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作者:张奭 栾跃李雨航王志峰

目录:(1)

目录:(2)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序(1)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序(2)

引言:来自我们大家的问候(1)

引言:来自我们大家的问候(2)

本书主要作者介绍(1)

本书主要作者介绍(2)

谁是微软人(1)

谁是微软人(2)

真诚才是人类最高的美德

谁想出来微软的名字

谁设计了视窗操作系统的标记

企业的商业行为准则(1)

企业的商业行为准则(2)

为员工服务的食品和饮料

公司的设施和服务

企业的宗旨和愿景(1)

企业的宗旨和愿景(2)

制定企业愿景的指南

树立自己产品的责任(1)

树立自己产品的责任(2)

你的产品的责任和开发战略是什么(1)

你的产品的责任和开发战略是什么(2)

你的产品的责任和开发战略是什么(3)

你的产品的责任和开发战略是什么(4)

微软的IT系统

开明的多元文化增强企业的活力(1)

开明的多元文化增强企业的活力(2)

微软在公司管理上倡导多元化的方针(1)

微软在公司管理上倡导多元化的方针(2)

多元化团队

我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观察

多元文化顾问董事会和多元文化团体

微软多元化管理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微软的多元文化电子简讯

微软的华人协会Chime

创新精神是我们的血液

敢于梦想

微软研究院:用创新开辟未来

使命和宗旨

与高校的合作

对产品开发的影响

展望未来(1)

展望未来(2)

展望未来(3)

展望未来(4)

全方位的创新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1)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2)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3)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4)

志存高远的追求

创新和执行:微软十五年有感(1)

创新和执行:微软十五年有感(2)

创新和执行:微软十五年有感(3)

我们在产品开发中怎样推动创新(1)

我们在产品开发中怎样推动创新(2)

面试故事精彩集锦

三次面试敲开微软大门(1)

三次面试敲开微软大门(2)

十个小时的“车轮大战”

从硅谷到雷德蒙

迷宫与机器人

坚持住,放松发挥

核电专业转到计算机专业(1)

核电专业转到计算机专业(2)

申请做管理者的面试

自我绊倒的面试(1)

自我绊倒的面试(2)

微软招聘程序

获批职位空缺(1)

获批职位空缺(2)

坐上了面试官的位置(1)

坐上了面试官的位置(2)

面试问题

一道微软面试的智力测验题

不同分工不同侧重的面试

测试人员的面试

开发工程师的面试(1)

开发工程师的面试(2)

微软面试指南

面试当天

态度与举止

正确对待难题

微软招聘常问题与解答

结束语

目录:(1)

  第1章总览微软

  为什么中国的高科技企业竞相参照微软的管理理念?谁是微软人,微软人身上有哪些精神、文化烙印?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向你直接展示了这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以企业的价值观念为背景产生的多元文化更使微软独具魅力……

  1.1谁是微软人

  ——企业价值观念所起的培养员工素质的主导作用2

  1.2企业的商业行为准则——建立企业文化的根基10

  1.3企业的宗旨和愿景——统一企业人心的凝固剂15

  1.4树立自己产品的责任——建立开发战略的文化18

  1.5人的素质和高效的系统

  ——微软企业管理的成功因素23

  1.6开明的多元文化增强企业的活力29

  1.6.1微软多元文化的传统和相关管理政策的执行30

  1.6.2微软的多元文化传统和努力36

  1.6.3微软的华人协会Chime41

  第2章走向未来

  微软三十多年来企业的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成功,引起业界很多人的关注。微软凭什么在信息业界独领风骚?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执著的追求。可以说,这种对技术创新的追逐,是微软公司和微软人的精神、是他们赖以生存的血液。

  而创新的必要因素是要敢于憧憬未来,以及对创新坚韧不拔的执行力。

  2.1创新精神是我们的血液44

  2.2憧憬未来58

  2.3创新需要坚韧不拔的执行67

  第3章面试闯关

  几位华人员工是如何过五关、斩六将,硬生生闯入微软的?你想了解微软的面试程序吗?你想了解微软百变多样的面试问题吗?几位华人员工在微软面试的现身说法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在微软成立初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亲自参与所有新员工招聘,他们的用人哲学、招聘理念、面试智慧到现在都代代相传。

  在微软的招聘哲学中有一个要点:一个人的自身能力(naturalabilities)和天赋(talent)比他或她的经验更重要。

  3.1面试故事精彩集锦78

  3.2微软的招聘哲学93

  3.3微软招聘程序96

  3.4招聘有关人员98

  3.5面试问题104

  3.6不同分工不同侧重的面试108

  3.6.1项目经理的面试108

  3.6.2测试人员的面试110

  3.6.3开发工程师的面试112

  3.7微软面试指南114

  3.7.1面试前后114

  3.7.2态度与举止117

  3.7.3正确对待难题118

  3.8微软招聘常问题与解答119

  3.9结束语120

  第4章团队协作

  当年的Windows2000开发团队有5000多人参与,有人对其工程的量和复杂程度做过研究,认为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当。

  “团队协作”在微软意味着什么?像完成MicrosoftOffice或WindowsVista这样的软件研发工程,微软内部究竟是如何分工协作的呢?

  有效的分工、共同的目标、合理的协作制度是微软团队协作制胜的法宝。华人员工将和我们分享个人与团队、交流与沟通、职能团队内部合作和跨团队协作的困难和要点……

  4.1“团队协作”在微软意味着什么122

  4.2微软的团队结构123

  4.2.1产品开发团队的组织结构124

  4.2.2功能小组(FeatureCrew)126

  4.2.3团队的其他形式128

  4.3团队协作129

  4.3.1有效的分工129

  4.3.2共同的目标131

  4.3.3协作的制度132

  4.3.4协作的形式和方法133

  4.3.5职能团队之内的合作139

  4.3.6跨团队协作的困难和要点140

  4.3.7跨公司协作143

  4.3.8远程团队的新挑战144

目录:(2)

  4.4微软团队发展状态144

  4.4.1组建期145

  4.4.2激荡期147

  4.4.3规范期148

  4.4.4执行期148

  4.4.5成长期149

  4.5交流与沟通149

  4.5.1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50

  4.5.2人际交流心理障碍和对策150

  4.5.3交流与沟通的技巧153

  4.5.4关于交流与沟通的建议157

  4.5.5微软工作关系的处理163

  4.6个人与团队166

  4.6.1哪些人不适合团队工作166

  4.6.2成功的团队167

  4.6.3团队的组建170

  4.6.4团队建设173

  4.7团队协作的工具178

  4.7.1SharePointTeamSite178

  4.7.2LiveMeeting179

  4.7.3VisualStudioTeamSystem(团队系统)180

  4.8微软的团队协作经验分享183

  4.8.1跨工种(CrossDisciplines):在项目经理和

  开发工程师之间(PM-DevDynamics)184

  4.8.2开发人员的“师傅”(Thedevelopermentor)184

  4.8.3项目经理Geoff185

  4.8.4超越空间(Overcomingdistances)186

  4.8.5开发与项目管理人员的失衡(Dev-PMImbalance)187

  4.8.6化解冲突(ConflictResolution)187

  4.8.7不同的团队有不同的团队文化189

  4.8.8在虚拟的组合中工作190

  4.8.9全球发展战略(GlobalDevelopment)191

  第5章育才沃土

  这个星球上最出类拔萃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不断地争先恐后来到这里,汇集到微软公司旗下工作。

  是什么吸引了众多精英?

  是良好的工作环境?弹性化的工作方式?宽松有效的管理风格?亦或是这种“改变世界的工作”?华人员工将和你分享他们为什么爱微软……

  5.1激情源于创造197

  5.1.1改变世界的工作198

  5.1.2和大师们共事的机会199

  5.1.3对自己的学习和提高201

  5.1.4宽松有效的管理风格202

  5.1.5良好的工作环境203

  5.2培养创新力的沃土206

  5.2.1流动化的工作职务206

  5.2.2数字化的工作环境220

  5.2.3个性化的工作地点223

  5.2.4弹性化的工作方式226

  5.2.5职业化的学习机会230

  5.3完美品质的不懈追求231

  5.3.1我为什么喜欢微软231

  5.3.2我为什么喜欢我的工作240

  5.4理想的工作方式244

  5.4.1客户工作新方式244

  5.4.2灵活工作制245

  5.5本章小故事集锦246

  附录A微软华人协会的介绍257

  附录B编后记——本书的“开发过程”300

  附录C参考资料和更多阅读推荐311

  附录D中英对照313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序(1)

  一个促进企业成功的因素,特别是很多外人所看不到的背后因素是什么,这是一个多少年来受到无数人感兴趣和不断试图寻找答案的问题:高等院校从事企业管理专业的教育家们试图从管理方法和理论来寻找答案;业界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管理咨询公司试图从企业结构的改革和效率的提高着手来推动企业运作的进一步优化;媒体追踪企业的报道往往像“追星族”那样注重报道企业领导人的个人魅力、远见和领袖精神所发挥的作用;而从事实施实际工作的专业人员则往往将业绩和成功归功于工作人员的优秀素质、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激励人心的企业文化。

  其实,真正的答案也许是所有这些因素的综合。任何一个想要带领一个企业取得不断成功的领袖和高层领导、任何一个想要为自己的部门和团队建立能够凝聚人心的高效组织的部门管理或团队经理、任何一个想要在自己的事业上不断取得成就的工作人员,都必须注重所有这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必须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关心如何为自己的企业和部门创造和建立一个有利于不断推动组织和个人素质提高的环境和机制。这种管理远见和战略是任何一个企业想要立于不败之地的必要前提,也是任何一个优秀企业在成功后面不易被外人所注意的关键因素。

  微软公司作为一个在竞争激烈的高科技界历经三十多年的竞争能够从一个在1975年只有11人开始的小团队发展到今天具有八万全职员工的大型跨国企业、能够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市场、不断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达到一个信息业界领头羊地位的高度,它的成功的后面积累了无数这些优秀企业素质的反映和具体的实践:深具远见的领袖、高效的企业领导机制和团队结构、优秀的员工、开放的企业文化、良好的工作环境,等等。过去,业界媒体的报道多注重于比较容易看到的反映公司成功的表面现象和数据,如公司创汇或股票的价值,公司的领袖比尔?盖茨的行踪和言论,或是微软公司各种产品或技术在业界造成的各种影响,甚至热衷于炒作少数一些容易引起争议的公司行为或事情,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让微软取得今天的举世瞩目地位的真正因素:它后面的人和它的企业文化。因为了解任何一个企业是无法光从一个脱离了它的人的虚层面来分析和理解的;了解微软公司也一样:它的背后是一群与你我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他们的理想、行为、理念和素质,代表和反映了这个企业的真正血肉和精神。

  过去媒体报道在这方面的缺陷可以理解,因为还没有太多的出版材料具有来自从事于实践第一线的报道,特别是微软人自己写的内容。而这本由来自微软总部各产品团队的十多位华人员工和专家们亲自撰写的“微软360度”一书,将为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有关微软公司企业文化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他们各自在微软进行产品开发的独特经历,这些出身于中国的微软员工们向中国软件开发和信息业界的读者们披露了很多代表了微软企业文化中极其珍贵的见证。虽然这些个人经历、观点和评述,不见得能够完全地系统总结微软企业文化中所有的方面,但是它们从各种角度让你可以窥见微软公司在成功的后面许多关键的实践,为你在企业文化的建立、团队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软件开发中很多具体的有效实践,提供了不少极其有益的参照。

  随着信息业在中国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信息和软件企业开始注意如何将自己建成一个像微软那样的深具活力、竞争力、创造力的高科技企业。中国的信息业要保持健康发展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有一大批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和一大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来维持业界的良性和健康发展,推动不断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把中国的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能力提高到与世界先进信息企业并列的水平。这里面有相当艰巨的工作需要做,包括如何学习和汲取世界上先进的软件和信息技术企业在企业管理和文化方面的特长和优点,如何为自己的企业建立高效和良性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摆脱无章法管理的“草根文化”,建立真正能够吸引人才和发展人才,激励创新和提高竞争力的良好企业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微软的这些华人员工作者们能够在百忙中抽出自己大量的业余时间来完成这本书的撰写、与国内业界的同仁们分享他们的实践和经验,这个努力本身就非常难能可贵。如果“微软360度”能够为你在未来的事业成长和工作中所提供一些值得思考的建议和有用的参照,那么这些作者们的心意也就达到了。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序(2)

  衷心祝愿你在中国软件开发和信息业的未来发展中做出你的贡献!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

  张亚勤

引言:来自我们大家的问候(1)

  栾跃暨本书全体作者

  微软公司(MicrosoftCorporation),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软件产品和信息技术开发公司,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的历史里,从一个12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最著名的企业之一。它在仅有的四分之一世纪多的时间里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发展成了一个产品和业务遍布全球、年收入达四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巨头。今天,微软公司的巨大成绩令人瞩目和神往:它在信息业界的影响力和领导力达第一位、品牌知名度在全球范围达第二位、现金存款和股票价值均达世界第一位、每年在新技术的研发上投资达世界第一位。它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社会创造了成千上万的百万富翁。不管是它的企业或它的创始人比尔盖茨的资产,甚至超过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全国国民总产值!

  在这三十年高科技飞速发展的风雨年代里,与微软一起同期发展和竞争的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但经过三十多年科技竞赛的风风雨雨和市场竞争的大浪淘沙,很多当年曾经红极一时,在业界各领域执牛耳的高科技公司和企业,要么不再风流当年,从业界领先者的宝座上跌下来,要么彻底败于竞争,干脆从市场上消亡了。而微软公司仍旧保持着几十年来的发展势头,在各新型技术领域里不断投资和开发,向市场不断发布新型的产品和技术,成了一个从20世纪70年代末的计算机革命的第二个浪潮——微型和桌面计算机革命的浪潮开始后,仍旧能够保持欣欣向荣发展势头的极少数的成功企业之一。

  这些近乎神奇的业绩和令人惊讶的发展历史,不可避免地引起全世界范围内无数人的好奇:在这些巨大的成功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帮助了这个企业立于不败之地?这个保持了三十年的成功,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好运气”可以解释和概括的,所以这就不可避免地应引起业界的关注,希望能够从这个成功历史的背后看到她的无形的推动力。世界各国的媒体和业界分析家们已经就此写过了无数的新闻、报告、调查和著作。五花八门的结论从比尔?盖茨的英明领导、到微软拥有世界上聪明的人才、到微软因为最有钱等等原因去分析,试图从各个角度对微软的管理和企业文化的精髓作解释。在中国的信息和软件开发业界,也不可避免对微软的成功和发展抱有可以理解的好奇心。早在2002年和2003年,《中国计算机报》和《程序员》杂志就曾经采访了一批来自微软总部的、回国在微软的全国技术教育大会(TechEd)上进行讲课的华人工程师,将他们各自的工作经验介绍给国内业界的同仁们。2003年新浪网的记者还作了中国信息界媒体参观团访问微软总部的专题报道。新浪网所刊登的微软总部的照片,引起了国内业界很大兴趣和很多评论,有不少读者对微软公司的办公环境、工作的风格、员工的特色等反映企业文化方面的内容特别感兴趣。

  也正是因为业界很多同仁们希望能够更多了解微软在企业文化方面的很多实践,本着为国内的读者提供第一手资料的想法,电子工业出版社向参加2005年全国技术大会的来自微软总部的一批讲师们提出了撰写一本专门围绕着在微软总部工作的经历和经验的书的想法。虽然这不是任何员工的份内工作,而且需要任何参加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这个建议在微软总部的华人协会中仍旧得到了很多热心员工们的积极响应。作者们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进行本书内容的计划安排、撰写、修订等,可以说,这一群作者把这本书的撰写任务当作了像平时开发一个软件产品那样的项目来进行管理。而正是他们所具备的一些良好的对项目进行计划和执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在微软所常使用的项目管理的经验,加上他们的热情,才使得本书得以按时完成。

  我们所有作者的心愿都是一样的:希望通过与读者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在微软的人生历程,为国内业界的读者们提供一个可以窥见微软企业文化的窗口,进一步了解像微软这样的企业在产品和技术开发及服务方面一些独特的传统和有效的运作方法,为读者提供一些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和事业的成长方面有价值的参照,也为中国的软件企业和其他高科技企业在如何进行开发管理和团队建设方面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

引言:来自我们大家的问候(2)

  作为读者,如果你觉得从书中的众多的故事和经历中可以得到一些启发、能够对你的工作和专业的发展带来一些辅导和启迪,那么这本书就达到了它的目的,所有作者们的心愿也得到了满足。

  无论你是做软件开发的还是从事其他信息系统的各种工作,我们衷心祝愿你的工作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本书主要作者介绍(1)

  张亚勤(Ya-QinZhang)

  张亚勤博士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全面负责微软在中国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指导和推进微软在中国的研发战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在张亚勤博士的领导下于2006年成立,是微软公司除美国之外最大的从事基础研究、技术孵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合作的研发基地。此前,他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负责移动通信及嵌入式系统部门,还是微软亚洲研究院(MSRA)的创始人之一,并曾经担任院长及首席科学家。

  张奭(KellyZhang)

  张奭(KellyZhang)是微软Office部门的软件开发测试主管。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她具有十年软件测试和管理经验。她主管过十几个产品国际版本和多种产品的测试项目。她曾负责组织协调Office部门所有产品团队的国际化测试教育和培训。她自2002年起应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天津软件园、清华同方、易迪思公司等企业或高校之邀,每年回国提供软件测试等有关培训和演讲。她是微软中国TechEd2005,2006和2007特邀的微软总部讲员之一。

  李雨航(YaleLi)

  李雨航现为微软总部的高级安全架构师,负责公司长远安全战略。他历任微软技术架构师,视窗业务总管,工具开发主管,Web平台首席工程师,IT营运高级工程师等职,完成了视窗工程管理优化,视窗源代码共享,以及大量企业软件和服务的管理、开发、部署,并在公司内获奖多次。加盟微软前,他曾做过IBM全球服务子公司首席架构师,新兴高科技公司共同创造人兼总工程师/首席技术官,CERN诺贝尔物理奖与卢瑟福奖获得者的研究助手。

  栾跃(BillLuan)

  栾跃是微软中国事务办公室的首席项目经理,具有在美国二十多年的高科技产品开发和项目管理经验。85年获美国南伊利诺州立大学电机工程硕士学位后,先在美国工业界从事自动化系统的开发。90年代中任摩托罗拉产品经理。98年加入微软,先管理了ActiveSync的发行,01年为嵌入式操作系统的项目经理,04年起协调微软中国和总部之间的业务、并设计了胡主席访问微软的欢迎仪式。栾跃是微软华人协会第一届民主选举的主席,是“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一书的作者。

  王志峰(JeffWang)

  王志峰原是微软总部开发工具部门“VisualStudio团队系统”的项目经理,2007年7月退出微软创立美国一通公司(iConnectInc.)从事IT外包咨询和培训。王志峰曾获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学士学位和美国得克萨斯州立大学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加盟戴尔计算机公司,在总部设计开发企业级用户采购管理系统,后于2000年加盟微软总部的EnterpriseServer产品开发部门。作为软件工程和软件质量管理的专家,王志峰曾多次被邀请微软中国技术交流大会TechEd演讲。王志峰业余爱好摄影和驾车旅行。

  褚诚云(ChengyunChu)

  褚诚云是微软视窗安全部门安全软件工程师。褚诚云出生于上海。1999年毕业于OregonStateUniversity,取得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取得硕士学位。2001年加入微软。拥有多项计算机安全方面的专利。褚诚云所在组SWI(SecureWindowsInitiative)是专门负责微软产品安全的核心部门。褚诚云曾为微软华人协会的董事会董事。褚诚云的个人博客站点为http://blog.csdn.net/chengyun_chu。

  施卫娟(WeijuanShi)

  施卫娟是微软公司嵌入式视窗产品部的项目经理。2002年加入微软总部,担任视窗设备驱动器开发的技术支持工程师。之后担任视窗核心操作系统开发部门的软件工程师,项目组长,参与了多项视窗可靠性技术的研发过程,并获微软专利奖。她目前在嵌入式视窗产品部负责社区建设和技术推广,是全球颇具影响的MEDC大会视窗XPEmbedded课程负责人和讲师,并获中国区的优秀讲师称号。目前施卫娟还是微软总部约有2000名成员的华人协会的主席。

本书主要作者介绍(2)

  王文婧(WendyWenjingWang)

  王文婧在微软担任在测试领域的软件设计工程师。2003年加入微软公司后,曾在办公室软件系统下的WindowsSharepointServices产品组工作;现在WindowsLiveSpaces产品组工作。王文婧出生于上海;小学五年级时移民加拿大;毕业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ofWaterloo)电脑工程系。大学期间她曾在加拿大环境部,IBM多伦多软件实验室的DB2数据库工具组和VisualAgeC/C++编译器组,AlgorithmicsInc.银行财经风险情景引擎小组和微软公司实习。王文婧也是微软华人协会理事会的理事,兼任微软华人协会电子报纸的总编辑。

  金昀(YunJin)

  金昀是微软公司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Computing)部门的软件设计工程师。金昀拥有清华大学自动化学士和美国德保罗(DePaul)大学计算机硕士学位。2002年加盟微软后,他先后在.NetPassport,共同语言运行库(CLR)和高性能计算(HPC)等部门担任软件设计工程师,参与了CLR内存垃圾收集器,CLR多线程管理,计算集群任务调度器,基于集群的WebService平台等项目的设计开发,是微软多项专利的发明人。

  钟琪(QiZhong)

  钟琪是微软总部Office的项目经理。钟琪出生于湖北武汉。获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2005)学位。钟琪曾在德国西门子公司总部任实习软件开发工程师。2005年加入微软,为ExchangeServer产品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参与了ExchangeServer2007的开发。钟琪目前为微软的Office的开发项目经理,从事了OfficeLicensing,setup以及Deployment的项目管理。钟琪是在微软总部具有两千成员的微软华人协会(Chime)的董事会成员之一。

  王睿毅(RaeWang)

  王睿毅是Microsoft公司高性能计算(HighPerformanceComputing)组的项目经理,负责系统管理部分的设计与开发管理。在这之前,她还曾在OfficeSharePoint和WindowsSearch担任项目经理,在MSN担任软件开发工程师。王睿毅拥有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计算机工程的学士学位。

  傅雄俭(SteveFu)

  Steve现任Windows开发部门的高级软件开发主管。出身于广州。早年在硅谷西门子等公司任职高级软件工程师。他是有名的PREfix静态分析工具的最早开发者之一。1998年Steve加入Microsoft,先后在多个部门任开发部主管。期间Steve为Microsoft申请了七项专利。Steve目前致力于下一代操作系统的虚拟化开发研究。工作之余Steve喜好摄影。他的得奖照片被选为WindowsVista的桌面背景。

谁是微软人(1)

  栾跃等

  1.1——企业价值观念所起的培养员工素质的主导作用

  了解微软公司也许应该从了解微软的企业价值观念(CorporateValue)开始,因为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向你直接展示了这个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行为准则,能够帮助你了解这个企业的发展宗旨。我认为了解像微软这样的企业的价值观念对中国的企业来说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它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领导和管理人员借鉴世界上成功企业的管理经验来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

  现在欧美很多非常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个独特的企业价值观念。他们将这些企业价值观念所代表的企业管理理念和企业领导的信仰,通过包括培训和市场营销在内的各种手段,将它变成企业员工共同的认识和行为准则,用它来建立统一的理想,培养员工的热情和积极性,推动员工们按照企业领导的管理理念行事,以及为客户和市场提供一致的高质量服务。

  中国的高科技企业也可以参照这样的管理理念,为自己树立一个创造企业员工的人心凝聚力的企业价值观念,用它来帮助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发展目标的企业文化,创造一个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企业环境。

  一个企业的价值观念也从侧面告诉了你这个企业的员工们是些什么样的人,因为每个员工应该知道并记住自己企业的价值观念,所以,微软的企业的价值观念也告诉了你谁是那些所谓的“微软人”(我们自己昵称为Microsofties)。微软的企业价值观念是,要求每个员工培养和具备以下这些个人素质、并在工作中遵守这些准则:

  ?正直和诚实(Integrity&Honesty):这条准则也可以叫诚信,对它不用作什么解释,大家都应该明白它指的是什么。这个行为准则要求员工不光应该体现在工作的互相相处中,也应该体现在员工对企业和对客户的态度和处事行为中。微软要求员工在每日的细小工作中、在看来不那么重要的日常决定中以自己的行为体现这个价值观。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美国业界发生过不少由于企业中的高层领导人员进行统计数据作弊、玩弄股权欺骗等等各种犯罪而造成当事者锒铛入狱、甚至造成企业垮台的事件,比如近几年有名的Enron公司倒闭的事件。

  微软在几年前也发生过一个总经理利用权力将公司的产品销售额通过非法手段转到自己的账上而被开除并入狱的事件。所以公司对于员工在诚信和企业道德上的准则作为企业价值的第一条,也可见微软公司对这方面的重视。这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管理价值观,因为在企业的商业行为中要是没有正直和诚信作为基础,那么在市场上就根本无法取得用户的信任,也不会有任何品牌价值可言。

  ?开放和尊重(Open&Respectful):这是两个在员工相处之间的行为准则。“开放”指的是大家要有开放性的思路,能够在工作中善于听取来自各方的与自己不一样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则要求员工们要充分考虑到采取和谐方法去说服其他人,要求大家在追求是否完成了工作的同时也要讲究工作是如何完成的。这个准则来自于公司考虑到员工们都有不同的经历,很多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要求大家能够充分理解并尊重别人,有良好的容忍之心,在听到不同意见时,特别是在提出反对意见或进行辩论时,也要尊重对方。

  ?勇于面对挑战(BigChallenges):微软公司充分意识到作为一个开发高科技和新技术的公司,碰到各种技术和市场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培养员工们不怕困难、不畏惧挑战的精神对公司的成长是极为重要的。微软在历史上的成功也在于早期的员工们敢于面对新技术的挑战、敢于冒风险去开发新产品和开辟新市场,所以公司当然也需要现在的员工们继承这个传统。

  ?激情(Passion):这是微软公司一个很独特的传统,也是微软人觉得值得骄傲的风格。它指的是对客户、合作伙伴和新技术充满热情。从试图加入公司开始,每个人都被这个准则衡量:在每个新员工招聘面谈中,公司的员工们都要判断申请者是否具备激情。某个人可以技术或专业本领很好,可是要是没有激情,很难得到其他人的认可而被接受。所谓的激情意味着对专业和技术充分的热爱、对帮助客户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和专注。这种激情充分显示和反映在员工们在没有公司任何逼迫条例的环境下努力和勤奋工作的各个方面:在别的公司每到星期五下午四五点往往很多人都忙着要回家了,在微软却有不少团队还仍旧在开会;每到夜里下班以后的很晚时间或周末的休息时间,公司停车场里常常仍旧可以看到停满了车,很多员工自动跑来办公室工作;每个周末或节日里,仍旧有无数的员工从家里、甚至在休假或旅游的外地,通过连网到公司的电子邮件系统或公司的网络上继续工作;当有人在公司无数的有关技术讨论的电子讨论区里粘贴问题进行有关技术的讨论时,往往会有无数的人参加到这种讨论里面,热情回答别人的问题、甚至对很多技术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这种对工作极大的热情、对新技术的追求,体现在微软人的各个工作和生活的层面中,也是在欧美业界绝大多数企业中很少看得见的。这种难能可贵的激情是保持企业的活力和敏锐思考力巨大的动力,而微软人在这方面的素质特别明显。

谁是微软人(2)

  ?负责任(Accountable):微软公司用这一条准则督促员工们努力完成自己所承诺的任何工作。它要求员工们不管是对同事还是对客户做出的承诺,都要努力完成。如果碰到意外情况无法完成的,员工们应该首先想到是解释清楚原因而不是为自己辩护。这样的行为对维护公司和客户的良好关系当然有很大的好处。

  ?勇于自我批评(Self-Critical):这个行为准则也是不用多做解释,大家都知道它的好处。它的中心理念就是严于律己,善于思考,坚持自我提高和完善。微软相信每个员工就像我们所开发的产品一样,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而是需要不断增进和优化。这种崇尚不断自我优化的风格其实是优秀企业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象征。任何企业要保持长期健康发展和长期竞争的优势,很重要的一条管理准则就是要创造一个不断地进行自我改变和自我优化的企业环境,而要达到这一点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树立一个勇于自我批评、敢于自嘲和挑自己缺点的精神和勇气,要鼓励员工们敢于对自己企业的不足指出问题和提出建议。在微软这种风格甚为普遍,很多员工们都敢于对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中的不足给予尖锐的批评。当微软最新的播放MP3音乐的产品Zune上市之后,在微软的产品界面设计的讨论社区里首先遭到全公司各产品部门进行界面设计的专家们的大肆批评,很多人毫不留情地说,与苹果公司的漂亮的iPod相比,微软的这个产品的外形设计和使用界面简直就像一块“UglyBrick”(丑陋的砖头)。当苹果公司最新的iPhone电话在市场上一发布,马上就有人在产品界面设计的讨论社区里张贴文章,列出别的公司的产品的优点在哪里,建议大家开始讨论为什么我们自己做不到这些。这种勇于自我批评、不怕揭短的勇气和坦诚,也是微软文化的一个极大的优点,帮助企业员工保持思考的活力、不满足现状和对自己产品的完美的不断追求。

