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總目提要

http://club.xilu.com/wave99/msgview-950484-32551.html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總目提要

  《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国书馆藏中文善本彙刊》收录了67种珍藏于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的稀见中国古籍,共37册。其中宋代珍本3种,元代2种,明代62种。涉及经传、音韵、宗谱、方志、兵法、中医、文学、佛教、戏曲等,隶属经史子集四部。每种书都附有版本学专家撰写的内容提要,介绍作者、内容、版本、源流,为读者提供丰富、准确的考证材料和线索,在中国古籍版本研究和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的价值。本丛书经“新闻出版总署文件出图[2001]597号”批准成为“十五”规划国家重点图书之一。

  ●總目

  經部

  第一冊

  孝經集傅四卷 [明] 黃道周撰

  新鐫黃貞父訂補四書周莊合解十卷 ·之一 [明] 周延儒、莊奇顯撰  

  黃汝亨補

  第二冊

  新鐫黃貞父訂補四書周莊合解十卷·之二 [明] 周延儒、莊奇顯撰 黃汝亨補

  第三冊

  新鐫黃貞父訂補四書周莊合解十卷·之三 [明] 周延儒、莊奇顯撰 黃汝亨補

  第四冊

  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一 [明] 陳祖綬撰 夏允彜參補

  第五冊

  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二 [明] 陳祖綬撰 夏允彜參補

  第六冊

  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二十一卷·之三 [明] 陳祖綬撰 夏允彜參補

  第七冊

  論語詳說十卷

  廣金石韻府五卷 [明] 林尚葵、李根撰

  字考不分卷 [明] 夏宏撰 黃元立續訂

  第八冊

  新刻洪武元韻勘正切字海篇群玉二十卷 大藏直音三卷 篆林肆考十五卷·之一[明] 黃道周、鄭大鬱輯

  第九冊

  新刻洪武元韻勘正切字海篇群玉二十卷 大藏直音三卷 篆林肆考十五卷·之二[明] 黃道周、鄭大鬱輯

  第十冊

  新刻洪武元韻勘正切字海篇群玉二十卷 大藏直音三卷 篆林肆考十五卷·之三[明] 黃道周、鄭大鬱輯

  第十一冊

  新刻洪武元韻勘正切字海篇群玉二十卷 大藏直音三卷 篆林肆考十五卷·之四[明] 黃道周、鄭大鬱輯

  史部

  第十二冊

  新刻李太史選釋國策三注旁訓評林四卷 [明] 沈一貫輯 李廷機釋 葉向高評林

  第十三冊

  朝野申救疏六卷

  浦江鄭氏旌義編二卷 [明] 鄭濤輯

  休寧蓀浯二溪程氏宗譜四卷 [明] 程典輯 程氏統宗譜辨一卷 [明] 程敏政撰 附程氏舊譜存考

  第十四冊

  江陰縣志八卷 [明] 馮士仁修 徐遵湯、周高起纂

  第十五冊

  潞城縣志八卷 [明] 馮惟賢修 王溥增修

  武定州志十五卷 [明] 桑東陽、邢侗纂修

  乾州志二卷 [明] 楊殿元纂修

  九疑山志九卷 [明] 蔣鐄輯 俞向葵增輯

  全修海塘錄十卷 [明] 仇俊卿編 續修海塘錄二卷 [明] 蕎拱璧修

  第十六冊

  新鍥華夷一統大明官制四卷

  翰苑印林四卷 [明] 吳日章輯

  子部

  第十七冊

  蔣道林先生桃岡日錄一卷 [明] 蔣信撰

  闇澹三言六卷 [明] 羅尚年撰

  行軍須知二卷

  第十八冊

  鐫古今兵家籌略二卷 [明] 餘應虯輯

  第十九冊

  經國雄略四十八卷·之一 [明] 鄭大鬱撰

  第二十冊

  經國雄略四十八卷·之二 [明] 鄭大鬱撰

  第二十一冊

  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四卷 馬師問輯

  新刻京陵原板參補針醫牛經大全二卷

  食物本草三卷

  新刊方脈主意存一卷 [明] 吳球撰

  新刊京本脈訣疏義一卷 [明]吳球撰

  養生集覽五種七卷

  第二十二冊

  三訂曆法玉堂通書十卷首一卷·之一 [明] 宋魯珍通書 何士泰曆法

  第二十三冊

  三訂曆法玉堂通書十卷首一卷·之二 [明] 宋魯珍通書 何士泰曆法

  第二十四冊

  新刊京本風鑒相法人相編六卷首一卷

  新刻星平總會命海全編十卷首一卷·之一 [明] 薛承愛撰 夏從仁編集

  第二十五冊

  新刻星平總會命海全編十卷首一卷·之二 [明] 薛承愛撰 夏從仁編集

  第二十六冊

  文房十二友十六卷

  龍乘十六卷 [明]胡世安輯

  第二十七冊

  德善齊菊譜詩不分卷 [明] 朱有爌撰

  禦製重輯明心寳覽二卷

  謨觴隨筆二卷 [明] 周詩雅撰

  圭竇存知六十卷 [明] 陳元旦撰

  第二十八冊

  新刊京本校正增廣聯新事備詩學大全三十卷·之一 [元] 林楨輯

  第二十九冊

  新刊京本校正增廣聯新事備詩學大全三十卷·之二 [元] 林楨輯

  第三十冊

  詩詞賦通用對纇賽大成二十卷

  第三十一冊

  三才通考三卷 [明] 秦汴撰

  急覽纇編十卷 [明] 施澤深撰

  第三十二冊

  臆見彙考五卷 [明] 遊日升輯

  諸子纇纂四卷 [明] 查繼佐撰

  新刻增校切用正音鄉談雜字大全二卷

  第三十三冊

  冥樞會要三卷 [明] 釋祖心編

  佛法正輸二卷 [明] 周汝登撰

  洪州分寧法昌禪師語錄一卷 偈頌一卷 [明] 釋宗密錄

  釋氏要覽二卷 [宋] 釋道誠撰 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一卷 [明] 道宣撰

  雅俗通用釋門疏式十卷存一敗塗地至二卷 [明] 釋如德輯

  文昌化書五卷

  集部

  第三十四冊

  皇明論衡六卷 [明] 茅維輯

  少岷先生拾存稿四卷存三卷 [明] 曾璵撰

  三渠先生集十四卷附錄一卷 [明] 王用賓撰

  第三十五冊

  龍門集十四卷 附錄一卷 [明] 侯一麐撰

  鈃園集十四卷 [明] 陳萬言撰

  俓山遊草一卷 洞霄遊草一卷 龍門遊草一卷 [明] 徐胤翓、徐胤翀、徐胤翹撰

  豳堂集一卷 [明] 葛一龍撰

  第三十六冊

  青蘿館集五卷 [明] 江伯容撰

  十菊山人雪心草四卷 崇祀錄一卷 [明] 馮嘉言撰

  齊世子灌園記三卷 [明] 張鳳翼撰

  怡雲閣金印記二卷 [明] 蘇復之撰

  新刻全像漢劉秀雲臺記二卷 [明] 蒲俊卿撰

  第三十七冊

  新刻袁中郎先生批評紅梅記二卷 [明] 周朝俊撰 袁宏道評

  新刻全像點板記張子房赤松記二卷

  名家詩法彙編十卷 [明] 朱紱等編

  ●經部

  孝經集傅四卷

  新鐫黃貞父訂補四書周莊合解十卷

  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二十一卷

  論語詳說十卷

  廣金石韻府五卷

  字考不分卷

  新刻洪武元韻勘正切字海篇群玉二十卷

  ○孝經集傅四卷

  《孝經集傅》四卷。明黃道周撰。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張天維等刻本。二冊。半頁九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點二釐米,寛十四釐米。題“經筵日講官詹事府少詹事協理府事兼翰林院侍讀學士黃道周謹輯”。前有黃道周進呈《孝經集傅》序。

  道周,字幼玄,一字幼平,初字螭若,號石齋。福建漳浦人。天啓二年(一六二二)進士。剛正不阿,犯顔屢諫,名震天下,爲明末著名之正直諫臣、抗清英雄、儒學名家。其一生治學講業,學識淵博,天文地理、經史百家,無不隨問闡發。尤精於《易》,乃明清兩代最具創見之易數學家之一。其視《孝經》爲道德之淵源、治化之綱領。以爲“六經之本,皆出《孝經》。而《小戴》四十九篇、《大戴》三十六篇、《儀禮》十七篇,皆爲《孝經疏義》”。海內從道周問業者數千人,教之皆必以忠孝,其時,黃氏漳海之學,天下莫隆焉。

  歷代爲《孝經》作註疏者甚多,各家之中,道周本則推闡頗爲詳恰,不落窠臼,獨樹一幟。近人唐文治《孝經救世編》嘗雲:“通經以躬行心得爲主,然不能熟讀本經,何有於心得,更何有於躬行。孝經學之最精者,以明代黃石齋先生《孝經集傅》與吾友吳縣曹君叔彥《鄭氏箋釋》爲最,是編採二家說爲多。

  此本在清初即故本放失,罕復流傳。清康熙三十二年(一六九三)晉安鄭開極得此書於浙,復刻有道周《石齋先生經傅九種》,列此書爲第一種。《四庫全書總目》入經部孝經類。《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日本靜嘉堂、內閣文庫有入藏。

  ○新鐫黃貞父訂補四書周莊合解十卷

  《新鐫黃貞父訂補四書周莊合解》十卷,明周延儒、莊奇顯撰,黃汝亨補。明萬曆長虹閣刻本,五冊。半頁十一行二十六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書口下刊“長虹閣藏板”,上刻“訂補”。框高二十一點九釐米,寛十二釐米。題“補虎林黃汝亨貞父先生;著狀元周延儒玉繩先生、榜眼莊奇顯見微先生”。前有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黃汝亨序。

  是書《大學》一卷、《中庸》一卷、《論語》四卷、《孟子》四卷。每節後皆有黃氏訂補之文。書眉上刊“續遺”、“摘粹”、“稽古”。

  按四書之名,定自朱熹;四書之並尊,亦始於朱熹。四書自元皇慶二年(一三一三)懸爲令甲,詔用《朱子集注》,天下學子爭讀朱子之書,於是帖括制羲之作接踵而生。又有羽翼朱注者,泉湧蜂出,不可勝數。其頗有發明者,或主發明羲理,或重訓詁考證,一字一句,推求語意,或設爲問答,不一而足。此類釋解四書之作,多爲場屋士子所用。是書最初應有周延儒、莊奇顯合解四書之作,此爲黃氏訂補者。

  日人裝幀。此書流傳罕見。《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録。

  鈐印有“大森藏書”、“山下氏藏弆記”、“病居士”、“吉田氏”。

  ○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二十一卷

  《近聖居三刻參補四書燃犀解》二十一卷,明陳祖綬撰,明夏允彜等參補。明末近聖居刻本。五冊。半頁十一行二十一字,上欄十九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一點三釐米,寛十一點五釐米。題“晉陵陳祖綬伯玉父輯著,錢江黃澍仲霖父校閲,雲間陳子龍臥子父訂正”。前有夏允彜序。陳祖綬撰凡例九則。

  此書亦爲釋解四書之專書,重在參補。爲《大學》一卷、《中庸》三卷、《論語》十卷、《孟子》七卷。釋解甚詳,上欄刻參補,題“雲間夏允彜彜仲父、金沙周鍾介生父、潭水餘昌年眉生父參補”。每章皆有“全旨”。又分“特解”、“醒解”、“精解”、“剖解”、“辨解”、“證解”、“會解”、“參證”、“參解”。其參補乃用《性理大全》、《文獻通考》、《四書蒙引》等,也引用宋元明諸儒之解。重要之詞皆作注釋。正如凡例所雲,“書雖以約爲主,實以詳爲要,融脈貫旨,考證今古,悉依傳注”。

  書中有夏允彜、陳子龍等參補之語,於研究夏、陳思想可提供新的材料。

  《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後者僅有陳祖綬《四庫副墨》不分卷,明末伊廬刻本。又(光緒)《武進陽湖縣志》卷二十八《藝文》也未著錄此書。此本日本內閣文庫、靜嘉堂文庫、尊經閣文庫亦有入藏。

  鈐印有“竹陰書屋”。

  ○論語詳說十卷

  論語詳說》十卷。明刻本。四冊。半頁十二行二十三字,四周單邊,黑口,無魚尾,框高二十點四釐米,寛十三點一釐米。無序跋。

  一部《論語》,自漢至今,研究而疏注者甚眾,各家注本不知凡幾。此本也爲釋解讀本,然僅存半數,爲“學而”、“爲政”、“八佾”、“裹仁”“公冶長”、“雍也”、“述而”、“泰伯”、“子罕”、“鄉黨”,計十篇。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日人裝幀。

  ○廣金石韻府五卷

  《廣金石韻府》五卷,明林尚葵、李根撰。明崇禎九年(一六三六)蓮庵刻朱墨套印本。六冊。半頁六行,四周雙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二點三釐米,寛十四點三釐米。題“毗陵朱雲時望父輯篆,雲間俞顯謨子昭父校正,福唐林尚葵朱臣父參廣,晉安李根阿靈父校定”。前有崇禎九年費道用序,嘉靖十年(一五三一)豐坊舊序、俞顯謨舊序,崇禎九年林尚葵序。又李根撰凡例十一則。

  林尚葵,字朱臣,福建莆田人。李根,字阿靈,一字雲谷,福建侯官人。二人事迹,志書不載。

  《金石韻府》一編,爲明朱雲所撰,朱氏嘗寓澂江草堂,縱觀所藏古金石文,並遵唐韻,以字形按四聲排列,其搜覽較博,取擇亦甚嚴,凡秦漢而下私家印璽概不採錄,筆意結構一如吉金貞瑉。此《廣金石韻府》乃補《金石韻府》之作。

  此本用朱墨兩色套印,校以四聲部次。朱色書爲古文籀篆之字,墨色書則爲楷書,並各注其所出。卷五目錄頁“二十二昔”後均遭書賈割裂,正文亦佚去。扉頁刻“廣金石韻府,蓮庵藏書”。並鈐有“綿紙硃文,定價壹兩,本衙藏板,翻刻千里必究”,“是集刻自嘉靖庚寅歲,閱今百年有奇,原板銷沒。茲博搜異文參廣,梓以公之海內,庶考古者有所稽焉。蓮庵主人識”之木記。明代的書價,是研究明代經濟,特別是商品貨幣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重要課題,然明代刻本,鈐有書價之印者極罕。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四庫全書總目》入經部小學纇存目。《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收入經部第一一九冊,底本乃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錧藏清康熙刻朱墨套印本。日本《內閣文庫漢籍分纇目錄》著錄有明末刊三色套印本。又有日本刻有是書,一爲日本文元二年(一七三七)戶倉屋喜兵衛刻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錧、遼寧省圖書錧、南京圖書錧入藏。一爲日本天明六年(一七八六)刻本,北京清華大學圖書錧入藏。

