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五

疸门

    黄帝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在色为黄。

   【注 黄,中央土色也。】

     玉机真脏论

  风者,百病之长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弗治,肝传之脾,病名曰脾风。发瘅,腹中热,烦心出黄。

   【注 发瘅,湿热发外也。腹中热,烦心出黄,热在内也。】

     平人气象论

  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目黄者,曰黄疸。

   【注 此以视疾而知其病也。】

     通评虚实论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

  【注 黄疸者,湿热内郁而色病见于外,皆阴阳五行之气,久逆不和之所生也。】

    灵枢经

     经脉篇

  脾足太阴之脉,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闭、黄疸。

   【注 脾家实也。】

  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

   【注 夫肾主藏精,如主肾所生病,则精液不能上滋,而为口热舌干、嗌痛烦心、心痛黄疸诸证,盖水不上济则火盛于上矣。】

     论疾诊尺篇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濇者,不嗜食。

   【注 土灌于四脏,身痛,病见于肉也;色黄,病见于皮也;齿垢,黄病见于骨也;爪甲上黄,病见于筋也;黄疸,脾家病也。脾病故解(亻亦)安卧。小肠为赤肠,心之腑也。心主血脉,小便赤黄,脉小而濇,病见于脉也。小便赤黄,下焦热也。不嗜食者,上焦虚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疸脉证治

  疸病篇曰: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

  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

  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夫病酒黄疸,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

  酒黄疸者,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

  酒疸,心中热欲吐者,吐之愈。

  酒疸下之,久久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大便正黑,皮肤爪之不仁,其脉浮弱,虽黑微黄,故知之。

  师曰:病黄疸,发热烦喘,胸满口燥者,以病发时,火劫其汗,两热所得,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一身尽发热,面黄肚热,热在里,当下之。

  脉沉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皆发黄。

  腹满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反剧为难治。

  疸而渴者,其疸难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发于阴部,其人必呕;阳部,其人振寒而发热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

  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黄疸病,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诸黄腹痛而呕者,宜柴胡汤。

  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水气篇曰: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汤主之。

    伤寒论 【汉 张机】

     黄疸

  太阳篇曰: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鞕,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蘗皮汤主之。

  阳明篇曰: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阳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发热色黄,小便不利也。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千金方 【唐 孙思邈】

     论证

  疸有五种:有黄汗、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黄汗者,身体四肢微肿,胸满不渴,汗出如黄蘗汁,良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黄疸者,一身面目悉黄如橘,由[由 原作「柚」,据《千金》卷十伤寒发黄改。]暴得热,以冷水洗之,热因留胃中,食生黄瓜熏上所致。若成黑疸者多死。谷疸者,食毕头眩,心忪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酒疸者,心中懊痛,足胫满,小便黄,面发赤斑黄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女劳疸者,身目皆黄,发热恶寒,小腹满急,小便难,由大劳大热而交接,竟入水所致。

  湿疸之为病,始得之,一身尽疼,发热,面色黑黄,七八日后壮热,热在里,有血,当下去之如豚肝状。其小腹满者,急下之。

    活人书 【宋 朱肱】

     疸病证治

  问: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曰:此名中湿也。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流关节,须身体烦痛,其脉沉缓,为中湿,主一身尽痛,发热身黄,小便自利者,朮附汤。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当利其小便,宜甘草附子汤、五苓散主之。

  病人寒湿在里不散,热畜于脾胃,腠理不开,瘀热与宿谷相薄,郁蒸不消化,故发黄。然发黄与瘀血,外证及脉俱相似,但小便不利为黄,小便自利为瘀血。要之,发黄之人,心脾蕴积,发热引饮,脉必浮滑而紧数;若瘀血证即如狂,大便必黑,此为异耳。凡病人身体发热,头面汗出,身无汗,剂颈而止,渴饮水浆,小便不利,如此必发黄,茵陈蒿汤加五苓散也。病人服汤。得小便利,如皂荚汁赤,一宿腹减,则黄从小便中出也。古人云: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栀子蘗皮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可选而用之。又方,伤寒欲发黄者,急用瓜蒂末,口含水,(口畜)一字许入鼻中,出黄水,甚验。即用茵陈蒿汤调五苓散服之,最良。

  又问:白虎证亦身热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何以不发黄?答曰:白虎与发黄证相近,遍身汗出,此为热越,白虎证也。头面汗出,颈以下都无汗,发黄证也。

  又问:太阳病,一身尽痛发热,身如熏黄者何?曰:此太阳中湿也。仲景云: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又问:病人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咳嗽者,何也?曰:此少阳中风也,小柴胡汤主之。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论证

  食已如饥,胃热能消谷,阳明脉络,心火上行,心憎烦,面黄小便赤濇也,茯苓加减汤主之。

  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食不为肌肤。

  按仲景云: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身必发黄也。此为怫热在表,燥而无汗,湿热在里,气甚不能散越于外,则湿热之气,郁甚而上行,以致头面阳极之分,则湿热蒸为微汗而颈下无汗。然湿热不能自然宣通,散越于周身,故湿热郁之极甚,而面目遍身发黄色也。故白虎汤证,遍身自汗者,仲景谓之散越,不发黄也。小便不利者,湿热发黄之证也。或小便自利、或狂、或大便黑者,瘀血证也。发黄亦有谵妄者,本所不言,以黄证未明,故不须言也。世俗有传烙黄而或愈者,此强实之人,素本中气不衰,而及湿热郁之微者,烙之而误中,强劫开发,得开,气血宣通,即作汗而愈。或体质本虚,湿热结甚,则劫发不开而反致死者,不为少矣。莫若仲景法对证以药治之,则免致强劫不开,而反误人生命也。及夫近世妄传有寒极阴黄而内外极救其阳,为害多矣。设若病微而误中开发得愈,亦已鲜矣,而伤生者,不可胜言也。大抵凡诸黄者有二:一则湿热气郁而黄,万物皆然。又如麦秀而霒雨,湿热过极则黄疸者也;及水涝而天气湿热,则草木将死而色变黄者也。或病血液衰则虚,燥热太甚而身面痿黄者,犹亢旱而草木痿黄也。夫病燥热而黄者,当退热润燥而已。此伤寒湿热极甚而发黄者,开结退热,双利大小腑以除水湿,则利和而愈也。

  结胸而发黄者,茵陈同陷胸汤各半服下之,或误服巴豆热毒丸药下之,反损阴气,遂协热利不止而发黄者,同大承气各半服下之。亦有协热利不止,更或结胸而发黄者,用茵陈五分,同陷胸汤三分、大承气二分以下之。或两感发黄者,本方加黄连解毒汤一服,急下之。或头微汗,小便利而微黄者,湿热微也,宜栀子蘗皮汤。发黄甚者,茵陈合三一承气汤。

  阳明病表热极甚,烦渴热郁,留饮不散,以致湿热相搏,而身体发黄,其候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身体发黄,宜茵陈汤调下五苓散。

  寒湿搏而发黄者,色如苔膏也。本伤寒失下,或误汗之、温之、灸之、熨之,或服银粉、巴豆大毒热药下之,反以亡液,损其阴气,邪热转甚;或下太早,热入以成结胸,但发黄者;或失下寒凉调治,或热极本恶,虽按法治之,而不能退其热势之甚者;或下后热不退,皆能为发黄也。大抵本因热郁极甚者,留饮不散,湿热相搏,而以朮附汤主之误矣。

    明理论 【金 成无己】

     总论

  伤寒发黄,何以明之?经曰: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瘅者黄也,单阳而无阴者也。伤寒至于发黄,为疾之甚。湿热盛者则发黄;内热已盛,复被火者,亦发黄也。邪风被火热,两阳相熏灼,其身必发黄。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发黄。是由内有热而被火致发黄者也。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黄。是由阳明热盛致发黄者也。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是由寒湿致发黄者也。湿亦令黄,热亦令黄,其能辨之乎?二者非止根本有异,而色泽亦自不同。湿家之黄,身黄如烟熏黄,虽黄而色暗不明。至于热盛之黄,必身黄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着衣,正黄如蘗汁,是其正黄色也。由此观之,湿之与热,岂不异哉?大抵黄家属太阴,太阴者脾之经也,脾者土,黄为土色,脾经为湿热蒸之,则色见于外,必发身黄也。经曰: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者是矣。热虽内盛,若已自汗出小便利者,则不能发黄必也。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黄家为热盛,而治法亦自有殊。伤寒八九日,身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少腹满者,茵陈蒿汤主之,此欲泄涤其热也。伤寒身黄发热者,栀子蘗皮汤主之,此欲解散其热也。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主之,此欲解散其热也。此数者,泄涤解散乃为之不同,亦皆析火彻热之剂也。一或身黄脉沉结,少腹鞕而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又为蓄血在下焦使之黄也,必须抵当汤下之而愈。黄家既是病之已极,是以有不治之者多矣,非止寸口近掌无脉,鼻气出冷,为不治之疾。又若形体如烟熏,直视摇头者,是为心绝;环口黧黑,柔汗发黄,是为脾绝,皆不治之诊。

    东垣十书 【元 李杲】

     病因

  其证为风寒所伤,阳气下陷入于内,而排寒水上行于经络之间,本当发汗,因以彻其邪,医失汗之,故生黄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问:五苓散当服不服,则生何证?答曰:当服不服,则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阳明燥火,聚胃发黄,故有调胃汤证,此太阳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若热在中焦,未入太阳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与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肾水也。不惟重涸肾水,酒毒之热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濇,则为发黄也;若入血室,则为蓄血也。

     治病必当求责

  假令治病无问伤寒蓄血结胸发黄等证,并一切杂证,各当于六经中求责之。如发黄证,或头痛腰脊强恶寒,即太阳证也;或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即有阳明证也。余皆仿此。

     兼证用茵陈蒿汤加减例

  小便不利,烦躁而渴,加茯苓、猪苓、滑石、当归、官桂。 【韩氏名茵陈茵苓汤。】

  烦躁喘呕不渴,加陈皮、白朮、半夏、生姜、茯苓。 【韩氏名茵陈陈皮汤。】

  四肢遍身冷者,加附子、甘草。 【韩氏名茵陈附子汤。】

  肢体逆冷,腰上自汗,加附子、干姜、甘草。 【韩氏名茵陈姜附汤。】

  身冷汗不止者,加附子、干姜。 【韩氏名茵陈附子汤。】

  前药服已,脉尚伏,加吴茱萸、附子、干姜、木通、当归。 【韩氏名茵陈茱萸汤。】

  韩氏立名为茵陈茯苓汤、茵陈橘皮汤、小茵陈汤、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汤、茵陈茱萸汤,大抵只是仲景阴证药内加茵陈也,用者要当识之。

    丹溪心法 【元 朱震亨】

     疸病证治

  痘不分其五,同是湿热,如盦曲相似。轻者小温中丸,重者大温中丸。热多加芩、连。湿多者,茵陈五苓散加食积药。湿热因倒胃气,服下药,大便下利者,参、芪加山栀、茵陈、甘草。

  戴云:五疸者,周身皮肤并眼如栀子水染。因食积黄者,量其虚实,下其食积;其余但利小便为先。小便利白,其黄则自退矣。

  黄疸乃脾胃经有热所致,当究其所因,分利为先,解毒次之。诸疸口淡怔忡,耳鸣脚软,微寒发热,小便白浊,此为虚证,治宜四君子汤吞八味丸。不可过用凉剂,强通小便,恐肾水枯竭,久而面黑黄色及有渴者不治,不渴者可治。

  黄疸通身面目悉黄,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又宜小柴胡加茵陈、茯苓、枳实,加少(石卜)硝;济生茵陈汤;《千金方》东引桃根细者,煎,空心服。

  谷疸,食已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所致,胃气蒸冲而黄,宜小柴胡加谷芽、枳实、厚朴、山栀、大黄,济生谷疸丸。

