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症汇编
山野居士
四诊易知
十二经络所属:
手太阴属肺 手少阴属心 手厥阴属包络
足太阴属脾 足少阴属肾 足厥阴属肝
手太阳属小肠 手少阳属三焦 手阳明属大肠
足太阳属膀胱 足少阳属胆 足阳明属胃
四诊易知:
望色:额心 鼻脾 左颊肝 右颊肺 颧肾 面上之部位可察也。
肝青 肺白 心赤 脾黄 肾黑 面上之五色可察也。
部位察其相生相克。五色察其有神无神。大抵外感不妨滞浊,久病忌呈鲜妍。惟黄色见于面目,既不枯槁,,又不浮泽,为欲愈之候。
望舌色:舌上无胎为在表,鲜红为火,淡白为寒,(指无胎言)。若有白胎为半表里。黄胎为在里。黑胎病入少阴多死。胎润有液者为寒;胎燥无液者为火。舌上无胎如去油猪腰子为亡液,名镜面舌,不治,宜与病症相参不可执一。
闻声:
气衰言微者为虚。气盛言厉者为实。语言首尾不相顾者为神昏。狂言怒骂者为实热。痰声漉漉者死。新病闻呃者为火逆。久病闻呃者胃绝。大抵语言声音不异于平时为吉。反者为凶。。
问症: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咳俱当辨,九问久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切脉:
左寸心小肠 左关肝胆 左尺肾膀胱
右寸肺大肠 右关脾胃 右尺命门三焦。
脉法统论:
何谓无病之脉,一息四至是也。
何谓五藏平脉:心宜洪、肝宜弦、肺宜濇、脾宜缓、肾宜沉。又兼一股冲和之气乃胃气也。
何谓四时平脉: 春宜弦、夏宜洪、秋宜濇、冬宜沉,四季之未宜和缓是也。
何谓男女异脉:男为阳宜寸大于尺,女为阴宜尺大于寸是也。妇人有孕之脉尺大而旺,或心脉大而旺也。妇人血崩则脉尺内虚大弦数也。妇人半产则脉革,妇人产期至则脉离乎经常也。若尺脉微弱而濇,小腹冷、身恶寒者,此则知妇人无子也。小儿之脉七至为准也。
持脉秘旨:
脉之为道
一曰浮,浮者轻手着于皮肤之上而即见为表病也。
一曰沉,沉者重手按于肌肉之上而始见为里病也。
一曰迟,迟者一息脉来二三至或一息一至为里病也。
一曰数,数者一息脉来五六至或一息七八至为热病也。
一曰细,细者脉状细小如线主诸虚之病也。
一曰大,大者脉状粗大如指主诸实之病也。
一曰短,短者脉来短缩上不及寸下不及尺为素禀之衰也。
一曰长,长者脉来迢长上指鱼际下至尺泽为素禀之盛也。
浮而数为表热,浮而迟为表寒。
沉而数为里热,沉而迟为里寒。
又于表里寒热四者中审其为:
细,则属于虚,大,则属于实。
又须于表里寒热虚实六者之中审其为:
短,知素禀之衰,疗病须兼培其基址;
长,知素禀之盛攻邪务绝其根株此凭治病之秘法也。
辨证汇篇卷一
凡阴阳表里虚实寒热之辨,为病之根,为治之源,每症中皆有互相也。如:
阴中之阳阳中之阴
表中之里里中之表
虚中之实实中之虚
寒中之热热中之寒
阳证
阳证三阳病采薪,脉浮大数痛头身
唇焦烦渴冷须喜,口燥神狂壮热辛
手足暖温溺涩短,面容红赤大便陈
