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

│ 论语注疏 │  何晏集解 邢疏

└─────┘

●(序)

魏何晏注,宋邢疏。字叔明,曹州济阴人。太平兴国中擢九经及第,官

至礼部《尚书》,事迹具《宋史》本传。是书盖咸平二年诏改定旧疏,颁列学

官。至今承用,而传刻颇讹。《集解》所引十三家,今本各题曰:“某氏”,皇

侃《义疏》则均题其名。案奏进序中称“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侃《疏》亦

曰:“何《集注》皆呼人名,惟包独言‘氏’者,包名咸,何家讳咸,故不言也”,

与序文合,知今本为後来刊版之省文。然周氏与周生烈遂不可分,殊不如皇本之

有别。考邢《疏》中亦载皇侃何氏讳咸之语,其疏“记其姓名”句则云:“注

但记其姓,而此连言名者,以著其姓所以名其人,非谓名字之‘名’也。”是

所见之本已惟题姓,故有是曲说。《七经孟子考文》称其国皇侃《义疏》本为唐

代所传,是亦一证矣。其文与皇《疏》所载亦异同不一,大抵互有长短。如《学

而》篇“不患人之不己知”章,皇《疏》有王肃注一条,《里仁》篇“君子之於

天下也”章,皇《疏》有何晏注一条,今本皆无。观顾炎武之《石经考》以石经

《仪礼》校监版,或并经文全节漏落,则今本《集解》传刻佚脱,盖所不免。然

蔡邕石经《论语》於“而在萧墙之内”句,两本并存,见於《隶释》。陆德明

《经典释文》於诸本同异,亦皆并存。盖唐以前经师授受,各守专门,虽经文亦

不能画一,无论注文。固不必以此改彼,亦不必以彼改此。今仍从今本录之,所

以各存其旧也。《疏》,《宋志》作十卷,今本二十卷,盖後人依《论语》篇

第析之。晁公武《读书志》称其亦因皇侃所采诸儒之说刊定而成。今观其书,大

抵翦皇氏之枝蔓,而稍傅以义理,汉学、宋学兹其转关。是《疏》出而皇《疏》

微,迨伊洛之说出而是《疏》又微.故《中兴书目》曰:“其书於章句训诂名物

之际详矣”,盖微言其未造精微也。然先有是《疏》,而後讲学诸儒得沿溯以窥

其奥。祭先河而後海,亦何可以後来居上,遂尽废其功乎?

●论语注疏解经序

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等奉敕校定

◎序解

[疏]正义曰:案《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

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於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

而论纂,故谓之《论语》。”然则夫子既终,微言已绝,弟子恐离居已後,各生

异见,而圣言永灭,故相与论撰,因采时贤及古明王之语合成一法,谓之《论语》

也。郑玄云:“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论者,纶也,轮也,理也,次也,撰

也。”以此书可以经纶世务,故曰纶也;圆转无穷,故曰轮也;蕴含万理,故曰

理也;篇章有序,故曰次也;群贤集定,故曰撰也。郑玄《周礼》注云“答述曰

语”,以此书所载皆仲尼应答弟子及时人之辞,故曰语。而在论下者,必经论撰,

然後载之,以示非妄谬也。以其口相传授,故经焚书而独存也。汉兴,传者则有

三家,《鲁论语》者,鲁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

夏侯胜、丞相韦贤及子玄成、鲁扶卿太子太傅夏侯建、前将军萧望之并传之,各

自名家。《齐论》者,齐人所传,别有《问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一篇,

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於《鲁论》,昌邑中尉王吉、少府朱畸、琅邪王卿、御史

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并传之,唯王吉名家。《古论语》者,出

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两《子张》篇,次不与《齐》、《鲁论》同,孔安

国为传,後汉马融亦注之。安昌侯张禹受《鲁论》于夏侯建,又从庸生、王吉受

《齐论》,择善而从,号曰“张侯论”,最後而行於汉世。禹以《论》授成帝,

後汉包咸、周氏并为章句,列於学官。郑玄就《鲁论》张、包、周之篇章考之

《齐》、《古》,为之注焉。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

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之说,并下己意,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行於世。

今以为主焉。序者,何晏次序传授训说之人,乃已《集解》之意。序为《论语》

而作,故曰《论语序》。

叙曰:汉中垒校尉刘向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大子

大傅夏侯胜、前将军萧望之、丞相韦贤及子玄成等传之。

[疏]“叙曰”至“传之”。○正义曰:此叙《鲁论》之作及传授之人也。叙

与序音义同。曰者,发语辞也。案《汉书·百官公卿表》云:“中垒校尉掌北军

垒门内,外掌西域。”颜师古曰:“掌北军垒门之内而又外掌西域。”刘向者,

高祖少弟楚元王之後,辟︹之孙,德之子。字子政,本名更生,成帝即位,更名

向。数上疏言得失,以向为中垒校尉。向为人简易,专精思於经术。成帝诏校经

传诸子诗赋,每一书已,向辄条其篇目,撮其指意,录而奏之,著《别录》、

《新序》。此言“《鲁论语》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记诸善言也”,盖出於彼,故

何晏引之。对文则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散则言、语可通。故此论夫子之语而谓

之善言也。《表》又云:“太子太傅,古官,秩二千石。”《传》云:“夏侯胜

字长公,东平人,少好学。为学精熟,善说礼服,徵为博士。宣帝立,太后省政,

胜以《尚书》授太后,迁长信少府。坐议庙乐事下狱,系再更冬,会赦,出为谏

大夫。上知胜素直,复为长信少府。迁太子太傅。受诏撰《尚书》、《论语》说,

赐黄金百斤。年九十卒官,赐冢茔,葬平陵。太后赐钱三百万,为胜素服五日,

以报师傅之恩。儒者以为荣。始,胜每讲授,常谓诸生曰:‘士病不明经术,经

术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学经不明,不如亲耕。’《表》又云:“前、

後、左、右将军,皆周末官,秦因之,位上卿,金印紫绶,汉不常置。或有前、

後,或有左、右,皆掌兵。”及《四夷传》云:“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

好学《齐诗》,事同县后仓,又从夏侯胜问《论语》、礼服,以射策甲科为郎,

累迁谏大夫,後代丙吉为御史大夫,左迁为太子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

者引至禁中,拜望之为前将军。元帝即位,为弘恭、石显等所害,饮鸩自杀。天

子闻之,惊拊手为之食,涕泣哀恸左右。长子嗣为关内侯。”《表》又云:

“相国、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绶,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应劭曰:“丞,承也;

相,助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国,绿绶。孝

惠、高后置左、右丞相,文帝二年一丞相,哀帝元寿二年更名大司徒。”《传》

曰:“韦贤字长孺,鲁国邹人也。贤为人质朴少欲,笃志於学,兼通《礼》、

《尚书》,以《诗》教授,号称邹鲁大儒,徵为博士、给事中,进授昭帝《诗》,

稍迁光禄大夫。及宣帝即位,以先帝师,甚见尊重。本始三年,代蔡义为丞相,

封扶阳侯,年七十馀,为相五岁。地节三年,以老病乞骸骨,赐黄金百斤,罢归,

加赐第一区。丞相致仕,自贤始。年八十二薨,谥曰节侯。少子玄成字少翁,

“复以明经历位至丞相,邹、鲁谚曰:‘遗子黄金满ぷ,不如一经。’玄成为相

七年,建昭三年薨,谥曰共侯。”此四人皆传《鲁论语》。

《齐论语》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於《鲁论》。琅邪王卿及胶东

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以教授。

[疏]“齐论”至“教授”。○正义曰:此叙《齐论语》之兴及传授之人也。

《齐论语》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篇名与《鲁论》正同,其篇中章句则颇多於

《鲁论》。篇者,积章而成篇,遍也,言出情铺事明而遍者也。积句以成章,章

者,明也,总义包体所以明情者也。句必联字而言,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

以局言者也。琅邪、胶东,郡国名。王卿,天汉元年由济南太守为御史大夫。庸

生名谭生,盖古谓有德者也。昌邑中尉者,《表》云:“诸侯王,高帝初置,金

玺绶,掌治其国。有太傅辅王,内史治国民,中尉掌武职,丞相统众官。景帝

中五年,改丞相曰相。成帝绥和元年,省内史,更令相治民,如郡太守。中尉如

郡都尉。”《传》云:“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

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荧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此三人皆以《齐论语》

教授於人也。

故有《鲁论》、有《齐论》。

[疏]“故有《鲁论》有《齐论》”。○正义曰:既叙《鲁论》、《齐论》之

作及传述之人,乃以此言结之也。

鲁共王时,尝欲以孔子宅为宫,坏,得《古文论语》。

[疏]“鲁共”至“论语”。○正义曰:“此叙得《古论》之所由也。尝,曾

也。坏,毁也。言鲁共王时,曾欲以孔子宅为宫,乃毁之,於壁中故得此《古文

论语》也。《传》曰:鲁共王馀,景帝子,程姬所生,“以孝景前二年立为淮阳

王,前三年徙王鲁,二十八年薨”,谥曰共王。“初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

其宫,闻锺磬琴瑟之音,遂不敢复坏。於其壁中得古文经传”,即谓此《论语》

及《孝经》为传也。故汉武帝谓东方朔云:“《传》曰: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

又成帝赐翟方进《策书》云:“《传》曰: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是汉世

通谓《论语》、《孝经》为传。以《论语》、《孝经》非先王之书,是孔子所传

说,故谓之传,所以异於先王之书也。言古文者,科斗书也,所谓仓颉本体,周

所用之。以今所不识,是古人所为,故名古文。形多头粗尾细,状复团圆,似水

之科斗,故曰科斗也。

《齐论》有《问王》、《知道》,多於《鲁论》二篇。《古论》亦无此二篇,

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

《齐》、《鲁论》同。

[疏]“齐论”至“鲁论同”。○正义曰:此辨三《论》篇章之异也。《齐论》

有《问王》、《知道》,多於《鲁论》二篇,所谓《齐论语》二十二篇也。《古

论》亦无此《问王》、《知道》二篇,非但《鲁论》无之,《古论》亦无也。

《古论》亦无此二篇,而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

凡二十一篇。如淳曰:“分《尧曰》篇後“子张问:何如可以从政”以下为篇名,

曰《从政》。其篇次又不与《齐》、《鲁论》同。《新论》云:“文异者四百馀

字。”

安昌侯张禹本受《鲁论》,兼讲《齐》说,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

世所贵。包氏、周氏《章句》出焉。

[疏]“安昌侯”至“出焉”。○正义曰:此言张禹择《齐》、《鲁论》之善

者从之,为世所重,包、周二氏为《章句》训说此张侯《论语》也。《传》曰:

“张禹字子文,河内轵人也。从沛郡施雠受《易》,王阳、庸生问《论语》,既

皆明习,举为郡文学。久之试为博士。初,元中立皇太子,令禹授太子《论语》,

由是迁光禄大夫,数岁出为东平内史。成帝即位,徵禹以师,赐爵关内侯、给事

中领尚书事。河平四年,代王商为丞相,封安昌侯。为相六岁,乞骸就第。建平

二年薨,谥曰节侯。禹本受《鲁论》於夏侯建,又从庸生、王吉受《齐论》,故

兼讲《齐》说也。”《传》又云:“始鲁扶卿及夏侯胜、王阳、萧望之、韦玄成

皆说《论语》,篇第或异,禹先事王阳,後从庸生,采获所安,最後出而尊贵,

诸儒为之语曰‘欲不为《论》,念张文’。由是学者多从张氏,馀家浸微。”是

“其善者从之,号曰‘张侯论’,为世所贵”之事。《後汉·儒林传》云:“包

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少为诸生,昌《鲁诗》、《论语》,举孝廉,除郎中。

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拜谏议大夫。永平五年,迁大鸿

胪。”周氏不详何人。章句者,训解科段之名,包氏、周氏就张侯《论》为之

《章句》,训解以出其义理焉。不言名而言氏者,盖为《章句》之时,义在谦退,

不欲显题其名,但欲传之私族,故直云氏而已。若杜元凯集解《春秋》谓之杜氏

也。或曰:以何氏讳咸,故没其名,但言包氏,连言周氏耳。

《古论》唯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大守马融亦为

之训说。

[疏]“古论”至“训说”。○正义曰:此叙训说《古文论语》之人也。《史

记·世家》:安国,孔子十一世孙,为武帝博士。时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壁中得

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悉还孔氏,故安国承诏作《书传》,

又作《古文孝经传》,亦作《论语训解》。《释诂》云:“训,道也。”然则道

其义、释其理谓之训解,以传述言之曰传,以释理言之曰训解,其实一也。以武

帝末年遭巫蛊事,经籍道息,故世不传。自此安国之後,至後汉顺帝时,有南郡

太守马融亦为《古文论语训说》。案《後汉·纪》:“孝顺皇帝讳保,安帝之子

也。”《地理志》云:“南郡,秦置,高帝元年更为临江郡,五年复故。景帝二

年复为临江郡,中二年复故,属荆州。”《表》云:“郡守,秦官,掌治其郡,

秩二千石。景帝中二年更名太守。”《传》云:“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

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博通经籍,永初中为校书郎。阳嘉二年,拜议郎,梁商表

为从事中郎,转武都太守,三迁为南郡太守,注《孝经》、《论语》、《诗》、

《易》、《尚书》、三《礼》。年八十八,延寿九年卒於家。

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考之《齐》、《古》,为之注。

[疏]“汉末”至“之注”。○正义曰:言郑玄亦为《论语》之注也。郑玄字

康成,北海高密县人,师事马融。大司农徵不起,居家教授,当後汉桓、灵时,

故云汉末。注《易》、《尚书》、三《礼》、《论语》、《尚书大传》、五经纬

候,笺《毛诗》,作《毛诗谱》。破许慎《五经异义》,针何休《左氏膏肓》,

发《公羊墨守》,起《梁废疾》,可谓大儒。作注之时,就《鲁论》篇章,谓

二十篇也,复考校之以《齐论》、《古论》,择其善者而为之注。注与注音义同。

近故司空陈群、太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

[疏]“近故”至“义说”。○正义曰:此叙魏时注说《论语》之人也。年世

未远人已殁故,是近故也。司空,古官三公也。《表》云:“奉常,秦官,掌宗

庙礼仪。景帝中六年更名太常。”“博士,秦官,掌通古今。”《魏志》云:

“陈群字长文,颍川许昌人也。太祖辟群为司空西曹属,文帝即位,迁尚书仆射。

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顷之为司空。青龙四年薨。”“王肃字子邕,东海兰陵

人,魏卫将军太常兰陵景侯,甘露元年薨。注《尚书》、《礼·丧服》、《论语》、

《孔子家语》,述《毛诗注》。作《圣证论》难郑玄。”周生烈,敦煌人,

《七录》云:“字文逸,本姓唐,魏博士、侍中。”此二人皆为《论语义说》,

谓作注而说其义,故云义说。

前世传授师说,虽有异同,不为训解。中间为之训解,至于今多矣。所见不

同,互有得失。

[疏]“前世”至“得失”。○正义曰:将作《论语集解》,故须言先儒有得

失不同之说也。据今而道往古,谓之前世。上教下曰传,下承上曰受。谓张禹以

上至夏侯胜以来,但师资诵说而已,虽说有异者、同者,皆不著篇简以为传注、

训解。中为之训解,谓自古至今中间,包氏、周氏等为此《论语训解》,有二

十馀家,故云至于今多矣。以其趣舍各异,故得失互有也。

今集诸家之善,记其姓名,有不安者颇为改《易》,名曰《论语集解》。

[疏]“今集”至“集解”。○正义曰:此叙《集解》之体例也。今谓何晏时,

诸家谓孔安国、包咸、周氏、马融、郑玄、陈群、王肃、周生烈也。集此诸家所

说善者而存之,示无剿说,故各记其姓名。注言包曰、马曰之类是也。注但记其

姓,而此连言名者,以著其姓所以名其人,非谓名字之名也。有不安者,谓诸家

之说於义有不安者也。颇为改易者,言诸家之善则存而不改,其不善者颇多为改

易之。注首不言包曰、马曰,及诸家说下言一曰者,皆是何氏自下已言、改易先

儒者也。名曰《论语集解》者,何氏注解既毕,乃自题之也。杜氏注《春秋左氏

传》谓之“集解”者,谓聚集经传为之作解也。此乃聚集诸家义理以解《论语》,

言同而意异也。

光禄大夫关内侯臣孙邕、光禄大夫臣郑冲、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

侍中臣荀ダ、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疏]“光禄”至“等上”。○正义曰:此叙同集解之人也。《表》云:“大

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员,多至数十人。太初元年更

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无印绶,爵级十九曰关内侯,颜师古曰:

“言有侯号而居京畿,无国邑。”孙邕字宗儒,乐安青州人也。《晋书》:“郑

冲字文和,荧阳开封人也,起自寒微,卓尔立操。魏文帝为太子,命为文学,累

迁尚书郎,出补陈留大守,曹爽引为从事中郎,转散骑常侍光禄勋。”《表》又

云:“侍中、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应劭曰:“入侍天子,故曰侍中。”晋灼曰:

“魏文帝合散骑、中常侍为散骑常侍也。”又曰:“所加或列侯、将军、卿大夫、

将都尉尚书、太医、太宫令至郎中,亡员,多至数十人。”如淳曰:“将,谓都

郎将以下也,自列侯下至郎中,皆得有散骑及中常侍也。”又曰:“侍中、中常

侍得入禁中,散骑并乘舆车。”颜师古曰:“并音步浪反。骑而散从,无常职也。”

此言中领军者,《表》无文。安乡亭侯者,不在爵级二十之数,盖汉末及魏置亭

侯、列侯之伦也。曹羲,沛国谯人,魏宗室曹爽之弟。荀ダ字景倩,荀之子,

诜之弟也,咸熙中为司空。《表》又云:“少府,秦官,属官有尚书。成帝建始

四年初置尚书,员五人。”驸马都尉掌驸马,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颜师古

曰:“驸,副也,非正驾车,皆为副马。一曰驸,近也,疾也。”何晏字平叔,

南阳宛人也,何进之孙,咸之子。曹爽秉政,以晏为尚书,又尚公主。著述凡数

十篇。正始中,此五人共上此《论语集解》也。

●卷一·学而第一

[疏]正义曰:自此至《尧曰》,是《鲁论语》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当弟子

论撰之时,以《论语》为此书之大名,《学而》以下为当篇之小目。其篇中所载,

各记旧闻,意及则言,不为义例,或亦以类相从。此篇论君子、孝弟、仁人、忠

信、道国之法、主友之规,闻政在乎行德,由礼贵於用和,无求安饱以好学,能

自切磋而乐道,皆人行之大者,故为诸篇之先。既以“学”为章首,遂以名篇,

言人必须学也。《为政》以下,诸篇所次,先儒不无意焉,当篇各言其指,此不

烦说。第,顺次也;一,数之始也,言此篇於次当一也。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马曰:“子者,男子之通称,谓孔子也。”

王曰:“时者,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说怿。”)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包曰:“同门曰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

[疏]“子曰学而”至“君子乎”。○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为君子也。“子”

者,古人称师曰子。子,男子之通称。此言“子”者,谓孔子也。“曰”者,

《说文》云:“词也。从口,乙声。亦象口气出也。”然则“曰”者,发语词也。

以此下是孔子之语,故以“子曰”冠之。或言“孔子曰”者,以记非一人,各以

意载,无义例也。《白虎通》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孔子曰:

“学者而能以时诵习其经业,使无废落,不亦说怿乎?学业稍成,能招朋友,有

同门之朋从远方而来,与已讲习,不亦乐乎?既有成德,凡人不知而不怒之,不

亦君子乎?”言诚君子也。君子之行非一,此其一行耳,故云“亦”也。○注

“马曰子者”至“说怿”。○正义曰:云“子者,男子之通称”者,经传凡敌者

相谓皆言吾子,或直言子,称师亦曰子,是子者,男子有德之通称也。云“谓孔

子”者,嫌为他师,故辨之。《公羊传》曰:“子沈子曰。”何休云:“沈子称

子冠氏上者,著其为师也。不但言‘子曰’者,辟孔子也。其不冠子者,他师也。”

然则书传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圣德著闻,师范来世,不须言其氏,

人尽知之故也。若其他传受师说,後人称其先师之言,则以子冠氏上,所以明其

为师也,“子公羊子”、“子沈子”之类是也。若非已师,而称他有德者,则不

以子冠氏上,直言某子,若“高子”、“孟子”之类是也。云“时者,学者以时

诵习之”者,皇氏以为,凡学有三时:一,身中时。《学记》云:“发然後禁,

则格而不胜。时过然後学,则勤苦而难成。”故《内则》云:“十年出就外傅,

居宿於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十五成童,舞

《象》。”是也。二,年中时。《王制》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

教以《诗》、《书》。”郑玄云:“春夏,阳也。《诗》、《乐》者声,声亦阳

也。秋冬,阴也。《书》、《礼》者事,事亦阴也。互言之者,皆以其术相成。”

又《文王世子》云:“春诵,夏弦,秋学礼,冬读书。”郑玄云:“诵谓歌乐也。

弦谓以丝播。时阳用事则学之以声,阴用事则学之以事,因时顺气,於功易也。”

三,日中时。《学记》云:“故君子之於学也,藏焉,焉,息焉,游焉。”是

日日所习也。言学者以此时诵习所学篇简之文,及礼乐之容,日知其所亡,月无

忘其所能,所以为说怿也。谯周云:“悦深而乐浅也。”一曰:“在内曰说,在

外曰乐。”言“亦”者,凡外境心,则人心说乐。可说可乐之事,其类非一,

此“学而时习”、“有朋自远方来”,亦说乐之事耳,故云“亦”。犹《易》云:

“亦可丑也,亦可喜也。”○注“包曰:同门曰朋”。○正义曰:郑玄注《大司

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然则同门者,同在师门以授学者也。朋即群

党之谓。故子夏曰:“吾离群而索居。”郑玄注云:“群谓同门朋友也。”此言

“有朋自远方来”者,即《学记》云:“三年视敬业乐群也。”同志谓同其心意

所趣乡也。朋疏而友亲,朋来既乐,友即可知,故略不言也。○注“愠怒”至

“不怒”。○正义曰:云:“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者,其说有二:一云古

之学者为己,己得先王之道,含章内映,而他人不见不知,而我不怒也。一云君

子易事,不求备於一人,故为教诲之道,若有人钝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

愠怒也。

有子曰:(孔子弟子有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

少也。上,谓凡在已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顺,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

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疏]“有子曰”至“本与”。○正义曰:此章言孝弟之行也。弟子有若曰:

“其为人也,孝於父母,顺於兄长,而好陵犯凡在已上者,少矣。”言孝弟之人,

性必恭顺,故好欲犯其上者少也。既不好犯上,而好欲作乱为悖逆之行者,必无,

故云“未之有”也。是故君子务修孝弟,以为道之基本。基本既立,而後道德生

焉。恐人未知其本何谓,故又言:“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礼尚谦退,不

敢质言,故云“与”也。○注“孔子弟子有若”。○正义曰:《史记·弟子传》

云:“有若少孔子四十三岁。”郑玄曰:“鲁人。”○注“鲜,少也”。○正义

曰:《释诂》云:“鲜,罕也。”故得为少。皇氏、熊氏以为,上谓君亲,犯谓

犯颜谏争。今案注云:“上,谓凡在已上者”,则皇氏、熊氏违背注意,其义恐

非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包曰:“巧言,好其言语。令色,善其颜

色。皆欲令人说之,少能有仁也。”)

[疏]“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正义曰:此章论仁者必直言正色。其

若巧好其言语,令善其颜色,欲令人说爱之者,少能有仁也。

曾子曰:(马曰:“弟子曾参。”)“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言凡所传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传之。)

[疏]“曾子曰”至“习乎”。○正义曰:此章论曾子省身慎行之事。弟子曾

参尝曰:“吾每日三自省察已身:为人谋事而得无不尽忠心乎?与朋友结交而得

无不诚信乎?凡所传授之事,得无素不讲习而妄传乎?”以谋贵尽忠,朋友主信,

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注“马曰:弟子曾参。”○正义曰:《史记·弟子

传》云:“曾参,南武城人,字子舆。少孔子四十六岁。孔子以为能通孝道,故

授之业,作《孝经》。死於鲁。”

子曰:“道千乘之国,(马曰:“道,谓为之政教。《司马法》:‘六尺为

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十为通,通十为成,成出革

车一乘。’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唯公侯之封乃

能容之,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包曰:“道,治也。千乘之国者,百里之

国也。古者井田,方里为井。十井为乘,百里之国,千乘也。”融依《周礼》,

包依《王制》、《孟子》,义疑,故两存焉。)敬事而信,(包曰:“为国者,

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节用而爱人,(包曰:“节用,不奢侈。国以民

为本,故爱养之。”)使民以时。”(包曰:“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

务。”)

[疏]“子曰道”至“以时”。○正义曰:此章论治大国之法也。马融以为,

道谓为之政教。千乘之国谓公侯之国,方五百里、四百里者也。言为政教以治公

侯之国者,举事必敬慎,与民必诚信,省节财用,不奢侈,而爱养人民,以为国

本,作事使民,必以其时,不妨夺农务。此其为政治国之要也。包氏以为,道,

治也。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夏即公侯,殷、周惟上公也。馀同。○注“马曰

道”至“过焉”。○正义曰:以下篇“子曰:道之以政”,故云“道,谓为之政

教。”《史记》齐景公时有司马田穰苴善用兵。《周礼》司马掌征伐。六国时,

齐威王使大夫追论古者兵法,附穰苴於其中,凡一百五十篇,号曰《司马法》。

此“六尺曰步”,至“成出革车一乘”,皆彼文也。引之者以证千乘之国为公侯

之大国也。云“然则千乘之赋,其地千成”者,以成出一乘,千乘故千成。云

“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者,以方百里者一,为方十里者百。方三百里者,

三三而九,则为方百里者九,合成方十里者九百,得九百乘也。计千乘犹少百乘

方百里者一也。又以此方百里者一,六分破之,每分得广十六里,长百里,引而

接之,则长六百里,广十六里也。半折之,各长三百里,将埤前三百里南西两边,

是方三百一十六里也。然西南角犹缺方十六里者一也。方十六里者一,为方一里

者二百五十六,然割方百里者为六分,馀方一里者四百,今以方一里者二百五

十六埤西南角,犹馀方一里者一百四十四,又复破而埤三百一十六里两边,则每

边不复得半里,故云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也。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者,案

《周礼·大司徒》云:“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

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

此千乘之国居地方三百一十六里有畸,伯、子、男自方三百而下则莫能容之,故

云“唯公侯之封,乃能容之”。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者,《坊记》云:

“制国不过千乘。”然则地虽广大,以千乘为限,故云“虽大国之赋亦不是过焉”。

《司马法》“兵车一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计千乘有七万五千人,则

是六军矣。《周礼·大司马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

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鲁颂·宫》云“公车千乘”,《明堂位》

云“封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及《坊记》与此文,皆与《周礼》

不合者,礼:天子六军,出自六乡。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地官·小司徒》云:“凡起徒役,无过家一人。”是家出一人,乡为一军,此

则出军之常也。天子六军,既出六乡,则诸侯三军,出自三乡。《宫》云“公

徒三万”者,谓乡之所出,非千乘之众也。千乘者,自谓计地出兵,非彼三军之

车也。二者不同,故数不相合。所以必有二法者,圣王治国,安不忘危,故今所

在皆有出军之制。若从王伯之命,则依国之大小,出三军、二军、一军也。若其

前敌不服,用兵未已,则尽其境内皆使从军,故复有此计地出军之法。但乡之出

军是正,故家出一人;计地所出则非常,故成出一车。以其非常,故优之也。”

包曰:道,治也”者,以治国之法,不惟政教而已。下云“道之以德”,谓道德,

故易之,但云“道,治也”。云“千乘之国,百里之国也”者,谓夏之公侯,殷、

周上公之国也。云“古者井田,方里为井”者,《孟子》云“方里而井,井九百

亩”是也。云“十井为乘,百里之国千乘也”者,此包以古之大国不过百里,

以百里赋千乘,故计之每十井为一乘,是方一里者十为一乘,则方一里者百为十

乘,开方之法,方百里者一为方十里者百。每方十里者一为方一里者百,其赋十

乘。方十里者百,则其赋千乘。地与乘数相当,故曰:千乘也。云:“融依

《周礼》,包依《王制》、《孟子》”者,马融依《周礼·大司徒》文,以为诸

公之地方五百里,侯四百里以下也。包氏依《王制》,云凡四海之内九州,州方

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

也。又《孟子》云:“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之制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

男五十里。”包氏据此以为大国不过百里,不信《周礼》有方五百里、四百里之

封也。马氏言名,包氏不言名者,包氏避其父名也。云“义疑,故两存焉”者,

以《周礼》者,周公致太平之书,为一代大典;《王制》者,汉文帝令博士所作,

“孟子”者,邹人也,名轲,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著书七篇,亦命世

亚圣之大才也。今马氏、包氏各以为据,难以质其是非,莫敢去取,於义有疑,

故两存其说也。○注“包曰作事使”至“农务”。○正义曰:云“作使民,必以

其时”者,谓筑都邑城郭也。以都邑者,人之聚也,国家之藩卫,百姓之保障,

不固则败,不则坏,故虽不临寇,必於农隙备其守御,无妨农务。《春秋》庄

二十九年《左氏传》曰:“凡土功,龙见而毕务,戒事也。”注云:“谓今九月,

周十一月。龙星角亢,晨见东方,三务始毕,戒民以土功事。”“火见而致用”,

注云:“大火,心星,次角、亢,见者致筑作之物。”“水昏正而栽”,注云:

“谓今十月,定星昏而中,於是树板而兴作。”“日至而毕”,注云:“日南

至,微阳始动,故土功息。”若其门户道桥城郭墙堑有所损坏,则特随坏时修之,

故僖二十年《左传》曰“凡启塞从时”是也。《王制》云:“用民之力,岁不过

三日。”《周礼·均人职》云:“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

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年则公旬用一日焉。”是皆重民之力而不妨夺农务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

文。”(马曰:“文者,古之遗文。”)

[疏]“子曰弟子”至“学文”。○正义曰:此章明人以德为本,学为末。男

子後生为弟。言为人弟与子者,入事父兄则当孝与弟也,出事公卿则当忠与顺也。

弟,顺也。入不言弟,出不言忠者,互文可知也。下孔子云:“出则事公卿,入

则事父兄。”《孝经》云:“事父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顺可移於长。”

是也。“谨而信”者,理兼出入,言恭谨而诚信也。“泛爱众”者,泛者,宽博

之语。君子尊贤而容众。或博爱众人也。“而亲仁”者,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

能行已上诸事,仍有间暇馀力,则可以学先王之遗文。若徒学其文而不能行上事,

则为言非行伪也。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

《易》、《春秋》六经是也。

子夏曰:“贤贤易色,(孔曰:“子夏,弟子卜商也。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

善。”)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孔曰:“尽忠节,不爱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疏]“子夏曰”至“学矣”。○正义曰:此章论生知美行之事。“贤贤易色”

者,上“贤”,谓好尚之也。下“贤”,谓有德之人。易,改也。色,女人也。

女有姿色,男子悦之,故经传之文通谓女人为色。人多好色不好贤者,能改易好

色之心以好贤,则善矣,故曰“贤贤易色”也。“事父母,能竭其力”者,谓小

孝也。言为子事父,虽未能不匮,但竭尽其力,服其勤劳也。“事君,能致其身”

者,言为臣事君,虽未能将顺其美,匡救其恶,但致尽忠节,不爱其身,若童汪

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者,谓与朋友结交,虽不能切磋琢磨,但言约而

每有信也。“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者,言人生知行此四事,虽曰未尝从师

伏膺学问,然此为人行之美矣,虽学亦不是过,故吾必谓之学矣。○注“孔曰:

子夏,弟子卜商”。○正义曰:案《史记·仲尼弟子传》云:“卜商字子夏,卫

人也。少孔子四十四岁。孔子既没,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孔曰:“固,蔽也。”一曰:“言

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义理。”)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

过则勿惮改。(郑曰:“主,亲也。惮,难也。”)

[疏]“子曰”至“惮改”。○正义曰:此章勉人为君子也。“君子不重则不

威,学则不固”者,其说有二:孔安国曰:固,蔽也。言君子当须敦重。若不敦

重,则无威严。又当学先王之道,以致博闻强识,则不固蔽也。”一曰:“固,

谓坚固。言人不能敦重,既无威严,学又不能坚固,识其道理也。”明须敦重也。

“主忠信”者,主犹亲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友不如己者”,

言无得以忠信不如己者为友也。“过则勿惮改”者,勿,无也;惮犹难也。言人

谁无过,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故苟有过,无得难於改也。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曰:“慎终者,丧尽其哀。追远

者,祭尽其敬。君能行此二者,民化其德,皆归於厚也。”)

