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伤寒捷诀
书名:伤寒捷诀
作者:严则庵纂辑、裘庆元辑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伤寒捷诀者。予祖宫方则 公之所着也。自古以来。伤寒之书。何啻充栋。而或失
。或失则杂矣。且其间各执所见。建词立论。往往不同。问津者恒苦之。予祖上自黄帝素问
。下及仲景河间东垣丹溪诸书。无不研究。沉潜之久。恍然自得。盖素问以足六经分经论治
。然未尝不通乎义也。仲景立三百九十六法。垂一百一十三方。可询而诀也。河间以伤寒为
热病。经曰。热病者。皆伤寒之类是也。东垣以内伤寒悉类伤寒。而丹溪之书。则云伤寒属
内伤寒者。十居八九。是皆殊途而同归。百虑而一致者也。于是酿花为蜜。集腋成裘。不漏
不支。作歌成诀。斯诚后学之津梁矣。独惜注释未详。而粗浅者流。或第奉行故事。未审证
之源委。立方之分寸。是犹吾祖之深忧也。予不自揣。因其耳熟。更参前贤章疏节解。务使
分证立方之妙。 如指掌。非敢祖作而孙述。亦冀不负吾祖之苦心焉尔。
按仲景诀。未免汗漫。初学读之。如涉海问津。以三阳三阴编诀捷简。一诵了然矣
各加注释。庶各经不混。脉络分明。不毋小补于万一云尔。读注全集。更有深心。知者鉴之
<目录>
<篇名>总论
属性:欲治伤寒。先须识症。诊脉定名。处方必应。且如太阳有伤荣伤卫之分。阳明有在
腑之病。少阳但主乎中。故曰胆为清净。至三阴有传经直中之不常。须究脉理而推详。传经
者。脉沉数而烦热。直中者。脉沉细而清凉。当汗而下。为结胸痞气。当下而汗,为厥竭亡
阳。肠垢 溏。须辨协寒协热。瘀热蓄血。可知发黄发狂。癃疹斑烂。起于湿热二毒。筋惕
肉。由于汗下两伤。若夫风温湿温。风湿中湿。风温则喘息多眠。湿温则妄言不食。风湿
肢体重而额汗流。中湿肌肤黄而小便赤。温病发于春时。热病生于夏月。阳毒则面赤而狂斑
。阴毒则唇青而冷厥。发汗战汗。身凉者喜水火既济之功。合病并病。下利者俱土木互相为
克。又闻实为谵语。虚作郑声。水气停蓄者。或呕或哕。火邪劫夺者。或狂或惊。蛔厥狐
惑。总是虫症之号。刚痉柔痉。并为风病之名。霍乱乃暑湿相搏。寒热是邪正交争。喘咳者
。水搏寒而所致。吐衄者热迫血而妄行。单伏双伏。此非怪脉。乃否极泰来之兆。阳易阴易
。皆为危症。犯男交女接之情。恶寒喘嗽者。发表自愈。恶热喘满者。攻里必宁。咳逆
又名呃忒。动悸更曰怔忡。双传者双经同病。百合者。百脉一宗。懊恼因心中之郁闷。烦躁
是内热之薰蒸。脐痛引阴。名为脏结。厥利能食。号曰除中。螈 者。手足抽搐。怫郁者。
头面蒸红。劳食再复。缘新瘥之狂禁。过经不解。与温疟之相同。盖伤寒传变之不一。非
杂病径直而可攻。予兹略陈其要。学人自宜变通。
<目录>
<篇名>伤寒总诀治法
属性:一二日可发表而散。三四日宜和解而痊。五六日便实。方可议下。七八日不愈。又复
。日传二经。病名两感。经传六日。应无不痊。太阳无汗。麻黄为最。太阳有汗。桂枝为先
。小柴胡为少阳之要领。大柴胡行阳明之秘坚。至三阴则难拘定法。或可温而可下。宜数变
以曲全生意。或可方而可员。
<目录>
<篇名>太阳经伤寒
属性:恶寒发热身无汗。头痛腰痛属太阳。此是伤寒邪在表。急宜发散最为良。
按伤寒初起一二日内。乃足太阳膀胱经受之。其脉起于目内 睛明穴。上脑下项。
。挟脊。抵腰。行身之后。终于足小指。至阴穴也。其症则头项痛。腰脊强。以及周身病是
也。然太阳为表之表。其脉尺寸俱浮而紧者。寒伤荣。故无汗也。急宜发散。则汗出而
诸症愈矣。宜羌活汤及麻黄汤主之。若浮而缓者。风伤卫。故有汗也。宜桂枝汤主之。若伤
寒见风。伤风见寒。此为风寒兼受。荣卫两伤也。宜大青龙汤主之。他如发热烦渴。小便不利。此为热
入膀胱之本。宜五苓散主之。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见发热畏寒身体痛。须知一服汗淋漓。伤寒发表用
羌防。苏叶川芎白芷苍。甘草生姜葱共引。冬时无汗用麻黄。
按羌活防风。为足太阳发表药也。佐以苏叶川芎白芷苍术诸味之辛温。则能助阳气而发
表矣。和以甘草。使以姜葱。俾腠理通而寒邪散。至冬月伤寒。必须麻黄之辛热以汗之。断
不可少也。他如春夏秋。谓非时感冒。未可轻用。
<目录>
<篇名>太阳经伤风
属性:伤风约略似伤寒。有汗须知救表先。此是风邪伤在卫。桂枝斟酌自安全。桂枝汤内药三
般。芍药甘草一处攒。若是麻黄相合用。方名各半治伤寒。大青龙汤桂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藏。枣子生姜乘热服。风寒两解此为良。五苓散内用猪苓。白术云苓泽泻群。肉桂少加为引
导。功能利水更生津。
<目录>
<篇名>阳明经分在经在腑
属性:太阳不解入阳明。邪入阳明势渐深。目痛鼻干人少睡。在经在腑却宜分。
阳明者,阳气正盛。故曰阳明。其脉尺寸俱长。长而微洪。经病也。长而沉数。腑
病也。脉有寸关尺三部。此止言尺寸者。关在其中矣。
<目录>
<篇名>阳明经经病
属性:在经发热尚憎寒。目痛难眠鼻孔干。症属太阳犹未罢。葛根白虎应居先。
按伤寒二三日内。乃足阳明胃经受之。其脉起于鼻承泣穴。络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
于足次指。属兑穴也。其症则身热目痛鼻干不得眠。然阳明为表之里。其脉尺寸俱长。长而
微洪。经病也。乃太阳症未罢。犹有恶寒在也。宜解肌汤葛根汤及白虎汤主之。长而沉数。
腑病也。乃太阳经症已罢。不恶寒。专发热也。宜大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主之。若表症未除
。里症又急者。宜大柴胡汤合表里而兼治之。他如病在膈上者可吐。宜瓜蒂散主之。此重剂
也。汗下后虚烦懊恼者可吐。宜栀子豉汤主之。此轻剂也。
解肌汤内芍甘羌。干葛陈皮桔梗良。白芷黄芩姜共枣。阳明经病可煎尝。葛根汤内用麻黄。
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白虎汤中用石膏。甘草知母本乃抄。
人参加上生津液。热渴虚烦入米熬。
<目录>
<篇名>阳明经腑病
属性:在腑不寒专发热。咽干作呕心烦渴。发狂谵语大肠坚。大小三承汤可啜。
按不恶寒者,邪不在表也。咽干烦渴,并作呕者。皆胃热甚也。胃火上冲。故心神失守
。谵语狂言。大便坚燥。皆里症也。急宜下之。陶节 曰。伤寒邪热传里。须看气势浅深用
药。若三焦俱伤。则痞满燥实坚全见。宜大承气汤。邪在中焦。只有燥实坚三症。宜调胃承气
汤加甘草和中。去枳实者。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也。邪在上焦。则痞而满。宜小承气汤去芒硝
者。恐伤下焦真阴也。若表症未除。里症又急。不得不下者。则用大柴胡汤通表里而缓治之
。大承气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又次之。大柴胡又次之。盖恐硝性急燥。不可轻用也。
