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續藏經 法華經持驗記

 清 周克復纂

法華經持驗紀序

  法華為眾經王。世尊以廣長舌。演拈華之勝因。會諸法之秘要。開權顯實。三一同圓。前後七軸。凡六萬餘言。洋洋灑灑乎。真大觀也。雖然。當日靈山會上。五時各說一法。華嚴一。阿含二。方等三。般若四。乃猶以未暢厥懷。最後復說此經。化無量無邊之法身。演無量無邊之法口。顛倒淋漓。不嫌辭費。世尊於此。又多乎哉。昔佛臨涅槃。文殊請佛再轉法輪。佛咄云。吾住世四十九年。未甞說著一字。汝請再轉法輪。是吾曾轉法輪耶。夫一語說不來。九年面壁坐。既曾面壁九年。即此一語。亦正何須說得。有能善悟此六萬餘言。則可以破六萬言而為一言。更可以破一言而還無言。又何不可衍無言而為六萬餘言。又何不可化六萬言而為千百億萬言。知見既開。圓宗頓澈。妙法如斯。多乎哉。不多也。今以微塵世界。勞勞火宅之中。幸邀白光普燭後。獲奉是經。誠哉生死路之津梁。淨土門之梯級矣。經中所言。汲汲以受記為囑付。其流傳之法。殆有五門。最上曰受持。其次解說讀誦書寫供養是也。如或一句一偈。矢志皈依。雖至村朴之夫。帷閤之子。纍囚痼疾之徒。暨夫鱗羽知識有血氣之倫。凡屬精虔。共沾慈雨。而況振大覺之宗風。暢迦文之奧義。所稱導師龍象。法界干城者乎。夫蓮之為華。取其出淤泥而不染也。五濁之微塵火宅。何啻淤泥。求於此特立不染。非聞妙法。無由解脫。故知當日以是名經。世尊殆欲挈震旦國中。遍植之青蓮一朵中耳。因華覔蒂。因蒂覔根。玉井秋塘。較德水華池。是一是二。請從三世中間寶座看來。如果立現千層。何處別尋優鉢。不離色香。顯標因果。豈欺我哉。豈欺我哉。余既集金剛經持驗竟。念是經尤音教淵海。弘通為亟。感應靈異。代著曩編。爰取累朝古德名賢事驗。足徵信者。倣前集條例而綜次之。庶幾見聞之下。精進脩持。同證三昧。從說三歸一。而究竟一無可說之微旨。曹溪偈云。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了此經出現一大事因緣。真覺靈山一會。儼然千古。予之文字。又多乎哉。

  陽羨淨業弟子 周克復 齋沐譔

勸流通法華持驗引

  經典所在。流通即屬善緣。福報無量。故語云。能以大乘法傳一人者。當十善。傳十人者。當百善。傳大貴人。大豪傑。大力量者。當千善。重刊廣布者。當萬善。況淨土法門。超出生死輪迴。永不退轉。直至成佛而後已。是勸一人修淨土。乃成就一眾生作佛也。凡作佛者。必度無量眾生。彼所度之眾生。皆由我而始。其福報信不可窮盡。故欲勸一切見者聞者。廣大其心。以佛之心為心。使人人知之而盡生淨土。龍舒所言。自宜諦信不誣。至法華華嚴二經。尤佛說妙法中之最上乘。觀音大士。普度世間。無剎不現。往賢感通事跡。歷[示*冀]昭然。各為纂集。以勸進修。斯誠鈴鐸方來。津梁末路之最方便門也。戊戌秋。予輯金剛持驗。已有流通小引。敬懇同人。茲刻淨土。法華。華嚴。觀音持驗諸紀搜採載籍。徵信古今。頗殫心手之微勞。用志皈依於不朽。但拙刻板在此地。未能廣傳他省。既並生莊嚴佛土之中。安可缺法事流通之勝。復告當世善信。獲見諸本。不吝廣為刻施。或仍原本。或易斯編。其見聞所及。有關持驗者。尤冀續緝於後。一句讚揚。即是一句護持善根。一念鼓動。即是一念消弭罪業。於以續佛慧命。自利利他。所謂護法諸神。既護法寶。自護弘法載寶之人。斷斷不爽。昔賢為劈窠圖。勸人念佛。後以他人念佛多生淨土。乃歸功施圖之人。亦得生淨土。法施功德。不可思議如是。願與同人共勗之。

  同善道人 克復 敬懇

  歷朝法華持驗目錄

上卷

  晉釋曇摩羅剎  晉釋鳩摩羅什  晉比丘摩訶羅  晉釋跋澄  晉釋慧遠  晉釋慧持  晉釋僧叡  晉釋法崇  晉釋道融  晉釋曇翼  晉釋法曠  晉釋法緒  晉釋法義  晉瓦官僧  晉參軍劉程之  宋沙門求那跋摩  宋釋道生  宋釋法莊  宋釋慧慶  宋釋道冏  宋釋曇諦  宋釋曇邃  宋釋普明  宋釋寶通  宋釋僧登  宋釋法慧  宋釋慧亮  宋釋慧果  宋釋慧益  宋釋僧瑜  宋尼慧玉  宋尼道壽  宋羅璵妻  宋尼智通  宋開府王玄謨  宋孫彥曾  齊釋慧進  齊釋弘明  齊釋法匱  齊釋慧豫  齊釋超辨  齊釋慧基  齊釋僧侯  齊文宣王蕭子良  齊國子博士劉虬  梁釋慧約  梁釋法雲  梁雲光法師  梁釋道琳  梁釋法懍  梁釋法忍  梁釋僧遷  梁尼道蹟  梁尼法宣  梁貞節先生庾銑  梁參軍甄玄成  梁華手尼  陳南岳尊者慧思  陳釋玄光  陳國子祭酒徐孝克  北魏釋僧照  北魏釋志湛  北魏博士盧景裕  北齊釋法上  北周釋慧命  北周釋慧遠  隋智者大師  隋釋僧照  隋釋大善  隋釋慧成  隋釋慧超  隋釋慧威  隋釋灌頂  隋釋真觀  隋釋普明  隋釋智越  隋釋智璪  隋釋智晞  隋釋法嚮  隋釋等觀  隋釋大志  隋釋道悅  隋釋曇詢  隋釋曇韻  隋釋慧海  隋釋慧恭  隋釋法充  隋釋法朗  隋釋法喜  隋釋法誠  隋釋法安  隋釋法泰  隋釋玄秀  隋釋行堅  隋陸淳  隋嚴恭  隋(王梵行 刺史崔彥武)  唐律師道宣  唐釋吉藏  唐釋惠主  唐釋玄奘  唐釋玄琬  唐釋窺基  唐釋智聰  唐釋智琰  唐釋智通  唐釋智威  唐釋慧達  唐釋遺俗  唐釋義忠  唐釋法融  唐釋法徹  唐釋法達  唐釋法璿  唐釋無畏  唐釋玄朗  唐釋湛然  唐釋神邕  唐釋道暹  唐釋道遵  唐釋神悟  唐釋志鄰  唐釋楚金  唐釋大光  唐國師澄觀  唐釋慧因  唐元和僧  唐釋鑑空  唐釋守素  唐釋無言  唐釋妙行  唐釋遂端  唐釋元慧  唐釋功逈  唐釋楚雲  唐悟真寺僧  唐孫咸僧懷秀  唐尼法信  唐中書令岑文本  唐侍郎王淹  唐令狐元軌  唐大理丞董雄  唐令史史阿誓  唐校尉李山龍  唐高表仁孫  唐潘果  唐崔義起妻(父蕭文鏗)  唐馬郎婦  唐黃氏二女  唐都水使蘇長妾

下卷

  五代大慈寺僧  吳越釋道潛  吳越智覺禪師  吳越釋鴻楚  吳越釋可周  晉釋自新  周釋義楚  宋釋紹巖  宋釋羲寂  宋釋義通  宋釋晤恩  宋釋省念  宋釋知禮  宋釋遵式  宋法華大士志言  宋釋本如  宋釋祖韶  宋釋有嚴  宋釋處咸  宋釋靈照  宋釋可久  宋釋(繼忠 思照)  宋釋中立  宋釋淨梵  宋釋覃異  宋釋宗利  宋釋道琛  宋釋從雅  宋釋含瑩  宋釋祖南  宋喻思淨  宋左伸  宋范儼  宋司獄張慶  宋軍使李遇  宋刑部陸沅  宋待制晁說之  宋知州張秉  宋姜學士  宋(潘冕 陸翁)  宋朱氏如一  宋董母李氏  宋歐陽文忠妓  宋趙母  宋黃婆  宋秦氏淨堅  宋宜人陸氏  元釋弘濟  元陳君璋  明釋善繼  明蓮池大師  明釋德清  明釋洪恩  明釋真覺  明釋真清  明釋性專  明釋傳燈  明釋傳記  明釋廣莫  明釋廣承  明釋僧復  明釋性天  明釋濟舟  明釋行仁  明釋永寧  明釋明勳  明童子  明郡丞龍得孚  明朱元正先生  明邑令王立轂  明尤弘遠  明葛琬  明太僕陳濟生  明工部譚貞默母

  

  歷朝法華持驗紀卷上

    同善道人周克復纂

    男周石校

    潛確居士陳濟生參

  晉燉煌郡釋曇摩羅剎

  華言法護。本姓支氏。八歲出家。誦經日萬言。志弘大道。遍遊西域諸國。賷梵經還中夏。遂譯出賢劫正法華諸部。晉武末。隱居深山。山有清澗。恒取澡潄。後忽以穢觸而竭。師徘徊嘆曰。人以凉德。遂使清泉輟流乎。言訖。泉流滿澗。其幽誠所感如此。時稱燉煌菩薩。

  晉釋鳩摩羅什

  華言童壽。天竺人也。七歲出家。日誦千偈。年十二至沙勒國。說法之暇。專務方等。於是聲滿葱左。龜茲王迎還國。請開方等經奧。師為推辨諸法皆空無我。分別陰界假名非實。聽者莫不感悟。苻秦時。太史奏有星見外國分埜。當有大智入輔中國。即遣使求之。後秦弘始三年十二月。迎師至長安。止逍遙園。譯妙法蓮華經。義皆圓通。眾心愜伏。續出小品金剛般若等經。及諸論。凡三百餘卷。師雅好大乘。志存敷廣。將終語眾曰。願所宣譯。後世咸共弘通。今於眾前。發誠實誓。若所傳無謬。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晉義熙五年。卒於長安。依外國法闍維。薪滅形化。惟舌不灰。

  晉天竺比丘摩訶羅

  讀摩訶衍。德行彌著。國王正信。常布髮掩泥。令蹈其上。或白王。此人不多讀經。何大供養。王曰。我曾於夜半。欲見此比丘。即到其所。見彼在一窟中。讀法華經。有金色光明人。乘白象王。合掌供養。我方近即不見。因問比丘。以我來故。金色人滅耶。比丘云。此是徧吉菩薩。徧吉自言。若有人誦法華經。當乘白象來教導之。我讀是經。徧吉自來矣。徧吉即經中普賢菩薩也。我聞是已。禮足而退。是故我今勤當供養。

  晉長安釋跋澄

  年二十出家。根器魯鈍。誓誦法華。日記一行。或半偈。如是勤苦。至八十歲。方通一部。一日忽見朱衣神人持疏云。天帝奉迎大德。師曰。生來誦持。專祈極樂。忉利雖勝。非所願爾。神乃辭去。又一夕夢七寶大塔。身居第五層。望見七寶城階。無有涯際。有二金剛神。執杵而立。青衣數十。手執白拂。拂階道云。是西方寶城。來迎跋澄。夢覺。即命以衣鉢營大眾齋。問曰。汝等此時見千佛否。眾云。不見。又問覺非常香氣否。眾云。咸聞。言已。向西寂然而化。

  晉釋慧遠

  姓賈氏。雁門人。聞沙門釋道安。講般若經。豁然開悟。遂投簪受業。精思諷持。太元六年。至廬山。止龍泉精舍。欲建蘭若。尚乏良材。感山神現夢。一夕大雷雨。天明則木積如林矣。刺史桓伊驚其神異。乃為建剎曰東林。殿曰神運。師甞謂諸教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遂與慧永慧持等。結社念佛。世號十八賢。又率眾至百二十三人同修淨業。蓮漏六時。禪誦不輟。有慧義法師者。強正少可。甞至山。值師講法華經。欲致難問。輒內悸流汗。出曰。此公言貌。誠可敬服。西土諸僧。咸稱漢有大乘開士。每東向致禮。師三十餘年。尅志西方。三覩聖相。默而不言。義熙十二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虗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馱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在佛側。前揖師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師知時至。謂門人曰。吾始居此。三覩聖相。今復再見。當生淨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時八月六日也。所著有廬山集十卷。

  晉釋慧持

  遠公同母弟也。年十八。師安公。徧學眾經。遊刃三藏。尤精法華。豫章守范甯。甞請師講法華經。阿毗曇論。四方雲聚。隆安三年。辭兄入蜀。遠留之。師曰。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至成都。居龍淵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號登龍門。至宋致和三年四月。嘉州奏風折大樹。有僧在定。敕送至京師。八月入內譯經院。鳴金磬出其定。僧曰。我東林遠公弟慧持也。西遊峩眉。因入定於此。問欲何歸。曰陳留。即復入定。徽宗令繪像頒行。仍製贊云。七百年前老古錐。定中消息許誰知。爭如隻履西歸去。生死徒勞木作皮。

  晉釋僧叡

  冀州人。遊學諸方。遍歷天竺國界。還關中。從羅什諮稟經義。什翻法華經。以竺法護本云。天見人。人見天。什曰。以此言過質耳。師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遂用其文。後入廬山。依遠公修淨業。既而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法華。聽者推服。元嘉十六年。面西合掌而逝。眾見榻前。一金蓮花。倐爾而隱。五色香烟。自室中出。

  晉剡東釋法崇

  姓竺氏。少入道。以戒節見稱。篤志經論。尤長法華。甞遊湘州麓山。山精化為天人。詣師請戒。因捨所住山為寺。師居少時。化洽湘土。後還葛峴山。茅菴澗飲。禪慧為樂。著有法華義疏四卷。

  晉彭城郡釋道融

  從什公入逍遙園。參詳新譯法華。隨開講席。什自聽之。嘆為殊倫。與釋曇影。俱有法華文疏。並行於世。影師善講正法華。及光讚般若。每一闡揚。聽眾千數。亦助什譯經。甚為推重。

  晉釋曇翼

  餘杭人。初沙門法志。常誦法華。有雉翔集座隅。如聽經狀。七年雉殞。志[療-(日/小)+土]之。夜夢一童子拜曰。因聽經得脫羽類。今生山前王氏家矣。王氏一日設齋。志乃踵門。兒曰。我和上來也。志撫之曰。此我雉兒也。解衣視腋下。果有雉毛三莖。因名以翼。七歲出家。十六薙髮。初入廬山依遠公。繼往關中。師羅什。義熙十三年。東還會稽。入秦望山。結茆菴。稱法華精舍。專誦法華。越十二年有女子披彩服。携籠盛一白豕。大蒜兩莖。至師前曰。妾入山采薇。日夕矣。豺狼縱橫。歸無生理。敢託一宿。師却之甚力。女哀鳴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號呼腹疼。求師按摩。師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翌日。女以彩服化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凌空而上。謂師曰。我普賢菩薩也。以汝不久當歸我眾。特來相試。觀汝心。真如水中月。不可染污也。既而天為雨華。地皆震動。太守孟覬方晨起視事。忽見南方祥雲。光射庭際。知普賢示化。遂以聞於朝。敕建法華寺。即今天衣寺也。師既化。漆其身留山中。

  晉京師瓦官寺釋法曠

  俗臯氏。寓居吳興。風操超卓。甞為師禮懺。至第七日。感五色光明照室。所苦即差。後止於潛青山石室。每言法華為會三之旨。無量壽為淨土之因。常吟咏二部。謝安為吳興守。恒往展敬。簡文帝召問起居。時彗見。帝以諮師。師竭誠懺禳。俄而星沒。興寧中。東遊若耶。止昌原寺。拯救疾苦。莫不如響。人每見師行坐間。有鬼神數十。翊衛前後。

  晉西蜀石室山釋法緒

  高昌人。德行清謹。蔬食修禪。後入蜀。居劉師塚間。頭陀山谷。虎兕見而不傷。誦法華維摩光明三經。甞處石室。且禪且誦。忽於盛夏右脅而逝。七日不壞。鄉人為起墖。一夕放光。照徹數里。

  晉釋法義

  姓竺氏。髫齡入道。研精法華。後出京。大啟講筵。興寧中。還江左。憩會稽保山精舍。咸安二年。忽感疾。誦經不歇。常存念觀音。夜夢一道人。為出膓胃。洗滌垢穢。洗已。還納腹中。覺即痊愈。

  晉建興二年。長沙縣西百餘里。陸地生青蓮花兩本。道俗爭觀。因掘其地一丈二尺。得一瓦官。蓮出壞處。斵視之。青蓮根莖。生髑髏齒骨間。父老云。昔有僧不知名氏。誦蓮經萬餘部。不疾而化。以瓦為官。此其是矣。眾因建寺名瓦官

  晉劉程之

  字仲思。彭城人。初解褐為府參軍已。入廬山。傾心自託。朝議加遺民號。與遠公雷次宗周續之宗炳張詮等。結蓮社共修淨土。鑱石為誓。又著念佛三昧詩。以見專念坐禪之意。始涉半載。即于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正念佛時。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慰接摩頂。一日念佛。又見入七寶池。蓮華青白。其水湛湛。一人項有圓光。胸中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非常。及寤。猶覺異香發毛孔。嘆曰。此吾淨土之緣至矣。復請僧。轉法華經。數百遍。既而廬阜諸僧畢集。程之對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彌陀慈父。此香先當供養釋迦牟尼如來。次供阿彌陀佛。復次供妙法華經。所以得生淨土。繇持此經。願一切有情。俱生淨土。面西合手而逝。時義熙六年也。異香郁然。七日而息。遠公為撰紀德碑。

