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三
哮喘门
黄帝素问
脏气法时论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
【注 肺主周身之气,肾为生气之原也。】
调经论
气有余则喘咳上气。
【注 肺主气而司呼吸,故有余则喘咳上逆。】
阴阳别论
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
【注 魄汗,肺之汗也。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于阴,如魄汗未藏,是夺汗而伤其精血矣。肺脏之阴液外泄,则四脏之阴并逆而起,上熏于肺,使人喘急喉鸣。】
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死不治。
【注 二阳,阳明胃也。病本于精血两虚,风热交炽,津液愈竭。火铄金而传为喘急息肩,死不治也。】
平人气象论
颈脉动,喘疾咳曰水。
【注 此视而知其病也。】
大奇论
肺之雍,喘而两胠满。
【注 肺主呼吸,故喘而胠满。】
脉解篇
阳明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脏腑间,故为水也。
【注 阴气下而复上者,谓冬至一阳初生,阴气下降,至五月而阴气复上也。阴气下归于水脏,至阴气从上而渐盛,则水邪随气而升,上客于脏腑之间,故喘而为水也。】
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注 少阴寒水在下,君火之气在上,上下水火不交,则诸阳之气上浮,而无所依从矣,是以阳热上逆,而为呕咳气喘之病。】
厥论
阳明厥逆,喘咳,身热,善惊,衄,呕血。
【注 阳明气厥则喘,上逆则咳也。】
示从容论
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注 喘咳者,是下焦之水气,并于阳明之经也。】
生气通天论
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注 邪热甚则迫及所生,心主脉,故心烦。肺乃心之盖,故烦则喘喝也。如不烦而静,此邪仍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故多言。天之阳邪,伤人阳气,两阳相搏,故体若燔炭。阳热之邪,得吾身之阴液而解,故汗出乃散也。】
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
【注 味过于甘则土气实矣,土实则心气不能传之于子,故喘满也。肾主水,其色黑,土亢则伤肾,故色黑而肾气不平。】
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
【注 阳胜乃火热用事,故身热。热在表则腠理闭,热在里则喘粗。阴胜在腹则为之俯,阳胜在背则为之仰,阳胜于周身,则汗不出而热也。此阳热偏胜之死证,故能苟延于冬,而不能幸免于夏。】
脉要精微论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
【注 肝脉盛而色不见者,血蓄于下也,当病坠伤,或为手搏所伤。因血凝胁下,则经气上逆而为喘也。】
玉机真脏论
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注 经曰:气并于肺则忧,其不及则令人气虚而喘,呼吸少气而欬。虚气上逆,则血随而上行,虚气下逆,则闻呻吟之病音。】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其气动形,期六月死。真脏脉见,乃予之期日。
【注 阳明气厥,故喘息不便。其气动形者,心病而欲传之于肺。肺主气,故气盛而呼吸动形也。真脏脉见,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予之期日者,当死于壬癸日之中夜也。】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期一月死。
【注 内痛者,肺受其伤。肺之俞在肩背,故痛引肩项也。其脏脉见,如循刀刃责责然,如按琴瑟弦。予之期日,当死于庚辛日之薄暮也。】
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月囷),真脏脉见,十日[十日 《素问》玉机真脏论作「十月」。]之内死。
【注 真脏脉见大而虚,如羽毛中人肤,病传于心,故期以十日之内死。盖心不受邪,故死之速也。】
经脉别论
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
【注 肾属亥子而气主闭藏,夜行则肾气外泄,故喘出于肾。肾为本,肺为末,肾气上逆,故淫伤于肺也。】
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
【注 堕则伤筋,筋即为肝,故喘出于肝。木胜土,故淫气害脾。】
有所惊恐,喘出于肺,淫气伤心。
【注 惊则气乱,故喘出肺。肺者心之盖,故淫气伤心。】
度水跌仆,喘出于肾与骨。
【注 跌则伤骨,骨即为肾,故喘出焉。】
太阴阳明篇
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
【注 阳明气厥,则上为喘呼。】
阳明脉解篇
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
【注 阳明之热,上逆于少阴,阴阳相薄,则恐而恶人。】
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
【注 如热邪厥逆于上,干于心肺之经而为喘惋者生,干于心肺之脏则死矣。】
逆调论
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注 胃之水液,从关而下入于肾者顺也。如阳明逆,不得从其道而下入于肾,则肾之水气,反循津液之道路而上乘于胃,是以胃不和而卧不安也。故曰:肾者水脏,主藏津液,又主卧与喘也。】
举痛论
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
【注 劳则肾气伤而喘息于内,阳气张而汗出于外,外内皆越,故气耗散矣。】
痹论
肺痹者,烦满,喘而呕。
【注 肺痹则烦喘而呕。】
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
【注 心主脉,故痹闭而令脉不通。邪薄心下鼓动,而上干心脏则烦,烦则心下鼓也。肺者心之盖,而心脉上通于肺,故逆气暴上则喘。】
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
【注 肠痹,兼大小肠而言。小肠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干小肠,则火热郁于上而为数饮,下为小便不得出也。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干大肠,放上则为中气喘争,而下为飧泄也。】
淫气喘息,痹聚在肺。
【注 淫气而致于喘息,则肺气不藏而痹聚在肺。】
刺禁论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注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若脉内陷而气反下泄,则为咳喘之逆证矣。经云: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病在大肠。盖大肠为肺之腑也。】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注 足阳明之俞在膺中,肺经之脉亦循膺中之云门、中府而出。若刺膺中之脉,陷而入深,悞中肺脉,令人喘逆仰息,盖因无故而伤之也。】
水热穴论
水病,下为胕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
【注 病水则下为胕肿大腹,上则为喘呼不得卧者,此标本俱病。盖肾为本,肺为标。在肺则为喘呼,在肾则为水肿,肺为气逆,故不得卧也。】
气交变大论
岁火太过,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
【注 诸戊岁,火运太过则克金,肺受火热,故喘咳也。】
岁金太过,燥气流行,甚则喘咳逆气。
【注 诸庚岁,金运太过则燥气流行,若肃杀太甚,则金气自虚,不能生水,火无所畏,而火气来复,故喘咳逆气,皆肺病也。】
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甚则喘咳。
【注 诸丙岁,寒气流行,故邪害心火。若水淫甚而自伤,故水气上逆而喘咳。】
至真要大论
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胠满,皮肤痛,寒热咳喘,甚则腹大满,膨膨而喘咳。
【注 少阴司天,子午岁也。诸证皆肺金之病,盖火淫则金气伤。】
岁少阴在泉,热淫所胜,民病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
【注 喘不能久立者,火淫肺金也。】
少阴司天,客胜甚则胕肿血溢,疮疡,咳喘。
【注 三之气,乃少阴君火。咳喘,君火之气胜也。】
太阴司天,客胜则首面胕肿,呼吸气喘。
【注 首面胕肿,湿淫于上;呼吸气喘,淫及于内也。】
阳明在泉,主胜则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不能久立。
【注 寒厥于肠,上冲胸中,甚则喘者,寒气逆乘阳明之大肠,而上及于胸中之肺脏也。】
太阴之复,湿变乃举,饮发于中,咳喘有声。
【注 气极则变,阴湿之气盛也。咳喘有声者,饮乘于肺也。】
诸气忿郁,皆属于肺。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五常政大论
金太过曰坚成。坚成之纪,是谓收引,其病喘喝,胸凭仰息。
【注 秋令主收,是谓收引。其病喘喝,胸凭仰息,金气太盛而肺气实也。】
金不及曰从革。从革之纪,是谓折收,其发咳喘。
【注 金运不及则收,政乃折。欬喘,火刑肺也。】
少阴司天,热气下临,肺气上从,喘呕。
【注 肺之病也。】
六元正纪大论
少阴司天之政,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
【注 终气乃阳明燥金司令,故燥令行气交之余,热内格而为咳喘血溢诸证。】
灵枢经
五乱篇
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悗,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
【注 清浊相干者,循脉之荣卫,与行阴行阳之荣卫相干,是以乱于胸,乱于肺,而为大悗喘喝诸病。】
经脉篇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