大承气汤用朴硝。大黄等分不须饶。浓朴倍加并枳实。通肠利便有功劳。小承气汤
三件药。枳实大黄并浓朴。结胸谵语大肠坚。每服五钱功易觉。
大黄 浓朴 枳实 名浓朴三物汤 又浓朴大黄两味治太阳病腹痛而闭。
调胃承气有硝黄。甘草同加用最良。腹满便坚兼口渴。心烦谵语总相当。大柴胡汤用大
半夏枳实共为良。更有黄芩与芍药。姜枣同煎利大肠。瓜蒂散中赤小豆。二味匀平有传授。
豆豉一合水同煎。膈上停痰须此吐。栀子豉汤栀子先。更加豆豉水同煎。病后虚烦眠不得
。心中懊恼吐之痊。
<目录>
<篇名>少阳经主中宜和解
属性:少阳寒热往来频。口苦咽干胁下疼。目眩耳聋头角痛。小柴汤是顶门针。
按伤寒三四日内。及足少阳胆经受之。其脉起于目锐 。瞳子 骨、上头角、络耳、循
胸、胁、行身之侧。终于足四指之窍阴穴也。其症则胸胁满而耳聋。往来寒热。然少阳
为半表半里。其脉尺寸俱弦。弦而数者。病在中也。宜小柴胡汤和之。凡治有三禁。不可发
汗。发汗则谵语。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只宜和之。以柴胡汤。至病患呕而不渴。加半
夏。渴而作呕。加姜汁竹茹。或渴或不渴。或呕或不呕。在随症而加减之。
小柴胡汤 五般。半夏人参共交攒。更有黄芩与甘草。生姜枣子水同煎。
<目录>
<篇名>三阴经分传经直中
属性:三阳传罢入三阴。转入阴经势转深。若是阴经名直中。沉寒锢冷却宜温。
所以三阴有传经直中之不常。须究脉理而推详。传经者。脉沉数而烦热。直中者。脉沉
<目录>
<篇名>太阴经传经热症
属性:阳邪传入太阴经。腹满咽干手足温。尺寸俱沉时常数。桂枝加入大黄平。
按伤寒四五日内。乃足太阴脾经受之。其脉起于手足大指之隐白穴。上行至腹。络于嗌
。连舌本。行身之前。终于大包穴也。其症则腹满或痛。咽干自利。然三阳为表。三阴为里
。其脉尺寸俱沉。沉而有力。传经热症也。宜桂枝加大黄汤下之。沉而无力。直中寒症也。宜
理中四逆汤温之。若本是阳症。或重受风寒。或过食生冷。或误服凉药。遂变成阴症。此为
害热未已。寒病复起。始病热症。末传寒中也。亦宜理中四逆汤温之。他如伤寒入三阴。尚
有在经表邪。如太阴有桂枝加芍药汤。少阴有麻黄附子细辛汤。厥阴有当归四逆汤之类。皆
阴经表药也。
\x当归四逆汤\x
当归 白芍 桂枝 细辛 通草 甘草 大枣
桂枝大黄甘草芍。枳实柴胡姜枣着。槟榔大腹用水煎。太阴实热须臾却。桂枝加芍减甘
草。更用生姜及大枣。表症未除因误下。太阴腹痛斯安好。
<目录>
<篇名>太阴经直中寒症
属性:直中阴经不发热。腹痛恶寒四肢厥。唇青面黑是真阴。四逆理中真妙诀。(此太阴
直中寒症其脉沉细无力宜温之)
四逆汤中姜一两。生附减半去皮尖。一两甘草水煎服。厥而下利用之痊。理中甘草用干姜
。白术人参是的当。若是内中加附子。更名附子理中汤。
<目录>
<篇名>少阴经传热症
属性:阳邪传入少阴中。口燥咽干谵语同。便实绕脐时硬痛。腑中燥屎却宜攻。
按伤寒五六日内。及足少阴肾经受之。其脉起于足之涌泉穴。上行贯脊。循喉咙。络舌
注心中。行身之前。终于 府穴也。其症则口燥咽干。便实谵语。或绕脐腹痛。是腑中燥屎
使然。与直中全无干涉。宜下之。如大承气及调胃承气汤是也。
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
<目录>
<篇名>少阴经直中寒症
属性:恶寒无热厥如冰。吐泻交加腹内疼。六脉沉迟阴毒盛。身如被杖爪唇青。
此少阴直中寒症也。其脉沉细无力。宜温之。如四逆汤理中汤之类是也。
<目录>
<篇名>厥阴经传经热症
属性:舌卷囊拳消渴甚。四肢厥冷乍还温。烦满便坚多属热。六一顺气可旋吞。
按伤寒六七日内。乃足厥阴肝经受之。其脉起于足大指之大敦穴。循阴器。抵小腹。络
于肝
。行身前之侧。终于期门穴也。其症则烦满而囊缩。筋急而唇青。在男子则囊拳。在女子廷孔
急痛。痛引小腹。廷孔者。阴之深处也。亦宜分传经直中治之。其脉沉实有力当下。如六一
顺气汤之类是也。沉迟无力当温。如回阳救急汤之类是也。
六一顺气芍药标。柴胡枳实大黄硝。黄芩浓朴同甘草。可代三黄功更高。
<目录>
<篇名>厥阴经直中寒症
属性:口吐涎沫不作渴。呕逆腹疼四肢厥。爪唇青黑是真寒。回阳救急功尤捷。(此足厥
阴直中寒症也。其脉沉迟无力宜温之)
回阳救急半甘苓。熟附干姜肉桂参。白术陈皮五味子。治寒直中厥阴经。
夫伤寒三阴有传经之热症。有直中之寒邪。自是两途。岂容混治。其可用不可用之理。
果何哉。若能辨其因。正其名。察其形。治法焉有不当者乎。
<目录>
<篇名>结胸
属性:结胸五种须分别。大小结胸并水结。热实结胸烦躁多。寒实结胸浑不热。
按伤寒太阳经症。表未解而医遽下之。表邪乘虚入里。在五六日便坚口渴。日晡
潮热
。上至心下。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按者。乃大结胸也。宜大陷胸汤主之。或心下硬满。
按之则痛。是必待按。然后作痛。况止在心下。则小腹之不硬痛可知矣。热征于前。故曰小
结胸也。宜小陷胸汤主之。或水饮停胸。水结胸也。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或热多烦躁。热
实结胸也。如大柴胡六一顺气汤。皆可选用也。或寒多无热。寒实结胸也。枳实理中汤主之
。
大陷胸汤大黄硝。甘遂同煎力更饶。邪在胸中宜陷下。体虚胃弱漫轻调。小陷胸汤半夏
连。
栝蒌实共水同煎。苦能泄热辛能散。利下黄涎即便安。小半夏加茯苓汤。行水散痞有生姜。
加桂去夏治悸厥。茯苓甘草汤名彰。
<目录>
<篇名>血结胸
属性:血结胸中不可按。如狂嗽水不欲咽。大便黑色小便通。犀角地黄汤最善。
按伤寒经病。热极而蓄血积于胸中。硬痛而不可按者。为血结胸也。宜犀角地黄汤、
及桃
仁承气汤主之。活人云。大抵结胸症固当下。须看气之虚实。脉之盛衰。若脉来浮大者。犹
带表邪不可下。下之则死。下后而复反结者亦死。结胸症悉具。而烦躁者亦死。下后而舌反
黑裂者亦死。下后而谵言 语者亦死也。
<目录>
<篇名>痞气
属性:满而不痛名为痞。枳桔频投是妙方。更有泻心汤可服。大黄附子半甘姜。
按伤寒心下痞硬而痛者。为结胸。为实。硬满而不痛者。为痞气。为虚。凡伤寒痞
气。
轻者通用枳桔汤。其行气下膈也。若心下痞。按之濡。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若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若寒多热少。胸满而不痛。脉濡者半夏泻心汤
主之。若干呕有水气者。生姜泻心汤主之。若干呕下利腹鸣者。此非结热。但以胃虚客气上
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大抵伤寒之痞。与杂症不同。伤寒之痞。从外之内。故宜
苦泻。杂症之痞。从内之外。故宜辛散。