[疏]“曾子曰”至“厚矣”。○正义曰:此章言民化君德也。“慎终”者,

终,谓父母之丧也。以死者人之终,故谓之终。执亲之丧,礼须谨慎尽其哀也。

“追远”者,远,谓亲终既葬,日月已远也。孝子感时念亲,追而祭之,尽其敬

也。“民德归厚矣”者,言君能行此慎终、追远二者,民化其德,皆归厚矣。言

不偷薄也。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

(郑曰:“子禽,弟子陈亢也。子贡,弟子,姓端木,名赐。亢怪孔子所至之邦

必与闻其国政,求而得之邪?抑人君自原与之为治?”)子贡曰:“夫子温、良、

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郑曰:“言夫子

行此五德而得之,与人求之异,明人君自与之。”)

[疏]“子禽”至“求之”。○正义曰“此章明夫子由其有德与闻国政之事。

“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者,子禽

疑怪孔子所至之邦必与?闻其国之政事,故问子贡曰:“此是孔子求於时君而得

之与?抑人君自原与夫子为治与?”抑、与皆语辞。“子贡曰:夫子温、良、恭、

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者,此子贡答辞也。敦柔

润泽谓之温,行不犯物谓之良,和从不逆谓之恭,去奢从约谓之俭,先人後已谓

之让。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与闻国政。他人则就君求之,夫子则德,人君自原

与之为治,故曰:“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诸、与皆语辞。○

注“郑曰”至“为治”。○正义曰:云:“子禽,弟子陈亢。子贡,弟子,姓端

木,名赐”者,《家语·七十二弟子篇》云:“陈亢,陈人,字子禽,少孔子四

十岁。”《史记·弟子传》云:“端木赐字子贡,少孔子三十一岁。”云“求而

得之邪”者,邪,未定之辞。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孔曰:“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

志而已。父没乃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孔曰:“孝子

在丧,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於父之道。”)

[疏]“子曰”至“孝矣”。○正义曰:此章论孝子之行。“父在观其志”者,

在心为志。父在,子不得自专,故观其志而己。“父没观其行”者,父没可以自

专,乃观其行也。“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者,言孝子在丧三年,哀慕

犹若父存,无所改於父之道,可谓为孝也。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

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马曰:“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

以礼为节,亦不可行。”)

[疏]“有子曰”至“行也”。○正义曰:“此章言礼乐为用相须乃美。“礼

之用,和为贵”者,和,谓乐也。乐主和同,故谓乐为和。夫礼胜则离,谓所居

不和也,故礼贵用和,使不至於离也。“先王之道,斯为美”者,斯,此也。言

先王治民之道,以此礼贵和美,礼节民心,乐和民声。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

揖让而治天下者,礼乐之谓也,是先王之美道也。“小大由之,有所不行”者,

由,用也。言每事小大皆用礼,而不以乐和之,则其政有所不行也。“知和而和,

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者,言人知礼贵和,而每事从和,不以礼为节,亦不

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复,犹覆也。义不必信,信非义也。以

其言可反覆,故曰近义。)恭近於礼,远耻辱也。(恭不合礼,非礼也。以其能

远耻辱,故曰近礼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孔曰:“因,亲也。言所亲

不失其亲,亦可宗敬。”)

[疏]“有子曰”至“宗也”。○正义曰:此章明信与义、恭与礼不同,及人

行可宗之事。“信近於义,言可复也”者,复犹覆也。人言不欺为信,於事合宜

为义。若为义事,不必守信,而信亦有非义者也。言虽非义,以其言可反复不欺,

故曰近义。“恭近於礼,远耻辱也”者,恭惟卑巽,礼贵会时,若巽在床下是恭,

不合礼则非礼也。恭虽非礼,以其能远耻辱,故曰近礼。“因不失其亲,亦可宗

也”者,因,亲也。所亲不失其亲,言义之与比也。既能亲仁比义,不有所失,

则有知人之鉴,故可宗敬也。言“亦”者,人之善行可宗敬者非一,於其善行可

宗之中,此为一行耳,故云“亦”也。○注“义不必信,信非义也”。○正义曰:

云:“义不必信”者,若《春秋》晋士モ帅师侵齐,闻齐侯卒,乃还。《春秋》

善之。是合宜不必守信也。云“信非义也”者,《史记》尾生与女子期於梁下,

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柱而死。是虽守信而非义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郑曰:“学者之志,有所不暇。”)

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曰:“敏,疾也。有道,

有道德者。正,谓问事是非。”)

[疏]“子曰君子”至“也已”。○正义曰:“此章述好学之事。“君子食无

求饱,居无求安”者,言学者之志,乐道忘饥,故不暇求其安饱也。“敏於事而

慎於言”者,敏,疾也。言当敏疾於所学事业,则有成功。《说命》曰:“敬逊

务时敏,厥乃来”是也。学有所得,又当慎言说之。“就有道而正焉”者,有

道,谓有道德者。正,谓问其是非。言学业有所未晓,当就有道德之人,正定其

是之与非。《易·文言》曰:“问以辨之”是也。“可谓好学也已”者,总结之

也。言能行在上诸事,则可谓之为好学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孔曰:“未足

多。”)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郑曰:“乐,谓志於道,不以贫为忧

苦。”)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曰:

“能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能自切磋琢磨。”)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

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曰:“诸,之也。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

善取类,故然之。往告之以贫而乐道,来答以切磋琢磨。”)

[疏]“子曰”至“来者”。○正义曰:此章言贫之与富皆当乐道自也。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者,乏财曰贫,佞说为谄,多财曰富,傲逸为骄。

言人贫多佞说,富多傲逸。若能贫无谄佞,富不骄逸,子贡以为善,故问夫子曰:

“其德行何如?”“子曰可也”者,此夫子答子贡也。时子贡富,志怠於学,故

发此问,意谓不骄而为美德,故孔子抑之,云:“可也。”言未足多。“未若贫

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者,乐,谓志於善道,不以贫为忧苦。好,谓闲习礼容,

不以富而倦略,此则胜於无谄、无骄,故云“未若”,言不如也。“子贡曰: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者,子贡知师励已,故引《诗》

以成之。此《卫风·淇奥》之篇,美武公之德也。治骨曰切,象曰差,玉曰琢,

石曰磨,道其学而成也。听其规谏以自,如玉石之见琢磨。子贡言: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其此能切磋琢磨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者,

子贡知引《诗》以成孔子义,善取类,故呼其名而然之。“告诸往而知来者”者,

此言可与言《诗》之意。诸,之也。谓告之往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则知来者

切磋琢磨,所以可与言《诗》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正义曰:此章言人当责己

而不责人。凡人之情,多轻易於知人,而患人不知己,故孔子抑之云:“我则不

耳。不患人之不己知,但患己不能知人也。”

●卷二·为政第二

[疏]正义曰:《左传》曰“学而後入政”,故次前篇也。此篇所论孝敬信勇

为政之德也,圣贤君子为政之人也,故以“为政”冠於章首,遂以名篇。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包曰:“德者无为,

犹北辰之不移而众星共之。”)

[疏]“子曰”至“共之”。○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要。“为政以德”者,

言为政之善,莫若以德。德者,得也。物得以生,谓之德。淳德不散,无为化清,

则政善矣。“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者,譬,况也。北极谓之北辰。北

辰常居其所而不移,故众星共尊之,以况人君为政以德,无为清静,亦众人共尊

之也。○注“包曰”至“共之”。正义曰:案《尔雅·释天》云:“北极谓之北

辰。”郭璞曰:“北极,天之中,以正四时。”然则极,中也;辰,时也。以其

居天之中,故曰北极;以正四时,故曰北辰。《汉书·天文志》曰:“中宫太极

星。其一明者,泰一之常居也。旁三星,三公。环之匡卫十二星,藩臣。皆曰紫

宫。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斗为帝车,运於中央,临制四海。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於斗。”是众星共之也。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

“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於正。”)

[疏]“子曰”至“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於去邪归正,故举

《诗》要当一句以言之。“《诗》三百”者,言《诗》篇之大数也。“一言以蔽

之”者,蔽,犹当也。古者谓一句为一言。《诗》虽有三百篇之多,可举一句当

尽其理也。“曰:‘思无邪’”者,此《诗》之一言,《鲁颂·篇》文也。

《诗》之为体,论功颂德,止僻防邪,大抵皆归於正,故此一句可以当之也。○

注“孔曰:篇之大数”。○正义曰:案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

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

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

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

“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疏]“子曰”至“且格”。○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以德之效也。“道之以政”

者,政,谓法教;道,谓化诱。言化诱於民,以法制教命也。“齐之以刑”者,

齐,谓齐整;刑,谓刑罚。言道之以政而民不服者,则齐整之以刑罚也。“民免

而无耻”者,免,苟免也。言君上化民,不以德而以法制刑罚,则民皆巧诈苟免,

而心无愧耻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者,德,谓道德;格,正也。

言君上化民,必以道德。民或未从化,则制礼以齐整,使民知有礼则安,失礼则

耻。如此则民有愧耻而不犯礼,且能自而归正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有所成也。)四十而不惑,(孔

曰:“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曰:“知天命之终始。”)六十而耳顺,

(郑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马曰:

“矩,法也。从心所欲无非法。”)

[疏]“子曰”至“逾矩”。○正义曰:此章明夫子隐圣同凡,所以劝人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者,言成童之岁,识虑方明,於是乃志於学也。“三十而

立”者,有所成立也。“四十而不惑”者,志强学广,不疑惑也。“五十而知天

命”者,命,天之所禀受者也。孔子四十七学《易》,至五十穷理尽性知天命之

终始也。“六十而耳顺”者,顺,不逆也。耳闻其言,则知其微旨而不逆也。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矩,法也。言虽从心所欲而不逾越法度也。孔子

辄言此者,欲以勉人志学,而善始令终也。

孟懿子问孝。(孔曰:“鲁大夫仲孙何忌。懿,谥也。”)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郑曰:“恐孟孙不晓

无违之意,将问於樊迟,故告之。樊迟,弟子樊须。”)樊迟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疏]“孟懿”至“以礼”。○正义曰:此章明孝必以礼。“孟懿子问孝”者,

鲁大夫仲孙何忌问孝道於孔子也。“子曰:无违”者,此夫子答辞也。言行孝之

道,无得违礼也。“樊迟御”者,弟子樊须为夫子御车也。“子告之曰:孟孙问

孝於我,我对曰,无违”者,孟孙,即懿子也。孔子恐孟孙不晓无违之意,而懿

子与樊迟友善,必将问於樊迟,故夫子告之。“樊迟曰:何谓也”者,樊迟亦未

达无违之旨,故复问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

以礼”者,此夫子为言无违之事也。生,事之以礼,谓冬温夏清昏定晨省之属也。

死,葬之以礼,谓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之属也。祭之以礼,

谓春秋祭祀以时思之、陈其簋而哀戚之之属也。不违此礼,是无违之理也。不

即告孟孙者,初时意在简略,欲使思而得之也。必告樊迟者,恐孟孙以为从父之

令是无违,故既与别,後告於樊迟,将使复告孟孙也。○注“孔曰”至“谥也”。

○正义曰:《春秋》定六年《经》书“仲孙何忌如晋”,《传》曰“孟懿子往”,

是知孟懿子即仲孙何忌也。《谥法》曰:“温柔贤善曰懿。”○注“郑曰”至

“樊须”。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曰:“樊须字子迟,齐人,少孔子三十

六岁也。”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马曰:“武伯,懿子之子仲孙

彘。武,谥也。言孝子不妄为非,唯疾病然後使父母忧。”)

[疏]“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正义曰:此章言孝子不妄

为非也。武伯,懿子之仲孙彘也,问於夫子为孝之道。夫子答之曰:“子事父母,

唯其疾病然後可使父母忧之,疾病之外,不得妄为非法,贻忧於父母也”。○注

“马曰”至“父母忧”。○正义曰:案《春秋》,懿子以哀十四年卒,而武伯嗣。

哀公十七年《左传》曰:“公会齐侯於蒙,孟武伯相。武伯问於高柴曰:‘诸侯

盟,谁执牛耳?’季羔曰:‘曾阝衍之役,吴公子姑曹。发阳之役,卫石。’

武伯曰:‘然则彘也。’”是武伯为懿子之子仲孙彘也。《谥法》:“刚强直理

曰武。”

子游问孝。(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子曰:“今之孝者,是

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包曰:“犬以守御,马以

代劳,皆养人者。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不敬则无以别。’《孟子》

曰:‘食而不爱,豕畜之。爱而不敬,兽畜之。’”)

[疏]“子游”至“别乎”。○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敬。“子游问孝”者,

弟子子游问行孝之道於孔子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者,此下孔子为

子游说须敬之事。今之人所谓孝者,是唯谓能以饮食供养者也。言皆无敬心。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者,此为不敬之人作譬也。其说有二:

一曰,犬以守御,马以代劳,皆能有以养人者,但畜兽无知,不能生敬於人,若

人唯能供养於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於犬马乎?一曰,人之所养,乃至於犬马,

同其饥渴,饮之食之,皆能有以养之也。但人养犬马,资其为人用耳,而不敬此

犬马也,人若养其父母而不敬,则何以别於犬马乎?言无以别。明孝必须敬也。

○注“孔曰:子游,弟子,姓言名偃”。○正义曰:《史记·弟子传》曰:“言

偃,吴人,字子游,少孔子四十五岁。”○注“包曰”至“畜之”。○正义曰:

云“《孟子》曰”者,案《孟子·尽心篇》:“孟子曰:‘食而不爱,豕交之也。

爱而不敬,兽畜之也。’”赵岐注云:“人之交接,但食之而不爱,若养豕也。

爱而不敬,若人畜禽兽,但爱而不能敬也。”引之以证孝必须敬。彼言“豕交之”,

此作“豕畜之”者,所见本异,或传写误。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包曰:“色难者,谓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马曰:“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

曾是以为孝乎?”(马曰:“孔子喻子夏,服劳、先食,汝谓此为孝乎?未孝也。

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疏]“子夏问”至“孝乎”。○正义曰:此章言为孝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也。

“子夏问孝”者,弟子子夏问於孔子为孝之道也。“子曰:色难”者,答之也。

言承顺父母颜色乃为难也。“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

乎”者,孔子又喻子夏,服劳、先食不为孝也。先生,谓父兄。馔,饮食也。曾,

犹则也。言若家有劳辱之事,或弟或子服其勤劳,有酒有食,进与父兄饮食,汝

则谓是以为孝乎?言此未孝也。必须承顺父母颜色,乃为孝也。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孔曰:“回,弟子,姓颜名回,字

子渊,鲁人也。不违者,无所怪问。於孔子之言,默而识之,如愚。”)退而省

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曰:“察其退还与二三子说释道义,发明大

体,知其不愚。”)

[疏]“子曰”至“不愚”。○正义曰:此章美颜渊之德。“子曰:吾与回言

终日,不违,如愚”者,回,弟子颜渊也;违,犹怪问也;愚,无智之称。孔子

言:我与回言,终竟一日,亦无所怪问。於我之言,默而识之,如无知之愚人也。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者,言回既退还,而省察其在私室与二三

子说释道义,亦足以发明大体,乃知其回也不愚。○注“孔曰”至“如愚”。○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子曰:“视其所以,(以,用也。言视其所行用。)观其所由,(由,经也。

言观其所经从。)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孔曰:“,匿也。言

观人终始,安所匿其情。”)

[疏]“子曰”至“哉”。○正义曰:此章言知人之法也。“视其所以”者,

以,用也。言视其所以行用。“观其所由”者,由,经也。言观其所经从。“察

其所安”者,言察其所安处也。“人焉哉?人焉哉”者,,匿也;焉,安

也。言知人之法,但观察其终始,则人安所隐匿其情哉?再言之者,深明情不可

隐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寻也。寻释故者,又知新者,

可以为人师矣。)

[疏]“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正义曰:此章言为师之法。温,

寻也。言旧所学得者,温寻使不忘,是温故也。素所未知,学使知之,是知新也。

既温寻故者,又知新者,则可以为人师矣。○注“温,寻也”。○正义曰:案

《中庸》云:“温故而知新。”郑注云:“温读如Ь温之温,谓故学之熟矣,後

时习之谓之温。”案《左传》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太宰请寻盟。子贡

对曰:‘盟可寻也。亦可寒也。’贾逵注云:“寻,温也。”又《有司彻》云:

“乃热尸俎。”是寻为温也。言人旧学已精熟,在後更习之,犹若温Ь故食也。

子曰:“君子不器。”(包曰:“器者各周其用,至於君子,无所不施。”)

[疏]“子曰:君子不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之德也。器者,物象之名。

形器既成,各周其用。若舟楫以济川,车舆以行陆,反之则不能。君子之德,则

不如器物,各守一用,言见几而作,无所不施也。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孔曰:“疾小人多言,而行

之不周。”)

[疏]“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从之”。○正义曰:此章疾小人多

言,而行之不周也。子贡问於夫子曰:“君子之德行何如?”夫子答之曰:“君

子先行其言,而後以行从之,言行相副,是君子也。”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小人比而不

周。”

[疏]“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

人德行不同之事。忠信为周,阿党为比。言君子常行忠信,而不私相阿党,小人

则反是。○注曰:“忠信为周。”○正义曰:《鲁语》文也。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包曰:“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思

而不学则殆。(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

[疏]“子曰”至“则殆”。○正义曰:此章言教学法也。“学而不思则罔”

者,言为学之法。既从师学,则自思其馀蕴。若虽从师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

然无所得也。“思而不学则殆”者,言但自寻思,而不往从师学,终卒不得其义,

则徒使人精神疲劳倦殆。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攻,治也。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

异端不同归也。)

[疏]“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矣”。○正义曰:此章禁人杂学。攻,治

也。异端,谓诸子百家之书也。言人若不学正经善道,而治乎异端之书,斯则为

害之深也。以其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异端则不同归也。○注“攻治”至

“同归”。○正义曰:云:“善道有统,故殊涂而同归”者,正经是善道也,皆

以忠孝仁义为本,是有统也。四术为教,是殊涂也,皆以去邪归正,是同归也。

异端之书,则或糠尧、舜,戕毁仁义,是不同归也。殊涂同归,是《易·下系辞》

文也。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孔曰:“弟子,姓仲,名由,字子路。”)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疏]“子曰”至“知也”。○正义曰:此章明知也。“由,诲汝知之乎”者,

孔子以子路性刚,好以不知为知,故此抑之。呼其名曰:“由,我今教诲汝为知

之乎!”此皆语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者,此诲辞也。言汝

实知之事则为知之,实不知之事则为不知,此是真知也。若其知之,反隐曰不知:

及不知,妄言我知,皆非知也。○注“孔曰”至“子路”。○正义曰:《史记·

弟子传》云:“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岁。子路性鄙,好勇力,志抗直,

冠雄鸡,佩豚,陵暴孔子。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後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

弟子。”

子张学干禄。(郑曰:“弟子,姓颛孙,名师,字子张。干,求也。禄,禄

位也。”)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包曰:“尤,过也。疑则

阙之,其馀不疑,犹慎言之,则少过。”)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包

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则少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

中矣。”(郑曰:“言行如此,虽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

[疏]“子张”至“中矣”。○正义曰:此章言求禄之法。“子张学干禄”者,

干,求也。弟子子张师事孔子,学求禄位之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

则寡尢”者,此夫子教子张求禄之法也。尢,过也;寡,少也。言虽博学多闻,

疑则阙之,尢须慎言其馀不疑者,则少过也。“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

者,殆,危也。言虽广览多见,所见危者,阙而不行,尢须慎行其馀不危者,则

少悔恨也。“言寡尢,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者,言若少过,行又少悔,必得禄

位。设若言行如此,虽偶不得禄,亦同得禄之道。○注“郑曰”至“位也”。正

义曰:《史记·弟子传》云:“颛孙师,陈人,字子张。少孔子四十八岁。”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包曰:“哀公,鲁君谥。”)孔子对曰: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包曰:“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

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疏]“哀公”至“不服”。○正义曰:此章言治国使民服之法。“哀公问曰:

何为则民服”者,哀公,鲁君也。问於孔子曰:“何所云为则万民服从也?”时

哀公失德,民不服从,哀公患之,故有此问。“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

者,此孔子对以民服之法也。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诸邪枉之人,则

民服其上也。“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者,举邪枉之人用之,废置诸正直之人,

则民不服上也。於时群邪秉政,民心厌弃,故以此对之也。○注“包曰:哀公,

鲁君谥”。○正义曰:《鲁世家》云:哀公名蒋,定公之子,周敬王二十六年即

位。《谥法》云:“恭仁短折曰哀。”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曰:“鲁卿季孙肥。康,谥。”)

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包曰:“庄,严也。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

孝慈则忠,(包曰:“君能上孝於亲,下慈於民,则民忠矣。”)举善而教不能

则劝。(包曰:“举用善人而教不能者,则民劝勉。”)

[疏]“季康”至“则劝”。○正义曰:此章明使民敬、忠、劝善之法。“季

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者,季康子,鲁执政之上卿也。时以僭滥,

故民不敬、忠、劝勉,故问於孔子曰:“欲使民人敬上尽忠,劝勉为善,其法如

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者,此答之也。自上莅下曰临。庄,严也。言

君临民以严,则民敬其上。“孝慈则忠”者,言君能上孝於亲,下慈於民,则民

作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者,言君能举用善人,置之禄位,教诲不能之人,

使之材能,如此则民相劝勉为善也。於时鲁君蚕食深宫,季氏专执国政,则如君

矣,故此答皆以人君之事言之也。○注“鲁卿季孙肥。康,谥”。○正义曰:知

者,据《左传》及《世家》文也。《谥法》云:“安乐抚民曰康。”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包曰:“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

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

政?”(包曰:“孝乎惟孝,美大孝之辞。友于兄弟,善於兄弟。施,行也。所

行有政道,与为政同。”)

[疏]“或谓”至“为政”。正义曰:此章言孝、友与为政同。“或谓孔子曰:

子奚不为政”者,奚,何也。或,有一人,亡其姓名,谓孔子曰:“子既多才多

艺,何不居官为政?”或人以为,居位乃是为政也。“子曰:《书》云:孝乎唯

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者,此《周书·君陈》篇文,引之以答或人为政之事。

彼云:“王若曰:‘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孔安

国云:“言其有令德,善事父母,行已以恭。言善事父母者,必友于兄弟,能施

有政。”令其言与此小异。此云“孝乎唯孝”者,美大孝之辞也。友于兄弟者,

言善於兄弟也。施,行也。行於此二者,即有为政之道也。“是亦为政,奚其为

为政”者,此孔子语也。是,此也。言此孝、友亦为政之道,此外何事其为为政

乎?言所行有政道,即与为政同,不必居位乃是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曰:“言人而无信,其馀终无可。”)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包曰:“大车,牛车。︼者,辕端横

木,以缚轭。小车,驷马车。︷者,辕端上曲钩衡。”)

[疏]“子曰”至“之哉”。○正义曰:此章明信不可无也。“人而无信,不

知其可也”者,言人而无信,其馀虽有他才,终无可也。“大车无︼,小车无︷,

其何以行之哉”者,此为无信之人作譬也。大车,牛车。︼,辕端横木,以缚轭

驾牛领者也。小车,驷马车。︷者,辕端上曲钩衡,以驾两服马领者也。大车无

︼则不能驾牛,小车无︷则不能驾马,其车何以得行之哉。言必不能行也,以喻

人而无信,亦不可行也。○注“包曰”至“钩衡”。○正义曰:云:“大车,牛

车”者,《冬官·考工记》:“车人为车,大车崇九尺。”郑注云:“大车,平

地载任之车,毂长半柯者也。”其驾牛,故《酒诰》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

故曰:“大车,牛车也。”《说文》云:“︼,大车辕端持衡者,轭辕前也。”

是︼者,辕端横木以缚轭者也。云“小车,驷马车”者,《考工记》兵车、田车、

乘车也,皆驾驷马,故曰驷马车也。《说文》云:“︷者,车辕端持衡者。”

《考工记》云:“国马之,深四尺有七寸。”注云:“马高八尺。兵车、乘车

轵崇三尺有三寸,加轸与卜七寸,又并此深,则衡高八尺七寸也。除马之高,

则馀七寸,为衡颈之间。”是在衡上也。辕从轸以前稍曲而上至衡,则居衡之

上而乡下钩之,衡则横居下,是辕端上曲钩衡者名︷也。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孔曰:“文质礼变。”)子曰:“殷因於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马曰:“所因,谓三纲五常。

所损益,谓文质三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物类相召,世数

相生,其变有常,故可预知。)

[疏]“子张”至“知也”。○正义曰:此章明创制革命,因沿损益之礼。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者,弟子子张问於孔子:“夫国家文质礼变,设若相承

至於十世,世数既远,可得知其礼乎?”“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此夫子答以可知之事。言殷承夏后,因用夏

礼,谓三纲五常不可变革,故因之也。所损益者,谓文质三统。夏尚文,殷则损

文而益质;夏以十三月为正,为人统,色尚黑,殷则损益之,以十二月为正,为

地统,色尚白也。其事易晓,故曰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者,

言周代殷立,而因用殷礼。及所损益,事事亦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

可知也”者,言非但顺知既往,兼亦预知将来。时周尚存,不敢斥言,故曰“其

或”。言设或有继周而王者,虽多至百世,以其物类相召,世数相生,其变有常,

故皆可预知也。○注“马曰”至“三统”。○正义曰:云:“三纲五常”者,

《白虎通》云:“三纲者何谓?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大者为纲,小者为纪,所以张理上下,整齐人道也。人皆怀五常之性,

有亲爱之心,是以纲纪为化,若罗网有纪纲之而百目张也。所以称三纲何?一阴

一阳之谓道,阳得阴而成,阴得阳而序,刚柔相配,故人为三纲,法天地人。君

臣法天,取象日月屈信归功也。父子法地,取法五行转相生也。夫妇,取象人合

阴阳有施。君,群也,群下之所归心。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也。父者,

矩也,以度教子。子者,孳也,孳孳无已也。夫者,扶也。以道扶接。妇者,服

也,以礼屈服也。”云“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白虎通》云:

“五常者,何谓?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好生爱人。义者宜也,断

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智者知也,或於事,见微知著。信者诚也,专

一不移。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是也。”云

“损益谓文质三统”者,《白虎通》云:“王者必一质一文者何?所以承天地,

顺阴阳。阳道极则阴道受,阴道极则阳道受,明一阳二阴不能继也。质法天,文

法地而已,故天为质。地受而化之,养而成之,故为文。《尚书大传》曰:‘王

者一质一文,据天地之道。’《礼三正记》曰:‘质法天,文法地。帝王始起,

先质後文者,顺天地之道,本末之义,先後之序也。’事莫不先其质性,乃後有

其文章也。夏尚黑,殷尚白,周尚赤,此之谓三统,故《书传略说》云:‘天有

三统,物有三变,故正色有三。天有三生三死,故士有三王,王特一生死。’又

《春秋纬·元命包》及《乐纬·稽耀嘉》云:“夏以十三月为正,息卦受泰。”

注云:“物之始,其色尚黑,以寅为朔。”“殷以十二月为正,息卦受临。”注

云:“物之牙,其色尚白,以鸡鸣为朔。”“周以十一月为正,息卦受复,其色

尚赤,以夜半为朔。”又《三正记》云:“正朔三而改,文质再而复。”以此推

之,自夏以上,皆正朔三而改也。郑注《尚书》“三帛”,“高阳氏之後用赤缯,

高辛氏之後用黑缯,其馀诸侯用白缯”。如郑此意,而推之,舜以十一月为正,

尚赤;尧以十二月为正,尚白,故曰其馀诸侯用白缯。高辛氏以十三月为正,尚

黑,故云高辛氏之後用黑缯。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尚赤,故云高阳氏之後用赤

缯。有少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黄帝以十三月为正,尚黑;神农以十一月为正,

尚赤;女娲以十二月为正,尚白;伏羲以上未有闻焉。《易·说卦》云“帝出乎

震”,则伏羲也,建寅之月,又木之始。其三正当从伏羲以下文质再而复者,文

质法天地,文法地,质法天。周文法地而为天正,殷质法而为地正者,正朔、文

质不相须,正朔以三而改,文质以二而复,各自为义,不相须也。建子之月为正

者,谓之天统,以天之阳气始生,为百物得阳气微,稍动变,故为天统。建丑之

月为统者,以其物已吐牙,不为天气始动,物又未出,不得为人所施功,唯在地

中含养萌牙,故为地统。建寅之月为统者,以其物出於地,人功当须理,故谓

之人统。统者,本也,谓天地人之本。然王者必以此三月为正者,以其此月物生

细微,又是岁之始生,王者继天理物,含养微细,又取其岁初为正朔之始。既天

地人之三者所继不同,故各改正朔,不相袭也。所尚既异,符命亦随所尚而来,

故《礼纬·稽命徵》云:“其天命以黑,故夏有玄圭;天命以赤,故周有赤雀衔

书,天命以白,故殷有白狼衔钩。”是天之所命,亦各随人所尚。符命虽逐所尚,

不必皆然,故天命禹观河,见白面长人。《洛子命》云:“汤观於洛,沈璧而黑

龟与之书,黄鱼双跃。”《泰誓》言:“武王伐纣,而白鱼入於王舟。”是符命

不皆逐正色也。郑康成之义,自古以来皆改正朔。若孔安国,则改正朔殷、周二

代,故注《尚书》:“汤承尧、舜禅代之後,革命创制,改正易服。”是从汤始

改正朔也。○注“物类”至“预知”。○正义曰:“物类相召”者,谓三纲五常

各以类相召,因而不变也。云“世数相生”者,谓文质、三统及五行相次,周而

复始,而其世运有数,相生变革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郑曰:“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

是谄求福。”)见义不为,无勇也。”(孔曰:“义所宜为而不能为,是无勇。”)

[疏]“子曰”至“勇也”。○正义曰:此章言祭必己亲,勇必为义也。“非

其鬼而祭之,谄也”者,人神曰鬼。言若非已祖考而辄祭他鬼者,是谄媚求福也。

“见其义不为,无勇也”者,义,宜也。言义所宜为而不能为者,是无勇之人也。

○注“郑曰”至“求福”。○正义曰:云:“人神曰鬼”者,《周礼》:“大宗

伯之职,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礼。”是人神曰鬼也。《左传》曰:“神不歆

非类,民不祀非族。”故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也。○注“孔曰”至“无

勇”。○正义曰:若齐之田氏弑君,夫子请讨之,是义所宜为也,而鲁君不能为

讨,是无勇也。

●卷三·八佾第三

[疏]正义曰:前篇论为政。为政之善,莫善礼乐,礼以安上治民,乐以移风

易俗,得之则安,失之则危,故此篇论礼乐得失也。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马曰:“孰,谁

也。佾,列也。天子八佾,诸侯六,卿大夫四,士二。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

鲁以周公故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季桓子僭於其家庙舞之,故孔子讥之。”)

[疏]“孔子”至“忍也”。○正义曰:此章论鲁卿季氏僭用礼乐之事。“孔

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者,谓者,评论之称。季氏,鲁卿,於时当桓子也。佾,

列也。舞者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桓子用此八佾舞於家庙之庭,故孔子评论

而讥之。“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者,此孔子所讥之语也。孰,谁也。人之僭

礼,皆当罪责,不可容忍。季氏以陪臣而僭天子,最难容忍,故曰:“若是可容

忍,他人更谁不可忍也?”○注“马曰”至“讥之”。○正义曰:“孰,谁”,

《释诂》文。“佾,列”,书传通训也。云“天子八佾,诸侯六,大夫四,士二”

者,隐五年《左传》文也。云“八人为列,八八六十四人”者,杜预、何休说如

此。其诸侯用六者,六六三十六人。大夫四,四四十六人。士二,二二四人。服

虔以用六为六八四十八人,大夫四为四八三十二人,士二为二八十六人。今以舞

势宜方,行列既减,即每行人数亦宜减,故同何、杜之说。天子所以八佾者,案

隐五年《左传》:“考仲子之宫将万焉。公问羽数於众仲,对曰:‘天子用八,

诸侯用六,大夫四,士二。’夫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自八以下。”杜预云:

“唯天子得尽物数,故以八为列,诸侯则不敢用八。”所谓八音者,金、石、土、

革、丝、木、匏、竹也。郑玄云:“金,锺也。石,磬也。土,埙也。革,

鼓鼗也。丝,琴瑟也。木,也。匏,笙也。竹,管箫也。”所谓八风者,服

虔以为八卦之风:“乾音石,其风不周。坎音革,其风广莫。艮音匏,其风融,

震音竹,其风明庶。巽音木,其风清明。离音丝,其风景。坤音土,其风凉。兑

音金,其风阊阖。”又《易纬·通卦验》云:“立春调风至,春分明庶风至,立

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阊阖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

莫风至。”是则天子之舞,所以节八音而行八风,故八佾也。云“鲁以周公之故

受王者礼乐,有八佾之舞”者,此释季氏所以得僭之由,由鲁得用之也。案《礼

记·祭统》云:“昔者,周公且有勋劳於天下,成王、康王赐之以重祭,朱干玉

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乐也,重周公,故以赐鲁。”又

《明堂位》曰:“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是受王者礼乐也。然王者

礼乐唯得於文王、周公庙用之,若用之他庙,亦为僭也,故昭二十五年《公羊传》

称昭公谓子家驹曰:“吾何僭哉?”答曰:“朱干玉戚以舞《大夏》,八佾以舞

《大武》,此皆天子之礼也。”是昭公之时,僭用他庙也。云“季桓子僭於家庙

舞之,故孔子讥之”者,案《经》但云季氏,知是桓子者,以孔子与桓子同时,

亲见其事而讥之,故知桓子也。何休云:“僭,齐也,下效上之辞。”季氏,陪

臣也,而效君於上,故云僭也。大夫称家。《祭法》:“大夫三庙。”此《经》

又言“於庭”。鲁之用乐,见於经传者,皆据庙中祭祀时,知此亦僭於其家庙舞

之,故孔子讥之也。

三家者以《雍》彻。(马曰:“三家,谓仲孙,叔孙,季孙。《雍》,《周

颂·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今三家亦作此乐。”)子曰: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家之堂?”(包曰:“辟公,谓诸侯及二

王之後。穆穆,天子之容貌。《雍》篇歌此者,有诸侯及二王之後来助祭故也。

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於堂邪?”)

