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序例

  經名:《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序例》。宋·寇宗奭·撰。 五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參校本:《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張氏(卉息)刻晦明軒本,簡稱明軒本。

  目錄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一

  序例上 

  補注 總叔圖經序 開寶重訂序 唐本序 梁˙陶隱居序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二

  序例上

  重廣補注 神農本草并圖經序 雷公炮炙論序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三

  序例上

  衍義總序 

  序例中

  序例下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四

  序例下

  療風通用  風眩 頭面風 中風腳弱 久風濕痺 賊風攣痛 暴風痛癢 傷寒 大熱 勞復 瘧 中惡 霍亂 轉筋 嘔啘 大腹水腫 腸澼下痢 大便不通 小便淋 小便利 溺血 消渴 黃疸 上氣咳嗽 嘔吐 痰飲 宿食 腹脹滿 心腹冷痛 腸嗚 心下滿急 心煩 積聚癥瘕 鬼疰尸 疰驚邪 癲痛 喉痹痛 噎病 梗 齒痛 口瘡 吐唾血 鼻衄血 鼻齆 耳聾 鼻息肉 目赤熱痛 目膚翳 聲喑啞 面皯皰 髮禿落 滅瘢 金瘡 踒折 瘀血 火灼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五

  序例下

  癰疽 惡瘡 漆瘡 癭瘤 瘓瘡 瘻瘡 脫肛 □ 蛔蟲 寸白 虛勞 陰痿 陰□ 囊濕 泄精 好眠 不得眠 腰痛 婦人崩中 經閉 無子 安胎 墮胎 難產 產後病 下乳汁 中蠱 出汗 止汗 驚悸心氣 肺痿 下氣 蝕膿 女人血閉腹痛 女人血氣歷腰痛 女人腹堅脹 解百藥及金石等毒例 服藥食忌例 凡藥不宜入湯酒者

  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序例卷一

  宋通直郎辨驗藥村寇宗奭編撰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村許洪校正

  序例上

  補注總敘

  舊說《 本草經》 神農所作,而不經見,《 漢書· 藝文志》 亦無錄焉。《 平帝紀》 云: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術、本草者,在所為駕一封,朝傳遣詣京師。《樓護傳》 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衛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而英公李世勣等注引班固叔《 黃帝內外經》 云: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此乃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惟梁《七錄》 載《 神農本草》 三卷,推以為始,斯為失矣。或疑其問所載生出郡縣,有後漢地名者,以為似張仲景、華佗輩所為,是又不然也。《 淮南子》 云: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醫方興焉。蓋上世未著文字,師學相傳,謂之本草。兩漢以來,名醫益眾,張機、華佗輩,始因古學,附以新說,通為編述,本草縣是見於經錄。然舊經纔三卷,藥止三百六十五種,至梁· 陶隱居,又進《 名醫別錄》 ,亦三百六十五種,因而注釋,分為七卷。唐顯慶中,監門衛長史蘇恭,又摭其差謬j 表請刊定,乃命司空英國公李世勣等,與恭參考得失,又增一百一十四種,分門部類,廣為二十卷,世謂之《 唐本草》 。國朝開寶中,兩詔醫工劉翰、道士馬志等,相與撰集,又取醫家嘗用有效者一百三十三種,而附益之;仍命翰林學士盧多遜、李防、王祐、扈蒙等,重為刊定,乃有《詳定》 、《 重定》 之目,并鏤板摹行。由是,醫者用藥,遂知適從。而偽蜀孟叔,亦嘗命其學士韓保昇等,以《 唐本圖經》 參比為書,稍或增廣,世謂之《 蜀本草》 今亦傳行。是書自漢迄今,甫千歲,其問三經議著,所增藥六百餘種,收採彌廣,可謂大備。而知醫者,猶以為傳行既久,後來講求,浸多參校;近之所用,頗亦漏略,宜有纂錄,以備頤生驅.疾之用。嘉祐二年八月,有詔臣禹錫、臣億、臣頌、臣洞等,再加校正。臣等亦既被命,遂更研竅。竊謂前世醫工,原診用藥,隨效輒記,遂至增多。概見諸書,浩博難究;雖屢加刪定,而去取非一。或《本經》 已載,而所述粗略;或俚俗嘗用,而太醫未聞。嚮非因事詳著,則遺散多矣。乃請因其疏捂,更為補注。應諸家醫書、藥譜所載物品功用,并從採攘;惟名近迂僻,類乎怪誕,則所不取。自餘經史百家,雖非方餌之急,其問或有參說,藥驗較然可據者,亦兼收載,務從該洽,以副詔意。凡名本草者非一家,今以《開寶重定》 本為正.;其分布卷類、經注雜揉、問以朱墨,并從舊例,不復壓改。凡補注并據諸書所說,其意義與舊文相參者,則從刪削,以避重複;其舊已著見,而意有未完,後書復言,亦具存之,欲詳而易曉;仍每條并以朱書其端,云臣等謹按某書云某事;其別立條者,則解於其末,云見某書。凡所引書,以唐、蜀二本草為先,他書則以所著先後為次第。凡書舊名本草者,今所引用,但著其所作人名日某人,惟唐、蜀本則日唐本云、蜀本云。凡字朱、墨之別,所謂《神農本經》 者以朱字,名醫因《 神農》 舊條而有增補者,以墨字問於朱字;餘所增者,皆別立條,并以墨字。凡陶隱居所進者,謂之《 名醫別錄》 ,并以其注附於末。凡顯慶所增者,亦注其末日唐本先附。凡開寶所增者,亦注其末日今附。凡今所增補,舊經未有者,於逐條後開列云新補。凡藥舊分上中下三品,今之新補,難於詳辨,但以類附見,如綠礬次於礬石,山薑花次於豆蔥,扶移次於水楊之類是也。凡藥有功用,《本經》 未見,而舊注已曾引據,今之所增,但涉相類,更不立條,并附本注之末曰續注,如地衣附於垣衣,燕覆附於通草,馬藻附於海藻之類是也。凡舊注出於陶氏者日陶隱居云;出於顯慶者,日唐本注;出於開寶者,曰今注;其開寶考據傳記者,別曰今按、今詳、又按,皆以朱字別於其端。凡藥名《本經》 已見而功用未備,今有所益者,亦附於本注之末。凡藥有今世已嘗用,而諸書未見,無所辨證者,如葫蘆巴、海帶之類,則請從太醫眾論參議,別立為條,日新定。舊藥九百八十三種;新補八十二種,附於注者不預焉;新定一十七種。總新、舊一千八十二條,皆隨類粗釋。推以十五凡,則補注之意可見矣。舊著《開寶》 、英公、陶氏三序,皆有義例,所不可去,仍載於首篇云。

  新舊藥合一千八十二種

  三百六十種《 神農本經》

  一百八十二種《 名醫別錄》

  一百一十四種唐本先附

  一百三十三種今附

  一百九十四種有名未用

  八十二種新補

  一十七種新定

  圖經序

  昔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以救萬民之疾苦,後世師祖,由是本草之學興焉。漢魏以來,名醫相繼,傳其書者,則有昊普、李當之《藥錄》,陶隱居、蘇恭等注解。國初兩韶近臣,總領上醫,兼集諸家之說,則有《開寶重定本草》,其言藥之良毒,性之寒溫,味之甘苦,可謂備且詳矣。然而五方物產,風氣計異宜,名類既多,贗偽難別,以虺床#2當簾蕪,以薺危亂人參,古人猶且患之,況今醫師所用,皆出於市賈,市賈所得,蓋自山野之人,隨時採獲,無復究其所從來,以此為療,欲其中病,不亦遠乎?昔唐永徽中,刪定本草之外,復斗一戶有《圖經》相輔而行,圖以載其形色,經.斗以釋其同異,而現皇御製又有《天寶單斗藥圖》,皆所以叔物真濫,使人易知,,原診處方,有所依據。二書失傳且久,散落殆盡,雖鴻都秘府,亦無其本。天寶方書,但存一卷,類例粗見,本末可尋。宜乎聖君哲輔,留意於搜輯也。先是詔命儒臣,重校《神農本草》等凡八書,光祿卿直秘閣臣禹錫、尚書祠部郎中秘閣、校理臣億、太常博士集賢校理臣頌、殿中丞臣檢、光祿寺丞臣保衡,相次被選,仍領醫官秦宗古、朱有章等,編繹累年,既而補注本草成書,奏御,又詔天下郡縣,圖上所產藥本,用永徽故事,重命編述。臣禹錫以謂:考正群書,資眾見,則其功易就;論著文事#3,出異手、則其體不一。今天下所上,繪事千名,其解說物類,皆據世醫之所聞見,事有詳略,言多鄙俚,嚮非專一整此#4。緣飾以文,則前後不倫,披尋難曉。乃以臣頌嚮嘗刻意此書,於是建言奏請,俾專撰述。臣頓既被旨,則衰集眾說,類聚詮次,粗有條目。其問玉石、金土之名,草木、蟲魚之別,有一物而雜出諸郡者,有伺'`名而形類全別者,則參用古今之說,互相發明;其爹梗之細大,華實之榮落,雖與舊說相戾,并兼存之;崖略不備,則稍援舊注,以足成文意.注又不足,乃更旁引經史,及方書、小說,以條悉其本原。若陸英為茹蕃花,則據《爾雅》之訓以言之;諸香本同#5,則用《嶺表錄異》以證之之類是也。生出郡縣,則以《本經》為先,今時所宜次之。若菟絲生於朝鮮,今則出於冤句;奚獨#6生於少室,今乃來自三蜀之類是也。收採時月有不同者,亦兩存其說,若赤箭,《本經》但著採根,今乃并取莖苗之類是也。生於外夷者,則據今傳聞,或用書傳所載,若玉屑、玉泉,今人但云玉出於于闐,不究所得之因,乃用平居誨《行程記》為質之類是也。藥有上中下品,皆用《本經》為次第。其性類相近,而人未的識,或出於遠方,莫能形似者,但於前條附之,若搜疏附於枸杞,琥珀附於袂苓之類是也。又古方書所載,簡而要者,昔人已述其明驗,今世亦常用之,及今諸郡醫工所陳經效之藥,皆并載其方,用天寶之例也。自餘書傳所無,今醫又不能解,則不敢以臆說淺見,傅會其文,故但闕而不錄。又有今醫所用,而舊經不載者,并以類次,系於末卷,曰本經外類;其間功用尤著,與舊名附近者,則次於逐條載之,若通脫次於木通,石蛇次於石蟹之類是也。總二十卷,目錄一卷。撰次甫就,將備親覽。恭惟主上,以至仁厚德,函養生類,一物失所,則為之惻然。且謂札痠薦臻,四時代有,救恤之患,無先醫衛。蚤歲屢敕近臣,偉校岐黃《內經》,重定針艾俞穴,或範金揭石,或鏤板聯編,憫南方蠱惑之妖,於是作《慶曆善救方》以賜之;思下民資用之闕,於是作《簡要濟眾方》以示之。今復廣藥譜之未備,圖地產之所宜;物色萬殊,指掌斯見;將使合和者,十全之效;飲餌者,無未達之疑;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百藥既辨,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得運注斯民於壽康,召和氣於穹壤,太平之致,玆有助焉。臣學不該通,職預編述,仰奉宸旨,探愧寡聞。嘉祐六年九月日,朝奉郎太常博士充集賢校理新差知穎州軍州兼管內勸農及管句開治溝洫河道事騎都尉借紫臣蘇頌謹上。

  開寶重定序

  三墳之書,神農預其一,石藥即辨,本草存其錄,舊經三卷,世所流傳。《名醫別錄》,互為編纂。至梁·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別錄》參其《本經》,朱墨雜書,時謂明白;而又考彼功用,為之注釋,列為七卷,南國行焉。逮乎有唐,別加參校,增藥餘八百味,添注為二十一卷。《本經》漏功則補之,陶氏誤說則證之。然而載歷年祀,又逾四百,朱字、墨字,無本得同;舊納新注,其文互闕;非聖主撫大同之,永無疆之休,其何以改而正之哉!乃命盡考傳誤,刊為定本;類例非允,從而革焉。至如筆頭灰,兔毫也,而在草部,今移附兔頭骨之下;半天河、地漿,皆水也,亦在草部,今移附土石類之問。敗鼓皮移附於獸皮,胡桐汨改從於木類。紫礦亦木也,自玉石品而取焉;伏翼實禽也,由蟲魚部而移焉。橘柚附於果實,食鹽附於光明#7鹽。生薑、乾薑,同歸一說。至於雞腸、蘩蔞、陸英、蒴藋,以類相似,從而附之。仍採陳藏器為《拾遺》、李含光《音義》一或討源於別本,或傳效於醫家,參而較之,,辨其臧否。至如突屈白,舊說灰類,今是本#8根;天、麻根解似赤箭,今又全異。去非取是、特立新條。自餘刊正,不可悉數,下採眾議,定為印板。乃以白字為神農所說;墨字為名醫所傳;唐附、今附,各加顯注;詳其解釋,審其形性,證謬誤而辨之者,署為今注;考文記而述之者,又為今按。義既刊定,理亦詳明。今以新舊藥合九百八十三種,并目錄二十一卷,廣頒天下,傳而行焉。

  唐本敘

  禮部郎中孔志約撰

  蓋聞天地之大德日生,運陰陽以播物?含靈之所保曰命,資亭育以盡年。蟄穴栖巢,感物之情蓋寡;范金揉木,逐欲之道方滋。而五味或爽,時珠甘辛之節;六氣斯珍,易愆寒燠之宜。中外交侵,形神分戰。飲食伺釁,成腸胃之眚;風濕候隙,遘手足之災。幾纏膚腠,莫知救止;漸固膏盲,期於夭折。暨炎琿紀物,識藥右之功;雲瑞名官,窮診候之術。草木咸得其性,鬼神無所遁情。刳麝剸犀,驅泄邪惡;飛丹煉石、引納清和。大庇蒼生,普濟黔首,功侔是賴,岐和彭緩,騰絕軌於前;李華張吳,振英聲於後。昔秦政煨燔,玆經不預;永嘉喪亂,斯道尚存。梁陶弘景雅好攝生,研精藥術,以為《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不刊之書也。惜年代浸遠,簡編殘蠹,與桐雷眾記,頗或舛駁,興言撰輯,勒成一家,亦以雕琢經方,潤色醫業。然而時鍾鼎峙,聞見闕於殊方;事非僉議,詮釋拘於獨學。至如重建平之防己、棄槐里之半夏,秋採榆人,冬收雲實,謬粱米之黃白,湯荊子之牡蔓;異蘩蔞於雞腸,合由跋於鳶尾。防葵、狼毒、妄曰同根;鉤吻、黃精,引為連類。鉛錫莫辨,橙柚不分。凡此比例,蓋亦多矣,自時厥後,以迄於今。雖方技分鑣,名醫繼軌,更相祖述,罕能厘正。乃復採杜蘅於及己,求忍冬於絡石;捨陟厘而取莂藤,退飛廉而用馬薊。承疑行妄,曾無有覺;疾瘵多殆,良深慨嘆,即而朝議郎行右監門府長史騎督衛臣蘇恭,摭陶民之乖違,辨俗用之紕紊,遂表請修定,深副聖懷。乃詔太尉揚州都督監修國史上柱國趙國公臣無忌、太中大夫行尚藥奉御臣許孝崇等二十二人,與蘇恭詳撰。竊以動值形生,月方舛性,春秋節變,感氣殊功。離其本土,則質同而效異.乖於採摘,乃物是而時非。名實既爽,寒溫多謬。用之凡庶,其欺已甚;施之君父,逆莫大焉。於是上稟神規,下詢眾議;普頒天下,營求藥物。羽毛鱗介,無遠不臻;根莖花實,布名咸萃。遂乃詳探秘要,博綜方術。《本經》雖闕,有驗必書;《別錄》雖存,無稽必正。考其同異,擇其去取。鉛翰昭章,定群言之得失;丹青綺煥,備庶物之形容。撰《本草》并《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四卷。臣禹錫等謹按《蜀本草·序》作五十三卷,及唐英公《進本草表》云:勒成《本草》二十卷,《目錄》二卷,《藥圖》三十五卷,《圖經》七卷,凡五十三卷。又英公序云:撰《本草》并《圖經》、《目錄》等,凡成五十三卷,據此,三者合作五十三卷。又據李含光《本草音義》云:正經三#9十卷,《目錄》一卷,又別立圖二十五卷;《目錄》一卷,《圖經》七卷,凡五十四卷。二說不同,今并注之。庶以網羅今古,開滌耳目,盡醫方之妙極,拯生靈之性命。傳萬祀而無昧,懸百王而不朽。