  所有这些看似平凡的企业价值理念,却是微软人努力追求和引以自豪的个人素质和企业文化。这些企业价值观念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在绝大多数的普通员工中得到如此广泛和深入的贯彻,与微软公司在管理上的有效执行是分不开的。微软公司不满足将这些企业价值观念停留在空虚的宣传或说教上,而是通过扎实的企业管理手段来推广和灌输这些理念。从前几年开始,每年的员工年度工作计划中,公司的人事部要求每个员工们在这些企业价值观念中挑一两个准则作为自己下一年度增进和提高自己的努力方向、给自己定出在这些企业价值观念上如何做得更好的要求。一年以后在年终的工作成绩评比中,又要求每个员工对自己在过去一年里自己在这些方面的成长和努力做总结,然后再挑一两个不同的企业价值作为下一年的努力方向。

  有了这样的管理手段的执行,企业价值理念在员工的头脑里就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可以对照的具体行为准则、是可以追求增进和改善自己的目标。这样的管理手段使得绝大多数的员工都熟悉和认同这些企业价值观念,在平时的工作中就会有意无意地去贯彻这些反映企业价值观念的行为。久而久之,越来越多的人都会被这样的理念和价值观所影响和熏陶,整个企业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气和风格。微软这种有效的企业管理和建立企业文化的方法,非常值得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借鉴和效仿。

真诚才是人类最高的美德

  ——李雨航

  微软文化的基石是六条公司的价值观,多元文化是建筑在这个共同基础之上的。微软公司的价值观第一条是诚信,我不但绝对赞同,并坚信诚信应当是从事IT行业最起码的、最基本的职业道德。我认为对一个有诚信的人来说,在客户、公司、个人等各方发生利益冲突时,应当首先维护客户的正当权益,其次是公司的利益,最后才是个人利益。下面讲述我亲自经历的和身边的几个小例子吧。

  有一次我为美国某军方客户做一项安全方案评估和技术试验,方案中所用的微软某产品有个小缺陷也许会对客户以后的系统安全造成小故障,但其发生的几率极小,而且各方完全不知道,如果我把这一发现写进评估报告,可能会对公司销售产生不利影响,但不写进去,将来可能会对客户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用诚信做标准衡量轻重,我决定写进报告,维护了客户的知情权。

  还有一次,我参与了微软收购一家小安全公司的技术评估工作,知道微软肯定会高价收买这家上市公司。如果我马上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绝对会大大获利,并且无人知晓。但我牢记公司有关规章禁令,深感在这种情况下做这种事是不正当的,是违反诚信的,所以我不但自己绝对不做,而且严格保守秘密,不把信息透露给家人或朋友,用诚实维护了公司的利益。

  微软绝大部分员工也都遵守诚信这项做人的准则。个别员工一旦破坏这个价值观,不论他职务多么高,功劳多么大,人多么聪明,公司定会加以严惩。我在微软某部门工作时,有个同事,人很聪明,是德国名校毕业的博士,业绩相当出色,在微软已升任到总监职务。表面上看,他心慈面善。他还办了一个慈善机构,我也向他捐过款。谁知他竞是微软的一个经济蛀虫!他长期玩弄叫下级订购,自己批准的伎俩,非法倒卖了公司的很多软件,获利近千万美元。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终于没能逃脱出法律和公司的惩罚,最后落得身败名裂,

  自裁狱中。

  记得还有一次,我清晨去公司上班,看到微软总部外面围了很多示威的人。我刚进办公室就被老板紧急召见,他说出事了,不知哪个家伙,在全美影响最大的商报华尔街日报上匿名发表文章,攻击美国政府允许微软等美国公司向中国外包业务,虽然文章有很多不实之处,但他列举了大量微软外包给中国的项目及金额等公司真实机密资料,让不知情者误解,认为自己的饭碗会丢掉,引起了民众对公司的抗议和反政府的游行。在微软追查这个匿名者像大海捞针,因为我在微软工作过的部门多,对不少内部系统了如指掌,技术知识面又很广,所以老板要求我协助公司和美国联邦调查局(FBI)的调查。我经过对罪证和大量数据的分析,在一个与合同管理有关的内部计算机系统中,由蛛丝马迹拼出了线索,终于使公司将这个政治败类者,某部门一位经理查获。

  微软的历史和趣事:员工概况

  微软公司员工概况–截至于2006财政年(6月底):

  ?全球雇员总数:71172

  ?位于美国员工的总数:44128

  ?位于大西雅图地区的总部的员工总数:33223

  ?位于美国的公司员工的平均年龄:36.6

  ?年纪最大的员工:75岁;年纪最轻的员工:20岁

  ?公司员工性别比例:75%男性,25%女性

  ?位于美国的有孩子的员工:23100

  ?包括微软华人协会等在内的全公司的多元化员工组织数目:44

  ?过去的一年里,全世界范围内新加入公司的雇员:14912

  微软最早的华人员工是谁?这个问题的准确答案看来可能永远是个谜了。但是公司的历史记录上有这么一个存档:在1980年之前,所有的员工名单上有这么一个人:AlbertChu。从姓的拼写,我们可以猜测,这大概是第一位华人员工。

谁想出来微软的名字

  Microsoft这个名字今天全球都知道。它是如何产生的?是谁想出来的?

  答案很简单:比尔?盖茨最早想出来的。盖茨在1975年11月份写给另一位公司的创始人保罗?艾伦的一份邮件中,第一次用到了这个词。但是,当时他是这样写的:Micro-Soft,还不是我们今天所熟悉的Microsoft这个词。在接下来的一年中,这个词被以下好几个不同的方式表达过:MicroSoft、Micro-soft、MicroSoft,最后,Microsoft被最终采纳使用。

  1976年11月26日,微软公司将这个名称在公司的成立地新墨西哥州注册,从此该词成为正式的公司名称。

  至于是谁最先将Microsoft翻译成中文的“微软”一词并普遍使用,恐怕只有当事人以后自己写个博客文章作介绍,我们才能知道那段历史了。

谁设计了视窗操作系统的标记

  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今天也是几乎普天下知晓。可今天有多少人知道它的历史和设计者,以及这个图标的含义呢?

  这个图标是为在1991年的Comdex展销大会上说要进行的产品发行所设计的。它是当时微软的设计师杰夫?波伊泰克(JeffBoettcher)设计的。这个图案的设计思路是:

  ?四个方框框代表了窗子借用英语中Window的意思,指的是这个操作系

  统可以让你同时打开和运行很多不同程序的视窗的概念;

  ?左面的尾巴形状的很多点点象征着数码技术、新的视窗操作系统所具有

  的威力和动态的功能(Energyandmotion);

  ?窗子的曲线象征了新的视窗操作系统所具有的灵活性(Flexibility);

  ?窗子中的四个颜色没有具体的意义,但是它们的组合象征了视窗操作系

  统的多元化(Diversity)和激情(Passion)。鲜明的颜色代表了大胆的

  勇气(Bold)、引发感情的回馈(EmotionalResponse),并为产品的品

  牌提供了一个容易辨认的图标。

  这个设计在后来历代新版本的视窗操作系统被继续使用。到了WindowsXP版本发行是,这个图标被作了更新。左面的尾巴被除去了,窗子的黑框框被立体的形状代替,象征着视窗操作系统的客户使用经历更加人性化。到了WindowsVista版本的发行,整个图标被进一步优化,更为先进的带折光和反光的三维图像技术被用到图标的设计里去,象征着最新一代的视窗操作系统里更为完美的技术,以及更优化的使用经历。但是这些设计都是以十多年前波伊泰克所设计的第一个标记为基础的,可见原来的那个设计影响有多长远。

  WindowsXPWindowsVista

企业的商业行为准则(1)

  ——建立企业文化的根基

  影响一个企业文化的不仅是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本身的商业战略和与之相配合的管理方法从根本上决定了企业的行为,因此它是建立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的根基。

  成功的企业应该将自己的商业战略清楚地向所有员工沟通和传达清楚,让大家都知道自己企业的努力方向。这样的管理方法有助于员工统一思想,在碰到问题和争论时有可以作为选择的参照。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对员工进行沟通和教育呢?答案是,建立“明确”和“易懂”的企业行为准则,并将它公布于世,使得全公司甚至客户用它们来督促和激励公司员工的工作。“明确”是让公司的全体员工都清楚地知道企业领导的管理哲学,“易懂”是为了让让公司的全体员工都能理解和记住这些准则。

  在像微软这样的大公司里,不可避免会存在着商业目标不同的部门。有了统一的企业行为准则,就为各个不同的部门提供了一个衡量准则,以能够统一检验自己部门所做的努力是否与公司的商业目标一致。在微软,这样的企业行为准则被称为企业商业战略的Tenets,它包括以下这几条管理和工作行为的努力方向和行动准则:

  ?雇用优秀的员工、推动良好的企业价值观念(GreatPeoplewithGreatValues):这是微软在企业管理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微软从上到下都相信具备优秀素质的员工是做好工作的第一步。这个信念反映在对新员工招聘的严格挑选上(从本书中其他作者所介绍的他们所经历的被招聘过程的故事中,你可以看到这个理念的具体实践)。优秀员工的最基本素质就是前面所讲的那些个人素质,简单讲来就是那些具备创新精神、充满活力和热情、聪明好学、对技术具有热爱之心、对企业的价值观能够认同、能够全心全意支持和投入的人。严格的招聘过程,加上通过接受培训和教育进行不断的自我更新和素质的增强,是建立优秀员工群体的最重要的管理方法。

  ?追求完美(Excellence):微软的另一个企业行为准则就是推动员工们追求完美。完美的定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员工的素质、与客户的关系、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工作的效率等等。微软将以上这些方面作为追求完美的努力方向。

  ?开发受信任的计算机技术,也称可信赖计算(TrustworthyComputing):这条理念简称TwC,它是微软从比尔?盖茨起的高层领导在几年前开始推动的一个技术和企业努力方向。由于互联网等技术暴露了计算机系统中很多安全漏洞,大量的病毒、黑客攻击、流氓软件等造成了不少破坏和损失,计算机使用者们对计算机系统和软件的信任程度提出了疑问。作为向业界提供操作系统和很多平台软件的供应商,微软有巨大的义务和责任建立用户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信任和信心。由于公司对这个工作的重视,现在将它列为企业的行为准则之一,表示新产品的开发都应该为帮助建立这个对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的信任尽力,尽量开发有良好的安全性、保密性、可靠性的产品。同时,它也意味着每个员工对客户的承诺也应该反映出尽这个义务的责任。

  ?注重建立广泛的客户关系(BroadCustomerConnection):这个商业战略要求员工们在工作中注重对广泛的客户群体和社区的关心。微软的市场战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世界范围里的软件开发者和开发商,因为通过他们帮助微软推动新产品和新的软件技术的开发,新技术才能在社会里有更广泛和更深入的运用。所以与客户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仅仅是买我们产品的使用者,而是一个广义的各方面的合作伙伴、开发商、甚至很多帮助推广技术的义务者。通过强调建立广泛的客户关系,公司用这种方法推动员工去注重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

  ?建立创新的和负责任的平台技术的领导作用(InnovativeandResponsiblePlatformLeadership):由于微软的很多产品是平台技术和产品,如操作系统、数据库、各种服务器等,很多软件开发商在微软的技术平台上再去开发应用软件和其他服务系统,所以这些平台技术本身的功能、性能和质量等素质对整个产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正因为如此,微软意识到承担起一个负责的平台商的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所以,公司通过将这个理念上升到企业战略的地位,将它作为企业的行为准则之一,来推动各级管理和员工对这个责任的重要性的认识,提醒他们去努力听取开发合作伙伴及用户的意见和回馈,争取使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成为能够带动业界发展的创新平台,能够与业界大量的开发商的产品良好地兼容和合作。

企业的商业行为准则(2)

  ?让员工能够大胆尝试新方法新技术(EnablingPeopletoDoNewThings):随着软件在越来越广的领域里被使用,软件的概念也不再局限于桌面计算机的使用,而是渗透到各种设备和应用环境中。微软的产品和技术开发也不例外,越来越多的新产品是为桌面计算机之外的应用所开发的。能够在未来为企业创造更大利润的、具有最大潜力市场的,往往是在那些非传统性的软件产品开发方向。正因为这个原因,公司需要员工们去大胆尝试各种非传统式的软件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将这个作为整个公司的商业战略和行为准则,无疑对动员各部门的员工们在创新上有很好的激励作用,它从根本上告诫员工要敢于放开思想、敢于使用各种方法去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包括采取自己孵化和开发全部的技术,或者将自己的某些技术与其他开发合作伙伴的技术进行整合,或者采用购买市场上已经成熟的外部技术等各种手段来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微软在这一点上教育员工的方针非常明确:不要因为没有敢于去想或去做别人以前还没想过或做过的方法而失去自己为完成企业宗旨而做出贡献的机会。

  ?全球性的包容态度(AGlobal,InclusiveApproach):微软充分意识到自己企业的市场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在世界范围内的市场的成功,所以建立一个面向全球的产品开发和市场战略,是保证这个成功的重要前提。而执行这样战略的基础是,企业员工们都必须要认识到开发面向世界市场的产品和技术所需要的对各地市场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新产品的开发必须要符合各地市场所需要的各种要求。这种认识和理解不是一个企业与生俱来的素质,而是需要企业领导有意识地、自觉地采用管理手段去构建的。微软把这个理念作为自己企业行为准则,充分反映出它对这个管理的重要性的认识。通过推动这个企业行为准则,微软在管理上执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政策和手段,包括建立一个非常健全的推动多元文化的机制(见后面有关多元文化的介绍),用它来调动来自世界各国的员工的积极性。正因为需要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能够在一起很好地合作,公司很注重创建一个尊重全球文化的一个包容性工作环境。把这个理念作为公司的行为准则,就从企业运作的高度为推动建立这种包容性工作环境和气氛提供了管理的保障。

  当然,微软的这些企业行为准则也许并不见得可以完全被中国的高科技企业或软件公司一成不变地照搬。但是从这些价值观念的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个世界上成功的企业在管理上是如何制定原则和方针的。

为员工服务的食品和饮料

  微软公司总部员工消耗食品和饮料的概况:

  ?位于大西雅图地区的公司总部共有9个员工食堂

  ?每年消耗的牛奶:4087208小纸盒桶

  ?每年消耗的可乐饮料:7733004罐

  ?每年消耗的矿泉水:3849110罐

  ?每年消耗的果汁饮料:4029333罐

  ?每年消耗的茶叶:2433150小袋

  ?每星期食堂销售的牛奶咖啡平均数:1100杯

  ?最受欢迎的三种饮料:柠檬味矿泉水、减肥型可口可乐、自然矿泉水

  ?最不受欢迎的饮料:减肥型百事可乐

  ?员工食堂每天做的三明治数量:2150

  ?员工食堂最受欢迎的食物:比查饼

  ?员工食堂每天接待的员工平均数:26376

公司的设施和服务

  微软公司设施及各种为员工服务的概况:

  ?位于大西雅图地区的公司总部办公楼的总数:108栋大楼

  ?位于大西雅图地区的公司总部办公楼的总面积:1900万平方英尺

  ?历史上总部完全关闭运行的总数:3次:1993年1月的大风天;1996

  年11月的大雪天,2006年12月的大风天

  ?公司会议室每月被预订的数量:24937

  ?公司邮递部门每月收到的包裹平均数:8517

  ?公司交通输送部门每月收到的呼叫输送车的平均数:15735

  ?公司交通输送部门每天接送2000名员工往返于各个办公楼进行会议等

  ?公司交通输送部门每天开2892英里的距离

  ?公司交通输送部门每周装在接送员工的车上的糖果:295镑

  ?公司复印部门2006年所完成的复印纸张数量:20653800,比2005年少

  印近10000000页文件,节省了这些纸张

  ?微软公司所收藏的艺术品:由1117位艺术家创作的4500件各种艺术品

  ?公司旅行部门在2006年预订的各种旅行:近12亿英里的旅程,相当于

  绕赤道飞行47621圈或往返于地球和太阳之间6次。

企业的宗旨和愿景(1)

  ——统一企业人心的凝固剂

  一旦有了良好的员工素质,并提供明确易懂的企业行为准则,则建立一个良好的企业文化就有了一个必需的基础。拿一个军队准备作战来做比喻,有了这两点做基础,就像你有了素质良好的士兵,并为他们提供了作战的指南和所需的武器。但是如果你要使你的军队成为一支勇猛的队伍,光有这两点还是不够的:一支军队必须还要有一个崇高的理想和明确的战略目的,让它的士兵们都知道这个理想是什么,愿意为实现这个理想,达到战略目的去奋斗和献身,才能使这支军队保持常胜或战无不胜。也就是说,这个军队的将帅必须要有一个理想的旗帜去建立统一的军心,才能使这个军队有其必胜的精神。企业管理也是一样,只有有了一个可以“统一军心”的理想,才能使整个企业齐心为之奋斗。

  这个统一企业员工人心的理想就是一个企业的愿景(Vision),或者也叫企业的宗旨。它是一个企业的最终目的,是一个企业存在的理由。它可以说是指导企业行为准则的一个指路明灯。没有它,企业的市场战略和行为准则就会变得空虚,就像一个缺乏理想和精神的军队。微软充分意识到这种统一精神的重要性,所以在公司存在的最早期就将这个企业的愿景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向公司员工灌输。在以后的三十多年的历史中,通过不断的宣传,微软公司的愿景不仅为公司的所有员工熟悉,在整个业界也知名,成为微软企业文化的一个独特的亮点。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微软的企业愿景也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而变化。它经历了这三个阶段的变化:

  (1)在公司的最早期,当微型计算机革命才刚刚开始时,通过软件的开发来推动计算机的普及是公司的最终目标,这也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公司刚创建公司时的理想。所以,微软的最早的企业愿景阐述(VisionStatement),从1975-1999是:

  Acomputeroneverydeskandineveryhome.-让每台桌上、每个家里都有一台个人计算机。

  在这个愿景的激励下,公司的产品开发努力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理想:通过为计算机提供廉价和易用的操作系统及大量的应用软件,来帮助推动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也叫个人计算机(PersonalComputer,PC)的普及。微软公司与业界的其他软件公司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可以说是基本达到了这一理想。

  (2)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微软的产品开始发展到了普通的桌面个人计算机(DesktopPC)的范围之外了。微软也开始意识到,在那些超出桌面计算机范围之外的市场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像专门为移动电话、掌上电脑、嵌入式设备等产品所开发的软件,还有像为游戏平台等其他非传统性的计算机设备所开发的软件等,所有这些都应该是公司的产品开发方向。在这个观念和商业需要的影响下,在1999年,微软将公司的企业愿景阐述改变成:

  Empoweringpeoplethroughgreatsoftware-anytime,anyplaceandanydevice.-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于任何设备上,提供能够为人类发挥最大潜力的优秀软件。

  这个所谓的“任何设备”就是强调,微软所要开发的软件应该不再仅仅局限于桌面计算机的应用,而需要包括其他各种设备。这个愿景又与比尔?盖茨在很多年前所讲过的另一个理想所吻合:人类对信息的使用应该可以是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可以是在你的手指尖(Informationatyourfingertip)。在这个更新了的企业愿景的激励下,微软在过去的十年中在那些非传统性计算机的软件开发上作了巨大的投资和努力,开发了很多这方面的新产品,例如像面向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的WindowsCE操作系统、游戏平台产品Xbox等。这是一个企业愿景推动商业行为的很好的实例。

  (3)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广泛的使用,软件的功能和作用已经与人类社会中几乎所有方面都不可分割,因此微软作为一个软件公司的努力方向也不再是简单地开发孤立的软件技术或仅仅为某些设备作为开发的方向,而是应该考虑如何进一步推动软件对整个社会和文明发展的作用。所以,在2002年,微软将自己的企业愿景做了更进一步的更新,使得现在的企业愿景阐述成为:

企业的宗旨和愿景(2)

  Toenablepeopleandbusinessthroughouttheworldrealizetheirfullpotential.-帮助全世界的个人和企业充分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这个最新的企业愿景旨在推动公司的全体员工将自己工作的意义做更进一步的提高,将个人工作的努力与发挥人类的潜力这个宏伟的目标联系起来。这个企业愿景阐述可以说是更加理想化,通过超出仅仅是开发软件的局限,将公司的作用和努力方向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理想境界。这样的企业愿景无疑会给员工们的工作努力增加自豪感,提升工作动力。

  从微软企业愿景的变化历史可以学到一些在建立企业文化上值得借鉴的东西,如:

制定企业愿景的指南

  ?企业愿景应该是一个充满理想、可以给人带来憧憬和向往的宗旨,这样

  企业可以用它来鼓励人心、激发企业员工的激情。平淡无味或空洞的企

  业宗旨是无法起到鼓动和统一军心的作用的,只会被人视而不见。

  ?企业愿景不见得是一成不变的。有效的企业愿景应该根据市场的变化和

  企业商业战略的变化做适当的符合历史需要改变,这样可以推动企业自

  身做符合市场竞争需要的改变。

  ?用短小精悍的语句进行企业愿景的阐述,目的是要使企业愿景容易被员

  工理解、容易记得住。太长或太复杂的愿景阐述容易被员工们忽视。

  你的企业是否有自己明确的愿景阐述?有的话是否具备以上这些特点?你们的员工们都理解并能记得住?要是没有,你也许应该给你们的领导一个提示……

树立自己产品的责任(1)

  ——建立开发战略的文化

  成功的高科技企业的另一个独特的素质是具有明确的产品开发战略。任何在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都有自己十分明确的产品开发方向,而且这些开发方向都是在公司市场战略的指导下所做的选择。那些为了应付竞争者所提出的挑战而做出的开发战略,往往是在市场竞争中落后了所做出的被迫的选择。这样的被动局面当然是所有企业都想避免的。微软在如何尽量避免陷于这样一种局面的战略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它就是,以主动出击、推动业界接受自己的新技术的方法来保持自己不败的地位。微软当然不是所有产品和技术都很成功,在三十多年的历史中有不少产品没能在竞争中取胜甚至还未推出市场。但从总体来看,微软在试图建立市场领先地位的努力上还是很成功的。它背后的原因之一是,通过制订一套自己产品所应有的责任并教育员工对此有清楚的认识,来推动自己的产品部门建立相对的开发战略和方向。

  所谓的树立一个对产品责任的认识,指的是公司的员工们是否认识到自己所开发的产品是为了什么、需要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和功能。有了这样的认识,在制定市场战略和产品开发的方向上就像有了一个指路明灯,知道哪些东西重要。在这样的企业管理的信念下,微软的管理部门为产品开发作了以下的对自己产品的责任的总结,也就是我们所认为软件所应该起到的作用和责任,即软件产品和技术应该为广大客户所起到的作用:

  ?推动和支持团队合作(SupportTeamwork):任何企业在管理和运作上依赖团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越来越重要,而软件在帮助企业提高效率上,在这一点上正好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微软所开发的有关推动团队在信息交流和工作协作上的产品如SharePointTeamServer等产品,就是在这个产品责任的指导理念下所开发出来的。微软在这些产品的开发和利用上,也身体力行。当SharePoint第一版本开发出来之后,产品部门就在全公司的各个部门推动使用它。几年下来,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已经用它建立了无数个各种进行内部交流的网站,公司的IT部门甚至还用它为所有员工提供建立个人网站的平台——公司的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地随时建立自己的信息网站。这种利用软件来推动交流的管理文化,在推动各部门团队在工作的合作和项目协作方面,的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扶植和鼓励对标准和政策的服从(FosterCompliance):支持业界各种公开标准、推动业界开发符合公开标准的产品。这个理念来自于意识到要使得由不同开发商所生产开发的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各种产品、技术、数据之间具备良好的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功能整合和数据交换,是极其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技术平台和产品支持公开标准(OpenStandards)的能力就成了极为关键的前提,因为只有生产商都采用同样的标准才能做到整合的方便。只有真正不受任何少数企业控制的、为业界所接受的公开的标准才能为所有开发商提供一个公开地进行技术选择的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这样的商业环境对推动业界的正常发展极为重要。所以微软把支持公开标准提到了软件产品的责任这一高度上,要求每个部门所开发的产品支持公开标准。除此之外,各地区和国家政府对信息技术有各种政策,要使自己所开发的产品能够在世界范围的市场上取得成功,必须注重产品的技术服从这些政策和要求。

  ?促进远见和洞察力(FacilitateInsights):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总结出规律,从而得出有用的结论来帮助做决定,是提高企业各部门和政府各机构的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体现。而软件最大的功能之一,就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和威力来帮助使用者提高这样的洞察力。近几年最新的软件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数据库、数据发掘(DataMining)和商业情报(BusinessIntelligence)等技术领域的发展。由于有了这些新型的数据分析技术和工具,各行各业往往可以从对大量原始数据进行分析后所能得出的新结论和新眼光中获得巨大的利益。微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把为客户提供这个功能作为自己产品开发和技术投资的重要方向之一。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在最新的数据库产品中加入了大量的有关数据发掘和商业情报的功能。

树立自己产品的责任(2)

  ?提供信息的可见性(ProvideInformationVisibility):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信息数据量开始了几何形上升甚至爆炸性增长。大量的数据也使得人类对数据的运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正因为如此,才有像开发搜索技术的公司得到投资市场的青睐,大量公司注重搜索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所以怎样将大量的数据可以让用户可以快速和容易地查询,方便地进行解读和理解,以及尽可能高效地使用等等,这些都需要良好的软件技术来帮助解决。作为软件开发公司,微软意识到软件的这点重要责任,以及背后的大量商机,因此在相关的技术领域进行投资,也注重在产品开发中要求各产品部门将这些重要的功能作为不可分割的部分加以开发。最新版本的视窗操作系统WindowsVista中就加入了搜索的功能,并在帮助推动使得信息简单易懂的图像界面设计上花了大量的开发资源来提高功能。

  ?推动流程的优化(EnableProcessExcellence):任何商业运作都有自己的特定流程,而通过使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任何企业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流程效益和效率,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靠功能强大的各种软件,从客户关系(CRM-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物流管理(SupplyChinaManagement)、到销售管理(SaleForceManagement)等等,所有这些商业的运作都越来越依靠强有力的软件来提供这些功能、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微软认为,作为一个软件系统的平台商和开发商,有责任为业界提供建造这些系统的平台和工具,因此这也是公司新产品的重要投资和开发方向之一。除此之外,软件开发本身也是一个重要的工程流程,因此在开发工具上有很多流程的优化可作。微软在诸如VisualStudio这样的开发工具中,不断地增加帮助提高软件开发运作流程优化的功能。最新版本的VSTS将微软自己所使用的开发流程和工具通过面向市场的产品的形式向业界公开,这也是帮助各软件开发企业和信息业界推动良好的工程流程的努力之一。

  ?帮助客户在任何时候和地点高效地工作(HelpPeopleWork-Anywhere,Anytime):随着信息化深入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在越来越多的环境和情况下计算机的使用会是在超出常规的桌面计算机。各种移动电话、掌上电脑,以及嵌入式计算机产品,将越来越多地代替桌面计算机而成为广大用户使用信息的手段。这也是所谓的“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计算机技术和使用信息的概念。微软相信未来的软件技术也必须与这个信息发展的总体趋势相符合,因此在这些相关的领域花大力气进行开发和投资,甚至是在早期开发的产品和技术并不理想的情况下,并不气馁,不断投资。最明显的例子是,在为掌上电脑和移动电话所开发的视窗消费者版本(WindowsCE)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在20世纪90年代的早期刚开始开发的版本并不受到市场的广泛接受和欢迎,但是微软坚持不懈地进行投资和不断的新版本的开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和大量的投资之后,终于在各种移动设备和手机的市场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这也是一个企业的信念指导自己产品开发的成功例子。

  这些例子说明了,当一个企业为自己的产品建立一个明确的责任信念,它可以帮助一个企业坚韧不拔地坚持必要的投资,坚持一个自始至终的技术开发努力。这种企业文化也帮助企业放眼未来,注重赢得长期的市场竞争而非眼前的短时效益,特别是在困难时期具备自己的长期投资信念而不轻易放弃。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信念的树立,帮助自己企业中的各个部门按照一个长远目标去发现和开发各种新的商机、开发更多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帮助企业在业界逐渐建立一个领军的地位。

  微软的这个企业文化也值得中国信息业界的借鉴。作为一个软件或信息系统的开发人员,你可以问自己,我的部门或企业是否对自己产品所应有的责任有明确的定义和认识?我们是否具有一个与此符合的长期性的产品开发战略?我的企业领导是否能够让我的团队员工们都对此建立明确的认识?

你的产品的责任和开发战略是什么(1)

  你们的企业或公司是否对自己所开发的产品或技术所应有的责任有明

  确的定义和理解?