[疏]“三家”至“之堂”。○正义曰:此章讥三家之僭也。“三家者以《雍》

彻”者,此弟子之言,将论夫子所讥之语,故先设此文以为首引。三家,谓仲孙、

叔孙、季孙。《雍》,《周颂·臣工》篇名。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今三

家亦作此乐以彻祭,故夫子讥之。“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於三

家之堂”者,此夫子所讥之语也。先引《诗》文,後言其不可取之理也。“相维

辟公,天子穆穆”者,此《雍》诗之文也。相,助也;维,辞也;辟公,谓诸侯

及二王之後;穆穆,天子之容貌。《雍》篇歌此者,有诸侯及二王之後来助祭故

也。今三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於堂乎?○注“马曰”至“此乐”。○

正义曰:三孙同是鲁桓公之後。桓公子庄公为君,庶子公子庆父、公子叔牙、

公子季友。仲孙是庆父之後,叔孙是叔牙之後,季孙是季友之後。其後子孙皆以

其仲、叔、季为氏,故有此氏。并是桓公子孙,故俱称孙也。至仲孙氏後世改仲

曰孟。孟者,庶长之称也。言已是庶,不敢与庄公为伯仲叔季之次,故取庶长为

始也。云:《雍》,《周颂·臣工》篇名”者,即《周颂·臣工之什》第七篇也。

“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者,案《周礼·乐师》云:“及彻,帅学士而歌

彻。”郑玄云:“彻者,歌《雍》。”又《小师》云:“彻歌。”郑云:“於有

司彻而歌《雍》。”是知天子祭於宗庙,歌之以彻祭也。今三家亦作此乐,故夫

子讥之也。○注“包曰”至“堂邪”。○正义曰:云:“辟公,谓诸侯及二王之

後”者,此与《毛传》同。郑玄以“辟为卿士,公谓诸侯”为异,馀亦同也。云

“穆穆,天子之容貌”者,《曲礼》云:“天子穆穆。”《尔雅·释诂》云:

“穆穆,美也。”是天子之容貌,穆穆然美也。云“《雍》篇歌此者,有诸侯及

二王之後来助祭故也”者,将言无诸侯及二王之後助祭,则不可歌也。云“今三

家但家臣而已,何取此义而作之於堂邪”者,卿大夫称家。家臣,谓家相邑宰之

属来助祭耳,何取此《雍》诗之义而奏作於堂邪?邪,语辞。鲁用天子礼乐以

《雍》彻,由是三家僭之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包曰:“言人而不仁,

必不能行礼乐。”)

[疏]“子曰”至“乐何”。○正义曰:此章言礼乐资仁而行也。“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者,如,奈也。言人而不仁,奈此礼乐何?谓必不

能行礼乐也。

林放问礼之本。(郑曰:“林放,鲁人。”)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

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包曰:“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於

奢,不如俭;丧,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疏]“林放”至“宁戚”。○正义曰:此章明礼之本意也。“林放问礼之本”

者,林放,鲁人也。问於夫子,礼之本意如何?“子曰:大哉问”者,夫子将答

礼本,先叹美之也。礼之末节,人尚不知,林放能问其本,其意非小,故曰“大

哉问”也。“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者,此夫子所答礼本

也。奢,汰侈也。俭,约省也。易,和易也。戚,哀戚也。与,犹等也。奢与俭、

易与戚等,俱不合礼,但礼不欲失於奢,宁失於俭;丧不欲失於易,宁失於戚。

言礼之本意,礼失於奢不如俭,丧失於和易不如哀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包曰:“诸夏,中国。亡,无

也。”)

[疏]“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正义曰:此章言中国礼义

之盛,而夷狄无也。举夷狄,则戎蛮可知。诸夏,中国也。亡,无也。言夷狄虽

有君长而无礼义,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义不废,故曰:“夷

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注“包曰:诸夏,中国”。○正义曰:此及闵

元年《左氏传》皆言诸夏。襄四年《左传》:“魏绛云:‘诸夷必叛。’”华夏

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

季氏旅於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马曰:“旅,祭名也。礼,

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冉有,弟子冉求,时仕於季氏。

救,犹止也。”)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包曰:

“神不享非礼。林放尚知问礼,泰山之神反不如林放邪?欲诬而祭之。”)

[疏]“季氏”至“放乎”。○正义曰:此章讥季氏非礼祭泰山也。“季氏旅

於泰山”者,旅,祭名也。礼,诸侯祭山川在其封内者。今陪臣祭泰山,非礼也。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者,冉有,弟子冉求,时仕於季氏。救,犹止也。

夫子见季氏非礼而祭泰山,故以言谓弟子冉有曰:“汝既臣於季氏,知其非礼,

即合谏止。女岂不能谏止与?”与,语辞。“对曰:不能”者,言季氏僭滥,已

不能谏止也。“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者,孔子叹其失礼,故曰呜

呼。曾之言则也。夫神不享非礼。林放尚知问礼,况泰山之神,岂反不如林放乎?

而季氏欲诬罔而祭之也?言泰山之神必不享季氏之祭。若其享之,则是不如林放

也。○注“马曰”至“止也”。○正义曰:云:“旅,祭名”者,《周礼·太宗

伯职》云:“国有大故,明旅上帝及四望。”郑注云:“故,谓凶。旅,陈也,

陈其祭事以祈焉,礼不如祀之备也。”故知“旅,祭名”也。云“礼,诸侯祭山

川在其封内者“,《王制》云“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是也。云“今陪臣

祭泰山,非礼也”者,陪,重也。诸侯既为天子之臣,故谓诸侯之臣为陪臣。泰

山在鲁封内,故鲁得祭之。今季氏亦祭,故云非礼。云“冉有,弟子冉求”者,

《史记·弟子传》云:“冉求字子有,少孔子二十九岁。”郑玄曰:“鲁人。”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孔曰:“言於射而後有争。”)揖让而

升,下而饮。(王曰:“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其争也君子。”(

马曰:“多饮少,君子之所争。”)

[疏]“子曰”至“君子”。○正义曰:此章言射礼有君子之风也。“君子无

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必也射乎”者,君子虽於他

事无争,其或有争,必也於射礼乎!言於射而後有争也。“揖让而升,下而饮”

者,射礼於堂,将射升堂,及射毕而下,胜饮不胜,其耦皆以礼相揖让也。“其

争也君子”者,射者争中正鹄而已,不同小人厉色援臂,故曰“其争也君子”。

○注“孔曰:言於射而後有争”。○正义曰:郑注《射义》云:“饮射爵者亦揖

让而升降。胜者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袭,说决拾,左手,右加弛弓於其

上而升饮。君子耻之,是以射则争中。”是於射而後有争。○注“王曰”至“相

饮”。○正义曰:云“射於堂,升及下皆揖让而相饮”者,《仪礼·大射》云:

“耦进,上射在左并行,当阶北面揖,及阶揖,升堂揖,皆当其物,北面揖,及

物揖。射毕,北面揖,揖如升射。”是射时升降揖让也。《大射》又云:“饮射

爵之时,胜者皆袒,决遂,执张弓,不胜者皆袭,说决拾,左手,右加弛弓于

其上,遂以执付,揖如始升射。及阶,胜者先升,升堂少右,不胜者进北面坐,

取丰上之觯,立,卒觯,坐奠於丰下。兴揖,不胜者先降。”是饮射爵之时揖让

升降也。○注“马曰多”至“所争”。○正义曰:云:“多饮少”者,,

筹也。《乡射记》曰“箭筹八十,长尺有握,握素”是也。多谓胜者,少谓

不胜者,胜饮不胜而相揖让,故曰君子之所争也。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马曰:

“倩,笑貌。盼,动目貌。绚,文貌。此上二句在《卫风·硕人》之二章,其下

一句逸也。”)子曰:“绘事後素。”(郑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

然後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曰:

“礼後乎?”(孔曰:“孔子言绘事後素,子夏闻而解,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後

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包曰:“予,我也。

孔子言,子夏能发明我意,可与共言《诗》。”)

[疏]“子夏”至“《诗》己矣”。○正义曰:此章言成人须礼也。“子夏问

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者,倩,笑貌;盼,动目貌;

绚,文貌。此《卫风·硕人》之篇,闵庄姜美而不见答之诗也。言庄姜既有巧笑、

美目、倩盼之容,又能以礼成文绚然。素,喻礼也。子夏读《诗》,至此三句,

不达其旨,故问夫子何谓也。“子曰:绘事後素”者,孔子举喻以答子夏也。绘,

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

亦须礼以成之也。“曰:礼後乎”者,此子夏语。子夏闻孔子言绘事後素,即解

其旨,知以素喻礼,故曰礼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者,起,发也;予,我也;商,子夏名。孔子言,能发明我意者,是子夏也,始

可与共言《诗》也。○注“马曰”至“逸也”。○正义曰:云:“此上二句在

《卫风·硕人》之二章”者,案今《毛诗·硕人》四章,章七句,其二章曰“手

如柔荑,肤如凝脂,倾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

也。云“其下一句逸”者,今《毛诗》无此一句,故曰逸,言亡逸也。○注“郑

曰”至“成之”。○正义曰:案《考工记》云“画绘之事,杂五色”,下云:

“画缋之事,後素功”,是知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後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章

也。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包

曰:“徵,成也。杞、宋,二国名,夏、殷之後。夏、殷之礼,吾能说之,杞、

宋之君不足以成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郑曰:“献,

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疏]“子曰”至“徵之矣”。○正义曰:此章言夏、商之後不能行先王之礼

也。“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者,徵,成

也。杞、宋二国,言夏、殷之後也。孔子言,夏、殷之礼,吾能说之,但以杞、

宋之君ウ弱,不足以成之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者,此又言

不足徵之意。献,贤也。孔子言,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

故也。○注“包曰”至“成也”。○正义曰:“徵,成”,《释诂》文。云“杞、

宋二国名,夏、殷之後”者,《乐记》云:“武王克殷,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後於

杞,封殷之後於宋”是也。

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孔曰:“、之礼,为序

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灌者,酌郁鬯灌於太祖,以降神也。

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矣。”)

[疏]“子曰: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正义曰:此章言鲁祭

非礼之事。者,五年大祭之名。灌者,将祭,酌郁鬯於太祖,以降神也。既灌

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孔子曰:“祭自既灌

己往,吾则不欲观之也。”○注“孔曰”至“观之”。○正义曰:云:“之

礼,为序昭穆,故毁庙之主及群庙之主皆合食於太祖”者,郑玄曰:“鲁礼,三

年丧毕,而於太祖。明年,春於群庙。自尔之後五年而再殷祭,以远主初始

入祧,新死之主又当与先君相接,故礼因是而为大祭,以审序昭穆,故谓之。

者,谛也,言使昭穆之次审谛而不乱也。”者,合也。文二年《公羊传》曰

“大者何?合祭也。其合祭奈何?毁庙之主陈于太祖,未毁庙之主皆升合食於

太祖”是也。云“灌者,酌郁鬯灌於太祖,以降神”者,《郊特牲》云:“周人

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於渊泉,灌以圭璋,用玉气也。既灌,然後迎

牲,致阴气也。”郑注云:“灌,谓以圭瓒酌鬯,始献神也。”郁,郁金草,

酿为酒,煮郁金草和之,其气芬芳调畅,故曰郁鬯。言未杀牲,先酌郁鬯酒灌

地,以求神於太祖庙也。云“既灌之後,列尊卑,序昭穆”者,言既灌地降神之

後,始列木主,以尊卑陈列太祖前。太祖东乡,昭南乡,穆北乡。其馀孙从王父,

父曰昭,子曰穆。昭取其乡明,穆取其北面尚敬。三年一,五年一,所以

异於者,毁庙之主,陈於太祖,与同;未毁庙之主,则各就其庙而祭也。云

“而鲁逆祀,跻僖公,乱昭穆,故不欲观之”者,《春秋》“文二年秋八月丁卯,

大事于太庙,跻僖公”。《公羊传》曰:“跻者何?升也。何言乎升僖公?讥。

何讥尔?逆祀也。”何休云:“升,谓西上礼。昭穆,指父子。近取法《春秋》

惠公与庄公当同南面西上,隐、桓与闵、僖亦当同北面西上,继闵者在下。文公

缘僖公於闵公为庶兄,置僖公於闵公上,失先後之义,故讥之。”是知当闵在僖

上。今升僖先闵,故云逆祀。二公位次之逆,非昭穆乱也。此注云“乱昭穆”,

及《鲁语》云“将跻僖公,宗有司曰:‘非昭穆也。’弗忌曰:‘我为宗伯,明

者为昭,其次为穆,何常之有?’”如彼所言,又似闵、僖异昭穆者,位次之逆,

如昭穆之乱,假昭穆以言之,非谓异昭穆也。若兄弟相代,即异昭穆,设今兄弟

四人皆立为君,则祖父之庙即己从毁,知其理必不然,故先儒无作此说。以此逆

祀失礼,故孔子不欲观之也。

或问之说。子曰:“不知也。(孔曰:“答以不知者,为鲁讳。”)知其

说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包曰:“孔子谓或人,言知礼

之说者,於天下之事,如指示掌中之物,言其易了。”)

[疏]“或问”至“其掌”。○正义曰:此章言讳国恶之礼也。“或问之说”

者,或人问孔子,祭之礼其说何如?”子曰:不知也”者,孔子答言,不知

礼之说。答以不知者,为鲁讳。讳国恶,礼也。若其说之,当云“之礼,序昭

穆”。时鲁跻僖公,乱昭穆,说之则彰国之恶,故但言不知也。“知其说者之於

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也”者,诸,於也;斯,此也。孔子既答或人以不知礼

之说,若不更说,恐或人以为己实不知,无以明其讳国恶,且恐後世以为,祭

之礼,圣人不知,而致废绝,更为或人言此也。言我知礼之说者,於天下之事

中,其如指示於此掌中之物。言其易了也。“指其掌”者,此句弟子作《论语》

时言也。当时孔子举一手伸掌,以一手指之,以示或人,曰:“其如示诸斯乎!”

弟子等恐人不知示诸斯谓指示何等物,故著此一句,言是时夫子指其掌也。

祭如在,(孔曰:“言事死如事生。”)祭神如神在。(孔曰:“谓祭百神。”)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包曰:“孔子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摄者为

之,不致肃敬於心,与不祭同。”)

[疏]“祭如在”至“不祭”。○正义曰:此章言孔子重祭礼。“祭如在”者,

谓祭宗庙必致其敬,如其亲存。言事死如事生也。“祭神如神在”者,谓祭百神

亦如神之存在而致敬也。“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者,孔子言,我若亲行祭

事,则必致其恭敬。我或出或病,而不自亲祭,使人摄代己为之,不致肃敬於心,

与不祭同。○注“谓祭百神”。○正义曰:百神谓宗庙之外皆是。言百神,举成

数。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孔曰:“王孙贾,卫

大夫。奥,内也。以喻近臣。灶,以喻执政。贾,执政者,欲使孔子求昵之,微

以世俗之言感动之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孔曰:

“天,以喻君。孔子拒之曰:如获罪於天,无所祷於众神。”)

[疏]“王孙”至“祷也”。○正义曰:此章言夫子守礼,不求媚於人也。

“王孙贾”者,卫执政大夫也。“问曰:与其媚於奥,宁媚於灶,何谓也”者,

媚,趣乡也;奥,内也,谓室内西南隅也,以其隐奥,故尊者居之。其处虽尊,

而闲静无事,以喻近臣虽尊,不执政柄,无益於人也。灶者,饮食之所由,虽

处卑亵,为家之急用,以喻国之执政,位虽卑下,而执赏罚之柄,有益於人也。

此二句,世俗之言也。言与其趣於静之处,宁若趣於急用之灶,以喻其求於

无事之近臣,宁若求於用权之执政。王孙贾时执国政,举於二句,佯若不达其

理,问於孔子曰:“何谓也?”欲使孔子求媚亲昵於己,故微以世俗之言感动

之也。“子曰:不然。获罪於天,无所祷也”者,孔子拒贾之辞也。然,如此

也。言我则不如世俗之言也。天,以喻君。获,犹得也。我道之行否,由於时

君,无求於众臣。如得罪於天,无所祷於众神。

子曰:“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孔曰:“监,视也。言周

文章备於二代,当从之。”)

[疏]“子曰”至“从周”。○正义曰:此章言周之礼文犹备也。“周监於二

代,郁郁乎文哉”者,监,视也。二代,谓夏、商。郁郁,文章貌。言以今周代

之礼法文章,回视夏、商二代,则周代郁郁乎有文章哉。“吾从周”者,言周之

文章备於二代,故从而行之也。

子入太庙,(包曰:“太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也。”)

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孔曰:“鄹,孔

子父叔梁纥所治邑。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不当复问。”)子闻

之,曰:“是礼也。”(孔曰:“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

[疏]“子入”至“礼也”。○正义曰:此章言夫子慎礼也。“子入太庙”者,

子,谓孔子。太庙,周公庙。孔子仕鲁,鲁祭周公而助祭,故得入之也。“每事

问”者,言太庙之中,礼器之属,每事辄问於令长也。“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

礼乎?入太庙,每事问”者,孰,谁也。鄹人,鲁鄹邑大夫孔子父叔梁纥也。或

有人曰:“谁谓鄹大夫之子知礼者也?”时人多言孔子知礼,或人以为,知礼者

不当复问,何为入太庙而每事问乎?意以为孔子不知礼。“子闻之,曰:是礼也”

者,孔子闻或人之讥,乃言其问之意,以宗庙之礼当须重慎,不可轻言,虽已知

之,更当复问,慎之至也。○注“包曰”至“助祭也”。○正义曰:云“太庙,

周公庙”者,文十三年《公羊传》曰:“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

故知“太庙,周公庙也”。云“孔子仕鲁”者,《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

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吏,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其後

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则之。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

摄相事。”是仕鲁,由是故得与助祭也。○注“孔曰”至“复问”。○正义曰:

云“鄹,孔子父叔梁纥所治邑”者,古谓大夫守邑者,以邑冠之,呼为某人。孔

子父,鄹邑大夫,《左传》称鄹人纥,故此谓孔子为鄹人之子也。《左传》成二

年云:“新筑人仲叔于奚。”杜注云:“于奚守新筑大夫。”即此类也。

子曰:“射不主皮,(马曰:“射有五善焉:一曰和志,体和。二曰和容,

有容仪。三曰主皮,能中质。四曰和颂,合《雅》、《颂》。五曰兴武,与舞同。

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之,言射者不但以中皮为善,亦兼取和容也。”)为力

不同科,古之道也。”(马曰:“为力,力役之事。亦有上中下,设三科焉,故

曰不同科。”)

[疏]“子曰”至“古之道也”。○正义曰:此章明古礼也。“射不主皮”者,

言古者射礼,张布为侯,而栖熊虎豹之皮於中而射之。射有五善焉,不但以中皮

为善,亦兼取礼乐容节也。周衰礼废,射者无复礼容,但以主皮为善,故孔子抑

之云:“古之射者不主皮也。”“为力不同科”者,言古者为力役之事,亦有上

中下,设三科焉。周衰政失,力役之事,贫富兼并,强弱无别,而同为一科,故

孔子非之云:“古之为力役,不如今同科也。”“古之道也”者,结上二事,皆

前古所行之道也。○注“马曰”至“和容也”。○正义曰:云:“射有五善焉”

者,言射礼有五种之善。下所引是也。云“一曰和”至“五曰兴舞”,皆《周礼

·乡大夫职》文也。云“志体和”至“与舞同”,皆马融辞义语。案彼云:“退

而以乡射之礼五物询众庶:一曰和,二曰容,三曰主皮,四曰和容,五曰兴舞。”

注云“以,用也。行乡射之礼,而以五物询於众民。郑司农云:询,谋也。问於

众庶,宁复有贤能者。和,谓闺门之内行也。容,谓容貌也。主皮,谓善射,射

所以观士也。故书舞为无。杜子春读和容为和颂,谓能为乐也。无读为舞,谓能

为六舞。玄谓和载六德,容包六行也。庶民无射礼,因田猎分禽则有主皮者,张

皮射之,无侯也。主皮、和容、兴舞,则六艺之射与礼与乐”是也。今此注二曰

和容,衍和字。五曰兴武,武当为舞,声之误也。云“天子三侯,以熊虎豹皮为

之”者,《周礼·天官·司裘职》云:“王大射,则共熊侯、虎侯、豹侯,设其

鹄。诸侯则共熊侯、豹侯,卿大夫则共麋侯,皆设其鹄。”注云:“大射者,为

祭祀射。王将有郊庙之事,以射择诸侯及群臣与邦国所贡之士可以与祭者。射者

可以观德行,其容体比於礼,其节比於乐,而中多者得与於祭。诸侯,谓三公及

王子弟封於畿内者。卿大夫亦皆有采地焉。其将祀其先祖,亦与群臣射以择之。

凡大射各於其射宫。侯者,其所射也,以虎熊豹麋之皮饰其侧,又方制之以为

{高芋},谓之鹄,著於侯中,所谓皮侯。王之大射,虎侯,王所自射也;熊侯,

诸侯所射;豹侯,卿大夫以下所射。诸侯之大射,熊侯,诸侯所自射;豹侯,群

臣所射。卿大夫之大射,麋侯,君臣共射焉。凡此侯道,虎九十弓,熊七十弓,

豹麋五十弓,列国之诸侯大射,大侯亦九十,参七十,干五十,远尊得伸可同耳。

所射正谓之侯者,天子中之则能服诸侯,诸侯以下中之则得为诸侯。郑司农云:

‘鹄,鹄毛也。方十尺曰侯,四尺曰鹄,二尺曰正,四寸曰质。’玄谓侯中之大

小,取数於侯道。《乡射记》曰:‘弓二寸以为侯中。’则九十弓者,侯中广丈

八尺;七十弓者,侯中广丈四尺;五十弓者,侯中广一丈。尊卑异等,此数明矣。

《考工记》曰:‘梓人为侯,广与崇方,参分其广,而鹄居一焉。’然则侯中丈

八尺者鹄方六尺,侯中丈四尺者鹄方四尺六寸大半寸,侯中一丈者鹄方三尺三寸

少半寸。谓之鹄者,取名於干鹄,干鹄小鸟而难中,是以中之为隽。亦取鹄

之言较,较者直也。射所以直己志。用虎熊豹麋之皮,示服猛讨迷士惑者,射者

大礼,故取义众也。士大射,士无臣,祭无所择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郑曰:“牲生曰饩。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有祭,

谓之朝享。鲁自文公始不视朔。子贡见其礼废,故欲去其羊。”)子曰:“赐也!

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包曰:“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

[疏]“子贡”至“其礼”。○正义曰:此章言孔子不欲废礼也。“子贡欲去

告朔之饩羊”者,牲生曰饩。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因有祭,谓之朝享。鲁自

文公怠於政礼,始不视朔,废朝享之祭。有司仍供备其羊。子贡见其礼废,故欲

并去其羊也。“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者,此孔子不许子贡之欲去

羊,故呼其名而谓之曰:“赐也!尔以为既废其礼,虚费其羊,故欲去之,是爱

其羊也。我以为羊存犹以识其礼,羊亡礼遂废,所以不去其羊,欲使後世见此告

朔之羊,知有告朔之礼,庶或复行之,是爱其礼也。”○注“郑曰”至“其羊”。

○正义曰:云“牲生曰饩”者,僖三十三年《左传》曰:“饩牵竭矣。”饩与牵

相对,牵是牲,可牵行,则饩是已杀,杀又非熟,故解者以为腥曰饩,谓生肉未

煮者也。其实饩亦是生。哀二十四年《左传》云:“晋师乃还。饩臧石牛。”是

以生牛赐之也。此及《聘礼》注皆云牲生曰饩,由不与牵相对,故为生也。云

“礼,人君每月告朔於庙,有祭,谓之朝享”者,案《周礼》:“大史颁告朔于

邦国。”郑玄云:“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至朔朝于庙,告而受行之。”

此云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是用生羊告於庙,谓之告朔,人君即以此日听视此朔

之政,谓之视朔。文十六年“公四不视朔”,僖五年《传》曰“公既视朔”是也。

视朔者,听治此月之政,亦谓之听朔。《玉藻》云“天子听朔于南门之外”是也。

其日又以礼祭於宗庙,谓之朝庙,《周礼》谓之朝享。《司尊彝》云“追享朝享”

是也。其岁首为之,则谓之朝正。襄二十九年正月,公在楚,《传》曰“释不朝

正於庙”是也。告朔、视朔、听朔、朝庙、朝享、朝正,二礼各有三名,同日而

为之也。必於月朔为此告朔、听朔之礼者,杜预《春秋释例》曰:“人君者,设

官分职以为民极,远细事以全委任之责,纵诸下以尽知力之用,成败以效能否,

执八柄以明诛赏,故自非机事,皆委任焉。诚信足以相感,事实尽而不拥,故受

位居职者思效忠善,日夜自进而无所顾忌也。天下之细事无数,一日二日万端,

人君之明有所不照,人君之力有所不堪,则不得不借问近习,有时而用之。如此,

则六乡六遂之长,虽躬履此事,躬造此官,当皆移听於内官,回心於左右。政之

秕乱,常必由此。圣人知其不可,故简其节,敬其事,因月朔朝庙,迁坐正位,

会群吏而听大政,考其所行而决其烦疑,非徒议将然也。乃所以考已然,又恶其

审听之乱公也,故显众以断之,是以上下交泰,官人以理,万民以察,天下以治

也。每月之朔,必朝於庙,因听政事。事敬而礼成,以故告特羊。然则朝庙、朝

正、告朔、视朔皆同日之事,所从言异耳。”是言听朔朝庙之义也。《玉藻》说

天子朝庙之礼云:“听朔於南门之外。诸侯皮弁,听朔於太庙。”郑玄以为,明

堂在国之阳。南门之外,谓明堂也。诸侯告朔以特羊,则天子以特牛与?天子用

特牛告其帝及其神,配以文王、武王。诸侯用特羊告太祖而。已杜预以明堂与祖

庙为一,但明堂是祭天之处。天子告朔,虽杜之义,亦应告人帝。朝享即月祭是

也。《祭法》云:“王立七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皆月祭之;二祧,享

尝乃止。诸侯立五庙,曰考庙,王考庙,皇考庙,皆月祭之;显考庙,祖考庙,

享尝乃止。”然则天子告朔於明堂,朝享於五庙;诸侯告朔於大庙,朝享自皇考

以下三庙耳。皆先告朔,後朝庙,朝庙小於告朔。文公废其大而行其小,故《春

秋》文公六年经云“闰月不告朔,犹朝于庙。”《公羊传》曰:“犹者,可止之

辞也。”天子玄冕以视朔,皮弁以日视朝;诸侯皮弁以听朔,朝服以日视朝。其

闰月则听朔於明堂,阖门左扉,立於其中,听政於路寝门,终月。故於文,王在

门为闰。云“鲁自文公始不视朔”者,即文六年“闰月不告朔”是也。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曰:“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

者为谄。”)

[疏]“子曰”至“谄也”。○正义曰:此章疾时臣事君多无礼也。言若有人

事君尽其臣礼,谓“将顺其美”及“善则称君”之类,而无礼之人反以为谄佞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曰:“定公,鲁君谥。时臣失

礼,定公患之,故问之。”)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疏]“定公问”至“以忠”。○正义曰:此章明君臣之礼也。“定公问:君

使臣,臣事君,如之何”者,定公,鲁君也。时臣失礼,君不能使,定公患之,

故问於孔子曰:“君之使臣,及臣之事君,当如之何也?”“孔子对曰:君使臣

以礼,臣事君以忠”者,言礼可以安国家,定社稷,止由君不用礼,则臣不竭忠,

故对曰:“君之使臣以礼,则臣必事君以忠也。”○注“孔曰”至“问之”。○

正义曰:云“定公,鲁君谥”者,《鲁世家》云:“定公名宋,襄公之子,昭公

之弟。以敬王十一年即位。”《谥法》:“安民大虑曰定。”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曰:“乐不至淫,哀不至伤,

言其和也。”)

[疏]“子曰”至“不伤”。正义曰:此章言正乐之和也。“《关雎》”者,

《诗·国风·周南》首篇名,兴后妃之德也。《诗序》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忧在进贤,不淫其色。”是乐而不淫也。“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

是哀而不伤也。乐不至淫,哀不至伤,言其正乐之和也。

哀公问社於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

战栗。”(孔曰:“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宰我不本其意,妄为之说,

因周用栗,便云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包曰:“事已成,

不可复解说。”)遂事不谏,(包曰:“事已遂,不可复谏止。”)既往不咎。”

(包曰:“事已往,不可复追咎。孔子非宰我,故历言此三者,欲使慎其後。”)

[疏]“哀公”至“不咎”。○正义曰:此章明立社所用木也。“哀公问社於

宰我”者,哀公,鲁君也;社,五土之神也。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木。哀

公未知其礼,故问於弟子宰我也。“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

栗,曰使民战栗”者,三代立社,各以其土所宜木,故宰我举之以对哀公也。但

宰我不本其土宜之意,因周用栗,便妄为之说,曰周人以栗者,欲使其民战栗故

也。“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者,孔子闻宰我对哀公使

民战栗,知其非妄,无如之何,故曰:事已成,不可复解说也;事已遂,不可复

谏止也;事已往,不可复追咎也。历言此三者,以非之,欲使慎其後也。注“孔

曰”至“战栗”。○正义曰:云“凡建邦立社,各以其土所宜之木”者,以社者,

五土之总神,故凡建邦立国,必立社也。夏都安邑,宜松;殷都亳,宜柏;周都

丰镐,宜栗。是各以其土所宜木也。谓用其木以为社主。张、包、周本以为哀公

问主於宰我,先儒或以为宗庙主者,杜元凯、何休用之以解《春秋》,以为宗庙

主,今所不取。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言其器量小也。)或曰:“管仲俭乎?”(包

曰:“或人见孔子小之,以为谓之大俭。”)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

得俭?”(包曰:“三归,娶三姓女。妇人谓嫁曰归。摄,犹兼也。礼,国君事

大,官各有人;大夫兼并。今管仲家臣备职,非为俭。”)“然则管仲知礼乎?”

