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籍 詩 集 校 注
李建崑 校注
國立編譯館中華學術著作委員會
歷代詩文集校注計劃成果
執行期間:85年11月至88年11月
台北華泰文化事業公司90年8月初版前 序
張籍(766--830)字文昌,行十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後遷居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其生平略見於《舊唐書.張籍傳》、《新唐書.韓愈傳》、《唐才子傳》等書,皆不載生卒年。據《唐才子傳校箋》卷五〈張籍〉所考,張籍約生於唐代宗大曆元年(西元七六六年),約卒於唐文宗大和四年(西元八三○年),一生經歷代宗、德宗、順宗、憲宗、穆宗、敬宗、文宗七朝,享年六十五歲。
張籍與韓愈結識於德宗貞元十三年,當時孟郊自南方至汴州依陸長源,向韓愈推薦張籍,後李翱亦曾上書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推薦張籍。遂依韓愈學文,成為韓門弟子之一。韓愈主持府試,解送張籍入京應舉。德宗貞元十五年登進士第,次年返和州居喪。其後居戎幕掌書記,嘗作〈節婦吟〉寄東平李師古,委婉拒絕李師古之徵辟。至憲宗元和元年,補太常寺太祝,十年不遷。
張籍於元和三年前後,罹患眼疾,幾至失明,孟郊贈詩稱之「西明寺後窮瞎張太祝」。元和七年,張籍居長安西明寺後延康里,賈島亦於是年至長安,居延壽里,與張籍為鄰。元和十一年,張籍轉任國子監廣文館助教,十五年遷秘書郎,是年秋,韓愈拜國子監祭酒,並於穆宗長慶元年,力薦張籍為國子監廣文館博士。二年春,張籍除水部員外郎,四年詔拜主客郎中,大和元年八月,劉禹錫代張籍為主客郎中分司東都,張籍轉為國子司業,卒於任。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
張籍之賦性狷直,其與朋友交,一秉至誠,不投其所好。即於知遇最深之韓愈,亦曾致書責其「喜博塞及為駁雜之說」;對於學異門庭的白居易,更不以其官職之升降而有冷熱。生平詩友很多,諸酬贈唱和者即有一百四十餘人。其中王建與張籍同齡,有同窗之誼,皆以樂府見稱後世。韓愈則為其誼兼師友之恩人。他如孟郊、賈島、于、元稹、裴度、劉禹錫皆於其詩歌創作,有重大影響。
張籍出身寒微,長年屈居下僚,生活清苦,但是創作不輟。《張司業集》現存詩四百七十三首,兼工眾體。白居易稱其「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張籍古樂府詩〉)。其樂府詩對於異族的侵略、戰爭的殘酷、皇示之驕奢,權貴之專權無能、人民疾苦、婦女遭遇,都有真切的著墨。
樂府之外,張籍之近體詩,如五律之成就亦高。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將晚唐試分為二派,謂:「一派學」晚唐之詩分為二派:「一派學張籍,則朱慶餘、陳標、任蕃、章孝標、司空圖、項斯其人也;一派學賈島,則李洞、姚合、方干、喻鳧、周賀、「九僧」其人也。其間雖多,不越此二派,學乎其中,日趨於下。其詩不過五言律,更無古體。」曾季貍《艇齋詩話》云:「唐人樂府唯張籍、王建古質。」嚴羽《滄浪詩話》列有「張籍王建體」。周紫芝《竹坡詩話》則以為「唐人作樂府詩者甚多,當以張文昌為第一。」未免過譽。李肇《唐國史補》:稱「元和以後...歌行則學流蕩于張籍。」張洎〈張司業集序〉稱:「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樂天、孟東野歌調為天下宗匠,謂之元和體。」可見其影響之大。
本詩注以上海涵芬樓景印明嘉、萬間刊本《唐張司業集》八卷(即四部叢刊本)為底本,依其編次,並以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張文昌文集》、續古逸叢書本《張文昌文集》四卷、唐詩百名家本、全唐詩本附注文、四部備要本、四庫全書本《張文昌文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譯所1965年8月出版之《張籍詩集》點校本、及《文苑英華》、《樂府詩集》等總集、及古今多種選集參校。
張籍詩舊有陳延傑《張籍詩注》本(以下簡稱陳注)、李冬生《張籍集注》,不乏睿見,本詩注有所參酌;當代人之研究成果,亦有取資。本詩注為國立編譯館「歷代詩文集校注」計劃之一,其校與注合為一項,皆先校後注,標以號次,置各段本文之後,以求統一。詩中典實、官職、山川、地名,皆探源索本,期其有助鑑賞。同時人之唱和、後世之名家評說,臚列於附錄中,供研究鑑賞之參考。本詩創作年代,依羅聯添《張籍年譜》以下簡稱《羅譜》)、卞孝先《張籍簡譜》、吳汝煜.胡可先《全唐詩人名考》(以下簡稱吳胡考)、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以下簡稱陶考)等相關資料,謹為去取;至於年代不可察者,則姑置之以待後考。
本詩注計劃,係由台灣大學羅聯添教授引介參與;在寫作過程中,承蒙羅師於版本選擇、校注體例、詩作繫年,多所指引。阮廷瑜教授於審查本稿時,提供百條寶貴意見,其引領後學之熱忱,堪為我輩風範。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巫淑寧、靜宜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張慧珍兩位同學,皆曾於寫作實務,多方協助,在此一併致謝。
李建崑 謹識於中興大學中文系817研究室
張籍詩集校注
張籍詩集校注目錄
張籍詩集注卷一
五言古詩
野居
西州
雜怨
三原李氏園宴集
七言古詩
寄遠曲
行路難
征婦怨
白紵歌
野老歌
寄衣曲
送遠曲
築城詞
猛虎行
別離曲
牧童詞
沙堤行呈裴相公
求仙行
古釵嘆
各東西
節婦吟
讌客詞
永嘉行
採蓮曲
傷歌行
吳宮怨
北邙行
關山月
少年行
白頭吟
將軍行
賈客樂
羈旅行
車遙遙
妾薄命
朱鷺
遠別離
楚宮行
江南曲
烏夜啼引
促促詞
宛轉行
張籍詩集注卷二
五言律詩
薊北旅思
江南春
西樓望月
別鶴
江陵孝女
山中古祠
漁陽將
聽夜泉
送南遷客
薊北春懷
思遠人
贈同谿客
望行人
送宮人入道
送越客
思江南舊遊
夜到漁家
送邊使
不食姑
古苑杏花
送流人
宿臨江驛
送蠻客
襄國別友
送遠客
上國贈日南僧
征西將
寄友人
送防秋將
律僧
山中秋夜
送南客
宿江店
嶺外逢故人
出塞
寄紫閣隱者
夜宿黑竈溪
古樹
送徐先生歸蜀
隱者
送友人歸山
霅溪西亭晚望
哭山中友人
答僧拄杖
靈都觀李道士
送韋評事歸華陰
送閩僧
送海客歸舊島
登咸陽北寺樓
送新羅使
宿廣德寺寄從舅
宿邯鄲館寄馬磁州
舟行寄李湖州
送閑師歸江南
遊襄陽山寺
登城寄王建
送從弟戴玄往蘇州
送朱慶餘及第歸越
過賈島野居
酬韓庶子
贈姚合少府
送僧遊五臺兼謁李司空
送鄭秀才歸寧
送李評事遊越
閒居
寄昭應王中丞
酬孫洛陽
送人任濟陰
晚春過崔駙馬東園
夏日閑居
晚秋閑居
和陸司業習靜寄所知
酬韓祭酒雨中見寄
和裴僕射移官言志
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見招
酬裴僕射朝回寄韓吏部
春日李舍人宅見兩省諸公唱和因書情即事
和李僕射秋日病中作
早春病中
送嚴大夫之桂州
詠懷
使至藍谿驛寄太常王丞
留別江陵王少府
贈海東僧
寄漢陽故人
送安西將
題李山人幽居
早春閑遊
贈太常王建藤杖笋鞋
和周贊善聞子規
送李騎曹靈州歸覲
寒食夜寄姚侍御
題清澈上人院
和裴司空即事通簡舊僚
使回留別襄陽李司空
和戶部令狐尚書喜裴司空見招看雪
和裴司空以詩請刑部白侍郎雙鶴
同綿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
莊陵挽謌詞三首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經王處士原居
不食仙姑山房
江頭
寄孫沖主簿公
贈任懶
舊宮人
春日留別
沒蕃故人
贈箕山僧
冬夕
奉和陝州十四翁中丞寄雷州二十二翁司戶之作
送友生遊峽中
寒食後
寒食書事二首
郢州贈別王七使君
張籍詩集注卷三
五言排律
和李僕射雨中盧嚴二給事
酬李僕射晚春見寄
憶盧常侍寄華山鄭隱者
和令狐尚書平泉東莊近居李僕射有寄
送鄭尚書出鎮南海
徐州試反舌無聲
省試行不由徑
新城甲仗樓
贈殷山人
夏日可畏
罔象得玄珠
和李僕射西園
小院春望宮池柳色
張籍詩集注卷四
七言律詩
送裴相公赴鎮太原
寄元員外
贈梅處士
贈王秘書
謝裴司空寄馬
酬秘書王丞見寄
送李餘及第後歸蜀
早朝寄白舍人嚴郎中
書懷寄元郎中
贈僧道
書懷寄王秘書
題韋郎中新亭
送楊州判官
喜王起侍郎放牒
贈王司馬
書懷
贈令狐博士
送從弟刪東歸
贈王秘書
哭丘長史
送枝江劉明府
送從弟徹東歸
哭胡十八遇
贈賈島
逢王建有贈
移居靜安坊答元八郎中
送楊少尹赴鳳翔
送韓侍御歸山
新除水曹郎答白舍人見賀
送楊少尹赴蒲城
哭元九少府
送侯判官赴廣州從軍
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
贈趙將軍
送和蕃公主
寒食內宴二首
朝日賜百官櫻桃
太白老人
和裴司空酬滿城楊少尹
寄和州劉使君
贈商州王使君
寄令狐賓客
寄梅處士
送施肩吾東歸
崑崙兒
贈李杭州
送鄭尚書赴廣州
賀秘書王丞相南郊攝將軍
送令狐尚書赴東都留守
拜豐陵
贈孔尚書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東元大夫
寄蘇州白二十二使君
送白賓客分司東都
贈閻少保
贈別王侍御赴任陝州司馬
田司空入朝
送浙西周判官
送吳鍊師歸王屋
送邵州林使君
寄王六侍御
送稽亭山寺僧
送汀州元使君
寄孫洛陽格
胡山人歸王屋因有贈
寄虔州韓使君
送從弟濛赴饒州
羅道士
寄陸渾趙明府
同將作韋二少監贈水部李郎中
贈王侍郎
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
送李司空赴鎮襄陽
送李僕射赴鎮鳳翔
寄白二十二舍人
送友人盧處士遊吳越
蘇州江岸留別樂天
寒食看花
酬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
留別微之
張籍詩集注卷五
五言絕句
和韋開州盛安十二首
宿雲亭
梅溪
茶嶺
流杯渠
盤石磴
桃塢
竹巖
琵琶臺
胡蘆沼
隱月岫
繡衣石榻
上士泉缾
送遠客
寄西峰僧
禪師
惜花
題暉
涇州塞
野田
岸花
別于鵠
別韋蘇州
從軍行
張籍詩集注卷六
七言絕句
送蜀客
送元結
宮山祠
美人宮棋
蠻州
送元宗簡
寄徐晦
寄白學士
喜王六同宿
題玉像堂
與賈島閑遊
哭丘長史
哭孟寂
患眼
答劉競
贈華嚴院僧
逢故人
送蕭遠弟
送辛少府任樂安縣
贈任道人
招周居士
送許處士
送律師歸婺州
題楊秘書新居
送晊師
送僧往全州
尋徐道士
答開州韋使君寄車前子
憶故州
送客遊蜀
送陸暢
感春
贈李司議
別客
登樓寄胡家兄弟
答劉明府
酬藤杖
法雄寺東樓
寄故人
鄰婦哭征夫
和崔駙馬聞蟬
和裴僕射看櫻桃花
和長安郭明府與友人縣中會飲
唐昌觀看花
九華觀看花
贈姚合
同韋員外開元觀尋時道士
同韓侍御南溪夜賞
使行望悟真寺
重陽日至峽道
贈主客劉郎中
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蘂近有仙過因成絕句二首
秋思
憶遠
玉仙館
寄府吏
弟蕭遠雪夜同宿
涼州詞三首
宮詞
華清宮
崔駙馬養鶴
閑遊
劉兵曹贈酒
送梧州王使君
春日早朝
寄朱闞二山人
寄李渤
尋仙
同白侍郎杏園贈劉郎中
答鄱陽客藥名詩
寄宋景
寄王奉御
題渭北寺上方
閑遊
倡女詞
答元八遺紗帽
題僧院
送元八
吳楚歌詞
題方睦上人月臺觀
華山廟
病中酬元宗簡
寺宿齋
贈施肩吾
贈王建
逢賈島
楚妃怨
離宮怨
成都曲
寒塘曲
春別曲
臺城
春詞
浪淘沙詞
傷愚溪二首
聽舊宮人穆氏唱歌
宿都庭有懷
堤上行二首
送客還幽州
揚州送客
隋宮燕
山禽
秋山
玉真觀
蠻中
贈道士
重平驛作
宿天竺寺寄靈隱寺僧
酬朱慶餘
寒食憶歸
寒食
虎丘寺
贈劉郎中
綺繡宮
詠陀羅山
張籍詩集注卷七拾遺
樂府三十三首
隴頭行
廢宅行
秋夜長
塞上曲
董逃行
江村行
湘江曲
白鼉吟
樵客吟
春江曲
烏棲曲
短歌行
泗水行
雲童行
長塘湖
雀飛多
寄菖蒲
山頭鹿
憶遠曲
春堤曲
湖南曲
春水曲
送遠曲
楚妃歎
春日行
廢瑟詞
洛陽行
懷別
離婦
新桃行
惜花
古風二十七首
董公詩
學僊
沈千運舊居
懷友
寄韓愈
別段生
贈姚怤
傷于鵠
獻從兄
南歸
臥疾
贈孟郊
城南
夜懷
奉和舍人叔直省時思琴
野寺後池寄友
寄別者
病中寄白學士拾遺
雨中寄元宗簡
惜花
別于鵠
祭退之
張籍詩集注卷八
一十九首
山中醻人
岳州晚景
水
送安法師
寄靈一上人初歸雲門寺
夏日閒居
老將
秋閨
山中春夜
詶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
贈項斯
題故僧影堂
弱柏院僧影堂
賦花(並序)
句
聯句
會合聯句
春池汎舟聯句
宴興化池亭送白二十二東歸
首夏猶清和聯句
薔薇花聯句
西池落泉聯句
續補遺
遇李山人
贈故人馬子喬六首
詠陀羅山
張籍詩集校注
張籍詩集校注卷一
五言古詩
野居(1)
貧賤易為適,荒郊亦安居(2)。端坐無餘思(3),彌樂古人書(4)。秋田多良苗,野水
多游魚;我無耒與網(5),安得充廩廚(6)﹖寒天白日短,簷下煖我軀(7)。四肢暫寬
柔,中腸鬱不舒(8)。多病減志氣,為客足憂虞(9)。況復苦時節(10),晚景獨踟躕(11)。
校注:
(1)《四部叢刊本》卷七有〈野居〉一首,與此重複,已刪。該首題下有注
云:「此一首當補在古風中〈城南〉後。」
(2)易為適,謂易於適應也。按:二句謂己貧賤,易於隨遇而安,得一荒郊,
即能居處。
(3)端坐,閒居而坐。餘思,雜念。
(4)彌,益也。
(5)耒,謂耒耜,用以耕耨;網,謂罔罟,用以捕魚。
(6)廩,大倉。廚,庖廚。
(7)煖,曝日以取暖也。
(8)鬱不舒,謂心中抑鬱難伸。按:此謂四肢雖因日曝而暫覺寬柔,心中則
猶然不樂也。
(9)為客,作客他鄉。憂虞,憂慮也。鮑照〈松柏篇〉:「明發靡怡念,夕歸
多憂虞。」
(10)苦時節,《全唐詩》作:「時節晚。」苦時節,令人憂苦之歲末時節也。
(11)景獨,《全唐詩》作:「物空。」晚景,喻近晚時分。獨踟躕,謂獨自
徘徊也。
西州(1)
姜胡居西州,近甸無邊城(2)。山東收租稅(3),養我防塞兵(4)。胡騎來無時,居人
常震驚(5)。嗟我五陵間(6),農者罷耘耕。邊頭多殺傷(7),士卒難全形(8)。郡縣發丁役,丈夫各征行(9)。生男不能養,懼身有姓名。良馬念不秣,烈士不茍營(10)。所願除國難,再逢天下平(11)。
校注:
(1)西州,唐州名。唐貞觀十四年滅高昌以其地置。治所在高昌縣(今新疆
吐魯蕃東南。寶應初,改名前庭。)。岑參〈出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都護猶未到,來時在西州。」
(2)甸,郭外曰郊,郊外曰甸。
(3)山東,泛指今華山(屬陝西)、崤山(屬河南)以東黃河下游流域。杜
甫〈兵車行〉:「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棘。」
(4)防塞,《全唐詩》作:「塞下」按:以上二句謂朝廷為養戍守西邊之兵,
遂征山東之租稅也。
(5)按:此謂居人常為胡騎所驚擾也。
(6)五陵,指西漢高祖長陵、惠帝安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明帝平陵。
故址在今陝西咸陽市及興平縣境渭水北岸之地。
(7)邊頭,邊塞、邊境之盡頭。杜甫〈嚴氏溪放歌〉:「劍南歲月不可度,
邊頭公卿乃獨驕。」殺傷,《全唐詩》注:「一作傷殺。」
(8)全形,全軀也。按:二句謂邊戰慘烈,士卒難以全軀而歸。
(9)發,派遣。丁役,服役之丁男也。征行,奔赴戰場也。
(10)按:此謂良馬猶憶無秣之時,貞烈之士,不茍且圖活也。
(11)按:此冀望弭兵也。
評說: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四:
西州為隴右道,天寶末陷于吐蕃。此願中朝恢復,於烈士有後望焉。
雜怨
切切重切切(1),秋風桂枝折;人當少年嫁,我當少年別(2)。念君非征行(3),年年
長遠途。妾身甘獨歿,高堂有舅姑(4)。山川豈遙遠﹖行人自不返(5)。
校注:
(1)切切,憂思貌。兼指風聲之蕭瑟。唐.張九齡〈西江夜行〉:「悠悠天
宇曠,切切故鄉情。」
(2)按:此謂彼青春,得歸良人;而己年少,卻夫君相別。
(3)征行,征伐行役也。
(4)舅姑,公婆也。按:此謂己雖寧死不願孤獨,奈舅姑在堂,為之奈何﹖
(5)按:此怨山川非遠,行子自不顧返也。
評說: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人當」二句下)譚云:淺而苦。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四:
(「妾身」四句下)責以高堂有老姑,怨之正也,與泛作閨房之言有別。
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
古人送別,苦語不一,而意實相師。……猶有傷心者,隴西「長當從此別,
且復立斯須」,屬國「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延之「生為久別離,
沒為長不歸」,子美「孰知是死別,且復哀其寒」,張籍「人當少年嫁,
我當少年別」,亦一意也。
三原李氏園宴集(1)
暮春天早熱,邑居苦囂煩(2)。言從君子樂(3),樂彼李氏園。園中有草堂,池引涇
水泉(4)。開戶西北望,遠見嵯峨山(5)。借問主人翁(6)﹖北州佐戎軒(7)。僕夫守舊宅,為客施搨筵(8)。高壤有餘滋(9),竹樹芳且鮮;傾我所持觴,盡日共留連(10)。
疏拙不偶俗(11),常喜形體閑。況來幽棲地(12),能不重歎言(13)﹖
校注:
(1)三原,縣名。屬陝西省,本為漢池陽縣地,苻秦時因其地西有孟侯原,
南有豐原,北有白鹿原,故於此置三原護軍,北魏太武帝時,改置為三
原縣。見《元和郡縣志.京兆府》、《讀史方輿記要.五三.西安府》。
(2)邑居,謂居於城市之中。囂煩,喧囂煩擾。
(3)言,語首助詞。君子樂,謂宴集之樂也。
(4)涇水,即涇河。發源自寧夏涇源縣南六盤山,東南流至陝西涇陽縣登南
入渭水。《詩經.谷風》:「涇以渭濁,湜湜其沚。」
(5)嵯峨,山勢高峻之貌。
(6)按:此問園主如今安在﹖
(7)北州,即北庭。唐置北庭督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縣北破城子)。唐德
宗貞元六年(790),地入吐蕃。戎軒,謂兵車;佐戎軒者,擔任軍事
幕僚。
(8)施搨筵,《全唐詩》作「侍華筵」,按《全唐詩》是。又按:二句謂李
氏園主,遣僕夫侍宴貴客也。
(9)按:《全唐詩》作:「高懷有餘興」,詩意較長。
(10)按:四句寫園中竹樹芳鮮,而同遊者,高懷逸興,行觴流眄,盤桓竟日
也。
(11)偶俗,迎合時俗。
(12)幽棲地,宜於幽隱之地也。
(13)按:此謂園景之宜於幽棲,遊者能不讚歎乎﹖
七言古詩
寄遠曲(1)
美人來去春江暖(2),江頭無人湘水滿(3)。浣紗石上水禽栖(4),江南路長春日短。
蘭舟桂楫常渡江(5),無因重寄雙瓊璫(6)。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四卷《新樂府辭五.樂府雜題五》
之中。按:此春日懷遠之作。
(2)美人,喻懷念之人。來去,《樂府詩集》作「去來」。
(3)湘水,即今湖南湘江。
(4)栖,同棲,禽鳥止息也。
(5)蘭舟,木蘭之舟;桂楫,桂木為楫。意指豪華之舟楫。
(6)無因,無由也。瓊,美玉。璫,耳珠。〈古詩為焦仲卿作〉:「腰若流
紈素,耳著明月璫。」雙窮璫,指以美玉為質之耳珠。
行路難(1)
湘東行人長歎息(2),十年離家歸未得。弊裘羸馬苦難行(3),僮僕飢寒少筋力(4)。
君不見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5)。龍蟠泥中未有雲(6),不能生彼升天翼。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七十一卷《雜曲歌辭十一》之中。李白﹑
顧況亦有同題之作。
(2)湘東,指今湖南湘江以東之地。行人,征行異鄉之遊子。
(3)弊裘,破拜之皮裘;羸馬,病瘦之馬。此用以喻處境之貧窮窘破。
(4)飢寒,《唐文粹》卷一二作「盡飢」。少筋力,乏氣力也。
(5)無顏色,謂容貌意態不若往昔之昂揚也。
(6)蟠,盤伏屈曲。《莊子.刻意》:「上際于天,下蟠於地。」龍蟠泥中,
喻人陷於困境。
評說:
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二:
文昌之〈行路難〉云:「君不見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清麗深婉,
稱情而出。
征婦怨(1)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沒遼水上(2)。萬里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3)。婦
人依倚子與夫(4),同居貧賤心亦舒(5);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6)。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四卷《新樂府辭五.樂府雜題五》
之中。全詩極言征戰之苦,嫠婦之哀也。
(2)遼水,即遼河。唐代東北之邊患有契丹、奚、室韋、鞨靺等族。尤以遼
河上游之契丹為患最烈。按:唐詩之中,以漢代唐,十分普遍,故此詩
所云「匈奴」當指契丹,所謂「漢軍」實指唐軍。二句寫幽州地區,契
丹之役,唐軍慘敗。
(3)招魂葬,古人死於外地,不得屍身入殮,家屬即以生前衣冠招其魂魄而
葬之,謂之招魂葬。又名之「衣冠葬」。此俗自漢以來行之。按:二句
寫唐軍覆沒,家家招魂而葬之慘狀,令人怵目驚心。
(4)依倚,依愛、倚恃也。
(5)按:此謂婦有夫君可資依倚,雖貧賤同居,心亦舒坦也。
(6)按:二句謂夫死於戰場,而己有孕在身;則妾身雖存,將如晝燭之無謂
也。此寫嫠婦痛不欲生之怨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集》將此詩比為〈弔
古戰場文〉之縮本。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楊慎曰:依倚子、夫,得怨之正。吳山民曰:「夫死戰場子在腹」,苦
中苦語。 陸時雍曰:「招魂葬」,語佳。 周啟琦曰:末二語悲甚。
周珽曰:「全沒」、「魂葬」,可憐!覓封戰死,何如貧賤同居?故燭
以照夜,晝無用之;婦人無倚,「晝燭」何異?聲聲怨恨,字字凄慘。
明‧唐汝詢曰:
夫死戰場子在腹,征婦之最慘者,燭以照夜,晝無所用之。故取以自喻。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
李華〈弔古戰場文〉,篇中可云縮本。
清‧邢昉《唐風定》:
顧云:王、張樂府,體發人情,極于纖細,無不至到,後人不及正在此,
不及前人亦在此。
清‧史承豫《唐賢小三昧集》:
張、王樂府並稱,文昌情味較足,以運思清而措辭俊也。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
說征婦者甚多,慘淡經營,定推文昌此首第一。
白紵歌
皎皎白紵白且鮮(2),將作春衣稱少年(3)。裁縫長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4)。
復恐蘭膏汙纖指(5),常遣傍人收墮珥(6)。衣裳著時寒食下(7),還把玉鞭鞭白馬(8)。
校注:
(1)白紵歌,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五十五卷《舞曲歌辭四》之中。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梁三朝樂第二十,設《巾舞》、并
《白紵》,蓋《巾舞》以《白紵》四解送也。」按:此為源自晉朝之舞
曲。寫少婦為夫裁製春衣之恩愛。
(2)皎皎,潔白貌。鮮,光鮮。紵,苧麻。此指白苧麻所織之布料。
(3)春衣,《樂府詩集》作:「春衫」。稱,音趁,謂符其心意也。少年,
謂己年少之夫君也。
(4)姑,謂其婆婆。按:二句寫少婦為夫君裁製新衣,長短無法定奪,乃持
刀尺向婆婆請教。
(5)蘭膏,沃髮之香油。纖指,謂少婦之手指。
(6)珥,耳璫之類的飾品。按:二句寫恐蘭膏汙指,漸接沾染白紵,乃遣人
代為掇拾不慎落於布面之珥璫。此再寫其裁衣之慎重。
(7)寒食,清明前一日。按:此謂夫君著衣,正當寒食之時。
(8)按:末句寫夫君著白衣騎白馬,手持玉鞭外出之英姿。
評說: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鍾云:此語略帶艷情(「常遣傍人」句下)。鍾云:情深而至。
清‧邢昉《唐風定》:婉細妍秀,微有右丞風韻。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三偷〉:
謝惠連〈擣衣詩〉曰:「腰帶准疇昔,不知今是非。」至張籍〈白紵歌〉
則曰:「裁縫長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裴說〈寄邊衣〉則曰:「愁
捻銀針信手縫,惆悵無人試寬窄。」雖語益加妍,意實原本于謝,正子瞻
所云:「鹿入公庖,饌之百方,究其所以美處,總無加于煮食時」也。然
庖饌變換得宜,實亦可口。
清‧方南堂《方南堂先生輟鍛錄》:
唐人最善於脫胎,變化無跡,讀者惟覺其妙,莫測其源。如謝惠連〈擣衣〉
云:「腰帶准疇昔,不知今是非。」張文昌〈白紵詞〉則云:「裁縫長短
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野老歌
老翁家貧在山住(2),耕種山田三四畝(3)。苗疏稅多不得食(4),輸入官倉化為土(5)。歲暮鋤犁倚空室(6),呼兒登山收橡實(7)。西江賈客珠百斛(8),船中養犬長食肉(9)。
校注:
(1)詩題原注:一作〈山農詞〉。按:全詩以老農之生活為例,描述中唐時
期,朝廷為彌補稅收之不足,橫征暴斂,民不聊生;另一方面,富商巨
賈卻生活闊綽,家犬皆能食肉,社會極度貧富不均之景況。
(2)老翁,《全唐詩》卷三八二作:「老農」。此謂老農貧居山中,墾殖山
田。
(3)按:唐代前期採均田法。自武德七年頒佈田法:丁男年十八者給官田百
畝,凡給田之制,丁男(二十一歲)中男(十六歲)以一頃,老男(六
十歲)篤疾、廢疾者以四十畝,寡妻妾以三十畝。若為戶者則減丁男之
半。田又分為二:一曰永業,一曰口分。天寶以後,法令弛緩,土地兼
併成風,農民頗多無田可種,遂入山墾殖三四畝山田以維生,但仍在官
家征斂之列。
(4)苗疏,狀山田之貧脊;稅多,寫山農不得食之因由,對比十分強烈。
(5)按:此又寫官倉堆積所徵民糧,腐爛成土。官宦之不恤民力,莫此為甚。
(6)倚,《全唐詩》作:「傍」。空室,空無一物之山舍。倚空室,謂其家
無積糧以過冬。
(7)橡實,櫟樹之果實,似栗而小,俗稱橡子。古人饑荒絕糧之時,拾以充
飢。唐.皮日休〈橡媼歎〉:「秋深橡子熟,散落榛蕪崗。」即指此。
(8)西江,水名。上游是桂、黔、鬱三江之水,在廣西蒼梧合流;下游與北
江在廣東三水相匯。兩廣多採珠商人。十斗為斛,一採百斛寶珠,可見
其財富之雄。
(9)按:此言採珠商賈所畜之犬,反能飽食肥。相形之下,人真不如犬矣。
評說:
元.范《木天禁語》〈樂府篇法〉:
張籍為第一,王建近體次之,長吉虛妄不必效,岑參有氣,惜語硬,又次
之。張王最古....要訣在反本題結,如〈山農詞〉,結卻用「西山賈
客珠百斛,船中養犬皆食肉。」是也。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卷三十:
鍾云:語有經國隱憂(「西江賈客」二句下)。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詩以清遠為佳,不以苦刻為貴,固矣。然情到真處,事到實處,
音不得不哀,調不得不苦者。說者謂文昌、仲初樂府,瘖啞逼側,每到
悲惋,一如兒啼女哭,所為真際雖多,雅道盡喪,不知彼心口手眼各自
有精靈不容磨滅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讀二家者也。《詩鏡》云:「七
古欲語語生情,自張、王始為此體,盛唐人只寫得大意」,得矣。 唐
汝詢曰:文昌樂府,就事直賦,意盡而止,絕不於題外立論。如〈野老〉
之哀農,〈別離〉之感戍,〈泗水〉之趨利,〈樵客〉之崇實,〈雀飛〉
之避禍,〈烏棲〉之微諷,〈短歌〉之憂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語不
奧古,實是漢魏樂府正裔。
寄衣曲(1)
織素縫衣獨苦辛,遠因回使寄征人(2)。官家亦自寄衣去,貴從妾手著君身(3)。高
堂姑老無侍子(4),不得自到邊城裏(5)。殷勤為看初著時,征夫身上宜不宜(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四卷《新樂府辭五.樂府雜題五》
之中。與〈擣衣曲〉、〈送衣曲〉同為擣素裁衣,緘封送遠之作。唐初
行府兵制,兵器、鞍馬、衣服例由征屬自備。中唐行募兵制,軍衣已由
朝廷供應,然而民間仍有寄衣之習。
(2)因,藉也、託也。回使,指由邊區奉令入京之使者。
(3)著君身,《樂府詩集》作「看君身」。按:二句謂朝廷雖亦送冬衣至邊
城,終究不若妻子親裁之衣,著於夫身之可貴。
(4)高堂,指父母輩,或夫家舅姑也。李白〈將進酒〉:「高堂明鏡悲白髮,
朝如青絲暮成雪。」侍子,奉養父母之兒子。
(5)按:此謂姑老無子,亟待奉養,不能親往邊城送衣。
(6)按:二句切盼使者詳為審視其夫初著新衣,是否合身﹖關切夫君之意,
盡在不言中。
評說: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譚云:情想在此三字(「殷勤為看」句下)。譚云:深曲之想,說來全不
費力(「征夫身上」句下)。 鍾云:至情重義,無此不成樂府。
明‧陸時雍《唐詩鏡》:
高風雅韻。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劉辰翁曰:其思曲而曲。 周珽曰:深婉,結極細膩。 顧璘曰:酸苦殷
勤,理極情極。周珽曰:從憂苦中釀出一段悲怨之語,真所謂筆下全是血,
紙上全是魂也。
清‧邢昉《唐風定》:
意婉辭雅,似非仲初所及。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引吳敬夫云:
文昌樂府,伯仲仲初,而彌加蘊藉,諸體亦淡雅宜人。王元美謂:張籍善
言情,王建善徵事,而境皆不佳。「殷勤為看初著時,征夫身上宜不宜」、
「梨園子弟偷曲譜,頭白人間教歌舞」,情、事與境皆佳矣。
送遠曲(1)
戲馬臺南山簇簇(2),山邊飲酒歌別曲(3)。行人醉後起登車(4),席上回尊勸僮僕
(5)。青天漫漫覆長路(6),遠遊無家安得住(7)﹖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
(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二十卷《鼓吹曲辭五.齊鼓吹曲》之中。
(2)戲馬臺,古跡名。故址有多處,有江蘇徐州城區東南、江蘇宿遷縣西、
山東淄博市東北等地,此不知所指為何處。簇簇,叢集貌。韓愈〈祖席〉:
「野晴山簇簇,霜曉菊鮮鮮。」
(3)按:此謂祖餞於山邊,以別曲相贈。
(4)行人,離別遠行之人。登車,謂就道而行。
(5)尊,《樂府詩集》作「樽」。勸,勸酒。
(6)漫漫,曠遠貌。
(7)住,止息也。按:二句為行者設想,謂其道途漫漫,遠遊各地,無家可
以居息也。
(8)自題名,指自題其名於所到各地。按:二句謂他日或將循名跡以相隨也。
評說:
明‧高棅《唐詩品彙》:
劉云:能幾許得恁沈著婉轉數語矣。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鍾云:奇語真景(「青天漫漫」句下)。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
張、王樂府七言,張如「青天漫漫覆長路,遠遊無家安得住?願君到處自
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等句,皆懇切痛快者也,宋、元、國初多習
為之,蓋以其短篇,語意緊密,中才者易于收拾耳。
明‧郝敬《批選唐詩》:
情在辭外,惻然動人。
明‧陸時雍《唐詩鏡》:
「席上回尊勸僮僕」,此語絕得景趣。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王世貞曰:一結深穩。周珽曰:首舉所別之地以紀事。遠游舉目無親,所
藉惟有僮僕,所以回尊相勸也。路長,居無定所,欲寄莫知蹤跡,所以到
處題名也。括盡送遠情境。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
「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從前送遠詩,此意未曾寫到。
清‧王堯衢《唐詩合解箋注》卷三:
此篇上下截只一轉韻。此送別之作。戲馬台在彭城之西南,項王曾戲馬於
此。別酒既醉,行人登車,乃以敬主之杯回勸其僕,何其情之殷勤也。從
別時望其去路漫漫,只有青天覆著,是與長空共遠矣。長途無家安得暫住?
願君到處題名,使知從此而去,不但日後易尋,亦各無忘此別也。
明‧唐汝詢《唐詩解》:
司業樂府皆泛然之辭,惟此疑本實事,不然天下皆可別,何獨戲馬台南耶?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
此題是樂府,文昌賦此詩,或當時曾於此送別,故即以此入詩。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
結語開後人傳奇多少關目。
清‧黃周星《唐詩快》:
送遠行者多矣,此獨勸僮僕,勸題名;雖是無聊之思,豈非深情古道?
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
吳昌祺曰:有餘味,亦即從古詩脫出。 勸僮僕,亦是深於惜別之意。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
「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妙語深情,得未曾有。《歷代詩
發》:深情古道,說得偏覺沈著。
築城詞(1)
築城處(2),千人萬人抱把杵(3)。重重土堅試行錐(4),軍吏執鞭催作遲(5)。來時
一年深磧裏(6),盡著短衣渴無水。力盡不得休杵聲(7),杵聲未定人皆死(8)。家家
養男當門戶(9),今日作君城下土(10)。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築城曲〉」。宋.郭茂倩《樂府詩
集》收入第七十五卷《雜曲歌辭十五》之中。《樂府詩集》引馬暠《中
華古今注》曰:「秦始皇三十二年,得讖書曰:『亡秦者胡』迺使蒙恬
擊胡,築長城以備之。」後遂有〈築城曲〉言築長城以限胡虜也。此張
籍借以吟詠中唐時期,百姓被徵調築城之苦。
(2)處,《樂府詩集》作:「去」。
(3)抱把杵,《全唐詩》作:「齊把杵」,按:《全唐詩》是。杵,舂土之
工具。二句寫萬人把杵施工之情景。
(4)行,《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用。」按:此謂疊土成城,以錐試
其硬度。
(5)按:此寫監工軍吏以鞭笞催促工作進度之殘酷。
(6)磧,砂石之地。深磧,謂沙漠。
(7)休杵聲,謂稍事休息。按:此謂力盡猶不能歇息。
(8)按:此謂民伕力盡,死於城下。
(9)當門戶,指當家作主,獨當門戶。
(10)按:此謂民伕之屍骨混入城土,埋身城下。勞役之苦,溢於言外。
評說: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
張、王樂府七言,張如……「力盡不得休杵聲,杵聲未定人皆死。家家養
男當門戶,今日作君城下土」……等句,皆懇切痛快者也,宋、元、國初
多習為之,蓋以其短篇,語意緊密,中才者易于收拾耳。
猛虎行(1)
南山北山樹冥冥(2),猛虎白日繞村行(3)。向晚一身當道食(4),山中糜鹿盡無聲
(5)。年年養子在空谷(6),雌雄上山不相逐(7)。谷中近窟有山村(8),長向村家取
黃犢(9)。五陵年少不敢射(10),空來林下看行(11)。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三十一卷《相和歌辭六》之中。《樂府
詩集》引〈古辭〉曰:「飢不從猛虎食,暮不從野雀棲。野雀安無巢,
遊子為誰驕﹖」為最早見之作。曹丕、陸機、謝惠連、儲光羲、李白、
韓愈皆有同題之作。
(2)冥冥,昏晦、幽暗貌。樹冥冥,謂林木幽暗。
(3)繞村行,原作「繞林行」。據《文苑英華》卷二一○改。按:此寫猛虎
白日繞村橫行。
(4)當道食,謂獨自攔路,捕食生物也。
(5)山,《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此」。盡無聲,謂噤不出聲,以
免為虎食。
(6)空,《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深」。養子,謂生養幼虎也。
(7)山,《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下」。不相逐,謂雌雄二虎,
不相爭鬥也。
(8)村,原作「林」。據《全唐詩》注改。窟,虎穴。
(9)村家,《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林中」。
(10)五陵年少,指貴游子弟或豪士遊俠。不敢射,謂不敢射虎也。
(11)按:五陵年少,或有射虎之力,然竟空視林,不敢射之,可知此虎之
兇猛可畏。又按:此為比體詩,以猛虎為喻,隱曲諷刺當道者或某些惡
勢力之兇惡可畏。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顧璘曰:起語好,有諷。 周珽曰:國有大害,憑威猛以肆毒,而畏縮養
奸者徒徇名位,罔所剪除,讀經豈不赧然。
清‧邢昉《唐風定》:
比仲初作,微婉勝之。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妙絕江南曲,淒涼怨女詞。」姚秘書之評張司業也。此言甚當。王之〈當
窗織〉、〈簇蠶詞〉、〈去婦〉、〈老婦歎鏡〉、〈促刺詞〉,若令出司
業手,必當備為可觀。惟形容獰惡之態,則王勝於張。王〈射虎行〉曰:
「自去射虎得虎歸,官差射虎得虎遲。獨行以死當虎命,兩人相疑終不定。
朝朝暮暮空手回,山下綠苗成道徑。遠立不敢污箭鏃,聞死還來分虎肉。
惜留猛虎著深山,射殺恐畏終身閒。」張〈猛虎行〉曰:「南山北山樹冥
冥,猛虎白日遶林行。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年年養子在空
谷,雌雄上山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五陵年少不敢
射,空來林下看行跡。」張猛虎,故摹寫怯懦以見負嵎之威,王射虎,
故曲盡狡獪之態,用意不同,俱為酷肖。《詩歸》評王詩曰:「有激之言,
字字痛切,似為千古朝事邊事寫一供狀。」此論妙甚。張詩雖工,僅詞人
之言,王詩意深遠矣。(黃白山評:「張詩亦似為權門勢要傾害朝士之喻,
非徒猛虎而已。」)
別離曲(1)
行人結束出門去(2),幾時更踏門前路(3)﹖憶昔君初納采時(4),不言身屬遼陽戍
(5);早知今日當別離(6),成君家計良為誰(7)﹖男兒生身自有役(8),那得誤我少
年時(9)。不如逐君征戰死(10),誰能獨老空閨裏(11)﹖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七十二卷《雜曲歌辭十二》之中。詠別
離之作源自《楚辭》:「悲莫悲兮生別離。」及〈古詩〉:「行行重行
行,與君生別離。」後日又有擬蘇武、李陵之相別、〈古別離〉、〈遠
別離〉、〈生別離〉、〈別離曲〉等曲名,皆以詠別為內容。此詩與《古
詩十九首》中〈冉冉孤生竹〉一首,題旨近似。
(2)行人,出行或出征的人,猶言「行子」。結束,整理行裝。按:梁.褚
翔〈雁門太守行〉:「翩翩四五騎,結束事戎車。」即此意。
(3)《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馬蹄幾時踏門路。」按:此問何日
重返家門。
(4)納采,古昏禮六禮之一,係男方具送求婚之禮物,即「行聘」也。《儀
禮.士昏禮》:「昏禮:下達納采,用鴈。」疏:「納采,言納者,以
其始相采擇,恐女家不許,故言納。」
(5)遼陽,今遼寧遼陽市附近。為漢置縣名。此謂行聘之初,不知良人隸屬
遼陽之戍卒。
(6)當,助動詞,宜也、應也。
(7)成,完成也、成就也。成君家計,猶言維繫君家之生計也。良,果也、
信也。按:二句謂早知今日應別,而家中生計,將何所聊賴﹖
(8)自有役,不能免於行役也。
(9)少年時,謂青春年華。按:此怨其夫行役在外,貽誤我之青春。
(10)逐,追隨也。按:謂寧願隨君征戰,死於沙場。
(11)獨老空閨,猶言獨守空閨。按:此謂不願枯守空閨至老。其怨悱之意,
甚為強烈。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詩以清遠為佳,不以苦刻為貴,固矣。然情到真處,事到實處,
音不得不哀,調不得不苦者。說者謂文昌、仲初樂府,瘖啞逼側,每到悲
惋,一如兒啼女哭,所為真際雖多,雅道盡喪,不知彼心口手眼各自有精
靈不容磨滅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讀二家者也。《詩鏡》云:「七古欲
語語生情,自張、王始為此體,盛唐人只寫得大意」,得矣。 唐汝詢曰:
文昌樂府,就事直賦,意盡而止,絕不於題外立論。如〈野老〉之哀農,
〈別離〉之感戍,〈泗水〉之趨利,〈樵客〉之崇實,〈雀飛〉之避禍,
〈烏棲〉之微諷,〈短歌〉之憂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語不奧古,實是
漢魏樂府正裔。
牧童詞
遠牧牛(1),遶村四面禾黍稠(2)。陂中飢烏啄牛背(3),令我不得戲壟頭(4)。入陂草多牛散行,白犢時向蘆中鳴(5)。隔堤吹葉應同伴(6),還鼓長鞭三四聲(7)。牛群食草莫相觸(8),官家截爾頭上角(9)。
校注:
(1)遠牧,至遠處放牧。
(2)禾黍,泛指莊稼。稠,謂農作物之栽植稠密。按:二句謂圍遶村莊四周,
種滿作物,牧童乃更向遠處牧牛。
(3)陂,澤畔障水之岸。《詩經.澤陂》:「彼澤之陂,偶蒲與荷。」烏,
《全唐詩》卷三八二作:「鳥」。
(4)壟頭,田埂之上。按:二句謂陂中飢烏常啄牛背,使牧童不能安心嬉戲
於田埂之上。
(5)按:此寫進入陂岸,水草甚多,牛散行。白犢時於蘆葦間,哞哞而鳴。
(6)隔,分隔。堤,指另一陂岸。吹葉,謂吹葉為笛。應同伴,應為牧牛之
同伴。
(7)鼓,擊也。按:此謂牧牛同伴,隔堤吹葉,鞭擊牛背,不時發出響聲。
(8)牛群,《全唐詩》卷三八二作:「牛牛」。相觸,因爭食而以犄角相牴
也。
(9)官家截牛角,用《魏書.拓跋暉傳》事。按:北魏拓跋暉嘗以運載之需,
遣人於路上截取牛角,充作馬車輪注油用之脂角。
評說:
清‧邢昉《唐風定》:
一味深婉,風氣迥超。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
正章翻似帶出,前八句堅忍之力,如謝傅賭墅時。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
與李涉〈牧童詞〉參看,一豪甚,一懦甚,會心不遠。
沙堤行呈裴相公(1)
長安大道沙為堤(2),早風無塵雨無泥(3)。宮中玉漏下三刻(4),朱衣導騎丞相來
(5)。路傍高樓息歌吹(6),千車不行行者避(7)。街官閭吏相傳呼(8),當前十里惟
空衢(9)。白麻詔下移相印(10),新堤未成舊堤盡(11)。
校注:
(1)公,《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國。一本無呈裴相公四字。」吳
汝煜、胡可先《全唐詩人名考》注云:「裴相公為裴度。李肇《唐國史
補》卷下:『凡拜相禮,絕班行,府縣載沙填路,自私第至子城東街,
名曰沙堤。』詩云:『白麻詔下移相印。』當是元和十年裴度拜相時作,
參《新唐書》卷六十二〈宰相表〉中、《舊唐書》卷十五〈憲宗紀〉下。」
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裴相公,裴度。《新唐書.宰相表》中︰
『元和十六年乙丑,御史中丞裴度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按:唐代宰相出巡,京兆使人載沙填路,稱為沙道。杜甫〈遣興〉五首
之三:「府中羅舊尹,沙道尚依然。」所稱「沙道」即此。又稱「沙堤」。
如白居易〈新樂府.官牛〉:「一石沙,幾斤重﹖朝載暮載將何用﹖載
向五門官道西,綠槐陰下鋪沙堤。昨日新拜右丞相,恐怕泥塗污馬蹄。」
所稱即此。係對新任宰相之禮遇。
(3)早風,晨風。雨,《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晚、一作暖。」
(4)玉漏,古代計時器,皇家所用,以玉為飾,故謂之玉漏。古以銅漏計時,
一刻約當十五分鐘。《文選》李善注陸倕〈新刻漏銘〉引《五經要義》
云:「日出後漏三刻為昏,日出前三刻為明。」下三刻,為天明之前三
刻。
(5)朱衣,朱衣吏。唐制,兩省出巡,得朱衣吏前導。唐.鄭谷《獻制誥楊
舍人詩》:「隨行已有朱衣吏,伴值多召紫閣僧。」
(6)息歌吹,停止演奏歌唱。
(7)按:以上寫宰相上朝之威儀。有朱衣前導,路旁歌吹停息,千車停馳,
行人走避,威儀凜然。
(8)街官閭吏,地方小官。傳呼,傳告宰相出行。
(9)按:此謂宰相行前十里,盡為空衢。
(10)白麻詔,唐制凡赦書、德音、立后、建儲、大誅時、拜免三公宰相時并
用白麻紙為詔書。移相印,謂裴度之新任宰相。
(11)新堤未成,喻新拜宰相,新沙堤猶未築成;舊堤已盡,喻前任宰相業已
罷官。
求仙行
漢皇欲作飛仙子(2),年年採藥東海裏(3)。蓬萊無路海無邊(4),方士舟中相枕死
(5)。招搖在天迴白日(6),甘泉玉樹無仙實(7)。九皇真人終不下(8),空向離宮祠
太乙(9)。丹田有氣凝素華(10),君能保之昇絳霞(11)。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五卷《新樂府辭六》之中。孟郊亦
有〈求仙曲〉一首,孟為五言,此詩則為七言。
(2)漢皇,唐代詩人言及唐皇,往往以漢皇代之。漢皇,即唐皇。按:唐代
皇帝之中,憲宗、武宗、宣宗皆有服食以求長生之行為。
(3)按:《史記.封禪書》:「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萊、方丈、瀛
洲。此三神山者,其傳在勃海中。」採藥東海,當指赴海外仙山求不死
藥也。
(4)蓬萊,仙山名。亦作蓬丘。相傳蓬萊山上有九天真宮,蓋太真仙人所居。
此山縹緲不知所在,故曰無路、無邊。
(5)方士,指求仙、鍊丹、自言能長生者,謂之方士。相枕死,宋.郭茂倩
《樂府詩集》作:「相就死」。按:此言赴海上求仙之方士,皆死於舟中。
(6)招搖,通逍遙。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招搖忽襄羊,降集乎北紘。
」招搖在天,冀望如仙之逍遙天際。迴白日,繞日迴旋。
(7)甘泉,山名,又作甘美之泉水解。玉樹,仙樹,相傳在崑崙之上有之。
無仙實,不結仙果。
(8)九皇,道教以北斗七宮合左輔、右弼,計有九宮星君,稱為九皇也。終
不下,始終不降凡世也。
(9)離宮,帝王之別殿、行宮。祠,祭也。太乙,星名、天神名、太乙玉君。
(10)丹田,道家稱人身臍下三寸為丹田,是男子之精囊,女子子宮之所在處,
為修鍊內丹之地。素華,白花。《雲笈七籤》:「神功攝游氣,飄飄練
素華。」
(11)保,持也。絳霞,紅霞。按:以上二句謂吐納練氣,自可成仙昇霞,不
勞祈神求藥也。
古釵嘆(1)
寶釵墮井無顏色(2),百尺泥中今復得(3)。鳳凰宛轉有古儀(4),欲為首飾不稱時
(5)。女伴傳看不知主(6),羅袖拂拭生光輝(7)。蘭膏已盡股半折(8),雕文刻樣無
年月(9)。雖離井底入匣中,不用還與墜時同(10)。
校注:
(1)古,《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寶。」
(2)墮,《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墜。」
(3)按:此謂寶釵墮井,失而復得。
(4)宛轉,形容釵頭之鳳凰紋樣,屈曲變化之狀。有古儀,謂合於古典形制。
(5)按:此謂寶釵雖美,已不合時尚。
(6)不知主,《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玉窗下。」
(7)按:此謂寶釵既經羅袖拂拭,再生光輝。
(8)股半折,謂寶釵已折斷一股。
(9)按:此謂亦不知其雕紋刻樣之確實年月。
(10)按:此為全詩題旨所在,當有棄置弗用之喻意。
評說:
明‧高棅《唐詩品彙》:
劉云:好。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鍾云:達甚(末句下)。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顧璘曰:古道難用,可哀。 周珽曰:惟儀不稱時,故不為人所用;不
用則匣中與在井底何異?故士貴得時以行其志;否則岩穴而貶黜,胡鴻
鉅之足負也!
清‧邢昉《唐風定》:
與仲初《鞦韆》結語同一法。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張〈古釵嘆〉曰:「寶釵墮井無顏色,百尺泥中今復得。鳳凰宛轉有古儀,
欲為首飾不稱時。女伴傳看不知主,羅袖拂拭生光輝。蘭膏已盡股半折,
雕文刻樣無年月。」王〈開池得古釵〉曰:「美人開池北堂下,拾得寶釵
金未化。鳳凰半在雙股齊,鈿花落處生黃泥。當時墮地覓不得,暗想窗中
還夜啼。可知將來對夫,鏡前學梳古時髻。莫言至死亦不遺,還似前人
初得時。」王詩作驚喜之意,亦佳。尤妙在暗想墮地時啼,思路周折。至
學梳古髻,尤肖嬌憨之態。然意盡於得釵。張所寄託便在絃指之外,令人
想見淮陰典連敖,鳳雛治耒陽時也。
各東西(1)
遊人別,一東復一西。出門相背兩不返(2),惟信車輪與馬蹄(3)。道路悠悠不知處
(4),山高海闊誰辛苦(5)﹖遠遊不定難寄書,日日空尋別時語(6)。浮雲上天雨墮地,
暫時會合終離異(7)。我今與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棄(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五卷《新樂府辭六.樂府雜題六》
之中。詩題《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本此下有言字。」
(2)此謂各分東西,相背而行也。
(3)信,任令也。句謂任隨車馬前馳,不加拘抑也。
(4)悠悠,遠貌。不知處,不知何所厎也。
(5)誰辛苦,謂誰知思念之苦也。
(6)尋,尋思、尋究也。
(7)按:此句,以雲、雨為喻,謂彼此若在天上之雲雨,雖暫相合,終將離
異也。
(8)不相棄,不相離棄也。
評說:
明‧高棅《唐詩品彙》:
劉云:其不及王建者,材不盡也。然各自得體。
明.謝榛《四溟詩話》:
秦嘉妻徐淑曰:「身非形影,何得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得同而不離。」
陽方曰:「惟願長無別,合形作一身。」駱賓王曰:「與君相向轉相親,
與君雙棲共一身。」張籍曰:「我今與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棄﹖」
何仲默曰:「與君非一身,安得不離別﹖」數語同出一律,仲默尤為簡
要。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
張、王樂府七言,張如……「浮雲上天雨墮地,暫時會合終離異。我今
與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棄」……等句,皆懇切痛快者也,宋、元、
國初多習為之,蓋以其短篇,語意緊密,中才者易于收拾耳。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張公七言古好作近人語,亦善作痛人語。 楊慎曰:「我今與
子非一身」,直而憤。何仲默「與君非一身,安得不離別?」本此。 吳
山民曰:寫情真切,但在樂府中欠厚。 陸時雍曰:老氣。「日日」句,
語最工。 唐汝詢曰:「日日空尋」句,想頭好。「浮雲上天」四語,
寬譬語,極狎昵,恐非別友之作,其〈蔓草〉之遺風歟? 周珽曰:此
(按指〈車遙遙〉)與〈各東西〉篇,思可鏤塵,鋒能截玉,本情切理,
躊躇滿志,不復知奏刀之為難。
節婦吟(1)
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2)。妾家高樓連苑起(3),良
人執戟明光裏(4)。知君用心如日月(5),事夫誓擬同生死(6)。還君明珠雙淚垂,何
不相逢未嫁時(7)。
校注:
(1)羅聯添《張籍年譜》(以下簡稱羅譜)貞元二十一年條:「作〈節婦吟〉詩
寄鄆州李師古,疑在本年。」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五卷《新
樂府辭六.樂府雜題六》之中。《唐文粹》卷一二下有「寄東平李司空。」
《全唐詩》卷三八二題目下注云:「節婦吟寄東平李司空師道」。吳汝煜、
胡可先《全唐詩人名考》(以下簡稱吳胡考)卷上︰「李師道當為李師古之
訛。」
(2)襦,《說文.衣部》:「襦,短衣也。」指與裙﹑褲相搭配之短衣。唐
代女襦常見之式樣有袒胸襦﹑圓領襦﹑對領半袖襦﹑交領長袖襦,仕女
無論貴賤,皆好尚之。
(3)苑,蓄養禽獸之園林。《初學記》卷二四引《字林》:「有垣曰苑,無
垣曰囿。」高樓連苑,顯示其為富貴之家。
(4)良人,婦人稱夫為良人。戟,武器,為戈﹑矛之合體。執戟,謂護衛君
上。明光,漢宮名,武帝時建。此借指唐宮。
(5)按:此謂君心慇懃,如日月之明。
(6)擬,計擬也。
(7)「何」,俗本作「恨」,誤。按:此委婉卻李師古之聘也。
評說:
宋.洪邁《容齋隨筆》三筆六〈張籍〉條:
張籍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古又以書幣辟之,籍卻而不納,而作〈節婦
吟〉一章寄之……。陳無己為穎州教授,東坡領郡,而陳賦〈薄命妾〉
篇,言為曾南豐作,其首章云:「主家十二樓,一身當三千。古來妾薄
命,事主不盡年。起舞為主壽,相送南陽阡。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妍。
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死者恐無知,妾身長自憐。」全用籍意。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
「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可謂能怨矣。樂府之所貴者,
事與情而已。張籍善言情,王建善徵事,而境皆不佳。
明.瞿佑《歸田詩話》卷上:
張文昌〈還珠吟〉:「君知妾有夫,遺妾雙明珠。..恨不相逢未嫁時。」
予少日嘗擬樂府百篇,〈續還珠吟〉云:「妾身未嫁父母憐,妾身既嫁
室家全。十載之前父為主,十載之後父為天。平生未省窺門戶,明珠何由
到妾邊﹖還君明珠恨君意,閉門自咎涕漣漣。」鄉先生楊復初見而題其
後云:「義正辭工,使張籍見之,亦當心服。」又為序其編首,而百篇
皆家評點,過蒙與進。先生元末鄉貢進士,洪武間擢知荊門州,卒於官。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卷三十:
鍾云:節義肝腸,以情款語出之。妙!妙!
明‧高棅《唐詩品彙》:
劉云:好自好,但亦不宜「繫」。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張籍長於樂府;如〈節婦吟〉等篇,真擅場之作。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平衷婉辭,既堅己操,復不激人之怒,即雲長事劉,有死不變,
猶志在報效曹公之意。
明‧郭濬評點、周明輔等參訂《增定評注唐詩正聲》:
前四句似樂府,結句情深,卻非盛唐口吻。
明‧唐汝詢《唐詩解》:
繫珠於襦,心許之矣,以良人貴顯而不可皆是以卻之。然還珠之際,涕
泣流連,悔恨無及,彼婦之節不幾岌岌乎?夫女以珠誘而動心,士以幣
徵而折節,司業之識淺矣哉!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卷三:
此篇五七言後以兩句結,卻有餘韻,妙在言外。雙明珠厚贈也,君知妾
有夫而故贈之,非義處在知字。纏綿思亂貌。襦短衣非正服也。且不拒
絕繫在羅襦,仰以志感,亦情之能動人也。「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
戟明光裏。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此以大義曉之。高樓
連帝苑而起,見非小家。良人執戟王郎侍衛明光殿裏,現是職官。知君
用心如日月,豈不知婦人從一而終﹖事夫與同生死,乃有此非義之贈乎﹗
「恨不相逢未嫁時」乃解雙明珠擲還,而酬以雙淚,蓋妾自守義而不以
情屈,君雖用情當以義制,明珠之贈,君意良厚矣,然不相逢於未嫁之
時,豈宜受珠﹖妾恨君逢妾之晚也。此張籍卻李師古聘托言如此。
清.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卷七:
李師古自為節度使治東平郡,憲宗加檢校司空。張籍在他家幕府見聘,
弗從,乃寄詩,而師道尋見夷滅。良人,夫稱。執戟,備宿衛也。明光,
宮名。《史記.屈原傳》:「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此言己
無私心以正師道之心,蓋以申明首句妾有夫之意。「還君」二句,此以
卻聘意結,蓋以申言此感系之意也。
清.賀貽孫《詩筏》:
張文昌〈節婦吟〉云……。此詩情詞婉戀,可泣可歌。然既垂淚以還珠
矣,而又恨不相逢於未嫁之時,柔情相牽,展轉不絕,節婦之節危矣哉!
文昌此詩,從〈陌上桑〉來,「恨不相逢未嫁時」,即〈陌上桑〉「使
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意。然「自有」二語甚斬絕,非既有夫而又恨
不嫁此夫也。「良人執戟明光裏」,即〈陌上桑〉「東方千餘騎,夫婿
居上頭」意。然〈陌上桑〉妙在既拒使君之後,忽插此段,一連十六句,
絮絮聒聒,不過盛誇夫婿以深絕使君,非既有「良人執戟明光裏」,而
又感他人「用心如日月」也。忠臣節婦,鐵石心腸,用許多折轉不得,
吾恐詩與題不 稱也。或曰文昌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古又以重幣辟之,
不敢峻拒,故作此詩以謝。然則文昌之婉戀,良有以也。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
須溪評詩極佳,然亦有過當處。如張司業〈節婦吟〉……。此詩一句一
轉,語巽而峻。深得〈行露〉「白茅」之意。劉須溪曰:「好自好,但
亦不宜繫。」余謂此說不惟苛細,兼亦不諳事宜。此乃寄東平李司空作
也。籍已在他鎮幕府,鄆帥又以書幣聘之,故寄此詩。通篇俱是比體,
繫以明國士之感,辭以表從一之志,兩無所負。必如所云,則漢臬之駒
亦不宜秣,〈摽梅〉之迨吉迨今,何急不能待也!詩人之言,可如是執
乎!此種意見,與見饋牛酒而譖范睢者何異?(黃白山評:「按李司空
即李師古,乃河北三叛鎮之一。張籍自負儒者之流,豈宜失身於叛臣,
何論曾受他鎮之聘與否耶!張雖卻而不赴,然此詩詞意未免周旋太過,
不止如須溪所譏。安有以明珠贈有夫之婦,而猶謂其『用心如日月』者?
且推『相逢未嫁』之語,脫未受他人聘,即當赴李帥之召,恐昌黎〈送
董卲南〉又當移而贈文昌矣。」)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張籍〈節婦吟〉亦淺亦雋;〈吳宮怨〉無中生有,得青蓮之遺。餘作亦
有工妙。大抵于結處正意悉出,慮人不知,露出卑手。
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一:
喬謂唐詩有理,而非宋人詩話所謂理;唐詩有詞,而非宋人詩話所謂詞。
大抵賦須近理,比即不然,興更不然,「靡有孑遺」,「有北不受」可
見。又如張籍辭李司空辟詩,考亭嫌其「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
若無此一折,即淺直無情,是為以理礙詩之妙者也。
清‧吳喬《圍爐詩話》卷三:
張籍辭李師古辟命詩,若無「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二語,即徑直
無情。朱子譏之,是講道理,非說詩也。
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
張文昌樂府擅場,然有不滿者。如〈節婦吟〉:「君知妾有夫,..繫
在紅羅襦。」又云:「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此婦人口
中如此,雖未嫁,嫁過畢矣。或云文昌卻鄆帥李師古之聘,有托云然。
但勝理之詞,不可訓也。
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二:
文昌〈寄李司空〉云:「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清麗深婉,
稱情而出。
清‧陶元藻《鳧亭詩話》卷上:
余往年選《唐詩楷》,深怪張文昌〈節婦吟〉措詞不善,謂以珠繫襦固
非,還珠垂淚更謬,並譏其命題亦欠斟酌。後見他本作〈還珠吟〉,題
則妥矣,而詩終有病。及見瞿存齋〈續還珠吟〉云:「妾身未嫁父母憐,
妾身既嫁室家全。十載之前父為主,十載之後夫為天。平生未省窺門戶,
明珠何由到妾邊?還君明珠恨君意,閉門自咎涕漣漣。」末二句「恨君」
字固佳,「自咎」字更妙,「涕漣漣」與「雙淚垂」,兩哭亦迥然不同。
如此命詞措意,作〈還珠吟〉可也,作〈節婦吟〉亦可也。先得我心,
為之折服。
清‧沈濤《匏廬詩話》卷上:
張文昌〈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正與達情
知禮意合,而歸愚詆之,是必如瞿宗吉〈續還珠吟〉方為得體,尚成何
語耶﹖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云:
文昌〈節婦吟〉云:「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贈珠者知有夫而故近
之,更褻於羅敷之使君也,猶感其意之纏綿耶?雖云寓言贈人,何妨圓融
其辭;然君子立言,故自有別。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
文昌有〈節婦吟〉,時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古以書幣聘之,因作此詞
以卻。然玩辭意,恐失節婦之旨,故不錄。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
〈陌上桑〉妙在直,此詩妙在婉。文昌真「樂府」老手。
清‧史承豫《唐賢小三昧集》:
婉而直,得風人寫托之旨。
清‧黃周星《唐詩快》:
雙珠繫而復還,不難於繫,而難於還。繫者知己之感,還者從一之義也。
此詩為文昌卻聘之作,乃假托節婦言之。徒令千載之下,增才人無限悲
感。
讌客詞(1)
上客不用顧金羈(2),主人有酒君莫違(3)。請君看取園中花,地上漸多枝上稀(4)。
山頭樹影不見石(5),溪水無風更碧(6)。人人齊醉起舞時,誰覺翻衣與倒幘(7)﹖
明朝花盡人已去,此地獨來空繞樹(8)。
校注:
(1)讌,同「燕」﹑「宴」。按此宴客之作,為新樂府辭。
(2)金羈,黃金為飾之轡頭。顧金羈,謂調轉轡頭,控馬離去。
(3)違,《說文》︰「離也。」
(4)地上漸多,指花落。按︰園花漸落,喻賞花宜及時也。
(5)按︰此謂山頭樹影之濃密。
(6),同映。按二句描繪物色之佳妙。
(7)翻衣,謂上衣翻揚。幘,包髮之巾也。史游《急就章》:「冠幘簪黃結
髮紐。」顏師古曰:「幘者,韜髮之巾,所以整髮也,當贊冠下。」陳
注︰「言醉舞之狀。《漢書.高祖紀》︰『上乃起舞倒幘』﹐即倒著白
接之意。」
(8)陳注︰「籍詩多警句。魏武帝詩︰『繞樹三匝。』」
永嘉行(1)
黃頭鮮卑入洛陽(2),胡兒執戟升明堂(3)。晉家天子作降虜(4),公卿奔走如牛羊(5)。紫陌旌旛暗相觸,家家雞犬驚上屋(6)。婦人出門隨亂兵,夫死眼前不敢哭(7)。九州諸侯自顧土(8),無人領兵來護主(9)。北人避胡皆在南(10),南人至今能晉語(11)。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三卷《新樂府辭四.樂府雜題四》
之中。又《樂府詩集》引《晉書》曰:「『懷帝永嘉五年六月,劉曜、
王彌陷洛陽,入于南宮昇太極前殿,縱兵大掠,悉收宮人珍寶。曜于是
害諸王及百官已下三萬餘人,遷帝于平陽。劉聰以帝為會稽公。』按劉
元海本匈奴冒頓之後,曜其族子也。」
(2)陳注︰「《史記.佞幸傳.注》︰『黃頭,著黃帽也。』《晉書載記》︰
『劉元海,新興匈奴人冒頓之後,藉鮮卑烏丸為援,命其子聰,進寇洛
陽。永嘉五年,劉曜﹑王彌入京師。』李頎詩︰『胡兒眼淚雙雙落』」
(3)按:此謂鮮卑族酋,手執劍戟,僭入天子明堂。
(4)按:此指永嘉五年,洛陽淪陷,懷帝被執。皇族之中,如吳王晏﹑尚書左
僕射和郁等皆遇害,百官士庶死者三萬餘人。
(5)公卿句,《樂府詩集》作:「公卿齊走如牛羊」,《續古逸叢書本》同。
如牛羊,《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如驅羊、一作盡去驅牛羊。」
(6)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評〈永嘉行〉曰:「『紫陌旌旛暗相觸,家
家雞犬飛上屋。』...傳寫入微。」按:二句寫晉朝公卿蒼黃出奔,十
分傳神。
(7)按:此寫兵荒馬亂之際,百姓喪亡流離。
(8)自顧,《四庫全書本》作「皆壙。」
(9)陳注︰「永嘉四年,遣使徵天下兵入援,可知九州諸侯,無勤王者。」
(10)皆在南,《樂府詩集》作:「多在南」。
(11)按︰此謂北地縉紳之士,皆避亂南方;晉元帝亦渡江,即位建康。此所
以「南人能晉語」也。
評說:
宋.曾季貍《艇齋詩話》:
張籍樂府甚古,如〈永嘉行〉尤高妙。唐人樂府惟張籍王建古質。劉夢得
〈武昌老人說笛歌〉,宛轉有思致。
採蓮曲(1)
秋江岸邊蓮子多,採蓮女兒船歌(2)。青房圓實齊戢戢(3),爭前競折漾微波(4)。試牽綠莖不尋藕(5),斷處絲多刺傷手。白練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釵妝梳淺(6)。船中未滿度前洲,借問阿誰家住遠(7)。歸時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還蕩槳。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五十卷《清商曲辭七.江南弄中》之中。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梁天監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製
《江南上雲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龍
笛曲〉、三曰〈採蓮曲〉、四曰〈鳳笛曲〉、五曰〈採菱曲〉、六曰〈遊
女曲〉、七曰〈朝雲曲〉。又沈約作四曲:一曰〈趙瑟曲〉、二曰〈秦
箏曲〉、三曰〈陽春曲〉、四曰〈朝雲曲〉,亦謂之《江南弄》云。」
《古今樂錄》又曰:「〈採蓮曲〉和云:『採蓮渚,窈窕五佳人。』」
(2),《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並。」陳注:「劉長卿詩:『秋
江渺渺水空波。』李白詩:『若耶溪畔采蓮女。』王維:『洛陽兒女對
門居。』」
(3)青房圓實,寫蓮蓬、蓮子之狀。戢戢,聚集貌。
(4)漾微波,《樂府詩集》作:「蕩漾波」。
(5)不,應作「下」。據《全唐詩》、《唐詩百名家集本》改。
(6)按:此寫採蓮女,白練束腰,衣袖半捲,不插玉釵,輕淺妝扮。
(7)阿誰,《樂府詩集》作:「誰家」。 阿誰,猶言誰人。 古詩:「家中有
阿誰﹖」
傷歌行(1)
黃門詔下促收捕,京兆尹繫御史府(2)。出門無復部曲隨,親戚相逢不容語(3)。辭成謫尉南海州(4),受命不得須臾留。身著青衫騎惡馬,東門之外無送者(5)。郵夫防吏急諠驅(6),往往驚墮馬蹄下。長安里中荒大宅,朱門已除十二戟(7)。高堂舞榭鏁管絃,美人遙望西南天(8)。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四年(八○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太常寺太祝。《全唐
詩》卷三八二注云:「元和中,楊憑貶臨賀尉。」宋.郭茂倩《樂府詩集》
收入第六十二卷《雜曲歌辭二》之中。注曰:「〈傷歌行〉,側調曲也。
古辭傷日月代謝,年命遒盡,絕離知友,傷而作歌也。」
(2)陳注:「《後漢書.百官志》:『黃門侍郎,六百石,掌侍從。』《漢
書.百官公卿表》:『內史,周官。秦因之,掌治京師。武帝太初元年,
更名京兆尹。』」《通典》:『御史之名,周官有之,至秦漢為糾察之
任。所居之署,漢謂之御史府。』此言收捕京兆尹之事。」
(3)部曲,謂兵士、部屬。隨,謂隨侍也。
(4)辭成,謂詔令下達。南海州,指南海荒僻之地。
(5)東門之外,《樂府詩集》作:「東門之東」。按;此謂同僚畏避也。
(6)郵夫,指遞送者。防吏,指護衛人員。諠驅,謂高聲驅趕百姓。
(7)十二戟,李注:指「顯貴之家門前之儀仗。..《舊唐書.盧坦傳》:
『舊制,官、階、勳俱三品,始聽立戟。』」按:古代官階極高,如京
兆尹者,始立十二戟。京兆尹楊憑已貶官,故謂「朱門已除十二戟」。
(8)美人,指歌妓、女眷。西南天,南海在西南故云。陳注:「詩意有所
諷,蓋令夸奪者知所警惕。」
評說: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
此為楊憑貶臨賀尉而作。憑為京兆尹,廣續姬妾,築地逾制,為人糾劾貶之。
吳宮怨(1)
吳宮四面秋江水,江清露白芙蓉死(2)。吳王醉後欲更衣,座上美人嬌不起。宮中千門復萬戶,君恩反復誰能數(3)﹖君心與妾既不同,徒向君前作歌舞(4)。茱萸滿宮紅實垂,秋風嫋嫋生繁枝(5)。姑蘇臺上夕燕罷(6),它人侍寢還獨歸(7)。白日在天光在地,君今那得長相棄(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一卷《新樂府辭二.樂府雜題二》
之中。陳注:「此言宮女不被寵也。」
(2)芙蓉死,謂芙蓉花之凋落也。此蓋以淒冷之境,映襯吳宮不復舊時矣。
(3)按:此謂宮中有千門、萬戶,何人承寵,難以預知,則君恩不可倚恃也。
(4)徒,徒勞也。
(5)嫋嫋,輕柔纖美之貌。
(6)夕燕,晚宴。
(7)它人,謂其他宮女。
(8)注曰:「那得,《樂府詩集》作:「詎得」。按:此以白日為喻,謂己心昭然若天光之麗地,奈何不獲明察也。
評說:
明‧高棅《唐詩品彙》:
劉云:哀怨意。引(首二句下)。 劉云:稍有古意(末句下)。
明‧陸時雍《唐詩鏡》:
「江清露白芙蓉死」,中晚俊句。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吳宮怨〉一首,寓言讒人恃寵,正士懷憂,意亦沈著。
清‧邢昉《唐風定》:
雅聲噌吰,絕非細響,中晚之間,洵可特立。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張籍〈節婦吟〉,亦淺亦雋;〈吳宮怨〉無中生有,得青蓮之遺。餘作
亦有工妙。大抵于結處正意悉出,慮人不知,露出卑手。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
咨嗟曲鬯,往復無端,較王屋山人而過之,而渾雅之致不逮,此盛、中
所以異也。
北邙行(1)
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2)。車前齊唱薤露歌(3),高墳新起白峨峨。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4)。山頭松柏半無主(5),地下白骨多於土(6)。寒食家家送紙錢,鳥鳶作巢銜上樹(7)。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遊(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四卷《新樂府辭五.新樂府辭五》
之中。又謂:「按:〈北邙行〉言人死葬北邙,與〈梁甫吟〉、〈泰山
吟〉〈蒿里行〉同意。」《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北邙山。」
陳注:「北邙在洛陽,晉張協有〈登北邙賦〉。」
(2)轔轔,車聲。按:北邙山為洛陽東北著名墓地,貴族之家,多葬於此。喪
車往來頻繁,故謂。
(3)〈薤露〉,挽歌名。古代喪禮,執紼者挽柩而歌之。
(4)柱下石,為墓柱、墓碑也。陳注:「此慨乎言之。」
(5)山頭,《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云:「一作壟頭。」
(6)按:此慨北邙多無主之墳。
(7)鳥,《全唐詩》卷三八二作:「烏」陳注:「范成大〈寒食郊行〉詩:
『烏啄紙錢風』本此。」
(8)按:此謂朝市之人,不知生死悲愁;暫登北邙,即可解悟。文昌此詩,用
語雖輕淺,其喻意則深刻動人。
評說: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
沉溺於葬者,讀此可以恍然。
關山月(1)
秋月明朗關山上(2),山中行人馬蹄響(3)。關山秋來雨雪多,行人見月唱邊歌。海邊茫茫天氣白(4),胡兒夜渡黃龍磧(5)。軍中探騎暮出城,伏兵暗處低旌戟(6)。溪水連天霜草平(7),野駝尋水磧中鳴。隴頭風急雁不下,沙場苦戰多流星(8)。可憐萬國關山道(9),年年戰骨多秋草(10)。
校注:
(1) 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二十三卷《橫吹曲辭三.漢橫吹曲三》
之中。《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曰:「〈關山月〉,傷別離也。古
〈木蘭詩〉曰:『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按:相和曲有〈度關山〉,亦類此也。」
(2)明朗,《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朗朗」。陳注:「《世說》:『時人
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懷。』戴叔倫詩:『月出照關山。』」
(3)行人,征戍者。馬蹄響,喻戰情緊急。
(4)海,謂瀚海大漠也。茫茫,《四庫全書本》作:「漠漠」。
(5)黃龍,邊地古胡虜之名,多沙磧,故云黃龍磧。
(6)按:此寫斥堠出城,偵察敵情,而敵軍則掩旗伏兵,伺以待之。
(7)溪水,《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沙磧」。
(8)流星,掃帚星。古謂此星一出,則多兵災。此句實寫戰場景象。
(9)萬國,《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萬里」。
(10)按:此慨行人,葬身沙場;其屍骨枕藉,多於秋草也。
評說: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關山月〉曰:「軍中探騎暮出城,伏兵暗處低旌戟。」...傳寫入微。
少年行(1)
少年從獵出長楊(2),禁中新拜羽林郎(3)。獨到輦前射雙虎(4),君王手賜黃金璫(5)。日日雞都市裏(6),贏得寶刀重刻字。百里報仇夜出城,平明還在娼樓醉(7)。遙聞虜到平陵下,不待詔書行上馬(8)。斬得名王獻桂宮(9),封侯起第一日中(10)。不為六郡良家子(11),百戰始取邊城功(12)。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六十六卷《雜曲歌辭六》之中。此曲由
〈結客少年場行〉衍變而來,大抵以少年任俠為主題。類似之樂府尚有
〈少年子〉、〈少年樂〉。
(2)獵出,《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出獵」。全句,《樂府詩集》作:
「少年從出獵長楊」。少年,指長安俠少,充羽林郎也。從獵,隨侍君王
狩獵。長楊,漢皇宮名。據《三輔黃圖》謂:「長楊宮有射羆館,在盩厔。」
(3)羽林郎,漢官名。據《後漢書.百官志》:「羽林郎,比三百石,掌宿衛
侍從。」
(4)到,《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對」。
(5)黃金璫,漢代武官冠飾。陳注:「《後漢書.輿服志》:『侍中、中常侍
加黃金璫』」
(6)日日,《文苑英華》卷一九四作「白日」。
(7)按:二句寫此少年英豪,勇猛而風流。
(8)詔書,《文苑英華》卷一九四作「敕書」。平陵,漢置。故城在陜西咸陽
縣西北。陳注:「《漢書.地理志》:『右扶風縣平陵。』」
(9)桂宮,漢宮名。據《三輔黃圖》載,武帝太初四年起,在未央宮之北。
(10)起第,謂皇帝賜與豪宅也。
(11)為,《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同」。六郡,《文苑英華》卷一九四
作「北郡」。良家子,陳注:「《後漢書.百官志》:『羽林郎,常選漢陽、
隴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凡六郡良家子補。』」
(12)始取,《文苑英華》卷一九四作「乃得」。
白頭吟(1)
請君膝上琴,彈我白頭吟。憶昔君前嬌笑語,兩情宛轉如縈素(2)。宮中為我起高樓,
更開花池種芳樹(3)。春天百草秋始衰,棄我不待白頭時(4)。羅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5)。揚州青銅作明鏡,暗中持照不見影(6)。人心回互自無窮,眼前好惡那能定﹖君恩已去若再返,菖蒲花開月長滿(7)。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四十一卷《相和歌辭.楚調曲上》之中。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王僧虔《技錄》:楚調曲有〈白頭
吟行〉、〈秦山吟行〉、〈梁甫吟〉、〈東武琵琶吟行〉、〈怨詩行〉。」
又注解古辭〈白頭吟二首五解〉引《西京雜記》云:「司馬相如將聘茂
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相如乃止。」《樂府詩集》
又云:「一說云:疾人相知,以新間舊,不能至於白首,故以為名。」
(2)宛轉,隨順也。縈素,旋曲之白絹也。按:此謂彼此情感和宛也。
(3)花,《唐詩百名家本》作:「華」。《樂府詩集》亦作:「華」。
(4)按:此寫見棄之速,如秋草之衰也。
(5)按:此謂既已見棄,羅襦、玉珥,其色雖美,亦不獲青睞矣。
(6)按:此謂既已見棄,懶磨粧臺之銅鏡,故照之不見影也。
(7)開,《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青」,一作「生」。陳注:「言君
恩不返也。蓋菖蒲無花,月有虧時。」
評說: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六:
《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
相如乃止。《樂府詩集》謂〈白頭吟〉者,疾人以新間舊,不能至白首,
故以為名。余觀張籍〈白頭吟〉云:「春天百草秋始衰,棄我不待白頭時。
羅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李白〈白頭吟〉云:「妾有秦樓鏡,
照心勝照井。願持照新人,雙對可憐影。」其語感人深矣﹗至劉希夷作〈白
頭吟〉乃云:「寄言全盛紅顏子,須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
昔紅顏美少年。」與文君〈白頭吟〉之本意異矣。
明‧謝榛《四溟詩話》:太白曰:
「蒼梧山崩湘水竭。」張籍曰:「菖蒲花開月長滿。」李賀曰:「七星貫
斷嫦娥死。」此同一機軸,賀句更奇。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一:
李太白「蒼梧山崩湘水竭」,張文昌「菖蒲花開月長滿」,李長吉「七星
貫斷姮娥死」,俱是決絕語,遣詞絕工。然〈饒歌〉「冬雷震震,夏雨雪」,
實先開之。〈饒歌〉語事所或有,質渾而為古;三子語理所必無,刻畫而
近今。
清‧邢昉《唐風定》:
此篇直露,卻絕透快。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云:
樂府寧朴毋巧,寧疏毋鍊。張籍〈短歌行〉云:「菖蒲花開月常滿。」傷
於巧也。(崑按:沈氏云為〈短歌行〉,誤也。)
將軍行(1)
彈箏峽東有胡塵(2),天子擇日拜將軍(3)。蓬萊殿前賜六纛(4),還領禁兵為部曲
(5)。當朝受詔不辭家,夜向咸陽原上宿(6)。戰車彭彭旌旗動(7),三十六軍齊上隴
(8),隴頭戰勝夜亦行,分兵處處收舊城。胡兒殺盡陰磧暮(9),擾擾唯有牛羊聲(10)。
邊人親戚曾戰沒,今逐官軍收舊骨。磧西行見萬里空,幕府獨奏將軍功(11)。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卷《新樂府辭一》之中。唐.劉希
夷有〈將軍行〉、王維有〈老將行〉當為類似之作。
(2)彈箏峽,古地名。在今甘肅平涼縣西。陳注:「《唐書.劉昌傳》:『貞
元七年,昌城平涼開地二百里,扼彈箏峽。』」有胡塵,謂胡人入寇也。
(3)按:此謂天子簡擇吉日,封賜將軍榮銜,出征應敵也。
(4)蓬萊殿,唐宮殿名。陳注:「《六典》:『大明宮有蓬萊殿。』」六纛,
六面大旗。「《舊唐書.百官志》:『節度使行則見節,樹六纛。』」
(5)禁兵,宮中之禁衛軍。陳注:「《唐書.百官志》:『左右羽林軍,大
將軍掌統北衙禁兵。』」
(6)陳注:「《長安志》:『咸陽縣,屬京兆郡。』咸陽有畢原。」按:此
謂將軍受詔拒敵之速。
(7)彭彭,擬聲詞。指戰車奔行之聲。
(8)三十六軍,指各路兵馬。
(9)陰磧,指窮陰極冷之沙漠地區。
(10)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云:「張〈將軍行〉敘戰勝後曰:『擾擾
惟有牛羊聲。』...張之傳寫入微。」
(11)幕府,《樂府詩集》作:「樂府」。
賈客樂(1)
金陵向西賈客多(2),船中生長樂風波(3)。欲發移船近江口,船頭祭神各澆酒。停杯共說遠行期,入蜀經蠻誰別離(4)。金多眾中為上客,夜夜筭緡眠獨遲(5)。秋江初月猩猩語,孤帆夜發瀟湘渚(6)。水工持橶防暗灘(7),直過山邊及前侶(8)。年年逐利西復東,姓名不在縣籍中。農夫稅多長辛苦,棄業長(一作寧)為販寶翁(9)。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四十八卷《清商曲辭五》之中。有〈估
客樂〉、〈賈客詞〉、〈賈客樂〉等類似題目。《樂府詩集》引《古今
樂錄》云:「〈估客樂〉者,齊武帝之所製也。帝布衣時,嘗遊樊、鄧。
登祚以後,追憶往事而作歌。使樂府令劉瑤管絃被之教習,卒遂無成。
有人啟釋寶月善解音律,帝使奏之,旬日之中,便就諧合。敕歌者常重
為感憶之聲,猶行於世。」
(2)陳注:「《唐書.地理志》:『江南道昇州上元縣上元望,本江寧。武
德八年,更曰金陵。』」按:金陵以西指長江中下游地區,沿江商業活動
十分繁盛,故謂「金陵向西賈客多」。
(3)風波,指行舟風浪之險。樂風波,謂無懼風波也。
(4)誰,《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遠」。陳注:「《輿地廣記》:『蜀,
唐劍南道;蠻,嶺南道。』」按:此句成上「說」字。
(5)筭,同算字。緡,錢貫也。按:眾以多金者為上客,故賈客夜夜眠遲,
算計錢緡也。
(6)按:此又以秋江夜景,映襯獨航江上之孤寂。
(7)水工,行船人。橶,船槳。暗灘,指潛藏江流之暗礁。按:此實寫江行
之艱險。
(8)及,追及。前侶,謂行船之夥伴。
(9)按:末以農夫苦於稅賦,棄其常業,競為販運寶貨之人,暗諷當道者。
羈旅行(1)
遠客出門行路難(2),停車斂策在門端。荒城無人霜滿路(3),野火燒橋不得度(4)。寒蟲入窟鳥歸巢(5),僮僕問我誰家去﹖行尋田頭暝未息(6),雙轂長轅礙荊棘。緣岡入澗投田家,主人舂米為夜食(7)。晨雞喔喔茅屋傍,行人起掃車上霜(8)。舊山已別行已遠(9),身計未成難復返(10)。長安陌上相識稀,遙望天門白日晚(11)。誰能聽我辛苦(一作苦辛)行(11)﹖為向君前歌一聲(12)。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五卷《新樂府辭六》之中。孟郊有
〈長安羈旅行〉,為同題之作。
(2)行,《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世」。《樂府詩集》亦作:「世」。
行路難,寫世路艱虞也。
(3)霜,《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雪」。
(4)野火燒,《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火燒野」。按:此應首句。
(5)寒蟲,《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寒兔」。
(6)暝,暗色曰暝。按:此謂夜暗,急尋宿處。
(7)按:此寫投宿田家,主人舂米造飯,慇懃接待。
(8)按:此寫雞啼即起,告別主人也。
(9)舊山,舊家山也。
(10)身計未成,謂謀生之計,猶未成也。
(11)天門,喻帝皇宮門。
(12)辛苦,《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苦辛」。按:指追逐身計之艱辛。
(13) 明‧高棅《唐詩品彙》:「劉云:須著如此結,愈緩愈不可聽,他人
不能道耳(末句下)。」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顧璘曰:旅窮至極。末段善說題意。周珽曰:沈思遠韻,賦比曲至。旅
人號咷,字字可憐。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張〈羈旅行〉:「荒城無人霜滿路,野火燒橋不得度。寒蟲入窟鳥歸巢,
僮僕問我誰家去﹖行尋田頭暝未息,雙轂長轅礙荊棘。緣岡入澗投田家,
主人舂米為夜食。晨雞喔喔茅屋傍,行人起掃車上霜。」數語深肖旅途
之景。仲初〈田家留客〉曰:「遠行僮僕應苦饑,新婦廚中炊欲熟。不
嫌田家破門戶,蠶房新泥無風土。」又曰:「丁寧回語屋中妻,有客勿
令兒夜啼。雙塚直向有縣路,我教丁男送君去。」寫主人情事,亦復如
見。如此主賓,恨不令其相值。
清‧邢昉《唐風定》:
情景荒涼如畫。
車遙遙(1)
征人遙遙出古城,雙輪齊動駟馬鳴(2)。山川無處不歸路(3),念君長作萬里行。野田人稀秋草綠,日暮放馬車中宿。驚遊兔在我旁(4),獨唱鄉對僮僕。君家大宅鳳城隅(5),年年道上隨行車。願為玉鑾繫華軾(6),終日有聲在君側。門前舊轍久已平(7),無由復得君消息(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六十九卷《雜曲歌辭九》之中。張祜、
孟郊有同題之作。陳注:「雜曲歌辭,蓋亦傷遠征也。」
(2)駟馬,古代馬車左驂右驂各套兩匹馬,謂之駟馬。
(3)不,《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無」。
(4),同麇、。獸名,即獐。唐.蕭穎士〈至日圓丘記昊天上帝賦〉:
「爵一獸而天下胥悅,樂六成而神祇至。」
(5)鳳城,丹鳳城也,即帝都長安。
(6)玉鑾,天子之法駕也。
(7)轍,《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路」《續古逸叢書本》作「宅」。
平,《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拋」。
(8)消息,音訊也。陳注:「杜甫詩:『因君問消息。』」
妾薄命(1)
薄命嫁得良家子(2),無事從軍去萬里(3)。漢家天子平四夷,護羌都尉裹屍歸(4)。念君此行為死別,對君裁縫泉下衣。與君一旦為夫婦,千年萬歲亦相守。君愛龍城征戰功(5),妾願青樓歌樂同(6)。人生各各有所欲,詎得將心入君腹(7)。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六十二卷《雜曲歌辭二》之中。《樂府
詩集》引《樂府解題》曰:「〈妾薄命〉,曹植:『日月既逝西藏。』
蓋恨燕私之歡不久。梁簡文帝云:『名都多麗質。』傷良人不返,王嬙
遠聘,虞姬稼遲也」。題目《唐文粹》卷一二作:「〈古薄命妾〉」。
(2)本句《樂府詩集》、《全唐詩》原作:「薄命婦,良家子。」。《全唐
詩》卷三八二注:一作「薄命嫁得」。按:本句據以改之。陳注:「《史
記.李廣傳》:『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
(3)無事從軍,猶言無端從軍、豈料從軍也。
(4)護羌都尉,漢稱護羌校尉,秩比兩千石,據《後漢書.百官志》五:「主
西羌」。
(5)龍城,古地名,在蒙古鄂爾渾河境。
(6)歌,《樂府詩集》作:「歡」
(7)詎得,何得、安得也。
朱鷺(1)
翩翩兮朱鷺(2),來汎春塘棲綠樹(3)。羽毛如翦色如染(4),遠飛欲下雙翅斂。避人
引子入深(5),動處水紋開灩灩(6)。誰知豪家網爾軀﹖不如飲啄江海隅(7)。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十六卷《鼓吹曲辭一.漢鐃歌上》之中。
《樂府詩集》引《古今樂錄》曰:「漢鼓吹鐃歌十八曲,字多訛誤。一
曰〈朱鷺〉、二曰〈思悲翁〉、三曰〈艾如張〉、四曰〈上之回〉、五
曰〈擁離〉、六曰〈戰城南〉、七曰〈巫山高〉、八曰〈上陵〉、九曰
〈將進酒〉、十曰〈君黃馬〉、十一曰〈芳樹〉、十二曰〈有所思〉、
十三曰〈雉子斑〉、十四曰〈聖人出〉、十五曰〈上邪〉、十六曰〈臨
高臺〉、十七曰〈遠如期〉、十八曰〈石留〉。又有〈務成〉、〈玄雲〉、
〈黃爵〉、〈釣竿〉亦漢曲也。其辭亡。或云:漢鐃歌二十一,無〈釣
竿〉,〈擁離〉一曰〈翁離〉。」《隋書.樂志》云:「建鼓,殷所作。
又棲翔鷺于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鵠也,取其聲而遠聞。或曰:鷺,
鼓精也。或曰:皆非也。《詩》云:『振振鷺,鷺于飛。鼓咽咽,醉言
歸。』言古之君子,悲周道之衰,頌聲之息,飾鼓以鷺,存其風流。未
知孰是。」《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本有『曲』字 」。
(2)翩翩,飛翔貌、搖曳貌。
(3)汎,《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浴」。
(4)翦,《玉篇》:「采羽也。」。色如染,謂其毛色如染就也。
(5),同塹。清.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卷九謂:「塹,即塘之僻遠處。」
(6)灩灩,水光閃爍之貌。
(7)清.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卷九謂:「江海隅,則不似塘塹可网矣。」
遠別離(1)
蓮葉團團荇葉折(2),長江鯉魚鬐鬣赤(3)。念君少年棄親戚,千里萬里獨為客。誰
言遠別心不易﹖天星墜地能為石(4)。幾時斷得城南陌,勿使居人有行役(5)。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七十二卷《雜曲歌辭十二》之中。詠別
離之作源自《楚辭》:「悲莫悲兮生別離。」及〈古詩〉:「行行重行
行,與君生別離。」後日又有擬蘇武、李陵之相別、〈古別離〉、〈遠
別離〉、〈生別離〉、〈別離曲〉等曲名,皆以詠別為內容。
(2)荇葉,《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杏花」。
(3)按:起首比興之語也。鬐鬣,魚之脊鰭曰鬐;魚龍頷旁之小鬐曰鬣。
(4)按:此以隕石為喻,謂行子遠別,安知不如恆星化為隕石耶?