  ?你们的员工是否对这样的理念有清楚的认识并为之努力?

  ?你们是否有根据自己的产品责任理念而带来的明确的创造新商机、开发新市

  场的指南和动力,还是依赖于竞争对手给你们带来的压力去应付开发任务?

  ?你们的技术开发是市场领先的创新,还是只是一些仿造或跟随别人的东西?

  ?你们的投资是长期性的、为赢得市场的领先地位、开创新商机和新市场

  的?还是在希望在已有的市场中去争一席之地?

  ?你们的产品或技术是否能够为客户提供独特的功能和服务,还是竞争者

  很有可能从你们的手中将商机抢走?如果是后者,你们有对策吗?

  ?你们的开发运作流程是否是符合软件开发的规律?使用先进的工具和流程

  管理模式,还是仍旧停留在任意性的、无法有效地重复的开发管理状态中?

  第四节1.5人的素质和高效的系统——微软企业管理的成功因素

  微软三十多年来企业的发展和产品开发的成功,引起业界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企业都想了解在这些成功的后面究竟是哪些因素起了主导作用。媒体在这方面做过不少报道,一些高等院校企业管理专业的研究专家们也写过总结。比较有影响的包括像由麦克?克斯曼努(Cusumano)和理查德?赛尔比(Selby)所著的“微软的秘密”之类的书。这些报道都有它们各自独特见解的地方。我觉得如果对这些总结再结合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则可能更清楚地理解其中很多的奥秘。其实,微软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包括在技术开发、市场营销模式,以及对员工的管理等各方面,长期采用和执行富有远见的管理策略。这里,我根据这些过去已有的论述,包括克-瑟书中所引用的哈佛大学企业管理系的两位教授马寇?易洋斯蒂(MarcoIansiti)和爱伦?马考麦克(AlanMacCormack)的一些调查总结,从一个亲自经历过很多相关历史的内部员工的角度,来说明微软在企业管理上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一些关键因素。

  1.尽量雇用最聪明和有进取心的人(Hirethesmartestandaggressivepeople)

  这是将企业成功建立在优秀素质员工的基础上管理理念的体现。这个文化的具体反映就是严格的员工招聘的流程。在后面章节中其他同事们所讲的各种应征面试的故事,就是这种文化的体现。微软的应征面试的难度是业界有名的,甚至在网上都有好事者将各种面试问题登出来,让其他应征者们可以事先了解和准备。这个风俗经过微软几十年的实践和使用,在高科技业界也被大量参照。现在很多其他的高科技和IT公司在招聘员工时也参照和使用类似微软的连续性的考问的面试方法。这样一类的招聘过程,不仅仅在于为了严格查看应征人员是否能够解决具体的业务和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验证应征人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主观能动性,我们昵称为“聪明才智的马力”(IntellectualHorsepower)。通过这样的招聘过程去测试这个“马力”,往往是比较有进取心、敢于迎难而上性格的人被优先召入。这样的做法对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无疑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2.教育和鼓励员工热爱技术、并以充满激情的态度工作(Lovetechnology,fullofpassion)

  微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员工们对技术的热爱和能够充满激情地努力工作的风气。这种员工个性不仅从员工的招聘过程中去争取,更主要的是通过不断对员工进行的培训和教育来加强。微软在这方面是世界上极少数做得极为出色的企业之一。公司为员工们提供大量的免费教育和受培训的课程和机会。任何人可以任意选择符合自己工作需要或兴趣爱好的大量课程,包括大量可以随时加入的网上课程,让员工们不断充实和增进自己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公司还在内部建立专门的促进企业运作流程的各种培训组织,比如增进软件开发流程的“工程优化组织”(EngineeringExcellenceGroup–EEG),由专人和组织研究如何将软件开发的运作流程和管理进行优化,并定期为产品开发团队的员工们举办各种技术和专业课程。

你的产品的责任和开发战略是什么(2)

  3.推动开明的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充分调动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所能提供的各种见解(PromoteDiversity)

  微软在这方面也是世界大企业中做得非常杰出的例子之一。这种企业文化尊重来自世界各地、由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团体所能提供的各种不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来帮助企业创造一个互相尊重、鼓励平等、能够容忍不同意见的文化、团结军心、创造企业的凝聚力。在后面章节中所提到的多元文化以及微软华人协会的例子,就是这种开明企业文化的反映。

  4.充分发挥人的主动和能动性(Promoteproactive-ness),树立没有不可能的或做不到的事的信念(Nothingisimpossible)

  就像一支常胜的军队必须要有不怕打硬仗的精神,一个成功的企业也必须要有不畏困难和敢于面对技术挑战的精神。微软在管理上不像有的大型企业靠很多制度和条条框框来约束和管理员工,而是靠充分发挥员工们的主观能动性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很多产品开发团队在技术开发和运作上往往采用和别的部门不一样的方法,而且敢于尝试各种新型的管理方法。

  5.推动自主性的团队文化、和小型团队的企业组织结构(Autonomousculture,runningonsmallteams)

  与前面的一点所相关的另一个管理文化是,微软依靠小型团队的组织结构进行产品的开发。在目前这样一个有八万多人的巨大企业,绝大多数的产品开发团队却都是十几到几十人的小型组织,而且往往是当一个团队发展到超过近百人,它又被分成几个更小的团队。这样的小型团队的管理和运作往往是他们自己根据产品的开发需要来决定,因此每个团队的管理和文化往往带有相当大的自我特色、在管理上也有很大的自主性。小型团队的最大特色就是可以让员工们快速沟通、灵活迅速地做决定,因此往往可以避免臃肿机构所带有的那种低效率和官僚所造成的障碍。

  6.办事讲究效率、实干,注重实际的结果而非办事的过程(Emphasizeefficiency,realwork,resultsoriented)

  因为有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和小型团队的风格,这样的企业文化在办事方法上自然就更注重效率和结果。在微软的各开发团队,员工们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都有充分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团队领导不太在意每件工作完成的过程、而更在意工作的实际结果。与这个注重办事结果的文化相关的特点是,员工们几点上下班、在哪里上班等细节都由员工自己决定,因此大家都更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不是完成任务的过程。

  7.注重产品的发行和抢占市场的速度(Productlaunchfocus,go-to-marketfast)

  由以上几个企业文化的特点所带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注重产品发行的速度。虽然业界有个笑话说微软的产品往往要到第三版才真正变得很好,也就是说微软的产品常有Bug,其实在做出这样的产品发行的决定的后面,有其独特的商业和市场战略。这是一种在追求抢占市场的速度和产品完美两种对立中有意识的选择。在很多情况下,当有客户的需求和市场需要,将能够满足客户主要要求的产品先推出、快速占领或开辟市场,然后再通过升级换代的方法,不断进行技术更新和增强功能来达到完善,是一种市场开发的战略。注重快速占领市场就必须平衡选择一个产品的质量完善性和推向市场的重要性,在有的情况下就应该为了先满足客户和市场的要求,将一些非决定性的Bug留在下一个版本再解决。我们在产品的发行管理过程中常常有意识地做这样的决定,为了占领市场主动将一些次要问题留在以后再解决。

  8.利用建立合作伙伴的生态系统来推动业界对自己产品和技术的接受,以及推动业界的发展(Buildingpartnerecosystemtoevangelizetechnologiesandplatforms)

  微软在产品销售上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与世界范围内大量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微软向这些公司提供各种技术平台和产品,他们再进行系统的整合和开发、向业界提供各种解决方案和具体的服务和产品。有人做过这样一个统计:在世界范围内向业界提供的各种整合系统和解决方案的总销售中,微软每赚一美元,各合作伙伴平均能赚近8美元。这样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整个业界的发展,也对各种系统整合商进一步利用微软的各种技术和产品带来了很大的引诱力。微软建立专门的合作伙伴关系的部门,定期对合作伙伴进行技术传授、讲解最新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等等,这些企业管理方法对公司的长期赢得销售的增长和创汇当然带来很大的好处。所以这种不是简单地卖产品、而是调动其他公司在自己的产品基础上再进行创汇开发的销售方法,很值得其他企业的仿效。

你的产品的责任和开发战略是什么(3)

  9.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和利用(Effectivemanagementofintellectualproperty)

  易洋斯蒂和马康麦克在他们所叙述的对微软的调查的文章中谈到,这个所谓的知识产权的管理并非是用专利等手段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而是在企业的运作流程中建立一个充分利用和分享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机制,让自己的各产品部门能够充分地分享和利用整个公司所创造的各种技术的知识,并将这种知识通过软件的功能组件保留和体现出来,使得各部门的不同产品开发能够分享这些技术和知识。同时,利用前面所讲的调动合作伙伴的力量,让业界更多的开发商业能够利用和享受这些技术和知识,推动技术和知识产权的再开发。这种推动其他开发商的方法是用推动微软的软件产品作为“平台”的方法来进行的,也就是鼓励别人在你所开发的技术的基础上再做开发。微软在执行这一战略中所采用的有效手段是进行必要的“构架”推广和教育,也就是先将自己的产品技术和功能进行模块化(Componentized),总结出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模块进行高效的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开发原则和方法,也就是所谓构架的概念,然后将这些构架的概念向业界推广,特别是通过教育和培训的手段让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开发商理解这些构架的思路、以及如何利用各种模块的编程模式(ProgrammingModel),最典型的就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开发应用软件的Programmingmodel,并通过向业界提供强大功能的开发工具,将这种编程模式变成其他开发者可以方便利用的开发手段,从而能够高效地进行他们自己的产品开发。微软将自己开发的各种技术作为模块让合作伙伴使用,为其他开发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开发效率。合作伙伴越是高效和成功,业界在应用中对微软的技术和产品的采用范围也就越广。建立和利用这种双赢的市场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微软取得自己的事业的成功。

  10.执行有效的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的追踪,及时调整自己的开发战略,有效应付各种竞争威胁(Technologytrendtracking,keepagilityinmakingadjustmenttopotentialcompetitivethreats)

  所有的企业都有一个面对竞争所带来的挑战这样一个问题。在技术高速发展、市场不断变化的高科技和信息业界,这种挑战更为激烈,甚至是一种随时可能出现的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生存的威胁。这样的挑战为所有的企业都提出两个难题:如何及时辨别和发现这样的由新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威胁,以及在判断了威胁之后如何有效地及时对自己的企业战略作出调整,将这样的威胁变成对自己有利的机会。微软在这方面也是做得十分杰出。首先,通过为市场提供各种开发工具,微软的开发工具部门就和业界的其他开发者们保持了一个独特的沟通和追踪的关系。业界任何新技术的产生、特别是任何造成其他开发者去使用非微软技术的新发展,微软的开发部门马上能够追踪到,并采取相应的开发对策,去赢得其他开发者的信任。这种机制帮助微软能够及早发现任何有可能成为主流的趋势,并及时进行相应的投资和技术开发。

  11.为企业运作提供一流的信息系统、为员工创造不断自我提高和素质优化、增进工作效率的条件和环境(Provideworld-classITsystemforemployeesforselfimprovement,competencebuilding,andprocessoptimization)

  英语中有这样一句口头禅:Practicewhatyoupreach,意思为你叫别人做的,自己必须先以身作则。微软作为一个为社会提供IT技术的平台、帮助各行各业通过使用计算机提高效率的企业,自己在IT系统的应用上可谓名副其实地以身作则。整个公司有个独立的IT部门,俨然像一个独立的公司。他们为微软整个企业的运作提供极其广泛的计算机系统资源和运行支持,使得微软整个企业的运行保持在极其高效的无纸张和实时管理状态之下。任何员工、任何团队都可以极其方便地建立和使用各种内部网站、进行各种专题讨论的电子邮件社区。在世界范围内,任何员工可以随时上网连接到公司的网络上进行工作。任何人遇到任何系统使用或软件使用的技术问题,可以随时进行24小时的电话咨询得到解决问题的帮助。我在美国六七个大型企业工作过,包括像摩托罗拉、西门子这样的世界范围著名的跨国公司,从我自己经历过的各种工作环境,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公司在自己的内部IT系统的功能、范围、方便性等各方面上可以与微软的IT系统相比。微软的员工们可以随时为自己的工作需要充分利用IT系统的资源,建立各种内部网站,还可以在自己的内部网站上随时进行各种专业的听课和学习、甚至聆听来自世界各地的名人访问微软时的各种演讲;在后面有关多元文化的章节提到的各种员工的多元文化社团,能够充分利用公司的IT系统建立生机蓬勃的社区,也是微软IT系统功能强大的一个体现。

你的产品的责任和开发战略是什么(4)

  所有这些独特的对技术、员工、系统、知识产权等各种企业资源的管理方法和办事风格,为微软建立了一个独特的企业文化,也为公司在业界激烈的竞争中,提供了一个增强自己企业素质的基础,从而能够不断赢得竞争。这是微软公司在三十多年的发展和竞争中能够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微软这些成功的实践经验在世界范围内被许多企业仿效,它们对中国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业界的公司在如何优化自己的企业和资源管理,有着巨大的借鉴价值。

微软的IT系统

  微软公司内部的IT系统的概况:

  ?每天全公司的电子邮件的总数:3000000内部电子邮件

  ?每天在公司的系统上被过滤掉的垃圾电子邮件(SPAM):8500000

  ?全公司使用的电子邮件服务器账户数:110849

  ?每个月中访问公司网络的移动电话和掌上电脑量:26517

  ?每个月中使用LiveMeeting进行会议和学习交流的总数:71009,参加

  这样会议的人数:394390

  ?每个月里进行技术支持服务的人所收到的服务电话总数:394390

  ?每天自动电话接线系统(MSConnect)接到的接线呼叫平均数:5000

  ?每天由电话接线员转接的接线呼叫平均数:300

  ?自动电话接线系统运行前电话接线员转接电话的最高数:850

开明的多元文化增强企业的活力(1)

  在我参与的接待来自中国的各企业客户和政府机构参观访问团的工作中,每当遇到我介绍微软公司历史和文化时,很多来自国内的客人们都对同样一个问题关心和好奇:在微软总部有多少华人或中国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是怎样的、与其他“外国人”特别是印度人相比,华人在公司的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也许应该从整个公司的企业文化,特别是多元文化的介绍开始。

  1.6.1微软多元文化的传统和相关管理政策的执行

  所谓的多元文化,是从原来英文的Diversity这个字开始的。它的来源应该归功于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黑人开始的反对种族歧视、争取平等的运动和努力。在美国大型企业的早期历史中,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并没有任何机制保护他们能够得到平等待遇,他们往往无法得到公平的招聘机会和面对没有歧视的工作环境。由于美国黑人反种族歧视运动的结果,特别是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MartinLutherKing)所倡导的“评判一个人,不应该看他的肤色而应该看他的品格”,四五十年来给美国的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有关人类平等价值观的改变,由此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建立平等对待员工的机制的推动,使得各企业逐渐在招聘和用人制度上逐渐建立起平等对待黑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自我约束和各种相关制度。

  最早的Diversity含义就是这个平等对待不同种族的概念。同时,美国妇女争取公平对待妇女和女权运动的结果,也使得Diversity在企业制度的含义中又包含了为妇女提供招聘和提拔机会方面的平等对待。在近二三十年中,随着大量的外国移民者,包括像华人、印度人、东欧人等来自世界各地的技术专家们加入企业,美国企业的Diversity制度更包括了对所有不同种族的人的公平对待的含义。最近几年来,Diversity甚至还包含了对残废人员和同性恋等有特别需要照顾的社团的尊重。所以多元化的总体概念和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人种的单元化到多元化,文化的单元化到多元化,以及所提倡的对这些多元化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的概念和意义,其本身也是处于一个不断演变和进化的过程之中,但是它的推崇平等对待和尊重不同文化和经历背景的所有个人的总体概念和意义还是值得提倡的。它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进步的象征。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历来讲究各民族的平等对待、中华民族也没有歧视其他少数民族的历史,讲究平等的多元文化的概念对我们有任何意义吗?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我们没有对其他民族的歧视,但是目前业界中对妇女、老人、残废人等的各种局限和限制,甚至是偏见和歧视的现象,仍旧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记得前不久,中国一个政府机构到美国来进行海外人才的招聘,条例上有明确的规定,多少岁数之上不能申请、身体有伤残不能申请等。这在海外华人中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对议论,有人批评说,这样的招聘内容要是在美国被一个政府机构或大型企业使用,一定会被人以违反多元文化的歧视给告到法庭上去。今天在欧美的业界,没有任何一个开明的企业或政府敢提出这样的招聘要求,相反,绝大多数企业都以“提供公平招聘和雇佣机会的企业”(EqualOpportunityEmployer)为荣,在他们的企业招聘广告中都会加入这一条款。现在在很多企业的员工招聘过程中,雇主甚至都不能问,你是否结了婚、你是否有任何伤残、你年纪多大了这样一类的问题。这种良好的对不管什么样背景的人、特别是对需要照顾的如残疾人都保持公平对待和尊重的风气和文化,看来还有待于国内的企业界大量推广和借鉴。这样的风气的推广能够帮助一个企业为它所有的员工们创造一个人人感觉平等、不受歧视、能够心情舒畅做贡献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它最终决定了这个企业是否能够建立强大的员工向心力和凝聚力,帮助该企业取得更多的赢得市场竞争的动力。

开明的多元文化增强企业的活力(2)

  微软公司作为一个在企业文化上开明(Progressive)的大型跨国企业,对多元文化的推动和支持可以说是不遗余力。首先,公司在自己的行政策略上公开刊登这样的条例:

微软在公司管理上倡导多元化的方针(1)

  Tobuildthegreatestmulticulturalworkplaceinthetechnologyindustry.Toreflectthegrowingdiversityofourcommunitiesandtheglobalmarketplace,wemustmakeeveryefforttounderstand,value,andincorporatethedifferencesofouremployees.

  建立一个在技术行业具有最佳多元文化工作环境的企业。为了充分反映我们日益多元化的社区和全球化的市场,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去理解、尊重,并且利用我们多元化的员工队伍。

  在这样的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之下,微软公司不仅像很多其他大型企业那样在员工的招聘和雇佣等用人条例上明确推动平等,更重要的是,它在内部通过建立独特的管理部门和机制,在员工管理上大力推动多元文化的各种政策,通过它们的执行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员工的热情和帮助建立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和信心。这些管理手段体现在以下这些机制上:

  ?在公司总部的人事部门有专门从事推动全公司多元文化的组织,由专人来负责全公司各种有关多元文化事项的业务。

  ?公司人事部门每年从运作预算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用来支持全公司各多元文化组织的各种活动,并替各个多元文化的活动进行宣传,推广这些活动的影响。

  ?在公司各管理阶层,特别要求各个级别的领导注重多元化政策的执行,注意提拔各种不同背景的人,特别是妇女和各少数民族的人,从事领导工作。

  ?公司每年还举办特别的有关多元文化的大会,特别请社会上推动各民族平等和多元化的热心人士和政治家来进行演讲,宣传多元化的好处。比如在今年特别举办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的生日纪念大会,请黑人领袖杰西?杰克逊来做演讲,公司的很多副总裁级别的高层领导也都来参加并作宣传。

  ?除此之外,微软还推动年度的宣传多元文化,特别是来自世界各国文化的活动。每年五月份举办年度的亚洲传统文化节,让来自亚洲各国的员工们向其他员工们展示自己国家的历史和文化。每年代表中国文化的春节联欢晚会,这几年已经成为全公司著名的大型活动,总是有上千员工来参加。每年秋天的中秋晚会,也总是上千员工来品尝中国月饼。公司为这些活动提供经费和场地支持,使得这样的活动能够经久不衰地举办,这些活动影响越来越大。

  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管理手段是,微软作为一个新型技术和高科技开发的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在信息技术开发上的优势和能力,调动企业内部各种IT技术来为多元文化的推广提供免费的资源:

  ?公司为全体员工提供大量免费使用的网络服务器平台和储存,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根据社团的需要建立自己热心的多元文化社区,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平台建立自己社区的网站、为自己社区的各种活动发布通告、进行宣传等等。在这样的支持之下,员工们建立了三十多个各种多元文化的社区:除了像妇女、黑人这样的最早的推崇平等的社区之外,还包括了各种不同民族的团体社区,包括华人、犹太人、印度人、日本人、泰国人等等在内的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社区,以及像盲人、同性恋、父亲、家长、退伍军人等等有特别照顾需要的社区。所有这些社区可以免费使用微软公司所提供的大量信息系统,建立网站,组织自己所需要的各种活动。同时,指派企业副总裁级别的领导担任多元化社团的顾问。

  ?建立全公司的多元化顾问董事会(DiversityAdvisoryCouncilBoard,简称DAC),请以上提到的这些各个社团的领袖参加这个顾问董事会,定期召开讨论会,协商推动多元文化的活动组织事项以及相关公司政策。

  ?公司人士部门雇用专人每月向全公司发布公司有关多元文化的各种活动的电子简讯,通过这样的手段向全体员工不断灌输执行多元文化政策的好处。

  ?微软在自己的内部电子邮件系统上,为员工们提供一个完全开放型的社区讨论功能。任何人可以根据自己的任何兴趣爱好,组织专门的电子邮件讨论社区。各个多元文化社团也利用这样的系统,建立自己专门的进行讨论的社区。由大多数来自中国的华人社团的电子邮件社区是全公司各多元文化社区中参加者最多、流量最大的社区之一。不仅中国人在上面讨论有关中国人关心的事情,比如回国探亲、春节晚会等,来自世界各地的其他员工们也可以随时加入,讨论各种问题。

微软在公司管理上倡导多元化的方针(2)

  ?微软公司还为像华人社团这样的多元化组织提供公司的其他资源,如会议场所、饭厅等,让社团可以组织各种有利于社区建设的活动。比如中国人的华人社区就举办过很多有关职业升迁、演讲技巧之类的帮助华人员工的活动。华人社区还举行乒乓球比赛、围棋比赛、单身员工舞会等各种活动。

多元化团队

  ——顾建荣

  多元文化是当今跨国公司立于不败之地的管理基础之一。它包括许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组建一支多元化的团队。团队需由不同性别、出生地、性格、经验、年龄等的人组成。

  一个人遇到一个新情况的时候,往往会从自己以往的经验中寻找答案。一个在美国人烟稀少的肯萨斯州小社区长大的人往往习惯与陌生的过路人打招呼问好。当他初到一个大城市,如芝加哥,同样的举止会得到怀疑的眼光。一、二次招呼后,他便会停止与陌路人打招呼。每个人都有他知道他所知的、他知道他所不知的、他不知道他所知的,以及他不知道他所不知的。一个充分多元化的团队可相互取长补短,这对遇到问题时,找出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非常有用。

  微软对多元化的团队十分重视。各级经理常接受有关培训,例如如何组建多元化团队。但真要组建一支充满与自己不同风格的员工队伍也是一件不易之事。要使其所有成员协调地工作更不容易,常会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我曾有过一支这样的队伍。很多难事经过大家Brainstorming都可迎刃而解。

  我非常佩服那些提出与我想法完全不同的人。特别是一些刚从学校毕业的员工。他们的想法往往不受拘束,常给我不少启发。这样的一支队伍有时也会给我另一种惊奇。队里曾有一位专业很强的员工,性格直爽,较易上火。有些员工较难与之相处,甚至有因他而离开团队的。有一天我与他谈话,要他尊重多元文化,尊重与他风格迥然不同的员工,以便使工作能更好地进行。你猜他的回答是什么?那你们为什么不能容忍我,这也是多元化啊。遇到这种情况,你怎么回答呢?

  总之,作为一个领导,千万不要有性别、年龄等歧视,对员工要一视同仁。作为一个队员,对同事要看到他们的长处,认真考虑不同意见,取长补短。

  要培养一支多元化的团队需要每个成员的努力和不断地投入。结果将是一支无往不胜的团队。

我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和观察

  ——施卫娟

  多元文化(Diversity)看似很简单的词,其实有很多内涵。最简单地,就举地域性来讲,众所周知,微软是个跨国大公司,其员工覆盖了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用说微软在全球的多个子公司或其他机构,光看其在美国总部雷德蒙(Redmond)市,员工就来自全球各地众多国家和地区。像我现在任职的嵌入式Windows团队,同事有来自:美国、中国、印度、德国、意大利、加拿大、南非、泰国、越南、韩国、文莱、以色列、伊朗等十几个国家,简直就是一个小小联合国。怎样让不同出生文化背景的人求同存异,最好地协同工作,发挥最大优势,并非易事。

  事实上,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专门有一个团队负责多元文化方面的事务。其任务是了解认同员工之间的不同之处,包容性地思考,提供合适的工具途径让每个员工都能最好地工作。而且,微软员工尤其是做管理工作的员工的能力发展指标之一就是在团队里提倡多元文化,广征博收,设身处地为人考虑,并鼓励他人也这样做。

  从我作为一个普通员工的观察来看,人力资源部的负责多元文化的团队,这四五年来人员越来越多,其举措覆盖的面也越来越广,在公司里被认知的程度和范围也越来越深入和广泛。这无疑是从公司决策层发出的一个可喜的信号:多元文化正被日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对多元文化的定义也在延伸,不仅仅局限于人种、民族、出生背景、性别、年龄、残障与否、性取向等传统的多元文化考虑的角度,而是包含了任何人与人之间所可能有的不同的地方,比如教育背景(科班出身、实践摸爬滚打出来)、婚姻家庭状况(未/已/离婚,有无小孩/宠物)、工作习惯(喜欢早睡早睡、还是夜猫子型)、母语是否英语等。像一个我们公司内部的多元文化的培训课程里比喻的,我们从外在上看到的身边的一个员工同事,可能就像是他或她这个人全部的冰山的一个小角而已,极为有限,有很多隐蔽的方面我们没法看到或者并不意识到。当我们具备这个广角的多元文化的眼光与认识时,看到的世界,就像是在一个多棱镜上又加了几

  棱,可想而知其折射出来的更绚丽多彩的新景观。

  很显然,这个变化获益最大的无疑是员工和用户。为什么?因为我们员工觉得公司真真正正重视我们个人或某个团体的独特的需求并尽最大可能满足,从而我们会更快乐高效地工作,在开发产品、技术和服务时也会对全球用户的需求更有意识地加以考虑,从而使更多全球不同的用户会更满意。

多元文化顾问董事会和多元文化团体

  ——施卫娟

  多元文化顾问委员会在整个多元文化事务中,在我看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委员会是由各个多元文化团体的带头人,和人力资源部负责多元文化的团队组成。前者有点像是民间的,草根的,是志愿者,而后者是官方的,正式的,是专职人员。

  目前我们共有三十多个多元文化的员工团体,多数是以出生民族背景形成的,像华人员工协会,印度员工协会,阿拉伯员工协会,西班牙裔员工协会。还有其他形形色色的有共同利益或兴趣的员工组成的协会,如女性员工协会,爸爸员工协会,弱视员工协会等。

  这些多元文化员工团体,不是随随便便谁都可以宣称成立的。必须是得到人力资源部负责多元文化的团队的审核同意的。一旦批准成立后,每年会得到公司一定的财力资助,可以为其成员组织各种活动。另一方面,这些多元文化团体也是有限制的,他们对外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团体。

  一个完整的多元文化团体列表可以从微软公司的网站上找到:

  http://www.microsoft.com/about/corporatecitizenship/citizenship/diversity/inside/dac.mspx

  1.6.2微软的多元文化传统和努力

  这样广泛和深入地推动对多元化的倡导和尊重,给微软在自己的业务上带来了大量的实际好处,它帮助微软在开发面向世界市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方面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帮助公司去赢得很多开发国际市场的商机:

  ?这样的管理政策使得公司能够充分利用来自各国的员工社团、他们对这些不同文化的熟悉的背景和对世界各国市场的独特了解,帮助公司在产品本地化、市场开发,以及对各国政府的关系的建立和维护等方面的业务,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帮助,在产品开发上更好地理解全球市场的需求和文化差异,避免犯那些不利于赢得那些国家和地区市场的文化和政治错误,使得公司的产品更能被各国市场所接受。

  ?通过这样的管理政策,让员工能够更容易体会到公司对他们的关心,从而使员工更容易建立起对公司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接受公司的利益和价值观,更有效地创造企业的凝聚力,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热情。所有这些对公司最终的商业利益无疑有巨大的好处。

  这种利用各国的人才来帮助自己开发国际市场的管理方法非常值得中国企业的借鉴和效仿:

  首先,从一个企业管理的广义角度来说,中国的企业应该学习这样的有助于开发市场的吸引人才和利用人才的管理方法。只要看一下目前有多少中国企业能够真正做到利用外国人来帮助自己去开发海外市场和赢得竞争,从中获得更多商机和商业利益,就可以知道中国的企业在这方面还有很多路要走。在一个全球化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中,这种企业文化和管理能力是赢得竞争的重要企业素质之一。

  第二,建立一个让员工可以随意组织各种文化和兴趣社团的自由和开放性的环境,并充分利用高科技技术和信息系统提供相应的管理资源,使得员工们能够在这方面更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和沟通,它可以在极大的程度上调动员工们的热情,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新力,建立公司对他们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样对自己公司文化的认同和忠诚,反过来又可以转换成他们为公司努力服务和做贡献的动力和热情。

微软多元化管理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如果你是一个企业部门或团队的领导,你可以根据微软这个开明的企业文化的启示,审视一下你自己在管理上是否为员工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热情和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和机制:

  ?你的产品开发计划和策略是否有面向世界其他市场的开发战略?有没

  有想过利用各种熟悉那些市场的各种专家和人才,包括利用来自外国

  的专家为你的业务服务?

