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篇名>退思集类方歌注

书名:退思集类方歌注

作者:王泰林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退思集类方歌注》《医方证治汇编歌诀》二书,吾邑王旭高先生所着也。先生名泰林,

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江阴柳宝诒尝选刊先生医案,称先生读书,上自轩岐,下迄清季诸

家,无不精心灌注,于古书则研求古训,于后人书则必分别疑似。所着有《西溪书屋夜话录》

《医方歌诀串解》《环溪草堂医案》诸书,均未梓行云。今医案经方君耕霞、柳君宝诒选刊

,流行于世,其余数书屡求不得。乙卯冬,华君松岩惠余稿本一束,云已藏弃多年。先是东

房桥有先生之门人,年老忽发狂易,以钞录各书沉之水中。华君仅捞得方歌二种,残缺不完

一页,即照《伤寒》《金匮》方补之。详阅《退思集类方》,本徐灵胎氏《伤寒类方》化裁编

辑,以《金匮》方、后人方附丽之,分为二十四类。其《医方歌诀》亦本《兰台轨范》通治

方而作,故所注多遵徐书,而博采群书,间有先生新注,及自制数方附见,去取颇属审慎,

注释亦极明白。余尤佩其虽一以仲圣方为宗,而能集仲圣以下医方之长,绝不拘泥一家言,

观其治案可知也。惟此书尚非定本,故上有王先生所批“此方宜入某类”、“宜改从某注”、

某方可删”语。又如麻黄汤类之神术散,注云∶“又有太无神术散、叔微神术散,俱编入

平胃散类。”泻心汤类之进退黄连汤,注云∶“崔氏八味丸编入肾气丸类。”今无此二类。

栀子豉汤下注有“余义见卷四杂说”云云,亦经散佚。又小青龙汤下注,尚着有《古方余论

》,则不止柳氏所谓三种,可知年愈远,而书愈有阙,惜哉!惜哉!乃蓄意访求,知先生故

里去余家仅数十武,先生裔孙某君云∶“高祖昆季五人,旭高最少,享高寿,无嗣,故殁后

无绍其业者;门弟子各走一方,无从追考。其着述六十年来散佚无一存矣。”则是二书虽非

全璧,亦足觇王先生学问之一斑也。道、咸之间固享名于苏、浙者,何其着述竟无存耶!且

此本得之沉水之余,字迹有剥落之处,急谋付梓,以广流传;复以少时录存先生所编着之《西

溪书屋夜话录》《医方歌括》及《增订医方歌诀》《薛氏湿热论歌诀》各一卷,合为一册,

洵属医学家之要书,不可再使抱残守缺,湮没不彰,此付刊之举,不容或缓者已。

\x庚申冬月无锡周镇小农别署伯华谨识于惜分阴轩\x

<目录>

<篇名>退思集类方歌注

属性:《伤寒》《金匮》方 后汉张仲景着《伤寒》《金匮》两书,为后世医方之祖。其方治病,

虽千头万绪,而条理不紊。方中之药,少者仅一二味,而又无所不包括;多者至二三十味,

而又无一味不紧切,所以谓之“方祖”。此卷所辑,皆其方也。间附后世数方,使人从流溯

源,知夫熔古化新之妙。学人能于此卷诸方,精思而熟读之,应变无穷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汤

属性:治太阳病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发热恶寒,恶风无汗,胸满而喘,

其脉浮紧或浮数者,宜此发汗。若脉浮弱,汗自出,或尺脉微迟者,俱不可服。若风、寒、

湿三气成痹,及冷风哮嗽,最效也。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炙) 以

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加术汤

属性:治湿家身烦疼。

麻黄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麻黄发汗之峻剂,监以桂草斯无弊。(麻黄开窍发汗,性最猛烈,故以桂枝监之,不使

其大汗亡阳,甘草和之,不使其劫阴脱营,如驭马防其放逸耳。)麻黄入肺杏入心,发汗必

通营与卫。(麻黄轻清入肺,杏仁重浊入心。仲景治太阳初病,必从心营肺卫立方也。)先煮

麻黄取力专,(麻黄先煮,取其力专,不仅为去上沫已也。)不须啜粥恐留滞。(不须啜粥,

恐留恋麻黄之性也。)减去大枣与生姜,恐碍杏麻升降制。(仲景发汗方中,每加姜、枣,此

不用者,以生姜横散解肌,碍麻黄之上升,大枣缓中腻膈,碍杏仁之下降故耳。其精切又如

此。)要知麻桂性辛温,仲景原为风寒制。无论伤寒与中风,卫实麻黄表虚桂。(麻黄汤治卫

实,桂枝汤治表虚,在有汗无汗上分,不在风寒上分也。)后人妄用治温暑,无怪下咽人即

毙。(麻黄、桂枝二方,原为冬月即病之正伤寒而设,后人误以之治温暑,无怪乎下咽即毙

也。)伤寒初病在太阳,头项强痛此经系。(头项强痛,为太阳经的证。)发热恶寒无汗喘,

脉浮而紧麻黄谛。(以上为麻黄汤的证要诀。麻黄治无汗,杏仁治喘,桂枝治恶寒,甘草和

诸药,无一味不紧切,故谓“经方”。)寸关浮弱(表虚)尺迟微(里虚),误汗亡阳祸不细。

(若浮弱微

,非麻、桂温通关节,宣发寒邪不效。虚者,同补气血药服。)冷风哮嗽还堪济。(冷风哮证

,由风寒客于背俞,屡止屡作,用此散寒利肺最效。病哮喘,虽服麻黄而不作汗也。)《金

匮》麻黄加术汤,湿家身体烦疼诣。(湿外盛者,阳必内郁,故烦疼也。)寒湿在表汗之宜,

麻术相须功益济。(麻黄得术,自不至于过汗;术得麻黄,并可以行表里之湿。此治寒湿在

表之正法也。)发散方中白术加,海藏神术(汤)从此例。(发散方中加白术,洁古谓之“开

鬼门”。王海藏仿此意而制神术散,以代麻、桂,自云神妙。)安道辨论颇精明,(王安道着

《医经溯洄集》,辨伤寒温热甚悉。)《活人》加减休拘泥。(朱肱《类证活人书》载夏至后用

麻黄汤,须加知母、石膏、黄芩,后学多宗其说,亦见之不明,可见暑湿何可更用麻黄。)

此乃伤寒第一方,读书勿被书瞒蔽。(旭高按∶麻黄汤或谓专治伤寒,或谓通治杂病,只缘

未识正旨也。若知明为寒伤营之主剂,非惟温暑不取用,即邪浅在卫,亦何至于误用。而凡

寒邪在营者,何不以通用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属性:治太阳温病,无汗而喘,大热大渴。

麻黄(四两去节) 杏仁(五十个去皮尖) 甘草(二两炙) 石膏(半斤打碎绵裹) 以

水七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属性:治风湿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

麻黄(半两去节) 杏仁(十个去皮尖) 薏苡仁(半两) 甘草(一两炙) 锉麻豆

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宜避风。(此方分两甚轻,疑

类唐人校订《金匮》,加减仲景之方,非原方也。不然,汉时四钱匕,以今秤计之,只得八

九分,而欲以治发热身疼之证,有杯水车薪之诮矣。)

麻杏甘草石膏汤,泄肺存阴定热喘。(麻黄汤,治寒喘也;此去桂枝而重用石膏,治热

喘也。)无汗汗出休拘泥,(按∶《伤寒论》原文本作“汗出而喘,无大热者”,柯韵伯《伤寒

来苏集》改作“无汗而喘,大热者”,颇属理正辞明。盖汗出何可更用麻黄,无大热何可更

多从实证看。(此要诀也。不独喘病,百病皆然。)虽未明言治温病,此汤清散颇相安。(太

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仲景虽未出方治,而此汤清散,正是治温之法也。)除去

石膏加薏苡,(名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发热身疼风湿搏。此与麻黄加术法,大同小异别风

寒。(麻黄加术汤治寒湿,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治风湿。)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汤

属性: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面目肿,大有热色,发热无汗,脉洪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

热者。

麻黄(六两去节) 石膏(半斤打) 甘草(炙) 生姜(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

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加术汤

属性: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脉沉,小便自利而渴者;并治风寒客于脉而不去,营气热腐而肉

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疠风气,下焦脚弱。

越脾汤原方加白术四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越脾加半夏汤

属性:治肺胀咳喘脉浮大者。越脾汤原方枣加三枚,姜加一两,加半夏半升。

越脾汤越脾中气,发汗生津凉散委。(越脾者,发越脾中之津气而为汗,是凉散法也。)

麻石甘草枣生姜,《金匮》以之治风水。恶风身肿脉洪浮,面赤热渴乃堪使。(旭高按∶《金

是风水者,乃肺、脾、胃三经受风热之阳邪,痹其营卫之气,升降不得自如,斯水饮入胃,

不能输脾归肺,下达膀胱,而反外溢肌肤,故一身悉肿。其证恶风发热,脉洪浮而渴,故知

为风热,亦尝验之矣。然必兼有无汗而喘见象,与此汤一服,亦未必汗出,其水反从小便去,

真匪夷所思者。)里水黄肿其脉沉,便利亡津加术饵。(名越脾加术汤 旭高按∶水在里,当

不渴,渴则可征水去。今渴而黄肿不去,是水未去也。水未去,何以渴?小便自利,亡津液

故也。盖脾气实者,小便利则水去;脾气虚者,小便利则亡津,亡津令渴。病虽始于里水,

其实里已无水,水只在皮肤中,故亦用越脾,使从表解。但加白术一味,补脾气生津液,以

固其里,则意无不到矣。)营气热腐为疠风,俗号“大麻疯”即是。清疏营卫最相宜,加术

缘其脚弱尔。(按∶疠风因风客久而化热,营气被其煽灼,血肉腐坏,故使鼻柱坏而色败,

皮肤疡溃,即俗所谓“大麻疯”是也。喻嘉言有见及此,故曰“汗宜频发,血宜频刺”,但

未有其方。旭高观此汤清疏营卫,与嘉言之说合符。石膏清热生津液,麻黄疏风通血脉,甘

草解热毒,姜、枣和营卫,若不脚弱,则白术亦可不加。后人遇此证,绝不知用此汤,何也?)

温邪挟饮填肺中,为胀为喘加半治。散邪清热越脾佳,蠲饮消痰半姜美。(名越脾加半夏汤 肺

胀咳喘,为外邪内饮相搏之证。越脾汤散邪清热之功多,蠲饮消痰之力少,故加半夏辅其未

逮,更加姜一两以助半夏之功,周密之至矣。)此与青龙加石膏,佐使寒温相对峙。(此与小

青龙加石膏汤相为对峙。小青龙汤中有半夏无石膏,越脾汤中有石膏无半夏,观二方所加之

意,全重在石膏、半夏二物协力建功。石膏清热,借辛温亦能豁痰,半夏豁痰,借辛凉亦能

清热。前越脾加术汤生津止渴,借白术入清热药中;此越脾加半夏汤下气定喘,又借半夏入

清热药中。仲景加减成方,无非化裁后学矣。)又与越脾加术汤,下气生津分彼此。千古医

方仰仲师,一加一减皆精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大青龙汤

属性:治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无少阴证者。若脉微弱,汗

出恶风者,不可服,服之则厥逆筋惕肉 ,此为逆也。

麻黄(六两去节) 桂枝(去皮) 甘草(各二两炙) 杏仁(四十枚去皮尖) 生姜

(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石膏(鸡子大一块打) 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

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

汗多亡阳,遂虚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发热恶寒太阳病,无汗烦躁力能攘。(“发热恶寒无

汗烦躁”八字,是大青龙着眼。)一服汗出停后服,汗多温粉扑之良。(仲景温粉方失,成无

己《伤寒明理论》用白芷、 本、白术、川芎、米粉扑之。)寒之浅者仅伤卫,风而甚者营

亦伤。中风卫实因烦躁,清火发汗此方强。(按∶风伤卫,寒伤营,中风脉浮缓,伤寒脉浮

紧,是大法也。此大青龙脉证俱属伤寒,而去中风者,全在烦躁上看出。若寒邪,则但呕逆,

盖风寒中伤,各有浅深,又各随其人之体气虚实而为病。是以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

而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而虚者,寒犹不固。正是互文见意处。此汤治

中风卫实之法,乃清火发汗之重剂也。)证较麻黄为尤重,预保阳明圣法彰。(柯韵伯《伤寒

来苏集》曰∶“此麻黄证之剧者,故于麻黄汤倍麻黄以发汗,加石膏以除烦。”“诸证全是麻

黄,而有喘与烦躁之别∶喘是寒郁其气,升降不得自如,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气;烦躁是热

伤其气,无津不能作汗,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用石膏以清胃火,是仲景于太阳经中,

预保阳明之先着。加姜、枣以培中气,又虑夫转属太阴。”“一汗而表里双解,风热两除,此

大青龙清内攘外之功,所以佐麻、桂二方之不及也。”)少阴烦躁脉微弱,恶风汗出不相当。

(少阴亦有烦躁证,以脉微弱,汗出恶风为辨,不可服此。仲景立此方,即垂此戒,叮咛之

意深矣。)热因寒用方堪救,误服青龙阳必亡。(少阴烦躁,当热因寒用,如四逆汤加猪胆之

例,方可救其万一。若误服青龙,必召亡阳之祸,慎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小青龙汤

属性: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干呕,发热不渴,或渴或利,或小便不利,少

腹满者;并治溢饮,身体重痛,肌肤悉肿。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水

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此方有加减法,

另详余所着《古方余论》中。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小青龙加石膏汤

属性:治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气也。

小青龙汤原方加石膏二两。煮法同。强人服一升,虚人减之。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不渴呕利慰。(凡水停心下之证,多喘咳而不渴,此要诀也。其

余下利与小便不利,或然或不然也。)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备举辛温散水寒,

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故备举辛温以散水,兼用酸苦以安肺,于麻、桂二汤内,

不但留白芍之酸收,拘其发散之猛,再复五味、干姜摄太阳之气,监制其逆,细辛、半夏温

散水寒,从阴出阳,庶几水从汗解而不伤阴,此发汗散水之圣方也。)溢饮水肿服之奇,发

汗散水此所谓。(溢饮者,水肿也。水饮外溢于肌肤,旁流于四肢,故一身悉肿。然亦必有

喘咳见证,用此发汗散水,其效乃奇。)肺胀烦躁加石膏,寒温并进斯为贵。(肺胀咳喘,多

因水饮,而烦躁则挟热邪,故于小青龙汤加石膏,寒温并进,水热俱蠲,于法尤为密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甘草麻黄汤

属性:治里水脉沉,面目黄肿,小便不利。

甘草(二两炙) 麻黄(四两) 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甘草,煮取三升,温

服一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附子汤

属性:治里水脉沉小者,属少阴也。

麻黄(三两去节) 甘草(二两炙) 附子(一枚炮) 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

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麻黄(汤)治里水,水从汗解斯方美。(《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水病发其汗

即已。”)脉沉小者属少阴,温固必须加附子。(名麻黄附子汤)麻得甘草缓中焦,汗不伤阴

厥有旨。(王晋三《古方选注》曰∶“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

邪从表散。”深得厥旨。)水之为病殊多端,表里阴阳非一致。腰以上肿当发汗,腰以下肿

当分利。单单腹胀最难医,青筋突起无生理。(旭高按∶前一方用甘草,内助土气,后一方

用熟附,温固肾液,而外散水气,则皆君以麻黄。盖麻黄气味轻清,无微不入,故能透出肌

肤毛孔之外,又能深入积痰凝血之中,凡药力所不到之处,惟此能达之,故不特在表之风水

可用,而在里在肾之水,咸可用之也。《金匮要略·水气病篇》云∶“水病发其汗即已。”而

发汗之法,又各有浅深不同如此,可谓简而该矣。然又云∶“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

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见水病利小便一法,原不可缺,但以腰上半为阳,及一身

悉肿者为表,当发汗耳。若单腹胀青筋突起,为土败木贼之候,难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附子细辛汤

属性:治少阴病始得之,无汗恶寒,头不痛,但欲寐,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去节) 细辛(各二两) 附子(一枚炮) 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

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麻黄附子细辛汤,发表温经两法彰。无

汗恶寒(与太阳同)头不痛,脉沉欲寐(俱少阴证)少阴殃。若无发热当温补,(用附子汤)

反热邪犹连太阳。故用麻辛兼发表,温经熟附恐亡阳。(少阴主里,应无表证,今始受风寒

,即便发热,则邪犹连太阳,未尽入阴,犹可引之外达,故用细辛引麻黄入于少阴,以提始

入之邪,仍从太阳而解。然恐肾中真阳随汗外亡,必用熟附温经固肾,庶无过汗亡阳之虑。

此少阴表病无里证者发汗之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属性:治伤寒瘀热在里,但头汗出,小便不利,身发黄者。

麻黄(去节) 连翘(各二两)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杏仁(四十枚) 甘

草生姜(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沫,纳诸药,煮取

三升,去滓,分温三服。(降注雨水,谓之潦水,取其味薄,不助湿热也。)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杏仁甘草梓皮凑,煮以潦水加姜枣,瘀热身黄功克奏。泄湿从

阴出太阳,(此表里分解法。或太阳之热,或阳明之热,内合太阴之湿,乃成瘀热发黄,病

虽从外之内,而粘着之邪,当从阴以出阳也。杏仁、赤小豆泄肉里湿热,生姜、梓白皮泄肌

表湿热,仍以甘草、大枣奠安太阴之气,麻黄使湿热从汗而出太阳,连翘导湿热从小便而出

太阳,潦水助药力从阴出阳。经云∶“湿上甚为热。”若湿下行则热解,热解则黄退也。)黄

从汗解无留垢。缘其有表此方施,若无表证茵陈究。(本方使黄从汗解,茵陈蒿汤使黄从下

解,乃有表无表之分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麻黄升麻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

利不止者,为难治也。麻黄(二两半) 升麻 当归(各一两一分) 知母 黄芩 葳蕤(各

十八铢) 白术 石膏 干姜 芍药 天冬 桂枝 茯苓 甘草(各六铢) 水一斗,先煮

麻黄,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麻黄升麻汤桂枝,芍草苓冬姜术知,玉竹黄芩归与石,辛温寒润互兼施。厥阴错杂邪难

解,阴中升阳用此宜。(此方升散寒润,收缓渗泄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麻黄、

升麻名汤也。膏、芩、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

归、术甘温,玉竹甘寒,缓脾胃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生津泄热之功,不能提出阴

分热邪,故以麻、桂、升、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

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吐血咽疼肢厥逆,泄利不止颇难医。此乃伤寒之坏病,下

寒上热涉危疑。(此乃伤寒之坏病,寒热互见,上下两伤,故药亦照证施治。病证之杂,药

味之杂,古方所仅见,观此可悟古人用药又有此一格。)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浓朴麻黄汤

属性:治咳而脉浮者。

浓朴(五两) 麻黄(四两去节) 石膏(鸡子大一块) 杏仁(去皮尖) 半夏 五

味子(各半升) 细辛 干姜(各二两) 小麦(一升) 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

纳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浓朴麻黄汤石膏,细辛杏半味姜邀,还加小麦宜先煮,下气祛邪止咳标。小麦甘平缓心

气,用医心咳法殊超。咳而心痛为心咳,仿此临时加减调。(《金匮》此方,不详见证,而但

云“脉浮”。浮为邪气居表,固宜驱之外散,然观其药品,泄热下气、散邪固本之功皆备,

并附及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心咳汤

属性:(旭高新制) 治心咳,咳则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

北沙参(三钱) 石膏(三钱同薄荷头研) 牛蒡子(钱半) 杏仁(三钱去皮尖) 桔

梗(五分) 甘草(五分) 麦冬(三钱去心) 半夏(一钱) 茯神(三钱) 远志(五

分) 小麦(五钱) 水三盏,先煮小麦减一盏,纳诸药,煎至一盏服。(痰多加川贝母,

咽喉肿痛去半夏,汗多加五

心咳汤用北沙参,牛蒡甘桔石杏仁,茯神远志麦冬夏,小麦煎医心咳珍。(按∶五脏六

腑皆令人咳,究不离乎肺经。此心咳一证,虽属心火上逆,以余验之,其始多由外感。夫外

感温邪,必先肺卫而及心营,观经文“咳则心痛”句,义可推矣。逮至咳呛不已,震动心胞

之火,势必上逆,而为咽肿喉痹。前人谓生脉散加茯神、远志,能治心咳,遵用不甚见效,

余因参入开泄肺经之药,重用小麦煎汤代水,治之乃验。盖小麦甘平,为心之谷,缓心宁气,

大有殊功,即从浓朴麻黄汤意化出,故附于此,以就正于当世。)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射干麻黄汤

属性:治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者。

射干 细辛 紫菀 款冬花(各三两) 半夏 五味子(各半升) 麻黄 生姜(各四

两) 大枣

射干麻黄汤细辛,紫菀款冬味夏朋,姜枣同煎疗肺冷,咳而上气水鸡声。酸收苦泄兼辛

散,肺气宣通痰自平。(此治形寒饮冷伤肺之要方也。喉中水鸡声者,痰气出入而 咯也。

由肺中冷,阳气不能宣其液,郁于肺而生声,乃复用《本经》主治咳逆上气之品,大泄阴液,

宣通肺气。射干、紫菀,以苦泄之也,麻、辛、款、夏、生姜,以辛泻之也,五味子酸以收

其正气,大枣甘以缓其下行,则射干、细辛、五味之性,从麻黄外达肺经,内通肺脏,泄肺

之苦,遂肺之欲,补肺之正,温肺之阳,俾气道平而肺得阳和之致,自无 咯之声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古今录验》续命汤

属性: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咳逆上气,

但伏不得卧,面目浮肿者。

麻黄 桂枝 石膏 甘草 干姜 人参 当归(各三两) 川芎(一两五钱) 杏仁(四

十枚) 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复脊,凭几坐,(坐则升发阳气,足

以敌邪外散。)汗出则愈。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此亦唐人校订《金匮》附方,非仲

景方也。然其方颇合仲景之旨,故选之。)

《录验》续命(汤)麻桂姜,芎归杏草石参 。中风拘急(风邪入络)成风痱,(“痱”,

废而不用也。)今古相传此法良。(方名“续命”者,有却病延年之功也。)风入络中痰火壅,

驱风自必佐清凉,兼调气血扶其正,络痹通而拘急康。(风入经络,则内风与外风相煽,以

致痰火一时壅塞。惟宜先驱其风,继清痰火,而后调其气血,则经脉可以渐通。此方即从大

当归活血,甘草和诸药。盖邪风中人身痱,必由表虚,络脉弛纵,必由里热,故气宜固,血

宜活,风寒宜散,络脉宜凉,自当内外施治,以辟邪风,非处方之冗杂也。)证既属风风药

主,因人加减法当商,误投温补将邪敛,轻则偏枯重必亡。(凡古人定病之名,必指其实,

既曰“中风”,则其病属风可知。既为风病,则主病之方,必以治风为本;其中或有阴虚、

阳虚、感热、感寒之别,则于治风方中,随所现之证加减之。即使正气内虚,亦宜于驱风药

中少加扶正之品,以助驱邪之力,从未有纯用温补者。今人一遇此证,即用参、地、桂、附

等温补,将风火痰涎尽行补住,轻者变重,重者必死。或有元气未伤,而感邪浅者,亦必迁

延时日,以成偏枯永废之人。此非温补误之耶!)续命(汤)中风之祖剂,若无绝证用皆臧。

口开眼合两手撒,直视摇头面赤妆,遗溺汗淋俱绝证,阴阳离决命难长。(续命为中风之祖

方,苟非中脏之绝证,皆可治之。惟口开眼合,手撒鼻鼾,遗尿吐沫,直视摇头,面赤如妆,

汗出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小续命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中风 斜不遂,语言謇涩,及刚柔二痉,厥阴风泄。此六

