一信根信諦。一切無漏根力禪定解脫三昧等法海。消除疑網。二念根。住持不忘。三進根。念茲在茲。四定根。湛寂虗通。修心不亂。五慧根。明辯實諦。以慧照了。願當豎立○五眼者。涅槃頌曰。天眼通非礙。肉眼礙非通。法眼惟觀俗。慧眼了知空。佛眼如千日。照異體還同。圓明法界內。無處不鑒容。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具足五眼。故願淨之○智度云。菩薩初發心時。以肉眼見苦眾生。心生慈愍。學諸禪定。修得五通。以天眼徧見六道受種種身。益加哀憐。故求慧眼以救濟之。得見眾生心相種種不同。云何令彼得是實法。故求法眼引導令入法中。後求佛眼。得一切智。成就佛法○又金剛註。內外空寂名肉眼。見自真性。自在平等。名天眼。見自性般若之智。名慧眼。見一切法。無一切法。見一切相。空一切相。名法眼。見前無煩惱可斷。中無自性可守。後無佛位可求。三際清淨。名為佛眼○成五分者。瓔珞經云。成五法香也。一成戒分香以攝身。二成定分香以攝意。三成慧分香以攝亂。四成解脫分香以攝倒見。五成知見分香以攝無明。一說成五分法。釋籤云。一分無作戒為戒身。二分無漏淨禪為定身。三分無漏智慧為慧身。四分三種解脫為解脫身。五分無生為解脫知見身也。

  願承是懺悔六受等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足六神通。滿足六度業。不為六塵惑。常行六妙行。

  六神通者。如意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是也。如意通三種。一者能到。身飛行如鳥無礙。移遠令近。不往而到。此沒彼出。一念能至。二者轉變。能以大作小。小作大。一多等。三者聖如意。此如意通。惟佛有之。天眼通二種。一修得。一報得。天耳通一切聲。他心通。知他人之喜瞋怖畏。宿命通。知過去世事。漏盡通四漏。故願具足○六度業者。善戒云。一布施。治慳貪。得富報。二持戒。治破戒。得具足善道報。三忍辱。治瞋恚。得有相好報。四精進。治懈怠。得壽神通報。五禪定。治散亂。得安樂生天報。六智慧。治愚癡。得辯才破煩惱報。此六善業須滿足○色聲香味觸法為六塵。謂之惑者。色如熱金丸。執之則燒。聲如塗毒鼓。聞之必死。香如敝龍氣。嗅之則病。味如沸蜜湯。又如塗蜜刀。舐之則傷。觸如臥師子。近之則嚙。法如象紛紜。故皆不可為之惑也○六妙行者。色界初禪云。厭下之苦行麤行障行三。忻上之淨行妙行樂行三也。

  又願承是懺悔七漏八垢九結十纏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坐七淨華。

  七淨華者。淨名云。一戒淨。身口意始終淨也。二心淨。三乘制煩惱斷結漏盡也。三見淨。見法真性。不起妄想也。四度疑。見染疑斷也。五分別道。是道宜行。非道宜捨也。六行斷。知見所行所斷。通達分明也。七涅槃。得無生法忍也。

  洗八解水。

  八解者。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為初禪。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為二禪。三觀淨解脫具足住為三禪。四觀空無邊處解脫。五觀識無邊處解脫。俱為四禪。六觀無所有處解脫。七觀非非想處解脫。俱為四空。八觀想受滅解脫。為過三界○上七淨。以所修因言。故曰華曰坐。八解。以入法流言故曰水曰洗。

  具九斷智。

  九斷智者。一乾慧地。五停心。總別相念處。二性地。煖頂忍世第一。已上猶伏見思惑。三初果。斷三界八十八使見惑。盡見真諦。四二果。斷欲界九品思惑。五三果。斷欲界殘思盡。六四果。斷三界見思盡。七支佛。斷見思盡。更侵三習氣。八菩薩。斷三界正使盡。修六度行。九佛位。頓斷三界見思殘習。坐木菩提樹下。生艸為坐成劣應身。能斷此九者為具智。

  成十地行。

  成十地行者。華嚴云。登十地。斷十障。證十真。初地斷異生障。證徧行真如。二地斷邪解障。證最勝真如。三地斷暗鈍障。證聖流真如。四地斷細惑現行障。證無受真如。五地斷下乘涅槃障。證無分別真如。六地斷麤相現行障。證染淨真如。七地斷細相現行障。證智所依真如。八地斷無相加行障。證不增減真如。九地斷不欲相利他障。證所依真如。十地斷法自在障。證法無分別真如。歡喜離垢。乃至法雲為十地也。

  願以懺悔十一徧使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諸煩惱。所生功德。願十一空。能解常用。栖心自在。

  十一空者。涅槃經云。一內空。六根無體。二外空。六塵無相。三內外空。六識無有。四有為空。生滅相無。五無為空。無相亦無。六無始空。體本元虗。七性空。法本常無。八無所有空。俱無亦無。九第一義空。功用投現。十空空。病去藥除。十一太空。小乘法無。此十一法空。必願能解。常用心既解空。自得解脫三昧。故曰栖心自在。

  能轉十二行法輪。

  十二行法輪者。法華法輪三轉。一示轉。二勸轉。三證轉也。每轉有四。即苦集滅道也。三四成十二。第一示轉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第二勸修轉云。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第三作證轉云。此是苦。我已知不復更知。此是集。我已斷不復更斷。此是滅。我已證不復更證。此是道。我已修不復設修。以此苦集等四法。三唱令知。故云三轉十二也。輪者。从喻而言。如世之車輪。有推碾義。運轉義。以此四法。運入眾生心中。摧滅煩惱而證涅槃。故云十二行法輪也。

  具足十八不共之法。無量功德。一切圓滿。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十八不共者。梵網經云。身口意三業無失。無不定心。無異想心。無不知捨心。志欲無減。憶念無減。精進無減。智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身業隨智慧行。口業隨智慧行。意業隨智慧行。知過去無礙。知現在無礙。知未來無礙。是為十八之數。不共法者。此出世法。惟佛為獨。不與二乘共故○十八等下。其餘更有無量功德。莫能盡述者。願求一切悉皆圓滿成就。方始成我懺悔之大心也。欲求懺悔。必先禮佛。以為懺罪之本。故當發願歸命云云。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

  地藏經云。又於過去不可思議阿僧祇劫。時世有佛。號曰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像法之中。有一婆羅門女。宿福深厚。諸天衛護。其母信邪。常輕三寶。不久命終。魂神墮在無間地獄。時女見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形像。瞻禮尊容。倍生敬仰。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我母死後。必知處所。忽聞空中聲曰。我是汝所瞻禮者。見汝憶母。故來告示。汝但端坐。思惟我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時女尋禮佛足。思惟經一日一夜。忽見自身。到一海邊。以念佛力故。自然無懼。有一鬼王名曰無毒。稽首來迎。白聖女曰。此是大鐵圍山。西面第一重海。造惡眾生。七七之內。無人繼嗣。為作功德。先渡此海。三海之內。是大地獄。願聖女速返。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云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布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非惟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此日無間罪人。俱同生訖。婆羅門女。便立弘誓願。願我盡未來劫。應有罪苦眾生。廣設方便。使令解脫。時鬼王無毒者。當今財首菩薩是。婆羅門女者。即地藏菩薩是。

  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

  地藏經云。文殊師利白佛言。惟願世尊。廣說地藏菩薩摩訶薩因地。作何行。立何願。而能成就不思議事。佛告文殊師利。譬如三千大千世界。所謂草木叢林。稻蔴竹葦。山石微塵。一物一數。作一恒河。一恒河沙。一沙一界。一界之內。一塵一劫。一劫之內。所積塵數。盡充為劫。地藏菩薩證十地果位已來。千倍多於是數。何況地藏菩薩。在聲聞辟支佛地。

  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承前啟後)。

  夫論懺悔者。本是改往修來。滅惡興善。人之居世。誰能無過。學人失念。尚起煩惱。羅漢結習。動身口業。豈況凡夫。而當無過。

  改往修來者。改往昔之過咎。修來世之福田。滅三毒六根等惡。興六度萬行等善○學人者。學之為言。效也。效古聖先賢精修道業。故謂之學。如云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如斯等輩。堪稱學人。稍有些些怠惰。即為失念了也。古云。暫時不在。猶同死人。今言失念而起煩惱者。正此意也○楞嚴經云。非不迴心。大阿羅漢。尚有塵沙微細惑。至如鈍阿羅漢者。能免結習乎。結習者。謂从凡夫以來所結之習氣。未能消融之盡也○豈況者。出纏尚爾。況在纏者乎。

  但智者先覺。便能改悔。愚者覆藏。遂使滋蔓。所以長夜積習。曉悟無期。

  覆藏者。知有過隱而不發。其罪日增。如論語云。小人之過也必文。文飾之也。小人憚於改過。而不憚於自欺。故必文以重其過。此之謂也。所以必須發露。方為懺悔○智者悔罪。喻如斬艸必發其根。使後更不復生。故云改悔。愚者隱覆。而不發者。如艸埋根於深土之中。雨露滋成。即成蔓延。日滋日茂。罪業漸深。若不發露。如處於天暗之中。終成迷昧。了無所見。乃至墮於三塗苦惱之中。亦莫知其所以。故云曉悟無期也。

  若慚愧發露懺悔者。豈惟止是滅罪。亦復增長無量功德。豎立如來涅槃妙果。

  懺悔獲益如此之妙。此下復明懺法之方。

  若欲行此法者。先當外肅形儀。瞻奉尊像。內起敬意。緣於想法。懇切至禱。

  外肅者。即齊莊恭謹之意也○華嚴行願品。一者禮敬諸佛。今禮懺時而左顧右盻。竊為語笑者。豈直形儀不肅。即其內無敬意○維摩經云。瞻仰尊顏。目不暫捨。禮敬正宜目視而心想。若無敬意。瞻奉且虗。何況緣想。當知敬意正不在七種心之後。

  生二種心。何等為二。一者自念我此形命難可常保。一朝散壞。不知此身何時可復。若復不值諸佛賢聖。忽逢惡友。造眾罪業。復應墮落深坑險趣。

  此身四大假合而成。四大分散。則此身壞矣。況石火電光。無常莫測。不蚤為預辦。後悔無及。猶恐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故也○深坑險趣。即三塗八難以喻言之也。因難出故喻其深。受苦惱故喻其險。

  二者自念我此生中。雖得值遇如來正法。不為佛法。紹繼聖種。淨身口意。善法自居。

  不為佛法者。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又僧遇而又不能為○一念此身無常。死墮惡趣無有出期。二念此身罪惡。不能瞞昧諸佛神祇。畢竟到閻羅王所。受諸苦惱。有此二種心。自然慚愧恐怖。急求懺悔。不敢自欺○興顯佛法。使聖道昌隆而無斷絕。謂之紹繼聖種也。

  而今我等私自作惡。而復覆藏。言他不知。謂彼不見。隱慝在心。慠然無愧。此實天下愚惑之甚。

  非但不能紹繼佛法。而反私自云云○此身私自作惡。只道佛不知不見。所以身口意業。倍為深重。一經發露。罪業冰消○忒。惡也。私謂佛菩薩不知不見。畢竟佛菩薩盡知盡見。如下文所云。故曰天下愚惑之甚。

  即今現有十方諸佛。諸大菩薩。諸天神仙。何曾不以清淨天眼。見於我等所作罪惡。又復幽顯靈祇注記罪福。纖毫無差。

  楞嚴經云。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菴摩羅果。諸菩薩等。見百千界。十方如來窮盡微塵清淨國土。無所不矚。眾生洞視不過分寸○般若經云。天眼能見十方沙界眾生。成就身語意業惡行。誹毀賢聖邪見因緣。身壞命終。當墮惡趣○幽者鬼使。顯者聰明正直之神也○因既無差。果終無謬。下正指果報無謬。

  夫論作罪之人。命終之後。牛頭獄卒錄其精神。在閻羅王所。辯覈(考覈)是非。當爾之時。一切怨對皆來證據。(執對之謂也)各言汝先屠戮我身。炮煑蒸炙(此指異類之對)。或先剝奪於我一切財寶。離我眷屬(此指人類之對)。我於今日始得汝便。於時現前證據。何得敢諱(諱即隱瞞之謂也)。惟應甘心分受宿殃。

  錄者。取而收之也○閻羅。梵語。正云閻摩羅。此云靜息。又云夜磨羅。此云雙世。鬼官總司也。陰界之名。苦樂並受。故云雙世。古云。兄與妹而雙王。苦與樂而同受。正此謂也○屠戮煑炙。言殺生食肉之業○剝奪離散。言偷盜勢奪之業○汝先。或先。當知兩先字。皆往昔過去之意。因剝奪故。或至父南子北。兄弟東西等。故曰離我眷屬。今日始便者。自來業緣未熟。似乎未便。今既業報至時。誠難逃避。故得其便也○甘心分受者。謂罪報當如其罪業之分量。故受報者。一如其分而甘心受之也。正是隨罪輕重。考而罰之者是也。

  如經所明。地獄之中。不枉治人(下出不枉之意)。若其平素所作眾罪心自忘失者。臨命終時。造惡之處一切諸相。皆現在前。各言汝昔在於我邊作如是罪。今何得諱。

  楞嚴經云。三界惟心。萬法惟識。隨心所作。隨心所現。無所諱也。又楞嚴云。臨命終時未捨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即此意也。各言我昔下。執對之辭也。

  是時作罪之人。無藏隱處。於是閻羅王。切齒訶責。將付地獄。歷無量劫。求出莫由。此事不遠。不關他人(此下令人追思己過而自首也)。正是我身自作自受。雖父子至親。一旦對至。無代受者。我等相與得此人身。體無眾疾。各自努力。與性命競。大怖至時。悔無所及。

  凡人多謂惡業可隱。故不思懺悔。蚤知終無隱藏。何如先向佛前發露懺悔。冀得免耳。慎勿懈怠。然而懺後改過。必不更作。庶可得免。如或倚其懺悔。更造新殃。欲求免者。未之有也。思之慎之。當自勉之○訶責者。如云癡人獄種。汝在世時。不孝父母。邪慢無道。無有慚愧。汝今生處。名阿鼻地獄。受此苦惱。為樂不耶。此等苦切責之。只要他人改過自新故耳。又王見其人。忘失其罪而自不知。故訶責之也○將付者。將此罪人付之於無間地獄之中。故歷劫無由求出也○眾等相與下。懺主激勵行人。知過速懺。無怠懈也○大怖至時。謂無常忽到。眼華落地。四大分張。前路茫茫。未知何往。抑且平素資糧無辦。寧不大可畏怖者哉。莫待罪苦臨頭。那時措手不及。故當捨命忘身。力求懺悔始得。

  是故至心求哀懺悔。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積聚無明。障蔽心目。隨煩惱性。造三世罪。

  謂之無始以來。則過去世數無算。而造罪亦無算。況今生又不覺悟。則現在無明煩惱。開八萬四千塵勞門。造罪何可勝計。未來生死。無有窮期。四生六道。改形易相。可不懼哉。故曰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時度此身。當知勇猛精進。超出三界。正在今生。切勿放過○此下二章。復舉無始無明。而懺三世之過惡也。法性本明。本來無有罪業。因無明煩惱之所昏蔽而不明。故云隨煩云云。所以云自從無始迷心海。曠劫漂流生死波者。正此之謂也○又積聚無明者。即無智慧之明。不能了境惟心。而遮蔽心目。故隨之而造諸惡業。故曰隨煩惱性也。

  或耽染愛著起貪欲煩惱。或瞋恚忿怒懷害煩惱。或心憒惛懵不了煩惱。或我慢自高輕傲煩惱。疑惑正道猶豫煩惱。謗無因果邪見煩惱。不識緣假著我煩惱。迷於三世執斷常煩惱。朋狎惡法起見取煩惱。僻稟邪師造戒取煩惱。乃至一切四執橫計煩惱。今日至誠。悉皆懺悔。

  凡夫但以昏散二病。以為生死根本。憒即煩憒散亂之謂也○疑惑不信。猶豫不決。皆無明障蔽之過也。統前統後。無不皆爾。天堂是妄造。地獄無真說。是謗無等語也○不識因緣虗假。遂不知四大本空。因而執著我見而生煩惱也。斷常二見。即有無二見。同志曰朋。附近曰狎。既曰惡法。必有其人而近之。故曰○見取者。謂執身見。邊見。戒取見。自以為勝為能。或執一切有漏等法。妄為樂淨。即是涅槃故○戒取者。非因計因。謂執持牛狗等戒。為生天因故○四執。即前一生執不生。二不滅執滅。三斷執不斷。四不常執常○已上懺十使。十使即十煩惱。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守惜堅著起慳悋煩惱。不攝六情(六情者喜怒哀樂愛惡也)奢醜煩惱(奢侈誇誕)。心行獘惡(弊即麤獷剛暴之謂也)不忍煩惱。

  當知六度之中。忍為最急。忍該六度。古云一忍能令百禍消。講說忍字極多。文繁不贅。

  怠墮緩縱(恣情放逸之謂也)不勤煩惱。疑慮躁動覺觀煩惱。

  覺觀。差別麤心相名覺。細心相名觀。初緣心中發相名覺。後分別籌量好醜名觀。又智度論。入初禪定。名有覺有觀。初禪二禪中間。是名無覺有觀。从二禪乃至非有想非無想定。是名無覺無觀。

  觸境迷惑無知解煩惱。

  說時似悟。對境即迷。未得謂得者。亦此意也。

  隨世八風生彼我煩惱。

  隨世八風者。謂隨世之風之有八也。一利。謂得可意事。二衰。謂失可意事。三毀。謂不現前誹撥。四譽。謂不現前讚美。五稱。現前讚美。六譏。現前誹撥。七苦。逼[女*(巢-果+(离-禸))]身心。八樂。適悅身心。彼我之間。隨此八者。而互生煩惱。

  諂曲面譽不直心煩惱。強獷難觸不調和煩惱。

  獷者。暴戾之獸。不調和之人似之。難觸者。剛強而不可近也。

  易忿難悅多含恨煩惱。嫉妒擊刺狠戾煩惱(恨怒之意)。凶險暴害慘毒煩惱(毒之最極曰慘毒)。乖背聖諦執相煩惱。

  空假中三諦。亦可名聖諦。即下苦集等四。俱名聖諦。若言聖諦第一義。即中道可知也。言乖背者因順於凡俗之流。故違於出世之聖諦。故云執相也○已上懺十三隨。下懺三乘。

  於苦集滅道生顛倒煩惱。

  苦集滅道者。即四諦也。苦即上文生者。八苦者是集。即貪瞋癡等。煩惱者是滅。即寂滅二乘所證空理也。道即三十七品等法。此皆真實無謬。故云諦也。

  隨從生死十二因緣輪轉煩惱。

  十二因緣者。法華經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等也。然有二乘還滅等文。亦詳法華經中。此但言生起。不言還滅。故不錄。

  乃至無始無明住地恒沙煩惱。起四住地構於三界苦果煩惱。

  起者。此四皆因無明而起也。構。結構也。四住地者。攝論云。見一切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也。若兼上無明住地。即五住地也。

  無量無邊[女*(巢-果+(离-禸))]亂賢聖六道四生。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煩惱無量。[女*(巢-果+(离-禸))]亂無邊。若聖若凡。無不惱故。若得懺盡無明。一切悉皆殄滅也。故當恭對十方三寶之前。竭誠禮拜。求哀懺悔也○如上廣舉三世罪業。懺悔已竟。下文次第發願而求其功德同上云云。

  願(某)等承是懺悔意業所起貪瞋癡等一切煩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折憍慢幢。竭愛欲水。滅瞋恚火。破愚癡闇。拔斷疑根。裂諸見網。

  又上種種惑業。皆承懺悔之智力。折之竭之。乃至於拔之裂之。始得清淨。故云願某等承是云云○折憍慢幢等文。承上懺悔意業等句而來。我慢猶若高幢。懺悔智力。猶如利器。足以折之。愛欲如水。性空真火足以竭之。瞋恚如火。性水真空足以滅之。暗喻癡迷無知。而智燈足以破之。疑惑如樹之根。亦以智手足以拔之。網喻見解執縛。慧劍足以裂之。

  深識三界。猶如牢獄。四大毒蛇。五陰怨賊。六入空聚。愛詐親善。

  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故菩薩觀三界猶如牢獄○深識二字。直貫下五句。當云深識三界如牢獄。深識此身為四大猶如毒蛇。深識色受想行識五陰如怨賊。深識眼耳鼻舌身意為六入猶如空聚。俱是盜賊藏匿其中。深識此等一切欲愛猶如怨家。詐為親善。若實識知。無能為害也已。

  修八聖道。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三十七品心心相續。十波羅蜜常得現前。

  一切皆以邪妄不正為無明之根源。故當修聖道而斷之。八聖道。即八正道也。修道者。如畏毒蛇怨賊。涉路避之而去也○涅槃者。具云般利涅槃那。般利言普也。即究竟也。涅即出離。槃那即煩惱。合言普究竟出離煩惱。又云。涅而不生。槃而不滅。又梵語摩訶般涅槃那。此云大寂定。又云。大固牢固。具四德足證三身云云○不休不息者。無有疲厭意。心心相續。無有間斷意。常得現前。純熟優行意○三十七品。見前。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十波羅蜜。梵語檀波羅蜜。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黎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方便願力智共為十。華云。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為六波羅蜜。又名六度。後四度願與力。即禪定開出。方便與智。即般若開出○梵語波羅蜜。此云彼岸到。如涅槃經云。修戒定慧解脫知見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以為船筏。依乘此栰。渡煩惱河。到於彼岸。常樂涅槃。正此意也○又此五句。亦同上意懺悔。而加修八正道。無煩惱而不除。無無明而不斷。乃至直成無上菩提。莫不皆从懺悔修八正道之所得也。