  梁.陶隱居序

  隱居先生,在乎茅山岩嶺之上,以吐納餘暇,頗遊意方技,覽本草藥性,以為盡聖人之心,故撰而論之。舊說皆稱《神農本經》,余以為信然。昔神農氏之王天下也,畫八卦,以通鬼神之情;造耕種,以省殺生之弊;宣藥療疾,以拯夭傷之命。此三道者,歷眾聖而滋彰。文王、孔子,象象係辭,幽贊人天。后稷伊尹,播厥百穀,惠被群生。岐黃彭扁,振楊輔導,恩流含氣。并歲逾三千,民到於今賴之。但軒轅以前,文字未傳,如六爻指垂,畫象稼穡,即事成邇。至於藥性所主,當以識識相因,不爾,何由得聞。至於桐雷,乃著在於編簡,此書應與《素問》同類,但後人多更修飾之爾。秦皇所焚,醫方卜術不預,故猶得全錄。而遭漢獻遷徙,晉懷奔進,文籍焚靡,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作慶,音糜。千不遺一。今之所存,有此四卷,臣禹錫等謹按《唐本)亦作四卷。韓保昇又云:《神農本草》上沖下并序錄,合四卷。今按:四字當作三,傳寫之誤也。何則?按梁《七錄》云:《神農本草》三卷。又據今《本經》陶序後朱書云:《本草經》卷上、卷中、卷下。卷上注云: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翰#10;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蟲獸、果菜、米食三品。即不云三卷外別有序錄,明如韓保昇所云:承#11據誤本,妄生曲說,今當從三卷為正。是其《本經》。所出郡縣,乃後漢時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記。又有《桐君採藥錄》,說其花葉形色。《藥對》四卷,論其佐使相須,魏晉已來,昊普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普,廣陵人也,華佗弟子。撰《本草》一卷李當之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華佗弟子。修神農舊經,而世少行用等,更復損益#12。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一,或三百一十九;或三品混揉,玲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則智識有淺深。今輒苞綜諸經,研括煩省,以《神農本經》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為主,又進名醫副品,亦三百六十五,合七百三十種。精粗皆取,無復遺落,分別科條,區吵物類,兼注詔#13時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并此序錄,合為七卷。雖未足追踵前良,蓋亦一家撰製。吾去世之後,可貽諸知音爾。

  《本草經》卷上序藥性之源本,論病名之形翰,題記品錄,詳覽施用。

  《本草經》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經》卷下蟲獸、果菜、米食三。闢,有名未用三品。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藥合七百三十種,各別有目錄,并朱、墨雜書并子注,今大書分為七卷。唐本注《漢書.藝文志》有黃帝內外經。斑固論云:經方者,本草石之寒溫,原疾病之深淺。乃班固論經方之語,而無本草之名。惟梁《七錄》有《神農本草》三卷,陶據此以《別錄》加之,為七卷。序云:三品混揉,玲熱舛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豈使草木同品,蟲獸共條,披覽既難,圖繪非易。今以序為一卷,例為二卷,玉石三品為三卷,草三品為六卷,木三品為三卷,禽獸為一卷,蟲魚為一卷,果為一卷,菜為一卷,米穀為一卷,有名未用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藥合八百五十種,三百六十一種《本經》,一百八十一種《別錄》,一百一十五種新附,一百九十二種有名未用。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14病補虛贏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種,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應一日以成一歲,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也。臣禹錫等謹按本草例:《神農本經》以朱書,《名醫別錄》以墨書。《神農本經》藥三百六十五種,今此言倍其數,合七百三十名,是併《名醫別錄》副品而言也。則此一節,《別錄》之文也,當作墨書矣。蓋傳寫浸久,朱墨錯亂之所致耳。遂令後世覽之者,裙摭此類,以謂非神農之書,乃後人附託之文者,率以此故也。

  右本說如此。今按上品藥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勢力和厚,不為倉率之效,然而歲月常服,必獲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應天。一百二十種者,當謂寅、卯、辰、巳之月,法萬物生榮時也。中品藥性,療病之辭漸深,輕身之說稍薄,於服之者稜患當速,而延齡為緩。人懷情性,故云應人。一百二十種者,當謂午、未、申、酉之月,法萬物成熟時也。下品藥性,專主攻擊,毒烈之氣,傾損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體收殺,故云應地。一百二十五種者,當謂戌、亥、子、丑之月,法萬物枯藏時也,兼以閏之,盈數加之。凡合和之體,不必偏用之,自隨人患參而共行。但君臣配隸,依後所說,若單服之者,所不論爾。藥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攝。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右本說如此。今按用藥,猶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則氣力不周也。而檢仙經、世俗諸方亦不必皆爾。大抵養命之藥則多君,養性之藥則多臣,療病之藥則多佐;猶依本性所主,而兼復斟酌,詳用此者益當為善。又恐上品君中,復各有貴賤,譬如列國諸侯,雖并得稱制,而猶歸宗周;臣佐之中,亦當如此。所以門冬、遠志,別有君臣;甘草國老,大黃將軍,明其優劣,皆不同秩。自非農岐之徒孰詮?正應領略輕重,為其分劑也。

  藥有陰陽配合,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凡天地萬物,皆有陰陽、大小,各有色類,尋究其理,并有法象。故毛羽之類,皆生於陽而屬於陰;鱗介之類,皆生於陰而屬於陽。所以空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雲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黃法土,故色黃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腎。餘皆以此推之,例可知也。子母兄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若榆皮為母,厚朴為子之類是也。根莖花實,草石骨肉。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時視之,當用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不爾,勿合用也。臣禹錫等謹按蜀本注云:凡三百六十五種,有單行者七十一種,相須者十二種,相使者九十種,相畏者七十八種,相惡者六十種,相反者十八種,相殺者三#15十六種。凡此七情,合和視之。

  右本說如此。今按其主療雖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檢舊方用藥,亦有相惡、相反者,服之乃不為害。或能有制持之者,猶如寇、賈輔漢,程、周佐昊,人#16體既正,不得以私情為害。雖爾,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細辛,俗方玉石散,用括萋、乾薑,略舉大體如此。其餘復有數十條,別注在後。半夏有毒,用之必須生薑,此是取其所畏,以相制爾。其相須、相使者,不必同類,猶如和羹、調食魚肉,蔥、豉各有所宜,其相宣發也。

  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凍四氣,及有毒、無毒。陰乾、暴乾,採進#17時月,生熟,土地所出,真偽陳新,并各有法。

  右本說如此。又有分劑秤兩,輕重多少,皆須甄別。若用得其宜,與病相會,入口必愈,身安壽延;若玲熱乖衷,真假非類,分兩違舛,湯丸失度,當差反劇,以至隕命。醫者意也,古之所謂良醫者,蓋善以意量得其節也。諺云:俗無良醫,枉死者半;拙醫療病,不如不療。喻如宰夫,以鱔鱉為純羹,食之更足成病,豈充饑之可望乎?故仲景云:如此死者,愚醫殺之也。

  藥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漬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湯酒者,并隨藥性,不可違越。

  右本說如此。又按病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湯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參用,察病之源,以為其制也。

  欲療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機,五臟未虛,六腑未竭,血脈未亂,精神未散,服藥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勢已過,命將難全。

  右本說如此。按今自非明醫,聽聲察色,至乎診脈,孰能知未病之病乎?且未病之人,亦無肯自療。故桓侯息於皮膚之微,以致骨髓之瘋。今非但識悟之為難,亦乃信受之弗易。倉公有言日:病不肯服藥,一死也;信巫不信醫,二死也;輕身薄命,不能將謹#18,三死也。夫病之所由來雖多端,而皆關於邪。邪者,不正之因,謂非人身之常理,風、寒、暑、濕,饑、飽、勞、逸,皆各是邪,非獨鬼氣疫癘者矣。人生氣中,如魚在水,水濁則魚瘦,氣昏則人病。邪氣之傷人,最為深重,經絡既受此氣,傳入臟腑,臟腑隨其虛實玲熱,結以成病,病又相生,故流變遂廣。精神者,本宅身以為用。身既受邪,精神亦亂。神既亂矣,則鬼靈斯入,鬼力漸強,神守稍弱,豈得不致於死乎?古人譬之植楊,斯理當矣。但病亦別有先從鬼神來者,則宜以祈檮桔之,雖曰可桔,猶因藥療致益#19,昔李子豫有赤丸之例是也。其藥療無益者,是則不可桔,晉景公膏肓之例是也。大都鬼神之害則多端,疾病之源惟一種,蓋有輕重者爾。《真誥》中有言曰:常不能謹事上者,自致百病之本,而怨咎於神靈乎?當風外濕,反責他人於失覆,皆痴人也。夫謹#20事上者,謂舉動之事,必皆謹思;若飲食恣情,陰陽不節,最為百病之本。致使虛損內起,風濕外侵,所以共成其害,如此者,豈得關於神明乎?惟當勤於藥術療理爾。

  若用毒藥療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為度。右本說如此。按今藥中單行一兩種有毒物,只如巴豆、甘遂之輩,不可便令至劑爾。如經所言..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二物一毒,服二丸如大麻;三物`一毒,服三丸如胡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小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大豆;六物一毒,服六丸如梧子。從此至十,皆如梧子,以數為丸。而毒中又有輕重,且如狼毒、鉤吻,豈同附子、羌花輩邪?凡此之類,皆須量宜也。臣禹錫等謹按唐本舊云:三物一毒,服三丸如小豆;四物一毒,服四丸如大豆;五物一毒,服五丸如兔屎。注云:謹按兔屎大如梧子,等差不類,今以胡豆替小豆,小豆替大豆,大豆替兔屎,以為折衷。

  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飲食不消以吐下藥,鬼症蟲毒以毒藥,癱腫瘡瘤以瘡藥,風濕以風濕藥。各隨其所宜。

  右本說如此。又按藥性,一物兼主十餘病者,取其偏長為本,復應觀人之虛實、補瀉,男女老少,苦樂榮悴,鄉壤風俗,并各不同。褚澄療寡婦、尼僧,異乎妻妾,此是達其性懷之所致也。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而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

  右本說如此。按其非但藥性之多方,其節適早晚,復須調理。今方家所云先食、後食,蓋此義也。又有須酒服者、飲服者、玲服者、暖服者。服湯則有疏、有數,煮湯則有生、有熟,各有法用,并宜審詳爾。

  夫大病之主,有中風、傷寒,寒熱、溫瘧,中惡、霍亂,大腹、水腫,腸僻、下痢,大小便不通,賁豚上氣,咳逆嘔吐,黃疸、消渴,留飲、癖食,堅積、癥痕,驚邪、癲痛、鬼症,喉痺、齒痛,耳聾、目盲,金瘡、矮折,癱腫、惡瘡,痔瘦、瘦瘤;男子五勞七傷,虛乏羸瘦;女子帶下、崩中,血閉、陰蝕;蟲蛇蠱毒所傷。此大略宗兆,其問變動枝葉,各宜依端緒以取之。

  右本說如此。按今藥之所主,止說病之一名,假令中風,乃有數十種,傷寒證候,亦有二十餘條,更復就中求其類例,大體歸其始終,以本性為根宗,然後配合諸證,以合藥爾。病之變狀,不可一概言之。所以醫方千卷,猶未盡其理。春秋已前,及和、緩之書蔑聞,而道經略載扁鵲數法,其用藥猶是本草家意。至漢·淳于意及華佗等方,今時有存者,亦皆條理藥性。惟張仲景一部,最為眾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診脈,明氣候,以意消息之爾。至於剖腸、剖臆,刮骨、續筋之法,乃別衛所得,非神農家事。自晉代已來,有張苗、官泰、劉德、史脫、斬邵、趙泉、李子豫等,一代良醫。其貴勝阮德如、張茂先、裴#21逸民、皇甫士安,及江左葛洪、蔡謨、商仲堪諸名人等,并研精藥術。宋有羊欣、元徽、胡洽、秦承祖,齊有尚書褚澄、徐文伯、嗣伯群從兄弟,療病亦十愈其八九。凡此諸人,各有所撰用方,觀其指趣,莫非本草者乎?或時用別藥,亦循其性度,非相逾越。《范汪方》百餘卷,及葛洪《肘後》,其中有細碎單行經用者,或田舍試驗之法,或殊域異識之術。如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牽牛逐水,近出野老。餅店蒜奮,乃是下蛇之藥;路邊地崧,而為金瘡所秘。此蓋天地問物,莫不為天地問用,觸遇財會,非其主對矣。顏光祿亦云.J.詮三品藥性,以本草為主。道經、仙方、服食、斷穀、延年、卻老,乃至飛丹煉石之奇,雲騰羽化之妙,莫不以藥道為先。用藥之理,一同本草,但制御之途,小異世法。猶如粱肉,主於濟命,華夷禽獸,皆共仰資。其為主理即同,其為性靈則異爾。大略所用不多,遠至二十餘物,或單行數種,便致大益,是其服食歲月深積。即本草所云久服之效,不如俗人微覺便止,故能臻其所極,以致遐齡,豈但充體愈疾而已哉。今庸醫處療,皆取#22看本草,或倚約舊方,或聞人傳說,或遇其所憶,便攬筆疏之,俄然戴面#23,以此表奇。其畏惡相反,故自寡昧,而藥類違僻,分兩參差,亦不以為疑脫。或偶爾值差,則自信方驗;若旬月未廖,則言病源深結。了不反求諸己,詳思得失,虛駕#24聲稱,多納金帛,非惟在顯宜責,固將居幽貽譴矣。其五經四部,軍國禮服,若詳用乖越者,猶可矣,止於事邊非宜爾。至於湯藥,一物有謬,便性命及之。千乘之君,百金之長,何不深思戒謹#25邪?昔許太子侍藥不嘗,招弒君之惡;季孫績藥,仲尼有未達之辭,其藥性之不可輕信也。晉時有一才知墜卷人,欲刊正《周易》及諸藥方,先與祖訥共論,祖云:辨釋經典,縱有異同,不足以傷風教;至於湯藥,小小不達,便致壽夭所由,則後人受弊不少,何可輕以裁斷?祖之此言,可為仁識,足為龜鏡矣。按《論語》云:人而無常,不可以作巫醫。明此二法,不可以權飾妄造。所以醫不三世,不服其藥。九折臂者,乃成良醫。蓋謂學功須深故也。復患今之承藉者,多恃街名價,亦不能精心研習,實為可惜。虛傳聲美,聞風競往;自有新學該明,而名稱未播,貴勝以為始習,多不信用,委命虛名,諒可惜也。京邑諸人,皆尚聲譽,不取實事。余祖世已來,務御諱#26方藥,本有《范汪方》一部,斟酌詳用,多獲其效,內護家門,傍及親族。其有虛心告請者,不限貴賤,皆摩踵所救活數百千人#27。自余投纓宅嶺,猶不忘此,日夜玩味,常覺欣欣。今亦撰方三卷,并《效驗方》五卷,又補葛氏《肘後方》三。蓋欲承嗣善業,令諸子僅,不敢失,可以輔身濟物者也。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一竟

  #1羅:原作『歐』,據晦明軒本改。

  #2床:原作『木』,據晦明軒本改。

  #3事:晦明軒本作『字』。

  #4此:晦明軒本作『比』。

  #5本同:晦明軒本作『同本』。

  #6獨:晦明軒本作『毒』。

  #7明:原脫,據文義補。

  #8本:晦明軒本作『木』。

  #9三:晦明軒本作『二』。

  #10翰:晦明軒本作『診」。

  #11承:原作『又』,據晦明軒本改。

  #12很: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3韶:晦明軒本作『銘』。

  #14遏:原作『過』,據晦明軒本改。

  #15三:原作『二』,據晦明軒本改。

  #16人:晦明軒本作『大』。

  #17進:晦明軒本作『造』。

  #18謹:晦明軒本作『慎』。

  #19益:晦明軒本作『愈」。

  #20謹:晦明軒本作『慎』。下『謹』字仿此。

  #21裴:原作『輩』據晦明軒本改。

  #22取:晦明軒本作『耿』。

  #23面:原作『西』,據晦明軒本改。

  #24駕:晦明軒本作『構』。

  #25謹:晦明軒本作『慎』。

  #26御諱;晦明軒本作『教』。

  #27皆庫瓊救活數百千人:晦明軒本作門皆庫踵救之,凡所救活,數百千人一。

  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序例卷二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序例上

  今按諸藥採造之法,既并用見成,非能自採,不復具論其事,惟合藥須解節度,列之如左。

  按諸藥所生,皆的有境界。秦漢已前,當言列國。今郡縣之名,後人所改爾。江東已來,小小雜藥,多出近道,氣力性理,不及本邦。假令荊、益不通,財全用歷陽當歸,錢塘三建,豈得相似?所以療病不及往人,亦當緣此故也。蜀藥及北藥,雖有去來,亦非復精者。且市人不解藥性,惟問#1形飾。上黨人參,世不復言#2。華陰細辛,棄之如芥。且各隨俗相競,不能多備,諸族故往往遺漏。今之所存,二百許種爾。眾醫都不識藥,惟聽市人;市人又不辨究,皆委採送之家。採送之家,傳習造作,真偽好惡,并皆莫測。所以鍾乳醋煮令白,細辛水漬使直,黃耆蜜#3蒸為甜,當歸酒灑取潤,螵蛸膠著桑枝,蜈蚣朱足令赤。諸有此等,皆非事實,俗用既久,轉以成法,非復可改,末如之何?又依方分藥,不量剝除。只如遠志、牡丹,纔不收半;地黃、門冬,三分耗一。凡去皮除心之屬,分兩皆不復相應,病家惟依此用,不知更秤取足。又王公貴勝,合藥之日,悉付群下。其中好藥貴石,無不竊換。乃有紫石英、丹砂吞出洗取,一片動經十數過賣。諸有此例,巧偽百端,雖復監檢,終不能覺。以此療病,固難即效,如斯并是藥家之盈虛,不得咎醫人之淺拙也。