  酒疸,身目黄,心中懊憹,足胫满,尿黄面黄而赤斑,酒过胃热,醉卧当风,水湿得之,小柴胡加茵陈、豆豉、大黄、黄连、葛粉。脉微数,面目青黑,或大便黑,三因白朮散。脉弦濇,三因当归白朮散,济生五苓加葛根汤。

  女劳疸,因房事后为水湿所搏,故额黑身黄,少腹满急,小便不利,以大麦一撮,同滑石、石膏末各一钱煎服。黄汗者,因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出黄染衣而不渴,济生方黄芪散、茵陈汤。又以苦丁香如豆大,深吸鼻中,出黄水,瘥。

  发黄脉沉细迟,四肢逆冷,自汗不止,宜茵陈四逆汤。

    卫生宝鉴 【元 罗天益】

     阳证

  身热不大便发黄者,治用仲景茵陈蒿汤。身热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发黄者,治用茵陈五苓散。身热大小便如常而发黄者,治用仲景栀子蘗皮汤加茵陈。

     阴证

  皮肤凉,又烦热欲卧水中,喘呕,脉沉细迟无力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皮肤冷,心下硬,按之痛,身体重,背恶寒,目不欲开,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脉紧细而发黄者,治用茵陈四逆汤。遍身冷,面如桃李枝色,腹满,小便濇,关尺脉沉细迟而发黄者,治法先用茵陈茯苓汤以利其小便,次用茵陈四逆汤加当归、木通。

    世医得效方 【元 危亦林】

     论酒疸

  五疸之中,惟酒疸变证最多。盖酒之为物,随人性量不同,有盈石而不醉者,有濡唇而辄乱者,以酝酿而成。有人热毒渗入百脉,不止发黄而已,溢于皮肤为黑为肿,流于清气道中则眼黄鼻齆,种种不同也。

    证治要诀 【明 戴思恭】

     五疸证治 【附面黄】

  黄疸大略有五:黄,脾土色也。脾脏受伤,故病见于外,通身面目悉黄,并宜生料五苓散加茵陈,或五苓散、平胃散各半贴,名胃苓散。黄汗,因脾胃有热,汗出入水澡浴所致,故汗黄色染衣,只宜前药。黄疸,因酒食过度,脏腑极热,复为风湿所搏,结滞不散,湿热郁蒸,故通身眼目俱黄,或发寒热,亦宜前药。酒疸,因饮酒过伤而黄,俗名为酒黄,宜干葛煎汤或栀子仁煎汤调五苓散,或生料五苓饮加干葛一钱。

  饮酒即睡,酒毒熏肺,脾土生肺金,肺为脾之子,子移病而克于母,故黄。又肺主身之皮肤,肺为酒毒熏蒸故外发于皮而黄。此二说故通,法当合脾肺而治,宜藿枇饮。

  谷疸,因伤饥饱,胃气熏蒸而黄,食即眩运,宜红丸子。伤脾致疸,已见之前黄疸证下。有暑毒伤脾,小便不利亦能成疸,煎茆花汤调五苓散。

  诸失血后,多令面黄。盖血为荣,面色红润者,血荣之也,血去则面见黄色。譬之草木,春夏叶绿,遇秋叶黄,润与燥之别也。宜养荣汤、枳归汤、十全大补汤。妨食者,四君子汤加黄芪、扁豆各一钱。或异功散,加此二味亦得。亦有遍身黄者,但黄不及耳目。

  病疟后多黄,盖疟谓之脾寒,脾受病,故色见于面,宜理脾为先。异功散加黄芪、扁豆各半钱。诸病后黄者亦宜。

  农民黄疸病,因饱作劳,脾气不舒,宜杨法师胜金丸。

    医学纲目 【明 楼英】

     辨诸黄疸

  内伤黄疸,因劳役形体,饮食失节,中州变寒,病生黄,非外感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

  食劳疳黄,一名黄胖。夫黄疸者,暴病也。故仲景以十八日为期。食劳黄者,宿病也,至有久不愈者。

  目黄,经云目黄者曰黄疸,然亦有目黄而身不黄者。风气自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眦,其人肥,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黑疸,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黑,多汗恶风者,属风。

  辨色法:色如烟熏黄,乃湿病也,一身尽痛;色如橘子黄,乃黄病也,一身不痛。

     续法

  伤寒病遇太阳太阴司天,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一则寒水太过,水来犯土;一则土气不及,水来侵之,多变此疾。一则茵陈茯苓汤加当归、桂枝,二则茵陈橘皮汤加姜、朮、半夏,三则茵陈附子汤,四则茵陈四逆汤,五则茵陈姜附汤,六则茵陈吴茱萸汤。

  伤冷中寒,脉弱气虚,变为阴黄,仲景理中汤加茵陈服之。往来寒热,一身尽黄者,小柴胡加栀子汤主之。结胸发黄,太阳附本也,以结胸法治之。痞气发黄,太阴附本也,以痞法治之。

    医学入门 【明 李梴】

     疸病证治

  湿疸,湿即水也,东南窳下,风雨袭虚,山泽蒸气,人多中湿。湿在经则日晡发热,鼻塞;在关节则一身尽痛;在脏腑则清浊混而大便濡泄,小便反濇,腹或胀满,湿热搏则遍身黄如熏色,轻者面目微黄而已。误下则为喘哕,误汗则发痓而死,惟利小便为佳,五苓散除湿汤主之。小便不利,大便反快者,甘草附子汤。二便利不发黄者,朮附汤。身痛鼻塞者,黄芪建中汤。中气坚满癃闭者,枳朮汤加葶苈。发黄见后。

  黄证俱口渴而头汗,蓄热发者则溺濇而大腹膨胀,蓄血发者则溺清而小腹急结。经曰:湿热相交,民病瘅。瘅即黄也,单阳而无阴也。伤寒发黄虽不一,皆因内热而误用温药,或被火攻太甚,或失汗下与渗,以致阳明经中血热而见真色于肌肤,谓之瘀热发黄。头汗作渴,小便不利,色黄而明,茵陈汤、茵陈三物汤、陶氏茵陈汤。

  有湿热郁而发黄者,身痛发热,色黄而晦,茵陈五苓散。有寒湿发黄者,太阳病寒湿在里,发汗过则寒去而湿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身痛鼻塞者,急用后瓜蒂搐鼻法,内服茵陈五苓散。头痛甚者,神朮散加茵陈。

  有中湿发黄者,一身尽痛,误汗则眼目俱黄,茵陈五苓散、栀子蘗皮汤、防己黄芪汤。

  身体烦疼者,麻黄汤加苍朮。

  有伤风发黄者,易饥、鼻干、腹痛、潮热、咳嗽,小柴胡加茵陈,如哕加茯苓,甚者用大柴胡下之。

  往来寒热者,小柴胡加山栀、茵陈。

  有内伤中寒发黄者,脾胃素虚,或伤冷物,停滞不散,或呕逆腹满,或大便自利,理中汤加茵陈、枳实、青皮。腹胀食不敢饱,欲作谷疸者,五苓散加茵陈。

  有阴证发黄者,四肢逆冷,脉沉,或阴盛发躁,四逆汤加茵陈。

  有结胸发黄者,心胸满鞕,按之痛不可近,大陷胸汤加茵陈。

  有痞气发黄者,心下满鞕,按之不痛,半夏泻心汤加茵陈,痞结消则黄自愈。

  大抵发黄与治湿相似,轻则渗利和解,重则大下水利,黄自退矣。非但寸口无脉、鼻气冷为不治,形变烟熏黑色,摇头直视,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脾脏气绝也。凡初发黄,先以口含水,用瓜蒂末一字,搐入鼻中,吐出黄水,内服茵陈五苓散,或酒蒸黄连丸,外用生姜同茵陈捣烂,遍身擦之。

  诸发黄皆小便不利,惟瘀血发黄,小便自利,且瘀血与瘀热外证,俱头汗作渴脉浮数,但热结下焦则热耗津液而小便不利,血结下焦则热但耗血而不耗津液,故小便自利,治详血门瘀血证中。

  治疸,表证,小柴胡汤微汗之;表少里多者,茵陈五苓散渗之;半表里者,栀子蘗皮汤、茵陈三物汤、一清饮子和之;里急者,茵陈汤下之。就中尤以渗利为妙,通用五苓散。湿多倍茵陈,食积加三棱、莪朮、砂仁、神曲,热加芩、连、草龙胆,小便不利加山栀,胃弱合平胃散去厚朴,加茵陈、黄连、山栀、防己、枳实。

    医宗必读 【明 李中梓】

     发黄

  发热,一身尽痛,面目俱黄,太阳中湿,连翘赤小豆汤。热不去,瘀血在里而黄,小便微利,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往来寒热,一身尽,痛发黄,小柴胡加栀子汤。发热头汗,渴欲饮水,小便利,大便快,发黄,五苓散加茵陈汤。小便不利,四肢沉重,似疟,不欲饮,茵陈五苓散。伤冷脉虚,小便如常,变为阴黄,理中加茵陈汤。下之太过,脾虚津竭,饮水自伤,此阴湿变黄,茵陈茯苓汤、茵陈四逆汤。

  按黄者,中央戊己之色,故黄疸多属太阴脾经,脾不能胜湿,复挟火热,则郁而生黄。譬之盦曲相似,以湿物而当暑月,又加覆盖,湿热相搏,其黄乃成。然湿与热又自有别:湿家之黄,色暗不明;热家之黄,色光而润。亦有脾肾虚寒,脉沉而细,身冷自汗,泻利溺白,此名阴黄,茵陈姜附汤、理中汤、八味丸。汗出染衣,色如蘗汁,此名黄汗,黄芪汤、芪芍桂苦酒汤。挟表者,脉浮,汗之而愈,桂枝加黄芪汤。挟里者,腹胀,下之而安,大黄硝石汤。食伤有谷疸之名,茯苓茵陈栀子汤。酒伤有酒疸之名,葛花解酲汤加茵陈叶。若夫御女劳伤则膀胱急而小便自利,微汗出而额上色黑,手足心热,发以薄暮,加味四君子汤、东垣肾疸汤。统言疸证清热导湿为之主方,茯苓渗湿汤。假令病久脾衰胃薄,必以补中参朮健脾汤。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六

疸门

    医门法律 【清 喻昌】

     黄瘅

  经言:溺黄赤安卧者,瘅病。溺黄赤者湿之征也,安静嗜卧者湿之征也,所以有开鬼门洁净府之法。开鬼门者,从汗而泄其热于肌表也。洁净府者,从下而泄其湿于小便也。此特辨明定治之大端,而精微要妙,惟《金匮》有独昭焉。要知外感发黄一证,《伤寒》阳明篇中已悉,《金匮》虽举外感内伤诸黄,一一发其底蕴,其所重尤在内伤。兹特详加表章,为后学法程焉。

  《金匮》论外感热郁于内而发黄之证云: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其义取伤寒风湿相搏之变证为言,见风性虽善行,才与湿相合,其风即痹而不行,但郁为瘀热而已。及郁之之极,风性乃发,风发遂挟其瘀热以行于四肢,而四肢为之苦烦,显其风淫末疾之象;挟其瘀热以行于肌肤,而肌肤为之色黄,显其湿淫外渍之象;其脉以因风生热故浮,因湿成痹故缓。此而行《内经》开鬼门洁净府之法,俾风挟之热从肌表出,湿蒸之黄从小便出,而表里分消为有据也。

  《金匮》重出伤寒阳明病不解后成谷瘅一证云: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小便必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此因外感阳明胃中之余热未除,故食难用饱。饱则食复生热,两热相合,而发烦、头眩、小便难、腹满,势所必至。在阳明证本当下,阳明而至腹满尤当急下。独此一证,下之腹满必如故,非但无益,反增困耳。以其脉迟而胃气空虚,津液不充,其满不过虚热内壅,非结热当下之比。《金匮》重出此条,原有深意,见脉迟胃虚下之既无益,而开鬼门洁净府之法用之无益,不待言矣。尝忆一友问:仲景云,下之腹满如故,何不立一治法?予曰:仲景必用和法。先和其中,后乃下之。友曰:何以知之?予曰:仲景云,脉迟尚未可攻。味一尚字,其当攻之旨跃然。《金匮》又云,诸黄腹痛而呕者,用小柴胡汤。观此仍是治伤寒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甜汤主之之法,是以知之耳。陈无择治谷瘅,用谷芽枳实小柴胡汤,差识此意。但半消半和半下,三法并用,漫无先后,较诸仲景之丝丝必贯,相去远矣。

