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麻疹阐注
书名:麻疹阐注
作者:张霞溪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40年
<目录>
<篇名>序
属性:张子霞 先生讳廉。字通源。为我邑名贡士。天资高迈而性耽经史。旁及艺术。屡不得志于
名场
也。夫麻疹莫醇于金鉴。赵氏既集为汇补。而谢氏又有七十二症之书。则金鉴
之阐注。似可不作顾乃以简约烦琐变易之故。而必疏解而融贯之。并
先示以读书之法。先生盖有深意焉。乡里鲰生。以医师自命。凡疾病之临门者。无论症之平
险。每不肯以不知辞。而平日于岐黄家言。或未尽见。即见之而简约者不能扩充。烦琐者不
能审择。变易者。不能条贯。则仍即其平生耳食之谬说。卤莽灭裂而治之。而民命遂等于草
芥。阐注之作。所以教人读医书。固不第为麻科者言也。而麻科之精且详。卒非他书所能及
。顾是书向无硬板。郦子非 先生曾为校订。拟刻不果。往岁春夏。麻症多危。其侄孙蕙坡
在越。以霞 先生族侄辑园语及。遂从家邮致。与其尊甫紫庭叔耶 从弟重皋分参而登诸梨
枣。嘱予一言以志其巅末云。
\x道光二十有八年岁次戊申孟夏之月后学煦斋徐渐逵书于蠡城试寓\x
<目录>
<篇名>叙
属性:张子。诸暨老宿也。博通经史。工举业。善古文词。一时经其口授指书者。皆有名于时。掇
巍科而去者岁有之。所着书积高至三四尺许。皆明理学。辨是非。论治乱。有关身心性命天下
国家
之言。旁及艺术小数。无不曲通其旨。浦阳戴太史东珊先生。题其孝感里志。曰非张子之积
学有素。精心果力。其孰能是。赵子耀绪题其章氏季汉书评曰。张子惟熟于肃常郝经谢少连
之书。故知章氏之书为独善。然非有才学识三长。虽熟于三子之书。不能知其善。何能言其
所
以善。朱子得章氏而其义益彰。章氏得张子而其意始显。赵子思恭题其春秋说曰。六通四辟
之论。如万斛源泉。自天而下。飞沫溅衣。令人不敢逼视。文十年次于厥
貉以后。多右楚左晋。是先生独具手眼处。孝廉蒋子锦川题其文集曰。张子学宗新建。文学
老苏。皆能升堂而入其室。故其所言多可为世用。是数子皆知张子之深者。世人谓张子不幸
而穷故着书。不知不穷不足以着书。张子之不幸。后人之幸也。近年吾暨麻疹大剧。诸医
束
手。谢不治者。问之张子。应手而愈。人咸神之。请其秘方。张子曰。方无秘。方有秘。方之
所
以穷也。出其阐注御定医宗金鉴麻疹。授之曰。读其书。得其意。忘其言。庶几有豸乎。人
珍为
拱璧。恐积久残毁不传。即传。抄录不广。为惠有限。以余颇明岐黄。又为张子老友。嘱言
其本
末。付梓以公诸世。余览之废卷而叹曰。此张子之绪余也,乌足珍。虽然。绪余验则其诸书
之足为世用也益信。张子谓谁。水霞廉通源霞溪也。
\x道光二年十月同学弟寿椿怀玉书\x
<目录>
<篇名>自叙
属性:麻疹一科。古无专书。惟于痘症后略见之。痘重而麻轻也。近数十年。麻多剧症。较重于痘
。
于是有心济世者。各着书以传之。然犹少刊本。往往私相传抄。矜为秘方。其实瑕瑜不掩。
醇驳杂出。甚至有以蜈蚣全虫五虎散治麻疹。夸为神方。笔之于书。而互相传授者。是可
哀也。余所见麻科。自万氏而后。以谢氏七十二症。赵氏麻 汇补。最为平稳。然谢氏未
免
烦琐。愈烦琐则愈挂漏。盖言其常。风痰食火四者可该。穷其变。则千变万化。非七十二症
所能尽也。赵氏汇补。悉本御定医宗金鉴。故较谢氏尤醇。但变易其方药词句。使若不出于
金鉴者以神为心得。又条款倒置。线索不清。未为善本。总不若金鉴之醇而又醇也。但金鉴
言简而赅。非得其言外之意。必疑其略而不详。余所阐发。未必得其奥旨。然悉本前贤。未
敢杜撰。而所采之说。赵氏尤多。不注姓名者。以便文势耳。非敢掠美也。
\x岁在HT 蒙大渊献月惟皋诸暨张廉叙。\x
<目录>
<篇名>御定医宗金鉴麻疹
属性:读书之法。当逐字读。逐句读。逐节读,复举全篇融会贯通而读。斯能得其言外之意。而为
善读书者矣。医门之书。如我朝御定医宗金鉴。言简而意赅。义近而旨远。非易读也。即
其
麻疹一科。凡言某方主之者。言主之必有辅之者矣。所谓逐字读也。于见形条云。有不透彻
。须察所因。言因则因之者广。不可枚举。因之者猝不可预揣。故下第列因风因火因虚可知
之三项。以见举一反三之意。所谓逐句读也。于收没条。言当散不散。内有虚热。不可纯
用寒凉之剂。以柴胡四物汤治之。于身热不退条。言麻既出透。身仍大热。此毒盛壅遏。宜
化毒清表汤治之。疹已没落而身热者。此余热留于肌表。宜柴胡清热饮治之。何言之相反乃
尔
。盖分观则偏。合观则全。所谓逐节读也。详于正症。略于变症。正症可言。变症不胜言也
。详于麻前。略于麻后。麻前得法。麻后自无患也。只言实症。不言虚症。麻为阳毒。绝少
虚
症。麻后之虚。不言可知也。所谓统举全篇。融会贯通而读也。故于主治条曰。此首尾主治
之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富哉言乎。一篇微旨。已揭于此。读是书者。当
无不领略而会悟之。而余复为之阐发者。为浅学通其旨也。然而高明之家。已窃笑其蛇足矣
。乙亥仲夏。
\x霞溪张廉书于白HT 湖 山之指川书塾。\x
<目录>卷一
<篇名>疹原
属性:疹非一类。有瘙疹。瘾疹。温疹。盖痘疹。皆非正疹也。惟麻疹则为正疹。亦胎元之毒。伏
于六腑。感天地邪阳火旺之气。自肺脾而出。故多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泪汪汪。两胞浮
肿
。身热二三日。或四五日。始见点于皮肤之上。形如麻粒。色若桃花。间有类于痘大者。
此麻疹初发之状也。形尖疏稀。渐次稠密。有颗粒而无根晕。微起泛而不生浆。此麻疹见形
之后。大异于痘也。须留神调治。始终不可一毫疏忽。较之于痘虽稍轻。而变化之速
。则在顷刻也。
廉按身热一二日。疹点一齐涌出者重。三四日出者轻。五日后出者重。至六七日隐隐皮肤之
间而不见点者尤重。
<目录>卷一
<篇名>轻重
属性:麻症出时。有轻重之分。临时须要详察。若气血平和。素无他病者。虽感时气。而正能制邪
。故发热和缓。微微汗出。神气清爽。二便调匀。见点则透彻。散没不疾不徐。为轻而易治
者
也。若素有风寒食滞。表里交杂。一触邪阳火旺之气。内外合发。而正不能制邪。必大热无
汗。烦躁口渴。神气不清。便闭尿涩。见点不能透彻。收散或太紧速。则为重而难治者也。
廉按风甚者。宜疏风为主。寒郁者。宜用麻黄。食滞者。宜用消导。痰甚者。宜化痰。火盛
者
。宜清火。无汗。风寒闭也。烦躁。毒闭于内。发不出也。口渴。火盛也。便闭。大肠火
郁而
兼食滞也。尿涩膀胱与心火相煽也。喘急。毒郁于肺而兼痰壅也。神气不清。毒盛也。又疹
