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篇名>研经言

书名:研经言

作者:

朝代:

年份:

<目录>

<篇名>袁序

属性:莫枚士《研经言》一书,余从丹徒杨霁青先生抄得者也。全书四卷,凡一百五十余篇,

多释

经辨误之作,实有发前人所未发者。陆九芝、陆心源二家序中已详言之。余讽诵再四,觉此

公之学养却优,不独其疏证经义,独具卓识,即其评论近世名医,如谓叶天士《临证指南》

,于温热脾胃最精等处,皆极平允之论,以视黄坤载、陈修园辈之一味泥古,抹煞先贤者,

其相去为何如耶。迹其生时,适当洪杨割据,天下大乱之时,故虽经镂版,而所传未广。余

曩读《世补斋医》书,即知有先生此书,而四方寻觅,竟未得见。后承霁青先生赐览,因得

录一副本,私心欲广其传,以公同好。故于医学扶轮报、神州医药学报中,皆择尤刊布。诚

以维持绝学,非广为流布,不以收效。今年春绍兴医药学报社拟刊医学丛书,以存国粹。贻

书相嘱欲,将此书刻入丛书中,因即将所录副本邮寄付刊。夫表彰前哲,刊刻遗书,耗为吾

侪医家之责,不足深论。独是莫氏作此书时,即当洪杨割据,天下大乱之时,而今日贵社刻

此书时,又值天下大乱,祸至无日之候,岂天心不仁,降此鞠凶,即涂炭其民众,复肆虐于

医籍耶。抑劫运有常,洪杨距今已六十年,前造此因,今日应有此果耶。然而风雨如晦,鸡

鸣不已,贵社诸君子之用心,亦良苦矣。

\x丙辰首夏江都袁焯记于京口\x

<目录>

<篇名>陆序

属性:余婿沈子彦模初,自吴兴来谒,即盛称其师莫枚士先生之医学。余即以拙着《世补斋》

初稿

,介沈子正于先生,而先生亦邮寄所撰《研经言》属校,并索为序。既卒读,乃叹先生之学

之博,识之邃,深造自得,而左右逢原者,有如此也。夫《本经》、《灵》、《素》,刊之三坟

,既非蓬心人所能领会,而如南阳一脉,以及《脉经》、《病源》、《千金》、《外台》之所言,

则皆随时随地习见之病,而亦视为鸟篆虫书,不可测识,曾不能用其一方一药,尚何医之足

云哉。君举于乡,不乐仕进,潜心国小,出其余绪,以治医家言,为之审声音,详训诂,以

经解经,复以方求病,遂乃病无遁状,方无虚设。如君之学,若漫誉以高出时辈,则是诬君

而已。岂知君者,君所着尚有数种,应请先以此册付手民,俾今而后之病患,得遇识字之医

,而免夭札也。里居戢影,韩陵片石外,无可语者,行将鼓棹游苕 间,登君之堂,以所学

相质证,然亦勿勿耳。沈子何幸,而得立雪君门也,是为序。

\x光绪五年己卯三月元和陆懋修拜撰\x

(按∶先生于甲申四月刊《世补斋医书》文十六卷中,于此序多所增改,今谨录其初稿。)

<目录>

<篇名>陆序

属性:予少与同里莫枚士同治训诂之学,既遭多故,余以军事驰驱南北,与枚士不相闻者数年

。及

余奉讳归,握手道故,则其气益穆,其学益邃,且有不为良相为良医之志。其言医也,本小

学以读《灵》《素》,祧宋元而檷汉唐,与论学之旨同。余初惊诧其言,而卒无以易也,未

几出所着《研经言》,属余为序。夫先秦古书,存于今寡矣。幸而仅存,又多诘屈奥衍,鲁

鱼亥豕,非好学深思不能读,而医书为尤甚。盖近古多闻缀学之士,未必通医家言,医家者

流,往往不识字,不读书,而以医为市,即有一二名家,或究心方剂,而昧于微言,或各执

己见,而疏于考古。无惑乎医家之不明,而世人之多夭札也。枚士忧之,据《说文》以释疝

之殊,据《玉篇》以明癫痫之异,而前人之失正焉。邪哭则证之《巢氏》,症即风痴,酸削

则证之《周礼》,定为酸消。而旧注之疏焉。蛟龙乃龙咬之讹,蛔咬有例。柔 实恶寒之症

,元本足征。而传刻之讹祛焉。洵乎仲景之功臣,而俗医之针砭矣。他日推其所学以治天下

,所造岂可量哉。独念予妄谈经济,无裨于世,及退而着书,亦无成就。读枚士书,不能无

愧于心也。

\x同治十年七月愚弟陆心源拜撰\x

<目录>

<篇名>自序

属性:余于咸丰之季,避寇海上,时疫盛行,流民踵丧,尽无以救,始知医之急于人也。而学

之既

有年,乃辑众说,考文析义,校注《伤寒论》、《金匮方论》二书,继以《金匮》论略,因

集众症,释名状,立义例,作证原及脉法,继又以治病在处方,因阐经方作释例,继又以处

方在辨药,因《校注神农本草经》。此外解经之作,随成随弃,录其存者,得百余首,厘为

四卷,名曰《研经言》。质之通人,以为他日自镜之资。余不敏,凡所论述,不敢故为高深

,独标新异。惟务切近平实,求当乎古人之书之义理而已。记不云乎,致知在格物,书亦物

也,读而格之,以致其知,将为延医地也。如曰有裨斯艺,以俟能者。

\x苕川迂叟自序\x

<目录>卷一

<篇名>原因

属性:百病之因有八∶一邪气,二水湿,三鬼神,四虫兽,五器物,六饮食,七药石,八人事

。前

五者在身外,后三者在身内。而八纲之中,各有数目。邪气之属,有风日雾瘴,有寒暑。水

湿之属,有露雨,有水。鬼神之属,有冲击,有丧尸,有精魅,有祸祟。虫兽之属,有咬螫

,有影射,有遗毒,有触气。器物之属,有金镞,有打压,有触伤,有汤火。饮食之属,有

禁忌,有过多,有五味所伤,有中毒。药石之属,有服药过剂,有药误石毒鸦片。人事之属

,有喜忧欲恚恐,有行立坐卧,举重闪挫,堕坠跌仆。总计其目,二十有余。拟引古论,衍

成一卷,而未遑也,略序于此。

<目录>卷一

<篇名>原贼邪

属性:贼邪者,太一冲方之气,因太一之气不能自旺而来也。自太一言之曰虚风,自冲方言曰

之贼

风,自受于人言之曰虚邪,亦曰贼邪。经云“邪气者,虚邪之贼伤人也”是也。《病源》云

∶冬至之日,有风从南方来曰贼风。以此推之,则春分西风、夏至北风、秋分东风、季春西

北风、季夏东北风、季秋东南风、季冬西南风,皆贼风也。其法不取五行生克,而用八方对

冲。一九相对,故子午冲而寒热可以互胜,凡热极反寒、寒极反热之病准此。三七相对,故

卯酉冲而温凉可以互胜。二八、四六相对,二坤热土,八艮寒土,四巽温土,六

干凉土,坤、巽得温热之气则皆湿土,艮、干得寒凉之气则皆燥土。湿土渐于辰、旺于未,

燥土渐于戌、旺于丑,故辰戌丑未冲而燥湿可以互胜。《灵》九宫八风篇文及《素》委和之

纪眚于三五段,及乙丑乙未岁灾七宫十五段,文义盖如此。其原出于九畴、八卦也。

<目录>卷一

<篇名>原风湿

属性:汉郑康成注《书·洪范》曰∶风,中央土气。此言最的。土旺四时,故春温、夏热、长

夏湿

、秋燥、冬寒之气,皆于风见之。以五行言,曰五气;以六元言,曰六气;以四时言,曰四

气;以五方言,曰五风;以八方言,曰八风;自其偏胜者言,曰五邪;自六气之偏胜者言,

曰六淫。皆此一风,乃天地所以生万物、长万物、茂万物、收万物、藏万物者也。此气失和

,则病万物,而又彻乎四时,故经曰∶风者百病之长也。以其气散发,故经又以风为木气

,而属之春,犹湿亦为土气,而经或属之秋也。夫湿有数种,第古人于水土之蒸气,正谓之

湿,而五行之湿统于风,水谷之湿直云水若饮,分别綦严。近世概以湿目之。然古人治湿之

方,不可以治今之所谓湿也。

<目录>卷一

<篇名>原荣卫

属性:人有三气。卫气出于上焦(据《素问》注),荣气出于中焦,二者皆气也;二气合行于心

肺之间,则积而为宗气,本无形质,必有所附丽以行。故荣行脉中,附丽于血;卫行脉外,

附丽

于津。惟血随荣气而行,故荣气伤则血瘀;津随卫气而行,故卫气衰则津停。治血以运化荣

气为主;治津以温通卫气为主。知乎此,而荣血、卫气之说可以息矣。且也,血所以濡脉,

津所以濡筋。(伤寒汗后,四肢拘急,此津不濡筋之故),而荣之行,自手太阴始,故《灵》

经脉篇序十二经以手太阴为端;卫之行,自足太阳始,故《灵》经筋篇序十二经以足太阳为

。知乎此,而心荣、肺卫之说可以息矣。(卫出上焦,据王《素问》注。今《灵枢》“上”

作“下”,误。)

<目录>卷一

<篇名>原易

属性:病之得于岁气者,一自正气来,一自时气来。正气为病,以伤寒、伤暑为最着;时气为

病,

以冬温、寒疫为最着∶皆以其极偏也。正气,太一方之王气,本不病患,而人自触之,谓之

以人干天;时气,对冲方之戾气,本能病患,而人适中之,谓之以天令人。以人干天,则触

之者病,而不触者无与焉;以天令人,则中之者固病,而不中者即染之。人气处于独,天气

统于同,所以正气病无易,时气病有易也。正气虽过中而非厉,时气即稍弱而已毒。所以正

气病,纵如伤寒、伤暑之重而不易;时气病,纵非冬温、寒疫之重而亦易也。今伤风咳嗽有

相易者,以此咳嗽亦自时气来。

<目录>卷一

<篇名>伤寒温热延医论

属性:所以谓伤寒、热病有别者,别于诊不别于症,别于法不别于药。气盛身寒,得之伤寒;

气虚

身热,得之伤暑。诊之别也。然而伤寒传变,则亦身热;伤暑发狂,则亦气盛。非症之无别

乎?浅人误认,职是故耳!伤寒皆先汗后下;温热或先下后汗∶法之别也。然而汗则麻、葛,

下则硝、黄;伤寒之汗、下以是,温热之汗、下亦以是。非药之无别者乎?由是推之,伤寒

虽因于寒,一经化热,舍黄连、石膏,更用何药以凉之?温热虽已为热,倘或过治,舍干姜

、附子,更用何药以温之?人生之患,纵有万端,本草之数,止此一定,药可通用,方何独

不可通用?近之解《伤寒论》者,执其中之白虎、黄芩等汤,以证此书之兼出温热治法。彼

将谓伤寒病始终不宜寒药,温热病始终不宜温药乎?噫!医可若是之固哉?

<目录>卷一

<篇名>论河间说伤寒之误

属性:寒之为气,虽截然与热对峙,而其伤人也,则随人虚实而为病。其人实,则寒不能深入

,但

着于皮肤,而闭其腠理,即不得不热;其人虚,则寒无所隔碍,遂过乎肌表而达于脏腑,即

不得不寒。苟取《素》风论之旨绎之,即知仲景方论寒热杂见之故矣。若《素》热论人伤于

寒,则为病热云云,乃专主寒邪在经之常法,以答篇首六七日之问,不兼直中言,与仲景为

寒字尽致者义别。河间泥此,遂谓伤寒有热无寒,概指通脉、理中等症,为得之寒药误下,

非惟浓诬仲景,并误会《内经》也。寒之乘也,猛于他气,故例曰∶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

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河间乃谓温热凉寒,皆取伤寒而分其微甚,是

以伤寒为四气病统称,岂其然乎?寒之藏也,历春至夏,则阳气大泄,而不能复留,故例止

云寒毒藏于肌骨,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河间乃续之曰∶秋变为湿病,冬变为正伤

寒。如此任意增改,其不足与语伤寒也明矣。

<目录>卷一

<篇名>原瘴

属性:古者于隔蔽之义,字止作障。《说文》云∶障,隔也。是也。其作 、作鄣者,系通借

字。

由是山之隔蔽者,即易 以山而作嶂。其因山之隔蔽,致少风多湿,蒸而为气,足致民病者

,又易山以 而作瘴。观于字孳之义,而瘴之属湿可知已。瘴取隔义,则与地气发,天不应

之雾相似;而与天气发,地不应之雾为对。但患雾气者,《千金》自有症治,与治瘴之度障

散不同,足征近世混瘴于雾之非。《病源》通瘴于疫。余见东洋足本,于“青草黄芒瘴候”

较中国本多四百余字,所列瘴病,证治独详。第其称岭南之瘴,犹如岭北伤寒,似戾乎他论

,当是指其盛行之势相例耳!故其病不隶于伤寒诸候,而隶于疠疫,要之湿疫乃疫中之一端

,未可以概疫也。《外台》又呼瘴为疟,要之湿疟亦疟中之一端,未可以概疟也。《圣济总

录》论瘴与巢、王异,而延医加详,亦足补前人所未备。大抵瘴之发也,自有挟寒、挟热二

者。寒者白芷、桂枝、防风、槟榔等,已在度障散方中;热者犀、羚,见《本经》及《纲目

》集简方。江南山多之地,其瘴虽不比岭南之甚,然涂泥卑湿,水气适为瘴助,往往于温及

暑病发时,错出其间,故尤于犀、羚宜也。三吴老医,善使犀、羚,盖自此始,相治既久,

遂有混施之而失当者。

<目录>卷一

<篇名>原痧

属性:《诗》疏谓江南有射工,一名短弧,含沙射人。《病源》卷二十四分其种类为射工、沙

虱、

溪毒三者。其中人状,皆如伤寒,有恶寒、体热、四肢拘急、头痛、骨 屈伸、张口欠KT 等

候。《本草纲目》四十二溪毒、射工毒、沙虱毒三者相近,俱似伤寒,故有挑沙、刮沙之法

。其腹痛闷乱,须臾杀人者,谓之搅肠沙。据引诸说,则痧本作沙,即指射工所含者言也。

其沙着人肉,则或挑或刮以出之,证治相符,的有明征。后人踵用其法,不能灼知是否为射

工病,但见恶寒发热,状如伤寒者即用之,于是治痧之法,遂混入治暑中。所以误者,以射

工毒亦盛行于夏故尔!夏月人气自虚,倘非沙毒而用刮挑,则邪气被却不得出,有因而增病

者矣,诊者审之!至沙加 旁作痧,而近医遂云感触痧秽,乃天地间另一种气。此所谓不得

其说,从而为之辞也。

<目录>卷一

<篇名>原胎

属性:胞宫血气之生,源有灵机,故有化机,不可有一物入留其中,有之则血气随物而裹,即

令经

闭腹大,谓之胎也。第其入留之物,有内外之别。由内入留者,本气所结,故无所成;由外

入留者,他气所感,故有所成。二者皆于经行初净得之,有所成者,必如其所感。当经行后

,感男子之精,即成为人;感虫蛇异物之精,即成为虫蛇异物。至其生时,皆有可验。此自

外入留者二也。其自内入留者四∶一为气。多怒之妇,当其经行胞净,气乘虚入,则血与气

结,令人经闭腹大,方书谓之气胎,治之下其气而消;一为液。多痰之妇,当其经行胞净,

痰乘虚入,则血与痰结,令人经闭腹大,方书谓之痰胎,治之下其痰而消;一为水。《灵枢

》谓之石瘕,与气、液二胎同法,治之下其水而消;一为血。当经行时,或因举重,或因犯

房,致经事不卒,血瘀胞宫,亦令人经闭腹大,绝似真胎,治之下其血而消。以上四者,系

妇人本气所结,法与感异,而与积聚同。细考《病源》八瘕及魏之 《续案》,自知其故。

《病源》又有鬼胎,云是精魅入藏所致。然鬼交多在梦寐,非真有施泄,焉得似胎?若精物

意在吸取人精,令人瘵死,亦非有所施泄,焉得似胎?以今俗称痰胎为鬼胎推之,疑《病源

》所云鬼者,亦对人言之耳!但须分别此五者,方能各尽其法,如概予以统同之号,即概施

以安镇之药,多不效也。嗟乎!医学不明,难免闺门不白之冤,仁者可不究诸!

<目录>卷一

<篇名>成注《伤寒论》论

属性:王叔和之次仲景论也,有义有例,各以类从,无可议者。成氏即用其本,故与《玉函经

》次

同。其六经六篇,又与《千金翼》次同。由晋而唐而宋,即此本、即此次也。何自明以来,

诸家竟以颠倒移易为能哉?夫成氏至八十岁始注此书,则见闻广、阅历深,宜其辨别之精若

此。然于脉证方药则当,而于章节义例则疏。如六经篇首,不注明太阳、阳明等之谓何?与

太阳诸症独举头项强痛、恶寒以为端,阳明诸症独举胃家实以为端之义云何?若《平脉法》

口趺阳两脉迭举,经意自有所指,成则各分段随文以注之,使读者茫然不知其何谓。凡此皆

成氏之疏。欲穷经者,尚须参考《病源》、《千金》等书以自得之,勿墨守一家也。

<目录>卷一

<篇名>五志论

属性:人应乎天,天有元阳。元阳者升于春,春时阳半在下,阴半在上,阳气欲升而不能遽越

,当

旺而不能自如,则有雷霆以彰之。人应之,为事未遂,其志拂拂然,怒之象也。春应肝,故

肝为怒。怒生于恨,成于愤。恨而不已,为怨,为愠,为恚;愤而不已,为奋,为发,为自

强。

元阳者泄于夏,夏时盛阳在上,微阴在下,阳气盛满于己而若自得,轻易乎阴而不措意

,则

有炎暑以彰之。人应之,为事已遂,其志怡怡然,喜之象也。夏应心,故心为喜。喜生于盛

,成于玩。盛而不已,为舒缓,为惰,为安;玩而不已,为狎侮,为愎,为自足。

元阳者平于中央,此时阴阳和匀,既筹及于阳之胜,又预计夫阳之败,则反复以存其变

焉。

人应之,为思患而预防。又土为万物所归,和者偏者皆归之。春气温而极于季春,夏气热而

极于季夏,秋气凉而极于季秋,冬气寒而极于季冬,静观以持其常焉。人应之,为阅历多而

是非熟,二者思之象也。中央应脾,故脾为思。思生于先,成于后。先事而思,为慎,为戒

,为畏,为自虚;后事而思,为乐,为慕,为智,为自矜。二者皆思之所为,如是则劳矣,

故脾主劳。

元阳者收于秋,秋时阳半在上,阴半在下,阳气就衰而日受阴之剥,已退而日视阴之长

,则

有凄切之气以彰之。人应之,为事将败,其志殷殷然,忧之象也。秋应肺,故肺为忧。忧生

于虑,成于悔。虑而不已,为拘,为愁,为不安;悔而不已,为悲哀,为哭,为自咎。

元阳者藏于冬,冬时微阳在下,盛阴在上,阳气避阴之方张而不出,防阴之灭己而自惧

,于

是乎水冰地坼,寒风冽凛,而阳气惟不树声色以避之。人应之,为事已败,其志惕惕然,恐

之象也。冬应肾,故肾为恐。恐生于暇,成于怯。暇而不已,为退,为优游,为呻吟;怯而

不已,为愧,为伏,为自馁。

<目录>卷一

<篇名>阴阳交并论

属性:阴阳交并,二者乃热病表里俱实者之诊法也。其表里俱实,而复相连互曰交,续自厘清

曰并

。阴交者,里实较盛,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并阳则初似阴交,而复得汗,脉渐静,以里

散表解也。阳交者,表实较盛,故脉常躁盛而不得汗;并阴则初似阳交,而一得汗散热即泄

,以表解里微也。故交者皆死,并者皆生。《脉经》曰∶热病已得汗而脉尚躁盛,此阴脉之

极也,死;其得汗而脉静者,生也。(“得”上当有“复”字。《脉经》热病烦已而汗,脉

当静。太阳病脉反躁盛者,是阴阳交,死;复得汗,脉静者,生。又曰∶热病已得汗,脉尚

躁盛,大热,汗之虽不汗出,若衄,是谓并阳,故活。皆言复汗也。)此合阴交与并阳言之

。又曰∶热病脉常(各本“常”作“尚”涉上而误)躁盛,而不得汗者,此阳脉之极也,死;

躁盛,得汗出者,生也。此合阳交与并阴言之。阴极阳极,即里实盛表实盛之谓。大抵表里

俱实之症,不交则并,不并则交,死生之关,捷于反掌。《史记·仓公传》脉法曰∶热病阴

阳交者死。切之不交,并阴。并阴者,脉顺清而愈。其热虽未尽,犹活也。绎仓公“不交”

“并阴”四字,则知其转易间难逆料矣。诊交之法,又有进退,诸证在《脉经》中。此皆诊

决死生之要,切宜究之。(复得汗以症言,非以治言,故有下之而始得汗者。)

《素问》所言,实止是阴交,于阳交无涉。统称阴阳交者,犹男子阴易、女之阳易,统

称阴阳易也。

<目录>卷一

<篇名>虫论

属性:三尸九虫,与人俱生,无所假也。外此必有所假而生,如 瘕门之鳖症、蛇瘕、鸡雏,

及诸

门之蜣螂、蚍蜉、蝼蚁等名,皆因饮食而假外之虫气以生。其结于肠胃之募原为 瘕,散

于经络为 也。至若五脏之劳,有五脏之虫,五色之风,有五色之虫,则并不假于外之虫气

以生。若曰人身血肉可化异类,毋乃诞乎!此必假内之虫气以生也。内之虫气,三尸九虫是

也。大抵邪入而与三尸九虫相感,则孕而生虫,犹之六淫之感人,本以人五脏所禀五行气应

之也,夫何足怪!《病源》卷二十三去∶尸虫常接引外邪,为人患害。又阴尸者,初着之状

,起于皮肤,内卒有物,状如蛤蟆,经宿与身内尸虫相搏,如杯大,动摇掣痛不可忍者,多

因天雨得之。此外邪与尸虫相感之证,风劳生虫,亦犹是也。知此,始可与论尸注、疳蒸诸

大症。若仅执热极风生之说,犹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也。又况以隋唐言虫诸论,为不经

而弃之哉!