  《金匮》又云: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即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瘅。此论内伤发黄,直是开天辟地未有之奇。东垣《脾胃论》仿佛什一,后世乐宗,《金匮》奥义置之不讲,殊可慨也。请细陈之!人身脾胃居于中土,脾之土体阴而用则阳,胃之土体阳而用则阴,两者和同,则不刚不柔,胃纳谷食,脾行谷气,通调水道,灌注百脉,相得益彰,其用大矣。惟七情饥饱房劳,过于内伤,致令脾胃之阴阳不相协和。胃偏于阳,无脾阴以和之,如造化之有夏无冬,独聚其热而消谷;脾偏于阴,无胃阳以和之,如造化之有冬无夏,独聚其寒而腹满。其人趺阳之脉,紧寒数热,必有明征。诊其或紧或数而知脾胃分主其病,诊其紧而且数而知脾胃合受其病,法云精矣。然更有精焉。诊其两尺脉浮,又知并伤其肾。夫肾脉本沉也,胡以反浮?盖肾藏精者也,而精生于谷,脾不运胃中,谷气入肾,则精无裨而肾伤,故沉脉反浮也。知尺脉浮为伤肾,则知趺阳脉紧即为伤脾。然紧乃肝脉,正仲景所谓紧乃弦状若弓弦之义。脾脉舒缓,受肝木之克贼,则变紧。肝之风气,乘脾聚之寒气,两相搏击,食谷即眩。是谷入不能长气于胃阳,而反动风于脾阴,即胃之聚其热而消谷者,亦不过蒸为腐败之浊气,而非精华之清气矣。浊气由胃热而下流入膀胱,则膀胱受其热气化不行,小便不通,一身尽黄。浊气繇脾寒而下流入肾,则肾被其寒,而克贼之余,其腹必满矣。究竟谷瘅由胃热伤其膀胱者多,由脾寒伤其肾者,十中二三耳。若饮食伤脾,加以房劳伤肾,其证必腹满而难治矣。仲景于女劳瘅下重申其义曰:腹如水状不治。岂不深切着明乎?

  女劳瘅,额上黑,谓身黄加以额黑也。黑为北方阴晦之色,乃加于南方离明之位,此必先有胃热脾寒之浊气下流入肾,益以女劳无度而后成之,其繇来自非一日。《肘后》谓因交接入水所致,或有所验。然火炎薪烬,额色转黑,虽不入水,其能免乎?故脾中之浊气,下趋入肾,水土互显之色,但于黄中见黑滞耳。若相火从水中上炎而合于心之君火,其势燎原,烟焰之色,先透于额,乃至微汗亦随火而出于额,心之液且外亡矣。手足心热,内伤皆然。日暮阳明用事,阳明主阖,收敛一身之湿热,疾趋而下,膀胱因而告急,其小便自利,大便黑时溏,又是膀胱蓄血之验。腹如水状,实非水也,正指蓄血而言也,故不治。

  酒瘅,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酒为湿热之最,气归于心肺,味归于脾胃,久积之热,不下行而上触则生懊憹,痞塞中焦则不能食,其湿热之气不下行而上触则为呕,呕则势转横逆,遍积周身也。《伤寒论》谓: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是知热甚于内者,皆足致此,非独酒矣。

  《金匮》治酒瘅用或吐或下之法云:酒黄瘅,必小便不利,其候心中热,足下热,是其证也。又云:或无热,靖言了了,腹满欲吐,鼻煤,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又云:心中热欲呕者,吐之愈。又云: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又云:下之久久为黑瘅。言虽错出,义实一贯。盖酒之积热入膀胱,则气化不行,必小便不利;积于上焦则心中热;积于下焦则足下热。其无心中足下热者,则靖言了了而神不昏,但见腹满、欲吐、鼻煤三证,可知其膈上与腹中阴阳交病。须分先后治之,当辨脉之浮沉以定吐下之先后。脉浮病在膈上,阳分居多,先吐上焦而后治其中满;脉沉弦,病在腹中,阴分居多,先下其中满而后治其上焦。若但心中热欲呕,则病全在上焦。吐之即愈,何取下为哉?其酒热内结,心神昏乱而作懊憹及痛楚者,则不可不下。但下法乃劫病之法,不可久用,久久下之,必脾肺之阳气尽伤,不能统领其阴血,其血有日趋于败而变黑耳。曾谓下法可渎用乎?仲景于一酒瘅胪列先后次第,以尽其治,其精而且详若此。

  酒瘅之黑,与女劳瘅之黑,殊不相同。女劳瘅之黑,为肾气所发;酒瘅之黑,乃荣血腐败之色。荣者,水谷之精气,为湿热所瘀而不行,其光华之色转为晦黯,心胸嘈杂如啖蒜虀状,其芳甘之味变为酸辣,乃至肌肤抓之不仁,大便正黑,脉见浮弱,皆肺金节治之气不行而血瘀也。必复肺中清肃之气,乃可驱荣中瘀浊之血,较女劳瘅之难治,特一间耳。方书但用白朮汤,理脾气解酒热以言治,抑何庸陋之甚耶。

  黄瘅由于火土之热湿,若合于手阳明之燥金,则湿热燥三气相搏成黄,其人必渴而饮水。有此则去湿热药中,必加润燥,乃得三焦气化行,津液通,渴解而黄退。渴不解者,燥有未除耳,然非死候也。何又云瘅而渴者难治?则更虑其下泉之竭,不独云在中之津液矣。

  律三条

  黄瘅病得之外感者,误用补法,是谓实实,医之罪也。

  黄瘅病得之内伤者,误用攻法,是谓虚虚,医之罪也。

  阴瘅病误从阳治,袭用苦寒,倒行逆施,以致极重不返者,医杀之也。

  阴瘅无热恶寒,小便自利,脉迟而微,误开鬼门则肌肤冷鞕自汗不止,误洁净府则膀胱不约小便如奔,死期且在旦暮,况于吐下之大谬乎?即以平善之药迁延,亦为待毙之术耳。在半阴半阳之证,其始必先退阴伏阳,阴退乃从阳治。若以附子、黄连合用,必且有害,奈何纯阴无阳辄用苦寒耶?

    景岳全书 【明 张介宾】

     论证

  黄疸证,古人多言为湿热,及有五疸之分,皆未足以尽之。而不知黄之大要有四:曰阳黄,曰阴黄,曰表邪发黄,曰胆黄也。知此四者,则黄疸之证无余义矣。丹溪曰:疸不必分五种,同是湿热,如盦曲相似。岂果皆如盦曲悉可谓之湿热耶?弗足凭也。愚列如左:

  阳黄证,因湿多成热,热则生黄,此即所谓湿热证也。然其证必有身热,有烦渴,或躁扰不宁,或消谷善饥,或小水热痛赤濇,或大便秘结,其脉必洪滑有力,此证不拘表里,或风湿外感,或酒食内伤,皆能致之。但察其元气尚强,脾胃无损,而湿热果盛者,直宜清火邪,利小便,湿热去而黄自退,治此者本无难也。

  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盖气不生血,所以血败;血不华色,所以色败。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阴黄之病,何以致之?盖必以七情伤脏,或劳倦伤形,因致中气大伤,脾不化血,故脾土之色,自见于外。其为病也,必喜静而恶动,喜暗而畏明。凡神思困倦,言语轻微,或怔忡眩运,畏寒少食,四肢无力,或大便不实,小水如膏,及脉息无力等证,悉皆阳虚之候。此与湿热发黄者,反如冰炭,使非速救元气,大补脾肾,则终无复元之理。且此证最多,若或但见色黄,不察脉证,遂云黄疸,同是湿热,而治以茵陈、栀子泻火利水等剂,则无有不随药而毙者。表邪发黄,即伤寒证也。凡伤寒汗不能透而风湿在表者,有黄证;或表邪不解,自表传里,而湿热郁于阳明者,亦有黄证。表邪未解者,必发热身痛脉浮少汗,宜从汗散;湿热内郁者,必烦热脉缓滑多汗,宜从分消清利。若阳明实邪内郁,而痞结胀满者,宜先下之,然后清其余热则自无不愈。

  胆黄证,凡大惊大恐及鬬殴伤者皆有之。尝见有虎狼之惊,突然丧胆而病黄者,其病则骤。有酷吏之遭,或祸害之虑,恐怖不已而病黄者,其病则徐。如南北朝齐永明十一年,有太学生魏准者,因惶惧而死,举体皆青,时人以为胆破,即此之类。又尝见有鬬殴之后,日渐病黄者,因伤胆而然。其证则无火无湿,其人则昏沉困倦,其色则正黄如染。凡此数证,皆因伤胆,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经曰: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义犹此也。且胆附于肝,主少阳春生之气,有生则生,无生则死。故经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者,正以胆中生气为万化之元也。若此诸证,皆以胆伤,胆伤则生气败,生气既败,其能生乎?所以凡患此者,多致不救。然当察其气之微甚,速救其本,犹可挽回。而炼石补天之权,则操之医之明者。

  黄疸大法,古有五疸之辨,曰黄汗、曰黄疸、日谷疸、曰酒疸、曰女劳疸。总之,汗出染衣,色如蘗汁者,曰黄汗;身面眼目,黄如金色,小便黄而无汗者,曰黄疸;因饮食伤脾而得者,曰谷疸;因酒后伤湿而得者,曰酒疸;因色欲伤阴而得者,曰女劳疸。虽其名目如此,然总不出阴阳二证。大都阳证多实,阴证多虚。虚实弗失,得其要矣。

  黄疸难治证:凡寸口无脉,鼻出冷汗,形如烟熏,摇头直视,环口黧黑,油汗发黄,久之变黑者,皆难治。

     论治

  阳黄疸,多以脾湿不流郁热所致,必须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则溺自清,溺清则黄自退。轻者,宜茵陈饮、大分清饮、栀子蘗皮汤之类主之。若闭结热甚,小便不利,腹满者,宜茵陈蒿汤、栀子大黄汤之类主之。

  阴黄证,多由内伤不足,不可以黄为意,专用清利,但宜调补心脾肾之虚以培血气,血气复则黄必尽退,如四君子汤、五君子煎、寿脾煎、温胃饮之类,皆心脾之要药也。若六味丸、八味丸、五福饮、理阴煎及左归、右归、六味回阳等饮,皆阴中之阳虚者所宜也。若元气虚不至甚,而兼多寒湿者,则以五苓散、四苓散,或茵陈五苓散之属,加减用之亦可。

  伤寒发黄,凡表邪未清而湿热又盛者,其证必表里兼见,治宜双解,宜柴苓汤或茵陈五苓散主之;或内热甚而表邪仍在者,宜柴苓煎主之。若但有湿热内实胀闭等证,而外无表邪者,宜茵陈蒿汤主之。若因内伤劳倦,致染伤寒者,亦多有发黄之证,但察其本无湿热实邪等证,即当以阴黄之法调补治之,或用韩祗和法亦可。若但知攻邪,则未有不败。故孙真人曰:黄疸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此即补虚散邪之法也。外伤寒门别有正条,所当并察。

  胆黄证,皆因伤胆而然。胆既受伤,则脏气之损败可知,使非修葺培补,则必致决裂。故凡遇此等证候,务宜大用甘温,速救元气。然必察其所因之本,或兼酸以收其散亡,或兼濇以固其虚脱,或兼重以镇其失守之神魂,或与开道利害以释其不解之疑畏。凡诸用药,大都宜同阴黄证治法,当必有得生者。若治此证而再加克伐分利,则真如压卵矣。