【注 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此为臂气厥逆之所致。】
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喝喝而喘,坐而欲起。
【注 少阴之上,君火主之。少阴是动为病喝喝而喘者,少阴之生气,不上交于肺,而肺气上逆也。】
热病篇
热病已得汗出,而脉尚躁,喘且复热,勿刺肤。喘甚者死。
【注 已得汗而脉尚躁者,阳热甚而不从汗解也。喘而且复热者,邪入于裹,故勿刺肤。喘甚者,邪盛在里而阴气受伤,故死。】
胀论
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注 此胃气逆于城郭之中而为脏胀也。】
五阅五使篇
肺病者,喘息鼻张。
本脏篇
肺小则少饮,不病喘喝;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肺高则上气肩息咳;肺下则居贲迫肺,善胁下痛。肺坚则不病咳上气;肺脆则苦病消瘅易伤。肺端正则和利难伤,肺偏倾则胸偏痛也。
【注 肺居胸中,开窍于喉,以司呼吸,故小则不病喘喝,大则善病胸痹喉痹。肺主气,故高则上气息肩而咳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喘病证治
湿病篇曰: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血痹篇曰: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肺痈肺痿篇曰: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多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肺胀,效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胸痹篇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艹舌)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五脏风寒篇曰: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痰饮篇曰: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消汤主之。
水气篇曰: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
太阳病,法当骨节疼痛。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胀,其状如肿,发汗即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不可发汗。
黄疸篇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呕吐篇曰: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少阴负跌阳者为顺也。
吐衄篇曰:夫吐血咳逆上气,其脉数而有热,不得卧者死。
中藏经 【汉 华佗】
脉证定生死
病气人一身尽肿,四肢不收,喘无时,厥逆不温,脉候沉小者死,浮大者生。
病寒人狂言不寐,身冷脉数,喘急目直者死,脉有力而不喘者生。
人不病而喘息者死。
病腹痛而喘,其脉滑而利、数而紧者死。
病上气,脉数者死。
病上气,喘急四匝,脉濇者死。
肩息一日者死。
脉诀 【晋 王叔和】
喘脉
上气浮肿肩息频,浮滑之脉即相成。忽然微细应难救,神功用尽也无生。
肩息直视及唇焦,面肿苍黑也难逃。
济生方 【宋 严用和】
总论
《素问》云:诸气皆属于肺,诸喘者亦属于肺。是以人之一呼一吸谓之息,呼吸之间,脾受其气,通乎荣卫,合乎阴阳,周流一身,无过不及,然后权衡得其平矣。将理失宜,六淫所伤,七情所感,或因堕坠惊恐,度水跌仆,饱食过伤,动作用力,遂使脏气不和,荣卫失其常度,不能随阴阳出入以成息,促迫于肺,不得宣通而为喘也。诊其脉滑手足温者生,脉濇四肢寒者死,数者亦死,谓其形损故也。更有产后喘急,为病尤亟。因产所下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所主,独聚于肺,故令喘急,谓之孤阳绝阴,为难治。医疗之法,当推其所感,详其虚实冷热而治之。如产后喘急,已载于产科论中矣,兹不再叙。亦有痰停胃脘,痰与气搏,肺道壅塞,亦令人上气,此又不可不知。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喘因
喘,火气甚为夏热,衰为冬寒。故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又寒水为阴,主乎迟缓;热火为阳,主乎急数。故寒则息迟气微,热则息数气粗而为喘也。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喘论
此当以经言邪气盛则实断之。华佗云:盛则为喘,减则为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字须会得本意。盛则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肺气有余者,亦非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平居则气和,行动则气喘者,属冲脉之火。滋肾丸主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喘病证治
喘病,气虚、阴虚、有痰。
凡久喘之证,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气虚短气而喘,甚不可用苦寒之药,火气盛故也,宜导痰汤加千缗汤。有痰亦短气而喘。阴虚者,自小腹下火气冲于上喘者,宜降心火补阴。有火痰者,宜降心火清肺金。有痰者,用降痰下气为主。
上气喘而躁者,为肺胀,欲作风水证,宜发汗则愈。有喘急风痰上逆者,《大全》方千缗汤佳,或导痰汤加千缗汤。
有阴虚挟痰喘者,四物汤加枳壳、半夏,补阴降火。诸喘不止者,用劫药一二服则止。劫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劫药以椒目研极细末一二钱,生姜汤调下。气虚不用。又法:萝卜子蒸熟为君,皂角烧灰等分为末,生姜汁炼蜜丸如小豆子大,服五七十丸,噙化止之。
气虚者,用人参、蜜炙黄蘗、麦门冬、地骨之类。
气实人因服黄芪过多而喘者,用三拗汤以泻气。
若喘者,须用阿胶。
若久病气虚而发喘,宜阿胶、人参、五味子补之。
若新病气实而发喘者,宜桑白皮、苦葶苈泻之。
肺以清阳上升之气,居五脏之上,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六淫七情之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又或调摄失宜,为风寒暑湿,邪气相干,则肺气胀满,发而为喘。又因痰气皆能令人发喘。治疗之法,当究其源。如感邪气则驱散之,气郁即调顺之,脾肾虚者温理之,又当于各类而求。凡此证脉滑而手足温者生,脉濇而四肢寒者死。
风寒伤者,必上气急,不得卧,喉中有声,或声不出,以三拗汤、华盖散、九宝汤、神秘汤,皆可选用。
若痰喘,以四磨汤或苏子降气汤。
若虚喘,脉微,色青黑,四肢厥,小便多,以《活人书》五味子汤,或四磨汤。治嗽与喘,用五味子为多。但五味有南北,若生津止渴,润肺益肾,治劳嗽,宜用北五味;若风邪在肺,宜用南五味。
哮病治法
哮喘必用薄滋味专主于痰,宜大吐。药中多用甘,不用凉。药须常带表散,此寒包热也。亦有虚而不可吐者。一法用二陈汤加苍朮、黄芩作汤,下小胃丹。看虚实用。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哮喘讳治
喘气之病,哮吼如水鸡之声,牵引胸背,气不得息,坐卧不安,此谓嗽而气喘。或宿有此根,如遇寒暄则发,一时暴感,并于嗽药方中加桑白皮,则仍吞养正丹,间进清金丹。风寒喘嗽,宜九宝汤。若干喘不嗽,不分久远近发,宜苏子降气汤,或神秘汤吞养正丹。重则四磨饮或六磨饮吞灵砂丹,或应梦观音散,吞养正丹尤宜。喘而服药不效者,利导之,宜神保丸。大便已溏者,不可用。
不嗽而气自急,有二证,须用分别。有外邪迫肺而气急者,病初得气即急,必兼外证,此谓之喘。若用耗气除邪之药,则元气愈脱,而气愈上奔矣,宜于气急痰证求之。气急而膈间更有刺痛处,宜分气饮。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哮喘证治
凡治喘,正发时无痰,将愈时却吐痰者,乃痰于正发之时,闭塞不通而喘甚,当于其时,开其痰路则易安也。宜单桔梗方之类,及枳壳、(艹舌)蒌实、杏仁、苏叶、前胡等,引出其痰,候痰出喘退,却调其虚实。虚者补以参、芪、归、朮,实者泻以沉香滚痰丸之类是也。
哮喘遇冷则发者,有二证:其一属中外皆寒,治怯乃东垣参苏温肺汤、调中益气加茱萸汤,及紫金丹,劫寒痰者是也。
其二属寒包热,治法乃仲景、丹溪用越婢加半夏汤等发表诸方,及顶于八九月未寒之时,先用大承气汤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自不发者是也。
平居则气平和,行动则气促而喘者,亦冲脉之火。予族兄六旬有余,素有喘证,或唾吐血痰,平居时则不喘,稍行动则气促喘急,以黄蘗知母滋肾丸,空心服七八十丸,其证大减。此黄蘗、知母能泄冲脉之火者,如此效也。
凡喘而卧不得,其脉浮,按之虚而濇者为阴虚,去死不远,慎勿下之,下之必死。宜四物加童便、竹沥、青黛、门冬、五味、枳壳、苏叶服之。
明医杂着 【明 王纶】
喘胀证治
喘与胀二证相同,必皆小便不利。喘则必生胀,胀则必生喘,但要识得标本先后。先喘而后胀者主于肺,先胀而后喘者主于脾。何则?肺金司降,外主皮毛。经曰:肺朝百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又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是小便之行,由于肺气之降下而输化也。若肺受邪而上喘,则失下降之令,故小便渐短,以致水溢皮肤而生胀满焉。此则喘为本而胀为标,治当清金降火为主,而行水次之。脾土恶湿,外主肌肉,土能克水,若脾土受伤,不能制水,则水湿妄行,浸渍肌肉,水既上溢,则邪反侵肺,气不得降而生喘矣。此则胀为本而喘为标,治当实脾行水为主,而清金次之。苟肺证而用燥脾之药则金得燥而喘愈加,脾病而用清金之药则脾得寒而胀愈甚矣。近世治二证,但知实脾行水,而不知分别脾肺二证,予故为发明之。