经中风之通剂。

防风(一两半) 生姜(五两) 桂心 麻黄 杏仁 川芎 白芍 人参 甘草 黄芩 防

己(各一两) 附子(一枚) 水一斗二升,先煮麻黄三沸,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分

三服。(筋急语迟,脉弦,倍人参,加薏苡、当归,去白芍。烦躁不大便,去桂、附,倍芍

药,加竹沥。

身痛发搐,加羌活。日久不大便,胸中不快,加大黄、枳壳。口渴,加麦冬、花粉。脏

寒下利,去防己、黄芩,倍附子,加白术。汗多,去麻黄,加术。呕逆,加半夏。语言謇涩,

小续命汤桂附芎,麻黄参芍杏防风,黄芩防己兼甘草,六经风中此方通。(麻黄、杏仁,

麻黄汤也,治寒。桂枝、芍药,桂枝汤也,治风。参、草补气,芎、芍养血,生姜散寒,防

风治风淫,防己治湿淫,附子治寒淫,黄芩治热淫,故为治中风之通剂。刘宗浓《玉机微义》

曰∶“此方无分经络,不辨寒热虚实,虽多亦奚以为。”汪 庵《医方集解》曰∶“此方今

人罕用,然古今风方,多从此方损益为治。”旭高按∶此方即从《古今录验》续命汤加减。

盖病来杂扰,故药亦兼该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定喘汤

属性:(张时彻《摄生众妙方》) 治肺虚感寒,气逆膈热而作哮喘。

麻黄 半夏 款冬花 桑白皮(各三钱蜜炙) 苏子(二钱) 杏仁 黄芩(各一钱五

分) 甘草(一钱) 白果(二十一枚炒黄) 加姜煎。

定喘(汤)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杏黄芩兼甘草,肺寒膈热喘哮尝。(此定

喘之主方也。凡病哮喘,多由寒束于表,阳气并于膈中,不得泄越,故膈间必有痰热胶固,

斯气逆声粗而喘作矣。治之之法,表寒宜散,膈热宜清,气宜降,痰宜消,肺宜润,此方最

为合度。白果收涩,二十一枚恐太多,宜减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九味羌活汤

属性:(张元素方) 治伤寒伤风,憎寒壮热,无汗,头项腰脊强痛,呕吐口渴,及感冒四时

不正之气,温病热病。此解表之通剂。

羌活 防风 苍术(各钱半) 细辛(五分) 川芎 白芷 生地 黄芩 甘草(各一

钱) 加生姜、葱白煎。(自汗,去苍术,加白术。胸满,去生地,加枳壳、桔梗。喘,加

杏仁。夏月,加石膏、知母。汗下兼行,加大黄。药备六经,治通四时,用者当随证加减,

不可执一。)

九味羌活(汤)张元素,辛防苍芷葱姜互。(羌活入足太阳理游风,细辛入足少阴散伏

寒,苍术入足太阴去湿,白芷入足阳明散风,防风、葱、姜通发周身之汗)。益以芩草监辛

温,(诸药气味辛温,恐其僭亢,故用黄芩苦寒以监制之,甘草以调和之。)地芎入血调营故。

(生地、川芎引诸药入血祛邪,即借以调营。徐灵胎嫌生地寒滞,易以当归。甚是,宜遵之。)

三阳解表通用灵,四时感冒兼能顾。此方原以代麻黄,气弱阴虚人禁哺。(汪 庵《医方集

解》引张元素曰∶“有汗不得用麻黄,无汗不得用桂枝,若差服,则其变不可言,故立此方,

使不犯三阳禁忌,为解表效方。冬可治寒,夏可治热,春可治温,秋可治湿,是诸路之应兵

,代麻黄等汤,诚为稳当,但阴虚气弱之人在所禁耳。”)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大羌活汤

属性:(张元素方) 治两感伤寒。

羌活 独活 防风 细辛 防己 黄芩 黄连 苍术 白术 甘草(各三钱) 知母 川

芎生地(各一两) 每服五钱,水煎热饮。

大羌活汤即九味,己独知连白术暨。(即九味羌活汤去白芷,加上药。)散热培阴表里和,

(羌、独、苍、防、细辛发表散邪,芩、连、防己、知母、芎、地清里培阴,白术、甘草以

固中州而和表里。)伤寒两感差堪慰。(两感伤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

满;二日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

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盖以表里阴阳俱病,故必死也。吴鹤皋《医方考》曰∶

则感之浅者,尚或可平也。”按钱祯曰∶“两感者,本表里之同病,似若皆以外感为言,而

实有未必尽然者,正以内外俱伤,便是两感。今见有少阴先溃于内,而太阳继之于外者,即

纵情肆欲之两感也;太阴受伤于里,而阳明重感于表者,即劳倦竭力、饮食不调之两感也;

厥阴气逆于脏,而少阳复病于腑者,即七情不慎、疲筋败血之两感也。”此言最切此病,诚

发前人所未发。或谓两感不多见者,盖亦见之不明耳。其治法亦在乎知其由而救其本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神术散

属性:(王好古《阴证略例》 治外感寒邪,内伤生冷,发热而无汗者,此代麻黄汤;并治脾

泄肠风。

苍术(二两制) 防风(二两) 甘草(一两炙) 生姜、葱白,水煎服。(如前证有

汗者,去苍术、葱白,加白术二两,名白术汤,代桂枝汤。按∶二术主治略同,特有止汗、

发汗之异耳。)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神术散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伤风头痛,无汗鼻塞,及风寒咳嗽,时行泄泻。

苍术(五两) 川芎 白芷 羌活 本 细辛 炙草(各一两) 每服四钱,加葱、

姜煎。(

海藏神术(散)苍草防,葱姜发汗代麻黄,除却苍葱加白术,太阳有汗此为良。(喻嘉

言《医门法律》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盖不欲无识者轻以麻黄、桂枝之热伤人也。”汪

庵《医方集解》曰∶“按神术、白术二汤,乃海藏所制,以代桂枝、麻黄二汤也。”然此是太

猛,得此平和之剂,恃为稳当。不知营卫不和,非调和脾胃者所可代;胃家之实者,非补

虚之品所能投;肝胆之相火往来,少阴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剂该摄也。用方者审诸。)《局

方》神术(散)苍羌芷,芎辛 草与葱姜,各走一经祛风湿,(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

少阳川芎,太阳羌活、 本,阳明白芷,各走一经,祛风发汗而胜湿。加姜、葱者,助其散;

用甘草者,缓其中也。)风寒泄泻总堪尝。(风药升清,故兼能治泄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神白散

属性:(《卫生家宝》) 治一切风寒初起,皆可服。

白芷(一两) 甘草(五钱) 淡豉(五十粒) 姜(三片) 葱白(三寸) 水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葱豉汤

属性:(葛洪《肘后备急方》)治伤寒初觉头疼身热,脉洪,盒饭服此。

葱白(一握) 豉(一升) 水煎服。

神白(散)芷甘姜葱豉,一切风寒皆可施。《肘后》单煎葱白豉,(名葱豉汤)用代麻黄

功不惭。(葱通阳发汗,豉升散发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可代麻黄之用。《卫

生家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麻黄人参芍药汤

属性:(李东垣《脾胃论》) 治虚人伤寒。

麻黄 白芍 黄 炙甘草(各一钱) 人参 麦冬(各三分) 当归 桂枝(各五分)

五味子

麻黄人参芍药汤,桂枝五味麦冬襄,归 甘草汗兼补,虚人外感服之康。(东垣治一贫

士,内蕴虚热,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黄汤加补剂,制此方一服而愈。原解曰∶“麻黄

散外寒,桂枝补表虚,黄 实表益卫,人参益气固里,麦冬、五味保肺气,甘草补脾,芍药

安太阴,当归和血。”后人用治虚人感冒颇效。若吐血、衄血,麻、桂究在所忌,勿因东垣

之偶效,而遂信之以误施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再造散

属性:(陶节庵《伤寒六书》) 治阳虚伤寒,不能作汗。

人参 黄 甘草 桂枝(各一钱) 附子(炮五分) 羌活 防风 川芎(各八分) 细

辛(五分) 煨姜(五片) 枣(二枚) 加炒白芍一撮。(夏加黄芩、石膏,冬月不必加。)

再造散用参 甘,桂附姜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煮,阳虚无汗法当谙。(陶节庵《伤

寒六书》曰∶“头痛发热,恶寒无汗,用发汗药二三剂汗不出者,庸医不识此证,不论时令,

遂以麻黄重剂劫取其汗,误人死者多矣。殊不知阳虚不能作汗,故有此证,名无阳证。”因

立此汤。以参、 、甘、姜、桂、附,大补其阳气。佐芎、羌、防、辛,散寒发表。加芍药

者,阳中敛阴,散中有收也。又云∶“人第知参、 能止汗,而不知其能发汗,以在表药队

中,则助表药而解散也。”此是节庵明见处。)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麻黄汤类

<篇名>〔附〕麻桂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伤寒阴暑,邪不能散。此麻、桂二汤之变方也。

官桂(一二钱) 麻黄(二三钱) 当归(三四钱) 甘草(一钱) 陈皮(随宜用或

不用亦可) 生姜(五七片或十片) 水一钟半,煎八分,去浮沫,不拘时服。若元气大虚,

阴邪难解者,当以大温中饮更迭为用。

〔附〕大温中饮(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阳虚伤寒;并一切四时劳倦寒疫之证,身

虽发热,时犹畏寒,即在夏月,亦欲衣被覆盖,或喜热汤,或兼呕泄,但六脉无力者。此为

元阳大虚,正不胜邪之候,所谓“温中自可散寒”,即此方也。

熟地(三五七钱) 人参(二五七钱甚者一两或不用亦可) 肉桂(一二钱) 白术(三

五钱) 当归(三五钱如泄泻者不宜用或以山药代之) 柴胡(二三四钱) 麻黄(一二三

钱) 炙草(一钱)

干姜(炒熟一二钱或用煨生姜三五七片亦可) 水二钟,煎七分,去浮沫,温服,或略

盖取微汗。(如气虚甚,加黄 二三钱。如寒甚阳虚者,加附子一二钱。按∶方中柴胡、熟

地,与温中之义不符,呕恶泄泻者,非所宜也,必与附子同用,庶乎不寒不滞。)

麻桂饮中归草陈,加姜煎服汗津津。(但取津津微汗透出为度)伤寒阴暑邪难散,用此

医之效甚佳。(旭高按∶此亦麻、桂二汤之变方,较海藏神术散尤为得旨。当归、陈皮入发

汗药中,是调血而理气。盖汗由血化,亦必气机通达,而后能透出。凡患伤寒体气稍虚者,

当引用之。)大温中饮再加术,人参熟地柴胡伦。(大温中饮即麻桂饮加参、柴、地、术。)

脉细畏寒阴气胜,阳虚温托始回春。(凡阳虚阴胜,非用温中托邪,则寒凝日深,必致不救。)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汤

属性:治中风伤寒,太阳病头项强痛,发热恶风恶寒,鼻鸣干呕,脉浮弱,汗自出者;杂病自

汗盗汗,虚疟虚痢,皆可治之。若脉浮紧而无汗者,不可用;酒客及亡血家,虽病风寒而汗

出者,亦忌之。

桂枝(去皮) 芍药(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水

七升,微火

桂枝汤方是解肌,(《伤寒论·太阳篇》云“桂枝本为解肌”,明非发汗也。)芍药甘草姜

枣维。啜粥渍形充胃气,(桂枝本不能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充胃气以达于肺,肺主皮毛,

汗所从出,是渍形为汗也。观于此,可知伤寒不禁食矣。)调和营卫汗斯滋。(此方桂、芍相

须,姜、枣相得,是调和营卫之方。营卫和则汗自出,故曰“解肌”。)中风伤寒太阳病,虚

疟(调和营卫之功)虚痢(和阳敛阴之效)悉治之。大凡发热脉浮弱,恶寒汗出最相宜。(桂

枝一味,治太阳发热恶寒之的药。因脉浮弱汗自出,故加白芍敛阴护营,生姜佐桂以解表,

大枣佐芍以和里,更用甘草和诸药。凡发热恶寒,脉浮弱,汗自出者,合此证即用此汤,勿

拘风寒杂证也。)若然无汗脉浮紧,(是麻黄证)酒客血家切忌施。(无汗忌酸敛,酒客忌甘,

血家忌辛热,故皆不可用。)夏月黄芩加入剂,改名阳旦汤宜知。(夏月用桂枝汤加黄芩,名

阳旦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桂汤

属性:治伤寒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

一壮,与此汤。桂枝汤原方桂加二两。

桂枝加桂(汤)治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奔豚病象如此)太阳药(桂枝汤乃太阳经

药也。)治少阴病,(奔豚病,少阴肾邪上逆也。)病起烧针寒气侵。水邪实由外寒召,重散

外寒便泄阴。(用太阳经药治少阴病者,水邪上逆,实由烧针外召寒入,故仍从表治。惟加

桂二两,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病,此方可加减用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芍药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三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大黄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腹中大实痛者,属阳明也。桂枝加芍药汤内更加大黄二两

桂枝加芍汤和里,(此用阴和阳法)升举阳邪出太阴。病本太阳医误下(误下引邪入于

太阴)因而腹痛此方斟。(虽见太阴证,而太阳之证尚未罢,故仍用桂枝汤,但加芍药三两,

监桂枝深入阴分,升举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大实痛者阳道实,(腹满时痛,不过伤太阴之气,

大实痛,则邪气结于太阴,而转属阳明之燥实矣。)桂枝汤内大黄临。(名桂枝加大黄汤,此

双解表里法也。大黄入于桂枝汤中,欲破脾实而不伤阴也。大黄非治太阴之药,脾实腹痛,

是肠中燥屎不去,显然太阴转属阳明,故以姜、桂入太阴升阳,分杀太阴结滞,则大黄入脾,

反有理阴之功,俾燥屎去而阳明之内道通,则太阴之经气出注营运,而腹痛减。不因误下而

禁下,见症施治,无不尽然。凡妄下必伤胃气。胃气虚则阳邪袭阴,故转属太阴;胃气实则

两阳相搏,故转属阳明。太阴则满痛不实,阴道虚也;阳明则大实而痛,阳道实也。满而时

痛,下痢之兆;大实而痛,燥屎之征。桂枝加芍药,小试建中之剂;桂枝加大黄,微示调胃

之方。)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附子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汗太过,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拘急,难以屈伸者;并治寒疝

腹痛,手足冷,身疼不仁。

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炮)。

桂枝加附(汤)急温经,止汗回阳即救津。(此治外亡阳而内脱液。熟附虽能补阳,终

属燥液。仲景以桂枝汤轻扬力薄,必借附子刚烈之性,直走内外,急急温经复阳,使汗不外

泄,正以救液也。)漏汗(汗出不止)仍复恶风(表邪未尽)者,溲难(津液少)肢急(阳

虚液脱,而骨属不利。)可回春。(“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若无他变证,仍与桂枝汤。

若形如疟,是玄府反闭,故加麻黄。此玄府不闭,故加附子。若大汗出后而大烦渴,是阳陷

于里,急当滋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此漏不止而小便难,四肢拘急,是阳亡于外,急当扶阳,

故用桂枝加附子。仲景辨证之确、用药之精如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黄汤

属性:治黄汗发热,两胫自冷,身体疼重,汗出而渴,从腰以上有汗,腰下无汗,汗沾衣色正

黄如柏汁,腰 弛痛,如有物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重而烦躁,小便不利,宜此主之;并

治诸病黄家脉浮者。

桂枝汤原方加黄 三两。

桂枝加 (汤)治黄汗,(因汗色黄,故病即名黄汗。)身热胫冷心烦乱。(湿伤于下,

故胫冷。湿上甚为热,故身热心烦。)腰 弛痛(腰下无汗之故)小便难,(湿热交混,气机

不化。)汗出但从腰上半。和其营卫以祛邪,湿郁皮中从汗散。(此方治湿郁皮中,阳气内郁,

而又表气不固,故用黄 固表气,桂枝汤宣阳气和营卫,令黄从汗解也。)假令诸黄其脉浮,

此方亦可相参赞。(浮为在表,当从汗解。若脉沉者,又当利其小便。)黄汗沾衣色正黄,致

病之由湿热断。历节风水颇相同,临证推求理自判。(黄汗与历节相似,但历节一身尽热,

黄汗则身热而胫冷;又与风水相似,但风水恶风,黄汗不恶风为异。且历节、风水,汗色不

黄,为可辨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黄桂枝五物汤

属性:治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桂枝汤去甘草,加黄 三两,生姜加三两。

桂五物(汤)治血痹,黄 芍药桂姜枣。脉微细紧是阳虚,卧出风吹病之旨。(《素问·五

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状若风痹身不仁,(风痹则走注疼痛

,血痹则不痛,而但不仁为异,所谓“营气虚则不仁”也。)因其脉细宜煎此。祛风固表和

营卫,阳气宣通痹自已。(旭高按∶此方以桂枝汤加重生姜,佐桂枝领黄 行阳通痹,既以

祛风,且以固表,庶几血中之风出,而血中之阳气不与之俱去。不用甘草者,欲诸药周卫于

身,不欲留顿于中也。然《金匮·血痹虚劳篇》又别出一条云∶“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

则愈。”盖血中之邪,始以阳气伤而得入,终必得阳气通而后出;而痹之为证,血既以风入

而痹于外,阳亦以血痹而止于中,故必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乃愈,以是知血分受痹,必以

宣通阳气为首务矣。此五物汤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以脉阴阳俱微,故不

可针而可药,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浓朴杏仁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表未解故也。

桂枝汤原方加浓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桂枝(加)朴杏(汤)治寒

喘,(麻黄汤治表寒之喘,此汤治里寒之喘。)下气消痰温散攒,寒气留中邪在表,(此因下

后寒气留中,肺气失降,犹幸表邪未解,故只微喘,仍用桂枝汤解表,但加浓朴温胃散寒,

杏仁定喘下气。)鼻鸣不渴始相安。(按∶此方治喘,必外有头痛鼻鸣、形寒畏冷、口无燥渴

等因,始可服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去桂加苓术汤

属性: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痛,

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此方宜入《五苓散类》。)

桂枝去桂加苓术(汤),约阴利水行阳缀。(苓、芍约阴利水,甘、枣培土制水,姜、术

行阳化水,为利中焦水气之法。)汗下亡津水饮停,胸满溺涩病之诀。以其无汗去桂枝,(头

痛发热,桂枝证仍在也,而去桂枝者何也?以解肌或下,邪未能去,而津液已伤,故反无汗,

则不宜更用桂枝辛温燥液以发其汗矣。心下满则加白术,小便不利则加茯苓,此乃亡津液而

有停饮者也。)小便通时汗斯彻。(凡表未解者,必当先解其表。此因小便不利,故专利其小

便,俾小便利则邪亦从而解矣。所谓发汗利小便为治太阳两大法门,以此夫!)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桂枝汤原方芍药、生姜各增一两,加人参三两。

桂枝新加人参汤,(曰“新加”者,申明表邪未解,无补中法,今因脉沉迟而始加,故

曰“新加”。更妙在姜、芍各加一两,不使人参有实邪之患,仍是和营卫法。仲景方一丝不

乱如

者,(气

而过汗者方可用。)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加葛根汤

属性:治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汗出恶风者。

桂枝汤原方加葛根四两(先煮)。

桂枝汤中加葛根,(名桂枝加葛根汤)太阳邪乍及阳明。(喻嘉言曰∶“太阳而略兼阳明,

则以方来之阳明为重,故加葛根。”)KT KT (音殊,引颈难伸之象。)汗出恶风者,断

入阳明是定评。(张元素曰∶“桂枝汤加葛根,所以断太阳入阳明之路,若太阳初病便服葛根,

是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去芍药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属性:治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而微恶寒者。

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

桂枝去芍汤和阳,误下中焦阳气伤。(芍药专益阴气,桂枝汤去芍药者,误下阳虚,浊

阴必僭于中焦,故去芍药之酸寒,存一片阳和甘缓之性,得以载还中焦阳气,成清化之功。)

胸满脉促邪犹在,(中虚而表邪仍在,故仍用桂枝。)微恶寒加附子良(名桂枝去芍药加附子

汤微恶寒则阳亦虚矣,故加附子,以杜亡阳之机。)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栝蒌桂枝汤

属性:治太阳病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痉也,宜此主之。

桂枝汤原方加栝蒌根二两。(喻嘉言谓“栝蒌为君,分两当重,桂枝为臣,分两当减”,

其意颇通。)栝蒌桂枝汤治痉,桂枝汤内栝蒌进。太阳证备项背强,脉反沉迟痉将振。太阳

之脉本浮,今脉沉迟,故曰“反”。沉迟非内寒,乃营卫之行不利,津液少而经脉滞,(故知

将欲作痉也。)痉为风病亦津伤,(古称“痉”为“风强病”,然风行必燥,津液必伤。)风自

宜驱津必润。(桂枝汤和营卫以驱风,栝蒌根濡津液而治痉。按∶伤寒项背强KT KT ,

汗出恶风者,用桂枝加葛根汤,其脉必浮数,为邪风盛于外也;此身强KT KT 然,脉反

沉迟,为风淫于外,而津伤于内,故用桂枝则同,而一加葛根以散表,一加栝蒌根以滋内,

则不同也。)

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桂枝甘草(汤)补心阳,止汗除烦功独良。(此方采取桂枝之半,便另有精义。桂枝复

甘草,是辛从甘化,为阳中有阴,故治胸中阳气欲失;且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

宫,载还阳气,仍寓一表一里,故得外止汗而内除烦。)发汗过多心下悸,悸而欲按是阳亡。

(发汗不误,误在过多。汗为心之液,多则心气虚,故悸而欲按,此乃阳虚之轻者;甚而振

振欲擗地,则当用真武汤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半夏散及汤

属性:治少阴咽痛。

半夏(洗) 桂枝(去皮) 甘草(炙各等分) 各别捣筛已,合治之,(各研另秤,

则分量准。)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咽痛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汤。)

以水一升

半夏散(及)汤(此一方二法∶咽痛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汤。)桂甘草,少阴咽痛

服之好。(此即桂枝甘草汤加半夏一味,但分两不同,便治证迥别,后人何得以古方轻于加

减也。)身不发热脉细微,恶寒欲吐方堪捣。(按“少阴病”三字,所该者广,必从少阴诸现

证细细详审,然后咽痛知为少阴之咽痛,否则何以知其非君相火炎与风温燥火之咽痛耶?此

方所主咽痛,脉必紧细,身不发热,必恶寒欲吐,咽虽痛而不红肿。盖阴寒之气上逆,浊痰

痹阻咽喉,故用半夏之辛温,豁其痹阻之痰浊,桂枝之辛热,散其上逆之阴寒,缓以甘草之

甘平,和以白饮之谷味,使少阴之邪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则桂枝、半夏治咽痛,

庶无劫液之虞。)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芍药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者;并治腹中不和而痛