  凡採藥時月,皆是建寅歲首,則從漢太初後所記也。其根物多以二月、八月採者,謂春初津潤始萌,未衝枝葉,勢力淳濃故也。至秋枝葉乾枯,津潤歸流於下。今即事驗之,春寧宜早,秋寧宜晚,華、實、莖、葉,乃各隨其成熟爾。歲月亦有早晏,不必都依本文也。

  經說陰乾者,謂就六甲陰中乾之。又依遁甲法,甲子旬陰中在癸酉,以藥著酉地也。實謂不必然,正是不露日暴,,於陰影處乾之爾。所以亦有云暴乾故也。若幸可兩用,益當為善。今按本草採藥陰乾者,皆多惡。至如鹿茸,經稱陰乾,皆悉爛令壤。今火乾易得且良。草木根苗,陰之皆惡。九月已前採者,悉宜日乾;十月已後採者,陰乾乃好。

  古秤惟有銖兩,而無分名。今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成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雖有子穀租黍之制,從來均之已久,正爾,依此用之。臣禹錫等謹按《唐本》又云:但古秤皆復,今南秤是也。晉秤始後漢末已來,分一斤為二斤,一兩為二兩耳。金銀絲錦,并與藥同,無輕重矣。古方惟有仲景而已,涉今秤若用古秤,作湯則水為殊少,故知非復秤,悉用今者耳。今方家所云等分者,非分兩之分,謂諸藥斤兩多少皆同爾。先視病之大小,輕重所須,乃以意裁之。

  凡此之類,皆是丸散;丸散竟依節度用之,湯酒之中,無等分也。凡散藥,有云刀圭者,十分方寸匕之一,准如梧桐子大也。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錢五匕者,今五銖錢邊五字者以抄之,亦令不落為度。一撮者,四刀圭也。十撮為一勺,十勺為一合。以藥升分之者,謂藥有虛實、輕重,不得用斤兩,則以升平之。藥升方作,上徑一寸,下徑六分,深八分,內散藥勿按抑之,正爾微動令平調爾。今人分藥,不復用此。

  凡丸藥,有云如細麻者,即胡麻也,不必扁扁,但令較略大小相稱者。如黍粟亦然,以十六黍為一大豆也。如大麻子者,准三細麻也。如胡豆者,即今青斑豆是也,以二大麻子准之。如小豆者,今赤小豆也,粒有大小,以三大麻子准之。如大豆者,以二小豆准之。如梧子者,以二大豆准之。一方寸匕散,蜜和得如梧子,准十丸為度。如彈丸及鸚子黃者,以十梧子准之。唐本注云:方寸匕散,為丸如梧子,得十六丸,如彈丸;一枚若鸚子黃者,准四十丸。今彈丸同鵝子黃,此甚不等。

  凡湯酒膏藥,舊方皆云吹咀者,謂秤畢搗之如大豆,又使吹去細末,此於事殊不允當;藥有易碎、難碎,多末、少末,秤兩則不復均平,今皆細切之,較略令如吹咀者。乃得無末,而片粒調和也。《唐本》注云:吹咀,正謂商量斟酌之,餘解皆理外生情爾。臣禹錫等看詳吹咀,即上文細切之義,非商量斟酌也。

  凡丸散藥,亦先切細,暴燥,乃搗之。有各搗者,有合搗者,并隨方所言。其潤濕藥,如天門冬、乾地黃輩,皆先切,暴,獨搗令偏碎,更出細擘,暴乾。若逢陰雨,亦以微火烘之,既燥小停,玲乃搗之。

  凡濕藥,燥皆大耗,當先增分兩,須得屑乃秤之為正。其湯酒中,不須如此也。

  凡篩丸藥,用重密絹令細,於蜜丸易熟。若篩散草藥,用輕疏絹,於酒中服即不泥。其石藥,亦用細絹篩令如丸者。凡篩丸散藥畢,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搗之數百過,視其色理和同,為佳也。

  凡湯酒膏中用諸石,皆細搗之如粟米,亦可以葛布篩令調,并以新綿別裹內中。其雄黃、朱砂輩,細末如粉。

  凡煮湯,用微火,令小沸。其水數依方多少,大略二十兩藥,用水一斗,煮取四升,以此為准。然則利湯欲生,少水而多取汁;補湯欲熟,多水而少取汁。好詳視之,不得令水多少。用新布,兩人以尺木絞之,澄去蜇濁,紙覆令密。溫湯勿令鎗器中有水氣,於熟湯上煮,令暖亦好。服湯寧令小沸,

  熱易下,玲則嘔涌。凡云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勢力相及,并視人之強贏,病之輕重,以為進退增減之,不必悉依方說也。

  凡漬藥酒,皆須細切,生絹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隨寒暑日數,視其濃烈,便可灑出,不必待至酒盡也。滓可暴燥微搗,更漬飲之,亦可散服。

  凡建中、腎瀝諸補湯,滓合兩劑,加水煮竭飲之,亦敵一劑新藥,貧人可當依此用,皆應先暴令燥。

  凡合膏,初以苦酒漬令淹浹,不用多汁,密覆勿泄。云畔時者,周時也,從今旦至明旦。亦有止一宿者。煮膏,當三上三下,以泄其熱勢,令藥味得出。上之使匝匝沸,乃下之,使沸靜良久乃止,寧欲小小生。其中有蓮白者,以兩頭微焦黃為候。有白芷、附子者,亦令小黃色為度。堵肪皆勿令經水,臘月者彌佳。絞膏亦以新布絞之。若是可服之膏,膏滓亦可酒煮飲之。可摩之膏,膏滓則宜以傅病上,此蓋欲兼盡其藥力故也。

  凡膏中有雄黃、朱砂輩,皆別搗細研如緬,須絞膏畢乃投中,以物疾攪,至於凝強,勿使沉聚在下不調也。有水銀者,於凝膏中研令消散。胡粉亦爾。

  凡湯酒中用大黃,不須細判。作湯者,先以水授令淹浹,密覆一宿。明旦煮湯,臨熟乃內湯中,又煮兩三沸,便絞出,則勢力猛,易得快利。丸散中用大黃,舊皆蒸之,今不須爾。

  凡湯中用麻黃,皆先別煮兩三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內餘藥,不爾,令人煩。麻黃皆折去節,令理通,寸判之;小草、瞿麥五分到之;細辛、白前三分到之;丸散膏中,則細到也。

  凡湯中用完物,皆擘破,乾棗、梔子、括樓之類是也。用細核物,亦打破,山茱萸、五味子、蘿核、失明子之類是也。細花子物,正爾完用之,旋復花、菊花、地膚子、葵子之類是也。米麥豆輩,亦完用之。諸蟲,先微熬#4之,惟嫖峭當中破炙之。生薑、射干皆薄切之。芒硝、飴糖、阿膠,皆須絞湯畢,內汁中,更上火兩三沸,烊盡乃服之。

  凡用麥門冬,皆微潤抽去心。杏人、桃人,湯柔撻去皮。巴豆打破,剝其皮,刮去心。不爾,令人問。石韋刮去毛。辛夷去毛及心。鬼箭削取羽皮。華蘆剔取根微炙。根實去其瓤,亦炙之。椒去實,於鐺中微熬令汗出,則有勢力。礬石於瓦上若鐵物中,熬令沸,汁盡即止。譽石皆以黃土泥苞使燥,燒之半日,令熟而解散。犀角、羚羊角,皆鎊刮作屑。諸齒骨并炙搗碎之。皂莢去皮、子,炙之。

  凡湯并丸散,用天雄、附子、烏頭、烏喙、側子,皆搪灰中炮令微坼,削去黑皮,乃秤之。惟薑附湯及膏酒中生用,亦削皮乃秤之,直理破作七八片。隨其大小,但削除外黑尖處令盡。

  凡湯酒丸散膏中,用半夏皆且完,用熱湯洗去上滑,以手授之,皮釋隨剝去,更復易湯洗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舊方云二十許過,今六七過便足。亦可煮之,一兩沸一易水,如此三四過,仍授洗畢,便暴乾;隨其大小,破為細片,乃秤之以入湯。若膏酒丸散,皆須暴燥,乃秤之。

  凡丸散用阿膠,皆先炙,使通體沸起,燥,乃可搗。有不沸處,更炙之。

  凡丸中用蠟,皆烊,投少蜜中,攪調以和藥。若用熟艾,先細擘,合諸藥搗,令散;不可篩者,則別搗內散中和之。

  凡用蜜,皆先火煎,掠去其沫,令色微黃,則丸經久不壞。掠之多少,隨蜜精粗。

  凡丸散用巴豆,去皮、心、膜,杳人、桃人、草整、胡麻諸有膏膩藥,皆先熬黃黑,別搗令如膏。指機視泯泯爾,乃以向成散;稍稍下臼中,合研搗,令消散,仍復都以輕疏絹篩度之,須盡,又內臼中,依法搗數百杵也。湯膏中用,亦有熬之者,雖生并搗破之。

  凡用桂心、厚朴、杜仲、秦皮、木蘭之輩,皆削去上虛軟甲錯處,取裹有味者秤之。狹苓、猜苓,削除黑皮;牡丹、巴戟天、遠志、野葛等,皆槌破去心;紫苑洗去土皆畢,乃秤之;蓬白、蔥白除青令盡;莽草、石南、茵芋、澤蘭,皆剔取葉及嫩莖,去大枝;鬼臼、黃連,皆除根毛;蜀椒去閉口者及目熬之。

  凡狼毒、根實、橘皮、半夏、麻黃、昊茱萸,皆欲得陳久者良。其餘惟須精新也。

  凡方云巴豆若干枚者,粒有大小,當先去心皮,乃秤之,以一分准十六枚。附子、烏頭若干枚者,去皮畢以半兩准一枚。根實若干枚者,去禳畢,以一分准二枚。橘皮一分准三枚。棗有大小,三枚准一兩。云乾薑一累者,以重一兩為正。

  凡方云半夏一升者,洗畢秤五兩為正。蜀椒一升者,三兩為正。昊茱萸一升者,五兩為正。菟絲子一升,九兩為正。菴筒子一升,四兩為正。蛇床子一升,三兩半為正。地膚子一升,四兩為正。此其不同也。云某子一升者,其子各有虛實、輕重,不可通以秤准,皆取平升為正。

  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畢,重半兩為正。甘草一尺者,重二兩為正。云某草一束者,以重三兩為正。云一把者,重二兩為正。云蜜一斤者,有七合。猜膏一斤者,有一升二合也。

  右合藥分劑料理法則。

  臣禹錫等謹按徐之才《藥對》、孫思邈《千金方》、陳藏器《本草拾遺》序例如後。

  夫眾病積聚,皆起於虛也。虛生百病。積者,五臟之所積;聚者,六腑之所聚。如斯等疾,多從舊方,不假增損。虛而勞者,其弊萬端,宜應隨病增喊。古之善為醫者,皆自採藥,審其體性所主,取其時節早晚;早則藥勢未成,晚則盛勢已歇。今之為醫,不自採藥,且不委節氣早晚,又不知玲熱消息,分兩多少,徒有療病之名,永無必愈之效,此實浮惑,聊復審其玲熱,記增損之主爾。虛勞而頭痛復熱,加枸杞、萎蘿。虛而欲吐,加人參。虛而不安,亦加人參。虛而多夢紛紜,加龍骨。虛而多熱,加地黃、牡蠣、地膚子、甘草。虛而玲,加當歸、芍蓊、乾薑。虛而損,加鍾乳、棘刺、薇蓉、巴戟天。虛而大熱,加黃苓、天門冬。虛而多忘,加狹神、遠志。虛而驚悸不安,加龍齒、沙參、紫石英、小草。若玲,則用紫石英、小草;若客熱,即用沙參、龍齒;不玲不熱,皆用之。虛而口乾,加麥門冬、知母。虛而吸吸,加胡麻、覆盆子、柏子人。虛而多氣兼微咳,加五味子、大棗。虛而身強,腰中不利,加磁石、杜仲。虛而多玲,加桂心、昊茱萸、附子、烏頭。虛而勞,小便赤,加黃苓。虛而客熱,加地骨皮、白水黃耆。虛而冷,甩隴西黃耆。虛而痰,復有氣,用生薑、半夏、根實。虛而小腸利,加桑嫖峭、龍骨、鸚陛豚。虛而小腸不利,加狹苓、澤瀉。虛而損,溺白,加厚朴。諸藥無有一一歷而用之,但據體性玲熱,的相主對,聊叔增損之一隅。夫處方者宜准此。

  凡諸藥子人,皆去皮尖及雙人者,仍切之。

  凡烏梅皆去核,入丸散,熬之。大棗擘去核。

  凡用麥蘗、夠、大豆黃卷、澤蘭、蕪萸、僵蠶、乾漆、蜂房,皆微炒。

  凡湯中爾麝香、犀角、鹿角、羚羊角、牛黃、蒲黃、丹砂,須熟末如粉,臨服內湯中!攪令調和服之。

  凡狹苓、芍藥,補藥須白者,瀉藥惟赤者。

  凡石蟹,皆以槌極打令碎,乃入臼;不爾,搗,不可熟。牛膝、石斛等入湯酒,拍碎用之。

  凡菟絲子,暖湯淘汰去沙土,乾,灑,暖酒漬,經一宿灑出,暴,微白,搗之;不盡者,更以酒漬,經#5三五日乃出,更曬微乾,搗之,須臾悉盡,極易碎。

  凡斑貓等諸蟲,皆去足翅,微熬,用牡蠣熬令黃。

  凡諸湯用酒者,皆臨熟下之。

  凡用銀屑,以水銀和成泥。

  凡用鍾乳等諸石,以玉槌水研三日三夜,漂煉,務令極細。

  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此十種者,是藥之大體,而《本經》都不言之,後人亦所未述,遂令調合湯丸,有昧於此者。至如宣可去壅,即薑、橘之屬是也。.通可去滯,即通草、防己之屬是也。補可去弱,即人參、羊肉之屬是也。泄可去閉,即草整、大黃之屬是也。輕可去實,即麻黃、葛根之屬是也。重可去怯,即磁石、鐵粉之屬是也。澀可去脫,即牡蠣、龍骨之屬是也。滑可去著,即冬葵、榆皮之屬是也。燥可去濕,即桑白皮、赤小豆之屬是也。濕可去桔,即紫石英、白石英之屬是也。只如此體,皆有所屬。用藥者,審而詳之,則無遺失矣。

  凡五方之氣,俱能損人,人生其中,即隨氣受疾。雖習成其性,亦各有所資,乃天生萬物以與人,亦人窮急以致物。今嶺南多毒,足解毒藥之物,即金蛇、白藥之屬是也。江湖多氣,足破氣之物,即薑、橘、昊菜萸之屬是也。寒溫不節,足療溫之藥,即柴胡、麻黃之屬是也。凍氣多風,足理風之物,即防風、獨活之屬是也。濕氣多痺,足主痺之物,即魚、鱉、螺、蜆之屬是也。陰氣多血,足主血之物,即地錦、石血之屬是也。嶺氣多瘴,足主瘴之物,即常山、鹽麩、涪醋之屬是也。石氣多毒,足主毒之物,即犀角、麝香、羚羊角之屬是也。水氣多痢,足主痢之物,即黃連、黃檗之屬是也。野氣多蠱,足主蠱之物,即奠荷、酋根之屬是也。沙氣多狐,足主短狐之物,即鵬塢、鴻鸛之屬是也。大略如此,各隨所生。中央氣交,兼有諸病,故醫人之療,亦隨方之能;若易地而居,即致乖舛矣。故古方或多補養,或多導泄,或眾味,或單行。補養即去風,導泄即去氣,眾味則貴要,單行乃貧下。豈前賢之偏有所好,或復用不遂其宜耳。

  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序

  良醫之不能以無藥愈疾,猶良將不能以無兵勝敵也。兵之形易見,善用者,能以其所以殺者生人;藥之性難窮,不善用者,返以其所以生者殺人。吁!.可畏哉!.寒、熱、溫、凍,辛、甘、緩、急,品類萬殊,非一日而七十毒者,孰能辨之。彼《玉函》、《金匱》、《肘後》、《囊中》、《千金》之所傳,《外臺》之所秘,其為方,不知其幾何。由是言之,則非獨察脈、用方之為難,而辨藥最其難者。金石之珍,草木之怪,飛港動植之廣且眾也。風氣不同,南北不通,或非中國之所有,或人力之所不可到,乃欲真偽無逃於指掌之問,則本草、圖經二者,何可須臾離也。世所傳日《神農氏本草》三卷,梁·陶隱居離以為七,唐·蘇恭、李勣之徒,又附益為二十卷,別圖藥形以為經,其書略備矣。開寶中,太祖皇帝命盧多遜等,考驗得失,增藥尤多,號為《開寶本草》。仁宗皇帝嘉祐初,又使掌#6禹錫、林億、蘇頌、張洞為之補注,因唐圖經別為繪畫,復增藥至千有餘種。於是收拾遺逸,訂正訛繆,刊在有司,布之天下,其為壽養生人之術,無一不具。然世之醫者,習故守陋,妄意穿鑿,操數湯劑,幸而數中,自謂足以應無窮之病;請其論說,則漠然不知。顧本草與圖經,殆虛文耳。屍偏州下邑,雖有願見者,何所售之。闈中陳氏子承,少好學,尤喜於醫,該通諸家之說。嘗患二書傳者不博,而學者不兼有也。乃合為一,又附以古今論說,與己所見聞,列為二十三卷,名曰《重廣補注神農本草并圖經》。書著其說,圖見其形,一啟帳而兩得之。不待至乎殊方絕域,山巔水涯,而品類萬殊者,森在目前。譬夫談輿地者觀於職方,閱戰具者之入武庫也。承之先世為將相,歐陽子所謂四世六公者,承其曾孫。少孤,奉其母江淮問,閉門蔬食以為養,君子稱其孝。問有奇疾,眾醫愕盼,不知所出,承徐#7察其脈,日:當投某劑,某刻良愈,無不然者。然則承之學,雖出於圖書,而精識超絕玆二者,又安能域之哉?鬼臾區、岐伯遠矣,吾不得而知也,其視秦越人、淳于倉公、華佗輩為何如?識者當能知之。元祐七年四月朔,左朝請大夫充天章閣待制知杭州軍州事兼管內勸農使充兩浙西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本路兵馬巡檢公事上輕車都尉賜紫金魚袋長樂林希序。