【注 按前证若肺中伏热,不能生水而喘且渴者,用黄芩清肺饮以治肺,用五苓散以清小便。若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者,宜用补中益气汤以培元气,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若膏粱厚味,脾肺积热而喘者,宜清胃散以治胃,用滋肾丸以利小便。若心火克肺金而不能生肾水者,用人参平肺散以治肺,用滋阴丸以滋小便。若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小便不生者,用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用补中益气汤以培脾土。若脾气虚弱不能相制而喘者,用补中益气汤以培元气,用六味地黄丸以生肾水。若肝木克脾土,不能相制而喘者,用六君、柴胡、升麻以培元气,六味地黄丸以补肾水。若脾胃虚寒,不能相制而胀者,用八味丸以补脾肺生肾水。若脾肺虚寒不能通调水道而胀者,宜用《金匮》加减肾气丸补脾肺生肾水。若酒色过度,亏损足三阴而致喘胀痰涌,二便不调,或大小便道相牵作痛者,亦宜用此丸,多有生者。】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辨喘
呼吸急促者谓之喘,喉中有响声者谓之哮。虚者气乏身凉,冷痰如冰;实者气壮胸满,身热便鞕。
火证,经曰:诸逆冲上皆属火。虚火宜滋补降气,实火宜清肺泻胃。火炎肺胃喘者,乍进乍退,得食则坠,下稠痰则止。食已入胃,反助火痰上,喘反大作,宜降火清金导痰汤,加芩、连、山栀、杏仁、(艹舌)蒌。如胃有实火,膈上稠痰者,导水丸。
痰喘必有痰声。风痰,千缗汤或合导痰汤。痰气,苏子降气汤、四磨汤。食积痰,宜二母散、神保丸、大萝皂丸。惊忧气郁,喉中辟辟引息,鼻张气喘,呼吸气促,而无痰声者,四七汤、枳桔汤、分气紫苏饮、四磨汤。因服补药喘者,三拗汤。
外感表邪传里,里实不受则气逆上,详见伤寒喘促条。
寻常感冒,风寒相干,肺胀逆而喘者,随时令祛散风喘,金沸草散、麻黄杏仁饮。风喘,加减三拗汤、藿香正气散加五味子、杏仁,或苏沉九宝饮。暑月,香葛汤。热证,小柴胡汤、凉膈散。
水喘者,水气辘辘,有声怔忡,小青龙汤、古葶枣散、白前汤。
水肿,水气胀肺而喘,然喘必生胀,胀必生喘,二证相因,皆小便不利。肺主气,先喘而后胀者,宜清金降火,而行水次之。脾主湿,先胀而后喘者,宜燥脾行水,而清金次之。
阴虚喘者,血虚则阳无所依附而上奔,宜四物汤倍芍药加人参、五味子以收之;有小腹下火起冲上而喘者,宜降心火,补真阴,二物二陈汤加知、蘗、枳壳、黄芩。
久病气短不能接续,似喘非喘者,单人参汤、扶脾生脉散、调中益气汤。劳涉过者,杏参散。饮食热者,葶苈散。痰阻短气者,导痰汤。浊阴在上,清阳陷下,咳喘呕吐者,加味泻白散。
下元虚冷,肾气不得归元者,九味安肾丸、八味丸,甚者黑锡丹以镇坠之。烦躁无脉,身冷神昏者死。
胃虚极则气上逆,抬肩撷肚,生脉散加杏仁、陈皮、白朮,或理中丸加胡椒救之。
仲景云:发汗如油,汗出如珠不流,抬肩撷肚,喘而不休,及胸前高起,脉络散张,手足厥冷,脉散及数者,皆死。但妇人喘病尤亟,产后荣竭,卫气无依,独聚于肺,发喘者,死速。
治法
血虚补血,气虚补气,兼以清金降火,顺气化痰。
喘非风寒乘肺则痰火胀肺。风寒祛散,痰火疏导。但火急甚者,亦不可纯用苦药,宜温以劫之。用椒目五七钱为末,姜汤下。喘止后,因痰治痰,因火治火。诸喘不止者,小萝皂丸、定息饼子、含奇丸、定喘化痰散。久者人参清肺饮倍粟壳濇之。
伤寒喘促
气喘惟有太阳阳明二证:太阳证无汗而喘,宜汗;阳明证汗多而喘,宜下。太阳阳明合病,胸满而喘恶寒者,亦只宜汗而不宜下也。故曰微喘,言表之未解。喘满不恶寒者,当下而痊。又有汗后停水喘者,有汗下后喘者,有阴虚喘息甚急者,返阴丹。脉伏者,加味生脉散。如脉伏汗出发润者,肺绝不治。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喘病证治
喘者,促促气急,喝喝痰声,张口抬肩,摇身撷肚。短气者,呼吸虽急而不能接续,似喘而无痰声,亦不抬肩,但肺壅而不下。哮者与喘相类,但不似喘开口出气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开,呀者口闭,开口闭口,尽有音声,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结喉间,与气相系,故呷呀作声。三证极当详辨。
按《内经》论喘,其因众多,究不越乎火逆上而气不降也。挟虚者亦有数条,非子母情牵,即仇雠肆虐,害乎肺金之气,使天道不能下济而光明者,孰非火之咎耶?虽然,火则一而虚实则分。丹溪曰:虚火可补,参芪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每见世俗一遇喘家,纯行破气,于太过者当矣,于不及者可乎?余尝论此证因虚而死者十九,因实而死者十一。治实者攻之即效,无所难也。治虚者,补之未必即效,须悠久成功,其间转折进退,良非易也。故辨证不可不急,而辨喘证为尤急也。巢氏、严氏止言实热,独王海藏云:肺气果盛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皆以火烁真气,气衰而喘。所谓盛者,非肺气也,肺中之火也。斯言高出前古,惜乎但举其端,未能缕悉,请得而详之。气虚而火入于肺者,补气为先,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除虚而火来乘金者,壮水为亟,人味地黄丸。风寒者,解其邪,三拗汤、华盖散。湿气者,利其水,渗湿汤。暑邪者,涤其烦,白虎汤、香薷汤。肺热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栀、芩。痰壅者消之,二陈汤。气郁者疏之,四七汤。饮停者吐之,吐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火实者清之,白虎汤加(艹舌)蒌仁、枳壳、黄芩神效。肺痈而喘,保金化毒,薏仁、甘草节、桔梗、贝母、防风、金银花、橘红、门冬。肺胀而喘,利水散邪。肺胀之状,咳而上气,喘而烦躁,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汤加石膏主之。肾虚火不归经,导龙入海,八味丸主之。肾虚水邪泛溢,逐水下流,金匮肾气丸。别有哮证,似喘而非,呼吸有声,呀呷不已,良由痰火郁于内,风寒束其外,或因坐卧寒湿,或因酸咸过食,或因积火熏蒸,病根深久,难以卒除,避风寒,节厚味。禁用凉剂,恐风邪难解;禁用热剂,恐痰火易升。理气疏风,勿忘根本,为善治也。宜苏子、枳壳、桔梗、防风、半夏、(艹舌)蒌、茯苓、甘草。如冬月风甚加麻黄,夏月痰多加石膏,挟寒者多用生姜。哮证发于冬初者多先于八九月未寒之时,用大承气下其热,至冬寒时无热可包,此为妙法。如上诸款,皆其大纲。若五脏六腑,七情六气,何在非致喘之由?须知举一隅即以三隅反,方不愧为明通,可以司人之命矣。
伤寒太阳无汗而喘,太阳阳明合病膈满而喘,俱麻黄汤。邪气壅盛而喘,虽汗而喘不已,宜再发之,麻黄、杏子、石膏。误下太阳利不止,喘而有汗,脉促,葛根黄连黄芩汤。太阳汗后,饮多水停而喘,小青龙去麻黄加杏仁,小腹满加茯苓。太阳下之微喘,表未解也,桂枝汤加厚朴、杏仁。水停心下,肾气乘心,为悸为喘,五苓散。除喘脉伏而逆,理中汤、四逆汤。喘而气促腹满,大柴胡汤。
医贯 【明 赵献可】
喘论
余按喘与气短有分,则短气是虚,喘是实。然而喘多有不足者,短气间亦有有余者,新病亦有本虚者,不可执论也。
《金匮》云:实喘者,气实肺盛,呼吸不利,肺窍壅塞,若寸沉实,宜泻肺。虚喘者肾虚,先觉呼吸短气,两胁胀满,左尺大而虚,宜补肾。此肾虚证,非新病虚者乎?
邪喘者,由肺受邪,伏于肺中,关窍不通,呼吸不利,若寸浮而紧,此外感也。亦有六部俱伏者,宜发散则身热退而喘定,此郁证人所难知,非短气中之有余乎?论人之五脏皆有上气,而肺为之主,居于上而为五脏之华盖,通荣卫,合阴阳,升降往来,无过不及,何病之有?若为风寒暑湿所侵,则肺气胀满而为喘,呼吸迫促,坐卧不安,或七情内伤,郁而生痰,或脾胃俱虚,不能摄养。一身之痰,皆能令人喘。
真知其风寒也,则用仲景青龙汤。真知其暑也,则用白虎汤。真知其湿也,则用胜湿汤。真知其七情郁结也,则用四磨、四七汤。又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皆能致喘,治者审之【以上俱属有余之证。】
东垣云:病机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辩云,伤寒家论喘以为火热者,是明有余之邪中于表,寒变为热,心火太旺攻肺,故属于上。又云:膏粱之人,奉养太过,及过爱小儿,亦能积热于上而成喘,宜以甘寒之剂治之。饮食不节,喜怒劳役不时,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皆由中气不足,其(月真)胀腹满,咳喘呕,食不下,宜以大甘辛热之剂治之。《脉经》云:肺盛有余,则咳嗽上气,渴烦心,胸满短气。皆冲脉之火行于胸中而作,系在下焦,非属上也。观东垣之辩,可见起于有余者,病机之邪;杂病者,不足之邪。自是标本判然条析。如遇标病,或汗或吐或下,一药而痰去喘定,奏功如神。粗工以其奏功如神也,执而概施之不足之证,岂不殆哉?楼全善云:凡下痰定喘诸方,施之形实有痰者神效。若虚而脉浮大,按之濇者,不可下之,下之必反剧而死。
经云:诸喘皆属于上。又谓:诸逆冲上皆属于火。故河间叙喘病在于热条下。华佗云:肺气盛为喘。《活人书》云:气有余则喘。后代集证类方,不过遵此而已。独王海藏辩云: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与有余,则清肃下行,岂复为喘?以其火入于肺,炎烁真阴,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所言盛与有余者,非肺之气也,肺中之火也。海藏之辩,超出前人,发千古之精奥,惜乎起其端,未竟其火之所由来。愚谓火之有余,水之不足也;阳之有余,阴之不足也。凡诸冲逆之火,皆下焦冲任相火出于肝肾者也,故曰冲逆。肾水虚衰,相火偏胜,壮火食气,消铄肺金,乌得而不喘焉?丹溪云:喘有阴虚,自小腹下火起而上,宜四物汤加青黛、竹沥、陈皮,入童便煎服。如挟痰喘者,四物加枳壳、半夏,补阴以化痰。夫谓阴虚发喘,丹溪实发前人之所未发。但如此治法,实流弊于后人。盖阴虚者,肾中之真阴虚也,岂四物阴血之谓乎?其火起者下焦龙雷之火也,岂寒凉所能降乎?其间有有痰者,有无痰者,水挟木火而上也,岂竹沥、枳、半之能化乎?须用六味地黄加门冬、五味大剂煎饮,以壮水之主,则水升火降而喘自定矣。盖缘阴水虚故有火,有火则有痰,有痰则咳嗽,咳嗽之甚则喘,当与前阴虚相火论参看。
又有一等似火而非火,似喘而非喘者,经曰: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依归,故上气喘也。《黄帝针经》云:胃络不和,喘出于阳明之气逆。阳明之气下行,今逆而上行,故喘。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元也。规其外证,四肢厥逆面赤,而烦躁恶热,似火非火也,乃命门真元之火,离其宫而不归也。察其脉两寸虽浮大而数,两尺微而无力,或似有而无为辨耳。不知者,以其有火也,少用凉药以清之;以其喘急难禁也,佐以四磨之类以宽之。下咽之后,似觉稍快,少顷依然。岂知宽一分,更耗一分,甚有见其稍快,误认药力欠到,倍进寒凉快气之剂,立见其毙矣。何也?盖阴虚至喘,去死不远矣。幸几希一线,牵带在命门之根,尚尔留连。善治者,能求其绪,而以助元接真镇坠之药,俾其返本归原,或可回生,然亦不可峻骤也。且先以八味丸、安肾丸、养正丹之类煎人参生脉散送下。觉气若稍定,然后以大剂参芪补剂,加破故纸、阿胶、牛膝等以镇于下,又以八味丸加河车为丸。日夜遇饥则吞服方可。然犹未也,须远房帏,绝色欲,经年积月,方可保全。不守此禁,终亦必亡而已。予论至此,可为寒心。聪明男子,当自治未病,毋蹈此危机。
