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川先生文集》诗辑卷三十五·挽辞
仁宗皇帝挽辞四首
其一
去序三朝圣,行崩万国天。忧勤无旷古,治洽最长年。
仁育齐高厚,哀思罄幅员。欲知千载美,道德冠遗编。
其二
凭几微言绝,群臣涕泗挥。哀号三级陛,缟素九重围。
天上仙游远,宫中御座非。最悲帷幄侍,不复未明衣。
其三
厌代人间世,收神天上游。遽然虚玉座,不复望珠旒。
待旦移巾帻,饔人改膳羞。寻常飞白几,寂寞暗尘浮。
其四
同执群方至,因山十月催。永违天日表,空有肺肝摧。
帐殿流苏卷,铃歌薤露哀。宫中垂晓軔,西去不更回。
英宗皇帝挽辞二首
其一
御气方尊极,乘云已泬寥。衣冠万国会,陵寝百神朝。
夏鼎传归启,虞羹想见尧。谁当授椽笔,论德在琼瑶。
其二
玉册上鸿名,犹残警跸声。忽辞千岁祝,虚卜五年征。
羽卫悲哀送,山陵指顾成。讴歌归圣子,世孝在持盈。
神宗皇帝挽辞二首
其一
将圣由天纵,成能与鬼谋。聪明初四达,俊乂尽旁求。
一变前无古,三登岁有秋。讴歌归子启,钦念禹功修。
其二
城阙宫车转,山林隧路归。苍梧云未远,姑射露先晞。
玉暗蛟龙蛰,金寒雁鹜飞。老臣他日泪,湖海想遗衣。
慈圣光献皇后挽辞二首
其一
国赖姜任盛,门归马邓高。关雎求窈窕,卷耳念勤劳。
圣淑才难拟,休明运继遭。冈原今献卜,帷扆正攀号。
其二
涂山女德茂,京室母才难。具美多前志。余光永后观。
遗衣迁馆御,祖载出宫菆。终始神孙孝,长留万国欢。
正肃吴公挽辞三首
〔公尝举贤良,终河南守,葬郑。予举士时公知举。〕
其一
从容边塞议,慷慨庙堂争。曲突非无验,方穿有不行。
搢绅终倚赖,赠襚极哀荣。岂慕公孙贵,平生学董生。
其二
应世文章手,宜民政事才。朝多侧目忌,士有拊心哀。
书蠹平生简,香寒后夜灰。悠悠国西路,空得葬车回。
其三
昔继吴公治,今从子产游。里门无旧客,乡国有新丘。
谋让裨諶远,文归贾谊优。此时辜怨宠,西望涕空流。
文元贾公挽辞二首
其一
功名烜赫在三朝,经术从容辅汉条。儒服早纡丞相绂,戎冠再插侍中貂。
开仓六塔流人复,出甲甘陵叛党销。东第只今空画像,当时于此识风标。
其二
铭旌萧飒九秋风,薤露悲歌落月中。华屋几人思谢傅,佳城今日闭滕公。
名垂竹帛书勋在,神寄丹青审象同。天上貂蝉曾梦赐,归魂应佩紫阳宫。
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其一
文章晋康乐,经术汉公孙。旧秩疑丞贵,前功保傅尊。
传呼犹在耳,会哭已填门。萧瑟城南路,鸣笳上九原。
其二
终贾年方妙,萧曹地已亲。优游太平日,密勿老成人。
抗论辞多秘,赓歌迹已陈。功名千载下,不负汉庭臣。
其三
感会真奇遇,飞扬独妙龄。他年西饯日,此夜上骑星。
宿惠留藩屏,余忠在禁庭。音容无处所,彷佛寄丹青。
忠献韩公挽辞二首
其一
心期自与众人殊,骨相知非浅丈夫。独斡斗杓环帝座,亲扶日毂上天衢。
锄耰万里山无盗,衮绣三朝国有儒。爽气忽随秋露尽,但留陈迹在龟趺。
其二
两朝身与国安危,曲策哀荣此一时。木稼尝闻达官怕,山颓果见哲人萎。
英姿爽气归图画,茂德元勋在鼎彝。幕府少年今白发,伤心无路送露輀。
正宪吴公挽辞
丙魏虽遭汉道昌,岂如公出值虞唐。秀钟旧国山川气,荣附中天日月光。
更化事功参虎变,赞元时序得金穰。伤心鼓吹城南陌,回首新阡柏一行。
孙威敏公挽辞
功名一世事,兴废岂人谋。重为苍生起,终随逝水流。
凄凉归部曲,零落掩山丘。许国言犹在,奸谀可使羞。
崇禧给事同年马兄挽辞二首
其一
庆历公偕起,元丰我独伤。两楹终昔梦,五鼎继前丧。
薰歇曾攀桂,甘留所憩棠。素风知不坠,能世有诸郎。
其二
藏室亡三箧,得之公最多。露晞当晚景,川逝作前波。
惠寄舆人诵。悲传挽者歌。竹西携手处,清泪邈山河。
陈动之秘丞挽辞二首
其一
年高汉贾谊,官过楚荀卿。望古君无憾,论今我未平。
有风吹画翣,无日照佳城。空复文章在,流传世上名。
其二
人间三十六,追逐孔鸾飞。似欲来为瑞,如何去不归。
琴樽已寂寞,笔墨尚光辉。空复平生友,西华岂易依。
赠工部侍郎郑公挽辞
地蟠江汉久知灵,通德门中见老成。南去伏波推将略,北来光禄擅诗名。
密章赠襚连三组,画翣丧车载一旌。阴德故应多后福,可能生子但升卿。
致仕虞部曲江谭君挽辞
同时献赋久无人,握手悲欢迹已陈。它日白衣霄汉志,暮年朱绂水云身。
虚容剑几今长夜,小隐山林只旧春。岂惜埋辞追往事,齿衰才尽独伤神。
马玘大夫挽辞
冠盖青门道,知君自少时。从容他日喜,奄忽暮年悲。
江月明丹旐,湖风冷繐帷。音容虽可想,材力竟何施。
宋中道挽辞
文史传家学,声名动帝除。兰堂空作赋,金匱不讎书。
胜事悲畴昔,清谈想绪余。吹箫索上去,归国有魂车。
王中甫学士挽辞
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采苹洲渚有新篇。蒜山东路春风绿,埋没谁知太守阡。
王逢原挽辞
蒿里竟何在,死生从此分。谩传仙掌籍,谁见鬼修文。
蔡琰能传业,侯芭为起坟。伤心北风路,吹泪湿江云。
葛兴祖挽辞
忆随诸彦附青云,场屋声名看出群。孙宝暮年犹主簿,卜商今日更修文。
山川凛凛平生气,草木萧萧数尺坟。欲写此哀终不尽,但令千载少知君。
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
其一
文采机云后,知名实妙年。银钩工壮丽,金薤富清妍。
批凤多新贵,凭熊数外迁。空令猗氏监,遗爱有良田。
其二
皖城初得故人诗,叹息龙媒踠壮时。太史滞留终不偶,中郎制作遂无施。
二千石禄今何有,四十车书昔漫知。海曲冷云埋拱木,延州空挂暮年悲。
其三
前旌一幅粉书名,行路知君亦涕零。遂失词人空甫里,谩留悲鹤老华亭。
主张寿禄无三甲,收拾文章有六丁。归处仙龛终不远,新坟东见海山青。
王子直挽辞
多才自合至公卿,岂料青衫困一生。太史有书能叙事,子云于世不徼名。
丘坟惨淡箕山绿,门巷萧条颍水清。握手笑言如昨日,白头东望一伤情。
孙君挽辞〔名适〕
丧车上新垄,哀挽转空山。名与碑长在,魂随帛暂迁。
无儿漫黄卷,有母亦朱颜。俛仰平生事,相看一梦间。
处士葛君挽辞
楚人黄歇地,晋代葛洪家。特擅山川秀,相承黻冕华。
猗君有清尚,于世不雄夸。令子能传业,流光未可涯。
永寿县太君周氏挽辞二首〔邓忠臣母〕
其一
永寿开新邑,长沙返旧茔。金葩冷鈿轴,粉字暗铭旌。
薤久露难湿,兰余风尚清。庆钟知有在,令子合升卿。
其二
子引金闺籍,身开石窌封。露輴悲吉路,象服俨虚容。
楚挽虽多相,莱衣不更缝。谁知逝川底,剑自喜相逢。
致仕邵少卿挽辞二首
其一
谢朓城中守,梁鸿墓下归。素车驰吉路,丹旐卷寒辉。
抚几虚容在,瞻图实貌非。无因置一酹,空此叹长违。
其二
杯酒邗沟上,纷纷已十年。音容常想见,风迹每流传。
老去元卿位,新开太守阡。庆门当更大,子弟固多贤。
葛郎中挽辞二首
其一
卷卷繐帷轻,空堂昼哭声。衣冠遗故物,杯案若平生。
白马有悲送,赤车非古行。低徊九原日,光景在铭旌。
其二
蛮荆长往地,湖海独归时。旅榇蛟龙护,铭旌雁鹜随。
此生要有尽,何物告无期。一片幽堂石,公知我不欺。
悼王致处士
处士生涯水一瓢,行年七十更萧条。老妻稻下分遗秉,弱子松间拾堕樵。
岂有声名高后世,遂无饘粥永今朝。穷魂散漫知何处,甬水东西不可招。
苏才翁挽辞二首
其一
空余一丹旐,无复两朱轓。寂寞蒜山渡,陂陀京口原。
音容归绘画,才业付儿孙。尚有故人泪,沧江相与翻。
其二
翰墨随谈啸,风流在弟兄。浮名同逆旅,壮志负平生。
使节何年去,丧车故老迎。悠悠京口外,落日照铭旌。
悼慧休
休公遂不起,难料复难忘。玉骨随薪尽,空留一分香。
《临川先生文集》诗辑卷三十六·集句(古律诗)
送吴显道五首
其一
五湖大浪如银山,问君西游何当还。以手抚膺坐长叹,空手无金行路难。
丈夫意有在,吾徒且加餐。屏风九叠云锦张,千峰如连环。上有横河断海
之浮云,可望不可攀。飞空结楼台,动影袅窕冲融间。沛然乘天游,下看
尘世悲人寰。泊舟浔阳郭,去去翔寥廓。君今幸未成老翁,衰老不复如今
乐。
其二
滕王高阁临江渚,东边日出西边雨。十五年前此会同,天际张帷列樽俎。
公今此去何时归,我今停杯一问之。春风两岸水杨柳,昔日青青今在否。
偶向东湖更向东,杏花两株能白红。落拓旧游应记得,插花走马月明中。
荏苒荏苒瞻四海,明年花开复谁在。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
少壮几时奈老何,与君把箸击盘歌。歌罢仰天叹,六龙忽蹉跎。眼中了
了见乡国,自是不归归便得。欲往城南望城北,此心炯炯君应识。
其三
临川楼上柅园中,罗帏绣幕围香风。觥船一棹百分空,看朱成碧颜始红。
杏花杨柳年年好,南去北来人自老。旧事无人可只论,惟君与我同怀抱。
其四
忽忆旧乡头已白,牙齿欲落真可惜。临江把臂难再得,江水江花岂终极。
其五
百年多病独登台,知有归日眉放开。功名富贵何名道,且赋渊明归去来。
送吴显道南归
君不见蔡泽栖迟世看丑,豪气英风亦何有。忽然变轩昂,盛事传不朽。君
今幸未成老翁,二十八宿罗心胸。何不上书自荐达,封侯起第一日中。秋
月春风等闲度,山中旧宅无人住。宅中青桑叶宛宛,涧水流过田中路。遥
知杨柳是门处,万里苍苍烟水暮。我欲寻之不惮远,君又暂来还径去。红