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水三升,煮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

芍药 甘草(各三两炙) 附子(一枚炮) 水五升,煮一升五合,分温三服。

芍药甘草汤平剂,(此亦桂枝汤之变,偏于营分,纯一不杂之方也。)和营止(腹)痛功

无比。(气血不和,肝木乘脾则腹痛。白芍酸收苦泄,能行营气而泻肝木,甘草甘缓,能和

逆气而补脾土,甘酸相合,甲己化土,故治腹痛。)芍药功专止汗烦,(芍药和营益阴,功专

止烦,烦止汗亦止,故《伤寒论》反烦、更烦、心悸而烦者,皆用之。)心烦脚挛阴虚致。

脚筋挛急属阳明,(两足脉阳明居其六行,故脚挛急属阳明。)不从标本从中治。(芍药止烦

汗,甘草缓挛急,斯合乎阳明不从表本,从乎中治之法。)又有芍甘附子汤,汗后而反恶寒

使。(脚挛急与芍药甘草汤,是治阴虚;此汗后反恶寒,是阴阳俱虚,故加附子。)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 治伤寒脉浮,误以火迫劫之,亡阳惊狂者。

桂枝汤原方去芍药,加蜀漆三两(洗去腥),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为末,以水一

斗二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属性: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 甘草(各一两) 龙骨 牡蛎(各二两) 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

合,日三服。

桂枝龙骨牡蛎汤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

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桂枝汤原方加龙骨、牡蛎各三两,水七升,煮三升,分三服。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火迫(古人治伤寒有火熨、水攻之法。)心经阳欲

越,肢寒汗出必惊狂,(按亡阳惊狂,必有肢寒汗出见证。)神明散乱行将脱,固脱安神此剂

彰。(火迫心经之阳,非酸收可安,故去芍药,而用龙、牡镇摄,借桂枝、蜀漆疾趋阳位,

以救猝然散乱之神明,故先煮蜀漆,使其飞腾,劫去阳分之痰,并赖其急性,引领龙、牡,

从阳镇惊固脱。方寸无主,难缓须臾,故曰“救逆”。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曰∶此与少阴

汗出之亡阳迥别∶盖少阴之亡阳,乃亡阴中之阳,故用四逆辈,回其阳于肾中;今乃火逼汗,

亡其阳中之阳,故用安神之品,镇其阳于心中。各有至理,不可易也。”)桂甘龙牡汤同意,

火逆烧针烦躁良。(镇其阴气,散其火邪,上下同治。前方惊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

无惊狂,故蜀漆不用。其证大段相同。)《金匮》桂龙牡蛎汤,失精亡血梦交尝,脉微迟芤阴

阳弱,镇摄精神使敛藏。(此心肾不交,精伤气竭,神不敛藏之证。桂枝汤外感用之能祛邪

和营卫,内伤用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收敛其浮越之神,固摄其散亡之精。)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小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证;并治黄胆

小便自利,及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并主之。

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三两,加胶饴一升,水七升,煮三升,去渣,纳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黄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及伤寒汗后身疼,表虚恶寒,脉迟弱者。

小建中汤原方加黄 一两半。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附〕当归建中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

小建中汤原方加当归三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附〕乐令建中汤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脏腑虚损,潮热自汗,将成劳瘵。

前胡 细辛 黄 人参 桂心 橘皮 当归 白芍药 茯苓 麦门冬 甘草 半夏

姜、枣水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附〕十四味建中汤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 白芍药 白术 甘草 人参 麦门冬 川芎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半夏 黄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罗,更用饴糖建中气,(于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

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仅能建中焦营气,故曰“小”。)阳虚劳损(徐灵胎《兰台轨

范》曰∶“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劳,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此咽干

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疸黄瘥。(此脾虚发黄之证,观方下所云“小便自利”,非湿

热可知矣。)阳涩阴弦腹急痛,(中宫之阳气虚,则木来乘土,故阳涩阴弦而腹痛。)不瘥更

与小柴和。(腹痛服建中治太阴,不愈者,更与小柴胡治其少阳,疏土中之木也。以阴脉弦,

故用此法。)悸烦无热方堪服,(悸而烦,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以补心脾之气。盖栀子汤

治有热之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呕家禁与用毋讹。(酒家忌甘,呕家亦忌甘。)黄 建

中(汤)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此因过汗虚其卫阳,故汗后身痛,用此汤固卫气以和

营则愈。)又有当归建中法,产后诸虚属妇科。(黄 建中,补中益卫气;当归建中,补中益

营气。)乐令建中(汤)退虚热,(此药大能退虚热,生气血。)柴胡归芍细辛多,参 苓草

陈半夏,肉桂门冬姜枣和。更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 ,(亦有阴证发斑者,淡红隐

隐,散见肌表,此寒伏于下,逼其无根之火熏肺而然,误服寒药立毙。)十全大补(汤)加

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喻嘉言《医门法律》曰∶“十四味建中汤治脏气素虚,以之两建其

脾肾之阴阳。盖虚劳病多本脾肾,故引伸建中之法以治之。乃后人超出之方也。”又曰∶“乐

令建中汤,柴胡、细辛为君,意在退热,而阴虚之热则不可退;十四味建中汤,用附、桂、

苁蓉,意在复阳,而阴虚之阳未必可复,又在用方者之善为裁酌耳。”)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桂枝芍药知母汤

属性:治诸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 防风 知母

(各四两) 白

桂枝芍药知母汤,甘术麻黄姜附防。(此桂枝汤合术附汤,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知

母。)湿热外伤肢节痛,上冲心胃呕眩攘。香港脚冲心为恶候,汉时已有此方详。(旭高按∶此

与香港脚冲心之候颇同。诸家谓唐以前无香港脚,勿致思尔。《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后人不知“脱”字之音义,遂置此条于不论,故此方

从未有诠释之者。抑知“脱”字北音读作“腿”字,试一提出,则形瘦、头眩、短气,岂非

多因脚肿之所致耶?脚肿至如腿,则病非一日矣。揆其致病之由,《金匮》于此方左右,论

列数条∶一则由汗出入水,热为寒郁;一则由风血相搏,血为风动;一则由饮酒汗出当风,

风湿相合;更推及筋骨并伤,营卫俱微,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一条;而殿之曰∶“假令发热,

便为历节。”则知风、寒、湿三气,无不因虚阻袭筋骨,而历节、香港脚,总由风、寒、湿三

气而成,为同源异流之证,但以独足肿为香港脚,诸节痛为历节焉耳。是方用麻、防、姜、桂,

宣发卫阳,通经络以驱外入之风寒;附子、白术,暖补下焦,壮筋骨而祛在里之寒湿。然三

气杂合于筋骨血脉之中,久必郁蒸而化热,而欲束筋利骨者,必须滋养阳明,故又用芍、甘、

知母,和阳明之血,以致太阴之液,斯宗筋润、机关利,而香港脚历节可平,平则眩呕悉已矣

此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篇名>〔附〕桂枝黄鳖甲汤

属性:(旭高新制) 治久疟营虚卫弱,汗多洒淅恶风。

桂枝 白芍 黄 (生) 防风 秦艽 当归(各一钱) 鳖甲(酥炙) 浮小麦(各

三钱) 炙草

桂枝黄 鳖甲汤,秦艽芍药草归防,浮麦枣姜疗久疟,营虚卫弱汗多尝。(旭高治一人,

病后元气未复,复感风邪,舍于腠理,与卫气并居,而病为疟,发于夜而汗多。余思疟发于

夜,是邪在营分,营气不能与卫气和谐,故多汗恶风。宗仲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参入秦

全愈。后凡用治久疟营卫虚微,而邪仍留恋者,随证加入补气血药一二味,少佐柴胡以提之,

无不应手辄效。然其中用法,自有操纵之妙∶有连服数剂者;有间日服一剂者;或有今日服

此方,明日服消导药一剂,后日再服此方者。盖久疟之人,脾胃虚薄,饮食稍有不节,便生

胀满,故药必疏补兼施,此又管窥之一得,敢以质之高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

<篇名>桂麻各半汤类

属性:两方合为一剂,《内经》谓之“复方”。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篇名>桂枝麻黄各半汤

属性: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

三度发,脉微者,正虚也;面色反有热色,身痒如虫行皮中,邪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故

也,宜此汗之。

桂枝汤、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篇名>桂枝二麻黄一汤

属性: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风乘汗入,玄府反闭,形如疟状,日再发

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篇名>桂枝二越脾一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桂枝汤二分,越脾汤一分,合二升,温服一升。

桂枝麻黄汤各半,助正驱邪小发汗。太阳如疟脉虽微,热多无汗仍须散。(太阳如疟脉

微,为阴阳俱虚,汗、吐、下皆在所禁。然热多寒少,面有热色,身无汗,肤痒如虫行皮中,

以邪气怫郁在表,欲自出不得,虽脉微不可发汗,而热多无汗,又不得不汗,故立此法。助

正之力,侔于散邪,但取小汗即已,庶无大汗亡阳之虑。)风疟缘何属太阳,因其止作无间

断。(太阳如疟,一日二三度发,不似少阳之疟一日一发也。因风邪客于皮肤中,欲出不出,

故止作无定,后人因名之曰“风疟”。)又有桂二麻一汤,主治略同微有判。此因有汗桂枝

多,发散之功更和缓。(此与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若夫桂枝(二)越脾(一)法,体虚邪亦轻微按。无阳是亡阳分津,脉弱热多义当玩。(此

无阳与亡阳不同。无阳者,即阳分亡津之谓。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

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致有叉手冒心、脐下悸之变,故用桂枝汤四分之二以行阳,越脾汤

四分之一以行阴。行阴者,发越脾气而行胃中之津,俾阳和津生而脉复,令得似汗而解。盖

凡暴病发热,脉虽弱而治从外感;久病脉弱,热虽盛而治从内伤,此其要也。尤在泾《伤寒

与麻黄合剂,则能尽麻黄之力,而并去其悍;与石膏同用,则能资石膏之益,而不挠乎权。

是虽麻、石并行,而实以桂枝为主,盖非滋养营卫,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气不足

,邪气亦微,而仍须得汗而解者,宜于此三方取则焉。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

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篇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附细辛汤

属性: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水七升,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二升,分温三服,

当汗

桂枝麻附细辛汤,去芍原来是复方。心下如盘坚大者,水寒结聚此能攘。又方枳术为汤

饮,(枳术汤亦治此证,歌诀另编。)法别阴阳义益彰。(喻嘉言谓“心下”即胃之上也。胃

中阳气不布,心下乃为水饮之阴占据,虽总一阳气之权不伸所致,然有阴阳二候。阳气虚而

阴气乘之,结于心下,必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而加麻黄、附子、细辛,共散胸中之水寒。

以少阴主内,水寒上入,即从少阴温经散寒之法而施治也。所以方下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

则愈”,可见胃中之阳不布,即胸中之阳亦虚,胸中阳虚,并卫外之阳亦不固,故其汗出时

如虫行皮中,尚显阳气滞涩之象,设非桂、麻、辛、姜协附子之大力,心下水寒能散走皮中

乎?水寒散斯重云见 ,而心下之坚大者,豁然空矣。其有阳邪自结于阳位,阴寒未得上入

者,但用枳、术二味,开其痰结,健其脾胃,而阳分之阳邪,解之自易易耳。《金匮》虽未

明言,究竟气分之水,不越此阴阳二治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篇名>柴胡桂枝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

合半) 大

小柴胡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太少二阳合病方。和其营卫通津液,(二汤合用之功

如此)肢节烦疼(太阳证)痞呕(少阳证)康。太阳热重寒轻者,脉弱阳微宜此匡。阳微切

勿重发汗,误汗伤津阳必亡。(太阳热多寒少,脉弱无阳之证,仲景主以桂枝二越脾一汤。

柯韵伯曰∶“脉弱阳微,不可发汗,何得更用麻黄、石膏,重竭其阳。审证用方,惟柴胡桂

枝汤为恰当。”)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

<篇名>葛根汤

属性:治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背亦强,牵引KT KT 然,脉浮,无汗恶风,而下利者;并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

二枚) 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

取微汗,不须啜粥。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

<篇名>葛根加半夏汤

属性:治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而兼呕。

葛根汤内加半夏半升(先煎)。

葛根汤内麻黄 ,二味加入桂枝汤。(即桂枝汤加麻黄、倍葛根以去营实,小变麻、桂

之法。)轻可去实因无汗,(徐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有汗加葛无麻

黄。(即桂枝加葛根汤一条,治证与此同。但彼因汗出,故无麻黄;此因无汗,故加麻黄也。)

项背KT KT 太阳病,才及阳明用此方。(此治太阳之邪才及阳明之方)此方并可医刚痉,

(无汗为刚痉,有汗为柔痉。)口噤头摇背反张。(痉病之象如此)表有风寒下利者,(解表

则下利自止,此为表实下利,而非里实故也)。兼呕宜加半夏良。(名葛根加半夏汤 太阳阳

明合病下利,用葛根汤兼解两经之邪。若呕者,加入半夏一味以止呕。随证立方,各有法度。)

《本草》葛根除大热,(大热乃阳明之证,故用之耳。)升津止渴利相当。(葛根甘凉生津,

体轻而升,能引胃中清气上行,故凡口渴下利多用之。)正阳明病何尝用,(葛根为治阳明经

病表药,若阳明腑病,当下不当汗,故仲景于《正阳明病篇》中无葛根之方。)易老东垣尚

未详。(易老东垣分经定药,以葛根为阳明主药,未分经腑,是其说尚有未详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

<篇名>葛根黄芩黄连汤

属性: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表未解,喘而汗出者。

葛根(八两) 甘草(二两) 黄芩 黄连(各三两) 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纳

诸药,煮取

葛根黄芩黄连汤,甘草四般治二阳。(太阳误下,邪入阳明。)解表(葛根)清里(黄芩

黄连)兼和胃(甘草),喘汗脉促利为良。(此条喘汗为轻,下利不止为重,故药亦先治其利。

但下利乃寒热虚实俱有之证。脉促急者,则为热邪无疑,表虽未解,则不当用桂枝之辛热,

故用葛根之甘凉以解表。因喘汗而利,用芩、连之苦以坚阴。甘草不特和胃,且以和表里也。

若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

<篇名>〔附〕柴葛解肌汤

属性:(陶节庵《伤寒六书》) 治太阳阳明合病,目痛鼻干不得卧,头痛恶寒无汗,脉浮而

洪。

柴胡 干葛 羌活 白芷 黄芩 赤芍 桔梗 甘草 石膏 生姜 枣

柴葛解肌汤节庵,(节庵自云“此代葛根汤”)羌膏芷桔芍芩甘。三阳经病邪居表,合解

三阳法可参。(按∶此汤以羌、葛、柴胡并用,而石膏、黄芩等为佐,乃统治三阳经表证、

寒将化热之法。若谓太阳阳明合病,则柴胡尚不宜用,而节庵用之,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

<篇名>〔附〕升麻葛根汤

属性:(钱仲阳《阎氏小儿方论》) 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疼身痛,发热微恶寒,无汗口渴,

目痛鼻干不得卧,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疫证。

升麻 干葛(细锉) 芍药 甘草(锉炙各等分) 同为粗末,每服四钱,水一盏半,

煎至一盏,量大小与之,温服无时。〔头痛,加川芎、白芷(川芎为通阴阳气血之使,白芷

专治阳明头痛)。身痛背强,加羌活、防风(此兼太阳,故加二药)。热不退,春加柴胡、黄

芩、防风(春为少阳司令,柴、芩少阳经药),夏加黄芩、石膏(清降火热)。头面肿,加荆

芥、防风、连翘、白芷、川芎、牛蒡、石膏(升散解毒)。咽痛,加桔梗(清肺利咽膈)。斑

出不透,加紫草茸(紫草凉血,用茸取其升发)。脉弱,加人参。胃虚食少,加白术。腹痛,

倍芍药。〕

升麻葛根(汤)芍药草,(此即仲景葛根汤去麻、桂加升麻,转温散为凉散,乃后人超

出之方也。)升散阳明表证好。(葛根汤治太阳将入阳明之表,此汤治阳明自病之表。)微寒

壮热与头疼,(太阳表病初起则恶寒甚,且发热而仍畏寒;阳明表证初起则微恶寒,及至壮

热则寒不复恶矣。又太阳则头项痛,阳明则头额眉棱骨痛,此为辨也。)热迫下利均堪保。(暴

注下迫皆属于热。此因邪热内陷于太阴,是表实里虚,故用升、葛升阳散表,白芍敛阴,甘

草和里,表解里和,下利自止。)亦治时疫与阳斑,(升麻、甘草解毒之功。)痘疹已出慎勿

捣。(痘疹初起,热自内达表,故亦宜于凉散;若已出者勿用,恐升散重虚其表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

<篇名>〔附〕归葛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治阳明温暑,大渴大热,津液枯涸,阴虚不能作汗等证

当归(三五钱) 干葛(二三钱) 水煎。以冷水浸凉,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归葛饮须冷水浸,阳明温暑时邪甚。阴虚无汗渴而烦,服此汗流功独任。(旭高按∶葛

根汤用芍药收阴,是监麻、葛之发汗也;此用当归养血,是助干葛以为汗也。葛根汤证,表

尚恶寒,故药以温散;此证表里俱热,故以药冷冻饮料,所谓生津自能作汗,清里亦能解表,为

治温暑之大法。此葛根汤之变局,又白虎汤之先着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爪蒂散

属性:治实积寒痰,填塞上脘,胸中痞硬,寸脉微浮,气逆上冲咽喉不得息;或心下满而烦,

饥不能食,手足厥冷,脉乍紧者;或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

寒,脉弦迟者;及猝然发黄,胸满气喘,命在须臾。皆宜用此。

瓜蒂(熬黄) 赤小豆(各等分) 别捣为末,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

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吐时须令闭目,紧束肚皮。吐不止者,葱白汤解

之。良久不吐者,含砂糖一块即吐。诸亡血虚家、老人、产妇,俱不可服。(此为峻剂,故

详审叮咛如此。按∶瓜蒂时珍《纲目》不载,故后人不知为何物,遂致此药废弃,遇当吐之

证不吐,因而夭枉者多矣。可胜悼哉!不知瓜蒂即《神农本草》苦瓠之蒂,治面目四肢浮肿,

下水令人吐,正是此物,即今夏月之菜瓜带苦味者一种是也。去瓤及蒂,渍于酱内,为家常

啜粥之小菜。但有甘、苦二种,苦瓜之蒂则吐耳。无锡东门杨氏,货水肿黄胆药,令 鼻中,

出黄水则愈,甚有奇效,疑即是此。今世所谓名医者,反不知用,即知之而亦不敢用。噫!

是诚何心哉?)

瓜蒂散中赤豆豉,逐邪涌吐堪称奇。(此酸苦涌泄重剂,以吐胸寒者。邪结于胸,不涉

太阳表实,只以三味为散,煮作稀糜,留恋中焦以吐之,能事毕矣。瓜蒂性升,味苦而涌,

赤豆性酸敛,味苦而泄,恐其未必即能宣越,故复以香豉汤陈腐之性,开发实邪,定当上越

而吐矣。真奇方也!)实积寒痰填上脘,胸中痞硬脉弦迟,(脉弦迟或乍紧者,寒实也。)饥

不欲食手足冷,欲吐不吐无宁时。(皆寒格于上,热不得越之故。)此皆瓜蒂之见证,亡血虚

家切忌施。(亡血虚家而吐之,则虚阳上越,有厥脱之危。)又有急黄(猝然发黄,名曰“急

黄”。)与水肿,可将此药鼻中吹。(或加丁香吹鼻更妙)上者越之为效捷,(“病在上者,因

而越之”,比汗下为效为捷。)长沙以后少人知。(仲景以后之医,但知汗下而不知吐法;知

吐法之妙者,不过数人而已。)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三圣散

属性:(张子和方) 治猝中痰迷壅盛,癫狂烦乱,人事昏沉,五痫痰潮痰厥,头痛;及食填

太阴,欲吐不出。

瓜蒂 藜芦 郁金等分 为末,酸 水调。(量人虚实服之,以鹅翎探吐。)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参芦散

属性:(李时珍《本草纲目》) 治虚人痰潮壅塞。

人参芦研末,水调下一二钱。或加竹沥和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烧盐探吐方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伤食痛连胸膈,痞硬不通,手足逆冷,尺脉全无;通治霍

乱蛊毒,冷气中恶。

食盐(烧) 以熟汤调饮,以指探吐。或用热童便调服更佳。三圣(散)瓜蒂除豉豆,

(瓜蒂散中去香豉、赤小豆。)加入藜芦郁金凑。此吐实热与风痰,(瓜蒂吐实热,藜芦郁金

吐风痰。)五痫癫狂痰厥咎。(五痫昏迷,癫狂迷乱,皆痰之咎。)虚者参芦一味投,(名参芦

散人参补阳中之阴,芦反泻阴中之阳,亦犹麻黄之根、节不同。)剧痰乌附尖方透。(丹溪

治许白云,用瓜蒂、三圣之属,屡吐不透,后以浆水和乌附尖服,始得大吐。)《千金》尚有

烧盐方,一切积聚功能奏。(盐能软坚,可破顽痰宿积;烧之则苦,故能涌吐。更用童便引

火下行。上越下行,塞者通矣。《千金》云∶“凡病积聚,宜先服此,大胜用药。”)吐法从

来谁擅长,子和张氏为魁首。《张子和长于用吐。据《儒门事亲》云∶“吐痰之法,自有操纵

之,惟以吐发汗者,世罕知之,不知吐中就有发散之义,故余尝曰吐法兼汗,以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霹雳散

属性:(王焘《外台秘要》 治痴癫病痰迷心。)

雄黄 雌黄 冰片 牛黄(各五分) 人言(四分) 生山栀(二十枚) 急性子(一

钱) 生绿豆(一百八十粒) 先将绿豆冷水洗去皮,同余药各生晒干为末。大人用七分,

十五六岁者用四分。或粉面糕饼令其食,少顷吐出顽痰为妙。晚以稀粥补之。

霹雳散治痴癫病,涌吐风痰泄浊阴。(《内经》癫病分骨、筋、脉三种,《难经》谓“《重

阴者癫”。明系痴癫是脏病,多由肝经风痰上逆于心,迷乱神明,故宜涌而吐之,破泄阴霾

之气。)雌雄西黄冰急性,人言绿豆山栀寻。(重用绿豆、山栀,所以解砒毒也)。若然不吐

吞糕饼,鼓舞阳明气上临。(方中虽用绿豆解人言毒,然有服之其毒内攻而不吐者,又必以

食物,如粉面糕饼鼓舞胃气,则无不吐者矣。山栀轻扬上浮,急性子下气透骨,雄黄入肝之

阳分,杀精辟邪,雌黄入肝之阴分,祛风杀虫,牛黄入肝脏,引风外出,冰片入骨髓,搜风

可尽,人言燥烈劫痰善吐,刚猛毒药,无微不入,即有固结顽痰,亦必倒仓吐出,其神明得

以归舍而清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稀涎散

属性:(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引孙兆方) 治中风暴仆,痰涎壅盛,气闭不通。先开其关,

令微吐稀涎,续进他药。亦治喉风牙关紧闭。

皂角(四挺去皮弦炙) 白矾(一两) 共为末,温水调下五分。或加藜芦。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通关散

