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謬正俗
〔唐〕顔師古撰
上匡謬正俗表
臣揚庭言。臣聞纖埃不讓。嵩華所以極天。涓流必納。溟渤所以紀地。況乎業隆學海。義切爲山。庶進簣於崇高。思委輸於潤澤。恭惟皇帝陛下。誕膺睿圖。光臨大寶。隆周比跡。遠邁成康。炎漢儔功。近超文景。時和玉燭。龍圖薦於長河。道包金鏡。龜書浮於清洛。收羽林之蠹简。俾備蓬山。采汲冢之舊文。咸歸延閤。一言可善。屢動宸衷。九術不遺。每回天睠。臣亡父先臣師古。嘗撰匡謬正俗。藁草纔半。部帙未終。以臣舋犯幽靈。奄垂捐棄。攀風罔及。陟岵增哀。臣敬奉遺文。谨遵先範。分爲八卷。勒成一部。百氏紕繆。雖未可窮。六典迂訛。於斯矯革。謹齎詣闕。奉表以聞。輕觸威嚴。伏深震悚。永徽二年十二月八日。符璽郎臣顏揚庭上。勅旨。顏師古業綜書林。譽高词苑。討論經史。多所匡正。前件書發明故事。諒爲博洽。宜令所司録一本付秘書閤。仍賜其子符璽郎揚庭絹五十匹。永徽三年三月十五日。中書侍郎來濟宣。
卷一
論語
公冶長篇云。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已矣。蓋言夫子删詩書。定禮樂。讚易道。修春秋。所有文章。並可聞見。至於言性命之事及言天道。不可得而聞之。故論语云。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又曰。子不语怪力亂神。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並其義也。而近代學者乃謂夫子之言語性情並與天道合。所以不可得而聞。離文析句。違經背理。綴文之士。咸作此意用之。大爲紕繆。若言夫子之言不可得聞者。論語二十篇所述夫子言语何從而得。又不應語弟子云予欲無言。
攘
或問曰。論語云。直躬之父攘羊。注云。攘。盗也。何以謂盗爲攘。更有何義。答曰。按爾雅云。攘。仍。因也。書云。敚攘矯虔。即其事也。
風
毛詩序云。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今人讀風爲諷天下。案序釋云。上以風化下。下以諷刺上。此當言所以風天下。不宜讀爲諷。又云。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今人讀云風以動之。不作諷音。案此蓋序釋風者訓諷訓教。諷刺謂自下而上。教化謂自上而下。今當讀云諷以動之。不宜直作風也。
架
詩鄭氏箋云。鵲之有巢。冬至加功。至春乃成。此言始起冬至加功力作巢。蓋直語耳。而劉昌宗。周續等音加爲架。若以搆架爲義。則不應爲架功也。
夾
又詩傳曰。山夾水曰澗。此引爾雅正文。言兩山夾水名之爲澗。居然可曉。而劉。周之徒又音夾爲頰。於義無取。亦爲專輒。
籀
問曰。鄘詩牆有茨篇云。中冓之言。不可讀也。毛詩傳云。讀。抽也。抽是何義。答曰。讀止謂道讀之讀。更訓爲抽。翻成難曉。按許說文解字曰。籀。讀也。從竹。聲。即古抽字。是以籀或作。蓋毛公以籀解讀。傳寫字省。故止爲抽。此當言讀。籀也。不得爲抽引之義。又左氏傳云其繇曰專之渝。其繇曰士刲羊之類。字雖爲繇。音訓皆作籀。並謂讀卜筮卦繇之辭也。
甲
衛詩芄蘭篇云。能不我甲。毛詩傳曰。甲。狎也。毛公此釋蓋依爾雅本訓。而徐仙遂音甲爲狎。案甲雖訓狎。自有本音。不當便讀爲狎。譬猶斁字訓厭。葛覃篇云。服之無斁。豈得讀云服之無厭乎。若以甲有狎音假借爲字者。不應方待訓詁始通其義也。
背
伯兮篇云。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毛傳云。背。北堂也。謂於堂北種之以忘憂耳。而陸士衡詩云。焉得忘憂草。言樹背與襟。便謂身體前後種之。此亦误也。
漙
鄭詩。野有蔓草篇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詩古本有水旁作專字者。亦有單作專字者。後人輒改爲之漙字。讀爲團圓之漙。作辭賦篇什用之。遞相因襲。曾無疑者。按呂氏字林。雨下作專。訓云露貌。音上兖反。此字本作。或作漙耳。單作專者。古字從省。又上兖之音與婉相類。益知呂氏之說可依。本非團義矣。下云零露瀼瀼者。豈復亦論其從橫之貌乎。
衡
齊詩。南山篇云。蓺麻如之何。衡從其畝。禮云。古之冠縮縫。今也衡縫。衡即橫也。不勞借音。而徐氏並音爲橫。皆失之矣。
忉
甫田篇云。勞心忉忉。爾雅音。切切。憂也。後之賦者敘憂慘之情多爲忉怛。王仲宣登樓賦云。心悽愴以感發。意忉怛而憯惻。諸如此類。皆當音切。字與忉字相類。切字從刀七聲。傳寫誤亂。或變爲忉。今之學者諷誦辭賦皆爲忉怛。不復言切。失之遠矣。
矜
小雅。鴻鴈篇序云。至于矜寡。無不得其所焉。徐仙音矜爲古頑反。案此詩當章言。爰及矜人。哀此鰥寡。故鄭箋云。當及此可憐之人。謂貧窮者欲令賙餼之。鰥寡則哀之。其孤独則收斂之。使有依也。尋序及詩意。蓋云可矜憐之人及鰥寡者皆被勞來安集。鄭箋釋之。正得其理。而徐氏讀矜爲鰥。既無所憑。大失本旨。
央
庭燎篇云。夜未央。傳云。央。旦也。鄭箋云。夜未央猶言未渠央也。按秦詩。蒹葭篇云。宛在水中央。禮。月令云。中央。並是中義。許氏說文解字云。央。中央也。一曰久。是則夜未央者。言其未中也。未久也。今關中俗呼二更。三更爲夜央。夜半。此蓋古之遺言。謂夜之中耳。毛公訓央爲旦。亦未知出於何典。而鄭君直釋云未渠央。不解未渠何義。按俗语云未渠央。亦言未遽央。遽與渠同。言未遽中耳。古詩云。調絃未遽央。即是其事。康成不能指明其義。而更曲引未渠。云復加以猶言。如博依之說。適令學者不曉其意。
號
北山篇云。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息偃在牀。或不已於行。或不知叫號。或慘慘劬勞。或棲遲偃仰。或王事鞅掌。或湛樂飲酒。或慘慘畏咎。從上及下。句句相韻。叫號者。猶言諠呼自恣耳。非必要謂號咷之號。毛傳云。叫。呼。號。召也。而徐仙乃音號爲呼到反者。今讀者遵之。亦甚非也。
享
楚茨篇云。以享以祀。以介景福。鄭箋云。享。獻也。又信南山篇云。享于祖考。大田詩亦云。以享以祀。其義並同。此自可曉。而徐仙並音享爲許亮反。未審其意。
賚
楚茨又云。徂賚孝孫。毛傳云。賚。予也。徐仙音賚爲來。亦所未詳。
莫
大雅皇矣篇云。皇矣上帝。臨下有赫。監觀四方。求民之莫。毛傳云。莫。定也。鄭箋云。求民之定。謂所歸就也。又桑柔篇云。菀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釆其劉。瘼此下民。捋采之則葉爆爍而疏。人息其上則病於爆爍。喻群臣恣放。損王之德也。而末代文士引求民之莫以屬辭者。改莫爲瘼。從而釋之云求瘼謂其疾苦耳。至乃呼刺舉宰牧爲求瘼。既易本字。妄爲臆說。安施失所。比喻乖方。相承用之。曾無覺悟。雖采酌經詁而大違厥旨。亦爲巨謬。
卷二
尚書
孔安國古文尚書序云。先君孔子生於周末。覩史籍之煩文。懼覽者之不一。遂乃定禮樂。明舊章。覽者謂習讀之人。猶言學者爾。蓋思後之讀史籍者以其煩文。不能專一。將生異說。故删定之。凡此數句。文對旨明。甚爲易曉。然後之學者輒改之字居者字上。云覽之者不一。雖大意不失。而顛倒本文。語更凡淺。又不屬對。亦爲妄矣。今有晉宋時書不被改者往往而在。皆云覽者之不一。又云。以所聞伏生之書。定其可知者爲隸古。定。更以竹簡寫之。蓋言以孔氏壁中科斗文字。依傍伏生口傳授者考校改定之。易科斗以隸古字。定訖。更別以竹簡寫之。非復本文也。近代淺學乃改隸古定爲隸古字。非也。按直云隸古。即是隸古字。於理可知。無所闕少。定者。爲定訖耳。今先代舊本皆爲隸古定。不爲古字也。
古文戮字
商書湯古誓字云。予則孥汝。孔安國傳云。古之用刑。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今云孥戮。權以脅之。使勿犯也。案孥戮者。或以爲奴。或加刑戮。無有所赦耳。此非孥子之孥。猶周書泰誓稱囚孥正士。亦謂或囚或孥也。豈得復言并子俱囚一無囚字也。又班固漢書季布傳贊云及至困亢奴僇苟活。蓋引商書之言以爲折衷矣。
御
周書牧誓篇云。弗御克奔。以役西土。孔安國注云。商衆能奔來降者不迎擊之。如此則所以役我西土之義。徐仙音御爲五所反。按御既訓迎。當音五驾反。不得音禦。商書盤庚云。予御續乃命於天。詩鵲巢云。百兩御之。訓解亦皆爲迎。徐氏並作音訝。何乃牧誓独爲禦音。又與孔氏傳意不同。失之遠矣。
嘼