  ?你的企业或部门是否为员工们提供了一个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去

  随心所欲建立各种有利于信息共享和交流沟通的机制和环境?

  ?你的企业或部门的信息系统是否可以让员工们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各种

  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讨论、对他们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可以在员工中很

  快咨询答案的、进行互相帮助的社区?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在管理机制和系统的改革上,下一步的计划是什么?

  有的读者可能会问,我是从事技术开发的,理解这种管理方面的理念对我的工作有用吗?答案很简单,这种建立良好工作环境的管理和企业文化,虽然与开发某个产品的具体技术无关,却与整个企业或团队的“军心”大有关系。一个充满热情、员工们齐心协力、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具有优越的信息共享和沟通的公司或团队,在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竞争能力上,与其他在这方面没有这些优势的公司相比,他们赢得竞争的几率如何,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企业文化的优势是让员工觉得一个公司最吸引人的地方。

  多元文化——吸引我乐意为公司努力工作的重要原因——施卫娟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软吸引我一直很乐意地为其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对多元文化的支持,对少数民族群体的支持。“微软华人协会”这个都由

  华人员工组成的受到公司正式认可支持的多元文化团体之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个协会让我在异国他乡和其他同样说中文的华人同胞或者对中国文化和事务感兴趣的非华人员工有了认识和交流的平台,对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和乐趣,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来描述这个感觉就是:“找到组织了”。应该说,公司对多元文化的支持在我自2004年起任“微软华人协会”的董事会成员和主席的经历中,体会最深。

  在微软女性员工协会的经历——施卫娟

  微软女性员工协会是微软最大的多元文化团体。它最成功的就是一年半左右举办一次的微软女性大会,安排有各种关于女性职业发展,协调生活和家庭生活等讲座,很受女性员工欢迎,我自己也参加了几次大会。公司的人力资源部也非常重视该大会和女性协会。这是非常喜人的。我在微软基本没有直接体会到任何因为我是女性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事。这一点可能国内的公司还赶不上。记得有一次偶尔看到国内的某公务员招聘,说是“只限男性”,让我很惊讶。回头想想微软男女平等还不是“天生就来的”。

  另一方面,我注意到,女性大会筹办者名单里没有一位华人女性员工,大会的讲座课题也没有一个特别为华人或亚裔员工而设,2005年,出于要为华人女性同事“发个言,争个脸”并且学习学习的想法,我参与了下一届女性大会的筹办,目睹了很多优秀的其他国家的女性同事如何做事,做决定,了解了这样一个全公司规模的大会是如何筹划运作的。与此同时,我也不忘我的目的。记得当时有一次会议是确定所有讲座,有一堂是选择推荐几位资深的高级女性经理分享事业成功的经验,我就很使劲地推荐了我所知道的几位华人资深高级经理。2006年初,女性协会理事会增选委员,出于同样的目的我试着参选,后来获选为候补会员,进入理事会讨论组。有趣的是,几个月下来,才体会到与我们华协理事会比较起来,举办的活动是要远远比它丰富多彩。

微软的多元文化电子简讯

  ——施卫娟

  该简讯每两周一次,由公司负责多元文化的团队编辑,发至公司里任何对多元文化感兴趣的员工的电子邮件信箱。每期,负责多元文化的总经理会有个简短致词。简讯的具体内容包括:

  ?多元文化活动志愿者的召集。比如,公司的首届“亚太地区裔员工领导

  才能发展大会”招募会议筹办的组织者,或者,女性员工协会在全美各

  分部为“数字化女孩”活动(一个旨在让高中高年级女生和微地区软员

  工一对一地实地接触了解高科技企业的市场营销,运作筹划等管理内幕

  的单日活动)招募志愿者。

  ?微软各子公司或地区的多元文化动态(欧洲和中东地区,亚洲,总部/北

  美等)。比如,印度子公司召开女性大会,总部一月份的纪念马丁?路

  德金的活动等。

  ?多元文化新闻。主要是非微软的一些在多元文化上的新闻,比如《商业

  周刊》报道的关于游戏公司SmashingIdeas将把眼光拓至青少年游戏市

  场的新闻。

  ?活动日期表。列举每月的大事(比如,我们华人协会的一年一度的春节

  联欢晚会),以及一年里的几个特别的纪念传统的月份(比如五月份的

  亚洲传统月)。

  ?多元文化的其他资源。比如一些培训或在线的信息资源,帮助员工了解

  不同国家地区的背景,如何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工作等。

  这个简讯像是一个窗口,可以看出公司多元文化的进展,也堪称是公司官方的多元文化状态的脉搏。不同的个人和群体可以由此了解他人,更好地寻找合作互助的机会。我一直是该简讯的忠实读者。

微软的华人协会Chime

  在对多元化大力支持的管理政策和环境下,微软公司的员工们根据自己各自的需要和兴趣,自行组织了大量的员工社区,与有类似兴趣的同事进行信息分享和互相帮助。这样的员工社区得到公司人事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并将它们归于所有符合多元化政策所支持的进行统一管理的组织,邀请他们的领袖参加公司的多元化顾问董事会(DiversityAdvisoryCouncilBoard,简称DAC)。这些多元化社区因此也被称作DACGroup。近十年来在全公司这样的多元文化的社区已经达到三十多个,包括几十个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员工组成的少数民族社区DACGroup。

  在微软全公司七万多员工中,在总部员工的人数约为三万多人。在这些员工中,来自世界各地的最多的“少数民族”或“外国人”就是华人和印度人,各占约百分之十左右。在这些少数民族社区中,最大的一个就是由主要来自中国的员工所组成的华人社区,ChineseMicrosoftEmployees,简称Chime,我们称它为“微软华人协会”。目前它的成员人数已达两千以上。它是在全公司中的所有多元化社团中仅次于妇女社团的第二大多元化社团。由于成员众多,举办各种活动的数量大,微软华人协会在公司的所有DACGroup中的影响因此也很大,每年举办的诸如春节晚会这样的活动因此也成为DACGroup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被称为公司每年的“亮点活动”(SignatureEvent)。更有甚者,也是世界上其他企业还没有做到的,是微软公司通过捐款匹配的方法,大力支持微软华人协会每年对“明日中华教育基金会”的慈善募捐,帮助在中国西部地区修建学校的义务捐款驱动。

  在本书后面的附录中,你可以看到更多的华人协会的成长历史和各种趣闻。

  微软的华人协会的成长充分显示了微软公司对多元文化的支持,也体现了这样的企业政策对公司所带来的好处。它帮助大量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对公司建立一种归属感,使得员工的热情有充分发挥的地方,它反过来又使得公司能够充分利用这种热情所带来的创造力来帮助自己的业务。很多微软华人用自己的时间帮助公司进行客户技术培训、客户关系和接待,帮助公司产品做面向中国市场和产品本地化的开发,参加网上社区回答国内客户使用微软产品碰到的技术问题等一系列的业务劳动,就是公司能够利用这种热情的最好反映。这种由开明的对多元文化的扶持和支持的政策所带来的员工们发自内心的对公司业务的支持和热情,不是任何简单的强制性企业管理政策能够替代和激发的。

创新精神是我们的血液

  栾跃等

  微软作为一个对信息业界的发展起领头羊作用的企业,深知自己在业界举足轻重的影响和作用所带来的责任,以及这种影响力所带来的巨大商机。微软因此在公司的运行上执行很多相关的商业策略和创新的措施,体现对这种重大的责任所负责的态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技术创新的执著的追求。可以说,这种对技术创新的追逐,是微软公司和微软人的精神、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血液。

  几十年来,微软充分利用技术的创新来推动新技术在整个软件开发和信息业界的发展,并影响整个业界接受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无数的创新和机会。这些商业策略和创新的措施体现在很多方面:

  ?注重对未来技术发展的投资:微软公司每年在科研上的投资已经在业界多年名列前茅,目前已经达到每年近70亿美元的数额,而且每年以百分之二三十的数量递增,高居整个科技业界的第一位,甚至超过世界上很多传统工业和产品的企业。这样巨额的科研投资,充分反映了微软不沉浸在过去的光辉,而是致力推动继续创新。这种极力注重未来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和对新型技术的开发和利用,绝非某些媒体和网上评论所说的“微软不做创造性开发、只抄袭别人”的误人报道。这些投资化为无数今天我们大家每天所用的产品中不断增加新功能。

  比尔?盖茨谈对未来的投资:具有承受几年都没有回报的勇气

  在讲到微软花大投资开发未来的新技术时,比尔?盖茨曾经这样说:“仅有好的想法不能成功,你还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把这些想法转变成为使用方便、具有极大价值和广泛实用性的产品和服务的环境。你还必须能够面对未来做出冒险的决定,能够对某种技术和某个战略几年没有回报具有承受能力。”盖茨戏称这样的投资就像赌博一样。

  在微软的历史上,有很多次这样的“赌博”。早期不将DOS软件以高价特许权出售,而是以一个极低的价格,用使用授权的方法向计算机用户提供,赌的是会有大量的计算机使用者。后来在DOS受到市场上普遍接受的情况下开发并推动新一代的图像界面Windows时,业界有人认为微软一定是疯了,但是微软把“赌”下在用户们会更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微软在软件运行和使用上更方便的开发努力。在20世纪90年代初,微软在业界正大量使用16位的Windows时,开始大量投资开发新一代的32位数的WindowsNT。当时业界就有人认为这是微软的“不智之举”,认为不会有很多用户会从16位转到32位操作系统,可是微软就把“赌”下在计算机性能会不断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大量使用微型计算机进行企业运行和管理的应用。在NT刚投放市场的时候,销售量并比不上16位的Windows,并没有马上能够弥补当初的开发投资。可是微软认定了这个赌注,不怕几年没有达到回报,不断对以NT为基础的32位操作系统进行增强和升级,到Windows2000版本时,业界开始大量接受和普及新型的32位的操作系统了。历史后来都证明了所有这些对创新的“赌注”是对的。

  直到今天,微软仍旧在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开发上继续这样的“赌博”。业界著名的Xbox游戏平台,当初在开发时以巨资投资开始,到目前还没有达到全面收回早期投资、业务全面赢利的状态,可是微软仍旧以承受几年没回报的勇气,继续开发各种相关的新技术和网上服务。现在Xbox的网上社区和联网游戏的功能已经达到了业界领先的地位。

  ?用专门的体制结构保证创新是企业运行中的关键的一部分:微软对这个巨大的科研投资用相应的企业体制结构来保证不断的创新,使公司的发展和客户都直接成为这种创新的获益者:这个体制结构就是一个独立于产品部门的专门从事科研的研究院。十多年前,比尔?盖茨亲自聘请了世界著名的计算机技术的科研顶尖人物,成立了微软研究院,并以此作为基础,至今已经扩大为位于总部雷德蒙、英国剑桥、中国北京、美国旧金山,以及印度的各研究院(MicrosoftResearch,简称MSR),专门从事未来技术的科研和开发;同时,在各研究院有专人和团队,将各种科研的结果介绍到各个产品开发部门,促进新产品的开发中充分利用科研的新结果。

敢于梦想

  微软公司高级副总裁、微软研究院创始人及院长——瑞克?拉希德

  如果你不敢去走那些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你是无法创造出任何革命性的东西的,而如果你每天都在为如何改正软件里的下一个差错或下一个产品的发行,你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正因为如此,微软为一些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创造了微软研究院,给了他们一个可以自由想象的地方,去梦想计算机技术的未来。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主意的火花。有的很辉煌,有的很简单。他们会第一个承认,很多这些主意的火花会熄灭。但那不是关键,关键是,足够多的这些火花将引起让所有这些都值得的熊熊烈火。

  这些年来,由这些研究院所开发出来的无数新型科研结果,逐渐进入到微软的各个产品中,让客户们成为直接享受这些新技术的使用者。这些工作成果可以从下面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沈向洋对微软研究院的介绍中窥见一斑。

微软研究院:用创新开辟未来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沈向洋

  位于中国北京中关村的微软亚洲研究院(MicrosoftResearchAsia,简称MSRA),是微软公司在全球范围之内五大从事前瞻性技术研发的研究院之一。作为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办人之一和多年的领导人,我在此与国内的读者们分享微软公司的创新精神,以及我们研究院对未来高科技发展的一些憧憬和研发思路。

  历史和发展

  微软研究院(MicrosoftResearch,简称MSR)是微软公司一个进行前瞻性科研的独立研发机构。早在20世纪年代初,比尔?盖茨就深有远见地意识到,要保持微软公司长期的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能力,在开发面向市场的产品的同时,必须还要进行影响未来的下一代技术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公司具有源源不断的可利用的新技术来推动公司新产品的开发,并推动整个业界和市场对新技术的接受和利用。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比尔?盖茨聘请了业界著名的计算机理论和开发泰斗,于1991年组建了位于微软总部雷德蒙的微软研究院。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微软相继又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四个研究院分院,分别从事各种领先技术的研发,研究人员也从无到有,至今已经发展到了800个专业研究员。位于中国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就是其中之一。下图列出了各研究院的成立和发展历史。

使命和宗旨

  微软研究院从成立的一天起,就将开发最先进和最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作为自己的使命。微软研究院给自己定的科研任务的宗旨为:

  ?在我们所从事的各个研发领域里将相关的技术和理论推到新的最精华

  的高度;

  ?将科研的创新成果快速转移到让用户直接受益的产品之中去;

  ?以我们的工作成果保证微软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不败之地。

  领先业界的学术成果

  在这个推动计算领域最前沿的研究的主导管理思想之下,微软研究院推动研发成果达到最精华高度的成果成绩斐然,在短短不到十年的发展历史中一举成为世界著名的高科技研究院,在很多领域领先于业界其他有相对更长历史的研究机构。微软研究院已经发表了超过三千七百篇经业界同仁审核认可的论文。从最近几年一些重要的计算机学术大会论文中被选上的微软研究院论文的比例就可窥见一斑:

  ?13%的2001年图像界面技术大会CHI(UI)的论文;

  ?20%的1996年SIGGRAPH计算机图像大会的论文;

  ?25%的1999年编程语言PLDI(proglanguages)大会的论文;

  ?30%的2001年PLDI大会的论文;

  ?多年来在以下各计算机技术大会上超过其他科研机构的论文总数:

  ?SIGIR2004,SIGMOD2004,SIGGRAPH2004,OSDI2004,MOBICON,

  SIGGRAPH2005,SIGIR2005,SIGIR2006,SIGGRAPH2006,等等。

  除此之外,微软研究院在各计算机技术的专业协会、论文、专业大会等各种业界交流中也深具影响。

与高校的合作

  微软研究院的对创新的推动不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各种研发,我们还积极参加国际范围内的各种技术交流会议,与世界上一流的高等院校进行交流、提供各种研究的支持与合作。我们与高校的合作是我们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我们的高校关系部门,我们与学术界在推动新技术的研发上进行了大量合作,分享很多新开发的技术。高校关系部是架设在高校、科研机构与微软研究院之间的桥梁,是连接微软公司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纽带。

  位于北京的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校关系部,就是这样的部门之一。它通过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组织和举办多种形式的项目和活动,帮助提升亚太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信息科学技术学科基础研究水平,帮助提高亚太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和亚太地区信息产业整体实力、尤其是人才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力量。这些活动包括:

  ?与高校举办联合实验室、提供科研经费资助;

  ?参加和赞助包括21世纪的计算大型学术会议等在内的各种学术会议;

  ?举办定期的微软教育高峰会;

  ?向高校提供客座教授;

  ?为高校推荐教学资源和帮助开发新型教学课程;

  ?通过“明日之星”实习生计划、提供“微软学者”奖学金等资助、帮助

  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等等。

对产品开发的影响

  微软研究院的另一个重要工作成果就是将我们的科研成果转入到公司的产品中去,让我们的客户可以直接享受我们的科研成果。这些年来,微软研究院的已经有无数科研成果对微软的产品造成直接的影响、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用户们每天使用的各种软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多媒体音频功能MSAudio;

  ?高清晰文字显示技术ClearType;

  ?团队合作信息过滤功能Collaborativefiltering;

  ?智能搜索技术Intelligentsearch;

  ?垃圾邮件过滤Spamfiltering;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Digitalrightsmanagement;

  等等。

  这些科研技术和其他更多的研发成果对微软众多的产品、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办公软件等产品的开发,都起了极大的推动和帮助作用。例如自动错误检测技术帮助这些产品开发提高质量,还有的科研技术帮助办公软件与操作系统做到同步发行。使用研究院成果的其他产品包括:Windowsstreamingmedia、Ecommerce、DataMining、WindowsCE、TabletPC、eBook、SPOT、Naturallanguageandspeechtechnologies等。最新成立的网络服务信息检索中心(ISRC),必将在网络和搜索技术上带来更多的创新。

  广泛的科研领域

  微软研究院所从事的科研范围非常广泛,不仅仅只是与计算机和软件直接有关的。我们现在的研究技术所触及的领域,直接影响到未来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硬件与移动设备、搜索、互动、协作领域的技术、软件开发理论、安全系统、网络、数据库、图像使用界面、媒体等各领域的技术发展。

展望未来(1)

  微软研究院始终着眼于计算机科学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我们创造的新技术不仅是为了明天,而是明天的明天。我们对各种新技术的研究让我们对很多未来技术的发展充满憧憬和期望。在开发新技术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我们的研究员们要敢于想象、勇于突破、尽力创新。我曾经这样向我们的研究员们描述我们的研究工作:挑战自我是我们进行研究必须要有的中心思路。只有它才能激励我们不断创新。创新是什么?创新就像是把你推到悬崖边上,问你还敢不敢向前再跨一步。只有敢于超前的想象,才能开创未来。

  这种创新精神让微软研究院对很多未来技术的发展进行超前的想象和展望。这种“而是明天的明天”的技术前景将是如何的呢?这里,我们不妨憧憬一下在未来5到10年里各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可能带给我们生活中所具有的前景:

  ?软件自动验证:现在,我们已经能够对数以百万行的软件源代码进行其

  正确性的验证。例如在像WindowsVista这样大规模的软件产品开发过

  程中,我们已经在开始使用一些验证工具和技术帮助源代码的正确性。

  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在不远的未来,这样的验证技术将继续发展,到有

  一天所有软件的开发都将具有自动验证和校对功能,使软件程序和产品

  的各种稳定、安全、性能等重要的属性得到保证,并在开发过程自动进

  行优化、在运行中自动进行实时调整和纠错修理等,让系统的总体功能

  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普及性的数据输入和输出:随着计算机硬件的更加集中化使用,以及大

  量普及的网络和分布性计算功能的利用,可以想象在不远的将来,人类

  生活中所接触的各种环境将成为普及性的数据输入和输出。你可以在任

  何地方方便地对你使用的计算机进行输入,你现在的手机功能应该就可

  以让你明白,以后不管你走到哪里,都将可以方便地使用计算机功能。

  同时,随着诸如LCD和OLED有机显示设备的大量普及和变得越来越

  便宜,你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将来不管你在什么场所,实际和虚拟

  的计算机功能之间的区别将变得更模糊、甚至消失,任何你可以看到的

  平面都将是计算机的显示,随时为你提供各种信息和数据。

  ?随时随地的超大规模储存:另一个技术发展的前景就是超大规模的信息

  储存,随着储存量的几何形上升,你一生中所用过的和所需要的所有信

  息将让你随时可获得。你可以想象,在不远的未来,你一生中所有的人

  生经历,包括你做过的任何事情、你去过的任何地方、你拍的每一张照

  片和听过的每一首歌等,都将会有无形的探测器帮你记录下来,让

  你在任何时候很方便地进行历史资料的搜索和利用。

  ?无处不在的智能:与这种普及的数据使用和大规模存储相连的另一个未

  来的趋势就是,计算机所提供的智能将无处不在。这些智能将通过无线

  传输,使你在任何地方都能享受这种智能所能够提供的功能。举例来说,

  靠大量的计算机功能所达到的各种预测、警报、实时消息等,将不再局

  限于依靠少数专门的计算机终端设备,而是可以让你在任何地方都根据

  你的需要得到这些信息,让这些信息为你服务。可以这样说,将来你手

  中的、口袋里装的,让你得到的不再是简单的信息,而是帮助你提高生

  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对未来的预测。更有甚者,将来这些信息的服务全

  都是个性化的,它将根据你的喜好、习惯、你所居住的地域、你的文化

  环境等,为你提供前所未有的专门化的服务。

  ?社会运行和机制的升华:所有这些技术的发展,带给我们的前景和未来

展望未来(2)

  的综合就是一个社会整体机制的升华。人类在有了这样的技术和服务的

  基础上,将能更好地进行各种社会功能的计划和安排,包括更优化的都

  市规划、医疗保健、交通和社会治安管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省及利用、

  各种商业的更高效的运行等。所有这些都将使人类生活达到一个前所

  未有的新高度。

  微软研究院所在自己的16年的历史中十分荣幸地能够有机会参与这些技术发展的研发与推动,我们也十分憧憬在未来的下一个16年中为创造更为美好的未来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过去16年的发展让我们在帮助员工的成长、产品的开发、技术的创新和促进为客户和市场服务的敏捷性等方面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果,我们也完全有信心在未来把这些工作做得更好,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图画,用我们创新的画笔画上我们精彩的一笔!

  注:沈向洋目前为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他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院长,也是该院的创始人之一。他还负责领导微软新成立的互联网服务技术中心(ISRC)的工作。

  ?推动业界对新型技术的接纳和采用:微软不仅自己做大量的新型技术的研发并加速产品化,同时还注重将新技术建成开发平台向软件开发商推广,通过业界开发商在微软的平台上进行大量的产品开发来加速业界对自己的技术平台的接受。这种商业模式不仅仅是简单地对微软的赢利有利,更重要的是对加快业界对很多新技术的采用、帮助提高新产品的开发效率、最终让用户得益。

  通过DirectX推动游戏软件开发的规范化和高效率——微软建立技术平台推动业界对新型技术采用的商业模式范例

  讲到微软将新技术建成开发平台向软件开发商推广、最终让用户得益的说法,在有些人看起来好像只是为微软自己的利益辩护而已,其实并不然。回顾很多技术的发展的历史及微软在推动业界采纳新技术所作的努力,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双赢例子。这里不妨举一个很可以说明这个推动新型技术最终让用户得益的商业例子:

  大家对现在几乎遍地流行的计算机游戏软件都习以为常了,对市场上大量可供选择的游戏种类,你可能也不会觉得在它们的背后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在起作用。你在玩游戏时,对怎样设定鼠标、音响、显示器等功能,不管你玩什么游戏,你一定知道这些该怎样做,因为你以前在玩别的游戏时,在计算机上也是一样设定的。可是你可能并不知道,你今天可以享受的这种大量的选择和使用上的方便,并不是原来就是这样的。

  殊不知,从微型计算机软件开发的早期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发游戏软件非常费劲。开发商不仅要开发游戏本身的各种功能,更要花大力气去写专门的利用硬件的各种驱动器软件部分(DeviceDriver),包括各种显示、音响,以及像游戏控制器Joystick等各种不同的输入器的驱动软件。但是由于各个不同的开发商所开发的各种驱动器各不相互兼容,它们运行时不仅功能不同、更常常因为兼容问题造成使用者机器出现问题。常常是玩一个游戏没问题,但一旦安装另一个游戏,原来没问题的游戏就无法再正常运行了。这种现象最终的受害者当然是用户,使得要在一个机器上安装多项游戏常常成为消费者们非常头痛的事情。这样的问题当然也影响到市场对游戏软件的接受,影响整个游戏软件开发业的发展。

  微软在自己早期的娱乐和游戏软件开发过程中也碰到类似的问题。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切身经历和对开发商的痛处的了解,微软充分意识到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变这个状态的重要性。在20世纪90年代初,微软前瞻性地决定,将最容

  易造成用户问题的驱动软件,以及游戏软件开发中最基本的功能开发出来,将它作为一个公用的开发平台向其他开发商和整个业界公开提供,使他们能够从各自开发互不兼容的驱动器的麻烦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集中精力开发游戏本身,大大提高开发的效率。这个开发平台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DirectX平台。它集中了多媒体中绝大多数的常用功能,从三维图像显示、音响、到各种互动控制和输入器的驱动,用统一的应用程序接口(API),让所有游戏开发商随意使用。有了这样一个开发平台,游戏软件开发商们就不再为开发各种硬件驱动器的麻烦而头痛,他们的开发效率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他们可以不用再为通用的驱动程序做重复开发,而集中精力进行游戏内容本身的开发,诸如游戏中的美术、情节、动画和运算程序的开发。

展望未来(3)

  这样一个技术平台同时为所有用户和消费者们也带来了巨大的好处。用户们不用再为安装不同的游戏可能造成的机器运行的问题而头痛。同时,开发商们使用统一的互动控制和输入器的驱动,使得这些输入器的调试和设定都按照同样的方法,使得所有游戏的使用者们都知道如何在他们的机器上做这些驱动软件的功能和属性的设定。所有这些也帮助了市场对游戏软件的接受,对开发业界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微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利用技术的创新推动开发的规范化。微软与很多相关的计算机硬件厂商,特别是生产与游戏有重要关系的硬件开发商,进行协作,向他们提供DirectXAPI中的细节,使他们将这些功能加到硬件中去,帮助最终的使用者能够充分享受硬件的功能加速。例如,与显示卡所通用的显示硬件商,如nVidia和ATI合作,将对DirectX支持的显示功能开发到他们所生产的硬件中去,使得所有显示卡都支持某一版本的DirectX。这样就使得所有游戏开发商可以放心地利用DirectX中某一版本的三维显示功能的函数,因为他们知道,只要用户安装了所兼容版本的显卡,他们所设计的独特的三维显示功能就一定能够显示出来。这样一个互相补助的商业模式,又对制造显示芯片和显示卡的硬件开发商的业务发展造成了推动。

  每当微软发行新一代的DirectX,游戏开发商们就开发利用这个平台的新一代游戏。消费者们对新一代游戏的追求又使得他们去购买新一代的显示卡的

  硬件,对显示卡硬件的生产商们的业务带来了很大的好处。今天,最新版本的DirectX10已经与WindowsVista一起发行,游戏开发商们正在努力开发基于DirectX10的新一代游戏,消费者们正热切地等待今年年底节日期间即将上市的包括Crysis在内的这些新游戏。这些新产品又必将给nVidia等公司的GForce8800等新一代具有强大三维功能的显示硬件带来新一波的销售推动。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通过前瞻性的技术开发和提供平台,以及与业界和合作伙伴进行协作,创造一个良性的互相推动、互利成功的双赢商业模式和机制。微软在这方面的做法非常值得国内业界的参考借鉴。

  ?并通过向业界推广各种技术标准、对这些技术标准的采用,来推动新型技术的广泛利用,让客户和消费者能够获利:上面所举的DirectX的例子只是微软在推动业界对新技术的采纳上一个小小的例子而已。微软在几十年来与业界无数的公司进行了类似的技术合作。这就是微软在业界成功的另一个秘密:通过向业界和合作伙伴推广各种创新型的技术标准,并通过这种对新标准的大量接纳和采用,不仅帮助自己的业务发展,同时帮助客户和广大消费者们对新技术的接纳和享受。从多媒体游戏到各种软件开发工具,从移动电话到嵌入式设备平台,从办公系统平台到网络浏览器平台……微软在众多的技术领域推动各种新型技术和平台的广泛被接纳,而且都是以为开发商们提供进一步开发的方便作为最根本的平台准则。这种带领业界一起向前走,争取一种“水涨船高”、即“如果其他更多的开发商用你的平台和技术、那你的商机也上升、你赢利也更多”这样一种商业模式,是微软这几十年来成功的重要依赖。

  MicrosoftHome:微软未来之家——微软想像未来并以此推动业界协作的范例

  位于雷德蒙微软总部的微软未来之家(MicrosoftHome),可以说是一个世界闻名的“旅游景点”了。每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企业、政府、教育等各界人士和微软的客户,包括大量来自中国各省市的领导和业界的专家们,来这里参

  观微软对未来的美好幻想。这个展览馆接待的最著名的客人里,还包括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我有幸为胡主席的来访对未来之家里的展览做专门的安排,包括亲自选择了在电子数码照片显示屏上显示的代表胡主席一生经历的著名中国各地城市景色,在胡主席参观过程中播放的中国民族音乐。

展望未来(4)

  这个展览馆,是微软典型的敢于想象未来的创作。微软在几年前投入巨资,建立了这个展览馆,并为它安装了演示很多未来计算机技术以及在不远未来可以帮助人类提高生活质量的各种技术:

  ?用未来手机里的全球定位信号功能帮助公共设施进行个性化的广告服务;

  ?用太阳能和未来光电技术建立住宅区自动智能化信箱;

  ?用眼球和指纹扫描进行家庭大门的安全管理;

  ?用语音识别技术进行家庭室内的温度、灯光、环境等的自动管理;

  ?用数码照片显示技术进行家庭电子型屏风的制造;

  ?用微软新一代图像界面设计开创未来多功能数码电视和多媒体娱乐设备;

  ?用无线电识别标签帮助家庭厨房使用的自动化;

  ?用平板电脑进行未来的多媒体教学;

  ?用新式的有机光电显示将家庭的普通墙面变成计算机的显示平面;

  ?用新型的LED灯进行家庭灯光色调和亮度处理,创造出进行学习的身

  临其境的虚拟环境;

  ……

  所有这些,让来自全世界的参观者们无不惊讶万分。当胡主席看到家庭电子屏风显示了他一生经历的地方的照片,不由发出会心的微笑。

  微软进行这样未来“梦想演示”的重要理由,就是要让业界和公众看到,通过推动公开性标准、推动业界的合作,高科技的发展将会怎样为人类生活带来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将有赖于各国政府帮助推动公开型

  标准,让所有企业能够生产可以进行互操作型的产品,有利于建造商进行各种技术和产品的整合,为大众和社会创造这样美好的未来。

全方位的创新

  ——李雨航

  在业务上不断创新是微软文化的一大特质。根据自己的观察,我觉得微软的创新活动是由三种力量共同推进的。

  ?第一种:专业创新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微软研究院的研究人员,微院

  目前有六家研究院分布于中国北京、英国剑桥、印度Bangalore、美国

  雷德蒙、硅谷和旧金山,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超前创新,前面沈向洋

  和栾跃已有很好的介绍。

  ?第二种:常规创新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微软全体其他员工,创新虽然

  不是每个人每天都必须做的事情,但微软鼓励大家尽量在工作中创新,

  这种创新既可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管理、战略等多方面的。举一个自

  己的例子来说,有一次本部门在重组期间让我在短期内做数字身份架构

  工作,这项工作我可以循规蹈矩,图简单尽量使用现有技术完成使命,

  但也有自由度进行技术创新。由于受微软文化的熏陶,我于是坚定地选

  择了创新,发明了一种新的访问权限组自动计算技术,并制成演示模型

  (demo)使产品项目主管们信服,把它用到微软的下一代身份管理产

  品中,不仅使微软产品可以用新功能帮助企业客户解决一些难题,而且

  还将有助于公司在技术上领先于竞争对手。

  ?第三种:外部创新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微软的客户、合作伙伴和各地

  软件行业,并由微软进行协助。微软为此已经在全球成立了60多个微

  软创新中心(MicrosoftInnovationCenter),为外部提供创新便利。这

  些中心向广大学生,开发人员,架构师,技术人员,研究人员提供良好

  的培训服务和实验室设施,有些中心还由大学,政府,其他机构一起参

  与管理。这些合作伙伴和客户等在微软的帮助下,能够在自己的产品和

  方案中创新,使整个软件经济与微软一道前进。

  第四节2.2憧憬未来

  创新的必要因素之一是要敢于憧憬未来,一种对未来技术和业界走向的想像,以及所带来的可能的商机。但这种想象必须是建立在对今天市场和技术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微软的一个企业强势是通过在公司发展历史上从大批进行实际技术开发的技术人员中提拔各层领导,因此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有坚实技术背景为基础的管理人员,他们在进行了产品发行和市场管理之后就有了非常敏捷的对未来市场发展的观察力。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曾亲自领导了微软总部移动设备部门的产品开发战略制定和执行,对整个移动设备市场有最深切的了解。他对这方面的未来技术发展的展望和对微软在这方面未来战略的阐述,可以帮助你很好地认识微软是怎样看待这样的未来市场发展和制定相关的市场战略的: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1)

  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兼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

  一个全新的“智能移动产业”正在快速地崛起,它融合了PC、互联网和无线通讯三大“传统”产业,集成了PC强大的计算功能、互联网的联通功能和无线通讯的移动功能。移动正在从PC走向PC3,手机等便携装备将由单一的个人通讯工具(Personalcommunication)升级为个人通讯(PersonalCommunication)+个人计算(PersonalComputing)+个人控制(PersonalControl)平台。从“无线”到“无限”这一新趋势给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创新空间。中国所拥有的巨大的市场、优秀的人才、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及新颖的应用将使其成为智能移动产业的世界重心。

  1.聚焦未来五年的移动科技

  个人电脑、互联网、手机可说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人类工作和生活影响最大的科技装备。个人电脑将资讯、商务及娱乐以数字化的形式予以封装和处理,互联网则提供了整合及分享这些资源的最重要通路,然后,借助手机和移动通信网,人们实现了基于语音和数据的移动沟通及资源置换。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各类终端及网络的不断融合,我们必将迎来从“无线”(没有线缆羁绊)到“无限”(没有时间、区域及终端限制)的智能移动产业新时代。

  显然,对技术和产业趋势的清晰认知和准确把握有助于我们更迅速地接近目标和实现目标,那么,当我们放眼下一个五年,全球移动科技将遵循怎样的规律发展和演进?

  首先看硬件领域。摩尔定律仍在定义着计算机、通信硬件的发展轨迹,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其内涵已发生了一些变化。无论对个人电脑或是对智能手机而言,衡量其价值的最重要指标均已不再仅是运算速度,而是能效比(性能/功耗)。

  此前,移动芯片的设计者更注重“速度”与“性能”,因而CPI(执行每条指令所需的时钟周期数,Cycleperinstruction)的提升被视作是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而今,随着产业趋势和用户需求的转变,芯片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综

  合性能”与“能耗”,所以CPI/Power(能效比,性能/功耗)日益成为衡量移动系统价值的重要指标。

  一方面,移动核心硬件的研发思路正由“性能至上”向“能效比至上”嬗变;另一方面,移动CPU应整合DSP(数字信号处理器)、GPU(图形处理单元)和多媒体功能,拥有更强劲的多模通讯能力和媒体处理能力。目前移动产品在能耗方面还难尽人意,较理想的状态应是,待机时移动产品整体功耗小于1毫瓦/MHZ,CPU功耗小于0.25毫瓦/MHZ。移动产品的电池系统应当能够持续十数日乃至数十日并支持复杂应用——不仅是打电话发短信,还包括视音频欣赏等娱乐应用和PPT播放、Word文档编辑等商务应用。未来的移动元件将朝向多元功能、超低功耗的方向发展,这需要我们开发出新的可移动电源和更高效的电源管理体系。

  其次,软件领域的趋势则可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融合。数字化+IP化(也即互联网统一联通格式+统一数据格式)使得移动、PC、互联网、服务器技术和应用相互“渗透”。基于个人电脑和互联网开发的应用将可在手机上通用,包括API层次、文件格式、通讯协议等均能实现相互兼容。“融合”还体现在操作系统的进化上——从最初的“无系统”到“仅提供简单通信应用的封闭式系统”再到“开放式的、可实现各种复杂多媒体应用的智能操作系统”,通过融合PC、网络及其他消费电子产品(如数码相机、MP3)的功能特性,移动产品被赋予了更强悍的能力——无论是性能、连接性,还是显示、存储及媒体处理功能。此外,融合还将体现在多模式支持(Multi-Model)及可升级式界面(ScalableUI)上。现今,手机仍存在输入、输出不够“自然”的问题。但很快地,新设备将融合语音、手写(数字墨水)、摄像(可视电话)、电话式键盘输入及计算机式键盘输入(QWERTY)等多模式人机界面,并可以“主动发现”周边的影音回放设备(如电视、投影机),与之分享其所存储的多媒体资源。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2)

  其三,网络层面会由单一无线传输技术支持迈向多元无线传输技术支持。在中国,手机用户早就可以使用GPRS/EDGE等2.5G/2.75G网络接入互联网,但这还远远不够——他们需要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数据下载速度。以宽带和多媒体应用为特征的3G及超3G网络将带来又一轮体验革新——事实上,全球

  3G用户已于去年年中突破1亿大关;3G对于移动通信产业而言,是一个必选项而非可选项——更令人欣喜的是,未来,同时支持WiFi、UWB、WiMAX、MESH、SDR等无线传输新技术的移动产品将越来越多。

  2.从PC到PC3——智能移动产业正在崛起

  技术在融合,产业也一样。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或许会发现,为万千时尚人士所宠爱的iPod竟然被身形更小、性能更强、功能更全面的手机所取代;以手机收看电视节目亦已成为不少人的习惯;去商场购物、上公交车或地铁时,我们不再用现钞来付账,只需要让检票设备扫一下手机即可;视音频表现出众的手机取代了Gameboy、PSP,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和世界各国的朋友联网对战;随着更先进的光学技术和数码图像处理技术被应用到手机摄像头中,大家不会再在出游时同时携带手机和家用数码相机……结合了更强大的通信、计算、存储及显示功能,凝聚了多种数码电子产品的应用特性,新时代的手机将成为最重要的商务和娱乐工具。一切皆可能——这是因为,PC、互联网、移动产业的相互融合推动了全新的智能移动产业的崛起。

  智能移动产业的一个特征是,由PC(个人计算,PersonalComputing)向PC3(个人计算/通讯/控制,Personal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trol)进化。

  自诞生以来,个人电脑和手机一直都没有停止过“相互影响”——从历史来看,两者发展轨迹几乎完全同步,而且我认为它们最终将殊途同归。1973年,施乐公司PARC实验室设计并制造出接近PC的Alto样机;同年,摩托罗拉公司发明了世界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移动电话。1983年,全球首个DynaTAC蜂窝无线电话投入商业应用;IBM则推出了由《时代》周刊“年度封面人物”PC5150改进的新型个人电脑——IBMPC/XT。20世纪90年代是移动电话和个人电脑走向大众主流应用的关键期,前者突破了语音通信单一功能的桎梏,逐渐进化为掌上商务/娱乐/沟通终端;后者则凭借日益强大的计算/存储/互联网应用能力而成为了办公室和家庭的信息化中枢。

  而现在,一部主流配置的智能手机往往拥有性能强悍的CPU、显示效果出色的屏幕、大容量的内存和百万像素的摄像头——如果只用它来打电话、发

  短信,显然有些大材小用。事实上,计算(Computing)性能的提升使它可以完成大部分原本应由PC完成的工作。你可以用这种手机下载并观看《变形金刚》的预告片、畅玩根据热门电视剧《迷失》改编的掌上游戏,也可以用它浏览网页、搜索资讯、收发邮件。

  通讯(Communication)功能方面,由最初的语音通讯、文本数据通信(SMS)到后来的多媒体数据(MultimediaMessagingService)通信和实时多媒体数据传输(如基于3G网络的可视通话),移动网络带宽的提升令运营商、服务商可以在更复杂的软件及网络环境下营造更具吸引力的用户体验。

  控制方面(Control),通过相应的软硬件设置,我们已经可以用一些智能手机连接会议室的投影机、播放PPT,或是把它变成各种家电的遥控器——但这只是“牛刀小试”。举例来说,眼下,越来越多的国际航空公司(如芬兰航空、加拿大航空)已引入手机检票体系,航空公司将条形码发送到乘客手机上,乘客仅需回复即可完成订座过程。看起来制约手机检票体系迅速走向全球化的唯一障碍仅仅在于各先行区域所采用的识别条码技术暂未统一,但无论如何,类似的例子足以表明,手机类终端正在由SIM向PIM+(个人信息管理,PersonalInformationManagement)过渡。以往,手机SIM卡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数据存储、客户身份鉴别与客户信息加密上,而当SIM升级至PIM+,手机将成为真正的“多应用平台”——不只会承载音乐、摄像、电视、互联网浏览、数据搜索、Email、游戏、日程表、电话本、定位等我们所能够想象的繁多应用,还将作为个人身份识别器、支付工具而大显神通。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3)

  智能移动产业崛起的一个结果是,移动通信网、互联网将分布于手机和个人电脑上的信息资源连为一体,从而模糊了空间界限及物理距离——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和任何人、任何设备分享资源、建立联系。

  3.微软的移动战略

  技术的革新、产业的发展为厂商们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机遇——根据Gartner于2004年所作的一项预测,全球智能终端销量有望在2007年超过1亿台,在2010年逾2亿台——在推进移动科技创新、优化用户应用体验方面,

  微软希望发挥更积极、更重要的作用。

  微软公司的移动战略包括三个关键元素。第一,构建强有力的、开放的移动平台——WindowsMobile的优势在于它是真正针对用户多元化应用需求而设计的开放式系统,这与Symbian、Linux等系统截然不同。采用WindowsMobile操作系统的手机产品可以轻松满足用户在掌上办公、娱乐、沟通、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复杂需求,通过安装相应的软件,手机便可以PushMail,浏览Word、Excel文档,观看PowerPoint、Flash演示文稿,存储和欣赏各种格式的音乐、照片、视频,玩3D游戏——用户甚至可将WindowsMobile终端变成家用电器的遥控器。

  第二,促进移动产品同PC、服务器、互联网的融合。WindowsMobile终端可通过极简单的方式互联PC、共享网络——存储于PC硬盘上的联系人、任务、电子邮件、文档、音乐都可同步至手机,无须用户人为干预。针对PC和互联网而开发的应用可被随时移植至移动终端,这不啻提升了处理效率、简化了操作步骤,并给用户带来了显而易见的便利体验。

  第三,建立一个和谐、共赢的产业生态环境。全新的智能移动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创新空间。微软将和合作伙伴一道集中资源,在产业相关的各个领域(从芯片、设备、服务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不懈创新,以此为全球数以亿计用户创造非凡价值,进而实现整个产业的共同繁荣。

  目前,在整合了移动通信功能的PDA市场,WindowsMobileforPocketPC已确立了显著的竞争优势,占有超过50%的市场份额;而WindowsMobileforSmartphone的市场占有率亦达25%,对于在这一领域起步较晚的微软而言,这已是不小的进步。然而,更重要的、足以影响移动终端未来竞争格局的一个事实是,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围绕WindowsMobile的产业链已大体建成。今天,微软在全球范围内的合作伙伴已包括40多个手机制造商、68个移动运营商以及遍布48个国家的应用服务商——和谐、共赢的产业生态环境将极大地加速WindowsMobile走向主流化和大众化。

  4.中国的机遇

  2007年,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即将迎来20岁生日——1987年11月,国内

  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商用,首批用户仅为700名。10年后,中国手机用户总量达到1000万。其后的10年里,中国移动通信产业规模开始疾速拓展——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数据表明,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中国手机用户已达4.8亿;据此推算,6月之后,国内手机用户总量将很快突破5亿,占中国总人口的38%。

  中国是微软移动战略的重中之重,这不只因为中国在移动产业和市场建设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还由于国内移动领域人才济济,并形成了相当成熟且极具特色的商业应用模式,像SMS——2006年中国手机用户发送的短信数量高达4000亿条。同时,与PC相比,手机在国人中的普及率更高——鉴于今后的移动产品将具备愈来愈多计算、消费电子产品的应用特征,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结合国内用户的实际,与合作伙伴一道,开发基于手机的无线计算及互联网应用解决方案。目前,我们已和部分移动软硬件制造商及运营商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并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收获“多赢”硕果、共迎美好未来——立足于中国这一幅员广阔且充满美妙机遇的移动市场,我们将和产业合作伙伴、用户一道,为加速移动计算通信科技创新、助力更多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而不懈努力。

展望智能移动时代的未来(4)

  2004年,当我负责微软移动通信与嵌入式系统在全球的业务时,就已意识到中国将成为全球智能移动计算和通信产业的一大核心动力源;正因如此,近年来,我们持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并于去年3月组建了微软移动技术中心(MTC),以深入探索下一代微软移动产品的核心技术与应用,并重点研发适应中国乃至亚太区域用户需求的创新移动技术和产品。不久前微软发布的WindowsMobile5.0和6.0便凝聚了中国团队的非凡智慧和卓绝努力:从底层的基本通讯功能到多媒体到用户界面(UI),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全程参与了该产品的研发。在下一代WindowsMobile中,还将有更多的技术来自中国。这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中国‘智’造‘慧’及全球”战略愿景的生动写照。

  总而言之,一个全新的“智能移动产业”正在快速地崛起,它融合了PC、互联网和无线通讯三大“传统”产业,集成了PC强大的计算功能、互联网的联通功能和无线通讯的移动功能。移动正在从PC走向PC3,手机等便携装备将由单一的个人通讯工具(Personalcommunication)升级为个人通讯(Personal

  Communication)+个人计算(PersonalComputing)+个人控制(PersonlControl)平台。从“无线”到“无限”这一新趋势给产业带来了无限的商机和巨大的创新空间。中国所拥有的巨大的市场,优秀的人才、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及新颖的应用将使其成为智能移动产业的世界重心。

志存高远的追求

  (Quests)——比尔?盖茨之后的微软战略

  ——李雨航

  “你们的潜力,我们的动力”——微软的广告口号

  2008年,比尔?盖茨就要从微软正式退休了,这将是微软公司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如果说盖茨铸造的微软是IT产业的“帝国”,那么盖茨就是打江山的“开国皇帝”。盖茨归隐之后,微软就将进入“皇朝”的第二代。盖茨在公司的影响力还是巨大的,尽管他现在已经半退,将大权交给三驾马车:CEO史蒂夫?鲍尔默、首席架构师雷?奥齐、首席战略家克瑞格?蒙迪,公司高层和广大员工仍然很尊重他个人的意见。

  为了使微软长盛不衰,在未来继续缔造辉煌,延续比尔的梦想,鲍尔默最近开始构思勾画微软新的十年战略——“追求”(Quests),追求将以四大商业模式进行,面向五类客户。

  1.四大商业模式

  ?桌面(Desktop):桌面电脑是微软经营多年的强项,很多人认为桌面技

  术会在网络大潮中消亡。但微软人坚信桌面是不会被网络吃掉的,相反,

  微软可以为用户增加更为丰富多采的桌面体验,使其成为集成各种个人

  信息和娱乐的中心。

  ?企业(Enterprise):微软是进入企业软件领域的后来者,但现在大有青

  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企业在未来急需使自己的IT系统满足政府制定

  的规范条例,另外还需要大量的管理软件工具,所以微软在企业技术方

  面更将大有作为。

  ?在线/互联网(Online/Web):在这个新的起跑线上,微软不是最快的起

  跑者。但微软后劲十足,开发出包含拥有称心如意的搜索、合作功能,

  像使用家用电器般简便,按功能运行的应用软件定会大受用户欢迎,这

  将为微软提供广阔的市场。

  ?小型装置(Device):这是科幻般的智能世界,各种便携、移动、内镶

  装置(包括手机在内)的造型(formfactor)将层出不穷。微软在单个

  装置上的赢利可能不多,但整个用户的数量会大大超过桌面。抓住大量

  用户,“拥有眼球,就拥有地球”,微软人看到了小型装置无穷的潜力。

  2.五类客户

  ?个人消费者(Consumer):他们是日常生活中的“你、我、他”,微软人

  要给他们带来与外界的有机联系,共同娱乐的乐趣。

  ?开发人员(Developer):他们是帮助微软改造世界的盟友,微软人要为

  他们增加编程语义层次,让他们的开发工作由难变易。

  ?信息工作者(InformationWorker):他们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劳动大军,

  微软人要把他们从烦琐的数字桎梏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能够轻松地连接

  系统,完全控制自己的数字运行环境。

  ?业务决策者(BusinessDecisionMaker):他们把握着世界的经济命脉,微

  软人要使他们能够掌握正确的信息,做正确的决定,成为拉动经济的杠杆。

  ?IT技术人员(ITProfessional):他们是数字的管理者,技术的当家人,

  微软人要使他们获得建设强力数据中心的能力。

  那么微软怎样起步才能实现这些追求呢?

  我们的答案是将视窗操作系统加上Live作为一个新的平台,并改变微软以前的常规计算模式,从生产传统套装软件产品的模式过渡到“软件+服务”(SoftwareasaService,orSaaS)的新型模式。“追求”,这个微软未来战略,将为公司的宏图插上腾飞的翅膀,去实现我们的愿景宗旨:“帮助全世界的个人和企业充分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

  第四节2.3创新需要坚韧不拔的执行

  技术的创新如果只停留在理想和精神上,当然不可能会创造出实质的东西。一个企业的创新需要靠企业运行的手段来保证创新的精神得以转换为实质的成果。这个运行手段就是所谓的商业执行,它需要靠有远见的领导带领团队成员按照既定目标、坚韧不拔地执行该执行的运行方针。请看在微软有十多年工作经验的资深华人经理黄学东的经验之谈。

创新和执行:微软十五年有感(1)

  微软研究院新产品开发总经理——黄学东

  在微软工作了十五年,有很多体会、感受想和大家交流,在此想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我的有关于“创新”和“执行”的一些经验。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是微软公司特别强调的。要了解其中的重要内涵,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定义:

  英文对“创新(Innovation)”的定义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指新的或不同的事物(Somethingnewordifferentintroduced);第二是指引入新的或不同的事物的行为(Theactofinnovating;introductionofnewthingsormethods);第三是指产生的变化(Makechanges)。

  英文对“执行(Execution)”的定义也有三种:第一是指实现计划的行为或过程(Theactorprocessofcarryingoutaplan);第二指处以刑罚,比如处以死刑(Theinflictionofcapitalpunishmentor,formerly,ofanylegalpunishment);第三是指处以刑罚的过程(Theprocessofenforcingacourtjudgment)。

  微软为什么需要创新和执行两者兼顾呢?这是因为没有执行能力就没有创新的必要条件。大部分公司失败不是因为缺少远见、缺少战略或缺少创新,而是因为他们的执行能力不够强,不能实现战略计划和创新。离开了创新,公

  司不可能持续发展。因为只有创新才能创造独一无二的机会,才能避免随大流或复制别人已创造的东西。创新的能力是难以抄袭的,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执行能力的特点是难以管理,这需要领导好产品部门、团队及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发明和制造新产品本身就很难,要打开市场和成功就更难。所以有95%的新高科技公司(start-ups)都以失败告终。

  哈佛大学的Christensan教授所总结的“发明者的进退两难困境(Innovator’sDilemma)”定侓是非常深刻的。发明者常遇到的进退两难之挑战是不分国界、不分先后、不分种族的。另外关于蓝海和红海战略的观点也是非常有参考意义的。比如③文章里谈到:红海战略(BloodyorRedOceanStrategy)可以被认为是在现有行业之内或对类似产品进行针锋相对的竞争或从其他竞争者手中争抢用户客户的战略。在现今的高科技的发展时代,这种现象不难见到。W.ChanKim和RenéeMauborgne分析了这种市场战略的弊病,提出了蓝海战略(BlueOceanStrategy)的建议:在浩瀚无边的蓝色海疆开拓,在没有存在激烈竞争的新创新空间发展。蓝海战略主要理由很简单:竞争当然是重要的,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精力主要放在竞争中取胜或怎样打败对手,势必带来很多纷争或各种问题,两败俱伤。因为各方都牵扯精力财力,创新能力受制约,不利于涉及的公司,也不利于整个高科技领域的高速发展。在蓝色海域里,各种生物都有大量的生存和成长机会,有利可图且可快速发展。我们在高科技领域也应注意发现和培育一种像蓝色海域一样的,可以供很多公司同时施展自己创造力的空间,当然也要注意在开发的同时保护蓝色海域,以持续发展。

  创造蓝色海洋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是打造全新行业。比如eBay的网上拍卖。再者是拓展行业边界,在本是红色的海洋可用空间里创造蓝色海洋。毫无疑问,Kim和Mauborge应该得到赞誉,他们意识到了过度关注竞争优势所带来的问题,他们发明的这两个比喻也非常美妙③。蓝海产品是很难抄袭和重复的。绝大多数成功的蓝海产品是从零开始的。多数很成功的公司也都是从很小很少开始的。

  没有万能钥匙可以开每个创新者的门,创新可能来自任何地方,成功也可能来自任何研究。好运气是很重要,经验和教训都有关系,但必须是当人们抓

  住其机会时才可能成功。借此我想用微软新产品ResponsePoint作为案例和大家分享一下有关怎样能成功的创新的经验。

  我所在的产品创新团队只有三十多人。我们发明的这个产品是主要为小型商用电话系统。该产品的设计目标包括:容易使用、容易维护和容易增长。

创新和执行:微软十五年有感(2)

  该产品是与行业领先的公司合作的。该项发明和传统的电话系统相比有以下的改进:

  传统的电话系统微软ResponsePoint

  我通过领导这个创新产品体会、经验以及我在微软其他项目得到的经验可以用以下十点来概括。希望这些体会能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帮助。

  1.人和团队最重要

  成功的首要之要素不是战略,不是远见,不是金钱,不是经验也不是知识。最重要的是人和团队的因素。

  微软的人才可以粗分为两种。

  第一种人才有以下特点:

  (1)对不明确环境的高度适应性

  (2)能抓住机遇

  (3)突破性发展

  (4)勇于承担风险

  (5)愿意接受变革

  (6)能处理复杂多变的任务

  (7)有全局眼光

  另一种人才有以下特点:

  (1)需要明确的目标

  (2)解决问题的高手

  (3)能逐步持续的发展

  (4)尽量控制风险

  (5)更愿意保持稳定

  (6)处理简单明确的任务

  (7)着眼于细节

  可以看出,第一种人才很开放,有闯劲,勇往直前的精神。而第二种人才比较细致,做事稳重。两种人各有长处,应可以互相学习,也可以互补互帮。实际工作中,其实大部分人的特点介于两者之间。成功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人才去做最能发挥他特点的任务。要想成功地创新,最好需要有两种人的特别的平衡和兼顾。Ourcurrentteamconsistsofthesetwotypesofpeople.Itisveryimportantformetomaximizethepotentialofthesetwotypespeoplewithaslightlydifferentapproachtomotivatethem.

  2.对专业的深入了解

  真正的专业知识才是力量。挑战全部在细节里面,例如了解市场、客户、技术、竞争对手等。谈谈口号和大道理都比较容易,难的是做个实干家和发现顾客还不了解的需求。这样才有可能发现和洞察在技术上有所突破的创新理念

  和新产品。Forourteam,werecruitedpeoplewhohavedeepunderstandingonspeech,VOIP,andnetworkinginadditiontopeoplewhoknowhowtoshipasoftwareproduct.

  3.勇于自我批评

  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并勇敢挑战自己的弱点。不要自负或否认自己的弱点,而是用创新的方式把弱点变成强项。Weconstantlyexaminewhatwecouldhavedonebetter.Istartfrommyownaccountabilityinthefirstplace.

  4.脑力震荡

  脑力震荡是创新之母。要挑战每一个假设并把新的概念视觉化。大家可以跳出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来创新。好的计划为执行提供了良好的开端。Brainstormingisalwayspartofmy1:1whenIengagewithpeopleinoroutsideofmyteam.

  5.全方位的比较

  愿望不会自动产生结果。大部分人为了明确目标而工作,并实现目标。我们要设立真实的目标并和最优秀的去比较(Alwaysbenchmarkagainstthebest):你的产品、你的团队、你的商业模式等。同时要讲究真实性(Insistonrealism)。既不要尝试和做超过力所能及的事情。Canwetalkaboutusingspeechchartforbenchmark?

  6.设定明确的目标

  不能测量的目标是达不到的,不清楚的目标也达不到,不能量化的目标更是难以达到。要不断地提高目标的水平并把不断增长的水平做到计划里去。Weseta3-stagegoalsforourteam.Let’sfirstprovetheconceptofResponsePointbyshippingaV1product.Let’sbuildabusinessoutofourproduct.Thismeanswewanttomakeita$100mproductinthenext5years.Onceweachievethat,wewanttomakeitaplatformthatcanbeeasilycustomizedfordifferentcustomers.Weknowwehavetoachieveourgoalstepbystep.

创新和执行:微软十五年有感(3)

  7.贯彻执行到底

  要让每天的行动走向所需达到的目标。如果你没有短期的成功很难想象你会有长远的成功。很多公司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没有坚持执行到底去达到他们想要的目标。Wehiredpeoplewhoweregoodatdoingresearchandv1.Wewanttohavesomeofouroutstandingleaderswhocanfollowthroughandmakev1asolidbusiness.Thisrequireslong-termcommitmentandpersistence.

  8.重复试验

  一个好的想法通常需要很多重复实验来提高。这个过程包括视觉化新概念,做出样品,优化设计等等。每个伟大的想法都可以变得更伟大。重复的实验更可以把一个普通的想法变成一个伟大的想法。Ournewv1productwentthroughmanyiterations.Theshippingproductisverydifferentfromwhatwevisionedinitially.Thatisgreatasthisispartofouriterativeimprovements!