属性:(朱震亨《丹溪心法附余》) 猝中痰迷,用此吹鼻。

皂角 细辛(等分) 研末吹。

稀涎(散)皂角白矾班,或益藜芦微吐间。(不可令大吐,但使咽喉疏通,能进汤药便

止。若尽攻其痰,则无液以养筋,令人挛急偏枯,此其禁也。)风中痰升人眩仆,当先服此

通其关。(白矾酸苦能涌泄,咸能软顽痰;皂角辛能通窍,咸能去垢,专制风木;藜芦吐风

痰,善通顶,令人嚏。此夺门之兵也。风国中时,痰盛宜先用此,令吐稀涎,续进他药。)

通关散用细辛皂,吹鼻得嚏保生还。(有嚏者可治;无嚏者为肺气已绝,不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甘草常山散

属性:(汪 庵《医方集解》引张子和方) 吐疟痰。

稀涎散加甘草、常山、藜芦。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如圣散

属性:(汪 庵《医方集解》 治缠喉风痹,牙关紧闭。

前方去甘草、常山,加雄黄为末 鼻。(或以杜牛膝捣汁灌之)

甘草常山(散)吐疟痰,(常山善吐疟痰,得甘草则功更捷。)藜芦皂角白矾参。若除常

草雄黄入,(名如圣散)喉风痰壅此能探。(喉风胀急,汤水难进,必先吐去其痰,续进他药。

余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瓜蒂散类

<篇名>〔附〕吐法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代瓜蒂、三圣之属。

萝卜子捣碎,以温汤和搅,取淡汤徐徐饮之,少顷即当吐出。即有吐不尽者,亦必从下

行矣。吐法新方最平稳,捣研卜子用宜生,温汤和搅徐徐饮,上越还能使下行。(按∶景岳

此方,凡邪实上焦,或痰或食,或气逆不通等证,皆可以此吐之,最为平稳。然恐未必即吐,

必以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栀子豉汤

属性: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 者。

栀子(十四枚生用擘) 香豉(四合绵裹) 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

取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栀子生姜豉汤

属性:治栀子豉汤证中,若加呕者,此汤主之。

栀子豉汤原方加生姜五两。先煮栀子、生姜,余如前法。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栀子甘草豉汤

属性:治栀子豉汤证中,若少气者主之。

栀子豉汤原方加炙甘草二两。先煮栀子、甘草,余如前法。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栀子干姜汤

属性:治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

栀子(十四枚) 干姜(二两)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

得吐,止后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栀子浓朴枳实汤

属性: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十四枚) 浓朴(四两姜炙) 枳实(四枚水浸去瓤炒)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

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止后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枳实栀子豉汤

属性:治大病瘥后劳复者。

枳实(三枚) 栀子(十四枚) 豉(一升) 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又一煮法。浆水

即淘米之泔水,久贮味酸为佳。)取四升,纳枳实、栀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

去渣,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栀子大黄汤

属性:治酒疸,心中懊 或热痛者。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分温三服,取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栀子柏皮汤

属性:治伤寒身黄发热者。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 水四升,煮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附〕豉薤汤

属性:(汪 庵《医方集解》引张文仲方) 治伤寒下利,如烂肉汁赤滞,伏气腹痛

栀子豉汤原方加薤白一两。

栀豉汤治阳明表,(太阳之表证当温散,阳明之表证当清泄。葛根汤治太阳传入阳明之

表而无汗者,桂枝加葛根汤治太阳传入阳明之表而有汗者,升麻葛根汤治阳明自病之表而无

汗者,此栀豉汤治阳明自病之表而有汗者。)脉浮紧而咽口燥,发热汗出不恶寒,气喘胸满

心懊 ,(以上皆阳明表证,非因误治而得者。)虚烦反复不得眠,胸中窒痛舌胎皓。(此因

汗下之后,虚其正气,而邪热仍扰于上焦,故胸中满者,变为窒痛,心中懊 者,变为虚烦

不得眠,然仍不出阳明之表,观舌胎白,邪热在上焦可知。)以上皆宜栀豉疗,(《本经》∶栀

加入何方之内,当知主治不出此方矣。但世俗治时证,不辨伤寒、温热,不分有汗、无汗,

开手辄用栀、豉,则又大失制方之义矣。)清泄阳明是其要。(旭高谓栀子豉汤是阳明清泄之

法,不是上涌之剂,观《伤寒论》栀豉汤证数条,并未言及“吐”字,但云“病患旧微溏者

不可与”,则栀子之性可明矣。至其方末之“得吐止后服”一句,焉知非衍文错简,编书者

误收之耶!柯韵伯谓栀子之性,苦寒泄热,并非吐药,惟豉之腐气,上熏心肺,能令人吐,

以瓜蒂散取用豉汁和服为证据。不知瓜蒂本为吐药,其用豉汁和服者,以豉能调中下气,恐

过吐伤其中气耳,非瓜蒂必得豉而吐也。按∶瓜蒂散证,心下痞硬而烦,欲食不食,欲吐不

吐,是寒食并结于胸中,故引而越之;栀豉汤证,心中懊 虚烦,与舌胎头汗,是湿热郁蒸

于心下,故苦以泄之。一属有形而可吐,一属无形而不可吐,何得混同为吐剂哉!试令单煮

瓜蒂服必吐,但服香豉则不吐,不辨可知矣。余义见卷四《杂说》。)前证(懊 、虚烦、舌

胎等证。)兼呕加生姜,(名栀子生姜豉汤)若然少气加甘草。(名栀子甘草豉汤 呕则加生

姜以止呕,少气便加甘草以益气,见证施治,古人每不出此。)栀子干姜汤去豉,下后微烦

热不了。(下后寒气留中,故用干姜。身热微烦,故用栀子。不懊 ,故去豉。)又有栀子朴

实汤,下后心烦(栀子)腹满饱。(浓朴、枳实以泄腹满。)枳实栀豉(汤)劳复宜,(劳复

乃病后气虚,余邪犹未清楚,因劳即发,其证不一,故不着其病形,惟轻清泄却上焦之邪足

矣。后人以补为治,反致变证百出。)食复再加大黄讨。(此指食复之重者言耳。若宿食不甚,

枳实已能为效。)酒疸心中热(痛)懊 ,栀子大黄汤亦好。(治疸之法甚多,此治心中懊

热痛者。)伤寒发热身为黄,栀子柏皮甘草妙。(名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以寒胜热,以苦

燥湿,已得治黄之要,而乃缓以甘草者,黄必内合太阴之湿化,若发热者,热已不瘀于里,

有出表之势,汗下皆所不必,但当奠安脾土,使湿热分解,其黄自除。栀子浓朴汤言热,栀

子干姜汤言

辛通滑利,

是指脾虚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栀子汤类

<篇名>〔附〕越桃散

属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下利后,腹中虚痛不可忍者。

越桃(即山栀之大者) 高良姜(各三钱研) 每服三钱,米饮或酒调下,痛立止。

越桃(散)栀子与良姜,等分研和酒服良。痢后腹中虚痛甚,溺红短数始相当。(痢后

腹中虚痛,非有实邪。若小便清利者,此下焦有寒也。若小便短赤者,明是肺气下郁于大肠,

积而成热,寒热混而痛也。)寒热混淆因作痛,通阳泄热痛斯忘。(山栀从肺入肠泄其郁热,

良姜宣发胃阳,辟除冷气,阴阳和,痛立止。)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篇名>白虎汤

属性:治阳明病脉洪大而长,不恶寒,反恶热,舌上干燥,而烦躁不得卧,渴欲饮水数升者;

及脉滑而手足逆冷,此热厥也,亦主之。若表未解而无汗者,忌服。

石膏(一斤碎绵裹) 知母(六两)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以水一斗,煮米

熟汤成,去滓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篇名>白虎加人参汤

属性:治伤寒服桂枝汤后,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并治太阳中 ,汗出恶寒,身热

烦渴,及火热伤肺,传为膈消,最良。

白虎汤原方加人参三两,煮服同前法。

白虎汤清气分火,(白虎汤清阳明气分之热邪,调胃承气汤导阳明血分热邪。)石膏知母

甘草佐,再加粳米煮成汤,(石膏清火,知母滋阴,甘草缓阳明之津气。因石膏性重,知母

性滑,恐其疾趋于下,另设煎法,以米熟汤成,俾辛寒重滑之性,得粳米、甘草,载之于上,

逗留阳明,而成清肃肺胃之功。)止渴除烦功用播。汗多热盛最相宜,(汗多热盛,是白虎之

的证。)无汗恶寒大不妥。(无汗恶寒,是白虎之大禁。)脉滑洪长舌燥干,阳明邪热之为祸。

纵使肢寒亦用清,此名热厥医休左。(脉滑而四肢厥冷,内有烦渴谵语等见证,此谓热厥,

治宜清解,误用热药则死。)病久津枯胃火焚,原方加入人参可,(名白虎加人参汤)补虚清

火以生津,(白虎加参,功用若此。)中暑膈消力能荷。(中暑即中 , 者暑热之气也。膈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篇名>白虎加桂枝汤

属性: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者。

白虎汤原方少粳米四合,加桂枝三两,煮服法同。

白虎(加)桂枝治温疟,但热无寒白虎酌。(但热是阳明经热,故用白虎清泄之。)骨节

烦疼加桂枝,(寒在骨节,故加桂枝。)通营泄卫邪斯却。(白虎清气分之热邪,加桂枝一味,

通营泄卫,则白虎并能清营分之热,方义原在心营肺卫立法也。)呕因胃热舌无胎,白虎汤

中姜汁着。(胃热作呕,舌必无胎而口渴,《集验》于白虎汤中加姜汁七匙,后人遵用效。瘅

疟、温疟,俱无寒但热,俱呕,而因不同。瘅疟者,肺素有热,而加外感,为表寒里热之证,

缘阴气内虚,不能与阳相争,故不作寒也。温疟者,邪气内藏肾中,至春夏而始发,为伏气

外出之证,寒蓄久而变热,故亦不作寒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篇名>〔附〕苍术白虎汤

属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湿温病两胫逆冷,胸腹满,身疼重,发热汗多,

谵语苦渴,渴不多饮,脉沉细而数者。

苍术(五钱) 石膏(三钱) 知母(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水二盏,煎一盏服。

苍术白虎(汤)治湿温,(立夏后湿土司令,暑湿相搏,病成湿温,不可发汗,治在太

阴。)脉沉细(为湿)数(为热)好推论。身疼胫冷(为湿)胸腹满,(湿热弥漫三焦,气机

不达。)发热汗多苦妄言,(湿上甚为热。热与湿合,郁蒸肌表,则多汗;蒙痹清窍,则苦妄

言矣。)口燥渴而不欲饮,(虽渴而不欲多饮,湿温之义尤明。)刚柔相济此方尊。(方中甘草

佐苍术,知母佐石膏,刚柔相济,用以燥湿清热,不伤脏腑之正气。前白虎加桂枝汤,治寒

化为热,乃太阳阳明同治之方;此苍术白虎汤,治湿化为热,乃太阴阳明同治之方。虽一味

之转旋,其义各有微妙。)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篇名>竹叶石膏汤

属性: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并治三阳合病,脉浮大在关上,但欲睡眠,合目

则汗;亦治伤暑发渴,脉虚。

竹叶(二把) 石膏(一斤)半夏(半升) 人参(二两) 麦冬(一升) 甘草(二

两) 粳米(半升) 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

日三服。

竹叶石膏汤粳米,麦冬半夏草人参。三阳合病(太阳头项痛,阳明目痛鼻干,少阳口苦

咽干胁痛,一时并见,谓之合病。)关脉大,(邪在阳明居多,故关脉浮大。)寐则盗汗此能

任。(三阳合病而盗汗出,是胃火盛而肝火乘之也。厥阴为里之阖,阳明为表之阖,二经有

火,则反开而不阖,故盗汗出。是方即人参白虎加减,大清胃火以生津,用竹叶泻肝火,半

夏通阴阳,引卫气从阳入阴,则开阖而汗即止。)伤寒病后留余热,少气虚烦吐逆寻。(此仲

景治伤寒愈后调养之方也。其法专于滋养肺胃之阴气,以复津液。盖大病之后,必有余热留

于肺胃之间,总宜清解。后人概用峻补,以留其邪,则元气不能骤复,愈补愈虚矣。)止呕

或加姜更效,(《集验》载此方加生姜止呕,最良。)脉虚伤暑渴宜斟。(暑病有虚热者宜之。

若吐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篇名>〔附〕泻黄散

属性:(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 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

肉。

石膏(五钱) 藿香(七钱) 防风(四两) 黑山栀(一两) 甘草(三两) 为末,

微炒香,蜜、酒调服。

泻黄(散)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栀子、石膏泻肺胃之火,

藿香辟恶去臭,甘草调中泻热。重用防风者,能发脾中之伏火,又能于土中泻木也。诸药微

炒香,则能皆入于脾。用蜜、酒调服,则能缓于中上。盖脾胃伏火,宜徐徐而泻却,非比实

火当急泻也。)口臭唇疮胃火冲,烦渴易饥(即中消证)肌肉热,(脾胃主肌肉)脾中伏火并

为功。(按∶脾中伏火,何以不用黄连?吴鹤皋谓恶其燥者,非也,乃恶其遏也。盖白虎汤

治肺胃燔灼之火,身大热烦渴而有汗者;此治脾胃郁蒸之火,肌肉热烦渴而无汗者,故加防

风、藿香,兼取火郁则发之义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白虎汤类

<篇名>〔附〕玉女煎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

渴,头痛牙疼,失血等证。若大便溏者非宜。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麦冬(二钱) 知母 牛膝(各一钱半) 水

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玉女煎方熟地膝,麦冬知母石膏集。(此寓补阴于清火之中。泻黄散用防风,欲其火从

上散;此用牛膝,欲其火从下达。)水亏火盛脉浮洪,(《脉诀》∶“浮洪为虚火,浮滑为痰热。

”)烦热渴干征效必。头痛牙疼失血余,少阴不足阳明实。(失血之余,虽有烦热渴干等证,

总由阴虚火亢,治之必须滋其阴气;若虚甚者,加人参尤妙。此方治少阴阴虚、阳明火盛之

法;若少阴阳虚、阳明胃实,当用附子泻心汤。)若然大便泄而溏,此剂非宜临证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承气汤

属性:治伤寒阳明腑证,热邪入里,胃实不大便,潮热谵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痞满

燥实坚全具;杂病三焦大热,脉沉实滑数者;及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结痛,口

干舌燥者;亦治阳明刚痉,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以水一斗,先

煮朴、实取五升,去滓,纳大黄,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

得下,止后服。大承气汤用芒硝,枳实大黄浓朴饶。(大黄治大实,芒硝治大燥大坚,二味

治有形血药;浓朴治大满,枳实治痞,二味治无形气药。盖肠胃燥实,气必不通。故攻积之

剂,必用气分之药。其煎法先煮枳、朴,次纳大黄,再入芒硝,取生则气锐而先行,熟则气

纯而和缓。仲景欲使芒硝先化燥屎,大黄继通地道,而后枳、朴除其痞满,俾燥屎去,地道

通,则阴气上承,故方名曰“承气”。)救阴泻热功偏擅,急下阳明有七条。(《伤寒论·阳明

篇》中云急下之者,共有七条,当知夺阴者芒硝,而通阴者亦芒硝,故仲景既有下多亡阴之

大戒,而复着急下存阴之活法。盖阳明燥结日久,肾中真水为热邪吸引,告竭甚急,急泻其

热,正以急救其阴也。)痞满燥实坚潮热,(此用承气之要诀。胸闷不食为痞,胸腹膨胀为满,

大便干结为燥,腹满痛不大便为实,按之石硬为坚,日晡发热为潮热。)杂病伤寒通治疗。(有

是证则用是方,为千古心法。)热利清水口干燥,(凡口干舌燥,皆当作热治。下利而用硝、

黄,是通因通用法。)刚痉脚挛 齿要。(阳明之脉,下行至足,上入齿中。脚挛 齿,是阳

明邪火极盛,加以胸满口噤,热邪充斥三焦矣。《灵枢》谓“热而痉者死”,而仲景云“可与

此汤”,乃死里求生之法。阴气不尽为阳热所劫,因而得生者多矣。)病须过经乃可下,(病

至七八日为过经)下之若早语昏嚣。(下早则引邪入里,语言昏乱。)承气原为燥屎设,燥屎

之证当详标,汗出谵语(阳明本自汗出,加以谵语,胃中燥结矣。)不能食,(肠胃实极,故

谷食全不能入。)喘冒不卧舌干焦,(下既不通,必反上逆而为喘冒不得卧,舌干焦黑,土燥

水竭也。)脉滑数(为有宿食)而转矢气,(“矢气”,屁气也,燥粪下攻之征。)此皆承气汤

宜调。(以上为用承气之法)恶寒(病在表)呕哕(病在上焦)俱禁用,直视喘高命不牢。(直

视喘高,阳气欲脱,虽不大便,下之必死。戒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小承气汤

属性:治伤寒阳明腑证,谵言,便硬,潮热,上中二焦痞满不通。

大黄(四两) 浓朴(二两姜炒) 枳实(三枚麸炒) 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分温

服。小承气汤朴实黄,胸腹痞硬上中强。(大承气汤通治三焦,小承气汤不犯下焦,调胃承

气汤不犯上焦。)犯治胃实故曰“小”,(大承气汤破中焦竟犯下焦,故称曰“大”;小承气汤

利而去,仍为胃实。医见下利,遂不复敢议下,岂未读仲景书乎?)又有初硬后溏者,(若

腹不满,不转矢气,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宜否之间

好审量。(一则下利谵语,仍宜攻下;一则便硬腹不满,戒不可攻。仲景立法,详审如此。)

益以羌活名三化,(《机要》加羌活,名三化汤。)中风闭实可消详。(用承气通二便,加羌活

散风邪,中风体实者可偶用,虚者不可轻投。)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调胃承气汤

属性:治热邪结胃,胸痛心烦,口渴便秘,谵语。

大黄(四两酒浸) 甘草(二两炙) 芒硝(半升) 水三升,煮一升,纳芒硝化服。

〔附〕当归承气汤(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里热火郁,或皮肤干燥,或咽

燥鼻干,或便溺秘结,或瘀血发狂。

当归 大黄(各一两) 甘草(半两) 芒硝(九钱) 姜、枣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黄甘草汤

属性:治食已即吐。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调胃承气(汤)硝黄草,甘缓微和将胃保。(用甘草缓硝、黄留中泄热,微和胃气,勿

令大泄下,故曰“调胃”,非恶硝、黄伤胃而用甘草也。)胸痛(热邪已结)不满(痛而不满,

邪结在血分而不在气分。)心中烦,热结在胃阴津燥。(故心烦也)不用朴实伤上焦,(不用

浓朴、枳实,恐伤上焦氤氲之气,且恐辛燥重劫胃津也。)中焦燥实服之好。便秘肤燥瘀血

(发)狂,当归承气汤宜讨。(加当归入血润燥,与桃仁承气同意。)《金匮》大黄甘草汤,

食已即吐义当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此食已即吐,是有火

也。升而不降,则当逆而折之,引令下行,故用此法。若朝食暮吐,仍然完谷,是无火也,

忌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桃仁承气汤

属性:治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少腹胀满,大便黑,小便利,燥渴,忽忽如狂,至夜发热;

及瘀血胃痛,血结胸中痛,疟疾实热夜发,痢疾畜血急痛;并能治败血留经,通月事。

桃仁(五十枚去皮尖) 桂枝(二两去皮) 大黄(四两) 芒硝 甘草(各二两) 水

七升,煮二升半,去滓,纳硝,更上火微沸,分温三服,当微利。

桃仁承气(汤) 五般奇,甘草硝黄并桂枝。(硝、黄、甘草,本皆入血之品,即调胃

承气汤也。热甚搏血,故加桃仁润燥缓肝,直达血所而攻之。加桂枝者,以表未解故耳。)

热结膀胱(太阳之邪,由经入腑,结于膀胱之部。)小腹满,(小腹中央为膀胱之部,左右为

肝之部。凡胸腹胀满,按之不痛者为气结,痛者为血结。)如狂畜血最相宜。(心主血,热与

血结,则心神不宁,故昏乱而如狂。)畜血之证大便黑,(热极则黑,血凝之色亦黑。)小便

自利(小便利而少腹仍满,故知为畜血。盖血病而气化无病也。)脉沉迟,(血结则脉不流利,

故沉微而迟。)但欲漱水不欲咽,(津不上承,故唇口干燥,畜血在中,故不能容水,与湿热

为病,虽渴而不欲饮同。但湿热则舌有胎,畜血则舌无胎为别。)此皆血证谛宜知。(以上皆

畜血现证)死血瘀凝胃脘痛,(脉必涩,饮下作呃。)善饥(胃火)经闭(血积)并能医。小

便不利(膀胱有湿热,非畜血也。)肢寒者,(少腹满,手足寒,此为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当

用温药。)非关畜血莫轻施。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抵当汤及丸

属性:治伤寒畜血;并治症瘕,追虫攻毒甚佳。

水蛭(熬) 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枚) 桃仁(二十枚) 大黄(三两酒浸) 水五

升,煮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再服。抵当丸方即以四味捣,分为四丸,以水一升,

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时当下血。不下,更服。

抵当(汤)直抵当攻处,破血攻坚仗锐师,虻蛭桃仁大黄制,(畜血久积,真气营运不

入,故草木不能独治其邪,必以灵动嗜血之虫,为之向导,飞者走阳络,潜者走阴络,引领

桃仁攻血,大黄下热,破无情之血结,诚有奇功,毋惧乎药之险也。)峻攻畜血效称奇。(桃

仁承气治畜血之初结者,此方治畜血之久瘀者。病有浅深,故攻有缓急。)妇人石瘕咸堪治,

对证投剂莫迟疑。(按∶石瘕之证,因寒气客于子门,气不得通,恶血留止,其始生也,少

腹有块,大如鸡卵,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可导而下,经有明文。世医治此

证,终不敢议导下,但用养血和营,以为稳当;不知瘀血不去,新血终不得生,若徒养血,

适以添瘀,是犹养虎为害也。余尝遇此证,令服此丸,下污泥血块升许,其腹胀痛稍松。)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代抵当丸

属性:(王肯堂《证治准绳》) 治畜血、瘀血、血痛。

大黄(四两酒洗) 桃仁(六十枚) 生地 归尾 穿山甲 玄明粉(各一两) 桂(三

钱或五钱)

代抵当丸(水蛭即蚂蝗,虻虫即蚊虫,因二物善食人血,故用以治血积。但性猛有毒,

人皆畏服,故更制代抵当丸。)首大黄,桃仁归尾生地 ,玄明肉桂穿山甲,攻瘀可代抵当

汤。(桃仁、归尾、生地润以通之,桂心热以动之,大黄、玄明粉苦寒咸以推荡之,加山甲

引之以直达瘀所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陷胸汤

属性:治伤寒发热,不发汗而反下之,表热乘虚入于胸中,与不得为汗之水气结而不散,令心

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者,名大结胸证。其人身无大热,但头汗出,或潮热燥渴,脉沉而