又有一等火郁之证,六脉俱濇,甚至沉伏,四肢悉寒,甚至厥逆拂拂,气促而喘,却似有余而脉不紧数,欲作阴虚而按尺鼓指,知为畜郁已久,阳气拂遏,不能营运于表,以致身冷脉微,而闷乱喘急。当此之时,不可以寒药下之,又不可以热药投之。惟逍遥散加茱、连之类,宣散畜热,得汗而愈;愈后乃以六味地黄,养阴和阳方佳。此谓火郁则发之,木郁则达之,即《金匮》所云:六脉沉伏宜发散则热退而喘定是也。经曰:火郁之发,民病少气,治以诸凉。或问喘者多不能卧,何也?《素问》逆调论云: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东垣云:病人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逆行乘于肺,肺得水而浮,使气不得流通也。仲景云:短气皆属饮。
已上详论阴虚发喘之证治。若阳虚致喘,东垣已详尽矣;外感发喘,仲景已详尽矣。兹为补天立论,故加意于八味、六味云。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气喘之病,最为危候,治失其要,鲜不误人。欲辨之者,亦惟二证而已。所谓二证者,一曰实喘,一曰虚喘也。此二证相反,不可混也。然则何以辨之?盖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实喘者,气长而有余;虚喘者,气短而不续。实喘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膨膨然若不能容,惟呼出为快也;虚喘慌张气怯,声低息短,皇皇然若气欲断,提之若不能升,吞之若不相及,劳动则甚而惟急促似喘,但得引长一息为快也。此其一为真喘,一为似喘。真喘者其责在肺,似喘者其责在肾。何也?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之,则上焦气壅而为喘。气之壅滞者,宜清宜破也。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促者断之基也。气既短促,而再加消散,如压卵矣。且气盛有邪之脉,必滑数有力;而气虚无邪之脉,必微弱无神,此脉候之有不同也。其有外见浮洪,或芤大至极,而稍按即无者,此正无根之脉也。或往来弦甚而极大极数,全无和缓者,此正胃气之败也,俱为大虚之候。但脉之微弱者,其真虚易知,而脉之浮空弦搏者,其假实难辨。然而轻重之分,亦惟于此而可察矣。盖其微弱者,犹顺而易医,浮空者最险而多变。若弦强之甚,则为真脏已见,不可为也。
论治
凡虚喘之证,无非由气虚耳。气虚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无风邪,内无实热而喘者,即皆虚喘之证。若脾肺气虚者,不过在中上二焦,化源未亏,其病犹浅。若肝肾气虚,则病出下焦,而本末俱病,其病则深,此当速救其根,以接助真气,庶可回生也。其有病久而加以喘者,或久服消痰散气等剂而反加喘者,或上为喘咳而下为泄泻者,或妇人产后亡血过多则营气暴竭,孤阳无依而为喘者,此名孤阳绝阴,剥极之候,已为难治,更毋蹈剥肤之戒也。
虚喘证,其人别无风寒咳嗽等疾,而忽见气短似喘,或但经微劳,或饥时即见喘促,或于精泄之后,或于大汗之后,或于大小便之后,或大病之后,或妇人月期之后,而喘促愈甚,或气道噎塞,上下若不相续,势剧垂危者,但察其表里无邪,脉息微弱无力,而诸病若此,悉宜以贞元饮主之,加减如本方,其效如神。此外如小营煎、大营煎、大补元煎之类,俱可择用。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即此之类。若大便溏泄,兼下寒者,宜右归饮、右归丸、圣朮煎之类主之。脾肺气虚,上焦微热微渴而作喘者,宜生脉散主之。或但以气虚而无热者,惟独参汤为宜。若火烁肺金,上焦热甚,烦渴多汗,气虚作喘者,宜人参白虎汤主之。若火在阴分,宜玉女煎主之。然惟夏月或有此证,若阴虚自小腹火气上冲而喘者,宜补阴降火,以六味地黄汤加黄蘗、知母之类主之。
水病为喘者,以肾邪干肺也。然水不能化,而子病及母,使非精气之败,何以至此?此其虚者十九而间乎虚中挟实,则或有之耳。故凡治水喘者,不宜妄用攻击之药,当求肿胀门诸法治之,肿退而喘自定。古法治心下有水气,上乘于肺,喘而不得卧者,以直指神秘汤主之。但此汤性用多主气分,若水因气滞者,用之则可。若水因气虚者,当以加减金匮肾气汤主之。老弱人久病气虚发喘者,但当以养肺为主。凡阴盛者,宜温养之,如人参、当归、姜、桂、甘草,或加以芪朮之属。阳胜者宜滋养之,如人参、熟地、麦冬、阿胶、五味子、梨浆、牛乳之属。
关格之证为喘者,如六节脏象论曰:人迎四盛已上为格阳,寸口四盛已上为关阴,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此关格之证,以脉言不以病言也。今人之患此者颇多,而人多不知。且近时察脉者,不论人迎惟在寸口,但其两手之脉,浮弦至极大至四倍以上者,便是此证,其病必虚里跳动而气喘不已,此之喘状,多无咳嗽,但觉胸膈舂舂,似胀非胀,似短非短,微劳则喘甚,多言亦喘甚,甚至通身振振,慌张不宁,此必情欲伤阴,以致元气无根,孤阳离剧之候也,多不可治。
凡病喘促,但察其脉息微弱细濇者,必阴中之阳虚也。或浮大弦芤,按之空虚者,必阳中之阴虚也。大凡喘息不得卧,而脉见如此者,皆元气大虚,去死不远之候。若妄加消伐,必增剧而危。若用苦寒或攻下之,无不即死。
实喘之证,以邪实在肺也。肺之实邪,非风寒则火邪耳。盖风寒之邪,必受自皮毛,所以入肺而为喘。火之炽盛,金必受伤,故亦以病肺而为喘。治风寒之实喘,宜以温散;治火热之实喘,宜以寒凉。又有痰喘之说,前人皆曰治痰,不知痰岂能喘,而必有所以生痰者,此当求其本而治之。凡风寒外感,邪实于肺,而咳喘并作者,宜六安煎加细辛或苏叶主之。若冬月风寒感甚者,于本方加麻黄亦可,或用小青龙汤、华盖散、三拗汤之类主之。外有风寒,内兼微火而喘者,宜黄芩半夏汤主之。兼阳明火盛而以寒包热者,宜凉而兼散,以大青龙汤或五虎汤、赵婢加半夏汤之类主之。外无风寒。而惟火盛作喘,或虽有微寒而所重在火者,宜桑白皮汤或抽薪饮之类主之。
痰盛作喘者,虽宜治痰,如二陈汤、六安煎、导痰汤、千缗汤、滚痰丸、抱龙丸之类,皆可治实痰之喘也。六君子汤、金水六君煎之类,皆可治虚痰之喘也。然痰之为病,亦惟为病之标耳,犹必有生痰之本。故凡痰因火动者,必须先治其火;痰因寒生者,必须先去其寒。至于或因气逆,或因风邪,或因湿滞,或因脾肾虚弱,有一于此,皆能生痰。使欲治痰而不治其所以痰,则痰终不能治,而喘何以愈哉?
气分受邪,上焦气实作喘,或怒气郁结伤肝,而人壮力强,胀满脉实者,但破其气而喘自愈,宜廓清饮、四疮饮、四七汤、萝卜子汤、苏子降气汤之类主之。或阳明气秘不通而胀满者,可微利之。
哮证治
喘有夙根,通寒即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未发时以扶正气为主,既发时以攻邪气为主。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除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攻邪气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痰火。然发久者气无不虚,故于消散中宜酌加温补,或于温补中宜量加消散。此等证候,当惓惓以元气为念,必使元气渐充,庶可望其渐愈。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喘病治法
急治者,不可须臾缓也。如人忽感风邪,寒入乎肺经,以致一时喘急,抬肩大喘,气逆痰吐不出,又不能卧是也。方用柴胡,当归、黄芩、甘草、半夏、射干各一钱,桔梗、麦冬、茯苓各二钱,水煎服。此方妙在用柴胡、射干、桔梗以舒发肺金之气,用半夏以祛痰,用黄芩以去火。盖外感寒邪,则内必变为热证,今用黄芩以清解之。然徒用黄芩,虽曰清火,转足以抑遏其火气,妙在用桔梗、射干、柴胡一派辛散之品,转足以消火灭邪,此急治之一法。
凡人有气喘不得卧,吐痰如泉涌者,舌不燥而喘不甚,一卧则喘,如此非外感之风邪,乃肾中之寒气也。盖肾中无火,则水无所养,乃上泛而为痰,将胃中之水,尽助其汹涌之势,而不可止遏矣。法当用六味丸汤加附子、肉桂大剂饮之,则肾宫火热,而水有所归,水既归宫,喘逆之气,亦下安而可卧。盖人之卧,必得肾气与肺气相交,而后河车之路,平安无奔逆也。方中补其肾火,何以安然能卧?不知肾为肺之子,子安则母亦宁。肺金之气,可归于肾宫,以养其耗散之气矣,此所以补肾火,正所以养肺金也。况六味丸全是补肾水之神剂乎?水火同补,而肺金更安,肺肾相安,有不卧之而甚适者乎?
喘证不同,有虚喘,有实喘。实喘看其证若重而实轻,用黄芩二钱,麦冬三钱,甘草五分,柴胡、苏叶、山豆根、半夏、乌药各一钱,水煎服,一剂喘止,不必再服也。然实证之喘气太急,喉必作声,肩必抬起,非若虚喘气少急而喉无声,肩不抬也。虚喘乃肾气大虚,而脾气又复将绝,故奔冲而上,欲绝尚未绝也。方用救绝止喘汤,人参、熟地各一两,山茱萸、白芥子各三钱,麦冬五钱,五味子、牛膝各一钱,水煎服。一剂轻,二剂喘止,十剂全愈。此病实死证也,幸几微之气,留连于上下之间,若用凉药以平火,是速其亡也。然用桂附以补火,亦速其亡。盖气将绝之时,宜缓续而不宜骤续,譬如炉中火绝,止存星星之火,宜用薪炭引之。若遽投之以硫黄之类,反灭其火矣。更以寒凉之物动之,鲜有生气矣。方中妙在一派补肾补肺之药,与人参同用,则直入于至阴之中而生其气,肾气生而肺气亦生,自能接续于无何有之乡。况人参又上生肺以助肾之母,子母相生,更能救绝也。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四
哮喘门
方
越婢加半夏汤 【仲景,下同】 治哮喘。
麻黄六两 石膏 半夏各半斤 甘草一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小青龙汤 治水气发喘尤捷。
麻黄去节 芍药 甘草炙 肉桂 干姜炮 细辛各三两 五味二两 半夏泡七次,二两半
右(口父)咀,每三钱,煎七分,食后服。
小青龙加石膏汤 治哮喘。
石膏二两 麻黄 芍药 桂枝 细辛 甘草 干姜各三钱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先煎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
平气散 【东垣,下同】 治喘。
白牵牛二两,半生半炒,取头末一半 青皮去白 鸡心槟榔各三钱 陈皮去白,半两 大黄七钱
右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汤一盏调下,无时。《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白牵牛苦寒,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故以为君。陈皮苦温。体轻浮,理肺气;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滞气,故以为臣。槟榔辛温,性沉重,下痰降气;大黄苦寒,荡涤满实,故以为使也。
