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诊家正眼
书名:诊家正眼
作者:李中梓
朝代:明
年份:公元1642年
<目录>卷一
<篇名>脉之名义
属性:《内经》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
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此明胃气为脉道之
根,脏腑之本,气血之所由出也。凡人之生,皆受气于谷,万物资生之本也。凡谷之
入,必先至于胃,万物归土之义也。坤土不敢自专,精微上输于肺,盖地道卑而上
行也。肺为干金,所受精微,下溉脏腑,盖天道下济而光明也。金土互输,地天交
泰,清而上升者为营血,阴生于阳也;浊而下降者为卫气,阳根于阴也。营血为阴,
故行脉中;卫气为阳,故行脉外也。)
【按】审病察脉,以决死生,非指下了然,将安所凭借乎!深慨世医
不知脉为何物。若以为气乎,而气为卫,卫行脉外,则知非气矣。若以为
血乎,而血为营,营行脉中,则知非血矣。若以为经隧乎,而经隧实繁,则
知非经隧矣。然则脉果何物耶?余尝于此深思,久而始悟其微。古之脉
字,从血从HT ,谓气血流行,各有分派而寻经络也。今之脉字,从肉从永,
谓胃主肌肉,气血资生而永其天年也。夫人之生,惟是精与神而已。精
气即血气,而神则难见也。人非是神,无以主宰血气,保合太和,流行三
焦,灌溉百骸,故脉非他,即神之别名也。神超乎气血之先,为气血之根
蒂,善乎华元化曰∶“脉者,气血之先也”,气血之先,非神而何!然神根据于
气,气根据于血,血资于谷,谷本于胃,所以古之论脉者云∶“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东垣亦曰∶“脉贵有神,正指胃气言也。”是知谷气充则血
旺,血旺则气强,气强则神昌,神之昌与否,皆以脉为征兆。故脉也者,实
气血之先也。先也者,主宰乎气血之神也。脉即神之别名,此千古未剖之疑义也,特表而出之。
<目录>卷一
<篇名>气口独以为五脏主
属性:黄帝问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
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太
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气口者,六部之总
称,非专指右关之前也。
【按】《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经气归于肺。肺朝
百脉,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由是知气口即寸口也。曰变
见者,饮食所变之精微,皆显见于手太阴之气口,而阴阳盛衰之象,莫不从此
见矣。吴草庐曰∶“两手寸部俱名为气口,不仅言右寸肺脉为气口者也。”)
《难经》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何谓也?’扁鹊
曰∶‘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位处至高,受百脉之朝
会,布一身之阴阳,故经曰,“脏真高于肺,以行营卫阴阳”者是也。是以十二
经皆有动脉,独取肺家一经之动脉,可以见五脏六腑强弱吉凶之征兆也。)
<目录>卷一
<篇名>脉辨至数
属性:《内经》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
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出气曰呼,入气曰吸。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动,至也。再动,
再至也。常人之脉,一呼两至,一吸亦两至。呼吸定息,谓一息将尽,而换息未起之际,脉又一至,
故曰五动。闰,余也,犹闰月之义。言平和之脉,若得五动,即太过矣;惟当太息之际,亦为平脉,何
也?凡人之呼吸,三息后必闰以一息之长,五息再闰,谓之太息。故曰‘闰以太息’,
乃应历家三岁一闰、五岁再闰之数也。此即平人不病之常度。然则总计定息太息
之间,大约一息脉当六至,故《五十营篇》曰,‘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乃合一至一寸
也。呼吸脉行丈尺,凡昼夜五十度,合一万三千五百息,五十营气脉之数,以应周
天二十八宿。人之经脉十二,左右相同,则为二十四脉。加以跷脉二,任、督脉二,
共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分昼夜也。是为常度。使五十营之数,常周备无
失,则寿亦无穷,故得尽天地之寿矣。周行八百一十丈,昼夜五十营之总数也。)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
气。(一呼一吸,脉各一动,则一息二至,减于常人之半,脉之迟者也。
迟主阴寒,阳气衰微也,故曰少气。《十四难》谓之离经脉。)一呼脉三
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尺不热,脉滑曰病风,脉涩
曰痹。(若不因定息太息,而呼吸各三动,是一息六至矣。《难经》亦曰‘离经’。躁
者;急疾之谓,阳盛阴衰,热之象也。尺热,言尺后近臂有热,则必通身皆
热。脉来数躁,而身有热,故知其病温。数滑而尺不热,阳邪内盛,当病内风。若
使外感于风,宁有尺不热之理乎!滑,不涩也。涩,不滑也。滑为血实气壅,涩为气滞血少,故当病痹。)
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
死。”(一呼四动,则一息八至矣,而况以上乎。《难经》谓之夺精。四至曰脱精,五
至曰死,六至曰命尽。是皆一呼四至以上也,故死。脉绝不至,则元气已
竭。乍疏乍数,则阴阳败乱无主。三脉若见,不死安待。)
<目录>卷一
<篇名>日夜五十营
属性:《内经》曰∶“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不应数者,
命曰狂生。(营,运也。经脉营运于身,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营五脏之精气。夫周身上下前后左右,凡
二十八脉,其长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气,积于
胸中,主呼吸而行经隧。一呼气行三寸,一吸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以
一息六寸推之,则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五十周于身,则脉行八百一十
丈。其有太过不及而不应此数者,名曰狂生。狂者,妄也,言幸而生也。)所谓五十营者,五脏皆受气,持其
寸口,数其至也,(五十营者,五脏所受之气也。持,诊也。但
诊寸口而数其至,则脏腑之衰旺可知也。)五十动而不
一代者,五脏皆受气。(代者,止而复来也。盖脏有所损,则气有所亏,故不能
营运也。若五十动而无止者,则终无止矣。五脏之气
皆足,和平之脉也。)四十动而一代者,一脏无气。(《难经》曰∶‘吸者随阴入,呼者因
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然则五脏和者气脉长,五脏病者气脉短。
观此一脏无气,必先乎肾,如下文所谓二脏、三脏、四脏、五脏者,皆当自远而近,以次而
短,则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心,由心及肺。凡病将危者,必气促似喘,仅呼吸
于胸中数寸之间,盖其真阴绝于下,孤阳浮于上,此气短之极也。庸工于此而尚欲
平之散之,未有不随扑而灭者,良可悲也。夫人之生死由乎气,气之聚散由
乎阴,而残喘得以尚延者,赖一线之气未绝耳。此脏气之不可不察也如此。)三十
动而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
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予之短期,要在终
始。(予,犹与也。短期,死期也。言死期已近也。终始者,十二
经各有绝气先见,是名为始也。详见《灵枢·经脉篇》。)所谓五十动而
不一代者,以为常也,以知五脏之期。予之短期者,乍数乍疏
也。”(以为常者,无病之常脉也。因此可以知五脏之气。若欲决其死期,则在乍数
乍疏也。不满十至而代,则乍数乍疏矣。非代脉之外。别有乍数乍疏也。)
<目录>卷一
<篇名>诊贵平旦
属性:《内经》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
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乃可诊有过之脉。”(平旦者,阴阳之交
也。营卫之气,一昼夜五十周于身,昼则行阳,夜则行阴,迨至平旦,复会于寸口。
斯时也,平旦初寤之时,阴气将退而未退,阳气将盛而未散,饮食未进,谷气未行,
故经脉未盛,而络脉调匀,气血未至于扰乱,乃可诊有过之脉。有过,犹言有病也。
若饮食入胃,则谷气流行,直行之经,往往强盛,而横行之络,气先至者强,气未至
者弱,经络之脉不能调匀,则气血之盛衰,未可尽凭矣。)
<目录>卷一
<篇名>寸关尺之义
属性:(增补)
《内经》曰∶“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名曰寸口。从寸至
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大指从鱼际穴至高骨,得一寸,故名为
寸也。肘腕内廉尺泽穴至高骨得一尺,故名为尺也。正当高
骨之上,乃尺与寸交界之际,故名为关也。其义岂苟哉!)扁鹊曰∶“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
治也。从关至鱼际
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要者,扼要也。会者,朝会也。尺寸皆肺之经脉,
百脉皆来朝会,岂非扼要之所乎!肾肝为阴,处乎尺内。心肺为阳,处乎寸内。治,犹属也。言所属之位也。)
岐伯曰∶“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三部,上中下也。三候,天地人也。上古诊脉,不独寸口,于诸经
之动脉皆诊之。此云三部九候也。可见扁鹊之三部九候,大非经旨明矣。)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
有上部,有中部,有下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
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
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
下部之天以候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三
候奈何?”岐伯曰∶“亦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肺,地以
候胸中之气,人以候心。”帝曰∶“上部以何候之?”岐伯曰∶“亦
有天,亦有地,亦有人。天以候头角之气,地以候口齿之气,人
以候耳目之气。三部者,各有天,各有地,各有人。三而成天,
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以此推之,经衣冠文物指
人身上中下动脉各有
所候,以诊诸脏之气,非独以寸口为言也。如仲景脉法,上取寸口,下取趺阳,正是
此意。《难经》所云∶“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乃只以寸口而分三部九候之
诊,后世言脉者皆宗之,虽为捷法,不无背谬经旨乎!【按】扁鹊曰∶“上部法天,主
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脐之有疾。下部法地,主脐以下至足
之有疾,仍宗经旨“上竟上、下竟下”之义。但九候之说,以寸关尺之三部而分浮
中与沉之三候,得无又谬乎!若以扁鹊之说为是,则轩岐之说为非;轩岐之说为
是,则扁鹊之说为非矣!故不得不置一喙于其间也。浮之与沉,固无庸议矣。中
则止有浮之中耳,奚能有沉之中乎!浮而无中,固曰无根。沉则必无中矣,何仅以
为沉脉主里,而全无必死之症乎!盖人但知有中正之中,而不知有中和之中。经
云∶“真脏脉见者死”,脉无胃气者,谓为真脏脉也。是除诸怪脉之外,皆得谓之有
中脉耳。何弃其彰明较着之经文,而反以浮中与沉,索摸于不可知之陋习乎!此
事之不可解者也。况诊脉之法,或以手测,或以目视,而非仅从事于指按也。史称
扁鹊以诊脉为名,而仓公、仲景以下,有不竞趋于名者哉!沿袭至今,而讹以传讹,
为其所纷更者愈多矣。余尝寻绎经文,得其旨趣。人迎止隶于喉旁,三部须兼乎
手足。脏则候之于左手,腑则候之于右手。寸以候上,尺以候下,脏腑皆然,庶不使
有纤毫之疑,而荧惑于其间也。彼七表、八里、九道之纷纭,智又出扁鹊下矣。世
多识之,故不赘焉。)
【按】《内经》以三部各有天地人,三而三之,为九候。上中下不定
乎寸部之位,与扁鹊之寸上关中尺下不同。上部俱定于头面两额之动
脉,即下文天以候头角之气,动应于指(此脉在额两旁瞳子 骨空处);
人以候两颊之动脉(即听会穴等分);地以候口齿之气,动应于指(此脉
在鼻孔下旁,近巨 穴之分)。是则面部不独色诊,且脉诊矣。脉诊则
仍用七诊,可以知头面之详矣(独大、独小、独疾、独迟、独热、独寒、独
陷下也)。中部之三候,俱以寸诊。其地候胸中之气,则气口也。本经《经
脉篇》所谓行气于府,即膻中气海穴也。下部之天,候于关之肝,地候于
尺之肾,人候于脾胃之气。三部之候,天位乎上,人位乎中,地位乎下。独
下部人候反在天之上者,天气下降,接乎地之阴气,此地中之天,人高于
地,即高乎地中之天矣。三部以头候头之属,以手候脏腑之属,不及脐以
下至足者,以足之四经,肾主骨,肝主筋,脾主四肢,胃主宗筋,与肾相
连,并筋骨主之矣。是则手候脏腑之属,并及脐以下至足,以诸脉皆系于
手足,诸经足之脉亦连于手(上廉、下廉、前廉、后廉之类是也),不可泥
头候头之属,遂泥当以手候手之属,足候足之属也。乃本篇之后复申言
之云∶“以左手足上去踝五寸按之,庶右手足当踝而弹之,其应过五寸以
上,蠕蠕然者不病;其应疾,中手浑浑然者病,中手徐徐然者病;(蠕蠕,
微动貌。浑浑,不清貌。徐徐,缓而迟也。)其应不能至五寸,弹之不应者
死。”(此经文弹按,乃是刺法,与诊脉互相发明其理。)手踝之上,手太阴
肺经脉也,应于中部。(去踝五寸,手踝骨在下,从内廉至太渊,计有五
寸。)足踝之上,足太阴脾经脉也,应于下部。(去内踝骨之上五寸,乃三
阴交之上,漏谷之下也。盖漏谷去踝六寸乃是。)则中部之三候,举一手
太阴,而可概其余。(手太阴者,百脉之所会,大中之中,故应中部。)下部
之三候,举一足太阴,而可概其余。(足太阴,阴土也。阴之与土,其气俱
下,故应下部。)按而弹手足踝者,所以尽两太阴脉之量,周悉无遗也。故
可取之察吉凶也。(诸脉独于两太阴脉加意者,太阴属坤,坤为胃。手太
阴之中部天而即统乎中部之地与人,贵天之中也。是太阴之下部人而即
统乎下部之天与地,贵人之中也。天人之际得中,而地道自宁,不必揭地
之中,且以知天人之中,即胃之中,即地之中也。)《内经》之旨,精奥渊
微,非神圣不能穷其理,故扁鹊以寸关尺配上中下,犹未尽然也。
滑伯仁曰∶“诊脉之道,先调自己气息。男左女右,先以中
指取定关位,却下前后二指。初轻候消息之,次中候消息之,
次重候消息之。自寸关至尺,逐部寻究。一呼一吸之间,脉行
四至为率,闰以太息,五至为平脉也。其有太过不及,则为病
脉,各以其部断之。”(自己之气息调匀,则他脉之至数明辨,故凡诊必先调息
也。男子属阳,故先诊左手;女子属阴,故先诊右手也。
先以中指取定关部,然后下前后二指,则尺寸方准也。轻候消息,其名曰举;中候
消息,其名曰寻;重候消息,其名曰按。一息四至,为和平之脉;若当太息,必以五
至为和平也。太过者,洪大有力;不及者,迟细无力也。各以
五脏六腑察其微甚,审其从违,断其吉凶生死之法如此也。)
又曰∶“臂长则疏下指,臂短则密下指。三部之内,大小、
浮沉、迟数同等,尺寸、阴阳、高下相符,男女、左右、强弱相应,
四时之脉不相戾,命曰平人。其或一部之内,独大、独小,独
疾、独迟,左右、强弱之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左
手不和,为病在表,为阳,主四肢;右手不和,为病在里,为阴,主腹脏。”
(臂长脉亦长,故下指宜疏;臂短脉亦短,故下指宜密。同等者,不大不
小、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也。相符者,寸为阳、为高,宜浮大;尺为阴、
为下,宜沉小也。相应者,左大顺男,右大顺女;男子寸盛而尺弱,女子尺盛而寸弱
也。不相戾者,春弦、夏洪、秋毛、冬石也。此四脉者,平人无病之脉也。其或大小
独见,迟数偏呈,左右相反,时令相戾,男女相违,皆知其为病脉也。左属
阳,阳在表,与四肢相应;右属阴,阴在里,与腹脏相应也。余可类推。)
又曰∶“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不明此,则阴阳
虚实不别也。上者为阳,下者为阴;来者为阳,去者为阴;至者
为阳,止者为阴也。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
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而出于
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而还于骨肉之分,气
之降也。应曰至,息曰止也。”(上下者,以尺与寸相比度也。阳生于阴者,
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心火也。
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肺金也。阴生于阳者,右寸肺金,生左尺肾水;
左寸君火,分权于右尺相火也。来者,为气之升,主乎阳也;去者,为气之降,主乎
阴也。《内经》以来盛去衰为钩脉,阳气盛满之象。若去来皆盛,钩之太过也;来不
盛,去反盛,钩之不及也。应者,寻常应手之脉也。止者,歇至不匀之脉也,如促结涩代之类是矣。)
<目录>卷一
<篇名>三焦分发三部
属性:岐伯曰∶“寸以候上焦,关以候中焦,尺以候下焦。”扁鹊
曰∶“三焦者,元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于三气,经历于五脏六
腑。”华元化曰∶“三焦者,人身三元之气也,总领五脏六腑、营卫经络、内外左右上下之气也。”
【按】三说而细绎之,乃知脉本身中之元神,和会后天谷气,以周流
于一身者也。盖元神附于肾间之动气,出于下焦,合水谷之精气,谓之
营气;升于中焦,合水谷之悍气,谓之卫气;升于上焦,营行脉中,卫行脉
外,其宗气积于胸中,名曰气海。故三焦者,统领周身之气,而分隶于胸
膈腹,即分发于寸关尺,灼然无可疑者。乃伯仁亦承讹袭舛,而谓右尺
云“手心主、三焦脉所出”,何其不稽于古,不衷于理耶!