紧。

大黄(六两酒洗)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

纳芒硝,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陷胸丸

属性:治结胸项强,如柔痉状者;并治阳明热喘,及水肿初起形实者。

大黄(半斤) 葶苈子(熬) 芒硝 杏仁(各半升去皮尖熬黑) 先捣葶苈、大黄为

末,纳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

煮一升,温

大陷胸(汤)治大结胸,大黄(涤热荡实)芒硝(软坚破结)甘遂(逐水消饮)从。心

腹石硬(结胸之的证)痛拒按,(心下至少腹石硬而痛不可近,较承气证为尤甚。)便秘焦烦

燥渴供。(与承气证同)但头汗出脉沉紧,(结胸因下早,致热与水结,热不外泄,而但上蒸,

故头有汗而身无汗。脉沉紧者,水遏热伏,阳病(反见阴脉。)水结胸中治亦同。(结胸本无

他物,热与水气结也。)项若强如柔痉状,更加葶杏蜜丸攻。(名大陷胸丸 结胸项强,邪据

太阳之高位矣,故于前方加葶苈、杏仁,从高陷下其邪。蜜丸者,欲其缓攻于下也。)此泄

水邪并热实,(此陷胸汤丸之总诀)太阴寒实勿相蒙。(寒实结胸,治宜温下,误服寒药则死。)

后人通变斯方治,热喘水肿有殊功。(按∶大陷胸丸,王海藏以之治阳明热喘,柯韵伯以之

治水肿初起形实者,均收奇效。可知古方贵于活用,触类旁通,医之能事毕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麻仁丸

属性:治脾约,大便难,小便数,关脉浮涩者。此润肠之主方。

大麻仁(二升) 杏仁(一斤去皮尖) 白芍(半斤) 大黄(一斤) 浓朴(一尺炙)

枳实(半斤)为末,炼蜜丸如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二服。渐加,以利为度。

麻仁丸方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土燥津亡大便难,养液通幽蜜丸嚼。(脾约为脾土

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

不亡阴。法中用丸渐加者,脾燥宜用缓法,滋柔润下,以遂脾欲,非比胃实当急下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黄黄连泻心汤

属性:治心下痞,按之濡,大便硬,不恶寒,反恶热,脉关上数者;心火亢盛,吐衄不止,甚

良。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此法之

最奇者,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子泻心汤

属性:治心下痞,大便硬,心烦不得眠,而复恶寒汗出者。

大黄(二两酒浸) 黄连(炒) 黄芩(各一两炒) 附子(一枚去皮别煮取汁) 以

麻沸汤二升,渍三黄须臾,绞去滓,纳附子汁,分温再服。(此法更精。附子用煎,三味用

泡,扶阳欲其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黄附子汤

属性:治胁下偏痛,脉弦,大便难,发热恶寒。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水五升,煮二升,分温三服。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痞恶热乃堪尝,(若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

表,表解乃可攻痞。)按之自濡为虚痞,数(脉)在关上君火强,泻火通阴痞自化,(痞有不

因误下而成者。关上脉数,系心火亢盛,不得下交于阴,而中宫受其燔灼,气失升降而为痞。

按之自濡,是无形者也,故独任苦寒,便可泄却,如大黄泻营分之热,黄连泄气分之热,且

大黄有攻坚破结之能,其泄痞之功,即寓于泻热之内。以麻沸汤渍绞其汁,取其气不取其味,

治虚痞不伤正气也。)火炎吐衄最为良。(按∶吐衄之证,世医率用寒凉止血,不知血得寒则

凝,血止之后,必有瘀凝胃络,或为胸胁疼痛,或至夜微热不除,而贻余患者多矣。审其果

为实火迫血妄行,不若竟用此方,泻火通阴,行瘀止血之为美备也。)更加黄芩与附子,附

子泻心汤法彰,恶寒汗出亡阳兆,(故用附子)便硬心烦痞热殃,(故用三黄)痞乃热邪寒药

治,(伤寒痞满,从外之内,满在胸而不在胃,多属热邪,故宜苦寒泻之;若杂病之痞,从

内之外,则又宜辛散也。)阳虚加附始相当。(附子非泻心之药。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阳气

外撤矣。若但以苦寒泻痞,恐其虚寒骤脱,故用三黄撤三焦而泻热,即用附子彻上下以温经。

三黄用麻沸汤渍,附子别煮汁,是取三黄之气轻,附子之力重,其义仍在乎救亡阳也。)大

黄附子汤同意,温药下之妙异常,主治胁疼脉弦紧,便难寒热互参详。(按《金匮要略·腹

满寒疝宿食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又云∶“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胁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

服之。”又曰∶“寸口脉弦者,即胁下拘急而痛,其人啬啬恶寒也。”合三条观之,见胁下偏

痛,脉弦紧,为阴寒成聚;大便难,发热恶寒,为阳气被郁。故以附子破阴寒,细辛散浮热

,大黄通便难,共成温下之功。夫附子泻心汤用芩、连佐大黄,以祛膈上之热痞,即兼附子

之温以散之;大黄附子汤用细辛佐附子,以攻胁下之寒结,即兼大黄之寒,导而下之。)寒

则宜温积宜下,后人效法好商量。(许学士温脾汤,治寒积腹痛泄泻,即效仲景温药下之之

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黄虫丸

属性:治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

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者,用此缓中补虚。

大黄(十分蒸) 黄芩(二两) 杏仁 桃仁(各一升) 地黄(十两) 干漆(一两)

虻虫(一升) 水蛭(百枚) 蛴螬(一升) 虫(半升) 芍药(四两) 甘草(三两)

蜜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虫丸( 虫破坚通络行伤,大有功效,故方名表之。)治干血劳,(喻嘉言《医门法律》

曰∶“此干血劳之良治也。血结在内,手足脉相失者宜之。”)大黄(从胃络宣瘀润燥)地黄

(滋肾燥)芩(清肺卫)杏(润心营)桃,(补肝虚)芍药(扶脾补虚)甘草(缓中解毒)

与干漆,(破脾胃关节之瘀血)虻虫(性升入阳络破血)水蛭(性潜入阴络逐瘀)并蛴螬。(去

胁下之坚血)血既瘀干攻必润,润补兼投琼玉膏。(按∶五劳虚极痹而内成干血者,悉皆由

伤而血瘀,由瘀而为干血。假如食伤脾,忧伤肺,醉饮伤肝,房室伤肾,劳伤心,饥伤胃,

是诸伤者,总皆伤其经络营卫之气也。细绎本文云“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暗黑”,

明是不能纳谷以通流营卫,则营卫凝泣。瘀积之血,牢不可破,即有新生之血,亦不得畅茂

条达,惟有日渐羸瘦,而成内伤干血劳,其有不死者几希矣。仲景另出手眼而制此方,以缓

中补虚。缓者,舒也,绰也,指方中宽舒润血之品言也。故喻嘉言《医门法律》谓兼入琼玉

膏润补之药同用尤妙,勿以 、术补中,失却宽舒胃气之义。仲景妙法,得喻氏之言而益彰,

活人无算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百劳丸

属性:(吴昆《医方考》) 治一切劳瘵积滞,未经药坏者。

当归 乳香(去油) 没药(去油) 人参(各一钱) 虻虫 水蛭(各十四枚) 大

黄(四钱) 为细末,炼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五更用百劳水(即甘澜水,以杓扬百遍者

也。)下,取下恶物为度。服白粥十日。(一方有桃仁十四枚)百劳丸用大黄归,虻蛭参桃乳

没挥。干血沉 劳瘵服,未经药坏别从违。(百劳丸,许州陈大夫流传出自仲景方,治一切

劳瘵积滞,未经药坏者。细绎是方,无非气血并补,和营逐瘀,其缓中补虚之义,毫不相关,

较之《金匮》 虫丸方,却逊一筹。惟用百劳水不助肾邪,以药留顿中宫,导去脾胃络之瘀

血,使其纳谷流通营卫,亦干血劳之良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大黄牡丹汤

属性:治大肠痈,其候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发热恶寒,汗出。其脉迟紧,脓

未成者,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一两) 桃仁(五十枚) 甜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水

六升,煮取一升

大黄牡丹汤下剂,桃仁瓜子与芒硝。少腹肿痞按之痛,痛即如淋(大肠之热下注也)小

便调。(病不在小肠水道,故小便自调。)身皮甲错(营血痹聚之故)右足屈,(大肠痈初起,

便右足屈而不伸,小肠痈则左足屈而不伸,以此为区别。)大肠痈肿此能消。脉沉紧者未成

脓,脉洪数者脓已饶。脓未成斯宜下夺,脓成排脓散(排脓散另编《甘桔汤类》)宜邀。(大

肠痈者,其人平素嗜醇酒炙 ,湿热郁蒸,肺气不得宣通,下结于大肠之头,气血壅遏而成

病。在下者因而夺之,故重用大黄、芒硝,开大肠之结,桃仁、丹皮下将败之血,瓜子清肺

润肠,以肺与大肠为表里也。方后云服之“当有血”,下未化脓之血也。若脓已成,形肉已

坏,又当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黄龙汤

属性:(陶节庵《伤寒六书》) 治热邪传里,胃有燥屎,心下硬痛,身热、口渴、谵语,下

利稀水,色纯青。

大承气汤方内加人参、当归、甘草、桔梗,姜、枣煎。

黄龙汤即大承气(汤),加人参归甘桔比。煎加姜枣治阳明,证物理虚热结利。(按∶体

质气血虚人,而得阳明胃实之证,或因病误治致虚,而燥屎犹未去者,不下则邪气壅实而死,

下之又恐正气益虚而即脱。此方攻补兼施,庶几不犯虚虚之祸。曰“黄龙”者,大黄得人参

为佐,则能神其功用,如龙得云助,升腾上下,莫能测其变化也。)胃有燥屎心下坚,谵语

下利纯清水。(按∶胃有燥屎,何以又下清水?陶氏《伤寒六书》曰∶“此利非内寒而利,乃

日逐自饮汤药而利也,直急下之,名曰结热利证。”又曰∶“庸医妄谓漏底伤寒,而便用热药

止之,犹如抱薪救火,误人死者多矣。”)攻补兼施此法良,老年除去芒硝饵。(老人气血虚

甚者,去芒硝,恐重劫其阴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温脾汤

属性:(许叔微《普济本事方》) 治痼冷在肠胃间,泄泻腹痛。

浓朴 桂心 附子 干姜 甘草(各半两) 大黄(四钱) 咀,取一两,水二钟,

煎六分,顿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温脾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久痢赤白,脾胃冷积,脐腹绞结痛甚。

人参 附子 芒硝 甘草(各二两) 大黄(五两) 当归 干姜(各三两) 咀,以

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服,日三。

温脾汤里大黄少,桂附姜甘浓朴多。(许叔微此方,仿仲景温下之法,以下肠胃之冷积。

夫冷积腹痛泄泻,而仍下之者,以锢冷积滞,久留肠胃而不去,徒用温补无益也。今此方以

干姜、桂、附为君,复入承气汤法,其大黄止用四钱,更为有见。盖不用则温药必不能下,

而久留之积,非攻不去;多用则温药恐不能制,而洞泄之势,或至转增。裁酌用之,真足为

法矣。)痼冷久留肠胃泻,宜先取去勿蹉跎。(许叔微《普济本事方》曰∶“痼冷在肠胃间,

连年泄泻腹痛,休作无时,服诸药不效,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瘥。不可畏虚以养病也。”

旭高按∶畏虚养病,为千古之通弊。叔微此语,顶门一针,医当猛省。)或益参归除桂朴,

,与《本事方》重用温通,略加大黄,法有殊矣。盖《本事方》治冷积泄泻,故大黄宜少用;

此治滞下赤白,是其始原由于热积,故重用大黄,因痢久脾胃虚寒,而积仍未去,故加参、

甘、姜、附,温补中宫。同一大黄,而佐使君臣不同,则治证亦因之而异,后人乌得以古方

轻于加减也。按∶古方中多硝、黄、芩、连,与姜、茱、桂、附寒热并用者,亦有参、术、

硝、黄补泻兼施者,亦有大黄、麻黄汗下同行者,今人罕识其旨,姑录数方于上,以见治疗

之妙,不一端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槟榔丸

属性:(《圣济总录》) 治 瘕,积聚腹痛,大便坚涩,或时通者。

槟榔 大黄(炒) 枳壳(各二两麸炒) 桃仁(去皮尖麸炒) 大麻仁 木香(各一

两)蜜丸,每

《圣济》槟榔(丸)治 瘕,(《素问·气厥论》曰∶“小肠移热于大肠为 瘕。”)腹中

瘕痛时宽窄。大肠热结(大)便时坚, 者伏也瘕者瑕。“(大肠为传导之腑,热则气结液

耗,腹痛便涩,然或有时而通,故腹虽有形,聚散靡常,是为 瘕。 者,伏也。”瘕“与”

“瑕”通,女病恒有之。)润肠泄热必通幽,大黄枳壳无多寡,木香桃仁大麻仁,(槟榔、木

香、枳壳泄决大肠之气,大黄、桃仁、麻仁润下大肠之热,与润肠通幽二方同义。)宣通其

腑夺其下。(治在腑者,宣而通之;病在下者,因而夺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木香槟榔丸

属性:(张子和《儒门事亲》) 治胸腹积滞,痞满结痛,二便不通,或泄泻下痢,里急后重,

食疟实积。

木香 槟榔 莪术 陈皮 青皮 黄柏(各一两) 黄连 大黄(各三两) 香附 黑

牵牛(各四两) 为细末,水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一方有三棱、

枳壳,芒硝水丸。)

木香槟榔(丸)青陈皮,三黄莪术附(香附)牵牛,一切实积能推荡,泻痢食疟用咸宜。

(此子和经验方也,善能推陈致新,破结散积。大人食积疟痢,黄胆肿胀,小儿惊疳积热,

皆可随宜服之。木香、香附、青、陈利气宽肠,而牵牛、槟榔下气尤速,气行则无痞满后重

之患矣。连、柏燥湿清热,莪术行气破血,硝、黄去血中伏热,并为推坚峻品。湿热积滞去,

则二便调而三焦通泰矣。盖宿垢不净,清阳终不得升,故必假此以推荡之,亦通因通用之法

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枳实导滞丸

属性:(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治伤湿热之物,不得施化,痞闷不舒,腹中硬痛,积滞

泄泻等证。

大黄(一两) 枳实(麸炒) 神曲(炒各五钱) 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白

术(土炒) 茯苓(各三钱) 泽泻(二钱) 研细末,汤浸蒸饼为丸,量服。(程 《松

崖医径》加槟榔、木香,名木香导滞丸,治同。)

枳实导滞(丸)首大黄,芩连曲枳术苓 ,泽泻蒸饼糊丸服,湿热积滞力能攘。(大黄、

枳实荡涤实热,芩、连燥湿清热,苓、泻利湿泄热,神曲消食和中,白术补脾,湿热积滞自

化。)若还后重兼气滞,木香导滞(丸)加槟榔。(汪 庵《医方集解》引滑伯仁曰∶“肠胃,

阳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凉膈散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心火上盛,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口

疮唇裂,吐血衄血,大小便秘,诸风螈 ,胃热发斑发狂;及小儿急惊,痘疮黑陷。

连翘(四两) 大黄(酒浸) 芒硝 甘草(各二两) 黑山栀 黄芩(酒炒) 薄荷

(各一两) 为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转舌膏

属性:(李梃《医学入门》) 治中风舌强不语。

即凉膈散加菖蒲、远志各一两。

凉膈(散)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竹叶蜜煎疗膈上,中焦燥实服之消。(此上

中二焦泻火药也。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故以连翘、黄芩、竹叶、薄荷升散于上,

而以大黄、芒硝推荡其中,使邪热上散下行,而膈自清矣。用甘草、白蜜者,病在膈,甘以

缓之也。)温邪吐衄斑狂要,幼稚惊风痘陷邀。(皆上中二焦之火为患)减去硝黄加桔梗,上

焦风热总堪调。(李东垣曰∶“易老减硝、黄,加桔梗上浮之药,以治胸膈与六经之热。”)

中风不语加菖远,此又名为转舌膏。(喻嘉言曰∶“中风证大势风木合君相二火主病,古方用

凉膈散居多。盖风火上炎,胸膈正燎原之地,所以转舌膏、活命丹皆从而加味,不可以宣通

肠胃轻訾之也。”汪 庵《医方集解》曰∶“转舌膏散心经之蕴热也,活命丹散肝经之郁火也

。”)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承气汤类

<篇名>〔附〕防风通圣散

属性:(刘完素《宣明论方》) 治风热壅盛,气血怫郁,表里三焦皆实者;并治

防风 连翘 麻黄 薄荷 川芎 当归 白芍 大黄 芒硝(各五钱) 白术 荆芥 黑

山栀(各一分) 黄芩 石膏 桔梗(各一两) 甘草(二两) 滑石(三两) 为末,每

服二钱,加生姜煎。(汪 庵《医方集解》去大黄、芒硝,名双解散。)

防风通圣(散)即凉膈(散),去竹蜜兮更加辟。(此即凉膈散变法,去竹叶、白蜜,而

加发表和气血药。)麻桔荆防滑石膏,芎归术芍生姜益。(荆、防、麻黄、薄荷发汗而散热搜

风,栀子、滑石、硝、黄利便而降火行水,芩、桔、石膏清肺泻胃,川芎、归、芍养血补肝,

连翘散气聚血凝,甘、术能补中燥湿,生姜通彻表里,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

疮疡痈毒总能消,(疮疡肿毒,亦由风热壅盛,气血怫郁而成。)除却硝黄双解亦。(去硝、

黄亦能双解表里,大便不硬者宜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十枣汤类

<篇名>十枣汤

属性:治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 汗出,头痛,心下硬满,引胁下

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为表解里未和也。并治饮后水流胁下,咳唾引胸中痛,谓之

悬饮,脉沉而弦,不猝死,至百日或一岁者。

芫花(炒黑) 甘遂 大戟(等分) 大枣(十枚) 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

大枣取八合,去滓,纳余药末。强人服一钱,虚人服五分。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十枣汤类

<篇名>〔附〕三花神丸

属性:(刘完素《宣明论方》) 治实热积痰,翻胃噎膈,湿热肿满。十枣汤原方加大黄一两,

黑牵牛二两,轻粉一钱,滴水为丸。

十枣汤用芫遂戟,峻攻水气威灵赫。下利胸胁痞硬痛,汗出短气干呕逆。(诸证皆水气

为患。仲景利水之方,种种不同,此其最峻者也。芫花、甘遂、大戟为决水之猛药,故用大

枣甘以缓之,欲其缓循经络,不欲其径走肠胃也。缓攻则从心及胁之水饮,皆从二便出矣。)

咳唾引(胸胁)痛为悬饮,饮踞久必成囊癖。捣囊破癖饮斯蠲,(悬饮者,如悬物也。水饮

痰涎,久踞经络,结成窠囊,悬于胁下,惟此三味,能直达水饮窠囊隐僻之处,非他药所能

及。本论云“悬饮不猝死,至百日或一岁者,宜十枣汤”,可知其证之来有渐矣。)羸弱虚人

勿轻掷。河间三花神 丸,大黄轻粉牵牛益。善通壅塞劫痰涎,(牵牛、大黄大泻血气之壅

塞,轻粉劫痰,无窍不入。)积痰噎膈能开辟。(刘完素云∶“积痰翻胃噎膈,服此药三丸后

,转加痛闷者,此痰涎壅塞,顿攻不开,再服自利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十枣汤类

<篇名>〔附〕控涎丹

属性:(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项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或手

足冷痹。此乃痰涎在胸膈上下,非风证也。

甘遂(去心) 大戟(去皮) 白芥子(各等分) 为末糊丸,每服五、七丸,加至十丸,临卧姜汤下。

控涎丹治痰之本,(痰之本,水也,湿也,得气与火,则结为痰。)痰涎变证悉能医。(李

时珍《本草纲目》曰∶“痰涎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入于心,则迷窍而成癫痫,妄

言妄见;入于肺,则塞窍而成咳唾稠粘,喘急背冷;入于肝,则留伏蓄聚而成胁痛干呕,寒

热往来;入于经络,则麻痹疼痛;入于筋骨,则颈项胸背腰胁手足牵引隐痛。陈言《三因方》

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走注麻痹牵引痛,胸背腰项或四肢,或噎或喘或癫痫,痈

肿瘰 并主之。脏腑水湿大戟泄,经隧水湿甘遂推,皮里膜外消痰气,芥子之功信甚奇。(

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达上焦,消皮里膜外之痰;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决经隧之水湿;大戟

色黑入肾而走下焦,泄脏腑之水湿。三者引经各异,而令三焦之水湿痰涎流出于水道则同,

故复用成方。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

<篇名>备急丸类

属性:备急丸 治食停肠胃,冷热不调,腹胀气急,痛满欲死;及中恶客忤,猝暴诸疾病。

巴豆(去皮心膜研如脂出油取霜) 大黄 干姜(各一两) 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

干姜为末,纳巴豆霜,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密器中贮之。以暖水苦酒,服大

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

便瘥。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备急丸类

<篇名>三物白散

属性:治寒实结胸,无大热者。

巴豆霜(一分) 川贝母 桔梗(各三分) 研末,纳巴豆霜更杵之,以白饮和服。强

人半钱匕,羸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

一杯。(

备急丸医猝暴疾,中恶欲死腹胀急。大黄干姜巴豆霜,斩关夺门而直入。(大黄苦寒下

热结,巴豆辛热下寒结,二药性味相畏,同用泻人反缓。更妙在干姜之辛散,引领巴、黄,

内通神明,外辟恶忤,助其斩关夺门之势,而成拨乱反正之功。)神昏口噤齿不开,折齿灌

之犹可及。(中恶客忤,神昏口噤,折齿灌之立苏。)寒实结胸(与大结胸证相似,但无热渴

烦躁见象。盖彼因热实,此属寒实也。)三白散,贝母桔梗巴霜翕。(贝母、桔梗开提肺气以

消痰散结,巴豆劫寒破实以开结胸。作散服者,欲其散中焦之寒实也。)药不瞑眩疾不瘳,

此等诸方宜佩给。(预先修合,佩带在身,以救仓猝之证。)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备急丸类

<篇名>〔附〕感应丸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冷积泻痢之良方。

木香(二两半) 肉豆蔻(二十个) 丁香(一两半) 干姜(炮一两) 百草霜(细

研二两) 杏仁(一百四十粒去皮尖别研极烂如膏) 巴豆(七十粒去心皮膜研如脂出油) 除

巴豆粉、百草霜、杏仁外,余四味捣为细末,共和合研令细,用好蜡匮和。先将黄蜡六两溶

化,重绢滤去渣,以好酒一升于砂锅内煮数沸,候酒冷蜡浮,取蜡秤用。凡春夏修合,用清

油一两,入铫熬熟,取蜡四两,同化成汁,就铫内和前药末,乘热拌匀,丸如豆大,每服三

十丸,空心姜汤下。 感应(丸)肉蔻丁木香,巴杏干姜百草霜。(肉豆蔻逐冷消食,丁香、

木香暖胃和脾,杏仁消肉积而降气,干姜逐痼冷而散痞,巴豆善破沉寒,夺门宣壅,寒积深

痼,非此莫攻,百草霜和中温散,亦能消积,统计诸药,同成温下之法。)蜡丸空腹姜汤下,

(用黄蜡之义最精。凡治积,新病宜急下,久病宜缓下。此治久积痼冷,乃缓下法也。)冷

积泻痢真奇方。(赵献可《医贯》曰∶“此方妙不可言,虽有巴豆,不令人泻,其积自然消化。

”李时珍《本草纲目》曰∶“一老妇年六十余,病溏泻已五年,肉食油物生冷犯之即作痛,

服调脾升提止涩诸药,入腹则泻反甚。延余诊之。脉沉而滑,此乃脾胃久伤,冷积凝滞所致,

王太仆所谓‘大寒凝内,久利溏泄,愈而复发,绵历数年'者,法当以热下之,则寒去痢止。

遂以蜡匮巴豆丸药五十丸与服,二日大便不通,亦不利,其泄遂愈。自是每用治泄痢积滞诸

病,皆不泄。”)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备急丸类

<篇名>〔附〕太平丸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胸腹疼痛胀满,及食积、气积、血积、虫积、气疝血疝、