  ○字考不分卷

  《字考》不分卷,明夏宏撰,黃元立續訂。明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高揚刻本。一冊。半頁六行十四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一釐米,寛十二點七釐米。題“蓼人黃元立可予甫續訂”。前有萬曆四十五年黃元立序。末有萬曆四十五年高揚跋。

  此本爲蒙學讀物,收考誤寫字、考疑似字、考誤讀字三篇。凡點畫之訛,音義之異者,皆爲辨別。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未收。

  此本有“山徑出堂”印一方,日人鈐之也。裝幀也日人所重爲。此書哈佛錧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得之於日本。

  ○新刻洪武元韻勘正切字海篇群玉二十卷

  《新刻洪武元韻勘正切字海篇群玉》二十卷、《大藏直音》三卷,明黃道周輯;《篆林肆考》十五卷,明鄭大鬱輯。明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書林劉欽恩蔾光堂刻本。九冊。半頁十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無魚尾,書口下刊“蔾光堂”。框高二十二點三釐米,寛十一點六釐米。題“長洲陳仁錫明卿父閱,書林劉欽恩榮吾父梓”。前有崇禎十二年(一六三九)鄭大鬱序、崇禎十四年(一六四一)鄭大鬱又序。《大藏直音》題“潭水佛弟子余文熙用晦父校閱﹐劉欽恩榮吾父刊刻”。前有崇禎十三年(一六四○)黃道周序。《篆林肆考》題“溫陵鄭大郁孟周父輯,柘浦徐廣廣居父訂,松源葉樞機仲父校,潭陽劉肇麟禎甫父梓”。前有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徐廣序。

  是書計三集,第一集爲《海篇群玉》,卷一分毫字義、字義,卷二天文纇、時令纇,卷三地理纇,卷四人物纇、聲色纇,卷五器用纇,卷六至卷八身體纇,卷九至卷十花木纇,卷十一宮室纇,卷十二至十三鳥獸類,卷十四干支纇、卦名纇、文史纇、珍寳纇,卷十五人事纇,卷十六人事、衣服纇,卷十七數目纇、通用纇,卷十八四書難字音義,卷十九《詩經》難字考,卷二十《書經》難字考、《禮記》難字考、《春秋》難字考。第二集爲《藏經直音篇》,分三卷。第三集爲篆法,卷一五言篆訣歌、七言篆訣歌、篆體異同辨,卷二篆法字形,卷三八部辨疑、《毛詩》刻石篆,卷五至九詩韻篆,卷十至十四百家姓篆,卷十五百家雙姓篆。

  此文扉頁刊“海篇群玉,黃石齋先生彙編,蔾光閣梓行”。並有鈐印“翻刻必究”。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僅著錄《篆林肆考》十五卷二穜,一作明崇禎十四年劉肇麟刻本,一作明崇禎蔾光堂劉榮吾刻本。日本內閣文庫亦有入藏。

  鈐印有“新邨氏貯藏記”。

  ●史部

  新刻李太史選釋國策三注旁訓評林四卷

  朝野申救疏六卷

  浦江鄭氏旌義編二卷

  休寧蓀浯二溪程氏宗譜四卷

  江陰縣志八卷

  潞城縣志八卷

  武定州志十五卷

  乾州志二卷

  九疑山志九卷

  全修海塘錄十卷

  新鍥華夷一統大明官制四卷

  翰苑印林四卷

  ○新刻李太史選釋國策三注旁訓評林四卷

  《新刻李太史選釋國策三注旁訓評林》四卷,明沈一貫輯,李廷機釋,葉向高評林。明書林詹霖宇刻本。二冊。半頁九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書眉上刻評。框高二十一釐米,寛十二點三釐米。題“閣下蛟門沈一貫選輯,少宰九我李廷機注釋,臺山葉向高評林,書林詹霖宇聖澤繡梓。”前有王衡序。

  此爲明末士子之讀本,選《國語》、《戰國策》中之篇章,于正文旁附注釋義或音讀。王衡序雲:“夫《國語》字字溫醇,其言雅飭,讀之能使人變粗鄙之態;《國策》意周詞雄,調古語健,讀之能使人發深長之思。則二書其可啓哉!蛟門沈先生選其切擧業者十存四五,若注釋,若旁訓,則有九我李先生,而旨言字義明矣。若額上批評,則有臺山葉先生,而一篇大意了然於胸中矣。”

  日人裝幀。扉頁刊“國策三注評林。李太史注釋評選。新刻趙閣文庫有入藏。哈佛燕京圖書館又有複本一部,二冊。鈐印有”竹裏館文庫”,日人印也。

  ○朝野申救疏六卷

  《朝野申救疏》六卷,明刻本。六冊。半頁八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書口下刊有刻工及字數。框高二十點六釐米,寛十三點九釐米。

  是書乃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至四十七年(一六一九)間,朝野諸臣、百姓爲救劉光復事所上之奏疏。

  《明史》卷二十一本紀,載萬曆四十三年“夏五月己酉,薊州男子張差持梃入慈慶宮,撃傷守門內侍,下獄。丁巳,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揭言張差獄情,梃撃之案自是起。己巳,嚴皇城門禁。癸酉,召見廷臣於慈寧宮。禦史劉光復下獄。甲戌,張差伏誅”。又據《明神宗實錄》卷五百三十二:“禦史劉光復,在慈寧宮聖母幾筵前,高聲狂吠,震驚神位,命錦衣衛拿送刑部,從重擬罪具奏。”

  其被逮後,各方救疏甚多,最早者爲萬曆四十三年六月,直至萬曆四十七年十二月止。萬曆四十七年正月,上有“釋歸恩旨”云:“朕以禦史劉光復在於聖母幾筵前高聲狂吠,震驚聖母靈位,大不敬,無人臣禮,故置之於法。前聖母祔廟之後,朕欲放此畜,因各官黨救瀆擾,以致監禁有年。朕追思聖母禦世,好生仁慈之德,釋劉光復饒死,發去本家爲民當差,永不敘用。”七月,神宗逝。光宗朱常洛即位,改元泰昌。八月,吏部即有疏上,請起用劉光復爲光祿寺丞。然劉光復未及赴官而卒。

  卷一第一頁至第九頁佚去。是書不見著錄。鈐印有“陳乃乾讀”。

  ○浦江鄭氏旌義編二卷

  《浦江鄭氏旌義編》二卷,明鄭濤輯。明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 鄭元善刻本。二冊。半頁九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點八釐米,寬十二點六釐米。前有洪武十一年(一三七八) 宋濂序。

  旌,表彰也。義,禮義也。是編刊行之旨,乃在厚人倫、美教化之道 。浦江,乃今浙江浦江縣,明時為金華府所轄。

  鄭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封同母弟友於鄭,是為桓公,其後子孫因以為氏。其地即今開封鄭州。宋時有諱凝道者,自伯定,從鄭州遷居今安徽歙縣。凝道子,名自牖,號孟納,復從歙縣遷居嚴州遂安縣。自牖之孫,名淮,自巨淵,於元符二年(一○九九) 正月與二兄鄭渥、鄭□,又復從遂安遷居金華浦江縣感德鄉仁義裏白麟溪。州人見其三兄弟同來,又相雍睦,因稱曰塤箎相應﹐有浦陽三鄭,遂名其地曰三鄭。

  鄭氏稱義門,自宋建言初名綺者始,至濤為八世。先是,其持守之規為五十八則,乃六世孫文融(一名大和,字順卿,任龍灣稅課提領) 所立。七世孫欽(字子敬,號青槤居士) 及其弟鉉(字彥貞) 增補九十二則,共一百五十則,勒之於石。至濤,復謂三規閱世頗久,其中當有隨時變通者,乃率諸弟泳、渙、湜等,又增損為一百六十八則。

  是本二卷,卷上為規範一百六十八則,於族人之冠婚喪祭,以至衣服飲食,靡弗肫然秩然。型以仁,範以禮,而其敷詞質實,婦孺尤易通曉,視昔聖賢家訓庭誥之作,有過之無不及。卷下為文辭,彙輯諸家傳記碑銘之文,皆有關鄭氏事實者,亦研究古代文化及儒家思想之文獻資料。按宋濂序稱“釐為三卷”,今臺灣“故宮博物院” 代管原北平圖書館藏所藏即三卷本(見《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作明洪武十一年浦江鄭氏家刊三十年增補本。按此本當為原刻本。

  金鑲玉裝。卷下末頁刊有“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 歲次癸卯孟冬十四世孫元善重刊”一行。

  ○休寧蓀浯二溪程氏宗譜四卷

  《休寧蓀浯二溪程氏宗譜四卷》,明程典輯。《程氏統宗譜辯》一卷﹐明程敏政撰。附《程氏舊譜存考》。明嘉靖休寧程氏刻本。四冊。半頁十三行二十六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五點六釐米,寬十六點八釐米。目錄頁題“訂正:山鬥掌書公十二世孫珖;編輯:州判公十一世孫典;倡修:蓀溪士賢公四世孫萱芳、景芳,蓀溪音文公三世孫顯密、廷獻、廷助,四世孫通響、通庸”。前有嘉靖十九年(一五四O)汪思、孔聞韶、程珖序。又舊序有唐程淘序,宋紹聖二年(一O九五)程祁序、程旋序,明景泰二年(一四五一)鮑寧序、成化十八年(一四八二)程敏政序、永樂十三年(一四一五)程祐序、嘉靖九年(一五三O)彭澤序。末附汪天相讖語,並嘉靖十九年(一五四O)程塘跋。題名後又有嘉靖十九年程典讖語。

  蓀溪、浯溪地處安徽休寧,兩溪相望可二裏餘,水壤清沃,風致淑妍。程氏居之斯,門祚日振,而詩書禮義之澤,蔚然爲文獻之族。新安程氏之始遷祖爲元譚,乃都亭侯之後,原居建康。東晉初,使持節新安太守,受代,民請留,詔褒嘉之,賜田宅於郡之篁墩,故定居於茲。元譚傳十四世,曰澐,唐末之亂,以統師副陶雅,守東密嚴。子仲節,居歙之古城。再傳曰迪,主海寧縣薄,遂家縣之小東門。而其子二,曰碩、察,又定居縣西南六十裏之山鬥。察之後,世爲山鬥人。而碩之再傳曰諸四,徙蓀溪,族胤益衍。洪武間,有曰祐者,又自蓀溪徙而南曰浯溪,即今所謂浯溪程氏。此譜卷一原委、圖系;卷二事略,爲一世至五十三世;卷三事略,爲五十四世至五十六世;卷四事略,爲五十七世至五十九世。中有墨筆、硃筆添補,當爲後人所爲。

  後附程敏政《程氏統宗譜辨》,乃因早年曾有《蓀浯程氏舊譜》之輯,然其間謬妄無據,多不可從。敏政爲之理淆伐舛,著爲譜辨,於蓀浯程氏之世系考證頗有參考價值。又程淘序所述禦示黃巢事,可補《唐書》之缺。

  序文第一頁前半頁、譜辨第二十五頁、卷四第一頁前半頁佚去。

  此譜《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鈐印有“殷泉”、“蔭嘉”、“王氏二十八宿研齋秘籍之印”。

  ○江陰縣志八卷

  《江陰縣志》八卷,明馮士仁修,徐遵湯、周高起纂。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O)刻本。十冊。半頁十行二十二字,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書口下刻“崇禎十三年修”。框高二十二釐米,寬十四點二釐米。前有崇禎十四年張鳳翮序、張嘉嗣序,崇禎十三年馮士仁序。又舊序十一篇等,爲宋紹熙中創編江陰志序(俞巨源),紹定續修記(郭庭堅),元至正中重刊宋志題識(朱子昌),明洪武中重刊宋志序(饒玄德)、續修序(賀子徽),永樂中重修序(陳贄),天順中重修目錄(顔瑄),弘治中重修凡例(羅輔),正德中黃志序(高賓)、續志序(方謨),嘉靖中新修志序(唐順之)、重修江陰縣誌序(張袞)、書江陰縣誌後(趙錦),萬曆中重刻江陰縣誌序(宋光蘭)。凡例十則。

  江陰有志,始於北宋大中祥符三年(一O一O),名《江陰軍圖經》。後數次修纂,今所存者,僅有黃傳纂修之十四卷本及趙錦修、張袞纂之二十一卷本。

  此馮志傳世甚罕,據清康熙二十二年(一六八三)刻本《江陰縣誌》朱廷鋐序云:“考舊志,自宋以來,諸本俱亡失不可問。所存者惟黃志、方志、張志、馮志四書,鼎革後,燬於兵燹,惟張志板尚留架,閣庫亦殘缺失次。”

  此志紀事至崇禎十三年。據凡例,此志之纂修,“始事庚辰五月既望,至孟冬而訖。”

  次本目錄後刻“纂修貢士徐遵湯、廩彥周高起”。纂修姓氏刻“纂定陞兵部職方司主事江陰知縣馮士仁、江陰縣知縣李令皙”。“纂修:恩選貢士徐遵湯仲昭、廩膳生員周高起伯高”。此本又有出貲刊刻姓氏,列知縣馮士仁以下計十九人,工出銀二百九十八兩。其中馮士仁一百兩、鄉紳李鵬翀一百兩、徐遵湯十兩。是本又有“縣境山川圖”,爲華誠之刻。

  《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臺灣《“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日本內閣文庫皆未著錄。《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作“明馮士任纂修”、《中國地方誌總目提要》作“徐遵湯、周高起纂”,並云馮士仁爲進士,皆誤。

  ○潞城縣志八卷

  《潞城縣治》八卷,明馮惟賢修,王溥增修。明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刻,天啓五年(一六二五)增修崇禎再增修本。六冊。半頁八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一點四釐米,寬十三點六釐米。題“關馮惟賢重修,古燕王溥增集”。前有萬曆十九年姚九功序、萬曆十九年馮惟賢序、天啓五年王溥序。未有馮惟賢後序、蘭一豸後序、天啓五年李和貴後序。