<目录>卷一
<篇名>重轻审察
属性:扁鹊曰∶“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
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
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
来疾者,肾部也。”(由是推之,不独以左右六部分候脏腑,即指下轻重之间,便
可测何经受病矣。粗工不察于此,而专分六部,则脉中之微妙,岂在是可尽其蕴耶!)
<目录>卷一
<篇名>阴阳辨别
属性:岐伯曰∶“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
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脏腑中阴阳,则脏为阴,腑为阳;肝、
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胱六腑为阳。
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
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此言阴阳表里、内外雌雄
相输应也。”(心肺皆居上而属阳,但心位乎南,故为阳中之阳;肺位
乎西,故为阳中之阴也。肾肝皆处乎下而属阴,但肾
位乎北,故为阴中之阴;肝位乎东,故为阴中之阳也。脾土位卑为阴,且
为孤脏而居乎内,又不主时令,而寄旺于四季之末,故为阴中之至阴也。)
扁鹊曰∶“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气
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
之?然,牢而长者,肝也;举之濡,按之来实者,肾也。脾主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呼出者,阳也,故心肺之脉皆浮也。心为阳中之阳,故浮而且大且散也;肺为
阳中之阴,故浮而兼短涩也。吸入者,阴也,故肾肝之脉皆沉也。肾为阴中之阴,故
沉而且实也;肝为阴中之阳,故沉而兼长也。脾为中州,故不浮不沉,而脉在中也。)
<目录>卷一
<篇名>内经分发脏腑定位
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在胁下
两旁,为肾所近之处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尺外者,尺脉前半部也。前以候
阳,后以候阴。背为阳,肾附背,故外以候肾。腹为阴,故里以候腹。所谓腹者,凡大小肠、膀胱、命门,皆
在其中矣。以下诸部,俱言左右,而此独不分者,以两尺皆主乎肾也。)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膈。
(中附上者,言附尺之上而居乎中,即关脉也。左外者,言左关之前半部也;内者,言左关之
后半部也。肝为阴中之阳,而亦附近于背,故外以候肝;内以候膈,举一膈则中焦之膈膜、胆腑皆在其中矣。)
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右关之前,所以候胃;右关之后,所以候脾。脾胃皆中州之官,而以表里
言之,则胃为阳,脾为阴,故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也。按寸口者,手太阴
也。太阴行气于三阴,故曰,‘三阴在手而主五脏’,所以本篇止言五脏,而不及六
腑。然胃亦腑也,而此独言之,何也?经所谓∶‘五脏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
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故胃气当于此察
之。又《五脏别论》云∶‘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
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然则此篇虽止言胃,而脏腑之气亦无不见乎此矣。)上附上,右外以
候肺,内以候胸中。(上附上者,言上而又上,则寸脉也。五脏之位,惟肺最高,故右
寸之前以候肺,右寸之后以候胸中。胸中者,膈膜之上皆是也。)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心肺皆居膈上,故左寸之前以候心,左
寸之后以候膻中。膻中者,心包络之别名也。
【按】五脏所居之
位,皆五行一定之理。火旺于南,故心居左寸;木旺于东,故肝居左关;金旺于西,
故肺居右寸;土旺于中,而寄位西南,故脾胃居右关。此即河图五行之次序也。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此重申上下内外之义也。统而言之,寸为前,尺为后;分而言之,上半部为前,下
半部为后。盖言上以候上,下以候下也。)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
事也。竟,尽也。言上而尽于上,在脉则尽于鱼际,在体则应乎胸喉也。下而尽
于下,在脉则尽于尺部,在体则应乎少腹腰膝足也。
【按】此章首言尺,
次言中附上而为关,又次言上附上而为寸,皆自内以及外者,盖以太阴之脉从胸走
手,以尺为根本,寸为枝叶也。故曰,凡人之脉,宁可有根而无叶,不可有叶而无
根。又按∶内外二字,诸家之注皆云内侧外侧。若以侧为言,必脉形扁阔矣,或
有两条亦可耳;不然,则于义不通矣。如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下竟下者,
皆内外之义也。观易卦六爻,自下而上,以上三爻为外卦,下三爻为内卦,则上下
内外之义昭然矣。或曰,浮取乎外,沉取乎内,于义亦通。然如外以候肺,内以候
胸中,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是脏从外取,而腑从内候,则无是事矣。故不如从上下看为稳当也。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者,察也,求也。凡诊脉必先推求于外。若但见沉脉而
无浮脉,是有内而无外矣,故知其病心腹之有积也。)推而内之,
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求于内,浮而不沉,则病在外而非内矣,惟表有邪,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
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清者,冷也。推求于上部则脉强盛,下部则脉虚弱,
此上盛下虚,故腰足清冷也。上下有二义,以寸关尺言之,寸为上,尺为下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
头项痛也。(推求于下部,下部有力,上部无力,此清阳不能上升,故头项痛;或阳虚而阴凑之,亦头项痛也。)
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按之至骨,肾肝之分也。脉气少者,言无力也。
肾水虚,故腰脊痛;肝血亏,故身有痹痛也。)
【按】五脏六腑以暨心包络,共成十二经,分发于脉之六部,自有定理,莫可变乱,第详玩《内经》,
便昭然于心目矣。《内经》出胸、膈、腹三字,以分上中下而配寸关尺也。然腑不及胆者,寄于肝部也;不及大
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高阳生以大小肠列于寸上,不知大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乃欲越中焦而候之寸上,
误矣。彼不过因小肠脉络于心,大肠脉络于肺耳。然则肾之脉亦络于心,而遂以左寸候肾可乎!膻中为手
厥阴经,即心包络也。故经曰∶“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外,上也。
内,下也。义见上文注中。)又曰∶“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又曰∶“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
心。”即此三段经文而细绎之,则膻中即是心包,
心包实为心府,昭确可据,而高阳生候于右尺,不亦妄乎!以丹溪之敏,
亦以包络、膻中分为二候,况其他哉!《内经》明称左右皆肾,而命门居
两肾之中。考《明堂》、《铜人》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椎下陷中,
两肾之间,且脉之应于指下,为有经络,循经络朝会于寸口,而《内经》并
无命门之经络,妄以穴名为脏,配列右尺,真是蒙昧千秋矣。三焦者,中
清之府,通行人身三元之气。三焦通,则周身之气皆通。故经曰∶“上焦
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王叔和分发于寸关尺,乃至当也。而高阳
生分隶于右尺,尤为谬妄,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经曰∶“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
外以候肝,内以候膈;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
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此《内经》三部之候法也。腑不及
胆者,寄于肝也。不及大小肠、膀胱者,统于腹中也。至高阳生伪诀,以
大小肠列于寸上,以三焦配于左尺,以命门列于右尺,及厥阴膻中,竟置
而不言,又男女易位,故不可不为之辨。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关主中
焦,以候膈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一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论也。大
小肠皆在下焦腹中,伪诀越中焦而候之寸部,有是理乎?伯仁见及于
此,以左尺主小肠、膀胱、前阴之病,右尺主大肠、后阴之病,可称千古只
眼。伪诀之误,特因心与小肠为表里,肺与大肠为表里,不知经络相为
表里,诊候自有定位,何可混耶!叛经者一也。《灵枢》曰∶“上焦出于胃
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泌糟粕,蒸
津液,化精微而为血。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水谷者,居
于胃中,成糟粕,下大肠而为下焦。”又曰∶“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
渎。”由是则明以上中下分三焦矣。伪诀列于左尺,不亦妄乎?又曰,“密
理浓皮者,三焦浓;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横;怯
士者,三焦理纵。”由是则有形象矣。伪诀以为无形,不亦妄乎?叛经者
二也。《素问》曰∶“肝、心、脾、肺、肾五脏为阴,胆、胃、大小肠、三焦、膀
胱六腑为阳。”此止十一经耳,则手厥阴一经竟何在乎?又曰∶心者,君
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
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
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
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
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盖以膻中足十二
经之数,则配手厥阴经者,实膻中也。及《灵枢》叙经脉,又有包络而无膻
中。然曰“动则喜笑不休”,正与“喜乐出焉”之句相合。夫喜笑者,心
火所司,则知膻中与心应,即包络之别名也。《灵枢·邪客篇》曰∶“心者,
五脏六腑之大主,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
则死矣。故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包络。”独膻中称臣使者,君主之亲
臣也。由是察之,包络即为膻中,断无可疑。膻中以配心脏,自有确据。
乃伪诀竟不之及,则手厥阴为虚悬之位矣。叛经者三也。心、肝、脾、肺
俱各一候,惟肾脏而分两尺之候者,为肾有两枚,形如豇豆,分列于腰脊
之左右也。《刊误》以两尺候肾,深合经旨。《难经》、《脉诀》俱以左尺候
肾水,右尺候命门相火,误矣。考《明堂》等经,命门一穴在督脉第十四
椎下陷中两肾间。虽两肾水脏,而相火寓焉,盖一阳居二阴之间,所以
成乎坎也。独不思脉之应于指下者,为有经络,循经朝于寸口。详考《内
经》并无命门之经络也。既无经络,何以应诊而可列之右尺乎?虽然,
左阳右阴,天之常也。左水右火,地之理也。两尺之脉,左尺主肾中之
真阴,右尺主肾中之真阳,不可以左为肾、右为命门也。要知命门总主乎两肾者也。(右尺诊相火,亦通。)
<目录>卷一
<篇名>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
属性:\r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一\pt105a1.bmp\r
\r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二\pt105a2.bmp\r
此六气分合六部时日诊候之图,乃余所自悟而自制,实六气至理,
而古今所未发者。以平治之纪为例,若太过之纪,其气未至而至,从节
前十三日为度;不及之纪,其气至而未至,从节后十三日为度。太过之
岁,从左尺浮分起立春;不及之岁,从左关中分起立春。根据次而推之,必
于平旦,阴气未散,阳气未动,饮食未进,衣服未着,言语未吐之时,清心
调息,逐部细究,则时令之病,可以前知。诊得六部俱平则已,若有独
大、独小、独浮、独沉、独长、独短,与各部不同,根据图断之,无不验者。假
如左关中候脉独弦大,已知雨水后、惊蛰边有风热之病。盖弦主风,而
大主热也;且左关又为风木之令故也。如右尺沉候,脉独缓滞而实大,
已知芒种后、夏至边有湿热之病。盖缓滞主湿,而实大主热也。若缓滞
而虚大,乃湿热相火为患。盖缓滞为湿,而虚大为相火也;且在沉分,
沉亦主湿,又在相火之位故也。久病之人,六脉俱见独滞,惟右寸中候
脉来从容和缓,清净无滞,已知霜降后、立冬边必愈。盖中候而从容和
缓,为胃气之佳脉;且右寸为肺金之位,土来生金故也。其余各部,俱仿
此而细推之,百不失一也。然亦须三四候之确然不渝,无不验者,下文重言以申明之。
<目录>卷一
<篇名>政运有不应之脉
属性:不应者,沉细之脉也。甚至极沉极细,几于不可见矣;第
覆病者之手而诊之则见。凡值此不应之脉,乃岁运合宜,命曰
天和之脉,不必求治。若误治之,反伐天和矣。
土运为南政。盖土位居中,面南行令故也。金木水火四运,皆以臣事之,北面受令,故为北政。
甲己二年,为土运南政。(南政之年,南面行令,故其气在南,所以南为上而北为下,故寸为上而尺
为下,司天在上,在泉在下,人气应之,左右皆同。脉有不应者,谓阴之所在,脉乃沉细不应本脉也。
阴者,言六气有三阴三阳,而三阴之位,则少阴居中,太阴居左,厥阴居右。脉之不
应,乃以三阴之中而以少阴所居之处言之,又分南北二政,定其上下也。如遇少
阴司天,则两寸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如少阴在泉,则两尺不应。
厥阴在泉,则右尺不应。太阴在泉,则左尺不应。)
乙丙丁戊庚辛壬癸八年,皆为北政。(北政之年,北面受令,其气在北,所以北为上而南为下,在
泉应上,司天应下,人气亦应之,故尺应下而寸应上。如遇少阴司天,则两尺不
应。厥阴司天,则右尺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尺不应。如少阴在泉,则两寸不
应。厥阴在泉,则右寸不应。太阴在泉,则左寸不应。如尺当不应而反浮大,寸
当浮大而反沉细,寸当不应而反浮大,尺当浮大而反沉细,是为尺寸反。经曰∶“尺
寸反者死。”如右当不应而反浮大,左当浮大而反沉细,左当不应
而反浮大,右当浮大而反沉细,是谓左右交。经曰“左右交者死。”)
<目录>卷一
<篇名>人迎气口
属性:(增补)
黄帝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
绳大小齐等。”又曰∶“三阳在头,三阴在手。”《灵枢》曰∶“气口候阴,人迎候阳。(
寸口者,即气口也,手太阴肺脉也,故主在中之病。人迎脉
在结喉两旁一寸五分,阳明胃脉也,故主在外之病。盖太
阴行气于三阴,阳明行气于三阳;诊三阳之气于人迎,诊三阴之气于气口。所谓相
应者,往来大小,若引绳之不爽也。故庞安常谓人迎气口,有喉手引绳之义。以
《脉经》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竟置阳明胃脉于乌有,大非经旨。况三阳在头,三
阴在手,其义亦谬。人迎谓足阳明之脉,不可以言于手明矣。然上古诊法有三∶一
取三部九候以诊通身之脉,一取太阴阳明以诊阴阳之脉,一取左右气口以诊脏腑
之气。张介宾曰‘初见《脉经》左为人迎,右为气口,不无摇惑,未敢遽辨。及见
《纲目》之释人迎气口,亦云人迎在结喉两旁,足阳明之脉也。又见庞安常论脉曰,
何谓人迎,喉旁取之。近又见徐东皋曰,《脉经》以左手关前一分为人迎,误也。若
此者,皆觉吾之先觉矣。兹特引而正之,呜呼!一言之舛,遗误千载。以此授受,
何时复正哉。立言者可不知详慎考订乎?不若吴草庐之两手俱名为气口者无弊
也。所以《内经》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气口即寸口也。脏腑阴阳之盛衰,莫不由此而征见也明矣。’)春夏人迎微大,
秋冬气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春夏主阳故人迎之阳脉微大;秋冬主阴,故气口之阴脉微大。微
大者,犹言略大也。)雷公曰∶“病之益甚与其方衰,如何?”黄帝曰∶“内外皆
在焉。(言表里俱当审察也。)切其脉口滑小紧以沉者,病益甚在中;人迎脉
大紧以浮者,病益甚在外。(益甚,言病进也。脉口,即太阴气口也,故曰在中主脏。人迎,阳明腑脉也,
故曰在外主腑。脉口滑小紧沉者,阴分之邪也。人迎大紧以浮者,阳分之邪也。故皆益进日甚。)脉口浮滑者病
日进;人迎沉滑者病日损(脉口为阴,浮滑者,以阳加阴,故病日进。
人迎为阳,沉滑者,阳邪渐退,故病日损,渐自减也。)脉口滑以沉者,
病日进在内;人迎滑盛以浮者,其病日进在外。(脉口人迎,经分表里,故其滑沉滑浮
而病日进者,有在内在外之别也。)脉之浮沉及人迎与寸口脉小大等者,病难已。人迎
气口之脉,其浮沉大小相等者,非偏于阳,则偏于阴,故病难已。
【按】《禁服篇》曰∶‘春夏人迎脉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其义则可知。病
之在脏,沉而大者易已,小为逆。病在腑,浮而大者易已。(病在脏者
为阴,阴本当沉,而大为阳气充也,故易已;若见小脉,则真阴衰而为逆矣。病在腑
者为阳,阳病得阳脉为顺,故浮而大者病易已。故曰∶‘阴症见阳脉者生,阳症见阴脉者死。’)人迎盛坚者伤于寒,气口
盛坚者伤于食。”(人迎主表,
盛坚为外感伤寒。气口主里,盛坚为内伤饮食。此古法也。今则止用寸口诊法,不为不妙,然本无以左
右分内外之理。自叔和始以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其失表里之义久矣。)
<目录>卷一
<篇名>脉分四时六气
属性:十二月大寒至二月春分,为初之气,厥阴风木主令。经曰∶“厥阴之至其脉弦。”
春分至小满,为二之气,少阴君火主令。经曰∶“少阴之至其脉钩。”小满至六月大暑,为三之气,少
阳相火主令。经曰∶“少阳之至大而浮。”大暑至八月秋分,为四之气,太阴湿土主
令。经曰∶“太阴之至其脉沉。”秋分至十月小雪,为五之气,阳明燥金主令。经曰∶“阳明之至短而
涩。”小雪至十二月大寒,
为六之气,太阳寒水主令。经曰∶“太阳之至大而长。”
<目录>卷一
<篇名>脉分四方
属性:东极之地,四时皆春,其气暄和,民脉多缓。
南极之地,四时皆夏,其气蒸炎,民脉多软。
西极之地,四时皆秋,其气清肃,民脉多劲。
北极之地,四时皆冬,其气凛冽,民脉多石。
东南卑湿,其脉软缓,居于高巅,亦西北也;西北高燥,其