咽干合以强项等,治法汗和兼下珍
阳症,太阳、阳明、少阳也。初病发热、头疼、项强、唇焦、口燥、烦渴、喜冷、面色赤红、手足暖温、爪甲红润、大便闭、小便赤涩、脉浮洪大数,皆阳症之候。治法宜汗和下也。
阴证
阴病三阴受病称,恶寒战栗冷肢冰
体重转侧不趋痛,身倦形疲欲寐徵
脉式濇沉细小看,面色惨黯无光凭
泻利呕吐尿清白,药用补温两法乘
阴症,太阴、少阴、厥阴。初病恶寒、战栗、体重、难转侧、呕吐、泻利、小便清、倦卧、欲寐、手足冷、爪甲青、面色惨黯无光、脉沉濇细小,此症之候。治法宜温补。
表里证
表病恶寒发热随,头身双痛脉浮皮
里因谵语恶潮热,便硬脉沉有力加
表症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脉浮为适症。
里症不恶寒、反恶热、潮热、谵语、烦渴、小便赤涩、大便闭、腹胀满、脉微沉、滑、有力,为适症。
虚实证
虚乃中空神弱疲,须看脏腑用方施
实当标本有余辨,标是邪停本滞医
虚者:阴虚、阳虚、标虚、本虚。
实者:标实是邪住久停也。
里实内中偏胜。如心有火邪;肺有风寒;脾有食积、虫痞、湿热;肝有郁怒之气;肾有火邪、寒气迫于外肾、疝痛。
寒症
厥气胸中逆积情,肾关于胃胃寒成
外寒斩破肾关里,非是伤标病客荣
表热里热辨
表热不休尿白施,麻黄无汗有桂枝
炊蒸里热尿红赤,三承凉膈重轻规
发热不休尿白为表热。有汗桂枝汤,无汗麻黄汤。
发热如炊笼蒸蒸内越于外,尿赤为里热。
阳热阴热辨
舌干燥渴烦阳经,苔润宜清白虎轻
厥冷热兼清糓利,阴经舌燥白通升
发热口燥舌干烦渴者,乃阳经之热,舌苔润治法宜清,如白虎解毒之辈。
发热坚决冷、下利清糓者,乃阴经之热,舌苔燥治法宜温。四逆、白通汤之辈。
外感表症,六淫所伤也。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火之六气也。迫人肌肤则生病。
伤风
风本阳气卫先伤,口渴心烦肌热荒
浮脉恶风头上痛,药宜解表最为良
伤寒
寒为冷气先伤营,身冷恶寒脉紧成
口喜热汤肢带滞,药兼温散两相并
伤暑
暑伤溺赤渴神昏,荣病汗多肺喘烦
静得贪凉寒热病,倦焚面垢动为根
暑症,口渴、心烦、溺赤、身热、脉洪而虚、暑挟湿并行、舌苔必白,为适症。
从皮肤入扰荣则汗出
从鼻入迫肺则烦喘
从口入胃则呕吐
先夏至为病瘟,后夏至为病暑。
因冒赤日走长途,六一散、白虎汤。
因贪凉避热于高厦凉室香薷饮 。
伤湿
湿由溃烂气蒸成,中觉沉重滞卫荣
骨肉酸麻多不利,萎筋热肿并相生
伤燥
燥乃久晴多属秋,鼻咽口舌燥无休
大便闭结不宜热,方用清凉勿误投
伤火
热气蒸成火病阳,心身狂热弃衣裳
大便闭结小便赤,治法疏通药用凉
内伤者,里症有气、血、痰、郁四字之别 。
气
气根属肾肺鼻通,或因伤本或标攻
诸症百病难枝举,数字规模变化工
血
心为生血统司脾,居住肝经血海持
吐衄与便诸血证,内伤外感辨相宜
痰
痰病中央失运枢,糓津不布变痰趋
须当标本相因症,治法神机勿忘铢
郁
郁乃久停一发因,七情内屈引当伸
六淫外迫何经病,药应疏通辨久新
太阳(小肠、心,膀胱、肾相表里)