附子泻心用三黄。寒加热药以维扬。痞乃热邪寒药治。恶寒加附始相当。半夏泻心黄连
芩。
干姜甘草与人参。大枣和之治虚痞。法在降阳并和阴。(去人参即甘草泻心汤加姜即生姜泻
心汤)
<目录>
<篇名>下厥上竭
属性:少阴但厥身无汗。强发之时血不安。或从口鼻或目出。下厥上竭实难全。
按伤寒传入少阴而身厥者。乃荣卫俱虚。不当发汗也。若强发其汗。致血妄行。或从口
鼻。或从目出。此名为下厥上竭。主不治也。
<目录>
<篇名>亡阳
属性:过汗亡阳症不轻。三焦上下及周身。桂枝加减苓甘附。真武汤兼附泻心。
亡阳者。谓发汗过多而汗不止也。然有卫外之阳。为周身荣卫之主。此阳虚遂有汗
漏不
止。恶寒身痛之症。宜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有膻中之阳。为上焦心肺之主。此阳虚遂有叉手
冒心。及奔豚之症。宜桂枝甘草汤及茯苓桂枝甘草汤主之。有肾中之阳。为下焦真元之主。此
阳虚遂有发热眩悸。 振擗地之症。宜真武汤主之。有胃中之阳。为中焦水谷生化之主。此
阳虚遂有腹胀满。胃不和。而成心下痞之症。宜生姜泻心汤主之。大抵伤寒亡阳。病本不轻
。救误者须观脉症。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真武汤中芍药煨。云苓浙术炙甘随。附子炮来加减用。生姜五片总相宜。
<目录>
<篇名>肠垢溏
属性:伤寒下利多般数。要识阴阳勿差误。三阳利时身必热。三阴但温无热俱。合病自利
汤。或用黄芩汤可愈。自利不渴属太阴。少阴必渴身虚故。外审证兮内凭脉。内外并观斯两
得。脉大由来却是虚。脉滑而数有宿食。协热而利脐下热。谵语而利燥屎结。少阴心痛口燥
烦。却与利之斯要诀。
按利与痢不同。利者。泻也。不因攻下而泄泻也。此即伤寒自利之症。俗名漏底伤
矣。凡伤寒自利。有因三阳传阴经而下利者。为协热利。协热利者。曰肠垢。脐下必热。宜
黄芩汤葛根汤主之。有因阴寒直中阴经而下利者。必协寒利。协寒利者。曰 溏。脐下必寒
。宜理中四逆汤主之。原病式曰。泻白为寒。青黄红黑皆热也。大抵阳热之利。与阴寒不同
。宜细辨而详治之。凡自利不可发汗。以下利为邪气内攻。走津液而胃虚也。
黄芩汤用甘芍并。伤寒自利枣和烹。此方遂为治痢祖。后人加味或更名。
<目录>
<篇名>发黄
属性:温热在里不能散。蓄积脾中成此患。头面有汗至颈还。渴饮水浆曾莫闲。茵陈五
苓汤
最奇。渗湿除黄功有赞。瘀血之症亦相类。大便必黑此其异。下焦有热或加狂。桃仁须加入
承气。
脾胃有湿热则发黄。黄者、脾胃之色也。此即伤寒瘀热、发黄之症。瘀热即阳黄
也。经曰。阳明病发热汗出。此为热。越则不发黄。若但头汗。身无汗。小便不利。渴饮
水浆。此为痰热在里。必发黄。宜以茵陈蒿汤主之。如初起发者。则以茵陈五苓散主之。亦
有太阳瘀热在里发黄者。此亦为阳黄。宜以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若身如橘色。小便不利
。腹微满者。亦宜茵陈蒿汤主之。若身黄发热者。则热外出而不内入矣。宜以栀子柏皮汤主
之。亦有寒湿发黄者。身熏黄而色暗。此为阴黄。宜茵陈附子汤主之。亦有瘀血发黄者。小
便利。大便黑。此蓄血症也。宜桃仁承气汤及犀角地黄汤主之。大抵伤寒发黄。与杂症不同。
宜参症治之。经曰。中湿与发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茵陈蒿汤用大黄。浓煎去疸善殴黄。栀子柏皮兼可用。五苓加上又为良。桃仁承气五般
奇。
甘草硝黄并桂枝。血症发黄瘀内结。狂言妄语总相宜。渗湿汤中苍白术。陈皮泽泻猪苓茯。
浓朴香砂甘草同。灯心姜引水煎服。犀角地黄芍药汤。血升胃热火邪干。斑黄汤毒皆堪治。
或益柴苓总伐肝。
<目录>
<篇名>发狂
属性:烦躁狂言仍面赤。热潮咽痛号重阳。便于阳毒经中治。承气黄连白虎详。阴燥发
狂宜附子。血瘀承气地黄汤。
发狂者。谓湿毒在胃。并入于心。遂使神志不定而发狂也。狂之发作。少卧不饥。
妄语
笑。妄起行。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甚则逾垣上屋。此伤寒阳毒发狂之症也。经曰。邪入于
阳则狂。又曰。重阳则狂。是也。宜以大承气汤倍加芒硝急下之。有身热烦躁。不得发狂者
。表里俱热。宜三黄石膏汤。双解散治之。又有干呕、面赤、发斑、咽痛、下利黄赤、壮热
不得汗者。宜葶苈苦酒汤治之。亦有阴燥发狂者。此非狂也。为阴极发燥。周身之火。浮游
于外。或欲坐井中。或欲投泥水中卧。或欲向阴凉中坐。烦躁不安。亦如狂也。但手足逆冷
。脉息沉微迟细。虽烦躁不能饮水者也。宜附子汤救之。不可一例以阳狂治也。亦有瘀血发
狂者。血上逆则喜忘。血下蓄则如狂。宜桃仁承气汤及犀角地黄汤主之。其或重熨迫汗。灼
艾烧针。令人烦躁卧起不安。则谓之火邪惊狂凡是数者。各有条例。或狂言目反直视。为肾
绝。汗出辄复狂言。不能食。死症也。非药石所能及矣。
\x附子汤\x
附子(炮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 白术 芍药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是。退黄清热更祛烦。吐血便红皆可治。
<目录>
<篇名>发斑
属性:身如涂朱眼如火。发斑狂叫无人我。血热不散出乘虚。三黄青黛汤最妥。
发斑者。谓热伤血。血热不散。里实表虚。发于皮肤而为斑也。或渴症误温。或当
汗失
汗。当下失下。或汗下未解。或下早热邪入胃。或下迟热留胃中。皆致发斑。轻如疹子。重
如锦纹。若色紫黑。热极而胃烂者必死。此即伤寒阳毒发斑之症也。凡斑疹将发未发之时。
宜以升麻葛根汤先透其毒。如热甚者。再以犀角地黄汤主之。如青黛大青知母石膏黄连黄柏
黄芩之类。以斑尽为度。如汗吐下后。虚极发斑者。宜以人参白虎汤主之。亦有温毒发斑者
。冬时感寒。至春始发也。宜以元参升麻汤解之。凡斑疹不可发汗。发汗则重令开泄。更增
斑烂。亦不可遽下。遽下。则重损其阴。恐斑毒内陷。多致不救。不可不慎也。
升麻葛根汤四味。攒上芍药甘草是。伤寒发热与头痛。痘疹初热为要剂。
<目录>
<篇名>筋惕肉
属性:病患肉 并筋惕。汗出过经真无敌。不然邪入大经中。状如螈 癫痫疾。发汗动经
身振摇。宜用茯苓桂枝术。动气在左误下之。忽尔肉 最为逆。
筋惕肉 者。皆由汗下太过。表邪未解。血气虚夺。筋肉失养所致。不然邪入大经者。
谓不
因发汗。而邪热搏于血脉之中。故惕惕而跳动也。张仲景特立真武汤以救其误。又腹中上下
左右有动气。俱不可汗下。否则必筋惕肉 。其在左边动气者。俱不可汗下。若汗下则筋惕
肉。其在右边动气者。尤当以汗下为戒也。
<目录>
<篇名>风温
属性:风温热汗脉多浮。喘渴痴眠体不收。病在二阴无发汗。人参败毒散宜投。
风温者。谓先伤于风。因而伤热。风与热搏。即发风温也。其脉尺寸俱浮。其症
则身
热自汗。头痛、喘息、发渴、昏睡。或体重不仁。其病则在少阴厥阴二经。宜以人参败毒散