脉刚劲,居于污泽,亦东南也。南人北脉,取气必刚;北人南脉,取气必柔。东西不齐,可以类剖。
<目录>卷一
<篇名>脉分五脏
属性: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平脉
属性: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招招,犹迢迢也。揭,高举也。高揭
长竿,梢必和缓,乃弦长而兼和缓柔软之象也。)
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 ,曰心平(连珠琅 ,皆状其盛满流行,而无太过不及之弊也。)
脾脉来和柔相离,如鸡践地,曰脾平。(和柔者,悠悠扬扬也。相离者,不模糊也。如鸡践
地,喻其缓而不迫,胃气之妙也。)
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厌厌聂聂,涩之象也。如落榆荚,毛之象也。轻浮
和缓,为和平之象。)
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喘喘、累累、如钩,此三者,皆心脉之
阳也;而济之以沉石,则阴阳和平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病脉
属性: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盈实而滑,弦之太过也。长竿无梢,则失其和缓之
意,此弦多胃少,故肝病。)
心脉来喘喘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喘喘连属,急数之象。其中微曲,则尚未至于全
曲,钩多胃少之象也。)
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实而盈数,如鸡之举足,虽不能如践地之和,亦不
至如鸟距之疾,弱多胃少之象也。)
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不上不下,涩之象也。如循鸡羽,浮之象也。毛多
胃少,肺金之病将见也。)
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引葛者,牵连引蔓之象也。按之益坚,则石多胃少,肾病将见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死脉
属性: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曰劲曰急,强急不和,比之新张弓弦,绝无胃气矣,安得不死。)
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前曲者,轻举而坚大也。后居者,重按而牢实也。
操带钩者,状其弹指之象也。但钩无胃者,其死必矣。)
脾脉来锐坚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流,曰
脾死。(鸟喙者,状其硬也。鸟距者,状其急也。屋漏者,乱
也。水流者,散也。冲和之气全无,中州之官已绝矣。)
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如物之浮,则无根矣。如风吹毛,则散乱矣。但毛
无胃,则肺气绝矣。)
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索而曰夺,则互引而疾急矣。石而曰弹,则
坚劲而无伦矣。但石无胃,故曰肾死。
【按】《难经·十五难》与《内经》不同,或
《内经》有而《难经》缺,或《难经》有而《内经》无。然《难经》本以《内经》为宗,不知
何以异同乃尔。学人惟当以《内经》为主,无多岐之惑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脏真脉
属性:(真脉,真脏脉也,即死脉也。文有异同,义无差别,总之不见胃气之脉,乃名真脏脉。)
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
真脾脉至,弱而乍数乍疏。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毛羽中人肤。
真肾脉至,搏而绝,如弹石状辟辟然。
【按】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绝,十八日死。心至悬绝,九日死。肺
至悬绝,十二日死。肾至悬绝,七日死。脾至悬绝,四日死。
<目录>卷一
<篇名>脉以胃气为本
属性: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
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
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
蔡氏曰∶“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不滑不涩,不浮不沉,不疾不迟,应手中和,意思欣欣,难以名状者,胃气脉也。”
<目录>卷一
<篇名>脉贵有神
属性:东垣曰∶“有病之脉,当求其神。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
有力,即有神矣。为泄其热。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
有神矣。为去其寒。若数极迟败,脉中不复有力,为无神也。
而遽泄之去之,神将何根据耶!故经曰,脉者,气血之先;气血
者,人之神也。”(按王宗正曰∶“诊脉之法,当从心肺俱浮,肾肝俱沉,脾在中
州。”即王氏之言,而知东垣所谓“脉中有力”之中,盖指中央戊
己土,正在中候也。胃气未散,虽数不至于极,迟不至于败,尚可图也。故东垣之所谓有神,即《内经》之
所谓有胃气也。)
<目录>卷一
<篇名>神门脉
属性:两手尺中,乃神门脉也。王叔和云∶“神门诀断,两在关
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救。”详考其论肾之虚实,俱于尺中神门
以后验之。盖水为天一之元,万物赖以资始者也。故神门脉
绝,先天之根本既绝,决无回生之日也。而《脉诀》谓为心脉者
误矣。彼因心经有穴名神门,正在掌后兑骨之端,故错认耳。殊不知心在上焦,岂有候于尺中之理乎!
<目录>卷一
<篇名>反关脉
属性:脉不行于寸口,由列缺络入臂后,手阳明大肠经也。以其不正行于关上,故曰反关。必
反其手而诊之,乃可见也。
<目录>卷一
<篇名>冲阳太溪太冲
属性:(增补)
冲阳者,胃脉也。(一曰趺阳,在足面大指间五寸,骨间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诊冲阳
以验其胃气之有无。盖土为万物之母,资生之本也。故经曰∶“冲阳绝,死不治。”
太溪者,肾脉也。(在足内踝后跟骨上陷中动脉是也。)凡病势危笃,当候太溪以
验其肾气之有无。盖水为天一之元,资始之本也。故经曰∶“太溪绝,死不治。”
太冲者,肝脉也。(在足大指本节后二寸。)经曰∶“诊病患太冲脉有无,可
以决死生。”(《难经》曰∶“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
<目录>卷一
<篇名>男女脉异
属性:(增补)
朱丹溪曰∶“昔者轩辕使伶伦截 谷之竹,作黄钟律管,以
候天地之节气。使岐伯取气口,作脉法,以候人之动气。故黄
钟之数九分,气口之数亦九分,律管具而寸之数始形。故脉之
动也,阳得九分,阴得一寸,吻合于黄钟。天不足西北,阳南而
阴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肖乎天也。地不满于东南,阳北而
阴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肖乎地也。黄钟者,气之先兆,故能
测天地之节候。气口者,脉之要会,故能知人命之死生。世之俗工,诵高阳生之伪诀,欲以治疾,其
不杀人也几希。”(参黄子曰∶“男子阳为主,两寸常旺于尺;女于阴为主,两尺
常旺于寸,乃其常也。反之者病。”)按褚澄《尊生经》,男脉一如叔和。
女则左手寸命门、三焦,关脾、胃,尺肺、大肠;右手寸肾、膀胱,
关肝、胆,尺心、小肠。男尺常弱,初生微渺之气也。女尺常强,太阳心火之位也。遍考诸家,褚论为精。男
女阴阳之分,妊则男抱母,女背母;溺则男面覆,女面仰。男命系肾,衰自下始,故小腹先垂;女命系乳,衰
自上始,故乳房先槁。而男女尺寸盛弱,肖乎天地,越人以为男生于寅,女生于申,三阴从地
长,三阳从天生,谬之甚也。独丹溪惟本律法,混合天人而辟之,使千载之下,一旦昭然,岂不韪哉!《
脉经》曰∶“左大顺男,右大顺女。”
<目录>卷一
<篇名>老少脉异
属性:老弱之人,脉宜缓弱;若过旺者,病也。少壮之人,脉宜充实;若过弱者,病也。然又有说焉。老人
脉旺而非躁者,此天禀之浓,引年之叟也,名曰寿脉;若脉躁疾,有表无里,则为孤阳,其死近矣。壮者脉
细而和缓,三部同等,此天禀之静,清逸之士也,名曰阴脉;若细小劲直,前后不等,可以决死期矣。
<目录>卷一
<篇名>因形气以定诊说
属性:(增补)
逐脉审察者,一定之矩也;随人变通者,圆机之士也。肥盛之人,气居于表,六脉常带浮洪;瘦小之人,
气敛于中,六脉常带沉数。性急之人,五至方为平脉;性缓之人,四至便作热看。身长宜疏下指;身短宜密下
指。北人多实;南人多弱。酒后之脉常数;饭后之脉常洪。远行必疾;久饥必虚。室女常
濡;婴儿常数。经曰∶“形气相得者生,三五不调者死。”其可不察乎!
<目录>卷一
<篇名>脉无根有两说
属性:以寸关尺三部言之,尺为根,关为干,寸为枝叶。若尺部
无神,则无根矣。以浮中沉三候言之,沉候为根,中候为干,浮候为枝叶。若沉候不应,则无根矣。
<目录>卷一
<篇名>女人脉法
属性:阴搏阳别,谓之有子。(谓尺中之阴脉搏大,与寸部之阳部迥别者,乃有子也。)阴虚阳搏,谓
之崩。(阴虚,血衰于下,则阳火上亢矣。血为火迫,不得而安其位,乃为崩漏之疾。)手少阴脉动甚者,
妊子也。(手少阴者,心脉也。动甚者,形如豆粒,急数有力也。心
主血,血旺乃能成胎。心脉动甚,血旺之象,故当妊子。)
滑伯仁曰∶“三部脉浮沉正等,无他病而不月者,为有妊也。得太阴脉为男,得太阳脉为女。太阴
脉沉,太阳脉浮。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左右俱疾,为生二子。尺脉左大为男,右大为女。左右俱大,产二子。”
“左手沉实为男,右手浮大为女。左右手俱沉实,猥生二男;左右手俱浮大,猥生二女。”
“左右尺俱浮,为产二男;不尔则女作男生。(谓一男一女之胎,女胎死而男胎生。)”
左右尺俱沉,为产二女;不尔则男作女生。
“妇人阴阳俱盛,曰双躯。(言左右两尺部俱大而有力也。)若少阴微紧者,血
积凝浊,经养不周,胎则偏夭,其一独死,其一独生。不去其
死,害母失胎。”
“何以知怀子之且生也。岐伯曰∶身有病而无邪脉也。”
(有病,如腹痛拘急之类。无邪脉,谓无病脉也。)妇人欲生,其脉离经,夜半觉,日中则生也。
(离经者,谓离于经常之脉,如昨小今大,昨涩今滑,昨浮今沉之类。夜半觉,日中生子者,子午相冲也。)
妇人经断有躯,其脉弦者,后必血下,不成胎也。(弦者,肝脉也。肝主疏
泄。今见弦,则肝脉太过,不能藏血也。)
妇人尺脉微迟,为居经,月事三月一下。(微迟者,虚寒之脉也。居经,犹云停经也。三
月一下,为血不足也。)
妇人尺脉微弱而涩,少腹冷,恶寒,年少得之为无子;年大得之为绝产。
新产伤阴,出血不止,尺脉不能上关者,死。
<目录>卷一
<篇名>小儿脉法
属性:小儿五岁以下,未可诊寸关尺,惟看男左女右虎口。
食指第一节寅位,为风关,脉见易治;第二节卯位,为气
关,脉见为病深;第三节辰位,为命关,脉见为命危。
紫脉为热。红脉伤寒。青脉惊风。白脉疳疾。黄脉隐
隐,为常候也。黑脉者多危。脉纹入掌为内钩,纹弯里为风寒,纹弯外为食积。
五岁以上,以一指取寸关尺三部,六至为和平,七八至为热,四五至为寒。
半岁以下,于额前眉端发际之间,以名中食三指候之。儿
头在左,举右手候;儿头在右,举左手候。食指近发为上,名指
近眉为下,中指为中。三指俱热,外感于风,鼻塞咳嗽。三指
俱冷,外感于寒,内伤饮食,发热吐泻。食中二指热,主上热下冷。名中二指热,主夹惊。食指热,主食滞。
<目录>卷一
<篇名>诸病宜忌之脉
属性:伤寒 未汗宜阳脉,忌阴脉。已汗宜阴脉,忌阳脉。
头痛 宜浮滑,忌短涩。
心痛 宜浮滑,忌短涩。
中风 宜浮迟,忌急数。
咳嗽 宜浮濡,忌沉伏。
喘急 宜浮滑,忌短涩。
水肿 宜浮大,忌沉细。
虚劳 宜微弱,忌洪数。
吐血 宜沉小,忌实大。
衄血 宜沉细,忌浮大。
脱血 宜阴脉,忌阳脉。
痨瘵 宜软缓,忌细数。
消渴 宜数大,忌虚小。
腹胀 宜浮大,忌沉小。
肠 宜沉小,忌数大,(即痢疾)
下利 宜沉细,忌浮大。(同泄泻。)
霍乱 宜浮大,忌微迟。
瘕 宜沉实,忌虚弱。
痞满 宜浮大,忌沉小。
痿痹 宜虚濡,忌紧急。
颠痫狂 宜实大,忌沉细。
堕伤 宜紧急,忌弱小。
金疮 宜微细,忌紧数。
中恶 宜紧细,忌浮大。
痈疽 宜微缓,忌滑数。
中毒 宜洪大,忌微细。
新产 宜沉滑,忌弦紧。
带下 宜虚迟而滑,忌疾急。
崩漏 宜微弱,忌实大。
蚀 宜虚小,忌紧急。
腹痛 宜沉细,忌弦长。
<目录>卷一
<篇名>怪脉
属性:雀啄 连三五至而歇,歇而再至,如雀啄食,脾绝也。
屋漏 良久一至,屋漏滴水之状,胃绝也。
弹石 从骨间劈劈而至,如指弹石,肾绝也。
解索 散乱如解绳索,精血竭绝也。
虾游 沉时忽一浮,如虾游然,静中一动,神魂绝也。
鱼翔 浮时忽一沉,譬鱼翔之似有似无,命绝也。
釜沸 如釜中水,火燃而沸,有出无入,阴阳气绝也。
<目录>卷一
<篇名>七诊
属性:岐伯曰∶“察九候七诊,(九候注见前。)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
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此言九候之中,有独见之脉,而
与他部不同,即按其部而知其病之所在也。七者之中,既言独疾则主热矣,既言独
迟则主寒矣,而又言独寒独热者,何也?必于阴部得沉微迟涩之脉,故又言独寒
也;必于阳部得洪实滑数之脉,故又言独热也。独陷下者,沉伏而不起者也。)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
(形肉脱去者,大肉尽去也。脾主肌肉,为五脏之本,未有脾气脱而能
生者。虽九候之中无独见之七诊,然终不免于死亡矣。)七诊虽见,九候皆从者不死。”(
从,顺也。谓脉顺四时之令,合五脏之常,及与病症为顺也。既得顺候,虽有独大、独小等,不至于死也。)
<目录>卷一
<篇名>必先问明然后诊脉
属性:《素问·征四失篇》曰∶“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气口,妄言作
名,为粗所穷,何病能中?”(此言不问其症之所由起,先与切脉,未免模糊揣度,必不能切中病情者矣。)
《素问·疏五过篇》云∶“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
富后贫,名曰失精。”(脱营、失精,皆阴气亏损也。贵者忽贱,富者忽贫,未免抑郁而下舒,气滞则血
滞,久则新者不生,滞者成疾,故言脱、言失者矣。)
【按】古之神圣未尝不以望闻问切四者互相参考,审察病情,然必
先望其气色,次则闻其音声,次则问其病源,次则诊其脉状,此先后之次
第也。近世医者既自附于知脉,而病家亦欲试其本领,遂绝口不言,惟
伸手就诊,而医者即强为揣摩;若揣摩偶合,则信为神手,而揣摩不合,
则薄为愚昧。噫嘻!此《内经》所谓“妄言作名,为粗所穷”,如是而欲拯
危起殆,何异欲其入室而反闭门耶!王海藏云∶“病患拱默,惟令切脉,
试其知否。夫热则脉数,寒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可以脉知也。
若得病之由,及所伤之物,岂能以脉知哉!故医者不可不问其由,病者
不可不说其故。”苏东坡云∶“我有病状,必尽告医者,使其胸中了然,然
后诊脉,则疑似不能惑也。我求愈疾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若二公之言,可以发愚蒙之聋 矣。
<目录>卷一
<篇名>望色
属性:(增补)
《内经》曰∶“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肝青象
木,肺白象金,心赤肾黑,脾土色黄,一或有病,色必变见于面
庭矣。然肺主气,气虚则色白。肾属水,水涸则面黎。青为怒
气伤肝。赤为心火炎上。痿黄者内伤脾胃。紫浊者外感风
邪。憔悴黝黑,必郁悒而神伤。消瘦淡黄,乃久病而体惫。山
根明亮,须知欲愈之 。环口黎黑,休医已绝之肾。盖有诸内必形诸外,见其表以知其里。眉目
一占,肺肝斯见。
《内经》曰∶“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色者,气之华也。赤
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
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
色,不欲如地苍。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
且夫五脏六腑之精华,上彰于明堂,而脏腑各有偏胜盈
虚,若色若脉,亦必随而应之,但当求其有神,虽困无害。然所谓神者,色中有光泽明亮是也。即
脉有胃气,同一理也。良工精而候之,可以先知,经所谓“望而知之谓之神”者是也。
《难经》曰∶“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
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
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
(色青,脉涩而短,乃金克木;脉大而缓,乃木克土,皆为相
胜之脉。)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浮大而散,心脉也,乃木生火;小
而滑,肾脉也,乃水生木,皆为相生之脉。)
《内经》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久,
乃治之,无后其时。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
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
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此四者,而明告之。”
又曰∶“色味当五脏,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
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
《灵枢》曰∶“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
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音团。)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
聚。(驹驹然,如马之奔散。)其病散而气痛,则聚未成也。”浮沉浅深,皆内外阴阳之
义。然细绎之,浮沉虽有内外之殊,而吉凶必以夭泽为辨。如浮而泽者,浮则其病浅,泽则神有余,虽病即
愈,吉之吉者也。若浮而夭者,其病虽浅,神气将衰,主病气渐重之兆,安得谓之吉
乎?如沉而夭者,沉则其病深,夭则其神不泽,其病必死,凶之凶者也。若沉而泽
者,其病虽深,神将复振,主病气渐退之兆,安得谓之凶乎?此只就一浮一沉之中
而分顺逆,若更以顺色浓淡察之,则顺又有轻重之别矣。至于察其散抟,以知远
近,未尝不叹色之聚散不定也。散者,如云撤散而不聚,其色渐渐而散,先浓后淡,
先定后行也,主病色渐退之兆,即经所谓“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
聚未成也”,可见以色之聚散以为验。抟者,如物抟聚而不散,其色渐渐而聚,先淡
后浓,先行后定也,主病气方来之机,即经所谓“散为痛,抟为聚,左右内外各如其
形色耳”。气色散者,为痛而不至成聚。若抟聚不散,则成聚而不止于痛。由此观
之,病气方来,霍然之期尚远;病气渐退,痊愈之日已近。夫如是,重病色逆,若兼
撤散之形,未可即决其凶;轻病而色顺,如兼抟聚之形,未可即言其吉。然不明不
泽之色,虽非吉兆,乃不致沉夭,亦非必死,故曰其病不甚也。此皆轩岐言外之义,
若不体认会悟其微,而决吉凶,一有不验,言望色难凭,咎将谁归?所云“各色各见
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又将各部而察之,其条分缕析,如江海之通众流,岂能以纸上之言尽者哉!