脉。以浮大滑数有神者为吉。细软微弱无神者为凶。尤以肺脾脉洪大有神。虽有别症。
亦
不
为害。若细软无神。则阳症得阴脉矣。脉症不相合。恐有变卦。必先察其虚实。庶乎无误。
至于收完热退。虽细软微弱。无害也。形色桃红润泽者轻。其毒轻微也。深红者重。火毒盛
也
。紫黑灰黯隐伏不明者重极。火毒伏于脏也。阳部多者轻。阴部多者重。头为诸阳之首。面
为
阳中之阳。背为太阳。四肢外向为阳。胸为阴中之阴。四肢内向为阴。腰亦为阴。阳部多而
阴
部少者顺。阴部多而阳部少者逆。必有后患。二部俱少。火毒轻。二部俱多。火毒重。头面
胸腹手足不出。惟背上有红块者不治。热极。喘促。胃胸。肩胁。狂言。衄血。搦手。摇头
。寻衣。摸床。哕恶。便闭。口出尸气者不治。黑暗干枯如灰煤者不治。鼻煽。口张。眼胞
陷。目无神者不治。痰声在喉内。气喘。胸高者不治。鼻面俱青。粪色青黑如烂鱼肠者不治
。后牙疳臭烂。齿落无血者不治。两颊浮肿。环口青黑。颊漏。齿脱。唇崩。鼻坏者
不治。口如鱼嘴。气急作鸦声者不治。 后大便不通。气喘。皮肉渐乌者不治。 后余热内
攻。谵言妄语。神昏丧志者不治。 后阴虚血燥。疳痨肉脱者不治。
<目录>卷一
<篇名>麻疹主治大法
属性:凡麻疹出贵透彻。宜先用表发。使毒尽达于肌表。若过用寒凉。冰伏毒热。则必不能出透。
多致毒瓦斯内攻。喘闷而毙。至若已出透者。又当用清利之品。使内无余热。以免疹后诸证。
且麻疹属阳。热甚则阴分受伤。血为所耗。故没后须以养血为主。可保万全。此首尾治疹之
大法。至于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
廉按主治大法。以表发清利养血三项该之。此真的确不磨之论。仲景复起。不能易斯言也。
诚能根据此用药。何有危症。然此其大法也。表发固忌清利。亦有火闭而宜兼用清凉者。食
闭
而宜兼用消导者。痰闭而宜兼用化痰者。没后固宜养血。亦有匿表而宜兼用疏散者。火郁而
宜兼用清凉者。食积而宜兼用
消导者。痰壅而宜兼用化痰者。且有元气本虚。初发而即宜兼补气血。没后而即用温补者。
亦有初发而兼补气血。没后而反用清凉者。麻疹千变万化。医者亦
当以千变万化应之。初非谢氏七十二症所能尽也。故又曰临时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旨哉
言乎。此在读其书者。明其意而推展之耳。
<目录>卷一
<篇名>麻疹未出证治
属性:麻疹一证。非热不出。故欲出时。身先热也。表里无邪者。热必和缓。毒瓦斯松动。则易出而
易透。若兼风寒食热诸证。其热必壮盛。毒瓦斯郁闭。则难出而难透。治以宣毒发表汤。其间
或有交杂之症。亦照本方随证加减治之。
宣毒发表汤 治麻疹将出未出。
升麻 葛根 前胡 桔梗 枳壳
荆芥 防风 薄荷 木通 连翘
粘子 淡竹叶 甘草
引加芫荽。水煎服。感寒邪者加麻黄。夏月勿用。食滞加南山楂。内热
加黄芩。气急去升麻。加苏叶葱白。甚者并去桔梗。孕妇根据前法。再去木通。
廉按风闭者。面色微青。舌胎微白。洒淅恶寒。毛窍竖起。鼻塞气粗。喘闷不宁。甚至角弓
反张。手足拘挛。眼白足冷。大便清利。重用荆芥。防风。薄荷。升麻。粉葛。前胡。桔梗
。杏仁。蝉蜕。葱白。以发之。冬月用麻黄。火闭者。面红目赤。肌肤焦热。舌燥唇裂。大
便或闭或泻。甚至气喘狂叫。神昏错语。扬手掷足。喜就冷处。宜于表药中重用石膏。黄芩
。知母。或犀角。川连。栀子等药。重甚者加大黄。食闭者。面色微黄。四肢倦怠。吞酸
嗳腐。身热口燥。舌上黄白浓胎。胸膈痞满。甚至肚腹坚实。昏睡气急。大便不通。宜于表
散药中用枳壳。浓朴。山楂。麦芽。以消其食。卜子。大黄。以通其闭。若食火动心。时发
谵语。四肢厥冷。名为食厥。急用芩。连。石膏。蒌仁。大黄。仍佐以发散之药。又有痰闭
者。满口痰涎。喉间有声。气急发喘。咯痰不出。宜重用桔梗。杏仁。桑皮。胆星。蒌仁。
白芥子。竹沥等药。仍佐以疏散之剂。以上四症。已甚者俱谓闷 。宜审其所重而用药或四
症俱全。宜用三黄石膏汤。再加风药痰药消食药。又闷 多痰喘。一法用明亮雄黄。盛以竹
筒。于饭中蒸七次为末。酒浆调服。痰喘即止。闷 之症。有热六七日而不出者。有一出而即
隐者。有头面微出而身上俱无者。有身上微影而头面胸背俱无者。有影迹。在内而外不
见
形者。有皮肤隐隐紫赤者。有红紫遍身紫黑成块者。此皆九死一生之症。然能审其受病之的
。而大剂治之。亦可挽救。切勿弃而不治也。凡遇闷 。分其顶心细看。有红筋红瘰。挑破
即
出。或头面手足有 疔。用银针挑破方出。或顶心中有发。比众发更粗。其色黄赤者。拔去
发根见血即出。又曰有交杂之症。宜随症加减治之。固不止此四症已也。学人当推展之。
三黄石膏汤 治风寒毒热郁滞闷症。
麻黄 石膏 淡竹叶 黄柏
黄连 栀子 黄芩
<目录>卷一
<篇名>麻疹见形证治
属性:麻疹见形。贵乎透彻。出后细密红润。则为佳美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如风寒闭塞。必有
身
热无汗。头痛。呕恶。疹色淡红而黯之证。宜用升麻葛根汤。加苏叶川芎。牛蒡子。因毒热
壅
滞者。必面赤身热。谵语烦渴。疹色赤紫滞黯。宜用三黄石膏汤。又有正气虚弱,不能送毒
外出者。必面色 白。身微热精神倦怠。疹色白而不红。以人参败毒散主之。
升麻葛根汤 治风寒闭塞。
升麻 粉葛 甘草
三黄石膏汤 治毒热壅滞。
麻黄 石膏 淡豆豉 黄柏 黄连 栀子 黄芩
人参败毒散 治气虚白麻。
人参 川芎 羌活 独活 前胡 枳壳 桔梗 柴胡 甘草 赤苓
引用生姜
廉按此亦大略也。云有不透彻者。须察所因。则所因者广。不可枚举。下列三项。亦举一反
三之意。如食重则宜消食。痰重则宜化痰之类。触类而旁通之。斯为善读书者矣。或因身体
手足厥冷而不透。经曰厥深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此乃阳气郁遏。热极反寒之象。宜重用升
葛。荆防。甘桔。粘子。蝉蜕之类。甚者加麻杏石甘汤。便闭。加卜子。大黄。使上升下泄
。郁热达外。自然出透。或因切牙而不透。切牙者。胃火盛也。宜用石膏。或因呃逆而不透
。呃逆者。火毒上攻也。疹未出透。于升阳透发中。重加石膏一二三两以救之。疹已出透。
或白
虎汤凉膈散。随症加减治之。疹后气虚而呃逆者。用人参。扁豆。柿蒂。姜。枣之类。或因
沉睡而不透。沉睡者。火郁于内。未得发扬于外也。宜用升阳散火之剂。余治一侄孙。年未
满周。一见形而即隐。既隐而沉睡。重用升。葛。荆。防。前胡。桔梗。杏仁。粘子。蝉蜕。
胡荽。角针。以表之。麻疹略现而又隐。沉睡如故。次日加黄芩。石膏。知母。枳壳。山楂。