  懺悔發願已。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常住者。十方三寶。無去無來。不生不滅。本無定相。無住無不住。但有求皆應。無禱不从。常在世間救苦眾生。令得解脫。故云常住。亦如釋迦世尊。常在娑婆世界化度眾生之意耳。

  慈悲水懺法卷上

  瘡如人面。宿憾何多。清泉一掬即消磨。憫己復憐佗。述為懺摩。萬古沐恩波。

  音釋

  原敘

邂逅

  (上下戒切。音械。下胡茂切。音後)。

  (胡兼切音賢)。

  (烏故切去聲)。

  (奴委切。內上聲。饑也。今文宜用飫字是。於據切。於字去聲。文義相合。此餧字恐悞)。

  (徒覽切。談上聲)。

  (居六切音匊)。

  (於浪切鴦去聲)。

  (池遙切音潮)。

  (力錦切音廩)。

  (息委切雖上聲)。

  (孫租切音蘇)。

  緣起文

  (陟慮切音注)。

  (魚列切年入聲)。

  (蘇偶切音叟)。

  開經偈

  (下戒切。去聲。曉也。後凡圈去聲者同)。

  愍念後文

憍倨

  (上堅姚切。音驕。恣也。逸也。下居御切。音句。倨傲不遜)。

媟狎

  (上先結切。音屑。狎也。下胡夾切。音洽。親近玩熟也)。

  (且緣切。音詮。止也。改也)。

  (必勒切音璧。後凡稱辟支者同)。

  夫欲文

  (逢夫切。音扶。語端辭同)。

  (止兩切。音掌。凡長養後同)。

令行

  (上離呈切。音陵。凡使令者。皆平聲。下胡孟切。去聲。身之所行謂之行)。

  (力地切。音利。凡欲遠離則去聲)。

  罪相文

  (息亮切。去聲。後凡圈者同)。

  (直略切。入聲。後凡圈入聲者同)。

  厭離文

  (抽知切。音鴟。目汁凝也)。

  (時軫切辰上聲)。

  (才浪切藏去聲)。

  (魚教切。去聲。欲也。好也。後凡好樂者皆同)。

  菩提文

  (知隴切。音腫。種種猶物物也)。

  (歷各切音洛)。

  (如者切音惹)。

  (必列切首鼈)。

  (侯幹切音翰)。

  (古協切兼入聲)。

  觀罪文

擎拳

  (上渠京切。音鯨。持高也。下逵員切。音權)。

瑕玼

  (上何加切音遐。下生資切。音慈。玉病)。

  先應文

兇狠

  (上許容切。音胸。下下懇切。[病-丙+(一/艮)]上聲)。

  (徒困切音遯)。

  (步木切音僕。飛泉懸水也)。

  (胡計切音係)。

  (居鄧切庚去聲)。

  (忍與切。如上聲。直立也)。

  改往文

  (莫半切去聲)。

  (魚列切。音孽。讀虐非者)。

  (直意切。音治。遇也。今讀直者非)。

  (丘庚切音阬)。

  (惕得切。同忒惡也)。

  (魚刀切音敖)。

  (渠宜切音岐)。

  (思廉切。音暹。細微也)。

  (胡得切。音曷。考實也)。

  (房悶切。音問。後凡去聲者同)。

  (嫗徃切。汪上聲)。

  (蘇故切音訴)。

  (必敝切音閉)。

  (賴含切)。

  煩惱文

  (古外切。音膾。心亂也)。

  (母總切。蒙上聲。心亂也)。

  (匹亦切。與辟同。偏僻邪僻乖僻)。

  (昌六切。充入聲。今讀楚者非)。

  (羊居切。音余。凡美其人之善曰譽。平聲)。

  (古猛切音礦)。

  (以智切。音異。不難也。平易也)。

  (力濟切音例)。

  (食列切音舌)。

  (昨木切。音俗。繼連也)。

  註音釋

  啟運文註

  (古委切。音癸。法則也)。

  (夷益切。音亦。傳夷夏之言)。

兜率

  (上當侯切斗平聲。下朔栗切。音蟀)。

  慈悲註

  (歷。各切音洛)。

  (去乾切。音愆。過也)。

  (步悶切盆去聲)。

  (音支)。

  (古從字。字彙俱用)。

  (力輟切音埒)。

  (生六切。音朔。後數數同)。

  (丁後切斗去聲)。

  (力展切連上聲)。

  (式至切。音試。後凡施與者皆去聲)。

  (皮意切。音避。今讀蒲昧切。音陪者不同)。

  (與默同)。

  (古衡切音耕)。

  (苦骨切坤入聲。孔穴也)。

  (取亂切音爨)。

  (薄密切音弼)。

  歸依註

  (且緣切。音川)。

  (蘇故切音素)。

  (古協切音劫)。

  (求於切音劬)。

  慚愧註

  (居晏切。音諫)。

  厭離註

骷髏

  (上空胡切。音枯。下盧侯切。音樓)。

螃蠏

  (上蒲光切。音旁。下呼買切。音駭)。

  (唐何切音駝)。

  (升人切。音身。吟咏之聲)。

  (力弔切音料)。

  不淨觀註

  (皮意切。音避。讀入聲者非)。

纖翳

  (上思廉切。音暹。下於計切。音意。細微也)。

  怨親註

  (郎殿切音練)。

  (楚委切吹上聲)。

  觀罪註

  (昨吉切前入聲)。

  (以智切音異)。

  (侯幹切音翰)。

  擎拳註

  (式竹切音叔)。

  (吉了切間皎)。

  更相註

  (大計切。音第。傳遞也)。

  四住註

  (徒含切音潭)。

  六根註

  (色入切森入聲)。

  九結註

  (之仲切音眾)。

  六受等註

  (上紙切時上聲)。

  (五考切音咬)。

  覺華佛註

  (詳恣切音寺)。

  (激質切音吉)。

  覆藏註

  (無悶切。音問。去聲。飾也)。

  (倉老切操上聲)。

  外肅註

  (莊皆切。音齋。齊之為言。齋也。齋不齊以致齊也)。

  天眼註

  (之六切。音竹。視之甚也)。

  (初加切。音嗏。錯也)。

  不關註

  (舒救切收去聲)。

  訶責註

樂不

  (上歷各切。音洛。下俯九切。音否)。

  (之瑞切追去聲)。

  (徒典切田上聲)。

  (初限切音彥)。

  (房滑切。音罰。同筏)。

  水懺科註卷中

    龍住釋 成簡西宗 集註

  讚文

  四八端嚴微妙相  僧祇三大劫修來  面如滿月目如蓮  天上人間咸恭敬

  慈悲水懺法卷中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今當歸命一切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

  地藏菩薩白佛言。我从久遠劫來。蒙佛接引。使獲不可思議神力。具大智慧。我所分身。徧滿百千萬億恒河沙世界。每一世界。化百千萬億身。每一身。度百千萬億人。令歸敬三寶。永離生死。至涅槃樂。

  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

  此下承上文而起觀行。以作滅罪之方。然而禮懺。雖在一日一時。入道功程。必當隨力漸次而能成就。

  某等即今身心寂靜。無諂無障。正是生善滅惡之時。復應各起四種觀行。以為滅罪方便。

  即今等者。指初卷後折憍竭愛等。以至禮佛已畢之時。斯時至誠虔懇。即今道場之內。身口意三業。了無過失。故得身心寂靜。無諂誑。無私曲。趂此心靜之時。復加觀行而進之。觀行如下觀察思惟等。文中自明。

  何等為四。一者觀於因緣。二者觀於果報。三者觀我自身。四者觀如來身。

  上總標。下別釋。

  第一觀因緣者。知我此罪。藉以無明不善思惟。無正觀力。不識其過。遠離善友諸佛菩薩。隨逐魔道。行邪險逕。如魚吞鈎不知其患。如蠶作繭自纏自縛。如蛾赴火自燒自爛。以是因緣不能自出。

  觀因緣。者之一字。疊上標下而釋之也。藉。托也。因緣者。要自知起罪之因。習罪之緣。皆由無明。遂至不能自出○無正觀力。即所謂無正知見力也。天台止觀云。正觀者。觀諸法無相。並是因緣所生。因緣無性。即是實相。先了所觀之境。一切皆空。能正之心。自然不起。無正觀之力。所以不識其過。自然有許多纏縛貪著。要知十惡五逆。乃至無窮之罪業。皆由不識其過而生。不識即不知。不知即不明。不明即無明。無明即不善也。以是因緣。失於正智。故云無正觀力○梵語魔羅。此云奪命。乃至奪智慧命。故又名殺者。又梵語波卑夜。亦名波旬。此云惡。釋迦出世。魔王之名。亦翻殺者。又惡中之惡。常欲斷人慧命故。即今毀宗誘法邪見等流。亦同此類也。依隨此等。即當墮三惡道。故云險徑云云○魚但知有香餌。不知有喪身之患。重看不知二字。蠶求堅固。蛾貪色見而自害。無非自取。重看自字。三者皆貪著因縛。作是觀者。當永斷無明以求正知見○若以法合魚。合我人及一切眾生。鈎合無明不善。并五欲等之鈎餌也。蠶及飛蛾皆合我等之言。繭合愛纏之患。火合貪欲之殃。若能如是觀察。即名正智。即名善思惟。修懺行人。喫緊於斯。慎毋忽之。而不自知也。

  第二觀於果報者。所有諸惡不善之業。三世輪轉。苦果無窮。沉溺無邊巨夜大海。為諸煩惱羅剎所食。未來生死。冥然無涯。設使報得轉輪聖王。王四天下。飛行自在。七寶具足。命終之後。不免惡趣。四空果報。三界極尊。福盡還作牛領中蟲。況復其餘無福德者。而復懈怠。不勤懺悔。此亦譬如抱石沉淵。求出應難。

  二果報觀行○果報者。既有惡業。必招惡果。不修出世。縱有福如聖王。如四空天。福盡還應墮落。所以必勤懺悔。作是觀者。定修出世。不求福報○三世無窮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云耳○沉溺大海。謂受苦無量。如在黑暗大海。亦喻言也○以羅剎為喻。非真羅剎也。諸煩惱似之。為煩惱之羅剎耳。非真為羅剎所食也。為煩惱汩沒之盡耳○王四天下。王者治也。晉本華嚴云。金輪寶名。勝自在。象寶名青山紺。馬寶名勇疾風神。珠寶名光藏雲。主藏臣寶名大財玉。女寶名淨妙德。主兵臣寶名離垢眼。謂之七種王寶。得此七寶作轉輪王。飛行自在。王四天下者也。如此福德尚墮苦報。未知何日出離。況無福而不求懺悔乎○四空者。即無色界四空天也。一空無邊天。二識無邊處天。三無所有處天。四非非想處天。證四空果報。為三界之極尊。三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諸天共二十八天也。

  第三觀我自身。雖有正因靈覺之性。而為煩惱黑闇叢林之所覆蔽。無了因力。不能得顯。我今應當發起勝心。破裂無明顛倒重障。斷滅生死虗偽苦因。顯發如來大明覺慧。建立無上涅槃妙果。

  三自身觀行○自身雖凡夫。實可以超凡而入聖。惟在發起勝心耳。作是觀者。當知我身即如來身○自身亦有三身。慧身。妙法身。應一切身也○黑闇叢林。就是煩惱發揮。充滿處覆蔽本性。猶如黑暗叢林。非煩惱之外。更有黑暗叢林也○大乘法界論云。眾生法身。既與功德相應。何故無有如來德用。應知此如蓮華未開。諸惡見葉共包裹故。亦如金山被瞋恚泥所封著故。亦如虗空被愚癡雲之所蔽故○有三種因。玄妙云。有心者皆得作佛。即法身種。謂之正因。一切世智。三乘解心。即般若種。謂之了因。一切低頭舉手。即解脫種。謂之緣因○亦可以說師教外熏等緣。謂之緣因。有緣因故。始得了因可知○勝心即今虔懇至誠。乃至止觀之心。可為勝心也○因無明。遂有許多顛倒重障。故須破裂○覺慧。是無上之因也。因即果。果即因。因果雙忘。不可思議。故云無上妙果○涅槃有三。一性淨。為外道妄計涅槃。一方便淨。為二乘取證涅槃。皆非無上。一圓淨。如來究竟涅槃。是謂無上涅槃。是出世第一義故為妙果○又涅槃有四。一本來自性清淨涅槃。一切眾生平等共有。即真如理也。二有餘涅槃。二乘煩惱雖斷。餘習未除。故云有餘。三無餘涅槃。謂煩惱既盡。餘習亦減。故云無餘。四無住涅槃。謂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窮未來際。利樂有情。故云無住。此指無依無住。即是出世第一義諦。故云無上。

  第四觀如來身。

  四如來觀行○以此觀如來身。直須常如佛學。常如佛心。能作是觀者。當知吾身亦同如來。豈獨如來為如來身哉。

  無為寂照。

  無有少法。故曰無為。永嘉所謂不見一法即如來是也。寂照者。譬如明鏡照物。恒自無心。心體本來常寂。寂而常用。用而常寂。隨境鑒辨。皆是實性自爾。非是有心。方始用也。只為眾生不了自心常寂。妄計有心。心便成境。所以有四句百非。妄生許多見解。無為寂照。自然離絕百非。不動心相故也。所以者何。以即心無心故。心恒是理。即理無理故。理恒是心。理恒是心故。不動心相。心恒是理故。不得心相。不得心相故。即是眾生不生。不動心相故。即是佛亦不生。以生佛俱不生故。即凡聖。常自平等法界性也。純一道清淨。更無異法。

  離四句絕百非。

  離四句絕百非者。大明覺慧之中。念念清淨。一切邪妄知見不生。此即如來清淨法身也。本無四句百非之想。又安有所謂離之絕之耶。特世人視之。見為如來離之絕之耳○四句者。但舉一對。或舉一字。便成四句。即如有無對作四句者。如云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便成四句也。一異二字。或斷常二字。俱可成四句○楞嚴經云。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虗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百非者。法教數云。凡作四句。有本末三世。已起未起。積成四句。皆非得真。故云百非也。即就上有無對作四句者言之。若云有。是增益謗。若云無。是損減謗。若云亦有亦無。是相違謗。若云非有非無。是戲論謗。此是本四句也。復此四句。每句有四句。有中四句者。有有。有無。有亦有亦無。有非有非無。又無中四句者。無有。無無。無亦有亦無。無非有非無。又亦有亦無中四句者。亦有亦無有。亦有亦無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又非有非無中四句者。非有非無有。非有非無無。非有非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非有非無。如上四句。每一句成四句。則成四四十六句。此是末四句也。三世皆有此十六句。則成四十八句。此四十八句。皆有已起未起。成九十六句。搭上本四句。則成百句也。餘法四句皆倣此。

  眾德具足湛然常住。

  眾德。即萬行感報。百福莊嚴。具足圓滿。故曰具足。湛然常住者。即如來萬億圓滿之報身也。湛然即湛寂。常住者。即常住不動之謂也○又湛然常住者。如宗門統要云。佛光如滿禪師。因唐順宗問。佛从何方來。滅向何方去。既言常在世。佛今在何處。師云。佛从無為來。滅向無為去。法身等虗空。常在無心處。有念歸無念。有住歸無住。來為眾生來。去為眾生去。清淨真如海。湛然體常住。帝又問曰。佛向王宮生。滅向雙林滅。住世四十九。又言無法說。山河及大海。天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誰知不生滅。疑情猶若斯。智者善分別。師曰。佛體本無為。迷情妄分別。法身等虗空。未曾有生滅。有緣佛出世。無緣佛入滅。處處化眾生。猶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斷。非生亦非滅。生亦未曾生。滅亦未曾滅。了見無心處。自然無法說。

  雖復方便入於滅度。慈悲救接。未曾暫捨。

  方便入滅而不捨救接。所謂他方此土。分身無數。皆如來化身也。別有示現而人不識耳。非真入滅。故曰未曾暫捨。

  生如是心。可謂滅罪之良津。除障之要行。是故至誠。求哀懺悔。

  生如心三句。總收繳上與四種觀行。以為滅罪作前方便等語相應。以此四心。總申懺悔。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也○上明四種觀行懺悔已竟。下復重舉煩惱障道因緣。重求懺悔。蓋因煩惱深厚。慧眼即盲。障道因緣。从茲而起。煩惱一起。種種善法。悉為障蔽不生。故云起障等云云。文在後面。

  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長養煩惱。日深日厚。日滋日茂。覆葢慧眼。令無所見。斷除眾善。不得相續。

  業力覆蔽。縱善法在前。而心境俱違。自然斷除眾善。一切善法俱障。如下文所云皆是耳。

  起障不得見佛不聞正法不值聖僧煩惱。起障不見過去未來一切善惡業行出離煩惱。障受人天尊貴之煩惱。

  人天尊貴。以異三塗微賤之比。人天之天。欲界諸天也。

  障生色無色界禪定福樂之煩惱。

  色為色界天。無色為無色界天。色界禪見下四禪定內。無色界禪。具見後八解脫九空定中○禪定福樂。禪法要解云。得初禪相云何。答曰。離生喜樂。先以正念呵止五欲。深入一心。有覺有觀。離不善法。得未到地。身心快樂。證初禪相。轉復增勝。身心輕安。嗔處不嗔。喜處不喜。世間八法。所不能動。至于衣服飲食等。心不貪著。但以諸善功德為貴。得初禪已。進求二禪○二禪厭患覺觀。何以故。如欲界五欲五葢。令心散亂。初禪覺觀。[女*(巢-果+(离-禸))]亂定心。亦復如是。即用無漏初禪呵責覺觀。內得清淨定生喜樂。入于二禪。問云何是二禪相。答曰。以無覺觀動故。內心清淨。如水澄清。無有風波。星月諸像。悉皆照見。定生喜樂妙勝。初禪喜樂。从離欲生。此中喜樂从初禪定生○得二禪大喜。然心變著喜生諸結使。以是喜故為煩惱本。況喜為麤樂。今欲捨麤而求細樂。故言離喜。更入深定以求妙樂。問云何是第三禪樂。答世間最樂。無有過者。麤者為喜根。細者為樂根。譬如極熱得清冷水。持洗手面。是名為喜。入清凉地。舉身沐浴。是名受樂。既得三禪之樂。一心守護。常恐退失。則為是惱。是故樂復為患。當求離樂。譬如人求富貴之樂。求時既苦。得之無厭。則復為苦。得已守護。亦復為苦。行者患樂亦復如是。葢初禪樂。以覺觀[女*(巢-果+(离-禸))]亂故捨。二禪大喜動故捨。三禪知樂無常難守故捨。以是故當捨此樂。進求四禪安隱地○前依禪定樂捨于欲樂。今依何等而捨禪樂。且捨禪樂。得何利益。答曰。依涅槃樂。能捨禪樂而得三利。所謂羅漢辟支佛佛道。以三乘道。隨意而入清淨涅槃。問云何是第四禪相。答曰。斷樂斷苦。無喜無憂。故念清淨。初禪覺觀未定。二禪喜大發動。三禪樂心多亂。並皆念不真清淨。雖有定心。出入息故。令心難攝。四禪純清淨故。無出入息故。心則易攝。是為真禪。譬如善御良馬。隨意所至。欲行四無量心。四無色定等。隨意皆得。欲得六通。求之亦易。前三禪麤相清淨心。第四禪細相清淨心。

  障不得自在神通飛騰隱顯徧至十方諸佛淨土聽法之煩惱。

  或隱或顯。迅速無礙。山崖墻壁。直過如空。凌虗往來。猶如飛鳥。地中出沒。如出沒水。可以徧至十方。即此神境通也。

  障學安那般那數息不淨因緣觀等諸煩惱。

  安那云出息。般那云入息。習坐禪者。有止觀法門。天台小止觀云數息觀。對治游思之病。先數入息。後數出息。从一至十。終而復始。不令散亂。亦有數入不宜數出。數出不必數入。雙數反恐有病故耳○不淨觀者。對治貪欲。謂觀身不淨也。如上卷三十六等所明○盡此乾慧一信住行向各十。共四十一清淨心。次成四種妙圓加行。四種妙行。此即煖地頂地忍地世第一地也。

  障學煖頂忍第一法七方便等諸煩惱。

  所諸煖頂忍第一法者。謂以佛覺用為己因地心。若出未出。猶如鑽火欲燃其水。名為煖地。又以己心成佛所履。若依非依。如登高山身入虗空。下有微礙。名為頂地。心佛二同。善得中道。如忍事人。非懷非出。名為忍地。數量消滅。迷覺中道二無所目。名世第一義○七方便者。小乘七賢。一五停心位。二別相念位。三總相念位。四煖位。五頂位。六忍位。七世第一義位也○五停心者。數息停散心。不淨停貪心。慈悲停瞋心。因緣停癡心。念佛停障心。謂之圓五品。停五心○別教云。忍位有五。一伏忍證十信。二柔順忍證十行十向。三信忍證十住。四無生忍證十地。五寂滅法忍證妙覺。