黄帝曰∶“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赤甚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肤
不仁。”又曰∶“黄赤为热。色贵明润,不欲沉夭。夭然色不泽,其脉空虚,为夺血。”
鼻位中央,属土,主脾;通呼吸,兼主肺,为肺之官也。鼻色黄者,小便难。独鼻尖青黄者,
其人必为淋也。青者腹中痛。微黑者有水气。白者亡血。黄白无泽,气虚有痰。紫浊
时病。赤为热。鲜红有留饮。鼻孔干燥,必衄血。鼻燥如烟煤,属阳毒热极;及鼻孔冷滑而黑,属阴毒冷
极。皆危。鼻塞浊涕是风热。鼻流清涕是肺寒。鼻孔痔胀,属肺热有风。颧色赤者,心病。颧与颜黄黑者,
肾病。赤色出两颧,大如拇指,病虽小愈,必卒死。伤寒汗不出,大颧发赤,哕者死;颧见青气
者死。面白颧赤,火克金也,为贼邪,其病不治。肝热病者,左颊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耳间青脉起
掣病。耳痛,耳肿,耳聋,及耳前红肿,皆系少阳之热。人中平满主有水,土败
唇反,甲笃乙死。唇舌者,肌肉之本也。脾病者唇黄。唇见五
色者,病在脾。唇色如红莲光泽者,无病。舌干唇燥为脾热,燥而红者吉,燥而黑者凶。肿赤者热极,青黑
者寒极。黄者血虚,白者失血。口苦胆热,甜者脾热,淡亦脾热。口燥咽干者,肾热。舌干口燥者,心热。
口噤切牙者,痉病。唇口生疮声哑者,狐惑。齿燥无津,阳明热极。齿燥脉虚是中暑。唇舌苔上有断纹者,
难治。唇青舌卷,环口黧黑,口张气直,唇口颤摇者,死。舌短颧赤者,心病。少阴气上逆,厥则啮舌。舌
色鲜红润泽者吉,黑者凶。湿滑者吉,燥涩者凶。白苔者,胸中有寒,丹田有热。苔白而滑,邪未入府,在
半表半里,宜和解,苔黄者,邪入胃,宜下。苔燥黑生芒刺者,难治,法宜急下。身不热,口不渴,苔黑
而滑者,属阴寒,法宜急温。舌卷焦黑而燥者,阳毒热极,宜急下。舌青苔滑,无热不渴者,阴毒寒极,宜
急温。舌紫黑者阴寒,赤紫者阳热。舌硬,舌肿,舌卷,舌短,舌强囊缩者,难治。若语言不清,神昏脉
脱者,死。阴阳易,舌出数寸死。夏令热病,苔黑燥渴者,可治,不在必死之例。若黑苔刮不去,及去易生
刺裂者,必死。冬月黑苔者,必死。妇人难产,唇舌俱青者,母子俱死;面赤舌青,子死母活;面青舌
赤,子活母死。面黄而淡,脾胃有伤,四肢痿弱,腹胀,面黄而浊如熏,湿盛黄胆。黄如橘色多热。黄兼
青紫,脉芤者,瘀血在胃,或胁必有块。面上白点,是虫积。面色青黄白不常,及有如蟹爪路,一黄一白者,
主食积。目黑颊赤,主痰热。目胞黑者,痰也。眼黑行走呻吟者,骨节酸痛,痰入骨也。眼黑面
黄,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风痰也。伤寒眼下青色,主挟阴。面黄目青,为伤酒。目睛黄,酒疸。面黄白,
及肿连眼胞者,谷疸,其人必心下痞。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黑在肾;黄在脾;黄色不可名者,
病在胸中。面黄目青,及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
黑目白,面赤目青者,皆死。面目有黄色,是有胃气,为吉。病患鼻准明,山根亮,目 黄光,为有起色。目
黄心烦,脉和者,病将愈。平人忽见黑气,起于口鼻耳目边者,凶。明堂眼下青色,多欲劳伤精神;不尔,
即夜未睡。黑而瘦,阴虚火旺。臂多青脉,是脱血。心病传肺,肝病传脾,脾病传肾,肾病传心,肺
病传肝,俱死。五脏已夺,神明不守。五脏气绝,大小便不禁,手足不仁。三阴气绝,则目眩转,目 ;
目为失志,失志则目 者,死。三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阴阳相离,则腠理泄,
绝汗乃出,大如贯珠,转出不流,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目录>卷一
<篇名>形诊
属性:(增补)
人之大体为形,形之所充者气。形盛气者夭,(肥白是也。)气盛
形者寿。(修长黑瘦有神者。)形盛为有余,(邪气实也。)消瘦为不足。(正气虚也。)气实形
实,气虚形虚,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
者死。肥人多中风,以形浓气虚,难以周流,气滞痰生,痰则生火,故暴厥也。瘦人
阴虚,血液衰少,相火易亢,故多劳嗽。病患形脱,而气盛者,
死。(盛则喘促狂乱之类,是邪气实也。)形体充大,而皮肤宽缓者,寿。形体充大,而
皮肤紧急者,夭。形气相失,谓之难治。形盛气虚,气盛形虚;形涩而脉滑,形滑而脉涩;形大而脉小;形长
脉短,形短脉长;肥人脉细小轻虚如丝,羸人脉躁者;俱凶。血实气虚则肥,血虚气实则瘦。肥者能寒不
能热,瘦者能热不能寒。髯美而长至胸,阳明血气盛;髯少血气弱;不足则无髯。美髯者太阳多
血。坐而伏者,短气也。行迟者,痹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持脉时,
其人欠者,无病也。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吐沫。掌中寒,腹中寒。
掌中热,气不足,虚火盛。诊时病患叉手摸心,闭目不言,必心虚怔忡。仓廪不藏者,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
者,膀胱不藏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
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将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
则振掉,骨将惫矣。
凡诊脉时,病患欠伸者,病诈。阳引而上,阴引而下,阴阳相引,故欠而病诈。及向壁卧,闻师到不惊
起而目 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亦诈病也。其脉本和。当以危言动之,须服吐下药,或针灸数十处
乃愈,以试吓之,得其真情可也。甚有小儿女子,初则诈起,久则病真,以人事纠结相左,其初诈
病之情,则成实病,比比然也,不可不知。
<目录>卷一
<篇名>闻声
属性:(增补)
《难经》曰∶“闻其五音,以知其病。”以五脏有五声,以合于
五音。谓肝呼应角,心言应征,脾歌应宫,肺哭应商,肾声应羽是也。然此义深奥,非寻常所能揣测者。
今以古人经验简易之法,列为声诊。脉之呻者,痛也。(言诊时之呻吟。)言迟者,风也。(迟则蹇涩,
风痰之症。)声如从室中言,此中气有湿也。言将终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谓气不续,言未终止而又言
之状也。)衣被不敛,言语骂詈不避亲疏者,神明之乱也。(狂。)出言懒怯,先轻后重,此内伤中气也。出
言壮厉,先重后轻,是外感邪盛也。攒眉呻吟,苦头痛。呻吟不能行起,
腰足痛。叫喊以手按心,中脘痛。呻吟不能转身,腰痛。摇头以手扪腮唇,齿痛。行迟者,腰脚痛。诊时吁
气者,郁结;纽身者,腹痛。形羸声哑,劳瘵之不治者,咽中有肺花疮也。暴
哑者,风痰伏火,或暴怒叫喊所致。声嘶血败,久病不治。坐而气促,痰火哮喘。久病气促危。中年人声浊,
痰火。诊时独言独语,首尾不应,是思虑伤神。伤寒坏病声哑,为狐惑。上唇有疮,虫食其藏;下唇有疮,虫
食其肛。气促喘息,不足以息者,虚甚也。虽病其声音清亮如故者,吉。平日无寒热,短气
不足以息者,实也。(实者,是痰与火也。)
<目录>卷一
<篇名>问诊
属性:(增补)
凡诊病,必先问是何人,或男或女,或老或幼;次问得病之
日,受病之因,及饮食胃气如何,大小便如何,曾服何药,日间如何,夜寐如何,胸膈有无胀闷之处?问之
不答,必耳聋。须询其左右,平素如何?否则病久或汗下过伤致聋。问而懒答,或点头,皆是中虚。昏愦不知
人事,非暴厥,即久病也;如妇人多中气。诊妇人,必当问月信如何?寡妇气血凝滞,两尺多
滑,不可误断为胎;室女亦有之。心腹胀痛,须问新久。凡诊须问所欲何味何物,或荤素,或纵饮茶酒。喜
甘脾弱,喜酸肝虚。头身臂膊作痛,必须问曾生恶疮否,曾服何药否。临诊必审形志如何,或形逸心劳,或
形劳志苦,或抑郁伤中,或贵脱势,病从内生,名曰脱营,(言耗散其营气也。)尝富后贫,忧悲内结,名曰失
精,(言其精神丧失也。)皮焦筋屈,痿痹为挛,以其外耗于卫,内夺于营,良工诊之,必知病情。再问饮
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形体毁沮,精华日脱,邪气内并。(谓邪乘其虚而并也。)
故圣人之治病也,必察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脏六腑,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
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性;审于部分,知病本始;七诊九候,症必副矣。
<目录>卷一
<篇名>望舌
属性:(增补)
张三锡曰∶“《金镜录》载三十六舌以辨伤寒之法已备,再三讨论,不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而
已。”陶节庵曰∶“伤寒邪在表,则舌无苔;热邪传里,舌苔渐生,自白而黄,黄而黑,甚则
黑裂。黑苔多凶,如根黑、中黑、尖黑皆属热;全黑属热极,为难治矣。”
外感挟内伤宿食重而结于心下者,五六日舌渐黄;或中干旁润,名中焙舌,则里热未重;若全干黄黑,
皆为里症,分轻重下之。如下之或再下之不减者,尚有宿垢结于中宫也。必切其脉之虚实,及中气之何如。
实者宜润而下之,不可再攻。虚人神气不足,宜回其津液,固其中气,有用生脉散对解毒汤而愈者,此则阳
极似阴之症;有用附子理中汤冷服而愈者,此则阴极似阳之症,不可不辨。
白苔属寒,外症烦躁,欲坐卧泥水中,乃阴寒逼其无根之火而然,脉虽大而不鼓,当从阴症治;若
不大躁者、呕吐者,当从食阴治。
<目录>卷一
<篇名>死候
属性:(增补)
尸臭。(肉绝。)舌卷及囊缩。(肝绝。)口不合。(脾绝)肌肿唇反。(胃绝。)发直齿
枯。(骨绝。)遗尿。(肾绝)毛焦。(肺绝。)
面黑直视。目瞑不见。(阴绝。)目眶陷,目系倾。汗出如珠。(阳绝。)
手撒戴眼。(太阳绝。)病后喘泻。(脾肺将绝。)目正圆,痉。(不治。)
吐沫面赤。面青黑。唇青,人中满。发与眉冲起。爪甲下肉黑。手掌无纹。脐突。足趺肿。声如鼾睡。脉
浮无根。面青伏眠,目盲。汗出如油。(以上肝绝,八日死。)眉倾。(胆绝。)手足爪甲青,或
脱落,呼骂不休。(筋绝,八日死。)肩息回视(心绝,立死。)发直如麻,不得屈伸,自
汗不止。(小肠绝,六日死。)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无时。(脾绝,五日死。)脊骨疼
肿,身重不可转侧。(胃绝,五日死。)耳干舌肿,溺血,大便赤泄。(肉绝,九日死。)
口张,气出不反(肺绝,三日死。)泄利无度。(大肠绝。)齿干枯,面黑目黄,腰欲折,自汗。(肾绝。)
<目录>卷一
<篇名>脏腑分发于面部
属性:(增补)
《灵枢》曰∶五脏六腑,各有部分;能别部分,万举万当。庭者,首面也。(庭,天庭也,谓之首面。)
阙上者,(眉间上分。)咽喉也。阙中者,(眉之中。)肺也。下极者,(印堂。)心也。直下者,(山根。)
肝也。肝左者,(山根之左。)胆也。下者,(胃之下。)脾也。方上者,(方始上于脾。)胃也。中央
者,(脾之下,寿之上。)大肠也。挟大肠者,肾也。(肾有两,故挟大肠也。)当肾者,脐也。(肾与大
肠、脐,俱在寿上。)面王以上者,(面王,准头也。鼻为面之王。)小肠也。(准头上色黄,小便难。)
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准头之部,又分上下,男小腹痛,卵痛;女子主膀胱子处病。)
颧者,肩也。颧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内 上者,膺乳也。挟绳而上者,背也。(耳旁为绳,臂背为
外,膺乳为内,故在目内 。)循牙车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居股胫之中。)膝以下者,胫
也。胫以下者,足也。巨分者,股里也。(巨,大也。上下牙床大分处以候股。牙床司开合,亦如
股里之任屈伸也。)巨屈者,膝膑也。(上下唇交接处是地仓穴,以唇口大为屈转,以候膝膑。又唇为言语饮
食之门户,亦如膝膑为屈伸奔走之关节,俱动而不休,故应候焉。)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分也。
【按】《灵枢》此文,雷公问,黄帝答者。细绎经旨,自首面而至膀胱子处十四部,配于明堂者也。
自颧至膝膑十一部,配颧之左右及颧之下也。由此观之,明堂为内,两颧为外,一部之分,而有内外。
黄帝曰∶“明堂者,鼻也。阙者,眉间也。庭者,颜也。”此三者立内部。“蕃者,颊
侧也。蔽者,耳门也。”此二者别外部。又按五官之辨曰∶“明堂骨高以
起,平以直,五脏次于中央,六腑挟于两侧,首面上于阙庭,王宫在于下极。”前后互观,脏腑配于明堂,
肢体列于两颧,上下左右,不更彰彰乎!