太阳经证恶寒量,发热头痛连项强
实邪无汗(脉)浮紧象,恶风自汗(脉)缓虚伤
(实邪方用麻黄汤,虚邪方用桂枝汤)
太阳府证躁烦(不眠,脉)浮,(口渴)饮呕(吐)溺无蓄水(症)愁
小腹满鞭尿自利,如狂蓄血脉沉求
(蓄水症方用五苓散,蓄血症方用桃仁承气汤)
阳明(大肠、肺,胃、脾相表里)
阳明经症鼻中干,(一身)壮热不眠(难睡也)目痛看
有合少阳兼口苦,太阳同见恶寒单
(阳明经兼少阳方用葛根汤加柴胡,阳明兼太阳方用葛根汤加桂枝,阳明经本症用白虎汤)
阳明府症闭便知,潮热狂言汗四肢
便燥少阳邪传胃,太阳尿数大便(结、闭)迟
(阳明府合太阳方用麻仁丸,阳明府合少阳方用蜜煎导方)
少阳(三焦、命门,胆、肝相表里)
少阳经证苦咽干,二火目眩虚实看
寒热(于外。胸胁苦)满(不食。心)烦虚(火)喜呕,(外亦寒热郁郁微烦)胸(心痞)鞭善呕(不止)实邪(实火)干
(虚邪方用小柴胡汤,实邪方用大柴胡汤)
少阳府证热寒中(在内),痞痛利呕脉必弓
痞后呕先(因呕而痞)多不痛,方当半夏泻心通
胸中(有)热(作)呕胃(中有)邪(作)痛(用黄连汤),胆火下脾自利攻(乃胆火攻脾)
加减黄芩汤变用(胆火攻脾用黄芩汤,攻胃用黄连汤加半夏生姜汤),上逆胃呕是邪冲
太阴(肺、大肠,脾、胃相表里)
太阴邪病化从阴,自痛腹中兼满斟
手足自温利(大便利也)不渴,再加吐食脉多沉
(方用理中汤,四逆汤辈)
少阴(心、小肠,肾、膀胱相表里)
少阴水化而为寒,脉细沉微腹痛难
背上恶寒但欲寐,口和尿白利清漫
(此症有三治法:1。宜用回阳法,首重在温剂,真武汤,四逆汤之辈。2。交阴阳。吴茱萸汤。3。微发汗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少阴火化热邪从,脉息数沉郁寐容
外躁(肾脉不能上通于心则躁)内烦(心脉不能下交于肾)下利水,口干不卧尿红浓
(治法宜救阴法,补正攻邪)
厥阴
厥阴消渴(火盛)气升冲(火逆),食则吐蚘风化中
(木)克土能肌(火邪消物)不欲食(木侮土也),病肝内火郁相攻(病相火郁)
(于内是厥阴病,发于表则为少阳病,更加心中热,闻食臭则上隔而吐出,下之利不止)
厥阴为两阴之交尽,厥阴主肝而胆存于内,则厥阴之热少阳之火内发也。辨证汇篇卷二
恶风
多以风寒两邪干,三阳具有恶风寒
阳乃恶风从表法,三阴唯有恶寒单
三阳有恶寒恶风同见表病也,
三阴之症有恶寒而无恶风也。
恶寒背恶寒之辨
发热恶寒阳表经,恶寒无热里阴停
背寒不燥少阴证,燥渴阳明有定形
发热恶寒发于阳表证(有汗乃虚用桂枝汤,无汗乃实用麻黄汤。)
无热恶寒发于阴里证(有汗桂枝加附子,无汗麻黄附子细辛汤。)
背恶寒口中和不燥阴病少阴也,宜用附子汤。
背恶寒口中燥而渴阳病阳明也,宜用白虎汤加人参汤。
潮热
潮者潮水之潮有定时也,若一日二三发无定名曰发热。
潮热于寅卯属少阳
潮热于巳午属太阳
潮热于申酉属阳明
症见少便难大便溏邪尚未全入于里不可下,
症见少便大便闭燥渴烦躁方可攻。
壮热 发热无休止之时,热气透手溱溱有汗名曰蒸蒸发热属阳明内实宜下。