(5)按:此謂茍能阻斷南陌,或可不使居人行役他方。此囈想也。
楚宮行(1)
章華宮中九月時(2),桂花半落紅橘垂。江頭騎火照輦道(3),君王夜從雲夢歸(4)。
霓旌鳳蓋到雙闕,臺上重重歌吹發(5)。千門萬戶開相當,燭籠左右皆成行。下輦更
衣入洞房,洞房侍女盡焚香(6),玉階羅帷微有霜(7),齊言此夕樂未央。玉酒湛湛
盈華觴(8),絲竹次第鳴中堂。巴姬起舞向君王,迴身垂手結明璫(9)。願君千年萬
年壽,朝出射糜夜飲酒。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五卷《新樂府辭六》之中。
(2)章華宮,即《左傳.昭公七年》載:「楚子成章華之臺。」
(3)騎火,謂侍騎舉火,扈從楚王夜行也。
(4)雲夢,楚王夜遊之地也。
(5)按:二句寫儀仗歌吹之盛。
(6)按:二句謂楚王入洞房中,侍姬焚香以迎之。
(7) 羅幕,《樂府詩集》及《全唐詩》卷三八二皆作:「羅幕」。微,《全唐
詩》卷三八二注:一作「似」。
(8)湛湛,澄澈之狀。華觴,華麗之酒觴也。
(9)垂手,宋‧強行父《唐子西文錄》:「張文昌詩:『六宮才人〈大垂手〉』,
『願君千年萬年壽,朝出射麋暮飲酒。』古樂府〈大垂手〉〈小垂手〉〈獨
搖手〉,皆舞名也。」明璫,巴姬所佩戴之耳飾也。
江南曲(1)
江南人家多橘樹,吳姬舟上織白苧(2)。土地卑濕饒蟲蛀,連木為牌入江住(3)。江
村亥日長為市(4),落帆度橋來浦裏。清莎覆城竹為屋(5),無井家家飲潮水。長干午日沽春酒(6),高高酒旗懸江口。娼樓兩岸臨水柵,夜唱竹枝留北客(7)。江南風土歡樂多,悠悠處處盡經過(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二十六卷《相和歌辭.楚調曲上》之中。
《樂府詩集》引《樂府解題》:「江南古辭,概美芳晨麗景,嬉遊得
時。若梁簡文『桂橶晚應旋』,唯歌遊戲也。」宋.湯惠休有〈江南思〉、
柳渾有〈江南曲〉,入唐,同題之作甚多。題目曲字,《全唐詩》卷三
八二注:一作「行」。
(2)吳姬,泛指吳中婦女。白苧,謂白苧麻,可作為衣料。
(3)陳注:「牌,當作,編木為之,即筏也。」按:此寫江南人民,編結
木筏,搭建船屋,以為居所。
(4)亥日長為市,此謂亥日常有市集。
(5)清莎覆城,謂莎草披覆城中。
(6)長干,古金陵(今南京市)之里巷名,去上元縣五里。午日,謂端午也。
(7)竹枝,即竹枝詞。巴渝地區民歌。劉禹錫〈竹枝詞九首.并引〉:「歲
正月,余來見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
袂睢舞,以曲多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其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獰不
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濮之豔。」
(8)悠悠處處閑經過,謂心情悠閑,四處遊逛也。
評說: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二:
白樂天讀張籍詩集云:「張公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詞,舉代少
其倫。」姚合讀籍詩,有詩云:「妙絕〈江南曲〉,淒涼豔女詩。古風無
敵手,新語是人知。」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高棅《品彙》設立名目,取舍不能盡當,惟七言古以張王並列,極為有識。
文昌善為哀婉之音,有嬌絃玉指之致。仲初妙於不含蓄,亦自有曉鐘殘角
之韻。後人徒稱其〈宮詞百首〉,此如食熊啖股,何嘗得其美處﹖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妙絕江南曲,淒涼怨女詞。」姚秘書之評張司業也。此言甚當。
烏啼引(1)
秦烏啼啞啞(2),夜啼長安吏人家。吏人得罪囚在獄,傾家賣產將自贖(3)。少婦起
聽夜啼烏,知是官家有赦書(4)。下床心喜不重寐(5),未明上堂賀舅姑(6)。少婦語
啼烏,汝啼慎勿虛(7);借汝庭樹作高窠(8),年年不令傷爾雛(8)。
校注:
(1)宋.郭茂倩收入第六十卷《琴曲歌辭四》之中。引李勉《琴說》曰:「〈
烏夜啼〉者,何晏之女所造也。初,晏繫獄,有二烏止於舍上。女曰:
『烏有喜聲,父必免。』遂撰此操。」又《樂府詩集》按曰:「清商曲
亦有〈烏夜蹄〉,宋臨川王所作,與此義同而事異。」按:題目《全唐
詩》卷三八二作:〈烏夜啼引〉。
(2)啞啞,擬聲詞。陳注:「《易林》:『鳧鴈啞啞。』」
(3)按:古律令有出金自贖之制。此謂吏人變賣家產,以求贖罪也。
(4)按:此謂烏啼為官家將降赦書之兆。
(5)寐,《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寢」。
(6)按:此謂天未明,即上堂謁見公婆,稟告吉兆。
(7)虛,不實也。猶言未應驗也。
(8)窠,昆蟲鳥獸棲息之所。左思〈蜀都賦〉:「穴宅奇獸,窠宿異禽。」
(9)爾,《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汝」。陳注:「言少婦喜出望外,
故有此報也。」
促促詞(1)
促促復促促,家貧夫婦懽不足(2)。今年為人送租船(3),去年捕魚向江邊(4)。家貧
姑老子復小,自執吳綃輸稅錢(5)。家家桑麻滿地黑(6),念君一身空努力(7)。願教牛蹄團團一角直(8),君身常在應不得(9)。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一卷《新樂府辭二》之中。李益、
王建亦有同題之作。
(2)陳注;「王建〈促促詞〉:『促促復促促,水中無魚山無石。』
(3)送租船,駕船運載為業也。陳注:「《世說》:『袁宏少貧,嘗為人傭
載運租。』所謂送租船也。」
(4)向,《全唐詩》卷三八二作:「在」。按:去年捕魚為業,今年改以運
載為業,見其家境之日益艱困矣。
(5)吳綃,吳中所產之生絲。輸,送也。
(6)桑麻滿地黑,狀桑麻成熟時,田地濃暗之色。
(7)君,指其夫婿。空努力,諷辛勤努力之成果,皆非己所能享有。
(8)願,《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乍」。一,《全唐詩》作:「羊」。
團團,圓形。班婕妤〈怨歌行〉:「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按:牛
蹄非圓形,角亦不直,此願不能實現可知也。其中蘊涵極深之怨情。
(9)常,《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長」。按:期待夫君常在身邊之願
望,想亦渺不可得。著一「應」字,見其怨情之深。
宛轉行(1)
華屋重翠幄(2),綺席雕象床(3)。遠漏微更(4),薄中夜涼。爐氣暗徘徊(5),寒燈背斜光。妍姿結宵態(6),寢覺幽夢長(7)。宛轉復宛轉(8),憶君更未央(9)。
校注:
(1)宋.郭茂倩收入第六十卷《琴曲歌辭四》之中。一名〈神女宛轉歌〉。
據《續齊諧記》為晉朝女子劉妙容初造此曲。陳.江總、唐.劉方平亦
有同題之作。
(2)幄,用布帛製作,似屋之小帳。《釋名.釋床帳》:「幄,屋也。以帛
依板施之,形如屋也。」〈吳都賦〉:「靄靄翠幄。」
(3)綺席,以綺為飾之席也。雕象床,雕飾象牙之床也。
(4)漏,滴漏。更,更鼓。
(5)氣,《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氳」。爐氣,香爐傳出之香氣也。
(6)妍姿,美豔之姿態。按:此句寫美婦人之睡姿。
(7)覺,《全唐詩》卷三八二作「臂」,並注云:一作「壁」。
(8)宛轉,輾轉也。漢.嚴忌〈哀時命〉:「愁脩夜而宛轉兮。」。
(9)憶君,《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憶憶」。未央,未盡也。
張籍詩集校注卷二
五言律詩(1)
校注:
(1)陳注:「張洎曰:『吳中張水部為律格詩,尤工於匠物,字清意遠,不
涉舊體,天下莫能窺其奧。唯朱慶餘一人親授其旨。沿流而下,則有任
蕃、陳標、章孝標、倪勝、司空圖等,咸及門焉。』此可見籍於五律能
自成一派,非偶然者。清.李懷民撰《晚唐五律主客圖》(崑按:應作
《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特奉水部為清真雅正主:其下又列上入室朱慶
餘,入室王建、于,升堂項斯、許渾、司空圖、姚合。及門趙嘏、顧非
熊、任蕃、劉得仁、鄭巢、李咸用、章孝標、崔塗等皆學水部者,亦能得
其矩矱者。」
薊北旅思(1)
日日望鄉國,空歌白苧詞(2)。長因送人處(3),憶得別家詞(4)。失意還獨語,多愁只自知(5)。客亭門外友(6),折盡向南枝(7)。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送遠人」。陳注:「《輿地廣記》:『薊
州唐河北道。』」按:唐朝薊州,在今河北薊縣。
(2)白苧詞,即南朝吳中地區之民歌樂府〈白紵歌〉,為〈子夜四時歌〉之
前身。陳注:「此格也。王勃賦:『盛年眇眇辭鄉國。』樂府齊王儉、梁
武帝有〈白苧辭〉。言不能及於芳時為樂。」
(3)因,《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於。」
(4)陳注:「清新意遠,為籍生平最得意句。」
(5)按:二句正寫旅思。
(6)客亭, 送客之離亭也。
(7)陳注:「古折柳贈別,折盡者,言南歸人多,而籍猶羈旅也。」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九:
此張司業集中第一首。詩三四真佳句,司業姑蘇人,故云空歌白苧詞。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二:
五六平平,中晚通病。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詩自好,未必遽為第一。
馮舒:如此出北字。(按:指末句)
馮班:落句一點薊北。
江南春
江南楊柳春,日暖地無塵(1)。渡口過新雨,夜來生白蘋(2)。晴沙鳴乳燕,芳樹醉遊人。向晚青山下,誰家祭水神(3)?
校注:
(1)楊柳春,楊柳迎春也。春光日暖,地氣濡潤,故無塵也。
(2)蘋,水草名。陳注:「韋應物詩:『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此用
其意。」
(3)祭水神,占拜河伯也。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十
思新,不拘對偶,可喜。
清.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問:此景到處有之,何必是憶江南?曰:只如此,便寫得江南春出。此可為
知者道。讀三謝詩,當明此例。以下皆可類推矣。
與韋蘇州:「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同妙。(「渡口」二句下)
西樓望月(1)
城西樓上月,復是雪晴時(2)。寒夜共來望,思鄉獨下遲(3)。幽光落水塹(4),淨
色在霜枝(5)。明日千里去,此中還別離(6)。
校注:
(1)西樓,《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登城。」陳注:「記物色。」
(2)是,《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值。」
(3)李懷民曰:「只似無可說。」
(4)水,《唐詩百名家本》、《四庫全書本》均作:「冰」。
(5)在,《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
(6)按:此謂明朝將適千里,且於此中作別。
別鶴(1)
雙鶴出雲谿,分飛各自迷(2)。空巢在松頂(3),折羽落紅泥。尋水終不飲,逢林亦未栖。別離應易老,萬里兩淒淒(4)。
校注:
(1)按:此詩借物喻意,以抒別意。
(2)按:「出雲谿」狀其高;不知所往,故云「各自迷」。
(3)頂,《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杪。」按:玩詩意,雙鶴曾同居一
巢。
(4)兩,《全唐詩》卷三八四作「雨」,其下附注:「一作兩。」
江陵孝女(1)
孝女獨垂髮,少年唯一身(2)。無家空托墓(3),主祭不從人。相弔有行客(4),起廬因舊鄰(5)。江頭聞哭聲,寂寂楚花香(6)。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陳注:「《舊唐書.地理志》:『荊州江陵府,隋為南郡,天寶元年改為江陵郡。』」
(2)垂髮,謂年幼,未束髮。唯一身,謂其為孤獨之身也。
(3)托墓,托身於墓塚之處。
(4)按:此謂行客弔其親喪
(5)因,《全唐詩》卷三八四作:「無」。起廬,搭建小屋。
(6)陳注:「江陵屬楚,故言楚花,亦所以記物色。造境淒清矣。」
山中古祠
春草空祠墓(1),荒林唯鳥飛(2)。記年碑石在(3),經亂祭人稀(4)。野鼠緣朱帳(5),陰塵蓋畫衣(6)。近來潭水黑(7),時見宿龍歸(8)。
校注:
(1)祠,《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山。」
(2)唯鳥,《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鳥雀。」陳注:「謝靈運詩:『池
塘生春草。』杜甫詩:『鞍馬到荒林』。」
(3)年,《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名。」
(4)陳注:「敘古祠。」
(5)朱,《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珠。」朱帳,指神龕上之霞帳。
(6)蓋,《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撲、一作滿。」
(7)來,《唐詩百名家本》作:「門」。
(8)李懷民曰:「寫出陰森。」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八
平易而新美。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本無意味,亦太膚廓,天下廢祠皆可移用。
漁陽將(1)
塞深沙草白(2),都護領燕兵(3)。放火燒奚帳(4),分旗築漢城(5)。下營看嶺勢,尋雪覺人行(6)。更向桑乾北(7),擒生問磧名(8)。
校注:
(1)漁陽,唐縣,屬河北道薊州。故治在今河北薊縣。
(2)塞深,謂城塞偏僻。陳注:「岑參詩:『北風吹沙卷白草。』」
(3)都護,漢軍官名,掌西域軍事。陳注:「王勃賦:『都護新封萬里侯。』」
(4)奚帳,奚國之毳帳也。陳注:「《舊唐書》:『奚國,匈奴之別種也,
所居亦鮮卑故地。』」
(5)分旗,分派令旗也。
(6)陳注:「四句寫漁陽將領兵之狀。」
(7)桑乾,水名。桑乾水,源出山西朔縣南,東北流入河北境內循今永定河
至北京市西南,東出至武清縣北入潞水(今北運河)。賈島〈渡桑乾〉:「無
端又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
(8)生,《四庫全書本》作:「王」。擒生,謂生擒當地人。磧,礫石構成
之荒漠。
聽夜泉
細泉深處落,夜久漸聞聲(1)。獨起出門聽,欲尋當澗行(2)。還疑隔林遠,復畏有風生(3)。月下長來此(4),無人亦到明(5)。
校注:
(1)陳注:「先寫聞泉聲。」
(2)當澗行,緣谿澗而行也。陳注:「次寫聽。」
(3)還疑、復畏,皆指不確定之感覺。陳注:「寫山泉之境。」
(4)長來,《四庫全書本》作:「堪留」。此,《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
作立。」
(5)按:無人,獨聆賞也。到明,謂至曉也。
送南遷客
去去遠遷客(1),瘴中衰病身(2)。青山無限路,白首不歸人(3)。海國戰騎象(4),蠻州市用銀(5)。一家分幾處,誰見日南春(6)?
校注:
(1)去去,猶言去矣去矣。陳注:「曹植詩:『去去莫復道。』」
(2)瘴中衰病身,謂投置瘴氣之中,衰病纏身。
(3)陳注:「寫南遷之怨。」
(4)海國,古稱濱海地區為海國。戰騎象,謂以象為戰騎也。
(5)蠻州,蠻荒地區。陳注:「寫南中風土。」
(6)日南,唐驩州,治所在九德縣(今越南義安省榮縣)。陳注:「《漢書.地
理志》:『日南郡。故秦象郡。』」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三
唐人有長流者,恐此亦是。寓言其人而立此題。
薊北春懷
渺渺水雲外,別來音信稀(1)。因逢過江使(2),卻寄在家衣(3)。問路更愁遠,逢人空說歸(4)。今朝薊城北,又見塞鴻飛(5)。
校注:
(1)別,《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望。」音,《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鄉」。陳注:「吳均詩:『白雲方渺渺。』王昌齡詩:『日莫蒹
葭空水雲。』李白詩:『天長音信斷。』」
(2)過江使,過江北來之朝中官員。
(3)在家衣,謂家常衣物。
(4)按:愁路之遠,空說歸期,此皆旅中情懷。
(5)陳注:「言春時塞雁北歸,足興歸思矣。」
思遠人(1)
野橋春水清,橋上送君行(2)。去去人應老,年年草自生(3)。出門看遠道,無信向邊城(4)。楊柳別離處,秋蟬今復鳴(5)。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寄遠客。」
(2)按:首聯寫送別之地。
(3)按:暗謂與君相別,年復一年,應更蒼老。
(4)信,《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路。」信,信使也。邊城,行人遠
役之處。
(5)陳注:「紀物色,所以思遠人也。」按:秋蟬復鳴,相別又將一載矣。
贈同谿客(1)
幽居得相近,煙景每寥寥(2)。共伐臨谿樹,同為過水橋(3)。自教青鶴舞,分採紫
芝苗(4)。更愛南峰住,尋君路恐遙(5)。
校注:
(1)同谿客,謂栖居於同一山林者。
(2)每,《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亦。」
(3)按:伐樹、架橋,同谿遊趣。
(4)陳注:「又言二事,所以寫同遊之樂。」按:教青鶴、採紫芝,暗示此
人為道家養生之徒。
(5)路恐,《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恐路。」陳注:「《華山志》:
『南峰一名岱頂。』」按:玩詩意,此同谿客,已移住南峰,行止飄忽難尋
矣。
望行人(1)
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飛(2)。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3) 。無因見邊使,空持寄寒衣。獨倚青樓暮(4),煙深鳥雀稀(5)。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秋閨。」按:本詩收入宋.郭茂倩《樂
府詩集》收入第二十三卷《橫吹曲辭三.漢橫吹曲三》之中。
(2)陳注:「漢武帝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鴈南飛。』沈約詩:
『旅鴈每迴翔。』首二句記物也。」
(3)按:此暗示家中猶有行客未歸。
(4)倚,《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閉。」青樓,古代顯貴之家,以翠瓦
披覆樓閣,故謂之青樓。
(5)按:此以陌上煙靄已深,鳥雀漸稀,映襯樓上思婦悵望之情。
評說: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
水部律格,工于匠物,字清意遠,不徙舊跡,自足成一家矣。然其音韻過
拗過裂,有礙制體。
送宮人入道(1)
舊寵昭陽裏,尋仙此最稀(2)。名初出宮籍,身未稱霞衣(3)。已別歌舞貴(4),長隨鸞鶴飛(5)。中官看入洞(6),空駕玉輪歸。
校注:
(1)按:李唐諸帝崇奉道教,自高宗以後,頗見公主或為慕道、追福、延命、
或因夫死捨家,入道為女冠。陪侍公主入道之宮人,多為宮中歌舞人。
因有送公主、宮人入道或奉和、題詠之作。
(2)尋,《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求。」
(3)陳注:「《唐書》:『明皇有宮人籍霞衣、道服。』曹唐〈遊仙詩〉:
『茅君夜著紫霞衣。』」
(4)貴,《四庫全書本》一作「緩。」按:暫時脫離歌舞供奉之職,故謂。
(5)陳注:「常建詩:『西山鸞鶴。』上句寫宮女,此句寫入道。」
(6)中官,閹人給事於中者,即宦官。陳注:「《後漢書.和熹鄧皇后紀》:
『詔中官近臣于東觀,受讀經傳,以教授宮人。』」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八:
宮人入道,唐世多有。此詩既幽閉之深宮矣,一旦得出,又以道宮終其身,
皆非禮也。
送越客(1)
見說孤帆去,東南到會稽(2)。春雲剡溪口(3),殘月鏡湖西(4)。水鶴沙邊立(5),山鼯竹裏啼。謝家曾住處(6),煙洞入應迷。
校注:
(1)越州,隋大業初以吳州改名,治所在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後改名會稽郡。
入唐改為越州,屬江南道。轄境在今浙江浦陽江(義烏縣除外)、曹娥江流
域及餘姚縣等地。
(2)會稽,隋朝郡名,今浙江紹興縣。
(3)剡溪,今浙江曹娥江上游剡溪。唐.皮日休〈二游〉詩:「宣毫利若風,剡
紙光於月。」即指此地。
(4)陳注:「寫越中山水。」
(5)立,《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宿。」
(6)謝家,謂晉朝謝氏家族也。
贈辟穀者(1)
學得飧霞法,逢人與小還(2)。身輕曾試鶴,力弱未離山(3)。無食犬猶在,不耕牛自閑(4)。朝朝空漱水(5),叩齒草堂間(6)。
校注:
(1)辟穀者,道家修養之術,謂摒除穀食也。《雲笈七籤》有《神仙絕穀食
氣經》。「道藏洞玄部」中《靈寶淨明院真師密誥》與《枕中書》、《抱
朴子.雜應篇》等皆有絕穀丸丹之方,以為服食,可以辟穀。
(2)與,《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贈。」小還,陳注:「顏延之詩:
『本自飧霞人。』丹經有大小還丹。項斯詩:『從服小還後,自疑身解
飛。』」
(3)按:身輕、力弱,敘寫兼行,狀辟穀者之形貌行止。
(4)陳注:「又自細小處開拓。」
(5)空漱水,《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唯盥漱。」
(6)叩齒,道士齋時,所行法儀之一。《太清玉策》:「叩齒者,是集真
而集神,擊動天門,而神應也。」陳注:「《顏氏家訓》:『吾嘗患齒,
搖動欲落,引食冷熱,苦疼痛,見《抱朴子》叩齒之法,早朝叩齒三百下
為良。』賈島詩:『叩齒坐明月。』」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八:
予未聞有辟穀而仙去者,衰世邪人,以此惑眾,實徼利之徒也。
思江南舊遊
江三月時(1),花發石楠枝(2)。歸客應無數,春山自不知。獨行愁道遠,迴信畏家移(3)。楊柳東西渡(4),茫茫欲問誰?
校注:
(1),水邊地曰。《左傳.襄二十五年》:「牧隰。」注:「皋為澤
之坎,是水岸也。」
(2)石楠,薔薇科花名。陳注:「《平泉草木記》:『己未歲,得天台之海
石楠,又得東陽之牡桂紫石楠。』」
(3)李懷民曰:「畏字與近鄉情更怯,怯字同令人悚感。」
(4)楊,《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橋。」
夜到漁家(1)
漁家在江口,潮水入柴扉。行客欲投宿,主人猶未歸(2)。竹深村路遠(3),月出釣船稀(4)。遙見尋沙岸(5),春風動草衣(6)。
校注:
(1)詩題《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宿漁家。」
(2)查慎行《初白庵詩評》「行客」下:「真景即是好詩。」按:此寫初至漁
家。
(3)遠,《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暗。」
(4)按:夜宿漁家所見。
(5)尋,古量度名,八尺曰尋。
(6)李懷民曰:「至此主人始歸也。」
評說: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二:
三四直白話,以自然得之。
清.紀昀.《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此亦名篇,余終病其一結無力,使通篇俱薄弱。
清.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格法妙。此詩一氣讀下,看其敘布之妙,摩繪之工。
送邊使(1)
揚旌過隴頭(2),隴水向西流。塞路依山遠,戍城逢雨秋(3)。寒沙陰漫漫,疲馬去
悠悠(4)。為問征行將(5),誰封定遠侯(6)?
校注:
(1)遠,《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邊。」送邊使,奉令赴邊區之官員。
(2)揚旌,《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旌旗。」
(3)雨秋,《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雨留。」按:塞路、戍城,為邊
境設色。
(4)疲,《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瘦。」按:塞沙、疲馬,又狀征行
之艱。
(5)征行將,即此送邊使也。
(6)定遠侯,據《後漢書.班超傳》:「其封超為定遠侯。」此以班超譽之。
不食姑(1)
幾年山中住(2),已作綠毛身(3)。護氣常稀語(4),存思自見神(5)。養龜同不食,留藥任生塵(6)。要問西王母,仙中第幾人(7)。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贈山中女道士。」按:不食姑,即
修練辟穀術之女道姑。
(2)首句《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女仙唯獨住。」
(3)綠毛,原指靈龜。此以喻女道姑
(4)護其元氣,故不語也。
(5)存思,《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齋心。」
(6)任生塵,任其蒙塵也。陳注:「言其神奇也。」
(7)陳注:「《穆天子傳》:『周穆王好神仙,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八:
世衰道微,異端作邪說,肆婦人不食,果何為忽﹖殆姦人也。
古苑杏花
廢苑杏花在,行人愁到時(2)。獨開新塹底,半露舊燒枝(3)。晚色連荒轍,低陰覆折碑(4)。茫茫古陵下(5),春盡又誰知(6)?
校注:
(1)行人,文昌自謂也。
(2)到,《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過。一作對。」行人,文昌自謂也。
(3)按:玩句意,知此園林毀廢於火災。
(4)按:荒轍,狀其鮮有車馬經行也。折碑,陵墓之荒落可知矣。
(5)茫茫,《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濛濛。」下,《全唐詩》卷三八
四注:「一作路。」古陵,園林故主之陵墓也。
(6)陳注:「其感慨深矣。蓋言地下不知春盡也。」
送流人(1)
獨向長城北,黃雲暗塞天(2)。流名屬邊將(3),舊業作公田(4)。擁雪添軍壘,收冰當井泉(5)。知君住應老(6),須記別鄉年(7)。
校注:
(1)流人,流配邊疆之罪犯。陳注:「王昌齡有〈聽流人水調子〉詩。」
(2)黃雲,黃沙漫天也。
(3)按:此謂流配邊區,名籍隸屬於邊將。
(4)按:此人家業,悉數充作公田。
(5)按:築軍壘、收冰雪,流邊生活之艱辛也。
(6)按:永無歸期。
(7)陳注:「此詩全寫邊地寒苦,而送別之情,意在言外。」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三:
此乃沒家資,配邊戍。果有之,亦可憐
宿臨江驛(1)
楚驛南渡口(2),夜深來客稀。月明見潮上(3),江靜覺鷗飛(4)。旅宿今已遠(5),此行猶未歸(6)。離家久無信,又聽搗寒衣(7)。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宿江上。一作宿溪中驛」羅譜繫於穆宗
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任水部員外郎,由長安出使途中作。
(2)此驛站在江之南方渡口之旁,故以楚驛稱之。
(3)潮上,謂潮水上漲。
(4)高棅《唐詩品彙》:「劉云:五字寂寥。」按:月明、江靜,潮上、鷗飛,
寫宿夜之景,文少境豐。
(5)宿,《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次。」按:玩詩意,文昌此詩乃追
憶而作。
(6)猶,《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獨。」
(7)按:既聞搗衣聲,則已屆深秋矣。陳注:「以上四句言情。」
評說:
清.查慎行《初白庵詩評》:
以生新得,卻不費力。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三:
《歲寒堂詩話》論張文昌律詩不如劉夢得、杜牧之、李義山。文昌七律或嫌
平易,五律清妙處不亞王、孟,乃愧夢得、牧之、義山哉!其〈夜到漁家〉、
〈宿臨江驛〉二律,與劉文房〈餘干旅舍〉一作,用韻同,風韻亦同,皆絕
唱也。
送蠻客
借問炎州客,天南幾日行(1)?江連惡谿路(2),山遶夜郎城(3)。椰葉瘴雲濕,桂叢蠻鳥聲(4)。知君卻迴日,記得海花名。
校注:
(1)炎州,古謂南方瘴癘之地為炎州。陳注:「劉長卿〈送郭主簿赴嶺南詩〉:
『猿聲不絕到炎州。』」
(2)惡谿,多猛獸,險惡之谿谷也。陳注:「《唐書.韓愈傳》:『愈至潮
州,問民疾苦。皆曰:惡谿有鱷魚。』」。
(3)夜郎,貞觀十六年(642年)建置夜郎縣,治所在今貴州正安縣西北。陳注:
「《漢書.西南夷傳》:『西夷君長以十數,夜郎最大。』」
(4)叢,《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林。」聲,《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驚。」陳注:「并寫南夷之景。」
襄國別友(1)
曉色荒城下(2),相看秋草時(3)。獨遊無定計,不欲道來期(4)。別處去家遠,愁中驅馬遲(5)。歸人渡煙水,遙映野棠枝(6)。
校注:
(1)襄國,縣名,其地在今河北邢臺縣。春秋時為邢地。戰國時為趙邑,趙歇
為趙王時曾建都於此。秦置信都縣,項羽改為襄國。隋初改龍岡縣,為邢
州治所。宋改為邢臺縣,地名沿用迄今。
(2)曉,《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晚。」按:曉色、荒城,此別友時地。
(3)按:此別友季節。
(4)來,《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歸。」李懷民曰:「真情只在眼前,
而含蘊甚深。」
(5)按:此別後落寞之感。
(6)遙映,《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葉落。」李懷民曰:情以景出,於
此最妙。
送遠客
南原相送處(1),秋水草還生(2)。同作憶鄉客,如今分路行(3)。因誰寄歸信?漸遠問前程。明日重陽節,無人上古城(4)。
校注:
(1)南原,泛指南方郊野。
(2)本句《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秋草水邊生。」
(3)如今,《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今知。」分路行,分道揚鑣也。
(4)無人,謂無伴也。按:重陽有登高之習俗,此古城當亦位處高朗之處也。
上國贈日南僧(1)
獨向雙峰老(2),松門閉兩涯(3)。翻經上蕉葉(4),挂衲落藤花(5)。甃石新開井(6),穿林自種茶。時逢海南客(7),蠻語問誰家(8)。
校注:
(1)上國,《全唐詩》卷三八四作「山中。」上國,謂長安。日南,唐驩州,
治所在九德縣,今屬越南義安省榮縣。
(2)陳注:「《舊唐書》:『弘忍與道信,並往蘄州雙峰山東山寺。』杜甫
詩:『身許雙峰寺,門求七祖禪。』賈島詩:『一念雙峰四祖心』」
(3)涯,《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崖。」按:作崖是。
(4)上蕉葉,《明刊本》卷二作「依貝葉」。
(5)藤,《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橙。」
(5)按:翻經、挂衲,簡寫日南僧之修行與生活;上蕉葉、落藤花,暗示精舍
地境之高。
(6)甃,井壁。甃石,以磚壘井,修井之環壁也。
(7)海南客,嶺南人也。陳注:「海南,亦嶺南屬稱。」
(8)蠻語,謂嶺南地區土語。
征西將
黃沙北風起,半夜又翻營(1)。戰馬雪中宿,探人冰上行(2)。深山旗未展,陰磧鼓無聲(3)。幾道征西將,同收碎葉城(4)。
校注:
(1)翻營,移防也。按:二句蓋謂黃沙因北風而起,不堪屯駐,乃移轉營地
也。
(2)探人,偵騎也。陳注:「寫邊地人馬冰雪苦狀。」
(3)按:此寫隱密行軍之象。
(4)陳注:「《唐書.地理志》:『焉耆都護府,貞觀十八年,滅焉耆,置
有碎葉城。』」碎葉城,一作素葉城、索虜城,在今吉爾吉斯共和國托克
馬克城。
寄友人
憶在江南日,同遊三月時。採茶尋遠澗,鴨向春池(1)。送客沙頭宿(2),招僧竹裏棋(3)。如今各千里,無計得相隨(4)。
校注:
(1)按:此與友遊春之逸興。
(2)沙頭,岸邊。
(3)陳注:「此四句並追憶舊遊之樂。」
(4)按:末聯寄意。
送防秋將(1)
白首征西將,猶能射戟支(2)。元戎選部曲(3),軍吏換旌旗(4)。逐虜招降遠,開邊舊壘移。重收隴外地,應似漢家時(5)。
校注:
(1)防秋,唐代秋收時節,北方異族經常寇擾邊區,搶奪糧食,故朝廷有防
秋之舉。陳注:「《唐書.陸贄傳》:『西北邊,歲調河南江淮兵,謂之
防秋。』」
(2)射戟支,即轅門射戟,能中小支也。陳注:「《三國志.呂布傳》:『諸
君觀布射戟小支。』」按:二句言此將雖已白髮,猶能射戟。
(3)元戎,主將也。
(4)陳注:「此言換防。」
(5)按:謂此防秋將,當如漢朝名將;收復隴右,立下彪炳戰功。
律僧(1)
苦行長不出,清羸最少年(2)。持齋唯一食(3),講律豈曾眠(4)﹖避草每移徑,慮蟲還入泉。從來天竺法,到此幾人傳?
校注:
(1)律僧,沙門中之善律藏者,又謂之律師。
(2)按:此謂律師長修苦行,年少而身裁清瘦。
(3)唯一食,敘其食少。
(4)講,《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尋。」豈,《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不。」按:此謂講律之勤,至於不眠不休。
山中秋夜(1)
寂寂山景靜(2),幽人歸去遲(3)。橫琴當月下(4),壓酒及花時(5)。冷露濕茆屋(6),暗泉衝竹籬(7)。西峰採藥伴(8),此夕恨無期(9)。
校注:
(1)秋,《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春。」
(2)山景,《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春山。」
(3)去,《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臥。」
(4)橫,《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移。」
(5)壓,《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灑。」
(6)冷,《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新。」全句,《全唐詩》卷三八四
注:「一作新露冷茆席。」茆屋,茅屋也。
(7)衝,《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通。」陳注:「四句寫山夜之境。」
(8)藥,《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芝。」
(9)李懷民曰:「全于言外想其靜懷。」
送南客
行路雨翛翛(1),青山盡海頭(2)。天涯人去遠(3),嶺北水空流(4)。夜市連銅柱(5),巢居屬象州(6)。來時舊相識,誰向日南遊(7)?
校注:
(1)翛翛,《續古逸叢書本》作:「脩脩」。《四部叢刊本》、《全唐詩》
皆作「翛翛」。翛翛,擬聲詞,猶「蕭蕭」也。謝朓〈冬日晚郡事隙詩〉:
「颯颯滿池荷,翛翛蔭窗竹。」
(2)按:此謂雨中送友,至極目不可見也。
(3)遠,《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老。」
(4)空,《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迴。」
(5)銅柱,銅製之柱。據《後漢書.馬援傳》唐李賢注引〈廣州記〉謂:馬援
曾至交阯,立銅柱以為漢界。宋之問〈韶州〉詩:「珠天外郡,銅柱海
南標。」即指此。
(6)陳注:「《輿地廣記》:『象州,唐嶺南道。』」故址在廣西境內。
(7)向,《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問。」南,《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邊。」
宿江店
野店臨西浦(1),門前有橘花(2)。停燈待賈客,賣酒與漁家(3)。夜靜江水白,路迴山月斜(4)。閑尋泊船處,潮落見平沙(5)。
校注:
(1)西,《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江、一作寒。」浦,水邊地。
(2)按:寫江店之居處。
(3)按:此寫江店接待賈客、漁家細節,情景入畫。
(4)高棅《唐詩品彙》「夜靜」下:「自然好。」按:此江店夜景。
(5)陳注:「下四句并寫江夜之景,亦所以抒旅情也。孟浩然詩:『潮落江
平未有風。』何遜詩:『遠岸平沙合。』」
評說:
清‧邢昉《唐風定》:
妙境漸從刻畫而出,與浪仙相似。
嶺外逢故人(1)
過嶺萬餘里,旅遊經此稀。相逢去家遠,共說幾時歸(2)。海上見花發,瘴中唯鳥
飛(3)。炎州望鄉伴(4),自識北人衣(5)。
校注:
(1)外,《全唐詩》卷三八四作「表」。嶺外,指五嶺之外,嶺南道瘴癘之
地。沈佺期〈度大庾嶺〉詩:「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2)陳注:「上四句,言嶺外逢故人,皆意中事。」
(3)唯,《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聞。」唯鳥,《全唐詩》卷三八四
注:「一作無雁。」陳注:「記物色,言嶺外春景。」
(4)州,《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途。」鄉,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行。」
(5)按:此謂於炎州之地,無時不望鄉伴;自知衣北人衣者,必是同鄉。則
其鄉情之深可見。陳注:「末二句言情。柳宗元詩:『如何望鄉處,西北
是融州。』」
出塞(1)
秋塞雪初下,將軍遠出師(2)。分營長記火(3),放馬不收旗(4)。月冷邊帷濕,沙昏夜探遲(5)。征人皆白首,誰見滅胡時(5)?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塞上曲。」
(2)按:此秋冬之際出塞。陳注:「首句記物色。」
(3)分營,指分遣兵員,紮營備戰。記火,燃篝火以為記也。
(4)放馬,放牧戰馬。不收旗,謂不收令旗,以為營地區標記。
(5)沙昏,謂黃昏之際,沙塵滾滾。夜探遲,謂夜間偵敵,遲遲始能成行。
(6)李懷民曰:「妙能寫出邊塞情事。若尾末垂戒,又是餘意。」按:末聯
謂征人皆已白首,不見滅胡之時。則邊戰不斷,勞而無功,諷意甚明。
寄紫閣隱者(1)
紫閣氣沉沉,先生住處深(2)。有人時得見,無路可相尋(3)。夜鹿伴茅屋(4),秋猿守栗林(5)。唯應採靈藥,更不別營心(6)。
校注:
(1)陳注:「白居易詩:『晨遊紫閣峰。』」
(2)按:此謂紫閣山氣深沉,而此隱者又在最深處。陳注:「《通志》:『紫
閣、白閣、黃閣三峰,在圭峰東。』」紫閣在鄠縣東南,其東有白閣、黃閣二峰,唐人屢遊,詩中常及。
(3)無路可相尋,應前「住處深」句。
(4)夜,《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野。」伴,《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投。」
(5)陳注:「《莊子》:『莊周遊乎雕陵之樊,觀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
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於栗林。』」李懷民曰:「守字妙。」
(6)營心,《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相侵。」別營心,別有謀慮也。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八:
紫閣、白閣,終南二峰名。張司業詩平易,大率如此。
夜宿黑竈谿
夜到碧谿裏,無人秋月明。逢幽更移宿,取伴亦探行(1)。花下紅泉色,雲西乳鶴聲(2)。明朝記歸處,石上自書名(3)。
校注:
(1)移宿、探行,見其尋訪之殷。
(2)按:紅泉,花色所映也;鶴聲,月出起鳴也。此寫黑谿夜景,超逸入
妙。
(3)按:謂題名以記遊也。
古樹
古樹枝柯少,枯來復幾春﹖露根堪繫馬,空腹恐藏人(1)。蠹節莓苔老,燒痕霹靂
新(2)。若當江浦上,行客祭為神(3)。
校注:
(1)陳注:「言枯樹之狀。」按:堪繫馬,則露根之粗可知;空腹、藏人,
又狀其枯朽。
(2)按:此謂瘢節舊痕,莓苔亦老;雷劈不久,殘痕仍黑。
(3)按:此謂古樹倘在江邊,恐為往來行旅,奉祀為神祇矣。李懷民曰:「古
趣諧妙。」
送徐先生歸蜀(1)
日暮遠歸處,雲間仙觀鐘(2)。唯持青玉牒(3),獨立碧雞峰(4)。陰澗長收乳(5),寒泉舊養龍(6)。幾時因賣藥,得向海邊逢(7)?
校注:
(1)徐,《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陰。」陳注:「《輿地廣記》:『蜀
州,唐劍南道。 』」
(2)仙觀,道觀也。按:暗示徐先生為道徒。二句言其歸處之高緲。
(3)青玉牒,道籙之屬,載錄神仙之籍譜。
(4)陳注:「《漢書.郊祀志》:『或云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
(5)澗,《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洞。」長收,《全唐詩》卷三八四
注:「一作新生。」陰澗,陰暗之山澗。乳,謂鐘乳石,丹藥之屬。
(6)泉,《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潭。」按:謂寒泉之中,蓄養蛟龍
也。
(7)陳注:「首二句歸蜀,中四句敘修道之事,結處言別。」
隱者
先生已得道,市井亦容身(1)。救病自行藥(2),得錢多與人(3);問年長不定,傳法又非真(4)。每見鄰家說(5),時聞使鬼神(6)。
校注:
(1)按:謂此得道仙真,大隱於市。
(2)行藥,用藥也。謂其通醫術。
(3)謂其輕世利。
(4)非真,疑幻疑真。謂其傳法之虛玄也。
(5)每,《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常。」家,《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翁。」
(6)聞,《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時。」按:通神弄鬼,益為虛玄。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八:
世豈無有道之士﹖而異人之所為,或不皆真;其人則舉動詭怪,此詩句句
有所諷,通都大邑,時見此曹也。
送友人歸山
出山成白首,重去結茅廬(1)。移石脩廢井,掃龕盛舊書(2)。開田留杏樹,分洞與僧居(3)。長在幽峰裏,樵人見亦(4)。
校注:
(1)陳注:「陶潛詩:『結廬在人境。』」按:此言老去重歸舊山也。
(2)脩廢井、掃石龕,此修葺舊居也。
(3)按:此言與方外往來。
(4)按:此言其幽居不出也。
霅谿西亭晚望(1)
霅水碧悠悠(2),西亭柳岸頭(3)。夕陰生遠岫(4),斜照逐迴流。此地動歸思,逢人
方倦遊(5)。吳興耆舊盡,空見白蘋洲(6)。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霅溪遠望。」陳注:「《廣輿記》:『霅
溪,湖州府治南。一名霅川,合苕溪、前溪、餘不溪,諸水霅然有聲,
故名。』」
(2)霅,《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雲。」悠悠,遙遠貌。
(3)柳,《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古。」
(4)陰,《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光。」
(5)李懷民曰:「中四脫化王籍〈入若耶溪〉詩」
(6)陳注:「結處有懷古之感。《晉書.地理志》:『建安郡,統縣吳興。』
《陳書.姚察傳》:『江左耆舊。』白蘋洲在霅溪東南,柳惲為吳興太
守,有〈江南曲〉云:『汀洲采白蘋。』故於此興懷。」
哭山中友人
天雲遙便哭(1),山友隔今生(2)。遶墓招魂魄,鐫巖記姓名(3)。犬因無主善(4),鶴為見人鳴(5)。長說能尸解(6),多應別路行(7)。
校注:
(1)此謂遙見入雲之山,即已潸然落淚。
(2)隔今生,謂已成異世之人。
(3)鐫巖,勒碑也。
(4)善,《四庫全書》作「瘠」。
(5)陳注:「劉禹錫詩:『草堂無主燕飛回。』借犬鶴寫之,更覺悽楚。」
(6)尸解,道教語。謂遺棄肉體而仙去。《後漢書.王和平傳》李賢等注云:
「尸解者,言將登仙,假託為尸以解化也。」
(7)別路行,按:《太極真人遺帶散》云:「凡尸解者,皆寄一物而後去,
或刀或劍,或竹或杖,及水火兵刃之解。」
答僧拄杖
靈藤為拄杖,白淨色如銀(1)。得自高僧手,將扶病客身(2)。春遊不騎馬,夜會亦呈人(3)。持此歸山去,深宜戴角巾(4)。
校注:
(1)按:此狀藤杖淨白若銀也。
(2)將,持也。按:此述藤拄杖來歷也。
(3)李懷民曰:「此意再見〈酬藤杖〉(按本集卷六)絕句:『倚來自覺身生力,每向旁人
說得時。』」
(4)角巾,方巾。陳注:「《晉書.羊祜傳》:『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
故里。』」
靈都觀李道士
山觀雨來靜(1),遶房瓊草春。素書天上字(2),花洞古時人(3)。泥煮靈液(4),掃壇朝玉真(5)。幾迴遊閬苑(6),青節亦隨身(7)。
校注:
(1)山,《唐詩百名家本》、《全唐詩》均作「仙」。
(2)素書,道觀薦告上天之詞文。
(3)陳注:「吳融詩;『花洞不知秦。』本此。」李懷民曰:「暗用桃源。」
按:謂道士為桃源洞中、古昔之人。
(4)煮靈液,熬鍊仙藥也。
(5)玉真,陳注:「《神仙傳》:『深山修道,夜有仙女來獻花果,鼻上有
黃珠如粟者,玉真也。』」按:玉真,即太上玉真保皇道君,詳見陶宏
景《真靈位業圖》。
(6)閬苑,即閬風山之苑囿也;相傳在崑崙之巔,仙人所居之境也。
(7)青節,青竹節,道士隨身用具。
送韋評事歸華陰(1)
三峰西面住(2),出見世人稀(3)。老大誰相似(4)?恓惶又獨歸(5)。掃窗秋菌落(6),
開篋夜蛾飛(7)。若向雲中伴(8),還應著褐衣(9)。
校注:
(1)韋,《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韓。」評事,隋朝所置官名,掌平
決刑獄,屬大理寺。陳注:「《通典》:『大理卿評事,掌出使推覆。』
《漢書.地理志》:『京兆尹,縣華陰。』」
(2)本句《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蓮花峰下住。」陳注:「《述征記》:
『華山有三峰,直上數千仞。』」
(3)按:言其歸隱,即罕與世人相接。
(4)老大,《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白髮。」
(5)恓惶,《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青山。」恓惶,不安貌。
(6)掃,《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拂。」
(7)陳注:「言歸後閒適之境。」
(8)向,《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訪。」按:謂造訪隱逸之友伴也。
(9)褐衣,粗毛或粗麻所織之衣、貧人所穿之短衣。
送閩僧
幾夏京城住(1),今朝獨遠歸。修行四分律(2),護淨七條衣(3)。谿寺黃橙熟,沙田紫芋肥(4)。九龍潭上路,同去客應稀(5)。
校注:
(1)京城,謂長安也。
(2)四分律,佛教戒律書。後秦佛陀舍耶與竺佛念共譯。六十卷,原為印度
上座部系統法藏部所傳戒律,因全書共分四部,故名。其中規定比丘戒
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條。從身、口、意三方面,規範出家
人之戒律。
(3)陳注:「《翻譯名義》:『南山云:七條名巾價衣,按即中衣,斷嗔口
也。』」
(4)按:此寫閩僧所居山寺景象,實為文昌設想之詞。
(5)陳注:「首二句言送,三四寫閩僧高行,下四句寫閩中之境。」
送海南客歸舊島(1)
海上去應遠,蠻家雲島孤(2)。竹船來桂府(3),山市賣魚鬚(4)。入國自獻寶(5),逢人多贈珠(6)。卻歸春洞口,斬象祭天吳(7)。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本無南字。」
(2)按:首句切詩題「海南」,次句切「舊島」。
(3)府《全唐詩》卷三八四作「浦」。
(4)按:據此,知海南客為商賈也。
(5)寶,《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錦。」此謂入京國,則進獻珍寶。
(6)按:此謂遇友人,則以明珠相贈。
(7)天吳,水伯也。見《山海經.海外東經》。李懷民曰:「止狀其風土,
即所以送之,不用應酬習語。」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
唐以詩試進士,先以詩為行卷,如此等語,或本無其人,姑為是題以寫殊
異之景,故皆新怪可觀,如送流人、寄邊將之類皆是也。
登咸陽北寺樓(1)
高秋原上寺,下馬一登臨。渭水西來直(3),秦山南去深(4)。舊宮人不住(5),荒碣
路難尋(6)。日暮涼風起,蕭條多遠心(7)。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登感化寺樓。」陳注:「《漢書.
地理志》:『右扶風,縣渭城,故咸陽。』」
(3)直,《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急。」
(4)向,《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去。」陳注:「二句寫登臨眺望之
景。」李懷民曰:「直字、深字鍊。」
(5)住,《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見。」
(6)陳注:「有懷古之情。」
(7)遠心,謂遠念之意也。
送新羅使(1)
萬里為朝使,離家今幾年(2)。應知舊行路,卻上遠歸船(3)。夜泊避蛟窟(4),朝炊求島泉(5)。悠悠到鄉國,還望海西天(6)。
校注:
(1)陳注:「《通志》:『新羅在百濟東南五百餘里,亦在高句麗東南,兼
有漢時樂浪郡之地。』孟郊有〈奉同朝賢送新羅史詩〉。」
(2)陳注:「先敘來朝之事。」
(3)卻,反也。陳注:「次敘歸。」
(4)泊,《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宿。」蛟窟,蛟螭海怪之窟也。
(5)按:二句寫征途之艱危。
(6)海西天,謂中國。此寄別意也。
宿廣德寺寄從舅(1)
古寺客堂空,開簾四面風(2)。移動棲鴿(3),停燭聚飛蟲(4)。閑臥逐涼處,遠愁生靜中(5)。林西微月色,思與甯家同(5)。
校注:
(1)從舅,母親之叔伯兄弟稱從舅。《爾雅.釋親》:「母之昆弟為舅,母之
從父兄弟為從舅。」
(2)四面風,指四面空曠通風。
(3)鴿,《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鶴。」
(4)陳注:「寫宿寺夜境。」
(5)遠愁,謂思念從舅之情。
(5)陳注:「陳琳賦:『允宜國而甯家。』」李懷民曰:「寄舅意一點便得,
不須多擾。」
宿邯鄲館寄馬磁州(1)
孤客到空館(2),夜寒愁臥遲。雖沽主人酒,不似在家時(3)。幾宿得歡笑,如今成別離。明朝行更遠,迴望隔山陂(4)。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宿邯鄲館寄磁州友人。」吳胡考卷上︰「馬
磁州為馬正卿。」陶證:「馬磁州,馬正卿。郁賢皓《唐刺史考》考為馬
正卿。《通鑑》︰『貞元十年七月,(王)虔休遣磁州刺史馬正卿都裨將石
定蕃等將兵五千擊洺州。』」磁州,漢武安縣地,隋置磁州,以縣西有磁
山出磁石,因取為名。今屬河北磁縣。
(2)館,驛館也。
(3)李懷民曰:「此格法對法,惟水部擅長。」
(4)陂,音悲,山坡也。《淮南子.俶真訓》:「是故百姓曼衍,於淫荒之陂。」
按:末聯寄意。
舟行寄李湖州(1)
客愁無次第(2),川路重辛勤(3)。藻密行舟澀(4),灣多轉橶頻(5)。薄遊空感惠(6),失計自憐貧。賴誦汀洲句(7),時時慰遠人(8)。
校注:
(1)陳注:「《唐書.地理志》:『湖州,吳興郡,武德四年置。』」
吳胡考卷上︰「李湖州為李錡。李錡任湖州刺史,見《舊唐書》卷一一二、
《新唐書》卷二二四本傳。據華忱之《孟郊年譜》,知貞元十二年孟郊登
進士第,曾至和州(今安徽和縣),與張籍過從數日。其時張籍尚未成為鄉
貢進士,貞元十三年九、十月間,張籍因孟郊之薦,至汴州依韓愈。十四
年在汴州,應鄉貢進士試,(參《唐才子傳校箋》卷五)。由此推測,張籍
舟行至湖州,當在貞元十三年九月之前。檢《嘉泰吳興志》、《唐刺史考》,
自建中元年至貞元十二年,湖州刺史無姓李者,至貞元十三年,李錡由杭
州刺史徙湖州刺史。詩云︰『薄游空感惠,失計自憐貧。』知張籍此行,
意在求李錡薦為鄉貢進士,而李錡口惠而實不至,故張籍稱此行為『失計』。」
(2)愁,《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行。」無次第,謂羈旅而心緒行止皆
亂也。
(3)重辛勤,謂水路來謁,加倍辛苦。
(4)藻,《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萍。」行,《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移。」
(5)按:行舟澀、轉橶頻,寫舟行之難。
(6)空感惠,謂難報恩惠也。
(7)誦,《全唐詩》卷三八四作「有」。陳注:「柳惲為吳興太守,有:『汀
州采白蘋』之句。」
(8)遠人,文昌自謂也。按:此謂諷誦汀洲之句,可慰遠思。
送閑師歸江南(1)
徧住江南寺,隨緣到上京(2)。多生脩律業(3),外學得詩名(4)。講殿偏追入,齋家別請行(5)。青楓鄉路遠,幾日盡歸程。
校注:
(1)陶證:「閑師,高閑。詩云︰『外學得詩名。』注︰一作『書』。高閑能
書。見《全文》卷五五五韓愈〈送高閑上人序〉。」
(2)上京,謂長安。
(3)多生,多世也。律業,律學也。
(4)詩,《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書。」按:此謂閑師內修律學,外
有詩名。
(5)齋家,即施主也。按:二句謂閑師講殿,時有追隨者;此番江南之行,亦
是施主延請也。
遊襄陽山寺(1)
秋色江邊路,煙霞若有期(2)。寺貧無利施(3),僧老足慈悲(4)。薜荔侵禪窟,蝦蟆占浴池(5)。閑遊殊未,即是下山時(6)。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在長安及出使途中,任水部員外
郎。陳注:「《漢書.地理志》:『南郡縣襄陽。』注:『在襄水之上。』」
(2)按:此謂秋江煙景,似相期也。
(3)此謂寺貧,無利澤可以施之信眾。
(4)足,甚辭。此言寺中老僧,滿懷慈悲。
(5)按:此狀山寺之荒落。
(6)李懷民曰:「雪淡無味,卻得情事。」
登城寄王秘書建(1)
聞君鶴嶺住,西望日依依(2)。遠客偏相憶,登城獨不歸(3)。十年為道侶,幾處共柴扉。今日煙霞外,人間得見稀(4)。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本無秘書二字。」王建字仲初,行六,關
輔(今陝西)人。郡望潁川(今河南許昌)。約於德宗初年求學齊州鵲
山,與張籍同學友善。貞元中歷佐淄青、幽州、嶺南節度幕。元和初復
佐荊南、魏博幕。八年前後,任昭應丞。轉渭南尉,與宦者王守澄聯宗
,盡得宮中之情,作〈宮詞〉百首,膾炙人口。遷太府丞,長慶二年
間,任秘書郎。大和二年自太常丞出為陝州司馬,罷任閑居京郊。約卒
於大和中。建除與張籍過從甚密外,與李益、白居易、韓愈、劉禹錫、
楊巨源等亦有交誼唱和。少慕李益為詩,長有詩名,尤長於樂府、宮詞,
與張籍并稱「張王」。
(2)日,《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自。」
(3)李懷民曰:「看其對格之妙。」
(4)陳注:「《隋書.文學傳》:『蕭散煙霞之外。』」
送從弟戴玄往蘇州(1)
楊柳閶門路(2),悠悠水岸斜。乘舟向山寺(3),著屐到漁家(4)。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5)。江天詩景好,迴日莫令賒(6)。
校注:
(1)陳注:「《隋書.地理志》:『吳郡,陳置吳州,平陳,改曰蘇州。』」
(2)路,《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外。」閶門,指蘇州城西門。
(3)按:此謂山水相連,乘舟登岸,即往山寺。
(4)著屐,穿木屐也。漁,《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人。」
(5)陳注:「二句寫蘇州風景,彌自遒麗。」
(6)賒,遲緩也。杜甫〈喜晴〉:「甘澤不猶愈,且耕今未賒。」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
此蘇州風景,乘舟、著屐一聯,膾炙人口;紅柑、白藕一聯太綺,故尾句
放寬,不然冗矣。
送朱慶餘及第歸越(1)
東南歸路遠,幾日到鄉中﹖有寺山皆遍(2),無家水不通(3)。湖聲蓮葉雨,野氣稻花風(4)。州縣知名久(5),爭邀與客同(6)。
校注:
(1)朱慶餘,名可久,越州(今浙江紹興)人,入京赴試時,曾行卷與張籍,
為張籍所賞,敬宗寶歷二年登進士第,授祕書省校書郎。與當時著名詩
人如賈島、姚合、章孝標、顧非熊、張籍等多有唱和。
(2)按:此謂越州山寺眾多。
(3)按:此謂越州為水鄉,到處可以舟船相通。
(4)氣,《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色。」花,《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苗。」
(4)陳注:「四句寫越中風土。」
(5)按:此謂州縣地方人士,久聞朱慶餘之名。
(6)按:此謂朱慶餘越中鄉親,將因朱之及第,爭相邀請,奉為上賓。
過賈島野居(1)
青門坊外住,行坐見南山(2)。此地去人遠,知君終日閑(3),蛙聲籬落下,草色戶
庭間(4)。好是經過處,唯愁暮獨還(5)。
校注:
(1)羅譜繫於敬宗寶曆元年(八二五),時張籍在長安,任主客郎中。賈島,范
陽人。初為佛徒,法號無本。後從學韓愈,遂去浮屠。舉進士,累不第,文
宗時,坐飛謗,謫長江主簿。
(2)陳注:「《長安志》:『第三門名霸城門,外郭門曰青門。』按:長安
街中,多列置諸坊。南山,終南山也。陶潛詩:『悠然見南山。』」
(3)按:此謂島幽居青門坊外,遠離人煙,知其獨享閑情。
(4)按:此寫蛙聲草色,鄉野美景。
(5)按:謂己喜其野居,每一過訪,唯愁夕暮獨還也。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
予嘗評之,賈浪仙詩,幽奧而清新;姚少監詩,淺近而清新;張文昌詩,平
易而清新。
酬韓庶子(1)
西街幽僻處,正與懶相宜(2)。尋寺獨行遠,借書常送遲(3)。家貧無易事,身病是閑時(4)。寂寞誰相問,祇應君自知(5)。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十一年(816年),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助教。 陳注:
「元和十一年,韓愈降為太子右庶子。《唐書.百官志》:『右庶子,掌
侍從、獻納、啟奏。』」吳胡考卷上︰「韓庶子為韓愈。《舊唐書》卷一
六○本傳云︰『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
節度史裴鈞館之頗厚。鈞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
字。此論喧於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新唐書》卷一七六本傳所載
略同。」陶證:「韓庶子,韓愈。《舊書》本傳︰『拜中書舍人。...
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愈有〈題張十八所居〉詩,即原
唱。」
(2)按:此謂己居幽僻,任懶散。
(3)送遲,謂遲遲歸還也。
(4)是,《全唐詩》卷三八四作「足」。
(5)李懷民曰:「胸次交情,莫真切於此矣。」
贈姚合少府(1)
病來辭赤縣(2),案上有丹經(3)。為客燒茶,教兒掃竹亭(4)。詩成添舊卷,酒盡臥空缾(5)。闕下今遺逸,誰瞻隱士星(6)?