<目录>卷一

<篇名>温疫总论

属性:寒与热为定名,温与疫为虚位。伤寒例虽以温兼正气,疫贴时气,其实温者蕴也。疫者

役也

。苟有蕴蓄在内,而其病如相役使者,不论寒热,皆得称为温疫例,据时称以示别,不必泥

看。能知此义,而后百家之言温疫者,可一一以意逆之也。夫温与疫既为虚位,则其为病不

一。但因于寒暑,而又有四时不正之气挟之,则为天行温疫,属伤寒;若因于寒暑,而又

有山川林谷及天地雾雾之气抑之,则为瘴疫温瘴,亦通称为温疫;因于寒暑,而又有鬼神之

气乘之,则为疠疫,亦称温疫,属杂病;苦因于寒暑,而又有饮食之气间之,则发为杂病,

如霍乱、疟、疸之类,皆不称为温疫,属杂病。条分缕析,而后温疫诸杂出之论,不至目炫

。此温疫数者中,惟鬼神一因与因于寒暑者,言多相混,近世不能分别,须细参《病源》卷

十疠疫、瘴气两候及《千金》卷九辟温篇自明。《病源》疠瘴不与温病同篇,而另列为一卷

,《千金》以两温分居二篇首尾,岂无意哉?而鬼神之不兼温疫者,自属中恶,与伤寒法无

涉。犹瘴不兼温疫,但为之瘴;饮食不兼温疫,但谓之伤饮食而已。

<目录>卷一

<篇名>疟论

属性:叶案治疟,不用柴胡,徐评非之。解之者曰∶治伤寒少阳正疟用柴胡,治秋间寒热类疟

不用

柴胡。泉应之曰∶否,不然。《素·疟论》以夏伤于暑为端,而余疟附焉,是秋间寒热之为

正疟,经有明文。《病源》、《千金》皆本经说。《外台》既列《病源》之论,而所集方不

下千首,鲜用柴胡者。可见谓秋间之寒热,不用柴胡则是,而指为类疟则非。仲景于少阳篇

明言往来寒热,形如疟状。“如疟”二字,正类疟之谓。少阳症之为类疟,出于仲景亲口,

今反指为正疟何耶?但诸医犹止误于论症,徐氏则并论治亦误。何以言之?伤寒邪从表入,其

里无根,以柴胡提之则出;夏秋之病,新凉在外,而蕴暑在中,其里有根,若以柴胡提之,

则外邪虽解,而内热即升,横流冲决,不可复制,往往有耳聋、目赤、谵语神昏、汗漏体枯

,延成不治者,不得不以徐说为淫辞之助也。噫!亦究古训而已矣。

<目录>卷一

<篇名>尸疰疳蒸四大症论

属性:五尸、五疰、五疳、五蒸,杂病中之四大症也。仲景《伤寒》始言蒸蒸,《金匮》狐惑

实开

疳症,而走马汤治飞尸,獭肝散治冷疰,已略具大纲矣。至《巢源》、《肘后》、《千金》

、《外台》诸书,始畅厥论,以为内科专家最重之任也。近世书中鲜有之,非近世无此四症

也。医者遇尸疰,诡以肝气目之;遇疳蒸,诡以劳病目之。相沿既久,遂不措意,因不列名

耳!然“尸疰”二字,涉于不祥,“疳蒸”二字,仅见儿科。今若称此以告诸病家,及加诸

年壮,不几骇人听闻乎!古名诚难复也,但须于肝气一门,知有尸、疰二症混其中;于劳病

一门,知有疳、蒸二症混其中。隐其名而存其实,则临症了然矣。至古人治此四症之效方,

亦欲为大医者,所不可不备也。

<目录>卷一

<篇名>虚劳论

属性:今之所谓虚劳,古之所谓蒸也;古之所谓虚劳,今之所谓脱力也。《金匮》必列虚劳者

,以

见伤寒自有因脱力得者也,俗称脱力伤寒本此,知此而《金匮》虚劳诸方能用之矣。(俗称

脱力,不专指疲劳言,凡五劳皆在其中。)脱力有成痼疾者,有在一时者,有着一处者,苟

因劳伤气血不复,皆得称为虚劳。人但泥于弱症损症之不起者为虚劳,而不知彼特其一端也

。若一时一处之虚劳,则或待治而后愈,或不治而自愈,无甚足异。第既有虚劳之因,风寒

随而入之,《金匮》本为风寒尽其变,故浑言之曰虚劳,不复分别其为何劳。推而准之,伤

寒劳复,乃虚劳之在一时者,亦不分别其若者为操作之劳,若者为房室之劳也。根据义本当列

此篇末,编《伤寒论》者,欲其便览,移置如此耳!他如《脉经》云∶病患一臂不随,时复

转移在一臂者,此为微劳,营卫气不周故也,久久自愈。乃虚劳之着一处者,亦不分别有为

何劳,亦以有本病可列故也。此经又有劳疟,《千金》、《外台》有劳嗽、劳聋,凡在一时

及着一处者皆仿此。读古人书,须辨其名,以究其指,医亦如之。诚能知此,何至以建中汤

等方,误投之蒸病也哉?

<目录>卷一

<篇名>传尸劳论

属性:《外台》始有传尸劳之名,历宋至今,皆着于录。尝欲问其为何病,则诸老医无能言之

者。

及泉习之有年,乃知传尸劳者,合尸、疰、疳、蒸四大症以名之也。初以体虚受邪,入感尸

虫,于是沉沉默默,无处不恶,而不能的言所苦,此时名之为尸可也;甚而发热、喘促、颧

赤,名之为蒸可也;及其项间生块、唇口喉舌皆疮,名之为疳可也;至差而复剧,死而传人

,则为注矣。备此四症,故方法不一,各据见在为言也。古人 、无辜、伏连、尸注等称

,亦各据一端为言也。余幼时,胞姑有病此死者,及长,而嫡妹又病此死,然皆不传染,殆

相似而未的者欤!要之,已备尸、疳、蒸三大症矣。遇是症者,倘能分别论治,其于古方清

热、调胃、杀虫诸法,庶不贻误,特未必其果愈耳!

<目录>卷一

<篇名>肺萎论

属性:肺萎,肺之大叶不举也。其外症以咳而唾白沫者为真。《病源》或兼欲咳不能咳及呕逆

、小

便言之,成无己注《伤寒论》,则以咽喉不利、唾脓血为肺萎,皆非的候。惟《外台》引许

仁则云肺萎之状,“唾白如雪,细沫稠粘。”此八字深得仲景言外之意,最为的当。若巢、

成所说,乃其兼症,或有或无,未可必也。肺萎病当属六极,气极之一也,多在久嗽之后,

骨蒸之余,其甚者白沫中带血,且或带脓焉。故《金匮》云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萎,数

者为肺痈。仲景以脉之异,辨其症之同,亦可知脓血不独肺痈有之。详余所撰《证原》中。

<目录>卷一

<篇名>正水风水诊法论

属性:目裹肿、颈脉动、时咳诸症,正水与风水同。但有此诸症,而按其肿上随手起者正水,

不起

者风水,以此为别。且必股冷腹大,乃为正水已成,则正水重于风水也。《灵·水胀》水始

也,目裹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

矣。以手按其肿(俗本“肿”作“腹”,今从《病源》引)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金匮·

水气》视人之目裹上微肿,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文

义甚明。《病源》于水肿,全据《灵枢》,于风水,全据《金匮》,分别当已。惟风水久久

变成水病,则亦按之随起,

故《肘后方》曰∶水病之初,先两目上肿起,

如老蚕色,侠颈脉动,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

声,此其候也;不即疗,须臾身体稍肿,腹尽胀,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非与经违也。葛

意以风水为正水之初起,而浑言之曰水者,亦以有股里冷一症耳!实与诸经相成也。

<目录>卷一

<篇名>女劳疸黑疸同治论

属性:《千金》及《外台》引《金匮》黄胆篇文,皆以硝矾散症为女劳疸。而《近效》云女劳

疸疗

与黑疸同。《病源》则曰女劳疸之状,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因大劳大

而交接竟即入水所致也。黑疸之状,小腹满,身体尽黄,额上反黑,足下热,大便黑是也。

夫黄胆、酒疸、女劳疸,久久变成黑疸。据疸说,则《金匮》硝矾散症,经文当断,自膀胱

急以下十六字,属黑疸,独日晡发热恶寒,为女劳疸的候,余则女劳疸久久变为黑疸之候也

。如此疏解,则于经文“得之”二字及“因作”二字语气极合。巢氏真善会仲景意者。其硝

散本是治黑疸之方,以黑疸与女劳疸同治,故《金匮》不别言之,《近效》之说,信而有征

。详余所撰《金匮方论注》中。

<目录>卷一

<篇名>吐血衄血便血溺血呕吐汗出下利消利八症异形同诊论

属性:亡血之大症四∶吐、衄、便、溺是也。亡津之大症四∶呕、利、消、汗是也。吐血出于

贲门

,与呕吐同;衄血名为红汗,与汗出同;便血出于魄门,与下利同;溺血出于胞,与消利同

。八症以四属之,殊途而同归,为亡津、亡血最大者也。《灵枢经》云∶“夺血者无汗,

夺汗者无血。”是津血同类。又手阳明主津,足阳明主血,是津血又同经。津血之为物既同

,故八症之为诊从同。八症之由热得之者,并以见阴脉及阴症为欲已。见阳脉及阳症为未解

;其由寒得之者,并以见阳脉及阳症为向愈,见阴脉及阴症为将脱。俱详《灵》、《素》、

《脉经》等书,不赘引。凡辨症有当分而观之者,如痰饮篇是也;有当合而观之者,如此篇

是也。

<目录>卷一

<篇名>思虑致遗论

属性:心藏神,脾藏智与意,肾藏精与志。人之思虑,智意主之;智意之运用,神主之。故或

曰思

虑伤心,或曰思虑伤脾者,举一言之也。究之,思虑之始构也,则因心以令脾,及思虑之既

竭也,则因脾以累心,是伤脾重于伤心矣。大抵五志所伤,每以过极而气并。思虑之过,气

并于脾,故经曰思则气结。并,乃结也。五行土克水,水主冬,为闭藏。脾实则有火,火性

发泄,以过极之实,乘受克之虚,以发泄之性,变闭藏之常,而复以脾病累心之故,处以无

主之神,于是乎恍惚离散,而精以泄。经云有余则梦予。脾以气并,而见为有余,故梦以精

予人也。论是症者,自当以脾火上蒙心神,下克肾水为正。或概执诸热属心之说以相列,见

其与五行生克之理不合,遂据《易》水火既济、未济二卦、证成心肾不交之论。岂知《易》

象止取贞悔为义,并非实事,若移此以论病,则大蓄天在山中,大壮雷行天上,亦将信为事

之所有,而以肺入脾中,心行肺上者,拟其病象何如乎?夫立论当取其推而皆准者。

<目录>卷一

<篇名>病无纯虚论

属性:以人之虚,因天之虚,为贼邪病,自春分至秋分之寒,自秋分至春分之热是也;以人之

虚,

因天之实,为正邪病,自春分至秋分之热,自秋分至春分之寒是也。总言之,则寒、热二者

应二气;析言之,则寒、热、凉、温四者以应四时,而皆生于风。故《内经》曰∶“风者百

病之长也”。风之温者必挟湿,其凉者但为风,与寒热分主四时,《灵》九宫所谓春湿、夏

热、秋风、冬寒是也。然湿与寒热,惟当其旺时则有之,而风乃四时皆有,故风之病患独多

。人以劳役解脱、喜怒阴阳、饮食醉饱、人鬼惊恐、跌打堕压、虫兽咬伤而致虚,有一于此

,则风即凑之;其在湿与寒热之令,及有贼邪时者,亦各凑之。故曰∶“邪之所凑,其气必

虚。”第既凑之后,反见为实。其为状也,有相半者,有相过者,无纯虚也。惟大病被汗、

吐、下后,邪去而气血不能遽复,及妇人新产后而液去,而形气不足以充,则纯虚。然一在

病后,一则非病,不可以治病之法治之。夫病无纯虚,则方无蛮补,无足怪者。或难之曰∶

老年聋盲,非纯虚乎?答曰∶此亦风也。老年血气当衰,药不能托,且托之而后者乘虚续至

,故永不愈耳!其不愈者在虚,其为病者仍属风。

<目录>卷一

<篇名>用药论一

属性:药性有刚柔∶刚为阳,柔为阴,故刚药动,柔药静。刚而动者其行急,急则迅发而无余

,其

起疾也速,其杀人也亦暴;柔而静者其行缓,缓则潜滋而相续,其起疾也迟,其杀人也亦舒

。无识者,好为一偏,其害不可胜言。而中立者,因有牵掣之说焉。岂知柔者自迟,不能强

之使速;刚者自速,不能强之使迟。迟速并使,迟者必让速者以先行,下咽之后,但见阳药

之行阳,不见阴药之行阴。若病宜于阳,则阴药初不见功,而反酿祸于阳药已过之后;若病

于阴,则阴药未及奏效,而已显受夫阳药反掌之灾。是以史立者亦谬也。总之,对病发药

,斯为行所无事。

<目录>卷一

<篇名>用药论二

属性: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能提邪出某经者,皆能引邪入于某经

。故麻

、桂发表,亦能亡阳;苓、泻利水,亦能烁津。于此知无药之不偏矣。惟性各有偏,故能去

一偏之病。若造物生药,概予以和平之性,何以去病乎?夫亦在驭之而已,驭之能否,全在

医者识症有定见。俾逐邪者,辨其正之虚不虚,而邪去正自复;补虚者,知其邪之尽不尽,

而正胜邪难干。斟酌轻重之间,分别后先之次,神明于“随症用药”四字,方法之能事毕矣

。何必朋参、 而仇硝,黄哉!

<目录>卷一

<篇名>汤液论

属性:汤液,亦饮也。《素》经脉别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

肺朝

百脉,行精于皮毛,毛脉合精;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其言饮入胃后

,上下先后分布之序,即药入胃后,与病相当之理。以其先布于上,故遇轻清之药则先发,

而与上病相当。但先发者先罢,至水精四布,而后轻清者已无力矣。其不能治下,而亦不足

下者势也。重浊之药,其发既迟,当其输脾归肺之时,尚未尽发,必至水精四布,而后药力

始毕达,而与下病相当,此轻清治上、重浊治下所由分也。经曰∶近而奇偶,制小其服也;

远而奇偶,制大其服也。皆取药发迟速、部位高下为义。其入脏者,亦止云五味入胃,各归

其所喜攻,如酸先入肝云云,不必不入他脏也。后人不知古人制方之意,遂谓某药入某经,

某药兼入某经。则试问胃气被药气使乎?抑药气被胃气使乎?夫固不辨而明也。乃或误宗其说

,如桂枝汤方,见其主治太阳病多,因以桂枝为足太阳经药,殊不思太阴病亦用桂枝,而真

武、理中、四逆,皆有加桂之例,吁!可怪也。总之,汤液治病,分气味不分经络,与针法

大异。

<目录>卷一

<篇名>制药论

属性:自雷 着炮制之论,而后世之以药制药者,愈出而愈奇,但因此而失其本性者亦不少。

药之

有利必有弊,势也;病之资利不资弊,情也;用之去弊勿去利,理也。古方能使各遂其性,

如仲景小半夏汤类,凡生姜、半夏并用者,皆一时同入之,非先时专制之,正欲生半夏之得

尽其长,而复借生姜以随救其短。譬诸用人,自有使贪、使诈之权衡,不必胥天下之菲材而

尽桎梏之,使不得动也。各遂之妙如此。若后世专制之法,在临时修合丸散而即服者犹可,

预制备售,则被制者之力已微,甚而至再、至三、至十余制,则取其质而 其性,其能去病

也几何?近见人治痰疟,于肆中求半贝丸服之无效,取生半夏、贝母为末,和姜汁,服之即

效,但微有烦状耳!于此可类推已。或薄古法为疏,盍思之!

<目录>卷一

<篇名>药验论

属性:凡中病之药,服后半日许,可验其当否者,大法有三∶一则药到病除。如《灵枢》不得

卧,

用半夏秫米,覆杯即卧,及他方所云一剂知二、剂已者是也。一则服药后别生他病,非药之

祟,正是病被药攻,拒之使然。如《伤寒论》太阴病服桂枝汤反烦,风湿相搏服术附汤,其

如冒状者是也。一则服药后所病反剧,非药之误,正是以药攻病,托之使然。如《证类本草

》成讷进 丸方表云∶臣弟诉患中风五年,服此丸至二千丸,所患愈加,不得忧虑,服至

四千丸必得复,至五千丸当复丁壮是也。第一验人所易知。其第二验恒易令人疑惑,自非识

病辨脉确有把握,必将改易方法,以致转辗贻误者有之。若第三验则必訾之议之,因而弃之

矣。然数十年目见耳闻,第三验最多,如伤寒初起及疟、痢方盛之时,投以中病之药,往往

增剧。第二验次之,第一验最少。世人狃于第一验之快,而欲以概其余。噫!此事真难言哉

<目录>卷一

<篇名>古方用法论

属性:古者,每方各有主药,用其主而进退其余,可云从古某方加减;如用其余而去其主,即

不得

称某方矣。仲景理中汤,一名治中汤,盖取《别录》人参“调中”两字,是人参乃其主药也

。桃花汤取赤石脂一名桃花石为义,是赤石脂乃其主药也。若去人参、赤石脂,用其术、干

等,而称理中、桃花,则失其义而袭其名,陋乎不陋?非独经方为然也,虽后世亦有之。丹

溪治六郁越鞠丸方,以川芎、山栀为主,缘川芎即《左传》鞠穷,山栀《本草》一名越桃,

故各摘取一字以名之,以见能治郁者之全在乎此。若不用芎、栀,用余四味,尚能再称越鞠

乎?《本草》经用之药,仅四、五百种,而自汉至明,方以亿万计,随举数味以成方,皆当

有合于古,举其相似者,反遗其相同者矣。昔徐灵胎诮叶天士,用《局方》逍遥散而去柴胡

,非以此哉?学人可以类推。

<目录>卷一

<篇名>泻心汤类诸方总论

属性:诸泻心皆从小柴胡来。小柴胡以柴、姜治半表;芩、参、甘、半治半里。兹则去其治半

表者,参用陷胸法,而随建主药,故当分数类观之。

半夏泻心汤,即小柴胡去柴、姜之治表,加干姜、黄连以和胃也。其生姜泻心汤与甘草

泻心

汤,皆即半夏泻心汤原方,而主药略增(从《金匮》有人参。)三方不外干姜、黄连者,以此

祛心下痞,乃胃虚上逆所致,与表陷之痞不同,故重在和胃也。其主药皆在小柴胡中,自为

一类。

其干姜黄连黄芩人参汤,则截半夏泻心之半而为之。其黄连汤,又即半夏泻心去黄芩加

桂枝者。但二方皆重用黄连,使与干姜并视半夏泻心为小变也。

黄芩汤,即截小柴胡之半而加芍药,以治腹痛。其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即小柴胡去柴、

参加芍药也。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黄芩,自为一类。

旋复代赭汤,即小柴胡去柴、芩,加旋、代,增姜、减参者,故以旋代命名。浓朴生姜

甘草

半夏人参汤,即小柴胡去柴、芩,加朴,增姜、减参者。二方皆主小柴胡中之生姜,自为一

类。

其橘皮竹茹汤,即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去朴、半,加橘皮、竹茹、大枣,增甘草,

故以橘皮竹茹命史。其橘皮汤,即取其方中二味为之。二方自为一类。

小半夏汤乃抽小柴胡方中治呕之品,而倍其分者。其生姜半夏汤,即半夏之法,而小半

夏加

茯苓汤属焉。其半夏干姜散,即生姜半夏汤去生姜加干姜者,意固重在温胃,与生姜温经略

殊。而大半夏汤,即半夏干姜散之变焉者也。其干姜人参半夏丸,即半夏干姜散加人参,倍

半夏者。六方皆从小半夏汤来,主小柴胡中之半夏,自为一类。

泻心汤,自大、小陷胸来。大黄黄连泻心汤,即泻心汤原方去黄芩。附子泻心汤,即泻

心汤

原方加附子。三方不外大黄、黄连者,以此处心下痞,乃表邪内陷所致,与结胸之义相同,

而与半夏等三方痞症不同,故重在下实,乃由泻心而将入承气也。

<目录>卷一

<篇名>承气汤类诸方总论

属性:胃实则不调,承气意在调胃,故或以“调胃”二字冠之。大黄下一切积,芒硝软一切坚

,考

之本草,皆属荡涤肠胃之品,故仲景合二味以治胃实,而一切病胃实者准此,其用甘草,不

过和硝、黄之味而已,不必泥和中益气,谓为∶“调胃”二字命名之所在也,此本笼统之方

,用之者随症加减,往往师其意而易其名。故见腹满,则加朴、枳,去甘草,为大承气;见

腹满不结者,则加朴、枳,去甘草,为小承气;有瘀血则加桃、桂,为桃核承气;见水结,

则加甘遂,去草,为大陷胸;见吐食,则去硝,为大黄甘草汤。一方生五方,有条不紊。

若夫从大承气来者,则去硝为浓朴三物汤;三物合桂枝、去芍药,则为浓朴七物汤,皆

主浓朴也。

其从小承气来者,则差其分,为浓朴大黄汤;差其分而加芍药、二仁,为麻仁丸。皆主

大黄也。

其从桃核承气来者,则大黄 虫丸、桂枝茯苓丸、抵当汤及丸,皆主桃核也。

其从大陷胸来者,则大陷胸丸、十枣汤、甘遂半夏汤,皆主甘遂也。而己椒苈黄丸,又

从大陷胸丸来,以同用葶苈也。

其大黄硝石汤、备急丸、大黄附子汤,即承气之随症加减法也。而小陷胸汤、白散,则

又因

所治之部位略高,而师承气之意以变焉者也。小陷胸主心下结痛,与心下痞相近,故又生出

泻心一派来。小陷胸主胸有黄涎,与胸痹之顽唾相近,故又生出栝蒌薤白一派来,要之,白

散之下以巴豆,小陷胸之下以栝蒌。其栝蒌薤白汤、栝蒌薤白加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三

方,皆从小陷胸来。

<目录>卷一

<篇名>古方权量有定论论

属性:从来考古方权量者,人各言殊,大半误以汉制当之耳!岂知经方传于仲景,而不自仲景

始。

《外台》卷一谓桂枝汤为歧伯授黄帝之方,而分两与《伤寒论》悉同。可见经方传自上古,

所用权量,亦上古制,非汉制也。《千金》备详神农秤及古药升之制。盖古医权用神农、量

用药升,于一代常用权量外,自成一例。仲景而下,讫于《外台》,所集汉晋宋齐诸方皆然

。迨隋唐人兼用大两大升,而后世制方遂有随代为轻重者,此古权量所由湮也。国朝吴王绳

林所考,宗法《千金》,参以考订,定为古一两,当今七分六厘;古一升,当今六勺七抄。

洵不刊之论,无间然矣。其书载在《吴医汇讲》中。

<目录>卷二

<篇名>学医说

属性:夫欲学医,必先读无方之书,则莫善于巢氏《病源》焉。《病源》引申经意,别类分门

,比

《灵》、《素》为易知,亦较《灵》、《素》而易入。习之既久,遂乃上探《灵》、《素》

,兼读《难经》、《甲乙经》二书以疏之,明乎经络脏腑之源,达于望闻问切之故,而于向

者之所得,益觉融会贯通,而明体者渐渐达用矣。然后读有方之书,《玉函》、《伤寒》、

《金匮》是也。读三书尤必兼资《脉经》,以稽其异同,披本草(须用《证类本草》)以观其

方法,盖临病之舟楫在焉。然《伤寒》之理,未许其遽通也,又必浸淫乎《肘后》、《千金

》及《翼》、《外台》四书,斟酌乎《本事方》、《百证歌》、《九十论》、《明理论》等

说,参互考订,以徐俟其悟,殆另有一境矣。大抵医者之于伤寒,其致力每在杂病未究之先

,其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溯流穷源,其事止此;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至于《圣济》、《局方》以下,则学成后读之,亦足扩聪明而炼识力,不必概屏之以自隘

也。

<目录>卷二

<篇名>诊诀说

属性:诊病之诀,在知表、里、虚、实、逆、从六字。第欲临诊时知之明,必于读书时知之豫

夫仲景之辨表、里二字亟矣,而喜言统治者或不信,谓《灵》、《素》论症,概以六经

脏腑

为别,何尝有所谓表、里者?不知两经为针法设,不为药法设。针法在取穴,但审其何经、

何脏、何腑,而巨刺、缪刺诸法已可施,不以表、里为汲汲也。若药法则清轻宜表,重浊宜

里,如此而已。且其为气,化于胃、运于脾、布于肺,如饮食然,断无专走一经之理。故必

分表、里,而后汗、吐、下、补诸法,各如其轻清、重浊之性以为用。仲景之词,所以异于

《灵》、《素》者此尔!