治之。凡风温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烦躁。目乱无精。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人参败毒散桔梗。甘草川芎茯苓等。枳壳前胡独活羌。柴胡十味性凉冷。
<目录>
<篇名>湿温
属性:湿温谵热汗流频。腹满胫寒头目疼。病在太阴无发汗。加苍白术效如神。
湿温者。谓伤于湿。因而中暑。湿与热搏。即发湿温也。其脉寸濡而弱。尺小而急。其
状胸
满。头目痛。发壮热。若妄言。身上汗多。而胫逆冷。其病则在太阴经。宜以白虎加苍术汤
治之。凡湿温不可发汗。发汗则使人不能言。耳聋不知痛处。其身青面色变。是名重 。如
此死者。医杀之耳。
<目录>
<篇名>风湿
属性:风湿浮兮额汗微。肿疼发热毒重衣。桂枝附子专能治。甘附汤中悉可医。
风湿者。先伤湿而后伤风也。其脉浮虚而涩。其症肢体重痛。不能转侧。额上微汗。怯
寒而
不欲去衣。大便难。小便利。宜以桂枝附子汤及甘草附子汤治之。凡风湿不可发汗。若发汗
则风去湿在。非徒无益。而反害之。
<目录>
<篇名>中湿
属性:中湿身黄热痛频。肠稀便涩缓而沉。五苓除湿专能治。甘附汤中悉可宁。
中湿者风雨袭虚。润泽蒸气。人多为湿所伤也。其脉沉而缓。其症一身尽痛。重着发
黄。
关节烦痛。发热鼻塞。时或胀满。大便利。小便难。宜以五苓散除湿汤及甘草附子汤治之
。凡中湿不可发汗。发汗则病热而痉者死亦不可下下之则额汗胸满微喘而哕。小便不利。经
曰治湿之道。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目录>
<篇名>温病热病
属性:伤寒温病发于春。夏月伤寒热病临。羌活冲和汤可治。防风通圣散能平。
伤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不即病者。谓之温暑。及冬时伤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
变为
热病也。其原不殊。故一称为伤寒。其类则殊。施治不得相混。今人或疑麻黄桂枝汤不可
用。不知伤寒冬寒之时。寒邪在表。开其腠理。非辛温不能散之。此麻黄桂枝等剂。所以必
用也。温病热病。发于暄热之时。郁热自内达外。无寒在表。故非辛凉寒苦酸之剂。不能解
。此麻黄桂枝所以不可用。而后人所处九味羌活汤、防风通圣散之类。兼治内外者之所以
可用也。
九味羌活汤防风。黄芩白芷与川芎。苍术生地细辛甘。煎法还用姜枣葱。防风通圣将军
芍。薄荷归芎草朴硝。栀翘芩桔并白术。麻黄荆芥滑石膏。
<目录>
<篇名>阳毒
属性:阳毒狂言面赤红。身斑烦躁数弦洪。黄连承气专能治。犀角升麻汤可攻。
阳毒者。谓邪气深重。或失汗。或失下。或误服热药。遂变成阳毒。其脉弦洪促数。其症
面目
俱赤。发斑如锦纹。心下结闷烦躁咽痛。甚则狂言奔走。逾垣上屋。宜以升麻葛根汤、犀角
地黄汤、大承气汤、黄连解毒汤详症治之。五日者可治。过六七日不可治矣。
<目录>
<篇名>阴毒
属性:阴毒唇青厥冷频。腹痛阴燥疾而沉。回阳四逆专能治。真武和阴悉可平。
阴毒者。谓肾本虚寒。或伤冷物。或感寒邪。或汗下失宜。遂变成毒。其脉沉细而疾。
其症
爪唇青黑。四肢厥冷。身如被杖。腹中绞痛。甚则阴极发燥。精神恍惚。宜以四逆真武汤详
症治之。五日可治。过六七日不可治矣。
<目录>
<篇名>发汗
属性:太阳发汗用青龙。误服之时肾气空。厥逆身 何药救。方名真武可收功。
发汗者。谓发汗过多。乃误服大青龙汤所致。仲景曰。若脉微弱。汗出恶风。不可服此
。服
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此亦少阴过汗亡阳之症。故俱用真武汤以救其误。盖取固肾
为义也。
<目录>
<篇名>战振栗
属性:战动于身栗动心。二邪胜负两般寻。振振汗出将全愈。鼓颔虚寒四逆平。
战者。身为之摇也。栗者。心战而惕也。此伤寒欲解。将汗之时。邪正相争。故战振而
股栗
也。然战栗有属阳者。真气来复。正气鼓动。外争而胜。故身为振摇。遂大汗而解也。有属
阴者。阳微阴胜。邪气内争。而正不胜。故心寒足蜷。鼓颔厥冷。而一身战摇也。宜四逆汤
温之。
<目录>
<篇名>合病
属性:太阳合胃脉浮长。若是浮弦合少阳。胆合胃时弦不短。黄芩承气葛根详。
合病者。谓二阳经。或三阳经同病。病之不传者也。凡三阳合病。必互相下利。如太阳
阳明
合病下利。脉浮长者。葛根汤主之。如太阳少阳合病下利。脉浮弦者。黄芩汤主之。如少阳
阳明合病下利。脉弦长者。小承气汤主之。若脉长大而弦。利不止。不食。病名曰负。负者
失也。土败木贼则死也。
<目录>
<篇名>并病
属性:太阳原与阳明并。复病归来作一家。尚有太阳宜各半。太阳症罢大承瘥。
并病者。谓一经先受病。又过一经病之传者也。如太阳阳明若并而未尽。是谓未过。仲景所谓太阳
病不
罢。面赤。阳气怫郁。在表不得越。烦躁短气是也。犹当汗之以各半汤。若并之已尽。是谓
传过。仲景所谓太阳病罢。潮热。手足汗出。大便硬而谵语是也。法当下之。以大承气汤。
是知传则入腑。不传则不入腑。并病传变有如此。
<目录>
<篇名>谵语
属性:谵语证本非一类。或因下利或胃实。三阳合病或瘀血。或者热入于血室。大抵发热
阳脉生。反见阴脉斯为逆。血室血瘀承气宜。柴胡白虎地黄合。
谵语者。数数更端。声高脉洪而数。盖由胃热乘心。神识昏冒。妄言不休。经曰。实则
谵语
是也。然谵语症非一端。有因胃有燥屎而谵语者。宜承气汤治之。有因过汗亡阳而谵语者。宜柴胡
加桂枝汤治之。以和荣卫而通津液也。有因三阳合病而谵语者。
宜白虎汤治之。有因热入血室而谵语者。宜桃仁承气汤及犀角地黄汤治之。大抵谵语属实。
故宜解清热。然亦有阳虚气脱而谵语者。宜用参术归 等剂。他如脉短则死。脉自和则愈。
又身微热。脉浮大者生。逆冷脉沉。或气上逆而喘满。或气下夺而自利。皆为逆。
<目录>
<篇名>郑声
属性:郑声脉细是虚形。一语频言脉更沉。大小便稀手足冷。急煎附子理中汤。
郑声者。只将一事一语。郑重谆复。声低脉细而沉。经曰虚则郑声是也。其证大便稀。
小便
利。手足冷。此阳虚气脱之状也。宜急煎附子理中汤以救之。大抵郑声属虚。本非实证。他
如神昏气促。呃逆不止。不知人事者死。
<目录>
<篇名>呕吐
属性:胃家有热难停食。胃冷无和纳水浆。二证皆令人呕逆。呕家圣药是生姜。若是上行
为气逆。胃家由是不安康。
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盖由表邪传里。里气上逆。则为呕吐水谷不下
是也
。然呕吐症本不同。有因气逆而呕者。宜小柴胡汤加生姜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呕者。宜茯苓
甘草汤主之。有因胃热而吐者。宜竹叶石膏汤加生姜汁主之。有因胃寒而吐者。宜理中汤加
生姜主之。大抵呕吐清水。即为寒症。若胃中有热。必是涎液酸水。病机云。诸呕吐酸。及