服之。
亦略现而又隐。隐而变黑。三日服原方如故。至第四日。用三黄石膏汤。一泻而汗出。神气清
爽。麻终不见而愈。盖毒从泻出。不必复现也。疹后沉睡多属虚。或因吐蛔解蛔而不透。吐
蛔解蛔者。热毒壅迫而出也。胃热则吐蛔。肠热则解蛔。此热极之症。解者稍轻。吐者尤重
。疹未出而吐蛔者。宜于升葛。荆防散中。重用石膏。及栀子。使君子。芦根之类。疹已透
而吐蛔者。宜用白虎汤。加连芩等药。便闭用大黄。又有麻后胃中空虚。闻饮食香气上行而
呕出者。宜用山药。扁豆。茯苓。广皮。使君子。半夏曲。姜炒黄连之类。凡吐蛔不可
用甘草及甜物。余见一人年方八九岁。疹未见点。隐隐在皮肤之间。一日吐蛔十一条。一医
治之。用升。葛。荆防。前胡。桔梗。杏仁。粘子。石膏四钱。知母一钱。服之如故。此由
方是而分两太轻。杯水不能救车薪之火也。一医于表药中用肉桂三分。其疹一涌而出。数日
而死。可不痛哉。或因夹斑而不透。发斑者。胃热也。疹色稀而红绽。斑则大而干塌。色赤
如锦纹。宜石膏托里清热。紫黑者热极也。宜升麻白虎汤。化斑解毒汤。兼以表发之药。青
蓝者胃烂也。十不一生。余三弟染疫发蓝斑。治以十四味延中汤而愈。此亦万死一生之症。
若在麻疹。原由阳毒逼致胃烂。恐难用此。余所见麻疹发青蓝斑者。惟马舒之女。有大如钱
者。如围棋子者。满身青蓝而肿。此亦不救。有疹出已透。而根地颗粒。混成一块。形色红
紫者。用白虎汤之类。有疹出时遍身凹限而黑者。内有伏毒。外有风邪。内服犀角地黄汤加
减。外以羊须豆煎汤。时时洗之。红豆亦可。须要避风为主。又白麻有血虚而色白者。宜于
疏散中加当归。赤芍。丹皮。红花等药。有见点三四日而转红者。有不
红而渐次收没者。有没后而翻出火症者。随症治之可也。切勿拘于初为白麻。而作虚热论。
麻杏石甘汤 治风热厥冷。
麻黄(蜜炙) 杏仁 石膏 甘草
白虎汤 治切牙呃逆。
石膏 知母 甘草
加粳米数十粒
凉膈散 治呃逆。
栀子 连翘 黄芩 薄荷 桔梗 甘草 淡竹叶
本方加大黄。名加减凉膈散。加黄连。黄柏。大黄。芒硝。名凉膈散合解毒汤。
三黄石膏汤(见前)
升麻白虎汤 治斑
石膏 知母 甘草 升麻
化斑解毒汤 治斑。
石膏 升麻 知母 粘子 甘草 元参 淡竹叶
大便闭加大黄。
<目录>卷一
<篇名>麻疹收没证治
属性:麻疹见形三日之后。当渐次没落。不疾不徐。始为无病。若一二日疹即收没。此为太速。因
调摄不谨。或为风寒所袭。或为邪秽所触。以致毒反内攻。轻则烦渴谵狂。重则神昏闷乱。
急宜内服荆防解毒汤。外用胡荽酒熏其
衣被。使疹透出。方保无虞。当散不散者。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也。其证潮
热。烦渴。口燥。咽干切不可纯用寒凉之剂。以柴
胡四物汤治之。使血分和畅。余热悉除。疹即没矣。
荆防解毒汤 治麻毒内攻。
薄荷 连翘 荆芥 防风 黄芩 黄连 粘子 大青叶 犀角 人中黄
引用灯心芦根水煎服。
柴胡四物汤 治虚热留滞当没不没。
白芍 当归 川芎 生地 人参 柴胡 淡竹叶 地骨皮 知母 黄芩 麦冬
引加生姜红枣。
廉按荆防解毒汤。治麻毒内攻。此诚万金良方。余用之屡试屡效。从此可悟其未言者矣。如
冬月风寒甚而内隐者。可再加麻黄。杏仁。或竟用三拗汤。加粘子。蝉蜕。荆防等药。或因
伤食而内伏者。可于荆防解毒汤内。加枳壳。卜子。神曲等药。或遍身青紫热肿。腹胀喘
促
溺涩脐凸者。此毒滞血凝。半匿肌表。急投凉膈散。加麻黄。石膏。葶苈子。大黄。庶或可
救。若内夹痰热。火毒亢极伏匿烦躁。或腹胀喘急不省人事者。白虎汤加元参。淡竹叶。此
二说本于医通。余意后说。夹痰者。宜加杏仁。胆星。腹胀者。宜加枳壳。大黄、并不可离
荆芥。前胡。斟酌用之可也。云当散不散。内有虚热留滞于肌表。不可纯用寒凉之剂。此亦
经常之大法。言不可纯用寒凉。则有宜寒凉者矣。张玉潞曰。西北水土刚劲。禀质亦浓。
麻
必五七日乃收。东南风气柔弱。麻出不过二三日即化。迩来地运变迁。未有不绵延数日者。当
非难没之比。此说是也。又麻疹难没。多属于热。亦有表里未净而迁延五七日不没者。风则表
之。食则消之。下之。痰则化之。火则凉之。毒则解之。又宜兼用鲜生地。丹皮等药。凉血
养血以顾其本耳。又张玉潞曰。麻见点三四日后。点燥色白。隐隐于肌肉而难没者。此必卫
气素弱。不能 发。或衣被单薄。身贪凉快。阻其发越之机以致绵延多日。法当辛散透达。
不可遽用寒凉。蔽塞开泄之路也。
三拗汤 治风寒外袭。麻毒内攻。
麻黄 石膏 杏仁
凉膈散(见前)
<目录>卷二
<篇名>身热不退
属性:麻疹非热不出。若既出透。其热当减。倘仍大热者。此毒盛壅遏也。宜用化毒清表汤治之。
疹已没落而身热者。此余热留于肌表也。宜柴胡清热饮治之。
化毒清表汤 治麻既出透而身犹大热者
粉葛 薄荷 地骨皮 粘子(炒研) 连翘(去心) 防风 黄芩 黄连 元参 知母
木通 甘草 桔梗 加灯心
柴胡清热饮 治没后身热。
柴胡 黄芩 赤芍 生地 麦冬
地骨皮 知母 甘草 加灯心
廉按此亦言其大略也。身热而兼他症者。宜随症加减治之。合下并看自见。且益见前收没条
所云当散不散为虚热之止言常法也。然而此条亦当合前条观之。倘有虚症。不至过于寒凉
矣。
<目录>卷二
<篇名>烦渴
属性:凡出麻疹烦渴者。乃毒热壅盛也。盖心为热扰则烦。胃为热郁则渴。当未出时。宜升麻葛根
汤加麦冬花粉。已出者。宜白虎汤。没后烦渴者。用竹叶石膏汤。
升麻葛根汤(见前)
白虎汤(见前)
竹叶石膏汤
人参 麦冬 石膏
知母 淡竹叶 甘草
廉按烦渴而兼他症。当随症加减治之。或他症重于烦渴。当以他症为主烦渴为兼。此当统前
后而观也。亦有火毒内蕴而不烦渴者。
<目录>卷二
<篇名>谵妄
属性:谵妄一证。乃毒火太盛。热昏心神而然也。疹未出而谵妄者。宜三黄石膏汤主之。疹已出而
谵妄者。黄连解毒汤主之。
三黄石膏汤(见前)
黄连解毒汤
黄连 黄芩 黄柏 栀子(炒) 加灯心
廉按云主之者。必有辅之者也。病至谵妄。必不止谵妄一疹矣。如风寒痰食。以及诸变症
。
各宜随症用药辅之。故金鉴下一字宜细细揣摩。不同他书之一条止一事。所谓言简而该也。
<目录>卷二
<篇名>喘急
属性:喘为恶候。麻疹。尤忌之。如初出未透。无汗喘急者。此表实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汤
发之。疹已出。胸满喘急。此毒瓦斯内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气化毒饮清之。若迟延失治。以
致肺叶焦枯。则难救矣。
麻杏石甘汤(见前)
清气化毒饮