亭驿路挂城头,忆君只欲苦死留。天际张帷列樽俎,君歌声酸辞且苦。人
生憔悴生理难,使人听此凋朱颜。劝君更尽一杯酒,明日路长山复山。
送刘贡甫谪官衡阳
刘郎刘郎莫先起,遇酒当歌且欢喜。船头朝转暮千里,眼中之人吾老矣。
九疑联绵皆相似,负雪崔嵬插花里。万里衡阳雁,寻常到此回。行逢二三
月,好与雁同来。雁来人不来,如何不饮令心哀。莫厌潇湘少人处,谪官
樽俎定常开。
赠宝觉并序
予始与宝觉相识于京师,因与俱东。后以翰林学士召,会宿金山一昔,
今复见之。闻化城阁甚壮丽,可登眺,思往游焉,故赋是诗。
大师京国旧,兴趣江湖迥。往与惠询辈,一宿金山顶。
怀哉苦留恋,王事有朝请。别来能几时,浮念剧含梗。
今朝忽相见,眸子清炯炯。夜阑接软语,令人发深省。
化城出天半,远色有诸岭。白首对汀洲,犹思理烟艇。
金山寺
招提凭高冈,四面断行旅。胜地犹在险,浮梁袅相拄。
大江当我前,飐滟翠绡舞。通流与厨会,甘美胜牛乳。
扣栏出鼋鼍,幽姿可时睹。夜深殿突兀,太微凝帝宇。
壁立两崖对,迢迢隔云雨。天多剩得月,月落闻津鼓。
夜风一何暄,大舶夹双橹。颠沉在须臾,我自楫迎汝。
始知像教力,但度无所苦。忆昨狼狈初,只见石与土。
荣华一朝尽,土梗空俯偻。人事随转烛,苍茫竟谁主。
咄嗟檀施开,绣楹盘万础。高阁切星辰,新秋照牛女。
汤休起我病,转上青天去。摄身凌苍霞,同凭朱栏语。
我歌尔其聆,幽愤得一吐。谁言张处士,雄笔映千古。
化城阁
曾宫凭风回,两岸闻钟声。百里见秋毫,搆云有高营。
化城若化出,仰攀日月行。俛视大江奔,众山遥相迎。
大江蟠镶根,旋流自成浪。却略罗翠屏,秀色各异状。
楞伽海中山,迥出霄汉上。中有不死庭,天龙尽回向。
惜哉不得往,侧坐渺难望。拥掩难恕宥,意欲铲叠嶂。
登临独无语,一望一怊怅。忽忆少年时,孤屿坐题诗。
空怀焉能果,唯有故人知。
明妃曲
我本汉家子,早入深宫里。远嫁单于国,惟悴无复理。穹庐为室旃为墙,
胡尘暗天道路长。去住彼此无消息,明明汉月空相识。死生难有却回身,
不忍回看旧写真。玉颜不是黄金少,爱把丹青错画人。朝为汉宫妃,暮作
胡地妾。独留青塚向黄昏,颜色如花命如叶。
怀元度四首
其一
秋水才深四五尺,扁舟斗转疾于飞。可怜物色阻携手,正是归时君不归。
其二
舍南舍北皆春水,恰似蒲萄初酦醅。不见秘书心若失,百年多病独登台。
其三
思君携手安能得,上尽重城更上楼。时独看云泪横臆,长安不见使人愁。
其四
自君之出矣,何其挂怀抱。孤坐屡穷辰,山木迹如扫。
数枝石榴发,岂无一时好。不可持寄君,思君令人老。
招元度
早知皆是自拘囚,年少因何有旅愁。自是不归归便得,陆乘肩舆水乘舟。
示黄吉甫
三山半落青天外,势比凌歊宋武台。尘世难逢开口笑,生前相遇且衔杯。
送张明甫
觥船一棹百分空,十五年前此会同。南去北来人自老,桃花依旧笑春风。
赠张轩民赞善
潮打空城寂寞迴,百年多病独登台。谁人得似张公子,有底忙时不肯来。
望之将行
江涵秋景雁初飞,沙尾长樯发渐稀。惆怅无因见范蠡,夕阳长送钓船归。
招叶致远
山桃野杏两三栽,嫩叶商量细细开。最是一年春好处,明朝有意抱琴来。
独行
朱颜日渐不如故,深感杏花相映红。尽日独行春色里,醉吟谁肯伴衰翁。
江口送道源
六朝文物草连空,今古无端入望中。江上晚来堪画处,参差烟树五湖东。
戏赠湛源
恰有三百青铜钱,凭君为算小行年。坐中亦有江南客,自断此生休问天。
与北山道人
可惜昂藏一丈夫,生来不读半行书。子云识字终投阁,幸是元无免破除。
梅花
白玉堂前一树梅,为谁零落为谁开。唯有春风最相惜,一年一度一归来。
即事五首
其一
渐老逢春能几回,蓬门今始为君开。莫嫌野外无供给,更向花前把一杯。
其二
一树笼松玉刻成,游蜂多思正经营。攀枝弄雪时回顾,还绕樱桃树下行。
其三
幽栖地僻经过少,钟梵声中掩竹门。唯有多情枝上雪,暗香浮动月黄昏。
其四
遮莫邻鸡下五更,愿为闲客此闲行。欲知前面花多少,颠倒青苔落绛英。
其五
春光冉冉归何处,细雨斜风作夜寒。犹有数葩红好处,老年花似雾中看。
春风
春风吹园杂花开,青天露坐始此迴。一杯一杯复一杯,笑言溢口何欢咍。
古人白骨生青苔,我独不饮何为哉。何时出得禁酒国,垒麴便筑糟丘台。
春雪
春雪堕如簁,浑家醉不知。泥留虎斗迹,愁杀路傍儿。
花下
花下一壶酒,定将谁举杯。雪英飞落近,疑是故人来。
春山
春山春水流,曲折方屡渡。荒乘不知疲,行到水穷处。
依然旧童子,要予竹西去。归时始觉远,草蔓已多露。
金陵怀古
六代豪华空处所,金陵王气黯然收。烟浓草远望不尽,物换星移度几秋。
至竟江山谁是主,却因歌舞破除休。我来不见当时事,上尽重城更上楼。
沉坦之将归溧阳值雨留吾庐久之三首
其一
天雨萧萧滞茅屋,冷猿秋雁不胜悲。床床屋漏无乾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其二
檐雨乱淋幔,风悲兰杜秋。相看更促膝,人老自多愁。
其三
片云头上黑,淅淅野风秋。室妇叹鸣鹳,分为两地愁。
示蔡天启三首
其一
蔡子勇成癖,能骑生马驹。銛锋莹鷿鹈,价重百硨磲。
脱身事幽讨,禅龛只晏如。划然变轩昂,慎勿学哥舒。
其二
蔡子勇成癖,剑可万人敌。读书百纸过,颖锐物不隔。
开口取将相,志气方自得。偪仄何偪仄,未见有一获。
萧条两翅蓬蒿下,未能生彼升天翼。焉能学堂上燕,绚练新羽翮。
其三
身著青衫骑恶马,日驰三百尚嫌迟。心源落落堪为将,却是君王未备知。
烝然来思〔并序〕
“烝然来思”送程公也。公来以薨麋馈我,我饮饯之,宿西水浒,故
作是诗。”
念我独兮,亦莫我顾。烝然来思,程伯休父。
我有旨酒,尔殽伊脯。酌言酬之,式歌且舞。
不留不处,适彼乐土。言秣其马,率西水浒。
有客宿宿,于时语语。山有桥松江有渚,式
遄其归不我与。作此好歌,倡予和女。
示杨德逢
我行其野,春日迟迟。有苑者柳,在水之湄。
有鸣仓庚,岂曰不时。求其友声,颉之颃之。
嗟我怀人,何日忘之。六日不檐,方何为期。
期逝不至,我心西悲。跂予望之,其室则迩。
一者之来,我心则喜。我之怀矣,升彼虚矣。
爱而不见,云何吁矣。
示道光及安大师
春日载阳,陟彼高冈。乐彼之园,维水泱泱。
维笋及蒲,既生既育。拚飞维鸟,集于灌木。
嘤其鸣矣,乱我心曲。有怀二人,在彼空谷。
既往既来,独寐寤宿。陟则在巘,或降于阿。
瞻望弗及,伤如之何。
老人行
老人低心逐年少,年少还为老人调。两家挟诈自相欺,四海伤真谁复诮。
翻手作云覆手雨,当面输心背面笑。古来人事已如此,今日何须论久要。
离昇州作
相看不忍发,惨澹暮潮平。语罢更携手,月明州渚生。
仓颉
仓颉造书,不诘自明。于乎多言,只误后生。
《临川先生文集》诗辑卷三十七·集句歌曲
胡笳十八拍十八首
中郎有女能传业,颜色如花命如叶。命如叶薄将奈何,一生抱恨常咨嗟。
良人持戟明光里,所慕灵妃媲箫史。空房寂寞施繐帷,弃我不待白头时。
天不仁兮降乱离,嗟余去此其从谁。自胡之反持干戈,翠蕤云旓相荡摩。
流星白羽腰间插,叠鼓遥翻瀚海波。一门骨肉散百草,安得无泪如黄河。
身执略兮入西关,关山阻修兮行路难。水头宿兮草头坐,在野只教心胆破。
更鞴彫鞍教走马,玉骨瘦来无一把。几迴拋鞚抱鞍桥,往往惊堕马蹄下。
汉家公主出和亲,御厨络绎送八珍。明妃初嫁与胡时,一生衣服尽随身。
眼长看地不称意,同是天涯沦落人。我今一食日还併,短衣数挽不掩胫。
乃知贫贱别更苦,安得康强保天性。
十三学得琵琶成,绣幕重重卷画屏。一见郎来双眼明,劝我酤酒花前倾。
齐言此夕乐未央,岂知此声能断肠。如今正南看北斗,言语传情不如手。
低眉信手续续弹,弹看飞鸿劝胡酒。
青天漫漫覆长路,一纸短书无寄处。月下长吟久不归,当时还见雁南飞。
弯弓射飞无远近,青塚路边南雁尽。两处音尘从此绝,唯向东西望明月。
明明汉月空相识,道路只今多拥隔。去住彼此无消息,时独看云泪横臆。
豺狼喜怒难姑息,自倚红颜能骑射。千言万语无人会,漫倚文章真末策。
死生难有却回身,不忍重看旧写真。暮去朝来颜色改,四时天气总愁人。
东风漫漫吹桃李,尽日独行春色里。自经丧乱少睡眠,莺飞燕语长悄然。
柳絮已将春去远,攀条弄芳畏晼晚。忧患众兮欢乐鲜,一去可怜终不返。
日夕思归不得归,山川满目泪沾衣。罼圭苑里西风起,叹息人间万事非。
寒声一夜传刁斗,云雪埋山苍兕吼。诗成吟咏转凄凉,不如独坐空搔首。
漫漫胡天叫不闻,胡人高鼻动成群。寒尽春生洛阳殿,回首何时复来见。
晚来幽独恐伤神,唯见沙蓬水柳春。破除万事无过酒,虏酒千杯不醉人。
含情欲说更无语,一生长恨奈何许。饥对酪肉兮不能餐,强来前帐临歌舞。
归来展转到五更,起看北斗天未明。秦人筑城备胡处,扰扰唯有牛羊声。
万里飞蓬映天过,风吹汉地衣裳破。欲往城南望城北,三步回头五步坐。
自断此生休问天,生得胡儿拟弃捐。一始扶床一初坐,抱携抚视皆可怜。
宁知远使问名姓,引袖拭泪悲且庆。悲莫悲于生别离,悲在君家留二儿。
鞠之育之不羞耻,恩情亦各言其子。天寒日暮山谷里,肠断非关陇头水。
儿呼母兮啼失声,依然离别难为情。洒血仰头兮诉苍苍,知我如此兮不如
无生。
当时悔来归又恨,洛阳宫殿焚烧尽。纷纷黎庶逐黄巾,心折此时无一寸。
恸哭秋原何处村,千家今有百家存。争持酒食来相馈,旧事无人可共论。
此身饮罢无归处,心怀百忧复千虑。天翻地覆谁得知,魏公垂泪嫁文姬。
天涯憔悴身,讬命于新人。念我出腹子,使我叹恨劳精神。新人新人听我