水液混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此可见矣。
竹叶石膏汤用参。麦冬半夏更加临。甘草生姜加粳米。虚烦自利热能清。
<目录>
<篇名>干呕
属性:阳明胃络从头走。气上逆行须便呕。少阳呕苦小柴胡。胸中有热黄连候。小停心下
茯苓甘。先呕后渴五苓散。汗后虚烦竹叶汤。栀子豆豉尤堪啖。
有物无声谓之呕。即海藏东垣所谓干呕是也。然干呕症亦不同。有因太阳自汗而干
呕者
。桂枝汤主之。有因水气在表而干呕者。小青龙汤主之。有因水气在里而干呕者。十枣汤主
之。有因少阴下利而干呕者。姜附汤主之。有因厥阴吐沫而干呕者。吴茱萸汤主之。大抵干
呕与呕吐不同。宜分别治之。
小青龙汤桂麻草。半夏细辛芍药炒。干姜五味可同煎。水停心下斯方好。十枣汤中用大
枣。
芫花大戟甘遂好。干呕胁痛宜煎服。伏饮停痰医莫少。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
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能解痛皆保。
<目录>
<篇名>火邪惊狂
属性:火邪劫夺或惊狂。迫汗烧针更走阳。烦躁不安何药治。柴胡龙骨可煎尝。
火邪惊狂者。医家用火熏熨迫汗。及烧针灼艾而然也。其人亡阳躁卧起不安。宜柴
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盖柴胡龙骨牡蛎能除烦敛气而镇惊也。
<目录>
<篇名>蛔厥
属性:胃冷仍加重汗出。因成蛔厥吐长虫。病源本属厥阴症。宜用乌梅与理中。
蛔厥者。病在厥阴也。蛔入上膈则痛。须臾复止。得食则呕。而又烦。蛔闻食臭复
出也
。此为脏寒当自吐蛔。与乌梅温脏安蛔。亦有胃冷吐蛔者。此因发汗所致。病在阳明也。宜
用理中汤加炒川椒五粒。槟榔五分。吞乌梅丸。盖乌梅丸于辛酸入肝药中微加苦寒。纳上逆
之阳邪。而顺之使下也。名曰安蛔。实是安胃。故病主久利。见阴阳不相顺接。而下利之症
。皆可以此方括之也。
乌梅丸用细辛桂。人参附子椒姜继。黄连黄柏及当归。温脏安蛔寒厥剂。
<目录>
<篇名>狐惑
属性:咽干声哑名狐惑。狐则食肛下唇疮。上唇有疮或食脏。黄连犀角可煎尝。
狐惑者。谓伤寒失汗所致。食少胃虚。虫啮五脏。故唇口生疮。虫食其脏。则上唇生疮
为惑
。虫食其肛。则下唇生疮为狐。喉咽干。声哑齿燥。恶食、面目乍赤、赤白、乍黑。舌上白
苔。唇黑喜眠。四肢沉重。宜以黄连犀角汤主之。
<目录>
<篇名>刚痉柔痉
属性:元来痉病属膀胱。口噤如痫身反张。此是伤风感寒湿。故分两痉有柔刚。无汗为刚
须易
识。惟有葛根汤第一。有汗为柔见端的。桂枝葛根汤救急。二经皆宜续命汤。刚痉去桂用麻
黄。柔痉去麻当用桂。只根据此法最为良。
痉者。太阳中风。重感寒湿而致也。凡太阳过汗。湿家发汗。产后血虚。以及破伤
风。
皆致发痉。经曰。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头热、面赤、背反张、口噤。脉沉细。如发
痉状是也。若先受风。复感寒。无汗恶寒。为刚痉。先受风。复感寒。恶风有汗。为柔痉。
古方通用小续命加减治之。有汗去麻黄。无汗去桂枝。然刚痉属阳。每多急满之症。宜大承
气汤下之。柔痉属阴。每多厥逆之症。宜桂心白术散附子防风散温之。大抵刚痉易治。柔痉
难治。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耳。
小续命汤防己桂。杏仁黄芩芍药配。甘草参芎与麻黄。附子防风一同会。
<目录>
<篇名>霍乱
属性:呕吐而利名霍乱。四肢逆冷成斯患。寒多不渴理中汤。热多而渴五苓散。暑月忽
然心
撮痛。两脚转筋多冷汗。上吐下利并燥烦。水浸香藿吞数盏。霍乱者。谓挥霍乱也。外有所
感。内有所伤。阴阳争膈。邪正交争。故上吐下泻。而腹中痛也。邪在上焦。则吐。邪在下
焦。则泻。邪在中焦。则吐泻交作。此湿霍乱。症轻易治。若上不能吐。下不能泻。则邪不能
出。壅塞正气。关格阴阳。此干霍乱。俗名绞肠痧。其死甚速。切勿与谷食。即米汤下咽亦
死。然霍乱主治。亦有不同。如热多口渴而吐利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渴而吐利者。理中
汤主之。若挟中湿而吐利者。藿香正气散主之。若挟中暑而吐利者。三物香薷饮主之。大抵
霍乱有挟外感者。有挟内伤者。主治最难分别。古方通用盐熬热童便调饮。极为得治。近时
通用阴阳水最为稳当。服之有神工。
藿香正风用紫苏。大腹陈皮桔梗咀。甘草云苓半夏曲。浓朴白芷枣姜投。香薷饮内药四
般。浓朴相参扁豆攒。加上黄连为绝妙。和中祛暑颇能安。
<目录>
<篇名>寒热往来
属性:往来寒热斗阴阳。大小柴胡及桂姜。热结心烦仍喜呕。渴而头汗用之良。
寒热往来者。阴阳相胜。邪正相争而作也。盖寒为阴。热为阳。里为阴。表为阳。邪客
于半
表半里。阴出与阳争。阴胜则寒。阳出与阴争。阳胜则热。阳不足则先寒。阴不足则先热。
是以寒热往来而无定时也。然寒热往来亦有不同。有因热结在里。而寒热往来者。宜大柴胡
汤主之。有因汗吐下后。不呕而渴。但头微汗而寒热往来者。宜柴胡桂姜汤主之。
<目录>
<篇名>发喘
属性:伤寒喘急最宜详。专论阳明及太阳。太阳无汗麻黄症。阳明潮热小承汤。水停心下
喘而咳。加减青龙必可当。阴症喘时肢逆冷。理中四逆用为良。
夫喘者。肺病也。经曰。肺主气。肺气逆而上行。冲冲而上。喝喝而息。数张口、抬肩
、摇
身、滚肚、是为喘也。凡伤寒发喘。有因太阳无汗而喘者。此为邪气在表。心腹必濡而不坚
。当用麻黄汤主之。有因水停心下而喘者。此为即水为邪。宜小青龙汤散之。有因阳明潮湿而
喘者。此为邪气在里。心腹必胀而为满。法当用小承气汤下之。若阴症喘则必促。脉浮而厥
。宜理中四逆汤温之。大抵诸喘为恶症。以邪气因盛。正气将脱也。他如直视谵语。及汗
出如油。喘不休。俱不治也。
<目录>
<篇名>咳嗽
属性:太阳咳嗽用青龙。里水还须十枣攻。寒热柴胡加减治。阴邪真武总收功。
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经曰。肺主气。形寒饮冷则伤之。使气逆而不散。冲击
咽膈
。今喉中淫淫如痒。习习如梗。而咳嗽也。凡伤寒咳嗽。有因太阳水气在表而咳者。宜小青
龙汤主之。有因太阳水气在里而咳者。宜十枣汤主之。有因少阳寒热往来而咳者。宜小柴胡
汤加减治之。有因少阴水气在里而咳者。宜真武汤主之。大抵伤寒以嗽为轻。不与杂症同。须斟
酌治之。
<目录>
<篇名>吐血
属性:皆因邪热中三焦。当汗医家失审量。热毒入深成吐血。桃仁承气地黄汤。
吐血者。诸阳受热。其邪在表。当汗不汗。致使热毒入腑。积瘀于内。迫血妄行而吐也。宜以桃仁承气汤主之。亦
有服桂枝汤而吐血者。宜犀角地黄汤主之。大抵吐血衄血。有阳乘阴者。有阴乘阳者。阳乘阴者。血热妄行是也。阴乘
阳者。血不归经是也。
<目录>
<篇名>衄血
属性:太阳衄血病将瘳。犀角黄芩芍药搜。漱水阳明犀角进。当归四逆少阴授。