  雷公炮炙論序

  若夫世人使藥,豈知自有君臣?既辨君臣,寧分相制。祇如秋毛今鹽草也。霑溺,立銷班腫之毒;象膽揮黏,乃知藥有情異。鮭魚插樹,立便乾枯;用狗塗之,以犬膽灌之,插魚處,立如故。卻當榮盛。無名無名異,形似玉柳面#8,又如石灰,味別止楚,截指而似去甲毛;聖石開盲,明目而如雲離日。當歸止血、破血,頭尾效各不同;頭止血,尾破血。菠子熟生,足睡不眠立據。弊單淡鹵,常使者飯中箄,能淡鹽味。如酒霑交。今蜜根繳枝,又1百交加枝。鐵遇神破#9如泥似粉;石經鶴糞,化作塵飛。秋見橘花似髓。斷弦折劍,遇鸞血而如初;以下#10血煉作膠,枯折處,鐵物永不斷。海竭江枯,投仿#11波燕子是也而立泛。令鉛拒火,須仗修天;今呼為補天石。如要形堅,豈忘紫背。有紫背天葵,如常食葵菜,祇有背紫面青,能堅鉛形。留礎住鼎,全賴宗心。別有宗心草,今呼石竹,不是食者,必恐誤。其草出欽州,生處多蟲獸。雌得芹花#12,其草名為立起,其#13形如芍藥,花色青,可長三尺已來,葉上黃斑色,味苦澀,堪用,煮雌黃立住火。立便成庚;砲遇赤鬚,其草名赤鬚,今呼為虎鬚草是,用煮確砂,即生火驗。水#14留金鼎。水中生火,非猾髓而莫能;海中有獸名日精,以髓入在油中,其#15油沾水,水中火生,不可救之,用酒噴之即延,切#16於屋下收。長齒生牙,賴雄鼠之骨末。其齒若折#17,年多不生者,取雄鼠脊骨作末,揩折處,齒立生如故。髮眉墮落,塗半夏而立生;待#18髮墮落者,以生半夏莖煉之,取涎塗髮落處,立生。目辟眼雕,有五花而自正。五加皮是也。其葉有雄雌,三葉為雄,五葉為雌,須使五葉者,作末,酒浸飲#19之,其目雕者正。腳生肉秋,棍擊若呈根;腳有肉秋者,取莫若根,於棍帶上繫之,表感感永痊#20。囊皺旋多,夜煎竹木。多小便者,夜煎草蘚一件服之,永不夜起也。體寒腹大,全賴鷓鵝;若患腹大如鼓,米飲調鷓鵝末服,立枯如故也。血泛經過,飲調瓜子。甜瓜子內仁搗作末#21去油,飲調服之,立絕。咳逆數數,酒服熟雄;天雄炮過,以酒調一錢匕服,立定也。遍體疹風,玲調生側。附子傍生者日側子,作末,玲酒服,立差。腸虛泄痢,須假草零;搗五倍子作末,為#22熟水下之,立止。久渴心煩,宜投竹瀝。除癥去塊,全仗硝確;硝砲即砲砂、硝石二味,於乳缽中研作粉,同鍛了,酒服,神效也。益食加觴,須煎蘆朴。不食者,并飲酒少者,煎逆水蘆根并厚朴二味,湯服。強筋健骨,須#23是徒鱔;徒蓉并鱔魚二味,作末,以黃精酒丸服之,可力倍常時也。出《乾寧記》宰。駐色延年,精蒸神錦。出顏色,服黃精自然汁拌細研神錦,於柳木飯中蒸七日了,以木蜜丸服,顏貌可如初#24女之容色也。知瘡所在,口點陰膠;陰膠即是飯中氣垢,少許蒸#25口中,即知臟腑所起,直徹至住處知痛,足可醫也。產後肌浮,甘皮酒服。產後肌浮,酒服甘皮,立枯#26。口瘡舌坼,立愈黃蘇。口瘡舌坼,以根黃塗蘇,炙作末,塗之立差。腦痛欲亡,鼻投硝末;頭痛者,以硝石作末內鼻中,立止。心痛欲死,速覓延胡。以延胡索作散,酒服之,立愈也。如斯百種,是藥之功。某忝遇明時,謬看醫理;雖尋聖法,難可窮微。略陳藥食之功能,豈溺仙人之要衛,其制藥炮、熬、煮、炙,不能記年月哉?欲審元由,須看海集。某不量短見,直錄炮、熬、煮、炙,列藥制方,分為上、中、下生卷,有三百件名,具陳於後。

  凡方云丸如細麻子許者,取重四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大麻子許者,取重六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小豆許者,取重八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大豆許者,取重十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兔蕈俗云兔屎許者,取重十二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梧桐子許者,取重十四兩鯉魚目比之。

  云如彈子許者,取重十六兩鯉魚目比之。一十五個白珠為准,是一彈丸也。

  凡方中云以水一鎰,至二鎰,至十鎰者,每鎰秤之,重十二兩為度。

  凡云一兩、一分、一銖者,正用今絲綿秤也。勿得將四銖為一分;有誤,必所損兼傷藥力也。

  凡云散,衹作散;丸,衹作丸。或酒煮,或用醋,或乳煎,不得遺法。

  凡方煉蜜,每一斤衹煉得十二兩半,或一分。是數若火少,若火過,并用不得云也。

  凡膏煎中用脂,先須煉去革膜了,方可用之也。

  凡修事諸藥物等,一一并須令專心,勿令交雜,使用或先熬後煮,或先煮後熬,不得改移,一依法則也。

  凡修合丸藥,用蜜,衹用蜜;用鍚,衹用鍚;用糖,衹用糖。勿交雜用,必宣瀉人。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二竟

  #1問:晦明軒本作『尚』。

  #2言:晦明軒本作『售』。

  #3蜜:原作『密』,據晦明軒本改。

  #4熬:晦明軒本作『炙』。

  #5經:『經』上十七字原重出,據晦明軒本刪。

  #6掌:原作『劉』,據晦明軒本改。

  #7徐:原作『除』,據晦明軒本改。

  #8面:晦明軒本作『石』。

  #9破:晦明軒本作『砂』。

  #10下:晦明軒本作『鸞』。

  #11仿:晦明軒本作『游』。

  #12花: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3其:原作『貧』,據晦明軒本改。

  #14水:晦明軒本作『永』。

  #15其: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6切:晦明軒本作『勿』。

  #17折:原作『黃』,據晦明軒本改。

  #18待:晦明軒本作『眉』。

  #19飲:原作『以』,據晦明軒本改。

  #20表感感永痊:晦明軒本作『感應永不痛』。

  #21末:原作『才』,據晦明軒本改。

  #22為:晦明軒本作『以』。

  #23須:原作『酒』,據晦明軒本改。

  #24初:晦明軒本作『幼』。

  #25蒸:晦明軒本作『於』。

  #26枯:晦明軒本作『愈』。

  圖經集註衍義本草序例卷三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村許洪校正

  序例上

  衍義總序

  天地以生成為德,有生所甚重者,身也。身以安樂為本,樂#1所可致者,以保養為本。世之人必本其本,則本必固;本既固,疾病何由而生?夭橫何由而至?此攝生之道無逮於此。夫草木無知,猶假灌溉,蚓人為萬物之靈,豈不資以保養?然保養之義,其理萬計,約而言之,其術有三..一養神,二惜氣,三隄疾。忘情去智,恬檐虛無,離事全真,內外無寄;如是則神不內耗,境不外惑,真一不雜,則神自寧矣。此養神也。抱一元之根本,固歸精之真氣,三焦定位,六賊忘形,識界既空,大同斯契,則氣自定矣。此惜氣也。飲食適時,溫凍合度,出處無犯於八邪,寤寐不可以勉強,則身自安矣。此隄疾也。三者甚易行,然人自以謂難行而不肯行。如此雖有長生之法,人罕專尚,遂至永謝。是以疾病交攻,天和頓失,聖人憫之,故假以保救之術,輔以鐲病之藥,俾有識無識,咸臻壽域。所以國家編撰《聖惠》,校正《素問》,重定《本草》,別為《圖經》。至於張仲景《傷寒論》及《千金》、《金匱》、《外臺》之類,集然列於書府。今復考拾天下醫生,補以名職,分隸曹屬,普救世人之疾苦。玆蓋全聖至德之君,合天地之至仁,接物天上#2大責天下;故野無遺逸之藥,世無不識之病#3。然《本草》二部,其問撰著之人,或執用己私#4失#5於商較,致使學者撿據之問,不得無惑。今則#6併考諸家之說,參之實事,有未盡厥理都從之,以臻其理;如東壁土、倒流水、冬灰之類。隱避不斷者伸#7之,以見其情;如水自菊下過而水香,影#8鼠溺精墜地而生子。文簡誤脫者證之,以明其義;如石#9泉、石蜜之類。諱避而易名者原之,以存其名。如山藥避宋朝諱岌唐避代宗諱。使是非歸一,治療有源,撿用之際,曉然無惑。是以搜求訪緝者十有餘年,採拾眾善,診療疾苦,和合收蓄之功,率皆周盡。蚓疾為聖人所謹,無常不可以為醫,豈容易言哉!宗奭常謂:疾病所可憑者醫也,醫可據者方也,方可恃者藥也。苟知病之虛實,方之可否,若不能達藥性之良毒,辨方宜之早晚,真偽相亂,新陳相錯,則曷由去道人陳宿之蠱,唐·甄立言仕為太常丞,善醫衛,有道人心腹懣煩,彌二歲,診曰:腹有蠱,誤食髮而然。令餌雄黃一劑,少選,吐一蛇如拇指,無目,燒之有髮氣,乃愈。生張果駢潔之齒?唐玄宗召張果謂高力士曰:吾聞飲董無苦者,奇士也。時天寒,取飲,果三進,頹然曰:非佳酒。乃寢。須#10,視齒焦縮,顧左右取鐵如意,擊墮之,藏帶中,更出藥傅其齦。良久,齒已生,榮然駢潔,帝益神之。此書之意,於是乎作。今則編次成書,謹依二《經》類例,分門條析,仍衍序例為三卷。內有名未用及意義已盡者,更不編入。其《神農本經》、《名醫別錄》、唐本先附、今附、新補、新定之目,綠《本經》已著目錄內,更不聲說,依舊作二十卷,及目錄一卷,目之日《本草衍義》。若博愛衛生之士,志意或同,則更為詮修以稱聖朝好生之德。時政和六年丙申歲記。

  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補注·總叔》言,舊說《本草經》者,神農之所作,而不經乎#11。《帝紀》元始五年,舉天下通知方衛、本草者,所在轄傳,遣詣京師。此但見本草之名,終不能斷自何代而作。又《樓護傳》稱,護少誦醫經、本草、方衛,數十萬言。本草之名,蓋見於此。是尤不然也。《世本》曰:神,農嘗百草,以和藥濟人,然亦不著本草之名,皆未臻厥理。嘗讀《帝王世紀》曰: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定《本草經》,造醫方,以療眾疾。則知本草之名,自黃帝、岐伯始。其《淮南子》之言,神農嘗百草之滋味,一日七十毒。亦無本草之說。是知此書,乃上古聖賢具生知之智,故能辨天下品物之性味,合世人疾病之所宜。後之賢智之士,從而和之者,又增廣其品,至一千八十二名,《補注本草》稱一千八十二種,然一種有分兩用者,有三用者,其種#12字為名字,於義方允。可謂大備。然其問注說不盡,或捨理別趣者,往往多矣。是以衍摭餘義,期於必當,非足以發明聖賢之意,冀有補於闕疑。

  夫天地既判,生萬物者,惟五氣爾。五氣定位,則五味生;五味生,則千變萬化,至於不可窮已。故曰:生物者氣也;成之者味也。以奇生,則成而耦;以耦生,則成而奇。寒氣堅,故其味可用以軟;熱氣軟,故其味可用以堅;風氣散,故其味可用以收;燥氣收,故其味可用以散。土者,沖氣之所生,沖氣則無所不和,故其味可用以緩。氣堅則壯,故苦可以養氣。脈軟則和,故鹹可以養脈。骨收則強,故酸可以養骨。筋散則不孿,故辛可以養筋。肉緩則不壅,故甘可以養肉。堅之而後可以軟,收之而後可以散。欲緩則用甘,不欲則弗用。用之不可太過,太過亦病矣。古之養生治疾者,必先通乎此。不通乎此,而能已人之疾者,蓋寡矣。

  夫安藥之道,在能保養者得之。況招來和氣之藥少,攻央之藥多,不可不察也。是知人之生,須假保養;無犯和氣,以資生命。纔失將護,便致病生。苟或處治乖方,旋見顛越。防患須在閑日,故曰: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此聖人之預戒也。

  攝養之道,莫若守中,守中則無過與不及之害。《經》曰: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蓋不適其性,而強云為逐,強處即病生。五臟受氣,蓋有常分,用之過耗,是以病生。善養生者,既無過耗之弊,又能保守真元,何患乎外邪所中也。故善服藥,不若善保養;不善保養,不若善服藥。世有不善保養,又不善服藥,倉卒病生,而歸咎於神天。噫!.是亦未嘗思也,可不謹#13歟!

  夫未聞道者,放逸其心,逆於生樂。以精神徇智巧,以憂畏徇得失,以勞苦徇禮節,以身世徇財利;四徇不置,心為之疾矣。極力勞形,躁暴氣逆,當風縱酒,食嗜辛鹹,肝為之病矣。飲食生冷,溫凍失度,久坐久外,大飽大饑,脾為之病矣。呼叫過常,辨爭陪答,冒犯寒暄,恣食鹹苦,肺為之病矣。久坐濕地,強力入水,縱慾勞形,三田漏溢,腎為之病矣。五病既作,故未老而羸,未贏而病,病至則重,重則必斃。嗚呼!.是皆弗思而自取之也。衛生之士,須謹此五者,可致終身無苦。《經》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正為此矣。

  夫善養生者養內,不善養生者養外。養外者實外,以充快悅澤,貪欲恣情為務。殊不知外實則內虛也。善養內者實內,使臟腑安和,三焦各守其位,飲食常適其宜。故莊周曰:人之可畏者,衽席飲食之問,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若能常如是畏謹,疾病何緣而起?壽考焉得不長?賢者造形而悟,愚者臨病不知,誠可畏也。

  夫柔情難綰而不斷,不可不以智慧央也。故幃箔不可不遠。斯言至近易,其事至難行,蓋人之智慧淺陋,不能勝其貪欲也。故佛書曰:諸苦所因,貪欲為本,若滅貪欲,何所依止。是知貪欲不滅,苦亦不滅;貪欲滅,苦亦滅。聖人言近而指遠,不可不思,不可不懼。善攝生者,不勞神,不苦形;神形既安,禍患何由而致也。

  夫人之生,以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傷其氣血者。世有童男室女,積想在心,思慮過當,多致勞損。男則神色先散,女則月水先閉。何以致然?蓋愁憂思慮則傷心,心傷則血逆竭,血逆竭,故神色先散,而月水先閉也。火既受病,不能榮養其子,故不嗜食。脾既虛,則金氣虧,故發嗽,嗽既作,水氣絕,故四肢乾。木氣不充,故多怒,鬢髮焦,筋痿。俟五臟傳遍,故卒不能死,然終死矣。此一種於諸勞中最為難治,蓋病起於五臟之中,無有已期,藥力不可及也。若或自能改易心志,用藥扶接,如此則可得九死一生。舉此為例,其餘諸勞,可按脈與證而治之。

  夫治病有八要。八要不審,病不能去。非病不去,無可去之衛也。故須審辨八要,庶不違誤。其一曰虛,五虛是也。脈細、皮寒、氣少、泄利前後、飲食不入,此為五虛。二日實,五實是也。脈盛、皮熱、腹脹、前後不通、悶瞥,此五實也。三日冷,臟腑受其積冷是也。四日熱,臟腑受其積熱是也。五曰邪,非臟腑正病也。六日正,非外邪所中也。七日內,病不在外也。八曰外,病不在內也。既先審此八要,參之六脈,審度所起之源,繼以望、聞、問、切加諸病者,豈有不可治之疾也。夫不可治者有六失:失於不審,失於不信,失於過時,失於不擇醫,失於不識病,失於不知藥。六失之中,有一於此,即為難治。非止醫家之罪,亦病家之罪也。蚓又醫不慈仁,病者猜鄙,二理交馳,於病何益?由是言之,醫者不可不慈仁,不慈仁則招禍;病者不可猜鄙,猜鄙則招禍。惟賢者洞達物情,各就安樂,亦治病之一說耳。