<目录>卷一
<篇名>诊脉要诀
属性:《素问·脉要精微论》曰∶“持脉有道,虚静为保。”(切脉之道,贵于精诚,
嫌其扰乱,故必心虚而无他想,身静而不言动,然后可以察脉之微而不失病情也。保者,不失也。若躁
动不安,瞻视不定,轻言谈笑,乱说是非,不惟不能得脉中之巧,适足为旁观者鄙且笑也。)
<目录>卷一
<篇名>决死生
属性:黄帝曰∶“决死生奈何?”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
息者危。(身形肥盛,而脉形细弱,且少气而不足以呼吸,则外有余而
内不足,枝叶盛而根本拔也。故曰,少气不足以息者危。)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
(身形瘦削,而脉形洪大,且胸中多气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孤阳不生,故知必死。)形气相得者生。
(形盛者脉亦盛,形小者脉亦小,则形与脉相得矣。相得者,相合也。)参伍不调者病。(参伍者,数目也。言其
至数不匀,往来无常度,故知必病。)三部九候皆相失者死。(皆相失者,如应浮而沉,应小而大,
违四时之度,失五脏之常者矣。)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
(上下左右,即两手之三部九候也。参舂者,实大有力,如杵之舂,故曰病甚。若失其常度,至于急数而
不可数,即八九至之绝脉也,安得不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
众部虽调,而中部独不及者,为根本败坏,安得生乎!)
<目录>卷一
<篇名>辨七表八里九道之非
属性:谢缙翁曰∶“《脉经》论脉二十四种,初无表里九道之目。其言芤脉为阴,《脉诀》乃以芤为七表
之阳。仲景辨脉云∶‘浮大动数滑,阳也。沉涩弱弦微,阴也。’《脉诀》九道以动为阴,
七表以弦为阳。似此之类颇多。”
吴草庐曰∶“脉之浮沉、虚实、紧缓、数迟、滑涩、长短之相反配匹,自不容易,况有难辨。如洪
散俱大而洪有力,微细俱小而微无力。芤类浮而边有中无,伏类沉而边无中有。似豆粒而摇摇不定者动也,
似鼓皮之如如不动者革也。俱对待也。又有促、结、代皆有止之脉,促疾结缓,故为可对,代则无对。
总二十七脉,不止于七表八里九道二十四脉也。”
戴同父曰∶“脉不可以表里定名也。轩岐越人叔和皆不言表里,《脉诀》窃叔和之名而立七表八里九道,
为世大惑。脉之变化,从阴阳生,但可以阴阳对待而言,各从其类,岂可以一浮二芤为定序,而分七八九
名之乎!庐山刘立云以浮沉迟数为纲而教学人,虽似为快捷方式,然必博而反约,乃能入妙,若以此为足,亦自画矣。”
李时珍曰∶“《脉经》论脉只有二十四种,无长短二脉。《脉诀》之歌亦止二十四种,增长短而去数散,
皆非也。《素》《难》仲景论脉,止别阴阳,初无定数。如《素问》之鼓搏喘横,仲景
之卑高章刚损纵横逆顺之类是也。后世失传,无所根据准,因立名为之指归耳。今之学人,按图索骥,犹
若望洋,而况举其全旨乎!此草庐公之独得要领也。”
滑伯仁曰∶“脉之阴阳表里,俱以对待而言。高阳生之七表八里九道,盖穿凿矣。求脉之明,反为脉之晦。”
<目录>卷一
<篇名>脉决死期
属性:(《素问·大奇论》)
脉至浮合,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微
见,九十日死,(浮合者,如浮萍之合,有表而无里也。如数者,似数而非数热
之阳脉也。是经气衰极耳。微见者,初见也。初见此脉,便可决于九十日而死。时季改易,天道更而
人气从之也。十至当作七至。若果十至,则为绝脉,死在旦夕,岂待九十日哉!故知错误无疑矣。)
脉至如火薪然,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如火热,是洪大之极也。但见
本脏之脉,无胃气以和之,则知心精之已夺矣。夏乃火令,犹未遽绝;至秋深而草干阳消之候,其死期必矣。)
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如散叶者,浮漂无根也。肝木大虚,
违其沉弦之常矣。秋风动而木叶黄落,金旺则木绝,故死。)
脉至如省客,省客者,脉塞而鼓,是肾气之不足也;悬去枣
华而死。(省者,禁也,故天子以禁中为省中。塞者,沉而不利也。鼓者,搏而有
力也。伏藏于内而鼓搏,正如禁宾客而不见,独知于内而恣肆也。故曰如省客也。是肾气阴寒不安之状也。
枣花去,则当长夏也。土旺水涸,肾虚者不能支也。)
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丸泥者,弹丸也。滑动有力,冲和
之气荡然矣。春深而榆荚始落,木令方张,弱土必绝。)
脉至如横格,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横格者,如横木之格也。且长且坚,东方
之真脏脉见矣。禾熟于秋,金令乘权,木安得不败。)
脉至如弦缕,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
(弦缕者,如弦之急,如缕之细也。胞者,心也,心包络也。言者,心声也。
火过极而神明无以自持,则多言不寐也。夫脉细则反其洪大之常,善言则丧其神明之守,方霜下
而水帝司权,火当绝矣。)
脉至如交漆,交漆者,左右旁至也;微见,三十日死。(交漆者,
泻漆也。左右旁至者,或左或右,不由正道也。微见此脉,以一月为期,必不禄矣。)
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
死。(涌泉者,如泉之涌,浮鼓于肌肉之上,而乖违乎就下之常,膀胱衰弱,阴精不能上奉,故少气耳。
韭英新发,木帝司命,则水官谢事矣。)
脉至如颓土之状,按之不得,是肌气之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垒发而死。
(虚大无根,按之即不可得见,颓土之状也。肌气,即脾气,脾主肌肉也。黑为水色,土虚而无所畏,反
来乘之矣。垒即 也。蓬 有多类,而白者发于春,当木旺之时,土安得而不败。)
脉至如悬雍,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予不足也;水凝而死。(
悬雍者,喉间下垂之肉也。浮揣之益大,即知重按之而必空矣。浮短者,孤阳亢极之象也。十二俞,即
十二经之系也。水凝冰结,阴盛之时,而孤阳有不绝者乎!)
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脏菀热,寒热独并于肾也;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
(浮之小急,如刀口也。按之坚大急,即刀背也。菀
者,积结也。五脏结热,故发寒热也。阳旺则阴消,故独并于肾也。腰者,
肾之府。肾虚则不能起坐。迨立春而阳气用事,阴日以衰,安得不死也。)
脉至如丸滑不直手,不直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
如丸者,短而滑也。短而无根,按之不得也,大肠之金气伤也。枣叶初生,新夏火旺,衰金从此逝矣。)
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华者,草木之花也,在枝叶而不在根株,乃轻浮而虚也。小肠气通于心,善恐,不欲坐卧者,心神怯而
不宁也。行立常听者,恐惧多而生疑也。丙火墓于戌,故当九月季秋死。)
<目录>卷一
<篇名>奇经八脉
属性:\x督脉\x 尺寸中央俱浮,直上直下。
【按】洁古云∶“督者,都也,为阳脉之都纲。”其脉起于下极之俞,
并于脊里,上至巅,极于上齿缝中龈交穴。其为病也,主外感风寒之邪。《内经》以为实则脊强,虚则头重。
王叔和以为腰背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病,小儿风痫。尺寸中央三部皆浮,且直上直下,为弦长之
象,故主外邪。
\x任脉\x 寸口脉紧细实长至关。又曰,寸口脉如丸。
【按】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循腹上喉,至于龈交,极于目下承泣穴,为阴脉之统会。其为病也,男子
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王叔和亦以为少腹绕脐引阴中痛。又曰∶寸口脉丸,主腹中有气如指上抢心,俯
仰拘急。紧细实长者,中寒而气结也。寸口脉丸,即动脉也。状如豆粒,厥厥摇动,故主气上冲心。
\x冲脉\x 尺寸中央俱牢,直上直下。
【按】冲脉起于气街(在少腹毛中两旁各二寸),挟脐左右上行,至胸中而散,为十二经之根本,故
称经脉之海,亦称血海。《灵枢》曰∶“冲脉血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女子数脱血,不营其口唇,故髯
须不生。宦者去其宗筋,伤其冲脉,故须亦不生。”越人曰∶“冲脉为病,逆气而里急”,或作躁热,皆冲脉
逆也,宜补中益气汤加知、柏。王叔和曰∶“冲督用事,则十二经不复朝于寸口,其人苦恍惚狂痴。”又
曰∶“冲脉与督脉无异,但督脉浮而冲脉沉耳。”
\x阳跷脉\x 寸部左右弹。
【按】阳跷脉起于跟中,上外踝,循胁上肩,夹口吻,至目,极于耳后风池穴。越人曰∶“阳跷为病,
阴缓而阳急。”王叔和注云∶“当从外踝以上急,内踝以上缓。”又曰∶“寸口前部左右弹者,阳跷也,苦腰
背痛,癫痫僵仆,恶风偏枯, 痹体强。”左右弹,即紧脉之象。( 音顽,麻木也。)
\x阴跷脉\x 尺部左右弹。
【按】阴跷脉起于跟,上内踝,循阴,自胸至咽,极于目内 睛明穴。越人曰∶“阴跷为病,阳缓
而阴急。”王叔和注曰∶“当从内踝以上急,外踝以上缓。”又曰∶“寸口脉后部左右弹者,阴跷也,苦
癫痫寒热,皮肤淫痹,少腹痛,里急,腰及髋 下连阴痛,男子阴疝,女人漏下。”张洁
古曰∶“跷者,跷疾也。二跷之脉起于足,使人跷捷也。阳跷在肌肉之上,
阳脉所行,通贯六腑,主持诸表。阴跷在肌肉之下,阴脉所行,通贯五脏,主持诸里。”(髋音宽, 音料。)
\x带脉\x 关部左右弹。
【按】带脉起于季胁,围身一周,如束带然。越人曰∶“带之为病,腹满,腰溶溶如坐水中。”(溶溶,
缓纵之貌。)《明堂》曰∶“女人少腹痛,里急螈 ,月事不调,赤白带下。”杨氏曰∶“带脉总束诸脉,
使不妄行,如人束带而前垂。此脉若固,则无带下漏经之症矣。”(螈音炽, 音纵。)
\x阴维脉\x 尺外斜上至寸。
【按】阴维脉起于诸阴之交,发于内踝上五寸,循股,入小腹,循胁上胸,至顶前而终。叔和云∶“苦癫
痫僵仆失音,肌肉痹痒,汗出恶风,身洗洗然也。”又曰∶“阴维脉沉大而实,主胸中痛,胁下满,心痛。脉如
贯珠者,男子胁下实,腰中痛,女子阴中痛,如有疮。”(内踝上五寸筑宾穴也。)
\x阳维脉\x 尺内斜上至寸。
【按】阳维脉起于诸阳之会,发于足外踝下一寸五分,循膝,上髀厌,抵少腹,循头入耳,至本神而止。
叔和曰∶“苦肌肉痹痒,皮肤痛,下部不仁,汗出而寒,颠仆羊鸣,手足相引,甚者不能言。”洁古曰∶“卫为
阳,主表。阳维受邪,为病在表,故作寒热。营为阴,主里。阴维受邪,为病在里,故苦心痛。阴阳相维,
则营卫和谐;营卫不谐,则怅然失志,不能自收持矣。”(髀音皮。外踝下一寸五分申脉穴。)
李时珍曰∶“人身有经脉络脉,直行曰经,旁行曰络。经凡十二,手之三阴三阳,足之三阴三阳是也。
络凡十五,乃十二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为十五也。共
二十七气,相随上下,如泉之流,不得休息。阴脉营于五脏,阳脉营于六腑,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
之气,入于奇经,转相灌溉。奇经之八脉,不拘制于十二正经,无表里配合,故谓之奇。盖正经犹沟渠,
奇经犹河泽,正经之脉隆盛,则溢于奇经,故秦越人比之天雨沟渠溢满,滂沛河泽,此《灵》《素》未发
之旨也。”(凡经十二,每经各有一别络,而脾又有一大络,并任督二络,共二十七气。)又曰∶“阳维起于诸阳之
会,由外踝而上行于卫分;阴维起于诸阴之交,由内踝而上行于营分,所以为一身之纲维也。阳跷起于跟中,
循外踝上行于身之左右;阴跷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于身之左右,所以使机关之跷捷也。督脉起于会阴,循背
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
脉之海。冲脉起于会阴,夹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带脉则横围于腰,状
如束带,所以总约诸脉者也。是故阳维主一身之表,阴维主一身之里,以乾坤言也。阳跷主一身左右之阳,
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以东西言也。督脉主身后之阳,任冲主身前之阴,以南
北言也。带脉横束诸脉,以六合言也。故医而知此八脉,则十二经十五络之大旨得矣。”
<目录>
<篇名>卷二
属性:叔和《脉经》止论二十四种,若夫长短二脉,缺而不载;牢革二脉,混而不分;更有七至名极,即为疾
脉,是指下恒见者,又何可废乎?共得二十八脉,缕析而详为之辨,稍挟疑溷者,悉简其讹,从来晦蚀之
义,今始得而昭明;然皆考据典章,衷极理要,终不敢以凭臆之说,罔乱千秋也。
<目录>卷二
<篇名>浮脉(阳)
属性:\x体象\x 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x主病\x 浮脉为阳,其病在表。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
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部得之,下焦风热;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x兼脉\x 无力表虚,有力表实。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
风热,浮缓风湿。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按】浮之为义,如木之浮水面也。浮脉法天,轻清在上之象,在卦为干,在时为秋,在人为肺。
《素问》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毛而微,此为不及,病在中。”
又曰∶“太过则气逆
而痛,不及则喘,少气而咳,上气见血。”又曰∶“肺脉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肺脉不上不下,
如循鸡羽,曰肺病。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王叔和云∶“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最合
浮脉之义。黎氏以为如捻葱叶,则溷于芤脉矣。崔氏云∶“有表无里,有上无下”,则脱然
无根,又溷于散脉矣。伪诀云∶“寻之如太过”,是中候盛满,与浮之名义有何干涉乎?须知浮而盛大为洪,
浮而软大为虚,浮而柔细为濡,浮而无根为散,浮而弦芤为革,浮而中空为芤,毫厘疑似之间,相去便已千里,
可不细心体认哉!寸关尺俱浮,直上直下,或癫或痫,腰背强痛,不可俯仰,此督脉为病也。夫肺藏职秋金,
天地之气,至秋而降,且金性重而下沉,何以与浮脉相应耶!不知肺金虽沉,然所主者实阳气也,况处于至