(包曰:“或人以俭问,故答以安得俭。或人闻不俭,便谓为得礼。”)曰:

“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郑

曰:“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若与邻国

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今管仲皆僭为之,如是,是不

知礼。”)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疏]“子曰”至“之礼”。○正义曰:此章言管仲僭礼也。“子曰:管仲之

器小哉”者,管仲,齐大夫管夷吾也。孔子言其器量小也。“或曰:管仲俭乎”

者,或人见孔子言管仲器小,以为谓其大俭,故问曰:“管氏俭乎?”“曰:管

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者,孔子答或人以管仲不俭之事也。妇人谓嫁曰

归。摄,犹兼也。焉,犹安也。礼,大夫虽有妾媵,嫡妻唯娶一姓。今管仲娶三

姓之女,故曰有三归。礼,国君事大,官各有人,大夫虽得有家臣,不得每事立

官,当使一官兼摄馀事。今管仲家臣备职,奢豪若此,安得为俭也?“然则管仲

知礼乎”者,或人闻孔子言管仲不俭,便谓为得礼,故又问曰:“然则管仲是知

礼之人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

氏亦有反坫”者,此孔子又为或人说管仲不知礼之事也。邦君,诸侯也。屏,谓

之树。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塞之。大夫当以帘蔽其位耳。今管仲亦如人君,

树屏以塞门也。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人君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

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大夫则无之。今管仲亦有反爵之坫。僭滥如此,是

不知礼也。“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者,孔子举其僭礼於上,而以此言非之。

孰,谁也。言若谓管氏而为知礼,更谁为不知礼!言唯管氏不知礼也。○注“包

曰”至“为俭”。○正义曰:云“妇人谓嫁曰归”者,隐二年《公羊传》文。何

休曰:“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明有三归之道也。”○

注“郑曰”至“知礼”。○正义曰:云“反坫,反爵之坫,在两楹之间”者,以

乡饮酒是乡大夫之礼,於房户间,燕礼是燕已之臣子,故尊於东楹之西。若两君

相敌,则尊於两楹间,故其坫在两楹间也。云“人君别内外於门,树屏以蔽之”

者,《释宫》云:“屏谓之树。”郭璞曰:“小墙当门中。”《郊特牲》云:

“台门而旅树。”郑玄云:“此皆诸侯之礼也。”旅,道也。屏,谓之树,树所

以蔽行道。管氏树塞门,塞犹蔽也。礼,“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

以帷”是也。云:“若与邻国为好会,其献酢之礼更酌,酌毕则各反爵於坫上”

者,熊氏云:“主君献宾。宾筵前受爵,饮毕,反坫虚爵於坫上,於西阶上拜。

主人於阼阶上答拜,宾於坫取爵,洗爵,酌,以酢主人。主人受爵,饮毕,反此

虚爵於坫上。主人阼阶上拜,宾答拜。”是宾主饮毕,反爵於坫上也。而云“酌

毕,各反爵於坫上”者,文不具耳,其实当饮毕。

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大师,乐官名。五音

始奏,翕如,盛。)从之,纯如也,(从读曰纵,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音声。

纯如,和谐也。)如也,(言其音节明也。)绎如也,以成。”(纵之,以纯

如、如、绎如言。乐始作翕如,而成於三。)

[疏]“子语”至“以成”。○正义曰:此章明乐。“子语鲁大师乐”者,大

师,乐官名,犹《周礼》之大司乐也。於时鲁国礼乐崩坏,故孔子以正乐之法语

之,使知也。“曰:乐其可知也”者,言五者翕然盛也。翕,盛貌。如,皆语辞。

“从之,纯如也”者,从读曰纵,谓放纵也。纯,和也,言五音既发,放纵尽其

音声,纯纯和谐也。“如也”者,,明也,言其音节分明也。“绎如也”者,

言其音落绎然相续不绝也。“以成”者,言乐始作翕如,又纵之以纯如、如、

绎如,则正乐以之而成也。

仪封人请见,(郑曰:“仪,盖卫邑。封人,官名。”)曰:“君子之至於

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包曰:“从者,弟子随孔子行者,通使

得见。”)出曰:“二三子何患於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孔曰:“语诸弟

子言,何患於夫子圣德之将丧亡邪?天下之无道已久矣,极衰必盛。”)天将以

夫子为木铎。”(孔曰:“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命孔子制作法度,以

号令於天下。”)

[疏]“仪封”至“木铎”。○正义曰:此章明夫子之德,天将命之使其定礼

乐也。“仪封人请见”,卫国仪邑典封疆之人请告於孔子从者欲见孔子也。“曰:

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者,此所请辞也。尝,曾也。言往者有德之

君子至於我斯地也,吾尝得见之,未曾有不得见者也。“从者见之”者,从者,

谓弟子随孔子行者。既见其请,故为之绍介通使得见也。“出曰:二三子何患於

丧乎”者,仪封人既请见夫子,出门乃语诸弟子曰:“二三子何须忧患於夫子圣

德之将丧亡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者,此封人又说孔子圣德不丧之由也。

言事不常一,盛必有衰,衰极必盛。今天下之衰乱无道亦已久矣,言拯弱兴衰属

在夫子。“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者,木铎,金铃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也。言天将

命孔子制作法度,以号令於天下,如木铎以振文教也。○注“郑曰仪盖”至“官

名”。○正义曰:云“仪,盖卫邑”者,以《左传》“卫侯入於夷仪”,疑与此

是一,故云“盖卫邑”也。云“封人,官名”者,《周礼》:“封人掌为畿封而

树之。”郑玄云:“畿上有封,若今时界也。天子封人职典封疆,则知诸侯封人

亦然也。《左传》言颍谷封人,祭仲足为祭封人,宋高哀为萧封人,此云仪封人,

皆以地名。封人盖职典封疆,居在边邑,颍谷、仪、祭皆是国之边邑也。○注

“包曰”至“得见”。○正义曰:云“通使得见”者,见,谓为之绍介,使之见

也。若《左传》云“乃见专设诸焉”,“齐豹见宗鲁於公孟”亦然。○注“孔

曰”至“天下”。○正义曰:云“木铎,施政教时所振也”者,礼有金铎、木铎、

铎是铃也,其体以金为之,明舌有金、木之异,知木铎,是木舌也。《周礼》教

鼓人“以金铎通鼓”。《大司马》:“教振旅,两司马执铎。”《明堂位》云:

“振木铎於朝。”是武事振金铎,文事振木铎。此云“木铎,施政教时所振”者,

所以振文教是也。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孔曰:“《韶》,舜乐名,谓以圣

德受禅,故尽善。”)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曰:“《武》,

武王乐也。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

[疏]“子谓”至“善也”。○正义曰:此章论《韶》、《武》之乐。“子谓

《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者,《韶》,舜乐名。韶,绍也,德能绍尧,故乐

名《韶》。言《韶》乐其声及舞极尽其美,揖让受禅,其圣德又尽善也。“谓

《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者,《武》,周武王乐,以武得民心,故名乐曰

《武》。言《武》乐音曲及舞容则尽极美矣,然以征伐取天下,不若揖让而得,

故其德未尽善也。○注“孔曰”至“尽善”。○正义曰:云“《韶》,舜乐名”

者,《乐记》云:“《韶》,继也。”注云:“韶,绍也,言舜之道德继绍於尧

也。”《元命包》曰:“舜之时,民乐绍尧业。”其《书·益稷》云:“《萧韶》

九成,凤皇来仪。”是《韶》为舜乐名也。云“谓以圣德受禅,故尽善”者,

《书序》云:“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孔安

国云:“若使摄,遂禅之。”禅即让也。是以圣德受禅也。○注“孔曰”至“未

尽善”。○正义曰:云“《武》,武王乐也”者,《礼器》云:“乐也者,乐其

所自成。”注云:“作乐者,缘民所乐於已之功。”然则以武王用武除暴,为天

下所乐,故谓其乐为《武》乐。《武》乐为一代大事,故历代皆称“大”也。云

“以征伐取天下,故未尽善”者,以臣代君,虽曰应天顺人,不若揖让而受,故

未尽善也。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疏]“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正义曰:

此章总言礼意。居上位者宽则得众,不宽则失於苛刻。凡为礼事在於庄敬,不敬

则失於傲惰。亲临死丧当致其哀,不哀则失於和易。凡此三失,皆非礼意。人或

若此不足可观,故曰:“吾何以观之哉!”

●卷四·里仁第四

[疏]正义曰:此篇明仁。仁者,善行之大名也。君子体仁,必能行礼乐,故

以次前也。

子曰:“里仁为美。(郑曰:“里者,民之所居。居於仁者之里,是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郑曰:“求居而不处仁者之里,不得为有知。”)

[疏]“子曰”至“得知”。○正义曰:此章言居必择仁也。“里仁为美”者,

里,居也。仁者之所居处,谓之里仁。凡人之择居,居於仁者之里,是为美也。

“择不处仁,焉得知”者,焉。犹安也。择求居处,而不处仁者之里,安得为有

知也?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孔曰:“久困则为非。”)不可以长处乐。

(孔曰:“必骄佚。”)仁者安仁,(包曰:“惟性仁者自然体之,故谓安仁。”)

知者利仁。”(王曰:“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

[疏]“子曰”至“利仁”。○正义曰:此章明仁性也。“不仁者不可以久处

约”者,言不仁之人不可令久长处贫约,若久困则为非也。“不可以长处乐”者,

言亦不可令久长处於富贵逸乐,若久长处乐,则必骄佚。“仁者安仁”者,谓天

性仁者,自然安而行之也。“知者利仁”者,知能照识前事,知仁为美,故利而

行之也。○注“包曰”至“安仁”。○正义曰:此《经》“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与《表记》正同,理亦不异。云“唯性仁者自然体之”者,言天性仁者,非关利

害,自然爱施生,体包仁道。《易·文言》曰“君子体仁,足以长人”是也。

○注“王曰”至“行之”。○正义曰:云“知仁为美,故利而行之”者,言有知

谋者,贪利而行仁,有利则行,无利则止,非本情也。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曰:“唯仁者能审人之所好恶。”)

[疏]“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正义曰:章,言唯有仁德者无私

於物,故能审人之好恶也。

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孔曰:“苟,诚也。言诚能志於仁,

则其馀终无恶。”)

[疏]“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正义曰:苟,诚也。此章言诚能志

在於仁,则其馀行终无恶也。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曰:“不以

其道得富贵,则仁者不处。”)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

而去之。)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曰:“恶乎成名者,不得成名为君子。”)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马曰:“造次,急遽。颠

沛,偃仆。虽急遽、偃仆不违仁。”)

[疏]“子曰”至“於是”。○正义曰:此章广明仁行也。“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者,富者财多,贵者位高,此二者是人之所贪欲也,

若不以其道而得之,虽是人之所欲,而仁者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

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者,乏财曰贫,无位曰贱,此二者是人之所嫌恶也,时有

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而得之,虽是人之所恶,而仁者不违

而去之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者,恶乎,犹於何也。言人欲为君子,唯行

仁道乃得君子之名。若违去仁道,则於何得成名为君子乎?言去仁则不得成名为

君子也。“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者,言仁不可斯须去身,故君子无食顷违去仁

道也。“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者,造次,急遽也;颠沛,偃仆也。言君子

之人,虽身有急遽、偃仆之时,而必守於是仁道而不违去也。○注“马曰”至

“违仁”。○正义曰:云“造次,急遽”者,造次犹言草次。郑玄云:“仓卒也。”

皆迫促暇之意,故云急遽。云“颠沛,偃仆”者,《说文》云:“偃,僵也。仆,

顿也。”则偃是仰倒也,仆是踣倒也。虽遇此颠踬之时,亦不违仁也。

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孔曰:“难复加

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孔曰:“言恶不仁者,

能使不仁者不加非义於已,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

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孔曰:“言人无能一日用其力仁者耳。我未见欲为

仁而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孔曰:“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

能为仁,故云为能有尔,我未之见也。”)

[疏]“子曰”至“见也”。○正义曰:此章疾时无仁也。“我未见好仁者,

恶不仁者”,孔子言,我未见性好仁者,亦未见能疾恶不仁者也。“好仁者,无

以尚之”者,此覆说上好仁者也。尚,上也,言性好仁者,为德之最上,他行无

以更上之,言难复加也。“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此覆

说上恶不仁者也。言能疾恶不仁者,亦得为仁。但其行少劣,故曰其所为仁矣也,

唯能不使不仁者加乎非义於已身也,不如好仁者无以尚之为优也。“有能一日用

其力於仁矣乎”,言世不仁也,故曰有人能一日之间用其力於仁道矣乎,言人

诚能一日用其力仁者耳。“我未见力不足”者,言德如毛,行仁甚易,我欲

仁,斯仁至矣,何须用力,故曰我未见欲为仁而力不足者也。“盖有之矣,我未

之见也”者,此孔子谦,不欲尽诬时人言不能为仁,故曰盖有能为之者矣,但我

未之见也。

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观过,斯知仁矣。”(孔曰:“党,党类。

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而勿责之。观过,使贤愚各当其所,则

为仁矣。”)

[疏]“子曰”至“仁矣”。○正义曰:此章言仁恕也。“人之过也,各於其

党”者,党,党类也。言人之为过也,君子小人各於其类也。“观过,斯知仁矣”

者,言观人之过,使贤愚各当其所。若小人不能为君子之行,非小人之过,当恕

而勿责之,斯知仁者之用心矣。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

[疏]“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正义曰:此章疾世无道也。设若早朝

闻世有道,暮夕而死,可无恨矣。言将至死不闻世之有道也。

子曰:“士志於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疏]“子曰”至“议也”。○正义曰:此章言人当乐道固穷也。士者,人之

有士行者也。言士虽志在善道,而衣服饮食好其华美,耻其粗恶者,则是志道不

笃,故未足与言议於道也。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无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疏]“子曰”至“与比”。○正义曰:此章贵义也。,厚也。莫,薄也。

比,亲也。言君子於天下之人,无择於富厚与穷薄者,但有义者则与相亲也。

子曰:“君子怀德,(孔曰:“怀,安也。”)小人怀土,(孔曰:“重迁。”)

君子怀刑,(孔曰:“安於法。”)小人怀惠。”(包曰:“惠,恩惠。”)

[疏]“子曰”至“怀惠”。○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

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於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

迁者,难於迁徙,是安於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

惠也。君子乐於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於恩惠,是怀惠也。

子曰:“放於利而行,(孔曰:“放,依也。每事依利而行。”)多怨。”

(孔曰:“取怨之道。”)

[疏]“子曰:放於利而行,多怨”。○正义曰:此章恶利也。放,依也。言

人每事依於财利而行,则是取怨之道也,故多为人所怨恨也。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有者,言不难。)不能以礼让为国,

如礼何?(包曰:“如礼何者,言不能用礼。”)

[疏]“子曰”至“礼何”。○正义曰:此章言治国者必须礼让也。“能以礼

让为国乎”者,为,犹治也。礼节民心,让则不争。言人君能以礼让为教治其国

乎?云“何有”者,谓以礼让治国,何有其难。言不难也。“不能以礼让为国”

者,言人君不能明礼让以治民也。“如礼何”者,言有礼而不能用,如此礼何!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包曰:“求

善道而学行之,则人知已。”)

[疏]“子曰”至“知也”。○正义曰:此章劝学也。“不患无位”者,言不

忧爵位也。“患所以立”者,言但忧其无立身之才学耳。“不患莫己知”者,言

不忧无人见知於己也。“求为可知也”者,言求善道而学行之,使已才学有可知

重,则人知已也。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曰:“直晓不问,

故答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疏]“子曰”至“已矣”。○正义曰:此章明忠恕也。“子曰:参乎”者,

呼曾子名,欲语之也。“吾道一以贯之”者,贯,统也。孔子语曾子言,我所行

之道,唯用一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也。“曾子曰:唯”者,曾子直晓其理,更不

须问,故答曰唯。“子出”者,孔子出去也。“门人问曰:何谓也”者,门人,

曾子弟子也。不晓夫子之言,故问於曾子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者,答门人也。忠,谓尽中心也。恕,谓忖已度物也。言夫子之道,唯以忠恕一

理,以统天下万事之理,更无他法,故云而已矣。

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孔曰:“喻,犹晓也。”)

[疏]“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正义曰:此章明君子小人所晓

不同也。喻,晓也。君子则晓於仁义,小人则晓於财利。

子曰:“见贤思齐焉,(包曰:“思与贤者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疏]“子曰”至“省也”。○正义曰:此章勉人为高行也。见彼贤则思与之

齐等,见彼不贤则内自省察得无如彼人乎。

子曰:“事父母几谏,(包曰:“几者,微也。当微谏,纳善言於父母。”)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包曰:“见志,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

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

[疏]“子曰”至“不怨”。○正义曰:此并下四章,皆明孝事父母。“几谏”

者,几,微也。父母有过,当微纳善言以谏於父母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

者,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劳

而不怨”者,父母使已以劳辱之事,已当尽力服其勤,不得怨父母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郑曰:“方,犹常也。”)

[疏]“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正义曰:方,犹常也。父母

既存,或时思欲见已,故不远游,游必有常所,欲使父母呼己得即知其处也。设

若告云诣甲,则不得更诣乙,恐父母呼已於甲处不见,则使父母忧也。

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郑曰:“孝子在丧,哀戚思慕,

无所改於父之道,非心所忍为。”)

[疏]“子曰: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正义曰:言孝子在父母丧

三年之中,哀戚思慕,无所改于父之道,非心所忍为故也。此章与《学而篇》同,

当是重出。《学而篇》是孔注,此是郑注,本或二处皆有。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曰:“见其

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

[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正义曰:

言孝子当知父母之年也。其意有二:一则以父母年多,见其寿考则喜也;一则以

父母年老,形必衰弱,见其衰老则忧惧也。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包曰:“古人之言不妄出口,

为身行之将不及。”)

[疏]“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正义曰:此章明慎言躬身

也。逮,及也。言古人之言不妄出口,为身行之将不及故也。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孔曰:“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

无忧患。”)

[疏]“子曰”至“鲜矣”。○正义曰:此章贵俭。鲜,少也。得中合礼,为

事乃善。设若奢俭俱不得中,奢则骄佚招祸,俭约无忧患,是以约致失者少也。

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包曰:“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

疾。”)

[疏]“子曰:君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正义曰:此章慎言贵行也。讷,

迟钝也。敏,疾也。言君子但欲迟钝於言,敏疾於行,恶时人行不副言也。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方以类聚,同志相求,故必有邻,是以不孤。)

[疏]“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正义曰:此章勉人德也。有德则人所

慕仰,居不孤特,必有同志相求与之为邻也。○注“方以”至“不孤”。○正义

曰:云“方以类聚”者,《周易·上系辞》文也。方,谓法术。性行各以类相聚

也。云“同志相求”者,《周易·乾卦·文言》也。言志同者相求为朋友也。

“故必有邻,是以不孤”者,案《坤卦·文言》曰:“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敬义立而德不孤。”言身有敬义以接於人,则人亦敬义以应之,是亦德不孤也。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数,谓速数之数。)

[疏]“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正义曰:此章明为

臣结交,当以礼渐进也。数,谓速数。数则渎而不敬,故事君数,斯致罪辱矣;

朋友数,斯见疏薄矣。○注“数,谓速数之数”。○正义曰:嫌读为上声去声,

故辨之。

●卷五·公冶长第五

[疏]正义曰:此篇大指明贤人君子仁知刚直,以前篇择仁者之里而居,故得

学为君子,即下云“鲁无君子,斯焉取斯”是也,故次《里仁》。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孔曰:“公冶长,弟子,鲁人也。姓公冶,名长。纟累,黑索;纟曳,挛也,

所以拘罪人。”)

[疏]“子谓”至“妻之”。○正义曰:此章明弟子公冶长之贤也。“子谓公

冶长可妻也”者,纳女於人曰妻。孔子评论弟子公冶长德行纯备,可纳女与之为

妻也。“虽在纟累纟曳之中,非其罪也”者,纟累,黑索;纟曳,挛也。古狱以

黑索拘挛罪人。於时冶长以枉滥被系,故孔子论之曰:“虽在纟累纟曳之中,实

非其冶长之罪也。”“以其子妻之”者,论竟,遂以其女子妻之也。○注“孔曰”

至“罪人”。○正义曰:云“冶长,弟子,鲁人也”者,案《家语·弟子篇》云:

“公冶长,鲁人,字子长。为人能忍耻,孔子以女妻之。”又案《史记·弟子传》

云:“公冶长,齐人。”而此云鲁人,用《家语》为说也。张华云:“公冶长墓

在阳城姑幕城东南五里所,基极高。旧说冶长解禽语,故系之纟累纟曳。”以其

不经,今不取也。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王

曰:“南容,弟子南宫纟舀,鲁人也,字子容。不废,言见用。”)

[疏]“子谓南容”至“妻之”。○正义曰:此章孔子评论弟子南容之贤行也。

“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者,此南容之德也。若遇邦国有道,则常

得见用在官,不被废弃。若遇邦国无道,则必危行言逊,以脱免於刑罚戮辱也。

“以其兄之子妻之”者,言德行如此,故以其兄之女与之为妻也。○注“王曰”

至“见用”。○正义曰:云“南容,弟子南宫纟舀,鲁人也,字子容”者,此

《家语·弟子篇》文也。案《史记·弟子传》云:“南宫括字子容。”郑注《檀

弓》云:“南宫纟舀,孟僖子之子南宫阅。”以昭七年《左氏传》云孟僖子将卒,

召其大夫云,“属说与何忌於夫子”,以事仲尼,以南宫为氏,故《世本》云“

中孙ㄑ生南宫纟舀”是也。然则名纟舀,名括,又名阅,字子容,氏南宫,本孟

氏之後也。

子谓子贱,(孔曰:“子贱,鲁人,弟子宓不齐。”)君子哉若人!鲁无君

子者,斯焉取斯?”(包曰:“若人者,若此人也。如鲁无君子,子贱安得此行

而学行之?”)

[疏]“子谓子贱”至“取斯”。○正义曰:此章论子贱之德也。“君子哉若

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者,此评论之辞也。因美鲁多君子,故曰:“有君

子之德哉,若此人也!鲁国若更无君子者,斯子贱安得取斯君子之德行而学行之

乎?”明鲁多君子,故子贱得学为君子也。○注“孔曰”至“不齐”。○正义曰:

案《家语·弟子篇》云:“宓不齐,鲁人,字子贱,少孔子四十九岁。为单父宰,

有才知,仁爱百姓,不忍欺之,故孔子大之也。”

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孔曰:“言女器用之人。”)

曰:“何器也?”曰:“瑚琏也。”(包曰:“瑚琏,黍稷之器。夏曰瑚,殷曰

琏,周曰簋,宗庙之器贵者。”)

[疏]“子贡”至“瑚琏也”。○正义曰:此章明弟子子贡之德也。“子贡曰:

赐也何如”者,子贡见夫子历说诸弟子,不及於己,故问之曰:“赐也,已自不

知其行何如也。”“子曰:女器也”,夫子答之,言女器用之人也。“曰:何器

也”者,子贡虽得夫子言己为器用之人,但器有善恶,犹未知己器云何,故复问

之也。”曰:瑚琏也”者,此夫子又为指其定分。瑚琏,黍稷之器,宗庙之器贵

者也。言女是贵器也。。○注“包曰”至“贵者”。○正义曰:云“瑚琏,黍稷

之器。夏曰瑚,殷曰琏,周曰簋”者,案《明堂位》说四代之器云:“有虞氏

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注云:“皆黍稷器。制之异同

未闻。”郑注《周礼·舍人》云:“方曰,圆曰簋。”如《记》文,则夏器名

琏,殷器名瑚。而包咸、郑玄等注此《论语》,贾、服、杜等注《左传》,皆云

夏曰瑚。或别有所据,或相从而误也。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马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子

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孔曰:“屡,

数也。佞人口辞捷给,数为人所憎恶。”)

[疏]“或曰”至“用佞”。○正义曰:此章明仁不须佞也。“或曰:雍也仁

而不佞”者,佞,口才也。或有一人言於夫子曰:“弟子冉雍,虽身有仁德,而

口无才辩。”或人嫌其德未备也。“子曰:焉用佞”者,夫子语或人言,仁人安

用其佞也。“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者,夫子更为或人说佞人之短。屡,数也。

言佞人御当於人以口才捷给,屡致憎恶於人,谓数为人所憎恶也。“不知其仁,

焉用佞”者,言佞人既数为人所憎恶,则不知其有仁德之人,复安用其佞邪?○

注“马曰:雍,弟子。仲弓,名。姓冉”。○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

“冉雍字仲弓。”郑玄曰:“鲁人也。”○注“孔曰”至“憎恶”。○正义曰:

“屡,数也”者,《释言》云:“屡,亟也。”郭璞云:“亟亦数也。”云“佞

人口辞捷给,数谓人所憎恶”者,案《左传》云:“寡人不佞。”服虔云:“佞,

才也。不才者,自谦之辞也。”而此云“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则

佞非善事。而以不佞为谦者,佞是口才捷利之名,本非善恶之称,但为佞有善恶

耳。为善捷敏是善佞,祝它是也。为恶捷敏是恶佞,即“远佞人”是也。但君

子欲讷於言而敏於行,言之虽多,情或不信,故云焉用佞耳。

子使漆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孔曰:“开,弟子。漆姓,

开名。仕进之道未能信者,未能究习。”)子说。(郑曰:“善其志道深。”)

[疏]“子使”至“子说”。○正义曰:此章明弟子漆开之行。“子使漆

开仕”者,弟子姓漆,名开,孔子使之仕进也。“对曰:吾斯之未能信”者,

开意志於学道,不欲仕进,故对曰:吾於斯仕进之道未能信。言未能究习也。

“子说”者,孔子见其不汲汲於荣禄,知其志道深,故喜说也。○注“孔曰”至

“究习”。○正义曰:案《史记·弟子传》:“漆开字子开。”郑玄曰:“鲁

人也。”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马曰:“桴,编竹木

大者曰筏,小者曰桴。”)子路闻之喜。(孔曰:“喜与已俱行。”)子曰: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郑曰:“子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过我。

‘无所取材’者,无所取於桴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戏之耳。”一曰:“子路

闻孔子欲浮海便喜,不复顾望,故孔子叹其勇曰过我。‘无所取哉’,言唯取於

己。古字材、哉同。”)

[疏]“子曰”至“取材”。○正义曰:此章仲尼患中国不能行已之道也。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者,桴,竹木所编小筏也。言我之善道中国既不能行,

即欲乘其桴筏浮渡于海而居九夷,庶几能行已道也。“从我者,其由与”者,由,

子路名。以子路果敢有勇,故孔子欲令从己。意未决定,故云“与”以疑之。

“子路闻之喜”者,喜夫子欲与己俱行也。“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者,孔子以子路不解微言,故以此戏之耳。其说有二:郑以为,材,桴材也。子

路信夫子欲行,故言好勇过我。“无所取材”者,无所取於桴材也。示子路令知

己但叹世无道耳,非实即欲浮海也。一曰材读曰哉,子路闻孔子欲浮海便喜,不

复顾望孔子之微意,故孔子叹其勇曰过我。“无所取哉”者,言唯取於已,无所

取於他人哉。○注“马曰”至“曰桴”。○正义曰:云“桴,编竹木大者曰筏,

小者曰桴”者,《尔雅》云:“舫,氵付也。”郭璞云:“水中[B18C]筏。”孙炎云:

“舫,水中为氵付筏也。”《方言》云:“氵付谓之[B18C],[B18C]谓之筏。筏,秦、

晋之通语也。”方、舫、氵付、桴,音义同也。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孔曰:“仁道至大,不可

全名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孔曰:“赋,

兵赋。”)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孔曰:“千室之邑,卿大夫之邑。卿大夫称家。诸侯千乘。大

夫百乘。宰,家臣。”)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

於朝,可使与宾客言也,(马曰:“赤,弟子公西华。有容仪,可使为行人。”)

不知其仁也。

[疏]“孟武”至“仁也”。○正义曰:此章明仁之难也。“孟武伯问:子路

仁乎?子曰:不知也”者,鲁大夫孟武伯问於夫子曰:“弟子子路有仁德否乎?”

夫子以为,仁道至大,不可全名,故答曰:“不知也。”“又问”者,武伯意其

子路有仁,故夫子虽答以不知,又复问之也。“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

其赋也,不知其仁也”者,此夫子更为武伯说子路之能,言由也有勇,千乘之大

国,可使治其兵赋也,不知其仁也。言仁道则不全也。“求也何如”者,此句又

武伯问辞,言弟子冉求仁道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

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者,此孔子又答武伯以冉求之能也,言求也,若卿大夫千

室之邑,百乘卿大夫之家,可使为之邑宰也。仁则不知也。“赤也何如”者,此

句又武伯问辞,言弟子公西赤仁道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於朝,可使与宾

客言也,不知其仁也”者,此孔子又答以公西赤之才也,言赤也有容仪,可使为

行人之官,盛服束带立於朝廷,可使与邻国之大宾小客言语应对也,仁则不知。

○注“孔曰:赋,兵赋。○正义曰:案隐四年《左传》云:“敝邑以赋,与陈、

蔡从。”服虔云:“赋,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兵赋。”正谓以兵从也。其

赋法依《周礼》“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丘十六井,出戎马一匹,牛

三头。四丘为甸,甸六十四井,出长毂一乘,戎马四匹,牛十三头,甲士三人,

步卒七十二人”是也。○注“孔曰”至“家臣”。○正义曰:云“千室之邑,卿

大夫之邑”者,《大学》云:“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郑注云:“百乘之

家,有采地者也。”又郑注云:“采地,一同之广轮也。”然则此云“千室之邑,

百乘之家”者,谓卿大夫采邑,地有一同,民有千家者也。《左传》曰:“唯卿

备百邑。”《司马法》:“成方十里,出革车一乘。”故知百乘之家,地一同也。

○注“马曰”至“行人”。○正义曰:云“赤,弟子公西华”者,案《史记·弟

子传》云:“公西赤字子华。”郑玄曰:“鲁人,少孔子四十二岁。”云“有容

仪,可使为行人”者,按《周礼》有大行人、小行人之职,掌宾客之礼仪及朝觐

聘问之事。言公西华任此官也。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孔曰:“愈,犹胜也。”)对曰:“赐

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

如也。”(包曰:“既然子贡不如,复云吾与女俱不如者,盖欲以慰子贡也。”)

[疏]“子谓”至“如也”。○正义曰:此章美颜回之德。“子谓子贡曰:女

与回也孰愈”者,愈,犹胜也。孔子乘间问弟子子贡曰:“女之才能与颜回谁胜?”