  9.奖励员工

  奖励员工是非常重要的。让实干家拿大奖,让创新者出大名。不怕奖励有大的差别,也不必担心炒有的人鱿鱼。

  10.追求乐趣

  追求创新的乐趣,追求执行的乐趣。领导的任务是为团队服务,并让你周围的人成为最好的创新者和执行者。

  参考资料:

  ①Christensan,“发明者的进退两难(Innovator’sDilemma)”,哈佛商学院出版社(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

  ②Kim&Mauborgne,“BlueOceanStrategy”,哈佛商学院出版社(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2005

  ③什么是蓝海战略?

  http://www.onlyit.cn/topic_list_detail?subject_id=10&topic_id=4181&topic_page_id=1

  ④W.ChanKim和RenéeMauborgne,中译本《蓝海策略:开创无人竞争的新市场》,台湾天下远见出版社,2005。

  注:黄学东(XuedongHuang)1982年于湖南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84年清华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89年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于1989-1993年卡内基梅隆大学任教,1993年在微软领导成立语音研发部门直至2004年卸任语音产品研发和商务总经理。自2005年起任微软研究院新产品开发总经理。黄博士至今已取得多项荣誉,其中包括:艾伦纽维研究卓越奖章(AllenNewellResearchExcellenceMedal)(1992);美国电子工程学会杰出论文奖(IEEEBestPaperAwards)(1993);美国电子工程学会院士(IEEEFellow)(2000);语音工业界十大带头人(TopTenLeadersinSpeechIndustry);湖南大学软件学院名誉院长;华盛顿大学电子工程系理事会顾问。

  李健冰、张奭根据黄学东演讲稿整理

  创新对企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一个企业如何进行执行管理的政策,更大的影响在于在产品开发的实际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推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贯彻在设计和开发的运作中,让团队的成员们能够有机会贡献和建议新的思路。很多公司的团队采用所谓的“头脑风暴”(BrainStorm)会议,也就是我们中国人普通所称的“诸葛亮会”,用群策群力的方法去发掘新主意。微软在产品开发上也用这样的方法,而且把它更提高一步,制定一些更明确的执行方法,以取得更好的创新效益。下面是一个简单的总结。

我们在产品开发中怎样推动创新(1)

  我在微软进行产品开发的经历中,常常和团队一起进行“头脑风暴会”,在尝试很多新的设计和开发概念之前,我们常常先多人聚在一起讨论,对于某一个概念大家先尝试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替换选择、让大家做各种其他可行的建议、尽量通过集思广议的方法来验证所要采取的方法是最好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新的、更好的主意被想出来和发现,甚至是原来完全不可能被考虑的选择最后会被录用。

  我们所采取的方法和步骤是这样的:

  1.产生新主意

  这是创新的第一步,其主要目的是产生越多越好的主意或建议、哪怕是怪主意或看起来荒唐的注意。第一步不在乎主意的质量,而是数量。一个主意往往能延伸出很多其他主意,所以当你集中精力先全力想象各种主意时,你自己或别人可以在你某个主意的基础上又想出一大堆其他的主意来。很多好主意不是一步就想成的,往往基于很多原来看起来不那么好的主意的基础之上。这个产生新主意的过程是从一句简单的话、一个简单的目的陈述开始,然后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往上加。条件是任何人都可以说任何建议,但没人可以做“这个好”、“那个行不通”之类的判断或评论。一个人对所有的建议进行记录,将五花八门的建议写在纸上或一个单子上、或写在讨论会议室的白板上(在微软,每个会议室里墙上四周都是白板,所以非常方便,写在哪里大家都可以看到)。

  举例来说,在我负责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开发时,对我们正在开发的软件组件化工具中一个进行文档选项的设计,我原来准备用一个从菜单打开一个对话框的方法来解决。为了看看还有什么更好的新设计的可能,我将几个团队的领队和成员召集在一起,开始了这个“创新过程”:“SLDFileSelection.IopenFiledialog”(SLD文档的选择,我用打开文档的对话框),这是我的开场白。另一个人接着说:“Selectfromatreeview”(从Treeview里进行选择),另一个人又说“Pulldowncomboboxlistonthemainpanewindow,selectingalocations”(从主要窗子的下拉的Combobox里面选择文档的位置),再一个人又说:“Dragfromthepaneontheright”(从右面的平面窗子上抓取过来)……等等。这样七嘴八舌几分钟之后,我们写满了整整三面墙的白板,几十个新建议。

  这样的产生新主意的步骤,可以短短几分钟,也可以分成几小时长的多次会议,来产生上千个选择,完全看你的项目的需要和设计的复杂程度。最关键的是要按照上面所讲的,不在乎主意的质量,而是数量。大量的想法中,很可能带有一些极有创意的想法,或者说,有些再经过下面几步的进一步筛选,可能生成极好的解答方案或创新性的主意。这好比你从淘金矿里了挖一大堆矿土,里面很可能有黄金,只是目前你还不知道,所以第一步的任务是近量多挖一些可供后来细细挑选的“粗矿土”。

  2.进一步筛选

  有了一个初步的新主意和新建议的单子之后,接下来的第二步是对这第一步的结果进行筛选。这一步可以接着上一步马上继续做,也可以等休息几天之后再举行另一个会议来进行。这一步的任务是从原来单子里的大量初步选择,挑选一些大家认为有进一步斟酌意义的选择,进行进一步的设计分析和阐述。比较有效的方法是,让参加会议的人每人自己挑选一些(比如三、五个到近十个)他个人觉得有兴趣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阐述的建议选择,让他自己到一边去进行进一步的优化设计,然后整个团队再聚在一起听取每个人的进一步的设计,还有的时候,只有两三个人参加会议,就大家一起选一批后,一齐进行再设计。

  这一步的任务是让每个人对某些他感兴趣的设计和建议,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进行仔细的再思考和再设计。这个结果让每个人都能深入到某些选择建议中,进行思考和再创造。如果有两人同时要想选一个选择进行思考,是完全可以的。很有意思的是,等对照两人从同一选择上作的再设计时大家会发现,他们下一步的想法往往结果大相径庭,会非常有趣。

我们在产品开发中怎样推动创新(2)

  我们继续上面的实际例子:有人认为“从右面的平面窗子上抓取过来”的设计很有意思,他要再进一步设计一下,看看这条路是否走得通;另外一个人喜欢“从下拉的Combobox里面选择文档”的设计,愿意做进一步的优化设计,等等。于是我们大家在筛选后分别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3.团队评比

  经过一段时间后,比如在同一个会上花十五、二十分钟后,或经过几天的各自独立筛选设计之后,原来参加会议的那部分人又集中在一起。这时,大家先听取每个人讲述他进一步的优化设计,然后大家在一起做比较、评判。这个步骤的过程要让大家充分自由发言,甚至可以争论,让大家听取每个人对每个进一步设计的结果的想法和评论。最后,采取举手投票法,少数服从多数,由整个团队将所有的设计用数字标出选择顺序,比如最好的给1,下面一个给2,再下一个给3,等等。经过讨论就有了一个有排列顺序的最终选择单子。

  我们经过讨论和争论,认为“从主要窗子的下拉的Combobox里面选择文档的位置”这个设计最具有前景。于是就选了它作为下一步的目标。

  4.最后的优化设计

  最后一步是,将被选上的第一设计,整个团队聚在一起再进行最后的设计优化。这个时候,经过第三步的讨论,几乎所有的人心里都有数了,为什么这个设计被选上,和其他的没被选上的各种设计的优缺点。于是大家针对这个最优选择,再对它进行一次优化性设计,补上它所没有的其他没被选上的设计中的一些优点,或者是其他设计能照顾到的使用功能,这个设计目前还缺少的,看是否能补加上。

  进一步上面的例子:我最初的简单的对话框设计,经过这样一个过程,被原来根本没想到的从下拉的Combobox里面选择文档的方法所取代。这个新的方法带有很多原来的设计没有的优点,其中包括别人很多很好的设计建议,它的使用性能也超过原来的设计。

  要是我没有采用上面所讲的创新的方法和步骤,是不可能采用后来选上的最优化的设计选择,可能连想都不会想到。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推动创新、鼓励性的思路在产品开发中被不断利用。

  我非常建议你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采用我们在微软所用的非常有效的创新方法。

面试故事精彩集锦

  褚诚云等

  微软招聘的独到之处,在业界是出了名的。微软招聘的一大特点就是面试流程和问题与众不同,更注重基本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微软面试出名之处首先在于标准高,微软每个月收到上万份简历,然而只录取几十人。微软难进,却阻挡不了年轻人的热情,微软连续几年被评为大学生最想工作的企业,而微软也愿意吸纳所有聪明勤奋的学生和业界精英。

  微软面试这个话题,在网络上已经有无数人讨论过无数遍了。以至于因特网出现了有大量专门收集、分析微软面试题目的网站。微软的面试风格还影响了一批IT公司,许多其他公司也设置微软模式的面试。关于面试的基本方式,过程,甚至于面试的常见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只要搜索时敲入关键字“微软面试”,就可以得到无数大道、小道消息。当然了,微软的官方站点上有关面试的资料也千万不要忘记看。在这个章节,褚诚云、栾跃、李雨航、金昀、朱征南、高虹、钟琪、钟颂东、傅雄俭、顾建荣、王志峰、张奭等讲讲我们在微软面试有关的经历和故事,进而以我们自己的经历和理解为基础,给大家分析重要的微软面试须知。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要使大家对微软面试有更感性的认识,我们先来看看几个华人员工加入微软所经过面试的有趣经历。

三次面试敲开微软大门(1)

  ——褚诚云

  我进微软的面试,说不上是惊心动魄,也决不能算是一帆风顺。三进三出,就像当年的刘皇叔,第三次才敲开微软大门。

  1.第一次面试

  第一次接触到微软的招聘人员,还是我在OregonStateUniversity计算机

  系读研究生的第一学年。那是98年的春天。美国硕士学制一般是两年,所以第一学年结束后的暑假是去大公司实习的好机会。暑期实习的招聘一般选在春季,这时候,各大公司往往会派人到学校进行校园招聘。而派出去的人,自然最好就是从这个学校毕业的。校友见校友,无话三分亲嘛。

  听到微软来人面试的消息,当时可真有点激动。以前虽说没少用它的产品,但总觉得距离好远,没想到一下子就拉到了伸手可及的地步。来的人是一个小伙子,挺年轻。见面会上他把微软的好处给大家侃了一通。尤其是当说到免费饮料时,听得我们这些穷学生个个热血沸腾,恨不得马上就能冲进微软大门,畅饮可口可乐和橙汁。(题外话:现在我每次走进厨房,尽管冰柜里放着免费的可乐,可自己总是去接一杯清水。这可乐怎么就没有以前好喝呢?)

  动员大会结束,收起了众人的简历,接下来几天就是个人单独面谈。我记得自己到了面试门口,可真紧张。这是我的第一次公司面试,压根儿就不知道将被问到什么。坐下来之后,还好,问的都是些基本问题,什么做过些什么呀,对什么感兴趣呀?我当时正在刻苦攻读C++原理,自我感觉水平已经和那些C++巨头差距不远了,就说喜欢编程语言。

  接下来就考到一道智力题:一个屋子里有三个灯,门口有三个开关,怎么做到进去一次,就知道那个开关对应那个灯?

  我当时有点发晕,不过面试官很好,马上就加了提示,开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一下子就被点醒了。

  两个礼拜后,收到了去西雅图总部面试的机会。往返机票,旅馆,给人事部门一封E-mail就搞定了。效率真不错。

  2.初到微软总部

  微软行程安排得很仔细。从机场到总部附近的酒店直接坐出租就行了。还记得当时我询问工作人员哪里可以坐“TAXI”,那位老兄听了半天,终于明白我要的是“CAB”。又给我上了生动的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区别的一课。

  登记完房间后,人生地不熟,只好按房间里的外卖菜单叫了一份外卖,味道可实在不敢恭维。后来才知道,对面就有一家海鲜自助餐,里面螃蟹腿,大虾管饱吃。着实后悔不已。不过说真的,其实心里很紧张,即使真去那家店也不会有什么胃口。

  第二天起个大早,因为8点钟开始面试。尽管在微软的来信上提到不用注意穿着,我依然费尽苦心地穿上了西服。第一站自然是19号楼,人力资源部。初到微软,第一个感觉,大。第一次看见有小公共汽车在不同的办公楼之间行驶,当时觉得非常新鲜。

  人力资源部工作人员算是对我的第一轮面试吧。问的问题属于通用类型,如你做的最有意思的一个项目是什么,等等。接下来是专业组的面试,这才是真正的考验。我被告知,面试的组是VisualC++组。

  在19楼,穿着西服还没什么别扭的感觉,因为看到来面试的人,不少和我差不多打扮。不过一进VisualC++的办公楼,感觉就很难受了。因为见到的所有的人,就你一个穿西服,总觉得自己有点傻。

  第一个面试,C++的内存分配的具体实现。微软面试经验1: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一直以为自己C++不错,但只是如何使用,从来就没有想过语言编译的内部实现。面试表现自然可想而知了。

  第二个面试,午餐面试。用一句话总结:如同经历一场恶梦。前一天晚上就没有吃好,到中午确实有点饿了,就点了一个大汉堡包。让我措手不及的是,正在我满嘴流油的时候,面试我的老兄拿出了两张写满代码的纸,让我读代码并挑错。当时别提有多狼狈了。所以就总结了微软面试经验2:早饭一定要吃饱。午餐点清淡食物,不要想吃太多东西。(题外话:前两天和几个同事去微软旁边的RedRobin饭店吃午饭。点好菜后,左右一看,附近的一个桌子上有一位老兄和我当年一样,正满头大汗地在饭桌上读代码。另一人一看就是面试官。)

三次面试敲开微软大门(2)

  第三个面试,考一个有关图形数据结构的问题。自我感觉回答得不错。

  不过我的面试就到此为止了。技术面试只有三人,这就意味着没戏。估计是前两个搞砸了。不过我当时并不知道微软面试的流程。人力资源部和我说一周会有结果,我居然还满怀希望地等了一周。回想起来也是蛮傻的。不过,值得留恋的是面试的当天晚上,微软安排了一个中国员工带我吃了一顿龙虾大餐,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3.第二次面试

  硕士毕业前,到了找正式工作的时候。上次实习申请被微软拒了,愈发想进微软了。为此我回掉了Deloitte&Touche给的工作职位,原因就是那时候微软的招聘还没有开始。

  这次我申请的职位是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SDET,因为毕业论文是有关软件工程测试的方向,想着面试时会有些优势。这次面试我的组是Office。

  面试在技术组一共见到了四个人,不过最终还是失败。究其原因是过于紧张,验证了那句话:Whenitmattersthemost,youbehavetheworst。头一晚没怎么睡,第一个面试的时候脑子一片空白,怎么可能有好的表现?一个例子是晚上我思来想去,为了表示对面试方的尊重,还是穿上了西服。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应该怎么舒服怎么穿呗。

  其实我被问到的问题也不是非常难,例如第一个面试中有关字符串处理的问题,因为紧张就没有回答好。

  比起第一次有进步的是,面试完就知道自己没戏,这次没再傻等了。一个礼拜后的某天早上我正在梦乡中,被一个电话叫醒,告诉我面试没有成功。放下电话,接着睡!?

  4.第三次面试

  虽然没有进入微软,但我在另一个公司拿到了一份作视频处理的软件开发工作,也不错。干了一年,觉得好像在技术上提高不大,就想换个地方。当时也没想去微软。我研究生的师兄在休斯公司工作,就投奔他去吧。当时我已经拿到了休斯公司的职位,眼见就要搬家去华盛顿特区了。

  这时候没想到又接到了微软的电话,问我对多媒体组的软件开发职位是否有兴趣。这是因为我的师弟这时已经进了微软,把我的简历更新了一把,加上了他的推荐,放入了人事部门的数据库里。

  我接到电话时就提到,我以前面试过Office组,不过没成,对我这次面试会不会有影响。得到的回答是绝对没关系。我想着反正也快要去东部了,不如趁此机会去西雅图好好逛一圈,费用反正有微软买单。:)

  现在也会开车了。一路从波特兰开到西雅图。到了酒店,放下行李,直奔仰慕已久的“老四川”,美美吃了一顿。

  第二天是星期五。(专门安排的,这样便于周末自由活动嘛)面试时我的心态是非常轻松,发挥也就不错。这次也就没穿西服,平时穿什么,就是什么。可见,微软面试经验3:保持一个正常的心态最为重要。一口气就在技术组见了6个人!到了最后一位,我的脑子快转不动了。

  微软面试经验4:要注意锻炼身体,因为也是对体力的考验。

  结束后又去人力资源组报到,问我感觉怎么样?我说不错,就是现在很饿。我吸取了以往的教训,这次中饭就吃了一块比萨饼。不过面试我的人也很好,没有打算在饭店里直接问我问题。

  走出19号楼,天都黑了。

  一口气又钻进了老四川大吃大喝。周六开着车去Mt.Rainier国家公园转了一天。周日又逛了逛西雅图。

  星期一下午收到了微软的欢迎邮件。以后笑谈,在微软面试的时候花它的钱越多,成功的希望就越大。不过我不算奢侈的,我认识的一位同事在面试后打车去了Mt.Rainier国家公园。(单程两个多小时啊)那位开车的司机老兄可高兴了。

十个小时的“车轮大战”

  ——栾跃

  对加入微软各种软件工程师们所要面对的非常复杂的技术问题的故事,有够多的技术专家们可以为你讲,这里我就以我自己加入微软的经历,讲讲一个

  项目经理在申请该项职位的过程中所碰到的典型面试:

  八年前我还在摩托罗拉工作时,微软的人事部门向我发来了“猎头的邀请”,为我买了机票,在面试的前一天,我从当时我住的位于南方的亚特兰大市,飞到了位于美国西北角的西雅图。第二天一早,我赶到微软的人事部门报道。才见面,人事部门的人就对我说,赶快倒一大杯咖啡,提提神,你今天需要一整天保持头脑清醒。我当时也没对她的话在意,认为只是在开玩笑而已。

  结果那天的应征面试,从早上9点开始,到晚上7点多才结束,整整十个小时的“车轮大战”。一个部门接着一个部门的人,轮流对我进行考问。一个问完了,送我到下一个考问的人的办公室,继续进行。有一个人在面试完后带我到下一个人那里,他叫我在门外等一下,说先要进去说几句话。我听到他居然对下一个将要面试我的人说:“Makesureyouputhimthroughthesamegrinderastheothertwolastweek”(把他放入我们上星期对另外两人所进行的像绞肉机似的考问好好给绞一绞)!

  因为我应征的是项目经理的职位,他们没问我很多有关写程序的问题,却考问了我很多看起来与软件开发毫无关系的、有点莫名其妙的问题:

  ?“请你替我设计一个控制多媒体音响设备的遥控器”;

  ?“如果你的任务是生产订书机,你如何进行计划安排?”;

  ?“现在请你设计一个专门让盲人使用的厨房的香料瓶架子”。

  其实通过这一类问题,你是否能够全面考虑产品设计上的问题、照顾到用户的各种需求、分析产品制造的成本、是否懂得产品的使用界面和可用性的设计等各种重要的作为一个设计经理的素质和本领,都通过这样的问答给暴露出来了。这一类精心设计好的问题,可以帮助一个需要雇人的经理或主管,来辨别应征者在这些方面的思路、技巧和各种素质。在回答的过程中,面试的人还不断地对我这个应征者所做的回答提出疑问和质询。经过这样的一天的“车轮大战”似的面试,你才知道倒一大杯咖啡提提神的需要,不是开玩笑的了。

  作为应征项目经理这样职位的人,你如何对待这样一类的面试考问呢?答

  案是,首先你应该注意要尽量放松自己、不要过度紧张,因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保持头脑冷静和清醒、保持自己逻辑思维的能力不被这些问题所打乱,而一旦过于紧张就很难保持清醒的逻辑思维。我们通常称这样的心境为BeYourself,意思是要尽量保持自己的原态,保持真正反映你素质的心理;第二要记住这一类问题常常并没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正确答案,提问者更在乎你是否能够不被难题吓倒、保持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正确逻辑和缜密的思维方法;第三,项目经理的工作是对产品设计和开发流程负责,因此懂得最基本的项目管理知识(你可以从阅读这一类的书籍所获得)并能与你的过去的工作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联合起来阐述你的经验以及如何将客户的需求转换为产品的设计,并将这些知识和思路通过回答这样的问题体现出来,是帮助面试考问者判断并认可你在这方面能力的重要关键。

从硅谷到雷德蒙

  ——顾建荣

  十年以前,我从未想过会到雷特蒙的微软来工作。我以为我会一辈子在加州定居。有一天我发现在我的AOL邮箱中有一个来自微软的Email。我平时很少阅读AOL邮箱中的信件,那天出于好奇,我打开了那封邮件。发送邮件的是一个微软的安全架构师,名叫JimKelly。他说他有一个很好的项目,很适合我去做,问我是否有兴趣加入微软去华州工作。我当时立刻回了一个邮件说我没有兴趣。他又问为什么没有兴趣,我说我刚买了房子并且很喜欢在Informix的工作。他说我可以到华州来看看,然后决定是否要加入微软,并建议我跟微软的人事处人员谈一下。在他的执著要求下,我同意了与微软人事处职员的交谈。我对人事处职员重提了不想到华州工作的原因,并提到我夫人也不想离开加州及她很喜欢在Cannon的工作。她问我们是否游过西雅图,我说没有。她建议我和夫人一起到微软看看,并在周末游一下西雅图和温哥华。完了再决定是否要加入微软。我们想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免费旅游机会,于是我们就答应了来雷特蒙进行面试。

  由于不是很想进微软,因此面试时心情很轻松,我们来华州时甚至忘了带衬衫,面试当天我只穿了件圆领T恤衫。

  面试的题目有难有易,与未来老板的交谈非常简单愉快。那天有三个组对我进行了面试,因此7个面试官中有三个没有给我难题。总的来说,微软的面试注重人的发展潜能及适应变化能力,对于个人现在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并不十分注重。

  与我面谈的三个组都属WindowsNT,而我当时很少使用该操作系统,更别说在Kernel里编程了。几乎没有人问我有关Windows的问题。这点与硅谷的许多软件公司不同。进微软前我曾在硅谷的六家公司工作过,面试过的公司那就更多了。很多公司都很着重你现有的技能与应试职位是否紧密相关,希望你能立即上手应试职位。面试那天给我的印象是微软的员工都很自信,没有一个人问我为什么要换工作,尽管我在面试前的两年中换了三个工作。这与其他公司也是一个很大的差别。我去其他公司面谈时,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往往是为什么要换工作?或者为什么要到该公司面谈?

  我觉得这很奇怪。好奇地问了一个叫Anthony的经理:“你为什么不问我为何要换工作?为什么要来微软面试?”。他笑着反问,“我为什么要问?”言下之意就是微软是最好的公司,当然是软件工程师最想进的公司。

  面试那天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微软员工的工作效率。从早到晚,我共与8个员工进行了面谈。晚上当我回到人事处时,很惊讶地听到第一句话就是:我这里有两个组希望你加入,你想去那个组?我对于这个问题,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在此之前,我在美国其他公司面试,总是要回家等几天才可知道面试结果,而那天我还未离开微软就知道了面试结果。当时我就对人事处的职员说我还没想好是否要加入微软。于是他就假设我会加入微软,对我详细介绍了微软的福利等待遇,并介绍了西雅图周边情况以便我们用周末游玩西雅图、温哥华等。

  当我在星期日回到加州的家时,一封详细的Offer邮件已经在我的电子信箱中。我当时仍没有决定要离开阳光灿烂的硅谷,于是就回信说,在Offer中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心想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想不到星期一我收到一个邮件,对我提出的要求全部接受,这样我就没有理由拒绝了。就这样我加入了微软,全家从加州搬到了华州。

  从我加入微软的过程,可以看到微软员工的执著热情。如果不是JimKelly和人事处员工的执著,我肯定不会加入微软。加入微软后,我发觉微软与我以前干过的公司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聪明的人太多了。我可以从他们那里学到许多。于是一干就是十几年。我在微软工作的年数已超过了我在其他七个公司的总和。我喜欢微软为解决难题而引起的激烈争辩,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奇妙的想法。

迷宫与机器人

  ——李雨航

  我本人在微软经常定期主动要求转换其他工作,以扩大自己对公司和知识的了解。每次,一般要申请几项工作,使自己有更多的选择,每项工作会有不同面试官进行六到八场面试,因此,自己的面试经历可以说是身经百战。另外我也做过面试官,面试其他求职者不计其数。面试已经成为我工作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像是习以为常的家常便饭。这么多年来,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最初作为外部申请者的第一场面试。

  一开始,我对微软的面试方式感到不习惯,吃惊。我进微软工作前,在IT行业己有多年资深服务经验,到其他公司面试的经验也相当丰富。因此我体会到微软的面试和其他公司的面试比较起来有很大的不同。其他公司的面试容易多了,一般只有一次面试,由老板和几个专家一起进行,问题大都偏重以前的经验,几乎不可能有我答不出来的问题。

  在微软首场面试时,第一个面试官极其严肃地考问了我各种知识性的技术问题,或基础,或前沿,就是与我以前的经验基本不搭界。我觉得自己像是一个没有复习就进了考场的考生,只好硬着头皮,凭借自认为掌握得不错的计算机知识尽力回答了大部分问题,不过我对近半数答案心里都没底,少量问题竟不知如何回答。我不时看看面试官,他却不动声色,面无表情,像个毫无七情六欲的机器人。最后考的一个大项是融合逻辑思维问题的编程,面试官画了一个迷宫和一个机器人。接着,他讲解了自己创造的一个虚拟机器人的编程语言,并提供了所有虚拟指令,让我当场给机器人编一个最简捷的虚拟程序,让机器人用最快的速度通过迷宫。我不一会儿就编好了程序,一下如释重负,准备交

  稿。此时,我脑海中忽然闪出一个念头,这难道就是最佳程序吗?会不会有更好的方法呢?我停下来重新审视了自己编的程序,总觉得有点烦琐。我再分析了一遍指令,发现有两个指令看起来很笨,而在编程序时没有采用。这两个指令到底能做什么呢?经过一番演算,我终于悟出一个似拙实巧的办法,若我将这两个笨指令联合运用,可以把一段冗长的指令串完全取代,使机器人在迷宫的一个关键处能飞快地通过去。我把修改过的程序交给面试官后,他看着看着,突然大喊大叫,从座位上跳了起来,跟我握手,还要击掌。我当时正沉浸在逻辑思维中,被他的举动吓了一大跳。他连忙解释,说他在微软多年,考了大量应聘者,今天,头一回看到这个问题被正确解出来了,因此太激动了。我立刻谅解了他,真的,解出这道题,确实就像围棋实战中运用了一个复杂的倒脱靴手筋或者说就像足球比赛中用脚后跟倒踢进一个匪夷所思的入球那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下来的各场面试都很相似,技术问题之后都有一个逻辑推理问题,但都不如第一个面试官的问题难。最后,部门的领导出来面试,我以为最难的一关要来了,谁知他倒没有考我,只是向我推销微软公司和他的部门,并说我是超资格的(overqualified)。之后几天,我又马不停蹄地参加了另外几个微软部门的面试。后来当人事部通知我它们都向我开了绿灯时,我一想起迷宫和机器人,就毫不犹豫地选择去了第一个面试官所在的部门。在我进入微软工作了一段时期,参加了他们的面试官队伍之后才知道,第一个面试官是个技术顶尖高手,为大家严格把关,最后能把那个部门领导人请出来就表明面试官们对求职者基本满意了。

坚持住,放松发挥

  ——钟颂东

  在微软的面试是出名的难,所以面试时心情紧张是可以理解的。我的经验是即使紧张出了错,也不太紧要;坚持住,放松发挥就好了。记住,大家都紧张,面试人也会理解和给你帮助的。

  我2006年1月进微软时的面试也是从紧张开始。

  1.约会迟到——此MARY非彼MARY

  首先是要跟RECRUITER见面。她叫MARY。可是我忘了她的姓。接待生一听是MARY,以为就是她熟悉的MARY,打了个电话就让我等。结果后来发现此MARY不是彼MARY,迟到了十多分钟。当天下着大雨,我来时匆忙,没带雨伞,头顶着一大袋牛皮纸袋,一路从室外的停车场小跑到接待的办公楼。纸袋装着的是早先没能全部传真过来的一些资料。见了MARY,把资料递给她,都不好意思了,全湿了,要复印还得小心翼翼一张张分开来。最要紧的是刚更新的履历,染上了牛皮纸的黄印子了。迟到,加上湿漉漉皱巴巴的履历表,真羞人啊!MARY安慰说,不怕,用Email上的PDF版的履历文件更好。由于迟到了,和MARY都没说什么就安排上车去SQL团队的35楼了。

  35楼的面试共见了5个人:四位测试小组长,一位开发团队的经理。印象深的是和测试小组长(印籍,女)和开发经理(英籍)的测试。

  2.峰回路转——和印度籍女测试小组长的面试

  这位小组长皮肤黝黑,表情很严厉;跟电影上看到的印度MM不太一样。我一进门就觉得有点发怵。她上来就说:“你不是很懂SQL的吗,出道SQL的题目给你。”我看题目简单,花花花就把如何做写在墙上的写字板上。她冷冷地说:“错了。”果然,我太紧张!把最基本的TABLEINNERJOIN都写错了。我想,糟了,可不能栽在一位印度MM手里啊!错得早,后面的题目我就要小心对付了。她后来出了一道她认为会难倒我的题目吧,把题目讲完,就封盘,午饭时间到了。她的表情还是严肃得很。午饭就在35楼旁边的餐厅吃。为了缓和气氛,我就想到了讲我所知道的有关印度的事情:比如我以前有个同事也是从印度来的工程师啦,姓什名谁啦,怎么回印度结婚啦,怎么不好拿绿卡啦。她一听就觉得亲切多了。还跟我讲她自己的绿卡过程也是由MS来办,但也是在排期呢。这时,她就不再像原来那么凶了。饭后回到她办公室,气氛就轻松了许多。我“CODE”思泉涌,用一个漂亮的RECURSION方法解了出来。看了这个解题,她的目光已经变成了欣赏和佩服了。我知道她这关我闯过去了。

  3.半路出家——和英籍开发经理的面试

  开发经理先问了我履历上的一个细节——某某年至某某年,你去哪里了,

  履历上没有嘛!我一听心里咯噔一下,好厉害的眼睛!坏了,丑事要揭锅了。我就老实说我这几年是去读物理博士了,甚至资格试都通过了,但最后没写完论文就工作了,没拿学历;写履历的时候,觉得物理跟计算机不太搭杠,所以没写这几年的经历了。看到我尴尬的样子,开发经理就开始轻松地聊起他自己也是博士学位没拿就工作了,也是半路出家。Access数据库系统他还负责了很主要的部分呢。后来在这个团队慢慢了解,才知道原来半路出家的多得多了。连总经理以前在大学也是念物理专业的,大学快念完了才转到计算机的。进入正题之后,这位开发经理可一点不马虎。他知道我前面面试RECURSION解法很满意,就故意出了道题要用RECURSION和普通双解。另外知道我对HASH函数还有不明白的地方,还专门细致地问了。我演示的小黑板上的解题步骤,他还快速而正确地指出了不足的地方。对如此细微的编程细节的了解,让我对他这位半路出家的经理很敬佩。45分钟的面试延长到了一个多小时还意犹未尽,临结束了,他打听我对西雅图地区的了解如何,搬家会有什么顾虑。看来他这关也过了。

核电专业转到计算机专业(1)

  ——高虹

  如果你问我为什么加入微软,我必须很坦率地说,一开始我压根就没打算从事软件工作,更别提来微软了。

  考大学的时候,我父亲建议我选计算机专业,我振振有词地说,计算机是一个工具,而不是一个学科,接下来就选了核电做专业。上研究生的时候,有一天,我和室友打赌,看能不能在暑期学期读完计算机专业最难的三门课程(体系结构,算法,操作系统)。我理所当然地认为,为了打赢这个赌,最难的一点就是要安排好时间,不要和我的本职学习,航天工程的课程相冲突。结果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最难的一点是如何说服计算机系的教授,即使我没有任何的计算机专业背景,我也有能力完成课程。

  有一天,Newman博士在课上宣布,微软要来学校面试。出于好奇,我也交了一份个人简历。当时没指望能拿到什么回应。但是,我不仅收到回应,而且还通过了两轮校园面试和一轮在微软公司的面试。

  每次我回想起当时为什么选择了产品支持工作,都觉得非常有意思。我的老板John来学校面试的我。我已经记不得当时他问的是那些问题了,不过到最后,直觉告诉我,有戏了。下一步John需要对我评估,以决定下一轮我的面试职位(开发,测试,产品支持,项目管理等)。理论上说,John是为了微软面试,而不仅仅是为了他的组。不过,看了下面这段对话,你自己判断吧。

  John:微软有很多职位,如开发,测试,产品支持,项目管理等。你喜欢哪一个?