至于虚、实,则有二义∶邪在为实,邪不在为虚一也;邪结为实,邪不结为虚二也。皆

为泻邪地,非为用补地。试取诸经论读之,当不以余言为谬。

至于逆、从二字,则色、脉、证、治皆有之。须先审定其病,而后可言也。神而明之,

死生可决已。

<目录>卷二

<篇名>《内经》热病说

属性:两经于一切身热之诊,皆称热病。是以《素》则劳风、肾风同评于温后;《灵》则如虫

、如

疸并列于热中。至其散见他篇,尤不可胜数。盖以可诊者言,不以所因者言,其可专以伤寒

之成温者言乎?夫为身热一证,举其尤而穷其类,尤者详之,类者附之,固当如是,与仲景

论伤寒而及似伤寒之 湿 同意。浅人每论温热,举两经热论,或采之或剩之,果有当于病

源否也。其言暑者,只作“热”字解,《素·通天》因于暑及骨空立而暑解等,并不指夏令

之热。如后世所云,或采通天论之言,列于夏病,真不得经旨也。其言温者只作“蕴”字解

,《素·热病》先夏至者为病温云者,意以夏至后天气热,人易于感则言热,夏至前天气未

,人无所感,故止就所蕴者名之。而言温则仍取乎本义,非如近世训为小热也。不观今之病

春温者乎,赫赫炎炎,岂是小热?读书不明义例,古法于是尽湮矣。

<目录>卷二

<篇名>七传辨误说

属性:《难经》七传传其所胜,间传传其所生,皆止言五传。注家不得其说,以心复传肺数之

,其

实止得六传,无七传,且间传之如环无端,何尝不如是。而经独以传其所胜为七传也,揆之

于理,殊觉牵强。窃谓“七”字,当为“次”字声之误也。古音去声、入声不甚分别。如《

书》康诰勿庸以次汝封。“次”字《荀子》引作即之比。何以言之?《素》玉机真脏及标本

病传两篇,于传其所胜者,皆谓之次传,无言七传者。且标本病传篇末,明云诸病以次是相

传,如是者皆有死期,不可刺,间一脏止及至三、四脏者,乃可刺也。其义与真脏“风者百

病之长也”以下至“此病之次也”数段甚合。然则传其所胜者之为次传,经有明文,乃病传

之定例,《难经》原文必不误,后人传写误耳!《千金方》卷七,经云次传、间传是也,亦

其一证。又《难经》于间传言如环无端者,乃就一脏之传其所生而卒言之,与《素问》本无

不合。而徐氏泥《素问》、《难经》之文,以相驳诘,真多事也。

<目录>卷二

<篇名>伤寒伤暑说

属性:古者于冬月触冒正邪之寒及夏月中时行之寒,皆称伤寒,故仲景存或已发热、或未发热

两者

于伤寒条。已发热者,时行之寒;未发热者,正邪之寒。意在统一,使人易识耳!至《巢源

》始别伤寒,

时气为二门,而于小儿伤寒候并列两寒,

特以一语示别,曰时行伤寒,亦简且审。唐人乃曰天行热病,天行实时行。但

“时气”二字之义,本兼四时为主,而“时气”二字之名,若惟热病独擅,其为语似混。然

历考志乘,凡疫皆在春、夏、秋三时,而夏尤多。仲景自春分至秋分有非时暴寒,皆为时行

寒疫之言。益信古者于夏月触冒正邪之暑及冬月中时行之暑,皆称伤暑。《素》形气虚实气

虚身热之伤暑,不必专以夏言也。仲景始别之以中 、冬温两名,然温病《难经》不指定何

脉,仲景止略陈其症状,则是所发无定,不必其尽发热恶寒也。凡咳嗽、肿痈皆得有之,仲

景虽不明言,其散见于《千金》、《外台》者,可举一二以推。盖“伤暑”二字之义,虽得

兼通夫四时,而“伤暑”二字之名,不得概施之冬月。此古今称谓之所由异也。

<目录>卷二

<篇名>疹斑互讹说

属性:《外台》引《素问》逸文,赤疹者,搔之重沓陇起,及《病源》赤疹、白疹两候,即今

所谓

风斑也。《金匮》阳毒面赤斑斑如锦文,及《病源》、《千金》、《外台》斑疮,即今所谓

疹子也。凡宋以前医书,皆如此分别,于字义甚协。疹者诊也,必皮肤有所变疹浮起,方合

疹称,观《病源》屡言轸轸起,合之《素问》陇起之词自见。斑者点也,必有点子方合斑称

,观《病源》斑烂云云自见。近世不正其名,遂至互讹,今则竞以疹为斑,以斑为疹,相沿

既久,苟或正之,则反遭哗笑,以为大谬。然兹二病,虽皆有毒,而疹由于风,不由于温;

斑由于温,而前受之邪,未必皆风。病因久暂既殊,治法轻重亦异,古人各有主方,不可混

施。不审乎此,无惑乎谓古方不可治今病矣。《论语》曰必也正名乎,凡事皆然。

<目录>卷二

<篇名>古方虫混称说

属性:古方于 瘕及虫病,往往混称。然动者为虫,不动者为 瘕,分别亦不难。良由虫所居

处,

其阻碍气血,实与积同,故混称之耳!如《病源》十九酒瘕,云有虫使之然。夫能饮人所饮

酒,则动矣。而巢氏入之 瘕门,后世直称之为酒虫。其食症,能食人之所食饭,以酒瘕例

之,是亦有虫使然也,而巢氏则但称为症而已。此混称二病之证也。推之《纲目》所载茶瘕

,吐出后犹能饮茶,亦其类矣。崔元亮《海上方》,以地黄 治心痛,吐出虫长尺许,头

如壁宫。刘禹锡《传信方》崔抗女患心痛,食地黄冷淘吐出物可方寸许,状如蛤蟆,无足目

,似有口。此二物皆不云动,明是瘀血所为 病也,而以虫状之。诸如此类,不可枚举,读

者当以意逆旨,勿泥其词。况医书之传自文人者,又多形容过情者乎!余作《证原》,以能

动及饮食者入之虫,不能者入之积,非违古也,古略今详,有势不得不如此者。

<目录>卷二

<篇名>扁鹊见垣一方人说

属性:《史记》(五百)扁鹊传载扁鹊饮长桑君药,三十日见垣一方人,由是诊病洞见五脏症结

,特

以诊脉为名。注∶方,边也。言见墙垣彼边之人也。案如注说,是谓能隔墙见人矣。长桑何

药,而乃变易形质若此耶?窃谓此当与纪昌贯虱同义。大抵久竭目力,则所见必异。虱大如

轮,以径言也;垣一方人,以深言也。迹虽不同,理则一致。想扁鹊学望诊时,必日视其垣

以炼目力,而以意合之人面,久之则垣中浅者深者,一一分明,便似其中有人在。云一方者

,正就其日所注视者言,非彼边之谓。且“彼”字尤属添释,《史》文无此义也。余尝师其

意而为之,虽未能见人,亦似有眉目可别,虽未能洞见脏结,临症时看人面及舌色浮沉、大

、小、浓淡,一目了然,不待多时而细察。故谬揣史迁此言,系形容之词,非果隔墙见人。

且扁鹊脉法,具载《脉经》,果以诊脉为名,岂其言皆虚饰耶?史迁于此及仓公两传,皆未

能实疏所以,但据人间形容之词,不复顾其过当,良由其于医事未能了了耳!班书不录,岂

无故欤?范书不为仲景作传,亦当以其妙难言喻,恐转滋人惑也。陈志华佗传,多据实质言

之。

<目录>卷二

<篇名>诊虚须知劳极说

属性:古有五劳、七伤、六极之目,皆言虚也,核之则劳、极二端而已。劳是过用其气,极则

几于

无气,其浅深不同。以《病源》所记言之,五劳中之志劳、心劳、忧劳,是过用其神;其疲

劳,是过用其形。七伤则房劳之病,亦劳属也,以其病多,故别出之。然精为七神之一,是

亦过用其神也。约之,特形、神二者尽之矣。若风寒暑湿及一切病之久而不去,甚虚其气者

,皆极也。极有气、血、筋、骨、肌、精六症者,谓病于气,其极也不欲言;病于血,其极

也无颜色,眉发堕落,喜忘。余极仿此。然约之亦不外形、神也。大抵劳言其始,极言其终

,分别截然。近世不知有极,概目为劳,则将以治极者治劳,而劳永无愈期矣。嘻!

<目录>卷二

<篇名>温疫说

属性:温也,疫也,温疫也。三病之称,第称温疫者为定名,而称温、称疫者为虚位。温者,

蕴也

。儒书谓夫子温良,言容之蕴;诗教温柔,言辞之蕴;良玉温润,言彩之蕴。医书谓春气温

和,言阳之蕴;则病之称温,必以其邪之蕴也。蕴寒曰温,蕴热亦曰温。《伤寒例》冬伤于

寒,至春变为温病,是蕴寒者;冬有非节之暖,名曰冬温,及《巢源》冬感非时之暖,至春

亦为温病,是蕴热者。所蕴不同,而其为温则同也。言乎其治,则一于寒,何也?其初则异

,其终则同也。然而论治可通者,临文必不可通,着书之指,固与临症别也。疫者役也,传

染之时,病状相若,如役使也。役于寒曰疫,役于热亦曰疫。《伤寒例》之疫可谓是疫于寒

者,《巢源》、《千金》以下诸书之疫,半是疫于热者,所役不同,而其为疫则同也。然此

所谓寒若热者,非正邪之寒热也,必惑夫反时者始相役也。故温有正邪之温,而疫无不由于

贼邪。古谓贼病为时气,一曰时行,故后世称疫为时疫。然时气乃贼邪之混称,不暇详其传

染与否也。其传染者,若仅目之为时气,则无以示别也。且传染之气,恶于不传染者,不得

不别也。疫气恶,故疫亦曰疠疫,疠之为言恶也,此疫之别于时气也。或曰∶如此则役于热

者,不几与温相混乎?曰∶否。冬温亦以传染者为疫,其未经传染,或止就一人言之也,直

称温,不得称疫。温者先乎病以言之,疫者后乎病以言之,以其各有寒若热,故曰虚位。若

合温、疫两字以名之之病,则惟《伤寒例》阳脉濡弱,阴脉弦紧,遇温气变为温疫者,可以

当之。以其先有温邪,又传染时气中之寒之役使者,例不得另立一名,故叠此两字以呼之,

所谓定名也。至于温热云者,其指多本《内经》先夏至为温,后夏至为热之文,而括其轻重

之谓,倘知温之为蕴,则温、热两病之仅皆属温可决已。周扬俊以《温热暑疫》名其书,而

王孟英着《温热经纬》,复杂取《伤寒论》文,皆由不能识别,则不敢正称,而姑以含糊囫

囵,可以附古可以欺今之温、热两字,为藏身之固,使人不便显言其非耳!近世医说之不足

恃类此。

<目录>卷二

<篇名>温疟说

属性:古者于冬伤于寒不即发,至春遇温而病者,及冬中于非时之暖不即发,至春遇温而病者

,皆

胃之温。故仲景既存《素问》、《伤寒》成温之论,复于冬有非节之暖称为冬温。以温之言

蕴,所蕴不同,而为蕴则同,故通为温。《巢源》温病候、温毒候,皆两存之,固深于仲景

者也。准此以推,夏之暑亦当如是。夏伤于暑不即发,至秋遇风而病者,及夏伤于非时之寒

不即发,至秋遇风而病者,皆谓之疟。故《素问》疟论有夏伤于暑之 疟,而生气通天及金

匮真言夏暑汗不出秋风之疟,以疟之言疟,为疟不同,而所虐则同,故通为疟。惟仲景专为

“寒”字立论,故不及夏暑即发、不即发之病,而《巢源》以下亦仍之,而不复分晰也。春

主温,故温性缓,缓则性长,故为病壮热,而其脉为缓弱;秋主风,

故疟性暴,暴则性短,故为病休作,而其脉紧弦。温宜于下,则疟宜于吐。

治疟之常、蜀,犹治温之硝、黄也。惟温在冬月,故发有先后重沓,则治有汗、下兼施,与

疟之吐、下兼施,微有不同者此耳!

<目录>卷二

<篇名>温疟有三说

属性:古称温疟有三。《素》疟论两温疟,《巢源》总叙之,意谓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

至春

遇大暑,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偕出之。温疟止有先热后寒者,而无先寒后热者。何以言之

?经以先风后寒为先热后寒之因,先寒后风为先寒后热之因,大暑为时令,不必数,故止数

风寒之先后,所以止有先热后寒者也。若夏伤于大暑,腠理发泄,遇夏气非时小寒,藏于腠

理皮肤,至秋伤于风,则病成之温疟,则有先热后寒者,又有先寒后热者。何以言之?以此

暑也,小寒也,秋风也,为三感,则当置其一轻而论其两重。若伤暑重而秋风轻,则置风而

论暑、寒,而为先热后寒之疟;若暑轻而秋风重,而置暑而论寒、风,而为先寒后热之疟也

。复总而别之曰∶夫病温疟六七日,但见热者是矣。此谓壮热不兼寒者,故加“夫”字,示

与经文别出也;不析言冬夏者,明冬夏皆有此壮热者也。此与先热后寒、先寒后热为三矣。

大法由冬来者,即今春温;由夏来者,即今伏暑。古既统称温疟,则本草诸治温疟之药,皆

是治春温、伏暑明甚,《金匮》白虎加桂枝汤症正此也。此外,尚有《伤寒论》脉阴阳俱紧

者,重感于寒,变为温疟。则冬伤于寒,至春分以后,复感时行之寒者,先后皆寒,与寒多

之牡疟同理。故《金匮》蜀漆散方下云温疟加蜀漆,当即指此。越其外受之蒙,即以截其递

入之路,而俗称蜀漆截疟,亦以辞害旨哉!若白虎加桂枝汤方,自是治春温、伏暑之温疟,

与重感于寒之温疟无涉,故其方同伤寒法,不同疟法也。

<目录>卷二

<篇名>黄胆黑疸说

属性:《金匮》云∶理者,皮肤脏腑之文理也。以此推之,肠胃之膜,其有罅缝可知。人若脾

虚不

为胃消水谷,则水谷之停于胃者久,久则瘀而为热,其气从腑理中溢出,食气溢则皮色黄,

水气溢则皮色黑。其有脾本不虚,但因饥暴多食、渴暴多饮,所受倍常,则脾不及消,亦久

留于胃而为热,即亦从腑理溢出,此 瘕、系气、溢饮等证所由来也。夫腑既有理,则寻常

饮食,

其气何尝不溢?不溢则何以生卫以肥

肌熏肤、充身泽毛,生营以成脉、华色乎?特所溢者是精气非滞气;精气益人,滞气病患耳!

人若肺虚,为风湿寒热怕袭,则皮肤之理实而闭,腑理中之应溢者,不得通于外,则水谷之

气亦久留于胃而为热,滞则溢迟,故色变也。伤寒、温病所致之疸及风疸、湿疸,皆取诸此

,虽不自饮食致之,而其为溢之滞,在理则同矣。独是水色虽黑,然留胃之水,亦黄中带黑

,不能全黑,以胃为土,土色但黄故也。惟涉及于肾,则黑黄相半,所以然者,肾为胃关,

关门不利,则水之流于肾部者,留久其责在膀胱,膀胱亦腑也,亦有理也。不挟热者,水溢

为饮,《巢源》云痰在胸膈,饮在膀胱者此也。其挟热者,则气与水蒸而为疸。《金匮》诊

疸,于谷疸、酒疸但言黄,而于女劳疸必言额上黑。以女劳则肾虚而利水迟,水即久留而气

溢,且胃中之水,乘肾虚而流疾,肾故不及利也。推之风水、正水、石水为病之义,亦当如

是。黄胆久之皆亦为黑疸者,胃实滞多则乘肾,肾以得水谷之精气少,则益易乘也。知腑理

之为病,而推之奇病中有饭粒出疮孔、蛔虫在皮中者,皆不足为奇矣。

又《金匮》之例,于风湿搏于水谷而成疸者,称黄胆,与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为

五。

其与伤寒同法,不必搏于水谷者,则但称黄。论中诸黄胆云云,以此别之。疸为劳热,食劳

、女劳之有疸,犹食劳,女劳之有复也。

<目录>卷二

<篇名>劳疸女劳疸二症说

属性:五疸中惟劳疸、女劳疸多相混,故或去劳疸,入黑疸,以足五疸之数。但劳疸之名旧矣

,《

病源》名劳疸为劳黄,与十种黄并列。其女劳疸则次黄胆、谷疸、酒疸、黑疸之中,是劳疸

属黄,女劳疸属疸,所属不同。《外台》引《集验》、《删繁》皆有疗劳疸之方,用苦参、

龙胆草、栀子三味,以牛胆或猪胆和丸,而与谷疸并列,是劳疸疗与谷疸同,而《近效》云

女劳疸疗与黑疸同,是治法亦不同。二疸为证相似,所异者,劳疸微汗出,手足间热,小便

利,而女劳疸无之;女劳疸发热恶寒,足下热,而劳疸无之。且诊其少腹,但急不满者劳疸

,急而满者女劳疸,此其要诀。自《金匮》劳疸条衍“女”字,而后世遂不知此义矣。详余

所撰《金匮方论注》中。

<目录>卷二

<篇名>三消说

属性:古今诸家言消渴者不一,要当以《金匮》为正。《金匮》首列厥阴病一条,是渴而不消

;次

列脾约症一条,是消而不渴;次列肾气症一条,是消渴并作。其旨以饮、溲相较,而分为三

,最为简当,犹霍乱之分但吐、但泻、吐泻并作为三也。其言饮一溲一者,乃较其出入之多

寡以出诊法也。推详其意,似有可以饮多溲少、饮少溲多、饮溲相当为三者,亦即就前三者

而引申之也。其兼及能食、便难者,乃旁参他症以为出治地也,并非三消必定如是。后人误

会其旨,所以说歧而义转未备。泉尝即《金匮》以推诸家之言知所谓能饮不能饮,及溲如麸

片、如油,及溲数不数者,皆当作诊法观,不必致辨。总之,但渴者,

有燥、湿两种,五苓、白虎是也;但消者,有虚、实两种,脾约、

肾沥是也。消渴并作者,有寒、热两种,黄连、肾气是也。其方备见唐人书中,但不以兼证

测之,不确也,故诸家云云。

<目录>卷二

<篇名>痱与喑俳不同说

属性:凡辨症须于同中求异,如痱与喑俳是也。《灵》热病痱之为病,身无痛者,四肢不收,

智乱

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是痱之名,名于四肢不收,不收则废也。《

素》脉解内夺而厥,则为喑俳,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注∶俳,废也。肾之络与冲脉

并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斜入 中,循 骨内廉及内踝之后,入足下,故肾气内夺而不顺

则足废。是痱与俳之名,并名于废也。但痱为肿,喑俳则不肿,痱至喑不可治,喑俳则以喑

为正,以此为异。故治痱用续命汤,而喑俳宜地黄饮子,补泻天渊已。乃《宣明方》反云地

黄饮子治中风舌喑不能言,足废不能行,此少阴气厥不足,名曰风痱。则混痱与俳,自河间

始;以地黄饮子概治中风之误,自河间之混痱于俳始。

少阴不至,谓太溪脉绝,仲景原尸厥云,少阴脉不至,本此经以太溪绝为诊厥之法,故

云少阴不至者厥也。河间“少阴气厥不至”六字殊误,气厥正是至,何云不至也?

<目录>卷二

<篇名>癫说

属性:古之所谓癫者二∶一 仆之癫,《灵》、《素》所谓巅疾,王注谓上巅之疾是也。与狂

对举

,其病自足太阳经来,其名以“巅疾”二字称,其义取颠顶为说,此其可治者也;惟由胎惊

得之则难治。一昏乱之癫,《难经》所谓重阴者癫,《金匮》所谓阴气衰为癫是也。虽亦与

狂对举,要之即狂之甚者,其病自心、肝两脏来,其名以一“癫”字称,其义以颠越为说,

此则必不可治。后人概加 旁,而二癫乃不能别,而诸书之论,亦不可尽晓,必如此分别,

斯各各相通矣。《灵·本神》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悲哀动中则伤魂

,魂伤则狂忘不精明,不敢正当人。彼二狂不同,故经文自为之注。其魂伤者则癫也,正《

金匮》之所本。《素》调经血并于阴,气并于阳,乃为惊狂。此一狂乃是浑称。其血并于阴

者则癫也,正《难经》之所本。泉尝遍考而核之曰∶古之巅疾,今之痫也;古之癫,今之痴

也。执是说也,庶不至谓古方不可治今病乎!