  潞城,春秋赤狄潞子嬰兒國地,後爲晉滅。漢置潞城縣,屬上黨郡,晉因之。後魏改爲刈陵縣,屬襄垣郡,隋廢之,唐天祐更名潞子,尋復潞城。宋、金、元仍其名,明朝因之,屬潞州,州陞府,屬潞州府。

  潞城舊有志,然今不存。此志乃在舊志基礎上增修,故其凡例有“舊志門類頗多,今刪繁就簡,釐爲八卷”。是志八卷爲卷一疆域志,卷二建置志,卷三田賦志,卷四祠祀志,卷五官師志,卷六人物志,卷七藝文志,卷八雜誌。

  此本刻於萬曆十九年。書中有崇禎十二年增補一條,爲知縣宗鴻議修城池事。又此本卷四至六配清抄本。

  《中國地方誌聯合目錄》著錄。北京圖書館有清抄本。北京師範大學圖書館亦有清抄本,存卷三至八。北京大學圖書館有民國時抄本。

  ○武定州志十五卷

  《武定州志》十五卷,明桑東陽、邢侗纂修。明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刻清修補印本。四冊。半頁十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十九點九釐米。寬十三點九釐米。前有萬歷十六年邢侗序。

  武定州,汗代屬渤海郡,唐代屬棣州,金代以棣州分屬山東路,元代仍分棣州,隸濟南路。明洪武初廢棣州,六年(一三七三)復置。永樂初避成祖諱,該棣州爲樂安州。宣德元年(一四二六)平漢庶人,仍改爲武定州,蓋緣用武平定其州云。領陽信縣、商河縣、海豐縣、樂陵縣。今屬山東惠民地區。

  卷一地理志(總),卷二至三地理志上、下,卷四建置志,卷五田賦志,卷六軍旅志,卷七風俗志,卷八災祥志、卷九侯王志,卷十職官志,卷十一選舉志,卷十二循良傳,卷十三人物傳,卷十四列女傳,卷十五四縣附。

  今存最早之《武定州志》,爲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刻本,乃武定州知州劉佃、舉人劉繼先等纂修之不分卷本,今存寧波天一閣。此萬曆本每卷之後多有邢侗按語。卷六第一頁抄配。金鑲玉裝。圖極模糊。

  ○乾州志二卷

  《乾州志》二卷,明楊殿元纂修。明崇禎六年(一六三三)刻清康熙補版印本。四冊。半頁九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書口上刻“乾州新志”,框高二十一釐米,寬十三點九釐米。題“知乾州事蜀安岳楊殿元瞻月父纂修,庠生王世芳、宋增郊仝參閱”。前有崇禎六年(一六三三)楊殿元序。有城池圖。

  乾州在秦爲內史地,漢爲左馮翊池陽縣地,東漢因之。晉屬扶風郡,南北朝後魏爲寧夷縣,屬咸陽郡。隋改爲醴泉,屬京兆郡,唐武後光宅元年(六八四),析醴泉、始平、好畤、武功及豳州之永壽五縣地,置奉天縣,奉乾陵,屬京兆郡。乾寧二年(八九五)改乾州,以長安之乾隅名也。五代梁改為威勝軍,後唐罷軍名,復為乾州,屬鳳翔府。宋屬永興軍路,熙寧五年(一○七二),州廢。政和七年(一一一七),更名醴州,改屬環慶路,金復爲乾州,屬京兆府。元屬奉元路,明代因之,屬西安府,領縣二,爲武功、永壽。

  卷上總論;疆域志,分州源、星野、山川、形勝、風俗、景致、疆界;建置志,分城池、官署、學校、祠祀、廟寺,街坊、鎮堡、橋渡,鋪舍、鄉里、驛傳、陵墓、古迹;田賦志,分戶口、鹽茶、物産;官師志,分官制、宦續、知州、同知、判官、吏目、學正、訓導;人物志,分名儒、甲科、鄉科、歲選、例貢、武科、辟薦、恩蔭、武勳、孝義、貞烈、祥異。卷下藝文志,分文、詩、賦。

  此本有清康熙間補版,爲卷上第二十八頁後頁四行,卷下第三十一頁。金鑲玉裝。是志今存最早之本爲(嘉靖)《乾州志》,二卷,明宋廷佐撰,今藏上海圖書館。

  ○九疑山志九卷

  《九疑山志》九卷,明蔣鐄,俞向葵增輯。明萬曆四十八年(一六二○)刻崇禎五年(一六三二)俞向葵增刻本。六冊。半頁九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二點五釐米,寬十四點五釐米。題“明知寧遠縣事長洲蔣鐄重輯”。卷八、九題“明知寧寧縣事當湖俞向葵輯”。前有林士標序、梁應期序、蔣鐄序,崇禎五年俞向葵序、周希聖序,崇禎六年(一六三三)蔣向榮序,崇禎四年(一六三一)裴叔度序、彭弼薇序。有圖,爲疑山八景。圖後有崇禎五年沈潛跋。末有潘十魯跋、趙宗孟跋。

  是本卷一皇明禦製祭舜陵文;卷二山、峰、岩、嶺、江、溪、池、澗、井、湖、洞、石;卷三古迹、建置;卷四人物、遊寓、仙釋、山傜、土産;卷五文(碑銘、表、狀、祈晴文、廟文、圖記、銘、記);卷六文(記、碑記);卷七賦、詩;卷八詩;卷九詩。

  此本有圖,計八景,爲沈潛繪。潛,字嘉遯,當湖人。圖後沈潛跋云:“九疑名甲楚,峰中多聖迹仙蹤,奇峰怪石,溪徑行折,洞岩幽邃,莫可測識,殆非尺幅寸管所能點綴萬一。潛因衷翁俞令公修祀舜陵,偕登遊屐,自出郭門,觸處皆景,在在堪描。潛雖不諳丹青,曆覽諸勝,不覺飽目,醉心胸次,了了恍若指掌。辱俞公命,勉強分佈八景,以付剞劂氏,附列志尾。其間勝概大略已具,脫有滲漏未工處,俟遊覽名公細加參訂,以爲山靈生色。”

  此本有“翰林院印”滿漢文大方印。鈐印又有“金氏竹簃”、“懶雲草堂藏本”。

  ○全修海塘錄十卷

  《全修海塘錄》十卷,明仇俊卿編;《續修海塘錄》二卷,明喬拱璧修。明刻清修補印本。二冊。半頁十行二十字,四周單邊、左右雙邊不等,白口,單魚尾。目錄頁框高二十點一釐米,寬十四點三釐米。題“海鹽縣知縣晉江謝吉卿校正;國子監博士邑人仇俊卿編次”。有圖。

  海鹽縣地勢南高北下,水皆北趨,其海塘處於錢塘江河口、杭州灣北岸,(萬曆)《海鹽縣近志》云:“海鹽地勢高於西北諸郡,水注諸處如建瓴,然若塘潰水瀉﹐則嘉湖蘇松等地均罹其禍。”按,海鹽縣之海潮潮勢兇猛,清《兩浙海塘通志》有云:“全海之潮,既自東來,全江之水,又從南匯,其衝突洶湧較甚他邑。” “邑地又低平,獨以東面受潮汐之衝洶湧澎湃,直撲塘身,工稱險要。”是本爲修海塘之專書,萬曆十五年(一五八七),海鹽塘潰重修,仇俊卿因錄其圖式案牘爲此書。卷一塘圖;卷二申文一條、勘議三條;卷三奏疏八章;卷四督行事宜十三款;卷五續議事宜八款、酌處供應六款;卷六優恤事宜七款;卷七獎賞事宜七款;卷八報工緣由一條、敘功緣由二條;卷九善後事宜五款;卷十全修捍海塘碑記並銘等。續修爲卷一公移六條,卷二公移一條。

  《浙江通志》已採錄此書之大略。查(天啓)《海鹽縣圖經》卷八,萬曆十五年丁亥秋七月,海溢,先所理砌塘復盡圯。後三十九年,知縣喬拱璧以銀四千八百有奇,再葺。”此本所記當年海塘工程甚祥,諸如砌石之方法、所用出海石及木樁之數量、用銀之數字以及工價、石價等,均爲明代萬曆間經濟之史料。

  此本有清代補板,如卷八第二十九頁“張文炫”之“炫”字,右“玄”避康熙帝諱。

  鈐印有“蛟川方義路正甫氏所藏金石書畫之印”、“慈溪馮可鏞藏書”、“舸月讀書記”。

  ○新鍥華夷一統大明官制四卷

  《新鍥華夷一統大明官制》四卷。明進賢堂詹林所刻本。二冊。半頁十六行三十二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點四釐米,寬十二點四釐米。有圖。

  是書不錄輯者,備錄明代直省各府州縣文武官員品秩、道裏遠近、編戶多寡、到任期限等,當以《大明會典》、《大明一統志》爲主,並雜糅群書,參以當時各地現行事宜採輯而成。雖題大明官制,實爲仕宦者隨時備查之參考用書,官員上京、離京赴任,手執一冊,較爲實用。舉凡官制源流、在京(在外)衙門官員品級、王府官員(土官)品級、初授雜職散官定式、吏員出身資格、官員俸給祿米、吏員月支俸米、文武官服色、官員考滿給由例、官員考功陞黜事、官吏聞喪丁憂復例、各處官吏丁憂起復程限、新官到任議注、鞭舂禮儀、郡縣迎接詔赦開讀禮儀、各王府、武職衙門、文武職品第、南北直地運所處漕運閘門名等皆有所載。其卷二爲歷代帝王輿地紀原,分北京、山東、山西、河南、陝西、四川、湖廣七地圖說,載有各地所轄州縣基本狀況、衙門、人口、米麥棉花、土産、布絲草茶等。卷四爲諸夷制略,每國錄有風俗、土産甚詳。

  此本有扉頁,刊“諸夷總覽、大明官制。國朝禦製源流、文武官員品級、全補府縣土産、增附天下路程、合併四夷風俗。進賢堂詹林所梓”。按,進賢堂爲萬曆間建陽書林。詹林所又刻有《京本校正注釋音文黃帝內經素問》十二卷。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日本《內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等皆未著錄。

  ○翰苑印林四卷

  《翰苑印林》四卷,明吳日章輯。明崇禎七年(一六三四)刻鈐印本。四冊。框高二十點三釐米,寬十三點七釐米。題“漸江吳日章伯闇編次”。前有崇禎七年吳明郊序、吳名世序,崇禎七年吳聞禮序。

  吳日章,字伯闇,號載叔,浙江漸江人。《印人傳》、《續印人傳》、《再續印人傳》皆不載其人。

  翰苑者,文苑也,文翰薈萃之處。唐王勃《上武侍極啓》云:“攀翰苑而思齊,傃文風而立志。”

  日章少年時,才負不羈,風流佻達,精篆刻。此譜集其所刻,可窺其刀法秀雅,妙境疊見,有何震、文彭之神韻。吳明郊序云:“家弟伯闇逸韻仙仙,淹通秀雅,既善揮毫,點綴煙雲,而生態飛動。其嗜古彌切,深得篆書三味。僑居秦淮渡口,日與四方騷人韻士接席披襟,無不以圖章相爲考正,得者什襲以藏,咸謂丞相中郎之後身、壽承雪漁之再世,蔑以過也。於是遊道日廣,剞劂日精,而聚集日以益夥,歲久積而成帙,題曰《印林》,璀璨陸離,快心駭目,匪雕蟲之小計,欣古道之猶存,播諸翰苑,當令紙重洛陽,而珍傳鄴架矣。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但爲二卷本,藏杭州西泠印社,似爲不全之本。

  ●子部

  蔣道林先生桃岡日錄一卷

  闇澹三言六卷

  行軍須知二卷

  鐫古今兵家籌略二卷

  經國雄略四十八卷

  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四卷

  食物本草三卷

  新刊方脈主意二卷

  新刊京本脈訣疏義一卷

  養生集覽五種七卷

  三訂曆法玉堂通書十卷首一卷

  新刊京本風鑒相法人相編六卷首一卷

  新刻星平總會命海全編十卷首一卷

  文房十二友十六卷

  龍乘十六卷

  德善齊菊譜詩不分卷

  禦製重輯明心寳覽二卷

  謨觴隨筆二卷

  圭竇存知六十卷

  新刊京本校正增廣聯新事備詩學大全三十卷

  詩詞賦通用對纇賽大成二十卷

  三才通考三卷

  急覽纇編十卷

  臆見彙考五卷

  諸子纇纂四卷

  新刻增校切用正音鄉談雜字大全二卷

  冥樞會要三卷

  佛法正輸二卷

  洪州分寧法昌禪師語錄一卷

  釋氏要覽二卷

  雅俗通用釋門疏式十卷

  文昌化書五卷

  ○蔣道林先生桃岡日錄一卷

  蔣道林先生桃岡日錄》一卷,明蔣信撰。明萬曆三十六年(一六○八)楊鶴刻本。二冊。半頁九行十七字,四周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十八點九釐米,寬十三點二釐米。題“後學楊時芳中行父、孫蔣孟昂望之父仝校”。前有萬曆三十六年周傳誦序、楊鶴序。

  蔣信,字卿實,號道林,湖南常德人。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進士。少而端嚴,師王守仁;嘉靖初,貢入京師,復師湛若水。湖南學者宗其教,稱爲正學先生。卒年七十九。《明史》儒林傳,附載湛若水傳末;又(嘉慶)《常德府志》卷四十一也有傳。

  按桃岡,爲蔣信授學之處,在常德府東關外。蔣信歸裏後,築精舍於郡東之桃花岡,日講學其中,買田數十畝以館學者,四方從遊者以千計,庠舍莫能容。是編爲信與門人陶悅、柳東,蔣如川、賀鳳梧、郭訪、符友聞、周世亨、姚世俊、覃世維、丁有周、徐仲文、丁應賓等問答語錄,計七十則。蓋其本朱子小學,教人之方,以達乎居靜窮理之奧。故出其門者,皆長於政事而優於德行,慎獨之旨,是其一生切要處。其之學,不作空虛玄遠語,早年聞道,實從病中悟入,後遊於王陽明、湛甘泉之門,又優遊林下者若干年,凝神默識,勿助勿忘,動靜二根,久而俱化。其立論不求爲異,亦不主於同,以篤倫修行爲實踐,以明理通事務爲致用之具。