衄血者。经络
及服桂枝汤后而衄者。此皆阳气盛长病欲解也。宜犀角地黄汤。及黄芩芍药汤。茜根汤。茅
花汤。加减主之。有因少阴发汗而动衄者。此症难治。亦可用当归四逆汤主之。大抵吐血衄
血。脉滑小者生。脉实大者死。脉微者易治。若热甚。脉反数急者死也。衄而头汗出。或身
上有汗。不至足者。皆难治也。凡衄血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阴阳俱虚。针经曰。夺汗者
无血。夺血者无汗。此之谓也。
当归四逆桂枝芍。细辛甘草木通合。直加大枣治阴厥。脉细阳虚由血弱。
<目录>
<篇名>单伏双伏
属性:伤寒脉伏是何缘。阳极如阴大汗全。更有夹阴沉伏见。须投姜附灸关元。
伤寒一手脉沉曰单伏。两手脉沉曰双伏。不可以阳症见阴为诊。乃火邪内郁。不得发越
极似阴。故脉伏。必有大汗而解。正如久旱将雨。六合阴晦。雨后庶物皆苏之义。又有夹阴
伤寒。先有伏阴在内。外复感寒。阴盛阳衰。四肢厥冷。六脉沉伏。须投姜附及灸关元。脉
乃复出也。若太溪冲阳。皆无脉者必死。
<目录>
<篇名>阴阳易
属性:阴阳易即女劳复。痛引阴中热上冲。通用烧 男女易。须知 鼠亦收功。
男病新瘥。女与之交曰阳易。女病新瘥。男与之交曰阴易。细考之即女劳复也。有谓男病愈
后。因交而女病。女病愈后。因交而男病。于理未然。古今未尝见此症也。其脉离经。其状
体重少气。小腹里急。或引阴中拘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古方
通用烧 散。取女人 裆近隐处。煎烧灰。水调。方寸匕。日三服。女病用男 。亦有用
鼠汤者。皆治女劳复之方也。
<目录>
<篇名>咳逆
属性:阳明咳逆热寒生。水饮停痰气逆行。半夏生姜皆可治。橘皮柿蒂总堪平。
咳逆者。气上逆而呃忒也。仲景作咳逆。即此症也。切勿误作咳。咳者嗽也。亦勿误
。哕者呕也。今从俗作呃逆者是也。凡伤寒呃逆。有因胃热而呃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有因
胃寒而呃者。丁香柿蒂汤主之。有因水饮停痰而呃者。半夏生姜汤主之。大抵呃在中焦。谷
气不运。其声短小。得食即发。呃在下焦。真气不足。其声长大。不食亦然。若咳逆不止者。不
橘皮竹茹治呕咳。参甘半夏枇杷麦。赤茯再加姜枣煎。方由金匮此方 。丁香柿蒂人参
姜。呃逆因寒中气戕。济生香蒂仅二味。或加橘竹用皆良。
<目录>
<篇名>心动悸
属性:心悸三阳证自详。水停苓甘小柴汤。冒旋甘桂 真武。小建中建炙甘方。
悸者。心中筑筑动。怔忡不安也。凡伤寒动悸。有因太阳水停心下。厥而悸者。火
。故悸也。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宜茯苓甘草汤主之。有因太阳发汗过汗。冒旋而悸者
。宜桂枝甘草汤主之。有因发汗过多。 动而悸者。宜真武汤主之。有因阳明壮热往来而悸
者。宜小柴胡汤主之。有因少阳发汗。谵语而动悸者。亦宜小柴胡汤主之。有因伤寒三四日
心悸而烦者。此阳气虚也。宜小建中汤主之。有因伤寒脉结代而心动悸者。宜炙甘草汤主之。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和中脏。虚劳腹痛效无过。炙甘草汤参姜
桂。麦冬生地火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目录>
<篇名>两感伤寒
属性:阴阳俱病终难起。两感伤寒慢料理。一日太阳与少阳。头痛口干烦饮水。二日阳明合太
阴。腹满身热如焚毁。不欲饮食鼻中干。 言妄语终难睡。三日少阳合厥阴。耳袭囊缩不知
人。厥逆水浆不入口。六日为期是死辰。
两感者。双经同病也。其症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三日少阳与厥
阴俱病。此阴阳表里俱病。欲汗之则有里症。欲下之则有表症。经曰。其两感于寒者必死。
故仲景亦有治法。然仲景又曰。两感俱作。治有先后。如表症急者。当先救表。里症急者。
当先救里。故易老为制大羌活汤。意谓传经者。皆为阳邪。一于升阳。散热滋养阴藏。则感
之浅者。尚或可平也。
大羌活汤即九味。己独知连白术暨。散热培阴和表里。伤寒两感差堪慰。
<目录>
<篇名>百合
属性:百合一宗皆病形。无复经络最难明。欲卧又却不得卧。欲行还复不能行。饮食有美
美。虽如强健步难胜。如有寒热复如无。口舌小便还赤涩。药才入口即吐利。如有神灵来作
孽。病后虚劳多变成。百合地黄汤可啜。
百合者。百脉一宗也。其症行住坐卧不安。如有鬼神状。此是伤寒病后。虚邪所致
。宜以百合知母汤、百合鸡子汤、百合代赭汤、百合地黄汤主之。
<目录>
<篇名>懊(读恼古字通用)
属性:伤寒懊恼胜怔忡。或实或虚皆胃中。结胸下早阳邪陷。阳明误下胃虚空。客气动膈
心中燥。栀子汤兼大陷胸。胃中燥屎宜承气。腹满头坚不可攻。
懊 者。谓郁闷不舒也。凡伤寒懊恼。有因短气烦躁。胸中懊恼。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者
大陷胸汤主之。有因舌上白苔。虚烦不得眠。心下懊恼者。此邪热郁于胸中也。宜栀子豉汤
吐之。有因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必发黄。宜茵陈蒿汤主之。有因阳明病下
后。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此邪热结于胃中也。宜承气汤攻之。
<目录>
<篇名>奔豚动气
属性:奔豚动气有奇方。左右高低细揣量。去术理中兼用桂。不堪汗下应须详。
奔豚者。肾积也。动气者。谓脏气不调。肌肤间筑筑跳动。遂藏所主。见于脐之左右上
下。
独不言当脐者。脾为中州。以行四脏之津液。左右上下皆不可汗下。何况中州。其敢轻动乎
。古通用理中汤去术加桂苓为主。以茯苓利水。桂泄奔豚。故宜加用。白术滞气。故去之。
<目录>
<篇名>脏结
属性:脏结无阳舌白苔。阴筋急痛引脐来。虽然饮食全如故。下利频频不可回。
<目录>
<篇名>除中
属性:厥而下利当不食。反能食者号除中。此为胃气无余候。纵有良师莫奏功。
<目录>
<篇名>螈
属性:螈为引缩 为伸。热极风生并在经。涤热祛风犹可望。防风通圣散能平。
筋急而缩为螈。筋缓而伸为 。伸缩不已。为螈 。俗谓之搐搦是也。此皆热极生风。
风主动。故螈 。宜以防风通圣散治之。以涤热而祛风也。
<目录>
<篇名>怫郁
属性:怫郁阳蒸聚体肤。便坚为实哕为虚。二阳并病容颜赤。承气参枝各半舒。
怫郁者。谓阳气蒸越。形见于头面体肤之间。聚赤而不散也,凡伤寒怫郁。有因小便不利
。时
有微热。大便乍难。怫郁而不得卧者。此为燥屎囊实也。宜承气汤下之。有因吐下后极虚。
其人怫郁。复与水发汗。因而得哕者。此胃中虚也。宜桂枝人参汤主之。有因太阳初得病发
汗不彻。并归阳明。续自微汗面赤者。此阳气怫郁也。宜各半汤主之。