  障學慈悲喜捨聞思修等諸煩惱。

  慈悲喜捨。即四無量心○發菩提心論云。聞思修為三慧。一聞慧。如所聞法。心常愛樂。無有厭足。二思慧。思念觀察。一切有為法如實相。謂無常苦空。無我不淨。念念生滅。不久敗壞。即生厭離。趨佛智慧。三修慧。謂離欲不善法。漸次修入。

  障學空平等中道解三觀義諸煩惱。

  空者一念無相。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平等者。無法不備。亦名為假。中道者。不一不異。亦名為中。空與平等中道。是為三觀。習觀者。要解此三觀義。此出中輪。

  障學助道品念處正勤根力如意足諸煩惱。

  助道品者。即上卷三十七助菩提法中○四正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四如意足是也○四念處者。一觀身不淨。謂染緣有故。二觀受是苦。謂執取增縛。三觀心無常。謂念念遷滅。四觀法無我。謂無有定相○四正勤者。已生惡時勤令斷。未生惡時勤令不生。未生善時勤令生。已生善時勤令增長○五根者。一信根。能入法海信于業報。消除疑網。二念根。住持不忘。三精進根。念茲在茲。四定根。湛寂虗通。修心不亂。五慧根。明辯實諦。以慧照了○五力者。一信力。一念萬年。魔不能壞。二念力。純清絕點。煩惱不能壞。三進力。塵劫無怠。天人不能壞。四定力。須彌堅固。無有能動。五慧力。摧邪顯正。知世間出世間法。無一法能壞○四如意足者。即四神足也。一定根如意足。謂深固幽遠。此得也。二定覺如意足。謂寂而常照。此念也。三定力如意足。謂魔不能動。此進也。四正定如意足。謂入佛三昧。此慧也。

  障學八正道示相之煩惱。

  八正道者。無盡意經云。一正見道。謂不起斷常見。二正思惟道。謂思不起于貪等。而思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也。三正語道。凡所演說。除口邪命故。四正業道。順理而修清淨業故。五正命道。以無漏智。除三業五種邪命。無諸奸諂故。六正精進道。勤修涅槃。善入正諦。七正念道。進向涅槃。繫心不忘故。八正定道。決定不亂故○八正道。即八聖道。總是依法而修為有法可得義。故曰示相。

  障學七覺支不示相煩惱。

  七覺支者。無盡意經云。支者分也。一念覺分。謂觀一切法。自性皆空故。二擇法覺分。謂能分別了義不了義故。三進覺分。謂勤修不退故。四喜覺分。謂所修法喜故。五除覺分。謂除諸煩惱故。六定覺分。謂如所入定。覺了諸法故。七捨覺分。謂不為世法所牽。無著無礙故。七覺支。即七菩提分。總是觀一切法空為無法可得義。故曰不示相。

  障學八解脫九空定煩惱。

  八解脫者。大集云。一內有色觀外色解脫。背棄色愛心。此謂初禪。二內無色觀外色解脫。背棄色愛心。此謂二禪。三淨勝解心作證具足住。背棄不淨心。此為三禪。四超一切色想。滅有對想。不思惟種種想。入無邊空處定具足住。棄下地法。此為四禪。五超一切空無邊處。入無邊識處定具足住。非棄下地法。亦為四禪。六超一切處識無邊處。入無所有處定具足住。非棄下地法。此為四空。七超一切無所有處。入非想非非想定具足住。非棄下地法。亦為四空。八超一切非想非非想處。入滅想受定具足住。背棄一切有緣心。此為過三界解脫者。離縛之義也○九空定者。初門云。一次第定初禪喜樂。二次第定二禪妙喜生。三次第定三禪妙樂。四次第定四禪浮盡。五次第空處定。空能普入。六次第識處定。識能明了。七次第無所有處定。無有即有。八次第非非想定。無想即想。九次第滅受想定。心滅無滅。

  障學於十智三三昧煩惱。

  十智者。華嚴云。一三世智。二佛法智。三法界無智智。四法界無邊智。五充滿一切世界智。六普一切世界智。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八知一切眾生智。九知一切法智。十知無邊諸佛智○三三昧者。有覺有觀為空三昧。無覺無觀為無相三昧。無覺有觀為無作三昧。三昧者。此云正受。不受諸受。乃為正受。又云正覺即具自在神通之意也。又圓覺註云。言佛入于神通三昧之謂也。

  障學三明六通四無礙煩惱。

  三明者。一天眼智明。謂聲聞。辟支。菩薩。三乘諸佛。于天勝妙。得彼天眼。二宿命智明。佛于三世境界。無有不知。不同二乘。三漏盡智明。證見道時。遠離四漏。謂欲漏有漏見漏無明漏。不同二乘所證。又大經云。一菩薩般若明。二諸佛天眼明。三無明畢竟空○六通者。般若云。一神境通。能起種種神變。震動十方。變一為多。變多為一。或隱或顯。迅速無礙。山崖墻壁。直過如空。凌虗往來。猶如飛鳥。地中出沒。如出沒水。身出煙焰。如燎高原。體注眾流。如消雪嶺。日月神德。威勢難當。以手[打-丁+(改-己)]摩。光明隱蔽。轉身自在。此即身如意通。二天耳通。過人天耳。能如實聞。十方各殑伽沙界。情非情類。種種音聲。三他心通。能知十沙界諸有情類。一切心心所法。謂貪嗔癡等心。或著或離。乃至聚散。小心大心。寂靜否心。解脫否心。皆如實知。四宿命通。能知十方有情。一心十心百千心。若一日二日至百千年劫。如是時處。如是姓名。死此生彼。若自若他。若廣若略等事。五天眼通。能見十方情非情種種色像。或粗或妙。死時生時。善趣惡趣。復知彼隨善業惡業。受生勝劣等報。六漏盡通。能知十方有情。若自若他。漏盡不盡。此通斷諸障習。方得圓滿。菩薩得漏盡通。得不退轉。不墮聲聞獨覺之地○四無礙者。四無礙智。一義無礙智。知諸法義了了通達。二法無礙智。諸法名字。分別無滯。三詞無礙智。辯說無礙。令各得解。四者樂說無礙智。十二部經。隨其根性為說也。

  障學六度四等煩惱。

  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四等者。楞伽經。字語身法。四者與我同等。字等者。一切如來佛名字無別。語等者。六十四種梵音無差。身等者。諸佛法身相好是同。法等者。我彼同得菩提分法。四者等無差別。故云四等。

  障學四攝法廣化之煩惱。

  四攝法者。妙玄云。一布施攝法。謂樂財者以財施。樂法者以法施。二愛語攝法。謂以軟語隨順安慰一切眾生。三利行攝法。謂隨起身口意行令各沾利益。四同事攝法。謂和光同事。令其各得沾益。故得廣化。

  障學大乘心四弘誓願之煩惱。

  大乘四弘誓者。行願品云。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誓願弘深。故為大乘。

  障學十明十行之煩惱。

  十明者。華嚴云。一知一切眾至業報。二知一切眾生寂滅。三知一切惟是實相。四能以無量聲壞染著。五能以方便受生。六捨離一切想受。七知一切法非想。八知一切法非無想。九知一切有法本無有生。十濟度一切眾生○十行者。一歡喜行。謂始入法界不為邪動。二饒益行。謂常化眾生使得法利。三無嗔恨。謂常修善法。謙下恭敬。四無屈撓。謂行大精進。令一切至究竟涅槃。五無礙亂。謂不為無明之所失亂。六善現。謂生生常在佛國中生。七無著。謂于我我所一切皆空。八尊重行。謂成就難得善根。九善法行。謂說法授人成佛軌則。十真實行。謂二諦非如亦非非相。

  障學十迴向十願之煩惱。

  十迴向者。別教云。一救護眾生離眾生相迴向。謂以無想心。常行六道而入果報。不受而受。二不壞迴向。謂觀一切法有受有用。念念不住。三等一切諸佛迴向。謂三世佛法一切時行。四至一切處迴向。謂以大願力。入一切佛土。供一切佛。五無盡功德藏迴向。謂以常住法。授與前人。六入一切平等善根迴向。謂行無漏善。善而不二。七等觀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謂觀善惡無二一相。八真如相迴向。謂心得自在。等三世佛。常照有無。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謂以般若照三世諸佛。是一合相。十入法界無盡迴向。謂覺一切法中道無相○十願者。行願品云。一者禮敬諸佛。無限善根願。二者稱讚如來。愛法增上願。三者廣修供養。親近增上願。四者懺悔業障。護法神通願。五者隨喜功德。自證正智願。六者請轉法輪。令他解了願。七者請佛住世。攝受正法願。八者常隨佛學。廣利羣生願。九者恒順眾生。荷負眾生正法願。十者普皆迴向。如說修行願。

  障學初地二地三地四地明解之煩惱。障學五地六地七地諸知見煩惱。障學八地九地十地雙照之煩惱。

  初地菩薩。見自身真如佛性。名見道位。從二地至七地。是修道位。猶有功用而修其行。从八地至十地名究竟位。十一地。等覺位中普賢行方終。十二地。是妙覺佛果。別教云。一歡喜地。達佛境界。二離垢地。身心清淨。三發光地。淨極明生。四焰慧地。明極覺滿。五難勝地。功行超越。六現前地。性淨明露。七遠行地。隨方應化。八不動地。一真如心。忍智自如。九善慧地。發真如用。道力自在。十法雲地。慈陰妙雲。大智圓明也○又由證聖位故歡喜。身心清淨名離垢。智已生明名發光。妙解廓然名焰慧。功行超越名難勝。通達真俗名現前。隨方應化名遠行。忍智同如名不動。道力自在名善慧。大智圓明名法雲。已履佛境。種種功德。从此發生。故名地○雙照者。永嘉集云。無即不無。有即非有。有無雙照妙悟蕭然。又有真俗二諦註云。空智照真為實。假智照俗為權。此真俗二諦。空假二智雙照。權實雙顯。故名雙照。地者。蘊積前法。至于成實。一切佛法。依此發生。故謂之地。

  障學佛果百萬阿僧祇諸行之煩惱。

  阿此云無。僧祇此云數。合言無數。如釋迦歷三祇。又九十一劫。方成佛果。若障學諸行。未免煩惱。一切業障。懺悔俱完。又伸發願。

  如是行障無量無邊。今日致禱稽懇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慚愧懺悔。願皆消滅。

  發願總懺已竟。下承前申願。

  願藉此懺悔。障於諸行一切煩惱。所生功德。願在在處處。自在受生。不為結集業行之所迴轉。以如意通。於一念頃。徧至十方。淨諸佛土。攝化眾生。於諸禪定甚深境界。及諸知見。通達無礙。心能普周一切諸法。樂說無窮。而不染著。得心自在。得法自在。方便自在。令此煩惱及無知結習。畢竟永斷。不復相續。無漏聖道朗然如日。

  身如意通。見前六通內。攝化眾生。即說法廣化也。以下直至方便自在等。俱是具足神通力○修諸小乘善法。人天小果。是為有漏之因。于聖道尚有滲漏故也。若為了生死而行菩薩道。修無餘涅槃妙果。是為無漏聖道。無漏者。于大乘法。更無遺漏之謂○朗然者。開悟無漏之義也○又無漏聖道。正指上文見佛聞法。值賢聖僧。乃至于十地等妙阿僧祇等。悉皆名為無漏聖道。以懺悔故。煩惱既盡。聖道朗然。如杲日麗于中天。無幽不燭者也。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禮佛結願)。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某等略懺煩惱障竟。今當次第懺悔業障。

  上文三障。總分三大段。一曰煩惱。二名為業。三是果報。今懺煩惱已畢。故云云○此處懺悔業障。

  夫業者。能莊飾世趣。在在處處不復思惟。求離世解脫。所以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

  能莊飾者。但能莊嚴光飾于六道。所以在在處處○莊者莊嚴。飾者修飾。此句言凡夫作業繁多。勤勤無怠。似有莊嚴修飾之象也。世者。如造三毒十惡等之罪業。莊嚴地獄三塗之世趣也。縱行五戒十善等之善業。生于天上人間。猶為世趣。未能出世而超三界故也○不復思惟者。不修戒定慧。乃至不求無上菩提故云○業力所作。即莊飾世趣之所感也。力造惡業故云○業力者。眾生之業力也。與下文業力甚深不同。業力甚深。乃佛之業智力也。

  佛十力中。業力甚深。凡夫之人。多於此中好起疑惑。

  佛十力者。謂佛應正等覺。有十種實智見力也。詳見後十力無畏處○業力甚深一句。引例凡夫業力之甚深也。六道眾生。自家業力不同。諸佛無上菩提。莫非善業。功德智力之所成就。故云甚深。當知凡夫不得聖道。皆是惡業惑力之所障蔽故。亦是甚深可知之也。所以若好若歹。無不于此善惡業力之所惑。眾生不知。故起疑惑也。下先舉疑惑之由。

  何以故爾。現見世間行善之人。觸向轗軻。

  何以者。征起何以起惑。下釋成○坎。險也。坎險。多迍之貌。觸向轗軻所為之事。多不如意也。

  為惡之者。是事諧偶。謂言天下善惡無分。

  肉眼凡夫。不能了知三世事故。所以便言善惡無分云云。

  如此計者。皆是不能深達業理。

  即下三世善惡因緣果報等。謂之業理。

  何以故爾。經中說言。有三種業。何等為三。一者現報。(現生之報)二者生報(來生之報)。三者後報(多生後不定之報。下出意)。現報業者。現在作善作惡。現身受報(現受苦樂等報)。生報業者。此生作善作惡。來生受報(來生受苦樂等)。後報業者。或是過去無量生中作善作惡。於此生中受。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

  引經言三種業。有現報有生報有後報。正見過去有業。所以有後報。總歸重下文云過去既有如此惡業一句。觀上文。當知皆是業力所作一句可見○經言至或在未來無量生中受止。

  若今行惡之人。現在見好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善業熟故。所以現在有此樂果。豈關現在作諸惡業而得好報。若今行善之人。現在縈苦者。此是過去生報後報惡業熟故。現在善根力弱。不能排遣。是故得此苦報。豈關現在作善而招惡報。

  若今者。詳明上文。若如也。若今云云。行惡之人。行善之人。二段正發明經中現報生報後報義意而釋之○此段文理甚妙。世人正當此處著眼。此全重在業字看。不必重在報上看。當知有二義。若就前生善業已熟。今受樂果。是過去生報。若或多生已前善業已熟。現得受樂。必非現作惡因而反得善果也。下行善一節例上可知。此釋上行善行惡等二種之疑也○現在善根力弱。不能勝過去極重惡業。苦報豈能除滅。故曰不能排遣。

  所以然者。現見世間為善之者。人所讚歎。人所尊重。故知未來必招樂果。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所以諸佛菩薩教令親近善友。共行懺悔。見善知識。於得道中則為全利。是故今日至誠。歸依於佛。

  此正釋前意○過去既有如此惡業一句。正與上文六道果報。種種不同。形類各異。當知皆是業力所作等語照應。所以此處。只重在業。不重在報。報特帶言之耳。且此處。原是懺悔業障。後面另有懺悔報障。文理顯然可見矣。

  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積惡如恒沙。造罪滿大地。捨身與受身。不覺亦不知。

  此下廣舉業相而求懺悔。與上七種方便之心。反觀照應。細翫可知○梵語殑伽。此云天堂來。又云恒河。从高處流下故。廣一由旬。長不知其數。沙細如麵。如佛說法有多數者。即以恒河為喻云耳○捨身受身者。謂生生死死。捨此一身。又受一身也。身世間隔。不啻醉夢。即此所捨所受之身。且不自覺其來因。又安知過去所作惡業。故曰不覺亦不知。前文云過去既有如此惡業。是一句總話。下文正一一說出人身中過去諸惡業。如作五逆造闡提等皆是也。

  或作五逆深厚濁纏無間罪業。或造一闡提斷善根業。輕誣佛語謗方等業。破滅三寶毀正法業。

  深厚濁纏。極重莫解之意。闡提者。一向修證。因疑惑而生惡相惡法。除去善心。故名闡提○梵語一闡提。此云信不具。撥無因果之人。所以謗佛謗法也。

  不信罪福起十惡業。迷真反正癡惑之業。不孝二親反戾之業。輕慢師長無禮敬業。朋友不信無義之業。或作四重八重障聖道業。

  不信直至下文。俱是斷善根之罪業也○十惡者。身三口四意三惡業是也。迷真反正。謂之迷真心。反正道也○四重者。殺盜婬妄。波羅夷根本罪有四也。波羅夷。此云極重罪。比丘有四波羅夷。比丘尼有八羅夷。前四重與比丘同。第五男身觸。六于染心男捉手捉衣。入屏處共立共話共行。身相依相期。七覆他重罪。八隨所舉大僧供給衣食○波羅夷。又云棄。若犯此四重八重者。永棄佛邊地外。猶如大海。不受死屍。故云棄。是之謂波羅夷。

  毀犯五戒破八齋業。五篇七聚多缺犯業。

  五戒有在家出家二種○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犯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破此五禁。謂之毀犯○八齋者。每月有八齋日○五篇七聚者。戒律之篇目也。僧祇云。五篇者。一夷二殘三提四尼五言。為五篇。夷者。四波羅夷重罪。比丘四條。比丘尼八條。殘者。十三僧殘。比丘十三條。比丘尼十七條。提者。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比丘百二十條。比丘尼一百八條。尼者。四提舍尼。比丘四條。比丘尼八條。吉者。突吉羅。即一百眾學。比丘一百條。比丘尼一百條。突者。惡也。吉羅者。作也○七聚者。一棄。二眾殘。三醜惡。四墮。五可呵。六惡作。七惡說。破此等戒。則為多缺犯業。

  優婆塞戒輕重垢業。或菩薩戒不能清淨如說行業。前後方便汙梵行業。

  優婆塞。此云近事男。謂在俗親近三寶。盡壽持五戒者也。五戒者。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婬。四不妄語。五不飲酒食肉。又報恩經云。優婆塞有五戒。一不得販賣畜生。二不得販賣弓箭刀杖。三不得沽酒。四不得壓油。天竺麻有蠱故。五不得大色染業。外國染皮傷蟲○四分云。前四波羅夷法。十三僧伽婆尸妙法。二不定法。三十尼薩耆波逸提法。九十波逸提法。四波羅提提舍尼法。一百眾學法。七滅諍法。比丘所受。此皆屬比丘戒。若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出梵網經○前後方便。即大小便利。或不依律規所行故也○梵行淨行也。汙穢清淨之行。安得無業。

  月無六齋懈怠之業。年三長齋不常修業。

  每月六齋日。初八二十三日。天王使者巡案善惡。十四二十九日。天王太子巡。十五三十日。天王親巡○年三齋月。正五九月是也。天以大寶鏡。照四大部洲。正五九此三月。正照南贍部洲故。宜持齋修福。

  三千威儀不如法業。八萬律儀微細罪業。不修身戒心慧之業。

  纂要云。三千者。四重十三僧殘。二不定。三十尼薩耆。九十波逸提。四提舍尼。一百眾學。七滅諍。共成二百五十戒。各有行住坐臥四威儀。合為一千。循三世為三千○八萬律儀。首楞云。四威儀中。各有二百五十戒。成一千。對三聚戒各一千。成三千。配身口七支。成二萬一千。復配貪嗔癡等分。為八萬四千。細行亦即此。但言其八萬者。舉大數耳。

  春秋八王造眾罪業。行十六種惡律儀業。於諸眾生無愍傷業。不矜不念無憐愍業。不拔不濟無救護業。心懷嫉妒無度彼業。於怨親境不平等業。

  八王日。提謂云。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此八日。天地鬼神陰陽交代。故言八王。四天王案行。以比諸天民隸。有福增壽。有罪減算。若冐冥無知。不預作善。収付地獄。如來拔苦。勸修齋戒。令其得樂○十六種惡律儀業者。一屠兒。二魁儈。三養猪羊。四捕魚。五獵師。六網鳥。七捕蛇。八養鷄狗。九呪龍。十作賊。十一捕賊。十二獄吏。十三婬女家。十四沽酒家。十五洗染家。十六壓油家○嘉善而矜不能。即愛老憐貧之事也。乃至拔濟救護等事。一總不為者。此皆不善業力之深故也。

  耽荒五欲不厭離業。或因衣食園林池沼生蕩逸業。或以盛年放恣情欲造眾罪業。或作有漏善迴向三有障出世業。

  五欲者。財色名食睡也。不厭離。正是耽荒。所以為業○作善而迴向三有。是修人天福報。福盡還應墮落。便非大乘因果。故曰障出世業。故曰有漏善。三有者。欲有。色有。無色有。即三界之因果不忘。故名有。既謂之有。安得無漏。有者。謂因屬有漏果。係有為有生有死故。

  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如上廣舉業相懺悔已竟。下文發願。誓不更犯。而求成福慧等如文。