前胡 桔梗 栝蒌仁 连翘(去心) 桑皮 杏仁 黄芩 黄连 元参 甘草 麦冬 重用芦根
廉按此二方。余屡用之而屡效。诚万金良方也。然前云临时权变。神而明之。此语直贯全部
。读是书者。疑其太简。由不能融会贯通耳。如此二方。诚为治喘之良方。然人各异症
。症
各异治。风火痰食。自宜随症加减。余治出未透而喘急者。于麻杏石甘汤内加荆防。桔梗。
桑皮。粘子。知母。葶苈子等药。治已透而喘急。及隐伏而喘急者。于清气化毒汤内加石膏
。枳壳。胆星。大黄等药。皆应手而效。故麻 汇补云。风痰食火四者。皆能气喘。治宜祛
风化痰消食清火是也。但不宜用苏合香丸。抱龙。牛黄等丸。亦不可纯用降气之药。初发
而喘者。三拗汤加淡竹叶。石膏。已出而喘。鼻干口燥者。用白虎汤加疏表药。或羚羊
泻
白散。便闭者。加前胡。蒌仁。杏仁。大黄。粘子。西河柳。火喘。羚羊。蒌仁。石膏。最
妙花粉。海石。次之。此亦脱胎于金鉴二方。但少为加减耳。故备载之。以供采用。至于
麻
后喘急。有虚实之分。楼全善曰。喘而有汗。须扶正气。喘而无汗。须散邪火。虚者气
乏
。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闭。麻 汇补曰。虚者宜用补肺化痰之药。如人
参。阿胶熟地。蛤蚧。核桃肉。纳气归元。实者宜用白虎汤。减羚羊泻白散。加减治之。活
人书曰。时医每见喘急。不将麻毒外出。发表清火。而徒用苏子顺气等药。不反耗其血气而
致变。曰有 毒痰喘甚者。宜用栝蒌仁。桔梗。花粉。海石。金沸草等药。消痰清火。如痰
逆壅盛者。可用牛黄珍珠散。气虚者加人参立应。楼全善曰。鼻孔掀开。黑如烟煤。或鼻尖
连人中生疮枯焦。或鼻干胸高者。皆肺绝也。急则三日。缓则十二日。死于丙丁日火克金
也。至于发直如麻。头汗如油。鼻煽如炉。腹胀如鼓。面青唇黑者。死更速。
三拗汤(见前)
羚羊泻白散
生桑皮 地骨皮 甘草 羚羊角
珠黄散
珍珠 牛黄
等分为末。灯心汤冲服。
<目录>卷二
<篇名>咳嗽
属性:麻疹发自脾肺。故多咳嗽。若咳嗽太甚者。当分初没治之。初起咳嗽。此为风邪所郁。以升
麻葛根汤加前胡桔梗苏叶杏仁治之。已出咳嗽。乃肺为火灼。以清金宁嗽汤主之。
廉按云治之。不必加减也。云主之。当随症加减也。
升麻葛根汤(见前)
清金宁嗽汤
橘红 前胡 甘草 杏仁 桑皮 川连 蒌仁 桔梗 浙贝
<目录>卷二
<篇名>喉痛
属性:疹毒热盛。上攻咽喉。轻则肿痛。甚则汤水难下。最为可虑。表邪郁遏。疹毒不能发舒于外
。致咽喉作痛者。元参升麻汤主之。里热壅盛。或疹已发于外。而咽喉作痛。以凉膈消毒
饮主之。
元参升麻汤 治表郁喉痛
荆芥 防风 升麻 粘子 元参 甘草
凉膈消毒饮
荆芥 防风 连翘 薄荷 黄芩 栀子(生) 甘草 粘子 芒硝 大黄(生)
加灯心
<目录>卷二
<篇名>失音
属性:失音者。乃热毒闭塞肺窍而然也。疹初失音者。元参升麻汤主之。疹已发而失音者。加减凉
膈散主之。疹没后声哑者。儿茶散主之。
元参升麻汤 见喉痛
加减凉膈散
薄荷 栀子(生) 元参 连翘 甘草 桔梗 麦冬 粘子 黄芩
儿茶散
硼砂(二钱) 孩儿茶(五钱)
共为细末。凉水一盏。调药一匙服之。
廉按喉痛。可于元参升麻汤内。再加射干。山豆根。其余随症加减。疹后失音而至不能出声
者。名哑 。多不治。宜用甘。桔。元参。粘子。蝉蜕。射干。黄芩。花粉。杏仁。卜子。
沙参。麦冬。川贝。竹肉。山豆根之类。或以竹沥八匙。姜汁二匙冲服。再用丹参茯神。石
菖蒲。麦冬。花粉。桔梗。陈皮。甘草。诃子肉之类。痰盛。加川连蒌仁。羚羊或牛黄散吹
入终不开声者。不救。若但声音低微不清。与此不同。养阴润肺自愈。又有其声哑嗄。默睡
不食上唇有疮。则虫蚀其肺。下唇有疮。则虫蚀其肛。上下不定。名为狐惑。此由内热生虫
。水谷久虚。虫无所食。故内食脏腑及肛。而外见唇口也。此候最恶。治宜黄连化 丸主之
。便结桃仁承气汤加减服之。先用苦参煎汤洗之。后用末药敷治。京山郭某有子患此疹向系金
竺天医治。病既大危。令其生邀余看视。其声哑嗄,呛饮。上下唇内。及舌上。舌根。喉间
。俱有疮。其脉软微。余决为不治。果死。
牛黄散
牛黄 青黛 黄柏 硼砂 雄黄 冰片
共为末。先用薄荷汤。漱咽后次入神效。
黄连化 丸 治狐惑疮。
黄连(二钱) 芦荟(一钱二分) 干蝉(一钱二分) 芜荑(一钱五分) 川楝子肉(一钱)
加槟榔。雄黄。青黛。黄芩。胡连
共为末。用乌梅洗净去核。捣膏和丸米汤下。或杏仁汤下。
清热黄连犀角汤 治狐惑。
犀角(二钱磨冲) 黄连(一钱) 木香(三分研冲) 乌梅(四个)
桃仁汤 治狐惑 唇口生疮。声哑不出。
桃仁 槐子 蕲艾(各三钱)
枣十个。水二钟。煎至一钟。分二次服。
狐惑疮末药
川连 黄柏 青黛 槟榔(各一钱) 雄黄 杏仁 使君子肉(各一钱五分)
石膏(五钱) 芜荑 松花(各七分) 枯矾(五分)
共研细末。先用香油调成块次用凉水调薄涂疮上数次自愈。亦可加兰香叶烧存性研末。共调
。此方再加胡连。芦荟化虫丸。可治鼻疳。
<目录>卷二
<篇名>牙疳
属性:廉按。牙疳为麻后之大症。此编不见者。见于外科牙部也。口臭生疮。为牙疳之兆。白虎汤
。清胃散。主之。戴元礼用甘桔汤。黄连解毒汤。凉膈散。若兼泄泻。脾虚有湿者。加味连
理
汤。外以姜柏散抹之。阴虚者。甘露饮主之。经曰。上牙疼阳明受热。下牙疼肾虚不能制火
。大抵胃热即血热。治宜凉血清胃。各根据经络加引经药。上正四牙属心。加川连。麦冬。下
正四牙属肾。加黄柏。知母。上边四牙属胃。加葛根。川芎。下边四牙属脾。加升麻。白芍
。上左尽牙属胆。加连翘。胆草。下左尽牙属肝。加柴胡。栀子。上右尽牙属大肠。加枳壳
。大黄。下右尽牙属肺。加黄芩。桔梗。上下牙床肿。凉膈散加石膏。知母。升麻
。内床
曰齿。外板曰牙。牙齿肾之标。若齿缝疏豁。动摇脱落。六味地黄丸主之。口糜者。口中糜
烂或时出血。宜清心脾胃。三经之火。兼润大肠。用金花消毒饮为主。化毒汤。清胃散俱可
用。阴虚有火者。犀角地黄汤加麦冬。元参。或甘露饮主之。至若脉弱热微。唇白形寒。口
中不臭。下利。不思饮食。此由脾虚火炎。宜用理中汤。外以上桂末吹之。牙宣者。口臭龈
肿。牙缝出血。欲成牙疳也。宜清胃化毒等方加侧柏叶。或白虎汤加升麻。青黛。栀子。连
翘。元参。丹皮。或用益元散。冷水调服。如阴虚火旺。用甘露饮牙疳者。上下齿腐烂也。
此
由阳明火毒。其症最危十死七八。必须内外兼治。内服犀角地黄汤。加葛根。川连。石膏。
大黄。外以玉阿散。黄龙散调治。至于身体大热。面目浮肿。环口青黑。今日方见黑点。明
日即至穿腮。落齿。鼻崩。唇脱。不能饮食而死。名曰走马。喻其速也。外面患处用猪肉贴
之。吹口丹调治。或灸唇下陷中承浆穴。岐伯曰。口臭可治。鼻臭不医。鼻梁上发红点如珠