<目录>卷二

<篇名>脏色单见说一

属性:人之脏色单见,犹天之运星独明也。太过之运其星明,不及之运其星减。明则自旺,减

则所

胜兼之,人之于色也亦然。《金匮》云肝旺色青,四时各随其色。由斯以推,何脏色见,即

何脏气胜,观其所胜,而源委可见已。何以言之?五行相乘,如夫妇然,夫为妇纲,以能乘

者为正,不能乘者为变,阴阳之义也。故病在此者,知其因必在彼也。此负者,因彼之乘而

太过,病也;此胜者,因彼之弱不能乘,亦病也。乘而太过,则彼强而当见彼脏之色;弱不

能乘,则此强而当见此脏之色。故凡其色独见者,皆胜也,非负也。值不及之运,而曰运星

独明者,未之闻也。顾见注家,辄云脾虚而色外见。嘻!果系脾虚,即使色不纯青,亦当于

淡黄中见青。如不及之年,运星必兼胜星之比,岂得独见黄色哉?且也色与脉应,脏和则脉

和,而不名一象;偏胜则弦钩毛石,随所胜而为象。脉弦不得谓之肝负,则色黄反得谓之脾

负乎?倘因此而用益脾之法,则差若毫厘,缪以千里矣。

<目录>卷二

<篇名>脏色单见说二

属性:或难之曰∶子言何脏色见,即是何脏气胜,而《灵枢》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时之虚

风云云

,非明明以见何脏之色,为何脏之虚乎?曰∶是大不然。经意非春风病脾之谓,谓脏色单见

者脏胜也,而薄皮弱肉者禀虚也。禀虚而脏胜,则非脏之真实也,其为胜我之脏弱不能乘显

然也。如春肝旺时也,肝既弱矣,焉得不畏虚风乎?春之虚风,西风也,其气乘于肝,肝受

之非脾受之,故知非春风病脾之谓也。《灵枢》之文,看似直易,而其义层累奥衍,极耐寻

绎。余说正与之相发明,不得据以为难。其真脏虚色见者,惟肝气先绝而吻青、心气内索而

面赤之类可以当之,要非寻常之症所可同日语也。

<目录>卷二

<篇名>脾脉说

属性:《脉经》脾脉长长而弱,来疏去数,再至曰平。案长长谓来长,较去短者为疏,故以来

疏申

之。弱言其和柔,与《素·脉要精微》义合。彼文曰∶平脾脉来和柔(句),相离如鸡践地曰

平。鸡之践地,举足舒而下足略促,故取以形容来长去短之脉,且如鸡践地之象,去来略差

不似夏脉之钩来盛去衰、秋脉之毛来急去散也。如鸡践地之象,去来略断,不似春脉之弦长

而相引、冬脉之石绝不相续也。此所以为脾脉也。鸟喙之兑(兑古锐字),鸟距之坚,正和柔

之友,屋漏之止而时行,水流之行而不止,正相离如鸡践地之反。又再至非数,而云去数者

,非一息六至之谓,但谓其密耳,对疏言之也《病源》作来疏去 , 正训密,较《脉经》

易知。数之为密,亦有确证。《孟子》数罟不入 池。罟数,即密纲。

<目录>卷二

<篇名>是动所生病说

属性:《灵·经脉》十二经皆有是动所生病,《难经》以气、血二字释之,后人不得其解,反

以为

非。泉谓荣行脉中,卫行脉外,此经以脉为主,自当兼荣卫言。是动者卫也,卫主气,故以

“气”字释是动;所生病者荣也,荣主血,故以“血”字释所生病∶于义甚合。且经于是动

手太阴云臂厥,足阳明云 厥,足太阳云踝厥,足少阴云肾厥,足少阳云阳厥,诸厥皆以卫

言;于所生病则各就其脉所过者,不似是动之或循脉,或不循脉,正以荣有定位故也。其荣

卫俱有之症,则两出之,如手太阴之咳喘是也。凡脉病当以此篇为正,余篇及《素问》,则

或合脏腑言,或互众经言,言各有当。穷经者当即此篇以究他篇,则病之所属自明,勿执他

篇以疑此篇也。

<目录>卷二

<篇名>古汤液丸散同方异法说

属性:《伤寒论》辨可汗云,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

症良

;辨可下云,凡服下药,用汤胜丸散。考仲景书,汗方除桂枝、麻黄等汤外,别无发汗之丸

散。今此云云,可见古方汤液丸散,随宜酌之,不似后世异法者必异方也。仲景于此起,例

如理中丸及汤、半夏散及汤、抵当丸及汤、蜘蛛散及丸,其最着者也。而于病后喜唾,用理

中丸;胸痹,用人参汤;于小腹硬满,小便利如狂者,用抵当汤;于但小腹满,小便利者,

用抵当丸∶非随症异法之证乎?他如太阳篇云∶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

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丸谓调胃承气丸也。此

症宜汤下不宜丸,故辨之尤明。且也仲景有麻黄汤,而《深师》直作麻黄散;仲景有干姜附

汤,而《肘后》变为姜附丸;仲景有枳术汤,而张洁古变为枳术丸。吾湖郡志所载,有以小

柴胡散治病不效,且作汤即效者,皆足证余说也。

<目录>卷二

<篇名>杂病治法折衷说

属性: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二书,古总为《伤寒杂病论》(杂或为卒,卒即杂之

剥文

,勿作伤寒为仓卒之病解),《外台》总称为《伤寒论》(详泉《金匮方论注·序注》),是

所谓《伤寒杂病论》者,为伤寒中之杂病说,非为一切杂病说(下另有论)。徒恃此书不足与

治杂病,则《千金》尚焉。孙氏亦推本仲景,而其论症之精详,用药之变化,杂法之明备,

数倍于仲景书。非仲景之贤不及孙氏也,仲景既以寒字目其书,自专于寒科尽其变,其他病

因,例不羼入。若《千金》统论百病,凡风雨寒暑、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诸因随病聚。则

二家命意不同,故其书详略亦异。读者能各得所宗,则伤寒、杂病两擅其长。自墨守者以《

金匮》为治一切杂病之宗,而《千金》遂斥为僻书,无惑乎学术隘而治法阙矣!

<目录>卷二

<篇名>释证名

属性:有所苦之谓病。病无定所曰流,亦曰游。其有定所而移者曰转。由此转彼,而此已罢者

曰并

病。其根据次者曰传经。其彼病而此不罢者曰合病。其相为表里之经俱病,亦以次传者曰两感

。至邪已入里,而有所着曰结。结而有定形,余症悉罢者始曰积。积而可移曰聚。偏僻在侧

曰癖,亦曰KT 。假物而成曰 瘕∶症言其可征验;瘕言其为虚假(本《病源》)。结而无定

形,久不愈,愈而复发曰注,亦作疰,亦曰系气。其新病甫愈,有因复发者直曰复,亦作

。误于医曰坏病。染于人曰易病。病而至于气竭曰极∶极有六,言究竟也;气去曰死,言澌

散也。大抵散者泄之,结者排之,误者救之,染者绝之,症宜用此数法。而正气有不支者,

即于其中加补味以扶之。历代医法,约略如此。

<目录>卷二

<篇名>释露

属性:《本草》、《灵》、《素》屡言淋露寒热,《灵枢》又以“岁露”名篇。“露”字人皆

不晓

。泉案∶淋露即羸露,古者以为疲困之称。《左·昭元年传》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

。注∶露,羸也。《韩非子·亡征》好罢露百姓。《风俗通义》怪神大用羸露。皆此义也。

字亦肯作路,《诗·皇矣》患夷载路,笺路瘠也,侵伐混夷以瘠之。《管子·四时》不知四

时之故,天下乃路是也。岁露者,谓岁气不及,虚风困之,民受虚风之邪,即被困成病,与

《管子》之言正合。杨上善注《太素》,概以雾露当之,陋矣。伤寒例凡有触冒,露体中寒

,正本《左传》。浅人增霜字于冒下,岂寒之为气,止霜露乎?经文必不若是挂漏也。《病

源》有小儿伤食而瘦之哺露,妇人产后瘀血之恶露,皆其引申义也。(淋,古多作癃,杨注

《太素》癃,淋也。而《汉书》有癃疲之病,是淋亦通疲。)

<目录>卷二

<篇名>释痉

属性:《玉篇》 ,充至切,恶也;痉,渠并切,风强病。二字义别。《素问》气厥、五常政

等篇

,及《伤寒》旧本痉皆作 。许叔微《百证歌》以为名异实同,而字仍作 ,不改。成无己

伤寒,则直云 字误,亦不改。今本作痉,传写者之故。近代但知痉,无有能知 者。泉案

作为是。古人列病,恒重乎证。 乃痉之总号,痉乃 之一端。观仲景云∶病身热足寒,

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明此数者,

皆为恶候,故知当作 。若痉字则因劲而起,专指口噤、背反张言,不足以赅余恶。是痉者

证名, 者病名。人体强直,有似劲象,故谓之劲;去力加 即为痉,可逆溯而得也。《巢

源》亦作 ,故得与痫冒混称。痫固小儿之恶候,冒亦产家之恶候,病不同而恶则同,此其

所以混称之欤!《说文》 部无 字,厂部有 字,云碍止也。然则邪气碍止不去,乃见恶

候, 即 之讹。

<目录>卷二

<篇名>释喘

属性:古之所谓喘,即今之所谓气促。《说文》喘,疾息也。疾息,谓息之疾者。两经多以喘

息对

说,正以喘为疾息,息为平息故也,勿作串说。疾息正今之气促,而又非气短之谓。短气者

,息不必促,而其气不足以息,故不曰短息,而曰短气。气促者,气不必短,而其息不利于

气,

故《脉经》或谓之息促,而后世浑言之,则遂曰气促也。今之所谓喘,即古之所谓上气。郑

注《周礼》上气,逆气也。逆气谓其逆在气,则不仅责在息。人之将死,有张口抬肩而逆气

者此也。浅者不识上气,谬目为喘。由是,今之喘,重于古之喘数倍矣。岂知此喘,乃是气

逆,苟非不治,多有下之而愈者,如咳逆葶苈泻肺汤症,及《外台》备急丸症是也。若疾息

之喘,是肺实所致,宜用宣利,如太阳麻黄汤症是也。古人分别之严,原为治法设,非可苟

焉而已。自二症混,而治法乖矣。

<目录>卷二

<篇名>释癫

属性:癫之言 , 仆也。凡物上重下轻则仆,故人病气聚于头顶则患 。《素·脉解》太阳

所谓

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疾也。与厥论巨阳之厥,发为 仆同义。

是明以癫为仆也。癫,经文作巅,故注云顶上曰巅。古字无巅,止作颠,后人加 旁遂作癫

亦或省作 ,《玉篇》痫,小儿 病也是也。且据《玉篇》,知癫痫实一病。《病源》亦云

十岁以上为癫,十岁以下为痫,然则二字之分,分于年之长少也。《金匮》风引汤下云,治

大人癫、小儿痫,即此意。近世不晓此义,专指古之风邪为癫,而以别于子痫。执今之名,

检古之书,无怪乎其谓古方不可治今病矣!

<目录>卷二

<篇名>释淋

属性:《灵》、《素》、《本草》有五癃、癃闭之名,而仲景以下诸书并无之。考杨上善《太

素》

注∶癃,淋也。因知淋、癃乃一声之转。《毛诗·皇矣》与尔临冲,《韩诗》作与尔隆冲,

是其的证。所以通淋于癃者,以癃训罢。《汉书》云∶臣有疲癃之病。注∶癃,罢病也。而

《素问》说癃者,一日数十溲,则膀胱之胞罢疲矣,故得假借取义。近世不知此义,歧而二

之。徐灵胎《轨范》以癃、闭、利、淋四字为目,又自注云∶绝不便为癃。于此叹识字之难

!根据字当作麻,《说文》麻,疝类。则是麻之名,取义于腹痛,故仲景亦以少腹弦急,痛引

脐中为正。后世以其病状淋沥不宣,遂借淋字为之。详泉所撰《证原》中。

<目录>卷二

<篇名>释疝

属性:《说文》疝,腹中痛也。《释名》疝,犹诜也,气诜诜上也。然则腹气逆上作痛者疝也

,许

略而刘详耳!《金匮》寒疝正指此,故次于腹满下,不与狐疝同篇,其各条经文,不涉及前

阴一字。隋巢元方知此义,故《病源》载诸疝候,亦无涉及前阴,惟疝非前阴茎卵之病,故

女子亦得有之。如《素问》厥疝,《外台》血疝、石疝之属是也。疝以寒疝为正,若狐疝、

疝诸关前阴者,特以其兼腹痛,故以疝之名名之,其不兼腹痛,则直云阴缩、阴 而已,

诸经中自有条理可寻也。近世以狐疝为正疝,遂不识《金匮》寒疝为何病,而乌头等方乃废

。至张石顽《医通》、徐灵胎《轨范》,皆合狐疝、寒疝为一门矣,而浅者又目为肝气矣。

<目录>卷二

<篇名>释膈

属性:《素问》有隔,《伤寒论》有格,《病源》、《千金》、《外台》有鬲,音义皆相近,

而要非

今之所谓膈也。何以言之?隔为不便(经曰隔阳不便,王注亦屡曰隔,隔塞而不便写也,)即

仲景书之关元方书之内关外格也。格为吐逆(见《伤寒平脉法》,王注《素问》亦用之),义

取格拒。鬲为鬲气,其别有五,其症不一,不过寒食气结所为,皆与膈轻重悬殊。治隔可利

其二便,治格可平其胃气(据仲景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症言),治鬲可运其阳气。若今之所谓

膈,乃吴江徐氏所谓胃口枯槁,不能受食者,实噎与反胃之极境,属六极,故多死,无药可

治。不得以鬲、膈字同,隔、格、膈音同而牵合之。

<目录>卷二

<篇名>释痰

属性:仲景书有浊唾,有涎唾。涎唾,后人或称淡唾。淡言其薄,以别于浊唾也。淡字去 加

为痰。《巢源》而下,唾皆称痰,即于唾之不薄者,亦称痰不称唾。如凝唾谓之胶痰,粘唾

谓之腻痰,皆与古书相戾也。第古人名病,必名其所可见,薄唾称淡,有淡可见,若无淡可

见,焉得冒淡之名?因知《金匮》四饮中之痰饮,虽本一作痰,而走于肠间之水,淡不淡尚

未可卜,仲景亦必不凭空名之。淡饮之淡,当为流字之误。走于肠间,正谓其流,与溢字、

悬字、支字,皆是状其水行以为别。水之行象,必得此四者方备。《巢源》论饮,悉本《金

匮》,于四饮独无淡饮,有流饮,所列流饮症状,正即《金匮》之淡饮,隋时《金匮》不误

,巢所据足为的证。《千金翼》配入留饮为五次,改悬饮为 饮,支饮为淡饮,而于肠间动

作有声之饮,亦作流饮,与巢氏合。缘“流”字似淡,传写误之,寻又改为痰,其迹显然。

近有粗知训诂者,谓痰字从炎,病必属火。根据彼论治,岂不大谬信乎?辨之不可不审也!

<目录>卷二

<篇名>释散

属性:脉有左右如相低昂者,谓之散,如树叶之动、榆荚之落,(《玉函》聂聂如落榆荚者,

名曰散

也。《八十一难》作厌厌聂聂。根据义当作 ,《广韵》 ,叶动貌; ,树叶动貌。)

轻而泛于水,(《素问》秋脉来急去散,故曰浮,又如物之浮,曰肺死,)车行而望其盖,(

《伤寒论》脉蔼蔼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八十一难》以为肺平脉。)其象莫不如是,故

历拟之也。左右如相低昂,与数脉相似。其实数之促急,以径言,散之低昂,以横言;数之

促急起线,散之仰昂不起线∶大不相同,故言如数。(《素问》冬脉其去如数,正谓散也。

示从容肝急沉散似肾。)又如物之浮,是散之粘着而兼实者;如车之盖,是散之有力而兼大

者。(《素问》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成注《伤寒论》蔼蔼如车盖者,大而厌厌聂聂也。)故

一为肺死脉,一为阳结脉,皆非散之正。故仲景以如落榆荚为正。又惟散之低昂以横言,故

紧脉亦兼散象。(王注《素·示从容》急紧而散曰肝。)惟散之低昂不起线,故洪脉亦沿散名

。(《八十一难》浮而大散者心也。)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

<目录>卷二

<篇名>释毛

属性:古以毛为轻之譬。《诗》大雅德 如毛, 轻也;《孟子》以一羽对百钧,又曰金重于

羽;

《汉书》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皆言轻也。脉以毛名者,为其重按即无,轻取则得也。

《素》玉机真脏秋脉者肺也,故其气来轻虚以浮,来急去散,故曰浮,《脉经》肺脉来泛泛

(《说文》浮,泛也。则泛泛,浮也。)而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然则浮之轻,而重按即无

者,乃为正毛脉矣。其轻而不甚浮起,或浮之轻而沉候又兼他象者,只可谓之轻,不得谓之

毛。《脉经》于吐衄曰脉来轻轻在肌肉。此轻在中候,故不云毛也。于妇人妊娠曰按之则滑

,浮之则轻。此以沉候有他象,故亦不云毛也。言轻不足以该浮,言浮不足以该轻,故《伤

寒论》叠称之曰毛浮。

<目录>卷二

<篇名>释代一

属性:古说脉代有数种。《素》宣明五气脾脉代,注∶软而弱也。案软弱则气未尽畅,有乍数

乍疏

之意,此与《灵》邪气脏腑病形黄者,其脉代,皆谓脾之平脉。以《脉经》脾平脉长长而弱

,来疏去数参之,则此所云代,实即乍数乍疏之义。盖有数有疏,则气不调匀,如相更代,

故曰代,而古因谓不调之脉为代。《史记》仓公传∶和即经主病,代则络脉有过。以代对和

,则代为不调可知。《素·三部九候》中部乍数乍疏者死,其脉代而钩者,病在络脉,亦谓

不调者为代。承上句乍疏乍数而言,意谓经代死,终代病。夏气在络,长夏同法,故脾以代

为正,此与仓公说皆取脾平脉之代,而于非时妄见者,射其主病也。所以谓之代者,取其变

更不常,如四时代更,日月代明,父子代嬗,盛衰代迁之比。《说文》∶代,更也是也。代

之本义,并不取乎止,第以纯软弱则或不能行,有疏数则似可得间,间者止也。不能行亦止

也。故古因又谓脉之有止者为代,如经所云数动一代,五十动一代,乃“代”字之引伸义。

所以引代于止者,即动以观止则见为数,即止以观动则见为数,仍是乍疏乍数之意也。然犹

指一止者为代也。至仲景而下,别代于结,始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为代之专称矣。至李

时珍而下,别代于促、结,始以止有常数,为代之专称矣。于此见古今号之沿革。

<目录>卷二

<篇名>释代二

属性:《脉经》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此论最明。来数,数也;中止,疏也;

不能

自还,弱之甚也;因而复动,但弱无胃也。与两经之言,若合符节。于此知中止去软弱止一

间,有胃气为软弱,无胃气即中止。有胃气则虽无力而其动犹觉不匀而匀,故但谓之乍数乍

疏;无胃气则虽有动而极无力以久持,故谓之弱而乍数乍疏。《素》玉机真脏真脾脉至,

弱而乍数乍疏,其即《脉经》之所本乎!《素》平人气象长夏胃微软弱曰平,但代无胃曰死

。亦明以软弱为有胃,代为无胃。且不云代而无胃,必云但代无胃者,以其但见软弱中之疏

数,而无软弱中之和气,故曰但代。王注以软而弱释《宣明篇》之代,而于但代直云动而中

止,不能自还,义各允协。又《素》脉要精微两言代,王注于数动一代云∶代,止也;于代

则气衰云∶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亦切当。其释三部九候之代则过,观《仓公传》自知。总

之,释脉必先明其字之本义及引申义,而后前人之得失异同,可考而知也。

<目录>卷二

<篇名>释钩毛弦石溜五脉

属性:《素》五脏别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

溜。

案一阳一阴,谓一于阳一于阴也。一与壹通。壹,专也。夏阳大旺,阴不能与之争,故曰一

,而钩脉当之。秋阳剥丧、不能与阴争,则阴专,故曰一阴,而毛脉当之。此二者言阴阳胜

负之极也。阳胜谓与阴争而能胜阴也。春时阳虽渐旺,而尚为阴蒙,故其象为急,而弦脉当

之。阳至谓不能与阴争,故止曰至也。冬时阴多阳少,则阳沉潜,故去来断绝,而石脉当之

。此二者言阴阳胜负之多少也。溜脉不言鼓者,以其弱甚也,此阴阳之无胜负者也,中气也

。此经发明四时脏脉之义最精核,曰一、曰胜、曰至、曰过,字字可求。胜、至二字,义犹

未了,故足以曰急、曰绝。读者所当缘文以求义也。王注误以一阳一阴牵合上文三焦与肝,

由此穿凿附会,顿失经旨,致言脏脉者,但知其当然,不知其所以然矣。

<目录>卷二

<篇名>释KT

属性:《千金》卷十三心脏篇云∶夏三月主心、小肠病,曰赤脉KT 。“KT ”字经传少见,医书

仅见

于此。考《礼·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注∶费犹诡也,道不费则仕。《释文》云∶本又作

拂。费字无诡训,原本必作拂。拂之别体作KT ,故又省作费。若KT 省贝为拂,则有 为费,

理固然也。若经本作费,郑当破读云费当为拂矣。《诗·大雅·皇矣》四方以无拂礼。《大

学》是谓拂人之性。笺注皆云拂犹KT 也,与《中庸》注同,可证也。《千金》赤脉KT 云者,

谓邪气KT 其脉气也。后人不知此义,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引庞安常《伤寒总病论》赤脉攒,

攒即KT 之误,KT 语正本之《千金》,而字误作攒,则不可通矣。

<目录>卷二

<篇名>释解

属性:“ ”字《说文》所无,以食亦推之,当为“亦”,亦通于射。古今人表曹严公亦姑,

师古

曰∶即射姑也。《诗》抑矧可射思、射厌也。然则解 云者,谓懈怠而厌事也。射又通于夜

,《荀子·劝学》∶西方有木焉。名曰夜干,亦作射干。《左·昭廿五传》∶狐夜姑。《

文》本作射,夜从亦省声。《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然则解 云者,谓懈怠而休舍

也。夜又通于液。周有叔液鼎,即八士之叔夜,而《周官·考工》弓人春液角,近朱骏声谓

液解也。然则解 云者,即解字之重言也。此王太仆寒不甚、热不甚、弱不甚、强不甚之训

,所以不可易也。又案食亦云者,即临食不甚喜好之称,故曰瘦人以其未食时若欲食,及临

食则不甚欲食,故曰善食而瘦人。(善读如彼为善之之善。)两症名义并同。

<目录>卷二

<篇名>释服

属性:一方之药料,古曰服,今曰贴。“贴”字古无,止作帖。《说文》∶帖,帛书署也。以

木曰

检,以帛曰帖。案,检即签也。以检类帖,是帖即如今招贴之谓。明帖即贴也。《文选·陆

机文赋》或安帖而易。施注《公羊传》曰∶帖,服也。今《公羊·僖四年传》曰卒帖。荆注

∶,服也,字从立心,疑即帖之讹。然则帖与服义同尔。贴占声,《史·平准书》各以其

物,自古索隐,自隐度也。《汉书》注∶各隐度其财物多少,而为名簿,送之于官也。由是

之,则医者隐度其药物多少,而为书署以予人者,宜其称帖矣。《说文》服,用也。《吕览

》论威敌已服矣。注∶降也。方药称服者,言其用以降服病气也。降服之服同于伏,而医方

有云一伏时、三伏时者,犹言尽此一时、三时之候也。药物畏火煮烁,故谓之伏,犹秋之于

夏,以金续火名,是时为三伏也。学人果能随处顾名思义,则知古人牖我者至矣。

<目录>卷三

<篇名>伏冲解

属性:《说文》冲,通道也。《玉篇》冲,交道也。脉以冲名者,取经隧四达,表里交通之义

。此

脉并阳明之经行身前者,应孔穴,其不应孔穴者,并足少阴之经,伏行背膂之下,始称伏冲

,亦曰伏膂,名异实同。惟其伏行,故得交通前后,为四达之路。经叙虚邪中人之次,不直

言冲脉,必别言伏冲者,以传邪未到伏冲之先,由孙而络而经而输,其入浅,其途一;一到

伏冲,则入较深,而途不一,或由肠胃之腠而传二腑,或由肠胃之外而传膜原,路路可走,

防御綦难,为泄为积,未可预卜。经意当以两歧言,不以递进言,否则既入肠胃,岂有复出

而传膜原之理哉?肠胃之外,膜原之间,所部甚广,自鬲肓至脖 ,跨有脐之四旁,于古尺

约尺许,其止者为积,其行者为绕脐痛;其不内逼于膜而传者,尚有肠胃之后膂筋一次;其

内逼膜原而传者,亦尚有小肠膜原之间一次;其由支络而传者,尚有冲脉之正经,为脐上喘

动应手之症。益信此一脉之四达交通矣。冲脉之外行者但称冲,则其伏行者称伏冲,理固宜

然。杨注《太素》不误,王注《疟论》以为肾络之伏行膂筋者,盖谓冲脉本肾络之一也。核

之上文入脊内,下文出缺盆之路,甚合。

<目录>卷三

<篇名>中风伤寒解

属性:《伤寒论》于伤寒外称中风,各详其脉证于六经篇。《病源》谓之中风、伤寒,其论即

取论

中六经脉证。《千金》、《外台》相承皆如此。泉案《金匮》有中风篇, 仲景不以此病同

列于彼者,以此与伤寒相似,与痹、历节等不相似故也。巢氏以伤寒称之,最得其旨。盖冬

时疾风及非时寒风,其来无渐,非关触冒,故云中。又以其彼来而我始冒之,故云中,又可

云伤。又以此风起毫毛发腠理,入袭于卫而自汗,不能循经而传,故论文特起传经例于伤寒

条后,而中风条不之及。欲知传经与否之义,但取《伤寒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及风则

伤卫、寒则伤营数语绎之自明,勿为近世所惑也。

<目录>卷三

<篇名>秋伤于湿解

属性:凡论四气,当分二例。自春分至秋分皆为暑,自秋分至立春皆为寒。二气极偏,皆从风

伤于

人。经以暑配夏、寒配冬者,据其极偏之气,配以极偏之时也。春之温和,秋之凉和,本无

所偏,介乎寒暑往来之间,而不可以寒暑言,故于春言风,以温非邪,风则为邪。又以此风

不偏胜,故但言伤于风,不别言寒者,非谓风止于春伤人也。于秋言湿者,秋承中土之后,

本气既无可言,即以中土之湿配之。秋谓秋分以前,若秋分后天气已寒,此时伤之,则从伤

寒法。经意以四气分发四时,言自难齐,当以意逆实,当如伤寒例从秋分后皆为伤寒也。秋

以土气为气者,正如草木黄落,以土色为色之比。近喻嘉言欲改“湿”字为燥,非是。不观

《灵·九宫八风》又以湿配东乎,喻又将何以改之?