<目录>
<篇名>劳复食复
属性:伤寒瘥后热还生。因食因劳辄动经。脉实下之浮即汗。大柴鼠粪气温平。
劳复食复者。谓伤寒新瘥。血气未平。余热未尽。因劳动而复作者。名曰劳复。以枳实
栀子
豉汤及小柴胡汤主之。宜和中以退其热也。又有因过餐而复发者。名曰食复。以栀子大黄汤
及大柴胡汤主之。通其阳以退其热也。
<目录>
<篇名>过经不解
属性:坏病多缘汗下差。过经不解咎医家。柴胡汤内加硝治。解表还兼泻里佳。
过经不解者。谓伤寒十二日当愈不愈。则再传。是谓过经。此即伤寒坏病。多因汗下失
宜所致。宜柴胡加芒硝汤治之。以解表而攻里也。
<目录>
<篇名>温疟
属性:温疟多因坏病成。后寒先热往来频。小柴加桂专能治。白虎人参实可平。
温疟者。冬受寒邪。复感春寒而发也。其脉尺寸俱盛。其症先热后寒。或寒热往来。此
寒坏病也。宜小柴胡汤少加薄桂主之。如热多倍加柴胡。寒多倍加桂枝。若热甚而烦躁者。
宜人参白虎汤主之。大抵伤寒温疟。不与杂症同。宜参证治之。
<目录>
<篇名>渴症
属性:大渴饮时能一斗。常令止与二三升。若还不与非其治。强饮无疑别病生。脉浮而渴太阳
有汗而渴阳明症。渴而自利属少阴。三者不同须审定。自非大渴莫与饮。小渴惟宜滋润尔。
若是剧饮心下满。变成水结难调理。
<目录>
<篇名>漱水不欲咽
属性:阳明口渴苦头痛。水不下咽将衄血。瘀血停留定发狂。病家外症无寒热。
按阳明内有热者。欲饮水。今漱水不欲咽。是热在经而里无热也。阳明经气血俱多。经
盛。逼血妄行。故知必作衄也。宜犀角地黄汤及茅花汤主之。无表症。不寒热。胸腹满。口
燥渴。漱水不欲咽。小便多者。此为瘀血。必致发狂。宜桃仁承气汤。甚者抵当丸。取尽
黑色为度也。又少阴脉沉细。手足冷。或时烦躁作渴。欲漱水不欲咽者。宜四逆汤主之。又
下利厥逆。无脉干呕、烦渴、欲漱水不欲咽。宜白虎加猪胆汁人尿主之。及唇时不欲咽者。
宜理中汤加乌梅主之。大抵阴症发燥烦渴。不能饮水。或有勉强饮下。良久复吐。或饮水而
呕。或哕逆皆内寒也。盖无根失守之火。游于咽嗌之间。假作燥渴。则不能饮。或有能饮水
不吐。复欲饮者。热也。
<目录>
<篇名>背恶寒
属性:背上恶寒人少会。少阴之病口中和。三阳合病口干燥。以此区分免致讹。
背恶寒者。谓身体不恶寒。独在背上也。经云。背为阳。腹为阴。背恶寒者。阳不
足也
。然有阴阳二证。若邪热陷内。消耗津液。故口中干燥。全无滋吐。宜用人参白虎汤主之。
又中暑亦有背恶寒症。但面垢自汗。脉虚而伏。亦宜服之。若脾胃素虚之人。遇暑月饮冰
水。啖生冷。寒气蓄聚。阴上乘阳。致寒从背起。冷如掌大。当以温药主之。大顺散之类是
也。
大顺散内用干姜。桂杏还同甘草良。中暑却宜专服此。井花调服自安康。
<目录>
<篇名>恶寒
属性:恶寒发热发于阳。阴病憎寒身体凉。解表桂枝并越婢。温中须索理中汤。
恶寒一症。即前云寒邪外束。则恶寒也。此复举以言之。分别三阳三阴之不同也。若在
三阳
、则必发热。若在三阴、则专恶寒而不发热。在三阳则宜解表。如羌活汤、解肌汤、小柴胡
汤、各随证用之。如中三阴则宜理中汤、或四逆汤、皆可选用也。如桂枝汤越婢汤未可轻用
。
<目录>
<篇名>汗后恶寒
属性:汗后恶寒宜芍药。脉沉发热下尤良。四肢疼痛仍兼利。厥冷须投四逆汤。
伤寒汗后。则寒邪自散。不当恶寒。然汗后犹恶寒者。何也。盖阳微则恶寒。须芍药汤
以收
敛之。倘脉沉属里。发热恶寒者。恐内有积热。宜下之为良也。若四肢疼痛泻利厥冷。此阴
症也。宜四逆汤温之。
<目录>
<篇名>阳经发热
属性:太阳发热恶风寒。汗出阳明胃燥干。(有燥屎而干枯)呕逆项疼身发热。医家当作少阳
看。(太阳当汗阳明当下少阳当和解)
<目录>
<篇名>阴经发热
属性:太阴厥阴皆不热。惟有少阴间发热。阳经发热脉浮大。四肢遇暖便闭塞。阴经发热脉必
沉。下利四肢恒厥逆。
<目录>
<篇名>下后有热
属性:曾经下后身发热。渐觉胸中成痛结。香豉栀子却相宜。去病每如汤沃雪。
<目录>
<篇名>头痛
属性:三阳往往病头痛。随证须知识病因。太阳恶寒宜解表。羌和汤中倍用芎。蒸蒸发热阳明
热。
调胃承气方最真。少阳受病脉弦细。痛连项角耳中疼。或加口苦兼寒热。小柴胡症自分明。
三阴本没头疼痛。头若疼时属厥阴。更有停痰能作祟。四肢厥逆痛难禁。
<目录>
<篇名>咽痛
属性:咽痛阴阳迥不同。咽喉肿痛热邪攻。脉浮散大或吐血。随方用药自然通。阴毒咽痛喉
不利
。寒邪伏在少阴中。脉来微弱当温散。半夏桂汤是先锋。须用四逆加桔梗。治不可紊自见功
。
<目录>
<篇名>胁痛
属性:少阳胆经循胁过。邪入此经痛无那。心下坚满引胁痛。十枣医治定须可。阳明坚满大便
结。项强不食并潮热。因而转入少阳经。惟小柴胡汤最功。
<目录>
<篇名>腹满痛
属性:腹中满痛别阴阳。里实须知下最良。脉实有力阳明实。大柴小承总一方。三阳腹满而急
痛。
脉沉微细里寒藏。附子理中并四逆。对证服药自然康。三阴下利纯清谷。( 水泻洞泄完谷
也)里虚已极四神汤。肠鸣泄泻而腹痛。虚痛还宜小建良。
<目录>
<篇名>燥咽干
属性:(脾为胃行津液热则枯)
脾中有热胃干枯。口燥咽干津液无。宜用白虎加参治。少阳口苦小柴胡。咽干慎不可发
汗。发汗无津气愈虚。少阴火威水欲涸。口苦却宜承气需。
<目录>
<篇名>循衣摸床
属性:伤寒吐下仍不解。大便不利寒热在。循衣摸床殊不安。独语犹如见鬼怪。微喘直视不识
人。谵语狂言不可骇。大承服后脉强生。忽若清兮死难待。
<目录>
<篇名>烦躁
属性:伤寒烦躁症如何。阳明经与少阴科。阳明脉长大便秘。伤寒之候太阳多。阴盛阳虚亦烦
躁。
少阴之症勿会讹。汗之而烦医者误。病解而烦气不和。更有虚烦宜竹叶。根据方调治莫蹉跎。
<目录>
<篇名>昼夜偏剧
属性:卫气循环不暂停。昼则行阳夜在阴。卫独留阳阳跷盛。阳盛阴虚夜不宁。卫若留阴阴跷
满。
阴满阳虚昼却宁。暮谵昼了阴虚症。昼燥阳虚夜气清。须要调胃各归分。二气和谐可渐平。
<目录>
<篇名>多眠
属性:多眠思症病形殊。风温狐惑及柴胡。更有少阴当慎别。须知四者病何如。风温身热当自
汗。小柴胁满项强拘。少阴自利但欲寐。狐惑多眠非一途。
<目录>
<篇名>不得眠
属性:伤寒何事不得眠。汗过胃中干燥烦。或因吐下虚烦致。或因大热语言颠。小便不利
正发
渴。心烦少气苦忧煎。若其水停心下满。但与猪苓可保痊。伤寒瘥后热还在。阴来复时阳使
然。
<目录>
<篇名>小便不利
属性:胃中干则无小便。慎勿利之强使然。下焦有热不通泄。量病时须泄与宣。咳而有水青龙
候。
项强无汗桂枝痊。大抵中遇发黄者。先利小盒饭使快。阳明汗多津液无。却以小便利为戒。
阳若凑之阴分虚。小便难出热邪拘。伤风不止桂加附。阳明风中小柴胡。
<目录>
<篇名>小便自利
属性:太阳下焦有热秘。小腹必满便不利。小便不利反自利。此是抵当血症谛。阳明自汗小便
结。
忽若利时津液竭。屎难坚硬不可攻。蜜导用之斯要诀。又问小便何故数。肾与膀胱虚热作。
虚不故令小便频。热则迟涩相击搏。有汗不可服桂枝。趺阳浮涩是脾约。胃中不和谵语时。
调胃承气宜斟酌。
<目录>
<篇名>大便不利
属性:大便坚硬或不通。柴胡承气可收功。亦有不可攻击者。歌载篇章里症中。寒则溏泄热则