  宋罽賓國沙門求那跋摩

  華云功德鎧。年二十出家受戒。誦法華及諸經。百餘萬言。元嘉元年。隨商舶便風至廣州。文帝知之。敕州郡資發。路由始興。駐足虎巿山。於山寺外別立禪室。山向多虎災。自後去來無梗。或時值虎。以杖按頭而去。甞於別室坐禪。沙彌往候。見一白師子。緣柱而立。亘室瀰漫。生青蓮花。光彩奪目。沙彌驚呼。忽無所見。八年正月。達建康。敕住祇洹寺。開講法華。妙辨天逸。聽者悉生解悟。其年夏。居定林寺。時有信者。採華布席。惟師所坐。華彩更鮮。眾咸稱為證聖。

  宋釋道生

  鉅鹿人。幼從竺法汰出家。初入廬山。幽棲七年。時誦法華經。甞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於是鑽仰羣經。不憚疲苦。往關中稟承羅什。辨問超卓。咸稱神悟。後入虎丘山講經。至闡提皆有佛性。頑石皆為點頭。又在半塘。誦法華經。有一童子從師出家。亦誦法華。無何童子命終。因[療-(日/小)+土]於林。一夕聞誦經聲。鄉人異之。啟視乃獲一舌。生青蓮華。因是起塔。後葺成寺。(即今半塘寺)高啟為咏詩云。黃土但埋骨。豈能埋性靈。昔聞宿草間。曾吐蓮華青。身歸長夜臺。口誦西方經。尋迹殊窅窅。聞聲每泠泠。寒燈照空塔。時有山僧聽。應使鄰塚聞。沉迷盡皆醒。

  宋釋法莊

  淮南人。少為遠公弟子。苦節標名。晚遊關中。從叡公學。元嘉初。止道場寺。性率素。止午食而已。誦涅槃法華經。時感天神來聽。每後夜諷誦。比房常聞師室前。有兵仗翊衛聲。

  宋釋慧慶

  竺姓。廣陵人。止廬山寺。學通經律。清潔有戒行。誦法華思益等經。每夜諷持。聞闇中有彈指讚歎之聲。元嘉中。渡江遇風。舟將覆。師惟誦經不徹。覺舟在波濤中。迎飈截流。如有人牽之。倐忽抵岸。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冏

  扶風人。為師病。同侶三人。入河南霍山採鍾乳。探穴數里。三人溺死。炬火又滅。冏默誦法華。憑誠乞濟。又存念觀音。有頃見光如螢火。追之。遂得出穴。後作普賢齋。有二僧來禮佛。出門飛空而去。眾皆驚異。

  宋釋曇諦

  姓康氏。其先康居國人。漢末附中國。後徙吳興。父彤為冀州別駕。母黃氏晝寢。夢一僧呼黃為母。寄麈尾拂。并銕鏤書鎮二枚。及覺。見二物具存。因孕生師。年五歲。母以麈尾等示之。師曰。秦王所餉。母曰。汝置何處。曰。忘之矣。十歲出家。學不從師。悟自天發。法華奧旨。辯若懸河。甞隨父至樊鄧間。遇關中僧[契-大+石]道人。忽喚[契-大+石]名。[契-大+石]曰。童子何以呼尊宿名。師曰。曩昔和尚。是諦沙彌。為眾僧採菜。遭野猪所傷。今忽逢汝。不覺失聲耳。[契-大+石]初不記憶。乃詢彤。具說本末。并示書鎮麈尾。[契-大+石]悟而泣曰。即先師弘覺法師也。先師為姚萇講法華經。貧道為都講。萇贈先師二物。因追思弘覺入滅。正是寄物之日。復憶採菜事。彌增悲仰。師晚入吳武丘寺。講法華大品維摩。各十五遍。後還吳興。閒居澗飲。二十餘載。元嘉末。示寂於山。

  宋釋曇邃

  止河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正法華經。日一遍。甞夜中忽聞叩戶云。請師九旬說法。師不許。固請乃赴。猶在眠中。不覺身已在白馬塢神祠中矣。并一弟子俱在。自爾每日密往。人無知者。後寺僧於祠前過。見兩高座。師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講說聲。又聞奇香。於是共傳神異。至夏方竟。

  宋釋普明

  臨淄張氏。少出家。稟性清純。懺誦為業。誦法華經。時有別衣別座。未甞穢襍。每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六牙象在其前。

  宋釋寶通

  梵行精修。長誦法華經陀羅尼品。久而靈異。時楊橋村有趙姓妻。為魅所憑。請師誦陀羅尼品。有神現形。呼其鬼受責。趙妻得差。後病再發。師往。見所責鬼在前。師曰。前已誡治。那得再來。吾當誦呪。令汝頭破作七分。如阿梨樹枝。鬼叩頭哀乞去。病遂愈。

  宋釋僧登

  止廬山大林寺。通誦法華。晝夜不息。一日忽見空中有一銀殿。漸下於房。忽變金殿。師遂入殿。坐起經行。如是三載。遠近從化。為人說戒。口放光明。一日出外歸。謂弟子曰。今登金殿不復出也。即翛然脫化。異香彌月。

  宋釋法慧

  本姓夏侯氏。秉志精苦。律行氷嚴。大明末。東探禹穴。隱天柱山。誦法華經。日周一部。志耽人外。樓居三十餘年。王侯稅駕。止拜門而返。惟汝南周顒。以信解兼深。特相引接。誦經處。恒有彩雲籠於空中。

  宋釋慧亮

  少有清譽。立寺臨淄。講法華大小品。學徒雲集千里命駕。後過江止何園寺。顏延之張緒。眷德留連。每嘆曰。安汰吐珠玉於前。斌亮振金聲於後。清言妙悟。將絕復興。著玄通論行世。

  宋揚州釋慧果

  少以蔬素自節。太始中。遊京師。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甞於圊側見一鬼致敬云。昔為眾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廁鬼中。法師慈悲。望垂拔濟。有錢三千埋柿樹下。願取為福。師告眾掘錢。為造法華經一部。後復夢鬼云。蒙慈力已得改生。致謝而去。

  宋京師釋慧益

  廣陵人。孝建中。止竹林寺。誦法華經。精勤苦行。誓焚身。效藥王菩薩故事。帝遣使勸不聽。大明七年。以佛生日。詣闕辭帝。囑以佛法。乃於鍾山置油鑊。以吉貝纏身。手自執燭以然。誦藥王品。火及眼。方聲絕。時聞笳管之聲。異香芬馥。帝夜夢師更囑付護法。翌日設大會。敕於焚身處建藥王寺。

  宋釋僧瑜

  餘杭人。初於廬山南嶺。建招提精舍。常持法華。孝建二年六月。謂眾曰。結累三塗。情形之故。情將盡矣。形亦宜捐。藥王之轍。獨何遠哉。遂別眾入柴龕。端坐誦藥王然身品。發炬以焚。眾見紫氣騰空。旬日所焚處生雙桐。識者謂娑羅雙樹之兆。

  宋尼慧玉

  長安人。住江陵牧牛寺。誦法華楞嚴等經。旬日通利。元嘉中。焚香禮佛誓曰。若誠心有感。捨身之後。得見佛土。七日之內。願見佛光。至第五夜。寺東林樹。忽現光相。形色赫然。眾嘆希有。

  宋元嘉時。尼道壽誦法華滿三千部。每見空中有光明寶葢。垂覆己頂

  宋蜀都羅璵妻費氏

  少誦法華。勤至不倦。後病心痛垂絕。屬纊待時。俄夢佛手摩其心。應時而愈。家眾俱覩金光。亦聞香氣。

  宋簡靜寺尼智通

  捨戒適梁羣甫。生子七歲。家貧無衣。思為尼時。有素絹所書法華經。即練擣為衣着兒體。忽遍身生瘡。白蟲周咂。號叫旬日而死。聞空中語云。壞經為衣。得此華報。果在地獄。亦元嘉中事。

  宋王玄謨

  太原祁人。元嘉中。北征失律。蕭斌欲誅之。沈慶之諫曰。佛貍(魏世祖小字)威震天下。豈玄謨所能當。且殺戰將。徒自弱耳。乃止。初玄謨將見殺。夢人告曰。能誦法華普門品觀音神呪千遍。可免。既覺。誦之不輟。忽報停刑。後官至開府。

  宋元嘉四年。初都人孫彥曾。家世奉佛。有妾王惠稱。常誦法華。忽見江浦有光。掘之。得金佛一軀。先有銘曰。建武六年庚子。官寺道人法新造。葢法新乃妾之前身也

  齊永明中。揚州高座寺釋慧進。吳興人。少雄勇任俠。年四十。忽悟非常。因出家。布衣蔬食。誓誦法華。用心勤苦。執卷便病。乃發願造法華百部。以懺先障。經願既滿。病亦良已。後願迴此誦業。獲生淨土。聞空中聲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年八十餘。無疾而化

  齊釋弘明

  會稽人。貞苦有志節。永明中。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經。修習禪定。六時不懈。每旦瓶水自滿。實諸天童子為給使也。每坐禪。虎甞伏室內。見師端然不動。久之乃去。

  齊釋法匱

  姓阮。吳興於潛人。出家枳園寺。樸然自守。不涉世事。長誦法華。每齋會得直。聚以造旃檀佛像。像成。自設大會。其本家僑居京師。是旦還家。又至定林。復還枳園。後三處考覆。皆見師來中食。實是一時。而三處赴焉。爾日晚還房奄逝。體甚香輭。手屈二指。眾咸悟其得果。因為起枳園寺塔。時齊永明七年。

  齊釋慧豫

  黃龍人。遊京師。止靈根寺。誦法華經。為救苦之津梁。甞於寢室。見三人扣戶。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葢。豫問何為。答曰。法師應寂。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果。可申一年得否。答曰可。至明年期滿。無疾而卒。齊永明七年。春秋五十有七。

  齊釋超辨

  姓張。燉煌人。幼而神悟沈靜。誦法華為常課。聞京師佛法大振。由巴楚達於建業。止定林寺。閒居壁坐。三十餘年。誦法華經。日限一遍。心敏口從。恒有餘力。永明十年示寂。僧祐律師為造碑。東筦劉勰製文。未幾。葬所產青蓮花一枝。

  齊釋慧基

  姓呂。吳錢塘人。十五出家祇洹寺。厲行精苦。善小品法華。還止山陰法華寺。講宣經教。學徒麕至。乃於會邑立寶林精舍。夢普賢放光接引。因造普賢像。并六牙白象形。竟陵王。甞詢以法華要指。乃著法華義疏三卷。建武三年。示疾。弟子夢梵僧數人。踞砌而坐。云從大乘國來迎基和尚。泊然而化。

  齊釋僧侯

  姓龔。西凉州人。少出家。即知苦節。從遊京師。誦法華光明經。二日一遍。六十餘年。禪誦無廢。築室後岡。為安禪所。居恒奇香異卉。不知所自來。人登其戶。肅敬冥發。時謂戒神陰護之耳。永元二年。微疾不食。乃索水潄口。合掌趺坐而逝。春秋八十有九。

  齊竟陵文宣王蕭子良

  字雲英。敦義愛古。博覽經籍。世稱筆海。與文慧太子。並精佛理。每招致名僧。講諸經乘。尊法之盛。江左未有。或親為眾僧賦食行水。誦法華經。冥感雅梵。有類陳思。著淨住子二十卷行世。淨住者。即梵語布薩。謂淨身口意。如戒而住也。

  齊劉虬

  字靈預。南陽人。精信釋氏。衣麤布禮佛。長齋課誦。六時不缺。建元初。詔徵通直散騎侍郎。不就。注法華華嚴二經。自講佛義。建武二年。徵為國子博士。徙居江陵西沙洲。其冬正晝。俄有白雲。徘徊櫩戶之內。又有異香。及鐘梵聲。端坐而化。

  梁釋慧約

  姓婁。東陽烏傷人。童時聚沙為塔。壘石為座。年十七薙染。剡令周顒側席加禮。於鍾山造草堂寺。延師居之。太宰褚淵。太尉王儉。請師講法華勝鬘等經。大弘法教。淵遇疾晝寢。見梵僧云。菩薩當至。尋有道人來者是也。俄而師至。遂豁然病愈。性耽禪誦。感異香入室。猛獸馴階。甞入金華山赤松澗。時囑神光。魑魅弭息。天監中。帝從師受菩薩戒。至王姬道俗。著籙者凡四萬八千人。嘗受戒時。有一乾鵲歷階而上。戒畢。然後飛騰。又有二孔雀。徐行至壇。俛頸聽法。大同元年坐逝。建塔誌公墓左。

  梁釋法雲

  陽羨周氏。七歲出家。儁朗卓絕。誦妙法華。研精累思。年三十。於妙音寺。開講法華淨名。機辨風生。學者輻輳。又甞於光宅寺講法華經。忽感天華滿空。下如飛雪。時誌公道超方外。每來雲所。輒停信宿。稱為大林法師。甞言吾欲解獅子吼。師即陞座剖析。誌彈指讚曰。善哉微妙矣。儀同袁昂家。有甞供養僧。發願欲如師慧解。夜忽夢一僧云。雲法師燈明佛時。已講此經。那得卒及。

  梁雲光法師

  未詳姓氏。普通二年。詔於內殿講法華經。天雨寶華。天監中。帝以亢陽問誌公。公曰。雲能致雨。帝因請講法華。至其澤普洽。雨即大霪。高下霑足。

  梁釋道琳

  山陰人。有戒行。善法華涅槃。吳國張緒禮事之。天監中。居富陽泉林寺。寺有鬼怪。師至。鬼即銷滅。弟子慧韶為屋所壓。頭陷入胸。師為誦法華經禱之。韶夜夢兩胡道人。拔出其頭。旦遂平復。眾咸服其神感。

  梁釋法懍

  姓嚴。枝江人。出家玉泉山寺。常誦法華。分衛一食。不臥常坐。荷錫遠遊。廬峰台頂。衡嶺羅浮。無遠不屆。棲息窮巖。一志禪定。甞往岱嶽。過徐州。縣令問以公驗。師止。賷得法華一函。令怒而閉之。七日不食。誦經聲不徹。令感惡夢。便頂禮悔過。後還幽棲。以禪誦為業。卒時異香繽紛。旬日乃歇。

  梁釋法忍

  江陵人。初投天皇寺出家。誦持法華。日常再遍。以眾聚多諠。西往覆舟嵓下。頭陀自靜。三十餘年。木食麻衣。破衲而已。自得幽林。無求外護。一食七日。趺坐觀心。後於北窟右脅而化。

  梁荊州釋僧遷

  吳人。自幼神俊。為侍中王錫嘆異。常誦蓮華經。數溢六千部。一日假寐。夢普賢大士。香光照燭。親為摩頂。諱而不傳。至將示寂。方陳同志。法華大品涅槃等經。各講數十徧。皆製疏流傳。

  梁吳興尼道蹟

  號總持。得法於菩提達摩。遁居湖州弁嶺峰。晝夜誦法華經。誦滿萬部。不出山者。凡二十年。後歸寂。塔全身於結廬之所。大同元年。塔內忽有青蓮華一朵。道俗異之。啟視見華從舌根生。州郡錄奏。敕建法華寺。

  梁剡川有尼法宣

  初誦法華經。坐臥見帳葢覆上。父母令就齊明寺出家。是日帳葢即不見。自後博覽經論。深探奧理。衡王元簡為郡守。請為越城母師。

  梁徵士庾銑

  字彥寶。新野人。幼通經史。性託夷簡。特嗜林泉。十畝之宅。山池居半。少與武帝善。及起兵。詔為平西府記室。普通間。署黃門侍郎。皆不就。晚年宅內建道場。山居蔬食。六時禮懺。誦法華經。每日一遍。忽於夜後見一道人。自稱願公。容止甚異。呼銑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中大通四年。晝寢。忽驚覺曰。願公復來。不可久住。言終而化。舉室咸聞空中唱上行先生。已生彌陀淨域矣。武帝敬之。詔諡貞節先生。

  梁甄玄成

  中山人。博達經史。為簡文所知。以錄事參軍。隨蕭詧鎮襄陽。因江陵甲兵殷盛。密書申欵。或以告詧。詧深信佛法。矢願不殺誦法華者。玄成素誦法華。以此獲免。詧後見之。常曰。甄公好得法華經力。

  梁普通二年。高郵有華手尼者。志節氷霜。誦妙法華經。不捨晝夜。後每誦一卷。右手爪上輒生一華。狀如綾絲。五指皆遍。誦徹六七卷。掌上併生二華。武帝召見。大為嘉敬。旹因號華手尼。

  陳南嶽尊者慧思

  武津李氏子。幼持戒。頂禮法華。致忘寢息。因久雨蒸濕。身患浮腫。忍心向經。尋即痊愈。夢普賢乘白象王。親為摩頂。頂上隱起肉髻。年十五。出家受具。日惟一食。專誦法華。計盈千遍。感瓶水不竭。天童侍奉。時慧文禪師。因閱大論。至四諦品。偈云。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恍然大悟。遂遙禮龍樹為師。依論立觀。師乃往授法。晝夜攝心。脅不至席。坐夏三七日。得宿命通。倍加勇猛。禪障忽起。四肢緩弱。身不隨心。即自念曰。病從業生。業繇心起。心源不起。外境何狀。病業與心。都如雲影。如是觀已。顛倒想滅。輕安如故。竟歲猶無所得。深懷內媿。將放身倚壁。豁然大悟法華三昧。自後所未聞經。不疑自解。次光州大蘇山。講大般若經。甞得嚫施。於齊光寺。造金字大品般若。金字法華二部。復自述願文一篇。願彌勒佛時。身及此經。一時出現。廣化一切。光大二年。入居南嶽。一日登祝融峰。嶽神乞戒。師乃為說法要。師指嵓下曰。吾一生曾此坐禪。為賊斷首。尋獲枯骨一具(今福嚴一生巖)。至西南隅。指大石曰。吾二生亦曾居此。即拾髑髏起塔。以報宿修之恩(今二生塔)。又至蒙密處。曰。此古寺也。吾三生甞託居。俾掘之。果有僧用器物。及基址猶存。即築臺為眾說法(今三生藏)。眾患無水。師以杖卓崖。虎因跑地。泉乃涌出。自此化道彌盛。陳主待以殊禮。時稱思大禪師。大建九年六月。唱佛合掌而逝。異香滿室。甞示眾曰。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即不得。得亦非真。