不治。上唇龙门牙落者死。蒂中红肿。难于饮食者死。总之此症皆当以石膏重剂治之。必胃
强能食。堪胜重剂。否则难治也。切忌冰麝。余有女学生金某之女。年二十余。见疹六七日
俱已收没。惟鼻梁上一点未收。其色如珠。上唇龙门牙微痛。身亦微微潮热。前医以参麦六
味
汤治之。历五六日渐甚。其弟至余斋中乞方。余曰。此症甚危。非数日可愈余至其家。按脉
。右寸关独强弦。余亦有余。余饮以白虎承气汤。兼生地。白芍。丹皮。黄芩。麦冬等药。
连服十六大剂。其初所下者。如泄泻。或红或黑。至是始吐紫血数碗。鼻梁红点随散。齿痛
亦愈。其人困倦已甚。奄奄若无生气。举家旁皇。余曰无畏。其病已愈。但补其元气可也。
余饮以六味地黄汤。加人参。麦冬。归身。白芍数剂。元气稍复。去人参。麦冬。服归芍六
味汤五十剂而愈。此症若非用如此重剂。则必不救。然非余之学生。及其家之相信。余亦不
敢担抬。甚矣。医之难也。然而认症不的而误药之。则又为杀人之刃矣。冯楚瞻曰。脉微无
力脾虚。口不臭者。宜用理中汤之类。阴虚胃热。宜甘露饮加石膏。羸瘦阴虚者。六味地黄
丸加犀角。总宜凭脉用药。勿执定麻为阳毒。盖诸病皆有始中终之殊也。牙床腐烂无脓血者
不治。口臭涎秽穿腮破唇者不治。通口色白者不治。黑腐不脱牙落无血者不治。吹药涎从外
出者生。涎毒内收者死。
清胃散 治牙痛牙宣。口臭口疮。
黄连 石膏 升麻 生地 丹皮 连翘 元参 甘草 粳米
出血加侧柏叶
白虎汤 统治牙症。见前。
甘桔汤
甘草 桔梗
黄连解毒汤(见前)
凉膈散(见前)
加味连理汤 治麻后口臭。脾虚泄泻。
黄连 干姜 人参 茯苓 白术(炒)
姜柏散
干姜 黄柏
等分为末。干搽口内。温水漱口。
甘露饮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黄芩 甘草 钗斛 茵陈 枳壳 枇杷叶
金花消毒饮 治口糜。
黄连 黄芩 黄柏 大黄
清胃化毒汤 治麻后热极口疳。
石膏 连翘 元参 银花 丹皮 芥穗 防风 花粉 广皮 山楂 甘草 地骨皮
犀角地黄汤
犀角 生地 丹皮 白芍
一方加黄连。黄芩。大黄。
理中汤
人参 白术(炒) 炮姜 甘草
益元散 即六一散加辰砂五分。
玉阿散 治走马牙疳。
猫屎
在屋上日晒雨淋风吹白色者。 存性。不拘多少。配冰片青黛少许。研为细末。敷上神效。
如无真青黛。用靛青花水飞净代之。又一方。用蜗牛连谷 存性。研末吹患处立愈。
缪氏黄龙散 治走马牙疳。
黄牛粪尖(雄者佳)。
存性。研末。每钱加冰片一分。擂匀。吹入牙根自愈。
猪肉贴法 先用黄连煎浓汁。将生精肉切薄片投入黄连汁内片时。以猪肉贴患上。拔出积
毒。猪肉干黑再易。换过数次即效。
吹口丹 治穿腮落齿。鼻崩唇烂。神效。
醋齐草(捣汁) 青草鹅屙(调汁)
将二汁。同放于麻蚬谷内。于炭火上 过数次研末。加冰片。 子。尤妙。
生 汤 治穿腮落齿唇脱鼻坏。
黄 (三钱生) 粘子(三钱) 僵蚕(一钱五分) 蝉蜕(一钱) 滑石(三钱) 甘草(五分)
不拘帖数。神效。
六一散
滑石(六钱) 甘草(一钱)
共研细末。冷水调服。不拘数目。
搽牙散 治余毒攻牙。腐烂欲死者。
木鳖子( 存性为君) 川贝(为臣) 月石(为佐) 白砒(少许制)
共研细末用米汤拭净患处搽上。制砒法。用白砒入枳壳内。用线缠住。入好酒一盏煮去砒
毒。
<目录>卷二
<篇名>呕吐
属性:麻疹呕吐由于火邪内迫。胃气冲逆也。须以竹茹石膏汤和中清热。其吐自止。
竹茹石膏汤
法夏 赤苓 广皮 竹茹 甘草 石膏( ) 加姜
廉按刘河涧曰。胃膈热盛则为呕。火气炎上之象。忌用升麻。服之必喘。须以竹茹。葛根。
西河柳。陈皮。石膏。甘草。姜炒。黄连之类。若痰吐如丝。或成块吐清涎而有白沫者。俱
宜清肺消痰降火为主。朱丹溪曰。呕吐药。忌栝蒌仁。杏仁山栀萝卜子。又按初时固宜疏表
。但不可过用升提药。至于麻后呕吐。有实有虚。经云。胃虚则吐是也。胃实宜消食清火。
胃虚用七味白术散。理中汤。
七味白术散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炙甘 木香 藿香 葛根
理中汤
人参 焦术 炮姜 炙草
甚者加附子。
<目录>卷二
<篇名>泻泄
属性:麻疹泻泄。乃毒热移入肠胃。使传化失常也。治者切不可用温热诸剂。疹初作泻者。以升
麻葛根汤加赤苓猪苓泽泻主之。疹已出作泻者。以黄连解毒汤加赤苓木通主之。
升麻葛根汤(见前)
黄连解毒汤(见前)
<目录>卷二
<篇名>痢疾
属性:麻疹作痢。谓之夹疹痢。因毒热未解。移于大肠所致也。有腹痛欲解。或赤或白。与赤白相
兼者。悉用清热导滞汤主之。不可轻投涩剂。
清热导滞汤
山楂 浓朴 甘草 枳壳 槟榔 当归 酒芍 条芩 (酒炙) 连翘 粘子
青皮 黄连(吴萸炒) 引用生姜。
廉按。泄泻则云切不用温热诸剂。痢疾则云不可轻投涩剂。其丁宁惩戒之意深矣。余看麻疹
数十年矣。泄泻痢疾从不见有虚症。但窃意麻后日久。或有脾虚而作泻痢者。必其脉弱唇白
。舌胎滑白。统舌不见紫红。不口渴而精神倦怠者。方可作脾虚论。或四苓散。或四君子汤
。或补中益气汤。谨慎审择用之。张玉潞曰。麻 泻痢。属热者多。但不可令其泻久
。泻久
则中气下陷。或成肿满。宜枳壳理中之类。以理脾胃为主。又有下痢如直肠者。所食何物。
即泻何物。此火盛也。次性急速。故下如直肠。用山栀二十枚。煎汤频服自愈。总之痢疾惟
宜升散。初起可用大黄。火盛再加芩连。或犀角丸。俱可用。如积毒已除。下多亡阴者。六
味亦可。
四苓散
白术(炒) 茯苓 猪苓 泽泻
四君子汤
人参 焦术 茯苓 炙草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焦术 当归 柴胡 升麻 炙草 广皮
理中汤(见前)
犀角丸 准绳云。但是痢服之无不瘥者。
犀角屑 黄连 苦参 黄柏 当归
各捣研细末。等分和匀。空腹煮糯米饭调方寸大服之。日再服。忌油腻。生冷。
黄连丸。
黄连 羚羊角 黄柏 赤苓(各一两五钱)
共为细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姜蜜汤下。
六味丸
生地 茯苓 淮药 萸肉 丹皮 泽泻
<目录>卷二
<篇名>腹痛
属性:麻疹腹痛者。由食滞凝结。毒瓦斯不得宣发于外。故不时曲腰啼叫。两眉频蹙。须以加味平胃
散治之。滞消毒解。而痛自除矣。
加味平胃散
防风 升麻 枳壳 葛根 苍术
陈皮 浓朴 山楂 麦芽 甘草
廉按。袁某之女。年十四。出疹即没。喉痛腹胀。接余看视。面色黧黯。鼻黑。唇裂口渴。
舌赤如朱。并无点胎喉痛难咽。心如火烧。腹胀而冷。手足亦厥。此热极反寒之象。观其前
方。川连。黄芩。射干。元参。石膏。升麻。大黄。卜子。知母。犀角等药。已服三四剂矣