校注:
(1)贈,《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答。」姚合,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宰相姚崇之曾侄孫,早年隨父宦遊,寄家鄴城(今河南安陽),又曾隱居
嵩山。元和十一年登進士第,歷魏博從事、武功主簿、富平尉。寶曆二年,
轉監察御史,分司東都。大和二年,入京為殿中侍御史,充右巡使。遷侍
御使,歷戶部員外郎,出為金州刺史。入朝為刑、戶二部郎中。大和八年,
復出為杭州刺史。開成元年春入朝為諫議大夫,四年,由給事中出為陝虢
觀察使。會昌中,入為秘書少監,會昌末,終秘書監,諡懿。世稱姚武功
或姚秘監。姚合以詩鳴世,其詩善學諸家之長而自成一體,〈武功縣中作〉
三十首,摹寫其官況蕭條,山縣荒涼,筆致清峭幽折,為世所稱,故稱其
詩派號為「武功體」。其詩與賈島齊名,稱「姚賈」
(2)陳注:「鮑照詩:『捨此赤縣居。』《通典》:『唐縣有赤、畿、望、緊、
上、中、下七等之差。』」赤縣,謂治所在京畿者。
(3)丹經,道教鍊丹之經笈。
(4)李懷民曰:「以瑣細之事寫之,正見少府高趣。」
(5)缾,本為汲水器,同瓶。此為酒瓶。
(6)瞻,《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占。」士,《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者。」陳注:「《晉書.謝敷傳》:『初,月犯少微,少微一名
處士星。占者以隱士當之。』」
送僧遊五臺兼謁李司空(1)
遠去見雙節(2),因行上五臺。化樓侵曉出(3),雪路向春開(4)。邊寺連烽去(5),胡兒聽法來(6)。定知巡禮後,解夏始應迴(7)。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送顥法師往太原兼謁李司空。」
陳注:「《水經注》:『五臺山,五巒巍然。故謂之五臺。』《寰宇記》:
『五臺山,在代州五臺縣東北百四十里。』」吳胡考卷上︰「據《元和郡
縣志》卷十四,五臺山在代州五臺縣(今山西五臺),屬河東道。唐憲、穆、
敬、文四朝,河東節度使之姓李者,有李鄘、李聽、李光顏、李程、李載
義五人。前四人具未帶司空銜,唯李載義,於大和二年時討滄、景叛鎮時,
『累退賊軍,以功加司空,近價金紫。』(《舊唐書》卷一八○本傳)李載
義任河東節度使在大和七年至開成二年,其時已改太保,且張籍已於大和
四年前卒(參卞孝先《李益年譜稿》,載《中華文史論叢》第八輯) ,故李
載義亦可排除。檢《文苑英華》卷二二二收錄此題作〈送顥法師往太原兼
謁李司空〉、朱慶餘〈送僧還太原兼謁李司空〉,均為五律,詩中所寫都
為冬景,可判定為同時所作。朱慶餘登進士第在寶曆二年。應試之前曾以
〈閨意〉詩獻張籍,籍時任水部郎官。其年河東節度使為李光顏。《舊唐
書》卷十七上〈敬宗紀〉︰寶曆元年七月,『以忠武節度使、守司徒、兼
侍中李光顏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二年九月卒官。據此而
言,『司空』疑為『司徒』之訛。按上引《英華》所載無可詩,《全唐詩》
題作〈送顥法師往太原講經兼呈李司徒〉可證作司徒者尚有根據。」
陶證:「賈島有〈送慈恩寺霄韻法師謁太原李司空〉、無可有〈送顥法師
往太原講兼呈李司徒(一作空)〉、朱慶餘有〈送僧往太原兼謁李司空〉,
均作於冬末,當同送之作。僧即霄韻,無可詩中『顥』當為『韻』之形誤。
李司空,李聽。」又︰「《舊書.穆宗紀》︰長慶二年二月丁亥,『以前
靈武節度使李聽為太原尹、北都留守、河東節度使。』」
(2)陳注:「《小學紺珠》:『節度使賜雙旌雙節,行則建節樹六纛。』此
謂謁司空。」
(3)樓,《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雲。」曉,《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晚。」陳注:「梁元帝詩:『海氣旦如樓。』此化樓所本。」
(4)雪,《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隱。」向,《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到。」
(5)連,《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看。」去,《全唐詩》卷三八四注:
「一作過。」
(6)李懷民曰:「就邊地生意。」
(7)陳注:「籍有詩:『巡禮常過晉殿中。』」
送鄭秀才歸寧
桂橶彩為衣(1),行當令節歸(2)。夜潮迷浦遠(3),晝雨見人稀(4)。野芰到時熟,江鷗泊處飛。離琴一奏罷(5),山雨靄餘暉(6)。
校注:
(1)桂橶,桂木船槳。彩為衣,彩繪為飾。
(2)令節,時令、節氣。按:二句謂時當歸寧時節,乘華舟而返鄉也。
(3)遠,《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盡。」
(4)按:此代行者設想,寫歸寧途中,晝夜景象。
(5)離琴,謂離別時,鼓琴相送也。
(6)雨,《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水。」靄,雲氣。按:二句點出送別
之意。
送李評事遊越(1)
未習風塵事(2),初為吳越遊。露沾湖草濕,日照海山秋(3)。梅市門何在(4),蘭亭水尚流(5)。西陵待潮處(6),知汝不勝愁。
校注:
(1)陶證:「李評事,李檖。詩重作劉長卿詩、又郎士元詩,題為〈送李檖
之越〉。」按:阮廷瑜教授曰:「考郎詩固有李檖二字,而劉詩各本僅言送
人遊越,無李檖二字。未知陶證何所據而言?」,存之以待後考。評事,隋
朝所置官名,屬大理寺。《通典》:「大理卿評事,掌出使推覆。」
(2)風塵事,謂行旅艱辛之苦。秦嘉〈與妻書〉:「當涉遠路,趨走風塵。」
(3)按:此寫吳越景物。
(4)陳注:「梅福變名姓,為吳市門卒。孟浩然詩:『懷仙梅福市。」
(5)陳注:「《晉書.王羲之傳》:『羲之嘗與同志,宴集於會稽山陰之蘭亭。』」
按:此寫吳越古蹟。
(6)西陵,在浙江蕭山縣西。由李白詩:「西陵遶越臺。」郎士元詩:「西陵
待潮信。」可知西陵為觀江潮之佳處。
閑居
東城南陌塵,紫幰與朱輪(1)。盡說無多事,能閑有幾人(2)﹖唯教推甲子,不信守庚申(3)。誰見衡門裏(4),終朝自在貧(5)。
校注:
(1)幰,車上帷幔。《廣韻.阮韻》:「幰,《蒼頡篇》云:『帛張車上為幰。』」。
按:紫幰、朱輪,喻達官顯貴。
(2)按:無多事,閑也。此謂達官顯貴口出語,實為欺誑。
(3)李懷民曰:「偶取支干字對,正見閑處,亦天然恰好。若專借此見長,
則纖而陋矣。」
(4)衡門,衡通橫,橫木為門,指簡陋之房屋。《詩經.陳風.衡門》:「衡
門之下,可以棲遲。」
(5)李懷民曰:「三字(按:自在貧)奇創得妙。」
評說:
清.李懷民《重訂中晚唐詩主客圖》:
古詩人全須此付胸襟。
寄昭應王中丞(1)
借得街西宅,開門渭水頭(2)。長貧唯要健,漸老不禁愁(3)。獨憑藤書案,空懸竹酒鉤(4)。春風石甕寺,作意共君遊(5)。
校注:
(1)陶證:「中字衍文,王丞,王建。」陳注:「《唐書.地理志》:『京
兆府,京兆郡,縣昭應,本新豐。垂拱二年,曰慶山。神龍元年,復故名,
有宮在驪山下。天寶三年,析新豐、萬年,置會昌縣。七載,省新豐,更
會昌縣及山曰昭應。』」中丞,漢官名,掌管蘭臺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
統領諸御史,受公卿奏事舉劾按章,東漢以來,以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吳
胡考卷上︰「王中丞之『中』字為衍文。王丞即王建。」
(2)渭,《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御。」
(3)按:此貧老心境。李懷民曰:「親切入情,妙在理足。」
(4)鉤,《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篘。」按:寫居家瑣事,以見貧老之
無意興。
(5)作意共,《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會擬待。」陳注:「白居易〈江
南遇天寶樂叟詩〉:『金鈿照耀石甕寺。』《會要》:『吾之所為,皆
先作意。』詩末二字言奇。,」
酬孫洛陽(1)
家貧相遠住,齋館入時稀(2)。獨坐看書卷,閑行著褐衣(3)。早蟬庭老,新雨徑莎肥(4)。各離爭名地(5),無人見是非(6)。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本此下有革字。」陶證:「孫洛陽,孫革。
《元龜》卷六一六︰『孫革,穆宗長慶初為刑部員外郎。』《唐會要》卷
三十九︰『長慶元年,刑部員外郎孫革。』又︰『長慶二年刑部員外郎
孫革奏。』」
(2)齋館,《唐詩百名家本》作「學館」。
(3)看卷、閑行,謂孫洛陽心境之閑適。
(4)按:早蟬初鳴,庭 已老,新雨莎肥,此寫齋館初夏之景致。
(5)按:此謂彼此皆非名利場中人。
(6)陳注:「《戰國策》:『匠聞爭名於朝。』《莊子》:『此一是非。』」
送人任濟陰(1)
黃綬在陰下(2),知君非旅行。將書報舊里,留褐與諸生(3)。贈別盡沽酒,惜歡多出城(4)。春風濟水上,候吏聽車聲(5)。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送人往濟南。」濟陰,唐縣,屬河南
道,曹州。故治在今山東曹縣西。
(2)陰,《唐詩百名家本》、《全唐詩》作「腰」。按:作「腰」是。陳注:
「言任濟陰也。《漢書.百官表》:『比二百石以上,皆銅印黃綬。』」
(3)按:此謂行前將書饋贈故里,褐衣留與諸生,情義深厚矣!。
(4)惜歡,喻親朋故舊。二句言祖餞送別之場面。
(5)陳注:「言濟陰迎吏之狀。《漢書.地理志》:『濟水在河東垣縣王屋
山,東南至河內武德縣,入河。』」
晚春過崔駙馬東園(1)
閑園多好風(2),不意在街東(3)。早早詩名遠,長長酒性同。竹香新雨後,鶯語落花中(4)。莫遣經過少,年光漸覺空(5)。
校注:
(1)陳注:「《行營雜錄》:『皇女為公主,其夫必拜駙馬都尉,故謂之駙
馬。』」吳胡考卷上︰「崔駙馬為崔杞。姚合有〈題大理崔少卿駙馬林亭〉。
崔駙馬與崔少傾駙馬為同一人。此人喜養鶴,故張籍有〈崔駙馬養鶴〉、
姚合有〈崔少卿鶴〉檢《新唐書.公主傳》︰『順宗女東陽公主嫁崔杞。』
又檢《新唐書.刑法志》︰『大理少卿崔杞奏曰︰…』,可證崔杞曾任大
理少卿。以上述資料合參,崔駙馬當為崔杞。」
陶證:「崔駙馬,崔杞。」又︰「《新表》二下博陵崔氏︰『杞,駙馬都
尉。』貞元同州刺史崔淙子。」
(2)好風,好風光也。
(3)不意,詎料也。此讚長安街東閑園。
(4)此東園景之美。
(5)陳注:「首二句寫東園,三四寫駙馬,五六記物色,結處言過,亦所以
感懷。」
夏日閑居
多病逢迎少(1),閑居又一年。藥看辰日合(2),茶過卯時煎(3)。草長晴來地,蟲飛晚
後天(4)。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5)。
校注:
(1)逢迎,喻送往迎來,酬酢承奉之事。
(2)辰,《全唐詩》注:「一作成」。辰日,時辰也。
(3)陳注:「二句寫閑居之趣,盧仝茶詩:『紗帽籠頭自煎喫。』此煎字意亦
同。」
(4)按:中二聯詩境奇警,奧妙全在倒反。
(5)李懷民曰:「真得自然之妙。」
晚秋閑居
獨坐高秋晚,蕭條是遠思(1)。家貧常畏客(2),身老轉憐兒(3)。萬種盡閑事(4),一生能幾時(5)﹖從來疏懶性,應祇有僧知。
校注:
(1)是,《全唐詩》卷三八四作「足」。按:作「足」是。足,狀詞,示程度。
(2)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家貧」二字下云:「苦語真摯。」黃周星《唐
詩快》「家貧」二字下云:「此等與王仲初一體,非白香山莫辦。」
(3)陳注:「說俗情,頗具理致。」
(4)按:謂家貧身老,則萬慮皆澹。迎逢酬酢,無非閑事也。
(5)按:人生苦短,能有幾時?蓋少逢迎,則多閑逸也。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二十三:
三四似纏於家累,然佳句也。五六遂破前說,而自開解焉,亦佳句也。
和陸司業習靜寄所知(1)
幽室獨焚香,清晨下未央(2)。山開登竹閣,僧到出茶堂(3)。收拾新琴譜,封題舊藥方(4)。逍遙別無事,不似在班行(5)。
校注:
(1)陳注:「《通典》:『國子司業,煬帝大業三年,於國子監初置司業一
人。』凡祭酒司業,皆儒重之官,非其人不居。」
(2)陳注:「《括地志》:『未央宮,在雍州長安縣西北十里。』」
(3)李懷民曰:「畫出高情,止是尋常事。」
(4)按:收拾琴譜、題封藥方,見其逍遙無事。
(5)班行,朝班也。陳注:「《詩.小雅》:『於焉逍遙。』韓愈文:『秀出
班行。』」
酬韓祭酒雨中見寄(1)
雨中愁不出,陰黑盡連宵(2)。屋濕唯添漏,泥深未放朝(3)。無蒭憐馬瘦(4),少食信兒嬌(5)。聞道韓夫子,還同此寂寥(6)。
校注:
(1)憲宗元和十五年,韓愈詔拜國子祭酒,愈有〈雨中寄張博士籍侯主簿喜〉
五律一首。《舊唐書》本傳︰「乃授袁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徵
為國子祭酒。」
(2)盡,《唐詩百名家本》作:「晝」。按:作「晝」詩境較佳。
(3)放朝,放假、免朝參也。《唐會要.雜錄》:「貞元三十六年詔:『自今
以後,時暑及雨雪泥潦,亦量放朝參。』」按:詩前半寫雨中窘況。
(4)蒭,餵馬之秣草也。
(5)信,誠知也。按:二句家中窮窘之狀。
(6)李懷民曰:「只此一點,以上具是自寫。」
和裴僕射移官言志(1)
身在勤勞地(2),長思放曠時(3)。功成歸聖主(4),位重委司(5)。看壘臺邊石,閑吟篋裏詩(6)。蒼生正瞻望(7),難與故山期(8)。
校注:
(1)題目,《全唐詩》注:「一作和裴僕射寄韓侍郎」。陶證:「一作〈和裴
僕射寄韓侍郎〉。裴僕射,裴度。韓侍郎,韓愈,有和詩〈奉和僕射裴相
公感恩言志〉。」《新唐書.宰相表》下:「長慶二年,三月戊午,度守
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六月甲子,度罷為尚書左僕射。」
(2)身,《全唐詩》注:「一作久」。勤勞地,勤勞王家之位秩也。
(3)陳注:「《晉書.桓石秀傳》:『石秀居尋陽,性放曠,常弋釣林澤,
不以榮爵嬰心。』」按:此謂裴僕射身居高位,常思林泉之致。
(4)成,《全唐詩》注:「一作高」。按:此句謂功成身退。李懷民曰:「即
指淮西事。」
(5)按:此點移官事。
(6)閑,《全唐詩》注:「一作行」。陳注:「韓愈有〈和裴僕射相公假山
詩〉即看壘之句。」
(7)望,《全唐詩》注:「一作仰」。
(8)陳注:「結句言和意。《晉書.謝安傳》:『斯人不出,如蒼生何!』
此用其意者。」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六:
此和裴晉公也。為上公而用心,常常如此,所以善終。如蔡京、史彌遠、
賈似道則不然。
酬白二十二舍人早春曲江見招(1)
曲江冰欲盡,風日已恬和。柳色看猶淺,泉聲覺漸多(2)。紫蒲生濕岸,青鴨戲新波(3)。仙掖高情客,相招共一過(4)。
校注:
(1)見,《全唐詩》注:「一作相」。陳注:「白舍人,樂天也。長慶元年,
居易轉中書舍人。《長安志》:『曲江在城南昇道坊,以其有流水屈曲,
固謂之曲江。』韓愈有〈同水部張員外曲江春遊記白二十二舍人〉之作。」
吳胡考卷上︰「白二十二舍人為白居易。」陶證:「白舍人,白居易。」
按︰白居易原詩為〈曲江獨行招張十八〉。
(2)曲江冰解、風日恬和,柳色猶淺,泉聲漸多,寫景精細。
(3)紫蒲、青鴨,一靜一動,更形曲江早春之美。
(4)陳注:「結處言酬意。《東軒筆錄》:『翰林清要,謂之仙掖。』此謂白
舍人也。」
酬裴僕射朝回寄韓吏部(1)
獨愛南關裏(2),山晴竹杪風(3)。從容朝早退,蕭灑客常通(4)。案曲新亭上(5),移花遠寺中(6)。惟應有吏部,詩酒每相同(7)。
校注:
(1)酬,《全唐詩》注:「一作和」。」陶證:「裴僕射,裴度。韓吏部,韓
愈,答詩〈和裴相公朝回見寄〉。」穆宗長慶二年,韓愈轉吏部侍郎,故
此詩當作於是時。
(2)關,《唐詩百名家本》作:「園」。
(3)杪,末端曰杪。
(4)陳注:「《禮記》:『從容中道,聖人也。』」通,往來。
(5)案曲,聽曲也。
(6)移花,移植花卉也。頷聯、頸聯寫僕射朝回及閑情逸致。
(7)按:結言僕射、吏部詩酒往還酬和也。
春日李舍人宅見兩省諸公唱和因書情即事(1)
又見帝城裏,東風天氣和(2)。官閑人事少,年長道情多(3)。紫掖發章句,青闈更詠歌(4)。誰知余寂寞(5),終日斷經過(6)。
校注:
(1)吳胡考卷上︰「李舍人為李絳。《舊唐書》卷一六四、《新唐書》卷一
五二本傳及劉禹錫〈唐故相國李公集記〉(《劉禹錫集》卷十九),並謂李
絳曾歷中書舍人。據《唐會要》卷七十五︰李絳歷中書舍人在元和五年十
二月。其時張籍官太常寺太祝(參卞孝萱《張籍簡譜》)職卑官冷,故詩云︰
『誰知余寂寞,終日斷經過。』檢岑仲勉《翰林學士題壁記注補》,李德
裕、李紳在長慶二年亦官中書舍人,但其時張籍已官水部員外郎,與詩中
所寫宦況冷落不合。詩當作余元和六年春。」
(2)按:此謂帝都長安,又值春暖,景氣和暢也。
(3)道情,謂世道、人情之體悟也。
(4)陳注:「二句言兩省諸公唱和。」又:「唐詔:『翊絃誦於青闈。』」
(5)余寂寞,《全唐詩》注:「一作幽寂處」。
(6)陳注:「言書情也。」
和李僕射秋日病中作(1)
由來病根淺(2),易見藥功成(3)。曉日杵臼靜(4),涼風衣服輕。猶疑少氣力,漸覺有心情。獨倚紅藤杖,時時堦上行(5)。
校注:
(1)吳胡考卷上:「李僕射為李絳。《舊唐書》卷一六四本傳云:『寶曆初,
入為尚書左僕射。』又稱絳屢以疾辭。』均與詩題合。張籍於寶曆初,任
尚書省郎中,(參《唐才子傳校箋》卷五)兩人同在京師,故有唱和。惟李
絳原唱已佚。」
(2)根,《全唐詩》注:「一作源」。
(3)成,《全唐詩》注:「一作程」。按:病根淺、藥功成,此願僕射病體早
瘥也。
(4)杵臼,擣藥之藥杵、藥臼也。
(5)陳注:「通首皆寫僕射秋日病中之狀,可見其胸次也。」
早春病中(1)
羸病及年初,心情不自如(2)。多申請假牒,祇送賀官書(3)。幽徑獨行步,白頭長懶梳(4)。更憐晴日色(5),漸漸暖貧居(6)。
校注:
(1)早春,《全唐詩》注:「一作春日」。
(2)自如,自在如意。
(3)賀官書,慶賀升官之書函。李懷民曰︰「全於世務看其高閑。」
(4)陳注:「二句言病中之狀。」
(5)憐,惜也、愛也。
(6)陳注:「結言早春之景。」
送嚴大夫之桂州(1)
旌旆過湘潭(2),幽奇得探。莎城百越北(3),行路九疑南(4)。有地多生桂,無時不養蠶。聽歌疑似曲(5),風俗自相諳(6)。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陳注:「嚴謨也。韓愈有送桂州嚴大夫詩。《輿地廣記》:『桂州,唐嶺南道』」吳胡考卷上亦曰:「嚴大夫為嚴謨。」
(2)陳注:「《唐書.地理志》:『潭州,長沙郡,縣湘潭。』」
(3)莎城,古交趾。百越,古民族名,又為地名。《通典》:『自嶺以南,是
百越之地。』今江、浙、閩、越,皆為百越所屬之地。
(4)九疑,山名,在今湖南寧遠縣南。《水經注.湘水》︰「九疑山,盤基蒼
梧之野,峰秀數郡之間....異嶺同勢,遊者疑焉,故曰九疑山。」
(5)疑似,《全唐詩》注:「一作難辨」
(6)陳注:「通篇言桂州景物之佳,而不言送意,其意自見也。」
詠懷
老去多悲事,非唯見二毛(1)。眼昏書字大,耳重覺聲高。望月偏增思,尋山覺發勞(2)。都無作官意,懶得在閑曹(3)。
校注:
(1)二毛,頭髮斑白。潘岳〈秋興賦.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
(2)覺,《全唐詩》作「易」。此謂造訪山林,則易生疲憊之感,而遊興頓為
之缺矣。頷聯頸聯,並寫老境。
(3)按:結聯抒感,謂己全無仕宦之想。
使至藍谿驛寄太常王丞(1)
獨上七盤去(2),峰巒轉轉稠(3)。雲中迷象鼻,雨裏下箏頭(4)。水沒荒橋路,鴉啼古驛樓(5)。君今在城闕,肯見此中愁(6)。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在長安及出使途中,任水部員外
郎。吳胡考卷上:「王丞為王建。」張籍另有〈贈太常王建藤杖笋鞋〉詩。
《劉禹錫集》卷二八有〈送王司馬之陜州〉詩自注︰『自太常丞授,工為
詩。』兩詩合參,太常王丞即王建。」
(2)七盤,七盤嶺,在陜西藍田縣南。
(3)陳注:「《通典》:『七盤十二,藍關之險路也。』」
(4)下,《全唐詩》注:「一作上」。
(5)按:此寫至藍谿驛之所見之景。
(6)肯,豈也、寧也。此中愁,指奉使至此,所歷之艱辛也。
留別江陵王少府(1)
迢迢山上路,病客獨行遲(2)。況此分襟日(3),當君失意時(4)。寒林露遠驛(5),晚燒獵荒陂(6)。別後空迴首,相逢未有期。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在長安及出使途中,任水部員外
郎。府,《全唐詩》注:「一作尹」。陶證:「『府』,恐當從注作『尹』。
王少尹,王擬。王建有〈送從侄擬赴江陵少尹〉詩。」
(2)病客,謂王擬。
(3)襟日,《全唐詩》注:「一作手處」。分襟,別離也。駱賓王〈秋日別侯
四〉:「歧路分襟易,風雲促膝難。」
(4)李懷民曰:「格法自劉文房來。」
(5)露遠邑,《全唐詩》作「遠路驛」。陂,山坡。
(6)按:二句為行者設想,寫途中所見物色。
贈海東僧(1)
別家行萬里,自說過扶餘(2)。學得中州語,能為外國書(3)。與醫收海藻,持咒取龍魚(4)。更問同來伴,天台幾處居(5)?
校注:
(1)海東僧,日本僧侶。
(2)扶餘,古國名,又作夫餘。所轄領土在今松花江流域。詳見《後漢書.夫
餘傳》。陳注:「《魏志》:『韓忠曰:我遼東蒼海之東,擁兵百萬,又
有夫餘濊貊之用。』」
(3)中州語,中土之語,即漢語也。外國書,外國文字。
(4)按:此寫其有醫技,且能奇術也。
(5)天台,山名,亦宗派名。陳注:「詩寫海僧頗奇」。李懷民曰:「與島僧、
蠻客一例。」
寄漢陽故人(1)
知君漢陽住,煙樹遠重重。歸使雨中發,寄書燈下封(2)。同時買江塢(3),今日別雲松(4)。欲問新移處,青蘿最北峰。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任水部員外郎。陳注:「《唐書.
地理志》:『鄂州江夏郡,漢陽縣。』」漢陽,今址在湖北武漢市。
(2)陳注:「二句言寄故人也。字清意遠,不涉舊體。」
(3)塢,土堡。此借指住宅。
(4)別雲松,如雲松之相離也。
送安西將(1)
萬里海西路,茫茫邊草秋(2)。計程沙塞口,望伴驛峰頭(3)。雪暗非時宿,沙深獨去愁(4)。塞鄉人易老(5),莫住近番州(7)。
校注:
(1)陳注:「《舊唐書》:『貞觀十七年,置安西都護府於西州。顯慶三年,
移置龜茲國城,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十六都護府隸焉。』」
(2)按:海西、邊草,塞上物色。
(3)頭,《全唐詩》注:「一作樓」。沙塞,沙磧上營建之關塞。驛峰,位在
山峰之驛站。陳注:「言征塞之狀。」
(4)非時宿,所宿非時;蓋以風雪夜暗也。獨去愁,愁獨往也;蓋以沙深如海,
此去安危難卜也。陳注:「又言沙雪之苦。」
(5)塞,《全唐詩》注:「一作憶」。
(6)番州,番族聚居之地。陳注:「離思蒼然矣。」
題李山人幽居
襄陽南郭外,茅屋一書生(1)。無事焚香坐,有時尋竹行。畫苔藤杖細,踏石鞋輕(2)。應笑風塵客(3),區區逐世名(4)。
校注:
(1)一書生,指李山人。
(2)按:頷聯、頸聯細寫山人幽居情趣。
(3)風塵客,塵俗之人。
(4)按:結聯感其脫然物外,不逐世名。
早春閑遊
年長身多病,獨宜作冷官(1)。從來閑坐慣,漸覺出門難(2)。樹影新猶薄(3),池光晚尚寒(4)。遙聞有花發,騎馬暫行看(5)。
校注:
(1)冷官,職物清閒,地位微渺之官。陳注:「時籍為國子博士,故云冷官。」
(2)陳注:「承上冷官而言」。李懷民曰:「真能道得出。」
(3)按:早春時節,樹芽甫萌,新葉猶疏,故謂「新猶薄」。
(4)按:春陽仍短,乍暖還寒,故謂「晚尚寒」。二句寫早春物色。
(5)按:遙聞花發,引起遊興,故有騎馬閑遊之舉。
贈太常王建藤杖笋鞋(1)
蠻藤剪為杖,楚筍結成鞋(2)。稱與詩人用(3),堪隨禮寺齋(4)。尋花入幽徑,步日下
寒(5)。以此持相贈,君應愜素懷(5)。
校注:
(1)鞋,筍殼鞋。
(2)陳注:「先敘土產。」李懷民曰:「疏得珍重有致。」
(3)稱,符稱也。
(4)李懷民曰:「對法之變。」
(5)按:拄藤杖、穿鞋,尋花訪勝。此蓋文昌為王建設想。
(6)按:此謂藤杖鞋,持以相贈,料必能愜素懷。
和周贊善聞子規(1)
秦城啼楚鳥(2),遠思更紛紛(3)。況是街西夜,偏當雨裏聞(4)。應投最高樹,似隔數重雲(5)。此處誰能聽﹖遙知獨有君(5)。
校注:
(1)陳注:「《唐書.百官志》:『左贊善,大夫五人,正五品上。掌傳令,
諷過失,贊禮儀,以經教授諸郡王。』」
(2)陳注:「《禽經》:『江左曰子規,故云楚鳥。』」
(3)遠思,念遠之想也。紛紛,狀心緒紛繁不寧也。
(4)陳注:「言長安街西也,對法高妙。」李懷民曰:「只似不作意。」
(5)按:此臆想子規鳥所棲,必屬高樹,故有隔雲之感。 陳注:「孟郊詩:
『投樹鳥亦急。』」
(5)按:末聯始點明和詩之意。
送李騎曹靈州歸覲(1)
翩翩出上京,幾日到邊城(2)?漸覺風沙起,還將弓箭行(3)。席箕侵路暗(4),野馬見人驚(5)。軍府知歸慶,應教數騎迎(6)。
校注:
(1)陶證:「李騎曹,李。姚合同送詩題為〈送李琮歸靈州覲省〉按︰李
聽元和十五年六月至長慶二年二月為靈州大都督府長史。朔方靈鹽節度
使,見《舊紀》。騎曹當李聽之子。《新表》二上隴西李氏,聽子琢、璋、
瑾、璩、、瓊、璀。騎曹當即李,歸靈州覲省。《唐文拾遺》卷二八
有〈李琮墓誌〉,琮李慇子,李聽侄。大和八年卒。堂兄弟不應重名,
字罕見,故姚合詩中李琮乃李之形誤。」陳注:「《輿地廣記》:『靈
州,唐關內道。』」故址屬寧夏省(今寧夏回族自治區)。歸覲,返京覲見
天子。
(2)上京,長安。邊城,指靈州。
(3)將,持也。
(4)席箕,蘆草名。一稱塞蘆子,生長於北地,可取其莖葉,編織用具。
(5)陳注:「寫邊景如畫。」
(6)李懷民曰:「寫歸覲只從旁一點,而情事如見。」
寒食夜寄姚侍郎(1)
貧官多寂寞,不異野人居(2)。作酒和山藥(3),教兒寫道書。五湖歸去遠,百事病來疏(4)。況憶同懷者(5),寒庭月上初(6)。
校注:
(1)郎,《全唐詩》注:「一作御」。吳胡考卷上:「姚侍御即姚合。」
陶證:「『郎』當作『御』。姚侍御,姚合。《元龜》卷一三一︰『寶曆...
二年四月,以姚崇玄孫前京兆府富平縣尉合,為監察御史。』據岑仲勉《唐
集質疑.姚合與李德裕及其親屬》考證,姚合乃姚元景曾孫。但兩《唐
書》本傳及《元龜》均云合乃崇後,且姚合因崇而推恩遷官,疑合或其父
曾出姚崇後一支。」陳注:「寶應中,姚合為監察殿中御史。」
(2)按:此自寫境況。
(3)山,《全唐詩》注:「一作仙」。山藥,指山野之藥。
(4)病來疏,因病而疏遠也。
(5)況,《全唐詩》注:「一作沉」。同懷者,謂志同道合者。
(6)陳注:「二句言寒食夜寄姚也。」
題清徹上人院(1)
古寺臨壇久,松間別起堂。看添浴佛水,自合讀經香(2)。愛養無家客,多傳得效方
(3)。遇齋長不出(4),坐臥一繩(5)。
校注:
(1)上人,佛教對佛、佛弟子、或高僧、或覺行圓滿、卓越之人,稱為上人。
多用於淨土宗及日蓮宗。
(2)陳注:「寫上人誦經浴佛。」
(3)效,《全唐詩》注:「一作力」。陳注:「又寫其養客傳方。」
(4)遇,《全唐詩》、《四庫全書》均作「過」。齋,指齋月、齋時也。
(5)繩,西方眾僧將食之時,各自踞坐之小,籐繩織內,腳圓且輕。其
後改製成摺疊之交椅。陳注:「《晉書.佛圖澄傳》: 『澄至故泉源上,
坐繩床,燒安息香,祝願數百言。』」
和裴司空即事通簡舊僚(1)
肅肅上台坐,四方皆仰風(2)。當朝奉明政,早日立元功(3)。獨對赤墀下,密宣黃閣中(4)。猶聞動高韻(5),思與舊僚同(6)。
校注:
(1)吳胡考卷上:「裴司空為裴度。《舊唐書》卷一七○本傳︰『穆宗深嘉其
忠款,中使撫諭無虛月,進位檢校司空 ,兼充押北山諸蕃使。』」
(2)仰風,瞻仰風範。
(3)按:此謂早時,平淮西,曾立下大功也。
(4)赤墀,皇帝之殿階。黃閣,宰相之聽事。此謂裴度獨對皇上,參與樞密。
陳注:「張子容詩:『作相開黃閣,為郎奏赤墀。』」
(5)高韻,高文也。即裴度通簡舊僚之詩作。
(5)陳注:「上六句并寫司空風度,末二句,言司空即事詩,即所以和也。」
使回留別襄陽李司空(1)
江亭寒日晚,絃筦有離聲(2)。從此一筵別,獨為千里行(3)。遲遲戀恩德(4),役役恨公程(5)。迴首吟新句,霜雲滿楚城(6)。
校注:
(1)陳注:「謂逢吉也,長慶中,逢吉檢校司空平章事,襄州刺史,山南
東道節度使。韓愈有〈酒中留上襄陽李相公詩〉。」吳胡考卷上:「李司
空即李逢吉,李逢吉出鎮襄陽共有兩次,第一次在元和十五年十月至長慶
二年三月,未帶司空銜。第二次在寶曆二年十一月至大和二年十月。《舊
唐書》卷十七〈敬宗紀〉︰『寶曆二年十一月,以右僕射、同平章事李逢
吉檢校司空、同平章事、兼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使、臨漢監收使』
李逢吉第二次赴襄陽時,張籍有〈送李司空赴襄陽〉詩。 又據《唐才子
傳校箋》卷五,知張籍於長慶二年任水部員外郎,曾奉使襄陽,是年秋,
與白居易相遇於商州。其時李逢吉早已奉詔回京,任兵部尚書。詩云︰『江
亭寒日晚』、『霜雲滿楚城』時令為秋冬。詩中稱李逢吉為司空,當是逢
吉第二次出鎮襄陽時,并由此推斷,張籍出使襄陽也是兩次,這是第二次。
逢吉第二次出鎮襄陽的時間,雖有三年之久,但張籍於大和二年三月,即
由主客郎中改任國子司業,故此詩當作於大和元年秋冬間。」
(2)按:此寫江邊離亭送行也。
(3)按:此敘將別。
(4)遲遲,徐行也。陳注:「《後漢書.郭伋傳》:『伋在并州,素結恩德。』」
(5)恨,《唐詩百名家本》、《四庫全書》均作「限」。役役,鑽營奔走。公
程,公務也。
(6)楚城,襄陽屬楚地,故曰楚城。按:此以景襯情,藉申別意。
和戶部令狐尚書喜裴司空見招看雪(1)
南園新覆雪,上宰曉來看(2)。誰共登春榭﹖唯聞有地官(3)。色連山遠靜,氣與竹偏寒(4)。高韻更相應(5),寧同歌吹歡(6)。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吳胡考卷
上:「令狐尚書,為令狐楚。《舊唐書》卷一七二本傳云︰『大和二年九
月,徵為戶部尚書。』《新唐書》卷一七二本傳同。裴司空為裴度,說見
前。〈和裴司空即事通簡舊僚〉。令狐楚原唱佚。」
(2)上宰,謂令狐楚也。
(3)地官,謂裴度也。
(4)李懷民曰:「寫雪高簡入妙。」
(5)高韻,高妙之詩文。指令狐楚原唱。
(6)陳注:「此始言和意。」
和裴司空以詩請刑部白侍郎雙鶴(1)
皎皎仙山鶴(2),遠留閑宅中。徘徊幽榭月,嘹唳小亭風(3)。丞相西園好(4),池塘夜水通(5)。從君求置此(6),賞望與賓同(7)。
校注:
(1)陳注:「大和二年,正月,白居易轉刑部侍郎。」吳汝煜、胡可先《全
唐詩人名考》卷上:「裴司空為裴度,白侍郎為白居易。」
(2)山,《全唐詩》注:「一作家」。皎皎,潔白貌。
(3)按:此謂小亭邊,鶴聲嘹唳,隨風傳揚。陳注:「二句寫宅中鶴,淡而有
神。」
(4)丞相,謂裴度。
(5)夜,《全唐詩》作「野」。按:二句讚裴度西園。
(6)本句《全唐詩》注:「一作欲將來放此」。求置此,請置雙鶴於西園也。
(7)陳注:「言和意。」
同綿州胡郎中清明日對雨西亭宴(1)
郡內開新火(2),高齋雨氣清。惜花邀客賞,勸酒促歌聲(3)。共醉移芳席,留歡閉暮城(4)。政閑方宴語,琴筑任遙情(5)。
校注:
(1)綿,《全唐詩》、《四庫全書》均作「錦」。綿州,隋以潼州改置,唐屬
劍南道。治所在巴西縣。
(2)開新火,寒食日禁火,清明日改以新柴取火,故謂之開新火。
(3)陳注:「上二句寫清明雨,此二句言宴也。」
(4)按:二句敘亭宴酣暢,復於夕暮移席城中續歡。
(5)陳注:「四據感懷。」
莊陵挽謌詞三首(1)
白日已昭昭,干戈亦漸消(2)。迎師新出道(3),從諫早臨朝(4)。佞倖威權薄(5),忠良寵錫饒(6)。丘陵今一變,無復白雲謠(7)。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元年(八二七),時張籍在洛陽在長安,任主客郎中、國
子司業。陳注:「莊陵,敬宗也。《舊唐書.敬宗紀》:『太和元年七月
十三日,葬於莊陵。』」吳胡考卷上:「莊陵為敬宗李湛陵墓,此三詩輓
敬宗。」
(2)消,《唐詩百名家本》作「銷」。
(3)新,《全唐詩》作「親」。出,《唐詩百名家本》作「問」。
(4)陳注:「《舊唐書.敬宗紀》:『臣五上章,請聽政,從之。是其事。』」
李懷民曰︰「史稱敬宗視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覲見,此二句似反言,
然不可謂譏訕,亦臣子稱頌之體,不得不爾。」
(5)按:此謂帝皇勤政,佞倖已無威勢弄權。陳注:「似亦反言之。」
(6)饒,富也。按:句謂忠良多蒙寵錫。陳注:「《書》:『小大之臣,咸
懷忠良。』裴度復相,是其事。」李懷民曰︰「或即指裴晉公。」
(7)丘陵一變,喻敬宗駕崩。陳注:「二句哭詞。《孟子》︰『為高必因丘陵。』
西王母有〈白雲謠〉,故借以為興。」
觀風欲巡洛(1),習戰且開池(2)。始改三年政,旋聞七月期(3)。陵分內外使(4),官具吉凶儀(5)。渭北新園路(6),簫笳遠更悲。
校注:
(1)觀風,指敬宗巡幸東都,考察民情,觀風俗盛衰。李懷民曰:「此即指
罷修東都事。」
(2)且,《全唐詩》作「亦」。句謂疏濬昆明池,教習水戰。
(3)聞,原作「開」,據 《唐詩百名家本》改。李懷民曰:「言其不久也。
敬宗在位二年耳。」
(4)陵,指莊陵。內外使,謂守陵之官員。按:二句寫守護莊陵之陵制。
(5)吉凶儀,謂吉凶之禮儀。
(6)新園路,新墓道也。簫笳,借指莊陵之哀樂也。
曉日龍車動(1),秋風閶闔開(2)。行帷六宮出(3),執緋萬方來(4)。慘慘郊原暮,
遲遲挽唱哀(5)。空山煙雨夕,新陌遶陵臺(6)。
校注:
(1)陳注:「龍車,天子柩也。」
(2)閶闔,皇宮正門。陳注:「敬宗七月十三日,葬於莊陵,故言秋風。」
(3)六宮,皇后嬪妃居住之宮殿。白居易〈長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
宮粉黛無顏色。」
(4)緋,《全唐詩》、《四庫全書》均作「紼」。按︰作「紼」是。據《禮記》:
『助葬者,必執紼。』萬方,謂四鄰諸國。
(5)挽唱,即輓歌。
(6)陳注:「第三首,全寫會葬莊陵之狀。造境淒清,亦為哀楚也。」
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1)
其一
選得閑坊住,秋來樹木肥。風前卷筒簟(2),雨裏脫荷衣(3)。野客留方去(4),山童取藥歸(5)。非因入朝省,過此出門稀(6)。
校注:
(1)陶證:「元郎中,元宗簡。姚合同和詩題作〈和元八郎中秋居〉。宗簡行
八,白居易有〈答元八宗簡同遊曲江後明日見贈〉等詩。」陳注:「《唐
書.百官志》:『尚書省有左司郎中、右司郎中。』」
(2)簟,竹席。卷筒簟,捲簟為筒也。
(3)荷,《全唐詩》注:「一作生」。陳注:「二句寫秋。」
(4)方,藥方。
(5)取,《全唐詩》注:「一作收」。陳注:「寫秋居之趣。」
(6)陳注:「朝省,謂尚書省。非入朝省,不出門也。」
其二
有地唯栽竹,無池亦養鵝。學書求墨跡(1),釀酒愛朝和(2)。古鏡銘文淺,神方謎語多(3)。居貧閑自樂,豪客莫相過。
校注:
(1)墨跡,古人之書跡。
(2)朝,《唐詩百名家本》作「乾」。朝和,日暖之氣。按:日暖則釀酒易成
也。
(3)神方,神妙之藥方。謎語多,謂不解處甚多也。
其三
閑來松菊地,未省有塵埃(1)。直去多將藥(2),朝回不訪人。見僧收酒器,迎客換紗巾(3)。更恐登清要(4),難成自在身(5)。
校注:
(1)塵埃,喻塵俗之想也。
(2)陳注:「直去,入直也。」將藥,手持丹藥也。
(3)換紗巾,換頭巾,更易為常服也。按:句謂有客來訪,則易其官服,幅巾
相迎。李懷民曰:「妙只尋常。」
(4)清要,樞要之官也。陳注:「韓愈詩:『郎官清要為世稱。』」
(5)自在身,兼心而言,謂身心之自由自在也。
其四
自知清靜好,不要問時豪(1)。就石安琴枕,穿松厭酒槽(2)。山情因月甚,詩語入秋高(3)。身外無餘事,唯應筆硯勞。
校注:
(1)不要問,不邀集、不求取也。時,時名;豪,人豪也。
(2)厭,《唐詩百名家本》作「壓」。陳注:「亦以尋常寫之。」
(3)陳注:「此又寫閑趣。」李懷民曰:「字法妙。」
其五
閑堂新掃洒,稱是早秋天。書客多呈帖(1),琴僧與合絃(2)。莎臺乘晚上(3),竹院就涼眠。終日無忙事,還應似得仙(4)。
校注:
(1)按:書客呈帖,謂座客之行卷也。
(2)按:琴僧合絃,謂與僧徒合奏琴曲也。陳注:「張籍詩:『退押琴僧與酒
仙。』」
(3)莎臺,莎草地之亭臺。上,登也。
(4)得仙,登仙也。
其六
醉倚班藤杖,閑眠癭木(1)。案頭行氣訣(2),爐裏降真香(3)。尚儉經營少,居閑意思長(4)。秋茶莫夜飲,新自作松漿。
校注:
(1)癭木,指有樹瘤、未修飾之粗木。
(2)行氣訣,吐故納新,修練氣功。陳注:「皮日休詩:『環堵養龜看氣訣。』
意本此。」
(3)降真,仙真下凡。
(4)意思,意興情思。陳注:「劉禹錫詩:『意思如有屬。』」
其七
每憶舊山居,新教上墨圖(1)。晚花迴地種,好酒問人沽(2)。夜後開朝簿,申前發省符(3)。為郎凡幾歲,已見白髭鬚(4)。
校注:
(1)按:此謂每憶山居,則墨繪成圖。
(2)陳注:「按晚花謂菊。李端詩:『晚花惟有菊。』」李懷民曰:「迴、問
皆字法。」
(3)申前,申時之前。陳注:「此言郎官案牘也。省,謂尚書省。」
(4)按:此盛稱其任事之勤也。
其八
菊地纔通屐(1),茶房不壘階(2)。憑醫看蜀藥(3),寄信覓吳鞋(4)。盡得仙家法,多隨道客齋(5)。本無榮辱意,不是學安排(6)。
校注:
(1)按:緊可通屐,其地之狹仄可知。
(2)不壘階,意謂平房也。
(3)憑醫,求醫。看,料理。
(4)陳注:「造意并新奇。」
(5)仙家法,道教神仙修鍊之法。齋,齋儀也。
(6)按:此謂本無榮辱之想,實非刻意有為也。
其九
林下無拘束,閑吟放性靈(1)。好時開藥(2),高處置琴亭(3)。更撰居山記(4),唯尋相鶴經(5)。初當授衣假(6),無吏挽門鈴。
校注:
(1)吟,《全唐詩》作「行」。按:此謂其閑時優遊林泉,吟哦以舒散性靈。
(2)按:此謂擇吉時以啟丹爐。
(3)李懷民曰:「此亦唐人口頭如此。」
(4)撰,原作「選」,據《唐詩百名家本》改。
(5)陳注:「《唐書.藝文志》:『浮丘公《相鶴經》一卷。』」
(6)授衣,《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授衣假,
唐代國子監生,每年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
其十
客散高齋晚,東園景象偏(1)。晴明猶有蝶,涼冷漸無蟬(2)。藤折霜來子(3),蝸行雨後涎(4)。新詩纔上卷,已得滿城傳(5)。
校注:
(1)景象偏,謂景象異於平時。
(2)李懷民曰:「寫秋意入微妙,亦不多及。」
(3)來子,結籽也。
(4)陳注:「真善於匠物。」
(5)陳注:「二句言和意。」
經王處士原居
舊宅誰相近﹖唯僧近竹關(1)。庭閑雲滿井(2),窗曉雪通山(3)。來客半留宿,借書多寄還(4)。明時未中歲,莫便一生閑(5)。
校注:
(1)竹關,竹門也。二句言王處士之舊居,以竹為關,僧人最常往還也。
(2)閑,《全唐詩》注:「一作寒」。
(3)陳注:「記物色。」
(4)陳注:「又以索事記之,明其高趣。」
(5)按:謂當前為清平之時,王處士不到中年,莫可就此閑卻一生也。
不食仙姑山房(1)
寂寂花枝裏,草堂唯素琴(2)。因山曾改眼(3),見客不言心(4)。月出溪路靜,鶴鳴雲樹深(5)。丹砂如可學,便欲住幽林(6)。
校注:
(1)不食仙姑,謂修練辟穀術,以求長生之女性。
(2)素琴,不加裝飾之琴。《晉書.陶潛傳》:「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
(3)眼,《全唐詩》注:「一作姓」。
(4)陳注:「寫仙姑高致。」
(5)按:二句寫景如繪。
(6)按:結句寫文昌嚮往之意。
江頭
晚步隨江遠,來帆過眼頻(1)。試尋新住客,少見故鄉人(2)。回首憐歸翼,長吟任此身(3)。應同南浦雁(4),更見嶺頭春(5)。
校注:
(1)來帆,往來帆檣也。陳注:「言江頭之景。」
(2)按:二句思鄉殷切可見。
(3)歸翼,歸鳥也。即下「南浦雁」。
(4)南浦,江之南岸,臨水之地也。江淹〈別賦〉:「送君南浦,傷如之何!」
(5)按:玩末句意,則客居異鄉,又一年矣。陳注:「此言客感也。」
寄孫沖主簿公(1)
低折滄州簿(2),無書整兩春(3)。馬從同事借,妻怕罷官貧(4)。道僻收閑藥,詩高笑古人(5)。仍聞長吏奏(6),表乞鏁廳頻(7)。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及《四庫全書》均無「公」字。
(2)低折,屈就也。滄州,唐州名,治所在清池縣(今河北滄州市東南)。
(3)無書,無簿書也。整兩春,整兩年也。
(4)陳注:「言主簿境遇。」
(5)陳注:「此又言其高致。」
(6)長吏,秩尊之吏。
(7)鏁廳,現任官員應進士試謂之鏁廳。言鏁其廳而應試也。試中,得遷官
而不給科第,不中,則停現任。(參閱《文獻通考》三十《選舉》三、袁
枚《隨園隨筆》上〈鏁廳〉)。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
中四句,賈浪仙相似,姚武功未及也。
贈任懶
未肯求科第,深坊且隱居(1)。勝遊尋野客,高臥看兵書(2)。點藥醫閑馬,分泉灌遠蔬(3)。漢庭無得意,誰擬薦相如(4)﹖
校注:
(1)按:此隱居以遂其志也。
(2)按:此胸中自有甲壑。
(3)按:醫閑馬、灌遠蔬,任懶之閑情逸致也。
(4)陳注:「《史記.司馬相如傳》:『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
〈子虛賦〉而善之,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如自言為此賦。』』」按︰
此反用之,為任懶之負才而閒散惜。
評說;
元.方回《瀛奎律髓》卷四十二:
中四句極工。
舊宮人
舞梁州女(1),歸時白髮生。全家沒蕃地,無處問鄉程(2)。宮錦不傳樣,御香空記名(3)。一身難自說,愁逐路人行(4)。
校注:
(1)梁州,三國時蜀國所置州名,晉因之,隋廢,唐復置。故治在今陜西南鄭
縣東。句謂此女,昔以歌舞供奉宮中。
(2)陳注:「言無所歸也。」
(3)按:宮錦、御香,舊宮之物。既脫宮籍,故曰:「宮錦不傳樣,御香空記
名」也。
(4)按:年老色衰,身世難言,又無家可歸,故惟愁逐人行。
春日留別(1)
遊人欲別離,復醉對花枝(2)。看卻春人晚(3),莫輕少年時(4)。臨行記分處,回首是相思。各向天涯去,重來未有期(5)。
校注:
(1)留別,《全唐詩》注:「一作惜別」。
(2)復醉,《全唐詩》作「半醉」。按:餞別所見物色。
(3)卻,《全唐詩》作「著」。人,《全唐詩》作「又」。
(4)按:宜珍惜少年時也。
(5)有,《全唐詩》作「可」。按:各在天之一涯,重聚未可期也。
沒蕃故人
前年戍月支(1),城上沒全師(2)。蕃漢斷消息,死生長別離。無人收廢帳,歸馬識殘旗(3)。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4)。
校注:
(1)陳注:「月支,西域國名。」按:此借指吐蕃。
(2)上,《全唐詩》注:「一作下」。
(3)按:廢帳、殘旗,故人戰歿之境。
(4)李懷民曰:「只就喪師,一氣敘下,至哭故人處,但用尾末一點,無限
悲愴。水部極沉著,詩便不讓少陵。」
評說;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
張文昌〈沒蕃故人〉詩,云︰「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時。」語平淡而沉
痛,可與李華︰「其存其沒」數語並駕。陳陶︰「無定河邊」二語,緊于
李、張,而味似少減。此等難與言說,悟者自悟。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
詩為弔絕塞英靈而作,蒼涼沉痛,一篇哀誄文也。前四句言城下防胡,故
人戰沒,雖確耗無聞,而傳言已覆全師,恐成長別。五六言沙場之廢帳,
寂無行人,戀落日之殘旗,但餘歸馬,寫出次句覆軍慘狀。末句言欲招楚
醑之魂,而未見崤函之骨,猶存九死一生之想,迨終成絕望。莽莽天涯,
但有一慟,此時可謂一生一死,乃是交情也。
以下七首據《全唐詩》補。
贈箕山僧(1)
久住空林下,長齋耳目清(2)。蒲團借客坐,石甃人行(3)。似鶴難知性(4),因山強號名。時聞衣袖裏,闇掐念珠聲(5)。
校注:
(1)《四庫全書本》亦錄此詩。箕山,李冬生注:「山東、河北、河南、山
西、四川皆有箕山,此處似指河南登封縣東南之箕山,相傳堯時巢父、許
由隱居於此。」
(2)長齋,長期茹素也。
(3)石磹,以石堆疊之井壁。甃人,汲水者。
(4)似鶴,謂其性行如鶴之超逸。
(5)按:闇掐念珠,謂僧熟練掐珠念佛也。
冬夕
寒蛩獨罷織(1),湘雁猶能鳴(2)。月色當窗入,鄉心半夜生(3)。不成高枕夢,復作遶階行(4)。迴首嗟淹泊(5),城頭北斗橫(6)。
校注:
(1)獨,《全唐詩》注:「一作猶」。寒蛩罷織,謂蟋蟀以天寒而止鳴。
(2)猶,《全唐詩》注:「一作獨」。湘雁,南飛之雁也。
(3)按:此寫月色當窗而萌生鄉情也。
(4)按:此謂不眠遶階。
(5)淹,《全唐詩》注:「一作飄」。
(6)《四庫全書本》亦收錄此詩。
奉和陝州十四翁中丞寄雷州二十二翁司戶之作(1)
聯飛獨不前,迥落海南天(2)。賈傅竟行矣(3),邵公惟泫然(4)。瘴開山更遠,路極水無邊(5)。沉劣本多感,況聞原上篇(6)。
校注:
(1)陜州,今河南陜縣。中丞,官名。指御史中丞。雷州,今廣東海康縣。
司戶,官名,指司戶參軍。陶證:「十四翁,盧岳。」又云:「《全文》
卷七八四穆員〈陜虢觀察使盧公(岳)墓志銘〉:『貞元三年來朝,拜少
府監。上以陜州之守,藩垣兩京,...府君於是乎有由衷之拜。』盧岳
屬四房盧氏大房,盧度世八世孫,乃盧綸從翁。見《新表》三上。」
(2)按:聯飛,以飛為喻,謂己不得結伴同行。海南天,謂雷州瘴癘之地。
(3)賈傅,謂賈誼也。
(4)邵公,疑指邵信臣,治行第一,為漢元帝循吏。按:以上二句以漢之名
臣方之。
(5)按:此寫雷州地境。
(6)原上篇,指來詩。
送友生遊峽中(1)
風靜楊柳垂,看花又別離。幾年同在此,今日各驅馳。峽裏聞猿叫,山頭見月時(2)。
殷勤一杯酒,珍重歲寒姿(3)。
校注:
(1)峽中,指長江三峽地區。
(2)按︰此為行者設想。
(3)按︰此臨別珍攝也。
寒食後(1)
田舍清明日,家家出火遲(2)。白衫眠古巷(3),紅索搭高枝(4)。紗帶生難結,銅釵重易垂。斬新衣著盡(5),還似去年時。
校注:
(1)《全唐詩》注:「一作王建詩」。
(2)按:出火遲,以寒食日禁火故也。
(3)白衫,猶白衣,平民之服。眠古巷,醉臥古巷也。
(4)紅索搭高枝,鞦韆也。唐俗於寒食節,競築鞦韆以為樂。
(5)斬新,猶言嶄新。
寒食書事二首(1)
其一
今朝一百五(2),出戶雨初晴。舞愛雙飛蝶,歌聞數里鶯(3)。江深青草岸,花滿白雲城(4)。為政多孱懦,應無酷吏名(5)。
校注:
(1)寒食,傳統節日。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云︰「去冬節一百五
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大麥粥。」唐代以來,
盛行各地。
(2)一百五,古俗寒食節在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距冬至一百零五日或一百零
六日,故又稱寒食節為「一百五日」或「一百六日」。
(3)按︰蝶飛鶯啼,寫寒食節近景。
(4)按︰二句寫寒食節遠景。
(5)按︰謂己謹小慎微,應無酷吏之名。
其二
出城煙火少,況復是今朝(1)。閑坐將誰語﹖臨觴只自謠(2)。前春蘚,衣上落花飄(3)。妓樂州人戲,使君心寂寥(4)。
校注:
(1)寒食日,故云煙火少也。
(2)自謠,獨自謳吟也。
(3)按︰亦春景也
(4)按︰二句謂無妓樂之好也。
郢州贈別王七使君(1)
昔是詞狂客,今為酒病夫。強吟翻悵惘,從醉不歡娛。鬚髮已全白,交親一半無(2)。
郢城君莫厭,猶較近京都(3)。
校注:
(1)此首據《四庫全書本》補。郢州,西魏置州名。故治在今湖北鍾祥縣。
(2)按:六句全敘己境遇。
(3)按:結句就王七使君言,有敦勉意。
張籍詩集校注卷三
五言排律
和李僕射雨中盧嚴二給事(1)
郊原飛雨至,城闕溼雲埋(2)。迸點時穿牖(3),浮漚欲上(4)。偏滋解籜竹(5),併灑落花槐。晚潤生琴匣(6),新涼滿藥齋(7)。從容朝務退(8),放曠掖曹乖(9)。盡日無來客,閑吟感所懷。
校注:
(1)吳胡考卷上:「李僕射為李絳,已見前考。盧給事為盧元輔。嚴給事為嚴
休復。《舊唐書》卷十七〈敬宗紀〉︰寶曆元年『閏七月戊子,以給事中
盧元輔為工部侍郎。』嚴休復為給事中之時間不詳。但據《舊唐書》卷一
七六〈楊虞卿傳〉知大和二年尚在給事中任,曾參與三司推案南曹.令史李
竇賣官案。詩云︰『新涼滿藥齋』當是寶曆元年新秋作。」陶證︰「李僕
射,李絳。《舊書.敬宗紀》︰寶曆元年四月『乙亥,以劍南東川節度、
簡校司空李絳為左僕射。..十二月...甲子,以左僕射李絳為太子少
師,分司東都。』盧給事,盧元輔。《舊書.敬宗紀》︰寶曆元年閏七月,
戊子,以給事中盧元輔為工部侍郎。嚴給事,嚴休復。」陳注:「《唐書.
百官志》:門下省,給事中四人,正五品上,掌侍左右,分判省事。』」
(2)埋,借為籠罩之意。
(3)迸點,雨水噴迸。牖,窗也。《說文》:「在墻曰牖,在屋曰窗。」牖
為墻上所開之窗。
(4)浮漚,水泡也。
(5)解籜竹,已脫筍殼之竹,新竹也。
(6)潤,謂雨水挾帶之濕氣。
(7)陳注:「以上寫雨中境,兼記物色。」
(8)退,《全唐詩》注:「一作後」。按:朝務退句,謂從容處理朝務,事
畢而退也
(9)乖,《全唐詩》注:「一作儕」。陳注:「言僕射朝回。」掖曹,宮掖
旁之官署。按:此謂自掖曹而歸,則放曠遊遨也
(10)陳注:「結句言僕射雨中寄詩,即和也。」
酬李僕射晚春見寄(1)
戟戶動初晨(2),鶯聲雨後頻。虛庭清氣在,眾藥濕光新(3)。魚動芳池面,苔侵老竹身(4)。教鋪嘗酒處(5),自問探花人(6)。獨此長多病,幽居欲過春(7)。今朝聽高韻(8),忽覺離埃塵(9)。
校注:
(1)吳胡考卷上:「李僕射即李絳。」陶證︰「李僕射,李絳。」
(2)動,《全唐詩》作「洞」。戟戶,同戟門,指顯貴之家。高適〈同郭十
題楊主簿新廳詩〉云:「向風扃戟戶,當署近棠陰。」
(3)按:清氣盈庭,藥草濡濕,二句庭院雨後之景象。
(4)芳池,蓮池也。按:魚動蓮池,苔侵老竹,亦雨後春景。
(5)教鋪,授教之所也。
(6)探花人,謂晏遊賞春之人。陳注:「以上寫晚春。」
(7)幽,《全唐詩》注:「一作閑」。
(8)高韻,謂僕射見寄之作。
(9)離埃塵,超脫塵俗之感。陳注:「四句言酬意也。」
憶盧常侍寄華山鄭隱者(1)
獨住三峰下(2),年深學煉丹(3)。一間松葉屋,數片石花冠(4)。酒待山中飲,琴將洞裏彈(5)。開門移遠竹,剪草出幽蘭。荒壁通泉架,晴崖曬藥壇(6)。寄知騎省客(7),長向白雲看(8)。
校注:
(1)憶,《全唐詩》作︰「和」。陳注:「《周官.職方氏》:『河南曰豫
州,其山鎮曰華山。』注︰『華山,在華陰。』」陶證︰「盧常侍,疑為
盧虔。」
(2)住,《全唐詩》注:「一作憶、一作坐」。陳注:「《述征記》:『華
山有三峰,直上數千仞。』」
(3)陳注:「《晉書.葛洪傳》:『從祖玄,吳時,學道得仙,號葛仙。公
以其煉丹秘術,授弟子鄭隱,洪就隱學,又悉得其法焉。』」
(4)按:此鄭隱者居處,造境清逸。
(5)裏,《全唐詩》作「口」。按:酌酒彈琴,寫隱者生活之閑逸。
(6)陳注:「以上并寫隱者居華山之境。」
(7)騎省,散騎省也。
(8)看,《全唐詩》作「閑」。按:此寫憶念之意。
和令狐尚書平泉東莊近居李僕射有寄十韻(1)
平地有清泉,伊南古寺邊(2)。漲池閑遶屋(3),出野澆田(4)。舊隱離多日,新鄰
得幾年(5)?探幽皆一絕,選勝又雙全(6)。門靜山光別,圍深竹影連(7)。斜分採藥
徑,直過釣魚船。雞犬還應識,雲霞頓覺鮮。追思應不遠(8),賞愛諒難偏(9)。此
處堪長住,遊人早共傳。各當恩寄重,歸臥恐無緣(10)。
校注:
(1)東,《全唐詩》注:「一作西」。居《全唐詩》注:「一作屬」。有,
《全唐詩》注:「一作因」。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時張籍在
長安,任國子司業。吳胡考卷上:「平泉在洛陽,見李德裕《會昌一品集》
別集卷九〈平泉山居戒子孫記〉。令狐尚書為令狐楚。《舊唐書.敬宗紀》︰
長慶四年九月,『以河南尹令狐楚為檢校禮部尚書,汴州刺史、宣武軍節
度使、宋汴亳觀察等使。』李僕射為李絳,已見前述。據《舊唐書.敬宗
紀》︰寶曆元年四月乙亥,『以劍南東川節度檢校司空李絳為左僕射。』
又據《舊唐書》卷一六四本傳,寶曆二年,李絳即改授太子少師,分司東
都。詩題『僕射』,當是舊稱,李絳居平泉莊附近,當在分司東都時。」
陶證︰「令狐尚書,令狐楚。李僕射,李絳。《全文》卷六九七李德裕〈靈
泉賦序〉︰『予林居西嶺,平壤出泉。...自東嶺故丞相崔公至谷口故
丞相司徒李公,凡別墅五六,皆謂之平泉。』李絳大和四年被害,贈司徒,
即賦中『故丞相司徒李公』。知絳在平泉有宅。」
(2)伊南,伊水之南,指東都。
(3)漲池,謂莊園中滿水之池沼。
(4)出野,《全唐詩》注:「一作流墅」。
(5)舊隱句,謂昔日各自隱居,相離多時。新鄰句,謂為鄰不久也。
(6)按︰此頌其探幽選勝之超逸也。
(7)山光別,謂其山色,別有景致。竹影連,謂其別業圍籬,竹影相連。
(8)思,《全唐詩》注:「一作尋」。追思,謂追想其景致也。
(9)賞愛諒,《全唐詩》注:「一作吟賞定」。諒難偏,謂兩別業之景致,各
有勝場,難分軒輊。陳注:「以上并寫平泉東莊近居。」
(10)按︰二句謂兩人皆今之重臣,恐不能歸隱也。
送鄭尚書出鎮南海(1)
遠鎮承新命(2),王程不假催(3)。班行爭路送(4),恩賜併時來(5)。牙旆從城展,兵
符到府開(6)。蠻聲喧夜市,海色浸潮臺(7)。畫角天邊月(8),寒關嶺上梅(9)。共知
公望重,多是隔年迴(10)。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三年(八二三),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陶證︰
「鄭尚書,鄭權。《通鑑》︰長慶三年四月,『工部尚書鄭權,家多姬妾,
祿薄不能贍,因(鄭)注通於(王)守澄,以求節鎮;己酉,以權為嶺南節
度使。』韓愈、王建均有送詩。」
(2)遠鎮,出鎮南海,故謂遠鎮。
(3)王程,謂勤王之程,故不假催也。
(4)班行,朝官也。古代朝官,依位秩高低而排列,故謂之班行。
(5)併,《全唐詩》注:「一作一」。恩賜,皇上之賜行也。并時來,一時
皆至也。
(6)按︰二句頌其坐鎮南海之威武。
(7)浸潮,《全唐詩》注:「一作潤潮」。潮臺,《全唐詩》注:「一作南
臺」。按︰二句為行者設想,寫南海地區之物色。
(8)畫角,軍用號角。
(9)按︰二句畫角、寒關皆邊塞事物。此蓋借景喻情,以寄其遠思也。
(10)按︰此頌其聲望隆盛,來年或即迴駕也。
徐州試反舌無聲(1)
夏木多好鳥,偏知反舌名(2)。林幽還共宿,時過即無聲(3)。竹外天空曉,谿頭雨
自晴(4)。居人宜寂寞,深院益淒清(5)。入霧暗相失,當風閑易驚(6)。來年上林苑,
知爾最先鳴(7)。
校注:
(1)陳注:「《輿地廣記》:『徐州,唐河南道。』《禮記》︰『仲夏之月,
小暑至,反舌無聲。』注︰『反舌,百舌鳥。』唐制,試詩多用排律。」
鄭珍〈跋韓詩〉︰「是年(按︰貞元十四年)十月初,籍至汴,始見公,公
館之城西。十一月,汴州舉進士,公為考官,籍膺首薦,旋入京。」
(2)按︰此謂夏樹多好鳥,而反舌最為知名也。
(3)即,《全唐詩》注:「一作已」。按:「過時即無聲」,應題。
(4)按:無聲之景。
(5)陳注:「言無聲之境。」
(6)陳注:「言反舌無聲。」
(7)陳注:「言來年春時,反舌又鳴也。漢舊儀,上林苑中,廣長三百里,
苑中養百獸。」
評說:
清.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卷十七:
曹直詩曰:「好鳥鳴高枝。」此點明題義。鳥聲或以報曉,或以喚晴,若
無聲則空曉自晴矣。居人傍溪,深院多竹,此就無聲寫景情。後四句,此
就無聲結出有聲,則妙矣。上林苑,在長安宮城之北。
省試行不由徑(1)
田裏有微徑,賢人不復行(2)。孰知求捷步(3),又恐異端生(4)。從易眾所欲,安邪
患易生(5)。誰能達大道(6),共此競前程。子羽有遺跡(7),孔門傳舊聲。今逢大君
子,士節自光明(8)。
校注:
(1)省試,陳注:「《論語》:『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
(2)微徑,小徑。賢人,指澹臺滅明。
(3)求,《全唐詩》注:「一作趨」。求捷步,猶抄近路。
(4)又,《全唐詩》注:「一作惟」。生《續古逸叢書本》作「成」。按:作「成」是。
(5)邪,《全唐詩》注:「一作難」。安邪,安於邪行也。陳注:「此效謝
靈運者,亦頗富理趣。」
(6)達大道,《全唐詩》注:「一作違大路」。
(7)子羽,澹臺滅明,字子羽。
(8)光,《全唐詩》注:「一作應」。光明,光大彰明也。
新城甲仗樓(1)
謝守起新樓(2),西臨城角頭(3)。圖功百尺麗(4),藏器五兵脩(5)。結構榱甍固(6),
虛明戶檻幽(7)。魚龍卷旗幟(8),霜雪積戈矛(9)。暑雨火高烝隔(10),涼風宴位留。地
高形出沒(11),山靜氣清優。睥睨斜光徹,欄干宿靄浮(12)。芊芊稻色,脈脈苑
谿流(13)。郡化王丞相,詩成沈隱侯(14)。居茲良得景,殊勝峴山遊(15)。
校注:
(1)陳注:「《寰宇記》:『揚州新城,有甲仗樓,謝安建。』」按︰甲仗
樓故址在江蘇儀徵縣東。
(2)守,《續古逸叢書本》作「氏」。陳注:「謝安為太守,故稱謝守樓。」
(3)角,《全唐詩》注:「一作上」。
(4)尺,《全唐詩》注:「一作仗」。圖功,圖繪以記戰功也。
(5)《周禮.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注︰『鄭司農云︰五兵者,戈、
殳、戟、酋矛、夷矛』」。
(6)結構,締造。榱,椽子。甍,屋棟、屋脊。
(7)虛明,空曠明朗也。
(8)按:此謂甲仗樓之旗幟,舒卷有若魚龍。
(9)按:此謂甲仗樓之戈矛,森嚴一如霜雪。
(10)烝,熱氣蒸騰也。
(11)出沒,《全唐詩》注:「一作遠出」。
(12)宿靄,夕陽餘暉。
(13)陳注:「以上寫樓景。。」
(14)沈隱侯,指沈約。沈約封建昌侯,諡曰隱。
(15)陳注:「《晉書.羊祜傳》:『祜樂山水,每風景,必造峴山。祜卒,
襄陽百姓,于峴山祜遊憩之所建碑。』」
贈殷山人
鬱鬱山中客(1),知名四十年。恓惶身獨隱(2),寂寞性應便(3)。世業公侯籍,生涯
黍稷田(4)。藤懸讀書帳,竹繫網魚船。已種千頭橘(5),新開數脈泉。閑遊攜酒遠,
幽語向僧偏(6)。入洞題松過,看花選石眠。避喧長汩沒,逢勝即留連(7)。自古多
高跡,如君少比肩。耕耘既辛苦(8),章句已流傳(9)。昔日交遊盛,當時省閣賢(10)。
同袍還共弊(11),連轡每推先。講序居重席(12),儒願執鞭(13)。滿堂虛左待(14),
眾目望喬遷(15)。才異時難用,情高道自全。畏人顏慘澹(16),物勢迍邅(17)。達
者聞知命(18),吾生復禮玄(19)。深藏報恩劍(20),久緝養生篇(21)。憔悴眾夫笑,
經過郡守憐(22)。夕陽悲病鶴,霜氣動飢鸇(23)。處士誰能薦?窮途世所捐。伯鸞
甘寄食(24),元淑苦無錢(25)。策蹇秋塵裏(26),吟詩黃葉前(27)。故裘餘白領,廢瑟斷朱弦。志氣終猶在,逍遙任自然。家貧念婚嫁,身老戀雲煙(28)。放逸棲巖鹿,清虛飲露蟬(29)。鄭逃秦谷口(30),嚴愛越溪邊(31)。霄漢予猶阻(32),榮枯子不牽(33)。山城一相遇(34),感激意難宣(34)。
校注:
(1)鬱鬱,。陳注︰「左思詩︰『鬱鬱澗底松。』」
(2)恓,與栖通。恓惶,煩惱之貌。韋應物〈簡盧陟詩詩〉︰「恓惶戎旅下。」
(3)便,習也、安也。此謂山人之習性,本安於清虛寂寞。
(4)按︰公侯籍,謂世代為公侯之家。黍稷田,謂山人躬耕以自養。
(5)陳注︰「《襄陽耆舊傳》︰『李衡為丹陽太守,遣人往武陵作宅,種橘
千株,敕兒曰︰「吾州里有千頭木奴,不責汝食,歲上匹絹,亦當足用耳。」』」
(6)按︰此謂山人攜酒遠遊,喜與僧徒往來論道也。
(7)按︰此謂山人逢喧囂則退避隱沒,遇勝景則留連忘反也。
(8)此,《全唐詩》注:「一作既」。
(9)章句,謂文章著述也。
(10)省閣賢,謂臺閣重臣,國之楨賢也。
(11)弊,壞也。按︰同袍共弊,亦子路「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
憾」之意。
(12)居重席,位居重要席次。
(13)按︰此謂群儒尊仰,願為之執鞭。
(14)按︰古以左為尊位,故虛左以待之。
(15)喬遷,本指升官或遷居,此謂眾目殷望其出山也。陳注︰「以上寫山人
聲光。《孟子》︰『吾聞出幽谷,遷於喬木者。』」
(16)顏,《全唐詩》注:「一作頻」。慘澹,凄涼之景象。
(17)物,疏於世務也。迍邅,處境困頓也。
(18)賢,《全唐詩》注:「一作達」。聞知命,聞之而知天命也。
(19)復禮玄,《唐詩百名家本》作「貴又玄」。按︰此謂吾儕因山人之教,
而禮敬道家玄學。
(20)報恩劍,報恩之劍。按︰此喻山人之通於武術也。
(21)養生篇,道家養生之作。按︰此喻山人之精於養生之學。
(22)郡守憐,郡守咸知愛重。
(23)陳注︰「二句比語也。」
(24)陳注︰「《後漢書》︰『梁鴻字伯鸞,扶風人。家貧而尚節介,適吳,
依伯通廡下,為人賃舂。』」
(25)按︰伯鸞、元淑皆貧士也。二句以貧而有節之士喻之。
(26)策蹇,鞭策駑劣之馬。
(27)按︰雖貧不廢吟詠也。
(28)戀雲煙,喻指志在隱逸山林也。
(29)按︰此又以蟬、鹿喻之。
(30)鄭,謂鄭子真。陳注:「《高士傳》:『谷口鄭子真,耕于巖石之下。』」
(31)嚴,謂嚴光。陳注:「《後漢書.逸民傳》:『嚴光少有高名,乃耕于
富春山,後人名其處為嚴陵瀨。』以上寫山人隱居,以求其志。」
(32)霄漢,原指雲天,此借喻朝廷。猶阻,謂宦途猶未暢達也。
(33)榮枯,謂得失。此頌山人不改其志也。
(34) 一相遇,《唐詩百名家本》作「曾一過」。
(35)陳注︰「以上籍自言其所感。」
夏日可畏(1)
赫赫溫風扇(2),炎炎夏日徂(3)。火威馳迥野,畏景鑠遙途(4)。勢矯翔陽翰(5),功
分造化罏(6)。禁城千品獨(7),黃道一輪孤(8)。落照頻空簟,餘暉卷夕梧。如何倦遊
子,中路獨踟躕(9)。
校注:
(1)《全唐詩》注:「一作丘為詩」。陳注:「《左傳》:『趙盾,夏日之
日也。』注︰『夏日可畏。』」
(2)赫赫,燥熱貌。《詩經.小雅.雲漢》:「旱既大甚,則不可沮;赫赫炎
炎,云我所無。」
(3徂,始也。《詩經.小雅.四月》:「四月維夏,六月徂暑。」
(4)陳注:「言可畏之狀。」
(5)翔陽,謂日也。翰,高飛也。揚雄〈太玄〉:「龍翰於天。」陳注:「〈海
賦〉:『翔陽駭于扶桑之津。』」
(6)造化壚,喻天地也。《莊子.大宗師》︰「今一以天地為大壚,以造化為
大冶。」
(7)禁城,謂宮禁,皇宮也。
(8)黃道,古人想像中日繞地行之軌道。《漢書.天文志》:「日有中道,月
有九行。中道,黃道,一曰光道。」
(9)踟躕,徐行也。
罔象得玄珠(1)
赤水今何處﹖遺珠已渺然(2)。離婁徒肆目(3),罔象乃通玄(4)。皎潔因成性,圓明不
在泉。暗中看夜色(5),塵外照晴田(6)。無脛真難掬(7),懷疑寶易遷(8)。今朝搜擇得(9),應免媚晴川(10)。
校注:
(1)罔象,傳說中之水怪。玄珠,黑色明珠。二者皆為神話事物。陳注:「《史
記.孔子世家》:『水之怪:龍、罔象。』」
(2)赤水,神話中水名,相傳源自崑崙墟。《屈原.離騷》:「忽吾行此流沙
兮,遵赤水而容與。」又《莊子.天地》:「黃帝遊於赤水之北,登乎崑
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此為詩題來源。
(3)離婁,古之明目者,能百步外,明察秋毫之末。肆目,謂其肆目求索也。
(4)按:此謂罔象乃能通於玄珠也。
(5)看,《全唐詩》注:「一作驅」。
(6)晴,《全唐詩》注:「一作情」。田,《四庫全書本》作「天」。
(7)脛,腳脛。掬,探手取物也、掏摸也。
(8)寶,《全唐詩》作:「實」。
(9)按:此應詩題「得玄珠」。
(10)免,《全唐詩》注:「一作自」。媚,親順也。《論語.八佾》:「與
其媚於,寧媚於奧。」集注:「媚,親順也。」
和李僕射西園(1)
遇午歸閑處,西庭敞四簷(2)。高眠著琴枕,散帙檢書籥(3)。印在休通客,山晴好捲簾。竹涼蠅少到,藤暗蝶爭潛(4)。曉鵲頻驚喜(5),疏蟬不許拈(6)。石苔生紫點,欄藥吐紅尖(7)。虛坐詩情遠,幽探道侶兼(8)。所營尚勝地(9),雖儉復誰嫌(10)﹖
校注:
(1)吳胡考卷上:「李僕射為李絳,已見前述。」
(2)庭,《全唐詩》注:「一作亭」。
(3)散帙,批覽書帙也。籥,鍵具曰籥。《書.金縢》:「啟籥見書。」
(4)按:此寫西園無蠅之擾,有蝶之聚
(5)曉,《全唐詩》注:「一作晚」。
(6)按:此謂尚有喜鵲之啁,疏蟬之嘒。
(7)藥,芍藥也。
(8)按:此謂虛坐既富詩情,玄談亦有道侶為伴。
(9)尚,《全唐詩》注:「一作當」。
(10)按:末句歎美。
小院春望宮池柳色(1)
小苑春初至,皇衢日更清(2)。遙瞻萬條柳,迥出九重城(3)。隱映龍池潤,參差鳳闕明(4)。影宜宮雪曙,色帶禁煙晴(5)。深淺殘陽變,高低曉吹輕(6)。年光正堪折,欲寄一枝榮。
校注:
(1)此首據《四庫全書本》補。
(2)皇衢,皇宮大道。
(3)迥出,高出也。
(4)按:龍池、鳳闕,皆宮中之物。
(5)禁,宮禁也。
(6)吹,宮中歌吹也。
張籍詩集校注卷四
七言律詩
送裴相公赴鎮太原(1)
盛德雄名遠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維(2)。銜恩暫遣分龍節(3),署還同在鳳池(4)。天子親臨樓上送(5),朝官齊出道邊辭(6)。明年塞北清蕃落(7),應建生祠請立碑(8)。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助教。吳胡
考:「裴相公為裴度。」陶證︰「裴相公,裴度。王建有同送詩。」《舊
唐書.憲宗紀》下︰元和十四年四月丙子,「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
事...裴度可檢校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太原尹、北都留守,
充河東節度觀察處置等使。」
(2)藩維,藩鎮邊地。此指太原。
(3)暫,《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乍。」龍節,龍紋之符節。分龍節
泛指擔任地方長官。《周官》:「澤國用龍節。」
(4)鳳池,唐以前,指中書省;唐以後,指宰相之職。陳注:「言雖罷為使,
其權與為相相同。」又:「《晉書.荀勖傳》:『奪我鳳凰池。』」
(5)按:此謂天子親自餞行。
(6)按:此言朝官路送,兩句彰顯榮寵。
(7)清,《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諸。」蕃落,屬地部落。清蕃落,
謂綏靖蕃國也。
(8)建,《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起。」陳注:「結有頌揚之意。」
寄元員外(1)
外郎直罷無餘事(2),掃洒書堂試藥爐(3)。門巷不教當要鬧(4),詩篇轉覺足工夫。月明臺上唯僧到,夜靜坊中有酒沽(5)。朝省入頻閑日少,可能同伴舊遊無(6)﹖
校注:
(1)吳胡考:「元員外為元宗簡。《白居易集》卷六八〈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
云:『居敬姓元,名宗簡。河南人,自舉進士,歷御史府、尚書郎,迄京
亞尹,二十年,著格詩一百八十五、律詩五百九...長慶元年冬,疾彌
留,將啟手足,無他語。』《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十六尚書金部
員外郎有元宗簡。」陶證︰「元員外,元宗簡。《郎官石柱題名》金部員
外郎第八行有元宗簡。」
(2)外郎,員外郎之省稱。值,當班,輪值。
(3)試,《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對。」藥爐,冶煉丹藥之爐。按:
洒掃、鍊丹,蓋為員外居家之閑趣。
(4)要鬧,《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鬧市。」
(5)陳注:「四句寫員外高志。」
(6)伴,《全唐詩》作:「作」。)陳注:「結處言寄也。」
贈梅處士
早聞聲價滿京城,頭白江湖放曠情(1)。講易自傳新注義(2),題詩不舊官名(3)。
近移馬跡山前住(4),多向牛頭寺裏行(5)。天子如今議封禪(6),應將束帛請先生(7)。
校注:
(1)放曠,放逸曠達也。陳注:「二句寫處士。」
(2)按:此謂宣講《易經》,見解獨到。
(3)不著舊官名,謂還己處士之身。
(4)移,移居。馬跡山,一名馬蹄山。在江西波陽(原鄱陽)縣東北二十里。
(5)牛頭山,在四川三台縣西,上有牛頭寺(一名永福寺)。杜甫有〈登牛頭山
亭子〉、〈上牛頭寺〉、〈望牛頭山〉等詩,李洞亦有〈秋宿梓州牛頭寺〉。
陳注:「四句并寫處士境遇。」
(6)封禪,帝王祭祀大典。
(7)束帛,古代聘問之禮。陳注:「《史記》:『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
禪。』《家語》:『取束帛,贈先生。』」按:結語蓋謂帝皇必將問祭禮
於先生焉。
贈王秘書(1)
不曾浪出謁公侯(2),唯向花間水畔遊(3)。每著新衣看藥(4),多收古器在書樓(5)。
有官祗作山人老,平地能開洞穴幽(6)。自領閑司了無事,得來君處喜相留(7)。
校注:
(1)王秘書,吳胡考卷上:「王秘書為王建。」
(2)浪出,隨意也。謁公侯,干謁公卿,求仕進也。
(3)按:惟愛花間水畔,此蓋表其心性。
(4)著,《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酌。」衣,《全唐詩》卷三八五
附注:「一作泉。」看藥,看顧鍊藥爐也。
(5)按:看藥、收古器,見其閑情逸致。
(6)開,啟也。按:二句寫秘書之情志逸趣。
(7)閑司,閑官。喜相留,喜其留宿相敘。按:末抒常相過從之樂。
謝裴司空寄馬(1)
騄耳新駒駿得名(2),司空遠自寄書生(3)。乍離華移蹄澀,初到貧家舉眼驚(4)。
每被閑人來借問(5),多尋古寺獨騎行(6)。長思歲旦沙堤上,得從鳴珂傍火城(8)。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蒙裴相公賜馬,謹以詩謝。」
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陶證︰
「裴司空,裴度。劉禹錫〈裴相公大學士見示答張秘書謝馬詩...〉︰
『丞相并州寄馬來。』知度時鎮太原。」
(2)駿得,《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已有。」騄耳,古良馬名,周
穆王八駿之一,能日行千里。駿得名,謂此馬以雄駿善馳聞名。
(3)遠自,《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自選。」書生,張籍自謂。
(4)華 ,豪華馬廄。按;二句寫馬初離華 ,來到貧家之感。
(5)按:此謂閑人多問此馬之來歷。
(6)多,《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惟。」此言乘馬行遊古寺也。
(7)鳴珂,古人坐騎,以玉為飾,行則作響,謂之鳴珂。火城,燭火儀仗隊。
陳注:「《唐國史補》:『每元日冬至,大官皆備珂傘列燭,有至五六百
矩者,謂之火城。宰相火城將至,眾皆滅燭避之。』」按︰末聯預想來春
元日,沙堤上騎此馬,沿火城進宮,何等風光。
評說:
宋‧劉攽《中山詩話》:
張籍樂府詞,清麗深婉,五言律詩亦平澹可愛,至七言詩則質多文少。材
各有宜,不可強飾。文昌有〈謝裴司空馬詩〉曰:「乍離華 移蹄澀,初到
貧家舉眼驚。」此馬卻是一遲鈍多驚者,詩詞微而顯,亦少其比。
清‧薛雪《一瓢詩話》:
裴司空以眼錯駑馬贈張水部,水部以詩謝之。有「乍離華 移蹄澀,初到
貧家舉眼驚。」措辭微婉,旨趣良深。
酬秘書王丞見寄(1)
相看頭白來城闕,卻憶漳溪舊往還(2)。今體詩中偏出格(3),常參官裡每同班(4)。
街西借宅多臨水(5),馬上逢人亦說山(6)。芸閣水曹雖最冷(7),與君長喜得身閑。
校注:
(1)王秘書即王建。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酬王秘書閒居見寄。」
吳胡考卷上:「秘書王丞王建。」陶證︰「王丞,王建。」《舊書.敬宗
紀》寶曆元年正月:「辛亥,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王建於長慶元年為
秘書郎。
(2)漳溪,即漳水,源出山西省東南部。陳注:「言追憶舊遊。」
(3)按:王建尤長於近體,有宮詞百首,格調不凡,故云「出格」也。
(4)按:在朝之常參官,秘書與水部同列奏事,故謂之同班。
(5)臨,《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鄰。」借宅,賃屋而居。
(6)說山,暢論山林野趣也。陳注:「此寫秘書高致。」
(7)芸閣,本為古藏書之所,此指秘書省。水部,工部四司之一,掌水利、
水運。張籍時任水部員外郎,與王建之秘書郎皆為冷官,故云。
送李餘及第後歸蜀(1)
十年人好誦詩章,今日成名出舉場(2)。歸去唯將新誥牒(3),後來爭取舊衣裳(4)。
山橋曉上蕉花暗(5),水店晴看芋草黃(6)。鄉里親情相見日,一時攜酒賀高堂(7)。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三年(八二三),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
陶證︰「《唐詩紀事》卷四六︰『餘登長慶三年進士第。』朱慶餘、姚合、
賈島均有詩送。」
(2)按︰此謂李餘十年間,以詩章知名,人皆詠之,今日果得高第,秀出舉場。
(3)將,持也。新誥牒,指皇帝頒贈新科進士及第之書狀。
(4)陳注:「此言歸。」
(5)蕉花,《全唐詩》卷三八五作:「芭蕉」。按︰蕉花暗之「暗」字,當
指山蕉花色之深。
(6)按:此寫歸蜀途中山景物色。
(7)按:末聯寫鄰里鄉親,稱觴祝賀。
早朝寄白舍人嚴郎中(1)
鼓聲初動未聞雞(2),羸馬街中踏凍泥(3)。燭暗有時衝石柱,雪深無處認沙堤(4)。
常參班裏人猶少(5),待漏房前月欲西(6)。鳳閣星郎離去遠(7),閣門開日入還齊(8)。
校注:
(1)本詩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
白舍人為白居易,嚴郎中為嚴休復。檢朱金城《白居易年譜》長慶元年
十月十九日,白居易轉中書舍人,有〈馮閣老處見與嚴郎中酬和詩因戲贈
絕句〉詩,嚴郎中為嚴休復。休復於元和十二年在杭州刺史任。元稹〈永
福寺石壁法華經記〉:『元和十二年,嚴休復為杭州刺史。』『其輸錢之
貴,若杭州刺史、吏部郎中嚴休復。』元和末罷任,長慶元年在長安。時
張籍為國子博士。 陶證︰「白舍人,白居易。嚴郎中,嚴休復。《郎官
柱題名》吏部郎中第十五行、司封郎中第八行均有嚴休復。《全文》卷六
四六元稹〈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其輸錢之貴者,若杭州刺史、吏部
郎中嚴休復。』,長慶四年四月十一日作。長慶中,休復當在郎中任。」
(2)鼓聲初動,指五更鼓聲。未聞雞,尚未聞雞鳴也。
(3)按:赴早朝也
(4)陳注:「寫曉寒之景。」
(5)常參班,常任官中,須每日參謁者。
(6)陳注:「言早朝。《唐書.百官志》:『文官五品以上及兩省供奉官、
監察御史、員外郎、太常博士日參,號常參官。』《國史補》︰『元和
初,置待漏院。』」
(7)鳳閣,《四庫全書本》、《全唐詩》卷三八五均作:「鳳闕」。星郎,
《四庫全書》作:「星官」。離,《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雖。」鳳閣,宮闕也,星郎,古人謂郎官上應列宿,故以星郎稱之。陳注:「此言寄。鳳閣指白舍人,星郎指嚴郎中。岑參詩︰『遙知竹枝下,星使對星郎。』」
(8)日,《全唐詩》卷三八五作:「處」。
書懷寄元郎中(1)
轉覺人間無氣味(2),常因身外省因緣(3)。經過獨愛遊山客(4),計校唯求買藥錢(5)。
重作學官閑盡日,一離江塢病多年(6)。吟君釣客詞中語(7),便欲南歸榜小船(7)。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吳胡考:
「元郎中為元宗簡,《白居易集》卷六八〈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稱其曾
歷尚書郎。《唐尚書省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十六尚書金部員外郎有元宗簡
名。宗簡卒於長慶元年,其任倉部郎中當在元和中。」
陶證︰「元郎中,元宗簡。宗簡元和末、長慶初為郎中,時籍官國子博士。
籍前為國子助教,故詩云:『重作學官。』」
(2)氣味,意味、情調。白居易〈寒食江畔〉:「還似往年春氣味,不宜今日
病心情。」
(3)省,了知。身外,超脫世外。因緣,因由、緣起。按:句謂長因超脫世外,
而能洞悉世情。
(4)經過,過訪、來訪。遊山客,喻隱遯之士。
(5)計校,猶言計較。買藥錢,購藥醫療之資。
(6)江塢,江邊小鎮。喻指故鄉和州烏江。陳注:「時籍為國子司業,故云『
學官』。以上皆籍抒懷。」
(7)釣客詞,指元宗簡之贈詩。
(8)榜,船槳,借指船。按:此讀宗簡來詩之感。
贈僧道(1)
自到王城得幾年(2)?巴童蜀馬共隨緣(3)。兩朝侍從當時貴(4),五字聲名遠處傳(5)。
因住紅樓通內院(6),新承墨詔賜齋錢(7)。閑房暫喜居相近(8),還得陪師坐竹邊(9)。
校注:
(1)題目《全唐詩》作:「贈道士宜師」。又《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
作贈廣宣師。」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
博士。陶證︰「注云:『一作贈廣宣師。』是。詩云:『兩朝侍從』、『舊
住紅樓』」與廣宣事合。」廣宣,憲、穆兩朝為供奉僧,見白居易〈廣宣
上人...居安國寺紅樓院以詩供奉〉、劉禹錫〈宣上人遠寄和禮部王侍
郎放榜後詩因而繼和〉等詩。
(2)王,《全唐詩》卷三八五作:「皇」。王城,京城長安。
(3)巴童,巴郡小童,指廣宣師之隨扈。蜀馬,謂乘騎蜀馬也。隨緣,應緣來
京也。
(4)兩朝侍從,指廣宣為憲宗、穆宗兩朝之供奉僧。
(5)五字,五言詩也。
(6)因,《全唐詩》卷三八五作:「舊」。陳注:「《酉陽雜俎》:『長樂坊
安國寺,紅樓,睿宗在藩時舞榭。』」
(7)按:此謂宣師甫受墨詔,新得齋俸也。
(8)房,《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坊。」
(9)按:此謂居所相近,得以陪坐竹林論道。
書懷寄王秘書(1)
白髮如今欲滿頭,從來百事盡應休(2)。祗於觸目須防病(3),不擬將心更養愁(4)。下
藥遠求新熟酒,看山多上最高樓(5)。賴君同在京城住,每到花前免獨遊(7)。
校注:
(1)吳胡考:「王秘書為王建。兩《唐書》無傳,從姚合〈送王建秘書往渭南
莊〉及賈島〈送王建秘書〉二詩,知王建曾為秘書郎。時間在長慶中或大
和初(參《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王建條)。張籍於長慶二年任水
部員外郎,與王建同在京師。詩云:『賴君同在京城住,每道花前免獨游。』」
(2)來,《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從前。」事,《全唐詩》卷三八五
注:「一作計。」
(3)祗,《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惟。」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
注:「一作事。」按:此句意本謂慎防眼疾復發,
引喻自我檢束,免生病疵。
(4)將心養愁,意指無謂滋長愁懷。陳注:「『養』字生而奇。」
(5)陳注:「二句有理趣。」
(6)城住,《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華內。」
(7)陳注:「上六句抒懷,結處寄秘書也。」
題韋郎中新亭
起得幽亭景最新,碧莎地上更無塵(1)。琴書盡猶嫌少,松竹栽多亦稱貧(2)。藥酒
欲開期好客(3),朝衣暫脫見閑身(4)。成名同日官連署(5),此處經過有幾人(6)?