  願某等承是懺悔無明等罪諸不善業。盡皆消滅。所生福善。願生生世世滅五逆罪。除闡提惑。如是輕重諸罪惡業。從今已去乃至道場。誓不更犯。

  闡提業。从惑而起。故曰闡提惑。

  常習出世清淨善法。精持律行守護威儀。如渡海者愛惜浮囊。

  浮囊。即今涉海者繫葫蘆。帶于腰。以渡海者相類也。浮囊本非我身。然為愛我身故。不得不愛惜浮囊。如修涅槃者。我身亦非我有。然必借身以修性。則不得不為性以檢束身心。故須精持律行。守護威儀。愛惜浮囊者似之。育王譬喻經云。昔行人見彼路傍有一死人。天神下來散華屍上。以手摩之。行人問其故。天神答曰。是我故身。前生之日。孝順父母。忠信事君。奉敬三寶。受師父教。令我生天。良由其恩。故來報耳。前行又見一死人。惡鬼鞭之。亦問其故。鬼言是我故身。在生之日。不忠不孝。種種非為。令我惡報。故來鞭耳。觀此故身為浮囊。詎可不慎。

  六度四等常標行首。戒定慧品轉得增明。

  六度四等。為萬行之首。故云常標行首。戒生定。定生慧。故曰轉得增明。又戒定慧。謂之三學。修惑戒。如去捉賊。定如去縛賊。慧如殺賊也。

  速成如來。

  四字直管至八自在我句。

  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一足下平安。二足下千輻輪相。三手足指長勝餘人。四手足柔軟。五手足指合縵網。六足踉滿足。七足趺高好。八伊尼延鹿王腨。九立手摩膝。十陰藏如馬王。十一身縱廣等。十二身毛上生青色柔軟。十三毛向上右旋。十四金色光。十五身光面各一丈。十六皮膚細滑。不停塵水。十七兩足下兩手肩七滿處。十八腋下滿。十九身如師子王。二十身端直。二十一肩圓好。二十二四十齒具足。二十三齒白淨齊密根深。二十四牙大而白。二十五頰車如師子。二十六得味中上味。二十七舌薄覆面至髮際。二十八梵音深遠。如頻伽鳥。二十九眼色如金精。三十眼睫如牛王。三十一眉間白毫如兜羅綿。三十二頂上肉髻成。

  八十種好。

  如來身有八十種好。一無見頂相。二鼻高孔不現。三眉如初月。四耳輪輻相理成。五身堅固如那羅延。六骨際如鈎鎖。七身一時回如象王。八行時足去地四寸印文現。九爪如赤銅色。十膝骨堅著圓好。十一身清淨。十二身柔軟。十三身不曲。十四指長懺圓。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現。十七踝不現。十八身潤澤。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滿足。二十一容儀備足。二十二容儀滿足。二十三住處安無能動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樂觀。二十六面不長大。二十七正容白不撓色。二十八面具滿足。二十九唇如頻婆果色。三十言音深遠。三十一臍深圓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滿。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長。三十七手文不斷。三十八一切惡心眾生見者和悅。三十九面廣殊好。四十面淨如滿月。四十一隨眾生意和悅與語。四十二毛孔出香氣。四十三口出無上香。四十四威儀如師子。四十五進止如象王。四十六行法如鵞王。四十七頭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聲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香赤色。五十一舌薄廣。五十二毛紅色。五十三毛軟淨。五十四廣長眼。五十五孔門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蓮華色。五十七臍不出。五十八腹不現。五十九細腹。六十身不傾動。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長。六十四手足軟滑。六十五四邊光各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視眾生。六十八不輕眾生。六十九隨眾生音聲不增不減。七十說法不著。七十一隨眾生語言說法。七十二發音報眾聲。七十三次第有因緣說法。七十四一切眾生不能盡觀相。七十五觀無厭足。七十六髮長好。七十七髮不亂。七十八髮旋好。七十九髮色青珠。八十手足有德相。

  十力無畏。大悲三念。

  佛十力者。寶雲謂。一是處非處如實力。知善惡因緣果報定相。二業智力。知一切眾生過現未來諸業諸受果報。三定力。知一切諸禪解脫三昧。四根力。知他眾生諸根上下。五欲力。知他眾生種種欲樂。六性力。知世間種種性。七至處力。知一切道至處相。八宿命力。知一世乃至百千世中。姓名苦樂。壽命長短等。九天眼力。知眾生生時死時善惡道等。十漏盡力。自知我生已盡。不受後有○四無畏者。智論云。一總持一切智無畏。二知根漏盡無畏。三決疑說障道無畏。四答報說苦盡道無畏。于大眾中。廣說自他智。斷既決定。無所失。則無恐懼之相○三念者。寶藏云。一得供不高。無妄失法。二逢毀不下。永拔習氣。三不供不毀。不生慚感。一切種妙智。

  常樂妙智。八自在我。歸依諸佛。願垂護念。

  即此十力無畏大悲三念。便是常樂妙智。八自在我。涅槃經云。一能示一身多身。數如微塵。二以塵身滿大千界。三以大身輕舉遠到。四觀無量常居一國。五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無想。七說一偈經無量劫。八身如虗空存沒隨宜不窮。

  某等前已總相懺悔一切諸業。今當次第更復一一別相懺悔。

  此承前啟後。前文總懺諸業。後復別相懺悔。身三口四六根業。以至佛法僧間餘障。

  若總若別。若麤若細。若輕若重。若說不說。品類相從。願皆消滅。

  此又別中總舉。

  別相懺者。先懺身三。次懺口四。其餘諸障。次第稽顙。

  此懺身三業。殺盜婬。是為身三業也。

  身三業者。第一殺害。如經所明。恕己可為喻。勿殺勿行杖。雖復禽獸之殊。保命畏死。其事是一。若尋此眾生。無始以來。或是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以業因緣輪迴六道。出生入死。改形易報。不復相識。而今興害。食噉其肉。傷慈之甚。

  第一殺害者。即就身中。第一殺業為重。故先言之○梵網經云。佛言。佛子若自殺教人殺。方便讚歎殺。見作隨喜。乃至呪殺。殺因殺緣。殺法殺業。乃至一切有命者不得故殺。菩薩應起慈悲心救護。而恣意殺者。是波羅夷罪○恕己可喻者。人多自恕。既知恕己。便知恕他。故曰可為喻。即將心比心之謂也。

  是故佛言。設得餘食。當如饑世食子肉想。何況食噉此魚肉耶。

  饑世易子而食。極為不得已。正見饑世之苦。今得食有餘時。便當念饑饉之苦。勿使過度可也。餘食尚不敢過分多用。況食眾生肉而不痛念哉。且眾生往世。安知非我父母兄弟六親眷屬。而乃食之耶。究極于此。大可流涕。

  又言。為利殺眾生。以財網諸肉二俱是惡業。死墮號呌獄。

  此文出楞伽經。為利殺者。屠兒販賣。或宰夫之流。殺以求利。財網肉者。不敢自殺。而恃財廣買。逞口腹貪饕無厭者也。二意互參。

  故知殺害及以食噉。罪深河海。過重丘嶽。

  故知下。先明殺業之果報。而後懺悔殺業之罪。

  然我等無始以來。不遇善友。皆為此業。是故經言。殺害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虎豹豺狼鷹鷂等身。或受毒蛇蝮蠍等身。常懷惡心。或受麞鹿熊羆等身。常懷恐怖。

  經言至多病短命。出華嚴經○殺害食噉。本因惡心而然。故感狠毒身報。而常懷惡心○熊獸其形似豕。古云大秦之國。出玄熊赤熊類黃白者是也○好殺者令眾生恐怖。故受恐怖報。上畜生報。下人中苦報。

  若生人中。得二種果報。一者多病。二者短命。殺害食噉。既有如是無量種種諸惡果報。

  多病者。殺害眾生痛苦之報。短命者。殺害眾生未盡天年之報。

  是故至誠。求哀懺悔。

  上略明殺業果報懺悔已竟。下廣舉殺業之罪。而重求懺悔。有四章云云。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有此心識。常懷[慘-(彰-章)+(恭-共)]毒。無慈愍心。或因貪起殺。因瞋因癡及以慢殺。或興惡方便。誓殺願殺。及以呪殺。

  此種種殺之殺因也。

  或破決湖池。焚燒山野。畋獵漁捕。或因風放火。飛鷹放犬。[女*(巢-果+(离-禸))]害一切。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決者。行流也。破也。破決湖池。令其乾竭。焚燒山野。令其光淨。可以畋獵漁捕。無藏躲處。因風放火。即焚燒之意。飛鷹放犬。即畋獵之意。或以禽獸略知逃死。故又言之也。

  或以檻弶坑撥扠戟弓弩彈射飛鳥走獸之類。或以罟網罾釣撩漉水性。魚鱉黿鼉鰕蜆蠃蚌溼居之屬。使水陸空行。藏竄無地。

  籠閉為檻。露置為弶○坑者上陷。撥者機械。扠戟者。鐵黏戈矛之屬○罟者網之總名。撩者撩理。漉者竭也。水性撩理使竭。黿。鱉之大者。鼉長一丈。其聲如鼓。蜆小蛤。蚌長蛤。水陸空行者。魚族水行。走獸陸行。飛鳥空行。一切各有斂藏。使之逃竄無地者。由乎掩取百計殺害多方。使之恐怖而然也。所以云網于山。罟于淵。多方掩取。曲而鈎。直而矢。百計搜羅。誠為苦切也。

  或畜養鷄猪牛羊犬豕鵞鴨之屬。自供庖厨。或賃他宰殺。使其哀聲未盡。毛羽脫落。鱗甲傷毀。身首分離。骨肉銷碎。剝裂屠割。炮燒煑炙。楚毒酸切。橫加無辜。

  上舉傷殘水陸空行罪業已竟。下舉故畜家豢。自供等業而懺悔之○自供庖廚。即烹庖之所也。賃借也。剖割之謂宰。

  但使一時之快口。得味甚寡。不過三寸舌根而已。然其罪報殃累永劫。如是等罪。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得味寡而受報多。可為猛省○古云。吾食眾生肉。形殊體不殊。一般同性命。只是別形軀。苦楚令他受。肥甘為我需。不須閻老判。自揣道如何。義亦在斯矣○古云。飲食于人日月長。精麤隨分塞饑瘡。纔過三寸成何物。勿用將心細較量。修道之人。宜以此為警戒。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復興師相伐。疆場交爭。兩陣相向。更相殺害。或自殺教殺。聞殺歡喜。或習屠儈賃為刑戮。烹宰他命。行於不忍。或恣暴怒。揮戈舞刃。或斬或刺。或推著坑塹。或川水沉溺。或塞穴壞巢。或土石磓磹。或以車馬[車*雷]轢。踐踏一切眾生。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疆場。疆界之謂也。屠儈。殺人儈手之謂○上言傷殺物命。固為不忍。此則傷殺人類。猶為[慘-(彰-章)+(恭-共)]惡。故曰行于不忍○坑塹。陷阱也。巢。鳥獸所居。有意壞之。磓磹。聚石塞之。又云。以石投之之謂。[車*雷]轢。即輘轢。車陵踐也。此下俱是傷殺微細諸蟲罪業。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墮胎破卵。毒藥蠱道。傷殺眾生。墾土掘地。種植田園。養蠶煑繭。傷殺滋甚。

  墮胎者。用藥墮人胞胎。及殺母羊而取羔之類○破卵者。今人食鷄鴨之卵。及毀巢墮卵皆是○毒藥。用藥毒人。及藥蟲魚狗鼠鳥獸皆是○蠱道者。如川廣中下蠱傷人。此皆名蠱道。又蠱者惑也。又穀久積。變為飛蠱○墾掘種植。螻蟈蚯蚓之類。繭。煑熟抽絲。

  或打撲蚊蚋。掐嚙蚤蝨。或燒除糞掃。開決溝渠。枉害一切。

  蚋。小飛蟲。即蠛蠓。糞掃。乃腐爛之物。皆有蟲螘。決。通也。開決必有戕害故。枉。屈也。冤。抑也。

  或噉菓實。或用穀米。或用菜茹。橫殺眾生。或然樵薪。或露燈燭。燒諸蟲類。或取醬醋。不先搖動。或瀉湯水。澆殺蟲蟻。

  菓實穀米菜茹。皆生蟲故。然樵薪。即是燒然一切柴艸。露燈燭。暑天時。夜見燈飛集。又云。憐蛾不點燈。

  如是乃至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恒常傷殺飛空著地微細眾生。凡夫識闇不覺不知。今日發露。皆悉懺悔。

  四威儀。即指行住坐臥而言○佛觀一鉢水。八萬四千蟲。又空中充滿微細諸蟲。惟天眼能見。凡夫肉眼。茫無所見。故不覺不知。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以鞭杖枷鎖桁械壓拉拷掠打擲。手脚蹴踏。拘縛籠繫。斷絕水穀。如是種種諸惡方便苦惱眾生。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即今囹圄中柙。牀等刑之類是也。掠者笞也。打擊也。擲拋也。蹴。蹴踘。踏。踐踏。此俱傷殘害物之象也○用方法機智。巧便而行惡。謂之惡方便。即鞭杖枷鎖。以至斷絕水穀。皆是苦毒陷害之方法故○如上披陳發露懺悔已竟。下發願成德云云。

  願承是懺悔殺害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金剛身。壽命無窮。永離怨憎。無殺害想。於諸眾生得一子地。若見危難急厄之者。不惜身命方便救脫。然後為說微妙正法。使諸眾生覩形見影。皆蒙安樂。聞名聽聲。恐怖悉除。

  此發願總懺。拔苦與樂○殺害之罪。當得多病短命等報。所以懺悔之後。願得金剛身。願無怨憎殺害之想。金剛身。堅固之謂。故云壽命無窮。非真得金剛神之身也。當知得而無得。是真得也○得一子地者。如佛視眾生等。同一子故。地字即作位字解說○方便者。智術權巧以救之。謂之方便救脫○為說微妙正法。即今放生時。對生說三歸五戒。稱佛為師。不墮三惡道。不墮邪見之類是也○眾生常懼殺害。以故覩形見影。不得安樂。聞名聽聲。悉皆恐怖。今願救護一切。且為說微妙正法。令知佛道。皆蒙安樂。恐怖悉除。此真慈悲發願之致也。

  我今稽顙歸依於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

  上懺殺業已竟。下文次懺盜業。

  劫盜之業。經中說言。若物屬他。他所守護。於他物中。一艸一葉。不與不取。何況竊盜。但自眾生。惟見現利。故以種種不道而取。致使未來受此殃累。

  梵網經云。若佛子自盜。教人盜。方便盜。呪盜。盜因盜緣。盜法盜業。乃至鬼神有主物劫賊劫。一針一艸。不得故盜。而菩薩以慈悲心。常助一切人生福生樂。而反盜人物。波羅夷罪○屬字。當訓實字頗通。此物實是他人之所有。故云屬他。詳之可見○不與不取者。言雖一艸一葉之微。人不與。我不得取。況竊盜乎。竊取之物。決不止一艸一葉之間。其過極重于前。故況而比之也○眾生泛舉一切。兼之于己。意云我及眾生。有如是業○不道者。非理強取。

  是故經言。劫盜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牛馬驢騾駱駝等形。以其所有身力血肉。償他宿債。

  先明劫盜之果報。而後懺悔劫盜之業○畜生償宿債。不止于牛馬等。看等形二字。可見凡人間豢養之畜。如猪羊犬豕之類。取而販賣殺食。皆是身力血肉償他宿債之故也。如細分更有二意。如文可見。

  若生人中。為他奴婢。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貧窮困苦。人理殆盡。劫盜既有如是苦報。

  縱不墮于三塗。以貪盜故。生在人中。其苦如此。可不慎哉。

  是故今日至誠。求哀懺悔。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盜他財寶。興刃強奪。或自奮身。逼迫而取。或恃公威。或假勢力。高桁大械。枉壓良善。吞納姦貨。拷直為曲。為此因緣。身罹憲網。

  上文總懺盜業罪報已竟。下六節別懺盜業。廣明罪相之文○興刃一句。似明火劫盜等事。自恃等者。倚頑奪取人物。公威。有司貪酷之徒。勢力。豪宦圖謀之類云云○倚官托勢。豪貴自強之類。或自製刑具枉害于人也○或吞估而納之。或奸欺而售之。乃至屈打成招。無所不至者也○罹。遭也。憲。即險也。

  或任邪治。領他財物。侵公益私。侵私益公。損彼利此。損此利彼。割他自饒。口與心悋。竊沒租估。偷渡關津。私匿公課藏隱使役。如是等罪。皆悉懺悔。

  任邪治者。不行正事。妄取之徒。侵益者。或因己在私故侵公。或己在公故便侵私。割即損也。饒即益也。如云何知割他肉。不念他貧。只念己富者是也。悋。鄙也。慳也。租。田賦。估。市稅。偷渡者。于關津渡口。公漏輸稅。私匿渡錢也○亦可以偷渡即是私匿。關津便是公課○公課者。朝廷之官稅國課。侵匿而私用也○藏隱使役者。民間而躲避差徭軍中而走背調戍是也。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是佛法僧物。不與而取。或經像物。或治塔寺物。或供養常住僧物。或擬招提僧物。或盜取誤用。恃勢不還。或自借。或貸人。或復換貸漏忘。或三寶物。混亂雜用。

  要集問云。何故盜僧物罪偏重耶。答曰。施主本捨一毫一粒。擬十方鼓鐘一響。遐邇同聞。聖凡受用。俱成道業。冥資施主。得福無邊。今見愚癡眾生。或食噉僧食。或受用華果。或將僧奴隨逐。或以僧畜乘騎。或私借貸僧物不還。或以官勢伺求僧過等。具列難盡。有道高僧。守護不與者。豈惟愍白衣後受苦報。亦及知事未來生處同受其殃○莊樁錄云。盜常住一文錢。一日一夜長三分七釐利。第二日夜。利上又長利。來世作牛馬償之。所以云作一生之容易。為萬劫之艱難。若捨一文錢入常住。一日一夜長福亦爾○梵語招闘提奢。唐言四方僧物。譌云招提。即十方常住之所也。古云住常一根艸。勸君休要討。佛地有伽藍。陰司有閻老。慎諸○混亂雜用者。如施栴檀塑像。混而焚燒。或放生錢混而齋僧。齋僧錢混而造寺。皆犯罪業。而況私自利己乎○罪福決疑經。或施主本作釋迦。改作彌陀。本作大品。改充涅槃。本造僧房。改供僧食。本施二眾。改入一眾。本擬十方。迴入現前。皆違反施主。又許此處。乃與彼處。皆犯罪也。準此文檢校。佛像有餘彩色。不得作菩薩聖賢等形。以師徒位別故。不得互用○五百問事律云。用佛彩色作鳥獸形。得罪。除在佛前供養不犯矣。

  或以眾物。穀米樵薪。鹽豉醬醋。菜茹果實。錢帛竹木。繒綵幡蓋。香華油燭。隨情逐意。或自用。或與人。或摘佛華果。用僧鬘物。因三寶財物私自利己。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慚愧。皆悉懺悔。

  或以眾物句。直貫下香華等六句。皆指眾物而言。隨情。隨人之聲。逐意。逐己之意。鬘。華鬘纓絡也。看因字。自他俱不可亂用○如造像造經。造塔造寺。及僧家諷經。拜懺錢糧。以至檀越齋僧布施放生錢。皆三寶財物也。倘不能酬三寶。因而藏匿取用。謂之私自利己也。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作周旋朋友。師僧同學。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共住同止。百一所須。更相欺誷。

  同志曰朋。遞相恭敬曰友。和尚曰師。清眾曰僧。姑姨伯叔等曰六親。如斯等類。或共一處。得有周給。即百分之一。所須之物。而或彼此互相欺詐誣誷而私用之。

  或於鄉鄰比近。移籬拓墻。侵他地宅。改標易相。虜掠資財。包占田園。因公託私。奪人邸店。及以屯野。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悉懺悔。

  拓。推也。移拓即侵之意。標。記也。改易。即移拓之意。虜掠者明火持杖。劫奪之謂。因公者。藉公事而狥己私。邸。舍也。至也。言所歸至也。店。肆也。所以置貨鬻物也。屯者。聚也。或山野屯聚之所也。

  又復無始以來。或攻城破邑。燒村壞柵。偷賣良民。誘他奴婢。或復枉壓無罪之人。使其形殂血刃。身被徒鎖。家緣破散。骨肉生離。分張異域。生死隔絕。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悉懺悔。

  枉即屈也。殂。殞也。死也。緣。因也。亦可作園。異域。他鄉也。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商估博貨。邸店市易。輕秤小斗。減割尺寸。盜竊分銖。欺誷圭合。以麤易好。以短換長。欺巧百端。希望毫利。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商行商。估論價。博貨。兌換貿易也。市易。以其所有。易其所無。尺寸。丈尺之數。分銖者。秤與釐等之星。斤兩之數。二十四銖為一兩四分一兩七毫為一銖。六粟為圭。十圭為撮。十撮為抄。十抄為勺。十勺為合。十合為升。言其少極之微物。亦不可欺誷而取之○此處皆言市井貿易。一涉欺誷。便類偷盜。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穿窬墻壁。斷道抄掠。抵捍債息。負情違要。面欺心取。或非道陵奪。鬼神禽畜四生之物。或假托卜相。取人財寶。如是乃至以利求利。惡求多求。無厭無足。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不可說盡。今日至禱。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穿窬墻壁。窺竊也。斷道抄掠。即今攔路要截。劫掠之類也。抵捍債息。負情違要者。抵借不還。而乃欺負實情。違背舊約也。要。約也。面欺者。覿面相欺。心取者。私心謀取。皆偷盜之類○鬼神享際血肉。故有禽畜四生之物。當知鬼神等。亦俱各有所得之物。人見之。即欺凌而奪之也○以利求利。即利上加利也。惡求多求。恃勢逼迫也。