武成序云。武王伐殷。往伐歸嘼。孔安國注云。往誅紂克定。偃武修文。歸馬牛於華山桃林之牧地。徐仙音嘼爲始售反。按武成當篇云。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此與序意相承。又許氏說文解字云。嘼。也。字林嘼音火又反。獸字從嘼從犬。斯則六畜之字本自作嘼。於後始借畜飬字爲耳。且嘼。獸類屬不同。嘼者人之所養。獸者是山澤所育。故爾雅論牛馬羊豕則在釋畜。論麋鹿虎豹即在釋獸。較然可知。若武王歸鹿華山之陽。放虎桃林之野。可言歸獸。所歸放者既是馬牛。當依嘼字本音讀之。不得以作獸字一邊便謂古文省簡。即呼爲獸。且堯典云。鳥獸孳尾。鳥獸毛毨。鳥獸希革。鳥獸氄毛。旅獒云。珍禽奇獸不育于國。皆作獸字不作嘼也。何獨武成一篇以嘼爲獸。斯不然矣。
夾
多方篇云。爾害弗夾介乂我周王享天之命。孔安國注云。夾。近也。汝何不近大見治於我周王以享天之命。而爲不安乎。徐仙音夾爲協。按夾既訓近。當音陿。不得讀爲協也。
費誓序云。魯侯伯禽宅曲阜。徐夷一作並興。東郊不。孔安國注云。徐戎淮夷並起。爲寇於東。故東郊不。徐仙音開。按許氏说文解字及張揖古今字詁。。古開字。。古闢字。但闢既訓開。故孔氏釋云東郊不開爾。不得徑讀闢爲開。亦猶蔡仲之命云。乃致辟管叔于商。孔安國注云。致法。謂誅殺也。豈得即音辟爲法乎。此例多矣。
惟
惟。辭也。蓋語之發端。書云。惟三月。哉生魄。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之類是也。古文皆爲惟字。而今文尚書變惟爲維者。同音通用。厥義無別。又詩云。价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此亦是辭語之助。與書之列爵惟五。分土惟三。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於理無別。然今文學之士。不詳立语之體。古今字變。因爾穿鑿。妄生義理。製册文。哀诔。祭文。其唱首云維某年月日者。既不爲惟字。自作釋云。此字是維持一篇之首。故爲綱維之字。又言。宗子維城謂藩屏維繫連城之義耳。乃呼帝子弟爲王者爲藩維。既無所據。不知本是助辭。大爲謬矣。譬若詩云。維師尚父。番維司徒。維彼哲人。此類多矣。皆爲維字。豈連繫之義乎。且爾雅云。伊。維。侯也。三者並發语之辭。詩云。伊其相謔。我罪伊何。伊予胡底。侯誰在矣。侯薪侯蒸。並與維同義。寧當更有別說。斯不然矣。
烏呼
嗚呼。歎辭也。或嘉其美。或傷其悲。其語備在詩書。不可具載。但古文尚書悉爲於戲字。今文尚書悉爲嗚呼字。而詩皆云於乎字。中古以來文籍皆爲嗚呼字。文有古今之變。義無美惡之別。末代文字。輒爲體例。若哀诔祭文。即爲嗚呼。其對拜册命。即爲於戲。於讀如字。戲讀爲羲。謂嗚呼爲哀傷。於戲爲嘆美。非止新有屬綴。設此二端。乃亦諷讀舊文。分爲兩義。妄爲穿鑿。不究根本。按大雅云。於乎小子。未知臧否。豈非傷王不知善否乎。周頌云。於乎前王不忘。非美先王之見稱頌乎。五子之歌云。嗚呼曷歸。予懷之悲。此即哀傷之語。胤征云。嗚呼。威克厥愛允濟。此即褒美之辭。何以各別爲字也。且漢武册命三王文皆曰嗚呼。此豈哀傷之義。舉其大意。斷可知矣。且許氏說文解字及李登聲類並云於即古烏字耳。
卷三
禮記
曲禮云。禮聞取於人。不聞取人。鄭玄注云。取於人謂高尚其道。取人謂制服其身。此義較然可曉。而徐仙音取於人爲娶。浪爲假借矣。一本娶作聚。
奉
又云。奉長者之手。入戶奉扃。奉席如橋衡。凡如此例。奉者皆謂恭而持之。於義足了。今皆讀爲捧。音敷奉反。亦浪爲假借也。
拾
又云。拾級聚足。此言升階歷級。每一级则並足。然後更登也。拾者。猶言一一拾取。而鄭康成讀拾爲涉。近乎穿鑿。
禹宇丘區
或問曰。曲禮云。禮不諱嫌名。鄭注云。嫌名謂禹與宇。丘與區。其義何也。答曰。康成鄭君此釋。蓋舉異字同音不须諱耳。區字既是。故引爲例。禹。宇二字。其音不別。丘之與區。今讀則異。然尋按古語。其聲亦同。何以知之。陸士衡元康四年從皇太子祖會東堂詩云。巍巍皇代。奄宅九圍。帝在在洛。克配紫微。普厥丘宇。時罔不綏。又晉宮閤名所載某舍若干區者。列爲丘字。則知區。丘音不別矣。且今江淮田野之人猶謂區爲丘。亦古之遺音也。今之儒者不曉其意。競爲解釋。或云禹。宇是同聲。丘。區是聲相近。二者並不須諱。並爲詭妄。或云宇。禹。區。丘並是別音相近。乃讀禹爲于舉反。故不須諱。並爲詭妄。不詣其理。
予
鄭玄注曲禮下篇。予。古余字。因鄭此說。近代學者遂皆讀予爲余。案爾雅云。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此則予之與余義皆訓我。明非同字。許慎說文。予。相推予也。余。詞之舒也。既各有音義。本非古今字別。詩云。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今女下民。或敢侮予。又曰。終其永懷。又窘陰雨。其車既載。乃棄爾輔。載輸爾載。將伯助予。又曰。習習谷風。維風及雨。將恐將懼。維予與女。將安將樂。女轉棄予。又雲漢篇云。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楚辭云。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又曰。君回翔兮來下。踰空桑兮從女。紛總總兮九州。何壽夭兮在予。又曰。秋蘭兮蘼蕪。羅生兮堂下。緑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歷觀詞賦。予無余音。若以書云予一人。禮云余一人。便欲通之以爲古今字。至如夏書云。非台小子。敢行稱亂。豈得便言台。余古今字耶。邶詩云。人涉卬否。卬須我友。豈得又言卬。我古今字乎。
葬
檀弓云。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葬謂葬處。而乃讀葬爲葬才浪反。亦爲穿鑿。
離
月令云。孟春之月。乃命大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忒。無失經紀。以初爲常。鄭康成注云。離讀如儷。按易之離卦彖辭曰。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今云宿離不忒。宿即星辰。離則日月。蓋覆上言星辰日月耳。更無別義。居然可曉。何爲改離作儷。若然者。離卦亦可以變爲麗卦乎。
祝
曾子問曰。祝聲三。告曰。某之子生。敢告。鄭康成云。聲噫。歆警神也。此蓋解聲三者。謂三稱噫。然後言某之子生耳。而徐仙之徒並音祝爲祝之又反。學者相承遵之。並大誤也。
五方之兵
又云。如諸侯皆在而日食。則從天子救日。各以其方色與其兵。鄭康成注云。示奉時事有所討也。方色者。東方衣青。南方衣赤。西方衣白。北方衣黑。其兵未聞。按黃帝素问及淮南子等諸書説五方之兵。東方其兵矛。南方其兵弩。中央其兵劍。西方其兵戈。北方其兵多鎩。蓋謂隨方色衣其衣。執其兵以救耳。
殺
郊特牲云。大夫而饗君。非禮也。大夫強而君殺之。義也。由三桓始也。鄭玄注云。慶父通於夫人以脅公。季友以君命鴆牙。後慶父殺二君而又死又。按殺讀爲降殺之殺。謂衰弱也。此言大夫不當饗君。自三桓已來大夫強而君弱。是以有就饗于大夫者耳。此一段禮文相承躡。總論響覲之事。故其下總云。天子微。諸侯僭。大夫強。諸侯脅。相貴以等。相覿以貨。相賂以利。而天下之禮亂矣。不言誅戮之事。安取其鴆牙殺慶父哉。
禓
又。鄉人禓音傷。孔子朝服立于阼階。鄭玄注云。禓。強鬼也。謂時儺索室敺疫逐強鬼也。禓。或爲獻。或爲儺。而徐仙音禓爲儺。今讀者遂不言禓。亦失之也。
羶
又云。既奠。然後焫蕭合羶薌。此言蕭焫以脂。合黍稷燒之。羶者。脂氣。薌者。黍稷氣。於義自通。而康成乃云羶當爲馨字之誤。亦爲迂曲矣。
辟
又云。祭。有祈焉。有報焉。有由辟焉。康成解云。辟讀爲弭。謂弭災兵也。按辟當讀爲辟邪惡之辟。直云辟災兵。義自可曉。無煩假借。
溫
內則云。問所欲而敬進之。柔色以溫之。鄭康成注云。溫。藉也。承尊長必和顏色也。案直云柔和顏色以溫悅尊者之心。不當改讀爲蘊也。
嘯
又。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鄭康成注云。嘯讀爲叱。嫌有隱使也。案嘯者。謂若有所召命。密相諷誘。若齊莊撫楹而歌耳。何爲乃云叱呼。詩云。嘯歌傷懷。念此碩人。即其義也。
蝸
又云。蝸醢而苽食。蝸者。蠃之類耳。而徐仙等音蝸爲蠃。亦未爲達。
卵
又曰。濡魚卵醬實蓼。鄭康成注云。卵讀爲鯤也。案卵者魚卵。即是魚子。不勞改讀爲鯤魚子也。
有
又云。凡養老。五帝憲。三王有乞言。直謂五帝養之。爲法其德行而不乞言。三王既憲法而有乞言之禮。鄭康成乃讀有爲又。蓋亦不勞假借也。