木防己汤 【仲景,下同】 治喘。
木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一块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 治喘。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 茯苓各四钱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葶苈大枣泻肺汤 治肺痈,胸膈胀满,上气喘急,身面目俱浮肿,鼻塞声重,不知香臭。
葶苈不以多少,炒令黄
右件细研,丸如弹子大。水三盏,枣十枚,煎一盏,去枣入药,煎七分,食后服。法令先投小青龙汤三服,乃进此药,即《济生》葶苈散,汤使不同。《济生》方:炒甜葶苈、桔梗、(艹舌)蒌子、薏苡仁、升麻、桑皮、葛根各一两,炙甘草半两。
千缗汤 【《妇人大全》】 治喘急有风痰者。
半夏七个,炮制,四片破之 皂角去皮弦子 甘草炙,各一寸 生姜如指大
右以水一碗,煮去半,顿服。一方无甘草,但用半夏末一两,皂角半两,生姜七片,同入纱袋中。水三升,煎至一盏五分,以手揉洗取清汁,分作三服,并服二服,效。
半夏丸 【《保命集》】 治因伤风而痰作喘逆,兀兀欲吐,恶心欲倒。
半夏一两 槟榔 雄黄各三钱
右为细末,姜汁蒸饼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姜汤下。小儿丸如米大。
定喘饼子 【《宝鉴》】
芫花酢浸一宿炒 桑白皮炒 吴茱萸炒 马兜铃 陈皮去白,各一两 寒食面三两 白牵牛三两,半生半炒,取头末二两
右为末,和匀滴水,丸如樱桃大,捏饼子,取热灰半碗,在碗内同炒饼子热,每夜服一饼嚼烂,煎马兜铃汤下。如患人心头不快,加上一饼或二饼,至微明利下,神效。妇人有胎者,不可服。
麦门冬汤 【仲景】 治虚喘。
麦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四两 甘草二两 粳米三合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煎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人参平肺散 【东垣】 治肺受热而喘。
桑白皮炒,二钱 知母一钱半 甘草炙 茯苓 人参 地骨皮 天门冬去心,各一钱 青皮 陈皮各六分 五味子三十粒,捶碎
水二锺,生姜五片,煎一锺,食远温服。如热甚,加黄芩、薄荷叶各一钱。
加减泻白散 【《发明》】 治阴气在下,阳气在上,咳嗽呕吐喘促。
桑白皮一两 茯苓三钱 地骨皮七钱 甘草 陈皮 青皮去白 五味子 人参去芦,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入粳米数十粒,同煎温服,食后。
压掌散 治男女哮喘痰嗽。
麻黄去节,二钱半 炙甘草二钱 白果五个,打碎
右,水煎,临卧服。
定喘奇方 治稠痰壅盛,体肥实而喘者。
橘红二两,用明矾五钱同炒香,去矾不用 半夏 杏仁麸炒 (艹舌)蒌仁去油,各一两 炙甘草七钱 黄芩酒拌晒,五钱 皂角去皮弦子,烧存性,三钱
右为末蒸饼,用淡姜汤打糊为丸如菉豆大,每食后白汤送下一钱,日二次。服三五日,大便下稠痰而愈。虚弱人每服七分。
人参定喘汤 治肺气上逆喘,喉中有声,坐卧不安,胸膈紧痛,及治肺感寒邪咳嗽声重。
人参 麻黄去节 阿胶蛤粉炒 半夏曲 五味子 罂粟壳去蒂蜜炙 甘草各一钱 桑白皮二钱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姜三片,煎至一锺,食后服。
团参散 治肺气不利,咳嗽上喘。
紫团参 紫菀茸各三钱 (艹款)冬花二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乌梅一枚,煎一锺,食远服。
五味子汤 治喘促,脉伏而数者。
五味子二钱 人参 麦门冬 杏仁去皮尖 橘皮去白,各二钱半
右作一服,用水二锺,姜三片,红枣三枚,煎至一锺,去滓,不拘时温服。
九宝汤 治经年喘嗽通用。
麻黄去节 陈皮 桂枝 紫苏 桑皮炒 杏仁去皮尖并双仁炒 大腹皮 薄荷叶 甘草炙,各一钱六分
右作二服,每服用水二盏,生姜五片,乌梅一枚,食远煎服。
皱肺丸 治喘
(艹款)冬花 知母 秦艽 百部 紫菀茸 贝母 阿胶 糯米炒各一两 杏仁去皮尖别研,四两
右为末,将羊肺一具,先以水灌洗,看容得水多少,即以许水更添些,煎杏仁令沸,滤过灌入肺中,系定,以糯米泔煎熟,研细成膏,搜和前药末,杵数千下,丸桐子大。每五十丸,食前用桑白皮煎汤下。
经验秘方 【《正传》】 治远年喘息。
桑木内蠹虫粪一升,炒 杏仁不去皮尖炒 萝卜子炒,各半斤 甘草二两,生
右共为极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淡姜汤送下。
三因神秘汤 【《发明》】 治喘不得卧。
苏叶 橘红 生姜 桑白皮炒 人参各五钱 白茯苓 木香各三钱
右(口父)咀,以水三升,煎至一升,去滓大温,分三服。一本只陈皮、桔梗、紫苏各钱半,人参一钱,五味子十五粒。
桂苓五味甘草汤 【仲景】 治喘。
桂枝 茯苓各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煎取三升,分三温服。
真应散 【《三因方》】 治远年喘急,不能眠,百药不效者。
白石英四两通明者,以生绢袋盛,用雄猪肚一具,将前项药入内,缝定煮熟,取药出,再换猪肚一具,如前法煮三次,煮了取药出,晒干用研
右为末,以官局(艹款)冬花散二钱,入药末二钱,再加桑白皮二寸,生姜三片,枣子一枚,水一盏半,煎至七分,通口服。猪肚亦可食,只不得用酢酱盐椒姜等调和。(艹款)冬花散方,用(艹款)冬花一钱,贝母、知母、桑叶、杏仁、半夏、阿胶、甘草各二钱,麻黄去节四钱,为粗末是也。
简易黄丸子 消痰定喘,及齁(鼻合)。
雄黄细研 雌黄细研,各一钱 山栀仁七枚 菉豆四十九粒 明砒一字,研细,并生用
右为末,稀糊丸菉豆大,每服一二丸,薄荷茶清冷下,临卧服。
清金丹 治食积痰壅,哮喘咳嗽,遇厚味发者用之。
萝卜子淘净蒸晒为末,一两 牙皂角烧存性,三钱
右以生姜汁浸,蒸饼丸如小菉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咽下。劫喘,以姜汁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噙下止之。
又方 治远年近日,哮喘痰嗽。
蝉退去足 轻粉研 马兜铃各一两 雄黄生 五灵脂生 杏仁去皮尖并双仁 砒生。各五钱 淡豆豉四十九粒
右为末,用生姜葶苈自然汁,合轻粉诸药,为丸小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临卧姜汤下。
治齁嗽方
苏子二钱 麻黄去节 (艹款)冬花 桑叶蜜炙 半夏各三钱 杏仁去皮尖 甘草各一钱半 白果二十一枚,去壳衣炒黄色
水三锺,不用生姜,煎二锺,徐徐频服。
定喘汤 止一切喘。
白果二十一枚,去壳切碎,炒黄色 甘草一钱 苏子二钱 麻黄去节 (艹款)冬花 桑皮蜜炙 法制半夏如无以甘草汤泡七次,去皮用,各三钱 杏仁 黄芩炒,各一钱
水三锺,煎二锺,分二服,不用姜,徐徐服,无时。
见晛丸 治伤咸冷饮食而哮喘者。
姜黄 三棱 荜澄茄 陈皮 良姜 人参 蓬朮各等分
右为细末,用萝卜浸煮烂研细,将汁面糊丸如桐子大,萝卜子汤下。
加味三拗汤 【《得效方》】 治寒喘。
麻黄二钱 陈皮一钱半 桂皮一钱 杏仁 五味子各一钱二分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水煎服。
九味理中汤 【《回春》】 治寒喘。寒喘者,手足冷,脉沉细也。
缩砂研 干姜炮 苏子 厚朴 桂皮 陈皮 甘草炙,各一钱 沉香 木香各五分,并水磨汁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水煎,入沉香木香汁调服。
五虎汤 【《医鉴》】 治伤寒喘急。
麻黄三钱 石膏五钱 杏仁二钱 甘草一钱 细茶一撮 桑白皮一钱半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葱白一茎,水煎服。
止喘丸 【《类聚》】 治冷喘。
荜茇 胡椒 人参 胡桃肉各等分
右为末,蜜和每两作三十丸。每一丸,细嚼,温水下。
千缗导痰汤 【《医鉴》】 治痰喘不能卧,一服即安。
半夏七枚,炮切作四片 南星 陈皮 赤茯苓 枳壳各一钱 牙皂角 甘草各一寸,井炙
右銼,作一贴,入生姜五片,水煎服。
加减三奇汤 【东垣】 治咳喘上气,痰涎不利。
半夏二钱 桔梗 陈皮 青皮 人参 杏仁 桑白皮 紫苏叶 五味子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贝母散 【《入门》】 治痰喘。
知母 贝母各一两 巴豆十粒,取霜
右为末,每服一字,姜三片,临卧细嚼,白汤下,便合口睡,其喘即定。
平肺散 【丹溪,下同】 治喘嗽痰盛,寒热往来,咽干口燥。
陈皮一钱 半夏 罂粟壳 薄荷 紫苏叶 乌梅肉 紫菀茸 知母 桑白皮 五味子 杏仁 桔梗各七分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水煎服。
紫苏半夏汤 治喘嗽痰盛,寒热往来。
桑白皮二钱 杏仁一钱半 半夏 紫苏叶 陈皮 五味子 紫菀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水煎服。
定喘化痰汤 治咳嗽痰喘。
陈皮 杏仁各二钱 半夏 南星并制,各钱半 五味子 甘草各八分 (艹款)冬花 人参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
润肺膏 治同上。
紫菀 杏仁 脂冬花 胡桃肉各一两 麻黄 桔梗 诃子 细辛各五钱 枯白矾一钱 清油八两 生姜二两,取汁 蜜一斤
右先将油炼熟,次入蜜炼,去沫,却下药末搅匀,每服二三匙,白汤调下,临卧时服。
苏子导痰降气汤 治痰喘上气。
苏子二钱 半夏制 当归各一钱半 南星制 陈皮各一钱 甘草五分 前胡 厚朴 枳实 赤茯苓各七分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
大萝皂丸 【《入门》】 治气喘痰喘,风痰食痰,酒痰面毒等证。
萝卜子炒,二两 皂角烧存性,一两 南星制 半夏制 杏仁 (艹舌)蒌仁 香附便制 青黛 陈皮各五钱
右为末,神曲糊和丸梧子大。姜汤吞下六七十丸。
祛痰丸 【丹溪】 治风痰喘嗽。
人参 木香 天麻 陈皮 青皮 赤茯苓 白朮各一两 牙皂角去皮弦子,九钱 槐角子 半夏各七钱半
右为末,姜汁糊和丸梧子大。每五七十丸,温酒或姜汤吞下。
四磨汤 【东垣】 治七情郁结,上气喘急。
人参 槟榔 沉香 乌药各等分
右,浓磨水取七分盏,煎三五沸,微温服,不拘时。加木香、枳壳等分,名六磨汤,治证同。
清金汤 【《纲目》】 治咳嗽喘急,胸满逆气,坐卧不安。