  陳釋玄光

  新羅國人。專修梵行。越滄溟。求中土禪法。於是往衡山。參思大禪師。授以四安樂行。俄證法華三昧。返江南。附海舶至大洋。忽覩彩雲雅樂。旌節繽紛而至。空中傳呼云。天帝召玄光師。於龍宮說親證法門。師拱手避讓。見青衣前導。尋入宮城。不類人間宮府。左右無非鱗介。參雜鬼神。既登高臺。譚說妙法。七日。然後王躬送別。師復登舟。舟子謂經半日而已。南嶽祖搆影堂。內圖師像。天台國清寺祖堂亦然。

  陳徐孝克

  東海剡人。少談玄理。長通五經。梁太清初。起家為太學博士。性至孝。父憂殆不勝喪。事所生母盡道。天嘉中。除剡令。尋復去職。太建中徵為秘書丞。不就。蔬食長齋。持菩薩戒。晝夜講誦法華經。六年。除國子祭酒。臨終正坐念佛。室內有非常香氣。鄰里皆驚異之。

  北魏釋僧照

  住泰山丹嶺寺。每遊山水。喜造幽峻。普泰元年。行至滎山。見飛流下有穴。深入五六里。出穴東北行。得石渠。流泉清澈。藥艸延蔓。渠北有瓦舍三楹。形甚古陋。庭前穀穗縱橫。東舍內有黃帙數架。中間臼釜。並積遊塵。西舍內一沙門。端坐儼然。飛塵沒膝。四望惟茂林懸澗。非復人居。須臾逢一神僧。年可六十。眉長丈許。盤掛耳上。相見欣然如舊。問所從來。自云。我同學三人。從此避世。一人外行未返。一人枯坐。似入滅定。今在西屋內。汝見之否。師云。已見。因取穀穗擣之作粥。又往林中取棃棗令噉。問平日誦何經。師云。誦法華。僧點頭曰。大好精進業。今東屋格上如許經。並自誦之。欲得聞否。師合掌曰。唯。僧遂通夜誦經。聲韻清徹。師苦睡。僧曰。但睡。我自恒業耳。達旦。更為造食。師謝別。僧亦不留。但言我同學行去。汝若值者。大有開悟。恨不見之。珍重而別。師尋路得還。結侶同往。瀑布與穴。莫測其處。

  北魏釋志湛

  齊州人。住泰山北邃谷中銜草寺。省事寡言。人鳥不亂。讀誦法華。人不測其素業。將終時。神僧誌公謂梁武曰。北方銜草寺須陀洹果聖僧。今日滅度。師果於是日無疾而化。兩手各舒一指。有梵僧云。斯初果也。還葬此山。後發視之。惟舌不壞。建塔表信。

  北魏盧景裕

  節閔初。為國子博士。坐累繫晉陽獄。至心誦法華普門品。餘力亦誦全經。俄而枷鎻自脫。主者以聞於朝。特見原宥。

  北齊林慮山釋法上

  姓劉氏。朝歌人。十二投禪。稱聖沙彌。誦法華維摩。纔浹二旬。兩部俱了。又創講法華。酬抗疑難。無不嘆伏。文宣帝詔為大統師。布髮於地。令師踐焉。時人語云。四海僧望。道場法上。至武成世。并州東山人掘土。見一物狀如兩唇。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奏。帝問諸道人。無能知者。師奏曰。此持法華者。六根不壞報耳。誦滿千遍。其徵驗乎。乃敕遷置淨所供養。集諸持法華者。圍遶誦經。請現瑞應。纔始發聲。唇舌一時鼓動。見者莫不毛竪。詔以石函緘於山室。

  北周釋慧命

  姓郭。太原晉陽人。英姿秀拔。年十五。誦法華經。兩旬有半。一部都徹。尋薙染。專行方等普賢等懺法。後遊河陽仙城山。止善光寺。講演大乘。禪智所指。罔弗倒戈。有濟北戴逵貽書。及師酬札。並稱幽勝。同郡法音禪師。與師實稱德朋。詣長沙果願寺能禪師所。同學心定。已還仙城。一夕携音手。於松林相顧笑語。剋志西邁。以周天和三年十一月。跏趺西向念佛。咸睹佛來。合掌而蛻。奇香異樂。聞薰非一。又八日。音亦坐化。奇瑞悉與師。

  北周釋慧遠

  姓李。燉煌人。十三出家。二十進具。止清化寺。眾緣奔湊。承光二年。周武欲湮法教。眾皆結舌。師抗詔極陳。辭色無撓。遂隱於汲郡西山。誦法華經。計三年間。誦盈千遍。用通遺法。大象二年。天元悔過。東西兩京。各置陟岵二寺。師遂至少林。長講法華。開皇初。敕授雒州沙門都。匡任佛法。每講說。常有一鵞馴聽。但聞法集鐘聲。入堂伏聽。梵散。便鳴翔而出。如斯六載。人共異之。後示寂。室有異香。

  隋天台修禪寺智者大師

  諱智顗。姓陳氏。頴川人。母夢香烟五采。縈迴入懷。誕靈之夕。神光照屋。七歲入果願寺。聞僧授普門品。一遍輒記。宛如夙習。十七禮佛像。誓志出家。恍焉如夢。見巖崖萬重。雲日半垂。滄海泓澄。乃在山下。峰頂有僧招手。須臾伸臂。挽師入伽藍。云汝當居此。十八出家。詣大賢山。誦法華無量義普賢觀等。歷二旬。誦通三部。陳天嘉元年。聞思大禪師止大蘇山。即往頂拜。思曰。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因示以普賢道場。為說四安樂行。師入觀二七日。誦法華經。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身心豁然。寂而入定。乃見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宿通潛發。以所證白思。南嶽嘆曰。非汝莫證。非我莫識。所入定者。法華三昧前方便。所發持者。初旋陀羅尼也。縱令文字之師千萬。不能窮汝辨矣。大建元年。至金陵瓦官。開法華經題。帝敕停朝一日。令羣臣往聽。師將息緣天台。見佛隴南峰。即徘徊留意。先是神僧定光。居此峰三十載。師至。光謂曰。頗憶招手相引時否。師因悟禮像之徵。乃於北峰創立伽藍。植松引流。宛若昔夢。寺北別峰名華頂。獨往頭陀。自後般若天發。大闡法華。天台瀕海。民業魚捕。師心憫之。以所得嚫施。買海曲為放生池。表聞陳主。敕禁採捕。師為講光明經。漁者聞法。皆好生去殺。合江溪[竺-二+(一/尸/邑)]梁六十三所。三百餘里。俱成法池。開皇十二年。於當陽玉泉山。創立精舍。武安王關聖父子。顯靈乞戒。求為護法弟子。師著法華玄義等書。為陳隋二代大法王師。十七年冬。將入滅。命侍者唱法華無量壽經。為最後聞思。聽法華竟。贊曰。法門父母。慧解繇生。本迹曠大。微妙難測。輟斤絕絃。於今日矣。聽無量壽竟。贊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能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慧熏修。行道力故。實不唐捐矣。唱經竟。復說十如。四不生。十法界。三觀。四無量。四悉檀。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一一法門。攝一切法。皆能通心到清涼地。言訖。唱三寶名。如入三昧。葬天台佛隴嵓。詳如國清百錄等傳。

  隋衡嶽寺釋僧照

  聞南嶽妙善心觀。特往參謁。凡所指授。無不領解。後以南嶽命。行法華三昧。用銷夙障。妙行將圜。覩普賢大士。乘白象王。放光證明。又感普門大慈。為其說法。於是頓悟玄旨。辨才無礙。師於眾中。苦行禪定。皆為第一。

  隋衡州釋大善

  幼棲林野。常誦法華。後參南嶽。得開觀慧。躬行法華三昧。所入最深。後趺坐而逝。七日內。天為雨花。異香凝結。衡陽令陳正業。每致禮敬。見內史鄭僧杲數稱師德。常有獵人圍一羣鹿。杲謂正業曰。君常稱善禪師有慈悲三昧力。今日如此鹿何。正業即率左右。同聲念南無大善禪師。羣鹿騰空而出。眾悉駭服。

  隋荊州釋慧成

  澧陽段氏。誦通法華維摩勝天王等經已。見南嶽思大禪師。令入法華三昧。三年依行。魔業禪鬼。頓爾散絕。後至枝江。造禪慧寺。六月江漲。於一夜得梁木。有段弘者。為精舍主。忽氣絕。師至乃甦。曰。初被執至王所。見師上殿云。此人功德未了。願赦之。王起禮足。如言得釋。又有常律師。中夜捫蝨投地。及明。師語曰。夜來一檀越。被凍可憫。常大慙。永以為戒。

  隋終南山悟真寺釋慧超

  丹陽沈氏。自幼從釋。專誦法華。聞光州思大禪師。獨悟一乘。深明三觀。乃與智者虗心潔己。摳衣請業。思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遊衡嶺。復與智者同途。誦經移歲。後隱終南。八載行道。洎寢疾少時。召眾告曰。往返常也。長生不忻。夕死不慼。第一義空。清淨智觀。是吾凭杖。言已向西而逝。師九歲入道。即誦蓮經。五十餘年。萬有餘遍。感靈獲瑞。不可勝述。

  隋釋慧威

  江陵人。少依南嶽。行法華三昧。專思玄寂。遂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聞人畜禽鳥聲。輒知其音。後又發證神通。飛空履水。如步平地。密行殊常。人莫能測。

  隋天台國清寺釋灌頂

  姓吳。臨海章安人。生甫三月。能隨母稱三寶名。七歲出俗。日記萬言。二十進具。謁智者。稟受觀法。研繹既久。頓蒙印可。後隨智者至金陵光宅。聽講法華。又於江陵玉泉。受法華玄義及止觀。晚止會稽稱心精舍。講說法華。時有跨朗籠基超雲邁印之語。貞觀六年八月示寂。室有異香。師化流囂俗。神用無方。每誦經宴坐。常有天花飄墜其側。村人于法龍。去山三十里。染患將絕。其子馳至祈救。師為轉法華經。焚栴檀香。病者遙聞香氣入鼻。應時痊愈。又樂安南嶺。地曰安洲。碧樹清溪。泉流伏溺。人逕不通。師留連愛翫。顧而誓曰。若使斯地坦平。當來此講經。曾未浹旬。白沙遍涌。平如玉鏡。乃講法華金光明。以答靈惠。

  隋靈隱南天竺寺釋真觀

  錢塘范氏。少有奇相。舌紫羅紋。左右手有仙人字。誦法華經。日終一卷。開皇十四年。亢旱。時請講海龍王經。序王既訖。驟雨滂注。縣西靈隱山者。舊曰仙居。師既頭陀石室。眾搆精舍。號南天竺。延師居止。常講法華以為心要。每盥洗遺滴。地不為濡。人皆異之。一日皐亭神請講法華。感神捨宅為寺。

  隋天台釋普明

  本名法京。會稽朱氏。童時即合掌稱佛。忽有僧指詣天台云。彼有初依菩薩。說法化世。大建十四年。因趨台山。事智者。專修懺法。日誦法華。後隨至廬山。於陶侃瑞像閣。行請觀音三昧。正行道間。感異僧為改名普明。因啟智者從之。晚歸國清寺。所居去水遠。師指石曰。此石流泉。不亦快乎。泉即湧出日給千眾。今錫杖泉是也。

  隋天台國清寺釋智越

  南陽鄭氏。少離塵俗。遊方問道。至金陵值智者。北面請業。密傳心要。智者晚歸台嶺。一眾是囑。二十年間。循循善誘。學者歸心。師生平誦法華。計萬餘部。所居之處。瓶水自盈。大業十二年。右脅而逝。天雨異花。一境冥晦。

  隋釋智璪

  臨海張氏。二十即登天台。參智者大師求出家。智者令誦法華。兼修三昧。至二七日夜懺訖。見九頭龍從地涌出。上昇虗空。天明白問。智者曰。此表九道眾生。聞法華經。將來之世。破無明。入法性空耳。後移住寶林寺。專修法華三昧。初夜即有鬼搖撼戶扇。三七日中。每夜如是。以至搥柱破壁。滅燈現狀。師一無所動。惟坐禪誦經而已。第三七日畢。見一青衣童子讚曰。善哉。言訖遂滅。

  隋釋智晞

  頴川陳氏。童年出俗。至台山智者所。稟受禪訣。加修寂定。常居佛隴修禪道場。行法華三昧。時欲搆香臺。香爐峰林木秀異。師欲伐用。眾以神所據為疑。夜夢神送疏云。香爐峰檉栢樹。盡捨給經臺。遂伐之。有僧法雲。欲往峰頂禪坐。師止之曰。卿道力微弱。山神剛猛不宜往。雲不從。甫一夕。神現形驅令還。方悟前旨。深生敬仰。師甞往阿育王寶塔。禮八萬四千拜。貞觀元年。跏趺端坐。仍執如意說法。弟子問當生何所。答云。如吾見夢。當在兜率。儼然如入禪定。空中有絃管聲。良久乃息。

  隋揚州正見寺釋法嚮

  維揚李氏。出家精苦。從智者學。專誦法華。於攝山棲霞寺側。立法華堂。行三昧懺法。三七精進。大獲靈瑞。默而不言。山中猛虎為害。眾設大齋禳之。忽一虎入眾中摶一人去。師高聲呼云。今日專為汝設齋。可放此人。虎即置人而退。既而羣虎數十。大集齋所。眾驚避。師以杖叩羣虎頸為說法。自後遠遁無跡。

  隋釋等觀

  富陽孫氏。受心觀於智者。居天台。常誦法華。貞觀中。赴餘杭。法忍寺。講法敷坐。正旦有王服者至。稱臯亭神來謁。咨受戒法。師即索爐然香。為授菩薩大戒。禮謝而退。

  隋廬山福林寺釋大志

  會稽顧氏。髫齡出家。師事天台智者。開皇十年。來遊廬嶽。住華頂寺。誦法華經。索然閒靜。音聲清轉。眾皆樂聞。後於甘露峰前。建靜觀道場。頭陀為業。孑爾一身。不避虓虎。每投身飼之。虎皆避去。

  隋荊州清溪山釋道悅

  昭丘張氏。出家玉泉寺。器識沉邃。長誦法華。初智者入玉泉。未有鐘磬。於泉源獲怪石一片。懸而擊之。聲響清徹。師每誦經。聲如清流激韻終一卷。扣磬一下。聞者肅然。常步影而食。每留一分以資飛泳。慈善所薰。或飛來肩上。或浮拍手中。祥感非一。

  隋懷州栢尖山寺釋曇詢

  姓楊。華陰人。出家白鹿山。專誦法華。聞龍山雲門寺稠禪師。定山郢匠。振古罕儔。即遙相揖敬。後移住鹿土谷修禪。致枯泉重出。麋鹿遶院。時因講法。暫往雲門。值徑冥霧昏。感山神為之指路。又山行值虎鬥。累時不歇。師執錫分之。以身為翳。虎低頭而散。每入禪定。七日為期。開皇中。賜璽書褒異。

  隋蔚州釋曇韻

  定州人。少出家。恒誦法華。遍遊五臺。備見靈相。停北臺木瓜寺。廿餘載。禪誦無輟。隋末喪亂。年已七十。隱比干山。以夜繼晝。攝心不怠。常欲寫法華數年未辦。積願既久。忽有書生至云。善寫經。願成師志繇是掃室塗地。含香默書。出戒入沐。未盈一旬。七軸俱了。將以嚫施。斯須不見後因胡宼卒至。藏經巖窟。經年宼靜。覓經不獲。乃於崖下草中得之。箱襆俱爛。卷色如初。貞觀十一年。宣律師親覩其事。

  隋江都安樂寺釋慧海

  清河張氏。髫年入道。以淨土為期。專精致感。忽有齊州僧道詮。賷無量壽佛像來。微妙工巧。世未曾有云。是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寫尊儀。既冥會素情。深懷禮敬。乃覩神光照爍。慶所希有。大業五年五月。欻然面西禮竟。跏坐而逝。師般舟密行。老而愈篤。講法華經。至五十遍。弘法利生。矢心淨土。為一時稱首。

  隋益州招提寺釋慧恭

  與同學僧慧遠結契。後遊荊揚。訪道而歸。契濶三十年。夜話次。遠語如流。師默無所對。遠曰。仁者無所得耶。師曰。性闇無解。遠曰。可不誦一經乎。師曰。惟誦法華普門品一卷。當為誦之。但至心聽。乃結壇升高座。始發聲唱經題。覺有香氣。久之聞天樂振空。雨花零亂。經已方歇遠敬禮謝之。

  隋釋法充

  九江畢氏。常誦法華。兼通大品。住廬山化城寺。每勸僧眾。無令女人入寺。上損佛化。下墜謠俗。初眾有不從者。師遂於山頂香爐峰。自投而下。誓粉身骨。用生淨土。忽於空中。頭自轉上。冉冉而下。身無少損。眾感其異。相戒始斷女人。開皇末坐化。隆暑不腐。異香滿室。

  隋釋法朗

  南陽許氏。棲止無定。多住鄂州。時誦讀諸經。志專法華。潔誓誦之。一坐七遍。如是良久。聲如雷動。遠近亮徹。世因目為法華朗焉。有比丘尼為鬼所著。超悟玄解。莫不稱為聰悟。師曰。此邪鬼也。厲聲呵之。魅即怖去。霍然如失。

  隋雍州釋法喜

  襄陽李氏。七歲出俗。志持法華。仁壽中。住京師禪定寺。欲冥祈靈爽。誓誦蓮經千遍。因不止舊室。巡繞梵誦。數滿八百。誓心不散。同寺僧忽見有寶車瓔珞。入師房內。迫而觀之。了無所賭。方知幽通之感。