垢。可揣阴阳虚实候。藏火不及大寒行。民病 溏肠胃讹。
<目录>
<篇名>阴症
属性:阴症身凉二便清。病初自汗不头疼。也无烦躁也无渴。脉息沉微自可明。
<目录>
<篇名>阳症
属性:阳症身热头疼痛。体痛咽干难卧动。或有谵语及寻衣。脉急洪长宜审用。
<目录>
<篇名>表症
属性:伤寒表症是如何。无汗恶寒身热多。头项俱疼脉浮取。施方审症汗之和。
<目录>
<篇名>里症
属性:伤寒里症心腹痛。不恶寒而恶热蒸。其脉沉数兼自汗。二便秘少下之生。
<目录>
<篇名>阴厥
属性:阴厥身凉热不由。二便清滑不烦时。脉来沉浮如端的。三建汤兼四逆宜。
<目录>
<篇名>阳厥
属性:阳厥时时指爪温。心烦便闭口干论。脉来沉细中还疾。承气柴胡最可吞。
<目录>
<篇名>阴症似阳
属性:阴症似阳面色红。小便清滑大便通。浑身微热沉迟脉。真武汤兼用理中。
<目录>
<篇名>阳症似阴
属性:阳症身凉冷四肢。小便赤少大便稀。心烦口燥脉沉数。白虎汤兼竹叶奇。
<目录>
<篇名>妇人伤寒
属性:妇人此病当区别。身重身轻不同例。产前身重且安胎。产后血虚先补血。惟有柴胡
四物汤。庶可调和便安悦。
<目录>
<篇名>妇人热入血室
属性:妇人中风六七日。身热续续发寒 。经水适来或适断。热随阴血居其室。昼则明了
暮
语。状如见鬼似疟疾。无犯胃气及三焦。小柴胡汤尤为的。更刺期门似泻肝。邪去自然保安
吉。切须急疗莫迟迟。变症来时恐莫及。
<目录>
<篇名>伤寒有时气瘟疫不同
属性:春气温和夏暑热。秋气清凉冬凛冽。四时正气自调匀。不犯寒邪无病孽。冬时严寒
欲周
密。君子深藏宜入室。中而即病曰伤寒。触冒寒邪成此疾。毒瓦斯入深不即病。至春与夏邪方
出。春为温病夏为暑。变态无端病非一。若乃时行自不同。盖是非时之气失。春时应暖反大
寒。夏时应热偏寒 。秋气清凉大热来。冬月严寒如春日。少长一般病相似。此是时行归瘟
疫。防风通圣扶正气。九味羌和汤检一。
<目录>
<篇名>伤寒有四症相类
属性:食积寒痰并香港脚。更兼亦有患劳烦。要识四般相类症。不与伤寒一例看。
寒痰者。中脘停痰。自中胸满。但头不痛。项不强。与伤寒异耳。宜二陈汤主之。
食积
者谓胃中停食。发热头痛。但身不痛气口紧盛。与伤寒异耳。宜平胃散主之。香港脚者。足
受寒湿。头痛、身热、肢节痛、便秘、呕逆。但脚痛。或肿满。或枯细。与伤寒异耳。宜加减
小续命汤主之。劳烦者。气血俱虚。燥烦发热。但身不痛。头不痛。不恶寒。脉不浮紧。与
伤寒异耳。宜补中益气汤主之。李东垣内伤外感辨曰。伤于饮食劳复。七情六欲。为内伤。
伤于风寒暑湿为外感。内伤发热。时热时止。外感发热。热甚不休。内伤恶寒。得暖便
解。外感恶寒。虽浓衣烈火不除。内伤恶风。不畏甚风。反畏隙风。外感恶风。见风便恶。
内伤头痛。乍痛乍止。外感头痛。连痛不休。直待表邪传里方罢。内伤有湿。或不作渴。或
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须一二日外。表热传里。口方作渴。内伤则热伤气。四肢沉困无
力。倦怠嗜卧。外感则风伤筋。寒伤骨。一身筋骨疼痛。内伤则短气不足以息。外感则喘壅
气盛有余。内伤则手心热。外感则手背热。天气通于肺鼻者。肺之外候。外感伤寒。则鼻塞
。伤风则流涕。然能饮食。口知味。腹中和。二便如常。地气通于脾口者。脾之外候。内伤则
懒言恶食。口不知味。小便黄赤。大便或秘或泄。左人迎脉主里。内伤则气口大于人迎。内
伤证属不足。宜温。宜补。宜和。外感证属有余。宜汗。宜吐。宜下。若内伤之症。误作外
感。妄发其表。重虚元气。祸如反掌。故立补中益气汤主之。又有内伤外感兼病者。若内伤
重者。宜补养为先。外感重者。宜发散为急。惟上焦痰呕。中焦湿热。伤食膈满者。皆不服
补中益气汤。明医杂着云。世间发热症。类伤寒者数种。治各不同。张仲景论伤寒伤风。此
外感也。风寒之邪。感于外。自表入里。故宜发表以解散之。此麻黄桂枝之义也。以其感于
冬时之令。寒冷之月。实时发病。故谓之伤寒。而药用辛热以胜寒。若时非寒冷。则药当有
变矣。如春温之月。则当变以辛凉之药。夏暑之月。则当变以甘寒苦之药。又有一种冬温之
病。谓之非其时而有其气。盖冬寒时也。而反病温焉。此天时不正。阳气反泄。用药不可温
热。又有一种时行寒疫。却在温暖之时。当温暖而寒反为病。此亦天时不正。阴气反逆。用
药不可寒凉。又有一种温疫热病。多发于春夏之间。沿门合境相同者。此天地之疠气。当随
时令。参气运。而施治。宜用刘河间辛凉甘苦寒之药。以清热解毒。以上诸症。皆为感天地
之邪者。若夫饮食劳倦为内伤元气。此则真阳下陷。内生虚热。故东垣发补中益气之论。用
参等甘温之味。大补其气。而提其下陷。此用气药以补其不足也。又若劳心好色。内伤真
阴。阴血既伤。故阳气偏胜而变为火矣。是谓阴虚火旺。劳瘵之症。故丹溪发阳有余。阴不
足之论。用四物加黄柏知母补其阴。而火自降。此用血药以补血之不足也。补气补血。皆
内伤症也。一则因阳气之下陷以升提之。补其气。一则因阴火之上升。滋其阴。以降下之。
一升一降。迥然不同矣。又有夏月伤暑之病。虽属外感。却类伤寒。与伤寒大异。盖伤寒
则寒邪客表有余之症。故宜汗之。暑伤气。元气为热所伤。而耗散不足之症。故宜补之。东
垣所谓清暑益气是也。又有因时暑热而多食冷物以伤其内。或过取凉风以伤其外。此非暑伤
。乃因暑而自致之病。治宜辛热解表。或辛温理中之药。却与伤寒治法相类者也。凡此数
症。外形相似。实有不同。治法多端。不可或谬。故必审其果为伤寒及寒疫也。则用仲景法
。果为温病及瘟疫也。则用河间法。果为气虚也。则用东垣法。果为阴虚也。则用丹溪法。
如是。则庶无差误以害人矣。今人但见发热之症。一皆认作伤寒外感。率用汗药以发其表。
汗后不解。又用表药以凉其肌。设是虚症。岂不死哉。间有颇知发热属虚。而用补药。则
又不知气血之分。或气病而补血。或血病而补气。误人多矣。故外感之与内伤。寒病之与热
病。气虚之与血虚。如冰炭相反。治之若差。则轻病必重。重病不救矣。医贯曰。读伤寒而
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书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
。东垣脾胃论。深明饥饱劳役发热等症。俱是内伤。悉类伤寒。切戒汗下。以为内伤多而外
感少。只须温补。不必发散。如外感多而内伤少。温补中少加发散。以补中益气汤为主。如
内伤兼寒者。加麻黄。兼风者加桂枝。兼暑者加黄连。兼湿者加羌活。此特阳虚发热之一
门也。然阴虚发热者十有六七。亦类伤寒。今人一见发热。则曰伤寒。须用发散而致死。则
曰伤寒之法已穷。余尝于阴虚发热者。见其大热、面赤、口渴、燥烦、与六味地黄丸一剂。
即愈。如下部恶寒。足冷。上部渴甚。燥极。或饮而反吐。即如肉桂五味。甚则加附子冷冻饮料
。以此活人多矣。此丹溪发明阴虚发热之外。尚遗未尽之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