陈皮 赤茯苓 杏仁 阿胶珠 五味子 桑白皮 薏苡仁 紫苏叶 百合 贝母 半夏曲 (艹款)冬花各七分 罂粟壳 人参 甘草各三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一个,同煎服。
定肺汤 【《直指方》】 治上气喘嗽。
紫菀茸 五味子 橘皮 苏子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半夏 枳壳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紫苏五叶,水煎服。
杏苏饮 【丹溪】 治上气喘嗽浮肿。
紫苏叶二钱 紫菀 甘草各一钱 陈皮 桔梗 麻黄 桑白皮 阿胶珠各十分半 五味子 大腹皮 乌梅肉 杏仁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汤 【《回春》】 治气喘。
人参 白朮各一钱三分 甘草一钱 赤茯苓 陈皮 厚朴 缩砂仁 苏子 桑白皮各六分 当归八分 木香 沉香各五分,二味并磨取汁
右銼,作一贴,姜三片,枣二枚,水煎,和二香汁服。
双玉散河间 治热喘痰涌如泉。
寒水石 石膏各等分
右为细末。每取三钱,人参汤调下。
加味生脉散 【《入门》】 治脉浮喘促,手足厥逆,用此救之。
五味三钱 人参 麦冬 杏仁 陈皮各二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枣二枚,水煎服。气虚喘盛者,单人参汤频服之。喘定者生,不定者死。或元气素虚,伤寒汗下后,气短气促气喘,目反脉微,精神困怠者危,以此救之。
泻火清肺汤 【《回春》】 治火喘。
片芩一钱 枳实 栀子 桑白皮 麦门冬 沉香五分,水磨取汁 朱砂五分,水飞 陈皮 杏仁 赤茯苓 苏子 贝母各八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入沉香汁、朱砂末、竹沥调服。
神秘汤 【《纲目》,下同】 治上气喘急,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逆行,上乘于肺,肺得水而浮,使气不得流通,其脉沉大,宜服此。
紫苏叶 橘红 桑白皮各一钱半 赤茯苓 人参 半夏各一钱 木香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生姜五片,水煎服,日二。
平肺汤 【《直指方》】 肺与肾,皆以至阴积水,喘急咳嗽,盖水乘之也。
葶苈子炒二钱 桑白皮炒 桔梗 枳壳 半夏 苏叶各一钱 麻黄七分半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水煎服。
单人参汤 【《入门》】 治气虚喘急。
人参一两
右銼,水煎,频服之。
小萝皂丸 【《纲目》】 治久喘最妙。
萝卜子蒸,二两 皂角煅,五钱 (艹舌)蒌仁研 南星以白矾水浸晒 海粉各一两
右为末,姜汁入蜜和匀,捣作丸,樱桃大,合化咽下。
紫金丹 【《本事方》】 治多年肺气喘急哮嗽,夕不得卧。
淡豆豉好者二钱,用水略润少时,以纸挹干,研膏,砒水飞,半钱
右用豉膏子和砒同杵极匀,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量大小与之。并用腊茶清极冷吞下,临卧以知为度。
紫金丹 【《入门》】 治哮喘不得卧,须三年后者可服。
砒末一钱 淡豆豉捣烂,一两 精猪血细切,四两 三味拌和,分作三分,用纸筋泥包裹,烘令泥干,却用炭火煅青烟出尽为度,于地上一宿,出火毒,取为末,汤浸蒸饼和丸菉豆大。食后冷茶清下。大人二十丸,小儿七丸。忌一应醎物汤水之类。
紫金丹 【《回春》】 凡遇天气欲作雨,便发齁喘,甚至坐卧不得,饮食不进,此乃肺窍中积有冷痰,乘天阴寒气,从背口鼻而入,则肺胀作声。此病有苦至终身者,亦有子母相传者,每发即服,不过七八次,觉痰腥臭,吐出白色,是绝其根本也。
白砒一钱,生用另研 白矾煅枯,三钱,另研 淡豆豉一两,水润去皮蒸研如泥
右末和合,捻作丸如菉豆大。冷茶送下五丸,甚者九丸,以不喘为愈,不必多服。久久服之,奏效必矣。
夺命丹 【丹溪】 治齁(鼻合)喘嗽上气。
砒一钱 白矾二钱 白附子三钱 南星四钱 半夏五钱
右先将砒矾于石器内火煅红,出火黄色为度,切不可犯铁器,却入余药末和匀,姜汁面糊和丸如黍米大,朱砂为衣。每服七丸,小儿三丸,井水吞下。忌食热毒物。此方治痰喘劫剂也。病安之后,即用知母茯苓汤、人参五味散、宁肺汤以补虚可也。
立定散 【《医鉴》,下同】 治哮喘秘方。
大皂角一个,劈开去子,入巴豆肉,铁线扎紧,炙焦黄色末,每一钱,用半夏、杏仁各一钱,香油煮黄
右为细末,每柿饼一枚,入一钱,细嚼服之,温水下。
大百劳散 【河间,下同】 治一切劳疾肌劣,喘息不卧,痰涎不食。
蛤蚧一对,蜜炙 鳖甲一个,去裙酢炙 附子 人参 柴胡 干姜 白茯苓 白朮 茴香 青皮去白 杏仁去皮尖 知母 贝母 官桂 甘草炙 半夏生姜制 苍朮汤浸,各一两 苏木 龙胆草各半两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用生姜三片、枣二枚、乌梅二枚同煎,空心稍热服。有汗加小麦二十粒。不用铁煎。
小百劳散 治劳喘嗽不已,自汗者。
御米壳不拘多少炒
右为末,每服二钱,入乌梅同煎,水一盏温服。食后有汗,加小麦三十粒,同煎温服。
内金丸 【《良方》】 治哮喘。
鸡内金二十一个 信石二钱半 黄丹半两
右各研细,露星七宿,再入白牵牛末半两、葶苈末半两、半夏末二钱半,共研匀,用蒸枣肉为丸如麻子大,露星二宿,以朱砂末为衣。每服七丸,临睡用冷茶清送下。
喘息方 【《千金方》,下同】 治肺实热,胸凭仰息,泄气除热。
石膏八两 白前 杏仁各三两 赤蜜七合 橘皮 白朮各五两 枸杞根皮切二升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三沸,分三服。
又方 治肺热,言音喘息短气,好唾脓血。
生地黄切二升 石膏八两 麻黄五两 升麻 羚羊角 芒硝各三两 杏仁四两 赤蜜一升 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九味(口父)咀,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下蜜,煮两沸,分三服。
橘皮汤 治肺热气上,咳息奔喘。
橘皮 麻黄各三两 柴胡 干紫苏各三两 宿麦 杏仁各四两 石膏八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麻黄两沸,去沫,下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不瘥,与两剂。《删繁》:干紫苏作干蓝。
又方 治肺热喘息,鼻衄血。
羚羊角 元参 射干 鸡苏 芍药 升麻 蘗皮各三两 生地切,二升 栀子仁四两 淡竹茹鸡子大一枚
右十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须利者,下芒硝三两,更煮三沸。
泻肺散 治酒客劳倦,或出当风,喜怒气舍于肺,面目黄肿,起即头眩,咳嗽喘气,时忽忽欲绝,心下弦急,不能饮食,或吐脓血,胸痛引背,支满欲呕。
五味子 百部各二两半 茯苓 附子 苁蓉 当归 石斛 远志 续断各一两 细辛 甘草各七分 防风 蜀椒 紫菀 桂心 (艹款)冬花 干姜各一两半 桃仁去皮尖,六十枚 杏仁去皮尖,三十枚
右十九味,治下筛,以酒服方寸匕,日三,后稍加至二匕。
麻黄引气汤 治肺劳实气喘,鼻张,面目苦肿。
麻黄 杏仁 生姜 半夏各五分 紫苏四分 白前 细辛 桂心各三分 橘皮二分 石膏八两 竹叶切,一升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
厚朴汤 治肺劳风虚冷,痰澼水气,昼夜不得卧,头不得近枕,上气胸满,喘息气絶,此痰水盛溢。
厚朴 麻黄 桂心 黄芩 石膏 大戟 橘皮各二两 枳实 甘草 秦艽 杏仁 白茯苓各三两 细辛一两 半夏制,一升 生姜十两 大枣十五枚
右十六味(口父)咀,以水一斗三升,煮取四升,分五服。
华盖散 【《济生方》,下同】 治风寒冷湿之气,伤于肺经,上气喘促,不得睡卧,或声音不出者。
杏仁去皮尖,炒 紫苏子微炒 麻黄去根节 赤茯苓 橘红 桑白皮炙,各一两 甘草冬炙,半两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食后温服。
二黄丸 治停痰在胃,喘息不通,呼吸欲绝。
雌黄一钱 雄黄一两
右二味,研罗极细,镕黄蜡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于夜半时熟煮糯米粥,乘热,以药投在内,搅转和粥吃。
人参胡桃汤 治胸满喘急,不能睡卧。
人参寸许切片 胡桃五个,取肉切片
右件作一服,用水一小盏,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临卧温服。
杏仁煎 治久患肺喘,咳嗽不已,睡卧不得,服之即定。
杏仁去皮尖 胡桃肉等分
右研为膏,入炼蜜少许,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或二丸,细嚼,用姜汤咽下,食后及临卧服。
暴喘欲死方 【《中藏经》】
大黄一两,湿纸裹煨 牵牛二两,炒
右为末,蜜水调二钱立止。此方治上热痰喘,若肺虚寒胃冷,不可用。
黄芩半夏汤 【《大旨》,下同】 专治寒包热,兼治表里。
半夏 枳壳 黄芩酒炒 桔梗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等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服。天寒加桂枝。
星半(艹舌)蒌丸 治痰喘。
南星 半夏 (艹舌)蒌仁 香附子 萝卜子炒 橘皮 杏仁 皂角灰
右为末,神曲糊丸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姜汤下。
神应丹 【《医林》,下同】 治齁哮喘嗽。
菉豆一合 人言一钱
右二味,入沙锅内,水煮豆烂熟,研为糊,焙干再研为末,神曲糊丸麻子大。大人服三十丸,小儿十五丸,七岁以下六七丸,冷茶临卧送下,忌热物一日。此方神效。
大利膈丸 治风痰壅实,喘满咳嗽,风气上攻。
牵牛末二两 青皮 槟榔 皂角炙,去皮弦子 半夏泡,各一两 木香二钱半 槐角炒,五钱
右为末,姜汁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姜汤下。
又方 治寒包热而喘。
半夏 枳壳炒 桔梗 片芩炒 紫苏 麻黄 杏仁 甘草
右,水煎服。天寒加桂枝。
又方 治痰喘。
南星 半夏 杏仁 (艹舌)蒌子 香附 皂角灰 陈皮去白 萝卜子
右为末,神曲糊丸,每六七十丸,姜汤下。
又方 治痰喘。
萝卜子蒸 皂角各半两 海粉 南星各一两 白矾一钱,姜汁浸晒干
右用(艹舌)蒌仁姜蜜丸,噙化。
三拗汤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咳嗽喘急。
生甘草不去节 杏仁不去皮尖 麻黄不去节
右各等分,每服五钱,水一锺半,姜五片,煎服。
导水丸子和 治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则减,食已则喘。
大黄 黄芩各二两 生牵牛另研取头末 滑石各四两