孽
玉藻云。世子自名。擯者曰寡君之適。公子曰臣孽。鄭康成云。孽當作枿。聲之誤也。按孽者。是庶孽。既非適子。故自云孽。不當言枿。枿者。斷而復生。豈人子之所宜自稱乎。
不至
坊記云。昏禮。婿親迎。見於舅姑。舅姑承子以授婿。恐事之違也。以此坊民。婦猶有不至者。鄭康成注云。不至。不親夫以孝舅姑也。春秋成公九年春二月。伯姬歸于宋。夏。季孫行父如宋致女。是時宋恭公不親迎。恐其違而授之。按不至者。謂淫佚之風。女雖未嫁已從奔誘。及婿親迎。猶在他室而不至焉。按陳诗東門之楊序曰。昏姻失時。男女多違。親迎女猶有不至者也。其诗曰。東門之楊。其葉牂牂。昏以爲期。期而不至。即其事也。康成詩箋云。親迎之禮以昏時。女留他色不肯時行。乃至大星煌煌然。爲得其義。何爲注禮乃更妄生異說。豈非矛盾之論哉。
素食
喪服傳記云。既虞。飯疏食水飲。既練。食菜果。飯素食。鄭康成注云。素猶故也。謂復平生時食也。案素食謂但食菜果糗餌之屬。無酒肉也。禮家變節。漸爲降殺。始喪三日不食。卒哭之內朝夕各一溢米爲粥而已。既虞疏食水飲。疏食謂麤疏之飯。啘厥之菜。食不復粥。又非止一溢也。既練。遍食菜果酸醎。但無酒肉之屬。既除喪。始食乾肉飲酒。然後乃復平生時食耳。此是禮經明文。安得始練便復平生故食乎。又班書霍光傳載光奏昌邑王過失云。典喪服斬衰。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王莽傳云。每有水旱。莽輒素食。左右以白。太后遣使詔莽曰。聞公菜食。憂民深矣。今秋幸孰。公勤於職。幸以時食肉。據此益知素食是無肉之食。非平生食也。今俗謂桑門齋食爲素食。蓋古之遺語焉。
卷四
春秋
斿者。旌旗之斿。字從音偃。訓與旒同。桓二年臧哀伯云鞶厲斿纓是也。學者不尋其本。讀斿爲旒。浪爲假借。徐仙亦作旒音。況其他乎。
俘
莊六年經書。齊人來歸衛俘。傳言衛寳。公羊。穀梁經並爲寳。杜預注云。疑左氏傳經誤。案爾雅云。俘。取也。書序云。遂伐三朡。俘厥寳玉。然則所取於衛之寳而來獻之。經傳相會。義無乖爽。豈必俘即是人。杜氏之說爲不通矣。
肉食
莊十年。曹劌之鄉人謂劌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對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此鄉人見劌欲論軍。所以諫云。卿大夫自當謀之。非卑淺者所當關预。劌即答云。當今卿大夫識見鄙薄。未能遠謀。我所以須見君論之耳。而今流俗皆謂凡是食肴炙者即合志識昏蔽。心慮愦濁。不堪謀事。故須蔬食菜羹。襟神明悟爲之也。至乃遞相戲弄。以爲口實。不亦謬乎。
寺人
寺人者。內小臣在壺闈庭寺之中。謂閹人耳。詩云寺人孟子。左傳云寺人披。寺人貂之類是也。侍人者。謂當時侍衛於君。不限內外。猶言侍者耳。左傳云侍人賈舉。侍人僚柤之類是也。近代學者不詳其義。皆讀寺人同爲侍人。斯則失矣。至如仲尼居。曾子侍。平公飲酒。師曠李調侍。豈得謂閹竪乎。
鷸
僖二十四年。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好聚鷸冠。杜預注云。聚鷸羽以爲冠。非法之服也。鄭伯聞而惡之。杜預注云。惡其非法之服也。使盗誘而殺之於陳宋之間。君子曰。服之不衷。身之災也。詩云。彼己之子。不稱其服。子臧之服。不稱也夫。按鷸。水鳥。天將雨即鳴。即戰國策所稱鷸蚌相謂者也。古人以其知天時。乃爲冠象此鳥之形。使掌天文者冠之。故逸禮記曰。知天文者冠鷸。此其證也。鷸字音聿。亦有術音。故禮之衣服圖及蔡邕獨斷謂爲術氏冠。亦因鷸音轉爲術字耳。非道術之謂也。蓋子臧是子華之弟。以兄見殺。怨而出奔。有白公之志。故與知天文者遊聚。有所圖議。是以鄭伯恐其返國作亂。令誘殺之。若直以鷸羽飾冠。自爲不正之服。何須畏惡而遣殺之。若直謂出見殺。又不應云服之不衷。且傳言楚子翠被。益知聚字非屬冠也。或者自君子曰以下非丘明本傳。後人不曉鷸冠之議妄增加之。而杜氏之釋。從而僻其義也。
軒
僖二十八年。晉師入曹。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且曰獻狀。杜預注曰。言其無德居位者多矣。故責其功狀也。按昔重耳過曹。曹共公不禮。聞其駢脅。薄而觀之。晉文懷耻。以爲深怨。今既乘勝。志在報雪。尚託公義。故先責不用負羈而乘軒者衆。因曰。今我之來獻駢脅容狀耳。斯蓋嗤弄之言。猶言若云謂秦拜賜之師也。豈責乘軒功狀乎。
王夫
襄五年。楚公子王夫字子辛。今之學者以其字子辛改王夫爲壬夫。同是日辰。名字相配也。按楚有公子午字子庚。庚是十榦。午是十支。法有相配。或者此人以庚午歲若庚午日生。故名庚字子午耳。辛。壬同是十榦。若以辛生則不得名壬。若以壬生則不得字辛。此與庚。午不相類。固當依本字讀爲王夫。不宜穿鑿改易爲壬也。譬天王之弟佞夫。孔氏之宰渾良夫。冶區夫之屬。各自有義。豈曰配日辰乎。
閈閎
襄三十一年。子産相鄭伯如晉。子産使盡壞其館之垣而納車馬焉。士文伯讓之曰。敝邑以政刑之不修。寇盗充斥。無若諸侯之屬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館。高其閈閎。厚其牆垣。以無憂客使。杜元凱注云。閎。門也。徐仙閎音宏。今吾子壞之。雖從者能戒。其若異客何。對曰。今銅鞮之宮數里。而諸侯舍于隸人。門不容車。而不可踰越。杜元凱注曰。門庭之內迫迮。又有牆垣之限。爾雅云。所以止扉謂之閎。郭景純注曰。門辟旁長橛也。左傳曰。高其閈閎。按若館門實高而直庭內迫迮者。即當云庭不容車。不應云門也。又高爲門戶。非關止盗之方。文伯不應云以無憂客使。若門得車入。則子産止須引車入門。致室屋之下。何勞壞垣。云不可踰越。蓋是門既不大而止扉又高。以牢固扞禦寇賊。子産爲其不容車入。故壞垣耳。尋文究理。郭說得之。但閎與門二字相似。流俗轉寫。致有混謬。杜君不加詳覈。就而通之。未爲允當。
草創
襄二十一年。子羽與裨諶乘以適野。而謀於野則獲。於邑則否。按論语稱孔子云。爲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産潤色之。是謂裨諶發慮創始。爲之辭意。世叔尋討而論敘之。子羽。子産修飾潤色。然後成耳。草創者。猶言草昧。蓋初始之謂矣。又曰。草者。藁草。亦未成之稱。安在適草野則能。在都邑則不就。若然者。討論豈尋干戈乎。潤色豈加膏澤乎。此亦是後人所加。非丘明本傳也。
卷五
史記
司馬子長撰史記。其自敘一卷。總歷自道作書本意。篇別皆有引辭。云爲此事作某本紀。爲此事作某年表。爲此事作某書。爲此事作某世家。爲此事作某列傳。子長此意。蓋欲比擬尚書敘耳。即孔安國所云。書序。序所以爲作者之意也。揚子雲著法言。其本傳亦傳法言之目篇。篇皆引辭云撰某篇。亦其義也。及班孟堅爲漢書。亦放其意。於序傳內又歷道之。而謙不敢自謂作者。避於擬聖。故改作爲述。然敘致之體與馬揚不殊。後人不詳。乃謂班書本贊之外别更爲覆述。重申褒貶。有所歎詠。摯虞撰流別集。全取孟堅書序爲一卷。謂之漢述。已失其意。而范蔚宗。沈休文之徒撰史者。詳論之外。別爲一首華文麗句標舉得失。謂之爲贊。自以取則班馬。不其惑歟。劉軌思文心雕龍唯略曉其意而言之未盡。
漢書
高紀云。大澤之陂。按孔安國尚書傳曰。障水曰陂。然则陂者。本因隄防壅遏故得名耳。大澤者地形之總名。陂者是隄防之指號。蓋謂當時之媼於大澤之內陂塘止息。流俗乃云防是水中。不得止息。強讀爲陂。失其意也。
尚
惠紀云。尚公主。易曰。得尚于中行。王弼注云。尚猶配也。說者云。尚者。主也。引尚食爲類。或云。尚者。掌也。謂守掌之。皆非其義。公主既尊。止得云侍奉。不可以主掌爲稱。弼說是也。
赦令
哀紀云。甲子詔書。非赦令皆除之。按哀帝初用夏賀良言。改年定歷。下詔施行其事。並開恩惠。赦宥罪人。後知賀良詭惑。收正其事。依舊歷。追悔前非。但所赦人不可更覆與罪。所以云甲子詔書除赦令以外。歷及刻漏事一皆除之耳。蓋言甲子詔書除是赦令總遣除之。今書本令字或作他。言赦令以外其他餘事皆改除之。兩讀爲得。
繈
食貨志云。藏繈。謂繩貫錢。故總謂之繈耳。又云算緡。亦云以緡穿錢。故謂貫爲緡也。而後之學者謂繈爲錢。乃改爲鏹字。無義可據。殊爲穿鑿。按孔子云。四方之人。繈負其子而至。謂以繩絡而負之。故謂繈褓耳。豈復關貨泉耶。
逡遁