校注:
(1)地,《唐詩百名家本》作:「池」。陳注:「點新亭。梁簡文帝:『迴塘
繞碧莎。』」
(2)亦,《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不。」稱貧,謂不足也。
(3)期好客,待佳賓。
(4)按:四句贊韋郎中之清雅好客。
(5)成名同日,謂同榜及第,同日取得功名者。
(6)陳注:「此題也。」
送揚州判官(1)
應得煙霞出俗心(2),茆山道士共追尋(3)。閑憐鶴貌偏能畫(4),暗辨桐聲自作琴(5)。
長嘯每來松下坐(6),新詩堪向雪中吟(7)。征南幕裏多賓客(8),君獨相知最校深(9)。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贈茅山楊判官。」陳注:「《輿
地廣記》:『揚州,唐淮南道。』」
(2)應,《唐詩百名家本》作:「舊。」
(3)陳注:「《唐書.地理志》:『潤州,延陵縣,有茅山。』按:即句曲山,
為茅君得道處。」茆,通茅,茆山即茅山,在今江蘇句容縣東南。茅山道
士,相傳漢.茅盈與弟茅衷、茅固,在此得道,世號三茅君,因名此山為
茅山。
(4)憐,愛也。按:此言判官愛鶴,且善畫鶴。
(5)按:此又言判官善辨聲、製琴。
(6)按:此言判官能長嘯。
(7)按:此言判官能詩詠。
(8)陳注:「此送也。晉羊祜為征南大將軍。此蓋送其入幕也。」
(9)校,較也。最較深,此言彼此之相知,最為深厚也。
喜王起侍郎放牒(1)
東風節氣近清明(2),車馬爭來滿禁城(3)。二十八人初上牒(4),百千萬里盡傳名(5)。誰家不借花園看(6)﹖在處多將酒器行(7)。共賀春司能鑒識(8),今年定合有公卿(9)。
校注:
(1)牒,《唐詩百名家本》作:「榜。」《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
榜。」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三年(八二三),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
(2)節氣,《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時節。」按︰此點時令。
(3)禁城,宮禁、京城也。
(4)初上牒,初上晉升官職之名牒。
(5)傳名,傳告周知也。按︰此謂上牒者,不論遠近,朝廷皆予傳告也。
(6)按︰此謂在外者,莫不假園囿之勝景,以資慶賀也。
(7)按︰此謂在家者,多設筵席,以資慶賀。二句寫上牒者之榮耀。
(8)春司,主試也。唐光宅間曾改禮部為春官,旋復舊,春官遂為
禮部之別稱。能鑑識,謂能鑑拔人才也。
(9)按︰此謂今年必有公卿之才,為朝廷掄用。
贈王司馬(1)
白笏朱衫年少時(2),久登班列會朝儀(3)。貯財不省關身用,行義唯愁被眾知(4)。藏得寶刀求主帶,調成駿馬乞人騎(5)。未曾相識多聞說,遙望長如玉樹枝(6)。
校注:
(1)王司馬,王建。建曾任陜州司馬。
(2)此謂王建年少即登仕籍。
(3)班列,朝列也。
(4)按:此贊其輕財好義。
(5)陳注:「此即與朋友共之義。」
(6)玉樹,《全唐詩》卷三八五作:「白玉」。玉樹枝,陳注:「此品藻司馬,
即贈也。李頎詩:『萬里孤生玉樹枝。』」
書懷(1)
自小習成懶性(2),人間事事總無功。別從仙客求方法(3),時到僧家問苦空(4)。老大登朝如夢裏,貧窮作活似村中(5)。未能即便休官去,慚愧南山採藥翁。
校注:
(1)《四庫全書本》題作:「書懷寄顧八處士」。
(2)習,《全唐詩》卷三八五作:「信」。
(3)按:求取登仙之法。
(4)問苦空,陳注:「韓愈文:『指授方法。』高適詩;『避暑投僧家。』蘇
軾詩:『上人學苦空,百念已灰冷。』本此。」按:此謂常踵佛門,請益
苦空之道。
(5)村中,陳注:「《魏書.北海王詳傳》:『共汝掃市作活也。』」按:此
謂己雖登京官,未解貧困,仍如村中作活。
贈令狐博士(1)
頭白新年六十餘,近聞生計轉空虛(2)。久為博士誰人識(3)﹖自到長安賃舍居(4)。騎馬出隨遊寺客,呼兒散寫乞錢書(5)。古來賢哲皆如此,應是才高與眾(6)。
校注:
(1)令狐,《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本下有巨源二字。」陶證︰「狐下
注:『一本下有巨源二字。』時無令狐博士者,此乃贈楊巨源者。元和十
二年左右為太常博士。楊巨源長慶四年年七十,元和末六十餘,與詩︰『頭
白新年六十餘。』合。」
(2)生計空虛,謂其無營生之計。
(3)誰人識,謂無人賞識。
(4)賃舍居,租屋而居。陳注:「《北史.高昂》:『誰能端坐讀書,作老博
士也。』
(5)散寫乞錢書,謂四處投遞告貸書信也。
(6)眾,《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世。」
送從弟刪東歸(1)
雲水東南兩月程,貪歸慶節馬蹄輕(2)。春橋欲醉攀花別,野路閑吟觸雨行(3)。詩價
已高猶失意,禮司曾賞會成名(4)。舊山風月知應好,莫過秋時不到京(5)。
校注:
(1)刪,《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彤。」 陶證︰「注云:『刪一作彤。』
張彤寶曆中在蘇州,與白居易有詩唱和。」
(2)慶節,歡度節慶也。
(3)按:二句為行者設想,敘寫兼行,寫其東歸行程。
(4)禮司,春司也。二句謂其詩名已著,聲價日高,況春司曾賞,必成高第也。
言下有慰勉之意。
(5)過,《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向」。
贈王秘書(1)
早在山東聲價遠(2),曾將奇策佐嫖姚(3)。賦來詩句無閑語,老去官班未在朝(4)。身屈祗聞詞客說,家貧多見野僧招(5)。獨從書閣歸時晚,春水渠邊看柳條。
校注:
(1)王秘書即王建。
(2)山東,謂太行山以東。
(3)奇,《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順。」嫖姚,霍嫖姚,泛指武將。
按:王建貞元中歷佐淄青、幽州、嶺南節度幕。元和初復佐荊南、魏博幕。
此即「佐嫖姚」也。
(4)陳注:「言才雖大,而官不過秘書也。羊士諤詩:『好學棄官班。』」
(5)家,《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居。」陳注:「二句言其境遇。李
端詩;『詞客卻空還。』元稹詩:『野僧偶向花前定。』」
哭丘長史(1)
曾見先皇殿上臣(2),丹砂久服不成真(3)。常騎馬在嘶空櫪(4),自作書留別故人(5)。詩句傳天下口,朝衣偏送地中身(6)。最悲昨日同遊處,看卻春風樹樹新(7)。
校注:
(1)吳胡考卷上:「丘長史為丘儒。」
(2)謂丘長史,曾為前朝遺臣。
(3)服,《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別。」按:此痛惜未能得道登仙。
(4)按:以故馬嘶鳴,襯托其悲。
(5)按:此謂其預留遺言,告別故友。
(6)偏,《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長。」
(7)春,《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東。」樹樹,《全唐詩》卷三八五
附注:「一作處處。」陳注:「末句一點哭字。」
送枝江劉明府(1)
老去青衫為楚宰(2),平生志業有誰知﹖家僮從去愁行遠,縣吏迎來怪到遲(3)。定訪
玉泉幽院宿,應過碧澗早茶時(4)。向南漸漸雲山好,一路唯聞唱竹枝(5)。
校注:
(1)枝江,唐縣名。在山南道江陵府。今屬湖北。
(2)按:此謂劉明府,臨老始任枝江縣令。縣在楚地,故言楚宰。
(3)到遲,謂赴任之遲也。
(4)按:此為行者設想,非實寫。
(5)唯,《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遙。」竹枝,巴渝地區之土風樂府。
按:此亦設想,非親聞。陳注:「上四句寫屈為縣宰,下四句枝江風物,
所以慰思也。」
送從弟徹東歸(1)
緱山領印知公奏(2),才稱同時盡不如(3)。奉使賀成登冊禮(4),陪班看出降恩書(5)。回程去在秋塵裏,受詔辭歸曉漏初(6)。早晚得為朝署拜,閑坊買宅作鄰居(7)。
校注:
(1)陳注:「張徹,韓愈門下士,又為其從子婿。愈有〈答張徹詩〉一首,尤
奇麗。」
(2)陳注:「緱山,即緱氏山。許渾詩:『緱山住近吹笙廟』。」緱山,在今
河南偃師。
(3)按:謂才名迥出當世。
(4)奉使,奉令出使。策禮,冊封屬國之禮。
(5)陪班,陪立朝班也。降恩書,謂頒布四鄰諸國之詔書。
(6)回程去在,《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去迴在路」。二句言張徹完成奉使
之任,當於秋日東歸。
(7)陳注:「此言送意。閑坊,指長安街坊。《南史.呂僧珍傳》:『一百萬
買宅,千萬買鄰。』」
哭胡十八遇(1)
早得聲名年尚少,尋常志氣出風塵(2)。文場繼續成三代(3),家族輝華在一身(4)。幼
子見生才滿月(5),選書知寫未呈人(6)。送君帳下衣裳白,數尺墳頭柏樹新(7)。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
陶證︰「朱慶餘、賈島均有挽詩。《全文》卷五六二韓愈〈胡神道碑〉︰
『其子逞、迺、巡、遇、述、遷、造與公婿廣文博士張籍...請為公銘
刻之墓碑於潮州刺史韓愈。』卒於元和十三年,碑十四年作。據碑,遇
祖宰臣、父均進士及第,遇當亦進士及第,故詩云:『文場繼續成三代。』。
《行第錄》以遇為胡證子,誤。《全文》卷七三八〈祭胡同年文〉:『維
長慶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同年韓復、張正謨、龐嚴、沈亞之,...祭
於安定胡君之靈。』賈島〈哭胡遇〉云:『祭回收朔雪,弔後折寒花。』
遇卒於冬日,當即胡同年。知遇亦元和十年進士。」
(2)常《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思。」尋常,素常也。風塵,喻塵世。
按:詩謂「出風塵」,見其卓爾不也。
(3)李注:「意謂胡遇和其父、祖三代皆在科舉中入選。」
(4)族,《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世。」陳注:「以上言胡遇才華。」
(5)生,《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存。」
(6)選書,詮選書狀。未呈人,謂遇未及上呈有司,即已溘逝。陳注:「二句
言胡遇之境。」
(7)陳注:「結處哭也。」
贈賈島
籬落荒涼僮僕飢(1),樂遊原上住多時(2)。蹇驢放飽騎將出(3),秋卷裝成寄與誰(4)﹖
拄杖傍田尋野菜,封書乞米趁時炊(5)。姓名未上登科記(6),身屈惟應內史知(7)。
校注:
(1)按:此寫賈島飢貧窘況。
(2)陳注:「《名勝志》:『樂遊原,在灞南五里,本杜縣之東南。』」
(3)出,《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去。」蹇,跛也,行動遲緩。蹇驢,
行動駑鈍遲緩之驢。放飽,謂放蹇驢,自食草也。
(4)唐人詩文,常以卷軸形態為之。秋卷,謂秋日所作詩文。
(5)時,《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朝。」趁,就便也。趁時炊,待借
米入炊。按:二句再寫其飢貧。
(6)登科記,書名。記載科舉制度下,進士題名、同榜姓名、郡望、年令、行
第以資紀念,初為私人著作,唐宣宗大中十年以後,成為官書。按:此歎
賈島未能進士及第。
(7)內史,西周官名,掌冊命。
逢王建有贈
年狀皆齊初有髭(1),鵲山漳水每追隨(2)。使君座下朝聽易(3),處士庭中夜會詩(4)。
新作句成相借問,閑求義盡共尋思(5)。經今三十餘年事,卻說還同昨日時(6)。
校注:
(1)年狀皆齊,謂年齡相似。
(2)陳注:「《搜神記》:『仲子以隱於鵲山。』陳師道有〈登鵲山詩〉,自
注:『山因扁鵲而得。』《史記.河渠書》:『西門豹引漳水溉鄴,以富
魏之河內。』」鵲山,在今山東歷城縣北二十里,灤口鎮。
(3)使君,州郡長官尊稱。聽易,聽講《易經》也。
(4)會詩,會集賦詩。
(5)陳注:「此言會詩者。」
(6)陳注:「上六句追憶舊遊,結處,逢也。」
移居靜安坊答元八郎中(1)
長安寺裏多時住,雖守卑官不厭貧(2)。作活每常嫌費力(3),移居祇是貴容身(4)。初開井淺偏宜樹(5),漸覺街閑省踏塵(6)。更喜往還相去近,門前減卻送書人(7)。
校注:
(1)題目《唐詩百名家本》作:「移居靖安坊答元八郎中見寄」。羅譜繫於穆
宗長慶元年(八二一),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陳注:「《長安志》:
『朱雀街,次南,靖安坊。有尚書吏部侍郎韓愈宅。』」吳胡考:「元郎
中為元宗簡,說見前。宗簡居昇平坊與張籍移居之靖安坊只隔永崇一坊。
詩云︰『更喜往還相去近,門前減卻送書人。』」
(2)雖,《唐詩百名家本》作:「唯」。厭,《全唐詩》卷三八五作「苦」。
(3)作活,工作以維生計。
(4)貴容身,謂但能容身,不作他求也。
(5)偏宜樹,恰宜汲水澆樹。
(6)街閑,謂街坊寧靜,來往者少。
(7)送書人,郵人、投遞書信之書傭。
送楊少尹赴鳳翔(1)
詩名往日動長安,首首人家卷裏看(2)。西學已行秦博士(3),南宮新拜漢郎官(4)。得
錢祗了還書鋪(5),借宅常時事藥欄(6)。今去岐州生計薄(7),移居偏近隴頭寒(8)。
校注:
(1)吳胡考卷上:「楊少尹為楊巨源,詩云︰『詩名往日動長安,首首人家卷
裏看。西學已行秦博士,南宮新拜漢郎官。』楊巨源曾為太常博士、虞部
員外郎,見王建〈賀楊巨源博士虞部員外〉詩。詩中『秦博士』、『漢郎
官』與楊巨源仕歷合。詩稱︰『新拜漢郎官』說明楊巨源遷虞部員外郎不
久,即出為鳳翔少尹。」 陶證︰「楊少尹,楊巨源。王建有〈賀楊巨源博
士虞部員外〉詩,與此詩『西學已行秦博士,南宮新拜漢郎官。』合。詩
云:『詩名往日動長安。』『借宅長時事藥欄。』亦與楊巨源『自到長安
賃舍居』合。」
(2)往,《唐詩百名家本》作:「早」。楊巨源以律詩見長,為白居易所推崇,
見〈與元九書〉。中晚唐大家如:白居易、元稹、劉禹錫、王建、賈島,
均與之唱和。陳注:「《因話錄》:『楊巨源,在元和中,詩韻不為新語,
以能詩名,體律務實,工夫頗深,以高文為諸生所宗。』」
(3)西學,原指周之小學。古庠序,在國之西郊。《大戴禮.保傅》:「帝入
西學,上賢而德。」秦博士,喻楊巨源。陳注:「此謂巨源已為國子司業
也。」
(4)南宮,尚書省之古稱。陳注:「《漢書.儒林傳》:『漢建尚書百官府,
曰南宮。』」郎官,指郎中、員外郎之屬。此指楊巨源。
(5)了,知也。
(6)借宅,指楊巨源至長安賃屋而居。事藥欄,照料種植藥草之園圃。陳注:
「二句寫少尹之貧,亦以細事寫之,與五律詩同一格調。」
(7)岐州,州名。北魏太和十一年置,治所為雍州,今陜西鳳翔縣南。
(8)陳注:「此敘赴鳳翔,亦即送意。」
送韓侍御歸山(1)
聞君久臥在雲間,為佐嫖姚未得還(2)。新得茆廬招隱逸(3),獨騎驄馬入深山(4)。
九靈洞口行應到(5),五粒松枝醉亦攀(6)。明日河聲出城去(7),家僮不復掃柴關(8)。
校注:
(1)侍御,侍御史。周有柱下史,秦改侍御史,掌天下圖籍。西漢以後,成為
御史臺屬官。唐以侍御史屬臺院,主糾察百官。
(2)佐嫖姚,猶佐戎幕也。未得還,未得還山也。
(3)茆,通茅。茆廬,即茅廬也。
(4)陳注:「《後漢書.桓典傳》:『典為侍御史,執政無所迴避,常騎驄馬,
京師畏憚,為之語曰:「行行且止,避驄馬御史。」』以上敘歸山。」
(5)九靈洞,九靈仙府也。陳注:「王褒〈靈壇碑〉:『九靈之府。』」
(6)五粒松,陳注:「《五代史》:『鄭遨聞華山有五粒松,松脂入地,千年
化為藥,因徙居求之。』二句寫歸山蹤跡。」
(7)河,《唐百名家詩本》、《四庫全書本》均作「珂」。按:作「珂」是。
珂聲,即騎馬鳴珂之聲。
(8)陳注:「二句言送。」
新除水曹郎答白舍人見賀(1)
年過五十到南宮,章句無名荷至公(2)。黃紙開呈相府後(3),朱衣引入謝班中(4)。諸
曹縱許為仙侶,吏多嫌是老翁(5)。最幸紫薇郎見愛(6),獨稱官與古人同(7)。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水部屬尚書省工部,在宮城之南,故詩中稱「南宮」。吳胡考卷上:「白舍人為白居易。」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白舍人,白居易,其賀詩見〈喜張十八博士除水部員外郎〉。」
(2)至公,致公堂。泛指考場。
(3)黃紙,以黃紙寫就之除官令。陳注:「白居易詩:『黃紙除書無我名。』」
(4)朱衣,陳注:「《唐書.儀衛志》:『朝日,御史大夫領屬官,至殿西廡,
從官朱衣傳呼,促百官就班。』」謝班,指早朝完畢,百官向皇帝告辭。
陳注:「二句言新除拜命。」
(5)按:此自歎已老。
(6)最幸,《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幸有。」紫薇郎,唐中書侍郎之
別稱,此借指白居易。
(7)按:此答謝白居易之抬愛。
送楊少尹赴蒲城(1)
官為本府當身榮(2),因得還鄉任野情(3)。自廢田園今作主,每逢耆老不呼名(4)。舊
遊寺裏僧應識,新別橋邊樹已成(5)。公事況閑詩更好(6),將隨相逐上山行(7)。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四年(八二四),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 吳胡考卷上:「題注︰『滿,一作蒲。』是。楊少尹即楊巨源。」。(浦城)在河北省中部偏西,太行山東麓。漢置北平縣,唐易名為滿城縣。
(2)本府,楊巨源為河中人,今赴蒲州,即河中府,隋為河東郡,唐武德元年置蒲州,故云:「官為本府」。身當榮:身為鳳翔少尹,故云:身當榮。又身為鳳翔府少尹,故云「官為本府」。
(3)任,恣意、任情也。野情,鄉野閑散之心情。
(4)今作主,謂今日重作田園之主。耆,六十曰耆。七十曰老。不呼名,蓋尊
之也。
(5)已,《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亦。」
(6)況,《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多。」
(7)隨,《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誰。」逐,《全唐詩》卷三八五附
注:「一作朝。」陳注:「全敘還鄉之狀,而送別之意,亦在其中」
哭元九少府(1)
平生志業獨相知,早結雲山老去期(2)。初作學官常共宿(3),晚登朝列暫同時(4)。閑
來各數經過地,醉後齊吟唱和詩(5)。今日春風花滿宅(6),入門行哭見靈帷(7)。
校注:
(1)府,《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尹。」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三年(八二
三),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
吳胡考:「題注︰『府,一作尹。』按︰作『尹』是。元九,當是元八之
訛。元八少尹即京兆少尹元宗簡。」陶證︰「『府』當從注作『尹』。『九』,
亦『八』之誤。元少尹,元宗簡。《全文》卷六四九元稹有〈授元宗簡權
知京兆少尹...制〉。卷六七五白居易〈故京兆元少尹文集序〉︰『居
敬姓元,名宗簡,河南人。自舉進士,歷御史府、尚書郎、迄京兆亞尹,
二十年。...長慶三年冬,遘疾彌留,將啟手足。...無幾何,會予
自中書舍人出牧杭州。...』按:白居易長慶二年七月出牧杭州,序中
『三年冬』必『元年冬』之誤。詩云:『今日春風花滿宅』,知元卒於長
慶二年春。」按:據陶敏之考證,則詩應作於穆宗長慶二年春。
(2)按:此謂彼此相知之深,早結共隱雲山之期。
(3)共,《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對。」按:同任學官。
(4)按:朝中同僚。
(5)按:同醉賦詩。
(6)宅,《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院。」按:卒於春日。
(7)靈帷,靈堂上之輓帳、靈幡。
送侯判官赴廣州從軍(1)
年少才高求自展,將身萬里赴軍門(2)。辟書遠到開呈客(3),公服新成謝恩(4)。驛
舫過江分白堠(5),戍亭當嶺見紅旛(6)。海花蠻草連冬有(7),行處無家不滿園(8)。
校注:
(1)軍,《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事。」陳注:「《輿地廣記》:『廣
州,唐嶺南道。』」
(2)軍門,營門、轅門也。
(3)辟書,征調從軍之文書、令狀。
(4)陳注:「以上敘判官奉辟從軍。」
(5)堠,原作「候」據《全唐詩》改。驛舫,定期傳遞官書、郵件之船隻。
(6)亭,《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樓。」陳注:「二句寫廣州旛候」
(7)海花蠻草,泛指嶺南地區花草植物。
(7)按:謂所行之處,家家奇花異草,足以撫慰離思也。
答白杭州郡樓登望畫圖見寄(1)
畫得江城登望處,寄來今日到長安(2)。乍驚物色從詩出,更想工人下手難(3)。將展
書堂偏覺好,每來朝客盡求看(4)。見君向此閑吟意,肯恨當時作外官(5)?
校注:
(1)吳胡考卷上:「白杭州即白居易。」按:白居易長慶二年七月除杭州刺史。
(2)按:此謂白居易自杭州寄畫,今日甫到長安。
(3)手,《唐詩百名家本》作「筆」。物色,自然景物。工人,畫工也。按:二
句贊美畫中物色,美如詩境。
(4)按:此謂己偏愛此畫,朝客來訪亦爭賞也。
(5)時,《唐詩百名家本》作「初」。肯,不確定之疑問詞,豈也。陳注:「結
處作答。吳質書:『張敞在外,自謂無奇;陳咸憤積,思入京城。』皆恨作
外官也。」按:文昌蓋謂居易有此好風景,應不致恨作外官。
贈趙將事(1)
當年膽略已縱橫(2),每見妖星氣不平(3)。身貴早登龍尾道(4),功高自破鹿頭城(5)。
尋常得對論邊事(6),委曲承恩掌內兵(7)。會取安西將報國(8),凌閣上大書名(9)。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作:「贈趙將軍」。
(2)縱橫,謂富膽略、無忌憚之貌。
(3)妖星,妖異之星。此喻叛逆。
(4)陳注:「《唐書.安祿山傳》:『祿山每至殿前龍尾道,睥睨久之,乃去。』」
賈餗《談錄》:『唐含元殿前龍尾道,詰曲七轉,如龍尾。』」
(5)鹿頭城,故址在今四川德陽縣。縣北有鹿頭關,以鹿頭山而名。為西川防守
要地。
(6)對論邊事,與皇帝討論邊塞防務。
(7)內兵,皇宮禁衛部隊。按:身為戰功彪炳之大將軍,掌禁衛軍,故謂其委
曲。
(8)安西,陳注:「《舊唐書》:『安 西都護府,貞觀末,置於西州。』。」
(9)大,《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蚤。」陳注:「《唐書.太宗紀》
『十七年,二月戊申,圖功陳於凌閣。』」按:此謂圖像於凌閣也。此
為唐代人臣無上榮寵。
送和蕃公主(1)
塞上如今無戰塵,漢家公主出和親(2)。邑司猶屬宗卿寺(3),冊號還同虜帳人(4)。九
姓旗旛先引路(5),一生衣服盡隨身。氈城南望無迴日(6),空見沙蓬水柳春(7)。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元年(八二一),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博士。
吳胡考卷上:「公主即太和公主,憲宗女,嫁迴鶻崇德可汗。」陳注:「《舊
唐書.吐蕃傳》:『聞突厥及吐谷渾皆尚公主,乃遣使奉表,求婚,太宗
許之,自是以來,多以公主妻吐蕃矣。』」按:唐自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
主下嫁吐蕃首領松贊干布,中宗時以金城公主、穆宗時又以皇妹太和公主
下嫁迴鶻崇德可汗,此即所謂和蕃公主。
(2)和親二句,陳注:「言以公主和親,故塞上無戰塵也。」。
(3)宗卿寺,即宗正寺,掌皇族宗室祭祀之禮。
(4)虜帳人,陳注:「《唐書.吐蕃傳》:『其俗有城郭廬舍,不肯處,聯毳
帳以居,即詩「虜帳」也。』」。
(5)九姓,唐時中亞胡國有所謂「昭武九姓」,此借稱吐蕃各部落。
(6)氈城,陳注:「此言送意,亦為淒絕矣。氈城,謂吐蕃。」
(7)沙蓬,草名,為藜科植物,生長於砂地。陳注:「沙蓬、水柳,並塞上之
景。」。
寒食內宴二首(1)
其一
朝光瑞氣滿宮樓,綵纛魚龍四面稠(2)。廊下御廚分冷食(3),殿前香騎逐飛毬(4)。千
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5)。共喜拜恩侵夜出(6),金吾不敢問行由(7)。
校注:
(1)內宴,謂宮禁之宴。按:二首寫皇帝寒食日賜宴群臣。
(2)綵纛魚龍,謂魚龍圖形之彩旗也。四面稠,狀其紛繁也。二句寫皇宮內之
氣象。
(3)按:值寒食日,故分冷食也。
(4)香,《唐詩百名家本》作:「飛」。飛,《唐詩百名家本》作:「香」。
香騎,宮女坐騎。逐飛毬,即打馬毬也。
(5)未放休,謂御宴猶未散也。
(6)侵夜出,深夜方出宮禁也。
(7))行,《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來。」金吾,即執金吾,指宮中之
儀衛。
其二
城闕沉沉向曉寒(1),恩當令節賜餘歡(2)。瑞煙深處開三殿(3),香雨微時引百官(4)
。寶樹樓前分繡幕(5),綵花廊下映華欄(6)。宮筵戲樂年年別,已得三迴對御看(7)。
校注:
(1)沉沉,城闕深邃之貌。
(2)令節,寒食節也。賜餘歡,謂國君賜宴,群臣盡歡也。
(3)深,《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入。」三殿,陳注:「杜甫詩:『詔
從三殿去。』注:『麟德殿也。一殿而有三面,故曰三殿。』」
(4)按:瑞煙、香雨,點寒食節令;開三殿、引百官,敘內宴場景。
(5)繡,《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翠。」
(6)華,《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朱。」按:二句詳寫御苑春色
(7)已得三迴,指已三度參與內宴。陳注:「上四句寫內宴,五六敘宮景,末二
句則感懷也。」
朝日賜櫻桃(1)
仙果人間都未有(2),今朝忽見下天門(3)。捧盤小吏初宣(4),當殿臣共拜恩(5)。
日色遙分廊下坐(6),露香才出禁中園。每年重此長先熟(7),願得千春奉至尊(8)。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作:「朝日賜百官櫻桃」。陳注:「李綽《歲
時記》:『四月一日,內園進櫻桃,寢園薦訖,頒賜百官各有差。』王維
有〈賜百官櫻桃詩〉。」
(2)仙果,喻櫻桃。
(3)天門,天宮之門。兼指帝王宮殿之門。陳注:「《漢書》:『〈郊祀歌〉:
天門開,詄蕩蕩。』」
(4)宣,宣達頒賜之令。
(5)廊,《全唐詩》卷三八五作:「門」。陳注:「以上賜櫻桃。《藝文類
聚》云:『史云:漢明帝於月夜,宴臣於照園,太官進櫻桃,以赤瑛為
盤,賜臣,月下視之,盤與櫻桃同色,臣皆笑云是空盤。』王維:『中
使頻傾赤玉盤。』」
(6)日色遙分,謂天色漸明也。
(7)長先熟,《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先待」。
(8)至尊,喻皇帝。按:末句謝恩。
太白老人(1)
日觀東峰幽客住(2),竹巾藤帶亦逢迎(3)。暗修黃籙無人見(4),深種胡麻共犬行(5)。洞裏仙家常獨往,壺中靈藥自為名(6)。春泉四面遶茅屋,日日惟聞杵臼聲(7)。
校注:
(1)白,《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山」。
(2)陳注:「《後漢書.注》:『泰山東南嚴,名日觀。日觀者,雞一鳴時,見日始欲出,長三丈所。』元結詩:『豈無日觀峰,直下臨滄溟。』」峰,《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南、一作邊」。幽客,指太白老人。
(3)逢迎,往來。
(4)暗修,密修。陳注:「《三教洞經》:『玉川黃籙者,帝之金簡也。』」
(5)陳注:「《抱朴子》:『苣勝一名胡麻,服之不老。』」
(6)按:此寫其與仙家往來,以靈藥聞名。
(7) 陳注:「此事全寫道者之狀,蓋太白老人,亦道家者流也。」
和裴司空酬滿城楊少尹(1)
聖朝偏重大司空,人詠元和第一功(2)。擁節高臨襄水上(3),題詩遠入漢城中(4)。共驚向老多年別,更憶登科舊日同。誰不望歸丞相府(5)﹖江邊楊柳又秋風(6)。
校注:
(1)滿,《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蒲」。羅譜繫於敬宗寶曆元年(八二
五),時張籍在長安,任主客郎中。吳胡考卷上:「題注︰『滿,一作蒲。』
是。楊少尹即楊巨源。裴司空為裴度。」
陶證︰「裴司空,裴度。詩云:『漢水』知度時在山南。《新唐書.宰相
表》中︰長慶三年八月癸卯,度守司空、山南西道節度使。《舊書.敬宗
紀》:寶曆二年二月『丁未,以山南西道節度觀察處置等使...裴度守
司空、同平章事,復知 政事。』『滿』從注當『蒲』。楊少尹,楊巨源,
時為河中(蒲州)少尹。」
陶證又云:「《新志》四《楊巨源詩》一卷,字景山,大和河中少尹。《全
文》卷五五六〈送楊少尹序〉:『國子司業楊君巨源,以能詩訓後進,一
旦以年滿七十,亦白丞相去歸其鄉。...然吾聞楊侯之去,丞相有愛而
惜之者。白以為其都少尹,不絕其祿。』序長慶四年作。」馬其昶《韓昌
黎文集校注》引楊景雲曰:「唐以河中府為中都,設大尹、少尹,如東、
西都制。」
(2)陳注:「元和,唐憲宗年號。第一功,即裴度平蔡也。」
(3)襄,《全唐詩》卷三八五作:「漢」。擁節,持節旄也。陳注:「二句敘
司空酬少尹詩。」
(4)漢城,即帝都長安也。
(5)陳注:「裴度罷相,故云望歸也。」
(6)按:末句以景物作結,兼致和意。
寄和州劉使君(1)
別離已久猶為郡(2),閑向春風倒酒缾(3)。送客將過沙口堰(4),看花多上水心亭(5)。曉來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青(6)。到此詩情應更遠(7),醉中高詠有誰聽(8)﹖
校注:
(1)羅譜繫於敬宗寶曆元年(八二五),時張籍在長安,任主客郎中。
吳胡考卷上:「劉使君為劉禹錫。」陶證︰「劉使君,劉禹錫。《全文》
卷六一○〈子劉子自傳〉:『復授連州,自連歷夔、和二郡。』和州歷陽
郡。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序︰『長慶四年(八二四)八月,余自夔州轉
歷陽。』劉禹錫有〈張郎中籍遠寄長句...〉詩。」
(2)按:禹錫時為和州刺史,故謂「猶為郡」也。
(3)陳注:「言以酒澆離思也。」
(4)將,《全唐詩》卷三八五作:「特」。《全唐詩》又注曰:「一作將、一
作時。」
(5)按:沙口堰、水心亭,並和州地名也。陳注:「白居易詩:『前有水心亭。』」
(6)按:二句寫和州沿江城鎮之晨景也。」
(7)到此,謂劉禹錫之任和州刺史也。
(8)按:此寄遠念之情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周秉倫云:
文昌七律,詞意雅馴,賦景抒情覺多自在,如〈寄劉使君〉、〈寄白二十二〉
諸作,俱堪心賞。又〈寒食內宴〉一詩,典型尚存,寧獨樂府絕唱也。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
(評〈寄和州劉使君〉)此言為郡風流,並得善地,看花送客,酒興詩
情,自多佳趣,因別離而結想,聊寄遠以言情。詩境清絕。
贈商州王使君(1)
銜命南來會郡堂(2),卻思朝裏接班行(3)。才雄猶是山城守(4),道薄初為水部郎(5)。
選勝相留開客館,尋幽更引到僧房(6)。明朝從此辭君去,獨出商關路漸長(7)。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商州,唐
關內道,今陜西商縣治。王使君,吳胡考卷上:「王使君為王公亮。」陶證︰
「王使君,王公亮。《全文》卷六六二白居易〈王公亮可商州刺史制〉︰『尚
書司門郎 中王公亮,...自佐戎律,領郡符,持憲為郎。皆稱厥職。』《新志》三:王公亮《兵書》十八卷,長慶元年上,商州刺史。」
(2)郡堂,指刺史公堂。
(3)班行,朝班也。
(4)此惜其有雄才,卻仍為商州刺史。
(5)水部郎,張籍自謂。此謙稱才薄,故僅得為水部郎。
(6)按:選勝、尋幽,謂兩人相與往來之樂。
(7)路漸長,謂相去日遠也。陳注:「此言贈。」
寄令狐賓客(1)
勳名盡得國家傳(2),退押琴僧與酒仙(3)。還帶郡符經幾處(4),暫辭台座已三年(5)。
留司未到龍樓下(6),拜表長懷玉案前(7)。秋日出城伊水好(8),領誰相逐上閑船(9)﹖
校注:
(1)吳胡考卷上:「令狐賓客為令狐楚。」陶證︰「令狐賓客,令狐楚。《舊
書》本傳︰『長慶元年四月,量移郢州刺史,遷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二
年十一月授...陜虢觀察使。』」陳注:「《通典》:『太子賓客四人,
掌調護侍從諫,凡太子有賓客之事,則為上齒。』」
(2)家,《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東」。按:此稱其功勳令名。
(3)押,督率。按:此戲言令狐楚退與琴僧酒仙遊也
(4)按:令狐楚在遷太子賓客之前,曾任華州刺史、宣歙觀察使、衡州刺史、
郢州刺史,故言「還帶郡符經幾處」。
(5)按:此謂其暫離官守三年。
(6)留司,謂停職。
(7)陳注:「言令狐為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8)陳注:「《通志》:『伊水出虢州盧氏縣熊耳山,東北過陸渾伊闕,至洛
陽縣南,北入於洛。』」按:伊水源出河南盧氏縣,流經嵩縣、伊川、洛
陽,至偃師入洛河。
(9)按:此羨其秋日出城閑遊伊水,兼致意也。
寄梅處士
擾擾人間是與非(1),官閑自覺省心機(2)。六行班裏身常下(3),九列符中事亦稀(4)。市客慣曾賒賤藥,家僮驚見新衣(5)。君今獨得居山樂,應笑多時未辦歸(6)。
校注:
(1)是與非,《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足是非。」
(2)陳注:「籍時為水部郎,故云官閑。」按:位秩低,故言省心機。
(3)六行班,朝班也。此謂官階低,立朝時,位列後班。
(4)九列,九卿也。謂朝中高官。符,符命。事亦稀,謂職事稀少。陳注:「言
官閑之狀。」
(5)按:估市常賒賤藥,故云「慣」;居家鮮新衣,故云「驚」。文昌雖寫
瑣事,兼及境況,用字推陳出新。
(6))笑,《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喜」。《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
笑」。按:此羨梅處士得居山之樂,應笑我久不致仕歸山。
送施肩吾東歸(1)
知君本是霞客(2),被薦因來城闕間(3)。世業偏臨七里瀨(4),仙遊多在四明山(5)。
早聞詩句傳人(6),新得科名到處閑(7)。惆悵灞亭相送去,雲中琪樹不同攀(8)。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十五年(八二○),時張籍在長安,任祕書郎。
施肩吾,字希聖,號栖真子、華陽真人。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廬)人。曾寓居
吳興(今浙江湖州)、常州武進(今江蘇境內),早存隱居之情,曾居四明山學
道求仙。元和十五年登進士第,因自傷孤寒,深懼仕途險巇,遂不干祿即
離京東歸,酷好道教神仙之術,有《西山集》(即《施肩吾集》)、《仙會
真記》、《鐘呂傳道記》等書。
(2)霞客,隱逸之徒。
(3)按:指肩吾進京應舉事。
(4)七里瀨,在今浙江桐廬縣西南嚴陵山西,兩山挾錢塘而立,水勢迅急。按:
此句謂施之家業在此。
(5)四明山,在浙江境內,綿延嵊、上虞、餘姚、奉化、鄞等縣,主峰在嵊縣
東北。上有方石,四面如窗,通日月星辰之光。施肩吾有〈登四明山〉、
〈又宿四明山〉等詩。
(6)按:肩吾才情富贍,詩名早著,所作〈百韻山居〉、〈島夷行〉盛傳一時,
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廣大教化主白居易」之及門者。
(7)按:到處閑,謂施肩吾往來各處,心態閑散。
(8)琪樹,神話中結子如碧珠之神樹。按:此言灞橋相送,以不能與施東遊為
憾。
崑崙兒(1)
崑崙家住海中州,蠻客將來漢地遊(2)。言語解教秦吉了(3),波濤初過鬱林洲(4)。金
環欲落曾穿耳,螺髻長拳不裹頭(5)。自愛肌膚黑如漆,行時半脫木綿裘。
校注:
(1)崑崙,《舊唐書.林邑國傳》:「自林邑以南,皆拳髮黑身,通號為崑崙。」
(2)按:此述崑崙兒遠自海上,被蠻客攜來中土。
(3)秦吉了,鳥名,即鷯哥。似鵒而稍大,能言。按:此謂其言語聞之如鳥
鳴。
(4)鬱林洲,地名。本鬱州,乾封元年改名。治所在石南(廣西玉林縣石南鎮東
北)。陳注:「韓愈詩:『暮雪鬱林州』」
(5)陳注:「《唐書.南蠻傳》:『衣朝霞,耳金環。』《舊唐書.婆利國傳》:
『其人皆黑色,穿耳附璫。』《古今注》:『童子結髮螺髻,言其形似螺
殼。』」
贈李杭州(1)
仙郎白首未歸朝,應為蒼生領六條(2)。惠化州人盡清淨,高情野鶴共逍遙(3)。竹間
虛館無朝訟,山畔青田長夏苗(4)。終日政聲長獨坐,開門唯望浙江潮(5)。
校注:
(1)吳胡考卷上:「李杭州為李幼公。」陶證︰「李杭州,《唐刺史考》疑李
幼公,列寶曆中。見《宋高僧傳》卷十六〈慧琳傳〉。」 陶證︰「《宋高
僧傳》卷十六〈唐錢塘永福寺慧琳傳〉:『郡守左司郎中陸則、刑部侍郎
楊憑、給事中盧元輔、中書舍人白居易、太府卿李幼公、刑部郎中崔鄯、
刑部郎中路導,相繼九邦伯,皆以公退至院致禮。』以上諸人皆曾任杭州
刺史。
(2)六條,本為漢制。刺史頒行六條詔書,以考察官吏。按:此謂李幼公白首
猶未歸朝,乃為百姓考核官員,澄清吏治也。
(3)共,《全唐詩》卷三八五作:「與」。按:此謂幼公之高逸情懷,如閒雲
野鶴之共逍遙也
(4)按:「無朝訟」,見其政清;「長夏苗」,則邑人安居,亦可知也。
(5)唯,《全唐詩》卷三八五作:「長」。注云:「一作唯。」陳注:「此詩
全述政聲。」
送鄭尚書赴廣州(1)
聖朝選將持符節(2),內制宣時百辟聽(3)。海北蠻夷來舞蹈(4),領南封管送圖經(5)。
白鷴飛達迎官舫(6),紅槿開當讌客亭。此處莫言多瘴癘,天邊看取老人星(7)。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三年(八二三),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
吳胡考卷上:「鄭尚書為鄭權。」陶證︰「鄭尚書為鄭權。」陳注:「鄭
權汴州開封人,貞元六年舉進士。長慶三年四月,權嶺南節度使,韓愈有
〈送鄭尚書赴南海書〉。又有〈送鄭尚書赴南海序〉蓋鄭以刑部尚書兼御
史大夫,往踐其任。」
(2)持符節,謂鄭權持節赴鎮南海。
(3)制,《全唐詩》卷三八五作:「使」。注云:「一作制」按:作「使」是。
內使,內廷之使者。百辟,原指諸侯,此謂朝廷百官。
(4)來舞蹈,謂蠻夷之人,舞蹈踴躍以迎之。
(5)封管,管領封域之官員。即《通典》所謂嶺南五府,有邕管、容管、桂管
也。圖經,謂附圖之地理書志。陳注:「《隋書.經籍志》:『《隋諸州
圖經》一百卷。』」
(6)達,《全唐詩》卷三八五及《四庫全書本》均作:「遶」。白鷴,鳥名,
即銀雉。官舫,官船也。陳注:「以上寫鄭赴任廣州。」
(7) 全句,陳注:「又『下看南極老人星』。」老人星,即南極星也。
賀秘書王丞相南郊攝將軍(1)
正初天子親郊禮(2),詔攝將軍領衛兵(3)。斜帶銀刀入黃道(4),先隨玉輅到青城(5)。
壇邊不在千官位(6),仗外唯聞再拜聲(7)。共喜與君逢此日,病中無計得隨行(8)。
校注:
(1)吳胡考卷上:「秘書王丞即王建。」陶證︰「王丞,王建。《舊書.敬宗
紀》寶曆元年正月:『辛亥,親祀昊天上帝於南郊。』詩云:『正初天子
親郊禮。』指此。王建長慶元年為秘書郎。長慶末當遷秘書丞。」
(2)親郊禮,親祠南郊。《漢書.禮儀志》:「正月上丁,祠南郊。」
(3)陳注:「《唐書.百官志》:『左右神策軍,掌衛兵及內外八鎮兵。』」
(4)黃道,天子所經行之道路。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高廟駐蹕臨
安,每出則鋪沙藉路,謂之黃道。』」
(5)玉輅,天子之座車。陳注:「梁簡文帝〈南郊頌序〉:『御玉輅,動金根。』
《元和郡縣志》:『青城縣,因山而為名。垂拱二年,改為蜀州,開元十
八年,仍為青城。』」
(6)壇,指天子南郊之祭壇。
(7)仗,謂從祭之儀仗隊。陳注:「此言將軍南祠事。」
(8) 隨,《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同」。陳注:「此言賀也。」
送令狐尚書赴東都留守(1)
朝廷重寄在關東(2),共說從前選上公(3)。勳業新成大梁鎮(4),恩榮更守洛陽宮(5)。
行香暫出天橋上(6),巡禮常過禁殿中(7)。每領臣拜章慶(8),半開門仗日曈曈(9)。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
吳胡考卷上:「令狐尚書為令狐楚。」陶證︰「令狐尚書,令狐楚。」《舊
書.敬宗紀》上:大和三年,「三月辛巳朔,以戶部尚書令狐楚為東都留
守。」白居易、劉禹錫、張籍皆有詩送之。
(2)重寄,謂寄以重任。關東,為函谷關以東,此指東都洛陽。
(3)上公,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太傅又位在其上,謂之上公。
(4)陳注:「勳業,謂令狐楚為汴州刺史、宣武軍節度汴宋亳觀察等使,長于
撫理,軍民咸悅,翕然從化。...大梁,汴州也。」
(5)陳注:「此句謂為東都留守。」
(6)行香,陳注:「《西溪叢話》:『行香起於後魏,及江左齊梁間。每燃香
爐,或以香末散行,謂之行香。唐初因之。』」
(7)禁殿,宮禁、宮殿。
(8)慶,《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表」。
(9)陳注:「《唐書.儀衛志》:『做日,內外諸門,以排道入,帶刀捉仗而
立,號日立門仗。』...以上四句並言留守之威尊。」曈曈,日出漸明
貌。
拜豐陵(1)
歲朝園寢遣公卿(2),學省班中亦攝行(3)。身逐陵官齊再拜,手持木鐸叩三聲(4)。寒
更報點來山殿,曉炬分行照柏城(5)。卻下龍門看漸遠(6),金峰高處日微明。
校注:
(1)題下有「順宗」二字。吳胡考卷上:「豐陵為順宗皇帝陵寢。《舊唐書》卷
十四〈順宗紀〉︰元和元年『秋七月壬申,葬豐陵。』」據羅譜,元和三年,
時張籍為太常寺太祝。
(2)歲朝園寢,謂帝皇每歲春日,朝拜先帝墓園陵寢。
(3)學省,天子之學曰辟雍,亦謂學省。攝行,兼行也。
(4)按:此祭拜豐陵之過程。
(5)按:寒更、曉炬,寫時之早也;山殿、柏城,狀陵殿之高,墓木之茂也。
(6)龍門,即伊闕。《元和郡縣志》:『伊闕山,在河南府伊闕縣北四十五里。』」
今址在河南洛陽市南。
贈孔尚書(1)
能將直道歷榮班(2),事著元和實錄間(3)。三表自陳辭北闕(4),一家相送入南山(5)。
買來侍女教人嫁,賜得朝衣在篋閑(6)。宅近青山高靜處(7),時歸林下暫開關(8)。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三年(八二三),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
吳胡考卷上:「孔尚書為孔戣。」陶證︰「孔尚書,孔戣。《舊書》本傳︰
『(長慶)二年,尚書左丞,累請老,詔以禮部尚書致仕,優詔褒美。』」
(2)將,持也。直道,正道也。榮班,顯貴之位秩也。
(3)實錄,史書體製。按:此謂孔戣事蹟,著之史籍。
(4)三表,指三次上書辭官,見韓愈〈唐正議大夫上書左丞孔公墓志銘〉。北
闕,為長安未央宮北之闕觀。漢代尚書奏事,臣僚謁見,皆詣北闕。
(5)南山,終南山。
(6)按:此寫其宅心仁厚、不尚矜張。
(7)山,《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門」。
(8)按:此寫其雅愛青山,時得林泉之樂。
酬杭州白使君兼寄浙東元大夫(1)
相印暫離臨遠鎮,掖垣出守復同時(2)。一行已作三年別,兩處空傳七字詩(3)。越地
江山應共見(4),秦天風月不相知(5)。人間聚散真難料!莫歎平生信所之(6)。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四年(八二四),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主客郎中。
吳胡考卷上:「白使君為白居易,元大夫為元稹。」 陶證︰「白使君,白
居易。」(按︰白詩見〈張十八員外以新詩二十五首見寄...因題卷後封
寄微之〉)。按:據《舊唐書.白居易傳》:穆宗長慶二年七月,白居易除
杭州刺史。元稹罷相為浙東觀察使。
(2)按:據《舊唐書.白居易傳》:白居易元和十四年冬,自忠州召還,拜司
門員外郎,次年,轉主客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時元稹亦徵還為尚
書郎,知制誥,同在綸閣。又元稹於長慶元年二月以工部侍郎同門下平章
事。長慶二年七月,白居易除杭州刺史,俄而元稹亦罷相,出為同州刺史。
長慶三年,元稹又遷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此即詩中所言「相印暫離」
「掖垣出守」也。
(3)按:據《舊唐書.白居易傳》謂元、白:「交契素深,杭、越鄰境,篇
詠往來,不間旬浹。」即詩中所謂「兩處空傳七字詩」也。
(4)陳注:「此謂元、白也。」
(5)按:張籍時居長安,故有此言。
(6)所之,所往也。按:末句為聚散難料致歎。
寄蘇州白二十二使君(1)
三朝出入紫微臣(2),頭白金章未在身(3)。登第早年同座主(4),題詩今日異州人(5)。
閶門柳色煙中遠,茂苑鶯聲雨後新(6)。此處吟詩向山寺(7),知君忘卻曲江春(8)。
校注:
(1)羅譜繫於敬宗寶曆二年(八二六),時張籍在長安,任主客郎中。
白二十二使君為白居易。《舊唐書》本傳謂︰『寶曆中,復出為蘇州刺史。』」
按:白居易在敬宗寶曆元年三月四日除蘇州刺史,二十九日發東都,過汴
州,與令狐楚相會,渡淮水、經常州,五月五日到蘇州任。。
(2)三朝,白居易歷憲宗、穆宗、敬宗三朝也。
(3)金章句,謂相印也。
(4)陳注:「《國史補》:『進士為時所尚,具捷,謂之同年,有司謂之座主。』」
羅譜寶曆二年條:「又按:籍以貞元十五年登第,樂天以十六年登第,知
貢舉者皆為高郢(見《登科記考》一四),故籍詩有『登第早年同座主』之語。」
(5)按:白在蘇州,己居長安,故有:「題詩今日異州人」之語。
(6)按:閶門,蘇州城門。茂苑,謂茂陵也。前寫蘇州物色,後狀秦中景象。
(7)按:山寺,寒山寺;曲江,曲江池。此對照以寄意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唐汝詢云:
三四淺而宜,五六摹寫蘇景亦不惡。周珽曰:起言使君厄於仕爵,次言己與
同進,不同所居。後四句即兩地景物,反致相憶之莫忘也。
送白賓客分司東都(1)
赫赫聲名三十春,高情人獨出埃塵(2)。病辭省闥歸閑處(3),恩許宮曹作上賓(4)。詩裏難同相得伴,酒邊多見自由身(5)。老人也擬休官去(6),便去君家池上人(7)。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
陶證︰「白賓客,白居易。」《舊唐書》卷一一六〈白居易傳〉︰「大和
二年正月,轉刑部侍郎,...三年稱病東歸,求為分司官,尋除太子賓
客。」
(2)人,《唐詩百名家本》作:「今」。
(3)處,《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地」。按:此指由刑部侍郎分司東都,故
云「病辭省闥」。
(4)宮曹,謂太子府僚屬。作上賓,謂樂天除太子賓客。
(5)自由身,自由自在之身。
(6)老人,張籍自謂。
(7)陳注:「《本傳》:『初,居易罷杭州,歸洛陽,于履道里得故散騎常
侍楊馮宅,竹木池館,有林泉之致,居易每獨酌賦詠於舟中,因為〈池上
篇〉也。』」按:末聯有他日必相隨之意。
贈閻少保(1)
辭榮戀闕未還鄉,修養年多氣力強(2)。半俸歸燒伏火藥,全家解說養生方(3)。特
承恩詔新開戟(4),每見公卿不下(5)。竹樹清深寒院靜,長懸石磬在虛廊(6)。
校注:
(1)吳胡考卷上:「閻少保為嚴濟美。《舊唐書》卷一八五下、《新唐書》卷
一五九有傳。《舊傳》云︰『入拜散騎常侍、華州刺史、潼關防禦、振國
軍使,入為秘書監。以年及懸車,尚表乞骸骨。以工部尚書致仕。後以恩
例,累有改進。及歿於家,年九十餘。』嚴濟美任華州刺史,在元和四年
至六年。(參郁賢皓《唐刺史考》)致仕當在元和十年左右。『少保』疑是致
仕後以恩例加。」 陶證︰「閻少保,嚴濟美。」陳注:「《書》:『少師
少傅少保,曰三孤。』」
(2)按:此謂濟美留戀京城,雖已致仕,並未還鄉。 多年修鍊養生,氣力猶
強。
(3)按:此謂濟美勤於伏火燒丹,俸祿銷耗泰半,不以為意;舉家皆解養生
之方。
(4)開鶺,立戟於門也。唐制,顯貴之得立戟於門。此謂濟美獨特榮寵,得立
戢於門也。
(5)按:此謂其獨受尊榮,得以坐踞見公卿。
(6)按:此頌其宅院幽靜。
贈別王侍御赴任陝州司馬(1)
京城在處閑人少(2),唯共君行並馬蹄。更和詩篇名最出,時傾杯酒戶常齊(3)。同趨闕下聽鐘漏(4),獨向軍前聞鼓鼙(5)。今日春明門外別(6),更無因得到街西(7)。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贈王司馬赴陝州」。
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陶證︰「注︰
『一作〈贈王司馬赴任陜州〉』,王司馬,王建。」《新志》四︰『《王
建集》十卷,大和陜州司馬。』」白居易、賈島、劉禹錫、皆有詩送。
陳注:「《輿地廣記》:『陜州,唐河南道。』」
(2)按:閑人少,謂京城多營營奔競之輩,鮮少優遊閑適者。
(3) )時,《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對」。陳注:「以上言與王建常
有詩酒之樂。』」
(4)按:此言昔日與王建在宮闕輪值待漏。
(5)鼓鼙,戰鼓也。司馬為軍職,故云。按:此言王建今日獨往陜州赴任。
(6)春明門,長安東城中門。陳注:「《唐實錄》:『開元十七年,五月,燕
於春明門外寧王憲之園池。』」按:此謂春明門外敘別。
(7)按:末謂他日街西,再無相聚因由,言下離思盈溢。
田司空入朝(1)
西來將相位兼雄(2),不與諸君覲禮同(3)。早變山東知順命(4),新收濟上立殊功(5)。
朝官敘謁趨門外,恩使宣迎滿路中(6)。閶闔曉來銅漏靜(7),身當受冊大明宮(8)。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十四年(八一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助教。
陶證︰「田司空,田弘正。元和十四年,以平齊功加司徒,來朝詩云『新收濟上』,正謂平淄青事。張祜有〈投魏博田司空〉詩,知田弘正進司徒在入朝後。《舊書》田弘正傳︰『(元和)十四年三月,...淄青十二州平,論功加檢校司徒、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是年八月,弘正入覲,憲宗待之隆異,對於麟德殿,參佐將校二百餘人,皆有頒錫,進加檢校司徒,兼侍中。』」
(2)位,《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望」。西來,弘正平淄、青十二州,
赴京入覲,故謂西來。
(3)君,《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軍」。陳注:「《禮記.覲禮》:
『天子不下堂而見諸侯』」按:此謂憲宗待之隆異,對於麟德殿。
(4)陳注:「《本傳》:『田季安為魏博留後,及季安病篤,乃召弘正署其舊
職,令於軍中曰:吾欲守天子法,以六州版籍,請吏勿犯副大使可乎?皆
曰諾。』」陳注:「山東即魏博等州,唐時屬河北道者。」
(5)陳注:「謂平淄、青十二州也。」
(6)宣,《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喧」。
(7)來,《全唐詩》卷三八五作:「開」。閶闔,皇宮之正門。銅漏,銅壺刻
漏。
(8)大明宮,陳注:「《舊唐書》:『東內大明宮,在禁苑之東。』《南雍錄》:
『唐都城有三大內,太極宮在西,故名西內。大明宮在東,故名東內。別
有興慶宮,號南內也。三內更迭受朝,而大明最數。』《本傳》:『弘正
入覲,進加檢校司徒兼侍中,實封三百戶。』以上四句并寫入朝。」
送浙西周判官(1)
由來自是煙霞客(2),早已聞名詩酒間。天闕因將賀表到(3),家鄉新著賜衣還(4)。長吟卷裏相酬句,自話湖邊舊住山(5)。吳越主人偏愛重(6),多應不肯放君閑(7)。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五作:「一作送浙東周阮範判官」。羅譜繫於穆宗長慶
三年(八二三),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陶證︰「注︰『一作〈送浙
東周阮範判官〉』周阮範,即周元範。時赴元稹浙東幕,故朱慶餘〈送浙
東周判官〉詩云︰『到日重陪丞相宴,鏡湖新月在城樓。』賈島亦有詩送。」
(2)自,《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身」。
(3)天闕,原為宮門之雙闕,此借指朝廷也。
(4)家鄉新,《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江城應」。
(5)邊,《全唐詩》卷三八五作:「中」。
(6)吳越主人,時赴元稹浙東幕,故當為元稹。
(7)陳注:「結處慰勉,即送意。」
送吳鍊師歸王屋(1)
玉陽峰下學長生,洞府仙鄉已有名(2)。獨戴熊鬚冠暫出,唯將鶴尾扇同行(3)。煉成
雲母休炊爨(4),召得雷公當吏兵(5)。卻到瑤壇上頭宿(6),應聞空裏步虛聲(7)。
校注:
(1)吳,《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胡」。陳注:「《唐書六典》:『道
士德高思精,謂之鍊師。』」李注:「王屋山,在山西陽城縣西南,南跨
河南濟源縣,西跨垣西縣界,山有三重,其狀如屋,故名。」
(2)洞府仙鄉,《全唐詩》卷三八五作:「玉洞仙中」。
(3)按:頭戴熊鬚冠、手持鶴尾扇,此寫吳鍊師之容止。
(4)雲母,礦石名,可以入藥。此代稱仙藥也。休炊爨,謂無需舉炊也。
(5)按:此謂吳鍊師已成仙真,有雷神在旁侍衛。
(6)瑤,《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天」。瑤壇,瑤臺也。
(7)步虛,陳注:「《樂府解題》:『步虛,道家所唱,言縹緲輕舉之美。』
庾信有〈步虛詞〉十首。是詩全寫道家。」
送邵州林使君(1)
詞客南行寵命新 (2),瀟湘郡入曲江津(3)。山幽自足探微處,俗朴應無爭競人(4)。郭外相連排殿閣,市中多半用金銀(5)。知君不作家私計,遷日還同到日貧(6)。
校注:
(1)陳注:「《輿地廣記》:『邵州,唐江南道。』」陶證︰「林使君,林蘊。
《新書》本傳︰『滄景程權辟掌書記。既而權上四州版籍,請吏,而軍中
習熟擅地,畏內屬,挾權拒命,不得出。蘊陳君臣大義...權得出,蘊
遷禮部員外郎。刑部員外郎劉伯芻薦之於朝,出為邵州刺史。』程權上表
請入朝,在元和十三年正月,見《通鑑》。劉伯芻元和中,為刑部侍郎,
以左常侍致仕。見《舊書》本傳。《新書.林蘊傳》稱刑部侍郎劉伯芻云
云,恐誤。《林邵州遺集》載〈睦州刺史二府君神道碑〉︰『次子邵州刺
史蘊...寶曆元年,敬宗皇帝以孝治為大,詔內外長史,追顯前門。蘊
忝剖符竹,被沾雨露。』知林蘊出守邵州刺史,實在長慶中。姚合、朱慶
餘有詩同送。」
(2)寵命,榮寵之任命。
(3)按:此謂赴邵州。
(4)競,《唐詩百名家本》作:「訟」。
(5)陳注:「四句言邵州風土。」
(6)陳注:「此言送意,亦寫使君之清介。」
寄王六侍御(1)
漸覺近來筋力少,難堪今日在風塵(2)。誰能借問功名事﹖祇自扶持老病身(3)。貴得藥資將助道,肯嫌家計不如人(4)?洞庭已置新居宅(5),歸去期君與作鄰(6)。
校注:
(1)吳胡考卷上:「王六侍御為王建。」
(2)按:自謂已入老境,不堪奔波風塵。
(3)按:此謂功名已非所計,臨老但期扶持病身。
(4)肯,豈也。陳注:「以上並籍自寫其境遇。」
(5)宅,《全唐詩》卷三八五作:「處」。
(6)期君,《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安期」。陳注:「此寄也。」
送稽亭山寺僧(1)
師住稽亭高處寺,斜廊曲閣倚雲開(2)。山門十里松間入,泉澗三重洞裏來(3)。名岳尋遊今已(4),家城禮謁便應迴(5)。舊房到日閑吟後,林下還登說法臺(6)。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本無寺字」。稽亭山,在安徽宣城縣
東南六十里。《祥符圖經》:『宣城稽亭山,行客悅其幽曠,往往駐步,
故名。』陳注:「孟郊〈送曉公歸稽亭〉詩:『稽亭何崎嶇,寺路綠翠
微。』籍送寺僧,恐即曉公也。」按:陳注是。
(2)按:倚雲開,見稽亭山寺之高。
(3)按:十里松、三重泉,寫景致之幽。
(4)按:曉公尋遊之廣。
(5)按:曉公出山訪謁故鄉,此蓋事畢返稽亭也。
(6)按:別後設想。
送汀州元使君(1)
曾成趙北歸朝計(2),因拜王門最好官(3)。為郡暫辭雙鳳闕(4),全家遠過九龍灘(5)。
山鄉祇有輸蕉戶,水鎮應多養鴨欄(6)。地僻尋常來客少,刺桐花發共誰看(7)﹖
校注:
(1)元,《全唐詩》卷三八五作:「源」。 陶證︰「源使君疑為源寂,《全文》
卷五八白居易〈源寂可安王府長史制〉︰『敕︰義成軍節度使判官、檢校
兵部員外郎源寂,早膺慰薦,累有才謀。謀畫有終,恭勤無怠,...俾
從賓佐,入補王官。』詩云︰『曾成趙北歸朝計,因拜王門最好官。』似
即指此。《福建通志》職官一,汀州刺史︰『元自虛,元和間任,見《閩書》
自虛刺汀,張籍有詩送之。』當即謂此詩。作『元』誤。自虛似為源寂之字,
虛、寂義正相關。」
(2)趙北,指唐趙州之北。句謂源寂曾於憲宗時,策使河北三叛鎮(魏博、成德、
盧龍三鎮),歸順朝廷。
(3)按:據白居易〈源寂可安王府長史制〉,知源寂曾任安王府長史。
(4)辭鳳闕,謂其離帝都長安也。
(5)九龍灘,陳注:「《名勝志》:『九龍潭,即龍溪之灘也。灘有九,長龍
為最險。』」李注:「在福建清流縣東南九十里,為全閩著名第一大灘。」
(6)陳注:「二句言汀州風土。」
(7)陳注:「《爾雅翼》:『刺桐出泉州,花先葉後,則五穀熟。』以上言送
意。」
寄孫洛陽格(1)
久持刑憲聲名遠(2),好是中朝正直臣(3)。赤縣上來應足事(4),青衫老去未離身(5)。
常思從省連歸馬(6),乍覺同班少舊人(7)。遙望南橋秋日晚,雨邊楊柳映天津(8)。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寄洛陽孫明府」。陶證︰「孫格,
即孫革。詩云︰『久持刑憲聲名遠』,又云︰『常思從省連歸馬。』知孫
自刑部員外郎遷洛陽令,且與張籍同在尚書省為郎。《元龜》卷六一六︰
『孫革穆宗長慶初為刑部員外郎。』《唐會要》卷三九︰『長慶元刑部員
外郎孫革。』又︰『長慶二年四月,刑部員外郎孫革奏。』」
(2)久持刑憲,謂孫革任刑部員外郎,久掌刑罰律令也。
(3)中朝,陳注:「《三禮義宗》:『天子諸侯皆有三朝:一曰外朝,二曰中
朝,三曰內朝。中朝之名,或內或外,人君旦夕視政,見卿大夫之朝也。
所謂辨色而入者,在此朝也。』韓愈詩:『中朝大官老於事。』」
(4)唐制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之差,凡縣治設在京都之內者
稱赤縣,京之旁邑稱畿縣。西京以長安、萬年為赤縣。東京以河南、洛陽
為赤縣。
(5)按:此謂孫革,鞠躬盡瘁,至老未離官守。
(6)按::此謂'兩人在尚書省為同僚。
(7)陳注:「二句追憶舊遊。」
(8)陳注:「天津橋在河南縣北,此寫洛陽之景,蓋寄也。」
胡山人歸王屋因有贈
轉轉無成到白頭(1),人間舉眼盡堪愁(2)。此生已是蹉跎去(3),每事終從鹵莽休(4)。
雖作閑官少拘束,難逢勝景可淹留(5)。君歸與訪移家處(6),若箇峰前最較幽(7)。
校注:
(1)轉轉,轉瞬也。《難陀出家緣起》:「如來齋時已到,轉轉即是日高。」
(2)按:二句自歎老去,無以解憂。
(3)按:三句應首句「轉轉無成」,四句應次句「舉眼堪愁」。
(4)終,《全唐詩》卷三八五作:「應」。
(5)陳注:「以上籍自寫境遇,閑官蓋水部郎。」
(6)按:此謂胡山人既歸王屋山,務請代尋移家之處。
(7)前,《全唐詩》卷三八五作:「頭」。若個,疑問辭。猶言那個。最較,
甚辭,猶言最最。按:末聯致其同歸王屋山之意向。
寄虔州韓使君(1)
南康太守負才豪(2),五十如今未擁旄(3)。早得一人知姓字(4),常聞三事說功勞(5)。
月明渡口漳江靜(6),雲散城頭贛石高(7)。郡政已成秋思遠,閑吟應不問官曹(8)。
校注:
(1)虔州,原作處州,據《全唐詩》卷三八五改。吳胡考卷上:「韓使君為韓
約。」 陶證︰「韓使君,韓約。《新書》本傳︰『歷兩池榷鹽使、虔州刺
史。』《舊書.文宗紀》上︰大和元年二月『庚申,以虔州刺使韓約為安
南督護。』」負才豪,謂其負才而氣猛也。
(2)南康,唐縣。唐江南道虔州,今江西贛縣治。此以南康太守稱韓約。
(3)擁旄,擁節旄也。節以竹為之,柄長八尺。節上所飾旄牛尾飾物,稱節旄,
亦稱旌節。擁旄,即掌軍也。
(4)一人,天子也。知姓字,聞知韓約之姓名。
(5)三事,三公也。此泛指臺閣重臣。
(6)漳,《唐詩百名家本》作:「章」。漳江,源出福建平和縣大峰山。東南
流入雲霄縣,亦名雲霄溪。
(7)按:此寫虔州風物景致。
(8)陳注:「言使君政成,只事吟詠,蓋寄也。」
送從弟濛赴饒州(1)
京城南去鄱陽遠,風月悠悠別思勞(2)。三領郡符新寄重(3),再登科第舊名高(4)。去程江上多看堠(5),迎吏船中亦帶刀(6)。到日更行清靜化(7),春天應不見蓬蒿(8)。
校注:
(1)從弟,《爾雅》:「兄之子,弟之子,謂為從父晜弟。」「濛」,應作「蒙」。
陶證︰「章孝標同送詩題一作〈送饒州張蒙使君赴任〉,詩云︰『三領郡
符。』蒙前為韶州。賈島〈送饒州張使君〉云︰『滁上郡齋離昨日,鄱陽
農事勸今秋。』知蒙歷韶州、滁州、饒州三州刺史。」《韶州府志》卷二
七︰「張蒙,元和中知韶州,歷任四年,勤恤民隱,修廣庠序。」饒州,
唐江南道饒州,故治在今江西波陽縣。
(2)按:首聯正寫送別。
(3)三領郡符,謂張蒙歷韶州、滁州、饒州三州刺史。
(4)再登科第,疑指進士第及博學鴻辭試。
(5)堠,記里程之土堆。五里只堠,十里雙堠。
(6)迎吏,守望迎送之小吏。一作堠吏。陳注:「二句寫征途。」
(7)清靜化,長養休息、清靜自然之教化也
(8)天, 《全唐詩》卷三八五作:「田」。陳注:「《禮記》:『孟春行秋令,
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與蓬蒿並興。』」按:此預想張蒙之政化。謂蒙將使
饒州黎民,稼穡以時,安居樂業,蓬蒿不生也。
羅道士(1)
城裏無人得實年(2),衣襟常帶臭黃煙(3)。樓中賒酒唯留藥,洞裏爭棋不賭錢(4)。聞
客語聲知貴賤(5),持花歌詠似狂顛(6)。尋常行處皆逢見,世上多疑是謫仙(7)。
校注:
(1)羅,《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贈」。
(2)得實年,得悉其確實年歲也。
(3)臭黃煙,謂道士鍊丹、燒藥沾污之漬也。按:此寫其容止。
(4)按:此寫其酒樓賒酒、洞府爭棋之行徑。
(5)按:謂其有聞聲知貴賤之術。
(6)持,《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對」。按:狀其放曠不羈也
(7)按:末贊其大隱於市,疑為謫降之仙真。
寄陸渾趙明府(1)
與君學省同官處(2),常日相隨說道情(3)。新作陸渾山縣長(4),早知三禮甲科名(5)。
郭中時有仙人住,城內應多藥草生(6)。公事稀疏來客少,不妨著屐獨閑行(7)。
校注:
(1)陳注:「陸渾本周之畿內地,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漢立為陸渾縣,唐隸河南府。」陸渾故城在今河南嵩縣東北。陶證︰「趙明府,趙正卿。《千唐志》卷一○六○〈唐故國子監禮記博士趙公墓誌銘〉︰『公諱□旨,字正卿。...應三禮科,果得高第,因授右監門衛錄事參軍。又歷國子監助教及丞。...遂宰陸渾、江陵二縣。』與詩︰『學省同官』、『早知三禮甲科名』之語合。」
(2)陳注:「學省即國子監,蓋籍為司業時。《左傳》:『同官為寮。』..