  治黄之法,本宜清湿利小便,然亦多有不宜利者,说详湿证门论治条中。

  韩祗和曰:病人三五日服下药太过,虚其脾胃,亡其津液,渴饮水浆,脾土为阴湿所加,与邪热相会发黄,此阴黄也,当以温药治之。如两手脉沉细迟,肢体逆冷,皮肤有粟起,或呕吐舌上有胎,遍身发黄,烦躁欲于泥水中卧,小便赤少,皆阴候也。故阴黄多以热汤温之,或汤渍布搭其胸腹,或以汤盛瓢中坐于脐下熨之。其病愈者,曾治赵显宗病伤寒至六七日,因服下药太过致发黄,其脉沉细迟无力,皮肤凉,发躁欲于泥中卧,喘呕,小便赤濇,先投茵陈橘皮汤,喘呕止;次服小茵陈汤半剂,脉微出,不欲于泥中卧;次日又服茵陈附子汤半剂,四肢发热,小便二三升,当日中大汗而愈。似此治愈者,不一一录。凡伤寒病黄,每遇太阳或太阴司天岁,若下之太过,往往变成阴黄。盖辰戌太阳寒水司天,水来犯土,丑未太阴湿土司天,土气不足,即脾胃虚弱,亦水来侵犯,多变此证也。

  伤寒发黄黄疸等证,多由湿热。如小水不利,或黄或赤,或小腹胀满不痛,或大便实而渴甚,脉来沉实有力,皆湿热之证,轻则茵陈五苓散,重则茵陈汤,分利小便,清血泻火,则黄自退矣。然黄有阴证,及诸治法,俱详于前,宜参用之。

    石室秘箓 【清 陈士铎】

     黄疸

  黄疸之证,一身尽黄,两目亦黄,却是死证。倘初起即治之,亦未必即死也。我有奇方,名为消黄去瘅汤。茵陈三钱,薏仁、车前子各三两,茯苓二两,肉桂三分,水煎服。一连四剂,黄去瘅消矣。黄疸虽成于湿热,毕竟脾虚不能分消水湿,以致郁而成黄。吾用茯苓、薏仁、车前大剂为君,分消水湿,仍是健脾固气之药;少用茵陈以解湿热,用肉桂引入膀胱,尽从小便而出,无事张皇,而暗解其湿热之横。此方之淡而妙,简而神也。四剂之后减半,加白朮一两,煎汤饮之。再用四剂,则全愈而无后患矣。

  黄疸之证,原不宜死。然治之不得法,往往生变为死。盖黄疸外感之湿易治,内伤之湿难医。外感单治湿而疸随愈,内伤单治湿而疸难痊。泻水则气愈消,发汗则精愈泄。又何能黄疸之速愈哉?我有方,单治内伤而得黄疸者,名治内消疸汤。白朮、茯苓、薏仁各一两,茵陈、炒栀子各二钱,陈皮五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白朮、茯苓、薏仁之多,使健脾又复利水,助茵陈、栀子以消湿热,尽从膀胱内消,不必又去退皮肤之湿而皮肤之湿自消。大约此方用之十剂,无不消者,不必十剂之外。服十剂减半,去栀子,再服五剂则全愈,人亦健旺矣。至妙至神之方,有益无损,可为治内伤而感湿者之法。

    方

  猪膏发煎 【仲景,下同】  治诸黄。

  猪膏半斤 乱发如鸡子大,三枚

  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小建中汤 治黄疸,小便自利。

  桂枝去皮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 芍药六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半夏汤 治黄疸喘满而秽。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小柴胡汤 治黄疸,诸劳复而呕者。

  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半夏半斤 大枣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越婢加朮汤 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者。

  麻黄六两 石膏半斤 白朮四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加附子一枚炮。

  抵当汤 治黄疸,属血证者。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酒浸 水蛭熬 蝱虫各三十个,熬去翅足

  右四味为末,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可再服。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治黄疸瘀热在里者。

  麻黄去节 连翘根 生姜切,各二两 赤小豆 生梓白皮各一升 甘草炙,一两 大枣十二枚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

  已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

  麻黄汤 治阳明中风,黄疸,脉浮无余证者。

  麻黄去节,三两 桂枝去皮,二两 甘草炙,一两 杏仁汤泡去皮尖,七十个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

  五苓散 治黄疸,小便不利。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黑 白茯苓去皮 白朮各三分 桂枝去皮,半两

  右捣筛为散拌和,每服抄三钱,白汤调下。去桂名四苓散。

  大黄硝石汤 治表和里实疸病。

  大黄 黄蘗 硝石各四两,一作滑石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硝石,更煮取一升,顿服。

  大陷胸汤 治结胸发黄者。

  大黄 芒硝各三钱 甘遂末三字匕

  右銼如麻豆大,一剂分作二服,每服用水一盏,煮大黄至六分,内硝,煎一二沸,绞汁一字匕半,温服。未快利再服。恶热不利者,以意加服。

  茵陈蒿汤 【仲景】  治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膈不安,久久发黄,名为谷疸。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三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大建中汤 治胸中大寒,不能饮食,腹中寒气上冲,上下疼痛,不可触近,并阴黄等证。

  人参二两 蜀椒二合,炒去汗 干姜四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共滓,内胶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二次温服。如一炊顷,可食温粥覆之。

  芪芍桂苦酒汤 治黄汗,汗出沾衣如黄蘗汁。

  黄芪五两 白芍药 桂枝各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加黄芪汤 治黄疸脉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若腹满欲呕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

  桂枝 白芍药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芪 甘草各二两

  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黄芪汤 【《济生方》】  治黄汗身体肿,发热不渴,汗出染衣黄色。

  黄芪蜜炙 赤芍药 茵陈各二两 石膏四两 麦门冬 淡豆豉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水一盏,生姜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入竹叶十四片,不用姜。一方无甘草。

  茵陈五苓散 治湿疸、小便不利。

  茵陈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

  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二服。

  加减五苓散 治饮食伏暑郁发为黄疸,口渴多饮,小便不利。

  茵陈 猪苓 白朮 赤茯苓 泽泻各二钱

  水二锺,煎一锺,不拘时服。一方有桂心。

  谷疸丸 【《济生》】  治谷疸。

  苦参三两 龙胆草一两 牛胆一枚,取汁

  右为细末,用牛胆汁,入少炼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或生姜甘草煎汤送下。兼红丸子服亦可。

  茯苓茵陈栀子汤 【《宝鉴》】  治谷疸。

  茵陈叶一钱 茯苓五分 栀子仁 苍朮炒 白朮各三钱 黄芩生六分 黄连 枳壳麸炒 猪苓 泽泻 陈皮 防己各二分 青皮一分

  右作一服,用长流水三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一服减半,二服良愈。

  陶氏茵陈汤 【《入门》】  治黄疸热盛,大便不利。

  茵陈二钱 大黄 栀子仁 厚朴 枳实 黄芩 甘草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姜二片,灯心一握,水煎服。小便不利,合五苓散服。

  栀子大黄汤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

  山栀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豆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葛根汤 【《济生方》】  治酒疸。

  葛根二钱 栀子仁 枳实麸炒 豆豉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一锺,煎至七分,不拘时温服。

  藿枇饮戴氏 治酒疸。

  蕾香叶 枇杷叶去毛 桑白皮 陈皮 葛根 白茯苓 鸡距子各等分

  水煎,下酒煮黄连丸。

  当归白朮汤 【《三因方》,下同】  治酒疸。

  当归 黄芩 茵陈 甘草炙,各一钱 茯苓 白朮各二钱 半夏汤泡 杏仁去皮尖麸炒 枳实麸炒 前胡各一钱半

  水二锺,生姜三片,煎至一锺,食后服。

  白朮汤 治酒疸因下后变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状,大便黑,皮肤不仁,其脉微而数。

  白朮 桂心各一钱 枳实麸炒 豆豉 干葛 杏仁 甘草炙,各五分

  水一锺,煎至七分,食前服。

  硝石散 【仲景】  治黑疸。

  硝石 矾石各等分,烧

  右二味为末,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加味四君子汤 治色疸。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白芍药 黄芪炙 白扁豆炒,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水二锺,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一锺,服无时。

  滑石散 治女劳疸。

  滑石一两半 白矾一两枯

  右为细末,每服二钱,用大麦粥清,食前调服,以小便出黄水为度。按此即前硝石方,硝与滑字形相近,未知孰是,两存之。

  肾疸汤 【东垣】  治肾疸,目黄,浑身金色,小便赤濇。

  升麻根半两 苍朮一钱 防风根 独活根 白朮 柴胡根 羌活根 干葛根各半钱 白茯苓 猪苓 泽泻 甘草根各三钱 人参 神曲各六分 黄蘗二分

  分作二贴,水煎,食前稍热服。

  茯苓渗湿汤 【《宝鉴》】  治黄疸寒热,呕吐,渴欲饮水,身体面目俱黄,小便不利,不食,不得卧。

  茵陈七分 白茯苓六分 木猪苓 泽泻 白朮 陈皮 苍朮米泔浸炒 黄连各五分 山栀炒 秦艽 防己 葛根各四分

  水二锺,煎七分,食前服。

  参朮健脾汤 治发黄日久,脾胃虚弱,饮食少思。

  人参 白朮各一钱五分 白茯苓 陈皮 白芍药煨 当归酒洗,各一钱 炙甘草七分

  水二锺,枣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色疸,加黄芪、炒白扁豆各一钱。

  当归秦艽散 治五疸,口淡咽干,倦怠,发热微寒。

  白朮 茯苓 秦艽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熟地黄酒蒸 陈皮留白,各一钱 半夏曲 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锺,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济生》有肉桂、小草,名秦艽饮子。

  麻黄醇酒汤 【仲景】  治黄疸。

  麻黄三两

  以好清酒五斤,煮取二升五合,顿服尽。冬月用酒煮,春月用水煮。

  黄连散 【《宝鉴》,下同】  治黄疸,大小便闭濇壅热,累效。

  黄连 大黄酢炒,各二两 黄芩 甘草炙,各一两

  右为细末,食后温水调下二钱,日三服。先用瓜蒂散(口畜)鼻,滴出黄水,却服此药。

  (口畜)鼻瓜蒂散 治黄疸,浑身如金色。

  瓜蒂二钱 母丁香一钱 黍米四十九粒 赤小豆五分

  右为细末,每服临卧时先含水一口,却于两鼻孔(口畜)上半字便睡。至明日,取下黄水,便服黄连散。病轻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

  茵陈附子干姜汤 治寒湿相合,阴证发黄。

  茵陈一钱二分 附子炮去皮脐 白茯苓 橘红各三钱 干姜炮,二钱 草豆蔻煨,一两 白朮四分 枳实麸炒 半夏制 泽泻各半钱

  右生姜五片,水煎去滓,凉服。

  秦艽汤 一名秦艽散。治阴黄不欲闻人言,小便不利。

  秦艽一两 旋覆花 赤茯苓 炙甘草銼,各半两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以牛乳汁一盏,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时温服。

  针砂丸 【《正传》】  治谷疸酒疸,湿热发黄等证。

  针砂炒红酢淬,八两 香附子童便制 苍朮各四两 神曲炒 茵陈姜汁炒 麦芽炒,各二两 芍药 当归 生地黄 川芎 青皮各一两半 三棱 蓬朮并酢煮 陈皮各一两 栀子炒 姜黄 升麻 干漆炒,各五钱

  右为末,酢糊和为丸梧子大。姜汤下六七十丸。

  栀子蘗皮汤 治伤寒及湿家发黄。

  栀子十五枚 甘草一两 黄蘗二两

  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大茵陈汤 治黄疸及头汗出欲发黄。

  茵陈蒿半两 大黄三钱 肥栀子三枚半

  水三升三合半,先煮茵陈减一半,内二味,煮取一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利如皂角汁,一宿腹减,黄从小便中出也。