賈誼過秦云。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衆。仰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遁而不敢進。秦無亡矢遺鏃之費。而天下已困矣。遁者。蓋取盾之聲以爲巡字。當音詳遵反。此言九國地廣兵強。相率西嚮。仰形勝之地。沂函谷之關。欲攻秦室。秦人恃其險固。無懼敵之心。不加距閉。開關而待。然九國畏愞。自度無功。持疑不進。坐致敗散耳。後之學者既不知遁爲巡字。遂改爲遁逃。因就釋云。九國初見秦閉關。謂其可勝。所以率兵來攻。忽見秦人開關。各懷恐懼。遂即奔走。故潘安仁西征賦云。或開關而延敵。競遁逃以奔竄。斯爲誤矣。若見秦開關遁逃而走。即應大被追躡。覆軍殺將。豈得但言不進而已乎。且書本好者今猶爲逡遁。不作遁逃也。
游衣
叔孫通傳曰。高帝寢衣月出游高廟。言高寢之衣冠一月一備法驾出游於高廟耳。隨越國公楊素行經漢高陵詩云。芳春無獻果。明月不游衣。觀其此意。謂月出之夕乃游衣冠。此大謬。
郎署
馮唐傳云。文帝輦過郎署。見馮唐而問之。郎者。當時宿衛之官。非謂趣衣小吏。署者。部署之所。猶言曹局。今之司農。太府諸署是也。郎署並是郎官之曹局耳。故劉孝標辨命論云。馮都尉皓髮於郎署。而今之學者不曉其意。但呼令史。府史爲郎署。自作解釋云。郎吏行署文書者。故曰郎署。至乃摛翰屬文。咸作此意。失之遠矣。
便面
張敞傳云。自以便面拊馬。按所謂便面者。所執持以屏面。或有所避。或自整飾。藉其隱翳。得之而安。故呼便面耳。今人所持縱自蔽者總謂之扇。蓋轉易之稱乎。原夫扇者。所用振揚塵氛。來風却暑。鳥羽箑可呼爲扇。至如歌者爲容。專用掩口。侍從擁執。義在障人。並得扇名。斯不精矣。今之車轝後提扇。蓋便面之遺事與。按桑門所持竹扇形不圜者。又便面之舊制矣。
柱
西域傳云。當爲拄置。心不便。按拄者。撐拄之名。本音竹羽反。柱物之本因爲之柱。竹具反。魯靈光殿賦云。漂嶢而枝柱。此音是也。車後柱木呼爲車柱。其義亦同。置者。安設之名。言拄置者。谓自安置支拄他人。今江南俗呼人自高抗矜持爲自拄置。今此言車師國見徐普於其側近拄置。恐被侵拒。故心內以爲不便耳。安在其取椽柱而置於心腹中乎。義既乖刺。語又析破。失之遠矣。朱雲連拄五鹿君。豈復齎椽自隨乎。
非一
揚雄敘甘泉宮云。遊觀屈奇瓌瑋。非木摩而不雕。牆塗而不畫。此言既甚屈奇瓌瑋。不合於上古之世摩而不雕。塗而不畫。釆椽茅茨儉約之制耳。今之書本好者猶然。而後人輒於非字下加一字。讀云瓌瑋非一。竟不尋下句直云木摩而不雕。是何言歟。
葬
酷吏傳。長安中歌云。安所求子死。桓東少年場。生時諒不謹。枯骨復何葬。荀卿禮賦云。非絲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爲天下明。生者以壽。死者以葬。城郭已固。三軍已強。說苑云。吾嘗見稠林之無木。平原之爲谷。君子無侍僕。江河乾爲阬。正冬采榆桑。仲夏雨雪霜。千乘之君。萬乘之王。死而不葬。據韻而言。則葬字有臧音矣。
阡
原涉傳云。涉父爲南陽太守。死。涉讓還南陽賻送。由是顯名。涉自以爲身得其名而先令墳墓儉約非孝也。乃大起冢舍。周阁重門。初。武帝時京兆曹氏葬茂陵。曹氏謂其道阡。涉慕之。乃買地開立表。署曰南陽阡。
桓
如淳漢書音義曰。舊亭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餘。有大板貫柱四出。名曰桓表。懸所都夾兩邊各一桓。陳留之俗言桓聲如和。今猶謂之和表也。說文云。桓是亭郵表也。東京賦云。迄于上林。结徒爲營。敘和樹表。司鐸授鉦。敘。比也。軍之正門爲和。樹表設牙形以表之。
辟彊
外戚傳。留侯子張辟彊。前賢亦無釋。而學者相承讀辟音如珪璧之璧。彊爲彊禦之彊。作意解云。能弭辟彊禦。猶言辟惡邪。辟兵之類是也。東齊僕射陽休之爲兒制名亦取此。按賈誼新書云。昔者衛侯朝于周。周行人問其名。曰衛侯辟疆。周行人還之曰。啟疆。辟疆。天子之號也。諸侯弗得用。衛侯更其名曰燬。然後受之。若如賈生此說。辟當音爲開闢之闢。彊當音爲疆場之疆。楚有薳啟疆。亦其例也。古單用字多有假借。不足爲疑。又漢濟南王名辟光。世人亦讀爲璧。復解釋云。辟。君也。恐此亦當取開闢之義爲勝。
閼氏
習鑿齒與謝安石書云。匈奴名妾作閼氏。言可愛如烟支也。閼字於言反。想足下先作此讀書也。按史記及漢書謂單于正妻曰閼氏。猶中國言皇后爾。舊讀音焉氐。此蓋北翟之言。自有意義。未可得而詳也。若謂色象烟支便以立稱者。則單于之女謂之居次。復比何物。且閼氏妻號。非妾之名。未知習生何所憑據。自爲解釋。
隄
凡言提封者。謂提舉封疆大數以爲率耳。後之學者不曉。輒讀提爲隄。著述文章者。徑變爲隄字。云總其隄防封界。故曰隄封。按封藉之體。止舉大數定其綱陌。其言封者。譬言堰埒以知頃畝。何待堰堤然始立畔乎。正當依其本字讀之。不宜曲生異說也。又隄防之隄字。並音丁奚反。江南末俗往往讀爲大奚反。以爲風流。恥作低音。不知何所憑據。轉相放習。此弊漸行於關中。其提封本取提挈之義。例作低音。而呼隄防之字即爲蹄音。兩失其義。良可歎息。傳曰。君子於其所不知蓋闕如也。苟不明練。豈宜臆說以誤將來。
陂池
東觀漢記述光武初作壽陵云。今所制地。不過二三頃。爲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按陂池讀如弔二世賦登陂陁之長坂。凡陂陁者。猶言靡陁耳。光武言不須如前世諸帝作山陵。但令小隆起陂陁然。裁得流泄水潦。不墊壞耳。今之讀者謂爲陂池令得流水。此讀非也。
楊豫
謝承後漢書楊豫傳云。豫祖父惲。封平通侯。惲子會宗坐與臺閣交通。有罪。國除。家屬皆徙酒泉郡。又載豫上書乞還本土。其辭云。臣祖父惲。念安社稷。忠不避難。指刺奸臣。實心爲國。遂致死。徙。按班書楊敞傳。其載惲與太僕戴長樂相失。惲與長樂皆免爲庶人。惲既失爵位。家居營産業。起室宅。以財自娛。其友人安定太守西河孫會宗與書諫戒之。惲内懷不伏。報會宗書。辭语不遜。宣帝見而惡之。惲坐腰斬。妻子徙酒泉郡。此惲先失爵位。然後被誅。妻子被徙。據敞傳及豫上書。數說皆同。更無所異。安得有子名會宗襲爵國除被徙事乎。謝氏既不詳其本。稱引會宗。失於故實。又自載豫上書。與敘事相背。交爲矛盾。二三詭錯。
計偕
凡舉事立稱。當依義理。若遵古昔。須得其衷。班書武帝元光五年。徵吏民有明當世之務。習先聖之術者。縣次續食。令與計偕。此言所徵之人縣別給食。令上計之。使俱詣京師耳。而晉朝謂計簿爲計階簿。意欲酌於故實。乃所以彰其謬陋。變偕爲階。了無義旨。
戎昭果毅
左氏傳曰。戎昭果毅。克敵爲果。致果爲毅。此言理戎之禮。須明果毅。而江南陳國制立官名。有戎昭將軍。果毅將軍。此亦不經之甚。譬易稱師出以律。豈可便置師出將軍乎。
宋書
宋高祖弟道鄰。道規二人。同以道爲名。而鄰。規各有別理。史牒誤爲憐字。讀者就而呼之。莫有知其本實。余家嘗得宋高祖集十卷。是宋元嘉時秘閣官書。所載道鄰字。始知憐者是錯。原其立名。既有道規。即應頗存義訓。不應苟取憐愛而已。
熹
熹。熾盛也。音與僖同。故後漢趙熹字伯陽。取此義耳。末世傳字誤爲喜字。讀者不救。因呼爲憙。宋高祖婦之兄弟臧熹昆季二人。名從火。喜。亦音僖。今人又謬爲憙字而讀之爲喜。皆失其意。沈約撰宋書。乃更爲熹制字以配欣喜之名。是穿鑿也。余家所得宋高祖集作臧熹字。此明驗也。且喜下施心。是盒迌之憙。音虛記反。不謂之熹也。
錫趺
蕭子顯齊書云。太祖在淮。修理城。得一錫趺。大數尺。趺下有篆文。莫能識者。紀僧真曰。何須辨此文字。此自久遠之物。九錫之徵。太祖曰。卿勿妄言。而顧野王撰符瑞圖。據子顯齊書録此一條。錫趺謂錫玦。亦具寫子顯書语。但易趺字爲玦字。乃畫作玦形。按此趺者。謂若簨之趺。今之鐘鼓格下並有之耳。故其大數尺而有篆文。安有論玦大小直云數尺。爲道廣狹。爲舉麤細乎。又玦之體。狀若半環。以何爲上。以何爲下。而云下有篆字。此之疎謬。不近人情。野王之於子顯。年載近接。非爲遼夐。且又趺之與玦。形用不同。若別據他書。容有異說。蕭氏乖戾。則失不在顧矣。豈書本乎。
蒿艾
齊書又云。紀僧真夢蒿艾生滿江。驚而白之。太祖曰。詩人采蕭。蕭即艾也。蕭生斷流。卿勿廣言。按爾雅云。蕭一名藾。此蕭自是香蒿。古之祭禮。祈用合脂爇之以饗神者。艾一名冰臺。此則今之用灸病者。二草名既不同。稱類區別。本非一物。較然易了。設使齊高謬談。取會一時之應。子顯不當著於史籍。以誤將來學者。詩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此之三章。蓋詩人歷言葛也。蕭也。艾也。以爲興喻。故毛傳云。葛所以爲絺绤。蕭所以供祭祀。艾所以療疾。豈得又言葛與蕭。艾總爲一物乎。未聞以艾饗神。用蕭灸病。斷可知矣。
卷六
坼
或問曰。俗呼檢察探試謂之覆坼。坼者何也。答曰。當爲覆逴。音勅角反。俗語音訛。故變爲坼耳。按晉令。成帝元年四月十七日甲寅詔書云。火節度七條云。火發之日。詣火所赴救。御史。蘭臺令史覆逴。有不以法。隨事録坐。又云。交互逴覆。有犯禁者。依制罰之。逴者。謂超踰不依次第。今所云覆坼。亦謂乍檢乍否。不依次歷履行之。以出其不意耳。今謂董卓爲董磔。故呼逴亦爲坼。是其例也。