<目录>卷三

<篇名>《伤寒论》六经解一

属性:《伤寒》所列六经,与《素·热病论》不同。热病论根据气行之脉络言,故所着症,与《

灵·

经脉篇》义合。《伤寒论》根据邪入之次序言,故所着症,与《灵·经脉篇》义不合。经脉三

阳经皆有头痛,阳明始有恶寒,而仲景乃皆入之太阳,更以胃实为正阳明;经脉嗜卧属足太

,而仲景乃谓少阴病欲寐;经脉渴而欲饮,饥不能食,属足少阴,而仲景乃谓厥阴病消渴,

饮不欲食,种种皆殊。惟少阳、太阴为近之,而亦有殊者∶经脉目KT KT 属足少阴,而仲景少

阳目眩;经脉飧泄属足厥阴,而仲景三阴俱列。所以然者,经但以阴阳分表里两层,而以身

之前后两侧分为三阴三阳,仲景不但分表里两层,且分表之表为太阳,表之里为少阳,里之

表为太阴,里之里为少阴,里之至里为厥阴,其腑为阳明,义取递进,不取平按。故仅列热

病论六经症于伤寒例,而不即引之以冠六经篇首,别自为说以着,其名同实异也。所以实异

而名仍同者,以太阳等六者,乃古今纪阴阳者之大名,六元以纪天之六气,《难经》以纪岁

之六节,《脉经》卷五扁鹊法以纪一日之六候、卷十手捡图以纪诊法之六部,经筋以纪筋,

部以纪络,若经脉则以纪荣卫,而仲景因以纪表里,其义一也。欲穷《伤寒》六经症者,勿

缠合《灵》、《素》以乱之。

<目录>卷三

<篇名>《伤寒论》六经解二

属性:《伤寒》一书,专明表里,以寒邪之入也,表里以次,故分六经以列其次之后先。寒病

之呈

也,表里恒兼,故又分六经六篇,以辨其兼之多少,于是属词比事,不得不起一例。其例纯

表者入表部,兼里者亦入表部,必纯里者乃在里部。假如六经症具,必在太阳篇,以太阳为

表之表也。太阳症罢,乃入阳明,阳明罢乃入少阳,少阳罢乃入太阴、入少阴、入厥阴,各

取最外一层隶之,故于太阳着论最多,而厥阴独少。非略也,他经之兼太阳者,例不得入于

他经,而厥阴之兼他经而已分入各部者,例不得入于厥阴,则第纪其经症及解时愈候而已。

其自诸四逆以下,古另为一篇,《玉函》题曰平呕哕厥利脉症并治,成本误并之。或据成本

而犹以为少,不得其故,乃曰此仲景未成之书也,否则曰此王叔和之所乱也。

<目录>卷三

<篇名>《伤寒论》六经解三

属性:余论《伤寒》六经为纪表里,屡矣。究何所证?曰∶证诸华佗。《千金》引其说云∶凡

伤寒

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是分六层以纪表里之次

者由佗始。所云入胃,即阳明病胃家实也;在皮、在肤、在肌,即太阳及阳明经病也;在胸

即少阳及太阴病吐食不下也;在腹,

即太阴腹满痛及

少阴、厥阴病也。特措词有文质,分次有赢缩,以此不同耳!其纪表里之义则同,仲景既存

《素问》六日六经之文于例,而又取华氏六日六层之义润饰之,而易其目以着篇,乃主药法

而略针法之意。巢元方能知之,故《病源》存华说于总

论,复次《素问》六日六经根据脉生病之文于

后,与仲景若合符节,是又得一证矣。夫又奚疑?

<目录>卷三

<篇名>《伤寒论》六经解四

属性:前论分次有缩,又有一证,盖六经虽六,核之止四。华佗一日、二日、三日在肤皮肌

,仲

景以太阳统之;四日在胸,以少阳统之;六日在胃,以阳明统之;五日在腹,仲景分为太阴

、少阴、厥阴三经。是华佗、仲景虽各分为六,恰各合为四耳!故仲景着各经欲解是,太阳

巳午未,阳明申酉戌,少阳寅卯辰,三阴则以亥子丑三时前后,兼一时而错互之,其实于十

二时中,止得三时焉。与《灵·卫气行》水下一刻,人气在太阳,二刻少阳,三刻阳明,四

刻阴分大同。阴分即三阴之分也。阴阳赢缩之义,殆本此乎。又仲景书中三阳中风,皆各有

证,独至三阴,则太阴有四肢烦疼一证,而少阴、厥阴皆止言脉不言证,明太阴篇一言可赅

二经,故二经篇从省也。由中风推伤寒,则太阴篇首所谓腹满吐食者,恐亦赅二经言。第兼

欲寐为少阴,兼渴热疼饥为厥阴,皆当以满吐为本,不然仅仅欲寐,岂足定为伤寒少阴病乎

?且少阴篇详言吐利腹痛,若以阳明、少阳篇不详太阳证例之,不大相径庭乎?且三阳篇详言

传经,又言并病合病之证,独于三阴则从略,而无太阴与少阴并病合病、太阴与厥阴并病合

病之证,更无三阴合病、二阴并病之证,岂不昭然乎哉!

<目录>卷三

<篇名>阳明病胃家实解

属性:邪之中人,各有法度。在躯则风中皮腠,湿流关节,寒伤筋骨,热伤血脉;在脏则风伤

肝,

湿伤肾,寒伤肺,热伤心。二者皆以类从。若邪之不以类从者,则必其表里相传者也。大法

在躯者以六经传,至七日愈;在脏者以五脏传,至六日愈。六经为阳,五脏为阴也。其表里

互传,不在此例。故仲景书于恶寒则以发热无热起,例于太阳篇,而于通书中,则本华佗六

日六层之说,而文之以六经之名,殆混经脏而横斜截之,自成一家言。故至阳明篇,独以胃

家实为正,而姑存阳明外证以备义,其篇中冠以“阳明病”三字者,皆指胃家实,与《素》

《灵》所称阳明为行身前之脉者不同。所以然者,药法与针法异也。读仲景书,勿执他经

疑此论,亦勿执此论以疑他经可已。经于他篇之首,各举病名,独“胃家实”三字浑含之者

,以见胃象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其部既广,不可单称一二故也,细读之自知。《千金》作

胃家寒者,“寒”即“塞”字之误,与“实”同义。《金匮》黄胆阴被其寒,《千金》亦作

塞,可证。奈何有见一“寒”字之异,从而为之辞者!

<目录>卷三

<篇名>肠覃解

属性:《灵·水胀篇》肠覃者,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着

,恶

气乃起,息肉内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子,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

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泉案∶肠覃既生息肉,则有形矣。但覃乃延长

之义,于病状何取?当为蕈之省文。《韵》、《篇》并云∶蕈,之荏反,地上菌也。病之蕈

名者,盖取肠外息肉生如蕈状,后世咽菌、阴菌等名准此。读当寻上声,不当如字读。古蕈

、蕈二字多相通,故五经文本云诗葛,覃字亦作蕈。但彼蕈仍当训延,而此蕈则当训菌。二

字之诂虽异,二字之通则同。此类甚多,不可不正。

<目录>卷三

<篇名>蛊解

属性:《灵·热病》男子如蛊,女子如 ,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杨注《太素》以为男女

相悦

之病。女惑男为蛊,男惑女为 。泉案∶杨说盖据《左传》而对参得之,于名义最合。今为

引申之。蛊者,坏也。《素·生气通天》注谓煎厥由房劳来,而至耳目溃溃乎若坏都,正以

女惑男而坏也。 者,阻也。《史记·仓公传》韩女欲男子不可得,病寒热,月不下,正以

男惑女而阻也。曰煎厥,曰寒热,则身必发热,故经列于热病。此热必发于肾,肾热则侮脾

,故身体腰脊如解,不欲饮食。肾中之热既淫于脾,则必脾肾同治,故下文云刺涌泉及跗上

。经文莫着于此,由刺法推药法,其方可知。《千金》无比山药丸可以治蛊,《本事方》抑

阴煎可以治 。若更中于虚邪,必皆致羸瘦、咳嗽、沉默、 ,为风虚劳、传尸劳等症,

当各随宜治之矣。或据《玉篇》 ,骄也。《广韵》 , 也。而通 于狙,释为诈病亦得

。盖此症变幻,不的知所苦,朝凉即如平人,暮热辄至大剧,有似诈也。然以狙虚拟其神,

不若以阻实征诸病。《千金》直作“阻”字,阻者,经阻。

<目录>卷三

<篇名>邪解

属性:杨注《太素》,概释“邪”字为虚邪,最合经旨。经谓风雨寒暑,不能独伤人,必因于

天之

虚邪,与其人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于此知外来之病,无不挟有虚邪,故两经动辄言邪

,此“邪”字对太一之正风言也。《难经》始目一切病患之气为邪,如心邪、肝邪等脏腑之

邪,及饮食之邪云云,不必皆是虚邪,殆以“邪”字对人身之正气言也。仲景因之有大邪、

小邪、清邪、浊邪、谷饪之邪诸称,皆用《难经》而引申。其云邪哭者,又将虚邪之气,名

虚邪之病,是以“邪”字对他病之正状言也。《巢源》因之而有五邪之名,《千金》、《外

台》又皆衍为惊邪之名,皆由《金匮》而引申。《千金》又有邪思泄痢症,则又以“邪”字

对心术之正用言也。大抵名称随时而改,读者通其意勿泥其文,否则必执今疑古,而谓古方

不可治今病矣。

<目录>卷三

<篇名>邪哭解

属性:《金匮》五脏风寒篇有“邪哭”二字,自来注家皆谓非哭之正状,如有声无泪,或哭而

不悲

之比。是以邪为反正泛称也。然于本文血气少之原不协。惟巢氏《病源》中风门,有惊、邪

、狂、癫四症相类,而皆冠之以风。是古固有以一“邪”字为病名者,巢氏必本经说。邪哭

云者,谓得邪病而哭,《病源》所谓邪之为状,悲喜无度是也。义本直截,无俟深求。且其

病原于风,则于“血气少”三字允协。风胜则燥,理固然矣。考古之邪,即今之痴。凡《外

台》、《千金》治风邪诸方,皆可治痴。昧者以癫为痴,而别于痫。癫、痴强合,癫、痫强

分,皆于古训相背。详泉所撰《金匮方论注》及《证原》中。

<目录>卷三

<篇名>酸削解

属性:《金匮》劳篇,男子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热,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

酸削

不能行。泉案∶酸削当为酸消,谓酸嘶消沮也。髓藏于头,而会绝骨。绝骨穴在胫外廉,故

脑髓少者,则头痛而胫不能行。其至春夏剧者,以春气病在头故也。《周礼·疾医》春时有

首疾。郑注∶ 酸削也;首疾,头疾也。彼削亦当作消,所以叠 也。《说文》 ,酸

,头痛也。《周礼》曰∶春时有 首疾。此与郑同义。郑注是分释“ 首疾”三字之义,非

分三字为二症名。《说文》“酸 头痛也”五字句,是浑括其状。贾疏头痛之外,别有酸削

之疾云云,盖误会郑意。《蜀都赋》味蠲疠 。注∶ ,头痛也。是误会许意。余目验春温

症及春月伤风而病头痛者,无不胫酸。《周礼》“ 首疾”三字,真善状病态者。许、郑由

头言之,仲景由胫言之,各以其次为异耳!

<目录>卷三

<篇名>下利解

属性:古书多言下利。下即泄字;利言其快,加 旁即为痢字。下利与吐利文同,吐利为快吐

,则

下利即为快泄已。两经或称其甚者为洞泄,又为肠 。王注谓肠门开辟,知本作辟,读为辟

,其病即下利也。所云肠 下白沫,即今之白积;肠 下脓血,即今之红白积;肠 下血

,即今之赤痢、肠红等。近世分下为泄泻,利为痢疾,于是今之痢,异于古之利矣。岂知今

之痢,即《难经》五泄中之大瘕泄。《难经》与余四泄同称泄,是古之下,赅今之痢。仲景

书亦止加“下重”二字以别之,不另立一名。隋唐时或称滞下,或称重下,皆不脱“下”字

,存古义也。徐氏《轨范》泛指肠 为肠红,而以《难经》五泄概入泄,仲景下利概入痢。

于此叹论古之难!

<目录>卷三

<篇名>病遇节发解

属性:古书言病之遇节即发也,仅见于《巢源·尸注候》,而目见甚多。有发于交节日者,有

发于

交节前后数日者,不必尽是尸注。总之,病根不拔,则愈而复发。其必遇节何也?考万物应

节而来者,莫如八风,以风为中央土气,(本《尚书·洪范》郑注,详前《原风湿》。)土于

五常主信,故至期而不爽,而经谓风者百病之长,是知遇节即发之病必风也。风留经脉,则

随感而作,且五日为候,三候为气,一气者月郭盈亏之大法。人身惟经脉随月郭之盈亏以为

盛衰,故必久风之在经脉中者,方为遇节即发;若病不在经脉中,虽属久风,亦不至遇节即

发也。故遇节即发之状,于风虚劳独多。

<目录>卷三

<篇名>阴脉阳脉解

属性:前论阳脉候先受,阴脉候后受者,其义本之叔微。叔微于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

急,

则云先受温,后受湿,以彼准此,义当如是,并以知温脉濡弱也。经意谓邪中于人,其兼及

表里者,当阴阳如一,如温疟是。若先受某邪,后又受某邪,则先之兼见于阴者,必退而并

于阳,斯后之独见于阴者,乃得而乘于阳。风温、温毒、温疫脉法皆如是。后者之不得陷于

阳也,以阳有宿邪也;先者之不得越于阴也,以阴有新邪也。新者欲下不得下,宿者欲上不

得上。不得下而因汗之,则宿者随新者以俱升而病剧;不得上而因下之,则新者随宿者以深

入而病变。此二变者皆难治。必明于温热之脉法,而后温病可诊也;亦必明于温病之诊法,

而后温病可治也。所以温病大法禁汗下偏行之治,而宜汗下并行之治,萎蕤汤汗下并行之方

也。由萎蕤而推之他方,思过半矣。

<目录>卷三

<篇名>晚发解

属性:平脉法脉阴阳俱紧,至于吐利,其脉独不解;若脉迟,至六七日不欲食,此为晚发,水

停故

也,为未解。成注晚发者,后来之疾也。泉案∶《外台》卷一张文仲疗晚发伤寒,三月至年

末为晚发,方生地、栀子、升麻、柴胡、石膏、五味。若头面赤,去石膏用干葛,无地用豉

。然则晚发云者,乃伤寒最晚所发,以意逆之,感寒热而至半年发者曰晚发。三月晚发者,

其感在冬至前,不论时气、正气也;年末晚发者,其感在夏至后,不论时气,正气也。以

寒热在身,蓄至半年必发也。何以言之?自秋分至春分,正气之寒,当以冬至为界,冬至前

伤寒者,其晚发至三月末而极,以距秋约半年也;若冬至后伤寒,至五月后发,则为病热,

不称晚发,为其兼新感也。凡寒热至二至后而木偏,最易有新感;有新感则病两歧,故不得

称晚发。自春分至秋分时气之寒,当以夏至为界,夏至前伤寒至九月发,则为温疟,不称晚

发,为其兼新感也;若夏至后伤寒至年末发者,则为晚发,以相距半年也。自秋分至春分时

气之热,以冬至为界,冬至前感热者,其晚发在三月末,法与正气同;若冬至后感热者,至

夏末发则为温热,不称晚发,法与正气同。自春分至秋分正气之热,亦以夏至为界,夏至前

感热者,至九月发则为温疟,不称晚发,法与正气同;若夏至后感热至年末发,则为晚发,

法与正气同。然则晚发云者,是从温热两病中别出言之,亦对时气、正气之即发者言之,盖

冬至后感之年末发,与夏至前感之六月发,皆即发也。“即”字与“晚”字正相对。若专以

冬月正气言之,恐未能迟至次年末始发也。《活人书》因此改为三月至夏,殆未达其旨,所

以如是晚者,以积受寒邪,寒搏于液,液停为水,邪不得发故也。凡邪伏不发者,多由水停

。《外台》卷四温病,冬温未即发,至春被积寒所折不得发,至夏得热,其春寒解,冬温毒

始发出肌中,斑烂隐轸如锦文,壮热咳闷,呕吐清水。据此知冬温被春寒折时,先有水停,

故至夏发时,必呕吐出水而后疹见。此冬至后感时气发于夏末者,不称晚发之证。彼方用麻

、杏、葛、橘,与此方皆是提出寒水之意。又《录验》载温毒此条下,又云已自得下利,宜

服黄连橘皮汤。然则停水之毒,吐利皆有,与晚发同法。即谓《外台》、《录验》两温毒为

晚发之温也,亦无不可。

<目录>卷三

<篇名>鼠解

属性:《灵》、《素》、《本草》皆屡言鼠 ,说者皆以食鼠残成 者当之。《病源》列九

中有

鼠,引《灵·寒热》赤脉贯瞳于其下。但《病源》鼠 既为九 之一,则不得以概诸 可

知。三经鼠 ,鼠当为窜,鼠性善窜,故窜字从鼠,鼠字即通窜。《诗》正月鼠忧以痒,小

鼠思泣血。两字皆为窜义,盖遭乱之人,多方求脱而卒不可得,故既言鼠,而复缀以忧、

思二字。 之称鼠,亦取窜通经络为义。窜俗作串, 与 为双声,故近世疡科书皆呼 串

。患即窜 之倒言也。鼠如字读,则与注为声转, 与流为声同,故近世疡科书或呼流注

。流注即鼠 之倒言也。凡取两字相切成义者,可顺可倒,如丁东东丁、历六陆离之类甚多

。鼠 之为 串、流注,断无疑已。又此病初起曰瘰 ,从其外命之;已成曰鼠 ,从其内

命之。经称寒热瘰 及寒热鼠 ,别之以此。因知赤脉贯瞳,当是已成之 串诊法,非初起

之瘰 诊法。何以言之?经以赤脉多则死期远,少则近,则见赤脉非凶兆明矣。大抵血虚之

人,目皮里面必白,血主脉,故以脉见之多少,验血虚之微甚。瘰 初起,当不至是,必已

成串,脓水淋漓已久,合用此诊法耳!《玉篇》 ,病也; ,疮也。

<目录>卷三

<篇名>衄有太阳阳明证解

属性:《金匮》衄云,从春至夏衄者太阳,从秋至冬衄者阳明,独不言少阳。或据《灵枢·经

脉》

谓少阳脉不至鼻,似也,而实非也。盖仲景所云太阳、阳明者,非谓太阳、阳明之经,乃其

自分之部也。太阳统三阳之表,阳明为胃腑之里。衄有由阳络之阳伤而得者,外感风热所致

,春夏从开,邪必着于表,故云从春至夏衄者太阳;衄有由阳络之阴伤而得者,内伤饮食之

热,复被风铄所致,秋冬主阖,邪必着于里,故云从秋至冬衄者阳明。此文正与泉前三阴三

阳诸篇相证,虽似本之《灵枢》,而要各自成论,偶与之合也。

<目录>卷三

<篇名>女劳疸日晡恶寒解

属性:凡黄家日晡多发热者,以阳明旺时也。(晡,《说文》作 ,云日加申时食也。仲景云

阳明

旺申酉戌时,)疸热随之而发,故以此为黄胆之常。以其病在中上而下无病,则散而不至逆

也。凡气在中则可上可下,在上必陷,在下必逆。若女劳疸热固结于下,不得下泄,则时时

上逆,特与脾近,与肺远,止得逆乘于中,不能逆乘于上。至日晡则中实脾旺,疸热之逆乘

于中者,得以乘势逆乘于上,上至肺而极,故以肺虚恶寒之例而为此病。恶寒仍肺病,非肾

病,辨症之诀如此。其额上黑之义同。盖女劳疸之热之逆行于脏者,借迳于脾胃而及肺;其

逆行于经者,借迳于大腹而及额上。额上为心之部。肾病者,颧与颜黑,此之谓也。此义三

十年来,屡思不得,至癸巳夏偶得之。

<目录>卷三

<篇名>隐指解

属性:《脉经》第一篇释脉名,两言隐指。尝以问之老医,举无应者。及历症有年,始知其的

。盖

隐者,扬之反。经文皆于按之下言隐指者,谓脉气之鼓,被指按住,则不能发扬,似乎隐匿

,故曰隐指。其独系之虚实二脉何也?实脉初持时,止见长大,不得谓之实;及按之而长象

不减,又不得发扬,则其气横充指下而见满象,始成实脉矣。故曰隐指 然。《广雅》∶

“,满也”是也。虚脉初持时,止见软大,不得谓之虚;及按之而大象不减,又不得发扬

,则其气旁流指下而见芤象,始成为虚脉矣。故曰隐指豁豁然空。《玉篇》∶“豁,空也”

是也。虚实二脉之真际,皆待按之而见,故惟此二脉言隐指。古人立言之妙,非浅学所能领

会矣。

<目录>卷三

<篇名>阴阳附解

属性:《脉经》所谓阳附阴、阴附阳者,阴阳谓表里,附谓薄也。阳附阴,即表邪内陷之谓;

阴附阳

,即里邪外乘之谓。病发于太阳则内薄,发于少阴则外薄,薄而不已必争。其与交、并之别

∶交者表里不厘清,附者表多即里少,里多即表少也;并者表并于里即无表,里并于表即无

里,附者里犹带表,表犹带里也。至于争,则薄者将胜矣;将胜者,尽入其境也。表尽入里

则陷,故死;里尽入表则出,故生。阴主阖,阳加之则不能容,故胀满;阳主开,阴加之则

虚者泄,故汗出。而其与并有别者,并者已汗出,附而争者未汗出也。可见诊热病总以汗出

为佳也。又案∶此时胀满,必不大便,下之则其死尤速;此时汗之必昏运;补之则其愈迟,

补甚亦死。一先一后之间,必列此数名,其丁宁示人之意切矣。

《脉经》历集古今众论,其名称或随时代而异,故多有词异旨同者。此谓薄为附,亦其

一端也。

<目录>卷三

<篇名>温病脉法解

属性:凡脉来盛去微,如人喘状者,是邪气由表薄里之象;若又动数不均,则薄里尤急,即初

大渐

小之厥脉也。伤寒得之为恶寒甚而热多者以此。今病过数日,不见此二脉,知其邪将衰,不

能薄里,不薄里必还表,将汗之兆也。然亦有不薄里又不还表,逗留半表里间而脉如是者,

则象其肺脏之有所载也。肺在躯壳内四脏上,正在半表里之次,邪着于此则脉缓,故去来

,初终匀,其人当喑。喑者肺载邪而气实无声也。欲邪之散,仍须从汗出。设汗之不汗,则

邪着固而肺将烂若萎矣,法在不治。《脉经》卷七热病肺不喘三条,义实如此。凡云不者,

皆昨然今否之词,府谓胸中,藏谓胃部,阴阳谓表里,凡云期者,皆施治冀望之词,三日四

日者,自七日后数之也。七加四为十一日,邪气还表,行其经竟之时,至是不汗,则其终不

还表而着肺之固可知,治法乃穷矣。

<目录>卷三

<篇名>软弱有石解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长夏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从《脉经》及《甲乙》。)案石