  茵陈栀子黄连三物汤 治大便自利而黄。

  茵陈蒿三钱 栀子 黄连各二钱

  水二盏,煎八分,去滓服。

  山茵陈散 治疸证发热,大小便秘濇。

  山茵陈 栀子各二钱 赤茯 枳实各一钱半 葶苈 甘草各一钱

  右作一服,水二锺,姜三片,煎一锺,食前服。

  小温中丸 【丹溪,下同】  治黄胖,宜草野贫贱人服,盖其饮食无积,但补阴燥湿而已。

  针砂一斤,以酢炒为末,入糯米一斤,炒极黄

  右为末,酢糊丸如桐子大,每米饮下四五十丸,忌口。轻者服五两,重者不过七两愈。

  大温中丸 治黄胖。丹溪晚年定者。

  香附童便浸,春夏一宿,秋冬三宿 针砂炒红酢淬三次,各一斤 苦参春夏二两,秋冬一两 芍药 厚朴姜制黑 山楂 苍朮泔浸,各五两 白朮 陈皮 茯苓各三两 青皮六两 甘草二两

  右为细末,酢糊丸如桐子大。面黑筋骨露气实者,米饮下五六十丸。面肥白与气虚羸弱者,白朮汤下三四十丸。忌一切生冷油腻鸡鹅羊鸭生硬并糍粽难化之物。服过七日后,便觉手掌心凉,口唇内有红晕起,调理半月愈。

  暖中丸 治黄胖,杀肝邪,舒脾气。虚者不宜用。

  香附一斤 甘草二两 针砂十两,炒红酢淬 陈皮 苍朮 厚朴 三棱 白朮 青皮各五钱

  右为末,酢糊丸,空心盐姜汤下五十丸,晚食前酒下亦可。忌狗肉。

  石膏散 【《千金方》】  治女劳疸,身黄额黑,日晡发热,小腹急,足下热。

  石膏煅 滑石各等分

  右为末,每二钱,大麦粥饮调下。

  秦艽饮子 【《得效》】  治女劳疸。

  秦艽 当归 芍药 白朮 桂皮 赤茯苓 陈皮 熟地黄 川芎 小草各一钱 半夏 甘草各五分

  右銼,作一贴,姜五片,水煎服。

  茵陈大黄汤 【《活人书》,下同】  治伤寒大热,发黄疸。

  茵陈 栀子 柴胡 黄蘗 黄芩 升麻 大黄各一钱 草龙胆五分

  右,水煎服。

  茵陈栀子汤 治谷疸。

  茵陈三钱 大黄二钱 栀子 枳实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茯苓汤 治阴黄小便不利,烦躁而渴。

  茵陈三钱 白茯苓 猪苓 滑石水飞 当归 官桂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橘皮汤 治阴黄烦躁,喘呕不渴。

  茵陈 陈皮 白朮 生姜 半夏 茯苓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附子汤 治阴黄遍身冷。

  茵陈 附子炮 甘草炙,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四逆汤 治阴黄肢体逆冷自汗。

  茵陈 附子炮 甘草炙 干姜炮,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姜附汤 治阴黄冷汗不止。

  茵陈 附子炮 干姜炮,各一钱

  右,水煎服。

  茵陈吴茱萸汤 治阴黄,曾服姜附诸药未愈,脉尚迟者。

  茵陈 吴茱萸 附子炮 干姜炮 木通 当归各一钱

  右,水煎服。

  瘴疸丸 【《入门》】  治天行病急黄,及瘴疟发黄。

  茵陈 栀子 大黄 芒硝各一两 杏仁六钱 常山 鳖甲 巴豆霜各四钱 豆豉二钱

  右为末,蒸饼和丸梧子大。每三丸或五丸,温水吞下,以吐利为效。《得效方》栀子丸同,即今茵陈丸也。

  茵陈泻黄汤 【丹溪,下同】  治时气发热,变为黄疸,所谓瘟黄。

  葛根一钱半 木香七分 茵陈 黄连姜汁炒 栀子炒 白朮 赤茯苓 芍药 厚朴 木通 人参各一钱

  右銼,作一贴,入姜三片,水煎服。

  济生茵陈汤 治时行热郁,通身发黄。

  茵陈四钱 大黄二钱 栀子一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退黄散 【《医鉴》】  治黄疸身面如金,小便如黄蘗汁。

  柴胡 升麻 草龙胆 茵陈 黄连 黄芩 栀子 黄蘗 木通 滑石各一钱 甘草五分

  右銼,作一贴,灯心一握,水煎服。

  退黄丸 【《入门》】  治黄疸水肿,腹胀溏泄等证。

  青矾二两,锅内镕化,入陈黄米四升,用酢拌匀,慢火炒令烟尽,入平胃散六两同炒,少顷去火毒

  右为末,酢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临卧米饮下。忌糯米油面生冷硬物。此方即周益公阴隲丸,盖青矾乃铜之精液,用酢制以平肝,愈于针砂。如服针砂,不忌盐,后复发。青矾则不忌盐,不复发。

  褪金丸 【《正传》】  治黄肿绝妙。

  针砂煅红醉淬 香附子便浸,各六两 苍朮 白朮各二两半 陈皮 神曲 麦芽各一两半 厚朴 甘草各一两

  右为末,曲糊和丸梧子大。米饮下五七十丸。忌鱼腥湿面生冷。有块加三棱、蓬朮,并酢煮各两半。

  绿矾丸 【《正传》】  治黄肿病最捷。

  五倍炒黑 神曲炒黄,各八两 针砂炒红酢淬 绿矾姜汁炒白,各四两

  右为末,姜汁煮枣肉,捣丸梧子大。温酒下六七十丸。不饮酒,米饮下。终身忌食荞麦,犯之再发难治。

  疸方 【《入门》,下同】  治黄疸,爱吃茶叶者。

  苍朮 白朮各三两 石膏 白芍药 黄芩 南星 陈皮各一两 薄荷七钱

  右为末,砂糖水煮,神曲作糊,和丸梧子大。砂糖水,空心吞下五七十丸。

  又方 治黄疸,喜吃生米者。

  白朮一钱半 苍朮一钱三分 白芍药 陈皮 神曲 麦芽 山楂肉 白茯苓 石膏各一钱 厚朴七分 藿香五分 甘草三分

  右銼,作一贴,水煎,临熟入砂糖末一匙,调服。

  四宝丹 治疸癖爱吃土、炭、生米、茶叶,通用者。

  使君子肉二两 南星姜制 槟榔各一两

  如吃生米,加麦芽一斤炒过;吃茶叶,加茶叶一斤炒过;吃土,加壁土一斤炒过;吃炭,加黑炭一斤炒过。共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砂糖水下五十丸。

  逍遥散 【《元戎》】  治湿郁发黄。

  当归 芍药 白朮 茯神 甘草 柴胡各等分

  右,姜三片,水煎服。

  红丸子 【《和剂》】  治谷疸。

  京三棱浸软切片 蓬莪朮煨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各五斤 干姜炮 胡椒各三斤

  右为末,用酢面糊丸如梧桐子大,矾红为衣。每服三十丸,食后姜汤送下。小儿临时加减与服。

  六味地黄丸 治一切肾水亏损,兼治阴虚发黄。

  熟地黄八两,蒸捣 山茱萸 山药炒,各四两 丹皮 泽泻 白茯苓各三两

  右为细末,和地黄膏,加炼蜜为丸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滚白汤或淡盐汤任下。加肉桂、制附子各一两,名八味丸,治阴阳虚等证。

  异功散 治脾胃虚寒,饮食少思,呕吐而黄,或咳嗽面浮,气逆腹满等证。

  人参 白朮炒 茯苓 炙甘草 陈皮各一钱

  右加姜枣,水煎服。

  葛花解酲汤 【东垣】  治酒疸。

  人参 白朮 白茯苓 缩砂仁 白豆蔻 葛花各一钱 神曲 木香各五分 青皮 陈皮 猪苓 泽泻各七分

  水二锺,生姜五片,煎七分,食远稍热服,取微汗,酒病去矣;或为末,姜酢汤调服二三钱亦可。

  如神散 【《得效》,下同】  治酒毒发黄。

  苦匏子 苦葫芦子各三七个 黄黍米三百粒 安息香二皂子大

  右为末,取一字(口畜)入鼻中,滴尽黄水。若过多,则以黍穰烧灰、麝香末各少许,(口畜)入鼻中,立止。

  石膏茵陈散 治黄疸,一身皆黄,食已即饥。

  石膏二钱 甘草五分 栀子仁 茵陈 木通 大黄各一钱 (艹舌)蒌实一个

  右銼,作一贴,入姜五片,葱白二茎,水煎服。

  必效散 【《直指》】  黄疸通用。

  葶苈子炒 草龙胆 栀子 黄芩各一钱 茵陈二钱

  右銼,作一贴,水煎服。

  茯苓加减汤 治胃疸积热,食已辄饥,面黄瘦,胸满胁胀。小便秘赤。

  赤茯苓 陈皮去白 桑白皮各三两 赤芍药 白朮各四两 人参 官桂各二两 石膏八两 半夏六两,汤洗,生姜制焙

  右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十片,同煎至八分去滓,不计时候。如病甚者,加大黄、(石卜)硝各二两。

  枣子绿矾丸 【《回春》】  治黄疸胖病。

  针砂煅红酢淬 绿矾炒 苍朮 厚朴 陈皮 神曲各一两 甘草五钱

  右为末,蒸枣肉和丸梧子大。米饮下五七十丸。切忌荞麦羊肉母猪肉,食之急死,无医。

  五疸(口畜)鼻方 【《千金》,下同】  通治五疸。

  瓜蒂 秫米 赤小豆各二七枚

  右三味,治下筛,病重者取如大豆二枚,内着鼻孔中,痛缩鼻,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汁升余则愈。

  病轻者如一豆。不瘥,间日复用。又下里间以筒使人吹鼻中,无不死,大慎之。《删繁》疗天时毒热,通贯脏腑,沉伏骨髓之间,或为黄疸、黑疸、赤疸、白疸、谷疸、马黄等病,喘息须臾不绝也。

  大黄丸 治前证。

  大黄 葶苈子各二两

  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日三,病瘥止。

  五疸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三两 黄蘗 黄芩各一两 曲衣五合

  右五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三丸,日三。不知加至五丸。

  三黄散 治黄疸,身体面目尽黄。

  大黄 黄连 黄芩各四两

  右三味,治下筛,先食,服方寸匕,日三。亦可为丸。

  秦椒散 治黄疸,饮少溺多。

  秦椒六铢 瓜蒂半两

  右二味,治下筛,水服方寸匕,日三。

  又方 治发黄,身面目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蘗汁,众医不能疗者。

  茵陈 栀子各四两 黄芩 大黄 柴胡 升麻各三两 龙胆二两

  右七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七合,分三服。若身体羸者,加大黄、栀子五六两,生地黄一升。如黄发已久,变作桃皮色,心下有坚,呕逆不下饮食,小便急,赤色少,四肢逆冷,脉深沉极微细迟者,不宜服此方,服下必变啘也。宜与大茵陈汤,除大黄与生地黄五两,服汤尽。消息看脉小浮出形小见,不甚沉微,便可治也。脉浮见者,黄当明,不复作桃皮色,心下自宽也。

  黄疸汤 治发黄。

  茵陈 黄蘗 栀子 大黄各三两 黄连

  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先服汤,后服后丸。

  黄疸丸 治见上。

  大黄五两 茵陈 栀子各三两 黄芩 黄蘗 黄连各二两

  右六味为末,以蜜丸如梧子大。白饮服二十丸,令微利。

  大黄黄蘗汤 治发黄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

  大黄三两 黄蘗 芒硝各四两 栀子十五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复煎取一升,先食顿饮之。