寒热
寒热者一热一寒互相往来,邪正相争也。邪入阳分发热,邪入阴分发寒,居半表里者寒热交作与疟相似,只别有定时者疟,无定时者非疟也。
汗证
自汗:自汗者不发散而自然汗出,卫为阳能卫外皮肤腠理禁固津液不得妄泄。
一因卫受制则皮肤腠理不固。
一因阳虚外恶寒。
一因阳实外不恶风。
盗汗:盗汗者谓睡中则汗出醒时则止,多属阴虚心虚不固火伤阴。
因荣之热乘阳之间而潜出 。
阳症:阳盛出来多热汗;
阴症:阴虚冷汗不留停;
不治症:冷汗出多如油,身体痛,淋滴如珠不治。热汗出多而痰喘亦不治。
黄汗厉节辨
黄汗无发热,厉节有发热,但厉节之湿聚关节,黄汗之湿聚膈间,故黄汗无肢节痛而厉节少上焦证也。甚则生黄疸一切诸黄
热被水遏郁交蒸汗腋则黄
黄汗者汗湿于表衣中色黄也。
厉节者肢节滞而不利也。
手足汗
一热聚胃蒸其津液傍达于四肢,故手足汗出肢热小便自利胃液干大便硬。
一中寒胃阳土虚脾不约束津液横溢手足汗出,肢冷因阳虚失运中寒不化小便不利大便虽硬不可攻。
头汗与热越汗出辨
遍身汗出谓之惹越瘀热在里不能发越而热气上达者也。
无汗
寒邪中经,腠理致密津液内渗则为无汗。然无汗中数种。有寒邪在表、有邪在里、有水饮内蓄、有亡阳久虚等皆无汗也。
头痛
一头前额痛属阳明;
一头后面痛属太阳;
一头左右两边痛属少阳;
一头顶上痛属厥阴;
一太阴本无头痛因痰火上冲也;
一少阴无头痛,有头中间觉空虚,乃脑之髓气不足也。
辨下列数种头痛晕眩症
因风痛谓之头风必晕眩。
因热痛晕则烦渴。
因气郁痛晕则志意不伸。
因痰痛晕则呕吐痰涎。
因湿痛晕则头重不起。
因虚而头痛晕者动则更痛更晕也。
真头痛连脑内,手足青冷过肘节朝发夕死。
头眩
有眩运者、有眩冒者。运乃转运而头眩旋是也;冒乃蒙冒昏迷是也。多因少阳厥阴之风火。
虚症:或有气血虚汗吐下内虚。
实症:或因痰火内实上冲。
表症:或因外感风火遏于上。
内伤:或因色欲过度肾气虚真阳虚而目眩晕。
头重
伤寒有二:
一太阳症恶寒项强头疼不能举,宜发寒邪。
一有异病百节解散而眩运不能运,宜补益真元。
耳症
火闭:火闭者诸经之火塞清道也。
气闭:气闭者肝胆气逆忧郁所结也。
邪症:邪闭者因风寒外感乱荣卫也。
窍塞:窍闭者因损伤或雷炮震伤或患聤耳伤。
虚症:虚闭者或肾虚或病后或劳倦过度,又肝虚耳目无所闻见如人将捕,又肺虚耳聋少气咽干。
虚实辨:
少壮火盛多实,劳衰无火多虚;
耳闭午前为阳气实,耳闭午后为阴血虚;
耳暴鸣而声大者多实,耳渐鸣而声细者多虚。
口症
口者脾主也,脾和则口知五味
脾病口干(热也)
肝病口酸(热实也)
心病口苦(热也)
肺病口辛(肺气上溢也)
肾病口咸(液上乘也)
胃病口淡口臭(火热上冲也)
胆病口苦咽干也
口糜龈烂皆心肺胃之火盛
咬牙者胃热也
唇焦者多属脾胃热也
鼻
风中于卫呼气不入(气得风浮利出而难入也)
热过于荣吸气不出(血得热而壅气乃不伸也)
伤肺则卫气不舒邪壅窍道不利。
损脾胃则营气不升邪塞孔窍不通。
鼻渊者涕浓臭气肺家湿热。
鼻流黄水防风通圣用为良。
鼻流清涕不臭有虚有寒之辨。
鼻流浊涕不干苍耳散主之。
渴