语,我所思兮在何所。母子分离兮意难任,死生不相知兮何处寻。
燕山雪花大如席,与儿洗面作光泽。怳然天地半夜白,闺中只是空相忆。
点注桃花舒小红,与儿洗面作华容。欲问平安无使来,桃花依旧笑春风。
春风似旧花仍笑,人生岂得长年少。我与儿兮各一方,憔悴看成两鬓霜。
如今岂无騕褭与骅骝,安得送我置汝傍。胡尘暗天道路长,遂令再往之计
堕眇芒。胡笳本出自胡中,此曲哀怨何时终。笳一会兮琴一拍,此心炯炯
君应识。
虞美人
虞美人,态浓意远淑且真。同辇随君侍君侧,六宫粉黛无颜色。楚歌四面
起,形势反苍黄。夜闻马嘶晓无迹,蛾眉萧飒如秋霜。汉家离宫三十六,
缓歌慢舞凝丝竹。人间举眼尽堪悲,独在阴崖结茅屋。美人为黄土,草木
皆含愁。红房紫莟处处有,听曲低昂如有求。青天漫漫覆长路,今人犁田
昔人墓。虞兮虞兮奈若何,不见玉颜空死处。
甘露歌
折得一枝香在手,人间应未有。疑是经春雪未消,今日是何朝。
尽日含毫难比兴,都无色可并万里。晴天何处来,真是屑琼瑰。
天寒日暮山谷里,的愁成水。地上渐多枝上稀,唯有故人知。
桂枝香〔歌曲〕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
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
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歌,后庭遗曲。
菩萨蛮
数家茅屋闲临水,单衫短帽垂杨里。今日是何朝,看予度石桥。
梢梢新月偃,午醉醒来晚。何物最关情,黄鹂一两声。
渔家傲〔二首〕
其一
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闻说洊亭新水漫,骑款段,穿云
入坞寻游伴。
却拂僧床褰素幔,千岩万壑春风暖。一弄松声悲急,吹梦断,西看
窗日犹嫌短。
其二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
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
忘却邯郸道。
清平乐
云垂平野,掩映竹篱茅舍。阒寂幽居实潇洒,是处绿娇红冶。
丈夫运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张。若有一卮芳酒,逍遥自在无妨。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浪淘沙令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一为钓叟一耕佣。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南乡子〔二首〕
其一
嗟见世间人,但有纤毫即是尘。不住旧时无相貌,沉沦,只为从来认识神。
作么有疏亲,我自降魔转法 轮。不是摄心除妄想,求真,幻化空身即法身。
其二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俱城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诉衷情五首〔和俞秀老鹤词〕
其一
常时黄色见眉间,松桂我同攀。每言天上辛苦,不肯饵金丹。
怜水静,爱云闲,便忘还。高歌一曲,岩谷迤逦,宛似商山。
其二
练巾藜杖白云间,有兴即跻攀。追思往昔如梦,华毂也曾丹。
尘自扰,性长闲,更无还。达如周召,穷似丘轲,只个山山。
其三
芒然不肯住林间,有处即追攀。将他死语图度,怎得离真丹。
浆水价,匹如闲,也须还。何如直截,踢倒军持,赢取沩山。
其四
营巢燕子逞翱翔,微志在雕梁。碧云举翮千里,其奈有鸾皇。
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自时降在,一切天魔,扫地焚香。
其五
莫言普化只颠狂,真解作津梁。蓦然打个筋斗,直跳过羲皇。
临济处,德山行,果承当。将他建立,认作心诚,也是寻香。
望江南四首〔归依三宝赞〕
归依众,梵行四威仪。愿我遍游诸佛土,十方贤圣不相离。永灭世间痴。
归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归依佛,弹指越三只。愿我速登无上觉,还如佛坐道场时。能智又能悲。
三界里,有取总灾危。普愿众生同我愿,能于空有善思惟。三宝共住持。
《临川先生文集》诗辑卷三十八·四言诗
潭州新学诗〔并序〕
治平元年,天章阁待制、兴国吴公治潭州之明年,正月,改筑庙学于
城东南,越五月告成,孔子用币。 潭人曰: “公为善政以德我,又不勚
我,而为此学以嘉我。士子谁能诗乎,以诵我公于无穷。”皆辞不敢,乃
使来请。诗曰。
有嘉新学,潭守所作。守者谁欤,仲庶氏吴。
振养矜寡,衣之褰襦。黔首鼓歌,吏静不求。
乃相庙序,生师所庐。上漏旁穿,燥湿不除。
曰嘻迁哉,迫阨卑污。当其坏时,适可以谋。
营地虑工,伐楩楠槠。撤故就新,为此渠渠。
潭人来止,相语而喜。我知视成,无豫经始。
公升在堂,从者如水。公曰诲汝,潭之士子。
古之读书,凡以为己。躬行孝悌,由义而仕。
神听汝助,况于闾里。无实而荂,非圣自是。
虽大得意,吾犹汝耻。士下其手,公言无尤。
请诗我歌,以远公休。
新田诗〔并序〕
唐治四县,田之入于草莽者十九,民如寄客,虽简其赋、缓其徭,而
不可以必留。尚书比部郎中赵君尚宽之来,问敝于民,而知其故,乃委推
官张君恂,以兵士兴大渠之废者一,大陂之废者四,诸小渠陂教民自为者
数十。一年,流民作而相告以归。二年,而淮之南、湖之北操囊耜以率其
妻子者,其来如雨。三年,而唐之土不可贱取。昔之菽粟者多化而为稌,
环唐皆水矣,唐独得岁焉。船漕车挽负担出于四境,一日之间不可为数。
唐之私廪固有馀。循吏之无称于世久矣,予闻赵君如此故为作诗。诗曰:
离离新田,其下流水。孰知其初,灌莽千里。
其南背江,其北逾淮。父抱子扶,十百其来。
其来仆仆,镘我新屋。赵侯劬之,作者不饥。
岁仍大熟,饱及鸡鹜。僦船与车,四鄙出谷。
今游者处,昔止者流。维昔牧我,不如今侯。
侯来适野,不有观者。税于水滨,问我鳏寡。
侯其归矣,三岁于兹。谁能止侯,我往求之。
猎较诗(并序)
“猎较”刺时也。昔孔子仕于鲁,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或问乎孟
轲曰:“孔子之仕,非事道欤?”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
曰:“孔子先簿正祭器。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不猎较,则若无以祭然。”
盖孔子所以小同于俗犹有义也。义固在于可为之域。而后之人习于随者,
一不权义,以之可否,污身贬道,豫然以和众自得。甚者,伤人伦、败风
俗,至于无号,则诿曰“孔子亦尝猎较矣”。悲夫!作是诗以刺焉。
猎较猎较,谁禽我有。国人之惏,君子所丑。
猎较猎较,祭占其祥。国人之序,君子何伤。
云之祁祁答董传
云之祁祁,或雨于渊。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云之祁祁,或雨于野。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兮其隮,其在西郊。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注】“〔图片字〕兮其隮”:,音 huì(会)。《字汇》 标注:
“〔图片字〕”,山貌。 隮 :音jī ,升起,登上,虹,云气。
◎古赋
龙赋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
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
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为仁无止,则常至乎丧己;而
未始至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止则身安,曰惟知几;动则物利,曰惟知
时。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历山赋(并序)
馀杭县人有与季父争田,于县、于州、于转运使,不直,提点刑狱令
余来直之。将归,闵然望历山而赋之。历山在县西上虞县界中,或曰舜所
耕云。
历山之峨峨兮,予汝耕之,孰汝强之?此匪予私云然兮谁汝使,子人之子
兮。余师历山之峨峨兮,则维其常,人之子兮云曷而亡。云曷而亡兮我之
思,今孰继兮我之悲,呜呼已矣兮来者为谁?
思归赋
蹇吾南兮安之?莽吾北兮亲之。思朝吾舟兮水波,暮吾马兮山阿。亡济兮
维夷,夫孰驱兮亡戏。风翛翛兮来去,日翳翳兮溟蒙之雨。万物纷披萧索
兮,岁逶迤其今暮。吾感不知夫涂兮,徘徊傍惶以反顾。盍归兮,盍去兮,
独何为乎此旅?