  隋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

  雍州樊氏。止藍田王效寺。耑誦法華。負笈歷遊名嶽。法華三昧。矢心奉行。夢感普賢勸書大乘。乃命工書八部般若。又造華嚴堂。竭其精志。書寫受持。時弘文學士張靜。夙善翰墨。請至山舍。含香繕寫終部。時感異鳥飛至經案。自然馴擾。貞觀初。手寫法華。正當露地。因事他去未収。值洪雨滂注。趨往觀之。合案並乾。餘便流潦。十四年夏。語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相迎。吾當去世。言已口出光明。照於楹內。又聞異香苾芬。端坐而化。誦習法華。略計十年。萬有餘遍。

  隋釋法安

  止建元寺。博通玄要。長誦法華。講四十餘遍。忽於講坐四隅。生花一叢。有十餘枝。黃白相間。狀似蓮華。香光敷[卄/媯]。又經旬日。復於都講牀側。及大眾坐處。生八九華。一月方萎。道俗聚觀。歎為奇瑞。

  隋釋法泰

  眉州隆山人。常誦法華。手寫經一部。數有靈瑞。向益州裝演。俄墮笮橋水中。求之不得。師悲泣。巡岸上下。忽望小洲上有一襆。命取之。乃經也。草木擎之。宛無濕處。師不勝歡喜。即至成都裝竟。以檀香為軸。備極莊嚴。還供本寺。每夜異香滿室。師勤持誦。夜必一遍。時有彪法師在彼寺講經。夕至師誦經所。見有諸人眾胡跪合掌。彪流汗而退。

  隋黃州濟華寺釋玄秀

  恒誦法華。每有異相。時當炎暑。師方誦經次。寺僧見翊衛嚴肅。怖告同侶。共視如初上望空中。填塞無際。四眾咸稱神異。

  隋釋行堅

  常修禪觀。節操惟嚴。偶東遊。路出泰山。日夕止嶽廟。廟祝曰。近寄宿者。多罹殃暴。不可。師不聽。乃藉藁廡下。端坐誦經。可一更。聞室中環佩聲。須臾神出。衣冠甚偉。部從焜煌。向師合掌。師因延坐談說。如食頃間。師問世傳泰山治鬼。寧有之耶。神曰有之。豈欲見先亡乎。師曰。有兩同學僧已死。願一見之。神問其名。乃曰。一人已生人間。一人在獄受對。不可喚來。師就見可也。即同起至一處。見獄火光燄甚熾。使者引師入。遙見一人在火中號呼。血肉焦臭。不忍覩。師愍然求出。復同神坐。師問曰。欲救同學可乎。神曰。可。能為寫法華經。必應得免。將曙。神辭入。廟祝視師不死。怪之。師去。急報前願。寫裝經畢。賷就廟宿。神出如初。歡喜禮拜云。已知師為寫經。始書經題。彼已脫免。今生人間也。此大業中事。

  隋居士陸淳

  吳郡人。心常慕道。法華一部。日夕誦持。後忽病。仰臥看屋了不暫瞬。有知識僧來探疾。因問君何仰視屋梁耶。答曰。佛記陸淳當生夜摩天。今見彼天宮殿城闕。及諸天眾。故顧盻不倦爾。

  隋開皇中。蔣州人嚴恭平生淨心皈法。於郭外造精舍。寫法華經。清淨供養。紙筆繕寫。咸務精良。信心而施。不行欺詐。隨得便營。無所乞覓。每終卷必逐字親為檢校。久而忘疲。甞有人從貸經錢一萬。恭不獲已與之。貸者乘船覆水失錢。僅得身免。是日恭入家庫。見所貸錢在焉濕如水洗。後聞其事。方知靈異

  隋臨沂王梵行

  少瞽。其母慈念。口授法華經。布衣蔬食禪誦無缺。計誦經一萬七千部。後跏坐而逝。遺言露尸林野。久之皮肉既盡。惟舌不壞。色如蓮華。

  隋開皇中。魏州刺史博陵崔彥武。因行部至一邑。語從者曰。吾前生在此邑為婦人。今欲往視之。因乘馬入修巷。至其家。命扣門。老者出謁。彥武升堂。視東壁高處。謂主人云。昔吾所藏法華經。并金釵五隻於此。經七卷尾。火焚失字數行。今每誦經至此。心便如有所失。令左右鑿壁取視。並如其言。主人涕泣不勝。彥武厚餽之而去

  唐京兆西明寺律師道宣

  湖州人。隋吏部尚書籛申之子。母孕時。夢梵僧云。汝所娠者。僧祐律師也。十六誦法華。兩旬而徹。武德中。晦迹終南。所居乏水。神人指之。穿地尺餘泉自迸湧。號白泉寺。後徙豐德寺。人般舟定。感羣龍禮謁。供畢華奇果。師戒德不羣。製四分律鈔。又著內典錄。三寶感通錄。廣弘明集。續高僧傳。貞觀中。隱雲室山。人睹天童給侍左右。於西明夜行道。臨砌蹶仆。有少年介冑擁持之。師問何神。曰某即毗沙門天王子那吒也。以師戒德高妙。來翊衛耳。師遂廣問佛法之事。神一一言之。授師佛牙併寶掌。表信而隱。乾封二年春。感天人來談律相。一日復有一天人來禮謁云。律師當生覩史天宮。持物一本云。是棘林香。十月三日。安坐而化。號南山教主澄照大師。師述法華經序時。韋天以法華尊上。未易冠言。遂稟報十方諸佛。佛皆印可。序始傳。即今弘傳序是也。

  唐釋吉藏

  姓安。本安息人。祖世移家南海。七歲出家。後受具戒。志在傳燈。法輪繼轉。止京師日嚴寺。開講法華。聞風至者萬計。大業初。寫法華一千部。又別置普賢像。躬對坐禪。觀實相理。武德六年。移住延興寺。異供交至。一日清旦。焚香跏坐而逝。時屬炎暑。色愈鮮白。鑿石[療-(日/小)+土]於北巖。師平生講法華經。三十餘遍。將終製死不怖論云。死繇生來。宜應泣生。不應怖死。文多不載。

  唐釋惠主

  始州賈氏。初至京師甘露寺受具。專誦法華。感山神送供。六時行道。鳥獸隨行。似如聽仰。仍為幽顯受菩薩戒。武德中。居香林寺。時陵陽公臨益州。將百餘馱入寺。就講堂安置。無敢違者。師見穢雜。即入房取錫杖三衣而出。舉杖向諸驢騾。一時倒仆。縣官大驚。執師申狀。陵陽一無所怪。但云。蒙師破慳。深為大利。贈沉香十斤。還京後從受菩薩戒焉。

  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

  姓陳。陳留人。年十一。通誦法華維摩。卓然耿正。貞觀三年。往西域取未至經。抵麴闍國。與諸商渡殑伽河。國俗以人祀天。將戮師以祭。俄大風作。塵沙漲天。晝日晦冥。彼眾以師為聖人。遂得釋。至中天竺。得聞瑜伽師地。入王舍城。從上方戒賢論師。窮探大乘秘奧。日益智證。凡經一百五十餘國。十九年。賷經像歸京師。後譯經論合七十五部。麟德元年二月。與眾辭訣。令左右念彌勒如來。右脅安臥而逝。有異僧奉香塗師體。敕准世尊故事。塔於樊川北原。

  唐京師普光寺釋玄琬

  姓楊。華陰人。講演法華大乘等。並研覈理奧。妙寫幽微。仁壽二年。造丈六釋迦如來金像。至誠冥感。天雨妙華。飛颺狀如雲母。是夕天樂彌空。凌晨乃息。每二月八日戒期。依二十五佛及千轉神呪。潔齋行道。貞觀初。敕皇太子諸王。從師受菩薩戒。左僕射蕭瑀兄弟。每諮法華會三為一之旨。師為剖析。反復忘疲。右僕射杜如晦遺命。願為歷劫弟子。每授戒說法。巫覡者輒云。見有異類鬼神。諸方屯聚。如承受相。

  唐大慈恩寺釋窺基

  姓尉遲。長安人。奘公弟子。通大小乘教。後遊五臺。宿西河古寺中。見經軸放光。探之得彌勒上生經。遂援毫作疏。筆鋒得舍利二七粒。紅潤可愛。師貌碩心慈。隨處化導。東至博陵。講法華經。兼製大疏。甞造玉文殊菩薩像。寫金字大般若經。俱發神光。爛然盈室。初奘公親授師以瑜伽師地惟識宗。師盡領其妙。海內稱為慈恩法師。時宣律師以弘律感天廚供饌。每薄師三車之玩。不甚加禮。師甞訪宣。其日過午而天饌不至。師去。天神乃降。宣詰以後時。對曰。適見大乘菩薩在此。翼衛甚嚴。我曹神通。無自而入故爾。宣聞之。始大驚服。

  唐攝山棲霞寺釋智聰

  住揚州白馬寺。專習三論。尋渡江住安樂寺。值隋亡。思歸無計。隱江浦荻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饑。恒有四虎馴遶。忽見老翁挾一小艇來曰。請師渡江。聰登艇。四虎蹲伏不肯去。師曰。將無渡耶。虎遂起。即同利涉。抵南岸。艇及老人忽不見。師携四虎止棲霞寺西。貞觀中。年九十九。端坐逝。虎哀吼而去。

  唐蘇州通玄寺釋智琰

  吳郡朱氏。年十二。誦通法華。後從秦皇寺延法師進具。德瓶儀鉢。深護戒根。武德七年。返舊山。常行法華金光明普賢等懺法。誦法華三千餘遍。講涅槃法華各三十遍。觀經百十遍。苦節彌勤。爐香不爇自焚。罐水空自滿。祥感非一。貞觀八年。示疾。見梵僧手執寶瓶曰。吾無邊光也。却後淨土稱功德寶王。即我是也。師謂門人曰。無邊光。大勢至也。功德寶王。其成佛之號也。繇因言果。余其西歸乎。即趺坐而逝。

  唐梓州釋智通

  俗陳氏。八歲離俗。專誦法華。尤勤講授。住牛頭山。善持威儀。奉戒貞苦。常有雙鵞依時聽法。講百餘遍。兩度放光。貞觀中示寂。時合寺堂房。變作白色。悉震動。一食頃乃已。

  唐天台法華寺釋智威

  縉雲蔣氏。家世業儒。年十八將納婦。路逢梵僧謂曰。少年前身是陳朝僕射徐陵也。因聽智者講法華。親立五願。一臨終正念。二不墮三塗。三人中託生。四童真出家。五不墮流俗之僧。今日何意。欲違昔誓。師聞已遂感悟。不復還家。即往國清投章安為師。咨受心要。定慧俱發。即證法華三昧。上元元年。欲卜勝地說法。執錫而誓曰。錫止處。即吾住所。其錫自國清飛至蒼嶺普通山。可五百里。以地隘不容廣眾。凌空再擲。至軒轅煉丹山。師乃戾止。剪棘刈茅。晝講夜禪。手寫經典。學者子來日眾。分九處居之。於是名其他曰法華。師骨法古秀。每登座。有紫雲覆頂。狀如寶葢。鳥雀旁止。馴狎非常。自法華寺至僊居上坂。約八十里。師每日往返。齋粥禪講。未甞少違。咸謂師有神足通云。永隆元年。坐化。異香七日不歇。時號法華尊者。

  唐釋慧達

  太原人。專誦法華。五千餘遍。行坐威儀。誦聲不輟。存愛物命。每一步履。直視低身。地有蟲豸。必迴身而避。或問之。師曰。斯之與我。升沉不定。彼或先成正覺。何敢妄輕之耶。貞觀八年。坐逝。經五宿。顏色如初。

  唐雍州醴泉寺釋遺俗

  誦法華數千遍。貞觀中。因疾。告友人慧廓禪師曰。某生平誦經。意希有驗。若生善道。當舌根不壞。可埋十年發視。若壞。知誦經無功。不壞。則為起一塔。令人信向。言訖而寂。後十年啟視。舌果不壞。慕道者如市。眾為起塔於甘谷崖。前後諸釋。以誦法華。得舌根不壞者甚眾。茲不盡錄。

  唐京兆大慈恩寺釋義忠

  襄垣尹氏。二十登戒。聞長安基法師新造法華義疏。即詣講肆。未極五年。通法華無垢稱二經。及惟識等五論。乃著法華經鈔二十卷。同輩見之。無不首伏。每行道時。面向西北。冥心內觀。願見慈氏。一日晨興澡潄。忽香雲滿空。師仰視合掌曰。凡濁比丘。乃煩大聖躬來接引。言訖而化。

  唐釋法融

  姓韋。潤州延陵人。年十九。入茅山依炅法師。二十年專精不懈。後於牛頭山幽棲寺北巖下。別立茅茨。禪誦為業。山素多虎。樵蘇絕跡。師入後。往還無阻。又有羣鹿遶室聽伏。貞觀中。於巖下講法華經。爾時素雪滿階。於凝氷內。見花二莖。狀如芙蓉。燦然金色。七日乃滅。

  唐蒲州釋法徹

  絳州人。少勤苦。通法華經。常以是經誘化一切。邑有孤山。師依而結業。剏立蘭若。地本高險。向絕泉源。師積歲崇道。一旦清泉迸出。刺史房仁裕申請寺額。即以陷泉名之。甞於道中遇一癩者。引至山中。為鑿穴給食。令誦法華。癩者素不識字。加又頑鈍。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至第六卷。癩病漸愈。經完。眉鬚復生。膚已如故。

  唐韶州南華寺釋法達

  洪州人。七歲出家。長誦法華。後詣曹溪禮六祖。祖問。汝誦此經。以何為宗。師云。但依文念。豈知宗趣。祖令取經展誦。師即高聲誦至譬喻品。祖曰。止。此經以因緣出世為宗。經云。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汝當信。佛知見者。即汝自心。更無別物。莫向外求。與佛無二。乃說偈曰。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久不明。與義作讎家。無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無俱不計。長御白牛車。師聞不覺悲泣。亦以偈讚。有經誦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之語。從此頓悟玄旨。

  唐釋法璿

  開元中。於天童山東麓。建精舍棲止。後移居西南隅之多寶塔。日誦法華經。感天童躡雲升降。捧食來供。遇夜則遶塔行道。人遙見師身。與塔之相輪等。時號為太白禪師。

  唐洛京聖善寺釋無畏

  本中印度人也。梵名輸波迦羅。生有神資。十三讓國出家。道德名稱。為天竺冠。南至海濱。遇殊勝招提。得法華三昧。所至講法。恒多異相。後附商舶遊諸國。密修禪誦。口放白光。時中印度大旱。師為冥祈。俄見觀音在日輪中。手執軍持。注水於地。時眾欣感。得未曾有。將遊震旦。以駝負經。駝沒於河。師亦隨入。止龍宮三宿。為宣法要。及出。所載梵夾。不濕一字。開元四年至長安。敕住西明寺。譯出虗空藏及大毗盧遮那等經。甞亢旱。上遣祈雨。師盛一鉢水。梵言數百。須臾。有物如蚪。矯首水面。頃之有白氣自鉢起。若一疋素。翻空而上。風霆晦暝。大雨如傾。又甞霪雨逾時。師揑泥媼五軀。作梵語呪之。即刻而霽。

  唐東陽清泰寺釋玄朗

  姓傅氏。梁雙林大士六世孫。幼出家。弱冠納戒。聞天台一宗。盛弘止觀。詣東陽天官寺。謁慧威法師。修法華三昧。身厭人寰。志棲林壑。惟十八種十二頭陀。隱左溪巖。四十餘年。晏居一室。自以為法界之寬。甞於殿壁繪觀音賓頭盧像。焚香斂念。感五色神光。輝映一室。道俗俱瞻。歎未曾有。天寶十三年示寂。時號左溪尊者。

  唐台山國清寺釋湛然

  荊溪戚氏。年二十。受經於左溪朗禪師。溪大驚異。甞夢披僧服。掖二輪遊大河中。左溪曰。嘻。汝當以止觀二法。度羣生於生死淵乎。乃授以所傳止觀。天寶七載。始解儒服出家。詣吳開元寺。敷行妙法。乃祖述所傳章句。凡數十萬言。大弘一心三觀之教。常與江淮名僧四十人。同禮五臺。清涼觀師帥徒千指迎送。時皆稱歎。有不空三藏門人含光。白師曰。頃從不空遊歷天竺。遇梵僧云。聞大唐有天台教宗。可以識偏圓。簡邪正。明止觀。可譯之至此土耶。師聞之。嘆曰。可謂中國失法。求之四維。晚歸台嶺。建中二年二月。示眾曰。夫一念無相謂之空。無法不備謂之假。不一不異謂之中。在凡為三因。在聖為三德。自利利人。在此而已。言訖。隱几而化。所著法華釋籤疏記等。盛行於世。

  唐越州大曆寺釋神邕

  諸暨蔡氏。十二入道。依左溪朗禪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玄疏。五夏敷演。吳會間學者雲從。天寶中。遊長安。居安國寺。後東歸出襄漢。有著作郎韋子春者。學贍氣剛。師與之詶抗。子春折服。中書舍人苑咸嘆曰。師可謂塵外摩尼。論中師子。時人以為能言。

  唐佛隴釋道暹

  遍覽百家。彌精法華。大曆年中。入京弘化。盛有著述。能於虗空遊行往來。時謂有神足證云。

  唐蘇州支硎山釋道遵

  姓張。吳興人。參左溪。學天台止觀。欲廣寫法華經。乃於支硎創闢經院。舉精行沙門十四人。常持法華。以燭繼晝。用弘大乘。敕署為法華道場。師於山中鑄盧舍那像。及多寶佛塔。修淨土當生業。造彌陀佛像。平時講法華玄義。歲無虗日。天寶元年。於靈嵓道場。行法華三昧。忽睹大明上燭於天。身在光中。異日問荊溪然師。然曰。智慧光明。從心流出。將以顯發第一義天也。又入法華道場。覩此身在空中坐。知是滌垢之相。興元元年坐逝。門人靈翰等樹塔。