  合藥分劑料理法則中言,凡方云用桂一尺者,削去皮畢,重半兩為正。既合。廣而不言狹,如何便以半兩為正?且桂即皮也,若言削去皮畢,即是全無桂也。今定長一尺,闊一寸,削去皮上粗虛無味者,約為半兩,然終不見當日用桂一尺之本意,亦前人之失也。

  序例,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寒、熱、溫、涼四氣。今詳之:凡稱氣者,即是香臭之氣;其寒、熱、溫、凍,則是藥之性。且如鵝條中云:白鵝脂性冷,不可古。其氣冷也。況自有藥性,論其四氣,則是香、臭、躁、腥,故不可以寒、熱、溫、凍配之。如蒜、阿魏、鮑魚、汗韉,則其氣臭;鸚、魚、鴨、蛇,則其氣腥;腎、狐狸、白馬莖、棍近隱處、人中白,則其氣躁;沉、檀、龍、麝,則其氣香。如此則方可以氣言之。其序例中氣字,恐後世誤書,當改為性字,則於義方允。

  今人用巴豆,皆去油訖生用。玆必為《本經》言生溫、熟寒,故欲避寒而即溫也。不知寒不足避,當避其大毒。蚓《本經》全無去油之說。故陶隱居云:熬令黃黑,然亦太過矣。《日華子》云:炒不如去心膜,煮五度,換水,各煮一沸為佳。其杏人、桃人、草整、胡麻,亦不須熬至黑,但慢火炒令赤黃色,斯可矣。

  凡服藥多少,雖有所說一物一毒,服一丸如細麻之例,今更合別論。綠人氣有虛實,年有老少,病有新久,藥有多毒少毒,更在逐事斟量,不可舉此為例。但古人凡設例者,皆是假令,豈可執以為定法。

  《本草》第一序例言,犀角、羚羊角、鹿角,一概末如粉,臨服內湯中。然今昔藥法中,有生磨者,煎取汁者。且如丸藥中用蠟,取其能固護藥之氣味,勢力全備,以過關鬲而作效也。今若投之蜜相和,雖易為丸劑,然下咽亦易散化,如何得到臟中?若其問更有毒藥,則便與人作病,豈徒無益而又害之,全非用蠟之本意。至如桂心,於得更有上虛軟甲錯,可削之也?凡此之類,亦更加詳究。今人用麻黃,皆合搗諸藥中。張仲景方中,皆言去上沫。序例中言,先別煮三.兩沸,掠去其沫,更益水如本數,乃內餘藥,不爾,令人發煩。甚得用麻黃之意,醫家可持此說。然云:折去節,令通理,寸到之。寸到之,不若碎到如豆大為佳,藥味易出,而無遺力也。

  陶隱居云:藥有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此十種,今詳之,惟寒熱二種,何獨見遺?如寒可去熱,大黃、朴硝之屬是也。如熱可去寒,附子、桂之屬是也。今特補此二種,以盡厥旨。

  序例中#14

  人之生,實陰陽之氣所聚耳。若不能調和陰陽之氣,則害其生。故《寶命全形篇》論曰:人以天地之氣生。又曰:天地合氣,命之曰人。是以陽化氣,陰成形也。夫遊魂為變者,陽化氣也。精氣為物者,陰成形也。陰陽氣合,神在其中矣。故《陰陽應象大論》曰: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即知神明不可以陰陽攝也。《易》所以言陰陽不測之謂神,蓋為此矣。故曰:神不可大用,大用即竭;形不可大勞,大勞則斃。是知精、氣、神,人之大本,不可不謹養。智者養其神,惜其氣,以固其本。世有不謹衛生之經者,動皆觸犯。既以犯養生之禁,須假以外術保救,不可坐以待斃。《本草》之經,於是興焉。既知保救之理,不可不窮保救之事,《衍義》於是存焉。二者其名雖異,其理僅同。欲使有知無知盡臻壽域,率至安樂之鄉,適是意者,求其意而可矣。

  養心之道,未可忽也。六欲七情,千變萬化,出沒不定,其言至簡,其義無窮,而以一心對無窮之事,不亦勞乎?心苟不明,不為物所病者,未之有也。故明達之士,遂至忘心,心既忘矣,則六欲七情,無能為也。六欲七情無能為,故內事不生。內事不生,故外患不能入。外患不能入,則本草之用,皇世之芻狗耳。若未能達是意而至是地,則未有不綠六欲七情而起憂患者。憂患既作,則此書一日不可闕也。愚何人哉,必欲斯文絕人之憂患乎。

  右隱居以謂凡篩丸散藥畢,皆更合於臼中,以杵搗數百過,如此恐乾末湔蕩不可搗,不若令力士合研為佳。又曰:凡湯酒膏中用諸石,皆細搗之如粟,亦可以葛布篩令調勻,并以綿裹內中,其雄黃、朱砂輩,細末如粉。今詳之:凡諸石雖是湯酒中,亦須稍細,藥力方盡,出效亦速,但臨服須澄濾後再上火;不爾,恐遺藥力不見效。湯酒中尚庶幾,若在服食膏中,豈得更如粟米也?不合如此立例,當在臨時應用詳酌爾。又說:吹咀兩字,《唐本》注謂為商量斟酌,非也。《嘉祐》復符陶隱居說為細切,亦非也。儒家以謂有合#15味之意,如人以口齒咀噴,雖破而不塵,但使含味耳。張仲景方多言吹咀,其義如此。

  病人有既不洞曉醫藥,復自行臆度,如此則九死一生。或醫人未識其病,或以財勢所迫,占奪強治,如此之輩,醫家病家不可不察也。要在聰明賢達之士掌之,則病無不濟,醫無不功。世問如此之事甚多,故須一一該舉,以隄或然。

  夫人有貴賤少長,病當別論;病有新久虛實,理當別藥。蓋人心如面,各各不同,惟其心不同,臟腑亦異。臟腑既異,乃以一藥治眾人之病,其可得乎?故張仲景曰:又有土地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食居亦異。是故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臨病之功,宜須兩審。如是則依方合藥,一概而用,亦以疏矣。且如貴豪之家,形樂志苦者也。衣食足則形樂,心慮多則志苦。岐伯曰:病生於脈,形樂則外實,志苦則內虛,故病生於脈。所養既與貧下異,憂樂思慮不同,當各逐其人而治之。後世醫者,直委此一節,閉絕不行,所失甚矣。嘗有一醫官,暑月與貴人飲。貴人曰:我昨日飲食所傷,今日食臧。醫曰:可餌消化藥,他人當服十丸,公當臧其半。下咽未久,疏逐不已,幾致斃。以此較之,虛實相遼,不可不察,故日病當別論。又一男子,暑月患血痢,醫妄以凍藥逆制,專用黃連、阿膠、木香藥治之。此藥始感便治則可,今病久腸虛,理不可服,逾旬不已,幾致委頓,故日理當別藥。如是論之,誠在醫之通變。又須經歷,則萬無一失。引此為例,餘可效此。

  凡用藥,必須擇州土所宜者,則藥力具,用之有據。如上黨人參、川蜀當

  歸、齊州半夏、華州細辛;又如東壁土、冬月灰、半天河水、熱湯、漿水之類,其物至微,其用至廣,蓋亦有理。若不推究厥理,治病徒費其功,終亦不能活人。聖賢之意不易盡知,然捨理何求哉?

  凡人少、長、老,其氣血有盛、壯、

  衰三等。故岐伯曰:少火之氣壯,壯火之氣衰。蓋少火生氣,壯火散氣,況復衰火,不可不知也。故治法亦當分三等。其少,日服餌之藥,於壯老之時,皆須別處之,決不可忽也。世有不留心於此者,往往不信,遂致困危。哀哉!

  今人使理中湯、丸,倉卒之問多不效者,何也?是不知仲景之意,為必效藥,蓋用藥之人有差殊耳。如治胸痺,心中痞堅,氣結胸滿,脅下逆氣搶心,治中揚主之。人參、朮、乾薑、甘草四物等,共一十二兩,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以知#1為度。或作丸,須雞子黃大,皆奇效。今人以一丸如楊梅許,服之病既不去,乃曰藥不神。非藥之罪,用藥者之罪也。今引以為例,他可效此。然年高及素虛寒人,當逐宜減甘草。

  夫高醫以蓄藥為能,倉卒之問,防不可售者所須也。若桑寄生、桑嫖峭、鹿角膠、天靈蓋、虎膽、蟾酥、野駝、螢、蓬、空青、婆娑石、石蟹、冬灰、臘雪水、松黃之類,如此者甚多,不能一一遍舉。唐元澹,字行沖,嘗謂狄仁杰曰:下之事上,譬富家儲積以自資也。脯、腊、、胰,以供滋膳;參、朮、芝、桂,以防疾病。門下充旨味者多矣,願以小人備一藥可乎?仁杰笑曰:公正吾藥籠中物,不可一日無也。然梁公因事而言,獨譬之以藥,則有以見天下萬物之中,尤不可闕者也。知斯道者,知斯意而已。

  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粗守仁義,絕馳騖能所之心,專博施救拔之意。如此則心識自明,神物來相,又何必戚戚沽名,齪齪求利也。如或不然,則曷以致姜撫沽譽之慚,逋華佗之矜能受戮乎?

  嘗讀《唐.方技傳》有云:醫要在視脈,唯用一物攻之,氣純而愈速。一藥偶得,他藥相制,弗能專力,此難愈之驗也。今詳之:病有大小、新久、虛實,豈可止以一藥攻之?若初受病,小則庶幾;若病大多日,或虛或實,豈得不以他藥佐使?如人用硫黃,皆知此

  物大熱,然石性緩,倉卒之問,下咽不易便作效。故智者又以附子、乾薑、桂之類相佐使以發之,將併力攻疾,庶幾速效。若單用硫黃,其可得乎?故知許嗣宗之言,未可全信,賢者當審度之。

  夫用藥如用刑,刑不可誤,誤即干人命。用藥亦然,一誤即便隔生死。然刑有鞫司,鞫成然後議定,議定然後書罪。蓋人命一死,不可復生,故須如此詳謹。今醫人纔到病家,便以所見用藥。若高醫識病知脈,藥又相當,如此,即應手作效。或庸下之流,孟浪亂投湯劑,遺巡便致困危。如此殺人,何太容易!世問此事甚多,良由病家不擇醫,平日未嘗留心於醫術也,可不懼哉!

  序例下

  治婦人雖有別科,然亦有不能盡聖人之法者。今豪足之家,居奧室之中,處帷幔之內,復以帛矇手臂,既不能行望色之神,又不能嬋切脈之巧,四者有二闕焉。黃帝有言曰: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形氣相得,謂之可治;色澤以浮,謂之易已;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又曰:診病之道,觀人勇怯,骨肉、皮膚,能知其情,以為診法。若患人脈病不相應,既不得見其形,醫人止據脈供藥,其可得乎?如此言之,烏能盡其術也。此醫家之公患,世不能革。醫者不免盡理質問。病家見所問繁,還為醫業不精,往往得藥不肯服,似此甚多。扁鵲見齊侯之色,尚不肯信,況其不得見者乎#17?嗚呼!.可謂難也已!

  又婦人病溫已十二日,診之,其脈六七至而澀,寸稍大,尺稍小,發寒熱,頰赤、口乾,不了了,耳聾。問之,病後數日,經水乃行,此屬少陽熱入血室也。若治不對病,則必死。乃按其證,與小柴胡湯服之。二日,又與小柴胡湯加桂枝乾薑湯,一日,寒熱遂已。又云:我臍下急痛,又與抵當丸,微利,臍下痛痊。身漸凍和,脈漸勻,尚不了了,乃復與小柴胡湯。次日云:我但胸中熱燥,口鼻乾。又少與調#18胃承氣湯,不得利。次日又云:心下痛。又與大陷胸丸半服,利三行。而次日虛煩不寧,時妄有所見,時復狂言。雖知其尚有燥屎,以其極虛,不敢攻之。遂與竹葉湯,去其煩熱。其夜大便自通,至曉兩次,中有燥屎數枚。而狂言虛煩盡解。但咳嗽唾#19,此肺虛也。若不治,恐乘虛而成肺痿,遂與小柴胡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乾薑、五味子湯。一日咳臧,二日而病悉愈。以上皆用張仲景方。

  有婦人病吐逆,大小便不通,煩亂、四肢冷,漸無脈,凡一日半,與大承氣湯兩劑,至夜半漸得大便通,脈漸生,翌日乃安。此關格之病,極難治,醫者當審謹也。《經》曰:關則吐逆,格則不得小便。如此亦有不得大便者。

  有小兒病虛滑,食略化,大便日十餘次,四肢柴瘦、腹大,食訖又饑。此疾正是大腸移熱於胃,善食而瘦。又謂之食傳者。時五六月問,脈洪大,按之則絕。今六脈既單洪,則夏之氣獨然,按之絕,則無胃氣也。《經》曰:夏脈洪,洪多胃氣,少曰病,但洪無胃氣日死,夏以胃氣為本。治療失於過時,後不逾旬,果卒。

  有人病久嗽,肺虛生寒熱,以款冬花焚三兩芽,俟炯出,以筆管吸其姻,滿口則咽之,至倦則已。凡數日之問五七作,差。

  有人病瘧月餘日,又以藥吐下之,氣遂弱,疾未愈。觀其病與脈,乃夏傷暑,秋又傷風,乃與柴胡湯一劑。安後,又飲食不節,寒熱復作。此蓋前以傷暑,今以飲食不謹#20,遂致吐逆不食,脅下牽急而痛,寒熱無時,病名痰瘧。以十棗湯一服,下痰水數升,明日又與理中散二錢,遂愈。

  有人苦風痰、頭痛、顫掉、吐逆,飲食喊。醫以為傷冷物,遂以藥溫之,不愈。又以丸藥下之,遂厥。復與金液丹後,譫言。吐逆,顫掉,不省人,狂若見鬼,循衣摸床,手足冷,脈伏。此胃中有結熱,故昏瞥不省人。以陽氣不能布於外,陰氣不持於內,即顫掉而厥。遂與大承氣湯,至一劑,乃愈。方見仲景。後服金箔丸,方見《刪繁》。

  有男子,年六十一,腳腫生瘡,忽食堵肉不安。醫以藥利之,稍愈,時出外中風,汗出後,頭面暴腫起,紫黑色,多睡,耳輸上有浮泡小瘡,黃汁#21出。乃與小續命湯中加羌活一倍,服之遂愈。

  有人年五十四,素羸,多中寒,近服菟絲有效。小年常服生硫黃數斤,脈左上二部、右下二部弦緊有力。五七年來,病右手足筋急拘孿,言語稍遲,遂與仲景小續命湯,加慧苜人一兩,以治筋急。減黃苓、人參、芍藥各半,以避中寒,杏人只用一百五枚。後云尚覺大冷,因令盡去人參、芍藥、黃苓三物,卻加當歸一兩半,遂安。今人用小續命湯者,比比皆是,既不能逐證加減,遂至危殆,人亦不知。今小續命湯,世所須也。故舉以為例,可不謹哉!