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轻清之用,与干天合德,故与浮脉相应耳。
<目录>卷二
<篇名>沉脉(阴)
属性:\x体象\x 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x主病\x 沉脉为阴,其病在里。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或水与血。关主中寒,因而痛
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淋浊痢泄。
\x兼脉\x 无力里虚,有力里实。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
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按】沉之为义,如石之沉于水底也。沉脉法地,重浊在下之象,在卦为坎,在时为冬,在人为肾。黄
帝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曰∶“冬脉,肾也,北方之水也,万物所以含藏,其气来沉以软,故曰
营。其气如弹石者,此为太过,病在外,令人解 ,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其虚如
数者,此谓不及,病在中,令人心悬如饥, 中清,脊中痛,少腹痛,小便黄赤。”又曰∶“脉来喘喘累累如钩,
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脉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杨
氏曰∶“如绵裹砂,内刚外柔”,审度名义,颇不相戾。伪诀妄云∶“缓度三关,状如烂绵”,则是弱脉
而非沉脉矣。若缓度三关,尤不可晓。沉而细软为弱脉,沉而弦劲为牢脉,沉而着骨为伏脉,刚柔浅深之间,
宜熟玩而
深思也。
夫肾之为脏,配坎应冬,万物蛰藏,阳气下陷,烈为雪霜,故其脉主沉阴而居里。若误与之汗,
则如蛰虫出而见霜;误与之下,则如飞蛾入而见汤。此叔和入理之微言,后世之指南也。
<目录>卷二
<篇名>迟脉(阴)
属性:\x体象\x 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x主病\x 迟脉主藏,其病为寒。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
中寒, 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x兼脉\x 有力积冷,无力虚寒。浮迟表冷,沉迟里寒。迟涩血少,迟缓湿寒。迟滑胀满,迟微难安。
【按】迟之为义,迟滞而不能中和也。脉以一息四至为和平,若一息三至,则迟而不及矣。阴性
多滞,故阴寒之症,脉必见迟也。譬如太阳隶于南陆,则火度而行数;隶于北陆,则水度而行迟,即此可以
征阴阳迟速之故矣。伪诀云∶“重手乃得”,是沉脉而非迟矣。又云∶“状且难”,
是涩脉而非迟矣。一息三至,甚为分明,而误云“隐隐”,是微脉而非迟矣。迟而不流利,则为涩脉。迟
而有歇止,则为结脉。迟而浮大且软,则为虚脉。至于缓脉,绝不相类。夫缓以脉形之宽缓得名,迟以至数之
不及为义,故缓脉四至,宽缓和平,迟脉三至,迟滞不前,然则二脉各别,又安足溷哉!以李濒湖之通达,
亦云“小快于迟作缓持”,以至数论缓脉,是千虑之一失也。
王叔和曰∶“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
一损损于皮毛,二损损于血脉,三损损于肌肉,四损损于筋,五损损于骨。”是知脉之至数愈迟,则症之
阴寒益甚矣。
<目录>卷二
<篇名>数脉(阳)
属性:\x体象\x 数脉属阳,象为太过;一息六至,往来越度。
\x主病\x 数脉主腑,其病为热。寸数喘咳,口疮肺痈。关数胃热,邪火上攻。尺数相火,遗浊淋癃。
\x兼脉\x 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里热。阳数君火,阴数相火。右数火亢,左数阴戕。
【按】数之为义,躁急而不能中和也。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
气行六寸。一昼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当五十周于身,脉行八百一十丈,此经脉周流恒常之揆度也。若一
息六至,岂非越其常度耶!火性急速,故阳盛之症,脉来必数也。伪诀云“七表八里”,而独遗数脉,只歌
于心脏,此其过非浅鲜也。数而弦急,则为紧脉。数而流利,则为滑脉。数而有止,则为促脉。数而过极,
则为疾脉。数如豆粒,则为动脉。古人云∶“脉书不厌千回读,熟读深思理自知。”只如相类之脉,非深思
不能辨别,非熟读不能谙识也。王叔和云∶“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
曰命尽,此至之脉也。”乃知脉形愈数,则受症愈热矣。肺部见之,为金家贼脉;秋月逢之,为克令凶征也。
<目录>卷二
<篇名>滑脉(阳中之阴)
属性:\x体象\x 滑脉替替,往来流利;盘珠之形,荷露之义。
\x主病\x 滑脉为阳,多主痰液。寸滑咳嗽,胸满吐逆。关滑胃热,壅气伤食。尺滑病淋,或为痢积;
男子溺血,妇人经郁。
\x兼脉\x 浮滑风痰,沉滑痰食。滑数痰火,滑短气塞。滑而浮大,尿则阴痛。滑而浮散,中风瘫缓。
滑而冲和,娠孕可决。
【按】滑之为义,往来流利而不涩滞也。阴气有余,故脉来流利如水。夫脉者,血之府也。血盛则脉滑,
故肾脉宜之。张仲景以翕奄沉为滑,而人莫能解。盖翕者,浮也。奄者,忽也。谓忽焉而沉,摩写往来流
利之状,极为曲至也。伪诀云∶“按之即伏,三关如珠,不进不退”,与滑
之名义,殊属支离。曰伏,曰不进不退,尤为怪诞。王叔和以关滑为胃
家有热,伪诀以关滑为胃家有寒,叔和以尺滑为下焦蓄血,伪诀以尺滑为脐下如冰,何相反悖谬一至此乎!
又考叔和云∶“与数相似”,则滑必兼数;而李时珍以滑为阴气有余,是何其不相合耶!或当以浮沉尺寸为
辨耳。滑脉为阳中之阴,以其形兼数也,故为阳;以其形如水也,故为阳中之阴。大抵兼浮者毗于阳,兼
沉者毗于阴,是以或热或寒,古无定称也。衡之以浮沉,辨之以尺寸,庶无误耳。
<目录>卷二
<篇名>涩脉(阴)
属性:\x体象\x 涩脉蹇滞,如刀刮竹;迟细而短,三象俱足。
\x主病\x 涩为血少,亦主精伤。寸涩心痛,或为怔忡。关涩
阴虚,因而中热。右关土虚;左关胁胀。尺涩遗淋,血痢可决;孕为胎病,无孕血竭。
\x兼脉\x 涩而坚大,为有实热。涩而虚软,虚火炎灼。
【按】涩者,不流利、不爽快之义也。《内经》曰∶“参伍不调”,谓之
凝滞而至数不和匀也。《脉诀》以轻刀刮竹为喻者,刀刮竹则阻滞而不滑也。通真子以如雨沾沙为喻者,
谓雨沾金石,则滑而流利;雨沾沙土,则涩而不流也。李时珍以病蚕食叶为喻者,谓其迟慢而艰难也。伪诀
云∶“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则是微脉而非涩脉也。王叔和谓其一止复来,亦有疵病。盖涩脉往来迟
难,有类乎止,而实非止也。又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涩者,乃浮分多而沉分少,有类乎散而实非
散也。须知极软似有若无为微脉,浮而且细且软为濡脉,沉而且细且软为弱脉,三者之脉,皆指下模糊而不清
爽,有似乎涩而确有分别也。肺之为脏,气多血少,故右寸见之,为合度之诊。肾之为脏,专司精血,故左
尺见之,为虚残之候。不问男妇,凡尺中沉涩者,必艰于嗣,正血少精伤之症也。如怀子而得涩脉,则血不
足以养胎。如无孕而得涩脉,将有阴衰髓竭之忧。
大抵一切世间之物,濡润则必滑,枯槁则必涩;故滑为痰饮,涩主阴衰,理有固然,无足疑者。
<目录>卷二
<篇名>虚脉(阴)
属性:\x体象\x 虚合四形,浮大迟软;及乎寻按,几不可见。
\x主病\x 虚主血虚,又主伤暑。左寸心亏,惊悸怔忡。右寸肺亏,自汗气怯。左关肝伤,血不营筋。
右关脾寒,食不消化。左尺水衰,腰膝痿痹。右尺火衰,寒症蜂起。
【按】虚之为义,中空不足之象也,专以软而无力得名也。叔和云∶“虚脉迟大而软,按之豁豁
然空”,此言最为合义。虽不言浮字,而曰按之豁豁然空,则浮字之义已包含具足矣。崔紫虚以为形大力薄,
其虚可知,但欠迟字之义耳。伪诀云∶“寻之不足,举之有余”,是浮脉而非虚脉矣。浮以有力得名,虚以
无力取象。有余二字,安可施之虚脉乎!杨仁斋曰∶“状为柳絮,散漫而迟。”滑氏曰∶“散大而软。”二
家之言,俱是散脉而非虚脉矣。夫虚脉按之虽软,犹可见也。散脉按之绝无,不可见也。
虚之异于濡者,虚则迟大而无力,濡则细小而无力也。虚之异于芤者,虚则愈按而愈软,芤则重按而仍见也。
王叔和曰∶“血虚脉虚”,而独不言气虚者,何也?气为阳,主浮分,血为阴,主沉分;今浮分大而沉分空,
故独主血虚耳。
夫虚脉兼迟,迟为寒象,大凡症之虚极者必挟寒,理势然也。故虚脉行指下,则益火之原,以消阴翳,可
划然决矣。更有浮取之而且大且软,重按之而豁然似无,此名内真寒、外假热,古人以附子理中汤冰冷与
服,治以内真热而外假寒之剂也。
<目录>卷二
<篇名>实脉(阳)
属性:\x体象\x 实脉有力,长大而坚;应指 ,三候皆然。
\x主病\x 血实脉实,火热壅结。左寸心劳,舌强气涌。右寸肺病,呕逆咽疼。左关见实,肝
火胁痛。右关见实,中满气疼。左尺见实,便闭腹疼。右尺见实,相火亢逆。
\x兼脉\x 实而且紧,寒积稽留。实而且滑,痰凝为祟。
【按】实之为义,邪气盛满,坚劲有余之象也。既大矣而且兼长,
既长大矣而且有力,既长大有力矣,而且浮中沉三候皆然,则诸阳之象,
莫不毕备焉。见此脉者,必有大邪大热,大积大聚,故王叔和《脉经》云∶
“实脉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 然。”又曰∶“血实脉实。”又曰∶
“脉实者,水谷为病。”又曰∶“气来实强,是谓太过。”由是测之,则但主实
热,不主虚寒,较若列眉矣。故叔和有尺实则小便难之说。乃伪诀谬以
尺实为小便不禁,奈何与叔和适相反耶!又妄谓如绳应指来,则是紧脉之形,而非实脉之象矣。夫紧脉之
与实脉,虽相类而实相悬;盖紧脉弦急如切绳,而左右弹人手,实脉则且大且长,三候皆有力也。紧脉者热为
寒束,故其象绷急而不宽舒,实脉者邪为火迫,故其象坚满而不和柔;以症合之,以理察之,便昭然于
心目之间,而不可混淆矣。
又按∶张洁古惑于伪诀实主虚寒之说,而遂以姜、附施治,此甚不可为训也。或实脉而兼紧者,庶乎
相当;苟非紧象,而大温之剂施于大热之人,其不立毙者几希矣。以洁古之智,当必是兼紧之治无疑耳。
<目录>卷二
<篇名>长脉(阳)
属性:\x体象\x 长脉迢迢,首尾俱端;直上直下,如循长竿。
\x主病\x 长主有余,气逆火盛。左寸见长,君火为病。右寸见长,满逆为定。左关见长,木实之殃。
右关见长,土郁胀闷。左尺见长,奔豚冲兢。右尺见长,相火专令。
【按】长之为义,首尾相称,往来端直也。在时为春,在卦为震,在
人为肝。肝主春生之令,天地之气至此而发舒,脉象应之,故得长也。《内经》曰∶“长则气治。”李月
池曰∶“心脉长者,神强气壮;肾脉长者,蒂固根深,皆言平脉也。如上文主病云云,皆言病脉也。”《内
经》曰∶“肝脉来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
故知长而和缓,即合春生之气,而为健旺之征;长而硬满,即属火亢之
形,而为疾病之应也。旧说过于本位,名为长脉,久久审度,而知其必不
然也。寸而上过,则为溢脉,寸而下过,则为关脉;关而上过,即属寸脉,
关而下过,即属尺脉;尺而上过,即属关脉,尺而下过,即属覆脉。由是察
之,然则过于本位,理之所必无,而义之所不合也。惟其状如长竿,则直上直下,首尾相应,非若他脉之
上下参差,首尾不匀者也。凡实牢弦紧,皆兼长脉,故古人称长主有余之疾,非无本之说也。
<目录>卷二
<篇名>短脉(阴)
属性:\x体象\x 短脉涩小,首尾俱俯;中间突起,不能满部。
\x主病\x 短主不及,为气虚症。短居左寸,心神不定。短见
右寸,肺虚头痛。短在左关,肝气有伤。短在右关,膈间为殃。左尺见短,少腹必疼。右尺见短,真火不隆。
【按】短之为象,两头沉下,而中间独浮也。在时为秋,在人为肺。肺应秋金,天地之气,至是而收
敛,人身一小天地,故畜缩之象相应,而短脉见也。《内经》曰∶“短则气病。”盖以气属阳,主乎充沛,
若短脉独见,气衰之确兆也。然肺为主气之脏,偏与短脉相应,则又何以说也。《素问》曰∶“肺之平脉,
厌厌聂聂,如落榆荚。”则短中自有和缓之象,气仍治也。若短而沉且涩,而谓气不病可乎!高阳生以短脉
为中间有,两头无,为不及本位。尝衷之以至理,而知其说不能无弊也。盖脉以贯通为义,
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穹壤判,岂有断绝不通之理哉!假使上不贯通,则为阳绝,下不贯通,
则为阴绝,俱为必死之脉矣。戴同父亦悟及此,而云短脉只宜见于尺寸,若关中见短,是上不通寸,下不通尺,
为阴阳绝脉而必死。据同父之说,极为有见。然尺与寸可短,依然落于阴绝阳绝矣,非两头断绝也。特两头俯
而沉下,中间突而浮起,仍自贯通者也。叔和云∶“应指而回,不能满部”,亦非短脉之合论也。
李时珍曰∶“长脉属肝,宜于春;短脉属肺,宜于秋。但诊肺肝,则长短自见。”故
知非其时、非其部,即为病脉也。
<目录>卷二
<篇名>洪脉(阳)
属性:\x体象\x 洪脉极大,状如洪水;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x主病\x 洪为盛满,气壅火亢。左寸洪大,心烦舌破。右寸
洪大,胸满气逆。左关见洪,肝木太过。右关见洪,脾土胀热。左尺洪大,水枯便难。右尺洪大,龙火燔灼。
【按】洪脉,即大脉也。如尧时洪水之洪,喻其盛满之象。在卦为离,在时为夏,在人为心。时当朱夏,
天地之气,酣满畅遂;脉者,气之先声,故应之以洪。洪者,大也,以水喻也。又曰钩者,以木喻也。夏木
繁滋,枝叶敷布,重而下垂,故如钩也。钩即是洪,名异实同。《素问》以洪脉为来盛去衰,颇有微旨。
大抵洪脉,只是根脚阔大,却非坚硬;若使大而坚硬,则为实脉而非洪脉矣。《内经》谓大则病进,亦以其气
方张也。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所以盛长也。其气来
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
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
气泄。”王叔和云∶“夏脉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死不治。
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
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凌火,为微邪,虽病即瘥。凡失血、下利、久嗽,久病
之人,俱忌洪脉。”《脉经》曰∶“形瘦脉大而多气者死”,可见形症不与脉相合者,均非吉兆。
<目录>卷二
<篇名>微脉(阴)
属性:\x体象\x 微脉极细,而又极软;似有若无,欲绝非绝。
\x主病\x 微脉模糊,气血大衰。左寸惊怯,右寸气促。左关
寒挛,右关胃冷。左尺得微,髓绝精枯。右尺得微,阳衰命绝。
【按】微之为言,若有若无也。其象极细极软,古人以尘与微并称,便可想见其细软之极矣。张仲景
曰∶“瞥瞥如羹上肥”,状其软而无力也。“萦萦如蛛丝”,状其细而难见也。所以古人有言曰∶“似有