膨胀、症瘕、邪实秘滞痛剧等证。

陈皮 浓朴 木香 乌药 白芥子 草豆蔻 三棱 莪术(煨) 干姜 牙皂(炒) 泽

泻(各三钱俱研细) 巴豆(用滚汤泡去皮心膜秤足一钱)

先将巴豆用水一碗,微火煮至半碗,将巴豆捞起,用乳钵研极细,仍将前汤搀入研匀,

然后量药多少,入蒸饼浸烂,捣丸前药如绿豆大,每用三分或五分,甚者一钱,用热姜汤下。

太平(丸)莪术芥三棱,朴泻姜陈牙皂朋,乌药木香草豆蔻,些微巴豆力能胜。(此方

借些微巴豆,以行群药之力,去滞最妙。如欲其峻,须用巴豆二钱。)食虫气血诸停积,胀

痛难过总可凭。(按∶《金匮》备急丸治冷热交结之积,《局方》感应丸治寒凝之积,景岳此

方治气食停滞秘实之积,其虫积与血积,乃借以为治也。)随证用汤为引下,(凡伤食停滞,

即以所伤之物,煎汤送下;妇人血气痛,当归汤下;气实痛,陈皮汤下;疝气,茴香汤下;

寒气,生姜汤下;气湿实滞臌胀,用烧酒加白糖少许送下;虫痛,槟榔汤下。)利多饮冷效

堪征。(巴豆泻人,得冷则止,故服巴豆丸散,利多不止者,饮冷粥一二口即止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小柴胡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

有微热,或咳,或汗后余热不解,或疟发寒热,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暮则 语;并治伤寒

阳微结,头汗肢寒,脉细便坚,亦半表里也。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炙草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以

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此方为和解之剂。去滓再煎,则药性和合,不相捍格

矣。)取三升,分温三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柴胡加芒硝汤

属性:治阳明病潮热,大便溏,小便利,胸胁满而不去。先服小柴胡一剂乃进。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 炙草 人参 生姜(各一两) 半夏(二十铢) 大枣(四

枚) 芒硝(二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煮微沸,分温再服。不解,更

作服。 小柴胡汤和解供,(少阳为半表半里,汗、吐、下皆在所禁,法当和解,此方主

之。)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与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此和解少阳之主方。柴胡升阳

达表,黄芩退热和阴,半夏和胃而通阴阳,参、甘、姜、枣补中气,调营卫,经言“交阴阳

者,必和其中”是也。)往来寒热(太阳之寒热,寒时亦热,热时亦寒;少阳之寒热,寒已

而热,热已而寒,故曰“往来”;若阳明则但热不寒,以此为别。)胸胁满,(少阳行身之侧,

故胸胁苦满。)喜呕心烦(木火上逆,故烦而呕;呕则木火两舒,故喜之也。)或眩聋,(少

阳清气不升,故目眩耳聋。)或咳或悸或腹痛,(木邪干肺则咳,犯心则悸,侮脾则腹痛,可

见少阳有病,三焦皆不得宁。盖少阳在人身为游部,凡表里经络之罅,皆能随其虚而见之,

故有或然之证。)咽干口苦(耳聋目眩,口苦咽干,贴切少阳枢机病象。)白胎浓。(舌上白

胎,邪在半表半里;若全入里,则焦黄矣。)诸证不必皆全具,杂病风寒俱可庸。(《伤寒论·太

阳篇》云

表,(合病一

明,而少阳居其

柴胡以和之,邪

小柴胡汤潮热不

入血室如疟状,

成瘀,则肝气与

刺期门法,(期门

血结为有形之证,

桃仁海蛤攻。(按∶

热,颇有奇功,因附

暮则谵语,此证最多

辨莫通融,便坚脉细

曰“纯阴结”。此

热虽结而不甚也

同)头汗知非少

阴阳俱紧,反

亡阳之汗,大有

细,不得谓阴证

沉为里,头汗为

与小柴胡而不疑

气上越之候,若

则不忌。)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属性:治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 语,一身尽重,不能转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 茯苓 铅丹 龙骨 牡蛎(各一两半) 大

黄(二两)

黄只煮一二沸

阳之表证,则不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茯苓铅丹大黄继。胸满(下后邪陷胸中)烦惊(热邪扰乱神明)

语多,

坠痰镇惊是主

茯苓以利小便

里,而复外扰

灵胎《伤寒论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柴胡桂枝干姜汤

属性:治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

寒热,心烦者;并治疟疾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便效。

柴胡(半斤) 桂枝 黄芩(各三两) 干姜 牡蛎 甘草(各二两) 花粉(四两) 水

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柴胡桂枝干姜汤,花粉芩甘牡蛎藏。邪在三阳阳气结,从枢转出易通阳。(揭出三阳经

药以

太阳余邪,干姜开阳明痞结之气,使以花粉佐牡蛎,入阴分升津液,以救三阳之热,重用柴、

少,(甘

加花粉。)疟发寒多微有热,(风、寒、湿痹于肌表,阳气郁伏于营血之中,故疟发寒多,或

但寒无热

阴∶用柴胡和少阳之阳,即用黄芩和里;用桂枝和太阳之阳,即用牡蛎和里;用干姜和阳明

之阳,即用花粉和里;使以甘草,调和阴阳,和之得其当,故一剂便效。喻嘉言《医门法律》

曰∶“

着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

属性:治劳疟口渴。

小柴胡汤原方去半夏,加栝蒌根四两。

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止渴升清(此方功效如此)劳疟瘳。(疟不离乎少阳,故用柴

胡;劳

“劳疟”,中气虚也。后人用补中益气汤治之,亦效。)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四逆散

属性:治少阴病,四逆,泄利下重,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者。

柴胡 白芍 枳实 甘草(炙) 等分为末,白饮和服方寸匕。四逆散治少阴枢,(小

柴胡汤

敛阴

同,

芍药)

利一端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大柴胡汤

属性:治伤寒发热,汗出不解,热结在里,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复往来寒热,脉沉

数者。

柴胡(半斤) 半夏(半升) 黄芩 芍药(各三两)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 大

枣(十二枚

黄二两,若

大柴胡汤芩夏芍,枳实姜枣共煎尝。(此小柴胡、四逆散二方合用者也。除去人参、甘

草者,盖热邪已结在里,不可更实其脾也。前小柴胡汤独治阳枢,故曰“小”;此则阴阳二

枢并

呕(半夏生

黄者,表里兼

用大黄。大黄乃

亦尔,仍有桂枝大

硝,乃合用调胃

解表里法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附〕柴胡饮子

属性:(张子和《儒门事亲》) 治肌热、蒸热、积热、汗后余热,脉洪实弦数;亦

小柴胡汤去半夏,加当归、白芍、大黄。

柴胡饮子即小柴(胡汤),去夏加黄归芍偕。略施汗下兼攻补,热积三焦疟亦佳。(此方

治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附〕清镇丸

属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呕吐脉弦,头痛及热嗽。

小柴胡汤内人参加倍,加青黛半两,面糊丸,生姜汤下。

清镇丸治热咳嗽,呕吐脉弦头痛究。(弦为少阳之脉。木火凌金则咳,乘胃则呕,上冲

则头

为要药。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附〕一柴胡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凡感四时不正之气,或为发热,或为寒热,或因劳

因怒,或妇人热入血室,或产后经后因冒风寒,以致寒热如疟等证,但外有邪而内兼火者,

须从凉散,宜此主之。

柴胡(二三钱) 芍药(二钱) 黄芩 生地 陈皮(各一钱半) 甘草(八分) 水

一钟半,煎七

一柴胡饮从寒散,(“一”为水数,从寒散也。)地芍黄芩陈草赞,内有火而外有邪,四

时不

分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附〕二柴胡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凡遇四时外感,或其人元气充实,脏气素平无火,

胜之令,本无内热等证者,皆不宜妄用凉药,以致寒滞不散,则为害非浅,宜此主

柴胡(一钱半或二三钱) 陈皮(一钱半) 半夏(二钱) 浓朴(一钱半) 生姜(三

五七片) 细

二柴胡饮散从温,(“二”为火数,从温散也。)浓朴细辛陈夏存,甘草生姜解外感,内

无热

方,转为温散之剂。)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附〕三柴胡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凡人素禀阴分不足,或肝经血少而偶感风寒者,或

可兼补而散者,或病后产后感冒,有不得不从解散,而血气虚弱,不能外达者,

柴胡(二三钱) 芍药(一钱半) 陈皮 炙甘草(各一钱) 生姜(三五片) 当归

(二钱溏泄者

三柴胡饮三为木,(“三”为木数,从肝经血分也。)归芍陈姜炙草六,素禀阴虚外感因,

肝经血少咸宜服。(此从四逆散加减。以生姜佐柴胡,以当归佐芍药,以陈皮佐甘草,兼调

气血而散外邪,亦和平之剂。)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附〕四柴胡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凡人元气不足,或忍饥劳倦,而外感风寒,或六脉

正不胜邪等证,必须培助元气,兼之散邪,庶可保全,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钱) 人参(二三钱或五七钱酌而用之) 生姜(三五七片) 当归 炙甘

草(一钱)

四”为金数

胡变局,去黄

必不足,故补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附〕五柴胡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凡中气不足,而外邪有不散者,宜此主之。

柴胡(一二钱) 当归(二三钱) 熟地(三五钱) 白术(二三钱) 芍药(一钱半

炒用) 陈皮(

五柴胡饮从脾胃,(“五”为土数,从脾胃也。)地芍归陈术草汇,徒散外邪非善全,兼

培气血斯为贵。(此逍遥散变方也。去茯苓、薄荷、生姜,加陈皮、熟地,则补多散少矣。

此与四柴胡饮相表里。但四柴胡饮调气分之药为多,此则兼培气血为异。按∶以上五方,皆

出柴胡治例,录出聊为加减成方之一助。然毕竟后世之方,总不免笼统之弊,若病在太阳,

便用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柴胡汤类

<篇名>〔附〕清脾饮

属性:(严用和《济生方》) 治疟疾热多寒少,口苦嗌干,小便短赤,脉来弦数。

柴胡 黄芩 半夏 甘草 白术 浓朴 青皮 茯苓 草果(各等分) 水一盅,生姜

一片,

清脾饮用青朴柴,芩半甘苓白术偕,更加草果兼姜枣,热多阳疟服之佳。(夏月纳凉饮

冷过

疟。

胃受伤者实多,故严氏宗仲景小柴胡汤加减而立此方。名曰“清脾”,是明从脾胃论治。方

中苓、术、夏、草,皆脾胃药,复以浓朴、青皮、草果,荡涤膜原之邪,劫痰截疟。其治少

阳,惟柴、芩二味而已。)疟由痰积风寒作,解表除痰永不差。(古云“无痰不成疟”、“无积

不成疟”,然虽有痰积,若不兼感风寒,亦未必便成疟疾。故治疟之方,解表除痰,每相须

为用也。)此治疟邪通用剂,随宜加减总堪谐。(此治疟之通剂。方中黄芩、草果,可随寒热

以为进退,勿拘阳疟一端也。外如石膏、大黄、桂枝、附子、人参、熟地、当归、白芍等,

皆可随证加入。如疟久不止,加常山、乌梅截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半夏泻心汤

属性: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

若心下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也,宜此主之。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黄芩 人参 炙甘草 干姜(各三两) 枣(十二枚)

水一斗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生姜泻心汤

属性:治伤寒汗解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呕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半夏泻心汤加生姜四两,干姜只用一两,余同法。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甘草泻心汤

属性:治伤寒中风,误下之后,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烦不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

故使硬也,宜此汤。

半夏泻心汤去人参,甘草加一两,余各同法。

半夏泻心(汤)黄连芩,干姜甘草枣人参。(泻心者,实泻胃也。盖胃居心下,“心下痞

”,

者为

欲交

甘草

重用

甘草

姜泻

水,

生姜)

上逆,故

生姜

缓补

则甘

柴胡立

开结、

此以彻

无邪,

一证者

操纵在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

属性:治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食入口即吐者。

干姜 黄连 黄芩 人参(各三两) 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服。

姜连芩参汤治呕,苦胜于心义宜剖,(并非寒热平调之法,乃治寒格拒热之方。)寒热格

拒在

而伤

无水

源同

拒通时吐

盖寒格于

止。故凡

宜纯用辛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黄连汤

属性: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腹中痛,欲呕吐者。湿家下之,丹田有热,胸中有寒

上如胎亦主之。

黄连 干姜 炙草 桂枝(各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枣(十二枚) 水

一斗,煮取

黄连汤内用干姜,半夏人参甘草藏,更入桂枝兼大枣,寒热平调上下匡。(证因上下相

格,

因胃

胃气

其入

降和

胎者

上寒下热,皆可治之也。)表里之邪柴芩使,上下之邪连桂当。(表里之邪则用柴胡、黄芩,

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辣以开之,仲景

大法灼然矣。)又与泻心汤法似,(诸泻心法,皆治心胃之间寒热不调,全属里证;此方以黄

芩易桂枝,去泻心之名,而曰黄连汤,乃表邪尚有一分未尽,胃中邪气尚当外达,故加桂枝

一味,以和表里,则意无不到矣。)后人比类好推详。(“比类”二字,最为医家之要旨,如

泻心汤、黄连汤皆柴胡之变法,而一味转旋,便治证各异,故不知比类,则不能尽方之变,

又乌能尽病情之变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进退黄连汤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关格。

黄连(姜汁炒) 干姜(炮) 人参(人乳拌蒸) 半夏(姜制各一钱半) 桂枝(一

钱) 大枣(二

如关则不得小便

氏八味丸三钱,

进退黄连(汤)喻氏拟,下关上格均堪治。姜连参夏钱五分,桂枝一钱枣二枚。(此即

仲景黄

通,其

自为敷

吐逆,

枝但能

拌干姜

加肉桂

(如关

若夫

以火

《炙甘

胃关,

关,以

从中渐

斯治关

阴阳

无其方也。惟宋云岐子,有治关格九方,用脑、麝者,十居六七,不达成方之理,漫图弋获

,不足为法。喻氏必不得已拟此二方,为治关格之榜样。至于病变无方,生心化裁,初非以

是印定后人眼目也,须善会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左金丸

属性:(朱震亨《丹溪心法》) 治肝经火郁,吞吐酸水,左胁作痛,少腹筋急为疝。

黄连(六两姜汁炒) 吴萸(一两盐水炒) 水泛丸,或蒸饼糊丸。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左金加陈米汤

属性:(汪氏方) 治噤口痢汤药入口即吐。

黄连(姜汁炒三钱) 吴萸(盐水泡五分) 陈仓米(一撮) 水煎浓服,但得三匙下

咽,即不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戊己丸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热泻热痢。

黄连 吴萸 白芍(各五两) 为细末,面糊为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浓煎米饮下,

空心,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连附六一汤

属性:(虞抟《医学正传》) 治胃脘痛。

黄连(六钱) 附子(一钱) 水煎。

左金(丸)茱连六一汤,肝经火郁吐吞酸,(吐酸者,呕吐酸水也。吞酸者,喉间沃沃

然,酸

肝脉布

剂。肝

并以辛

从金也。

与吴萸

散、越鞠丸

证观。(肝之

术散缓肝培土

法,亦下同乎

必借酸甘,泄

(噤口痢由湿热

吴萸冲开格拒

宜餐。(粪色黄

治胃痛,寒因热

寒因热用,阴阳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香连丸

属性:(李绛《兵部手集方》) 治下痢白赤,脓血相杂,里急后重。

黄连(二十两与吴茱萸十两同炒去吴茱萸用) 木香(四两八钱忌见火) 醋糊丸,米

饮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治痢四神丸

属性:治一切痢疾初作,腹痛里急后重,推陈致新,大有奇效。

香连丸加酒蒸大黄一斤,槟榔八两,醋丸,米饮下三十丸。未效,再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治噤口痢方

属性:(吴昆《医方考》)

香连丸加石莲子肉八两,水煎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附〕断下丸

属性:治久痢。

香连丸加诃子、龙骨、乌梅。

香连丸治赤白痢,茱炒黄连又木香。治痢必用苦辛寒,李绛此方得其义。(刘完素《素

问玄

痢宜通,久痢宜涩,黄连味苦而燥,能浓胃涩肠,若痢方初起,忌用。晋注∶此注尚宜更改

。上八字系王君原旧自注,甚然,甚然。黄连浓肠胃之说,《本经》有误,不可从。初痢胃

口湿热盛可用,痢久而中虚忌用矣。)益以槟榔与大黄,(名治痢四神丸)推陈逐垢斯无忌。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小陷胸汤

属性:治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

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 栝蒌(大者一枚) 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

纳诸药,煮

小陷胸汤泄痰热,黄连半夏及栝蒌。(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曰∶“黄连涤热,半夏导

饮,栝蒌润燥,合之以开结气。亦名曰‘陷胸’者,攻虽不峻,而一皆直泄胸中之实,则邪

痛在心下(小结胸病,上不至心上,下不及少腹,必按之方痛,非手不可近,与大陷胸

证迥

盖黄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

属性:治汗后腹胀满。

浓朴(炙) 生姜(各八两切) 半夏(半升洗) 甘草(二两炙) 人参(一两)水

一斗,煮取三升

朴姜夏草人参汤,理气调中补泄 。汗后虚邪为腹胀,补虚泄满此方良。(发汗后则邪

气已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泻心汤类

<篇名>旋复代赭汤

属性:治伤寒汗吐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

旋复花(三两) 代赭石(一两) 生姜(五两切) 大枣(十二枚) 人参(二两) 半

夏(半升) 甘草(三两炙) 水一斗,煮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分日三服。

旋复代赭汤人参,半夏姜甘大枣临,重以镇逆(代赭石)咸软痞,(旋复花)痞硬噫气

力能禁。

(《灵枢·口问篇》曰∶“寒气客于胃,厥逆从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素问·宣

明五气篇》曰∶“心为噫。”噫者,上焦病声也。脾失升度,肺失降度,阴盛走于胃,属于

心而为声,俗名“嗳气”。故用旋复咸降肺气,代赭重镇心包络之气,半夏以通胃气,生姜

、大枣以宣脾气,而以人参、甘草奠安阳明,俾阴阳升降,合其常度,则痞硬嗳气悉除矣。

)噫气俗名为嗳气,若兼下利泻心寻。(此与前诸泻心法大略相近。汪 庵《医方集解》引

《本草纲目》云∶“病解后,痞硬噫气,不下利者用此汤,下利者生姜泻心汤。”)镇阴宣阳

扶胃弱,呃逆反胃并宜斟。(此镇阴宣阳方也。呃逆反胃,皆上、中二焦气逆不降所致,用

此镇其阴气,宣发胃阳,则上、中二焦皆得致和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芩汤类

<篇名>黄芩汤

属性: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

黄芩(三两)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一斗,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芩汤类

<篇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属性:治前证兼呕者;亦治胆咳,咳呕苦水如胆汁。

黄芩汤原方加半夏半升,生姜三两,余同法。

黄芩汤用甘芍并,二阳合利枣加烹。(按∶太、少二阳合病,何以不用太、少两经之药?

盖合

苦,泄少阳之热,甘、芍、大枣酸甘,和太阴之气,使半里清而半表自解,和解之法,非一

端也。合病者,谓有太阳之证头项痛、腰脊强,又有少阳之证耳聋、胁痛、口苦、寒热往来

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此方遂为治痢祖,(利,

泄泻也。痢,滞下也。)后人加味或更名。(刘完素黄芩芍药汤、芍药汤,皆从此方化出,遂

为万世治痢之祖方矣。)再加生姜与半夏,(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下利兼呕此能平。(下利

即专于治利,不杂以风寒表药,此亦急当救里之义。若呕亦即兼以止呕之药,见证施治,古

人每不出此。倘服药后而本证愈,续见他证,则仍见证施治,可推而知也。)亦治胆咳呕苦

汁,(胃气逆则呕,胆汁热则苦。)苦泄辛通法最精。(酸苦泄热,辛甘和胃,胃气和,胆热

清,咳而呕苦自已。)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芩汤类

<篇名>〔附〕黄芩芍药汤

属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热痢腹痛后重,身热,脓血稠粘,

脉洪数者。

黄芩 芍药(各一两) 甘草(五钱) 水煎,温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芩汤类

<篇名>〔附〕白术芍药汤

属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脾湿水泻,身重困弱。

芍药 白术(各一两) 甘草(五钱) 水煎,温服。

黄芩芍药(汤)疗热痢,火升鼻衄均能治,(热痢鼻衄,阳明火盛极矣。黄芩色黄,正

清阳明肠胃之药。白芍专益阴气,赤芍兼和营血,故热痢后重,宜用赤芍为良。)泻痢腹痛

属太阴,芍药(此是白芍)甘草所必使。若将白术易黄芩,(名白术芍药汤)脾湿水泻身重

饵。(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诸泻痢久不止,或暴下者,皆太阴为病,故不可

离于芍药。若不受湿,不能下痢,故须用白术。”又曰∶“若四时下痢,于芍药、白术内,春

加防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芩汤类

<篇名>〔附〕芍药汤

属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下痢脓血稠粘,腹痛后重。

芍药(一两) 归尾 黄芩 黄连(各五钱) 大黄(三钱) 木香 槟榔 甘草(炙

各二钱) 桂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芩汤类

<篇名>〔附〕导滞汤

属性:(刘完素方) 治前证兼渴者。

芍药汤去桂、甘草,加枳壳。

芍药汤中芍药君,(重用芍药为君,泻木安土。)香连芩草桂将军,(大黄号曰“将军”)

槟榔

而加

痢皆

溪《

滞(

不得宣

而行之

之。大

重,气

连清热

归、阿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芩汤类

<篇名>〔附〕东风散

属性:(姜体干方) 治一切痢疾,或赤或白,或赤白相兼,以及里急后重,腹痛噤口

咸宜服之。

黄芩 白芍 当归 槟榔 枳壳 青皮(炒) 浓朴(炒各一钱) 木香(煨五分) 甘

草(三分)

东风散(东风和畅,主生长万物。此剂和平而却有起死回生之效,故取以名方。)用芍

甘青,

药当煨制

煨制,如

疟兼侵。(

肢冷虚

附生研

桃仁一

纯血

后重

禁。

肠胃,蒸腐

补,致湿热

传心秘,加

生所着,未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芩汤类

<篇名>〔附〕治痢奇方

属性:(叶应昌《袖中金》) 治噤口下痢,纯血秽腐,身热脉大,大孔如竹筒,诸般恶证,

并可主之。但恐服之已迟,毒邪攻坏脏腑,则难救耳。

黄连(酒炒六分) 赤芍药(酒炒一钱) 木香(煨三分) 青皮(醋炒) 枳壳(麸

炒) 槟榔(各

花(酒洗三分) 桃仁(去

草(炙五分) 水煎服。

如痢初

四分,诸药

白术(土炒)