  茵陈丸 治时行病急黄,并瘴疠疫气及痎疟。

  茵陈 栀子 芒硝 杏仁各三两 巴豆一两 常山 鳖甲各二两 豆豉 大黄各五两

  右九味为末,以饧为丸如梧子大。饮服三丸,以吐利为佳,不知加一丸。初觉体气有异,急服之,即瘥。神效。

  急黄方 治急黄,热气骨蒸,两目赤脉。

  芒硝一两 大黄末两半 生地黄汁八合

  右三味合和,一服五合,日二,以利为度,不须二服。

  风疸方 治风疸,小便或黄或白,洒洒寒热,好卧不欲动。

  三月生艾一束,捣汁,铜器中煎,如漆密封之 苦参 大黄 黄连 凝水石研 (艹舌)蒌根 葶苈各六味

  右七味,六味为末,以艾煎和,丸如梧子大。先食服五丸,日二,可至二十丸。有热加苦参,渴加(艹舌)蒌,小便濇加葶苈,小便多加凝水石,小便白加黄连,大便难加大黄。

  栀子枳实豉大黄汤 又名枳实大黄汤。治伤寒食少,饮多痰结,发黄酒疸,心中懊憹而不甚热,或干呕。

  枳实五枚 大黄三两 豆豉半升 栀子七枚

  右四味(口父)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心中热疼懊憹皆主之。

  凝水石散 治肉疸,饮少,小便多,如白泔色,此病得之纵酒。

  凝水石 白石脂 (艹舌)蒌根 桂心各三十铢 菟丝子 知母各十八铢

  右六味,治下筛,麦粥饮服五钱匕,日三服。五日知,十日瘥。

  茯苓丸 治心下纵横坚而小便赤,是酒疸。

  半夏 杏仁各十八铢 蜀椒 当归各十二铢 甘遂六铢 茯苓 茵陈 干姜各一两 枳实 白朮熬,各三十铢

  右十味为末,蜜和丸如梧子大。空腹服三丸,日三。稍稍加,以小便利为度。《千金翼》加黄连二两,大黄十八铢,名茵陈丸,治黑疸身体暗黄,小便濇。

  半夏汤 治酒癖阴黄,胸心胀满,骨肉沉重,逆害饮食,乃至小便赤黄,此根本虚劳,风冷饮食冲心,由脾胃内痰所致。

  半夏一升 生姜 黄芩 茵陈 当归 前胡 枳实 甘草 大戟各二两 茯苓 白朮各三两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作三服。

  牛胆丸 治酒疸,身黄曲尘出。

  牛胆一枚 芫花一升 荛花 大黄各半斤 瓜蒂三两

  右五味,四味(口父)咀,以清酒一斗渍一宿,煮减半,去滓,内牛胆,微火煎令可丸,如大豆,服一丸。日移六七尺不知,复一丸至八丸。膈上吐,膈下下,或不吐而自愈。

  大茵陈汤 治内实热盛发黄,黄如金色,脉浮大滑实紧数者。夫发黄多是酒客劳热食少,胃中热,或温毒内热者,故黄如金色。

  茵陈 黄蘗 大黄 白朮各三两 黄芩 甘草 茯苓 (艹舌)蒌根 前胡 枳实各二两 栀子二十枚

  右十一味(口父)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得快下,消息三四日,更治之。

  茵陈丸 治气淋胪胀腹大,身体面目悉黄,及酒疸短气不得息。

  茵陈 天门冬 栀子各四两 半夏半升 大黄 桂心各三两 通草 石膏各二两

  右八味,蒸大黄、通草、天门冬、半夏、栀子,曝令干,合捣筛,蜜丸如大豆。服三丸,日三。忌生鱼。以豆羹服,不得用酒。一方,去石膏,内滑石二两。不知,加至十丸。

  犀角散 【《良方》】  治急黄,心膈烦躁而渴者。

  犀角 黄连 升麻 栀子仁各一两 茵陈

  右(口父)咀,每服四钱,姜三片,水二锺,煎至六分,温服。

  养劳汤 【《纲目》】  治五疸,脚弱心忪,口淡耳聋,微寒发热,气急,小便白浊,当作虚劳治之。

  黄芪 当归 桂心 甘草炙 陈皮 白朮 人参各一两 白芍药三两 熟地 五味子 茯苓各三钱 远志去心,半两

  右每服四钱,姜枣煎,空心服。

  谷芽枳实小柴胡汤 【《良方》,下同】  治谷疸,食已即饥,而头眩心中怫郁不安,饥饱所致,蒸熏而黄。

  谷芽 枳实 厚朴各一钱 山栀 大黄 柴胡 黄芩各六分 陈皮 半夏 人参 炙甘草各五分

  右,水二盏,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不拘时服。

  紫金丹 治黄疸久不愈,胃强者。

  胆矾 黄蜡各二两 大枣五十枚

  右以砂锅或银石器内,用好酢三碗,先下矾枣,慢火熬,半日取出枣,去皮核,次下蜡,再熬一二时如膏,入蜡茶二两,同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茶酒任下。酒人下血色黄目黄色有余者,亦效。

  小茵陈汤韩氏 治发黄,脉沉细,四肢及遍身冷。

  附子一个,炮作八片 炙甘草一两 茵陈二两

  右,用水二升,煮一升,分作三服。

  五福饮 【《景岳全书》,下同】  凡五脏血气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王道之最。

  人参 熟地黄俱随宜 白朮炒,一钱五分 当归二三钱 炙甘草一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或加生姜三五片。

  柴芩煎 治内热兼表邪发黄。

  柴胡二钱 黄芩 栀子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枳壳一钱五分

  水二锺,煎八分,温服。

  柴苓汤 治身热发黄,烦渴泄泻。

  白朮 茯苓 泽泻 柴胡 猪苓 黄芩

  右,水煎服。

  左归饮 治命门之阴衰阳胜黄疸诸证。

  熟地二三钱或至一二两 山药 枸杞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茯苓一钱半 山茱萸肉一二钱,畏酸少用。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服。

  右归饮 治命门之阳衰阴盛黄疸诸证。

  熟地二三钱或加至一二两 山药 枸杞 杜仲姜制,各二钱 山茱萸一钱 肉桂 甘草炙,各一二钱 制附子一二三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大分清饮 治湿热黄疸。

  茯苓 泽泻 木通各二钱 栀子或倍之 猪苓 枳壳 车前子各一钱

  水一锺半,煎八分,食远温服。

  茵陈饮 治前证。

  茵陈 栀子 泽泻 青皮各三钱 菊花二钱 甘草一钱

  用水三四锺,煎两锺,不时陆续饮之。

  理阴煎 治真阴虚弱黄疸。

  熟地三五钱或一二两 当归二三钱或五七钱 炙甘草一二钱 干姜炒黄色,一二三钱

  或加肉桂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八分,热服。

  温胃饮 治阴疸。

  人参一二三钱或或一两 白朮炒,一二钱或一两 扁豆炒,二钱 陈皮或不用 炙甘草各一钱 干姜炒焦,一二三钱 当归一二钱

  水二锺,煎七分,食远温服。

  寿脾煎 一名摄营煎。治脾虚阴黄,中气亏弱等证。

  白朮二三钱 当归 山药各二钱 枣仁钱半 炙甘草一钱 远志制,三五分 干姜炮,一二钱 莲肉炒,二十粒 人参一二钱,急者用一两

  水二锺,煎服。

  五君子煎 治脾胃虚寒,阴黄兼湿。

  人参二三钱 白朮黄土炒 白茯苓各二钱 炙甘草一钱 干姜炒黄,一二钱

  水一锺半,煎服。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二百八十七

疸门

    单方

  食劳黄病,身目俱黄:青矾隔锅煅赤,米酢拌为末,枣肉和丸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姜汤下。【《急救方》】

  酒疸黄疾,心下懊憹,足胫满,小便黄,饮酒发赤黑黄斑,由大醉当风入水所致。黄蘗三两,木兰一两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五种黄疸:崔元亮《海上方》云,凡黄有数种,伤酒发黄,误食鼠粪亦作黄。因劳发黄,多痰涕,目有赤脉,益憔悴,或面赤恶心者是也。用秦艽一两銼,作两贴,每贴用酒半斤,浸绞取汁,空腹服。或利便止。就中饮食人易治,屡用得力。

  黄病内外皆黄,小便赤,心烦口干:秦艽三两,牛乳一大升,煮取七合,分温再服。《千金方》加芒硝六钱。【《广利方》】

  湿热黄疸:柴胡一两,甘草二钱半,作一剂,以水一盏,白茅根一握,煎至七分,任意时时服之。【《秘宝方》】

  五种黄病:黄疸、谷疸、酒疸、女疸、劳疸也。黄汗者乃大汗出入水所致,身体微肿,汗出如黄蘗汁。用生茅根一把细切,以猪肉一斤,合作羹食。【《肘后》】

  谷疸,因食而得;劳疸,因劳而得。用龙胆一两,苦参三两为末,牛胆汁和丸梧子大,先食以麦饮服五丸,日三服,不止稍增。劳疸加龙胆一两,栀子仁三七枚,以猪胆和丸服之。【《删繁》】

  白黄色枯,舌缩,恍惚语乱者死。当归、白朮二两,水煎入生地汁蜜和服。 【《三十六黄方》】

  遍身黄疸:茵陈蒿一把,同生姜一块,捣烂,于胸前四肢,日日擦之。

  男子酒疸:用茵陈蒿四根,栀子七个,大田螺一个,连壳捣烂,以百沸白酒一大盏,冲汁饮之,秘方也。

  湿热黄疸:灯草根四两,酒水各半,入瓶内,煮半日,露一夜,温服。 【《集元》】

  酒疸,黄色遍身者:鹿葱根捣汁服。

  黄疸:漆草一杷,捣汁和酒服,不过三五次,即愈。 【《肘后》】

  热黄疸疾:萹蓄捣汁,顿服一升。多年者,日再服之。 【《药性论》】

  黄疸内热:地丁末,酒服三钱。 【《乾坤秘韫》】

  黄疸肿疾:藜芦灰中炮为末,水服五分,小吐。不过数服效。

  黄疸喘满,小便自利,不可除热:半夏、生姜各半斤,水七升,煮二升五合,分温再服。有人气结而死,心下暖,以此少许入口,遂活。【仲景】

  黑黄:面黑黄,身如土色,不妨食,脉沉,若青脉入口者死。宜烙口中黑脉、耳会、玉泉、章门、心俞。用生鬼臼捣汁一小盏服。干者为末,水服。【《三十六黄方》】

  酒疸,眼黄脾热:用青(艹舌)蒌焙研,每服一钱,水半盏,煎七分,卧时服,五更泻下黄物立可。名逐黄散。【《普济》】

  黑疸危疾:(艹舌)蒌根一片,捣汁六合,顿服,随有黄水从小便出。如不出,再服。

  黄疸变黑,医所不能治:用王瓜根汁,平旦温服一小升,午刻黄水当从小便出,不出再服。

  五般急黄:山豆根末,水服二钱;若带蛊气,以酒下。

  脾劳黄疸:如圣丸。用草血竭、羊膻草、桔梗、苍朮各一两,甘草五钱为末,先以陈酢二杯入锅,用皂矾四两,煎熬良久,下药末,再入白面,不拘多少,和成一块,丸如小豆大,每服三五十丸,空腹酢汤下,一日二服,数日面色复旧也。【《乾坤秘韫》】

  黄疸如金:薏苡根,煎汤顿服。

  黄汗染衣,涕唾皆黄:用蔓菁子捣末,平日以井华水服一匙,日再服,加至两匙以上为度。每夜以帛浸小便,逐日看之,渐白则瘥,不过服五升。

  黄疸如金,睛黄,小便赤:用生蔓菁子末,熟水调方寸匕,日三服。 【孙真人食忌】

  急黄黄疸,及内黄腹结不通:用蔓菁子捣末,水绞汁服二三钱,当得嚏,鼻中出黄水,及下利则愈。以子压油,每服一盏,更佳。【《拾遗》】

  热黄便结:用芜菁子捣末,水和绞汁服,少顷当泻一切恶物,沙石、发草并出。 【《食疗》】

  急黄病:苦瓠一枚开孔,以水煮之,绞取汁,滴入鼻中,去黄水。 【《本草》】

  黄疸肿满:苦壶卢瓤如大枣许,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一时,取两酸枣大,纳两鼻中,深吸气,待黄水出,良。