趙亦官學省,故云。」
(3)說道情,談論道業也。按:二句論兩人交情。
(4)山縣長,陸渾近山,故謂。韓愈有〈陸渾山火詩〉。
(5)三禮,《周禮》、《儀禮》、《禮記》。唐代科舉,有三禮科。趙以明經
及第。
(6)按:陸渾山縣,故謂「仙人住」、「多藥草」也。
(7)按:結聯設想其政物清閑,著屐登山,聊以寄意。
同將作韋二少監贈水部李郎中(1)
舊年同是此曹郎(2),各罷魚符自楚鄉(3)。重著青衫承詔命,齊趨紫殿異班行(4)。別來同說經過事,老去相傳補養方(5)。憶得當時亦連步(6),如今獨在讀書堂(7)。
校注:
(1) 題目原作〈蔣韋二少監贈李郎中〉,《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同將作韋二
少監贈水部李郎中」,此據《全唐詩》。陶證︰「韋少監,疑為韋長。大和
五年五月在將作少監任。見《元龜》卷三○。張籍大和四年卒,或者韋長大
和三年已官將作少監。李郎中,當即大和三年與劉禹錫同制加五品者。」
(2)此,《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作「一作水」按:作「水」是。舊年,昔年。水曹郎,水部郎中。
(3)陳注:「《唐六典.符寶郎》:『凡國有大事,則出納符節。一曰銅魚符,
所以起軍旅、易守長。三曰隨身魚符,所以明貴賤、應徵召。』」
(4)陳注:「《三輔黃圖》:『武帝又起紫殿。』以上言數人昔同為郎,今又
異班行。」
(5)養補方,養生補體之方。
(6)連步,連步而行、同進同出。
(7)按:末聯書感,兼寄懷思。
贈王侍御(1)
心同野鶴與塵遠,詩似冰壺見底清(2)。府縣同趨昨日事,升沉不改故人情(3)。上陽春晚蕭蕭雨(4),洛水寒來夜夜聲(5)。自歎獨為折腰吏(6),可憐驄馬路傍行(7)。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元年(八二七),時張籍在洛陽在長安,任主客郎中、國子
司業。吳胡考卷上:「王侍御為王建。王建曾以侍御出任陜州司馬。見前
〈贈別王侍御赴任陜州司馬〉詩。唯不知此侍御為殿中侍御史,抑或監察
御史。」《韋蘇州集》收入卷二,「獨」作「猶」。
(2)按:以野鶴、冰壺為喻,寫其心性之超逸,詩境之清新。陳注:「二句見
侍御之高趣。」
(3)按:言交誼深厚,不因宦途升沉而改。
(4)陳注:「《唐書.地裡志》:『東都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之西
南隅,上元中置,高宗常居以聽政。』」
(5)陳注:「二句寫洛中景物。...洛水出商州上洛縣冢嶺山。」
(6)折腰吏,謂五斗米折腰之小吏也。
(7)按:驄馬獨行,謂王建。
送金少卿副使歸新羅(1)
雲島茫茫天半微(2),向東萬里一帆飛(3)。久為侍子承恩重(4),今佐使臣銜命歸(5)。
過海便應將國信(6),到鄉猶自著朝衣。從前此去人無數,光彩如君定是稀(7)。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七年(八一二),時張籍在長安,任太常寺太祝。
副使,外國使臣之副手。新羅,古國名。在朝鮮南部三韓東南之辰韓地,
與高句麗、百濟並立。
(2)半,《全唐詩》卷三八五作:「畔」。
(3)按:二句寫送別場景。
(4)陳注:「《後漢書.光武帝紀》:『鄯善王、車師王等十六國皆遣子入侍。
帝以中國初定,未遑外事,乃還其侍子。』」按:金少卿或係王族之輩。
(5)按:此謂完成使命,復歸故國也。
(6)國信,兩通使作為憑證之符節文書。陳注:「《周官》:『作盟詛之載詞,
以敘國之信用。』」
(7)按:末以頌揚金少卿之光采作結。
送李司空赴鎮襄陽(1)
中外兼權社稷臣(2),千官齊出拜行塵(3)。再調公鼎勳庸盛(4),三受兵符寵命新(5)。
商路雪明旗旆遠(6),楚堤梅發驛亭春(7)。襄陽風景由來好,重與江山作主人(8)。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本無赴字」。羅譜繫於敬宗寶曆二年(八
二六),時張籍在長安,任主客郎中。吳胡考卷上:「李司空為李逢吉。」
陶證亦謂︰「李司空,李逢吉。」
(2)中外,謂朝廷內外。社稷臣,謂安定社稷之臣也。
(3)拜行塵,謂送行也。江淹〈別賦〉:「見行塵之時起。」
(4)陳注:「《北史.魏收傳》:『公鼎為己信。』調鼎謂為相。」勳庸,功
勳。
(5)按:此言其三掌兵符,此為最新之任命也。
(6)遠,《全唐詩》卷三八五作:「展」。商路,指商州路。唐代自長安赴襄
陽必須經過河南。河南商邱、安陽為商朝故都,因謂此一行程為商路。
(7)按:二句寫征途物色。
(8)按:此言其重至襄陽。
送李僕射赴鎮鳳翔(1)
由來勳業屬英雄,兄弟連榮列位同(2)。先入賊城擒首惡(3),盡封官庫讓元公(4)。旌幢獨繼家聲外(5),竹帛欲添國史中(6)。天子新收秦隴地,故教移鎮在扶風(7)。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作:「送李僕射愬赴鎮鳳翔」。羅譜繫於憲宗元
和十三年(八一八),時張籍在長安,時任國子監廣文館助教。李愬字元直,
唐名將。《舊唐書》卷一三三有傳。元和十三年五月,授愬山南東道節度
使李愬為鳳翔隴右節度使,張籍作此詩以贈之。
(2)按:此謂愬一門豪傑,兄弟如李愿、李聽皆勳業彪炳。
(3)賊城,《唐詩百名家本》作:「賊巢」。首惡,《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
「一作惡首」。此謂元和十二年冬,雪夜襲蔡州,俘吳元濟。
(4)公,《唐詩百名家本》作:「功」。元和十二年十一月,詔以檢校尚書左
僕射、兼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襄、鄧、隨、唐、復、郢、均、房等
州觀察使,上柱國,封涼國公。
(5)謂其戰功,獨繼其家聲之外。
(6)欲,《全唐詩》卷三八五作:「新」。此謂其功將入國史。
(7)在,《全唐詩》作「古」。陳注:「《輿地廣記》:『秦,唐隴右道。隴,關內道。鳳翔,屬扶風郡。』
末二句言送意。」
評說: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十五:
雪夜擒吳元濟,讓功於裴度。
寄白二十二舍人(1)
早知內詔過先輩(2),蹭蹬江南百事疏(3)。湓浦城中為上佐(4),爐峰寺後著幽居(5)。
偏依仙法多求藥,長共僧遊不讀書(6)。三省比來名望重,肯容君去樂樵漁(7)。
校注:
(1)吳胡考卷上:「白二十二為白居易。」陶證︰「白舍人,白居易。時白貶
江州司馬,故云:『湓浦城中為上佐。』」白居易,《舊書》本傳:「拜
司門員外郎。明年,轉主客郎中、知制誥。...十月,轉中書舍人。」
(2)先,《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前」。輩,原作「輦」。此據《全
唐詩》及《四庫全書本》改。
(3)蹭蹬喻人之困頓失意也。
(4)湓浦,源自江西瑞昌縣青湓山之湓水,東流經九江,名湓浦港;向北注入
長江。為上佐,指居易貶江州司馬。
(5)爐峰,廬山香爐峰也。據《舊書書.白居易傳》:「居易儒學之外,尤通
釋典,常以忘懷處順為事,都不以遷謫介意。在湓城,立隱舍於廬山遺愛
寺。」
(6)據《舊書書.白居易傳》:「居易與湊、滿、朗、晦四禪師,追永、遠、
宗、雷之,為人外之交。」
(7)去,《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意。」
送友人盧處士遊吳越(1)
羨君東去見殘梅(2),惟有王孫獨未回(3)。吳苑夕陽明古堞(4),越宮春草上高臺(5)。波生野水雁初下,風滿驛樓潮欲來(6)。試問漁舟看雪浪,幾多江燕荇花開(7)。
校注:
(1)以下三首據《全唐詩》卷三八五補。
(2)見殘梅,時當初春也。
(3)王孫未回,慨歎遊吳越之舊友未歸也,兼致送行之意。
(4)吳苑,指吳國宮苑也。古堞,古城堞。
(5)越宮高臺,當指越王臺。在浙江蕭山縣西。
(6)按:此預想行程風物之美。
(7)燕,《四庫全書本》作:「野」。荇花,水中植物荇菜之花。以漁舟雪浪、
江燕荇花景物致送別之意。
蘇州江岸別樂天(1)
銀泥裙錦障泥(2),畫舸停橈馬簇蹄(3)。清管曲終鸚鵡語(4),紅旗影動薄寒嘶(5)。漸消酒色朱顏淺,欲話離情翠黛低(6)。莫忘使君吟詠處(7),女墳湖北武丘西(8)。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五附注:「一作白居易詩。題云:〈武丘寺路宴留
別諸妓〉。」
(2)銀泥裙,以銀為飾之泥裙也。,同映。錦障泥,遮避風塵之錦行幕。
(3)畫舸,豪華客船。馬簇蹄,謂駐馬也。按:二句江岸送別之景象。
(4)清管,謂清越之絲竹樂聲。鸚鵡語,鸚鵡效之也。紅旗,酒旗也。
(5)薄寒,逼迫之寒氣。柳宗元〈與蕭翰林俛書〉:「忽遇北風晨起,薄寒中
體,則肌革慘懍。」薄寒嘶,謂寒氣發出嘶聲。
(6)按:二句寫歌妓與樂天話別之情景。
(7)使君,指樂天。
(8)女,《四庫全書本》作:「汝」。湖指太湖,武丘,指蘇州虎丘山。阮廷瑜
云:「相傳吳王闔閭葬處,唐時諱虎,亦曰武丘。」女墳,似指虎丘真娘墓。
寒食看花
早入公門到夜歸,不因寒食少閑時(1)。顛狂遶樹猿離鏁,踴躍緣岡馬斷羈(2)。酒汙
衣裳從客笑,醉饒言語覓花知(3)。老來自喜常無事,仰面西園得詠詩(4)。
校注:
(1)按:首敘公門勞頓,早出晚歸,不因寒食而稍閑。
(2)按:次寫遶樹看花,如離鏁之猿,忻悅若狂;緣岡而行,若斷羈之馬,奔
騰踴躍,弗能自禁。
(3)按:此寫從客讙笑,酒污衣裳;花下戲謔,放浪多言,亦惟花知。
(4)西園,即寒食日偕友看花之所也。按:末以作詩攄感終篇。
酬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1)
越地繒紗文樣新,遠封來寄學曹人(2)。便令裁製為時服,頓覺光榮上病身。應念
此官同棄置,獨能相賀更殷勤(3)。三千里外無由見,海上東風又一春(4)。
校注:
(1)此詩據《全唐詩》補。羅譜繫此詩於文宗太和三年。按《舊唐書.白居易
傳》:白居易元和十四年冬,自忠州召還,拜司門員外郎,次年,轉主客
郎中、知制誥、加朝散大夫。時元稹亦徵還為尚書郎,知制誥。長慶元年
二月元稹以工部侍郎同門下平章事。長慶二年七月,白居易除杭州刺史,
俄而元稹亦罷相,出為同州刺史。長慶三年,元稹又遷越州刺史、浙東觀
察使。文宗太和三年九月詔為尚書右丞。故詩題之「元尚書」應指元縝。
(2)學曹人,謂國子監官員。太和元年八月,張籍為國子司業,以學曹人自居。
(3)按:玩詩意,元稹寄綾素,蓋用以慶賀張籍之除官也。
(4)按:此歎路遙不可得見,轉瞬又一春。
留別微之(1)
干時久與本心違,悟道深知前事非(2)。猶厭勞形辭郡印,那能趁伴著朝衣。五千言裏教知足(3),三百篇中勸式微。少室雲裏依水畔(4),比君較老合先歸(5)。
校注:
(1)此首據《四庫全書本》補。
(2)按:此悟干時求進,自違本心為非也。
(3)五千言,謂《老子》。
(4)少室,山名。又名季室山、負黍山,在河南登封縣西北,東與太室山相對。
(5)按:末敘老,並以先歸寄意。
張籍詩集校注卷五
五言絕句
和韋開州居山十二首(1)
宿雲亭(2)
清靜當深處,虛明向遠開(2)。卷簾無俗客(3),應只見雲來。
校注:
(1)居,《全唐詩》卷三八六作:「盛」。按:作「盛」是。唐山南道開州
治盛山縣。今屬四川開縣。本詩作於穆宗長慶二年(822)。陶證︰「韋開州,
韋處厚。有〈盛山十二詩〉。《全文》五五六韓愈有〈韋侍講盛山十二詩
序〉︰『韋侯者,以考功副郎守盛山,...有以韋侯所為十二詩遺余者...
於時應而和者凡十人。及此年,韋侯為中書舍人,侍講《六經》禁中,和
者通州元司馬(稹)為宰相,洋州許使君(康佐)為京兆,忠州白使君為中書舍
人,李使君(景儉)為諫議大夫,黔府嚴中丞為祕書監,溫司馬(造)為起居舍
人,皆集闕下。』《舊書.憲宗紀》下:元和十一年九月,『辛未,貶...
考功郎中韋處厚為開州刺史。』《全文》卷」六○五劉禹錫《韋處厚集.
序》:『入尚書為郎,歷考功、禮部。...出為開州刺史。居二年...
徵拜戶部郎中。至闕下旬歲間,以本官知制誥。穆宗新即位,...召入
翰林充侍講學士,初授諫議大夫,續換中書舍人。』據岑仲勉《唐集質疑》
考證:『洋州許使君,為許季同。嚴中丞乃嚴謨』。
(2)亭,《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寺。」
(3)虛明,喻天也。
(4)無俗客,不見俗客來也。陳注:「古樂府:『卷簾天自高。』」
梅溪
自愛新梅好(1),行尋一徑斜(2)。不教人掃石(3),恐損落來花(3)。
校注:
(1)按:伏下句尋梅意。
(2)按:步斜徑以尋之,隱「溪」字。
(3)石,謂溪石也。
(4)陳注:「意清而遠。」
茶嶺
紫芽連白橤(1),初向嶺頭生。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2)。
校注:
(1)紫芽白橤,狀茶樹。
(2)觸露行,謂猶帶露水時摘之。
流杯渠(1)
淥酒白螺杯(2),隨流去復回。似知人把處(3),各向面前來。
校注:
(1)渠,《唐詩百名家本》作:「亭」。流杯渠,曲水流觴之小水渠。陳注:
「《荊楚歲時記》:『三月三日,士民並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
(2)淥酒,淥與漉通,淥酒,清酒也。
(3)把,持也。
盤石磴(1)
壘石連空遠(2),層層勢更危(3)。不知行幾匝(4),得到上頭時(5)。
校注:
(1)磴,石階。盤石磴,即壘石為階,盤旋而上之磴道。
(2)連,《全唐詩》卷三八六作:「盤」。
(3)更,《全唐詩》卷三八六作:「不」。危,高也。
(4)匝,環繞一週曰匝。
(5)上頭,巔頂。
桃塢
春塢桃花發(1),多將野客遊(2)。日西殊未散,看望酒缸頭。
校注:
(1)塢,四面高中間低之谷地。
(2)將,攜也。
竹巖
獨入千竿裏,緣巖踏石層(1)。頭齊欲出(2),更不許人登。
校注:
(1)緣,沿著、攀援。
(2),同筍。
琵琶臺
臺上綠羅春(1),閑登不待人(2)。每當休暇日(3),著屐戴綸巾(4)。
校注:
(1)綠羅春,謂綠羅春意盎然之時。
(3)不待人,謂急也。
(3)休暇,休假日。據《唐會要》卷八十二〈休假〉,唐
人假期甚多,除各節氣有假日,每旬日又有例假,許不視事,以與百僚休
沐。
(4)屐,木屐,底有二齒,以行泥地。綸巾,以青絲帶所編之頭巾。
胡蘆沼(1)
曲沼春流滿(2),新蒲映野鵝(3)。閒齋朝飯後,拄杖遶行多。
校注:
(1)胡蘆,蘆葦名。
(2)春流滿,謂此沼為活水池;春水來時,池水盈滿。
(3)新蒲,新抽芽之蒲柳。映,掩也、遮蔽。野鵝,大於鴈,似人家養鵝。
隱月岫(1)
月出深峰裏,清光夏亦寒(2)。每嫌西落疾,不得到明看(3)。
校注:
(1)岫,山谷、峰巒。
(2)光,《全唐詩》卷三八六作:「涼」。夏,《全唐詩》卷三八六作:「夜」。
(3)按:清光為峰巒所遮,不得久視,故謂。
繡衣石榻
山城無別味,藥菜兼魚果。時引繡衣人(1),同來石上坐。
校注:
(1)陳注:「《漢書.百官公卿表》:『侍御史有繡衣直指,出討姦猾。』注:
『衣以繡者,尊寵之也。』」繡衣人,喻指地位尊寵之人。
上士泉缾(1)
階上一眼泉,四邊青石甃(2)。唯有護淨僧(3),添缾將盥漱(4)。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六注:「一本無缾字。」
(2)甃,井壁。青石甃,謂以青石為甃也。
(3)護淨,維護清潔。文昌在本集卷二〈送閩僧〉有:「護淨七條衣」之句。
(4)陳注:「韋處厚在開州有盛山詩十二篇,和者甚多,籍亦其一也。」
送遠客
憔悴遠行客(1),殷勤欲別杯(2)。九星壇下路(3),幾日見重來。
校注:
(1)遠,《全唐詩》卷三八六作:「歸」。
(2)殷勤,情意深厚。別杯,喻離筵、餞別宴。
(3)九星,謂天蓬、天內、天衝、天輔、天禽、天心、天任、天柱、天英諸星。
壇,觀星臺。按:玩詩意,蓋謂餞行之處。
寄西峰僧
松暗水涓涓(1),夜涼人未眠。西峰月猶在,遙憶草堂前(2)。
校注:
(1)涓涓,細流也。
(2)草堂,謂己思懷寄之處。
禪師(1)
獨在西峰頂,年年閉石房(2)。定中無弟子(3),人到為焚香(4)。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西峰頂。」
(2)閉石房,閉關禪修於石室也。
(3)定中,謂禪定之中。
(4)按:此謂人到,皆視之如佛,焚香供養也。
惜花
山中春已晚,處處見花稀(1)。明日來應盡,林間宿不歸(2)。
校注:
(1)花稀,暮春已屆,故謂花稀也。
(2)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卷四評〈惜花〉:「翻出一意,淺人不能道。」
題暉師影堂(1)
日早欲參禪(2),竟無相識緣(3)。道場今獨到(4),惆悵影堂前(5)。
校注:
(1)暉,《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本此下有禪字。」影堂,佛寺中安放
佛祖真影之所。齊己〈題東林白蓮〉詩:「秋風明月下,齋日影堂前。」
(2)參禪,參究明心見性之道也。
(3)陳注:「言生前不相識也。」
(4)道場,佛門修行、學道之處。
(5)按:惆愴影堂,蓋恨晚也。
涇州塞(1)
行到涇州塞,唯聞羌戍鼙(2)。道邊古雙堠(3),猶記向安西(4)。
校注:
(1)陳注:「《輿地廣記》:『涇州,唐關內道。』」涇州,故址在今甘肅境
內。
(2)戍鼙,戍衛軍之戰鼓。
(3)堠,偵敵之土堡。
(4)安西,安西都護府,為唐六都護府之一。貞觀末,置於西州交河城。
評說:
明‧郭濬評點、周明輔等參訂《增定評注唐詩正聲》:
(評〈涇州塞〉)康云:此為征吐蕃興慨,時蓋不復通安西矣。
明‧桂天祥評點《評注唐詩正聲》:
送別即稱〈陽關〉,其斷腸處,未必如此詩益。
野田(1)
漠漠野田草(2),草中牛羊道。古墓無子孫,白楊不得老。
校注:
(1)題目洪邁《萬首唐人絕句》作:「野中」。原本卷七有〈野草〉一詩,內
容與此詩重複,已刪除。
(2)漠漠,《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幕幕。」
評說:
明.高棅《唐詩品彙》:
劉須溪云:頓挫。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云:可憐!實是慘人。李贄曰:有子孫的,卻是如何?
岸花(1)
可憐岸邊樹(2),紅蕊發青條。東風吹渡水,衝著木蘭橈(3)。
校注:
(1)原本卷七有〈岸花〉一詩,內容與此詩重複,已刪除。
(2)可憐,可憐惜、可愛也。
(3)橈,船槳。
別于鵠(1)
離燈及晨輝,行人復起思。出門兩相顧,青山路逶迤(2)。
校注:
(1)于鵠,生卒年里不詳。大曆、建中間久居長安。應舉未第,退隱漢陽山,
興元元年至貞元十四年間,累佐山南東道、荊南節度使,卒於元和九年
前。鵠與張籍友善,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入
室。
(2)逶迤,彎曲而延續不斷貌。
別韋蘇州(1)
百年愁裏過,萬感醉中來。惆悵城西別,愁眉兩不開。
校注:
(1)以下兩首據《四庫全書本》補。韋蘇州,或非韋應物(733?-793),而別有其
人。韋應物任蘇州刺史為唐德宗貞元四年冬至七年(788-791)間,其時文昌
方二十三至二十六歲。有無可能與韋應物交往,尚未可知,姑存此以俟後
考。
從軍行
孤心眠夜雪,滿眼是秋沙。萬里猶防塞,三年不見家。
張籍詩集校注卷六
七言絕句
送蜀客(1)
蜀客南行祭碧雞(2),木綿花發錦江西(3)。山橋日晚行人少,時見猩猩樹上啼(4)。
校注:
(1)蜀,自漢至隋,四川成都地區名為蜀郡。唐初改郡為州,遂為蜀郡。其
後又改名益州。
(2) 祭,《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際。」陳注:「《漢書.郊祀志》:
『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注:『碧形似雞。』杜甫
詩:『濯錦江邊未滿園』注:『浣花溪又名濯錦江。』」
(3)錦江,江名,在成都縣。
(4)陳注:「上二句言赴蜀及其物色,下二句則寫征途悽苦,亦即送意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徐用吾曰:粗中清細,反是老成。
周珽曰:前二句紀南行所歷多景物,見風土之殊候;後二句想南行所見惟異
類,見跋涉之孤寂。惜別繫懷之情,言外可思。
送元結(1)
昔日同遊漳水邊(2),如今重說恨綿綿(3)。天涯相見還離別,客路秋風又幾年。
校注:
(1)結,《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紹。」《四庫全書本》亦作「紹」。
按:作元紹是。蓋元結為盛唐時人,生於唐玄宗開元七年,卒於唐代宗大
曆七年(719--772)。時間上不可能與張籍往來。
(2)按:此謂往日同遊息於漳水也。
(3)陳注:「此追憶舊遊,引起客感。」又云:「曹植賦:『思綿綿而增慕』。」
宮山祠(1)
秋草宮人斜裏墓(2),宮人誰送葬來時(3)。千千萬萬皆如此(4),家在邊城亦不知(5)。
校注:
(1)宮,《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宿。」陳注:「《名山記》:『宮
山在大同府城西北,上有九十九泉,流為黑河。」
(2)人,《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中。」陳注:「《周官》:『宮
人掌王六寢之修。』」斜裏,謂斜陽裏。
(3)按:二句寫祠邊宮人之墓,夕陽荒落之狀。
(4)如此,《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相似。」陳注:「《論衡》:
『安得萬萬千千手,並得萬萬千千物乎?』」
(5)邊城,《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城邊。」按:此慨家人不知宮
人已逝。
美人宮棋(1)
紅燭臺前出翠娥(2),海沙鋪局巧相和。趁行移手巡收盡(3),數數看誰得最多。
校注:
(1)棋局名,也稱逼棋。先以棋子黑白雜布局中,各認一子為標,左右巡拾,
拾畢,以所得多少分勝負。有挨三、頂四、擦七、馱八罰例。白居易〈北
亭招客〉:「能來盡日宮棋否?太守知傭放晚衙。」(參閱清.翟灝《通
俗編.俳優宮棋》)
(2)出,《四庫全書》作:「兩」。翠娥,美女。
(3)手,《唐詩百名家》作:「子」。趁,追趕、伸展。巡,巡拾也。即巡拾棋子。
蠻州(1)
瘴水蠻中入洞流(2),人家多住竹棚頭。一山海土無城郭(3),唯見松牌記象州(4)。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杜牧詩。題云:蠻中醉。」。
(2)陳注:「南蠻多瘴氣,故云瘴水。」
(3)一,《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青。」土,《全唐詩》卷三八六
作:「上」。
(4)象州,唐武德四年置,取境內象山為名。今屬廣西。陳注:「此詩寫蠻
州景象,歷歷如在目前。」
評說:
清.王士禎《萬首唐人絕句選評》:
三作(按:指本詩與〈送蜀客〉、〈蠻中〉),說出南方風土,使人如履其地,
就事直書,布置得法,自有情景,真高手也。凡登臨風土之作,當如此寫得
明淨。
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
詩言蠻州所見,山民則多居竹屋,疆里則惟恃松牌;紀南荒之俗也。象州在
萬山中,唐代疆以戎索,雖岩邑而夙無城郭,但紀松牌,瘴鄉深阻,不過羈
縻之州也。
送元宗簡(1)
貂帽垂肩窄皂裘(2)。雪深騎馬向西州(3)。暫時相見還相送(4),卻閉閑門依舊愁(5)。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四年(八○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太常寺太祝。
(2)皂裘,黑色毛皮大衣。陳注:「貂帽、皂裘。所以記寒也。」
(3)陳注:「《唐書.地理志》:『西州交河郡,貞觀十四年置。』二句言
宗簡赴西州之狀。」
(4) 送,《唐詩百名家本》作:「別」。
(5) 陳注:「二句言送。」
寄徐晦(1)
鄠陂魚美酒偏濃(2),不出琴齋見雪峰(3)。應勝昨來趨府日,簿書林上亂重重(4)。
校注:
(1)徐晦,擢第授官,皆京兆尹楊憑所薦,曾官至禮部尚書。元和四年,憑
貶臨賀尉,親友無敢送者,獨徐晦送之藍田。
(2)陳注:「《長安志》:『鄠陂在鄠縣西四五里,出終南山諸谷,合胡公
泉為陂。』《十道志》:『有五味陂,陂魚甚美,因誤名。』」
(3)陳注:「二句寫閑居樂趣。」
(4)簿,原作「薄」。據《全唐詩》、《四庫全書本》改。林,《全唐詩》
卷三八六作:「」。按:作「」是。陳注:「二句言羈鞅官人之狀。
似學劉公幹〈雜詩〉也。」
寄白學士(1)
自掌天書見客稀(2),縱因休沐鎖雙扉(3)。幾回扶病欲相訪,知向禁中歸未歸(4)?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三年(八○八),時張籍在長安,任太常寺太祝。吳胡
考卷上:「白學士為白居易。」陶證︰「白學士,白居易。有〈答張籍因
以代書〉詩,即答此詩。」陳注:「元和二年,白居易召入翰林為學士。」
(2)掌天書,謂白居易調充進士考官,及詔入翰林,奉制詔。朱金城《白
居易年譜》元和二年條:「秋,自盩厔尉調充進士考官,有〈進士策問五
道〉,試畢帖集賢校理。十一月,自集賢院召赴銀臺候進旨。五日,召入
翰林,奉試制詔等五首,為翰林學士。」
(3)休沐,休假也。
(4)禁中,宮禁也。
喜王六同宿(1)
十八年來恨別離,唯同一宿詠新詩(2)。更相借問詩中語(3),共說如今勝舊時(4)。
校注:
(1)吳胡考卷上:「王六為王建。」陶證︰「王六,建,行六。」
(2)按:言相聚會吟。
(3)按:謂互探詩中語,以度別來進境。
(4)按:共言別後之作,更勝舊時。
題玉像堂(1)
玉毫不著世間塵(2),輝相分明十八身(3)。入夜無煙燈更好(4),堂中唯有轉經人
(5)。
校注:
(1)玉像堂,供奉佛像之佛堂也。
(2)玉毫,謂畫工之筆。句謂筆意莊嚴,不染俗塵。
(3)十八身,十八應真、十八羅漢也。按:此讚堂玉像之不染凡塵,輝光流照。
(4)更,《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亦。」
(5)轉經,轉讀經文。謂以抑揚頓挫之調,誦讀佛經。
與賈島閑遊(1)
水北原南草色新(2),雪消風暖不生塵(3)。城中車馬應無數,解得閑行有幾人(4)﹖
校注:
(1)賈島,字閬仙,范陽人,初為僧,法號無本,憲宗元和五年冬,與韓愈相
識。愈教其為文,攜之長安,遂去僧籍,銳意求舉。島在長安,寓居延壽
里,與張籍為鄰,有〈攜新文詣張籍韓愈途中成〉、〈投張太祝〉等詩贈
張籍。閑遊,春郊踏青也。
(2)水北原南,水指渭河;原指渭河平原。
(3)按:此寫初春之時,雪融風曛,春意駘蕩。車馬往來,亦不生塵埃也。
(4)閑行,謂閑行之趣。陳注:「二句感懷,城中謂長安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謝枋得曰:城中車馬,皆爭名競利之徒,其心無閑時,豈復知閑行之樂?
胡次焱曰:水北原南,閑行之地;雪消風暖,閑行之天也。爭利於市,爭名
於朝,城中車馬強行也,而非閑行也,只以辜負地勝,虛擲天時耳。此張籍
自負之時。予謂閑行得趣,當分二概:有真能薄官爵、遣勢利,超然物外,
以閑行為樂;亦有不得志於時、偃蹇流落,閑行以舒其凐鬱者。若籍、島輩,
其不得志於時者耶!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
少陵詩云:「心跡喜雙清。」蓋不難在跡,難在心耳。鹿鹿者不足惜,即忙裏偷閑,豈能領得真趣?然則能解者,其真有幾人耶?
近人.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
王安石題籍詩有「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之句,雖非指其絕
句,而如此詩,即寓奇崛於尋常之中者,不可不知。
哭丘長史(1)
丘公已歿故人稀(2),欲過街西更訪誰(3)﹖每到子城東路上(4),憶君相逐入朝時(5)。
校注:
(1)吳胡考卷上:「丘長史疑為丘儒。」長史,漢置官名,郡府官為長史。唐
制上州刺史別駕下,有長史一人,從五品。
(2)故人稀,謂故人已零落無多也。
(3)街西,指長安街西。
(4)子城,指附屬於大城之屬郭也。
(5)按:末句追憶生前相偕入朝,以表哭輓之意。
哭孟寂(1)
曲江院裏題名處(2),十九人中最少年(3)。今日春光君不見(4),杏花零落寺門前。
校注:
(1)按:孟郊有〈分水嶺別夜示從弟寂〉、〈送孟寂赴舉〉等詩,知孟寂為孟
郊從弟。
(2)曲江題名,謂同年進士及第者,皇帝賜宴曲江亭也。
(3)十九人,《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唐進士登科記》:孟寂乃中書
舍人高郢所取第十六名。其年進士十七人,博學鴻辭二人,故詩云:十九
人。」
(4)按:此深惋其溘逝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弼為實接體。
周珽曰:紀其容華,傷其凋瘁,不禁墮。
吳山民曰:是哭同年人語。
清.王士禎《萬首唐人絕句選評》:
此真似白傅,直中有含思。
患眼(1)
三年患眼今年校(2),免與風光便隔生(3)。昨日韓家後園裏(4),看花猶似未分明(5)。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十一年(八一六),時張籍在長安,時任國子監助教。
孟郊〈寄張籍〉詩云:「西明寺後窮瞎張太祝,縱爾有眼誰爾珍?」知張
籍患眼疾幾乎全盲。
(2)校,痊癒也。白居易〈病中贈南鄰覓酒〉:「頭痛牙疼三日臥,妻看煎藥
婢來扶。今朝似校抬頭語,先問南鄰有酒無?」
(3)按:此謂病眼三年,久不見自然景象,有如隔世之感。
(4)陳注:「韓家後園,即韓愈城南莊也。愈有〈贈張十八助教〉詩云:『喜
君眸子重清朗,攜手城南歷舊遊。』蓋謂此也。」
(5)按:此謂眼疾雖癒,眼力已差矣。
答劉競(1)
劉君久被時拋擲(2),老向城中作選人(3)。昨日街西相近住(4),每來存問老夫身(5)。
校注:
(1) 競,《唐詩百名家集》作「兢」。
(2)按;此意謂仕途不得志。
(3)選人,候補官員。
(4)按:謂劉競與己為近鄰。
(5)存問,省視問候。
贈華嚴院僧(1)
一身依止荒閑院(2),燭耀窗中有宿煙。禮華嚴經裏字(3),不曾行到寺門前(4)。
校注:
(1)華嚴院,即華嚴寺。在長安景行坊。景雲三年立建。為唐華嚴宗發源地。
孟郊有〈登華嚴寺樓望終南山贈林校書兄弟〉詩。
(2)依止,掛單、棲息。荒閑,荒僻清靜。
(3)禮經,謂禮讚、拜經。一字一拜,乃佛門極為虔敬之修習。
(4)按:此寫華嚴院僧之深居修行。
逢故人
山東一十餘年別(1),今日相逢在上都(2)。說盡向來無限事(3),相看盡是白髭鬚(4)。
校注:
(1)一,《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二。」山東,陳注:「唐人以太行
山之東為山東,非若今之但以齊魯為山東也。」
(2)上都,帝都也。
(3)按:謂暢敘別來種種。
(4)《全唐詩》卷三八六作:「摩捋」。白髭鬚,謂垂垂老矣。陳注:「此有
老大之感。」
送蕭遠弟(1)
街北槐花傍馬垂,病身相送出門遲。與君別後秋風夜,作得新詩說向誰(2)﹖
校注:
(1)吳胡考卷上:「蕭遠為張蕭遠。」羅譜引《和州志補遺》云:「張蕭遠,
籍弟,元和年進士。」又引《唐詩紀事》卷四一云:「張蕭遠,元和進士
第,與舒元輿聲價俱美。」羅譜又據《登科記考》卷十八,謂蕭遠以元和
八年第進士。今存詩三首。
(2)按:張為《詩人主客圖》:「奇美麗主:武元衡...升堂四人:盧頻...
陳羽...許渾..張蕭遠...。」知蕭遠亦善詩,故籍有此語。
送辛少府任樂安縣(1)
才多不肯浪容身,老大詩章轉更新(2)。選得天台山下住(3),一家全做學仙人(4)。
校注:
(1)詩題原作〈送辛少府任安縣〉,《全唐詩》作〈送辛少府任樂安縣〉。少
府,縣尉之尊稱。樂安,東晉永和中置縣名,後廢。上元二年又置,今浙江
仙居縣。
(2)按:謂辛少府,老而詩章益新。
(3)天台山,道教勝地。在浙江天台縣。
(4)全,《唐詩百名家本》,作「渾」。按:二句謂其攜眷居天台山,有舉家
登仙之勝緣。
贈任道人
長安多病無生計(1),藥鋪醫人亂索錢(2)。欲得定知身上事(3),憑君為算小行年(3)。
校注:
(1)生計,維生
(2)醫人,謂醫師。陳注:「劉滄詩:『自憐生計事悠悠。』二句籍自言其貧
病之狀。」
(3)定知,謂洞知此生之運數。
(4)小行年,流年也。陳注:「此贈也,蓋道人亦日者之流。」
招周居士(1)
閉門秋雨溼牆莎(2),俗客來稀野思多(3)。已掃書齋安藥(4),山人作意早經過(5)。
校注:
(1)居,《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處。」
(2)牆莎,指土牆所生之野草。
(3)野思,謂塵外之想。
(4)齋,《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堂。」
(5)作意,動念也。早經過,猶言早來訪。此邀請之意。
送許處士
高情自與俗人疏(1),獨向藍谿僻處居(2)。會到白雲長取醉(3),不能下讀閑書。
校注:
(1)高情,高逸情懷。
(2)僻處,《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選僻。」此寫處士隱遁藍谿。
(3)到,《唐詩百名家本》,作「對」。會,決辭,猶言「必將」。
送律師歸婺州(1)
京中開講已多時,曾作壇頭證戒師(2)。歸到雙溪橋北寺,鄉僧爭就學威儀(3)。
校注:
(1)律師,善說戒律之高僧。陳注:「《輿地廣記》:『婺州,唐江南道。』」
今浙江金華。
(2)證戒師,佛教授具足戒,有三師:即主戒師、羯摩師、教授師。另有七證
師,共同證戒。
(3)威儀,謂戒行儀軌。
題楊秘書新居(1)
愛閑不向爭名地,宅在街西最靜坊。卷裏詩過一千首,白頭新受秘書郎(2)。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九年(八一四),時張籍在長安,任太常寺太祝。吳胡考
卷上:「楊秘書為楊巨源。」陶證︰「楊秘書,楊巨源。」《登科記考》
卷十二:「楊巨源,貞元五年進士第二人。」《全文》卷五三八裴度〈劉
太真神道碑〉:「門生之...在藩幕者,..監察御史馮魯、楊巨源。」
(2)秘書郎,為秘書省郎官,掌禁中圖籍。
送眰師(1)
九星臺下煎茶別(2),五老峰頭覓寺居(3)。作得新詩旋相寄(4),人來請莫達空書(5)。
校注:
(1)眰,《唐詩百名家本》《四庫全書本》均作「晊」。
(2)臺,《四庫全書本》作:「壇」。
(3)五老峰,廬山山峰名。
(4)旋,隨即。
(5)陳注:「言離思。」
送僧往全州(1)
聞道谿陰山水好,師行一一經過。事須覓取堪居處,若箇溪頭藥最多(2)。
校注:
(1)往,《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歸。」全,《全唐詩》卷三八六
作:「金」。陳注:「《輿地廣記》:『金州,唐山南道。』」治所在今
陜西安康縣。
(2)陳注:「全從金州山水著想,而送別之意,自在其中。」
尋徐道士
尋師遠到暉天觀,竹院深深閉藥房(2)。聞入靜來經七日(3),仙童簷下獨焚香(4)。
校注:
(1)暉天觀,為徐道士所居。
(2)陳注:「二句尋道士。』」
(3)入靜,道徒修練術也。道教所謂入靜,與禪家入定稍異。道教入靜者,靜
處一室,屏去左右,澄心凝慮,無私無營,以接天神也。
(4)仙童,指隨侍徐道士之小童。
答開州韋使君寄車前子(1)
開州午日車前子(2),作藥人皆道有神。慚愧使君憐病眼(3),三千餘里寄閑人(4)。
校注:
(1)吳胡考卷上:「韋使君為韋處厚。」陳注:「徐璣《草木疏》:『馬舄,
一名車前、一名當道。喜在牛跡中生,故曰車前、當道也。今藥中車前子
是。』」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十二年(八一七),時張籍在長安,時任國子監
助教。
(2)午,《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五。」陳注:「《荊楚歲俗記》:
『午日競渡舟,救屈原也。』」
(3)按:蘇軾《仇池筆記》謂:「熟地黃、麥門生、車前子相染,治內障眼有
效。屢試信然。」韋處厚贈張籍車前子之用意,或即在此。
(4)閑人,張籍自喻。陳注:「二句言答。」
憶故州(1)
累石為山伴野夫(2),自收靈藥讀仙書(3)。如今身是他州客,每見青山憶舊居(4)。
校注:
(1)州,《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山。」張籍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
烏江鎮)人。
(2)野夫,張籍自謂。
(3)按:二句寫居故州時閑散之狀。
(4)陳注:「韋應物詩:『日日生春草,空令憶舊居。』末二句憶也」
送客遊蜀
行盡青山到益州(1),錦城樓下三江流(2)。杜家曾向此中住(3),為到浣花谿水頭(4)。
校注:
(1)陳注:「《通典》:『益州,今理成都、蜀二縣。秦置蜀郡,大唐為益州,
或為蜀郡,有錦城、錦江。』」
(2)三,《全唐詩》、《四庫全書本》均作:「二」。按:作二是。二江,指
錦江、郫江(內江)。錦城,即成都。
(3)杜家,謂杜甫。杜甫嘗於肅宗乾元二年,流寓成都,營草堂而居。
(4)浣花溪,錦江支流,在成都之西郊。
送陸暢(1)
共踏長安街裏塵,吳州獨作未歸身(2)。昔年舊宅今誰住(3)﹖君過西塘與問人(4)。
校注:
(1)送,《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贈」。陳注:「暢字達夫,元和元
年進士,董溪婿也。溪,丞相董晉第二子,貶死湘中。暢能詩,韓愈有〈送
陸暢歸江南〉詩。」
(2)州,《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門」。陳注:「此張籍自言不得歸
江南也。《隋書.地理志》:『吳郡,陳置吳州,平陳,改曰蘇州。』」
(3)昔年,《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胥門」。
(4)陳注:「此言送,而籍亦有故鄉之思矣。〈南都賦〉:『宮室則有園廬舊
宅。』」
感春
遠客悠悠任病身,謝家池上又逢春(1)。明年各自東西去,此地看花是別人(2)。
校注:
(1)謝家,謝靈運也。池即後世所稱謝公池,在今浙江溫州市西北。靈運〈登
池上樓〉詩云:「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即此句來源。
(2)按:時張籍臥病,故有此言。
贈李司議(1)
漢庭誰問投荒客,十載天南著白衣(2)。秋草茫茫惡谿路(3),嶺頭還送北人歸(4)。
校注:
(1)陶證︰「李司議,疑為李涉。詩云︰『漢庭誰念投荒客,十載天南著白衣。』
李涉元和六年自太子通事舍人貶峽州司倉,見兩《唐書》孔戣及吐突承璀
傳;寶曆元年十月,自太學博士流康州,見《舊書.敬宗紀》。李涉〈岳
陽別張祜〉:『十年蹭蹬為逐臣,鬢毛白盡巴江春。』又〈再至長安〉:
『十年謫宦鬼方人』與此詩和。疑涉長慶二年復入為太此子司議郎,後方
轉太學博士。司議郎與太學博士同為正六品上。」
(2)載,《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歲」。按:此謂其貶峽州、康州事。
(3)谿,《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溪」。惡谿,指多惡禽猛獸之谿谷
也。
(4)還,《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遙」。
別客
青山歷歷水悠悠(1),今日相逢明日秋(2)。繫馬城邊楊柳樹(3),為君沽酒暫淹留(4)。
校注:
(1)歷歷,分明貌。
(2)按:今日相逢將別,明日再見,恐已是來秋。
(3)城,《四庫全書本》作:「橋」。
(4)沽酒句,謂舉宴餞別,稍做淹留,以敘別情。
登樓寄胡家兄弟(1)
獨上西樓盡日閑,林煙演漾鳥綿蠻(2)。謝家兄弟重城裏(3),不得同看雨後山(4)。
校注:
(1)陶證︰「胡家兄弟,謂胡遇兄弟。」
(2)綿蠻,《全唐詩》卷三八六作:「蠻蠻」。附注云:「一作綿蠻。」演漾,
水波搖動起伏之狀。綿蠻,鳥叫聲。《詩經.小雅.蠻》:「蠻黃鳥,
止於丘阿。」
(3)謝家兄弟,謝靈運、謝惠連也。重城,內城。按:此蓋以謝家兄弟,借指
胡家兄弟,亦有揄揚之意。
(4)按:此寄意。
答劉明府(1)
身病多時又客居,滿城親舊久相(2)。可憐絳縣劉明府(3),獨解頻頻寄遠書(4)。
校注:
(1)明府,唐人對縣令之尊稱。
(2)久,《四庫全書本》作:「盡」。
(3)憐,恤也。可憐,猶謂珍惜。陳注:「絳縣,唐河東道,絳州。」
(4)獨,《全唐詩》、《四庫全書本》均作:「猶」。解,知。按:此答謝之
意。
酬藤杖(1)
病裏出門行步遲,喜君相贈古藤枝。倚來自覺身生力,每向傍人說得時。
校注:
(1)按:玩詩意,蓋酬答友人之致贈藤杖也。
法雄寺東樓
汾陽舊宅今為寺(1),猶有當時歌舞樓(2)。四十年來絕車馬(3),古槐深巷暮蟬愁(4)。
校注:
(1) 陳注:「《唐書.郭子儀傳》:『進封汾陽郡王。』《漢書.地理志》:
『太原郡,縣汾陽。北山,汾水所出。』《長安志》:『皇城東第一街,
次南親仁坊,有尚父汾陽郡王郭子儀宅。』」
(2)陳注:「上二句寫郭子儀舊宅,昔日之豪華。」
(3)絕車馬,車馬稀也。
(4)按:古槐深巷,愁聽暮蟬,衰落之甚也。
評說:
近人.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
汾陽以一代元勳,乃四十年中,棨戟高門,盛衰何速!趙嘏〈經汾陽故宅〉
有:「古槐疏冷夕陽多」句,與此詩詞意相似。但張詩明言其改為法雄寺,
以帶礪銘功之地,為香燈禪誦之場。有唐君相,不知追念藎忠,保其世業;
剩有詞客重過,對槐陰而詠歎耳。
近人.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
郭子儀封汾陽郡王,當時權勢烜赫,車馬盈門,與今日「深巷暮蟬」一相比
較,自生富貴不常保之感;但此意用唱歎之筆出之,便覺深遠。
寄故人
靜曲閑房病客居(1),蟬聲滿樹槿花(2)。故人祇在藍田縣(3),強半年來未得書(4)。
校注:
(1)靜曲,寧靜之街曲也。
(2)槿花,木槿也。夏秋開花,朝開暮落。槿花,見深秋至矣。又聞寒蟬嘶
鳴,益增故人之思。
(3)藍田,與長安相距不遠,故云「祇在」。
(4)強,音搶,謂強逾也。末寄思念之意。
鄰婦哭征夫
雙鬟初合便分離(1),萬里征夫不得隨。今日軍回身獨歿(2),去時鞍馬別人騎(3)。
校注:
(1)雙鬟初合,古時少女頭結雙鬟,既婚嫁則合鬟。此謂鄰婦初婚,即因征行
與夫婿相別。
(2)按:示鄰婦哀泣之緣由也。
(3)按:語淡而情深,張籍最擅。
和崔駙馬聞蟬(1)
鳳凰樓下多歡樂(2),不覺秋風暮雨天。應為昨來身暫病(3),蟬聲得到耳傍邊(4)。
校注:
(1)吳胡考卷上:「崔駙馬為崔杞。見前〈晚春過崔駙馬東園〉詩考證。」
陶證︰「崔駙馬,崔杞。」
(2)鳳凰樓,崔駙馬宅。多歡樂,謂宅中讌集之盛。
(3)按:身暫病,故未能與會,因接駙馬來詩。
(4)按:蟬聲到耳,讚崔駙馬詩中境趣,兼致酬和之意。
和裴僕射看櫻桃花(1)
昨日南園新雨後,櫻桃花發舊枝柯。天明不待人同看,遶樹重重履跡多(2)。
校注:
(1)吳胡考卷上:「裴僕射為裴度。《舊唐書》卷十六〈穆宗紀〉︰長慶二
年六月,『司徒、平章事裴度守尚書右僕射。』時籍為水部員外郎。」
陶證︰「裴僕射,裴度。」《新唐書.宰相表》下:「長慶二年,三月戊
午,度守司空兼門下侍郎、平章事;六月甲子,度罷為尚書左僕射。」
(2)陳注:「二句和意。」
和長安郭明府與友人縣中會飲
一清酒兩人同(1),好在街西水縣中(2)。自恨身病相去遠,此時閑坐對秋風(3)。
校注:
(1)兩人同,兩人共飲也。
(2)好,甚辭。水縣,懸立水上、可以遊憩之亭榭。
(3)按:二句言身病不能與會,只可獨對秋風,悵惘之意,隱於言外。
唐昌觀看花(1)
新紅舊紫不相宜,看覺從前兩月遲。更向同來詩客道,明年到此莫過時(2)。
校注:
(1)唐昌,《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興唐。」康駢《劇談錄.玉院
女仙》云:『長安安業坊、唐昌觀,有玉花,每發,若瓊林瑤樹。』」
(2)陳注:「言宜及時看花也。」
九華觀看花(1)
街西無數閑遊處,不似九華仙觀中(2)。花裏可憐池上景(3),幾重牆壁貯春風(4)。
校注:
(1)九華仙觀,亦長安城中道觀名。
(2)不似,謂無一可比擬者。
(3)可憐,可愛也。謂花裏、池上,美景可人。
(4)幾重牆壁句,謂重重牆樊,圈貯美景也。
贈姚合(1)
丹鳳城門向曉開(2),千官相次入朝來。唯君獨走衝塵土(3),下馬橋邊報直迴(4)。
校注:
(1)見本集卷二〈贈姚合少府〉注。
(2)丹鳳城,指帝城長安也。相傳秦穆公女弄玉吹簫,鳳集其城,因號丹鳳城。
(3)衝塵土,迎面蒙受塵土。
(4)直,謂宿直、當直也。陳注:「張諤詩:『明光朝半下,建禮直初迴。』
此言姚合下直。」
同韋員外開元觀尋時道士(1)
觀裏初晴竹樹涼,閑行共到最高房(2)。昨來官罷無生計(3),欲就師求斷穀方(4)。
校注:
(1)吳胡考卷上:「韋員外為韋處厚。」羅譜穆宗長慶四年條:「籍休官二月,
受詔拜主客郎中。...〈同韋員外開元觀尋時道士〉詩云:『昨來官罷
無生計,欲就師求斷穀方。』知為本年夏,籍罷水部員外郎後所賦之作。」
(2)最高房,謂時道士所居雲房也。
(3)官罷,謂罷水部員外郎。
(4)斷穀方,謂道家辟穀術也。按:末句應屬戲言。
同韓侍御南谿夜賞(1)
喜作閑人得出城,南谿兩月逐君行(2)。忽聞新命須歸去(3),一夜船中語到明。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四年(八二四),時張籍在長安任主客郎中。吳胡考卷上:
「韓侍御為韓愈。」陶證︰「『御』乃『郎』之訛。韓侍郎,韓愈。有〈南
溪詩〉。姚合、賈島同和詩存。」
(2)按:張籍〈祭退之〉詩:「籍時官休罷,兩月同遊翔。」知為暫休水部員
外郎時。
(3)新命,謂主客郎中新職,此入城拜命前之言。
使行望悟真寺(1)
採玉峰連佛寺幽,高高斜對驛門樓(2)。無端來去騎官馬(3),寸步教身不得遊(4)。
校注:
(1)望,《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至。」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
二二),時張籍在長安及出使途中,任水部員外郎,出使殆奉命巡視水利、
漕運事。羅譜考悟真寺,在藍田縣東南二十里王順山。白居易〈遊悟真寺
一百三十韻〉云:「我遊悟真寺,寺在王順山。」
(2)驛門樓,驛站門樓。按:斜對門樓,應詩題「望」字。
(3)騎官馬,喻公職在身。
(4)按:末句「不得遊」,怏怏之情可見。
重陽日至峽道
無限青山行已盡,迴看忽覺遠離家。逢高欲飲重陽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二年(八二二),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及出使途
中作。
贈主客劉郎中(1)
憶昔君登南省日(2),老夫猶是褐衣身(3)。誰知二十餘年後,來做客曹相替人(4)。
校注:
(1)吳胡考卷上:「劉郎中為劉禹錫。」陶證︰「劉郎中,劉禹錫。《全文》
卷六一○〈子劉子自傳〉︰『又除主客郎中,分司東都。明年追入,充集
賢殿學士。』《劉賓客文集》卷十七:〈舉姜補闕倫自代狀〉:『右臣蒙
恩,除授尚書主客郎中,分司東都。..大和元年六月十四日。』詩云:
『來作客曹相替人』,知禹錫大和二年入朝,代張籍為主客郎中。」按:
本詩羅譜繫於文宗太和元年八月,時劉禹錫拜主客郎中分司東都。蓋次年
禹錫始追入長安為主客郎中充集賢學士。
(2)南省,尚書省之俗稱。貞元九年禹錫就禮部試,登進士第;十一年登吏部
博學宏辭科,授太子校書官。是所謂「登南省」也。
(3)按:張籍遲至貞元十五年(七九九)始登進士第,故謂「猶是褐衣身」。
(4)按:此指禹錫來東都入替。
同嚴給事聞唐昌觀玉蘂近有仙過作二首(1)
其一
千枝花裏玉塵飛,阿母宮中見亦稀(2)。因共諸仙鬬百草,獨來偷折一枝歸(3)。
校注:
(1)吳胡考卷上:「嚴給事為嚴休復。」陶證︰「嚴給事,嚴休復。」玉,
《唐詩百名家本》作:「玉蕊院」。作二首,《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
「一作因成絕句二首。」康駢《劇談錄.玉院女仙》云:『長安安業坊、
唐昌觀,舊有玉花,其花每發,若瓊林瑤樹。元和中,春物方盛,有女
子年可十七八,衣綠繡衣...容色婉娩,迥出於眾。..,直造花所,
益香芬馥,聞於數十步外。觀者疑出於宮掖,不敢逼而視之。佇立良久,
令女僕取花數枝而出。將乘馬,...有輕風擁塵,隨之而去。須臾塵滅,
望之已在半空,方悟神仙之游。餘香不散者經月。時嚴休復、元稹、劉禹
錫、白居易,俱作玉院真人降詩。」
(2)阿母宮,謂西王母宮中。
(3)按:此謂女仙係專程下凡,採擷玉繠花,裨與眾仙草也。
其二
九色雲中紫鳳車(1),尋仙來到洞仙家(2)。飛輪迴處無蹤跡(3),唯有斑斑滿地花。
校注:
(1)九,《唐詩百名家本》作:「五」。紫鳳車,謂神仙車輿。
(2)按:謂女仙至唐昌觀。
(3)按:謂女仙飆飛輪之車,其迴處邈無蹤跡。
秋思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歸書意萬重(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元年(八二七),時張籍任主客郎中分司東都。
(2)歸,《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家。」
評說:
宋‧周弼《磧砂唐詩》:
謙曰:古人一倍筆墨便寫出十倍精采,只此結句類是也。如《晉史》傳殷浩
竟達空函,令人發笑;讀此結句,令人可泣。(末句下)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
「廣武城邊逢暮春」,不如「洛陽城裏見秋風」。
明‧陸時雍《唐詩鏡》:
張籍絕句別自為調,不屬故常。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弼為「虛接體」。周珽曰:緘封有限,客恨無窮。「見」字、「欲」字、
「恐」字與「復」字、「臨」字、「又」字相應發,便覺情真語懇,心口輒
造精微之城。敖子發曰:此詩淺淺語,提筆便難。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都曲〉、〈春別曲〉、
〈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俱跌
蕩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明‧唐汝詢《唐詩解》:
文昌敘情最切,此詩堪與「馬上相逢」頡頏。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文昌「洛陽城里見秋風」一首,命意政近填詞,讀者賞俊,勿遽寬科。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二十:
亦復人人胸臆語,與「馬上相逢無紙筆」一首同妙。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卷三:
文昌「洛陽城裡見秋風」一絕,七絕之絕境,盛唐諸鉅手到此者亦罕,不獨
樂府古澹,足與盛唐爭衡也。王新城、沈長洲數唐人七絕擅長者各四章,獨
遺此作。沈於鄭谷之「揚子江頭」亦盛稱之,而不及此,此猶以聲調論詩也。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
余平生苦作家書,每作家書,頭緒多,筆下寫不乾淨,必有遺落處。讀司業
此詩,深得我心,為錄於此。
清‧黃周星《唐詩快》:
家常情事,寫出便成好詩。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
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中所說不盡者;「行人臨發又開封」,妙
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矣。
清‧李瑛《詩法易簡錄》:
眼前情事,說來在人人意中,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皆是此一種筆墨。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
至情真情。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籍建並稱,然建遠不如籍。籍〈楚妃〉、〈離宮〉有盛唐之調,具得樂府遺
風。建〈宮詞〉直落晚葉,去孟蜀花蕊夫人一間耳。〈夜看揚州市〉何其里
巷也!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
詩言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臨發重開,極言其懷鄉之切。作書者殷勤如是
,宜得書者抵萬金矣。凡詠寄書者,多本於性情,唐人詩,如「馬上相逢無
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僅傳口語,亦慰情勝無也;「隴山鸚鵡能言語,
為報家人數寄書」,盼書之切,托諸幻想也。明人詩,「萬里山河經百戰,
十年重到故人書」,亂後得書,悲喜交集也。近人詩,「藥債未完官稅逼,
封題空自報平安」,得家書而只益鄉愁也;「忽漫一箋臨眼底,丙寅三月十
三封」,檢遺也。詩本性情,此類之詩,皆至情語也。
憶遠
行人猶未有歸期(1),萬里初程日暮時(2)。唯愛門前雙柳樹,枝枝葉葉不相離(3)。
校注:
(1)行人,行子也、遠行在外之人。
(2)初程,初離家門、初上征途。
(3)陳注:「比語確切,離思蒼然矣。」
玉仙館(1)
長谿新雨色如泥(2),野水陰雲盡向西(3)。楚客南天行漸遠(4),山山樹裏鷓鴣啼(5)。
校注:
(1)仙,《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山。」
(2)按:謂長谿新雨而致混濁,色若泥漿。
(3)按:二句自高往下,寫玉仙館所見物色。
(4)楚客,借指南行人。
(5)鷓鴣,野鳥名。形似母雞,頭如鶉;臆前白點,如珍珠。背毛有紫赤浪
文,俗項象其聲曰:行不得也哥哥。晉崔豹《古今注.鳥獸》:「南山有
鳥,名鷓鴣,自呼其名,長向日而飛。畏霜露,早晚希出。」陳注:「韓
愈詩:『鷓鴣休傍耳邊啼。』」按:二句借景襯情,寫雨中送客,陰鬱之
感。
寄府吏(1)
野外尋花共作期(2),今朝出郭不相隨(3)。待君公事有閑日,此地春光應過時(3)。
校注:
(1)共作期,相約出遊日期也。
(2)按:謂己獨出郭門尋花也。
(3)光,《全唐詩》卷三八六作:「風」。按:寄惋惜之意。
張蕭遠雪夜同宿(1)
數卷新遊蜀客詩(2),長安僻巷得相隨(3)。草堂雪夜攜琴宿(4),說似青城館裏時(5)。
校注:
(1)張,《唐詩百名家本》、《四庫全書本》均作:「弟」。張蕭遠,張籍弟。
參本卷〈送蕭遠弟〉注。
(2)按:謂蕭遠有遊蜀詩。
(3)按:寫走訪。
(4)按:寫同宿。
(5)似,《全唐詩》卷三八六作:「是」。青城,山名,在四川灌縣西南。陳
注:「《元和郡縣志》:『青城縣,因山為名垂拱二年,改為蜀州。開元
十八年,仍為青城。』《福地記》:『中國名山,以青城、峨嵋為西岳佐
理。』」。按:末句敘手足情誼。
涼州詞三首(1)
其一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初生漸欲齊(2)。無數鈴聲遙過磧(3),應馱白練到安西(4)。
校注:
(1)陳注:「《晉書.地理志》:『漢改周之雍州為涼州,蓋以地處西方,常
寒涼也。』《輿地廣記》:『涼洲,唐隴右道。』《唐書.禮樂志》:『天
寶樂曲皆以邊地名。若涼州、甘州、伊州之類,〈涼州曲〉本西涼所製,
其聲本宮調,有大遍、小遍。』」
(2)蘆,,同筍。蘆葦之幼枝,其形似筍,故謂之蘆。
(3)磧,《韻會》:「虜中沙漠曰磧。」指礫石構成之礫漠,古代多用以表北
方沙漠。
(4)練,《說文》:「練繒也。」指加工過之繒帛。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都曲〉、〈春別曲〉
、〈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
俱跌蕩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
寓愴憤納款意。
其二
鳳林關裏水東流(1),白草黃榆六十秋。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2)。
校注:
(1)陳注:「《水經注》:『《秦州記》:抱罕原北,名鳳林川,川中則黃河
東流也。』《太平寰宇記》:『鳳林縣,屬河州,鳳林關在黃河側。大曆
二年,吐蕃首領論泣陵入奏,請以鳳林關為界。』」
(2)無人解,《唐詩百名家本》作:「渾無人」。解道,知解、了悟。
評說: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
鳳林,《水經》:「河水又東,歷鳳林北。」注:「鳳林,山名,五巒俱
峙。」杜詩:「鳳林戈不息,魚海路常難。」張籍詩「鳳林關裏水東流,
……無人解道取涼州。」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楊慎列為能品。宗臣曰:圓轉玲瓏。吳山民曰:後二語說得醜殺人。何景
明曰:用意深備,使當時將帥聞之,必有赧色。
明‧郭濬評點、周明輔等參訂《增定評注唐詩正聲》:
周云:刺體,直中有婉。
明‧敖英輯評、凌雲補輯《唐詩絕句類選》:
唐人詠邊塞率道戍役愁苦,不則代邊帥自負,獨此詩有諷刺,有關係。
明‧李攀龍輯、袁宏道校《唐詩訓解》:
將不效力,不嫌直致。
明‧黃克纘、衛一風輯《全唐風雅》:
黃云:譏刺時事而意不淺露,可以風矣。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二十:
高常侍亦云「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高說得憤,此說得婉。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
比前首更唾罵痛快。 王翰、王之渙二作感喟出以悠揚,是渾然元氣。此
則全以激昂之意發之,讀之毛髮為豎,令人自服。
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
唐汝詢曰:涼州本明皇所開,而陷於吐蕃六十年,故咎諸將之不能守。
吳昌祺曰:盡脫笛、笳等意,亦一快也。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
此篇言邊將安坐居奇,不以立功報主為念,自開元中,王君毚等先後突吐
蕃取涼州,後復陷吐蕃,經今已六十年,邊將空邀主恩,無人出力。言之
深切著明。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
詩言涼州失陷已六十年矣,而諸將坐擁高牙,都忘敵愾。少陵詩「獨使至
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昇平。」與文昌有同慨也。
其三
古鎮城門白磧開(1),胡兵往往傍沙堆(2)。巡邊使客行應早,欲問平安無使來(3)。
校注:
(1)古鎮城門,指梁州城門。
(2)陳注:「涼州多沙磧。劉禹錫詩:『卷起沙堆似雪堆。』」
(3)本句《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每待平安火到來。」陳注:「《舊
唐書.玄宗紀》:『兵部尚書張說,往朔方軍巡邊。』」
宮詞二首
其一
新鷹初放兔初肥(1),白日君王在內稀(2)。薄暮千門臨欲鎖(3),紅妝飛騎向前歸(4)。
校注:
(1)初,《全唐詩》卷三八六作:「猶」。新鷹,新羈之獵鷹。
(2)陳注:「此寫君王出獵不得見。」
(3)千門,謂皇宮重重門戶。
(4)陳注:「《唐書.百官志》:『左右羽林軍、大將軍,掌統北衙禁兵,督
攝飛騎儀仗。』」按:此寫禁衛軍偕宮中女官皆已歸返。
評說:
宋‧許顗《彥周詩話》:
張籍王建,樂府宮詞皆傑出,所不能追逐李杜者,氣不勝耳。
清‧王士禎《分甘餘話》:
許彥周謂張籍、王建,〈樂府〉、〈宮詞〉皆傑出,所不能追蹤李杜者,
氣不勝也。余以為非也,正坐格不高耳。不但李、杜,盛唐諸詩人所以超
出中、晚者,只是格韻高妙。
其二
黃金捍撥紫檀槽(1),絃索初張調更高(2)。盡理昨來新上曲(3),內官簾外送櫻桃(4)。
校注:
(1)此首據《全唐詩》卷三八六補。陳注:「《唐書.禮樂志》:『高麗伎琵
琶,以蛇皮為槽,厚寸餘。有鱗甲,楸木為面,象牙為捍撥。』《海錄碎
事》:『金捍撥在琵琶面上,當絃,或以金塗為飾,所以捍護其撥也。』
《譚賓錄》:『開元中,有中官白秀貞,自蜀回,得琵琶以獻。其槽以暹
逤檀為之,溫潤如玉,光明可鑑。』」
(2)絃索初張,謂琵琶初奏也。
(3)理,理樂也,謂演練樂曲。初上曲,初供奉之新樂曲。
(4)按:謂皇上寵賜櫻桃也。
評說: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
此詩前二句所言,與王建詩之「紅蠻杆撥貼胸前」及「側商調裏唱伊州」
皆詠一事。後二句言:新曲教成即受櫻桃之賞。唐代嘗新之例,先薦寢園
,後頒臣下;王維詩「芙蓉闕下會千官」,可知典制殊崇。此因習曲而恩
及歌者,見寵賜之濫加也。
華清宮(1)
溫泉流入漢離宮(2),宮樹行行浴殿空(3)。武帝時人今欲盡(4),青山空閉御牆中(5)。
校注:
(1)陳注:「《唐書》:『開元五年,置溫泉宮于驪山。天寶六載,改為華清
宮。』按:在臨潼。」
(2)陳注:「《長安志》:『溫湯在臨潼縣南一百五十步,驪山之西北。《雍
州圖》曰:『溫湯在新豐縣界,溫谷即溫泉也。』〈西都賦〉:『離宮別
館。』」按:此謂華清宮原為漢代之離宮。
(3)陳注:「《長安志》:『驪山上下,益治湯井為池,臺殿環列山谷,明皇
歲幸焉。』此所謂浴殿。」
(4)按:唐人喜以漢代唐。本詩所詠,應指玄宗時事。
(5)陳注:「青山指驪山,詩有盛衰之感。」
崔駙馬養鶴(1)
身閑無事稱高情(2),已有人間章句名(3)。求得鶴來教剪翅(4),望仙臺下亦將行(5)。
校注:
(1) 吳胡考卷上:「崔駙馬為崔杞,說詳前〈晚春過崔駙馬東園詩〉。」按:
崔杞,為德宗貞元中,同州刺史崔淙之子。
(2)高情,情懷超逸也。
(3)按:謂其饒有文名也。
(4)按:此謂剪其翎羽也。
(5)陳注:「《三輔黃圖》:『通天臺,亦曰望仙臺。』」將行,謂駙馬或將
羽化登仙也。
閑遊(1)
老身不計人間事,野寺秋晴每獨過(2)。病眼校來猶斷酒(3),卻嫌行處菊花多(4)。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十一年(八一六),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助教。
(2)過,訪也。陳注:「記物色。」
(3)校,猶瘥也。
(4)陳注:「陶潛詩:『塵爵恥虛罍,寒花徒自榮。』此翻而用之。」按:菊
花多,則易起飲酒、賞花之想,故謂。
劉兵曹贈酒(1)
一缾顏色似秋泉(2),開向新栽小竹前。飲罷身中更無事(3),移獨就夕陽眠(4)。
校注:
(1)兵曹,即兵曹參軍。掌軍防烽火、驛馬傳送、門禁、田獵、儀仗等,為州
郡官職。
(2)秋,《全唐詩》、《四庫全書本》均作:「甘」。
(3)按:謂飲罷酣暢也。
(4)陳注:「此贊酒美也。」
送梧州王使君(1)
楚江亭上秋風起(2),看發蒼梧太守船(3)。千里同行從此別,相逢又隔幾多年。
校注:
(1)陳注:「《輿地廣記》:『梧州,唐嶺南道。』」
(2)亭上,指祖餞之離亭。
(3)陳注:「言送別時地。《通典》:『梧州,今理蒼梧縣。秦屬桂林郡,二
漢為蒼梧郡,及大唐為梧州,或為蒼梧郡。』」今屬廣西蒼梧。
春日早朝
曉陌春寒朝騎來(1),瑞雲深處見樓臺(2)。夜來新雨沙堤濕(3),東上閣門應未開(4)。
校注:
(1)陌,街陌也。
(2)雲,《唐詩百名家本》作:「煙」。
(3)沙堤,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凡拜相禮,絕班行,府縣載沙填路,自
私第至子城東街,名曰沙堤。」。
(4)陳注:「言早朝之狀。」
寄朱闞二山人
為箇朝章束此身(1),眼看東路去無因(2)。歷陽舊客今應少(3),轉憶鄰家二老人(4)。
校注:
(1)為箇,口語,猶謂「因為這個」。朝章,謂朝中規章、官箴。
(2)路,《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洛。」東路,喻返鄉之路。陳注: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歸故里。』」
(3)歷陽,和州古稱。按:張籍為和州烏江人,今安徽和縣。
(4)二老,指朱、闞二山人。
寄李渤(1)
五度谿頭躑躅紅(2),嵩陽寺裏講時鐘(3)。春山處處行應好,一月看花到幾峰(4)?