之义

,似当为坚,而经与软弱并举,则石脉之象,从此可推已。盖坚为长属,去来相引;石为短

属,去来皆断∶两者固别。《素·玉机真脏》真肾脉至搏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绝谓去

来绝也。一曰如夺索。(“夺”古“脱”字,见《说文》。夺索即绝也。)是石脉取义于绝,

不取于坚,故得与软弱并举。第辟辟之石无胃气,软弱之石有胃气,故在彼为死脉,在此为

病脉耳!所以长夏忌石者,脾平脉相离,如鸡践地,则离而不甚觉其离也;石则离之显焉者

矣。夫离之为言,犹断也。以不甚觉离者,而忽显见为离,脾气弱而肾气强矣,故病。

<目录>卷三

<篇名>玉屏风散方义解

属性:玉屏风之止汗,非如圬者之于墙然也。其谓汗之因风得之者,恒至虚其卫气而久恋,卫

则不

收,风恋则不纯,以不纯乘不收,则汗出自易。故必以防风从外发之,白术从中守之,而黄

则居其间而托之。 之为言致也,(《诗·皇矣》上帝耆之,耆致也。)推致卫气使风不得

留,则卫自收而汗自止。方义如此。人见其汗止也,而以为黄 固表,亦盍观其方下有治风

邪久留不散,自汗不止两语乎?《本草经》曰∶黄 治大风。此方本之,故其义与金匮血痹

黄汗黄胆诸用黄 方不同而同,以彼症亦由卫虚挟风故也,其防术并用,取诸金匮桂芍知母

汤方中,亦以彼症由风汗之故,以彼证此,断可知已,必其人之症,如方下所云,始可用之

,倘其汗不由于风,或微有风而属在表虚里实之体,即不可服,服之则卫以被托而益虚,表

虚而里益形其实,诸气不和,虽本无汗,且可使有汗,奈何忌汗而藉此止汗耶,且屏风之名

,兼有屏绝屏挡之义,若专以屏藩屏蔽为言,则艳其名而没其实矣,大抵古今名方,苟得

仲景之一端,即非望文而可晓,读者当以意逆志焉。

<目录>卷三

<篇名>磁石治周痹解

属性:人皆知磁石之益肾气也,而本经独主周痹,痹为风寒湿三气杂至之病,未必皆由肾虚,

经意

何所指乎,盖尝历考方书,乃知磁石能吸通一切拥塞之气,涂于外则从外吸内,如入升药提

毒,纳喉中引针是也,以彼例此,治痹之义灼然矣,经隧中为风寒湿所阻而成痹,亦系拥塞

为病,故须此以吸通之,第古方中根据经直用者绝少,而绎周义为流之理,则凡拥塞之处,无

非痹气所流之外,故用之者,不必规规于经文,而自合经旨,且因此益知益肾气之故焉,心

肺主呼,肝肾主吸,能吸之物,与喜吸之症,其气相协,虚者得吸以实之,谓为益肾也固宜

,特不比泛泛益肾如山药地黄辈耳,临证者审诸,每见上下俱虚之人,咳喘吐血,医用磁石

,渐至肺萎,延成死症,实由吸伤上焦之误,而医者无一悟及,可慨也夫,案、仲景书不及

此药者,仲景为伤寒设法,原书不别出金匮,金匮亦论伤寒之杂病也,寒邪从外入内,不可

再服磁石,使之从内吸外,故不及也。

<目录>卷三

<篇名>人参解

属性:人参性效,近陈修园砭新方八阵,辨之而未尽也,泉谓仲景于亡脉亡血并用人参者,非

以人

参为能生血脉也,特培其血脉所由生者耳,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津血同类,津液不行,则血

亦减少,而津血又皆元气所生,元气实藏于脾,人参专能补脾,脾王而气液充,则亡血亡脉

皆愈,故人参之补脾,实人参之培元气也,惟人参培元气,故阳虚者得之能益气,如四君子

汤是也,阴虚者得之能蓄津,如人参白虎汤是也,且人参反大黄,大黄功专泻胃,而胃为万

物所归,能泻胃者必能泻胃之所及,人参功专补脾,而脾为诸经之母,故补脾者必能补脾之

所统,推而暨之,大黄无所不泻,人参无所不补,凡通治之药准此。

<目录>卷三

<篇名>桑根白皮解

属性:据《本经》主伤中、五劳、六极、羸瘦、崩中、绝脉、补虚、益气云云,则桑白皮补肺

也。

《别录》则主肺中水气、唾血、热渴、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去寸白、缝金疮,似桑

白皮又泻肺也。岂相背哉?盖《本经》“中”字皆指胃言,胃主肌肉,百脉秉谷气而成,则

羸瘦、绝脉,亦系胃病。补虚者补胃之虚,益气者益胃之气。胃以下行为顺,上逆则肺不平

,而肺病作。《本经》着治胃之效,而肺之平,不言可喻也。《别录》以经义隐约,故推衍

之,其主治皆胃逆陵肺之症,一本一标,词相反,义相成。《肘后方》以之治消渴尿多及产

后下血,是宗《本经》为用。钱仲阳泻白散治小儿肺经实热,是宗《别录》为用。

<目录>卷三

<篇名>百合病用百合解

属性:仲景以百合治百合病专方也,诸家注从未有能道其故者。案《本草经》百合除邪气,利

大小

便。百合病症状虽变幻不一,要之,小便赤黄一症则有定。仲景于至无定中求其有定者,以

立延医之准,此百合病所以必用百合也。百合病重在小便,故于头痛、头淅淅、头眩诸足以

卜愈期者,皆于小便时诊之。凡辨疑难症,皆当准此。夫古人至奇之法,实有至常之理。浅

人泥于百合补肺之说,因以肺朝百脉为之解,浅也。又百合病者,由于余邪逗留,血气不润

所致。如意欲食而或美及欲卧欲行云云,状其无大邪之抑,正气有时得伸也;复不能食至不

用闻臭、不能卧、不能行云云,状其气血少润也。如寒如热,肌中不润而滞涩也;无寒无热

,余邪不能作势也;口苦,胃液被余邪所吸,不能消净食物也;得药剧吐利,胃液不充,反

为药所胜也;脉微数,微为血气少,数为邪气止也;溺时痛见于头者,溺为去液之事,故病

液少者,卜之于此,下虚则上实也。此证之于症而合者也。其治法,专以滋润为主,故本方

于百合外,加生地汁,津血并润也。汗下吐皆伤液,故随上下之所伤而救之。知母、鸡黄皆

滋润之品。滑石为润下之品。惟赭能逐邪,欲乘其方下而逐之也。变渴,则栝蒌、牡蛎;变

发热,则滑石。无非取乎其润。此证之于方而合者也。然后知《本经》百合除邪气、利大小

便云云,皆润之之效也。大抵病至邪留正虚之时,攻则害正,补则碍邪,惟有润之,使正纾

邪浮,始可设法逐邪。其逐邪之法,总不出伤寒差已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

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数语,决不以百合数方了事也。惟至此时,则病之局势已移,不得

仍以百合称,故百合病止此耳!读仲景书,如读《春秋左传》,当取他传,续此传后,而后

纪事之本末始全。

<目录>卷三

<篇名>仲景用桂枝例解

属性:仲景之用桂枝,不独太阳病为然,即已见里症而表犹未罢者亦用之。故建中、复脉,虽

滋腻中,尚借一味桂枝以达余邪; 而桃仁承气汤、黄连汤、桂枝人参汤、柴胡姜桂汤、当

归四逆汤、乌梅丸诸方之用桂枝准此矣。其尤着者,阳明、太阴二篇,皆有浮脉者宜桂枝汤

之论,可见无表症而有表脉者,犹当用桂枝。所以然者,有表脉则气连于表,与未罢之表症

同;无表症则不得不随其所见之病以为隶。近人泥桂枝为太阳经者,究未明其例也。夫仲景

之用意虽深,能善读之,则义随文见,自有迹之可寻,此所以为医学中百世之师也。

<目录>卷三

<篇名>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解

属性:任分则权分,任专则权专;权分则功分,权专则功专。分者我与人均,专者人由我使。

桂枝

汤桂、芍俱三两,则桂自驱风,芍自敛汗,各不相假,所谓任分权分而功分也。此方桂三两

,芍四两,则芍能使桂,桂虽有驱风之能,亦不过以辛温善达之气,助芍药宣已痹之血,而

不得独炫其长,所谓任专权专而功专也。加生姜之义,可以类推。此论身疼痛在发汗后,显

属汗后亡津,血气痹着之象。津血同类,故从血痹治。芍药、生姜皆治血痹,故独重其分。

亡津故加人参,与白虎加人参汤症义同。何以知此身疼痛为血痹也?以脉沉细知之。栝蒌桂

枝汤症,亦云脉沉细,而其病由于亡津,以彼例此昭然已。

<目录>卷三

<篇名>桂枝附子汤去桂加术解

属性:论曰∶此本一方二法。以大便坚,小便自利,去桂也;以大便不坚,小便不利,故加桂

。其

义深奥难明,注家皆不得之。近徐氏《类方》则云桂枝能利小便,又云白术能生肠胃津液,

亦属牵强。绎经意以身疼、脉虚而涩,为表虚挟湿,复以脉浮推得有风,复以不呕明其无里

症,故以桂枝解表之风,附、术解表之湿。其可确指为湿者,全在“不渴”二字上勘出,故

脉涩作阳虚挟湿论也。然果系有湿,必大便溏,小便不利;若大便坚,小便自利,则非湿症

矣。既非湿症,而见身疼、虚涩之脉,是专属阳虚可知。即其脉浮,亦平脉法所谓浮为虚也

,不得再用解表之药,以重虚其阳,故决然去桂,桂去而术、附皆转为温煦阳气之用矣。二

方之别,所以明二症虚实疑似之辨者至矣。

<目录>卷三

<篇名>大青龙汤麻杏甘石汤越婢汤解

属性:三方皆麻黄、石膏并用,乃表里同治之法也。然石膏虽曰治里,而《本草》亦称其能解

肌。

是三方者,必也表里俱有热,而又拥于上焦者宣之。且其为制也,大青龙汤麻黄六两,石膏

如鸡子大;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石膏八两;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八两。是皆石膏重于麻

黄,石膏为主,麻黄为佐,则解热之杈胜。麻黄虽有发散之性,只得于解热中疏其郁滞而已

。性随制变,故仲景用大青龙,必提出“烦躁”二字,而以脉弱恶风戒其误用,以见大青龙

专为烦躁设。于越婢汤则主自汗出,无大热;于麻杏甘石汤则主汗出而喘,无大热。以见二

方专为喘、汗设。烦躁、喘、汗症虽不同,其为上焦热拥则同,故立法亦同。近柯氏琴《来

苏集》,疑麻杏甘石症“汗出而喘无大热;七字为误,欲移“无”字于“汗出”上。其不足

与语仲景化裁之妙用必矣。

<目录>卷三

<篇名>小青龙汤解

属性:古经方必有主药,无之者小青龙是也。何以言之?方中麻、芍、姜、辛、桂、甘各三两

,味

、夏各半升。考古半升,约古分亦三两。仲景每以半夏半斤配生姜三两,五味半升配生姜三

两。此方正其例也。八味轻重同则不相统,故曰无主药。或谓麻黄先煎即是主药。岂知麻黄

有沫当去,不得不先煎,与先煎泽漆、先煎大黄有别。特以肺为水源,以此疏其壅塞耳!且

本方加减法云去麻黄者四,麻黄在可去之例岂主药乎?匪特麻黄非主药也,即桂枝亦不过因

表不解发热而用之,其与芍药、甘草同用,全乎桂枝汤矣。桂枝即非主药,芍药、甘草更

可知已,又何论半夏乎?此方本从桂枝汤来,而其

义则在干姜、五味、细辛三味。本论于柴胡汤、四逆散方下云∶咳者,加干姜、五味子、细

辛,即此方主治之义。柴胡汤方下又云∶咳者去人参、生姜、大枣,加五味子、干姜,即

此方用桂枝汤,所以必去枣、姜之义。然则小青龙为治饮家咳之方,故凡用干姜、五味子,

而与若桂若麻并施者,皆自此出。如《金匮》浓朴麻黄汤、射干麻黄汤、苓桂五味甘草姜辛

汤、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汤、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汤、苓桂五味甘草姜辛半夏杏仁

大黄汤六方是也。论此方所从来,当入桂枝类;论此方所由衍,当另建一类,而六方隶焉,

斯当矣。

<目录>卷三

<篇名>当归四逆汤症解

属性:论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此症比诸四逆略轻。所以改用当归者

,在

一“细”字上勘出。诸四逆皆脉微,无言细者。微、细虽皆亡阳脉,而微为无气,细为无血

,其指不同。本论云下之后复发汗,脉微细。以微自汗来亡阳,细自下来亡阴。以彼例此,

细为血虚显然。《金匮》云∶血虚而厥,厥而必冒。是厥固有生于血虚者,故必以当归温经

,芍药治痹,而后血利;细辛开之,通草穿之,而后血流;其用桂枝者,取其散表寒也。方

意如是。论又曰∶下利强下之,脉浮革,因而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浮革亦血虚之脉,肠

鸣亦血虚之因,又在利后,与此正足相参。此四逆症自属半表半里,《千金》谓为阳邪内陷

之治者得之。夫强下脉大,亦兼表耳!

<目录>卷三

<篇名>侯氏黑散解

属性:释此散者,言人人殊,皆无确据。考《病源》寒食散发候云,皇甫曰寒食药者,世莫知

焉。

或曰华佗,或曰仲景。考之于实,佗之精微方类单省,而仲景经有侯氏黑散、紫石英方,皆

数种相出入,节度略同。然则寒食、草石二方,出自仲景,非佗也。据此,知侯氏黑散系石

发家服食之方,故有冷服填肠之说。石热之发,亦足召风,故入之中风。大约服石之风,创

于汉季,盛于隋唐。仲景传方而后,《外台》用此尤详。宋以来服石者鲜,此散几废。近喻

嘉言误指为中风主方,踵其说者,见其药不对症,未敢遵用,因专取菊花一味,以为本诸仲

景,而此方之义湮。详余所撰《经方例释》中。

案∶喻氏之意,以经文中有中风之论,而方止黑散数种耳!岂知中风自以续命为主方,

《外台》中明谓续命为仲景方,今《金匮》无者,脱也。详余所撰《金匮方论注》中。

<目录>卷三

<篇名>天雄散解

属性:《金匮》天雄散,有方无论。近人不得其说,或疑为后人所附而议去之。泉谓此乃阳虚

失精

之祖方,未可去也。古者失精与梦失精分而为二∶梦因于风,梦失精者,虚而挟风,故仲景

以桂枝汤中加龙、蛎治之,桂枝汤中风方也;不梦而但失精者,虚而挟寒,故又以天雄散治

之,天雄祛寒壮阳之药也。其治失精,于何征之?《病源》引“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

目眶痛,发落”一段经文于失精候,而《外台》即以范汪天雄散隶之,范汪方较仲景止少龙

骨一味,而注中引张文仲有龙骨,与仲景一味不差。此天雄散治失精之证也。古失精,近滑

精也。《局方》金锁正元丹,盖取诸此。

<目录>卷三

<篇名>理中四逆方义解

属性:大凡思义必先顾名。仲景书名伤寒,则方义自系治寒。寒邪从表乘里,里气不支,挥霍

撩乱,

势将直捣。此时未暇顾表,先与建里,故但用参、术、甘、姜四味,而置头痛、发热、身疼

诸证于不问,亦以实其里,本无妨于表也。俟乱一定,然后解表,以截来路,方下所以有吐

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之论也。理中专为此设,并无伏热痰食在

内,故无壅塞横决之虑,不然则有因而致变者矣。其缓者更有桂枝人参汤(即理中加桂枝)

,法与先理中后桂枝者同一表邪乘里,而分治合治犹尚有别,况于里实者,而可无别乎?

至于四逆亦为表邪乘里而设,但见厥,则所乘已在三阴,较理中症尤重,乃反不用参、术何

?盖以寒邪已入三阴,则里为实,与理中症寒邪将入三阴,其里犹虚者,先后止争一间。正

妇人临产可服补剂助力,已产则有血肉瘀不得再补之比,知此始可与言虚实矣。且吐利而又

厥逆,为表里同病,故既以干姜温里,即以生附托表,其与真武汤、附子汤之用熟附益气,

迥然不同。然则桂泄三阳,生附泄三阴,经有定例,非仅以“性热”两字了之。夫一寒之传

变,其别如此,则凡不止一寒,本先里实者,从可推已。用此二方,但将已所诊症,细细与

仲景论中义例相参,合则用,不合则否,毋执成见为也。

<目录>卷四

<篇名>《素问·平人气象》阙文辨

属性:《素问·平人气象》于人以胃气为本后,独言三阳之脉,不及三阴。林亿以为阙文,引

《难

经》吕广说补之。泉案∶三阴之脉行五脏,经于三阳脉后,即言五脏脉,五脏即三阴也。文

与《灵·经脉》六阳气俱绝、五阴气俱绝,及《素·经终》六阳、五阴之终例同。盖分手足

言之,则六阳;浑举之,则三阳;统言之,则五脏称五阴经。实核之,则五脏言各有当,非

一端也。三阳主躯壳,与《脉经》时脉之六经必兼三阴者,相似而不同。《难经》所言,亦

系时脉,其动摇几分云云,不可执以例此。五脏主躯内,兼主时,故五脏平脉与四时脉同。

然四时脉通主一身,五脏脉专主一脏,故病脉、死脉之象,则与玉机所云太过不及者不同。

读《灵》、《素》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林校殊未审。

<目录>卷四

<篇名>仲景法非北学辨

属性:仲景生于南阳,官于长沙,医于京洛。今案其地,皆非北方郡县,而洛称中土尤着。仲

景是

书,将为前圣集大成,为后世立大法,而斤斤一隅之见,何以为仲景?且历东西晋、南北朝

及隋唐,其间建都若邺、若金陵、若长安,几于五方无定。而《外台》所采诸家,半皆当时

士大夫在京师者,其尊仲景方,至于天下附应,及宋许白沙当南渡时,去仲景千有余年,而

伤寒九十论中,所纪证治,若合符节。可见通人之学,不以方隅限也。其所谓伤寒病则恶

寒、体痛、呕逆而已,并不大重,何异之有?若以其处方太峻,则古权量不及今之十一,有

《千金》可证,又何异之有?夫天下事,果有二千年来,五方通行,末几而止宜一方者乎?人

亦自求所以知仲景者可耳!

按《河南通志》云∶张机涅阳人。涅阳,即南阳郡之属县名,非有异也。惟张松北见曹

操,

以川中医有仲景为夸(见《方氏条辨》自序,)则与此异。岂仲景曾入蜀为医欤?要之,蜀亦

西南方也。

<目录>卷四

<篇名>《金匮》非论杂病书辨

属性:丹溪谓《金匮》为论杂病之书,以示别于《伤寒论》似也。抑知《金匮》即论伤寒中杂

病,

非论一切杂病乎!夫痉、湿、 、奔豚气、宿食、呕吐、哕、下利之为寒类,仲景有明文;

百合、狐惑、阴阳毒之属寒科,《千金》有成例;疟、痈、咳、心痛、腹满、寒疝、积聚、

水气之挟寒,见于《灵》、《素》∶中风、历节、心痹、胸痹、痰饮,消渴、黄胆、惊悸、

吐衄、下血、瘀血、转筋、狐疝之或由风或由寒,详于《病源》,虚劳必助其阳,肢肿必吐

其痰,蛔动必温其胃可见也。其尤着者,中风宜若多端,反取风寒湿杂至之痹为正;下利宜

若不一,专以阳脉阳症为顺;肺萎、上气、淋似乎热矣,而萎有甘草干姜汤症,上气有半夏

越婢汤症,淋有弦急痛引症。妇人病则尤杂矣,则妊娠、呕吐、产后三症,皆从伤寒法治;

经水不论过期、不及期,并主温经汤,是皆以或纯寒或兼寒者言也。若临症者泥此概施,鲜

不贻害!作书之旨,自为“寒”字穷其类耳,勿执小异而疑大同。仲景自名其书曰《伤寒杂

病论》,自叙其由曰宗族死伤寒,故迄于隋唐总呼伤寒者以此。自林亿校成,始与伤寒分。

而丹溪之说行,近世又以其方论多倚温热,不得其解,则曰此北学也。吁!其蔽甚于丹溪矣

<目录>卷四

<篇名>两湿温不可合一辨

属性:《难经》湿温,言脉不言症;《脉经》湿温,言症不言脉。何也?盖在《难经》者既属

伤寒

,则必有头痛、发热等症。又以其脉阳濡弱也。

推得先受温而尺热、口渴在其中;阴小急也,

推得后受湿而身疼、拘急在其中∶不言症而

症可知已。其与《脉经》所言先受湿后受热者迥别。后受湿者,其湿浮于表,与寒同法而减

等。小急者紧之减象也。许叔微苍术白虎汤,苍术散湿、白虎治温最合,缘此湿温重在温也

。先受湿者,其湿沉于里,与凡湿病同法,故胫冷、胸腹满,其脉当沉,可以白虎概治之乎

?头目痛、妄言,是湿甚于里,将与后受之热合化,故禁汗之,虚表以甚里,苍术其可用乎?

