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第一篇:新经济:一个新的时代
第一章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
第二章 美国:新经济的发祥地(1)
第二篇:新经济透视
第二章 美国:新经济的发祥地(2)
第三章 高科技:新经济的动力之源(1)
第三章 高科技:新经济的动力之源(2)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柱(1)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柱(2)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1)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2)
第六章 创造型人才:新经济的基石
第三篇:新经济的运行规则
第七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
第八章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规则
第九章 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组合规则
第四篇:新经济对旧经济的改造
第十章 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第十一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经营方式(1)
第十一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经营方式(2)
·关于本书
第一章 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
新世纪的世界是如此的令人心旷神怡,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是一幅幅日新月异的画卷。高科技的发展正引起世界巨大的变革。今天,无论在美国、西欧、日本、东南亚,还是在中国,人们都在谈论着一个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新经济"--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或经济模式已初见端倪。
新经济似乎是一个魔方,它神奇般地创造着巨额的财富,也改变着世界的财富分配规则,使世界财富重新洗牌;新经济还在制造着新的经济英雄,甚至使"一夜暴富"成为现实。
一、新经典源于美国,席卷全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二次大战后罕见的持续性的高速度增长。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1年4月份以来,经济增长幅度达到了4%,而失业率却从6%降到了4%,通胀率也在不断下降。如果食品和能源不计在内的话,美国1999年的消费品通胀率只有1.9%,增幅为34年来的最小伍。这种经济现象就被人们表述为"新经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底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目前这种"新经济",其主要动力是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
美国的"新经济"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经济持续增长
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至今,美国经济已持续增长了120多个月,远远超出战后美国经济平均连续增长50个月的期限,成为战后美国第3个最长的经济增长期人自美国经济率先走出90年代初期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以来,美国经济的年均增长率超过日本、德国等主要竞争对手,从而扭转了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七八十年代落后于日本、德国的局面,使美国在全球经济的实力相对有所回升。
(2)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失业率稳步下降
伴随着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以裁员为其主要内容之一的"企业重组",美国结构性失业日益突出,就业形势急剧恶化。美国失业率在1991年上升到6.7%,1992年就业形势仍继续恶化,全年失业率高达7.4%,失业人数多达900多万人。从1993年开始,美国就业状况开始改善,失业率稳步下降,1998年12月降到了4.3%,这是美国30年来的最低水平。
(3)物价增幅保持在较低水平,政府过去长期面临的通货膨胀压力得以消除
消费物价指数从1992年降至3O后,至今未见反弹,1998年仅为1%。国内生产总值的紧缩价格指数从1990年的4.3%逐步降至1993年以来的2%,1997年第4季度,该指数仅增长了1.5%,全年则为1.8%,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点。
(4)出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近10年来,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高和劳动力成本优势增强了美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1991一1994年间,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共增长了近12个百分点,超过了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增幅。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90年代却增长缓慢,结果,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从而使美国得以在90年代初期相继在半导体和小汽车等领域重新夺回世界第一的位置。
(5)联邦财政赤字逐年减少
由于克林顿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增税减支政策,美国联邦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2892亿美元逐步减少到1996年的1168亿美元,联邦财政赤字占国民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由1992年的4.93%下降到1996年的3%以下。1997年美国实际联邦财政赤字仅为226亿美元。1998年2月,美国国会最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财政预算平衡方案,力争到1999年消除联邦财政赤字,而实际上,美国联邦政府在1998年度就已实现了728亿美元的财政盈余。
不仅美国如此,西欧经济也呈现出类似的迹象。长期以来,增长停滞、劳动力使用受限以及难以操纵的政府预算一直困扰着欧洲。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这里开始展现经济活力。多年的经济发展停滞之后,由11国组成的欧元区的增长率1999年超过3%。失业曾是困扰着欧洲大陆的一大社会问题,如今其失业率也降至10%以下。欧元区第二大经济体法国,其私营部门创造的就业机会也达到30年来的最佳水平。从赫尔辛基到里斯本,各地的公司都在新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力投资。
因此,设在法兰克福的高盛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托马斯·迈尔断定:'毫无疑问,新经济正在欧元区形成。"他说,知识主导型企业快速增长、电信等市场全面取消管制就明确地表明了这一点。"它应该像美国那样提高资本和劳动生产力。"他补充说,"关键是,新经济能否在欧洲站稳脚跟,增长是否有足够后劲,像美国那样引发投资热潮。"巴黎的咨询专家圣艾蒂安估计,如果形成投资热,新经济将迅速壮大,并将取而代之"旧世界",欧洲有希望迎来新的繁荣年代。
"新经济"在亚洲也露出曙光。虽然两三年前,东亚与东南亚各国与地区普遍地爆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现在已经从危机中摆脱了出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无不对新经济充满了乐观的希冀。在两年多的危机之后,大公司的经理人和决策者们都急切地期待着信息技术的扩展、因特网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商务行为能带来巨大的回报。许多董事会上最令人激动的话题就是集个人电脑、智能电话和电子商务为一体的三合一及其对本地区的生产力和消费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没有人会认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能在一夜之间脱胎换骨,但是,亚洲也享有后来者的优势,那就是只需从美国引进那证明行之有效的新经济模式,从而大大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之,新经济源于美国,但新经济的浪潮已经席卷着全球。
二、新经济究竟是什么
仿佛春潮一般,在对世纪的第一个春天到来之时,几乎全世界的经济界人士和企业共同把目光投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被如此多的人们关注与研究,本身就已证明了新经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新经济到底是什么?它是否像潮水一般惊涛骇浪地涌来,又悄无声息地撤去?它是否如泡沫一样,刹那时充斥视野,转瞬间又灰飞烟灭?新经济的出现说明着什么?意味着什么?揭示着什么?人们在探讨、在猜测、在寻找答案。
1.新经济的内涵与实质
关于新经济内涵与实质的探讨,目前是众说纷纭,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最早宣传"新经济"思想的美国《商业周刊》,在界定这个名词时说:"'新经济'并不意味着通货膨胀已经死亡了,也不意味着我们将不会有另一次衰退,或经济周期业已消灭;更不意味着股票市场必将摆脱自我调整而永远上升,就像(神话中所说的)豆梗将直上云天。自然,它也不意味着亚洲金融风波不会影响美国","谈'新经济'时我们的意思是指这几年已经出现的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经济的全球化,第二种趋势是信息技术革命。"
关于"新经济"的涵义,目前有很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地诠释"新经济"关键在于要抓住美国经济正在从传统经济--工业经济向一种新型经济--知识经济转变之中。因为,当前经济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和转型。因而与传统经济相联系的经济现象、经济特征、经济概念和经济理论必然发生变化。美国的"新经济"已经开始表现出知识经济的典型特征,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巨大贡献和发展上的可持续性。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新经济",实质上就是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新型经济。这种新型经济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
也有的学者认为,美国"新经济"的涵义有待深入探讨,首先,"新经济"既然是依托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形成的,那么,这是现阶段美国独有的一种经济现象,还是发达国家都会逐渐形成的国际经济现象呢?其次,美国的"新经济"是在一段时间内存在的现象,还是长期稳定存在的现象?一旦发生经济增长滞缓,通货膨胀加剧或失业率大幅上升,"新经济"是否会随之消失?再次,就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开放程度来说,英国、法国都不亚于美国,为什么美国的失业率较低,而英国、法国失业率较高呢?为什么美国形成了"新经济",而英国、法国没有形成"新经济"呢?以上这些问题如不在理论上解释清楚,"新经济"的真正内涵还是难以揭示的。
还有一些经济学家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新经济"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美国经济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变化是由暂时因素促成的,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动力性的变化,经济周期仍会反复出现。
曾两次参加世界经济论坛年会,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就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以创新为核心,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樊纲则认为:"新经济"事实上被人们在不同的场合赋予着不同的涵义。最初,新经济是用来指美国经济在近几年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在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基础上长期高增长、低通胀、低失业;这使传统上描述失业与通胀反向相关关系的所谓"菲利浦斯曲线"不再适用(因此是"新"经济)。但是后来,随着"网络股"的飙升,国内外的许多人正在许多场合把以信息、网络业为代表的所谓"新科技产业"或"科技板块"称为"新经济",而把其他所谓的"传统产业"称为"旧经济"。
综合以上各家所言,我们可以达成这样的共识:所谓新经济,主要是以美国经济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经济为基础所产生的概念,即那种持续高增长、低通胀、科技进步快、经济效率高、全球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状态。
新经济虽然是以美国近十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为基础而引申出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但其赖以依存和发展的两块基石: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全球信息化以及导致各国的经济边界日益弱化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其作用及影响早已远远超出了美国的国界,因此,新经济已并非是美国经济的专利,其深远影响及发展趋势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主流形态和运行模式。
新经济之所以"新",源于推动其产生与发展的原动力--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全新的革命意义。同以往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不同,信息技术革命改变的不是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虽然其影响所及必然导致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但它是通过改变人类信息的传输、储存方式来实现的。长久以来,在低下的劳动生产力的掩饰下,信息的不充分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的制约作用被忽略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数次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信息瓶颈也逐渐拓展扩宽,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以超前的眼光,最先将信息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作为与物质和意识并列的世界构成的第三要素,这从哲学的高度证实了,信息技术革命所具有的深远而重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是人类信息的传输与储存方式的革命,也对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组织方式提出了创新的要求,电子商务、信息高速公路,这些信息时代的产物,正在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今天,信息时代刚刚来临,信息技术革命对人类的影响也才刚刚露出端倪,新经济刚刚露出曙光。一个更新、更美、更快的信息世界不久的将来必会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新经济的实质,就是信息化与全球化,新经济的核心是高科技创新及由此带动的一系列其它领域的创新。促成新经济出现的现实环境是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革命的推进,新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新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史中前所未有的科技型、创新型经济。
2.怎样识别新经济:新经济的特征
在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下形成的新经济,与传统经济比较起来,具有许多鲜明的特征:
(1)经济稳步、温和、适应地增长
新经济到来以前,美国经济长期依照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所描述的模式和规律增长,即充分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此消彼涨互相替代。这曾长期困扰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新经济开始后,这一滞胀状态正逐步消失。以新经济的代表美国而言,从1991年初至今,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1992一1995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为2.8%,1997年以来经济正以近6%的速度增长,这是10年来的最高水平,继续在前方发达国家中保持领先地位。随着经济的增长,美国的失业率已降至公认的"充分就业"水平以下。自1992年以来,失业率逐年下降,
1996年初降至5.8%,而目前已降至5%以下。据美国劳工部报告,1997年11月份失业率降至4.6%。这一水平已低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的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加剧的最低失业率5.5%一5.75%。1991年3月到1995年,以消费物价增长幅度表示的通货膨胀率为11.9%,年平均为2.98%,1996年初降为2.6%,1997年以来又降至2.2%。1997年第三季度,按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指数衡量的通货膨胀率仅为1.4%。利率水平小幅波动,相对稳定。1997年上半年,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4%。至此,美国彻底摆脱了滞胀状态,国家经济的发展呈现出稳步增长的繁荣景象。这种既无生产停滞,又无严重的通货膨胀一稳三低(经济稳步增长、低失业率、低通胀率、低利率)的经济现象一般被确认为是新经济的明显特征。
(2)高科技与技术创新加速推动了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朴实的真理在新经济时代得到了充分的印证,技术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并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对经济发展起到强有力的促进作用。
据美国政府专利局公布,到1999年12月,美国历史以来的发明专利已达600万个。其中第一个100万发明专利足足花了85年时间,而发明专利从500万增加到600万个,仅仅花了8年时间。近几年,发明专利增加最多的是电脑、通信和生物技术领域。1999年,获得了美国第600万个发明专利权的三康公司,3年前发明专利只有30项;但1999年已增加到426项。
与此同时,科技发明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1990年美国公司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新产品的时间需要35.5个月,至1995年只需23个月。1990年,一辆汽车从概念设计到投产需要6年时间,现在只需两年。20世纪70年代,美国公司多个产品中只有20%是新产品,到周世纪80年代这一比例已上升至三分之一。近几年,新产品的比例更高。
技术进步使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在1998年10月的一次谈话中认为,当前,美国技术创新浪潮的重要特点是信息技术发挥了巨大作用。其表现是充分的数据大大减少了生产每一单位产值所需的时间,同时推动了新产品的大量增加,新产品的生产又吸响了多余的劳动力,其结果是过去5年内提高了就业率,使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大加快。1980一1990年,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幅为106%,1990一1998年提高到2%。近两年,随着科技突飞猛进,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进一步加快,1998年第三季度,劳动生产率高达49%,为7年来增幅最大的一个季度。
(3)信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传统产业结构及服务业面临着彻底的改造
美国电子协会与纳斯达克股票公司在1998年共同发表题为《电脑空间、国家:高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重要作用》的研究报告。报告根据商务部发表的产业发展状况,将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系统统称为信息产业。随着通信系统向数字化过渡,这三个领域已结为一体。从1990年到1996年,美国信息产业产值上升到8660亿美元,增长57%,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2%,已超过基建、食品和汽车制造业,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信息产业在美国经济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同期内雇佣员1426万人,增加7.2%。
信息技术革命带来的信息化浪潮不仅使信息产业迅速地成长、壮大,也对传统产业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主要表现为:以物质和能源为基础的传统经济转向以信息和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变化趋势,加快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成为推动当代世界产业结构朝着现代化、高级化方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美国,传统工业是指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和之后发展与成长起来的工业。这些工业部门包括:最早发展起来的纺织、冶金和采矿业,以及稍后发展起来的钢铁、煤炭、机械制造、化工、能源、汽车制造、造船、铁路运输等部门。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与传统的技术革命相比具有更深刻的内容、更广泛的影响。当前,美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转折是:传统工业在衰退,但还具有很大规模;信息技术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尚未取代传统工业的地位。美国传统产业就是在这样形势下,进行着"脱胎换骨"的改造。这种改造表现在:
首先,就生产手段而言,是要达到机器的智能化、自动化,从而使机器辅助、延长或部分取代人的信息功能。
其次,就改造生产手段的技术方式而言,是将物质生产过程视为获取、存贮、处理、传输、控制信息的流动过程,从而在人机、机机以及机器与劳动对象之间,以数字化作为共同的语言桥梁,建立起自动化系统。人作为控制中心,游离于直接劳动过程之外。
最后,生产手段的根本性变化,促使适应这种高效、快速物质生产过程的组织形式应运而生。这种组织形式必须适应信息流动,而不只是物体的置放、位移、人员的层层分工、工序工位的有效安排等管理要素的重新组合。管理部门主要关注的对象是信息、知识和人才,而不是原料、设备和普通劳动力。
(4)竞争日起全球化
信息技术革命消除了信息瓶颈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国际互联网使企业可以迅速跨越国界传递信息,使企业跨国经营的信息与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同时电子商务在对传统的交易方式进行彻底改造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企业跨国经营的交易成本。这使得企业跨国经济日趋普遍。全球范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与此相伴,公司兼并成为一种全球化的浪潮。管理成本的降低为公司规模的扩张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日趋激烈的竞争也迫使企业通过规模效益来降低成本以获得竞争优势,在这两者的推动之下,新一轮兼并浪潮正席卷全球。如在美国,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了第五次企业兼并浪潮。1988年企业并购资金达353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记录。这个记录维持了6年,随着美国经济在1992年开始走出低谷,1993年美国企业再度掀起了兼并风潮,1994年企业并购资金在3419亿美元。接着1995年达5188亿美元,一举突破了历史记录。到1996年超级兼并愈演愈烈,并购10150起,大大超过了1993年的6307起,其中资金超过30亿美元的兼并,全年涉及兼并金额总计6588亿美元,比1993年增加了一倍,并再次刷新了美国企业兼并记录。1997年前5个月,美国企业已宣布的并购金额达2920亿美元,超过了1996年上半年的水平。
(5)与传统经济相比,新经济呈非线性增长趋势
传统经济学将经济增长视为是投入增加和技术进步的结果,并认为生产要素的投入基本遵循规模报酬不变的规律,任何难以解释的经济增长原因都被贴上"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标签(即"索洛余值"),它包括:规模经济、效率改善及知识进展等项目。而"新经济论"则认为美国经济近年来的良好表现主要得益于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标准化及网络经济。在信息经济时代,投入具有"溢出效应"和规模报酬递增的特点,比如互联网、传真机以及软件程序等IT产品,其价值会随着相关的其他投入和兼容设备的使用而上升,并且信息资源的共享不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因此,信息产业不遵循边际报酬递减规律,这被视为"新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与此同时"数字化地球"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数字经济"使得生产与价格形成机制同传统的工业经济截然不同,它使得传统经济增长模型(比如新古典增长模型、剑桥模型)所描述的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的线性关系消失了,"新经济论"认为,美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新经济论"支持者Koelyl(1997)指出:"回望硅谷的形成和微软的成长历程,我们没有发现一条线性增长轨迹。"3.新经济的动力之源:高科技的发展
新经济的出现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发展,它促进了信息产业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高科技的概念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现代高科技从技术的结构看,高科技是尖端技术,其主要原理建立于人类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技术,这一点区别于传统技术,传统技术是经验的积累。从时间上看,高科技是新技术,是以最新成就为基础的技术。从与科学的关系来看,高科技是基于科学的发现而产生的技术,即高科技是SCence一based技术。因此,高科技是一种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最新尖端技术。还需要强调一点,新技术不一定是高科技,新技术仅仅代表了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相对新颖的技术形态,而不是技术内涵的革命。
与普通技术相比,高科技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高效益。高科技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智力。高科技具有创造性、突破性,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和知识含量。
--高投入。要创造高科技必须有大量的投入,据估计一个典型的比特动态随机存贮芯片生产线购置成本是10亿美元。
--高竞争。高科技有很强的时效性,谁在时间上抢先一步,谁在质量上棋高一着,谁就在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高风险。高科技的研究与开发是开创性的工作,不一定都会取得成功。高风险还在于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失败就意味着破产。
--高渗透性。从总体上来说,高科技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散性。因而,高科技往往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技术。
--高融合。高科技的高融合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高科技研究与科学研究融合为一体,相互促进;二是技术之间融合协调趋势加强,不同技术之间相互渗透,并突破原有界限而形成新的技术,或不同的技术之间相互集成而产生新的技术。例如,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相互缠绕在一起以致不能把它们分离开来,它们两者的结合形成了信息技术基础并把我们带进了信息时代。
国际公认的高科技一般包括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技术等6个领域。
高科技作用于人类社会的最重要方式就是其产业化,目前高科技产业化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的最明显的特征之一。
高科技产业化是在高新技术的基础上形成新产业的过程。因此,高科技产业是在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它是把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建立在坚实的高新技术基础上。高新科技产业主要包括以下几大产业:
-光电子信息产业,如光、电、声、磁物理性质的综合利用,全息图像处理等的研究与开发;
-生物工程产业,如微生物、酶、细胞、基因四大工程,如动植物、药物、疫苗、生物计算机等的研究和开发;
-软件产业,如数据库、信息库、知识库等的建立,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的研究和开发;
-生物医药产业,如与新材料相结合,有效替换和重建的各种人工脏器及各种诊断仪器的研究、开发和生产;
-超导体产业,如超导电机、超导输电、超导输能、超导电子器件、超导计算机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
-太阳能产业,研制各种太阳能跟踪、捕获、转换、存储等装置;
-空间产业,包括提供卫星发射载荷、太空旅行,空间商业服务,在地球外进行生产和实验外星球上采掘资源等的研制与利用;
-海洋产业,包括南极的开发,海水的处理和利用,深海采矿,建立海底城市的研究与开发;
-智能机械产业,它使我们在体力、智能方面得到彻底解放。
以上9大产业又可以交叉渗透,形成综合性高科技产业。
一般而言,新兴的高科技产业较之传统产业,其经济效益要高出很多。几乎所有国家高科技发展都可以证明,高科技产业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的发展。4.新经济的核心在于创新
创新在新经济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是新经济的核心和实质所在。在新经济时代,创新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人类智力发展到今天,生产变为自然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人则作为自然力相互作用的协调者,用智力控制自然。当物质创造力越来越大时,对精神创造力需求也就显得更加重要。新经济时代对人的创新能力的要求,是人类物质生产能力高度发展之时,要求精神创造力与物质创造力平衡发展的客观表现。
新经济体系内最重要的规律,首先是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不论是网络化、信息化,还是数字化、知识化,都和技术创新息息相关。
适应性是新经济的第二大规律。它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的不断创新,以及生产率提速所带来的变革。在新经济领域,任何企业、任何规律如果缺乏灵活性,不尽最大的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就会面临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因此,在新经济时代,也要求企业在组织和管理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
惟有创新,才能生存,这是新经济时代铁的定律。
何为创新?
许多人认为发明就是创新,也有人把创新与研究开发和科学发现视为同义语。创新到底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现代意义上的创新概念包括下列五种情况:第一,创造新的产品;第二,采用新的生产方法;第三,开辟新的市场;第四,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给来源;第五,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
新经济时代的创新具有如下特征:
(l)创新的不确定性
任何创新都具有不确定性,创新的程度越高,不确定性就越大。创新的实现与扩散过程,也就是创新不确定性逐步消除的过程。创新的不确定性有三种类型:
①市场不确定性。创新的市场不确定性,主要是不易把握市场需要的基本特征,以及如何将这些特征融入创新过程之中。这有可能是当出现根本性创新时,找不到市场方向。市场不确定性的来源,还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将潜在的需要融入创新产品的设计中去,以及未来产品如何变化以反映用户的需求。市场的不确定性还包括:当一种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时,是否能向用户提供更多的服务,用户是否接受,如何让用户尽快地接受,以及如何使创新向其它领域扩展等。当存在创新竞争者时,市场的不确定性还指创新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战胜对手。这主要是指那些重大创新。相对说来,源于市场需要或生产需要的小的创新,其市场不确定性小得多。
②技术不确定性。技术不确定性主要是如何用技术语言来表达市场需要的特征,从产品原型到工程化与规模生产,每一步都是一个相当大的跨越。新技术与现行技术系统之间的不一致性也是一个重要的不确定性来源。技术不确定性还包括设计是否优越、技术上能否超过已有产品中工艺、制造成本能否达到商业化的要求,以及进一步改进的潜力如何等。
③战略不确定性。战略不确定性主要是针对重大技术创新和重点投资项目而言。它指一种技术创新出现使已有投资与技能过时的不确定性,即难以判断它对创新竞争基础和性质的影响程度,以及面临新技术潜在的重大变化时企业如何进行组织适应与投资决策。
(2)创新的保护性与破坏性
不同创新对企业的影响范围、程度和性质有所不同。两个极端的情况是:破坏性的和保护性的。具有保护性的创新,会提高企业现有能力、技能的价值和可应用性。虽然所有的技术创新都会引起某种变化,但这些变化不一定非是破坏性的。
在破坏性的一端,创新的效果完全相反。这类创新不是提高和加强企业现在的能力,而是使企业现在的技能和资产遭到毁坏和破坏。新的产品或工艺技术会使企业现有的资源、技能和知识只能低劣地满足市场需要,或者根本无法满足其要求,从而降低了现有能力的价值,在极端情况下,会使其完全过时。这类变化正是熊彼特创新理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核心。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破坏"是新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它对竞争的影响是通过重铸竞争优势的实现基础而实现的。有的"创造性破坏"影响如此深远、广泛,以致它们常常能创造出一个新的产业或者破坏一个现有的产业,如半导体产业的成长及其对电真空管产业的破坏性作用。
(3)创新的受批制性
创新活动常常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排斥、抵制。习惯于原有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人们往往不欢迎任何改动和变革。
除以上特征之处,偶然性与机遇性也常常是新经济时代中创新所表现的特点之一。
作为新经济时代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一个从市场到企业,从科技到产品,从管理到营销等全方位的整体概念。作为区别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创新其实质内容包括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
第一,技术创新是新经济的内核。技术创新涉及的内容是与新产品制造、新工艺过程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及其它商业活动。技术创新是指将一种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引入市场。
第二,管理创新是新经济的保障。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企业管理创新是具有如下特征:全员性、全方位、全过程。全面效益,关键在于新设计。
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提出一种新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新经营思路如果是可行的,这便是管理方面的一种创新。但这种新经营思路并非针对一个企业而言是新的,而应对所有的企业来说都是新的。
③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组织机构是企业管理活动及其他活动有序化的支撑体系。一个新的组织机构的诞生是一种创新,但如果不能有效运转则成为空想。
③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一个新的管理方式能提高生产效率,或使人际关系协调,或能更好地激励员工等等,这些都将有助于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企业既定目标和责任。
④设计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企业综合性的管理范式,是指企业总体资源有效配置实施的范式,这么一个范式如果对所有企业的综合管理而言的是新的,则自然是一种创新。
⑤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管理制度是企业资源整合行为的规范,既是企业行为的规范也是员工行为的规范。制度的变革会给企业行为带来变化,进而有助于资源的有效整合,使企业更上一层楼。因此,制度创新也是管理创新之一。
历史上,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像新经济时代一样呼唤创新,需要创新,刺激创新。把创新放在发展企业、发展经济的首位,这本身就是一种最实质,最根本的创新。新经济从其内核看就是创新型经济,新世纪从其发展趋势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加快创新的新纪元。
5.新经济成长的国际环境:经济全球化
全球化浪潮,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着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各国贸易、金融、服务等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全球化为新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背景,新经济也深深地打上了全球化的烙印。
经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内容不断丰富,形式愈加多样。进入近代以来,经济活动不仅变得越来越国际化,更重要的是变得越来越全球化。国际化,仅仅是说跨国界经济活动在地理分布上的扩大,这并不是什么新现象。新经济的全球化有质的不同,同国际化相比,它是一种更先进、更复杂的形式,它意味着国际上分散的经济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整合的运作。全球化是比国际化更新的现象,在范围越来越广的新经济活动中,它是一种正在兴起的模式。今天的全球化是作为一个新经济时代的特征加以概括的。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织、相互影响,融合成统一的整体,形成全球统一市场;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规范的经济行为规则和运行规则,市场经济统一了世界,生产要素要求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实现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因此,所谓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生产要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活动和合理配置,逐渐以至最终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各种壁垒,使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不断加深,从而把世界变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并非一种新现象,而是自新经济出现以来,就在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得到迅猛发展,并成为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
具体而言,经济全球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l)贸易自由化
20世纪末,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一个规范化、法制化的世界市场的形成,而且标志着世界贸易的自由化程度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关税水平进一步大幅度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更严格的限制,长期游离在外的贸易活动如纺织品与农产品贸易,被纳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之中……。而且,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不只是世界贸易自由化在程度上的扩大,更是一个质的飞跃。过去,仅仅作为谈判场所的关贸总协定,如今被一个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在统一的规则执行上具有法律职能的组织所替代,世界贸易从此进入了一个制度化时代,并且由此确定了一个更加自由化的目标。正如国际贸易关系曾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最初形式一样,贸易自由化已明显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先导。
(2)金融全球化
当今世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流动,较少受到障碍。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在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中发挥着主导作用,间接投资也以异乎寻常的规模膨胀,跨国证券融资的制度障碍、货币障碍和政策障碍等越来越小。跨国银行迅速扩展,业务网络遍布全球,瞬息之间可以调动巨额资金;银行业务不但在适应国际化需要中日新月异,而且形成了统一的国际规则。其中,巴塞尔协议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成了全球金融体系风险管理的共识。
金融市场全球化,使一大批新兴国际金融市场崛起,全球性金融中心、地区性金融中心和大批离岸金融市场构成了一个覆盖全球的金融网络;国际融资工具不断翻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为资本的国际流动消除了货币障碍。可以预见,在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贸易中建立一个类似于商品劳务贸易的自由体系,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中国际大家庭的下一个目标。
(3)生产经营的跨国化
国际经济关系向紧密化方向发展的更深刻的表现之一就是生产经营的跨国化。国家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局限于最终产品的交换关系,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变为由跨国公司所组织的产品及其零部件直至工艺的分工关系。今天,跨国公司的生产在世界生产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民族国家的市场障碍不断被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所冲破。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部署下,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生产选址主要取决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国家的差别正在日益淡化。随着世界大跨国公司的全球拓展的进一步发展,产业分布越来越多地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结果,而越来越少地继续作为本国产业政策的体现。
以上的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一体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总趋势的三个组成部分。贸易从产品交换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金融从要素配置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而跨国经营则从生产阶段体现国际经济联系。三者构成了整个生产过程,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现阶段发展的全面性。
如果将新经济比作火的话,那么全球化就是风。风助火势,火借风成。新经济与全球化同步成长,共同发展。
汹涌澎湃的全球化浪潮对于新经济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1)全球化为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各国间的关税壁垒大大削弱,商品跨国流通的障碍大大减小,商品以及服务贸易的自由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据统计,1994年世界商品贸易额达到40900亿美元,首次突破40000亿美元大关,创下近20年来的最新记录;服务贸易达到10800亿美元。
1995年世界贸易额又比1994年增长80%,突破60000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额为48750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为12300亿美元。1997年世界贸易额又比1996年提高了2个百分点,贸易额达到67000亿美元。
而在新经济的发祥地美国,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其中对外贸易的增长功不可没。据(美国统计摘要)显示,美国出口贸易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5367.84亿美元剧增至1997年创记录的9375.93亿美元,7年间共增长了174.67%。年平均增长率为8.3%,较1980一1994年间的平均速度7%高1.3个百分点。与历史同期的世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速度相比,略高于世界出口贸易的年均增长速度7.4%,大大高于同期的21个工业化国家6.0%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
(2)全球化导致竞争的加剧
竞争与新经济的核心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一方面,全球化的竞争加剧为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另一方面,创新又引发全球范围的更为激烈的竞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国家日益增多,尤其是西方大国为了争夺世界市场和经济主导权,使得全球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赢得竞争优势,各国企业纷纷在战略致胜的制高点--技术创新方面下功夫。著名的摩尔定律:计算机芯片的性能每隔18个月就增长一倍,可以说是新经济时代如火如荼的技术创新的真实写照。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每天都有大量的新工艺、新产品、新服务问世,使得这个世界日益丰富多彩,而隐藏在背后的,则是企业间竞争的日趋白热化。
为了赢得竞争的优势,企业还从组织管理、企业规模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创新。新兴的企业管理革命,企业形象设计浪潮,是新经济时代要求对企业管理方法进行创新的必然反映。
(3)竞争加剧成为席卷全球兼并浪潮的源动力
1994年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迫使公司扩大规模,联合经营,以增加总体竞争实力,降低成本:美国政府在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调整金融业和改革医疗保险体制方面的设想和行动,迫使有关企业作出战略性调整,同时在反托拉斯方面的态度比以往有所缓和;美元对日元和马克等西方主要货币汇率的暴跌,极大地吸引了德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的公司投入企业兼并收购活动。
在这些背景之下,新一轮兼并浪潮席卷全球。
1998年,可被称之为全球企业兼并年。仅在美国,这一年的企业兼并就有2752起,交易金额高达2368亿美元。
(4)全球化导致资金、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充分自由地游动,优化了资源配置,促进了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当今,每天都有数以万亿美元计的巨额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寻找着市场和高额回报。同时,技术和人才的流动也日益频繁。诚然,巨额的流动资本会有相当大的风险。东南亚金融危机即是明证。但随着全球经济监督机制建立健全,这只"出笼猛虎"终得到降服,从而使新经济得以正常发展。对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自由化流动,总的说来,应持肯定态度,因为这毕竟向着理想的、效率更高的"完全市场竞争"迈进了一步。今后我们所要做的,是将这种自由流动纳入一种规范的框架中。
全球化是新经济成长的条件,也是新经济作用的结果。
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全球化在新世纪中必将掀起新的浪潮,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三、美国新经济评析
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其出现都有其历史的必然。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美国经济迅速适应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又一体现。概而言之,促成美国"新经济"出现有以下主要原因。
1.克林顿经济学的成功
克林顿上台前后,正是美国经济发生滞胀的困难时期,虽然两位前任里根和布什已花大力气进行了调整,但收效并不明显,整个美国当时在经济上面对的是一系列迫切需要解决和改善的问题: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联邦财政赤字增长失控,政府债台高筑;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缓慢,企业竞争力削弱等。
克林顿在向国会提交的第一个国情咨文中就抛出了其政策的基本取向,即发挥政府领导作用,实行变革,振兴美国经济。这一振兴经济政策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第一,增税和减少福利开支。这是迈出的削减联邦财政赤字、克服宏观经济失衡的第一步。克林顿政府果断提出了4年增税1860亿美元的设想,同时削减政府在医疗保健和国防等方面的支出,争取到1997年将联邦预算赤字减少一半。
第二,公平负担主要是指在富人身上增税。里根政府信奉"利益逐层渗透"理论,主张保护大企业、大资本家利益。克林顿政府却反其道而行之,把增税的主要部分让富人承担。
第三,重点扶待和政策倾斜,保持高科技领域的优势地位,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克林顿执政后宣布,政府将在支持科学技术方面采取积极行动,对在长期内能提供高薪岗位的产业予以更有力的支持。为此克林顿政府增加了170亿美元的联邦支出来促进民间研究与开发,并指定副总统戈尔负责高技术领域的计划与推广工作。
第四,短期内对经济发展实行财政刺激,以保证经济不再滑坡。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共拿出300亿美元,用于对企业减免税收和扩大公共工程开支,从而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机会。
这些主张和实施的经济政策,表明了克林顿政府经济学的主旨;以维持充分就业、保持长期经济增长、削减财政赤字和减少国际收支逆差为政策目标,实行既要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又要充分重视市场作用的折衷主义路线。具体内容包括:在短期内采取能刺激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的措施;从长期看则强调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重视社会贫富分化,主张大幅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以便为美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克林顿经济学一反前任里根经济学"政府应尽量减少对经济干预"的主张,重新强调政府应参与经济。克林顿经济学是对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两大经济思潮所作的"折衷",这种折衷主要表现在:首先,宏观经济政策并不是局限于一般总量的需求或供给管理,而是强调结构性调节,把重点放在促进投资而不是消费上;其次,否定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政府失败论",改变以往消极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通过扩大政府开支来加强以交通、通讯为主的基础建设,并实行高新技术产业倾斜政策;再次,立足于经济长远发展,把政府干预放在促进投资和削减财政赤字上;最后,主张增税,同时提倡公平竞争,强调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克林顿政府把削减巨额联邦财政赤字,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放在政策的首要位置,这就为美国经济近年来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2.全球格局的新交化创造了经济增长的了有利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如下新的变化,美国因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雄厚的科技力量而在这些新变化中占据了相对有利的地位。
(l)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的解体,结束了全球两极对抗的格局,国际形势总体趋于缓和
冷战的结束使美国从扩军备战的重负下解脱出来,从而得以重新调整经济发展战略,把经济利益和经济安全看做是美国国家利益的核心。美国为此制定了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将科技发展由军事向民用转移,加快科技产业化进程,通过高科技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1993年,美国政府放弃了冷战时期制订和实施的"星球大战"计划,停止了超级超导对撞机等重大军事科研项目,把占联邦政府科技经费1石的700多个联邦实验室的半数工作转向提高经济竞争力上;与此同时美国还制订了一系列诸如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加快科技产业化的措施。所有这些措施无疑都增强了美国经济的整体竞争力。
在对外政策方面,美国日益强调其对外经济利益,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在单边、双边和多边三个层次推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客观上促进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了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份额,维护了美国跨国公司的利益。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费开支开始削弱,从而为多年来困扰美国经济的联邦财政赤字问题减轻了压力。1993年8月,克林顿政府促使国会通过了5年削减财政赤字4860亿美元的计划,其中1994一1997年4个财政年度内削减军费支出760亿美元。军事支出和联邦财政赤字的减少使得美国有可能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科技。教育和新兴产业中去,进一步增强美国经济的发展潜力。
(2)经济全球化、自由化进一步加深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迅速发展的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的推动下,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其表现在:以企业内部分工国际化为标志的跨国公司蓬勃发展;国际贸易发展迅猛,各国经济对外依赖达到了空前的深度;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金融国际化将各国经济活动越来越多地同国际金融市场相联系,全球金融市场通过先进的通信手段紧密地联成一个整体;经济的国际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同时,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进一步走向自由和开放,这种自由和开放使得全球关税水平大幅度下降,市场准入状况有所改善;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贸易领域的规范性与纪律性,加速了服务业、与贸易相关的投资措施等一系列新兴领域的自由化进程。同时要求各国开放其国内市场,按国际标准调整本国的经济政策和法规,对外开放与改革一样成为各种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国家普遍采取的发展战略,并已开始取得成效。
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客观上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这是因为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的雄厚实力为美国争夺全球市场奠定了基础。
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全球最大500家公司在1996年的资产总额达33.3万亿美元,雇员人数共计3551石万人,年营业收入11.4万亿美元,利润4044亿美元。在1996年全球最大500家公司中,美国共有162家,占总数的32.4%,大大高于任何其他国家。美国不仅在全球大公司中占有数量上的优势,而且其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50家赢利最多的大公司中,美国占31家,其中前10家中,美国独占7家。
美国大公司利用其雄厚的经济、技术实力和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以及完善的经营网络,积极从事跨国经营,力图瓜分和垄断国际市场,这可从美国跨国公司在各主要行业所处的绝对优势方面看出。
(3)全球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美国居领先地位
脱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发展迅猛,其年增长率高达15%以上,是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5倍多。世界信息产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1990年,全球信息设备制造业产值已达8600亿美元,信息服务业达1380亿美元,预计到2000年底将分别达到38680亿和25000亿美元。目前,信息产业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在有的发达国家已达40%一60%,新兴工业化国家为10%一20%。
美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从各国每千人中与国际互联网联通的人数来看,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为43.11人;德国居第15位,为5.48人旧本居第22位,为2.20人。此外,美国约一半的个人电脑实现了联网,但在日本,只有3%的个人电脑实现了国内联网,比美国整整落后了5年。
美国无论是在电脑拥有总量上,还是在电脑普及程度上都居全球首位。不仅如此,美国信息技术产品在全球也最具竞争力。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也一直为美国企业所控制。目前,在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中,美国独占75%的份额,欧洲占20%,日本仅占4.3%。在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多媒体方面,美国的投资最多,人才济济,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环境的便利条件,美国可望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领先的地位。3.美国联邦财政预算赤字削减
历史上形成的美国政府惯用的"以财政赤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已经失灵并带来严重的后果。
进人20世纪80年代后,美国财政赤字迅猛增长。在里根的第一届任期内,联邦财政赤字总和达5998亿美元,超过1893一1980年间历年赤字的总和。联邦财政赤字的过快增长已日益影响到美国经济的长远和健康发展,因此在1985年,美国国会通过并由里根签署的《债格姆一拉德曼平衡预算法》,提出要在1991年财政年度消灭联邦财政赤字。然而,该法案执行的第一年,联邦财政赤字就创下了2210亿美元的新高。布什上台后继续奉行增加国防开支、减少税收的政策,导致联邦财政赤字扶摇直上。1990一1992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分别高达2081亿。2725亿和2892亿美元。
美国巨额联邦财政赤字的存在越来越严重地抑制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和长远发展。首先,联邦财政赤字主要是通过政府在货币和资本市场上发行财政债券来弥补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运行情况表明,当财政赤字增大时,无论是名义私人净投资还是实际私人净投资都处于下降状态。第二,为弥补财政赤字而大量发行财政债券会增加社会对资本的需求。当资本供大于求,即储蓄充足时,弥补财政赤字所需资本不会引起利率上升。但在资本供小于求时,财政债券的发行就会引起利率提高。高利率的存在必然会影响私人投资信心,阻碍资本的形成。第三,每年巨额联邦财政赤字使美国政府债台高筑,利息负担加重,抑制了政府对更有效率项目和基础性项目的投资。据一些美国经济学家估计,在1979一1984年间,因联邦财政赤字增加引起的政府债务增加,大约给美国经济带来了5700亿美元的投资损失。
1990年,美国联邦负债总额已达32063亿美元,相当于该年GNP的59%,美国政府为此支付的利息总额高达2064亿美元,约占当年政府财政支出的15%,与当年美国联邦财政赤字规模相当。
鉴于巨额联邦财政赤字的存在已日益威胁到美国经济的增长与长远发展,因此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便立即着手大规模削减联邦败政赤字,形成了以削减联邦财政赤字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的财政政策。为了平衡财政预算、削减财政赤字,克林顿大胆提出了增税减支的原则。政府增税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在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汽油税和社会保险税等方面提高税率或降低免税标准,实现5年内增加税收2460亿美元。减支的主要内容是:5年内将国家医疗照顾和补助费用削减630亿美元;5年内削减国防支出880亿美元;精简政府机构,4年内裁员10万人,同时将300万联邦政府工作人员工资冻结一年;削减150多项政府其他开支。
从实际运行的结果来看,克林顿第一届任期内的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好于当初的预期目标。1992一1996年财政年度,美国联邦财政赤字从2892多亿美元下降到1168亿美元,降幅达60%,远远超过了当初的50%这一预期数。同期联邦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也从4.9%下降到1.4%,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1998年美国则首次出现财政收入盈余。
以上这些促成了美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低通胀率、低失业率的经济现象的产生。随着这一经济的进展而产生的信息化全球化浪潮,人们由此将它称之为:"美国新经济"。现在这个发源于美国的经济模式已席卷全球,被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研究和效仿。
四、关于新经济的理论探讨
新经济的曙光让人们满怀憧憬地期待未来,同时,也引发了人们的理性思考,当许多人在为"新经济是什么产'"新经济的内涵'等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一些人因市场、观点、掌握情况的不同已对新经济采取了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与一度兴起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浪潮联系起来,有人因此而提出了疑问:新经济是否存在?新经济到底能存活多久?
了解这些相左的观点,肯定有助于加深对新经济清晰、全面的认识。
1."新经济"真的存在吗:来自"旧经济"的质疑
(1)关于新经济与经济增长趋势
就经济的长期增长趋势而言,"新经济论"认为美国经济将持久地保持快速的增长势头,并且GDP的这种增长不会伴随着通货膨胀率上升。
对于"新经济"论者对美国经济增长持有的"乐观主义情绪",一些所谓的"旧经济学家"们却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美国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并不明朗。
首先,就劳动生产率而言,目前还没有证据明确显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已经复活。根据有关统计资料,美国私营部门的生产率,1973一1990年只上升了1.玉%,1990一1996年这一数字为1.5%,只是最近几年劳动生产率才表现出了一种加速增长的态势,在1997一1998年头三个季度劳动生产率上升了2.l%,但远逊于美国战后"黄金时期"(1948一1966年)的增长速度,这说明断言美国劳动生产率25年增长较慢的颓势已被扭转还为时过早。
其次,就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而言,自1996年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确有显著增加,1996一1998年美国非农业企业部门产出增长速度为4.3%,达到"黄金时期"水平。但据此就认为美国经济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新经济"时代的观点还经不起推敲。美国经济1991年陷入衰退期,受到美联储高利率政策的影响,复苏十分乏力,直到1996年以后才开始加速扩张。一般而言,在经济周期的衰退阶段,经济增长趋于缓慢,而在经济周期扩张阶段,经济增长通常比较快,这种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变化只是反映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不反映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的真实状况。所以在比较经济增长时,应设法消除经济周期的影响或比较不同经济周期的平均水平。如果我们用前几次经济周期中经济扩张最快时期与1996一1998年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最近几年相对快速的增长并没有什么稀奇。比如,1963一1966年的增长速度分别是7.0%,3.5%,3.2%;1970一1973年分别为61%,3.6%,2.9%。因此,这些反对者认为,美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增长,可能只是经济周期加速扩张阶段的特殊现象,因而其长期增长趋势目前并不明朗。不能因此而断定美国目前的经济是所谓的新经济,更不能说明新经济具有持续、长期的增长趋势。
(2)关于全球化、信息化与新经济
一些"旧经济学家"认为"新经济论"过分夸大或歪曲了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他们指出"新经济论"的鼓吹者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①是经济"全球化"激活了美国的生产力吗?经济的"全球化"已是人们的共识,对这一点经济学家们没有争论。"新经济论"者认为,经济的"全球化"使竞争在世界范围展开,激烈的竞争促进了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但"旧经济学家"却认为,"全球化"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美国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对于美国而言,经济"全球化"最重要的结果是市场份额的扩大。新经济论支持者Krugnan(1997)的话恰恰证实了这一点:"美国过去所拥有的市场从未像今天这样的广阔,但是美国经济的85%,尤其是服务业,却并没有遭到来自世界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因此"旧经济学家"指出:"全球化"使竞争更激烈,从而激活了整个生产力并拧住了通货膨胀的"水笼头"是不准确的。
③"信息化"和IT业的发展是否如人们所期望的那样深刻地改变了经济。"新经济论"怀疑者急先锋Gordon(199)指出:"与早期的技术创新,如电能、内燃机及生物技术相比,计算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他指出:"电能、内燃机及生物技术革命意味着全新产品和材料的大量供给。而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体现在产品的再分配过程中,而不是生产过程中,比如它们能够提高生产者的效用水平(使生产者有更好的工作环境、更轻松的娱乐等)或者只是将广告由报纸移到互联网上而已。"另一位"新经济论"的怀疑者Trghet(1998)则认为,就软、硬件的维护、升级换代、系统的兼容、人员的培训以及对付黑客入侵、病毒骚扰和系统的突然崩溃与设备频繁的更新换代而言,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经济带来大量的额外成本,这些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IT业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因此,这一次美国经济的繁荣也许与过去一样,只是最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某一阶段,与以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样,对它的解释仍可纳入"旧经济学'的框架之中。
③"新经济"真的意味着经济所遵循的规律发生了变化吗?"旧经济学"家认为,"新经济"只不过是传统经济法法则的现代版本。比如:他们指出,计算机和半导体生产技术的进步,允许企业能够以越来越低廉的价格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产品,能够以更低廉的价格为工人装备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因此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供求定理"作用的又一个结果。所以Shapiro和Varban(1999)指出:"技术变了,但经济法则没变。"
(3)关于新经济与失业率同通胀的关系
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要使失业率降低,就必然会引起通胀率上升,整个60年代,新古典综合派对此深信不疑。
然而近年来,美国经济的表现却显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出现了一种新的关系,即在失业率持续下降的同时,通货膨胀率非但没有爬升,反而缓慢下行。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步下降,使得"新经济论"者认为即便是在短期内,菲利浦斯曲线所揭示的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也失效了。这是"新经济"区别于"旧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新经济论"的一个重要论据。
但是一些"旧经济学家"则指出,失业率与通胀率的同步下降,并不意味着短期菲利浦斯曲线及其隐含的政策含义失效。他们对当前美国失业率与通胀率同步下降原因的解释是:近年来美国的'咱然失业率"下降了,在"自然失业本'下降的情况下,随着经济的扩张,失业率与通胀率就可能会同时下降。但一旦"自然失业率"稳定以后,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就又会恢复。这又一次说明经济出现的新现象,并没有改变传统经济学的法则。
那么导致美国"自然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呢?套用"新经济论"的思路就是: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经济面临国外市场更便宜、更廉价的产品和劳务的竞争,这使美国劳动市场的灵活性大大提高,从而减少了源于劳动力流动性不完全的"摩擦性失业"。同时,信息技术的兴起,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降低了劳动力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从而减少了源于信息不完全的"寻业的失业"。由此可见,"全球化"和"信息化"使"摩擦性失业"、"寻业的失业"等自然失业人口的减少是"自然失业率"下降的重要原因。然而旧经济学家们指出虽然造成"自然失业率"下降的原因是"新"的,但是对它的分析却是传统的。2.是新经济道是知识经济
区别事物的不同,最根本的是应了解各自的本质属性。就在新经济浪潮如火如荼之时,许多人同时陷入一种迷惑,这是不是早些时知识经济的新提法呢?新经济与知识经济是两个不同的经营形态还是就是一回事呢?
回答这一问题当然是应先了解什么是知识经济。从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贸易组织明确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来,"知识经济"这个概念就成为全世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的许多专家学者对这个新概念也提出了各种看法。有人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有的学者提出,知识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还有的认为知识经济就是知识成为经济的主导因素,处于中心地位,信息代替物质成为战略资源。而著名的经济学家吴季松博士把知识经济定义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从上述可以看出,这些学者、专家对知识经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相同或一致的,只是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新经济就是知识型、高科技型、信息型的创新经济,它与知识经济是相融的,相通的。
所谓知识经济,按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的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简言之,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是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应的概念,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型的、富有强大生命力的经济。
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集约的配置。所以在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人才和知识的占有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如土地、石油等的占有更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一点上讲知识经济是与传统经济根本不同的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这也恰恰正是新经济的核心实质。
与前面关于新经济的探讨结合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本质上相同但表现形式和强调重点略有差别。知识经济更多的是突出强调知识以及智力作为资源的重要作用。
知识经济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已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中走出来,走向对自身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智力资源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因此,知识经济这一概念仅从增长的资源因素对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与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之间进行了区分。这也许是作为新的经济形态出现的知识经济因其发展时间较短,人们来不及从更全面、更深刻的角度对它加以分析和研究,而导致了认识上的狭隘。
与此不同,新经济的概念则有着更为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其"新"之所在,一方面是指动力源泉之新--高新科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科技从本质上讲也是知识经济技术载体,高新科技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高新科技产业即是智力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新经济"之新,也包括组织和制度方面的创新,以及新的经济环境--全球一体化,因此,新经济是一个从动力源泉到制度到环境的全新的体系全新的概念,知识经济只从一个侧面描述了新经济的特征。
可以这样说,知识经济是新经济的先驱和主架,新经济是知识经济的延伸和扩展。二者相通并融,从知识和智力作为经济增长资源这一共同点上看,新经济就是知识经济。
3.是新经济还是信息经济
当新经济还在含苞欲放时,最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信息经济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字眼,新经济与信息经济有没有联系和区别?是不是一种经济形态的不同表达?哪个更符合当今的经济发展趋势?哪个更能代表人类社会的时代特征?这都是当今人们关心和研究的话题之一。
我们知道,最早而且较为系统地提出"信息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和波拉特。他们所提出的信息经济概念和测定,不仅在理论上已形成体系,而且在实践中确实实用,故目前已被全世界广泛采用。随后,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未来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经济"。霍肯认为,每件产品、每次劳动,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在传统的"物质经济"中,总体而言,物质成分大于信息成分的产品占主导地位。而在"信息经济"中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将占据主导地位。物质经济正在向信息经济过渡。美国学者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进一步进行研究,推出了"信息经济"的理论体系并以此拉开了在全球范围研究探讨信息经济的序幕。
这些专家学者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重工业和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就会提高。在农业、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信息产业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人类的兴趣或需要也将从食物转向精神活动。这种需要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顺序,即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又发展到信息产业(第四产业)。研究者们从社会进化的角度预言了信息将在新的社会形态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为信息经济的诞生,同时也为日后新经济的出现提供了一些理论思考。
究竟什么是信息经济?在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前提下,综合起来可以这样来表述它,"信息经济"是出于对经济的这样一种思考,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有关的,一类是与信息产生和形态转移有关的。这一思想承袭了计维纳的"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这一基本思想。因此信息经济的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理论性的。严格定义下的信息经济,只包括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处理和流通直接有关的经济活动,这种活动的总和称为信息经济。第二个层次是统计性的,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可以将经济中的各部门、各行业按产业的特质加以划分。这时,信息经济。信息产业和信息业就是同义语了。就一般而言,信息经济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识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的经济。它要求产品中包含的信息比重很大,而物质和能源的比重较小。
从"物质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对比,可以让我们加深对信息经济的理解。物质经济是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它以大规模使用和消耗原材料、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特征是机械化。信息经济则是减少产品和劳务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经济。工业化时期的机械化,延伸了人类的肌肉,而现代化的微电子技术则延伸了人类的智力。例如人造卫星、微型汽车等都由于采用了微电子技术而减小了体积,增加了智能,变得更为实用,同时节约了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降低了产品成本。信息经济要求把更多的知识信息运用于生产技术,它适用于设计、管理、劳动、维护、运行、消费、市场等环节。它鼓励劳动者和管理人员增加产品价值。因而发展信息经济需要更多的富有智慧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
毫无疑问,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源动力的新经济,基本上可以囊括信息经济的所有特征。信息技术革命打破了信息瓶颈对经济增长的制约,新经济时代的神经中枢,覆盖全球的互联网正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传递着信息,在使信息成本极大程度地降低的同时,也使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中,信息相对于物质的比重大大提升。
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一样,其内涵的界定,都有其限定和特指。知识经济的概念是从人类与自然界这一主客体的矛盾与冲突中引伸出来一个概念,强调了人类自身的能动性,人类的智力资源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正日益发挥主导作用。而信息经济则是从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三元构成为出发点,强调了经济活动中要素构成的变迁。而新经济是一个综合化的概念,我们很难从单一的角度来界定其丰富的内涵与属性的外延。因此,内涵的全方位、范畴的综合性成为新经济的一个典型特征,正是在这层意义上我们说新经济是与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有所区别,但本质相通、范畴更广的全新的概念。
新经济是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必将在新世纪中发挥着独特的重大作用。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与新经济密切相关,是其中的重要支柱,它们的高度发展,将使新经济的特征更突出,作用更显著,将意味着一个全新的经济时代已经全面来临。
新经济是一种召唤,它呼唤每个民族扩大视野,锐意进取。
新经济是一种动力,它催促每个企业抓住机遇,创新发展。
新经济当然也是一种挑战,它要求每个人挑战满足感,在新时代里永不止步,创新新文明。
第二章 美国:新经济的发祥地(1)
在上章,我们已经初步介绍了美国新经济的发展状况,在本章,我们还将作进一步的叙述。20世纪80年代,滞胀一直困扰着美国经济,来自冷战时期前苏联的正面威胁,来自日本咄咄逼人的追赶与超越,使这个战后曾无限风光的经济与政治巨人精疲力竭。
1987年,美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华尔街股市狂跌,人们在"黑色星期五"中再次体验到了经济巨人的衰弱与无能为力。而在洛克菲勒总部大楼落入日本人手中的时候,甚至有人认为辉煌已成过去,不可一世的美利坚合众国,正面临着昔日号称"日不落帝国"的大不列颠相同的命运。
然而,历史并没有重演。
20世纪90年代,奇迹再一次降临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1991年4月,美国经济从战后的第9次经济危机中走出来,开始持续、稳定、较快地复苏和增长,迄今为止,已持续增长达120多个月,成为美国有史以来第三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张。更为神奇的是,长期困扰美国经济的滞胀痛在这一轮经济扩张中消失得一干二净!
1992一1997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0%,1998年达到3.5%,1999年达到4%;失业率从1991年的6.7%降为1998年的4.5%,同期通胀率则由5%降至1.8%。另外,政府财政赤字也由
1992年近300o亿美元高位回落到1997年首次财政盈余,这简直是奇迹!自"20世纪"年代末通货膨胀成为美国经济头号问题以来,只要经济年增长率保持在2%一2.5%,充分就业的失业率就会在5.5%一6%之间,倘若经济增长超过2.3%,失业率又降到5.5%以下时,则工资和物价会急剧上涨!这就是著名的菲利浦斯曲线,它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一道紧箍咒。进入70年代以后,更是高通胀率与高失业率并存,让美国经济叫苦不迭,痛不欲生。突然间,一切都改变了,权威的菲利浦斯曲线自滞胀出现以来第二次被修正。美国不仅经历了战后时间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而且同时获得了较低的失业率和近年为父的通货膨胀率!就在人们万般困惑屡思不解之时,一个崭新的经济形态--新经济,悄无声息地破壳而出,曙光初现,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而后从美国辐射到全世界,为全球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世纪末的美国:从旧经济走向新经济
20世纪中整个70年代对于美国来说是一个恶梦般的岁月,滞胀中的经济蹒跚不前,国内各种矛盾逐步激化,国际社会动荡不安,来自冷战的威胁更使美国政府夜不能寐。进入80年代,里根上台执政后,在经济上采取供给学派和货币主义的主张,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进行了彻底的改造,此后,美国逐步走出滞胀的泥潭,开始了一段低而平稳的增长时期,并一直持续到布什执政。1990一1991年短暂的经济危机是一个转折点,连接着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此后的美国经济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中一枝独秀。于是,那些意识超前的人们欢呼:新经济的时代来临了!1.里根一布什时代与旧经济的终结
20世纪80年代里根上台执政之后,美国经济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在走出滞胀泥潭后进入了一个长期持续稳定增长的阶段。这里面既有经济周期因素的作用和高新技术发展引起经济结构调整的原因,也有美国国内及国际宏观经济调节思想和方式转变所带来的影响。
1983一1984年,当大多数西方国家经济回升乏力,停停走走之时,美国经济却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1983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从1982年的一2.5%一跃而至3.6%;而到1984年,美国实际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进一步上升到6.8%,成为1951年以来最有力的增长。1985一1987年,美国经济回升势头有所减弱,进入一个低速增长时期,三年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4%、2.7%、5.4%。
1988年,美国经济又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进展,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全年增长率达到3.8%,劳动就业状况显著改善,通货膨胀也得到有效控制。
1989年5月,里根总统将要离任时,在其经济报告中,对于美国经济十分乐观。该报告称:"今天,世界仿佛再生。那些怀疑美国人民决心和经济复苏能力的人们不再怀疑。……通过减少税收和减少官僚政府的干预,我们调动了美国人的创造力,预示了一个空前的和平繁荣时期的到来。"岂料不久,美国经济增长率便降为2.5%,成为1983年以来经济增长最低的一年。事实上,这是引起另一次衰退的力量已经在起作用:首先商业楼宇建筑严重过剩,这部分原因是大范围的储蓄保险和不严格的规章制度合力作用的结果。与此相联系的是许多金融机构软弱无力。此外,国防开支的减少,也减少了有效需求。进入1990年,经济增长速度更加缓慢,经济停滞和危机迹象越来越明显。
正当此时,8月初海湾发生了伊拉克武装入侵和吞并科威特的严重事件。海湾危机使国际形势顿时变得紧张起来,战争的阴云促使石油价格上涨,打击了美国企业家和消费者的信心,加深了美国的经济困难,也触发并加速了美国经济衰退的进程。
这次危机是一次持续时间较短、程度较轻的周期性危机,同战后前几次危机一样,美国经济危机期间照例是生产下降,市场销售不畅,投资锐减,失业增加。
美国的工业生产指数(1987年为100)在1990年9月达到危机前的最高点110.6的水平,此后连续出现6个月的下降,到1991年3月降至最低点105.0,其中耐用品制造业的下降幅度为7.7%。
商品销售额的下降是生产过剩危机的典型表现之一,这次危机也不例外。美国制造业和商业的销售早在1990年9月开始下降,一直持续到1991年3月。由于销售不畅,企业接到新订单明显减少,企业开工率随之下降,例如制造业的设备能力利用率在1990年6.7月间曾达83.0%,到1991年4月降为77.5%。
美国的私人固定投资早在1988年第4季度已经开始下降,危机的发生使得这种下降趋势更快、更明显。
在危机的袭击下,美国的失业人数和失业率开始上升,1991年2月美国的失业人数已由1990年10月危机开始时的672.2万上升到892万,1991年6月美国失业率由上年同期的5.4%上升为7.0%。危机的发生也使美国的公司利润受到挤压,1990年第4季度到1991年第1季度美国公司的纳税前利润连续出现下降,其中制造业公司的利润在1990年第4季度便比上季度减少了181亿美元。
由于海湾战争很快结束,加之通货膨胀率下降,联邦储备当局放松了金融政策,国外市场也发生了一系列有利于美国经济复苏的事情。美国经济在1991年4月止跌,开始回升。危机的结束,标志着美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旧的时代的终结,此后,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2.克林顿执政:新经济的曙光
1992年是美国总统大选之年,对这次总统选举影响最大,最能说明这一时期美国选民态度发生变化的一个因素,是美国经济的发展长期减速,特别是发生了1990一1991年的衰退之后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持续居高不下。虽然这并非惟一的原因。在经济衰退之前,在1990年就已显示出经济停滞的征兆,选民们也十分担心政府没有能力控制联邦赤字以及重振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能力。
里根和布什在经济理论上都信仰资本主义经济的自我调节功能,主张放任自由,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退一步说,他们认为即使不能完全抹杀政府的作用,那它也只应当致力于创建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不是急功近利地搞什么"微调"。但是不论里根,还是布什又都发现他们的经济制度并没有解决自我调节问题,如果不进行政府干预就会出现经济混乱,所以在宏观经济失衡时他们还是不得不诉诸政府干预,甚至是同几国政府协调起来进行干预。里根和布什在各自任期内都遇到经济衰退,他们在这方面的作为略有不同。里根对1981一1982年经济衰退基本上没有采取短期的应急措施,而布什则使用了凯恩斯主义武器库中的一切手段。这是因为两个人所处的政治环境不同。但是一个更为根本的原因是,政策制定者认为其他目标比快速的经济复苏更重要。财政当局认为不应背离这样一个中心,即建立赤字在长期内保持下降的信用体系。货币当局则认为,应不遗余力降低长期通货膨胀率。这些结论都考虑到了美国的长期利益。必须在两者之间作出选择,一方面是更为迅速的经济复苏带来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减少赤字和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利益。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选择。
随着经济陷入无情的减速,政府因庞大的联邦赤字而虚弱无力,选民们对布什总统解决国内经济问题的能力失去了信心。由于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选民们不再集合在共和党的维护国家安全的口号之下。面对其他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对美国的强有力的挑战,美国人对自己国家的前景忧心忡忡。美国人在1992年表明了他们对政府本身的严重失望,他们认为政府在行政机构和政治机构的层次上表现出日益无能--没有能力制定对策,不能满足变化中的公众的需要。选民们强烈地拒绝了常规的左翼和右翼的政治方略,要求赋予美国一个新的方向。他们摒弃了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以来民主党赖以长期运转的传统自由主义;他们也以压倒多数否定了"里根革命"所代表的保守派的反击。美国人把43%的相对多数选票投给了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这一票数在转为总统选举团票数时形成了压倒多数的优势。
至此,里根一布什时代宣告结束,取而代之的是民主党人比尔·克林顿为首的新一届美国政府。新政府在经济政策的制订方面采取了与里根一布什时代完全不同的方略。加之国内外各方面的原因,此后,美国经济进入了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由于这一轮增长中呈现出许多崭新的特点,人们认为,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
3.步入"新经济"时代:经济的复苏与增长
也许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也许是克林顿时来运转,不管美国政府有没有意识到,就在此时,一个奇特而壮观的经济现象悄然来临。
美国经济自1991年4月从持续半年的战后第8次经济危机中开始复苏,但因受公私债务沉重和私人消费需求不振等诸多因素的困扰,美国经济增长仍显得有些疲软乏力。1991年第2.3季度国民经济仅分别增长了0.3%和1.8%,第4季度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又大为放慢,致使美国经济在1991年出现了1.0%的负增长。进入1992年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全年GDP增长达到了2.7%,居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之首。
1993年是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的第三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一年由慢转快,各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8%、1.9%、2.9%和7.0%,逐步呈上升势态,并于第4季度创下了美国经济自1984年下半年以来经济增长最快的纪录。美国经济终于从缓慢爬行开始进入较为强劲的经济扩张阶段。
1994年美国经济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全年实际GDP达到了3.5%的增长速度。该年美国冬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41%、40%和51%。由于美联储担心美国经济过热而在1994年接连提高短期货款利率达6次之多,美国贴现率由1993年的3%增至1994后的3.6%和1995年的521%。受这种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影响,进入1995年后,美国经济增长明显放慢,上半年经济增长率仅为20%,第3季度虽有所起色,但第4季度又大幅度减速,仅增长了09%,这样,1995年美国经济增长率最终只有20%,是该次经济回升以来增长最慢的一年。
在1996年前两个季度,美国经济仍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在第3季度,由于私人消费与投资支出增长速度减慢,该季度实际GDP按年率仅增长了1%。此后,在私人消费与投资支出复苏和商品与服务出口强劲增长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在第4季度增长了4.3%,从而使1996年美国全年经济得以保持在2.8%的水平。
1997年美国经济大体保持快速、平衡增长,只是在第2季度因私人消费支出的增长率由第2季度5.3%突然下降到0.9%,同时商品与服务进口也迅速增长(增幅高达20.5%),美国整个经济增长才有所放慢。从全年来看,1997年美国实际GDP比上一年增长了3.9%,是1988年以来的最高增幅。
1998年第1季度,美国经济增长了55%,超过上年第4季度3.0%的增长速度。尽管受东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8年美国经济增长有所波动,但全年经济增长率仍为3.9%,与上年持平。
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加之美国经济因多年来的强劲增长已出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供给趋于紧张,经济泡沫化成分不断提高等不利因素,因此许多官方和民间机构认为,美国经济在1999一2000年将很难再保持以往强劲的增长势头。以美国宾州大学的克莱因教授为首的世界上60多位经济学家于1999年5月4日共同提供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1999一2000年美国经济预计将增长3.5%。
尽管美国经济从各季度的增长情况来看有所波动,但其年度经济增长情况都基本保持稳定。从横向比较来看,1990一1998年美国GDP增长率年均高达2,7%,大大高于欧盟的1、7%和日本的1.2%,也高于世界平均2,3%的增长速度。从纵向比较来看,1992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属于较快水平,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都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
一个以美国为发祥地的大风暴--新经济,此时已被笼而出,叱咤全球。4.近10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获得了持续、较快的增长,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二)低失业率与低通货膨胀率并在
美国以往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美国经济自1992年以来,这一现象有了明显改变。失业率一直呈下降趋势,在5年内由7.4%的高峰逐步回落至1988年43%这一相当低的水平,实现了西方经济学中所谓的"充分就业"。与此同时,美国通货膨胀率一直保持在3%以下的低水平,并呈现出继续下降的总体趋势。1992一1997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率由3%下降至2%,是1965年以来的最低涨幅,1998年则进一步下降至1%的新低。