副
副貳之字。副字本爲褔字。從衣畐聲。今俗呼一襲爲一褔衣。蓋取其充備之意。非以覆蔽形體爲名也。然而書史假借。遂以副字代之。副本音普力反。義訓剖劈。字或作疈。詩云。不坼不副。周禮有疈辜。並其正義也。後之學者不知有褔字。翻以副貳爲正體。副坼爲假借。讀詩不坼不副。乃以朱點發副字。已乖本音。又張平子西京賦云。仰褔帝居。東京賦云。順時服而設褔。並爲副貳。傳寫訛舛。衣轉爲示。讀者便呼爲福禄之福。失之遠矣。
淫亂樂。按者。非法之曲。不正之音爾。非謂水中黽之聲也。又張平子東京賦云。咸池不齊度於咬。而衆聽或疑。豈謂黽之聲乃與咸池相似乎。是知淫樂之聲矣。
恫
今太原俗呼痛而呻吟謂之通唤何。答曰。爾雅云。恫。痛也。郭景純音呻哃音通。亦音恫。字或作侗。周書云。恫瘝乃身。並是其義。今痛而呻者。江南俗謂之呻唤。關中俗謂之呻恫。音同。鄙俗言失。恫者。呻聲之急耳。太原俗謂恫唤云通。此亦以痛而呻吟。其義一也。郭景純既有呻恫之音。蓋舊语耳。
洋
問曰。今山東俗謂衆爲洋。何也。答曰。按爾雅云。洋。觀。裒。衆。那。多也。
略刃
問曰。俗於礪山出刀子刃謂之略刃。有舊義否。答曰。按爾雅云。剡。略。利也。張楫古今字詁云。古作。一本作。未知孰是。此則礪刃使利。故稱略刃耳。
問曰。俗言濕爲。豈濕意乎。何以呼之。答曰。按說文解字云。。骨間黃汁也。字林音丑戹反。然則是骨間汁。故呼濕爲耳。不當爲裂之字。
宷
或曰。宷。寮也。別有異意乎。答曰。按爾雅云。宷。寮。官也。郭景純注云。官地爲宷。同官爲寮。此則謂卿大夫因官而得食地。故謂之采地耳。但古之經史采。菜相通。菜蔬字頗亦爲采。文采之字多或作宷。非獨地也。今之學者見謂之采地字上或加草。便爲給地以種菜。更朋於俳說焉。
什器
或問曰。生生之具謂之什器。什是何物。答曰。此名原起軍戎。遂爲天下通稱。軍法。五人爲伍。二五爲什。一什之內。共有器物若干。皆是人之所須。不可造次而廢者。或稱什物。猶今軍行戍役工匠之屬。十人爲火。一火內共畜器物謂之火幕調度耳。
猱
或問曰。今之戎獸皮可爲褥者。古號何獸。何以謂之戎。答曰。按許氏說文解字曰。夔。貪獸也。李登聲類音人周反。字或作猱。詩云。無教猱升木。毛傳云。猨屬也。箋云。猱之性善登木。爾雅云。猱猨善援。郭景純注曰。便攀援也。爾雅又云。蒙頌猱狀。郭注云。即蒙貴也。狀似蜼而小。紫黑色。猱亦獼猴類耳。按郭此說。蓋蒙頌爲獸。狀似猱。又上林賦云。蜼玃飛。蛭蜩玃猱。左思吴都賦云。射猱狿。劉逵注云。猱似猴而長尾。尋據諸說。驗其形狀。戎即猱也。此字既有柔音。俗语變訛。謂之戎耳。猶今之香葇謂之香戎。今謂猱別造狨字。蓋穿鑿不經。于義無取。
綯
或問曰。蒲州盛酒堈謂蒲綯。何也。答曰。此堈既從遠來。運致非易。恐其破損。故以蒲索纏之。按爾雅云綯。絞也。詩云。宵爾索綯。即是其義。此堈爲加蒲索。故謂之蒲綯爾。
貤
或問曰。今俗重沓布物一兩次謂之一曳。兩曳。何也。答曰。許氏說文解字云。貤。重次第物也。字林音弋豉反。此則與今所道相當。又詩云。葛之覃兮。施於中谷。莫莫葛藟。施于條枚。義兼訓移。音亦爲貤。蓋爲延福其上。亦重次第之意焉。蓋假借施字爲之耳。司馬相如上林賦曰。貤丘陵。亦其義也。俗音訛舛。故轉爲曳。亦猶輕易之易。鄙俗或爲曳音。究其根本。當言一貤。兩貤。今語亦有此作俗音者。
趺
或問曰。今山東俗謂伏地爲趺。何也。答曰。趺者。俯也。按張揖古今字詁云。頫府。今俯俛也。許氏說文解字曰。頫。低頭也。太史卜書頫仰字如此。斯則呼俯音訛。故爲趺耳。
俾
問曰。俗謂聽之使去爲不使。何也。答曰。按爾雅云。俾。使也。書云。有能俾乂。詩云。俾爾戬穀之類是也。故俗云俾使。疾之曰音訛。若云不使爾。
底
問曰。俗謂何物爲底丁兒反。底義何訓。答曰。此本言何等物。其後遂省。但言直云等物耳。等字本音都在反。又轉音丁兒反。左太冲吴都賦云。畛畷無數。膏腴兼倍。原隰殊品。窳隆異等。蓋其證也。今吴越之人呼齊等皆爲丁兒反。應瑗詩云。文章不經國。筐篚無尺書。用等稱才學。往往見歎譽。此言譏其用何等才學見歎譽而爲官乎。以是知去何而直言等。其言已舊。今人不詳其本。乃作底字。非也。
剛扛
或問曰。吴楚之俗。謂相對舉物爲剛。有舊语否。答曰。扛。舉也。音江。字或作。史記云項羽力能扛鼎。張平子西京賦云。烏獲扛鼎。並是也。彼俗音訛。故謂扛爲剛耳。既不知其義。乃有造掆字者。固爲穿鑿也。
欠
問曰。今人謂物少不充爲欠。義何所取。答曰。許氏說文解字云。歁。食不滿也。李登聲類。呂忱字林並音口感反。今爲欠者。本爲歁耳。
木鍾
或問曰。今所謂木鍾者。於義何取。字當云何。答曰。本呼木章。音訛遂爲鍾耳。古謂大木爲章。故漢書云貨殖傳云。千章之荻。謂荻木千枚也。其將作屬官有主章署。掌材木。又古謂舅姑爲姑章。今俗亦呼爲姑鍾。益知章音皆轉爲鍾。
若柯
問曰。俗謂如許物爲若柯。何也。答曰。若干。謂且數也。禮云。始服衣若干尺矣。班書云。百加若干。並是其義。干音訛變。故云若柯也。
楊
問曰。俗呼姓楊者往往爲盈音。有何依據。答曰。按晉灼漢書音義反楊惲爲由嬰。如此則知楊姓舊有盈音。蓋是當時方俗。未可非也。
椎
問曰。關中俗謂髮落頭禿爲椎。何也。答曰。按許氏說文解字云。鬌。髮墮也。呂氏字林。玉篇。唐韻並直垂反。今俗呼鬌音訛。故爲椎耳。
問曰。今官曹文案於紙縫上署記謂之款縫者。何也。答曰。此語言元出魏晉律令。字林本作。刻也。古未有紙之時。所有簿領皆用簡牘。其編連之處恐有改動。故於縫上刻記之。承前已來。呼爲縫。今於紙縫上署名。猶取舊語呼爲縫耳。此義與款不同。不當單作款字耳。
埒
問曰。今俗監檢田畝知其所獲。總計大數。謂之埒田。而官文書乃作耒字。其義定何訓解。答曰。此謂程試頃畝束數。以知斛斗多少。舉其大。故謂之率。而率字有律音。俗語訛替。因謂之埒耳。字當作率。音宜爲律力筆反。今人不詳本意。爲其语涉田農。故用耒耜之字。非也。
聆
問曰。今俗買瓦器。以枚敲之。知其全破善惡。謂之爲聆。此義何也。答曰。案说文解字云。聆。聽也。聲類音力丁反。班孟堅幽通赋云。妣聆呱而刻石。左太沖魏都賦云。二嬴之所曾聆是也。瓦破壞者聲嘶惡。須一一擊而聽之。故呼聆瓦耳。字當作聆也。
誼議
或問。誼。議二字。今人讀爲宜音。得通否。答曰。書云。無偏無陂。遵王之誼。無偏無黨。王道蕩蕩。詩云。或湛樂飲酒。或惨慘畏咎。或出入諷議。或靡事不爲。故知並有宜音。
名字
或問曰。今人或稱字而不稱名。其故何也。答曰。名以正體。字以表德。禮云。子生三月。父始孩而名之。男子二十冠而字。故知先名而後字也。又云。父前子名。君前臣名。子於父母是自名。據此益知常所稱者是名。非舉字也。孔子大聖。言必稱名。丘聞有國有家者。丘亦恥之。丘未達。不如丘之好學也。此蓋與弟子等言。未有稱仲尼者。其七十弟子及春秋卿大夫固並稱名。亦不可勝載。至如漢高祖之潛豐沛。人皆謂之劉季。項羽之都彭城。舉俗呼爲項羽。若其自稱。則云。今邦之業所就孰與仲多。皆將相諸君與籍力也。爰種說其季父盎云。絲能日飲。霍顯令淳于衍殺許后云。我亦欲報少君。此皆舉字以相崇尚。名則其自稱也。歷觀古人通人高士。言辭著於篇籍。筆跡存乎紙素。在身自述。必皆稱名。他人褒美。則相呼字。傳曰。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不言諱字也。王父字或以爲族。不得用名也。考諸典故。稱名为是。
複名
問曰。人或有複名單稱者。於理云何。答曰。複名單稱。乃是流俗之事。苟逐便易。不思立名本旨。且依禮文。二名不偏諱。今若偏舉。安得不諱乎。若嫌二名頗多。則舉俗皆須爲單名矣。至若伯陵稱陵。季崱稱崱。雖少一字。義或可通。又如長壽稱壽。延年稱年。求其本義。已有所失。乃有無恤稱恤。不違稱違。去病稱病。棄疾稱疾。白黑相反。更相戲弄。隋大業中出勅斷單稱複名。深得物理。而委巷之徒不曉其意。便謂朝廷禁止單名。其幼少已來不爲複名者。輒更加增以爲順旨。曾莫之悟。
或問曰。今謂小羊未成爲旋音祥戀反子。何也。答曰。按呂氏字林云。音選。未晬羊也。今言旋者。蓋语訛耳。當言子也。
草馬
問曰。牝馬謂之草馬。何也。答曰。本以牡馬壯健堪驾乘及軍戎者。皆伏皁櫪芻而養之。其牝馬唯充蕃字不暇服役。常牧于草。故稱草馬耳。淮南子曰。夫馬之爲草駒之時。跳躍揚蹏。翹足而走。人不能制。高誘曰。五尺已下爲駒。放在草中。故曰草駒。是知草之得名。主於草澤矣。
卷七
反
張衡西京賦云。長廊廣廡。連閤雲蔓。閈庭詭異。門千戶萬。重閨幽闥。轉相踰延。望叫窱以徑廷。眇不知其所反。是反有扶萬音矣。今關中俗呼回還之反亦有此音。
禠