  此爲楊鶴重刻之本,原刻本已湮而不存,即此楊本亦罕見之。楊鶴序云:“是編舊本漫漶不可讀,家君手校訛字,意欲公之同志,且屬餘服膺,敬付剞劂。請馮、周兩公序之,發明先生之學甚詳。”此本馮少墟序今佚去。

  是本第十三、十四、五十二至五十四頁佚去。

  《四庫全書總目》收蔣信《道林諸集》(無卷數),入子部儒家類存目,內容有古大學義、桃岡講義、桃岡訓規、傳疾錄、桃岡日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僅有《道林先生摘言》四卷(明隆慶刻本,湖南省圖書館入藏)。北京大學圖書館、美國國會圖書館有《蔣道林先生文粹》九 (明萬曆四年[一五七六]姚世英刻本)。

  鈐印有“王野印”、“侶真”、“渾齋王氏珍藏”。

  ○闇澹三言六卷

  《闇澹三言》六卷,明羅尚年撰。明刻本。六冊。半頁八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一點一釐米 ,寬十三點九釐米。題“豫章羅尚年齒一甫著”。前有萬曆四十五年(一六一七)範如春序,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戴立大序、王命召序。後有謝始亨跋。

  “闇澹”者,闇素澄神,澹寧養志也。昔叔孫豹有云:立德、立功、立言,名曰三不朽。“三言”者為《河洛悟言》二卷、《潛修膚言》二卷、《清課餘言》二卷。正文前為河圖並節要、伏羲八卦圖並節要、洛書圖並節要、文王八卦圖並節要、洪範九疇並節要、五炁圖要節、太陽中道圖、太陰九道、敘總圖、河圖洛書義文八卦總圖、玩古大略、皇極經世。《河洛悟言》為有關河洛之議論,計文二十九篇;《潛修膚言》為其談論修養之言,計文一百七篇;《清課於言》則其習作,卷一計論、銘、說、跋,文二十八篇;卷二為七言絕句四十首、五言律詩十五首、七言律詩一百四十三首。

  是書流傳鮮見,《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臺灣“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編》未著錄。

  ○行軍須知二卷

  《行軍須知》二卷。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孟鳳刻本。二冊。半頁九行十九字,四周雙邊,上下黑口,雙魚尾。框高二十二點五釐米,寬十三點七釐米。前有嘉靖元年孟鳳序。

  是書不知著者。“行軍”者,用兵、指揮作戰也。上卷爲誡將二十一條、選士十五條、禁令五十八條、選馬十六條、講武三條、明時十二條;下卷爲渡險二十六條、安營十八條、料敵十七條、布戰十九條、守城二十一條、攻城十二條、間諜二條、人伐二十一條、受降十一條。

  是書乃兵家實用之書,雖非系統之軍事理論,然亦揭示了軍事活動的一般規律。此本當爲孟鳳總制北邊軍務時所據舊本重刻。鳳序云:“予奉命提督宣大軍務時,與將領談兵,多未之學,欲盡教以《武經七書》,恐卒難入。檢行筴中,得舊錄鎮遠顧總兵家藏《行軍須知》一冊。”

  按,是書最早見於《遼金元藝文志》。明正統四年(一四三九)李進刻《武經總要前集》二十二卷、《後集》二十一卷時收入附錄,題“附武經總要行軍須知二卷”,此本今藏上海圖書館。又臺灣“國家圖書館”有明建刻黑口十一行本,今據該館《善本書志初編》之描述,應同上圖本。後明弘治十七年(一五○二)李贊以及明金陵唐富春二家各刻《武經總要》,也附有《行軍須知》二卷。弘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有全帙;唐富春本,北京大學圖書館、遼寧省圖書館、南京圖書館藏。又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本《武經總要》(僅有前集二十卷),也附《武經要覽行軍須知》二卷。日本《尊經閣文庫漢籍分類目錄》所收《武經總要》後附《行軍須知》二卷,爲明萬曆刻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雖有《武經總要》,但無附錄。

  此單刻本,傳世罕見,《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有明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賈應春刻本,不分卷,山東大學圖書館藏。又按,《中國兵書總目》著錄有“明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張玭刻藍印本”,藏廣東,或有所誤。

  鈐印有“汪魚亭藏閱書”、“武昌柯逢時收藏圖記”。

  ○鐫古今兵家籌略二卷

  《鐫古今兵家籌略》二卷,明余應虯輯。明末刻巾箱本。十一冊。半頁六行十五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十釐米,寬六點五釐米。題“會稽等軒商老師鑒定,建陽猶龍余應虯纂輯”。前有鄭芝龍序、餘懋衡序、余應虯序、余應虯撰平虜侯紀略、余應虯自序。凡例六則。

  此本有扉頁,刊“武庫。南安伯鄭鑒定。起舞堂藏板”,上印“中興第一書”。又有扉頁,刊“古今籌略。時務論策疏議。鄭南安鑒定。起舞堂藏板”。

  劉申寧《中國兵書總目》及各館善本書目皆不載此書,洵難得之本也。查日本內閣文庫有《鐫古今中興籌略》四卷,明余應虯編,明刻本。

  鈐印有“島原秘藏”。

  ○經國雄略四十八卷

  《經國雄略》四十八卷,明鄭大鬱撰。明隆武潭陽王介爵觀社刻本。三十冊。半頁八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書口下刊“觀社”。框高二十點三釐米,寬十三點二釐米。題“南安伯鄭芝龍飛虹、清漳鄭崑貞十師、武榮鄭鴻達羽公仝鑒定,石江鄭芝豹玄公校閱,溫陵鄭大郁孟周編訂,晉江蔡鼎無能參閱,潭陽王介爵錫九校梓”。前有鄭芝龍序、明隆武元年(一六四五)張運泰序、鄭大鬱自序。紀例十四則。有圖。

  是書輯於明亡之際,分天經考三卷、畿甸考五卷、省藩考四卷、河防考四卷、海防考三卷、江防考三卷、賦徭考二卷、賦稅考二卷、屯政考二卷、邊塞考六卷、四夷考二卷、奇門考三卷、武備考九卷。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美國國會圖書館、日本內閣文庫亦有入藏。按,(民國)《福建通志》藝文志存目僅著錄書名。劉申寧《中國兵書總目》著錄,云北京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福建省圖書館、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入藏。版本項作“明弘治元年(一四八八)觀社刻本”,大誤。按北圖藏二部,皆殘本,一爲明末三槐堂刻本,存二十六卷;一爲明刻本,存二十二卷。中科院館所藏也爲殘本,作明弘光王介爵刻本,存二十四卷。

  ○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四卷

  《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四卷,題馬師問輯。明末書林寶善堂刻本。四冊。半頁十行二十六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點八釐米,寬十二點一釐米。題“書林寶善堂梓行”。

  馬師問者,後題馬師皇,傳爲黃帝時明牧之聖師,生而聰敏,長而靈通,能相馬牛之形神,診馬牛之脈息,察五臟之虛實,嘗侍於黃帝之側。《列仙全傳》卷一“馬師皇”條云:“知馬形氣死生之胗,理之輒愈。”此書題馬師問輯,當爲託名。

  此本爲坊間所刻論馬之專書,爲農家實用通俗之書。當是有經驗之獸醫據以前古農書或舊獸醫書加以總結、參證而成。書分春夏秋冬四集。春集論相馬、察色、按脈等,凡三十四條;夏集論馬疾;秋集爲評講八論、東溪四十七論,及論馬八十四條;冬集爲餵養、治疾之各種方劑等,凡四十五條。多論述馬之生理、病理、解剖、診斷、治療諸多方面的材料。其中相馬法各篇是外貌鑒定的客觀描述。

  是書題“針醫”者,乃民間獸醫根據獸醫學辨證論治和臟腑經絡等基礎理論,利用針刺和炙烙等不同方法,通過扶正祛邪、調節經絡氣血,從而達到治療馬牛疾病的目的。

  此本《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皆未著錄。查鄭振鐸《西諦書目》有《新刻針醫參補馬經大全》四卷,題馬師問輯,日本刻本,四冊,有圖。日本內閣文庫有《新刻參補針醫馬經大全》四卷(卷一缺),明刻本。

  是書扉頁刻“馬經大全。寶善堂梓”。並繪四馬圖,分以奔、立、臥、飲爲之。夏集題”國師馬師問編輯。書林寶善堂梓行”。有圖,不精。

  鈐印有日人“柳外園藏書印”。

  ○新刻京陵原板參補針醫牛經大全二卷

  《新刻京陵原板參補針醫牛經大全》二卷,明書林寶善堂刻本。一冊。半頁十一行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點八釐米,寬十一點八釐米。題“書林寶善堂梓行”。無序跋。

  此書不著輯者,當爲民間具實踐經驗者輯成之相牛、察病、療方之專集。其輯刊原旨,可見其書卷首“牧牛論”,有云:“從古聖帝明王裕民民之道,莫先於耕,國家以農事爲重,則富有天下,宜也。而耕之開疆啓土,又資牛力以代民之勞也,則力田者不可不重,又不可不知牧養饑飽之方。苟牧養失度,則多致傷損暴病卒生,不知因時醫療,卻信巫師詐言鬼祟,書符壓禳,牛病無裨補半毫,徒傷損頭匹,可爲歎息。念身生長田間,備諳飯牛之理,乃於諸家牛經內芟煩撮要,耕牛致痛異同,方藥喜忌皆備載焉,以便牛醫採擇。”

  此書舉凡耕牛毛色相貌之吉凶壽夭,證病之異同,方藥之纖悉,多有敍述。卷首“牧牛論”、“天子勸農論”、“相牛異論”、“辨牛相法”、“相耕牛論”、“耕夫織婦贊”六則。卷上爲“論審人用針審症用藥法”,計四十一幅病牛之圖,每圖右上角,用三至四字概括病況,圖下有文字,析其症狀,並錄有治病之方。另附有“祛除肺痿止吐血至效方”、“治四時牛瘴加減方”。卷下先錄“採藥選擇吉日”,次繪牛圖五十六幅,右方配有之五言或七言小詩,文字極通俗,詩內並以中藥入詩,圖下則爲各種方劑。末附“仙傳海上方”。

  耕牛雖係養民之道,然牛經之專書,《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提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及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皆未著錄。民間流傳之療牛之書多爲抄本,此明末原刻不多見,各家書目也鮮有著錄。雖爲坊刻,但確爲農家實用之書,文字也通俗可讀。扉頁刻“牛經大全,寶善堂梓”,並繪有二牛圖。卷下題“新刻京陵原板參補針醫牛經指南”。有圖,但不精。

  ○食物本草三卷

  《食物本草》三卷。明夷白堂刻巾箱本。三冊。半頁六行十四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十一點三釐米,寬六點六釐米。題“夷白堂主人校刊”。前有穀中虛序。

  中國有豐富的醫學遺産,其中有關藥物之本草學,即爲重要部分。歷代有關本草之著述,不下數百種,此其一也。計卷上水類二十九味、穀類三十五味、菜類八十七味;卷中果類五十七味、禽類五十七味;卷下獸類三十四味、魚類五十九味、味類二十三味。

  明代《食物本草》之刻本,計有六種,然內容相近,似有承沿因襲之嫌,實質上皆係一脈相承。一爲七卷本(題金李杲輯),明萬曆四十八年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中醫學院圖書館等館;一爲二十二卷本(題金李杲輯,明李時珍訂),明天啓清初修補印本,藏北京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等館;一爲十卷本(題金李杲撰,明錢允治校訂),明萬曆四十八年吳郡錢允治校刻,藏臺灣“中央圖書館”;一爲四卷本(明盧和撰),明隆慶五年(一五七一)一樂堂後泉書舍刻,藏廣東中山圖書館;一爲二卷本,明隆慶四年穀中虛刻,藏中國醫科大學圖書館;一即爲此夷白堂刻巾箱本。

  查日人丹波元胤編《中國醫籍考》卷十五食治,著錄有“夷白堂主人《食物本草》,三卷,存”。《醫籍考》又錄“盧氏和《食物本草》,二卷,存。汪氏穎《食物草本》,二卷,未見。”此本所分八類,與盧和本之八類相同。

  夷白堂,爲萬曆間杭城書肆,其主人即楊爾曾,字聖魯,自號稚衡山人,又號夷白之人。夷白堂又刻有《海內奇觀》、《圖繪宗彜》、《文子纘義》、《高氏三宴詩集》、《香山九老詩》等。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現存本草書錄》未著錄。日本內閣文庫有日本江戶時代寫本,題“清夷白堂主人校,江戶寫”。

  ○新刊方脈主意二卷

  《新刊方脈主意》二卷,明吳球撰。原二卷,現存卷二。明嘉靖四年(一五二五)刻本。二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框高十八點九釐米。題“麗水後學茭山吳球撰,處州府知府西蜀張元電校證”。前有嘉靖四年吳球序。

  吳球,字茭山,浙江麗水人。據陳莘題《活人心統》中“茭山吳翁小像”云:“翁博學慕古,輕財重義,少嘗遊心經術,醫業獨得其精。乃修《方脈主意》、《活人心統》、《食療便民》、《諸症辨疑》等書一十六卷,感巨卿慎齊胡公發明,雲東龍公、岱野張公、邑侯赤山鄭公校證繡梓,得成全集,真醫學之指南也。”又著有《用藥纂要》、《脈訣辨義》等。李時珍《本草綱目》間引其論。

  此書卷二首即“方脈總要”等一百十一則。次爲婦人門(四則)、妊娠門(十三則)、產後門(十二則)。各症以歌訣予以總結,每句七字,簡明扼要。

  金鑲玉裝。此書序文置於《新刊京本脈訣疏義》前。

  是書僅《千頃堂書目》卷十四著錄。《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及各家書目皆未著錄。日人丹波元胤編《中國醫籍考》云:是書“未見”。《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四卷。《千目》又有球《諸症辨疑錄》四卷,《用藥玄機》一卷,《活人心統》一卷。

  ○新刊京本脈訣疏義一卷

  《新刊京本脈訣疏義》一卷,明吳球撰。明嘉靖處州府推官接武刻本。二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框高十八點二釐米,寬十一點八釐米。題“梧蒼後學茭山吳球句解,處州府推官靜齊接武校正刊行”。