(2)集约型经济增长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劳动生产率增幅加大,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著名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公布的1998年度国家竞争力评比结果显示,美国在全球继续保持大幅领先优势,这是美国自1994年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经济竞争力最强的国家之后,连续5年世界排名第一。
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美国劳动生产率长期增长缓慢。由于企业生产开支大幅增加,利润减少,美国企业资本投资率显著下降。资本投资率的下降,特别是制造业资本投入的减少,阻碍了生产设备和技术的升级换代,抑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单位商品生产成本相对提高,从而严重削弱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布的数字,在1974年一1983年的10年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成本大大超过日本。以整个制造业计算,美国单位劳动成本是日本的2倍,而在资本密集型行业,美国单位劳动成本是日本的25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全面结构性调整,结果,劳动生产率增速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日益加强,美国经济由此走上了集约型增长的道路。1990一1994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递增2.8%左右,是7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1996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比上一年增长3.9%,1997年上半年又增长了2.8%,居发达国家前列。美国服务业的领先地位更加突出,如美国商业零售业效率是日本的两倍,电信业效率是德国的两倍。在美国劳动生产率较快提高的同时,其单位劳动成本在80年代却增长缓慢,近年来甚至出现下降趋势。若以1990年美国单位劳动成本为100,则1993一1996年的单位成本分别为103、103.4、103.1和103.1。1996年第4季度至1997后第2季度,美国单位劳动成本保持在102.7。
(3)财政赤字大幅度下降
巨额财政赤字一直是战后美国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进入用年代后更是急剧上升。1980年为738亿美元,1986年猛增至2212亿美元。到1992年,更是几乎成了天文数字,达2900亿美元,给经济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克林顿总统上台后,积极采取措施削减财政赤字,使赤字总额逐年下降。1997年度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降至350亿美元,是1974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一年国会还通过了平衡预算法,规定今后五年内还将削减赤字,力争在2002年实现预算平衡的"零点方案"。无论这一目标能否最终实现,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政府确实在为解决赤字问题进行认真努力,并且效果明显。
1998年5月4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在接受《华尔街日报》和全国广播公司有线电视台联合采访时说,预计本财政年度9月30日结束时,联邦预算将出现500亿美元的盈余,这将是近10年来的第一次。
(4)股市扶摇直上,创造历史新纪录
股市行情的变化向来是市场经济的晴雨表。在美国,股市从1965年到1982年几乎没有什么上涨。但是,自1982年以来,股市却上涨了800%。
1993年1月,美国纽约道·琼斯指数为3310点,1994年1月上升为3978点,1996年3月则变成了5587点。1997年纽约股市是以道·琼斯指数6448点开始的。在两个半月内便上升到6900点左右。很快又突破7000点大关。7月中旬一举突破8000点大关。1997年道·琼斯指数上升了28%,超过1996年全年26%的升幅。
进入1998年以后,美国股市更是"牛气"十足。纽约股票价格日渐攀升。4月初道·琼斯指数就已突破9000点大关。此后,又一路猛涨,不断跃上新高度。4月20日,在IBM公司利润报告和因特网股票热的推动下,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上升43.10点,达到9184.94点,上涨幅度达0.4%。
纽约股票市场的繁荣景象,从根本上讲,是美国新经济强忍发展的反映。
(5)美国公司国际竞争能力增强
10年前,在日本和西欧国家公司的竞争下美国公司和工业不断失去全球市场的份额,外国产品纷纷进入美国市场。近年来,美国公司通过采取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壮大企业规模,其竞争能力已今非昔比。美国在经济和工业战线开始大举反攻,一个接一个的行业正在不断扩大它们各自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
美国公司竞争力增强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其在国际上的排位上升。最明显地表现在世界前10大银行和全球500家最大企业的排位上。90年代初,日本在前10大银行中曾一度占据七个席位,到1998年却只保有一个席位。美国曾一度被挤出前10大银行的行列,现在却占据了五个位置。
伦敦《金融时报》1998年1月22日公布了1997年全球500家大企业排行榜。从该排行榜中可以清楚显示当今世界经济实力的面貌。美国仍为最强,企业上榜家数高达222家,其次为日本(71家)与英国(60家)。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股票总市值达2227.48亿美元,再次成为全球500家大企业的冠军。美国微软公司、艾克森石油公司。可口可乐公司、英特尔公司分别排在三、四、五、六位上。从全球500家大企业排行榜上,美国企业的竞争力可见一斑。
综上所述,美国经济自从1991年4月开始复苏以来,虽然没有出现像以前那样迅速增长的势头,但却维持了一个相对适度且稳定的膨胀,这种现象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海内人土的关注。ZI世纪初,人们终于将这种高增长率、高就业、高规模、高扩张的非线性特征的经济现象定性为--新经济。二、新经济的亮点与新策1.美国新经济的目光亮点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在表现出一系列显著特征的同时,国民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一系列非同以往的变化。
(1)信息产业突飞猛进,独占国际鳌头
纵观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最亮点在于其信息产业的迅速增长和突飞猛进。美国从农业经济起步,之后出现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汽车、造船和军事工业的需求,钢铁和能源工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近30年来,随着人们需求增加,汽车和住房建设成为美国经济的两大龙头产业,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如今,高科技信息产业的出现和成熟,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新的推动力。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993年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把电脑、网络、通讯有机地结合起来,又把电话、电视、电脑融为一体。这个为全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跨世纪工程,被提到基本国策和全球战略的高度上来对待。目前,该计划正在加紧实施,成果卓著。例如,在加州州立大学远距离教学中心的讲台上讲课的教授,与任何一个收看点上的学员,收授两方可以互相见面、交谈。哪怕学员离讲台千万里之外,只要举手提问,讲课人和其他收看室里的学员可以看见、听见。又如,一捆小手指头粗细的光导纤维,就可以把2万对电话连接起来通话。美国至今已铺设了约2000万公里的光缆,并将在20年内用光缆把全国9000多万个家庭在内的所有用户联结起来。现在,美国每年投入到信息技术方面的资金高达2750亿美元。到下世纪初,美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全部建成后,其工业每年可多创造3000亿美元的销售额;今后10年美国GDP可累计增加34万亿美元,生产率将提高20%一40%。
信息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进步,标志信息技术进步的是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发展。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由计算机主机的信息集中处理形式到个人计算机的信息分布处理形式的进步,然后又经历了由单一计算机操作到计算机联网操作、由计算机的客户/服务器模式到分布式计算机模式、由单一数据到大型数据库和由计算机局域网到因特网的进步。美国计算机技术的大力发展,推动了信息技术的进步,进而又推动了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产业的发展。
据美国最近发表的报告,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其重要性排在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之前。10年前还很薄弱的信息产业,如今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的出口,已相当于产品出口额的40%。据预测,美国依靠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到2007年生产率将比目前提高20%一40%。
在信息技术领域,美国目前占有极大的优势:因特网是美国首先建设的;英特尔、康柏、惠普和苹果等是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公司;微软和网景是在世界上具有统治地位的软件公司:世界上约有85%的计算机是遵照Wintel标准制造的。
从1990一i996年,美国信息业的销售额增长了对%,达到8600亿美元。过去,美国经济的风向标是通用汽车、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对美国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是高技术信息产业,微软、英特尔等已取代了三大汽车公司当年的地位。
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动摇了传统商业交易的基础,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相继问世的信息产品及服务提高了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增强了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大大提高了美国企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生产力。美国商务部1997年11月21日发表的(199年美国工业与贸易展望报告》预计,今后几年内,美国的计算机设备销售增长率将达29.6%,成为各工业部门中的校校者。此外,据美国电子协会最近发表的报告说,以信息产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是美国近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1996年,美国出口的计算机系统设计、商用软件和程序编制等高科技服务就达48亿美元,比1990年增长了2.63倍。报告还说,到2005年,将有160万人在美国的计算机和信息处理行业工作。
美国并没有躺在已经取得的成就上,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因特网I"计划、100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计划、开发未来芯片计划等正在实施。美国的复兴主要得益于信息革命掀起的新的浪潮。信息革命也将奠定美国在ZI世纪强有力的不可动摇的地位。
据统计,在过去5年里,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就业机会,高新技术已成为美国雇佣职工最大的行业,其职工工资比全国私营企业平均工资高出73%;高新技术在国内销售和出口方面也已成为美国最大的工业部门;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电脑和电讯业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行业,大大超过了传统上被认为美国主体经济的汽车制造、建筑和化学工业等发展,成为美国经济强劲发展的动力所在。
(2)金融体系强大,金融地位提高
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正在渗透到各个领域,影响着现代人们的生活和节奏。美国代表了当代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潮流,而美国经济的实力还表现在强大的金融体系上。世界金融服务包括银行业、保险业和租赁业,在这些方面美国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仅就银行业而言,截止到1995年底,美国共有银行12067家,比高峰时期已经减少了36%。近年来,美国银行界兼并与合并活动十分频繁,而且来势凶猛,高潮迭起,一浪高过一浪。据最新统计,在经历了多年合并浪潮之后,美国目前资产在100亿美元以上的大中银行80余家,被誉为"超级银行"的共10家,资本的集中化进一步加深。
在这汹涌澎湃的银行兼并潮中,人们不难看到,那些在高科技装备上略胜一筹的银行往往是企业兼并的发起者,而那些在技术上落后者经常被视为金中餐的兼并对象。这种技术上领先者得到优势,技术上落伍者被动挨打的形势反过来也迫使美国各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业加快了对信息技术的战略性投资,以增加竞争地位和实力。据1998年4月份美国《战略性技术投资报告》统计,近年来,美国用于信息网络开发、硬件更新和电脑系统升级等方面的常规开支的增长速度正在放慢,而金融业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战略性开支正在迅速增加。据测算,今后几年内美国金融业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将以每年17.7%的高速度上升,将大大超过其他公司在这方面的投入。高投入不仅意味着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生产力,还将巩固和增强美国银行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更着眼于21世纪新的全球扩展。
世界进入电子时代、信息时代,而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比以往任何时代都高的运作透明度。美国银行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已日趋完善,透明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而近待来美国银行不仅自身随着经济的增长而进行着业务大整合,也在积极推动和有力支持其他产业的业务调整和对外扩展。这是进入21世纪的国内实力大调整,是着眼于未来金融国际化先发制人的战略考虑,既有助于巩固美元的国际地位,也有助于提高和巩固美国银行在国际上的地位,使美国经济长久地保持世界领导地位。
与强大的金融体系相对应的是金融地位有所提高。与动荡不定的西方股市相反,1995年纽约华尔街股市创下20世纪几年代中期以来的最辉煌业绩。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上升了33.45%;到1996年底,上述价格指数又突破了6500点。上述情况的出现,究其原因,与联邦储备委员会数次降低利率,企业利润大幅增加以及通货膨胀率低等有直接的关系。
1996年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上扬。当年8月中旬,美元兑换日元已突破1:110,到1996年底,美元汇率仍然趋涨。有必要指出,美元汇价再度坚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德、日经济增长缓慢有密切关系。近年美元走势虽然波动比较大,但美元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货币的地位,是日元、马克和其它西方货币所无法取代的。
(3)对外扩展压倒关门主义,出口贸易迅速扩大
90年代初,在经济衰退的影响下,美国曾出现了一股保守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思潮。克林顿政府上台伊始就把扩大出口贸易作为三大长期战略目标确定下来,并为此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从而使美国过剩的生产力成功地向海外市场延伸。1990一1994年间,美国商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到5.6%,同期,日本、德国的比率分别为0,4O和2-2O,法国、英国分别只有2.3O及1.8O,都不及美国。另据经合组织1996年底估算,
1995年美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份额达12.6O,比199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与此相反,1995年德国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10.5%,比1990年下降了22百分点。
近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有所减少。1995年美国对日本贸易逆差为592.8亿美元,比1994年降低9.7O。过去,美国工业品的竞争力敌不过日本,而现在日本的竞争力反不如美国。例如,美国的半导体产业从80年代开始滑坡,由占世界份额的57o迅速降到37%,但近年又回升到50o左右。随着近年来日本经济的不景气,日本半导体制造商放慢了出口的步伐,同时全球对芯片的需求已从消费电子产品转向蓬勃兴起的个人电脑和电信设备市场,在这方面,日本显然不如美国,后者在计算机方面的实力远远强于前者。
出口贸易支持了美国国内上百万人的就业,使美国失业率回落到了近24年的最低点。大批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廉价商品和原料也使美国物价指数多年走低,抑制了通货膨胀。贸易实际上也为美国经济稳定增长增添了推动力,据官方统计,近几年美国经济增长的l/3来自出口贸易。
虽然美国国内对自由贸易的发展一直争执不休,但实践证明,作业农业、制造业、金融和其他服务业均高度发达的美国推动自由贸易十分有利,其弊端甚微,这也是克林顿政府的对外扩展政策压倒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社会原因。
特别是近些年来,美国金融保险、航空运输、制造工业和各种服务业纷纷向海外发展,寻求扩大国际市场,许多美国企业甚至在亚洲经济危机还未走出谷底时已在乘机购买亚洲面!商危险的公司,使人感到美国人考虑更多的是危机过后亚洲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市场潜力,是着眼于全球化的未来。
(4)无所不在的信息服务成为新热点
美国"新经济"的另一强点就是无所不在的服务业。有什么样的产业出现,就有随之而来的相关服务业。传统观念认为,钢铁、汽车和住房建设是美国经济的主要支柱,而现在人们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有人认为美国的经济实际上是由服务业支撑的经济。服务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国内贸易和金融保险两大领域,但几乎涉及到美国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经济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在增加就业等方面的地位与新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在过去20多年里,服务业在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1970年美国,服务业比重上升到了42.9%;1980年服务业比重上升到44.8%;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产值已逾过半,近些年来保持在53%左右。
服务业在美国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据统计,自二战以来,美国私营机构增加了60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90%来自于服务业。服务业从业人员已从过去占私人经济非农业从业人数总数的50%上升到如今的75%。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信息服务和电讯服务成为新的热门行业。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硬件、软件、资料传递设备和信息服务等四大方面。根据美国商务部的官方说法,信息服务主要包括职业电脑服务、资料处理与网络服务和电子信息服务等几方面。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信息服务,美国既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也是全球最大的供应国。在世界10大信息服务公司中,美国就占8家。1997年,美国职业电脑服务收入955.3亿美元。近5年来均是以两位数的高速增长,这种势头将继续保持下去。与此同时,美国信息服务出口1997年达54.36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了一倍多,出口也在以平均17.5%的速度上升。
(5)交通网四通八达,人流物流运转通畅
健全的基础设施无疑为美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无论是交通运输,还是水电气的供应,以及在新兴起的知识经济的基础设施均已形成了激烈竞争的市场,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美国,公路铁路、航空等组成了极端发达的交通运输业,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美国交通在高技术支持下,已成为人流和物流最畅通的渠道。目前美国有770余万公里长的公路,其中高速公路长达7万多公里(约占全世界总量的2/3),形成了密密麻麻的地面运输网络,笔直宽阔的公路像玉带般把城市与乡村联结起来。在不发达国家,楼房是围绕着公路建设,而在美国房地产开发你争我夺,楼房盖到哪里,生活必需的基本设施就跟到哪里,所以到处可见的是公路围着楼房转。目前,美国有汽车近2记辆,家家户户有汽车。目前美国的汽车拥有量占全世界的l/3以上。
美国幅员辽阔,铁路基础设施完备,美国目前现有铁路32万公里,其货运量约占全国货运总量的将近40%,
美国还有世界上最发达的航空运输业,已形成了西海岸的旧金山、洛杉矶,中部的丹佛、芝加哥和东部的华盛顿、纽约为枢纽的密如蛛网的航空运输网络。全国共有定期航线28万多公里,600多个大中小城市都有飞机航班相通。旧金山、洛杉肌、纽约、芝加哥、华盛顿、亚特兰大等城市都建有闻名世界的国际现代化机场,其年客流量均超过五000万人次。近几年来,每年商业航班起飞800多万架次,载运乘客5.7亿人次,空运货物达220亿吨公里,在国际市场中遥遥领先。
历史上看,美国是建立在车轮上的经济,此言不假。而如今,美国已逐步转向高科技轨道上的经济,即新经济。
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已经使工业发达的美国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国际海港之间的货运已在减少往常的繁文缛节,北美洲地区地面运输已经开始无纸运输,逐步走向电子化,而银行系统和商场的联网,更是给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了众多便利,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到1997年底,美国和加拿大通过因特网的主要形式环球联网购物的人数已达1000万,比6个月前增加了一倍多。据美国商务部预计,到2002年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商业交易将超出3000亿美元。信息技术正在以过去未曾预测的速度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2.IT严业:新经济时代的新龙山
美国"新经济"造就了一批时代的骄子,而且依然在不断地造就未来的明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IT(信息技术)产业与IT企业的崛起。
(1)硅谷的奇迹
20世纪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最重要的创举是兴办科技工业园区。科技工业园区就是规范的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它是新经济时代的新细胞。"科技工业园区"的说法始自硅谷。
1939年的时候,硅谷还是一片古园。当时,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说服他昔日的两位学生威廉·体利特和戴给·帕卡德在帕洛阿尔一个很小的车库里建立了一家电子公司。在随后的50年里,硅谷以一种顺其自然的方式不断发展,仙童半导体公司派生出英特尔公司和超微半导体公司(AMD),惠普公司派生出苹果计算机公司,如此不断发展,从而使硅谷最终积聚起巨大的财富和众多的人才,在世界各地引起连锁反应,被称为"硅谷模式"。至今全世界已有大大小小900多个较大规模的科技工业园区,从业人达数百万。美国的硅谷无疑是科技工业园区的成功典范。据统计,硅谷自1992年以来,创造了20万个就业机会;硅谷从业人员的年薪平均达4.6万美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0%;仅在1997年,硅谷的风险资本投资额就增长了54%,新建公司大约3500家,住房开工项目创10年来的最高记录。当硅谷的企业市值1997年超过4500亿美元时,它已一跃成为美国经济新的动力之源。
在全球一体化的高技术领域,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硅谷那样的影响、份量和重要性。硅谷成功的诀窍并不在硅片之中,确切地说,这秘诀是它的经商之道。赚几百万美元和发挥作用是硅谷的口号,但是,在此背后,有必要对硅谷丰富的人才库、基础设施及打破常规的风气进行综合研究。
①硅谷生态系统。当今时代最强大的两股力量--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在令人惊异的硅谷找到了交汇点。今天,全世界最大的100家高技术公司中有1/5的公司把总部设在硅谷,仅其中最大的5家公司的收入加在一起就有400亿美元之多,其市场资本化规模超过2500亿美元。在硅谷内,革新和商业化的过程远远超过了在此之前取得的任何成果--无论是在规模上,在财富的创造上,还是在向世界其他地区推广技术方面奖不如此。现在的硅谷,不是哪一个人、甚至也不是哪一些人创造的,而是由人、创意和金钱以无限多样的组合形式结合在一起的这样一种惯常状态造成的。把硅谷比作一个丰富的生态系统,或许更恰当一些。在这个生态系统内生长着一些硅谷中特有的物种:在斜坡上快速奔跑赶去开会的毛躁的青年电子专家;边喝酒边交流创意,借以形成新产品概念的幻想家;花钱建立新企业的风险资本家;彻底垮台的新公司;变成百万富翁的秘书。这种生态环境是独特的,而只要那些宝贵的营养一一创意和金钱--不断地流入,这些种群和物种看来就会茁壮成长。
②硅谷人才。硅谷正在为各类企业不仅仅是高技术企业的经营确定新的标准。由于公司内部等级不明显,气氛较民主;由于这里人才济济,各公司之间形成紧密的巨大网络,做事极其雷厉风行;由于这里有着自信能成功的企业文化,硅谷的公司正在改变管理的规划。但光有这些还不够,硅谷最宝贵的东西还在于:失败了没关系,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冒风险而落到失败的人;让创意不断完善;学会容忍创造性的混乱;做你自己的最激烈的竞争者;不要紧紧抓住创始者不放;不惜一切代价争取市场份额;通过投资建立新公司而保持领先地位。硅谷成功的关键所在就是它的企业文化。
③风险资本技术。硅谷,思想丰富,资金更丰富。一切全靠自蒸汽机以来最大的革命--信息技术革命。世界上最大的100家高技术公司的大约20%在这里安家落户。沿着穿过硅谷的主动脉101号公路快速行驶10分钟,你就会看到一家又一家大公司:英特尔公司、西斯科系统公司、3Corn公司、太阳微电子公司、网景通讯公司,光这5家公司合起来的收入达400亿美元。在过去两年,因特网疯狂的扩张给已经生气勃勃的经济充气,达到快要胀破的程度。在1996年,平均每5天有一家硅谷公司挂牌上市,每24小时增加62个新的百万富翁。创造了5万多个新的就业机会,而工资增加为全国平均数的5倍。1996年,这个地区在劳动生产率和出口增长方面在美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制造软件的西贝尔系统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西贝尔说:"这是在我们眼前发生的经济奇迹。"西贝尔系统公司在1996年6月上市时筹集了3300万美元资金。美国的风险资本公司对硅谷是至关重要的。据第一风险资本公司说,在过去4年中,风险资本家把大约55亿美元投入硅谷技术开发,占美国全部信息--技术投资的37%,而且它们不是孤单单的。数以百计的其他配角已被吸引去靠技术食物链为生,这些配角从了解软件的底细的律师到机床供应商。
硅谷还在继续发展,硅谷还能给人们带来新的惊喜,给世界带来新的奇迹吗?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与期盼着。
如果硅谷的发展能映射美国建国的历史的话,那么微软的崛起便是当今美国的象征。欲认识新经济不能不老生常谈,说一说微软。
计算机行业在信息化时代是最引人注目的行业,也是发展最快的行业。1975年成立的微软公司(Mic--fi)经过20多年的努力奋斗在1997年进入世界500强行列,成为计算机行业的新霸主,它与另一家公司--英特尔公司是个人电脑行业标准的确定者,微软公司的崛起正是美国新经济最具说服力的代表作之一,是信息技术时代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中期,是计算机飞快发展的时期。
但是在这一段时间里,电脑制造厂家的眼光都盯在硬件的改进和开发上,对电脑的软件缺乏注意力,甚至还没有这样的公司。正在哈佛大学读书的比尔·盖茨和他的朋友保罗看到了这一点并决定以后应将注意力放在软件的开发上,他们的第一步是为Altair8080型系列电脑开发BASIC软件,他们成功了,微软公司也诞生了。之后,微软的步伐越迈越大,不断地推出新开发的软件,微软的o名操作系统逐渐成为产业的推一标准,其他软件厂商都以它为开发应用软件的标准和基础。
微软还在不断地努力。1985年5月,推出了WIWWI.0软件操作系统。它显示了良好的功能,可以同时用鼠标和键盘操作,且能把一切程序摆放得整整齐齐。同时,微软公司的窗口还增加了日历、计算器、名片管理等各种工具。
信息共享要求信息通信要像高速公路一样四通八达,形成全国性或全球性的信息通讯网,因此,被称为"信息高速公路"。全球正掀起又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高潮。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深刻感触到这一点。为此,微软公司以极大的魄力和胆识开了WINDOWS95.WIWWS98o它们增加了联网功能,只要鼠标轻轻一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它受到了世界各国电脑用户的极大欢迎。
近20年来,没有哪一个公司像微软这样引人注目。微软公司的利润逐年上升,1997年销售额达到113.580亿美元,微软公司终于成为世界500强之一,列第400位。微软公司的股票自1986年上市以来已涨了十几倍,使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仅有的由一家就造就3个10亿美元资产富翁的公司(盖茨、艾伦、鲍默尔),而盖茨则连续几年以其资产额成为世界首富。自微软推出WIWWS95以来,微软已经掌握了90o的市场占有率,牢牢地稳居个人电脑软件业的霸主地位。目前,其总资产已达2000亿美元,成为美国和全球信息产业的核心。
在其他电脑公司陷入不同程度的危机时,微软公司却突飞猛进,在电脑业一马当先。微软的成功除了自身的管理、技术创新、产品开发等因素外,信息时代也为它准备了充分施展抱负的舞台。
(2)IBM的沉浮
美国商用机器公司(IBM)是计算机行业的龙头老大。六七十年代是计算机行业标准的确定者,其计算机服务业仅限于以宇航局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对象及由该局主管的航天飞机。在80年代个人电脑逐渐占据主流的关键时刻,由于忽视了个人电脑的开发而逐渐落伍,其地位被英特尔、微软所代替。陷入困境的IBM自1993年以来调整战略,路易斯·郭士纳接任总经理。现在,在主机、个人电脑、计算机通信网络、芯片、软件业务领域都有较显著的发展,销售额和盈利出现两位数字的增长。一度被贬称为"恐龙"的IBM,重又恢复了"计算机产业帝国"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向目中无人的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不得不对郭士纳刮目相看,承认IMB是微软的最大竞争对手。IBM的振兴,得力于郭士纳对计算机服务业的独特经营,同样地,美国"新经济"也为IBM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且老郭士纳是如何在新经济中扭转乾坤的。
①计算机服务业成为IBM的"灵魂"。
鉴于IBM过去服务面狭窄的教训,20世纪90年代以来,IBM开始把服务业扩大到企业,尤其是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的迅速推广应用,郭士纳把服务业纳入到大力开展网络技术开发的战略范畴以内,从此服务业有了迅猛的发展。1990年,IBM的服务业销售额为21亿美元,到1997年已增加到193亿,年增长率在万%以上,发展速度远远超过其他业务。现在计算机服务业已占到IBM销售总额的1/4,1999年达到1/3。1995年IBM超过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服务企业。它的计算机服务业不仅规模大,而且面向全球,服务对象包括160个国家(地区)的客户,外国大企业客户越来越多。1996年签定的27件大服务项目的合同,每件1亿美元以上,其中4件在国外,1997年有24件大项目,14件在国外;1998年头5个月有7件大项目。5件在国外。IBM在世界各地共建立了9个计算机服务机构,它的数据中心同各国的客户联网,成为世界最大的数据网络之一。服务业已成为IBM的"灵魂"。
②依托服务业升级与客户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在郭士纳就任前,IBM的服务业是同产品销售相联的,只限于负责为客户安装、包修本公司的产品和为客户培训技术人员,后来发展为负责把客户已有的由其他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同本公司销售相互结合和相互配套。近来又进一步发展到为企业客户提供信息技术应用方案,乃至经营战略方面的咨询。IBM的服务业参与企业客户的经营管理,急客户之所急,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服务业的经营模式,为它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为了实施服务业新方针,IBM经常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营销方式。1996年,IBM公司与经营医学和种子的大企业蒙桑托公司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双方签订了数亿美元为期周年的合同,其中大部分是服务业。IBM公司为蒙桑托公司安装了主机系统,2万台个人电脑,操作公司内部网络,以及编制新型应用程序等。许多大公司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愿意同技术实力强大的W建立关系,依靠它来开展科研、程序编制和计算机操作。
③开展"电子商务"营销,拓展服务领域。
郭士纳和IBM的经理们都强调因特网是"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其意义等同于轮船、铁路和州际公路系统。IBM把自己的强大技术实力同伸向世界各个角落的因特网相结合,开展"电子商务"营销,广招客户。它的营销目标为:"创造安全可靠的网上'交易社会',方便供求双方相会,使客户能在保密的条件下处理事务。"
IBM因特网分部正在卓有成效地开展新领域的服务业。比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原材料、零部件和最终制成品出现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对它们的管理、控制极为复杂,其结果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有着极大的影响。IBM及时开发了名为TransCbrlllect的程序组。同时IBM还开发了应用于银行、运输、卫生保健等15个行业的软件,受到各方面的称赞。
④大力开展对小企业的服务。
IBM一向以大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对小企业则不屑一顾。郭士纳从1998年开始转变方针,加大对小企业的服务营销。小企业往往技术力量薄弱,他们比大企业更需要计算机服务。IBM针对小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切合实际的服务方式,赢得了更多的客户。
IBM告诉了我们什么?显而易见的一条警示便是:传统企业即使规模再大、历史再长、实力再强,面临新经济的挑战也要创新与改造,也要融入高科技的信息时代中。过去的成功决不代表今天的成功,追求未来的成功才是一个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
三、美国出现新经济的原因透视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有其历史背景和深刻的内外诱因。"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新经济的出现,决不是"上帝赐福于美国",凭空而降,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由此引发的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的企业创新潮流,克林顿政府适当的宏观调控政策,广开国门吸引人才,有利的国际大环境等等,都是新经济出现必不可少的要素。1.信息技术对经济增长起吴健性作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以高新技术为中心,掀起了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不仅形成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而且传统工业已被新的电子技术所改造。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革命推动美国产业结构的迅速调整和升级,出现了新的产业群,增加了就业机会,提高了生产率。
美国每年用于研究和开发(R&D)的支出高达1700多亿美元,超过世界R&D支出总额的五百,人均R&D经费645美元,为世界平均水平的8倍多,高科技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美国高技术部门的增长呈加速态势,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远高于经济中其他部门的增长速度。1986一1990年,高技术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左右;
1991一1995年,其贡献率达28%以上。目前这一数字已接近35%,而作为传统支柱产业的汽车和住房建筑分别只有4%和15%左右。美国以高技术、信息为基础的产业占了美国GDP中的40%,软件和信息服务、电信服务三个行业所创造的产值已从1990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4%上升到1996年的6.2%,它们已是美国第一大工业,1996年营业额达到8660亿美元,超过了建筑业(590亿美元)和食品业(4640亿美元)。
20世纪90年代,美国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改组、改造,在企业中大规模地普及计算机辅助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设计、生产、管理到销售等各个环节普遍利用计算机和通过网络进行沟通、处理,企业联网率高达70%以上,信息的畅通极大的提高了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
信息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大大超出以往由一般基础工业所形成的"工业周期",而呈现"经济周期"的信息产业特色。目前,在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中只有信息产业充分发挥了作用,在生物工程、新能源、纳米技术、微中子技术等高新技术方面,美国同样具有极强的实力,它们都可以成为美国经济的新增长点。2.经济结构调某的重要影响
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如此之久,除了高技术飞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外,经济结构的大调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经济结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调整,而是一项跨世纪的全面性大整顿,对其经济持续增长起了重要作用,而且还将发挥更大的影响。
(1)三大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对经济持续增长的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奶年代美国三大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来看,第一产业占的比重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逐步下降,第三产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从1980一1995年,美国三大产业的变动情况如下:农业在GDP中占的比重,1980年是3%,1995年降为2%;工业产业在GDP中占的比重从1980年的34%降至1995年的26%,15年间减少8个百分点;而服务业在此期间占的比重由64%升到72%,即增加8个百分点;上述三大产业发生的重大变革,对美国经济持续增长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2)膨胀的军事经济的压缩提高了产品竞争力
为了提高民用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联邦政府调整了美国工业内部结构,试图通过压缩军事经济,增加民用工业投资等,促使工业结构得以及时调整,以便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克林顿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一是大幅度压缩军费。二是调整联邦研究与开发预算。三是改变军事经济比重过大的不合理局面。1994年8月联邦政府提出"技术重新投资计划",鼓励国防部与有关的民间企业一道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尤其是"双重用途"技术方面的合作开发。政府将对军事技术转为民用技术的公司提供减税和财政补贴。四是政府提供巨额科研经费,更加重视提高民间产业的竞争力。1993年以来,美国科研与开发总投资每年达1600亿美元以上,其中联邦政府占的比重为40%一45%。与过去比较,近年美国投资的重点明显转向民间产业部门,更加重视向产业竞争力的调整方向倾斜,最终将有助于美国长期竞争力的巩固和提高。
近年来联邦政府消除臃肿军事经济做出的种种努力,有助于美工业内部结构的合理调整,而民间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对美国产品进一步占领国际市场,进而使得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都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3)调整地区经济结构,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与政府对地区经济结构的合理调整不无关系。纵观近年美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看出,政府推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协调区域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①实行市场导向为主同政府适度宏观调控相结合。在推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方面,美国政府长期实行市场导向为主,主要依靠市场,引导资本、人口和资源在各地区的相互流动,利用市场竞争优化地区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但在强调市场导向为主的同时,美国政府对地区经济发展也进行了适当干预,主要抓了几件大事,即全国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视全国信息网络的建设;把培训人才放在首位等。
②以培育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为主,实行若干地区优惠政策。首先把资金投向教育和培训事业,特别是为失业人口搞培训,以增强失业人口重新就业的能力和本领。同时,从联邦政府到各州政府都制定了一些鼓励资本流向欠发达地区的优惠政策。例如,由州政府担保,促使商业银行向欠发达地区企业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在税收等方面也提供比较多的优惠政策。
③依靠严格的法律制度,保障援助欠发达地区工作顺利开展。联邦政府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主要根据国会通过的有关法律,制定各种援助计划,审查批准援助项目的申请报告,拨给一定比例的款项给州政府,并定期审查资金使用情况。州政府还要制定如何使用援助资金的法规及会计制度,具体指导和监督援助计划的实施。
正是由于联邦政府有效地实行了各项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政策,才促使美国地区经济结构及时得到调整,既保障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美国经济持续增长。3.政房制定与执行的政策得当
美国经济的稳定高增长持续了10年是与克林顿政府适当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的制定及有效宏观调控分不开的,它是新经济形成所不可或缺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克林顿经济学所提倡的政策主张为美国经济取得稳定增长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财政政策方面,大力削减财政赤字。一方面通过增加投资、推动经济转型和实施增长战略来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削减国防经费和联邦行政开支,取消非生产性开支,鼓励私人投资。这一有增有减的财政政策基本上解决了联邦财政赤字的老大难问题,1998年财政预算盈余77多亿美元,是1969年以来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的财政盈余。财政赤字大减使美国企业投资和生产扩大,并大大增加了美联储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增强人们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信心,促进了长期利率的下降,推动了投资市场的繁荣。
在货币政策方面,坚决制止通货膨胀,实行稳定、连续、中性的货币政策。以格林斯潘为首的美联储摒弃了"相机抉择"等一些过时的理论,实行一种中性的货币政策,让利率水平保持中性,对经济既不起刺激作用也不起抑制作用,从而使经济以其自身的潜在增长率在低通货膨胀水平下持久增长。保持稳定一贯的货币政策并进行微调,是美联储货币政策成功的关键,也是美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在贸易政策方面,克林顿入主白宫后,将传统上一直以提倡"自由贸易"为荣的美国转变到目前更体现实用主义的"公平贸易"上来,加强经济外交,实行以开拓国外市场为核心的贸易政策,扩大出口。自1992年以来,美国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已稳居全球第一出口大国地位。贸易的增长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可以说,出口已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第二章 美国:新经济的发祥地(2)
以上这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对美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企业倒杆成为经济增长的发动权
人们在分析最近以来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时,往往对美国企业的改革与调整不怎么重视,实际上,美国企业旨在面向21世纪的调整与改革对经济的长期发展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10年前,全世界经济学家在谈及优秀的经营管理体制与方法时,推崇的总是日本的模式,批评的则是美国的模式。或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促使美国在企业和银行改革方面比日本至少早走了10年。美国《商业日报》1995年6月的报道认为:"美国正在打赢这场原以为是一个失败的事业的经济战。美国公司和工业依靠对企业经营的所有方面的重新思考取得了这种转变。"报道强调,虽然领导着这场"制造业革命'"的许多美国公司所利用的技术是20年前难以想象的,但是,假如利用技术的人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那么,"全世界的先进技术都是不够用的"。因此,分析家认为,大多数美国公司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有了一代"新型的总经理",并对"雇员授机'。美国企业界的传统历来重视发挥个人作用,重视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这种传统培育了标新立异的青年人的崛起,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腾飞的翅膀。
美国企业经过调整,建立起适应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灵活结构。
(1)面向市场的企业内部新组织形式
长期以来,美国公司遵循的指导方针是,外部产销市场化,内部经营计划化。但近年美国企业内部却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在企业内部推行市场机制,即公司内部各单位在原矩阵结构基础上,打破条块界限,与其他部门进行斜向直接联系;同时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企业各部门间形成厂商与客户的关系。各部门相对独立,单独核算,一旦经营亏损,也要宣布破产。
(2)富有弹性的组织结构
近年来美国公司为适应如今的市场环境,从偏重垂直整合转向富有弹性的组合。公司变革主要表现在,大力精简机构,管理层次简单,中间环节少,公司最高领导比较接近基层。目前美国公司的这种改革进程大大加快,据美国《幸福》杂志1995年对美1000家大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几乎一半的企业改变了"命令一控制"型的企业体制,转向弹性化的内部组织结构,以利信息流通,决策迅速,运转效率提高。
(3)经营范围变得更加模糊
美国企业家强调,商品和信息自由流动趋势正在不断地冲破国界的限制。通过公司的国际化经营,管理的趋向逐渐模糊化。这样,可以减少市场风险,实现规模经营和经营合理化,消除竞争,超越贸易壁垒或投资障碍。这种经营策略,已成为美国公司扩展世界市场的重要手段。
(4)企业规模越来越灵活
美国一些经营灵活和技术先进的中小公司,不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表现得十分活跃。在这些小公司的影响下,一些大公司纷纷将总部收缩。裁员消肿,以适应新的市场要求。
5.广开国门引进国外人才
技术要不断创新,人才是关键。美国是由多种民族移民组成的国家,在20世纪前,科技人才数量少,科研基础比欧洲的德。英、法等国家落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希特勒在德国执政,他实行排犹的法西斯政策,把一大批犹太人赶出德国。当时,美国敞开国门大力接收欧洲的犹太移民。他们当中,包括爱因斯坦在内不少人是世界知名的科学家。他们到了美国后,继续致力于科研工作。美国发明原子弹,就是依靠爱因斯坦等犹太高科学家研制成功的。难怪美国一些人幽默地说:是希特勒帮助美国打赢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尝到了这一甜头之后,多年来一直把引进外国的科技人才,当然还有资金和高层管理人才,作为基本国策。被认为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器材企业的朗讯科技公司(Lu-cent),由于在美国境内无法招聘到合适的科技人才,于是便从英国、德国、H本、中国大陆和台湾以及韩国罗致了3,500多位工程师。据美国资讯科技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1998年美国境内约有346000个与资讯科技有关的工作机会,无法在境内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以致许多高科技公司只好礼聘外国的专业人士赴美国工作,或在海外设厂营运,就地招聘人才。
为了让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能够吸引外国籍的"顶尖杰出精英"赴美工作,美国国会原来立法每年核准65,000个外籍人士临时工作签证名额(简称HI一B,但最近又立法通过2000年年度增加8万个外籍人立临时工作签证名额,2001年增加87,500个名额,"2002年增加13万个名额,以解决科技人才不足的困难。有的议员还提出:如果是大学和科研机构从国外招聘有高学位的外籍专才,还可不受HI-B名额的限制。
美国的高科技,实质是江革全球精英智慧而成。美国的新经济,从根本上讲,是美国高科技人才发动和领导的。新经济就是人才经济。
6.风险资本推动着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
商业经济的活力是同独特的和非凡的金融资本世界相适应的。这个领域已证明它有能力提供企业管理所需要的多种企业资本来源,从而证明它有能力满足现代的、快速变化的和全球化的经济需要。具有开拓精神、敢于冒险的风险投资公司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风险投资机制的建立成为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动力,尤其是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在西方,风险投资机制被称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推进器"。美国苹果公司、数据处理公司等高科技企业,在初创阶段都得益于风险资本的支持。美国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所长米勒说:"由于科学研究的早期阶段有风险投资的参与,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已由20年缩短至10年以下。"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居世界首位,它们每年为10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在过去几年内每年初次公开发售股票的投资为350亿美元到500亿美元,风险资本的投资为100亿美元到150亿美元,这种情况最能说明这一点--这些数字使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类似投资相形见拙。这不是短期资本,而是长期的风险投资。据统计,1997年美国的风险投资商共向1848家公司投入了114亿美元的风险资本,比上年增长16%,其中投入信息的风险投资为70亿美元,占全部风险投资的62%。风险投资在推动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立下了汗马功劳。7.国际经济环境所创造的有利条件
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任何国家经济要顺利发展,都离不开有利的国际环境,90年代美国经济的增长也是如此。
首先,区域性金融危机和动荡致使大量国际资本涌入美国。
1997年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使得大量避险资金进入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安全可靠和盈利最多的"安全港",1998年,美国净资本流入达2280亿美元。1999年以来,由于科索沃危机的逐步升级,促使资金加快流入美国市场。据估计,1990年至今,平均每年约有2500亿美元流入美国,外资约占其投资总额的25%一30%。这些资本中的大部分流入美国股市,推动股价不断走高。促进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抑制了通货膨胀,国内股民的股票收入大增,刺激了居民的消费需求。
其次,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使美国受益匪浅。
东亚金融危机虽然对美国造成一定威胁,但也带来了好处。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需求萎缩,世界市场主要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以石油产品价格为例,每桶石油价格从1997年的优美元降为1998年的IQ美元。美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从中获利甚多,不仅促进了美国进口的上涨和消费的进一步旺盛,而且也促使出口的上升,从而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同时还有效抑制了物价的上涨。
第三,美国在世界经济、金融及三大国际组织中的主导地位。
美国国内市场总值占世界总产值的25%以上,占全球进口贸易的15%,占全球股市市值的45%,毫无疑问,美国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中处于主导地位,是稳定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力量和决定因素。亚洲、拉美及俄罗斯都与美国在经济金融、贸易和政治等方面有或多或少的联带关系,美国的利益和经济走势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利益与经济,因此这些区域和国家会维护。支持美国的经济繁荣。
另外,美国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三大组织中都拥有最大的发言权,它会充分利用这种优势,扫除投资与贸易的障碍,来维持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时势造英雄。时运皆占的美国,于是乎理所当然地孕育了新经济,推动了新经济。这当是历史的必然。四、美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Sff经济
高新技术的发展是新经济的动力源泉,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经济的出现与美国高新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1.美国高新技术发展概况"
近10年来美国高技术发展的特点表现为:高效益、高智能。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在性质上,高技术具有质的变化,体现在超塑性、超高温、超低温、超导性、超高速、超密集度、超微小化;在范围上,是扩展、渗透性的,具有跨部门应用的特点,使常规的工业部门分类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在时间上,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不断缩短;在同传统产业的关系上,不断向传统产业渗透,过去常现生产中的许多关键参数,如长远战略、结构、投资模式等也随之改变,某些传统的观点和方法也不再适用。高技术的发展导致知识密集化、技术革新综合化、科学边缘化、方法系统化、科研社会化、产品智能化、社会信息化。
(1)信息技术
目前高新技术发展的集中代表和最主要的技术领域就是信息技术领域。从主观上讲,信息技术是能够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技术;从客观上讲,信息技术是对信息进行作业的技术。信息技术无疑是目前发展最快的技术,美国在这一领域仍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信息技术主要是由与通信相结合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组成,同时也包括专家系统、成像技术、自动化技术、机器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机械电子技术(如装入各种产品、系统和设备中的微处理机)。美国的网络技术已经众所周知,而美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就集中代表了美国信息技术的发展概况。
自1992年开始,美国实施高性能计算机和通信计划,该计划实施以来,取得很大成就,极大地推动了先进器件、可伸缩超级计算机系统和高速网络等方面的革新和进展。超级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环境监测、生物医学、流体力学、地球物理学、先进的制造技术等方面,由于高性能计算机与通信对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及保持美国在未来的优势至关重要,因此,美国政府将保持长期持续的投资,鼓励技术创新,建立政府、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密切合作。美国政府总结过去,制定新目标,推动该计划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这种思想充分体现在美国提出的以下三个计划中。
①加速战略计算计划(AcceleratedStrategicCbrrlputiflgImnative.ASCI),是美国能源部支持的一项8年投资10亿美元的项目。其目的是为模拟核实验武器储备管理问题提供足够的计算能力。这个计划是美国政府停止核武器实验的一部分。其任务是在2002年左右研制出每秒100万亿次浮点计算的超级计算机。
②高性能计算机现代化计划(HPCModernizationPTOgrarn),是美国国防部支持的一项8年投资20亿美元的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改善国防研究能力,降低武器设计、测试费用,保持美国军事上的优势。其任务是建立16个由高速网络连接的高性能计算中心,其中4个为大型计算中心。
③每秒千万亿次浮点计算(PetaflopsCbrllputiflg)计划,是美国政府支持的前瞻性计划,目前处于研讨阶段。其任务是在20年内研制出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机。
在全面核禁试情况下,要保证核武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就必须掌握和进行三维模拟计算。美国把这项任务称为基于科学的库存管理(Science-basedStockpileSteward一上叫。它把非核物理和高能爆炸的实验模拟与核物理研究、高级材料、化学和工程方面的技术结合起来,因此需要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应用于核武器管理和科学工程计算,并能可靠地取代地下核试验的计算机。
在美国能源部的大力支持下,参与这一计划的有桑地亚、洛斯·阿拉莫斯和劳伦斯·利弗莫尔3个国家实验室,以及IBM。tol和Crsy三个超级计算机公司,还有4一5所大学。第一阶段的目标是,于1998年实现每秒3万亿次浮点运算的超级计算机。首先由美国能源部于1995年委托Intel公司研制每秒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并于1996年12月16日正式发布。这是超级计算机发展史上的重大突破。其后,1996年由克林顿总统亲自宣布委托IBM、SGI和Cray公司制造每秒3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目前正在开发和研制中。第二阶段将于2002年左右实现每秒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目标。进一步的每秒千万亿次计算机的目标,现有技术尚未能解决,还需要在技术上有突破性的创新和变革,目前只处于探索和寻找解决途径的阶段。
从总体上说,面对新的世界发展格局和急剧变化的军事态势,美国政府试图以加强防务作为高技术发展的驱动力,利用高技术来创造新的军事竞争环境,采用商业技术进行新一代高性能计算机的开发,最终实现军事技术、高技术开发和高技术商品化同步发展的目的。美国信息技术在其他许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例如,1997年,IBM公司解决了用导电性能更好的铜取代铝制造硅芯片的难题,因此可以将芯片成本降低30%,加工时间缩短40%。
(2)制造技术
在20世纪90年代的制造业中,自动化、高效率以及日益盛行的通信网络应用为未来的发展开辟道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将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综合应用于制造全过程,即用于设计、制造、检测、管理和售后服务等,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灵活生产,并取得理想的经济收益的技术总称。制造技术至今已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是制造工艺代化阶段。第二是以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和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柔性制造单元阶段;第三是以柔性制造系统和分散型控制系统为代表的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阶段;第四是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和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为代表的企业内部集成化及单元加工过程和智能化阶段;第五是以CIMS发展的新标志--敏捷制造系统为代表,增强企业在不可预见的多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的敏捷制造阶段。
美国1991年提出先进制造技术(AMT)--敏捷制造企业的发展战略。1995年12月,更具体地阐述了先进制造技术中的网络概念及结构。目前,美国已将AMT列入下一个世纪重点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对世纪网络将全球化,制造业也将全球化。从获取需求信息、到产品分析设计、选购原辅材料和零部件、进行加工制造,直至营销,整个生产过程也将全球化。先进制造技术一旦发展成熟,发达国家将不再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
(3)生物技术
生命科学创建了一门重要产业,该行业现有公司正300多家,年收入近130亿美元,雇员超过10万人。该行业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活组织占有形式的认识。联邦技术转让规定的改变,促使官方资助的实验室和商业生物企业之间形成更密切的联系,公共研究机构与私人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成为现在的主流。有关规定也鼓励联邦研究人员为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研究人员也正在为他们创造的生物和发现的基因申请专利。来自生物技术公司的数十亿美元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生物科学研究方式。
生物技术对美国农业已经产生重要影响,遗传工程作物第一次在美国的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1996年,亚拉巴马州3/4以上的棉花是抗病虫害的遗传工程棉花。研究人员现在又在试验含有聚酯的棉花作物。盘山都公司的管理人员说,农民们将种植800万英亩遗传工程大豆、350万英亩转基因玉米以及1万英亩转基因马铃薯。该公司正以和生产一样快的速度出售遗传工程种子。1996年春季,佛罗里达州阿拉楚拉县引进第一种遗传工程昆虫--一种用于吞食祸害草荡及其他作物的害虫的食肉螨。
更引人注目的是生物技术在医学领域取得的进展。据生物技术行业协会说,利用遗传工程医药来控制心脏病和糖尿病,治疗癌症或缓解中风影响的患者人数已达数千万。另外还有几万人日常进行遗传试验--或者诊断求出世的婴儿的健康状况,或者告诉这些人他们自己是否患慢性病或癌症。数以千计的儿童因为新的辅助生育技术的出现(如体外受精)才得以来到这个世界上。仅在1995年,医学研究人员就给500项遗传工程产品注册了专利。遗传工程产品的开发仍在加速。行业调查报告显示,研究人员在1995年试验了284种以上的从普通感冒到艾滋病的遗传工程新药,比上一年增加20%。事实上,在44种已批准上市的生物技术药物中,已有一些取代了其他更常规的药物。1997年批准了39种新药和10种从生物体中提取的生物制品,其中包括用于治疗癌症、艾滋病、心脏病、关节炎和帕金森病的新型药物。
(4)环境技术
环境技术受到美国政府和民众的高度重视。克林顿在为竞选连任美国总统而出版的著作(希望与历史之间--迎接21世纪对美国的挑战)一书中写道:"维护环境是一项全国乃至全球的义务,对此我们全都责无旁贷。…美国人需要为环境订立一个新的契约,使我们作出保证:留给孩子一个空气、水和土地未被污染、损坏的国家,一个自然风是未失去光彩的国家,一个持续增长的其领先地位无可比拟的国家。……要实现这些目标,我们必须使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成为一项共同的任务--每个公民、每个社区、每个企业和公司、每一级政府都要致力于这个任务。"
为验证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提出的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有关试验得到美国政府给予的支持。得克萨斯布朗斯韦尔的规划者正在开发一个得到美国商业部16.8万美元资助的生态工业园区。正在开发中的其他园区还有弗吉尼亚的开普查尔斯以及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这些试验是要验证生态工业园区的实用性--在这些园区,一级公司将彼此的废物当做自己的原料使用。其设想是,创造一个连续的物质流,在流运过程中每个工厂的废物至少对一个伙伴来说是有用的原料。这种安排也要为每个伙伴带来经济利益,例如节约成本、分享副产品等,既有经济上的实惠,也有生态上的益处;生态关系源于利益共享而不是某个规划设计,由此既产生商业利益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为了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通过节约能源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1998年美国政府宣布一项为期5年、耗资63亿美元的一揽子税收优惠和研究计划,保证"调动最先进的技术来对付全球变暖现象"。
为缓解美国西北部地区空气污染状况,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共同协商同意,在全国出售数百万辆废气排放量更低的新型小汽车、面包车和轻型卡车,这些新型汽车排放的废气比现有汽车降低大约70%,1999年在美国西北部开始出售,两年以后在全国各地出售。
(5)太空探索
1997年,美国人使用两个探测器探测了太阳系,花费的钱只有阿波罗登月飞行费用的一小部分,但得到的数据却多得多。国家航空航天局发射到火星的余杰纳探测器上的光谱仪发现火星上有一些物质,可以表明火星一度温暖湿润,足以支持生命。在空间深处,伽利略号探测器拍摄到木卫二地下有海洋的迹象。这将使木卫二成为太阳系中除地球之外的惟一有水的载体。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火星探路者"飞船1997年7月4日在火星表面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探测,取得丰硕的成果。这次火星登陆成功是人类进军宇宙的新里程碑,是人类35年换而不舍的努力的结晶,为人类最终登陆火星打下基础。同时,人类的太阳系探测计划出台,1997年10月15日,20世纪耗资最高、规模最大、美国航天史上携带放射性核燃料最多的卡西尼号上星探测器升空。
在国际空间合作方面,"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与俄罗斯"和平"号轨道站成功地完成3次对接;筹划多年的国际空间站计划也正在进行。
在科研与应用方面,"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3次上天,完成了微重力下的多项太空实验;"发现"号在太空完成40多项以保护臭氧层为目的的科学实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设备更新顺利完成,科学家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新发现了一些遥远的星系,并首次发现了黑洞存在的直接证据;探测厄尔尼诺成因的航天器升空。
以上这些介绍,表明了美国已经远远地走在了其它国家的前面。这种领先优势应用于经济领域,便造就了培育新经济萌生的土壤。2.美国发展高新政水产业的措施
美国联邦政府不像日本、法国、德国政府那样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法规、政策、规定及其实施细则,而主要是控制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减免税,而各州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制定产业保护政策、优惠政策,而且在诸如低价用地、设备折旧等方面的优惠性条款也各不相同,就像各州的普通销售税率各不相同一样,各州有各州的具体情况,目的是促进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措施实际上最后是要落实到需要大量的投资或资助。美国的措施是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形式有联邦拨款或资助、州政府拨款或资助、大公司出资、成立基金会、贷款、风险投资等。美国联邦政府的科研预算,重点放在军事和基础研究方面,不对工业界直接补助资金,而是利用税额化免等税制间接来刺激投资。国防预算虽然都是用于军事项目,但特别注重所从事的基础技术研究和先进技术研究是军民两用的,通过适当的技术转移政策,使国防部门开发的很多高新技术成果为工业界所吸收。政府对风险大、民间投资有困难的重大长期研究课题给予重点财政支持。为了鼓励、支持、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美国很多州都设立专门机构,成立了科学技术基金会、研究基金会、风险投资基金会等。风险投资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风险投资是把私人组织起来的大量非固定财源,以一定合伙形式投入若干即将兴起的高新技术公司。有时,一些大公司也有部分资金作为风险投资的资本。银行对发展风险投资起重大作用,美国很多大银行成立风险资本公司,主要结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种了'基金。目前,美国百家以上的银行都成立有风险投资公司。对于创办和发展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州政府也成立半官方风险投资公司进行帮助,提供开发补助费和扶持中小企业改造补助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高技术产业对美国"新经济"的贡献
在过去的几年里,美国的高技术部门迅猛发展,远远超过了汽车与建筑等传统产业的增长速度。据美国〈商业周刊》统计,1996年,高技术产业对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DP)贡献了4200亿美元,比1995年增长了15%。电脑、软件、通讯三个产业,1996年对GDP的贡献率高达33%,而同期传统经济的带头产业--建筑业和汽车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只有14%和4%。因此,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新经济持续扩张的主要动力。
(1)推动固定资本投资
高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首先表现在推动固定资本的投资方面,包括企业和消费者在电脑周边设备和通信设备上的支出、信息科技净出口、消费者在电话服务及有线电视上的支出。电信结构的投资等。1996年,仅在信息技术硬件上,美国消费者与企业就投入了2820亿美元。比购买新汽车和零部件多对%,比购买新住宅多49%,比工商建筑开支多168%。信息技术和设备投资作为固定资本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扩大了美国总资本存量和资本形成规模,构成"新经济"持续扩张的重要物质基础。
(2)促进产品出口
在出口方面,高技术产品成为美国出口商品的主力。1986年,飞机、数据处理机、汽车零件和高技术机械是美国主要的出口项目,迄今也仍是如此。但是,10年来的出口结构也发生了一些显著变化。以飞机为例,1986年时大部分是军用战斗机,10年后则以商用飞机为主。在办公室及数据处理机方面,产品项目也比10年前先进。美国在海外建立的汽车厂与日俱增,其汽车零件出口也同步扩大。
10年来,美国总出口额大幅度增长,从1986年的3059亿美元,增至1996年的8480亿美元,高技术产业的出口值已占整个制造业的25%。在1996年的出口产品中,电脑芯片等高技术产品从1986年的第四位跃升至第一位;飞机从第一位降到第二位;数据处理机和汽车零件分别从第二位和第三位降到第三位和第四位。
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出人头地,科技上的超前,一直是美国赖以生存的主要依靠,也是其相对优势之所在。今后,美国将会继续保持其高技术商品出口的领先地位。
(3)高新技术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人们曾经担忧,高新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减少就业机会,但实际情况证明,高新技术的发展也不断创造着新的就业机会。围绕信息产业的兴起涌现了一支更庞大的劳动大军,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电脑维修、网络维护、电脑培训、电脑咨询等,有人称之为"电脑三产"。用于构建网络的各种器件的研制也在吸引大量的劳动者。这种新的商业链提供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例如围绕同上直销,就需要更多的送货大军。在美国,这种快递公司空前繁荣,他们的车队活跃在全国各地,车上配有无线接收设备,能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路径送货。更多的就业机会围绕着因特网服务展开。如Internt八ntranet的系统集成、企业网站的建立、接人服务、H砚W狠排转制作、网上信息发布及信息搜寻、网上广告等。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称,目前仅在美国就有19万个高技术职位空缺,其中多数需要的是编程人员。
已有研究报告指出,因特网发展正在使美国硅谷成为一个工作职位的"宝库"。仅1997年这一地区就新增了5.3万个职位。在这些新的职位中,软件人员的需求最大,共新增了8300份工作;计算机和通信领域也出现了7000份新工作。约有230万人居住在硅谷地区,仅占整个加州全部人口的10%,但该地区1997年为加州创造了40%的出口。
尽管对新经济的增长模式、作用、结果因人而异认识不同。但高新技术的应用、高新技术的发展,是美国经济由滞胀走入复苏、进入增长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这是不容置疑的。从这一意义上说,发源于美国的新经济就是高新技术经济也毫不夸张。
五、美国的企业重组S新经济
称新经济为席卷全球的浪潮,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经济带来经济领域的大跃动、大变革、大冲击、大改组。处在这一浪潮的企业不可能泰然处之,依旧自我。于是美国企业中掀起了兼并重组的新高潮。
企业(产权)重组是企业为提高资产运用效率、改善管理。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困难所进行的产权流动和资产结构调整。
美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企业兼并重组活动的经常性和普遍性特征是十分突出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美国国内环境的变化,美国企业兼并重组掀起了新的高潮。这是美国企业新一轮战略大调整的重要标志,它对美国"新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方经济在世纪之交发展的总趋势。
1.90年代美国企业重组的基本特点
对世纪肥年代美国企业兼并在1989年达到高峰之后急剧回落,1991年降到最低点。1992年,随着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低谷,4月2日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发布(横向合并指南)(Hori。idMeng。Guideli。sof1992),拉开了20世纪90年代企业大兼并的序幕。这次美国企业兼并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交易规模大,形成百年来最大的兼并浪潮
在美国历史上,从1897一1990年曾有4次企业兼并高潮,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世纪之交(1897一1902年)。20年代下半期(1926一1930年)、60年代下半期(1965一1970年)和80年代中后期(1984一1989年)。90年代以来的美国企业兼并高潮是第5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从1992年到现在已持续了8年。1996年,当兼并交易额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时,美国舆论认为本次兼并已处在峰顶,预计兼并大潮行将结束。然而,近两年的兼并又创历史新高,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20世纪90年代兼并最为突出的现象莫过于90年代中期以来所形成的巨型兼并或超大型兼并狂潮。80年代最大的一起兼并交易不过240亿美元,超过百亿美元的兼并交易屈指可数,90年代中期以来上百亿美元的兼并交易屡见不鲜。1996年宣布的超过百亿美元的超大型兼并交易有7起,最大的兼并交易达253亿美元。1997年超大型兼并达9起,最大的兼并交易达到420亿美元。1998年,有9起兼并交易的价值额都超过300亿美元,最大的兼并是美国最大的两家石油公司--埃克森和美半公司合并,兼并价值高达860亿美元;成为当时世界兼并之最,超过了1997年菲律宾(831亿)、爱尔兰(770亿)、新西兰(650亿)、巴基斯坦(643亿)等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2)兼并发生的背景与以往不同
前4农兼并的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发生在经济危机之后,在一些经历了技术革命、价格上涨、国外竞争加剧的企业中尤为普遍。被兼并企业的经营状况往往不佳,经营周转困难。而这一次兼并浪潮到来之时,正是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10年痛苦调整之后,经济表现最好之时。经济稳步上升,通货膨胀和失业率均被控制在很低的幅度之内,企业盈利迅速增加,股票市场表现良好,道·琼斯指数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四五千点上冲至目前的超过1万点。美国公司在经历了公司革命之后,竞争力普遍增强,盈利增加。
(3)兼并集中在高新技术领域,信息业、金融业是兼并的热点产业
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大兼并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兼并集中在航空航天、军工制造、制药与生命技术、信息通信、电子设备与半导体产品生产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以往的4次兼并中,第1一2次集中在重工业生产领域,第3一4次集中在工业、商业。运输、通讯等服务领域,当前兼并重点领域的再转移,更为明显地反映了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上的新变化和新趋向。
必须指出,与其他行业的兼并相比,信息业和金融业的兼并更为引人注目。第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特大兼并中,信息业和金融业的兼并占主体,成为兼并高潮的主要推动力量。1996一1998年,在每年宣布的10大兼并交易中,电信和金融业的兼并交易均占6项。第二,信息业和金融业的兼并更为频繁和激烈。在电信业中,由于管制的消除,被分割的电信公司大举进行兼并组合,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世界通讯公司、SBC通讯公司、大西洋贝尔公司等各自完成了数十项收购,而它们的兼并又往往以被兼并公司的多次兼并为基础。
计算机行业、芯片和软件业的著名公司IBM、英特尔、微软、康柏、太阳、网景等合纵连横,角逐网络,不断掀起兼并浪潮。在金融业,对年代确立的商业银行、投资证券和保险业制度,以及限制跨州设立分支机构的制度在90年代开始被突破,使美国金融业的集中进程加快。1993年,美国商业银行为1.l万家,1996年,商业银行数目已减少到9528家,目前仅为9000家左右。
(4)强强联合、优势互补、行业集中化成为兼并的主要特征
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企业兼并已出现放弃多元化战略的趋向。90年代以来,由于新的兼并指南的导向作用,大多数兼并都旨在加强公司的核心业务,注重长期发展和对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因此,与行业集中化战略一致,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兼并在性质上主要表现为横向兼并,即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提供相同或相似服务的经营者之间的兼并。电信业、金融业、铁路业、航天航空工业、军火工业、石油上业中的特大兼并交易使这一特征十分明显。(财富》杂志1998年6月22日刊载杰弗里·科尔文的文章说;"1个世纪前的大兼并就像今天一样,不是以纵向兼并为特征的,而是以横向兼并为标志,在这个过程中一些企业合并成巨型公司。"
所谓优势互补是指不同经营区域(市场)、不同技术或业务专长、不同规模。不同管理模式、不同生产和服务优势之间的互补,这种优势互补的理论基础是所谓协同竞争论。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互补性兼并,目的就是反击欧洲空中客车的竞争。正如波音公司总裁康狄特在兼并麦道公司时所说:"我们需要足够的重量进行全球竞争,需要足够的宽度来夷乎我们前进的道路。"
(5)兼并的目的侧重于长远利益
过去几次美国企业的兼并浪潮,往往是为了达到垄断的目的,即通过兼并来扩大市场份额,或通过兼并来做到多样化投资,从而避免和降低经营风险。而这一次兼并浪潮,美国企业更重视潜在的战略利益,兼并的目的更多侧重于国际化、全球化的竞争,以及占领新的技术和行业的发展制高点,从而在今后的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位置,以获取未来潜在的利益。1997年美国著名的美林证券公司以53亿美元兼并英国最大的资金管理公司--水银资产管理公司就是着眼于全球化竞争的典型案例。通过兼并,不仅使美林货币管理国际化,而且使水银的核心优势--国际基金和养老基金走向美国市场,弥补了美林的不足。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在硬件上与英特尔公司结盟,在软件上与微软公司联姻,则使得三家著名电子公司在高科技领域的称雄地位都变得难以动摇。
(6)兼并的形式灵活多样
以前美国公司的兼并浪潮中大都是大公司吃掉小公司,即以强吃弱。而在这次兼并浪潮中,却出现了大公司兼并大公司即强强联合,甚至小公司收购大公司的现象。如1997年11月10日.美国世界通信公司以370亿美元的天价兼并了美国的第H大微波通信公司(MCI),创造了以小吃大的先例。
此外,像20世纪80年代时那种被收购公司处于严重债务危机,股票上市价格表现最为活跃,而报价收购公司也充满敌意,目的是想赶走目标公司的行政人员,这种恶狠狠的收购与被收购斗争情况在这次兼并浪潮已不再存在。我们看到的是双方公司管理人员和股东们皆大欢喜,结为秦晋之好。
(7)跨国并购成为当前兼并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企业兼并除了美国公司之间的兼并之外,还包括美国公司对外国公司的兼并和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兼并。80年代,美国企业并购中跨国共购已经板有声势,尤其是日本、西欧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90年代,美国公司加强了对外并购,与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交相发展,掀起跨国并购的新高潮。仅1997年上半年美国就兼并了305家欧洲企业。同时美国企业也大量被别国收购。
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兼并成为外国公司90年代对美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从1992一1997年外国公司用于并购美国公司的支出(占对美国直接投资总额)比率由69.2%增加到90.8%,并购额增加了5倍。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司加强了对外并购,完全改变了80年代的态势。1992一1996年,美国公司对外国公司的并购额由137亿美元增加到593亿美元,1995年曾达到626亿美元,与外国公司对美国公司的并购额相当,远远超过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对外国公司的并购额(最高年份为271亿美元)。
在与美国企业相关的国际购并中,西欧与美国公司之间的并购是主流。1994一1996年,美国公司对欧盟公司的并购数超过了欧盟公司兼并美国公司的数目。在汽车业,1998年11月,德国戴姆勒一奔驰公司以400亿美元并购美国底特律汽车三巨头之一的克莱斯勒公司;在电信业,1998年7月,美国电话电报公司与英国电信公司宣布,共同建立一家资产达100亿美元的全球性电信公司;1999年1月,英国最大的无线通讯公司Vodafone集团出价600亿美元收购美国Airtouch公司,组成世界最大的移动电话公司。在石油业,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以550亿美元兼并美国第5大石油公司--阿莫科公司;目前英荷壳牌公司正在与美国谢夫隆石油公司商议并购,以夺回因埃克森和美军公司合并所失去的世界第一的地位。在制药业,有美国普强公司同瑞典法尔马西亚医药公司高达130亿美元的兼并。2.90年代企业兼并重组的原因
企业的兼并重组,有其内在的发展机制,同时也与一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外部政策环境和企业战略转变等因素密切相关,具体而言,90年代美国掀起的兼并重组的浪潮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企业自我成长机制
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利益机制的驱动,随着现代公司的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愈显重要,经济素质原理证明,旨在通过兼并达到规模经济和垄断是有利可图的。事实上,美国没有一个大公司不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兼并而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关于这一点,无论是从19世纪90年代初在美国出现的兼并小高潮,还是20世纪90年代的席卷世界的兼并浪潮,都可以充分地予以证明。目前的企业兼并,无疑都是试图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获得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寻求更为有利的快速发展的途径。有关专家指出美国经济正从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服务经济和智能经济过渡。未来美国有可能将汽车、电子业逐步让给日本,将纺织、服装让给中国,将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让给加拿大和墨西哥,而集中投资高科技通讯和信息产业,以及包括资本经营在内的金融、保险、法律。资产管理等咨询服务业,并以此保持美国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需要指出的是,美国企业兼并和结构调整始终是企业行为,政府一般既不介入,更不发布指令。政府是管理者,而不是参与者,其职能是为企业兼并及结构调整提供保障,规范市场行为。当发生垄断加剧,削弱竞争环境和影响企业发展时,政府才出面干涉,并加以制裁。1997年10月,美国政府司法部向联邦法院指控微软公司"利用视窗软件的垄断来保护和扩大它的市场垄断",便是一例。
(2)美国经济形势的好转
企业兼并活动的冷热曲线是与经济运行的起伏走势相吻合的。近几年,美国连续数年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公司的经营状况也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而明显改善,利润逐步回升,企业积蓄了大量资本,且国际资本市场进一步发达,这就为企业开展新一轮扩张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和资本条件。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经济摇摆不定,无力摆脱衰退。由于紧缩银根,金融市场疲软,企业的兼并与收购也进人低谷。1991年,企业并购1877起,交易值692亿美元,为叨年代最低谷;但从1993年起,美国经济开始复苏和回升,给要求变革的美国大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企业并购活动又呈现出明显的上升势头;1994年,美国企业并购交易额达3419亿美元;1995年,美国企业并购数量为9152起,涉及金额5190亿美元,均创历史最高记录。1996年,美国企业并购愈演愈烈,并购案达10200起,全年涉及并购金额6588亿美元,再度刷新了上一年刚创下的两项历史记录。
(3)世界格局的变迁和竞争的激化
进入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两极走向多极。同时,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区域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间的竞争已达白炽化,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愈益增强,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兴衰成败,最主要的取决于企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在这种情况下兼并就自然成为企业增强实力、实现规模经营、获得最佳经济效益,从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扩张的有效途径,成为企业实施跨国经营,进而打破贸易壁垒,抢占国际市场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战略措施。美国银行为了应付日、德自80年代以来金融业通过并购而实力迅速增强的挑战,在过去三年中特大银行兼并案发生了十多起。如1995年美国化学银行与大通银行合二为一,成为美国最大银行。而波音和麦道这两大航空工业巨头的合并之举,正是为了对付来自欧洲空客集团的挑战。这类以旗鼓相当的同行为对手的竞争,相信今后还会更加激烈。
(4)美国政府的政策性因素
由于兼并可能导致市场的垄断和寡头,从而抑制自由竞争,因而美国政府往往通过制定反托拉斯法等法律来限制过度的企业兼并行为。然而,当前全球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发生急剧的和深刻的变化,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于是,美国国会在强大游说压力之下,顺应舆论,采取放松管制措施,已很少有人提及反托拉斯法了。美国许多行业的成功兼并得益于这一"政策放宽"。银行从过去只能经营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为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兼营。投资银行业务的商业利润,正使从事这一业务的企业竞争日趋激烈,它不仅刺激了为投资银行业务服务的企业兼并越来越多,也使投资银行和投资基金业务本身的兼并和业务的交叉越来越盛行。通讯服务也从过去的管制走向开放,竞争的激烈促使公司只有不断壮大,扩大规模才能获得规模效应,获得更高利润。
(5)企业经营战略调整
美国第5次企业兼并浪潮决非一般市场投资行为,它反映了企业经营战略的新趋势:即着眼于企业的长远生存和发展,寻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有更大的份额。企业希望通过综合运用资源,减少重复劳动以及利用每一项关键技术,扩大业务和降低成本。因此,与所谓的竞争对手结盟或合并的"合作竞争"模式日益兴盛,许多企业甚至认为和竞争对手合并或"合作竞争"反而是生存的契机,甚至是制胜的保证。这也是企业追求"全球化战略"的具体体现,波麦合作就是变昔日的竞争对手为今日的"合作竞争"伙伴的典型范例。
3.90年代企业兼并重组对新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20世纪90年代美国公司的兼并重组通过对外扩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国内市场的垄断竞争有力地支待了美国经济持续增长。
(1)加强了垄断竞争,降低了价格,促进了消费
企业兼并的直接作用就是导致生产和服务的集中与垄断,与之相关的是成本降低和垄断价格及垄断利润。20世纪叨年代美国企业兼并导致了垄断和集中的进一步发展。1992年,美国500家大公司的总资产为25500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的资产为50亿美元;1998年,500家大公司的总资产为142800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的资产达到285亿美元,每家公司的资产增加了4.7倍。500家大公司的销售收入占GDP的比重,1992年为39.3%,1998年为67.4%。在各行业和部门,大都形成3一5家左右的大公司垄断的局面。
价格竞争一直是垄断竞争的重要手段,90年代以来,由于兼并导致市场竞争的结构变化和美国司法部及贸易委员会把反垄断的重点放在价格标准上,兼并后的垄断企业更加重视价格竞争。美国消费物价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下降趋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例如,1991一1996年,美国铁路公司(年收入在2.5亿美元以上)减少到11家,铁路货运价格仅增加2%,其中1994一1996年则保持稳定、并略有下降,同期铁路货运量则增加了13.6%。又如电信业中,美国长话公司竞相杀价,推出各种优惠条件争取用户。
在垄断竞争和新技术的作用下,美国总体物价水平处于稳定和下降的趋势,通货膨胀率自1992年以来一直低于3%,1996年以来仅为2%左右。国内消费增长率则由1992年的2.9%提高到1996年的3.5%,1998年的4.8%,1999年初的5%。由于消费占美国GDP的2/3以上,90年代的大兼并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就不言而喻了。
(2)有力地支持了投资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美国经济结构调整
在科技发展出现重大突破的情况下,结构调整往往表现为全局性、大规模的重组与投资活动。企业重组兼并浪潮可以发生在经济循环的各个阶段上,但是,在经济危机期间的重组兼并很少具有产业调整的性质,而经济恢复和高涨期间的兼并如果是顺应科技发展、具有主体产业方向则会对经济结构调整产生重大贡献。简而言之,结构调整就是企业通过兼并与投资,将新技术产业化、将经济资源转向新的产业部门,扩大其生产供应能力,同时相对收缩其他产业并在其他产业中增加新技术产品的运用比率、提高生产效率的过程。这也是社会供求保持相对均衡、经济持续增长的过程。
20世纪90年代美国企业兼并的重心集中在信息产业部门,兼并形成的垄断竞争又推动着投资与开发,信息产业的发展事实上成为结构调整的先导和标志。据统计,伴随兼并,以信息技术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1991年以来年均投资增长率达19%。信息技术生产行业(计算机、半导体和通讯设备制造)的实际产出1992年一1997年增长了3倍以上,1994年一1997年,信息技术生产部门的年均产出增长达到12%以上,其中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生产部门的年均产出增长率达到35.6%,成为美国制造业中的增长冠军。1995年一1997年,信息技术产业中的电子电气设备生产部门的产值(按1992年不变价格)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由14%增加到19.2%。
信息技术产品生产部门的重组与投资发展成为信息服务部门乃至其他生产和服务部门重组与投资发展的重要条件。90年代美国企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战后少有的(年均11%),而信息设备的投资规模和速度更是空前的。
90年代美国经济结构由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扩张而加速调整,1990年,一、二、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为3.9%。22.8%、73.l%。1997,三次产业的产值为3.1%、21.0%。76.0%,在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业和一般服务业的产值增加最多,分别增加了59.8%和59.3%。从就业比重看,1997年一。H、三次产业的就业比分别为2.0%、19.0%、79.0%,1990年的就业比重为3.3%、24.5o、
72.1%。90年代的大兼并没有导致失业率上升,失业率保持在5%以下,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一个重要原因。
(3)提高了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对外贸易和投资地位得到改善
通过持续的、大规模的兼并重组,美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美国在全球经济的主宰地位愈加明显。
第三章 高科技:新经济的动力之源(1)
高科技是人类的福音,把人们从笨重、单调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高科技如黑夜中的启明星,指引着人类走入现代文明的殿堂;高科技像高速列车,把人类载入繁荣昌盛的新经济时代。
高科技无所不在,它正以一种几乎无法感知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激光影碟、多媒体把最新的娱乐信息大规模地传递给各种人群;计算机制作重现了"泰坦尼克号""沉淀'的悲惨一幕;数字化技术把清晰的语音与图像瞬间传递到大洋彼岸;再造基因使得改造生命、攻克癌症近在眼前……高科技向我们走来,高科技已融入我们的生活,高科技正启蒙着人类走进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形态--新经济社会。
高科技是新经济的基础,新技术革命直接催生了新经济,使新经济成级数增长。在新经济社会中,随着高科技产业化速度的加快,它对新经济的量增效应将由点到面、由面到体,呈放射网络状的态势全面展开。新经济是一种信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经济,是未来主宰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朝阳经济"。随着高科技因素在经济形态中的含量不断提高,经济形态必然会飞跃到以知识技术、智力为主要资源的新经济形态。在新经济时代,随着高科技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和扩散,人类活动的领域将得到极大的拓展,使人类能够摆脱传统的束缚,突破地球资源的限制,向更广阔的空间进军。不久的将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将从伟人的豪情诗句转化为我们生活中的现实。
在新经济时代,高科技的信息将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高科技的生物工程作为一种新生力量,直接导致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革命,推动着新经济的进步;高科技的新材料作为新经济的里程碑,将重构新经济的材料基础;高科技的新能源将使人们不再为资源的短缺而忧愁,作为新经济的火车头,它将带来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航天技术使人们从地球的怀抱中飞向太空,新经济也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而腾飞;海洋技术将开拓人类新经济社会生活新空间;软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管理效率更高,决策更正确,分析更透彻,一切经验性的东西都变成了可操作的东西,正如莱布尼茨曾说的:"别再争论了,我们拿起笔来算一下吧!"