释谋赋
云冥冥兮蔽日,风浩浩兮吹沙。出予驰兮不得,块独处兮咨嗟。
嗟天地兮无穷,暑与寒兮相客。以短褐兮忧亲,孰知予兮孔棘。
维抱关兮击柝,乃予仕兮所宜。禄可辞兮尚冒,养孰割兮方亏。
岂吾事兮固拙,宁我辱兮独悖。信物默兮有制,尚可侔兮内外。
◎乐章
明堂乐章二首
歆安之曲
穆穆在堂,肃肃在庭。于显辟公,来相思成。
神既歆止,有闻惟馨。锡我休嘉,燕及群生。
皇帝还大次憩安之曲
有奕明堂,万方时会。宗予圣考,作帝之配。
乐酌虞典,礼从周制。厘事既成,於皇来塈。
〔明堂乐章二首终〕
◎上梁文
景灵宫修盖英宗皇帝神御殿上梁文
儿郎伟,天都左界,帝室中经。诞惟仙圣之祠,夙有神灵之宅。嗣开
宏构,追奉睟容。方将广舜孝于无穷,岂特尚汉仪之有旧。先皇帝道该五
泰,德贯二仪,文ゼ云汉之章,武布风霆之号。华夏归仁而砥属,蛮夷驰
义以骏奔。清跸甫传,灵舆忽往。超然姑射,山无一物之疵;邈矣寿丘,
台有万人之畏。已葬鼎湖之弓剑,将游高庙之衣冠。今皇帝孝奉神明,恩
涵动植。纂禹之服,期成万世之功;见尧于羹,未改三年之政。乃眷熏修
之吉壤,载营馆御之新宫。考协前彝,述追先志。孝严列峙,寝门可象于
平居;广拓旁开,辇路故存于陈迹。官师肃给,斤筑隆施。揆吉日以庀徒,
举修梁而考室。敢申善颂,以相欢谣。
儿郎伟,抛梁东,圣主迎阳坐禁中。明似九天升晓日,恩如万国转春风。
儿郎伟,抛梁西,瀚海兵销太白低。王母玉环方自献,大宛金马不须赍。
儿郎伟,抛梁南,丙地星高每岁占。千障灭烽开岭徼,万艘输赆引江潭。
儿郎伟,抛梁北,边城自此无鸣镝。即看呼韩渭上朝,休夸窦宪燕然勒。
儿郎伟,抛梁上,彷佛神游今可想。风马云车世世来,金舆玉年年享。
儿郎伟,抛梁下,万灵ㄨ祉扶宗社。天垂嘉种已丰年,地产珍符方极化。
伏愿上梁之后,圣躬乐豫,宝命灵长。松茂献两宫之寿,椒繁占六寝
之祥。宗室蕃维之彦,朝廷表干之良。家传庆誉,代袭龙光。启一心而显
相,保馈祀之无疆。皇帝万岁。
◎铭
蒋山钟铭
于皇正觉,训用音闻。肆作大钟,以警沉昏。
明州新刻漏铭
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
追谓属人,嗟汝予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
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弗棘弗迟。
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召之。
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
呜呼有州,谨哉维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
伍子胥庙铭
予观子胥出死亡逋窜之中,以客寄之一身,卒以说吴,折不测之楚,
仇执耻雪,名震天下,岂不壮哉!及其危疑之际,能自慷慨不顾万死,毕
谏于所事,此其志与夫自恕以偷一时之利者异也。孔子论古之士大夫,若
管夷吾、臧武仲之属,苟志于善而有补于当世者,咸不废也。然则子胥之
义,又曷可少耶?康定二年,予过所谓胥山者,周行庙庭,叹吴亡千有馀
年,事之兴坏废革者不可胜数,独子胥之祠不徙不绝,何其盛也。岂独神
之事,吴之所兴,盖亦子胥之节有以动后世,而爱尤在于吴也。后九年,
乐安蒋公为杭使,其州人力而新之,余与为铭也。
烈烈子胥,发节穷逋。遂为册臣,奋不图躯。
谏合谋行,隆隆之吴。厥废不遂,邑都俄墟。
以智死昏,忠则有馀。胥山之颜,殿屋渠渠。
千载之祠,如祠之初。孰作新之,民劝而趋。
维忠肆怀,维孝肆孚。我铭祠庭,示后不诬。
璨公信心铭
沔彼有流,载浮载沈。为可以济,一壶千金。
法譬则水,穷之弥深。璨公所传,等观初心。
◎赞
蒋山觉海元公真赞
贤哉人也!行厉而容寂,知言而能默,誉荣弗喜,辱毁弗戚,弗矜弗克。
人自称德,有缁有白,自南自北,弗句弗逆,弗抗弗抑,弗观汝华,惟食
己实。孰其嗣之,我有遗则。
梵天画赞
梵天尚实,厥乘孔雀。鸡知时语,铃戒沉浊。
皓身黄衣,于净无著。乃持赤幡,归趣正觉。
维摩像赞
是身是像,无有二相。三世诸佛,亦如是像。
若取真实,还成虚妄。应持香花,如是供养。
空觉义示周彦真
觉不遍空而迷,故曰觉迷。空不遍觉而顽,故曰空顽。
空本无顽,以色故顽。觉本无迷,以见故迷。
●卷三十九
◎书疏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无以称职,而敢缘使事之所及,冒言天下之事,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幸甚。臣窃观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声色狗马、观游玩好之事,无纤介之蔽,而仁民爱物之意,孚于天下;而又公选天下之所愿以为辅相者属之以事,而不贰于谗邪倾巧之臣。此虽二帝三王之用心,不过如此而已,宜其家给人足,天下大治。而效不至于此,顾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四方有志之士,讠思讠思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此其故何也?患在不知法度故也。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夫以今之世去先王之世远,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不一,而欲一二修先王之政,虽甚愚者犹知其难也。然臣以谓今之失患在不法先王之政者,以谓当法其意而已。夫二帝三王,相去盖千有馀载,一治一乱,其盛衰之时具矣。其所遭之变、所遇之势,亦各不同,其施设之方亦皆殊。而其为天下国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臣故曰当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乎先王之政矣。虽然,以方今之势揆之,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也。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诚加之意,则何为而不成,何欲而不得?然而臣顾以谓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合于先王之意,其势必不能者,何也?以方今天下之人才不足故也。臣尝试窃观天下在位之人,未有乏于此时者也。夫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臣又求之于闾巷草野之间,而亦未见其多焉。岂非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而然乎?臣以谓方今在位之人才不足者,以臣使事之所及则可知矣。今以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其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时之变者,盖阖郡之间往往而绝也。朝廷每一令下,其意虽善,在位者犹不能推行,使膏泽加于民,而吏辄缘之为奸,以扰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夫人才不足,则陛下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九州之大,四海之远,孰能称陛下之指,以一二推行此,而人人蒙其施者乎?臣故曰其势必未能也。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非此之谓乎?然则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诚能使天下之才众多,然后在位之才可以择其人而取足焉。在位者得其才矣,然后稍视时势之可否,而因人情之患苦,变更天下之弊法,以趋先王之意,甚易也。今之天下,亦先王之天下。先王之时,人才尝众矣,何至于今而独不足乎?故曰:陶冶而成之者,非其道故也。
商之时,天下尝大乱矣。在位贪毒祸败,皆非其人。及文王之起,而天下之才尝少矣。当是时,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而使之皆有士君子之才,然后随其才之所有而官使之。《诗》曰:“岂弟君子,遐不作人。”此之谓也。及其成也,微贱兔之人,犹莫不好德,《兔》之诗是也。又况于在位之人乎?夫文王惟能如此,故以征则服,以守则治。《诗》曰:“奉璋峨峨,髦士攸宜。”又曰:“周王于迈,六师及之。”言文王所用,文武各得其才,而无废事也。及至夷、厉之乱,天下之才又尝少矣。至宣王之起,所与图天下之事者,仲山甫而已。故诗人叹之曰:“德如毛,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盖闵人士之少,而山甫之无助也。宣王能用仲山甫,推其类以新美天下之士,而后人才复众。于是内修政事,外讨不庭,而复有文、武之境土。故诗人美之曰:“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亩。”言宣王能新美天下之士,使之有可用之才,如农夫新美其田而使之有可采之芑也。由此观之,人之才,未尝不自人主陶冶而成之者也。所谓陶冶而成之者,何也?亦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已。所谓教之之道,何也?古者天子诸侯,自国至于乡党皆有学,博置教导之官而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皆在于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此教之之道也。所谓养之之道,何也?饶之以财,约之以礼,裁之以法也。何谓饶之以财?人之情,不足于财,则贪鄙苟得,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其制禄,自庶人之在官者,其禄已足以代其耕矣。由此等而上之,每有加焉,使其足以养廉耻而离于贪鄙之行。犹以为未也,又推其禄以及其子孙,谓之世禄。使其生也,既于父子、兄弟、妻子之养,婚姻、朋友之接,皆无憾矣;其死也,又于子孙无不足之忧焉。何谓约之以礼?人情足于财而无礼以节之,则又放僻邪侈,无所不至。先王知其如此,故为之制度。