  唐潤州石圮山釋神悟

  隴西李氏。幼嬰惡疾。開元中。於菩提像前。爇指懺摩。祈遣夙業。感異光如月。朣朧紺宇。所苦頓愈。天寶四年。出家受具。每入法華道場。九旬禮念。觀佛三昧。於斯現前。因語門人曰。夫陰薄日以何傷。風運空而不動。苟達於妄。誰非性也。方結宇於勞勞山東。常行禪定。夜有山神現形。稱是隋故新成侯。久主南嶺。今願以此地永奉經行。言訖不見。十年。加趺而逝。闍維得舍利纍纍。粲然可數。

  唐京師大安國寺釋志鄰

  姓范氏。兖人。母王氏。不信三寶。鄰逃東都。依廣受寺修律師出家。開元十年。思親歸寧。母終已三載。因詣嶽廟敷具。誦法華經。誓見嶽帝。求母生處。夜見帝召謂曰。汝母禁獄。見受諸苦。師悲號祈免。帝曰。往鄮山禮育王墖。庶可救也。師詰朝到寺。哀泣禮拜。至四萬。俄聞空中有呼鄰聲。見母謝曰。承汝之力。得生忉利天矣。倐然不見。

  唐京師龍興寺釋楚金

  廣平程氏。七歲出家。諷法華經。進具之年。陞座講法。後因靜夜。持誦法華。至多寶塔品。身心泊然。如入禪定。忽見寶塔宛在目前。釋迦分身。徧滿空界。感悟既深。淚下如雨。遂布衣一食。不出戶庭。期六年誓建斯塔。見千福寺。幽閒宏敞。擬造於此。適千福有懷忍師者。忽於中夜。見有一水。發源龍興。流注千福。澄清瀲灔。中有方舟。又見寶塔自空而下。久之乃滅。及師建言。欣然歡洽。師每夜至築所。勵精行道。眾聞天樂。咸嗅異香。天寶元載。肇安相輪。感通帝夢。親書多寶塔額。敕賜錢五十萬。塔成。有五色雲籠塔上。萬眾瞻禮。師謂同學曰。凡我眾僧。聿懷一志。當晝夜塔下。誦持法華。沒身不替。凡吟詠蓮經。六千餘部。每春秋二時。集同志大德四十九人。行法華三昧。前後感獲舍利七百粒。至六載。欲藏舍利。預嚴道場。又降一百八粒。畵普賢變像。於筆鋒上聯得舍利十九粒。莫不圓轉自動。浮光瑩然。乃取舍利。盛以石函。造自身石影。跪而戴之。同置塔下。表至敬也。師自髫年。即寫法華。甞血書一部。金字三十六部。墨本千部鎮塔。又寫一千部。散施受持。靈應甚繁。具如千福碑帖。

  唐釋大光

  吳興唐氏。齔歲。即念法華。三月通貫。及出家。日持七卷。西遊京邑。肅宗召見禁中。敕師誦經。至隨喜功德品。口放五色光。帝大悅。嘆曰。昔夢吳僧口持大乘。五光隨發。今師音容。宛同昨夢。因賜名大光。令於千福寺行道。經四七日。梵音遙達宸聽。帝甚異其事。後居藍田精舍。寺僧先期夢天童來降。告言。大光經聲。通於有頂。師一日山行。忽墜窮谷。因思本經多寶佛塔。願持此支品十萬遍。恍惚奮身脫泉。若有神捧焉。後表乞還吳。乃依法華寺松逕。築菴以居。日持華偈。用報往願。相國李紳刺吳興。夜宿持經道場。忽見白光滿空。朗然若晝。隨往覘師。見宴坐持經。光起面門。如開毫相。經聲向息。光亦隨斂。永貞初示寂。異香三日不救。

  唐五臺山清涼國師澄觀

  山陰夏侯氏。年十一。出家。誦通法華。俊朗高逸。精求秘藏。大曆中。從荊溪湛禪師。習天台止觀。法華維摩等經疏。解從上智。性自天然。大曆十一年。誓遊五臺。頂禮妙吉。仍往峩眉。備觀徧吉聖像。卻還五臺。撰華嚴新疏。窮圓頓之旨。後止中條山棲巖寺。寺有僧短褐狂歌。凡所指斥。皆多應驗。師未至前。狂僧驅眾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先是寺壁所畵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往往為患。師既止此寺。遂爾絕跡。貞元十五年。敕延師入內殿。升座闡揚華嚴宗旨。乃賜號清涼。師平時恒發大願。其第五願。願未捨執受。長誦法華。初造疏時。堂前池。生合歡蓮華五枝。一華皆有三節。人咸歎仰。開成三年示寂。全身塔於終南。御製有贊。

  唐吳郡包山寺釋慧因

  善法華金剛。講誦精勤。至德中。黃昏時。見一人入云。王請法師。遂僵仆。唯心頂煖。七日乃蘇。自云。隨使者至一城。城甚宏麗。入覲王。王從數百人。下殿至閣門拜曰。弟子不幸。主世名祿。兼治罪人。甚以為苦。聞上人善講法華。幸為敷析。於是登座講畢。王施絹三百疋。令送歸。傍見百餘僧。指上各生鐵爪相拏。血肉塗地。因驚懼乃蘇。蹷然而起。絹已在房中矣。

  唐元和中。有僧入冥。見地藏菩薩。地藏問平生修何業。僧曰。念法華經。曰。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為是說是不說。僧無對。歸宗代云。此回歸去。轉為流通

  唐洛陽香山寺釋鑑空

  姓齊氏。吳郡人。壯歲困遊吳越間。元和初。值錢塘荒儉。擬求食天竺寺。至孤山寺西。餒甚不前。因臨流雪涕。悲吟自遣。俄有梵僧。亦臨流而坐。顧師笑曰。法師秀才。旅遊滋味足乎。師曰。旅遊味則足矣。呼法師何也。梵曰。子不憶講法華經於洛中同德寺乎。師曰。生身四十五。惟盤桓吳越間。又安有洛中之說耶。梵曰。子應為饑火所燒。不暇記憶。遂探囊出一棗。大如拳。授曰。此吾國所產。食之得上智。知過去未來也。師饑甚。食棗掬水飲之。忽欠伸枕石而寢。俄頃乃寤。憶講經同德事。恍如隔宵。因喟然涕泣。問震和尚安在。梵曰。專精未至。再為蜀僧矣。神上人安在。梵曰。前願未滿。墮戎馬間。悟法師安在。梵曰。豈不記香山石像前。戲發大願。若不證無上菩提。必願為赳赳貴臣。昨己得大將軍矣。當時雲水五人。唯吾得解脫。獨汝為凍餒之士。師泣曰。某四十許年。日唯一飡。擁一褐。浮俗之事。決斷根源。何期福不完乎。坐此饑凍。梵曰。由師子座上。廣說異端。使學空之人。心生疑惑。戒珠尚缺。羶氣微存。形傴影曲。報亦宜然。師曰。為之奈何。梵曰。今日事定矣。他生之緣。警於子焉。乃探囊取一鑑。謂師曰。欲知貴賤之分。修短之期。佛法興替。子宜一鑑。師照久之。謝曰。報應之徵。榮枯之理。謹聞命矣。遂相挈行數步。忽失梵僧所在。師是夕投靈隱寺出家。受具足戒。專誦法華。愈高苦節。後詣洛陽。遇河東柳珵說其事。且曰。吾生世七十有七。持鉢乞食。尚九年在世。吾滅之後。佛法其衰乎。珵詰之。索筆題曰。興一沙。衰恒沙。兔而罝。犬而拏。牛虎相交與角牙。寶檀終不滅其華。後悉符斯讖。葢指會昌(武宗年號)沙汰事也。

  唐釋守素

  居長安興善寺。恒務誦持。誓不出院。誦法華經三萬七千部。夜常有狢子馴擾聽經。齋時。鳥雀就掌取食。院庭有青桐四株。元和中。卿相多來遊者。青桐至夏發汗。頗汙人衣不可浣。鄭相國絪甞欲伐之。師祝樹曰。汝以汗汙人。人將伐汝。能無汗則免矣。自爾樹汗果絕。長慶初。有僧玄幽題此院云。三萬蓮經三十春。半生不踏院門塵。當時以為實錄。

  唐釋無言

  姓李。精密教法。甞持一銕鉢入定。欲晴則鉢內火光燭天。遂霽。欲雨則鉢內白氣上昇。遂雨。蒙氏封為灌頂法師。一日講法華。有老翁立聽畢。乘風雲去。眾驚問之。曰洱水龍也。

  唐釋妙行

  精天台教觀。既入居泰山。結草為衣。拾果為食。行法華三昧。感普賢現身證明。後於一夕。見琉璃地佛。與二菩薩。涌立空中。僖宗聞其名。詔賜常精進號。後一日再見寶地。謂左右曰。吾無觀相而實地復見。安養之期至矣。即日右脅安臥而逝。

  唐釋遂端

  明州張氏。捨家依德潤寺。師授華華經。誦猶宿習。人皆駭歎。十二時間。恒諷不輟。咸通二年。忽結跏坐而化。須臾口中出青蓮華七莖。芬馥香潔。遠近瞻禮。於是造龕窆東山下。經二十餘年。屢見光發。及啟視。形質如生。遂迎還寺。漆紵飾之。今號真身院。

  唐釋元慧

  居嘉興法空王寺。生平誦法華。不計其數。立志持三白法。三白者。謂身不妄動。口不妄語。意不妄緣。為三白業。時稱三白和尚。咸通中。送佛骨舍利往鳳翔。煉左拇指。口誦蓮經。其指不踰月復生。

  唐汴州廣福寺釋功逈

  汴州浚儀人。六歲時。母口授觀音經。累日而度。十六捨俗。入泰山事弘法師。少欲自節。衣布坐茅。師自惟曰。拱默山林。一途獨善。至於維持餘寄。非化誘不弘。遂南參止慧福寺。專誦法華。撰疏五卷。常為敷演。一日普賢現身。乘六牙象。地皆銀色。前後講法華五十餘遍。每至藥草品。天必澍雨。

  唐衡州釋楚雲

  生唐末。出家衡嶽。甞刺血寫蓮華經一部。長七寸。廣四寸。而厚半之。作旃檀篋。藏於福嚴三生藏。又刻八字於其上曰。若開此經。誓同慈氏。皇祐間。有貴人遊山見之。疑為妄。使人以鉗發之。有血如綫出焉。須臾風雷震山谷。烟雲入屋。相捉不相見。彌日不止。貴人大驚。投誠懺悔。宋筠溪石門寺僧覺範。甞經遊往頂戴之。細看血綫依然。同時禪月師貫休。有詩贈之曰。剔皮刺血誠何苦。為寫靈山九會文。十指瀝乾終七軸。後來求法更無君。

  唐貞觀中。長安悟真寺僧。夜如藍溪。忽聞有誦法華經者。其聲纖遠。月下四望。閴然無覩。僧慘然有懼色。還寺白羣僧。明夕俱往聽之。乃聞經聲自地中發。遂以標表其所。翼日窮表下。得一顱骨。在積壤中。其骨槁然。獨唇吻與舌。鮮而且潤。遂持歸。以石函置佛殿西軒下。自是每夕。常有誦法華經聲。出石函中。長安士女觀者千數。後為新羅僧竊函去

  唐孫咸

  為襄州梁崇義將校。雖在兵中。恒虔寫法華經。一日暴卒。信宿却甦。言至一王府。儀衛甚嚴。吏引一僧對事。僧號懷秀。亡已經年。在生犯戒。入冥無善可錄。乃謬云。我甞囑孫咸寫法華經。敕咸對理。咸初不省。對以無有。僧固執之不决。忽見地藏謂曰。汝若招承。亦自獲佑。咸依言。乃得放還。方對勘時。見一戎王自外來。從者數百。冥王降堦迎入。升殿坐。未幾為大風卷去。又一人常持金剛經。然好食肉。左邊有經數千軸。右邊積肉成山。以肉多將論罪。俄經堆中出火一星。飛向肉山。頃刻銷盡。此人遂履空而去。咸問地藏。向來戎王。風吹何處。地藏云。彼王當入無間。此風即業風也。因引咸看地獄。及門。煙焰煽赫。懼不敢視。忽鑊湯跳沫。滴落左股。痛徹心髓。地藏令吏送之歸。妻子環泣。已一日矣。遂破家寫法華經。矢志出家。所滴處成瘡。終身不愈。夫懷秀謬言。尚得免破戒之罪。況生前真實寫經者乎。地藏以招承諭咸。或僧有宿善致之。咸受鑊湯之厄。安知非業。而始終蒙地藏指示。竟得回生。則寫經之功德。又昭昭矣。

  唐河東練行尼名法信。常讀法華。特造淨室。訪工書寫此經。價酬數倍。極力莊嚴。一起一沐。然香更衣。七卷之功。八載乃就。貞觀二年。龍門寺僧法端。集眾講演。欲借尼經。以為楷定。尼固不與。端責之。不得已。自賷送端。端開讀。惟見黃紙。了無文字。慙懼送還。尼悲泣受之。以香水洗函。熏沐頂戴。遶佛七日。既而開視。文字如初。又尼法潤。住丹陽三昧王寺。自少入道。精修禪慧。通誦蓮經。宵旦無歇。終後皮肉俱盡。惟心舌不朽

  唐岑文本

  字景仁。棘陽人。少信佛。誦法華普門品。甞乘舟往吳江。中流舟覆。人俱溺死。文本亦沒水中。俄聞有人云。能誦法華經。得不死。如是者三。遂浮水面。須臾抵岸。一日於家設齋。一僧後去。謂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災。終逢太平致富貴。言訖不見。及文本就齋。復於椀得舍利二粒。後仕唐為中書令。

  唐黃門侍郎王淹

  生而魯鈍。法華一部。久方通誦。後病逝。見夢於弟新安太守固云。予以誦經故。得生西方。然因魯鈍。尚在銕葉蓮華胎內。告汝等知。勤心經典。勿懈息也。言已而別。

  唐隆州令狐元軌

  巴西人。敬信佛法。依杭禪師教。書法華經一部。箱帙嚴好。虔供岐州庄所。一夕為野火延燒。庄屋俱燼。軌令撥灰。取金銅經軸。則見外箱已灰。經獨宛然。潢色不改。貞觀五年事。

  唐貞觀中。河南董雄。為大理丞。坐李仙童事。上震怒。使侍御韋悰。鞠問甚急。大理李敬玄。司直王忻等。數十人同繫獄。雄專念法華普門品。日誦三十遍。夜亦不息。枷鎻忽自解。驚告守者。其夜監察御史張守一直宿。親視甚怪之。更鎻嚴封而去。雄仍誦經。五更鎻復解。落地有聲。而封題如故。臺中內外聞者奇之。事平。同舍囚俱獲免

  唐長安縣福水南史村。有史阿誓者。生平誦法華經。名充令史。往還步涉。未甞乘騎。葢依經云。哀憫一切故也。臨終有異香。人咸異之。後十年妻亡。發塚合葬。舌本如生

  唐右監門校尉李山龍

  馮翊人。武德中暴亡。惟心尚煖。七日而甦。云。至一官署。有囚千數。皆鎻繫北面立。王問山龍平生作何福善。山龍云。鄉人建會。恒以物施之。又問更作何德業。龍云。誦法華經日兩卷。王起立曰。大善。可陞階就東北高座誦之。龍即舉聲開經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止。君誦經非徒自利。乃令庭中諸囚。聞法獲免。善哉。諸囚遂忽不見。令放龍還。東行見一鐵城。甚廣大。吏曰。此是大地獄。中有分隔。各隨本業。赴獄受罪。山龍聞之悲懼。稱南無佛。請吏求出。俄見旁有人坐臥。龍問之。云。此輩罪報。應入鑊湯。蒙賢者稱南無佛。諸罪人暫得一日休息爾。

  唐長安高表仁之孫

  常讀法華。龍朔三年正月。乘馬出順義門。有兩騎逐之。稱是冥使。特來追卿。高惶怖西走。欲投普光寺。鬼疾前阻門不令入。又西走欲入開善寺。鬼復前阻。遂相從馳入醴泉坊。一騎在前。高以拳擊墜之。後鬼怒。遙挽高髮擲下馬。家人輿還。至晚乃蘇。自云。備見冥王。王云。汝何盜取僧果。復說三寶過。高伏罪無敢言。王云。盜果之罪。合吞銕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乃盡。說過之罪。合耕其舌。因放還。言已復絕。口如吞物狀。通身皰赤。經日方醒。如是四年。吞丸報盡。忽復氣絕。神至王所。王命鬼使拔舌耕之。鬼拈鈎鑿。銛利異常。終不能及。王乃簡案。知曾讀法華力。舌不可出。遂免罪放還。自後常于化度寺。行五悔法。以懺前愆。

  唐京師人潘果

  年弱冠。任富平縣都水小吏。及歸家。與少年數人遊野外。見一羊食草。果與少年捉之歸。羊中路鳴喚。果懼主聞。拔其舌。殺食之。後一年。果舌漸消縮。陳牒解吏職。縣令鄭餘慶疑其詐。使開口驗之。見舌根僅如豆許不盡。問其故。取紙書以答之。縣令教寫法華經。為羊追福。果如言發心書寫。齋戒不怠。後一年舌漸得生。平復如故。又詣官陳牒。縣令用為里正。

  唐少常伯崔義起

  妻父蕭文鏗。素持法華。滿數千遍。永斷葷茹。妻蕭氏以龍朔三年五月亡。三七日修齋。婢素玉忽作夫人語。謂生時不信三寶。今受苦不可言。繇汝輩為我誦經修齋。得暫放歸。至第二十日更來。將素玉去。看我受罪。及期。玉果死。三日而甦。曰。見大城宮府。夫人入別院。須臾火鑊鐵牀併至。備受楚毒。忽見鏗坐蓮華臺。語素玉曰。我女生多嗔妬。不信我言。不信因果。今受此苦。我無能救。汝歸可語家人。令修功德。庶得解脫。又見梵僧從空中下。教玉誦法華經。謂曰。汝當記持此經。為閻浮提人傳誦。當有信者。麐德元年正月。薛將軍宅。設齋迎玉。試誦冥經。有梵僧聞之。合掌嘆曰。如西國本不異。眾始驚服。