張衡東京賦云。祈禠禳災。蓋謂求福而除禍耳。案說文解字曰。禠。福也。字林音弋尔反。字本作禠。從示從虒。音斯。從虎者故作禠耳。今之讀者不識禠字義訓。乃呼爲神祇之祇。云求神而卻災。或改禠字爲禘。禘者祭名。又失之也。
怠
怠有苔音又云。堅冰作於履霜。尋木起於蘗栽。昧旦丕顯。後世猶怠。況初制於甚泰。服者焉能改裁。漢帝柏梁詩云。日月星辰和四時。梁王云。驂驾四馬從梁來。自斯已下。同用一韻。而執金吾云。徼道宮中禁墮怠。又曹朔作後漢敬隱后頌。述宋氏之先云。實先契而佐唐。湯受命而創基。二宗儼以久饗。盤庚儉而弗怠。是怠懈之字通有苔音矣。
免
左傳說晉討趙同趙括。而武從姬氏畜于公宮。以其田與祁奚。故韓厥言于晉侯曰。成季之勳。宣孟之忠而無後。爲善者其懼矣。三代之令王。皆數百年保天之禄。夫豈無僻王。賴先哲以免也。蓋言三代亦有邪僻之君。但賴其先人以免禍難。故得不危亡而歷祚長久。今何得不思趙衰。趙盾之功德而立後乎。故晉侯立趙氏而反其田爾。潘安仁西征賦云。平失道而東遷。繄二國而是佑。豈時王之無僻。賴先哲以長懋。懋訓勉勵之勉。既改左傳本文。於義未爲允愜。
黃巷
西征賦又云。發閿鄉而警策。愬黄巷以濟潼。黃巷者。蓋謂潼關之外深道如巷。以其土色正黃。故謂之黃巷爾。過此長巷即至潼關。此巷是古昔以來東西大道。年代經久。車徒輻湊。飛塵飄散。所以極深。隋帝惡其濬險。恐有變故。始移大道。去巷逐高。更開平路耳。今其故跡猶存。而說者不曉巷之意。不知其處安在。乃曰。巷當爲卷。音去權反。解云。今閿鄉西黃天原是。按郭緣生述征記曰。皇天塢在閿鄉東南。或云衛太子始奔。揮涕仰呼皇天。百姓憐之。因以名塢。又戴延之西征記曰。皇天固去九泉十五里。據此而言。黃天原本以塢。固得名。自有解釋。又在舊閿鄉。潘生自秦之東。不得先發閿鄉始沂黄巷也。且閿鄉之側。行道乃在乎平川。非遡原也。此爲穿鑿。妄生意見。且賦本千萬。有作卷字者乎。後生好奇。乃輒改書本。以卷易巷。斯可正矣。
隸齒
又云。懷夫蕭曹邴魏之相。辛李衛霍之將。自此已下。歷道漢之名臣。至於終童山東之英妙。贾生洛陽之才子。皆美其立功于朝。著名當時。音鳳恭顯之任勢也。薰灼四方。震耀都鄙。而死之日。曾不得與夫十餘公之徒隸齒。此言王音。王鳳。宏恭。石顯之徒無德而禄。有穢彝倫。身沒之後。考其名行。乃不得與蕭曹终賈之卒徒奴隸齒。潘生所以深鄙賤其人。示貶抑之甚也。後之讀者不詳其意。但言不得與十餘公之屬爲齒。乃謂隸齒爲齊等之義。謝朓宣城郡詩曰。群龍難隸齒。豈非僻謬。按若但言音鳳恭顯不如蕭曹邴魏。安足以明激勸乎。且隸齒之言。未爲典故。安所取詳。
尸韓
又云。感市閭之菆井。類尸韓之舊處。丞屬號而守闕。人百身以納贖。豈生命之易投。誠惠愛之洽著。按班書趙廣漢傳云。廣漢下廷尉。獄吏民守闕號泣者數萬人。或言臣生無益于縣官。願代趙京兆死。使得牧養小民。廣漢竟坐腰斬。而韓延壽傳云。延壽棄市。吏民數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車轂。爭奏酒炙。延壽不忍拒逆。人人爲飲酒石餘。使掾吏分謝送者。遠苦吏民。延壽死無所恨。百姓莫不流涕。安仁諭延壽之死。所舉廣漢之請代。則用事之不審。蓋亦爲文之瑕颣焉。
彡髟
潘安仁秋興賦云。班鬢髟以承弁。素髮颯以垂領。讀者皆以髟爲杉音。按許氏說文解字云。彡。毛飾畫之文也。象形。字林音山廉反。此字既訓形飾。所以形及彫字並從彡。说文解字解髟字云。長髮焱焱也。從彡。字林音方周反。此字既指訓髮貌。所以鬢髮之屬字皆從髟字。安仁之辭。正合義訓。今讀秋興賦當音方周反。不得謂之彡也。
奚斯
詩魯頌云。新廟奕奕。奚斯所作。蓋言奚斯置造此廟。而王延夀靈光殿賦云。詩人之賦。感物而作。故奚斯頌僖。歌其露寢。陳思王承露盤銘序云。奚斯頌魯。謂此詩爲奚斯所作。既無所據。與本義乖矣。
假
楚詞云。聊假日以媮樂。此言遭遇幽厄。中心愁悶。假延日月。苟爲娱耳。今俗猶言假日度時。故王粲云。登兹樓以四望。聊假日以消憂。取此義也。今之讀者不尋根本。改假爲暇。失其意矣。原其辭理。豈閑暇之意乎。
歌左貴嬪晉元后诔云。內敷陰教。外毗陽化。綢繆庶政。密勿夙夜。恩從風翔。澤隨雨播。中外禔福。遐邇詠歌。皆云古賀反。斯古之遺言也。
渚
爾雅云。小洲曰渚。小渚曰沚。此蓋水中之高處可居者耳。詩云。鴻飛遵渚。言傍洲渚之間。而劉孝標辨命論云。三閭沈骸湘渚。按屈原赴汨羅而死。謂深水處。非洲渚也。
河
辨命論又云。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按史記。班書。楚敗漢軍於睢上。多殺士卒。睢水爲之不流。本非河上。去河遠矣。
穰
傅毅郊祀頌云。飛紫烟以奕奕。紛扶搖乎太清。既歆祀而欣德。降靈福之穰穰。又張昶作華山堂闕碑銘云。經之營之。不日而成。匪奢匪儉。惟德是呈。匪豐匪約。惟禮是榮。虔恭禋祀。黍稷惟馨。神具萃止。降福穰穰。然則穰字亦當音而成反。今關內閭里呼禾黍穰穰音猶然。
上
今俗呼上下之上音盛。按郭景純江賦云。雹布餘糧。星離沙鏡。青綸競糺。缛組爭映。紫菜熒曄以叢被。绿苔鬖髿乎研上。石帆蒙籠以蓋嶼。蓱實時出而漂泳。此則上有盛音也。
激
今俗呼激水箭音爲吉躍反。按張平子西京賦云。翔鶤仰而弗逮。況青鳥與黃雀。伏欞檻而頫聽。聞雷霆之相激。郭景純江賦云。虎牙嵥竪以屹崪。荆門闕竦而磐礴。圓淵九迴以懸騰。湓流雷呴而電激。駭浪暴灑。驚波飛薄。此則激字有吉躍音也。
中
古艷歌曰。蘭草自生香。生于大道傍。十月鉤簾起。并在束薪中。中。之當反。音張。謂中央也。猶呼音入耳。今山東俗猶有此言。蓋所由來遠矣。
兔
張正見韓信詩曰。所悲雲夢澤。偏傷狡兔情。按淮陰侯被執。歎云。狡兔死。良犬烹。今云傷狡兔情。斯不當矣。
蜼
郭璞山海圖讚曰。寓屬之才。莫過於蜼。雨則自懸。塞鼻以尾。厥形雖陋。列象宗彝。此則彝有上聲音也。
暴
又云。騰虵配龍。因霧而躍。雖欲登天。雲罷陸暴。枝非所體。難以久託。此則暴曬之暴有薄音矣。
上
又云。畢方赤丈。離精是炳。旱則高翔。鼓翼陽景。集乃災流。火不炎上。斯則上有市郢反音矣。
斡筦
斡。盝柄也。義亦訓轉。聲類及字林並音管。賈誼鵩鳥賦云。斡流而遷。張華勵志詩云。大儀斡運。皆轉也。楚詞云。筦維焉繫。天極焉加。此亦義與斡同。字則爲筦。故知斡。筦二音不殊。而近代流俗輒改爲捾。捾音烏活反。實爲腐陋。按陸士衡愍思賦云。悲夫天地之驟邁。運二儀以相斡。遺朱光於濬谷。靡傾蓋於歧坂。時方至其倏忽。歲既去而晼晚。以此驗之。非捾明矣。
貰
貰字訓貸。聲類及字林並音埶。古讀皆然。而近代學者用劉昌宗周禮音。輒讀貰字爲時夜反。不知昌宗何以憑據。其鄙俚之俗又讀爲賖。皆非正也。案説文解字云。賒。鬻。賣。貸也。此則二字本來不同。斷可知矣。又陸士衡大暮賦云。撫崇塗而難停。視危軌而將逝。年彌去而漸遒。知兹辟之無貰。競貞暉以鼓缶。愍他人而自勵。以此言之。故知貰字爲勢音矣。詁訓小學及前賢文章皆相附會。可以無惑。說者又云。漢書射陽侯劉纏。功臣謂爲貰陽侯。所以爲貰射同音耳。余難之曰。縣邑地名。或有時代訛轉。或有方俗語異。何得一之。令其別字同讀。譬猶御宿之苑。百官公卿表作御羞字。揚雄傳作籞宿字。解御羞者即云御膳珍羞所出。釋籞宿者則曰池籞止宿之所。此非漢書乎。何以乖別如此。今豈得便謂御籞同音。羞宿一讀。斯不然矣。
振
許慎說文解字曰。振。舉救也。諸史籍所云振給。振貸。其義皆同。盡當爲振字。今人之作文書者。以其事涉貨財。輒改振爲賑。按說文解字云。富也。左思魏都賦云。白藏之藏。富有無隄。同賑大內。控引世資。此則訓不相干。何得輒相混雜。言振給。振貸者。並以其饑饉窮厄。將就困斃。故舉救之。使得存云耳。寧有富事乎。
池氈
或問云。今之卧氈著裏施緣者。何以呼爲池氈。答曰。禮云。魚躍拂池。池者。缘飾之名。謂其形象水池也。左太冲嬌女詩云。衣被皆重池。即其證也。今人被頭別施帛爲緣者。猶謂之被池。此氈亦有緣。故得池名耳。俗間不知根本。競爲異說。或作禠。持字。皆非也。
渴罩
問曰。太原俗謂事不妥帖有可驚嗟爲渴罩。何也。答曰。禮三年問曰。至於燕爵。猶有噍啁之類焉。徐仙啁音張流反。噍音子由反。此言燕雀見其儔類死亡。悲痛驚愕。相聚集吟噪也。彼處士俗謂群雀聚噪爲雀啁。音竹孝反。此亦古之遺言。故呼可驚之事爲罩爾。
幾頭
問曰。山東俗謂新沐浴飲酒謂之幾頭。此義何也。答曰。字當作禨。音譏。禨謂福祥也。按禮云。沐稷而靧梁。髮希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鄭康成注云。沐靧必進禨作樂。盈氣也。此謂新靧沐體虛。故更進食飲而又加樂以自輔助。致福祥也。此蓋古之遺法也。
怒音弩