  又方:用瓠瓤熬黄为末,每服半钱,日一服,十日愈。然有吐者当详之。 【《伤寒类要》】

  食积黄疸:丝瓜连子烧存性为末,每服二钱。因面得病,面汤下。因酒得病,温酒下。连进数服愈。【《易简》】

  黄疸如金:晴明时侵晨,勿令鸡犬妇人见,取东引桃根,细如箸若钗股者一握,细切,以水一大升,煎一小升,空腹顿服。后三五日,其黄离离如薄云散开,百日方平复也。黄散后,可时时饮清酒一杯,则眼中易散,否则散迟。忌食热面猪鱼等物。【《必效》】

  急黄喘息,心上坚硬,欲得水吃者:瓜蒂二小合,赤小豆一合,研末,暖浆水五合,服方寸匕,一炊久当吐,不吐再服。吹鼻取水亦可。【《伤寒类要》】

  遍身如金:瓜蒂、丁香各四十九枚,砂锅内烧存性为末,每用一字吹鼻,取出黄水;亦可揩牙追涎。

  黄疸阴黄:并取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为末,吹豆许入鼻,少时黄水流出,隔日一用,瘥乃止。【《食疗》】

  黄疸初起:柳枝煮浓汁半升,顿服。 【《外台秘要》】

  五种疸疾:黄疸,谷疸,酒疸,黑疸,女劳疸,黄汗如黄蘗汁,用猪脂一斤,温热服,日三,当利乃愈。【《肘后》】

  妇人黄疸,经水不调,房事触犯所致:白矾、黄蜡各半两,陈橘皮三钱为末,化蜡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以滋血汤或调经汤下。【《济阴》】

  血证黄肿:绿矾四两,百草霜一升,炒面半升为末,砂糖和丸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后姜汤下。【《郑时举传》】

  又方:小麦淘净一斤,皂矾半斤,同炒黄为末,黑枣肉半斤,捣匀,米酢糊为丸梧子大,姜汤下八九十丸,一日三服。【《简便方》】

  脾病黄肿:青矾四两,煅成赤珠子,当归四两,酒酻浸七日,焙,百草霜三两为末,以浸药酒打糊,为丸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水下。一月后,黄去立效。此方祖传七世。

  又方:绿矾四两,百草霜、五倍子各一两,木香一钱,为末,酒煎,飞面丸梧子大,每空心酒下五丸。

  酒黄水肿,黄肿积痛:青矾半斤,酢一大盏,和匀,瓦盆内煅干为度,平胃散、乌药顺气散各半两为末,酢煮糊丸梧子大,每酒或姜汤下二三十丸。不忌口,如锅灰。【《济急方》】

  火黄身热,午后却凉,身有赤点或黑黯者,不可治。宜烙手足心、背心、百会、下廉,内服紫草汤。紫草、吴蓝、木香、黄连各一两,水煎服。【《三十六黄方》】

  谷疸食劳,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由失饥太饱,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为末,牛胆丸梧子大,生大麦苗汁服五丸,日三服。【《肘后方》】

  疸黄如金,好眠吐涎:茵陈蒿、白藓皮等分,水二锺煎服,日二服。 【《三十六黄方》】

  伤寒黄疸表热者:麻黄醇酒汤主之。麻黄一把去节,绵裹,美酒五升,煮取半升,顿服取小汗。春月用水煎。【《千金方》】

  酒疸,尿黄发黄,心懊痛,足胫满:芫花、椒目等分烧末,水服半钱,日二服。 【《肘后方》】

  酒疸脾黄:木鳖子磨酢,服一二盏,见利,效。 【《济急方》】

  遍身黄肿:掘新鲜百条根,洗捣罨脐上,以糯米饭半升,拌水酒半合揉软,在药上,以帛包住,待一二日后,口内作酒气,则水从小便中出,肿自消也。百条根,一名野天门冬,一名百奶,状如葱头,其苗叶柔细,一根下有百余个数。【《经验方》】

  伤寒发黄:生乌麻油一盏,水半盏,鸡子白一枚,和搅服尽。 【《外台》】

  妇人血黄:黄茄子竹刀切,阴干为末,每服二钱,温酒调下。 【《摘元方》】

  腹胀黄肿:用亚腰壶卢连子烧存性,每服一个,食前温酒下。不饮酒者,白汤下。十余日见效。【《简便方》】

  酒疸:咸平树根白皮捣碎,米酢浸一宿,平旦空腹,温服一二升。 【《开宝》】

  食气黄肿,气喘胸满:用不蛀皂角去皮子,酢涂炙焦为末一钱,巴豆七枚,去油膜,以淡酢研好墨,和丸麻子大,每服三丸,食后陈橘皮汤下,日三服。隔一日增一丸,以愈为度。【《经验方》】

  时行发黄:竹叶五升切,小麦七升,石膏三两,水一斗半,煮取七升,细服尽剂愈。 【《肘后方》】

  房劳黄疸,体重不眠,眼赤如朱,心下块起若瘕,十死一生。宜烙舌下,灸心俞、关元二七壮;以妇人内衣烧灰,酒服二钱。【《三十六黄方》】

  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汤下,日服二次。 【《集简方》】

  酒疸诸疸:用田螺将水养数日,去泥取出,生捣烂,入好酒内,用布帛摅过,将汁饮之,日三服,效。【《寿域》】

  黄疸酒疸:小螺蛳养去泥土,日日煮食,饮汁,有效。 【《永类钤方》】

  吐血病后,身面俱黄,吐血成盆,诸药不效:用螺十个,水漂去泥,捣烂,露一夜,五更取清,饮二三次,血止即愈。一人病此,用之,经验。【《怪证方》】

  时行发黄:用金色脚黄雌鸡,治如食法,煮熟食之,并饮汁令尽,不过再作。亦可少下盐豉。【《肘后方》】

  黄疸困笃:用半斤大雄鸡,背上破开,不去毛,带热血,合患人胸前,冷则换之,日换数鸡,拔去积毒即愈。此鸡有毒,人不可食,犬亦不食也。【《经验方》】

  面目黄疸:鸡矢白、小豆、秫米各二分为末,分作三服,水下。当有黄汗出也。 【《肘后方》】

  三十六黄急救方:用鸡子一颗,连壳烧灰,研,酢一合和之,温服,鼻中虫出为效。身体极黄者,不过三枚,神效。【《外台秘要》】

  时行发黄:酢酒浸鸡子一宿,吞其白数枚。 【《肘后方》】

  酒积黄肿:五灵脂末一两,入麝香少许,饭丸小豆大,每米饮下一丸。 【《普济方》】

  酒积面黄,腹胀不消:猪腰子一个,批开七刀,葛根粉一钱,掺上合定,每边炙三遍半,手扯作六块,空心吃之,米汤送下。【《圣济总录》】

  湿热黄病:黄牛粪日干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食前白汤下七十丸。 【《简便方》】

  伤寒黄病:发髲烧研,水服一寸匕,日三。 【《伤寒类要》】

  女劳黄疸,气短声沉:用女人月经,和血衣烧灰,酒服方寸匕,一日再服,日三瘥。 【《必效方》】

  黄疸尿赤:乱发灰,水服一钱,日三次,秘方也。 【《肘后方》】

  谷疸食黄:用牛胆汁一枚,苦参三两,龙胆草一两,为末,和少蜜丸如梧子大,每姜汤下五十丸。

  又方:鲋鱼作脍,和五味食之。又取活者置水中,常常看之,日一易,最效。 【俗方,下同】

  又方:鲤鱼如鲋鱼法用之。

  酒疸:取鳖烹熟如常法,作羹食数个愈。 【《种杏》】

  黄疸,遍身如金色:瓜蒂一十四个,母丁香一个,黍米四十九粒,先捣瓜蒂为末,次入二味,同为细末,每用半字,夜卧,令病人先噙水一口,两鼻内各半字,吐了水,令病人便睡,至夜或明日,取下黄水,旋用熟帛搵了,直候水定,便服黄连散。病轻者五日,重者半月。

  黄疸:取生小麦苗捣绞取汁,饮六七合,昼夜二次,饮三四日便愈。无小麦,穬麦亦得用之。【《千金方》,下同】

  黄疸变成黑疸,医所不能治者:土瓜根捣汁一小升,顿服,日一。平旦服,至食时,病从小便出。先须量病人力,不得多服,力衰则起不得。

  治疸:取藜芦置灰内炮之,少变色,捣为末,水服半钱匕,小便不利,数服瘥。 【《百一》】

  脾劳黄病:针砂四两,酢炒七次,干漆烧存性二钱,香附三钱,平胃散五钱为末,蒸饼丸梧子大,任汤使下。【《摘元方》】

  又方:车前子捣取汁服之。 【《直指》】

  通身发黄,小便赤:以茵陈蒿水浓煎服。生食亦良。 【《本草》,下同】

  黄疸:腊雪水微温饮之。

  酒疸,小便赤濇:取葛根一两,水煎服。

  黄疸:酸浆草根,捣取汁饮之,多效。

  酒疸:萱草根,捣取汁饮,又嫩苗煮食之。

  热黄心痛:青蒿捣取汁饮之。

  黄疸:黄蘗水煎服之。

  胃热食疸:栀子,水煎饮之。

  酒疸:小麦苗,捣取汁服,或煮食之。

  黄疸:大麦苗,取汁服。

  五种黄病:取水芹捣汁饮之,作虀葅,或煮食,或生食,并得。宜常食。

  伤寒发黄,目不识人:生葱火煨熟,去粗皮,取心批出汁,蘸香油,点两目大小眦,立明。《种杏方》用烧酒口噙,令病人开口喷之,其眼自明。

  热疸:丝莼作羹作虀,常食佳。

  时行黄病:冬葵煮汁饮,或作羹作虀,常食。

  天行黄疸:取熊胆少许,和水服。

  又方:猪粪渍水,取清顿服。

  五疸,及胃中有干屎发黄:煎猪脂取三合,日三服,大便干屎下,乃愈。

  黄疸:谷芒为末,酒服。 【《日华》】

  又方:薏苡仁捣汁,和酒服效。 【时珍】

  热病烦满,目黄赤,小便黄,酒疸:取苜蓿捣服一升,令人吐利,便愈。 【苏恭】

  五种黄病:野蚕豆捣汁服之,以瘥为度。 【藏器,下同】

  黄疸病:柞木烧末,水服方寸匕,日三。

  伤寒发黄,昏闷不省,死在须臾:白乌骨雄鸡一只,去毛及肠屎,以刀拦切,铺心头上,少顷即活。【《医鉴》,下同】

  酒疸:茵陈蒿一两,清酒煎服。名酒煮茵陈汤。

    针灸

  《甲乙经》曰:黄疸,刺脊中。

  黄疸善欠,胁下满欲吐,脾俞主之。

  黄疸目黄,劳宫主之。

  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身体黄,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黄疸,热中善渴,太冲主之。