若无,欲绝非绝。”惟斯八字,可为微脉传神。若诊者心神浮越,未能虚静,而
卒然持之,竟不得而见也。世俗未察微脉之义,每见脉之细者,辄以微
细并称,是何其言之不审耶!轻按之而如无,故曰阳气衰;重按之而欲绝,故曰阴气竭。长病得之,多不可
救者,谓正气将次灭绝也。卒病得之,犹或可生者,谓邪气不至深重也。李时珍曰∶“微主久虚血弱之病,
阳微则恶寒,阴微则发热,自非峻补,难可回春。”高阳生曰∶“虚中日久
为崩带,漏下多时骨亦枯”,尚未足以概微之主病也。
算数者以十微为一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由是推之,则一厘之少,分而为万,方始名微,则微之渺小难见,盖可知矣。
<目录>卷二
<篇名>细脉(阴)
属性:\x体象\x 细直而软,累累萦萦;状如丝线,较显于微。
\x主病\x 细主气衰,诸虚劳损。细居左寸,怔忡不寐。细在
右寸,呕吐气怯。细入左关,肝阴枯竭。细入右关,胃虚胀满。左尺若细,泄痢遗精。右尺若细,下元冷惫。
【按】细之为义,小也,细也,状如丝也。微脉则模糊而难见,细脉则显明而易见,故细比于微稍稍
较大也。伪诀乃云“极细”,则是微脉而非细脉矣。王启玄曰∶“状如莠蓬”,善摩其柔细之态也。王叔和《
脉经》云∶“细为血少气衰,有此症则顺,无此症则逆。”故吐利失血,得沉细者生。忧劳过度之人,脉亦多
细,为自戕其气血也。春夏之令,少壮之人,俱忌细脉,谓其不与时合,不与形合也。秋冬之际,老弱之人,
不在禁忌之例。
大抵细脉、微脉,俱为阳气衰残之候。《内经》曰∶“气主煦之”,非行温补,何以复其散失之元乎!尝
见虚损之人,脉已细而身常热,医者不究其元,而以凉剂投之,何异于恶醉而强酒?遂使真阳散败,饮食不进,
上呕下泄,是速之使毙耳。《素问》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人非少火,无以营运三焦,熟腐水谷。未
彻乎此者,安足以操司命之权哉!然虚劳之脉,细数不可并见,并见者必死。细则气衰,数则血败,气血交穷,短
期将至,虽和缓投治,亦无回生之日矣。
<目录>卷二
<篇名>濡脉(阴中之阳)
属性:\x体象\x 濡脉细软,见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
\x主病\x 濡主阴虚,髓绝精伤。左寸见濡,健忘惊悸。右寸见濡,腠虚自汗。左关逢之,血不营筋。
右关逢之,脾虚湿侵。左尺得濡,精血枯损。右尺得之,火败命乖。
【按】濡之为名,即软之义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王叔和比之帛浮水面,
李时珍比之水上浮沤,皆曲状其随手而没之象也。《脉经》言“轻手相得,按之无有”,伪诀反言“按之似
有举还无”,悖戾一至此耶!且按之则似有,举之则全无,是弱脉而非濡脉矣。濡脉之浮软,与虚脉相类;但
虚脉形大,而濡脉形小也。濡脉之细小,与弱脉相类;但弱在沉分,而濡在浮分也。濡脉之无根,与散脉相
类;但散脉从浮大而渐至于沉绝,濡脉从浮小而渐至于不见也。从大而至无者,为全凶之象;从小而之无
者,为吉凶相半也。
浮主气分,浮举之而可得,气犹未败。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在久病老年之人见之,尚
未至于命绝,为其脉与症合也。若平人及少壮及暴病见之,名为无根之脉,去死不远矣。
<目录>卷二
<篇名>弱脉(阴)
属性:\x体象\x 弱脉细小,见于沉分;举之则无,按之乃得。
\x主病\x 弱为阳陷,真气衰弱。左寸心虚,惊悸健忘。右寸肺虚,自汗短气。左关木枯,必苦挛急。
右关土寒,水谷之 。左尺弱形,涸流可征,右尺若见,阳陷可验。
【按】弱之为义,沉而细小之候也。叔和《脉经》云∶“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何
其彰明详尽也。伪诀乃借叔和之名以欺世者,而反以弱脉为轻手乃得,是明与叔和相戾;且是濡脉之形,而非弱
脉之象矣。因知高阳生误以濡脉为弱,弱脉为濡,不意欲立言之人,而不加考据乃尔耶!即黎氏浮沤之喻,
亦误以濡脉为弱脉矣。夫浮以候
阳,阳主气分;浮取之而如无,则阳气衰微,确然可据。夫阳气者,所以卫外而为固者也,亦所以营运三焦,
熟腐五谷者也。弱脉呈形,而阴霾已极,自非见 ,而阳何以复耶!《素问》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
脉弱以涩,是为久病。”愚谓弱堪重按,阴犹未绝,若兼涩象,则气血交败,生理灭绝矣。仲景云∶“阳陷
入阴,当恶寒发热。久病及衰年见之,犹可维援。新病及少壮得之,必死安待。”柳氏曰∶“气虚则脉弱。寸
弱阳虚,尺弱阴虚,关弱胃虚。”
<目录>卷二
<篇名>紧脉(阴中之阳)
属性:\x体象\x 紧脉有力,左右弹人;如绞转索,如切紧绳。
\x主病\x 紧主寒邪,亦主诸痛。左寸逢紧,心满急痛。右寸逢紧,伤寒喘嗽。左关、人迎,浮紧
伤寒。右关、气口,沉紧伤食。左尺见之,脐下痛极。右尺见之,奔豚疝疾。
\x兼脉\x 浮紧伤寒,沉紧伤食。急而紧者,是为遁尸。数而紧者,当主鬼祟。
【按】紧者,绷急而兼绞转之形也。古称热则筋纵,寒则筋急;此惟热郁于内,而寒束于外,故紧急
绞转之象,征见于脉耳。《素问》曰∶“往来有力,左右弹人手”,则刚劲之概可鞠。夫寒者,北方刚劲肃杀
之气,故紧急中复兼左右弹手之象耳。仲景曰∶“如转索无常。”叔和曰∶“数如切绳。”丹溪曰∶“如纫
簟线。譬如以二股三股纠合为绳,必旋转而绞,乃紧而成绳耳。”可见紧之为义,不独纵有挺急,抑且横有
转侧也。苟非横有转侧,则《内经》之左右弹人,仲景之转索,丹溪之纫线,叔和之切绳,将何所取义乎!
高阳生伪诀未察诸家之说,而妄云“寥寥入尺来”,不知于紧之义何居乎!盖紧之挺急而劲,与弦相类;但
比之于弦,更有加于挺劲之异,及转如绳线之状也。
中恶、祟乘之脉而得浮紧,谓邪方炽而脉无根也。咳嗽、虚损之脉而得沉紧,谓正已虚而邪已痼也。
咸在不治之例。
<目录>卷二
<篇名>缓脉(阴)
属性:\x体象\x 缓脉四至,来往和匀;微风轻 ,初春杨柳。
\x兼脉主病\x 缓为胃气,不主于病。取其兼见,方可断症。浮缓风伤,沉缓寒湿。缓大风虚,缓细湿
痹。缓涩脾薄,缓弱气虚。左寸涩缓,少阴血虚。右寸浮缓,风邪所居。左关浮缓,肝风内鼓。右关沉缓,
土弱湿侵。左尺缓涩,精宫不及。右尺缓细,真阳衰极。
【按】缓脉以宽舒和缓为义,与紧脉正相反也。在卦为坤,在五行为土,在时令为四季之末,在人身为
足太阴脾。若阳寸阴尺,上下同等,浮大而软,无有偏胜者,和平之脉也。故曰,缓而和匀,不浮不沉,不大
不小,不疾不徐,意气欣欣,悠悠扬扬,难以名状者,此真胃气脉也。又云,土为万物之母,中气调和,则
百疾不生。又一切脉中皆须挟缓,谓之胃气;但得本脏之脉,无胃气以和之,则真脏脉见,与之短期。又曰,有
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缓之于脉大矣哉!是故缓脉不主疾病,惟考其兼见之脉,乃可断其为病耳。岐伯曰∶“
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善者不可见,恶者可见。其来如水之流者,此为太过,病在外;如乌之
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王叔和《脉经》云∶“脾旺之
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死不治。反得浮涩而短,
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
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脾,水之凌土,为微邪,虽病即瘥。”高阳生伪诀以缓脉主脾热、口臭、反胃、齿痛、
梦鬼诸症,出自杜撰,与缓脉无涉也。
<目录>卷二
<篇名>弦脉(阳中之阴)
属性:\x体象\x 弦如琴弦,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指下挺然。
\x主病\x 弦为肝风,主痛主疟,主痰主饮。弦在左寸,心中
必痛。弦在右寸,胸及头疼。左关弦见,痰疟 瘕。右关弦见,胃寒膈痛。左尺逢弦,饮在下焦。右
尺逢弦,足挛疝痛。
\x兼脉\x 浮弦支饮,沉弦悬饮。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
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癖,双弦寒痼。
【按】弦之为义,如琴弦之挺直而略带长也。在八卦为震,在五行为木,在四时为春,在五脏为肝。经
曰∶“少阳之气温和软弱,故脉为弦。”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
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其气来实而强,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为不及,
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巅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两胁胀满。”又曰∶“肝脉来濡弱迢
迢,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又曰∶“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
脉来急而益劲,如张弓弦,曰肝死。”弦脉与长脉,皆主春令,但弦为初春之象,阳中之阴,天气犹寒,故如
琴弦之端直而挺然,稍带一分之紧急也;长为暮春之象,纯属于阳,绝无寒意,故如木干之迢直以长,纯是发
生之气象也。戴同父云∶“弦而软,其病轻;弦而硬,其病重。”深契《内经》之旨。两关俱弦,谓之双弦;
若不能食,为木来克土,土已负也,必不可治。《素问》云∶“端直以长。”叔和云∶“如张弓弦。”巢氏
云∶“按之不移,察察如按琴瑟弦。”戴同父云∶“从中直过,挺然指下。”诸家之论弦脉,可谓深切着明
矣。高阳生乃言“时时带数”,又言“脉紧状绳牵”,则是紧脉之象,安在其弦脉之义哉!
<目录>卷二
<篇名>动脉(阳)
属性:\x体象\x 动无头尾,其动如豆;厥厥动摇,必兼滑数。
\x主病\x 动脉主痛,亦主于惊。左寸得动,惊悸可断。右寸得动,自汗无疑。左关若动,惊及拘挛。
右关若动,心脾疼痛。左尺见之,亡精为病。右尺见之,龙火奋迅。
【按】动之为义,以厥厥动摇,急数有力得名也。两头俯下,中间突起,极与短脉相类;但短脉为阴,
不数不硬不滑也。关前为阳,关后为
阴。故仲景云∶“阳动则汗出”,分明指左寸属心,汗为心之液,右寸属肺,主皮毛而司腠理,故汗出也。
又曰∶“阴动则发热”,分明指左尺见动,为肾水之不足,右尺见动,谓相火虚炎,故发热也。因是而知旧
说言动脉只见于关上者,非也。且《素问》曰∶“妇人手少阴心脉动甚者,为妊子也”,然则手少阴明隶于左
寸矣,而谓独见于关可乎!成无己曰∶“阴阳相搏,则虚者动,故阳虚则阳动,阴虚则阴动”,以关前为阳,
主汗出,关后为阴,主发热,岂不精妥!而庞安常强为之说云∶“关前三分为阳,关后三分为阴,正当关位,
半阴半阳,故动随虚见”,是亦泥动脉只见于关之说也。高阳生伪诀云∶“寻之似有,举之还无”,是弱脉而
非动脉矣。又曰∶“不离其处,不往不来,三关沉沉”,含糊谬妄,无一字与动脉合义矣。
詹氏曰∶“如钩如毛”,则混于浮大之脉,尤堪捧腹。
<目录>卷二
<篇名>促脉(阳)
属性:\x体象\x 促为急促,数时一止;如趋而蹶,进则必死。
\x主病\x 促因火亢,亦因物停。左寸见促,心火炎炎。右寸见促,肺鸣咯咯。促见左关,血滞为殃。
促居右关,脾宫食滞。左尺逢之,遗滑堪忧。右尺逢之,灼热为定。
【按】促之为义,于急促之中时见一歇止,为阳盛之象也。黎氏曰∶“如蹶之趣,徐疾不常”,深得其
义。王叔和云∶“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亦颇明快。夫人身之气血,贯注于经脉之间者,刻刻流行,绵
绵不息,凡一昼夜当五十营,不应数者,名曰狂生。其应于脉之至数者,如鼓应桴,罔或有忒也。脏气乖违,
则稽留凝泣,阻其营运之机,因而歇止者,其症为轻。若真元衰惫,则阳弛阴涸,失其揆度之常,因而歇止
者,其症为重。然促脉之故,得于脏气乖违者,十之六七;得于真元衰惫者,十之二三。或因气滞,或因血
凝,或因痰停,或因食壅,或外因六气,或内因七情,皆能阻遏其营运之机,故虽当往来急数之时,忽见一止
耳。如止数渐稀,则为病瘥;止数渐增,则为病剧。伪诀但言“并居寸口”,已非促脉之义;且不言时止,尤
为 矣。
燕都王湛六,以脾泄求治,神疲色瘁。诊得促脉,或十四五至得一
止,或十七八至得一止,余谓其原医者曰∶“法在不治。”而医者争之曰∶“此非代脉,不过促耳,何先生之
轻命耶?”余曰,“是真元败坏,阴阳交穷,而促脉呈形,与稽留凝泣而见促者,不相侔也。”医者唯唯。
居一月,果殁。
<目录>卷二
<篇名>结脉
属性:\x体象\x 结为凝结,缓时一止;徐行而怠,颇得其旨。
\x主病\x 结属阴寒,亦因凝积。左寸心寒,疼痛可决。右寸
肺虚,气寒凝结。左关结见,疝瘕必现。右关结形,痰滞食停。左尺结见,痿 之 。右尺见结,阴寒为楚。
【按】结之为义,结而不散,迟滞中时见一止也。古人譬之徐行而怠,偶羁一步,可为结脉传神。大凡
热则流行,寒则停滞,理势然也。夫阴寒之中,且挟凝结,喻如隆冬天气严肃,流水冰坚也。少火衰弱,中气
虚寒,失其干健之运,则气血痰食,互相纠缠,营运之机缄不利,故脉应之而成结也。越人云∶“结甚则积
甚,结微则气微。浮结者外有痛积,伏结者内有积聚。”故知结而有力者,方为积聚;结而无力者,是真气衰
弱,违其运化之常,唯一味温补为正治也。仲景云∶“累累如循长竿,曰阴结。蔼蔼如车盖,曰阳结。”王叔
和云∶“如麻子动摇,旋引旋收,聚散不常,曰结,主死。”夫是三者,虽同名为结,而义实有别。浮分得之
为阳结;沉分得之为阴结;止数频多,参伍不调,为不治之症。由斯测之,则
结之主症,未可以一端尽也。伪诀云,“或来或去,聚而却还。”律以缓时一止之义,几同寐语矣。
<目录>卷二
<篇名>代脉(阴)
属性:\x体象\x 代为禅代,止有常数;不能自还,良久复动。
\x主病\x 代主脏衰,危恶之候。脾土败坏,吐利为咎。中寒
不食,腹疼难救。两动一止,三四日死。四动一止,六七日死。次第推求,不失经旨。
【按】代者,禅代之义也。如四时之禅代,不愆其期也。结促之止,止无常数;代脉之止,止有常数。
结促之止,一止即来;代脉之止,良久方还。《内经》以代脉一见,为脏气衰微,脾气脱绝之诊也。惟伤寒
心悸,怀胎三月,或七情太过,或跌打重伤,及风家痛症,俱不忌代脉,未可断其必死耳。滑伯仁曰∶“无病
而羸瘦脉代者,危候也。有病而气血乍损,只为病脉。”此伯仁为暴病者言也。若久病得代脉而冀其回春者,
万不得一也。《内经》曰∶“代则气衰。”又曰∶“代散者死。”夫代脉见而脾土衰,散脉见而肾水绝,二
脉交见,虽在神圣,亦且望而却走矣。大抵脉来一息五至,则肺心脾肝肾五脏之气皆足也。故五十动而不一止
者,合大衍之数,谓之平脉。反此,则止乃见焉。肾气不能至,则四十动一止;肝气不能至,则三十动一止;
脾气不能至,则二十动一止;心气不能至,则十动一止;肺气不能至,则四五动一止。戴同父云∶“三部九候,
每候必满五十动,出自《难经》,而伪诀五脏歌中,皆以四十五动为准,乖于经旨。”
伪诀又云∶“四十一止一脏绝,却后四年多殁命。”荒疵越理,莫此为甚。夫人岂有一脏既绝,尚活四年之理哉!