  夫八節之正氣,生活人者也;八節之虛邪,殺人者也。非正氣則為邪,非真實則為虛。所謂正氣者,春溫、夏熱、秋凍、冬寒,此天之氣也。若春在經絡,夏在肌肉,秋在皮膚,冬在骨髓,此人之氣也。在處為實,不在處為虛。故日,若以身之虛,逢時之虛邪不正之氣,兩虛相感,始以皮膚、經絡,次傳至臟腑;逮於骨髓,則藥力難及矣。如此則醫家治病,正宜用藥抵截散補,防其深固而不可救也。又嘗須保護胃氣。舉斯為例,餘可效此。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三竟

  #1樂:晦明軒本『樂』上有『安』字。

  #2天上:晦明軒本作『厚生』。

  #3之病:原作『無乃』,據晦明軒本改。

  #4私:原作『天』,據晦明軒本改。

  #5失:原作『人』,據晦明軒本改。

  #6今則:原作『應不』,據晦明軒本改。

  #7伸:原作『神』,據晦明軒本改。

  #8影:晦明軒本作『鼴』。

  #9石:晦明軒本作『玉』。

  #10須:晦明軒本作『頃』。

  #11乎:晦明軒本作『見』。

  #12種:原作『稱』,據晦明軒本改。

  #13謹:晦明軒本作『慎』。

  #14中: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5合:晦明軒本作『含』。

  #16知:原作『和』,據晦明軒本改。

  #17乎:『乎』字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8調:原作『謂』,據晦明軒本改。

  #19唾:晦明軒本『唾』下有『沫J字。

  #20謹:晦明軒本作『慎』。

  #21汁:原作『汗』,據晦明軒本改。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四

  宋通直郎辨驗藥村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村許洪校正

  序例下

  謹按諸藥,一種雖主數病,而性理亦有偏著。立方之日,或致疑混,復恐單行經用,赴急抄撮,不必皆得研究。今宜指抄病源所主藥名,便可於此處療,若欲的尋,亦兼易解。

  其甘苦之味可略,有毒無毒易知,惟冷熱須明。今依《本經》、《別錄》,注於本條之下。其有不宜入湯酒,宜入湯酒者,今亦條於後矣。

  療風通用

  防風溫 防己平,溫 秦艽平,微溫 獨活平,微溫 芎藭溫 羌活平,微溫 麻黃微溫 鹿藥溫 天麻平 海桐皮平 威靈仙溫 楓香平。治疹癢毒。臣 薏苡人微寒。主風筋孿急,屈伸不得。君 萎蕤平。治中風,暴熱,不能轉動者。君 巴戟天微溫。治風邪氣。君 側子大熱。治濕風,大風,拘急。使 淡竹瀝及葉大寒。主風癒疾。臣 白薇大寒。治暴風身熱,四肢急滿,不知人。臣 桂心大熱。吹鼻中,主風瘠。君白鮮皮寒。治風,不得屈伸,風熱。臣 鱉頭血治口僻。臣 山茱萸平。治風氣。臣 牛膝平。主風孿急。君 細辛溫。主風孿急。君 菖蒲溫。君葛根平。治暴中風。臣 枳殼 牡荊子微寒,平 天門冬平,大寒 附子溫,大熱 杜若微溫 麥門冬平,微寒#1 羚羊角溫,微寒 犀角寒 本溫,微寒 天雄大溫 黃耆微溫 蒺藜子溫,微寒 耳實溫 葉微寒 菊花平 狗脊平,微溫 莽草溫 柏子人平 蔓荊子微寒,微溫 當歸溫,大溫 烏喙微溫 萆薢 平 躑躅溫 欒荊溫 辛夷溫 小天蓼溫 乾蝎溫 烏蛇溫 天南星溫 烏頭溫,大熱 白花蛇溫 酸棗人平 鼠黏子平 牛黃平

  風眩

  菊花平 飛廉平 躑躅溫 虎掌溫,微寒 杜若微溫 狹神平 茯苓平 白芷溫 伏牛花平 芍藥溫。臣 防風微溫。主頭眩顛倒,大風濕痺。臣 人參微溫。主頭眩。君 兔頭骨平。臣 蔓荊實微寒 署預溫,平 术溫 蘼蕪溫

  頭面風

  芎藭溫 署預溫,平 天雄溫,大溫 山茱萸平 莽草溫 辛夷溫 牡荊子溫 蔓荊子微寒,平,溫 本溫,微寒 蘼蕪溫 耳溫 何首烏微溫 皂莢溫。主風眩。使 巴戟天微溫。主頭面風。君 白芷溫。主#2頭面風。臣 防風溫。治頭面來去風氣。臣 蜂子微寒,微溫 杜若

  中風腳弱

  石斛平 石鍾乳溫 殷孽溫 孔公孽溫 石硫黃溫,大熱 附子溫,大熱 豉寒 丹參微寒 五加皮溫,微寒 竹瀝大寒 大豆平 天雄溫,大溫 側子大熱 木防己平。治孿急。臣 獨活微溫。主腳弱。君 松節溫。治腳膝弱。君 牛膝平。治痛痺。君 胡麻平

  久風濕痺#3

  菖蒲溫,平 茵芋溫,微溫 天雄溫,大熱 附子慍,大熱 烏頭溫,大熱 細辛 蜀椒溫,大熱 牛膝平 天門冬平,大寒 术溫 丹參微寒 石龍茵平 茵陳蒿平,微寒 松葉溫 松節#4 側子大熱薏苡人微寒。治中風,濕痺,筋孿。君 獨活微溫。治風,四肢無力,拘急。君 躑躅溫。治風。使 柏子人平。治風濕瘟。君 天門冬平,大寒 蔓荊子微寒 耳實溫 葉微寒

  賊風攣痛

  菌芋溫,微溫 附子溫,大熱 側子大熱 麻黃溫,微溫 芍蘋溫 杜仲平,溫 草蘚平 狗脊平,微溫 白鮮皮寒 白及平,微寒 耳溫 猜椒溫 石斛平 漢防己平,溫

  暴風瘙癢

  蛇床子平 茹蕃溫 烏喙微溫 漢藜子溫,微 寒景天平 荒蔚子微溫 青箱子微寒 香脂平 藜蘆寒,微寒 烏蛇平 葶藶寒。主中暴風。 使根殼微寒 根實微寒。主大風,在皮膚中癢。君 穀莖主身癮疹,煮水洗。臣

  傷寒

  麻黃溫,微溫 葛根平 杳人溫 前胡微寒 柴胡平,微寒 大青大寒 龍膽大寒 芍藥平,溫#5,寒 薰草平 升麻平,微寒 牡丹寒 虎掌溫,微寒 木防己平,溫 石膏微寒 牡蠣平,微寒 貝母平,微寒 鱉甲平 犀角寒 羚羊角寒 蔥白平 生薑微溫 豉寒 人溺寒 芒硝大寒 栝樓寒。主煩熱渴,發黃。臣 蔥根寒。主頭痛,發表。臣 大黃大寒。使 雄黃平。君 白鮮皮寒。主時病,出汗。臣 梔子大寒。臣 射干微溫。治時氣病,鼻塞#6,喉痺,陰毒。使 茵陳蒿平,微寒。主發黃。臣 寒水石大寒。主五內大熱。臣 青竹茹微寒。主頭痛。臣 水牛角平。主溫病。使 紫草寒。主骨內#7 中痛。臣 耳微寒。臣 虎骨平 知母寒 半夏微寒

  大熱

  凝水石寒,大寒 石膏大寒 滑石寒,大寒 黃苓平,大寒 知母寒 白鮮皮寒 玄參微寒 大黃大寒 沙參微寒 苦參寒 茵陳蒿平,微寒 鼠李根皮寒 竹瀝大寒 梔子大寒 蛇莓大寒 人糞汁寒 白頸蚯蚓寒 芒硝大寒 梓白皮寒。除熱。使 地膚子寒 小麥微寒。主胃中熱 水萍寒。主暴熱身癢 理石寒。君 垣衣大寒。主發瘡 白薇大寒。臣 升麻微寒。主熱毒。君 石膽寒。主肝臟中熱。臣 蜣螂寒。主狂語,頭發熱。使 木蘭皮寒。主身大熱,熱暴面庖。臣 牛黃平。主小兒熱痛,口不開。君 羚羊角微寒。主熱在肌膚,臣 景天平。主身熱,小兄發熱驚氣。君 龍齒角平。主小兒身熱。臣 葶藶寒。主治暴熱,利小便。使 薤葉實寒。主五心煩悶。君 楝實寒。作湯,浴通身熱,主溫病。使 荊瀝大寒。主胸中痰熱。臣

  勞復

  鼠屎微寒 豉寒 竹瀝大寒 人糞汁寒 大黃大寒 蔥白平 犀角寒 防己 虎掌溫 牡蠣微寒 生薑微溫 芒硝大寒 鱉甲 平柴胡平,微寒 麥門冬平,微寒

  瘧

  常山寒,微寒 蜀漆平,微溫 牡蠣平,微寒 鱉甲平 麝香溫 麻黃溫 大青大寒 防葵寒 豬苓平 防己平,溫 茵芋溫 巴豆生溫,熟寒 白頭翁溫 女青平 羌花溫 白薇平,大寒 松蘿平 天靈蓋平 蕘花寒 茵陳蒿平 龜甲平。臣 小麥微寒 躑躅溫。使 白斂微寒。使 蒴藋根溫。使 竹葉平。合常山煮,主孩子久瘧極良。雞子黃和常山為丸,用竹葉湯下,主久瘧 當歸溫。主瘧寒熱。君 桃人平 烏梅平 雄黃平,大溫 菖蒲溫 莽草溫 生薑

  中惡

  麝香溫 雄黃平,寒,大溫 丹砂微寒 升麻微寒 乾薑溫,大熱 巴豆溫,生溫熟寒 當歸溫,大溫 芍藥平,微溫 吳茱萸溫,大熱 鬼箭寒 桃梟微溫 桃皮平 桃膠微溫 烏頭溫,大溫 烏雌雞血平 海桐皮平 肉豆蔻溫 蓬莪茂溫 牛黃平。君 芎藭溫。臣 苦參寒。君 梔子大寒。臣 耳實溫。臣 桔梗溫。臣 桃花平。使

  霍亂

  人參微寒,微溫 术溫 附子溫,大熱 桂心大熱 乾薑溫,大熱 橘皮溫 厚朴溫,大溫 香䲣 麋舌微溫 高良薑大溫 木瓜溫 小蒜溫 雞屎白微寒 藊豆葉 雞舌香微溫 豆蔻溫 楠材微溫 蓬莪茂溫 肉豆蔻溫 海桐皮平 吳茱萸大熱。臣 丁香

  轉筋

  小蒜溫 木瓜溫 橘皮溫 雞舌香溫 楠材微溫 豆蔻溫 香䲣微溫 杉木微溫 藊豆微溫 薑微溫

  嘔啘

  厚朴溫,大溫 香䲣微溫 麋舌微溫 雞舌香微溫 附子溫,大熱 小蒜溫 楠材微溫 高良薑大溫 木瓜溫 桂大熱 橘皮溫 枇杷葉平 麝#8香溫 肉豆蔻 蘆根寒。生主啘#9 通草平。主啘。臣 青竹茹微寒。主啘嘔。臣 生蘡薁藤汁寒 人參微寒,微溫 丁香溫 术溫

  大腹水腫

  大戟寒,大寒 甘遂寒,大寒 澤漆微寒 葶藶寒,大寒 芫花溫,微溫 巴豆溫,生溫熟寒 豬苓平 防己平,溫 澤蘭微溫 桑根白皮寒 商陸平 澤瀉寒 郁李人平 海藻寒 昆布寒 苦瓠寒 小豆平 瓜蒂寒 蠡魚寒 鯉魚寒 大豆平 蕘花寒,微寒 黃牛溺寒 海松子小溫 香䲣微溫。主水腫。臣 麥門冬微寒。臣 穀米微寒。主逐水腫,利小便。臣 柳花寒。主腹腫。使 椒目寒。主除風水滿。使 通草平。主利水腫及小便。臣 雄黃平。君 白术溫。逐風水結腫。君 秦艽微溫。主下大水。臣

  腸澼#10下痢

  赤石脂大溫 龍骨平,微寒 牡蠣平,微寒 乾薑溫,大熱 黃連寒,微寒 黃苓平,大寒 當歸溫,大溫 附子溫,大熱 禹餘糧寒,平 藜蘆寒,微寒 檗木寒 雲實溫 礬石寒 阿膠平,微溫 熟艾微溫 陸壓大溫 石硫黃溫,大熱 蠟微溫 烏梅平 石榴皮平 枳實寒,微寒 使君子溫 金櫻子平,溫 白石脂平。主水利。臣 牛角鰓溫。治痢。臣 滑石寒。主澼下。君 地榆微寒。止血痢 桂心大熱。主下□。君 吳茱萸大熱。君 鯽魚頭溫。主下痢 厚朴溫。主下泄腹痛。臣 白术溫。主胃虛冷痢。君 蜜平。主赤白痢。君 龜甲平。主下泄。臣 薤白溫。主下赤白痢。臣 白頭翁溫。使 猬皮平。主赤白痢。臣 蚺蛇膽寒。主下□蟲。使 柏葉微溫。主血痢。君 蒲黃平。主下血。臣 小豆花平。主下痢 麯溫。主腹脹,玲積下痢。臣 豬懸蹄微寒。使 雞子平。主下痢 貝子平。主下血 白蘘荷微溫。臣 葛穀平。主赤白痢。臣 青羊脂溫。主下血。臣 蓯蓉微溫。主赤白下痢。臣 赤白花鼠尾草微寒。主赤白下痢。使 赤地利平 桃花石溫

  大便不通

  大黃寒,大寒 巴豆溫,生溫熟寒 石蜜平,微溫 麻子平 牛膽大寒 豬膽微寒#11 朴硝寒,大寒 芒硝大寒 大戟寒,大寒 檳榔溫 牽牛子寒 郁李人平

  小便淋

  滑石寒,大寒 冬葵子及根寒 白茅根寒 瞿麥寒 榆皮平 石韋平 葶藶寒,大寒 蒲黃平 麻子平 琥珀平 石蠶寒 蜥蜴寒 胡燕屎平 衣魚溫 亂髮 淋石暖 車前子寒,主淋 茯苓平。主淋,利小便。君 黃苓大寒。主利小便。臣 敗鼓皮平。主利小便。臣 澤瀉寒。主淋,利三焦停水。君 桑螵蛸平。主五淋,利小便。臣 豬苓平 石燕平 海蛤平 木通平 貝齒平 冬瓜微寒。主淋,小便不通。君

  小便利

  牡蠣平,微寒 龍骨平,微寒 鹿茸溫,微溫 桑螵蛸平 漏蘆寒,大寒 土瓜根寒 雞肶胵微寒 雞腸草微寒 菖蒲溫。止小便。君 蒟醬溫。主尿不節。臣 山茱萸平

  溺血

  戎鹽寒 蒲黃平 龍骨平,微寒 鹿茸溫,微溫 乾地黃寒 蔥涕平 牛膝平 車前子寒 柏子并葉平,溫

  消渴

  白石英微溫 石膏微寒,大寒 茯神平 麥門冬平,大寒 黃連寒,微寒 知母寒 栝樓根寒 茅根寒 枸杞根大寒 小麥微寒 量竹葉大寒 土瓜根寒 葛根平 李根大寒 蘆根寒 菰根大寒 冬瓜微寒 馬乳冷 牛乳微寒 羊乳溫 桑根白皮寒 茯苓平。主口乾。君 理石寒。主口乾,消熱毒。君 菟絲子平。主口#12乾,消渴 苧汁寒。止渴。使 牛膽大寒。主渴,利中焦熱。君 兔骨平。治熱中消渴。臣 豬苓平。主渴痢。使 古屋瓦苔寒。主消渴

  黃疸

  茵薩蒿平,微寒 梔子寒,大寒 紫草寒 白鮮皮寒 生鼠微溫 大黃寒,大寒 豬屎寒 瓜蒂寒 栝樓寒 秦艽平 黃苓大寒 牡鼠微寒

  上氣咳嗽

  麻黃溫,微溫 杏人溫 白前微溫 橘皮溫 紫苑溫 桂心大熱 款冬花溫 五味子溫 細辛溫 蜀椒溫,大熱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 生薑微溫 桃人平 紫蘇子溫 射干平,微溫 芫花溫,微溫 百部根微溫 乾薑溫,大熱 貝母平,微寒 皂莢溫 蛤蚧平 縮沙蜜溫 鍾乳溫。主上#13氣。臣 獺肝平。主氣嗽。使 烏頭大熱。主嗽逆上氣。使 藜蘆微寒。主嗽逆。使 鯉魚平。燒末,主咳嗽。臣 海蛤平。主上氣。臣 硫黃大熱。主氣嗽。臣 淡竹葉大寒。主嗽逆氣上。臣

  嘔吐

  厚朴溫,大溫 橘皮溫 人參微寒,微溫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 麥門冬平,微寒 白芷溫 生薑微溫#14 鉛丹微寒 雞子微寒 薤白溫 甘竹葉大寒 旋復花溫 白豆蔻大溫 附子大熱。主嘔逆。使 竹茹微寒。主乾嘔。臣

  痰飲

  大黃寒,大寒 甘遂寒,大寒 芒硝大寒 茯苓平 柴胡平,微寒 芫花溫,微溫 前胡微寒 术溫 細辛溫 旋復花溫 厚朴溫,大溫#15 人參微寒,微溫 枳實寒,微寒 橘皮溫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 生薑微溫 甘竹葉大寒 蕘花寒,微寒 威靈仙溫 射干微溫。主胸中結氣。使 烏頭大熱。主心中寒玲,不下食。使 吳茱萸大熱。主痰冷,腹內諸冷。臣 巴豆溫。主痰飲留結,利水穀,破腸中冷。 朴硝大寒。主痰滿停結。君 高良薑大溫

  宿食

  大黃寒,大寒 巴豆溫,生溫熟寒 朴硝寒,大寒 柴胡平,微寒 术溫 桔梗微溫 厚朴溫,大溫 皂莢溫 麯溫 蘗溫 檳榔溫

  腹脹滿

  麝香溫 甘草平 人參微寒,微溫 术溫 乾薑溫,大熱 百合平 厚朴溫,大溫 菴子微溫,微寒 枳實寒,微寒 桑根白皮寒 皂莢溫 大豆黃卷平 卷柏溫 蓽澄茄溫 忍冬溫。主腹滿。君 射干微溫。主脅下滿急。使 香葇微溫。主腹滿水腫。臣 旋復花溫。主脅下寒熱,下水。臣 訶藜勒 草豆蔻

  心腹冷痛

  當歸溫,大溫 人參微寒,微溫 芍藥平,微寒 桔梗微溫 乾薑溫,大熱 桂心大熱 蜀椒溫,大熱 附子溫,大熱 吳茱萸溫,大熱 烏頭溫,大熱 术溫 甘草平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 腽肭臍大熱 肉豆蔻溫 零陵香平 紅豆蔻溫 胡椒大溫 芎藭溫。臣 黃苓大寒。臣 戎鹽寒。臣 厚朴溫。臣 萆薢平。臣 蒜溫 高良薑大溫 蜂子平,微寒 蓬莪茂溫