  唐馬郎婦者

  出陝右。先是此地俗習騎射。不知有三寶名。元和十二年。忽有美艶女子。挈籃鬻魚。人競欲娶之。女曰。有一夕能誦普門品者。則吾歸之。黎明。誦徹者二十餘輩。復授以金剛般若。旦通猶十人。乃更授法華經全帙。期以三日通徹。獨馬氏子能。乃具禮迎焉。入門。女稱疾求止別房。須臾便死。體即爛壞。遂[療-(日/小)+土]之。數日有紫衣老僧。至葬所。命啟視。惟黃金鎻子骨存焉。謂眾曰。此觀音大士。憫汝輩障重。故垂方便。示現以化汝耳。言訖。飛空而去(見宋潛溪像贊序一本作普賢)。

  唐黃氏二女

  晉陵人。幼聞人誦法華經。傾聽久之。曰。吾解此義矣。遂能深談實相之旨。後入京師安國寺為尼。長名持法。次名慧忍。同修法華三昧。忽有尼號空姑。詞貌甚異。降禮懺所。相與行道。每至中夜。身光赫然。如是三年而去。或疑為普賢化現云。興元三年梁肅記。

  唐武德中。都水使蘇長。授巴州刺史。渡嘉陵江。中流風起舟覆。諸人一時同溺。惟一妾常讀法華經。及水入船。乃頭頂經函。誓與俱沒。已而獨得不沉。隨波泛泛。頃之至岸。捧函而上。開視了無沾濕。妾竟以全。又淮寧城北。有姑嫂同誦法華。聲如金玉。歿後。塚生紅蓮一朵。開敷妙盛。後人因於其地。建華臺寺。

  歷朝法華持驗紀卷上

  歷朝法華持驗紀卷下

    同善道人周克復纂

    男周石校

    潛確居士陳濟生參

  五代成都大慈寺有僧。恒誦法華經。一日入青城山。採藥。沿溪越險。忽雲霧四起。不知所適。有頃雲散。見一閣跨溪。甚崇麗。僧至門。僕人入報。出曰。先生請師誦所業經。僧朗聲誦至寶塔品。先生野服藜杖。兩眉垂肩。焚香揖聽良久。誦已。設秫飯杞菊。馨若甘露。嚫金一鍰。僕送至中途。僧問何姓名。僕曰。此孫思邈先生也。僧方嗟嘆。僕忽不見。復尋索三日。竟迷舊處。歸視所嚫。乃金錢也。繇茲一饍。身輕無疾。唐史云。[這-言+(豸*艮)]百五十歲。至請誦經時。距前又三百年矣。出湘山野錄。

  吳越錢塘永明寺釋道潛

  蒲津武氏。甞於山齋。行三七日法華懺。忽見普賢御象。在塔寺三門亭下。其象鼻直枕行懺所。漢南國錢王建慧日永明寺。請師居之。甞閱大藏經。晏坐中見文殊現形。後禮阿育王塔。跽而頂戴。淚下如雨。俄見舍利在懸鐘外。旋遶而行。師悲喜交集。建隆二年。坐化闍維。舍利甚繁。建塔藏焉。塔頂放白光。如初化時。

  吳越永明寺智覺禪師

  諱延壽。丹陽王氏。遷居餘杭。總角時。誦法華經。七行俱下。感羣羊跽聽。二十八歲。為華亭鎮將。以官錢放生。坐罪當死。臨刑顏色不變。文穆王異而釋之。令出家。依四明翠巖禪師。居龍冊寺。執勞供眾。日惟一食。長坐不臥。未幾謁天台韶國師。止國清寺。行法華懺。中夜見普賢菩薩。執蓮華。忽授師手。又於台嶺天柱峰。九旬習定。見觀音大士。灌以甘露。遂獲辨才無礙。建隆二年。忠懿王請居永明道場。僧問經云。一切諸佛及諸佛法。皆從此經出。如何是此經。師曰。長時轉不轉。非義亦非聲。問如何受持。師曰。若欲受持者。應須著眼聽。居永明十五載。眾常二千。署智覺號。開寶七年。入天台山。度戒約萬餘人。常與七眾授菩薩戒。夜施食。朝放生。六時散花行道。日課一百八事。未甞暫廢。餘力誦法華經。計一萬三千部。皆悉回向莊嚴淨土。時號慈氏下生。著宗鏡錄百卷。以會天台賢首慈恩異同之旨。又著心賦。惟心訣。萬善同歸等錄。甞夜往別峰行道。空中時聞螺具天樂之聲。開寶八年二月。年九十八。焚香跏趺而寂。塔於大慈山。冥王繪像頂禮。具如別傳。

  吳越溫州大雲寺釋鴻楚

  永嘉唐氏子。生而符彩。翛然出俗。錢武肅王於乾化初年。延師居龍興寺。開度戒壇。賜紫不受。時詩人鄭說南遊。親炙高行。詩贈師云。架上紫衣閒不著。案頭金字坐長看。師講法華經。計五十餘座。一日講堂中。忽生蓮華。重柎複葉。香氣芬荂。至今永嘉推為僧寶。

  吳越杭州龍興寺釋可周

  晉陵傅氏。出家遊豫章。窮究法華慈恩大疏已。詣龍興寺。開演法華。緇白恒數百人。錢武肅王命師於天寶堂。夜為冥司講經。往往見諸鬼神現形扈衛。甞有巫者祭銅官祠神。久請不下。後附巫語云。吾從大神天寶堂聽法方迴。武肅異之。賚師金如意併鉢。賜號通明。著法華序鈔一卷。

  晉宣州應瑞院釋自新

  濯戒尋師。研精法華。曾無懈廢。甞入宣城山采藥。穿洞深去。始昏闇。尋見日明。行數里。洞側有別竅。溪水泛泛然。見大松下有草菴。一僧雪眉擁衲坐禪。旁有一磬并火器。師擊磬。僧遂出定。開目驚曰。嘻。師何緣至此。乃陳行止。僧揖坐。取石敲火煎茗。香味可愛。日夕。僧讓菴令師宿。顧其僧上松巔大巢內。聞誦法華經。聲甚清亮。頃之。僧叱罵曰。此隊畜生。今作毛類。何苦生人恐怖。速歸林薄。不宜輒出。師窺之。見羣虎豹弭耳而去。及曙。僧下松來相慰。師請侍巾履。僧曰。自此百見草枯。四絕人烟。非師棲息處。又問莫饑否。溪畔有稻百餘穗。收其糓。挪三掬米。挑野蔬和煑與食。遣回。送至洞口云。相遇非偶然也。所食茶與菜糜。平生即不乏食矣。師遂遵路回本院。已月餘日。乃命同好再往尋之。失洞所在。吳越文穆王天福中事。

  周齊州開元寺釋義楚

  湘州裴氏。七歲捨家。禮法華經。字字各拜。拜且徹部。俱舍一宗。臻微造極。纂釋氏六帖。始從法王利見部。終師子獸類部。蔚為巨編。顯德元年。敕付史舘。初師著纂。兩目喪明。醫工莫療。遂冥心懺過。如是虔虔無間。再歲還明。人謂為徵感焉。

  宋釋紹巖

  雍州劉氏。凡百經書。覽同溫習。洎入吳會。於杭州水心寺挂錫。恒諷法華經。不捨晝夜。俄感陸地生蓮華。舉城瞻矚。建隆二年。經願云滿。誓效藥王焚身。時漢南國王錢氏。固留乃止。尋復投身曹娥江。用飼魚腹。有若神人扶足。驚濤迅激。如坐寶臺。王乃造上方院。請師居之。開寶四年。語侍人。吾誦蓮經。及二萬部。決以安養為期。今幸遂懷。言已。趺坐而化。茶毗舍利無數。遺骨猶玉瑩然。

  宋釋羲寂

  永嘉胡氏。童年誦法華經。匝月而徹。受具已。謁台山竦法師。研尋止觀。甞寓四明育王寺。夢登國清上方。有寶幢座。題曰文殊臺。外隔欄楯。欲入不可。俄見觀音從內出。低回相接。自後樂說無盡。遂於佛隴國清。相繼講訓。及興螺溪道場。學侶雲擁。太平興國五年。詣黃巖浮江放生。講流水長者品。至海門靈石。重新智者冬居道場。鬱為名剎。生平講法華。凡十餘座。甌越俗尚畋獵。自聞師誨。咸投弓裂網。說法之功。得未曾有。

  宋釋義通

  姓尹。高麗國族。梵相異常。眉長五寸餘。幼出家龜山院。晉天福時。來遊中土。至天台雲居韶國師所。忽有契悟。及謁螺溪。聞一心三觀之旨。乃歎曰。圓頓之學。畢茲轍矣。遂留受業。久之欲泛舶東歸。四明守錢惟治固留之云。但期利生。何必雞林乎。師遂止傳教院。太平興國六年。賜額為寶雲。師敷揚教觀。幾二十年。端拱元年。右脇而化。

  宋釋晤恩

  海虞路氏子。長興中。詣崑山慧聚寺。學南山律。後聞天台三觀。冥符玄解。遂造錢塘慈光院志因師。講習彌年。法華光明止觀論。咸洞玄微。雍熈三年八月。夢擁衲沙門。執金爐焚香。三遶其室。自言祖師灌頂。來此相迎。夢覺猶聞異香。面西合掌而化。院中皆聞空際絲竹鈴鐸之聲。依稀西去。

  宋汝州首山釋省念

  萊州狄氏。受學於本郡南禪寺。徧遊叢席。常密誦法華經。眾目為念法華也。晚侍風穴。一日師與真園頭同問訊次。穴問。如何是世尊不說說。真曰。鵓鳩樹頭鳩。穴曰。汝作許多癡福作麼。何不體究言句。又問師。師曰。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穴謂真曰。汝何不看念法華下語。淳化三年十二月四日。上堂說偈。有今年記却來年事語。至四年月日。無爽前記。仍上堂說偈曰。諸子謾波波。過卻幾恒河。觀音指彌勒。文殊不奈何。良久泊然而化。闍維得舍利五色。

  宋釋知禮

  號法智。金姓。四明人。從寶雲通師。傳天台教觀。淳化間。道化大熾。學徒如林。力行法華般舟三昧。期生安養。甞結十同志修懺。三載期滿。將焚身以報妙經。楊文公億。李公遵勗。奏賜紫及法智大師號。奉旨勸請住世。門人本如請益經王之旨。師曰。汝為我作三年監院來。如依言。三年竟。復諮問。師震威一喝。如豁然。乃呈頌曰。處處逢歸路。時時復故鄉。本來成現事。何必待思量。其隨機開悟如此。師終身修懺。三七期滿七遍。天台一宗。師為準的。著妙宗鈔。大彰觀心觀佛之旨。天聖六年歲旦。建光明懺。至五日。召眾說法。驟稱佛號數百聲。結跏坐脫。露龕二七。顏色如生。爪髮俱長。舌相不壞。如蓮華然。趙清獻公忭。銘其塔。自龍樹傳北齊文。文傳南嶽思。思傳天台顗。下迨法智。為台宗十七祖。

  宋靈隱天竺寺釋遵式

  字知白。寧海葉氏。入國清。於普賢像前燼一指。誓傳天台教觀。雍熈初。謁寶雲通師。慧解秀出。智者諱日。燃頂誓力行四三昧。還天台。以苦學嘔血。毅然行道。滿七七日。忽如夢。見觀音垂手師口。引出數蟲。復舒指注甘露於口。身心清涼。宿疾頓愈。祥符八年。移居天竺。天禧中王文穆公撫杭。首訪師山中。請講法華。及心佛眾生三法如義。才辨清發。公嗟賞不置。請賜慈雲號。於寺東建日觀菴。為運想西方之法。依無量壽經。述往生淨土懺儀。及行願法門。盛行於世。常行法華三昧。以九十日為期。感應非一。建光明懺堂。每架一椽一甃。必誦大悲呪七遍。屢經兵火。巋然獨存。願力致也。天聖十年。示寂。時號慈雲懺主。

  宋開寶寺法華大士志言

  自云壽春許氏。弱冠遊東都。得度於七俱胝院。一日讀雲門錄。忽契悟。未幾宿命遂通。梵相奇古。直視不瞬。口吻[褒-保+公][褒-保+公]不可識。日常不輟。居恒樂誦法華經。因以為號。臨化時。語人曰。我從無量劫來。成就逝多國土。分身揚化。今南歸矣。遂怡然而逝。仁宗甞夜焚香嘿禱云。翌日請法華大士。於化成殿齋。清旦。內侍奏。言法華自右掖門徑趨。將至寢殿。呵不能止。上笑曰。朕請而來也。及至。徑升御榻。趺坐受供。上以儲嗣為問。索筆大書十三十三。後英宗即位。乃濮安懿王。第十三子也。呂文穆蒙正。請言法華齋。問未來休咎。但索筆書亳州二字。及罷相。知亳州。始悟前讖。

  宋東掖山能仁寺釋本如

  四明句章人。幼依法智。祥符四年。至東山。大弘教觀。講法華光明觀無量壽等經。皆六七過。又集百僧。修法華長懺一年。甞於山西南。見一虎臥。以杖擊之曰。此非汝住處。俛虎首去。後於虎臥處結菴。歸閒其中。先有五通神居此。師每禪坐。輒連牀舁行空中。師慕廬山之風。與郇公章得象諸賢。結白蓮社。慶曆年中。敕賜號神照。及紫方袍。賜寺額曰白蓮。後說法訣別。江上人見雲端有僧西去。嘉定四年遷葬。時已二百年矣。發函慈顏儼然。鬚髮長垂。舍利滿龕。

  宋靈隱天竺寺釋祖韶

  天台劉氏。十九誦通法華。入東掖參慈雲。盡得奧旨。惟行法華三昧。用為常課。甞修光明懺百晝夜。至期將半。忽見旌幢滿前。導者呼為大辨尊天。師即前揖。天曰。師傳通大乘。利益弘多。言訖而隱。又道出淮泗。夢僧摩頂。曰。吾文殊和上也。示汝五無生義。既覺。五藏豁然。如咀冰雪。

  宋釋有嚴

  臨海胡氏。十四往東山依神照。習天台教觀。紹聖中。隱居赤城東峰。結茆樝木之下。因自號曰樝菴。行法華三昧。水旱禳禬。一為持誦。奇應如響。母病目。師對觀音大士。想日精摩尼手。母即夢師擎日當前。覺而目明。一日定中見天神告曰。師淨業成矣。又夢池中生大蓮華。天樂四列。乃作西歸自餞一篇示眾。後七日加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隱。

  宋釋處咸

  天台王氏。受具後。念佛法廣大。若不力學。何能見道。即入天封閱藏經。三年而畢。往謁神照。深悟教旨。後主白蓮寺。傳天台教觀。常修法華三昧。元祐元年七月。召眾出衣盂散之曰。吾二十三日。當還淨土。戒侍者晨鐘鳴當告知。至時徐起趺坐而寂。楊次公為贊。有曰。遺書封了加趺坐。不住白蓮生白蓮。

  宋釋靈照

  東陽盧氏。生而誓志空門。未踰月。通法華光明二經。負笈教庠。精研天台三觀。晚止華亭超果寺。元豐中。結諸善侶。為淨社。以效東林之風。甞夢見彌陀三聖。師跪問一生誦經。祈生淨土。為果願否。觀音指曰。淨土不遠。有願即生。勿復疑之。又於靜夜誦經。夢覩普賢。因發心造菩薩像。誓誦蓮經一萬部。以嚴淨報。一日定中見有異相。遂累足而逝。闍維舌根不壞。舍利無數。

  宋釋可久

  居四明開元寺。常誦蓮經。時號久法華。師與蘇文忠公軾遊最稔。常居西湖祥符。蕭然一室。清介守貧。當九曲觀燈。公去從者。獨行入師室。了無燈火。但聞瞻蔔餘香。公仰歎留詩。有不把琉璃閒照佛始知無盡本非燈之句。元祐八年。無疾坐化。三日復甦云。吾已神遊淨土。見彼土相。與十六觀經所說。莊嚴一同。七寶池中。所有蓮臺。皆書當生者姓名。一紫金臺。書成都府廣教院勳公。已生其中。又一金臺。書明州孫十二郎。一書可久。又一銀臺。書明州徐道姑。言訖復化去。後五年。徐道故亡。異香滿室。又七年。孫十二郎卒。時聞天樂迎空。皆如師所云。

  宋溫州法明院釋繼忠

  永嘉丘氏。八歲得度。詣南湖依廣智。洞悟教觀。行法華光明三昧。日無虗晷。却病除崇。神應莫測。元豐五年。集眾說法而逝。赤光照徹空表。淨社全教。夢金甲神人告曰。忠法師已生兜率。

  宋釋思照

  錢塘陽氏。參神悟有契。既而刺血書法華七軸。築小菴曰德雲。專修念佛三昧。凡三十年。宣和元年春。一夕見佛現金色身。即結印坐化。師誦蓮華經千都。淨土七經。一字一禮。又禮法華十過。苦行無兩。

  宋明州釋中立

  鄞之陳氏。丱歲出家。賜號明智。熈寧中居南湖。繼神智席。日宣止觀。元祐中再主延慶寺。修法華三昧懺法者七年。行法將圓。一日於禪觀中。見大舟。眾欲乘不可。惟師坐其中以行。自是辨慧泉涌。師誦法華踰萬部。禳救災旱。靡不神驗。永嘉扶宗謂師曰。吾甞見大摩利支韋馱。於夢中求護法。它日幸於懺堂置位。及師主懺。乃立像自師始。陳瑩中甞讚師曰。嚴淨木叉。堅持淨慮。以身為舌。說百億事。

  宋姑蘇無量壽院釋淨梵

  嘉禾竺氏。元祐初。主姑蘇大慈。凡講法華經十餘遍。大觀中。結二十七僧。修法華懺。每期方便。以二十八日為期。如此三會。感普賢受戒羯磨。至呼淨梵比丘。則洪音震響。如撞巨鐘。三昧將圓。有二僧作禮曰。今春至石橋禮聖迹。忽見空中散花。異香非常。一僧遽云。姑蘇梵法主期懺散華至此。語畢不見。因來瞻禮。後又於會懺。見韋天按行懺室。行人有遭點察者。輒障起而退。元符中。師曾夢至冥府。王者迎就座。命吏簡簿云。淨梵比丘。屢經多劫。長講法華。王即起頂禮。遣使送還。政和末年。示寂後。有舍利五色。