历考《内经》,而知代脉之义,别自有说。如《宣明五气篇》曰∶“脾脉代。”《邪气脏腑病形篇》云∶“
黄者其脉代。”皆言藏气之常候,非谓代为止也。《平人气象论》曰∶“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死”
者,盖言无胃气而死,亦非以代为止也。如云“五十动而不一代”者,是乃至数之代也。若脉平匀而忽强忽弱
者,乃形体之代,即《平人气象论》所言者是也。若脾旺四季,而随时更代者,乃气候之代,即《宣明五气》
等篇所云者是也。脉无定候,更变不常,则均谓之代,各因其变而察其情,庶足以穷其妙耳。善化县黄桂岩,
心疼夺食,脉三动一止,良久不能自还。施笠泽云∶“五脏之气不至,法当旦夕死。”余曰∶“古人谓痛甚者
脉多代。周梅屋云∶‘少得代脉者死,老得代脉者生。’今桂岩春秋高矣,而胸腹负
痛,虽有代脉,不足虑也。”果越两旬而桂岩起矣。故医非博览,未易穷脉之变耳。
<目录>卷二
<篇名>革脉(阳中之阴)
属性:\x体象\x 革大弦急,浮取即得;按之乃空,浑如鼓革。
\x主病\x 革主表寒,亦属中虚。左寸之革,心血虚痛。右寸之革,金衰气壅。左关遇之,疝瘕为祟。右
关遇之,土虚为疼。左尺之革,精空可必。右尺之革,殒命为忧。女人得之,半产漏下。
【按】革者,皮革之象也。表邪有余,而内则不足也。恰如鼓皮,外则绷急,内则空虚也。浮举之而弦
大,非绷急之象乎?沉按之而豁然,非中空之象乎?惟表有寒邪,故弦急之象见焉;惟中亏气血,故空虚之象
显焉。仲景曰∶“革脉弦而芤,弦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男子亡血失精,女人半产漏
下。”王叔和云∶“三部脉革,长病得之死,卒病得之生。”李时珍云∶“此芤弦二脉相合,故均主失血之候。
诸家脉书皆以为即牢脉也,故或有革无牢,或有牢无革,溷淆莫辨,不知革浮牢沉,革虚牢实,形与症皆异
也。”《甲乙经》云∶“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者死。”谓脉来混浊革变,急如泉
涌,出而不返也。观其曰涌泉,则浮取之不止于弦大,而且数且搏且滑矣;曰弦绝,则重按之不止于豁然,而
且绝无根蒂矣,故曰死也。王贶以为溢脉者,自寸而上贯于鱼际,直冲而上,如水之沸而盈溢也,与革脉奚涉
乎?丹溪曰∶“如按鼓皮”,其于中空外急之义,最为亲切之喻。
<目录>卷二
<篇名>牢脉(阴中之阳)
属性:\x体象\x 牢在沉分,大而弦实;浮中二候,了不可得。
\x主病\x 牢主坚积,病在乎内。左寸之牢,伏梁为病。右寸之牢,息贲可定。左关见牢,肝家血积。
右关见牢,阴寒痞癖。左尺牢形,奔豚为患。右尺牢形,疝瘕痛甚。
【按】牢有二义,坚牢固实之义,又深居在内之义。故树木以根深为牢,盖深入于下者也。监狱以禁囚
为牢,深藏于内者也。仲景曰∶“寒则牢固”,又有坚固之义也。沈氏曰∶“似沉似伏,牢之位也。实大弦长,
牢之体也。牢脉所主之症,以其在沉分也,故悉属阴寒;以其形弦实也,
故咸为坚积。若夫失血亡精之人,则内虚,而当得革脉,乃为正象;若反
得牢脉,是脉与症相反,可以卜死期矣。”伪诀云∶“寻之则无,按之则有”,但依稀仿佛,却不言实大弦长
之形象,是沉脉而非牢脉矣。又曰∶“脉入皮肤辨息难”,更以牢为死亡之脉矣,其谬可胜言哉!叔和《脉经》云∶
“牢脉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可谓明尽其状。至伏脉虽重按之亦不可见,必推筋至
骨,乃见其形,而牢脉既实大弦长,才重按之,便满指有力矣,又何以谓之似伏乎?脉之义幽而难明,非字
字推敲,展转审辨,能无遗后学之疑惑哉!
<目录>卷二
<篇名>散脉
属性:\x体象\x 散脉浮乱,有表无里;中候渐空,按则绝矣。
\x主病\x 散为本伤,见则危殆。左寸见散,怔忡不寐。右寸见散,自汗淋漓。左关之散,当有溢饮。
右关之散,胀满蛊疾。左尺见散,北方水竭。右尺得之,阳消命绝。
【按】散有二义,自有渐无之象,亦散乱不整之象也。当浮候之,俨然大而成其为脉也;及中候之,
顿觉无力而减其十之七八矣;至沉候之,杳然不可得而见矣。渐重渐无,渐轻渐有。明乎此八字,而散字之
义得,散脉之形确着矣。故叔和云∶“散脉大而散,有表无里”,字字斟酌,毫不苟且者也。崔氏云∶“涣
漫不收”,盖涣漫即浮大之义,而不收即无根之义;虽得其大意,而未能言之凿凿也。柳氏云∶“无统纪,无
拘束,至数不齐,或来多去少,或去多来少,涣散不收,如杨花散漫之象。”夫杨花散漫,即轻飘而无根之
说也。其言至数不齐,多少不一,则散乱而不整齐严肃之象也。此又补叔和未备之旨,深得散脉之神者也。
戴同父云∶“心脉浮大而散,肺脉短涩而散,皆平脉也。心脉软散而怔忡,肺脉软散为汗出,肝脉软散为
溢饮,脾脉软散为 肿,皆病脉也。肾脉软散,诸病脉见散,皆死脉也。”古人以代散为必死者,盖散为肾
败之征,代为脾绝之候也。肾脉本沉,而散脉按之不可得见,是先天资始之根本绝也。脾脉主信,而代脉歇至
不愆其期,是后天资生之根本绝也。故二脉独见,均为危殆之候;而二脉交见,尤为必死之符。
<目录>卷二
<篇名>芤脉(阳中之阴)
属性:\x体象\x 芤乃草名,绝类慈葱;浮沉俱有,中候独空。
\x主病\x 芤脉中空,故主失血。左寸呈芤,心主丧血。右寸
呈芤,相傅阴伤。芤入左关,肝血不藏。芤现右关,脾血不摄。左尺如芤,便红为咎。右尺如芤,火炎精漏。
【按】芤之为义,两边俱有,中央独空之象也。芤乃草名,其状与葱无以异也。假令以指候葱,浮候之
着上面之葱皮,中候之正当葱之空处,沉候之又着下面之葱皮,以是审察,则芤脉之名象,昭然于心目之
间,确乎无可疑矣。刘三点云∶“芤脉何似,绝类慈葱。指下成窟,有边无中。”叔和云∶“芤脉浮大而软,
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二家之言,其于芤脉已无遗蕴矣。戴同父云∶“营行脉中,脉以血为形。芤脉中空,
脱血之象也。”伪诀云∶“两头有,中间无。”以头字易《脉经》之边字,未明中候独空之旨,则是上下之脉划
然中断,而成阴绝阳绝之诊矣。又云∶“寸芤积血在胸中,关里逢芤肠胃痈。”是以芤为蓄血积聚之实脉,非
失血虚家之空脉矣。以李时珍之博洽明通,亦祖述其言为主病之歌,岂非千虑之一失乎?伪诀又云∶“芤主淋
沥,气入小肠。”与失血之候,有何干涉!种种邪讹,误人不小,不得不详为之辨也。即叔和《脉经》云∶“
三部脉芤,长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然暴失血者脉多芤,而谓卒病得之死可乎?
其言亦不能无疵也。至刘肖斋所引诸家论芤脉者,多出附会,不可尽信。
<目录>卷二
<篇名>伏脉(阴)
属性:\x体象\x 伏为隐伏,更下于沉;推筋着骨,始得其形。
\x主病\x 伏脉为阴,受病入深。伏犯左寸,血郁之症。伏居
右寸,气郁之 。左关值伏,肝血在腹。右关值伏,寒凝水谷。左尺伏见,疝瘕可验。右尺伏藏,少火消亡。
【按】伏之为义,隐伏而不见之谓也。浮中二候,绝无影晌,虽至
沉候,亦不可见,必推筋至骨,方始得见耳。故其主病,多在沉阴之分,隐深之处,非轻浅之剂所能破其藩
垣也。在《伤寒论》中,以一手脉伏为单伏,两手脉伏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阴脉为例也。火邪内郁,不得发
越,乃阳极似阴,故脉伏者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必先六合阴晦,一回雨后,庶物咸苏也。又有阴
症伤寒,先有伏阴在内,而外复感寒邪,阴气壮盛,阳气衰微,四肢厥逆,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阳
乃复回,脉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则必死无疑。刘玄宾云∶“伏脉不可发汗,为其非表脉也,
亦为其将自有汗也。”乃伪诀云∶“徐徐发汗”,而洁古欲以附子细辛麻黄汤发之,皆非伏脉所宜也。伪诀论
形象则妄曰∶“寻之似有,定息全无”,是于中候见形矣,在伏之名义何居乎!
<目录>卷二
<篇名>疾脉(阳)
属性:\x体象\x 疾为急疾,数之至极;七至八至,脉流薄疾。
\x主病\x 疾为阳极,阴气欲竭。脉号离经,虚魂将绝。渐进渐疾,旦夕殒灭。左寸居疾,弗戢自焚。右
寸居疾,金被火乘。左关疾也,肝阴已绝。右关疾也,脾阴消竭。左尺疾兮,涸辙难濡。右尺疾兮,赫曦过极。
【按】六至以上,脉有两称,或名曰疾,或名曰极,总是急速之形,数之甚者也。是惟伤寒热极,方见
此脉,非他疾所恒有也。若劳瘵虚惫之人,亦或见之,则阴髓下竭,阳光上亢,有日无月,可与之决短期矣。
阴阳易病者,脉常七八至,号为离经,是已登死籍者也。至夫孕妇将产,亦得离经之脉,此又非以七八至得
名,如昨浮今沉,昨大今小,昨迟今数,昨滑今涩,但离于平素经常之脉,即名为离经矣。大都一息四至,则
一昼一夜约一万三千五百息,通计之当五十周于身,而脉行八百一十丈,此人身经脉流行之常度也。若一
呼四至,则一日一夜周于身者当一百营,而脉遂行一千六百余丈矣。必至喘促声嘶,仅呼吸于胸中数寸之
间,而不能达于根蒂,真阴极于下,孤阳亢于上,而气之短已极矣。夫人之生死由于气,气之聚散由乎血,凡
残喘之尚延者,只凭此一线之气未绝
耳。一息八至之候,则气已欲脱,而犹冀以草木生之,何怪乎不相及也!
<目录>卷二
<篇名>脉法总论
属性:脉状颇多,未可以二十八字尽之也。然于表里阴阳、气血虚实之义,已能括其纲要矣。如《内经》之所
曰鼓者,且浮且大也。曰搏者,且大且强也。曰坚者,实之别名也。曰横者,洪之别名也。曰急者,紧之别
名也。曰喘者,且浮且数也。曰躁者,且浮且疾也。曰疏者,且迟且软也。曰格者,人迎倍大也。
曰关者,气口倍大也。此二脉者,后世不能深维《内经》之旨,而误作病名,不知病因脉而得名也。曰溢者,
自寸口上越鱼际,气有余也。曰覆者,自尺部下达臂间,血有余也。如仲景论脉,曰纵者,水乘火,金乘
木也。曰横者,火乘水,木乘金也。曰逆者,水乘金,火乘木也。曰顺者,金乘水,木乘火也。曰反
者,来微去大,病在里也。曰覆者,头小本大,病在表也。曰高者,卫气盛也,阳脉强也。曰章者,营气盛
也,阴脉强也。曰纲者,高章相搏也。曰 者,卫气弱也,阳脉衰也。曰卑者,营气弱也,阴脉衰也。曰
损者, 卑相搏也。《内经》十二,仲景十二,凡得二十四脉,未尝非辨证之旨诀,而世皆置若罔闻,则有
于司命之职矣。虽二十八脉亦已含藏诸义,然不详于二十四字之义,又安能入二十八字之奥哉!而犹不
止此也。阴阳不可不分而剖,色脉不可不合而稽,尺肤不可不详而考,主病不可不谙而识,四者得,而持脉之
道思过半矣。《脉要精微论》云∶“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
之有度,四时为宜。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是以圣人持脉之
道,先后阴阳而持之。若阳动阴静,阳刚阴柔,阳升阴降,阳前阴后,阳上阴下,阳左阴右;数者为阳,
迟者为阴,表者为阳,里者为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进者为阳,退者为阴,其恒经也。
或阴盛之极,反得阳象,或阳亢之极,反得阴征,或阳穷而阴乘之,或阴穷而阳乘之,随症更迁,与时变易,
此阴阳之不可不分而剖也。”岐伯曰∶“察脉动静,以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
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又曰∶“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
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灵枢》曰∶“色脉与尺如鼓桴相应,青者脉弦,赤者脉钩,黄者脉代,白者
脉毛,黑者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则死矣;得相生之脉,则病已矣。”又曰∶“精明五色
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
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此色脉之不可不合而稽也。《灵枢》曰∶“审尺之缓急大小
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目窠微肿,颈脉动,时咳,按之手足 而不起,风水肤胀也。尺肤滑而淖泽
者,风也。尺肉弱者,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不治。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伤饮
也。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脉小者,泄而少气。尺肤炬然,寒
热也。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
腹热;掌中寒者,腹寒。鱼上有青脉者,胃中寒。尺炬然热,人迎大,当夺血。尺坚大,脉小,少气,
有加,立死。”又曰∶“脉急者尺肤亦急,脉缓者尺肤亦缓,脉小者尺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肤
亦贲而起,脉滑者尺肤亦滑,
脉涩者尺肤亦涩,此尺肤之不可不详而考也。”《脉要精微论》曰∶“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
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
其去如弦绝者死。”《平人气象论》曰∶“脉短者头疼,脉长者足胫痛,脉促上击者肩背痛。脉沉而坚
者病在中,脉浮而盛者病在外。脉沉而弱,寒热及疝瘕,少腹痛。脉沉而横,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脉沉
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病在内。小弱以涩,谓之久病;浮滑而疾,谓之新病。脉急者,
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盛而紧曰胀。臂多青脉曰脱血。尺脉缓涩,谓之解 安
卧。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此主病
之不可不谙而识也。”如上所述,不过大略耳。若欲达变探微,非精研《灵》《素》,博综百家不可也。许胤
宗曰“脉之候幽而难明,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口且莫能宣,而笔又乌能写乎?
博极而心灵自启,思深而神明自通,则三指有隔垣之照,二竖无膏肓之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