“对曰:赐也何敢望回”者,望,谓比视。子贡称名,言赐也才劣,何敢比视颜

回也?“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者,子贡更言不敢望回之事。假设

数名以明优劣,一者数之始,十者数之终,颜回亚圣,故闻始知终,子贡识浅,

故闻一才知二,以明已与回十分及二,是其悬殊也。“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

如也”者,夫子见子贡之答识有悬殊,故云不如也。弗者,不之深也。既然答子

贡不如,又恐子贡惭愧,故复云吾与女俱不如,欲以安慰子贡之心,使无惭也。

宰予昼寝。(孔曰:“宰予,弟子宰我。”)子曰:“朽木不可雕也,(包

曰:“朽,腐也。,琢刻画。”)粪土之墙不可亏也。(王曰:“亏,

镘也。此二者以喻虽施功犹不成。”)於予与何诛?”(孔曰:“诛,责也。今

我当何责於女乎?深责之。”)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

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孔曰:“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

行,发於宰我之昼寝。”)

[疏]“宰予”至“汝是”。○正义曰:此章勉人学也。“宰予昼寝”者,弟

子宰我昼日寝寐也。“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亏也”者,此孔子

责宰我之辞也。朽,腐也。,琢刻画也。亏,镘也。言腐烂之木,不可

琢刻画以成器物;粪土之墙,易为危坏,不可亏镘涂冥以成华美。此二者,

以喻人之学道,当轻尺璧而重寸阴。今乃废惰昼寝,虽欲施功教之,亦终无成也。

“於予与何诛”者,诛,责也;与,语辞。言於宰我何足责乎?谓不足可责,乃

是责之深也。然宰我处四科,而孔子深责者,之以设教,卑宰我非实惰学之人

也。“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

予与改是”者,与亦语辞。以宰予尝谓夫子言已勤学,今乃昼寝,是言与行违,

故孔子责之曰:“始前吾於人也,听其所言即信其行,以为人皆言行相副。今後

吾於人也,虽听其言,更观其行,待其相副,然後信之。因发於宰予昼寝,言行

相违,改是听言信行,更察言观行也。”○注“包曰:宰予,弟子宰我”。○正

义曰:案《史记·弟子传》云:“宰予字子我。”郑玄曰:“鲁人也。”○注

“王曰:亏,镘也”。○正义曰:《释宫》云:“镘谓之亏。”郭璞云:

“泥涂也。”李巡曰:“涂一名朽。涂土之作具也。”然则亏是涂之所用,因

谓泥涂为亏。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包曰:“申枨,鲁人。”)

子曰:“枨也欲,焉得刚?”(孔曰:“欲,多情欲。”)

[疏]“子曰”至“得刚”。○正义曰:此章明刚。“子曰:吾未见刚”者,

刚谓质直而理者也。夫子以时皆柔佞,故云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者,

或人闻孔子之言,乃对曰申枨性刚。“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者,夫子谓或人

言,刚者质直寡欲,今枨也多情欲,情欲既多,或私佞媚,安得刚乎?○注“包

曰:申枨,鲁人。”○正义曰:郑云:“盖孔子弟子申续。”《史记》云:“申

棠字周。”《家语》云:“申续字周。”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马曰:“加,陵也。”)

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孔曰:“言不能止人使不加非义於己。”)

[疏]“子贡”至“及也”。○正义曰:此章明子贡之志。“子贡曰:我不欲

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者,加,陵也。诸,於也。子贡言,我不欲他

人以非义加陵於已,吾亦欲无以非义加陵於人也。“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者,尔,女也。夫子言使人不加非义於己,亦为难事,故曰:“赐也,此事非女

所能及。”言不能止人使不加非义於己也。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章,明也。文彩形质著见,可以耳

目循。)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已矣。(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天

道者,元亨日新之道。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

[疏]“子贡”至“闻也”。○正义曰:此章言夫子之道深微难知也。“子贡

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者,章,明也。子贡言,夫子之述作威仪礼法有

文彩,形质著明,可以耳听目视,依循学习,故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

道,不可得而闻也”者,天之所命,人所受以生,是性也。自然化育,元亨日新,

是天道也与,及也。子贡言,若夫子言天命之性,及元亨日新之道,其理深微,

故不可得而闻也。○注“性者”至“闻也”。○正义曰:云“性者,人之所受以

生也”者,《中庸》云:“天命之谓性。”注云:“天命,谓天所命生人者也。

是谓性命。木神则仁,金神则义,火神则礼,水神则信,土神则知。《孝经说》

曰:‘性者,生之质命,人所禀受度也。’”言人感自然而生,有贤愚吉凶,或

仁或义,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其实自然天性,故云:“性者,人之所受以生也。”

云“天道者,元亨日新之道”者,案《易·乾卦》云:“乾,元亨利贞。”《文

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

也。”谓天之体性,生养万物,善之大者,莫善施生,元为施生之宗,故言元者

善之长也。嘉,美也。言天能通畅万物,使物嘉美而会聚,故云嘉之会也。“利

者,义之和也”者,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贞者,事之”

者,言天能以中正之气成就万物,使物皆得济。此明天之德也。天本无心,岂

造元亨利贞之德也?天本无心,岂造元亨利贞之名也?但圣人以人事之,谓此

自然之功,为天之四德也。此但言元亨者,略言之也。天之为道,生生相续,新

新不停,故曰日新也。以其自然而然,故谓之道。云“深微,故不可得而闻也”

者,言人禀自然之性,及天之自然之道,皆不知所以然而然,是其理深微,故不

可得而闻也。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孔曰:“前所闻未及行,故恐後有闻不

得并行也。”)

[疏]“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正义曰:此章言子路之志也。

子路於夫子之道,前有所闻,未能及行,唯恐後有闻不得并行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孔曰:“孔文子,卫大夫孔圉。文,

谥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曰:“敏者,

识之疾也。下问,谓凡在已下者。”)

[疏]“子贡”至“文也”。○正义曰:此章言文为美谥也。“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者,言文是谥之美者,故问卫大夫孔圉有何善行,而

得谓之闻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者,此夫子为子贡

说文子之美行也。敏者,疾也。下问,问凡在己下者。言文子知识敏疾,而又好

学,有所未辨,不羞耻於问己下之人。有此美行,是以谥谓之文也。○注“孔曰”

至“谥也”。○正义曰:云“孔文子,卫大夫孔圉”者,《左传》文也。云“文,

谥也”者,案《谥法》云:“勤学好问曰文。”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孔曰:“子产,郑大夫公孙侨。”)其行

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疏]“子谓”至“也义”。○正义曰:此章美子产之德。“子谓:子产有君

子之道四焉”者,孔子评论郑大夫子产,事上使下有君子之道四焉,下文是也。

“其行已也恭”者,一也,言已之所行,常能恭顺,不违忤於物也。“其事上也

敬”者,二也,言承事在已上之人及君亲,则忠心复加谨敬也。“其养民也惠”

者,三也,言爱养於民,振乏周无以恩惠也。“其使民也义”者,四也。义,宜

也。言役使下民,皆於礼法得宜,不妨农也。○注“孔曰”至“孙侨”。○正义

曰:案《左传》,子产,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名侨。公子之子称公孙。襄三

十年执郑国之政,故云郑大夫公孙侨也。公子发字子国,公孙之子以王父字为氏,

据後而言,故後或谓之国侨。

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周曰:“齐大夫。晏,姓。平,

谥。名婴。”)

[疏]“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正义曰:此章言齐大夫晏平

仲之德。凡人轻交易绝,平仲则久而愈敬,所以为善。○注“周曰”至“名婴”。

○正义曰:云“齐大夫。晏,姓。平,谥。名婴”者,案《左传》文知之,是晏

桓子之子也。《谥法》:“治而清省曰平。”

子曰:“臧文仲居蔡,(包曰:“臧文仲,鲁大夫臧孙辰。文,谥也。蔡,

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焉,长尺有二寸。居蔡,僭也。”)山节藻,

(包曰:“节者,而也。刻镂为山。者,梁上楹,画为藻文。言其奢侈。”)

何如其知也?”(孔曰:“非时人谓之为知。”)

[疏]“子曰”至“知也”。○正义曰:此章明臧文仲不知也。“子曰:臧文

仲居蔡”者,蔡,国君之守龟名也,而鲁大夫臧文仲居守之,言其僭也。“山节”

者,节,而也,刻镂为山形,故云山节也。“藻”者,藻,水草有文者也。

,梁上短柱也。画为藻文,故云藻。此言其奢侈也。“何如其知也”者,言

僭奢若此,是不知也,所以非时人谓之为知。○注“包曰”至“僭也”。○正义

曰:云“臧文仲,鲁大夫臧孙辰”者,案《世本》“孝公生僖伯区,区生哀

伯达,达生伯氏瓶,瓶生文仲辰”,则辰是公子区曾孙也。区字子臧,公孙

之子以王父字为氏,故姓曰臧也。云“文,谥也”者,《谥法》云:“道德博厚

曰文。”云“蔡,国君之守龟,出蔡地,因以为名焉,长尺有二寸。居蔡,僭也”

者,《汉书·食货志》云:“元龟为蔡。”《家语》称“漆平对孔子云:‘臧

氏有守龟,其名曰蔡。文仲三年而为一兆,武仲三年而为二兆。’”是大蔡为大

龟,蔡是龟之名耳。郑玄、包咸皆云出蔡地,因以为名,未知孰是。《食货志》

云:“龟不盈尺,不得为宝。”故知此龟长尺二寸,此国君之守龟。臧氏为大夫

而居之,故云僭也。○注“包曰”至“奢侈”。○正义曰:云“节者,而也”

者,《释宫》文。云“刻镂为山者,梁上楹,画为藻文”者,《释宫》云:

“{亡木}瘤谓之梁,其上楹谓之,而谓之。”郭璞曰:“,侏儒柱也。

即栌也。”此言山节者,谓刻镂柱头为斗拱形如山也。“藻”者,谓画梁上

短柱为藻文也。此是天子庙饰,而文仲僭为之,故言其奢侈。文二年《左传》仲

尼谓之“作虚器”,言有其器而无其位,故曰虚也。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孔曰:“令尹子文,楚大夫,姓斗名,字於菟。”)

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

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但闻其忠事,未

知其仁也。)“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孔曰:“皆齐大夫。

崔杼作乱,陈文子恶之,捐其四十匹马,违而去之。”)至於他邦,则曰:‘犹

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孔曰:“文子辟

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其君,皆如崔子,无有可止者。”)

[疏]“子张”至“得仁”。○正义曰:此章明仁之难成也。“子张问曰:令

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

何如”者,弟子子张问於孔子曰:“楚大夫令尹子文,三被任用,仕为令尹之官,

而无喜见於颜色。三被已退,无愠怼之色。旧令尹之政令规矩,必以告新令尹,

虑其未晓也。”子文有此美行,子张疑可谓仁,故问曰:“何如?”“子曰:忠

矣”者,孔子答之,为行如此,是忠臣也。“曰:仁矣乎”者,子张复问子文此

德可谓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者,孔子答言,如其所说,但闻其忠事,

未知其仁也。“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於他邦,则曰:

‘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

如”者,此子张又举齐大夫陈文子之行而问孔子也。崔子,崔杼也,为齐大夫,

作乱弑其君光。陈文子恶之,故家虽富有马十乘(谓四十匹也),而辄捐弃,违

去之。至於他国,亦遇其乱,陈文子则曰,“犹吾齐大夫崔子也”,而违去之。

复往一他邦,则又曰,“犹吾齐大夫崔子也”,而违去之。为行若此,其人何如?

“子曰:清矣”者,孔子答言,文子辟恶逆,去无道,求有道。当春秋时,臣陵

其君,皆如崔子,无可止者,可谓清洁矣。“曰:仁矣乎”者,子张意其为仁,

故复问之曰:“可以为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者,孔子答言:“据

其所闻,但是清耳,未知他行,安得仁乎?”○注“孔曰”至“於菟”。○正义

曰:案宣四年《左传》云:“初,若敖娶於云阝,生斗伯比。若敖卒,从其母畜

於云阝,淫於云阝子之女,生子文焉。云阝夫人使弃诸梦中。虎乳之。云阝子田,

见之,惧而归。夫人以告,遂使收之。楚人谓乳,谓虎於菟,故命之曰斗於

菟。实为令尹子文。”是也。令尹,宰也。《周礼》六卿,太宰为长,遂以宰为

上卿之号。楚臣令尹为长,从他国之言,或亦谓之宰。宣十二年《左传》云“

敖为宰”是也。令,善也;尹,正也,言用善人正此官也。楚官多以尹为名,皆

取其正直也。○注“孔曰”至“去之”。○正义曰:云“皆齐大夫”者,并见

《春秋》,故知之。云“崔杼作乱”者,左襄二十五年。云“四十匹马”者,古

以四马其驾一车,因谓四匹为乘。《经》言十乘,故知四十匹也。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郑曰:“季文子,鲁

大夫季孙行父,文,谥也。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寡过,不必及三思。”)

[疏]“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正义曰:此章美

鲁大夫季文子之德。文子忠而有贤行,其举事皆三思之然後乃行,常寡过咎。孔

子闻之,曰:“不必及三思,但再思之,斯亦可矣。”○注“郑曰”至“三思”。

○正义曰:案《春秋》文六年《经》书“秋,季孙行父如晋”。《左传》曰:

“季文子将聘於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

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杜预云:“所谓文子

三思。”故知“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也。《谥法》云:“道德博厚曰文。”

子曰:“甯武子,(马曰:“卫大夫宁俞。武,谥也。”)邦有道则知,邦

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曰:“佯愚似实,故曰不可及也。”)

[疏]“子曰”至“及也”。○正义曰:此章美卫大夫甯武子之德也。“邦有

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者,此其德也。若遇邦国有道,则显其知谋。若遇无道,

则韬藏其知而佯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者,言有道则知,人或可及;

佯愚似实,不可及也。○注“马曰:卫大夫甯俞。武,谥也”。○正义曰:案

《春秋》文四年:“卫侯使甯俞来聘。”《左传》曰:“卫甯武子来聘,公与之

燕,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

肄业及之也。’”杜元凯注云:“此其愚不可及也。”是甯武子即甯俞也。《谥

法》云:“刚︹直理曰武。”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曰:“简,大也。孔子在陈,思归欲去,故曰:‘吾党之小子,狂简者进取

於大道,妄作穿凿以成文章,不知所以裁制,我当归以裁之耳。’遂归。”)

[疏]“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

之”。○正义曰:此章孔子在陈既久,言其欲归之意也。与,语辞。再言“归与”

者,思归之深也。狂者,进取也。简,大也。斐然,文章貌。言我所以归者,以

吾乡党之中,未学之小子等,进取大道,妄作穿凿,斐然而成文章,不知所以裁

制,故我当归以裁之耳。遂归也。不即归而言此者,恐人怪已,故此为辞耳。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孔曰:“伯夷、叔齐,孤竹

君之二子。孤竹,国名。”)

[疏]“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正义曰:此章美伯夷、

叔齐二人之行。不念旧时之恶而欲报复,故希为人所怨恨也。○注“伯夷、叔齐,

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国名”。○正义曰:案《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

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太史公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於是伯夷、

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

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

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

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

者,是也。孤竹,北方之远国名。《地里志》:“辽西令支有孤竹城。”应劭曰:

“故伯夷国。”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孔曰:“微生,姓,名高,鲁人也。”)或乞醯

焉,乞诸其邻而与之。”(孔曰:“乞之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为直人。”)

[疏]“子曰”至“与之”。○正义曰:此章明直者不应委曲也。“孰谓微生

高直”者,孰,谁也。孔子曰:“谁言鲁人微生高性行正直?”“或乞醯焉,乞

诸其邻而与之”者,此孔子言其不直之事。醯,醋也。诸,之也。或有一人就微

生高乞醯,时自无之,即可答云无。高乃乞之其四邻,以应求者,用意委曲,非

为直人也。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孔曰:“足恭,便僻貌。”)左丘明耻之,

丘亦耻之。(孔曰:“左丘明,鲁太史。”)匿怨而友其人,(孔曰:“心内相

怨而外诈亲。”)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疏]“子曰”至“耻之”。○正义曰:此章言鲁太史左丘明与圣同耻之事。

“巧言、令色、足恭”者,孔以为,巧好言语,令善颜色,便僻其足以为恭,谓

前却俯仰以足为恭也。一曰:足,将树切。足,成也。谓巧言令色以成其恭,取

媚於人也。“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者,左丘明,鲁太史,受《春秋经》於仲

尼者也。耻此诸事不为,合孔子之意,故云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者,

友,亲也;匿,隐也。言心内隐其相怨,而外貌诈相亲友也。左丘明耻之,丘亦

耻之”者,亦俱耻而不为也。○注“孔曰:足恭,便僻”貌。○正义曰:此读足

如字。便僻,谓便习盘僻其足以为恭也。○注“左丘明,鲁太史”。○正义曰:

《汉书·艺文志》文也。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

敝之而无憾。”(孔曰:“憾,恨也。”)颜渊曰:“愿无伐善,(孔曰:“不

自称己之善。”)无施劳。”(孔曰:“不以劳事置施於人。”)子路曰:“愿

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曰:“怀,归也。”)

[疏]“颜渊”至“怀之”。○正义曰:此章仲尼、颜渊、季路各言其志也。

“颜渊、季路侍”者,弟子侍孔子也。卑在尊旁曰侍。“子曰:盍各言尔志”者,

尔,女也;盍,何不也。夫子谓二弟子曰:“何不各言女心中之所志也?”“子

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者,憾,恨也。衣裘以轻者为美,言

原以己之车马衣裘与朋友共乘服而被敝之而无恨也。此重义轻财之志也。“颜渊

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者,夸功曰伐。言原不自称伐己之善,不置施劳役之事

於人也。此仁人之志也。“子路曰:原闻子之志”者,二子各言其志毕,子路复

问夫子曰:“原闻子之志。”古者称师曰子。“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

者怀之”者,此夫子之志也。怀,归也。言已原老者安,己事之以孝敬也。朋友

信,已待之以不欺也。少者,归己施之以恩惠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包曰:“讼,犹责也。

言人有过,莫能自责。”)

[疏]“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正义曰:此章疾

时人有过,莫能自责也。讼,犹责也。已,终也。吾未见有人能自见其已过而内

自责者也。言将终不复见,故云已矣乎。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疏]“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正义曰:

此章夫子言己勤学也。十室之邑,邑之小者也。其邑虽小,亦不诬之,必有忠信

如我者焉,但不如我之好学不厌也。卫读“焉,为虔切”,为下句首。焉,犹

安也。言十室之邑虽小,必有忠信如我者也,安不如我之好学也?言亦不如我之

好学也,义并得通,故具存焉。

●卷六·雍也第六

[疏]正义曰:此篇亦论贤人、君子及仁、知、中庸之德,大抵与前相类,故

以次之。

子曰:“雍也,可使南面。”(包曰:“可使南面者,言任诸侯治。”)

[疏]“子曰:雍也,可使南面。”正义曰:此章称弟子冉雍之德行。南面,

谓诸侯也。言冉雍有德行,堪任为诸侯治理一国者也。

仲弓问子桑伯子。(王曰:“伯子,书传无见焉。”)子曰:“可也简。”

(孔曰:“以其能简,故曰可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

可乎?(孔曰:“居身敬肃,临下宽略,则可。”)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

(包曰:“伯子之简太简。”)子曰:“雍之言然。”

[疏]“仲弓”至“言然”。○正义曰:此章明行简之法。“仲弓问子桑伯子”

者,仲弓,冉雍字也。问子桑伯子其人德行何如。“子曰:可也简”者,孔子为

仲弓述子桑伯子之德行也。简,略也。言其人可也,以其行能宽略故也。“仲弓

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者,仲弓因辨简之可否,言若居身敬肃,

而行宽略以临其下民,不亦可乎?言其可也。“居简而行简,无乃太简乎”者,

言居身宽略,而行又宽略,乃大简也。则子桑伯子之简是太简也。“子曰:雍之

言然”者,然,犹是也。夫子许仲弓之言,是故曰然。○注“王曰:伯子,书传

无见焉。○正义曰:书传无见,不知何人也。子桑伯子当是一人,故此注及下包

氏皆唯言伯子而已。郑以《左传》秦有公孙枝字子桑,则以此为秦大夫,恐非。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

怒不过分。迁者,移也。怒当其理,不移易也。不贰过者,有不善,未尝复行。)

[疏]“哀公”至“者也”。○正义曰:此章称颜回之德。“哀公问:弟子孰

为好学”者,鲁君哀公问於孔子曰:“弟子之中,谁为乐於好学者?”“孔子对

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者,孔子对哀公曰:“有弟子颜回者,其人好学。”迁,移也。凡人任情,喜怒

违理。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而当其理,不移易,不迁怒也。人皆有过惮改。颜回

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不贰过也。凡事应失而得曰幸,应得而失

曰不幸,恶人横夭则惟其常。颜回以德行著名,应得寿考,而反二十九发尽白,

三十二而卒,故曰不幸短命死矣。亡,无也。言命则无好学者矣,未闻更有好学

者也。○注“凡人”至“复行”。○正义曰:云“凡人任情,喜怒违理”者,言

凡常之人,信任邪情,恣其喜怒,违於分理也。云“颜回任道,怒不过分”者,

言颜回好学既深,信用至道,故怒不过其分理也。云“有不善,未尝复行”者,

《周易·下系辞》文。彼云:“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

知之未尝复行也。”韩康伯注云:“在理则昧,造形而悟,颜子之分也。失之於

几,故有不善;得之於贰,不远而复,故知之未尝复行也。”引之以证不贰过也。

此称其好学,而言不迁怒、贰过者,以不迁怒、贰过,由於学问既笃,任道而行,

故举以言焉,以明好学之深也。一曰:以哀公迁怒、贰过,而孔子因以讽谏。

子华使於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马曰:“子华,弟子

公西华赤之字。六斗四升曰釜。”)请益。曰:“与之庾。”(包曰:“十六斗

曰庾。”)冉子与之粟五秉。(马曰:“十六斛曰秉,五秉合为八十斛。”)子

曰:“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郑曰:

“非冉有与之太多。”)

[疏]“子华”至“继富”。○正义曰:此章论君子当赈穷周急。“子华使於

齐”者,弟子公西赤字子华,时仕鲁,为鲁使於齐也。“冉子为其母请粟”者,

冉子,即冉有也,为其子华之母请粟於夫子,言其子出使而家贫也。“子曰:与

之釜”者,夫子令与粟六斗四升也。“请益”者,冉有嫌其粟少,故更请益之。

“曰:与之庾”者,夫子令益与十六斗也。“冉子与之粟五秉”者,冉有终以为

少,故自与粟八十斛也。“子曰:赤之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

子周急,不继富”者,此孔子非冉有与之太多也。赤,子华名。,往也。言子

华使往齐国,乘驾肥马,衣著轻裘,则是富也,富则母不阙粟。吾尝闻之,君子

当周救人之穷急,不继接於富有。今子华家富,而多与之粟,则是继富,故非之

也。○注“马曰”至“曰釜”。○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公西赤字子

华。”郑玄曰:“鲁人,少孔子四十二岁。”云“六斗四升曰釜”者,昭三年

《左传》:“晏子曰:齐旧四量,豆、区、釜、锺。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

干釜。”杜注云:“四豆为区,区斗六升。四区为釜,釜六斗四升。”是也。○

注“包曰:十六斗曰庾”,“马曰:十六斛曰秉”。○正义曰:案《聘礼记》云:

“十斗曰斛。十六斗曰{数}。十{数}曰秉。”郑注云:“秉十六斛,今江淮

之间量名有为{数}者,今文{数}为逾。”是庾、逾、{数}其数同,故知然

也。

原思为之宰,(包曰:“弟子原宪。思,字也。孔子为鲁司寇,以原宪为家

邑宰。”)与之粟九百,辞。(孔曰:“九百,九百斗。辞,辞让不受。“)子

曰:“毋!(孔曰:“禄法所得,当受无让。”)以与尔邻里乡党乎!(郑曰:

“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

[疏]“原思”至“党乎”。○正义曰:此章明为受禄之法。原思,弟子原宪

也。孔子为鲁司寇,以原宪为家邑宰也。“与之粟九百,辞”者,孔子与之粟九

百斗,原思辞让不受。“子曰:毋”者,毋,禁辞也。孔子禁止其让,言禄法所

得,当受无让也。“以与尔邻里乡党乎”者,言於已有馀,可分与尔邻里乡党之

人,亦不可辞也。○注“包曰”至“邑宰”。○正义曰:《史记·弟子传》曰:

“原宪字子思。”郑玄曰:“鲁人。”云“孔子为鲁司寇,以原宪为家邑宰”者,

《世家》云:“孔子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司寇。”鲁司寇,大夫也,必有

采邑。大夫称家,故以原宪为家采邑之宰也。○注“郑曰”至“为党”。正义曰:

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者,《地官·遂人职》文。案《大司徒职》云:

“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故知万

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也。

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犁,杂文。

も,赤也。角者,角周正,中牺牲。虽欲以其所生犁而不用,山川宁肯舍之乎?

言父虽不善,不害於子之美。)

[疏]“子谓”至“舍诸”。○正义曰:此章复谓冉雍之德也。“子谓仲弓,

曰:犁牛之子も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者,杂文曰犁。も,纯赤色也。

角者,角周正也。舍,弃也。诸,之也。仲弓父,贱人,而行不善,故孔子称谓

仲弓曰:“譬若杂文之犁牛,生纯赤且角周正之子,中祭祀之牺牲,虽欲以其所

生犁而不用,山川宁肯舍弃之乎?”言仲弓父虽不善,不害於子之美也。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馀人暂有至

仁时,唯回移时而不变。)

[疏]“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正义曰:

此章称颜回之仁。三月为一时,天气一变。人心行善,亦多随时移变。唯回也,

其心虽经一时复一时,而不变移违去仁道也。其馀则有至仁时,或一日或一月

而已矣。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包曰:“果谓果敢

决断。”)於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孔曰:

“达谓通於物理。”)於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

艺,(孔曰:“艺谓多才艺。”)於从政乎何有?”

[疏]“季康”至“何有”。○正义曰:此章明子路、子贡、冉有之才也。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欤者,康子,鲁卿季孙肥也,问於孔子曰:“仲由

之才,可使从一官而为政治也欤?”“子曰:由也果,於从政乎何有”者,果,

谓果敢决断。何有,言不难也。孔子言,仲由之才,果敢决断,其於从政,何有

难乎?言仲由可使从政也。“曰:赐也,可使从政也欤”者,季康子又问子贡也。

“曰:赐也达,於从政乎何有”者,达,谓通於物理。孔子答言,子贡之才,通

达物理,亦言可从政也。“曰:求也可使从政也欤”者,康子又问冉有也。“曰:

求也艺,於从政乎何有”者,艺,谓多才艺。孔子答言,冉求多才艺,亦可从政

也。

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孔曰:“费,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数畔。

闻子骞贤,故欲用之。”)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孔曰:“不欲为季氏宰,

使者善为我辞焉,说令不复召我。”)如有复我者,(孔曰:“复我者,重来

召我。”)则吾必在汶上矣。”(孔曰:“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

[疏]“季氏”至“上矣”。○正义曰:此章明闵损之贤也。“季氏使闵子骞

为费宰”者,费,季氏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数畔。闻子骞贤,故欲使之也。

“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者,子骞不欲为季氏宰,故语使者曰:善为我作辞说,

令不复召我也。“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者,复,重也。言如有重来召

我者,则吾必去之在汶水上,欲北如齐也。○注“孔曰”至“用之”。○正义曰:

云“费,季氏邑”者,《左传》文也。云“季氏不臣,而其邑宰数畔”者,僭礼

乐,逐昭公,是不臣也。昭十二年,南蒯以费畔,又公山弗扰以费畔,是数畔也。

○注“去之汶水上,欲北如齐”。○正义曰:《地理志》云:汶水出泰山莱芜西

南入济。在齐南鲁北,故曰欲北如齐。

伯牛有疾,(马曰:“伯牛,弟子冉耕。”)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包曰:

“牛有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从牖执其手也。”)曰:“亡之,(孔曰:“亡,

丧也。疾甚,故持其手曰丧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

疾也!(包曰:“再言之者,痛惜之甚。”)

[疏]“伯牛”至“疾也”。○正义曰:此章孔子痛惜弟子冉耕有德行而遇恶

疾也。伯牛,冉耕字也。有疾,有恶疾也。“子问之,自牖执其手”者,自,从

也。伯牛恶疾,不欲见人,故孔子问之,从牖执其手也。“曰:亡之”者,亡,

丧也。疾甚,故持其手曰:“丧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

斯疾也”者,行善遇凶,非人所召,故归之於命,言天命矣夫!斯,此也。此善

人也,而有此恶疾也。是孔子痛惜之也。再言之者,痛惜之甚。○注“马曰:伯

牛,弟子冉耕。”○正义曰:《史记·弟子传》曰:“冉耕字伯牛。”郑玄曰:

“鲁人。”○注“包曰:伯牛有恶疾”。○正义曰:恶疾,疾之恶者也。《淮南

子》云:“伯牛癞。”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孔曰:“箪,笥也。”)在陋巷,

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曰:“颜渊乐道,虽箪食在陋

巷,不改其所乐。”)

[疏]“子曰”至“回也”。○正义曰:此章叹颜回之贤,故曰:“贤哉,回

也!”云“一箪食,一瓢饮”者,箪,竹器。食,饭也。瓢,瓠也。言回家贫,

唯有一箪饭,一瓠瓢饮也。“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者,言回居

处又在隘陋之巷,他人见之不任其忧,唯回也不改其乐道之志,不以贫为忧苦也。

叹美之甚,故又曰:“贤哉,回也!”○注“孔曰:箪,笥也”。○正义曰:案

郑注《曲礼》云:“圆曰箪,方曰笥。”然则箪与笥方圆异,而此云“箪,笥”

者,以其俱用竹为之,举类以晓人也。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

女画。”(孔曰:“画,止也。力不足者,当中道而废。今女自止耳,非力极。”)

[疏]“冉求曰”至“女画”。○正义曰:此章勉人学也。“冉求曰:非不说

子之道,力不足也”者,弟子冉求言己非不说乐子之道而勤学之,但以力不足故

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者,画,止也。此孔子责冉求之不

说学也。言力不足者,当中道而废。今女自止耳,非力极也。

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孔曰:“君子为儒,将以明

道。小人为儒,则矜其名。”)

[疏]“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正义曰:此章戒子夏为

君子也。言人博学先王之道,以润其身者,皆谓之儒,但君子则将以明道,小人

则矜其才名。言女当明道,无得矜名也。

子游为武城宰。(包曰:“武城,鲁下邑。”)子曰:“女得人焉耳乎?”

(孔曰:“焉、耳、乎,皆辞。”)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

未尝至於偃之室也。”(包曰:“澹台,姓。灭明,名。字子羽。言其公且方。”)

[疏]“子游”至“室也”。○正义曰:此章明子羽公方也。“子游为武城宰”

者,武城,鲁下邑。子游时为之宰也。“子曰:女得人焉耳乎”者,孔子问子游

言:“女在武城,得其有德之人乎?”焉、耳、乎皆语助辞。“曰:有澹台灭明”

者,此子游对孔子言已所得之人也,姓澹台名灭明。“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

至於偃之室也”者,此言其人之德也。行遵大道,不由小径,是方也。若非公事,

未尝至於偃之室,是公也。既公且方,故以为得人。○注“包曰”至“且方”。

○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

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行,名施乎诸侯。

孔子闻之曰:‘吾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亦弟子也。故注不言弟子者,从

可知也。云“言其公且方”者,公,无私也;方,正直也。

子曰:“孟之反不伐,(孔曰:“鲁大夫孟之侧,与齐战,军大败。不伐者,

不自伐其功。”)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

(马曰:“殿,在军後。前曰启,後曰殿,孟之反贤而有勇,军大奔,独在後为

殿。人迎,功之。不欲独有其名,曰:‘我非敢在後拒敌,马不能前进。’”)

[疏]“子曰”至“进也”。○正义曰:此章言功以不伐为善也。“孟之反不

伐”者,夸功曰伐。孟之反,鲁大夫孟之侧也。有军功而不夸伐也。“奔而殿,

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後也,马不进也”者,此其不伐之事也。在军後曰殿。

策,捶也。鲁与齐战,鲁师败而奔,孟之反贤而有勇,独在後为殿。人迎,功之。

不欲独有其名,故将入国门,乃捶其马,欲先奔者入城也。且曰:“我非敢在後

为殿以拒敌,马不能前进故也。”○注“孔曰:鲁大夫孟之侧”。○正义曰:杜

预曰:“之侧,孟氏族,字反。”是也。○注“马曰”至“前进”。○正义曰:

云“殿,在军後。前曰启,後曰殿”者,案《司马法·谋帅篇》曰:“夫前驱启,

乘车大震,ヘ车属焉。”大震即大殿也,音相似。襄二十三年《左传》曰:“齐

侯伐卫。大殿,商子游御夏之御寇。”《诗》曰:“元戎十乘,以先启行。”是

殿在军後,前曰启也。案哀十一年《左传》说此事云:齐师伐我,及清。孟孺子

泄帅右师,冉求帅左师。师及齐师战于郊。右师奔,齐人从之。孟之侧後入以为

殿,抽矢策其马,曰:“马不进也。”文不同者,各据所闻而记之也。

子曰:“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孔曰:

“佞,口才也。祝它,卫大夫子鱼也,时世贵之。宋朝,宋之美人而善淫。言

当如祝它之佞,而反如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害也。”)

[疏]“子曰:不有祝它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矣。”○正

义曰:此章言世尚口才也。佞,口才也。祝它,卫大夫子鱼也。有口才,时世

贵之。宋朝,宋之美人,善淫,时世疾之。言人当如祝它之有口才,则见贵重,

若无祝它之佞,而反有宋朝之美,难乎免於今之世害也。○注“孔曰”至“善

也”。○正义曰:云“祝它,卫大夫子鱼也。时世贵之”者,《春秋》定四年:

“会于召陵,盟于皋鼬。”《左传》曰:“将会,卫子行敬子言於灵公曰:‘会

同难,啧有烦言,莫之治也。其使祝它从。’公曰:‘善。’乃使子鱼。”是

祝它即子鱼也。《传》又曰:“及皋鼬,将盟,将长蔡於卫。卫侯使祝它私

於苌弘。(文多不载)苌弘说,告刘子,与范献子谋之,乃长卫侯於盟。”是时

世贵之也。云“宋朝,宋之美人而善淫”者,案定十四年《左传》曰:“卫侯为

夫人南子召宋朝。”杜注云:“南子,宋女也。朝,宋公子,旧通于南子,在宋

呼之。”是朝为宋之美人而善淫也。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孔曰:“言人立身成功当由道,

譬犹出入要当从户。”)

[疏]“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正义曰:此章言道为立身

之要也,故曰:“谁人能出入不由门户?”以譬何人立身不由於此道也。言人立

身成功当由道,譬犹出入要当从户。

子曰:“质胜文则野,(包曰:“野,如野人言鄙略也。”)文胜质则史。

(包曰:“史者,文多而质少。”)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包曰:“彬彬,

文质相半之貌。”)

[疏]“子曰”至“君子”。○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也。“质胜文则野”者,

谓人若质多胜於文,则如野人言鄙略也。“文胜质则史”者,言文多胜於质,则

如史官也。“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者,彬彬,文质相半之貌。言文华质朴相半,

彬彬然,然後可为君子也。

子曰:“人之生也直,(马曰:“言人所生於世而自终者,以其正直也。”)

罔之生也幸而免。”(包曰:“诬罔正直之道而亦生者,是幸而免。”)

[疏]“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正义曰:此章明人以正直

为德,言人之所以生於世而自寿终不横夭者,以其正直故也。罔,诬罔也。言人

有诬罔正直之道而亦生者,是幸而获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包曰:“学问,知之

者不如好之者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疏]“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正义曰:此章言

人之学道用心深浅之异也。言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笃厚也,好之者又不如悦

乐之者深也。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王曰:“上,

谓上知之所知也。两举中人,以其可上可下。”)

[疏]“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正义曰:

此章言授学之法,当称其才识也。语,谓告语。上,谓上知之所知也。人之才识

凡有九等,谓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也。上

上则圣人也,下下则愚人也,皆不可移也。其上中以下,下中以上,是可教之人

也。中人,谓第五中中之人也以上,谓上中、上下、中上之人也,以其才识优长,

故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中人以下,谓中下、下上、下中之人也,以其才识暗

劣,故不可以告语上知之所知也。此应云“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以下不可以语上”,

而繁文两举中人者,以其中人可上、可下故也。言此中人,若才性稍优,则可以

语上;才性稍劣,则不可以语上,是其可上、可下也。

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王曰:“务所以化道民之义。”)敬鬼神

而远之,可谓知矣。”(包曰:“敬鬼神而不黩。”)问仁。曰:“仁者先难而

後获,可谓仁矣。”(孔曰:“先劳苦而後得功,此所以为仁。”)

[疏]“樊迟”至“仁矣”。○正义曰:此章明仁、知之用也。“樊迟问知”

者,弟子樊须问於孔子,何为可谓之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

谓知矣”者,孔子答其为知也。言当务所以化道民之义,恭敬鬼神而疏远之,不

亵黩,能行如此,可谓为知矣。“问仁”者,樊迟又问何为可谓之仁。“子曰:

仁者先难而後获,可谓仁矣”者,此答其为仁也。获,犹得也。言为仁者先受劳

苦之难,而後乃得功,此所以为仁也。

子曰:“知者乐水,(包曰:“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

仁者乐山。(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包曰:

“日进故动。”)仁者静。(孔曰:“无欲故静。”)知者乐,(郑曰:“知者

自役得其志故乐。”)仁者寿。”(包曰:“性静者多寿考。”)

[疏]“子曰”至“仁者寿”。○正义曰:此章初明知、仁之性,次明知、仁

之用,三明知,仁之功也。“知者乐水”者,乐,谓爱好。言知者性好运其才知

以治世,如水流而不知已止也。“仁者乐山”者,言仁者之性好乐如山之安固,

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知者动”者,言知者常务进故动。“仁者静”者,言

仁者本无贪欲,故静。“知者乐”者,言知者役用才知,成功得志故欢乐也。

“仁者寿”者,言仁者少思寡欲,性常安静,故多寿考也。

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包曰:“言齐、鲁有太公、周

公之馀化,太公大贤,周公圣人,今其政教虽衰,若有明君兴之,齐可使如鲁,

鲁可使如大道行之时。”)

[疏]“子曰: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正义曰:此章言齐、鲁有

太公、周公之馀化,太公大贤,周公圣人,今其政教虽衰,若有明君兴之,齐可

一变使如於鲁,鲁可一变使如於大道行之时也。

子曰:“觚不觚,(马曰:“觚,礼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觚哉!