  我:当然是开发了。

  John:(微笑)哦,为什么这么肯定?

  我:我知道如何写程序。难道这不是开发人员该做的吗?

  John:不错。但也有其他的职位?

  我:我不知道那些职位需要什么?如果面试的话,大概会失败吧。

  John:别担心这些。最重要的是选择你最喜欢的。举个例子,有些人喜欢直接和客户打交道,开发人员就没有太多直接和客户交流的机会。

  我:好的。(已经有点糊涂了。我觉得我比较喜欢和人打交道)

  John:你喜欢和其他人一起工作,还是自己工作?

  我:我想是其他人吧。(在家里我就喜欢聊天,在学校里喜欢交朋友。)

  John:你听说产品支持这个职位吗?

  我:没有。

  John:这是个非常不错的职位,可以让你直接和客户打交道。

  我:我喜欢在多个项目上工作?这个职位可以提供吗?

  John:当然。它可以让你掌握整个产品的总体方向和用户需求。

  我:这就是我想要的。

  John:太好了!

  接下来,John就在产品支持的这一栏上打了重重的一个勾。

  后来我发现,John就是我的直接经理。那个勾也就代表了我在微软的起点。在微软的产品支持部门,我工作的非常愉快。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无可替代。

  为什么从产品支持部门换到了产品开发部门?

  既然在产品支持过得这么愉快,那我为什么要换工作?说来也很有意思。有一次,我到西雅图拜访一个朋友,顺便看一下微软的总部园区。总部可比微软在NorthCarolina州的产品支持园区大多了。一对夫妇请我去微软附近的“老四川”饭店吃饭(褚诚云旁白,就是我掏的钱!)。哦,这顿饭太好吃了。我当时就做了决定,一定要搬到西雅图来。既然这样,换到总部的产品开发部门就是自然的了。

  说起我的面试,我自我感觉良好。不过最后,我并没有拿到职位。虽然我的技术能力不错,但是大经理认为我对产品本身(SQLreplication)的热情不够。算了,一天面试下来又苦又累,既然这样,我还是在阳光明媚的Charlotte好好呆着,不用去忍受西雅图的连绵阴雨了。(酸葡萄心理)。一个来自人事部门的电话改变了这一切:“你面试的不错。SQL的另外一个组(SQL性能优化)决定要你了。”

核电专业转到计算机专业(2)

  就这样,结束了两年的产品支持工作,我搬到了西雅图。

申请做管理者的面试

  ——张奭

  即使是不同产品团队和部门,测试工程师的面试除了小部分特别要求的技术知识外,可能其他问的都是具体编程和测试问题。微软的面试官一般不是非要测试管理人员,经过面试培训和有几年工作经验的测试工程师就可以面试别人。但申请测试主管和测试工程师的面试就有挺大差别。因为测试主管和测试经理以上职位要管理员工和团队,必须需要具备管理员工和团队的能力,因为管理一个团队就意味着你要对整个团队的工作安排、任务的合理分配、和其他团队的协调协商、负责产品功能的质量、每个成员的培养和成长等很多事情。微软Office部门一般面试主管职位的都是主管或更高管理级别的人。我几年前

  申请OfficeSharedServices下属的国际化测试团队测试主管职位时,有六位资深测试经理面试我。面对其中有三位表情严肃的面试官,真的有点冒冷汗。特别是我答了的问题自己想知道是不是答对了,简直就没门,因为一点看不出他们的表情是赞许还是不满意。我只好硬着头皮给自己打气,乐观点,答过的就过去了,自己要集中精力答好余下的面试问题。

  在问我的问题中,只有10%的问题是有关编程的或测试的问题。其他都是非技术性,特别是专门管理方面的。比如,你做测试工程师做得很出色,为什么要想做测试主管?请你解释做主管的动机是什么?你打算怎样管理团队中优秀员工(topperformer)和差劲员工(lowperformer)?并给很多模拟场合问我怎样处理遇到的问题和发生的状况。比如,有个以前做得很出色的员工最近表现很差,你会怎么做?刚刚招来的新员工,你打算怎样管理和帮他很快适应工作?你打算怎样管理你的团队?管理好团队应注意什么?我对这些问题答得应该都不错。这应该归功于我的一位职业指导。他是微软Office部门很资深的测试经理。我跟他的个人关系不错,因为他是华侨,所以我们可以讲中文。我面试前一天给他打电话问他可不可以给点建议。他说你想想怎样管理不同性格、表现的员工。挂了电话,我给我先生打电话说,我今晚要加班。我在办公室花了几个小时查资料自己给自己出不同的状况,然后想怎样处理。我的努力没白费。我顺利地拿到这个工作。

  申请经理的职位,特别不是本团队和产品部门的,当然一般更难。经理级的职位虽然也是要管理员工和团队,管理能力上的要求有很多差不多的,但更要求有战略眼光,应知道不同类产品管理的差异,知道所有产品开发生命周期每一环节和质量控制等很多细节。因为微软很大,各部门产品和项目对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要求可能相差很多,在一个部门做得很好并不能保证换一个部门就一定能胜任。所以在申请非本团队职位时更要认真准备。

  总之申请一般工程师和管理者的职位侧重点不同,所以如你要申请管理者的职位,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准备,特别是有关怎样管理员工、团队、产品项目、团队间协作、解决纠纷、职业生涯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自我绊倒的面试(1)

  ——顾建荣

  在履历表中稍微夸张一下是可以理解的事,但如太夸张或使人觉得班门弄斧,那可使不得。我队里有一位曾在中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奖的数学才子,有一次他面试一个来微软应征的程序开发员。那位应试者在履历表中列了一大堆数学竞赛的奖项。出于好奇,咱们的中国数学才子小Y便问他,你们的数学竞赛做些什么题,那人回答说,我们的竞赛可复杂了,有各种各样的难题。小Y便说,你能举个例子吗?那人说当然可以,他想了一会儿,便说他曾经做过一道难题,他对自己的解答方案很自豪,题目是有一个四位数的平方数,该数的前二位和后二位分别相同,求该数。小Y想知道他的解法有多高明,便问他是如何解的,那人想了半天竟解不出来!而小Y在他想的时候,只花了二分钟就知道了答案(想知道答案吗?那是一个很吉利的二位数的平方)。看他无法解出该题,便请他写个程序来解该题,这是一道相当简单的编程题,那位老兄竟无法在半小时内写出个程式来解该题。当然也许是太紧张,但对自己告诉别人会做的事却做不出是不该发生的。在面试中自己出题把自己难倒也真是件不容易的事。也许被面试的人的确是个数学专家,由于面试过程中过于紧张而不能充分显示他的才能。这件事告诉我们:在面试过程中保持自我、避免紧张的重要性。

  怎么样,你有没有从以上的面试故事总结出什么微软的招聘特点?下面是我们几个人(褚诚云、张奭、朱征南、钟琪、傅雄俭、李雨航等)为大家总结的微软面试须知,仅供大家参考。

  第四节3.2微软的招聘哲学

  微软一直致力于发现和吸引业界的精英人才,在公司成立的早期,比尔?盖茨和史蒂夫?鲍尔默亲自参与所有新员工招聘,他们的用人哲学,招聘理念,面试智慧到现在都代代相传。

  微软对招聘人才十分十分重视。可以说是从上到下总体动员,用尽渠道广罗精英。就像本书第一章所介绍的,公司的管理理念之一就是尽量招聘最聪明的人才,“招聘”因此是每个员工的份内工作!很多年前一个新入微软的主管要面试一个程序员。他自己有一个程序没写完,想把面试的事推了。他的老板发现了,给他说了这么一番话。这番话相信很多微软的管理人员都牢记在心,传给他们的手下。他说:“微软现在公司股价在市场上值上千亿。投资人下了这些钱,相信我们值这么多。但你看,如果把我们的公司大楼,计算机,办公设备等不动产全卖了,得不了几个钱。剩下值这几个千亿就是我们这些‘人’了。如果我们不请到最好的员工队伍,公司的价值就不断下降了。投资人可不想看到这个!无论你在干什么,招聘工作任务一到,把其他事都推掉!”基于这种态度,在微软多年来一直把招聘人才视为公司一大成功基柱。

  微软内部有专门的网站提供微软面试官须知的信息。其中谈到的微软招聘哲学强调说,一个人的自身能力(naturalabilities)和天赋(talent)比他或她的经验更重要。虽然在微软每人似乎都带进了自己特有的天赋和独特的工作习惯和方法,但是要成功地在微软的环境里适应和取得成就,有五大核心素质(coretalents)是必须具备的:

  (1)聪明智慧(smart)

  (2)工作勤奋(workhard)

  (3)做事到点(gettherightthingsdone)

  (4)热爱技术(passionfortechnology)

  (5)可塑性强(beflexible)

  其实微软这样的要求是很明智的。高科技领域发展日新月异,微软内部开发的产品也不断更新改进,所以不应该依赖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当然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是好的,也会有帮助,但不是必须要具备的聘用条件。

  不难想象,具有以上五项素质的人有很大机遇在微软成功,因为他们对技术的激情,加上聪明又勤奋,都是很愿意学习和做出成果,也学得很快。可塑性强(flexible)能保证员工适应性强,不同的岗位、产品、功能、任务都容易胜任。加上做事到点,也就是做工作中需要他们做的事,而不是个人兴趣决定要做的事。

自我绊倒的面试(2)

  微软的雇人哲学包含这样“四项基本原则”:

  原则一:招聘最好的和最聪明的(bestandbrightest)人是微软的首要任务。保障微软公司成功的基础是人才,员工是全公司最宝贵的财富,微软一定要想尽办法雇用最有本领的人。做好面试工作是首当其冲的任务,不论每个面试官日常工作有多忙,参与面试及录取决定的事情不能耽误。

  原则二:每个招聘都应当是为全公司着想。常常有人要求我们面试一个人,但那个人却是将被另一团队聘请。面试官一定要明确自己是在为全公司做伯乐,眼光决不能局限于用人的部门和团队。面试官要确保我们面谈时注重微软的核心人才标准而不是所在团队的特需技能。面试官聘用决定的影响不只是你的小组而是影响微软公司总体。面试官应特别注意招聘到可以到公司所有领域都胜任的优秀人才。招聘到好员工,不仅能马上挑起用人单位的重担,将来还能帮助公司发展,比如有能力在公司做其他三、四种不同工作。

  原则三:微软的变化很快,我们需要聘用的人也可以灵活和改变,并能随着变化适应和继续成长。能长期成功的重要因素决定于有能学习新事物,解决新的和复杂的问题,以及改变后反弹的潜力。也就是说雇用决定不仅要看应聘者的目前资格经验,还有看长远潜力:面试官所寻找的是千里马,耐力(长远发展潜能)比速度(目前技术水平)更加重要。尽管每个应征者都有自己的特长,在微软成功需要五个条件:聪明智慧,勤奋努力,做事到点,热爱技术,可塑性强。面试官要看他们如何进行思维,解决问题,做出决定,克服障碍,处理变化,以及学习新技能和快刀斩乱麻的能力。

  原则四:招聘要保证员工的多元化(diversity)

  微软公司致力于提供平等机会给所有申请就业人员和微软内部的员工,并确保任何人,不分种族、性别、性倾向、年龄、肤色、国籍、宗教、婚姻、残疾或服兵役状况在工作场所不受歧视。因为人类社会是多民族的,多元化会为微软增添竞争力。微软要求多元化的主要原因是微软的公司是全球性的,产品是国际化的。多元化对于微软的发展是必须的,而不只是锦上添花。我们相信多元化能使我们的公司、生活和工作所在社区和我们的员工生活工作更丰富多彩。微软内部通过支持多元化来促进合作和富有成效的工作环境。这一承诺体现在我们各方面的日常运作,也开始于面试和招聘过程。微软必须要保证员工的多元化:微软致力于吸引,雇用,留住多元群族。微软对多元文化的承诺一定要体现在日常工作之中,并从招聘开始做起。

  值得提出的是,微软的招聘是面向全世界的。希望能打造有全球包容性的员工大军。微软从全球招聘员工有两个好处。第一是在全球市场中取得领先地位,微软的客户遍及全球,全球包容性可以使我们了解不同地域用户的需求,为他们生产合适的产品。多元化的员工可以为产品带来更多创新,在新兴市场中占得先机并减小错误。第二是优化内部组织,多元化的员工对商机的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手法各有不同,这样会取得更全面的结果,全球化扩大了微软的人才供应库。

微软招聘程序

  微软的某个工作岗位空缺后,前来求职的人一般分为两大类:内部申请者和外部申请者。面试官对这两类人提出的面试问题基本上没什么区别。

  在微软美国公司,对大学应届毕业生和业界已在职人员的招聘流程是不同的,对技术人员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流程也不尽相同。在这里先谈一下对技术类专业应届生的招聘过程。

  1.简历收集与初筛

  微软的网站常年都有工作招聘的广告并接受简历。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在校园招聘活动中投递简历会更有效。

  对美国计算机相关专业排名比较好的学校,微软人力资源部门都有专人负责追踪。微软的招聘人员(recruiter)会常年和这些学校的求职中心(careercenter)保持联系。每年招聘季节(学生毕业前半年左右),招聘人员都会到这些学校开招聘会(jobaffair)并直接收集简历。除了学生直接递交的简历外,招聘人员会格外看重教授推荐的学生。

  对于那些微软不去开招聘会的学校,学生可以参加附近城市的招聘活动或直接向网上发送简历。

  拿到简历后,招聘人员会进行初筛,初筛后的学生将进入第一轮面试:校园面试或电话面试。

  2.校园面试

  对于那些计算机名校的学生来说,微软的第一轮面试往往是校园面试(campusinterview)。在招聘季节微软公司会在这些学校举行招聘活动(recruitingevent),其间微软会派几名面试官进驻学校来面试通过初筛的学生。这种面试通常采用一对一的形式,每个学生要分别和3到5名面试官进行1小时左右的面试。每个面试官在面试后要做记录和评语,每天结束后面试官们综合意见,决定哪名学生可以进入下一轮面试。

  对于那些微软公司不去举行招聘活动的学校的学生,第一轮面试一般是通过电话进行的。

  3.微软总部园区面试

  通过第一轮面试的学生将获得到微软总部园区进行面试的机会。通常学生会飞到位于华盛顿州莱特蒙德市(Redmond)的微软总部进行为时一天的面试。非学生的应聘者也要先通过电话或远程通信等方式的第一轮筛选后,才会有机会被请到总部园区面试。面试当天中一名应聘者通常要和3到7名微软员工分别作一小时左右的面试,其中包括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通常在面试结束的2周以内,微软的人力资源部门会通知应聘者面试的最终结果。如果被录用,应聘者就可以和人力资源部门讨论工资待遇等问题了。

  微软招聘程序包括面试,整个聘用流程由八个环节组成,下面是流程图,从红色“获批职位空缺”开始,直到黄色“录取决定”告一段落。而对已录取者来说,绿色“报到上班”才告结束。

获批职位空缺(1)

  当微软某部门/团队有业务上的需要时,可以设立新职位,这种职位必须与公司核心业务有关,是长期性的,并有经费保障。另外现有职位也可能出现空缺(比如员工调走,退职)

  确定聘用要求用人经理然后要为空缺职位确定要求(JobDescription),列出工作职责,资格和技能要求等

  寻找人才来源微软人事部门会在微软招聘网站登广告并开展其他招聘活动

  应聘者筛选收到简历后,人事部与用人经理要挑选合格应聘者来面试,挑选方式可能包括电话或Email提问等

  面试时间安排人事部门与考官们沟通,安排面试

  面试日面试日一般是一整天,也可能需要两天,约有五到八场面试

  录取决定在考官的建议下,用人经理和把关做出录取决定,并与人事部门一起确定待遇,由人事部门发出录取通知

  报到上班用人经理为新员工设立账号,安排办公室,人事部门为新员工开情况介绍会

  第四节3.4招聘有关人员

  微软招聘的有关人员由人事部门专家、产品部门的多名面试官、聘方经理和把关人、负责办工作许可证和申请美国移民签证的律师部门等组成。

  人事专家包括人事顾问,助手,高校招聘人员,委托中介公司。他们负责联系应征者,协助聘方经理,安排面试时间。聘方负责人的任务比较繁多,要确定招聘需要,应征资格,职务级别,工资待遇,保证招聘启事内容的准确。他们为全公司着想,防止错误的用人决定,并可以将有长期潜力的应聘者推荐到其他团队。

  微软的人事部门主要负责整个招聘安排。对他们浏览的所有应聘者的简历、内部员工的推荐、其他途径的参考,并从中筛选出他们认为可以考虑的人选。其次进行电话面试。如果要事先通过电话进行技术筛选,一定要对所有应征者一视同仁。通过的就可以推荐给产品部门进行面对面的或如LiveMeeting等远程通信方式面试。对每一位来面试的候选人,人事部门事先安排好面试的“圈子(Loop)”。包括事先选好面试官、面试时间、顺序、面试时侧重考察的非技术软技能方面(比如,一个人要问有关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人考察对学习新产品技术的激情等)、怎样提交面试评语等程序的规定。

  面试官的第一人一般是人事部门的招聘人员(recruiter),下面三或四人是产品部门的,最后一位是AA(Asappropriate),也就是拿决定权的,是招聘负责人(HiringManager)。如果你没见到第五人或最后一人(常常没写在你接到的面试官名单上),那你基本“没戏了”。但即使你见到最后一人,也不意味着你就一定“有戏”,千万不能大意。因为哪怕前面每个面试官都推荐“聘用(hire)”,招聘负责人照样可以决定“不聘用(Nohire)”。

  产品部门的面试官一般都受到过公司的正规培训。员工在微软工作满6个月之后,如果被评定已经胜任了本职工作,也对所在团队有足够的了解和熟悉程度,就可以有资格被派去参加面试官培训。微软人事部除了开办全公司的面试官培训课之外,还经常与各有关部门结合,开办具有针对性的专业面试官课程。我们很多人就参加过不少面试官培训,有些部门还特别进行过全体员工封闭式培训,合格者才能出任面试官。在员工参加长度为半天的面试官培训课前,他们还要进行前奏准备,熟悉关于微软雇人哲学等重要知识的内容。

  每个产品部门面试官则有下列义务:

  面试前:做好办公室的准备工作,保留面试和报告时间,了解所招职务的资格和技能要求。阅读应聘者简历,并准备相应问题,一般每种所需技能要有两个问题。

  面试中:把所有问题组织结构得好,对所有面试者要客观—致。要让应征者舒适,并解释自己的角色,最好以聊天开始,介绍面试方式并有些热身问题。判断应聘者要客关,依据其技能而不是其性格。问题种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并用80%的时间听,20%的时间问,并随时记录。

获批职位空缺(2)

  面试后:感谢应征者,让其有问题去问人事专家。与接下来的面试官联系,并在1小时内将自己的意见报告,其中要很清楚地表明自己的意见:聘用(Hire)还是不聘用(NoHire)。

  当然不少来微软总部面试的都是外地来的,所以人事部门还要安排吃住及旅游、交通、租车、酒店入住等招待事宜。还允许来总部面试外地来的在西雅图观光。面试当天的午饭一般是由一位面试官带你去。包括路上聊天和吃饭。所有细节都应该注意,因为自己的举止也是面试的一部分。

  如果微软决定录用的人需要办身份和搬迁等,那人事部门会安排微软有关部门负责解决。

坐上了面试官的位置(1)

  ——褚诚云

  进入微软后面试别人

  干了几年,媳妇熬成了婆婆,也有资格面试别人了。

  先是实践电话面试,后来就正式面试。坐上了面试官的位置,也就意识到就像在教室里一样,台上台下的区别有多大。

  就我感觉最重要的,面试最终就是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我愿不愿意和这个人以后一起共事。为此,从见到面试者一开始,就开始了观察。不管是交流方面,还是展示出的对技术的强烈兴趣,都会导致面试中的印象分。

  当然了,技术上的表现是最关键的。现在微软已经不考脑筋急转弯的题了。我个人喜欢的考题,是一种可以循序渐进,一直提问的问题。也是我了解到的许多其他人喜欢的方式。这种问题开始可以显得很简单,但是可以随着面试者的表现随时调整,引入更深入的技术讨论。

  面试前的准备工作

  在微软,如果要想面试别人,必须通过人事部门针对面试过程的培训,以了解基本流程和面试的特别注意事项。哪些问题可以问,哪些问题不可以问。哪些不可以问的问题例如,年龄、宗教信仰、婚姻状况等有关个人隐私的问题。这里说,又不是找对象,谁会问这些问题?!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嘛。回想起当年自己找工作写第一封简历的时候还把出生年月日摆在上面,无语。

  在面试前几天,人事部门会安排好具体的面试流程,并提供面试者的详细简历。一般来说,我最感兴趣的是上面以前做过什么有意思的项目,这样可以具体问一些更深入的问题。不过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这并不是必需的。最看重的并不是面试者以前做过什么,而是其本身的能力。

  开始面试

  如果我并不是第一个面试官的话,这时候我就应该已经收到前面的面试官的反馈意见了,或者口头,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如果他/她觉得被面试者有什么方面特别需要进一步了解的话,我也可以调整一下面试问题的侧重点。

  其实,整个面试过程就是为了回答一个问题,我是否愿意和此人一起共事。决定这个问题的答案即包括面试者的技术能力,也包括其他方面,如是否对这个工作有足够的热情,是否有团队精神,等等。

  好,说了这么多套话(自己都要烦了),那就举一个具体例子吧。

  观察的过程从我在第一次见到面试者就开始了。当然了,不会特别在意着装,因为微软大多数人都不在乎这一点,尤其是技术部门。如果面试者显得有些紧张,我往往会建议是否要喝点什么,再加上几句今天天气哈哈哈的话,缓解一下情绪。都是过来人嘛。特别指出的,每次我都会问是否要先用洗手间。

  因为有一次我刚把一位老兄带到办公室,他就很不好意思地说刚才喝水喝多了,一定要解决一下子。的确这是我的过失。所以从此以后我就特别注意这一点。

  如果是午餐面试的话,我的原则是绝对不会在餐桌上问及技术问题。因为我自身有痛苦的回忆。?

  一进办公室,第一件事是关门(不过不会放狗?),锁定机器并且把电话关闭,这是我认为对面试者应有的尊重。

  面试刚开始,往往先作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开始问一些基本问题,如为什么对这个职位感兴趣。

  不要觉得这个问题不重要。因为具体的知识往往不是最重要的,而对从事领域的热情更为关键。不会的东西可以学,但是没有学习的动力就麻烦了。特别的,微软面试的一个特点就是对面试者以往的工作背景问得不多,甚至很多时候并不特别在意以前的工作经历和这个职位是否相关,其根本原因就是认为不会的东西,学会了补上就可以了。

  下面往往就切入面试的主要部分。对于软件开发人员职位来说,这一块就是编程了。

  一般不会(至少我是这样)考特定的一个领域知识。举个例子,我绝对不会让面试者回答一个特定的Win32API是干什么用的,或者用ATL写段程序。问题就是基本的数据结构/算法/编程语言。如果面试者说对C++不了解,没关系,JAVA也行。怎么,JAVA也不会,那pseudo-code也可以呀。

坐上了面试官的位置(2)

  问题的方式往往采用由浅入深的方式。为了这本书,我忍痛贡献出自己最为得意的一个考题:

  问题:写出一个函数,判断输入一个整数是否为素数

  不难吧?当然了,如果你说不知道素数是什么,我就无语……好在我面试过程还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如果你没写好函数的定义(declaration),确定输入输出参数类型,就迫不

  及待开始写内部代码的话,我心里就要打个问号了。

  好,代码在白板写好了。

  这里就来了下一个问题,首先检查函数的基本逻辑是否正确。

  其次,检查一下是否正确处理各种边界的情况,如0,1,2等等。

  以上只是两个基本问题。好了,函数写完了,也处理了边界条件。

  那下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它的效率?

  这里可以有算法的改进,例如从测试的最大数字n/2变成n的平方根,每次循环的步长可以是2等等。

  但是,如果效率还不够高,怎么办?

  这里测试的就是是否可以灵活考虑使用各种其他的数据结构。例如如果分析输入范围只是0到1000,是否可以考虑hashtable?事先计算素数表。如果面试者提到这一点,好,又一个问题:如何最快计算一个范围内的素数表——素数筛法?

  但是,如果效率还不够高,怎么办?

  是否可以考虑caching,如果函数输入有一定模式?caching的基本模式和算法?什么样的应用程序会如此密集使用素数判断?是否合理?

  这就是我说的由浅入深的提问方式。当然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试方法,这里说的只是一个微软经常采用的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如果你对某个问题不知道答案的话,也许并没有关系,因为许多情况下,面试官并不指望你能回答出所有问题。就像上个问题中的素数筛法的算法。如果这样,你可以据实回答:“这方面我并不了解,我推测可能是如何如何…”但是,如果你要不懂装懂的话,那结果可能会得不偿失。

  面试收尾

  这里一定会留出几分钟的时间,让面试者提问,任何问题都可以。不管面

  试者的表现如何,是否决定录用,都一定要尽心尽力回答。买卖不成仁义在。?而且我自己也有若干次的面试失败经历,知道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面试表现。往往这次不行,下次说不定就过关了。在面试结束后,会把面试者带回到楼下的大厅里,然后我会通知下一位面试官,并附上我的评语。

  内部换组,还要面试?