新经济时代是高科技大显身手的时代,没有高科技就没有新经济,高科技不但直接决定着新经济的诞生,而且作为动力之源直接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高新技术创造着人类的新纪元。一、信息技术:新经济的先锋1.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源头
新经济的发生和发展清楚的表明,以信息技术为骨干的高新技术是支撑整个新经济广厦的支柱。从某种意义上讲,新经济就是信息经济。
新经济中最为突出的新特征就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信息产业成为新经济最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使信息网络成为新经济社会最重要的大众化的联系手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我们认为新经济也是信息经济。
信息技术是高科技的先导技术和关键技术。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高科技群的分类排序,信息科学技术居于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群之首。
统计资料表明,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20世纪初的5%一20%提高到70年代至90年代的70%一80%,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的带动下,在全球GDP中,已有2年以上的产值与信息行业有关。
新经济的兴起是以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为标志的。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多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世界500家最大公司。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就是世所公认的一个代表。他通过开发信息技术的核心--软件技术,使得微软公司的股票市场已达到1700多亿美元,超过了全美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作为深刻变革的一个方面,当今经济形态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硬件业,尤其是作为硬件业心脏的芯片业同样举足轻重。
美国经济之所以从1991年以后得以持续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其信息产业的迅速成长和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美国商务部和美国电子协会发表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过去5年里:
-美国经济增长的1/4以上归功于信息技术,电脑和电讯业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
信息技术产业为美国创造了1500万个新就业机会,高新技术行业已成为美国雇用职工最多的行业,其职工工资比全国私营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出73%;
-高新技术在国内销售和出口方面也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部门,其产值约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
-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美国1999年和2000年头几个月失业率降到24年来的最低点,通货膨胀回落到30年来最低水平。
信息技术包括电脑硬件、软件、资料传递设备和信息服务等四大方面。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信息服务和电讯服务成为新的热门行业。美国作为世界新经济的先导,就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而言,美国无疑是全球最大的生产供应国和最大的市场。在世界的10大信息服务公司中,美国就占了8家。
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给经营者和消费者提供了许多便利,也加快了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节奏。现代办公不久将实现无纸化、远程化和信息化;银行系统和商家联网,开始了无纸币交易;而国际间的货物运输已在减少往常的繁文缛节,北美洲地区地面运输已开始无纸运输。
由于电脑的普及,不仅为儿童教育和获取信息提供了工具,而且使许多人可以在家里办公,同时还可增加大批咨询、服务和销售等多方面的就业机会。此外,因特网发展迅速,网上通信量每100天就增加1倍。消费者可以通过因特网在家轻松购物。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到2002年通过因特网进行的商业交易将超出3000亿美元。总之,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新经济的先导产业,成为世界新经济发展的主流。遥望新经济的未来,我们相信作为新经济基础的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必将牵引人类历史的火车驶向充满希望的对世纪。2.信息技术是新经济的支柱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门涉及面很广、内容极其复杂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都属于信息技术,它们都是用来开发、收集、传送。处理信息资源的,那么围绕着信息的开发、收集、存储、处理和传递而发展起来的这些相关的高技术群统称为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综合吸引了微电子学、光学、材料学以及数学、逻辑学等众多学科的成果,集现代科技之大成,全面提高了信息处理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与水平,使人类社会中各级各类信息处理系统大大加强,发挥了巨大作用。
信息技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标志,渗透于各种传统技术中,由此又形成了许多边缘科学。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几乎所有重大科技领域,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如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软科学技术等等,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也主要依靠信息技术的渗透使产业"软化"。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围绕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展开了激烈的竞争。谁夺得了信息技术上的领先地位,谁就拥有了新经济竞争中的主导权。
今天,物质、能量、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三大基本要素。没有物质的世界是空虚的世界,没有能量的世界是死亡的世界,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这三个要素对于健全的社会是缺一不可的。信息的特殊地位决定了信息技术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首先,信息技术渗透力极强,几乎无所不在,只要有信息和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就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作为一个社会中的人,他所进行的社会活动都需要和其他人合作、交流,这就必须涉及信息的传递、加工、理解、表达,就必须要处理信息。因此,电子计算机广泛地渗透到各行各业,在几乎所有职业和职务岗位上得到应用。这个特点使得信息技术表现出比其他技术更为明显的渗透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具有影响全局的特点。信息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是间接的,是通过支持和影响全局的决策与协调而发挥作用的。由于这个特点,信息技术比其他技术更加直接影响全局的工作效率,在关键时刻它甚至能够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这种全局性使得信息技术常常处于类似机要部门的敏感位置上。
最后,信息技术还提供了软件这种新型的知识载体。使知识载体由文字纸张向电子方式过渡。由于这种方式方便、易。于复制,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种成为全人类各种知识的载体的特征,是其他技术所不具备的。
正因为信息技术有上述特殊的地位和特征,我们将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时代到来的标志,称其为新经济的支柱与先导。3."地球神经网络"剖析
如果将人类社会的发展比作一个婴儿的成长,那么,蒸汽机和铁路构筑了他的骨骼;报纸、电话、电视等信息传播技术构成了他的信息器官;发电站、原子能反应堆和高压电缆成了输送能量的循环系统;计算机和软件的不断发展使之初步具有了智能,形成了人类社会的'神经元'细胞;那么计算机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就是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神经元'连接起来的神经。这样便形成了整个地球的'神经系统',它预示着社会思维时代的到来。
(1)微电子技术
微电子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石。微电子技术真正的历史不过40年左右,可是在这短短的40年中,微电子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它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给电子信息技术带来一次重大革命。现代微电子技术已经渗透到现代高科技的各个领域。今天一切技术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微电子技术,尤其对于电子计算机技术它更是基础和核心。
随着集成原材料的更新和制造技术的不断改进,追求大容量、高速度集成电路的愿望逐步得到实现,近几十年来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迅速,在计算机系统、通信系统、尖端科技等各个领域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可以预见,在新经济时代,微电子技术必将得到极大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知识和信息资源通过计算机的收集、整理、加工,得到了转换,便形成了新经济时代的新商品--知识产品。因此我们可以形象地将计算机比喻成为知识产品的"加工厂"。现在计算机已经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现代高科技领域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这尚且不说,就是在我们生活中计算机也起着重要作用。个人计算机配上各种软件能够帮助人们工作和生活,不敢想象人类生活离开了计算机会变成什么样。
(3)通信技术
如果说电子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中的一个个"神经元"细胞,那么由程控交换机、光纤网、通信卫星及其他现代化通信设备构成的覆盖全球的通信网络就是现代社会的"神经系统"。新经济时代,信息已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所以许多科学家将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称作知识经济的生命线。人类费时100多年建成的覆盖全球的通信网,每天24小时都在不停地传递着无数信息,成为人类每时每刻都不能缺少的生命线。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大了人类信息流动的范围,缩短了信息传递的时间。
现代通信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由于大量采用计算机技术,大大加快了通信的发展速度,而且也使现代通信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种类更多和质量更高的服务。计算机技术及其他高科技的介入,使现代通信技术形成了许多分支,如卫星通信、光纤通信、图文电视广播、移动通信、种类繁多的电话通信等等。
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为元素构成的"地球神经网络"将使新经济社会连成一体。在新经济社会,整个地球成为一个"地球村"已不再是幻想。
4.信息高速公路:新经济起飞的跑道
信息高速公路是对新经济时代未来信息流通和传播的基础结构和基础设施的形象比喻,它是新经济高速、快捷运行的必不可少的通道与途径。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任何社会的经济形态都要首先建立在自己网络式的基础设施之上。工业经济时代,经济活动的生命线是铁路、公路和航海线,社会经济流通的形式是物质疏,而人类社会进入资讯经济时代以后,经济流通形式已变为"信息流",那么这种经济形态存在的基础必将是资讯设施。类比工业经济形态下高速公路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而给新经济形态下的信息基础设施起名为"信息高速公路"。
信息高速公路可以说是当前信息高科技的集中体现,它所涉及的技术几乎包括了当今信息技术的所有领域,如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技术等。这些技术都是实现信息高速公路的一种手段,除此之外还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它的目标是满足各行各业和千家万户对信息的各种需求。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新经济时代最显著的标志。
信息高速公路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首先它拥有很高的信息容量。其需求的信息带很宽,要大大高于现有的是电话网及因特网的带宽。其次,它所提供的是更多的综合性服务,有声音、图形、动画、数据和活动电视画面等。再次,信息高速公路的终端信息服务设备都是多媒体计算机,它能向用户提供多媒体的信息服务。
信息高速公路作为新经济社会的基础结构设施,对新经济社会起着基础性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高速公路是新经济社会的基础性设施。在新经济社会中,信息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它引导着世界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信息的掌握和传播成为决定性因素,因实现信息传递的通信设施是未来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而信息高速公路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构造四通八达的通信交通网,因此可以说信息高速公路建设是新经济社会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通信网络对信息社会的作用可同工业社会的交通运输网相比,在一个工业化社会中,一个国家的民航、公路、运河等运输基础设施往往是提高它的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在未来社会中,"信息高速公路"将发挥如同工业社会的交通运输网一样举足轻重的作用。
信息高速公路将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信息高速公路将全面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当光纤铺设到每一个家庭以后,人们便可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不用步出家门,便可享用最好的学校、教师和课程。现在学生为考重点中学而激烈竞争的现象再也不会出现。如果你得了病,不必去医院便可得到最好的治疗。在经济方面,企业可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从全世界获取市场行情,可直接按顾客的需求生产商品。
信息高速公路可促进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是现代信息高科技的集大成者,而且为信息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了科研人员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另外,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为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这无限的网上商机,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是现代化信息技术革命最大的成果,是现代化信息高科技的集中体现,信息高速公路必将把人类社会带上奔向新经济时代的信息快车,是新经济起飞的跑道。5.信息产业:新经济的主导产业
信息高科技是新经济的先导,信息产业的崛起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信息产业的生产不仅满足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对人类开发物质资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当前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已大大超过了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众多产业中最有生命力的先导性技术产业。它是新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从总的形态来看,信息产业包括两大类,一是电子信息产业,它包括与信息设备制造有关的产业群。信息设备不是单纯的机器,而是包含着大量人的智能和信息的机器,它的知识附加值远高于其物质的价值。信息设备是生产知识产品的重要工具。二是信息服务业,它是与信息服务有关的产业群,其主要功能是将产业的知识产品储存、处理、传递和提供给消费者,包括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和电子信息服务业。传统的信息服务业指以印刷文本为主的产业群,例如报刊业、出版业。电子信息服务业指以电子计算机和现代网络系统为工具提供服务的产业群,例如广播电视业、覆盖全球的因特网服务业。
信息革命促进了信息产业的迅速崛起,使新兴的信息产业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信息产业开始从其他产业中明显分离出来,并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据统计,20世纪末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大约有4000亿美元的市场,而在日本到2010年仅多媒体就有1000亿美元的市场。现代信息产业已跃居美国头号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已相当于产业出口额的40%,据估计到2007年信息产业将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
信息产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从具体某个产品看,其价值构成中,信息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从整个社会产业结构来看,信息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有人说,整个社会都在信息化。据统计,美国信息产业的比重增长越来越快,在1958年时为40%,1974年时为53%,而到1990年时已达到70%。1985年欧共体信息产业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另外,信息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也决于其他部门,在美国,自1950年以来,信息产业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以3%以上的速度递增,比全部劳动力增加的速度高1倍。现在美国信息产业中就业人数已达到全部劳动力的75%。知识产品的生产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知识爆炸"就是人们对这一时期知识产业产品大量涌现的形象比喻。但这次爆炸却像链式反应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据统计1995年全世界图书出版量已达36,5万种,而且每天的出版量就达1000种;在工业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是每10年翻一番,而在新经济时代达到了每5年翻一番。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本,信息可转变为财富,那么信息产业将会极度繁荣,而一跃成为新经济的主导产业。二、生物技术:新经济的主导技术之一1.新经济时代也是生物技术时代
新世纪的到来,作为生物之一的人类,在关注生存环境的同时更多的在关注着自己: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学革命。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挑战着自我。
托夫勒在(第三次潮浪)中指出,未来世界第四次浪潮主要是生物学革命。(2000年大趋势)作者奈斯比特认为,21世纪是"生物学时代",那时遗传工程将在农业和医学方面产生巨大影响,生物技术已经成为举世公认的21世纪的核心高科技。
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的成分,运用科学与工程的原理对材料进行处理,以提供产品和服务。生命科学中的遗传基因理论"遗传基础寓于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之中"的发表,激起了探索生物学过程的细胞和分子基础的艰苦的科学尝试,开辟了生物技术的新时代。这些进展,引起DNA重组技术、单体克隆技术、新的尖端生物加工方法以及对人类利益几乎具有无限潜力的其他应用生物技术的发展。
现代生物学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农业、环保、信息技术、能源等许多领域,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现在许多国家都加紧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开发。许多应用生物技术开发出来的药品,如干扰素、人体生长激素、胰岛素、乙肝疫苗等等,已大量投放市场。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一批可喜的成果。据最保守的估计,到2000年,世界生物技术产品市场将达到1000亿美元。生物技术是公认的21世纪的高科技。
生物技术创新已经促进尖端医学技术取得惊人的进展,这些尖端医学技术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日益显示出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技术大多数产生于物理和计算机科学,其中包括激光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正电子放射层析X射线照相、先进生物传感器和生物相容的置换。
许多工业化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使得对先进医学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要求工业加工和农业方法无害于环境的呼声也与日俱增,这两方面都可能刺激今后先进医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刚刚崛起的生物技术已经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生物技术直接关系到农业、医药卫生、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并能在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危机、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中发挥巨大作用。人类进入新经济时代的初期阶段,由于信息技术起了先导作用,所以人们称之为信息时代。那么下个世纪的新经济时代,生物技术将成为核心技术,相信到那时人类会普遍接受21世纪的新经济时代是生物时代的说法。
2.撩起生物技术的面纱
人们研究自然,探求生命的奥秘,其最终目的在于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使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正在为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创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四个方面。
(1)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就是按照人类需要,把不同生命的基因(DNA)分子提取出来,在生物体外进行切割、搭配、重新连接,然后经过一定的途径转入生物体内,并使其中合成的生物信息在生物体内得到明确的表达和复制,从而改变生物的某些特性,或创造出具有新的特性的生物类型,或产生出新的生物产品。
(2)细胞工程
细胞工程是指在细胞和亚细胞水平上的遗传操作,以及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等方法,快速繁殖培养出人们所需要的新物种的技术。细胞工程开辟了基因重组的新途径,不需要经过分离、提纯、剪切、拼接等基因操作,只需将细胞遗传物质直接转移到受体细胞中,就能够形成杂交细胞,从而提高了基因转移的效率。
(3)酶工程
所谓酶工程就是指用人工方法对酶的分离、提纯、固化以及加工改造,使其能够充分发挥快速、高效、特异的催化功能,更好地为人类生产出各种有用的产品,或促进某些生化反应过程的进行,达到所需要的目的。
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科学家们生产新的工程酶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现在科学家们只要将目的基因载体转移到宿主细胞中,就能产生人们所需要的酶。
(4)发酵工程
现代的发酵工程,就是采用现代工程技术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的某些生理功能,为人类生产有用的生物产品,或者直接利用微生物参与控制某些工业生产过程的一种新技术。因此,发酵工程也叫微生物工程。
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是采用发酵技术。发酵技术是指人工控制条件下,通过微生物本身的新陈代谢活动,将吸引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解或合成,成为人类需要的菌体、酶或各种代谢产物的工艺过程。
现代发酵工程主要包括:优良菌种的选育技术;工程菌的生产繁殖技术;利用工程菌发酵生产所需产品的技术;利用微生物控制或参与工业生产技术;研制由微生物固化制成的生物反应器、新型发酵装置、生物传感器和使用电脑控制的自动化连续发酵设备的技术等。
发酵工程正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中不断更新、发展和提高。发酵工程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喜人。除了已用于化工、食品、医药、环保等领域以外,科学家们还在开发新的应用菌种和新的应用技术。发酵工程乃至整个生物技术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3.生物技术蕴含着新经济
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兴起了一系列崭新的产业。许多国家都把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生物技术在解决当前世界面临的重大课题,如粮食、医疗、能源、工业。环保等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l)生物技术的应用领域
生物技术最重要的应用领域之一,是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利用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更多的优良农作物品种、家畜品种。随着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开发和利用,人类的吃饭问题将最终得到解决。
近几年来,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实验,成功地培育出了一批优良的水稻、小麦和玉米新品种。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充分发挥生物技术的优势,从改良作物遗传基因入手,培育出一批抗寒、抗旱、抗病、抗虫的新品种,对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技术在饲养业中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人们能够利用遗传工程和胚胎工程直接处理饲养的动物,改良畜禽鱼类的性能,使之品种优良,生产出更多的肉、蛋、奶等产品;有效地提高饲养动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可以培育出一些有特殊用途的新的动物品种。
由于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和化学农药,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危及了人类的健康。为了减少和取消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的使用,科学家们正在尽最大的努力去开发生物农药、生物防治、生物肥料和生物固氮等新技术。人类追求无污染的"绿色革命"、"绿色食品"的浪潮正在风靡世界。
(2)生物技术创造无烟工业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化学工业、食品工业、能源工业、采矿工业、电子工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都显示出了极大的应用潜力。
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使化学工业发生了崭新的变化。工业酶的开发利用已成为世界化学工业的热点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世界工业酶的增长率已达到了8%一12%。
生物技术应用于能源的开发、节流,潜力很大。生物量能源的开发利用,是目前世界能源结构进行战略性转变的一个重要方面。地球上绿色植物吸引的太阳能,一年积累的生物量,就相当于2000亿吨煤炭,是一种极为丰富的再生能源。
生物技术兴起以后,立即与微电子、自动化等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主要有生物传感器、生物计算机、生物芯片等。生物芯片是生物传感器和生物计算机中的关键部分。目前开发出的生物芯片,是生物材料构建超薄膜组合的积层结构。在保护环境、治理公害等方面,在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的基础上,又开发出生物治理的新技术。
(3)基因疗法
医药卫生领域是微生物最早的应用领域,也是目前成效最显著、研究开发最活跃的领域。据专家统计,生物技术实际应用的60%都在医药卫生领域。
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通过"工程菌"和转基因生物高效地产生各种高质量、低成本的生化药品。生物技术正在开创药品研制的新纪元。
现在,世界许多科学家正在用生物技术向癌症宣战。不久的将来,人们可望利用"抗癌疫苗"防治癌症。乳腺癌的基因已经被科学家破译。艾滋病基因将被破译,这种不治之症将在生物医学面前被驯服。
现代生物技术的开发应用,使诊断技术有了新发展,简便准确的单体克隆抗体药箱、医用生物传感器、DNA探针等灵敏度高的诊断技术设备,为临床诊断和检测提供了有力武器。
新兴的"基因疗法"、"活细胞疗法"、"组织器官人工培养"以及"优生基因工程"等一系列新医术的应用,把医疗技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这些生物技术的开发和利用都将导致新兴产业的产生,蕴含着新经济的无限生机。
三、村科技术:新经济的基石之一
1.新材料是新经济的里程碑
众所周知,信息、材料和能源是客观世界的三大要素。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汹涌澎湃,高新技术蓬勃发展,而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已成为新经济的三大支柱。其中新材料是指对现代化科学进步和新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新材料。它们是一般传统材料无可比拟的新型材料,具有优异性能或特异功能,是发展信息、航天、能源、生物、海洋开发等高技术的重要基础,也是整个科学技术进步的突破口。
在工业经济的20世纪,人类社会爆发了第一次材料革命,这次革命的主要产品是尼龙、聚脂。半导体等材料;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即人世纪,人类社会将爆发第二次材料革命,人类的材料技术将有多个突破,这次革命的主要产品是超导材料、精细陶瓷、新金属、高分子材料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等等。在新经济时代,人类将向物质的微观世界进军,重点研究材料的宏观性能和微观结构,通过导电材料研究材料的导电性和通过显微技术研究材料的原子结构,进行分子设计,组成新的结晶体或非结晶分子材料。人类进行分子设计创造新材料后,将最终摆脱对天然材料的依赖。
新材料对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没有新材料的发现,就不会有高新产品的出现和工业的进步。材料一直是人类进化的里程碑,石器、青铜器、铁器等的利用,都曾在历史上被称为划时代的标志。进入对世纪后,材料技术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许多关键产业的发展速度。硅半导体材料的工业化生产,使计算机技术进入袖珍化时代;高温高强度结构的材料的出现,促进了宇航事业的发展;低损耗光纤技术的进步,开拓了光通信长距离传输技术,正在改变着电信、军事装备和医学等领域的格局;高温超导材料的面世,使社会生活和工业、军工产品大为改观;隐形材料的研制,使战场出现了扑朔迷离难以捉摸的情景。从另一方面看,由于目前材料科学的发展还不能满足人类科技进步的需要,使许多已经认识但还因没有理想的材料而难以实现或可望未可及的技术出现。由此可见,新型材料确是其他高技术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依托。它的品种、质量和产量,历来被人们看作是直接显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也许以往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新经济时代这样对材料的最大丰富和最快更新提出如此迫切的要求。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在新经济时代,高科技是支柱,而在高科技的发展中,新材料正是其动力和先导。如果说高科技是新经济的基础,新材料则是新经济的"基础之基础"。
没有现代硅材料作为基础,电子信息技术则难以获得如此突飞猛进的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要求单晶硅大大提高其均匀性、纯度和无缺陷程度,并增大其直径。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已经超过了单晶硅所提供的技术条件,于是引出新的半导体材料砷化像(GaAs)的诞生,它可能是新一代计算机最有希望的芯片材料之一。
同样,没有光导纤维的研制成功,人类通向信息高速公路之门将永久锁着。
新材料是新经济的里程碑,是构成新经济大厦的基础。
2.超导技术:新经济的新宠儿
超导材料没有电阻或电阻极小,从理论上说其输送的电流可达无穷大,能大大提高发电机、核电站等的工作效率,因而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
高温超导技术的迅速发展,使超导材料将成为新经济的宠儿为新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无限的发展契机。
(1)超导悬浮列车
速度高达400一500千米利。时,车厢悬在空中,窗外景物刷刷而过!普通列车的最高时速很难超过300千米,这是由于列车车轮和铁路之间存在着摩擦力所致,而超导悬浮列车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它是悬浮在空中进行运动的。而这种悬浮列车的实现基础就是超导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2)超导计算机
随着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计算机将进一步超导化而制成超级计算机。它的计算速度将为一般大型计算机速度的100倍到1000倍。实验结果表明,有若干高温超导材料如铝系、银系等,可以经过镭射技术或蒸发技术在极薄的绝缘体上形成薄膜,并制成约瑟夫逊器件。这种具有高速开关特性的器件是制作超高速电子计算机不可多得的元件。其结果将使电子计算机的体积大大缩小,能耗大大降低,计算速度大大提高。把超导数据处理器与外存储芯片装成约瑟夫逊式计算机,可以获得高速处理能力,在1秒钟内可进行10亿次的高速运算,是现有大型电子计算机速度的15倍。
(3)超导发电机与超导电力输送
一台普通的大型发电机需要用15一20吨铜线绕成线圈,如果用超导材料线圈,只要几百克就够了,而发出的电力是一样的。高压输电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它可以把电力输送到任何地方,但它也给人们生活带来许多不便,并且大量电力在输送过程中被消耗掉了。而在超导送电方式中,高温超导体的电阻为零,电流在很小的电压如100V左右就可由发电厂送到千家万户,既安全又省电。所有的变电所和变压器都不必要存在了,一切家用电器、工业机电设备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就是即将到来的机电产业革命。超导材料的出现有可能像半导体材料一样,在世界引起一场工业和科技革命。
当然,与超导体有关的技术远不止这些,其他还有如火箭磁悬浮发射,超导磁选矿技术、超导量子干涉仪等,由此形成一种新兴产业--超导产业。
随着超导技术的发展,其在新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新经济的新宠儿。
3。新金属重构新经济
金属材料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中,一直居于材料家庭的主体地位。尽管这一地位目前已受到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的强有力挑战,但是由于它的许多优点是其他材料所难以全面取代的,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仍将是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最重要的结构材料,特别在今天的航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高科技领域中,金属更是不可或缺的材料。
当代高技术的发展,使金属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金属材料被开发出来,在新经济社会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l)有"记忆"的金属
把镍钛合金丝加热井变成各种复杂的形状,然后冷却并拉直,又在一定的温度下使拉直的合金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合金丝表现了非凡的"记忆能力"。
人们把这种镍钛合金用于接头连接,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工业及海底输油管道等方面。它接触紧密、防渗漏、装配时间短,性能远胜于焊接。而且,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可制成人造卫星天线而卷入卫星体内,当卫星进入轨道后,借助太阳热或其他热源能在太空中展开。这种合金在医学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血栓过滤器、接骨板、人工关节、妇女胸罩、节育器、人工肾微型泵、人造心脏等。此外作为一种初级智能材料,镍钛合金还广泛应用于各种自动调节和控制装置、安全报警系统、能源开发等等。
(2)超塑性合金
是指材料在一定条件下有极异常的塑性而不断裂甚至不产生缩颈的现象。现在有超塑性的铝合金就有100多种。其中很重要的工业用铝合金就有5种,包括纯铝、铝铜系合金、铝镁系合金和铝理系合金,但金属不会"自动"具有超塑性,必须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进行预处理,因为只有在获得微小等铀晶粒的情况下金属才能具有超塑性。利用金属的超塑性可以制造高精度的形状极其复杂的零件,而这是一般锻造或铸造方法达不到的。超塑性金属的加工温度范围和变形速度虽有限制,但因为它的晶粒组织细致,又容易和其他合金压接在一起,组成复合材料,这在材料加工中又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3)泡沫金属
在航天领域中,人们为节省燃料和各种费用,总希望用质轻而结实的材料。像锂镁等金属在地面上不宜被用作结构材料,因为它们太活泼,易氧化着火,但它们在太空中却大有用武之地,因为在太空中没有引起锈蚀和化学反应的空气,那里几乎是真空。塑料如果进行泡沫化,可以使密度成倍成倍地降低,变成很轻很实用的泡沫塑料。如果把这些金属也变成泡沫金属,它们的密度也会变得更小,可以在水中浮起来。实验证明,用泡沫金属做成的梁比同样重量的实心梁刚性高得多。因为泡沫使材料的体积大大扩张,获得更大的横截面,因此用泡沫金属制造的飞行器,可以把总重量降低一半左右。用泡沫金属建立太空站还有一个优点,即当空间站结束其使命时,可以让它们重返大气,在大气层中迅速彻底地燃烧,化成气体,减少空间垃圾。
(4)储存氢气的新金属
将来我们见到的氢气不是装在瓶子里或其他容器内,而是装在一种奇特的金属材料里。这是一些具有特殊晶体结构的金属,也是未来先进金属一族的成员,科学上称之为滤族金属。在这些滤族金属、合金和金属化合物的晶格间隙中,氢原子很容易进人与之形成金属氢化物。这些金属氢化物的储氢量很大,可以储存比其本身体积大1000一1300倍的氢,而氢与这些金属的结合力是很弱的,稍一加热氢便可自动逸出。由于储氢合金所具有的以上特性,利用储氢合金运氢气,既轻便又安全,不仅没有爆炸的危级,而且还有储存时间长和无损耗等优点,这就为氢气用于燃氢发动机、空调器、制冷装置、热泵、电池、红的精制和回收以及各种催化反应带来极大的方便。
目前广泛应用的实际金属合金材料中,所涉及的元素只是金属元素中的一小部分,有许多金属元素,迄今尚未被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冶金等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会有更多的金属元素进入实际应用,开发出更多的新金属合金系。4.高分子合成材料是新经济的主材料
人类已经合成了成千上万种自然界从未有过的物质,有机高分子合成材料的生产已经成为本世纪以来发展最快的部门之一。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发展已经超过钢铁、水泥和木材这传统的三大基本材料。这种高分子化合物是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最有实用价值的产物,构成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并进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以致有人讲21世纪将是高分子时代。如果讲普通分子像个小球,那么高分子的个体则连接成长链,形状细长,因分子间的很大作用力而相互缠绕,形成了既有一定强度又有不简弹性的结构,极适宜作各种材料。今天的高分子材料,已经包括塑料、橡胶、纤维、薄膜、胶粘剂和涂料等许多种类,其中塑料、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被称为现代三大高分子材料。它们质地轻巧、原料丰富。加工方便、性能良好、用途广泛,因而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传统的三大基本材料钢铁、水泥、木材。
(1)塑料的"发利用
目前,主要的工程塑料制品已有10多种,其中聚酰胺、聚甲醛、聚磷酸酯、改性聚苯酸和热塑性聚脂被称为五大工程塑料,它们的产量较大,价格一般为传统通用塑料的2一6倍。而聚苯硫酸等特种工程塑料的价格达通用塑料的5一10传。以塑料代替钢、木、水泥三大传统基本材料,可以节省大量能源和人力、物力。
(2)合成橡胶的开发利用
由于生产合成橡胶的原料丰富,其良好的性能又可以满足当代科技发展对材料提出的某些特殊要求,所以合成橡胶出现几十年来,品种已属丰富。一般可将其分为通用合成橡胶和特种合成橡胶两类。通用合成橡胶性能与天然橡胶相似,用于制造一般的橡胶制品,如各种轮胎、传动带、胶管等工业用品和雨衣、胶鞋等生活用品。特种合成橡胶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酸碱等优点,多用于特殊环境和高科技领域,如航空、航天、军事等方面。
(3)合成纤维的开发利用
合成纤维的品种有几十种,但最常用的是六大种:聚酸胺纤维,商品名尼龙,其特别是强度高、耐磨性强、密度小、不蛀,可用于做衣服、降落伞、渔网等。聚胺纤维,商品名涤纶,其特点是弹性好、耐皱性好,可与其他纤维混纺,用于做纺织品、帆布、电器绝缘材料等。聚丙烯纤维,商品名晴纶,其特点是手感柔软、保暖性好、织物不易起毛纺球、耐晒,但强度低、易燃,可用于人造毛皮、毛织物的制造,特别是适用于制作窗帘、幕布、帐篷等室外用品。聚丙烯纤维,商品名丙纶,是由丙烯聚合,经熔融纺丝而成,其特点是耐酸碱,强度较高、密度小。是现有合成纤维中最轻的一种,可用于做工业上绳索、网具,也可与棉、毛、粘胶纤维混纺作衣料用。聚乙烯酸纤维,商品名维给,是合成纤维中吸湿性最大的一种材料,强度较高,耐酸碱,可与棉混纺,织成维棉布。聚氯乙烯纤维,商品名氨纶,比其他纤维具有较强的耐酸碱性,耐热性差,在70℃时就开始收缩,沸水收缩率较高,可作纯纺和混纺的织物,工业上用作耐酸碱滤布及制渔网、机篷、绝缘体等。
总之,高分子合成材料具有质量小、绝缘性能好等特点,所以发展很快,但又都有先天不足,即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氧。热和光有敏感性。但是,随着高技术的迅速发展,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大军必将日益壮大,在新经济的大潮中,充当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5.现代高科技为防盗的发展注入活力
现代高科技为陶瓷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新经济时代,陶瓷大军中崛起了精细陶瓷,它以抗高温、超强度、多功能等优良性能在新材料世界独领风骚。
精细陶瓷是指以精制的高纯度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工艺烧结的高性能陶瓷,因此又称先进陶瓷或新型陶瓷。
精细陶瓷有许多种,它们大致可分成三类。
(1)结构陶瓷
这种陶瓷主要用于制作结构零件。机械工业中的一些密封件、轴承、刀具、球阀、缸套等,都是频繁经受磨擦而易磨损的零件,用金属和合金制造有时也使用不了多久就会损坏,这时,先进的结构陶瓷零件就能经受住这种"磨难"。
(2)电子陶瓷
这是指用来生产电子元器件和电子系统结构零部件的功能性陶瓷。
这些陶瓷除了具有高硬度等力学性能外,对周围环境的变化能"无动于衷",即具有极好的稳定性,这对电子元件是很重要的性能,另外就是能耐高温。
(3)生物陶瓷
生物陶瓷用于制造人体"骨骼一肌肉"系统,用于修复或替换人体器官或组织的一种陶瓷材料。
精细陶瓷是新型材料中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种,它有广阔的发展前途。这种具有优良性能的精细陶瓷,有可能在很大的范围内代替钢铁以及其他金属而得到广泛应用,达到节约能源、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目的;精细陶瓷和高分子合成材料相结合,可以使交通运输工具轻量化、小型化和高效化。有些科学家预言,由于精细陶瓷的出现,人类将从钢铁时代重新进入陶瓷时代。在新经济时代,人们把精细瓷陶与高性能分子材料、新金属材料、复合材料并列为四大新材料发展领域之一,可见它的发展远景十分广阔。
在新经济时代精陶材料将成为名副其实的耐高温的高强度材料,从而可以胜任包括飞机发动机在内的各种热机材料、燃料电池发电部件材料、核聚变反应堆护壁材料、无公害的外燃式发动机材料等各种重要用途。
第三章 高科技:新经济的动力之源(2)
四、能源技术:新经济的新动力
1.核能将成为新经济的能源主流
能源始终是经济的食粮。离开能源的人类其生存和发展都是无法想象和绝无可能的。不断文明进化的人类始终在为最终解决能源的问题前赴后继,禁而不舍。新经济的风暴带来了一场能源开发利用上的革命,其中核能就是这场革命中的一个主角,核能的技术突破可能为能源的有限与枯竭带来划时代的新曙光。
半个多世纪以来,核能的和平利用已达到了相当可观的程度。截止到1991年初,全世纪已运行的原子能核电站达400多座,正在建造的约80座。法国的核电站发电量已占全国总发电量的70%。核电最多的美国有111座核电站,核电量占全美总电量的16%。我国的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也已建成和正式发电。"九五"计划确定新上的4个核电建设项目:秦山三期核电工程、秦山二期核电工程、岭澳核电工程、连云港核电工程,也将于21世纪最初几年内建成发电。
发展核电站,不仅仅因为核电的威力大,而且提供核能的核燃料也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为它主要存在于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里。海洋学家测定,每升海水中含有0.003毫克的铀。但即使这样少的含量,全世界海水中总的含钢量就有约50亿吨。目前世界上最看好的受控热核聚变技术,即"海水变石油",被称为"彻底解决世界能源问题的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的原料是氢的同位素氛和氛,可取自海水。从1升海水中提出的氛和氛进行受控热核聚变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就相当于300升汽油。海水可以被认为是无尽的,因此,人类将获得无尽的新能源。1997年10月五日受控热核聚变实验获得了16.1兆瓦的功率输出,使人们对受控热核聚变能在2040一2050年商用的预期至少提前了10年,而且有新突破的可能性极大。
在新经济时代,核聚变能被看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可控的核聚变是人类最终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新经济时代崛起的核技术产业群中,主要是核电产业。核技术在其他方面也会有广泛应用,但不至于形成产业部门。
尽管核电在部分国家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产业部门,但由于核电技术仍处于生机勃勃的技术革新过程之中,特别是作为核电技术最重要的开发目标的核聚变发电被认为是今后若干世纪最有希望的能源,因此,对世纪的核电产业仍将是最引人注目的。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兴技术产业。
核能将为新经济的腾飞插上双翼。2.太阳能前言新经济
据计算,太阳每秒钟发出的能量就相当于1.3X 1016吨标准煤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太阳发送到地球上的能量是相当大的,但只占它向外辐射的22亿分之一。地球每天接收的太阳能,相当于全球一年所消耗的总能量的200倍。由于科技还未解决利用太阳能的高成本问题,大部分太阳能还不能为我们所利用,但是随着新经济时代高科技的发展,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步伐会大大加快。这无穷无尽的太阳能,它不仅给了我们绿色植物,给了我们煤炭、石油和地球上的生命,而且未来将成为人类解决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
太阳能具有其他能源所不及的优点:第一,太阳能的能量与人类需要的能量相比较,几乎可以看作是无穷无尽的能源。第二,太阳能作为一次能源直接利用,或者转换成二次能源再利用,没有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产生的有害气体和废渣,没有任何污染,被人们称作"干净能源"。第三,太阳能的分布比其他能源较为均匀,它只随着地球的纬度和天气变化而有强弱之别,可以利用的地球范围比较宽广。第四,太阳能可以根据具体条件和需要分层次进行利用,目前浅层次的利用已相当普及,中层次的利用也有许多成熟的技术,今后主要向高层次利用发展。
由于太阳能有如此众多的优点,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太阳能的利用,并大力研究开发。
太阳能的利用已经扩展到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国防建设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上用的太阳能电池,到方便、清洁的太阳能聚光灶;从不烧油的太阳能飞机,到各种轻便的太阳能热水器;从太阳能汽车、汽艇,到精巧别致的新型建筑材料--太阳能瓦的正式投产;从集热性能好的太阳能热管,到冬暖夏凉的太阳能房;从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氢,到太阳能消毒器、制冰机的使用;从费用低廉、没有污染的太阳能电站,到行驶自如的太阳能自行车;从熔炼高纯度合金的太阳能高温炉,到设计新颖、倍受欢迎的太阳能收音机,等等。
约翰·托夫勒对21世纪太阳能产业化充满了信心。这种被托夫勒称之谓"光能源产业"的产业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较大发展。
①太阳能热利用系统将得到大发展。随着低成本、高效率集热器、蓄热器技术的进步,企业、工厂用太阳热系统也将增多,因而在太阳热利用领域大有可为。
③太阳能发电装置将得到大发展。太阳能发电装置的长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无需燃料,因而不产生公害;没有可动部分,因而不产生噪音,维修方便;太阳能电池单元容易大量生产等。
③在21世纪,太阳能发电将由于以下两种新技术的发展而得到强有力的推动:一是远距离超导输电系统的发展,将可能使人们早已提出的在沙漠地区铺设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用超导输电线将其产生的电力送往四面八方的设想变为现实。二是宇宙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将可能使输出功率达数以万千瓦伏计的太空太阳能发电站变成现实。
此外,太阳能发电机也正在试制,由汽车缸顶部石英玻璃吸引阳光,转化为热能推动汽车前进,估计到21世纪初也能变为现实。利用太阳能淡化海水,也是太阳能利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因此,开发太阳能是大有可为的。
3.绿色能源;新经济能源的新希望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获得了充分利用生物能源的新技术。人们正在从树上提取石油,从植物绿叶中提取酒精,利用微生物制造出氢气。
生物能指的是生物质能源。树木、农作物、陆地和水中的野生动植物体及某些有机废料,都属于生物质。所谓生物质能就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将太阳辐射的能量以一种生物质形式固定下来的能源。生物质能源同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一样,都是源于太阳能,是太阳能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是,化石燃料里的能源量是亿万年前的生物质储存起来的太阳能,而生物质能源则是当代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起来的太阳能。这些以葡萄糖、淀粉等物质形式存在于植物内部的能量,经过生物技术的加工,就能够转变成甲醇、乙醇、甲烷、氢气等燃料。因不含硫和其他杂质,燃烧时不产生a2、O2等有害气体,所以这些生物燃料有"绿色能源"之称。
据估算,目前地球上绿色植物储存的总能量,大约相当于8X 101'吨标准煤,比目前地壳内已知可供开采的煤炭总储量还多11倍。最重要的是,生物质能源与矿物质能源不同,它是可以再生的能源。生物学家指出,地球上的绿色植物,一年当中大约能固定3X102'焦耳的太阳能,几乎等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的10倍。也就是说,绿色植物在二年中的"新生"能量,就可以供人类使用好几年。
深埋在地下的石油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但它的储量是很有限的,总有一天它会枯竭。人类能不能自己"生产"出石油来呢?人类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能把许多梦想变为现实。
用工程微藻生产柴油。工程微藻是指用转基因技术构建的特殊微藻。美国国家可更新能源实验室将一种称为ACC的基因导入微藻细胞中,构建成了一种属于硅藻类的工程微藻。在实验室培养条件下;这种工程微藻的脂质含量达到60%以上,在室外生产条件下,其脂质含量也达到了40%以上。而一般天然微藻中的脂质含量只有5%一20%。美国的这家实验室今后还准备将修饰的ACC基因导入微藻中,以使其脂质含量进一步提高。这种富含脂质的工程微藻可用以生产生物柴油。
由此可见,用工程微藻生产柴油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还有环保意义。
奇妙的"石油树"。石油是碳氢化合物--烃类的"大杂烩"。一般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只能生成碳水化合物--糖类,可是有些植物却能生产出许多类似石油的碳氢化合物,所以得到"石油树"的美称。
飞机、汽车都要用汽油开动。现在石油短缺,资源有限,各国都在努力寻找汽油的代用品。首先被人们物色到的对象是酒精。酒精用作汽车燃料有一些明显的优点:抗爆性能好,不再添加防爆剂;可以使用较高的空气燃料比,燃烧完全,热能利用率高;排出有毒有害气体少,可大大减轻环境污染。
因为酒精是一种生物质能源,可以从生物质中提取出来,所以我们可以用无限生产的酒精代替有限的汽油。
由绿藻制取酒精。绿藻是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绿色植物。小球藻就是绿藻的一种。绿藻能吸引太阳光中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换为碳水化合物存储于体内,能为制取酒精提供丰富原料源,有巨大的开发潜力。由于绿藻生长快、产量高,所以用它制取酒精大有前途。
利用细菌生产酒精。菌类中有一种运动发酵单胞菌,这种菌虽是原核生物,但它的功能与酒精酵母一样,其中的酶能将糖类转化为酒精,而且能将含25%一40%木糖的生物质发酵制成乙醇,而后者仅能转化为葡萄糖。正是由于这点差异,用运动发酵单胞菌来制取酒精能使生产成本降低扣%。
利用工程微生物制取酒精。利用工程微生物是提高酒精生产能力的有效途径。工程微生物是利用基因移植技术构建的有特殊功能的微生物,它也称为转基因微生物。用这一方法生产酒精,不仅酒精纯度可达100%,而且生产效率也比酵母发酵法高出30%。美国佛罗里达大学构建的工程克氏杆菌,在将废纸转化为酒精时,产量达到了理论极限值的80%。
在寻找的新能源中,氢也是一种理想的能源。无论是气态。液态还是固态,它的密度都很小,用作气体燃料,可以大大减轻火箭、飞机、汽车、火车的重量,大大提高有效载荷量。
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两类微生物能直接产出氢气;一类是化能异养菌,一类是光合自养菌。产氢的化能异养菌已知有30多种,它们能通过发酵作用,将糖类、醉类、有机酸等有机物转化成氢气。有些化能异养菌的产氢能力很强,比如有一种酷酸芽抱杆菌,发酵丘克葡萄糖能产出0.25升氢气。光合自养菌比化能异养菌本领更大,它们不需要消耗有机营养物,而能依靠太阳光的能量,把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放出氢气。太阳光取用不尽,无视物到处都有,所以利用光合自养菌生产氢气大有可为。
总之,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开发蕴藏丰富的生物质能,是新能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迫切需要一个洁净的环境,人类迫切需要绿色能源。可以预计,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绿色能源--生物质能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生物质能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4.燃料电池显身手
当今能以工业规模生产的电力有火电、水电、核电三种。而被誉为第四种电力的燃料电池发电,因其发电效率高、无污染,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重的今天,这一技术在世界上颇受重视。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燃料电池发电正以日新月异的势头快步进入以工业规模发电的行列。
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它利用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释放的能量,直接将其变换为电能。由于燃料电池的工作物质主要是可燃性气体--氢,因而它被称为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与其他发电方式相比有独特的优点。
①效率高。燃料电池发电不经过从热能到机械能再到电能的转换过程,因而没有中间环节的能量损失。
②机动灵活。燃料电池发电装置是由许多基本单元组成的。一个基本单元是两个电极夹一个电解质板。将上百个基本单元组装起来就构成一个电池组,再将电池组集合起来就形成了发电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灵活地组装出不同规模的燃料电池发电站。燃料电池的基本单元可按设计标准预先进行大规模生产,所以燃料电池电站的建设成本低,建造周期短。另外,由于燃料电池重量轻、体积小、功率高,移动起来比较容易,所以它特别适合在海岛上或边远地区建造发电站,或建造分散型电站。
③燃料多样。虽然燃料电池的工作物质主要是氢,但它可用的燃料有煤气、甲醇、液化石油气等各种碳氢化合物。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使用不同的燃料,或将不同的燃料进行组合使用,可以达到就地取材、节省资源的目的。
④无污染。燃料电池的生成物主要是水,基本上不排放有害气体,所以它是一种非常清洁的能源。另外,燃料电池是静止发电,本身无机械传动装置,只是在控制系统等辅助装置中有运动部件,因而它工作时振动很小,噪音很低。这种无噪音污染的发电系统可以直接安装在大楼内部。
现在燃料电池的发展速度非常之快。到2010年,全世界燃料电池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0000兆瓦。燃料电池作为一种新型能源,现在造价还比较高,寿命还不够长,功率还比较小。但是,随着有关研究工作的深入,这些问题将会得到解决。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对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燃料电池在能源领域里将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掌握第四代发电技术,研制和发展燃料电池具有跨世纪的意义。五、航天技术:推动新经济的腾飞1.卫星通信建立新经济神经基础
国际卫星通信,曾经一度被认为是新奇而激动人心的技术,但在今天,这几乎是许多公司日常而又平凡的办公事务。据报道,在巴西热带丛林中旅游的一位实业家利用一部便携式的卫星电话,轻而易举地办成了几十亿美元的大生意。美国CNN的新闻摄影记者在战火纷飞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通过卫星把正在发生的战场风云即时传输给世界各地的亿万观众。在撒哈拉沙漠探险的旅行者,每天晚上通过国际海事卫星系统与家人联系。现在这一切都已不再令我们惊奇。
世界上第一领同步通信卫星是美国1963年发射成功的。
时至今日,商业性同步通信卫星已发展到第六代。1984年10月27日,欧洲的"阿里亚娜一一一一H"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第六代国际通信卫星。这颗卫星采用自旋稳定方式,由美国休斯公司研制。该星可以同时允许24000路电话对讲,并转播了3路彩色电视。由于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目前越洋跨国远距离的全球通信量,已有2/3是通过人造卫星进行的。在越洋远距离通信方面,卫星通信已经超过短波无线电和海底电缆而跃居首位。通信费用也有了大幅度下降。例如,"晨鸟号"卫星每年每条线路收费2万美元,"国际通信卫星ed号"降到1万美元、"国际通信卫星一一.edx号"只收700美元,到"国际通信卫星一一'ra号"降到300美元。在卫星通信以前,从纽约到巴黎每年海底电缆收费2万美元,1971年降到11350美元;从旧金山至菲律宾电缆每年25000美元,以后降到18900美元;从旧金山到夏威夷电缆每年收费17000美元,以后降到6700美元。由此可见,卫星通信比海底电缆通信要便宜得多。经营通信卫星商业服务的国际通信卫星组织,每年可盈利3亿美元上。
2.航天发射催生新经济新产业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国对各种应用卫星的需求和世界上卫星发射数目的日益增多,各国的争夺也十分激烈。
1986年1月28日,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空中失事,而不久欧洲多国联合研制的"阿里亚娜"运载火箭首次商业性发射成功,使得一次性运载火箭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了客户排队等待发射的供不应求的局面。一晃10年过去了,20世纪90年代的卫星发射市场却是另一番景象:各主要航天大国纷纷登台亮相,总的发射能力供过于求。正如美国通用动力公司的洛夫莱斯所称:"我们了解的市场是每年世界上有15一20颗卫星发射,要发射的卫星是如此之少!"
在世界卫星发射市场上,各个国家以及集团各显神通:有的看好重量几百千克的轻型卫星发射市场;有的注视1000千克左右的中型商用卫星发射市场;有的盯上1500千克左右的次重量级通信卫星发射市场;有的则看重3000千克以上的大型商用通信卫星市场。
当前,世界上商用卫星发射市场一直由美国三家主要火箭制造商(制造"大力神"系列的马丁·玛丽艾塔公司、制造"德尔他"系列的麦道公司和制造"宇宙神"系列的通用动力公司)和欧洲"阿里亚娜"空间公司所垄断。另外,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的还有前苏联和中国。目前,能发射36000千米高度静止卫星的国家有美国、前苏联、欧洲空间局、日本以及中国。
在国际卫星发射市场上,最具实力的竞争者莫过于欧洲的"阿里亚娜"空间公司。在美国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失事之后,它独占约50%的商业卫星发射业务。这是因为"阿里亚娜"火箭可靠性高,价格不昂贵(大约5000万美元),发射日期不延误,除非发射失败。
与"阿里亚娜"空间公司相抗衡的美国三家运载火箭公司中:马丁.玛丽文塔公司主要瞄准那些极昂贵的特大号商用通信卫星市场。其中"大力神"火箭一箭双星的发射价格为1亿美元左右;通用动力公司发射的静止轨道卫星重量最大可达3000于克以上,每次发射费用在4000万一9000万美元之间;麦道公司的"德尔地D型"火箭可将重约1350千克的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轨道,其一次发射费约为4500万一5000万美元。
20世纪90年代初期,俄罗斯加入到国际卫星发射自由市场中。俄罗斯的发射实力足以让西方卫星发射公司的老板感到威胁,所以他们一在试图阻止俄罗斯获得商业卫星发射合同。美国政府也宣布"禁止美国造的卫星出口到俄罗斯"的禁令,这给俄罗斯真正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带来了压力,但是俄罗斯在火箭发射卫星方面的确有着很大的优势:推力大、保险度高、发射费只有美欧公司的一半。我国这几年也开始进入卫星发射市场,而且业绩不俗。1990年4月7日,我国"长征3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发射场将一颗1250千克的"亚洲卫星二号"发射送人静止转移轨道,从而顺利地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这是我国第一次发射美国制造的商用卫星。1997年10月17日,中国"长征2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场将"亚太2号"通信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至此,由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承揽的"亚太2号"通信卫星发射服务合同圆满完成。3.太空制药开碑药业新局面
连续式电泳机,它的功用是在失重的环境里,从一系列样品中提取几乎纯净的蛋白质。医学研究表明,目前人们所患的若干很难对付的疾病,是由于人体内缺乏某些特殊的蛋白质而引起的。
提取特纯的蛋白质药物要用到电泳的原理。所谓电泳法,其原理是让含有生物物质的溶液,从两片带电的极板之间的槽中流过,由于不同的生物物质在溶液中所带电荷不同,分子量不同,受到电场的作用力亦不同,因此,它们沿着不同的路线流动,这样,就把细胞、血球、酶或干扰素等不同的生物物质分离开来。当然,在地面上也可利用电泳法提纯生物物质,但由于重力的作用,液体内各部分的温度是不均匀的,一部分较热,热的液体上浮,冷的液体下沉,形成了对流,对流是破坏电泳法高效提纯药物的大改。因此,在地面上制不出特纯的药物,即使能够利用特殊的工艺制成极少量,价格也是非常昂贵,一般患者是消费不起的。
如果在太空中制取,由于太空是一个微重力环境,不存在对流,不存在对药物纯度有影响的其他因素,因此在太空中利用电泳法制取的产品纯度比在地球上高4倍,生产效率高600一900倍,这样高的生产效率必然导致成本的下降。"阿波罗一联盟号"飞船在进行联合飞行时,曾进行过电泳分离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失重环境下可以从大约5%的肾细胞中分离出尿激素,这种尿激素是溶解血栓或凝血的一种特效药,如果能在太空城中投入批量生产,仅美国一个国家,每年就可以使5万人免死于凝血症。
空间生产蛋白质晶体,已在地面实际应用中显示出了广阔的前景。大家都知道,如果依据人的意志来改变蛋白质晶体的结构,必然会要求测定和研究被改造对象的空间结构,以便进一步提出修改方案。许多医药是通过与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来发挥药性的。在空间这一特定环境下,对蛋白质晶体的生长极为有利,这样就可以测定蛋白质晶体结构。如在空间生产的干扰素、淋巴细胞、激素已经成为极有发展潜力的一类药物,可以在治疗癌症方面发挥极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在太空生产高级特效药品的工作还处于试验阶段,但它的发展前景是激动人心的,也是十分迷人的。疫苗制品的生产,人体细胞和蛋白的提纯和制造,红血细胞生成素的制取,各种激素或酶的生产,白细胞或红细胞的分离和培养等,都可能发展成为商业利润极为可观的产业。有人估计,仅就疫苗一项,每年可能得到的经济收益将超过15亿美元,因此空间制药业和生物制品必将在航天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且是新经济时代人类在太空优先考虑的发展项目之一。4.空间加工发展高精尖产品
未来的航天技术在运用到空间产业化的进程中,除了积极发展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制药业和生物制品外,还可以利用空间环境,得天独厚的条件来发展高精尖的新产品和新材料制造业。
为什么说在宇宙空间中可以制造比在地球上精度更纯、技术更好的产品呢?这是因为空间轨道处于微重力和高真空的环境里。当然严格地讲,空间里的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影响,但对于距离地球遥远的空间轨道来讲,这种影响显然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对于材料加工,微重力是求之不得的理想环境。在地球上,由于存在沉积、对流、浮力等类的地球引力效应,常常给材料加工带来严重的影响。
在材料加工过程中,当材料的不同组成部分以熔融状态变成固态时,对流和沉积这两种地球引力效应将交替地发生作用,从而破坏了材料的均匀性及其应有的性能。
对材料进行加工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材料的污染。在地球上常常需要把材料装在容器里才能进行加工。例如:钨的熔点为3400℃,当把它加热到溶化时,不论什么材料制成的容器都会同钨发生化学作用,从而影响钨的纯度。而在微重力条件下,没有浮力存在,液滴更易悬浮,因而冶炼金属时可以不使用容器,而是采用悬浮冶炼法,其优点是冶金温度不受容器耐温能力的限制。因此,悬浮冶炼不仅能进行高熔点金属冶炼,而且可避免被冶炼物与器壁发生化学作用而被污染以及非均匀结构结晶的出现,除改善合金组织外,还使金属纯度大为提高。
在微重力条件下,内聚力和表面张力仍然存在,不产生地面上常见的自重变形,能制造出椭圆度极小的球体,且可控制产品形状,可以制造特别细的金属丝。因为没有浮力,液体内的气泡跑不出去,在各种粒度的液体中均可保持气泡。利用这一特性,可以在空间冶炼出泡沫金属材料,如同泡沫塑料的"泡沫钢",这种钢的结构中均匀分布许多气泡,质量很轻,甚至能浮在水面,而坚硬度和普通钢相同。
从某种意义上讲,浩翰的宇宙空间是人类进行材料加工的天然工厂,更是人们进行科学试验的理想之地。近年来,科学家们在美国和前苏联的空间站上进行了许多空间加工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这也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空间加工业将从实验室走出来,真正实现商业化的大批量生产,为更加舒适的人类生活提供一系列高精尖产品。
未来的发展中,以高科技为支柱的新经济将为航天技术提供一个极为广阔,大有作为的新天地。航天技术在丰富、推动新经济的同时,也为人类开辟着更为美好的全新的生存空间。
六、海洋技术:开拓经济新天地1.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潜力大
仅把新经济与信息、网络等同起来,未免偏颇。新经济如初春的阳光,洒满人间,催生万物。作为新经济中前沿领域的海洋技术,便是大潮中的一支主流。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现代工业的重要原料,也是所有经济形态运作的保证条件。自古以来,人们所需的矿产资源绝大多数是从陆地上采取的。但是随着工业突飞猛进的发展,人们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所需求的矿产资源的数量以及种类变得越来越多,与之相对应的是陆地的矿产资源日趋减少,不仅储量减少,而且矿藏品位降低,某些矿产(如钢)只能维持20多年。而占地球表面积71%的蓝色海洋却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因此,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势必要把开采矿产资源的目光从陆地转向海洋。向海洋寻求新的矿产资源基地,已经是许多海洋国家将要面临的选择和机遇。
随着新经济的到来,现在海洋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展现了一个令人鼓舞的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前景:至今已发现海底蕴藏的多金属结核矿、磷矿、资金属和稀有元素砂矿、硫化矿等矿产资源达6000亿吨。若把太平洋底蕴藏的160多亿吨多金属结核开采出来,其镍可供全世界使用2万年,钻使用34万年,锰使用18万年,铜使用1000年。海洋底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也极为丰富,全世界海洋石油蕴藏量为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3000亿吨的45%以上,海洋天然气储量为140亿立方米,1988年世界海上油气探明可采储量,分别已接近450亿吨和300000亿立方米。现已发现在水深1000一3000米的大陆波麓,蕴藏着与大陆架海底同样多的海底石油,这将是21世纪潜在的巨大石油资源。2.海洋化学资源开发方兴未艾
浩翰的海洋,海水的总量约为13,7亿立方千米。其中含有十分丰富的化学资源。
海水中除含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资源外,还溶存有大量无机盐类,总量可达5X10'6吨,也就是说,在每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大约含有3500万吨无机盐类物质。陆地上天然存在的各种元素,海水中几乎都能找到。经确认,海水中主要溶存元素已近80种,其中有17种元素是陆地上所稀缺的。根据计算,在1立方千米的海水中,溶有2700多万吨氯化钠,320多万吨氯化镁,220多万吨碳酸镁,120多万吨硫酸镁,如果把海水中的盐分全部拆出,平铺在陆地上,陆地的高度会增加150米;假如把海水全部蒸干,海底将会积有60米厚的盐层,这个盐层的体积如此巨大,甚至把整个北冰洋填平还绰绰有余。
海水中数量最大的资源是淡水。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工农业的飞速发展,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陆地淡水供应日渐不足,因此在今天,人们在面对水资源危机这一世界性的难题时,更多的把注意力转向海洋,希望能从海洋里获得淡水。海水淡化也已成为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目前,人类不仅从海水中提取盐、钾、澳等资源,而且还着手从海水中提取更加贵重的资源。例如用于原子能发电和国防的核燃料钢,海洋中储量为50亿吨,为陆地上储量的4000倍;作为热核能源的理和复,海洋中分别含有2500亿吨和23.7万吨。这些物质为原子能工业和核聚变发电带来潜在远景。预计从海水中提取理和重氖,将在21世纪进入实用阶段。随着海洋高新技术的开发,海水将成为开发多种物质的液体矿产资源。
人类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呈现一种综合化的趋势,即将海水淡化后,被分离出的卤水,再经浓缩用于化学元素的提取,通过这种方法可以从海水中提取几十种产品,其中主要有淡水、食盐、镁、澳。钾等。近年来,海水提铀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进展。
3.海洋受阅资源开发大有可为
作为人类起源地的海洋,今天已是一个可供人类利用并为人类造福的巨大空间。海洋空间包括海上、海中和海底。借助于科学技术,对这些空间进行直接的开发利用,以及潜在前景的开发利用,这些统称为海洋空间资源。自古以来,人类就利用海洋空间从事交通运输。但是,海洋空间利用作为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才提出来的。由于人口无节制地急剧增长,使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陆地空间不断地相对缩小,于是,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们,把目光转向了海洋空间,要把海洋空间开辟成为适于人类生存和为人类所用的第二家园。海洋空间作为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资源,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有传统的,也有现代的。人们在海上驶舟行船,运送货物,有很长的历史,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海洋空间利用已经由传统的海洋工程、海上交通,向近海、深海和海底空间发展。目前,人们已经在海上建起了人工岛、规模宏大的海上城市设施、飞机场、仓库、码头等。开发海洋空间利用技术,已经引起海洋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海洋空间利用技术,将会有长足的进展。4.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占地球表面积约71%的海洋,是鲸类、鱼类、虾类、蟹类。贝类、海藻类等生物和通过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的生活栖息场所。这些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有巨大村生产能力。据科学家计算,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产量为50000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0亿人口食用的水产品。
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的。很久以前,人们认为海洋生物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单纯的海洋捕捞业曾长期占据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领域。20世纪50年代,人们认识到不能无节制地从事海洋捕捞,而应有捕有养,大力发展海水养殖,于是出现了养殖与捕捞相结合的"养捕渔业"。近十年以来,随着地球人口的急剧增长,世界性的食品缺乏,食物结构的变化,人类需求蛋白质的日趋紧张,这些都给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度的捕捞开发引起了渔业的崩溃危险,一般的养殖数量极其有限。于是科学家提出了要像农民种植庄稼一样"耕耘渔业",从而使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开始走上了人为控制的稳定生产的局面。为此,出现了一系列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尤其是海洋高新捕捞技术、海洋牧场开发技术、海洋生物药物和工业原料开发技术以及生物工程技术等,对人类充分合理地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曾几何时,从海洋迁徙到陆地,是生物包括人类进化一次开天辟地的里程碑。今天当我们从陆地回归到海洋,也将是一次划时代的变迁与革命。新技术、新知识、新经济、新天地,未来的人类将在创新中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向海中探宝,在洋上飞舟。七、软科学技术:新经济的灵魂1.软科学技术是新经济的主导应用技术
新经济时代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有专家估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发展呈指数增长的趋势。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若想迅速选择、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以及及时做出决策,如果单凭个人的能力与经验已经越来越困难了,只靠传统的见解和模式应对今天瞬息万变的挑战已不可能。于是挟裹着新经济之潮而来的日益显示出先导作用的新兴科技--软科学技术来到了我们的面前。
软科学技术就是应用现代高科技帮助人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为人们快速正确地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技术。现代软科学技术的诞生是以现代新技术革命为前提的,特别是利用现代信息高科技。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决策者面临的问题变得日益错综复杂,瞬息万变,而且影响深远,因此不得不借助组织内部或外部的专家群体进行软科学研究来提供决策支持,软科学的崛起也正反映了这一客观的社会需求。
由于现代信息高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渗入,使软科学技术有了很快发展,现在研究开发的各种"专家系统"就是软科学技术最突出的表现。如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国家宏观调控系统,医学专家系统等等。
新经济是取决于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的智力经济,而现在世界经济趋向一体优,新技术革命速度变快,市场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加强,一个领导者面对内部和外部各种信息怎样作出科学的决策?需要借助软科学技术的帮助来实现。因此科学预测,在应用技术方面,软科学技术将成为新经济的先导和骨干高科技。
人们形象地将软科学技术比喻成"智囊团",要求这个"智囊团"需要具有观察识别、记忆存储、分析判断和想象创造的能力。我们的电脑已经具备了前两个方面的功能,而后两个方面的功能则要靠现在正在开发的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
软科学技术的基础主要是:计算机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是用于收集存储、分析、处理信息知识;人文社会科学是用于研究人的社会行为和人的方法论。因为软科学技术是为管理者作出决策提供依据,收集和分析的信息都是关于人的信息,因此要借助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人的行为和思考方法;生命科学技术的任务是研究人脑的生理机制和思考方法,以便使电脑和人脑一样对信息作出分析和判断。
软科学技术具有这样的特征,首先,软科学技术是一种"工具",它可帮助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收集、处理信息,并可作出分析、判断,帮助人们作出决策。其次,软科学是一门高度综合的学科,它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而且包括人文社会科学,是两大类科学的综合。软科学技术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应用性,它是多门科学的综合应用。科学家预言,软科学技术将成为新经济的主导应用科学技术。
2.战略管理:科学加这见的管理
管理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门科学。管理不能凭经验的累加、习惯的驱使,而要靠准确的决策和科学的把握。新经济时代中的管理者,越来越多的成为了娴熟地运用软科学技术的专家。
随着现代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渐明显,各国对外开发程度不断扩大,新技术革命就使得产品和技术更新的速度加快。企业所面临的是一个高度复杂和变化的生存环境。企业为了生存与发展,必须对内部和外部的各种信息运用软科学技术进行分析,然后决策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外部环境的变化及其变化趋势,相应地优化内部资源配置,从而取得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实现企业的发展。这种管理是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是新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产物,它要求管理者站在全局的高度,把握未来环境的变化,通过强化自身优势,取得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以取得长远发展。
战略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有以下一些特点。
第一,战略管理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它非常强调对企业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及其趋势的把握,要求应用现代软科学技术对企业外部环境的信息进行采集、分析。
第二,战略管理是有关企业发展方向的管理。它特别注重企业未来总体的发展方向,如企业的新的经营领域,应该采取哪些战略步骤,这要求企业决策者根据内部与外部信息进行决策,这是战略管理的关键。
第三,战略管理是面向未来的管理。换句话说,战略管理关注的是企业的长远利益。
第四,战略管理是寻求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相协调的管理。通过对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对环境变化进行预测,通过企业内部环境的调整、优化以及取得新的资源等措施,寻求在未来时期企业与环境相协调。
企业战略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条件下的一种选择,这种管理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首先,战略管理能够促使企业管理者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抓住企业发展的宝贵机遇,主动迎接未来挑战。
第二,战略管理有利于企业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企业只有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才能将企业的各种资源统一到企业战略之下,从而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与工作重点安排上的冲突。
第三,战略管理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高效运行起导向作用,有利于发挥组织的协同作用。
3.知识管理:全新的管理思想
知识是资本,智力是资源,这就是新经济带给管理者的新理念。组织智力,管理知识便是这一新观念新思维人的运用与实践。
新经济时代是知识的社会、信息的社会,知识和信息成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知识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过去一直贯穿和渗透于传统产业之中的知识其地位和作用日渐突出,企业管理的重心必将由物资资源管理转向知识管理,这是新经济的呼唤。
知识管理可以简单地认为:一是对知识的管理,二是运用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是要管理好智力资本,充分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它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显性知识是可以量化易于整理和用计算机储存的知识,又称作可编码知识。这种知识可以以文字或其他符号形式写在书本上或储存在计算机中。隐性知识是一种不易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经验性的知识,又叫做意识知识。
显性知识是易于传递和表达的,而隐性知识则潜藏在人的大脑中,属于经验性的无规律性的知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是各不相同的。
显性知识是易于整理和用计算机储存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储存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就是有效地实现这两类知识的相互转换,并在转换中创新。知识型公司能够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明智地运用内部资源,并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运用知识管理来实现。
知识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运用企业集体智慧,提高对环境快速变化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和转换。
知识管理不同于以往的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的重心是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资源,侧重于对这些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分析,其目的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而知识管理更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注重创新。可以这样说,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发展,是其更高的阶段。
知识管理思想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它既继承了人本管理思想的精髓,又结合新经济新的经济形态特点予以创新。知识管理本身有其不同于以往管理的独特之处。
①知识管理以企业员工智力资源的开发为中心。因为公司员工拥有不断创造新的有用的知识的能力,这是企业不断创新的源泉。因此,如何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们的创造力,在新经济下的企业发展中显得异常重要。在传统的工业管理中,虽然也有精神激励,但更多是物质激励。在新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尤重激励机制,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誉的传统式精神激励,而是一种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员工意识到自己是管理者中的一员,进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其人生价值。
②知识管理重视知识的共享和创新,未来新经济下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即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力和创新力,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创新可以认为是产品或服务过程中已有知识要素或新的知识要素的组合。它要求企业的领导把集体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胜利的支柱,雇员能够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
③知识管理对知识和人才高度重视。对于显性知识的取得。分享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和软件系统实现。对于隐性知识,除了重视员工自身的潜能发挥以外,企业应重视组织内外专家学者及领导层的智慧作用,即人才智力高效能发挥。在信息的利用上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从而进行大量的创新。总之对知识的重视,使得企业被看作"学习型的组织",对员工实行终身教育,使员工不断地获取知识和自学成长,发挥集体智慧的整体效应。
④知识管理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同新经济时代相适应,知识管理需要有新型的领导方式,让每个成员都有参与领导的机会,领导阶层要不断学习,扩展成员的能力。未来的领导应是集体领导,每一位员工都为企业的发展出力献策,都成为管理者。要集中员工的智慧、统一员工的行动。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柱(1)
新经济时代的21世纪是人类进入信息化的世纪,一个科学文化与社会经济高度交融的时代,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新的文明时代!
材料、能源和信息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的三大资源。其中信息已是今天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开发资源,当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以后,信息的地位将更显重要。社会信息化、信息现代化是新经济时代的基本标志。
新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知识经济。新经济最突出的表现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这就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资讯经济成为新经济的支柱产业。资讯经济的迅猛发展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资讯经济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对人类开发物质资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它使生产实现自动化,生产效率得到极大增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品质量不断提高,而且使整个社会联为一体,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资讯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发展力支撑的。以信息技术为火车头的高科技正在新经济的轨道中飞速发展,这使人类社会形成了以资讯经济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据统计,当前世界资讯经济产值已突破1万亿美元,大大超过了传统产业。资讯经济已成为一国众多产业中最有生命力的先导性技术产业。它是新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和中枢,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意义。
资讯经济并非一枝独秀,它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科技化,从制造、加工、运输到信息的获得与传递等全过程中,都对传统产业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进行着破旧立新的根本变革。革新,为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生命力。同时资讯经济促使传统产业大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企业和产品的目标竞争力。作为新经济支柱的资讯经济无疑将对各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做出极大贡献。综观全球经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由于迅猛发展的资讯经济的强力推动,长时期内保持了经济的增长与繁荣。这在传统产业占主导地位时期,是不可想象的。这一奇特的新经济现象引起全世界的效仿和高度重视。我国亦应在新世纪中牢牢把握住新经济给我们提供的历史机遇,积极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在资讯经济的大潮中探索出一条有特色的发展道路,用最短的时间赶上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重铸中华民族新的辉煌。一、资讯经济:涵盖广泛的全新经济类型1.资讯经济
资讯经济又称信息经济,IT经济。
所谓资讯经济,是以信息技术等高新科技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技术、智力为一体的新型经济。
一般认为,最早而且较为系统地提出"信息经济"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学者马克卢普和波拉特。他们所提出的信息经济概念和测定,不仅在理论上已形成体系,而且在实践中切实实用,故目前已被全世界广泛采用。随后,美国企业家保罗·霍肯在《未来经济》一书中以相对"物质经济"的概念而提出"信息经济"。霍肯认为,每件产品、每次劳动,都包含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在传统的"物质经济"中,总体而言,物质成分大于信息成分的产品占主导地位。而在"信息经货'中出现了相反的情况,即信息成分大于物质成分的产品和劳务将占据主导地位。物质经济正在向信息经济过渡。美国学者根据这一基本观点,进一步进行研究,推出了"信息经济"的理论体系。
日本学术界也较早地对资讯经济进行过研究。1963年1月,一位日本学者就发表了《信息产业》的论文,提出了产业发展或产业结构的变动类似动物进化的观点。比如,简单动物如细菌阿米巴虫,其肌肉和骨骼所占的比例较高;而复杂的动物如人类,其大脑、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所占的比重更大。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动物的进化发展也相类似。在不发达的社会里,从事种植业和渔业的人口比例较高。随着社会的发展,重工业和信息产业的重要性就会提高。在农业、重工业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信息产业就会迅速地发展起来。他提出,人类的兴趣或需要也将从食物转向精神活动。这种需要决定了产业发展的顺序,即从第一产业到第二、第三产业,又发展到信息产业(第四产业)。日本学者从社会进化的角度预言了信息将在新的社会形态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为资讯经济的诞生提供了一些理论思考。
综合起来考虑"资讯经济"是出于对经济的这样一种思考,人类的整个经济活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物质和能量的转换有关的,一类是与信息产生和形态转移有关的。这一思想承袭了计维纳的"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这一基本思想。因此信息经济的概念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理论性的,严格定义下的信息经济,只包括与信息的生产、加工处理和流通直接有关的经济活动,这种活动的总和称为信息经济。第二个层次是统计性的,根据统计工作的需要,可以将经济中的各部、各行业按产业的性质加以划分。这时,资讯经济、资讯产业和资讯业就是同义语了。就一般而言,资讯经济是指依靠更多的知识信息,生产出物质和能源消耗更少、质量更好、更耐用的产品的经济。它要求产品中包含的信息比重很大,而物质和能源的比重较小。
资讯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物质经济是工业化时代的经济。它以大规模使用和消耗原材料、资源和能源为基础,特征是机械化。资讯经济则是减少产品和劳务中的物质消耗,提高其中的智能和信息比重的经济。工业化时期的机械化,延伸了人类的肌肉,而现代化的微电子技术则延伸了人类的智力。例如人造卫星、微型汽车等都由于采用了微电子技术而减小了体积,增加了智能,变得更为实用,同时节约了能源和原材料,降低了产品成本。资讯经济要求把更多的知识信息运用于生产技术,它适用于设计、管理、劳动、维护、运行、消费、市场等环节。它鼓励劳动者和管理人员增加产品价值。因而发展资讯经济需要更多的富有智慧的劳动者和管理人才。
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源泉。信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领域,无所不在,无所不有,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信息始终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资讯经济就是表现为信息与社会生产的联系。一般地说,资讯经济的概念总是根据信息和产业信息规模在整个新经济中的作用来确定的。总之,资讯经济是一种崭新的经济形态,它必将在新经济时代发挥其独特的重大作用。所以我们说资讯经济与新经济密切相关,它是新经济的高级形态和重要表象。资讯经济的产生和高度发展,使新经济的特征更加突出,这时就意味着新经济的全面降临。
信息高科技是新经济的先导,信息产业的崛起是新经济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信息产业的生产不仅满足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且还对人类开发物质资源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当前世界信息产业的产值已经突破1万亿美元,已大大超过了传统产业。信息产业已成为一个国家众多产业中最有生命力的先导性技术产业。它是新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先导和支柱产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其实资讯产业的历史由来已久,当人类远古时代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时,专门从事信息活动的人已经出现,人类语言和文字的出现,为资讯产业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古代的造纸术。印刷术及近代电报、电话等信息传播手段的发明一次次地推动了资讯产业的发展。而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才促进了资讯产业的真正崛起,也正是这一时期才提出了资讯产业这一概念。
上文提到的最早对资讯经济进行研究的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在他出版的《美国知识的生产和分配》一书中,第一次将人类的知识信息活动和其他的活动进行了比较,并首次将人类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利用过程称为"知识产业"。他认为:"知识产业是一类为自己所用而生产知识从事信息服务或生产信息产品的机构。"他还将知识产业划分为教育、研究与开发、通信媒介、信息设备、信息服务。我们今天可以看出这正是资讯产业生产的全过程,即:信息产品的开发、流通、消费利用和再生产。
继马克卢普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波拉特于1977年在他的《信息经济》一书中,提出了资讯产业,他将资讯产业划分为第一信息产业部门和第二信息产业部门。第一信息产业部门是直接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第二信息产业部门指只把信息劳务和资本提供给内部消耗而不进入市场的信息服务部门。其中第一信息产业部门包括以下八个主要产业:生产知识和具有发明性质的产业,信息交流和通信产业,金融、保险等风险性产业,市场信息业、宣传业、调查业,信息处理和传递信息业,信息商品产业,教育业,用于信息基础设施的产业。第二信息产业部门主要指工业、农业中的技术、行政管理和公务等。
马克卢普的"知识产业"和波拉特的"信息经济"名称虽然有差别,但他们的研究与以往的经典经济学说不同,有共同的新的特点。以往的经济学说都是研究物质、能量等内容,而他们俩人的研究则转入了信息和信息活动的内容,即他们都是研究以信息为基础的经济现象。因此他们提到的产业可以统称为"资讯产业"。正因为这一开创性的论述,使资讯产业从传统产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类新兴产业。资讯经济的发展是以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为前提的,信息技术是资讯经济的技术载体,资讯产业的主要技术和产品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多媒体技术,其中包括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个人计算机技术、液晶等高清晰度显示技术。其次是数据储存与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超巨型和超微型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免疫系统技术。另外还有信息传输技术,各种传感器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等等。因此从整体上考虑所谓资讯产业,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从事信息技术、设备、产品的生产以及提供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的统称,是一个包括信息采集、生产、检测、转换、存贮。传递、处理、分配、应用等门类众多的产业群。衡量一个部门或行业是否属于信息产业的标准是该部门或行业中的劳动是否为信息劳动。因而,凡进行信息收集、信息产品生产和传递、信息贮存的部门以及直接生产信息处理工具和信息物质载体的部门均是信息产业家庭中的一分子。2.资讯经济的划分危困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资讯产业的外延是不断扩大的。最早人们把计算机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业)、信息处理产业(包括软件业)和信息媒介产业作为信息产业,后来人们又把信息传播传导业、信息流通业、知识生产业等扩大成为信息产业。资讯产业成为一个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的产业。为了对资讯产业有一个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资讯产业进行不同分类。
①根据资讯产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可分为传统信息产业与新兴信息产业,前者包括印刷出版业、新闻报道业、文献情报业。图书档案业、邮政电信业以及科研、教育等知识产业;后者包括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产业、软件产业、卫星通讯业、数据库业、咨询服务业、音像视听业、信息系统与网络建设业等。即:凡是从事信息产品及其装备设施生产与流通的部门均属资讯产业。这种观点强调由于应用了新的信息技术,传统的信息产业已面目一新,并与新兴的资讯产业一起,共同组成支柱产业。
②根据人们对资讯产业认识的早晚,可以分为狭义的信息产业和广义的信息产业。狭义的资讯产业是人们对信息产业的一种最初认识,它包括计算机产业、集成电路业、信息处理业、软件业。广义的资讯产业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作用越加重要,资讯产业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资讯产业的认识逐步扩大。它不仅包括以上列举的信息产业,而且包括信息传播传导业(如印刷出版、广告、音像视听、咨询等)、信息流通业(如计算机通信、邮电、传真等)、知识生产业(如科研、教育等)、信息存贮业(如数据库。图书馆、档案馆及信息系统建设业)等产业群。
③根据资讯产业的结构,可分为信息技术产业和信息服务产业。前者的核心是提供信息技术及其设备,具体由信息机器产业、软件业和信息媒介产业组成;后者核心是进行信息服务,由信息采集业、出版业、新闻报道业、咨询业、数据库业、科研教育业、图书情报业等组成。
④根据信息是否作为商品来进行交换,可分为第一信息产业部门和第二信息产业部门。前者包括所有向市场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与企业,后者是指为政府和企业内部提供信息和服务的部门或机构。
新经济中的资讯产业,与以往传统信息产业不同的是,它的应用范围更广,技术要求更高,由此构成了现代的信息产业,且对社会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l)计算机产业--资讯产业的基础
计算机产业是资讯产业的最核心部门,资讯产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计算机产业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的。它的每一次革命都将引起资讯产业中其他产业的巨大发展。
计算机产业是信息产业发展初期发展最快的一个部门。它是伴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电子技术最直接的应用和最集中的代表。电子计算机产业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发展不快,因为受计算机功能的限制,它只能在科技领域内应用,生产领域和管理领域应用非常有限,这时的计算机产业还没有完全形成,尚未从其他产业中独立出来。随着第三代计算机的面世,其性能大大改善,使用越来越方便,一它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电子计算机与通信线路相结合而组成局域网络。一台计算机与大量终端连接以后,分散在各地的用户就可使用一台计算机,利用这一技术建成了各种类型的经营管理自动化系统,如企业生产管理系统,银行业务自动化系统等等。经过计算机在经济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计算机业的长足发展,逐步成为独立的产业体系。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个人电脑的诞生,计算机迅速向个人和家庭普及,微型机的市场迅速扩大,到1991年它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等于其他各类机种的总和。在10多年中计算机的性能提高了100倍,而成本下降了1万倍,由于微型机的体积小,可靠性高,速度快,价格便宜,有力地推动了它的应用和社会化。计算机产业也相应地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据统计,自70年代以来,计算机产业每4一5年翻一番,到1991年世界微机总量已达到三亿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计算机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美国是世界上计算机硬件最发达的国家,1990年市场规模已达1100亿美元,占世界总值的对心以上,其中计算机系统占世界的34.9%,数据通信设备占49.9%。亚洲是世界上计算机业最具有活力的地区,1990年亚洲地区计算机的销售额占世界总值的36%,这一地区的个人计算机产量占全世界的l/3。日本的计算机产业市场仅次于美国,1991年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8.9%。日本在微电子技术尤其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方面,具有与美国不相上下的实力,日本将与美国一争高低。南亚的新加坡是一个小国,但计算机产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高达17.7%,硬盘驱动器的产量达ID00万台,占世界总产量的50%。我国台湾省1991年微机主板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6%,其中笔记本电脑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三。我国目前微机总量已超过9000万台,国际舆论一致认为,21世纪中国将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市场。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朝阳产业,计算机产业从一开始就存在剧烈的竞争。在高收益率的吸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领域,形成万马奔腾,百川争流的局面。而计算机业的竞争实际上是知识技术的竞争。行业中领先的企业同时是技术上领先的企业,最具潜力的产品是包含了最新技术的产品,知识技术是计算机企业取胜的关键。据统计,微软公司每年投入新产品开发的费用就高达5亿美元,比另外10家大型软件公司的利润总和还要多。这种研究开发的高投入使微软公司能一直保持它在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保持它在行业中的领先地位。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进一步突破,多媒体、因特网、网络计算机、电子商务等有可能成为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多媒体技术使电脑脱离单调的文字和数字显示方式,进入声、画一体的全新时代。电脑不仅可以用来进行文字处理和编制程序,还可以用来看VCD、听音乐、唱卡拉OK,甚至可以看电视、编辑录像。计算机功能的这一突破导致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提高,计算机已成为很多家庭支出中的首选。而因特网堪称一个国际性的信息总汇,天文、地理、文化、艺术、商务、体育、教育、卫生等,一切与人类生活有关的信息都可以找到。通过"上网",我们可以查找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了解市场行情,与他人交流,甚至可以购物观看影片。
目前计算机技术在已具备计算、记忆、通信等功能的基础上,正朝着具有识别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的智能化计算机方向发展。在微型计算机方面,台式微型机比重开始下降,而便携式。笔记本式和袖珍式等轻巧品种的销售量在迅速增加,有可能会取代小型机和微型机。计算机硬件发展的另一趋势是由于微电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计算机成本急剧下降,这使计算机市场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兼并加快,硬件的赢利将比较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将会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计算机系统软件和计算机服务业。计算机行业的这些变化对企业来说虽然是严峻的挑战,但对用户来说则是一件大好事,专家预计未来10年计算机的价格还可能会有较大的下降,这对加速信息时代的到来是有益的。
计算机产业构成了资讯产业的主体和先导。随着计算机业的迅速发展,家用和个人电脑的普及,资讯产业将有了更多的载体和更大的活动空间,未来的资讯产业将随着PC业的日益兴旺而步入新的辉煌。
(2)软件产业--资讯产业的灵魂
如果说离开PC产业的资讯经济只是徒具空壳的话,那么,离开软件的计算机产业将毫无用武之地。由此推断,软件业才是今天资讯产业乃至整个信息社会的灵魂中枢。
软件产业是指为有效地利用电子计算机而编制程序的产业。它可分为程序编制业、数据库业、信息系统开发业等。计算机软件是随着第二代计算机的出现逐步发展起来的。尽管软件产业的形成比硬件产业晚但它的发展更为迅速。据统计,美国1965一1985年间,计算机硬件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158%,而计算机软件和服务产业的产值增长率为17.9%,而这个时期整个工业部门的增长率为9.1%。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计算机软件产业的增长率高达80%,软件及其服务产业的产值增长率已居于产业部门的前列。软件及其服务产业的产值增长率已居于产业部门的前列。软件市场需求在不断扩大。1985年,世界软件产品市场交易额大约为400亿美元,现在则以30%的速度递增,成为信息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是计算机市场增长的中要推动力量。1995年美国软件产业产值已经超出计算机硬件产业的40%以上。软件产业的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长,据美国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从1970年到1993年,美国整个经济部门的就业增长率为1.7%,与计算机有关的部门的增长率为10.3%,而从1979一1985年,软件产业部门就业增长率高达的%。
从全球来看,软件产业的地区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有的国家已形成相当规模,有的国家还没有形成。现在软件产业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已成为信息产业中的一个主要竞争领域。目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软件王国,占世界市场的比例达75%。法国是欧洲最大的软件生产国,在世界软件市场上仅次于美国。日本是第三软件大国。今天,作为发展中国家印度也成为了软件业的一支新军和后起之秀。美国软件产业目前的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它在世界计算机市场中长期占有统治地位,它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及创业环境,然而这种优势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比如在软件的基础研究和开发上,法、英都具有相当的实力,只是生产工程较弱。而现在日本程序编制人员的生产效率已经高于美国,而且目前特别重视软件工程的研究,不久可能成为美国软件产业的最大竞争对手。此外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印度、台湾、中国等也在利用其劳动力价格方面的优势,积极发展软件产业,并逐步开始打入国际市场,虽然目前还无法与美国竞争,但却显示了很大的发展潜力。
软件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是影响未来软件产业竞争力的最主要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美国和日本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软件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促进软件业的发展。美国的一些重大科研计划,如信息高速公路计划、适用可靠系统软件技术计划、空间计划等等,软件的开发是其关键因素。由于软件的编制是一项高度复杂和庞大的工作,人们普遍认为:生产一个没有错误的大型软件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中,仅在"阿波罗14号"飞行的10天中就出现了13个软件错误。目前发展中的软件工程,将传统工程设计中的思路引入软件生产中,对软件的定义、设计、开发、测试、安装、维护等等制定出各种标准,使软件生产从手工作坊式向工业化生产过渡。现代美国许多大公司都开始用"代理入软件"来代替人做多种经营活动。
有人形象地比喻说:对电子信息产业这个巨人来说,集成电路是他的心脏,新型元器件是他的五脏六腑,通信、计算机是他的手、足,而软件则是脑和灵魂。作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和关键的软件产业,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我国软件产业不仅极为重要,而且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软件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难尽如人意。我国软件开发至今仍停留在小手工作坊、低水平重复的层次上,远没有形成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很大,我国缺乏能够承担高层次设计、系统集成、提出创新概念的软件人才。在我国已有的软件产品中,真正够得上国际标准的商品软件很少。
进入八世纪后,特别是面临新经济大潮的冲击,我国软件产业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软件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和高附加值、高效益、无污染、低消耗的产业,投入低、产出高,可以弥补我国资金和天然资源相对短缺的不足,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传统产业的改造、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转变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使得发展软件产业更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从而使我国软件产业有一片植根生长的沃土。
由于中国软件市场与美、日等国相比,至少有5一10年的差距,如此大的差距带来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形成一个十分巨大的、潜在的软件市场,以至所有的软件大国都对中国的软件市场虎视眈眈。不断扩张的市场是我国软件行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最有利的条件。
富有智慧的中国人民在软件开发方面具有举世公认的天赋。在美国软件公司中,约有1/3的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华人。同样,国内软件业也有许多杰出的人才,只要有一个能充分施展其才华的环境,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现在,我国的软件产业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在政策和资金上得到重点支持,使我国软件产业发展得到切实的保障。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将把一个信息化的中国推向不断跃动的新经济时代。
(3)信息服务业--引你真正进入信息化社会
信息服务业主要指信息、数据和情报的检索与查询,以及对用户提供信息咨询的产业,简单地说就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产业。这是资讯产业中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一个重要分支。
信息服务业的历史悠久,传统的信息服务业早已存在。如图书馆业、档案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广告业、科技情报业和社科情报业等,这些年来的发展是空前的。人们的知识正以指数形式增长。这些行业近10年的发展不仅规模扩大、水平提高,更重要的是有两个新特点:一是正在逐步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二是增加了信息服务的内容和含量。前者如学术情报网络的建立,后者如电话信息服务的出现。
到了20世纪50年代,信息技术得到突破性发展后,以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服务业形成了现代信息服务业,如数据库业、预测业、系统集成(信息系统建设)业、网络服务业以及新型咨询业(以电脑应用为基础的咨询业)等等,从无到有,"平地起高楼",开始铸就显赫。
但传统的信息服务业仍是现成信息服务业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是现代信息高科技已渗透到其中。电子信息技术、电子设备以及各种电子加工手段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迅速发展起来的,而在这以前延续了几百年的工业社会中,人类主要是靠大脑的思维,各种物理、机械和化学实验,以及简单的纸、墨、笔记录和传播了人类通过劳动创造和发明的知识和信息。因此,一般说来,电子信息服务的内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而传统信息服务业至少延续了几百年。目前,传统的信息服务业已经有了庞大的基础结构,无论从服务内容、服务机构和服务范围来看都已相当可观。全世界的信息机构已达10万多家,所服务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教育、政治、军事等各个方面和各个专业领域,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个密集的信息服务网络。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信息服务业的推广应用,传统信息服务业与现代信息服务业的界限模糊了,要说区别只是服务项目和内容不同而已。它们共同推动了资讯产业和新经济的发展。
新世纪的到来,使得西方工业发展国家的科技信息服务业又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从事科技信息服务的机构形成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和系统,它们又按学科或专业形成了众多的专业情报信息机构。中国的科技信息机构是在我国制订12年科学规划、全国准备向科学进军的1956年,由周恩来总理提议,并由聂荣臻副总理和郭沫若院长执行建立的。经过几十年代的建设,全国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已经逐步完善起来。
信息服务业的内容如按社会门类划分,可分为科技信息服务、经济信息服务和社会信息服务三大门类。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科技信息服务业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大多数国家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都是从科技信息服务业开始的,而当该国的社会经济从工业经济发展到信息经济时,经济信息服务业便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信息服务。当前,一些西方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信息服务和科技信息服务,无论从信息内容;服务手段和服务对象来看都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社会生活对信息的依赖程度逐渐增加,适应这一要求,社会信息服务的比重会明显上升。
经济信息服务业包括经济、金融、投资、市场、广告、证券、期货、物资供应、价格等信息服务内容。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等,传统的信息服务活动和机构现在已同电子信息服务业相结合,形成了现代化的信息服务设施。在我国,经济信息服务业以及与之伴生的经济信息机构和系统,大体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是我国改革开放政策所带来的经济调整发展的结果。
在目前一些西方国家里,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十分发达,这是政府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情况,必须向国民提供的信息服务。这类信息服务有免费、非盈利经营和盈利经营三大类,由于和国民直接有关,涉及内容广泛,因此社会信息服务业在信息服务业总产值中占有很大的比例。我国的社会信息服务业,尤其与国民生活直接有关的公益信息服务业,如旅游信息、气象信息、娱乐信息、餐饮信息等都是近十几年才得到发展,但这些信息服务业显示了很强的生命力。
信息服务机构是信息服务业的基础结构,按其性质来分,有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信息交流中心、综合性信息研究所、专业信息研究所、战略发展与信息分析研究机构、咨询服务中心、统计与数据分析中心等。这些信息服务机构都从事有目的的信息收集加工、综合与分析等活动,其目的是向社会提供各种针对需求的信息服务。
信息服务机构如按信息的类型来分类,有综合性情报信息中心、文献中心、专利信息中心、标准信息中心、数据信息分析与服务中心、商业信息中心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不断提高,以上这些信息机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为了用户更方便,所有的信息服务机构对信息加工的程度大大加深,从前主要对信息进行表征加工,对用户提供指示信息源,用户只能接受被动的信息服务;现在开始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用户提供面向需求的和真正解决问题的主动信息服务。另一方面,以前的无偿的公益性信息服务逐步变为有偿性的信息经营实体。由于信息高科技的不断渗透,信息服务的方式、方法和手段都在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实现电子信息服务。
咨询业是近代新兴的一个行业。它的存在是以数据库为基础的。随着信息系统的建成,咨询业便有了其发展的主要条件。现代咨询业几乎遍布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到政府部门的宏观战略决策,小到每个人的生活设计,咨询业都在发挥著作用。咨询业已成为信息服务业的一种重要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信息的及时性要求越来越高,因为获取信息的速度越快,信息的有效性越高。日本商业界就以重视快速收集信息而著名,及时提供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以保证它在经济、科技等各个重要领域中的优先和超前的地位。据报道,在西半球发生的事,大约5分钟后就可在日本商社总部的收报机上出现。世界上任一地区发生的相关重大事件,日本商社都可以在24小时内派人到现场。