  願承是懺懺。

  上廣懺悔盜業已竟。下發願求成功德。

  劫盜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得如意寶。常雨七珍上妙衣服。百味甘饌。種種湯藥。隨意所須。應念即至。一切眾生無偷奪想。皆能少欲知足。不耽不染。常樂惠施。行給濟道。捨頭目髓腦。如棄涕唾。迴向滿足檀波羅蜜。

  七珍八寶。金銀琉璃等。妙寶珍服美味湯藥。應念即至者。即如佛國自然化現在前○偷奪之業。多起于貧窮。或不知足而然。今願種種所須如意。自然無偷奪想。且能少欲知足。布施滿足。發願宜然。檀波羅蜜。正布施到彼岸也○上懺盜業已竟。

  某等次復懺悔貪愛之罪。

  此下懺悔身婬欲業。

  經中說言。但為欲故。關在癡獄。沒生死河。莫知能出。眾生為是五欲因緣。從昔以來。流轉生死。一切眾生。歷劫生中。所積身骨。如王舍城毗富羅山。所飲母乳。如四海水。身所出血。復過於此。父母兄弟。六親眷屬。命終哭泣。所出目淚。如四海水。是故說言。有愛則生。愛盡則滅。故知生死貪愛為本。

  梵網經云。若佛子自婬。教人婬。婬因。婬緣。婬法。婬業。乃至畜生女。諸天鬼神女。及非道行婬。菩薩應淨法與人。而反起一切人婬。波羅夷罪○欲即色欲。癡獄者。耽滯愚癡而不省。如繫牢獄而無所逃。恩愛生死深如河海云○五欲者。財色名食睡。此處正言婬欲。五欲特帶言之耳○歷劫生中。身骨乳血目淚。如此之多。正見歷劫生死之多。其苦亦多。流轉生死。無窮無盡。無非以貪愛為本。故婬心一滅。則生死亦滅耳。

  所以經言。婬欲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鴿雀鴛鴦等身。若在人中。妻不貞良。得不隨意眷屬。婬欲既有如此惡果。是故今日至誠。求哀懺悔。

  此處先明婬欲之果報。以下方懺悔婬欲之罪○貞。真潔也。不隨意眷屬。一切不廉不潔。愚蒙難化。暴悍難馴之類皆是。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偷人妻妾。奪他婦女。侵凌貞潔。汙比丘尼。破他梵行。逼迫不道。濁心邪視。言語嘲調。或復恥他門戶。汙賢善名。

  上先懺婬欲罪報竟。下廣舉婬欲罪相而復懺悔之○梵行此云淨行。即淨戒也○心多婬穢。故曰濁心。色目行淫。名同慾火。故曰邪視○因懷淫穢之心。故云濁心。常觀不正之色。故云邪視。正修行之人目不觀邪色。可知之也。嘲。戲謔之謂也。

  或於男子五種人所。起不淨行。如是等罪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男子者。疑是梨園子弟。及歌僮之類。法華云。不樂畜年少弟子沙彌小兒是也。又彈考唱令家。作音樂人也。西方謂之尋香人○五種人者。生劇妒變半。五種不男之人○上懺悔已竟。下發願成德云云。

  願承是懺悔婬欲等罪。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自然化生。不由胞胎。清淨皎潔。相好光明。六情開朗。聰利明達。了悟恩愛。猶如桎梏。觀彼六塵。如幻如化。於五欲境決定厭離。乃至夢中不起邪想。內外因緣永不能動。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或生西方。或生十方淨土。常得蓮華化生。不同五濁惡世胞胎受生也○六情開朗。六根通利也。在足曰桎。在手曰梏。如脚鐐手肘之類故云耳。

  前已懺悔身三業竟。今當次第懺悔口四惡業。

  上懺身三。下懺口四。科文自明○此懺口四業。惡口妄言綺語兩舌是也。

  經中說言。口業之罪。能令眾生墮於地獄餓鬼受苦。若在畜生。則受鵂鶹鴝[名*鳥]鳥形。聞其聲者。無不憎惡。若生人中。口氣常臭。有所言說。人不信受。眷屬不和。常好闘諍。

  先明口業之惡果。以下次第懺悔口四惡業。梵網經云。若佛子自妄語。教人妄語。方便妄語。妄語因。妄語緣。妄語法妄語業。菩薩常生一切眾生正語正見。而反起一切人邪語邪見等者。波羅夷罪○鵂鶹怪鳥。所云怪鴟是也。鴟之名多。一名鵂鶹。一名鵋[其*鳥]。一名鵅鵅。晝無所見。夜出飛噉蚊蝱。鴝鵅或即是鵅鵅。亦未可知。若云鴝鵒。今之八哥。非怪非惡。何為憎惡。又云惡聲多婬之鳥也○若生人中。若字。縱不至墮畜生云云。

  口業既有如此惡果。是故今日至誠歸依三寶。皆悉懺悔。

  此結上罪報懺悔。

  其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以惡口業。於四生六道造種種罪。出言麤獷。發語暴橫。不問尊卑親疎貴賤。稍不如意。便懷瞋怒。罵詈毀辱。猥褻穢惡。無所不至。使彼銜恨。終身不忘。連禍結讎。無有窮已。

  上總懺口業惡報竟。此廣舉口四惡業而次第懺之。其文有四可見○惡口者。怨恨罵詈。呪咀惡毒皆是○犬不可附曰獷。即醜惡粗強之語。不堪聽聞者是也。猥褻者。亦即醜惡不堪之謂。故云無所不至。連禍結讎者。即殃累永劫之謂。故云無有窮已。

  又或怨黷天地。訶責鬼神。貶斥聖賢。誣污良善。如是惡口所起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怨黷訶責。今有瞋天罵地。呪雨呵風等類是也。貶斥者。抑也。擯也。誣污者。以惡言醜語。虗誣污其清名。故云誣污良善云。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以妄語業作種種罪。意中希求名譽利養。匿情變詐。昧心厚顏。指有言空。指空言有。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知言不知。不知言知。作言不作。不作言作。欺誷賢聖。誑惑世人。至於父子君臣親戚朋舊。有所談說。未嘗誠實。致使他人誤加聽信。亡家敗國。咸此之由。

  妄語者。全無影嚮。設為欺誑。故曰匿情。指有言空直至如是妄語。俱是匿情變詐。昧心厚顏處。瞞昧己心。面目可羞。故曰昧心厚顏。

  成假妖幻。每自稱讚。謂得四禪。四無色定。安那般那。

  妖幻者。假借外道邪術以惑人也○每自稱讚。直管下旋風土鬼皆至我所句。皆是自稱讚處。得四禪。謂得二字。直管下十六觀故得須陀洹等○得四禪者。謂得四禪天定也。初禪三天。二禪三天。三禪三天。四禪九天。色界共十八天也。宗敬錄云。一作異計。忻上厭下而修。是外道禪。二正信因果。亦以忻厭而修。是凡夫禪。三了生空理。證偏真道而修。是小乘禪。四達人法二空而修。是大乘禪○四無色定者。謂得四空天之禪定也。一空無邊處定。二識無邊處定。三無所有處定。四非想非非想處定。此四無色界空天。故云四無色定。安那般那見前。

  十六行觀得須陀洹。至阿羅漢。得辟支佛。不退菩薩。

  十六行觀者。論曰。初根處名為煖法。是總緣共相法。念住差別。如是所修能燒煩惱薪。聖道火前相。如鑽火位。初煖相生。能具觀察四聖諦境。由此具修十六行相。觀苦聖諦修四行相。一非常。若有還無。故謂非常。二苦。隨逐相惱故謂之苦。三空。觀空本無故謂之空。四非我。不自在故。謂之非我。次觀集聖諦修四行相。一因。生相似果故謂之因。二集。能生流轉故謂之集。三生。能牽生死故謂之生。四緣。能相和合故謂之緣。次觀滅聖諦修四行相。一滅。生死相違故謂之滅。二靜。除煩惱火故謂之靜。三妙。勝一切法故謂之妙。四離。能捨生死故謂之離。又次觀道聖諦修四行相。一道。能至非品故謂之道。二如。不顛不倒故謂之如。三行。聖足所履故謂之行。四出。永超生死故謂之出。總上觀四聖諦。修四行相。名為十六行觀○行者。修此煖已。次起頂法。猶如山頂。人不久住。若無諸難。必過此山至于彼山。若遇諸難。即便退還。若無諸難。必到于忍。既入忍位。于四諦境極堪忍故。次起世第一法。世中絕勝故。如是觀四諦境。總修十六行相。漸近見諦善根。無即緣欲界。若聖諦境而生無漏法忍。此之忍故名為法智○得四禪。四無色。安般那。十六行觀。是謂得行向。得須陀洹。中間該括斯陀含阿那含。以至阿羅漢。得辟支佛不退菩薩。是謂得果○以學入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無學入者。阿羅漢辟支佛。有學者。謂學意未滿故學。無學者。謂阿羅漢辟支佛。諸自利行修學以成。惟應作他利益事故○金剛經云。須陀洹名為入流。斯陀含名一往來。阿那含名為不來○阿羅漢有三義。謂應供殺賊無生。辟支佛謂獨覺。出無佛世。菩薩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

  天來。龍來。神來。鬼來。旋風土鬼。皆至我所。顯異惑眾。求其恭敬。四事供養。如是妄語所起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天龍神鬼。不能常見。旋風。即今所謂鬼陣風。土鬼者。鄉土中鬼也○求其恭敬二句。正照應上希求名譽利養之意○四事供養。即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涅槃名為四愛。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以綺語業作種種罪。言辭華靡。翰墨艶麗。文過飾非。巧作歌曲。形容妖冶。摸寫婬態。使中下之流。動心失性。耽荒酒色。不能自返。或恣任私讐。忘其公議。彼雖忠臣孝子志士仁人。強作篇章。文致其惡。後世披覽。遂以為然。令其抱恨重泉。無所明白。如是綺語所起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綺語者。文飾裝點。即巧言善謔翰華文藻婬詞艶曲皆是○華靡。美而文秀。艶麗。新而光明。所以能飾其非。令人信伏。看巧作形容摸寫。無非好作聰明。小奸小詐。矯現聲色。至于歌曲小說。令人好樂。致使耽荒迷戀而不能自返也。恣任私讐者。恣意任性。不念正人君子。移是掇非。設陷防而必染污之。無處伸解。致使重泉抱恨無所明白也。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以兩舌業作種種罪。面譽背毀。巧語百端。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惟知利己。不顧害他。讒閒君臣。誣毀良善。使君臣猜忌。父子不和。夫妻生離。親戚疎曠。師資恩喪。朋友道絕。至於交扇二國。渝盟失歡。結怨連兵。傷殺百姓。如是兩舌所起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發露求哀。皆悉懺悔。

  兩舌者。面是背非。彼此搆釁者也○猜忌疑惑。懼恨之辭也。此只因其讒毀。故五倫之道。二國之好。使之各各疑惑不明。乃至于懷冤結恨。無由解釋者。皆在于斯。如惟知利己。不顧害他云云。

  願承是懺悔口四惡業。

  上來披誠懺悔已竟。下發願而求口四善業之功德。

  所生功德。生生世世。具八音聲。得四辯才。常說和合利益之語。其聲清雅。一切樂聞。善解眾生方俗言語。若有所說。應時應根。令彼聽者即得解悟。超凡入聖。開發慧眼。懺悔發願已。歸命禮三寶。

  佛有八音。顯揚論云。一極好音。二柔軟音。三和適音四尊慧音。五不女音。六不誤音。七深遠音。八不竭音○四辯才者。一義辯。顯了諸法之義。二法辯。稱說法之名字。三詞辯。能說名之語言。四樂說。必須樂說。前三出光明大辯○往昔所有口業。由于無智慧。無辯才故。今求常說和合利益等語。發願宜爾○方俗言語。四方風俗。華夷土音鄉語。各各不同。善解眾生者。如九天禽語。九地獸言亦在其內○前云先懺身三。次懺口四。其餘諸障。次第披陳。故下六根。次第披陳之文也。

  前已懺悔身三口四業竟。今當次第懺悔六根所作罪障。某等無始以來。至於今日。

  此下先舉六根罪相而懺悔也。

  或眼為色惑。愛染玄黃。紅綠朱紫。珍玩寶飾。或取男女長短黑白之相。姿態妖艶。起非法想。

  此列眼根相。

  或耳貪好聲。宮商絃管。伎樂歌唱。或取男女音聲語言啼笑之相。起非法想。

  列耳根相。宮商絃管之聲。不出五音宮商角徵羽也。

  或鼻藉名香沉檀龍麝鬱金蘇合。起非法想。

  列鼻根相。麝香狸也。

  或舌貪好味。鮮美甘肥。眾生血肉資養四大。更增苦本。起非法想。

  列舌根相。四大者。一地大。謂堅凝質礙。二水大。謂潤下滋愛。三火大。謂炎上生瞋。四風大。謂鼓籥操動。又六大。云五空大。謂不見邊表。六識大。謂萬法本源。殺食眾生血肉而資養四大。來生益多苦報。故曰更增苦本。

  或身樂華綺錦繡繒縠一切細滑七珍麗服。起非法想。

  列身根相。

  或意多亂想。觸向乖法。

  列意根相。

  由此六根所造罪業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已懺六種罪相竟。下發願求成六種功德。

  願以懺悔眼根功德。願令此眼。徹見十方諸佛菩薩清淨法身。不以二相。

  不二相者。無眼色二相也。淨名云。有佛世尊。得真天眼。常在三昧。見諸不以二相。什曰。不為色作精麤二相。肇曰。真天眼。謂法身無相之目。萬色彌目。有若目前。未嘗不定。未嘗不見。故無眼色之二相也。

  願以懺悔耳根功德。願令此耳常聞十方諸佛賢聖所說正法。如教奉行。願以懺悔鼻根功德。願令此鼻常聞香積入法位香。捨離生死不淨臭穢。

  維摩經云。上方界分過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國名眾香。佛號香積。其國香氣。比于十方人天之香。最為第一。香積如來。無文字說法。但令菩薩。各各坐香樹下。聞斯妙香。即獲一切德藏三昧。故願聞香積入法位香。又香積如來。一切菩薩身諸毛孔皆香。

  願以懺悔舌根功德。願令此舌常飡法喜禪悅之食。不貪眾生血肉之味。

  泥洹經云。佛問福罽。得何法喜。對曰。比丘力藍。坐于樹下。時五百乘車過。人問曰。見羣車否。答曰不見。又問。聞車聲否。答曰不聞。曰時臥耶。言我不臥。時在道耶。其人歎曰。車聲[漓-禸][漓-禸]。覺而不聞。用心何專。難有乃爾。深嘉其志。遂得法喜○參禪入悟。則妙法自怡。禪理悅心。是為法味飽滿。故齋儀云。當願眾生。禪悅為食。法喜充滿者以此。葢曰以法喜禪悅為食也。維摩云。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增一云。出世五食。一禪悅食。二願食。三念食。四解脫食。五法喜食也○孟子云。既飽以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空門以法喜禪悅為食。不以飲食為味。當與此參看。

  願以懺悔身根功德。願令此身披如來衣。著忍辱鎧。臥無畏牀。坐法空座。

  法華經法師品云。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爾乃應為四眾廣說斯經。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修如來寂滅法。有佩服義。故云衣。忍辱為堅固義。故云鎧。鎧者。金甲也。處眾無畏。為安樂義。故云牀。四空禪。為靜定義。故云座。

  願以懺悔意根功德。願令此意成就十力。洞達五明。深觀二諦空平等理。從方便慧。入法流水。念念增明。顯發如來大無生忍。

  五明者。大論云。一聲明謂釋詁訓字。銓目流別。二工巧明。技藝機關。陰陽歷數。三醫方明。禁呪。閑邪。藥石針灸。四因明。考定邪正。研覈真偽。五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此五明必願洞達○二諦者。一世俗諦。二第一義諦也。世俗諦者。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如勸臣以忠。勸子以孝。勸國以治。勸家以和。弘善示天堂之樂。治惡顯地獄之苦。皆依俗諦。第一義者。彰本寂之理。一性渾然。實際理地不受一塵。指萬有為真如。會三乘歸實際。此依第一義諦也。此二諦。及空平等理。俱願深觀○具足十力。五明二諦。空平等理。則為方便慧。而非乾慧矣。由此方便慧而起十妙行云云○十妙行者。一色心不二境妙行。二內外不二智妙行。三修性不二行妙行。四因果不二位妙行。五染淨不二法妙行。六依正不二感應妙行。七自他不二神通妙行。八三業不二說法妙行。九權實不二說法妙行。十受潤不二利益眷屬妙行。此十妙行也。因不二。故為妙行○十妙行總是方便慧處而生起○入法流水者。楞嚴云。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純是智慧。乾有其慧。名乾慧地。欲習初乾。未與如來法流水接。即以此心流入圓妙。妄想滅盡。中道純真。名信心住。便能起十妙行。便是與如來法流水接境界。即所謂流入圓妙是也○大無生忍。無生者。即不生不滅之法。而曰忍者。此法將證未證。如忍事人。非懷非出故名為忍。大無生忍者。此如來一乘無上之法也。故曰大。

  發願已。歸命禮常住三寶。

  發願總懺之結懺也。

  慈悲水懺法卷中

  西蜀九隴有泌。其泉厥名三昧。滌冤愆。迦諾啟真源。清淨通玄。其法廣流傳。

  音釋

  復應後文

  (於京切。音英。後凡應當之應。俱平聲)。

觀行

  (上古玩切。音貫。下胡孟切。去聲)。

遠離

  (上於怨切。音淵遠之也。去聲。下力地切。音利。漸相遠也。凡遠之離之。皆去聲)。

王四王

  (于放切。音旺據其身臨天下而言曰王。則去聲)。

長養

  (上止兩切。音掌。下以兩切。陽上聲)。

  障學文

  (北末切音鉢)。

數息數

  (所主切上聲)。

樂說樂

  (魚教切去聲)。

  觸向文

轗軻

  (上苦感切。音坎下口我切。音可)。

  (于平切音營)。

  (步皆切音牌)。

  一闡提文

  (齒善切音憚)。

  (呼對切。去聲。忌其人而毀之。則去聲)。

  (力濟切。音利)。

八王

  (去聲)。

  (倉胡切音粗)。

  殺害文

已字巳

  (書正體不釋)。

  (徐心切)。

  (于貴切音位)。

蝮蠍

  (上方六切。音福。下許竭切。音歇。[?*(一/巾)]虎螫人)。

  (止兩切。音張。麋大于鹿有角。麞小于鹿無角)。

熊羆

  (上胡容切。音雄下布眉切。音[(白-日+田)/廾])。

  (其亮切強去聲)。

  (北末切般入聲)。

彈射射

  (常亦切。音石。若射物而言。則入聲)。

  (公土切。音古。網之總名)。

  (呼典切音顯)。

  (步頃切音棒。又去聲亦同)。

  (七亂切)。

  (夷益切音亦)。

  (古外切音膾)。

  (通回切退平聲)。

  (直略切)。

坑塹

  (上丘更切。同阬。下七艷切。籤去聲)。

  (古外切。音怪。凡物不自敗而毀之。則音怪)。

磓磹

  (上都回切。音堆。下徒念切。甜去聲)。

[車*雷]轢

  (上查無此字。或是輘。下郎狄切。音歷。轣車陵踐也。亦未可知)。

  (公土切音古)。

  (儒稅切音芮)。

掐嚙

  (上苦洽切。嵌入聲。下五考切。音咬)。

桁械

  (上胡剛切。音杭。下胡戒切。音懈。桎梏也)。

  (落合切音蠟)。

  (力灼切。音略)。

  (字義當音。都領切。音頂。从手从丁。不知因何轉為丁雅切。然俱解擊也。二音俱可从)。

  (子六切音足)。

  (達合切談入聲)。

  劫盜文

不道之道

  (杜到切。去聲。治也。言也。與道德之道。音杜稿切者。不同)。

  (力之切音離)。

  (公土切音古)。

  (時吏切。音示。六書从叔)。

  (慈陵切音情)。

  (側格切。音窄。取也)。

  (文紡切。音網。誣也)。

  (他各切。音托。推開也)。

  (叢租切音徂)。

  (尚朱切。音殊)。

  (古沓切音閤)。

  (徒管切團上聲)。

常雨之雨

  (羊遇切。去聲自上下曰雨)。

  婬欲文

  (陟交切爪平聲)。

桎梏

  (上職日切。音質。足械也。下百祿切。音谷。手械也)。

  口四文

鴝鵅

  (上居侯切。音鈎。下各[客*鳥]切。音格)。

僧惡之惡

  (烏故切去聲)。

  (古勇切公上聲)。

  (力地切。音利。正斥曰罵。旁及曰詈)。

  (胡嵓切音鹹)。

  (杜谷切音讀)。

  (昌石切。音尺。擯也)。

文過文致二文

  (無悶切。去聲。飾也)。

  (莫胡切音模)。

  (丘兩切。羌上聲。抑人使从我也)。

  (篇夷切音批)。

  (容朱切。音俞。變也)。

  六根文

  (皮意切。音避。今讀入聲者非)。

  (神夜切音射)。

  (胡谷切音斛)。

  註音釋

  觀因緣文註

  (如至切。去聲釣啗魚者)。

  (吉典切堅上聲)。

  觀果報註

  (古忽切。音骨。沒也)。

  (古暗切甘去聲)。

  除障註

  (眉庚切音萌)。

  (以智切音異)。

  (思晉切。音信。疾也)。

  (渠京切。音擎)。

  (盧登切。音冷。平聲)。

  (初加切音嗏)。

  (乃交切音鐃)。

  聖道註

  (所禁切。森去聲。漏也)。

  (古老切。高上聲。日出也)。

  業力甚深註

  (多改切。戴上聲。好之反也)。

  (與屯同迍邅)。

  (力正切音令)。

  (莫見切音面)。

  (方諫切。翻去聲賤買貴賣耳)。

  三十二相註

  (方六切音福)。

  (謨官切滿平聲)。

  (古痕切音根)。

  (上演切。善上聲。足肚也)。

  (夷益切音亦)。

  (古協切。音劫。面旁)。

  (即涉切音接)。

  八十好註

  (思廉切。音暹。細微也)。

  (戶瓦切。華上聲足兩旁內外曰踝)。

逶迤

  (上烏魁切。音威下延知切。音夷)。

  (前西切音齊)。

  殺業註

  (丑郢切。稱上聲。矜而自呈也)。

  (也刀切音滔)。

  (丁可切多上聲)。

  (魚占切音嚴)。

  (七亂切)。

  (胡慣切音宦)。

  (楚委切吹上聲)。

  (疾正切音淨)。

  (語綺切音疑)。

囹圄

  (上離呈切。音陵。下偶許切。音語)。

  (抽知切。音鴟。鞭笞也)。

  (居六切。音匊)。

  盜業註

  (枯谷切音哭)。

  (除留切音酬)。

  (色豫切音恕)。

  (五禾切音囮。傳謬也)。

  (余六切。音欲。賣也)。

  (羽敏切。音允。歿也)。

  婬業註

  (侯幹切。音翰。強狠也)。

  (詳均切音巡)。

  (連條切音聊)。

  (止酉切。周上聲)。

  口四註

鵋[其*鳥]