  宋釋覃異

  餘姚杜氏。幼出家龍泉寺。已習天台教觀。掩關專修淨業。誦法華經。滿五千部。普賢觀彌陀經各萬卷。日持佛號不絕。崇寧初。焚香告眾曰。吾生淨土時至矣。當乘金剛臺。隨佛西邁。願勉力進修。可得相見。言訖。泊然而化。

  宋會稽道味山釋宗利

  會稽高氏。既具戒。往姑蘇依神悟。修法華懺。要期三載。俄見普賢乘空過前。尋詣新城碧沼。專修念佛三昧。政和元年。天旱禱雨。感龍王現金色身。甘雨霑足。建炎末。居道味山。繫心淨土。至第三夜。繪像頂珠。忽放光明。一日告弟子曰。佛來也。吾將歸安養矣。即書偈。有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句。奄然而化。

  宋溫州釋道琛

  樂清彭氏。十八具戒。至南湖依圓照。於禪定中。見四明尊者。坐禪榻上。深談法相。自是心地豁然。因行法華三昧。感普賢大士放光。慧辨愈加。有久病者。為說法施食。多獲痊安。紹興末。忽集眾諷觀經。晨夜不絕。眾聞異香盈室。師曰。佛來接我。即沐浴更衣。令眾諷安樂行品未訖。嗒然坐化。留龕踰月。顏體如生。

  宋釋從雅

  錢塘人。始從海月。學通止觀。遂入南山天王院。誦法華經二萬餘部。誦諸經及禮佛。至百萬拜。禮法華經。一字一拜者三過。心期淨土。一生坐不背西。其精誠如此。憲使楊傑。為製安樂國三十讚贈師。其一云。淨土周法界。何勞獨指西。但能從一入。處處是菩提。師於淨住寺圖九品三昧。鐫讚於石。人多感化。後無疾坐逝。感異香天樂。咸謂西聖來迎之兆。

  宋釋含瑩

  稟天台教觀。甞以銀書妙蓮經。遇佛菩薩。則用金字。世稱為法門至寶。建炎中。金寇至。院宇焚蕩。於瓦礫中。尋獲此經。不損一字。

  宋釋祖南

  居南嶽之雲峰。刺血書阿彌陀經五百卷。金剛經一百卷。法華經十部。終二十七年。皆用血書。末年血乾骨立。念佛聲不絕。一日在方丈坐化。眉間迸出舍利。隨取隨生。

  宋喻思淨

  錢塘人。自號淨土子。早侍瑛法師講法華。後常持誦。專心念佛。暇則畵佛像。凡畵。必於淨室寂想。見彌陀光明。乃下筆。紹興丁巳歲。端坐七日。一心念佛。漠然化去。

  宋徵士左伸

  天台臨海人。從神照授菩薩戒。鐫西方三聖像。旦夜虔事。誦法華經三千四百部。金剛般若二萬卷。紹聖二年秋。命沙門唱法華首題。增受菩薩戒。尋夢三偉人立江皐。召伸登舟。即請僧誦彌陀經。遽曰。我已見佛光。端坐化去。

  宋仁和范儼

  常時蔬食。世緣淡然。云。我自是旅泊耳。日誦法華。復手書經一部。備極莊嚴。大觀中。忽見普賢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謂儼曰。汝甞誦法華。念阿彌陀佛。得生淨土。故來相報。越一夕。覩眾聖授手。就座合掌而逝。

  宋汴京張慶

  祥符中為司獄。常以慈慎自持。日躬侍掃滌。暑月尤勤。飲食湯藥臥具。必加精潔。每戒其徒曰。人不幸罹於法。我輩若不知所恤。則罪者何所赴訴。生平持誦法華經。每遇重囚就戮。必為齋素誦經。一月乃止。甞教獄囚。有罪當自認。毋誣良善以重己孽。妻袁氏。年四十八。染疫死三日。忽甦曰。我始至一穢所。思得清凉處。忽見白衣大士謂曰。汝不當至此。且尚未有嗣。汝夫多陰德。子孫當有興者。乃以手挈之出。得甦。明年生子亨。官三班借職。慶年八十二。無疾終。六孫皆顯官。號世族。

  宋無為軍使李遇

  素誦法華。忽昏夜途值羣鬼侮之。俄見一老叟布袍草屨。厲聲叱云。此人常誦法華。不得相犯。鬼遂散。老人亦不見。

  宋刑部都官陸沅

  號省菴。居四明之橫溪。每晨起。即澡潄入淨室。焚香趺坐。誦法華經。目不他瞬。首唱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福不禳災。世緣斷處從他斷。劫火光中舞一迴。即開卷而誦。聲如貫珠。日一遍者三十年。年登八十。增至三部。賦詩見意。有清晨三度到靈山之句。凡誦九千四百八十五部。又閱毗盧大藏。凡台宗律部。少室心宗。無不博究。復誦彌陀聖號。一意西馳。紹興五年四月。年八十五。沐浴冠服而化。忽聞口鼻間。出蓮華香。郁然彌日方息。

  宋晁待制說之

  字以道。甞往湖南訪明智。聞三千境觀之說。欣然願學。晚年日課蓮經不輟。自號洧上老法華。

  宋張秉

  知冀州。一巨盜劫民財。又亂其女。秉忿極。設架釘於門。三日醢之。後感痁疾。一日方午劇發。忽見中使來宣秉。乃力疾促轡。至一寢殿。聞先帝真宗厲聲簾中曰。張秉何得非法殺人。自與本人對辨。引至殿西南隅。啟獄扉。囚繫萬狀。始悟非人世也。一鐵校罪人。血肉淋漓。泣訴曰。汝用非法殺我。肢體零散。永無受托。奈何。秉方認冀盜。詬曰。汝所犯豈止一死。雖糜萬軀。亦不足塞女恥。敢更訴乎。旁有一胥。乃秉從事河陽日故吏也。曰五刑自有常典。亦不得憾其訴。秉曰。奈何。吏曰。但遣之托生。公可却還。秉懼。詢遣之之術。吏曰。無如法華經但至誠許之。秉遂許歸日。召僧誦經百部。囚不捨。增及千部亦然。秉愈怖。吏曰不。必多。但誦貴長久。日請一僧誦一部。許終其身。乃可遣也。秉如言許之。果不見。三日後。神方還。乃日召僧誦一部。至沒不廢。出湘山野錄。

  宋遂州姜學士

  弱冠暴亡。冥王責曰。汝前生為善。今世該八十二歲。丁丑舉進士。位歷公卿。不合殺牛食肉。以致算減祿絕。汝豈不聞海州七日夜雷雨。天降石鼓之記乎。記曰。六畜皆前業。惟牛最苦辛。君看橫死者。盡是食牛人。言畢。旁一吏謂曰。汝宜急求還魂改過。否則判入地獄。無出期矣。姜求指示。吏曰。陰府最敬人書寫受持妙法蓮華經。及金剛經。太上感應篇。汝若發心。可得脫免。姜依言乞還魂改過。書經養親。冥王允之。遂得再生。自後。孝養二親。奉婬殺戒。書經持呪。常述其事勸人。感化日眾。後登第。仕至學士。

  宋南海潘冕者

  佯狂不測。人謂之潘盎。葢俚語謂心風為盎也。盎每與京師人。說法華偈頌。往來日密。一異人云。盎即日光佛。有趙棠初為幕官。棄任從盎遊。盡得其道。盎即隱去。棠亦坐化。焚身得舍利數升。蘇文忠公軾與棠子昶遊。得四十八粒。甞作趙先生舍利記。

  宋湖州城南屠戶陸翁

  年二十三時。見一雲水僧至門。口稱教化有緣人。陸不領解。僧云。汝殺牛羊無數。何不改業。陸云。承襲祖業。遽難棄捨。僧曰。汝不改。後世必墮此類。仍受冤報。無有出期。吾觀汝宿有善根。可亟專心受持蓮華經。及金剛經。消除惡業。增長善福。言訖。忽不見。陸遂省悟。持齋誓不宰殺。繪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像一軸。虔裝供養。投師習誦二經。未及五年。自能暗誦。每日於佛前焚香。誦蓮經一部。金剛經一卷。懺悔。願度所殺眾生。早生淨土。年八十一。將辭世。半月前。徧約親友。於十一月初九日。具蔬相別。及期。俱赴齋罷。忽索浴更衣。端坐作頌而化。頌曰。六十餘年離殺業。手拋刀秤暗修行。今朝得趣菩提路。水裏蓮花火裏生。

  宋朱氏如一

  幼歸四明薛氏。年二十餘。即清淨自居。道裝素服。蕭然林下。繡妙法華經七軸。十年而成。至化城喻。針鋒綴舍利如粟。連獲數十粒。一句一字。凡唱禮者三。及繡彌陀三聖像。極為奇妙。諸大椉經。誦若建瓴。甞鋟木為圖。勸人念佛。所化之數。盈二十萬。紹熙四年。示微疾。醫進丹砂。曰吾往生決矣。丹砂何為。翛然右脅而逝。橘州曇禪師作傳。

  宋德興縣董母李氏

  誦普門品三十餘年。後入冥。見觀音垂手引之。光明如晝。云。爾數已盡。緣有善根。故來相援。豁然而甦。

  宋慶曆間。歐陽文忠公修知頴州。有官妓盧媚。姿貌端秀。口中甞作蓮花香。散越滿座。有蜀僧頗知人生前事。云。此女前身甞為尼。誦法華經三十年。一念之誤。遂至於此。公問妓曰。曾讀法華經否。曰。某失身於此。所不暇也。公命取經示之。一覽輒誦。如素習者易以他經。則不能也。公於是始信修種之言不妄

  宋紹興中。奉化趙母。素持法華。一女使竊聽久之。忽記得青蓮華香。白蓮華香。華樹香。果樹香。四句。自是吟諷不絕。後卒。於葬所生青蓮華一朵。釋本空述

  宋潮山黃婆

  素待法華金剛。專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飲水不食。隣菴僧善修夢婆來謂曰。將往西方。越二日。婆西向念佛。端坐化去。遠近皆見紅霞覆婆之屋。

  宋秦氏淨堅

  家松江。自厭女身。與夫各處。精持齋戒。披誦法華華嚴光明般若經為常課。寒暑無間。晨昏禮佛。修彌陀懺。久之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寂。

  宋宜人陸氏

  錢塘人。朝請王璵妻也。常誦法華。篤意淨土。禮懺一會。念佛萬聲。三十年不輟。後因微疾。忽聞天鼓自鳴。人方驚異。氏即向西雙手結印而逝。

  元錢塘普福寺釋弘濟

  號天岸。餘姚姚氏。少孤。依從父滿公出家。天性駿發絕人。授法華經。輟能記憶。十六受度。持律不懈。慨然有志大法。往鄞依半山全公。習天台止觀。專修法華淨土懺法。彷彿於觀定中。覩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談辨日增。開法東吳兩浙間。以流通教法為第一義。建法華百十會。屢感天華之瑞。鹽官海岸崩。請師建水陸大會。師冥心觀想。取海沙呪之。徧擲其處。足跡所及。岸為不崩。至正七年。召大眾至。以惟心淨土為囑。端坐書偈而寂。

  元陳君璋

  黃巖人。端重寡言。年四十。與室葉氏。披誦法華。念佛惟謹。年六十。疾篤。一夕命其子景星扶之坐。謂曰吾歸去。曰歸何處去。曰沒處去。又曰。我死宜依桑門闍維法。言訖。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而逝。

  明天台能仁寺釋善繼

  號海慧。諸暨人。甫能言。聞母舉佛號。即合掌隨聲和之。十歲。祝髮山陰靈秘寺。從大山恢公。習天台教觀。後得法於湛堂澄公。三主名藍。宏闡法華玄義文句。朝講暮解。五章四釋。奧義昭晰。甞於講期中。感四明尊者見夢。晚年隱居華徑。嚴修淨業。師平生講。法華光明經。主修法華淨土懺。所感靈異非一。

  明五雲山雲棲寺蓮池大師

  諱袾宏。古杭沈氏。弱冠棲心佛乘。嘉靖丙寅。依無門性天薙染。尋受具戒。單瓢隻履。遍參諸方。北遊五臺。感文殊放光。隆慶辛未。見雲棲山水幽寂。遂結茆終焉。環山多虎災。師為諷。經施食。虎患以寧。歲旱。循田念佛。隨足所至。時雨霑澍。自此化道大盛。師獨闢。淨土一門。融會三藏。指歸惟心。四方緇白。頂禮蓮臺下者。日數千指。諸賢豪及門問道者相踵。皆扣關擊節。徵究大事。靡不心折。又極意悲愍。著戒殺放生文勸世。城內外暨山中。俱設放生池。歲救鱗羽諸生命。不可勝數。萬曆中。慈聖太后遣內侍。賷紫袈裟齋供。請問法要。海內聞師名者。僉曰雲棲古佛云。師陰。修四安樂行。肩荷正法。密行難窺。以念佛三昧。普攝三根。誠永明以後一人。憨山禪師製塔銘云。若非付囑。定是地湧。葢知師者微矣。師甞有繡法華經贊云。四十九年間。開示佛知見。得此一毫端。一切塵中現。人皆用筆墨。爾則針和線。葉葉蓮華生。字字光明遍。心相本無形。即境能轉變。我以筆為舌。今用斯為薦。共結菩提緣。永轉空王殿。又甞有蓮。經疏偈。載雲棲法彙。

  明釋德清

  全椒人。姓蔡氏。九歲。能誦普門品。十二師授法華。三月通誦。二十習禪。刻志參究。遊京師。謁安法師。聽法華唯識。已遊清凉。至北臺憨山。喜其奇秀。因以為號。南還至少林。瞻禮初祖像。於東阿道中。豁然了悟。乃有偈曰。死生晝夜。水流花謝。今日乃知。鼻孔向下。遂詣北臺。居龍門最幽峻處。老屋數椽。時見萬山氷雪。身心灑然。澗水奔騰若雷。一念不生。眾響如寂。師發願刺血泥金。書華嚴經一部。結般若緣。兼酬罔極。時屢感異夢。見慈氏尊在廣博樓閣。為說妙法。又夢入金剛窟。見清凉大師倚大寶牀。開示圓融觀境。自是夙障氷釋。萬曆乙未。以送藏事株及。謫雷州。至金陵。遇達觀禪師。臨岐把臂云。向聞師難。於佛前期誦法華百部。以懺夙愆。余之心。師之舌也師唯唯。後至嶺外。搆禪室於壁壘間。集眾諷課。用報前願。仍講法華一週。至見寶塔品。洞悟佛意。戊午。定居廬山五乳峰法雲寺。倣遠公六時。刻香代漏。專心淨業。師甞以開示悟入。判釋全經。著有法華通義。七卷。

  明金陵大報恩寺釋洪恩

  姓黃。金陵人。十三歲。聽講法華。至三界無安。猶如火宅。豁然而悟。求父出家。與憨山禪師德清。同師無極和尚。遊嵩少。至伏牛結冬而歸。再遊五臺。挺然以法自任。萬曆中。據猊座。講演法華。日遶萬指。單提本文。直探佛意。一雨所霑。三草二木。悉皆蒙潤。聞者嘆未曾有。說法幾三十年。每輟座。即修禪觀。甞於長興山中。結茆習靜。入定二日。林木屋宇。皆為振動。憨公敘師梗槩。為中興法道傳。

  明天台佛隴巖釋真覺

  字百松。崑山人。姓王氏。梵相奇古。夙具靈知。後尋梵典。知世無常。出家受具戒。詣吳興謁月亭法師。預法華講席。至方便品。即便開悟。嘉靖甲子。天台請師講法華。意不欲行。夢緋衣神人告曰。師緣至矣。我當護師行。台俗初習邪教。師奮妙辯。一掃空之。皆知念佛求生西方。自後二十六年。歲無虗席。遠近嚮風。學者尊之曰妙峰法師。所講法華及妙宗鈔。大弘教觀。時人知有性具宗者。皆師德化也。臨終著三自省而逝。師甞修隨自意三昧。每遇病境。止觀逾厲。著有淨土夢譚記。

  明釋真清

  號象先。湘譚羅氏。少投南嶽。依寶林和尚薙染。隨授具戒。日持法華經。兼修苦行。二十五。航海禮普陀。舟中忽有所省。因訪鹽官遺蹟。駐錫覺皇。俄遘疾。恍見關聖授以靈藥曰。汝至人也。請廣玄規以醒末俗。病尋愈。已而南游天台。精修止觀。五載。復入華頂南峰。宋永明大師曾禪定九旬於此。師高其風。廬於舊址。結社。修大小彌陀懺各三年。廣讚台宗。精敷五悔。一夕夢琳宮綺麗。列坐彌陀三聖。師因展拜。見沙彌授一牌。有戒香熏修四字。萬曆丁亥。慈聖太后特賜金紫方袍。降旨褒崇。冢宰五臺陸公光祖。虗芙蓉法席見招。師辭不起。後移居東掖慈雲。即式尊者得道之所。鳴泉在澗。松影參差。師禪定於此。宴如也。後應雲間陸宗伯樹聲請。於本一禪院妙闡法華。癸巳正月坐逝。五日面如生。荼毗有異香氣。遠近至者幾萬餘。

  明天台石城釋性專

  崑山張氏。號守菴。少薙髮遍訪知識。謁妙峰受戒。預聽法華講席。後辭峰往峯頂。行頭陀行。十二時中。惟誦法華。行深禪定。甞於定中見西方寶池。成琉璃色。廣厚無際。以是白峰。峰曰。此觀行初成之相。不生取着。是善境界。若受若說。即入羣邪。師繇是深秘不言。石城有百尺彌勒像。古稱三生佛像也。以僧護僧淑僧祐更三世始竟工。嘉靖間因兵燹。像金剝落。師為新之。又搆石殿與像稱。感佛放光。夜明如旦。甲辰秋。延禪師傳燈講小本彌陀經。有請易彌勒上生經者。師曰。不然。吾聞彌陀與彌勒。一身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余將俾海眾。同悟本性彌陀。即本性彌勒。先遊蓮華淨土。然後預龍華勝會也。丙午仲冬。沐浴更衣。命眾椎鐘誦經。趺坐念佛而化。前數日。大佛泥洹褶中。生靈芝一本。大於拳。色白間紅。柔淨可愛。觀者咸謂師往生淨土之驗。