数据库服务业是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信息服务产业。数据库的建设是一个国家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程度的重要标志。国外机读数据库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对世纪60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生产的数据库多数是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用户多为研究机构、大学或企业的科研人员;随着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商业、金融、事务数据库迅速增加,年增长率超过20%,这一阶段数据库的开发开始由市场导向;到80年代后期,随着个人计算机和终端逐步向办公室和家庭普及,社会和家庭服务的数据库逐渐增加,数据库的开发和服务进入了第三阶段。据统计,1991年全世界共有商用数据库5037个,其中美国3000个,西欧1200个,日本800多个。近年来,光盘技术的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实用化,使数据库服务进入了声、图、文一体化的新时期。
新闻出版业作为一种产业,与其他产业相比,它占的比重很小,但作为信息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信息产业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虽然它规模不大,就业人数不很多,但它所具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力却相当大。目前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成百上千种报纸,在某些发达国家,甚至一个家庭都能订阅数十种报纸。报道业的发展以其技术创新为标志,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利用电子计算机实现电子化时期;80年代随着激光排版的应用,新闻出版业从传统产业的体系中分离出来;90年代新闻出版业向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复合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新闻出版业是为社会文明与进步提供精神食粮、积累精神财富的一个重要行业。它随着人类文字的产生而产生,并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但只有在我国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以后,出版业才得以快速发展。现代出版业,无论在哪一个国家都有相当的规模,各行各业的出版企业不计其数。
实际上由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细分出来的行业越来越多,不同行业之间也有交叉,它们的历史与现状又各有特点。对它们的未来大致可以这样概括:信息技术正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以信息处理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为标志。信息服务业正向信息产品商品化、信息服务社会化、信息经营企业化的方向发展。整个信息产业由依附于其他产业而成为独立的产业体系,并在产业结构中向主导地位迈进。
信息服务业在今天的新经济浪潮中,随着社会进步与发展,日益显露出加快工作节奏、提高生活质量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4)信息传播业一一晚代文明的投影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电话、电报以及广播电视的发明,信息的传递技术走上高速发展的道路,从而形成了发展信息传播业的基础,今天它们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①电话。
目前除基本的双向声音通信以外,还有电脑控制的预警电话、按钮式电话、通话中呼叫、外出查询以及袖珍电话、汽车电话等服务。随着数据电话的出现和大容量传输线路如光导纤维的运用,电话媒介正向复合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
②电视。
电视的普及速度非常快,现在正向高清晰度、多功能发展,面临进一步更新换代。
高清晰度电视(HDTV)是继黑白和彩色电视机之后的第三代电视机产品。它把目前一幅电视图像的扫描行数由525行或者625行提高到1050行(美国)。1125行(日本)或1250行(西欧),宽高比由十3改为16:9,具有图像逼真、色彩鲜艳、屏幕宽大等优点。目前,HDTV技术已日趋成熟。它不仅作为新一代的新闻传播媒介,同家家户户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通过同计算机结合,可以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工程设计、军事领域的高清晰度图像情报的传送、癌症的医疗、眼科手术和远距离诊断,还可应用于电影摄影、印刷出版、邮政、高密度资料储存等众多领域,带动录像机、摄像机和电视广播设备等进行相应的变革,对推动电子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据专家预测,高清晰度电视机每年将拥有1000亿美元的市场。1995一2010年,全世界高清晰度电视机销售总额将达2500一5000亿美元。因此,美、日和西欧在HDTV领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③电报传真。
电报在世界各地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普及过程。但随着电话、数据通信等其他信息媒介的普及,电报的利用率在逐步降低。电子邮件(Email)的普及最终将使电报失去存在价值。
传真机是本世纪70年代迅速普及的,已成为通信中的重要手段。目前,传真机正向高速化、传真信息彩色化发展,而且逐步向家庭渗透。
④数据卫星通信。
数据通讯产生于本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利用范围的扩大,分散处理方式的普及,网络结构的建立,以及复合智能终端的投产,今后的数据通信能力将大为增加。
卫星通信是在本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尖端技术,已逐步成为最受欢迎的信息传递方式。目前广播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勘探卫星等种类繁多,卫星转发器的租用业务也非常活跃。今后的卫星通信将更加广泛的适用于事务通信、电视会议、电话等业务,并将随着接收技术的发展,直接服务于家庭。
总之,资讯产业行业众多。其中信息技术产业正如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以信息处理电子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为标志;信息服务产业正向商品化、社会化、企业化方向发展。整个资讯产业在新经济的产*结构中向主导地位迈进。
3.信息技术:资讯经济的原动力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的。在决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诸因素中,科学技术是最具影响力的决定性因素。《中共中央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依据邓小平理论深刻地阐述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是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物质内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系统知识。技术是在科学的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获得的从设计、装备、工程、规范到管理等的系统知识。技术直接应用于现实的生产力。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的进步,技术革命又推动科学的发展,二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即:农业革命、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农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游牧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又使人类社会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成功跨越。现在正在进行的信息革命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次技术革命。
20世纪用年代以来,世界出现新的科技革命浪潮: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开发与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起来。
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集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光导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之大成,是高技术群的先导领域和当代新技术革命的核心推动力。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它视为技术发展的重点。
由于信息技术对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因此,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就成为加速经济、社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使生产自动化、金融自动化、办公自动化、服务自动化、军事指挥自动化得以实现。在现代社会中,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同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人类文明史上,在人类的科技发展进程中、还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信息技术这样对人类经济、社会、军事乃至政治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强了信息创造、传递、储存和处理等过程的能力和效率。这不仅为信息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知识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如果说过去工业革命出现的机器是对人类体力劳动生产力的解放,那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是对人类脑力劳动生产力的解放。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科技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人们借助信息技术开拓新域、创造新知识、生产新财富。新技术改变了生产的内容:过去是靠技术把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是资源的凝聚;而现在是靠信息技术把知识转化为产品,是知识的凝聚、创造和应用。
信息革命使社会和经济产生根本性的变化,信息成为一种最重要的资源,信息产业变成最大的产业部门,脑力劳动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社会经济将实现信息网络化。
因此,人们常把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水平视为一个国家科技、经济、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把信息技术为龙头的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发展视为新的产业革命即将来临的征候。从此,人类将走上新经济的发展道路。
目前,发展迅速的信息技术或产业主要有:
(1)光纤通信技术
目前一根光纤同时传50万路电话,电话能听得足够清晰的频率要求是外(103)赫兹,信号数字化以后为64k字节(二进制代码的0或1进制,同时传50万路电话要求达到32G(109)字节做的通量。目前,2.4G字节做的光缆已经商用,实现如信道宽频通信,或者每根光缆里有32条光纤就能满足要求。至于同时传输5000个频道电视,目前的光缆还达不到,但每根光纤传输的实验室世界纪录已达100G字节,同时传输5000个频道电视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现实。
(2)交互式网络技术
1996年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万个网络,有1600万台微机进入现有的因特网络,使用人数为6000万,在3年内翻了一番。交互式网络已经在苏梅克一列维19号慧星撞击木星的世界性观测资料实时交换中大显身手。1997年因特网使用者已达7000万人,到2001年因特网用户将达5.1亿,使用者超过3亿人。
(3)多媒体技术
服务综合化是把音频和视频的模拟信号数字化以后由多媒体处理。信号数字化以后量特别大,4秒钟的电影视频信号数字化以后有100M(10)字节,一部故事片就要充满350个普通光盘。因此,需要进行信号压缩,目前的压缩技术已经可以压缩为IQ0一1/50,这一技术还在发展;同时,将问世的新型12英寸光盘可存入1.SG字节信号;两相配合可以达到对信号量的要求。多媒体的主要问题是高性能的新型计算机芯片,1995年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上已经可以制3500万门电路,2000年同样大的芯片模块上可以集成10化门电路,而且可以制成固定功能和可变功能两种。因此,数字信号压缩技术、存储光盘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是适应服务综合化的要求的,部分多媒体技术已在美国举行的第15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应用。
(4)智能计算机技术
目前超大型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10000亿次刷,1000G字节a沙,在5年之内翻了100倍。目前,美国联邦政府制定并开始实施1000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的工作计划,使目前最快的工作站一年的计算机工作缩短到只用刀秒钟的时间,从而和光纤传输速度匹配。超微型计算机已经只有小笔记本大小,语言识别计算机已经应用,社会网络计算机样机已经出厂,日美正在联合全力开发四维计算机。
由于信息技术对社会各行各业都具有极强的渗透力,因此,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就成为加速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强大推动力,使生产加工自动化、销售服务自动化、贸易金融自动化、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自动化逐渐成为现实。在现代社会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同信息技术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效率成百倍的增长,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自动化、电子化、带有模糊功能的使用极为方便的设备层出不穷。人的大脑"扩展",四肢"延长",耳聪目明,能量剧增。对于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的人类而言,地球确实变小了,宇宙空间也不再神秘。在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的漫长历史中,还从来没有一项技术像现代信息技术这样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给人类社会经济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正在把人类从工业社会推向信息社会,人类的经济形态也从工业经济跨跃到信息经济。资讯经济,正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物质基础的,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的,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
由于信息技术这种极强的渗透力,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是巨大的,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使知识和信息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战略资源
材料、能源、信息是组成社会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的三大基本要素。信息技术的应用使经济中的知识性日益明显,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企业中最关键的资产并不是资本而是智力。由于创意、信息和技术越来越成为产品的构成成分,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增大。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将不依赖于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数量与价格,而取决于所拥有的创造知识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在新经济的客观现实面前,许多专家学者都提出了把信息作为独立于资本、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一般说来,经济系统活动过程中都有三股流,即由生产资料、劳动资料等组成的物流;由劳动力和其他能源组成的能量流;以及由组织、计划、指导、协调、控制、管理等组成的为达到一定目标的信息流。信息在这里发挥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作用,因为人们可以通过信息流中的反馈信息调节物流和能量流的数量、方向、速度和目标。信息流可驾驭经济系统中的人和物做合乎目的、有规则的活动。在同样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情况下,不同的信息输入会引起不同的经济效果,创造出不同的价值,经济系统中的信息可以转变为价值增值的一种手段。信息技术,尤其是微计算机革命和数字化革命使信息资源计算机化,把浩如烟海、杂乱无章的信息变成有序、有用、有经济价值的信息。人们可以以任何方式进行加工处理,以任何方式按用户的要求进行检索和利用,并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这就认真正意义上和使用价值上把信息变成资源,进而成了现代国民经济的主要经济资源。
(2)信息技术促进传统产业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
信息技术在"改造"中将发挥主导力量。比如,利用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显著降低资源消耗,有效改善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等等。信息技术还对以下两个方面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第一,对产业结构向外向型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国际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过去,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以农产品、纺织品和加工、资源型产品为主,从经济增长方式讲这是属于粗放型的;现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就是要向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出口产品结构转变,在这一转变中首先要发展电子信息产品的出口。我们应该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电子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使之成为我国进入国际市场的主力军。第二,对第三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加速了信息化的进程,而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推进,必然使人类社会分工产生新的分化,促使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服务业由信息产品制造业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产业层次,使产业结构的重心向第三产业转移。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与信息服务业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就业机会,对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
(3)信息技术显著提高国民经济效率与效益
在信息时代,由于知识的大量产生、创新的不断进行、信息的迅速传递、经济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因而技术与产品的生命周期愈益缩短。比如,1990年生产汽车的周期为6年,现在不到2年;一些金融新产品的生命周期甚至只有几个小时。快速性是企业竞争取胜的一个重要条件,企业必须不断地、迅速地根据信息快速性所带来的条件变化进行调整,产供销各个环节都要适时,减少或取消仓库职能,使企业从大规模生产转化为"定做"生产,消费者将订单等通过电子网络送达生产单位,相应的运货单通过网络传到销售者或消费者手中,因而可省去许多中间环节。
据统计,从1980一1995年,虽然国家投入只有670亿元(含地方自筹100亿元),而电子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却从100亿元提高到2457亿元,增长23.5倍;实现利税从14.5万元提高到127.三亿元,增长了1643倍,成为我国主要出口产业之一,为我国民经济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信息技术改造着经济与社会的技术基础,对我国整体技术进步具有重大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渗透性很强,某个产业一旦与信息技术结合,就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因此人们称它为国民经济的"倍增器"。同时,信息技术还是先导性很强的高技术,对技术体系中的各个门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信息技术广泛采用,将推动整个技术体系向前发展,使整个经济与社会活动的技术基础焕然一新。如信息技术带来办公室自动化,不仅使事务处理特别是大量数值信息处理的效率大为提高,而且通过利用信息网络和各种决策支持系统,可大量及时地获得和处理决策所需信息,提高决策水平,现在的商务、通信和科研成果的传播等都可浓缩在微小的硅片上并穿梭于"玻璃纤维"导体间,所有的信息都由1或0来表示和传递。在工业时代,信息是模拟的或有形的;在信息时代,信息以数字形式传递。由于信息数字化并通过数字网络传送,大量的信息可被浓缩并以光速传递,信息的质量也比模拟传递好得多。信息的数字化传递对经济生活各方面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电子邮件仅是人们协作的全新方式的开端,v书信为基础的电子邮件系统将被多媒体邮件替代,信息不仅包含文字,还包括声像,对人类超时空的沟通能力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四章 资讯经济:新经济的产业支柱(2)
科技革命正在引起经济形态发生质的变化,知识经济将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过去的工业革命使得以土地和畜力为基础的农业经济转化为以机器和原材料为基础的工业经济,目前信息革命正在将工业经济转化为以智力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
资讯经济形成的最大标志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主导性地位。资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信息技术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结果,也是资讯经济走向繁荣的表现和保证。
资讯产业的发展,其原因首先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是支持信息产业的重大技术日趋成熟。再次是信息政策的保证,美。日和西欧发达国家在向信息经济过渡时期,都纷纷制订了自己的信息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外延是不断扩大的。最早人们把计算机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业)和信息处理产业(包括软件业)称作信息产业,以后又把信息传播报道业(包括数据库业、音像视听业等)、信息流通业(包括计算机通信业、咨询业等)、知识生产业(包括科研、教育事业等)扩大成为资讯产业。这样,资讯产业成了与信息的采集、存贮、传播、利用以及信息设备制造、信息系统建设等活动有关的产业部门的总称。这是一个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的大产业。广义的资讯产业,虽然也包括一些像印刷业、出版业、图书馆业等比较古老的部门,但是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武装的这些部门,有了全新的内容。在资讯产业中既有制造产业,又有服务产业,还有知识产业。有人把资讯产业称为未来的第四产业。有人把资讯产业归结为新兴产业、战略产业、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节省能源和资源而无公害的产业、高渗透型产业、高就业型产业、高增长型产业、高附加值型产业和高效益型产业,这是为了说明资讯产业在整个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而言的。但这些都不能涵盖资讯经济的全部内容。资讯经济由信息产业所组成,但资讯经济的内容比信息产业更丰富和广泛,它还包括非信息产业内部的信息活动的经济问题、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之间的配置问题,甚至还包括整个宏观经济的结构、运行,以及调动等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问题。如果把信息和信息技术的作用视野扩大到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等社会各个方面,还可以看出,已经存在了300多年的传统的工业社会由于受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和改造,已经面目一新了,丹尼尔·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阿尔文·托夫勒称之为"第三次浪潮文明",约翰·奈斯比特则称之为"信息社会",由此更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力。二、资讯经济基新经济发展的馆长点三、1.资讯经济是新经济的工程产业
信息革命促进了资讯产业的迅速崛起,使新兴的信息产业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资讯产业开始从其他产业中明显分离出来并一跃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据统计,对世纪末美国信息高速公路大约有4000亿美元的市场,而在日本到2010年仅多媒体就有1000亿美元的市场。现代资讯产业已跃居美国头号产业,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已相当于产业出口额的40%,据估计到2007年资讯产业将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
资讯产业规模的扩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从具体某个产品看,其价值构成中,信息所占的比重逐渐扩大;从整个社会产业结构来看,资讯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有人说,整个社会都在信息化。据统计,美国信息产业的比重增长越来越快,在1958年时为40o,1974年时为53O,而到1990年时已达到70%。
1985年欧共体资讯产业创造的价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7%。另外,资讯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也快于其他部门,在美国,自1950年以来,资讯产业的劳动力平均每年以3%以上的速度递增,比全部劳动力增加的速度高1倍。现在美国资讯产业中就业人数已达到全部劳动力的75%。知识产品的生产也有了飞速的发展。"知识爆炸"就是人们对这一时期知识产业产品大量涌现的形象比喻。但这次爆炸却像链式反应一样一发而不可收,据统计1995年全世界图书出版量已达36.5万种,而且每天的出版量就达1000种;在工业经济时代,人类的知识是每10年翻一番,而在资讯经济时代达到了每5年翻一番。估计到下世纪这一周期将缩短到3一5年。
知识产业的生产和发明靠的是大量的具有科技知识的人才,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许多国家都认识到人才对于竞争的战略意义。为推动知识产品的生产和发明业的发展,各国竞相发展自己的人才培养和智力资源的开发。美国等西方国家都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发展自己的教育事业,在教育经费上给予大力支持,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大发展。我国也针对自己的国情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将发展教育事业培养科技人才提到战略地位的"高度"。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培养能够迎接未来挑战的高素质的人才的方针,以便为未来知识生产和发明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为新经济支柱产业的资讯经济到底有哪些特征呢?现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l)资讯产业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
信息高科技成为知识经济的先导,资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资讯产业已成为主导产业,发展最快的产业,这一切都表明了资讯产业在知识经济时代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资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牢牢站稳了战略性产业的地位。
在美国,它正逐步取代钢铁、造船、汽车、石油等作为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产业的传统地位,并且成为当代社会的带头产业。在新兴的高技术产业群中,资讯产业也处于带头地位,无论是宇航、卫星通信、生物工程、海洋开发、光纤通信、新材料工业、新能源产业还是新兴服务产业,都离不开具有核心地位和先导作用的资讯产业作为其应用开发的突破口和带头部门。
资讯产业作为战略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先导作用旧本的经济起飞就是成功的范例。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从19世纪对年代初的人均74美元开始增长,1980年达到人均产值2000美元以上,平均每10年增长38%,大大高于所有发达国家同期的经济增长率。特别是1982年后,增长骤然加速,平均每10年增长率高达83%。通过对日本就业结构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恰恰是1952年以后,日本的四大产业结构快速地实现了三个阶段的转化,从农业化变为工业化,又快速由工业化转变为信息化。这说明,日本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尤其是资讯产业的迅速崛起,是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度增长的主要原因。
因此,在现代国际竞争中,要把当今信息技术已有成果所提供的机会当作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优先发展资讯产业,提高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获得总体发展的高速度。
(2)资讯产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
资讯产业本质是以收集信息、生产和经营信息产品为职能的产业,因此,产业群体必须集知识、技术、智力于一体。这主要表现在:资讯产业的核心技术,如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等,既是资讯产业本身的装备技术,又是为社会各领域服务的应用技术。这些都是处于前沿的高技术,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资讯产业中的服务行业,如新闻报导业、信息咨询业、科技开发业、教育业、图书情报业、出版印刷业、软件编制业等,都是以知识和文化的开发、采集、传播为职能的产业,人类社会的知识几乎大都集中于或出自于这些产业,它们是典型的知识集约型产业。
(3)资讯产业是高沙造型产业
由于信息传播的广泛性和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决定了资讯产业也是一个渗透性极强的产业。即它不仅自身形成独立的产业系统,可以直接单独地计量,如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等,并且它还和其他部门相融合,使信息技术直接在这些部门内部得到运用,刺激了这些部门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信息技术向第一产业渗透,使传统的农业部门得到第二次新生。信息技术使农业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如运用计算机和电子传感装置组成的自动监测和调控系统,能有效地预测植物病害、病虫害、气候等。运用计算机可以优化农业生产方案,实行灌溉、施肥、作物布局、家畜饲养等管理的自动化。借助计算机,可以开展家畜育种,作物育种、动植物遗传、系谱追踪等方面的研究,利用生物遗传信息工程改善农业物种使农业生物化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农业信息网络建立和农业的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协调和监测各地的农业生产。
其次,信息技术改造了第二产业,使第二产业信息化的程度日益加深。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运用,使分工越来越细,技术越来越复杂,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制造业生产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分工系统。同时,信息通信网络使第二产业的企业实现了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化。在企业内部,从经理、生产工人、技术人员到销售人员都由网络联系在一起,使之互相沟通协调,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在企业外部,企业又可通过通信网络与行业、上游行业和下游行业的各企业联系起来,因而可以对外界环境变化作出即时反应,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
最后,在第三产业方面,传统的服务业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愈来愈紧密。第三产业接受了信息产业所提供的新方式和新手段,从中首先分离出第一批信息服务产业,信息服务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本身也日益加大其信息含量,增加服务品种,更加有针对性地为企业、个人、机构提供全方位服务。
(4)资讯产业是高就业型产业
资讯产业的高就业是指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文化、教育。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这就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特别是目前信息技术职业部门的劳动者严重不足,如软件劳动者等。日本目前这类劳动缺少60万人。我国软件业日益崛起,这方面人才的缺乏不言而喻。因此说资讯产业总体或多数产业具有高就业性。
日、美自对世纪50年代以来劳务性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一直徘徊在对%左右,真正迅速增长的就业人数是在提供智力性服务的信息产业。20世纪60年代美国新增加的近2000万就业人员中,有90%左右都集中在信息服务业。1960年日本信息产业的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40%左右,1990年达到58.4%,本世纪末信息产业还将提供40万个就业岗位。据测算,在近10年内,社会增长的就业人数最主要是信息从业人员,占世界全部就业人数的70%左右。这表明信息中心的发展为提供就业机会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5)资讯产业是高增值型产业
无论是资讯产业的生产或流通过程,在提供多种信息产品的同时,都能在多方面起到直接或间接节约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作用,其产品向小型化、无型化的方向发展,可以节约大量社会资源。
资讯产业的这种高增值性,使发达国家不惜耗费巨资,加强对有强大经济潜力的产业型技术进行垄断开发。如高清晰度电视、多媒体技术已进入美、日、欧的实用化竞争阶段。因此,在资讯产业的竞争上,发达国家具有很强的垄断性。迄今资讯产业的生产和销售,仍大都集中在美国和西方少数几个发达国家。
另外,资讯产业较高的产出效益,不仅在于其自身的高产值、高增值和高效益,而且通过资讯产业渗透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可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为资讯产业一方面可以在一国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中起到结构性省资源。省能源的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各领域和各种产业提供多种信息设备、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在多方面起到直接或间接提高经济效益的作用。特别是促使数以万计的产业作业过程和管理过程实现信息化、自动化、高效率化;即扩大了资讯产业的功能效益又省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6)资讯产业是更新决、变动大的产业
目前,世界上资讯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时期,它以科研、开发为先导的特点日益突出。信息技术的更新速度是每三年增加一倍,信息技术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科研资料的有效寿命平均为5年。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和柔性加工系统的广泛采用,大大缩短了产品从研制到批量生产的时间。而且资讯产业革命的形成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紧密相联,而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说是日进千里。
因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资讯产业的更新速度是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信息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直接推动了经济增长。
(7)资讯产业是需求广、增长快的产业
资讯产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巨大的规模,现在仍以平均年增长20%以上的速度向前发展。有些行业,如微处理器业、个人计算机业、办公计算机业、集成电路业、各种软件业、信息服务业、广告业、数据库业、电信业等,平均年增长率可达30%左右,甚至更高。资讯产业的发展将大量的产业引向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产品轻、薄、短、小化,社会对它们的广泛需求,也非其他产业可比拟。
资讯经济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才构成了传统产业所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成为今天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2.资讯经济是新经济的擎天往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根据他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史的研究指出,在任何特定期间,国民经济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时,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他把这些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它的主要特点是:①具有高创新率,即能迅速地引入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②具有高速增长的能力,其增长率较整个经济的增长率高;③具有很强的带动其他产业部门发展的能力,即具有很高的"扩散效应"。
根据罗斯托对主导产业的分析,可以把主导产业定义为:是指能够较多地吸收先进技术,面对大幅度增长的需求,自身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并对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的产业部门。
为了更全面地理解主导产业,还有必要指出:①主导产业一般是由几个产业部门组成的主导产业群。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社会化不断发展的今天,任何一个产业部门的带动作用都是很有限的,对于大国来说,尤其如此;②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主导产业部门是不同的。也就是说,随着经济成长阶段的更迭,主导产业也呈现序列的变化。正是因为不断有新的主导产业取代!目的主导产业的地位,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向前推进;③主导产业同基础产业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基础产业是指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共同的、基本条件的部门,诸如交通运输、通讯、能源、基本材料。农业等部门。主导产业部门虽然可以包括某些基础产业部门,但也可以包括某些非基础产业,实际上也往往如此;④主导产业与先导产业也有区别。先导产业是指能最多吸收先进技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和为保持经济长期增长的需要超前发展的产业。因此,先导产业主要是着眼于未来的高新技术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较小。主导产业既可以包括某些高新技术产业,也可以包括某些"适度技术"产业,而且一般来说,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历史的车轮滚辗到了新经济的今天,资讯产业的发展愈加欣欣向荣,其表现在:
在硬件领域,有生产微处理器、光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主板、存储芯片、硬盘、显示器,甚至机箱的专业厂商,这与传统产业中的钢厂、糖厂等一样,均属制造业。
同时,还有将上述元器件组装成完整电脑的厂商,这类似于汽车制造厂。
在软件领域,有操作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开发的厂商。
与软件业相关的还有电子出版物。
随着网络的兴起,既有网络接入服务商,也有网络信息服务商,以及专门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如亚马逊公司。
随着网络兴起的还有与网络有关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和运营商,这几乎囊括今天全球红红火火的电信业。
另外,一些被信息技术严重渗透的行业,如信息咨询、出版业、邮政等。
资讯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是现代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需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从以钢铁、汽车、石油为基础的工业经济向以硅芯片、电脑及网络为基础的资讯经济转变。资讯产业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中最大、最有活力的产业,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和竞争要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率先步入信息时代,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将接踵而至。一个全球范围的信息基础设施将在21世纪初建成。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信息高速公路日趋完善,将在新经济发展中日显其重要的作用。资讯产业正在成为新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
据有关方面统计,1997年,全球资讯产业的总投资已突破60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了40%以上。美国与信息直接和间接有关的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80%。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幅中1/3来自网络化数字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产业。因此可见,美国目前生产效率的提高及全国经济稳定增长与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网络化技术,带动了众多的企业的发展。信息产业成了美国现在和将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
下面我们从美国近10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一下信息产业的巨大作用。进入9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资讯产业的支撑。美国近8年的经济持续增长,是自上世纪末以来的三个经济周期中持续增长时间最长的时期。在影响21世纪国家竞争力的高科技领域,特别是资讯产业领域,美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资讯产业的年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以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90年的14%左右,提高到1995年的川%,20世纪末其贡献率可上升到30%。
20世纪末,以资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又一次重大的变革。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概念,知识资本已成为决定新经济时代新型企业生存、发展与竞争的关键。
从理论上说,知识经济概念的提出,实际上应源于新一代信息科技企业的发展。对年代末期以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企业是与信息科技相关的企业,以芯片、储存器、软件与其技术咨询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型企业的崛起与发展,代表着新经济最重要的力量,成为企业与国家核心竞争力的象征。如成立只有十来年的网络设备公司思科,1996年的市场价值达253亿美元,超过了工业经济的代表企业波音公司。又如,只有18个月历史、规模不到50人的网是公司,上市当日的市场价值就达到了30亿美元。所有这些都是资讯产业发展的成功结果。可以断定,在未来的新经济时代,资讯产业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基于以上的认识可以看出资讯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越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必将成为新经济的擎柱。资讯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推动作用表现在:①资讯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从而促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资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虽然是社会分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资讯产业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专门收集经济信息和生产经济信息产品及信息技术的行业,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分离出来,组成新兴的第四产业,从而促使社会大分工的发展。②资讯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提供一个洞跃式"发展机会。发展资讯产业,为社会经济提供计算机、微电子、人工智能信息技术装备,不仅会使传统产业的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有更大的提高,而且只要对策适当,还会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一个"跳跃式"发展机会。③资讯产业为社会经济决策提供经济信息产品。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决策,只有正确的决策,才能使企业把生意做在其他厂家的前头,能最早向社会打入新产品,最先占领市场,并在市场的角逐中处于优势。而正确的决策,则必须靠信息产业提供所生产的经济信息产品。
资讯经济对新经济的支柱作用表现为:
(1)信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开路先锋
近10多年,以数字技术、电脑技术和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不只首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一规模宏大,联系紧密的信息产业群体,从而构成了新的信息经济,而且随着信息技术向各个经济领域、各部门的渗透向全世界各国的不断扩散,对所有发达国家以至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推进作用,从而成为知识经济形成的开路先锋。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在90年代世界信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是形成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关键,确信信息经济在我国也必然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将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带头羊。因此加快了电子技术与产业,电脑技术与产业,现代通信技术与产业,以及信息咨询和信息服务业发展的进程。例如,我国信息咨询服务业的产值到1993年就达到30多亿人民币;信息技术和信息市场发展更为迅速,几乎每年以净增50亿元的速度发展,到1993年已达250亿元人民币;我国电信业近10年连续以30%左右的速度向前迈进,电话机容量已突破1亿门,列世界第二位。
在西方工业发达国家,产业发展的记录数据更有力地说明信息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的普遍推广,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各成员国的高技术新兴产业,大多实现了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而使生产、流通、销售以及产品和服务发生了深刻变革。知识信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OECD的研究部门1998年年度报道,
OECD主要成员国GDP的50%以上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在美国,每生产一美元产品,信息占总成本的比例1935年为15%,1955年为25%,1975年为36%,90年代达50%以上,而今已达对%。据估测到21世纪初美国信息基础结构将产生的税收,相当于美国目前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
(2)资讯产业成为知识经济成长的支撑力三
资讯产业是当今工业发达国家众多产业中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先导性高技术产业,也是知识经济形成和发展的支撑力量,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资讯产业的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体现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转变的程度。例如美国早在60年代后期就已使其信息产业的产值达到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而现在已高达75%,成为该国先导性支柱产业。与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甚至不少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信息产业的规模和水平还比较低,其生产总值目前只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这也充分说明,发展资讯产业,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我们还要走相当长的一段路程。实现这一进程,观念的更新是至关重要的。对世纪初经济发展的目标,将是通过发展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资讯产业,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增值,带动整个社会进人知识经济时代,实现低消耗、高效率、高产值、高质量的生产活动,使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形态都发生一次革命。
当代资讯产业之所以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支柱产业,还在于它能推动和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创新。由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所形成的当代高技术群以及高技术产业群,是在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带动下发展起来的。因此,资讯经济确确实实是新经济的领头羊。
(3)资讯经济是新经济的奠基者
信息化是新经济发展的动因之一,资讯经济则是维系新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或奠基者。
专家指出,每件产品和每项劳务中都包括着物质和信息两个部分,所占的比重各异。20世纪70年代以来,劳力、资金和资源三者之间的价值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产品中物质比重下降,信息和知识比重逐渐增加,这样就形成了资讯经济和新经济崛起的基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最核心的内容,是依靠信息和知识生产出物质和能量消耗少、质量好、更先进、更丰富的产品来。这些产品中信息和知识的比重大大增加,乃至占决定性地位,这是资讯经济为新经济奠定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资讯经济的另一特点是,不再崇拜"国民生产总值愈多意味着经济增长愈快"这一典型的物质经济观念,因为利用新知识和新的信息技术和生产手段能够节约资源、减少消耗,所获得的财富会更多,经济效益会更高,并且能够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适应变化的环境和全面质量控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关键因素。这些因素都要靠知识、信息和信息技术实现。近用余年的实践证明,强化资讯经济作为新经济的基础,正在发挥越来越强有力的作用。
20世纪末至今美国经济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其资讯产业的迅速增长和突飞猛进。美国从农业经济起步,之后出现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汽车。造船和军事工业的需求,钢铁和能源工业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近30年来,随着人们需求增加,汽车和住房建设成为美国经济的两大龙头产业,推动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如今,高科技信息产业的出现和成熟,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新的推动力。资讯产业成为"新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据美国最近发表的报告,资讯产业已成为美国最大的产业,其重要性排在建筑业、食品加工业和汽车制造业之前。州年前还很薄弱的资讯产业,如今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8%以上。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知识密集服务的出口,已相当于产品出口额的40%。据预测,美国依靠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到2007年生产率将比目前提高20%一40%。
资讯经济的支柱作用还表现在它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高渗透性的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和改造上。
(4)对银行业的影响
信息化与信息技术对银行业务的影响非常快,也很大。现代科技能迅速解决一些人为的麻烦,运用电脑网络,人人都可以在家理财。从自动提款机到无人银行、电话银行,银行不断翻新自动化技术。随着全球的因特网热,金融界也掀起一阵网络银行风潮。
美国银行家协会刊物指出,使用因特网已是美国年轻人的生活习惯,银行要抓住新一代客户,最终得把服务搬上网络。麦金西季刊指出,电脑愈来愈普及,资金电子化的需求必定高涨,传统银行的作业模式将被淘汰。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则认为,科技进步快,顾客行为改变慢,网络银行带来的并非革命性的冲击。
尽管影响多大各方意见不同。但都肯定网络银行是未来的趋势,也认为银行必须适应新的网络金融环境。进入网络时代前,银行得先认清新的利益所在,就是要从存放款的中介机构蜕变成投资理财中心。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指出,在因特网上,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就可以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银行必须提供客户特殊、高附加价值的投资理财服务。
其实,银行运用电脑网络并不是新鲜事,但过去服务对象一直仅限于企业。透过关贸网络、商业网络,银行在两年多以前就已经为企业处理通关、放款、入帐或做财务管理。现在因特网兴起,人人都可上网。原本只有企业能够直通银行,现在,"因特网为个人、家庭另开了一条路"。
在网上与客户互相沟通,银行的业务部门能够找到潜在客户,企划部门也能针对客户需求设计金融商品。而且,银行上了网络就没有秘密可言,一有新招,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使得银行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了。
(2)对汽车工业的影响
毫无疑问,汽车工业是美国人引以自豪的工业之一。但是80年代,汽车工业的王冠却落入日本人之手。由汽车工业引发的美国与日本之间的争斗,多次使这一对冷战中的盟友大动干戈。90年代美国重新夺回汽车工业的王冠得信息技术之助良多。以福特(FDRD)公司为例,该公司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大的改造。这家老牌的汽车公司,在50年代面临的是怎样将家族公司改造成现代企业的问题,当老福特的儿子接手公司时,公司没有现代的管理体制,没有产权制约,没有董事会机制。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福特逐渐成为世界第二大轿车和卡车制造商。进入90年代后,福特的经营体制逐渐呈现出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迹象。为了应付市场的竞争和全球经济的动荡,福特公司制定了IXJRD2000计划。在此计划内,福特公司立志于在1995年启动一个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改革项目,致力于建立全球统一的管理队伍,合并世界范围内的经营组织,创建五个汽车中心以集中设计、开发和制造。为此它建立了服务于遍布全世界的上万名雇员的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内部网使福特的员工分享信息、学习经验、指导研究与交流,以从未有过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信息化的快速、迅捷和广域使福特产品的研究开发周期缩短至2年,并使技术交流更为迅速,许多原有工作岗位已因内部网的使用而被替代。再看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中的另一家,克莱斯勒汽车公司和三部曲软件公司联合开发出计算机资料库,技术人员在办公室自己的座位上就能查到对手企业的资料。克莱斯勒还计划运用新建的Intranet,将开发新车的时间缩短到28个月,比日本汽车制造厂商所需时间还要短。信息技术正帮助美国汽车公司收复失地。
(3)对农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市场行为这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原来一直对农业呵护的政府行为则相对弱化。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处于基础地位,政府又不可能撒手不管。在这两难困境中,"信息引导"应当成为政府行为与市场行为的有机结合点。
农业产业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市场经济的信息化潮流中去。传统农业中,各生产要素结合模式为:土地十劳动十资本一产出,三者之间相互独立,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现代农业经济中,开始重视信息,各生产要素结合模式为:(土地十劳动十资本)X信息(科技)一产出,通过信息这一重要媒介,各要素紧密联结,产生协同效应,使投入节约,产出成倍增长。信息在上述协同效应中的重要作用在于帮助农民预测和减少了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农业信息普及化,或农业产业信息化的最根本理由。
要发挥信息引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就是建设农业基础信息工程。包括:①经济信息(国民财产、收入、各产业经营情况、资金流向、物价变动、人民生活水平升降等);②自然信息(陆地。海洋气象信息、地质、病虫灾害、水文信息);③法规信息(农业方面的法律、政策,与农业有直接关系的其他法律信息);④市场信息(国内外主要农产品需求预测、农业生产资料供求分析、农民主要农产品生产预期信息调查统计等);⑤科技信息(农业栽培技术、农业科研动态、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农副产品先进加工技术等)。农业基础信息工程是政府建立的一个纵横交错为农民服务的农业基础信息网络。它既要保留原来深入乡村的"触角"、"耳目"作用,又要具备信息传播速度迅速,传播手段现代化的新特色。
资讯经济的支柱作用关键在于其是以信息技术为发展支撑的,这种技术的渗透性使整个国民经济的面貌焕然一新。
三、资讯经济:势不和挡的潮流
1.资讯产业正在全球兴起
资讯支撑起西方新经济的蓝天--被评为对世纪战略产业的资讯产业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全世界资讯产业的销售额1980年为2330亿美元,1983年增加到3200亿美元,1990年达到5100亿美元。人们普遍认为,对20年资讯产业将成为产值仅次于能源工业的第二大产业,甚至可能超过能源工业成为第一大产业。人们都意识到,一国资讯产业的发展程度将决定着下世纪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世界各国都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这新兴产业中去。资讯产业竞争激烈,现基本上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局面。
(1)美国一一m发达的资讯产业
美国资讯产业的发展处于全球领先地位。1996年,从各国每千人中与国际互联网联通的人数来看,美国居全球第一位,为43,11人;德国居第15位,为5.84人;R本居第22位,为2卫0人。此外,美国约一半的个人电脑实现了联网,但在日本,只有3%的个人电脑实现了国内联网,比美国整整落后了5年。
美国无论是在电脑拥有问题上还是在电脑普及程度上都居全球首位。不仅如此,美国信息技术产品在全球也最具竞争力。例如在个人计算机行业,美国占全球交易市场的份额从1983年的59%上升到1992年的70%。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也一直为美国企业所控制。目前,在全球计算机软件市场中,美国独占75%的份额,欧洲占20%,日本仅占4.3%。在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多媒体方面,美国的投资最多,人才济济,再加上语言和文化环境的便利条件,美国可望在较长时期内保持领先于德国和日本的地位。
美国雄踞世界资讯产业巅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先发展,重点投资。美国自50年代以来,一直把计算机、能源和材料并列为国家三大重点,仅计算机一项投资额就大于原子弹计划投资的数十倍。每年仅计算机研制费就高达40多亿美元,特别注意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业应用市场的开拓。根据国际数据公司的数据,1990年,世界计算机硬件市场的交易额为163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60%;软件和服务市场的交易额为1440美元,美国占对%。资讯产业的繁荣为美国的企业经营者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走"集团化"的道路。为了取得信息产业硬技术的世界领先地位,在美国政府协助下,各公司开始走联合攻关的道路。比如,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苹果计算机公司等12家美国的大型计算机公司在1991年成立了一个公司集团,研制世界各种语言通用的计算机数字代码。
美国资讯产业的发展,就是世界其它国家信息产业化的缩影。世界各国要想加快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必须认真研究美国资讯产业发展史,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吸取有益的因素,避免走弯路。
(2)日本--发展迅速的信息产业
日本的资讯产业起步较晚,约比英美等国晚10年左右,起步时,它的工业经济基础也较薄弱。但是,他们很快就赶了上来,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讯产业大国。作为一个亚洲非原发型国家,日本的资讯产业的特点是:
第一,资讯产业的基本研究战略性超前发展,抢占本来产业的制高点。资讯产业属于当代最尖端的科学技术生产方式之一,因而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日本特别注重尖端技术的研究,它在这方面的实力令世界同行感到震惊,同时也增强了日本的竞争力。
第二,资讯产业的社会基础雄厚,为信息产业的疾速飞跃提供了动力和条件。资讯产业属于高智力产业。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十分重视教育,人口识字率、万人中大学生数量、工程师数量等均居世界前列,这使日本信息产业有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大军。日本在社会基本建设过程中建立了发达的信息基础结构,包括无线电传播网络、新设置的全球情报网络。日本资讯产业已经做到对世界各地的最新资料瞬息之间按"秒速"来传递。
第三,日本的资讯产业的管理现代化程度高,为资讯产业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日本信息管理高度科学化,能及时反馈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在有目的的规划下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日本资讯产业管理的金字塔是通商产业省,它是联系政府和产业的纽带,拥有一大批资讯产业方面的专家。
日本资讯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有:
第一,政府积极扶植和指导。在不同时期,适应当时的情况,及时提出各种立法。如制定了"中子工业振兴临时措施法",1978、1996等年份亦颁布了一系列振兴法,为日本资讯产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采取"拿来主义"政策,大力引进外国(主要是美国)技术,有时甚至购买全套技术和全部特许证。正是由于具有这种战备和决心,才使得日本的资讯产业从20世纪60年代初与美国相差10年,达到20世纪60年代末仅差5年,再到20世纪几年代初接近美国,直到现在实力对比难分上下。
第三,走"集团化"道路。在政府的激励和协助下,把资讯产业一些主要厂家,针对不同的目的组成多种集团。这些集团既是科研组织,又是企业联合体,因而不仅加强了科研力量,加快了科技进步的步伐,而且大大增强了日本信息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第四,重视技术研究规划,以利于确定资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突破重点。正是基于以上的措施,才形成了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的突飞猛进,20世纪几年代的继续飞升,地世纪80年代的驰骋全球。
(3)西欧国家资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西欧发达国家的资讯产业也十分发达,以英、法、德为代表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宣布劳动力的2人是从事信息工作。信息工作者在劳动总数中的比例,每5年就增长2.8%。但是,与美、日相比,欧洲资讯产业"处于落后的状态"。
西欧国家的资讯产业落后于美、日,认真分析其原因有四点:第一,西欧各国的研究开发费用分配不当,大部分用于防务研究,科研资金的绝大部分没有使用到对发展尖端技术产业最有帮助的学科上去。第二,西欧各国采取的政策措施是从短期或局部利益出发的,缺乏通盘考虑的长期发展战略。例如,欧共体曾经对集成电路的进口征收17%的关税,这种高关税政策,虽然使得集成电路行业得到保护,但使用集成电路的计算机、消费电子产品、电讯设施和自动作业装置等等许多下游产业部门却蒙受了巨大损失,丧失了发展机遇。第三,西欧国家各自为政,力量分散,相同一级的科研工作上协调较差,重复项目较多,造成人力物力浪费。第四,由于资讯产业研究开发费用一般比较昂贵且属于风险投资,欧洲产业界与银行对此持审慎态度,使企业发展难以筹集到足够资金。
当然,西欧国家不甘心成为资讯产业竞争中的失败者,从80年代开始就制定新的政策,奋起直追,赶超美、日。这些措施包括,制定优先发展资讯产业的政策和计划;加快信息人才的培养;欧盟各国间联合开发;限制和缩小传统产业的发展,实施强制性的信息时代产业政策等等。这些对策措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作用,使西欧国家的资讯产业得到飞速发展。
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时代竞争的需要,美、日、西欧纷纷制订了发展资讯经济的战略。如:克林顿政府在1993年和1994年相继提出了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的宏伟计划,并将为此投入4000亿美元。这一计划可与过去的"曼哈顿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及"星球大战计划"相比拟,是占领科技制高点、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而达到维护其世界超级大国地位的科技战略。为了保持在信息领域的领先地位,克林顿政府已把建设速度快1000倍的下一代因特网、让网络伸进每个家庭和教室列为第二任期的三大目标之一。在美国的推动下,欧洲和日本也相继提出和实施建设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欧盟计划在
10年内投资1500亿美元旧本则加紧推行"信息高速公路构想",决定分三个阶段于2010年在全国形成多媒体网络,逐步买现公司业务、家庭购物、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电脑网络化和信息交流全球化。2.中国资讯经济:ZI世纪的战略产业
在新经济浪潮的催生与推动下,中国资讯经济已崭露头角,在国民经济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的信息产业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对传统信息新产品与服务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增长的。国家一系列推动信息产业发展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信息与信息产业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信息产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中国资讯产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的信息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不仅需求旺盛,发展迅速,而且竞争激烈,效益提高,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倍增作用与重要地位日益突出,成为21世纪新经济的战略产业。
ZI世纪的世界信息产业将具有一系列新的特点。例如在技术上开放系统的网络计算技术将起主导作用,在市场上竞争更激烈,竞争方式将从单纯的竞争转向又竞争又联合的战略联盟,在格局上进一步向国际化和多极化方向发展。除少数发达国家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纷纷致力于信息产业的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在21世纪进入世界信息产业大国和强国的行列,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
①推行工业与信息化相结合的方针,研究信息产业与信息经济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统一决策、多层次分级管理、多元化和多样化经营的关系。
中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发展阶段,又面临着全球信息化的挑战和机遇,发达国家已开始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建立网络社会"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决不能埋头工业化而置信息化于不顾,也不能脱离工业化现状盲目追求信息化,而应实施"机遇战略",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起来,用信息化促成工业化,引导新世纪的工业向高增值、高竞争力、高信息含量的方向发展,用工业化支持信息化,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
21世纪的技术和经济将有众多的全新特点。至今已能看清的新动向,至少有技术从模拟向数字化。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从低速传输向畅通的"信息高速公路"、从一般网络向智能化网络等等的转变;经济从物质型经济向信息型经济、从物质生产为主向知识生产为主、从实体经济向虚拟经济、从单纯的规模经济向以范围经济为主并兼有规模经济、从部门林立向相关部门综合集成而形成联网关系、从单一国家经济向全球经济等等的转变。建立在这种技术基础上的和处于这种经济环境中的信息产业,其发展有着完全不同于现有传统产业的规律性,例如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等等,都需要人们去认识和掌握。
②分析国内外环境,注重研究和开发,抓好大型企业集团和放活中小企业相结合,运用市场机制与依靠政策法规相结合,加强协调,及时调整产业发展方向与结构。
收集技术、市场等信息,分析国际国内影响各部分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变化,捕捉机遇,供宏观决策和微观经营参考。这种工作在中国相当薄弱,亟需加强。增加研究和开发费用,加强研究和开发力量,使企业逐步成为研究和开发的主体。
在资讯产业中既有竞争性产业又有基础性产业。对前者而言,引人竞争机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对后者而言,近几年来的国际经验表明,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也是提高服务质量、抑制价格上涨的有效手段。过去被认为是"天然垄断"的行业,由于技术变革和市场变迁,现在已开始程度不同地加入竞争行列。所以,运用市场机制对发展资讯产业来说是绝对必要的。但反映市场规律的政策法规同样是不可缺少的和十分重要的。因为政府在资讯产业发展全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没有政府的干预和协调,市场是不会自行发挥正面作用而无负面效应的。当然,政府的干预必须合理,协调必须恰当。同时,这种干预和协调要及时、灵活,并富于弹性。任何盲目指挥的后果不会亚于市场的失败。政府是帮助而不是代替企业,解决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例如,为产业指明发展方向,在全球生产链中找到本国产业的定位,积极扩展本国产业的营销渠道,并根据世界行情不失时机地调整本国产业的相应结构。
③从领导、规划、管理、政策等各方面,积极加强资讯产业的薄弱环节,即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使其与资讯产业其他部分发展相适应,并逐步发挥它对资讯产业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信息服务业包括数据库服务、软件服务、网络服务、系统集成服务等行业,它们在整个资讯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至今未被中国社会各界所充分认识。资讯产业的其他部分都有相应的管理部门,惟有这一部分处于多头分散管理以至无人管理的状态。由于信息产业各个部分的相互渗透和融合,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等部门开始把业务范围向信息应用服务或信息增值服务延伸,出现"电子信息产业"和"信息通信产业"等新称谓,而且这两个部门在数据联网服务的领域相互交叉重叠,有所争夺。事实上,信息服务业问电子工业和邮电事业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差别。为了遵循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规律推进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理应有单独的管理部门。同时还应加强组织领导和统一规划。虽然国家计委的长期规划和产业政策司在规划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信息协会也对加快信息服务业发展问题多次呼吁和写报告,但是由于没有对口的管理部门,全国性的业务协调和规范化管理以及有关投资、财税、信贷、资费(价格)等等政策扶植,迟迟难于落实而告吹。信息服务业滞后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短期内似乎不甚明显,但时间越长后果的严重性将越来越清晰。因此,需及早解决信息服务业的管理和发展问题。
④加大对资讯产业的宣传力度,使人们认识到这一战略产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长远的全面影响。
在国外,资讯产业有"三户'产业之称,即它是电脑通信(Cbrlllllllnication)、信息内容(Cbrltent)的总称。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信息产业不只是以信息资源的发展和利用为内容的"小口径"的信息服务业,而是包括信息设备制造和通信在内的"大"信息产业。然而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影响,中国人对资讯产业的认识往往局限于它的个别部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观念上的狭隘性往往阻碍资讯产业的总体发展。因此,需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大资讯产业的重大作用。人们应当从综合集成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资讯产业的发展,从产业渗透的广度来推动和促进资讯产业的发展。对中国来说,还应当从全球竞争的角度来抓紧和强化资讯产业的发展,从持续发展的要求来培育和扶植资讯产业的发展。
⑤人才为本,教育为先,为发展资讯产业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初期,曾大规模培养工业化所需的人才,并源源不断地从其他战线向工业战线输送人才。当时的一个口号是,"要造就一支产业大军"。那么,在现今信息化启动时期,中国同样需要高瞻远瞩,培养和造就一大批为信息化所需要的发展资讯产业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上,应适当增加信息科技、信息工程、信息经济、信息管理等院系。在资讯产业的各部门和单位内,应大力加强从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在企业实践中,应物色和造就一批信息企业家。同时,还应创造条件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国工作,使他们致力于资讯产业的发展;合理规范信息产业领域各类人才的流动,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发展资讯产业效劳。
当然,中国的资讯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已大大缩小了。
1998年5月26日,国家有关部门向"国家火炬计划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命名授牌。至此,全国已初步建成五个软件产业基地。1998年以来,中国资讯产业的几个连续动作引人注目,拓曾收购川长征,北大企业进军延中实业,创智借壳五一文上市,股市顿现生机;信息产业部挂牌,中关村电脑节开幕,中国信息产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联想1000万台电脑下线,实达与DEC联手,海信、长虹两大集团转舵个人电脑制造。种种迹象表明,刚刚进入工业时代的中国经济已经为信息时代作好了打算。1998年5月18日,作为中国软件巨头之一的科利华与代表中国传统电子产品的北京无线电厂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签字仪式,共同出资6000万元组建北京量子益华软件集团。一位产业经济专家认为,"北无"与科利华联姻是中国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领域大举转移的又一信号。中国的资讯产业同时具备旺盛的需求和良好发展环境两个有利条件,必将进一步蓬勃发展。
资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它的发展不仅关系到利润,而且关系到一国在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军事中的能力和地位。中国在世纪末信息化时代再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时代的规律,加速培育自己的资讯产业,发展资讯经济,使我国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增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1)
新经济的核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企业常盛不衰的源泉,是新经济的核心。纵观社会经济的发展,创新引导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历程;创新开创着人类社会的前途未来;创新蕴藏着人类发展的无限生机。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首先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创新能力的竞争,它一改以往那种以资源、资本的总量或增量为主的竞争模式,使创新优势弥补资源、资本上的劣势。在新经济时代,随着全球大市场的形成,企业普遍奉行成本一质量战略。全球性信息网络的形成,使得技术扩散的速度加快,因而造成产品和工艺在技术上的趋同化。企业间竞争实力,就体现在创新能力上。惟有大力创新,不断推出新技术和新产品方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与此同时,技术贸易壁垒也必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日趋强化。在这种形势下,开发自己的技术,提高本国和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就成了新经济时代的基本要求。如此一来,企业管理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管理,而是创新管理,并把通过管理提高企业的创新力和创造力作为经营的核心。
美国《商业周刊》1999年3月的一期评出了美国业绩最优秀的50家公司。这50家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积极创新,首先是公司领导人在经营方法上敢于创新。其次是他们高度重视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正如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所说的,在目前这个竞争激烈的新经济时代,一个企业家最差劲的表现就是缺乏创新、不思进取。没有知识和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是非常危险的致命信号,西方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不创新,即死亡。"
美国《财富》杂志每年评选美国最受推崇的公司,其标准除了要有良好的管理、产品质量和财务状况外,更重要的一条是还需要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一创新精神。他们认为,创新是一种对新思想、变化、风险乃至失败都抱欢迎态度的企业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必须渗透于企业上下才能发挥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创新,美国企业多年来在高科技领域保持领先地位,新产品层出不穷,以此推动以美国为发源地的"新经济"浪潮在全球发展。一、技术创新:新经济发展的银带1.技术创新是新经济企业的生命之源
在某种程度上,世界各国的差距主要就是科技创新的差距。纵观世界强国和经济大国,无一不是科技大国。当今世界,各国都致力于将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有机地融入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国际竞争已进入了以高科技为竞争焦点的新阶段,高新科技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一国的高新科技创新与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综合国力及其国际竞争能力。
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的价值含量会更突出地体现在前沿性的学科领域,诸如信息科学、生物工程、空间科学、海洋科学。专家系统和人工智能、复合材料、激光与光纤,以及有益于环境搞新科技和管理科学技术。这些前沿性的学科领域正在迅速发展,并且改变着世界面貌、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
因此,迅速提高科技实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已成为发展新经济的当务之急,这是关系民族利益、民族地位乃至民族生存的一个迫切任务。科技创新一定要从科学、技术和市场的关系的变化,要从企业、产业和学校、研究院所的关系变化,要从科学技术和管理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联系及全球性的角度来考虑并注重科学的作用。以前的技术是以总结经验为主,而今天的技术尤其是高技术,是基于科学的技术,今天的技术创新如果没有科学的支撑,没有科学方面的突破,要想有真正的、大的技术创新是不可能的。1998年年初,美国总统克林顿在一份关于21世纪发展战略的报告上曾经指出,今天的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而科学是引擎的燃料。今天的技术没有科学的强大后劲,技术创新是很难的。新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多地要着眼于把新设想转变为新产品、新工艺、新市场这一应用层面。
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创造名牌产品的保障,而生产适销对路的各种名牌产品、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则是企业立足市场的基础。因此,技术创新从根本上来说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当今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技术进步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今非昔比,只有不断开发、应用新的技术,实现技术创新,才能使本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领先一步,获得成功。这方面,许多世界知名企业提供了很有说服力的经验,而中国广东科龙集团的成功也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12年前,科龙公司用9万元滚动发展,如今已有员16000人,产业涉及五大方面,拥有11亿元固定资产,年均增长速度达35%以上!公司生产的容声牌冰箱、科龙牌空调和三洋科龙牌冷柜享誉全国并出口海外,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很高声望。其中冰箱的产销量从1991年起连续6年在全国名列第一,1996年产销量突破180万台,占全国电冰箱总产量的20%。科龙公司创造的骄人业绩,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家电行业飞速发展的·一个缩影,给了世界一次次惊叹。
只有12年成长经历的科龙公司,成了国际跨国公司走向中国市场首先要征服的对象。国外一大公司的总裁曾公开扬言:我们要用同科龙公司一样的检测设备,分解容声冰箱的各项性能,在中国制造与容声冰箱技术参数相同的冰箱,宁肯亏损2.5亿元,要让容声冰箱在中国消失。
科龙人采取的第一项措施,就是加快自己的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档次,以此来应对竞争。科龙集团加快成立了香港科龙发展有限公司,加快了技术研发的步伐,加大了对技术更新的投入……经过这一系列的举措,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科龙人不断集中独特的技术,开发优质新产品、提高技术含量、加快技术更新、引导新潮流成了科龙精粹的一大特色。在国内首创电子除臭的旋转功能的是科龙容声;在国内首先开发出无氟电冰箱,率先推出全自动除霜功能的是科龙容声;首家推出大圆弧门,太空流线型冰箱外观的是科龙容声;花费3000万日元,从日本引进风靡世界的热转式冰箱外观,又一次带动我国冰箱外观革命和产业升级的还是科龙容声……。
科龙终于凭着不断的技术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得到了持续不断的发展。现在,科龙又在日本创建了一家电器研究所。研究所的所长,一位日本冰箱企业的负责人坦率地说,如果真正掌握好一些关键技术,科龙占据国际冰箱市场的主流地位将有希望。
从科龙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创新确实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对于新经济企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技术创新论体统企业再创新辉煌
在新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传统产品裹足不前,新产品发展缓慢曾是很多企业面临的窘境,此时谁有抓住技术创新这一破解难题的金钥匙,才能让企业的发展步入正轨。索尼公司的决策者也是在企业徘徊不前时,调整经营思路和经营战略,果断地转变了航向,把市场定位于数字化技术系列产品,试图利用技术进步及不参与价格战的集中效应确保公司利润。
人们当时是怀着疑虑的态度庆祝索尼公司成立50周年的。1996年5月,日本企业巨人索尼公司似乎出了故障:销售额连续4年在2250亿法郎左右徘徊。传统的产品裹足不前,新产品发展缓慢,好莱坞的制片厂一时也难以实现增值。总之,索尼公司已经到了转变航向的时候了。
集团的新领导、60岁的出井伸之终于为企业带来了人们所企盼的新战略。出井伸之很快确立了新的目标:数字化技术。
"出并战略"的第一步是微电脑市场。1996年6月索尼公司在美国建立了第一条个人电脑生产线。索尼的微电脑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它的图像和声音质量明显高于其他个人电脑,其内存程序的容量尤为惊人:家用电脑内装了IGB的软件,从百科全书到各种游戏应有尽有。索尼公司还充分发挥了其生产电子元件的领袖地位:如显示器、硬盘、光盘驱动器等等。
尝试进入电脑行业是索尼公司的新战略之一。首先,日本的高级管理人员开始意识到,只有那些与网络有关的产品才会有市场前途。产品的附加值今后将不是来自盒子,而是来自盒子里面的内容。正因为如此,索尼公司领导人表示,他们今后的对手将不再是飞利浦公司或汤姆森多媒体公司,而是美国的微软公司。
介入信息行业给索尼公司带来的另外一个教训是:电子王国今后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单枪匹马地投入战斗了。芯片可以用英特尔公司的,元件可以用苹果公司的,索尼公司应当和康柏公司联手,将重点放在个人电脑如何与摄像机结合上。同样,索尼公司还学会了在DVD的开发和生产上避免与东兰或松下公司发生冲突。这不是胆怯,而是一种明智的行动。新经济背景下的企业似乎都应该明白这一点:今后的市场将不可能被某一家公司所独霸。
在日本,出井伸之与著名的澳大利亚鲁拍特·默多克新闻公司开展合作,建立了一系列名为"JSKyB"数字化电视台。在美国,索尼公司不久前进入了数字解码器市场,拥有了"NEXTLEVEL"公司5%的股份。
这方面的市场是十分巨大的,因为美国大部分有线电视台都希望采用数字化技术来播放节目。未来3至5年内,数字解码器的市场需求量将达1500万个。
为保持索尼公司在大众电子产品方面的霸主地位,出井伸之提出了另外一个策略:开发数字化技术的系列产品,如手机、数字化相机以及新型的CD机等。数字化产品的销售额在1990年时仅占索尼公司销售总额的10%,这一比例到1997年提高到了30%。
在电视方面,尽管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但索尼公司由于推出了新型的16/9型号电视机,因此仍然出现了增长的势头。1997年,索尼公司在法国共销售了20万台16/9型的电视机,而1998年的销售量达到35万台。
索尼公司在法国的成功是该公司重新获得生机的最好体现。1997年法国电子市场的销售量比上一年度下降了2%,而索尼公司的销售量却上升了10%。索尼公司法国分公司总裁让一米歇尔·佩尔贝说:"我们所拥有的市场份额可望达到20%。"
索尼公司的秘诀是什么?一方面技术的进步不可辩驳,另一方面不参与价格战,从而确保了索尼公司能够获得可观的利润。当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好处的不仅仅是索尼公司一家,但能够利用这种"集中"效应的日本企业只有索尼一家。创新带来了发展,科技盘活了"索尼"。很多企业都希望赶上或超过索尼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但很少有企业能真正从技术创新入手发展自己。索尼为此提供了鲜活的、有说服力的创新经验。
3.技术创新今IBM重现三者雄风
PC技术革命打造了无数现代企业的新贵,也摧毁了一大批传统企业的遗老。"贵族"在没落,新生代不断涌现。所有这一切企业间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源于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凭着它神奇的力量决定着今天每一个企业的未来命运。
在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几乎被自己曾帮助发端的个人计算机技术革命摧毁以前,该公司是一个榜样--不仅是本行业的典范,而且是整个美国及至全球企业界的典范。如今,在卢·格斯特纳领导下经历了5年的磨难之后,IBM公司相信自己能够重新扮演这一角色。格斯特纳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这样一个业务广泛的技术企业究竟能否与更为专业化的对手一争高低?
仅仅在几年的时间里,IBM公司就发展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计算机服务业务,并在1995年超过了实力与之最接近的竞争对手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入1997年,IBM全球服务部的营业收入为193亿美元,比1996年增长24O,是1990年的将近9倍。服务收入占公司1997年赢利总额的1/4--服务部门在公司所有业务部门中的重要地位仅次于硬件部门,并且成为公司赢利增长的主要动力。1998年,全球服务部的销售额接近IBM公司销售总额的30%,并获得全世界计算机服务市场至少10%的份额。1999年在全美50强及全球500强企业中,IBM都名列前茅。一个濒临没落的贵族企业重展王者雄风,其秘诀只有一个: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
正是由于IBM的高技术专业化的创新之路,计算机网络以及因特网的迅猛发展也似乎正在使IBM公司恢复其对计算机业的把持。复杂系统的整合和管理方面的专门技术忽然间变得奇货可居,功能强大、不出故障的服务器也变得供不应求。昨天看似还无法适应一个开放标准、专门化和不断变化的世界(即微软、英特尔和康柏的世界)的蓝色巨人,不仅重新回到了赛场,甚至自认为最终可以赢得胜利。
格斯特纳得出的一点关键的感悟是:如今技术已不仅仅是生产工具,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公司经营之道的根本,因而也就成为公司总裁面前的战略问题:他和他的同行们把技术创新看作是公司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
从客户的角度来看,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解体的计算机技术产业也许是创新和激烈竞争带来的一个奇迹,而在当时,该行业给人的感觉却是一片混乱。企业希望整合不同的计算机平台和应用程序,使之联成网络,但它们不知道如何下手。而且,在推崇核心能力的时代,企业未必想自己掌握如此复杂的技术。许多企业转向电子数据系统公司(EDS)和计算机科学公司(CSC)之类的专业计算机服务公司以及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咨询部门寻求帮助。
所有这一切使格斯特纳确信,IBM公司的规模及业务范围不但不是公司的弱点,相反,它们实际上使公司能够得天独厚地提供解决方案--他相信这正是客户要寻找的东西。问题是如何使公司不同的部门在一起工作。结果,这个问题的解决部分地依赖了公司羽翼未丰的服务部〕。这个部门后来被称作"全球服务部",它是几年前由邓尼·韦尔什悄悄创办的。韦尔什曾经负责管理过IBM公司捐献给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航天飞机计划的计算机。在开始的时候,该服务部门是IBM公司替政府管理大型计算机系统的经验的产物。韦尔什认为,在EDS公司发了大财的企业市场中,IBM公司的这种专门技术得不到利用是根本没有道理的。IBM公司所能提供的广泛的技术资源很快给首批客户留下了深刻印象。
由于认识到庞大的规模和深厚的技术资源使IBM公司拥有了作为解决方案供应商的巨大优势,格斯特纳理应受到赞誉。而因特网这一特殊现象的出现则是他的幸运之处。因特网突显了IBM公司的优势,并使其重新置身信息技术的中心。
IBM公司在1995年意识到了因特网的重要性--比微软公司早了大约一年。1996年,公司宣布了其"电子商务"战略。该战略的宗旨是向企业证明它们怎样才能组成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之上的虚拟贸易圈子。在这样的圈子里,买主和卖主可以会面并且安全地进行任何类型业务的交割。
格斯特纳认为,因特网是一场只有在"所有事物都实现了数字化"之后才会停止的革命。因特网的总体实质就是无处不在。这使IBM的各项优势有了用武之地--这些优势包括可靠性达"五个九"的大型服务器(据称运行可靠率为99.999%)、巨大的储存能力、没有安全保护的数据库、大规模处理能力、专业系统整合技术以及战略策划等。
为了使公司跃入台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领域,格斯特纳在1995年拿出29亿美元的巨资收购莲花软件开发公司。尽管困难重重--收购大型软件公司的工作总是出奇地艰难,但对莲花公司的收购还是成为IBM公司的一桩成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IBM公司硬件业务中损失最惨重的部分是个人计算机,而且这一结果更多地是由于疯狂的价格竞争。而不是IBM的经营方式所引起的。IBM公司与市场销量第一的康柏公司一样,一直受到堵塞了销售渠道的积压库存的影响--而像戴尔公司这样的直销商则避开了这一厄运。不过,IBM目前正在着手通过使生产更加贴近需求来解决这一问题。
IBM公司已经重新找到了出路,对此几乎没有人会持异议。同样重要的是,该公司还为其全面从事计算机业各类业务的做法找到了根据。通过全球服务部,格斯特纳创造了一门令人惊叹的新业务,其规模以每年超过20%的速度稳步扩大,每月新雇员工1500名。到2003年,全球服务部的收入将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半。
依赖于或迷恋于传统王牌产品、名牌技术的企业,当从IBM的前车之鉴取得真经:没有不朽的名牌,没有永存的企业。创新才能带来活力,技术创新正是传统企业驶入新经济高速路上的通行证。4.YAHOO!公司踏飞的税秩
不是人们不明白,而是新经济时代变化快。仿佛一夜间,这世界是凭空冒出了一批超速致富的企业尊重代。而新陈代谢的速度更是惊人。昨天还是行业领袖,今天已成过眼云烟。在这大浪淘沙、适者生存的新经济浪潮中惟一不变的便是技术创新。这是企业尊重代腾飞的秘诀,也是信息先锋雅虎的成名法宝。
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华裔杨致远和斯坦福大学研究生院同学戴维·费洛共同创办了YAHoo!公司,其股票1996年4月12日在美国全国证券商协会自动定价系统市场上市,首日挂牌即创佳绩。YAHOO!股票,当日最高价29.9美元,与发行价13美元相比,涨幅竟高达230%!成为该证券市场去年在上市当日表现最佳的股票。
使用Internet的人们都知道,YAHOO!的功能是将Internet网络上的信息进行分类编组,形成系列索引,便于人们查找;另外还有电子邮件地址搜索目录,覆盖面很广,令人们在使用In-ternet时非常得心应手。除此之外,YAHOO!还推出"YAHOO!软件",对象是8一13岁的儿童。美国硅谷地区的"圣荷西水星报"将YAHOO!软件比喻为18世纪瑞典博物学家林奈,因为他的植物分类学使自然界变得井井有条。而YAHOO!软件也使纷繁的信息网络世界变得有条有理。
杨致远创办企业是在他学业未竟之时,他7岁随父母从台湾移民,创办公司时才26岁。1994年他在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研究所攻读博士,苦于在lute。t上找一个有兴趣的题目需时良多,于是致力于设计出一套系统性的编目办法。1995年3月他们用约50万美元创建雅虎公司,其产品大受同学欢迎,当时研究所的学生电脑工作站门庭若市,结果引起校方抱怨,最后他不得不离开斯坦福大学而专注于他的事业。
目前,杨致远持有YAHOO!公司500万股股票,每股股价为32美元,按股票市值计,个人财富已达1.6亿多美元,真是一夜之间成名,一举进入美国亿万富翁之列!
杨致远知道,一家公司的成功,必须充分重视技术创新、资金和管理科学应用。他是如何募集充足的资金,组成有卓越经营能力的管理团队,如何快速使YAHOO!价值能被社会大众接受的呢?杨致远的秘诀是--共享。
他不仅舍得将公司的股票与他人共享,而且把公司的重要经营管理职位拱手让人,使自己专注于技术的创新和开发。YA-HOO!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和三位副经理都是由外界的专家担任的,这些专业人士分别在经营管理、市场开拓、财务调度。产品开发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公司的董事更是由传播界、出版界、电讯网络界。金融界和财经界的仅使者出任的。
也正因为有这样卓越的经营管理人才,公司才能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以特别股的方式一次次募集到所需的资金,并且募集的条件一次比一次优厚:第一次以每股二角募集到约100万美元,第二次以每股1.95美元募集到500万美元,第三次则以每股125美元募集到6375万美元,而第四次则以每股13美元将260万股票公开上市自由买卖。该公司在股票上市前总计募得7000多万美元,加上公开上市的3000万美元,共拥有1亿美美元的资金,足够公司未来3年的发展及业务开拓了。
为什么YAHOO!这样的小公司能吸引到这么多优秀的人才呢?杨致远运用的办法是以极优惠的价格使这些人拥有公司的特别股。如该公司的总经理年薪不过10万,但却有权用每股2分的价格买公司股票110万股;又如一位董事不拿薪,却有权以每股1元买11万股,当然同时公司又规定,这些特别股买进后4年才能自由买卖,以防止董事们在股票上市后即抛售,促使他们首先把YAHOO!公司的长期发展放在首位。
YAHOO!运用这个办法将公司的命运与私人的利益巧妙地结合起来,并使公司迅速与世界级的公司结成合作伙伴,互相投资,交叉持股,形成策略联盟。
技术创新可以分为基础性技术创新和发散型技术创新。前者将研究成果进行商业化,一旦成功,可带来领导型市场机会,如Internet就属于这一类;后者则在前者基础上,并以前者为依托,在相关领域进行较小规模的创新。杨致远的YAHOO!就是这一类成功的典范。二、严合创新:新经济发展的核心1.产品创新是新经济企业发展的动力
作为企业,技术创新永远是生存必不可少的手段。技术创新的结果便是促动企业不断设计、生产出市场需求的各种新产品。产品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延续和深入。
一个企业能否持续不断地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成为决定该企业能否实现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品生命周期大大缩短的新经济时代,企业产品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不及时更新产品,就可能导致企业的灭亡。
市场上没有永远畅销的产品,任何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的存在都有时间长短之分,这是由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决定的。产品是为了满足市场上消费者的需求而产生的,不同时期的消费者存在不同的消费倾向,所以对产品也就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能够适应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在市场上存在;过时的,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会失去在市场上存在的理由而被市场所淘汰。一个企业能自觉地迎合市场的变化,开发相应的产品,企业就能够不断发展,否则,企业的生存就面临威胁。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决定了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产品。企业的生命是以其产品为载体的,企业产品的消亡,意味着企业以这种产品作为其史命载体的可能性消失,如果此时企业没有开发出新产品,企业就会随之消亡。市场竞争是残酷的,消费者是挑剔的,产品不会因为以前得到过消费者的宠爱,就永远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因此,企业不断开发研制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新产品,是一个企业永跨生命活力。不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l)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成长的基础
在新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企业的最高目标。产品创新与企业持续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可以说产品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产品创新在促进企业自我成长过程中发挥着极大作用。多数企业都重视开发新产品,力图向市场投入更多的新产品,扩大本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某类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可以使企业获得更高的利润。特别是新开发的产品,一般技术含量高,多为高附加值产品,这种新产品投入市场,必然使企业获得高收入,这对企业的成长无疑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2)产品创新可以维护企业的竞争地位一般说来,产品竞争双方都力图通过新产品开发去取得某一特定市场的主导或支配地位。例如,当加拿大的米勒公司推出了LITE啤酒获得成功后,几乎所有的啤酒公司都相继投入了自己的类似产品,参加市场竞争。在几个月之内类似LITE的新产品有40多个,但由于米勒公司不断创新产品,结果其他公司都无法取代米勒公司在这一市场上的领导地位。
(3)产品创新是企业适应环境变化的基本手段
当企业发现消费者需求发生变化或者环境条件改变的时候,预示着企业的现有产品正出现衰退的可能,则必须采取产品创新的方法开发出新产品为企业寻找新的机会。以北美为例,当企业发现城市居民对酒类的偏好发生改变,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喜欢饮烈性酒时,便争先开发出品类繁多的低度软饮料新产品。另外,近些年,在工业市场上由于能源的短缺和人们对环境污染的愈加重视,现在很多厂家都把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放到了高效、低耗、无污染的绿色产品的开发上。由于产品创新适应了市场和环境的变化,因此,也使企业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在产品创新方面,我国享誉世界的青岛海尔集团可以说是一个季常成功的例子。
海尔集团生产的产品以质量稳定而著称于市场。海尔集团的产品往往成为消费者在选购家用电器时首先考虑的对象,海尔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位居前列。但在1996年的夏天,上海一位消费者给海尔集团写信,抱怨市场上买不到适合夏天用的洗衣机。经过调查,海尔发现,原来,夏天人穿的衣服比较轻,比较薄,并且要天天换,天天洗。如果用通常的洗衣机洗的话,则既费水又费洗衣粉。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海尔立即着手进行产品开发,针对夏天洗衣服的特殊需求,三天后开发出了适合于夏天用的"小小神童"洗衣机系列,投放市场。果然市场对这一系列洗衣机的反响空前,此类洗衣机销售一空。受此启发,海尔针对不同季节,不同地域的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着力进行"产品创新",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如针对四川农民爱用洗衣机洗红薯的特点,开发出可以洗红薯的洗衣机等产品投放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从海尔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做到不断地创新产品,做到在市场上"人无我有",才能获得发展。
产品创新依靠企业对技术的不断开发和对需求的不断满足。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的事情,不断创新才能永葆活力。2.产品创新造就为"a不落"公《
新经济贵在一个"新"字。抱残守缺,困于陈规陋习,不思进取注定都将被新经济大潮冲刷殆尽。
一个企业,即使它有辉煌的昨日,也不意味着它有成功的明天。设想一下,如果今日的家用电脑仍旧和50年前一样是成吨的庞然大物,怎么可能有今天的网络普及和PC业的革命呢?产品创新是今天每个企业致力追求的目标,也是每个企业得以成功发展的保证条件。吉列公司就是凭着经常变幻花样推出的独一无二的系列产品,从而保证了它的卓越声誉和促销记录。
不论是在剃须产品还是在其他产品上,吉列都采取全球化、技术革新和减少成本的经营策略。不断推出附加值更高、价格更贵因而产生更大利润的产品是吉列常胜不衰的原因。其多样化战略的目标是打入那些为使产品增值而需要进行技术革新的市场。
1998年4月,吉列北美及西欧公司执行副总裁罗伯特·G·金在纽约隆重宣布,该公司准备用MaCh3这种产品来进行该公司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产品推销活动"。这个受到35个专利保护的新一代产品有3个刀片,它提高了剃须的效率和舒适性。吉列公司认为,它是一个"技术上的真正飞跃"。这家世界剃须方面的领导企业试图重使1989年推出for。r系列产品时的绝招。如果当时不推出这种标志着历史转折点的新产品,吉列公司可能就无法占到世界机械剃须市场的70%了。
这一次,为了能够将赌注悉数收回,吉列公司用的是抬高价格这一招。吉列公司3年前就开始积极地研制这种新产品,它在研究和改进生产工具方面的投资超过7.5亿美元。把这种产品推向市场的预算是3亿美元,其中2对是在第一年投入。总共的投资超过优亿美元。投资可能很快就会收回。据负责男子剃须业务的副总裁约翰·达曼说,从现在起3年内,MaCh3的营业额将会达到10亿美元,其市场份额将达到20%一30%。
吉列公司之所以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是因为这已成为必要。9年前投入市场的Sensor系列产品效应已经不足以刺激清淡无望的市场。因此,公司剃须刀方面的生意增长速度减慢。1997年的增长仅为1.58%。而1996年的增长率为7.6%。这期间吉列公司失去了几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因为其主要竞争对手希克一威尔金森公司(沃纳一兰伯特集团)利用吉列公司的暂时平静再次采取攻势,在几个月前推出了"希克保护者"。
吉列公司的反击很好地体现了它的战略:除了增加市场份额之外,它的目标还在于增加公司的营业额。为了达到目的,革新可能是吉列公司能找到的最好办法:不断地推出附加值更高、价格更资因而产生更大利润的产品。
至少这是公司以前获得成功的办法。因为吉列公司的历史是由革新贯穿着的:1971年推出第一个双刀片剃须刀,1977年推出第一个旋转头剃须刀,1990年推出第一个装有双独立刀片的剃须刀。今天,55%的营业额是由那些推出不到5年的产品实现的。问题是要知道消费者准备出什么样的价钱来购买这种产品。Mach3的价格比Sensor高出35%。对于一种日常消费品来说,这不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小数字。吉列公司的人则是相对地看这个问题的,他们说,对于一个剃须年平均预算为27美元的消费者,这种涨价一年将只不过是多花7美元而已,也就是每次剃须多花两美分。
不管怎样,这种有点冒险的举动的成功取决于消费者的反应。在这方面,某些观察家持怀疑的态度,正如市场的消极反应所显示的那样:推出这一新产品的消息一宣布,吉列公司的股票价格在纽约证券交易所就下跌了4美元多。
有鉴于此,为了使消费者踊跃购买这种新产品,吉列公司在资金上毫不吝啬。这种新产品1998年7月在美国和加拿大上市,同年9月在西欧上市。1997年,吉列公司曾大幅度削减广告费用,然而1998年它增加了这方面的预算。作为世界杯足球赛的最早赞助商,吉列公司曾利用这次体育盛会,通过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吉列公司并没有因此放弃其他种类的剃须刀产品。因为,现在它比以往更加有世界性眼光。它的主导思想是:逐步让所有的消费者使用设计越来越精良的产品。1997年,吉列公司将Sen-_axce1投放到印度和前苏联地区,它们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和第三大剃须市场。
3.永逸是领头羊的英特本公司
以奔腾的速度不断领先的英特尔公司,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之快人所公认,几乎无人企及。然而在变化更快的新经济大潮中,英特尔公司遇到了真正的对手,那就是他自己。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进则覆。在产品创新上,英特尔挑战着自己的过去,挑战者自己的成就,挑战着自己的纪录。
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是几百万台IBM型个人微机的大脑,1995年,当高级微型器件公司(AdvancedMicroDevices)、Cyrix以及别的公司跑来争抢时,英特尔赶紧开始生产新型奔腾芯片,同时,掀起了一场1.5亿美元的电视广告战。此外,英特尔每个季度还有高达35%的削价。结果,奔腾的销售额比486芯片初期销售额的增长速度快了8倍。
对英特尔而言,它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对手们正在加速挑战的力度。AMD公司的486产品比英特尔晚了3年,但在奔腾面世仅两年后它就向市场投放了自己的586级芯片;NexGen公司只比英特尔晚18个月就开始出售奔腾级芯片。所以英特尔必须刺激对几乎没有竞争对手的尖端芯片的需求,以保障它55%的利润率。
安德鲁·格罗夫的策略是以加速对加速,P6就是这场战斗中产生的第一个产品。过去,英特尔习惯以4年为周期,一个接一个地开发微处理器。格罗夫决定将不同产品的开发周期重合起来:在奔腾投放市场前24个多月就开始P6项目的开发。同样的,现在工程师们已为P7的开发投入了两年时间。据传闻,P6微处理器是自1985年386面世以来,英特尔在技术上取得的最大进展。芯片每秒能处理2.5亿条指令,这几乎是奔腾最快速度的两倍。为做到这点,P6事实上组合了两个芯片--本身的微处理器及一个处理数据速度极快的特殊内存芯心。它们被绑在一个两英寸见方的陶瓷组件里。为了让P6在危险的高速下对软件仍能游刃有余,英特尔从RISC先驱者如惠普、MIPS技术公司及太阳微系统公司那儿,吸取了一些复杂的技术。P6I作时就如同一位国际象棋大师,能看得很远。P6可以预见将以何种顺序处理哪些软指令。P6提前把软指令分配出去,以便让芯片里的4个并行处理单元忙个不停。这种"动态执行"使芯片每满啃一下就可以同时处理4条指令--首批P6每秒1.3亿次。"英特尔生产了一台高速马达,然后就围绕着它研制出了一辆跑车。"
是的,英特尔还要花1年左右的时间,因为工程师们还必需开发出一整套可利用P6威力的计算机系统。英特尔清楚地记得,为了推动电脑生产厂使用PS,英特尔不得不自己生产包括母板在内的一些关键部件。事实上英特尔现已成为这些线路板的主要制造商。
为了让P6买主们快点到位,英特尔还必须扩大它近些年来一直充当的木偶操纵者作用:促使软件和个人电脑公司开发新的急需大功率的应用软件,如多媒体及高容量通讯等,从而逼着个人和公司购买最快速的芯片。英特尔也开发了自己的电视会议产品及网络软件。
即使利用自己的母板,英特尔也可以提供整套的P6系统。电脑制造商只需要把它们装在一起。既然英特尔已经为少数零售商和公司建造了奔腾个人电脑,那么它也能提供P6成品机。问题是英特尔的这种高速度是不是太危险了一点。
一方面,P6实在是太复杂。它有550个晶体管,几乎是奔腾的两倍。这不仅在制造和测试方面对英特尔提出了从未有过的挑战,而且也让人担心再度上演以前发生的奔腾芯片缺陷事件。
另一方面,P6产生的热量比奔腾要多得多。从目前来看,这会极大地限制P6的使用范围。可以肯定的说,不经改进的P6不可能用在膝上型电脑中。同时,P6仍落后于最新式的RISC芯片。尽管英特尔坚持说在运行个人电脑程序时,P6会超过RISC同类芯片。
然而英特尔别无选择,他必须帮助开发诸如语音识别及电视会议等用得上P6威力的新型个人电脑系统,以及开发从工作站到服务器等新的先进系统。这些抢先开路的活动也在为P7铺平道路。最核心的问题是用户需要P6,当初消费者使用奔腾是由于PS多媒体的灵活性。而且消费者通常都要把家用电器保留两到三年的时间。对商业界人士来说,许多人仍在购买486机器。伯林顿上衣工厂仓储公司的信息主管说:"我们刚刚开始用奔腾。"现在安德鲁·格罗夫会为难吗?也许不会。今天,奔腾Il、奔腾Ill已经普及,谁也无法预料,假以时日,奔腾X、奔腾N又会带给人们什么样的新惊喜。对于英特尔公司而言,产品创新,奔腾不止,这是别无选择的生存之路。英特尔永远是领头羊,市场还没准备好,英特尔就去推动它,"让对手永远跟着我们好了。"英特尔成功的主要奥秘是以技术为先导,不断地赶超对手,在推动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发技术的创新。英特尔公司一直都在开发最新的产品,以求其产品的最好质量,从而占有大量的市场。它的总裁安德鲁·格罗夫说:"作为一名管理者,最重要的职责是时刻提防他人的袭击。"'其用意就道出了他们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策略,首先就是防止他人在技术和市场上超过自己,应给自己一种紧迫感,从而不断地改进技术,加快技术的更新换代。同时,以技术为依托,开发市场和新产品,从而占领更多的消费市场。因此,它们永远是领头羊,市场还没有准备好,它们就去自觉地去推动。从而英特尔总能立于不败之地。三、营销创新:新经济开拓币场的利器
1.营销创新是企业打开市场的金钥匙
企业拥有了新的技术、新的产品以后,如果仍沿用传统的方式去营销运作,那么创新的意义和作用就要大打折扣,甚至前功尽弃。企业还必须把生产的产品用创新营销方式推向市场,让市场和消费者更快的了解、接受,才能真正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
而要使企业成功的产品在市场上成功地被消费者接受,则必须依靠不断创新的运作手段,为企业的产品尽快打开市场。在新经济市场全球化的条件下,营销创新日益成为企业打开市场的关键。
营销创新有很多种,如商品定价策略的选择、品牌运作方式的创新、商品流通渠道的创新等多个方面。在这里,我们通过美的集团通过品牌运作来打开市场的成功例子看看营销创新对于企业市场开拓的重要作用。
美的集团是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简称。在1980年,它是广东顺德一个小镇的小作坊。美的创业之初,其经历并非美的。在全国几千家电风扇竞争冲杀中,论设备技术,美的是小弟弟;论生产电扇历史,美的亦是较短的。但"美的"人不因此裹足不进,相反,敢于开拓,敢为人先,美的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认识到自己原来的形象过于落后,应当树立一个全新的形象。因此,从80年代中期开始,美的开始了其品牌营销的创新。
首先从创立的"美的"名字开始,"美的"美在其真善真美,美在巧妙,它作为企业、产品、商标之为一体的统一名称,作为表达产品质量和企业形象的美恰如其分,定能博得市场大众的认可。美的决策人还考虑到它是可以涵盖各个产品、各行各业、国内国际市场,它是一种"美的"事业,公司永远创业,无限发展。它的形象,给社会公众和消费者,以亲切感、优美感、愉悦感,共产生无尽联想。其次,美的集团在其广告策略上,突出品味高、质量高,目标就是造就名牌和名流企业形象。它除了在全国主要报刊和中央电视台做广告外,还推出巩俐电视广告片。他们在设计名人效应和名牌行销过程中,非得争取当今影坛红星巩俐出场不可,利用明星做广告其核心是突出美的是以创造完美作为企业精神,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的。
美的人把创造美渗透到每一空间,贯穿员工行动,见诸一切媒体,同其企业文化水乳交融。该集团的建筑文化、广告文化。销售文化、开拓文化、车间班组文化,均具特色。"美的"CIS中的标准色,表现为蓝白二色,有如蓝天白云。美的工业领域的现代建筑群、写字间、标牌、名片、办公用具、事务用具、运输工具、包装设计、食堂餐具、洗手间等等,皆是蓝白相间的色调,与其生产的美的风扇、美的空调器等产品色泽相谐,给人赏心悦目,清新优雅的感觉。这种精心设计对于挑剔的现代消费者来说,也不能不产生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对该企业及其产品油然产生一种良好印象。
美的集团的品牌营销创新战略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20多亿元,出口创汇近3000万美元。
美的集团的成功说明了适时的品牌营销创新,对于企业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品牌战略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让消费者乐于选择被宣传的产品,成功的品牌运作创新可以成功地把厂家的新产品推上台。美的集团正确的品牌运作创新,使其电扇产量居全国第一,美的空调迅速成为全国名牌产品,美的集团也进入了全国500家工业大企业的行列。因此,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求得生存和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根据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的要求适时地进行品牌营销创新以及其他营销创新,是企业打开市场的关键。
2.营销创新是企业扩大市场的利及
新经济给市场带来的巨大变化,莫过于传统市场的萎缩和新兴空间的扩大。这为企业营销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空前的机遇。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许多的市场销售人员都在感叹生意难做,都在苦苦地追踪出路在哪里。通常的观点认为,生意不好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市场疲软,消费者消费不足。但是,转换一下思考方法,在市场营销上做一些创新,则企业会惊奇地发现,原来生意并不是那样难做,在营销上进行创新,从而使市场不断得到扩大,也不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个突破传统营销思维、因地制宜、迂回占领市场的难得的机遇。现在的市场是不断流动的、变化的,它是守旧者的华山之路,它也是创新者的天堂之门。其难易、大小、好坏完全因企业而异。我们可以看到,从来就没有一套现成的公式或固定的市场操作方法能够适应不同的市场情况。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企业的市场营销要从白热化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只有通过想别人所不想,做他人所不做,也就是说企业只有突破传统,突破旧有的观念,大胆创新,才能在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即企业必须要适时地进行市场营销创新,才能不断扩大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
同时,一方面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提高,使某一企业独占市场机会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尽管顾客的收入确有提高,但由于他们选择的范围扩大,以及所需要消费的项目越来越多,难以想象在某一单项上消费和使用的水准会单独提高,更何况就一般的大众市场来讲,消费能力依然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随着总体社会消费水准的提高,消费的层次越来越多,无论是行业用户还是最终消费者,他们的独立性得到了大大的增强,口味和专业化需求也十分不同和苛刻。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营销创新对于企业产品市场的扩大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真正成了企业扩大其产品市场占有率的利器。
3.TCL成功的奥秘:营销创新
广东惠州TCL集团是集通信、电子、地产、贸易等多种业务于一体,以通信和电子为主的大型企业集团。1996年,TCL王牌彩电总共销售了140万台,占全国彩电市场份额的7.5%,TCL彩电的快速崛起使得中国彩电业形成了南北三强--长虹。康佳、TCL王牌三足鼎立的态势。探究TCL王牌彩电成功的奥秘可以发现,公司采取的策略联盟的营销创新手段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策略联盟是一种正在世界范围内成为潮流的企业经营管理手段,它是指几家拥有不同关键资源的公司进行联盟,交换彼此的资源以创造竞争优势。
早在TCL公司发展之初,公司决策者就制订出"品牌优先"的战略,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极富远见的决策,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品牌奠定了TCL集团日后大发展的基础,也直接催生了TCL王牌彩电。
1990年,TCL公司委托广东新境界公司做了一整套CI设计,"TCL王牌"由此诞生。当时,TCL公司为此项CI设计一举投入上百万元。在掌握了品牌及销售这两项附加值很高的关键性资源之后,TCL就完全具备了虚拟经营的基本优势,它甚至可以像耐克那样,不必拥有自己的工厂,以外发加工的方式经营,只是赚取品牌和销售这两块附加值最高的利润,同时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产品转向。结果,TCL选择了相对稳健的策略联盟,其联盟的伙伴就是香港长城公司。
设在惠州的香港长城公司是一个彩电生产基地,成立于1990年,没有内销指标,只是按境外来料加工的订单进行生产,到1993年其生产能力已达到年产80万台。由于没有品牌,在销售上陷入了被动局面。1993年,当国内彩电生产进入超饱和状态时,长城公司的订单已少到难以维持的程度。长城公司和TCL公司的合作对于双方都十分必要。在1993年,两家与陕西咸阳彩虹集团共同成立了"惠州彩虹电子有限公司",由TCL。长城和咸阳彩虹集团三家合资,各占相同的股权,TCL老总局孝先说,之所以邀请彩虹集团加入,是因为咸阳彩虹的优势就是有一张彩电生产许可证。因为无论是TCL,还是香港长城,都没有内销的资格,咸阳彩虹的加入使这一策略联盟更为典型。三家各展所长,共同获利。
1993年,中国彩电业实际已陷入到生产远远大于需求的困境之中,各地盲目上马的彩电生产项目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已倒闭了100多家。国家已不准再上新的生产项目。为什么TCL公司敢在此时将大量资金投入在彩电业上呢?