  和对外招聘面试差不多!在微软这几年,我又有过三次正式的内部面试。从多媒体组,到反病毒组,到现在的SWI(SecureWindowsInitiative)。每次面试都是4+1技术面试,问的问题和对外招聘面试一样形式。不过是自己解决中饭。在微软,鼓励人员的自由流动,这是我最为欣赏的一点。

  每一次面试我都可以从面试官那里学到很多东西。有时候,觉得这个问题不错,下次我就改头换面去考别人了。看完我的面试经历,有什么感想?我想,只要你能和我一样,在第三次面试时候,轻装上阵,发挥出水平,就一定会成功!

  后话

  看完了我面试别人的过程,希望大家对微软的面试过程和方式有更多的了解。我自己的一个建议:就知识领域而言,基础(数据结构/算法)是最关键的。当然了,不排除有某位老兄,早上开车上班的路上吃了警察的一张罚单,决定要出ATL编程的考题的情况。如果你碰上了,可不要怪这里被我误导了。?

面试问题

  微软的面试问题主要分为这样几大类:

  ?行为类问题。这类问题依据应聘人的经历询问应聘人在不同场景下的反应,例如“请描述一个你参加过的团队项目,你在团队里扮演了什么角色?当团队成员有不同意见的时候,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或“如果你发现你的项目不可能在原定时间内完成,你会怎么办?”。这类问题的目的在于考察应聘人的“软”素质比如团队合作精神。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提问者会不断根据应聘人的经历和回答进一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以最大程度地挖掘应聘者的潜质。

  ?专业知识类问题。根据应聘人的经历,提问者可能对感兴趣的技术问题进行发问,比如“请谈一谈你的这项关于图像处理的课程设计。这个项目解决了什么问题?用到了什么算法?你的算法比现有的做法有什么改进?”。这类问题主要考察应聘人的专业知识。微软面试不会过于强调需要死记硬背的细节,而是更强调对技术的理解程度。比如微软面试里通常不会问“在IP包里目的地址是第几个域?”,但是有可能问“为什么TCP要使用3向握手协议?”;不会问“在Windows上应该用哪个API向线程池提交一个任务?”而有可能问“在什么情况下你会选择用线程池?”。对于应届毕业生,微软招聘通常不会过于强调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比如数据库或网络知识,而是更注重对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的掌握。

  ?编程类问题。对软件设计工程师,一个必不可少的面试环节是编程问题。应聘人会被要求在白板上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写一段小程序。这类问题考的是基本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些程序往往是关于基本数据结构和算法的。比如一道很常见的问题是“写一个函数把一个链表倒过来”。面试者不光要看这个程序是否正确,还要评估应聘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是否清晰和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写完程序后,应聘人通常会被要求检查错误,分析算法的复杂度并举出其他的可能做法。

  ?设计类问题。在白板上写程序可以考察对小程序的设计能力,但是更进一步,应聘人可能被要求对一些更复杂软件问题阐述自己的设计。比如“怎样设计一个编译器来支持调试器的断点功能?”。这类问题往往要求口述回答并辅以框图或简单的伪代码。

  ?智力题。以前微软员工曾经流行用一些脑筋急转弯类的智力题进行面试,比如“怎样移动富士山?”,“美国有多少辆汽车?”,或“怎样用一架天平最快的在9个相同的铁球里找出偏重的一个?”。因特网上也有很多对这类问题的收集。但是近年来微软公司已经停止使用这些问题面试,原因是它们和微软的工作不直接相关。现在来申请微软工作的人不必再担心被问到这些让人挠头的古怪问题了。

一道微软面试的智力测验题

  ——王志峰

  微软在面试中使用智力测验题是业界众所周知的。在外界不仅流传着很多微软使用的趣题、难题和怪题,还有很多与解题和答案有关的有趣的小故事。我就亲身经历过一个。

  故事发生在我加入微软之前,在得克萨斯州奥斯丁戴尔计算机公司总部工作期间。有一天,我同组的一位女同事不知从哪儿得到一个智力测验题,她很神秘地告诉我说,这题是最近微软面试中刚刚出现的。具说微软内部员工平均解题时间是5分钟以内,外界高手的平均水平是15分钟,而外界一般人员很多根本解不出答案,不管给多少时间。这位女同事说她已想了很久了也没有结果,于是让我试试。我通常对智力测验题不感兴趣,但听她说得那么玄乎,又被她一激,于是拿来题目认认真真解了一把,结果5分钟内解出了答案,让她连说佩服。到这里故事讲了一半。在讲故事的后半部分前,我先得把题目和答案给大家讲解一下:

  题目是这样的:有四个人(A,B,C和D)要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过一个很长的独木桥。桥只能一次乘载两个人,就是说每次最多两人同时过桥。过桥要用手电筒,而这四个人只有一只手电筒,也就是说两人共用这只手电筒过桥后,其中一人必须带着手电筒返回(没有其他方法),否则其他人就不能再过了。这四个人由于年龄和身体状况的差异,每个人过桥所需要的时间不同:A需要1分钟,B需要2分钟,C需要5分钟,D需要10分钟。由于共用一只手电筒的原因,当两人一同过桥时,过桥的时间是以其中慢的一人为准,比如A和C一起过桥要用5分钟。

  现在问:要所有人过桥,最短要多少分钟,如何安排他们的过桥顺序?

  这个问题看起来并不复杂,很容易入手,解题的策略也不难确定。既然手电筒要来回传递,根据能者多劳的原则,当然是尽量用最快的人来担此重任。因为A过桥最快,所以很快就会得出以下的答案:

  第一步:A和B一起过桥,时间是2分钟

  第二步:A带着手电筒返回,时间是1分钟

  第三步:A和C一起过桥,时间是5分钟

  第四步:A带着手电筒返回,时间是1分钟

  第五步:A和D一起过桥,时间是10分钟

  总共需要19分钟

  这看起来安排很合理,但答案是错的。正确的答案是17分钟。看到这里不妨请读者思考一下如何得到这个答案。

  其实解题的关键是你能否想到另一个更重要的策略,就是:要让走得最慢的人(C和D)一起过桥。请你根据这一原则再试试看。

  以下是正确答案:

  第一步:A和B一起过桥,时间是2分钟

  第二步:A带着手电筒返回,时间是1分钟

  第三步:C和D一起过桥,时间是10分钟

  第四步:B带着手电筒返回,时间是2分钟

  第五步:A和B一起过桥,时间是2分钟

  总共需要17分钟

  可见这题的关键是在于你能否突破那个显而易见的思维定势,发现不易发现的更有效的方法,甚至有时还要敢于违背那个明显的规则。

  那好,我们再回到故事的后半段。那个女同事在惊叹佩服之余,又突然想

  要再找位高手试一试。于是想到了她的男朋友。她男朋友是德州大学物理系博士毕业,当时在奥斯丁的摩托罗拉分部作芯片设计工作。女同事当即拿起电话把题目告诉了她的男朋友。结果还不到两分钟她男朋友就打回电话,说已解除答案,时间是19分钟。当场我们都笑了,告诉他答案不对,应该时间更短,让他再想一想。挂上电话后又过了10多分钟,她男朋友的电话又响了。这一次我们以为他做出了正确答案,没想到他不仅没有做出正确答案,反而振振有词地说,19分钟是绝对的最短时间,他已用数学方法理论上证明了这一结论!我们听了一愣,然后是狂笑不止。

不同分工不同侧重的面试

  可想而知,在微软,即使是同样级别的技术工程师,不同职位的面试会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以下我们以项目经理、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为例加以说明。

  项目经理的面试

  在微软的产品小组里,往往有三个角色。除了大家熟悉的开发工程师和测试工程师外,还有一个有“微软特色”的角色,叫做项目经理(PM,ProgramManager)。不少读者可能对PM不是很熟悉,或者有一定误解。也许是因为PM本身是一个很不公平的称谓,因为他们既不写程序(program),又不管理(manage)人员,却被称为ProgramManager。一个有趣的说法是:PM的职责是做软件开发中除了写程序和测试之外的所有事情。虽然有些言过其实,不过,确有一些道理。一个PM在不同的产品阶段,责任是不同的。比如,在一个产品开发循环还未开始时,PM的任务是做客户需求分析,然后设计出该版本的蓝图;当产品开发循环开始了以后,PM的工作是把想法以及要求清清楚楚地写下来,交给开发工程师去完成;在产品开发循环中间,PM要不停地与开发和测试人员交流,随时对计划进行修改,以确保按时完成。在产品开发循环接近尾声时,PM又开始参与下一个版本的设计。

  由于PM相对工程师而言,人数比较少,PM面试的经历也往往被较少提起。而且,PM面试的题目,也往往与工程师面试的题目大相径庭。希望我的一些PM面试的经历,能够对大家有所启发。

  PM的问题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设计问题,一类是情景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的经验,对上述两个问题简单地分析一下。

  设计问题一般范围比较广,很多时候格式是“请你为XXX设计一个XXX”。比如说,请为盲人设计一个微波炉,请为老人设计一台电冰箱,请为小朋友设计一部手机,等等。这些问题主要考察应聘者的需要分析,创造设计能力以及优先级安排的能力。这类题目看似简单,每个人都能上来说两句,不过面试官却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判断答案的好坏。不过什么样的想法是好的呢?这个问题就比较难回答了。还是用我经历过的一个例子来讲讲吧。有一次面试,我记得被问到“如果你要针对老年人,设计下一代的电冰箱,有哪些新的功能需要设计”。看到这个题目,我想不少读者都会觉得挺简单的吧,不少人肯定已经有一堆的想法了,我当时也一样,开始陈述一堆新鲜的功能:超静低音,绿色环保,节约用电,冷柜能够自动制作冰激凌,冰箱门把手能够自动测体温和心跳,冰箱正面还有LCD可以看电视。虽然自己说的神采飞扬,可是面试官表情却不是很赞同的样子。事后等到的反馈却是“想象力丰富,可是缺乏对用户的同情心”。原来,PM的一项重要标准就是看你是否能够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充分地为用户量体裁衣,从而设计出为用户喜爱的产品。而我的回答却完全忽视了用户是老年人这个前提,反而是为自己设计了一台电冰箱。那么好一些的回答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老年人的特点,比如行动弯腰不便,容易健忘,那么设计出来的冰箱就应该考虑这些,比如把储藏室抬高一些,老人就不用弯腰去拿东西;把门设计成电力辅助的,老人开门就不会觉得吃力;还可以定时提醒老人买牛奶,或者提醒牛奶已经过期,等等。这些功能都很简单,容易实现,却实实在在解决了老人生活中的不便。当然,这类设计问题的答案是不定的,任何贴切于用户的设计都能博得面试官的好评。

  另外一类问题是情景问题,往往给出一个比较棘手的场景,考验PM如何提出解决方案。比如说,微软的产品X马上就要发布了,可是却发现两个问题A和B,每个都很重要。如果你只有人手解决其中的一个,应该解决哪一个?这种问题考察的是PM考虑问题的全面性和说服力。容易出现的错误是先入为主,马上根据自己的直觉给出一个答案,因为这样面试官往往会加入一些新的信息,从而使你的答案看起来是不正确的。比较好的做法是:做一下全面的分析,比如A和B分别会造成多大的损失,解决A和B又分别需要多少资源,产品X的市场策略是什么,微软最重要的形象是什么,等等。往往当你把所有条件都列在黑板上时,结论已经不言自明了。顺便说一句的是,这种情况的的确确会在工作中发生,到那个时候,PM们,开发经理们和测试经理们会跑到一个房间里(这个房间往往被叫做WarRoom),像刚才说过的一样,PM会把所有的信息都汇集在黑板上,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出解决方案。

测试人员的面试

  微软总部常有很多测试工程师的招聘名额,有面向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研究生的,也有面向有工作经验的。美国的大学中,除了佛罗里达州的FloridaInstituteofTechnology(FIT)外,几乎没有其他学校设置软件测试专业,而只是设置涵盖软件测试内容的一、两门课,甚至只是讲述软件工程书里的若干章节。所以微软没有要求测试工程师的应聘者有软件测试学位,但当然希望学习的是计算机专业或其他有关专业,如电子工程、数学、信息技术、通信工程等。当然,也并不完全局限于这几个专业,只要申请者具备所需的编程能力和其他软技能就可以。

  一般来说,第一个技术面试的考官会测试你的基本测试概念:比如边界条件(boundarycondition)、有效用例(validcase)、无效用例(invalidcase)、等价类(equivalentclass)等等。你开始不懂也没关系,面试官会给你耐心解释定义。等你明白了以后,就要看你是不是能应用这些概念来回答测试问题,看你能不能很快地学会新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测试人员的面试主要看三类能力:一是重要的软技能,二是测试能力或潜能,三是编程能力。软技能包括:分析解决问题、替用户着想、联络沟通、交际、自信度、学新知识、系统思维、追根溯源、处理困难、团队精神和协作、管理、组织、分清优先度等能力。还要执著。遇到困难不放弃才能克服困难按时保质完成任务。

  怎样评价测试能力主要是看给你一个测试问题后,你是否能够有由浅入深地分析出所有基本的、重要的、特殊考虑的测试用例。而且能否系统性地进行分析是很关键的。因为在微软测试工程师要能独立承担多个功能产品测试,我们要求测试工程师系统性地计划、执行和检查测试,不然很可能会漏掉重要的测试用例。有的应聘者能答出很多很好的测试用例,但却不能系统性地列出测试用例,而是无条理地、东一下西一下地找。比如,怎样测试一个自动卖饮料的机器(见下图)?

  理想的测试工程师候选人应该能考虑到以下方面:包括外表感觉、颜色搭配、各部件相互位置等用户界面设计、内部结构、电源系统、投钱孔、灯、说明书、商标、饮料保持温度、机器室外最低最高承受温度、饮料补充和拿取、拿取口位置、拿取难易程度、重量、材料、饮料之间空隙、振动承受度、各种极端条件、特殊用户需求(小孩、老人、残疾人)等。针对投钱孔的功能测试应该有很多测试用例。比如测试输入钱的功能,应考虑用不同种的市面流通的所有钱币或钞票。比如硬币像一分、五分、一角、五角、壹元,纸币壹元、两元、五元、十元、一百元、五百元、假币、假钞、有缺损的真币、真钞票等。还有找钱的功能。边界条件应包括该输出的硬币或钞票用光了,没钱找时,应给消费者提示。还有很多可考虑的测试用例。就留下给大家做练习吧。

  编程能力方面的问题可能和开发人员的面试问题有类似的地方,但应该简单一些,因为主要是基本的编程问题。微软从2005年前后开始对测试工程师必须要求有编程能力,因为现在初进微软的测试工程师的级别和开发人员是一样的,这主要是因为测试人员也要能编程,以便把大部分测试实现自动化。

  对测试工程师的编程有关的面试题,不单单是看你能不能写出正确的代码,还要看你的代码能不能正确处理不同的数据或本程序需要处理的信息。你应该考虑到边界条件、包括有效和无效数据在内的不同数据类型、出错信息处理、给用户提供提示等做测试时需要考虑的测试用例。

开发工程师的面试(1)

  开发人员的工作,主要就是围绕着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设计,编程,测试,调试等。理所当然,开发人员的面试,就是针对考核这几方面的能力。

  (1)编程。有句话说微软的面试不写程序就不是微软面试了。没错,对于开发人员的面试这是真的。编程就是考你的基本功。

  如果你的手已经生硬,多年没有写过一行代码,开发人员的面试一定搞砸。“能写程序”(cancode)是从大学毕业生一直到架构师,开发部主管都要过硬技术。平时多写程序是唯一的准备应付策略。取巧的人一般会被问得很尴尬。

  但这里不是考你的死记硬背的功夫,例如告诉我一个Win32API的具体调用方式,或者是如何使用ATL或MFC里的一个类。更有可能的编程问题则会是涉及字符串操作,链表操作,二分查找,位操作等等这些不需要特定领域知识的东西。至于编程语言,一般人常用的是C/C++,不过你愿意用什么都行,JAVA,C#,伪代码(pseduo-code)都可以。

  这里我想特别的说,要注意白板编程(whiteboardcoding)的练习。所谓白板编程,就是直接在纸上或者是黑板/白板上写出程序。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很能磨炼能力的。有时候你觉得自己心里面想清楚了,实际上往纸上一写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2)设计。这也是开发人员面试中必考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事实上没有什么可以特别准备的。“数据结构/算法”在大学念好了,平时用得多了,这就不是一个问题了。

  同编程一样,着重的也是面试者活学活用的能力。在互联网上可找到许多微软面试编程/设计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都没有单一答案。提问者希望面试者通过思考找到最佳算法,而不是只会死记硬背。例如,会延伸问题来验证面试者的优化能力,就像我前面举出的素数的那个考题中展示的样子。

  特别的,微软的算法问题一般十分重视优化:运行最快,用最少内存等等。最好的准备是在日常工作中多问自己几次:“这可以更快更好吗?”日子久了,优化就变成自然的本能。微软的很多开发人员都有这种本能。这也是开发队伍引以为豪,一直相传的素质。当然了,如果你问我既然这样,为什么WindowsVista在我的256M内存的机器上还跑得这么慢的话,本人拒绝回答。(玩笑,玩笑,嘿嘿)

  (3)测试。开发人员也要管测试?没错,正如测试人员需要懂编程一样,开发人员也要具备基本的测试程序的能力。

  开发人员是自身程序的第一个测试者:单元测试(unittesting),就是开发人员来做的。可不是写好了程序,往测试组一丢就行了。想一下,如果测试组在你的不足50行的函数里一口气发现七八个问题的话,他们的工作量倒是上去了,你的面子可就不那么好看了,不是吗?

  所以往往开发人员的面试中会有这种情况,让你写出一段程序,然后看你会不会做最基本的测试。当然了,测试不会是开发人员面试的重点,但也必须是准备的一个方面。

  (4)调试。从已有程序中判断问题所在,调出错误代码的功夫,是每个有志于开发工作的诸位,必不可少的能力。设想一下,如果测试组发现了问题,也许压根不是你的代码的事,对不起,身为开发人员一份子,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症结所在。

  所以往往我会在面试者写出一段程序后,看他或她能否发现自己刚写的那段代码中,有没有什么错误或考虑不周的地方。也许,我会直接给出一段有错误的代码,让面试者看看。如果一时没有发现,我会稍许提示。不过我要是心里嘀咕,老兄,这么明显的内存溢出,怎么就看不到呢?那么最终的评价,肯定要有所折扣了。:)

  最好的准备,就是平时的实践。写好一段程序,先别急着测试或运行,闭上眼睛想一想,心里走一遍逻辑,看有没有一眼可以发现的错误。

开发工程师的面试(2)

  (5)其他。这里主要指其他的软能力,例如交流,团队合作,工作热情等等。这里就不具体说了。

  稍许小结一下,就像前面面试故事中提到的,不仅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不行,真正掌握,会活学活用才是关键。

微软面试指南

  3.7.1面试前后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面试也是如此。怎样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呢?知己就是认识自己。首先你自己要明确在今后的几年内你自己到底想要做什么?你的奋斗目标是什么?你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你怎样才能通过学习和练习来弥补你的不足之处。知彼意味着了解对方。了解对方有很多含义。从大方面说,是招聘公司的情况。从外部看,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强烈的竞争对手,关键的客户对象和今后的战略目标。从内部看,是公司的企业文化,员工特点。从小方面说,是具体招聘团队的情况。我们来看面试前、面试当天和面试后的注意事项:

  1.面试前

  个人简历是找工作的起始点,也是面试的基点。写好个人简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是你首次向面试人介绍你自己。微软每天都可能收到成千上万的简历,人事部门首先是通过很快地浏览简历作初步筛选。面试人以你的个人简历来审视你的能力和未来的潜力。个人简历要清晰地表达两点:你自己的过去和你今后想要做的。一般在面试中,总会有人问及以前做过的事。

  注意事项之一是工作经验的长短。很多人或多或少地认为工作经验越长越好。尤其对于工作时间不太长的人(小于5年),工作经验的确很重要。致使有些人便勉强地给自己凑时间(包括我自己)。研究生的时间,出国准备的时间或者有些不相关的工作经验都写上。在简历的开头写上带有水分的xx年工作经验。其实这也是相对的。工作经验是很重要,但是工作经验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工作经验意味着对所在工作领域的了解。工作经验体现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熟练程度。在面试过程中,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评论:问题解决得还不错,但是对于一个xx年经验的人来说,……如果此人在这么多年里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说明此人没有发展潜力。在这方面,主要是权衡合格和潜力。我看到很多应聘者缺乏技术细节。许多人花过多的时间描述自己参加的项目,但是没有突出自己在项目里做的事。没有提到自己在项目中解决的问题。

  注意事项二是把自己的简历与招聘单位和要求联系起来。从招聘人(interviewer)或招聘团队的角度想一想,有哪些工作经验可以利用上,有哪些地方还有些欠缺。不过不要因为要求的技能没有每一条符合就不敢申请,因为很多情况下,招聘的职位写出来的要求并不是每一项都符合的人才能申请或才能被考虑。

  初步筛选过程是应聘者了解招聘团队的好机会。通常应聘者有机会向招聘组了解情况,你应有所准备。你可以问一问主要关心的是什么?目前最重要的项目是什么?问一问与你通话的人他(她)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记住你的目的是尽可能了解情况,但是也要注意分寸。通常第一次与你联系的是微软人事部门。对招聘团队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你就可以有目的地为面试做些准备。

面试当天

  面试前休息好是至关重要的。你在与人事部门联系安排旅行事宜时,一定要确认在面试之前你有足够的休息时间。我见过很多的例子,由于各种原因,被面试的人凌晨三点左右才到达住宿旅馆。没有几个小时休息就要去参加面试。我觉得在面试中不能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是一件很遗憾的事。第一招聘人不会因你没有休息好而降低录用标准。其次面试中与你谈话的人通常都是你将来的同事和领导,他们对你今后的成长都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从另一个角度说,安排旅行事宜的人,倒不会与你的未来有多大关系,所以你一定要确认你有足够的休息时间。

  面试人通常都有准备好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都有一些转弯抹角之处。你首先要认真听。如果有不太清楚的地方,一定要问清楚。问问题不是一件坏事。

  3.面试后

  如果面试顺利通过,微软人事部门会与你联系并通知你录用结果。如果面试没有通过,你应向人事部询问面试结论。通常人事部门会告诉你,哪些地方你在面试中表现得不够满意。你可以在今后的面试中引以为鉴。或者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注意开发你的不足之处,由此增加下一次面试成功的几率。即使面试不成功,你还可以打听一下招聘团队看有没有合同工的机会。

  如果你面试成功,我在这里向你祝贺。总的说来,通过面试的人要比没通过面试的人要少得多。而且并不是所有合格的人都可以通过面试。

  面试通过以后,理论上你可以和人事部门商讨录用合同。录用合同会告诉你薪水报酬。这包括基本工资和公司股票。在特殊情形下,还可以加上录用奖金。我想要说的是应聘者应有长远的眼光,不要过分计较初起的工薪和待遇。今后的路还长,初期的报酬对一个有长远发展志向的人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你若干年后的工资和待遇、你的奋斗的关系远远大于初期的录用合同。微软中有很多的副总裁都是从实习生(intern)开始的。

  面试后的另外一件事是为你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你可以与招聘经理(HiringManager)联系,问问你可以做哪些准备工作。有什么书要读一读或什么软件要熟悉的。你可以有机会看一看相关工业界的竞争状况,哪些新技术新思维对你今后的工作可能有影响。这样会使你的工作有一个好的开端。

态度与举止

  不少人可能不注意态度与举止,但微软的面试官是很注意这方面的细节的。以下几点建议大家注意:

  (1)要诚实。对于自己的经历和技能,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夸大。因为面试官都是有经验的专业人士,虚言妄语是很难瞒得过他们的。如果说一个应聘人在简历上不写他熟练使用COM,微软决不会因此而轻看他;但是如果他说在COM方面有10年的经历,面试者可能就会深入追问COM的技术细节。如果不是真金,自然经不起火炼。

  (2)要自信。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面试官和什么样的面试题,都要始终保持自信。自信不仅可以使自己保持在最佳状态,也是面试所考察的一项重要素质。

  (3)要自始至终集中精力。有的应聘者答完一两个问题,自我感觉答得很好就觉得胜券在握;或者有几个问题答得不好就心情灰暗,影响发挥。这都是不可取的。面试的过程中几名面试官会互相通气调整提问方向。如果一个人被问的问题很难,可能是因为面试官觉得他水平比较高,所以提高了面试的难度;反之如果问题太容易,可能说明面试官对应聘者的期望不高。所以应聘人不应该以前面的面试效果臆测面试的最终结果,而要集中精力,回答好眼前的问题。

  (4)直视面试官。我见过不少面试者,特别是亚洲人,不习惯直视面试官的眼睛,或被面试官直视时,会很快看别处或脸红,或变得不自在。这些举止容易被忽略,但其实会使面试官怀疑你讲的话是否诚实可信,是否有足够自信,是否有交流沟通困难等。

  (5)要做好写程序的准备。在我们面试过的PM,测试和开发应聘者中,有不少人显然没有预料到会被要求写程序。有的人觉得自己都博士毕业了,发表了很多论文,怎么还会让他写链表操作这样简单的代码?结果很多基本的程序结构也做不好。也有些人没有在白板上写代码的经验,程序前涂后改,最后连自己都看不清楚。这都影响了面试的效果。所以建议大家在准备面试的时候一定要练习一下在限定时间内在纸上写一些简单的小程序。前面说过,编程类问题不只是考编程技巧。更重要的是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动手写代码之前,应聘人最好将思路整理清楚并向面试官解释一下自己的想法。最后就算程序没写出来或者有错误,也要向面试官展示出自己考虑问题的过程。写完程序后并不等于问题结束。检查一遍错误是良好的习惯。同时,对每一个问题,都要考虑到算法的复杂度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正确对待难题

  碰到难题或没固定答案的问题你该怎么办?正确对待就是不慌张、不急于回答、不会时也不要轻易放弃。不要影响你接下去的面试时间和答题。有时候面试官们通过这类问题来看看你碰到这一类定义模糊的要求或难题时,你是否不知所措、惊慌失措,是否还能保持清醒的思路。特别是对应征项目管理的职位,可能性更大。对项目管理人员为例,最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这类问题主要是考察你的逻辑和思路、对项目管理的理解、是否能够将项目管理中的各种指南来帮助自己指导对各种模糊性问题的解答,这些问题就没什么可怕的,因为绝大多数这些公司都是主要看你的个人素质而非绝对经验。所以显现和强调自己的热情、信心、善于从多方面考虑和寻找答案来解答问题、团队合作精神、善于学习、有良好的沟通本领等等,比经验更重要。你应该准备一些个人经历和小故事,在面试中讲这些故事,来证明和解说你所具备的这些重要的素质。

微软招聘常问题与解答

  经常有人想知道关于微软招聘的一些问题,这里是我们的一些总结:

  ?应聘微软是学历越高越好吗?

  微软的录用决定取决于工作岗位的需求和应聘者的素质,和学历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工作职位不要求研究经验,博士并不比硕士或本科生更具天然优势。

  ?微软的工作要求多少年C++的经验,多少年SQL的经验?

  前面说过,微软的招聘原则是潜力比经验更重要。尤其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招聘中更看重对计算机软件基本概念的理解,不会对某项具体的技术有要求。当然,有某些专长势必对招聘有加分作用。

  ?微软招人看重学习成绩吗?

  学习成绩高说明一个人聪明,但不能说明他是否胜任实际工作。学习成绩在简历初筛的阶段有参考价值,但不会是录用的决定因素。对于在校生来说,除了提高学习成绩外,多动手编程,参加实际软件项目也很重要。

  ?微软怎么决定把我分配到哪个部门进行面试?

  微软的原则是:招聘是为了整个公司而不是某一个部门。对于应届毕业生尤其如此,如果应聘者本人没有特殊要求的话,人事部门往往会根据学生的简历选择两个部门,面试当天由两个部门的人分别面试,如果面试成功,微软会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部门之间的协调来决定把应聘者雇佣到哪个部门。

  ?实习经验对应聘有帮助吗?

  在微软做过实习的学生在每年微软雇佣的应届毕业生里占非常高的比例。原因是实习期间已经对学生进行了很全面的考察和一定的培训。只要一个学生实习做得好,拿到全职工作会容易得多。

结束语

  说了这么多关于微软面试的事情,这里小结一下。

  面试的手段可以是多种多样,但目的只有一个:寻找合适的人选。人员的素质是构成一切的关键。

  ?从面试官的角度上看,就是要回答,我愿不愿意和这个人以后一起共事?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这个问题的答案,面试者的技术能力,工作热情,协作精神等等。

  ?从面试者的角度上看,就是要展示自己的能力。就像考试一样,除了过硬的专业素质,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否则空有满腹经纶,无法让人了解,也是一件无奈的事。

  不可否认,面试中永远有各种各样的偶然因素。所以如果你成功过关,祝贺你!如果没有成功,也没关系,永远都有下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