  腸嗚

  丹參微寒 桔梗微溫 海藻寒 昆布寒 半夏生微寒,熟溫

  心下滿急

  茯苓平 枳實寒,微寒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 术溫 生薑微溫 百合平 橘皮溫 石膏 菴子微寒。主心下堅。臣 杏人溫。主心下急滿。臣

  心煩

  石膏微寒,大寒 滑石寒,大寒 杏人溫 梔子寒,大寒 茯苓平 貝母平,微寒 通草平 李根大寒 竹瀝大寒 烏梅平 雞子微寒 豉寒 甘草平 知母寒 尿寒 盧會寒 天竺黃寒 胡黃連平 王不留行平。主心煩。君 石龍茵平。主心煩。君 玉屑平。主胃中熱,心煩。君 雞肶胵微寒。除熱,主煩熱。臣 寒水石大寒。主煩熱。臣 藍汁寒。主煩熱。君 楝實寒。主大熱,狂。使 廩米溫。止煩熱。臣 敗醬微寒。主煩熱。臣 梅核人平。除煩熱。臣 蒺藜子微寒。主心煩。臣 酸棗平。主心煩 牛黃平。主小兒痛熱,口不開,心煩。君 龍齒角平。主小兒身熱。臣

  積聚癥麚

  空青寒,大寒 朴硝寒,大寒 芒硝 石硫黃溫,大熱#16 粉錫寒 大黃寒,大寒 狼毒平 巴豆溫,生溫熟寒 附子溫,大熱 烏頭溫,大熱 苦參寒 柴胡平,微寒 鱉甲平 蜈蚣溫 赭魁平 白馬溺微寒 駝甲微溫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 芫花溫,微溫 餾魚微溫 續隨子溫 京三稜平 太陰玄積#17 威靈仙溫 牡蒙平 蜀漆平。主癥結癖氣。使 貫眾微寒。主腸中邪氣積聚。使 甘遂寒。主散癥結積聚。使 理石寒。主除熱結,破積聚 消石寒。主破積聚堅結。君 豬肚微溫 天雄大熱。主破癥結積聚。使

  鬼疰尸疰

  雄黃平,寒,大溫 丹砂微寒 金牙平 野葛溫 馬目毒公溫,微溫 女青平 徐長卿溫 虎骨平 狸骨溫 鸛骨 獺肝平 芫青微溫 白僵蠶平 鬼臼溫,微溫 白鹽寒 天靈蓋平 腽肭臍大熱 麝香溫,君 卷柏溫,臣 敗天公平,臣 蚱蟬寒 白鮮皮寒 牛黃平 龍齒平,微寒 雷丸寒,微寒 安息香平 代赭

  驚邪

  雄黃平,寒,大溫 丹砂微寒 紫石英溫 茯神平 龍齒平 龍膽寒,大寒 防葵寒 馬目毒公溫,微溫 升麻平,微寒 麝香溫 人參微寒,微溫 沙參微寒 桔梗微溫 白薇平,大寒 遠志溫 柏實平 鬼箭寒 鬼督郵平 小草溫 卷柏溫,平,微寒 紫苑溫 羚羊角寒,微寒 鴕甲微溫 丹雄雞微溫,微寒 犀角寒,微寒 羖羊角溫,微寒 茯苓平 蚱蟬寒 縮砂蜜溫 鬼臼

  癲癇

  龍齒角平 牛黃平 防葵寒 牡丹寒,微寒 白斂平,微寒 莨菪子寒 雷丸寒,微寒 釣藤微寒 白僵蠶平 蛇床子平 蛇蛻平 蜣螂寒 白馬目平 鉛丹微寒 蚱蟬寒 白狗血溫 豚卵溫 豬、牛、犬齒平 熊膽寒 盧會寒 瑇瑁寒 白馬懸蹄平 淡竹瀝大寒。臣 蛇銜微寒。主寒熱。臣 秦白皮微寒,大寒 頭髮溫 雞子平。主發熱 狗糞中 骨平。臣 露蜂房平。使 白鮮皮寒。臣 雀養平。使 甘遂寒。使 升麻微寒。君 大黃大寒。使 銀屑

  喉痺痛

  升麻平,微寒 射干平,微溫 杏人溫 蒺藜子溫,微寒 棘針寒 絡石溫,微寒 百合平 量竹葉大寒 莽草溫 苦竹葉大寒 細辛溫 豉寒。治喉閉不通。使 當歸溫。切,酢熬,傅腫上。亦主喉閉不通。君

  噎病

  羚羊角寒,微寒 通草平 青竹茹微寒 頭垢微寒 蘆根寒 舂杵頭細糠 鸕鶿頭微寒。主噎不通

  鯁

  鯉魚#18頭骨溫 獺骨平 鸕鶿骨微寒

  齒痛

  當歸溫,大溫 獨活平 細辛溫 蜀椒溫,大熱 芎藭溫 附子溫,大熱 莽草溫 礬石寒 蛇床子平 生地黃大寒 莨菪子寒 雞舌香微溫 車下李根寒。禹錫云:郁李根也 馬懸蹄平 雄雀屎溫 楓香脂平 金釵火燒針齒痛即止 烏頭大熱。使 白頭翁溫。使 酒漬枳根微寒

  口瘡

  黃連寒,微寒 檗木寒 龍膽寒,大寒 升麻平,微寒 大青大寒 苦竹葉大寒 石蜜平 酪寒 酥微寒 豉寒 乾地黃平

  吐唾血

  羚羊角寒,微寒 白膠平,溫 戎鹽寒 柏葉微溫 艾葉微溫 水蘇微溫 生地黃大寒 大小薊溫 蠐螬微溫,微寒 飴糖微溫 伏龍肝微溫 黃土平 鐺墨馬通微溫。使 小麥微寒。使 麥句薑寒。君。天名精也 牛膝 桑根白皮寒

  鼻衄血

  礬石寒 蒲黃平 蝦蟆藍寒。臣 雞蘇微溫。臣 大薊溫 艾葉微溫 桑耳平 竹茹微寒 猬皮平 溺垽 藍寒 狗膽平 燒亂髮微溫 生地黃大寒 熱馬通微溫。傅頂止鈕血

  鼻齆

  通草平 細辛溫 桂心大熱 蘿核溫,微寒 薰草平 瓜蒂寒

  耳聾

  磁石寒 菖蒲溫,平 蔥涕平 雀頭平 白鵝膏 鯉魚腦溫 絡石溫微寒 白頸蚯蚓寒,大寒 生油麻微寒,君 烏賊魚骨微溫。臣 土瓜寒 烏雞膏寒 龍腦微寒

  鼻息肉

  藜蘆寒,微寒 礬石寒 地膽寒 通草平 白狗膽平 桂心大熱 細辛溫。君 瓜蒂寒。臣 雄黃平

  目赤熱痛

  黃連寒,微寒 羹核溫,微寒 石膽寒 空青寒,大寒 曾青小寒 決明子平,微寒 檗木寒 梔子寒,大寒 薺子溫 苦竹葉大寒 雞子白微寒 鯉魚膽寒 田中螺大寒 車前子寒 菥蓂子微溫 細辛溫。明目。君 銅青寒。主風爛汨出 秦皮微寒。主目赤熱氾出 石榴皮溫。主目赤痛,氾下。使 白薇大寒。主目赤熱

  目膚翳

  秦皮微寒,大寒 細辛溫 真珠寒 貝子平 石決明平 麝香溫 馬目毒公溫,微溫 伏翼平 青羊膽平 蠐螬汁微溫,微寒 菟絲子平 石蟹寒 丹砂微寒

  聲喑啞

  菖蒲溫,平 石鍾乳溫 孔公孽溫 皂莢溫 苦竹葉大寒 麻油微寒 通草平。利九竅,出聲。臣

  面皯皰

  菟絲子平 麝香溫 熊脂微寒,微溫 女萎平 本溫,微寒 木蘭寒 梔子寒,大寒 紫草 白瓜子平,寒 蜂子微寒。君 白斂平。主光澤白术溫。君山茱萸平。臣冬瓜子平,寒白僵蠶平蜀葵花平白附子

  平髮禿落

  桑上寄生平 秦椒溫,生溫熱寒 桑根白皮 麻子平 桐葉寒 豬膏微寒 雁肪平 馬膏平 松葉溫 棗根 雞肪寒 荊子微寒,溫。臣。蔓荊子也

  滅瘢

  鷹屎白平 白僵蠶平 衣魚溫 白附子平 蜜陀僧平

  金瘡

  石膽寒 薔薇溫,微寒 地榆微寒 艾葉微溫 王不留行平 白頭翁溫 鈎樟根 石灰溫 狗頭骨平 薤白溫。主金瘡,止痛,瘡中風,水腫。臣 車前子寒。止血 當歸溫。君 蘆竹摔寒。生肉。使 桑灰湯平。臣 蛇銜微寒。臣 葛根平。臣 水楊花寒 突厥白寒

  蹊折

  生鼠微溫 生龜平 生地黃大寒 烏雄雞血平 烏雞骨平 核人平 自然銅平 木鱉子溫 骨碎補溫 無名異平 續斷微溫。臣

  瘀血

  蒲黃平 琥珀平 羚羊角寒,微寒 牛膝平 大黃寒,大寒 乾地黃寒 朴硝寒,大寒 紫參寒,微寒 桃人平 虎杖微溫 茅根寒 廣蟲寒 虻蟲微寒 水蛭平,微寒 輩嫌寒 天南星 鮑魚溫。主踒跌 飴糖微溫。去血病。臣 神屋平。主#19血 芍藥微寒。主逐賊血 菴子微寒,臣 鹿茸溫。主血流在腹。臣 車前子寒。主瘀血痛 牡丹微寒。主除留血。使 藕汁寒。主消血 天名精地崧是也。寒 射干微溫。主除留血、老血。使

  火灼

  柏白皮微寒 生胡麻平 鹽寒。臣 豆醬 井底泥寒 醋溫 黃苓平,大寒 牛膝 梔子寒,大寒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四竟

  #1寒:原作『悉』,據晦明軒本作改。

  #2注:原作『上』,據晦明軒本作改。

  #3痺: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4松節:晦明軒本『節』下有『溫』字。

  #5溫:晦明軒本作『徹』,連下讀。

  #6塞:原作『寒』,據晦明軒本改。

  #7內:晦明軒本作『肉』。

  #8麝:原作『麋』,據晦明軒本改。

  #9碗:原作『宛』,據晦明軒本改。

  #10澼:原作『僻』,據晦明軒本改。下同。

  #11寒:原作『溫』,據晦明軒本改。

  #12口: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3上:原作『止』,據晦明軒本改。

  #14溫:原作『寒』,據晦明軒本改。

  #15溫:原作『寒』,據晦明軒本改。

  #16熱:原作『寒』,據晦明軒本改。

  #17積:晦明軒本作『精』。

  #18鯉魚:晦明軒本作『狸頭』。

  #19主: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五

  宋通直郎辨驗藥材寇宗奭編撰

  宋太醫助教辨驗藥材許洪校正

  序例下

  癰疽

  絡石溫 黃耆微溫 白斂平,微寒 烏喙微溫 通草平 敗醬平,微寒 白及平,微寒 大黃寒,大寒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 玄參微寒 薔蘼微寒 鹿角溫,微溫 蝦蟆寒 土蜂子平 伏龍肝微溫 甘蕉根大寒 礪石火燒,於苦酒中淬,杵破,醋和貼之,即消 烏賊魚骨微溫。臣 鹿茸溫。臣 升麻微寒。貼胃#1毒。君 側子大熱。主癰腫 赤小豆平。主貼腫易消。臣

  惡瘡

  雄黃平,寒,大溫 雌黃平,大寒 粉錫寒 石硫黃溫,大熱 礬石寒 松脂溫 蛇床子平 地榆微寒 水銀寒 蛇銜微寒 白斂平,微寒 漏蘆寒,大寒 檗木寒 占斯溫 雚菌平,微溫 莽草溫 青葙子微寒 白及平,微寒 楝實寒 及己平 狼跋寒 桐葉寒 虎骨平 豬肚微溫 茹寒,微寒 藜蘆寒,微寒 石灰溫 狸骨溫 鐵漿平 野駝脂 苦參寒。主諸惡瘡軟癤#2。君 白石脂平。主疽痔 蘩蔞平。主積年惡瘡。臣 本溫。臣 菖蒲溫。主風瘙。君 槲皮平。臣 艾葉微溫。苦酒煎,主除癬及下部瘡。臣 柳華寒。主馬疥惡瘡,煮洗立差。使 葵根寒。君 五加皮微寒。使 梓葉微寒。使 苧根寒。主小兒赤丹。使 穀葉平。洗之令生肉。臣 萹竹平。主浸淫疥惡瘡。使 天麻平。臣 紫草寒。主小兒面上瘡。使 孔公孽溫。主男女陰蝕瘡。臣 馬鞭草平。主下部瘡。臣

  漆瘡

  蟹寒 茱萸皮溫,大熱 苦芙微寒 鵝子白微寒 鼠查微溫 井中苔萍大寒 秫米微寒 杉材微溫 石蟹寒 漆姑葉微寒 芒硝大寒。傅漆瘡。君 黃櫨木寒

  癭瘤

  小麥微寒 海藻寒 昆布寒 文蛤平 半夏平,生微寒熟溫 貝母平,微寒 通草平 松蘿平 連翹平 白頭翁溫 海蛤平 生薑微溫 玄參微寒。主散頸下腫核。臣 杜蘅溫。臣

  瘻瘡

  雄黃平,寒,大溫 礜石大熱,生溫熟熱 常山寒,微寒 狼毒平 側子大熱 連翹平 昆布寒 狸骨溫 王不留行平 斑貓寒 地膽寒 鱉甲平 蟾蜍寒。臣 附子大熱。使 漏蘆寒。主諸瘻 白礬寒。主瘻惡瘡瘰癧。使 雌黃平。主瘻疽惡瘡。臣 車前子寒 蛇銜微寒。臣 蝦蟆寒

  五痔

  白桐葉寒 萹蓄平 猬皮平 豬懸蹄平 黃耆微溫 五靈脂溫 五倍子平 龜甲平。主五痔。臣 赤石脂大溫。君 檗木寒。主腸痔 榧子平。臣 槐子寒。君 蛇蛻平 臘月鴝鵒平。作屑,主五痔 鱉甲平。主五痔。臣 腐木檽寒。臣 竹茹微寒。臣 葈耳微寒。臣 槲脈平。燒作散,主痔 槐鵝微溫 柏葉平 艾葉微溫

  脫肛

  鱉頭平 卷柏溫,平,微寒 鐵精微溫 東壁土平 蝸牛寒 生鐵微寒

  □

  青葙子微寒 苦參寒 蚺蛇膽寒 蝮蛇膽微寒 大蒜溫 戎鹽寒 艾葉煎微溫。臣 馬鞭草平

  蛔蟲

  薏苡根微寒 雚菌平,微溫 乾漆溫 楝根微寒 茱萸根溫,大熱 艾葉微溫#3石榴根平。使 檳榔溫。君 鶴虱平 龍膽寒,大寒

  寸白

  檳榔溫 蕪萸平 貫眾微寒 狼牙寒 雷丸寒,微寒 青葙子微寒 橘皮溫 茱萸根溫,大熱 石榴根平 榧子平 桑根白皮寒。臣

  虛勞

  丹砂微寒 空青寒,大寒 石鍾乳溫 紫石英溫 白石英微溫 磁石寒 龍骨平,微寒 茯苓平 黃耆微溫 乾地黃寒 茯神平 天門冬平,大寒 署預溫,平 石斛平 沙參微寒 人參微寒,微溫 玄參微寒 五味子溫 肉蓯蓉微溫 續斷微溫 澤瀉寒 牡丹寒,微寒 芍藥平,微寒 牡桂溫 遠志溫 當歸溫,大溫 牡蠣平,微寒 五加皮溫,微寒 白棘寒 覆盆子平 巴戟天微溫 牛膝平 杜仲平,溫 柏實平 桑螵蛸平 石龍芮平 石南平 桑根白皮寒 地膚子寒 車前子寒 麥門冬平,微寒 乾漆溫 菟絲子平 蛇床子平 枸杞子微寒 大棗平 枸杞根大寒 麻子平 胡麻平 葛根平 補骨脂大溫 黃雌雞平。臣 甘草平。補益五臟,下氣,長肌肉,制諸藥。君 萎蕤平。補不足,除虛勞客熱,頭痛。君 甘菊平。補中。益五臟。君 紫苑溫。主勞氣。臣 狗脊平。補益丈夫。臣 藕實寒。補中養氣。君 蜂子微寒。補虛冷。君 蕪菁蘆菔溫。益五臟,輕身。君 赤石脂大溫。君 薔薇微寒。君 雲母平。主氣益精。君 枳實微寒。主虛羸少氣。君 防葵寒。君

  陰痿

  白石英微溫 陽起石微溫 巴戟天微溫 肉蓯蓉微溫 五味子溫 蛇床子平 地膚子寒 鐵精微溫 白馬莖平 菟絲子平 原蠶蛾熱 狗陰莖平 雀卵溫 樗雞平。使 五加皮微寒。主陰痿下濕。使 覆盆子平。長陰。臣 牛膝平。主陰濕。君 石南平,使 白及微寒。主陰痿,使 小豆花平。主陰痿不起。使 山茱萸平,微溫 天雄溫,大溫