觚哉!”(觚哉!觚哉!言非觚也,以喻为政不得其道则不成。)

[疏]“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正义曰:此章言为政须遵礼道也。觚

者,礼器,所以盛酒。二升曰觚。言觚者,用之当以礼,若用之失礼,则不成为

觚也,故孔子叹之觚哉!觚哉!言非觚也,以喻人君为政当以道,若不得其道,

则不成为政也。○注“马曰:觚,礼器。一升曰爵,二升曰觚。○正义曰:案

《特牲礼》:“用二爵二觚四觯一角三散。”是觚为礼器也。《异义》:《韩诗

为》“一升曰爵。爵,尽也,足也。二升曰觚。觚,寡也,饮当寡少。三升曰觯。

觯,也,饮当自也。四升曰角。角,触也,不能自,触罪过也。五升曰散。

散,讪也,饮不省节,为人谤讪。总名曰爵,其实曰觞。觞者,饷也。觥亦五升。

所以罚不敬。觥,廓也。所以著明之貌。君子有过,廓然著明,非所以饷,不得

名觞”。此唯言爵、觚者,略言之也。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孔曰:“宰

我以仁者必济人於患难,故问有仁人堕井将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欲极观仁者

忧乐之所至。”)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孔曰:“逝,

往也。言君子可使往视之耳,不肯自投从之。”)可欺也,不可罔也。”(马曰:

“可欺者,可使往也。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

[疏]“宰我”至“罔也”。○正义曰:此章明仁者之心也。“宰我问曰:仁

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者,宰我以仁者必济人於患难,故问

曰:仁者之人,设有来告曰:井中有仁人焉。言仁人堕井也,此承告之仁人,将

自投下,从而出之不乎?意欲极观仁者忧人乐生之所至也。“子曰:何为其然也?

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者,此孔子怪拒之辞。逝,往也。然,如是也。言何为

能使仁者如是自投井乎?夫仁人君子,但可使往视之耳,不可陷入於井。言不可

自投从之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者,唯可欺之使往视,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

也。

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郑曰:“弗畔,

不违道。”)

[疏]“子曰:君子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乎!”○正义曰:畔,

违也。此章言君子若博学於先王之遗文,复用礼以自捡约,则不违道也。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孔

曰:“旧以南子者,卫灵公夫人,淫乱,而灵公惑之。孔子见之者,欲因以说灵

公,使行治道。矢,誓也。子路不说,故夫子誓之。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

不说,与之咒誓,义可疑焉。”)

[疏]“子见”至“厌之”。○正义曰:此章孔子屈已,求行治道也。“子见

南子”者,南子,卫灵公夫人,淫乱,而灵公惑之。孔子至卫,见此南子,意欲

因以说灵公,使行治道故也。“子路不说”者,子路性刚直,未达孔子之意,以

为君子当义之与比,而孔子乃见淫乱妇人,故不说乐。“夫子矢之”者,矢,誓

也。以子路不说,故夫子告誓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者,此誓

辞也。予,我也。否,不也。厌,弃也。言我见南子,所不为求行治道者,原天

厌弃我。再言之者,重其誓,欲使信之也。○注“孔曰”至“疑焉”。○正义曰:

云“孔曰:旧以南子者,卫灵公夫人,淫乱,而灵公惑之。孔子见之者,欲因以

说灵公,使行治道。矢,誓也。子路不说,故夫子誓之”者,先儒旧有此解也。

云“行道既非妇人之事,而弟子不说,与之咒誓,义可疑焉”者,安国以为,先

儒旧说,不近人情,故疑其义也。《史记·世家》:孔子至卫,“灵公夫人有南

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

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

人自帷中再拜,环玉声ギ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

说。孔子矢之曰:‘天厌之!天厌之!’”是子见南子之事也。栾肇曰:“见南

子者,时不获已,犹文王之拘里也。天厌之者,言我之否屈乃天命所厌也。”

蔡谟云:“矢,陈也。夫子为子路陈天命也。”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

之德。世乱,先王之道废,民鲜能行此道久矣,非今。)

[疏]“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正义曰:此章言世

乱,人不能行中庸之德也。中,谓中和。庸,常也。鲜,罕也。言中和可常行之

德也,其至极矣乎!以世乱,先王之道废,故民罕能行此道久多时矣,非而今

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於仁!

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孔曰:“君能广施恩惠,济民於患难,尧、舜至

圣,犹病其难。”)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

之方也已。”(孔曰:“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方,道也。但能近取譬於已,皆

恕己所欲而施之於人。”)

[疏]“子贡”至“也已”。○正义曰:此章明仁道也。“子贡曰:如有博施

於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者,子贡问夫子曰:“设如人君能广施恩惠於

民而能振济众民於患难者,此德行何如?可以谓之仁人之君乎?”“子曰:何事

於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者,此孔子答子贡之语也。言君能博施济众,

何止事於仁!谓不啻於仁,必也为圣人乎!然行此事甚难,尧、舜至圣,犹病之

以为难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已”者,此孔子更为子贡说仁者之行也。方,犹道也。言夫仁者,己欲立身进达

而先立达他人,又能近取譬於已,皆恕已所欲而施之於人,已所不欲,弗施於人,

可谓仁道也。

●卷七·述而第七

[疏]正义曰:此篇皆明孔子之志行也,以前篇论贤人君子及仁者之德行,成

德有渐,故以圣人次之。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包曰:“老彭,殷贤大

夫,好述古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

[疏]“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正义曰:此章记仲

尼著述之谦也。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老彭,殷贤大夫也。老彭於时,但述

先王之道而不自制作,笃信而好古事。孔子言,今我亦尔,故云比老彭。犹不

敢显言,故云窃。○注“包曰”至“之耳”。○正义曰:云,“老彭,殷贤大夫”

者,老彭即《庄子》所谓彭祖也。李云:“名铿,尧臣,封於彭城。历虞、夏至

商,年七百岁,故以久寿见闻。”《世本》云:“姓{饯}名铿,在商为守藏史,

在周为柱下史,年八百岁。{饯}音翦。一云即老子也。”崔云:“尧臣,仕殷

世。其人甫寿七百年。”王弼云:“老是老聃,彭是彭祖。老子者,楚苦县厉乡

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室之史也。”云“好述古

事。我若老彭,但述之耳”者,言老彭不自制作,好述古事。仲尼言,我亦若老

彭,但述之耳。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郑曰:“无是

行。於我,我独有之。”)

[疏]“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正义曰:

此章仲尼言已不言而记识之,学古而心不厌,教诲於人不有倦息。他人无是行。

於我,我独有之。故曰“何有於我哉”。

子曰:“德之不,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曰:“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

[疏]“子曰:德之不,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正义曰:此章言孔子忧在身也。德在行,学须讲习,闻义事当徙意从之,

有不善当追悔改之。夫子常以此四者为忧,忧已恐有不、不讲、不徙、不改之

事。故云“是吾忧也”。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马曰:“申申、夭夭,和舒之貌。”)

[疏]“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正义曰:此章言孔子燕居之时

体貌也。申申、夭夭,和舒之貌。如者,如此义也,谓体貌和舒,如似申申、夭

夭也。故《玉藻》云:“受一爵而色洒如也。”及《乡党》每云“如也”者,皆

谓容色如此。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曰:“孔子衰老,

不复梦见周公。明盛时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也。”)

[疏]“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正义曰:此章孔子

叹其衰老,言我盛时尝梦见周公,欲行其道,今则久多时矣,吾更不复梦见周公,

知是吾衰老甚矣。

子曰:“志於道,(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之而已。)据於德,(据,

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依於仁,(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

游於艺。”(艺,六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

[疏]“子曰: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游於艺。”○正义曰:此章孔子言

已志慕、据杖、依倚、游习者,道德仁艺也。○注“志,慕也。道不可体,故志

之而已”。○正义曰:道者,虚通无拥,自然之谓也。王弼曰:“道者,无之称

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曰,道寂然无体,不可为象。”是道不可体,故

但志慕而已。○注“据,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据”。○正义曰:德者,得也。物

得其所谓之德,寂然至无则谓之道,离无入有而成形器是谓德业。《少仪》云:

“士依於德,游於艺。”文与此类。郑注云:“德,三德也,一曰至德,二曰敏

德,三曰孝德。”《周礼·师氏》:“掌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道为本;

二曰敏德,以行为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注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

为德,施之为行。至德,中和之德,覆帱持载,含容者也。孔子曰:‘中庸之

为德也,其至矣乎!’敏德,仁义顺时者也。《说命》曰:“敬孙务时敏,厥修

乃来。’孝德,尊祖爱亲,守其所以生者也。孔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

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是德有成形者也。夫立身行道,

唯杖於德,故可据也。○注“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正义曰:

博施於民而能济众,乃谓之仁。恩被於物,物亦应之,故可倚赖。○注“艺,六

艺也,不足据依,故曰游”。○正义曰:六艺谓礼、乐、射、驭、书、数也。

《周礼·保氏》云:“掌养国子,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

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注云:“五礼:吉、凶、军、宾、嘉也。六

乐:《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大武》也。五射: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也。五驭:鸣和鸾、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

逐禽左也。六书: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假借、谐声也。九数:方田、粟米、

差分、少广、商功、均轮、方程、赢不足、旁要也。”此六者,所以饰身耳,劣

於道德与仁,故不足依据,故但曰游。

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孔曰:“言人能奉礼,自行束

以上,则皆教诲之。”)

[疏]“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正义曰:此章言已诲人不

倦也。束,礼之薄者。言人能奉礼,自行束以上而来学者,则吾未曾不诲焉,

皆教诲之也。○注“孔曰”至“诲之”。○正义曰:云“言人能奉礼,自行束

以上”者,案书传言束者多矣,皆谓十廷脯也。《檀弓》曰:“古之大夫束

之问不出竟。”《少仪》曰:“其以乘壶酒束一犬赐人。”《梁传》曰:

“束之问不行竟中。”是知古者持束以为礼。然此是礼之薄者,其厚则有玉

帛之属,故云“以上”以包之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郑曰:

“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後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

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

[疏]“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正

义曰:此章言诲人之法。启,开也。言人若不心愤愤,则孔子不为开说;若不口

悱悱,则孔子不为发明。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後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

思之深也。其说之也,略举一隅以语之。凡物有四隅者,举一则三隅从可知,学

者当以三隅反类一隅以思之。而其人若不以三隅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矣。

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丧者哀,饱食於其侧,是无恻隐之心。)

[疏]“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正义曰:此章言孔子助丧家执事

时,故得有食。饥而废事,非礼也。饱而忘哀,亦非礼。故食而不饱,以丧者哀

戚,若饱食於其侧,是无恻怆隐痛之心也。

子於是日哭,则不歌。(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亵於礼容。)

[疏]“子於是日哭,则不歌”。○正义曰:此章言孔子於是日闻丧或吊人而

哭,则终是日不歌也。若一日之中,或哭或歌,是亵渎於礼容,故不为也。《檀

弓》曰:“吊於人,是日不乐。”注引此文是也。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孔曰:“言可

行则行,可止则止,唯我与颜渊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孔曰:

“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以为已勇,至於夫子为三军将,亦当谁与已

同,故发此问。”)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孔曰:“暴

虎,徒搏。冯河,徒涉。”)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疏]“子谓”至“者也”。○正义曰:此章孔子言已行藏与颜回同也。“子

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者,言时用之则行,舍之则

藏,用舍随时,行藏不忤於物,唯我与汝同有是行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

与”者,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以已有勇,故发此问曰:“若子行三

军之事,为三军之将,则当谁与同?”子路意其与已也。“子曰:暴虎冯河,死

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者,空手搏虎为暴虎,无舟渡河为冯河,言人若暴虎冯河,

轻死而不追悔者,吾不与之同也。子路之勇若此,故孔子抑之也。“必也临事而

惧,好谋而成者也”者,此又言行三军所与之人,必须临事而能戒惧,好谋而有

成功者,吾则与之行三军之事也,所以诱子路使慎其勇也。○注“孔曰:大国三

军”。○正义曰:此《司马·序官》文也。○注“孔曰:暴虎,徒搏。冯河,徒

涉”。○正义曰:《释训》文也。舍人曰:“无兵空手搏之。”郭璞曰:“空手

执也。”李巡曰:“无舟而渡水曰徒涉。”郭璞曰:“无舟楫。”《诗传》云:

“冯,陵也。”然则空涉水陵波而渡,故训冯为陵也。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郑曰:“富贵不可求而得

之,当修德以得之。若於道可求者,虽执鞭之贱职,我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孔曰:“所好者,古人之道。”)

[疏]“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正义曰:此章孔子言已德好道,不谄求富贵也。言富贵不可求而得之,当

德以得之。若富贵而於道可求者,虽执鞭贱职,我亦为之。如不可求,则当从吾

所好者,古人之道也。○注“虽执鞭贱职”。○正义曰:案《周礼·秋官》“条

狼氏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子男则二人”。

注云:“趋辟,趋而辟行人,若今卒辟车之为也。”《序官》云“条狼氏下士”,

故云执鞭贱职也。

子之所慎:斋,战,疾。(孔曰:“此三者,人所不能慎,而夫子独能慎之。”)

[疏]“子之所慎:斋,战,疾。○正义曰:此一章记孔子所慎之行也。将祭,

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斋之为言齐也,所以齐不齐也,故戒慎之。《左传》曰:

“皆陈曰战。”夫兵凶战危,不必其胜,重其民命,固当慎之。君子敬身安体,

若偶婴疾病,则慎其药齐以治之。此三者,凡人所不能慎,而夫子能慎之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周曰:“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

美,故忽忘於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王曰:“为,作也。

不图作《韶》乐至於此。此,齐。”)

[疏]“子在”至“斯也”。○正义曰:此章孔子美《韶》乐也。“子在齐闻

《韶》,三月不知肉味”者,《韶》,舜乐名。孔子在齐,闻习《韶》乐之盛美,

故三月忽忘於肉味而不知也。“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者,图,谋度也;为,

作也;斯,此也,谓此齐也。言我不意度作《韶》乐乃至於此齐也。○注:王曰:

至:於此齐”。○正义曰:云“为,作也”者,《释言》云:“作、造,为也。”

互相训,故云“为,作也”。云“不图作《韶》乐至於此。此,齐”者,言不意

作此《韶》乐至於齐也。《韶》是舜乐,而齐得作之者,案《礼乐志》云:“夫

乐本情性,浃肌肤而藏骨髓。虽经乎千载,其遗风馀烈尚犹不绝。至春秋时,陈

公子完齐。陈,舜之後,《韶》乐存焉,故孔子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美之甚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郑曰:“为犹助也。卫君者,谓辄也。卫灵公

逐太子蒯,公薨而立孙辄。後晋赵鞅纳蒯於戚,卫石曼姑帅师围之,故问其

意助辄不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曰:

“夷齐让国远去,终於饿死,故问怨邪。以让为仁,岂有怨乎?”)出,曰:

“夫子不为也。”(郑曰:“父子争国,恶行。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

知不助卫君明矣。”)

[疏]“冉有”至“为也”。○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崇仁让也。“冉有曰:夫

子为卫君乎”者,为,犹助也。卫君谓出公辄也。卫灵公逐太子蒯,公薨而

立孙辄,辄即蒯之子也。後晋赵鞅纳蒯於戚城,卫石曼姑帅师围之。子而拒

父,恶行之甚。时孔子在卫,为辄所宾礼,人疑孔子助辄,故冉有言问其友曰:

“夫子之意助辄不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者,子贡承冉有之问,其

意亦未决,故诺其言,我将入问夫子,庶知其助不也。“入曰:伯夷、叔齐何

人也”者,此子贡问孔子辞也。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兄弟让国远去,终

於饿死。今卫乃父子争国,争、让,正反。所以举夷、齐为问者,子贡意言夫子

若不助卫君,应言夷、齐为是;夫子若助卫君,应言夷、齐为非,故入问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者,孔子答言,是古之让国之贤人

也。“曰:怨乎”者,此子贡复问曰:“夷、齐初虽有让国之贤,而终於饿死,

得无怨恨邪?”所以复问此者,子贡意言,若夫子不助卫君,应言不怨;若助卫

君,则应言有怨也。“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者,此孔子答言不怨也。初心

让国,求为仁也。君子杀身以成仁,夷、齐虽终於饿死,得成於仁,岂有怨乎!

故曰“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者,子贡既问而出,见冉有而告之曰:

“夫子不助卫君也。”知其父子争国,恶行也。孔子以伯夷、叔齐为贤且仁,故

知不助卫君明矣。○注“郑曰”至“不乎”。○正义曰:“云卫灵公逐太子蒯

”者,案《左传》定十四年,蒯谋杀灵公夫人南子,不能,而出奔宋,

是也。云“公薨而立孙辄”者,哀二年《左传》曰:“夏,卫灵公卒。夫人曰:

‘命公子郢为太子,君命也。’对曰:‘郢异於他子,且君没於吾手,若有之,

郢必闻之。且亡人之子辄在。’乃立辄。”是也。云“後晋赵鞅纳蒯聩於戚城”

者,亦哀二年《春秋》文也。云“卫石曼姑帅师围之”者,《春秋》“哀三年春,

齐国夏、卫石曼姑帅师围戚”是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曰:“疏食,菜食。

肱,臂也。孔子以此为乐。”)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郑曰:“富贵

而不以义者,於我如浮云,非已之有。”)

[疏]“子曰”至“浮云”。○正义曰:此章记孔子乐道而贱不义也。“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者,疏食,菜食也。肱,臂也。言已

饭菜食饮水,寝则曲肱而枕之,以此为乐。“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者,

富与贵虽人之所欲,若富贵而以不义者,於我如浮云,言非已之有也。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易》“穷理尽

性以至於命”。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

[疏]“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正义曰:此

章孔子言其学《易》年也。加我数年,方至五十,谓四十七时也。《易》之为书,

穷理尽性以至於命,吉凶悔吝豫以告人,使人从吉,不从凶,故孔子言己四十七

学《易》可以无过咎矣。○注“《易》穷”至“大过”。○正义曰:云“穷理尽

性以至於命”者,《说卦》文也。命者生之极,穷理则尽其极也。云“五十而知

天命”者,《为政篇》文。云“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者,

《汉书·儒林传》云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是孔

子读《易》之事也。言孔子以知天命终始之年,读穷理尽性以至於命之书,则能

避凶之吉而无过咎。谦不敢自言尽无其过,故但言“可以无大过矣”。

子所雅言,(孔曰:“雅言,正言也。”)《诗》,《书》,执《礼》,皆

雅言也。(郑曰:“读先王典法,必正言其音,然後义全,故不可有所讳。礼不

诵,故言执。”)

[疏]“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正义曰:此章记

孔子正言其音,无所讳避之事。雅,正也。子所正言者,《诗》、《书》、《礼》

也。此三者,先王典法,临文教学,读之必正言其音,然後义全,故不可有所讳。

礼不背文诵,但记其揖让周旋,执而行之,故言执也。举此三者,则六艺可知。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孔曰:“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於叶,

僭称公。不对者,未知所以答。”)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疏]“叶公”至“云尔”。○正义曰:此章记孔子之为人也。“叶公问孔子

於子路,子路不对”者,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於叶,僭称公。问孔子为人

志行於子路,子路未知所以答,故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

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者,孔子闻子路不能答,故教之。奚,何也。

言女何不曰,其孔子之为人也,发愤嗜学而忘食,乐道以忘忧,不觉老之将至云

尔乎。○注“孔曰”至“以答”。○正义曰:云“叶公名诸梁,楚大夫,食菜於

叶,僭称公”者,据《左传》、《世本》文也。名诸梁,字子高,为叶县尹。楚

子僭称王,故县尹皆僭称公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郑曰:“言此者,劝

人学。”)

[疏]“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正义曰:此章劝

人学也。恐人以己为生知而不可学,故告之曰:我非生而知之者,但爱好古道,

敏疾求学而知之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王曰:“怪,怪异也。力,谓若荡舟、乌获举

千钧之属。乱,谓臣弑君、子弑父。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於教化,或所不忍

言。”)

[疏]“子不语怪、力、乱、神”。○正义曰:此章记夫子为教,不道无益之

事。怪,怪异也。力,谓若荡舟、乌获举千钧之属也。乱,谓臣弑君、子弑父

也。神,谓鬼神之事。或无益於教化,或所不忍言也。李充曰:“力不由理,斯

怪力也。神不由正,斯乱神也。怪力乱神,有与於邪,无益於教,故不言也。”

○注“乌获举千钧”。○正义曰:乌获,古之有力人。三十斤为钧,言能举三万

斤之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言

我三人行,本无贤愚,择善从之,不善改之,故无常师。)

[疏]“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正义曰:此章言学无常师也。言我三人行,本无贤愚相悬,但敌体耳,然彼二

人言行,必有一人善,一人不善,我则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改之。有善可

从,是为师矣,故无常师也。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包曰:“桓,宋司马。天生德

者,谓授我以圣性,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故曰其如予何。”)

[疏]“子曰:天生德於予,桓其如予何?”正义曰:此章言孔子无忧惧也。

案《世家》:“孔子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欲杀孔子,拔其树。

孔子去。弟子曰:‘可速矣’。”故孔子发此语。言“天生德於予”者,谓天授

我以圣性,德合天地,吉无不利,桓必不能害我,故曰“其如予何”。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包曰:“二三子谓诸弟子。圣

人知广道深,弟子学之不能及,以为有所隐匿,故解之。”)吾无行而不与二三

子者,是丘也。”(包曰:“我所为,无不与尔共之者,是丘之心。”)

[疏]“子曰”至“丘也”。○正义曰:此章言孔子教人无所隐惜也。“子曰:

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者,二三子谓诸弟子也。圣人知广道深,弟子

学之不能及,常以为夫子有所隐匿,故以此言解之。言女以我为隐,我实无隐也。

“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者,言我所行所为,无不与尔等共之者,是

丘之心也。言心者,使信其言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四者有形质,可举以教。)

[疏]“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正义曰:此章记孔子行教以此四事

为先也。文谓先王之遗文。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中心无隐谓之忠。

人言不欺谓之信。此四者有形质,故可举以教也。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疾世无明君。)

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

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曰:“难可名之为有常。”)

[疏]“子曰圣人”至“恒矣”。○正义曰:此章疾世无明君也。“子曰:圣

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者,圣人谓上圣之人,若尧、舜、

禹、汤也。君子谓行善无怠之君也。言当时非但无圣人,亦无君子也。“子曰:

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者,善人即君子也。恒,常也。

又言善人之君,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常德之君,斯亦可矣。“亡而为有,虚

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者,此明时无常德也。亡,无也。时既浇薄,

率皆虚矫,以无为有,将虚作盈,内实穷约,而外为奢泰。行既如此,难可名之

为有常也。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孔曰:“钓者,一竿钓。纲者,为大网以横绝流。

以缴系钓,罗属著纲。弋,缴射也。宿,宿鸟。”)

[疏]“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正义曰:此章言孔子仁心也。钓者,以

缴系一竿而钓取鱼也。纲者,为大网,罗属著纲,以横绝流而取鱼也。钓则得鱼

少,网则得鱼多。孔子但钓而不纲,是其仁也。弋,缴射也。宿,宿鸟也。夫子

虽为弋射,但昼日为之,不夜射栖鸟也,为其欺暗必中,且惊众也。○注“孔曰”

至“宿鸟”。○正义曰:云“钓者,一竿钓。纲者,为大网以横绝流,以缴系钓,

罗属著纲”者,此注文句交互,故少难解耳若。其次序应云:钓者,一竿钓,以

缴系钓。纲者,为大纲以横绝流,罗属著纲也。缴即线也。钓谓钩也,谓以一竹

竿用线系钩而取鱼也。罗,细网也,谓以绳为大纲,用网以属著此纲,施之水中,

横绝流以取鱼。举网则提其纲也。云“弋,缴射也”者,《夏官·司弓矢》云:

“矢、矢用诸弋射。”注云:“结缴於矢谓之。,高也。矢象焉,

之言弗刂也。二者皆可以弋飞鸟。弗刂,罗之也。”然则缴射谓以绳系矢而射也。

《说文》云:“缴,谓生丝为绳也。”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包曰:“时人有穿凿妄作篇籍者,

故云然。”)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曰:“如

此者,次於天生知之。”)

[疏]“子曰”至“次也”。○正义曰:此章言无穿凿也。“子曰:盖有不知

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者,言时人盖有不知理道,穿凿妄作篇籍者,我即无此事

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者,言人若多闻,择善

而从之;多见,择善而志之,能如此者,比天生知之可以为次也。言此者,所以

戒人不为穿凿。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郑曰:“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

不达时宜,而有童子来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之。”)子曰:“与其进也,不与

其退也,唯何甚?(孔曰:“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退。怪我见此童子,恶

恶一何甚。”)人已以进,与其也,不保其往也。”(郑曰:“往犹去也。

人虚已自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後之行。”)

[疏]“互乡”至“往也”。○正义曰:此章言教诲之道也。“互乡难与言,

童子见,门人惑”者,互乡,乡名也。其乡人言语自专,不达时宜,而有童子来

见孔子,门人怪孔子见之。琳公云:“此‘互乡难与言童子见’八字通为一句,

言此乡有一童子难与言,非是一乡皆难与言也。”“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

也,唯何甚”者,孔子以门人怪已,故以言语之,言教诲之道,与其进,不与其

退也,怪我见此童子,恶恶一何甚乎。“人已以进,与其也,不保其往也”

者,往犹去也。言人若虚已自而来,当与之进,亦何能保其去後之行。去後之

行者,谓往前之行,今已过去。顾欢云:“往谓前日之行。夫人之为行,未必可

一,或有始无终,先迷後得。教诲之道,则与之,往日之行,非我所保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包曰:“仁道不远,行之即是。”)

[疏]“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正义曰:此章言仁道不远,

行之即是,故曰仁道岂远乎哉,我欲行仁,即斯仁至矣,是不远也。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曰:“司败,官名,陈大夫。昭公,鲁昭

公。”)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孔曰:

“巫马期,弟子,名施。相助匿非曰党。鲁,吴俱姬姓,礼同姓不昏,而君取之;

当称吴姬,讳曰孟子。”)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孔曰:“以司败之言告也。讳国恶,礼也。圣人道弘,故受以为过。”)

[疏]“陈司”至“知之”。○正义曰:此章记孔子讳国恶之礼也。“陈司败

问:昭公知礼乎”者,陈大夫为司寇之官,旧闻鲁昭公有违礼之事,故问孔子,

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者,答言昭公知礼也。“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

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者,相助匿非曰党。孔子既答司败而退去,

司败复揖弟子巫马期而进之,问曰:“我闻君子不阿党,今孔子言昭公知礼,乃

是君子亦有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者,

孰,谁也。鲁、吴俱姬姓。礼同姓不昏,而君取之,当称吴姬。为是同姓,讳之,

故谓之吴孟子。若以鲁君昭公而为知礼,又谁不知礼也?“巫马期以告,子曰:

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者,巫马期以司败之言告孔子也。孔子初言昭公知

礼,是讳国恶也。讳国恶,礼也。但圣人道弘,故受以为过,言丘也幸,苟有过,

人必知之也。○注“司败,官名,陈大夫”。正义曰:文十一年《左传》云:楚

子西曰:“臣归死於司败也。”杜注云“陈、楚名司寇为司败”也。《传》言归

死於司败,知司败主刑之官,司寇是也。此云陈司败,楚子西亦云司败,知陈、

楚同此名也。○注“孔曰”至“孟子”。正义曰:云“巫马期弟子,名施”者,

《史记·弟子传》云:“巫马施字子旗,少孔子三十岁。”郑玄云:“鲁人也。”

云“鲁、吴俱姬姓”者,鲁,周公之後;吴,泰伯之後,故云俱姬姓也。云“礼

同姓不昏”者,《曲礼》云:“取妻不取同姓,故买妾不知其姓则卜之。”又

《大传》曰:“系之以姓而弗别,缀之以食而弗殊,虽百世而昏姻不通者,周道

然也。”云“而君取之,当称吴姬,而讳曰孟子”者,案《春秋》哀十二年:

“夏,五月,甲辰,孟子卒。”《左氏传》曰:“昭公娶於吴,故不书姓。”此

云“君娶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是鲁人常言称孟子也。《坊记》云:

“《鲁春秋》去夫人之姓曰吴,其死曰孟子卒。”是旧史书为“孟子卒”,及仲

尼《春秋》,以鲁人已知其非,讳而不称姬氏。讳国恶,礼也,因而不改,所

以顺时世也。《鲁春秋》去夫人之姓曰吴,《春秋》无此文。《坊记》云然者,

礼:夫人初至必书於册。若娶齐女,则云:“夫人姜氏至自齐。”此孟子初至之

时,亦当书曰:“夫人姬氏至自吴。”同姓不得称姬,旧史所书,盖直云夫人至

自吴。是去夫人之姓,直书曰吴而已。仲尼《春秋》,以犯礼明著,全去其文,

故经无其事也。○注“孔曰”至“为过”。正义曰:云“讳国恶,礼也”者,僖

元年《左传》文也。案《坊记》云:“善则称君,过则称已,则民作忠。”“善

则称亲,过则称已,则民作孝。”是君亲之恶,务於欲掩之,是故圣贤作法,通

有讳例。杜预曰:“有时而听之则可也,正以为後法则不经,故不夺其所讳,亦

不为之定制。”言若正为後法,每事皆讳,则为恶者无复忌惮,居上者不知所惩,

不可尽令讳也。人之所极,唯君与亲,才有小恶,即发其短,非复臣子之心,全

无爱敬之义。是故不抑不劝,有时听之,以为讳恶者礼也,无隐者直也,二者俱

通以为世教也。云“圣人道弘,故受以为过”者,孔子所言,虽是讳国恶之礼,

圣人之道弘大,故受以为过也。孔子得巫马期之言,称已名云:是已幸受以为过。

故云:苟有过,人必知之。所以然者,昭公不知礼,我答云知礼。若使司败不讥

我,则千载之後,遂永信我言,用昭公所行为知礼,则乱礼之事,从我而始。今

得司败见非而受以为过,则後人不谬,故我所以为幸也。缪协云:“讳则非讳。

若受而为过,则所讳者又以明矣,亦非讳也。司败之问,则诡言以为讳,今苟

将明其义,故之言为合礼也。苟曰合礼,则不为党矣。若不受过,则何礼之有

乎?”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

[疏]“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後和之”。○正义曰:此章明孔子重於

正音也。反,犹重也。孔子共人歌,彼人歌善,合於雅颂者,乐其善,故使重歌

之,审其歌意,然後自和而答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犹

人者,凡言文皆不胜於人。)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曰:“身为君子,

已未能也。”)

[疏]“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正义曰:此

章记夫子之谦德也。莫,无也。文无者,犹俗言文不也。文不吾犹人者,言凡文

皆不胜於人,但犹如常人也。躬,身也。言身为君子,已未能也。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曰:“孔子谦,不敢自名仁圣。”)抑

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马曰:“正如所言,弟子犹不能学,况仁圣乎!”)

[疏]“子曰”至“学也”。正义曰:此章亦记孔子之谦德也。“子曰:若圣

与仁,则吾岂敢”者,唯圣与仁,人行之大者也。孔子谦,不敢自名仁圣也。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者,抑,语辞。为,犹学也。孔子

言已学先王之道不厌,教诲於人不倦,但可谓如此而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

子不能学也”者,公西华闻孔子云学之不厌,诲人不倦,故答於孔子曰:“正如

所言不厌、不倦之二事,弟子犹不能学,况仁圣乎!”

子疾病,子路请祷。(包曰:“祷,祷请於鬼神。”)子曰:“有诸?”