"彩电业并不是有丰厚利润的行业",高孝先说,"但它对TCL公司是合适的。"高孝先说,当时TCL公司对彩电市场的判断是:虽然国内许多生产厂家在走下坡路,但国内大屏幕彩电几乎全都是由国外进口的,价格非常高,29寸的松下彩电要卖到一万三四千元,销售情况却不佳,问题的原因是产品的功能及相应的价格脱离了国内消费能力。
TCL人勇敢地预测大屏幕彩电将是中国下一代彩电竞争的焦点,他们在分析了国内外彩电厂商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态势后认为,对于包括TCL在内的中国彩电厂商来说,大家一起做大屏幕,就等于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而当时我们的目标是,功能再简单也要把大屏幕彩电做出来。"高孝先说,"在中国你要全制式干什么?要丽音干什么?我们把能够减掉的功能尽量减掉。价格降下来,消费者就能接受,他们(消费者)的要求是一步步来的。"在这一原则下,TCL王牌在1993年上半年就开始推出功能简单的"TCL王牌"大屏幕彩电,29寸彩电的市场价格在6000元左右,到年底已经售出十多万台。
这一年,TCL王牌总产量的70%都是大屏幕彩电,一开始就明确了以大屏幕彩电为主的经营方向。
与香港长城的合作中,TCL除对产品品质的关键环节有所监控外,一心致力于"TCL王牌"的品牌推广和市场销售。而生产环节基本上是由富于生产管理经验的香港长城公司负责。这种分工极有利于双方在联盟中各自发挥优势。
"TCL王牌"的品牌归TCL集团所有,这是策略联盟的关键。品牌和销售网络这两项关键性资源控制在TCL集团手中,使其在策略联盟中才不会导致被动和失控。
TCL在这一品牌的推广投入很大。和其它公司一样,TCL在全国的企业形象宣传由总部统一策划实施。而各地分公司的情况就有所不同,TCL规定:各地分公司每年销售额的1%用来做广告,而各地广告额的一半由集团补贴,但要凭广告发票来报销。TCL的成功很大程度。是品牌宣传的成功,在生产大屏幕彩电之前,曾有一家韩国公司要求和TCL合作生产彩电,做的是韩国企业的品牌,由TCL负责销售,虽然这种方式对TCL来说风险较小,但TCL还是决定放弃,以全力做好自己的品牌。
正是通过包含着上述创建品牌,产品定位,掌握品牌等在内的,以品牌为龙头的策略联盟,TCL集团的运营才能如此的富有成效。
TCL集团的成功之处正好是我国大多数企业在经营中的薄弱环节,这些企业不仅仅是不善于实施以品牌当龙头的策略联盟,而且它们中的大多数尚处于品牌推广无术甚至缺乏品牌意识的低级阶段。TCL集团能够充分利用品牌优势,形成策略同盟,不可不调是高招。
以品牌为龙头的策略联盟在世界上被许多著名的厂商采用。比如两家运动服装制造企业阿迪达斯公司和耐克公司早就使用这一手段进行经营。这几年我们商店里出售的阿迪达斯与耐克系列服装全部是在我国生产的。而且,通过策略联盟方式生产出的中国耐克鞋已畅销全世界,连美国总统克林顿晨跑时穿的那双耐克运动鞋都是中国福建生产的。四、服务创新:新经闻讯国市场的筹码1.服务创新是新经济公比克辛的筹码
服务是企业今天探讨不尽的经营主题,也是解决不完的管理难题。其实,服务的标准和服务的动力都是一样的回答:那就是连续不断的创新。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市场上的服务就开始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内容,服务与产品的质量价格和交货期等一起共同构成产品的竞争力。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消费者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发展,服务也日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的重要"减码"。企业不但要为消费者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还要为消费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售前、售中以及售后服务。因为在买方市场上,企业要得到生存和不断发展,就必须不仅在产品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而且在服务上也同样如此。同时,消费者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企业要适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同时,也必须不断推出新的服务,要不断做到服务创新,这样,就在市场开拓与巩固的激烈竞争中,为自己取胜不断增加"破码"。
国外名牌企业这方面的事例举不胜举。其实在我国众多企业中,也有很多服务创新的典型,他们通过服务创新取得成功更具代表性,也更有说服力。
1985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展销会上爆出冷门,一家"挤"进来的乡镇企业,出人意料地签订了大额产销合同,占大会成交总额的万%,在强手如林的食品机械行业中鹤立鸡群,这家企业就是陕西省三原县的美乐公司。在全国生产奶粉和食品机械的众多厂家中,美乐公司这家乡办企业如何会取得如此引人注目的成果?这是因为这家公司一向坚持"用户第一"的经营方针,不但产品质量好,而且服务质量也十分出色,并且能根据市场和客户环境的改变而提供适宜的服务,不断地实现服务创新。他们的具体做法是:
(1)提供配套的产品服务
当时,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因此服务创新意识并不强,但美乐公司率先从这种境况中走了出来,适时进行服务创新,把"用户至上"真正落实到行动中。从签订合同到生产出合格产品,提供"一条龙"式的服务。实行"四保":保制造、保安装、保培训、保生产,使用户放心。
国内有许多乳品厂,不仅机器是美乐公司制造的,而且连厂房设计和设备安装也都是美乐公司一手承包的。建成投产后各项经济技术指标都达优秀。"美乐公司的机械是第一流的,他们的服务也是第一流的,他们为用户着想的精神特别值得学习。"这是很多用户对美乐公司服务创新的由衷感受。
(2)根据用户需要提供产供销一条龙服务
他们根据农民养殖户的特殊情况实现了另一项服务创新,即为提供羊奶原料的农村养羊户实行了一条龙服务。为了发展奶粉生产,他们从良种选育、疫病防治直至饲养技术辅导,每年都要花费大笔资金。美乐公司生产的奶粉获奖以后,国家决定实行优质优价,美乐公司把这份好处也给了农民,适当提高了羊奶的收购价格。因此,在别处羊只普遍减少的情况下,该公司四周的乡镇饲养的奶羊数仍稳步上升。为了扩大奶源,他们又以贴息的形式帮助农民扩大生产规模。
(3)为美乐产品顾客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美乐公司对顾客的要求认真对待,对顾客的服务不断创新,提供最优质最完善的服务。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当美乐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时,西安市一位工人向公司反映,他买的美乐牌奶粉有少量焦粒,询问是否可以食用。按说奶粉里含有少量焦粒是正常现象,并不影响食用,回信解释一下也是可以的。但公司领导没有这样做,他们十分重视顾客反映的情况,公司一位副经理很快赶到那位工人家里,除了说明情况,用新奶粉换回原来的奶粉外,他们认真地研究了工艺流程,并作了相应的改进,使产品里的焦粒减少到不易见的程度,从而使其产品的销售形势更加红火。
从美乐公司成功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在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服务的重要性时,美乐意识到了,并且不断适时地做到了服务创新,从而使产品的市场日益巩固和扩大,企业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前,在市场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不断地提供优质服务,做到服务创新,为企业的发展增加取胜的破码,从而使企业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2."把客人的钱也当作旬邑的钱也"
第五章 创新经营:新经济的核心(2)
任何企业,服务都是一个坚持不懈的经营方针。其创新程度直接会导致服务质量的优劣。
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他的经营方针或多或少都有个远大的目标。这一远大的目标,不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是要完成他心中长久以来形成的抱负。换言之,这些企业家们虽然开始时是以利己为出发点,但最终的境界却是利人的。当然,这种思想的形成,有的是与生俱来的,有的则是后天养成的,而美国的寇克旅游公司事业的发端,则恰恰是来自创始人寇克想方设法帮助穷人戒酒的服务创新。
为了帮助人们戒酒,他特意组织了一个戒酒会。嗜酒的人,多半是精神苦闷、意志消沉。为了帮助他们摆脱精神上的苦恼,寇克决定让会员们看看外面广大的世界,接近大自然。于是,他把会期安排在铁路沿线的几个重镇上,让会员们有一个旅行观光的机会。为了减轻会员的负担,他还要求铁路当局在票价上打折优待。这就是他发展旅游事业的起点。
每次的聚会,就成了这些穷人廉价旅行的机会。接近大自然与沉溺醉乡的生活,判若两个世界,由此很多人戒酒成功,寇克的名字也就越来越响。
戒酒会的成功,使寇克酝酿出发展旅游事业的计划。他认为,不但戒酒的人喜欢旅行,一般的人也一定会喜欢。于是,他成立一旅游服务处,代客人安排交通工具。
寇克为旅客服务,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为旅客讲述旅途中的景物及历史渊源。例如:沿途都有些什么好看的地方,应该携带些什么样的食物等。他是个传教士,口才相当好,用亲切的语气娓娓道来,令人特别神往。
寇克曾说:"虽然观光旅行是花钱的玩意儿,但作为一个旅行事业的经营者,一定要把客人的钱包当作自己的钱包。替他们能省一文就省一文。万万不可因为他们不熟外地的情形,而胡乱开价,抓他们的冤大头。"
他所说的这句话,一直被这一行业的人奉为金科玉律,他的公司也以此话作为宗旨,在开拓各项旅游业务的同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各层次顾客的要求。
也许由于他自小就在外面流浪奔波,对出门远行者的心情了解得特别透彻。在他们生活起居方面,即使最小的地方,他也照顾得很周到。他常说:"出远门旅行的人,都跟小孩子差不多,需要特别的照顾和关怀。"
经营旅游代理业务稍具规模之后,寇克辞去了传教士工作,成立了定克父子公司,专心开拓他的旅行事业。
1851年,正值在伦敦水晶宫举行世界博览会,寇克抓住这个机会,想大大的做一笔生意,只是感到人手不够,于是寇克就让儿子充当他的得力助手。这次的博览会,寇克父子公司总共带去王5.6万多名参观者。他儿子负责在伦敦的接待工作,替客人安排交通工具、住宿,做得有条不紊,使客人感到没有一点不方便的地方。每批客人在去博览会之前,小寇克都扼要地把值得看的东西说明一遍,而且把参观路线印成小册子,每位游客发一本,好让他们在参观时"胶图索驻"。另外,小寇克为每位游客准备一顿廉价的午餐,以减轻他们的负担。因为博览会里面的饮食贵得吓死人,虽然去的人并不一定在乎,但能省钱总是令人高兴的。
这些服务,对现代的旅行社来说,已算不得什么特别措施,但在那个保守的时代,这些措施是很新的创举,而且也符合了寇克的经营原则:"尽可能地使客人方便舒适;尽可能地替客人省钱。"
4年之后,博览会在巴黎举行,寇克一次买下了鞠万张票,后来游客太多,他又增订10万张。仅仅4年的时间,他代理的游客增加了三倍还多,这一增长率实在是够惊人的。
此时寇克感觉公司的事务不需要他操心了,于是,他想出另外一个花样:组织旅行团,到有"世界花园"之称的瑞士去观光旅游。在出发之前,寇克先派人出去打前站,安排茶水和休息吃饭的地方。
这是一次很别致的旅行,"这次旅行,好像又使我们回复到儿童时代,它跟学生们郊游野餐的情调完全一样。"这是这次旅行者的共同感受。这次别开生面的旅行,一共花了21天,每人的费用才100美金。
也许由于这次旅行办得很成功,旅客的反应非常好,所以寇克公司以后的业务中,组织特殊性质的旅行团,成了他们一个重要服务目标,也成了该公司的特色。
寇克64岁时,身体仍很健壮,精力过人。当他在美国考察完后,认为在美国发展旅游事业比英国更有前途。于是,他把寇克总公司迁到纽约,并以此为基点,向世界各地拓展,使公司在国际上的名声也日益壮大。
寇克父子公司所组织的几个特殊性质的旅行团,最为人们所乐道,例如创办百慕大蜜月旅行、巴厘岛观光等,都是很吸引人的旅游活动。
"经营旅行观光事业,不仅带别人去游山玩水,更是探求新知识、新事物的先锋队"。这是老寇克的理想。因此,在他的子孙手里,寇克公司提供了不少很特别的服务,如:①每年组织一个探险队去非洲探险;③提供水上旅游活动;③为未来的月球旅行预作安排,而且现在已开始受理订票。子孙们这种"猛着先鞭"的竞争精神,颇有乃祖之风。
当年老寇克以一个陌生人的身份,能以迅雷不及掩耳的声势,很快地取得美国旅游事业的霸权,就是得力于他那种事事抢先,不怕冒险的创业精神。刚到美国时,由于内战结束,美国人都在济手眼足为建设国家而努力,很少人会想到享乐,所以参加旅行团的人,多半是为了到海外去寻找贸易机会。
寇克了解了这一事实,特别叮咛公司里替旅客服务的人员,要多了解前往地区的商务情形,随时提供给那些希望知道的人。他告诫导游:"除了使他们感到旅途舒适、招待亲切之外,我以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客人多了解要去的地方的民情风俗和山水名胜。"
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寇充规定每一位导游员,要在船上向旅客作几次简报式的介绍。就像说故事似的,有时还用图表画片作道具,加强旅客的印象。
由于寇克的做法处处都能使旅客感到新奇,不到几年的时间,寇克父子公司不仅在美国声名鹊起,就是在世界各地也逐渐建立起好的名声。
寇克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显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旅游业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提高服务质量,关心旅客,不断地推出新的旅游业务,敢于开拓新的市场,作为一个旅游公司的创始人,寇克从旅客的角度出发,替旅客考虑,为旅客着想,并订立一系列服务原则作为公司服务的宗旨,坚持不断地加以贯彻,从而使该公司在现今仍能在国际旅游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寇克曾经说:"我们要把所有委托本公司代理的旅客都当作即将出远门的朋友,只要根据这种精神去做,寇克公司永远不会被别人取代。"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公司要求员工要想方设法为旅客着想,给旅客提供满意的服务,尽量使旅客在旅游中感到快乐舒心。由于寇克的精心服务意识和不断扩展业务的战略,使得该公司在世界各地都树立起良好的名声。寇克公司的这种狠抓服务质量的营销战略是现代旅业应该借鉴的。
3.IBM:一切为了用户
IBM的鼎盛时代是靠大型电子计算机创造的。计算机生产商的售后服务对销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开始IBM就十分注重对用户租用设备的维护保养。但在沃森一世时期,IBM对用户机器的维护保养是一种事后补救的制度,也就是用户的设备出了故障,就尽快地派人去维修,排除故障。如果不出故障,或用户不来报告,也就没有必要操心了。汤姆·沃森在担任了主管销售的副总裁之后,认为事后补救的维修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了,IBM应建立预防性的维护检修制度,也就是对用户使用的IBM的计算机,维修人员定期上门检修。汤姆·沃森认为,这样做虽然会增加IBM的支出费用,可在定期的检查中,服务人员能及时地发现用户使用的机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排除隐患,或及时做好预防工作,也就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既防止小毛病恶化为大问题,又可以为IBM节省维修支出。综合起来看,这种制度在经济上可能更合理。另外,这种制度还给用户提供了更可靠的服务,更加强了用户与IBM的联系。当汤姆·沃森在沃森一世的办公室商量此事时,沃森一世却认为,定期巡回检修是在"修理没坏的东西",纯粹是浪费时间和金钱,因而不同意汤姆·沃森的主张,父子二人为此还产生了口角。汤姆·沃森离开之后,沃森一世冷静下来一想,自己的看法也未必正确,打算听听主管促销工作的杰克啃尼的意见。杰克啃尼虽然对机器维修一窍不通,可他看到一些汽车公司也在试行巡回检修的做法,从中得到启示:IBM的机器远比一辆汽车复杂,更有必要实行定期维修检查制度,以便给用户提供机器使用保障。他也建议沃森一世考虑建立定期维修检查制度。从那时起,IBM的定期巡回检查维修制度也就建立起来了。
IBM在为用户服务过程中,还注意到充分发挥自己的产业优势,这就是专门为服务用户建立了一个以电子计算机为手段的远程服务系统。IBM的这个远程服务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个报告系统,其功能主要是解决一些座落在较为偏僻、离IBM的销售中心较远的用户的资料需要和对设备一般性障碍进行自我处理等问题。通过这个系统,IBM的用户可以通过由IBM付费的长途电话向IBM的某个服务中心索要有关的技术资料,询问解决设备一般性故障的方法,报告当前设备运行的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等。远程服务系统的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其中存储着有关用户的资料、用户的设备以及使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过的处理措施及其效果。这个系统不仅是IBM自己积累的一个经验数据库,为自己的服务人员提供优势服务准备条件,而且用户还利用这个系统可在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的指导下自己处理一些较常见的故障。这个系统与定期巡回检查维修制度相结合,大大提高了用户设备正常运行的水平和解决机器故障的能力,为用户节省了时间,也为IBM节省了开支。远程服务系统的第三个层次是IBM的计算机与用户计算机实施联网。当然,联网的用户大都是通信条件便利、地域较近的用户。IBM用于服务的计算机中装有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软件,主要用来解决联网的用户计算机使用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IBM的一些管理者谦虚地认为,IBM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原因就是全心全意地为用户服务,用户不仅能买到称心如意的产品,而且还能享受优质的服务。这两种利益是同时得到的。因为IBM实行了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一体化的制度。无论是销售人员还是服务人员,都掌握了这两个方面的技能,在同用户打交道时,都可熟练地提供两方面的服务。在许多公司,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是分开的,工作相对独立,各方只管自己份内的事情。IBM认为这种制度弊多利少。IBM要求自己公司的服务人员与销售人员密切联系,彼此互相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在IBM,无论是服务人员还是销售人员也都明白成功必须靠相互支持。良好的售后服务可以扩大销售,而提供良好服务的目的也是为了扩大销售。所以,销售人员常常是进销售边服务,服务人员也是边服务边销售。
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一体化在制度上也有体现。IBM大多数地区的办事处都组建有一组叫作新产品用途推广小组的专家,他们集中研究新产品的用途,学习各种调试方式,然后帮助营销代表向用户推广。此外,服务人员和销售人员之间还经常进行岗位轮换,以便他们更好地掌握两种技能,提供两种服务。
4.本田公司:"顾客永远是国主"
本田汽车之所以能赢得美国人民的喜爱,除了产品质量一流.之外,注重服务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日本,成功的本田经销商很懂得"额外服务"的意思。你买了他的车,他便开始了对你漫长的服务历程:经销商会给你和家人寄来生日卡和晋升、毕业、结婚等人生大事的贺卡。如你的车子坏了,一个电话打过去,他们便会派人来取车,修好再送回来。这种优质服务在经销商看来是顺理成章的,如果没有这些,就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经销商。
本田汽车打进美国市场时,公司员工都要学习如何为顾客服务。本田非常强调:经销商必须在所有领域(包括销售、服务。零件及旧车等)样样满足每一位顾客。当经销商做到这一步时,利润保证会提高。美国本田公司副经理艾略特说:
"我们经常与经销商联系,因此他们的推销员自然知道如何做好售后服务。汽车推销员必须有足够的产品知识,当然我们也要求他们知道如何服务顾客。顾客服务的内容不胜枚举,像签约之后,确保交车的细节完善,即车子必须干净、正常运转,且附送车主手册等等。许多人不知道正确的开车方法,业务员甚至必须指导车主开车。当然,接车技工与会计人员也要显示同样的礼貌。再怎么说,经销商这个行业并不是拿了钱走路就算了,没有任何经销商愿意留给人这样的印象。因此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我们的经销商强调:卖车只是个开始。我们不断地重复:'服务、服务、再服务,给顾客足够的服务,让顾客即使只是想到要和别的经销商打交道,都觉得是种罪过。"'
服务顾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优秀的经销商懂得,它是长久之计。正如艾略特所说:
"要想在汽车业获得真正的成功,提供卓越的服务是很根本的。而且这种服务要能使顾客在下一次买车再回来。只要想想看,一个人的一生要拥有多少部车,就不难了解一部车的销售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一位顾客未来可能带来数十万美元的生意,而再度光顾的顾客也是公司最有力的口碑广告。假使一位终身忠诚的顾客,说服一个朋友或家人成为我们另一位终身忠诚的顾客,那么未来的业务量就会倍增。如果这个新客户又带来另一个,生意就会源源不绝。"
优越的服务是长期性的,对顾客应一视同仁。"顾客永远是国王*这句标语最盛行的地方就是日本。日本人奉顾客为上帝。国王,带给顾客以温馨、周到、礼貌,本田已将这些带到美国来了!
五、组织创新:新经济活力的源泉
1.组织创新是新经济企业活力的根本
由于我们人类的生存空间是有限的,自然资源存在稀缺性。在各种可能的用途之间最有效地配置人类掌握的有限的稀缺资源,即在可用资源的约束条件下生产尽可能多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是我们的根本目的。企业是构成新经济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社会生产功能。现代社会生产是社会化的协作生产,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企业是组织生产、配置资源的基本单位。企业选择组织形式的最基本准则,即谋求成本最低,效用最大,采用最恰当的组织式以及各种经济手段,来利用有限的资源,以图获得最大的效应。
新经济时代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繁荣,各国出现了更多的经济贸易往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通信和信息革命,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繁荣昌盛意味着高速的发展和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创业若能在高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今天,与环境发展保持同步,就必须不断地调整自身结构,改变自己的经营策略,提高自身的水平与素质,增强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环境发展的需要,同一时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企业组织创新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其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了。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现代市场经济使企业自身的地位和利益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包括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处于经常的变动之中,没有组织的变革创新,它就不能保持原有的地位和相对稳定的市场份额。因此创新的动力和愿望是从保持企业生产和发展为出发点的。
组织创新意味着打破原有的组织结构,并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的目标加以变革,并对组织内成员的责、权、利关系加以重新构置,形成新的结构和新的人际关系,并使组织的功能得到发展。其内涵在于组织从形式到内容,结构到制度的全面更新。
组织创新在新经济企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新经济企业保持活力的根本,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川组织创新是企业组织自身发展需要产生的行为
企业组织作为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组织,必然存在不断发展与扩大的内在动力。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必须不断地完善和调整自己,以适应发展的需求。科技发展、企业成长壮大,企业战略的不断调整,原有的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和企业战略的发展要求,组织结构就必须相应地变革与创新。这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必然行为,是企业组织内在需要。
(2)组织创新是企业外界压力共同作用的要求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科技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日益激烈的竞争,为获得生存和发展企业不得不认真研究外部因素的作用,调整自身的发展成长战略,重构组织结构,以增加企业适应能力,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
(3)组织创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组织成长发展过程中,每一种形式的组织结构都与当时社会生产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与企业管理水平的发展相一致。企业组织每次较大的调整和变革,都凝结着理论和实践的结晶,如泰罗的计划与作业职能分离,法约尔的统一指挥原则,斯隆的事业部制的提出都是不断实践,不断创新的结果。组织理论在实践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得以丰富和发展,反过来又推动实践的前进,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创新不是自发的演变,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组织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
通用汽车公司通过组织创新,在5年内就占据美国汽车行业的领先地位。而福特公司则满足现状,无心变革,导致濒临破产,不得不实行组织改组,才重新得到繁荣。实践证明没有适应性强的强有力的组织结构,企业难以保持竞争力和生命力。伴随着企业组织的成长与发展,创新则意味着企业未来的兴旺。
2.组织创新重振松下雄风
多年来,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制造商松下电器产业公司从未引起人们很高的重视。与追随时尚、锐意改革的索尼公司相比,松下公司及其生产的Panasonic品牌电视机和录像机看上去就像个笨拙的庞然大物,吃力地跟在领头者后面。日本制造业一些大公司的传统做法是:由领先的企业确定技术发展方向,自己只是照搬它们的技术。
这种做法如今行不通了。森下弹一目1993年接任松下公司总裁以来,对松下公司实施了彻底的调整,使之成为更富有创新精神、效益更佳的企业。通过在公司实行有史以来最为雄心勃勃的全面改革,森下已使总部设在大贩的松下公司在数字电子产品领域跃居世界领先地位。森下说:'俄已把企业多余的部门剔除掉,留下来的都是精华。"森下组织创新的招法引起众多在新经济浪潮冲击下的企业争相效仿。
(l)重建松下
①利润。通过重点开发数字移动电话、数字视盘(DVD)播放机和I>'haarROM计算机驱动器等高技术产品,提高公司的利润。
②研究。把公司分布在世界各地的15个实验室在研究与开发方面的经费投入增加到占销售总额的6%,其中以数字网络技术为重点。
③管理。从以前的论资排辈转向一种以业绩为依据的报酬制度,增加公司主要管理人员的认股权。
(2)数字之虎
森下自从出任公司总裁以来,把利润较低的消费电器产品的比重从原来占公司销售总额的50%降到35%,转入利润更高的数字技术领域。已经在数字移动电话领域居领先地位的松下公司目前正同索尼公司争夺数字摄像机的市场份额,并在数字视盘播放机市场上保持主导地位。最重要的是,由于成为新一代移动电话、数字视盘播放机和数字电视机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之一,松下公司自身的增长势头日渐增强。
松下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因此日渐改善。公司的利润率已从森下出任总裁之初的2.8%增长到1997财政年度的4.3%。1997年,松下公司的销售总额达到600亿美元,净利润达26亿美元。森下希望,到2000年,公司的利润增长率达到7.5%。不过,由于日本出现经济衰退(松下公司50%的业务在国内),公司的经营状况颇为艰难,这对森下目标的实现是个不小的障碍。这就必须增加在技术方面的投资。该公司负责全面研究与开发业务的佐能说:"只有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才能生存下去。"
有些人认为,如果松下公司想在数字及网络领域获得大发展,森下就必须对公司进一步调整。德累斯顿一克兰沃特一本森银行驻东京的资深分析家竹野说:"松下公司拥有一系列令人叹服的关键技术,理应获得更高的利润。"他指出,没有足够的重点产品是日本许多电器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但是,始富证券研究所的藤野反驳说,松下公司只要把它巨大的产品范围内的"各种产品实行一体化生产,就能获得利润"。
(3)出售美国音乐公司
森下没有虚度光阴。他逐步取消了无法收回贷款的项目,改组公司总部,撤销了公司的一个管理层。1995年,他把经营不善的美国音乐公司80%的股份售出,该公司经营的环球电影制片公司亏损了12亿美元。
森下在硅谷建立一个研究与开发中心,这是他引进美国企业改革措施计划的一部分。网络化产品(例如未来的网络电视)已开始设计。佐能说:"最有发展前途的领域是数字网络技术。美国企业已使这种技术成为现实,因此说,数字网络在我们公司的经营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前不久,森下采取了一系列在日本人看来富有创新意义的改举措施。他打算成为推行雇员认股权和与股票业绩挂钩的管理奖励制度的日本第一家大公司。森下还实施了凭业绩而不是论资历给雇员付报酬的改革。
松下公司以身手不凡的形象登场令其竞争对手大为吃惊。两年前,索尼公司的高级职员常常嘲笑机构臃肿、步履艰难的松下公司。索尼公司董事长大贺典雄现在承认:"松下公司是实力强劲的对手,今后的市场竞争将会十分激烈。"显然,如今再也没有人敢嘲笑松下公司了。3.美国预失电视网的成功秘诀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总裁赖特引进通用电气公司的经营方式,组建由一流人才组成的管理班子,严格管理,制定长远的竞争策略,扩大业务范围,建立起一家前景光明的多样化媒体公司。
1986年,当鲍勃·赖特成为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总裁时,他被讥为通用电气公司(GE)中亮度很低的灯泡之一。但是,他通过聘用能干的管理人员和制定竞争方略,使这只孔雀(该电视网的台标是一只开屏的孔雀)飞了起来。
曾被贬为外行的赖特以精明的手法使NBC的业务从广播扩大至有线电视、新媒体和全球性电视,建起了一个前景十分光明的多样化的媒体公司。他组建了一个全是一流人才的经理人员班子,这大概是历来管理过这个电视网的最优秀的班子。他还使NBC连续四年在收入和盈利方面创纪录。1996年,该公司收入超过50亿美元,营业盈利约为9、5亿美元。
从清晨的价大到就寝时的岭晚,NBC的节目大受欢迎。现在,这个电视网在文娱体育节目中居于首位,新闻报道方面的势头也很猛。赖特终于受到了敬重。
不过,直到现在人们还不大明白的是,赖特究竟怎样重新为NBC注入了活力?这秘诀就是:赖特所做的正是批评他的人要他别做的事情。
赖特和他的高级经理人员现在在以运用电气公司的经营方式经营NBC。他们从战略角度、全球角度和以长远的眼光来考虑问题。他们聘用意志坚强、充满自信的人。他们提倡从速和从简。他们强烈反对官僚作风。
由于赖特推行他的双管齐下的战略,即在减少开支的同时寻求进入有线广播的途径,公司内部的关系一度极其紧张。这两个方针都不怎么得人心,但是赖特没有别的选择。他向膨胀的机构开刀,把正式员工从脱沙人减至5000多人,一年节省开支将近亟.2亿美元。
在许多人看来,赖特减少用于有利可图的广播业务的支出。以便增加风险很大的有线电视的投资,这是愚蠢的行为。但是,赖特对有线电视的热衷,甚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RS)和美国广播公司(ABC)的经理人员。
赖特继续在有线电视上投资,购买一些地方性体育频道和专播法庭新闻及经典影片等等的电视网。所有这些频道和电视网现在都在赚钱。但是,他在有线电视方面的最大赌博当属NBC有线电视(CNBC)。NBC是于1989年建立起这个商业新闻频道的。后来,它又以至.5亿美元的价钱买下了这个频道的竞争对手,当时正在赔钱的财经新闻电视网(这个价钱远远超过该电视网的价值),从而确保CNBC能生存下去。自那以后,NBC把CNBC送进了6000万个家庭,尽管它的节目并不精彩。分析家们说,现在这个频道的价值约为13亿美元。
他对他自己挑选的部门负责人失去耐心之后,赖特认定他真正需要的是一些拥有企业家魄力的经理。1993年年初,他聘用体育与娱乐节目制作人、当时在经营自己的公司的奥尔迈尔接管NBC的文娱部。
在赖特征用的所有有魄力的经理中,奥尔迈尔取得的成果是最骄人的。他于1993年接管文娱部后,打破了部内的界限,规定了他和他的部门主管每天下午2时30分举行"作战室"会议的制度。他们在会上制定战略、找出问题、想出解决办法,其目标是倡导合作精神,杜绝事后批评,集思广益解决问题--这是通用电气公司所珍视的"消除界限"概念的一部分。
迄今为止,这种做法产生的结果是十分可观的。这个电视网的促销机器威力很大。在奥尔迈尔领导下,NBC成了第一个不再在节目之间插播广告、使观念能毫不间断地从一个节目转入下一个节目的电视网。由杰伊·莱诺主持的"今晚"节目,在深夜节目争夺战中打败了韦尔奇的劲敌--CBS的戴维·利特尔曼。日间节目多年来一直是NBC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在还落在其他竞争对手的后面,但是,自奥尔迈尔接过领导权以来,孔雀电视网的收视率和利润都大有起色。
不过,赖特不认为任何东西可以唾手可得。就像他10年前大力发展有线电视一样,他现在在欧洲和亚洲进行着长期风险投资。在这两个地区,NBC落在默多克及CNN和ESPN的后面。凭着通用电气公司中的朋友们提供的少许帮助,NBC开办为四个电视网:CNBC亚洲网,CNBC欧洲网,NBC欧洲网和NBC亚洲网。所有这些电视网此刻都在赔钱,但是,其用意是在那些可能急剧扩大的市场上获得一个立足点。NBC之所以在一些新媒体--例如提供金融联机服务的"NBC桌面系统"--上大力投资,其用意也在这里。在这方面,同样也不会有人指责赖特有自满心理。4.爱森纳赫汽车厂的网络式生产
爱森纳替厂是欧洲生产效率最高的汽车厂。几年前,爱森纳赫汽车厂(原名瓦特堡汽车厂)还是一家在破产边缘苦苦挣扎的企业。当时,一万来工人在肮脏的工厂里懒散地为年产6万辆扣年代的瓦特堡牌轿车和货车而漫不经心地工作,平均每人每年生产6辆车。现在,该厂经过重组后成为欧宝股份公司所属的工厂,1840名员工每年可生产如万辆现代化的可赛牌汽车,平均每人每年生产近对耕。
这就是65亿美元的新投资,加上组织创新即结合联邦德国的管理、熟练的技术工人和日本的精益生产方式,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由于欧宝公司是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子公司,所以说爱森纳赫厂的成功推动了美国通用公司的国际扩展和投资计划。通用汽车计划在阿根廷、波兰、中国和泰国等建爱森纳赫式的新厂,把海外生产能力提高25%。
同时,由于汽车工业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其生产方式也越来越精细--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过去在汽车工业的生产中,只要能够解决2至3件突出的问题,就可以获得很大的成功;而现在,往往要在解决35或45件小事情之后,才能有得以改进的机会。正因为如此,尽管欧宝公司的其它工厂在按照爱森纳赫工厂的模式进行合理化的改造后,但就总体的生产绩效来看,它们还是比爱森纳赫要落后30%左右。而爱森纳赫工厂本身也处于飞快的进步之中,目前它生产一辆汽车的工时已经比1995年时18一对小时要少得多。
爱森纳赫厂生产效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只生产一种车型。该厂在1992年4月生产的是阿斯特拉牌汽车,现在则只生产三门可赛牌车,工人的工作制度是三班制。这种工作制度从精益生产方式的观点看是最理想的状况。
当然,爱森纳赫厂并不是通用集团中生产成本最低的,在这方面,最好的是欧宝公司在西班牙扎拉戈扎的厂子,该厂也生产可赛车。爱森纳赫厂与西班牙工厂相比成本较高是因为它没有自己的车身制造车间,冲压好的白车身件和80%的可赛车零部件,都要从西班牙运来。另一方面,爱森纳赫厂雇佣的是前民主德国地区的工人,虽然他们的工资水平比原来联邦德国的同事低23%,但比西班牙扎拉戈扎汽车厂的工资水平要高很多。爱森纳赫厂目前已注意到成本的问题,并准备着手解决。
爱森纳赫厂在生产技术上与其它欧宝公司的工厂相比并没有太大区别,除了它拥有一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水基面漆技术之外,其它则毫无新奇之处。
爱森纳赫厂采用的是通用公司称之为网络式的生产方式。与典型线性布置的生产方式相比,其工位布置是环形,工艺流程更合理,加工也更集中。经过长期实践证明,这种生产方式能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网络生产方式中,可以把5个用以机动的机器人摆在这儿或放在那儿,在安排得当的情况下,会给工艺流程带来不同凡响的效果。
爱森纳游厂的产品质量高于公司内部要求,但欧宝公司并不认为其产品是世界一流的。在这一点上,爱森纳赫厂有关人员的看法则比较中肯。他们认为,产品的质量不仅与生产过程有关,还受产品设计和部件可靠性的影响。某些方面可赛车非常好,而在另外一些方面仍有改进余地。
爱森纳赫厂推崇团队观念,工人和经理都穿一样的灰色运动裤、白衬衫,配戴标志牌。这里没有什么等级之分,工厂总经理下面是经理助理、区域组长和组长,管理机关的办公室也没有什么墙壁间隔。就连总经理也没有单独的办公室,他和秘书们一同在大屋子里办公。爱森纳赫厂还十分注重生产班组的作用,他们强调工人参与班组或最高层次的管理,鼓励工人进行小改小革--这是学习了日本的'不断改进"原则的结果。欧宝公司的专家认为爱森纳赫厂在各班组自行解决问题,消除浪费并提出建议方面,远胜过德国的任何一家公司。
爱森纳赫厂的生产过程采用了CAMI公司和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的模式,其中新联合汽车制造公司是通用和丰田在美国加州的合资厂,所以说爱森纳赫厂的生产带有很明显的日本痕迹就不足为奇了。但由于爱森纳赫厂与这两家公司的情况有许多不同,所以他们并没有照搬它们的方法,而是着重吸取了许多与日本的生产方式相似的地方,并进一步进行优化组合。
爱森纳赫厂"建立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供应方式,即将供应商尽量集中到西班牙,爱森纳游通过铁路准时把它们一次运到工厂。从实践的效果来看,这样的做法还是比较可行的。
爱森纳赫厂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了人们以深刻的启示:
①汽车企业的生产方式先进与否直接导致产品的竞争力强弱,爱森纳赫厂只生产三门可赛牌车,工人的工作制度是三班制,从精益生产方式的观点看,这种工作制度是最理想的。
②汽车企业的生产虽是精确的社会化大生产方式,但充分发挥普通工人参与管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爱森纳赫厂推崇团队观念,工人和经理都穿一样的灰色运动裤,白衬参、配戴标志牌。在工厂中没有等级之分,同时,他们还强调工人参与班组或最高层次的管理。
③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也要统筹考虑它给整个制造系统所带来的改革与挑战,其转变成本通常不可太高,爱森纳赫工厂的水基面漆技术在应用之初所造成的混乱状况说明了这个问题。
六、管理创新:新经济发展现员既1.管理创新保持新经济金人活力
管理创新本身是由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导致企业生存与发展问题需要解决而产生的。正像钱德勒所指出的:"现有的需求和技术将创造出管理协调的需求和机会"。新经济企业保持活力的惟一途径就是创新,其中最重要的和最直接的创新方式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而管理创新对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都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l)从技术创新的角度看管理创新的重要
新经济理论已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著名经济学家弗里曼认为,现代产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技术创新主要由专门机构(R&D体系或工业实验室)承担。统计资料显示企业规模与R&D项目的规模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业,其成长速度将大大超过一般的企业。事实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企业由于技术创新(包括产品创新)的成功,使企业一下子超出竞争对手许多,从而拥有垄断的资本和技术,享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和利润。可以说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可证明技术创新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过程,这处不确定性大大高于生产经营过程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除了技术领域的特性因素外,实际上还受到技术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行为方式、投入的各种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效率因素的影响。因此技术创新的成功与否首先在于这一创新主题的选择是否科学,其次则在于这一创新的具体组织与管理。美国原子弹的率先研制成功,固然首先应归功于科学家们的巨大努力,但如果没有出色的管理组织能力和所依赖的管理组织,成功则可能要延迟许多时日。
因此,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个技术问题,也是个管理的问题,管理可以降低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配置的不确定性,提高投入于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的配置效率。既然技术创新还是一个管理的过程,那么管理创新应在这个方面具有空间,可以发挥管理创新的巨大作用。技术创新从早先的在独立于企业外的研究机构、实验室中进行,逐步变为在企业内进行,尤其在企业中设立独立的R&D体系进行技术创新的内在化,这本身就是一大管理创新。而现代计算机技术用于技术设计与技术创新之后,原先的顺序式研制与开发创新的流程就变为平行式开发创新和研制的流程,设立与平行式创新开发流程一致的管理组织体系便是一大管理创新,虽然这一创新尚未在许多企业中展开。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有所创新,自然将提高创新资源配置的效率,尽量减少不确定性,其结果将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率,推动企业更多地进行技术创新。
一个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多、成功率大,至少还表明其在技术创新的管理上颇有一套,这一套管理模式就是管理创新的结果,所以管理创新将有助于技术创新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有助于技术创新的成功。
(4)从制度创新的角度看管理创新的重要
新经济也已证明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两者之间存在相似性,即只有当创新的预期收益超过。创新的预期成本时,才有可能发生或实现。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制度的创新过程实为产权体系重新安置的过程。这一再安置的效率最终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的效率得以展现。科斯教授对此曾明确指出:"在这种情况下(指存在市场交易费用),合法权利的初始界定会对经济制度运行的效率产生影响,权利的一处调整会比其他安排产生更多的产值。但除非这是法律制度确认的权利的调整,否则通过转移和合并权利达到同样后果的市场费用如此之高,以至于最佳的财富配置以及由此带来的更高的产值也许永远也不会实现。"①在科斯看来,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产权变动对资源的最优配置没有影响。然而现实社会中交易费用不为零,因而产权再安置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影响,故而企业才会有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
企业制度创新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确定性的过程,制度创新也有个投入与产出效率的问题,因而制度创新过程中也有个管理的问题。因此,企业制度创新离不开管理的配合,离不开组织结构的适应性调整或变更,而这在我们看来就是管理创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本身将有助于制度创新目标的实现。因为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一致的,即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斯隆所创新的事业部制,被公认是重大的管理创新成果,但事业部制本身则为企业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组织保证,而纵向一体化或横向一体化的实现就是外部效应内查化的实现,这恰恰是制度创新的要求和方向之一。这样看来,我们就可得出一个结论,管理创新至少与企业制度创新一样对企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2.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具体作用
管理创新在新经济企业发展中具有很大和多方面的作用,具体可归纳为:
(l)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管理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企业有限资源的配置效率。这一效率虽然可以在众多指标上得到反映,例如资金周转速度加快,资源消耗系统减小,劳动生产率提高等等,但最终还要在经济效益指标上有所体现,即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高目前的效益,一是提高未来的效益即企业的长远发展。管理诸多方面的创新,有的是提高前者,如生产组织优化创新,有的是提高后者,如战略创新与安排。无论是提高当前的效益还是未来的效益,都是在增强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从而有助于企业下一轮的发展。
(2)降低交易成本
钱德勒曾认为:"在一个企业内把许多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所带来的利益,要等到建立起管理层级制以后才能实现。"即管理层级制的创新,使得现代企业可以将原本在企业之外的一些营业单位活动内部化,从而节约企业的交易费用。这就很明显地证明管理及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和企业效益提高的重大作用。
(3)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
企业管理的有序化、高度化是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常有人说管理与技术是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倘若管理是如此的话,管理创新自然更是如此,因为管理创新的结果是为企业提供更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和手段。管理创新对稳定企业、推动企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从诸多方面来看。管理层级制一旦形成并有效地实现了它的协调功能后,层级制本身也就变成了持久性、权力和持续成长的源泉。因为用来管理新型多单位企业的层级型,则有持久性,它超越了工作于其间的个人或集团的限制。当一名经理去世、退休、升职或离职时,另一个人已作好准备,他已受过接管该职位的培训。因而人员虽有进出,其机构和职能却保持不变。管理层级制的这一创新,不仅使层级制本身稳定下来,也使企业发展的支撑架稳定下来,而这将有效地帮助企业长远的发展。
(4)拓展市场,帮助竞争
管理创新老在市场营销方面进行,则将帮助企业有力地拓展市场、展开竞争。企业在进行市场竞争和市场拓展时,将遇到众多竞争对手即厂商和顾客。因此这一竞争过程实为多个博奕对象的动态博弃过程。一个企业若能在这一过程中最先获得该博穷的均衡解,即管理创新具体方案,便能战胜对手,获得博奕的胜出。这个解无非是在能预见对手们的相应对策条件下寻找出最佳的、新的市场策略和运行方式而已,这就是一种管理的创新。许多跨国公司在瞄准中国市场后,所采取的一系列市场行为,均有其战略意图,这一意图本身就是一种创新。
(5)有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直接成果之一,按照钱德勒的看法是形成了一支支薪的职业经理即企业家阶层,这一阶层的产生一方面使企业的管理处于专家的手中,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使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发生分离,推动了企业更健康的发展。钱德勒曾指出:"当多单位工商企业在规模和经营多样化方面发展到一定水平,其经理变得越加职业化时,企业的管理就会和它的所有权分开。"职业经理层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有很大作用,因为对支薪的企业家而言,企业的存续对其职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宁愿选择能促使公司长期稳定和成长的政策,而不贪图眼前的最大利润"。职业企业家从这一角度,必然更进一步关心创新,关心管理创新,因为他们知道管理创新的功效,因此职业企业家们往往成为重要的管理创新的主体。
以上五个方面不过是管理创新对企业发展的诸多具体作用的一部分,但足以证明管理创新在企业生存与发展中的地位。正因为如此,研究管理创新,探讨管理创新的未来,既有理论意义又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目前中国的企业正在进行制度改革和创新时,尤其需要管理创新加以配合,以便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3.精益管理产生持续增长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提到"黑带(日本柔道段位名称)",人们的反应很可能是震惊。但是,在希贝控制设备与工程公司里,人人都知道,"黑带"意味着提高质量、精益生产。
希贝公司1998年的销售额达到60亿美元左右,其中90%是从英国境外销售所得。在欧洲各工业公司中,有一项最佳增长纪录就是由该公司创下的。要竭力保持这一增长势头的人是希贝公司的美国行政主管艾伦·尤尔科。他是美国工业界坚决主张采用"精益生产"的方法并通过消除不必要的开支提高质量的人之
希贝公司领导这一运动的是一个由30人组成的"黑带主管"小组--也被称为高级质量管理或生产管理工程师,他们中多数人都在过去两年中为专门从事这项工作而应聘或接受过培训。这些"黑带主管"正在对另外200名(很快将增加到300名)被简称为"黑带选手"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公司正是期望由这些"黑带选手"将新的管理方法在其遍布全球的大约300家工厂中付诸实施。
这种管理方法涉及的产品包括从价值几美元的冰箱控制器到控制整个工厂生产、价值可高达两千万美元的计算机系统。自从公司1996年开始实施这项取名为"六希格玛"计划以来,希贝公司下属的4个工厂收到了特别好的效果。这其中包括两家制造家用电器控制器的工厂--一家位于英国的普利茅斯,另一家靠一一五日本的东京;另外两家工厂是:设在马萨诸塞州福克斯伯勒的一家工业设备制造厂,以及位于米兰附近的一家生产空调控制器的工厂。
每个"黑带选手"每年负责一个或一组工厂中的4到5个专项。这些项目可能包括努力提高某条特定生产线的生产率,或减少达不到质量标准的产品数量。"黑带选手"还要保证客户准确地得到他们所订购的产品。对于像希贝这样一个同时生产几十万种产品的企业,订货方面存在的问题占其纠正供货或生产上出现的各种失误所需费用的1/3。目前这方面的费用仅占希贝公司销售额的3%--比两年前的4%有所下降。尤尔科希望到2000年这个数字进一步减少到2%。
每个"黑带选手"通过他们个人的努力,预计每年可为公司节省高达50万美元的经费。希贝公司说,到2000年,所有"黑带选手"节省费用的数额加在一起可达约1.6亿美元。其每年所带来的净收益--除去薪金和其他经营成本后的收益,预计可使希贝公司的利润增加1亿多美元。
尤尔科说,使人专职负责质量与成本是至关重要的。他说:"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取得的收益已达到一个稳定的水平。那时每个人都只花10%的工作时间过问质量问题。没有人专职负责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希贝公司用三个基准足度来衡量"黑带选手"们的工作业绩如何。库存周转--一年中某企业能够将在仓库或工厂车间里的零部件转化为有人购买的产品的次数--这在尤尔科看来"也许是衡量一个公司精益生产水平的最佳方法。"20世纪如年代初期,希贝公司一年的库存周转次数大约是3次到4次,而现在是7次到8次。公司的目标是到2000年增加到一年10次--这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这类工业巨头所能达到的水准。实现这一目标将可盘活约3亿美元的流动资金。
在质量检测中,希贝公司下属的工厂每百万件产品的次品率平均为500到1000件。日本生产汽车零件的企业通常的目标是每百万件次品率为10件以下。希贝公司下个世纪初期的目标是将每百万件次品率降低至3.5件。
留出备运时间是解释推迟向客户交付订购的标准部件或产品的理由--例如,推迟向因故障而停止运转的工业控制系统支付订购的一组配套元件。其备运的时间可以是几天,也可以是几个星期。在工业界,衡量客户满意与否的常规做法是计算拖延发货日期的比例。然而,发货日期到底由什么来确定至今还在争论之中。
过去,希贝公司是把200个销售点与其客户都同意的日期作为发货日期。近来,它采取了一种更加严格的措施。对发货日期的规定是:当客户需要某种产品时,不管供货时间多紧,公司对其要求是否可行都没有任何异议。尤尔科说,这一定义的变化是采取把主动权交给客户这种审慎方针所体现出的一个侧面。就目前来看,采用这种更为严格的措施,希贝公司有5%的发货合同不能践约。公司的目标是在今后几年中大大降低这一发货违约的比例。
4.通用电气的管理风格
韦尔奇为通用电气公司创立了一种21世纪的管理新模式,积极引入提高质量计划,发放优先认股权作为奖励措施。他用聚会、突然视察、发手写便条等颇具个人风格的方法领导着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公司。
近20年来,尽管其它大公司在严峻的全球经济中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纷纷倒台,它们的总裁也像走马灯似的变换着,可是韦尔奇一直领导着通用电气公司,并创造了收入和效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
密歇根大学管理学教授、长期关注通用电气公司的诺埃尔·蒂希说:"本世纪最伟大的两位公司领导人是通用汽车公司的艾尔弗雷德·斯隆和通用电气公司的杰克·韦尔奇。韦尔奇可能比斯隆更伟大,因为他为他的公司确立了一套将成为21世纪公司仿效的、现代的新模式。"
正是这种模式促使通用电气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它的市场价值从1981年的120亿美元剧增到今天的2800亿美元。更令人难以置信是,华尔街的分析家在评估通用电气公司的前景时说,他们认为,到韦尔奇2000年离开公司时,公司的股票可能从现在的每股82美元上升到150美元至200美元,公司的身价也将从现在的4900亿美元增加到6500亿美元。
当然,通用电气公司的成功不是韦尔奇一人所为。该公司拥有一个大多数猎头者所认为的世界上最杰出的管理班子。
然而,人们不大理解的是韦尔奇如何能够成功地对美国企业界最有影响力、最复杂的公司拥有如此多的权力和影响力。
韦尔奇作为一家拥有3040亿美元财产、销售额高达893亿美元、分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的对.6万员工的企业王国的最高主管是如何做的呢?
当他接任通用电气公司总裁职位时,手头有一系列义不容辞的公司事件要处理。从此之后,他把这些事件变成了各种有意义的领导手段。这些事件使得他有机会制定或突然改变公司的议事日程,对公司的战略和在公司十几个部门担任职务的人提出问题并加以考验,在所有人面前露面并发表咄咄逼人的意见。
韦尔奇还比大多数人更懂得"突然"一词的价值。他每周都会突然视察工厂和办公室;匆匆安排与他低好几级的经理共进午餐;无数次向公司突然关掉传真机的员工发出手写的告示,不时展示他醒目而又整洁的手写体便条。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他在领导、引导并对一个无所不包的公司的行为施加影响。
不足为奇的是,韦尔奇决定采纳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项提高质量的建议。韦尔奇认为,这项名为"六希格玛计划"的建议能够在2000年之前给通用电气公司增加父亿美元的净收入。"六希格玛计划"中的一个质量等级要求在制造或服务过程中每100万次操作中出现的次品不能超过3.4件。通用电气公司的现行品质标准相当于"六希格玛计划"中的第三到第四等级。这种与六希格玛品质间的差距由于通用电气公司效率和生产率低下每年给它造成80记到120亿美元的损失。
然而,实行一项提高质量的计划绝不是一个小小的决定,因为它需要进行大量投资,以及训练几万员工掌握充满着各种数据的、严格的技术。为使这项计划能在通用电气公司实行,需要训练所谓的"黑带主管"、"黑带选手"和"绿带选手"。迄今为止,这项计划取得了惊人的成功,获得的利润远比韦尔奇当初想象的要大。1997年,"六希格玛计划"在提高生产率和利润方面赢得了32亿美元,比韦尔奇当初15亿美元的目标高出一倍还多。1998年,他估计通用电气公司的纯利润可达75亿美元。韦尔奇不无吹嘘地说:"六希格玛计划就像野火一样吹遍了整个公司,它正在改变我们所做的一切。"
大多数有成就的领导人都是善于表达他们愿望的高手。在韦尔奇担任总裁的最初几年中,他发现,你不能从主观上迫使事情发生,也不能简单地只同处于公司最上层的几百人进行交流,然后就指望着发生变化。因此,他总是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一些重要的信息,而且一有机会就加以强调。
尽管1997年通用电气公司计划增加工资4%,但是,基本工资增长幅度高达25%。一年内奖励增长幅度可达到150%,占基本工资的20%到70%。优先认股权原来只留给那些公司中最资深的官员,现在在韦尔奇的领导下其发放范围已经大大扩大了。目前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公司被雇用的专业人员的1/3获得了这种认股权,其中包括800多名高级经理以下的员工。
不同于其它许多公司把这种认股权作为自动的年度奖励分发给员工的做法,获得优先认股权的人并非每年都能获得。韦尔奇坚持认为,首次获得认股权的人数必须占总获得人数的25%,连续三次获得的人数不得超过50%。
韦尔奇认为,必须充分了解属下,以便信任他们,相信他们的判断。
韦尔奇凭外貌就能叫出公司上层至少1000人的名字,知道他们负什么责任。公司的一名雇员说:"他知道他们叫什么,知道他们在做什么。这对一名雇员来说是莫大的鼓舞,他或她非常看重这一点。"
七、制度创新:新经济运行的保障
制度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各种创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实现一个企业不断创新的保障。没有一个不断创新的企业制度,企业的其他创新活动就不会是有效的,也不会是持久的。
首先,适时的制度创新能够使企业"趋利避害"、"起死回生"。企业的外部环境总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网络化格局的形成,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开放,企业只有和外界保持良好的关系,才能经久不衰,站在发展的前沿。
其次,制度创新是搞好企业各种管理的基础。企业制度从广义上讲就是管理的制度化,管理本身便是强制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宽严相济"是搞好管理最根本的办法。
再者,制度创新是技术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的基础。目前,我们结束了短缺经济时代步入了竞争时代,其特点便是创新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尤其是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脚步的加快,大型跨国公司不请自来,在这场角逐和较量之中,谁胜谁负关键在于创新。所以,我国企业必须在经历了"生产型管理"和"经营型管理"的转型后,适时转向"创新型管理"。形成有效的创新机制,将创新体现于企业制度当中,更好地发挥投资者。经营者、生产者甚至消费者创新的积极性。
最后,新经济时代,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而发挥人才积极性的关键在于制度创新。告别了资源经济时代,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的第一战略资源,其作用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为突出,知识经济致力于通过智力资源开发来创造新财富,逐步代替工业经济的命脉--已经短缺的自然资源。例如信息科学技术的计算机芯片来自石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的受控热核聚变原料来自水中的氢。与此同时,对于稀缺自然资源可以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集约配置。所有这些,都需要对知识和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然而,智力本身又不会独立存在,而是存在于劳动者的大脑之中。人作为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其情绪对智力的发挥具有极大的影响。如何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归根到底要通过制度创新。
第六章 创造型人才:新经济的基石
"黄金系千,不如一贤",可见人才远胜于和重于钱财。对人才的渴求反映着社会的进步,历朝历代,或黑或白,都晓得人才的重要性。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渴求人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将竞争集中体现于人才的竞争之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经济的发展像新经济时代这样体现出人才的魔力,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让人才和财富密切相联。从一定意义上讲,新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新经济时代就是创造性人才表演的舞台。
知本家--新经济时代的宠儿,已经不是原本意义上的知识分子,不再是单纯的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在新经济的环境中,知本家既是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又是物质产品和服务的创造者;既是思想家,又是企业家;既是精神的力量,更是现实的力量。在扑面而来的新经济浪潮面前,知本家是勇敢的弄潮儿,是新经济的主力军。知本家所凭借的就是知本,他们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他们造就了新经济时代,而新经济时代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才能的历史舞人台。
企业家--新经济的活灵魂,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资本家或企业主,不再是单纯的资本拥有者,他既是新经济的受益者,又是新经济的引路人;既是资本的拥有者,又是资本的创造者;既是知识的知音,又是知识和财富的桥梁;既是新经济的物质承担者,又是新经济的精神灵魂。是新经济培育出了新的企业家,是新的企业家推动了新经济。
策划家--新经济的工程师。智力\谋略是策划家的资本和武器。经济的繁荣、企业的强盛首先是策划的成功;经济的萧条、企业的衰落往往是策划的失败。有人说,在新经济时代以前,成败的关键在于执行,那么在新经济时代,成败的关键在于策划。不言而喻,新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策划家。策划家所策划的不仅是具体的方案,而且是企业的明天和整个新经济的未来。
风险投资家--新经济的孵化器。新经济时代是高度膨化经济的时代,新经济产业的迅速发展得益于风险投资的介入。风险投资家不断地为新经济补氧输血,不断地为新经济育苗梅林,不断地为新经济加速喝彩。著名的Apple、lute、Micredt、DED、NetSC8pe等大批名牌高科技企业都是风险投资的直接受益者。风险投资的高回报同时也就意味着高风险,这就需要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来运筹帷幄。在企业的发展历程中,风险投资家不仅要为企业筹措资金,还要为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管理咨询,甚至寻找销售渠道。因而,风险投资家是风险企业价值增加的源泉,是新经济的孵化器。
这些创造性人才是当今最值得讴歌的英雄,最值得敬佩的开拓者,最值得效仿的楷模。一句话,没有这些创造性人才,便没有新经济。一、新经济实质上是人才经济1.新经济时代:人才花是财富
新经济的运行是一个知识转化为资本,资本转化为物质财富的全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创造性人才就是主宰者和操作者。因为人才是知识的拥有者,人才是资本的使用者,人才更是财富的创造者。
我们知道,知识要素从其他生产要素中分离出来是新经济时代要素演变的重要特征。知识越来越成为新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其他要素的配置都将以知识要素为核心,形成知识主导型的资源配置方式和产业结构特点。
未来学家预测,到2015年,全球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工业经济"将完全转化为"新经济",知识在实践的运用中将创造巨大的价值。不仅如此,知识作为关键性资源的时代与资本、原材料、土地、劳动力、企业家及企业家精神等要素作为关键资源的时代具有惊人的不同,大多数知识要素是可以无限复制的。它可以驻留在计算机和磁盘中,并可以在不勒一秒的瞬间传送到世界各地。知识要素可以不断地被使用,是一种无污染、可再生的要素。
现在全世界每年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总投资已经超过万亿美元,知识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一科主要的生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美国投机家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没有生产设备,没有雇佣工人,仅仅依靠对行生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操作。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不断制造危机。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及1999年初的巴西金融动荡,更让以蒙罗斯为首的金融投机家们大显身手,积累了大量财富,虽然有的已出现巨额亏损,但知识要素的作用影响深远。
同样,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没有高大的厂房、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库房,只有软盘和软件知识、程序、信息。自1975年该公司创造以来,在短短的20余年间,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到1997年底,公司拥有资产460亿美元,比尔·盖茨连续三年成为世界首富,这充分表明了知识是创造财富以-种重要的源泉。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联网以后,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提高到40%以上,以知识作为主要生产资源的行业已经成为知识时代的主导产业。
知识要素将成为重要的商品和市场竞争的主要因素。未来的竞争将是获取高质量的知识信息的竞争。正如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认为的那样:谁拥有信息、知识,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整个世界。在新经济时代,知识和信息将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哪个国家掌握了高质量的知识要素,哪个国家就拥有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和国际竞争的优先权。
人才作为知识资产的载体,在现代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向资本转化之时,显得就更为重要。人才是无价之宝!
人才资本有别于知识资产的地方,在于自身创新、超越的原动力。尽管高科技的发展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形成了新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念;尽首知识资产可以带来预期的超额收益,而知识资产的更新非靠人才不可。人才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价值观念是不断向上,不断超越自我,在争取"更好"的一生中追求与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不断创新的发展精神,是知难而进、冒险而上的求索精神。其价值不仅仅在于难以估计的经济效益,更为难得的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巨大社会效益。对一个企业来讲,没有各个人才对自身价值的追求与自我完善,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发展与完善。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人才的这种群众效应是国家与民族自立、自强的根本。
不妨转换一个角度来认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国家与民族的强盛,企业或单位的发展,人才自身的价值,犹如水涨船高一般,也在不断升值。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没有止境的,人才也更显得珍贵无价。
1998年3月21日,国内某大报驻武汉记者周先生在湖北日报主办的《倪天都市场》的显眼位置刊登了求职广告,自我推销,标出了年薪151万元的价格。一时传媒惊呼:中国人才标出了"天价"!
真是"天价"吗?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他已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一颗"天王巨星",个人资产近400亿美元,恐怕还只是"人才资本"的下限!
中国人的身价不比外国人低。那么,151万元人民币又当如何呢?企业界的反映是:如果周先生确有才能,待遇再高也是应该的。据说已有60多名企业负责人先后与周先生联络探讨合作的可能性,并有两家公司已明确表示,可以给出比151万元更高的待遇。
人才敢于标"天价",企业高价求人才,至少在观念上是个突破--人才是无价的。在新经济时代,人才就是财富。
因为新经济的出现,知识对财富的贡献越来越大,使得资本的有形成分相对地缩小,而无形资本的比例不断地扩大,财富的总体日益无形化。
人才是创新知识的主体,当主体以商品或资本进入市场时,由于他的创新力是持续不断的,难以界定,这就使得知识总量难测。有人甚至预言:总有一天,知识便是货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在新经济时代,拥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岂不是坐拥宝库,价值连城吗?从没有任何时代像今天这样对知识如此的推崇、对人才如此的珍重,因为知识和人才正是新经济这一历史巨人的心脏和大脑。2.新经济时代的完手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
在新经济时代,人才是一切竞争的关键,是推动新经济发展的根本力量。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但是,很少有人想到,人才应该直接成为财富,而不仅仅停留在抽象意义上,也不应该当作一种潜在的财富。人才是最现实的资本,他付出了有用的知识,开发了智力资源,最终使企业资本或社会资本增值,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那就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
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知识和能力的综合体。没有人才,也就谈不上什么知识财富或什么新经济。既然知识可以相对独立地转化为巨大的财富,人才为什么不能?!
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一句颇有分量的话:"人才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一位美籍华人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
在美国的一家公司中,一位美籍工程专家从事科技成果商品化工作,瑞典一家公司看中了他,要高薪聘请,把其工资提高10倍,但他不肯去,于是,瑞典公司把这家公司的股票收购了,名正言顺地将他调到瑞典。
国外为了一个人,如此不顾血本,拼命争夺的事并不少见,这是因为他们认识到新经济时代这类新型人才的价值。
全世界有各类专家200多万人,他们也就成了各国企业争夺的对象。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就有人惊呼:对美国的高技术工业和国民经济来说,全球性竞争是一个严重的事实,这种国际性的挑战涉及到人才资源政策、高技术战略有关的高等教育思想和经费…。
说白了,全球性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科技的竞争,是新型人才的竞争。
实力的较量、市场的争夺莫过于人才的比拼、信息的多寡。企业如此,国家如此,世界如此。这就是新经济带给我们的警示。
3.创造性人才是新经济时代的基石
新经济最重要的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这种经济形态无论是在生产、分配方面,还是在使用、消费方面,都依赖知识和信息。一般来说,小至企业、大到国家创造性人才的多寡和水平反映这个企业或国家知识的普及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高低。人才作为知识的承载者,在新经济的开拓和发展中具有关键的、主力的作用。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其地位也会越来越高。
资本有"无形资本"和"有形资本"两大类。资本的分类是相对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换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物质财富总量的增加正是资本转换增殖的结果。在资本转换与增殖过程中,人的作用始终是第一位的。人是联系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的纽带,是工业资本、金融资本与商业资金相互转化的动力。体现这种运动特征的根本因素是人的作用,是创造性人才的作用。就资本在社会实践中发挥的作用而言,是人直接和最终决定了资本的效能。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本身就构成资本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积极、最主动、最活跃的部分,所以说,富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新经济社会的第一资本。
诺贝尔奖获得者阿卜杜勒·萨拉姆明确提出,一个国家的经济财富与科技能力并驾齐驱。1990年,工业化世界每百万人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3600人,以色列和日本高达5500人,而待发达国家只有200人。换句话讲,最不发达国家的共同弱点是缺乏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说:"今天,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是知识的差距。"
比尔·盖茨领导的美国微软公司,有16000名雇员,软件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有几千人,可以说,微软公司是创造性人才支撑起来的世界"巨人"企业。
新经济时代,是全球人才素质和人才标准发生量的变化和质的扩增的时代。人才的内涵、底蕴和外延将有别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知识人才观。新经济时代,世界各国创造性人才的拥有量和起用量的争夺是全球经济争夺战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培养拥有经济知识的高素质的人才,是世界各国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战略目标。新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是知识革命。任何一个国家要进入新经济时代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拥有一大批新经济和知识产业的专门创造性人才。
1997年8月4日出版的(商业周刊)指出,目前最为紧缺。最为炙手可热的是网络技术知识人才,其次是为工商企业提供高技术咨询服务的人员,再次是从事各种应用程序编制和设备开发工作的人员。据(华盛顿邮报)1998年2月报道,美国目前十分缺乏技术熟练的劳动力,特别是电脑程序编制人员。美国弗吉尼亚技术公司进行的最新调查表明,美国每10个信息技术职业中就有一个位置空缺。据美国劳工部估计,从1998一2005年,美国平均每年需要9.5万名新的电脑专家、电脑系统分析家和程序编制人员。这种空缺一年造成的损失高达10亿美元。在欧洲,信息技术人才也严重短缺。设在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1998年3月预测,在未来5年中,欧洲至少需要增加150万一200万信息技术人才。
在新经济时代,创造性人才从事的是复杂的、高级的脑力劳动,这些复杂的脑力劳动不同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的脑力劳动,它是以知识经济时代的生产对象和产业为工作和劳动根本点的,劳动的水平代表着新经济时代的生产和工作水平。新经济时代的复杂劳动的特点,一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能够解决难度更大、范围更广、涉及许多学科和矛盾问题。二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新经济时代的创造性人才的劳动不仅能够应用已有的科学知识,解决简单劳动不能解决的比较复杂的问题,而且,能够运用不断增长着的智慧,把实践中新积累的、分散的、零碎的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和科学,揭示事物的本质,探测事物的发展趋势,阐明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使生产过程从简单的劳动过程转化为驱使自然力为生产服务并为人类需要服务的科学过程,使社会发展过程从自发地盲目地发展过程转化为正确运用客观规律的自觉发展过程。三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具有更大的生产力、创造力,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分子的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一般就意味着能够创造更多的剩余劳动。剩余劳动是积累的源泉,而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创造性人才是新经济的基石,离开创造性人才,新经济就无法立足,更何谈发展。二、知本家:新经济的主力军1.知本家战胜了资本末
在新经济时代,许多资深的资本家纷纷落马,让位于新兴的知本家们。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没有什么比知识更重要的了。在工业经济时代,先是土地、矿石、石油等自然资源以及厂房、设备。劳动力等成为赚取利润的主要源泉;然后是资金成为企业的生命线:谁有了钱,谁就可以赚更多的钱,谁就可以仗着财大气粗,吃掉弱小的竞争者而取得某行业的垄断地位。但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威力空前、无法逃避的现实正改变着这个世界:有描述微处理器性能迅速革新的穆尔法则;有说电脑网络的价值等于节点数目平方的梅特卡夫法则;有说硅谷的数字脑袋,一有可笑的念头冒出,便会迅速传播开来并会影响全世界企业界的盖茨文化的霸权法则。
新经济企业的立足点,或者说存在的基础是领先的观念和人脑(人脑的组合)。新经济企业就好像站立在时代潮头和科技高峰的特殊企业,它在理念上应该高瞻远瞩,看的和思考的是高层次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领先于市场,永远走在市场的前面。
工业社会中的重要资源是资本巨大经济效益的主要手段。进入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处在信息化、知识化的社会环境中,而新经济时代中的主要资源是知识。知识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企业面临获取急剧增长的知识和信息的任务。
在充满希望和挑战的新世纪,企业将把管理重点和核心放在哪里?