缘此湿温,虽属中 ,重在湿也。观其所重,两者悬殊,朱奉议见其名同而合之,则奉议

之不足与言伤寒也明矣。(三风温准此。)

<目录>卷四

<篇名>温疟辨

属性:《内经》以先热后寒为温疟,与先寒后热之寒疟反对,而以但热不寒为瘅疟,《金匮》

瘅、

温二疟皆但温不寒,注家不能分别。泉谓疟之命名,本对温而立。冬感于寒及非时之温,至

春发者,其状和顺谓之温;夏感于暑及非时之寒,至秋发者,其状酷虐谓之疟。疟有寒、温

、无寒,先温而感春寒,则内热为外寒所抑,表实故无寒。曰温疟者,合二病以名之。仲景

书言温、言疟,则必言温疟,立言之体宜然。其与《内经》不同者,《内经》主疟,仲景主

温也,宜所言之同温矣。若瘅则《内经》、仲景皆主疟,宜所言之不同矣。但此温疟者,“

者”字当作“也”,与上文连读,谓瘅、温二疟,并宜白虎加桂方也。不然,自鳖甲煎丸条

以下,皆方论并列,何独瘅疟条有论无方乎?徐灵胎批《金匮》本亦云白虎加桂枝汤,此温

疟、瘅疟之主方。

<目录>卷四

<篇名>辨柔痉不恶寒之误

属性:《金匮》痉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者,名曰柔痉。《脉经》及成本《伤寒》同。近

嘉定

黄校《脉经》本云不恶寒,一作恶寒。案黄序于所言一作某者,多据元泰定谢校本,谢校

本又多据宋熙凝林校本,非不足据也。明刻《医统正脉》林校本有“不”字者,传写误衍。

幸《病源》伤寒痉候录柔痉,亦无“不”字,与元泰定本《脉经》同。明王肯堂校《千金翼

》卷九亦云不恶寒,一作恶寒。然则《千金翼》亦有无“不”字者。巢、孙二书,多据《金

匮》也。《金匮》又云∶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

,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彼经是释痉病之纲,特揭“恶寒”二字,则知痉未有不恶寒

者。以经证经,尤为可据。盖刚柔之分,分于汗不分于恶寒也。此一字所关非小,不得不辨

<目录>卷四

<篇名>蛟龙病辨误

属性:《金匮》果食菜谷禁忌云∶春秋二时,龙带精入芹菜中,人偶食之为病,发时手背腹满

痛不

可忍,名蛟龙病。泉谓病得之误食龙精,与蛟无涉。“蛟”当为“咬”字之误,在“龙”字

下。病名龙咬者,以龙精入腹,变生小龙,咬人肠胃,故腹满痛不可忍。方下云吐如蜥蝎,

可见龙精固能生子于腹中也。作咬为是。古“咬”字恒误作蛟。《灵·厥病》云∶肠中有虫

瘕及蛟 ,皆不可取以小针,心腹痛,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中热喜渴,涎

出者,是蛟 也。(今本“发”作“ ”,“作”字下有“痛”字,舛误不可读。兹从《脉

》、《千金》、《外台》引参正。)二“蛟 ”字。《脉经》、《千金》、《外台》引皆作

“蛔咬”,而经误且倒,正与此同。以蛟 证蛟龙,尚何疑哉?又案∶以夏小正鸣札之义例

之,则作咬龙亦可,以先知其咬,后知为龙也。咬 仿此。

<目录>卷四

<篇名>黄疸辨

属性:黄,黄胖也。疸,五疸也。《金匮》原有诸黄、诸疸之别,特疸详而黄略,读者易混,

因误

认诸黄为即五疸中之黄胆耳!考《病源》黄病候,自黄病至治也,百四十六字,列症甚详,

本之《金匮》逸文。何以言之?一身尽疼,发热,目涩,鼻疼,两膊及项强,腰背急,乃太

阳阳明表证,而《金匮》有黄家脉浮,当以汗解,宜桂枝加黄 汤一条,证治相符。大便涩

,正阳阳明胃家实症也,而《金匮》有诸黄猪膏发煎主之一条,证治相符。《金匮》既详其

治,不应反阙其证,故疑巢说本《金匮》逸文。且以此推之,黄病固有与伤寒同法者,故伤

寒亦多病黄。若五疸中之黄胆,则与余疸同属杂病,自不若黄病初起可以伤寒法治之,此其

别也。巢于黄病外别有黄胆,与女劳疸、酒疸、谷疸、黑疸同列,而以《灵》、《素》所言

黄胆诸条,及《金匮》所言疸而渴者以下三十五字入之黄胆候,较之黄病论绝异,其分别甚

严,真善读仲景书者。后人误认《金匮》标目黄胆二字,即五疸中黄胆,因以篇中诸黄云云

,皆认为五疸中黄胆,而黄与五疸之治法淆矣。不效,必曰古方难用也,故读书须取其至是

者。

<目录>卷四

<篇名>阴黄辨

属性:人但知黄胆之有阴阳,而不知阴阳之何所指也。一闻“阴”字,即确认为虚症而不疑。

此不

独于疸为然,而疸之害尤甚。盖疸本湿热所为,无问阴阳,皆当以治湿热为正。的系阴黄,

湿热入深,其候重于阳黄可知,一投补剂,收住湿热,当时虽瘥,而病根终身不拔矣。余见

甚多,而卒不可夺。噫!人亦思阴阳之论何自 哉?《金匮》云∶疸病发于阴部,其人必呕;

发于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然则二疸之别,别于症之浅深,不别于气之虚实。阴以五脏言

,谓肺也;阳以六经言,谓三阳经也。仲景书中固有此例。如伤寒发热恶寒发于阳,无热恶

寒发于阴;咽喉痛,面赤有斑为阳毒,面青身痛为阴毒。皆是也。后世不明此义,每遇阴症

之名,不以为寒而用热药,即以为虚而用补药。元明以来,比比然矣。景岳于阴黄多制补剂

,其意岂欲误人哉?良由误认一时之收住为功且速,而不知能料他日复发之真明且远也。《

大学》贵知至,信然!

<目录>卷四

<篇名>内风辨

属性:两经无内风之名,始见于《史》一百零五卷《仓公传》“脉来滑者为内风也”一语。盖

指外

风之入内者,不谓其自内出也。《千金方》亦颇言内风,细绎其指,与仓公同。惟王太仆《

素·大奇》肾风注云,劳气内蓄,化而为风,始以自内出者解经风字,然究不言此风宜补也

。且《素·水热穴》原肾风明言汗出逢风,是肾风何尝非外入之风,不必如王注所云矣。近

世内风之说盛行东南,尝以意别之,乃中风、痹、痱及肝气、肾气等症,但本各有主名,何

庸易以混号。且古人惟以中风诸症为外风入内,故制诸续命汤加减之方以治之;惟以肝气诸

症为脏气之厥,故制诸七气汤加减之方以治之。若概目为内风,专为补计,则续命不嫌于发

,七气不嫌于走泄乎?夫古人立法,每症皆有百世不易之准,何独风、厥两门,乃至与后世

大相刺谬如此耶?噫!异矣。

<目录>卷四

<篇名>人迎气口辨

属性:《灵》、《素》动以人迎、气口对说,而于终始篇专着“太阴”二字于脉口上(太阴谓

手太

阴。脉口即气口),其言曰∶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此一语,正以别人

迎于气口也。王注知人迎之不属太阴,因以结喉旁脉当之。盖本《素·阴阳别》三阳在头、

三阴在手之论最的。后人不知其所本,粗读古经,转驳王注为谬,而创左人迎、右气口之说

,以为本之《脉经》。岂知《脉经》“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四句,

一气贯下,与神门诀断两在关后相对,则专谓关前一分之在左者为人迎,故与关后一分之神

门并论,非统左三部言也。平人迎条云,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实者,阳实也,等语,与《灵

》、《素》所言迥殊,细玩“以前”两字自明。《脉经》本不误,后人自误会耳!前人辨此

者多,兹不备引,要惟杨上善《太素》注为独胜焉。

<目录>卷四

<篇名>《千金》辨诬

属性:《千金》卷二十六菜蔬类,瓜子主治下云∶一名白瓜子,即冬瓜子也,白冬瓜子味甘,

微寒无

毒,除小腹水胀,利小便,止消渴。苋菜实主治下云∶一名马苋,即马齿苋菜也,治反花疮

。案∶此两条,当是北宋修者所改。何以言之?瓜子乃香瓜子,其与冬瓜异物,人人所知,

马齿苋之于白苋菜亦然。凡药名以马称者,皆言其大。经以白苋为主,而白苋大于糠苋,故

称马苋,对糠苋之称细苋言,马齿苋既非一物,安得同条?若以同条言之,则是同物。而马

齿苋之主治,何以与白苋大殊乎?孙系博学通人,必不若是之谬,缘宋以来,皆误认古人单

称瓜者为冬瓜,又见其马字从同,遂以臆改。陶注亦以马苋为马齿苋而辨其异,犹无大误。

呜呼!唐人旧说,被后人窜易者,可胜道哉!

<目录>卷四

<篇名>君火相火辨

属性:火之称君、相也,惟天有,然而人则否。何以言之?《素问》说少阴君火,主春分后六

十日

;少阳相火,主夏至前后六十日。与厥阴风木、太阴湿土等,同为天之六气。六气惟火、暑

为时最长,故分其纯者为君火,烈者为相火。相火亦谓之暑,乃始温终热之义也,故曰惟天

有。然至于人身,则左肾水、右肾火,即为诸脏腑所秉气液之源。无一脏无水,即无一脏无

,本与六气火暑之别于四气者不同。论其源委,心亦资源于肾,安得以心为火中之火而君之

,肾为水中之火而相之?且心之为火、肾之为水,不过配合五行之位如此,岂谓火结成心

、水结成肾乎?心之称君,特十二官比例如此,其为五脏之一则同,然犹有经可据也。至于

肾之称相,并无所出,尤不可也。且五脏既皆有火,除心为君外,于分皆为相,何得专以相

之称属肾乎? 况心肾既皆有液,则皆为水,何以无君水相水之称乎?可见《六元正纪》之说

,断断不可移之人身者也。此等混蒙话头,不可不辟,不辟则道之真者不见。相沿既久,至

有以欲火当相火者。噫!医道之难言也。昔徐灵胎曾着《君火相火论》,专论肾火之不合称

,而其义犹未尽当。又移《六元正纪》之说于人身者,宋成聊摄已不免有之,然其是非正不

难辨。若云天之二火,可移以论人,则必手臂内侧后廉及心脏皆专有温气,手臂外侧及三焦

皆专有热气而可;推之余四气,将谓足经外侧后廉及膀胱皆专有寒气乎?足经外侧前廉皆专

有燥气乎?其不可也明甚。而承讹袭谬,日以加剧,盖由《内经》之学,浅尝者多,深思者

少耳!

<目录>卷四

<篇名>龙雷之火辨

属性:余素不信“龙雷之火补阳则消”之说,后阅叶桂《景岳全书发挥·本草正》,乃知有先

我言

之者矣。其言曰∶今医家每言龙雷之火,得太阳一照,火自消靡。此言甚是悖理。龙雷之起

,正当天令炎热,赤日酷烈之时,未见天寒地冻,阴晦凛冽,而龙雷作者。则知仍因阳亢,

而非热药所能治也。若用热药,乃戴阳、格阳,阴极似阳之症。此处尚要讲究明白。按叶说

甚当。考龙火得水而燔,遇湿而焰之说,本始于王太仆《素问·至真要大论》注,不过借以

形大热之气,不可以寒折之,折之以寒,而热愈不得泄,势必铄尽气血而死。注中所以有物

究方止之喻也。至真要篇前列六气,后列治法,则此注当指感症言。如伤寒在表,身热如灼

,反宜桂枝之热,不宜石膏之寒,故经文此下有反治云云。义止如此,无俟深求。今因叶说

,推原及之叶书,系道光时,其五世孙所刊者。此言在第四卷中。

<目录>卷四

<篇名>甘草粉蜜汤方白粉辨

属性:白粉,说者谓即铅白粉。泉谓经处此方于已服毒药后,是因毒药不效而改治。若铅白粉

,仍

系毒药,何庸以毒继毒乎?盖此方与伤寒少阴猪肤汤方,皆粉蜜同用。成注白粉益气断利,

明是米粉。以彼例此,义可知已。考《外台》治一切药毒方∶甘草三两炙,以水五升,煮取

二升,内粉一合,更煎三两沸,内蜜半两,分服以定止。《千金翼》治药毒不止,解烦闷方

∶甘草二两炙,白梁粉一升,蜜四两,煎服法与《外台》同。泉据此经为说,粉为米粉无疑

。且经云毒药不止者,谓药毒伤其胃气,故蛔动不止。若作毒药杀虫解,则岂甘草粉蜜之甘

和,功反过于毒药,而毒药所不能杀者,杀之以平药乎?必无此理。仲景书文义简奥,有当

即症求方者,有当即方求症者。余作此篇,即方求症也。

<目录>卷四

<篇名>《金匮》水莨菪辨

属性:水莨菪,不见于他书。《本草经》有莨菪,云苦寒无毒,通神见鬼,多食令人狂走,与

此经

大同,其言无毒则反。《纲目》直引此经于莨菪下,意谓水莨菪即莨菪也。但莨菪非菜类,

又希用,仲景缘何虑其误食?李氏必误。考《百一方》云∶菜中有水莨,叶圆而光,生水旁

,有毒,蟹多食之,人误食之,狂乱如中风状,或吐血,以甘草汁解之。其论全据此经,而

云水莨是。经文“莨”读如艮卦之艮,“菪”字衍也。水茛似水堇,堇为菜属,故云菜中有

水茛,以其似堇,故着误食之戒,《百一》所据当不误。且经于上节言钩吻似芹,误食杀人

。说者谓钩物似毛茛,此节光茛,正与上反,皆为食芹者辨其似。下节言蛟龙病,又为食芹

者洁其治。数节皆特明芹之禁忌,则非茛菪明矣。此种亟当削正而自明已,然无人议及于此

,叹读书之难。

<目录>卷四

<篇名>常蜀截疟辨

属性:古治中暑用脑、麝,而治疟用常、蜀、法异意同,何以言之?无形之暑气痹着膈间,蒸

痰结

固,既非表寒可汗,又非里实可下,必须气烈开提之药,直达病所,追逐其痰,斯无形者失

所恃而去。疟须常、蜀,犹暑须脑、麝也,但浅深之别,各有宜耳!今治中暑,尚知遵古,

独于常、蜀,佥谓其截疟酿变。然余目验苏州、吴江、震泽等处,其俗呼常山为甜茶,遇疟

发辄采鲜者一大把煎服,皆轻者止、重者减,未闻有止后变生者。余踵用其法亦然。夫截之

为言,堵塞也。药之能堵截病由者,必其性涩壅,足以遏住经络,斯留邪而酿变,非常、蜀

开提之性所及也。为斯说者,盍观《外台》、《圣济》各集汉魏以来千余年诸治疟名方几千

首,而用常、蜀者十之八九。

<目录>卷四

<篇名>瘪螺痧辨

属性:光绪纪元之十一年夏秋,有疫盛行于大江之南,其症恶寒、四逆、头疼、体酸、短气、

汗出

,或吐泻,湖中死者日数十人。人以其指头之肌之陷也,谓之曰瘪螺痧;又以其半日辄死也

,亦曰六时痧、曰子午痧。嗣后间数岁或一岁辄复行,至今十年未已。客有问余者曰∶何气

使

然也?古人亦言之否?笑应之曰∶天止六淫,人止五志,病虽百变,不出两端,自仲景着论而

后,至于唐宋而降,治法备矣。循途守辙,弗之有误,医者之能事毕矣,然而人以为数见不

鲜也。其黠者因摘古人之所略,矜言创获,以新一时之耳目。故于热病必称白 ,曰此古书

所无

也;于喉风必称白喉,曰此古书所无也。如此方可动人听闻,

把持由我,而其术易行。呜呼!巧则巧矣,

抑思其所用方,果能外古人治

热病与喉症之方乎?吾知其名可改,其法不可改也。今瘪螺痧即暑月之中寒耳!其吐泻者即霍

乱耳!其正名自在古人论中,所传治瘪螺痧十余味一方及雷公散,皆古人治霍乱及暑月中寒

之常法,何奇之有?吾子徒受人愚耳!每见虚弱人手浸冷水久,或猝遇大冰雪,皆令螺瘪,何

独为痧异?其痧而死也,死于汗,死于泻,非死于瘪螺。不死于瘪螺,即不言瘪螺也可。

<目录>卷四

<篇名>驳元阴

属性:近徐灵胎砭赵养葵之改太极也,曰人身有元阳无元阴,大哉言矣!人身如天地,元阳犹

《易

》之太极;元阳动而为阳,静而为阴,犹两仪也。惟元阳动而为阳之阳,方可以阴字对之;

若元阳则无可与匹者,安得有元阴?夫元阳所息曰阳,所消曰阴。阳者扬也,言元阳所发扬

也;阴者隐也,言元阳所隐藏也。不观之十二辟卦乎?息则为阳爻,消则为阴爻。阳爻作一

象,元阳之实之也;阴爻作一象,元阳不在而位虚也。贵阳贱阴,职是之故。故谓人身有阴

则可,谓人身有元阴则不可。至于治病,亦一以元阳为主,元阳虚则培之,亢则抑之。明乎

此义,而阴阳二字始得其解。吾于国朝诸医,不能不推尊洄溪一老。

<目录>卷四

<篇名>驳吴喻二家说温疫之非

属性:泉昔着《温疫说》,以证其自时气来,复慨吴又可、喻嘉言之惑人也,而为此驳。吴、

喻之

言曰∶温疫感受,异于伤寒,异于温热,又异于非时寒疫,是天地间另有一种戾气为之。夫

谓温疫异于伤寒、温热,与伤寒例合可;谓温疫异于非时寒疫,与例不合,而合犹可(例文

以温疫即寒疫之变;)至谓另有一种厉气,则例无此文,不可。天地间止有六气,其浓者即

为厉气,厉气有毒,毒者浓也。此外果有另一种气,可与并列为七,何以轩、岐、鹊、景如

此神圣,而无一字及之?原大兵荒后所以有疫者,非谓人尸混处之故,以人忧劳倍

苦,则正气倍虚,非时之气易入,而为病易

深耳!要其

所感之气,仍是六气。天何尝特设另一种厉气,以困此身遭兵荒者乎?吴、喻不解例意,妄

斥叔和。岂知仲景书赖叔和存,无叔和即无仲景也。

<目录>卷四

<篇名>驳《临证指南》二条

属性:叶氏桂《临证指南》一书,于温热、脾胃最精,似可为初学法。然其可议者不少,如温

热类,

以神昏为心包络病。考古说神昏属阳明,见于《素》脉解厥逆及《金匮》中风等篇,而《灵

》经脉篇释心包络经是动所生病,无神昏不知人之说,则叶氏之于经学可知也。脾胃类,则

云阳明阳土,得阴始安;太阴阴土,得阳始运。夫以阴疗阳、以阳疗阴,似也。但胃若虚,

自宜以阳药培之,仲景于伤寒下后诸治皆用干姜,义可见也;脾若虚,自宜以阴药培之,仲

景于亡津诸治皆用人参,义可见也。自难执一而论。此二条皆徐灵胎所未及驳者,而误人

也亦不浅。

<目录>卷四

<篇名>十三科考

属性:十三科有两说∶大方家说寒一、内二、喉三、目四、疡五、伤六、金镞七、女八、儿九

、痘

疹十、针灸十一、祝由十二、符禁十三。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近王晋三《古方选注》皆

如此。祝由家说并符禁于祝由,另立风科以足其数。考祝由无不用符禁者,符禁安得别为

科?中风之病千头万绪,自应另立,不可与内科混。且内科者,主饮食、起居、房室、情志

之病,而中风之邪自外致,不自内生,不得属之内科。《史·扁鹊传》扁鹊至洛阳,贵小儿

,即为小儿医;至邯郸,贵妇,即为带下医;至周,贵老人,即为耳目痹医。夫耳目痹医

,即风科也。则风科之自为一科也,由来旧矣。

<目录>卷四

<篇名>《金匮》马刀考

属性:注家皆谓马刀为疮,形长如马刀蛤。然经文与侠缨对举,侠缨以部位名,而马刀以形似

名,俪语不类。马刀当亦部位之名,与侠缨相近。大约是颈侧 肉,在耳之下,而略近于后

,下当

肩井之上,揣之曲肖马刀者。颈侧 肉之名马刀,犹掌侧白肉之名鱼乎!取于物为假,亦古

命名之例。夫生于侠缨之处曰侠缨,则生于马刀之处曰马刀。经之对举,义当如此。《千金

》九 篇以马刀 、马刀肩肿二症,与掖下肿、吻伤、四肢不举、喉痹、天牖中肿等,作一

例文法。掖下、吻、肢等既是部位,则马刀可推。其尤着者,“马刀肩肿”四字,谓马刀与

肩俱肿也。以《千金》证《金匮》,决然已。若疮形之长者,则与圆者何别,而必提出言之

?且侠缨之疮未必无长,颈掖之疮未必尽长,又何以别之?详经意不问长否,苟生于颈侧 肉

间,总谓之马刀而已矣。

此篇专明《金匮》之马刀,若执是以概近世方书则否。愿用近世书者,勿引《金匮》也

。自记。

<目录>卷四

<篇名>命门考

属性:《难经》左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

以系

胞。案《铜人》任脉有石门穴,一名精路,一名命门,一名丹田,在脐下二寸,三焦募也。

旁有足少阴四满二穴,一名髓府,去腹中行一寸,足少阴、冲脉之会,是男子之精藏于脐下

二寸也。又关元在脐下三寸,左为胞门,右为子户,去腹中行二寸五分,为足少阴、冲脉之

会。《病源》三十八,胞门、子户主子精,神气所出入合于中,黄门、玉门、四边主持关元

禁闭子精。关元主藏魂魄,妇人之胞,三焦之府,常所从止,是妇人之胞系于脐下三寸也。

以此推之,精宫高于胞宫一寸,非同一穴,且命门在十四椎下,去二穴远,当是《难经》混

称之故耳!其称命门者,名同实异也。男子精自石门离宫,至横骨约四寸而出于玉茎,能射

者为有力,不能射者为无力。其与女子交,则茎头当女子中极之下,龙门之次,其泻精正

当关

元,旁当胞门、子户。故《病源》有胞门、子户不受男精之论。《千金》云∶进火之时,当

至阴节间而止。《外台》云∶下精时入玉门半寸许为佳。此茎头当龙门之证。

<目录>卷四

<篇名>胞门龙门玉门考

属性:《脉经》带下有三门∶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案已产之带,由胎育来

,其

属胞门易晓;若未产即已嫁,其带应由房室来,而属龙门;未嫁之带,应由邪思来,而属玉

门何故?考胞门在关元旁,去脐三寸,再下一寸为中极,一名玉泉,其下有龙门穴,内当交

骨孔中。《千金》云∶龙门在玉泉下,女子入阴内外际。《翼》云∶龙门是阴中上外际是也

。女子伤于丈夫之病,多在龙门。何以言之?《千金》云∶进火之时,当至阴节间而止。盖

谓阴内交骨节间也。《外台》云∶下精时入玉门半寸许为佳。盖玉门内半寸许,正当交骨孔

间,与男子交时,龙门以屡开而伤,故已嫁之带属此。玉门即阴门,在交骨间,无穴。若未

嫁,龙门尚未经开,其因邪思而致营热者,止为病在经络,玉门亦经络外候,故未嫁之带属

此。《脉经》分别绝精。又案《病源》云∶胞门、子户主子精,神气所出入合于中,黄门、

玉门、四边主持关元,禁闭子精。彼论三门浅深同此,则黄门当即龙门。以穴言称龙门,以

门言称黄门,各有当也。妊娠为夫所动,则龙门伤,不能持关元,即致胎堕,故《千金》、

《外台》诸书治胎落,有灸龙门者。

<目录>卷四

<篇名>白虎病考

属性:唐宋人论白虎病,证治不一,猝不易晓。以泉考之,其别有三。一为年神。《病源》卷

四十

八云∶太岁在卯,即白虎在寅。准此推之,知其神所在,小儿有居处触犯此神者,便能为病

,其状身微热,有时啼唤,有时身小冷,屈指如数,似风痫,但手足不螈 耳!又《外台》

卷十三,苏孝澄云白虎病,妇人因产犯白虎,丈夫因眠卧犯白虎,其病口噤,手拳,气不出

是也。一为粪神。《证类本草》云∶白虎鬼古人言如猫,在粪堆中,亦云是粪神。今时扫粪

,莫置门下,令人病此。陈藏器云治法,以鸡子揩病者痛处,咒愿送着粪堆头上,

勿反顾,不过三次瘥。白虎是粪神,爱吃鸡子也是也。今湖俗名此曰送客人。但古为白虎设

,今则沿用而忘所自耳!一为历节风。以其百节皆痛,昼差夜剧,如虎之啮,故名。亦见《

外台》。近世谓之白虎历节,治属风家。白虎病须别此三者,斯知古论有条不紊。

<目录>卷四

<篇名>羊胫骨考

属性:宋·朱端章《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方》卷七追命散方,治妇人血症,方中有羊胫炭,云