(周曰:“言有此祷请於鬼神之事。”)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

于上下神祗。’”(孔曰:“子路失旨。《诔》,祷篇名。”)子曰:“丘之祷

久矣。”(孔曰:“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

[疏]“子疾”至“久矣”。○正义曰:此章记孔子不谄求於鬼神也。“子疾

病,子路请祷”者,孔子疾病,子路告请祷求鬼神,冀其疾愈也。“子曰:有诸”

者,诸,之也。孔子以死生有命,不欲祷祈,故反问子路曰:“有此祷请於鬼神

之事乎?”“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祗”者,《诔》,祷

篇名。诔,累也。累功德以求福。子路失孔子之指,故曰有之。又引祷篇之文以

对也。“子曰:丘之祷久矣”者,孔子不许子路,故以此言拒之。若人之履行违

忤神明,罹其咎殃则可祷请。孔子素行合於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也。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孔曰:“俱失之。奢

不如俭,奢则僭上,俭不及礼。固,陋也。”)

[疏]“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正义曰:此章戒

人奢僭也。孙,顺也。固,陋也。言奢则僭上而不顺,俭则逼下而窭陋,二者俱

失之。与其不顺也,宁为窭陋,是奢不如俭也。以其奢则僭上,俭但不及礼耳。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郑曰:“坦荡荡,宽广貌。长戚戚,

多忧惧。”)

[疏]“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心貌

不同也。坦荡荡,宽广貌。长戚戚,多忧惧也。君子内省不疚,故心貌坦荡荡然

宽广也。小人好为咎过,故多忧惧。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疏]“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正义曰:此章说孔子体貌也。言

孔子体貌温和而能严正,俨然人望而畏之而无刚暴,虽为恭孙而能安泰,此皆与

常度相反。若《皋陶谟》之九德也。他人不能,唯孔子能然,故记之也。

●卷八·泰伯第八

[疏]正义曰:此篇论礼让仁孝之德,贤人君子之风,劝学立身,守道为政,

叹美正乐,鄙薄小人,遂称尧、舜及禹、文王、武王。以前篇论孔子之行,此篇

首末载贤圣之德,故以为次也。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王曰:

“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

有天下,故泰伯以天下三让於王季。其让隐,故无得而称言之者,所以为至德也。”)

[疏]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正义曰:此章论泰伯让位之德也。泰伯,周太王之长子。次弟仲雍,少弟季历。

季历贤,又生圣子文王昌,昌必有天下,故泰伯三以天下让於王季。其让隐,故

民无得而称言之者,故所以为至德,而孔子美之也。郑玄注云:“泰伯,周太王

之长子。次子仲雍,次子季历。太王见季历贤,又生文王,有圣人表,故欲立之

而未有命。太王疾,太伯因吴、越采药,太王殁而不返,季历为丧主,一让也。

季历赴之,不来奔丧,二让也。免丧之後,遂断发文身,三让也。三让之美,皆

隐蔽不著,故人无得而称焉。”○注“王曰”至“至德也”。○正义曰:云“泰

伯,周太王之长子云云”者,《史记·吴世家》云:“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

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泰伯、

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辟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

昌为文王。泰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泰伯。

泰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

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吴,

因而封之。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是泰伯让

位之事也。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葸,畏惧之貌,言慎而不以礼

节之,则常畏惧。”)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马曰:“绞,绞刺也。”)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包曰:“兴,起也。君能厚於

亲属,不遗忘其故旧,行之美者,则民皆化之,起为仁厚之行,不偷薄。”)

[疏]“子曰”至“不偷”。○正义曰:此章贵礼也。“子曰:恭而无礼则劳”

者,劳谓困苦,言人为恭孙,而无礼以节之,则自困苦。“慎而无礼则葸”者,

葸,畏惧之貌。言慎而不以礼节之,则常畏惧也。“勇而无礼则乱”者,乱谓逆

恶。言人勇而不以礼节之,则为乱矣。“直而无礼则绞”者,正曲为直。绞谓绞

刺也。言人而为直,不以礼节,则绞刺人之非也。“君子笃於亲则民兴於仁,故

旧不遗则民不偷”者,君子,人君也。笃,厚也。兴,起也。偷,薄也。言君能

厚於亲属,则民化之,起为仁行,相亲友也。君不遗忘其故旧,故民德归厚不偷

薄也。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郑曰:“启,开也。曾子以

为受身体於父母,不敢毁伤,故使弟子开衾而视之也。”)《诗》云:‘战战兢

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孔曰:“言此《诗》者,喻已常戒慎,恐有所毁

伤。”)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周曰:“乃今日後,我自知免於患难

矣。小子,弟子也。呼之者,欲使听识其言。”)

[疏]“曾子”至“小子”。○正义曰:此章言曾子之孝,不敢毁伤也。“曾

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者,启,开也。曾子以为受身体於父母,

不敢毁伤,故有疾恐死,召其门弟子,使开衾而视之,以明无毁伤也。“《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者,《小雅·小篇》文也。战战,恐惧。

兢兢,戒慎。临深,恐坠。履薄,恐陷。曾子言此诗者,喻己常戒慎,恐有所毁

伤也。“而今而後,吾知免夫。小子”者,小子,弟子也。言乃今日後,自知免

於患难矣。呼弟子者,欲使听识其言也。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马曰:“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包曰:“欲戒敬子,言我将死,

言善可用。”)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

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郑曰:“此道谓礼也。动容貌,能济济跄跄,则人不敢

暴慢之;正颜色,能矜庄严栗,则人不敢欺诈之;出辞气,能顺而说之,则无恶

戾之言入於耳。”)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包曰:“敬子忽大务小,故又戒

之以此。笾豆,礼器。”)

[疏]“曾子”至“司存”。○正义曰:此章贵礼也。“曾子有疾,孟敬子问

之”者,来问疾也。“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者,曾子因敬子来问已疾,将欲戒之,先以此言告之,言我将死,言善可用也。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者,此其所戒之辞也。道,谓礼也。言君子所崇贵乎礼者有三事也:动容貌,能

济济跄跄,则人不敢暴慢之;正颜色,能矜庄严栗,则人不敢欺诞之;出辞气,

能顺而说之,则无鄙恶倍戾之言入於耳也。人之相接,先见容貌,次观颜色,次

交言语,故三者相次而言也。暴慢鄙倍,同是恶事,故俱云远。信是善事,故云

近也。“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者,敬子轻忽大事,务行小事,故又戒之以此。

笾豆,礼器也。言执笾豆行礼之事,则有所主者存焉。此乃事之小者,无用亲之。

○注“孟敬子,鲁大夫仲孙捷”。○正义曰:郑玄注《檀弓》云:“敬子,武伯

之子,名捷。”是也。○注“包曰:欲戒敬子,言我将死,言善可用”。○正义

曰:案《春秋左氏传》魏颗父病困,命使杀妾以殉。又晋赵孟、孝伯并将死,其

语偷。又晋程郑问降阶之道,郑然明以将死而有惑疾。此等并是将死之时,其言

皆变常。而曾子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者,但人之疾患有深有浅,浅则神正,

深则神乱。故魏颗父初欲嫁妾是其神正之时。曾子云“其言也善”,是其未困之

日。且曾子,贤人,至困犹善。其中庸已下,未有疾病,天夺之魄,苟欲偷生,

则赵孟、孝伯、程郑之徒不足怪也。○注“笾豆,礼器”。○正义曰:《周礼·

天官》:“笾人掌四笾之实。”“醢人掌四豆之实。”郑注云:“笾,竹器如豆

者,其容实皆四升。”《释器》云:“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豆盛菹醢,

笾盛枣栗,以供祭祀享燕,故云礼器也。

曾子曰:“以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包

曰:“校,报也。言见侵犯不报。”)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马曰:“友,

谓颜渊。”)

[疏]“曾子”至“斯矣”。○正义曰:此章称颜渊之德行也。“曾子曰:以

能问於不能,以多问於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者,校,报也。言其好

学持谦,见侵犯而不报也。“昔者吾友尝从事於斯矣”者,曾子云:“昔时我同

志之友颜渊尝从事於斯矣。”言能行此上之事也。

曾子曰:“可以六尺之孤,(孔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可以寄

百里之命,(孔曰:“摄君之政令。”)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大节,安国家,

定社稷。夺,不可倾夺。)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疏]“曾子”至“人也”。○正义曰:此章论君子德行也。“曾子曰:可以

六尺之孤”者,谓可委以幼少之君也。若周公、霍光也。“可以寄百里之命”

者,谓君在亮阴,可当国摄君之政令也。“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者,夺,谓倾夺。

大节,谓安国家,定社稷。言事有可以安国家,定社稷,临时固守,群众不可倾

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者,言能此已上之事,可以谓之君子人与?与者,

疑而未定之辞。审而察之,能此上事者,可谓君子,无复疑也,故又云君子人也。

○注“孔曰:六尺之孤,幼少之君”。○正义曰:郑玄注此云:“六尺之孤,年

十五已下。”言“已下”者,正谓十四已下亦可寄,非谓六尺可通十四已下。

郑知六尺年十五者,以《周礼·乡大夫职》云:“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

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以其国中七尺为二十,对六十,野云六尺对六十五,

晚校五年,明知六尺与七尺早校五年,故以六尺为十五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包曰:“弘,大也。毅,强而

能断也。士弘毅,然後能负重任,致远路。”)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

已,不亦远乎?”(孔曰:“以仁为己任,重莫重焉。死而後已,远莫远焉。”)

[疏]“曾子”至“远乎”。○正义曰:此章明士行也。“曾子曰:士不可以

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者,弘,大也。毅,强而能断也。言士能弘毅,然後能负

重任,致远路也。“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远乎”者,复明任

重道远之事也。言仁以为己任,人鲜克举之,是他物之重,莫重於此焉。他人行

仁,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士则死而後已,是远莫远焉。

子曰:“兴於《诗》,(包曰:“兴,起也。言身当先学《诗》。”)立

於礼,(包曰:“礼者,所以立身。”)成於乐。(包曰:“乐所以成性。”)

[疏]“子曰:兴於《诗》,立於礼,成於乐”。○正义曰:此章记人立身成

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身,当先起於《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於

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後乐以

成之也。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用也。可使用而不可使知者,

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

[疏]“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正义曰:此章言圣人之道深远,

人不易知也。由,用也。“民可使用之,而不可使知之”者,以百姓能日用而不

能知故也。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包曰:“好勇之人而患疾已贫贱者,必将为乱。”)

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包曰:“疾恶太甚,亦使其为乱。”)

[疏]“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正义曰:

此章说小人之行也。言好勇之人患疾己贫者,必将为逆乱也。人若本性不仁,则

当以礼孙接,不可深疾之。若疾恶太甚,亦使为乱也。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矣。”(孔曰:

“周公者,周公旦。”)

[疏]“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正义曰:

此章戒人骄吝也。周公,周公旦也,大圣之人也,才美兼备。设人有周公之才美,

使为骄矜,且鄙吝,其馀虽有善行,不足观也。言为鄙吝所扌弃也。○注“周

公者,周公旦”。○正义曰:以春秋之世别有周公,此孔子极言其才美而云周公,

恐与彼相嫌,故注者明之。

子曰:“三年学,不至於,不易得也。”(孔曰:“,善也。言人三岁

学,不至於善,不可得言必无也,所以劝人学。”)

[疏]“子曰:三年学,不至於,不易得也”。○正义曰:此章劝学也。,

善也。言人勤学三岁,必至於善。若三岁学,不至於善,不可得言必无也,所以

劝人学也。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

则隐。(包曰:“言行当常然。危邦不入,始欲往。乱邦不居,今欲去。乱谓臣

弑君,子弑父。危者,将乱之兆。”)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

贵焉,耻也。”

[疏]“子曰”至“耻也”。○正义曰:此章劝人守道也。“子曰:笃信好学”

者,言厚於诚信而好学问也。“守死善道”者,守节至死,不离善道也。“危邦

不入,乱邦不居”者,乱谓臣弑君,子弑父。危者,将乱之兆也。不入,谓始欲

往,见其乱兆,不复入也。不居,谓今欲去,见其已乱,则遂去之也。“天下有

道则见,无道则隐”者,言值明君则当出仕,遇ウ主则当隐Т。“邦有道,贫且

贱焉,耻也”者,耻其不得明君之禄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者,耻食

污君之禄,以致富贵也。言人之为行,当常如此。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曰:“欲各专一於其职。”)

[疏]“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正义曰:此章戒人侵官也。言不在

此位,则不得谋此位之政。欲使各专一守於其本职也。

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郑曰:“师挚,鲁

大师之名。始,犹首也。周道衰微,郑、卫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大师挚识

《关雎》之声,而首理其乱,有洋洋盈耳,听而美之。”)

[疏]“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正义曰:此章美

正乐之音也。师挚,鲁太师名也。始犹首也。《关雎》,《周南》篇名,正乐之

首章也。周道衰微,郑、卫之音作,正乐废而失节。鲁太师挚识《关雎》之声,

而首理其乱者,洋洋盈耳,听而美之。

子曰:“狂而不直,(孔曰:“狂者,进取宜直。”)侗而不愿,(孔曰:

“侗,未成器之人,宜谨愿。”)忄空々而不信,(包曰:“忄空忄空,悫也,

宜可信。”)吾不知之矣。”(孔曰:“言皆与常度反,我不知之。”)

[疏]“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忄空々而不信,吾不知之矣”。○正义

曰:此章孔子疾小人之性与常度反也。狂者,进取宜直,而乃不直。侗,未成器

之人,宜谨愿,而乃不愿。忄空忄空,悫也,谨悫之人,宜信,而乃不信。此等

之人,皆与常度反,我不知之也。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学自外入,至熟乃可长久。如不及,犹

恐失之。)

[疏]“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正义曰:此章劝学也。言学自外入,

至熟乃可长久,故勤学汲汲,如不及,犹恐失之也,何况怠惰而不汲汲者乎?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美舜、禹也。言已不

与求天下而得之。巍巍,高大之称。)

[疏]“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正义曰:此章美

舜、禹也。巍巍,高大之称。言舜、禹之有天下,自以功德受禅,不与求而得之,

所以其德巍巍然高大也。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孔曰:“则,

法也。美尧能法天而行化。”)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包曰:“荡荡,广远之

称。言其布德广远,民无能识其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功成化隆,

高大巍巍。)焕乎,其有文章。(焕,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

[疏]“子曰”至“文章”。○正义曰:此章叹美尧也。“子曰:大哉,尧之

为君也!巍巍乎,惟天为大,唯尧则之”者,则,法也。言大矣哉,尧之为君也!

聪明文思,其德高大。巍巍然有形之中,唯天为大,万物资始,四时行焉,唯尧

能法此天道而行其化焉。“荡荡乎,民无能名焉”者,荡荡,广远之称。言其布

德广远,民无能识其名者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者,言其治民功成化隆,

高大巍巍然。“焕乎,其有文章”者,焕,明也。言其立文垂制又著明也。

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武王曰:

“予有乱臣十人。”(马曰:“乱,治也。治官者十人,谓周公旦、召公、太

公望、毕公、荣公、太颠、闳夭、散宜生、南宫适,其一人谓文母。”)孔子曰:

“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孔曰:

“唐者,尧号。虞者,舜号。际者,尧舜交会之间。斯,此也。言尧、舜交会之

间,比於周,周最盛,多贤才,然尚有一妇人,其馀九人而已。大才难得,岂不

然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也已矣。”(包曰:

“殷纣淫乱,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而犹以服事殷,故谓

之至德。”)

[疏]“舜有”至“已矣”。○正义曰:此章论大才难得也。“舜有臣五人而

天下治”者,言帝舜时,有大才之臣五人,而天下大治。五人者,禹也,稷也,

契也,皋陶也,伯益也。“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者,乱,治也。周武王曰:

我有治官之臣十人者,谓周公旦也,召公也,太公望也,毕公也,荣公也,太

颠也,闳夭也,散宜生也,南宫适也,其一人谓文母也。“孔子曰:才难,不其

然乎?唐、虞之际,於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者,记者举舜及武王之时

大才之人於上,遂载孔子之言於下。唐者,尧号。虞者,舜号。际者,尧舜交会

之间也。斯,此也。言尧、舜交会之间,比於此周,周最为盛,多贤才也,然尚

有一妇人,其馀九人而已。大才难得,岂不然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者,此孔子因美周文王有至圣之德也。言殷纣淫乱,

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而犹以服事殷,故谓之至德也。○

注“孔曰:禹、稷、契、皋陶,伯益”。○正义曰:案《史记》及《舜典》,禹

名文命,鲧之子也,舜命作司空,平水土之官也。稷,名弃,帝喾之子也,舜命

为后稷,布种百之官也。契亦帝喾之子也,佐禹治水有功,舜命作司徒,布五

教之官也。皋陶,字廷坚,颛顼之後,舜命作士,理官也。伯益,皋陶之子,舜

命作虞官,掌山泽之官也。○注“马曰”至“文母”。○正义曰:云“乱,治也”。

《释诂》文。云“十人,谓周公旦”以下者,先儒相传为此说也。案《史记·

世家》云:周公名旦,武王之弟也,封於鲁,食菜於周,谓之周公。召公名,

与周同姓,封於燕,食邑於召,谓之召公。“太公望,吕尚也,东海上人。其先

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於吕。本姓姜氏,从其封姓,

故曰吕尚。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鱼钓好周西伯。西伯将猎,卜之,曰‘所

获非龙非丽彡(?知切),非虎非熊,所获霸王之辅’。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

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周,周以兴。子真

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太师”。刘向《别

录》曰:“师之,尚之,父之,故曰师尚父。”父亦男子之美号。《孙子兵法》

曰:“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则牙又是其名字。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

父於齐。毕、荣皆国名,入为天子公卿。毕公,文王庶子。太、闳、散、南宫皆

氏。颠、夭、宜生、适皆名也。文母,文王之后,大姒也,从夫之谥,武王之母,

谓之文母。《周南》、《召南》言后妃夫人者,皆是也。○注“孔曰”至“然乎”。

○正义曰:云“唐者,尧号。虞者,舜号”者,《史记》诸书皆言,尧、帝喾

之子,帝挚之弟,喾崩,挚立。挚崩,乃传位於尧。《书传》云:“尧年十六,

以唐侯升为天子。”遂以为号,或谓之陶唐氏。《书》曰:“惟彼陶唐。”《世

本》云:“帝尧为陶唐氏。”韦昭云:“陶唐皆国名,犹汤称殷商也。”案经传,

契居商,故汤以商为国号。後盘庚迁殷,故殷、商双举。历检《书传》,未闻帝

尧居陶而以陶冠唐。盖以二字为名,所称或单或衤复也。舜之为虞,犹禹之为夏。

《外传》称禹氏曰有夏,则如舜氏曰有虞。颛顼已来,地为国号,而舜有天下号

曰有虞氏,是地名也。王肃云:“虞,地也。”皇甫谧云:“尧以二女妻舜,封

之於虞,今河东太阳山西虞地是也。”然则舜居虞地,以虞为氏。尧封之虞,为

诸侯。及王天下,遂为天子之号。故从微至著,常称虞氏。○注“包曰”至“至

德”。○正义曰:云“殷纣淫乱”者,纣为淫乱,《书传》备言,若《泰誓》云

“沈湎冒色,敢行暴虐”之类是也。云“文王为西伯而有圣德”者,郑玄《诗谱》

云:“周之先公曰太王者,避狄难,自豳始迁焉,而德建王业。商王帝乙之初,

命其子王季为西伯。至纣,又命文王典治南国江汉汝坟之诸侯,是谓文王,继父

之业为西伯也。”殷之州长曰伯,谓为雍州伯也。《周礼》“八命作牧”,殷之

州牧盖亦八命。如《旱麓》传云:“九命然後锡以鬯圭瓒。”《孔丛》云:

“羊容问於子思,曰:‘古之帝王中分天下而二公治之,谓之二伯。周自后稷封

为王者之後,大王、王季皆为诸侯,奚得为西伯乎?’子思曰:‘吾闻诸子夏云,

殷王帝乙之时,王季以九命作伯於西,受圭瓒鬯之锡,故文王因之,得专征

伐。’”此诸侯为伯,犹周、召分陕。皇甫谧亦云:“王季於帝乙殷王之时,赐

九命为西长,始受圭瓒鬯。”皆以为王季受九命作东西大伯。郑不见《孔丛》

之书,《旱麓》之笺不言九命,则以王季为州伯也。文王亦为州伯,故《西伯戡

黎》注云:“文王为雍州之伯,南兼梁、荆,在西,故曰西伯。”文王之德优於

王季,文王尚为州伯,明王季亦为州伯也。《楚辞·天问》曰:“伯昌号衰,秉

鞭作牧。”王逸注云:“伯谓文王也。鞭以喻政,言纣号令既衰,文王执鞭持政

为雍州牧。”《天问》,屈原所作,去圣未远,谓文王为牧,明非大伯也,所以

不从毛说。言“至纣又命文王”者,既以继父为伯,又命之使兼治南国江汉汝坟

之诸侯。《周本纪》云:“季历娶大任,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当有兴

者,其在昌乎?’”後果受命为文王也。云“天下归周者三分有二,而犹服事殷”

者,郑玄又云:“於时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故雍、梁、荆、豫、徐、杨

之人咸被其德而从之。”郑既引《论语》三分有二,故据《禹贡》州名指而言之,

雍、梁、荆、豫、徐、杨归文王,其馀冀、青、兖属纣,九州而有其六,是为三

分有其二也。《书传》云:“文王率诸侯以事纣。”是犹服事殷也。纣恶贯盈,

文王不忍诛伐,犹服事之,故谓之至德也。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孔曰:“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己不能复间

其间。”)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马曰:“菲,薄也。致孝鬼神,祭祀丰。”)

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孔曰:“损其常服,以盛祭服。”)卑宫室而尽力乎沟

洫。(包曰:“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洫,洫广

深八尺。”)禹,吾无间然矣。”

[疏]“子曰”至“然矣”。正义曰:此章美夏禹之功德也。“子曰:禹,吾

无间然矣”者,间谓间厕。孔子推禹功德之盛美,言已不能复间其间也。“菲饮

食而致孝乎鬼神”者,此下言其无间之三事也。菲,薄也。薄己饮食,致孝鬼神,

令祭祀之物丰多静也。“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者,黻冕,皆祭服也。言禹降

损其常服,以盛美其祭服也。“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者,沟洫,田间通水之道

也。言禹卑下所居之宫室,而尽力以治田间之沟洫也。以常人之情,饮食务於肥,

浓禹则淡薄之;衣服好其华美,禹则粗恶之;宫室多尚高广,禹则卑下之。饮食,

鬼神所享,故云致孝;祭服备其采章,故云致美,沟洫人功所为,故云尽力也。

“禹,吾无间然矣”者,美之深,故再言之。○注“孔曰:损其常服,以盛祭服”。

○正义曰:郑玄注此云:“黻,是祭服之衣。冕,其冠也。”《左传》“晋侯以

黻冕命士会”亦当然也。黻,蔽膝也。祭服谓之黻,其他谓之,俱以韦为之,

制同而色异。,各从裳色。黻,其色皆赤,尊卑以深浅为异,天子纯朱,诸侯

黄朱,大夫赤而已。大夫以上,冕服悉皆有黻,故禹言黻冕。《左传》亦言黻冕,

但冕服自有尊卑耳。《周礼·司服》云:“王之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祀五帝亦如之,享先王则衮冕,享先公飨射则冕,祀四望山川则毳冕,祭社稷

五祀则希冕,祭群小祀则玄冕。”“孤之服,自希冕而下。”《左传》士会黻冕,

当是希冕也。此禹之黻冕,则六冕皆是也。○注“包曰”至“八尺”。○正义曰:

“方里为井,井间有沟,沟广深四尺。十里为成,成间有洫,洫广深八尺”者,

案《考工记》:“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

畎。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

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

郑注云:“此畿内采地之制。九夫为井。井者,方一里,九夫所治之田也。采地

制井田异於乡遂及公邑。三夫为屋。屋,具也。一井之中,三屋九夫,三三相具

以出赋税。共治沟也,方十里为成,成中容一甸,甸方八里出田税,缘边一里治

洫。方百里为同,同中容四都六十四成,方八十里出田税,缘边十里治浍。”是

沟洫之法也。

●卷九·子罕第九

[疏]正义曰:此篇皆论孔子之德行也,故以次泰伯、尧、禹之至德。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罕者,希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

者,行之盛也。寡能及之,故希言也。)

[疏]“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正义曰:此章论孔子希言难及之事也。罕,

希也。与,及也。利者,义之和也。命者,天之命也。仁者,行之盛也。孔子以

其利、命、仁三者常人寡能及之,故希言也。○注“罕者”至“言也”。○正义

曰:《释诂》云:“希,罕也。”转互相训,故罕得为希也。云“利者,义之和

也”者,《乾卦·文言》文也。言天能利益庶物,使物各得其宜而和同也。此云

利者,谓君子利益万物,使物各得其宜,足以和合於义,法天之利也。云“命者,

天之命也”者,谓天所命生人者也。天本无体,亦无言语之命,但人感自然而生,

有贤愚、吉凶、穷通、夭寿,若天之付命遣使之然,故云天之命也。云“仁者,

行之盛也”者,仁者爱人以及物,是善行之中最盛者也。以此三者,中知以下寡

能及知,故孔子希言也。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郑曰:“达巷者,党名也。

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子闻之,谓门弟

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郑曰:“闻人美之,承之以

谦。吾执御,欲名六艺之卑也。”)

[疏]“达巷”至“御矣”。○正义曰:此章论孔子道艺该博也。“达巷党人

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者,达巷者,党名也。五百家为党。此党之人,

美孔子博学道艺,不成一名而已。“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

射乎?吾执御矣”者,孔子闻人美之,承之以谦,故告谓门弟子曰:“我於六艺

之中,何所执守乎?但能执御乎?执射乎?”乎者,疑而未定之辞。又复谦指云:

“吾执御矣。”以为人仆御,是六艺之卑者,孔子欲名六艺之卑,故云“吾执御

矣。”谦之甚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孔曰:“冕,缁布冠也,古

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纯,丝也。丝易成,故从俭。”)拜下,礼也。今拜乎

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王曰:“臣之与君行礼者,下拜然後升成礼。

时臣骄泰,故於上拜。今从下,礼之恭也。”)

[疏]“子曰”至“从下”。○正义曰:此章作孔子从恭俭。“麻冕,礼也。

今也纯,俭,吾从众”者,冕,缁布冠也。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故云“麻

冕,礼也。”今也,谓当孔子时。纯,丝也。丝易成,故云纯,俭。用丝虽不合

礼,以其俭易,故孔子从之也。“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

下”者,礼,臣之与君行礼者,下拜然後升成拜,是礼也。今时之臣,皆拜於上

长骄泰也。孔子以其骄泰则不孙,故违众而从下拜之礼也。下拜,礼之恭故也。

○注“孔曰”至“从俭”。○正义曰:云“冕,缁布冠也”者,冠者,首服之大

名;冕者,冠中之别号,故冕得为缁布冠也。《士冠礼》曰:“陈服,缁布冠

项青组,缨属于。”记曰:“始冠缁布之冠也。大古冠布,齐则缁之,其也,

孔子曰:‘吾未之闻也。冠而敝之,可也。’”云“古者绩麻三十升布以为之”

者,郑注《丧服》云:“布八十缕为升。”○注“王曰”至“恭也”。○正义曰:

云“臣之与君行礼者,下拜然後升成礼”者,案《燕礼》,君燕卿大夫之礼也。

其礼云:“公坐取大夫所媵觯兴,以酬宾。宾降西阶下,再拜稽首。公命小臣辞,

宾升成拜。”郑注:“升成拜,复再拜稽首也。先时君辞之,於礼若未成然。”

又《觐礼》:“天子赐侯氏以车服。诸公奉箧服,如命书于其上。升自西阶东面,

大史氏右。侯氏升西面立,大史述命。侯氏降两阶之间,北面再拜稽首,升成拜。”

皆是臣之与君行礼,下拜然後升成礼也。

子绝四:毋意,(以道为度,故不任意。)毋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故无专必。)毋固,(无可无不可,故无固行。)毋我。(述古而不自作处,群

萃而不自异,唯道是从,故不有其身。)

[疏]“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正义曰:此章论孔子绝去四事,

与常人异也。毋,不也。我,身也。常人师心徇惑,自任已意。孔子以道为度,

故不任意。常人行藏不能随时用舍,好自专必。惟孔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不

专必也。常人之情,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好坚固其所行也。孔子则无可无不

可,不固行也。人多制作自异,以擅其身。孔子则述古而不自作处,群众萃聚,

和光同尘,而不自异,故不有其身也。

子畏於匡,(包曰:“匡人误围夫子,以为阳虎。阳虎曾暴於匡,夫子弟子

颜克时又与虎俱行。後克为夫子御,至於匡。匡人相与共识克,又

夫子容貌与虎相似,故匡人以兵围之。”)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孔

曰:“兹,此也。言文王虽已死,其文见在此。此,自谓其身。”)天之将丧斯

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孔曰:“文王既没,故孔子自谓後死。言天将

丧此文者,本不当使我知之。今使我知之,未欲丧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

人其如予何?”(马曰:“其如予何者,犹言奈我何也。天之未丧此文,则我当

传之。匡人欲奈我何,言其不能违天以害已也。”)

[疏]“子畏”至“予何”。○正义曰:此章记孔子知天命也。“子畏於匡”

者,谓匡人以兵围孔子,记者以众情言之,故云“子畏於匡”。其实孔子无所畏

也。“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者,孔子以弟子等畏惧,故以此言谕之。兹,

此也。言文王虽已死,其文岂不见在我此身乎?言其文见在我此身也。“天之将

丧斯文也,後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者,後死者,孔子自谓也。以文王既没,故

孔子自谓已为後死者。言天将丧此文者,本不当使我与知之。今既使我知之,是

天未欲丧此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者,如予何,犹言奈我何

也。天之未丧此文,则我当传之。匡人其欲奈我何,言匡人不能违天以害已也。

○注“包曰”至“围之”。○正义曰:此注皆约《世家》,述其畏匡之由也。案

《世家》云:“孔子去卫。将陈,过匡。颜克为仆,以策指之曰:‘昔日

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於是遂止

孔子。孔子状貌类阳虎,拘焉五日。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

既没,文不在兹乎?’”已下文与此正同,是其事也。

大宰问於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孔曰:“大宰,大夫官

名,或吴或宋,未可分也。疑孔子多能於小艺。”)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

又多能也。”(孔曰:“言天固纵大圣之德,又使多能也。”)子闻之,曰:

“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包曰:“我

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

[疏]“大宰”至“多也”。○正义曰:此章论孔子多小艺也。“大宰问於子

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者,大宰,大夫官名。大宰之意,以为圣人当

务大忽小,今夫子既曰圣者与,又何其多能小艺乎?以为疑,故问於子贡也。

“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者,将,大也。言天固纵大圣之德,又使

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者,孔子闻大宰疑已多能非圣,故云:知我

乎。谦谦之意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者,又说以多能之由也。言我自小

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也。“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者,又言圣人

君子当多能乎哉?言君子固不当多能也。今已多能,则为非圣,所以为谦谦也。

○注“孔曰”至“小艺”。○正义曰:云“大宰,大夫官名”者,案《周礼》,

大宰六卿之长,卿即上大夫也,故云大夫官名也。云“或吴或宋,未可分也”者,

以当时惟吴、宋二国上大夫称大宰,诸国虽有大宰,非上大夫,故云“或吴或宋,

未可分也”。郑云“是吴大宰也”。以《左传》哀十二年,“公会吴于橐皋,

吴子使大宰请寻盟。公不欲,使子贡对”,又子贡尝吴,故郑以为是吴大宰

也。

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郑曰:“牢,弟子子牢也。试,用

也。言孔子自云,我不见用,故多技艺。”)

[疏]“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正义曰:此章论孔子多技艺之由,

但与前章异时而语,故分之。牢,弟子琴牢也。试,用也。言孔子自云:“我不

见用於时,故多能技艺。”○注“牢,弟子子牢也”。○正义曰:《家语·弟子

篇》云:“琴牢,卫人也,字子开,一字张。”此云弟子子牢,当是耳。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知者,知意之知也。知者言未必尽,今我

诚尽。)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孔曰:“有鄙夫来

问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端以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

[疏]“子曰”至“竭焉”。○正义曰:此章言孔子教人必尽其诚也。“子曰:

吾有知乎哉?无知也”者,知者,意之所知也。孔子言,我有意之所知,不尽以

教人乎哉?无之也。常人知者言未必尽,今我诚尽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

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者,此举无知而诚尽之事也。空空,虚心也。叩,发动

也。两端,终始也。言设有鄙贱之夫来问於我,其意空空然,我则发事之终始两

端以告语之,竭尽所知,不为有爱。言我教鄙夫尚竭尽所知,况知礼义之弟子乎。

明无爱惜乎其意之所知也。○注“知者”至“诚尽”。○正义曰:云“知者,知

意之知也”者,知意之知,犹言意之所知也。云“知者言未必尽”者,言他人之

短者,言之以教人,未必竭尽所知,谓多所爱惜也。云“今我诚尽”者,谓孔子

言今我教人实尽其意之所知,无爱惜也,故云无知也。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孔曰:“圣人受命则凤鸟至,

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吾已矣夫’者,伤不得见也。河图,八卦是也。”)

[疏]“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正义曰:此章言孔子伤

时无明君也。圣人受命则凤鸟至,河出图。今天无此瑞,则时无圣人也。故叹曰:

“吾已矣夫”,伤不得见也。○注“孔曰”至“是也”。○正义曰:云“圣人受

命则凤鸟至,河出图”者,《礼器》云:“升中於天而凤皇降。”《援神契》云:

“德至鸟兽则凤皇来。”天老曰:“凤象:麟前鹿後,蛇颈鱼尾,龙文龟背,燕

含鸡喙,五色备举。出於东方君子之国,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濯羽弱

水,莫宿丹穴。见则天下大安宁。”郑玄以为,河图、洛书,龟龙衔负而出,如

《中候》所说“龙马衔甲,赤文绿色,甲似龟背,袤广九尺,上有列宿斗正之度,

帝王录纪兴亡之数”是也。孔安国以为河图即八卦,是也。

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包曰:“冕者,冠也,大夫之服。瞽,盲

也。)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包曰:“作,起也;趋,疾行也。此

夫子哀有丧,尊在位,恤不成人。”)

[疏]“子见”至“必趋”。○正义曰:此章言孔子哀有丧,尊在位,恤不成

人也。“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齐衰,周亲之丧服也。言齐衰,则斩

衰从可知也。冕,冠也,大夫之服也。瞽,盲也。“见之,虽少,必作;过之,

必趋”者,作,起也;趋,疾行也。言夫子见此三种之人,虽少,坐则必起,行

则必趋。

颜渊喟然叹曰:“(喟,叹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言不可穷尽。)

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言恍惚不可为形象。)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循循,次

序貌。诱,进也。言夫子正以此道进劝人有所序。)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

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孔曰:“言夫子既

以文章开博我,又以礼节节约我,使我欲罢而不能。已竭我才矣,其有所立则又

卓然不可及。言已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之所立。”)

[疏]“颜渊”至“也已”。○正义曰:此章美夫子之道也。“颜渊喟然叹曰: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後”者,喟,叹声也。弥,益也。颜渊

喟然发叹,言夫子之道高坚不可穷尽,恍惚不可为形象,故仰而求之则益高,钻

研求之则益坚,瞻之似若在前,忽然又复在後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者,循

循,次序貌;诱,进也。言夫子以此道教人,循循然有次序,可谓善进劝人也。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

也已”者,末,无也。言夫子既开博我以文章,又节约我以礼节,使我欲罢止而

不能。已竭尽我才矣,其夫子更有所创立,则又卓然绝异,已虽欲从之,无由得

及。言已虽蒙夫子之善诱,犹不能及夫子之所立也。

子疾病,(包曰:“疾甚曰病。”)子路使门人为臣。(郑曰:“孔子尝为

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臣之礼。”)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

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孔曰:“少差曰间。言子路久有是心,非今日

也。”)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宁死於二三子之手乎!(马曰:“无宁,宁

也;二三子,门人也。就使我有臣而死其手,我宁死於弟子之手乎!”)且予纵

不得大葬,(孔曰:“君臣礼葬。”)予死於道路乎?”(马曰:“就使我不得

以君臣礼葬,有二三子在,我宁当忧弃於道路乎?”)