婚丧、祭养、燕享之事,服食、器用之物,皆以命数为之节,而齐之以律度量衡之法。其命可以为之而财不足以具,则弗具也;其财可以具而命不得为之者,不使有铢两分寸之加焉。何谓裁之以法?先王于天下之士,教之以道艺矣,不帅教则待之以屏弃远方、终身不齿之法。约之以礼矣,不循礼则待之以流、杀之法。《王制》曰:“变衣服者,其君流”,《酒诰》曰:“厥或诰曰:‘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予其杀。’”夫群饮、变衣服,小罪也;流、杀,大刑也。加小罪以大刑,先王所以忍而不疑者,以为不如是不足以一天下之俗而成吾治。夫约之以礼,裁之以法,天下所以服从无抵冒者,又非独其禁严而治察之所能致也。盖亦以吾至诚恳恻之心,力行而为之倡。凡在左右通贵之人,皆顺上之欲而服行之,有一不帅者,法之加必自此始。夫上以至诚行之,而贵者知避上之所恶矣,则天下之不罚而止者众矣。故曰:此养之之道也。所谓取之之道者,何也?先王之取人也,必于乡党,必于庠序,使众人推其所谓贤能,书之以告于上而察之。诚贤能也,然后随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而官使之。所谓察之者,非专用耳目之聪明而听私于一人之口也。欲审知其德问以行,欲审知其才问以言,得其言行,则试之以事。所谓察之者,试之以事是也。虽尧之用舜,亦不过如此而已,又况其下乎?若夫九州之大,四海之远,万官亿丑之贱,所须士大夫之才则众矣,有天下者,又不可以一二自察之也,又不可以偏属于一人,而使之于一日二日之间,考试其行能而进退之也。盖吾已能察其才行之大者以为大官矣,因使之取其类以持久试之,而考其能者以告于上,而后以爵命、禄秩予之而已。此取之之道也。所谓任之之道者,何也?人之才德高下厚薄不同,其所任有宜有不宜。先王知其如此,故知农者以为后稷,知工者以为共工。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又以久于其职,则上狃习而知其事,下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可以至于成,不肖者则其罪可以至于著,故久其任而待之以考绩之法。夫如此,故智能才力之士,则得尽其智以赴功,而不患其事之不终、其功之不就也。偷惰苟且之人,虽欲取容于一时,而顾﹃辱在其后,安敢不勉乎?若夫无能之人,固知辞避而去矣,居职任事之日久,不胜任之罪,不可以幸而免故也。彼且不敢冒而知辞避矣,尚何有比周、谗谄、争进之人乎?取之既已详,使之既已当,处之既已久,至其任之也又专焉,而不一二以法束缚之,而使之得行其意,尧、舜之所以理百官而熙众工者,以此而已。《书》曰:“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此之谓也。然尧、舜之时,其所黜者则闻之矣,盖四凶是也。其所陟者,则皋陶、稷、契,皆终身一官而不徙,盖其所谓陟者,特加之爵命禄赐而已耳。此任之之道也。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之道如此,而当时人君又能与其大臣,悉其耳目心力,至诚恻怛,思念而行之。此其人臣之所以无疑,而于天下国家之事,无所欲为而不得也。
方今州县虽有学,取墙壁具而已,非有教导之官,长育人才之事也。唯太学有教导之官,而亦未尝严其选。朝廷礼乐刑政之事,未尝在于学。学者亦漠然自以礼乐刑政为有司之事,而非己所当知也。学者之所教,讲说章句而已。讲说章句,固非古者教人之道也。近岁乃始教之以课试之文章。夫课试之文章,非博诵强学、穷日之力则不能及。其能工也,大则不足以用天下国家,小则不足以为天下国家之用。故虽白首于庠序,穷日之力,以帅上之教,及使之从政,则茫然不知其方者,皆是也。盖今之教者,非特不能成人之才而已,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者,何也?夫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故先王之处民才,处工于官府,处农于畎亩,处商贾于肆,而处士于庠序,使各专其业,而不见异物,惧异物之足以害其业也。所谓士者,又非特使之不得见异物而已,一示之以先王之道,而百家诸子之异说,皆屏之而莫敢习者焉。今士之所宜学者,天下国家之用也。今悉使置之不教,而教之以课试之文章,使其耗精疲神、穷日之力以从事于此。及其任之以官也,则又悉使置之而责之以天下国家之事。夫古之人以朝夕专其业于天下国家之事,而犹才有能有不能,今乃移其精神,夺其日力,以朝夕从事于无补之学,及其任之以事,然后卒然责之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宜其才之足以有为者少矣。臣故曰:非特不能成人之才,又从而困苦毁坏之,使不得成才也。又有甚害者。先王之时,士之所学者,文武之道也。士之才,有可以为公卿大夫,有可以为士,其才之大小、宜不宜则有矣,至于武事,则随其才之大小,未有不学者也。故其大者,居则为六官之卿,出则为六军之将也,其次,则比闾、族党之师,亦皆卒两、师旅之帅也。故边疆宿卫,皆得士大夫为之,而小人不得奸其任。今之学者,以为文武异事,吾知治文事而已,至于边疆宿卫之任,则推而属之于卒伍,往往天下奸悍无赖之人。苟其才行足自托于乡里者,亦未有肯去亲戚而从召募者也。边疆宿卫,此乃天下之重任,而人主之所当慎重者也。故古者教士以射御为急,其他技能则视其人才之所宜而后教之,其才之所不能,则不强也。至于射,则为男子之事。人之生有疾则已,苟无疾,未有去射而不学者也。在庠序之间,固当从事于射也。有宾客之事则以射,有祭祀之事则以射,别士之行同能偶则以射,于礼乐之事,未尝不寓以射,而射亦未尝不在于礼乐祭祀之间也。《易》曰:“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岂以射为可以习揖让之仪而已乎?固以为射者武事之尤大,而威天下、守国家之具也。居则以是习礼乐,出则以是从战伐,士既朝夕从事于此而能者众,则边疆宿卫之任皆可以择而取也。夫士尝学先王之道,其行义尝见推于乡党矣,然后因其才而托之以边疆宿卫之事,此古之人君所以推干戈以属之人,而无内外之虞也。今乃以夫天下之重任、人主所当至慎之选,推而属之奸悍无赖、才行不足以托于乡里之人,此方今所以讠思讠思然常抱边疆之忧,而虞宿卫之不足恃以为安也。今孰不知边疆宿卫之士不足恃以为安哉?顾以为天下学士以执兵为耻,而亦未有能骑射行阵之事者,则非召募之卒伍,孰能任其事者乎?夫不严其教、高其选,则士之以执兵为耻,而未尝有能骑射行阵之事,固其理也。凡此皆教之非其道故也。方今制禄,大抵皆薄。自非朝廷侍从之列,食口稍众,未有不兼农商之利而能充其养者也。其下州县之吏,一月所得,多者钱八九千,少者四五千,以守选、待除、守阙通之,盖六七年而后得三年之禄,计一月所得乃实不能四五千,少者乃实不能及三四千而已。虽厮养之给,亦窘于此矣,而其养生、丧死、婚姻、葬送之事,皆当于此。夫出中人之上者,虽穷而不失为君子,出中人之下者,虽泰而不失为小人。唯中人不然,穷则为小人,泰则为君子。计天下之士,出中人之上下者,千百而无十一,穷而为小人、泰而为君子者,则天下皆是也。先王以为众不可以力胜也,故制行不以己,而以中人为制,所以因其欲而利道之,以为中人之所能守,则其志可以行乎天下而推之后世。以今之制禄而欲士之无毁廉耻,盖中人之所不能也。故今官大者,往往交赂遗、营赀产,以负贪污之毁;官小者,贩鬻乞丐,无所不为。夫士已尝毁廉耻、以负累于世矣,则其偷惰取容之意起,而矜奋自强之心息,则职业安得而不弛,治道何从而兴乎?又况委法受赂、侵牟百姓者,往往而是也。此所谓不能饶之以财也。婚丧、奉养、服食、器用之物,皆无制度以为之节,而天下以奢为荣,以俭为耻。苟其财之可以具,则无所为而不得,有司既不禁,而人又以此为荣;苟其财不足而不能自称于流俗,则其婚丧之际,往往得罪于族人亲姻,而人以为耻矣。故富者贪而不知止,贫者则强勉其不足以追之,此士之所以重困,而廉耻之心毁也。凡此所谓不能约之以礼也。方今陛下躬行俭约以率天下,此左右通贵之臣所亲见。然而其闺门之内,奢靡无节,犯上之所恶,以伤天下之教者,有已甚者矣,未闻朝廷有所放绌,以示天下。昔周之人,拘群饮而被之以杀刑者,以为酒之末流生害,有至于死者众矣,故重禁其祸之所自生。重禁祸之所自生,故其施刑极省,而人之抵于祸败者少矣。今朝廷之法所尤重者,独贪吏耳,重禁贪吏而轻奢靡之法,此所谓禁其末而弛其本。然而世之识者,以为方今官冗,而县官财用已不足以供之,其亦蔽于理矣。今之入官诚冗矣,然而前世置员盖甚少,而赋禄又如此之薄,则财用之所不足,盖亦有说矣。吏禄岂足计哉?臣于财利固未尝学,然窃观前世治财之大略矣。盖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不足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耳。今天下不见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乐业,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财,然而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变耳。诚能理财以其道而通其变,臣虽愚,固知增吏禄不足以伤经费也。方今法严令具,所以罗天下之士,可谓密矣,然而亦尝教之以道艺,而有不帅教之刑以待之乎?亦尝约之以制度,而有不循理之刑以待之乎?亦尝任之以职事,而有不任事之刑以待之乎?夫不先教之以道艺,诚不可以诛其不帅教;不先约之以制度,诚不可以诛其不循理;不先任之以职事,诚不可以诛其不任事。此三者,先王之法所尤急也,今皆不可得诛,而薄物细故、非害治之急者,为之法禁。月异而岁不同,为吏者至于不可胜记,又况能一二避之而无犯者乎?此法令所以玩而不行,小人有幸而免者,君子有不幸而及者焉。此所谓不能裁之以刑也。凡此皆治之非其道也。方今取士,强记博诵而略通于文辞,谓之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茂才异等、贤良方正者,公卿之选也。记不必强,诵不必博,略通于文辞,而又尝学诗赋,则谓之进士。进士之高者,亦公卿之选也。夫此二科所得之技能不足以为公卿,不待论而后可知。而世之议者,乃以为吾常以此取天下之士,而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常出于此,不必法古之取人而后得士也。其亦蔽于理矣。先王之时,尽所以取人之道,犹惧贤者之难进,而不肖者之杂于其间也。今悉废先王所以取士之道,而驱天下之才士,悉使为贤良、进士,则士之才可以为公卿者,固宜为贤良、进士,而贤良、进士亦固宜有时而得才之可以为公卿者也。