。且重用石膏。大黄。每药下咽。则胀满愈甚。四围匍匐而走。略下清水。则口渴。喉痛。
胸满。益甚。昼夜不安。眼不合缝。诸医无策。坐以待毙。余按其脉。脾脉独宏大坚实。腹
中拒按更甚。此由食积于中。胃火上冲。以致喉痛诸症也。时医拘定枳壳。山楂。浓朴。酸
涩。麦芽消疹之论。不敢用以消食。而惟用凉药以清其火。大黄以硬通之。不知愈凉则愈滞
。大黄直走。不能消化。所以腹中冰冷。火毒聚于上焦。每服药而胀满欲死也。余用枳壳、
浓朴。山楂。麦芽。神曲。粉葛。槟榔。七味。诸医以为人已干燥。用此燥烈之药。当无不
死。且枳壳山楂等酸收之性。麻隐何能复发。其父谓女已垂危。死生惟命。排众议而服之。
药方下咽。即已睡去。酣眠半日而醒。诸症顿减。舌胎极浓而黄。余复以前方饮之。酣睡一
夜。次日原方加大黄六钱而愈。又有毒盛作痛者。余用蝉蜕二两。桔梗三钱。一剂而愈。
<目录>卷二
<篇名>衄血
属性:肺开窍于鼻毒热上冲。肺气载血妄行。则衄作矣。然衄中有发散之义。以毒从衄解。不须止
之
。但不可太过。过则血脱而阴亡也。如衄甚者。宜外用发灰散吹入鼻中。内服犀角地黄汤。
其血可止。
发灰散 以皂角水煮。洗净油气。用新阴阳瓦 成灰。放在地上。去火性。
研末用。
犀角地黄汤(见前)
廉按。麻疹初起衄血。宜用黑荆芥。黑栀子。黄芩。元参。连翘。生地。丹皮。麦冬之
类
。甚者加犀角。茅草根。如用犀角地黄汤。宜去白芍。如口中出血惟用发散。毒清而血自止
。没后衄血。四物汤加茅草根。麦冬等药。又无论国中后衄血。用黄酒汤温以足浸之神效。
咳血嗽血出于肺。吐血咯血出于肾。先痰后血是积热。治宜清肺。先血后痰乃阴虚。法宜滋
补。清肺者。二冬。芩连。川贝。紫菀。元参。百合之类。滋补者。沙参。麦冬。六味地黄
丸之类。最佳者童便。衄血吐血俱可用。如妇人出疹适遇经行。则毒随经解。乃吉兆也。宜
于治疹药中。加生地。丹皮。赤芍。红花之类。如孕妇出疹。竟可照常治法。总以凉表清火
解毒为主。切勿用香砂及补胎之药。用之其胎必坠。余堂弟媳怀孕六七月而出疹。用宣毒发
表汤。去升麻木通。加芩连石膏。上身已透。色紫。而下体绝无半点。以胎横亘于中故也。
忽然谵妄。目直视而冥。余用白虎汤。合承气汤石膏二两。大黄一两。再加芩连灌下。片刻
而苏。二剂。而腰腹两足。俱已出透。故孕妇出疹。以大黄为安胎之圣药。如因出疹落胎。
当以养阴为主。然后随症用药。断断不可温补。至于麻黄。川连。羚羊。犀角。大黄等药。
亦不可用。若石膏仅有用之者。仲景治产后。白虎汤亦所不废也。然有素向阴虚。一经落胎
而汗出。心烦。口燥。潮热。咳嗽。气促。不眠。四肢麻木。是谓阴脱之候。当重用大剂阴
药。如熟地。生地。丹参。沙参。麦冬。川贝。丹皮。元参。枣仁。阿胶。人参。知母。地
骨皮之类。皆当选用。又有孕妇元气不足。一经分娩。气血两脱。手足厥冷。自汗不止。当
以温补为主。又当看其疹色。红活者吉。如产后出疹。半月之前重产。半月之后重疹。重产
。则以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为主。发表用荆防。前胡。桔梗。葛根之类。清凉用黄芩。
连翘。花粉。知母之类。活血用生地。元参。丹皮。丹参之类。酌量轻重用之。若黄连。
犀
角。大黄。麻黄。桂附。干姜等药。亦不可用。如真阴已竭。当重用补阴之药。与小产参看
。重疹。则于治疹药中。加养阴活血之药可也。又有水蓄之症。孙一奎赤水元珠曰。发热之
时。恣饮冷水。恐生水蓄之症。故水入于肺。为喘。为嗽。宜用桑皮。葶苈子。以泄肺中之
水。水入于脾。为肿。为胀。为自利。水入于胃。为呕。为利。宜用猪苓。泽泻。茯苓。以
泻脾胃之水。水入于心。为惊。为悸。宜赤白茯苓。灯心汤以泄心胸之水。水入于肝。为胁
痛。用芫花以泄之。水入于肾与膀胱。为小便不利。为阴囊肿。宜车前。木通以泄之。皆当
随症而治。又妇人有经水适来适断。寒热往来。神昏语乱。此谓热入血室。宜用小柴胡汤。
去人参半夏。加当归。红花。赤芍丹皮之类。亦有火盛而宜加犀角地黄汤者。酌量用之。小
腹急痛。而小便自利。大便黑色。与蓄血之症。同治。亦有宜用桃仁承气汤者。又有麻后浮
肿者。有身热不热之分。身热者。水气在表。宜用荆防。苏叶。桑皮。茯苓。米仁。广皮。
蒺藜。大腹皮。银花之类。身不热者。宜用茵陈。栀子。滑石。猪苓。泽泻。赤苓。杏仁。
枳壳之类。如系脾虚发肿。加人参。茯苓。扁豆。山药等药。或用金枣儿汤。蒋春圃之弟。
麻后腹胀而硬。四肢亦浮肿。其脉沉迟。舌胎滑白。不思饮食。余用附子理中汤。加大腹皮
。茯苓。数剂而愈。同时赵圣元之孙。亦患此病。外症皆同。其脉洪数有力。舌胎黄浓。余
用承气汤一剂而愈。旨哉金鉴之言曰。临事权变。惟神而明之而已。
承气汤
大黄 枳壳 甘草
金枣儿汤 治肿胀仙方。
红牙大戟(四两) 红枣(十二两)
水煮一日。去戟。取枣。晒干食之立消。
<目录>卷二
<篇名>瘙疹
属性:瘙疹者。儿在胎中。受母血热之气。所蒸已久。及生后外遇凉风以致遍身红点。如栗米之状
。月内见者。名为烂衣疮。百日内见者。又名百日疮。未出痘疮之先见者。即名为瘙疹。调
摄谨慎。不治自愈。
<目录>卷二
<篇名>盖痘疹
属性:盖痘疹者。谓痘方愈而疹随发也。因痘后余毒未尽。更兼恣意饮食。外感风寒。以致遍身出
疹。色赤作痒。始如栗米。渐成云片。宜加味消毒饮疏风清热疹即愈矣。
加味消毒散
荆芥 防风 粘子 升麻
甘草 赤芍 山楂 连翘
<目录>卷二
<篇名>瘾疹
属性:瘾疹者。乃心火灼于肺金。又兼外受风湿而成也。发必多痒。色则红赤。隐隐于皮肤之中。
故名曰瘾疹。先用加味羌活散。疏风散湿。继以加味消毒饮清热解毒。表里清而疹愈矣。
加味羌活散
羌活 前胡 薄荷 防风
川芎 枳壳 桔梗 蝉蜕
连翘 甘草 赤苓
加味消毒饮 见前盖痘疹。
<目录>
<篇名>卷三
属性:(附采诸家麻后证治)
<目录>卷三
<篇名>麻后龟胸
属性:龟胸者。麻后余毒。留于肺经。阳火熏灼而致也。治宜清肺化痰降火。先用清气化毒饮。或
凉膈散。再加苏子。枳壳。橘红。麦冬。羚羊。地骨皮。葶苈子。枇杷叶等药。以开导其气
。继用九味平胸丸治之。
清气化毒饮(见前)
凉膈散(见前)
九味平胸丸
百合 天冬 杏仁 桑皮 石膏
大黄 葶苈 木通 枳壳
共为末。蜜丸如绿豆大。清汤送下。
<目录>卷三
<篇名>麻后肺痿肺痈
属性:麻后久嗽不止。时吐白沫如米糊者。名肺痿。火盛而金消也。宜养血补气保肺清火。初用加
味二冬汤。后用门冬清肺饮。久嗽痛引胸胁。或吐脓血或吐如米粥者。此肺内生毒也。名肺
痈。宜泻热豁痰。开提升散。解毒排脓。宁肺桔梗汤主之。痿为正虚。痈为外邪。不可误治
。脉诀云。寸数而实。肺痈已成。寸数虚涩肺痿之形。