右为细末,滴水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临卧温水下。
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下同】 治男妇血气大坏,精神失守,喘息危剧等证。
人参少则一二钱,多则一二两 炙甘草一二钱 熟地少则二三钱,多则二三两 当归泄泻者去之 枸杞各二三钱 山茱萸一钱,畏酸者去之山药炒 杜仲各二钱
水一锺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右归饮 凡命门之阳衰阴盛而喘息者,宜此方加减主之。
山茱萸一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山药炒 枸杞子 杜仲姜制去丝,各二钱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钱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右归丸 治元阳不足,或先天禀衰,喘息等证。
枸杞微炒 菟丝子制 山药炒 杜仲姜汁炒 鹿胶炒珠,各四两 肉桂二两,渐可加至四两 大熟地八两 当归便溏勿用 山萸肉炒,各三两 制附子自二两渐可加至五六两
右先将熟地蒸烂杵膏,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嚼服二三丸,以滚白汤送下,其效尤速。
大营煎 治真阴精血亏损,及妇人经迟血少,腰膝筋骨疼痛,或气血虚寒,心腹疼痛,以致喘息等证。
当归二三钱或五钱 枸杞 杜仲各二钱 熟地三五七钱 炙甘草 肉桂各一二钱 牛膝一钱半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小营煎 治血少阴虚喘息,此性味平和之方也。
当归 芍药酒炒 山药炒 枸杞各二钱 熟地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贞元饮 治气短似喘,呼吸促急,提不能升,咽不能降,气道噎塞,势剧垂危者。常人但知为气急,其病在上,而不知元海无根,亏损肝肾,此子午不交,气脱证也。尤为妇人血海常亏者,最多此证。宜急用此饮,以济之挽之,敢云神剂。凡诊此证,脉必微细无神。若微而兼紧,尤为可畏。倘庸众不知,妄云痰逆气滞,用牛黄、苏合及青、陈、枳壳破气等剂,则速其危。
熟地黄七八钱,甚者至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 炙甘草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八分,温服。
金水六君煎 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或年迈阴虚,血气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神效。
当归 半夏 茯苓各二钱 熟地三五钱 陈皮一钱半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八分,食远温服。
六安煎 治风寒喘咳,及非风初感,痰滞气逆等证。
陈皮钱半 半夏二三钱 茯苓二钱 杏仁 甘草各一钱 白芥子五七分,老年气弱不用
水一锺半,加生姜三五七片,煎七分,食远服。若寒气盛者,多不易散,宜加北细辛七八分或一钱。
廓清饮 治三焦壅滞喘满,气道不清,小水不利,年力未衰,通身肿胀,或肚腹单胀,气实非水等证。
枳壳二钱 萝卜子生,胀不甚能食者去之 陈皮各一钱 茯苓连皮 泽泻各二三钱 大腹皮一二钱 白芥子五七分或一二钱 厚朴一钱半
水一锺半,煎七分,食远温服。
玉女煎 治水亏火盛,六脉浮洪滑大,少阴不足,阳明有余,烦热干渴,头痛牙疼,喘息失血等证,如神。若大便溏泄者,乃非所宜。
生石膏三五钱 熟地三五钱或一两 知母 牛膝各钱半 麦冬二钱
水一钟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单方
伤水喘急,因年少饮冷水惊恐所致者:大文钱七文洗净,白梅七个,水一锺,同浸三宿,空心一呷,良久得吐,效。【《仁存方》】
肺虚喘急,连绵不息:生锺乳粉光明者五钱,蜡三两化,和饭甑内蒸熟研,丸梧子大。每温水下一丸。【《圣济总录》】
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运: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作四服,每贴以生姜十片,流水二盏,煎一盏,食远温服。【《济生方》】
喘急欲绝,上气鸣息者:人参末,汤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 【《肘后方》】
定喘下气,补心肾:神秘散。用白仙茅半两,米泔浸三宿晒炒,团参二钱半,阿胶一两半炒,鸡(月坒)胵一两烧为末,每服二钱,糯米饮空心下,日二。 【《三因方》】
肺热气喘:生茅根一握(口父)咀,水二盏,煎一盏,食后温服。甚者三服止。名如神汤。【《圣惠方》】
痰气哮喘:马蹄香焙研,每服二三钱,正发时,淡酢调下,少顷吐出痰涎为验。 【《普济方》】
伤寒气喘不止:用赤苏一把,水三升,煮一升,稍稍饮之。 【《肘后方》】
肺湿痰喘:甜葶苈炒为末,枣肉丸服。 【《摘元方》】
齁喘痰嗽:用九尖蓖麻叶三钱,飞过白矾二钱,以猪肉四两薄批,掺药在内,荷叶裹之,文武火煨熟细嚼,以白汤送下。名九仙散。【子和】
咳嗽痰喘,不问年深日近:用经霜蓖麻叶,经霜桑叶,御米壳蜜炒,各一两为末,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白汤化下,日一服。名无忧丸。【《普济方》】
肺气喘急:马兜铃二两去壳及膜,酥半两,入碗内拌匀,慢火炒干,甘草炙一两为末,每服一钱,水一盏,煎六分,温呷或噙之。【《简要济众方》】
痰喘气急:(艹舌)蒌二个,明矾一枣大,同烧存性研末,以熟萝卜蘸食,药尽病除。【《普济方》】
治喘神秘方:以猪爪甲二枚,烧灰研细,入麝香当门子一枚,同研细,用蜡茶清调下。【《良方》,下同】
定喘化涎:用猪蹄甲四十九个,净洗控干,每甲内半夏、白矾各一字,入罐子内封闭,勿令烟出,火煅赤,去火细研,入麝香,用糯米饮下一钱,小儿服半钱。
远年近日喘嗽:用皂角不蛀者三大茎,刮去黑皮,刀切开去子,每子仓内,入巴豆肉一粒,合就以麻皮缚定,用生姜自然汁和蜜涂令周匝,慢火炙之,又涂又炙,以焦黄为度,劈开去巴豆不用;又以好明矾一两枯过,蓖麻子七粒,生姜汁和蜜再涂炙前皂角三味,同为末;却以杏仁二两去皮尖研成膏,却与前药和匀,每服一钱,用柿子干灸过,候冷点入药内,细嚼,临睡服。忌热毒鱼鲊鲑鮝油面酒米酢煎煿热物。
肺经久受寒邪,喘急初发,则寒从背起,冷如冰霜,渐渐喘促,气不相续,痰涎壅塞,咯吐不出,坐卧不得,莫可支吾,两肩耸竖,曲背努目,困惫欲死,宜服。或未效,再服即愈,其效如神。用鲫鱼重一斤者,不去鳞肠,只于肚下近头处开一空,入信石一钱,令深入在内,却以鱼入竹筒内,外以青蒿盐泥固济候干,火煅竹筒通红,候冷去泥取鱼,去烧不过者研细,入蛤粉三钱,研和得所,丸如菉豆大,朱砂为衣,每服三五丸,临卧用冷沙糖水送下。忌热物。一方正喘急时宜服,不可多过丸数。欲试此药,用猪肺一枚吹胀,入此药数丸于肺脘内,顷刻渐痿,方表其功。
治喘嗽上气,一切肺喘剧甚者,效如神:用蒲颓叶焙碾为细末,米饮调服二钱,上并服取差。气味清香,其实酸濇,夏红可食,核如枣核□类山茱萸,拣叶背白者用,江西谓之卢都子。【《中藏经》】
寒痰齁喘:用野芫荽汁和酒服即住。 【《集简方》】
喘急欲绝:用韭汁饮一升效。
久嗽痰喘:用萝卜子炒、杏仁去皮尖炒等分,蒸饼丸麻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时时津咽。【《集成》】
高年气喘:萝卜子炒研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 【《济生秘览》】
上气喘急:杏仁、桃仁各半两,去皮尖炒研,水调生面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姜蜜汤下,微利为度。【《圣济总录》】
喘促浮肿,小便淋漓:用杏仁二两,去皮尖熬研,和米煮粥,空心吃二合妙。 【《心镜》】
肺热喘急,寒热往来,欲死不堪服药者:用桃皮、芫花各一升,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以故布纳汁中,取薄胸口,温四肢,盈数刻即止。【《图经》】
痰喘气急:梨剜空,纳小黑豆令满,留盖合住系定,糠火燥熟,捣作饼,每日食之,效。【《摘元》】
上气喘气,时有咳嗽:茶子、百合等分为末,蜜丸梧子大,每服七丸,新汲水下。 【《圣惠方》】
喘嗽齁(鼻合),不拘大人小儿:用糯米泔少许广茶子,滴入鼻中,令吸入口服之。口咬竹筒,少顷涎出如线,不过二三次绝根,屡验。【《经验良方》】
齁喘痰气:苦丁香三个为末,水调服,吐痰即止。 【《集验方》】
上气喘嗽烦热,食即吐逆:用沙糖、姜汁等分相和,慢煎二十沸,每咽半匙,取效。
肺病喘息,喉中水鸡鸣:用肥皂荚两挺,酥炙取肉为末,蜜丸豆大,每服一丸,取微利为度,不利更服,一日一服。【《必效方》】
盐齁痰喘:柏树皮去粗捣汁,和飞面作饼烙熟,早辰与儿吃三四个,待吐下盐涎,乃佳。如不行,热茶催之。【《摘元方》】
痰喘欬嗽:用白蚬壳多年陈者,烧过存性,为极细末,以米饮调服一钱,日三服。 【《急效方》】
年深哮喘:鸡子略敲损,浸尿缸中三四日,煮食,能去风痰。 【《集成》】
水气喘促,小便涩:用(上沙下牛)牛尿一斗,诃黎皮末半斤,先以铜器熬尿至三升,入末,熬至可丸,丸梧子大。每茶下二十丸,日三服。当下水及恶物为效。【《普济方》】
痰齁发喘:猫头骨烧灰,酒服三钱、便止。 【《正传》】
齁哮痰欬:猫粪烧灰,砂糖汤服一钱。 【《摘要》】
上气喘急:故锦一寸烧灰,茶服神效。 【《普济方》】
劫喘药:好铜青研细,虢丹少许炒转色为末,每服半钱,酢调,空心服。 【丹溪】
肺气喘急:用薤白捣汁饮之。 【《圣惠方》】
痰喘:用桔梗一两,童便半升,煎四合,去滓温服。
腹胀喘满:用山豆根为末一钱,滚汤调服。
喘嗽:用僵蚕、细茶为末等分,临卧调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五
哮喘门
针灸
《素问》曰: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
肺热病者,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腰痛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气满,胸中喘息而支胠,胸中热,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已。
《灵枢经》曰: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俞,背三节五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气满胸中喘息,取足太阴大指之端,去爪中如韭叶。寒则留之,热则疾之,气下乃止。
中热而喘,取足少阴腘中血络。