怒字古讀有二音。詩云。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憂心殷殷。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怒。離騷云。忽奔走以先後。及先王之踵武。荃不察余之中情。反信讒而齊怒。此則讀爲上聲也。詩云。亦有兄弟。不可以據。薄言往愬。逢彼之怒。念彼共人。睠睠懷顧。豈不懷歸。畏此譴怒。此則讀爲去聲也。略舉數條。其例非一。今山東。河北人讀書。但知怒有去聲。不言本有二讀。曾不尋究。失其真矣。
殿研
問曰。今俗謂人強忍堅抗爲殿研上丁見反。下五見反。其義何也。答曰。殿者。猶春秋殿師之意。言其無所畏懼。不退縮耳。研者。研摩抗拒。與前人爲敵。或總言殿研。
差
或問曰。今官曹文書。科發士馬。謂之爲差。差者何也。答曰。詩云。既差我馬。毛傳云。差。擇也。蓋謂揀擇取強壯者。今云差科取此義。亦言揀擇取應行役者爾。
兩量
或問曰。今人呼履舄屐屩之屬。一具爲一量。於義何耶。答曰。字當作兩。詩云葛屨五兩者。相偶之名。屨之屬。二乃成具。故謂之兩。兩音轉變。故爲量耳。古者謂車一乘亦曰一量。詩云。百兩御之。是也。今俗音訛。往往呼爲車若干量。
章估
或問曰。今市井之人謂算科量度爲章估。有何義。答曰。周書費誓云。我商賚汝。孔安國注云。我則商度汝功。賜與汝也。徐仙音商。章。然則商字舊有章音。所云章估者。即商估也。謂度其貴賤。當其大小所堪爾。
卷八
受授
或問曰。年壽之字。北人讀作受音。南人則作授音。何者爲是。答曰。兩音並通。按詩云。南山有栲。北山有杻。樂只君子。遐不眉壽。此即音受。嵇康詩云。頤神養壽。散髮巗岫。此即音授也。
西
今俗呼東西之西音或爲先。按王延壽靈光殿賦云。朱柱黝儵于南北。蘭芝婀娜于東西。祥風翕習以颯灑。激芳香而常芬。神靈扶其棟宇。歷千載而彌堅。晉灼漢書音義反西爲灑。是知西有先音也。
番
或問曰。今之宿衛人及于官曹上直皆呼爲番。音翻。于義何取。答曰。按陳思王表云。宿衛之人。番休遞上。此言以番次而歸休。以番次而遞上。字本爲幡。文案從省。故番耳。
句鉤
或問曰。今之官書文按。檢覆得失。謂之爲句。音褠。何也。答曰。字當作鉤。今從徑易。故省金耳。簿領之法。恐其事有枉曲。月日稽延。故別置主薄録事。專知覆檢。其訖了者。即以朱筆鉤之。鉤字去聲。故爲褠音爾。原其根本。以鉤音也。
斃
斃者。仆也。音與弊同。者。屈伸欲死之貌。音甓錫。字義既別。音亦不同。今關中俗呼斃皆作甓音。遂無爲弊讀者。相與不悟。
逢
逢姓者。蓋出于逢蒙之後。讀當如其本字。更無別音。今之爲此姓者。自稱乃與龎同音。按德公。士元。所祖自別。殊非伯陵。尹父之裔。不應弃其本姓。混兹音讀。乃猥云。逄姓之逄。與逢遇字別。妄爲釋訓。何取據乎。
縣寰
宇縣。州縣字本作寰。後借縣字爲之。所以謂其字者義訓繫著。故許氏說文解縣字從県音廟諱。亦或作炫。西京賦云。後宮不移。樂不徙縣。恣意所幸。下輦成晏。既與寰同。故有假借。末代以縣代寰。遂更造懸字。下輒加心以爲分別。按禮記云。縣奔父。縣子瑣。二人姓氏音皆爲廟諱。又天子宮縣。諸侯軒縣。諸如此類樂縣之字。豈有心乎。斯可明矣。左太冲魏都賦云。殷殷寰內。此即言宇寰耳。讀者不曉。因爲別說。讀之爲環。則妄引環繞之義。斯不當矣。
苟
苟者。媮合之稱。所以行無廉隅。不存德義。謂之苟且。而今之流俗便謂無恥之人行類豬狗。每爲方幅則呼苟爲犬。且更以戲弄爾。
鄙人
或問曰。愚陋之人。謂之鄙人。何也。答曰。本字作否。否者。蔽固不通之稱爾。音與鄙同。詩云。嗚乎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臧者。善也。否者。惡也。故以相對。書云。否德忝帝位。而司馬子長撰史記。改否爲鄙。以其言同。故用鄙字。自爾已來。因曰鄙人。又問曰。鄙非邊鄙之謂邪。美好者謂之都。言習京華之典則。醜陋者谓之鄙。謂守下邑之愚蔽。不其然歟。答曰。非也。都者自是閑美之稱。詩曰。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又云。洵美且都。楚辭云。此德好閑習以都。皆非上京之謂也。曹劌云。肉食者鄙。孔子曰。鄙夫可以事君也與哉。出辭氣。斯遠鄙倍矣。漢武帝詔賢良曰。性命之情。或夭或壽。或仁或鄙。董仲舒對策曰。堯舜行德則民仁壽。桀紂行暴則民鄙夭。楊惲云。昆戎舊壤。子弟貪鄙。班孟堅云。周勃爲布衣時。鄙樸庸人。曹大家女誡序云。鄙人愚闇。受性不敏。皆非田野之謂也。至如詩有都人士篇者。此自別指都邑爾。後文士論敘觀遊。皆云都人士女。直述其殷盛。亦無繋于賢愚也。蹈道則爲君子。違義則爲小人。豈必都邑之人皆能賢智。邊鄙之士悉皆頑劣。詳而言之。則不通矣。
被庳
或問曰。今俗人云高被者。何以謂下爲被。有訓義不。答曰。左傳曰。宮室卑庳。音婢。易曰。智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音亦爲婢。今呼被者。此蓋庳聲之轉爾。
摹姑
或問曰。小兒羸病謂之摹姑。何也。答曰。此謂巫蠱爾。轉爲摹姑。此病未即殞斃而惙惙不除。有似巫祝厭蠱之狀。故祭酹出之。或云漢武帝末年多所禁忌。巫蠱之罪遂及貴戚。故其遺言徧于三輔。至今以爲口實也。
砢麼
或問曰。俗謂輕忽其事。不甚精明爲砢麼上力可反。下莫可反。有何義訓。答曰。莊子云。長梧封人曰。昔余爲禾而鹵莽之莽音莫古反。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芸而滅裂之。則其實亦滅裂而報予。郭象注曰。鹵莽。滅裂。輕脫不盡其分也。今人所云鹵莽。或云滅裂者。義出於此。但流俗訛。故爲砢麼耳。
骨鹿
問曰。俗謂鶬爲骨鹿。此語有何典故。答曰。爾雅云。鶬。麋鴰。然則鶬一名鴰。今人云骨鹿者。是鴰鹿耳。以鹿配鴰者。蓋象其鳴聲以呼之。亦由子規。蛁蟟。鵞。鴨。鳩。鴿之類也。今山東俗謂之鴰。此亦象其鳴聲。固知字並爲鴰。不得呼爲骨。傍輒加鳥者。此字乃是鶻鵰。不關鶬事也。
歷底
問曰。諺云賊無歷底中道回。謂内應導引爲歷底。何也。答曰。按周禮有狄鞮氏。掌譯蠻夷之言。禮云。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道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此蓋謂譯導相因耳。今言外人未相練悉。不能來爲賊盗。因籍當家有人導引。依其衝要孤虛。故謂之狄鞮也。俗语音訛。變言歷底耳。
門限
問曰。俗謂門限爲門蒨。何也。答曰。按爾雅曰。柣謂之閾。郭景純注曰。門限也。音切。今言門蒨。是柣聲之轉耳。字宜爲柣而作切音。
替
問曰。新故交代。謂之爲替。何也。答曰。按爾雅云。替。廢也。詩稱。勿替引之。傳云。無替舊職。皆謂不廢墜耳。前人既廢。後人代之。故總謂代爲替。近者俗人作鬄髮字訛舛。妄改作。人因以爲替代之字。相承行之。尋問根源。莫能解說。武德中。余忝中書舍人。專掌綸誥。于時中書令密國公平原封德彝亦性愛蒼雅。留心文字。詔勅宣行。務合訓典。舉余釐正。大改違失。因爾始爲替代之字。自兹已後。莫不化焉。字絕矣。又鞾履之屜説計反。自有正文。鞍下屜脊。義亦無異。今既見替代字如此。遂作替脊。失其義旨。此屜非謂交代以替脊背。較然可知矣。
樂石
或問曰。秦始皇嶧山刻石文云。刻兹樂石。樂石何也。答曰。許慎說文解字曰。磬。樂石也。樂石即磬也。禹貢稱徐州。嶧陽孤桐。泗濱浮磬。言泗水之濱有石可以爲磬。蓋秦之所刻即是磬石。近泗濱。故謂之樂石爾。所以獨嶧山之文以稱之。他刻石文則無此語也。而近代文士遂總用碑碣之事。蓋失之矣。
享
或問曰。俗呼某人處爲某享火剛反。其義何也。答曰。此是鄉聲之轉耳。鄉者。居也。州鄉之鄉取此爲義。故子産有云。毀於西鄉。又向對之向。古文典籍卒無向字。尋其旨趣。本因鄉字始有向音。今之向字若於六書。自是北牖耳。詩云塞向墐戶是也。
迥
迥遠之迥。今俗讀之音戶鎣反。按潘岳西征賦云。覽亡王之驕淫。竄南巢以投命。坐積薪以待然。方指日而比盛。人度量之乖舛。何相越之遼迥。以韻而言。或有此音矣。
上下
荀爽與李膺書云。舍館上下。福祚日新。此蓋古來人士致書相問之常辭耳。凡言上下者。猶稱尊卑總論也。此類非一。是以王逸少父子與人書。每云。上下數動靜。上下咸宜。上者屬於尊親。下者明謂子弟。爲論及彼之尊上。所以上字皆爲縣闕。而江南士俗近相承。與人言議及書翰往復。皆指父母爲上下。深不達其意耳。
孟仲叔季
元者。始也。孟者。長也。伯。仲。叔。季。亦以次序相承。是以古人立名字。多依此爲義理。元將。仲將。元方。季方。孟丙。仲壬。孟堅。仲叔。伯符。仲謀之類是也。今流俗君子不思其義。或兄弟四五同稱一仲。昆季十數。但連一叔。失之遠矣。
扃