  (上忌寄切。音忌。下去其切。音欺)。

  (再呂切睢上聲)。

  (許慎切欣去聲)。

  六根註

  (弋灼切音藥)。

  (吉器切音記)。

[漓-禸]

  (許容切音胷)。

  (公土切音古。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丑緣切。音詮。衡也。量也。度也)。

  水懺科註卷下

    龍住釋 成簡西宗 集註

  讚文

  大慈大悲愍眾生  大喜大捨濟含識  相好光明以自嚴  眾等志心歸命禮

  佛稱大慈悲父。慈能與樂。悲能拔苦。慈悲而言。大者。世間父母。亦有慈悲。愛惜兒孫。止在一世。若子不孝。背恩違義者。心生恚恨。慈心薄小。不名為大。諸佛菩薩。慈心不爾。見苦眾生。悲心益重。乃至入於無間地獄。大火輪中。代諸眾生受無量苦。如是慈悲。過於父母無量無邊。故稱為大。愍即哀愍憐念之謂也。眾生。指六道四生而言。父精母血。己靈種子。乃至五陰四大。眾法相生。故曰眾生○喜者。慶他眾生。離苦得樂。捨者。冤親平等。無憎愛心。濟者。拔濟拯接之謂也。含識。抱識含靈之類。即上六道眾生也。此二句。讚佛四無量心也○佛之報身應身。皆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八萬四千光明。此讚佛之莊嚴也○歸命者。梵語南無。此云歸命。見佛悲願弘深。即以身命竭誠而歸投之。故云志心等。禮者敬禮。又禮即履也。進也。進退有度。尊卑有分。以卑敬尊。故名曰敬禮。先以此四句稱揚讚美於佛者。總表發覺初心。虔懇至誠之謂也。

  慈悲水懺法卷下

  一切諸佛。愍念眾生。為說水懺道場總法。今當歸命一切諸佛。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普超三昧經。佛言我今得佛。皆文殊之恩。本是我師。過去無央數佛。皆其弟子。當來者亦是恩力所致。文殊乃佛道中父母也。爾時眾念。文殊既在佛前。何不成佛耶。佛言。文殊深入善權。廣化眾生。故未成道○而又當知文殊。三佛分三世成。成佛已久。誰曰不成。過去龍種上尊王佛。已成者是。見在歡喜藏摩尼寶積佛。亦算已成。未來普見佛。當成者是。此出諸經。亦非臆說也。而今逆流度生。故稱菩薩。

  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菩薩受記經。德藏菩薩白佛言。觀世音得大勢至。二大士。於何國土成等正覺。佛答。阿彌陀佛正法滅後。觀世音成等正覺。號普光功德山王如來。彼佛國土。號曰眾寶善集莊嚴。般涅槃後。得大勢。即於其國成等正覺。號善住功德寶王如來。勢至永不入滅。更無所補也。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上來已懺身三口四竟。今當懺悔佛法僧間一切諸障。

  此承前起後。上懺三業中所造之罪已竟。下懺悔佛法僧間業障。三寶分中所造之業。如下文云云。然而三業六根。乃至於三寶分中。若福若業。莫不出於自心。自心清淨。虔懇至誠。珍敬無怠。則無罪不滅。無福不生。否則雖云禮懺。唱和相資。欲求罪滅福生者。亦恐未必然也。思之。

  經中佛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眾僧難值。信心難生。六根難具。善友難得。而今相與宿植善根。得此人身六根完具。又植善友。得聞正法。於其中間。復各不能盡心精勤。恐於未來長溺萬苦。無有出期。是故今日至誠求哀懺悔。

  經中佛與阿難遊行歇息間。以爪取土。問阿難言。爪上土多。大地土多。阿難答言。爪上之土。少許之甚。大地之土無窮。佛言。得人身者。如爪土之上。失人身者。如大地之土。又云。佛行偶至爪園。取土喻之亦爾。嗚呼。我與眾等。觀此人身難得之一言。便應大生恐懼。慚愧交心。二六時中。當觀得人身是何法得耶。如是。始與懺法相應。正法念處經云。五戒不持。人天路絕。五戒堅持。人天交接。正在於斯。慎毋忽也○所以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正聞者。盡皆宿德之所感。當生慶幸。必也盡心精勤至敬。毋得因循怠惰。而招下文種種之過愆也。慎之○上略明起障之由。懺悔已竟。下廣舉起障之由而盡情懺悔。此由。皆在不能盡心精勤一句。直貫下文。不能盡心恭敬。乃至於三寶中種種過患。無出於斯。臨文自見。

  某等自從無始以來。至於今日。常以無明覆心。煩惱障意。見佛形像不能盡心恭敬。輕蔑眾生。殘害善友。破塔毀寺。焚燒經像。出佛身血。或自處華堂。安置尊像卑猥之處。使煙熏日暴。風吹雨露。塵土污坌。雀鼠毀壞。共住同宿。曾無禮敬。或裸露像前。初不嚴飾。遮掩燈燭。關閑殿宇。障佛光明。如是等罪。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初懺慢佛業障○不能盡心恭敬者。今人於三寶像前。不肯禮拜供養。正在於此也○焚燒經像者。如一切印造佛馬。所造紙作。皆是焚燒。今道場事畢。火化一切。皆所不宜。故雲棲法禁之不用也○出佛身血者。如調達推山之類。今之佛面刮金之類亦是○華堂岑樓邃閣之中。卑猥者。不淨之所。塵翳也。坌埲塕也。埲塕塵起貌○禮敬者。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無禮敬者。安得無業也○裸露。裸身露體。縷線不掛○如是等。皆不能盡心精勤。以至如此。下皆倣此。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於法間。以不淨手把捉經卷。或臨經書。非法俗語。或安置牀頭。坐起不敬。或開閉箱篋。蟲蠧朽爛。或首軸脫落。部帙失次。或挽脫漏悞。紙墨破裂。自不修習。不肯流傳。如是等罪。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次懺悔輕法業障○法者。即三藏十二部。一切諸經教典之佛法也。言不淨手者。每於晨朝。或未梳洗。或大小行。乃至執捉一切穢污之物者。皆應洗盥。如不洗盥。總名不淨。必須以清淨水而盥其手。方許捧持經典。所以教中有洗手偈呪。詳明他處不引○非法等者。間言雜語。以至惡俗麤談。俱為非法俗語也○金剛經云。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汝既不敬。豈無罪乎○篋。箱匣也。或全卷。或數卷為部。一套為帙。失次者。顛倒無序之謂也○挽脫漏誤者。遺落不全之謂也。破裂者。字句殘缺也。流傳。流通人間為流傳。傳。轉也。展轉無盡日流傳也。

  或眠地聽經。仰臥讀誦。高聲語笑。亂他聽法。或邪解佛語。僻說聖意。非法說法。法說非法。非犯說犯。犯說非犯。輕罪說重。重罪說輕。或抄前著後。抄後著前。前後著中。中著前後。綺飾文詞。安置己典。或為利養名譽恭敬。為人說法。無道德心。求法師過而為論義。非理彈擊。不為長解求出世法。或輕慢佛語尊重邪教。毀呰大乘讚聲聞道。如是等罪無量無邊。皆悉懺悔。

  此紊法也。眠地仰臥以下。種種紊亂。不敬之甚○法。即世出世間之正法。非法。即世出世間之邪法也○非法說法六句。正是邪解僻說處○乃至云天堂是妄造。地獄非真說。酒肉不礙菩提。婬欲不妨正性等言。俱是邪解僻說之意也○重。即戒律中四棄八棄十波羅夷等。輕。即戒律中三十九十乃至四十八等輕也。抄等四句。可就上文輕重二句三等分之。如律中前篇至重。中篇稍重稍輕。後篇純輕。邪解者。即以抄之。將輕重等事。混亂於後人者。可知之矣。智者詳之○綺飾文詞。安置己典者。工於法語莊飾己意。而竄入經典也○求法師過。至讚聲聞道。正是為利養名譽。無道德心處○諸經要集云。不以悲心利益眾生。貪取財物。或用飲酒。或與女人共飲食。自賣求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於天上作智慧鳥。能說偈頌。是名下品法施。若為名聞。為勝餘法師故。而為人說法。得報亦少。生於天中。受中異報。或生人中。是名中品法施。若以清淨心。為欲增長眾生智慧。及令住正法。不為財利。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人最勝。乃至涅槃。其福不盡。是名上品法施。至於慳恡佛法。不肯開示眾生。障他慧明。後生邊地。無佛法處。猶為過咎。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於僧間有障。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害發無上菩提心人。斷滅佛種。使聖道不行。或剝脫道人。鞭拷沙門。楚撻驅使。苦言加謗。或破淨戒及破威儀。或勸他人捨於八正。受行五法。或假託形儀。闚竊常住。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次懺蔑僧業障○五分律云。調達不能害佛。欲破其和僧。佛語調達曰。若僧已破。能和合者。其人生天。若僧和合而破之者。墮地獄中○僧眾和合而故為誹謗。離間謂之破阿羅漢和合僧無上菩提心人。皆佛種也。而弒之。而破之。而害之。故曰斷滅佛種。道人者。是有道有德之人。故曰道人。亦即沙門之等類也○破諸魔經佛云。菩提有三種。若人雖發菩提心。但樂自利以求解脫。故名聲聞菩提。又雖發菩提心。於大乘法。不樂修習。但起心念觀諸緣法。隨所觀察而行。故名緣覺菩提。若復有人。發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復勸他人。發如是心。於輪迴身。不生厭倦。樂欲利樂。一切眾生。皆令解脫。以己善利。普施一切。故名為無上菩提○以上至此。文同七逆可知。梵語阿羅漢。此云殺賊。應供。無生。此三號也○梵語沙門。又云桑門。三門等。此云勤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攝心達本原。故號為沙門。云云○八正見前。五法者。涅槃五種世法名。世句。世縛。世法。世執著。是名世諦五法○闚竊者。瞰伺之謂也。

  或裸露身形。輕衣唐突。在經像前。不淨脚履。踏上殿塔。或著屧屐。入僧伽藍。涕唾堂房。污佛僧地。乘車策馬。排揬寺舍。凡如是等。於三寶間所起罪障無量無邊。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皆悉懺悔。

  裸露。赤體也。赤身露體謂之裸露。輕衣。小衣。小衣輕跳。謂之唐突。又唐突。即唐突。不遜也。比丘不著三衣禮拜。亦名輕衣唐突○屧屐也。又履中薦也。屐。木屐。又履為無跟涼履。屐為脚靸而套。經云。著屐見佛。生馬蹄國○梵語僧伽藍。此云眾園。清眾所居之處也○排揬。推排衝突輕觸之謂也。

  願生生世世。常值三寶。尊仰恭敬。應有厭倦。天繒妙綵。眾寶纓絡。百千伎樂。珍異名香。華果鮮明。盡世所有。常以供養。若有成佛。先往勸請。開甘露門。若入涅槃。願我常得獻最後供。

  上懺悔竟。下發願成德○說法度人。是為甘露開甘露門。即轉法輪也○甘露名不死藥。食之長生不死。喻若得佛法。即證不生不滅。常住之法。故云甘露云爾○門通出入義令人出生死。入佛法門故也○獻最後供。考經律異相云。佛臨入滅。有拘尸城工巧之子。名曰純陀。泣告世尊。我等从今無主。無救貧窮困苦。欲从如來。求將來食。惟願哀憐攝受我等微供。然後涅槃。佛言。我今為汝斷除貧窮。以無上法雨。雨汝身田。令生法芽。令汝具足。檀波羅蜜。純陀號哭。復白大眾。同共禮勸。佛莫涅槃。佛告純陀。諸佛法爾。有為亦然。速辦所施。不宜久停。是時天人皆來奉供。佛悉不受。大眾唱言。善哉純陀。成就大福。我等供具則為唐捐世尊欲滿眾望。一一毛孔化無量佛。一一諸佛各有無量諸比丘僧。悉皆受供。釋迦如來。自受純陀所奉。設者食滿八斛。以佛神力。皆悉充足一切大眾。

  於眾僧中。修六和敬。得自在力。興隆三寶。上弘佛道。下化眾生。

  六和者。一身和同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悅。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修此六和。匪敬弗得。故曰修六和敬。所以云無不敬者。亦此意也。

  如上所說於三寶間。輕重諸罪。皆以懺悔。其餘諸惡。

  上結懺。下結前起後之文○其餘諸惡。葢謂如上所說。說所不盡。故又言其餘。

  今當次第。復更懺悔。

  承前起後。

  如經中說。有二健兒。一者自不作罪。二者作已能悔。又有二種白法。能為眾生滅除眾障。一者慚自不作惡。二者愧不令他作。有慚愧者。可名為人。若不慚愧。與諸禽獸不相異也。是故今日至誠。歸依於佛。如法懺悔。

  此引經文如法勸誡。健者精進自強之謂。白者潔白。純淨之詞○顯密圓通云。白法功德。只須慚愧二種。能為眾生滅除眾障。不須財寶而自成就此功德。故云白法。慙愧二字。亦即智信之意也。

  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信邪倒見。殺害眾生。解奏魑魅。魍魎鬼神。欲希延年。終不能得。或妄言見鬼。假稱神語。如是等罪。皆悉懺悔。

  此邪倒列相懺悔。下皆因無智不信。無慙無愧。故有邪倒等種種過惡。直貫下文。正懺上若不慚愧等二句○魑魅者。老物之精。山澤之怪。魍魎大力鬼也○欲希延年。當知非但不得。延年。抑且難免地獄之苦○妄言見鬼假稱神語者。如關亡捕鬼。重子女巫。開堂附體。及關神亂語之類。如是等罪者陳懺也。後同。

  又復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或行動傲誕。自高自大。或恃種姓。輕慢一切。以貴輕賤。用強凌弱。或飲酒鬥亂。不避親疎。惛醉終日。不識尊卑。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此傲慢列相懺悔。傲者慢也。倨也。誕者放也○種姓者。種族尊勝。自恃高貴自高自大等○以貴輕賤二句。釋上輕慢一句○經云。飲酒者過失無量。若持酒器與人飲者。五百世中無手。何況自飲。何況鬥亂等云云。乃至教人飲者。犯輕垢罪○飲酒犯三十六種失。大藏一覽云。不孝父母。輕慢長上。不敬三寶。不信經法。誹謗沙門。訏露人罪。恒說妄語誣人。惡事傳言。兩舌惡口傷人。致病之根。闘諍之本。惡名流布。人所憎嫌。排斥聖賢。怨黷天地。廢忘事業。破散家財。恒無慚愧。不知羞恥。無故捶打奴婢。橫殺眾生。奸婬他妻。偷人財物。疎遠善人。狎近惡[又/又]。常懷恚怒。日夜憂愁。牽東引西。持南著北。倒溝臥路。墮車墮馬。逢河落水。持燈失火。暑月熱亡。寒天凍死。此是三十六種失也。

  或嗜飲食。無有期度。或食生鱠。或噉五辛。熏穢經像。排揬淨眾。縱心恣意。不知限極。疎遠善人。狎近惡友。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此穢濁列相懺悔。嗜欲也。好也。鱠。魚鱠。生鱠。或鯹羴之物。五辛。梵網經云。一大蒜。二茖葱。即韭薤。三慈葱。即家葱。四蘭葱。即小蒜。五興蕖。即胡荽為之五辛。附食辛有五失。一多過。熟食發婬。生噉增恚。二天遠。縱能說法。諸天遠離。三鬼近。鬼舐神吻。常與鬼住。四福消。福德日消。長無利益。五魔集。魔來說法。非毀禁戒○排揬淨眾者。臭氣觸穢一切齋戒善友等眾故也。

  或貢高矯假。偃蹇自用。跋扈抵揬。不識人情。自是非他。希望僥倖。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此暴戾列相懺悔。矜滿才能為貢高矯情飾詐為矯假。怠緩率意為偃蹇自用。自強自逞。肆無忌憚。為跋扈抵揬。總是不隨順之意也○凡其所有不當得而濫叨得者。謂之僥倖。

  或臨財無讓。不廉不恥。屠肉沽酒。欺誑自活。或出入息利。計時賣日。聚積慳尅。貪求無厭。受人供養。不慚不愧。或無戒德。空納信施。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此貪誑列相懺悔。屠刳也。殺也。屠者。割肉知牛之長少○沽者。買也。梵網經云。若佛子自沽酒。教人沽酒。沽酒因。沽酒緣。沽酒法。沽酒業。是酒起罪因緣。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而反生眾生顛倒之心者。波羅夷罪○出入息利者。放債盤折積算子母錢。謂之出入利息。本為父母。利即如子。故云息也○而今世人放債取利。月不過五等說。謂之計時賣日。尅積。貪求也○無淨戒之德。而納受檀信之布施。則信施難消。故曰空納信施。婬殺盜妄飲酒昏迷。乃至上文臨財無讓欺誑自活等者。一總名為無戒無德也。

  或捶打奴婢。驅使僮吏。不問饑渴。不問寒暑。或發撤橋梁。杜絕行路。如是等罪。今悉懺悔。

  此殘忍列相懺悔。

  或放逸自恣。無記散亂。摴蒱圍棊。羣會屯聚。飲酒食肉。更相擾餞。無趣談話。論說天下。從年竟歲。空喪天日。初中後夜禪誦不修懈怠懶惰尸臥終日。於六念處心不經理。見他勝事便生嫉妒。心懷慘毒。備起煩惱。致使諸惡猛風吹罪薪火。常以熾然。無有休息。三業微善一切俱焚。善法既盡為一闡提。墮大地獄無有出期。是故今日至禱稽顙。向十方三寶。皆悉懺悔。

  此放逸列相懺悔○摴蒲。博戲也。即賭賽之具。圍棊堯造。丹朱善之○酒者。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食肉者。梵網經云。斷大慈悲。犯輕垢罪○又食肉有十過。一覽云。一一切眾生無始以來。皆是己親。二食肉人。眾生見即驚怖。三壞他信心。四慈心薄少。五增惡羅剎習氣。六令學呪術不行。七眾生身命。於己無別。八諸天賢聖遠離。惡神恐怖。九不淨所出。十死墮惡道○擾者。亂也。攪也。餞。送行之燕○初中等者。欲求無上菩提。宜應晝夜禪誦精勤。不可暫時怠惰。而無空喪可也。故遺教經云。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禪者。梵語禪那。此云息寂。息慮忘緣。體究自心。頓悟無生之理。即今謂之參禪也。誦者。持呪誦經念佛等是也。因不修習而墮昏沉散亂。生死二病之中。豈非空喪天年。虗延歲月者乎○見他勝事者。即念佛參禪持誦等事○六念者。念佛為慈悲導師。念法為三世佛母。念僧為人天福田。念天為長壽安樂。念戒為清淨身心。念施為普濟貧窮。是為六念。心不經理者。於此處懈怠。毫無儆醒可知○惡業屬風。煩惱怒氣屬火。因積習業風所扇。罪火熾焰。燒斷菩提徑路。故曰一切俱焚○三業微善者。上言諸惡。不出十惡等業。今之微善。不出五戒十善。惡勝善微。故曰俱焚。此乃嫉妒煩惱之所害也○梵語一闡提。此云退沒善心。亦云信不具。