在新经济浪潮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情况下,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强知识管理、加强技术创新和培训……。
信息竞争时代来临,员工脑袋里的知识成了企业最重要的生财利器,但多数企业却不知如何运用,无形的知识资产究竟该知何管理?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在〈后资本主义》一书中曾清楚地指出:知识已经成为生产活动中的支配性资源,知识彻底改变了社会架构,使社会进入后资本主义化。根据他的观察,人类在近二百年来之所以会发生如此重大的变化,全然是由于知识意义的剧烈改变所导致,无论是在西方或在东方,在这之前知识一直被视为"道"。但一夕之间,知识就变成有用的"器"。也就是说,知识变成一种资源,一种生财的利器,知本家则成了新经济时代的宠儿。2.新经济社会是知本家的社会
知识资本作为新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资本存在方式之一,是一种首要的、居于主导地位的战略资源。对这种战略资源的拥有、控制和剩余价值的最终索取权的取得,既是一个自然演进的过程,又是所有制形式的制度化、法律化过程。一种新兴的财产所有者:知识资本所有者--知本家将迎着新世纪的曙光,向我们走来。这是一个超越了人类历史以往任何时期的新型社会群体,他们凭借自己对知识资本的所有权,完成对无形财富的控制与增值。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知识资本这个新生婴儿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监管人,他们对这个婴儿的成长精心呵护,细心照料,享受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肩负着法律规定的义务。他们的行为改善了传统的财产占有方式,是新所有制结构的奠基人和受惠者,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新型力量。
在新经济时代,知本家与传统的农业资本家、工业资本家有着本质的不同,他不再是一种剥削关系的继承和分化,而是作为一种社会新兴力量、一种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步入历史舞台。
知本家是新经济时代知识资本的人格化,是知识阶层最为重要的构成部分,是社会生产力的新兴代表。
知本家的重要作用在于把零星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知识要素转化为知识资本,并通过知识资本的拥有与控制,达到价值增值和无限制复制、使用的目的。知本家不仅是知识资本的化身,更是知识资本化演进的产权承担者。
知本家是社会新兴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人类在新时代改造自然的能力。我国知名的高科技企业,如北大方正、联想。四通等现有财富的根本来源,不是原投入货币本身的自我增值,而是一大批具有高科技知识和高新技术创新能力的优秀科学家,一大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经营管理专家,还有一批高素质的员工所拥有和创造的知识。1998年,方正集团公司集中了400多名50%以上为硕士、博士的科研精英,每年都推出十几到几十个研究专利,并运用这些高科技成果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形成高科技产品投放市场,由于适应了市场对高科技产品的需要,企业获得了巨额的市场利润。以王选为代表的新一代知识资本所有者,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代表。
知本家作为全球新兴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不仅带动着本国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推动全球知识产业的兴起,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美国微软公司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自身开始就拥有雄厚的实物资本和货币资金,而是以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知识资本所有者自身具备了开发电脑软件和进行管理创新的能力。在近半个世纪的日美经济竞争中,无不说明知识资本的至关重要性。美国早在二战结束初期就认识到知识资本的重要性,在与日本经济竞争中,自始至终把发展高科技含量的知识产业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主要政策措施,当日本大力发展钢铁、汽车等资本密集性加工工业时,美国却大大加强了计算机、半导体、芯片等高科技、知识产业的发展。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出现长期维持稳定增长的繁荣景象,而日本却陷入了经济衰退、停滞不前、增长乏力的状况。现在,美国的综合经济实力和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远远超过日本。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决定国家实力的不再是实物资产与货币资金的拥有量,而是知识资本的拥有量和知识资本人格化--知本家队伍的发展壮大。新经济社会是知本家的社会。3.知识正在退步取代资本
在新经济中,创造性人才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发明者了,他成了一个创新企业的经营者,一个创新集体的组织者。是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缔造了今天的新经济企业。
在新经济的发展潮流中,知识分子将成为企业家的主流。
在当今这场从里至外的知识革命中,知识分子要发生的一个最大变化就是生活目标的变化。以往的知识分子是"为做学问而做学问",其生活目标是"系统知识"而不是资本。新经济时代就是要将知识分子的学习目标、工作目标乃至生活目标都聚焦在资本上。新经济的结果就是要造就一大批具有高度协认识知识资本、开发知识资本和管理知识资本的现代型企业家,他们是未来经济的脊梁。
比尔·盖茨已不再仅仅是一个发明者了,他成了一个创新企业的经营者,一个创新集体的组织者。
王选走了与比尔·盖茨相同的道路,他回忆说:"当年我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专利'精密照排系统'转让给了方正的前身'北大新技术公司'。随后,我又组织领导了方正技术研究院,从告别铅与火到告别纸和笔,从彩色报纸到电子报纸,从中文排版到日文排版……方正技术研究院引发了中文印刷业一场深刻的革命,也保证了企业的创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成就了今天的北大方正。"
对于这种模式,王选将其称为:"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有高度的前瞻意识,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潮头,感受市场最前沿的需求刺激,不断追求技术突破;"立地"则是将营销与开发。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商品,并形成产业,如果技术还未达到工业应用阶段,那么再高新的技术也是零。用王选的话说,是有市场头脑的科学家和有科学头脑的企业家缔造了今天的北大方正。
市场经济通过竞争手段,释放了人们的创造力,通过市场调节进行了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有效配置。但是,市场竞争也引发了许多的"弱肉强食"式粗暴竞争行为,产生了严重的负作用。新经济将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建立更为文明的经营行为和竞争手段,树立更高尚的商业道德和消费道德。知识与资本的组合,是人类更为理想的发展状态,财富和知识的组合更有利于抑制丑恶,弘扬真善美。知识人格化、资本人格化是实现知识价值转换的重要条件,人格乃立身之本、立业之本。
知识和资本、知识分子和知识型企业家,已经不再是隔河相望的彼此两方了,知识和资本的一次世纪握手奠定了下一个世纪的企业基础,勾画出了未来企业家的形象。
作为新经济企业家的杰出代表,比尔·盖茨的出现是新经济时代到来的标志,世界首富是对知本家最好的褒奖和最恰当的评估,他昭示了可以用知识作为资本来发展经济,这正是新经济很突出的一些特点。
软件的生产原料是石头,把石头变成电脑软件靠的是人脑的智慧,即点石成金的奥秘在于知识。
知识资本家是指成功地运用知识的能量扩展事业的企业家,新经济时代需要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能够成为知识企业家和知识资本家。新经济时代是知本家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技术就是企业,一点也不夸张。4.没有知本家就没有新经济
新经济促使知本家的降生,知本家又直接决定着新经济的发展和壮大,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知本家就没有新经济,就不会有新经济的发展。
知识的获取、创造和占有方式的改变,反映着人类改变物质世界的智慧跃升。当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从其他要素中分离出来,人类就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经济时代。知识的资本化,直接催生了一个新型有产阶层--知本家要想成为新时代的宠儿,没有雄厚的知识资本作基础,犹如空中楼阁,难以梦想成真。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的生产、转化和销售将直接改变着市场和产业的存在方式及特征。新经济的产业特征将使全球化趋势加快,新经济所开辟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生物医学技术、新型能源与材料技术、航天空间技术等产业领域范围更广阔。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组织和社会阶层都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和所有的方面拥有足够的优势。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使知识的组合与跨国界配置成为可能,要求不同的国家、组织、民族、社会阶层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具有全球化观点,进行全球性的分工与协作,实施全球性的产业调整、转移和优化配置。如果要使一个产业具有全球竞争优势,就必须实行全球化优势组合战略,以最具效率的优势组合进行全球性的资源配置,特别是知识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经营成本降低,获取最大的市场份额和市场优势。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金融业已经进一步融合,世界一体化的金融市场正在形成,特别是20世纪末欧元区的诞生、形成和发展,更是加速了这一进程,整个世界已被密不可分的全球金融网络所联结。就如东南亚金融危机、巴西金融危机已经不仅仅是地区性的危机。通过全球经济网络的传递机制,对世界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产业转移产生重要影响。
在新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社会结构将以知识为核心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新经济组织、政府、社会群体将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在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土地及与此相关联的经济组织、社会阶层和国家政权成为社会的核心力量,直接影响着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利益的社会分配。在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以物质、货币形态为主要形式的资本的控制者及其社会阶层是社会的核心力量,他们直接控制着社会的经济命脉和发展节奏。在新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里,大学、研究机构、知识生产和传播部门或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或部门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知识资本拥有者和经营者将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
总之,新经济时代是一个充满着创新与全球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新的产业部门将取代传统的产业部门,新的资源与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也将出现。一些社会新型阶层必将兴起,知识和信息的拥有者、控制者将打破传统的货币资本与实物资本拥有者和控制者对社会权力的垄断地位,成为新时代社会结构的核心和中坚力量,社会财富也必将为新的知识创新阶层所控制。一些新的就业方式和财富增长方式也必将出现,知识就业者、信息就业者、网络就业者、数字就业者将大量涌现。通过知识的生产、交换获取社会财富将成为财富积累的主要方式,出现了新型的财富规,即不以拥有的货币量和实物量作为测算财富的主要指标,而是以知识拥有量、市场化水平及更新速度作为财富衡量的主要标准,无形资产成为财富的主要表现形式,财富已经成为了一个知识资本化了的动态概念。随着新经济的蓬勃发展,知本家成为时代新宠,成为社会发展与控制的主导力量。
三、企业家:新经济的活灵魂
1.新经济时代是企业家的时代
法国早期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少B·萨伊是最早对企业家进行探讨的学者。早在1800年,他就创造了"企业家"这个词。他写到:"企业家把经济资源从生产率和产出较低的地方转移到较高的地方。"换言之,企业家运用新形式创造最大限度的生产率和实效。他认为,企业家是冒险家,是把土地、劳动力、资本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进行活动的第四个生产要素,他承担着可能破产的风险。
英国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认为,企业家是以自己的创新力、洞察力和统率力,发现和消除市场的不均衡性,创造交易机会和效用,给生产过程指出方向,使生产均衡,使生产要素组织化的人。
欧洲货币基金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变革问题讨论会认为:"世界正处于一个新时代的开端,这个新时代可称为企业家时代。"新经济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企业家的经济。
具有前瞻性的专家学者这样认为:实际上,企业家作为群体,而不是单一的个人,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社会经济细胞--企业主导力量。当代世界一致认为,企业家是经济发展中一种特殊的人才资源,一个国家的发展有赖于一大批企业家。一个没有企业家的国家必然经济落后,社会停滞;一个没有企业家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
企业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没有企业家就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经济和社会的进步。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爱诺教授指出:"市场经济培育了企业家,企业家构建了市场经济。"从某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企业家经济。一个不重视企业家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这已成为各国企业界人士的共识。而这一共识却是在极其残酷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经过无数次腥风血雨式的锤炼和摔打才逐渐形成的。国际上的大量事例表明,当一个企业甚至是一个大型企业或企业经营问题众多,或长期亏损甚至濒临倒闭,或处于发展的十字街头时,起死回生的根本办法是企业或企业董事会招聘或请来高素质高水平的企业家。
从"美国企业史上最著名的东山再起传奇"的IBM首席执行官露易斯·郭士纳和苹果企业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到促使"老牌巨人返老还童"的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杰克·威尔奇,再到"使可口可乐一飞冲天"的可口可乐原首席执行官罗伯特·高兹耶达,无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而从"高瞻远瞩,瞄准未来"的电脑奇才比尔·盖茨,"见解独到、独辟蹊经"的投资大王沃伦·巴菲特和带领英特尔企业以"十倍速"前进的"偏执狂"安德鲁·葛洛夫身上,我们更感受到一个企业的掌舵人对于企业的生存发展是何等的重要。
事实上,在一个外部环境和影响因素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里,企业的生存发展越来越依赖企业家,企业家的任何决策失误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衰亡,而企业家的正确决策往往又能极大促进企业的发展,有时甚至力挽狂澜。
新经济时代呼唤对知识资本进行科学经营的优秀企业家和企业家阶层的形成,推进新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与水平发展。
新经济时代新型企业家是对知识资本、知识商品、知识产权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优秀企业家。
在新经济时代,新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体系中,新型企业家的出现,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和思维意识进步的重要标志。因为新型企业家不仅具备一般企业家所具备的才干,还有一个富有知识、信息、智慧的"知识资本"头脑,有经济学家和战略家的长远眼光,具备哲学家的逻辑思辨和求实探索精神,还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从组织、指挥。协调、经营到人力资源管理都有卓越的才干,更为可贵的是创新精神。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新经济是企业家的经济,新经济时代是企业家的时代。"2.企业家挽导新经济的潮流
新经济是人才经济,是企业家经济,是企业家左右着新经济的走向与速度、领导着今天的发展潮流。企业家已不仅限于是生产的管理者和指挥者,而是一批有胆识、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创造性人才。
企业家的卓越表现往往离不开企业家精神的支配与影响。企业家精神通常指企业家所具备的精神素质。企业家是企业的人格化,企业家精神实质是指升华了的企业精神,它主要包括改革精神、开拓精神、风险精神、创新精神等。企业家虽具有各e的风格,同时也应具备共同的精神要素。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直接影响着微观经济活动实体--企业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市场竞争水平。
企业家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企业家素质与能力的重要体现,它直接影响着企业家对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管理的效果,影响着整个宏观经济体系运行的质量和效率。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改革创新精神。改革既包括主观思想的改革更新,也包括客观世界的除旧迎新。具体而言则表现为不安于现状,不屈服于习惯,不入云亦云,不回避矛盾,不怕竞争,不怕挫折。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是将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不断进行新的组合的精神要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引人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二是采用一科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四是获得一种新原料和半成品的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②冒险、进取精神。指企业家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敢于冒险,善于承担风险,不断追求新的目标和不断推进自己工作的精神。企业家所承担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企业经营决策上,一是生产能力的扩大和缩小;二是生产品种的增加和淘汰;三是产品价格的提高和降低;四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的选择和应用;五是市场的开发和占领;六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进取精神主要包括自信心、抱负、拼搏和意吉等多个方面。
在新经济时代,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仍然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生产要素。
企业的效益与财富最终是靠人去创造的。所以,企业家的职责就是如何尽可能地"放大"群体合力的作用,获得最大的效益。
美国人人戴维·西尔弗写了一本名为(企业家)的著作。书中分析了一些杰出企业家在推动美国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的作用,并把这些企业家称为"美国的新英难"。事实上,企业的作用就是创造社会财富,企业家的目标是追求最佳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杰出的企业家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带来了财富的迅速增长,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壮大,并由此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创新是企业家的天职,正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
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企业家是一群创造性破坏的人。他们往往突破、破坏经济循环惯性轨道,把握革新的主动,把创造的新欲望教给消费者,使企业摆脱旧的组合方式、完成新的组合。不断破除旧的生产方式、创造新的生产方式,使经济结构不断地从内部进行革命和变革。
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特征,它促使资源从旧的、过时的就业转向新的和更富有生产性的就业。这是现代经济学的精髓。从一个普通人转变为企业家,运用的正是创新精神。他使无用的劳动通过资源的配置使其产生效益,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冒险是企业家的天性,正是企业家的冒险精神使将新经济能够超常规飞跃式地发展。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商界也没有常赢的企业家。决策是对未来作投资,都带有一定的不可预知性。企业家的天性就是一个冒险家。因而,企业家注定会遭遇失败,或大或小,或多或少。人们常说"高风险,高回报",就是这个道理。
风险型决策对企业家是一种挑战。事实上,决策是对未来的设计,没有风险是不可能的。
企业家是冒险的事业家。企业家不能抱着"无功就是过"的态度去经营管理企业。他们是一群天生就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去经营企业的人,他们以其深刻而敏锐的洞察力去发现和发展时机,为在买卖差价中发现盈利机会而竞争,为事业而冒险。
四、策划者:新经济的工程师
1.企业策划价值非凡
人们常说"商场如战场"。新经济时代的商场,其复杂、其规模、其变化已远非战场能比。
在战场上取胜,需要懂兵法、善用兵的将帅调兵遣将。
在商场中取胜,需要善决策、懂策划的企业家运筹帷幄,科学操作。
在瞬息万变的新经济时代,策划师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策划是企业商战的兵法,是取胜的法宝。一本万利的精彩策划,可使一个企业由寻常变为非凡;一语千金的精心策划,可将一个企业由弱小变为强大。简单的说教难以使人信服,实践的结果最能说明问题而令人诚服。
在甘肃,在全国饲料行业,很少没有人不知道贾爱元和他的天元防腐保鲜集团公司。1990年初,身为大学讲师的贾爱元受命创办经济实体,开始了白手起家的艰辛创业路,凭借化学专业的功底,贾爱元经过调研论证后选中了自己发展的方向--防腐、防霉、保鲜产业。贾爱元借助大学雄厚的科研力量,经过攻关拿出了第一个产品--新型饲料防霉剂,经甘肃省科委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有了产品之后,贾爱元走了一条古今中外都没有的经营之道,他创业伊始就双手齐抓,一手硬一手软。硬的一手抓资金筹措、建厂和生产;软的一手令许多人难以理解,企业创建"八字还没有一撇"的时候就先办了两个研究所:一是办起"化工研究所",聘请中科院院士、兰州大学化学教授陈耀祖先生担任首席高级顾问,专门负责防腐、防霉、保鲜系列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意在始终保持天元公司在国内该领域的领先地位。二是成立了"企业软科学研究所",聘请李万泰--"软科学专家"担任首席高级顾问,专司企业决策、管理、经营策划和思维创新开发,意在使天元公司一起步就迈上现代化管理和经营的轨道。短短五年的实践证明,贾爱元这种在同行看来是"败招"、"拙招"的经营之道是有效的。天元由创办之初的十几人小厂,几步并作一步跃,如今已成为数千万资产、三个分厂四个子公司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已开发出防腐、防霉、保鲜系列产品十余个,饮料防霉剂"霉天敌"已畅销全国,成为国内惟一可同国外进口的"王牌"饮料防霉剂"霉敌"、"克霉"竞争的产品。现在天元公司正在实施二次创业战略,贾爱元正在依靠软科学实现着他的宏伟蓝图。当然,贾爱元现在还不能与鲁冠球、赵先友。李经纬等"名星"企业家相比,天元公司现在也无法同维维集团、红豆集团、四通集团等巨人企业相比,但是在观念落后守旧、发展环境很差的西北地区,仅仅几年功夫天元公司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已实属不易,这得益于贾爱元"两手抓"的经营之道,得益于他高度重视和应用软科学企业策划。
毫无疑问,如果不借助企业策划,一个儒生当家的小小天元公司,何以一跃成为兰州宁卧庄国家级高技术开发区众多科技企业的"排头兵"?
纵观今日世界商场,工商业界无一不重视和应用策划,美国工商界成立了"策划协会",日本企业界高呼"经营力即策划力",港台企业家形成了"无企划就无企业"的共识。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策划也为企业导演出了一幕幕有声有色的好戏,亚细亚、太阳神、健力宝、娃哈哈、维维、红豆、双星、仕奇,无一不是软科学企业策划的奇迹和杰作。
事实胜于雄辩,事实也明确昭示:新经济时代的商战,已由强力抗争进入了策划制胜的时代。2.成功策划造就的经济6A
20世纪50年代,美国国际商用计算机公司(IBM)总裁小汤姆斯·华生,受建筑师兼工业设计权威艾略特·诺伊斯(诺伊斯自50年代中期至1978年过世止,始终担任IBM公司的顾问)的影响,决定引入企业策划构想。小汤姆斯哗生认为IBM公司有必要在世界电子计算机行业中树立起一个响当当的形象,且这一形象要涵盖公司的开拓精神和创造精神,从而有利于市场竞争,跻身世界性大企业之列,于是求教于诺伊斯。诺伊斯经仔细考虑,认为IBM公司应该在世界市场的开发竞争中,有意识地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一个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形象标记,这一标记能体现公司的开拓精神、创造精神和独特个性的公司文化,他把公司的全称"INTE RNAT IONALBUSINESSMACHINES"浓缩成"IBM"三字,创造出富有美感的造型,选用蓝色为公司的标准色,以此象征高科技的精神和实力。
IBM公司通过企业策划,主要是企业形象塑造,成为美国公众信任的"蓝色巨人",并在美国计算机行业保持了霸主地位。
企业策划的发展导致CIS(hae Indentity System)即企业识别系统的产生。
在当代全球经济信息化、网络化、一体化这样的大趋势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类知识总量5年就翻一番,经济生活瞬息万变,每一个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其变化趋势,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和营销策略,否则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四路决定出路",正如中国古语所言:"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企业为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必然对为企业进行战略谋划与经营策划的智业提出更强烈的需求,智业将成为对世纪全球企业竞争的支撑,成为各国之间角逐的焦点。各国企业纷纷把CIS导入企业内部,如美国的宝洁公司、微软公司,日本的索尼、松下等,以其展示自身的独特性,取得CIS所带来的倍增收益,实现跨国经营。与此相伴随,从事企业策划的专业不断产生,形成专门从事企业策划,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的企业群,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标志着智业的诞生。
企业策划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发展多年,成绩斐然。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中国的企业策划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企业策划理论尚不成熟,实务操作也远未规范,企业策划的本主化,更有待进一步探索。
新经济浪潮的兴起,提高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国内外两个市场的激烈竞争,要求企业必须以独特鲜明的产品形象、企业形象去赢得市场,企业策划由此应运而生。
太阳神集团是我国第一家全面进行企业策划,并获得巨大成功的企业。太阳神集团的前身是珠江三角洲一家规模不大的乡镇企业--广东东弟黄岗保健饮料厂,其产品市场销售平平。1988年,该厂委托广东两位设计师设计标志,由广州新境界设计公司负责总体策划,设计并导入CI。太阳神经CI工程改造后,以红色圆形和黑色三角为基本定位的崭新形象出现在市场上,面目焕然一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迅速取得了消费者的认同,成功地开启了市场大门。随着企业形象和知名度的提高,太阳神由以前的业务员上门推销转为代理商付订金,订货期仅为两个月,资金回笼迅速的可喜局面。其良好的企业形象也得到银行贷款的大力支持。其结果使太阳神的市场覆盖面更广,公众、政府的支持也更为有力。1988年,该企业的年产值为520万元,然而到1990年年产值增至4000多万元,1991年达到8亿元,1992年竟达到12亿元,四年间翻了两百倍!"太阳神"凭借着逐步完善的CI体系,向食品、药业、房地产、贸易等更宽、更广的经营领域迈进。
太阳神的成功范例,使珠江三角洲很快出现了企业策划热。一大批经过策划包装的新品牌、新企业包括健力宝、金利来、容声、美的、威力、万家乐、康佳、三九等,以强有力的市场开拓力,由南而北席卷中国。
随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全方位树立企业形象,创建中国名牌,已成为企业界的共识。其成功的策划使很多企业的产品形象更加鲜明,并与企业形象统一,为跨行业多门类的企业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至今有多少企业用企业策划导人CI,还没有一个完全的统计数字。但大凡有市场意识的企业基本上都进行了企业策划并导入CI。
企业策划将在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
五、风险投资合:新经济的加速器
1.风险投资家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
任何创业都是需要投资的,也都是有风险的。缺少投资又不肯冒险的创业是不存在的。新经济之所以能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一个不容置疑的决策因素,便是风险投资家的介入与支持。
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将风险投资定义为: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
风险投资是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商业银行相似之处在于风险投资家也像银行家一样,充当投资人(如贷款人)与企业家(或借款人)之间的媒介和管道。但与商业银行贷款截然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家总是回避风险,而风险投资家则试图驾驭风险。银行在贷款前,总是向借贷者要求财产抵押;而风险投资家则是一旦看准了一个公司或项目有前途,他们就会投入资本,同时他们还会帮助他们所投资的公司经营管理。因此,对那些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公司而言,接受风险投资,投资家们带给他们的不单纯是钱,还常常有更重要的诸如战略决策的制订、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以及帮助招募管理人才等等。
风险投资家、风险投资公司今天一般被形象地比喻为高科技产业的孵化器,有了他们的介入与支持,众多高科技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速萌芽并茁壮成长。
风险投资最早出现在美国,它诞生的标志是1946年美国研究开发公司(ARD)的建立。但其后几十年中,风险投资由于种种原因,并未引起人们更多的关注以及有所更大的作为。风险投资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的挣扎之后,在80年代出现快速增长,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空前的发展。据(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报)载,到1990年,全球创业基金总规模已达到800亿美元。1979年,除了美国在其他国家并不存在创业基金,而到1988年,英国创业基金达41亿美元的水平。80年代,几个主要发达国家的创业基金的规模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在欧洲。在亚洲,从1988年起创业投资基金连续8年稳步上升,1989年到1990年,基金总值以55%的速度增长,
1991年到1993年增长速度为15%,1994年增长了56%,1995年增长了41%。
目前,美国有4000多家风险投资公司,雄居全球之首,它们每年为10000多家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世界各国为了鼓励银行向风险投资发展,普遍选择了政府担保的手段。
美国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的持续高速增长得益于60代的产业结构调整,得益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产业的崛起。事实上,目前美国经济增长的30%以上是由信息产业提供的,而其信息产业的著名企业大多是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在美国,第二股票市场(英文缩写为NASDA,通常称作纳斯达克)也催生孵化了大批高科技企业在短期内上市,许多企业经过4一5年甚至更短的时间即在纳斯达克上市。
斯坦福国际研究所所长W·F·米勒说:"由于风险投资的参与,科学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已由原先的20年缩短至10年以下。"微软、英特尔、雅虎、网景…·'·这些世界企业巨星的成功之路上,几乎无一例外地留下过风险投资家的足迹。可以说,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美国信息产业辉煌的今天,也就没有现在的新经济。
风险投资不仅造就了像比尔·盖茨、乔布斯、杨致远等一大批拥有几十亿甚至数百亿美元资产的世界超级富豪,同时也带来了美国经济今天的繁荣和世界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纵观微软、英特尔、苹果、网景、雅虎等这些举世闻名的信息技术产业的龙头,尽管它们的核心技术及产品可能完全不同,而且各自的背景及成长史也迥然相异,但是在它们成功的里程中都有一段相同的经历:即它们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拥有亿万美元资产的大型企业;在这些明星企业的起步或早期发展阶段,都有风险投资家的参与和风险投资资本的注入。正是风险投资的参与,给予了这些核心技术以生命的活力,并奠定了企业日后发展的基础。
风险投资家的发展得益于新经济,新经济的繁荣又和风险投资家的贡献密不可分。作为新经济的新宠儿,风险投资家们在新经济中不可替代、功不可没。2.风险救贫农为新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在巨大的风险投资的推动下,以美国硅谷为核心的科技企业大大推动了整个经济的增长。以计算机和半导体工业为例,风险投资大量涌入促使其飞速发展,目前,以计算机为主导的信息产业的产值已占美国工业总产值的45%。全世界最大的100家电脑公司中,有20%是在作为经济奇迹的硅谷区滋养的,而硅谷又是风险投资的大本营。在硅谷,平均每一天就有62人跨入百万富翁之列。1997年,美国各高科技企业的市场价值猛增。以电脑联网公司为例,如Yahoo!、E-cote、Infosee以及LyM的利润上升了10%,其股票价格已经达到了1996年预期价格的100倍。
知识向资本的转化、科技向实际生产力的转样需要大量的资金,1981一1985年,平均每个新兴高科技企业在其创始的最初5年之内,大约需要200万到1000万美元的起动资金。21世纪的今天这个数字已增长了几倍。风险投资为此提供了大约2/3的资金。风险投资在高科技企业及至整个新经济的发展上立下丰功伟绩。没有风险投资就没有新兴科技企业和今天波及全球的新经济的蓬勃发展。以美国为例,风险企业平均生产率每年递增9%,高于美国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3倍,其税前收入每年递增35%,而出口总额递增23%。风险企业的就业机会每年递增88%。不仅如此,风险投资为社会创造的大都是高、精、尖的就业机会,雇员中相当大的比重是科研、技术和管理等人员。这些人员占风险企业全部员工的61%,而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字,科技管理人员只占美国全部职工的14%。
风险投资推进了新经济发展,而新经济发展又促进了风险投资的增长。美国风险投资规模近年高速增长,1997年美国风险投资当年投入额高达122亿美元,创历史最高记录,比上一年增长了20%。全美风险企业达2690家,比上一年增长了24%。风险投资总额中,
62%用于高科技企业。以计算机联网(Internet)为例,风险投资额达18.8亿美元,是1996年的200%,1995年的1300%!其增长速度之快令人咋舌。仅就硅谷而言,
1997年风险投资向该地区注入了36.6亿美元的资金,比1996年增长了67%。
随着硅谷给世界带来的巨大魅力,过去的10年,美国风险投资业本身已形成了一个新兴的金融工业。风险投资公司如雨后春笋,成批涌现。拥有1亿美元,甚至10亿美元资产的风险投资公司比比皆是。
目前,中国的风险投资公司已露出冰山一角,为中国高科技企业正发挥着催生、催化、催熟的重要作用。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风险投资公司走出狭义的风险投资模式,转向更广泛的资金需求市场。除了传统业务,风险投资家又开拓了广义上的风险投资业务,如风险租赁、麦则思投资、风险购并、风险联合投资等等,进一步加强了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风险投资家,一个敢于创新与冒险的开拓者,一个与新经济共生共荣的探险者,一个当代英雄的培育者,是他们为新经济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第七章 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
新经济与高科技共存共荣。随着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各自行业的风云人物。以美国为例,微软、英特尔、康柏、网景和雅虎等信息业巨子显赫辉煌。微软公司目前股票市值已经超过了全美三大汽车公司市值的总和;雅虎在经过短短的4年发展以后,市值便达到了近百亿美元,这是传统工业企业往往需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企及的目标。这是一个个真实的神话,一个个令人瞠目的奇迹。这些IT业的先锋能取得如此辉煌成绩并各领风骚,就使得关注经济发展动态的专家学者和关心经营管理的企业家共同聚焦于这样的分析和研究:究竟是什么原因促进了这些高科技企业如此迅速地发剧在这些企业的创业发展过程,有没有一些揭示新经济时代发展规律及共性的创业规则?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企业孵化器与风险投资的介入,使企业走上一条新的生存发展之路。
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工作环境,是新经济时代交新技术企业由雏形到新生的"子宫'。企业孵化器一经问世,便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催生。催熟的利器。因此,利用企业孵化器催生高新技术企业,便成为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之一。
企业在企业孵化器里运营的初期九通过优化其内部结构,使之具有独立的成熟的经营能力以及相应的吸引风险投资的能力。有了风险投资家的直接介入,高科技企业便会一飞冲天,以令人吃惊的速度发展起来。如果企业孵化器仅仅是早期开发,是高科技企业孕育者的话,那么,风险投资便是高科技企业的接生者。新经济时代的高新技术企业,借助风险投资实现企业的腾飞,也就成为了新经济时代另一创业规则。
例如,网景公司凭借风险基金和纳斯达克上市,乘Internet之东风,一夜之间从一名不文变成了拥有20亿美元资产的企业巨星。雅虎尚未营业就被风险投资公司确认他所拥有400万美元的资产了。雅虎成立刚刚一年,两位创业者就从穷学生一跃变成令世人瞩目的亿万富豪了。可以说,在新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些拥有高新技术,甚至只是一个好主意\只是具有高智力的创业者,通过企业孵化器的孵化、风险投资的推动,顷刻之间就会成为具有亿万资产企业的当家人。
在新经济时代,创业不论资历。20岁的比尔·盖茨创办了微软公司,戴尔15岁创办戴尔电脑公司,网景公司创办时马克·安德森只有25岁。这些年轻的创业家们拥有的不是资历,而是智慧,这就是新经济时代特有的创业规则。对世纪学生创业的崛起又一次突显了这一创业规则。一、利用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规则1.企业孵化景营造新经济的创业环境
传统经济无法想象这样的事实:企业可以孵化,企业能够孵化。企业孵化器是新经济带给新世纪人们的一个杰作,一个奇迹。
企业孵化器起源于美国,由于其特殊的运作方式以及其支持中小型企业发展和促进新企业创业的目的,在新经济浪潮的滚动中,企业的形式不同,因此认识也不尽相同。
美国著名的孵化器专家Lalkaka认为,企业孵化器是"一种为培育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工作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人们试图创造一些条件来训练、支持和发展一些成功的小企业与盈利的企业。其特点包括:精心挑选有潜力的新建或处于初期阶段的企业;为每个租户提供指定的空间、提供接入通讯与办公等方面的公用设施;负责训练、开发与协助新生企业的小规模管理队伍;提供获得法律和金融方面专业服务的渠道;可以接受的房租和服务收费;企业进驻孵化器三四年后,将"毕业"离开。中央与地方政府通常支持这种机构的建立并在运营中给予帮助,但孵化器本身一般实行企业化运作并经过最初几年运营后达到经济独立。
欧洲共同体委员会所推动的"企业创新中心"是类似企业孵化器一样职能的综合系统。该委员会认为要唤起沉睡的创业家精神,必须运用社会及行政的力量通过审慎的步骤,创建新的创新型企业。因而欧共体积极地创建"企业创新中心",为潜在的创业家提供支持与服务,包括进行创业家基本素质和管理技能的培训、有关建立企业和准备商业计划的咨询,等等。按照欧共体委员会的看法,这类企业创新的中心基本特征是:进入运营中期后,应能自负盈亏;以标准化的形式提供一揽子服务与支持;具有一套选择潜在创业家的程序。这样一些企业创新中心将为欧洲制造业的小企业的复兴作出贡献制造业的小企业要获得新生,必须建立与世界技术和市场系统的联系。企业创新中心作为这种世界联系的子系统,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除此之外,企业创新中心还利用多种现存的系统、网络和计划项目,将创业家与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活动相结合。运营一个企业创新中心意味着各种因素结合起来用于创业家的培养过程。
英国学者认为创新中心就是临近研究或开发机构的一幢或一组建筑,在其中为来自研究机构或商业机构的个人或团体准备了可以短期使用的工作、生活空间,以使其得以进行战备研究或开发等活动。该中心的管理团队将有以下功能:
①提供秘书人员、办公设备和会议室与洽谈室等共同设施;
②就研究成果在本地区工业和商业上的应用的可能性进行调研;
③提供对使用大学和企业的商业上的应用的可能性进行调研;
④为办理税收、执照、市场开拓和商业发展等提供建议。
对于德国来说,"大多数企业孵化器基于这样的概念:能够改建成可容纳10至30家小企业的建筑。其中具备为所有创业家服务的公用设施,包括装备良好的办公室和会议室、秘书及行政管理人员。这些设施的费用在租房之间均摊牌,租房可以在房租等方面享受优惠待遇。"德国学者认为,创新中心具有如下特征:
①创新中心聚集一些当地的年轻企业,其中多数是新建企业。这些企业的业务集中于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市场化,非常需要外部咨询,在启动期特别需要资金但没有抵押或担保能力;创新中心能够为企业提供一般办公及服务设施、一系列共用服务。提供建议、信用以及与中介机构的联系渠道等。
②创新中心的目标是创造一个在其它情况下自然生长起来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人工环境。该环境的特点是企业尤其是技术型企业的大量聚集与新企业的快速成长。因而,在选址方面,已有企业较密集,是创新中心选址的主要条件;其次是一般服务机构如金融机构、咨询与信息服务机构等以及高素质的研究机构的存在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③创新中心在"内生到地区发展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内生型发展战略没有传统的注重对企业的财政补贴等,转而注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这种战略,既要提高现有企业的活力,又要增加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数量,创新中心作为一种实体,在这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个企业,尤其是新建企业在创新中心里,可能会得到许多益处,如通过使用创新中心提供的公用设施和服务,降低运营费用;被创新中心选中共进驻创新中心而获得较好企业形象;较易获得咨询机构的服务;获得创新中心在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并得以建立与中介机构的联系;在创新中心扩大经营规模;与创新中心内的其他企业进行接触并建立商业联系的可能性;由于创新中心的良好社会形象而获得金融机构资源等。
虽然各国对企业孵化器的看法不同,但形成一个共识是:一般来讲企业孵化器是指在新经济时代一种侧重于营造新生企业而设计的创业环境,它可以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提供可租用场地,其目的是成功地协助创业者创造出充满创新战略的企业,及时地为那些处于成长期的新兴企业有组织地提供一些帮助,促进其有步骤地迅速发展。
一般来说,企业孵化器的运作过程中通常存在许多明显的特点:入驻的企业往往正处于发展的早期或初期,具有发展潜力,并且必须经过审慎选定;孵化器为每一个入驻的企业提供一定的工作空间、企业运营所需的基础设施,例如通信和管理设施;孵化器要负责训练、开发和帮助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提供有关的法律和金融方面的专业性服务;租金要合理以使新建企业不致负担过重;入驻企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孵化"以后,创业家取得了相应的业务"资格",则必须从孵化器中"毕业",另觅场所扩大发展规模。
因此,企业化孵化器一般包括生产车间、办公用的房屋和通讯等办公设施及行政、经济专家和秘书人员。其目标设定于"为经过挑选而进人孵化器的新建企业提供低价的生存条件和相关信息,帮助企业制定、评审、修订业务计划,组织必要的培训以提高创业者的各种技能,使新企业迅速成长,在几年内离开孵化器独立经营。"
一般来说,一个企业孵化器的发展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开办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始于决定成立孵化器并着手进行调研,止于确定了办公地点并开始受理企业进驻申请。这一过程要花费很大力气,要准备详尽的工作计划,包括可行性论证、运营计划等。
(2)开办阶段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以注重实际经济效益为目标,较少考虑创新问题,为了尽快吸收企业进入孵化器,以便创收,及早还清债务,往往不加选择地接收企业进驻。租户中包括不少已站住脚的公司。同新办小企业相比,它们较有把握交付租费。这时,孵化器与租户公司之间的关系类似于传统的房东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虽然也提供后勤服务,但很注重孵化器应有的管理咨询等服务。当租用公司占满了孵化器的场地之后,这一阶段就结束了。该阶段可能持续1一3年。
(3)业务发展阶段
该阶段的特征是孵化器达到收支平衡,至少是房租收取基本与维持生存的费用相抵。在这一阶段,孵化器一般开始与租户建立业务协作关系参与管理,并逐步完善接收步骤与企业毕业的标准与程序。
(4)成数阶段
该阶段有两个特征:能够对各种租户公司提供很体面的管理咨询服务和完善的后勤服务;申请进入孵化器的公司数大大超过其接纳能力。这时,孵化器已有较严格的企业接收标准,以保证其中新开办的企业中,能力强的企业占较大的比例;已依明确的程序进行孵化企业的周转;孵化器的收入来源不仅有租费,还有投资所盈利润、租户公司产品销售提成、管理咨询所得等。在该阶段中孵化器是一个盈利的机构。
在孵化器运作过程中,优秀的管理队伍是企业孵化器成功运作的核心和关键,通常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团队应该具有以下的标准:
第一,管理人员平均年龄要年轻化,教育水平要高而且具有国际运作的能力:
第二,企业孵化器总经理应聘请高素质、高水平、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应具备的技能如下:能独立参加国际会议或交往活动;会计算机,能熟练使用互联网;有较强的公共活动能力;具备一定的国际经贸知识。
第三,全体管理人员应精通英语、企业经营、贸易和相应的专业知识。
孵化器成功的标志是其孵化企业的成功。因而,孵化企业的选择非常重要。在确定孵化器的形象、主要任务的同时,就要确定选择孵化企业的标准,并实施比较严格的接纳步骤。
芬兰孵化器选择企业的步骤如下:
①问卷调查。调查创业者的基本情况及其基本商业计划。
②技术评估。由专家对创业者所持有的技术的特性、潜在专利、有竞争力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评估。
③金融分析。由孵化器委托银行主持,对盈利与亏损、资金、发展前景、平衡点等进行分析。
④项目评估或商业分析。在该阶段,创业者提供商业计划,孵化器组织专家对其项目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⑤创业者综合评估。包括创业者的资金评估、经营历史调查、查阅以往贸易登记或会谈纪要等。
⑤确定接纳。经过以上步骤后,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或企业就可以进入企业孵化器接受孵化。
企业孵化器所孵化的企业规模一般很小,其业务领域比较广泛。入驻企业的业务领域涉及服务、制造、技术交易等。其中服务型企业比例最高。
美欧的企业孵化一般并未制定企业的毕业标准。据调查,美国的企业在孵化器中的平均入驻时间为2.2年。开办7年以上的孵化器平均每年毕业企业3.1个,开办4年以下的孵化器平均每年毕业企业l.5个。不同类型的孵化器毕业率相差颇大。
由此可见,企业孵化器为创新型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提供了捷径和硬件支持。在孵化环境中新生的企业明显快于、强于其它类型的创业企业,双方竞争起来孰优孰劣,不言自喻。这就是新经济时代创业规则,这也是解释新经济中高科技企业为什么一夜间铺天盖地地萌生并超速发展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
2.企业孵化及的迅速兴起
世界上第一个企业孵化器于1959年建立在美国纽约。企业孵化器是伴随着新技术产业革命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小企业成熟长大形成规模,为社会培养成功的企业和创业家。企业孵化器是创业家的乐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企业孵化器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扶植中小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已在全球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美国是世界上企业孵化器最多的国家,而且仍在继续以每周新增一家的速度增长。经其孵化的企业,成活率超过80%,这里的成活率一般是指开办5年后仍运营的企业数占总数的比例。据美国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在以后的章节中将详细介绍)统计,1995年美国所拥有的750家孵化器中,53%在城区,19%在郊区,28%在农村,共占地295亿平方英尺,平均每家占地59,600平方英尺。美国已有50个州建立了孵化器。
目前,美欧各自建立了孵化器网络组织,并在孵化器发展中起到了联系和指导作用。美国国家企业孵化器协会,主要是为以美国为主的北美企业孵化提供服务信息的组织。
欧洲企业创新中心网络(EBN),于1984年二五月在布鲁塞尔成立。该网络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加强和支持企业创新中心(孵化器)的发展。其工作包括:对创立阶段的孵化器进行引导和给予支持,并在诸如孵化器的开办、管理、业务规划、培训等方面提供专业性咨询以改进其工作;通过电子通信、信息库、训练班,研讨会等手段进行信息交流;就欧洲共同体能否提供资金、立法和支持等方面,向其成员们通报情况;根据合同,向欧洲共同体提供服务。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的企业孵化器近5000家,北美地区有1000多家,欧洲地区有2300多家,其中美国750多家,英国1314家,德国191家,芬兰26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采取措施,大力兴建企业孵化器。目前巴西有50多家,俄罗斯有33家,波兰有30家。
企业孵化器能够在国外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是:
(1)扶植有潜力的小企业
发展小企业的需要是国外企业孵化器产生与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在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钢铁、化工、电力、石油、汽车等行业,一直是其经济支柱和基础。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新领域的不断开拓,大公司已不能包揽一切。相反,小企业的数量越来越多,对经济生活产生的作用也日益加大。美国的硅谷、波士顿128号公路等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的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技术小企业的自发增长,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对小企业刮目相看。在这样的形势下,出现了重视小企业的作用,重新评价小企业地位的趋势。扶植小企业,以推动经济发展成为欧美各国政府加强经济竞争能力的主要决策之一。而企业孵化器则是扶植小企业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2)鼓励发明家成为创业家
建设企业孵化器的另一个原因是试图弥补科学园的缺陷,鼓励有科学发明新技术的人创办自己的企业。西方科学园的主要功能是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联系及建立技术转让、技术交流的渠道。尽管它吸引了大量的新建小企业,但由于不是专门为小企业服务的,不能满意地解决小企业的需求。科学园往往把精力集中于建设环境优美的办公场所,吸引已经站住脚的公司,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培养、扶植小企业身上。其扶持的对象也是基本上无选择的。科学家虽也向发明家提供技术上的帮助,对其成果的商业化提供咨询,却不鼓励发明家成为创业家,去创办自己的企业。许多企业孵化器的目标则是弥补科学园的缺陷,培养创新型的。技术密集型的新建小企业,通过提供整套服务设施和管理咨询服务,使小企业失败率降到最低程度,同时培养一大批科技型创业家。
(3)发展高新技术
高新技术具有产品的附加价值高,产业的发展速度快和就业增长率高等特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特别突出。因此,世界各国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力图从高技术领域寻找出路,以增加本国或本地区的技术和经济竞争能力,或使衰退的传统工业复苏。实践证明,发展高技术产业,除了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之外,大批科技小企业的作用不可忽略。这类企业在其发展道路上通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管理问题、"青春过渡期'"问题、资本不足、成果转化、市场问题,等等。高新技术公司只有适当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脱颖而出。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小企业单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办到,一般要寻求外界帮助。因此,企业孵化器应运而生。
中国的企业孵化器还在起步阶段,仅在少数几个高科技产业相对集中的地区面世,这是我国众多创业者的希望所在。新经济的创业规则告诉我们:发展新经济离不开高科技企业,而发展高科技需要企业孵化器的扶持与催生。愿中国的企业孵化器更多地为我们的新经济事业尽培育之责,献催化之功。
3.加速孵化催动,加速创业
企业孵化器的目标主要是为新兴高科技的创业家提供一定的服务设施以及相应的服务,支持和协助人性的被孵化的项目和企业。企业孵化器提供的服务范围取决于孵化器的目标、租户类型、财政状况和管理水平等。在其发展过程中,孵化器提供的服务经历一个由简单的基本服务到较深层次服务的过程。
企业孵化器越多所孵化目标也就越多。孵化的内容越好,孵化企业的质量也就越好。加速孵化必然带来高科技产业的兴起和高科技企业的强盛。
一般来说,企业孵化器对新建高科技小企业的支持主要表现在:
(1)向新建高技术企业提供场地
这是企业孵化器的基本功能。场地包括办公、实验和生产用地。提供的场地要让客户负担得起,且搬进、搬出都很方便。
(2)为客户公司提供后勤服务
提供一系列共享的后勤服务,包括:收发文件和信件、办公室设备及家具、复印、文字处理与打印、计算机设备、商业图书馆、安全设施、库房、接待设备及接待员、会议室、电传电话。秘书工作、食堂以及场地的维修等。
(3)帮助企业家制定经营规划
企业孵化器向申请的小企业的人员提供基本训练和一般性指导,帮助他们制定一份周密可行的经营计划。这也是企业孵化器筛选、考核申请进入孵化器企业的一个重要步骤。通过这一步,筛选出那些市场前景有相当把握的企业进入孵化器,以保证较高的孵化率。
(4)提供科研设备
进入孵化器的公司大多从事高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但他们一般都缺乏研究尖端技术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孵化器通常利用其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促使大学科研机构向客户公司无偿或廉价倍于科研设备。
(5)帮助解决资金
帮助高技术企业打通与商业银行或风险投资公司的联系渠道;建立孵化器自己的种子投资基金,或作为风险投资的代理人;为高技术企业进行资金担保,简化资金借贷手续,使财务资助更方便。
(6)帮助开发市场
通过与孵化器与其它机构的联系,建立地区、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支持网络,帮助高技术企业开发新产品市场。
(7)提供律师和会计师等专业服务
客户公司所需用的专业服务,有的由孵化器中的行政管理人员中有上述专长的人担任,而更多地则依靠当地人才库的协助。
(8)培训服务
为客户公司的职工,包括经理进行创业和管理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企业孵化器自己举办培训班;介绍客户到当地办的专门培训机构去学习;介绍客户参加当地大学办的讲座、研讨会,或攻读一部分研究生课程等。
(9)发现人才
企业孵化器有步骤、系统地培养具有特色经营科技企业的人才,即挑选可孵化的创业家。这些人包括:准备创办新企业的人才;现有中小企业的经理和从大公司分出来的小企业经理。在这方面,孵化器通常要取得已有的科技企业网络的协助,请他们推荐人才。
(10)鼓励创建高科技企业的精神,树立成功创业家样板
通过孵化,鼓励科技人员尤其是有才华的大学生创办风险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相对优越的环境,使成功的机会大于失败的比率,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创业家精神。
能够得到的数据表明,企业孵化器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提高了就业机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作出了贡献。例如,从孵化器开办开始,美国平均每个孵化器毕业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为853个。1991年每个毕业企业提供224个就业机会。美国亚特兰大的高技术开发中心在经过了几年的运营后,为社会培育了22家企业,并正在孵化36家高新技术企业。
欧洲及发展中国家,企业孵化器也在发挥着类似作用。芬兰第一个孵化器于1987年建立,该国到1995年已有25家孵化器,孵化企业200家,雇员450人。这些企业多是开发专利项目的新建企业。其中30%的企业拥有一项专利产品或注册设计。这些企业在各自的技术领域具有专长,但需要孵化机构在整个发展方向进行帮助。据芬兰贸工部的调查,孵化器最受企业欢迎的方面是:能提供资金、形象设计、协调、专家和开发服务。89%的被孵化企业表示,若再兴办企业还愿意入驻孵化器。
捷克的17个孵化器已经孵化了440个新企业,在过去的三年多时间里,平均每个孵化器孵化26个企业,增加1000个工作机会。其孵化企业的成功率达到80%。
在新经济时代,利用企业孵化器进行创业已成为一条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者普遍遵循的创业规则。从企业孵化器的作用对象来讲,企业孵化器就是高新科技企业迅猛发展的推动力和高科技巨人的加速器。
二、借助风险投资:企业腾飞规则
1.风险投资造就新经济的创业机制
新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随着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各自行业的风云人物。'揭开这些企业超速成长的神秘面纱,我们发现了一种行之有效地促进新企业成长的融资体制--风险投资。正是由于风险投资的支持才使得这些企业获得了超常发展。可以说,借助风险投资实现企业腾飞已成为新经济时代创业的基本规则。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研究所所长米勒说:"由于科学研究的早期有风险投资的参与,使得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的周期已经由20年缩短为10年以内。"英国首相撒切尔曾经针对欧洲的经济说:"欧洲经济落后于美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欧洲的风险投资落后于美国而造成的。"风险投资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风险投资已经成为创业者的亲密伙伴。
创业家创业大致要经过以下的过程: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办法;规划企业;选择创业组;筹集创业所需要的资本;最后是制造并试销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创业者所遇到的最大的障碍就是资金短缺。创业者往往具有创业的热情和一定的技术能力,但缺乏的是企业起步和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保金。
在新经济时代以前,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融资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个人借贷、贷款担保、供应商贷款、应收帐款贷款、权益性融资等途径来解决,在国外有时还可以通过小型公司管理机构获得一定的优惠贷款。新经济时代,风险投资作为权益性融资的一种方式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日益成为重要的融资方式,并且逐渐向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风险投资的发展以及形形色色的企业神话的成长过程,我们可以看出风险投资是新经济企业诞生的催化剂,是创业者坚定的支持者。
风险投资,又称做创业投资。根据美国全美风险投资协会的定义,风险投资是由职业金融家投入到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
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则将风险投资定义为,凡是以高科技与知识为基础、生产与经营技术密集的创新产品或服务的投资。相比之下,这个定义就宽得多。
风险投资是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商业银行相似之处在于风险投资家也像银行家一样,充当投资人(如贷款人)与企业家(或贷款人)之间的媒介和管道。但与商业银行贷款截然不同之处在于:银行家总是回避风险,而风险投资家则试图驾驭风险。银行在贷款前,总是向借贷者要求财产抵押;而风险投资家则是一旦看准了一个公司或项目有前途,他们就会投入资本,同时他们还会帮助他们所投资的公司经营管理。因此,对那些处于起步阶段的创业家而言,接受风险投资,投资家们带给他们的不单纯是钱,还常常有更重要的,诸如战略决策的制订、技术评估、市场分析、风险及回收的评估以及帮助招募管理人才等等。
风险投资也是一种主动从事创新冒险的行为,与被动防御市场中不可预测又难以避免的不确定性有本质上的差异。根据风险收益的配比原理,风险投资之所以迎着风险而上,是因为预期资本能大幅增值。从根本上说风险投资的高收益来自极具潜力的新兴高科技产业,但也与这一资本运营制度内部有效的运作机制密不可分。
从严格意义上说,风险投资是介于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之间的新型金融体制。它以风险投资公司为中枢,一方面要吸收闲置资金形成风险基金,一方面还要评估、筛选目标企业或项目,并直接参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管理。显然风险投资家要面临技术、生产、市场等风险。面对投资成败起关键作用的不是来自投资而是融资方面的风险。这一点使风险投资中介机构的业务性质区别于其他传统金融中介,如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等。人们习惯上把后一种金融机构的业务称为"卖方金融",而把风险投资业务归入"买方金融"。这是因为后者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出售自己的中介服务赚取利润,其收人表现为利差、佣金和手续费。而风险投资机构则不同,它首先要以所筹得的资金购买充足的权益资本,再以所筹得的资金购买新兴科技企业,经过几年的经营再适时出售企业股份,取得资金。其赢利来源是资本买卖的差价。与传统的经营借贷资金业务的机构相比,进行高风险收益的买卖活动无论在筹资难度还是在资金成本上都远大于前者。所谓"买方"是强调在这一金融过程中,融资(购买资本)较之投资地位更为重要,融到资金对风险投资家而言往往就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来自资金提供方的经营压力无形中就构成了风险投资内部的一个有效的动力机制。
风险投资的初衷是作为风险资本投资于新的或年轻的小企业。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几乎已成为一个为私有公司进行股权融资的通称,在北美以外的地区尤其如此。风险资本家也开始涉足那些本属于投资银行家的事务。在西欧,绝大多数风险资本被用来收购那些业已成立的高科技公司,或者投资于创新企业的较晚期的发展阶段。由于机会众多,东欧的风险投资公司甚至可以选择既有很高的报酬率又有很好稳定性的公司作为投资对象。可见,风险投资功能和作用几乎涵盖所有有关金融投资、高科技投资、小企业投资的内容。
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业来说,风险投资是新生企业的权益资本的主要来源,它构成了新生企业的创业的重要部分。可以说,风险投资造就了新经济时代的创业机制。
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现在所指的"风险投资"应该称其"创业投资"更为恰当。
2.风险投资的类型
根据风险投资企业的不同阶段,我们一般可以将风险投资分为四种类型。
(1)种子资本
那些规模很小,或者刚刚处于发展早期的高新技术企业,既不可能从传统的银行获取信贷(原因在于缺乏可资抵押的财产),也很难从商业性的风险投资公司获得风险资本。除了求助于专门的金融渠道(如政府的扶持性贷款)以外,这些企业更多的目光投向提供"种子资本"的风险投资基金。种子资本主要是指为那些处于产品开发阶段的企业提供小笔融资。由于这类企业可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一年以上)都难以提供具有商业前景的产品,所以投资风险极大。对"种子资本"具有强烈需求的往往是一些高科技公司。它们在产品明确成型和得到市场认可前的数年里,便需要定期注入资金,以支持其研究和开发。尽管这类投资的回报可能很高,但绝大多数商业投资公司都敬而远之,主要是因为:对投资项目的评估需要相当的专业化知识;由于产品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导致这类投资风险太大;投资公司进一步获得投资人的资本承诺困难较大。
(2)导入资本
当一个公司拥有了确定的产品,并具有较明确的市场前景后,由于资金短缺,企业便可寻求"导人资本",以支持企业的产品中试和市场试销。但是由于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存在,企业要想激发风险投资家的投资热情,除了本身达到一定的规范外,对导入资本的需求也应该达到相应的额度。这样才能更具规模效应,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发展资本
就量而言,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是用于企业扩张期的"发展资本"。这种形式的投资在欧洲已成为风险投资业的主要部分。以英国为例,目前"发展资本"已占到风险投资总额的30%。这类资本的一个重要作用就在于协助那些高科技企业突破杠杆比率和再投资利润的限制,巩固在行业中的地位,为他们进一步在公开资本市场获得权益融资打下基础。
(4)风险并购资本
风险并购资本是一种特殊的风险投资工具,一般适用于较为成熟的、规模较大和具有巨大市场潜力的企业。与一般杠杆并购的区别就在于,风险并购的资金不是来源于银行贷款或发行垃圾债券,而是来源于风险投资基金,即收购方通过融入风险资本,来购并目标公司的产权。以管理层购并为例,由于风险资本的介入,购并所产生的营运协力效果(指购并后反映在营运现金流量上的效果)也就更加明显。
3.风险投资的特征
与一般投资相比,风险投资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1)投向集中
风险投资集中于风险大、周期长、资本收益高的项目,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但在不同时期,产业投资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产业投资重心开始向软件产业、医疗保健产业、生物技术产业和通信产业转移。
(2)周期性强
经营学家通常将企业成长分为创立期、扩展期和成熟期等三个主要阶段。风险投资家则通常在扩展期或成熟期的早期就开始出售股权等方式撤回资金,去从事其他新项目的风险投资。这便是风险投资"投资--亏损--高收益--再投资"的周期循环。
(3)风险大
由于受种种因素制约,科技项目调研论证的难度比一般项目大得多,风险投资机构对自己投资开发的项目前景如何,能否顺利投产、达产,产品销售行情怎样等一系列关键问题都难以了如指掌,因此常有如履薄冰之感。
(4)回报率高
风险投资家采取分散投资的方式,往往能以某些项目的高额利润补偿另一些项目的风险亏损,使投资始终处于高收益状态。三、不论资历线图对:学史创业闲崛起
1.新经济时代创业不论资历
在工业经济时代,石油大享、钢铁大工等企业巨子必须通过一生的努力,甚至是几代人的不懈奋斗,才能逐渐完成巨额财富的积累。而新经济时代的今天,一些拥有技术,甚至只是一个好主意的创业者,通过与风险投资家的联姻,顷刻之间就会成为亿万富翁。微软如此,雅虎如此,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创业大多都是如此。这是新经济时代又一创业规则:创业不再论资历,一定意义上说,今天的创业最需要的是智力。
ZI世纪,人类将告别工业经济时代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江山代代人才出。在这个由知识创造财富,智力就是资本的时代中,英雄辈出,人才尽显。于是创业者中出现一支颇为壮观、屡创奇迹的生力军:书生。
从哈佛大学肄业的穷小子比尔·盖茨,以开发计算机软件为主,经过二十年的努力,一跃成为世界首富。对"劳动创造财富"这一铁律提出了挑战,让人产生了深深的思考。盖茨的微软公司,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没有大规模的原材料消耗,没有大规模的产品堆积,所拥有的资源只是知识和智慧。"开发部"是微软公司的核心,每个人只有五平方米的办公室,除了一把椅子和一台电脑外,几乎见不到其他任何东西,但它的用户遍布世界各地,数以百万计,而且还日益剧增。
比尔·盖茨的崛起揭示着在新经济时代中,创业是智者的游戏,智力也是创业的资本。
对于新经济时代的种种变化,有人用了一句话来加以总结:"智力代替了美元。"从创业者的角度看来,智力便代替了由资历来积累的财富。这就突破了传统的陈规陋习,打开了全新的创业之门,因为年轻的学生拥有的资本和优势就是智力,而不是资历。
20岁的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了微软公司。
20岁的史蒂夫·乔布斯创造了三种改变20世纪的产品:苹果n型机、麦金托什机和激光打印机。
24岁的马克·安迪森作为第一个环球网浏览器软件的发明者,大学毕业仅仅四年就登上了《时代》的封面,成为继盖茨之后又一个"电脑金童"。
这些当代英雄们,正是适应了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而扶摇直上的。
新经济时代,创业不论资历凭智力的规则,通过学生创业的现象得以验证。
1999年7月29日,一则由中关村传开的消息迅速惊爆全国:四位清华大学生开了个公司。学生开公司虽在国外早已成风,但此举在中国乃开天辟地第一回。
学生可以办公司,而且还可以在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千万富翁,乍看十分不可思议。实际上,这正是新经济时代创业规则的应用罢了,学生创业就是智力创业、知识创业,这就是新经济时代的客观现实和要求。
2.学生创业构成新经济时代亮丽的风景线
1999年7月29日下午,清华大学。
一个由在校学生组建的视美乐公司向外界正式公开了他们守了多日的秘密:一个是他们的革命性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另一个是他们已获得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对"视美乐"投资5250万元风险资金的合同。
在现场演示会上,视美乐公司的技术核心人士邱虹云展示了他发明的投影仪独特的功能。通过这个一尺见方的铁盒子,观众从大投影屏幕上可以看DVD、录像带以及电脑多媒体图像,图像非常清晰,不仅是普通投影仪不可比拟的,甚至超过了电视图像的清晰度。据这位清华大学材料系三年级学生讲,他研制的这个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超越了现有电视技术,可以广泛运用于家庭教育、商业等众多领域。因为邱虹云一套超越传统技术的设计,让这个性能先进的产品其价格是国外同类产品价格的1/3,因而具有广阔的潜在市场前景。
这个令人震撼的发明在4月首先吸引了清华大学自动化四年级学生王科,从而促成了第一家学生创业公司"视美乐"的成立。随后这个产品又打动了清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潘福祥总经理,因而我国的第一例风险投资项目完全按照国际规范正式开始运作。同样还因为这个产品的扭力,在短短两个月内,吸引了十五六家投资商的关注。
上海第一百货的总经理张新进听了老友潘福祥的介绍,立刻就被这个项目"销定"了,听到消息的第三天就到北京向"视美乐"表示了投资意向。上报董事会后,董事会开了半个小时的会就全体通过了,前后仅3周"上海一百"就成了"视美乐"的风险投资商,一期投资250万,只占项目收益的20%股份,待产品完成中试后,二期投入5000万元,所占股份上升至60%。
这正是国际风险投资界风险投资人和创业者在不同的投资阶段与收益划分的通常做法,具有销定风险和放大收益的双重效果,充分体现了风险投资的魅力所在,也在现行政策允许的情况下,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作出了全新的探索。
现在"视美乐"已从初期的50万变成了300万,几位学生股东的投入现在已变成了300万的80%,即240万了。如果第二期的5000万再投进来,学生们就成了5000万中40o即200万的拥有者了。
这就是新经济时代的知识英雄所创造的神奇。
学生创业在美国高校是由来已久的,一般,有志创业的学生在学校就要进行创业计划。创业计划又名商业计划(BusinessPlan),是高科技与风险投资浪潮兴起的产物,是一无所有的创业者就某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新产品或服务,向风险投资家游说,以取得风险投资。
商业计划竞赛在美国高校由来已久。美国已有35所高校举办过该赛事,如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其中以麻省理工学院最为成功,从1990年至今已举办了9届,1990年仅有一份获奖的计划赢得了风险投资,但1997年的竞赛结束后,当年就有70家学生公司从中诞生。据MIT的一家咨询公司统计,在这个高技术公司云集的地方,表现最优秀的50家公司中有48%就出自创业竞赛。这些由创业计划直接孵化出的企业中,有的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营业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一批批的创业者在比赛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风险投资家们蜂拥而入校园,寻找未来的技术领袖。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商业计划竞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美国经济的直接驱动力量之一,
中国的第一个创业计划大赛是1998年在清华大学举办的,由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发起,历时5个多月,共收到100多份参赛作品。麦肯锡等国内外大公司总裁对此予以高度评价。
第二届清华创业计划大赛于1999年3月份开始,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认可,清华校方也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创业的新举措和政策。这次大赛诞生了像视美乐这样的一批学生公司,清华大学为此专门开辟清华创业园供学生公司入驻。此后上海交大、浙江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及重庆等地高校纷纷举办创业大赛。
可以预计,校园创业计划也将推动在中国的学生创业的崛起。实际上,也正是如此。
1999年6月28日,由北京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应届毕业生李永新等人一起创办的北京新兴伟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这是一家专门从事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服务公司。李永新由此成为中国第一个提出办素质公司的校园创业者。
1999年7月中旬,已拥有6项专利技术的华中理工大学在校三年级学生李玲玲依靠她的2项发明专利注册了属于自己的武汉天行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她注册公司的10万元资金来自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她因此成为中国第一位接受风险投资的在校大学生。
由学子带头掀起的创业潮,有其必然性:他们具备了创业的智慧和头脑,他们处在一个知识就是财富、智力就是资本的创业环境下,这使得学生们登上了新经济的舞台。学生创业的崛起实践着新经济时代的创业规则,构成了新经济时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八章 新经济时代的竞争规则
高速度、快节奏是新经济时代的特征之一,速度很自然地成为商界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有速度就能及时满足客户之需,有速度就能走在时代的前头,有速度就能创造出高效益。
美国联邦快递公司的研究员指出,在许多行业中,仅有3%到5%的时间确实地投入到实际生产工作,而其余时间都在进行所谓的市场调查、研究思路、反复试验、寻找客户以及反馈修改。这恰恰是表现了追求市场变化,以速度取胜的新经济时代的竞争规则。
速度与竞争是密切相关的。美国著名科技营销战略家里吉斯·麦肯纳把这种关联喻为"竞争压力锅",他指出,能最快地把有生命力的产品推向市场的公司存活的几率最大。有一种管理模式认为,这种压力锅式的环境等同于生态系统,竞争的压力就如同达尔文主义的命令,迫使公司以更快的步伐进化。对于科技公司来说,这意味着不仅要跟上变化,而且要能预见变化。正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地理合作研究公司总裁吉姆·摩尔所指出的:"你必须了解趋势,技术是如何提高的,以及什么样的补充技术能创造客户价值。"速度决定一切,领先者淘汰落后者,企业需战略重组,以求更机更强,这就是新经济时代告诉企业的新的游戏规划。
一、超速发展规则:快国陆俊啻
1.多机立新:射击后再瞄准
在这个新经济的世界中静止就是死亡。Ingital Equiptwnt公司就是这一真理的一个例证。这家20世纪70、80年代著名的微型计算机公司,后来由于管理层无法应付个人计算机的飞跃发展而停滞不前。如今它已经成为PC生产商康柏公司的一部分。它的经历证明向前发展何等重要,即使你像第一个与原液分离的单细胞生物一样不知道该走向何方。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代理人。(纯收入》一书的作者约翰·黑格尔三世说:"以前,你会先制定详细的经营计划或蓝图,现在则不再需要考虑战略,只要确定一套指导行动的基本规则,然后迅速付诸实施,将不会产生巨大成功的规则淘汰掉。"这一过程就是预备、射击、瞄准!而不是预备、瞄准、射击!
因此,技术行业这一新领域吸引了一批新型的管理者和雇员。其实这两者之间并无很大差别。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对混乱状态的容忍力,对阶级制度和政治活动的不屑一顾,勇于失败,才智出众,对技术的无限热爱和对界限的天真认识。平等的机会丰厚的工资与奖金造就了繁荣的就业市场和金融自由,使传统的管理结构在高科技公司中无处身之地。
在1994年12月前,网景公司还仅仅是硅谷快被人遗忘的企业之一,万维网那时还未出现在大多数用户的屏幕上。在硅谷之外,网景公司实际上没有什么声望,因为没有赢利,1.2亿美元的开办费又几乎告番,合伙创始人詹姆斯·克拉克和马克嗤迪森急得眼睛发直。因为在高科技行业,不前进就等于死亡。他们不得不裁减了一部分员工,并启用了巴克斯代尔。接下来就上演了一幕幕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巴克斯代尔让网景公司这枚火箭直冲云霄。万维网在1995年开始蓬勃发展,而网景通讯公司及其用于测览网络的"导航员"(Navigato)程序也随之腾空而起。截止到12月31日的第一年,全年营业销售收入达8100万美元,这比任何一家软件公司的增长都要快得多,也算得上是历史上有名的快速增长记录了。
1995年8月,这家成立仅16个月,未赢过一分利的公司在纽约上市,引发了投资狂潮。上市第一天,网景公司的股票以每股58.25美元收盘。这个非凡的表现,使这家创始资金只有1700万美元,销售额只有2000万美元的小公司一夜之间便成为一个20亿美元的新巨人,价值足足增加了100多倍,网景公司成了华尔街上的显贵。
1996年,公司员Xi达到2000名,比原来增加了3倍。1997年1月28日,公司宣布其销售额为3.46亿美元,盈利2100万美元,增长了305%。
位于加州的网景公司现已成为硅谷蓬勃发展的互联网络业务公司中富有活力的旗舰,拥有几百万用户和约50亿美元的市场价值。
所有这一切都使网景公司成为高科技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应如何运营的典范。网景公司的一切经验都在于速度。步调丝毫不能懈怠,编写软件夜以继日,刚能运行就把它放到网上。人员招聘不够快,那就收购一家企业。总而言之,为了速度,他们能牺牲任何东西。结果,要干一年才能做到的事情几个月就办到了,这种速度被称为"互联网络时代"速度。仅仅两年,网是公司就经销了5000万份"导航员"程序,使其排在视窗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程序。网景公司还销售了100万份用于建设网址和企业内部网使用的服务程序。Intuit公司首席执行官库克说:"网景公司几乎为产品周期的速度树立了标杆。"
如果不是网络,公司就不可能迅速地发展到现在的程度。虽然网络并不是个极大的业务机会,但它确实给网景公司提供了以网络速度开发、营销并销售其产品的途径。就拿网景公司的网址来说吧,这是一个很好的市场营销工具,盈利颇丰。除非用户改动他们的导航员程序,否则当他们用它在网上创览时,首先看到的是网景公司的页面。这使其成为网上最为忙碌的负面,也可以用它来为其新产品做广告。通过这一切信息往来--每天大约有400万个,网景公司的页面就成了最火的广告空间,1996年7个月的广告费收入达1800万美元。
广告收入可能还是微不足道的,每天蜂拥到网址上的销售信息大约有500万个--大部分来自愿意而且准备要采购的顾客。这些信息在这儿立即通过网络送达网景公司的销售人员和外部的零售商。网景公司销售部副总裁威廉说:"我们的网络提供最畅销的信息。"
网景公司无论是开会,做决定,还是并购公司的时候都是速度惊人。
某种意义上讲,经营与竞技是类似的相通的。更快才能带来更强、更好,更快才能赢得竞争的金牌。在这里速度是第一位的,是受到众人注目与欢呼的决定因素。2.主动出击:团占市场,创造顾客
在新经济时代,技术的发展变化如此迅速,尤其在因特网领域,高科技企业公司的运作就如同淘金的矿主一样,根据自己的推测或本能希望来抢占自己的市场占有范围。
一家创业公司,发现了大公司所忽略了的市场,并先行进入。在新企业声明"圈地"之后,大公司会有一段时间思考如何与新企业争夺新"圈地"又不致于削弱它现有的基础,而小企业则不断进行革新,当这些大伙计赶上来时,这家创业公司早已占据了40%的市场。这是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中最常见的现象之
这也说明了速度和主动出击对于市场竞争是何等的重要。
毫无疑问,雅虎是正确地"圈占"和选择市场的公司。位于圣克拉拉的雅虎公司最初是一家因特网搜寻引擎软件公司,其后它发展成为媒体公司。最后,进一步发展成为一个提供万维网导航以及分类内容、商业服务和通信服务的全球著名网站公司。
到1998年6月,它的全球用户达四亿人。一进入雅虎总部,你就知道雅虎不是一家传统型的公司,用鲜艳的紫色和黄色拼成的各种形状构图的走廊呈现出雅虎的企业色彩。
在与它的高级经理会面之前,访问者都要坐在一个紫色的长椅上等候着,这椅子就像一个从大学生联谊会里逃出来的难民,对面黄色墙上的一大块霓虹灯牌上显示着企业标语:"你用雅虎吗!?"