加味二冬汤
天冬 麦冬 熟地 生地
桔梗 款冬花 贝母 米仁
蒌仁 沙参 紫菀 甘草
门冬清肺饮
麦冬 天冬 知母 贝母 桔梗
粘子 杏仁 冬花 桑皮 地骨皮
马兜铃 甘草 加晚米百粒
宁肺桔梗汤
桔梗 贝母 枳壳 杏仁 栝蒌根 生 防风 桑皮 米仁 知母 地骨皮 甘草节 葶苈子 五味子 加姜引
初起加防风。去黄 。五味子。咳甚加百合。身热加柴胡。黄芩。小水不利。加木通。灯心
。大便不利。加制军。烦躁痰血加茅草根。胸痛甚。加人参。白芷。
白芨末 治肺叶烂去。用白芨净末一两。分作三服。白汤送下一服止痛。
二服全长三服完后。用猪肺一个。加花椒一两在内。煮食之。忌铁器。如痰火咳嗽。每猪肺
一个。加白芨二两。煮食三个。自愈。
皂荚丸 治肺痈百药无效者。括去皮弦酥炙为末。蜜丸。以枣膏和汤服三丸。
<目录>卷三
<篇名>麻后疳瘵
属性:麻后夜热。有汗即退。发枯肤痒。渐成疳瘵。此症极危。治以柴胡四物汤主之。或清骨散。
或五疳保童丸。俱可用。气虚宜加参 。若旧有疳病。当参五疳门治之。
柴胡四物汤(见前) 有火加黄芩。知母。胡连。麦冬。阴虚加鳖甲。地骨皮。
丹皮。有食加山楂。麦芽。有虫加五谷虫。芦荟。川楝子。使君子。
清骨散
柴胡 秦艽 知母(各一钱五分) 鳖甲(童便炙三钱)
地骨皮(二钱五分) 胡连(一钱) 青蒿子(五分) 炙草(五分)
本方可加丹参。丹皮。麦冬。银花。
五疳保童丸 治五疳神方。
柴胡 青皮 芦荟 丹皮 白芍
鳖甲 槟榔 炙草 香附 枳壳
使君子 青蒿子(各五钱) 白术 丹参 当归
茯苓 山楂 神曲(各一两) 胡连 芜荑
雷丸 鹤虱 五谷虫(各三钱)
共为细末。神曲糊为丸。空心米汤送下。
<目录>卷三
<篇名>麻后发搐
属性:麻后忽然发热而搐者。血虚生风也。忌天麻。南星。燥血之药。宜导赤散。加丹参。丹皮。
沙参。麦冬。竹叶之类。或安神丸。牛黄镇惊丸。俱可用。
导赤散
生地 木通 甘草梢 淡竹叶
安神丸 治麻后壮热搐掣。
黄连 当归 茯神 石菖蒲(各一钱) 全蝎(七只酒洗)
共为末。捣猪心血为丸。朱砂为衣。灯心汤下。
牛黄镇惊丸 治惊神效。
天竺黄(一两) 胆星(一两) 雄黄 琥珀 僵蚕(各五钱)
全蝎(三十只) 牛黄(一钱五分) 珍珠(一钱五分) 麝香(三分) 冰片(三分)
各研细末听用。再用麻黄。蝉蜕。天花粉。各三钱。防风。麦冬。银花。甘草。款冬花。
钩藤钩。各五钱。共煎浓汁。去渣。加蜜再煎。百沸成膏。和前药末。捣匀为丸。朱砂
水飞三钱。金箔三十张为衣。
<目录>卷三
<篇名>麻后急慢惊风
属性:急惊者。内热痰壅。腹胀便闭。脉数有力。法当驱风豁痰清火为主。宜用荆芥。防风。薄荷
。前胡。桔梗。杏仁。粘子。僵蚕。蝎梢。黄芩。知母。栀子。木通之类。慢惊者。脾胃损
伤。中气不足,其脉沉迟无力。宜用醒脾饮加减。或六君子汤。
加全蝎。姜蚤之类。牛黄镇惊丸亦可用。虚寒甚者。附子理中汤。
醒脾饮 治慢脾神效。
人参 白术(炒) 茯苓 广皮 半夏 木香 天麻 胆星 藿香
加姜枣陈米
六君子汤
人参 焦术 茯苓 广皮 炙草 法夏
附子理中汤(见前)
<目录>卷三
<篇名>麻后眼病
属性:麻后眼如红肿赤胀是风火上攻。宜用防风。荆芥。桔梗。黄芩。桑皮。地骨皮。生地。丹皮
。甘菊。栀子。连翘。甘草。蝉蜕。决明等药。如有星障。加木贼。蒺藜。杏仁。羚羊。青
葙子。蔓荆子。谷精草。密蒙花之类。红肿突出者。用川连。石膏。大黄以泻之。目生翳障
者
。宜用清热退翳汤。或羚羊角散。或通神散。密蒙散。加减治之。如双目畏明。由水亏也
。宜用六味地黄丸。加甘菊。当归。石决明之类。若小儿兼面青骨瘦者。宜服健脾肥儿丸
。如眼皮外翻。以泻黄散加 草。服之即愈。
清热退翳汤
栀子 胡连 木贼 赤芍 生地
羚羊 胆草 柴胡 蝉蜕 甘草
甘菊 蒺藜(生) 灯心
羚羊角散
羚羊 黄芩 草决明 车前子
升麻 防风 黄 大黄
通神散
白菊花 绿豆皮 谷精草(各一两去根梗)
加蒙花甘草亦名菊花散。共为末。每服一二钱。
密蒙散
蒙花 青箱子 决明子 车前子(各一钱)
共为末。羊肝一片。破开。掺药在内合好。湿纸裹煨热食之。
泻黄散
石膏(煨五钱) 栀子仁(生一两) 生甘草(三两)
防风(二两酒微和炒) 枳壳(三钱炒) 草(四两酒蒸晒)
共研细末。壮人每服三钱。弱人一钱。小儿七八分。白滚汤下。
肥儿丸
人参(二钱五分) 焦术(五钱) 茯苓(三钱) 黄连(二钱五分)
胡连(五钱) 使君子肉(四钱) 神曲
麦芽 楂肉(各三钱五分) 炙草(一钱五分) 芦荟(二钱五分煨)
共为末。黄米糊丸。如黍米大。每服二三十粒。米汤下。
<目录>卷三
<篇名>麻后脱肛
属性:麻后脱肛。有实有虚。一由大肠积热。下攻脱肛。肿硬疼痛。或时下血。或粪细小。唇赤齿
燥。其腹坚实。其脉洪数有力。宜甘桔升麻汤。加枳壳。蒌仁。黄芩。山楂。白芍。滑石。
元参。丹皮。黑荆芥之类。一由气血两虚。不能内守。遂致脱肛。面青唇淡。指梢或冷。精
神倦怠。其脉沉细无力。宜补中益气汤。加羌活。白芍。煨姜主之。或四君加黄 升麻。或
四物加黄 升麻。或血热肠风。加黄柏。荆芥。槐花。斟酌用之。虚甚者。十全大补。加升
提药。
甘桔升麻汤
元明粉(三钱) 杏仁 当归(各二钱五分)
桔梗(一钱) 甘草(五分) 升麻(七分)
或加蒌仁。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 白术 当归 柴胡
升麻 炙草 广皮 加姜枣
四君子汤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草
四物汤(见前)
二灵散
龙骨( 五钱) 木贼(烧存性二钱五分)
共为细末。敷肛自敛。干燥者清油调涂。
洗法
五 子(八个) 川椒(二十粒) 葱五根 泔水煎洗。
<目录>卷三
<篇名>麻疹达权
属性:万密斋曰。凡出 自起至收。但看右手寸关脉。洪大有力。虽有别症。亦不为害。此即阳症
得阳脉之义。张景岳云。若细软无力。则阳症得阴脉矣。脉症不相合。当知变通。速救元神
。宜用温补托法。参酌用之。若执麻 为阳毒。而概用清凉。则死必不免矣。冯楚瞻曰。病
之实者邪气实。非真实也。病一退而正气必虚。乃真虚也。今医徒守古人疹多实热之论。以
有形有余之药。攻无形多变之虚。不知阳毒之有余。实由阴血之不足。舍其实在之
虚。攻其无形之毒。势必愈热烦躁。而增泄泻喘促。甚至不起者多矣。
全真益气
人参(一钱) 白术(三钱炒) 附子(三钱澹) 五味(八分研) 熟地(八钱) 麦冬(三钱) 牛膝(二钱)
冯氏立此方。治麻 见点之后。壮热昏沉。喘嗽烦躁。口渴不食。泄泻吐蛔。或头面先没
。额热身烙足冷等症。无一不效。