校注:
(1)陳注:「李渤字濬之,與仲兄涉,偕隱廬山,久之,徙少室山。」
(2)五度谿,應即五度溪,在嵩山。渤曾隱嵩山、少室。躑躅花名,即杜鵑
花。羊食之則死,見之躑躅,以此得名。
(3)嵩陽,今河南登峰封縣西南。講,謂講經。
(4)按:此羨李渤隱居之樂。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顧璘曰:語意清婉。
唐汝詢曰:渤之興趣可想。
周珽曰:時良地勝,山居逸士,徜徉行賞,誠用之不窮,取之不盡者。末句
正想慕其恣情不倦處。蓋渤隱嵩山少室,元和以左拾遺召,不至。後河南尹
使吏持詔促,不赴。其高節為時所稱,故文昌以此詩寄之。
尋仙
谿頭一徑入青崖,處處仙居隔杏花(1)。更見峰西幽客說,雲中猶有兩山家(2)。
校注:
(1)仙居,謂道士棲隱修練之所。按:處處仙居,謂道觀之多。
(2)雲中,白雲深處。
同白侍郎杏園贈劉郎中(1)
一去瀟湘頭已白(2),今朝始見杏花春(3)。從來遷客應無數,重到花前有幾人。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吳胡考卷
上:「劉郎中為劉禹錫。白侍郎為白居易。」劉禹錫太和二年三月自東都
入朝,代張籍為主客郎中充集賢學士。白居易原詩〈杏園花下贈劉郎中〉,
劉禹錫有〈杏園花下酬樂天見贈〉詩。
(2)已,《全唐詩》卷三八六作:「欲」。陳注:「王叔文敗,劉禹錫坐貶朗
州司馬,在朗州十年,故云頭已白。」
(3)花,《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園。」陳注:「太和二年,使召還
京師。」據羅譜,時同遊杏園、曲江者有:張籍、白居易、裴度、劉禹錫。
有〈首夏猶清和〉、〈薔薇花〉、〈西池落泉〉等聯句詩(見本集卷八)。
答鄱陽客藥名詩(1)
江皋歲暮相逢地(2),黃葉霜前半夏枝(3)。子夜吟詩向松桂(4),心中萬事喜君知。
校注:
(1)陳注:「藥名詩,始於梁元帝。皮日休文:『梁元藥名詩曰:戍客恆山下,
當思錦衣歸。』藥名由是興焉。」
(2)江皋,江岸也。江邊傍水之處。地,意謂地黃,為藥名。
(3)半夏,草名。炮製之後,可入藥。主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
(4)松桂,謂松脂、桂枝。亦常用中藥。
寄宋景
詔發官兵取亂臣(1),將軍弓箭不離身。今君獨在東征府(2),莫遣功名屬別人(3)。
校注:
(1)取亂臣,謂討伐叛亂也。
(2)東征府,東征之幕府。
(3)陳注:「言勉其立功也。《三國志》:馬超、張遼皆為征東將軍。」
寄王侍御(1)
愛君紫閣峰前好(2),新作書堂藥竈成。見欲移居相近住(3),有田多與種黃精(4)。
校注:
(1)侍御,《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奉御。」吳胡考卷上:「王侍御
為王建。參前〈贈王侍御〉。」
(2)紫閣,終南山峰名。李白〈君子有所思行〉:「紫閣連終南,青冥天倪色。」
此指王建山間別墅。
(3)見欲,亟思也。
(4)黃精,百合科藥草名,其根莖可入藥。陳注:「《博物志》:『太陽之草
名黃精,食之,可以長生。』」
題渭北寺上方(1)
昔祭郊壇今謁陵,寺中高處復來登(2)。十餘年後人多別,喜見當時轉讀僧(3)。
校注:
(1)上方,地勢之最高處。杜甫〈山寺〉詩:「上方重閣晚,百里見纖毫。」
(2)謁陵,拜謁神靈。陳注:「言因祭壇謁陵,來登上方也。」
(3)轉讀僧,轉讀經卷之僧徒。陳注:「言人事代謝,不勝感喟。」
閑遊(1)
終日不離塵土間(2),若為能見此身閑(3)。今朝暫共遊僧語(4),更恨多時別舊山(5)。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題山寺僧院。」
(2)塵土,喻塵世。
(3)若為,如何能夠。
(4)遊僧,遊方各處之僧侶。
(5)多,《全唐詩》卷三八六作:「趨」。
倡女詞(1)
輕鬢叢梳闊掃眉(2),為嫌風日下樓稀(3)。畫羅金縷難相稱(4),故著尋常淡薄衣(5)。
校注:
(1)倡,通娼。娼女,娼家女子、歌舞妓。
(2)闊掃眉,闊掃蛾眉,此當為新潮打扮。
(3)為,因也。風日,謂風吹日曬。按:此句寫其嬌嫩柔媚。
(4)金鏤,謂金鏤玉衣。難相稱,謂彩織羅裳、金鏤玉衣,難以稱其花容。
(5)按;此謂故著日常居家衣物,以襯托本具姿色。
答元八遺紗帽(1)
黑紗方帽君邊得(2),稱對山前坐竹(3)。唯恐被人偷樣剪,不曾閑戴出書堂(4)。
校注:
(1)遺,原作遣,據《全唐詩》及原本目錄改。吳胡考卷上:「元八為元宗
簡。」陶證︰「元八,元宗簡。宗簡行八。」
(2)黑,《唐詩百名家本作:「墨」。君邊得,謂得之元宗簡。
(3)竹,竹几也。
(4)陳注:「《漢書.郭泰傳》:『泰嘗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
以為林宗巾。』此翻用其意。」
題僧院
聞師行講青龍院(1),本寺往來多少年(2)﹖靜掃空房唯獨坐(3),千莖秋竹在簷前(4)。
校注:
(1)青龍院,寺名,疑即青龍寺(今陜西西安市西南),為密宗根本道場。
(2)陳注:「《洪邁本》『院』作『疏』;『往』作『住』。」
(3)獨坐,謂禪坐以修定也。
(4)陳注:「二句寫僧院之境。」
送元八(1)
百神齋祭相隨,尋水看山亦共行(2)。明日城西送君去,舊遊重到獨題名(3)。
校注:
(1)元八,見前〈答元八遺紗帽〉。
(2)水,《全唐詩》卷三八六作:「竹」。按:二句寫昔日相與之頻繁。
(3)舊遊,謂昔日同遊之處。按:送行之感。
吳楚歌詞(1)
庭前春鳥啄林聲,紅夾羅襦縫未成(2)。今朝社日停針線(3),起向朱櫻樹下行(4)。
校注:
(1)吳楚,泛指南方地區。
(2)日,《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酒。」
(3)社日,祭祀土地神之日。
(4)陳注:「《荊楚歲時記》:『社日,四鄰並結宗會,牲醪,為屋于樹下,
先祭神,然後饗其胙。」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都曲〉、〈春別曲〉、
〈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俱跌
蕩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題方睦上人月臺觀(1)
一身清淨無童子(2),獨坐空堂得幾年(3)?每夜焚香通月觀,可憐光影最團圓(4)。
校注:
(1)睦,《唐詩百名家本》作:「瞳」。
(2)無童子,無道童隨侍。
(3)按:謂不曉其道齡也。
(4)按:光影團圓,襯托上人之孤寂。
華山廟(1)
金天廟下西京道,巫女紛紛走似煙(2)。手把紙錢迎過客(3),遣求恩福到神前(4)。
校注:
(1)山,《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岳」。華山,在陜西華陰縣南。
(2)紛紛,狀其多也。走似煙,謂其行走輕靈。
(3)把,持也。句謂手持紙錢,以迎香客
(4)遣求恩福,謂祈福求恩也。
病中酬元宗簡
東風漸暖滿城春,獨向幽居養病身(1)。莫說櫻桃花已發,今年不作看花人。
校注:
(1)陳注:「寫病中。」
寺宿齋(1)
晚到金光門外寺(2),寺中新竹隔簾多。齋宮禁與僧相見(3),院院開門不得過。
校注:
(1)齋,謂禪房。
(2)金光門,即唐長安(今西安市)西城之中門。
(3)齋宮,《全唐詩》卷三八六作:「齋官」。按:作「官」是。齋官,寺中
僧官也。以僧家精進修行,故不得相見。
贈施肩吾(1)
世間漸覺無多事,雖得空名未著身(2)。合取藥成相待喫,不須先作上天人(3)。
校注:
(1)陳注:「肩吾,字希聖。元和十年登第,隱洪州之西山。」
(2)得,《全唐詩》卷三八六作:「有」。陳注:「《新書》:『善守上下之
分者,雖空名弗使踰焉。』」
(3)上天人,謂羽化昇天也。
贈王建
自君去後交遊少(1),東野亡來篋笥貧(2)。賴有白頭王建在,眼前猶見詠詩人。
校注:
(1)自,《全唐詩》卷三八六作:「白」。陶證︰「『自君去後交遊少,東野
亡來篋笥貧。賴有白頭王建在,眼前猶見詠詩人。』孟郊,字東野,元和
九年卒。白君,白居易,元貶江州司馬,但『白君』二字,《四部叢刊本》
《張司業集》作『自君』,《古逸叢書景宋刻本》作『于君』。晏幾道〈臨
江仙〉:『東野亡來無麗句,于君去後少交親。追思往事好沾巾。白頭王
建在,猶見詠詩人。..』恐以作『于君』為是。于君,于鵠。(詳參
《書目季刊》七卷一期鄭因百《永嘉室札記》)。」
(2)按:句謂孟郊卒後,即乏詩友以詩相贈也。
逢賈島
僧房逢著款冬花(1),出寺行吟日已斜。十二街中春雪遍(2),馬蹄今去入誰家(3)﹖
校注:
(1)款冬花,陳注:「《本草》:『枇杷花,名款冬花。』傅咸〈款冬花賦〉:
『惟茲嘉卉,款冬而生。』」。
(2)十二街,在今陜西西安市。唐時長安皇城裏有東西向五街,南北向七街,
合稱十二街,故也泛指長安街道。陳注:「白居易詩:『下視十二街,綠
樹間紅塵。』」
(3)按:此問賈島行蹤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敬曰:此篇意不欲賈島之出山也。含蓄深婉,有楚狂歌鳳過孔之風。
楊慎曰:「僧房逢著款冬花」,正「十二街中春雪遍」時,詩人之興於時物
如此。
敖英曰:後二句托喻末路艱虞,知己難遇。
唐陳彝曰:四語皆比,深想自然得之。
清.王堯衢《古唐詩合解》:
以款冬花比島之能耐歲寒也(首句下)。
馬蹄雖去,今無愛此款冬花者,而又將誰入乎?所以深賈島之不合時也。(末
句下)
楚妃怨
梧桐葉下黃金井(1),橫架轆轤牽素綆(2)。美人初起天未明,手拂銀瓶秋水冷。
校注:
(1)黃金井,謂豪門貴家之井,以黃金為飾。
(2)素綆,素色井綆也。
離宮怨(1)
高堂別館連湘渚(2),長向春光(一作江)開萬戶。荊王去去不復來(3),宮中美人自歌舞。
校注:
(1)離宮,謂帝王之行宮。
(2)湘渚,湘水之畔。
(3)荊王,古帝王。此代楚王也。
評說: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籍、建並稱,然建遠不如籍。籍〈楚妃〉、〈離宮〉有盛唐之調,具得樂
府遺風。
成都曲(1)
錦江近西煙水綠(2),新雨山頭荔枝熟(3)。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
校注:
(1)陳注:「《通典》:『蜀郡,益州。今理成都、蜀二縣,有錦江。』」
(2)錦江,水名,在四川成都南,又名流江、汶江、俗名府河。自郫縣分流
至成都城南分流,合郫江,折西南入彭山縣界。傳說蜀人織錦濯其中則錦
色鮮豔,濯於他水則錦色暗淡,故名錦江。
(3)陳注:「白居易〈荔支圖序〉:『荔支生巴峽間,樹形如帷蓋,葉如冬
青,花如橘而春榮,實如丹而夏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都曲〉、〈春別曲〉
、〈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
俱跌蕩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寒塘曲
寒塘沉沉柳葉疎,水暗人語驚棲鳧(1)。舟中少年醉不起,持燭照水射遊魚(2)。
校注:
(1)棲鳧,棲於塘中之水鴨。
(2)射遊魚,持魚叉射魚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都曲〉、〈春別曲〉
、〈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
俱跌蕩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春別曲
長江春水綠堪染(1),蓮葉出水大如錢。江頭橘樹君自種,那不長繫木蘭船(2)。
校注:
(1)水,《唐詩百名家本》作:「波」。
(2)那不,奈不也。陳注:「此傷別也。」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都曲〉、〈春別曲〉
、〈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
俱跌蕩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臺城(1)
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2)。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3)。
校注:
(1)臺城,城名,一名苑城。本戰國吳後苑城。晉成帝咸和中,作新宮名建康
宮晉宋間,朝廷禁省為臺,故稱臺城。故址在南京市玄武湖側。
(2)《說文》:「綺,文繒也。」結綺,謂綺文為飾也。《後漢書.梁冀傳》:
「窗牖皆有綺梳青瑣。」
(3)後庭花,謂〈玉樹後庭花〉,陳後主作,後世視之為亡國之音。
春詞
新粧面面下朱樓,深鎖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數花朵,蜻蜓飛上玉搔頭(1)。
校注:
(1)玉搔頭,女性髮飾。即玉簪。《西京雜記》二:「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
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玉價倍貴焉。」
浪淘沙詞(1)
鸚鵡洲頭浪颭沙,青樓春望日將斜。銜泥燕子爭歸舍,獨自狂夫不憶家。
校注:
(1)《尊前集》作劉禹錫詞。此姑存之以俟後考。
傷愚溪二首(1)
柳門竹巷依依在(2),野草青苔日日多。縱有鄰人解吹笛,山陽舊侶更誰過(3)﹖
校注:
(1)愚溪,一名冉溪,元和五年,柳宗元易其名為愚溪。在湖南零陵縣西南,
東北流入瀟水。
(2)依依,輕柔之狀。
(3)山陽舊侶,按:魏晉間,向秀與嵇康、呂安友善,二人被司馬昭所害,秀
經其山陽舊居,聞鄰人笛聲,感懷亡友,作〈思舊賦〉。事見《晉書.向
秀傳》。後因以「山陽笛」為懷念故友之典。又按:玩詩意,此蓋懷念柳
宗元也。
溪水悠悠春自來,草堂無主燕飛回(1)。隔簾唯見中庭草(2),一樹山榴依舊開。
校注:
(1)按:此喜寫景兼寄興也。
(2)按:草萊荒蕪之貌。
聽舊宮人穆氏唱歌(1)
曾隨織女渡天河,記得雲間第一歌。休唱貞元供奉曲(2),當時朝士已無多。
校注:
(1)本首一作劉禹錫詩。此姑存之以俟後考。
(2)供奉曲,宮廷內演奏之歌曲。
楊柳枝二首(1)
煬帝行宮汴水濱,數株殘柳不勝春。晚來風起花如雪,飛入宮牆不見人。
城外春風吹酒旗,行人揮袂日西時。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
(1)二首《尊前集》作劉禹錫詞。此姑存之以俟後考。
宿都庭有懷
雷雨湘江起臥龍,武陵樵客躡仙蹤(1)。十年楚水楓林下,今夜初聞長樂鍾(2)。
校注:
(1)按:此用陶潛〈桃花源記〉之典故。
(2)鍾,樂器。通鐘。
無題(1)
桃蹊柳陌好經過,燈下粧成月下歌。為是襄王故宮地,至今猶有細腰多(2)。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劉禹錫詩,題云〈踏歌詞〉。」此姑存
之,以俟後考。
(2)陳注:「《後漢書.馬廖傳》:『楚王好細腰』」
堤上行二首(1)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堤上樓。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滿中流。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桃葉傳情竹枝怨,水流無限月明多。
校注:
(1)本詩一作劉禹錫詩。此姑存之以俟後考。
楊柳送客
青楓江畔白蘋洲(1),楚客傷離不待秋(2)。君見隋朝更何事(3)?綠楊南渡水悠悠
(4)。
校注:
(1)白蘋,水中浮草名。即馬屎花。梁.柳惲〈江南曲〉:「汀洲採白蘋,日
暖江南春。」
(2)陳注:「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為氣也。』此言楚人不待秋至,而
已傷離矣。」
(3)按:暗用隋煬帝築堤以利南遊事。
(4)陳注:「此謂隋堤柳也。」
送客還幽州(1)
惆悵秦城送獨歸(2),薊門雲樹遠依依(3)。秋來莫射南飛雁,從遣乘春更北飛(4)。
校注:
(1)陳注:「《輿地廣記》:『幽州,唐河北道。』」
(2)陳注:「李涉詩:『遠別秦城萬里遊。』。」
(3)依依,留戀貌。薊門,謂幽州。
(4)按:謂遣其北飛以傳書也。
揚州送客(1)
南行直入鷓鴣,萬歲橋邊一送君(2)。聞道望鄉聽不得,梅花暗落嶺頭雲(3)。
校注:
(1)陳注:「《通典》:『廣陵郡,揚州。今理江都、揚二縣。』」
(2)陳注:「《名勝志》:『舊傳:何遜於揚州,起萬歲樓以望鍾山,樓下橋
即萬歲橋也。』〈別賦〉:『送君南浦。』」
(3)嶺頭雲,喻詞。謂梅花暗落如雲。
隋宮燕
燕語如傷舊國春(1),宮花零落旋成塵。自從門閉春光後(2),幾度飛來不見人(3)。
校注:
(1)舊國,謂舊宮也。
(2)門閉春光,喻舊時繁華也。
(3)不見人,謂其荒落無人。
山禽(1)
山禽毛如白練帶(2),棲我庭前粟樹枝(3)。獮猴半夜來取栗,一雙出林向月飛(4)。
校注:
(1)原本卷七有〈山禽〉一首,與此詩重複,已刪去。
(2)練,白色之絹。
(3)粟,應作「栗」。據卷七刪去詩校改。
(4)出,原作「中」,據《四庫全書本》改。
秋山(1)
秋山無雲復無風,溪頭看月出深松(2)。草堂不閉石床靜(3),葉間墜落聲重重。
校注:
(1)原本卷七有〈秋山〉一首,與此詩重複,已刪去。
(2)陳注:「造境清逸矣。」
(3)石,石几也。
評說:
近人.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
二十八字皆景語,而幽靜之趣,即在其中。
玉真觀(1)
臺殿曾為貴主家(2),春風吹盡竹窗紗(3)。院中仙女修香火(4),不許閑人入看花。
校注:
(1)《唐會要》卷五十:「輔興坊,與金仙觀相對。本工部尚書竇誕宅,武后
時為崇先府。景雲元年十二月七日,為第九女昌隆公主立為觀。二年四月
十日,公主改封玉真,所造觀便以玉真為名。。」
(2)按:謂玉真公主。
(3)陳注:「言奢華銷盡也。」
(4)仙女,謂觀中女冠也。
蠻中
銅柱南邊毒草春(1),行人幾日到金麟(2)。玉鐶穿耳誰家女﹖自抱琵琶迎海神(3)。
校注:
(1)陳注:「《後漢書.馬援傳》:『援到交阯,立銅柱為漢之極界。』毒草,
蠻草也。」按:銅柱南邊,謂南疆蠻荒之地。
(2)鱗,《四庫全書本》作:「潾」。
(3)迎海神,謂祭祀海神之儀式。陳注:「此寫蠻中風土。」
贈道士(1)
茆山近別剡溪逢(2),玉節清旄十二重(3)。自說年年上天去,羅浮最近海邊峰(4)。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剡溪逢茅山道士。」羅譜繫於德
宗貞元十五年(七九九)。
(2)剡,謂剡溪。陳注:「《唐書.地理志》:『潤州延陵縣,有茅山。』」
(3)玉節、清旄,皆道徒所持之法器。
(4)羅浮,山名,在今江蘇泰州市西北。又浙江溫州西北亦有羅浮山。
重平驛作(1)
茫茫菰草平如地(2),渺渺長堤曲似城(3)。日暮未知投宿處,逢人更問向前程。
校注:
(1)重,《全唐詩》卷三八六附注:「一作望。」《四庫全書本》題作〈平望
驛〉。
(2)菰草,即茭白,生於河邊,陂澤。其實如米,謂之菰米。
(3)渺渺,一望無際貌。
宿天竺寺寄盧隱寺僧(1)
夜向靈谿息此身,風泉竹露淨衣塵(2)。月明石上堪同住,那作山南山北人(3)。
校注:
(1)盧,《唐詩百名家本》、《全唐詩》卷三八六均作:「靈」。羅譜繫於
德宗貞元十五年(七九九)。陳注:「《咸淳臨安志》:『天竺寺者,餘杭
之勝剎也。靈隱寺亦在杭州。』」
(2)按:二句天竺寺夜景。
(3)那,奈也。
酬朱慶餘(1)
越女新妝出鏡心(2),自知明豔更沉吟(3)。齊紈未是人間貴(4),一曲菱歌敵萬金(5)。
校注:
(1)此首據《全唐詩》卷三八六補。《四庫全書本》亦錄此詩。羅譜繫於敬宗
寶曆二年(八二六),時張籍在長安,任主客郎中。朱慶餘,寶曆間進士,
官至秘書校書郎。
(2)出鏡心,超出妝鏡之意。
(3)沉吟,猶沉思。
(4)齊紈,謂齊地所產之紈素。
(5)菱歌,採菱謠也。按:讚其歌之動聽。
評說:
唐.范攄《雲溪友議》:
朱慶餘校書,既遇水部郎中張籍知音,逼索慶餘新制篇什數通,吟改後,只
留二十六章,置於懷抱而推讚歟。...朱君尚為謙退,作〈閨意〉一篇以
獻張公。公明其進退,尋亦和焉。詩曰:「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
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張籍郎中酬曰:「越女新妝出鏡
心...」朱公才學,因張公一詩,名流於海內矣。
寒食憶歸(1)
京中曹局無多事(2),寒食貧兒要在家。遮莫杏園勝別處(3),亦須歸看傍村花(4)。
校注:
(1)以下兩首見《歲時雜詠》。
(2)曹局,水曹也。
(3)遮莫,猶儘教也。杏園,長安城內名勝。在今西安市城南大雁塔附近。
(4)傍村,村旁也。
寒食
綠楊枝上五絲繩(1),枝弱春多欲不勝。唯有一年寒食日,女郎相喚擺階(疒勝合) (2)。
校注:
(1)按:唐代寒食日,常在柳樹繫五色絲繩,流為習俗。
(2)擺階(疒勝合),鞦韆之戲。句謂寒食日,女郎相呼喚為鞦韆之戲。
虎丘寺(1)
望月登樓海氣昏(2),劍池無底漫雲根。老僧只怕山移去,日暮先教鎖寺門。
校注:
(1)此以下三首據《四庫全書本》補。按:亦見於康熙顧湄《虎丘志》卷三。
虎丘寺,在江蘇蘇州市西北,虎丘山上。
(2)海氣,虎丘山又名海涌山,故謂海氣昏也。
贈劉郎中(1)
怪君把酒空惆悵,同是貞元花下人(2)。自別花來多少事,東風二十四回春(3)。
校注:
(1)劉郎中,謂劉禹錫。
(2)按:謂為貞元間賞花同人。
(3)按:謂別來已二十四年矣。又按:文宗太和元年八月,劉禹錫代張籍為
主客郎中。〈贈劉郎中〉云:「憶昔君登南省日,老夫猶是褐衣身。誰知
二十餘年後,來作客曹相替人。」
綺繡宮
玉樓傾側粉牆空(1),重疊清山繞故宮。武帝去來紅袖盡,野花黃蜨領春風(2)。
校注:
(1)傾側,傾圮也。
(2)蜨,蝶本字。黃蜨,黃蝶也。按:固故宮荒落之狀,如在目前。
詠陀羅山(1)
鑿開混沌露元氣,散布森羅彌梵天(2)。雲外無時不閑在,樓居何處得超然。
校注:
(1)按:《記纂淵海》卷二三收此詩,據陳尚君《全唐詩補編》輯入。
(2)梵天,色界之初禪天名。因此天無欲界之淫欲,寂靜清淨,故名梵天。
張籍詩集校注卷七拾遺
樂府三十三首
隴頭行(1)
隴頭路斷人不行(2),胡騎已入涼州城(3)。漢兵處處格死,一朝盡沒隴西地。驅我邊人胡中去(4),恣放牛羊食禾黍(5)。去年中國養子孫,今着氈裘學胡語(6)。誰能還使李輕車(7),重取涼州屬漢家(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第二十一卷〈橫吹曲辭一〉:「〈隴頭〉,一曰
〈隴頭水〉。《通典》:『天水郡有大阪,名曰隴坻,亦曰隴山,即漢隴
關也。』《三秦記》:『其久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
謂隴頭水也。』」
(2)路,《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已。」
(3)已,《全唐詩》卷三八二作:「一作夜。」 涼州,漢置州名,轄今甘肅、
寧夏、青海湟水流域、內蒙古納林河、穆林河流域。
(4)胡中,《四庫全書》作:「蕭關」。按:此謂擄掠邊邑之民。
(5)恣,《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散」。
(6)按:此慨邊邑之民,既為俘虜,居氈帳、服皮裘、習胡語,已成胡族矣。
(7)還,《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更」。李輕車,謂漢朝輕車將軍李廣。
(8)屬,《全唐詩》卷三八二作:「入」。陳注:「此詩借言唐之邊患。」
廢宅行(1)
胡馬崩騰滿阡陌(2),都人避亂唯空宅。宅邊青桑垂宛宛(3),野蠶食葉還成繭。黃雀銜草入燕窠,嘖嘖啾啾白日晚。去時禾黍埋地中(4),飢兵掘土翻重重。鴟梟養子庭樹上,曲牆空屋多旋風(5)。亂定幾人還本土(6)﹖唯有官家重作主(76)。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二作:「廢居行」。
(2)崩騰,動蕩、紛亂。李白〈贈張相鎬〉:「想像晉末時,崩騰胡塵起。」
(3)宛宛,回旋屈曲之貌。司馬相如〈封禪書〉:「宛宛黃龍,興德而升。」
(4)按:此謂都人逃避兵災之前,預藏糧食。
(5)屋,一作「室」。
(6)本土,本鄉邑也。按:此謂都人大多流離傷亡,全歸者寥寥可數。
(7)重作主,。陳注:「此言唐代兵亂之象。」
評說: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廢宅行〉曰:「宅邊青桑垂宛宛,野蠶食葉還成繭。黃雀銜草入燕巢,嘖
嘖啾啾白日晚。去時禾黍埋地中,飢兵掘土翻重重。鴟梟養子庭樹上,曲牆
空屋多旋風。」...張之傳寫入微。
秋夜長(1)
秋天如水夜未央(2),天漢東西月色光(3)。愁人不寐畏枕席(4),暗蟲嘖嘖遶我傍(5)。荒城為村無更聲(6),起看北斗天未明。白露滿田風嫋嫋(7),千聲萬聲鶡鳥鳴(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七十六卷《雜曲歌辭》十六中:「魏文帝
詩曰:『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展轉不能寐,披衣起徬徨。徬徨忽已
久,白露沾我裳。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又曰:『草蟲鳴何悲,孤
雁獨南翔。鬱鬱多悲思,綿綿思故鄉。』〈秋夜長〉其取諸此。」
(2)央,盡也、終也。夜未央,夜闌也。
(3)天漢,謂銀河也。
(4)按:耿耿不寐,故云。
(5)嘖嘖,《全唐詩》卷三八二作:「唧唧」。
(6)更聲,謂更柝之聲。
(7)嫋嫋,微細貌。《楚辭.湘夫人》:「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8)鶡鳥,鳥名,即鶡雞。似雉而大,青色有毛,性勇健,至死乃止。
塞上曲(1)
邊州八月修城堡(2),候騎先燒磧上草(3)。胡風吹沙度隴飛,隴頭林木無北枝(4)。將軍閱兵青塞下(5),鳴鼓鼕鼕促獵圍(6)。天寒山路石斷裂,白日不銷帳上雪。烏孫國亂多降胡(7),詔使名王持漢節(8)。年年征戰不得閒,邊人殺盡唯空山。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二作:「塞下曲」。為新樂府辭。
(2)修城堡,修築邊城塞堡,以防胡兵。
(3)候騎,巡邏偵騎也。磧,礫石荒漠。
(4)無北枝,謂林木悉為北風所吹折。
(5)青塞,指甘肅、青海一帶邊塞。
(6)鼕鼕,《全唐詩》卷三八二作:「逢逢」。
(7)烏孫國,漢代古國名。國都在赤谷城(今新疆阿克蘇河上源俄羅斯境內伊
什克提一帶)。
(8)名王,匈奴王中,封土較廣者。持漢節,謂持漢家之符節。
董逃行(1)
洛陽城頭火曈曈(2),亂兵燒我天子宮(3)。宮城南面有深山,盡將老幼藏其間(4)。重巖為屋橡為食(5),丁男夜行候消息(6)。聞道官軍猶掠人,舊里如今歸未得。董逃行,漢家幾時重太平(7)!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十二年(八一七),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監助教。宋.
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三十四卷《相和歌辭》九中。崔豹《古今注》
曰:「〈董逃歌〉,後漢游童所作也。終有董卓作亂,卒以逃亡。後人習
之為歌章,樂府奏之以為警誡焉。」《後漢書.五行志》曰:「靈帝中平
中,京都歌曰:『承樂事,董逃,遊四郭,董逃。蒙天恩,董逃,帶金紫,
董逃。行謝恩,董逃,整車騎,董逃。垂欲發,董逃,與中辭,董逃。出
西門,董逃,瞻宮殿,董逃。望京城,董逃,日夜絕,董逃。心摧傷,董
逃。』按:董謂董卓也,言欲跋扈,縱有殘暴,終歸逃竄,至於滅族也。」
(2)曈曈,原指日出漸明之貌。此謂火光明亮之狀。
(3)按:此謂亂兵殺掠,宮城已破。
(4)按:此寫老幼逃藏深山,以避兵災。
(5)按:疊石為屋,橡實(櫪子)為食,此寫其生計之艱辛。
(6)候消息,謂打探時局也。
(7)按:此以漢代唐,寫兵災亂象。
江村行
南塘水深蘆齊(1),下田種稻不作畦(2)。耕場磷磷在水底(3),短衣半染蘆中泥
(4)。田頭刈莎結為屋(5),歸來繫牛還獨宿。水淹手足盡為瘡(6),山蝱遶衣飛撲撲(7)。桑林椹黑蠶再眠(8),小姑採桑不餉田(9)。江南熱旱天氣毒,雨中移秧顏色鮮(10)。一年耕種長辛苦,田熟家家將賽神(11)。
校注:
(1)蘆,謂蘆葦之嫩芽。齊,齊平也。此謂南塘之水深與蘆同。
(2)畦,《說文》:「田五十畝曰畦。」又作田壟解。陳注:「《漢書.溝洫
志》:『故種禾麥,更為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3)磷磷,水石明淨貌。
(4)陳注:「謝朓詩:『淄田染素衣。』此染字所本。」
(5)刈莎,割莎也。
(6)為,《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有」。
(7)衣,《全唐詩》卷三八二作:「身」。撲撲,《全唐詩》卷三八二作:「颺
颺」。撲撲,遍滿之貌。蝱,蟲名,亦作虻。陳注:「元稹〈詩序〉:
『巴山谷間,自五六月至七八月,雨則多,道路飛。』」
(8)陳注:「《蠶書》:『蠶生明日,桑或柘葉,風戾以食之。寸二十分,晝
夜五食,九日不食,一日一夜,謂之初眠。又七日,再眠,如初,又七日,
三眠。如再,又七日,謂之大眠。』」
(9)餉,《全唐詩》卷三八二作:「向」。小姑,謂少女。餉田,田間送飯也。
(10)移秧,移植稻秧。陳注:「陸游詩:『雨餘閒看稻移秧。』意本此。」
(11)賽神,迎神賽會。陳注:「寫江村農家耕桑之狀,亦為清切。 」
湘江曲(1)
湘水無潮秋水闊,湘中月落行人發(2)。送人發,送人歸,白蘋茫茫鷓鴣飛(3)。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五卷《新樂府辭》六中。
(2)發,啟程。
(3)白蘋,水中浮草名。又稱之為馬屎花。
白鼉吟(1)
天欲雨,有東風,南溪白鼉鳴窟中(2)。六月人家井無水,夜聞鼉聲人盡起(3)。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二作:「白鼉鳴」。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
第八十八卷《雜曲謠辭》六中。《晉書.五行志》:「吳孫亮初,公安有
白鼉鳴童謠:『白鼉鳴,龜背甲。南郡城中可逃生,守死不去義無成。』」
(2)鼉,一名鼉龍、豬婆龍、揚子鱷,體長六尺至丈餘。四足,背尾鱗甲,力
猛,能壞堤岸。陳注:「《粺雅》:『將風則踊,鼉欲雨則鳴。』」
(3)陳注:「蓋欲得水。」
評說:
明‧楊慎《升庵詩話》:
張文昌〈白鼉行〉有漢魏歌謠之風。
樵客吟(1)
上山採樵選枯樹,深處樵多出辛苦。秋來野火燒(木麗)林,枝柯已枯堪採取。斧聲坎坎在幽谷(2),採得齊梢青葛束(3)。日西待伴同下山,竹擔彎彎向身曲(4)。共知路傍多虎穴,未出深林不敢歇。村西地暗狐兔行,稚子叫時相應聲。採樵客,莫採松與柏,松柏生枝直且堅,與君作屋成家宅(5)。
校注:
(1)樵客,採樵者。
(2)坎坎,擬聲詞。伐木之聲。
(3)青葛,綠色葛蘿。
(4)陳注:「寫樵客伐木之狀。」
(5)宅,《四庫全書本》作:「室」。按:此託物為喻,寄寓諷意。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詩以清遠為佳,不以苦刻為貴,固矣。然情到真處,事到實處,
音不得不哀,調不得不苦者。說者謂文昌、仲初樂府,瘖啞逼側,每到悲
惋,一如兒啼女哭,所為真際雖多,雅道盡喪,不知彼心口手眼各自有精
靈不容磨滅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讀二家者也。《詩鏡》云:「七古欲
語語生情,自張、王始為此體,盛唐人只寫得大意」,得矣。 唐汝詢曰
:文昌樂府,就事直賦,意盡而止,絕不於題外立論。如〈野老〉之哀農
,〈別離〉之感戍,〈泗水〉之趨利,〈樵客〉之崇實,〈雀飛〉之避禍
,〈烏棲〉之微諷,〈短歌〉之憂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語不奧古,實
是漢魏樂府正裔。
春江曲(1)
春江無冰潮水平(1),蒲心出水鳧雛鳴(2)。長干夫愛遠行(3),自染春衣縫已成。妾身生長金陵側(4),去年夫婿住江北。春來未到父母家,舟小風多渡不得。欲辭舅姑先問人(5),私向江頭祭水神(6)。
校注:
(1)冰,《全唐詩》卷三八二作:「雲」。潮水平,《全唐詩》卷三八二注:
「一作水平滿。」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七十七卷《新樂府辭》十
七中。
(2)蒲心出水,《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江心啒啒」。
(3)長干,金陵之里名,故址在今南京。陳注:「庾信詩:『家在金陵縣前,
嫁得長干少年。』」
(4)金陵側,謂金陵之鄉曲。
(5)舅姑,謂公婆。
(6)陳注:「詩言祭鬼神者,冀其風平,得渡江焉。」
烏棲曲(1)
西山作宮花滿池(2),宮烏曉鳴朱萸枝(3)。吳姬採蓮自唱曲,君王昨夜船中宿(4)。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四十八卷《清商曲辭》五中。
(2)西山作宮,謂以西山為宮也。
(3)花,《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潮」。茱萸,植物名,有山茱萸、吳茱萸、
食茱萸三種。生於川谷,其味香烈,古之風俗,重九日,佩戴茱萸,可以
袪邪避災。
(4)按:君王行幸吳地,即以舟為宿,微諷之意可知。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詩以清遠為佳,不以苦刻為貴,固矣。然情到真處,事到實處,音
不得不哀,調不得不苦者。說者謂文昌、仲初樂府,瘖啞逼側,每到悲惋,
一如兒啼女哭,所為真際雖多,雅道盡喪,不知彼心口手眼各自有精靈不容
磨滅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讀二家者也。《詩鏡》云:「七古欲語語生情
,自張、王始為此體,盛唐人只寫得大意」,得矣。 唐汝詢曰:文昌樂府
,就事直賦,意盡而止,絕不於題外立論。如〈野老〉之哀農,〈別離〉之
感戍,〈泗水〉之趨利,〈樵客〉之崇實,〈雀飛〉之避禍,〈烏棲〉之微
諷,〈短歌〉之憂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語不奧古,實是漢魏樂府正裔。
短歌行(1)
青天蕩蕩高且虛(2),上有白日無根株(3)。流光暫出還入地,使我少年不須臾(4)。與君相逢勿寂寞(5),衰老不復如今樂。金卮盛酒置君前(6),再拜勸君千萬年(7)。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三十卷《相和歌辭》五中,曰:「《樂府
解題》曰:『〈短歌行〉,魏武帝: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晉.陸機:
『置酒高堂,悲歌臨觴。』皆言當及時為樂也。」
(2)蕩蕩,廣大無際之貌。
(3)根株,樹木根本。漢.王充《論衡.超奇篇》:「有根株於下,有榮葉於
上。有實核在內,有皮殼在外。」
(4)少年,《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年少。」不須臾,謂其短也。
(5)勿寂寞,謂勿寂然無為也。
(6)金卮盛酒句,及時行樂之意。
(7)勸,《全唐詩》卷三八二作:「願」。按:作「願」是。「千萬年」享長
壽也。
評說: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鍾云:淺樸可詠。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
祝辭正是可傷之處。(末二句下)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
真短歌行。
清‧黃周星《唐詩快》:
伉爽磊落,如聽唱蘇學士「大江東去」。
泗水行(1)
泗水流急石纂纂(2),鯉魚上下紅尾短(3)。春冰消散日華滿(4),行舟往來浮橋斷
(5)。城邊魚市人行早,水煙漠漠多棹聲(6)。
校注:
(1)陳注:「《通志》:『泗水舊云出卞縣故城東南,桃虛西北。卞縣,今兗
州泗水縣是。』」按:泗水指源自山東泗水縣、流經濟寧市南魯鎮、魚台
縣東,此一河段。
(2)纂纂,聚集貌。〈古咄唶歌〉:「棗下何攢攢。」纂與攢古字通。
(3)上下,指水中鯉魚來回游動,上下起伏。
(4)消,《全唐詩》卷三八二作:「銷」。日華滿,謂陽光普照。陳注:「張
衡賦:『冬冰之凝,何如春冰之清。』謝朓詩:『日華川上動。』」
(5)浮橋,指可以抽出中間橋段,供往來舟船航行通過之活動橋樑。
(6)漠漠,廣闊貌。棹聲,船槳划動之聲。
評說: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鍾云:靜而澹。 譚云:此首較他作調最古。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詩以清遠為佳,不以苦刻為貴,固矣。然情到真處,事到實處,
音不得不哀,調不得不苦者。說者謂文昌、仲初樂府,瘖啞逼側,每到悲
惋,一如兒啼女哭,所為真際雖多,雅道盡喪,不知彼心口手眼各自有精
靈不容磨滅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讀二家者也。《詩鏡》云:「七古欲
語語生情,自張、王始為此體,盛唐人只寫得大意」,得矣。 唐汝詢曰
:文昌樂府,就事直賦,意盡而止,絕不於題外立論。如〈野老〉之哀農
,〈別離〉之感戍,〈泗水〉之趨利,〈樵客〉之崇實,〈雀飛〉之避禍
,〈烏棲〉之微諷,〈短歌〉之憂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語不奧古,實
是漢魏樂府正裔。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人知寫出曉色,此並及曉聲矣。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
文昌樂府亦托胎歌謠,特以溫茂自見,故賢於退之、東野以迫露蒼巉削剝
詩理。
雲童行
雲童童(1),白龍之尾垂江中(2)。今年天旱不作雨,水足牆上有禾黍(3)。
校注:
(1)童童,雲盛貌。
(2)按:白龍尾垂入江中,將雨之兆。
(3)按:此謂水足則雖牆上亦能成長禾黍,眼前水不足,故有此想。
長塘湖(1)
長塘湖,一斛水中半斛魚(2)。小魚如針鋒,水濁誰能辯真龍(3)﹖
校注:
(1)長塘湖,又名洮湖。在今江蘇溧陽、金壇縣界
(2)斛,十斗曰一斛。
(3)辯,《唐詩百名家本》作:「辨」。按:作「辨」是。此詩頗富理趣。
雀飛多(1)
雀飛多,觸網羅(2);網羅高樹顛,汝飛蓬蒿下(3),勿復投身網羅間。粟積倉,禾在田,巢之雛,望其母來還(4)。
校注:
(1)多,甚辭,猶過高也。雀飛多,謂雀飛過高。
(2)按:二句謂雀飛過高,有誤觸網羅之虞。
(3)蓬、蒿,具草名。陳注:「汝謂雀。《莊子》:『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
之至也。』」
(4)按:此謂幼雛殷望母歸,不可不慎。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詩以清遠為佳,不以苦刻為貴,固矣。然情到真處,事到實處,
音不得不哀,調不得不苦者。說者謂文昌、仲初樂府,瘖啞逼側,每到悲
惋,一如兒啼女哭,所為真際雖多,雅道盡喪,不知彼心口手眼各自有精
靈不容磨滅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讀二家者也。《詩鏡》云:「七古欲
語語生情,自張、王始為此體,盛唐人只寫得大意」,得矣。 唐汝詢曰
:文昌樂府,就事直賦,意盡而止,絕不於題外立論。如〈野老〉之哀農
,〈別離〉之感戍,〈泗水〉之趨利,〈樵客〉之崇實,〈雀飛〉之避禍
,〈烏棲〉之微諷,〈短歌〉之憂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語不奧古,實
是漢魏樂府正裔。
寄菖蒲(1)
石上生菖蒲(2),一寸十二節。仙人勸我食,令我頭青面如雪(3)。逢人寄君一絳囊,書中不得傳此方(4)。君能來作棲霞侶(5),與君同入丹玄鄉(6)。
校注:
(1)題目下,《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本有吟字。」菖蒲,水石間草名,
可入藥。
(2)按:此指石菖蒲。
(3)陳注:「《抱朴子》:『菖蒲生得石上,一寸九節以上,紫花尤善。』古
詩:『石上生菖蒲,一寸八九節。仙人勸我餐,使我好顏色。』蓋菖蒲食
之可延年,故云:『頭青面如雪』。」
(4)陳注:「此方,藥方也。」
(5)棲霞侶,修道成仙之伴侶。陳注:「王勃銘:『碧洞棲霞。』」
(6)丹玄鄉,仙鄉也。陳注:「《雲笈七籤》:『太上大道君,降誕於爵察山
浮羅之嶽,丹玄之阿。』」
山頭鹿(1)
山頭鹿,雙角芟芟尾促促(2),貧兒多租輸不足(3),夫死未葬兒在獄(4)。旱日熬熬蒸野岡(5),禾黍不熟無獄糧(6)。縣家唯憂少軍食,誰能令爾無死傷(7)﹖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五卷《新樂府辭》六中。
(2)《全唐詩》卷三八二無:「雙」字。芟芟,光禿禿。促促,短貌。按:
二句借物起興,引起以下不恤民貧之詠。
(3)陳注:「此以鹿之狀喻貧兒。」
(4)兒在獄,當因租輸不足而入獄也。按:夫死兒在獄,則此為寡婦。杜荀鶴
〈山中寡婦〉;「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傜。」與文昌此詩感慨
同深。
(5)熬熬,乾煎也。陳注:「此言炎蒸也。」
(6)熟,《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收」。按:無獄糧,謂獄中兒亦無糧食。
此婦雖自身難保,猶惦念獄中之兒,語尤沉痛。
(7)按:此謂縣家惟顧軍需,不恤民食,死傷不免。出語徑直,諷意甚深。
憶遠曲
水上山沉沉(1),征途復繞林。途荒人行少,馬猶可尋(2)。雪中獨立樹,海口失侶禽。離憂如長線,千里縈我心(3)。
校注:
(1)沉沉,深沈貌。何遜〈宿南淵浦〉:「沉沉夜看流,淵淵朝聽鼓。」
(2)陳注:「《左傳》:『將皆必有車轍馬。』」
(3)按:以長線為喻,寫其憶念。
春堤曲
野塘鵁鶄飛樹頭(1),綠蒲紫菱蓋碧流(2)。誰家狂客愛雲水(3)﹖日日獨來城下游。
校注:
(1)鵁鶄,水鳥名。陳注:「劉長卿詩:『沙暖戲鵁鶄。』」
(2)陳注:「江淹詩:『紫菱亦可採。』」
(3)狂客,曠放不羈之人。
湖南曲
瀟湘多別離,風起芙蓉洲(1)。江上人已遠,夕陽滿中流(2)。鴛鴦東南飛,飛上青山頭。
校注:
(1)芙蓉洲,長滿芙蓉之沙洲。
(2)中流,江水之中央。陳注:「漢武帝辭:『橫中流兮,揚素波。』」
春水曲
鴨鴨,嘴唼唼(1)。青蒲生,春水狹,蕩漾木蘭船(2)。中有雙少年,少年醉,鴨不起。
校注:
(1)嘴,《全唐詩》卷三八二作:「」。唼音煞,唼唼,象聲辭。象水鳥或
魚食聲。陸游〈長歌行〉:「鴨鴨唼唼,朝浮杜若洲,暮宿蘆花夾。」
源於此句。
(2)木蘭船,以木蘭樹為建材,所造之舟。據梁.任昉《述異記》:「木蘭洲
在潯陽江中,多木蘭樹,昔吳王闔閭植木蘭於此,用構宮殿也。七里洲中,
有魯般刻木蘭為舟,舟至今在洲。詩家云木蘭舟,出於此。」柳宗元〈酬
曹侍御過象縣見寄詩〉:「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送遠曲
吳門向西流水長(1),水長柳暗煙茫茫。行人送客各惆悵(2),話離敘別傾清觴(3)。吟絲竹,鳴笙簧,酒酣性逸歌猖狂(4)。行人告我挂帆去,此去何時返故鄉?殷勤振衣兩相囑(5),世事近來還淺促(6)。願君看取吳門山,帶雪經春依舊綠(7);行人行處求知親,送君去去徒酸辛(8)。
校注:
(1)陳注:「《韓詩外傳》:『顏回從孔子,登日觀,望吳門焉。』」
(2)陳注:「孫楚詩:『惆悵滿懷抱。』」
(3)清觴,喻酒。陳注:「杜甫詩:『清觴異味情屢極。』」
(4)按:倚絲竹、扣笙簧,酒酣放佚,猖狂嘯歌。寫離筵情景。
(5)按:振衣相囑,囑咐歸期也。
(6)按:世事淺促,慨謂世事多變,人情淺促。
(7)按:惟吳門山景不變也。
(8)去去,猶言去矣去矣。酸辛,悽苦酸楚也。
楚妃怨(1)
湘雲初起江沉沉(2),君王遙在雲夢林(3)。江南雨多旌戟暗(4),臺下朝朝春水深(5)。章華殿前朝下國(6),君心獨自無終極(7)。楚兵滿地兼逐禽(8),誰用一生騁筋力﹖西江若翻雲夢中(9),麋鹿死盡應還宮(10)!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楚妃歎」。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
第二十九卷《相和歌辭》四中。此詩用楚襄王,夢遊雲夢臺館,與巫山神
女歡合事。
(2)沉沉,深沈貌。何遜〈宿南淵浦〉:「沉沉夜看流,淵淵朝聽鼓。」
(3)雲夢林,雲夢澤之樹林。
(4)旌旗暗,謂雨多日暗,旌旗不明。
(5)臺下,謂雲夢臺館。
(6)下,《全唐詩》卷三八二作:「萬」。章華臺,楚王之臺殿。《左傳》:
「楚子成章華之臺。」朝下國,謂接受下國之朝覲。
(7)自,《四庫全書》作:「樂」。無終極,指其思念巫山神女不能已也。
(8)兼,《全唐詩》卷三八二作:「能」。逐禽,謂狩獵。
(9)陳注:「《莊子》:『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周官》:『正南
曰荊州,其山鎮曰衡山,其澤藪曰雲夢。』」
(10)陳注:「此寫楚王好獵,其樂無極,而不得還宮。末二句,造意悲憤,
信可以怨矣。」按:此暗諷唐朝君王之沉溺美色畋獵。
評說: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都曲〉、〈春別曲〉
、〈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等篇,
俱跌蕩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周珽曰:詩以清遠為佳,不以苦刻為貴,固矣。然情到真處,事到實處,
音不得不哀,調不得不苦者。說者謂文昌、仲初樂府,瘖啞逼側,每到悲
惋,一如兒啼女哭,所為真際雖多,雅道盡喪,不知彼心口手眼各自有精
靈不容磨滅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讀二家者也。《詩鏡》云:「七古欲
語語生情,自張、王始為此體,盛唐人只寫得大意」,得矣。 唐汝詢曰
:文昌樂府,就事直賦,意盡而止,絕不於題外立論。如〈野老〉之哀農
,〈別離〉之感戍,〈泗水〉之趨利,〈樵客〉之崇實,〈雀飛〉之避禍
,〈烏棲〉之微諷,〈短歌〉之憂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語不奧古,實
是漢魏樂府正裔。
清.毛先舒《詩辯詆》卷三:
籍建並稱,然建遠不如籍。籍〈楚妃〉、〈離宮〉有盛唐之調,具得樂府遺
風。建〈宮詞〉直落晚葉,去孟蜀花蕊夫人一間耳。〈夜看揚州市〉何其里
巷也﹗
春日行(1)
春日融融池上暖,竹芽出土蘭心短(2)。草堂晨起酒半醒,家僮報我園花滿(3)。頭上皮冠未曾整,直入花間不尋逕(4)。樹樹殷勤盡繞行,攀枝未遍春日暝(5)。不用積金著青天(6),不用服藥求神仙(7)。但願園裏花長好,一生飲酒花前老(8)。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六十五卷《雜曲歌辭》五中。
(2)竹芽,指春筍。
(3)我,《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本下有後字。」花,《全唐詩》卷三八
二注:「一本後有已字。」
(4)按:二句寫春遊尋花之心切。
(5)日暝,謂日色昏暗。陳注:「《晉書.桓溫傳》:『攀枝執條,泫然流涕。』」
(6)著,猶接也。朱慶餘〈南湖詩〉:「野船著岸入青草,水鳥帶波飛夕陽。」
(7)陳注:「古詩:『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
(8)按:以寫遊春意興之濃。陳注:「岑參詩:『昨日花正好,今日花已老。』」
廢瑟詞
古瑟在匣誰復識﹖玉柱顛倒朱絲黑(1)。千年曲譜不分明,樂府無人傳正聲(2)。秋蟲暗穿塵作色(3),腹中不辨工人名(4)。幾時天下復古樂﹖此瑟還奏雲門曲(5)。
校注:
(1)陳注:「鮑照詩:『直如朱絲繩。』朱絲,朱絃也。」按:玉柱顛倒、朱
絃發黑,極言古瑟之廢壞。
(2)陳注:「王建詩:『旋翻曲譜聲初起。』《漢書.禮樂志》:『至武帝定
郊祀禮,乃立樂府。』《禮記》:『正聲感人,而順氣應之。』」按:此
謂曲譜模糊不清、雅樂正聲,乏人傳承。
(3)按:此謂秋蟲蛀穿,蒙塵成色。
(4)腹中,琴瑟底部皆開一門,謂之腹。工人,謂製作樂器之工匠。
(5)雲門,黃帝之樂曲。按:古瑟廢壞,古樂不復,正聲微茫,此蓋有所諷諭。
洛陽行(1)
洛陽宮闕當中州(2),城上峨峨十二樓(3)。翠華西去幾時返(4),梟巢乳鳥藏蟄燕(5)。御門空鎖五十年,稅彼農夫修玉殿(6)。六街朝暮鼓鼕鼕(7),禁兵持戟守空宮(8)。百官月月拜章表(9),驛使相續長安道。上陽宮樹黃復綠(10),野豺入苑食糜鹿。陌上老翁雙淚垂,共說武皇巡幸時(11)。
校注:
(1)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第九十三卷《新樂府辭》四中。
(2)中州,。陳注:「劉琨詩:『顧瞻望宮闕。』《史記.天官書》:『夜半
建者衡,衡殷中州河濟之間。』」
(3)峨峨,高聳貌。陳注:「王昌齡詩:『南渡洛陽津,西望十二樓。』」
(4)翠華,皇帝之儀仗旌旗用翠綠色。杜甫〈北征〉:「都人望翠華,佳氣向
金闕。」
(5)梟,原作島,據《全唐詩》卷三八二改。《全唐詩》卷三八二注:「一作
鳴。」
(6)陳注:「《翰林盛事》:『開元中,拜張說等十八人為學士于東都上陽宮
含象亭,圖形,寫御贊述之。自開元中至大曆間,近五十年。』」稅,賦
稅。此作動詞用,謂動支百姓賦稅以修葺宮殿。
(7)六街,唐代京城長安,左右各有六街。此指洛陽之六街。鼕鼕,鼓聲。指
左右金吾擊鼓巡行。
(8)禁兵,守護宮禁之兵員。陳注:「《唐書.百官志》:『左右羽林軍大將
軍,統北衙禁兵。』」
(9)月月,《唐詩百名家本》作:「日月」。拜章表,謂攜章表自洛陽赴西京
奏報。
(10)上陽宮,東都宮殿名,唐高宗時建。陳注:「《唐書.地理志》:『東
都上陽宮,在禁苑之東。東接皇城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常居以聽政。』」
(11)武皇,謂唐明皇。陳注:「王昌齡詩:『白馬金鞍從武皇。』是詩有盛
衰之感。」
懷別
僕人驅行軒(1),低昂出我門。離堂無留客,席上唯琴樽。古道隨水曲,悠悠繞荒村。遠程未奄息(2),別念在朝昏(3)。端居愁歲永(4),獨此留輕景(5)。豈無經過人(6),尋嘆門巷靜。君如天上雨,我如屋下井。無因同波流(7),願作形與影(8)。
校注:
(1)軒,謂軒車。
(2)奄息,休憩。
(3)按:此謂晨昏思念之。
(4)端居,閑居。按:閑居頓感日長,故云歲永。
(5)輕,《全唐詩》卷三八三作:「清」。
(6)經過人,過訪者。
(7)按:此謂無緣同波而流。
(8)陳注:「《莊子》:『因以為波流。』又:『若形之於影。』」
離婦(1)
十載來夫家,閨門無瑕疵(2)。薄命不生子,古制有分離(3)。託身言同穴(4),今日事乖違。念君終棄捐,誰能強在茲(5)﹖堂上謝姑嫜(6),長跪請離辭;姑嫜見我往,將決復沉疑(7)。與我古時釧,留我嫁時衣。高堂拊我身,哭我於路陲(8)。昔日初為婦,當君貧賤時;晝夜常紡績,不得事蛾眉(9)。辛勤積黃金,濟君寒與饑。洛陽買大宅,邯鄲買侍兒(10),夫乘龍馬,出入有光儀(11)。將為富家婦,永為子孫資(12)。誰謂出君門,一身上車歸。有子未必榮,無子坐生悲(13)。為人莫作女,作女實難為(14)。
校注:
(1)離婦,遭夫離棄之婦。
(2)按:此謂恪遵婦道,毫無過失。
(3)陳注:「《儀禮.出妻》疏:『七出者,無子,一也。』」
(4)同穴,謂死葬同穴。
(5)強在茲,謂強留夫家。陳注:「班婕妤〈怨歌〉:『棄捐篋笥中,恩情中
道絕。』」
(6)姑嫜,婆婆謂之姑,姑之夫曰嫜。杜甫〈新婚別〉:「妾身未分明,何以
謝姑嫜。」
(7)沉疑,沉吟猶疑。陳注:「江淹詩:『長思多沉疑。』」
(8)路陲,道旁、路邊。
(9)按:句謂不得打扮之意。以上四句寫初嫁時貧苦之狀。
(10)侍兒,謂侍婢。
(11)光儀,光采神氣。按:以上四句寫富裕之後購大宅、買侍婢,出有駿馬,
光采神氣之狀。
(12)資,助也。句謂將能教養子孫,使之成材。
(13)坐,猶「深」、「殊」之意。李白〈閨情〉:「黃鳥坐相悲,綠楊更誰
攀?」
(14)陳注:「是詩意本於〈谷風〉。」
評說:
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二:
文昌〈離婦〉云:「有子未必榮,無子坐生悲。」……皆清麗深婉,稱情
而出。
新桃(1)
桃生葉婆娑(2),枝葉四面多(3),高未出牆頭,蒿莧相凌摩(4)。植之三年餘,今年初試花。秋來未成實,其陰良已嘉。青蟬不來鳴,安得迅羽過(5)。常恐牽絲蟲(6),蒙羃成網羅(7)。顧託戲兒童,勿折柔枝柯(8)。明年結甘實,磊磊充汝家(9)。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新桃行」。
(2)葉,《四庫全書本》作「何」。婆娑,枝葉茂盛。
(3)四面,謂枝葉紛披之狀。
(4)凌,侵凌也。摩,摩擦也。
(5)迅羽,迅猛之禽鳥。
(6)恐,《全唐詩》卷三八二作:「惡」。牽絲蟲,謂蜘蛛。
(7)蒙羃,層層蒙住。
(8)枝柯,猶枝幹。
(9)磊磊,原指石眾多貌,此借指結實累累。
惜花
濛濛庭樹花(1),墜地無顏色。日暮東風起,飄揚玉側(2)。殘蕊在猶稀,黃條聳復直。為君結芳實,令君勿歎息(3)。
校注:
(1)濛濛,紛然花落之狀。
(2)玉,女性住居之臺階。
(3)按:二句託物寓意,以慰夫君無子之歎。
評說: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四:
翻出一意,淺人不能道。
古風二十七首
董公詩(1)
誰主東諸侯(2)﹖元臣隴西公(3)。旌節居汴水(4),四方皆承風(5)。在朝四十年,天下誦其功(6)。相我明天子,政成如太宗(7)。東方有艱難,公乃出臨戎(8)。單車入危城,慈惠安群兇(9)。公謂其黨言,汝才甚驍雄(10)。為我帳下士,出入衛我躬(11)。汝息為我子,汝親為我翁(12)。眾皆相顧泣,無不和且恭(13)。其父教子義,其妻勉夫忠。不自以為資,奉上但顒顒(14)。公衣無文采,公食少肥濃。所憂在萬人,人實我寧空。輕刑寬其政,薄賦施租庸(15)。四郡三十城(16),不知歲饑凶(17)。天子臨朝喜,元老留在東。今聞揚盛德,就安我大邦(18)。百辟賀明主(19),皇風恩賜重(20)。朝廷有大事,就決其所從。海內既無虞,君臣方肅雍(21)。端居任僚屬,宴語常從容(22)。翩翩者蒼烏,來巢於林叢(23)。甘瓜生場圃,一蒂實連中(24)。田有嘉穀異(25),隴畝穗亦同(26)。賢人佐聖人(27),德與神明通。感應我淳化,生瑞我地中(28)。昔者此州人(29),但矜馬與弓(30);今公施德禮,自然威武崇。公與其百年(31),受祿將無窮(32)。
校注:
(1)原本附注:「湯中謂此篇與〈學仙〉,樂天所稱。謂可下誨藩臣,上諷人
主。」羅譜繫於德宗貞元十四年(七九八),時張籍在汴州。吳胡考卷上︰
「董公為董晉。」陶證︰「董晉,《舊書》本傳︰『會汴州節度李萬榮疾
甚,其子迺為亂,以晉為檢校左僕射、同平章事、兼汴州刺史、宣武軍節
度營田、汴宋觀察使,...(貞元)十五年二月,卒。』」
(2)諸侯,指節度使。東諸侯,汴州在東部,故云。
(3)元臣,元老重臣。陳注:「隴西,謂其郡望。《元和姓纂》:『董有隴西、
弘農、河東、范陽四望。董公蓋出於隴西宗派也。』」
(4)陳注:「《通志》:『汴水,一名鴻溝。首受河水,自氾水縣東南過潁陽、
陳留、睢陵、苻離,至泗水入淮。』」
(5)四方承風,謂四方承其教化。陳注:「《家語》:『舜之為君也,是以四
海承風。』」
(6)陳注:「本傳:『至德初,肅宗自靈武幸彭原。晉上書謁見,授校書郎、
翰林待制。』自至德至貞元十二年,有四十二年。」
(7)按:二句謂致我德宗.如太宗貞觀之政焉。
(8)陳注:「東方,謂汴州也。汴州自大曆以來多兵事。汴州節度使李萬榮疾
甚,其子迺,為亂。以晉為汴州節度使。」
(9)陳注:「本傳:『晉既至鄭州,宣武軍迎候將吏無至者。晉曰:奉詔為汴
州節度使,即合準赴官。未至汴州十數里,鄧惟恭方來迎候。既入,乃
委惟恭以軍政。』是其事也。」
(10)驍雄,謂驍勇有雄才。
(11)衛我躬,衛護我身也。
(12)我翁,謂我之長輩也。
(13) 陳注:「韓愈〈董公行狀〉:『及郛,三軍緣道讙聲,庶人壯者呼,老
者泣,婦人啼,遂入以居。』」按:二句寫群兇臣服之狀。
(14)顒顒,萬人景仰。
(15)施,《全唐詩》卷三八三作:「弛」。陳注:「《舊唐書.食貨志》:
『賦役之法,每丁,歲入租、粟二石。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
庸,每日三尺。』按:此所謂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也。」
(16)陳注:「宣武軍,治汴、潁、宋、亳四郡。《通典》:汴六縣、穎四縣、
宋十縣、亳八縣。此云『三十城者』,舉成數也。」
(17)此言四郡多富饒。
(18)安我大邦,謂宣武軍之功。
(19)百辟,原指諸侯,此謂各地節度使。明主,謂時君德宗。
(20)按:此謂朝廷恩賜甚隆。
(21)按:謂政道洽諧,四海昇平。
(22)按:此謂董晉善待下僚,宴語從容。
(23)陳注:「《宋書.符瑞志》:『蒼烏者,賢君修行,孝慈於萬姓,不好
殺生,則來。』」按:蒼烏翩翩來巢,示德宗之賢德。
(24)按:甘瓜並蒂,亦為瑞兆。
(25)此句《四庫全書本》作:「田隴有嘉穀」。
(26)隴,《全唐詩》卷三八三作:「異」。
(27)賢人指董晉,聖人,指唐德宗。
(28)按:此謂淳然和氣,感應化育,故瑞兆紛呈。
(29)此州,謂汴州。
(30)矜弓馬,言好勇武也。
(31)與其,《全唐詩》卷三八三作:「其共」。
(32)陳注:「《禮記》:『百年者就見之。』《詩.小雅》:『受天百祿。』
《後漢書.何敞傳》:『所以垂令德,示無窮也。』」
評說:
唐.白居易〈讀張籍古樂府〉:「讀君〈學仙〉詩,可諷放佚君。讀君〈董公〉
詩,可誨貪暴臣。」
學仙(1)
樓觀開朱門,樹木連房廊(2)。中有學仙人,少年休穀糧(3)。高冠如芙蓉,霞月披衣裳(4)。六時朝上清(5),佩玉紛鏘鏘(6)。自言天老書(7),祕覆雲錦囊(8)。百年度一人,妄泄有災殃(9)。每占有仙相,然後傳此方(10)。先生坐中堂,弟子跪四廂。金刀截身髮,結誓焚靈香(11)。弟子得其訣,清齋入空房(12)。守神保元氣,動息隨天罡(13)。爐燒丹砂盡,晝夜候火光(14)。藥成既服食,計日乘鸞凰(15)。虛空無靈應,終歲安所望(16)。勤勞不能成,疑慮積心腸(17)。虛羸生疾疢,壽命多夭傷(18)。身歿懼人見,夜埋山谷傍(19)。求道慕靈異,不如守尋常。先王知其非,戒之在國章(20)。
校注:
(1)學仙,修練道法,羽化登仙。陳注:「《史記》:『黃帝,且戰且學仙。』」
(2)按:樓觀,道觀。房廊,丹房。道徒修練之所。
(3)休穀糧,即修練辟穀大法。
(4)陳注:「此詩言芙蓉為冠,霞月為衣裳。」
(5)六時,謂晨朝、日中、日沒、初夜、中夜、後夜。陳注:「《靈寶本元經》:
『四人天外謂三清境,玉清、太清、上清,亦名三天。』張說:『仙官表
上清。』」
(6)鏘鏘,象聲辭,道者玉佩碰觸之聲。陳注:「以上言道者之狀。」
(7)陳注:「《列子》:『黃帝夢遊華胥之國,既悟,召天老力牧太山稽告以
所夢。』《輔錄》:『天老受天籙。』」
(8)陳注:「《漢武內傳》:『王母巾笈中有一卷書,盛以紫錦之囊。曰:此
五嶽真形圖也。』」
(9)妄泄,謂洩露天機。
(10)按:此謂有仙相始可傳仙方。
(11)按:二句謂截髮、結誓,以求仙訣。
(12)陳注:「《真誥》:『清齋禮太素。』」
(13)天罡,星名,。即北斗七星之斗柄。陳注:「《參同契》:『八月麥生,
天罡據四。』」
(14)陳注:「《本草》:『丹砂久服,通神明不老。』此言煉丹之事。」
(15)陳注:「《集仙錄》:『天使降時,鸞鶴千萬,眾仙畢集,高者乘鸞。』
江淹詩:『乘鸞向煙霧。』」
(16)安所望,無所望也。陳注:「詩言不得成仙。」
(17)按:此謂辛勤修練,不能成仙。猶疑之念,萌生心腸。
(18)按:此謂學仙反成疾疢,夭傷壽命。
(19)按:學仙而命喪黃泉,故草草埋葬,畏人議論也。。
(20)陳注:「末作儆戒語,言勿學仙也。」
沈千運舊居(1)
汝北君子宅,我來見頹墉(2)。亂離子孫盡,地屬鄰里翁(3)。土木被丘墟,蹊路不
相通(4)。舊井蔓草合,牛羊墜其中(5)。君辭天子書,放意任體躬(6)。一生不自力,家與逆旅同(7)。高議切星辰,餘響激瘖聾(8)。方將旌舊閭,百歲可封崇(9)。嗟其未積年,已為荒林叢(10)。時豈無知音(11),莫能敦此風(12)。浩蕩竟無,我將安所從(13)?
校注:
(1)舊,《全唐詩》卷三八三注:「一作故。」羅譜繫於德宗貞元十五年(七
九九)。沈千運,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家貧居于汝北(今河南臨汝),天寶
中,數舉不第,乾元中,元結編《篋中集》,千運為之冠也。肅宗議備禮
徵致千運,辭未應。卒於至德、乾元間。與元結、高適友善,有詩酬和。
今存詩五首。
(2)墉,牆壁。《詩經.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頹墉,
頹垣壞壁。
(3)按:謂子孫散盡,園田易人。
(4)相,《全唐詩》卷三八三作:「連」。
(5)按:以上詳寫沈千運舊居之荒落。
(6)按:此謂其未應肅宗之徵辟。
(7)逆旅,旅舍也。
(8)按:此謂其論可振聾發瞶。
(9)封崇,封諡以崇。
(10)按:再歎其舊居之荒落。
(11)音,《全唐詩》卷三八三注:「一作者。」
(12)敦,《全唐詩》卷三八三注:「一作教。」
(13)陳注:「以上言沈千運高致,並籍之感言。」
懷友
人生有行役,誰能如草木(1)﹖別離感中懷,乃為我桎梏(2)。百年受命短,光景良不足。念我別離者,願懷日月促(3)。平地施道路,車馬往不復(4)。空知為良田,秋望禾黍熟(5)。端居無儔侶(6),日夜禱耳目。立身難自覺,常恐憂與辱(7)。窮賤無閒暇,疾多嗜慾(8)。我思攜手人,逍遙任心腹(9)。
校注:
(1)按:謂草木無感也。
(2)按:謂別離之感,縈於中懷,為我之桎梏也。
(3)促,催促也。
(4)按:此謂平地雖設道路,而離人車馬,往而不返也。
(5)按:此謂日月之于邁也。
(6)端居,平居。無儔侶,無友伴也。
(7)恐,《全唐詩》卷三八三注:「一作懼。」憂與辱,謂遭憂受辱。陳注:
「《孟子》:『終身憂辱。』」
(8)多嗜慾,謂心思煩亂。陳注:「《淮南子》:『神清者,嗜慾弗能亂。』」
(9)逍遙,自在之意。陳注:「王褒書:『何時把袂,共披心腹。』」
寄韓愈(1)
野館非我室,新居未能安(2)。讀書避塵雜,方覺此地閑(3)。過郭多園墟,桑果相接連(4)。獨遊竟寂寞,如寄空雲山。夏景常晝毒(5),密林無鳴蟬。臨溪一盥濯,清去肢體煩(6)。出林望曾城(7),君子在其間(8)。戎府草章記,阻我此遊盤(9)。憶昔西潭時,並持釣魚竿。共忻得魴鯉,烹鱠于我前(10)。幾朝還復來,歎息時獨言(11)。
校注:
(1)羅譜繫於德宗貞元十八年(八○二)。
(2)按:張籍此時佐戎幕草書記,所居鄉間書館,非己所有,故有此言。
(3)按:閑字謂閒適之感。
(4)按:此寫野館之地境。
(5)毒,《四庫全書本》作:「寐」。夏景,夏日也。晝毒,謂日間炎蒸,
能使人罹病。
(6)按:謂清溪濯涴,足以滌煩。
(7)曾城,層城,謂長安。
(8)君子,指韓愈。
(9)按:此謂己阻於戎職,未能同遊。
(10)按:此寫往昔同釣之樂。
(11)按:末句抒懷。
別段生(1)
與子骨肉親,願其長相隨(2)。況離父母傍,從我學書詩。同在道路間,講論亦未窺(3)。為文於我前,日夕生光儀(4)。行役多疾(5),賴此相扶持。貧賤事俱難(6),今日有別離。我去秦城中(7),子留汴水湄。離情兩飄斷,豈異風中絲(8)?幼年獨為客,舉動難為宜(9)。努力自修勵,長如見我時(10)。我時登山岡,再揖問還期(11)。還期在新年,勿怨歡會遲(12)。
校注:
(1)羅譜繫於德宗貞元十四年(七九八),時張籍舉進士後,赴京師,有詩贈段
生。
(2)其,《全唐詩》卷三八三作:「言」。按:作「其」是。此謂段生與己情
同骨肉,願得長相左右。
(3)窺,《全唐詩》卷三八三作:「虧」。按:作「虧」是。按:玩詩意,段
生為後輩,從學於張籍。
(4)按:此謂段生文采日進,威儀光燁。
(5),《全唐詩》卷三八三作:「疚」。
(6)俱難,《全唐詩》卷三八三作:「難拘」。此謂貧賤則觸事難為。
(7)秦城,指長安。
(8)豈,《全唐詩》卷三八三作:「不」。
(9) 為,《全唐詩》卷三八三作:「得」。
(10)按:此勉段生。
(11)揖,《全唐詩》卷三八三作:「拜」。
(12)按:此臨行囑咐歸期也。
贈姚怤
漏天日無光(1),澤土松不長(2)。君今職下位,志氣安得揚(3)﹖白髮文思壯(4),才為國賢良。無人識高韻,薦於天子傍(5)。況我愚朴姿(6),強趨利名場。遠同干貴人,身舉固難彰(7)。昔逢汴水濱,今會習池陽(8)。豈無再來期﹖顧恐非此方。願為石中泉,不為瓦上霜(9)。離別勿復道,所貴不相忘(10)。
校注:
(1)漏天,即天漏,指多雨之時也。陳注:「《寰宇記》:『邛都縣漏天,秋
夏常雨。』」
(2)澤土,沼澤之土。陳注:「澤土濕,不宜種松。二句皆警語也。」
(3)按:居下位,不獲乎上,故謂志氣安得揚。
(4)白,《四庫全書本》作:「束」。
(5)按:四句惜其才高而不見用。
(6)朴,《全唐詩》卷三八三作:「村」。
(7)身舉難彰,謂己聲名行止,猶未彰揚。
(8)陳注:「習池,蓋謂襄陽習家池。」
(9)陳注:「李白詩:『富貴來不久,倏如瓦上霜。』」
(10)陳注:「曹值詩:『去去莫復道。』又:『別後莫相忘。』」
傷于鵠(1)
西山無逸人(2),忽覺大國貧(3)。良玉沉幽泉(4),名為天下珍(5)。野性疎時俗,再命乃從軍(6)。氣高終不合,去如鏡上塵(7)。我初有章句,相合者惟君(8)。今來弔嗣子,對隴燒斯文(9)。耕者廢其耜,爨者絕其薪(10)。笥無新衣裳,曷用光我身(11)。奠回徒再拜(12),昔意安能陳(13)。徒保金石韻,千載人所聞(14)。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三作:「哭于鵠」。于鵠,生卒年里不詳。大曆、
建中間久居長安。應舉未第,退隱漢陽山,興元元年至貞元十四年間,累
佐山南東道、荊南節度使,卒於元和九年前。鵠與張籍友善,張為《詩人
主客圖》列其為「清奇雅正主」李益之入室。
(2)西,《全唐詩》卷三八三作:「青」。陳注:「《史記.伯夷列傳》:『登
彼西山兮。』逸人即逸民,唐避太宗諱也。《孟子》:『舉逸民則天下歸
心者乎。』」
(3)陳注:「曹植詩:『大國多良才。』」貧,貧乏也。按:二句傷于鵠之逝,
故有此言。
(4)按:此以良玉見沉喻之。
(5)按:謂其生前為時所重。
(6)按:此指于鵠累佐山南東道、荊南節度使事。
(7)陳注:「此言鵠氣節之高,視富貴如鏡塵也。」
(8)按:此自謂所為詩文,惟于鵠能相契。
(9)斯,《全唐詩》卷三八三作:「新」。
(10)陳注:「此極言其傷。」
(11)曷用,何以也。
(12)回,《全唐詩》卷三八三作:「酒」。
(13)昔意,《全唐詩》卷三八三作:「哀懷」。
(14)按:末贊其詩文當傳世不朽。
獻從兄(1)
悠悠旱天雲,不遠如飛塵。賢達失其所,沉飄同眾人(2)。擢秀登王畿(3),出為良使賓(4)。名高滿朝野,幼賤誰不聞﹖一朝遇讒邪,流竄八九春(5)。詔書近遷移,組綬未及身(6)。冬井無寒冰,玉潤難為焚(7)。虛懷日迢遙,榮辱常保純(8)。我念出游時,每吟康樂文(9)。願言靈溪期,聊欲相依因(10)。
校注:
(1)從兄,同祖兄弟謂之從兄
(2)按:四句以旱雲為喻,深惋其兄之沉飄失所。
(3)按:此謂赴京應試,擢秀登第。
(4)良使賓,指其受辟為節度使賓佐。
(5)按:此謂其兄為讒邪所陷,八九年間,流竄荒僻。
(6)按:言其兄未得復官。
(7)陳注:「冬井、玉潤,皆喻從兄之堅貞。」
(8)保純,謂抱持純真之性,不為一時榮辱所移。
(9)陳注:「謝靈運封康樂公,此喻從兄。惠連為康樂之從弟也。」
(10)依因,依從也。
南歸(1)
促促念道路,四支不常寧(2)。行車未及家,天外非盡程(3)。骨肉待我歡,鄰里望我榮(4)。豈知東與西,竟無成(5)。天寒苦夜長,窮者不念明(6);懼離其寢寐,百憂傷性靈(7)。世道多險薄,相勸異忠誠(8)。遠遊無知音,不如商賈行。達人有常志,愚夫勞無營(9)。舊山幸未賣(10),言歸樂此生。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時張籍任國子司業。
(2)四支,猶四肢。促促,匆遽貌,謂歸心似箭也。不常寧,指奔波之苦。
(3)按:此句謂猶在天外,未盡歸程。
(4)按:此謂手足歡顏相待,鄰里以我為榮也。
(5),枯槁瘦弱也。此借指失志貌。
(6)不念明,不喜天明也。
(7)按:「懼離」句,應上「天寒」句。「百憂」句,應上「窮者」句。
(8)異,《全唐詩》卷三八三作「畢」。按:作「畢」義長。畢忠誠,謂盡其
忠忱也。
(9)無,《全唐詩》卷三八三作:「所」。勞無營,勞而無所得也。
(10)幸未賣,《全唐詩》卷三八三作:「行去遠」。
臥疾
身病始知道(1),臥讀神農經(2)。空房夜留燈(3),四壁青熒熒(4)。羈旅逐人歡(5),貧賤還自輕(6)。今來問良醫,乃知病所生。僮僕各相憂(7),杵臼無停聲。見我形,勸藥語丁寧(8)。春雨枕席冷,窗前新禽鳴(9)。開門起無力,遙愛雞犬行(10)。服藥察耳目,漸覺如酒醒(11)。方悟養生者(12),不為憂患并(13)。
校注:
(1)始知道,《全唐詩》卷三八三作:「多思慮」。
(2)臥,《全唐詩》卷三八三作:「亦」。《神農經》,農家典籍。《漢書.
藝文志》載錄:「《神農》二十篇。」
: (3)《全唐詩》卷三八三作:「空堂留燈燭」。
(4)熒熒,微光閃爍之貌。潘岳〈悼亡賦〉:「燈熒熒乎如故,帷飄飄兮若存。」
(5)逐,《全唐詩》卷三八三作:「隨」。逐人歡,隨人歡笑
(6)自輕,自覺無足輕重也。
(7)相憂,《全唐詩》卷三八三作:「憂愁」。
(8)丁寧,猶叮嚀。
(9)陳注:「二句記物色。」
(10)按:謂最喜遙見雞犬之行於中庭也。
(11)覺如酒,《全唐詩》卷三八三作:「如醉者」。按:此謂服藥見效,耳
目漸察,如酒醉之漸醒也。
(12)此句《全唐詩》卷三八三作:「顧非達性命」。
(13)此句《全唐詩》卷三八三作:「猶為憂患生」。按:謂養生之道,要在
不為憂患所侵也。
贈孟郊(1)
歷歷天上星,沉沉水中萍;幸當清秋夜,流影及微形(2)。君生衰俗間(3),立身如禮經(4)。淳意發高文(5),獨有金石聲(6)。才名振京國,歸省東南行(7)。停車楚城下,顧我不念程(8)。寶鏡曾墮水,不磨難自明(9);苦節居貧賤,所知賴友生。歡會方別離,戚戚憂慮并(10)。安得在一方,終老無送迎。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三作:「贈別孟郊」。羅譜繫於德宗貞元十二年(七
九六),時張籍在和州。
(2)陳注:「流影,星也。微形,萍也。」
(3)衰俗,風俗衰弊之時。
(4)按:此謂東野立身之謹飭,猶遵《禮》經而行。
(5)淳意,《全唐詩》卷三八三作:「純誠」。
(6)陳注:「此謂東野詩有高韻也。」
(7)陳注:「歸省,覲親也。東野吳興人,故言東南行也。」
(8)羅譜:「是年孟東野進士及第,自長安東歸,道出和州晤張籍,籍與遊桃
花塢上。秋,東野離和州,籍有詩贈之。」
(9)難,《全唐詩》卷三八三作:「豈」。按:二句自喻。
(10)按:此為東野之將別抒感。
評說:
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二:
〈贈孟郊〉云:「苦節居貧賤,所知賴友生。」〈行路難〉云:「君不見頭
黃金盡,壯士無顏色。」〈寄李司空〉云:「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
時。」清麗深婉,稱情而出。
城南(1)
漾漾南澗水,來作曲池流(2)。言尋參差島,曉榜輕盈舟(3)。萬繞不再止,千尋盡孤幽(4)。藻澀訝人重,萍分指魚游(5)。苗繁毯下垂,密箭翻迴輈(6)。曝鱉亂自墜,陰藤斜相鉤。臥蔣黑米吐(7),翻芰紫角稠。橋低競俯僂(8),亭近閒夷猶(9)。目為逐勝朗,手因掇芳柔(10)。漸喜遊來極,忽疑歸無由。氣狀雖可覽(11),纖微諒難搜(12)。未聽主人賞,徒愛清華秋(13)。
校注:
(1)羅譜繫於穆宗長慶四年(八二四),時張籍在長安,任水部員外郎主客郎
中。陳注:「長安城南,為景物所會者。」
(2)曲池,謂長安曲江池。
(3)榜舟,泛舟也。
(4)孤幽,謂殊勝景致。
(5)陳注:「寫蘋藻之狀。」
(6)陳注:「毯,毛席也。言苗繁如毯之下垂。密箭似車轅之翻轉也。」
(7)蔣,茭白也。
(8)俯僂,彎腰俯瞰也。
(9)夷猶,從容遊息之貌。
(10)掇芳,採擷花卉。
(11)氣狀,氣貌、狀態。指城南宏觀之景致。
(12)纖微,指城南微觀之美景。
(13)清華秋,指城南秋景之水木清華也。
夜懷(1)
窮居積遠念(2),轉轉迷所歸(3)。幽蕙零落色,暗螢參差飛。病生秋風簟(4),淚墮月明衣(5)。無愁坐寂寞,重使奏清徽(6)。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四年(八○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太常寺太祝。
(2)積遠念,謂鬱積思念遠人之情。
(3)轉轉,謂心思輾轉。
(4)按:此倒裝句,本意作「秋風病生簟」。
(5)按:此亦倒裝句,本意作「明月淚墮衣」。
(6)陳注:「清徽,琴也。」
奉和舍人叔直省時思琴(1)
譪譪紫微直(2),秋意深無窮。滴瀝仙閣漏(3),肅穆禁池風(4)。竹月泛涼影,萱露澹幽叢(5)。地清物態勝,宵閒琴思通(6)。時屬雅音際,迥凝虛抱中(7)。達人掌樞近,常與隱默通(8)。
校注:
(1)陶證︰「舍人叔,張弘靖。」《舊書》本傳:「遷兵部郎中,知制誥,中
書舍人。」《東都塚墓遺文》:「載〈明悟塔銘:〉:朝散大夫,守中書
舍人張弘靖述。永貞元年十二月九日建。鮑溶有〈竊覽都官李郎中和李舍
人藝酬張舍人弘靖夏夜寓值思聞雅琴見寄〉詩。張籍、呂溫亦有和詩。
(2)紫微,本星名,此代稱中書舍人。直,謂值班。陳注:「《唐書.百官志》:
『開元元年,改中書省曰紫微省,中書令為紫微令。』」
(3)按:此謂禁中滴漏。
(4)禁池,鳳凰池也。
(5)陳注:「以上寫秋夜直省之境。」
(6)琴思通,謂心境與琴思相通。
(7)陳注:「四句寫舍人思琴。」
(8)陳注:「末二句,奉和也。」
野寺後池寄友
佛寺連野水(1),池幽夏景清。繁木蔭夫蕖(2),時有水禽鳴。通溪岸蹔斷,分渚流復縈(3)。伴僧鐘磬罷,月來池上明(4)。友人竟不至,東北見高城(5)。獨遊自寂寞,況此恨盈盈(6)。
校注:
(1)野水,謂流水。
(2)夫蕖,荷花之一種。
(3)縈,謂水之遶流。
(4)陳注:「以上寫野寺後池。」
(5)按:見高城,癡望友人也。
(6)陳注:「末四句寄友也。」
寄別者(1)
寒天正飛雪,行人心切切(2)。同為萬里客(3),中路忽離別。別君汾水東,忘君汾水西。積雪無平岡,空山無人蹊(4)。羸馬時倚轅,行行未遑食。下車勸僮僕,相顧莫歎息。詎知佳期隔(5),離念終無極。
校注:
(1)原本目錄作「寄別」。《四庫全書本》題亦作「寄別」。
(2)行人,謂別者。
(3)萬里客,謂遠離家鄉之遊子。
(4)蹊,小徑也。
(5)詎知,猶言誰知。
病中寄白學士拾遺(1)
秋亭病客眠,庭樹滿枝蟬(2)。涼風繞砌起,斜影入前。梨晚漸紅墜(3),菊寒無黃鮮(4)。倦遊寂寞日,感歎蹉跎年。塵歡久消委,華念獨迎延(5)。自寓城闕下,識君弟事焉(6)。君為天子識(7),我方沉病纏。無因會同語(8),悄悄中懷煎(9)。
校注:
(1)羅譜繫於憲宗元和四年(八○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太常寺太祝。陳注:
「元和二年,白居易召如為翰林學士,三年五月,拜左拾遺。」
(2)陳注:「記物色。」
(3)墜,《四庫全書本》作:「墮」。
(4)陳注:「字句皆鍊也。」
(5)陳注:「《漢書.敘傳》:『迎延滿堂。』」
(6)陳注:「《禮記》:『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此
師其意者」
(7)陳注:「言獻宗召入為學士。」
(8)無因,無由也。會同,相聚。
(9)悄悄,憂心貌。
雨中寄元宗簡
秋堂羸病起,盥漱風雨朝(1)。竹影冷澀,榆葉暗飄蕭(2)。街徑多墜果,牆隅有蛻蜩(3)。延瞻游步阻(4),獨坐閒思饒。君居應如此,恨言相去遙(5)。
校注:
(1)盥漱,盥櫛漱洗也。
(4)飄蕭,飄動貌。杜甫〈義鶻行〉:「飄蕭覺素髮,凜欲衝儒冠。」
(3)蛻蜩,蟬殼。陳注:「以上寫雨中秋境。」
(4)延瞻,延頸氈望。游步阻,謂為雨所阻,不得往游也。陳注:「《宋史.