他们典型的办公室用金纸星装饰而成,上面写着办公者的姓名和无处不在的"你用雅虎吗"的标语。会议厅分别以圣经中古埃及的十次瘟疫命名,有时他们约定与访问者见面的会议厅叫做"鼠疫"。
雅虎是少数几个能从因特网上赚钱的公司。财源滚滚的雅虎1998年财政年度收益达三.65亿美元以上,而它正式成立才三年,公开上市不过两年。1998年上半年它的市场总价值为30亿美元,与几倍于它的收益的公司如硅谷图形公司和苹果公司不相上下。雅虎使一大批人成为富翁,它的创始人大卫·费罗和杨致远,他们在1997年向母校斯坦福大学捐赠两千万美元。正如早期铁路大王利兰·斯坦福所处的时代一样,高科技财富的势力是不容低估的。斯坦福大学理事会批准了这两位新成员以"Ya-hoo!创始人教授"的头衔加入理事会:这样,斯坦福教授的头衔中第一次出现了一个惊叹号(雅虎坚持把叹号作为公司名称的一部分)。
费罗和杨致远在斯坦福攻读博士学位时,作为业余爱好,他们在1994年4月创办了雅虎(这一异想天开的名字是以《格利怫游记中》中的一种愚蠢的动物而命名的)。他们在一辆拖车内推出了因特网目录服务,以帮助同学利用这一新媒介。YA.HOO!的声誉经过大家使用后口头传播开来。
"致远和我在斯坦福这样干了一年"费罗说,他的名片上仍然写的是"雅虎酋长"的头衔。"我们从未想过用它来挣钱。当时,主要是想把这一服务维持下去并自得其乐。"但是由于它提供了一种人们急需的服务--帮助你在新兴的因特网上找到你所需要的内容--雅虎迅速增长起来,费罗和杨致远放弃了博士学习,招募了一些同学与他们一起工作。
任何潜在的金矿都不会长时间地不被人所发现。1995年4月,两人把他们新生的因特网公司呈现给门洛帕克的神"cia资本公司,结果获得了一百万美元的种子基金。这一风险资本公司之所以投资给Yahoo!因为他们看到这一公司里没有多余无用的闲人,只有两个一心要尽快发展事业的人。他们没有备忘录,也没有赞助商。而其他公司则有更多的人、竞争压力和偏见。他们相信,投资能够使雅虎尽快发展起来,因为双方很快就企业如何前进达成了一致见解。
这时,速度成了第一位的决定性因素。雅虎的创始人愿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使之成为第一个声明占领这一市场的公司。这意味着要把公司的控制权交付给一个成熟老练的总裁和管理队伍。
费罗和杨的方法反映了新经济时代中企业超速发展中的一系列战略的有趣的综合,他们把董事长的职位授让于一个有经验的专家,为公司成长作好准备;他们还认识到了一个模式转换并投身其中,在风险资本家的赞助支持下一举成为市场领袖。
这样,雅虎吸收了蒂姆·库戈尔任总裁,全力开拓对这一市场的占领。在加入雅虎之前,现在46岁的库戈尔已有15年的高科技界高级管理经验,并且是摩托罗拉和西雅图Im6rmec的专家,与费罗和杨一样,他取得了斯坦福的工程学位。虽然他任西雅图一家公司的董事长,他的家仍在金湾。尽管年龄上有近20年的差距,库戈尔发现他与这两位创始人有许多共同之处。一头长长的灰白头发加上一到厌世者的酷模样,库戈尔极像从前的婚皮上,他的谈话中总有禅和其他一些神秘的话题,毫无疑问,他与费罗和杨意气相投。
自1995年年中加入该公司之后,库戈尔致力于制订一个正式的公司计划。他和创始人共同拟定了一份二十页的文件,概述了把公司建设成为一个大型盈利企业的战略纲要。该计划声称,雅虎将成为万维网上最好的搜寻向导。库戈尔说:"我们对此一直铭记在心,这是我们行动的核心。"
今天,雅虎已发展成为一个围绕导航向导而提供内容的"媒介"公司,包括天气、新闻和金融信息、分类工作与个人招聘;同时也是儿童的网络向导,妇女的一个互动网站,是地区性又是国际性的向导。雅虎已近似于一个万维网上的电视网络,它收集独立制版厂制作的节目内容。库戈尔说:"我们干的不是新内容创作的行当,我们做的正是运转良好的网络企业所做的:收集由独立单位制作的内容,然后'编制',打出牌子、再传播它。我们建立的经营模式非常接近于广播网络。我们提供的内容是免费的,然后从广告和产品推销服务中获得高回报的收益。"
费罗对雅虎迅猛而平稳地发展表示了惊讶。"我们占了天时和地利,在有利环境的帮助下公司发展了起来,"他谦虚地说。有了这样快速的增长后,"即使有些决策很糟糕,你的错误也被消融了,最终的结果还是正面的。那些做得不太好的事情被撇到一边去了。"投资人莫里兹补充说:"我们是顺风而行。"在冲向因特网搜索引擎市场的赛跑中,雅虎与许多竞争对手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它从那以后就超过了所有对手。它采取的正确行动是主动出击可能预见到的未来市场,并把它的搜索引擎的工作能力扩大到了更为赚钱的领域,如基于网络的广告等,从而扩大了市场。
雅虎的成功告诉了人们,超获发展已成为今天新经济特有的发展曲线。新经济鼓励领先者,淘汰落后者。企业家不应该羡慕、妒嫉领先者,而应该主动出击,摆脱落后,奋起直追。新经济就是在众人的争先赛中超速发展起来的。二、空业的四路易组:托运实力经济'瓶因"
1.实力经济:规模经济的核心
新经济中,实力经济主宰一切是显而易见的。快吃慢是实力取胜的最好注脚。那么,小吃大呢?有人也许不理解。其实,"小"未必实力也小,"吃大"正是为了实力扩充。实力经济是今天企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重心。
新经济时代的一大新特征,就是通货膨胀在成本与价格的不断降低下,将逐渐不再构成威助。但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却依旧像不定时炸弹般随时可能爆发。新经济社会最大的危机是个人、企业与国家之间的"不平等"已日益扩大,未接受足够的教育,没有足够知识玩这场新经济游戏的人,实质所得会江河日下,结果是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这场新经济的游戏中,虽然政府拥有的实际控制力量日减,却依然扮演重要角色,政府有必要做到确保全体国民受教育、提供基础建设与支持研究发展。这是建构新经济增长的坚实基础。
以美国为发源地的新经济高速增长已经十几年了。美国经济的大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结构调整。目里根政府以来,美国就开始放松政府管制,引进竞争。首先在航空领域打破垄断,在电信领域也进行了大的动作。随后的产业结构变迁的动力便主要来自民间,利益驱动使得一些公司大幅裁员,采用更加灵活的经营机制。现在美国的机票比欧洲、日本都低。当时出现了一种制度创新杠杆兼并,也就是小吃大。小公司兼并大公司后往往大量裁员,裁得最多的就是经理阶层,而这部分人的工资是相当高的,从而使得美国的平均工资大幅度下降,以至比欧洲、日本都低。
美国经济的强劲发展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类正处在一个以知识为基础的国际经济过渡期,创造财富的基本规则迅速改变。如果蒸汽引擎的发明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电的发明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那么目前这些新科技的互动发展,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
微电子科技、生物科技、电脑、电信、新材料与机器人设备等六大科技的发展与互动,已经启动了"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意味着"知识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财富的来源将奠基于知识,全球性企业将兴起,以国家为主体的经济将逐渐会被全球经济所取代。
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人,都是拥有"资源"的人。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没有传统定义下富人的土地、石油、厂房大楼和金山银山,却成为富可敌国的全球第一大富豪,凭借的是什么?就是因为他掌握了"知识流程"。在"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里,人类成为亿万富翁的获利来源已经彻底改写,一切要用以知识为基础的实力,新经济实际是一种实力经济,它已不单纯象传统经济那样追求规模、因而不再仅仅是一种规模经济,它是一种实力经济,这种实力是规模经济的重心。思科公司(Csco)就是这样一个实例。
Csco是那种在恰当的时机找到自己恰当位置的公司之一。1984年,当时还是夫妇的莱昂那多·博萨克和桑迪·勒纳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期间,发明了一种利用电子路由器连接电脑网络的方法。(它的实际作用就好比一个电子邮局,它把信息分成小的份额或包裹,并通过因特同或其他网络把它们送至指定的目的地。)夫妻二人创建了Csco,通过因特网和口头传播漫不经心地卖了几年路由器。
随着电脑网络的扩张,他们的业务也火了起来,很快随着收益的跃进而一再膨胀。创业公司发展成为实力企业之后,它必然要求一个更为正式的结构和复杂的管理队伍,这是为了充实实力和扩大规模,以求更大更强。于是它的创始人打算让位于继任者。勒纳(她最近的一次风光是在1997年7月号的(福布斯)杂志上刊登了一幅探身跨在马上的照片)和地的丈夫1990年在公司公开上市不久后离开了公司,他们从所拥有的思科公司股票中收获了近两亿美元。
马格里奇成了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CEO),并开始着手了一系列的购书与增长策略。恩科公司在三任领导下取得了不断的繁荣,从金融角度来看,它的经营是痛下杀手、吧咄逼人,但在产品开发层面上它又鼓励极大程度的个人主义,由几十个收购公司中的工程师和企业家组成。思科公司每年人均收益近60万美元,甚至超过了微软。
马格里奇在20世纪沙年代末、叭年代初管理着思科公司,当时的管理队伍只有人人,他说公司继续的增长要求采取一个新的结构。现在思科公司拥有一个资源副总裁领导层和众多的副总裁,大部分人都是思科公司购并企业的前领导人(思科公司自1993年以来共收购了25家公司)。虽然钱伯斯更像一个专业型的经理,马格里奇说他们两人在"向人挑战"这一点上是类似的。马格里奇回忆起雇用一个"公司分析家"对思科公司的多元文化进行评估,分析家对他说:"这是我见过的唯-一家你能够对任何人都可以说'不,你错了'的公司。"这种近乎混乱的对个人主义的容忍是很重要的,在一个稍有偏离就要受到指责的公司里,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你必需让人们有失误的空间以便让他们进一步地跃进。
在某些方面,思科公司已经成熟起来并反映出了较为传统的公司模式。公司顶层的结构已较为正式,正如从马格里奇到钱伯斯的过渡所体现的那样。钱伯斯被提升到最高层之后担任了四年的执行副总裁。马格里奇说:"用他时的出发点是这样的,如果他能胜任,他就是显而易见的继任者。当他当了总裁,也没什么奇怪的。这是一个有计划的交接。如果不这样,就会产生许多不利的内部竞争。"马格里奇又以他特有的幽默补充说,"我们这个行业中的错误不在于总裁们离职太早,而在于他们干得太久。"马格里奇希望率领思科公司达到十亿美元的收益大关。1994年度他达到了这一里程碑。"显而易见,这会成为一个百亿美元的企业。我感到有必要让约翰那样胸怀这一目标的人去实现,我绝不会自己干得那么久的。"他说。
然而,在许多方面思科公司依然保持着小公司的不拘一格。克里希·拉马克里希曼自思科公司1995年收购了他所创建的In-ternt Junctionco公司后即加入了思科公司董事会。这笔交易是同钱伯斯共进午餐之后随即握手签定的。拉马克里希曼说:"我们之间的讨论不像你所想象的要卖一个公司的情形那样,而更像是我在接受一个工作面试。约翰让我感到放心,他所努力思考的是我们在思科公司的坏境中能否取得成功。约翰的意见是,只要人能适应,其他一切都能顺理成章的解决。"当到了吸纳拉马克希曼的小创业公司之际,思科公司决定,最好的办法是把他的集团置于管理职员工作区内。所以,一个10人组成的工程队伍与钱伯斯和其他经理在同一楼层上办公。通过这种方式,新集团可以了解到思科公司的领导层。这是重新培育置身于创业公司感觉的方式,人人都在肩并肩地工作。
企业增强实力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便是不断地将知识转化为资本转化为发展动力。发展企业文化也是基于这样的目的。
马格里奇认为一个单一、明确的文化未必会对公司有益。"早期的主机电脑公司都有界定明确的文化--看看它们的现状吧。"思科公司容纳了许多个文化,但它的核心是几个到处适用根本价值:节约、机会、谦虚。马格里奇说:"创始人,尤其是桑迪·勒纳贡献了几种品质:倾听顾客、接近市场。我们不会偏离这些原则。"
贝克把公司的核心文化价值归结为忠实于顾客,财政保守,注重结果而不重过程。她说:"我们不是一个过程推动式公司,这是最信赖人的公司之一。我们做差旅费用报告时,经理们得到一个电子邮件通知,然后以电子方式批复即可,通常甚至看都不看。"随着增长而发生变化的是,价值观现在有意识地表达出来了。早期的时候,节约是必要的,因为正在创业的思科公司必须保留它的资金。她说:"用少许钱做更多的事现在是我们的一致准则。但这也不是说我们总是做最便宜的。"当然,对当地的教育事业,思科公司是一个慷慨的施主,这是一项由马格里奇开始的传统。当思科公司还位于门洛帕克时,"约翰从大街上一直走到学校区域,说'让我们携手合作吧'。"贝克回忆道。最终思科公司与附近的一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提供一笔基金进行校舍的维护和修缮。公司还负责向学校老师提供技术培训。
思科公司拥有一个"稳固的核心和模糊的世界,外钝而内固,"贝克这样说道。每个项目由与顾客保持接触的各个小组来进行,每个小组拥有相当的决策权力。一个快速启动的任务小组,再加上来自公司各个层次的代表,对小组的生产效率进行评一估并提出改进意见。例如,在多达几百人的新员工中,任何人都可以点击公司万维网主页的"快速启动"按钮,就可以获知有关的福利信息、组织结构图和其他内部信息。他们还可以报名参加一个网上进行的为期两天的培训计划。贝克说,在头半年内,'不论是行政人员,还是工程人员或者其他什么人员,我们让他们了解产业、产品和我们提供的解决方案,以及他们如何相互配合,我们教会员工如何自己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同经理进行讨论,而不是让经理自己去做。"
思科公司最大的障碍,反过来说,也正在于它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它还从未遇到过真正的挫折。3Chill的本纳姆认为,公司经过一个紧缩时期后会变得更加强大。他警告说,思科公司有"被成功惯坏"的危险。马格里奇反驳说:"我们这个公司一直惯于自责,我们从不认为我们做得最好或者知道所有答案,我们犯的错误太多了。"他列举的一个例子是未能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收购一家颇具竞争力的公司Vitalink。"我们认为我们没必要收购它,我们可以雇佣它的全部销售人员和工程师。"他承认,这一次思科公司是过于吝啬了。"收购Vitalink会加速我们公司的增长。"马格里奇认为思科公司不会有太多头脑发热的人。既然公司已经做大了,"有许多人帮助我们认清我们的错误,因为新闻界会把一切都告诉我们的。"营销大师里吉斯·麦肯纳说:"当你已经是一家大公司的时候,就不能再像小公司那样行动了,大公司就要有结构。"这种结构不仅仅是指公司或企业的规模,它更指一种实力,一种依靠知识和创新而源源不断的实力。2.联盟扩张:新经济的"圈4"运动
人类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从英国的"圈地"开始的,但那时的"圈地"仅仅是为了掠夺有限的资源。而新经济背景下的联盟扩张则是作为抢占市场的一种有效手段,一种现代意义的"跑马圈地"。企业之间找准合作伙伴携起手来,共同抢滩有限的市场"蛋糕",也许这正是新经济实力经济的游戏规则,微软在这一点上做得游刃有余。
微软真正的快速发展源于与IBM的合作。蓝色巨人IBM以生产商用机器及科学、工业用大电脑闻名。1980年,IBM看到台式电脑的潜力,准备要生产自己的机型。IBM决定使用现成元件,例如英特尔的微处理器,但还需要操作系统。IBM需要具有撰写个人电脑程序经验的公司来担当这项重任,更重要的是,这家公司还能提供可靠的产品,并且准时交货。
IBM竟然也找上比尔·盖茨和艾伦主持的微软。年营业额300亿美元的IBM竟然让营业额只有400万美元的小公司提供如此重要的产品。双方在1980年签约,微软为IBM个人电脑设计制造操作系统,IBM按售出数量支付微软费用,并不拥有操作系统的所有权。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一合约竟为电脑业建立了新秩序。据此,10年后,微软取得了像IBM一样的霸主地位。
合约规定微软得在3个月内向IBM交出一个稳定的操作系统。过去,比尔·盖茨和艾伦曾在未完成阿尔它的BASIC语言前,承诺交货给MITS。现在,他们又向IBM保证,准时交出一项根本还没开始设计的产品。
此时,西雅图电脑产品公司已经设计制造出一套可用于英特尔8086的操作系统。西雅图认为,这套系统只是个实验品。比尔·盖茨知道这个廉价操作系统修改后可以用于IBM新电脑,遂由艾伦出面与西雅图电脑交易,由微软支付西雅图电脑2.5万美元,教授另一家匿名者使用该系统。微软没有向任何人透露它与IBM的合作。第二年,在IBM推出个人电脑前数天,微软以5}美元的代价向西雅图电脑买断86--DOS的所有权利。后来,西雅图电脑公司控告微软,要求补偿,微软又付给它近100万美元。
1981年8月12日,IBM个人电脑隆重上市井大受欢迎。上市后第一年,约有20余万人以1265美元购买了IBM个人电脑加卡式磁带机,或以2235美元购买电脑加磁碟机。既然每部电脑都使用MSW操作系统,IBM付给微软20万美元使用费。
微软和IBM的合约内那一项把MMS所有权留给微软的条款,是未来情势演变的关键。因为IBM在个人电脑上并未自行开发硬件技术,而采用其他厂商现成的元件,所以其他新兴厂商可以轻易仿制IBM的产品。早期模仿者中以康柏电脑最成功。它在1983年推出个人电脑,当年销售额即达1亿美元。这些相容产品对IBM虽然不利,对微软却是天赐良机。因为这些电脑必须与IBM产品相容,使用MSW能够帮助他们达到目的。
比尔·盖茨一直认为,微软将只做出电脑语言和应用软件,而非操作系统。但自从IBM相容电脑推出后,制造厂商纷纷与微软协商,请微软也在他们的机器上安装MSW操作系统。
比尔·盖茨迅速调整策略。首先,建立作全球销售网,使MSW成为全球产业标准。第二,MS──-.arwx的价格较低,这样就降低了厂家的安装成本。第三,继续改良MSHXJS。在产品几乎是推出便过时的电脑业里,比尔·盖茨并没有停下脚步来享受MSWS第一版的成功。事实上,在IBM宣布推出个人电脑时,微软已经在进行MMS第二版的工作。结果,微软发现了一个完全属于MDeDOS的市场。微软的操作系统成为产业标准后,市场占有率保持在80%,销售额直线上升,由1981年的1600万美元,上涨到1984年的9700万美元。
1986年,欢度微软成立10周年时,公司已有1500名员工,2亿美元的销售额。30岁的比尔·盖茨喜欢开快车,除此之外,对那些喜欢讲排场的有钱人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以速食当晚餐,搭经济舱旅行。被誉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单身汉"的比尔·盖茨,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微软土。
20世纪80年代中期,微软继续成长。比尔·盖茨接受组织专家建议,把公司分为不同的产品部门。虽然他开始启用专业经理,但他要求经理必须懂技术。此外,公司不断成长,必须雇用大量人员,而且,根据微软的甄审办法,必须雇用"聪明"的人。比尔·盖茨继续参与产品计划及营销的运作,熟知各项计划的进度,但同时他也逐渐变成公众人物,成为公司的"外交官"及有影响力的演讲者。
爱与人竞争的比尔·盖茨,为因称霸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市场而满足,他还要拿下应用软件市场如会计、文书处理、存货管理等套装软件。1984年8月,他把发展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工作分开,成立平台部和应用部,分别管理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工作。
1982年,莲花公司推出试算表软件1-2--3,能执行高层次会计工作。这套产品非常成功,许多小公司甚至还为了要用这套软件,才购买第一台个人电脑。不久,比尔·盖茨组成一个精英团队,要他们做出一套试算表软件,以击败莲花公司。1985年,微软推出Excell.0,最早用于苹果电脑。微软经过改良,又于1988年推出IBM相容版本:E-coeD.0,被评论者誉为"一件艺术品"。Excel不仅攻下了试算表市场的半壁江山,还帮微软最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打出半边天下。
微软的应用软件部门持续推出其他软件,例如文书处理软件WO外另外一方面,平台部门则看守微软核心产品:IBM个人电脑操作系统。MgrtoS约每隔两年就要更新、升级一次,但最终还是会被新观念的产品所取代。这时,微软一改昔日以几个月完成一件工作的作风,而以将近7年的时间发展MSDOS后续产品"Windows"。比尔·盖茨想依靠Window为IBM及其相容的个人电脑建立更新的标准。
1989年,微软与IBM的合作关系破裂。IBM独立发展DOSQ,但后续推出的新版产品并不能突破MtwS的控制,也不能阻碍Window的前途。尽管IBM十分努力,操作系统的标准仍由微软来决定。
至于微软推出改良版Window后,IBM相容电脑制造商急于把改良的Windows装进自己的电脑,而软件厂商也以Win-dowOS为标准,开发软件。Windows让IBM电脑的使用者享受鼠标的便利。只要用鼠标选取图示或目录上的项目,不需要再背诵指令。由于记忆空间增加,Windows3.0可能同时开启数个应用程序。
自从IBM在50到70年代独霸电脑业以来,科技业从未出现像微软这般影响力强大的公司。
树大招风,如同洛克菲勒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遭到反托拉斯调查一样,微软也因为它的交易作风而成为政府调查的目标。1990年,联邦贸易委员会开始调查微软的业务政策,主要针对微软强迫授权厂商为其生产的台式电脑支付使用费。经过两年半的调查,联邦贸易委员会承办委员会两票对两票僵持,不知是否应起诉微软。司法部的反托拉斯部门史无前例地接下这个案子,继续调查。他们考虑过多种方案,其中甚至包括要解散比尔·盖茨王国。最后政府的态度转变,反托拉斯部门对微软毫发不伤,只是促其终止这项引起争议的作法。
1995年,随着Windows95推出,微软进入因特网业务。1995年初,微软推出网络服务,与美国在线打对台。12月,微软与通用电气公司合作,经营新闻网络。这个有线电视新闻网于1996年7月开播,节目在微软网络上也可以看到,大众既可以从电视上,同时也可以从电脑屏幕上收看到新闻。
WindOWs95的推出,使微软的创造者及灵魂人物比尔·盖茨成为大众偶像。随着微软股票成为股市抢手货,他的身价在1996年夏天高达180亿美元,并使他成为科技文化的象征,是美国企业界少见的特例。如果说,19世纪末最重要的新兴产业的产业秩序是由洛克菲勒所建立,那么,20世纪末最重要的新兴产业(电脑)的产业秩序的建立非比尔·盖茨莫属。像洛克菲勒一样,比尔·盖茨也有办法让同业追随他的领导。产业分析师艾尔索普说:"比尔·盖茨使我想起19世纪的产业大亨,他们的毅力和商业天赋独霸天下。"
虽然比尔·盖茨是一位有创造力且意识超前的创业家,但他并未发明任何科学技术,只是非常高明地采用并改进他人的发明。他很早就看出个人电脑时代即将来临,并由此推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重要性绝不会亚于硬件。微软称霸的部分原因在于,比尔·盖茨能预测电脑科技的发展,并正确判断市场成熟的时机。微软成功的另一半来源于比尔·盖茨对这一想法的信心。比尔·盖茨以其成功的产品及不服输的个性,迫使新兴的电脑工业按他所定的标准发展。
微软的成功,部分来自于其领导人务实的个性,主要是得益于"蓝色巨人"的策略联盟,才有PC软件市场的一统天下,也许几年后,微软也会被其他人用相同的办法摧毁,这就是新经济的运行法则,这也是战略重组的企业必然的发展结果。比尔·盖茨尽管极为自信,对未来却有非常实际的看法,他告诉《福布斯》说:"我们有一些好产品,但他们都很快就会过时,我知道确切是几年之后,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们的末日也会来临。"
3.收购兼并:启动新经济的"航母"
企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就从近两百年企业发展的历史来看,企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一部资本不断扩张的历史。从马克思在《资本论》上论述的资本原始积累到现在最具代表性的跨国公司,无一不是走的资本扩张的道路。随着新经济形态的出现,原有企业的收购兼并又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桑。
(1)收购兼并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通过购并(收购兼并)提高企业经营效益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形成规模经济效益。
规模经济效益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实现的。企业通过扩大经营规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提高利润。通过扩大规模效益,降低平均成本包含了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企业只有在一定规模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只有在一定的规模上才能使包括研究开发、行政管理、经营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即创造1+1>2的效益。这里包括互补效益。当然,也有的经济学家不这样认为。纽博尔德在1970年调查发现,只有18%的公司承认其合并动机与规模经济相关。1980年,考林、卡宾和霍尔调查研究后认为,"很难从他们调查的公司看出合并的规模经济效益"。惠廷顿调查后竟发现获利能力与企业规模大小不相关。
③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此,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实施购并的主要动力。当购并公司的管理优于目标公司时,实施购并之后就能提高目标公司的效率。有的人还认为,购并公司有多余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对目标的管理中。一是购并公司有剩余管理资源,可以通过购并实现对于剩余资源的利用;二是目标公司的非效率管理可以通过外部管理的介入而得到改善。
③降低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是在对世纪对年代后期兴起的。这种理论不是以传统的消费者和厂家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而是把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细胞",认为市场运行的复杂性往往会使交易付出高昂的成本(包括信息的获得、谈判、签约、监督等成本)。为了节约这些交易成本,可以采用新的交易形式--企业来代替市场交易。
(2)收购兼并是为了适应竞争的需要
购并是企业的利益接投资行为,如fill企业进行的任何经营活动一样,企业购并的根本动机是要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但要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必然会遇到市场竞争的压力,而购并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因此,需要从市场竞争的角度来研究企业购并。
从竞争的角度分析企业购并,我们可以发现购并可以实现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一方面,购并企业为着竞争的优势,要选择目标企业;另一方面,目标企业为着竞争的优势,也要选择购并企业。购并的目的就在于推动和促进两个企业的优势互补,包括利用目标企业的潜在优势或更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即人们通常所说的把别人的优势"拿过来"或把自身的优势"送出去",以达到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实现资本盈利的最大化。
这种为着适应竞争需要而进行的购并,是相当多的企业行为的内在动机。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有的为了获取企业的上市公司资格或者在资本市场上有融资能力,就要实行购并;有的为了更好地运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更好地运作资本,就要实行购并;有的为了利用目标企业产品的品牌,就要实行购并;有的为了利用目标企业的技术或资金实力,就要实行购并等等。购并除了可以使两个企业能够实现互补的竞争优势之外,还可以通过联合的合力,创造出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实现"1+l>2"的效果。这种通过购并创造新的更大的竞争优势的作法,就是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合并的动机和效应。这是用购并实现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最优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1997年7月,多年来位居美国微机五强之一的AST(虹志)并入了资本190亿美元的韩国三星电子,成为其全资独立附属公司。AST总裁兼首席执行官S.Tkim谈到这次并购时说:"AST将成为三星集团制定开发和生产面向21世纪的新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三星半导体、显示器和其他计算机技术结合在一起,使三星成为一个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厂商。"就是说,像这样具有长远目标战略而进行的强强组合将产生的优势,是以AST全球著名品牌的效应及其分布全球的生产销售技术支持网络来充实三星电子广阔的产品线,向全球市场提供全系列电脑技术解决方案。反过来,以三星电子为全面后援,AST在全球著名品牌中的综合实力也将产生巨大飞跃。AST并入三星电子后,研发能力将如虎添翼,三星电子的资源优势将以最快、最稳、最广泛的管理和物流形式体现在AST的运作之中。在新经济的浪潮下,收购兼并以打造经济"航母"的典型例子莫过于最近的美国在线对华纳的收购了。
美国在线(AOL)并购时代华纳集团,不但成为历史上最高金额的并购案,更赋予21世纪的大众传媒新的定义,使有线电视、传统印刷、影视、音乐到因特网浑然一体,创造了传媒的新面貌。但这一合并案也像一头冲出了珠罗纪公园的恐龙,引发了全球性的震动。
时代公司始建于1923年,创办者是两个大学生。最初他们发行一份新闻周刊,然后又创办了有关生活、人物和体育等方面的其它杂志。作为杂志出版、新闻报道和图片新闻的先驱,他们对整个20世纪新闻出版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华纳兄弟公司也建于1923年,因制作第一部长篇有声电影《爵士歌手》而名声大噪。华纳公司的其它经典影片还包括计萨布兰卡》和(无故反叛》等。
1972年华纳公司更名为华纳通讯公司,并最终成为音乐和有线电视业的主力军。1990年,华纳公司被时代公司以140亿美元收购,最终形成时代华纳公司。6年之后,特德特纳(TedTurner)同意以76亿美元的价格售出TBS,TBS正式加入时代华纳的大家庭,从而使时代华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传媒公司。
如此庞大的传媒巨人,怎么会被初出茅庐的黄毛小儿收入旗下呢?其实这正是新经济时代特有的现象,特有的规律:为了利益,为了发展,为了更强。
美国在线本身的用户目前已超过2000万,时代华纳旗下的CNN拥有10亿名全球观众,再加上如时代杂志、财富杂志、运动画刊、人物杂志等世界级的权威媒体的订户,用户总数超过11亿,这庞大的用户群代表了庞大的广告市场,对美国在线的广告营收绝对具有无比的影响。此外,未来网络公司最主要的竞争在于有效的信息传送管道,美国在线近年致立于掌握宽频科技与管道,特别是数字式用户回路(DSL),现在通过与时代华纳的合并,已提前实现了这个目标。
合并使他们成了真正的"巨无霸"。当今世界上能够撼动其地位的谁有他们自己。
这项并购震撼了金融市场,美国在线董事长凯斯也成了众所瞩目的焦点。
凯斯是个传奇的人物,1985年创办美国在线公司时他才26岁,15年来他一步一步建起了自己的帝国。
美国在线的公司总部就在华盛顿近郊弗吉尼亚州的达拉斯,走进总部会看到墙上一面铜牌,上面刻着凯斯创立美国在线时的万丈雄心:"美国在线的任务:建立全球每个人日常生活的中介,就像电话或电视机一般,甚至更有价值。"
凯斯认为,公司的发展要以"人"为本,只要是"人"生活上需要的,美国在线都要设法提供,因此美国在线的业务不断扩展,经营战略伙伴也不断增加,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康柏、华尔商场、卡西欧、Varsithas.corn等,到后来的网络公司,都争相与美国在线签约,因为美国在线拥有2000万用户,这是全球最大的网络用户市场。
过去几年来,美国网络公司身价频创新高,其中美国在线最具代表性。网络公司的价值是虚幻的科技及知识产权,随时可能成为泡沫。市场分析家曾不下十余次警告美国在线的股价过高,甚至预言美国在线会崩盘。美国在线面临的生存竞争其实相当严峻,但凯斯每次都能以震惊市场的奇招化险为夷。例如,几年前因特网服务商之间出现削价战时,美国在线宣布买下美国第二大因特网服务提供商Cbl'u──puserve,同时还让hapuserve继续以不同软件系统自行发展并保留其客户。美国在线度过那次危机后,用户快速增长,以致发展到今天的全球最大规模。美国在线并购时代华纳后,买下的是真正的资产、用户、营收及利润,有人形容美国在线将20世纪末期的彩虹化成了21世纪的黄金。
美国在线成长最惊人的时代要算最近两年,当绝大多数COM公司仍停留在一片毫无盈利可言的投机幻想中时,美国在线却已脱胎换骨成为一家真正赚钱的公司,而且是大把大把地赚钱!
除了大力发展网络用户外,美国在线还在抢攻个人电脑以外的各个电子产品市场。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的预测,虽然个人电脑仍将是未来几年最重要的科技产品,但新型、轻巧的科技产品方兴未艾,到2002年,其销售量将高于个人电脑,这对于去年营业收入创下47亿美元的美国在线而言,是开发新财源不可错失的大好机会。
凯斯的"让美国在线无所不在"计划事实上正在逐步展开。1999年10月,美国在线与全美第二大电脑直销商--捷威签署合作协议,未来两年双方将合作开发因特网应用产品。另一方面,美国在线与首创掌上型电子记事本的3COM公司合作,提供掌上记事本上网服务,未来还将生产美国在线专属品牌的掌上型电子记事本。
此外,配合移动电话使用的普及化,美国在线也与摩托罗拉合作,提供最受欢迎的即时信息服务。摩托罗拉计划在明年初推出配有美国在线即时信息网络服务的移动电话以及双向传呼机,消费者可以直接利用移动电话和传呼机在网络上对话。
华尔街知名的美林证券网络投资顾问布洛杰特说,一旦美国在线的用户能够利用各项不同的科技产品使用美国在线的因特网接入服务,则可能对美国在线产生更大的依赖性。他认为,凯斯的经营策略值得肯定,并认为美国在线的获利前景十分亮丽。布络杰特说,美国在线今天的发展,就像是可口可乐一般,可乐本身其实什么牌子都差不多,但全球喝可乐的人都要买可口可乐,"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消费者认为牌子最大的最好,他们愿意为此花更多的钱"。
合并的消息一经宣布,时代华纳公司的股票就有了大幅上扬,幅度达45%,每股在93美元左右,时代华纳公司的副主席Ted Turner十分兴奋,他甚至把签署合并协议和42年前的第一次经历相提并论。合并后,Turner将担任公司的副主席。他拥有的1亿股公司股票在一天内就增值30亿美元。
交易额达1561.4亿美元的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兼并计划使Janus的投资组合业绩大幅增加。华纳与美国在线宣布兼并当日,
Janus的70家基金五月10目的升幅均超过3%。
总部设在丹佛的Janus基金公司的发言人说,公司管理的基金和独立帐户共存有华纳公司的股票三亿股,相当于发行股本的7.75%,华纳股价周一暴涨给他们带来了25亿美元的收益,这个数目超过了大多数基金的收益。
许多基金经理们都在忙着做算术,结算这项交易给他们带来多少收益。
投资人看重网络公司的不是它目前或过去的经营情况,而是未来的无限成长前景。美国在线1998年底才成为第一家被纳入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的网络科技公司,如今分析师与投资人都怀疑日后他们要如何定位美国在线。投资人心中现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该把美国在线定位为传统价值的公司,还是极具发展前景的网络公司。
美国在线去年也曾面临几次严峻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微软公司。
微软带头调降因特网连接服务的月费,使得免费因特网连接服务公司纷纷崛起,美国在线的价值受到质疑。但美国在线适时推出5.0全新版软件,提供更强大的支持与更丰富内容,加上连续两年在一年内两次送股,使其股价进一步上扬,观望的投资者经常后悔没能及时跟进。
这次美国在线和时代华纳的合并给了微软致命的一记重拳,使微软要想成为内容提供巨人是难上加难。得助于时代华纳的雄厚基础,美国在线在内容传递领域独领风骚。分析家们认为,美国在线的这一举动可能使本来就举棋不定的微软下决心扎根自己的老本行--软件业了。
去年早些时候,微软推出即时信息软件与美国在线的In-stant Messeflg6r和ICQ应用软件抗衡,但收效不大。因此,微软最近申明,MSN将致力于导向软件和服务。两家公司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为争夺信息系统市场而努力。分析家们认为微软仍不会轻易举出白旗。
网络世界争取客户的手段之一就是内容,以时代华纳在新闻、娱乐、体育等领域的现有资源,未来新公司所提供的内容必将使其它网络公司难以望其项背,这也是各界看好此一并购案的另一个原因。
在互联网领域中没有最佳配角奖,美国在线的其他竞争对手们必须迅速做出反应,否则就有被抛在后面的危险。。分析家们指出,今后18到24个月的时间内,将引发数起类似的企业并购事件。
美国在线最直接的竞争对手雅虎公司和Ly。S公司网站的内容长期以来一直依靠多种来源,而不是与某个媒体巨头结盟。但是美国在线的合并案却促使它们向这个方向努力。
因为雅虎的市值太大,大约有1150亿美元,所以它极有可能成为并购案中的收购方。Lycos市值仅有78亿美元。因此有可能成为收购案中的被收购方。
消费类ISP和电信公司如果想留住自己的用户,也必须尽快采取相应的对策。这些企业必须通过和内容提供商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才有可能直接与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展开竞争,或者,它们也可以通过提供内容更为丰富的捆绑通信服务来吸引消费者,如向家用个人电脑,电视机,移动电话和家用电器等提供把语音和互联网接入连在一起的综合类服务。
但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说,美国在线有可能会忙于将自己的经营业务和时代华纳的业务进行整合,这可能会削弱它对用户的吸引力。尽管美国在线不断报告新用户在增加,但是每个月都有成批的用户弃美国在线而去,这会帮助更小的ISP们成长壮大。
一位分析家说,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大型媒体企业和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并,将对美国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美国在线如今已非创立时单纯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它深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各阶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去年甚至有一部电影就以美国在线为背景,男主角汤姆汉克斯与女主角梅格莱恩是生意上的死对头,却因为彼此匿名使用美国在线电子信箱互吐心声,而发展为感人的爱情故事,美国在线对美国人生活的影响,真实地反映在了这部电影中。
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在线公司的用户不会在网上看到许多增加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华纳公司旗下的艺术家,以及最新的电影和电视节目等,都将以一种崭新的营销方式出现在互联网上。它们将以数字信号通过有线电视网、卫星和电话线路,传送到用户的电视机和个人电脑上。
正因为这样,美国消费者权益组织强烈反对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的合并。美国消费者联盟主席DeneKirnmAi在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上发表谈话时,明确表示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进行合并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应当予以阻止。"合并后的公司将是一艘非常大的、脆弱的轮船。我本人并不认为每个人都喜欢在他们的生活中只有一种选择。"Mlndsring公司行政总裁Charfor"Ber说。也许,"这艘非常大的、脆弱的轮船"正是新经济"航母"的雏形。
尽管时代华纳与美国在城合并之后,贬低者有之,惧怕者有之,叫好者有之,仿效者有之。不可否认的是,此次合并不过是新经济浪潮中的一股浪花,竞争仍在继续,合并并未终结,企业间结盟将愈演愈烈。
第九章 新经济时代的人才组合规则
在新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知识、科技、智力已成其家族新成鱼。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已不再仅依靠技术的运用。知识的积累,科学的创新同样可大幅超速地发展社会生产力。知识成为直接的资本和财富后,拥有知识的人才无疑也就成了资本与财富的不竭源泉,也就成了与知识经济划等号的新经济越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
新经济所需要的新型人才是具有创造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人才一一一一具有丰富的应用型知识,掌握思维方式的人。
创造性人才,即具有独立的不断获取和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的人才。
多样性的人才,即强调人才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各种人才的潜能,在动态中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在一定意义上讲,新经济就是人才经济,新经济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但是,拥有了人才并不等于拥有了一切。人才也需要管理、组织,也要遵守组合规则,否则就不能量才使用,人尽其才。在新经济时代,不但需要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型人才,而且还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人才进行全新的组合,以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一种新型的人才组合规则。
新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拥有知识的知识分子,即科学家已经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单纯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但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创造者,而且更直接地成为了财富的拥有者和创造者,他们成为了新经济的新宠儿--新兴的知本家。随着知本家的出现,另外一个新兴的阶层--知本营这家也如雨后春笋般地诞生和成长起来。作为时代新宠的知本营运家不仅具有丰富的学识和平统的企业家才华,而且具备超凡的知识资本营运能力。因此,知本营运家是对企业家的超越。知本和资本的结合,才能共同塑造新经济。知本家和知本营运家的联手,就会共同开创新经济的未来。甚至有些知本家本人就具备企业家的素质,而成为兼知本家与知本营运家为一体的双重身份,集中体现了新经济的人才组合这一新规则。
新经济社会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并且学科分化越来越细。在这样的知识海洋中,单个的人谁也无法完成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系统,发挥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群体效应,这才能表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而直接推动新经济的发展。一、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联姻1.科学家和企业家共同塑造新经济
新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联姻,共同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只不过这时的科学家已不再是单纯的知识分子,而是拥有知识资本的知本家,这时的企业家已不单单是靠资本创业的企业人,而是具有渊博知识和特殊技能的,能营运知识资本的知本营运家。他们的全新组合,开创了前所未有的新天地,推动了波澜壮阔的新经济。这是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必然,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幸事。
知本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标志着个人对知识积累、创新的权利得到社会的承认,也是人类利用自身智能改造世界、创造财富的行为成为个人自由的象征。
作为知本家的科学家其重要作用在于把零星的、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的知识要素转化为知识资本,并通过知识资本的拥有与控制,达到价值增值和无限制复制、使用的目的。知本家不仅是知识资本的化身,更是知识资本社会化演进的产权承担者。通过知本家,实现了对知识资本的社会分割与管理。
知本家是社会新兴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人类在新时代改造自然的能力。
知本家作为全球新兴生产力的代表,他们不仅带动着本国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推动全球知识产业的兴起,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步伐。因此,在新经济时代,决定国家实力的不再是实物资产与货币资金的拥有量,而是知识资本的拥有量和知识资本人格化--知本家队伍的发展壮大。
知本家作为新经济时代新型生产力的代表,直接推动着知识创新和科技进步,进而推动着新经济的发展,对新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但是仅仅靠知本家还不能使新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伴随着知本家的产生同样对新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的新型人才--知本营运家的出现,也为新经济谱写了重要的一曲。知本营运家和知本家一起共同合奏了新经济金曲,共同塑造着新经济。
就个体而言,知本营运家最初是以一种特殊的人力资本要素和人力资本商品而出现的,通过一种特殊的人才资本市场--知本营运家市场而实现有效配置和合理流动。当新经济社会逐渐走向稳定和成熟,知本营运家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和新型的企业家,将成为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中心。正如工业社会里的中产阶级一样,他们将成为新社会稳定运行的最为牢固的社会基础。
知本营运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形成,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又是人类社会演进和结构变迁的产物。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知识资本的经营管理权逐渐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知识资本构成的各要素中,所有权的取得是知本家形成和存在的重要基础。然而,取得知识资本所有权的知本家们并不一定就具备对知识资本进行经营和管理的技能。同样,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知本家也没有必要花大部分精力去从事知识资本的经营活动,他们可以通过所有权的有效控制或使用,集中精力致力于技术开发与知识产品研究,获取更大规模的知识资本所有权,实现财富增长与社会地位的提高,把知识资本的经营管理权通过有偿转让或委托代理的方式让渡给具备知识资本经营管理技能的专业人士或组织,从而实现所有权价值收益最大化。知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分离是知识社会分工发展的必然结果,知识资本的经营管理权集中到一个新兴的社会成员手中,为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准备了生产力条件。
知识资本经营权向一部分社会成员集中,既是社会分工深化的表现,又是社会新兴力量兴起的标志。知本营运家们作为一个整体,在知识经济社会中掌握了知识资本的大部分经营管理权后,他们就具备了一整套与社会其他组成部分发生联系的交往准则和社会财富的获取方法。
知本营运家的出现,也是新经济社会里,社会开放和法治完善的反映。然而,知本营运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崛起并不是国家政权或社会公共权力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结果,而是社会结构转型、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在新经济时代,知本营运家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并不是通过国家政权或社会公共权力的获取而崛起的。他们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分工深化的要求,在具备了较高的知识素质和知识资本经营管理能力后,通过市场竞争和社会结构转型而逐渐形成。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集团化发展,在促进物质资本的跨国界、全球性流动的同时,知识资本的全球性流动也在加速。与此相适应,知本营运家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力量。因此,知本营运家阶层在新经济时代,是具有全球影响的社会阶层和力量。
知本营运家阶层作为新型的社会力量,成为新经济时代垄断性控制力量,既是社会财富的最大生产者,又是最有力的控制者和所有者之一。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时代宠儿和新社会的轴心,知本营运家阶层不仅以自己丰厚的学识和干练的企业家才华赢得社会的青睐,而且赋予新时代深厚的知识、文化内涵,成为社会精英和人类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主要创造者。在新经济时代,知本营运家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知本营运家阶层将成为新时代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和企业营销文化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将把人类丰富的企业管理文化与营销文化推向新的高度。
新经济时代,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将使人类管理思想发生革命性的变化,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①管理思想进一步知识化,知识资本及其运动将成为主要的管理对象和管理主体,并使管理内涵进一步丰富。管理对组织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以组织的无形资本--知识资本的有效配置为重要内容,组织目标的实现包含知本营运达到预期的效果。
②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使管理组织与社会阶层相融合,传统的微观管理组织向宏观管理组织跃升,管理组织的界定上升到社会结构的层次。扩大了作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管理组织的研究范围,使社会管理与微观企业管理相沟通。扩大了管理学组织研究的视野。
③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使管理手段、管理技术进一步知识资本化的同时,丰富了管理思想的实践内容,并使知识资本的增值运动与管理资本化相结合,开创了管理资本研究的新天地。一方面扩大管理学研究视野,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另一方面则强调了知识资本管理研究的重要性。
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改变传统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同时,也改变了社会政治结构和资源结构。
在新经济时代,随着知本营运家的崛起,知识资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丰富了经济结构的资本内容。同时,知识型企业和知识型产业的出现,也改变了传统经济体系的产业构成方式,使知识型企业和知识型产业成为衡量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据,也可以作为判断某一经济体系知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另外,传统的所有制结构中,各所有制主体是明晰的。知识资本营运家阶层出现后,知识资本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的界定和收益分配方式发生了改变,用传统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为所有权和经营权在知识资本价值构成中的地位发生了改变。
在新经济时代,毫无疑问,知本营运家阶层将成为社会轴心,因为他们拥有最为完备的知识资本营运技能和市场知识。他们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社会以拥有物质财富的多少作为获取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的经济基础。知本营运家阶层社会地位的获取主要依靠他们的个人知识素养和才智,而不是实物财富。知本营运家通过自己的知识资本经营管理能力加速了整个社会知识化进程,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及产品化步伐。
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内部组织结构,是由分散的社会成员通过松散的业务关系而形成的。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具有较强的信息反应能力、整体利益维护能力和具有较强的财富控制能力以及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等明显特点。
知本营运家具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观系统,他们都具有较强的市场观念、营销观念与竞争观念。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时代,知本营运家阶层是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并崛起的,较强的知识资本经营管理能力是他们经济活动的基础。
竞争意识。所谓竞争意识就是确立优胜劣汰的意识。,竞争意识是知本营运家阶层存在和发展的灵魂,正是因为竞争才使知本营运家阶层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活力,成为新时代的社会轴心和新生产力的代表,推动着人类向更好的未来迈进。
营运意识。知本营运家及其他相关从业人员是否能使知识资本商品在经营管理循环中获得价值增值,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是在知识资本市场上能否被顾客接受,如果不能被接受,则不可能顺利完成循环和实现增值,将遭受被淘汰的命运。
社会分工与合作观念。新经济社会是一个分工更加明晰和深化的社会,不同的社会成员扮演着不同的分工与合作角色。所谓社会分工与合作观念,是指知本营运家阶层从事知识资本经营时重视合作伙伴与分工伙伴的观念,进行经济活动时从他们的原本需求、权利义务去统筹规划。
没有分工与合作,就不可能有新经济社会的顺利运行,也就没有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和崛起。因此,分工与合作观念是知本营运家阶层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时的共同意识和根本观念。
正是知本家和知本营运家的崛起和组合,才有了今日繁荣昌盛的新经济局面,科学家和企业家分别以一种新的面目出现,共同塑造了并继续塑造着新经济。
2.科学家向知本农转化
站在新经济前沿的,以知本家新面孔出现的科学家们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清楚地知道生活在一个发生史无前例的变革的年代,必须正视变革、欢迎变革,并且竭尽全力为变革扫除障碍.他们懂得威力空前、无可逃避的历史力量正改变着现实。其中有描述微处理器性能的迅速革新的穆尔法则;有说电脑网络的价值等于节点数目的平方的梅特卡夫法则;有说硅谷的数字脑袋中一有可笑的念头冒出,便会迅速传播开来并影响美国企业界心理乃至全球的盖茨文化霸权法则。他们认为,贝尔系统的解体是自500年前发明印刷机以来最重要的事件;微处理器是自2000年前出现阿拉伯符号数字以来最重要的进步;鼠标是自有老鼠以来最重要的发明。
这样一群人便是知本家群体,他们以知识为载体,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以坚强的意志改变着人类的历史。诚如67岁的管理学权威迪伊·沃德·霍克宣称:"我们正处于一个历时4洲年的时代即将结束,另一个时代正冲破阻力而来这样一个时刻。"
知本家虔诚地信仰科技至上主义,他们坚信技术必然推动历史的发展,坚信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的开端。
知本家具有绝对的、确实的、极大的雄心壮志。他们不会制定5年计划,他们会有一个千年的远景规划;他们不只考虑眼前生意上的事,更把双眼放到整个世界的改造上;他们不拿未来打赌,他们了解历史,知道历史不是个人创造的,而是技术创造的,懂技术的人也就理解创造"新人"的那种力量。
知本家为新思想、新思维、新的思维方式而生活。因此,他们会抛弃一切束缚思想、自由的东西。
知本家的知识结构应该广泛而且在某一点上有专门的研究,这就要求他们有较高的领悟力,对新知识敏感且善于学习,从而发现无穷商机。
随着科学家或知识分子向知本家的转变,一场新的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在世界兴起。一个全新的经济正在形成、发展,爆发性地向全球扩张。
知本家在新经济中的活跃表现,不仅使人类创造的财富总量急剧增加,充分证明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已成为创造财富的最重要手段,而且本身也成为财富的受益者和拥有者,他们之中名列世界500强和超级大富豪的大有人在。
这个蔚为壮观、史无前列的新经济风暴,是知本家一手发起和操纵的,他们是新经济毫无争议的主角和英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知本家就是在新经济社会中以知识、技术为资本进行投资、生产、研发的企业家。具体来说,就是本身具有相当丰富的知识,对新知识敏感而又善于学习,不断获取新知识,并敢于和善于应用新的知识,将其物化为能满足人们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善于将分散存在的知识融汇贯通、组合集成,创造出新的知识并付诸于新用途的企业人。
知本家首先是科学家。然而,他在新经济时代已经从单纯的科学家向企业家方向转换,他具有企业家的素质和特征,他能把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知本家更是科技至上主义者,他把知识作为生产分配的第一要素考虑,或者说将智慧资本作为企业基本的资本形态。智慧资本一人力资本十结构性资本(领导能力十企业文化价值观十社会认可和谐),其实质是特定人才和技术的组合所拥有的创造能力和这种能力的持久性。
科学家成为知本家是新经济时代的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
3.知本营运录成为新型的企业家
伴随着知识资本的形成,知本家作为新经济主体出现的同时,新时代的优秀企业家群体也在不断地变换角色,不断地发展壮大。知本营运家的出现,甚至比知识资本家的形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要深远。因为知识资本营运家是知识资本家与市场联系的纽带,也是知本家与政府合作、分工的桥梁。知本营运家把知识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有效地结合的同时,进行科学的分离。如果说知本家是无形财富的所有者,那么知本营运家则是动态无形财富的实现和真正控制者,知本营运家的诞生,开拓了资本营运的新时代。企业家向知本营运家的转化,也是新经济的特征和要求。
知本营运家的产生,既是知识资本增值的需要,又是知本家实现财富低成本扩张的需要,更是企业经营管理发展的需要。知本营运家在本质上是从事知识资本经营、管理的优秀企业家,他们的出现,是企业管理与市场经营革命在新经济时代的结晶。
知本营运家的出现是以知识资本、知本家的形成为条件的。一个优秀的知识资本所有者--知本家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知本营运家,而一个优秀的知本营运家则完全具备作为一个优秀的知本家的条件。因而,可以这样认为,知本营运家是对知本家的超越。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要素脱离物质资本而独立运动,知识资本的经营、管理活动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知本营运家具备了产生的生产力条件。
事实上,知识资本运动的非实物资本化,也是知本营运家从其他实物资本经营管理者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的前提条件。知本营运家与其他资本经营者相区别的一个重要之处在于,知本营运家除了具备一般的企业经营、资产管理的业务素质外,还必须了解知本营运的具体特点、增值方法及市场交易准则,如何与其他知本营运者相互沟通,进行业务合作。当然,一个优秀的知本营运家也应该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实物资本营运家,而一个优秀的实物资本营运家则未必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知本营运家。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是否发达,主要靠企业来体现,在新经济时代也一样。知识型企业在新经济社会里发挥着重要作用。缺乏优秀企业家的知识型企业是不能完成知识资本的有效扩张和在市场中占据有利的竞争地位的。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这个细胞没有活力,整个国民经济就没有活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在全球高新技术产品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除了这些国家有雄厚的技术开发能力和新经济发达外,还有一批具有开拓精神的新兴企业家队伍。
知本营运家的自然属性与其他时代的企业家和知本营运者相同,即按照科技发展水平、企业家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从事的行业特点,对其经营管理的方法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社会行业管理机构,为其提供高效率的服务。作为新经济时代的优秀企业家,知本营运家的行为还必须得到各种社会组织的支持,使之能有一个集中统一的合理资本营运权力保障机制。
知本营运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是新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也是新时代最富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的阶层,他们是新时代真正的经济统治者。
知识资本营运家必须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把握住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了解知识资本的宏观运行规律。
一个没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是不适应从事具有高度技术性和重要影响的企业的经营管理的。知识型企业是新经济时代经济运行的重要基础和支柱,要求新型的企业家和资本营运者具备长远的企业发展和资本营运的战略眼光。
知本营运家必须具备系统的全局观念和市场意识。新经济运行的复杂性、知识性和市场性,要求知识资本营运者必须同时具备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素质。
知本营运家必须具备充分的市场信息,拥有卓越的管理才能,超前的时效和效益观。因为知本营运家的成败与否,仍然是看他能否创造良好的新增价值,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1)信息观
新时代的资本营运者,必须具备强烈的信息意识。因为知识资本的形成、交易、管理无不受信息的影响。知识商品信息,是知识型企业提供的知识商品能否充分显示其可靠性、耐用性、效用性和价值增值性的状态反映。资本形成的信息化是指知识资本形成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在科学规范的信息指导下进行。信息既引导知识资本的形成与营运,而知识资本形成与营运又随时反馈信息。同样的信息,对于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知本营运家必须把握时机,作出正确决策,获得市场潜在利润。信息意识的强弱,利用信息能力的高低,是衡量知识资本营运家能力的重要标准。
(2)管理能力
知本营运家必须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和管理能力,因为知识资本营运过程中,高效率的管理居于重要地位,是获取知识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
提高管理者在知识型企业中的地位,管理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本,没有一批优秀的知识资本管理者,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正常运行。知识的资本化、资本人格化、人格化资本的市场运行就变得比较困难。
(3)财政与效益观
在知识经济时代,时间是作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而存在的,一个不注重时效的企业家,将变相地增大经营成本和浪费资源。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如果决策失误,就会贻误经营。一些企业经常出现产品积压、脱销、市场开拓不力,根本原因是失去市场进入的恰当时机。时效观念对于资本营运家而言,更为重要,因为他不仅花费自己的时间,而且影响着资本流动时间,决定着整个知识型企业的效率。时间资源利用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价值增值的规模和效率。
总之,知本营运家作为新时代的优秀企业家和资本营运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素质和营运水平,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成为真正的时代宠儿,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迈进。
知本营运家的出现和崛起,不仅仅是个别社会精英的崛起,而是一种社会新兴力量,社会新兴阶层的出现和崛起。知本营运家阶层的出现和崛起,是新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人文景观,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社会经济的结构和政治权力的配置方式,更为重要的是,它显示着人类社会正由传统社会向知识社会跨越。知本营运家对社会进步的影响,甚至超越了知本家出现所引起的社会震动。
知本营运家的出现,引起了传统资本经营与企业管理的革命性进步,使资源配置结构由非人本向人本主义回归。这是一个人本主义的新时代,人及其拥有的知识、技能与创新意识成为社会生活的核心。其他在传统社会里支配人类行为的物,包括实物资本和货币资金,已经从社会生活的高高顶端徐徐降下,不再是支配人类行为的主导力量,逐渐变成人类实现价值增值、财富复制与无限制使用的物质手段和价值工具。人类将向一个机会更加均等,人性更加得到弘扬与发挥的未来社会迈进。
新经济社会正是因为知本营运家的出现和崛起,才变得效率更高,机会与选择的权利更多,更平等,人类也逐渐迈向更加理性、更加文明的新时代。
二、不同类型人才的同机组合
1.人才互朴效应管造新经济
现代的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已一日千里,日新月异。知识领域各学科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分化与综合日益深入,各种科学研究、生产经营、社会管理体系日趋复杂,这一切足以使人们眼花镜乱。在如此复杂且又多变的新经济时代,"知识爆炸"成为这一时代的形象写照。在如此浩瀚的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独自从事一项社会创新工程,这就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发挥互补优势和群体效应,共同谱写新经济的金曲。
"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古朴的格言,又再度被人们想起,以强调齐心合作的重要。只是人往一堆聚,劲往一处使还很不够,必须科学地讲究人才的群体效应,也就是人才资本的结构效益,才能激发出一代人的创新能力,产生1+1>2的整体效益。
系统工程学有一句名言:系统的整体效益一定超过它的各个子系统单独效益的总和。
人才资本结构效益也应遵从上述原理,社会上各类人才都有不同的智力,而不同的人才系统都为了一定的社会功能而设置。为了发挥特定系统的特定功能,不同的智力应该如何有机地组合,对人才资本的整体效益影响极大。
人才学家研究认为:智力结构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要素的动态结合体,它至少由5个次一级的结构组成。即:
(1)专业结构
各种有关专业的精细综合,如一个企业的销售部门除了训练有素的推销员外,还要有经济人员、心理分析人员、社会学专家以及专业的科技人员。
(2)年龄结构
我们常说的"老、中、青"三结合就是一种较好的年龄结构。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学有专长,按一定合理比例组成一支立体作战梯队。现代科学史上,年过半百的老科学家巴丁,年富力强的中年科学家库柏和20来岁卓有创见的施里弗3人通力合作,创设了超导微观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
(3)智能结构
按照智能--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的不同特点,将再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人才综合在一起,使之既有探索,又能实施与再现。知识经济时代还特别要发掘创业型人才即善于将知识转化为产业的人才。
(4)知识结构
由初级、中级、高级知识水平的人按一定的比例构成。例如,研究人员与辅助人员的比例,理论研究人员与实验人员的比例,大学中教授、讲师与助教的比例等等。
(5)素质结构
外向型与内向型互补,不同性格、毅力、兴趣、气质、风度的人相处,彼此必须志同道合,而在其他方面允许有一定的自由度。正如纤夫拉船一般,不能要求一条线地行走,而允许成一定角度散开,便于选择各自的具体道路而通力合作,以其合力拉船向前。
智力结构的各种次一级结构有许多种组合,再加上智力结构总体的组合,更有极多的比例。人才学家提出了选择出合理的比例达到整体最优的问题,但目前还不能确切地解决。
问题的核心是应该建立一个联合而又开放流动的体制,在动态中调整。在这里,自适应的原理又将再次发挥作用。只要人员的构成是自适应的组合,各自都有创见,在彼此的交流(交流形式多样,不一定是面对面)中能够通过思想观点的撞击产生新的创造性的火花,那这种智力结构就是合理的。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的研究小组,哪怕其各种比例都接近优良水平(假如有这种标准的话)也是无用。这样的组织必须重组,允许人才有进有出,其标准就是成果如何,有无创新。在竞争、开放、流动中互相选择,互相适应,互相合作。不要忘记:生物界的每一微小的进化,都是这样形成的。如今的每一能够生存的物种,都有极其巧妙的生态结构。所以,人才的智力结构也是在创新的过程中动态地、自然地形成的。
"差异就是财富。"有差异才有碰撞,才有思想的火花,才有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比较,才有竞争,才有生动活泼的创新局面。爱提意见的人有时可能拥有真理,而互相的探讨和启示会有创新的思维。领导与人事管理人员正是通过对差异的引导。调剂与妥善处理,使不同向量的作用力向着大体一致的方向,产生巨大的合力,而使自己的单位与团体产生"1+1>2"的效益。
2.创造崭新的人才活动会同
在新经济社会中,不同类型的人才组合在一起,发挥群体创新功能,共同推动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就需要创造崭新的人才活动空间,发挥良性差异效用。
差异管理中,有良性差异与不良差异,实际绝大多数是中性差异,即既有长处,又有短处。例如,心理学将人的气质分为4类;胆汁质、多协质、粘液质与抑郁质。每一类都有优缺点;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态度直率、激动暴躁、热忱;多血质的人机智敏锐、对新鲜事物敏感、善于适应环境,但多凭兴趣指使,不善于对待艰苦紧张而无趣的工作;粘液质的人有较强的自我克制能力,埋头苦干,不被无关的事情所分心,态度持重,交际适度,但处事不够灵活,反应较迟钝;忧郁质的人孤僻、敏感、多愁善感,犹豫不决,优柔寡断,但细心、谨慎、感受能力强。
且不说其他的差异,仅就人才的气质而言,聚居在一起有相容的,有不能相容的。领导与人事管理干部,对此自然应当容忍,这是一种气度,同时他们可能认识到:差异是一笔财富。
管理学家提出领导个人究竟能与几个下属相处的"关系数"。据有关公式计算,如果下属为2人,则关系数为62。如果下属增加到7人,则关系数便急剧上升为490!
在关系数说的基础上就提出了管理的幅度与层次的问题:一个主管人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下属的数目,这是管理幅度;管理系统中具有上下隶属关系的不同权力级别是管理层次。管理幅度大小与管理层次是反向变化的:管理幅度小,则管理层次多,管理层次少,则管理幅度就大。
为了便于管理,传统的观点是小幅度多层次,整个结构显示出高层建筑的那种形态。对于各层次中每一位主管人员来说,内部的事情可能好办点--关系数减少了。但整体结构的效益却大大下降。这是因为层次过多,信息失真大,决策和执行都迟缓。根据可靠性原理,我们将组织结构的'肩层建筑"现为一个多级串联系统,尽管每一个层次信息的可靠性达到99%,而一个有10个层次级的整个系统,可靠性只有:0.99%、0.990%。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形成一个怪圈。
时代的进步、信息经济的发展与新经济的到来,已经为走出怪圈提供了新的观念和解决问题的技术与物质条件。
我们完全有可能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创造出一个崭新的人才空间结构。
这种结构以扁平型为主要特征,实施网络化管理、个性化工作与棋阵式组合。
扁平型空间结构不仅有利于降低信息传递损耗,提高决策时效,而且还能避免多层组结构中各级组织内中性差异形成的不相容的影响。这种影响由于层级过多而积累过甚,产生放大作用。如果较高或最高层级的差异是不良性的,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很可怕的。
反之,扁平型结构有利于大面积地沟通交流,自由灵活地分化组合,有利于实施民主和健全的法制。至少透明度可以大大增加。多层级结构就像多块玻璃迭加,扁平型的就像一块玻璃一样,显然其透明度要相差许多。
但是,按照传统的怪圈,扁平型结构关系数剧增,主管对下属的直接领导与管理很难顾及,容易产生松散、无纪律与民主过度的情形。这就需要有现代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技术条件,还有电脑网络以及许多不同智能水平的"纲领"劳动者。
网络化管理有一系列新的观念:
①网络化管理必须是开放的。全球性的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在全球范围内分享信息资源和随意交流的环境。它可以将一切所需要的信息,在正需要的时刻,送到正需要的地点或人员之中。这样,它就越过了传统意义上的权力与规则,越过了国界与边界,向各现任领导人提出了挑战。领导的权力与优势主要也在于能早知道或多掌握一些信息,否则不能及时正确决策而丧失实际的权力。网络化管理将这一优势由一切有能力获取的人分享,在这一意义上说,人人都是领导人。一切与领导人有关的机会、责任。人员、组织、智慧、新信息与新知识等等,其他人也都能拥有。当然,差别还是存在的:人人都能当的领导人,只是虚拟领导。但真正有资格当实际领导的人,他必须在网络化管理的一切先进方面起示范作用,以身作则,在网络的大海中领航,否则终不免形同虚设。
③网络化管理要求普遍意义上的民主集中。旧的权力与游戏规则不时行了,新的规则必须产生,而只能是真正的民主集中。就像互联网之所以发挥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也是因为有了通信控制协定及其技术开发。民主集中不是一件易事,在全球范围协商一致更不容易。可以预见,超越现有法律、法规的权力分配,以及生活与工作品质都会有一个新旧交替的混乱局面。
③网络化管理要求最大限度地推广知识。这使人才能最充分地享有知识和信息资源。虽然为了利用当地环境提供的资源或市场的机会,每个公司都有一些独特的知识,但如果他们不能最大限度地推广知识,那么,就有可能为竞争对手提供了新创意的源泉。因为,知识本性是属于全人类的。通过网络积极推广知识,则同样对人才享用资源十分有利。特别是土地、劳力、资本等不可缺少的资源大量移向"信息",在网络上取得资源更为重要。
网络化管理要求突破时空的限制,不仅可以超越空间,而且可以使许多本不能同时进行的工作得以同时完成。网络化管理就能超越时空提供并行作业的可能。这将根本改变组织机构的工作流程与内容,从而建立高效率的团队。
网络化管理要求一切信息数字化,不可避免地要求一切可虚拟化。这样就会不断出现诸如虚拟办公室,虚拟企业,虚拟百货公司。当然还少不了"虚拟领导人"。
网络化管理要求企业组织分子化。每一位人才就是企业的最小单位,可以应工作需要机动组合。在分子化组织中,人才自动自发、主动学习,通过网络合作,以知识和创意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网络化管理再进一步,则要求企业本身也分子化,以便在全球范围内依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寻找结盟、寻找资源而实施各种虚拟经营模式。如虚拟生产(专攻设计、行销,将生产委托分离)、共生(共组行业中心,共担成本)、策略联盟(交换各自拥有的关键资源创造竞争优势)、虚拟销售网络(使下属分设各国的销售部成为法人资格的销售公司募股扩展)、虚拟"行政部门"(将业务部门对外发包,吸收专业化公司人才为已统筹)等等。
④网络化管理并不纵容内部各行其是,而是要求利用信息网络将原本各行其是的众多部门一体化。网络化管理也不必顾及差异的存在,在"网络导向"下,差异总是向有利方向转化,而人才之间各种中性差异也不会产生不相容的弊病。有一句流行语:"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为网络中难见本人庐山真面目,即使是狗,只要它能进入网络交流,人们确实不可能发现,更谈不上什么无原则纠纷了。
总之,网络化管理有着一系列的新观念与新规则。以上只就人才的空间结构有关部分讲的。不论网络化管理如何广泛或如何地神通广大,归根结底,网络的各个结点只能是人才。对于信息与知识交流而言,整个网络化管理只能是扁平型的。在这样的网络结构中,人才的适应空间有两大重要变化:
一是个性化的工作方式。网络给了人才最大最自由的空间,他尽可以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不会有与他人或领导直接冲突的危险。充分施展人才个性也就是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这是知识经济时代全新意义上的生产方式与劳动方式。劳动与人类的才能自由全面发展的直接结合,劳动与乐趣在接统一,成为人才资本发挥最大效益的最佳的空间结构模式。
二是人才在网络化管理中有时当将帅,有时当车马炮或卒子。在网络导向下,人才的流动如同棋盘上的棋子一般,有着千变万化的组合。这就是棋阵化组合。虚拟经营就是各种人才在不同的策略下的棋阵化组合。整个网络运行就像一盘下不完的棋一样,时有胜负,但难有最后的胜利者。
为了适应新经济发展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我们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首先,着重于提高人才资本的空间结构效益,先决条件还是要有网络化管理的观念与相应的工作方式与方法。
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依靠空间结构网络化原理,以实干、创新、悟性、毅力加资金,将宝塔式结构改为有效的扁平结构,网络横向化,信息处理一体化、决策分散化,人才工作个性化、人才使用棋阵化,提高反应速度,以免丧失商机。
其次,为明天而准备不是"一刀切"、"一步到位"与"赶浪潮",而是制定规划,分批分步实现人才网络化管理的电子化。使现有的横向一体化的扁平式网络添上现代技术的双翼,展翅高飞。由于电子网络和信息技术有各种优势:信息传输速度快,保密性能好,生存率高,失真低,抗干扰能力强,中间环节少,传输距离远,传输精度高等等,所以,网络电子化使人才资本的运营具有无限的空间,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资本的效益。
3.合理的人才时间结构
在新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直接的财富,那么人才毫无疑问也成了财富的源泉,为了使一个人才群体不断地创新出新知识,成为不竭的知识喷泉,就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时间结构。就一个因工作的关联形成的正式团队而言,应该有一个完整的年龄结构。这是考虑到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工作朝气、工作技能、智能等因素。不同性质的团队对年龄结构的要求有所不同。管理团队一般年龄结构偏大些,以充分发挥具有丰富管理经验者的作用。生产作业团队一般以年富力强的中年人为主。营销团队一般以老带新,往往年轻人更多一些,使营销队伍充满图劲。年龄结构的考虑,还应保障团队在不断发展中的动态平衡,保障后继有人以及按照人的心理特征与智力水平,使团队成员发挥各自的最佳效能。
人才的时间结构效益与人的年龄密切相关,由于生理和心理上的原因,人的智力发展,在不同年龄期是不同的,同时,在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中也有不同的职位或表现,形成了老年人的老谋深算、阅历丰富,中年人的年富力强、基础扎实,青年人的思想敏锐、热情奋发等特点。不同年龄期的人才按一定比例加以组合,也就是常说的老年、中年、青年三结合,就有可能取得较佳的时间结构效益,具体表现在:①适应新经济时代经济和科技"跨接"与"转换"的需要,促进新经济的发展;③人才之间产生"亲和力"互补与互相促进而产生1+1>2的能量放大效应;③能经济、合理地使用人才资本,整体上取得较佳的宏观经济效益。这种年龄结构就是人才的群体时间结构。一
人才个人,终其一生,在人生征途上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不同特征的最佳年龄区。按说,如果存在着多个"最佳'"的话,事实上也就无所谓"最佳"了。然而人才有着综合性的动态自适应的能动性,在一生之中,可以全方位地追求多个最佳点。构成一个立体的时间结构,取得尽可能高的效益。这种从线性的时间序列中以不同的方位角度选取的最佳年龄区,就是人才个体的时间结构。
个体时间结构与群体时间结构对于一个新经济企业网样重要,重视个体时间结构的建设是良好群体时间结构形成的基础,重视群体时间结构建设不仅直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为个体时间结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氛围。
据国内外人才学家研究,大学教育之后,30岁前开始有重大发明创造,40岁以前即有一项重大发明创造的占2/3;60%的重大发明创造在40岁以前。同类型人才创造力最佳峰值为37岁,区间在25一45岁,平均值为28.2岁。
随着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力最旺盛的年龄区呈现逐步提前的趋势。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技术人才创造力最佳的年龄区为35一55岁,较25一45岁滞后,而发达国家则为25一40岁。虽说"大器晚成"之才有的是,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大器早成"。报载1978中国科技大学创办大学少年班,现在有18岁的大学助教,21岁的博士,26岁留学归国副教授。全国少年大学生达数千人,他们早已成为栋梁之材。
新经济时代,人才在大规模信息交流的环境下,又拥有多媒体电脑及数字化网络知识,知识的应用与更新的速度越来越迅速。因此,不可能等求学时期结束后再来从事创造,而只能是边学习边创造边出成果,尤其是大学时期,创新已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部分。那么,"大器早成"也就不难理解了。
人才一开始工作,就有收入。贝克尔根据大量统计资料绘制了年龄一收入曲线和年龄一财产曲线。指出青年人收入较低,而收入达顶点的年龄区是中年,即45一54岁。进入老年则呈递减之势。由此,可以将45一54岁,这一段看作是人才投资回报的最佳年龄区。
很有意思的是:当人才外向性投资最佳年龄区,亦即开始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时期呈提前趋势时,表示人才投资回报的年龄一财产曲线的顶峰期却在向中老年区间移动,由45一54岁后移至约55一64岁。这一前一后并不是偶然的,恰恰存在着"早慧厚积"的联系。对于早年就开始重大创新并不断地一如既往地努力的人才而言,晚年并不意味软弱与凄凉,恰恰是"满目青山夕照明",一片灿烂景象,是象征丰收的金秋!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这类"早慧厚积"的人才很少,所以老年贫困无助的问题伴随人口老龄化成为各国的大难题。在20世纪前的漫长岁月,全世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从未超过总人口的6%,而到ZI世纪初,将达10%,到2050年,每4个人中将有一个老年人!