更有向患阴虚久嗽。寸强尺弱。麻疹隐伏。但脉宜于地黄汤。而不宜于疏表者。冯氏竟照脉
立方。用六味地黄汤。
康熙乙亥年间。斑疹大发。甚危。诸医或用表托。或用清解。俱莫能疗。有身体俱见。而面
上隐隐退缩。有身面俱见。面赤壮热。喘嗽烦躁。不食泄泻者。要知皆阳外越而阴内竭。中
气弱而肺气伤。其火之有余。乃由水之不足。昧者概云麻 余毒。不知实系气血大伤也。其
脉寸强尺弱。或细数无力者。并以全真益气汤去人参。一二剂而愈。
薛氏发热作渴。用人参麦冬汤。倦怠发搐。用和肝补脾汤。喻嘉言以人参败毒散治斑症。吴
鹤皋以参 桂附治斑。皆法之变也。医不达权。安足语此。惟脉洪大有力。人强气壮者。
方用正治。
张景岳曰。十喘九虚。若本非火症。又非外邪。或以大泻大汗而致者。必皆气脱之候。宜补
其
元气。使以气促作气喘。则大误也。盖喘者。邪阻清道也。
促者。真气不足也。故曰促者断之机。切勿以 家之促悉认为实火。而不
知虚火之为害也。
徐东皋曰。 家有胃气原弱。因泻痢而发者。发或未透。随现随隐。因之邪气渐入于胃。泄泻不已出而复
没。加之喘促。则必危矣。急宜先补脾胃也。
<目录>卷四
<篇名>谢心阳子家传
属性:心阳曰。痘之发也。因天行时气。由父母胎毒。本乎五脏先天之症也。至于 子之发。亦因
天行时气。与伤寒相似。即所谓发斑伤寒也。自人受形而后。肥甘炙爆熏灼于胃腑。胃腑清
洁。其发也轻。胃腑垢腻。其发也重。此后天之症也。当发时。身热面赤。咳嗽。耳后筋红
若
青紫者重。眼睛水淋淋。总以表发升散为主。夫 本乎胃腑。传于肺家。与肝肾无涉。亦有
用黄连而得效者。诸火皆统于心故也。其起初发散之药。必用升麻。干葛。前胡。桔梗。薄
荷。防风。荆芥。蝉蜕。粘子。连翘。苏叶。亦可用。消食用谷芽。出不快。点子模糊。要
用麻黄。切不可用羌活。以其性燥。切不可用柴胡。以其为少阳胆经药。 子自肺胃两经
。与肝胆经无涉。若用柴胡。将胃火引入少阳。 后不无目疾。所谓引邪入门也。至山楂。
枳壳。麦芽三味。 中必用之药。然枳壳。山楂。治小儿乳疳。见点一二日。不骤用者。以
其味酸。酸则敛。 子以表发出透为主。若出到脚踝。则二味在所必用也。书云。寒凉过盛
未免有冰伏之患。故黄芩一味。不用于见点之初。而用于将剂之际。经云。胃火不清。不用
石膏之故。则发而为牙疳。口烂目痛。目赤。肺火不清。不用大黄之故。则热入大肠。流而
为泄泻下痢。此 后之症。皆由 前治不得法耳。
<目录>卷四
<篇名>辨诀
属性:凡 。五液兼见者顺。二三液不见者逆。一液不见者死。汗为心液。泄为肾液。涕为肺液。
吐为脾液。泪为肝液。盖 发于阳。火毒炎灼。五液属水。水能制火。所以轻也。如大便闭
结。肾液枯也。遍身干燥。心液竭也。鼻扇无涕。肺液亏也。目无眵泪。肝液少也。干呕无
物。脾液燥也。五液不足。 后必成余毒。肾无液者小痢。心无液者发热。肺无液者咳嗽。
肝无液者目翳。脾无液者牙疳。
<目录>卷四
<篇名>致五液法
属性:心主汗 凡 已出未出。鼻扇。面青气喘。此邪毒犯肺。肺叶张也。急服麻黄取汗。水柳
煎
汤熏洗最妙。又生葱一握。芫荽一握。煎汤五七沸。住火。稍温。洗儿头额太阳面颊。次洗
手足毕。即将渣敷贴。热者互换。儿熨不可太热。恐伤儿肌。又胡荽四两好。酒糟八两。煎
法擦法同前。又绵纱不拘多少。煎汤乘热。先熏后洗。次则刮之。如刮痧之法。额角。天庭
。头项。腰膊。皆可。刮红再洗仍频饮此汤以取汗。
肝主泪 皂角搐鼻取泪。令儿哭。
脾主吐 鲜虾汤生葱汤发吐。
肺主涕 皂角末搐鼻取嚏。
肾主泄 虾汤笋汤发泻。
<目录>卷四
<篇名>子初发表主方
属性:防风。荆芥。苏叶。薄荷。前胡。桔梗。干葛。蝉蜕。连翘。谷芽。甘草。葱白七个。灯心
一丸。
见点一日方
升麻。葛根。荆芥。防风。前胡。薄荷。桔梗。甘草。蝉蜕。粘子。连翘。谷芽。灯心一丸
。见点之日。 子隐于皮肤之际。当用麻黄。舌胎白。有口气。断用生石膏以清胃火。
则
子自然透出。切不可因石膏寒胃而不用。若见舌胎白。反以为寒胃而不能放胆用石膏。胃
火不能清。不但 子出不快。当时就有鼻扇。胸满。气粗之患。日后又有牙疳。口烂。目痛
。目赤之害。总以胃火不清。上炽于口牙。牙为胃所属也。又上炽于目。胃脉起于目内 。
故胃火寻到本经来也。夫富贵之家多食肥甘。一见舌胎白。有口气。须重用石膏。若贫贱之
家。不吃甘甜之物。胃火到牙。牙不受。到目。目不受。胃火无从发泄。直上至于头顶。红
肿高起寸许。或医月余不效。仍宜大用石膏。合荆芥。防风。清火败毒药。再加鹿角屑。盖
鹿之所运者在角。直至巅顶。故用之而效。
见点一二日方
干葛。前胡。荆芥。防风。薄荷。桔梗。蝉蜕。粘子。连翘。甘草。谷芽。灯心一丸。
点
子不透。仍用升麻。隐于皮肤。可用麻黄。点子焦紫干枯。当用黄连。羚羊角。葶苈子。马
兜铃。有痰火。用花粉。杏仁。
见点二三日方。
干葛。荆芥。防风。前胡。桔梗。蝉蜕。粘子。元参。知母。山楂。枳壳。黄芩。麦芽。嗽加枇
杷叶。去毛蜜炙。舌白有口气。用生石膏。加炒糯米。盖石膏寒胃。糯米温胃。用以相救。
又有用石膏兼用升麻。取其升阳以发散之。舌尖红。用黄连。栀子。有食。用枳实。萝卜子
。有痰。用川贝。花粉。杏仁。气粗用苏子。
见点三四日方
前胡荆芥。防风。根生。元参。知母。石斛。山楂。枳壳。黄芩。麦冬。桑皮,杏仁。见症
加减如前法。
见点五六七日方。
昔人出 子。一日子午两潮。三日已消。不必服药。近今或五六七日不消。身壮热竟似发斑
伤寒。一火毒未净。一表里未清。用荆芥。防风。薄荷。黄连。知母。元参。生地。连翘。
山楂。枳壳。栀子。见症加减如前法。
<目录>卷四
<篇名>子消后方
属性:( 前以发散出透为主消后以滋阴清胃为主)
生地。骨皮。甘草。麦冬。桑皮。杏仁。荆芥。山楂。枳壳。川贝。知母。石膏。米仁
。元参。有痰用北沙参。白芥子。有食。用萝卜子。见症加减如前法。 前不易 后更难。一
因前胃火不清。以致牙疳臭烂。一因肺火不清。移热大肠。变成泄痢。泄痢初起。急用
大黄以泻其毒。若大黄难用。用黄芩黄连以清其火。牙疳者。急用石膏。目红赤者。须用大黄
以泻之。目痛者。须用石膏。黄连。
后重感风寒者。仍用表散。 后阴虚发热者。仍用滋阴养血药。当归。白芍。可用。 后食积不清仍用消导药
后小儿乳疳难治。只有五谷虫一法。可救万中之一。 后余毒。仍用清凉化毒药。 后痰壅气喘。仍用化痰清肺药 后
忽然心胸绞痛。还是元气虚弱。曾受疫疠
参白术不用。然真虚者用之而效。 子以养阴为主。故肉桂不用。然真寒者亦可用之。麻黄一味。服之过多。肺中燥极。
渴不可止。惟用梨汁敛之可止。凡眼中有星。以三白草根
最难治也。用青大麦草衬于
亦可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