腹满,大便不利,腹大,亦上走胸嗌,喘息喝喝然,取足少阴。
振埃者,阳气大逆,上满于胸中,愤(月真)肩息,大气逆上,喘喝坐伏,病恶埃烟,(食訇)不得息,取之天容。取天容者,无过一里。
《甲乙经》曰:头项痛重,暂起僵仆,鼻窒鼽衄,喘息不得通,通天主之。
脑风头痛,恶见风寒,鼽衄鼻窒,喘息不通,承灵主之。
喘逆鼽衄,肩甲内廉痛不可俯仰,(月少)季胁引少腹而痛胀,噫嘻主之。
热病烦心而汗不止,肘挛腋肿,善笑不休,心中痛,目赤黄,小便如血,欲呕,胸中热,苦不乐,太息,喉痹,嗌干喘逆,身热如火,头痛如破,短气胸痛,大陵主之。
气喘热病,衄不止,烦心善悲,腹胀逆息,热气,足胫中寒,不得卧,气满,胸中热,暴泄,仰息,足下寒,中闷,呕吐不欲食饮,隐白主之。
手足寒至节,喘息者死。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涌泉主之。
寒热头痛如破,目痛如脱,喘逆烦满,呕吐流汗,难言,头维主之。
肺气热,呼吸不得卧,上气呕沫,喘,气相追逐,胸满,胁膺急,息难,振栗,脉鼓气膈,胸中有热,支满不嗜食,汗不出,腰脊痛,肺俞主之。
寒热食多,身羸瘦,两胁引痛,心下贲痛,心如悬,下引脐,少腹急痛,热,面急,目(目巟)(目巟),久喘咳,少气,溺浊赤,肾俞主之。
咳上气喘,暴喑不能言,及舌下挟缝青脉,颈有大气,喉痹咽中干急,不能息,喉中鸣翕翕、寒热,项肿肩痛,胸满腹皮热,衄,气短哽,心痛隐疹,头痛,面皮赤热,身肉尽不仁,天突主之。
肺系急,胸中痛,恶寒,胸满悒悒然,喜呕胆,胸中热,喘逆,气相追逐,多浊唾,不得息,肩背风汗出,面腹肿,膈中食饐,不下食,喉痹,肩息,肺胀,皮肤骨痛,寒热烦满,中府主之。
咳胁下积聚,喘逆卧不安席,时寒热,期门主之。
胸中彭彭然,甚则交两手而瞀,暴痹喘逆,刺经渠及天府,此谓之大俞。
咳逆上气,咽喉痈肿,呼吸短气,喘息不通,水突主之。
咳逆上气,喘不能言,华盖主之。
咳逆上气,唾喘短气不得息,口不能言,膻中主之。
咳逆上气,喘不得息,呕吐胸满,不得饮食,俞府主之。
咳逆上气,涎出多唾,呼吸哮,坐卧不安,彧中主之。
胸满咳逆,喘不得息,呕吐烦满,不得饮食,神藏主之。
胸胁榰满,咳逆上气,呼吸多喘,浊沫脓血,库房主之。
咳喘不得卧,不得坐,呼吸气索,咽不得,胸中热,云门主之。
胸中满不得息,胁痛骨疼,喘逆上气,呕吐烦心,玉堂主之。
胸胁榰满,膈逆不通,呼吸少气,喘息不得举臂,步郎主之。
胸胁榰满,喘满上气,呼吸肩息,不知食味,气户主之。
腹中肠鸣盈盈然,食不化,胁痛不得卧,烦热中,不嗜食,胸胁榰满,喘息而冲膈,呕,心痛,及伤饱,身黄疾,骨羸瘦,章门主之。
风汗出,身肿喘喝,多睡,恍惚善忘,嗜卧不觉,天府主之。在腋下三寸臂内动脉之中。
消瘅,善喘,气走喉咽而不能言,手足清,溺黄,大便难,嗌中肿痛,吐血,口中热,唾如胶,太溪主之。
咳逆上气,咽喉鸣喝喘息,扶突主之。
咳逆上气,舌干胁痛,心烦肩寒,少气不足以息,腹胀,喘,尺泽主之。
咳逆上气,喘不得息,暴痹内逆,肝肺相传,鼻口出血,身胀,逆息不得卧,天府主之。
厥,四逆,喘气满,风身汗出而清,髋髀中痛,不可得行,足外皮痛,临泣主之。
《千金方》曰:肺风气痿绝,四肢满胀,喘逆胸满,灸肺腧各二壮。肺腧对乳,引绳度之,在第三椎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医学纲目》曰:哮喘取天突,针入向下五分,泻五吸;膻中三分,三呼;璇玑三分,泻三吸;气海腧府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六吸;乳根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泻一吸。
五膈气喘息不止,取中脘八分,又取期门。凡刺腹部,气虚人内息六七口,下入丹田,闭气刺之。
哮喘,灸刺上穴不愈者,可选用之:膏肓、关元、中脘、三里、百劳、肾腧各灸之,支沟、大陵各刺之。
哮喘诸穴选用之:天容、譩嘻、气舍、扶突、太白,以上刺。魄户、中府、大包、彧中、云门、石门、期门,各灸之。
气喘取乳中,在乳下肋中,针入一分,沿皮向后一寸半泻之。
哮喘取兴隆三寸半。
喘满痰实,口中如胶,取太溪。
气促喘,取天牢。
《古今医统》曰:气喘取璇玑,在天突下一寸;气海,在脐下一寸半。
又法:取膻中,在两乳折中;期门,背中骨节第七椎下穴,灸三壮,立已喘气,神效。
导引
《保生秘要》曰:哮喘导引法,用手法于十一椎下脊中穴,掐之六十四度,擦亦如数,兼行后功,喘自然安。
运功:以手摩擦两乳下数遍,后擦背、擦两肩,定心咽津降气,以伏其喘。
气喘导引法:先从中念,次以神定之,再通散四肢手指而出,顾本源为主。
医案
《儒门事亲》曰:一人上喘中满,酢心腹胀,时时作声,否气,上下不能宣畅,先用独圣散吐之;吐讫,次用导水丸、禹功散,轻泻三四行;不愈,更以利膈丸泻之,使上下宣通,不能瓮滞。后服平胃散、五苓散、三和散,分理阴阳利水道之药,遂愈。
《丹溪心法》曰:予治一妇人五十余岁,素有痰嗽,忽一日大喘,痰出如泉,身汗如油,脉浮而洪,似命绝之状。予适在彼,速用麦门冬四钱,人参二钱,五味一钱五分,煎服一贴,喘定汗止;三贴后,痰亦渐少。再与前方,内加(艹舌)蒌仁一钱五分,白元、当归、芍药、黄芩各一钱,服二十余贴而安。此实麦门冬、五味、人参之功也。如自汗兼腹满脉沉实而喘者,里实也,宜下之。
一童年一十四岁哮,十日则发一遍,此疾在上焦,不得汗泄,正当九月十月之交,宜温散,与小胃丹愈。
一人六七月喘不得卧,主于肺,用麻黄、石膏各二钱,柴胡、桑白皮、黄芩各一钱,甘草五分,服之一汗而愈。后以人参、五味子、桑白皮、黄芩、甘草遂安。
一人痰多喘急,用白朮、半夏、苍朮、香附子各一两,黄芩、杏仁各半两,姜汁面糊丸服愈。
《卫生宝鉴》曰:己未岁初秋,越三日,奉诏至六盘山,至八月中,霖雨不止,时承上命,治不邻吉歹元帅夫人。年逾五旬,身体肥盛,因饮酒吃潼乳过度,遂病腹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濇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予思雾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太盛,上攻于肺,神气躁乱,故为喘满。邪气盛则实,实者宜下之。故制平气散以下之。一服减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以加减泻白散治之。
真定王君用年一十九岁病积,脐左连胁如覆杯,腹胀如鼓,多青络脉,喘不能卧,时值暑雨,如之自利完谷,日晡潮热,夜有盗汗,以危急来求。予往视之,脉得浮数,按之无力。谓病家曰:凡治积非有毒之剂攻之《医学纲目》曰:有武臣,为寇执,置舟中艎板下,数日得脱,乘饥恣食,良久解衣扪虱,次日遂伤寒自汗而膈不利。一医作伤食而下之,一医作解衣中邪而汗之,杂治数日,渐觉昏困,上喘息高。予诊之曰:太阳下之,表未解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此仲景之法也。指令医者急治药,一啜喘定,再啜漐漐汗出,至晚身凉,脉已和矣。医曰:某平生不曾用仲景方,不知其神捷如此。
则不可,今脉虚弱如此,岂敢以常法治之?遂投分渗益胃之剂,数服而清便自调,杂以升降阴阳,进食和气,而腹大减,胃气稍平。间以削剂,不月余良愈。先师尝曰:洁古老人云:养正积自除。譬之满坐皆君子,纵有一小人,自无容地而出。今令真气实,胃气强,积自消矣。洁古之言,岂欺我哉!经云:大积大聚,消其大半而止。满实中有积气,大毒之剂,尚不可过,况虚中有积者乎?此亦治积之一端也。邪正虚实,宜精审焉。
《医学正传》曰:东阳一羽士年五十余,素有喘病,九月间,得发热恶寒证,喘甚,脉洪盛似实,一医作伤寒治,用小柴胡汤加枳壳、陈皮等药。六日后,欲行大承气。一医曰不可,当作伤食治,宜用枳实导滞丸。争不决,召予视之。二医皆曰:脉实气盛,当泻。予为诊后,晓之曰:此火盛之脉,非真实也。观其短气不足以息,当作虚治。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冬、五味子,入附子三分,煎服二贴,脉收敛,四贴而病轻减,六贴病痊安。
《医宗必读》曰:太学朱宁宇在监时,喘急多痰,可以坐不可以卧,可以俯不可以仰,惶急求治。余曰:两尺独大而软,为上盛下虚。遂以地黄丸一两,用桔梗三钱、枳壳二钱、甘草一钱、半夏一钱,煎汤送下,不数剂而安。
给谏黄健庵中气大虚,发热自汗,喘急。余诊之,脉大而数,按之如无,此内有真寒,外见假热,当以理中汤冷饮。举家无主,不能信从,惟用清火化痰之剂,遂致不起。
方伯叶震瀛夫人喘急痞闷,肌肤如灼,汗出如洗,目不得瞑。余诊之,六脉皆大。正所谓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绝证见矣。辞不治,越三日而殁。
社友宋敬夫令爱,中气素虚,食少神倦,至春初忽然喘急,闷绝不知人,手足俱冷,咸谓立毙矣。余曰:气虚极而金不清肃,不能下行,非大剂温补,绝无生理。遂以人参一两,干姜三钱,熟附子三钱,白朮五钱,一服即苏。后服人参七斤余,姜附各二斤,遂全愈不发。
社友孙芳其令爱久嗽而喘,凡顺气化痰,清金降火之剂,几于遍尝,绝不取效。一日喘甚烦躁,余视其目则胀出,鼻则鼓扇,脉则浮而且大,肺胀无疑矣。遂以越婢加半夏汤投之,一剂而减,再剂而愈。余曰:今虽愈,未可恃也,当以参朮补元,助养金气,使清肃令行。竟因循月许,终不调补,再发而不可救药矣。
文学顾明华十年哮嗽,百药无功,诊其两寸,数而濇。余曰:濇者痰火风寒,久久盘踞,根深蒂固矣,须补养月余,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间,凡吐下十次,服补剂百余遂愈;更以补中益气为丸,加鸡子秋石,服年许,永不复发。
《本草纲目》曰:溧阳洪辑幼子病痰喘,凡五昼夜不乳食,医以危告,其妻夜梦观音授方,令服人参胡桃汤。辑急取新罗人参寸许,胡桃肉一枚,煎汤一蚬壳许灌之,喘即定。明日,以汤剥去胡桃皮用之,喘复作,仍连皮用,信宿而瘳。此方不载书册。盖人参定喘,胡桃连皮能敛肺故也。
《薛己医案》曰:一武职体魁梧,素不围垆,不喜热食,行则喘促,自为气实老痰,服碑记丸攻之。其脉洪数,重按全无。余谓命门火衰,脾肺虚寒,与八味丸一服,痰喘稍止,数服全止,遂能亲火喜热饮食。盖碑记丸出自西域人所制者,经云:西域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色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由此观之,恐不可慨用也。
职方卢抑斋饮食素少,忽痰壅气喘,头摇目札,扬手掷足,难以候脉,视其面色,黄中见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儿慢惊之证。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以补中益气加半夏而痊。
一儒者体肥,仲夏患痰喘,用二陈、芩、连、桔梗。痰喘益甚,如桑皮、杏仁、(艹舌)蒌;盗汗气促,加贝母、枳壳。不时发热,饮食渐减,脉大而无力,余以为脾肺虚寒,用八味地黄丸以补土母,用补中益气汤以接中气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