  身黄,时有微热,不嗜食,膝内内踝前痛,少气,身体重,中封主之。

  消渴黄疸,足一寒一热,舌纵烦满,然谷主之。

  《千金方》曰:章门,主伤饱身黄。

  中封、五里,主身黄,时有微热。

  脊中,主黄疸,腹满,不能食。

  脾俞、胃管,主黄疸。

  疸病,正面所取诸穴:寅门、上龂里、上腭、侠人中、侠承浆、舌下、唇里、颞颥、巨阙、上脘、阴缝。

  寅门穴:从鼻头直入发际,度取通绳,分为三断,绳取一分,入发际,当绳头针,是穴治马黄、黄疸等病。

  上龂里穴:正当人中及唇。针三锃,治马黄、黄疸等病。

  上腭穴:入口里边,在上缝赤白脉是。针三锃,治马黄、黄疸、四时等病。

  舌下穴:侠舌两边针,治黄疸等病。

  唇里穴:正当承浆里边,逼齿龂。针三锃,治马黄、黄疸、寒暑温疫等病。

  颞颥穴:在眉眼尾中间,上下有来去络脉,是。针灸之,治四时寒暑所苦,疸气温病等。

  侠人中穴:火针,治马黄黄疸疫通身并黄,语音已不转者。

  侠承浆穴:去承浆两边各一寸。治马黄、急疫等病。

  巨阙穴:在心下一寸。灸七壮,治马黄、黄疸、急疫等病。

  上脘穴:在心下二寸。灸七壮,治马黄、黄疸等病。

  男阴缝穴:拔阴反向上。灸治马黄、黄疸等病。若女人,玉门是穴。男女针灸无在。

  治疸病,覆面所取诸穴:风府、热府、肺腧、心腧、肝腧、脾腧、肾腧、脚后根。

  风府穴: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去上骨一寸。针之,治头中百病,马黄、黄疸等病。

  热府穴:在第二节下,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针灸无在。治马黄、黄疸等病。

  肺腧穴,从大椎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灸主黄疸,通治百毒病。

  心腧穴:从肺腧数第二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肝腧穴:从心腧数第四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脾腧穴:从肝腧数第二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肾腧穴:从脾腧数第三椎,两旁相去。各一寸五分。

  脚后跟穴:在白肉后际。针灸随便。治马黄、黄疸、寒暑诸毒等病。

  治疸病,侧面所取诸穴:耳中、颊里、手太阳、臂石子头、钱孔、太冲。

  耳中穴:在耳门孔上横梁是。针灸之,治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颊里穴:从口吻边入,往对颊里,去口一寸。针,主治马黄、黄疸、寒暑温疫等病。颊两边同法。

  手太阳穴:手小指端。灸随年壮,治黄疸。

  臂石子头穴:还取病人手,自捉臂,从腕中太渊文向上一夫,接白肉际。灸七壮,治马黄、黄疸等病。

  钱孔穴:度乳至脐中,屈肋头骨是。灸百壮,治黄疸。

  太冲穴:针灸随便,治马黄、温疫[温疫 原作「黄温疫毒」,据《千金》卷十伤寒发黄改。]等病。

  《医学纲目》曰:黄疸,腕骨三分,灸七壮;中脘,补。

  黄疸发虚,伤寒饮食过多,取脘骨一分,涌泉三分,灸百劳、三里、中脘、膏肓。

  黄疸久久变为黑疸,身黄额黑,或身面俱黄是也。若身不黄,口面黑,于章门主之。《针灸经》云:神门亦治疸。

    导引

  《保生秘要》曰:黄疸,乃湿气氤氲于内,脉络胶固不通,致有此病。先捻背数次,复行通关法以导其血脉,通其内外;后用两手心按两乳下,揉擦数十遍,其丹田气海处,至沥沥有声方止。

  中湿病,色有黄黑肿,用火烧丹田数圈几遍,次行通关法,其汗自出而湿自消。

    医案

  《儒门事亲》曰:蔡寨成家一童子,年十五岁,病疸一年,面黄如金,遍身浮肿乏力,惟食盐与焦物。戴人以茶调散吐之,涌涎一盂;临晚又以舟车丸七八十粒,通经散三钱,下四五行。待六七日,又以舟车丸、浚川散下四五行,盐与焦物见而恶之,面色变红。后再以茶调散涌之,出痰二升,方能愈矣。

  又有一男子作赘,偶病疸,善食而瘦,四肢不举,面黄无力,其妇翁欲弃之,其女子不肯,曰:我已生二子矣,更适他乎?妇翁本农者,招婿意欲作劳,见其病甚,每日辱诟。人教之饵胆矾丸、三棱丸,了不关涉,针灸祈禳,百无一济。戴人见之,不诊而疗,使服涌剂,去积痰宿水一斗,又以泄水丸、通经散,下四五十行不止。戴人命以冰水一盂饮之,立止。次服平胃散等,间服槟榔丸,五七日黄退力生。盖脾疸之证,湿热与宿谷相搏故也,俗谓之食劳黄。

  朱葛周黄刘三家,各有仆病黄疸。戴人曰:仆役之职,饮食寒热,风暑湿寒,寻常触冒也,恐难调摄,虚费治功。其二家留仆于戴人所,从其饮饵。其一仆不离主人,执役。三人同服苦参散以涌之,又服三花神佑丸下之,五日之间,果二仆愈而一仆不愈,如其言。

  安喜赵君玉为掾省日,病发遍身黄,往问医者。医云:君乃阳明证,公等与麻知己皆受训于张戴人,是商议吃大黄者,难与论病。君玉不悦,自揣无别病,乃取三花神佑丸八十粒,服之不动。乃悟曰:予之湿热甚矣,此药尚不动。以舟车丸、浚川散作剂,大下一斗,粪多结者,一夕退黄。君玉由此益信戴人之言。

  蔡寨一女病黄,遍身浮肿,面如金色,困乏无力,不思饮饵,惟喜食生物泥煤之属。先以苦剂蒸饼为丸,涌痰一碗;又舟车丸、通经散下五七行如墨汁;更以导饮丸,磨食散气,不数日肌肉如初。

  《丹溪心法》曰:一妇人四月内产,发黄,四肢倦怠,食少,经事不来,时发热,脉弦。用白朮一两,人参、秦艽、丹皮、生地、木通、柴胡、芍药各半两,川芎、黄芩、干葛各一钱,甘草三分,十二贴,水煎,食前热服而愈。

  《卫生宝鉴》曰:元颜正卿丙寅二月间,因官事劳役,饮食不节,心火乘脾,脾气虚弱,又以恚怒气逆伤肝,心下痞满,四肢困倦,身体麻木,次传身目俱黄,微见青色,颜黑,心神烦乱,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生恶味,饮食迟化,时下完谷,小便癃闭而赤黑,辰巳间发热,日暮则止,至四月尤盛。其子以危急,求请治之,具说其事。诊其脉浮而缓。《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为风,缓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则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宜茯苓栀子茵陈汤主之。

  至元丙寅六月,时雨霖霪,人多病瘟疫。真定韩君祥因劳役过度,渴饮凉茶,及食冷物,遂病头痛,肢节亦疼,身体沉重,胸满不食,自以为外感伤,用通圣散两服。药后添身体困甚,方命医治之。医以百解散发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汤二服后,加烦热躁渴。又六日,以三一承气汤下之,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参柴胡饮子之类,病愈增。又易医,用黄连解毒汤、朱砂膏、至宝丹之类。至十七日后,病势转增,传变身目俱黄,肢体沉重,背恶寒,皮肤冷,心下痞硬,按之而痛,眼濇不欲开,目睛不了了,懒言语,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诊其脉紧细,按之虚空,两寸脉短不及本位,此证得之因时热而多饮冷,加以寒凉药过度,肝木乘心,反来侮土,先困其母,后薄其子。经云:薄所不胜,乘所胜也。时值霖雨,乃寒湿相合,此为阴证发黄明也。予以茵陈附子干姜汤主之。《内经》云: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以淡渗之,以苦燥之。附子、干姜辛甘大热,散其中寒,故以为主。半夏、草豆蔻辛热,白朮、陈皮苦甘温,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生姜辛温以散之,泽泻甘平以渗之,枳实苦微寒泄其痞满,茵陈苦微寒,其气轻浮,佐以姜附,能去肤腠间寒湿而退其黄,故为佐使也。煎服一两,前证减半,再服悉去。又与理中汤服之,数日气得平复。或者难曰:发黄皆以为热,今暑隆盛之时,又以热药治之何也?予曰:理所当然,不得不然。成无己云:阴证有二:一者,外伤寒邪,阴经受之,或因食冷物,伤太阴经也。二者,始得阳证,以寒治之,寒凉过度,变阳为阴也。今君祥因时令暑热,冷物伤脾,过服寒凉,阴气大胜,阳气欲绝,又值霖雨寒湿相合,发而为黄也。仲景所谓当于寒湿中求之。李思顺云:解之而寒凉过剂,泻之而逐寇伤君,正以此也。圣贤之制,竟敢越哉!或者曰:洁古之学,有自来矣。

  《医学纲目》曰:一妇人年六十岁,病振寒战栗,足太阳寒水也;呵欠喷嚏,足少阳胆也;口中乏津液,足阳明不足也;心中急痛而痞,手少阴受寒,足少阴血滞也;身热又欲近火,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脐下恶寒,丹田有寒也;浑身黄及睛黄,皆寒湿也。余证验之,知其为寒。溺黄赤而黑又频数者,寒湿胜也。病来身重如山,便着床枕者,阴湿盛也。其脉右手关尺命门弦细,按之洪而弦。弦急为寒;加之细者,北方寒水;杂以缓甚者,湿盛出黄色。脉洪大者,心火受制也。左手又按之至骨,举手来实者,壬癸肾旺也。六脉按之俱空虚者,下焦无阳也。用药法,先宜以轻剂去其寒湿,兼退其洪大之脉,以理中加茯苓汤投之,水煎熟,以冰冷与之。此热因寒用,以假寒对足太阳之假热,以干姜辛热泻膀胱之真气,故曰真对真,假对假。若不愈,当以朮附汤与之。按此证虽小便黄赤,亦作寒治者,盖以余证及脉别之也。

  一人病身体痛,面黄喘满头痛,自能饮食,大小便如常。予诊之,脉大而虚,鼻塞而烦。予曰:非湿热宿谷相搏,此乃头中寒湿,非茵陈五苓,不可行也。仲景云:湿家病身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攻鼻故塞,纳药鼻中则愈。仲景无药方,此方见《外台》删繁证云治天行热病,盖通贯脏腑寒湿,沉于骨髓之间,或为黄疸,宜瓜蒂散,即此方也。

  一舟梢病伤寒发黄鼻酸,通身与目如金色。小便赤而数,大便如常。或者欲用茵陈五苓。予曰:非其治也。小便利,大便如常,则知病不在脏。今眼睛鼻额痛,是病在清道中。清道者华盖,肺之经也。若下大黄,则必腹胀为逆。亦用瓜蒂散,先含水,次(口畜)之鼻中,黄水尽乃愈。

  赵宗颜因下之太过生黄,脉沉细迟无力,海藏次第用药,至茵陈附子汤,大效。按海藏次第用药者,谓先投韩氏茵陈茯苓汤,次投茵陈陈皮汤,又次投茵陈附子汤。后赵秀才次第仿此。赵秀才因下之早,黄病,脉寸微尺弱,身冷,次第用药至茵陈四逆汤,大效。

  一僧伤寒,发汗不彻,有留热,身面皆黄,多热,期年不愈。医作食黄治之,治不对,病不去。问之,食不减。寻与此药,服五日,病减三分之一;十日,减三分之二;二十日,病悉去。方用茵陈、栀子各三分,秦艽、升麻各四钱,末之,每用三钱,水四合,煎及二合,去滓,食后温服,以和为度。

  《医学正传》曰:一男年三十余,得谷疸证,求予治,以胃苓汤去桂加茵陈,数十贴黄退。自以为安,不服药。十数日后,至晚,目盲不见物。予曰:此名雀目。盖湿痰盛而肝火有余也。用獖猪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目遂明如故。来谢。予曰:未也。不早服制肝补脾消痰之剂,必转蛊胀。伊不信,半月后,腹渐胀,痞满,复求治。予仍以胃苓汤,倍二朮,加木通、麦门冬,煎汤下褪金丸,一月平安。

  《薛己医案》曰:大司徒李蒲汀南吏部少宰,时患黄疸,当用淡渗之剂。公尚无嗣,犹豫不决。余曰:有是病而用是药。以茵陈五苓散加芩、连、山栀二剂而愈。至辛卯得子,公执余手而笑曰:医方犹公案也,设君避毁语残喘,安得享余年而遂付托之望哉?由是礼遇益厚。

  应天王治中,遍身发黄,妄言如狂,苦于胸痛,手不可近,此中焦蓄血为患,用桃仁承气汤一剂,下瘀血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