  陰□

  海藻寒 鐵精微溫 狸陰莖溫 狐陰莖微寒 蜘蛛微寒 蒺藜溫,微寒 鼠陰平 蝦蟆衣寒。主陰腫 地膚子寒 槐皮煮汁,主陰腫

  囊濕

  五加皮溫,微寒 槐枝作槐皮 檗木寒 虎掌微溫 菴子微寒,微溫 蛇床子平 牡礪平,微寒

  泄精

  韭子溫 白龍骨平,微寒 鹿茸溫,微溫 牡蠣平,微寒 桑螵蛸平 車前子葉寒 澤瀉寒 石榴皮平 獐骨微溫 五味子溫。主泄精 棘刺寒 薰草平。臣 石斛平。君 鍾乳溫。臣 菟絲子平。主精自出。君 麥門冬微寒。臣

  好眠

  通草平 孔公孽溫 馬頭骨微寒 牡鼠目平 茶茗微寒 沙參微寒

  不得眠

  酸棗人平 榆葉平 細辛溫 沙參微寒。臣 乳香溫

  腰痛

  杜仲平,溫 萆薢 狗脊平,微溫 梅實平 鱉甲平 五加皮溫,微寒 菝葜平,溫 爵床寒 木鱉子溫 牡丹微寒。使 石斛平。君 附子大熱。使 鹿角膠 牛膝平 鹿茸溫,微溫 烏喙微溫 續斷微溫

  婦人崩中

  石膽寒 禹餘糧寒,平 赤石脂大溫 代赭寒 牡蠣平,微寒 龍骨平,微寒 蒲黃平 白僵蠶平 牛角鰓溫 烏賊魚骨微溫 紫崴微寒 桑耳平 生地黃大寒 柴木寒 白茅根寒 艾葉微溫 鴕甲微溫 鱉甲平 馬蹄平 白膠平,溫 丹雄雞微溫,微寒 阿膠平,溫 鬼箭寒 鹿茸微溫 大小薊根溫 馬通微溫 伏龍肝微溫 乾地黃寒 柏葉微溫。酒漬;主吐血及崩中赤白。君 地榆微寒。主漏下赤血 續斷溫。臣 淡竹茹微寒 猬皮平。臣 飴糖微溫。臣 白芷溫。主漏下赤白。臣

  經開

  鼠婦微溫,微寒 □蟲寒 虻蟲微寒 水蛭平,微寒 蠐螬微溫,微寒 桃人平 狸陰莖溫 土瓜根寒 牡丹微寒 牛膝平 占斯溫 虎杖微溫 陽起石微溫 桃毛平 白堊溫 銅鏡鼻平 白茅根寒。主血閉 射干微溫,使 卷柏溫。臣 生地黃大寒。君 乾漆溫。治血閉。臣 鬼箭寒。破陳血。使 菴子微寒。臣 朴硝大寒。君 大黃大寒。洽月後不通。使

  無子

  紫石英溫 石鍾乳溫 陽起石微溫 紫葳微寒 桑螵蛸平 艾葉微溫 秦皮微寒,大寒 卷柏溫;平,微寒 列當溫 覆盆子平。臣 白膠溫 白薇大寒。臣

  安胎

  紫葳微寒 白膠平,溫 桑上寄生平 鯉魚寒 烏雌雞溫 蔥白平 阿膠平,微溫 生地黃大寒 豬苓平 艾葉微溫

  墮胎

  雄黃平,寒,大溫 雌黃平,大寒 水銀寒 粉錫寒 朴硝寒,大寒 飛生蟲平 溲疏寒,微寒 大戟寒,大寒 巴豆溫,生溫熟寒 野葛溫 牛黃平 藜蘆寒,微寒 牡丹寒,微寒 牛膝平 桂心大熱 皂莢溫 茹寒,微寒 躑躅溫 鬼箭寒 槐子寒 薏苡人微寒 雙麥寒 附子溫,大熱 天雄溫,大溫 烏頭溫,大熱 烏喙微溫 側子大熱 娛蚣溫 蛇膽寒 斑貓寒 芫青微溫 亭長微溫 水蛭平,微寒 虻蟲微寒 □蟲寒 螻蛄寒 蠐螬微溫,微寒 猬皮平 蜥蜴寒 蛇蛻平 蟹爪寒 芒硝大寒 欓根大熱。使 蘭草溫。使 牽牛子寒。使 半夏生微寒,熟溫 虎掌溫,微寒 鬼臼 代赭 蚱蟬 麝香溫 桃人平 蕘花寒,微寒 狼牙寒 生鼠微溫#4

  難產

  槐子寒 桂心大熱 滑石寒,大寒 貝母平,微寒 蒺藜溫,微寒 皂莢溫 酸漿平,寒 蚱蟬寒 螻姑寒 鼺鼠微溫 生鼠肝平 弓弩弦平 馬銜平 敗醬平,微寒 烏雄雞冠血溫 榆皮平 蛇蛻平 麻油微寒。治產難,胞不出。君 澤瀉寒。治胞不出 牛膝平 豬脂 酒各隨多少服,主#5產難,衣不出 陳薑大熱 飛生蟲平 兔頭平 海馬寒 伏龍肝溫 冬葵子

  產後病

  乾地黃寒 秦椒溫,生溫熟寒 敗醬平,微寒 澤蘭微溫 地榆微寒 大豆平 大豆紫湯溫。治產後#6中風,惡血不盡痛 羖羊角微寒。燒灰酒服,主產後煩悶。臣 羚羊角微寒。主產後血悶證。臣 小豆散平。主產後血不盡,煩悶。臣 三歲陳棗核平。燒灰治產後腹痛。使 芍藥 當歸 紅藍花 豉寒 鹿角散溫

  下乳汁

  石鍾乳溫 漏蘆寒,大寒. 躋蜻微溫,小寒 栝樓寒 土瓜根寒 狗四足平 豬四足小寒 葵子寒 豬胰平。臣 木通平

  中蠱

  桔梗微溫 鬼臼溫,微溫 馬目毒公微溫 犀角寒,微寒 斑貓寒 芫青微溫 亭長微溫 射罔大熱 鬼督郵平 白蘘荷微溫 敗鼓皮平 藍實寒 赭魁平。使 徐長卿溫。使 羖羊角微寒。臣 野葛溫。使 羖羊皮平。使 獺肝平。使 露蜂房平。使 雄黃平。君 懈樹皮平

  出汗

  麻黃溫。臣 杏人溫。臣 棗葉平。君 蔥白平。臣 石膏大寒。臣 貝母微寒。臣 山茱萸平。臣 葛根平。臣 乾薑溫,大熱 桂心大熱 附子溫,大熱 生薑微溫 薄荷溫 蜀椒溫,大熱 豉寒

  止汗

  乾薑大熱。臣 柏實平。君 麻黃根并故竹扇末臣 白木溫。君 半夏生微寒熟溫。使 粢粉雜豆豉熬末 牡蠣微寒 雜杜仲平,水服 枳實寒,微寒 松蘿平 麥麩

  驚悸心氣

  人參微溫。君 茯苓平。君 柏實平。君 絡石微寒。主大驚入腹。君 沙參微寒。君 羖羊角微寒。臣 桔梗微溫。君 龍膽大寒。主驚傷五內。君 小草溫。君 遠志溫。君 銀屑溫。君 紫石英溫。君

  肺痿

  人參微溫。治肺痿。君 天門冬大寒。治肺氣。君 茯苓平,君 蒺藜子微寒。治肺痿。臣 白石英微溫。君 薏苡人微寒。主腳#7 麥門冬微寒。治肺痿。臣

  下氣

  麻黃溫。臣 杏人溫。臣 厚朴溫。臣 橘皮溫。臣 半夏生微寒熟溫。使 白前微溫。臣 生薑微溫。臣 前胡微寒。臣 蘇子溫。臣 石硫黃大寒#8。臣 白茅根寒。臣 蒺藜子微寒。臣 李樹根白皮大寒。使

  蝕膿

  茹寒 雄黃平 桔梗微溫 龍骨微寒 麝香溫 白芷溫 大黃大寒 芍藥微寒 當歸溫 藜蘆寒 巴豆溫 地榆微寒

  女人血閉腹痛

  黃耆微溫 芍藥微寒 紫參寒 桃人平 細辛溫 紫石英溫 乾薑大熱 桂心大熱 茯苓平

  女人血氣歷腰痛

  澤蘭微溫 當歸溫 甘草平 細辛溫 柏實平 牡丹微寒 牡蠣微寒

  女人腹堅脹

  芍藥微寒 黃苓大寒 茯苓平

  解百藥及金石等毒例

  蛇虺百蟲毒

  雄黃、巴豆、麝香、丹砂、乾薑

  蜈蚣毒

  桑汁及煮桑根汁

  蜘蛛毒

  藍青、麝香

  蜂毒

  蜂房、藍青汁

  狗毒

  杏人、礬石、韭根、人屎汁

  惡氣瘴毒

  犀角、羚羊角、雄黃、麝香

  喉痺腫邪氣惡毒入腹

  升麻、犀角、射干

  風腫毒腫

  沉香、木香、薰陸香、雞舌香、紫檀香、麝香

  百藥毒

  甘草、薺危、藍汁、大小豆汁、藍實

  射罔毒

  藍汁、大小豆汁、竹瀝、大麻子汁、六畜血、貝齒屑、萬根屑、蚯蚓屎、藕芰汁

  野葛毒

  雞子清、葛根汁、甘草汁、鴨頭熱血、豬膏 若已死口噤者,以大竹筒盛玲水,注兩脅及臍上,暖輒易之。口須夷開,開財內藥,藥入口便活矣。用薺苨汁解之。

  斑貓、芫青#9毒

  豬膏、大豆汁、戎鹽、藍汁、巴豆、鹽湯煮豬膏#10

  狼毒

  杏人、藍汁、白斂、鹽汁、木占斯

  躑躅毒#11

  梔子汁

  巴豆毒

  煮黃連汁、大豆汁、生蕾汁、萬蒲屑汁、煮寒水石汁

  藜蘆毒

  雄黃、煮蔥汁、溫湯

  雄黃毒

  防己

  甘遂毒

  大豆汁

  蜀椒毒

  葵子汁、桂汁、枝#12汁、人溺、玲水、土漿、食蒜 雞毛燒吸姻及水緝服

  半夏毒

  生薑汁、煮乾薑汁

  礜石毒

  大豆汁、白鵝膏

  芫花毒

  防己、防風、甘草、桂汁

  烏頭、天雄、附子毒

  大豆汁、遠志、防風、棗肌、飴糖

  莨菪毒

  薺危、甘草汁、犀角、蟹汁

  馬刀毒

  清水

  大戟毒

  菖蒲汁

  桔梗毒

  白粥

  杏人毒

  藍子汁

  諸菌毒

  掘地作坑,以水沃中,攪令濁,俄頃飲之 名曰地漿

  防葵毒

  葵根汁按:防葵,《本經)無毒,試用亦無毒。今用葵根汁,應是解狼毒浮者爾。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防葵傷火者不可服,令人恍惚,故以解之

  野芋毒

  土漿、人糞汁

  雞子毒

  淳醋

  鐵毒

  磁石

  食諸肉馬肝漏脯中毒

  生韭汁、韭根燒末、燒豬骨末、頭垢 燒犬屎酒服,豉汁亦佳

  食金銀毒

  雞子汁服水銀數兩即出、水淋雞屎汁

  食諸魚中毒

  煮橘皮、大豆汁、馬鞭草汁、生蘆葦根汁、大黃汁、煮朴硝汁、燒末絞魚皮

  食蟹中毒

  生藕汁、煮乾蒜汁、冬瓜汁 一云生紫蘇汁藕屑及乾蘇汁

  食諸菜毒

  甘草、貝齒、胡粉 三種末水和服之,兒溺、乳汁服二升佳

  飲食中毒心煩滿

  煮苦參汁飲之,令吐出即止

  服石藥中毒

  白鴨屎汁、人參汁

  服藥過劑悶亂者

  吞雞子黃、藍汁、水和胡粉、地漿、奠荷汁、粳米粉汁、豉汁、乾薑、黃連屑、飴糖、水和葛粉飲

  服藥食忌例

  有术,勿食桃、李及雀肉、胡荽、大蒜、青魚蚱等。

  有#13藜蘆,勿食狸肉。

  有黃連、桔梗,勿食豬肉。

  有地黃,勿食蕪萸。

  有細辛,勿食生菜。

  有巴豆,勿食蘆笑羹及野堵肉。

  有半夏、菖蒲,勿食飴糖及羊肉。

  有甘草,勿食崧菜。臣禹錫謹按:《唐本》并《傷寒論》、《藥對》又云勿食海藻。

  有牡丹,勿食生胡荽。

  有商陸,勿食犬肉。

  有常山,勿食生蔥、生菜。

  有鱉甲,勿食莧菜。

  有茯苓,勿食醋物。

  有天門冬,勿食鯉魚。

  有空青、朱砂,勿食生血物。

  服藥,不可多食生胡荽及蒜雜生菜。又不可食諸滑物果實等。又不可多食肥豬、犬肉、油膩、肥羹、魚膾、腥躁等物。

  服藥,通忌見死尸及產婦淹穢事。

  凡藥不宜入湯酒者

  朱砂熟入湯 雄黃 雲母陽起石入酒 鍾乳入酒 銀屑 孔公孽入酒 礜石入酒 礬石入酒 石硫黃入酒 銅鏡鼻 白堊 胡粉 鉛丹 鹵鹽入酒 石灰入酒 藜灰

  右一十七種石類

  野葛 狼毒 毒公 鬼臼 莽草 巴豆 躑躅 茹蕃入酒 皂莢入酒 雚菌 藜蘆 茹 貫眾入酒 狼牙 蕪萸 雷丸 鳶尾 蒺藜入酒 女苑 葈耳 紫葳入酒 薇銜入酒 白及 牡蒙 飛廉 蛇銜 占斯 辛夷 石南入酒 虎掌 枳實 虎杖入酒單浸 蘆根 羊桃入酒 麻勃 苦瓠 瓜蒂 陟厘 雲實 狼跋入酒 槐子入酒 地膚子 青葙子 蛇床子入酒 茺蔚子 菥蓂子 王不留行 菟絲子入酒

  右四十八種草木類

  蜂子 蜜蠟 白馬莖 狗陰莖 雀卵 雞子 雄鵲 伏翼 鼠婦 樗雞 螢火 蠮螉 僵蠶 蜈蚣 蜥蜴 斑貓 芫菁 亭長 地膽 虻蟲 蜚蠊螻蛄 馬刀 赭魁 蝦蟆 蝸牛 生鼠 生龜入酒 諸鳥獸入酒 蟲魚膏、骨、髓、膽、血、屎、溺

  右二十九種蟲獸類

  尋萬物之性,皆有離合,虎嘯風生,龍吟雲起,磁石引針,琥珀拾芥,漆得蟹而散,麻得漆而涌,桂得蔥而軟,樹得桂而枯,戎鹽累卵,獺膽分杯。其氣爽有相關感,多如此類,其理不可得而思之。至於諸藥,尤能遞為利害,先聖既明有所說,何可不詳而避之。時人為方,皆多漏略。若舊方已有,此病亦應改除。假如兩種相當,就其輕重,擇而除之。傷寒赤散,吾常不用藜蘆。斷下黃連丸,亦去其乾薑而施之,無不效。何忽強以相憎,苟令共事乎?相反為害,深於相惡。相惡者,謂彼雖惡我,我無忿心,猶如牛黃惡龍骨,而龍骨得牛黃更良,此有以制伏故也。相反者,則彼我交偉,必不宜合。今畫家用雌黃、胡粉相近,使自黯拓。粉得黃即黑,黃得粉亦變,此蓋相反之證也。藥理既昧,所以不效,人多輕之。今按方處治,必恐卒難尋究本草,更復抄出其事在此,覽略看之,易可知驗。而《本經》有直云茱英、門冬者,無以辨山、吳、天、麥之異,咸宜各題其條。又有亂誤處,譬如海蛤之與駝甲,畏惡正同。又有諸芝使署預,署預復使紫芝。計無應如此,不知何者是非?亦且併記,當更廣驗正之。又《神農本經》相使,正各一種,兼以《藥對》參之,乃有兩·三,於事亦無嫌。其有云相得共療某病者,既非妨避之禁,不復疏出。

  圖經衍義本草上卷五 竟

  #1胃:晦明軒本作『諸』。

  #2癤:原作『即』,據晦明軒本改。

  #3溫:原作『寒』,據晦明軒本改。

  #4溫:此下原有『附子,溫,大熱。蛇蛻,平』八字,與上文重,據晦明軒本刪。

  #5主: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6產後:原誤竄在下『惡血』下,據晦明軒本乙正。

  #7腳:晦明軒本作『肺』。

  #8寒:晦明軒本作『熱』。

  #9青: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0鹽湯煮豬膏:此五字原為小字在『巴豆』文下,今據晦明軒本改為大字別為一條。

  #11毒:原脫,據晦明軒本補。

  #12枝:晦明軒本作『豉』。

  #13有:原作『大』,據晦明軒本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