世界人口迅速老龄化本是人类长寿、增寿的胜利,但也形成了一个"社会脆弱群体"。解决老龄化带来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从现在起,真正重视人才的时间结构效益,早慧而厚积,使人到老年仍能大有作为,以自己的知识与财富促进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才组合规则是新经济运行中必不可少、极其重要的导向依据和保障条件。人才必将在新经济中发挥作用,未来的人才组合必将创造出明天的新奇迹。
第十章 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当代社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正以科学技术的不断变革为主要线索而展开,科学化技术已成为当代社会生产技术中的中坚力量和发展中的技术的总称。近几十年来涌现出的众多尖端技术、新兴技术和高技术,标志着人类社会生产能力已达到了一新的水平。新技术革命连锁新产业革命的浪潮正在席卷全球,一场以推进技术进步为焦点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大战迫在眉睫,甚至争夺的触角已伸向宇宙空间。这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的一次划时代的转变。
一、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工业
传统工业是相对于信息工业、新材料工业、新能源工业和生物工程工业等新兴工业而言的,主要包括钢铁、造船、汽车、纺织等部门。在新经济时代,高技术正在对传统工业企业进行改造,使传统工业内部如结构、功能等方面都正在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工业体系的变革。
在工业发达国家,自动化成为改造传统工业和发展新产业的基本目标。它们正在利用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把工业机器人用于生产,使机械化转向自动化,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竞争能力。日本装备有机器人的工厂生产一辆汽车只要9小时,而美国不装机器人的工厂生产一辆汽车要花31小时;用机器人生产的每辆日本汽车的成本,要比美国低一二千美元。在1963年时,日本的汽车工业还落后于美国半个世纪;而现在,日本的汽车工业无论在产量或质量上都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了。日本汽车工业之所以能把美国汽车工业打败,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汽车工业在生产线上使用的机器人多。目前,机器人的应用已从汽车行业推广到重型机械、金属。电气机械等许多部门。
一些发达国家已出现一个趋势,要把高技术用来改造传统工业的装备、工艺,从而产生了新的生产方法和新的产品。如在纺织工业中不仅用高速工艺,而且还用气流纺、无梭织布和无绽纺织等新的工艺。钢铁工业发展的连铸、炉外精炼工艺;有色工业发展的富氧熔炼、闪速熔炼、大型预墙糟炼铝等工艺;建材工业发展的水泥窑外分解技术、平板玻璃浮法工艺;铁路运输业发展的重载列车运输、提高行车密度等工艺技术,都是新技术革命对这些产业的渗透结果。
由于传统工业结构的变化,工业系统正在出现大调整、大变化。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为高能耗、高物耗向低能牦、低物耗变化众所周知,传统工业是劳动力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工业,是需要大量能源和材料的工业。钢铁工业就是一种需要大量材料的传统工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耗能高。过去,钢铁业、汽车业和建筑业能成为美国三大支柱工业,那是以消耗掉全球4/10的战略物资为代价的。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传统工业已经"中气"不足,需要注入新的能量;而新兴工业群的出现正是满足这个需要。例如用微处理机控制的低压汽油喷射系统代替传统的汽化器,可节油10%以上,并能降低污染。把微电子技术和传统的机械、电器、仪表技术相融合,发展成机械--电子一体化产品,可以把传统工业产品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拿数控机床、柔性生产线、机器人、智能化仪表来说,这些产品不但具有信息处理的功能,还有控制、判断等功能。机械工业使用它们能提高产量,节约能源,降低成本。2.用新材料工业改变传统工业功能
这些新材料有耐高温、抗腐蚀、高强度等特殊功能,用于制造汽车发动机,既可以减轻汽车净重,又可以节省用油,还可以使发动机所需要的能源发生巨变。因此,美国和日本汽车业对汽车发动机陶瓷化的研制竞争激烈,并且都在研究碳纤维增强塑料做汽车壳体,比重只有钢的1/5,而强度和弹性模量(刚性)分别为钢的7倍和3.4倍。就这一项改进就可节省油20%以上。
3.由"重厚大"型产品向"轻薄小"型产品变化
钢铁、船舶、肥料等这些"重厚长大"型的产品的生产,是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基础上,依靠"泰勒式企业管理"体制下生产的。今天,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人们能以信息、软件技术之长弥补资源、能量不足之短,通过小型化、智能化使产品向"轻薄短小"方向发展。近来畅销的微型计算机、轻型轿车和袖珍录音机等,都是"轻薄短小"型的产品。即使巨型喷气机。冰箱等产品虽然还是越大超经济,但零部件、电耗量也是在向"轻量"和"微型"化发展。这种发展趋势,日本国内货运量的变化是一个很好的例证。1965一1972年的经济年增长率为10.1%,货运量年增长率为12%;1972一1982年的经济年增长率为4%,货运量年增长率只有0.2%。日本1973年出口贸易每赚回100万日元,需出口5.6吨货物;而1982年出口贸易赚回100万日元,只需出口人4吨。这是因为日本出口"轻薄短小"商品增多的缘故。
人们对生产品的观念变了,不是越大越好。大家知道,第一台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象一座房子那样大,装有18000个耐温的真空管,耗资300万美元。现在,同类的计算机却只有一台打字机那么大,耗资少,只值300美元,功能反而高。据说1977一1982年,美国福特汽车平均重量减少近30%。即使是那些逐渐走向衰落的传统工业,它们所生产的产品也在逐渐向轻小型变化。产品减少重量是用新技术改造的成果,是生产力发展的一种体现。
4.从大型化生产向小型化、专业化生产变化
工业企业向小型化、专业化发展也是当前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趋势。在发达国家,一方面有大批原来规模较大的企业在紧缩和分散,甚至倒闭;另一方面又有大批中小型企业在开业。1992年,美国就有25000多家较大的企业倒闭,而同时又有566000多家较小企业开业。美国过去大企业比较多,现在大企业在分化、减少、小企业逐年增加。美国的小企业在50年代每年增加不到10万家,而90年代每年要增加概万家。日本过去对小企业就比较重视,小企业也比较多,中小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4%,职工占总数的sl.4%,总产值占52%。西欧国家现在也产生了大量的专业化的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经营灵活,技术先进,应变能力强,因此富有生命力。
5.从第一、弟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化
由于传统工业生产下降,开工率低,工人失业,必须向以服务、信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寻找出路。现在,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已开始取代从事农、牧、矿业和产品制造业的第一、第二产业,而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最大部门。
在近代传统工业发展史中,各国的主要工业中心,基本上都属于煤铁复合型和沿海型两种。煤铁复合型是指在盛产煤的地区附近,发展钢铁业、汽车业和其他机械制造业。如英国的杜汉一克里佛兰工业区,美国的大湖一宾洲工业区,德国的鲁尔工业区,俄国的克里弗洛一顿巴斯工业区,都属于这种类型。沿海型是指一系列重化工业集中于海洋沿岸,港口附近,形成大规模的临海工业地带。日本战后靠船舶从国外运进煤、铁等燃料和原料,加工出口的产品又靠船舶输往海外,形成的工业大部分都是属于沿海型的。因此,长期以来,日本工业生产发展形成畸形,大量集中在沿太平洋带状地区。
今天,新兴工业的发展将不再象传统工业那样依靠资源决定命运的生产布局,而更多的依靠智力和交通,以大学、研究机构为核心,形成新产业区。美国最大的电子工业中心--硅谷就是如此。硅谷之所以能从一个不起眼的小果园,一跃而成为美国的最大的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中心,决不是那里有什么丰富资源,而是那里有一所著名学府--斯坦福大学。硅谷的崛起与斯坦福大学的贡献密不可分。斯坦福为硅谷的发展提供了科研人才和科研设施,使科研的成果迅速应用于生产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硅谷是一个熔教学、科研、生产于一炉的高级技术工业区。
日本工业布局已由临海型向"临空型"发展。日本的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型机生物工程等新型产品,体积轻,附加价值大,运量少,单位产品承担运费能力高,运费对生产的影响不大,加以这些产品的商品机会、交货日期比较重要,也特别适合于利用航空运输,所以航空运输成为尖端技术产品工厂"传送带的延伸",使这些产业正在逐渐向机场周围聚集,形成"临空产业"集中区。
二、用高技术改造传统农业
1.用生物技术加速品种改造和更新
新的生物技术的崛起为人们有目的地改造和更新现有品种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任何作物对于环境的适应性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能提高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使它们能在更加严酷的环境中生长发育,那么作物的产量就有可能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也会大大降低。为了提高作物的各种抗性,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究抗性基因工程,以便将某些抗性基因转入作物中,使其获得诸如抗盐、抗旱、抗高温、抗病虫害等特性。比如,可以在短时间内用高温处理作物细胞,使其在关闭一些基因的同时,启动另一些基因,合成抗高温蛋白质。然后分离这些抗高温基因系统,通过合适的载体转入需要改造的作物中,这些作物便可能获得抗高温特性。采用类似的基因工程方法,还可使作物获得其他的抗性。现在,载体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基因分离、转载、表达的研究也正在加紧进行中。虽然,由于各种抗性往往并非由单一基因控制,因此,基因识别、分离、转载的任务是十分繁重的,短期内还难已获得重大进展,但前景是诱人的。
现在,科学家们还探索以类似免疫的方法培育抗病害的作物品种。已经确认,给植物接种病原体减弱株或病原体的某些组分(类似人类接种的减毒或灭活疫苗),能促使作物产生抗病性能,增强植物的免疫力。如果这一技术取得成功,那么,就有可能使作物一劳永逸地免除某些病害。在抗病害方面,单克隆抗体技术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现在已研制出几百种单克隆抗体,不少用于作物和牲畜病害诊断与治疗的试剂已进入商品化生产。同时,单克隆抗体技术还是提纯抗原、干扰素,生产动植物生长激素和疫苗的重要手段。
为了培育高质量蛋白的作物品种,科学家们正在加紧研究蛋白质品质基因工程。我们知道,蛋白质是由氨基酸组成的。氨基酸有20余种,营养上又可分为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两种。对于人类来说,赖氨酸。色氨酸等8种为必需氨基酸,因为人体需要它,但本身又不能合成它。各种食物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常不相同,这是决定食物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食物中所含必需氨基酸的种类和数量愈多,愈接近人体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成分比例,则愈容易被吸收,营养价值也愈高。美国科学家已经分离出营养价值较高的豆科作物蛋白质基因,并使其在土豆中表达,培育出了蛋白含量极丰富的"肉土豆"。联邦德国科学家采用类似的方法培育出了生产新蛋白质的烟草。随着研究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作物获得高品种蛋白基因。人类生存所需要的高质量蛋白的来源将更加丰富,人类的饮食结构将会大为改善。
在培育新品种方面,细胞融合与微繁殖技术将大显身手。美国科学家用细胞融合的方法,培育出了"番茄薯"。英国通过山羊和绵羊受精卵融合,培育出了异属间的杂种动物一"绵山羊"。细胞和组织培养等微繁殖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成果很多。美国科学家在试管中进行花粉培养已获得了高蛋白含量的水稻植株,前苏联、日本等国科学家应用这一技术,大量繁殖人参等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和珍贵树种。这一技术还是挽救濒临灭绝树种的有效方法。我国在微繁殖技术方面研究较早,发展也很迅速。最近,我国科学家在利用花粉培育小麦良种及杂交水稻制种方面又取得了新的突破,标志着我国微繁殖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畜牧业研究方面,胚胎分割和移植技术也已取得可喜进展,为大量繁殖优良牲畜品种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手段。这一技术早在50年代便已获得成功,并用于提高肉用牛产量。由于这一技术的应用,使本来一生只能生下10头后代的优良母牛变得可以每年产50头小牛。另外,应用基因工程培育良种动物的实验也已获得成功。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引入小鼠受精卵中,使繁殖出来的小鼠生长速度增加了50%,而且生长快的特点还能传代。现在,应用基因工程方法生产生长激素已经成功,有的生长激素已进入商品生产。实验证明,注射生长激素能大大提高猪、牛等牲畜的产量,还可提高绵羊羊毛的产量和质量。这些技术的应用为培育优质高产的牲畜品种展现了美好的前景。2.用生物固氮技术使农业面貌改观
生物固氮的研究是应用新技术开发农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氮是农作物所必不可少的重要营养元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蛋白质的重要成分。大气中含氮极为丰富,大约占78%。然而,除少数豆科作物之外,水稻、玉米、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并不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粮食增产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依赖于氮肥的供应。但是,氮肥的生产是在高温高压等苛刻条件下进行的,每年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宝贵的能源,从而增加了粮食成本,加剧了能源危机,而且大量施用氮肥还会使土壤的质量下降,妨碍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人工生产氮肥之外还有其他固氮途径吗?有!其实,在自然界中某些固氮微生物一直在默默无闻地进行固氮工作。地球上每年的总固氮量约为2.5亿吨,其中69%是由某些微生物如根瘤菌的生物固氮作用完成的。有人估计,土壤中微生物的固氮量可为施氮肥量的两倍。
人们从大自然中得到启示,从70年代起,许多国家先后开展了固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固氮微生物为什么能固氮呢?原来它们能在根瘤中合成一种固氮酶。由于这种酶的催化作用,使空气中的氮气转变成氨,并为植物吸收利用。现在,科学家们对于固氮的机理以及固氮基因、共生基因和寄主专一性基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为其在农业上的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生物固氮的研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有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科学家们设想,今后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这一工作。
首先,充分利用和改造现存的天然固氮系统。人们已经发现了不少固氮微生物,并且筛选出了一些固氮效率较高的根瘤菌菌株。同时,科学家们还通过筛选和遗传育种方法,培育出了固氮效率高的豆科作物新品种。最近,澳大利亚遗传学家用强力诱变剂处理大豆,培育出一种新型的"超级生节"大豆。据称其固氮效率比常规品种提高了35倍之多。种植这种大豆可大大提高土壤肥力。科学家们发现,除了豆科作物之外,还有许多作物其中包括谷类作物在内,也与根瘤菌有着一定的共生关系,只是不如与豆科作物的关系那么密切罢了。因此,科学家们准备利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将某些基因转入这些根瘤菌中,以改造固氮菌种,加强其与作物的共生关系,促使谷类作物与这些固氮菌种共生固氮。改造现存固氮系统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提高同豆科作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减少类菌体中氨的损失,改善共生关系使作物保证对固氮菌供应充分的碳源,又使固氮菌所固定的氮充分为植物所利用等等。
生物固氮研究的第Th个重要途径是应用重组DNA技术。这是一个最诱人的途径。将固氮微生物的整个固氮机构转入谷类作物细胞中,使之获得自主固氮能力。这是一项更为遥远和更有价值的工作,一旦取得突破,那么农业生产就可以摆脱对于氮肥的依赖,其面貌将大为改观。我国在固氮研究方面已经作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我国有着极其丰富的豆科资源,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加强豆科根瘤菌固氮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改善天然共生固氮系统,筛选和培育固氮力高的菌种,以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3.变革传统耕作和管理技术正在酝酿
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冲击着传统农业的各个领域,各项新兴技术都将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的发展,未来的农业可能完全不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手工式的或机械化、化学化式的农业。传统农机代替人力、畜力进行耕作和收割,对于农业的发展无疑曾是一个巨大进步。但是现有农机体系的劳动强度仍然很大,成本也很高。在耕作收割时还会压实土壤,破坏土壤结构,反过来又必需增加耕作深度,浪费人力物力。专家们设想,在农田上按一定线路安装一种空架吊车作为耕作机械的运行轨道,这样就可以避免机械压实土壤。这既有利于保护土壤,降低耕作深度,也可以降低能耗。实践表明,采用这种耕作方法可排除土壤对机械的阻力,其所需能耗仅为拖拉机的12%,估计在将来还有可能进一步降至5%一10%。高架轨道在地上的固定部分还可以设计成排灌水系统,通过自动控制系统来保证作物对水分的需要。现在,用于化学处理和施肥的高架轨道正在试验中。"播种种植机"的方案也在研究中,如获得成功,那么今后一般的作物将不需耕地,只需用这种机械将种子播入一个个小圆坑里就行了。一些国家还在对"庄稼整株收割法"进行试验,希望通过挂在高架上的平台收割机同时将整株收割、打捆、装箱并送到运输汽车上。如果这一方法可行,那么联合收割机之类的笨重机械也许就要被淘汰了。今后,用超声波脱粒、微波烘干谷物等技术将会被广泛采用。
发展计算机技术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一些技术发达的国家里,计算机已成功地进入了农业各领域。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帮助人们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生产,合理使用资源,贮存和分析各种信息,为决策人提供最佳选择,最佳管理方式,从而大大节省费用,极大地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应用电子计算机对农业系统进行模拟已成了热门研究课题。农牧业生产环境十分复杂,受到诸如投资、气候、时间、地域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实验研究往往费用高,时间周期长,甚至根本无法实地进行。如果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模拟,就可以克服这些障碍,并可得到合理的信息反馈,使农业研究和生产管理有更加坚实的科学基础。比如,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养猪管理模拟模型,向计算机输入饲养方法、畜群结构、增殖力等数据,便可从中获得产量、现金流动等有用的信息。管理人员便可从中选取最佳方案,保证获得最高经济效益。现在,国外已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专用模拟电子计算机,而且还有专用的计算机模拟语言和程序。专家们相信,计算机模拟研究将会有力地促进农业科研和生产的发展。4.建立高度技术关系的农业工厂化
农业工厂化是综合运用现代高科技、新设备和管理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面机械化、自动化的技术(资金)高度密集型生产,能够在人工创造的环境中进行全过程的连续作业,从而摆脱自然界的制约。当今世界,农业工厂化有了迅速发展,现已应用于蔬菜、花卉、养猪、养禽、养鱼乃至多年生果树栽培等许多领域,并达到高效率、高产值、高效益。
自动管理的蔬菜、花卉工厂和无土栽培。在蔬菜方面,日本近20多年来扩大了温室无土栽培的生产,主要采用岩棉栽培。袋培、基质水培、营养液膜栽培等方式。温室内的温度、光照、通气、滴(喷)灌、营养液循环等环节全由计算机进行自动监控和管理,育苗、移栽、收获、清洗、包装等操作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如日本一甜瓜农场,应用一种新型的智能计算机系统,对7个温室群进行管理,实行最佳控制,生产的甜瓜每个售价曾达2万日元。近来,日本还研制出一种遥感温室环境控制系统,将分散的温度群同计算机控制中心联结,实行更大范围的温室自动化管理。这种温室无土栽培成为大型的植物工厂,在1000平方米面积上,每天可生产菠菜、生菜等500公斤。英国的温室蔬菜采用无土栽培很普遍,每平方米的着茄产量为36公斤,生产成本18.7英镑,收入31英镑,利润12.3英镑,平均每亩温室的年利润可达8000英镑。在东部的爱克斯尔温室企业拥有210亩温室,全部采用营养膜技术生产番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培温室。
在花卉方面,以园艺业著称的荷兰,其玻璃温室面积达18万多亩,占世界的l/4以上。温室栽培操作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目前荷兰的花卉业已实现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如泰勒尼加公司,以生产非洲菊为主,年产900万株,"鲜切花500万枝,其中70%销往国外,这家跨国公司占世界非洲菊苗贸易量的70%。再如美国,大部分花卉由温室生产,拥有现代化自动调温、通气的纤维玻璃温室5.6万亩,其中100家大型花木公司平均每家生产面积320亩(包括温室与露地),每亩花卉苗木的年产值达2万多美元。
高效率的工厂化养殖业。在畜禽饲养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厂化生产有了迅速发展。在创造适宜饲养环境,保证饲料营养和防治疫病的条件下,猪、鸡、奶牛、肉牛等由分散、低效饲养走向集中、高效的工厂生产。以养猪业著称的丹麦,舍饲过程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供饲、供水和粪便的清除等,均已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一个饲养600头的猪场,只需3.5个劳动力管理。为配合集约化饲养,丹麦经过近百年的品种改良,选育出躯体长、一般猪种多两根肋骨)、背膘薄、瘦肉率高的良种,成为主养品种之一,驰名世界。近年来,又扩大无特定病原猪的利用,使饲料转化率和日增重均提高10%,节约防疫费用30%,显著提高了工厂化养猪的效益。
80年代以来,我国一定规模的工厂化养猪场发展较快,约占全国养猪场的1/10,仅北京市就建成1200多个。在工厂化养牛、养鸡等方面,也取得类似的进展。为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荷兰生产了一种全自动化养牛设备,饲喂和挤奶由计算机控制的一排机械手臂完成,有关信息存贮于中心计算机内,舍饲的奶牛受电子监控器监控。挤奶时,机械手臂即将挤奶装置自动移向奶头由真空挤奶机挤奶,并可自动更换奶头。喂饲以及奶牛健康检查等操作,均自动进行。在工厂化养鸡场内,可饲养几十万只鸡,一个劳力可管理4一5万只,供料、供水、供温与烘便处理等过程实现了机械化、自动化。
在鱼贝养殖方面,从苗种生产开始,工业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种日益增多,已形成商品生产的规模。在日本的西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区,利用温室养殖鳗鱼。白仔鳗通常12月至次年4月放入一级培育他,饲养20一25天后再转入二级或三级地,水温控制在25一26℃,饲养6个月即开始上市(体重180一200克),当夏季水温达20℃以上时即可转入室外鳗池饲养。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把温室工业化养鱼与蔬菜无土栽培结合起来,每平方米可生产红鲤鱼、罗非鱼50公斤,一年可种10茬生菜,从而有效地利用了水体空间,并可减少用肥。近年来,有些国家对工业化养殖采用船舶和大型平台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海上流动式养鱼工厂。西班牙建成了直径60米的世界上最大浮动平台养鱼工厂,设有4个2000立方米的鱼池,可年产15万公斤。随着工厂化养鱼设备的完善,一些国家开始成套出口。如德国在我国承建3个鳗、鲤鱼工厂,可年产5000吨;在美国承建鲶鱼工厂,设计年产量1000吨。日本在我国承建一个鲍鱼厂,投资2000万元人民币。这说明封闭式高密度养鱼已成为工业化养殖的一个主要趋势。三、用高技术实现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
1.实现交通运输业装备现代化
对交通运输来说,必须采用先进适用的现代化装备,以便大幅度提高运输能力。交通运输装备的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速化
交通运输高速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一个高速铁路建设的高潮正在国际上兴起,时速达350公里的高速列车正在积极研制。有专家认为,高速铁路将是ZI世纪的有轨运输系统的主体。日、德等国已研制成磁悬浮列车,时速都超过了500公里。这种列车打破了传统的轮轨接触方式,它是在没有轮子的车厢上和轨道上安置线圈,电流通过时使之产生相斥的磁场将车厢抬起成悬浮状,以线形电机推动车厢前进,无振动、无摩擦、安全舒适,不久将来就会进入实用阶段。
高速公路也是提高运输能力的有效措施。目前全世界高速公路分布于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已陆续建成了沪嘉(嘉定)。沈大、京津塘、广深珠、深汕等高速公路。高速公路将使汽车的平均时速提高1倍左右。在短途运输方面,以它完全取代铁路运输是可能的。
水上运输的高速化在我国大有前途。因为工业大城市大部分在沿海地带。上海--南通的短途气垫船客运的实现为我国水上高速运输打响了第一炮。
(2)重型化
提高运输效率的方法是增加单次的运输量或客运量,同时还可以降价。在这方面,水运占有条件,但水运受速度的限制,所以重型列车技术居于领先地位。国外采用的重轨线路,大轴重型车厢技术发展迅速,载重可达脱皿一州例0吨,大幅度提高了运输能力。我国亦在大同至秦皇岛630公里的路线上建设了重型列车运输线。汽车重型化发展也很快,由于它降低了单位重量的运价而广受欢迎。在上海、重庆、山东等地已生产8吨以上的重型汽车。水上运输方面,特别是长距离海运,重型化进展迅速,目前世界上油船载重已达60万吨。
(3)专业化
运输专业化能够充分利用运输工具的载重量和有效容积,能提高装卸机械化、管理自动化的程度,减少货损,提高经济效益。尤其是集装箱专业运输,在节省货物包装材料,保证运货质量方面具有独到之处。有专家预测,未来15年我国国际集装箱运输将快速发展,2010年可能达到1800万标准箱。
(4)节能化节能是降低运输动力能源消耗的基本方法。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重型柴油汽车都能有效地达到节能效果。2.其现交通运输业管理现代化
交通管理现代化是实现交通运输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信现代化
电子通信技术,(包括信息接收、传输、处理、记录等一系列技术)已经成为运输工具实施指挥、管理的主要手段,它对增加运输密度、提高周转速度、保证交通安全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现代化铁路通信已从单一的电报、电话传输发展到计算机数字信息和图像信息处理、语言处理等综合传输。明线通信被微波、电缆、光纤通信所取代,人工接线被自动传呼所替代,汽车交通被计算机自动控制来管理,机场用陆、空数据自动通信系统来指挥。
现代的导航设备用雷达与计算机配合,使事故发生率降低,从而保证了航运事业的发展。近年来运输的船与船、船与岸之间经通信卫星直接联系,为无人机舱创造了条件。
(2)前及电脑化
60年代以来,计算机逐步被应用于交通运输业,它能同时处理大量数据,所以在发达国家,计算机已参与了交通运输的决策、计划和规划、预测和统计等方面的工作。美国泛美航空公司用计算机网络来管理世界各国的分公司,执行预订机票、退票。换票、经济预决算、仓库备件管理等方面的任务,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可以缩短信息流通时间,加快运输的节奏,使设备发挥最高的效能。
我国在铁路交通枢纽站已用计算机来编组和调度,使列车运行率提高1倍。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开发、汉字编排的推广,计算机在我国交通运输方面的应用将得到加快发展。
(3)运输综合化
运输综合化,即使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等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互相衔接,形成综合运输网络,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综合运输已发展到海、陆、空立体式运输和进一步实行国际联运。
四、传统产业高技术的应用原则
为了使高技术应用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效益,同时具有准确的方向和目的,避免决策失误,应始终注意高技术应用的几项战略原则。
1.协调原Nd
作为高技术应用的计划和战略,应和企业同期经济发展目标、战略重点、方针政策、项目进度和实施条件等方面相互协调。要从人(智力开发)和物(物质条件)两个方面切实保证高技术应用的顺利进行,注意高技术应用项目与应用高技术人员之间的匹配关系。要充分估计高技术应用对整个社会物质和精神生活带来的深刻影响,并为此及时有效地作出科学预测和采取相应对策。
2.效益原NS
高技术应用不能只图技术先进,更重要的是讲求实际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是高技术成果应用的客观要求。高技术应用的重点应是提高现有产品的经济效益,以如何提高现有产品的质量和降低成本(包括原材料消耗)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内容,尽量做到投资省,见效快,收益大。
高技术应用要从实际条件出发,要注重效益,瞄准目标,有的放矢,特别是要在利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上下功夫,有重点地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并争取在某些方面有所突破。
3,发挥优势原则
各企业的高技术应用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因此"扬长避短,择善而行"的原则很重要。
首先要做到有自知之明。过去我们把自知之明常常理解为"我不行",这是片面的。在高技术应用中,所谓自知之明就是不仅要知其短,更重要的是知其长,即要对自己的开发能力、开发对象、技术特长和优势领域做到胸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扬长避短。
其次,要搞好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的更新换代,不断采取技术措施保持并提高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的领先地位。
再次,既要站在局部看整体,又要站在整体看局部,要发挥本企业的技术优势,努力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计划和战略;同时还要善于引进外面的高技术,把本企业的优势技术跃升到更高的形态。
4.技术相容原则
这项原则是指在高技术应用中,所应用的技术知识和自然规律的统一性,以及现有技术和高技术之间的一致性。它包括以下两项内容:
①不能对不相干、不一致和不相容的高技术随意进行组合和移植,这就要求科研成果在技术上必须是成熟的,就是要符合一定的使用要求,包括达到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质量性能稳定可靠,并且在技术上能够成龙配套。
②应用高技术必须有理论和实际上的可靠依据,产品预测和构思也必须科学准确,特别是不能在应用中存在任何与自然规律相矛盾的所谓技术设想。
五、传统产业高技术的应用模式
传统产业高技术应用模式可分为两大类,即融合型和转移型。
1.融合型模式
所谓融合型,即指传统企业将引入的高技术与传统技术融合一起,形成复合型技术,使企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过渡。根据融合方式的不同,融合重又可分为4种形式:
(1)设备、工艺融合型
即用高技术设备代替原有关键设备,提供以更新工艺为目标的工序技术,如引进智能机器人、数控机床、柔性制造系统及电子计算机应用于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半自动化控制,增加企业设备的技术构成,以实现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经济效益。例如长春纺织厂在1969年建厂时装备的设备均是60年代的国产设备,经过20多年的运转,主要工艺部件已老化,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精度均不能满足生产的要求。90年代初期,该厂用微电子技术对原有设备进行了改造,引进了一批机电一体化设备。目前,该厂所有的纺纱环节都应用了电子自动匀整装置、电子清纱器、光电自停装置、自动监测和控制装置等。采用微电子技术使该厂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产品成本下降了12%,库存降低了35%,交货施或减少了80%,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5%。传统企业采用设备(工艺)融合型,总是首先采用一部分高技术设备,淘汰一部分落后设备,经过一段时间,原有落后的设备全部更新后,企业也就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的过渡。采用这种融合方式的关键是,传统企业的老设备与引进的技术设备要有内在联系,使它们能够有机结合起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传统企业设备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这将有利于传统企业采用该种融合方式向高技术过渡。
(2)产品改造型
即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品,使传统产品功能和质量增强,技术含量提高,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逐步使传统产品变成高技术集约的新型产品。如沈阳第三机床厂引进了英国、美国的数控车床生产技术,经过技术改造,使该厂传统的车床产品数控化率达60%。该厂生产的数控车床占全国数控车床市场总销售量的近三百。采用这种融合方式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传统产品在新的市场竞争中面临挑战,迫切需要对其进行技术改造,引入高技术,使传统产品技术含量提高。这种融合方式不是简单地淘汰原有传统产品的功能,而是把高技术与传统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改进传统产品的功能。
(3)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融合型
指将引进的高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充分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智力密集优势,把引进的高技术(主要是硬件技术)同企业自身的优势(主要是软件技术)相融合,从传统企业向高技术企业过渡。
(4)混合型
即上述三种融合形式的组合,在传统企业应用高技术中,企业既可以对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又可以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在技术改造的全过程中,也可以采用软件技术与硬件技术的融合。采用这种融合方式的关键是将采用的高技术同企业自身的优势进行最佳配置,以实现企业向高技术的过渡。
2.转移到模式
所谓转移型,指传统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采用传统技术生产传统产品,同时又投入人力、资金、高技术项目等生产要素生产高技术产品,从而提高高技术在企业技术结构中的比重,加速企业从传统技术向高技术的过渡。根据传统企业中高技术和传统技术在技术结构中的比重,转移到可分为两种形式:
(1)部分转移型
即传统企业中某一组成部分(如某一车间、某一分厂等)按高技术复合体的资源配置,生产高技术产品,逐渐使该部分过渡为高技术企业,从而使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例如长春市汽车传动轴厂是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配套厂,已有40多年的历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该厂在继续生产汽车传统轴产品的同时,将其中一个车间进行改造,生产超硬材料立方氯化棚,以满足市场对这种新材料的需求,实现企业向高技术转移。采用部分转移形式,一是由于老产品还没有进入衰退期,二是由于企业受资金、人才等因素的限制不能全部转产生产高技术产品。
(2)全部转移型
即传统企业全部转产生产高技术产品。随着高技术的发展,某些传统产品必然被高技术产业所取代,如伴随新材料的发展,传统的材料制造业就会相对萎缩。而高技术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的特性,可以使生产要素实现更加合理的配置,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全部转轨生产高技术产品,成为高技术企业。
第十一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经营方式(1)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预言:"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21世纪是新经济的信息化时代,21世纪的世界是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世界。信息技术通过信息交换网络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将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企业生产及管理方式的重大变革。信息技术使世界越来越小,而互联网的发展又将使企业发展的空间无限扩展。今天,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几乎任何一个产业里,都有许多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来改造自己、强化自己、增强自己的竞争力,迎接新经济时代的挑战。
信息技术以其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增强企业竞争力,使传统企业获得新生。现代信息技术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加速着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的变革,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避开这种变革。企业在生产。流通及服务等各项企业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创建企业外部的信息网络和内部网,大大代化企业内部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传统的沟通方式,大大改善企业之间、企业与顾客间的沟通方式,从而彻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组织形式。同时,信息技术也为企业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网络经营,从事电子商务,发布网络广告,进行网上市场调研和信息交换、网络营销,等等。与传统方式相比,企业决策、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和水平得以较大增长,从而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信息网络使企业无论大小都可以平等地走向世界,Internet把成千上万的企业联系到一起,这就为企业拓展了市场,创造了机遇。
在新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的改造是经营模式、经营方式、经营思维的又一次革命。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最终选择,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起码条件,也是企业经营现代化的主要标志。
走进新时代,触人信息化,企业将在一个全新的天地中创造未来与辉煌。
一、信息技术结性领空业带来新生
1.解读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Technology简称IT),指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信息的技术。历史上看,每一次科技的重大进步都会为人类社会带来意义深远的增变。作为现代高科技的结晶--信息技术也是如此。
信息技术是新经济风暴的起源,是新经济浪潮的动力,是新经济时代的标志。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使人们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信息技术更是新经济企业信息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其内容可以用"3A'、"3C"、"3D'来表示。"3A"即工厂自动化(FactO-ryAntomtion)、办公自动化(OfficeAntomtion)、家庭自动化(HOrnAutomation);"3C"即通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brTlputer)、控制(Chntrol)的结合;"3D",就是数字传输(IngitalTransmission)、数字交换(DigitalSWitching)、数字处理(IngitalProcessing)三结合的数字通信。
由此可见,数字化、自动化是信息技术最显著的转化。
2.信息技术对传统企业管理的冲击
新经济时代中,微电子、计算机、光纤通信、传感器、软件工程、信息网络、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决定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依靠传统管理企业已经不适应今天巨变的时代要求。信息技术对于企业尤其传统型企业的冲击、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
(1)对企业生产管理的冲击
现代信息技术将使生产管理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首先,信息技术配合自动化技术使生产过程自动化;其次,由于信息技术引起的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会使生产管理的设计、组织、计划、控制也相应发生变化;再次,生产管理的方式越来越趋向智能化;最后,由信息技术带来的通畅的信息将使高层管理的控制能力大大增加。
(2)对企业决策管理的冲击
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得企业高层管理者在进行决策时有了更加可靠的依据。管理人员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更为容易、方便快捷地进行企业的战略决策和经营决策。
(3)对企业管理手段的冲击
信息技术使管理手段现代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正在成为企业管理的战略手段。其功能不仅仅是一般地提高管理效率,而且还将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全面增强管理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及员工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使用专用的信息处理器对任何信息进行处理加工,从而达到对信息资源及时、准确、充分的利用。
(4)对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冲击
纵横交错的信息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使其由阶层(等级)型变为水平(自由)型。与信息传递方式紧密相依存的管理组织结构也因此发生改变。原来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被削弱或走向消失。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基层执行者也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分工细化的传统的管理组织已不适应发展需要,把相互关联的管理组织加以整合,已成了大势所趋。
(5)对传统企业营销方式的冲击
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Internet的出现,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营销方式,网上营销电子商务已经出现。网上营销成本低廉,信息交换迅速,对消费者而言也更方便。
(6)对企业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冲击
信息技术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愈来愈重要,但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工作却越来越轻松。财务管理人员将从繁琐的财务工作中解放出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而高层领导能更方便、容易地获取财务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信息技术还使得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的吸收和开发、测试、录用、培训、奖励等都变得更容易,而且费用也大大降低。对于任何一个迈入对世纪、走进新经济时代的企业而言,冲击是客观事实、影响无法避免,摆在企业面前是别无选择的挑战。因此,惟有变革与改造,才能在信息化的新经济海洋中自由邀游。3.信息技术成为传统企业友展的驱动民
(1)信息技术是传统企业的技术支持源
现代信息技术为传统企业提供了诸如生产模式、管理技术和设计、制造技术等现代化的崭新的技术及手段,大大加快了传统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进程。
信息技术为传统企业所提供的技术主要有:
第一,物料资源计划(MRP)、制造资源规划(MRPD)和企业资源计划(ERP)。这是西方企业管理中逐步发展起来的管理技术的精华。
MRPll是一套适合于制造行业企业的先进管理方法,在这套管理方法中,主生产计划MPS(MasterProductionSCheduling)和物料需求规划MRP(MaterialRequir。entPI。iflg)是其核心的功能。借助产品和部件的构成数据(即物料单BOM(BillOfMaterial))、工艺数据和设备状况数据,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转变为对加工过程和外购原材料、零部件的需求,用计算机完成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规划、能力平衡规划、采购和库存控制、生产成本核算、供应链规划控制等,从而实现了对企业复杂的生产过程的优化科学管理,从管理角度确保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
90年代,主要面向企业内部资源全面规划管理的MRP11思想逐步发展为有效利用和管理整体资源的ERP管理思想。ERP(Enterpri。Rereu。ePlanniflg,企业资源规划)强调供应链的管理,除了传统的MRPfl系统的制造、财务、销售等功能外,还增加了分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运输管理、仓库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决策支持等功能。ERP是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它将企业各方面的资源充分调配和平衡,为企业提供多重解决方案,它以客户为导向,将企业与市场连成一体,而ERP软件系统预先含有大量优秀的决策方案供选择,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更大的决策空间。
第二,适时生产(JIT)。JIT(JustInTime)是日本汽车行业科学管理的精华,它认为制造过程中一切不能增加产品附加值的因素都属于浪费,如装配时间、在生产线的存储、搬运时间。等待时间等在MRPll中可接受的因素均被JIT视为浪费。JIT用增加能力的方法消除生产线中的不平衡,由下游工序的需求决定上游工序是否应该生产,使存储大大减少、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周期也随之缩短。
第三,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IMS(O3rlln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flgSystem)通过多种管理方法和各种技术的集成进而实现技术和经营管理的集成、人和组织的集成、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CIMS一般包含管理信息子系统、产品设计与制造于系统、制造自动(柔性自动化)子系统和质量保证子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通常以MRP11为核心,在CIMS中,CADAZAP:PAZAM必须集成化,CIMS的发展将更进一步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
第四,企业过程重组(BPR)。BPR是BusinessProcessReengineen昭的简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规模的不断扩大,地域上分布得越来越广,日常生产销售等各方面数据信息日益膨胀,要合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这些数据信息,利用大型网络数据库技术已成为一条必由之路。
网络上的信息集成"(包括不同计算机及设备的通信,不同数据库的信息共享,不同应用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等)对于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实现优化运行是十分重要的。在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对企业的各种资源的优化利用和运行、制造过程的优化排序是进一步挖掘企业潜力、实现低耗、优质、高产的技术保证。企业过程重组可以看成是通过企业优化结构达到优化运行的目的。
新组织需要新技术,新技术需要新组织结构来适应这种变化,企业在调整组织结构及经营方式的同时,也需要管理手段和技术的更新,企业过程重组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技术的结合将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生机和活力。
(2)信息、技术,让企业更加强大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给企业带来了深刻的、多元化的影响。为了在未来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管理者应该迎头赶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服务,顺应信息化的历史潮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的适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具体来说,信息技术在推动企业现代化的进程,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促其早日发展、壮大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扩大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传统形态上并不存在的组件。如某些制造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与原材料供应商及时地保持联系,而原材料供应商则可根据制造商的生产进度随时调整供货的时间和数量,利用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可以实现零库存的目标。因此,在制造企业中,"原材料"这一概念可完全由原材料供应商的角色代替。又如,随着制造企业与销售企业信息联结的日渐紧密,销售企业的"存货"亦可由制造商的角色取而代之。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将使得企业的外部环境延伸成为企业的一个"虚拟组件",企业的外延由此得到了扩大和发展,多个相关企业将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各企业的资源浪费和企业间的交易成本。
第二,为企业提供商业智能技术。商业智能能够帮助企业发现更具价值的客户,帮助举办更有效的促销活动,帮助扩大市场份额等。因此,商业智能这一先进的信息技术可将企业所拥有的枯燥的数字转化为对企业的经营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为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领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三,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
①在企业的生产流程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可以容易地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生产设备智能化。信息技术的引入,能够减少生产部门的从业人员,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
②信息技术的引入可将传统的文件式管理工作流程改造为电子工作流程,可以减少纸张等办公用品的使用率,简化管理工作流程,消除传统工作方式易引起的指令迂回、阻塞等现象,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
③从全社会范围看,随着各行各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更为顺畅,这样,单个企业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也将相应随之畅通起来。因而,信息技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高所有企业的运营效率。
第四,拓展企业经营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企业开发全新的经营方式奠定了基础。尤其是随着国际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硬件、软件价格的不断下调以及通讯资费的日渐低廉,目前因特网已成为大多数企业用于拓展经营方式的优先选择。企业可以利用因特网直接与供应商、销售商以及网上潜在的层出不穷的客户打交道,它们既可将这一网络用作广告宣传,又可用作市场推销、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支持工具,也可以把网络作为取代电话、传真、通信、快递等通讯手段的一种廉价替代品。此外,配合相应的客户信息数据库,企业还可利用网络随时与客户群保持联系,从中获取由客户反馈回来的建议和意见,并利用这些有用的信息改善自己的经营方式。在信息技术特别是Internet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等新概念的出现导致了许多新型商业运作方式和新型企业的诞生。
第五,增强企业竞争优势。企业管理中对各类资源都有相应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手段,如有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信息作为一种资源,也相应地应该有信息资源管理,而信息技术则是对信息资源进行管理的重要手段。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是企业新经济增长点的源泉。信息技术正在成为企业构筑新的竞争优势的有力武器。
①从自动化走向合理化。信息技术对企业产生作用的最基本而普遍的方式是,运用信息技术部分或全部地取代以人工方式进行的活动的业务职能,促进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用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如工资核算电脑化、会计电算化、报表生成自动化、商业和服务业结帐POS化等。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原有的手工管理方式、步骤和环节在自动化动作条件下会暴露出不适应性或不合理性,显现出新的瓶颈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将会进入一个新的层次,即促使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的合理化,以进一步提高效率、能力和水平。
②从过程重组走向全新管理模式。无论是企业运作过程的自动化还是合理化,都是在原有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基础上进行的。然而,对这些过程的重新研究和设计,将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这就是企业过程重组(Buslne。P。e。Reengin。riflg,BPR)。BPR是立足于从企业的经营目标出发,从根本上重新分析和设计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职能与过程,简化或省略重复性、非增值(No-Value-Added)过程,应用信息技术彻底而全面地改造和重构职能运作方式、业务工作流程,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产生一个全面的提高。例如,应用基于网络通信的数据库共享技术将原来串行的业务环节改为并行处理,提高响应速度;利用Inter-net技术将传统的低效、高成本会议、电话等人际沟通方式改变成为高效、廉价而有效的电子通信方式等等。
可见,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作用程度和方式不同,其效果也截然不同。随着信息技术作用程度的提高,作用效果在改善,风险也在加大,其风险体现在信息技术带来的不仅仅是企业经营管理质量、效率的变化,同时也将带来工作流程、业务运行方式、组织机构、权力布局、人际关系甚至观念等多方面的变化,企业的性质、结构、业务、人员等能否适应这些变化是极难把握和控制的。企业组织适应变化的能力是不同的,特别是对"过程重组"或"模式与理念"层次的变化,风险是极大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面对网络信息技术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决不能无动于衷,否则将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二、僵息网络:空业再空*原
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使企业生存环境和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也迫使企业从偏重内部信息的开发利用转向重视内外部信息的双重开发利用。与此同时,各种信息网络的建立,尤其是Internet的迅速普及,可使企业获取大量有用的外部信息。因此,企业信息化改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迅速建立网上交流和交易的手段。在网络时代,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加工、信息的发布、信息的传播等,大都是在网上进行。但网络不再仅仅是用来进行单纯的信息发布,而是用以帮助企业打破地理、时间的限制,实现在线交易。通过Internet进行商业交易已成为商务发展的方向,而且,企业的其他信息系统最终大多要与Internet相联。这些都要求企业必须上网,把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网络尤其是利用Internet列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1.IfltCfflCt:企业的得力助手
lute。et即目标互联网络。它可以把成千上万的计算机、局域网和广域网通过一定的通讯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信息系统,使整个人类都能够共享这个网络信息系统上的资源。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互联网络,也是世界上最为开放的系统。Internet具有可通性、易用性、通用性、可支持性、可靠性、高性能等特点,因此被企业广泛采用。通过Internet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摆脱了物理距离和物质媒体的束缚,企业可以廉价、有效地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以及分支机构交流信息,及时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了解行业内的最新发展,从而建立开放的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系统。
(l)获取信息
信息时代,企业需要从各种渠道获取信息,通常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来获取。而Internet给企业带来了全新的感觉,上面载有各种交互性极强、精美丰富的多媒体信息,其独有的链接方式,使得使用者只须点按一下相关单词、图片或图标,就可以迅速从一个网站进入另一个网站。
其一,从获取信息的方式看:现在每天都有新的同站出现,大量网页每时每刻都在更新。借助强大的期资器软件,企业可以对媒体由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的选择、查询信息。
其H,从地域性来看:Intern。t摆脱了地域的限制,使企业在Internet上不仅可以从国内报刊,也可以从国外报刊获取信息。
其三,从信息时效性亏:通过Internt获得的信息是最快、最新的。
(2)相互交流
企业通过Internet可以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
其一,电子邮件(E-mail):是成本低廉、快速而广泛使用的电子邮件,不仅可以传输文本文件,还可以传输含有声音、图片或其他程序产生的文件。企业可以在几秒到几分钟之内,将其信件送往世界各地的邮件服务器中,那些拥有电子邮件地址的收件人可以随时取阅。
其二,网络电话(WghPhon):利用网络通讯是最强大的功能。企业通过网络电话可以与外界进行更为迅捷、高效的信息交流。
(3)商务方面的得力助手
在商业活动日渐增加的今天,企业需要进行国际和全球性的贸易,要求快速的通信,要求获取最新的信息,要寻求新的市场和新的潜在的顾客群体,而所有这些需求,通过互联网都可以方便容易地得以满足。
第一,宣传企业形象。作为现代企业,没有自己的Internet网址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互联网是一个对外宣传的阵地,是一个覆盖范围广泛的媒介,谁也不会轻易放弃。
第二,广告宣传。与传统广告媒体不同的是,在互联网上做广告有着巨大的优势:不受地域、时间的限制,享受全球用户24小时的主动查询,而费用却极为低廉。特别适合中小型企业进行产品广告宣传。
第三,实现无纸化办公。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电话进行企业内外部的通讯,公司总部与分支机构通过网络的远程会议进行企业管理和决策,节约办公成本,有效地提高办公效克。以波音公司为例,1999年在钱订购原材料,节约三分之一的成本,高达上亿美元。
第四,开展贸易、投资合作方面的联系。
①发市贸易信息:展示产品规格、图片、尺寸、色泽、价格;
②发布合作意向:展示文字、场地、设备。交通示意图;
③通过电子邮件与客户、供应商保持联系;
④寻价:直接选择理想的供应商;
⑤商定合同:可在网上修改;
③数据交换:交易中大量的定货单、发票、货运单通过网上实现计算机对计算机的处理,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第五,参加网上博览会、交易会。网上博览会、交易会已被越来越多的商家所钟爱。数以万计的企业在网上开设了展示产品的"交易窗口"。
第六,提供售后服务和技术支持。通过Internet提供售后服务,大大地方便了用户,同时也可减少人力、物力的开支。对于一般问题,可以免除长途跋涉之苦及相关费用,可通过电子邮件使用图示、照片显示故障部位,并反复讨论,快速方便地排除故障,对用户的共性问题,可在主页上集中解答,介绍保养知识及维护方式等等。
第七,开发新产品。
①开展异地、异国产品设计;
②共同开发新产品:与供货商、客户不断通过电子邮件对产品的设计雏形加工、修改;
③快速模仿国外新产品。
第八,查询信息,调查市场。
①可以通过查询政府法律、技术标准、统计数据、专利、商标等帮助企业进行决策与整体规模。
②通过网络透析整个市场供需情况,掌握相关商品的价格信息,从而了解市场行情趋势与走向,审时度势,使企业处于主动位置。
第九,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网上商业应用已得到社会积极的反馈,取得了良好的商业效果,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上网极大地降低T企业成本。
第十,利用网上教室为企业培训、教育员工。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还会出现许多新的服务和功能,Internet将给企业员工的生活、工作带来根本性的变化。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得出下面的结论:
首先,信息网络使企业可以高效、低支出、跨地域、安全地传递信息、文件、数据;可以统一管理、一次录入运行资料,高效率地管理整个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全流程,共享企业的资源;可以实现办公自动化,监控工作流,提高工作效率,节省办公费用。
其次,实现完全的Internet功能。企业可以利用Internet发布信息,与公众沟通,已经或正在建立联系的客户通过企业提供的网址可以访问企业的相关信息,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查询。企业的原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技术开发单位、生产制造厂、销售服务单位通过网络可以更方便地协同作业。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采用多媒体技术发布信息,介绍企业的策略方针、市场定位、服务承诺;收集客户需求、意见信息;提供电话支持、现场维护之外的服务等。
再次,建立完整的Extranet。Extranet是企业使用环球网技术与外部供应商、客户通讯联系时的Internet扩展部分。一个经过设计的Extranet可以限制外部访问者的权限,同时也保证他们可靠、快速地得到他们被允许交换的数据。对在Internet这样的公用网上传输的数据进行安全加密,而不是采用几十个或数百个昂贵的远程访问专业设备和租用专线,以便安全传输数据,这样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在局域网之间、局域网和客户之间甚至Internet实现安全传输数据,提供更为严格的访问控制,使商业伙伴只能查看内部网的某些部分。
Intranet、Extranet、Internet这样的网络架构体系正逐渐成为企业建立互联网络策略中的主要选择,尤其是那些在世界各地都建有分支机构的跨国公司。
2.风钻:企业展示河己的全新富。
Internet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机遇。一家成功的企业,应该有超前的意识,敏锐的目光,把自己公司的名字放到Internt上去。企业主负为企业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全新窗口。目前世界上利用网络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很多,他们开展电子商务的前提都是建立自己的商务网站。
(l)网站是企业的第二门面
近几年,各行各业的企业纷纷创建自己的网站,他们主要基于下面的考虑:
①建立网站,可以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产品。
企业网站的一个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全面、详细地介绍企业及企业产品。事实上,企业可以把任何想让人知道的东西放入网站,如企业简介、企业的厂房、生产设施、研究机构、产品的外观、功能及其使用方法等,都可以展示于网上。
②可以利用网站及时得到客户的反馈信息。
客户一般是不会积极主动地向企业反馈信息的。如果企业在设计网站时,加入专门用于客户与公司联系的电子邮件和电子表格,由于使用极其方便,相对来说,一般客户还是比较乐于使用这种方式与企业进行联系。因此。上网企业可以得到大量的客户意见和建议。
③可以与潜在客户建立联系。
这是企业网站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国外企业非常重视网站建设的根本原因。现在,世界各国大的采购商都是主要利用互联网络来寻找新的产品和新的供应商,因为这样做费用最低,效率最高。原则上,全世界任何地方的人,只要知道了企业的网址,就可以看到企业的产品。
④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
企业网络容量很大,几乎可以把任何想让客户及公众知晓的信息放入网站。而且,相对而言,建立网站的费用要比其他广告的费用低得多。通过网站,企业推介了自己,也提升了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⑤使企业具有网络沟通能力。
互联网真正的内涵在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几乎无所不包。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其具有网络沟通能力的标志是公司拥有自己的独立网站。
③可以与客户保持密切联系。
通过网站,企业可以与客户保持更为密切的联系。例如在美国,每当人们想知道某公司有什么新产品,新服务,或旧产品和服务有什么变化,甚至只是想知道该公司有什么新闻,他们就会习惯性地进入该公司的网站,因为国外公司已经习惯于把所有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信息发布于网上,并且定期在网上发布有关公司的消息。
①可以减少通信费用。
对于不少企业来说,每年的通信费用,尤其是涉及到进出口的通信费用,往往是一笔庞大的费用。利用公司网站所提供的多个电子信箱,可以有效地降低通信费用,这是企业网站的一个很实际的好处(利用E-mail通信的费用仅为市话费用)。
(2)企业网站的构成要素
为了对企业网站有一个较为全面的、立体化的认识,有必要了解一下企业网站的九大构成要素。通过它,我们从另一侧面认识到网站为何对企业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
①主页。
网上企业通常由两类页面组成:主页和普通页面。主页是由企业提供的显示在Web上的首页,它是企业向外发布广告、信息的载体。由于企业主页代表企业形象,因而,也被称为企业的形象页面,是网上企业的门面,它给测览者留下企业的第一印象,所以它的设计对整个站点来说非常重要。主页应包括企业名称、标志、对站点内容进行简单有效导航的某单或图标、着重标明最重要的新闻或修改内容以及客户与公司联系的地址等。主负制作应遵循快速、简洁、吸引人、信息概括力强、易于导航的原则。主页上的导航莱单或图标应能链接到企业站点的其他关键页面。这些关键页面通常指下述页面:
②新闻稿档案。
无论一个企业是大是小,它的商业Web站点都应该有一个新闻稿档案。新闻稿有双重目的,单独而言,它们可以发布有关新产品或新开发项B的情况;作为档案的一部分,它们又是活的企业年表。在过去,如果想发一个新闻稿,一般得请公共关系公司来做,即使有足够的胆量和天赋可以自己操作,也要付昂贵的传真费,还要接受新闻机构的检查和删减,而现在有了Web,就可以很迅速并且可以较低的成本发布新闻稿。
③参考页面。
创建参考负面并链接到与企业相关的特定主题的网络论坛或其它网络资源,这是使Web站点除了提供企业和产品信息之外,成为对客户更有用的工具并增加页面的访问率的最简单的办法。通过寻找使客户感兴趣的信息点,可以很快使Web页面变成该主题的权威指南。
④产品(或服务)页面。
产品页面采用信息分层、逐层细化的方法展示公司产品或服务。产品页面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产品/价格清单及单个的产品页面,建立产品名称到产品页面的链接。当然,也可以利用高级的表格方式给目录增加新的风格和生动的图像。
⑤雇员页面。
雇员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每个网上企业通过创建每个雇员的负面可以吸引潜在客户,同时也是使虚拟企业人格化的有效手段。客户希望把电子邮件发给一个有名字的真正的人,而不是Weblnate@acme.corn,对企业和顾客而言,集中介绍雇员的Web页面是一种好的解决办法。
⑤客户支持页面。
Internet是一种理想的顾客服务工具,Web的一个重要用途就是与顾客通信并为其提供支持。许多用户上网并不是要购买,而是来寻求帮助的,Web站点应尽其所能为客户提供服务和技术支持。由于满意的顾客服务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这种投资必定会获得回报。在设计客户支持页面时,要尽可能让自己站在客户的角度,预料每种潜在的方法,向客户提供有用信息,使他们对企业的产品产生亲切感。
①市场调研页面。
Web及时互动的特性决定了它是一种有力的市场调研工具。网上企业可通过市场调研页面的制作,收集顾客及其对产品、服务的评价、建议等信息,由可以建立起市场信息的数据库,作为营销决策的量化基础。
③企业信息负面。
网上企业的特点之一是资信不易确定,这是网上购买者不轻易下订单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企业应尽量提高企业资信的透明度,让访问者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企业信息页面能达到这个目的,它主要包括公司数据库、财务表格、与投资者关系等页面。
②广告及其它内容。
在Web站点中添加一些广告内容或许可以增加站点的吸引力,也能以一定的广告收入支持站点建设。Web站点还可以因本身的特点包括一些其它内容,如赞助商页面、电子货币等。
以上就是企业W小站点应包括的基本内容。Web站点信息联系的方式不是传统的线性方式,而是交叉链接,因为HTML语言允许文档创建者在文档中嵌套指向其它文件的链接指令,当用户激活这些链接时,就可以直接跳到该链所指的文件,无论该文件是在站点内还是在远程计算机里。这样,用户只要在超文本链对应的实体上单击,就可以利用HM(HypeTtexttransportProl:orxil,超文本传输协议)跨越Web空间无缝地跳转。
(2)企业网页的设计方法
这里针对企业站点的几个主要组成部分,说明其基本的设计方法。
第一,主页设计的基本方法。主页设计的第一步是确定站点的主题。确定主题有助于开发既有独特风格又前后一致的Web页面。站点的主题与企业的产品是紧密相关的,常常通过主页上陈述企业任务的那句话反映出来。
另外一个主要的因素是颜色的选择。颜色方案是主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能清楚地反映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具有的基调。色彩的确定可用颜色匹配负面自己调配,也可从公用颜色名中选择。
主页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主负明确,主题突出。要能使树览者对企业的主页扫一眼就能马上明白该企业是干什么的。要达到这个目标,最好在文本中及早设置阐明主题的句子,且以区别于其它文本字体的醒目的形式显示,但不要用图像的形式,因为图像下载很慢,有些树览者根本不打开图像或不耐烦久久等候。
②尽量缩短下载时间。如果能减少等待时间就可能使更多的网上测览者停留在企业的站点。
③独具特色。不同企业,其企业形象是不同的,因而其主页要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一定要在体现功能的基础上体现企业特色,只有独具特色的页面才能吸引用户阅读。
④创建菜单栏,提供对关键页面的简洁导航。这个菜单栏可以认为是Web站点的顶层目录,它能提供与相应关键页面的链接。这个菜单桂应出现在Web站点内的所有页面上,这样可使用户感觉舒适并使信息更易于访问。
⑤What'sNew或News链接与快速联系。
第十一章 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经营方式(2)
主页上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是关于企业或产品的新闻或信息的链接,应使用户单击一下按钮What'sNew或News即可获得有关你公司的最新信息。
主页的另一个关键元素是在页面底部的简单的电子邮件链接,它可使用户与负责Web站点或负责反馈请求的有关人员迅速取得联系。这将为用户找人请教或讨论问题节省大量的搜索时间,它还能使企业获得Web站点以外的信息反馈。
第二,新闻稿档案和参考页面的设计。在Web站点上设计新闻稿页面的目的是向网上制览者动态地发布公司产品、活动等各类信息,把这些新闻稿连接起来就成为公司的活动年表。新闻稿页面的风格应与主页的风格保持一致,不要使用那些不利于任何文本阅读的背影图形和颜色,并使用与主页同样的链接颜色。新闻稿应是理想的可打印的Web页面,让它保持清晰、简单。快捷的特点,以便于打印。建立新闻稿档案,首先要编写并设置可单击的新闻标题,这些标题都链接到完整的文本。这些标题的编写要能够清楚地描述新闻的要点,以便于用户能确切地知道他们点中的是什么。标题的放置要保持清晰和简单,可采用以下方法:①注意新闻稿的排列顺序:开头顶部是最近的稿件,往下类推,末尾部是最旧的稿件。如果是一个年轻的企业,可用月份标题来分隔各项列表,对老企业,可用季度或年度来分隔列表。②紧接在最近的新闻标题下面放一个水平标线,以使它与前一个新闻标题分隔开。因为许多网上测览者只想看看最近的稿件,加这样的标记能使它比其它稿件更突出。③可在标题前采用标准编目符或小的图形作为点缀,增加页面的可读性。
新闻稿档案同样要满足易于导航的要求。这里的导航有两层内容:一是便于用户从新闻稿档案页面到其它部分的跳转;二是便于用户迅速到达他所需的新闻页面。按年份将新闻标题分隔开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这个目标,用户可根据时间检索他感兴趣的新闻,若有可能,将新闻事件进行分类索引,建立菜单,又向创览者提供了另一个检索途径。
第三,产品页面的创建。产品页面的创建主要在于掌握产品目录的层次结构和导航方法。产品目录设计的思想和整个站点结构的思想是相一致的,都是由概括到详细的层次结构。这样,首先就要详细分层,将它们放在不同详细程度的页面上,从而允许用户能够自上而下找到最适合于其需要的信息层。
产品目录分层经过是这样的:
第一层:首先建立一个产品册格列表,该表使用户能够全面测览公司的产品;
第二层:对应每个产品的页面,该页面将此项产品的有关信息进行全面的介绍;
第三层:产品更深层次的信息,如果创览者还要深入了解该产品的技术细节、设计、维护等,可以通过本页面获得这些信息;
第四层:如果测览者对第三层的详细程度还不满足,可以通过网络互动性由公司的有关人员提供他需要进一步锻接的信息。
产品页面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①包含关于产品尽可能多的有用信息;
②具有独创性。产品页面不仅是对产品的纯客观的描述,还可以包括一些顾客的评价及媒体的报道等能提高产品可信度的信息。
③包含站点的导航菜单及其产品/价格列表目录的链接。
④不要在产品页面上增加太多无用的链接,以免分散别览者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⑤创建本企业所有产品页面的风格、布局应保持一致。为达此目的,可使用"模板"技术。
3.企业始点的建立流程
创建一个企业的网络站点,通常有以下步骤:
第一,站点策划。站点策划的主要工作有:做好市场调查,确定网站服务领域和网站服务对象,明确网站提供哪些服务等。然后要做好网站的规划工作。
第二,购置Web服务器硬件和符合需要的软件。企业可以聘请采购专家直接到计算机设备市场采购,或者委托Internet提供商提出整体方案并负责采购。
第三,注册域名。企业可以直接向Internet域名委员会申请注册,只要有合适的网络连接设备,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权申请。注册域名的费用非常低廉,企业也可以委托ISP进行申请。
第四,向网络服务商(IS)租用与Internet连接的数据专线。目前,中国的商业网站主要通过DDN数据专线或X.25拨号入网,其他的接入方法有电话拨号、ISDN、帧中继等。
第五,制作企业网站的Web页面。由于Web页面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企业形象,因此,绝大多数企业将不得不求助于专业的Web页面规划师和设计专家,Web技术发展迅猛,环球网页上可以放置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数据,Web网页设计是一项结合电脑科技、图形艺术、排版技巧、统筹学等内容的复杂工作,专业人员将带来专业价值。企业可以聘请专门的Web设计、制作人员,也可以把Web管理工作委托给专业公司去执行,企业派专人监督即可。
第六,测试、评价。测试、评价主要着站点的以下几个方面:链接有效性;网页可读性;网站下载速度;网页语言正确性;网站便用性;网站交互性;网站兼容性等。
第七,设立Web维护工作小组,并安排与其他部门的协作方法。企业必须设立专门人员和小组负责企业Wall网站的日常维护。维护工作除了例行的系统检查、排障外,还应包括更新网站数据内容,剔除过时的信息,并安排采编人员及时提供最新的内容。Webl作小组必须与其他部门紧密合作,将企业的全貌和具有深度的服务内容及时公布于网页,同时保证防火墙系统的正确设置,防止保密数据的泄露。
第八,听取用户反馈意见。开展站点访问审计和用户交流讨论,以进一步完善站点的建设。4.城名:同港时代企业的永久玄粽
域名是在Internet网上注册的企业或机构的名字,是企业间相互联络的网络地址,是企业在Internet这块电子空间的永久商标,是企业迈入信息化社会,适应现代国际商业竞争的重要工具。随着Internet的迅猛发展,域名的商业价值就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上网越早,越有可能获得对自己有利的域名。企业制作了网页,注册了域名,就设立了自己的网址,借助于Internet,企业随时可以发布最新的消息吸引客户。
(1)防止企业域名抢注
域名不仅是Internet交换信息的唯一标识,也是企业在电子商务中进行交易时被交易方识别的标识,企业必须将其纳入企业商标资源进行定位设计和管理使用。
由于Internet域名管理机构没有赋予域名以法律上的意义,域名与任何公司名、商标名没有直接关系,而且遵循先注册先拥有的原则,任何一家公司注册在先,其他公司就无法再注册同样域名,因此域名具有类似商标、名称的意义。如果企业的域名被抢注,会给产品出口、企业形象带来潜在的巨大威胁、造成企业无形资产的损失。由于现在法律还不完备,对恶意抢注域名还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制裁。因此,企业最明智的举措是尽早注册自己的域名,因为注册一个域名不仅非常简单,而且花费极少。及时注册域名,可以保护企业的商标资源,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避免可能的损失,有利于企业利益保护,增强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的国内外合作贸易。
(2)企业域名的申请途径
当企业具有域名管理设备、专线设备及IP地址后,可直接到有关部门申请域名。申请域名可有如下三种途径。
第一,到国内域名管理机构。在中国,若申请国内的域名,可以到国内域名管理机构申请,如到"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或1京电报局"申请。商业用途的域名一般是。x。corn.on或x.xx.net.on,x。由企业自行决定(通常为企业的名称或名称编写),并且由企业决定的这个XXXXX必须还没有被别的企业注册走。
第二,到国外国际域名管理机构。例如申请美国的域名(企业名.corn)可以上网到www.internix.net(国际网络管理机构)直接填表,并通过信用卡交纳100美元即可(注意:应在美国先注册此域名的商标名称)。
5,找一些Interne服务商代理。中国国内许多lute。t服务商可以代理域名的申请。如"平顶山信息港"就提供了为企业单位办理域名申请注册的服务,各企事业单位,可直接到数据业务演示厅办理申请手续。
另外,企业也可在某个项级域名下面设立子域名或二级域名,如:chi.yahoo.corn,www.wecn.corn/cad等。
国内企业是否需要将信息放到美国的服务器上,去申请国际域名呢?如果该企业需要在美国开展业务,或主要信息索取者是美国人,该企业可以这样做。
(3)企业域名命名原则
一般而言,域名的格式为:商标名(或企业名),企业性质代码,国家代码(中间用点隔开)如果单考虑域名的标识功能,可以认为域名的选择只要符合国际标准和惯例,便于记忆使用即可。但考虑到域名的商标资源特性,域名的命名与一般商标名选择一样必须审慎从事,否则,与一般商标选择不当一样,对企业发展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域名命名首先要按照国际标准选择项级域名,还应考虑到下面几个方面:
其一,与企业已有商标或企业名称具有相关性。如能将企业名称与域名统一,可以营造一完整立体的企业形象,不但便于消费者在不同环境都能准确识别,而且两边的宣传可以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作用,目前大多数都采用这种方法。
其二,简单易记易用。域名不但要容易记忆识别,还应当简单易用,因为域名作为一地址,可以方便消费者直接与企业站点进行信息交换,如果域名过于复杂和拼写错误,影响顾客使用域名的积极性,因为顾客可以有很多选择和机会,而企业只有一次,因此简单易记易用更容易博取顾客的选择和访问机会。
其三,多个域名。由于域名命名的限制和申请者广泛,极易出现申请类似的域名,减弱域名的识别和独占性,导致顾客的错误识别,因此企业一般要同时申请多个类似相关的域名以保护自己,如w-ww.papes,corn和horn.pop.corn。另外,为便于顾客识别不同服务,也可以申请类似但又有区别的域名,如微软公司的Microsoft。和home.MicrDsot。提供不同内容服务。
其四,国际性。由于Internet的开放性与国际性,使用者可能遍布全世界,域名的选择必须能使国外大多数用户容易记忆和接受,以免失去开拓国际市场的大好机会。目前,Internet上的事实标准语言是英语,因此命名一般用对泽英语单词为佳,如"中国"的拼音"ZhoflgGuo"可以很容易被中国人识别出来,可对于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就不知所云,如果用"China"就可以兼顾国内和国外的用户。
三、懂统企业发扬团结广告
随着网络的蓬勃发展,网络广告越来越多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它给发送者提供了几乎无限而且非常廉价的信息空间,并且极具逻辑说服力。
1.同港广告的优势
第一,宣传范围广。用户市场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即使是一家小企业上网,都有可能一夜成为'国际性"公司。据统计,目前在因特同上有分布在160多个国家的5000多万用户。专家预测,到2001年,因特网的上网用户数将增加到10亿之多。网络广告吸引了大批受过良好教育的30多岁的年均收入达5500美元的用户。美国网络广告大部分来自小企业和小公司,2/3的广告费来自计算机网络公司,而且因特网服务已超过有线网络的范围,银行、汽车制造业等已将广告费的14%用于因特网广告,有些因特网站点已开始流利。电子商业网络还是企业进行广告宣传的好渠道,因为它传播面广,费用最低。
第二,形式生动活泼。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广告可将产品的形状、使用方法、用途、价格、维护方法等信息以文本、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表现方式表达出来。网络广告具有文字、图片、色彩、动画、电影、三维空间、虚拟视觉等所有广告媒体的功能,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心理,大大提高宣传效果。传统传媒达不到的效果可通过电子广告实现,网络广告赚钱容易得多。
第三,具有交互性。网络广告的交互性使客户的主动性加强,满足客户的自我需求意识,适应了未来的发展潮流。广告客户还能通过读者互动式参与得到测试直接推广产品的效应,这就引得网络广告业如火如条的发展。网络广告上广告发布者和广告用户的双向交互方式,使得广告用户具有更多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第四,使用网络广告,广告主可及时获取反馈信息。网络广告可及时统计出每条广告被多少用户看过以及用户查看广告的时间分布、地理分布等。
第五,网络广告将订购与客户购买意愿联系起来。传统广告把市场、营销分两部分,虽然抓住客户注意力产生购买意愿但客户需主动打电话或登门购买;网络广告却可在线订购,以电子货币形式付费,货物能直接通过邮购送到用户手中,费用低于传统购物费用。
第六,能及时提供商业信息、商品目录、营销内容。网络广告节省公司大量印刷费和人力,且广告成本比原有媒体都要低,通常一个月的网络广告费只抵得上报纸一天的广告费。
第七,能做香烟、啤酒的广告。香烟、啤酒广告在现实社会中一直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在一些公开途径宣传,但在因特网网上做香烟、啤酒广告却有无尽空间,并且能直接把触角伸入到广大用户中。
第八,更改方便。广告主可对广告的内容随时进行更改和补充,而且花费很少。
2.网络广告的茉路
网络上为自己的产品做广告的公司很多,做广告的方式也有多种,为了使自己公司的网络广告更有特色,。更吸引消费者,网络广告应讲究一定的策略。
①评价网络广告。有关网络广告最重要的一个决策是如何选择网站,设置标牌广告。由于网络系统庞大的特点,使得公司自己去做这种工作比较很困难,现在网上有如下营销资源能为网络广告的这项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
关于广告收税率、费率等信息,可到以下站点查阅:Inter-activePublishingAlert's的GuidetoffelliflgAdvrtisingOntheWall(如何在万维网上售卖广告空间)(www.netcreations.corn/ipa/),这个站点提供互动式的查询,在此可就以下问题进行信息的收集:目标受众、每天访问者数、广告的费用。比如,你可能会查到一个站点的目标受众是女性,每周有50000个访问者,每个月的广告费用少于$20000。
要想了解网络广告业的发展趋势,可到WebTrack(www.weutra&。)上查阅,在此站点上提供了部分信息,但是你得在其订阅版中才能获得丰富详细的信息。
其二,在任何可能的地方发布你的URL。URL是统一资源定位的缩写,它是一个字母序列,它指出一个因特网站点的地址。如果你想要人们访问你的站点,可以在商业卡片、信纸头部、不干胶、公司T恤衫和你在报纸和杂志上登载的广告中写上你的URL。此外,你不要忘记在向消费者和同事们寄送的电子邮件信息及向团特网新闻组和邮件列表发送的稿件的底部的签名文件中加上你的URL。
其三,以较好的形式进行宣传。除了内容要丰富以外,应该好好设计你的因特网站点。像编辑得很好的报纸或者杂志一样,你的主负应该登有吸引人的标题和一个各版内容简介。让你的站点有个统一风格的点缀也是个好主意。例如,有一个农场网站的特点是每页都有微小的草萄图标。如果你愿意,可以把站点设计得更漂亮。在因特网最流行的测览器软件网景公司导航者测览器的最新版本中,一你可以改变你的主页、文本和超文本链接的颜色。你可以用墙纸装饰背景,还可以添加表格和动画,或者给用户一次在你的站点中有导游的旅行。
其四,在网上宣传你的因特网站点。虽然因特网社会一般不喜欢未经请求发送的电子邮件和新闻组稿件,但是有大量因特网讨论小组实际上欢迎收到商业信息。如httP://WWW.biz.mise的各种各样的商业信息。
其五,把你的站点在因特网目录上列出。宣传你的因特网站点的另一个极好方法是把它列在因特网的电子目录中,其中一些就在因特网站点所在的主机上。搜寻引擎(ffeflr(:hinEfigines)网站通常都是热门广告网站排行榜上的前几名,也是许多因特网使用者的起站,如Yahoo、AltaVista、Itifoha、Lycos等。因特网站点1996年度广告收入前三名分别为Yahoo(2100万美元)。Inf(zee(1910万美元)和Excite(1850万美元)。
③免费广告与付费广告相配合。尽管网上有许多机会为公司做免费广告,但你仍可能想要另外做一些广告。数十家因特网报纸、杂志和因特网站点已经准备好卖给你一个做广告的机会。这主要是因为做网络广告有如下长处:
其一,提高知名度。通过大打某某赞助商的旗号,你可以突出自己的站点,而不是作为在列表上的1000个因特网站点之一。
其H,更多的宣传。如果在一个像大热门杂志Hotwired(http://WWW.betwired.corn)这样的流行联机出版物上有一条键路,你能为你的站点争取到更多的访问者。
其三,把广告放在更好的地方。当你免费往列表邮寄布告时,你对你的站点在列表上出现的地方或者它在那里将逗留多久没有控制权。当你买广告时,只要你肯付款,你的广告将一直出现在那里。
在因特网上放置一则广告要花多少钱呢?一般的大众媒体的收钱概念在计算机世界中毫无价值,因特网出版商和站点操作员收取的费用从三年几百美元到三个月15000美元不等。一般来说,站点越流行,访问者越多,你付的钱就越多。
尽管因特网广告正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最常用的促销工具,但据广告资讯公司(AdKno俐ha)的调查显示,在线广告收费实际上正在下降。1997年9月份,因特网广告收费降到了自1996年12月以来的最低点。
广告收费的下降,部分反映了在线空间多于广告需求,也就是说,在线商业广告的数量在增长,但寻求广告客户的因特网站点的数量增长得更快。在使用因特网急剧增长的同时,广告收费下降,说明了企业对于在线广告采取了更明智的态度。而不再盲目地向因特网投入资金。
四、懂统企业m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是借助联机网络、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营销方式。1.网络管销对传统营销的冲击
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冲击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标准化产品的冲击。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因特网可以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因特网厂商可以迅速获得关于产品概念和广告效果测试的反馈信息,也可以测试顾客的不同认同水平,从而更加容易地对消费者行为方式和偏好进行跟踪。因而,在因特网大量使用的情况下,对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不同的商品将不再是天方夜谭。
第二,对营销渠道的冲击--中间商作用的改变。通过因特网,生产商可与最终用户直接联系,中间商的重要性因此而有所降低,这造成两种后果:
①由跨国公司所建立的传统的国际分销网络对小竞争者造成的进入障碍明显降低。
③对于目前直接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销售的生产商来说,其售后服务工作是由各分销商承担,但随着他们代理销售利润的消失,分销商将很有可能不再承担这些工作。所以在不破坏现存渠道的情况下,如何提供这些服务将是网上公司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问题。
第三,对定价、品牌、广告营销策略的冲击。如果某种产品的价格标准不统一或经常改变,客户将会通过因特网认识到这种价格差异,并可能因此导致客户的不满。所以相对于目前的各种媒体来说,因特网的先进的网络测览和服务器会使变化不定的且存在差异的价格水平趋于一致。这将对分销商分布海外并在各地采取不同价格的公司产生巨大冲击。例如:如果一个公司对某地的顾客提供力%的价格折扣,世界各地的因特网用户都会了解到这个交易,从而可能会影响到那些通过分销商的或本来并不需要折扣的业务。另外,通过因特网搜索特定产品的代理商也将认识到这种价格差别,从而加剧了价格歧视的不利影响。
现实企业的单一品牌与多品牌的决策相同,对上网公司的一个主要挑战是如何对全球品牌和共同的名称或标志识别进行管理。就实行情况来看,公司由于下列情况的存在而拥有多个节点:
①只有一个品牌的公司,允许地方性机构根据需要发展自己的节点;
②各品牌分别有明显不同的市场和形象,公司为每一个品牌单独设置节点。
这样,当多个节点分别以不同的格式、形象、信息和内容进行沟通时,虽然给消费者带来了某种程度的便利,但也会引起他们的困惑。
另一方面,如果为所有品牌设置统一节点,虽然可以利用知名品牌的信誉带动相关产品的销售,但也有可能由于某种品牌的不足导致全局受损。因此,是实行单一节点策略还是实行多节点策略,以及如何加强节点管理是上同公司面!临的现实问题。
网络营销对广告障碍的消除上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由于网络空间具有无限扩展性,因此在网络上做广告可以较少地受到空间篇幅的局限,尽可能地将必要的信息-一罗列。其次。迅速提高的广告效率也为网上企业创造了便利条件。譬如,有些公司可以根据其注册用户的购买行为很快地改变向访问者发送的广告,有些公司可根据访问者特性如硬件平台、域名或访问时搜索主题等方面有选择地显示其广告。
无论怎样,网络营销都将降低跨国公司所拥有的规模经济的竞争优势,从而使小企业更易于在全球范围内参与竞争,这一点是跨国公司所不能忽视的。
第四,对传统营销方式的冲击。随着网络技术迅速向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方向发展,用户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实现声、图、像、文一体化的多维信息共享和人机互动功能。"个人化"把"服务到家庭"推向了"服务到个人"。正是这种发展使得传统营销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将导致大众市场的终结,并逐步体现市场的个性化,最终应以每一个用户的需求来组织生产和销售。
第五,顾客关系的再造。网络营销的企业竞争是一种以顾客为焦点的竞争形态,争取顾客、留住顾客、扩大顾客群、建立亲密顾客关系、分析顾客需求、创造顾客需求等,都是最关键的营销议题。
因此,如何与散布在全球各地的顾客群保持紧密的关系并能掌握顾客的特性,再经过对企业形象的塑造,建立顾客对于虚拟企业与网络营销的信任感,是网络营销成功的关键。基于网络时代的目标市场、顾客形态、产品种类与以前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何跨越地域、文化、时空差距再随顾客关系,将需要许多创新的营销行为。
第六,竞争形态的转变。由于网络的自由开放性,网络时代的市场竞争是透明的,人人都能掌握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与营销作为。因此胜负的关键在于如何适时获取、分析、运用这些在网络上获得的信息,来拟定极具优势的竞争策略。
此外,策略联盟也是网络时代的主要竞争形态,如何运用网络来组成合作联盟,并以联盟所形成的资源规模创造竞争优势,将是未来企业经营的重要手段。2,同港合格的资颁、此点
网络上的许多资源、站点对于从事网络营销的企业具有很高的价值。由于网络站点呈爆炸性增长,因而有价值的站点和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了解有关信息最新动态的方法之一就是利用Referenc.Cdfl'-(站点地址为http:/.reference.corn)服务。它提供各种新闻组和列表搜索功能,但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个性化的新闻服务。用户可以向该站点提交待搜索的主题概况,站点将给用户返回满足查找条件的内容概述。该站点为用户提供加权和布尔系统及用户向系统反馈信息的方法,用户可以在其主页键入自己的在线描述信息。
了解最新动态的另一个方法是访问Web上热门站点,加入面向市场营销的列表,定期圆读net-hopniop,也会发现新负面、列表、简讯和思想。
①网络社区信息的获得。社区是指单位或个人因某一目的按一定的组织规则形成的一定区域性的社会团体,而所谓网络社区则更着重强调的是其作用和组织规则,而没有区域限制。在网络社区,你能向其它社区成员(他们木是你的竞争对手,而是对你很有帮助且和你一样身份的成员)提问进而了解到网络的最新动向。
这些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包括贮藏着大量参考资料的图书馆,能教给你从筹建、运营到评估公司的一切知识。大部分文件之前都配有对话框,在你花时间去下载或阅读整个文件前能从中了解到这个文件是否有你真正想阅读的资料。
公告权都配有系统管理人员,在不同的系统其称谓不同。比如:USENE新闻组配有主席;Email论坛由其所有者来运行;Chillpusrve论坛由论坛管理人员和系统操作人员来领导;美国在线也有其主持人。有些论坛由一个人担任主持,有些论坛则由很多人主持。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帮助新加入者,对如何有效使用这些在线工具提出自己的建议。相比之下,USENET新闻组和邮件清单在欢迎新加入者方面则有点脾气不太好,为使新加入者语言流畅,希望新加入者先阅读几天资料和常问问题(FAQ)以了解他们的文化。
论坛主持人希望参与者不仅仅提出问题,也应踊跃回答其他成员提出的问题,贡献出自身的知识。不同于商务上所提倡的东西,论坛上的信息应是无偏见的,且是自由的。事实上,在论坛上做广告或吹嘘自己是绝对禁止的,违者将会受到严厉的警告。
这样,无须碰面,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建立起牢固的友谊。最后,通过参与这些领袖、行业专家等的谈话,你还可以与他们建立起持续的联系。
②网络营销资源的利用。网络上存在着丰富的在线商务和市场营销资源,其中一些站点的规模很大,包括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有些站点的信息面较窄,专门介绍某一方面的信息。这些资源是网络上最有价值和最持久的一部分。
第一,公共出版物的电子版本。公共出版物的电子版本能使你把握营销的最新趋势和网络的最新发展。
第二,有价值的站点。基于钢络上有价值的站点和资源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并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请留意一下目前的搜索工具,以帮助你随时找到新的站点。
3.网络营销支持系统
面对着网络、信息技术席卷全球之势的到来,商业领域正在经历又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将使地球变小,市场的距离缩短,生产、销售、消费之间的隔阂消失。
早在20世纪对年代,世界最大的零售连销业主沃尔玛即富有远见卓识地将计算机技术引进管理体系之中,成为领先者。清醒敏锐的沃尔玛不断地关注世界领先科技的每一步更新,并对其整个管理体系进行不间断的技术、文化、观念更新。今天,沃尔玛拥有遍布全美的配销中心和零售商场,这个庞大的机构每天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支配下运转自如。
而一批感觉敏锐,具有长远眼光的企业家也纷纷踏上这块领地,将最新的网络技术引入自己的管理之中,他们带动商业领域向商业电子化或电子商务方向发展。
电子商务蕴有丰富的内涵,下面我们先对其几个基本的技术层面构成作一介绍,当然技术的更新也自然带动一些消费观念。经营理念的变革。
①POS系统。跟踪顾客消费行为的最有效技术,就是目前商业现代化管理中最为流行的POS系统。在该系统下,商店在建立顾客档案的时候都会给顾客分配一个顾客号,顾客到收款台结帐时,收款员就会把顾客通过POS输入到计算机系统中,这样每个顾客采购商品的时间、种类、数量都会在计算机里有详细的记载。商家就会根据这些信息,对顾客的购买行为进行分析。从而为顾客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
POS系统并不仅仅是消费者在现代商场中常见的POS收款机或电子算盘,这些是其前哨部分,也是其主要的硬件部分。而真正的POS系统是指具有优化的方案、实用的软件和硬件。强大的财力和技术后盾的信息管理系统。
②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英文全称E16Ct。icD8t。lflter-changeo
EDI是一种以电子方式交换数据的技术,将其定义简化一下,EDI是将业务文件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常常也被称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
EDI是商业上促进贸易高效化的必要手段,在西方用得十分普遍。目前,中国也正在大力推广EDI技术,有些部门已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技术上讲,EDI包括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硬件主要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包括计算机软件与EDI标准。
从硬件方面讲,以前大多数EDI都不用Internet,而是通过租用的电脑线在专用网络上实现,这类专用的网络被称为增值网,这主要考虑到安全问题。但随着Internet安全性的日益提高,作为一个费用更低、服务更好的系统,其不可避免地将会替代VAN,而成为EDI的硬件载体。
目前,Internt安全性正在不断提高,一些在Internet上实现EDI的软件已经问世,为用户提供了较为安全、可靠的数据交换手段。如许多公司已开始使用Privacy-EnchancedMail软件来完成点对点的通信。有些公司的Tmpler采用密钥技术来实现Internet上可靠的文件传送。还有一种在Internet上处理EDI业务的软件是MIMEEDI,用它可按标准格式传送EDI信息。
除了这些保证安全通信的软件之外,在Internet上实现EDI还需另一种软件,称为EDI映象软件。这些软件主要用来将数据交换为EDI标准格式,在传送文件时,将EDI格式化的数据通过Internet邮件发送出去。通过邮件传来的EDI文件,经解码后送到EDI映象软件,它将这个软件进行变换,送人事务处理的应用程序。
EDI软件中除了计算机软件外还包括EDI标准。目前,美国国家标准局制订了一个称为X12的标准,用于美国国内。联合国主持制定了一个行政\商业、交通用EDI格式,缩写为EDIFAgr,用于其它国家。目前,已有计算机可对这两种标准进行互相转换。
除此之外,InternetEDI还竭力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以促进EDI由VAN向Int。met的转化。如Premnos公司的Tern-plar,Sterling的Gatewny等。lute。t上的商业网CbrTllTle。eNet为了促进在Internet上实现EDI,专门成立了一个EDll作小组,其目标是建立一种Internet买方、卖方与服务提供者联接起来的体系,使不论是公司、学校、政府机构,还是个人都能廉价、安全地在Intermt上进行EDI业务。
EDI是其它电子商务环节,如EOS、电子订货系统、POS系统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其电子数据交换技术沟通了商家、银行、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送,使之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
目前,EDI在西方已用得十分普遍。据统计,美国有90%以上的商品出厂通过EDI,一些大型企业已普遍应用EDI与供应商和销售商联网。最近几年内,美国每年有20亿美元销售通过EDI实现。此外,约有一半以上的EDI用于企业、教学单位与政府机关之间传送订单、。合同、发票、保险单、海关申报单、帐单、库存根表等文件。其中85%的EDI业务属于企业与企业之间,15%属于企业与政府机关之间的商务交往。美国还在努力加速政府部门的EDI进程,政府规定截止到1997年1月,所有联邦政府的机关购买10万美元以下的货物时,必须采用电子方式。在日本,实现EDI的企业已超过5万家。新加坡等国的EDI发展也很快。欧共体也成立了专门机构来加快EDI进程。中国也正在大力推广EDI技术,并且步伐在不断加快。
③电子订货系统EOS,英文全称EleCtronicOrdering勿stetti。
电子订货系统是指将批发、零售商场所发生的订货数据输入电脑,即刻通过电脑通讯网络连接的方式将资料传送至总公司、批发商、商品供货商或制造商处。因此,EOS能处理从新商品资料的说明直到会计结算等所有商品交易过程的作业,可以说EOS涵盖了整个商流。
在网络技术迅速传播的今天,EOS成为现代化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它使得零库存得以实现。在信息大量流出、交易额和交易频率越来越高的现代化商业社会,零售业已没有很多的空间和时间用于存放货物。在要求供货商及时补足售出商品的数量且不能有缺货的前提下,必须采用EOS系统。EOS蕴含的丰富内容和先进的管理手段,使其在国际上得以广泛应用。
从应用领域来讲,不论零售业、批发业或是制造业,都可采用EOS进行企业内的补充订货系统。从其之间的关系来看,零售业则是超市等商店和总公司的电脑连线,并将资料输人。总公司再将这些资料做成进货订单,再交给进货厂商。也就是说,商店与总公司间有连线,但和厂商间没有连线。而批发业及制造业则是由业务员利用手持式终端机进行的补充订货系统,这一连串的补货系统也称之为EOS。
这是以往的一种运行模式。随着EOS的进展和电脑、通信方面各种状况的变化,从前那种运行模式,或者说企业内的补充订货系统已渐渐变成更广泛的概念了。
现在,零售业的店面输入资料已经可以不经由人手,而是从零售业的电脑系统以连线方式传送到批发业或制造业的整体系统。现在的EOS可以将零售店所发生的订货资料在当场输入,即刻借由通信网络以连线方式将资料传至零售业总公司、批发业生或商品制造商处。
从直接的经济效益上看,EOS可使零售业与批发业间正确。迅速地传送送货资料,科学地处理流通业的情报流程和业务处理。正是靠这种不延迟的订货业务系统,批发商才能掌握好时间随时分析商情,使批发商及零售商两者确认好进货价格等交易条件。而且,各种商品主档及厂商主档正确地键人之后,零售店的订货情报才能正确而又迅速地送到批发商处。
作为现代化商流、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一坏,EOS的贡献远大于上述的这些,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如POS系统的资料与EOS资料相结合,使消费者需求信息与零售商采购及批发商供贷信息相结合,彼此协调,成为一体。事实正是这样,在寸土寸金的今天,零售业不允许多余的空间放置存货,而且要求厂商补货只要进畅销商品已卖掉的部分数量,而且还不能有缺货的情况。这就需要POS系统准确及时地提供需求信息,同时还要有批发商的密切配合。而批发商也因此要求,除了本身要有正确的库存管理之外,电油做库存数量需与实际存量一致。依据更精细的销售预测,构架出不会出现缺货情形的体制,进而充实能正确且迅速检货的物流系统,建立一套不缺货的系统,才是真正的EOS所要实现的重点,也是EOS发挥最大效益的所在。
④管理信息系统MIS。早期MIS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我们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回答。就目前一些网络技术的应用形式来看,MIS系统主要包括这样几个部分:零库存(JustInTine)。商业电子数据交换(EOI)、电子订货系统(EOS)、电子转账系统(Ery)、信用卡服务(IapS,以及使上述这些功能彼此协调,顺利得以实现商业增值服务网络(VAN)。
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新概念来看,MIS就是电子信息技术在经营管理全过程的一种应用。现代商业企业的管理总是采用统一经营、分类管理的方式。所谓统一经营,是指"统一进货。统一定价、统一调配";所谓分类管理是将已进入企业的商品按保管地点和销售责任人划分责任,目的是保管和销售这些商品。这种管理方式要求管理层能及时了解经营、销售动向及准确的库存分析资料等信息,并可以对销售经营活动进行直接有效的控制。这种方式下,使用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经营活动的辅助手段,就成为商业企业管理者必然的需求。
MIS系统运行的关键在于,经营者应先有一个好的经营系统设计,在技术上将重点放在MIS系统软件的开发、购置和投入上。
从MIS系统应用的目的来讲,经营者需要的是从其大量的信息收集、管理、分析中获得一个正确的投资决策。因此MIS系统运行的核心便是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商业企业存在于社会,其活动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同类企业的竞争、顾客的购物心理、商品的供求规律、相关互补商品的影响、社会活动变化的影响及企业自身经营活动的情况等。这些都关系到商品的经营情况,需要我们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进而决策。微观经济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如"均衡价格"、"多约束下的消费者选择"等等,这些分析方法都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统计资料的基础上。
就拿POS系统为例,企业的内部经营活动,如销售资金收入、商品库存、营业员业绩、卡清算、优惠卡持卡者记录、应收应付及资金流动等,每时每日,都要通过POS系统正确地采集。企业对POS系统的要求是:可靠地进行销售活动,准确地收集基础数据,这样广泛而全面的数据采集构成了分析的基础。
收集到这些数据之后,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决策,才是MIS系统最核心的任务。MIS系统的总体目标,不是单纯的手工劳动计算机化,而是要为标准化的严格的科学管理提供时效性强的量化分析数据,并预测未来企业的发展及可能的关键所在,从经验鉴定转换到数据管理,为高层决策服务,提高企业的总体运作水平和管理水平,加速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及规模的扩大。
MIS系统优化了商品物流管理,在一些开发应用较好的企业中,已实现了零库存,大大降低了商品库存、管理、流通等环节的人员开支和费用开支。
现在有些地区已开始大量使用的EDI标准及新兴的电子信息交换手段和标准,为商业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在电脑互联网络上,企业可依EDI标准,突破传统的坐店销售方式,使顾客在家中,甚至在国外,都可以通过电话线路,进行家庭购物,而结算以电子货币的方式进行。
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一场商店革命,使某些商店不用扩大营业面积而达到提高营业额的目的,这无疑使企业成本得以大大降低,营业方式更加灵活,促销手段愈加有力,结算速度更加快捷,资金周转愈加迅速。E、懂息防代崭新网络结抱1.Internet:各受青徕的技术
Internet是指根植于Internet为首的一系列技术之上的一种企业网络结构,它将企业管理的系统以网络衔接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达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最佳配置。Internt是将Inter-net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中的最新发展,这种新发展不仅使企业可以在Internet上任意进游,与各类客户洽谈,而且使企业内部的各部门借助这一崭新的技术,达到相互之间最优的资源配置。Intemt正在受到具备相当软硬件设施的大集团的青睐,原因大致如下:
①将Internet技术引入企业,形成了炙手可热的Internt浪潮。Internet是一个动态地、交互式的信息服务系统,功能强大,应用广泛,容易学习使用。管理和维护,更新方便,已成为企业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有力武器。
②对于现代企业而言,良好的用户服务、不断更新换代的产品、完整的购销渠道、强大的投资能力、严格有序的管理等等,都可以满助Internt来加以强化,Internet的引进,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管理的质量。
③Internet对于企业的市场部门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工作人员即使在千里之外也能通过随身携带的办公设备访问本公司的内部信息,了解公司最近营销策略与供货情况,还可以与其他有关供货商联系,进行订货与供货,并且一旦交易成功,便可更新总部的产品需求信息;而销售部门的经理与市场分析人员则可以坐在总部的计算机前,足不出户地收集来自各地的数据,将各地与各部门联结起来,分析整个市场的情况,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④Internet更加方便快捷,使得企业与客户、企业内部人员之间、各种合作伙伴之间集成了各种信息源,实现了完全统一的信息共享。企业的Internet信息系统把企业内部的信息放在不同的Internet/IntemetIK务器上,不管是外界用户、内部员工、还是企业的合作伙伴,都可以充分共事公司发布的各种信息和最新消息,迅速交流了解彼此的情况。
⑤Internet除了为企业内部信息交换提供方便之外,对于企业的客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企业在内部信息交流的同时,也可以有选择地向客户开放,使客户有机会主动了解自己所需产品的性能、价格甚至直接向厂商订购。同时,客户的要求输入企业网,使客户有机会参与产品的开发和定制,反馈产品的应用情况。
⑤Internt作为企业内部营运作业的信息系统,其牵涉对象为企业内部员工及上下游厂商形成的一个特定群体,远较Inter-net电子商务集中,所以Internet面向的市场区隔明显,建置迅速。而且Internet使用者定位清楚,需求明确,行为容易规范,使用效益明显。
2.构建企业仓己的信息网络
用网络技术来建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具有以下优势:
其一,Internet的资料格式统一,而且以多媒体方式展现出来。公司内部的各类文档均能用HTML格式展现出来,资料的格式统一,包含声像资料,多媒体的人机界面让使用者感到十分方便;
其二,Internt上各类文件可以共享,信息的提供及更新速度十分决。企业内部各单位通过洲览器直接存取,文件几乎完全可以共享,信息可以即时更新,无须为信息的老化而担忧;
其三,Internet使用简易,使用人员的教育训练经费可以大大减少,管理部门对于整个系统建置所需的教育训练的负担相应大为减轻;
其四,由于使用了Internet相关的技术,优势在于操作的标准化,可以跨平台操作,容易整合各个信息系统;
其五,安全也是Internet最大的优点之一。在Intermt早期,它不能提供电子商务所必需的安全性,现在,防火墙控制所有对Interne的访问。所以从内部通向外部或从外部通向内部的信息都必须通过它,而它只允许通过得到授权的信息,并且防火墙自身对入侵免疫,通过防火墙的应用,提高了Intermf安全保护能力;
其六,w小servr的建置较容易,规模小的系统甚至几天就可完成,系统建置的成本十分低廉,企业甚至还可以就某些功能先试行,而包括整个信息系统的建置、维护、教育训练成本的低廉,更大大降低许多跨国集团的营运成本。
此外,Internet还可以对新产品--尤其是软件产品进行电子化发送。在Internet之上,信息的发布变得非常迅速,更新速度也很快。使用者还可以通过WWW创览器进行快速的信息反馈,为修改错误信息提供了方便。
最后,Internet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使企业内部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卓有成效地改变了企业与外界客户接触的旧有模式。
总之,Internet为解决当前企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的各种问题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简单而又实用的新技术。不管员工身在何处,企业都可以通过Internet整合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企业走向成功、创造良好的技术环境。
信息技术如春风一般,为新经济企业带来了勃勃生机,更为传统企业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改造与整合是今天所有企业艰巨的使命,为了生存与发展,为了企业的明天这是无法回避的必然选择。信息化已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信息化已为企业插上了腾飞的双翼。在信息化的世界中,企业将与新经济一道比翼齐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