  此書就晉王叔和撰《脈訣》予以疏解。明清以來,爲《脈訣》釋解、註疏之書不下五十種,此其一也。全卷約一百八十餘則,皆球醫涯中之實踐總結。

  金鑲玉裝。

  此本僅《千頃堂書目》卷十四著錄,然作□卷。《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及《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四部總錄醫藥編》、《中國分省醫籍考》、《中國醫籍考》等皆未著錄。

  ○養生集覽五種七卷

  《養生集覽五種》七卷。明刻本。五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不等,四周雙邊、單邊不等,白口,單魚尾。框高十八點四釐米,寬十二點八釐米。

  此爲攝養身心、保健延年禁止書。五種爲《玄門脈訣內照圖》一卷(書口上方題華佗內照)、《修真秘要》一卷(前有正德八年[一五一三]王蔡序)、《錦身機要》三卷(附《大道修真捷要選仙指源篇》,題毗陵混沌子撰,毗陵魯志剛注。前有魯志剛序)、《保生心鑒》一卷附《活人心法》(前有正德元年[一五○六]鐵峰居士序)、《養生導引法》一卷。

  按,是書除《玄門脈訣內照圖》外,其餘四種有明萬曆胡文煥刻《壽養叢書》本。疑是書或爲胡文煥本之底本。《養生導引法》第十四頁、十八頁重出。

  此書甚罕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南京圖書館有《修真秘要》一卷,《保生心鑒》一卷,《養生導引法》一卷,題明正德八年王蔡刻本,不確。

  此書有圖,不精,爲坊刻。金鑲玉裝。

  ○三訂曆法玉堂通書十卷首一卷

  《三訂曆法玉堂通書捷覽》十卷首一卷,元宋魯珍通書、何士泰曆法。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余應灝三臺館刻本。八冊。有圖。半頁十五行三十字,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點四釐米,寬十一點八釐米。首一卷題“臨江宋魯珍輝山通書、金溪何士泰景祥曆法、建邑熊兆起渭校正、書坊余應灝元素訂梓”。前有崇禎十六年余應灝序。

  以星曆名家者,世不乏人,其中以宋魯珍通書、何士泰曆法集先賢之奧,指會諸家之秘訣,神殺有據,最爲著名。余應灝,應爲福建出版家餘象鬥之子侄輩。

  是書載曆數、太陽、太陰、行躔、定流年、月候、節氣、測時、雜占,各有條類,乃爲初學者所習。諸如列吉凶諸神,注宜忌各事,隨事選用,展卷了然。至於婚嫁造葬,啓攢動破土等也有所錄。首一卷凡四十五條、卷一四十五條、卷二六十六條、卷三五十五條、卷四四十一條、卷五三十三條、卷六九十條、卷七三十八條、卷八十條、卷九七十條、卷十一百十三條。

  又卷十題“三訂曆法玉堂通書奇門”。作者項題“蜀國師武侯諸葛亮原著;唐國師正官李淳風、正官袁天綱仝參;明國師伯溫劉基重編粵編東莞正街梁心聯校正;三臺館元素余應灝訂梓”。

  是本有扉頁,刊“三訂曆法玉堂通書。梁心聯先生增定。一參發微通書、一參鬥首通書、一參時用通書、一參河洛圖數、一參曆法理氣、一參奇門遁甲”。

  《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未著錄。

  ○新刊京本風鑒相法人相編六卷首一卷

  《新刊京本風鑒相法人相編》六卷首一卷。明萬曆三十年(一六○二)劉氏明德堂刻本。三冊。有圖。半頁十一行十四字至十六字不等,四周單邊、四周雙邊不等,黑口、白口不等,單魚尾、雙魚尾不等。框高十八釐米,寬十一點一釐米。題“劉氏明德堂刊梓”。前有萬曆三十年回陽子序。

  是書不著撰者。二節版,上方刻圖或相人口訣要義等。卷首爲六格觀形、金鎖賦、銀匙歌、玉掌記、相掌善惡、論足、論足紋。又刊風鑒相法,乃刊相人像獸名類,各名斷訣,凡五十形象,如龍、麟、獅、虎、象形等。卷一爲唐先生入眼切要歌、十三部位總圖歌、十二宮、十二宮秘談、人身通論、相嬰兒法。卷二題“新刊麻衣相人相編”,列各等人相。卷三題“新刻百家相法人相編”,爲人倫大統賦,題禮部尚書張行簡撰。卷四題“新刊風鑒相法總括人相編”,爲相骨、肉、頭、面、面上紋理、額、眉、耳、目、印堂、山根、鼻、人中、口、唇、齒、食。卷五題“麻衣道者秋潭月相法人相編”,爲論女人、婦女相法、秋潭月說婦人歌、女人九善解、九惡相、鬼谷先生相婦人歌。卷六題“新刊麻衣風鑒人相編相法大全”,爲鴛神賦、何知歌、陳摶先生袖裏經、正色歌、正聲歌、無子歌等。

  是本有牌記,刊“新輯麻衣相人編法風鑒大全。明德堂梓”。又“新編神異賦麻衣相集纂人相編歌賦秒訣”。末頁上方之圖,爲一童子手執“明德堂新刊發梓行”牌記。金鑲玉裝。

  《四庫全書總目》及《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未著錄。

  鈐印有“近藤”、“鈐木定堅”、“字紫團”。

  ○新刻星平總會命海全編十卷首一卷

  《新刻星平總會命海全編》十卷首一卷,明薛承愛撰、夏從仁編集。明萬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文林積善堂陳奇泉刻本。六冊。半頁十五行三十一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一點八釐米,寬十二點四釐米。題“北京欽天監監正薛承愛遺稿、八閩上郡武夷夏青山編集、潭邑書林積善堂陳奇泉梓行”。前有萬曆三十九年夏青山序。有圖。

  此爲星命之書,內容駁雜,按天星運數,附會人事。古時認爲,人稟星氣而生,隨星位尊卑而成貴賤之命。首一卷爲三才開闢五行始著定論、十二宮星名局、十二月將定局、論諸吉神起例、八殺宮定局圖、諸煞星起例、袁天罡小兒關煞類例。

  是本卷二書名刻《新刻欽天監星平總繪全編》,題“武夷青山夏從仁彙編、書林奇泉陳孫賢繡梓”。卷十末頁刻“是書考正三元、過去、未來,流年七政,四餘星曜。移宮時刻無差,宮度毫忽無訛。歲節秘旨,太陽躔度,太陰合朔,躔離明晦,果老諸星,起用玄微,問答真機,以利斯術,種種應驗,用是無悟矣。時維萬曆歲次辛亥,陳氏奇泉敦請武夷夏青山,刪其繁雜,擇其精要,正其尺度,劃其限宮,啓術妙用,詳理燭然。謹白”。並有荷蓋蓮座牌記,刊“龍飛萬曆三十九年秋月文林積善堂陳奇泉梓行”。

  是本又有扉頁,刊“星平總繪命海全編。積善堂陳奇泉梓行”。上又刻命理之語。並鈐“陳奇泉記”印。按。陳奇泉,名孫賢,建陽坊賈,又刻有《重刊官版地理天機會元》三十五卷。

  《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鈐印有“江都薄氏鑒藏書畫記”。

  ○文房十二友十六卷

  《文房十二友》十六卷。明萬曆三十年玉峰萬卷樓刻巾箱本。二十冊。半頁六行十五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十點八釐米﹐寬六釐米。

  書不列輯者﹐也無序跋。集有關草木、花木、茶、奕、酒、鶴魚、紙筆、雜錄等小品﹐彙為一書。卷一南方草木辨(內分三卷)、種植諸多花果木條例、王百穀花木類編、袁石公戲題瓶花齊﹔卷二花木譜、花榮辱史、盆史、瓶史﹔卷三諸花譜(分梅譜、桃花譜、杏花譜、李譜、牡丹譜、芍藥譜、木香譜、芭蕉譜、薔薇譜、梔子花譜、玫瑰花譜、錦帶花譜、玉蘭譜、海棠譜、繡球譜、茉莉譜、荷花譜、百合譜、虎刺譜、菖蒲譜、石榴譜、杜鵑花譜、罌粟譜、菊譜、蘭譜、竹譜、洛陽石竹花辨譜、桂花譜、芙蓉譜、雞冠譜、水仙譜、瑞香譜、山茶譜、橄欖譜、香圓譜)牡丹榮辱志、玉照堂梅品﹔卷四相鶴經、種魚、酒譜、水經、茶經水辨、宋歐陽修大明水記、浮槎山水記﹔卷五香譜、書齊清事、書畫金湯、居齊必用、閨閣事宜﹔卷六茶經、茶經傳﹔卷七茶譜、茶譜外集、黃魯直煎茶賦﹔卷八蘇子瞻煎茶歌、茶具﹔卷九經譜外集﹔卷十茶居士傳、十六湯﹔卷十一註釋棋譜﹔卷十二勢譜﹔卷十三釋紙、釋墨、釋筆、釋硯﹔卷十四毛穎傳、萬石君羅文傳、紙賦、墨賦、筆賦、硯賦﹔卷十五管城製等﹔卷十六文房四友雜錄三十二則、文房四友除授集。

  按﹐是書所收多為輯者於明代之叢書中錄出﹐如“牡 丹榮辱志” 見於《百川學海》﹐“菊譜”、“種魚” 皆見於《夷門廣牘》。

  《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收。

  鈐印有“陸氏家藏”、“豐寧陸記”、“春步世賞”、“岡田真之藏書” 。

  ○龍乘十六卷

  《龍乘》十六卷,明胡世安輯。明崇禎十一年(一六三八)胡氏刻本。四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框高十九點三釐米,寬十二點九釐米。題“蜀仙井胡世安處靜甫輯”。前有天啟四年(一六二四)胡世安序、崇禎十一年再序。

  胡世安﹐字處靜﹐別號菊潭﹐又號秀岩隱史﹐四川井研人。有《易史》、《寒友編》、《異魚圖贊箋》等集行世。(嘉慶)《井研縣志》卷八有傳。

  《禮記·少儀》云“觀君子之服劍、乘馬,弗賈”。劍為古代兵器,古代傳說神龍化為寶劍,時作龍鳴。世安稱劍為匣龍,馬為廄龍。乘者,史書也。故此書乃為劍馬史。卷一至六為劍史,卷二前有“匣龍小引”。分總論、詩萃、匣龍錄(分名考、類詁、儀飾、物產、鑄工、精鑒、工舞、技俠、儷句、彙喻、形似。又附陶弘景《古今刀劍錄》)、匣龍典籍一至三、匣龍風謠一至二。卷七至十六為馬史,卷七前有“廄龍小引”。分廄龍錄(類詁、儀飾、雜釋、天文、物產、角馬、精鑒、儷句、彙喻、形似。附《伯樂相馬經》)、廄龍典籍一至三、廄龍風謠一至三。書中內容輯自《荀子》、《淮南子》、《漢書》、《藝圃球瑯》、《宋書》、《代醉編》、《說苑》、《朔州記》、《水經注》等。

  此書之輯,成於天啟四年。

  是本,近世之研究者多有未知。《四庫全書總目》未收。臺灣“中央圖書館”及日本內閣文庫有入藏。

  ○德善齊菊譜詩不分卷

  《德善齋菊譜詩》不分卷﹐明朱有爌撰。明刻本。二冊。半頁六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無魚尾。框高十九點四釐米﹐寬十六釐米。前有天順二年(一四五八)朱有爌序。末有嚴性善後序。

  此書以菊之黃(四十一品)、 白(二十品)、紅(三十品)、 紫(九品)四色逐種品之﹐每種一圖﹐如於黃色中金孔雀一種題曰“深黃赤心千葉。金毛翠羽忽飛來﹐化作秋花燦爛開。南服容儀依舊在﹐臨風動處似毰毸。”菊譜詩後附有種植澆灌之法﹐分栽菊、插菊、接菊、菊補遺。另後序之後有清人抄“種菊法”﹐題“臥雲山房補遺”﹐為正月至十二月之藝菊注意事項。此本有圖甚精。

  按﹐此本用紙為皮紙﹐並以更厚皮紙拓裱一層﹐疑或為日人所刻﹐志此以待驗證。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日本內閣文庫有《菊譜百詠圖》二卷附一卷﹐題明朱有爌撰﹐德善齋編﹐日本貞享三年(一六八六)刻本。

  日人裝幀。鈐印有“佐名文庫”、“富好號記”。

  ○禦製重輯明心寳覽二卷

  《禦製重輯明心寶鑒》二卷。明萬曆十三年(一五八五)內府刻本。二冊。半頁八行二十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框高二十三點九釐米﹐寬十五點四釐米。前有萬曆禦製序。

  是書輯先儒格言、勸善之語。卷上是篇﹐為繼善、天理、順命、孝行、正己、安分、存心、戒性、勸學、訓子。卷下十篇﹐為省心、立教、治政、治家、安義、遵禮 、存信、言語、交友、婦行。

  明代約刻有二百種敕撰圖書(含欽定、禦定、禦纂、禦製、禦批、禦注、禦選、禦編及明代諸臣奉命編纂之書)﹐李晉華編有《明代敕撰書考》﹐所收甚備﹐然此《明心寶鑒》不在其間。

  禦製序後刊“萬曆十三年十月吉日重刊”一行。此書書名取自目錄頁。察其裝幀﹐當為日人所為。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此本﹐後者有《重刊明心寶鑒》二卷(明嘉靖三十二年曹玄刻本)、《 新刻音釋明心寶鑒正文》二卷(明末刻本)﹐二種皆藏北京圖書館﹐又日本《新修成簣堂文庫善本書目》有《新刻官板音釋明心寶鑒正文》二卷(明中期刻本)。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又有《新鍥提頭音釋官板大字明心寶鑒正文》二卷(明萬曆二十九年書林鄭繼華刻本)。

  ○謨觴隨筆二卷

  《謨觴隨筆》二卷﹐明周詩雅撰。明刻本。八冊。清淦道人跋。半頁九行二十字﹐四周雙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九點九釐米﹐寬十四點三釐米。題“延陵周詩雅輯”。前有周詩雅自序。

  謨觴﹐石室名。《記事珠》云﹐嵩高山 下有石室﹐名謨觴﹐內有仙書無數。是書為作者讀書隨筆所錄﹐如“摘香閨麗事”(計三十則)“摘青樓艷事” (計三十則)等﹐又摘錄袁宏道《瓶史》及《觴政》。體例並不嚴謹。分靜可一刻(分上下卷)、馭蕉二刻(分上下卷)﹐頁數各自起訖。所讀之書有《玉海》、《容齋隨筆》、《長吉集》、《外史檮杌》、《霍小玉事》等。