  向來所有一切眾罪。若輕若重。若麤若細。若自作。若教他作。若隨喜作。若以勢力逼迫令作。如是乃至讚歎行惡法者。今日至誠。皆悉懺悔。

  總指上文。其餘罪業。重求。懺悔而發露之。

  願承是懺悔。一切諸惡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慈和忠孝。謙卑忍辱。知廉識恥。先竟問訊。修良正謹。清潔義讓。遠離惡友。常遇善緣。收攝六情。守護三業。捍勞忍苦。心不退沒。立菩提志。不負眾生。

  發願已。歸命禮諸佛。

  上來總申懺悔已竟。願承下發願成德○慈和至義讓。是世界法。遠離至眾生。是出世法。下結懺○經云謙下諸比丘。遠離自高心。道生於卑退。德生於安和故云爾○知恥近乎勇。其意亦在斯矣○修良正謹。修順良導。不生違忤之心正直謹莊。了無恣情偏曲等也○惡友。行十惡之人。善緣。五戒十善之行○迴光反照。攝念歸真。故云收攝等○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識。稱為六情。識情分別起貪愛等故也○捍。即勇猛精進之謂也○若依文看來。中卷宜此處完。以懺悔業障竟故也。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

  寶積文殊云。願我成佛之時。以恒沙諸佛世界為一佛剎。名為普見。諸菩薩言。文殊所得佛剎與彌陀佛剎等不。世尊告言。譬如有人。析一毛為百分。以一分於大海中取一滴水。喻彌陀佛剎莊嚴。彼大海水喻普見佛剎莊嚴。復過於是。

  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向來已懺悔煩惱障。已懺悔業障。所餘報障今當次第披陳懺悔。

  上懺煩惱業障已竟。此處懺悔果報障○果報之中。有地獄報。畜生報。餓鬼報。阿修羅報。更有人天之中無量餘報。皆為果報。從此逐一次第懺悔。

  經中說言。業報至時非空非海中。非入山市閒。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報。唯有懺悔力。乃能得除滅。

  此引經言以示勸。四不可得經云。兄弟四人學仙。得五神通。宿對來至。自知壽盡。各自念神足飛騰。所至無礙。各以神通力而自避死。於是一踊空中藏形。一入市中人多無覓之處。一入大海。三百三十六萬里下不至底至於其中。一劈開山隱形石閒。自謂無常之對。無從而覓。以後死俱不免。入空者死墮於地。如果熟落。入市者死於眾中。入海者死為魚鱉所食。隱山者死為禽獸所噉。佛既觀知。謂此四人欲捨宿對。三毒未除。安脫此患。

  何以知然。釋提桓因。五衰相現。恐懼切心。歸誠三寶。五相即滅。得延天年。如是等比。經教所明。其事非一。故知懺悔。實能滅禍。

  此指一事以作證驗。譬喻經云。有帝釋天。五德離身。自知福盡。甚大憂愁。念三界中濟人苦厄。唯有佛耳。往到佛所。時佛坐禪。入普濟三昧。大帝作禮伏地。志心三歸佛法聖眾。未起之閒。其命忽出。便至陶家驢母腹中作子。時驢自解。走瓦坏閒。踐壞坯器。其主打之。尋時傷胎。其神復反。還為天帝。佛三昧覺讚言善哉。能於殞命之際。歸命三尊。罪對已畢。更不勤苦。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涅槃經云。諸天五衰相。一頭上華萎。二腋下汗出。三衣常垢染。四身體臭穢。五不樂本座。此大五衰必死之相。又俱舍云。衣服絕香。身光忽滅。浴滴沽身。本性囂馳。兩目眴運。此小五衰。遇勝緣猶可解。非定死相也。今得延天年。必是小五衰。釋提桓因。即釋帝也○故知懺悔等直至文盡。皆是策發激勵後昆。必自知其業障重深。定應懺悔而滅之。免其後悔難追之患也。

  但凡夫之人。若不值善友獎導。則靡惡而不造。致使大命將盡。臨窮之際。地獄惡相皆現在前。當爾之時。悔懼交至。不預修善。臨窮方悔。悔之於後。將何及乎。殃禍異處。宿預嚴待。當獨趣入到地獄所。但得前行。入於火鑊。身心摧碎。精神痛苦。如此之時。欲求一禮一懺。豈可復得。

  此舉報以警迷人。獎。勸也。稱。譽也。又助也。導。引也。啟。迪也。窮。極也。究竟也。殃禍。猶言災害。異處者。輕重各異其報也。人未命終。一生宿業。冥府已預分明。故罪業之報。宿預嚴待。宿者宿昔。預先。嚴者。嚴明以待罪人之至也。趣。疾也。又督迫也。鑊。鼎鑊釜屬。火鑊。即地獄之所也○此下策進激勵於後人也。

  眾等切莫自恃盛年。財寶勢力。懶惰懈怠。放逸自恣。死苦一至。無問老少。貧富貴賤。皆悉摩滅。奄忽而至。不令人知。夫人命無常。喻如朝露。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云何忽此而不懺悔。

  此言人命無常。正云臨窮方悔。悔無所及處。當知無常迅速。生死難期○無常忽到。欲懺無及。乘此無病。正宜精進。切勿以少年且得自寬。致令後悔。先賢有云。莫待老來方學道。孤坆坆盡是少年人○摩滅。即消滅也。奄忽。即倏忽也。息。一呼一吸為一息。故有出入息。甚言其速也○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云何忽此句。懺主痛責之詞。學人母得種種放過而不解之也。慎夫哉。慎夫哉。

  但五天使者既來。無常殺鬼卒至。盛年壯色。無得免者。當爾之時。華堂邃宇。何關人事。高車大馬。豈得自隨。妻子眷屬非復我親。七珍寶飾乃為他玩。以此而言。世閒果報皆為幻化。

  此言一切世事。皆是虗假。五天。據增一阿含經云。須彌山半有四種天。毗沙門。天王將諸夜叉。毗留波叉天王將諸鬼神。毗留勒天王將諸魔鬼。提頭賴咤天王將諸乾沓和等。又婆沙論云。自四天王已下。有日月天。星宿天。常憍天。持鬘天堅首天。此為五天。上天所勅為天使。冥司所遣為殺鬼○又閻羅王請問經云。生老病死刑為五天使者。其文甚詳○古云。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日無常萬事體。縱有華堂等用。與我了不相關。故曰。何關人事。亦指自言也。到此地位。世間樂事。皆非我有。迷者不思厭離而求出世。反生貪戀。更增苦本○非復我親者。先賢俚語云。夫妻一似同林鳥。大限來時各自飛○七珍。金玉珠寶珊瑚琥珀瑪瑙等○玩。弄也。戲也。好也。他玩。於己無益。徒為他有○幻化。幻者。西域幻術之法。依艸木等幻作人畜。宛似往來動作之相。須臾法謝。還成艸木。法喻各開五法。喻中五者。如結一巾幻作一馬。一所依巾。二幻師術法。三所幻馬。四馬有即無。五癡執為馬。法中五者。一真性。二識心。三依他起。四我法即空。五迷執我法。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不例然。故云幻化也。

  天上雖樂。會歸敗壞。壽盡魂逝。墮落三塗。是故佛語。須跋陀言。汝師鬱頭藍弗。利根聰明。能伏煩惱。至於非非想處。命終還作畜生道中飛狸之身。況復餘者。故知未登聖果已還。皆應輪轉。備經惡處。如不謹慎。忽爾一朝親嬰斯事。將不悔哉。

  此云天福有盡○梵語須跋陀羅。此云好賢唐言善賢梵語鬱頭藍弗。此云猛喜。又云極喜。仙人之名也○鬱頭藍弗果報。智度論云鬱陀羅伽仙人。得五神通。飛到王宮。王夫人接足而禮。夫人手觸。即失神通。从王求車駕而出。更修五通。一心專志。而鳥鳴以亂其意。次詣水邊求定。復聞魚鬥。即生瞋恚。曰。我當盡殺魚鳥。此人久後得定。生非非想天。後彼壽盡。下生報為飛狸。殺諸魚鳥。作無量罪。墮三惡道○狸之伎倆。止可殺魚。今為飛狸。併殺飛鳥。以遂其惡。致墮惡道。嗔時一念。可不慎哉○聖果。即無上涅槃妙果○嬰受也。又觸也。

  如今被罪。行詣公門。已是小苦。情地障惶。眷屬恐懼。求赦百端。地獄眾苦。比於此者百千萬倍。不得為喻。

  此以世事小苦喻大。陽閒官府小苦。尚知可畏。地獄眾苦。比之無量而反不畏。不預修善。豈不大愚而更大錯者也。豈不懼哉。豈不畏哉。下舉眾發歎○已上大槩言罪報必不可免。故須懺悔力。方得除滅。已下正言地獄中一切惡相惡報。今日至誠。求哀懺悔。

  眾等相與塵劫以來。罪若須彌。云何聞此安然不畏。不驚不恐。令此精神復嬰斯苦。實為可痛。

  此苦勸脫離罪報○云人生無有無罪。豈可不謹慎而不懺悔。可傷可痛。

  是故至誠。求哀懺悔。

  結懺令除。已上懺悔業障已竟。下文懺悔報障。有四。先懺地獄罪報。

  某等從無始已來。至於今日。所有報障。然其重者。第一唯有阿鼻地獄。

  地獄眾苦。說不可盡。至於阿鼻猶為極重。阿者言無。鼻者言遮。阿者言無。鼻者言救。合言無遮無救。即無閒地獄也。下正說阿鼻獄中惡相惡報。受苦無量。

  如經所明。今當略說其相。此獄周匝有七重鐵城。復有七重鐵網。羅覆其上。下有七重鐵刀為林。無量猛火縱橫八萬四千由旬。罪人之身徧滿其中。罪業因緣。不相妨礙。上火徹下。下火徹上。東西南北通徹交過。如魚在鏊。脂膏皆盡。此中罪苦亦復如是。

  經。楞嚴經。地獄中。無非是銅是鐵。是石是火○阿鼻獄。乃八大獄之一。謂斬活。黑繩。石磕。叫喚。大叫喚。焰熱。大焰熱。阿鼻獄。前七者。各濶五百由旬。唯阿鼻獄。三十二萬里。前七者。各壽千歲。唯阿鼻獄王。壽二萬歲。俱治第一根本極重罪。謂弒父母。弒阿羅漢破和合眾。逼奸淨尼。出佛身血。而阿鼻之罪。所犯猶重。人間六十小劫。此獄方為一晝夜。故曰甚重者第一阿鼻地獄。故謂阿鼻獄王。即此直為縱。橫為廣。梵云由旬。此云限量。猶言此方之驛。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為一由旬○因本經。佛告諸比丘。於四大洲。八萬小洲。諸餘大山。須彌山王之外。外有一山。名日鐵圍。高六百八十萬由旬。縱廣亦爾。彌密牢固。金剛所成。難可破壞。此鐵圍外。復有一重大鐵圍山。高廣正等。兩山之間。極大黑暗。無有光明日月。具有八大地獄。謂活大地。獄。黑大地獄。合大地獄。叫喚大地獄。大叫喚大地獄。熱惱大地獄。大熱惱大地獄。阿鼻至大地獄。此八大地獄。各。各復有十六小地獄。周匝圍繞而為眷屬。皆縱廣五百由旬。謂黑雲沙地獄。糞屎泥地獄。五叉地獄。饑餓地獄。燋渴地獄。膿血地獄。一銅釜地獄。多銅釜地獄。鐵鎧地獄。函量地獄。鷄地獄。灰河地獄。斫截地獄。劍葉地獄。狐狼地獄。寒冰地獄○除上八大獄。復有十次地獄。文長難錄。又次之。則有孤獨地獄。此獄在閻浮提諸處。或曠野山閒。或海畔廟中。有八萬四千座。苦報轉輕。壽亦不定。所攝有情上下品十惡來生其中。偈曰。閻浮地濶七千旬。處處皆有孤獨獄。或在山林曠野中。或在大海江河畔。或在城隍社廟間。所攝上品下惡罪。湯火刀兵雖各具。時日年月減。前科。隨因感果苦多端。眷屬八萬如經說○地獄猛火等相。大抵如十習因中婬習之所感。更兼瞋習之所招。後楞嚴經可知○如魚者。引喻法。而人難受可知○鏊。餅鏊槃。脂膏戴角者脂。無角者膏。又曰凝者。脂。釋者膏。總皆身中潤澤之物。而可盡乎○上來根本地獄。如州司牢獄。邊處地獄。如縣道牢獄。孤獨地獄。如場鎮鎖杻之屬。

  其城四門有四大銅狗。其身縱廣四千由旬。牙爪鋒長。眼如掣電。復有無量鐵嘴諸鳥。奮翼飛騰。噉罪人肉。牛頭獄卒。形如羅剎而有九尾。尾如鐵叉。復有九頭。頭上十八角。角有六十四眼。一一眼中皆悉迸出諸熱鐵丸。燒罪人肉。然其一瞋一怒哮吼之時。聲如霹靂。

  此明獄中獸類形狀。甚可怖畏。掣電者。言其紅光閃爍。故如掣電。奮者勇也。發忿騰躍之勢耳。

  復有無量無邊刀輪。空中而下。從罪人頂入。從足而出。於是罪人痛徹骨髓。苦切肝心。如是經無數歲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如是等報。今日皆悉稽顙。慚愧懺悔。

  此皆惡業所感之報。不可不知也○今皆稽顙慙愧者。懺悔已上阿鼻獄報。已下乃是懺悔其餘諸獄。如刀山劍樹。以至八萬四千鬲子地獄之類。如是等報。即同經中十因六報。大略相同○楞嚴經云。一切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云何十因。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故有猛火鐵牀銅柱諸事。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故有寒冰吒吒波波諸事。三者慢習交陵。發於相恃。馳流不息。故有血河灰河銅灌諸事。四者瞋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故有刀山劍樹斧越諸事。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故有繩木絞校杻械諸事。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罔。誣妄不止。飛心造奸。故有塵穢沒溺諸事。七者恐習交嫌。發於[銜-金+缶]恨。故有擒捉擊射諸事。八者見習交明。發於邪業。薩迦耶見。邪悟諸業。故有王吏推鞫諸事。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故有合山耕磨諸事。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覆藏。故有業鏡對驗諸事○云何六報。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烟火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見種種惡。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烊銅。燒息能為黑烟紫焰。燒味能為燋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能為星火迸洒。二者聞報。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沒天地。神識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種種閙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如是聞波。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毒。注息則能為雨為蟲。注味則能為膿為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推碎心魄。三者齅報。此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神識。從地涌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惡氣熏心。二者塞聞。不通悶絕。如是齅報。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衝思則能為灰為瘴。四者味報。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周覆。神識下透掛網。倒懸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冰凍裂。二者吐氣。為火燋爛。如是甞味。歷甞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歷觸則能為弓為箭。歷思則能為熱鐵雨。五者觸報。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四山來合。無復出路神識被驅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二者離觸。身心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熱。歷聽則能為撞為擊。歷息則能為拷為縛。歷甞則能為耕為鉗。歷思則能為煎為炙。六者思報。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神識被吹上空旋落。墮無閒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荒走。二者不迷。覺知則苦。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冰為霜。結息則能為火車火檻。結甞則能為叫為喚。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死萬生。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自業之所招感也。

  次復懺悔刀山劍樹地獄。身首脫落罪報。懺悔鑊湯爐炭地獄燒煑罪報。懺悔鐵牀銅柱地獄焦然罪報。懺悔火車地獄劈礫罪報。懺悔拔舌犁耕地獄楚痛罪報。

  刀山等者。亦即十習之中瞋習之所招感也。云云○爐炭者。亦是六交報中見火之所招感也○礫。小石也。研碎之意也。

  懺悔吞噉鐵丸烊銅灌口地獄五內消爛罪報。懺悔鐵磨地獄骨肉灰粉罪報。懺悔黑繩地獄肢節分離罪報。懺悔灰河沸屎地獄惱悶罪報。懺悔鹹水寒冰地獄皮膚拆裂裸凍罪報。

  五內。即五臟也。灰粉者。以繩牽扯。如世閒分屍之例也。

  懺悔豺狼鷹犬地獄更相殘害罪報。懺悔刀兵距爪地獄更相搏撮斫刺罪報。懺悔火坑地獄炮炙罪報。懺悔兩石相磕地獄形骸碎破罪報。懺悔眾合黑耳地獄解剔罪報。

  或豺害於犬。犬害於豺。故云更相等。距爪者。雞距爪鷹之類。雞距。凡刀鋒有倒刺。皆曰距。趙廣漢善為鉤距。鉤之有距。吞之則順。吐之則逆。使人入其術中而不能出。以鉤索其隱情也。搏手擊斫刀斬。搏撮斫刺。皆受苦之狀。磕。石相築聲。眾合黑耳者。或有眾物相合。黑暗耳目。更有鋸解刀剔之苦。

  懺悔暗冥肉山地獄斬剉罪報。懺悔鋸解釘身地獄斷截罪報。懺悔鐵棒倒懸地獄屠割罪報。懺悔焦熱叫喚地獄煩冤罪報。懺悔大小鐵圍山閒長夜冥冥不識三光罪報。懺悔阿波波地獄阿婆婆地獄阿吒吒地獄阿羅羅地獄。

  自上至下。種種地獄。受如是苦。各各之所不同者。皆有牛頭獄卒馬面夜叉等。各以大力追逐驅逼而使之然也。然而皆眾生業力之所招感。本非天降亦非人與當自知之而莫自昧也○波波婆婆吒吒羅羅。俱寒獄中忍寒之聲也。

  如是八寒八熱一切諸地獄中。復有八萬四千鬲子地獄。以為眷屬。

  如是者。總上地獄而言。八熱即八獄。阿鼻即其一也。惟阿鼻獄至大故云獄之王。八寒獄。一頞部陀。二尼剌部陀。此二從寒逼身皰裂立名。三頞折吒。四嚯嚯婆。五唬唬婆。此三從寒苦痛發聲立名。六嗢鉢羅。七鉢特摩。八摩訶鉢特摩。此三從身裂。如三種蓮華。立名。一青蓮。二紅蓮。三大紅蓮。此為八寒獄。無遊增八熱獄。一等活。謂斬刺磨搗吹活等。二黑繩。謂以黑繩繃量。後方斬鋸。三眾合。謂苦具眾至合黨相殘。四嘷叫。謂眾苦所逼。悲嘷發聲。五大叫。極苦所逼謂大叫稱怨。六炎熱。謂炎逼身轉極苦難堪。七極熱內外自他身出猛火。互相燒害。八阿鼻。趣果受苦時命及形。五皆無間。此八熱獄。每一獄各有四門。每門各有四獄。謂煻煨屍糞鋒刃烈河增也。一獄既有十六則。八獄總有一百二十八。皆名遊增。連八大獄。其成一百三十六座。有情遊彼。其苦增苦。故名遊增。自行十惡五逆。感八大地獄。教他行逆惡。感十六眷屬遊增獄。八萬等者鬲子地獄。梁皇懺略見。八萬四千未曾具陳。以為眷屬者。以為同類之謂。謂八寒八熱大地獄中。總有一百二十八遊增獄。即此一切諸地獄中。復有八萬四千鬲子地獄。正與大獄相為表裏。互為分屬。合此眾苦而成大獄。故曰眷屬。正與大獄小獄相合而成之。如人之有大小眷屬然耳。非真有眷屬也。諸地獄中者。以其為主。以為眷屬者。如主有從者故云眷屬。

  此中罪苦。炮煑楚痛。剝皮刷肉。削骨打髓。抽膓拔肺。無量諸苦。不可聞不可說南無佛。

  刷者。刮也。掃也。削者。刮削。皆剮剔之意○懺悔至此。寧不駭汙。南無佛。心心念念。早辦資粮。急為改革。勿致此苦。資粮即所修福智是也○人間五百歲。地獄方為一晝夜。壽命一千歲。則無始已來。經生父母。倘受重罪者。竟不知其凡幾矣。此尚小獄為然。況阿鼻獄王。人間六十小劫。此獄方一晝夜。壽命二萬歲。受苦何所窮極。更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之長時。難以說盡。可不痛惜也哉○不為預辦資粮。不速為漸愧改革。地獄之苦。宿預嚴待。可不懼哉○經云。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懺主敘至於此稱南無佛者。以至極悲。深痛地獄之中。一切苦惱眾生。無非無始惡業因緣。以至於此。然而非唯一切。或我無始以來。未必不然。所以總申懇禱念佛。發露求哀懺悔。願乞除滅。離諸苦惱。得解脫樂也。

  今日在此中者。或是我等無始以來。經生父母。一切眷屬。我等與彼命終之後。或當復墮如此獄中。今日洗心懇禱。叩頭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令此一切罪報。畢竟消滅。

  已上憶苦。懺悔地獄報竟。下即發願離苦得樂。

  願承是懺悔地獄等報所生功德。即時破壞阿鼻鐵城。悉為淨土。無惡道名其餘地獄。一切苦具轉為樂緣。刀山劒樹變成寶林。鑊湯爐炭蓮華化生。牛頭獄卒除捨暴虐。皆起慈悲。無有惡念。地獄眾生得離苦果。更不造因。等受安樂。如第三禪。一時俱發無上道心。

  懺悔已。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離喜妙樂為三禪。人間最樂無有過者。三禪。謂三禪天。一少淨天。二無量淨天。三徧淨天。此三天。已無男女婬慾。以禪定法喜為食。所以說更不造因。等受安樂如第三禪也○發無上道心。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梵語阿耨云云者。華言無上正等正覺。