治痢奇方出叶氏,东风散里加红花,桃仁黄连地榆炭,(此方即东风散加味)青出于蓝

尤足夸

方中

攻邪

痢身

治痢,

云∶此

邪气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五苓散

属性:治太阳病发汗后,汗出恶寒,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

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宜此主之。通治水肿,霍乱身疼,胸

脐下悸,吐涎,头眩等证。此利水之祖方也。

猪苓 茯苓 白术(各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桂(五钱) 为末,以白饮和服

方寸匕,日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辰砂五苓散

属性:(汪 庵《医方集解》) 治暑热。

五苓散加朱砂。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苍术五苓散

属性:治寒湿。

五苓散加苍术。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茵陈五苓散

属性:治黄胆。

五苓散加茵陈蒿。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春泽汤

属性:(汪 庵《医方集解》) 治无病而渴,与病瘥后渴者。

五苓散加人参。(再加甘草,亦名春泽汤。)

五苓散治太阳腑,(王好古《此事难知》曰∶“五苓散为下药,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

小便不利,五苓散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桂术泽泻猪茯苓,多饮暖水取微汗,双解表

解也。服后多饮暖水,取其气散营卫,令得似汗而表里双解矣。)小便不利而渴饮,饮蓄胸

中水气停。(胃中干燥而渴饮,此无水也,与水则愈,宜白虎汤。小便不利而渴饮,此蓄水

也,利水则愈,宜五苓散。)水入即吐名水逆,(胸中有水,则不能容水,故水入则吐。水入

合看益分明。(按∶五苓证,一则曰“伤寒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一则曰“中风发热

而烦,渴欲饮水,水入即吐”,二条合看,益知五苓为利水而设,非治烦渴也。)故用五苓(散)

通水道,不然烦渴岂堪烹。(水气蒸腾,为烦,为渴,与五苓以利水,水去则烦渴

治病必求其本也。若烦渴非因水气者,岂五苓所可治哉!)身疼霍乱分寒热,表里阴

行。(霍乱身疼,须分寒、热二证∶若热多欲饮水者,宜五苓散和太阳之表里;若寒

水者,宜理中丸理中脏之阴阳。)若以桂枝更肉桂,(此本一方二法。治伤寒用桂枝,

用肉桂,乃有表无表之分。)吐涎眩悸水邪听。(脐下悸,吐涎沫,水气自下而上逆头

精气不布于上也。惟利其水,则眩悸吐涎悉愈。)水邪内着诚能却,外溢肌肤肿亦灵

治内着之水,诚为合度,即里水外渗于肌肉而为肿满者,亦灵。)除桂名为四苓散,

渴服之宁。(周扬俊曰∶“但小便不利而渴,只用四苓足矣。”盖外无恶寒发热身痛之

则不必用桂枝;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肉桂。)辰砂清热苍除湿,黄胆茵陈

(五苓散加辰砂清热,名辰砂五苓散,加苍术胜湿,名苍术五苓散,加茵陈治疸,

苓散,皆仍五苓之名。)春泽(汤)加参名便易,病前病后渴能平。(五苓散加人参,

汤,取古诗“春水满泗泽”意,明言此汤治胸中有蓄水之渴也。一因无病而津气先虚

病后而津气未复,故加参以生津益气。)五苓(散)利水之专剂,作散方能布水精。(五

利水之专剂,作散服者,取其停留胸中,缓循经络,以输脾归肺,下达膀胱,水精四布

经并行,则水得尽去,而津液不伤,此仲景之微意也。)宁静水邪从下竭,(小青龙治动

逆之水,故汗而散之;五苓散治静而不行之水,故引而竭之。)变汤鲜效古来评。(徐灵

台轨范》曰∶“此乃散方,近人用以作汤,往往鲜效。”终当从古法为是,用者审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猪苓汤

属性:治阳明病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并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

不得眠者。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滑石(研) 阿胶(各一两) 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

去滓,纳胶烊化,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汤内二苓全,泽泻阿胶滑石研。利水育阴兼泻热,(此即五苓散去桂、术,加阿胶

育阴

苓散利水虽同,寒温迥别,惟明者知之。)溺秘心烦呕渴痊。(心烦为热,小便不利属湿,湿

热郁蒸,则呕而口渴。)汗多胃燥非宜用,恐令亡津大便坚。(《伤寒论·阳明篇》云∶“汗多

胃燥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茯苓甘草汤

属性:治伤寒汗出,厥而心下悸,口不渴者。

茯苓 桂枝(各二两) 甘草(炙一两) 生姜(三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温服。

茯苓甘草(汤)桂生姜,泄水(茯苓生姜)扶阳(桂枝甘草)厥悸尝。(水停心下则悸,

阳气不布

厥而心

汗出厥

诸家不

为阳

用茯

汤。

之证

则为

使非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属性:治伤寒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奔豚者。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 以甘澜水一斗,先

煮茯苓减二升

苓桂甘草大枣汤,草枣培土苓制水,还加桂枝保心阳,茯苓重用法先煮,(凡方中重用

之药

之。

缓。

下悸

凌心

药,

桂能伐

悸宜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苓桂术甘汤

属性: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及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

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

茯苓(四两) 桂枝 白术(各三两) 甘草(二两炙)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

服。苓桂术甘(汤)蠲饮剂,崇脾以利膀胱气。(膀胱气钝则水蓄,脾不行津液则饮聚。白

术、甘

胸胁

当以

曰∶“苓桂术甘汤主饮在阳,呼气之短;肾气丸主饮在阴,吸气之短。盖呼者出心肺,吸者

出肾肝。茯苓入手太阴,桂枝入手少阴,皆轻清之剂,治其阳也;地黄入足少阴,出萸入足

厥阴,皆重浊之剂,治其阴也。一证二方,岂无故哉!”)误汗动经身振摇,阳虚轻者斯能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桂苓甘露饮

属性:(刘完素《宣明论方》) 治中暑受湿,引饮过多,头痛烦渴,湿热小便秘

茯苓 泽泻(各一两) 猪苓 白术 肉桂(各五钱) 滑石(四两) 甘草 石膏 寒

水石(各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桂苓甘露饮

属性:(张子和《儒门事亲》) 治伏暑烦渴,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虚者。

即河间方中去猪苓,减三石一半,加人参五钱,干葛一两,藿香五钱,木香一分。河间

桂苓甘露饮,五苓散加三石甘,(此即五苓散加滑石、石膏、寒水石、甘草。)中暑烦渴

秘,清热利湿所宜谙。(王晋三《古方选注》曰∶“消暑在于消湿去热,故用五苓去湿

解热。湿热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气潜消矣。”)三石减半猪苓去,加参葛藿木

此是子和(桂苓)甘露饮,脉虚水逆(水入则吐,名曰“水逆”。)服之堪。霍乱转筋烦

益虚去浊用无惭。(程扶生曰∶“吐泻亡津烦渴,法宜补脾胃,生津液,升清降浊,

此方最为合度。”喻嘉言《医门法律》曰∶“河间之桂苓甘露饮,用五苓、三石

以益胃之虚;子和之桂苓甘露饮,用人参、葛根、甘草、藿香、木香,益虚之

”)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六一散

属性:(刘完素《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治暑邪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砂

吐泻疟痢;又能下乳滑胎,解酒食毒。

滑石(六两) 甘草(一两) 为末,每服三钱,新汲水调下。(汪 庵《医方集解》

加辰砂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清六散

属性:(朱震亨《丹溪心法》) 治赤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红曲五钱。(一云二两半)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温六散

属性:(吴昆《医方考》) 治白痢。

即六一散一料加干姜五钱。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三生益元散

属性:(吴昆《医方考》) 治血淋。

即益元散三钱加生扁柏叶、生车前、生藕节汁各一杯调服。

六一(散)滑石同甘草,(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故名“六一”。又名天水散。)

解肌行

能胜热

加甘草

津亏无

解暑利

生脉散

镇心神

姜温六(散)白

车前藕节捣。(加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五苓散类

<篇名>〔附〕大橘皮汤

属性:(刘完素《宣明论方》) 治湿热小便不利,大便泄泻,及水肿等证。

滑石(六两) 甘草(二钱) 赤苓(一两) 猪苓 泽泻 白术 肉桂(各五分) 陈

皮(一两)

大橘皮汤治湿热,五苓(散)六一(散)二方缀,陈皮木香槟榔增,能消水肿及泻泄。

(小水并

榔峻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理中汤

属性:治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脉沉而细;以及中寒霍乱,胃中寒饮,喜唾

并宜服之。

人参 甘草(炙) 白术 干姜(各三两) 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

三服。(

理中汤主理中乡,(理中者,理中焦之气,以交于阴阳也。)甘草人参术干姜,(人参、

甘草

焦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桂枝人参汤

属性: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

理中汤原方加桂枝四两,甘草加一两,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纳桂枝,更煮取三

升,

桂枝人参(汤)甘术姜,太阳协热利煎尝,必因数下伤中气,里已虚寒用此方。(此必

因数下

始相当

桂,温

阳、太

证里证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桂枝附子汤

属性:治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疼,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

桂枝(四两) 附子(三枚)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六

升,煮取二升,

枚,以治下后脉

彼编入《桂枝汤

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术附汤

属性:治证同前,而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宜此。

桂枝附子汤去桂枝,加白术四两,煎服法同。初服,其人身如痹,半日许服三服尽,其

人如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

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甘草(炙) 白术(各二两) 桂枝(四两) 附子(二枚炮) 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

桂枝附子汤甘草,姜枣煎之风湿尝,身重难于自转侧,(湿邪重着)脉虚不渴(内外之

阳俱虚)

术术附汤

小便利

滞关节)

术附匡。风湿

于湿,白

志之。)

甘姜苓术汤(一名肾着汤) 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

反不

腹重

涕。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甘草

属性:白术(炒各二两) 干姜(炮) 茯苓(各四两)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

中即

俱湿甚,

饮食如

”按

《宣明》(完素)用治胞痹证,少腹膀胱若沃汤,小便不利鼻流涕,通阳行水义当量。(按∶

风、寒、湿邪,客于胞中,则太阳膀胱之气不能化,故水道不通。按之若沃以汤,形容小水

胀极之情切着矣。其上为清涕者,足太阳经上络额脑,太阳经气不得下行,而但上入于脑,

流出于鼻,故为清涕。《宣明论方》用此汤治之,固取其通阳行水,究不若五苓散彻上彻下

、表里兼施之为当也。用者审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甘草干姜汤

属性:治肺冷唾涎沫而不渴,必遗尿小便数,宜以此温之;并能回中焦之阳气。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甘草干姜(汤)温肺气,唾涎(唾涎沫者必有寒饮)溲数(气化失令)且遗尿,(膀胱

不藏)口无燥

邪者。若火灼

若阳气不布

亦堪施。(干

方,是回中焦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吴茱萸汤

属性:治阳明胃寒,食谷欲呕,及少阴吐利,手足逆,烦躁欲死者;又厥阴干呕,吐涎

痛者,并主之。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水七升,煮取二

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加附子一枚,名吴茱萸加附子汤,治寒疝腰痛,牵引睾丸,

脉沉迟者。

吴茱萸汤人参枣,重用生姜温胃好。(吴萸、生姜温胃散寒,人参大枣缓脾益气,亦中

焦之

能保。(吐利而手足厥冷,烦躁欲死,少阴之阳并露矣。吴茱萸为厥阴之主药,上可温胃寒,

下可救肾阳,故能统治以上诸证。)又吴萸加附子汤,寒疝脉沉所宜捣。(疝为肝病,故用吴

萸以直温肝经,加附子以散寒温肾。)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附子粳米汤

属性:治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

附子(一枚炮) 甘草(一两) 大枣(十枚) 半夏 粳米(各半升) 以水八升,

煮米熟汤成,

附子粳米(汤)半甘枣,益胃通阳温肾好,(此益胃通阳温肾之剂。半夏、甘草、粳米、

大枣

字着眼

为逆满呕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大建中汤

属性:治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人参(二两) 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纳胶

饴一升,微

大建中汤建中阳,(大建中脏之阳,以胜上逆之阴。)蜀椒干姜(温中散寒)参饴糖。(建

立中

凝成

米和胃

气,蜀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附〕吴茱萸汤

属性:(《圣济总录》) 治“浊气在上,则生 胀”。

吴茱萸(洗炒) 官桂 浓朴(姜汁制) 干姜(炮各二两) 蜀椒(炒去汗) 陈皮

(去白) 白术

滓温服。

《圣济》吴萸汤术朴,椒姜陈桂七般药。浊气在上生 胀,是亦阴阳之反作。(《素问·阴

阳应象大论》云“寒气生浊,浊气在上,则生 胀”,是亦阴阳反作也。)宣布五阳驱浊阴

浊降胃和胀自却。(此温散降浊之法。吴萸入肝,官桂入心,干姜入脾,橘红入肺,蜀椒

肾,皆气浓性轻,芳香开发之品,用以宣布五阳,驱散浊阴;更以白术、浓朴,温中和胃

浊降胃和, 胀立已,真有捷于影响之妙。)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附〕连理汤

属性:(汪 庵《医方集解》) 治伤暑泻而作渴。

理中汤原方加黄连、茯苓。(原注云∶“外感盛暑,内伤生冷者,非此不可。”)

连理汤方即理中(汤),黄连更与茯苓充。外伤盛暑内生冷,泻而作渴可为功。(理中汤,

可知其义仍责重于中脏有寒,故得用理中为主,加黄连所以清暑,茯苓所以渗湿,殊非因渴

而加也。然则凡病渴者,皆当作热治,而泻而作渴者,半属亡津,仍当主以甘温生津止渴,

与夫本湿标热,虽渴而不欲饮者,治宜苦辛杂用,寒热兼施,均不得专恃苦寒也,审矣。且

黄连性大寒而味极苦,苦属火而寒属水,以治水火相乱,湿热为病之渴则可;若燥火之渴,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附〕枳实理中丸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寒实结胸,胸膈高起,手不可近者。

理中汤原方加枳实(麸炒)一两,茯苓二两,水泛丸。

枳实理中丸茯苓,参甘姜术互调停,寒痰凝结胸中痛,破结通阳此法灵。(按∶寒实结

胸,

肯綮

必获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附〕治中汤

属性:(李东垣) 治忧思郁结,脾虚气滞,胸腹痞满,兼食积者。

理中汤加青皮、陈皮各一两。(更加浓朴,名温胃汤,治同。)

治中汤制自东垣,郁结能舒痞满宽,大法理中汤作主,青陈破滞带疏肝。(郁结伤中,

则木

破滞而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附〕理阴煎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真阴不足,脾肾虚寒等证。若素多劳倦之人,忽感

不能解散,用此温托最良;妇人经迟腹痛并效。

熟地(三五七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炙

甘草(一二

黄。甚则加细辛

火衰。)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理中汤类

<篇名>〔附〕六味回阳饮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阴阳将脱垂危诸证。

人参(一二两或数钱) 制附子(二三钱) 炮姜(二三钱) 炙草(一钱) 熟地(五

钱或一两)

分,温服。

理阴(煎)归草干姜地,此是理中之变义。脾肾中虚阴又亏,忌投刚燥宜斯治。(景岳

自云“

用理阴

感寒,

若用寒凉攻

达,而寒邪

更加细辛,

温散,即以

一托于内,

肉桂,散

附子,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四逆汤

属性: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汗出而厥,及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又治

太阳发热,头痛脉沉,虽身疼痛,当救其里;又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

四肢疼,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均宜以此主之。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生切) 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

分温再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通脉四逆汤

属性:治证同上,而脉微欲绝者宜此。

四逆汤原方干姜用三两,加葱九茎。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属性:治阴盛格阳,手足厥冷,脉微欲绝,面赤咽疼烦躁者宜此。

通脉四逆汤加猪胆汁半合。(诸药煎成,去滓,纳胆汁和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四逆加人参汤

属性:治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

四逆汤原方加人参一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茯苓四逆汤

属性:治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

四逆加人参汤内更加茯苓四两。

四逆汤中姜附草,四肢逆冷急煎尝。(按∶方名“四逆”,必以之治厥逆。《伤寒论·厥

细,口不渴,以其脏有寒故也,温之无疑。)饮邪干呕亦相当。(寒饮无实物,温之则寒散而

饮去呕止。凡治饮皆用温法。)身疼清谷先温里,(凡病皆当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则以扶

阳为急,而表证为缓,虽身疼痛,亦当先救其里,俟清谷止而身疼未除者,仍从表治可也。

)不论三阴与太阳。(王晋三《古方选注》曰∶四逆汤“凡三阴一阳证中有厥者皆用之,故

汗亡阳亦用之者,以太少为水火之主,非交通中土之气,不能内复真阳,故以生附子、生干姜

迎阳归舍,交接于十二经。反复以炙草监之者,亡阳不至于大汗,

则阳未必尽亡,故可缓制留中,而为外召阳气之良法。”)表热里寒多汗出,更兼烦躁厥须

防。(多汗烦躁,阳气外亡,最有厥脱之虑。)厥而脉绝加葱白,(名通脉四逆汤葱入营通脉)

面赤咽疼猪胆 。(名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猪胆汁苦滑之极,能引阳药直达下焦,所谓“

热因寒用”也。)亦有加入人参者,(名四逆加人参汤)亡阳脱血此为良。(此亡阳而更脱血

,故加人参以生津益血。)更益茯苓疗肾躁,(肾躁,即阴躁也。必引肾水上泛,故加茯苓镇

之。)茯苓四逆汤名彰。(此即真武汤之变方,重用茯苓镇泄肾水。)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白通汤

属性:治少阴病下利脉微,恶寒蜷卧。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生切一枚) 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两

服。服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暴出”乃药力所迫,药力尽则气仍绝;“微续”乃正气

自复,故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白通加人尿猪胆汁汤

属性:治少阴病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

白通汤内加入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冲和服。

白通(汤)姜附兼葱白,(此四逆汤去甘草,加葱白。)少阴下利脉微给。(少阴下利脉

微,但

脏也。

格,故

取之”

寒气格拒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当归四逆汤

属性: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并治寒入营络,腰股腿足痛甚良。

当归 桂枝 芍药 细辛(各三两) 甘草 木通(各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 水

八升,煮取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属性:治证同当归四逆汤。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此。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二升,生姜半斤,以水六升,清酒六升,煮取五升,去滓,分温五

服。

逆乃太

通阴阳

汤全从

茱萸生

归四逆汤

者,阴血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干姜附子汤

属性:治下后复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切) 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当与茯苓四逆

汤参看,

干姜附子(汤)回阳剂,昼躁夜安阴亦亏。(按∶阳虚有二证∶有喜阳者,有畏阳者;

大抵阴

须知不

下后

附子

豫未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真武汤

属性:治少阴伤寒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

呕,此汤主之;又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仍发热,心下悸,头眩,筋惕肉 ,振振欲擗

地者。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炮一枚) 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子汤

属性: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口中和,背恶寒者。

附子(二枚生切) 人参(二两) 茯苓 芍药(各三两) 白术(四两) 水八升,

煮取三升,去

真武汤中用熟附,茯苓术芍生姜互。崇土扶阳泄水邪,少阴水逆阳虚故。(按∶肾之真

阳盛

疼呕利四肢沉,(皆脾胃病,盖水反侮土故也。)悸眩(水气凌心) 惕(阳气欲亡)兼能顾。

惟附子生熟分两各异;其补阳镇阴之分岐,只在参、姜一味之转旋。于此等处,大宜着眼。

)但以人参易去姜,温散之功转温补。(真武汤用姜而不用参,是温散以逐水气。附子汤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浆水散

属性:(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治虚寒水泻,冷汗脉微,甚则呕吐,此为

急病;夏暑暴泻亡阳亦宜。

附子 干姜 炙甘草 官桂(各五钱) 高良姜(二钱半) 半夏(二两)

为细末,每服三五钱,浆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热服。

河间浆水(散)治吐泻,脉微汗冷亡阳者。附姜夏草桂良姜,(此即四逆汤加官桂佐附

子,加

时为取

搅混,

暑湿热

月,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回阳返本汤

属性:(陶节庵《伤寒六书》) 治阴盛格阳烦躁。

附子 干姜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炙甘草 腊茶 水一钟煎之,临服入蜜五匙,顿冷

服之

回阳返本汤陈皮,四逆生脉二方披。(此四逆汤合生脉散,回阳而兼复阴。加陈皮以理

气也

也。

黄连入,(黄连与附子同用,能交水火于顷刻。)但躁不烦不可医。(内热曰“烦”,谓心中

懊烦闷,为有根之火,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也。外热曰“躁”,谓身体手

足扰动,欲坐卧裸衣入井,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附姜白通汤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猝暴中寒,厥逆,呕吐泻利,色清气冷,肌肤凛栗无汗,

阴盛没阳之证。

附子(炮) 干姜(炮各五钱) 葱白(五茎取汁) 猪胆(大者半枚) 水二大盏,

煎附、姜二味

留白二寸许,

熨二三饼;又

散阳回,身温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附姜汤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猝暴中寒,其人腠理素疏,自汗淋漓,身冷,手足

或外显假热躁烦,乃阴盛于内,逼其阳亡于外,即前方不用葱白也。

附子(炮) 干姜(炮各五钱) 水二大盏,煎至一盏,加猪胆汁一蛤壳,和温冷服。

不用葱熨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附姜归桂汤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中寒用附姜汤后,第二服随用此方继之。因寒

伤营血,故用此兼理营分之寒。

附子(炮) 干姜(炮) 当归 肉桂(各二钱五分) 水二大盏,煎减半,入蜜一蛤

壳,温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附姜归桂参甘汤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阳气将回,阴寒少杀,略有端绪,第三服

附子(炮) 干姜(炮) 当归 肉桂(各一钱半) 人参 甘草(炙各二钱) 水二

大盏,煨姜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辛温平补汤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中寒服前三方后,阳已回,身温色活,手足不

除,第四方即用此平调脏腑营卫。

附子(炮) 干姜(炮) 肉桂(各五分) 当归 人参 甘草(炙) 黄 (蜜炙) 白

术(土炒)

至一盏,入蜜五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甘寒补气汤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中寒服前药后,诸证尽除,但经络间微有顽痰

药服之不能通快者,第五方用此。

人参 麦冬 白芍(酒炒各一钱) 黄 (蜜炙一钱二分) 生地黄(二钱) 甘草(炙

七分) 丹

附姜白通(汤)治中寒,吐泻厥冷身无汗。还须艾炷灸关元,(脐下一寸五分名“气海”,

行其严令,埋没微阳,肌肤冻裂,无汗而丧神守,急用附子、干姜,加葱白以散寒,加猪

汁引入阴分。然恐药力不胜,熨葱灼艾,外内协攻,乃足破其坚凝。少缓须臾,必无及矣

”)魄汗淋漓阳外亡,但将附子干姜唤,(名附姜汤)此即前方除去葱,专主回阳勿兼散。(

其人肾阳素扰,腠理素疏,阴盛于内,必逼其阳亡于外,魄汗淋漓,脊项强硬,用附子、

姜、猪胆汁,即不可加葱及熨灼,盖恐助其散,令气随汗脱,而阳无由内返也。宜扑止其

陡进前药,随加固护腠理。不尔,恐其阳复越也。)寒邪入中必伤营,当归肉桂宜参赞

附姜归桂汤 附、姜专主回阳,而其所中寒邪,必先伤营血,故服附姜汤后,即须当

桂,以驱营分之寒,才得药病相当也。)俾得阳和阴少衰,附姜归桂参甘(汤)灌。(服

后,阳气将回,阴寒少杀,即须加入人参、甘草,调元转饷,收功帷幄。不尔,姜、附

直将犯上无等,必堕前功也。)利止身温汗亦收,辛温平补汤宜按, 术芍味入前方

阴阳毋间断。(服附姜归桂参甘汤二三剂后,觉其阳明在躬,运动颇轻,神情颇悦,

、五味、白芍、白术大队阴阳平补,不可歇手。盖重阴见 ,浪子初归,斯时摇摇

若怠缓不为善后,必堕前功也。)经络之间微有痰,休养其阴痰乃涣,甘寒补气(汤)