然而不肖者苟能雕虫篆刻之学,以此进至乎公卿,才之可以为公卿者,困于无补之学,而以此绌死于岩野,盖十八九矣。夫古之人有天下者,其所以慎择者,公卿而已。公卿既得其人,因使推其类以聚于朝廷,则百司庶物,无不得其人也。今使不肖之人幸而至乎公卿,因得推其类聚之朝廷,此朝廷所以多不肖之人,而虽有贤智,往往困于无助,不得行其意也。且公卿之不肖,既推其类以聚于朝廷;朝廷之不肖,又推其类以备四方之任使;四方之任使者,又各推其不肖以布于州郡,则虽有同罪举官之科,岂足恃哉?适足以为不肖者之资而已。其次九经、五经、学究、明法之科,朝廷固已尝患其无用于世,而稍责之以大义矣,然大义之所得,未有以贤于故也。今朝廷又开明经之选,以进经术之士,然明经之所取,亦记诵而略通于文辞者,则得之矣。彼通先王之意而可以施于天下国家之用者,顾未必得与于此选也。其次则恩泽子弟,庠序不教之以道艺,官司不考问其才能,父兄不保任其行义,而朝廷辄以官予之,而任之以事。武王数纣之罪,则曰“官人以世”。夫官人以世而不计其才行,此乃纣之所以乱亡之道,而治世之所无也。又其次曰流外。朝廷固已挤之于廉耻之外,而限其进取之路矣。顾属之以州县之事,使之临士民之上,岂所谓以贤治不肖者乎?以臣使事之所及,一路数千里之间,州县之吏,出于流外者往往而有,可属任以事者,殆无二三,而当防闲其奸者,皆是也。盖古者有贤不肖之分,而无流品之别,故孔子之圣而尝为季氏吏,盖虽为吏而亦不害其为公卿。及后世有流品之别,则凡在流外者,其所成立,固尝自置于廉耻之外,而无高人之意矣。夫以近世风俗之流靡,自虽士大夫之才,势足以进取,而朝廷尝奖之以礼义者,晚节末路,往往怵而为奸,况又其素所成立,无高人之意,而朝廷固已挤之于廉耻之外,限其进取者乎?其临人亲职,放僻邪侈,固其理也。至于边疆宿卫之选,则臣固已言其失矣。凡此皆取之非其道也。方今取之既不以其道,至于任之又不问其德之所宜,而问其出身之后先,不论其才之称否,而论其历任之多少。以文学进者,且使之治财,已使之治财矣,又转而使之典狱,已使之典狱矣,又转而使之治礼。是则一人之身而责之以百官之所能备,宜其人才之难为也。夫责人以其所难为,则人之能为者少矣。人之能为者少,则相率而不为。故使之典礼,未尝以不知礼为忧,以今之典礼者未尝学礼故也。使之典狱,未尝以不知狱为耻,以今之典狱者未尝学狱故也。天下之人,亦已渐渍于失教,被服于成俗,见朝廷有所任使,非其资序,则相议而讪之,至于任使之不当其才,未尝有非之者也。且在位者数徙,则不得久于其官,故上不能狃习而知其事,下不肯服驯而安其教,贤者则其功不可以及于成,不肖者则其罪不可以至于著。若夫迎新将故之劳,缘绝簿书之弊,固其害之小者,不足悉数也。设官大抵皆当久于其任,而至于所部者远,所任者重,则尤宜久于其官,而后可以责其有为。而方今尤不得久于其官,往往数日辄迁之矣。取之既已不详,使之既已不当,处之既已不久,至于任之则又不专,而又一二以法束缚之,不得行其意,臣故知当今在位多非其人,稍假借之权而不一二以法束缚之,则放恣而无不为。虽然,在位非其人而恃法以为治,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即使在位皆得其人矣,而一二之以法束缚之,不使之得行其意,亦自古及今未有能治者也。夫取之既已不详,使之既已不当,处之既已不久,任之又不专,而一二之以法束缚之,故虽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与不肖而无能者殆无以异。夫如此,故朝廷明知其贤能足以任事,苟非其资序则不以任事而辄进之,虽进之,士犹不服也。明知其无能而不肖,苟非有罪,为在事者所劾,不敢以其不胜任而辄退之,虽退之,士犹不服也。彼诚不肖无能,然而士不服者何也?以所谓贤能者任其事,与不肖而无能者,亦无以异故也。臣前以谓不能任人以职事而无不任事之刑以待之者,盖谓此也。夫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一非其道,则足以败天下之人才,又况兼此四者而有之,则在位不才、苟简、贪鄙之人,至于不可胜数,而草野闾巷之间,亦少可任之才,固不足怪。《诗》曰:“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民虽靡无,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如彼泉流,无沦胥以败。”此之谓也。
夫在位之人才不足矣,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则岂特行先王之政而不得也,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盖汉之张角,三十六方同日而起,所在郡国莫能发其谋;唐之黄巢,横行天下,而所至将吏无敢与之抗者。汉、唐之所以亡,祸自此始。唐既亡矣,陵夷以至五代,而武夫用事,贤者伏匿消沮而不见,在位无复有知君臣之义、上下之礼者也。当是之时,变置社稷,盖甚于弈棋之易,而元元肝脑涂地,幸而不转死于沟壑者无几耳。夫人才不足,其患盖如此。而方今公卿大夫,莫肯为陛下长虑后顾,为宗庙万世计,臣窃惑之。昔晋武帝趣过目前,而不为子孙长远之谋,当时在位亦皆偷合苟容,而风俗荡然,弃礼义,捐法制,上下同失,莫以为非。有识固知其将必乱矣,而其后果海内大扰,中国列于夷狄者二百馀年。伏惟三庙祖宗神灵所以付属陛下,固将为万世血食,而大庇元元于无穷也。臣愿陛下鉴汉、唐、五代之所以乱亡,惩晋武苟且因循之祸,明诏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期为合于当世之变,而无负于先王之意,则天下之人才不胜用矣。人才不胜用,则陛下何求而不得,何欲而不成哉?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成天下之才甚易也。臣始读《孟子》,见孟子言王政之易行,心则以为诚然。及见与慎子论齐鲁之地,以为先王之制国,大抵不过百里者,以为今有王者起,则凡诸侯之地,或千里,或五百里,皆将损之至于数十百里而后止。于是疑孟子虽贤,其仁智足以一天下,亦安能毋劫之以兵革,而使数百千里之强国,一旦肯损其地之十八九,比于先王之诸侯?至其后观汉武帝用主父偃之策,令诸侯王地悉得推恩封其子弟,而汉亲临定其号名,辄别属汉。于是诸侯王之子弟,各有分土,而势强地大者,卒以分析弱小,然后知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大者固可使小,强者固可使弱,而不至乎倾骇变乱败伤之衅。孟子之言不为过,又况今欲改易更革,其势非若孟子所为之难也。臣故曰: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则其为甚易也。然先王之为天下,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何谓不患人之不为而患人之不能?人之情所愿得者,善行、美名、尊爵、厚利也,而先王能操之以临天下之士。天下之士有能遵之以治者,则悉以其所愿得者以与之。士不能则已矣,苟能则孰肯舍其所愿得,而不自勉以为才?故曰不患人之不为,患人之不能。何谓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先王之法,所以待人者尽矣,自非下愚不可移之才,未有不能赴者也。然而不谋之以至诚恻怛之心,力行而先之,未有能以至诚恻怛之心力行而应之者也。故曰不患人之不能而患己之不勉。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愿陛下勉之而已。臣又观朝廷异时欲有所施为变革,其始计利害未尝熟也,顾有一流俗侥幸之人不悦而非之,则遂止而不敢为。夫法度立则人无独蒙其幸者,故先王之政虽足以利天下,而当其承弊坏之后,侥幸之时,其创法立制,未尝不艰难也。以其创法立制而天下侥幸之人亦顺说以趋之,无有龃龉,则先王之法至今存而不废矣。惟其创法立制之艰难,而侥幸之人不肯顺悦而趋之,故古之人欲有所为,未尝不先之以征诛而后得其意。《诗》曰:“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此言文王先征诛而后得意于天下也。夫先王欲立法度,以变衰坏之俗而成人之才,虽有征诛之难,犹忍而为之,以为不若是不可以有为也。及至孔子,以匹夫游诸侯,所至则使其君臣捐所习,逆所顺,强所劣,憧憧如也,卒困于排逐。然孔子亦终不为之变,以为不如是不可以有为,此其所守,盖与文王同意。夫在上之圣人莫如文王,在下之圣人莫如孔子,而欲有所施为变革,则其事盖如此矣。今有天下之势,居先王之位,创立法制,非有征诛之难也;虽有侥幸之人不悦而非之,固不胜天下顺悦之人众也。然而一有流俗侥幸不悦之言,则遂止而不敢为者,惑也。陛下诚有意乎成天下之才,则臣又愿断之而已。夫虑之以谋,计之以数,为之以渐,而又勉之以成,断之以果,然而犹不能成天下之才,则以臣所闻盖未有也。然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今之议者,以谓迂阔而熟烂者也。窃观近世士大夫所欲悉心力耳目以补助朝廷者有矣。彼其意,非一切利害则以为当世所不能行者。士大夫既以此希世,而朝廷所取于天下之士,亦不过如此。至于大伦大法,礼义之际,先王之所力学而守者,盖不及也。一有及此,则群聚而笑之,以为迂阔。今朝廷悉心于一切之利害,有司法令于刀笔之间,非一日也,然其效可观矣。则夫所谓迂阔而熟烂者,惟陛下亦可以少留神而察之矣。昔唐太宗贞观之初,人人异论,如封德彝之徒,皆以为非杂用秦、汉之政,不足以为天下。能思先王之事、开太宗者,魏文正公一人尔。其所施设,虽未能尽当先王之意,抑其大略可谓合矣。故能以数年之间而天下几致刑措,中国安宁,蛮夷顺服,自三王以来,未有如此盛时也。唐太宗之初,天下之俗,犹今之世也,魏文正公之言,固当时所谓迂阔而熟烂者也,然其效如此。贾谊曰:“今或言德教之不如法令,胡不引商、周、秦、汉以观之?”然则唐太宗之事,亦足以观矣。
臣幸以职事归报陛下,不自知其驽下无以称职,而敢及国家之大体者,以臣蒙陛下任使而当归报。窃谓在位之人才不足,而无以称朝廷任使之意,而朝廷所以任使天下之士者,或非其理,而士不得尽其才,此亦臣使事之所及,而陛下之所宜先闻者也。释此一言而毛举利害之一二,以污陛下之聪明,而终无补于世,则非臣所以事陛下之义也。伏惟陛下详思而择其中,天下幸甚。
【上时政疏】