  《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鈐印有“木樨香館范氏藏書”、“明經堂”、“還讀我書”、“自娛而已”、“壽康齋” 。

  ○圭竇存知六十卷

  《圭竇存知》六十卷﹐明陳元旦撰。明萬曆間陳氏應宿堂刻本。六冊。半頁十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書口下有刻工。框高十九點九釐米﹐寬十三點一釐米。題“楚郴興寧陳叔子元旦撰﹐男庠生瑞玉輯、瑞圭錄”。前有明萬曆三十九年高登龍序﹐萬曆四十年陳元旦自敘。末有萬曆四十一年王廷璣跋。

  圭竇, 牆上鑿門﹐上銳下方﹐形狀像圭。指窮人住房之門戶。所謂“存知”者﹐可見王廷璣跋﹐有云“所存即其所知﹐知在經傳註疏之中﹐則存其源也﹔知在詞章騷賦之間﹐則存其流也﹔知在濂洛關閩之奧﹐則存其神也﹔知在漆園柱下之談﹐則存其緒也。”

  是書乃為作者讀書之記錄﹐以六德六行為紀綱﹐卷一至五為孝集﹐卷六至十為友集﹐卷十一至十五為睦集﹐卷十六至二十為婣集﹐卷二十一至二十五為任集﹐卷二十六至三十為恤集﹐卷三十一至三十五為智集﹐卷三十六至四十為仁集﹐卷四十一至四十五為聖集﹐卷四十六至五十為義集﹐卷五十一至五十五為中集﹐卷五十六至六十為和集。

  此本有扉頁﹐刊“應宿堂刊。楚郴興寧陳叔子纂圭竇存知。古義門陳氏家藏板”。刻工有萬、所、木、武。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新刊京本校正增廣聯新事備詩學大全三十卷

  《新刊京本校正增廣聯新事備詩學大全》三十卷﹐元林楨輯。明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建邑書林劉氏刻本。四冊。半頁十三行二十五字﹐四周雙邊﹐黑口﹐雙魚尾。框高十八點三釐米﹐寬十二點八釐米。題“後學三山林楨編集、後學莆田朱國珍校正、建邑書林劉氏重新刊”。無序跋。

  此書原為宋毛直方撰﹐後衛林楨所增集﹐其每門之標題後﹐皆列“事類”、“大意”﹐並擇取古今名公佳句比附於後﹐分“起”、“聯”、“結”三類﹐以供讀者選用。卷一至二天文門﹔卷三至四地理門﹔卷五至八時令門、節序門﹔卷九至十宮室門﹔卷十一至十二花木門﹔卷十三百果門﹔卷十四草木門、五穀門、蔬菜門﹔卷十五君道門、臣道門、親屬門﹔卷十六百官門﹔卷十七儒學門、僧道門﹔卷十八至十九人品門、仕進門﹔卷二十人事門、雜伎門﹔卷二十一慶 賀門、吊慰門﹔卷二十二飲食門、衣服門﹔卷二十三至二十四器用門﹔卷二十五音樂門﹔ 卷二十六圖畫門﹔卷二十七寶貝門﹔卷二十八飛禽門﹔卷二十九走獸門﹔卷三十鱗介門、昆蟲門。

  是書內容悉同《聯新事備詩學大成》﹐然改“大成”為“大全”﹐目錄子目間有“新增”者也皆同。此本似為建邑書林劉氏據《大成》重刻者。卷三十末有牌記﹐刊“嘉靖辛醜孟春劉氏重新”。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此本﹐僅有明嘉靖十三年(一五三四)葉氏翠軒刻本。臺灣“中央圖書館”所藏同此本﹐即《適園藏書志》所著錄者。

  鈐印有“尾崎藏書之印”。

  ○詩詞賦通用對纇賽大成二十卷

  《詩詞賦通用對類賽大成》二十卷。元至正二十年(一三六○)陳氏秀岩書堂刻至正二十六年增補刻本。六冊。半頁十五行三十二字﹐左右雙邊﹐黑口﹐雙魚尾。框高十八點二釐米﹐寬十一點八釐米。序佚去。

  是書分天文門、地理門、節令門、花木門、鳥獸門、宮室門、器用門、人物門、人事門、身體門、衣服門、聲色門、珍寶門、飲饌門、文史門、數目門、干支門、卦名門 、通用門、巧對門 、連綿門、疊字門﹐凡二十門。

  此種類書﹐當時為士子所習用﹐然今已罕傳。卷一第一頁第二行有“陳氏秀岩書堂重刊”。卷二十末有牌記﹐刊“歲次丙午菊節秀岩書堂新刊”。目錄後又有書牌﹐刊“舊編詩對大成﹐盛行久矣。今再將賦對珍珠囊﹐擇其切要可通用者﹐逐類增入駢儷料﹐實為詳備。卷末巧對一集﹐仍復增益新奇﹐以充閱玩﹐視他略本﹐大有徑庭。至正庚子菖節﹐陳氏秀岩書堂梓行。幸鑒”。秀岩書堂為元末明初福建建安東山陳氏書坊名﹐又刻有《增修互注禮部韻略》、《韻府群玉》等。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鈐印有“近衛藏”、“三井家鑒藏”、“堅冰壬戌以後所集舊槧古鈔”、“堅冰所集”、“大正十三年所得” 。

  ○三才通考三卷

  《三才通考》三卷﹐明秦汴撰。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刻本。一冊。半頁十行十九字﹐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框高十八點八釐米﹐寬十三點七釐米。題“錫山後學秦汴編次”。前有嘉靖二十一年秦汴序。末有戴君澤跋。

  三才者﹐天、地、人也。《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是編分天文、地理、人事三卷﹐為汴萃群典之奧﹐擇名臣之建白﹐參一己之長﹐鉤提芟錄﹐剔錦礪金﹐彙而成帙。其取之群典者﹐如《革象新書》、《理學類編》、《欽天曆》、《陰陽書》、《文獻通考》、《齊東野語》等。名臣者﹐為丘濬、商輅、桂萼、馬文升、於謙、吳岩、李璲、楊守謙、章俊卿、王恕、王鏊等。

  卷下刻“無錫陳鑾寫﹔上元易林刊。”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 本書目》著錄﹐山東省圖書館及東北師範大學圖書館所藏皆為殘帙。

  ○急覽纇編十卷

  《急覽類編》十卷,明施澤深撰。明天啟奎璧堂鄭思鳴刻本。十冊。半頁九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一點五釐米,寬十二點九釐米。題“閩施澤深厚甫纂述、吳陳臺鼎侯閱正”。前有施澤深序。

  是書卷一甲子會記類、世運類、國勢類、君類;卷二皇明列聖類、帝王類、後道類、附婦道類、功臣類、忠臣類、臣類;卷三宸翰類、玉堞類、君道類;卷四政治類、為民類、官職類、史官類;卷五理財類、附積財類、兵政類、卷六夷種類、臣道類、經常類、典禮類;卷七聖經類、理學類、道術類、偽學類、著述類;卷八考工類、理數類、氣化類、天文類、歷法類;卷九輿圖類、建都類、附建都類、時令類、尊生類、習尚類;卷十士行類、評人類、養重類、閑邪類、崇厚類、交道類、遇合類、知幾類、處困類、失實類、營建類、避忌類。共五十三類。目錄卷二“皇明列聖類”,至神宗(萬歷)、光宗(泰昌)止,然本文僅止穆宗(隆慶)。

  此本有扉頁,刊“刻施厚甫先生輯評急覽類編。奎璧堂鄭思鳴梓”。卷五第三十一頁、三十二頁佚去。

  《四庫全書總目》、(民國)《福建通志·藝藝文志》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臺灣“中央圖書館”所藏,乃原北平館寄藏。

  ○臆見彙考五卷

  《意見彙考》五卷,明遊日生輯。明萬曆四十年傅宗孔刻本。六冊。半頁九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點三釐米,寬十三點四釐米。題“豐城後學鍾城居士遊日生於高父纂;同邑傅宗孔時甫、高安謝與棟吉甫仝校”。前萬曆四十年傅宗臯序。萬曆三十六年遊日生引。未有萬曆四十年謝與棟跋。

  是書乃日升閉戶讀書,隨得則錄,考古證今,備極倫物,積若干年而成。卷一天文;卷二地理;卷三經書文史、禮制樂律、攝性悟定;卷四文房所禦、封域所有、日用所需、紀劃、紀行、紀術;卷五紀異、按數紀釋。凡五卷十三類一百二十小類。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日本內閣文庫有江戶時期寫本。

  ○諸子纇纂四卷

  《諸子類纂》四卷,明查繼佐撰。明崇禎刻本。四冊。半頁九行二十五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一點四釐米,寬十二點三釐米。題“明查繼佐伊璜父彙編手纂”。前有崇禎十六年查繼佐自序。凡例五則。諸子總目。

  是編採歷代諸子六十九家之言論,分而類之。卷一天地、陰陽、五行、天文、地理、法天、時令、律曆、災祥、鬼神、蔔筮、物産、禮制、樂音、農桑、教化、財賦、珍寶、器用;卷二君臣、君道、敬天、訓儲、納諫、聽謀、治民、臣道、王霸、攬權、法令、政治、昏亂、傷時、憂思、人情;卷三任賢、官使、人品、防邪、刑賞、兵戎、禦夷、經國、營建、射獵、學校、祭祀、飲食、朝巡、盟會、史學、藝術、經籍、節操、隱逸;卷四學問、師友、聖道、文章、道德的、性命、心神、精氣、玄化、養生、知識、制行、言語、事功、名實、接物、容儀、謹幾,計七十三類。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日本內閣文庫有藏。

  鈐印有“桂窗”、“美敞氏”。

  ○新刻增校切用正音鄉談雜字大全二卷

  《新刻增校切用正音鄉談雜字大全》二卷。明末刻本。一冊。半頁十行二十六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或無魚尾。框高二十點七釐米,寬十一點五釐米。無序跋。

  此爲坊間所刻日用小類書,當爲某地之通俗口語。大凡一地之方言,多口耳相傳,逐漸底定,這在漢語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此本計二卷,上爲天文門、時令門、地理門、人物門、身體門、鳥獸門、魚蟲門、草木門。下卷爲宮室門、器用門、飲饌門、食物門、衣服門、布帛門、珍寶門、文史門、人事門、數月門、通用門。每字先以鄉字列前,正音於後。如丈人丈母,正音爲岳父岳母;八月十五,正音爲中秋;月不明,正音爲月朦朧。

  明代所刻通俗用書較多,然隨生隨滅,最不易保存。是書甚鮮見,研俗語者或可從中有所得。《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鈐印有“□安圖書”。

  ○冥樞會要三卷

  冥樞會要》三卷,宋釋祖心編。明刻本。三冊。半頁九行十八字,四周雙邊,白口,雙魚尾。框高十八點九釐米,寬十二點八釐米。題“黃龍庵主祖心集”。前有洪武十三年釋來複序。

  此書乃爲釋祖心摘《宗鏡錄》中要語而成。按《宗鏡錄》,分標宗、問答、引征三章,輯集佛教各宗之教義,自稱“宗門寶鏡”,故名。原本百卷,浩若煙海,其書使觀者一時遽難尋繹其旨。此雖摘錄本,然其種種發明並禪機淵義,多有融會,故清人錢天樹有“擷其精英、禪門寶筏”之語。

  此書,明葉盛《菉竹堂書目》著錄。按最早此書有宋紹興十五年(一一四五)湖州報恩光孝寺刻本,卷下末刻“四溪比丘了義書”。“湖州報恩光孝寺住持嗣祖比丘道樞重開時紹興十五歲次乙丑端午日謹題”。今藏臺灣“中央圖書館”(有清朱彜尊、程恩澤、李兆洛、蔣因培、錢天樹、趙宗建等跋)。明洪武間,又有釋本空刻本。哈佛此本,視之紙張、字體,似在萬曆見所刻。《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收。

  ○佛法正輸二卷

  《佛法正輪》二卷,明周汝登撰。明萬曆方如騏刻本。一冊。半頁九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點二釐米,寬十三點二釐米。題“剡城周汝登編論、會稽陶望齡參閱、新安門人方如騏校梓”。前有方如騏序。萬曆三十一年周汝登序。

  周汝登,字繼元,號海門。浙江嵊縣人。學者稱海門先生。又有《聖學宗傳》十八卷及《海門先生集》十二卷的。同治《嵊縣志》卷十三有傳。

  本書又名《直心編》。乃為闡發儒禪之間關系。卷上為佛門諸語,計十八則。卷下為儒門諸語十八則,玄門諸語四則,又別附三則。正文前,又有方如騏讀是書心得十條。

  《四庫全書總目》收有《聖學宗傳》及《海門先生集》,然此書未著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洪州分寧法昌禪師語錄一卷

  《洪州分寧法昌禪院遇禪師語錄》一卷,《偈頌》一卷,宋釋密錄。宋崇寧四年(一一○五)徐俯刻本。一冊。佚名圈點。半頁十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雙魚尾不等,間有刻工。框高十八點五釐米,寬十一點一釐米。題“小師宗密錄”。前有崇寧四年徐俯序。

  洪州者,今江西南昌市。分寧即今修水縣。法昌禪院,據(乾隆)《南昌府志》卷二十四,在高鄉三十五都,不知建自何時,舊有伏虎亭,元末廢,明洪武重建。宗密,江西南昌人,依泐潭應乾受法,住潭州龍牙。(見《五燈會元》卷十八、《續傳燈錄》卷二十六)

  遇禪師,為釋倚遇,福建漳州林氏子。自幼依郡之崇福得度,為人奇逸有大志,自剃髮受具,即杖策遊方,名著叢林。晚至西山棲息三年,後住洪州法昌老屋數間,刀耕火種,安樂於道。(乾隆)《南昌府志》卷七十、《禪林僧寶傳》卷二十八有傳。

  此本為遇禪師說法開示之記錄。按禪師平日說法開示,並不藻飾華詞,多以通常俗語直說宗旨。參隨弟子予以記錄,積久成冊,即為語錄。五代、趙宋以降,禪師叢林制度成立,凡知名禪師多曾出任方丈,依制度,其下必設書記,職司記錄禪師之言行,日後輯成語錄。