渴症多因汗吐下伤津液胃燥故也。
阳邪入三阴渴:太阴则嗌干;少阴则口燥;厥阴则消渴。
阳邪属热伤津液故渴也。
阳邪入三阳
太阳之渴用用五苓散者水停下焦小便不利也。
阳明之渴用白虎汤者,胃热饮水连连不已也。
少阴寒热往来等症必心烦渴用小柴胡汤去半夏加花粉也。
三消
上消者口渴不止属肺,饮多便常也。(乃心移热于肺)
中消者食入即饥属胃,饮多便赤短。(乃阳明燥火)
下消者饮一溲二属肾,尿先浊混,停久则底有膏液。(乃少阴阴水虚不能制火,阳火虚不能化水也。)
上中二消属热,惟下消兼有寒热房痨,其溺出不臭反甜,此肾土之气下泻及溺,面浮如脂者此肾败而精不禁不治。
齿痛
齿统属肾又分上下。上属胃下属大肠。
牙床红肿属阳明症。
臭烂牙关紧属心胆。
牙根见血不红肿乃肾经虚火上冲。
呃逆
呃逆 气自腹中时逆上冲才发于咽喉,连续数声,其声短促不长。
或胃中实热乃失下而作,宜用凉膈而逐热。
或服寒凉太过胃中虚冷而作,宜温中以除寒。
或胃中痰火上冲逆而作,宜开豁之。
或水气停蓄而作者宜分利之。
或食积壅塞而作者宜消导之。
皆用引而伸之,达而降之,推二逐之。
胸膈不利,呃从胸起者肺胃不和,用杏仁桂枝而润肺。
饱满胀闷,呃从腹起胃气上逆加甘草芍药和胃。辨证汇篇卷三
嗳
嗳气者因饱食太急作嗳转食气也。
乃胃气弱而不和,三焦因之失职,故清无所归而不升,浊无所纳而不降,留恋嗳酸作饱胸膈不爽,宜陈皮竹茹汤主之。
哕(附噫)
哕与干呕相似,哕者声浊而长,呕者声短而小,皆有声无物。
胃气本虚汗下太过胃气虚冷,
恣饮冷水水寒相搏胃中寒也,
有热气郁于上塞不通。
噫气者胸间气不得下通,无声无物也。因寒气客胃厥逆上行复出于胃故为噫,有伤食噫气臭也。
呕吐
呕者声物俱有而渐出
吐者无声有物而顿出
干呕者有声无物
干呕辨别
因邪气在胃脘,热气与谷气相并逆上冲胸
太阳汗出而干呕桂枝汤主之。
少阴下利而干呕姜附汤主夏利
厥阴吐涎沫而干呕吴茱萸汤主涎沫,邪去呕自止。
呕者表邪入里里气拒格上逆作呕,故为殃,属少阳宜小柴胡汤。
呕症辨列
表邪入里气上格:心下鞭而烦或不大便宜大柴胡汤。
表不解之呕属太阳,宜桂枝汤。
食糓欲呕属胃中寒宜吴茱萸汤,食汤更呕属表热宜葛根半夏汤。
呕而不利是有气属少阴宜真武汤
饮而呕呕而饮呕饮相因已是停水也。宜五苓散。
吐辨
中寒者吐不能食不可而厥吐是虚寒之吐也,宜吴萸连汤理中汤之辈。
渴而能食吐者是火吐也
热实宜黄连解毒饮。
热虚宜干姜连芩汤或竹叶石膏汤
渴而饮,饮而复渴,水逆病也。五苓散主之。
经曰呕多阳明症不可攻之。为气逆未收敛为寔也。
呕吐辨
胃热呕吐者脉弦数口燥渴
胃寒呕吐者脉弦迟逆冷也
水气呕吐者先渴后呕膈间怔冲 脓血呕吐者喉中腥腥血逆上冲 呕清水不渴者乃胃虚寒
呕酸(或受风亦有此症)与苦者胃热也,治法以泄肝安胃主之。
反胃胃反
胃反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糓不化名曰胃反乃寒也无火。 条辨
三焦无火 在阳明则满(吴茱萸汤)在太阴则腹满(理中汤)