  明釋傳燈

  姓葉。姑蔑人。少從進賢暎菴禪師削[髟/采]。隋謁百松法師。聞講法華。恍有神會。次聽楞嚴。中夜入室問楞嚴大定之旨。百松瞪目周視。師即契入。松付金雲紫縷袈裟。一生修法華大悲光明彌陀楞嚴等懺。無虗日。自此講聲遐播。馮司成夢楨。陸太宰光祖。施買山貲。因卜居幽溪高明寺。先有山農葉祺。葬親山後。忽夢玄弼真君語云。此聖道場地。異日有肉身菩薩。大作佛事。速遷可免禍。祺不信。俄舉家病困。懼而遄徙。翌日師至。遂於此地立天台祖庭。學侶輻湊。師御高廣車。垂甘露辨。甞著生無生論。明往生淨土義。甲辰。應守菴禪師請。於新昌大佛前登座豎義。闔眾時聞石室中。奏天樂。鏗鏘類絲竹。非人間所有。講畢乃寂。每歲修四三昧。身先率眾。精進勇猛。註楞嚴維摩等經。凡染翰必披戒衲。感鬼神翼衛。前後應講席七十餘期。年七十五。預知時至。手書妙法蓮華經五字。復高唱經題者再。泊然而寂。師號無盡。同時為黃檗禪師深有。號無念。博山禪師大艤。號無異。俱濁界醫王。人天正眼。旹稱三無云。

  明武林西溪釋傳記

  鄞水人。世稱法華和尚。為妙峰高弟。性好獨居。晦迹西溪。隱身龍樹。三十餘載。日誦法華為業。課及九千七百餘部。萬曆丙戌。虞司勛淳熈舉法華三昧懺。師奮志忘疲。力修長期者三。九歷寒暑。每獲瑞應。默而不言。後息禮誦。於西溪道上。肩水負薪。行諸佛事。或曰。和尚猶作此有為功德。師厲聲曰。無為豈在有為外乎。癸丑七月。辭諸弟子。念佛及三千聲。唱妙法華經題者數四。面西合掌而逝。次早頂門猶煖。異香久之方歇。

  明雲棲寺釋廣莫

  字仁安。初遊千松門。執經問難復偕密藏開公。結制大雲。習禪那行。開公勉以還從教入。於是歷諸講席。萬曆乙酉。百松法師講法華於虎林福田寺。丙戌。復於靈峰山寺。講法華玄義。師咸負笈往聽。洞契會三歸一之旨。丁亥。千松老人講首楞嚴於檇李東禪。復馳回預聽。時於能言輩中。老人屈師一指。從是義辨日發。三藏殊文。百家異學。開卷知歸。喟然曰。文字般若。俱從禪那行中流出。顧我器量。不能直截情根。為彼二障所困其。以法華為越生死海之津梁。登涅槃岸之梯磴乎。壬辰。禮雲棲。聞淨土法門。三心圓發。誓躡華臺。偈有受恩俱是法。投足乍如歸之句。著懷淨土詩九章。俱古澹幽折。直契西佛悲願。師志弘大法。甞集誦法華感應一卷行世。

  明釋廣承字

  紹覺。弱冠從大覺受業。深究天台賢首諸宗。機辨風生。聞者傾服。後依翠峰受戒薙髮。雲棲大師見師所著淨土文。呼為義虎。師勤修懺法。證入法華三昧。自是閱諸經典。渙然氷釋。為眾講解。歷年不怠。後無疾化去。黃海岸端伯銘其塔。

  明江陰釋僧復

  道德高重。萬曆末。常寫法華經。積歲乃成。寫完。擲筆池中。時方臘月凝寒。忽有蓮華一朵。自冰中吐出。亭亭直上。師遂自號冰蓮道人。夏孝廉樹芳師事之。親炙其異。

  明釋性天

  號朗然。吳淞人。出家普陀。泰昌庚申。雲間周東淵往南海禮大士。請師誦法華薦母。師為誦于韋天前回向。周有牛甚力。自是忽斃。未幾。附婦體呼其子曰。向以口業重故為牛。今得法華經功德。已脫牛苦。再求朗師禮懺。便可託生。師因為禮懺。施燄口食。是夜。周恍惚見母謝曰。賴禮懺力。已託生東隣矣。翊晨。向師述夢。適東鄰鄭氏。誕一子。相顧驚愕。問何時曰。爾家道場纔完耳。師曾刺血書法華經。書畢。六萬餘言。瀾翻如夙習。所居靜室。泥壁皆具蓮華葉梗諸相。禮普陀者。莫不隨喜。合爪讚歎。

  明北京刑部街之鷲峰寺。供養古旃檀佛像之所也。神廟末年。住持僧濟舟。生平質實。奉佛欽肅。但於酒戒未嚴。一日有人着兩截衣者。來告曰。我地府無常也。某老嫗以生前無一善。滯地獄不得脫。每月朔望。曾到寺禮佛。携果物供養老師。以此因緣。望為渠諷法華經一部。即得託生。舟疑而未信曰。汝既是鬼。難得到佛地。盍瞻禮焉。鬼云。有都城隍在內。不敢入。舟因思是日五更。有人欲作善事。立城隍位於殿側。其言殆不誣也。隨於七月十五日。在佛前跪諷法華經。至第五卷。天暑渴甚。覓茶不得。見桌上一酒壺。搖之尚有存者。遂吸冷酒一口。仍跪佛前完經。次日。無常復來云。老嫗承師誦經。完四卷。滿陰司皆射金光。正將離獄托生。忽一陣酒氣。衝入冥府。自五卷至七卷皆然。故仍不得力。舟聞之。毛骨竦立。發至誠願。為之補誦。由此嚴持酒戒。永不敢犯。唐公時甞刻其事於本寺嚴淨道場之碑陰。又昔有高僧。跪誦法華三十年。忽見一青衣童子謂曰。師誦法華甚久。但每度洗手。蘸水而已。不如法淨洗。穢觸法寶。且當受罪。僧悚然曰。得何罪報。童子曰。當墮糞蛆。言訖不見。僧大恐。後乃淨洗如法。按洗滌法。先用土灰。後用澡豆(即肥皂)擦抹。洗手有淨手呪。洗身有淨身呪。各念七遍。不念呪。雖洗盡四大海水。亦不得淨。淨手呪云。唵。主迦剌耶莎訶。洗身呪云。唵。賀曩密栗帝莎訶

  明釋行仁

  字指一。河南光山張氏。弱冠讀書白鹿洞。遇異僧戒曰。子有大難。能持大悲聖號可解。師矢心受持。崇禎辛巳。獻宼破縣。屠戮及師。刃忽自斷。賊異之。得不死。遂決志薙髮。甲申抵金陵。從千華昧和尚受具戒已。見戎馬充斥。乃沿流東下。至崑山。於淨室講梵網金剛楞嚴等經。緇素皈仰。戊子春。徐氏捨西郊別業。延師居之。庚寅春。講演法華。辨慧雲興。聽眾日盈萬指。有白鶴自空而下。旋繞法筵數匝。聽畢戛然長鳴去。乃命菴曰法雨。辛卯。崑邑大饑。主施粥事。心力俱殫。遂得疾。壬辰正月二日。端坐說偈而化。

  明嘉靖間。報恩寺住持僧永寧。號西林。蓄一馬。每自寺騎赴禮部。上馬時。默誦法華經。至禮部門下馬。恰宗一卷。率以為常。本寺對門有孕婦。夜夢此馬入室。遂生一男。天明。向寺訪之。馬死正其時也。其家後即以子為西林徒。極愚蠢。授之書。一字不易識。唯口傳法華一卷。便能熟誦信為馬聞經得度矣。出金陵瑣事。又當湖有僧誦法華經。一蝦蟇聞經聲。忽作昂首拳跽狀者移時。少頃若禪坐。撼之已息斷矣。唐修雅法師曰。佛之意兮祖之髓。吾之心兮經之旨。合目冥心子細聽。醍醐滴入焦膓裏。若是蟲豈非醉醍醐而熟睡者耶。見達觀語錄

  明釋明勳

  徽人原名胡文柱。天啟時。為中書舍人。以不從魏璫書經命褫官至丙戌。忽患人面瘡。痛不可忍。辛卯冬。暈絕。恍惚聽瘡作人言曰。予梁時盧昭容也。在雒陽宮中。遭賊戕命。今已六百餘年。尚滯鬼籍。而君即當日戕予者。今既轉身為男子。當書法華等經以自救救予。文柱哀祈住痛即書。時居儀真。立具紙筆。書法華華嚴金剛楞嚴等經及水懺。每書時。痛輒止。停筆復痛。踰年書經完。患遂愈。丁酉夏。遇堆山於德慶。詳述斯事。但未辨為蕭梁。為朱梁。李太史明睿。王子猷定。諸人題跋。亦皆不及審定。堆山曰。此朱梁也。蕭梁時。雒陽屬魏。且昭容亦唐宮人位號。乃擁護昭宗而被害者。君非朱友珪。即氏叔琮耳。遂訂而題其冊。見薛公宷。今堆山道者米筆記。按堆山考據最悉。但如此。則梁昭容。應作唐昭容。或胡君憒絕中。唐梁聲近而訛。未可知也。周石續志。

  明蘇州寶林寺。相傳有十三歲童子至寺。云。欲得淨室寫經。寺僧以別房居之。索紙筆書法華經。以半幅高麗繭紙。畵作七級浮圖。一級一卷。紙長四尺許。廣可尺半。而經文六萬餘言具焉。數日便了。留寺中。童子不知所之。里人陳文綱。親見此塔。字如蔴大。緻密分明。其下左方題云。行童海王師光寫。今歸蕩口華氏

  明龍得孚

  為四明郡丞。廉直好道。時普陀有兩住持。一曰大智。戒律精嚴。道俗皈仰。一曰真表。雖領叢林。性悍破戒。萬曆壬午。丞奉監司命。委鞫真表。以小過撻沙彌事。到山處分。命取蓮華經一部火之。令眾僧悉跨其上。誓無再犯。己至後殿禮拜。覺兩髀病輭不可動。體發奇熱。疾遂委頓昏憒中。恍惚聞傳旨云。奉道燬道。尤當重譴。姑以愛民故。罰作三石牛嗇官。丞念此必冥官之號。如是死矣。且入惡趣。某不知燬經之罪。其大乃爾。自今而後。願齋戒終身。急免官入道自贖。大智師亦為祈哀誦經禮懺。定中見一鐵圍城。城中裸尸纍纍。丞亦在中。獨不裸。師至心懺摩。忽見空中下白光一道。若有人掖出之而甦。丞見沙門雲擁。問何故燬經。犯此大戒。丞曰。知罪矣。願以百償一。先捐俸齋萬僧。眾沙門乃隱。其夕丞家僮於昏黑中。見兩玉女雙髽髻。手携幢葢。拂牀而過。[圭/石]然有聲。幢脚拂僮面。僮驚起大呼。丞病良已。是時不食不瞬十日矣。屠儀部隆。目擊為之記。

  明海鹽朱元正

  為諸生時。講孔孟之學。端方不苟。六十後。深入禪悅。於宅後敝屋三楹閉關。不與家事。門上題譬如我已死了六字。每日功課。午前諷法華經一卷。午後靜坐。庚申四月。唐宜之同其門人陳則梁訪之。先生謂則梁曰。宜之向曾與汝書。勸子舍利西泰之學。而學佛。此是好話。可切切聽之。既而則梁曰。老師年高。盍少開酒禁。先生曰。子意謂衰年。當藉數盃。以調氣養血耶。不知我之生死。已畫得斷。何復言此。先生說畫得斷時。因以手在几上畫一畫。葢已了生死矣。見者咸凜然起敬。七月。無疾。忽謂子曰。吾在此無事。可行矣。子問何處去。曰。西方去。子及孫固留。許之。至臘月朔。示疾不食。家人倉皇治後事。先生曰。勿忙。此臘八夜半事也。及期。端坐欲逝。又曰。我一生秋毫不負人。今冬。舍後木匠。為我脩後門一片地。葢望我元旦會客。地平。便老人行步也。其雅意尚未報。取紙作一詩謝之。中一字錯寫。又以筆塗改。從容坐定而逝。時方鷄鳴。先生預誡家人。臨行時。勿令婦女來。過二三時方可來。來亦勿哭。比天明。眷屬方至舉哀。先生復醒。開眼而不開口。但搖頭令女人去。去盡仍瞑目逝。爾時來去自由如此。見妙意菴己求書。

  明王立轂

  字伯無。台州人。幼從父大中丞士性。遊雞足山。入一石壁中。見迦葉語曰。汝從何處來。王瞿然一驚。迦葉曰。汝墮火宅中。行慈忍戒。他日勇退急流。橋下前身猶在。須臾壁合如故。王自此堅持殺戒。萬曆丙午。領鄉薦。夢父有十年五死。及植德禳災之諭。乃於嘉禾三寶前。誓奉長齋。於天台受殺盜淫妄四戒。後為新淦縣令。戊午入覲。舟次荻港。夜為冥府所攝。主者厲聲叱曰。爾陽數丙辰八月當盡。延至今者。齋戒力也。奈何棄之。王叩謝曰。居官勢不得不爾。主者曰。固然。奈算盡何。命驅入獄。一左側宰官請曰。試取破戒後事稽之。少頃。羿兩簏至。背令淦文卷。并一揭一柬。平日所戲書方寸之紙俱在焉。各有氣上騰。青黑赤白不一色。主者令分檢之。先檢黑與青成聚。次檢白聚成。青者漸縮。又檢赤聚。青者隱。黑者縮小如杯許。而赤氣熾然獨盛。王睨之。見所刻金剛經。及好生編。社倉卷皆在。主者曰。是知植德。尚有生理。損五官。全其軀命可也。乃令抉其目。便昏暗無所見。覺有人促之行。一趺而寤。張目見燈火如刺。了不可開。醫進明目藥。其夜似有人復以釘釘目。痛楚滋甚。遂却醫藥。決意乞休歸里。棄家修淨業。誓持法華千部。及日誦金剛梵網經。以祈冥祐。庚申七月。禮懺幽溪。夕夢大士以楊枝灑甘露點其睛。晨起。豁然見物。兩目復明。後歷遊雲棲博山之門。再生又十二年。號壁如大師。有回生自記。

  明蘇州尤弘遠

  與隣一女奴相悅私訂終身。娶為妾。妻妬虐之。為呪詛法。令速死。未幾。妾果卒。歲餘。妻亦久病。呼里嫗相伴。夜見妾紅裳綠衫。冉冉至前。指妻誶曰。我命未合死。爾以呪詛。使我夭歿。今已訴嶽司追汝矣。言訖不見。次晚妻果絕。遠心念妾冤。而妻平日所許誓願。及文書類甚多。必為己累。乃日持誦玉皇經。凡數百部。又禱於所事真武。卜玄妙觀沈道士。建水陸道場以謝前過。後遠病中。見隷卒攝去。至一闕。扁曰嶽府。王坐殿上。叱問妻訴遠同呪詛事。遠叩辯非己過。王呼左右押遠妻妾前証。妻辭屈。王曰。爾雖不知情。然此婦呪呾文案甚多。如何破除。遠未答。案前一判白王曰。高真處已有文書準過矣。王令檢文卷覽之。授遠。遠惶懼不暇細讀。但見朱字數行在紙尾。王曰。文移鄷都。當云呈。今云咨誤也。俄有二甲冑神將見庭中。一關聖。一心將王靈官。靈官顧王曰。此小失不足問。王頷之。靈官以足蹴遠足曰。去。遂得出。路數折。仍入一司。有六僧坐其中。呼遠詰問。主者言。且還。當入五瘟司去。遠具言高真赧罪之故。僧曰。汝知奉道而忘佛。即此間利害亦非細。今既得生還。宜急延年高有德僧六人。誦法華經六部。方可消滅罪愆也。命放出。遠乃甦。踰日即請僧誦經如數。迄今每月朔。常持念經懺。雖極冗不廢。

  明葛琬

  字石平。崑山人。投誠學道。掩戶蒐討竺墳。長年不倦。尤皈心法華。用為日課。念流光逝電。妙法難聞。欲報佛恩。弘經為要。因取先賢古德事。自晉宋迄元明。輯感通錄四卷。卷末各系以論。荏苒數載未竟。辛卯秋。以衰疲抱疴匝歲。至壬辰冬。連夕頻感異夢。見神人趣鐫是編。乃竭力鳩工。書告成。病尋愈。

  明吳門陳濟生

  字皇士。文莊公之長子。素力行善事。凡古今嘉言懿行。無不手自輯錄。幾至充棟。尤好內典。每結蓮社。持誦法華。久而不怠。忽夜夢一老者。風神古異。手持金字法華經。及因果事跡相授。陳子踴躍。拜而納之。天明。鹿城葛氏所刻法華感通錄。果載至陳子遠耀堂流通。又一友以泥金法華經全部來質。同日事也。未幾復於途次。見新安李正卿所書泥金法華搭。并購歸供養。以成合璧。莊嚴妙勝。觀者嘆為希有。始信幽誠所感。佛事因緣。不可思議如是。陳子所著。有共知錄。同善會全錄。及香林廣書等編行世。

  明譚工部貞默母

  嚴太夫人。持家教子。俱有法度。雖夫貴子貴。而布衣蔬食。篤信佛法。尤崇重法華及金剛經。晨夕禮誦。晚歲加持華嚴。日一卷。又能為子婦講解大義。崇禎壬申。示疾。起沐浴更衣禮佛曰。我一生敬佛。果有佛緣。當令遺體不穢。因跏趺合掌而逝。時值暑月七日。顏色含笑如生。香氣時拂。喪次無一飛蠅。見者莫不歎異。

  法華持驗紀卷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