樂志》:『比屋延瞻。』」
(5)陳注:「以上寄宗簡。」
惜花
春潭足芳樹(1),水清不如素(2)。幽人愛華景,一一空山暮。月出潭氣白,游魚暗衝石(3)。夜深春思多,酒醒山寂寂(4)。
校注:
(1)足芳樹,多芳樹也。
(2)素,白絹。
(3)陳注:「造景頗生動。」
(4)寂寂,寂寥貌。
別于鵠
離燈及晨輝(1),行人起復思。出門兩相顧,清山路逶迤(2)。
校注:
(1)陳注:「寫離夜之境。」
(2)逶迤,亦作逶蛇,彎曲而延續不斷貌。《淮南子.泰族》:「河以逶蛇故
能遠,山以陵遲故能高。」
祭退之(1)
嗚呼吏部公(2),其道誠巍昂。生為大賢姿(3),天使光我唐。德義動鬼神,鑒用不可詳(4)。獨得雄直氣,發為古文章。學無不該貫,吏治得其方(5)。三次論諍退,其志亦剛彊(6)。再使平山東,不言所謀臧(7)。薦待皆寒羸,但取其才良(8)。親朋有孤稚,婚姻有辦營(9)。如彼天有斗,人可為信常(10);如彼歲有春,物宜得華昌(11)。哀哉未申施,中年遽殂喪(12)。朝野良共哀,矧於知舊腸(13)。籍在江湖間,獨以道自將。學詩為眾體,久乃溢笈囊(14)。略無相知人,黯如霧中行。北游偶逢公(15),盛語相稱明,名因天下聞,傳者入歌聲(16)。公領試士司,首薦到上京(17)。一來遂登科,不見苦貢場(18)。觀我性朴直,乃言及平生。由茲類朋黨,骨肉無以當(19)。坐令其子拜,常呼幼時名(20)。追招不隔日,繼踐公之堂(21)。出則連轡馳,寢則對榻(22)。搜窮古今書,事事相酌(一作斟)量(23)。有花必同尋,有月必同望;為文先見草,釀熟偕共觴。新果及異鮭(24),無不相待嘗。到今三十年,曾不少異更(25)。公文為時師,我亦有微聲。而後之學者,或號為韓張。我官麟臺中(26),公為大司成(27)。念此委末秩,不能力自揚(28),特狀為博士,始獲升朝行(29)。未幾享其資,遂忝南宮郎(30)。是事賴拯扶,如屋有棟梁。去夏公請告,養疾城南莊(31)。籍時官休罷,兩月同游翔(32)。黃子陂岸曲,地曠氣色清(33)。新池四平漲,中有蒲荇香(34)。北臺臨稻疇,茂柳多陰涼。板亭坐垂釣,煩苦稍已平(35)。共愛池上佳,聯句舒遐情(36)。偶有賈秀才,來茲亦間并(37)。移船入南溪,東西縱篙根(38)。劃波激船舷,前後飛鷗鶬(39)。回入潭瀨下,網截鯉與魴(40)。踏沙掇水蔬,樹下蒸新(41)。日來相與嬉,不知暑日長。柴翁攜童兒,聚觀於岸傍(42)。月中登高灘,星漢交垂芒(43)。釣車擲長線,有獲齊歡驚(44)。夜闌乘馬歸,衣上露草光。公為遊谿詩(45),唱詠多慨慷。自期此可老,結社於其鄉(46)。籍受新官詔,拜恩當入城(47)。公因同歸還,居處隔一坊(48),中秋十六夜,魄圓天差晴。公既相邀留,坐語於楹(49)。乃出二侍女,合彈琵琶箏。臨風聽繁絲,忽遽聞再更。顧我數來過,是夜涼難忘(50)。公疾浸日加,孺人視湯藥(51)。來候不得宿,出門每迴遑(52)。自是將重危,車馬候縱橫(53)。門僕皆逆遣(54),獨我到寢房。公有曠達識,生死為一綱(55)。及當臨終晨,意色亦不荒。贈我珍重言,傲然委裳(56)。公比欲為書(57),遺約有修章。令我署其末,以為後事程(58)。家人號於前,其書不果成。子符奉其言,甚於親使令(59)。魯論未迄注,手跡今微茫(60)。新亭成未登,閉在莊西廂。書札與詩文,重疊我笥盈(61)。頃息萬事盡,腸情多摧傷(62)。舊塋盟津北(63),野窆動鼓鉦(64)。柳車一出門(65),終天無迴箱(66)。籍貧無贈貲,曷用申哀誠(67)。衣器陳下帳,醪餌奠堂皇(68)。明靈庶鑒知,髣斯來饗(69)。
校注:
(1)羅譜繫於敬宗寶曆元年(八二五),時張籍在長安,任主客郎中。陶考︰「詩
云︰『偶有賈秀才,來茲亦同并。移船入南溪...。』『賈秀才,賈島。
有〈和韓吏部泛南溪〉』」
(2)陳注:「長慶二年,韓愈轉吏部侍郎,四年卒於靖安里第。」
(3)大賢姿,大賢之氣度。
(4)陳注:「《詩品.序》:『動天地,感鬼神。』《詩.衛風》:『不可詳
也。』」
(5)陳注:「此言愈仕、學皆優也。」
(6)陳注:「貞元十九年,愈自博士拜監察御史,上書請寬民傜而免田租,為
幸臣李實所讒,貶連州陽山令。是一次也。元和初,召為國子博士。遷都
官員外郎,上疏理柳澗罪,監察御史李宗奭,按驗得澗贓,狀以愈妄論。
復為國子博士,是二退也。元和十四年,愈上諫佛骨表。貶潮州刺史,是
三次退也。
(7)陳注:「此謂平淮西也。元和十二年,以裴度兼彰義軍度使,充淮西宣慰
招討使,愈為行軍司馬。吳元濟平,以功遷刑部侍郎。山東謂華山以東,
非青齊之山東也。」
(8)陳注:「愈有薦孟郊詩,薦張籍狀,薦侯喜狀等,又待盧仝、賈島、皆謙
虛,凡此諸人,皆寒羸之士也。」
(9)陳注:「《新唐書》本傳:『凡內外親,茗交友,無後者。為嫁遣孤女,
而卹其家。』」
(10)按:此以北斗星為喻,謂其有常行,足資信賴。
(11)按:此以春為喻,謂萬物得以蓬勃華昌。
(12)陳注:「愈年五十七卒,故稱中年。」
(13)陳注:「以上論韓愈之大節。」
(14)陳注:「眾體,謂五七言古近體。」
(15)羅譜貞元十三(七九七)年條:「籍北游,十月一日至汴州從退之學文,
館於城西。」
(16)按:此謂韓愈為之延譽,遂得名流天下。
(17)羅譜貞元十四(七九八)年條:「是年秋,籍在汴州舉進士,退之為考官,
籍中等。」按:此指張籍在汴州應府試,拔解得首薦。並於是年秋赴京師,
就禮部試。
(18)陳注:「言不見苦於貢場,即試士場也。」按:籍於貞元十五(七九九)
年登進士第。
(19)按:此謂韓愈視為儕類,情逾骨肉。
(20)陳注:「愈之子,昶也。愈有贈張籍詩,大意以其子之慧為喜焉耳,與
詩意合。」
(21)踐,意指造訪。
(22)陳注:「魏文帝書:『行則連輿,止則接席。』此師其意者。」
(23)相酌量,猶言相商量也。
(24)異鮭,泛指各種魚鮮。
(25)不少異更,謂至今仍蒙受其賜與。
(26)陳注:「《通典》:『天綬初,改秘書省為麟臺。』《舊唐書》本傳:
『籍轉國子助教、秘書郎。』」
(27)陳注:「《唐書.百官志》:『龍朔二年,改國子監曰司成館,祭酒曰
大司成,司業曰少司成。咸亨元年,復曰監。元和十五年,愈又召拜國子
祭酒。』」
(28)委末秩,謂秘書之職。
(29)朝行,謂朝班也。
(30)陳注:「愈有舉薦張籍狀,元和十五年,愈為祭酒,以狀薦籍,籍用是
自校書郎除國子博士。」
(31)陳注:「去夏謂長慶三年,城南莊為愈之別墅。孟郊有〈游城南韓氏莊〉
之作。《漢書.汲黯傳》:『黯多病,上嘗賜告者數。終不癒,最後嚴助
為請告。』」
(32)按:籍罷水部員外郎,轉主客郎中,曾休官兩月。
(33)陳注:「黃子陂在韋曲東,《水經注》:『沈水上承皇子陂于樊川,其
地即杜之樊鄉也。』」
(34)蒲荇,皆水草名。陳注:「儲光羲詩:『遲遲菱荇上,泛泛菰蒲裏。』」
(35)按:四句寫泉石之游。
(36)按:韓愈與孟郊、張籍有〈會合聯句〉。
(37)賈秀才,賈島。
(38)根,《全唐詩》、《四庫全書》本均作「撐」。 陳注:「南溪,亦近城
南。愈有〈南溪始泛〉三首,為在告所作。殆絕筆於此詩矣。」
(39)按:此泛南溪所見景象。
(40)網截,謂撒網捕魚也。
(41),稻。
(42)陳注:「丘遲詩:『村童忽相聚,野老時一望。』此用其意。」
(43)星漢,謂銀河。陳注:「魏武帝賦:『星漢燦爛。』」
(44)按:此寫釣魚之樂。
(45)陳注:「即〈南溪始泛〉等詩。」
(46)陳注:「以上敘城南莊南溪遊眺之樂趣。」
(47)按:即召拜屬客郎中事。
(48)陳注:「《長安志》:『靖安坊,有尚書吏部侍郎韓愈宅。』」
(49)按:韓愈有〈月喜張十八員外以王秘書至〉記其事。
(50)陳注:「以上敘秋夜宴樂。」
(51)陳注:「《禮記》:『大夫妻曰孺人。』韓愈妻,盧氏也。」
(52)迴遑,猶言徬徨。按:二句言韓愈病篤,張籍之憂思難安。
(53)按:車馬縱橫,謂探視者眾。
(54)逆遣,指攔阻賓客。
(55)按:生死一綱,謂韓愈曠達,不以將死為慮。
(56)委裳,喻託咐喪事。
(57)按:謂作手勢,欲以遺囑交待。
(58)陳注:「以上雜述敘病狀及臨終情景。」
(59)陳注:「符,愈之子,愈有〈符讀書城南〉詩。」按:奉其言,指前「遺
約修章」。
(60)按:《論語》以《古論》、《齊論》、《魯論》。此謂韓愈擬箋注《魯
論》,不果成,此後益復微邈矣。
(61)按:二句謂愈遺文,盈溢書笥。
(62)按:此慨瞬息之間,萬事皆盡,中心摧傷。
(63)陳注:「皇甫湜〈昌黎先生墓誌銘〉:『長慶四年,十二月丙子,遂薨。
明年三月癸酉,葬河南河陽。』按:愈每自言歸河陽省墳墓,而〈女挐之
銘〉亦云:『歸骨于河南之河陽。』是舊塋在盟津也。《尚書》:『大會
於孟津。』孟,一作盟。」
(64)野窆,下棺也。句謂棺木下葬之時,鼓鉦齊鳴。
(65)柳車,靈車、葬車。陳注:「《禮記.檀弓》:『飾棺牆。』注:『牆,
柳衣。』蓋柳所以障柩,故稱柳車也。」
(66)無迴箱,箱,指車箱。陳注:「以上敘喪葬之狀。」
(67)按:此自歎貧婁,無以為贄,用申哀忱。
(68)按:衣器、醪餌,皆奠祭用品。
(69)陳注:「以上蓋祭也。」
張籍詩集校注卷八
一十九首
山中醻人(1)
山中日煖春鳩鳴,逐水看花任意行(2)。向晚歸來石窗下(3),菖蒲葉上見題名(4)。
校注:
(1)醻,同酬。《說文》:「醻,主人進客也。從酉壽聲。酬,醻或從州。」
(2)按:前半敘山中春暖,逐水尋花,隨興而遊。
(3)石窗,屋以石砌,故謂石窗。
(4)菖蒲,草名,生於水邊,其葉有香氣,根可入藥。按:後半敘有客來訪不
遇,題其名於菖蒲葉上。陳注:「上二句,寫山中。下二句,酬也。」
岳州晚景(1)
晚景寒鴉集,秋聲遠雁歸(2)。水光浮日去,霞彩映江飛(3)。洲白蘆花吐,園紅柿葉稀(4)。長沙卑濕地(5),九月未成衣(6)。
校注:
(1)此首各本附注皆云:「張正言作。」岳州,隋開皇九年置,治所在巴陵,
今湖北岳陽市。
(2)遠雁,旅雁也。
(3)按:頷聯寫水光雲影,清麗動人。
(4)陳注:「以上并寫秋晚之景。」
(5)陳注:「《舊唐書.地理志》:『長沙,秦置長沙郡。武德復為潭州。』」
(6)未成衣,猶未成冬衣也。按:《詩.豳風》:「九月授衣。」長沙地境卑
濕,九月猶未成冬衣,其生計之艱難可知矣。陳注:「以上寫岳州感懷。」
水(1)
蕩漾空沙際,虛明入遠天(2)。秋光照不極(3),鳥色去無邊。勢引長雲闊(4),波輕片雪連。汀洲杳難測(5),萬古覆蒼煙。
校注:
(1)《四部叢刊》原本附注:「已上三首見《木鐸集》。」
(2)虛明,寥廓澄明也。
(3)不極,猶言無盡。
(4)按:句謂水勢遷引長雲,空闊無際。
(5)汀洲,水中小洲。句謂雲闊雪連,汀洲杳然難辨。
送安法師
出郭見落日(1),別君臨古津(2)。遠程無野寺,宿處問何人﹖原色不分路(3),錫聲遙隔塵(4)。山陰到家節(5),猶及蕙蘭春(6)。
校注:
(1)郭,外城曰郭。
(2)古津,古渡頭。
(3)原色,謂阡陌之草色。
(4)錫聲,錫杖之聲。按:中二聯,為行者設想。
(5)山陰,縣名,今浙江紹興。按:此安法師之故里。
(6)蘭蕙春,謂蘭蕙盛開,春光明媚之時節。
寄靈一上人初歸雲門寺(1)
寒山白雲裏,法侶自招攜(2)。竹逕通城下,松門隔水西(3)。方同沃洲去(4),不作武陵迷(5)。彷彿遙看處,秋風是會稽(6)。
校注:
(1)靈一上人,高僧名。按:贊寧《宋高僧傳》附載有〈唐餘杭宜豐寺靈一傳〉、
獨孤及亦有〈唐故揚州慶雲寺律師一公塔銘序〉,然其生年皆不及於貞元、
元和,故詩中之靈一,另有其人。陳注:「《水經注》:『山陰縣南有
玉筍、竹林、雲門、天柱精舍。』《南史》:『何胤以會稽多靈異,往游
焉,居若耶山雲門寺。』」
(2)招攜,招喚相偕。謝惠連〈擣衣詩〉:「美人戒裳服,端飾相招攜。」
(3)陳注:「二句寫山境。」
(4)陳注:「《雲笈七籤》:『七十二福地,沃洲。』在越州剡縣。〈桃花源
記〉:『武陵人,捕魚為業,迷不復得路。』」按:沃洲,山名。在今浙
江新昌縣東,相傳晉高僧支遁曾居於此,白居易有〈沃洲山禪院記〉。
(5)按:此二句借喻上人已得福地,無需苦尋仙境。
(6)杜佑《通典》卷一八二〈州郡〉十二古揚州下:「會稽郡,越州,今理會
稽、山陰二縣。」
夏日閒居
無事門多閉,偏知夏日長(1)。早蟬聲寂寞,新竹氣清涼。閒對臨書案,看移曬藥(2)。自憐歸未得,猶寄在班行(3)。
校注:
(1)陳注:「《晉書.天文志》:『夏至日,日晝行地上,二百一十九度少弱,
故日長也。』」
(2)按:此謂監看日影,以移動曬藥之几也。
(3)按:二句自憐身為胥吏,位在朝班,無法還鄉。
老將
鬢衰頭似雪,行步急如風(1)。不怕騎生馬(2),猶能挽硬弓(3)。兵書封錦字,手詔滿香筒(4)。今日身憔悴(5),猶誇定遠功(6)。
校注:
(1)陳注:「以言老當益壯也,。」
(2)生馬,猶未馴服之野馬。
(3)陳注:「以言其健也。」
(4)錦字,以雲錦箋所書,謂之錦字。手詔,謂天子親筆詔書。按:二句言天
子之寵信也。
(5)身憔悴,謂將軍之老邁也。
(6)定遠,《後漢書.班超傳》:「其封超為定遠侯。」定遠功,謂安邦定遠
之功。
秋閨
秋風窗下起,旅雁又(原本注:一作向)南飛(1)。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2)。無因見邊使(3),空待寄寒衣(4)。獨閉青樓暮(5),煙深鳥雀稀。
校注:
(1)按:起聯寫秋至。
(2)行客,行子也,行役在外者。
(3)邊使,赴邊塞之官員。
(4)按:此謂行子猶未歸家,欲寄寒衣而不可得。
(5)青樓,顯貴之家,其閨閣施青漆,或覆以青瓦,故謂之青樓。
山中春夜(1)
寂寂春山靜(2),幽人歸臥遲(3)。橫琴當月下(4),壓酒及花時(5)。冷露濕茅屋(6),暗
泉通(原本注:一作衝)竹籬。西峰採藥(原本注:一作芝)伴(7),此夕恨無期(8)。
校注:
(1)題目,《全唐詩》卷三八四作:「山中秋夜」。
(2)春山,《全唐詩》卷三八四作:「山景」。
(3)臥,《全唐詩》卷三八四作:「去」。幽人,幽居高臥之士。
(4)橫,《全唐詩》卷三八四作:「移」。橫琴,謂彈琴。
(5)壓,《全唐詩》卷三八四作:「灑」。壓酒,原指壓取美酒。此實為花間
飲酒之意。
(6)冷,《全唐詩》卷三八四注:「一作新。」
(7)西峰採藥伴,謂隱於西峰,共採藥草之好友。
(8)按:末句攄感。
詶浙東元尚書見寄綾素(1)
越地繒紗紋樣新,遠封來寄學曹人(2)。便令裁製為時服,頓覺光榮上病身(3)。應念此官同棄置(4),獨能相賀更殷勤(5)。三千里外無由見(6),海上東風又一春(7)。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吳胡考卷
上︰「元尚書為元稹。」陶敏《全唐詩人名考證》:「元尚書,元稹。《全
文》卷六七九〈元稹墓誌〉:『改御史大夫,浙東觀察使。...在越八
載,政成課高。上知之,就加禮部尚書。』」
(2)學曹人,張籍時任國子司業,故謂己為學曹人。
(3)按:光容,謂著新衣知光采榮耀。
(4)同,《四庫全書本》作:「為」。
(5)陳注:「言元尚書寄綾素,所以賀其得司業也。」
(6)陳注:「《通典》:『會稽郡去西京三千七百二十里。』」按:此謂元稹
遠在浙東。
(7)陳注:「二句酬意,兼記物色,所以寄懷也。」
贈項斯(1)
端坐吟詩妄忍飢(2),萬人中覓似君稀(3)。門連野水風長到,驢放秋原夜不歸(4)。日煖剩收桑落葉(5),天寒更著舊生衣(6)。曲江庭上頻頻見(7),為愛鸕鶿雨裏飛(8)。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五注:「一作王建詩。題云:贈賈島。」項斯,字子遷。
台州(今浙江臨海)人,初築草屋於朝陽峰前,與僧人交友。隱居山中凡三
十餘年。寶曆、開成間,有詩名,為楊敬之所知賞。敬之嘗贈詩云:「生
平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名益振。斯學詩於張籍,會昌四年
登進士第,丹徒縣尉,卒於任所。
(2)端坐,《全唐詩》卷三八五注:「一作盡日。」妄,《全唐詩》卷三八五
附注:「一作坐。」
(3)按:謂其狂癡於詩也。
(4)按:謂無秣草以餵之,因野放也。
(5)桑,《全唐詩》本作:「新」。
(6)按:謂窮無新衣也。
(7)庭,《全唐詩》卷三八五作:「亭」。
(8)按:此讚其清雅也。
題故僧影堂(1)
香消雲鎖舊僧家(2),僧剎殘形半壁斜(3)。日暮松煙寒漠漠,秋風吹破絳蓮花(4)。
校注:
(1)影堂,供奉高僧畫像之佛堂。
(2)香消,謂無香火。
(3)壁斜,謂堂壁傾圮也。
(4)紙蓮花,謂紙製蓮臺也。陳注:「此寫影堂淒颯之狀,彌足動人。
弱柏院僧影堂
弱柏倒垂如線蔓(1),簷頭不見有枝柯。影堂香火長相續,應得人來禮拜多(2)。
校注:
(1)線蔓,謂如線之蔓藤。
(2)陳注:「二句寫影堂。」
賦花並序(1)
白樂天分司東洛,朝賢悉會興化亭送別,酒酣,各賦一字至七字詩,以題為韻。
花。落早,開賒(2)。對酒客,興詩家。能迴遊騎,每駐行車。宛宛清風起(3),茸茸麗日斜。且願相留懽洽(4),惟愁虛棄光華(5)。明年攀折知不遠,對此誰更能歎嗟(6)﹖
校注:
(1)以下二首據《全唐詩》卷三八六補。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時
在長安,任國子司業。
(2)賒,長也,久也。
(3)宛宛,迴旋屈曲之狀。
(4)懽洽,懽忻融洽。
(5)光華,光景也。
(6)《四庫全書本》亦收此詩。注明一言至七言。
句(1)
韓公國大賢(2),道德赫已聞(3)。時出為陽山(4),爾區來趨奔(5)。韓官遷掾曹,子隨至荊門(6)。韓入為博士,崎嶇送歸輪。
校注:
(1)《全唐詩》卷三八六注:「送區弘。《事文類聚》。」
(2)韓公,韓愈。
(3)按:謂道德文章,顯赫一時,久已聞名於世。
(4)按:為出為陽山令。
(5)趨奔,趨赴、投奔。
(6)荊門,謂江陵府。
聯句
會合聯句-韓愈、孟郊、張徹(1)
離別言無期,會合意彌重[籍](2)。病添兒女戀,老喪丈夫勇[愈]。劍心知未謝(3),
詩思猶孤聳[郊](4)。愁去劇箭飛(5),懽來若泉涌[徹](6)。析言多新貫(7),攄抱無昔
壅[籍](8)。念難須勤追,悔易勿輕踵[愈](9)。吟巴山犖(10),說楚波堆壟[郊](11)。
馬辭虎豹怒,舟出蛟鼉恐[徹](12)。狂禽時孤軒(13),幽狖雜百種[愈](14)。瘴衣常腥
膩,蠻器多冗[籍](15)。剝苔弔斑林(16),角飯餌沉塚[愈](17)。忽爾銜遠命(18),歸
歟舞新寵[郊](19)。鬼窟脫幽妖(20),天居覿清栱[愈](21)。京遊步方振,謫夢憶猶恟
[籍](22)。詩書誇舊知,酒食接新奉[愈](23)。嘉言寫清越(24),癒病失腫[郊](25)。
夏陰偶高庇,霄魄接虛擁[愈](26)。雪絃寂寂聽(27),茗纖纖捧[郊](28)。馳輝燭浮
螢(29),幽響泄潛蛬[愈](30)。詩老獨何心(31)﹖江疾有餘尰[郊](32)。我家本瀍穀(33),
有地界鞏(34)。休憶沉冥(35),峨冠闒[愈](36)。升朝高轡逸,振物聽悚(37)。
徒言濯幽泌(38),誰與薙荒茸[籍](39)﹖朝紳鬱青綠(40),馬飾曜珪珙(41)。國讎未銷
鑠(42),我志蕩邛隴[郊](43)。君才誠倜儻(44),時論方洶溶(45)。格言多彪蔚(46),懸
解無梏拲(47)。張生得淵源(48),寒色拔山冢(49),堅如撞金(50),眇若抽獨蛹[愈](51)。伊余何所擬﹖跛虌詎能踊(52)。塊然墮岳石(53),飄爾巢氄[郊](54)。龍旆垂天衛(55),雲韶凝禁甬(56),君胡眠安然(57)﹖朝鼓聲洶洶[愈](58)。
校注:
(1)魏懷忠《五百家注音昌黎先生文集》引魏汝霖曰:「公召為國子博士,與
張籍、張徹、孟郊會京師,而有此詩。」又引韓醇曰:「黃魯直嘗云:退
之〈會合聯句〉,四君子皆佳士,意氣相入,雜之成文。世之文章之士,
少聯句,蓋筆力不能相追,或成四公子棋耳。」
(2)會合,聚會、會集也。
(3)劍心,謂猛氣也。方世舉云:「孟郊詩有云:『壯士心是劍,為君射斗牛。』」
與此意相近。
(4)陳注:「〈西征賦〉:『怪石孤聳。』」
(5)劇,甚也。謂愁去甚於箭飛也。
(6)謂歡意之來,有若泉湧。
(7)析言,謂人各言其意。新貫,新事。
(8)攄,猶抒也。陳注:「以上敘會合之狀。」
(9)陳注:「,此愈自懲既往之意。」
(10)巴,謂巴郡。犖,文彩錯雜。,山多大石也。
(11)壟,丘壟。按:此以堆壟,狀波濤之洶湧。
(12)按:馬辭之「辭」,舟出之「出」,皆奔逃意。
(13)按:句謂幼鯨之孤起也。
(14)雜,謂潛藏。雜百種,潛雜於百物之中。
(15)冗,散也。
(16)斑林,謂斑竹林。
(17)角飯,謂角黍。沉塚,謂沉屍之處。此用屈原沉江,楚人角黍投水以祭之
故實。陳注:「以上敘韓愈自陽山召還,征路苦況。」
(18)遠命,遠任。此指韓愈。
(19)按:此謂宜鼓舞以慶賀之。
(20)陳注:「鬼窟,謂陽山也。」
(21)天居,謂帝王之家。清栱,殿栱也。
(22)恟,驚恐也。
(23)新奉,初奉酒食。按:時韓愈召為國子博士,始有弟子酒食之奉,故謂。
(24)按:此謂其嘉言,如玉聲之清越。
(25)失,消也。腫,丘腫也。
(26)霄魄,謂月。虛擁,謂月光之映照,攬之不能盈手也。。
(27)陳注:「《抱朴子》:『白雪之絃,非靈素不能徽也。」寂寂聽,謂澄心
凝慮以聽之。
(28)纖纖,謂細小。
(29)按:此謂浮螢飛翔,微光燭照也。
(30)蛬,蟋蟀之屬。
(31)詩老,謂韓愈。
(32)尰借為腫字,水腫。濕地多有此疾,故謂江疾。陳注:「以上敘京遊之樂。」
(33)《水經注》:「瀍水出河南穀城縣北山,東出於洛。穀水出弘農黽池縣南
穀陽谷,東南入於洛。」
(34)鞏,古地名。,成,在洛州汜水縣。鞏,在洛州鞏縣。陳注:「此
愈自言家在洛陽也。」
(35)休跡、沉冥,皆玄寂自隱之意。
(36)峨冠,高冠。闒,不肖也、劣也。陳注:「峨冠,御史冠。韓愈為御史
被謫,故云慚闒也。」
(37)悚,驚懼、駭神。
(38)泌,泉水。濯幽泌,飲濯林泉之意。
(39)薙荒茸,芟除荒草也。陳注:「詩意言愈當升朝振物,不宜高蹈也。」
(40)紳,綬也。鬱青綠,朝紳有青綬、綠綬,故謂。
(41)珪、珙,玉也。此謂鞍馬之飾,皆珪珙也。
(42)銷鑠,消除也。
(43)陳注:「邛,唐劍南道。隴,唐關內道。」按:時劉闢亂蜀,故孟郊有此
言。
(44)倜儻,才情卓犖也。
(45)洶溶,謂繁多也。此指郊言。
(46)格言,法言也。彪,虎文。此狀孟郊格言美善也。
(47)懸解,道家語。原指哀樂無動於心,又引申解倒懸之意。梏拲,皆刑具。
梏者兩首各一木,拲者,兩手共一木。
(48)張生,謂張籍。
(49)拔山冢,喻其突出。
(50)撞金,撞群鐘也。
(51)按:此以撞群金,喻籍如鐘之有響斯應;以抽獨蛹,喻籍如蠶之微而不絕
也。
(52)踊,躍也。
(53)按:自謂塊然如山石。
(54),網也。氄,鳥獸之細毛也。陳注:「此郊自歎其無用也。」
(55)旆,旌旗之垂者。天衛,羽衛也。
(56)雲韶,謂雲門簫韶之樂。凝,按其節奏謂之凝。甬,鐘柄。禁甬,謂宮禁
之鐘也。
(57)胡,何也。
(58)陳注:「以上各言爾志。」
春池汎舟聯句(1)-裴度、崔、劉禹錫、賈餗
鳳池新雨後,池上好風光[禹錫上相公](2)。取酒愁春盡,留賓喜日長[度送戶部](3)。柳絲迎畫舸(4),水鏡寫雕梁[送賈閣長](5)。潭洞迷仙府,煙霞認醉鄉(6)[餗送張司業]。聲隨笑語(7),竹色入壺觴[籍送主客](8)。晚景含澄澈,時芳得豔陽[禹錫]。飛鳧拂輕浪,綠柳暗回塘[度]。逸韻追安石(9),高居勝辟疆[](10)。杯停新令舉(11),詩動彩箋忙[餗](12)。顧謂同來客,歡游不可忘[籍]。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
(2)相公,指裴度。
(3)按:崔時任戶部侍郎。
(4)畫舸,豪華客船。
(5)按:賈餗,太和三年任中書舍人,故謂之閣長。
(6)按:此謂春池有煙霞之美。
(7),同鶯。
(8)按:此寫竹下之飲也。
(9)陳注:「安石,謂謝安也。」
(10)陳注:「《世說》:『王子敬會稽經吳,聞顧闢疆有名園。』」
(11)新令,謂酒令也。
(12)陳注:「賈島詩:『抄詩上彩箋。』」按:此謂眾詩友傳彩箋以聯句也。
宴興化池亭送白二十二東歸(1)-裴、白、劉
東洛言歸去(2),西園告別來,白頭青眼客(3),池上手中杯[度]。離瑟殷勤奏,仙舟委曲回。征輪今欲動(4),賓閣為誰開[禹錫](5)﹖坐弄琉璃水,行登淥縟苔(6)。花低籹炤影(7),萍散酒吹醅[居易](8)。岸蔭新抽竹,亭香欲變梅。隨游多笑傲(9),遇勝且徘徊[籍](10)。澄澈連天鏡,潺湲出地雷(11)。林塘難共賞,鞍馬莫相催[度]。信及魚還樂,機忘鳥不猜(12)。晚晴槐起露(13),新署石添苔[禹錫]。擬作雲泥別(14),猶思頃刻陪。歌停珠貫斷(15),欲罷玉峰頹[居易]。雖有消搖志,其如磊落才。會當重入用,此去肯悠哉[籍](16)﹖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三年(八二九),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按:白居
易於太和三年三月末,罷刑部侍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裴度於長安興
化里第置酒送行。
(2)東歸,謂白居易赴洛陽履新。
(3)陳注:「《晉書.阮籍傳》:『籍能為青白眼。』」
(4)征輪,謂車也。
(5)賓閣,指裴度興化里第之亭閣。
(6) 淥,《唐詩百名家集》作「綠」。淥縟,喻詞,謂園中之蘚苔有如淥縟。
(7)籹,即粔籹也。搓麵成細條,組之成束,扭作環形,入油鍋炸之。炤,同
照。按:此謂花繁枝低,照入水中似粔籹也。
(8)醅,醅面也。按:此謂風吹萍散,有如吹動酒面上碧色之浮沫也。
(9)笑傲,戲笑謔浪也。
(10)徘徊,徐行貌。
(11)按:謂水聲如雷。
(12)陳注:「魚樂,用《莊子》典故。鳥不猜,用《列子》典故。」
(13)(露,《唐詩百名家集》作「霧」。
(14)雲泥別,喻此別之遠也。
(15)按:此以珠貫喻笙歌相連,故謂歌停如珠貫之斷也。
(16)肯,疑詞,猶豈也。
首夏猶清和聯句(1)-裴、白、劉
記得謝家詩(2),清和即此時[居易](3)。餘花數種在,密葉幾重垂[度]。芳謝人人惜(4)
,陰成處處宜[禹錫](5)。水萍爭點綴,梁燕共追隨[行式]。亂蝶憐蕊,殘戀好枝[籍]。草香殘未歇,雲勢漸多奇[居易](6)。單服初寧體,新篁已出籬[度](7)。與春為別近,覺日轉行遲[禹錫](8)。遶樹風光少,侵苔蘚茲[行式]。唯思奉歡樂,長得在西池[籍](9)。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
(2)謝靈運〈遊赤石進帆海詩〉:「首夏猶清和,芳草亦未歇。」按:赤石,。
山名,在永嘉郡(今浙江溫州市)。帆海,海名。在今溫州市南、瑞安縣北。
溫州、梧田、三垟一帶,池沼密佈,蓋古帆海之跡。
(3)清和,謂氣候清爽。
(4)芳謝,謂花謝。
(5)按:句謂樹密有陰,處觸皆宜。
(6)雲勢多奇,謂天朗氣清,雲彩多姿,頗可玩賞。
(7)篁,竹屬。
(8)按:此暮春首夏之景況。
(9)按:書抒燕集聯句之感。
薔薇花聯句(1)-裴、白、劉
似錦如霞色(2),連春接夏開[禹錫]。紅波分影入(3),風好帶香來[度]。得地依東閣
,當堦奉上台[行式]。淺深皆有態(4),次第暗相催[禹錫](5)。滿地愁英落,緣隄惜
棹回[度](6)。芳濃濡雨露,明麗隔塵埃[行式](7)。似著胭脂染,如經巧婦裁[居易](8)。奈花無別計,只有酒殘杯[籍]。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
(2)四錦句,寫花色似錦之鮮,如霞之紅。
(3)紅波句,謂薔薇花臨近水邊,微波泛出紅影也。
(4)有態,薔薇之韻致也。
(5)次第,花開之序也。
(6)棹,船槳。借稱舟。按:此接前「紅波分影」句,故提水中之舟。
(7)按:此謂薔薇明麗出塵。
(8)按:此寫花形之妍,如經巧婦裁剪。
西池落泉聯句(1)-裴、白、劉
東閣聽泉落,能令夜興多[行式](2)。散時猶帶沫,淙處卻跳波[度](3)。偏洗磷磷石(4)
,還驚泛泛鵝[籍]。色青塵不染,光白月相和[居易](5)。噴雪縈松竹,攢珠濺芰荷[禹錫](6)。對吟時合響,觸樹更搖柯[籍]。照圃紅分藥,侵綠浸莎[居易]。日斜車馬散,餘韻逐鳴珂[籍](7)。
校注:
(1)羅譜繫於文宗太和二年(八二八),時張籍在長安,任國子司業。
(2)夜興,夜中聽泉之興致。
(3)淙處,流水處。
(4)磷磷,水石明淨之貌。劉楨〈贈從弟〉:「汎汎東流水,磷磷水中石。」
(5)按:句謂落泉光色之白,若與月相和。
(6)陳注:「并寫落泉之狀。」
(7)餘韻,謂泉聲。逐鳴珂,謂泉聲不殊鳴珂也。
補遺
遇李山人(1)
遊山遊水幾千重,二十年中一度逢。別易會難君且住,莫教青竹化為龍。
校注:
(1)按:王重民、孫望、童養年輯錄《全唐詩外編》據《永樂大典》卷三○
○四收此詩。
贈故人馬子喬六首(1)
其一
躑躅城上羊(2),攀隅食玄草(3)。俱共日月輝,昏明獨何早﹖夕風舒野籜(4),飛塵被長道。親愛難重見,懷憂坐忘老(5)。
校注:
(1)王重民、孫望、童養年輯錄《全唐詩外編》謂:「六首並見《永樂大典
卷三○○五。九真。人字。(五函四十二冊)」
(2)躑躅,住足也、踏步不前。
(3)玄,天青色。
(4)籜,落地葉也。《詩經.十月》:「十月隕蘀。」
(5)坐,因也。
其二
寒灰滅更然,夕華晨更鮮(1)。春冰雖暫解,冬水復還堅(2)。佳人捨我去,賞愛長絕絃(3)。歡至不留日,感物即傷年。
校注:
(1)按:二句以寒灰、夕華為喻,謂友情不易。
(2)按:又以冬水復堅,喻交道之堅。
(3)按:又以佳人已去,難聞琴韻,喻己之離愁。
其三
松生壟坂上(1),百尺下無枝。東南望河尾(2),西北望崑崖(3)。野風振山籟,鳴鳥夜驚離。悲涼貫年節,蔥翠恆若斯(4)。安得草木心,不怨寒暑移。
校注:
(1)壟坂,山坡。
(2)河尾,謂黃河之尾。
(3)崑崖,謂崑崙之崖。
(4)蔥翠,蒼翠。
其四
種橘南池上,種杏北池中,池北既少露,池南又多風。早寒逼晚茂,衰根滿秋容(1)。湘濱有靈鳥,其字曰冥鴻(2)。一拋繒矢痛,長別遠無雙(3)。
校注:
(1)晚茂,謂橘。秋容,謂杏。按:二句以早寒凋萎橘、杏喻友別。
(2)冥鴻,遠飛之鴻。此喻故友馬子喬。
(3)按:此以冥鴻為矰矢所中,喻長別之痛。
其五
皎如川上鵠,赫似渥中丹(1)。宿心誰不欺?明白古所難(2)。憑虛觀皓露(3),灑酒盪憂顏。未念平生意,窮光不忍還(4)。淹留徒攀桂,延空結蘭(5)。
校注:
(1)渥丹,紅也。按:二句以喻宿心。
(2)按:知心之難。
(3)皓露,白露。
(4)窮光,日盡也。
(5)按:攀桂、結蘭,皆喻交遊。
其六(1)
雙劍將離別,先在匣中鳴。煙雨交將夕,從此忽分形。雌沉吳江裏,雄飛入楚城。吳江深無底,楚闕有崇扃。一為天地別,豈宜限平明。神物終不格。千祀儻還并。
校注:
(1)按:此詩《藝為類聚》卷六十〈軍器部.刀〉有收載,謂宋.鮑昭(照)詩。
孫望先生《唐詩補逸》卷之六仍作張籍詩,恐失。存之以俟後考。
詠陀羅山(1)
鑿開混沌露元氣(2),散布森羅彌梵天(3)。雲外無時不閒在,樓居何處得超然。
校注:
(1)按:陳尚君《全唐詩續拾》卷二十五據《記纂淵海》卷二三補。
(2)元氣,生生之氣。
(3)梵天,佛語,謂色界之初禪天。此天無欲界之淫欲,寂靜清淨,故名梵天。
張籍詩評論資料選錄
唐代
唐‧韓愈〈此日足可惜贈張籍〉
此日足可惜,此酒不足嘗。捨酒去相語,共分一日光。念昔未知子,孟君
自南方。自矜有所得,言子有文章。我名屬相府,欲往不得行。思之不可
見,百端入中腸。維時月魄死,冬日朝在房。驅馳公事退,聞子適及城。
命車載之至,引坐於中堂。開懷聽其說,往往副所望。孔丘歿已遠,仁義
路久荒。紛紛百家起,詭怪相披猖。長老守所聞,後生習為常。少知誠難
得,純粹古已亡。譬彼植園木,有根易為長。留之不遺去,館置城西旁。
歲時未云幾,浩浩觀湖江。眾夫指之笑,謂我知不明。兒童畏雷電,魚鱉
驚夜光。州家舉進士,選試繆所當。馳辭對我策,章句何煒煌。相公朝服
立,工席歌鹿鳴。禮終樂亦闕,相拜送於庭。之子去須臾,赫赫流盛名。
竊喜復竊歎,諒知有所成。人事安可恆?奄忽令我傷。聞子高第日,正從
相公喪。哀情逢吉語,惝怳難為雙。暮宿偃師西,徒展轉在床。夜聞汴州
亂,遶壁行徬徨,我時留妻子,倉促不及將。相見不復期,零落甘所丁。
驕兒未絕乳,念之不能忘。忽如在我所,耳若聞啼聲。中途安得返,一日
不可更。俄有東來說,我家免罹殃。乘船下汴水,東去趨彭城。從喪朝至
洛,還走不及停。假道經盟津,出入行澗岡。日西入軍門,羸馬顛且僵。
主人願少留,延入陳壺觴。卑賤不敢辭,忽忽心如狂。飲食豈知味?絲竹
徒轟轟。平明脫身去,決若驚鳧翔。黃昏次汜水,欲過無舟航。號呼久乃
至,夜濟十里黃。中流上攤潬,沙水不可詳。驚波暗合沓,星宿爭翻芒。
轅馬蹢躅鳴,左右泣僮僕。甲午憩時門,臨泉窺 龍。東南出陳許,陂澤
平茫茫。道邊草木花,紅紫相低昂。百里不逢人,角角雄雉鳴。行行二月
暮,乃及徐南疆。下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誰云經艱難,百口無夭殤。
僕射南陽公,宅我睢水陽。篋中有餘衣,盎中有餘糧。閉門無書史,窗戶
忽已涼。日念子來遊,子豈知我情。別離未為久,辛苦多所經。對食每不
飽,共言無倦聽。連延三十日,晨坐達五更。我友二三子,宦遊在西京,
東野窺禹穴,李翱翻濤江。蕭條千萬里,會合安可逢。淮之水舒舒,楚山
直叢叢。子又捨我去,我懷焉所窮。男兒不再壯,百歲如風狂。高爵尚可
求,無為守一鄉。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一 第84頁 《全唐詩》p.3771
唐‧韓愈〈喜侯喜至贈張籍張徹〉
愈初謫陽山令,元和改元,自江陵掾名國子博士,其從遊如喜、如籍、如
徹皆會都下,詩以是作。
昔我在南時,數君常在念。搖搖不可止,諷詠日喁噞。如以膏濯衣,每漬
垢逾染。又如心中疾,針石非所砭。常思得遊處,至死無倦厭。地遐物奇
怪,水鏡涵石劍。荒花窮漫亂,幽獸工騰閃。礙目不忍窺,忽忽坐昏墊。
逢神多所祝,豈忘靈即驗?依依夢歸路,歷歷想行店。今者誠自幸,所懷
無一欠。孟生去雖索,侯氏來還歉。欹眠聽新詩,星角月豔豔。雜作承間
騁,交驚舌牙。繽紛指瑕疵,拒捍阻城塹。以余經摧挫,固請發千槧。
居然妄推讓,見謂爇天燄。此疏語徒妍,悚息不敢占。呼奴具盤餐,飣餖
魚菜贍。人生但如此,朱紫安足僭。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五 第620頁 《全唐詩》p.3781
唐‧韓愈〈贈張籍〉
吾老著讀書,餘事不挂眼。有兒雖甚憐,教示不免簡。君來好呼出,踉蹌
越門限。懼其無所知,見則先愧赧。昨因有緣事,上馬插手版。留君住廳
食,使立侍盤醆。薄暮歸見君,迎我笑而莞。指渠相賀言,此是萬金產。
吾愛其風骨,粹美無可揀。試將詩義授,如以肉貫丳。開祛露毫末,自得
高蹇嵼。我身蹈丘軻,爵為不早綰。固宜長有人,文章紹編。感荷君子
德,怳若乘朽棧。名令吐所記,解摘了瑟僩。顧視窗璧間,親戚競覘矕。
喜氣排寒冬,逼耳鳴睍睆。如今更誰恨,便可耕灞滻。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七 第831頁
唐‧韓愈〈調張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不知群兒癡,那用故謗傷?蚍蜉撼大樹,可笑
不自量。伊我生其後,舉頸遙相望。夜夢多見之,晝思反微茫。徒觀斧鑿
痕,不矚治水航。想當施手時,巨刃磨天揚。垠崖劃崩豁,乾坤擺雷硠。
惟此兩夫子,家居率荒涼。帝欲長吟哦,故遣起且僵。翦翎送籠中,使看
百鳥翔。平生千萬篇,金薤垂琳琅。仙官六丁,雷電下取將。流落人間
者,太山一毫芒。我願生兩翅,捕逐出大荒。精神忽交通,百怪入我腸。
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騰身跨汗漫,不著織女襄。顧語地上友,經營
無太忙。乞君飛霞珮,與我高頡頏。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八 第989頁 《全唐詩》p.3814
唐‧韓愈〈病中贈張十八〉
中虛得暴下,避冷北窗下。不蹋曉鼓朝,安眠聽逢逢。籍也處閭里,抱能
未施邦。文章自娛戲,金石日擊撞。龍文百斛鼎,筆力可獨扛。談舌久不
掉,非君亮誰雙?扶几導之言,曲節初摐摐。半途喜開鑿,派別失大江。
吾欲盈其氣,不令見麾幢。牛羊滿田野,解旆束空杠。傾與斟酌,四壁
惟甖缸。亦帷隔雪風,照鑪釘明釭。夜闌縱捭闔,哆口疏眉庬。勢侔高陽
翁,坐釣齊衡降。連日挾所有,形軀頓肛。將歸乃徐謂,子言得無哤?迴
車與角逐,樹收窮龐。雌聲吐款要,酒壺綴羊腔。君乃崑崙渠,籍乃嶺
頭瀧。譬如蟻垤微,詎可陵崆,幸願終贈之,斬拔與樁,從此識歸處,東流水淙淙。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一 第63頁 《全唐詩》p.3815
唐‧韓愈〈晚寄張十八助教周郎博士〉
日薄風景曠,出歸偃前簷。晴雲如擘雪,新月似磨鐮。田野興偶動,衣冠情久厭。吾生可攜手,歎息歲將淹。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九 第1022頁 《全唐詩》p.3832
唐‧韓愈〈題張十八所居〉
君居泥溝上,溝濁萍青青。蛙讙橋未掃,蟬嘒門長扃。名秩後千品,詩文
齊六經。端來問奇字,為我講聲形。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九 第986頁 《全唐詩》p.3832
唐‧韓愈〈奉酬盧給事雲夫四兄曲江江荷花行見寄並呈上錢七兄徽閣老張十八助教〉
曲江千頃秋波靜,平鋪紅雲蓋明鏡。大明宮中給事歸,走馬來看立不正。
遺我明珠九十六,寒光映骨睡驪目。我今官閒得婆娑,問言何處芙蓉多。
撐舟昆明度雲,腳敲兩舷叫吳歌。太白山高三百里,負雪摧嵬插花裡。玉
山前卻不復來,曲江汀瀅水平盃。我時相思不覺一回首,天門九扇相當開,
上界真人足官府,豈如散仙鞭笞鸞鳳終日相追陪。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九 第994頁 《全唐詩》p.3833
唐‧韓愈〈玩月喜張十八員外以王六秘書至〉 《全唐詩》p.3837
前夕雖十五,月長未滿規。君來晤我時,風露渺無涯。浮雲散白石,天宇
開青池。孤質不自憚,中天為君施,玩玩夜遂久,亭亭曙將披。況當今夕
圓,又以嘉客隨。惜無酒食樂,但用歌嘲為。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十二 第1285頁
唐‧韓愈〈與張十八同效阮步兵一日復一夕〉
一日復一日,一朝復一朝。祇見有不知,不見有所超。食作前日味,事做
前日調。不死久不死,憫憫尚誰要?富貴自縶拘,貧賤亦煎焦。俯仰未得
所,一世以解鑣。譬如籠中鶴,六翮無所搖。譬如兔得蹄,安用東西跳?
還看古人書,復舉前人瓢。未知所究竟,且作新詩謠。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十二 第1283頁 《全唐詩》p.3837
唐‧韓愈〈詠雪贈張籍〉
只見縱橫落,寧知遠近來?飄颻還知弄,歷亂竟誰催?座暖銷那怪,池清
失可猜。坳中初蓋底,垤處遂成堆。慢有先居後,輕多去卻回。度前鋪瓦
隴,發本積牆隈。穿細時雙透,乘危忽半摧。舞深逢坎井,集早值層臺。
坫練終宜搗。階紈未暇裁。城寒裝睥睨,樹凍裹莓苔,片片勻如翦,紛紛
碎若 。定非燖鵠鷺,真是屑瓊瑰。緯繣觀朝萼,冥茫矚晚埃。當窗恆凜
凜,出戶即皚皚。壓野榮芝菌,傾都委貨財。娥嬉華蕩瀁,胥怒浪崔嵬。
磧迴疑浮地,雲平想輾雷。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杯。萬屋漫汗合,千株
照耀開。松篁遭挫抑,糞壤獲饒培。隔絕門庭遽,擠排陛級纔。豈堪裨嶽
鎮,強欲效鹽梅。隱匿瑕疵盡,包羅委瑣該。誤雞宵呃喔,驚雀暗裴回。
浩浩過三暮,悠態匝九垓。鯨觬陸死骨,玉石火炎灰。厚慮填溟壑,高愁斗魁,日輪埋欲側,坤軸壓將頹。岸類長蛇攪,陵猶巨象豗。水官夸傑黠,木氣怯胚胎。著地無由卷,連天不易推。龍魚冷蜇苦,虎豹餓號哀。巧借奢華便,
專繩困約災。威貪陵布被,光肯離金罍。賞玩捐他事,歌謠放我才。狂教
詩硉矹,興與酒陪鰓。惟子能諳爾,諸人得語哉!助留風作黨,勸坐火為
媒;雕刻文刀利,搜求智網洃。莫煩相屬和,傳示及提孩。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二 第161頁 《全唐詩》p.3844
唐‧韓愈〈贈張十八助教〉
喜君眸子清且朗,攜手城南歷舊遊。忽見孟生題竹處,相看落淚不能收。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九 第973頁 《全唐詩》p.3851
唐‧韓愈〈賀張十八秘書得裴司空馬〉
司空遠寄養初成,毛色桃花眼鏡明。落日已曾交轡語,春風還擬並鞍行。
長令奴僕知飢渴,須著賢良待性情。旦夕公歸伸拜謝,免勞騎去逐雙旌。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十二 第1201頁 《全唐詩》p.3862
唐‧韓愈〈雨中寄張博士籍侯主簿喜〉
放朝還不報,半路蹋泥歸。雨慣曾無節,雷頻自失威。見牆生菌徧,憂麥
作蛾飛。歲晚偏蕭索,誰當救晉饑?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十二 第1208頁 《全唐詩》p.3863
唐‧韓愈〈早春與張十八博士籍遊楊尚書林亭寄第二閣老兼呈白馮二閣老〉
白居易、馮宿也。第三閣老,楊於陵之子嗣復也。
牆下春渠入禁溝,渠冰初破滿渠浮。鳳池近日長先暖,流到池時更見不。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十二 第1229頁 《全唐詩》p.3863
唐‧韓愈〈同水部張員外籍曲江春遊寄白二十二舍人〉
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十二 第1238頁 《全唐詩》p.3864
唐‧韓愈〈和水部張員外宣政衙賜百官櫻桃詩〉
漢家舊種明光殿,炎帝還書本草經。豈似滿朝承雨露,共看傳賜出青冥。香
隨翠籠擎初到,色映銀盤寫未停。食罷自知無所報,空然慚汗仰皇扃。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十二 第1239頁 《全唐詩》p.3864
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二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似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莫道官汒身老大,即無年少逐春心。憑君先到江頭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錢仲聯《韓昌黎詩繫年集釋》卷十二 第1257頁 《全唐詩》p.3864
唐‧韓愈〈代張籍與李浙東書〉
未必不如聽吹竹彈絲、敲金擊石也。
《韓愈全集校注‧文‧元和六年》
唐‧白居易〈讀張籍古樂府〉
張君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為詩意如何?六義
互鋪陳。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君學仙詩,可諷放佚君。讀君董公
詩,可誨貪暴臣。讀君商女詩,可感悍婦仁。讀君勤齊詩,可勸薄大敦。
上可裨教化,舒之濟萬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始從青矜歲,迨此
白髮新日夜秉筆吟。心苦力亦勤。時無采詩官,委棄如泥塵。恐君百歲後,
滅沒人不聞。願藏中秘書,百代不湮淪;願播內樂府,時得聞至尊。言者
志之苗,行者文之根。所以讀君詩,亦知君為人。如何欲五十,官小身賤
貧;病眼街西住,無人行到門。
朱金城《白居易集箋校》第一冊 第5頁 上海古集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
唐‧元稹〈授張籍祕書郎制〉
《傳》云:『王澤竭而詩不作。』又曰:『釆詩以觀人風。』斯亦警予之一
事也。以爾(張)籍雅尚古文,不從流俗,切磨諷興,有助政經。而又居
貧晏然,廉退不競。俾任石渠之職,思聞木鐸之音,可守秘書郎。
《全唐文》卷六四八
唐‧孟郊〈寄張籍〉
夜鏡不照物,朝光何時昇?黯然秋思來,走入志士膺。志士惜時逝,一宵
三四興。清漢徒自朗,濁河終無澄。舊愛忽已遠,新愁坐相凌。君其隱壯
懷,我亦逃名稱。古人貴從晦,君子忌黨朋。傾敗生所競,保全歸懵懵。
浮雲何當來,潛虯會飛騰。
唐‧孟郊〈寄張籍〉
未見天子面,不如雙盲人。賈人對文帝,終日猶悲辛。夫人亦如盲,所以
空泣麟。有時獨齋心,髣夢稱臣,夢中稱臣言,覺後真埃塵。東京有眼
富,不如西京無眼貧。西京無眼猶有耳,隔牆時聞天子車轔轔。轔轔車聲
輾冰玉,南郊壇上禮百神。西明寺後窮瞎張太祝,縱爾有眼誰爾珍?天子
咫尺不得見,不如閉眼且養真。
唐‧孟郊〈與韓愈李翱張籍話別〉
朱絃奏離別,華燈少光輝,物色豈知異,人心故將違。客程殊未已,歲華
忽然微。秋桐故葉下,寒露新鴈飛。遠遊起重恨,送人念先歸。夜集類飢
鳥,晨光失相依。馬跡遶川水,鴈書還閨闈。常恐親朋阻,獨行知慮非。
唐‧劉禹錫〈張郎中籍遠寄長句開緘之日已及新秋因舉目前仰酬高韻〉
南宮詞客寄新篇,清似湘靈促柱絃。京邑舊遊勞夢想,歷陽秋色正澄鮮。雲銜日腳成山雨,風駕潮頭入渚田。對此獨吟還獨酌,知音不見思愴然。
唐‧劉禹錫〈裴相公大學士見示答張秘書謝馬詩並寄群公屬和因命追作〉
草玄門戶少塵埃,丞相井州寄馬來。初自塞垣銜苜蓿,忽行幽徑破莓苔。
尋花緩轡威遲(一作逶迤)去,帶酒垂鞭躞蹀回。不與王侯與詞客,知輕
富貴重清才。
唐‧賈島〈投張太祝〉
風骨高更老,向春初陽葩。〔泠泠〕(冷冷)月下韻,一一落梅涯。有子不
敢和,一聽千嘆嗟。身臥東北泥,魂挂西南霞。手把一枝栗,往聽覺餘賒。
水天朔方色,暖日嵩根花。達(一作逵)閒幽棲山,遣尋種藥家。家欲買
雙瓊瑤,慚無一木瓜。
唐‧賈島〈攜新文詣張籍韓愈途中成〉
袖有新成詩,欲見張韓老。青竹未生翼,一步萬里道。仰望青冥天,雲雪
壓我腦。失卻終南山,惆悵滿懷抱。安得西北風?身願變蓬草。地祇聞此
語,突出驚我倒。
唐‧賈島〈張郎中過東原居〉
年長惟添懶,經旬止掩關。高人餐藥後,下馬此林間。對坐天將暮,同來
客亦閒。幾時能至重,水味似深山。
唐‧賈島〈題張(一作章)博士新居〉
青楓何不種,林在洞庭村。應為三湘遠,難移萬里根。斗牛初過伏,菡萏
欲香門。(一作斗移亭北榭,蓮照水邊門。)舊即湖山隱,新廬葺此原。
唐‧賈島〈宿姚合宅寄張司業籍〉
閒宵因集會(一作會集。),柱史話先生。身愛無一事,心期往四明。松枝
影搖動,石謦響寒清。誰伴南齋宿?月高霜滿城。
唐‧賈島〈哭張籍〉
精靈歸恍惚,石謦韻曾聞。即日是前古,誰人耕此墳?舊遊孤櫂(一作枕)
遠,故域九江。本欲蓬瀛去,參芝御白雲。
唐‧賈島〈酬張籍王建〉
疏林荒宅古坡(一作陂。)前,久住還因太守憐。漸老更思深處隱,多閒
數得上方眠。鼠拋貧屋收田日,雁度寒江擬(一作撒。)雪天。身是(一
作事。)龍鍾應是分,水曹芸閣枉來篇。
唐‧姚合〈寄主客張郎中〉
年長方慕道,金丹事參差。故園歸未得,秋風思難持。蹇拙公府棄,朴靜
高人知。以我齊杖履,昏旭詎相離。吟詩紅葉寺,對酒黃雛菊。所賞未及
畢,後遊良可期。粲粲蛤省步,屑屑旅客姿。未同山中去,固當殊路歧。
唐‧姚合〈贈張籍太祝〉
絕妙〈江南曲〉,淒涼怨女詩。古風無手敵,新語是人知。飛動應(一作終)
由格,功大卻過奇。麟臺(一作儒書)。添集(一作雜。)卷,樂府換歌詞。
李白應先拜(一作許。),劉禎(一作楨。一作郎。)必自(一作有)疑。
貧需君子救,病合國家醫。野客(一作老。)開山借,鄰僧與米炊。甘貧
詞聘幣,依選受官資。多見愁連曉(一作晚。),稀聞債賮時。聖朝文物(一
作墨。)盛,太祝獨低眉。
唐‧姚合〈投張太祝〉
日日在心中,青山青桂叢。高人多愛靜,歸路亦應同。罷吏方無病,因僧
得解空。新詩勞見問,吟對竹林風。
唐‧張為《詩人主客圖》列張籍為「清奇雅正」入室十人之一。
《歷代詩話續編》上冊,頁八八。
唐‧趙璘《因話錄》卷第三,〈商部下〉:
張司業善歌行,李賀能為新樂府。當時言歌篇者,宗此二人。
收入王汝濤編校《全唐小說》第三卷 濟南 山東文藝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三月一版一刷 頁一九五五
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
元和已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于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于張
籍。詩章則學矯激于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為「元
和體」。大抵天寶之風尚黨,大曆之風尚浮,貞元之風尚蕩,元和之風尚怪
也。
臺北 世界書局 一九九一年六月四版 頁五七
五代
南唐‧張洎〈張司業詩集序〉:
公為古風最善,自李、杜之後,風雅道喪,繼其美者,惟公一人。故白太
傅讀公集曰:「張公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辭,舉代少其倫。」又
姚秘書監嘗贈公詩云:「妙絕江南曲,淒涼怨女詩。古風無手敵,新語是人
知。」其為當時文士推服也如此。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樂天、孟東野
歌詞,天宗匠,謂之元和體。又長於今體律詩。貞元以前,作者間出,大
抵互相祖尚,拘於常態,迨公一變,而章句之妙,冠於流品矣。
《全唐文》卷八七二或《張籍詩集》附錄二
張洎云:元和中,張水部為律格,字清意遠,唯朱慶余一人親受其旨。沿
流而下,則有任蕃、陳標、章孝標、司空圖等,咸及門焉。
轉引自《后村詩話》
南唐‧張洎〈項斯詩集序〉:
吳中張水部為律格詩,尤工於匠物,字清意遠,不涉舊體,天下莫能窺其
奧。唯朱慶餘一人親授其旨。沿流而下,則有任蕃、陳標、章孝標、倪勝、
司空圖等,咸及門焉。
收入清‧陸心源《唐文拾遺》卷四七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一百六十,列傳第一百一十〈張籍傳〉:
張籍者,……性詭激,能為古體詩,有警策之句,傳於時。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版四刷 頁四二○四
宋代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列傳第一百一〈韓愈傳〉附傳:
籍為詩,長于樂府,多警句。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一版四刷 頁五二六七
宋‧王安石〈題張司業詩〉:
蘇州司業詩名老,樂府皆言妙入神;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王安石詩集》 卷三十一 河洛圖書出版社版 第二○○頁 六十三年十月;或《臨川文集》卷三十一 《文淵閣四庫全書》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八六年 第一一○五冊 頁二二四
宋‧劉攽《中山詩話》:
張籍樂府詞,清麗深婉,五言律詩亦平澹可愛,至七言詩則質多文少。材
各有宜,不可強飾。文昌有〈謝裴司空馬詩〉曰:「乍離華廄移蹄澀,初到
貧家舉眼驚。」此馬卻是一遲鈍多驚者,詩詞微而顯,亦少其比。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 頁二八八
宋‧劉攽《中山詩話》:
劉長卿〈餘干旅舍〉云:「……」。張籍〈宿江上館〉云:「楚驛南渡口,夜
深來客稀。月明見潮上,江靜覺鷗飛。旅宿今已遠,此行殊未歸。離家久
無信,又聽擣砧衣。」兩詩偶似次韻,皆奇作也。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 頁二八九
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卷三四:
籍詩善敘事。
○籍樂府詞,清麗深婉五言律詩亦平澹可喜,七言詩則質多文少。人才各
自有宜,不可強文飾也。(此引宋‧劉攽《中山詩話》)
宋‧計有功撰、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卷三十四 成都 巴蜀書社 一九九二年三月一版二刷 頁九三四至九三五
宋‧敖陶孫《臞翁詩評》:
張籍詩如優工行鄉飲,酬獻秩如,時明詼氣。
宋‧周紫芝《竹坡詩話》:
唐人作樂府者甚多,當以張文昌為第一。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版三刷 頁三五四
宋‧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
元白張籍王建樂府,專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然其詞淺近,其氣卑弱。(頁四五○)
張司業詩與元、白一律,專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但白才多而意切,張思深而語精,元體輕而詞躁爾。籍律詩雖有味而少文,遠不逮李義山、劉夢得、杜牧之,然籍之樂府,諸人未必能也。(頁四六○)
然而詞意淺露,略無餘蘊。元白張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盡則又淺露也。(頁四五四)
元白張籍詩,皆自陶阮中出,專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本不應格卑,但其
詞傷于太煩,其意傷于太盡,遂成冗長卑陋爾。(頁四五九)
元白張籍以意為主,而失于少文。(頁四六二)
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七月初版
宋‧魏泰《臨漢隱居詩話》:
唐人亦多為樂府,若張籍王建元稹白居易以此得名。其述情敘怨,委曲周
詳,言盡意盡,更無餘味。及其末也,或是詼諧,便使人發笑,此曾不足
以宣諷。……甚者或譎怪,或俚俗,所謂惡詩也,亦何足道哉!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版三刷 頁三二二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二:
張籍,韓愈高弟也。愈嘗作〈此日足可惜〉贈之,八百餘言;又作〈喜侯
喜至〉之篇贈之,二百餘言;又有〈贈張籍〉篇,二百言,皆不稱其能詩。
獨有〈調張籍〉篇大尊李、杜,而末章有「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之
句。〈病中贈張籍〉篇,有「半塗(涂?)喜開鑿,派別失大江。吾欲盈其
氣,不令見麾幢。」之句。〈醉贈張徹〉有「張籍學古淡,軒鶴避雞群」之
句。則知籍有意于慕大,而實無可取者也。及取其集讀之,如〈送越客詩〉
云:「春雲剡溪口,殘月鏡湖西。」〈逢故人〉詩云:「海上見花發,瘴中聞
鳥飛。」〈送海客〉詩云:「入國自獻寶,逢人多贈珠。」、「紫掖發章句,
青闈更詠歌。」如此之類,皆駢句也。至于語言拙惡,如:「寺貧無施利,
僧老足慈悲。」、「收拾新琴譜,封題舊藥方。」、「多申請假牒,只送賀官書。」此尤可笑。至于樂府,則稍超矣。姚秘監嘗稱之曰:「妙絕江南曲,
淒涼怨女詩。」白太傅嘗稱之云:「尤工樂府詞,舉代少其倫。」由是論之,
則人士稱者非以詩也。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 頁四九七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六:
張籍居韓門弟子之列,又以愈薦為國子博士。東坡所謂:「汗流籍湜走且僵,
滅沒倒影不得望」者。而籍作祭愈詩乃云:「公文為時師,我亦有微聲」。
而後之學者,或號為「韓張」何邪?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版三刷 頁四九七;或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下冊 頁五三五 木鐸出版社 七十一年二月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六:
張籍〈送區弘詩〉云:「韓公國大賢,道德赫已聞。昨出為陽山,爾區來趨
奔。韓官遷法曹,子隨至荊門。韓入為博士,岐嶇從羈輪。」觀其從遊之
久,疑得于韓者深,然考其文章議論之際,乃不得預籍湜之列邪?韓集有
〈送區弘南歸詩〉云:「……」。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 頁四九七;或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下冊 頁五三五 木鐸出版
社 七十一年二月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十七:
退之云:「腦脂遮眼臥壯士,大弨掛壁誰能彎?」謂張籍也。杜牧之乞湖啟
云:「弟顗久病眼」。醫者石公集云:「是狀也,腦積毒熱,脂融流下,蓋塞
瞳子,名為內障。則籍之所苦,乃內障也。」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版三刷 頁六二一
宋‧葛立方《韻語陽秋》卷六:
《西京雜記》載司馬相如將聘茂陵人女為妾,卓文君作〈白頭吟〉。以自絕,
相如乃止。《樂府詩集》謂〈白頭吟〉者,疾人以新間舊,不能至白首,故
以為名。余觀張籍〈白頭吟〉云:「春天百草秋始衰,棄我不待白頭時。羅
襦玉珥色未暗,今朝已道不相宜。」李白〈白頭吟〉云:「亡有秦樓鏡,照
心勝照井。願持照新人,雙對可憐影。」其語感人深矣!至劉希夷作〈白
頭吟〉乃云:「寄言全成紅顏子,須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
紅顏美少年。」與文君〈白頭吟〉之本意異矣。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 頁五三六;或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下冊 頁五三七 木鐸出版
社 七十一年二月
宋‧曾季貍《艇齌詩話》:
張籍樂府甚古,如〈永嘉行〉尤高妙。唐人樂府,惟張籍王建古質,劉夢
得〈武昌老人說笛歌〉,宛轉有思致。(頁二九五)
少游詞「小樓連苑橫空」,……。然少游亦自用出處,張籍詩云:「妾家高
樓連苑起。」(頁三○九)
要之,孟郊、張籍,一等詩也。唐人詩有古樂府氣象者,惟此二人。但張
籍詩簡古易讀,孟郊詩精深難窺耳。(頁三二四)
荊公絕句云:「有似錢塘江上見,晚潮初落見平沙。」兩句皆有來歷。……
張籍詩云:「閒尋泊船處,潮落見平沙。」此下句來歷也。(頁三二六)
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七月
初版
宋‧洪邁《容齋三筆》卷六:
(評〈節婦吟〉)張籍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古又以書幣辟之,籍卻而不納,
而作〈節婦吟〉一章寄之……。陳無己為穎州教授,東坡領郡,而陳賦〈薄
命妾〉篇,言為曾南豐作,其首章云:「主家十二樓,一身當三千。古來妾
薄命,事主不盡年。起舞為主壽,相送南陽阡。忍著主衣裳,為人作春妍。
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死者恐無知,妾身長自憐。」全用籍意。
宋‧強行父《唐子西文錄》:
張文昌詩:「六宮才人大垂手,願君千年萬年壽,朝出射麋暮飲酒。」古樂府
大垂手、小垂手,獨搖手,皆舞名也。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 頁四四六
宋‧黃徹《([跫]去足加石)溪詩話》卷七:
張籍〈贈令狐〉云:「久為博士無人識,自到長安賃舍居。」未足為窮。其
〈尋時道士〉云:「昨來官罷無生計,欲就師求斷穀方。」其窮無以復加矣。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九月一版一刷 頁一一三
宋‧黃徹《溪詩話》卷七:
張籍嘗移書責退之與人商論不能下氣,愈亦有云:「我昔實愚憃,不能降色
辭。」余謂此乃書生常態。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九月一版一刷 頁一一六
宋‧黃徹《溪詩話》卷七:
張籍云:「愛養無家客,多傳得力方。」坡〈贈金山元老〉云:「蒜山幸有
閒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
(張籍此詩為〈題清徹上人院〉)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九月一版一刷 頁一三五
宋‧尤袤《全唐詩話》卷二:
張籍:籍〈宿江上〉詩:「楚驛南渡口,夜深來客稀。月明見潮上,江靜覺
鷗飛。旅次今已遠,此行殊未歸。離家久無信,又聽搗寒衣。」或云:劉
長卿〈餘干旅舍〉云:「搖落暮天迥,丹楓霜葉稀。孤城向水閉,獨鳥背人
飛。渡口月初上,鄰家漁未歸。鄉心正欲絕,何處搗寒衣?」概相類也。
籍,字文昌,和州人。歷水部員外郎,終主客郎中,終主客郎中。「蕃漢斷
消息,死生長別離。」〔句〕「常于送人處,憶得別家時。」〔句〕「流光暫
出還入地,使我年少不須臾。」〔句〕右張為取作主客圖。
〈送裴相公鎮太原〉云:「盛德雄名遠近知,功高先乞守藩籬。銜恩暫遣分
龍節,署敕還同在鳳池。天子親臨樓上送,朝官其出道邊辭。明年塞北諸
蕃落,應起生祠請立碑。」
白樂天讀籍詩集云:「張公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辭,舉代少其倫。」
姚合讀籍詩,有詩云:「妙絕江南曲,凄涼怨女詩。古風無敵手,新語是人
知。」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版三刷 頁一一一;或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前編》第一冊 頁七二三
宋‧嚴羽《滄浪詩話》:
大歷後,劉夢得之絕句,張籍王建之樂府,我所深取耳。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頁六九七;或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後編》下冊 頁一四九九
宋‧許顗《彥周詩話》:
張籍王建,樂府宮詞皆傑出,所不能追逐李杜者,氣不勝耳。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上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 頁三八五;或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前編》中冊 頁一二八八
宋‧周弼《磧砂唐詩》:
(評〈秋思〉)謙曰:古人一倍筆墨便寫出十倍精采,只此結句類是也。如
《晉史》傳殷浩竟達空函,令人發笑;讀此結句,令人可泣。(末句下)
南宋‧吳曾《能改齋漫錄》引劉次莊《樂府塵土黃詞序》:
張籍則平逸優游,足有雅思,而氣骨差弱。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八九二
元代
元‧范 《木天禁語》〈樂府篇法〉:
(樂府篇法)張籍為第一,王建近體次之,長吉虛妄不必效,岑參有氣,
惜語硬,又次之。張王最古,上格如〈焦仲卿〉、〈木蘭詞〉、〈羽林郎〉、〈
霍家奴〉、〈三婦詞〉、〈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為絕唱。李太白樂府,
氣語皆自此中來,不可不知也。
要訣在於反本題結,如〈山農詞〉,結卻用「西江賈客珠百斛,船中養犬多
食肉。」是也。又有含蓄不發結者。又有截斷頓然結者,如「君不見蜀葵
花」是也。
收入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下冊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二年五月一
版三刷 頁七四六;或清‧何文煥編《歷代詩話》下冊 頁七四六 木鐸出
版社 七十一年二月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五:
籍字文昌,和州烏江人也。貞元十五年,封孟紳榜及第。授秘書郎,歷太
祝,除水部員外郎。初至長安,謁韓愈,一會如平生歡。才名相許,論心
結契。愈力薦,為國子博士。然性狷直,所責諷於愈,愈亦不忌之。時朝野名士皆與遊,如王建、賈島、于鵠、孟郊諸公集中,多贈答,情愛深厚。皆別家千里遊宦四方,瘦馬羸童,青衫烏帽,故每邂逅於風塵,必殷勤之思,銜杯命素,又況於同志者乎?聲調相似,況味頗同。公于樂府古風,與王司馬自成機軸,絕世獨立。自李杜之後,風雅道喪。至元和中,暨元、白歌詩,為海內宗匠,謂之元和體,病格稍振,無愧洪河砥柱也。樂天贈詩曰:「張公何為者?業文三十春。尤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仕終國子司業。有集七卷,傳於世。
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第二冊 卷五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八九年
三月一版一刷 頁五六七至五六八;或周本淳《唐才子傳校釋》頁一六○ 文
津出版社 七十七年三月
元‧吳師道《吳禮部詩話》引時天彝《唐百家詩選評》:
王建自云:紹張文昌,而詩絕不類文昌。建樂府固倣文昌,然文昌恣態橫
生,化俗為雅,建則從俗而已,馴致其弊,便類聶夷中。
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七月初版 頁六一二;或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前編》中冊 第一三○二頁
明代
明‧鍾惺、譚元春《唐詩歸》:
鍾惺云:張文昌妙情秀質,而別有溫夷之氣,思緒清密,讀之無深苦之跡,
在中唐最為蘊籍。
譚元春云:司業詩少陵所謂「冰雪淨聰明」足以當之。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八九三
(評〈白紵歌〉)鍾云:此語略帶艷情(「常遣傍人」句下)。鍾云:情深而
至。
(評〈雜怨〉)譚云:淺而苦(「人當」二句下)。
(評〈送遠曲〉)鍾云:奇語真景(「青天漫漫」句下)。
(評〈短歌行〉)鍾云:淺樸可詠。
(評〈野老歌〉)鍾云:語有經國隱憂(「西江賈客」二句下)。(卷三十)
(評〈寄衣曲〉)譚云:情想在此三字(「殷勤為看」句下)。 譚云:深曲
之想,說來全不費力(「征夫身上」句下)。 鍾云:至情重義,無此不成
樂府。
(評〈古釵嘆〉)鍾云:達甚(末句下)。
(評〈節婦吟〉)鍾云:節義肝腸,以情款語出之。妙!妙!(卷三十)
(評〈泗水行〉)鍾云:靜而澹。 譚云:此首較他作調最古。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五
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八九五等
明‧許學夷《詩源辯體》:
張籍五言古極少,王建五言古聲調反純,然不成語者多;樂府七言,
二公又是一家,王元美云:「樂府之所貴者,事與情而已。張籍善言情,王
建善征事,而境皆不佳。」馮元成謂:「較李、杜歌行,判若河漢。」是也。
愚按:二公樂府,意多懇切,語多痛快,正元和體也。然析而論之,張籍
造古淡,較王稍微婉曲,王則語語痛快矣。且王詩多,而入錄者少,故知
其去張實遠也。其仄韻亦多上、去二聲雜用。
大曆而後,五七言律體制,聲調多相類;元和間,賈島、張籍、王建
始變常調。張、王五言清新峭拔。較賈小異,在唐體亦為小偏。張如「椰
聲瘴雲濕,桂叢蠻鳥聲」、「夜鹿伴茅屋,秋猿守栗林」、「渡口過新雨,夜
來生白蘋」、「竹深村路暗,月出釣船稀」、「月明見潮上,江靜覺鷗飛」、「夜
靜江水白,路回山草斜」、「乘舟向山寺,著屐到漁家」、「新露濕茅屋,暗
泉沖竹籬」,王如「瘴煙沙上起,陽火雨中生」、「水國山魈引,蠻荒洞主留」、
「石冷啼猿影,松昏戲鹿塵」、「閉門留野鹿,分食養山雞」、「雨水洗荒竹,
溪沙填廢渠」、「野桑穿頸長,荒竹過牆生」等句,皆清新峭拔,另外一種,
五代諸公乃多出此矣。
張、王樂府七言,張如「青天漫漫覆長路,遠遊無家安得住?願君到
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浮雲上天雨墮地,暫時會合終離異。我今
與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棄」、「力盡不得休杵聲,杵聲未定人皆死。家
家養男當門戶,今日作君城下土」……等句,皆懇切痛快者也,宋、元、
國初多習為之,蓋以其短篇,語意緊密,中才者易于收拾耳。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中冊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五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八九三、一八九七
明‧劉成德〈唐司業張籍詩集序〉《張籍詩集》附錄二(頁一一二):
余并其詩而觀之,其樂府詩,景真情真,有風人之意。而五言近體,又皆
勁健清雅,脫落塵想,俱從胸臆中出。……司業之詩新而奇,……卒皆可
傳。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四:
晚唐之詩分為二派:一派學張籍,則朱慶餘、陳標、任蕃、章孝標、司空
圖、項斯其人也;一派學賈島,則李洞、姚合、方干、喻鳧、周賀、「九僧」
其人也。其間雖多,不越此二派,學乎其中,日趨於下。其詩不過五言律,
更無古體。……彼學張籍賈島者,真處褌中之蝨也。
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一版一刷 頁一二二至一二三;或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後編》下冊 頁
一五○三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九:
金潾:張籍〈蠻中〉詩:「銅柱南邊毒草春,行人幾日到金潾。」金潾,交
趾地名。《水經注》所謂:「金潾清逕,象渚澄原」也。今刻本作「麟」,非。
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版一刷 頁二八九;或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前編》第一冊 頁七二三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九:
張籍〈答朱慶餘〉:「越女新粧出鏡心,自知明豔更沉吟。齊紈未是人間貴,
一曲菱歌值萬金。」此詩蓋深許之。朱慶餘詩,王荊公《百家選》多取之。
王仲鏞箋證《升庵詩話箋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十二月
一版一刷 頁二八九;或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前編》第一冊 頁七二
三
明‧楊慎《升庵詩話》卷十一:
(評〈涼州詞〉其二)鳳林,《水經》:「河水又東,歷鳳林北。」注:「鳳
林,山名,五巒俱峙。」杜詩:「鳳林戈不息,魚海路常難。」張籍詩「鳳
林關裏水東流,……無人解道取涼州。」
明‧楊慎《升庵詩話》:
張文昌〈白鼉行〉有漢魏歌謠之風。
明‧敖英輯評、凌雲補輯《唐詩絕句類選》:
(評〈涼州詞〉其二)唐人詠邊塞率道戍役愁苦,不則代邊帥自負,獨此
詩有諷刺,有關係。
明‧李攀龍輯、袁宏道校《唐詩訓解》:
(評〈涼州詞〉其二)將不效力,不嫌直致。
明‧黃克纘、衛一風輯《全唐風雅》:
(評〈涼州詞〉其二)黃云:譏刺時事而意不淺露,可以風矣。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卷七引陳繹曾語:
大歷以還,樂府不作。獨張籍、王建二家體製相近,稍復古意。或舊曲新
聲,或新題古義,詞旨通暢,悲歡窮泰,慨然有古歌謠之遺,亦唐世流風
之變,而不失其正者。(卷七,頁六六)
張籍祖〈國風〉,宗漢樂府,思難辭易。王建似張籍,古少今多。(卷七,
頁六六)
文章窮於用古,矯而用俗,如史、漢後六朝史之入方言俗語是也。籍、建
詩之用俗亦然。王荊公題籍集云:「看是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
凡俗言俗事入詩,較用古更難。知兩家詩體,大費鑄合在。(卷七,頁六六)
樂府則太白擅奇古今,……。張籍、王建,卑淺相矜;……。(卷九,頁八
七)
籍、建、長吉之不能追李、杜,固也。……所以張文昌只得就世俗俚淺事
做題目,不敢及其他。仲初亦然。(文昌樂府,只〈傷歌行〉詠京兆楊憑者
是時事。建集並無。)(卷九,頁八七)
唐七言歌行,……張籍、王建之真澹,……變風猶未失古。(卷九,頁八八)
劉長卿獻淮寧節度一篇,……;「漁陽老將多迥席,魯國諸生半在門」,王
建、張籍之鼻祖也。(卷十,頁九六)
唐七言律自杜審言、沈佺期首創工密。……張籍、王建,略去葩藻,求取情實,漸入晚唐,又一變也。(卷十,頁九七至九八)
韓愈最重字學,詩多用古韻,……。其〈贈張籍詩〉云「時來問形聲」,知
籍亦留心韻學者。乃籍詩獨不甚用古韻,惟祭愈詩七陽用至八十三韻,古
韻幾於用盡,卻無一韻不押得穩帖,……。宋吳才老推韓愈為唐一代字學
冠,下及白傅、柳州,而未滿於籍。夫識字貴善用耳。籍用古韻,即僅此
一篇,韻學之深可知矣。(卷十一,頁一○六)
劉長卿〈餘干旅舍〉云:「……」。張籍〈宿江上館〉云:「楚驛南渡口,夜
深來客稀。月明見潮上,江靜覺鷗飛。旅宿今已遠,此行殊未歸。離家久
無信,又聽搗寒衣。」兩詩韻同,而意調亦同。(卷十一引《詩話總龜》,
頁一一○)
【金潾】張籍〈蠻中〉詩:「銅柱南邊毒草春,行人幾日到金潾。」今本潾
作麟,誤也。金潾,乃交趾地名,《水經注》所謂「金潾清渚」是也。(卷
十六,頁一八二)
【附訂訛】張籍條(……)。(卷二十三,頁二四七)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八月一版二刷 頁六六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四:
(評〈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可謂能怨矣。樂
府之所貴者,事與情而已。張籍善言情,王建善徵事,而境皆不佳。
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七月
初版 頁一○一五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
人情物態不可言者最多,必盡言之,則俚矣。知能言之為佳,而不知不言
之為妙,此張籍王建所以病也。張籍小人之詩也,俚而佻。王建款情熟語, 其
兒女子之所為忽乎?詩不入雅,雖美何觀矣!