年月日,具位臣某昧死再拜上疏尊号皇帝陛下:臣窃观自古人主享国日久,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虽无暴政虐刑加于百姓,而天下未尝不乱。自秦已下,享国日久者,有晋之武帝、梁之武帝、唐之明皇。此三帝者,皆聪明智略有功之主也。享国日久,内外无患,因循苟且,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趋过目前,而不为久远之计,自以祸灾可以无及其身,往往身遇灾祸而悔无所及。虽或仅得身免,而宗庙固已毁辱,而妻子固已困穷,天下之民固已膏血涂草野,而生者不能自脱于困饿劫束之患矣。夫为人子孙,使其宗庙毁辱,为人父母,使其比屋死亡,此岂仁孝之主所宜忍者乎?然而晋、梁、唐之三帝以晏然致此者,自以为其祸灾可以不至于此,而不自知忽然已至也。盖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苟无至诚恻怛忧天下之心,则不能询考贤才,讲求法度。贤才不用,法度不修,偷假岁月,则幸或可以无他,旷日持久,则未尝不终于大乱。伏惟皇帝陛下有恭俭之德,有聪明睿智之才,有仁民爱物之意,然享国日久矣,此诚当恻怛忧天下,而以晋、梁、唐三帝为戒之时。以臣所见,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谓能得贤才,政事所施,未可谓能合法度。官乱于上,民贫于下,风俗日以浇薄,才力日以困穷,而陛下高居深拱,未尝有询考讲求之意。此臣所以窃为陛下计而不能无慨然者也。夫因循苟且,逸豫而无为,可以徼幸一时,而不可以旷日持久。晋、梁、唐三帝者不知虑此,故灾稔祸变生于一时,则虽欲复询考讲求以自救,而已无所及矣。以古准今,则天下安危治乱,尚可以有为。有为之时,莫急于今日,过今日,则臣恐亦有无所及之悔矣。然则以至诚询考而众建贤才,以至诚讲求而大明法度,陛下今日其可以不汲汲乎?《书》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臣愿陛下以终身之狼疾为忧,而不以一日之瞑眩为苦。臣既蒙陛下采擢,使备从官,朝廷治乱安危,臣实预其荣辱,此臣所以不敢避进越之罪,而忘尽规之义。伏惟陛下深思臣言,以自警戒,则天下幸甚。
【进戒疏】
熙宁二年五月十一日,朝散大夫、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护军、赐紫金鱼袋臣某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臣窃以为陛下既终亮阴,考之于经,则群臣进戒之时,而臣待罪近司,职当先事有言者也。窃闻孔子论为邦,先放郑声,而后曰远佞人,仲虺称汤之德,先不迩声色,不殖货利,而后曰用人惟己。盖以谓不淫耳目于声色玩好之物,然后能精于用志;能精于用志,然后能明于见理;能明于见理,然后能知人;能知人,然后佞人可得而远,忠臣良士与有道之君子,类进于时有以自竭,则法度之行、风俗之成,甚易也。若夫人主虽有过人之材,而不能早自戒于耳目之欲,至于过差,以乱其心之所思,则用志不精;用志不精,则见理不明;见理不明,则邪说讠皮行必窥间乘殆而作,则其至于危乱也岂难哉。伏惟陛下即位以来,未有声色玩好之过闻于外,然孔子圣人之盛,尚自以为七十而后敢纵心所欲也。今陛下以鼎盛之春秋,而享天下之大奉,所以惑移耳目者为不少矣,则臣之所豫虑,而陛下之所深戒,宜在于此。天之生圣人之材甚吝,而人之值圣人之时甚难。天既以圣人之材付陛下,则人亦将望圣人之泽于此时。伏惟陛下自爱以成德,而自强以赴功,使后世不失圣人之名,而天下皆蒙陛下之泽,则岂非可愿之事哉?臣愚不胜,唯陛下恕其狂妄,而幸赐熟。
●卷四十
◎奏状
【乞免就试状】
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依前降指挥发来赴阙就试者。伏念臣祖母年老,先臣未葬,弟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比尝以此自陈,乞不就试,慢废朝命,尚宜有罪,幸蒙宽赦,即赐听许。不图逊事之臣,更以臣为恬退。令臣无葬嫁奉养之急,而逡巡辞避,不敢当清要之选,虽曰恬退可也。今特以营私家之急,择利害而行,谓之恬退,非臣本意。兼臣罢县守阙,及今二年有馀,老幼未尝宁宇,方欲就任,即令赴阙,实于私计有妨。伏望圣慈察臣本意,止是营私,特寝召试指挥,且令终满外任,一面发赴本任去讫。
【辞集贤校理状四】
右臣今月二十二日准中书差人赍到敕牒一道,除臣集贤校理。闻命震怖,不知所以。伏念臣顷者再蒙圣恩召试,臣以先臣未葬,二妹当嫁,家贫口众,难住京师,乞且终满外任,比蒙矜允,获毕所图。而门衰祚薄,祖母、二兄、一嫂,相继丧亡,奉养婚嫁葬送之窘,比于向时为甚。所以今兹才至阙下,即乞除一在外差遣,不愿就试。以臣疵贱,谬蒙拔擢,至于馆阁之选,岂非素愿所荣。然而不愿就试,正以旧制入馆则当供职一年,臣方甚贫,势不可处。此臣所以不敢避干紊朝廷之罪,而苟欲就其营养之私。不图朝廷不加考试,有此除授。臣若避犯命之罚,受而不能自列,则是臣前所乞为以私养要君,而误陛下以无名加宠也。又闻朝廷特与推恩,不候一年,即与在外差遣,且一年供职,乃是朝廷旧制,臣以何名,敢当此恩,而累朝廷隳废久行公共之法?又见新制,近臣荐举官吏,非条诏指挥,不得用例施行。令出已来,未能十日。今臣有此除授,乃因近臣荐举,不加考试,又非条诏指挥,臣虽不肖,独何敢冒过分之宠,而以身为废法之首乎?伏望圣慈察臣本意,从臣私欲,追还所授,特与除一在外合入差遣,则使公义不亏于上,私行不失于下,臣不任激切祈恩待报之至。所有敕牒,臣不敢受,谨具状奏闻。
【二】
右臣三月二十二日准中书差人赍到敕牒一道,除臣集贤校理。臣以分不当得,已具状陈列,乞追还所授。今月五日,又准中书差人赍到敕牒,令臣受职,不得辞免。臣以微贱,误蒙采拔,非臣陨首,足以报称。然分有所不敢受,名有所不敢居,宁以上得罪,终不敢冒恩苟止。何则?臣以择利辞试,而朝廷因与免试推恩,是臣以辞试上要朝廷,而朝廷果以恩泽副之也。不独伤臣私义,固以上累国体,此臣所以至于再三,而终不敢止。且劝沮之方,失不在大。如臣心实择利,而迹有辞让之嫌,以故朝廷特有优假,臣恐进趋之士,有以窥度圣世,将或立小异以近名,托虚名以邀利,浸成弊俗,非复法令所能禁止。此亦朝廷所宜慎惜,不当遂已成之命而难于追改也。窃见近臣比有辞让官职,皆义所当得,而特以礼辞让,朝廷固宜必使受之而不听。如臣卑贱,今所陈列,直以分不当得,非敢以为让也。伏望圣慈听臣所守,特与追还所授。臣区区之诚,期于得请而后敢已。所有敕牒,臣不敢受。
【三】
右臣三月二十二日准中书差人赍到敕牒一道,除臣集贤校理。臣以分不当得,已再具状奏闻,乞追还所授。今月九日,又准中书差人赍到敕牒,令臣不得辞免。是臣区区之意,终未蒙朝廷省察。臣于他官苟可以得,则或悉力以求之,唯恐利之不多而势之不便,非能有所辞让也。至于私养之不给,则苟求冒取,亦无所不至。今朝廷特除以为校理,则再三干紊朝廷、终不敢受者,诚以要君罔上之罪大,故宁以他得罪,而于此不敢顺命苟止也。所谓要君者,臣前状已言之矣。所谓罔上者,朝廷除校理必先考试,今独推恩异于寻常,朝廷不以臣为小有异能,则必以臣为小有异行,臣无其实而敢冒此恩,此乃所谓罔上也。且臣蒙恩与试久矣,臣非敢终辞也,特以势未便尔。若朝廷且从臣,欲使臣他日之力足以供职京师,而无乏养之忧,则臣自当援恩求试,岂敢上烦朝廷敦迫!何必遽加特恩,使朝廷为苟举,而臣为苟得者乎?臣闻之古人曰“明主可以理夺”,又曰“匹夫不可夺志”。臣敢守此语,以至于再三。伏乞圣慈特赐矜允。烦冒天威,臣无任祈恩待报惶恐迫切之至。
【四】
右臣蒙恩除集贤校理,以分不当得,已累曾具状奏闻,乞追还所授。今月二十四日,准中书札子,奉圣旨更不许辞让。臣以小官,非敢以礼为让也,直以分不当得,理当自言。盖闻当得而让,则上有所不得听;不当得而授,则下有所不敢承。不听不为迫下,不承不为慢上,以其义也。臣诚不肖,然区区之私,具状四奏者,窃以为匹夫之志,有近于义,是以仰迫恩威,至于再三,终不敢受。伏望圣慈俯察臣愚,特与追还所授。臣无任。
【辞同修起居注状七】
臣蒙恩差臣同修起居注者。圣恩深厚,非臣陨首所能报称。然臣去年始蒙恩特除直集贤院,当是时,臣黾勉不敢久违恩指,至今就职才及数月,又蒙恩有此除授。臣窃观朝廷用人,皆以资序。臣入馆最为日浅,而材何以异人,终不敢贪冒宠荣,以干朝廷公论。伏望圣慈察臣诚心,非敢饰让,特赐追还所授。
【二】
臣昨进状乞追还所授同修起居注,敕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不许辞让,便令受敕供职。伏念臣前奏所陈,实系朝廷用人之体,非特于臣私义有所不安。伏望圣慈检会臣前奏,特赐追还所授。
【三】
臣昨进状乞追还所授同修起居注,敕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不许辞让,便令受敕供职。疏远小臣,上烦朝廷敦奖如此,而区区所陈,终不敢止者,诚以谓进在臣先而才行当蒙选擢,则与之宜有先后。臣入馆资序最为在后,而独先被选,窃以为非朝廷用人之体,此臣所以不敢也。念臣异时得以叙进,臣虽不肖,岂敢复辞。且臣已缘辞避职事而不为朝廷所察,今若又迫于敦喻,黾勉供职,则是臣每饰辞让之虚文,以玩黩朝廷。人虽不以为言,臣亦何颜以立于世?盖以臣事君,苟心知其甚不可,则宁得罪而有不从。况臣幸在圣人至仁隆宽尽下之时,谨分守以辞其所不当得之宠荣,必无方命之罚,则朝廷之命,虽欲必行而不改,臣之愚心,亦将固守而不移。伏望圣慈察臣如此,早赐追还所授。
【四】
臣累进状乞免同修起居注,又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不许辞让,便令受敕供职。卑贱之臣,屡烦圣思敦喻,诚惶诚恐,不知所措。然臣闻人无信不立,臣事君以忠。忠者不饰行以徼荣,信者不食言以从利。臣固尝曰,朝廷之命,虽欲必行而不改,臣之愚心,亦将固守而不移。若臣既有此言,而终于托不得已以饕宠授,则是臣饰行食言,而实无自守之义,非所以称朝廷奖遇之意,而明区区避让之本心。宁以违命受谴,终不敢身为浮伪之首,以伤圣时忠实之化。伏望圣慈早赐追还所授。
【五】
臣进状乞免同修起居注,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依累降指挥,更不得辞让,便令受敕供职。圣恩所以加臣者如此,非臣陷胸陨首所能报称。然臣愚不肖,不知朝廷必欲度越众人而加臣以此者何也?为其贤于人也,固有廉让忠信之实也。度越众人而贪其所不当得,非所以为廉让;知其不当得而辞于上,以为朝廷之命虽欲必行而不改,臣之愚心亦将固守而不移,然终于托不得已以私其宠利,非所以为忠信。无廉让,无忠信,然而朝廷必欲度越众人,而加之以其所不当得之职事,臣恐执政大臣必受比周朋党之嫌,陛下必获不察蔽欺之谤,臣亦不得自托于忠廉之行。而居下奸利之人,窥朝廷之间,争饰伪让,以徼一时之幸,而有伤忠厚之俗。其事如此,在朝廷不可以不深思而听臣之辞,臣亦不可以不固守而违朝廷之命。诚愿陛下日月之明,察臣今日之请。辞穷理极,非如向时避让职事犹在可冒之地。虽由此得罪,必不敢以身为乱俗之首。伏乞断自圣心,无牵于左右大臣之过论,特赐追还所授。