鉉者。鼎之耳。易稱金鉉。玉鉉是也。扃者。關也。禮云。入戶奉扃。今之宫中猶呼門戶短關以關鈕者爲門扃。又左傳云。楚人惎之脫扃。莊周云。唯恐緘縢扃鐍之不固。皆謂鈕屈之內小關者爾。而禮器有鼎扃者。字或亦作鼎。謂橫關之物以扛舉之耳。所以貫鉉。非即鉉也。而先儒說者讀扃爲鉉。合作一物。失之遠矣。若謂鉉非鼎耳者。易辭不應云黃耳金鉉。據此而言。非鼎明矣。
示
許氏說文解字解示字云。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從三垂。日月星也。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所以禍。福。禨。祥。神。祇之字皆從於示。而周官古文所論神祇皆以爲示字。蓋古從省借耳。今之學者不知示字本義。便同福。祥之屬。字皆從示。乃云祇旁立字。此不究其源也。
仇
怨偶曰仇。義與讐同。嘗試之字。義與曾同。邀迎之字。義與要同。而音讀各異。不相假借。今之流俗。徑讀仇爲讐。讀嘗爲曾。讀邀爲要。殊爲爽失。若然者。初字訓始。宏字訓大。淑字訓善。亦可讀初爲始。讀宏爲大。讀淑爲善邪。
愈
愈。勝也。故病差者言愈。詩云。政事愈蹙。楚辭云。不侵兮愈疏。此愈並言漸就耳。文史用之者。皆取此意。與病愈義同。而江南近俗讀愈皆變爲踰。關內學者遞相放習。亦爲難解。
舍
舍字訓止。訓息也。人舍屋及星辰次舍其義皆同。論語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謂曉夕不止息耳。莊周云。百舍重趼。謂在道多止息耳。今人皆不言舍。盡改音捨。違義借讀。於理僻謬。
飭
飭者。謹也。敬也。音與勅同。字從食從力。其修飾之字從巾。書云。飭天之命。月令云。飭喪紀。考功記曰。飭力以長地財。謹按呂后詔稱。高皇帝匡飭天下。武帝詔稱。飭躬齊精。並是謹敬之義。諸如此類。文籍有用飭者。其意皆同。曲學之士不能詳別。遂使書寫訛謬。飾。飭兩字混而爲一。並食傍作芳。縱或知有勅音。止謂借飾爲飭耳。全不辨者。總讀爲飾。蓋大失之矣。
陵遲
蔡南問。乾鑿度云王道陵遲。何謂陵遲。董勛答曰。舒疾有節。禮云。喪事雖遽不陵節。是王道越於遲節。言教不行也。按陵爲陵阜之陵。而遲者遲遲微細削小之義。今俗語猶然。又遲即夷也。古者遲。夷通用。書稱遲任有言曰。遲字音夷。亦音遲。淮南說馮夷河伯。乃爲遲字。史籍或言陵遲。或言陵夷。其義一也。夷者。平也。言陵阜漸平。喻王道弛替耳。越於遲節。曲而未允。
獻左氏傳
蔡南問。北平侯始獻左氏傳。北平侯從誰得之。董勛答曰。諸奇書左傳。周禮之屬。悉從河間王所得也。按許氏說文解字序云。北平侯張蒼獻左氏春秋傳書。張蒼本以客從高祖。歷位諸侯相。御史大夫。蒼凡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孝文四年爲丞相。百餘歲。孝景五年薨。而河間獻王。景帝之子。校其年月不相及。殆非獻王所得明矣。
禽
或問。易云失前禽。唯謂鳥耶。及其獸耶。董勛答曰。凡鳥未孕者爲禽。鳥獸通耳。按言通是也。未孕非也。禽者取禽制於人。不別孕與未孕。禮云。猩猩能言。不離禽獸。傳曰。男贄。大者玉帛。小者禽獸。豈論孕不孕乎。又傳稱收禽挾囚。漢高祖云此其所以爲我禽。諸如此類。皆屬於人。亦取禽制之義。豈又辨孕育哉。爾雅云。二足而羽謂之禽。四足而毛謂之獸。自是總別飛走大名。與禽制之義不相妨也。
關雎
蔡南問。詩關雎。尸鳩於今何鳥。董勛答曰。舊說云。關雎。白鷢。尸鳩。鵩。未之審。按關關。和聲。雎鳩。王雎。詩序總撮句內二字以爲篇名耳。不得即呼雎鳩爲關雎也。譬猶交交桑扈。豈可便謂桑扈爲交桑乎。于嗟乎騶虞。豈可謂于騶耶。問者混糅。答又不析。俱失之矣。
殊死
或問曰。每見赦書或云殊死以下。或云死罪以下。爲有異否。何謂殊死。董勛答曰。殊。異也。死有異死者。大逆族誅梟首斬腰。易有焚如之刑也。漢高帝初興之際。死罪已下。是爲異死者不赦也。世祖始起。赦殊死以下。是謂異死者皆赦也。按稱殊死。絕死。謂斬刑也。春秋傳曰。斷其木而不殊。班書韓延壽傳云。門下掾自剄。人救不殊。殊者訓絕。而死有斬。絞。故或云殊死。或云死。但云死者。絞縊刑也。云殊死者。身首分離。死內之重也。非取殊異爲名。又漢高帝五年赦天下殊死已下。何言不赦乎。漢令云。蠻夷有罪當殊之。而應劭釋云。殊之者死也。義與誅同。此說亦未盡。
抉目
應劭風俗通義云。吴王夫差大敗齊于艾陵。還。誅子胥。取其身流之江。抉其目東門。曰。使汝視越之入吴也。按史記吴子胥傳。吴世家及越絶等諸書。子胥本諫夫差伐齊。稱越之在吴。心腹之疾。越不爲沼。吴其泯矣。齊之於我。疥癬耳。夫差不聽。子胥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麋鹿遊于姑蘇之臺。夫差既敗齊師而還。賜子胥劍以死。子胥曰。抉吾目著于東門。以視越之入吴。此是子胥知越必滅吴。怨其言之不用耳。夫差以不信其言。故殺之。寧有夫差肯自云越當入吴而令子胥自視。此語謬矣。
無恙
又釋無恙云。上古之時。草居露宿。恙。噬人蟲也。善食人心。人每患苦之。凡相問曰無恙乎。非謂疾也。按爾雅云。恙。憂心也。楚辭九辨云。還及君之無恙。此言及君之無憂。豈謂不被蟲噬乎。漢元帝詔貢禹曰。今生有疾。何恙不已。乃上疏乞骸骨。此言病何憂不差而乞骸骨。豈又被蟲食心耶。凡言無恙。謂無憂耳。安得食人之蟲總名恙乎。
圈稱
陳留風俗傳自序云。圈公之後。圈公爲秦博士。避地南山。漢祖聘之。不就。惠太子即位。以圈公爲司徒。自圈公至稱。傳世十一。按班書述四皓。但有園公。非圈公也。公當秦之時。避地而入商洛深山。則不爲博士明矣。又漢初不置司徒。安得以圈公爲之乎。且呼惠帝爲惠太子。無意義。孟舉之說實爲鄙野。近代草萊末學之人。多喜自撰家譜。處置昭穆。妄稱爵位。至有云黄帝時爲御史大夫。周宣王時爲丞相。漢光武時爲相州刺史。不知本末。轉相誑耀。皆此類也。又云。呂伯。成哀之時兄弟三人並爲丞相。按班書紀傳及百官表。成哀之時無丞相姓呂者。而云兄弟三人爲之。何所取哉。斯謬甚多。難以具舉。
嬰奥
陶弘景注本草云。蒲萄作酒。云用其膠汁。又說。即是江南嬰奥。恐如北土枳之類橘耳。按蒲萄酒即其多聚而釀之。安得膠事。嬰奥。蒲萄。種類殊別。江南自是蒲萄。北土兼有嬰奥。斯則非一物明矣。
稻秫稬
本草有秫米。稻米。稬米三者。並別出而體不同。陶弘景注秫米云。此即今人以作酒及糖者。方藥不止用。噍嚼以塗漆創及釀酒諸藥醪耳。注稉云。道家方藥有俱用稻米。秔米。即是兩物。云稻米穅白如霜。今江東無此。皆通呼稉米爲稻米耳。不知其色類復云何。按本草所謂秫米者即今之似黍米而粒小者耳。其米亦堪作酒而不及黍。所謂稻米者。今稬米耳。而陶公以稬爲秫。不識稻是稬。故說之不曉。許氏說文解字曰。秫。稷粇者。稻。稌也。沛國謂稻爲稌。又急就篇云。稻黍秫稷。左太沖蜀都賦云。稉稻漠漠。益知稻即稬。共稉並出矣。然後以稻是有芒之穀。故於後通呼稉稬總謂之稻。孔子曰。食夫稻。周官有稻人之職。漢置稻米使者。此並非指屬稻稬之一色。所以後人混稬。不知稻本是稬耳。
沙苑
本草云。防風。出沙苑川澤及邯鄲。瑯琊。上蔡。陶弘景注云。郡縣無名沙苑者。按今同州沙苑之內猶有防風。此乃古昔已來土宜所出。故本草稱之耳。自晉東徙。區宇分崩。揚越之地與三輔隔絕。所以彼人不識沙苑。陶公生長江南。間有此惑。乃於郡縣名求之。竟不知處。蓋亦尺有所短乎。
苦菜
本草云。苦菜。味苦。名茶草。一名游東。生益州川谷及山陵旁。陵冬不凋死。陶公弘景注云。疑此即今茗。茗一名茶。又令人不眠。今陵冬不凋。而嫌其止生益州。益州乃有苦蘵耳。桐君藥録云。苦菜。三月生扶疎。六月華從葉出。八月實落根後生。冬不枯。今茗極似此。按此苦菜即詩人所稱誰謂荼苦。荼音塗。其狀全似苦而細葉。斷有白汁。味極苦。陵冬不凋。桐君所說正得體狀。近來諸人無識之者。今吴蜀之俗謂苦菜者。即爾雅所謂。蘵。黄蒢爾。陶公雖知俗呼苦蘵爲苦菜。而不識其苦菜之形。以其一名茶。乃將作茗。巧說滋蔓。秖增煩惑。且本草說其主療疾病。功力甚多。茗草豈有此效乎。
倉米
本草有陳廪米。陶弘景注云。此今久倉陳赤者。下條有稉米。弘景又注云。此即今常所食米。前陳廪米亦是此種。以廪給軍人。故曰廪耳。按陳廪米正是陳倉米。廪即是倉。其義無別。陶公既知已久入倉故謂之陳。而不知呼倉爲廪。改易本字。妄以廪給爲名。殊爲失理。
羹臛
王叔師注楚辭招魂云。有菜曰羹。無菜曰臛。案禮云。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又蘋藻二物即是鉶羹之芼。安在其無菜乎。羹之與臛。烹者以異齊。調和不同。非係於菜也。今之膳者。空菜不廢爲臛。純肉亦得名羹。皆取於舊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