即炭

中圆细紧实如羊胫骨者,取三四寸,却作十余段,别以着灰同烧通红,淬入醇酒中,如此

七遍,烘干为末半两。案《纲目》炭火、羊胫骨下,皆不载此方。独《苏沈良方》小儿吞铁

,剥新炭皮为末,调粥服,炭屑裹铁而下云云,与《谈野翁方》误吞铜铁,以羊胫骨烧灰,

煮稀粥食,神效云云正合。而《纲目》卷五十二,采谈方乃入羊部,不云即炭。他书亦未有

言羊胫骨如朱说者,则讹以传讹久矣。

<目录>卷四

<篇名>四十难义疏

属性:四十难∶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声,肾主液。其义难明。泉拟为之疏曰∶气之

蕴借

而征者为色,其发越而透者为臭,其搏击而出者为声,其团聚而流者为液。阳气者升于东,

升者阳之始也。尚被阴蒙,不得遽出,蕴借于中,而征中外,则为色。东位肝,故肝主色。

阳气者极于南,极者阳之泄也。盛阳充满,发越于上而为臭。南位心,故心主臭。阳气者衰

于西,阳消则阴长,阳不胜阴,反受其烁,则震荡而不靖,于是乎有声。西位肺,故肺主声

。阳气者伏于北,伏者团聚而不散,则酿之蒸之而液生焉。北位肾,故肾主液。阳气者和于

中央,和者阴阳平。阳主气,阴主质,气与质合而味生焉。中央位脾,故脾主味。五主之义

如此。

<目录>卷四

<篇名>订正《素问·通评虚实论》经文并补注

属性: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实脉满,是谓重实。

尺肤候周身之寒热。今云大热病,则尺实可知,故下文重虚一段,以尺虚对说。

经络皆实者,是脉急而尺缓也。

今本“脉急”作“寸脉急”。案注脉急,谓脉口急也,是王本原无“寸”字。脉谓脉口

,统三部言。尺谓尺肤。候经在脉口,候络在尺肤。后人误以尺缓为切法,因别脉急为寸

脉急,

而衍“寸”字。若经本有之,注不得截去之。

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

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今本脉热、脉寒涩“脉”下皆有“口”字。盖涉注中脉口热、脉口寒而误衍,今从《脉

经》削正。上文脉急而尺缓也,亦无“口”字。

何谓重虚?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

今本脉虚、气虚作“脉气上虚”。今从林校正。案重虚即重实之反,则当脉症亦反。脉

虚反

上脉满;气虚反上气实;尺虚反上大热病,以尺虚则身无大热可知也。王注言尺寸俱虚,详

其词旨,正释脉虚、尺虚,则王本原不误。

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

注∶寸虚则脉动无常。“寸”字乃“气”之误。气为脉气。明经文脉虚之“脉”,专谓

寸口

,尺虚之“尺”,专谓尺肤,而气虚之“气”,则统谓尺寸营运之气,义深且当。杨上善以

膻中不足释气虚,终不若王氏之精也。此注与上注尺寸俱虚相印,欲人互推以见义。写者误

“气”作“寸”,则难通矣。易一字义了。

尺虚者,行步 然。

行步 然者,寒懔不能自持之状。盖尺肤本候周身,尺虚则必身寒,与上文重实之大热

反对。缘经不质言而形容之,故浅人不得耳!今因注略,故补明之。

脉虚者,不象阴也。

注∶不象太阴之候也。何以言之?气口者脉之要会,手太阴之动也。详王意,读象为像

。《易》云∶象也者,像此者也。

寒气暴上,脉满而实。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实谓气实也。寒气暴上,则尺虚可知。上文重实、重虚二端,谓尺、气、脉三者之各极

一偏者,此节谓气、脉二者,如上重实而尺独异者。

脉实满,手足寒,头热,春秋则生,冬夏则死。

此节承上脉满实,而言其有寒有热者。

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从则生,逆则死。所谓从者,手足温

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此气实而脉虚、尺虚者。此经明言尺涩,而以从、逆并言,见尺涩亦有手足温者。可证

上文手足寒为气虚,非尺虚,而脉实满、头热,为脉实、尺实也。

消瘅,脉实大,病久不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今本脉实大病久下无“不”字。详注云∶久病气血衰,脉不当实大,故不可治。是王本

原有

“不”字。巢氏《病源》云∶消瘅之脉,实牢大者死,细小浮者死。巢说正据此经。而云实

牢大,云细小浮,则经“坚”字当在“大”字上无疑。且经文是帝问消瘅虚实,则岐伯当明

实脉、虚脉以对之。实坚大是实,悬小正是虚,问答相符。不当反列“坚”字于悬小,致令

虚实相乱。浮即悬,牢即坚。

<目录>卷四

<篇名>校正《灵枢·经脉篇》经文

属性:起于大指次指之端。

《脉经》此下有“外侧”二字。案∶经于诸指端,皆不言何侧。然以穴求之,则《脉经

》亦得。

入肘下廉。

《脉经》“入”上有“上”字,两通。“下”作“外”。案∶阳明行身之前,不应入肘

下廉。本经肘 穴,正当肘外廉,不在下廉,当从《脉经》改正。

从缺盆上颈贯颊。

《脉经》“盆”下有“直入”二字。案经于脉之从此伏行者,通谓之入。本经自巨骨至

天鼎

无穴,明系缺盆上颈之次,是伏行也。若如今本,似缺盆以前浮行而上颈,于经隧穴道不合

入下齿中。

《脉经》“齿”下有“缝”字。马注及卷三寒热篇注引皆同,是明时经文尚不误。

颈肿。

《脉经》“颈”作“ ”。案∶《素·至真要大论》少阴在泉,民病齿痛 肿。新校正

引《

甲乙经》亦作“ ”。盖目下曰 ,本经脉挟鼻孔,正当目下,故有 肿一症。若缺盆上颈

之次,脉已伏行,不得复有肿症。

起于鼻之交 中。

《素》五脏生成、平人气象注两引皆无“之”字。案∶有“之”字则似,“交 ”二字

,为脉次之名。详马注云∶起于鼻之两旁迎香穴,上行而左右相交于 中。则经原不衍。

上入齿中。

《脉经》作“入上齿中”,与手阳明入下齿中相对。案∶上齿属足阳明,下齿属手阳明

,经有明文。若混言齿中,则上下莫辨。且本经自鼻至齿至口,明系下行,何得云上入?

起于胃口,下循腹里。

《脉经》“口”字在“下”字之下。《素·五脏生成》注引同。马注亦云∶起胃下口,

循腹里,则经本不误,传写倒之。

以下髀关。

王注《素·五脏生成篇》引无“关”字。

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脉经》“廉”作“膝”。“别”下有“以”字。案∶本经自中指内间分支至外间,不

得云

下廉。马注正作下膝,则经文本不误。盖上一支入膝髌中,此支不入髌中,而从膝浮行下三

寸而别也。“以”字根据此篇通例应有。

善呻数欠。

《脉经》“呻”作“伸”。盖以善伸数欠为一症也。《礼记》云∶君子欠伸。若呻为肾

病,不应属胃。

则恶人与火。

《素》脉解及阳明脉解“则”下皆有“厥”字,义长当补。

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

《脉经》“欲”字在“动”下,属为句,无“塞”字。《素·阳明脉解》同。盖古本《

灵枢》如是。且《脉解》不释“心动”二字,是上属“惊”字为说。

甚。

《素·脉解》于“病至”作“甚”,“甚”作“病至”,与此互异。释经文当从脉解改

正。

盖“闭户牖”以上,为卫气自虚之症;“上高”以下,为卫气大实之症。实者病也。如今本

则不可通。

口 唇胗。

《脉经》“胗”作“紧”。案口 属筋病,与脉病不干。“ ”当为“ ”,谓口生

疮,

与唇胗同为疡症。 本俗书,古无口旁,此经原文必作 ,盖即 之省 ,浅人误认之耳!紧

即瘕之假,谓唇疮胗紧,两通。详余所撰《证原》中。

大腹水肿。

案此经皆论症状,不及病因,何独于此言水肿也?《素·脉解》云∶所谓客孙络,则头

痛、

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彼文是释大

腹肿,而无“水”字,亦可见此经衍也。写者以水气门中有大腹水肿之名,因致举烛之误。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

《脉经》作“得酸与热,则快然而食”。泉案∶“后”与“酸”偏旁相似;“气”或作

“”,与“热”相似;“衰”与“食”下截相似。故致抵牾。

心下急痛。

《脉经》此下有“寒疟”二字,疑衍。

不能卧。

《脉经》作“好卧不能食肉唇青”八字。案∶胃病则不能卧,脾病则好卧。以此论之,

《脉经》是也。余义未详。

股膝内肿。

《脉经》“肿”作“痛”,义长。案∶肿,卫病;痛,荣病。所生病下,不应错出卫病

之症,当从《脉经》改正。

出肘内侧两筋之间。

《脉经》“筋”作“骨”。

入缺盆。

《脉经》此下有“向腋”二字,义匝。

颊肿颈颔肩 肘臂外后廉痛。

《脉经》“颊肿颈颔”四字作“ 颔肿颈”。案∶《脉经》之文,合于脉道行次,当补

“”字,改“颔”字。

下挟脊贯臀。

《脉经》作“下会于后阴,下贯臀”。案∶本经所生病中有痔,痔为后阴病,经有生于

后之

阴症,必有会于后阴之脉。本篇云∶足太阳之正,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与《脉经》

文合。此经不应脱去,此脉当从《脉经》改正。

头囟项痛。

《脉经》“囟”作“脑”,“项”作“顶”。案∶以本经从巅入络脑论之,《脉经》义

长。如马本则项痛一症,与下复,非也。

气不足则善恐。

《素·脉解》作“少气善怒”,是气不足,与善恐当平列,“则”字衍也。自饥不欲食

以下至此,皆为气不足所生,何独一善恐也?当从脉解削正。

是为骨厥。

《脉经》“骨”作“肾”。

循胸中。

《脉经》无“中”字。案本篇通例,凡言循者,皆系浮行之脉。若胸中则为脉道伏行之

次,当注云若入,不当云循也。经无“中”字,显然。马注亦无“中”字。

布膻中。

《脉经》“布”作“交”。案∶马注亦作“交”。则经本不误,否则上言布,下言散,

岂不义复。

以屈下颊至 。

《脉经》“颊”作“额”。案本经从耳上角而下,自额至 ,其势顺;自颊至 ,其势

逆。

且经果有此环回之脉,亦当云以屈下颊,复上 ,不得如是立文也。急当从《脉经》改正。

下大迎,合手少阳,抵于 。

《脉经》引此有二文∶一作“上迎手少阳于巅”,一本与此同,但无“抵”字。案马注

亦无

“抵”字,则经本不衍,当削正。至“上迎手少阳于巅”,揆之穴道甚合。盖在阳白、眼隼

、目窗、正营、承灵、脑空之次,于马本较备,必当从《脉经》改正。

入小指次指之间。

《脉经》“间”作“端”,义长。盖小指次指即无名指,非是两指,不当云“间”。

还贯爪甲,出三毛。

《脉经》“贯”下有“入”字。案“三毛”无义,根据足厥阴经经文,当为丛毛。

颔痛。

《脉经》作“角额痛”。袁校本作“头角痛,额痛”。案∶本经自颊车下颈,不及颔,

不当

有颔痛一症。其支脉自目兑 上迎手少阳于巅,必过额无疑,应有额痛一症,《脉经》义长

。至“头角痛”三字,即上“头痛”二字之异文,但三阳惟太阳居头之正,得专称头痛,少

阳止经头角,自当云头角痛,不当混言头痛也。

循股阴入毛中。

《脉经》“阴”字在“入”字下。案本篇之例,或曰前廉、后廉,或曰内侧、外侧,内

廉、外廉,从无以阴阳立

名者。根据例当云∶循股内廉”,以上文已云“上 内廉”,故省其文曰“循股”。当从《脉

经》更正。

则津液去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

《难经》“则津液去”句,“皮节津液去皮节者”八字,作“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

者”

十一字。《脉经》同。“爪”字《难经》作“皮”。《脉经》与经同。“毛先死”《难经》

与经同,《脉经》作“气先死”。案∶“津液去皮节”无义,《难经》为长。若爪则足厥阴

之候,非手太阴之候,不当列此。即《难经》“皮”字,亦与上“皮伤”义复。以经文单承

毛折”二字推之,“爪枯”二字当为衍文。“毛先死”与“毛折”义复。以下四段经文例

之,则作“气先死”为的,且与上“气不荣则皮毛焦”允协。又案∶上文已云“皮毛

焦”,此文复云“皮节伤”,何于皮独详也?古人恐无此重复文法。“皮节”当为“肢节”

之误。“肢”古或作“支”,与“皮”形似,故误。

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髦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

《脉经》“则脉不通”四字下有“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十二字。

《难经》与经同。《难经》“髦色不泽”作“色泽去”,无“髦”字。案∶以上下四节经文

例之,则十二字当有。此十二字,是释经文以脉不通,候少阴气绝之故,无者传写脱之耳!

“髦”字衍。《素·六节脏象论》云∶“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是候心者当在面与

脉。色不泽谓面色黑,与“故”字紧接,下若有“髦”字,则谓髦发之枯,非谓面色之黑矣

。故其以下八字,接得上否?且髦为手太阴之候,何得列此?

则脉不荣肌肉唇舌者。

《难经》、《脉经》并作“则脉不荣其,口唇者”,义长。如马本则上下皆不圆,且舌

为足厥阴之候,非足太阴之候,自是“口”字之误。

则舌萎。

《难经》、《脉经》并无“舌萎”二字。案∶当从彼削正,义见前。

故骨不濡,则肉不能着也。

《脉经》“着”下有“骨”字。案∶《难经》云“肉不着骨”,是。经文固有“骨”字

则筋绝。

《脉经》“绝”作“缩”,义长。

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

《难经》、《脉经》“气”并作“器”。王注《素·诊要经终论》引亦同。《难经》无

“脉”字,义长。

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

《脉经》“急”上并有“缩”字,《难经》同,义长。《难经》无“唇青”二字。案∶

唇为

足太阴之候,非足厥阴之候,虽青色属厥阴,而此篇通例,皆纪经不纪色,其为衍文无疑。

起于腕上分间,并太阴之经。

《脉经》“腕上”作“腋下”。“间”字下有“别走阳明,其支者”七字。案∶列缺穴

在腕

间寸半,不在腋下,疑《脉经》误。意者其正络出腋下,其支络之直入掌中,散入于鱼际者

,乃为列缺欤!然鱼际与列缺位不相当,阙疑可也。(案∶以他络例之,别走太阴,当从《脉

经》次于此。)

取之去腕半寸,别走阳明也。

《脉经》“半寸”作“一寸半”,无“别走阳明也”五字。案考古针灸家说,列缺穴在

腕间

寸半,于此知经文误倒也,当从《脉经》改正。《脉经》“别走阳明”在“腕上分间”下,

故于此无之。

虚则为头强。

《脉经》“头强”作“烦心”。案∶手心主脉并无至头者,不得有头强一症。且头强是

项筋

所生,当属足太阳,列此非也。若“烦心”,则于经“络心系”三字允协,当从《脉经》改

去内踝五寸。

《脉经》“踝”下有“上”字。案∶据马注,则经文本有“上”字,今本传写脱之耳!

实则挺长。

《脉经》“长”下有“热”字,义长。

<目录>卷四

<篇名>读《经脉篇》书后

属性:此篇书例∶以经所从始曰“起”,以连本经之脏腑者曰“属”,以本经萦相表里之脏腑

者曰“

络”,由此适彼曰“循”,自下而上曰“上”,自上而下曰“下”,过乎他经曰“行”,过

乎肢节之旁曰“过”,穿乎其中曰“贯”,并乎两旁曰“挟”,彼此相互曰“交”,巡绕四

边曰“环”,直达其所曰“抵”,自外至里曰“入”,本隐忽见曰“出”,直行曰“直”,

平行曰“横”,半横曰“斜”,两支相并曰“合”,一支而歧曰“别”,疾行往聚曰“趣”

,去此复回曰“还”。

《内经》中句斟字酌,无过此篇,仿佛《禹贡》山脉水道书例。惜乎马元台辈,未能一

一注

明也。且此篇与《经筋》、《卫气》、《营气》及《素问》所载阴阳大论诸篇,皆古之奇文

,当熟读而精通之。而此篇叙营卫各病之原尤切要。故既校其文,复书其书例于后。

<目录>卷四

<篇名>读仲景书书后

属性:读仲景书,而穷源于《灵枢》、《素问》,人知之;读仲景书,当竟委于《千金》、《

外台》

,人不知。盖《千金》、《外台》之视若僻书也久矣。抑思仲景之书,其文简,其义隐,其

症略,其方约,其药省;除伤寒桂枝、麻黄、柴胡、四逆等汤症反复辨论外,大抵为后学发

凡起例,未暇致详,墨守其书无益也。惟《千金》、《外台》两书,根柢仲景而推衍之,集

九代之精华,成千秋之钜制,元关秘 ,发泄无遗。若能从此上溯,而于其参互合并、厘析

移易、变通脱化之处,以意逆志,斯仲景之症类赅、方用神、药例见,久之可以窥其堂奥矣

。况有逸论逸方,足补王、林(王,王洙;林,林亿,俱北宋人)之本缺;古说古义,堪砭成

、赵,(成,成无己,宋人;赵,赵良,元人之传讹。学人舍是,其何以问南阳之津哉?)夫

儒家文宗韩、柳,诗宗李、杜,经义宗陆、孔,书法宗欧、柳,皆唐法也,则唐人之守先传

后可知也。惟医亦然。

<目录>卷四

<篇名>《伤寒论》跋

属性:仲景书之以伤寒名也,仲景自题之;仲景书之为伤寒作也,仲景自序之。而议者必曰此

兼论

温热也。何以其书于大书中风、伤寒、风温三条外,但屡言中风若何,伤寒若何,不更言温

病若何,热病若何耶?是明明为伤寒尽其变,而特以风温备其例,如泉前篇所云也。议者又

执书中有治热方以为难。夫骤而观之,寒药诚若与寒病乖,第思寒之直中于里,可暖之以辛

、附;寒之甫受于表,可宣之以麻、桂。若寒已入里化热,而后既格于辛、附之暖,又碍于

麻、桂之宣,则舍膏、知、芩、连,将何所用?此时之不得不与温热同治者势也,而所治之

病仍从伤寒来,不自温热来。夫伤寒与温热之始异终同,譬如风、寒本异,自一过少阳,则

概从柴胡论治,更无区别。倘于斯时指之曰风本与寒同一法也,其为讲伤寒者所许乎?故谓

仲景方可治温热则是,谓仲景书兼论温热则非。夫两间药物,止有此数,伤寒已成里热,固

宜凉平,温病苟挟表寒,亦资温散,圆机活相,非可以口舌论也。

<目录>卷四

<篇名>《伤寒论》例跋

属性:仲景列四温脉法外,于冬温则仅举其气,湿温则并无其目者,以仲景书以伤寒名,必温

之兼

寒者,始论及之。若冬温则但温无寒,湿温则兼湿而非寒,例不得入此书,故不论及。其

湿篇之湿,虽自湿来,要与湿温全不相似。湿温脉证,自在《难经》、《脉经》中,不可

混指也。且仲景于湿已明云与伤寒相似,故此及之。相似者,谓其体痛也。其篇首又云宜应

别论,以明其体例之不杂,可谓严矣,安得以湿当湿温,强配《难经》伤寒有五之言乎?又

论文于四温前云,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而于四温后

云,以此冬伤于寒,变为温病,病之传变、方治如说。两文骤若 牾,必如余说方合。盖冬

温所以受而不发者,亦以其有正气之寒束之故也。《灵》、《素》止有冬伤于寒之温,而无

冬中于温之温,正以后束之寒,统于专受之寒,词虽融浑,而义特引申。学人必知此,而后

仲景此文及《病源》、《千金》、《外台》诸言春温者,始一一了然矣。

<目录>卷四

<篇名>《伤寒论》湿篇跋

属性:仲景以风、湿、寒、暑四气为感症之大数,既自以《伤寒》着其论,以名其书,而不辨

夫风

、湿、暑之为病若何,即无以明己之独为伤寒设,于是又出类伤寒之论。首列 、次湿,次

,若恪循风、湿、暑之序,而汇为一篇。其所谓 者,即风家之专病也。《千金》云∶太

阳中风,重感寒湿,则为 。于此知 病虽有自伤寒变来者,要自有其正主。推之湿、 ,

义亦复然。所谓与伤寒相似者,谓其形证之似,非谓其感受之似也。其形证之似,则 之恶

,湿之体痛, 之恶寒发热是也。此篇之旨,与平霍乱、平呕哕等篇不同。彼数篇所列之病

,虽亦各有正主,第正主之初起,绝不似乎伤寒。且凡风、湿、寒、暑四气所致皆得有之,

故但择其关于寒者为论,以尽寒病之发,不必皆始于恶寒发热也。其始于恶寒发热,若 、

湿、 三者,反不自伤寒来,则各列正病区而别之,曰太阳所致 、湿、 三者,宜应别

论。

夫曰“应别”,则《伤寒论》之专为寒,因可知已。向尝谓仲景为寒因尽其变者以此。

<目录>卷四

<篇名>《伤寒论》太阳篇跋

属性:《伤寒论》太阳篇,大书寒因三条。先中风者,是于有寒有热之邪据其一端言;次伤寒

者,

以寒之正言;终温者,则以热而兼寒之病,就其所兼言。寒因必列此三者而始备。温与风温

虽殊,其为不即发而名温则不殊,故合为一条,而统冠之以太阳病。太阳病则头项强痛矣,

以其因寒乃发,故有此证。其文法先言温而后以风温隶焉,何等谨严!夫热而兼寒,自当以

温为主,不以所兼为主,故但列脉症于此,以后更不言温病若何,风温若何,如中风、伤寒

之必屡屡言之也。义例自分轩轾,不得执是而谓其兼论温热也。若中湿之体痛,中热之恶寒

,则皆以其形似伤寒,而因于湿、因于热皆非寒也,与大书之三条悬绝,故另出辨之,不与

中风、伤寒、温病同篇。观其分合,可知其指矣。或据《难经》伤寒有五之文,派入此书,

遂以湿温当中湿,而罔顾阳濡而弱、阴小而急之脉,与沉而细者不合;以热病当中热,而不

顾阴阳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涩之脉,与若微弱、若弦细、若迟者不合。岂知《难经》是

约举其类,配合成论,视专为寒因尽其变者,其精粗不可同日语乎!

<目录>卷四

<篇名>读《金匮》书后

属性:仲景着《伤寒杂病论》十六卷,以明伤寒初起及伤寒杂出之病。后人宝藏之,改题曰《

金匮

玉函方》。是以《外台》引之,概称张仲景《伤寒论》,(于原书摘称二字者,犹《肘后备

急》单称《肘后》,亦引证家之一例,)《证类本草》引之,概称《金匮玉函方》,一从其

初,一从其后也。当时以十六卷文繁而有删本二∶其一,就原书逐篇删存要略,并为三卷,

题曰《金匮玉函要略方》,后为仁宗时王洙所得;其一,就原书删杂病以下等卷,存脉法、

六经及治法、诸可不可等十卷,题曰《伤寒论》,而削“杂病”二字,即今本《伤寒论》也

。此书行而删余之卷亡,十六卷原书不可得见矣。故林序云∶张仲景为《伤寒论》合十六卷

,今世但传《伤寒论》十卷,《杂病》未见其书也。林氏又以《伤寒论》十卷,校《金匮玉

函要略方》,知其上卷伤寒文多节略,至中、下卷杂病及方疗妇人,无本可校,虽有节略,

不能的知。(以《脉经》卷七、八、九校之,知其是节略。)断去上卷,分中、下二卷为三卷

,改题曰《金匮方论》,即今本《金匮要略》也。自是以来,不可复合矣。吁!唐宋人于仲

景书任意分并,其不绝仅如线耳。近又移第其文,以就己意,考古者宜何如珍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