  此本刻工有丘。諱避“敬”字。又是書鮮見各家書目著錄。據聞日本京都法然院藏有另一部。

  鈐印有“月明莊”、“柳谷藏本”、“隨緣子”。皆日人印。

  ○釋氏要覽二卷

  《釋氏要覽》二卷。宋釋道誠撰。《教誡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一卷﹐明道宣撰。明嘉靖八年(一五二九)刻本。四冊。半頁十二行二十三行﹐四周單編﹐黑口﹐雙魚尾。框高二十點五釐米﹐寬十三點二釐米。題“錢塘月輪寺講經論賜紫沙門釋道誠編集”。前有嘉靖八年宗林序、天禧四年(一一八一)崔育材序、天禧四年道誠自序。

  是書搜羅佛教故實﹐以釋贊寧之。《大宋僧史略》為基礎而加以補充﹐為一般僧尼了悉佛教知識而編。上卷為姓氏、三寶、稱謂、住處、出家、師資、剃髮、法衣、戒法、禮數、道具、制聽。下卷為恩孝、界趣、中食、志學、聽說、擇友、畏懼、勤懈、躁靜、忍諍、入眾、雜記、瞻病、送終。

  是書最早有宋刻十卷本﹐見於《郡齋讀書志》﹐今不傳﹐明宣德八年(一四三三)﹐有釋寶成刻本﹐據寶成序云﹐《要覽》舊板湮沒﹐其自幼得此集﹐隨身四十年﹐後率同志顧道珍繕寫並捐資﹐洎信官姜晉成等命工刊板﹐印造流通﹐以傳列祖心燈不絕。

  此嘉靖八年刻本﹐乃據宣德殘本重刻﹐卷末刊有“重刊板在慧照寺印行”。今此本也罕見流傳﹐《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查諸各家書目﹐臺灣“中央圖書館”僅有日本寬永十年(一六三三)豐雪齋刻本﹐為三卷。日本內閣文庫有明萬曆十一年(一五八三)刻本﹐為二卷。繆荃孫《藝風藏書續記》卷二著錄之本﹐為日本刻本﹐三卷。又楊守敬《日本訪書記》卷十六、《留真譜》初編第十一冊著錄者亦為日本刻本﹐三卷﹐云“此本為日本翻雕﹐末有‘前川茂右衛門尉開板’字樣﹐相其字體﹐當是三百年前之物”。至於日人森立之《經笈訪古志》卷五則著錄為日本活字印本。又此書曾收入日本《大正藏》第五十四冊﹐均作三卷。

  此本後附之《教戒新學比丘行護律儀》一卷﹐凡二十三章﹐出入動用﹐皆有法則﹐為初家者之指南﹐也可視作律儀之規範。故寶成刊《要覽》時﹐以此律儀“板行世久而湮末﹐既學者無所聞見﹐則於百凡動用之際﹐罔知行護之法﹐率皆墮於庸鄙﹐良可嘆也。今既幸獲此本﹐輒自欣慶﹐遂捐長資﹐命工繡梓﹐以壽其傳”。

  鈐印有“心寶羽翰”、“黃氏再同收藏鑒定書畫印記”、“鄂爾坤素佳氏寶翰之印”。

  ○雅俗通用釋門疏式十卷

  《雅俗通用釋門疏式》十卷,明釋如德輯。明末書林熊沖玄鼇峰館刻本。一冊。半頁九行二十五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書口下刊“知儒精舍”。框高二十點九釐米,寬十一點五釐米。題“仙亭比丘冰雪如德彙輯、博山門人餘陟瞻道寬參閱”。前有釋如德序。凡例七則。

  此書列釋門各種疏、表、偈、榜、牒、對等樣式計五百五十篇,類今書信大全一類,末附聯對三百三十五副。此爲殘本,僅存卷一至二。

  扉頁刊“釋門疏式便覽通用。蓮花國比丘雪道人訂。熊熊居藏板。書林鼇峰館熊沖玄發行”。

  《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日本內閣文庫有藏。

  鈐印有“釋氏”、“清潭”、“萬仞”、“招慶院”。

  ○文昌化書五卷

  《文昌化書》五卷。明隆武元年(一六四五)閩邑徐鐘震刻本。二冊。半頁九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十九點六釐米﹐寬十三點三釐米。題“閬中劉以修 卿父訂正﹐閩邑徐鐘震器之父校梓”。前有科儀、成化十三年(一四七七)敕諭、成化十五年(一四七九)禦製護國文昌帝君廟碑。末有隆武元年徐鐘震跋。徐鐘震﹐福建閩縣人。有《雪樵集》、《閩南元雅》。

  是書於孝弟之道述之甚詳﹐而誘人為善者備至。文昌﹐即梓潼帝君﹐道教神名。卷一有“靈應大帝化書事實”。卷五為附錄﹐為祭梓潼帝君文、文昌祠記等。此書宋、元曾有刻本﹐但兩刻今皆不傳。是本字形略扁﹐體類隸書。審其裝幀﹐當為日人所為。

  《四庫全書總目》、《續修四庫全書》、《藏外道書》未收。《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稿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志初編》皆未著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僅有《文昌化書》二卷別錄一卷(明萬曆二十九年王季通刻本﹐上海圖書館藏)、《文昌化書別錄》一卷(明崇禎刻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繡像文昌化書》四卷(清康熙二十五[一六八六] 周長年刻本﹐北京圖書館藏)。此本日本內閣文庫亦有入藏。

  鈐印有“北罔藏書”、“可人堂”﹐日人印也。

  ●集部

  皇明論衡六卷

  少岷先生拾存稿四卷

  三渠先生集十四卷

  龍門集二十卷

  鈃園集十四卷

  俓山遊草、洞霄遊草、龍門遊草

  豳堂集一卷

  青蘿館集五卷

  十菊山人雪心草四卷

  齊世子灌園記三卷

  怡雲閣金印記二卷

  新刻全像漢劉秀雲臺記二卷

  新刻袁中郎先生批評紅梅記二卷

  新刻全像點板記張子房赤松記二卷

  名家詩法彙編十卷

  ○皇明論衡六卷

  《皇明論衡》六卷,明茅維輯。明刻本。六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點一釐米,寬十四點二釐米。題“吳興茅維孝若輯”。前有李維禎序,黃汝亭序。

  是書確爲六卷,應爲讀書士子程文墨式之範本。此本收館課程墨計弘治朝三篇、正德朝一篇、嘉靖朝十篇、隆慶朝四篇、萬曆朝七十一篇。覽其篇目,也可知儒士之以天下爲己任,上自宮闈,下至邊塞,用人理財,修文振武,與一切利病興革多有心得,並非輯者泛泛之選也。

  書各卷均無標題。李序書口下有“翌軒”。黃序書口下有“論”。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皇明策衡》二十二卷,茅維輯,爲明萬曆三十三年(一六○五)自刻本。北京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有全帙。日本內閣文庫所藏爲《皇明論衡》十二卷、《皇明策衡》二十六卷,作萬曆三十三年序刻本。

  鈐印有“藏暉書屋”、“半樹書屋”、“小蓮”。

  ○少岷先生拾存稿四卷

  《少岷先生拾存稿》四卷,明曾璵撰。明曾士彦刻本。存三册。半页十行十九字,四周单边,白口,单鱼尾,书口下有刻工。框高十九厘米,宽十二点九厘米。题“少岷山人曾璵、孤士彦重刻”。前有隆庆五年(一五七一年)章懋序、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韓怘序。此為章懋選定之本。

  是書存卷一歌三十八首、四言古诗八首、五言古诗十首、七言古诗二十九首、五言律诗三十首、五言排律四首、其七言律诗四十八首、五言绝句二十首、七言绝句二十六首、七言联句八首;卷二序四十一篇;卷三记三十一篇。

  《明史艺文志补编》、《千顷堂书目》卷二十二、《四库全书总目》集部别集类存目著录,皆作四卷,並附司徒大事记一卷。此残去卷并附录。

  是本乃璵子士彦重刻,传世罕见。《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未著录。

  钤印有“大中丞印”,颇旧。

  ○三渠先生集十四卷

  《三渠先生集》十四卷,明王用賓撰。附錄一卷。明萬曆二十九年刻本。六冊。半頁十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十九點五釐米,寬十三點二釐米。前有萬曆十二年王鶴序、萬曆二十九年來復序。未有萬曆十二年馮顯後序。附錄一卷爲王鶴撰“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南京吏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三渠王公行狀”、楊兆撰墓誌銘、鄉賢公移二通。

  是書分仁(卷一至四)、義(卷五至七)、禮(卷八至十)、信(卷十一至十四)四集。卷一四言古詩十三首、七言古詩十一首;卷二五言律詩九十五首、五言排律四首;卷三七言律詩六十二首;卷四五言絕句八首、七言絕句四十七首;卷五經筵講章四篇、頌三篇;卷六表十八篇;卷七奏疏六篇;卷八序九篇;卷九序十一篇;卷十記、碑二篇;卷十一志銘十篇;卷十二墓誌銘十一篇;卷十三祭文十二篇;卷十四家乘壙述等七篇。

  據序文所述,用賓集最早有萬曆十二年馮顯本。此本則爲用賓裔孫紹貞在馮本基礎上所輯,內容當較馮本爲多。今馮本已不見傳世,此本也不見他館入藏。《明史藝文志》卷四集類、《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二別集類著錄者爲十六卷本。《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重刻三渠先生集》十六卷附錄一卷,爲明天啓二年(一六二二)王紹貞刻本,北京圖書館入藏。

  ○龍門集二十卷

  《龍門集》二十卷,明侯一麐撰。附錄一卷。明隆慶刻本。十二冊。半頁九行十九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書口下有刻工。框高十九點二釐米,寬十二點六釐米。題“四谷山人侯一麐”。前有隆慶六年(一五七二)侯一元序、嘉靖二十三年(一五四四)夏鯨序。末有隆慶六年戴賞後序、王諍跋。

  一麐文甚古雅,獨好司馬遷之文,詩亦雋永。卷一五言古詩五十五首;卷二七言古詩三十五首;卷三至四五言律詩一百五十首、五言排律四首;卷五至六七言律詩一百一首、七言排律二首、五言絕句二首、七言絕句八首;卷七設論四篇、賦三篇;卷八至九論十二篇;卷十至十一書十六通;卷十二碑七篇;卷十三記十三篇;卷十四至十五序四十四篇;卷十六至十七志九篇、表四篇;卷十八至十九傳二十一篇;卷二十誄二篇、祭文十一篇、雜著八篇。附錄爲毛伯溫、李默、黃甫汸等十七人致一麐劄。

  此本刻工有姑蘇郭昌言、吳門顧令祥、吳門錢世英、金汝南。金鑲玉裝。缺名圈點。

  此本甚稀見,《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三別集類著錄。《明詩紀事》戊集卷八僅收一麐“和家兄南塘書懷”一首。《明史藝文志》、《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未收入。

  鈐印有“開卷有益”、“情之所鍾”、“文瑞樓主人”、“文瑞樓”、“結社溪山”、“家在黃山白岡之間”、“金星軺藏書記”、“真意”、“雅宜堂印”、“我思古人實獲我心”。

  ○鈃園集十四卷

  《鈃園集》十四卷,明陳萬言撰。明天啓王起隆刻本。四冊。半頁九行十九字,左右雙邊,上白口,下線黑口,單魚尾。框高二十一點七釐米,寬十三點九釐米。題“吳人陳萬言居一著”。前有天啓元年(一六二一)姚希孟序(缺半葉)、陳繼儒刻初稿序、沈德符序(缺末頁)、王起隆引。

  卷一五言古詩三十五首;卷二七言古詩二十首;卷三五言近體八十九首;卷四七言近體一百二十四首;卷五五言排律十首、七言排律五首;卷六五言絕句十六首、七言絕句三十六首;卷七序七篇;卷八序十四篇;卷九序十九篇;卷十傳四篇;卷十一記五篇;卷十二祭文十四篇;卷十三募疏、像贊、題跋十九篇;卷十四書牘二十三通。

  《千頃堂書目》卷二十六別集類著錄。《四庫全書總目》及《明史藝文志》未收。大陸所藏僅浙江省臨海縣博物館有殘本,存卷一至七。日本內閣文庫藏二部。按萬言又有《陳庶常遺集》四卷(明崇禎三年王起隆等刻本),北京圖書館有藏。

  鈐印有“新宮城書藏”。

  ○俓山遊草、洞霄遊草、龍門遊草

  《徑山遊草》一卷、《洞宵遊草》一卷、《龍門遊草》一卷,明徐胤翓、徐胤翀、徐胤翹撰。明萬曆刻本。一冊。半頁八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二十一點四釐米,寬十三點四釐米。目錄頁題“錢塘徐胤翓孟淩、徐胤翀仲淩、徐胤翹幼淩仝著”。

  作者無考。當萬曆間錢塘人。

  《徑山遊草》收詩六十四首;《洞宵遊草》收詩三十二首;《洞宵遊草》收詩三十二首。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豳堂集一卷

  《豳堂集》一卷,明葛一龍撰。明崇禎刻本。一冊。半頁八行十九字,左右雙邊,白口,無魚尾,書口上刻“蒸雲集”。框高十九釐米,寬十二點七釐米。題“震澤葛一龍震甫”。前有崇禎七年(一六三四)胡演序。

  《靜志居詩話》卷十九云:“包山林麓之勝,甲於三吳,而詩人産斯土者,前有蔡孔目,後有葛理問,一時均有盛名,讀其全集,未免有楓落吳江之憾。”是集詩一百十八首,爲一龍解官後寓牛首山中所作。

  北京圖書館藏有《葛震甫詩集》十七卷二種(明崇禎刻本、明末刻本),其中無《豳堂集》。又美國國會圖書館藏《葛一龍集》十四種十四卷,爲明末唐少村興賢堂書鋪刻本,其中亦無《豳堂集》。按北圓《葛震甫詩集》,明崇禎刻本,爲八行十六字或八行十九字;明末刻本爲八行二十字。美國國會館藏本爲八行十六字。

  ○青蘿館集五卷

  《青羅館集》五卷,明江伯容撰。明崇禎元年(一六二八)江氏自刻本。五冊。半頁九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十九點五釐米,寬十二點八釐米。題“濟陽江伯容有量著”。前有崇禎元年孫枝芳序。