  南無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彌勒佛。南無龍種上尊王佛。南無龍自在王佛。南無寶勝佛。南無覺華定自在王佛。南無袈裟幢佛。南無師子吼佛。南無文殊師利菩薩。南無普賢菩薩。南無大勢至菩薩。南無地藏菩薩。南無大莊嚴菩薩。南無觀自在菩薩。

  禮諸佛已。次復懺悔。已懺地獄報竟。今當懺悔三惡道報。

  承前啟後○此下懺悔果報中三惡道報。即下畜生道餓鬼道修羅道是也。兼上地獄名四惡道。

  經中佛說。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猶不稱意。但世閒人忽有急難。便能捨財不計多少。而不知此身臨於三塗深坑之上一息不還便應墮落。

  此懺人道出其多求不足慳吝之苦代為懺悔○此處三塗且指地獄餓鬼畜生而言。文義不在修羅故也。

  忽有知識。勸營功德。令作未來善法資糧。執此慳心無肯作理。

  善知識者。憐其罪苦。故來勸彼令修善法使之滅罪。乃至於修戒修定修慧。作種種福德者。亦俱可稱善法資粮也。

  夫如是者。極為愚惑。何以故爾。經中佛說。生時不賫一文而來。死亦不持一文而去。苦身積聚為之憂惱。於己無益。徒為他有。無善可恃。無德可怙。致使命終墮諸惡道。

  賫即齎裝也。送也。行道所用也○既不益己。縱是自有。還成他有。因慳貪故。無善。無德。故生惡道也。

  是故今日歸命三寶至誠懺悔。

  上總明慳貪苦報懺悔竟。下別開三道。次第披誠懺悔。先懺畜生道。

  次復懺悔畜生道中無所識知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負重牽犁償他宿債罪報。懺悔畜生道中不得自在為他斫刺屠割罪報。懺悔畜生道中。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罪報。懺悔畜生道中身諸毛羽鱗甲之內為諸小蟲之所唼食罪報。如是畜生道中有無量罪報。今日至誡。皆悉懺悔。

  此懺畜生道○畜生道如楞嚴經云。是諸眾生。若於本因。貪物為罪。遇物成形。名為怪鬼。物銷報盡。生於世閒。多為梟類。酬足為人。參合頑類。貪色為罪。遇風成形。名為魃鬼。風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咎徵。酬足為人。參合異類。貪惑為罪。遇畜成形。名為魅鬼。畜死報盡。生於世間。多為狐類。酬足為人。參合庸類。貪恨為罪。遇蠱成形。名蟲毒鬼。蠱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毒類。酬足為人。參合狼類。貪憶為罪。遇衰成形。名為癘鬼。衰窮報盡。生於世間。多為蛔類。酬足為人。參合微類。貪傲為罪。遇氣成形名為餓鬼。氣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食類。酬足為人。參合柔類。貪罔為罪。遇幽成形。名為魘鬼。幽銷報盡。生於世閒。多為服類。酬足為人。參合勞類。貪明為罪。遇精成形。名魍魎鬼。精銷報盡。生於世間。多為應類。酬足為人。參合文類。貪成為罪。遇明成形。名役使鬼。明滅報盡。生於世間。多為休徵。酬足為人。參合明類。貪黨為罪。遇人成形。名傳送鬼。人亡報盡。生於世閒。多為循類。酬足為人。參合達類。

  次復懺悔餓鬼道中長受饑渴百千萬歲不聞漿水之名罪報懺悔餓鬼食噉膿血糞穢罪報。懺悔餓鬼動身之時一切肢節火然罪報。懺悔餓鬼腹大咽小罪報。如是餓鬼道中無量苦報。今日稽顙求哀。皆悉懺悔。

  上懺畜生道竟。次懺餓鬼道。餓鬼道者。如正法念處經云。餓鬼險惡之業。由心貪嫉欺誑於人。貪惜積聚欲望長富。廣積眾惡。不行布施。沙門婆羅門。及諸病瘦盲瞑貧窮。有來乞求。心生慳嫉。不肯施與。不作功德。不持禁戒。以是因緣。墮餓鬼中○復次若有眾生。受他寄物。抵拒不還。生於彼處。一者人中住。若人夜行則有見者。二者在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住海中。有住海渚。惡道眷屬。其數無量。略言有三十六種且舉七八種。一者炬口。口出猛火。肢節煙生。二者針咽。腹大如鼓。項頸如針。形狀苦瘦。三者臭口。口氣臭惡。臭不可聞。四者大癭。頸生癭瘤。噉彼膿血。五者針毛。出毛如針。轉刺身體。六者臭毛。身毛臭穢而不堪聞。七者得棄食。人所棄以充饑餓。八者得失。物失不堪。方得就喫。一日一夜。比人間十年。如是五百歲。名為一生○腹大咽小者。針咽鼓腹之徒。焰口焦身之輩。即此類也。

  次復懺悔一切鬼神修羅道中諛諂憍詐罪報。懺悔鬼神道中擔沙負石填河塞海罪報。懺悔鬼神羅剎鳩槃茶諸惡鬼神生噉血肉受此醜陋罪報。如是鬼神道中無量無邊一切罪報。今日稽顙。向十方佛大地菩薩。求哀懺悔。悉令消滅。

  次懺阿修羅道。阿修羅。此云非天。由前因中。雖願得天身而不信正業福田力故。智度論云。欲界眾生。三種善根。上分天道果報。中分人道果報。下分修羅果報。修羅結使腹心。心多邪曲。得道甚難。諸天雖隨結使。直心信道。修羅雖則與天相似。以其近道難故。故在人下。天之怨敵。名阿修羅。王於。欲界中。化身大小。隨意能作○楞嚴經云。阿修羅有四種。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从胎而出。人趣所攝。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釋梵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旦遊虗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前阿修羅王。住大海底。須彌山側。所住之城。名曰光明。縱廣八千由旬。壽五千歲。一日一夜。比人間五百歲○諛諂面從。曰諛。侫言曰諂。憍。恣也。逸也。縱肆也。詐。偽也。詭譎也○羅剎。是食人鬼。亦是噉精氣鬼。人心中有七滴甜水。和養精神。鬼噉一滴。令人頭痛。三滴悶絕。七盡即死。一心持呪者。即脫此難○鳩槃茶。是可畏鬼。

  願承是懺悔畜生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滅愚癡垢。自識業緣。智慧明照。斷惡道身。

  上懺三報已竟。此發願求成三道之功德。滅惡生善。必承懺法而入也○因愚癡無慧故。受畜生身報。今得智慧。一念醒悟。即可斷畜生惡道身。而生人天善道○愚垢既除。畜生報盡。或生天上。或生人間。慧性開明。自識業緣果報。必不更受於畜生者。莫非懺悔之功。亦自知之也。

  願以懺悔餓鬼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永離慳貪。饑渴之苦。常餐甘露解脫之味。願以懺悔鬼神修羅等報。所生功德。生生世世。質直無諂。離邪命因。除醜陋果。福利人天。

  梵語阿修羅。此云非天。有天福而無天行故。又云無酒等。其形極醜。常與諸天鬥戰。力不勝故。但彼縛故。又云具縛有四。如上所明○為利養故。現奇特相。或高聲現威。令人畏敬。此則心多邪曲。皆邪命因也。今既質直無諂。是即離邪命因。修正因緣。自然除醜陋果。得端正報。乃至於自利利他。亦承懺法之力而得如是也。

  願從今以去。乃至道場。決定不受四惡道報。唯除大悲為眾生故。以誓願力。處之無厭。

  鬼畜修羅。兼前地獄。故云四惡道報○此下懺果報中人天餘報。

  已懺三塗等報。今當復次稽懇。懺悔人天餘報。相與稟此閻浮壽命。雖曰百年。滿者無幾。於其中間盛年夭枉。其數無量。但有眾苦。煎迫心形。愁憂恐怯。未曾蹔離。

  已懺云云者。承前起後。相與稟此云云。分懺過現促命。閻浮。具云南閻浮提。此云穢樹。盛年夭枉者。或少年橫死之流是也。此皆有業而未及懺悔之報。

  如此皆是善根微弱。惡業滋多。致使現在凡有所為。皆不稱意。當知悉是過去已來惡業餘報所致。是故今當懺悔。

  此分懺過現。原因善根微弱。故有盛年夭枉等苦也○以下一切罪報。正明凡有所為。皆不稱意處。人間惡報。無非眾苦煎逼心形者是。

  無始以來至於今日。所有現在及以未來人天之中。無量餘報。

  上先明餘報之由竟下正舉無量餘報罪業。總申懺悔也。

  懺悔人間流殃宿對癃殘百病六根不具罪報。懺悔人間邊地邪見三惡八難罪報。懺悔人間多病消瘦促命夭枉罪報。懺悔人間六親眷屬不得常相保守罪報。懺悔人間親友凋喪愛別離苦罪報。

  此廣懺現未列報○流者流落。殃即災殃。此因無始宿業。縱修善法而得人身。惡業未盡。猶有流落餘剩之殃。故曰流殃宿對等云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能完具○三惡者。惡大惡。惡中惡。惡者。人以惡加己。還以惡報之。大惡者。人不侵己。無故加害於人。惡中惡者。人來恭敬供養。不念報恩而反害之○八難者。生於邊地邪見之家。便不知三寶。一地獄。二餓鬼。三旁生。此又名三惡道。亦在八難數中。四盲聾瘖瘂。五世智辯聰。六佛前佛後。七北俱盧洲。此四者在人道中。八無想天。此八者。有一于此。不得見佛聞法。總名八難。出淨名疏○不得常相保守者。父母兄弟妻子中有一死別生離便是○凋。瘁也。焦瘁也。

  懺悔人間冤家聚會憂愁怖畏罪報。懺悔人間水火盜賊刀兵危險驚恐怯弱罪報。懺悔人間孤獨困苦流離波迸亡失國土罪報。懺悔人間牢獄繫閉幽執側立鞭撻拷楚罪報。懺悔人間公私口舌更相羅染更相誣謗罪報。

  幼而無父曰孤。老而無子曰獨。流離波迸。亡失國土。無家可歸。困苦非常○幽執側立。在牢獄之中。不得自在而鞭撻也○彼此互相綺飾文詞。乃至彼此惡言加謗。故曰更相等。

  懺悔人間惡病連年累月不差枕臥牀席不能起居罪報。懺悔人間冬瘟夏疫毒癘傷寒罪報。懺悔人間賊風腫滿否塞罪報。懺悔人間為諸惡神伺求其便欲作禍崇罪報。懺悔人間鳥鳴百怪飛屍邪鬼偽作妖異罪報。

  差。病瘳也。毒癘。秋間瘧癘。春患傷寒○此言四季之中。嘗懷病苦者。如法華云。水腫乾痟。疥癩癰疽。如是等病。以為衣服者是也○痞。氣隔不通也。邪風漲滿。痞塞纏綿等病。直至下文種種罪報。無非過去之餘殃也○伺。偵候也。探伺也。崇。神禍也○屍。死者在牀曰屍飛屍。即怪異。百怪等者。或即毗陀羅起屍之類便是。

  懺悔人閒為彼虎豹豺狼水陸一切諸惡禽獸所傷罪報。懺悔人閒自縊自刺自殺罪報。懺悔人閒投坑赴火自沉自墜罪報。懺悔人閒無有威德名聞罪報。懺悔人閒衣食資生不能稱心罪報。懺悔人閒行來出入有所運為值惡知識為作留難罪報。如是現在未來人天之中。無量禍橫。災疫厄難。衰惱罪報。

  虎。猛獸。豹似虎圜文。豺。狼屬狼似犬。皆惡獸也○縊。絞也。自經死也。刺。穿也。傷也。聞。聲譽也○皆不稱其所為。故云留難○已上等報。正所謂但有。眾苦煎逼心形。愁憂恐怯。未曾暫離者此也。人閒有此許多不稱意。正緣善根微弱惡業滋多。故有此等苦報。可不生大慙愧大恐怖。以哀求懺悔也。

  某等今日至誠。向十方佛尊法聖眾。求哀懺悔。願皆消滅。

  上來懺悔三障已竟。下文總申發願求成功德。

  前已懺悔三業六根一切煩惱障。一切業障。四生六道一切報障。今當次第發願迴向。

  承前起後。下正名迴向。

  某等願以此懺悔三障。所生功德。悉皆迴向施與一切眾生。俱同懺悔。願與一切眾生。現生之內。身心安樂。三災八難。不吉祥事。咸悉消除衣食豐饒。

  此普及眾生現生感樂果○饑饉疾疫刀兵為三小災。火劫水劫風劫為大三災。此特以小三災言之耳。八難見前。毗婆沙論云。人能一日一夜持不殺戒於未來世。決不逢刀兵災。若以一訶梨勒菓。起殷淨心。奉施病僧。於當來世決不逢疾疫災。若一摶之食。起殷淨心。奉施僧眾。於當來世。決定不逢饑饉災。

  正信三寶。捨此報身。皆得往生極樂世界。親覲彌陀。得授記莂。當來世中。見彌勒佛。聽聞正法。如教進修。

  正信三寶句。亦普及眾生現生植善因○信此一乘無上之法為正信也○捨此以下。是普及眾生當來近佛○捨此者。前生所作惡業善業。今生此身。正為來受苦樂之報。故為報身。死即捨此形命而往。故曰捨此報身○彌陀佛國。清淨人民。種種快樂。皆是阿[鞥-合+(白-日+田)]跋致。不比五濁惡世也。見小彌陀經○莂者。禾稻秧種。字義从艸从別。禾秧為艸中別一佳種。故曰莂。以喻授記即作佛秧。故曰得授記莂也○彌勒佛國。其地平正。無有山陵谿谷。人民眾多。少貪婬瞋恚愚癡。壽皆八萬四千歲。面目桃華色。彌勒龍華三會說法。初會度九十六億萬人。二會度九十四億萬人。三會度九十二億萬人。彌勒佛住世六萬歲。正法如是。像法亦復如是。

  願得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值國王。興降三寶。不生外道邪見之家。

  此普及眾生。當來遠魔。外道邪見。即不得興隆也。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蓮華化生。種族尊勝。安隱快樂。衣食自然。

  此普及眾生當來感勝○從此懺法功勳。更加一心念佛。以淨其心。在處佛土。悉皆清淨。所以不受父母胞胎。常在蓮華托質耳○若必蓮華化生。種族不止豪貴高門。若據此二句。劣者猶在化樂天宮。勝者必生十方淨土。更觀下文可見也。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慈仁忠孝。等心濟物。不生一念逆害之心。

  此普及眾生。當來尚善也。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常為諸佛之所護念。能降魔怨及諸外道。與諸菩薩俱會一處。菩提道心相續不斷。

  此普及當來值聖也○淨印法門經云。以無所為心。即能降諸魔。當知有四知苦能降蘊魔。斷集能降煩惱魔。證滅能降死魔。修道能降天魔○。婆沙論云。斷慧命故名魔。復次常行放逸而害自身。故名魔。魔者殺也○華嚴會上第二十一位知識。徧行外道。告善財言。閻浮提內九十六種外道。各起異見而生執著。我悉於中方便調治。令其捨離所有諸見。乃至普及十方世界。悉亦如是○楞嚴註云。悟道之人。一生眾裏。與道相應。不作三業。所以不受三界死生。又一乘人。常入生死度生。實由道力所資。不染三界根本煩惱來往自由。

  又願生生世世。在在處處。興顯佛法。修行大乘。分身無量。救度眾生。直至道場。無有退轉。

  此普及當來。自利利他○華嚴云。雖復現身於世中生。而於世法心無所著。不同凡夫永沒三界。又不同二乘求出三界。方知學佛人。能免生死。義在於斯。乃無生死可免。無三界可出。觀四生如一子。等三界於同仁故也○分身無量。如法華經云。我分身謂佛。在於十方世界說法者。今應當集云云。

  如諸佛菩薩所發誓願。所修福智。所行迴向。我亦如是發願修集迴向。

  此上同諸聖○發誓願者。如四弘誓願等修福智。即福慧雙修。回向有十。一者救護一切眾生離眾生相迴向。度無所度。二者不壞迴向。壞其可壞。遠離諸離故。三者等一切佛回向。覺齊佛覺。四者至一切處回向。發明無地。五者無盡功德藏回向。身土涉入。六平等善根回向。同於佛因。七等觀一切眾生回向。性同眾生。八真如相回向。不即不離。九無縛解脫回向。十方無礙。十等法界無量回向。性得圓成。

  虗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

  統結回向。反明四法有盡。

  我此修行迴向終無有盡。

  正明修行無盡。

  發願迴向已。至心信禮常住三寶。

  總結歸敬三寶○已上如是十種回向。楞嚴廣明。茲不繁引。然而人回向者。回因向果。回小向大。乃至迴向真如實際。莊嚴無上佛果菩提。經云。回己施眾生。皆共成佛道。正此意也。此中言如是迴向。虗空界盡等言。如懺悔文云。乃至虗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四法廣無邊。願今回向亦如是。所以說我此回向。終無有盡也。發願已。而更信禮常住三寶者。當知前來一部懺文。所說無量無邊一切罪業。欲求懺滅者。畢竟全憑十方常住三寶。廣大威德神通之力。己躳一念竭誠之力。始得罪業消融。福慧增長。直至成就無上菩提。無出於此故也。我眾等欲求懺法。當於三寶己躬之處。宜盡心焉。慎毋忽耳。慎毋忽耳。倘或稍有一念輕微。便是虗搆文言。非但不能益於理。亦恐不能益於事也。思之。

  慈悲水懺法卷下(終)

  懺如浣滌。以水為名。至心頂禮。罪根清罪滅。福由生。慧日昭靈覺海性圓澄。

  音釋

  佛法僧間後文

  (亦去聲)。

  (步木切音僕)。

  (步悶切盆去聲)。

  (魯果切。羅。上聲赤體也)。

  (乞協切音怯)。

  (直六切音逐)。

  (直質切。音姪書衣經套也)。

  (武綰切。音晚。引)。

  (苦等切同肯)。

  (楚交切。同鈔。謄寫也)。

  (直略切。附也。置也)。

  (祖此切音子)。

  (式吏切。音試下殺上曰弒)。

  (職略切音灼)。

  (悉協切音燮)。

  (竭戟切。音極)。

  其餘文

  (抽知切音鴟)。

  (抽居切音摳)。

  (蓬晡切音匍)。

相見

  (上息亮切。去聲下形甸切。音縣)。

  (所界切。音曬。疾也)。

  (蒼沒切。村。入聲。忽也。速也)。

  (須兌切音歲)。

  (皮意切。音避。無入聲)。

  (敕列切音徹)。

  (即狄切音力)。

  (伯各切。音博。手擊也)。

  (充合切。石相築聲)。

  (職略切音酌)。

  (各鵅切。音格。同隔讀。力者曲脚之鼎)。

  三惡道文

  (于平切音刑)。

  (俗齎字。[爿*戔]西切。音韲。今書此字。已久不可改矣)。

  (色洽切音霎鳧雁聚食也)。

  人閒文

  (楚懈切。音蠆。病瘳也)。

  (無悶切。音問聲譽。曰聞)。

  (必列切。音別)。

  註音釋

  讚佛偈

  (無悶切去聲)。

  卑猥註

  (蒲孔切)。

  (烏孔切。翁。上聲)。

  (古玩切。音貫。以盆洗手曰盥)。

  (他到切滔去聲)。

  (文運切。音問。亂也)。

  闚竊註

  (苦濫切。音闞。俯視曰瞰)。

  (息恣切。音四。察也)。

  (悉合切糝。入聲)。

  (堅溪切。音雞。卜以問疑)。

  飲酒註

  (杜谷切。音讀。黑也。垢也)。

  生鱠註

  (尸連切。扇。平聲。羊臭也)。

  (蘇貫切音算)。

  (各鵅切。音格。山葱也)。

韭薤

  (上居有切。音九。下下戒切。音械)。

  (蘇回切。音綏亦葷菜也)。

  (上紙切侍上聲)。

  (武粉切。音刎。口脣邊曰吻)。

  屠沽註

  (空胡切音枯)。

  (郎刀切音牢)。

  (食律切。音術。稷之黏者)。

  衰相註

  (鋪梅切。音丕。未燒陶瓦)。

  (羽敏切。音允。歿也)。

  (烏胃切。音穢。飯牛也)。

  (輸慎切。音舜。目動搖也)。

  地獄註

  (披教切)。

  (忽郭切音霍)。

  (虗交切音哮)。

  (與喔同音屋喉咽也)。

  (都稿切刀上聲)。

  (補耕切。音崩)。

煻煨

  (上徒即切。音堂。下烏魁切。音威。煨燼盆中物也)。

剮剔

  (上占華切。寡。平聲。剔肉置骨也。下他力切。音惕。解也)。

  (居六切。音匊推竆罪也)。

  (許救切休去聲)。

  畜生註

  (蒲末切。音拔。旱神)。

  (莫佩切音妹)。

  (于媯切音為)。

  (於檢切音掩)。

  餓鬼註

癭癅

  (上庚頃切。音頴。下力求切。音留。肉起病也)。

  懺悔註

  (時正切。音盛。餘也)。

八難之難

  (去聲)。

  (秦醉切音萃)。

  (丑鳩切音抽)。

  (普弭切。音披氣隔不通)。

偵候

  (上丑正切。稱。去聲。下與矦同)。

  (須兌切。音歲。神禍也)。

  (于權切。音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