【六】
臣累进状乞免同修起居注,奉圣旨不许进状辞让者。圣恩深厚,一至于此。臣诚惶诚恐,震怖不知所出。窃观朝廷近日辞让职事,未尝有蒙听许者,而臣又尝辞让职事而不为朝廷听许矣。今复守辞让之说,以请于朝廷,固宜圣恩不即听许。然臣已习见朝廷未尝许人辞让职事,而犹自陈所守,不避伪让之嫌,诚以蝼蚁微诚,自誓终不敢受,冀蒙天聪终初熟而已。今若迫于恩指,遂叨宠利,则人虽不以为言,臣实无颜以处。使臣负伪让之谤,则朝廷岂免滥恩之讥,臣虽不肖,义实不敢安此。且方今之所患而务绝者,方在于进取,而不在于辞让,方在于欺罔,而不在于忠信。臣若托不得已终叨宠利,不顾其已出之言,则是去辞让而引进取,毁忠信而为奸罔。朝廷本欲拔取人才,而所得者乃有去辞让毁忠信之嫌,恐非所以示天下而厉士大夫之操也。此臣所以不敢避方命之罚,而守其区区之说,诚不敢以身累国,非特欲全其私义而已也。伏望圣慈即赐听许,令朝廷不失所授之宜,臣亦不失所守之信。
【七】
臣昨进状乞免同修起居注,准中书札子,奉圣旨,朝廷已行擢用,依累降指挥不得违避者。孤贱之臣,行能浅薄,当朝廷清明收用贤俊之时,幸得著位外庭,岂非荣显。况又蒙拔擢,备任清要,丁宁奖励,使必就官。此虽陨首刳心,自知无以报称。然臣所以不敢受命,而犹守其区区之说者,诚以资在臣前尚有未蒙选者。臣若苟见宠利之可得,而忘避让之义,苟知避让而不能固其所守,非朝廷所以拔擢臣之意,又非臣所以报称朝廷之心。且诎已行之命,以伸自守之志者,朝廷之令名;食言丧志,以顺命为悦饕宠利者,臣之丑行。今朝廷重得令名,而使臣轻为丑行,此臣之所不谕也。臣幸蒙任使,备官三司,列职儒馆,若朝廷以为可任,异时以次升擢,于分不为进越,则臣虽不肖,其亦何说之敢辞。诚望圣慈哀臣恳迫,检会臣前后所奏,察其理有可言,特赐追还所授。
【再辞同修起居注状五】
右臣今月二十六日准敕差臣同修起居注。伏念臣行能无异众人,入馆最为日浅,向叨选擢,尝已固辞,幸蒙圣恩,方赐听许。今同馆之士,才能资序出臣右者尚多,而又蒙误恩,有此除授,在臣理分固不敢当。兼臣久住京师,亲老口众,而自春至今,疾病相仍,医药百端,未得平愈。近已进状乞一知州军差遣。伏望圣慈察臣诚恳,特赐追还所授,除一知州军差遣,使臣无进越冒荣之罪,而得纾私养之急。所有同修起居注敕牒,臣不敢受。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二】
右臣进状乞免同修起居注,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不许辞让,便令受敕。臣愚不肖,幸当朝廷拔擢贤俊之时,独蒙不次之选,岂不荣哉。然臣入馆最为日浅,而行能无异众人,故不敢度越众人以饕宠利。向时守此说以辞朝廷之命,至于八九,而圣恩不以臣言为不信,幸赐听许。今才数月,同馆之士,资序在臣右而行能足充此选者尚多,遽蒙圣恩,有此除授,令臣今而可受,则向之辞命至于八九者,果何心也?昔郑以伯石为卿,则辞,太史退,则又使之命已,命已则又辞焉,三辞而后受策,于是子产始恶其为人。夫子产所以恶之者,不以其饰辞让而无忠实之志乎?臣之蒙恩,虽出于无求,然始则托辞让之名,以烦朝廷,终则徼一日之利,以忘前言之信,推事考情,亦何以异于伯石?臣诚固陋,终不敢奸子产之所恶,以上昭圣时任人之失。且朝廷必以臣粗习文艺而忠信可使,则臣固尝曰,异时循次选用,则臣不敢辞。伏望圣恩察臣诚恳,特赐追还所授,除臣一知州军差遣,使臣得遂前言之信,而又有以纾亲养之急。臣不任祈恩待报之至。
【三】
右臣近进状乞免同修起居注,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令依前后指挥不许辞免,便令受敕者。圣恩加臣无穷,臣愚固守无已,臣诚惶恐震怖,不知所为。然臣义有所不敢为,故不敢冒恩而苟止。伏念臣以资序在臣右而行能宜蒙此选者尚多,故尝自列至于八九。幸圣恩听察,而所除始祖无择一人。若臣今遂冒居,则是谓在臣右者已无可选。臣以应举入仕,磨勘迁官,本图宦达,非敢苟为高抗。至于恩逾理分,度越众人,官谤所归,臣亦不敢苟得,以忘前言之信。兼臣自春至今,疾病相仍,加以气衰,旧学几废,亲老口众,久住京师。近尝进状,乞一闲慢州军差遣。伏见近例,见任修起居注以便亲求罢出补外官,尝蒙朝听许。盖当圣时务以仁恕优容臣下,则以便亲而求外补,朝廷之所宜从。伏望圣慈哀臣恳迫,特赐追还所授,除臣一知州军差遣,以便私养,且令臣无进越冒荣之罪。所有同修起居注敕牒,臣不敢受。臣不任祈恩待报激切之至。
【四】
右臣近进状乞免同修起居注,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令依累降指挥便受敕,更不得辞免者。臣之恳恳,已具前奏。蝼蚁微诚,未能上动圣听,臣诚惶怖,不知所为。然臣愚不肖,以谓朝廷革因循之弊,以不次官人,当得异能之士,然后允众人之望,而因循之弊,可以遂除。臣治身则行能不备,居官则职业无称。虽知好学,而所得未可以施于实用。故异蒙选擢,即自以行能无异众人,而不敢度越众人受职,幸蒙听许。才及数月,即欲度越众人,言行本末不相顾如此,岂称朝廷选擢之意。虽令言者不以是为臣罪,臣实无颜以处。伏望圣慈察臣累奏,情理备尽,特赐追还所授。臣不任祈恩待报激切之至。
【五】
右臣近进状乞免同修起居注,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依前降指挥,便受敕供职。臣之区区,辞说已穷,然不敢幸逋慢之罪而苟止者,非特欲守前言之信,亦不敢上累朝廷。盖臣有冒荣失守之罪,则朝廷亦有选授失人之谤,因启天下好利之士,伪让以要君,则甚伤圣时风俗,此臣之所大惧也。若圣恩幸听臣言,使臣得安理分,则臣为不失所守;臣能不失所守,则朝廷不失所选矣。朝廷不失所选,而又隆宽广裕以曲尽臣志,谓宜无伤,而适足以感厉天下之士。且朝廷以臣粗涉艺文,忠信可使,不复责其行能之备,必欲擢置从官,则臣固尝曰,臣已备官三司,列职儒馆,若终免于罪戾,则循次受选,自不为迟。当朝廷清明拔用贤隽有志之士,孰不幸愿宠荣。如臣之愚,岂独异于众人?诚以不敢度越众人,故尝自列至于八九。朝廷隆宽尽下,已尝幸听臣言。曾未数月,臣即不复自顾前言之信,若令言者谓臣要君以伪,臣诚无辞可以自明。伏望圣慈察臣所守如此,臣誓坚死节,上报圣知。臣不任祈恩待报之至。
【辞赴阙状三(治平二年七月二十七日)】
右臣准中书札子,伏奉圣恩,以臣丧服既除,特授故官,召令赴阙。罪逆余生,尚蒙齿录,非臣陨首所能报称,理当即日奔走就途。而臣抱病日久,未任跋涉,见服药调理,乞候稍瘳,即时赴阙。谨具状奏闻。
【二】
右臣伏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令体认朝廷累降指挥,疾速发来赴阙。臣愚无状,屡蒙圣恩逮及,自非抱不任职事,岂敢故为逋慢?臣近已奏陈,乞一分司官于江宁府居住。伏望圣慈特赐矜许,所冀便于将理,终获有瘳,则臣虽自知无补于圣时,犹当乞备官使,仰副朝廷眷录之意。
【三】
右臣伏准中书札子,奉圣旨令依累降指挥,发来赴阙。蝼蚁微诚,不能感动,至烦朝廷恩旨屡降,臣实惶怖,不知所为。伏念臣本以孤生,实无才用,误蒙仁宗拔擢,备数从官。当大行皇帝亮阴之际,始以亲丧解职,久尸荣禄,无补圣时。今陛下以仁孝之资,绍承圣绪,臣于私养既无所及,唯当追先帝之遇,致身于陛下之时。若自度力用,堪任职事,何敢逋慢朝廷诏令,至于经涉岁时?缘臣自春以来,抱有加,心力稍有所营,即所苦滋剧。所以昧冒奏陈,乞且分司,实冀稍可支持,即乞复备官使。天听高邈,未蒙矜允,虽欲扶伏奔走阙庭,而力与愿违,不能自强。伏望圣慈察臣恳迫,令检会臣累奏,特赐指挥。臣无任瞻天屏营激切之至。
【辞知江宁府状】
右臣今月十九日进奏院递到敕牒,蒙恩差知江宁军府事。犬马之,自隔清光;天地之恩,曲垂眷恤。以臣丘墓所在,就付兵民之权,非臣肝胆涂地所能报称万一。然臣所抱疾病,迄今无损,若辄冒恩,黾勉典领当路大藩,恐力用无以上副朝廷寄任,伏望陛下察臣如此。倘以臣逮侍先帝,未许分司,则乞除臣一留台宫观差遣,冀便将理,终获有瘳,誓当捐躯,少报圣德。所有敕牒,臣未敢祗受,已送江宁府收管。谨具状奏闻。
【举陈枢充钱谷职司状】
前件官明敏方直,有政事之材。臣奉使江东时,枢为旌德县令,听讼鞠狱,尤为精明,随所施设,皆有方略。
【举钱公辅自代状】
伏睹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钱公辅,忠信笃实,富于文学。职事所及,不为苟且。以臣鄙薄,实为不如。置之禁林,必有补助。今举自代。
【举吕公著自代状】
具某官吕公著,冲深而能谋,宽博而有制,其器可以大受,而退然似不能言,故众人知之有所不尽。如蒙选用,得试其才,必有绩效,不孤圣世。臣实不如,今举自代。
【举谢卿材充升擢任使状】
前件官公廉自守,晓达民事。尝知抚州临川县,县人至今称说,以为良吏。督率百姓,修复陂防,所溉顷亩甚多,水旱皆蒙其利。若朝廷兴修功利,或选人才,典领剧郡,皆可任使。
【举屯田员外郎刘彝状】
屯田员外郎、温州通判刘彝,聪明敏达,有济务之材,堪充升擢繁难任使。
【敕举兵官未有人堪充状】
具位臣某准今年六月二十三日宣,令臣同罪保举大使臣堪充主兵官二员,限一月内具姓名闻奏,即不得举见任两府亲戚并已系路分都监及知军州已上人数。右具如前。伏缘臣所职,不系路分都监及知州军大使,臣即不见有堪充主兵官者。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举渭州兵马都监盖传等充边上任使状】
具位臣某,准宣同罪保举不拘路分,有武勇谋略三班使臣二员,不得举见任两府亲戚者。右谨具如前。臣伏睹东头供奉官、权渭州兵马都监兼在城巡检盖传,有智略,能训治军旅。东头供奉官、江宁府龙安镇巡检王崇稷,有武勇,能擒捕盗贼。臣今保举堪充边上任使。如蒙朝廷擢用后,犯正入己赃,不如举状,臣甘当同罪。其人并不是臣亲戚,亦无亲戚见任两府。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
【举古渭寨都监段充充兵官任使状】
具位臣某准宣节文,同罪保举大使臣堪充主兵官二员姓名闻奏,即不得举见任两府亲戚并已系路分都监及知州军已上人数者。右谨具如前。臣伏睹内殿崇班、阁门祗候、秦州古渭寨都监段充,武勇才略可用,尝以战斗有功,堪充主兵官任使。如蒙朝廷擢用后,不如所奏,及犯正入己赃,臣甘当同罪。其人与臣不是亲戚,亦无亲戚见任两府,不系路分都监及知州军已上人资叙。所准宣命令举两人,今且保举到段充一员,尚阙一员,见访求别状举次。谨具状奏闻,伏候敕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