  卷一詩九十六首;卷二詩七十三首;卷三詠史詩一百零四首、又雜詠二十八首;卷四序、祭文、傳四篇;卷五家狀四篇;卷六譜考(未刻)。

  青羅館,伯容之讀書處。《金華經籍志》卷二十三載胡宗楙按云:“萬曆築室瀫濱之東,曰青羅館。”其集卷二“瀫濱小築”四首即爲詠青羅館。

  此集卷三有“詠史詩”一百零四首。乃伯容“屏迹溪堂,長夏無事,泛覽前史,其間興發成敗,感慨良深。於是隨題發詠,各爲一絕以紀之。信筆而成,輒盈百首,聊以寓吊古懷賢之意,辭之工拙,不暇計也。”又和“徐伯陽蘭溪雜詠”二十八首,皆有關蘭溪名勝也。

  《四庫全書總目》、《明史藝文志》、《千頃堂書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均未著錄。

  鈐印有“七十二行商報圖書館藏書之章”。

  ○十菊山人雪心草四卷

  《十菊山人雪心草》四卷,明馮嘉言撰。《崇祀錄》一卷。明崇禎馮起綸聽彜堂刻本。半頁七行十六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書眉上刻評,書口下有“聽彜堂”。框高十七點九釐米,寬十二點四釐米。題“慈溪馮嘉言國華父著,孫起元、起綸仝訂”。前有天啓元年(一六二一)孫應岳序,未有天啓元年馮起綸跋、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年)馮起綸重刻跋。

  嘉言詩溫婉和厚,境適意調,有陶、韋之自然,沈、宋之典則。屢蹶之後,放懷山水,寄興吟詠。其云“十菊”者,志曆試之多艱;“山人”者,志遁迹於林莽;而題“雪心”者,蓋志胸藏未剖之珍,以聊舉而發抒之聲歌中。卷一五言古詩四十一首、七言古詩九首、六言絕句十八首、七言絕句七首;卷二五言律詩一百七十四首;卷三七言律詩上九十七首;卷四七言律詩下九十六首。是書最早由馮起綸刻於天啓元年,此爲起綸重刻之本。

  金鑲玉裝。《千頃堂書目》、《明史藝文志》及《四庫全書總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皆未著錄,殆爲罕見之本也。

  鈐印有“秀水王相”、“粹芬閣”、“憮閒居士”。

  ○齊世子灌園記三卷

  《齊世子灌園記》三卷,明張鳳翼撰。明萬曆三十三年吳興茅彥徵刻巾箱本。六冊。半頁七行十五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十點八釐米,寬七點一釐米。題“西漢司馬子長析傳、大明張伯起氏彙編、吳興茅彥徵氏重梓”。前有萬曆三十三年茅茹序。

  此劇演齊世子田法章灌園實事,本事見《戰國策·齊策》、《史記·田完世家》及《樂毅列傳》、《田單列傳》。劇中惟增出後婢朝英,並以嫁田單,餘興史合。共三十齣。

  據吳書蔭《曲品校注》,此劇撰於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卷三末刊“萬曆乙巳年菊月梓於千里臺。不二道人雲津父校”。

  《曲海總目提要》卷十三著錄,但云“作者未詳何人”。呂天成《曲品》列如“上中品”,評云:“有風致而不蔓,節俠具在。彼上虞趙生作《溉園》,遠不及矣。”《萬壑清音》、《玄雪譜》選有此劇,有《齊王祭賢》、《贈袍》、《私會》等單齣。明末馮夢龍不滿此劇之情節,刪改爲《新灌園》傳奇。京劇又有《黃金臺》演此事,但情節有較大差異。又《今樂考證》著錄。《古本戲曲叢刊》初集第六十二種所收,爲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僅有《新刊音注出像齊世子灌園記》二卷,爲明金陵唐氏富春堂刻本,藏北京大學圖書館。臺灣“中央圖書館”也有唐氏富春堂本。又有明末毛氏汲古閣刻《六十種曲》本。

  鈐印有“壽山獺祭窩”、“陶庵”、“草衣陶盦”。

  ○怡雲閣金印記二卷

  《怡雲閣金印記》二卷,明蘇復之撰。明讀書坊刻本。二冊。半頁十行二十二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框高二十點一釐米,寬十三點四釐米。

  此爲南戲,寫戰國蘇秦未得官時,受盡家中人輕視,相六國後,家人又百般奉承,曲盡世態炎涼。事本《戰國策》及《史記·蘇秦列傳》。題“金印”者,乃爲蘇秦身佩六國相印也。上卷齣目:副本開場、蘇張講書、玩賞園亭、蘇張講命、逼釵赴選、王婆當釵、辭親求官、蘇張往秦、當釵被誚、商相嫉賢、不第羞歸、唐二傳音、一家恥辱、周氏尋夫、蘇秦自歎、蘇張投師、怨詈三叔。下卷齣目:當絹供姑、周氏投水、蘇張往魏、魏相招賢、引進賢良、遊說六國、蘇秦爲相、後說張儀、蘇激張儀、張儀往秦、商相薦儀、張儀爲官、馬後回音、周氏燒香、百戶下書、三叔傳音、公姑賞雪、踏雪官亭、蘇秦榮歸、合家團圓。共三十八齣。每齣之後,多有總評。

  按此本書口上端應有數位,但被剜去,僅餘“金印記”三字。又卷上末頁尾行刻“先生批評金印記卷上”。似爲李贄評本。臺灣“中央圖書館”有三刻五種傳奇十卷,內有《金印記》一種,有圖十四幅,每卷卷首題“李卓吾先生批評金印記”。又第五齣作“逼賣釵梳”,與此本也不同。蘇秦故事流傳甚廣,昆劇中《逼釵》、《不第》、《歸家》、《投井》、《刺股》及京劇中《六國封相》等皆爲《金印記》之單齣。

  有扉頁,刊“金印。精鐫古本。讀書坊梓”。又鈐印有“讀書坊圖章”。

  呂天成《曲品》著錄,未題撰人姓氏,列入“妙品”,有云“寫世態炎涼曲盡,真足令人感喟發憤,近俚處具見古態”。《南詞新譜》“古今入譜曲傳劇總目”亦未提作者。《曲海總目提要》也有著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此本。是書又有《李卓吾先生批評金印記》二卷,明刻本,上海圖書館、北京市文物局藏;《重校蘇季子金印記》二卷,明陳氏繼志刻本,北京圖書館入藏;《重校金印記》四卷,明刻本,北京圖書館藏。《古本戲曲叢刊》初集所收爲四卷本,有圖,目錄後有“二南裏人羅懋登注釋”。

  鈐印有“高陽齊氏百舍齋存書之印”、“齊如山”、“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

  ○新刻全像漢劉秀雲臺記二卷

  《新刻全像漢劉秀雲台記》二卷,明蒲俊卿撰。明金陵唐氏刻本。二冊。半頁十一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有六頁爲單魚尾),書眉上刻注。框高二十一點四釐米,寬十四釐米。無序跋。

  此傳奇寫西漢王莽爲帝,宗室劉秀逃亡,得烏鴉引路,到陰大公家,娶陰玉真爲妻。後劉秀以鄧禹爲帥,姚期、馬武、岑彭、杜貌爲將,並得馬援、郅鄆相助,殺死王莽大將巨無霸,做了皇帝。爲表彰復興漢室有功將領,劉秀建雲台,列功臣姓名于台。劇情全據民間傳說,與史實不合。

  上卷二十二出,下卷二十二出,共四十四出。

  《曲品》、《曲錄》、《曲海總目錄提要》皆有著錄。《曲品》列入“具品”,《曲海總目錄提要》謂“不知何人所作”。《孤本元明雜劇》中有佚名《雲台門聚二十八將》,題材與此相同。《古本戲曲叢刊》二集所收,乃據明萬曆間文林閣刻本影印。

  此本有扉頁,刊“新刻全像點板劉文叔雲台記。金陵唐氏藏板”。有圖六幅,甚精。金鑲玉裝。原簽題“新刻全像漢光武雲台記”。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鈐印有“如山過目”、“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高陽齊氏百合齋存書之印”。又有“珠還室藏曲”印。

  ○新刻袁中郎先生批評紅梅記二卷

  《新刻袁中郎先生批評紅梅記》二卷,明周朝俊撰、袁宏道評。明崇禎陳長卿刻本。二冊。半頁九行二十一字,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書眉上刻評。框高十八點一釐米,寬十一點七釐米。題“公安中郎袁宏道刪潤”。無序。

  此傳奇寫南宋時書生裴禹同盧昭容相愛,受權相賈似道迫害,後終於結合的故事。劇中有賈似道侍妾李慧娘﹐因遊西湖顧盼裴禹﹐而被賈殺害﹐鬼魂同裴相會﹐救裴脫難﹐並與賈似道面辯等情節。又事以紅梅作合﹐故名《紅梅記》。上卷十七齣﹐計提綱、泛湖、慈訓、殺妾、折梅、虜圍、瞥見、詢婢、克婿、誘禁、私推、夜走、幽會、抵揚、謀刺、脫難、鬼辯。下卷十七齣﹐計探姻、調婢、秋懷、怨聚、遣杭、城破、恣宴、劾奸、得耗、應試、促歸、改妝、尋遇、夜唔、速訟、空喜、完娶。共三十四齣。

  《古今戲曲叢刊》初集第八十九種所收﹐為據明末玉茗堂刻本影印。遠山堂《曲品》、《傳奇品》、《曲考》、《曲海目》、《曲錄》、《今樂考證》皆有著錄。《曲品》列入“能品”﹐劇中李慧娘數折﹐乃出元人《綠衣傳》趙源與綠衣雙鬟故事。

  此本有扉頁﹐刊“新刻袁中郎先生評釋紅梅記。古吳陳長卿梓”。按陳長卿刻書甚多﹐有《古今醫統大全》、《劉氏鴻書》、《文心雕龍》、《婦人良方》等。金鑲玉裝。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明三元堂刻本﹐行款與此同﹐北京大學圖書館藏。臺灣“中央圖書館”有《新刊出相點板紅梅記》二卷﹐明末書坊唐振吾廣慶堂刻本(原藏北平館者)。

  鈐印有“高陽齊如山珍藏”、“高陽齊氏百舍齋存書之印”、“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鄭氏”、“ 曙雯樓藏”。

  ○新刻全像點板記張子房赤松記二卷

  《新刻全像點張子房赤松記》二卷。明金陵唐氏刻本。二冊。半頁十一行二十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書眉上刻注。框高十九點一釐米﹐寬十四釐米。無序跋。

  此為明人所作﹐姓名不詳。寫西漢功臣張良慕仙得道之故事﹐穿插以楚漢戰爭時各種史實﹐如鴻門宴、楚歌吹散八千子弟兵等﹐又添有黃石公授兵書與張良等情節。本事見《史記·留侯世家》、《高祖本紀》、《仙傳拾遺》等。據本頭緒較《千金記》簡潔。因張良欲從赤松子遊﹐故名。上卷十九齣﹐計開場、出遊、訴苦、謀擊、遊幸、進履、望靜、失約、斬蛇、傳法、演武、投漢、玩月、問計、秦降、夜宴、獻讒、為友、會宴。下卷二十二齣﹐計整衣、痛主、寄衣、追薦、妄報、起兵、教歌、散楚、全節、追項、自刎、封贈、餞別、遇石、回家、擒信、訪道、誘信、殺信、拿何、途嘆、登仙。共四十一齣。

  呂天成《曲品》、遠山堂《曲品》、《傳奇曲》、《曲考》、《曲海目》、《曲錄》以及《今樂考證》皆有著錄。呂氏《曲品》列此記於“中中品”﹐遠山堂《曲品》則列是傳奇於“能品”﹐稱其“全以簡煉為勝﹐遂使一折之中無餘景﹐一語之中無餘情。”《古今戲曲叢刊》二集所收﹐乃據明文林閣刻本影印。元有李文蔚《張子房圮橋進履》、王仲文《從赤松張良辭朝》、吳弘道《子房貸劍》等雜劇。

  此本有扉頁﹐刊“全像點板張子房赤松記。金陵唐氏藏板”。按金陵唐氏富春堂為萬曆間名肆﹐所刻戲曲甚多﹐以今日所存者﹐凡富春堂所刻者﹐書名前所冠多為“新刻出像音注”。又有金陵書鋪唐氏﹐鐫刻戲曲也多﹐書名前所冠則為“新刊全像”。另有書林唐振吾廣慶堂﹐也刻戲曲多種﹐多冠“新刻出像”。又金陵唐氏文林閣所刻戲曲也多冠“新刻全像”。此唐氏和上述四者定有關係﹐然不得證實﹐俟之它日﹐或可冰釋。

  有圖十二幅﹐甚精。金鑲玉裝。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未著錄。

  鈐印有“如山過目”、“齊氏所藏戲曲小說印”、“齊林玉世世子孫永寶用”、“高陽齊氏百舍齋存書之印”。又有“珠還室藏曲”印。

  ○名家詩法彙編十卷

  《名家詩法彙編》十卷﹐明朱紱等編。明萬曆五年(一五七七)刻本。四冊。半頁十行二十一字﹐四周雙邊﹐白口﹐無魚尾。框高十九點八釐米﹐寬十二點八釐米。題“明三山楊成考訂、潛川宛嘉祥校正、潛川朱紱編次”。卷八題“明荊南王用章刊定、潛川朱紱校正、潛川談■〈車录〉編次”。卷十題“宋金華王柏選輯、明潛川徐珪校正、潛川談■〈車录〉編次”。前有萬曆五年朱紱序。末附舊序三篇﹐為淳祐三年(一二四三)王柏序、成化十六年(一四八○)楊成序、嘉靖二年(一五二三)邵銳序。

  詩法者﹐詩之創作方法及規律。此本卷一範德機木天禁語﹔卷二範德機詩家一指﹔卷三嚴凔浪詩體﹔卷四楊仲弘詩法﹔卷五白樂天金針集﹔卷六範德機詩學禁臠﹔卷七沙中金集﹔卷八傳與礪詩法正論、傳與礪詩文正法、黃子肅詩法、揭曼碩詩法正宗、揭曼碩正法眼藏﹔卷九詩准﹔卷十詩翼。

  《名家詩法》最早有成化是六年楊成刻本。又有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浙江葉杏園刻本﹐作“黃省曾編”﹐為八卷﹐臺灣“中央圖書館”入藏。驗其內容﹐與哈佛館《名家詩法彙編》前八卷同﹐僅編次排序略異。

  是本應為朱紱等在《名家詩法》之基礎上﹐增加內容﹐重校編纂。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 本書目》未著錄。臺灣“中央圖書館”有藏。

  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中文善本彙刊總目提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