反胃食入即吐名反胃乃热也。出是胃素有热得食热两热相冲用半夏泻心汤主之。
或用黄芩黄连干姜人参汤主之。
咳嗽
有声无痰乃肺气伤不清;有痰无声嗽也乃脾湿动以为痰;有声有痰咳嗽成脾肺气伤动乎脾湿也。
大要胃浊脾湿津液不津清浊精四布此生痰之本咳嗽之原也。
分患六气病
寒咳嗽频嚏涕鼻塞唾痰涎用疏风参苏饮主之。
风乘肺咳汗出头痛痰涎不利,用金沸散主之·
散寒加味华盖痊。
火乘肺咳喘急壅逆涕唾见血并喉中作痒。
火嗽面赤咽干燥气秽痰黄带稠粘便软用加味泻白散,便硬者加味凉膈散主之。
肺虚面容淡白痰涎清用二陈汤主之。补肺用阿胶汤。老年虚咳三子养亲汤,真武汤主之。
劳咳
肝为血海卫任归肝所主其血热充肌肤皮毛,卧则内归于肝,今肝虚不合卫任之血,出于肤腠,肝气从心包络上冲,上冲则先血后咳。肝内伤而包络则虚。心包虚则火冲克肺金,故为咳。心包为血脉,血虚夜则发热,轻则日咳,重则日夜热咳,先伤血后伤气,阴阳并竭,此为虚劳咳嗽。
感风恶风自汗鼻流清涕脉浮
食积生痰热熏蒸气促痰壅咳嗽频便溏。用曲麦二陈治。便燥苏葶滚痰攻。
感寒恶寒无汗鼻流清涕脉紧。
喘症
喘者气逆上冲呼吸气出急者,谓之喘。
气出不能布息实邪也。
气乏不能续息者虚邪也。
若痰稠便硬者热邪也。
若痰饮清冷者寒邪也。
五海藏肺气有司权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皆以火烁真气气衰则喘。
喘之因,在肺实也、在肾为虚。为提纲分有四种:
一实寒必挟凝痰宿饮上干阻气。小青龙加朴杏。
一实热不外湿伏之邪蒸痰化火,麻杏甘膏千金苇茎之治。
精伤气脱之分
一精伤添精镇摄肾气,苏子降气从阳从阴之异。
一气脱则根浮吸伤元海危可立待。(人参 河车 五味 石英之属)
哮症
哮者呼吸气出急促更加喉中有声响者谓之哮。气粗胸满不能布息也。
多因寒邪伏于肺,痰窠结于肺膜,内外感应也。
痰饮
外感由六淫伤肺肺气不舒生痰。
内因湿伤中土脾气凝浊滞而生痰。
痰饮症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
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此症由命火微,脾阳不振。
痰辨
稠浊热痰属心 沫清是寒属肾
少而粘连咯不易出属肺燥痰也。
多而易出湿属脾。
搐搦眩晕风痰属肝。
饮辨
膈上痰满呕吐痰涎此留饮膈间名曰伏饮。
喘咳面肿不得卧此留饮肺名曰支饮。
四肢身体重痛此饮留四肢行于体曰溢饮。
咳嗽引肋疼痛此饮留肋下名曰悬饮。
素身瘦漉漉有声水走膈间此饮留肠胃名曰痰饮。
凡饮食留胸肺则喘满,知气留膈下心下悸,或背心寒冷也。
肺胀肺萎肺痈
肺胀者两鼻煽动汗出如流肺脉急数。
萎者干萎不荣津液涸而肺焦也,多因冷寒虚火久停而生。
痈者壅塞不通热聚而肺溃也。痈多由风热久结。
肺病甚俯首则背痛。
(完)抄后记: 此本所得似有不尽之处。收集之时只此一本。观文内容当尚有续本。不能尽得诚为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