甘, 地芍丹梨竹爨。(用平补后,已示销兵放马,偃武崇文之意。兹复有顽痰留积经

但宜甘寒助气开通,不宜辛辣助热壅塞。盖辛辣之味,始先不得已而用其毒,今阳既安

即宜休养其阴,故但宜甘寒补气,缓缓调之,斯为善后之计耳。)次第编成共六方,嘉

费深心纂。长沙《猝病论》虽亡,从此寻求思过半。(汉张仲景先师着《伤寒论》十卷

传经阳病,《猝病论》六卷,治猝暴阴病。生民不幸,《猝病论》当世即已失传。嗣后

辈出,从未有阐扬之者。惟韩祗和于中寒一门,微有发明,诲人以用附子、干姜为急

为仲景之徒矣。清季喻嘉言尚论仲景《伤寒论》,凡于阴病见端,当以回阳为治者,

之。乃复着《阴病论》,并度金针,畅言妙蕴,观其所订六方,次第精详,深合仲景心

且《猝病论》亡,难以征信。然取《伤寒》《金匮》治虚寒之方绎之,见治热病杂病

者,用药且若此,而治暴病中寒之说,可深信不疑矣。嗟乎!猝中寒邪,阳微阴盛,

急之候,设非姜、附之猛,斩关直入,何以迅扫阴氛,挽回阳气,百中能有一活耶

来,霍乱盛行,顷即肢冷脉伏,面青音哑,旋见烦躁而死。虽当夏暑,讵非阴邪入中三

危证乎?余有感于斯,故纂喻氏方论,约编歌诀,表彰厥功,以鉴世之得失,且以自警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益元汤

属性:(陶节庵《伤寒六书》) 治面赤身热,不烦而躁,饮水不入口,名戴阳证。

附子(炮) 干姜 艾叶 黄连 知母 人参 麦冬 五味子 甘草 加入姜、枣、葱

白煎,

益元(汤)艾附与干姜,麦味知连参草将,姜枣葱煎入童便,(姜、附、艾叶回阳,协

人参、

附丽,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回阳救急汤

属性:(陶节庵《伤寒六书》) 治三阴中寒,初病身不热,头不痛,恶寒战栗,

引衣自盖,蜷卧沉重,腹痛吐泻,口中不渴,或指甲、唇青,口吐涎沫,或无脉

力。

附子(炮) 干姜 肉桂 人参 白术 茯苓 半夏 陈皮 甘草 五味子 水二钟,

姜三片

回阳救急(汤)用六君,(参、苓、术、草、半夏、陈皮,名六君子汤。)桂附干姜五味

群,加

药,祛

用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四逆汤类

<篇名>〔附〕四维散

属性:(张介宾《新方八阵》) 治脾肾虚寒,滑脱之甚,或泄痢不止,或气虚下陷,

脱不能禁者,无出此方之右。

人参(一两) 制附子(二钱) 干姜(炒黄二钱) 甘草(炙一二钱) 乌梅肉(五

分或一钱酌其

蒸一饭顷,

四维散治痢无休,脾肾虚寒滑脱瘳,参附乌梅姜炙草,二阴脱血并堪投。(参、附、姜、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

<篇名>乌头汤类

属性:乌头汤 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

乌头(五枚切以蜜二升煮一升即出乌头) 麻黄 芍药 黄 甘草(炙各三两) 以

水三升,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乌头汤类

<篇名>大乌头煎

属性:治寒疝绕脐痛,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

乌头大者五枚) 用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纳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

服七

乌头汤方用蜜煎,麻黄 芍甘草联,寒留关节难伸屈,非此温经不易痊。(按∶方中余

四味

之势更

黄之表

疝,麻

乃足破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乌头汤类

<篇名>乌头赤石脂丸

属性: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乌头(炮一分) 蜀椒 干姜(各一两) 附子(炮五钱) 赤石脂(一两) 为末,

炼蜜丸梧子大

乌头石脂丸《金匮》,蜀椒附子干姜配。寒邪从背注于心,背痛彻心心彻背。(经曰∶“

头、附子、椒、姜振阳气、逐寒邪,赤石脂安心气,填塞厥气横冲之孔道,俾胸背之气各不

相犯,其患乃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栝蒌薤白汤类

<篇名>栝蒌薤白白酒汤

属性:治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者。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栝蒌薤白半夏汤 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栝蒌实(一枚捣)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同煮,取四升,温

服一升,日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栝蒌薤白汤类

<篇名>枳实薤白桂枝汤

属性:治胸痹心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

枳实 浓朴(各四两) 薤白(半升) 桂枝(一两) 栝蒌实(一枚捣) 以水五升,

先煮枳、朴

栝蒌薤白白酒汤,辛温滑利以通阳。(薤白滑利通阳,栝蒌润下通阴,佐以白酒熟谷之

气,

也,

胸背痛

白半夏

之援也,

枳朴

阳开

枝汤是

以逐阴

所过,

之候也

木香、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当归羊肉汤类

<篇名>当归生姜羊肉汤

属性:治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并治产后腹中 痛,虚劳不足。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

服。(若寒

五升,煮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当归羊肉汤类

<篇名>〔附〕当归羊肉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一名归姜参 羊肉汤) 治产后发热,自汗身痛,名

黄 (一两) 人参 当归(各七钱) 生姜(五钱) 羊肉一斤煮汁去肉,入前药煎

服。(若恶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当归羊肉汤类

<篇名>〔附〕羊肉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川芎 当归 白芍 熟地 羊肉 桂 姜 甘草

当归生姜羊肉汤,产后腹痛蓐劳匡,(蓐,草蓐也。产后发热自汗身痛,因坐蓐致病,

因名

(王晋三《古方选注》曰∶“寒疝为沉寒在下,由阴虚得之。阴虚则不得用辛热燥烈之药重

劫其阴,故仲景另立一法,以当归、羊肉,辛甘重浊,温暖下元,而不伤阴,佐以生姜五两,

加至一斤,随血肉有情之品,引入下焦,温散冱寒。若痛多而呕,加陈皮、白术,奠安中气

以御寒逆。本方三味非但治疝气逆冲,移治产后下焦虚寒,亦称良剂。”)亦有加入参 者

,(名当归羊肉汤)蓐劳身痛汗多良。(身痛汗多,表气虚矣,故加参、 兼补其气。)《千金

》羊肉汤四物(汤),桂姜甘草治证同。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当归羊肉汤类

<篇名>〔附〕羊肉汤

属性:(韩 和《伤寒微旨论》 治伤寒汗下太过,亡阳失血,恶人蜷卧,时战如疟,及产妇

血去过多而厥脱者。

当归 白芍 牡蛎( 各一两) 龙骨( 五钱) 附子(炮二个) 桂枝(二分)

每服二两,用羊肉四两,生姜二两,葱白五寸,同锉烂,煮服。

羊肉汤方出韩氏,采取仲景方法制。(此即仲景当归生姜羊肉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救逆汤、

二焦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当归羊肉汤类

<篇名>〔附〕天真丸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一切亡血过多,形槁肢羸,饮食不进,肠胃滑泄,

竭,久服生血益气,暖胃驻颜。

精羊肉(七斤去筋膜脂皮批开入后药) 当归(十二两酒洗) 鲜山药(十两去皮) 肉

苁蓉(十

用无灰酒

二两。用

难丸,用

天真丸用天门冬,当归山药肉苁蓉,为末安于羊肉内,无灰酒煮烂堪舂。为丸加入参

术,

药、羊肉补其精也,肉苁蓉暖肾中之阳,引精气以归根,天门冬保肺中之阴,致高源于清肃

。尝按古方温燥药中,必复滋阴保肺,亦恐未得补阳之功,先伤肺中阴气尔。喻嘉言力赞此

方,可谓长于用补,其制法尤精,允为补方之首。)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当归羊肉汤类

<篇名>〔附〕羊肉粥

属性:(陈直《养老奉亲书》) 补衰弱,壮筋骨,老人常服甚宜。

人参(二两) 黄 (生) 茯苓(各一两) 大枣(五枚) 羊肉(二斤去脂皮取精

肉四两切细余

临熟入精羊

羊肉粥出《养老书》,参 茯枣粳米俱。补弱扶阳壮筋骨,(十剂云∶“补可去弱,人参、

羊肉之属是也。”)衰年常服保无虞。(此古人服食之方,存之以备养老之一助。)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防己汤类

<篇名>防己茯苓汤

属性:治皮水脉浮,四肢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水气在皮肤中

聂动者。

防己 黄 (生) 桂枝(各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二两) 水六升,先煮茯

苓减二升,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防己汤类

<篇名>防己黄汤

属性: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亦治风水脉浮,其人头汗出,表无他病,但腰以

阴,难以屈伸;又治湿痹麻木。

防己(一两) 甘草(炙半两) 白术(七钱半) 黄 (一两一分) 锉麻豆大,每

抄五钱匕,生

皮中,从腰

阳气,是外

防己茯苓汤桂枝,更兼甘草与黄 。脉浮(浮为表)腹满四肢肿,(满肿为水湿)皮水

阳虚不渴

而没,

肤痛;汉

不须白术

湿)汗出(湿邪

水不恶风为别。

“汉防己太阳经入里之药,泄腠理,疗风水,通治风湿、皮水二证,《金匮》汗出恶风者佐

白术,水气在皮肤中聂聂动者佐桂枝,一以培土,一以和阳,同治表邪,微分标本。”盖水

湿之阳虚,因湿滞于里而汗出,故以白术培土,加姜、枣和中,胃不和再加芍药。皮水之阳

虚,因风水袭于表,内合于肺,故用桂枝解肌散邪,兼固阳气,不须姜、枣以和中也。黄

汤方下云“服药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可知其汗仅在上部而不至于下,即用白术内

治其湿,尤必外用被围腰下,接令取汗,以通阳气也。余治太阳腰髀痛,审证参用两方,如

鼓应桴,并识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防己汤类

<篇名>木防己汤

属性:治膈间支饮,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

木防己(三两) 石膏(如鸡子大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水六升,煮

取二升,温服

(烊化),微利

木防己汤治支饮,(咳逆倚息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喘满痞坚脉沉紧,(支

一苦一辛,并用能行水散结。而痞坚之处必有伏阳,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故又加石膏除热,

人参益气。)邪留气分此能平,若连血分还宜讯,可把原方去石膏,加入芒硝茯苓进。消痰

破血后方强,浅深次第医当审。(支饮在气分者,服木防己汤即愈。若饮在血分,深连下焦

,必愈而复发。以其既散复聚,则有坚物留作 囊,故去石膏气分之药,加芒硝消痰结破血

癖,合之茯苓去心下坚,且伐肾邪也。此治支饮浅深次第之法,医宜细审。)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防己汤类

<篇名>防己椒目葶苈大黄丸

属性:治腹满口舌干燥,肠间有水气之证。

防己 椒目 葶苈 大黄(各一两) 为末,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

稍增,

防椒葶苈大黄丸,水客肠间口舌干,(水聚于下而不上潮,则口舌反干燥。)腹满如囊为

涌水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防己汤类

<篇名>防己地黄汤

属性: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者。

防己 甘草(各一分) 桂枝 防风(各三分) 以酒一杯渍之,绞取汁;用生地黄二

斤, 咀

防己地黄汤桂枝,防风甘草五般施,桂草二防俱酒渍,地黄蒸汁冲服之。(桂、草、二

防,

热。

而妄

为风为

而心神蒙

分,大有

血。余尝

火之状者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防己汤类

<篇名>〔附〕防己饮

属性:(汪 庵《医方集解》) 治湿热香港脚,足胫肿痛,憎寒壮热。

防己 木通 槟榔 生地(酒炒) 川芎 白术(炒) 苍术(盐水炒) 黄柏(酒炒)

甘草梢

湿热香港脚防己饮,黄柏槟榔与木通,生地川芎苍白术,草梢犀角用磨冲。(防己、苍术、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

<篇名>甘桔汤类

属性:甘桔汤(一名桔梗汤) 治少阴病咽喉痛者。

甘草(生二两) 桔梗(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甘桔汤类

<篇名>〔附〕紫苑汤

属性:(陈实功) 治肺痈浊唾腥臭,五心烦热,壅闷喘嗽。

甘草 桔梗 紫苑 川贝母 杏仁 水煎。

甘草甘凉桔梗辛,(名甘桔汤)咽喉疼痛此为珍。(此治咽痛之主方,非独治少阴咽痛也。

肺,

起者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甘桔汤类

<篇名>排脓散

属性:枳实(十六枚) 赤芍药(六分) 桔梗(二分) 杵为散,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

鸡子黄相等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甘桔汤类

<篇名>排脓汤

属性:甘草(二两) 桔梗(三两) 生姜(一两) 大枣(十枚)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温服五合,日

排脓散汤方有二,汤草枣姜散芍枳,其中桔梗二方俱,可知排脓先提气。气不开提血不

通,

泄气

下。

欲排其脓,必先提气。举此以推,疡科之要可知矣。)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甘桔汤类

<篇名>〔附〕甘草黑豆汤

属性:(苏颂《图经本草》) 解百药毒;兼治阴茎挺长,胀痛不堪,此名“筋疝

甘草 黑大豆

甘豆汤解百药毒,性味和平功足录。(《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引苏颂曰∶孙思邈

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阴茎胀痛亦能医,此

名筋疝由淫欲。(筋疝阴茎挺长掣痛,由肆于淫欲得之,用此方者,亦取其解毒。甘草当用

梢,以梢能径达茎中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百合汤类

<篇名>百合地黄汤

属性:治百合病。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然,

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欲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

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

不痛,淅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

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后见者,各随证治之。若未经吐、下、发汗,病形

方主之。

百合(七枚) 生地黄汁(一升) 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

泉水二升

如漆。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百合汤类

<篇名>百合知母汤

属性:治百合病发汗后者。

百合(七枚煎同前法) 知母(三两别以泉水两升煮取一升) 二汁各去滓,合和共煎

之,取一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百合汤类

<篇名>百合滑石代赭汤

属性:治百合病下之后者。

百合(七枚煎同前法) 滑石(三两碎绵包) 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碎绵包) 以泉

水二升,煮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百合汤类

<篇名>百合鸡子黄汤

属性:治百合病吐之后者。

百合(七枚) 鸡子黄(一枚) 先煮百合如前法了,纳鸡子黄搅匀,煎至五分,温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百合汤类

<篇名>百合洗方

属性:治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

百合(一升) 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咸豉也。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百合汤类

<篇名>栝蒌牡蛎散

属性:治百合病渴不瘥者。

栝蒌 牡蛎(熬等分) 为细末,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地黄(汤)泉水煎,甘寒清肺热邪宣。(此治百合病正法。百合清肺经气分之热,

地黄清

如漆,

于心,

肺主卫

详具

百合

属恍

将百

性味甘寒,能清热生津,入心、肺二经,然则百合病为心肺郁热所致无疑矣。)余则随机为

转旋。若经汗后加知母,(名百合知母汤 按∶伤寒误汗则亡阳,热病误汗则亡阴。叶天士

《温热论》云“救阴不在血,而在津与汗”,故加知母以养津液。)下后滑石代赭添,(名百

合滑石代赭汤 伤寒误下则亡阴,热病误下则亡阳。《温热论》云∶“热病救阴犹易,通阳

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故加滑石利窍。复入代赭石者,晋三所谓“重镇心经之

气”是也。)吐后鸡子黄参入,(名百合鸡子黄汤误吐伤膻中之阴,故以鸡子黄补心安神。)

主方百合地黄专。(未经汗、吐、下者,此方主之。)渴者栝蒌牡蛎散,(栝蒌苦寒,生津止

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更有百合洗方传。(皮毛为肺之合,外洗皮毛,亦可内除其渴。

洗已,食煮饼,勿啖咸豉,恐咸味耗水而增渴也。王晋三《古方选注》曰∶“通章言百合病

百脉一宗,不但主于营卫,而手足六经悉能致其病,汗、吐、下皆非所宜。本文云‘百脉一

宗’,明言病归于肺,君以百合,甘凉清肺,即可疗此疾,故名‘百合病’。再佐以各经清

解络热之药,治其病所从来,当用先后煎法,使不悖于手足经各行之理,期以六十日,六经

气复而自愈。若太阴、太阳无病,惟少阴、少阳、厥阴、阳明四经为病,期以四十日愈。若

仅属厥阴、阳明二经为病,期以二十日愈。读‘未经汗吐下’条,治以百合地黄汤,中病勿

更服,大便如漆,热邪已泄,再服恐变证也。论证以溺时头痛为辨,盖百脉之所重在少阴、

太阳,以太阳统六经之气,其经上循巅顶,下通水道,气化不行,乃下溺而上头痛;少阴为

生水之源,开阖涩乃溺而淅然。若误汗伤太阳者,溺时头痛,以知母救肺之阴,使膀胱水脏

,知有母气,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阳病救阴之法也;误下伤少阴者,溺时淅然,以滑石上

通肺,下通太阳之阳,恐滑石通腑利窍,仍蹈出汗之弊,乃复代赭石重镇心经之气,使无汗

泄之虞,救膀胱之阳,即所以救肺之阳,是阴病救阳之法也;误吐伤阳明者,以鸡子黄救厥

阴之阴,以安胃气,救厥阴即所以奠阳明,救肺之母气,是亦阳病救阴之法也。以百合一味

,引伸诸方,总不外乎补阴补阳之理,举此可以类推,学人宜自得之。”旭高按∶王氏此论

,于病愈之期,并救阴救阳之理,明晰入细,为诸解所莫能及,故备录之。)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连阿胶汤类

<篇名>黄连阿胶汤

属性: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心中烦而不得卧者。

黄连(四两) 黄芩 芍药(各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枚) 水六升,先

煮芩、连、芍

则不致凝结而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连阿胶汤类

<篇名>〔附〕黄连阿胶汤

属性:(《医方集解》引王好古方) 治伤寒热毒入胃,下利脓血者。

黄连(炒四两) 黄柏 阿胶(炒各一两) 山栀(五钱) 每服四钱,水煎服。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黄连阿胶汤类

<篇名>〔附〕驻车丸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冷热不调,下利赤白,里急后重,脐腹疼痛,口燥

小便不利,此湿热郁于大肠,故为此证。

黄连(六两) 阿胶(炒三两) 干姜(炮二两) 当归(炒一两) 水泛丸,空朝米

饮下三钱。仲景黄连阿胶汤,黄芩芍药鸡子黄。少阴心烦不得卧,传经热灼致阴伤。酸甘咸

苦收阴气,

连直折少

故再佐

逆汤收

尝。(连、

黄连、阿胶

动血,此治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

<篇名>炙甘草汤类

属性: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 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又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心

悸,虽

炙甘草(四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一斤) 桂枝(三两) 麦

冬(半斤) 阿胶

煮八味,煮取三升,(水

日三服。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凡虚劳脉结心悸而更

汗出,阴

其阴亡而

桂。此涎

邪尽之后,气血两虚,故现此证。王叔和《脉经》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曰∶“阴盛则结,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几动一息亦曰‘代

’。”皆血气两虚,经隧不通,阴阳不交之故。)益血生津复脉遵。(王晋三《古方选注》曰∶

“此汤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虚劳,三者皆是津涸燥淫之证,《至真要大论》

云∶‘燥淫于内,金气不足,治以甘辛’也。第药味不从心肺,而主乎肝脾者,是阳从脾以

致津,阴从肝以致液,各从心肺之母以补之也。人参、麻仁之甘以润脾津,生地、阿胶之咸

苦以滋肝液,重用地、冬浊味,恐其不能上升,故君以炙甘草之气浓,桂枝之轻扬,载引地

、冬上润肺燥,佐以清酒,芳香入血,引领地、冬归心复脉,仍使以姜、枣和营卫,则津液

悉上供于心肺矣。”喻嘉言曰∶“此仲景伤寒门中之圣方也。仲景方每多通利,于此处特开门

户,重用生地,再借用麦冬手经药者,麦冬与地黄、人参,气味相合,而脾胃与心经,亦受

气相交。脉络之病,取重心经,故又名‘复脉汤’。”)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炙甘草汤类

<篇名>〔附〕生脉散

属性:治热伤元气,倦怠,口干出汗。

人参(五钱) 麦冬(三钱) 五味子(三钱) 水二钟,煎八分,随时服。

生脉(散)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李东垣曰∶“夏月火旺克金,当以保肺为主。

以之治暑病,误甚。观方下治证,并无一字治暑邪者。近人不论何病,每用此方收住邪气,

杀人无算。”)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汪 庵《医方集解》曰∶“人有将死脉

绝者,服此能复生之,其功甚大。”柯韵伯曰∶“仲景治伤寒,有通脉、复脉二法∶少阴病里

寒外热,下利清谷,脉微欲绝者,制通脉四逆汤,温补以扶阳;厥阴病外寒内热,心动悸

结代者,制复脉汤,凉补以滋阴。同是伤寒,同是脉病,而寒热异治者,一挽坎阳之外亡

一清相火之内炽也。生脉散本复脉立法,外无寒,故不用姜、桂之辛散;热伤无形之气,

伤有形之血,故不用地黄、阿胶、麻仁、大枣,且不令其泥膈而滞脉道也;心主脉而苦缓

急食酸以收之,故去甘草而加五味矣。脉资始于肾,资生于胃,而会于肺,仲景二方重任

草者,全赖中焦谷气以通之复之,非有待于生也。此欲得下焦天癸之元气以生之,故不借

草之缓,必取资于五味之酸矣。”王晋三《古方选注》曰∶“凡曰‘散’者,留药于胃,徐行

其性也。脉者,主于心而发源于肺。然脉中之气所赖以生者,尤必资借于肾阴。故以麦冬清

肺经治节之司,五味收先天癸水之源,人参引领麦冬、五味都气于三焦,归于肺而朝百

<目录>退思集类方歌注\炙甘草汤类

<篇名>〔附〕资液救焚汤

属性:(喻嘉言《医门法律》) 治五志厥阳之火亢而为关格者。

生地黄(三钱取汁) 麦冬(二钱取汁) 人参(一钱五分人乳拌蒸) 甘草(炙) 阿

胶胡麻仁

(打碎) 寒水石(各

除四汁及阿胶、西黄,共八味,用泉水四茶杯,缓火煎至一杯半,去渣,入四汁及阿胶,

资液救焚汤喻氏,五志阳升关格饵。生脉复脉二方兼,除却桂枝加柏子,寒水滑石紫石

英,

无《肾气丸类》,然则此书为类不止二十四类,尚非全帙也。)日中泉水煎斟此。(此即复脉

汤合生脉散,去桂枝加余药。方中大意,“资液救焚”四字足以该之。而佐以八味丸者,取

其通肾关之闭也。余义详见前进退黄连汤。然愚尝谓此方治上焦火炎液涸诸证,皆为合式,

不特关格一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