張籍王建詩有三病:言之盡也,意之醜也,韻之庳也。言窮則盡,意褻則醜,韻軟則庳。
元白之韻平以和,張王之韻庳以急。其好盡則同,而元白獨未傷雅也。雖 然,元白好盡言耳,張王好盡意也。盡言特煩,盡意則褻矣。
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七月
初版 頁一四二一至一四二二;或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前編》第一冊 頁 一三二九
明‧陸時雍《唐詩鏡》:
(評〈送遠曲〉)「席上回尊勸僮僕」,此語絕得景趣。
(評〈秋思〉)張籍絕句別自為調,不數故常。
(評〈寄衣曲〉)高風雅韻。
(評〈吳宮怨〉)「江清露白芙蓉死」,中晚俊句。
明‧周履靖《騷壇秘語》卷中:
祖〈國風〉,宗漢樂府,思難辭易。
明‧郝敬《批選唐詩》:
(評〈送遠曲〉)情在辭外,惻然動人。
明‧瞿佑《歸田詩話》卷上:
(評〈節婦吟〉)張文昌〈還珠吟〉:「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何不
相逢未嫁時。」予少日嘗擬樂府百篇,〈續還珠吟〉云:「妾身未嫁父母憐,
妾身既嫁室家全。十載之前父為主,十載之後夫為天。平生未省窺門戶,
明珠何由到妾邊?還君明珠恨君意,閉門自咎涕漣漣。」鄉先生楊復初見
而題其後云:「義正詞工,使張籍見之,亦當心服。」又為序其編首,而百
篇皆加評點,過蒙與進。先生元末鄉貢進士,洪武間擢知荊門州,卒于官。
明‧謝榛《四溟詩話》:
明‧謝榛《四溟詩話》:太白曰:「蒼梧山崩湘水竭。」張籍曰:「菖蒲花開
月長滿。」李賀曰:「七星貫斷嫦娥死。」此同一機軸,賀句更奇。
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七月初版 頁一一六○
秦嘉妻徐淑曰:「身非形影,何得動而輒俱;體非比目,何得同而不離。」
陽方曰:「惟願長無別,合形作一身。」駱賓王曰:「與君相向轉相親,與
君雙栖共一身。」張籍曰:「我今與子非一身,安得死生不相棄?」何仲默
曰:「與君非一身,安得不離別?」數語同出一律,仲默尤為簡妙。
收入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七月
初版 頁一一四八
明‧高棅《唐詩品彙》:
(評〈送遠曲〉)劉云:能幾許得恁沈著婉轉數語矣。
(評〈古釵嘆〉)劉云:好。
(評〈各東西〉)劉云:其不及王建者,材不盡也。然各自得體。
(評〈節婦吟〉)劉云:好自好,但亦不宜「繫」。
(評〈吳宮怨〉)劉云:哀怨意引(首二句下)。 劉云:稍有古意(末句下)。
(評〈羈旅行〉)劉云:猝猝形容到此(「僮僕問我」句下)。 劉云:須著如此結,愈緩愈不可聽,他人不能道耳(末句下)。
明‧高棅《唐詩品彙‧七言古詩敘目》:
大曆以還,古聲愈下,獨張籍、王建二家,體制相似,稍復古意。或舊曲
新聲,或新題古義,詞旨通暢,悲歡窮泰,慨然有古歌謠之遺風,皆名為
樂府。雖未必盡被於絃歌,是亦詩人引古以諷之義歟?抑亦唐世流風之變
而得其正也歟!……元和歌詩之盛,張王樂府尚矣。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七月二版一刷 頁二六九下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
張籍長於樂府;如〈節婦吟〉等篇,真擅場之作,其七言律只是王建之流
耳。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中冊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五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九○○
明‧郭濬評點、周明輔等參訂《增定評注唐詩正聲》:
(評〈節婦吟〉)前四句似樂府,結句情深,卻非盛唐口吻。
(評〈涼州詞〉其二)周云:刺體,直中有婉。
(評〈涇州塞〉)康云:此為征吐蕃興慨,時蓋不復通安西矣。
明‧李東陽《麓堂詩話》:
(評〈秋思〉)「廣武城邊逢暮春」,不如「洛陽城里見秋風」。
明‧顧璘《批點唐音》:
張公意殊勝於王,為有含藏耳。
明‧顧璘《批點唐音》‧七言律詩:
文昌知厭晚唐,每每解脫。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引周秉倫云:
文昌七律,詞意雅馴,賦景抒情覺多自在,如〈寄劉使君〉、〈寄白二十二〉
諸作,俱堪心賞。又〈寒食內宴〉一詩,典型尚存,寧讀樂府絕唱也。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五言律詩》:
(唐汝詢云:)籍詩逸遠,語若天成。就一體詩論,元和間堪執牛耳。恨
局于幽細,篇法雷同。
明‧周敬、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評〈送遠曲〉)王世貞曰:一結深穩。 周珽曰:首舉所別之地以紀事。
遠游舉目無親,所藉惟有僮僕,所以回尊相勸也。路長,居無定所,欲寄
莫知蹤跡,所以到處題名也。括盡送遠情境。
(評〈猛虎行〉)顧璘曰:起語好,有諷。 周珽曰:國有大害,憑威猛以
肆毒,而畏縮養奸者徒徇名位,罔所剪除,讀經豈不赧然。
(評〈別離曲〉等詩)周珽曰:詩以清遠為佳,不以苦刻為貴,固矣。然
情到真處,事到實處,音不得不哀,調不得不苦者。說者謂文昌、仲初樂
府,瘖啞逼側,每到悲惋,一如兒啼女哭,所為真際雖多,雅道盡喪,不
知彼心口手眼各自有精靈不容磨滅光景。如病其欠厚,非善讀二家者也。《詩
鏡》云:「七古欲語語生情,自張、王始為此體,盛唐人只寫得大意」,得
矣。 唐汝詢曰:文昌樂府,就事直賦,意盡而止,絕不於題外立論。如
〈野老〉之哀農,〈別離〉之感戍,〈泗水〉之趨利,〈樵客〉之崇實,〈雀
飛〉之避禍,〈烏棲〉之微諷,〈短歌〉之憂生,各有一段微旨可想,語不
奧古,實是漢魏樂府正裔。
(評〈秋思〉)周弼為「虛接體」。 周珽曰:緘封有限,客恨無窮。「見」字、「欲」字、「恐」字與「復」字、「臨」字、「又」字相應發,便覺情真語懇,心口輒造精微之城。 敖子發曰:此詩淺淺語,提筆便難。
(評〈秋思〉等詩)周珽曰:唐人樂府詞,文昌可稱獨步。絕句中如〈成
都曲〉、〈春別曲〉、〈寒塘曲〉、〈涼州辭〉、〈吳楚歌〉、〈楚妃怨〉、〈秋思〉
等篇,俱跌蕩風逸,逼真齊梁樂府,中透徹之禪,非有相皈依之可到。
(評〈征婦怨〉)楊慎曰:依倚子、夫,得怨之正。 吳山民曰:「夫死戰
場子在腹」,苦中苦語。 陸時雍曰:「招魂葬」,語佳。 周啟琦曰:末二
語悲甚。 周珽曰:「全沒」、「魂葬」,可憐!覓封戰死,何如貧賤同居?
故燭以照夜,晝無用之;婦人無倚,「晝燭」何異?聲聲怨恨,字字凄慘。
(評〈寄衣曲〉)劉辰翁曰:其思曲而曲。 周珽曰:深婉,結極細膩。 顧
璘曰:酸苦殷勤,理極情極。 周珽曰:從憂苦中釀出一段悲怨之語,真
所謂筆下全是血,紙上全是魂也。
(評〈古釵嘆〉)顧璘曰:古道難用,可哀。 周珽曰:惟儀不稱時,故不
為人所用;不用則匣中與在井底何異?故士貴得時以行其志;否則岩穴而
貶黜,胡鴻鉅之足負也!
(評〈各東西〉)周敬曰:張公七言古好作近人語,亦善作痛人語。 楊慎
曰:「我今與子非一身」,直而憤。何仲默「與君非一身,安得不離別?」
本此。 吳山民曰:寫情真切,但在樂府中欠厚。 陸時雍曰:老氣。「日
日」句,語最工。 唐汝詢曰:「日日空尋」句,想頭好。「浮雲上天」四
語,寬譬語,極狎昵,恐非別友之作,其〈蔓草〉之遺風歟? 周珽曰:
此(按指〈車遙遙〉)與〈各東西〉篇,思可鏤塵,鋒能截玉,本情切理,
躊躇滿志,不復知奏刀之為難。
(評〈節婦吟〉)周珽曰:平衷婉辭,既堅己操,復不激人之怒,即云長事
劉,有死不變,猶志在報效曹公之意。
(評〈吳宮怨〉)周珽曰:〈吳宮怨〉一首,寓言讒人恃寵,正士懷憂,意
亦沈著。
(評〈羈旅行〉)顧璘曰:旅窮至極。末段善說題意。 周珽曰:沈思遠韻,
賦比曲至。旅人號咷,字字可憐。
(〈涼州詞〉其二)楊慎列為能品。 宗臣曰:圓轉玲瓏。 吳山民曰:後
二語說得醜殺人。 何景明曰:用意深備,使當時將帥聞之,必有赧色。
明‧徐獻忠《唐詩品》:
水部長于樂府古辭,能以冷語發其含意,一唱三歎,使人不忍釋手。張舍
人序其能繼李、杜之美;予謂李、杜渾雄過之,而水部凄婉(惋?)最勝,
雖多出瘦語,而俊拔獨擅,貞元以後,一人而已。公及元微之、白樂天、
孟東野,歌詞為天下宗匠,謂之元和體。其近律專事平淨,固亦樂天之流
也。
收入《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清代
清‧殷元勛、宋邦綏《才調集補注》卷三引清‧馮班語:
水部五言多名句。張君破題極用意,不似他人直下。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張籍》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三年一月一版一刷 頁一二三二
明‧唐汝詢《唐詩解》:
(評〈送遠曲〉)司業樂府皆泛然之辭,惟此疑本實事,不然天下皆可別,
何獨戲馬台南耶?
(評〈秋思〉)文昌敘情最切,此詩堪與「馬上相逢」頡頏。
(評〈征婦怨〉)夫死戰場子在腹,征婦之最慘者,燭以照夜,晝無所用之。故取以自喻。
(評〈節婦吟〉)繫珠於襦,心許之矣,以良人貴顯而不可皆是以卻之。然
還珠之際,涕泣流連,悔恨無及,彼婦之節不幾岌岌乎?夫女以珠誘而動
心,士以幣徵而折節,司業之識淺矣哉!
清‧史承豫《唐賢小三昧集》:
(評〈征婦怨〉)張、王樂府並稱,文昌情味較足,以運思清而措辭俊也。
(評〈節婦吟〉)婉而直,得風人寫托之旨。
清‧徐增《而庵說唐詩》:
(評〈送遠曲〉)此題是樂府,文昌賦此詩,或當時曾於此送別,故即以此
入詩。
(評〈秋思〉)余平生苦作家書,每作家書,頭緒多,筆下寫不乾淨,必有
遺落處。讀司業此詩,深得我心,為錄於此。
(評〈節婦吟〉)〈陌上桑〉妙在直,此詩妙在婉。文昌真「樂府」老手。
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張、王樂府多七言,易於曲折動人也。(〈五古凡例〉,頁一五四七)
樂府古詞,陳陳相因,易於取厭。張文昌、王仲初創為新制,文今意古,言淺諷深,頗合《三百篇》興、觀、群、怨之旨。……。至張、王尚有古音,……。(〈七古凡例〉,頁一五四九)
唐七言古詩,……。前之王、楊、盧、駱,後之元、白、張、王,則
宋、衛、中山之君也。(〈七古凡例〉,頁一五五○)
其次則張水部,風流蘊藉,不失雅音。(〈七律凡例〉,頁一五五五)
凡律詩最重起結,七言尤然。起句之工于發端,如……,張籍「聖朝
特重大司空,人說元和第一功」……。落句以語盡意不盡為貴,如……,
張籍「賓筵戲樂年年別,已得三迴對御看」……,皆足為一代楷式。(〈七
律凡例〉,頁一五五七)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清‧賀貽孫《詩筏》:
七言古須具轟雷掣電之才,排山倒海之氣,乃克為之。張司業籍以樂府古
風合為一體,深秀古質,獨成一家,自是中唐七言古別調,但可惜邊幅稍
狹耳。若元、白二公,才情有餘,邊幅甚賒,然時有拖沓之累。蓋司業所
病者節短,而元、白所病者氣緩,截長補短,庶幾可與李、杜諸人方駕耳。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八八
清‧賀貽孫《詩筏》:
張文昌〈節婦吟〉云:「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
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君誓擬同生
死。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此詩情辭婉戀,可泣可歌。然
既垂淚以還珠矣,而又恨不相逢於未嫁之時,柔情相牽,展轉不絕,節婦
之節危矣哉!文昌此詩,從〈陌上桑〉來,「恨不相逢未嫁時」,即〈陌上
桑〉「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意。然「自有」二語甚斬絕,非既有夫而又恨不嫁此夫也。「良人執戟明光裏」,即〈陌上桑〉「東方千餘騎,夫婿居
上頭」意。然〈陌上桑〉妙在既拒使君之後,忽插此段,一連十六句,絮
絮聒聒,不過盛誇夫婿以深絕使君,非既有「良人執戟明光裏」,而又感他
人「用心如日月」也。忠臣節婦,鐵石心腸,用許多折轉不得,吾恐詩與
題不稱也。或曰文昌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古又以重幣辟之,不敢峻拒,
故作此詩以謝。然則文昌之婉戀,良有以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八八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三偷〉:
謝惠連〈擣衣詩〉曰:「腰帶准疇昔,不知今是非。」至張籍〈白紵歌〉則
曰:「裁縫長短不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裴說〈寄邊衣〉則曰:「愁捻
銀針信手縫,惆悵無人試寬窄。」雖語益加妍,意實原本于謝,正子瞻所
云:「鹿入公庖,饌之百方,究其所以美處,總無加于煮食時」也。然庖饌
變換得宜,實亦可口。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二一六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卷一:
須溪評詩極佳,然亦有過當處。如張司業〈節婦吟〉:「君知妾有夫,贈妾
雙明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妾家高樓連苑起,良人執戟明光裡。知君用心如日月,事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恨不相逢未嫁時。」。此詩一句一轉,語巽而峻。深得〈行露〉「白茅」之意。劉須溪曰:「好自
好,但亦不宜繫。」余謂此說不惟苛細,兼亦不諳事宜。此乃寄東平李司
空作也。籍已在他鎮幕府,鄆帥又以書幣聘之,故寄此詩。通篇俱是比體,
繫以明國士之感,辭以表從一之志,兩無所負。必如所云,則漢臬之駒亦
不宜秣,〈摽梅〉之迨吉迨今,何急不能待也!詩人之言,可如是執乎!此
種意見,與見饋牛酒而譖范睢者何異?(黃白山評:「按李司空即李師道,
乃河北三叛鎮之一。張籍自負儒者之流,豈宜失身於叛臣,何論曾受他鎮
之聘與否耶!張雖卻而不赴,然此詩詞意未免周旋太過,不止如須溪所譏。
安有以明珠贈有夫之婦,而猶謂其『用心如日月』者?且推『相逢未嫁』
之語,脫未受他人聘,即當赴李帥之召,恐昌黎〈送董卲南〉又當移而贈
文昌矣。」)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二五八至二五九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高棅《品彙》設立名目,取舍不能盡當,惟七言古以張、王並列,極為有
識。文昌善為哀婉之音,有嬌絃玉指之致。仲初妙于不含蓄,亦自有曉鐘
殘角之韻。後人徒稱其〈宮詞百首〉,此如食熊啖股,何嘗得其美處?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三五五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妙絕〈江南曲〉,淒涼怨女詞」姚秘書之評張司業也。此言甚當。王之〈當
窗織〉、〈簇蠶詞〉、〈去婦〉、〈老婦歎鏡〉、〈促刺詞〉,若令出司業手,必當
備為可觀。惟形容獰惡之態,則王勝于張。王〈射虎行〉曰:「自去射虎得
虎歸,官差射虎得虎遲。獨行以死當虎命,兩人相疑終不定。朝朝暮暮空
手回,山下綠苗成道徑。遠立不敢污箭鏃,聞死還來分虎肉。惜留猛虎著
深山,射殺恐畏終身閒。」張〈猛虎行〉曰:「南山北山樹冥冥,猛虎白日
遶林行。向晚一身當道食,山中麋鹿盡無聲。年年養子在空谷,雌雄上山
不相逐。谷中近窟有山村,長向村家取黃犢。五陵年少不敢射,空來林下
看行跡。」張詠猛虎,故摹寫怯懦以見負嵎之威,王詠射虎,故曲盡狡獪
之態,用意不同,俱為酷肖。《詩歸》評王詩曰:「有激之言,字字痛切,
似為千古朝事邊事寫一供狀。」此論妙甚。張詩雖工,僅詞人之言,王詩
意深遠矣。(黃白山評:「張詩亦似為權門勢要傾害朝士之喻,非徒詠猛虎
而已。」)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三五五至三五六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張〈古釵嘆〉曰:「寶釵墮井無顏色,百尺泥中今復得。鳳凰宛轉有古儀,
欲為首飾不稱時。女伴傳看不知主,羅袖拂拭生光輝。蘭膏已盡股半折,
雕文刻樣無年月。」王〈開池得古釵〉曰:「美人開池北堂下,拾得寶釵金
未化。鳳凰半在雙股齊,鈿花落處生黃泥。當時墮地覓不得,暗想窗中還
夜啼。可知將來對夫婿,鏡前學梳古時髻。莫言至死亦不遺,還似前人初
得時。」王詩作驚喜之意,亦佳。尤妙在暗想墮地時啼,思路周折。至學
梳古髻,尤肖嬌憨之態。然意盡于得釵。張所寄託便在絃指之外,令人想
見淮陰典連敖,鳳雛治耒陽時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三五六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張〈羈旅行〉:「荒城無人霜滿路,野火燒橋不得度。寒蟲入窟鳥歸巢,僮
僕問我誰家去?行尋田頭暝未息,雙轂長轅礙荊棘。緣岡入澗投田家,主
人舂米為夜食。晨雞喔喔茅屋傍,行人起掃車上霜。」數語深肖旅途之景。
仲初〈田家留客〉曰:「遠行僮僕應苦饑,新婦廚中炊欲熟。不嫌田家破門
戶,蠶房新泥無風土。」又曰:「丁寧回語屋中妻,有客勿令兒夜啼。雙塚
直向有縣路,我教丁男送君去。」寫主人情事,亦復如見。如此主賓,恨
不令其相值。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三五六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張〈將軍行〉敘戰勝後曰:「擾擾惟有牛羊聲。」〈關山月〉曰:「軍中探騎
暮出城,伏兵暗處低旌戟。」〈永嘉行〉曰:「紫陌旌旛暗相觸,家家雞犬
飛上屋。」〈廢宅行〉曰:「宅邊青桑垂宛宛,野蠶食葉還成繭。黃雀銜草
入燕巢,嘖嘖啾啾白日晚。去時禾黍埋地中,飢兵掘土翻重重。鴟梟養子
庭樹上,曲牆空屋多旋風。」王〈遠將歸〉曰:「去願車輪遲,回思馬啼速。」
〈涼州行〉曰:「驅羊亦著錦為衣,為惜氈裘防 時。」〈溫泉宮行〉曰:「禁
兵去盡無射獵,日西麋鹿登城頭。梨園子弟偷曲譜,頭白人間教歌舞。」
張之傳寫入微,王亦快而妙。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三五七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
司業律詩以淺淡而妙,然實鴻鵠之腹毳也。休惟喜其〈寄劉和州〉:「曉來
江氣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青。」光景可思。又〈憶陷故人蕃〉:「無人收
廢帳,歸馬識殘旗。欲祭君何在?天涯哭此時。」誠堪嗚咽。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三五七
清‧吳喬《圍爐詩話》:
喬謂唐詩有理,而非宋人詩話所謂理;唐詩有詞,而非宋人詩話所謂詞。
大抵賦須近理,比即不然,興更不然,「靡有孑遺」,「有北不受」可見。又
如張籍辭李司空辟詩,考亭嫌其「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若無此一折,
即淺直無情,是為以理礙詩之妙者也。(卷一,頁四七八)(可評〈節婦吟〉)
張籍、王建七古甚妙,不免是殘山剩水,氣又苦咽。(卷二,頁五三○)
張籍辭李師道辟命詩,若無「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二語,即徑直無
情。朱子譏之,是講道理,非說詩也。(卷三,頁五五九)
又曰:「《品彙》以張、王並列,極當。張籍善為哀婉之音,有嬌弦玉指之態。」(卷三,頁五六六)
又曰:「楊升菴謂晚唐之詩分為二派,一派學張籍,一派學賈島。……張主
言情,語多平易;……。文昌佳處在樂府歌行,委婉諷諭,捨之而摹其淺
近者,固為庸劣。」(卷三,頁五七五)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清‧葉矯然《龍性堂詩話‧初集》:
古人送別,苦語不一,而意實相師。……猶有傷心者,隴西「長當從此別,
且復立斯須」,屬國「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延之「生為久別離,沒
為長不歸」,子美「孰知是死別,且復哀其寒」,張籍「人當少年嫁,我當
少年別」,亦一意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九四五
張文昌樂府擅場,然有不滿者。如〈節婦吟〉云:「君知妾有夫,贈妾雙明
珠。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又云:「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
時。」此婦人口中如此,雖未嫁,嫁過畢矣。或云文昌卻鄆帥李師道之聘,
有托云然。但勝理之詞,不可訓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九五三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卷一:
文昌樂府,亦托胎歌謠,特以溫茂自見,故賢于退之、東野以迫露蒼鑱削
剝詩理。(可評〈泗水行〉)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張籍》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三年一月一版一刷 頁一二三四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
(評〈短歌行〉)真短歌行。
(評〈牧童詞〉)正章翻似帶出,前八句堅忍之力,如謝傅賭墅時。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一:
李太白「蒼梧山崩湘水竭」,張文昌「菖蒲花開月長滿」,李長吉「七星貫
斷姮娥死」,俱是決絕語,遣詞絕工。然〈饒歌〉「冬雷震震,夏雨雪」,實
先開之。〈饒歌〉語事所或有,質渾而為古;三子語理所必無,刻畫而近今。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二三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初盛之後,似合有張、王俚俗一派,猶明中葉有袁中郎輩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四十九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張籍〈節婦吟〉亦淺亦雋;〈吳宮怨〉無中生有,得青蓮之遺。餘作亦有工
妙。大抵于結處正意悉出,慮人不知,露出卑手。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四十九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文昌樂府與仲初齊名,然王促薄而調急,張風流而情永,張為勝矣。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四十九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中唐樂府,人稱張、王,視此當有郎奴之隔耳。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四十九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文昌「洛陽城里見秋風」一首,命意政近填詞,讀者賞俊,勿遽寬科。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五十六
清‧毛先舒《詩辯坻》卷第三:
籍、建並稱,然建遠不如籍。籍〈楚妃〉、〈離宮〉有盛唐之調,俱得樂府
遺風。建〈宮詞〉直落晚葉,去孟蜀花蕊夫人一間耳。〈夜看揚州市〉,何
其里巷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五十七
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卷二〈論七言絕句〉:
文昌標致悠閒,宛轉流暢,如天衣無縫,鍼鏤莫尋。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七○四
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卷二〈論五言律詩〉:
張司業、姚少監妙句天成,筆端韶秀。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七○二
清‧田雯《古歡堂集雜著》,卷二〈論七言律詩〉:
白香山、張司業名言妙句,側見橫出,淺淡精潔之至。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七○三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四十六、「樂府神理」:
樂府寧朴毋巧,寧疏毋鍊。張籍〈短歌行〉云:「菖蒲花開月常滿。」傷於
巧也。
清‧沈德潛撰、蘇文擢詮評《說詩晬語詮評》卷上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一
九八五年十月再版 頁一○四。又張籍「菖蒲花開月常滿」句,見於《張籍
詩集》卷二〈白頭吟〉,而非〈短歌行〉。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九十八、「樂天諷諭詩與張王樂府」:
白樂天詩,能道盡古今道理,人以率易少之,然諷諭一卷,使言者無罪,
聞者足戒,亦風人之遺意也。惟張文昌王仲初樂府,專以口齒利便勝人,
雅非貴品。
清‧沈德潛撰、蘇文擢詮評《說詩晬語詮評》卷上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一
九八五年十月再版 頁二四九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卷上,九十九、「張王句疪」:
仲初〈當窗織〉云:「當窗卻羡青樓倡,十指不動衣盈箱。」人即無志節,
何至羡青樓倡耶?文昌〈節婦吟〉云:「感君纏綿意,繫在紅羅襦。」贈珠
者知有夫而故近之,更褻於羅敷之使君也,猶感其意之纏綿耶?雖云寓言
贈人,何妨圓融其辭;然君子立言,故自有別。
清‧沈德潛撰、蘇文擢詮評《說詩晬語詮評》卷上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 一
九八五年十月再版 頁二五二
清‧沈德潛〈重訂唐詩別裁集序〉,《唐詩別裁集》(頁三):
張、王樂府,委折深婉,曲道人情,李青蓮後之變體也。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頁二七二):
張、王樂府,有新聲而少古意,王漁洋所謂「不曾辛苦學妃豨」也。然心思之巧,辭句之雋,最易啟人聰穎,高青丘每肖之,存之以備一格。
文昌有〈節婦吟〉,時在他鎮幕府,鄆帥李師道以書幣聘之,因作此詞以卻。
然玩辭意,恐失節婦之旨,故不錄。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四:
文昌長于新樂府,雖古意漸失,而婉麗可誦。五古亦不入卑靡。(頁一四一)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四評〈西州〉:
西州屬隴右道,天寶末陷于吐蕃。此願中朝恢復,於烈士有厚望焉。(頁一
四一)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四評〈惜花〉:
翻出一意,淺人不能道。(頁一四一)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四評〈雜怨〉:
責以高堂有老姑,怨之正也,與泛作閨房之言有別。(頁一四二)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評〈送遠曲〉:
「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從前送遠詩,此意未曾寫到。(頁
二七四)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評〈征婦怨〉:
李華〈弔古戰場文〉,篇中可云縮本。(頁二七二)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評〈傷歌行〉:
此為楊憑貶臨賀尉而作。憑為京兆尹,廣蓄姬妾,築第逾制,為人糾劾,
貶之。(頁二七三)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評〈短歌行〉:
祝辭正是可傷之處。(頁二七三)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八評〈北邙行〉:
沉溺於葬者,讀此可以恍然。(「千金」二句下)(頁二七四)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二評〈薊北旅思〉:
五六平平,中晚通病。(頁三九七)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二評〈夜到漁家〉:
三四直白語,以自然得之。(頁三九七)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五評〈寄蘇州白二十二使君〉:
有不滿意。(頁五○二)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十五評〈送李僕射赴鎮鳳翔〉:
雪夜擒吳元濟。(「先入賊城擒首惡」句下。)讓功於裴度。(「盡封官庫讓
元功」句下。)(頁五○二)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二十評〈哭孟寂〉:
高郢典試,其年進士十七人,宏詞二人,故云十九人。(頁六七一)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二十評〈秋思〉:
亦復人人胸臆語,與「馬上相逢無紙筆」一首同妙。(頁六七二)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卷二十評〈涼州詞〉(其二):
高常侍亦云「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高說得憤,此說得婉。(頁六七
七)
清‧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二年七月一
版四刷
清‧陶元藻《鳧亭詩話》卷上:
余往年選《唐詩楷》,深怪張文昌〈節婦吟〉措詞不善,謂以珠繫襦固非,
還珠垂淚更謬,並譏其命題亦欠斟酌。後見他本作〈還珠吟〉,題則妥矣,
而詩終有病。及見瞿存齋〈續還珠吟〉云:「妾身未嫁父母憐,妾身既嫁室
家全。十載之前父為主,十載之後夫為天。平生未省窺門戶,明珠何由到
妾邊?還君明珠恨君意,閉門自咎涕漣漣。」末二句「恨君」字固佳,「自
咎」字更妙,「涕漣漣」與「雙淚垂」,兩哭亦迥然不同。如此命詞措意,
作〈還珠吟〉可也,作〈節婦吟〉亦可也。先得我心,為之折服。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張籍》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三年一月一版一刷 頁一二三三
清‧沈濤《匏廬詩話》卷上:
歸愚尚書《說詩晬語》廬江小吏妻詩:「中別小姑一段,悲愴之中自足溫厚。
唐人棄婦篇直用其語,……而忽轉二語云:『回頭語小姑,莫嫁如兄夫。』
輕薄之言,了無餘味。此漢唐詩品之分。」余案;此說本之羅大經《鶴林
玉露》云:「李太白〈去婦詞〉:『澺昔初嫁君,小姑纔倚床。今日妾辭去,
小姑如妾長。回頭語小姑,莫嫁如兄夫。』古今以為絕唱。以余觀之,特
忿恨決絕之辭耳。豈若〈谷風〉之詩曰:『毋逝我梁,毋發我笱。』雖遭永
棄,猶反顧其家,戀戀不忍乎!乃知國風優柔忠厚,信非後世詩人所能彷
彿也。」以上皆羅說。宋人每多此種議論,不知〈谷風〉詩又曰:「我躬不
閱,遑恤我後。」何等決絕!「不我能畜,反以我為讎!」又何等忿恨耶!
此詩本顧況所作,見韋穀《才調集》,羅以為太白亦非。《列女傳》載:「阿
谷處女事至子貢,授以稀綌五兩,處子曰:子不早命妾,有狂夫名之者矣。」
相拒之辭,抑何婉也。張文昌〈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
嫁時。」正與達情知禮意合,而歸愚詆之,是必如瞿宗吉〈續還珠吟〉方
為得體,尚成何語耶?又王仲初〈當窗織〉末句云:「當窗卻羨青樓倡,十
指不動衣盈箱。」蓋從古語:「刺繡文,不如倚市門。」翻出。且「青樓倡」
乃指豪家歌舞者而言,更非倚市門之比。歸愚乃謂:「人即無志,何至羡青
樓倡!」是直不知「青樓倡」作何解,亦太鹵莽。
杜松柏編《清詩話訪佚初編》第三冊 新文豐出版公司 七十六年六月
清‧胡壽芝《東目館詩見》卷一:
文昌樂府,風味澄敻,亦多新警處,退之極重之。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張籍》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一月一版一刷 頁一二三三
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二:
劉攽《詩話》云:「張文昌(籍)樂府清麗深婉,五言律詩亦平淡可愛,一
七言律詩則質多文少。」然文昌五言亦不乏清麗深婉之句,如:「長因送人
處,憶得別家時。」、「家貧無易時,身病是閑時。」、「眼昏書字大,耳重
語聲高。」、「山情因月甚,詩語入秋高。」、「尚儉經營少,居閑意思長。」
不獨平淡可愛也。〈寄和劉使君〉云:「曉來江所連城白,雨後山光滿郭清。」
及〈贈賈島〉之「籬落茺涼同僕飢」,則又文質兼備矣。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七六四
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二:
張文昌〈寄退之〉詩情稍遜于詞。愚但愛其「獨得雄直氣,發為古文章。」、「薦待皆寒羸,但取其才良」、「公有曠達志,生死為一綱。及當臨終晨,意色為不慌。」數語,能描寫文公。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七六四
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二:
文昌〈離婦〉云:「有子未必榮,無子坐生悲。」〈贈孟郊〉云:「苦節居貧
賤,所知賴友生。」〈行路難〉云:「君不見床頭黃金盡,壯士無顏色。」〈寄
李司空〉云:「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清麗深婉,稱情而出。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七六四
清‧余成教《石園詩話》卷二:
韓門諸人詩分兩派,朱慶餘、項斯以下為張籍之派,……張水部籍為格律
詩,惟朱慶餘親授其旨,沿流而下,有任蕃、陳標、章孝標、司空圖,咸
及門焉。寶歷、開成之際,項子遷斯尤為水部所知,故其詩格相類。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七七三
清‧李懷民《重定中晚唐詩主客圖》:
水部五言,體清韻遠,意古神閑,與樂府詞相為表裏,得風騷之遺。當時
以律格標異,信非偶然。得其傳者,朱慶餘而外,又有項斯、司空圖、任
蕃、陳標、章孝標、滕倪諸賢。今考滕倪、陳標詩已無存,任翻、司空圖、
章孝標亦寥寥數頁,唯朱慶餘、項斯兩君,賴後人搜輯,規格略具。愚按
水部既沒,聞風而起者尚不乏人,後世拘于時代,別為晚唐。要其一脈相
沿之緒,故自不爽。茲得奉水部為「清真雅正主」,而以諸賢附焉。合十六
人,得詩四百四十一首。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論評類編‧張籍》 濟南 山東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三年一月一版一刷 頁一二三四
張、王固以樂府名,然唯後人只知其樂府耳。當時謂之元和體,寧單指樂
府哉?且水部自標律格,其近體固當與樂府並重。
清‧潘德輿《養一齋詩話》:
《歲寒堂詩話》論張文昌律詩不如劉夢得、杜牧之、李義山。文昌七
律或嫌平易,五律清妙處不亞王、孟,乃愧夢得、牧之、義山哉!其〈夜
到漁家〉、〈宿臨江驛〉二律,與劉文房〈餘干旅舍〉一作,用韻同,風韻
亦同,皆絕唱也。(卷三,頁二○四八)
文昌「藥看辰日合,茶到卯時煎」,「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絕似
樂天。大抵中唐人氣味往往相近。然樂天勝微之,文昌勝仲初,名雖相埒,
又當細求其分別與優劣處,乃非無星秤耳。(卷三,頁二○四八)
文昌「洛陽城裡見秋風」一絕,七絕之絕境,盛唐諸鉅手到此者亦罕,
不獨樂府古澹,足與盛唐爭衡也。王新城、沈長洲數唐人七絕擅長者各四章,獨遺此作。沈於鄭谷之「揚子江頭」亦盛稱之,而不及此,此猶以聲調論詩也。(卷三,頁二○四八)
張籍〈秋山〉云:「秋山無雲可無風。」……此宋人講字法之魔障也。(卷三,頁二○四九)
魏泰謂「張籍、白居易樂府,述情敘怨,委曲周詳,言盡意盡,更無餘味。」嘻!何其大而無當也。文昌樂府,古質深摯,其才下于李杜一等,此外更無人到。(卷四,頁二○五七)
宋景濂〈答章秀才書〉,於詩人源流甚詳,而詞多不精。如謂「陸士衡
兄弟仿子建,……張文昌過于浮麗,……。」殆皆仿鍾嶸而失之者。(頁二
一六三)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清‧陸心源《唐文拾遺》卷四七張洎〈項斯詩集序〉:
吳中張水部為律格詩,尤工于匠物,字清意遠,不涉舊體,天下莫能窺其
奧,惟朱慶餘一人導授其旨。
清‧孫濤《全唐詩話續編》卷上:
張籍:《丹陽集》云:張籍,韓愈之高弟也。愈作〈此日足可惜〉贈之,八
百餘言;又作〈喜侯喜至〉之篇贈之,二百餘言;又有〈贈張籍〉一篇,二百言,皆不稱其能詩。獨有〈調張籍〉一篇,大尊李杜,而末章有「顧語地上友,經營無太忙」之句;〈病中贈張籍〉一篇,有「半途喜開鑿,派別失大江。吾欲贏其氣,不令見麾幢」之句;醉贈張徽有:「張籍學古淡,軒鶴避雞群」之句。今取其集讀之,如送越客詩:「春雲剡溪口,殘月鏡湖西。」〈逢故人詩〉云:「海上見花發,瘴中聞鳥飛。」〈送海客〉詩云:「入國自獻寶,逢人多贈珠。紫掖發章句,青闈更詠歌。」如此之類,皆駢句也。至如「寺貧無施利,僧老足慈悲。收拾新琴譜,封題舊藥方。多申請假牒,祇送賀官書。」語言便拙,實無可取。
退之〈調張籍〉詩曰:「刺手拔鯨牙,舉瓢酌天漿。」魏道輔謂;高至
酌天漿,幽至於拔鯨牙,其用思深遠如此。彼獨未讀送無本詩爾。其曰:「吾
嘗示之難,勇往無不敢。蛟龍弄牙角,造次欲手攬。眾鬼囚大幽,下覷襲元窞。」言手攬蛟龍之角,下覷眾鬼之窞,皆難事,而無本勇往無不敢。蓋作文以氣為主也。則〈調張籍〉之句,無乃亦是意乎?
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前編》第一冊 第七二三頁
清‧薛雪《一瓢詩話》:
裴司空以眼錯駑馬贈張水部,水部以詩謝之。有「乍離華廄移蹄澀,初到
貧家舉眼驚。」措辭微婉,旨趣良深。
臺靜農主編《百種詩話類編前編》第一冊 第七二四頁
清‧劉熙載《藝概》卷二〈詩概〉:
白香山樂府,與張文昌、王仲初同為自出新意。其不同者,在此平曠而彼
峭窄耳。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二四三○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
張、王樂府,天然清削,不取聲音之大,亦不求格調之高,此真善于紹古
者。較之昌谷,奇豔不及,而真切過之。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三九○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
韓門諸君子,除張文昌另一種,自當別論,皇甫持正、李習之……皆不以
詩名。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三八九
清‧翁方綱《石洲詩話》卷二:
張、王已不規規于格律聲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縮抽換,至于不可
思議。一層之外,又有一層。古人必無依樣臨摹,以為近古者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中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三九二
清‧吳瑞榮《唐詩箋要》:
水部律格,工于匠物,字清意遠,不徙舊跡,自足成一家矣。然其音韻過
拗過裂,有礙制體。(可評〈望行人〉)
(評〈送遠曲〉)結語開後人傳奇多少關目。
(評〈征婦怨〉)說征婦者甚多,慘淡經營,定推文昌此首第一。
(評〈牧童詞〉)與李涉〈牧童詞〉參看,一豪甚,一懦甚,會心不遠。
(評〈吳宮怨〉)咨嗟曲鬯,往復無端,較王屋山人而過之,而渾雅之致不
逮,此盛、中所以異也。
(評〈涼州詞〉其一)寓愴憤納款意。
(評〈涼州詞〉其二)比前首更唾罵痛快。 王翰、王之渙二作感喟出以
悠揚,是渾然元氣。此則全以激昂之意發之,讀之毛髮為豎,令人自服。
清‧吳昌祺《刪訂唐詩解》:
(評〈涼州詞〉其二)唐汝詢曰:涼州本明皇所開,而陷於吐蕃六十年,
故咎諸將之不能守。 吳昌祺曰:盡脫笛、笳等意,亦一快也。
(評〈送遠曲〉)吳昌祺曰:有餘味,亦即從古詩脫出。 勸僮僕,亦是深
於惜別之意。
清‧黃周星《唐詩快》:
(評〈送遠曲〉)送遠行者多矣,此獨勸僮僕,勸題名;雖是無聊之思,豈
非深情古道?
(評〈秋思〉)家常情事,寫出便成好詩。
(評〈短歌行〉)伉爽磊落,如聽唱蘇學士「大江東去」。
(評〈節婦吟〉)雙珠繫而復還,不難於繫,而難於還。繫者知己之感,還
者從一之義也。此詩為文昌卻聘之作,乃假托節婦言之。徒令千載之下,
增才人無限悲感。
清‧馬允剛《唐詩正聲》云:
五七古勝律體。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引吳敬夫云:
文昌樂府,伯仲仲初,而彌加蘊藉,諸體亦淡雅宜人。王元美謂:張籍善
言情,王建善徵事,而境皆不佳。「殷勤為看初著時,征夫身上宜不宜」、「梨
園子弟偷曲譜,頭白人間教歌舞」,情、事與境皆佳矣。(可評〈寄衣曲〉)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中冊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五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八九四
清‧劉邦彥《唐詩歸折衷》:
(評〈泗水行〉)吳敬夫云:人知寫出曉色,此並及曉聲矣。
清‧宋犖《漫堂說詩》:
少陵樂府以時事創新題,如〈無家別〉、〈新婚別〉、〈留花門〉諸作,便成
千古絕調。後來張(籍)、王(建)樂府,樂天之〈秦中吟〉,皆有可採。
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上冊 臺北 西南書局有限公司 一九七九年十一
月初版 頁三七三
清‧黃叔燦《唐詩箋注》:
(評〈秋思〉)首句羈人搖落之意已概見,正家書中所說不盡者;「行人臨
發又開封」,妙更形容得出。試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領起,便知首句之難落筆
矣。
(評〈涼州詞〉其二)此篇言邊將安坐居奇,不以立功報主為念,自開元
中,王君毚等先後突吐蕃取涼州,後復陷吐蕃,經今已六十年,邊將空邀
主恩,無人出力。言之深切著明。
(評〈寄和州劉使君〉)此言為郡風流,並得善地,看花送客,酒興詩情,自多佳趣,因別離而結想,聊寄遠以言情。詩境清絕。
清‧李瑛《詩法易簡錄》:
眼前情事,說來在人人意中,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兒
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皆是此一種筆墨。
清‧郎廷槐編《師友詩傳錄》:
樂府之異於詩者,往往敘事。詩貴溫裕純雅;樂府貴遒深勁絕,又其不同
也。……至唐人多與詩無別,惟張籍、王建猶能近古,而氣象雖別,亦可
宗也。
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上冊 臺北 西南書局有限公司 一九七九年十一
月初版 頁一一二
清‧郎廷槐編《師友詩傳錄》:
故樂府者,繼《三百篇》而起者也。唐人惟韓之〈琴操〉,最為高古。……
降而元白張王,變極矣。
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上冊 臺北 西南書局有限公司 一九七九年十一
月初版 頁一○七至一○八
清‧劉大勤編《師友詩傳續錄》:
中唐如韓退之〈琴操〉,直溯兩周,白居易、元稹、張籍、王建刱為新樂府,
亦復自成一體。
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上冊 臺北 西南書局有限公司 一九七九年十一
月初版 頁一二九
清‧王士禎《分甘餘話》:
許彥周謂張籍、王建,〈樂府〉、〈宮詞〉皆傑出,所不能追蹤李杜者,氣不
勝也。余以為非也,正坐格不高耳。不但李、杜,盛唐諸詩人所以超出中、
晚者,只是格韻高妙。
清‧王士禎口授、何世(王基)述《然鐙記聞》:
唐人樂府,惟有太白〈蜀道難〉、〈烏夜啼〉,子美〈無家別〉、〈垂老別〉,
以及元白張王諸作,不襲前人樂府之貌,而能得其神者,乃真樂府也。
收入丁福保輯《清詩話》上冊 臺北 西南書局有限公司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初版 頁一○三
清‧陸鎣《問花樓詩話》卷一:
文昌擬樂府諸詩,綽有妙緒。五言近體如〈聽泉〉、〈夜到漁家〉、〈山中贈
日南僧〉、〈酬韓庶子〉……東野所謂「一卷冰雪文,避俗常自攜」者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二二九四
清‧邢昉《唐風定》:
文昌清瞿骨立,元氣盡削,過人在曠然塵外,絕去凡調。(《唐風定‧五言
律詩》)
(評〈白紵歌〉)婉細妍秀,微有右丞風韻。
(評〈猛虎行〉)比仲初作,微婉勝之。
(評〈白頭吟〉)此篇直露,卻絕透快。
(評〈征婦怨〉)顧云:王、張樂府,體發人情,極于纖細,無不至到,後
人不及正在此,不及前人亦在此。
(評〈寄衣曲〉)意婉辭雅,似非仲初所及。
(評〈牧童詞〉)一味深婉,風氣迥超。
(評〈古釵嘆〉)與仲初《鞦韆》結語同一法。
(評〈吳宮怨〉)雅聲噌吰,絕非細響,中晚之間,洵可特立。
(評〈羈旅行〉)情景荒涼如畫。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九五
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八九五等
清‧方南堂《方南堂先生輟鍛錄》:
唐人最善於脫胎,變化無跡,讀者惟覺其妙,莫測其源。如謝惠連〈搗衣〉
云:「腰帶准疇昔,不知今是非。」張文昌〈白紵詞〉則云:「裁縫長短不
能定,自持刀尺向姑前。」……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九三八
清‧方南堂《方南堂先生輟鍛錄》:
張文昌樂府,急管繁絃而不覺其跼蹐者,趣勝也。
收入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下冊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十二月初版 頁一九三九至一九四○
清‧林昌彝《射鷹樓詩話》:
李石洞曰:余讀貞元以後近體詩,稱量其體格,得兩派焉。一派張水部,
天然明麗,不事雕鏤而氣味近道,學之可以除燥忘矯飾。一派賈長江,力
求險奧,不吝心思而氣骨凌宵,學之可以屏浮靡,卻凡俗。
清‧王堯衢《唐詩合解箋注》卷三:
(箋注〈送遠曲〉)此篇上下截只一轉韻。此送別之作。戲馬台在彭城之西
南,項王曾戲馬於此。別酒既醉,行人登車,乃以敬主之杯回勸其僕,何
其情之殷勤也。從別時望其去路漫漫,只有青天覆著,是與長空共遠矣。
長途無家安得暫住?願君到處題名,使知從此而去,不但日後易尋,亦各
無忘此別也。
(箋注〈節婦吟〉)此篇五七言後,以兩句結,卻有餘韻,妙在言外。
清‧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卷九(訓〈朱鷺曲〉):
《爾雅》疏曰:楚威王時有朱鷺合沓飛翔而來舞則鳥名白鷺,赤者少耳。
塹,即塘之僻遠處。江海隅,則不似塘塹可網矣。
清‧曹錫彤《唐詩析類集訓》卷七(訓〈節婦吟〉):
李師道自為節度使治東平郡,憲宗加檢校司空。……
近代
近代‧錢鍾書〈談藝錄〉:
其(張籍)詩自以樂府為冠,世擬之白樂天、王建,則似未當。文昌含蓄
婉摯,長於感慨,興之意為多;而白王輕快本色,寫實敘事,體則近乎賦
也。
近代‧宋育仁《三唐詩品》卷三:
其初與王仲初同源,當時並稱張王樂府。夫其發音蒼遠,質盛于王,而轉
變生姿,自復同瀾遜勢。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中冊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五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八九五
近代‧丁儀《詩學淵源》卷八:
時雖謂其長于樂府,今讀其詩,殊傷于直率,寡風人之旨,調既生澀,語
多強致,以言樂府,去題遠矣。
轉引自陳伯海主編《唐詩彙評‧張籍》中冊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一九
九五年五月一版一刷 頁一八九五
近代‧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
(評〈秋思〉)詩言已作家書,而長言不盡,臨發重開,極言其懷鄉之切。
作書者殷勤如是,宜得書者抵萬金矣。凡詠寄書者,多本於性情,唐人詩,
如「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僅傳口語,亦慰情勝無也;「隴
山鸚鵡能言語,為報家人數寄書」,盼書之切,托諸幻想也。明人詩,「萬
里山河經百戰,十年重到故人書」,亂後得書,悲喜交集也。近人詩,「藥
債未完官稅逼,封題空自報平安」,得家書而只益鄉愁也;「忽漫一箋臨眼
底,丙寅三月十三封」,檢遺也。詩本性情,此類之詩,皆至情語也。
(評〈涼州詞〉其二)詩言涼州失陷已六十年矣,而諸將坐擁高牙,都忘
敵愾。少陵詩「獨使至尊憂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與文昌有同慨也。
(評〈宮詞〉其二)此詩前二句所言,與王建詩之「紅蠻杆撥貼胸前」及
「側商調裏唱伊州」皆詠一事。後二句言:新曲教成即受櫻桃之賞。唐代
嘗新之例,先薦寢園,後頒臣下;王維詩「芙蓉闕下會千官」,可知典制殊
崇。此因習曲而恩及歌者,見寵賜之濫加也。
近代‧孫琴安《唐五律詩精評》:
五律至大曆,已不如開、寶,至元和又降大曆一籌。唯獨張文昌能拔出于
眾流之上,非但元、白、韓、柳諸名家均莫之能及,即使李益、李嘉祐、
戴叔倫、盧綸、李端等大曆名家,亦當避其鋒芒,真所謂「後生可畏」也。
《全唐詩》載其五律一百三十餘首,多仁人之言,清新自然,節奏輕快,
秀贍流利,聲調朗朗而又一氣直下,頷聯又常以流水對而下,試問大曆以
後,誰人有此?「張、王」並稱,樂府可,五律則不可。文昌七律雖不及
劉夢得、楊景山、杜牧之,然其五律足以凌駕於諸家之上。「詩到元和體變
新」,元和間名家輩出,高手林立,韓昌黎、白香山各自成家,均有稱霸之
勢,然以五律論,當以張文昌為第一。
近代‧孫琴安《唐七律詩精評》:
七律至元和大興,然其調亦太熟太爛。司業與李紳輩之七律卻不專在字句
之間求工,常有跳躑之感。無對偶之工,然亦無陳詞爛調。賀裳喻為「鴻
鵠之腹毳」,見解深矣。今存七律八十一首。
近代‧萬曼《唐集敘錄》:張司業集敘錄
《張司業集》,《新唐書‧藝文志》作七卷。《崇文總目》也作七卷,是北宋館
閣所藏張籍集為七卷。不過,這個七卷本,也許是由於藏在中秘,不大為當時所提
及。而普通傳鈔的卻是三卷本和五卷本,所以晁公武《郡齋讀書記》著錄《張籍詩
集》五卷。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卻是《張籍集》三卷。並云:「川本作五卷。」
知五卷本乃川本也。」不知是否北宋館閣所藏的七卷本?
比較流行的,是張洎編的《木鐸集》,凡十二卷,陳振孫云:「張洎所編,錢
公輔名《木鐸集》,與他本相出入,亦有他本所無者。」張洎〈張司業集序〉云:「自
皇朝多故,薦經亂離,公之遺集,十不存一。予自丙午歲(946)迨至乙丑歲(965)
相次輯綴,僅得四百餘篇,藏諸篋笥,餘則便俟博訪,以廣其遺闕云爾。」張洎(933至996),是宋初人,他所說的皇朝是指南唐說的,而丙午至乙丑,張洎也是仕於
南唐李煜朝,尚未入宋。所以他所編的這個本子,顯是流行於江南的《張籍歌詩》,
但《郡齊讀書志》著錄的五卷本,亦云張洎編,與此十二卷的《木鐸集》,異同如
何,乃不能明。
此外,《北京圖書館善本書目》著錄《張文昌集》,係宋刻本,存一至四卷,
全集卷數缺,似一殘本,源流不詳。
後來又有番陽湯中的《張司業集》八卷,附錄一卷本。陳振孫云:「湯中季庸
以諸本校定,且考訂其吳郡人,魏峻叔高刻之平江,續又得《木鐸集》,凡它本所
無者,皆附其末。」
湯中記云:「司業集,世所傳者,歷陽、盱江二本,編次不倫,字亦多誤。余
家藏元豐八年(1085)寫本,以樂府首卷,絕句繫後,既有條理,古詩亦多二本十
數首。今合三本校定八卷,復錄退之、樂天、夢得酬贈諸篇附後,差完善可觀。」
此本似綜合了各本而成,篇什最多,從此這一個八卷本就成了以後諸刻的祖本了。
但三卷本仍有流傳,顧氏試飲堂藏一宋刻本,陸貽典識云:「宋刻《張司業集》有二,一本八卷,一本上中下三卷,而要以八卷為勝,《唐百家詩》所刻一卷,僅
三卷中之下卷耳,其為可笑如此,予改別抄宋本,復借遵王南宋本補此二卷,
聞此外尚有《木鐸集》,惜無從一見也。」黃丕烈記云:「《張司業集》,余所
藏三卷本係影宋本,續又借試飲堂顧氏藏陸敕先手校本,臨校一過。頃書友以八卷
本最勝,果不誣矣。三卷中詩此皆有之,而諸體中間有多於彼者,此所以為勝也。
其聯句拾遺附錄皆八卷所錄為獨,過於三卷本不同矣,至於古色古香,人所共愛,
余又無庸贅言。嘉慶癸酉(1813)春五月三日復翁識」(《蕘園藏書題記》七)。
至於五卷本、七卷本以及十二卷本的《木鐸集》,皆不見傳本。
試飲堂藏宋塹三卷本,今不知何在。陸氏跋影鈔本及黃氏跋舊鈔本,今歸北
京圖書館方又瞿鏞《鐵琴銅劍樓書目》十九也著錄一個八卷的《張司業集》舊鈔本,
係孫潛夫藏書,有手跋曰:「此本鈔得久矣,己丑(1649)十二月因用錢宗伯家原
本讀一過,其引別書參入入者,係宗伯手筆,云又用一鈔本勘定,其本分三卷五言
今體上、七言今體中、樂府為下,蓋今人分體本也。比此本少二十餘首,字句頗有
可參者,亦藏宗伯處。」清康熙間席啟寓琴川書局刻《唐百家詩》,也是照這個八
卷本覆雕的。邵章《四庫簡目續錄》云:鮑以文有宋鈔本,八行十六字,紙墨精良,
有翰林院印,徐積餘藏,但未標明卷數。
《四部叢刊》景明刊本也是八卷,分體編次,非盡原貌,且舊鈔本有附錄,
此本八卷外無附錄。卷一五言古詩、卷二五言律詩、卷三五言排律、八雜詩聯句十
九首。首列張洎序,次正德乙(1515)河中東峰劉成德序。略云:「余登進士,同
年沁水常倫明卿授以錄本,蓋以乃翁侍御所藏者,惜不得見其全集,所幸有古體七
首,今體三佰四首,後余於載集中,又得樂府五七言古詩三十首,今體五十二首,
次而編之,共得三百九十三首。」可見劉氏所據,並非宋塹,乃劉氏重新加以編次
的。但卷末有跋云:
《張司業集》,世所傳者有歷陽、盱江二本,咸編次不全。審陽湯侍講司諫
中,迺以家藏元豐八年寫本刻而傳之,其間篇什頗多於二本,辛酉歲余移家居,因
合三本校之,得其樂府、古風、近體詩共七十九首,錄於毘陵蔣氏刊本後,錯字亦
稍為正,惜未能盡去也。
最後,云七月既望識,未署名亦未著年代。細審目錄,前六卷皆未標明首數,
卷七以下則云樂府三十三首、古風二十七首、雜詩一十九首,合正為七十九首,此
三卷的字體也和以前不同,可證所謂蔣氏刊本只六卷,七、八兩卷則依宋版增入,
此跋與劉成德序不相應當非劉作,但《四部叢刊書錄》云:「《司業集》一名《文昌
集》相傳以毘陵蔣氏刻本為善,蔣本出歷陽、盱江二本,正德乙亥劉成德以宋元豐
八年本校之,多樂府、古風、近體七十九首,因重刻之。」則逕以此跋為劉成德作
矣。
錢塘丁氏《善本書室目》二十五亦著錄此本,但佚去劉序,所以丁氏疑跋之
未署名或名列前序。而黃丕烈云:「正德時河中劉成德增次本,係分體編輯,統為
一卷,古色古香,居然舊刻。」(《蕘園藏書題記》)。分體編輯則然,但謂統為一卷,
則與此本作八卷者大異。北京圖書館著錄,正德七年劉成德刻《張司業集》,又云
六卷當覓得劉刻本一校,解決這個問題。
《四庫全書》以萬曆中和州張尚儒與張孝祥《于湖集》合刊本著錄,也是八
卷,並謂:「尚儒稱得河中劉侍御本,又參以朱蘭嵎太史金陵刊本得詩四百十九首,
並錄與韓昌黎書二,訂為八卷,則已非張洎湯中之舊,然其數不甚相遠,似無所散
佚也。」這又是一個八卷本,不特和張洎湯中本不同,和劉成德本也不盡相同了。
此外,錢謙益《初學集》八十五《張司業詩集跋》云:「此本多古詩十數首,
〈學仙〉、〈董公〉二詩,樂天所稱可上諷人主,下誨藩臣者,亦具載焉,較他本為
善。」則錢氏所見,當亦為《四部叢刊》所影印的明刊本。
近代‧吳汝煜〈張籍小傳〉
張籍(766?─930?)字文昌,行十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後遷居
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貞元十三年十月北遊汴州,與韓愈相識,時韓愈
主持府試,解送入京應舉。明年登進士第,旋返和州,居喪不仕。元和元
年,補太常寺太祝,十年不調。害眼疾三年,幾至失明,故孟郊贈詩稱之
「窮瞎張太祝」。十一年,始轉為國子助教,十五年遷秘書郎。宰相裴度自
太原寄馬相贈,張籍賦〈謝裴相公寄馬詩〉,韓愈、白居易、元稹、劉禹錫、
李絳等均有和作,一時推為文壇盛事。長慶元年,韓愈薦為國子博士,次
年遷水部員外郎,四年擢主客郎中,大和二年拜國子司業,世稱「張水部」
或「張司業」大和四年前後卒。張籍「長于樂府,多警句」。白居易稱其「尤
工樂府詩,舉代少其倫。」,「風雅比興外,未嘗著空文。」(〈讀張籍古樂
府詩〉)。名篇如〈妾薄命〉、〈采蓮曲〉、〈董逃行〉、〈築城曲〉、〈賈客樂〉、〈野老歌〉等,均能繼承漢魏樂府之傳統,勇于揭露現實黑暗,風格質樸自然。〈節婦吟〉以委婉語氣堅辭淄青藩鎮李師道之拉攏,亦屬有為而作。
與王建詩風相近,宋人每以「張王」並稱,曾季貍《艇齋詩話》云:「唐人
樂府唯張籍、王建古質。」嚴羽《滄浪詩話》有「張籍王建體」。周紫芝《竹
坡詩話》則以為「唐人作樂府詩者甚多,當以張文昌為第一。」未免過譽。
李肇《唐國史補》:稱「元和以後:歌行則學流蕩于張籍。」張洎〈張司業
集序〉稱:「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樂天、孟東野歌調為天下宗匠,謂之
元和體。」可見其影響之大。五言律不事藻飾雕琢,於平易中見委宛深情,
亦多佳作。楊慎《升庵詩話》謂晚唐朱慶餘、陳標、任蕃、張孝標、司空
圖、項斯等俱學張籍五律。《新唐書‧藝文志》著錄《張籍詩集》七卷、《論
語注辨》二卷(佚),《郡齋讀書志》著錄《張籍詩集》五卷、《直齋書錄解
題》著錄《張籍集》三卷、《木鐸集》十二卷、《張司業集》八卷,附錄一
卷。今流傳較廣者為《張司業集》八卷本。《全唐詩》編其詩為五卷,見卷
三八二至三八六。《全唐詩補編‧續補遺》卷五錄佚詩一首,《續拾》卷二
五又補一首。《全唐文》卷六八四收錄其文兩篇。生平事蹟見《舊唐書》卷
一六○、《新唐書》卷一七六本傳、《唐詩紀事》卷三四《唐才子傳校箋》
卷五等。卞孝萱有〈張籍簡譜〉、羅聯添有〈張籍年譜〉。
周祖譔編《中國文學大辭典家│唐五代卷》第四四九頁
不明作者朝代者
《網師園唐詩箋》:
(評〈送遠曲〉)「願君到處自題名,他日知君從此去」,妙語深情,得未曾
有。
(評〈秋思〉)至情真情。
《歷代詩發》:
(評〈送遠曲〉)深情古道,說得偏覺沈著。
張籍研究論著集目
建檔或更新日期89.03.05
*表示已購置或影印存檔
(一)版本、箋註、評本:
北京圖書館藏宋蜀刻本《張文昌文集》(收入《宋蜀刻本唐人文集叢刊》二十三
種之中)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四年九月
唐‧張籍撰 《張司業詩集》三卷 宋臨安書籍鋪安刊本(中圖存二卷、缺
卷上) 明嘉靖庚戌(二十九年)毘陵蔣孝刊中唐詩本(中圖)
唐‧張籍撰 《張籍集》一卷 全唐文六百八十四 御覽詩 才調集三 又玄集
註解章泉澗泉二先生選唐詩 中晚唐詩 石倉四十六 唐詩鏡四十一 中晚
唐詩扣彈集 全唐詩錄五十四 唐律多師集 唐律消夏錄 唐二百六十三家詩
選 眾妙集
唐‧張籍撰 《張司業樂府集》一卷 唐百家詩
唐‧張籍撰 《唐張司業詩集》八卷 中唐詩十二家 廣十二家唐詩 唐詩百名
家詩集
唐‧張籍撰 《張籍集》三卷 而說唐詩六、九、十一
唐‧張籍撰 《張籍集》二卷 全唐詩六函六冊、十一函九冊
唐‧張籍撰 《張文昌文集》四卷 續古逸叢書
唐‧張籍撰 《張司業集》八卷 四庫全書本
唐‧張籍撰 《唐張司業集》八卷 四部叢刊據明本影印
*唐‧張籍撰 《張籍詩集》 北京 中華書局 校點本 一九六五年八月三版
唐‧張籍撰 《張司業詩集》 臺灣商務印書館 四部叢刊本
唐‧張籍撰 《張司業集》 臺灣商務印書館 四庫全書本
*唐‧張籍著 李冬生注《張籍集注》 黃山書社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
陳延傑注《張籍詩注》 一六二頁 臺灣商務印書館 民國五十六年九月
徐澄宇選註《張王樂府》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五七年
*李樹政選註《張籍王建詩選》 台灣 源流出版社 七十二年三月
(二)專書:
呂正惠撰《元和詩人研究》 私立東吳大學中研所博士論文 民國七十二年
*紀作亮撰《張籍研究》 黃山書社 一九八六年七月
*金卿東撰《張籍、王建社會詩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
國七十九年
*巫淑寧撰《張籍及其樂府詩研究》 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民
國八十六年六月
張修容撰《中唐樂府詩研究》 臺灣 文津出版社
丸山茂編《張籍歌詩索引》 日本朋友書店 一九七六年十月
Wan-Hsiang Wang王萬象,’’THE POETRY OF CHANG CHI(CA.766-830)’’,A
Dissertation of THE UNINVERSITY OF ARIZONA,1966.
徐澄宇注釋《張王樂府》 古典文學出版社 一九八一年
(三)論文:
〈張籍傳〉 《舊唐書》卷一百六十、《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六
錢鍾書〈論張文昌〉 《談藝錄》一○九頁 開明書局 民國二十六年 香港
龍門書局 一九六五年
錢鍾書〈張文昌詩〉《談藝錄》(增訂本) 台北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
卞孝萱〈張籍簡譜〉 《安徽史學通訊》 一九五九年第四期
張國偉〈試論張籍詩的現實意義〉 《唐詩研討會論文集》 頁二三七至二四
六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五九年
*羅聯添〈張籍年譜〉 《唐代詩文六家年譜》 頁一五七至二五六 學海出版社
民國七十五年七月
*羅聯添〈張籍上韓昌黎書的幾個問題〉《唐代文學論集》 頁四五三至四九六
台灣學生書局 民國七十八年五月
羅聯添〈張籍之交遊及其作品繫年-張及年普附錄之一、二、三〉 台北《大陸雜誌》二十六卷十二期 民國五十二年六月
羅聯添〈張籍軼事及詩話-張籍年譜附錄之四、五〉台北《大陸雜誌》二十七卷十期 民國五十二年十一月
*楊長慧〈張籍及其樂府詩〉 《大陸雜誌》 第二十八卷 第十、十一期
*李聽風〈談張籍樂府中所反應的唐代社問題〉《文學遺產增刊》 第一輯 頁
一九一至一九六 作家出版社 一九五五年 北京
*華忱之〈略談張籍及其樂府詩〉《文學遺產增刊》 第七輯 頁九六至一○九
作家出版社 一九五八年 北京
〈安徽歷代文學家小傳︱張籍、杜荀鶴、梅堯臣、張孝祥、戴明世等〉《合肥
師院學報》 一九五九年第二期
陳力〈試論張籍的樂府詩〉《昆明師院學報》 一九七九年第二期
*蕭文苑〈論張籍的樂府詩〉《遼寧師範學院學報》 一九八○年第四期 頁四
四至四七
霍松林〈沙堤與《官牛》〉 《長安》 一九八○年 第八期
*潘竟翰〈張籍繫年考證〉 《安徽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八一年 第二期
潘竟翰〈窮苦詩人張籍〉《文史知識》第十期 一九八三年
*潘竟翰〈張籍系年考證〉《安徽師大學報》 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頁六七至七
六
呼安泰〈張籍詩話及其他〉 《藝譚》 一九八二年 第二期
*白應東〈張籍和他的樂府詩〉《新疆師範大學學報》 一九八一年第二期
頁九四至一○一
遲乃鵬〈張籍、劉禹錫相替主客郎中前後事蹟考〉《南充師院學報》(後改
名為《四川師範學院學報》) 一九八三年第二期
遲乃鵬〈張籍生年考〉《溫州師專學報》第一期 一九八五年
紀作亮〈張籍的籍貫考辨〉 《阜陽範學師院學報》 一九八四年第一、二期
張國光〈唐樂府詩人張籍生平考證〉《全國唐詩研討會論文選》 陝西人民
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
杭成〈試論張籍樂府詩的思想意義〉 《鹽城專學報》(論文選) 一九八五
年
李厚培〈張籍任秘書郎年代小考〉《貴州社會科學》 一九八七年六月
郭文鎬〈張籍生平二三事考辨〉 《唐代文學研究》第一輯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八年
紀作亮〈張籍的思想探析〉《安徽教育學院學報》 一九八五年二月
紀作亮〈張籍年譜〉《阜陽師範學院學報》 一九九○年二月 頁八○至九○
紀作亮〈張籍詩歌的美學特色賞析〉 安徽《社聯通訊》第六期 一九八五年
*李一飛〈張籍王建交游考述〉 《文學遺產》 一九九三年第二期 第五十四
至六十三頁
*周明〈"道得人心中事"的藝術︱張籍、王建樂府的比較〉《江蘇教育學院學報
》(南京) 一九九三年一期 頁六○至六六
赤井益久〈張王樂府論〉上、下 《國學院大學漢文學會會報》 第二十六、
二十七輯
邱燮友〈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時代使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報》 第十
五期
一得〈唐代詩人張籍〉 安徽日報 一九五七
余嘉錫〈張籍之里貫及其病眼之時間〉 《經世日報‧讀書》 民國三十六年八月二十
馮作民譯注〈唐才子傳卷五張籍傳〉《唐代詩人列傳‧中唐》 頁二五○至二五二 台北 星光出版社 民國六十九年二月
龍媒〈略述張籍詩派〉《中央日報》十一版 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三日
公盾〈張籍及其樂府〉《人物雜誌》第三卷第七期 頁四一至四八 民國三十七年七月
朱永其〈「隴頭行」張籍〉《甘肅日報》一九六二
莫乃群〈從張籍詩中提出的問題〉《廣西日報》一九六三
王怡之〈張籍與他的還珠吟〉《中華日報》六版 民國三十九年九月二十四日
默公〈張籍及其樂府詩〉 台北《古今談》一百二十期 民國六十四年四月
吳秀笑〈試析「節婦吟」-兼論敘事詩的情節構成〉 台北《中外文學》第七卷第二期 民國六十七年七月
張修蓉〈張籍及其樂府詩〉《中央日報》十版 民國七十年一月十三日
萬曼〈張司業敘錄〉《唐集敘錄》 頁二一九至二二二 台北 明文書局 民國七十一年二月
龔鵬程〈讀張籍詩記〉《讀詩隅記》 頁二七六至二七九 台北 華正書局 民國七十一年四月
郭嗣汾〈讀詩談史隨筆:前年戍月支(張籍「沒蕃故人」)〉《青年戰士報》十一版 民國七十一年八月四日
劉開揚〈張籍、王建和李賀的詩〉《唐詩通論》 頁一八五至二○○ 台北 木鐸出版社 民國七十二年四月
丸山茂〈張籍と白居易の交遊〉《漢學研究》第二十一期 頁一至十八 一九八四年
丸山茂〈張籍と白居易の交遊(上)〉《漢學研究》第二十期(平岡武夫先生退任紀念號) 頁八十七至一○三 一九八三年二月
丸山茂〈張籍「傷歌行」とその背景-京兆尹楊憑左遷事件〉《東方學》第六十三期 頁七十四至八十八 一九八二年一月
劉逸生主編,李樹政選注《張籍王建詩選》 廣東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四年二月
鄭敦平〈別具一格,妙筆生花(《節婦吟》詩) 安徽日報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八日
朱宏恢〈自成一家,風格多樣-讀張籍詩《徐榮街野老歌》《夜到漁家》〉《閱讀與欣賞9》 一九八四年
劉逸生〈也說〝洞房昨夜停紅燭〞〉《光明日報》 一九八四年七月三十一日
高羽〈《節婦吟》的寓意〉《江海學刊》第三期 一九八五年
絲路〈無數鈴聲遙過磧〉《新疆師大學報》第一期 一九八五年
佟培基〈張籍詩重出甄辨〉 河南《河南大學學報》第五期 一九八七年
謝榮福〈張籍雜考二則〉 安徽《安徽師大學報》第四期 一九八七年
楊景龍〈從《陌上桑》、《羽林郎》說到《節婦吟》〉《大學文科園地》第五期 一九八七年
張簡坤明〈元和時人張籍寫實詩淺探〉靜宜大學中系第七次學術研討會 一九九一年
張簡坤明〈張籍寫實詩的婦女形象〉 彰化師範大學主辦「第五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 一九九六年
Yang, Hsieh-yi and Gladys Yang, trans.〈T’ang Dynasty Yüen-fu Song-Chang Chieh [sic] and Wang Chien.〉《Chinese Literature》P77-84 1965.1
Chang Chi the poet, Chow, Chuen-tang,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68
Chang Chi, Hartman, Charles. Companion P204-206,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