[疏]“子疾”至“路乎”。○正义曰:此章言孔子不欺也。“子疾病”者,

疾甚曰病。“子路使门人为臣”者,以孔子尝为鲁大夫,故子路欲使弟子行其家

臣之礼,以夫子为大夫君也。“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者,少差曰间。

当其疾甚时,子路以门人为臣,夫子不知。及病少差,知之,乃责之,言子路久

有是诈欺之心,非今日也,故云“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

谁欺?欺天乎”者,言我既去大夫,是无臣也。女使门人为臣,是无臣而为有臣。

如此行诈,人盖知之,是人不可欺,故云吾谁欺。既人不可欺,乃欲远欺天乎?

“且予与其死於臣之手也,无宁死於二三子之手乎”者,无宁,宁也;二三子,

门人也。言就使我有臣,且我等其死於臣之手,宁如死於其弟子之手乎?“且予

纵不得大葬,予死於道路乎”者,大葬,谓君臣礼葬。言且就使我纵不得以君臣

礼葬,有二三子在,我宁当忧弃於道路乎?言必不至死於道路也。

子贡曰:“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马曰:“韫,藏

也。椟,匮也。谓藏诸匮中沽卖也。得善贾,宁肯卖之邪?”)子曰:“沽之哉!

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包曰:“沽之哉,不卖之辞。我居而待贾。”)

[疏]“子贡”至“者也”。○正义曰:此章言孔子藏德待用也。“子贡曰:

有美玉於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者,子贡欲观孔子圣德藏用何如,故

玉以谘问也。韫,藏也。椟,匮也。诸,之。沽,卖也。言人有美玉於此,藏

在椟中而藏之,若求得善贵之贾,宁肯卖之邪?君子於玉比德。子贡之意,言夫

子有美德而怀藏之,若人虚心尽礼求之,夫子肯与之乎?“子曰:沽之哉!沽之

哉!我待贾者也”者,孔子答言,我卖之哉。不卖之辞。虽不卖,我居而待

贾。言有人虚心尽礼以求我道,我即与之而不吝也。

子欲居九夷。(马曰:“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或曰:“陋,如之

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马曰:“君子所居则化。”)

[疏]“子欲”至“之有”。正义曰:此章论孔子疾中国无明君也。“子欲居

九夷”者,东方之夷有九种。孔子以时无明君,故欲居东夷。“或曰:陋,如之

何”者,或人谓孔子言,东夷僻陋无礼,如何可居?“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者,孔子答或人言,君子所居则化,使有礼义,故云何陋之有。○注“马曰:

九夷,东方之夷,有九种”。○正义曰:案《东夷传》云:“夷有九种,曰畎夷,

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又一曰玄菟,二曰乐浪,

三曰高丽,四曰满饰,五曰凫臾,六曰索家,七曰东屠,八曰倭人,九曰天鄙。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郑曰:

“反鲁,哀公十一年冬,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还,乃正之,故《雅》、《颂》

各得其所。”)

[疏]“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後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正义

曰:此章记孔子言正废乐之事也。孔子以定十四年去鲁,应聘诸国。鲁哀公十一

年,自卫反鲁,是时道衰乐废,孔子来还,乃正之,故《雅》、《颂》各得其所

也。○注“反鲁,鲁哀公十一年冬”。○正义曰:案《左传》哀十一年冬,“卫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

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

‘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杜注云:

“於是自卫反鲁,乐正,《雅》、《颂》各得其所。”是也。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我哉?”

(马曰:“困,乱也。”)

[疏]“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於

我哉?”○正义曰:此章记孔子言忠顺孝悌哀丧慎酒之事也。困,乱也。言出仕

朝廷,则尽其忠顺以事公卿也;入居私门,则尽其孝悌以事父兄也;若有丧事,

则不敢不勉力以从礼也,未尝为酒乱其性也。他人无是行,於我,我独有之,故

曰:何有於我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包曰:“逝,往也。言凡往也

者如川之流。”)

[疏]“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正义曰:此章记孔子感叹

时事既往,不可追复也。逝,往也。夫子因在川水之上,见川水之流迅速,且不

可追复,故感之而兴叹,言凡时事往者,如此川之流夫,不以昼夜而有舍止也。

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疾时人薄於德而厚於色,故发此言。)

[疏]“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正义曰:此章孔子疾时人薄於德

而厚於色也。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包曰:“篑,土笼也。此劝

人进於道德。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

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马曰:

“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

[疏]“子曰”至“往也”。○正义曰:此章孔子劝人进於道德也。“譬如为

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者,篑,土笼也。言人之学道,垂成而止,前功虽

多,吾不与也。譬如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

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吾止而不与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

也”者,言人进德业,功虽未多,而强学不息,则吾与之也。譬如平地者,将

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我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故吾则往而与之也。

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颜渊解,故语之而不惰。馀人不解,

故有惰语之时。)

[疏]“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正义曰:此章美颜回也。惰,

谓懈惰也。言馀人不能尽解,故有懈惰於夫子之语时。其语之而不懈惰者,其唯

颜回也与,颜渊解故也。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包曰:“孔子谓颜

渊进益未止,痛惜之甚。”)

[疏]“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正义曰:此章

以颜回早死,孔子於後叹惜之也。孔子谓颜渊进益未止,痛惜之甚也。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孔曰:“言万物有生

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

[疏]“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正义曰:此章亦

以颜回早卒,孔子痛惜之,为之作譬也。言万物有生而不育成者,喻人亦然也。

子曰:“後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後生谓年少。)四十、五十而

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矣。”

[疏]“子曰”至“也已”。○正义曰:此章劝学也。“子曰:後生可畏,焉

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者,後生谓年少也。言年少之人,足以积学成德,诚可畏也,

安知将来者之道德不如我今日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者,

言年少时不能积学成德,至於四十、五十而令名无闻,虽欲强学,终无成德,故

不足畏也。

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孔曰:“人有过,以正道告之,

口无不顺从之,能必自改之,乃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

马曰:“巽,恭也。谓恭孙谨敬之言,闻之无不说者,能寻绎行之,乃为贵。”)

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疏]“子曰”至“已矣”。○正义曰:此章贵行也。“子曰:法语之言,能

无从乎?改之为贵”者,谓人有过,以礼法正道之言告语之,当时口无不顺从之

者。口虽服从,未足可贵,能必自改之,乃为贵耳。“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

之为贵”者,巽,恭也;绎,寻绎也。谓以恭孙谨敬之言教与之,当时闻之,无

不喜说者。虽闻之喜说,未足可贵,必能寻绎其言行之,乃为贵也。“说而不绎,

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者,谓口虽说从,而行不寻绎追改,疾夫形服而

心不化,故云末如之何,犹言不可奈何也。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慎所主友,有过务改,

皆所以为益。)

[疏]“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正义曰:此章戒人

忠信改过也。主犹亲也。惮犹难也。言凡所亲狎,皆须有忠信者也,无得以忠信

不如己者为友也。苟有其过,无难於改也。《学而篇》已有此文,记者异人,故

重出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曰:“三军虽众,人心不

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

[疏]“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正义曰:此章言人守志

不移也。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帅,谓将也。匹夫,谓庶人也。三军虽众,人心不

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士大夫已上有

妾媵,庶人贱,但夫妇相匹配而已,故云匹夫。

子曰:“衣敝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孔曰:“,

著。”)‘不忮不求,何用不臧?’”(马曰:“忮,害也。臧,善也。言不忮

害,不贪求,何用为不善?疾贪恶忮害之诗。”)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

也,何足以臧?”(马曰:“臧,善也。尚复有美於是者,何足以为善?”)

[疏]“子曰”至“以臧”。○正义曰:此章善仲由也。“子曰:衣敝袍,

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者,,著也。袍,衣之贱者。狐貉,

裘之贵者。常人之情,著破败之袍,与著狐貉之裘者并立,则皆惭耻。而能不

耻者,唯其仲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者,忮,害也。臧,善也。言不

忮害,不贪求,何用为不善?言仲由不忮害,不贪求,何用为不善?此《诗·邶

风·雄雉》之篇,疾贪恶忮害之诗也。孔子言之,以善子路也。“子路终身诵之”

者,子路以夫子善已,故常称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者,孔子见子

路诵之不止,惧其伐善,故抑之。言人行尚复有美於是者,此何足以为善?○注

“孔曰:,著”。○正义曰:《玉藻》云:“纩为茧,为袍。”郑玄云:

“衣有著之异名也。纩谓今之新绵,谓今纩及旧絮也。”然则今云著者,杂

用麻以著袍也。

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也。”(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後知松柏

小伤;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後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整,

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疏]“子曰:岁寒然後知松柏之後也”。○正义曰:此章喻君子也。大寒

之岁,众木皆死,然後知松柏小伤;若平岁,则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

後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後知君子之正不苟容

也。

子曰:“知者不惑,(包曰:“不惑乱。”)仁者不忧,(孔曰:“无忧患。”)

勇者不惧。”

[疏]“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正义曰:此章言知者明

於事,故不惑乱;仁者知命,故无忧患;勇者果敢,故不恐惧。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道;(,之也。虽学,或得异端,未必能之

道。)可与道,未可与立;(虽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虽能”有所立,未必能权量其轻重之极。)“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

思?室是远而”。(逸诗也。唐棣,多也,华反而後合。赋此诗者,以言权道

反而後至於大顺。思其人而不得见者,其室远也。以言思权而不得见者,其道远

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夫思者,当思其反,反是不思,所

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言权可知,唯不知思耳。思之有次序,斯可知矣。)

[疏]“子曰”至“之有”。○正义曰:此章论权道也。“子曰:可与共学,

未可与道”者,,之也。言人虽可与共学,所学或得异端,未必能之正道,

故未可与也。“可与道,未可与立”者,言人虽能之道,未必能有所立,故未

可与也。“可与立,未可与权”者,言人虽能有所立,未必能随时变通权量其轻

重之极也。“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者,此逸诗也。唐棣,

多也,其华偏然反而後合。赋此诗者,以言权道亦先反常而後至於大顺也。

“岂不尔思”者,言诚思尔也。诚思其人而不得见者,其室远也。以喻思权而不

得见者,其道远也。“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者,言夫思者,当思其反

常。若不思是反,所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言权可知,唯不知思尔。傥

能思之有次序,斯可知矣。记者嫌与诗言相乱,故重言“子曰”也。○注“唐棣,

多也”。○正义曰:《释木》文也。舍人曰:“唐棣一名多。”郭璞曰:

“似白杨,江东呼夫多。《诗·召南》云:唐棣之华。”陆机云:“奥李也。

一名雀梅,亦曰车下李。所在山皆有其华,或白或赤。六月中熟,大如李子,可

食。”

●卷十·乡党第十

[疏]正义曰:此篇唯记孔子在鲁国乡党中言行,故分之以次前篇也。此篇虽

曰一章,其间事义亦以类相从,今各依文解之。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王曰:“恂恂,温恭之貌。”)其

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郑曰:“便便,辩也。虽辩而谨敬。”)朝,

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孔曰:“侃侃,和乐之貌。”)与上大夫言,りり如

也。(孔曰:“りり,中正之貌。”)君在,如也,与与如也。(马曰:

“君在,视朝也。,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之貌。”)

[疏]“孔子”至“与与如也”。○正义曰:此一节记言语及趋朝之礼容也。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恂恂,温恭之貌。言孔子在於乡党中,

与故旧相接,常温和恭敬,恂恂然如似不能言语者,道其谦恭之甚也。凡言“如

也”者,皆谓如此义也。“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者,便便,辨也。

宗庙,行礼之处,朝廷,布政之所,当详问极言,故辨治也。虽辨而唯谨敬。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りり如也”者,侃侃,和乐之貌。

りり,中正之貌。下大夫稍卑,故与之言,可以和乐。上大夫,卿也,爵位既尊,

故与之言,常执中正,不敢和乐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者,君在,

谓视朝时也;,恭敬之貌;与与,威仪中之貌。既当君在之所,故恭敬,

使威仪中,不敢解惰也。

君召使摈,(郑曰:“君召使摈者,有宾客使迎之。”)色勃如也,(孔曰:

“必变色。”)足ㄟ如也。(包曰:“足ㄟ,盘辟貌。”)揖所与立,左右手,

衣前後,如也。(郑曰:“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俯一仰,衣

前後如也。”)趋进,翼如也。(孔曰:“言端好。”)宾退,必复命曰:

“宾不顾矣。”(郑曰:“复命白君,宾已去矣。”)

[疏]“君召使摈”至“顾矣”。○正义曰:此一节言君召孔子,使为摈之礼

也。摈,谓主国之君所使出接宾者也。“色勃如也,足ㄟ如也”者,勃然变色也。

足ㄟ,盘辟貌。既传君命以接宾,故必变色而加肃敬也。足容盘辟,ㄟ然不敢懈

慢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後如也”者,谓交摈传命时,揖左人,左其

手;揖右人,右其手;一俯一仰,衣前後如也。“趋进,翼如也”者,谓疾趋

而进,张拱端好,为鸟之张翼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谓宾礼毕,

上摈送宾出,反告白君,已去矣,不反顾也。○注“郑曰”至“如也”。○正义

曰:云“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者,谓传摈时也。案诸侯自相为宾

之礼,凡宾主各有副,宾副曰介,主副曰摈及行人。若诸侯自行,则介各从其命

数。至主国大门外,主人及摈出门相接。若主君是公,则摈者五人,侯伯则摈者

四人,子男则摈者二人。所以不随命数者,谦也,故并用强半之数也。宾若是公,

来至门外,直当西,去门九十步而下车,当轵北乡而立。郑注《考工记》云:

“轵,毂末也。”其侯伯立当前侯胡下,子男立当衡。注:“衡谓车轭。”其君

当轸,而九介立在君之北,逦迤西北,并东乡而列。主公出,直东,南西乡立。

摈在主人之南,逦迤东南立,并西乡也。使末摈与末介相对,中间傍相去三丈六

尺。列摈、介既竟,则主君就摈求辞。所以须求辞者,不敢自许,人求诣已,恐

为他事而至,故就求辞,自谦之道也。求辞之法,主人先传求辞之言与上摈,上

摈以至次摈,次摈继传以至末摈,末摈传与宾末介,末介以次继传,上至於宾。

宾答辞随其来意,又从上介而传,下至末介,末介又传与末摈,末摈传相次而上

至於主人。传辞既竟,而後进迎宾至门。知摈、介朝位如此者,《大行人职》文。

又知传辞拜迎宾前至门者,《司仪职》文。其传辞,《司仪》之交摈也。其列摈、

介,传辞委曲,约《聘礼》文。若诸侯使卿大夫相聘,其介与主位,则《大行人》

云:“卿大夫之礼,各下其君二等。”郑注云:“介与朝位”是也。主君待之,

摈数如待其君。其有异者,主君至大门而不出限,南面而立也。若公之使,亦直

西北向,七介,而去门七十步。侯伯之使,列五介,而去门五十步。子男之使,

三介,而去门三十步。上摈出阈外东南西向,陈介西北,东面逦迤,如君自相

见也,而末介、末摈相对亦相去三丈六尺。陈摈介竟,则不传命,而上摈进至末

摈间,南揖宾,宾亦进至末介间,上摈与宾相去亦三丈六尺,而上摈揖而请事,

人告君。君在限内,後乃相与入也。知者,约《聘礼》文。不传辞,《司仪》及

《聘礼》谓之旅摈。君自来,所以必传命者,《聘义》云:“君子於其所尊弗敢

质,敬之至也。”又若天子春夏受朝宗则无迎法,受享则有之,故《大行人》云:

“庙中将币三享。”郑云:“朝先享,不言朝者,朝正礼,不嫌有等也。”若秋

冬觐遇一受之於庙,则亦无迎法,故《郊特牲》云:“觐礼,天子不下堂而见诸

侯。”明冬遇依秋也。以为摈之礼,依次传命,故揖左人左其手,揖右人右其手,

一俯一仰,使衣前後如也。○注“郑曰:复命白君,宾己去矣”。○正义曰:

案《聘礼》行聘享私觌礼毕,宾出,公再拜送,宾不复。郑注云:“公既拜,客

趋辟。君命上摈送宾出,反告,宾不顾矣。於此,君可以反路寝矣。”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孔曰:“敛身。”)立不中门,行不履阈。

(孔曰:“阈,门限。”)过位,色勃如也,足ㄟ如也,(包曰:“过君之空

位。”)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孔曰:“皆重

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孔

曰:“先屏气,下阶舒气,故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孔曰:

“没,尽也。下尽阶。”)复其位,如也。(孔曰:“来时所过位。”)

[疏]“入公门”至“如也”。○正义曰:此一节记孔子趋朝之礼容也。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者,公,君也。鞠,曲敛也。躬,身也。君门虽

大,敛身如狭小不容受其身也。“立不中门”者,中门谓枨之中央。君门中央

有,两旁有枨。枨谓之门┕。枨之中,是尊者所立处,故人臣不得当之而立

也。“行不履阈”者,履,践也。阈,门限也。出入不得践履门限,所以尔者,

一则自高,二则不净,并为不敬。“过位,色勃如也,足ㄟ如也”者,过位,过

君之空位也,谓门屏之间,人君宁立之处。君虽不在此位,人臣过之宜敬,故勃

然变色,足盘辟而为敬也。“其言似不足”者,下气怡声如似不足者也。“摄齐

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皆重慎也。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将

升堂时,以两手当裳前,提挈裳使起,恐衣长转足蹑履之。仍复曲敛其身,以至

君所,则屏藏其气,似无气息者也。“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者,以

先时屏气,出下阶一级则舒气,故解其颜色,怡怡然和说也。“没阶,趋进,翼

如也”,没,尽也。下尽阶,则疾趋而出,张拱端好,如鸟之舒翼也。“复其位,

如也”者,复至其来时所过之位,则又恭敬也。○注“阈,门限”。○

正义曰:《释官》云:“夫谓之阈。”孙炎云“阈,门限也。”经传诸注,皆

以阈为门限,为内外之限约也。○注“衣下曰齐。摄齐者,抠衣也”。○正义曰:

《曲礼》云:“两手抠衣,去齐尺。”郑注云:“齐谓裳下缉也。”然则衣谓裳

也。对文则上曰衣,下曰裳。散则可通。故此云抠衣。抠,提挈也,谓提挈裳前,

使去地一尺也。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包曰:“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鞠

躬者,敬慎之至。”)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宿宿如有循。(郑曰:

“上如揖,授玉宜敬。下如授,不敢忘礼。战色,敬也。是宿宿如有循,举

前曳踵行。”)享礼,有容色。(郑曰:“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

庭实。”)私觌,愉愉如也。(郑曰:“觌,见也。既享,乃以私礼见。愉愉,

颜色和。”)

[疏]“执圭”至“愉愉如也”。○正义曰:此一节记为君使聘问邻国之礼容

也。“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者,言执持君之圭,以聘邻国,而鞠躬如不能

胜举,慎之至也。“上如揖,下如授”者,上谓授玉时宜敬,故如揖也。下谓既

授玉而降,虽不执玉,犹如授时,不敢忘礼也。“勃如战色,足宿宿如有循”

者,亦谓执圭行聘时战栗,其颜色敬也。足则举前曳踵而行,宿宿如有所循

也。“享礼,有容色”者,享,献也。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聘时执圭

致命,故勃如战色。至行享时,则稍许有容色,不复战栗。“私觌,愉愉如也”

者,觌,见也。愉愉,颜色和也。谓既享,乃以私礼见,故颜色愉愉然和说也。

○注“包曰”至“之至”。○正义曰:云“为君使,聘问邻国,执持君之圭”者,

案:《聘礼》云“宾袭执圭,致命公侧,袭受玉于中堂与东楹之间”,是其事也。

凡执玉之礼,《大宗伯》云:“公执桓圭。”注云:“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

象,所以安其上也。圭长九寸。”故《玉人》云“命圭九寸,公守之”,是也。

《宗伯》又云:“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注云:“盖皆象以人形为琢饰,文有

粗缛耳,欲其慎行以保身。圭皆长七寸。”故《玉人》云:“命圭七寸,谓之信

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江南儒者解云:“直者为信,其

文缛细。曲者为躬,其文粗略。”义或然也。《宗伯》又云:“子执璧,男执

蒲璧。”注云:“所以养人。蒲为席,所以安人。不执圭者,未成国也。”盖

琢为稼及蒲苇之文,盖皆径五寸,故《大行人》云“子执璧、男执蒲璧五寸”

是也。凡圭广三寸,厚半寸,剡上左右各寸半,知者,《聘礼记》文。其璧则内

有孔,外有肉。其孔谓之好,故《尔雅·释器》云:“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

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此谓诸侯所执圭璧,皆朝於王及相朝所用也,故《典

瑞》前既陈玉则云“朝觐宗遇会同於王,诸侯相见亦如之”是也。其公、侯、伯

朝后皆用璋,知者,以《聘礼》聘君用圭,聘夫人以璋,则知於天子及后亦然也。

其子、男既朝王用璧,朝后宜用琮,以璧、琮相对故也。郑注《小行人》云:

“其上公及二王之後,享天子圭以马,享后璋以皮。其侯、伯、子、男,享天子

璧以帛,享后琮以锦。其玉大小,各如其命数。”知者,《玉人》云“璧琮九寸,

诸侯以享天子”是也。其诸侯相朝,所执之玉与朝天子同。其享玉皆以璧享君,

以琮享夫人,明相朝礼亦当然。子、男相享,则降用琥以绣,璜以黼,故郑注

《小行人》云“其於诸侯亦用璧琮耳。子、男於诸侯则享用琥璜,下其瑞”是也。

其诸侯之臣聘天子及聘诸侯,其聘玉及享玉,降其君瑞一等,故《玉人》云

“彖圭璋八寸,璧琮八寸,以┹聘”是也。○注“足宿宿如有循,举前曳

踵行”。○正义曰:按《玉藻》云:“执龟玉,举前曳踵,宿宿如也。”踵

谓足後跟也。谓将行之时,初举足前後曳足跟行,不离地,宿宿如也,言举

足狭数,宿々如也。”《玉藻》又云:“圈豚行,不举足,齐如流。”郑注云:

“圈,转也。豚之言,若有所循,不举足曳踵,则衣之齐如水之流矣,孔子执圭

则然。此徐趋也。”○注“郑曰”至“庭实”。○正义曰:“享,献也”,《释

诂》文也。云“聘礼既聘,而享用圭璧有庭实”者,案《觐礼》侯氏既见王,乃

云:“四享皆束帛加璧,庭实唯国所有。郑玄云:“四当为三。”《大行人职》

曰:“诸侯庙中将币,皆三享其礼。”差又无取於四也。初享或用马,或用虎豹

之皮。其次享三牲鱼腊。笾豆之实,龟也,金也。丹漆丝纩竹箭也,其馀无常货。

此物非一国所能有,唯国所有,分为三享,皆以璧帛致之。《礼器》云:“大飨

其王事与,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笾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内金,示

和也;束帛加璧,尊德也;龟为前列,先知也;金次之,见情也;丹漆丝纩竹箭,

与众共财也。其馀无常货,各以其国之所有,则致远物也。《郊特牲》曰:“旅

币无方,所以别土地之宜,而节远迩之期也。龟为前列,先知也。以锺次之,以

和居参之也。虎豹之皮,示服猛也。束帛加璧,往德也。”郑玄《觐礼》之注所

言,出於彼也。诸侯相朝聘,其礼亦然。案《聘礼》:“宾裼奉束帛加璧享。”

《记》曰:“凡庭实随入,左先,皮马相间可也。”《小行人职》云:“合六币,

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

故。”郑注云:“合,同也。六币,所以享也。五等诸侯享天子用璧,享后用琮。

其大各如其瑞,皆有庭实,以马若皮。皮,虎豹皮也。用圭璋者,二王之後也。

二王後尊,故享用圭璋而特之。《礼器》曰‘圭璋特’是也。其於诸侯亦用璧琮

耳。子、男於诸侯则享用琥璜,下其瑞也。凡二王後诸侯相享之玉,大小各降其

瑞一等。及使卿大夫┹聘亦如之。”是用圭璧有庭实也。○注“既享,乃以私礼

见”。○正义曰:案《聘礼》:“摈者出请事,宾告事毕,宾奉束锦以请觌。”

注云:“觌,见也。卿将公事,是欲交其欢敬也。不用羔,因使而见,非特来。”

是也。

君子不以绀纟取饰,(孔曰:“一入曰纟取。饰者,不以为领袖缘也。绀者,

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纟取者,三年练以纟取饰衣,为其似衣丧服,故

皆不以为饰衣。”)红紫不以为亵服。(王曰:“亵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

皆不正,亵尚不衣,正服无所施。”)当暑,衤,必表而出之。(孔曰:

“暑则单服。,葛也。必表而出之,加上衣。”)缁衣,羔裘。素衣,裘。

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孔曰:“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私家裘长,主

温。短右袂,便作事。”)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孔曰:“今之被也。”)

狐貉之厚以居。(郑曰:“在家以接宾客。”)去丧,无所不佩。(孔曰:“去,

除也。非丧则备佩所宜佩也。”)非帷裳,必杀之。(王曰:“衣必有杀缝,唯

帷裳无杀也。”)羔裘玄冠不以吊。(孔曰:“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

吉月,必朝服而朝。(孔曰:“吉月,月朔也。朝服,皮弁服。”)齐,必有明

衣,布。(孔曰:“以布为沐浴衣。”)

[疏]“君子”至“明衣布”。○正义曰:此一节记孔子衣服之礼也。“君子

不以绀纟取饰”者,君子,谓孔子也。绀,玄色。纟取,浅绛色。饰者,领缘也。

绀者,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纟取者,三年练以纟取饰衣,为其似衣丧

服,故皆不以为饰衣。“红紫不以为亵服”者,红,南方间色。紫,北方间色。

亵服,私居服,非公会之服。以其红紫二色皆不正,故不以为亵服。亵服尚不用,

则正服无所施可知也。但言红紫,则五方间色皆不用也。“当暑,衤,必

表而出之”者,衤,单也。,葛也,精曰,粗曰。暑则单服,必加尚

表衣然後出之,为其形亵故也。“缁衣,羔裘。素衣,裘。黄衣,狐裘”者,

凡祭服,先加明衣,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袍茧,夏则不袍茧,用葛也,次加祭服。

若朝服,布衣亦先以明衣亲身,次加中衣,冬则次加裘,裘上加裼衣,裼衣之上

加朝服;夏则中衣之上不用裘而加葛,葛上加朝服。凡服必中外之色相称。羔裘,

黑羊裘也,故用缁衣以裼之。裘,鹿子皮以为裘也,故用素衣以裼之。狐裘黄,

故用黄衣以裼之。“亵裘长,短右袂”者,此裘私家所著之裘也,长之者,主温

也;袂是裘之袖,短右袂者,作事便也。“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者,今之被

也。“狐貉之厚以居”者,谓在家接宾客之裘者,居家主温,故厚为之。“去丧,

无所不佩”者,去,除也。居丧无饰,故不佩。除丧,则备佩所宜佩也。“非帷

裳必杀之”者,杀谓杀缝。凡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也。“羔裘玄冠不以吊”者,

凶主素,吉主玄,故羔裘玄冠不以吊丧也。“吉月必朝服而朝”者,吉月,月朔

也。朝服,皮弁服。言每朔日必服皮弁之服以朝於君也。“齐,必有明衣,布”

者,将祭而齐,则必沐浴,浴竟而著明衣,所以明其体也。明衣以布为之,故

曰“齐,必有明衣,布”也。○注“孔曰”至“饰衣”。○正义曰:云“一入曰

纟取。饰者,不以为领袖缘也”者,案《考工记》云:“三入为,五入为纟取,

七入为缁。”注云:“染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则为纟取。纟取,今礼俗文

作爵,言如爵头色也。又复再染以黑乃成缁矣。郑司农说以《论语》曰‘君子不

以绀纟取饰’,又曰‘缁衣羔裘’。《尔雅》曰:‘一染谓之纟原,再染谓之[B17M],

三染谓之。’《诗》云:‘缁衣之宜兮。’玄谓此同色耳。染布帛者,染人掌

之。凡玄色者,在纟取缁之间,其六入者与。”今孔氏云:“一入曰纟取”者,

未知出何书。又云“纟取者,三年练以纟取饰衣”,则似读纟取为纟原。案《檀

弓》云:“练,练衣黄里纟原缘。”注云:“小祥,练冠练中衣,以黄为内,

纟原为饰。黄之色卑於,纟原之类明外除。”故曰“为其似衣丧服,故皆不

以为饰衣”。云“绀者,齐服盛色以为饰衣,似衣齐服”者,《说文》云:“绀,

帛深青扬赤色。”是绀为青赤色也,故为齐服盛色。若以为领袖缘饰,则似衣齐

服也。○注“服皆中外之色相称也”。○正义曰:谓中衣外裘其色皆相称也。此

经云“缁衣,羔裘”者,谓朝服也。知者,案《玉藻》云:“诸侯朝服以日视朝

於内朝。”《士冠礼》云:“主人玄冠朝服,缁带素。”注云:“玄冠,委貌。

朝服者,十五升布衣。而素裳不言色者,衣与冠同色。”是朝衣色玄,玄即缁色

之小别。此说孔子之服,云“缁衣,羔裘”,《玉藻》亦云“羔裘缁衣以裼之”,

是羔裘裼用缁衣,明其上正服亦缁色也。下文又曰“羔裘玄冠不以吊”,是羔裘

所用配玄冠,羔裘之上必用缁布衣为裼,裼衣之上正服亦是缁色,文与玄冠相配,

故知缁衣羔裘是诸侯君臣日视朝之服也。其素衣裘,则在国视朔之服也。卿大

夫士亦皆然。故郑玄注此云“素衣裘,视朔之服”是也。其受外国聘享,亦素

衣は裘,故《聘礼》云:“裼降立。”注引《玉藻》云:“は裘青犴α,绞

衣以裼之。”又引此云:“素衣は裘。皮弁时或素衣。”如郑此言,则裼衣或绞

或素不定也。熊氏云:“臣用绞,君用素。”皇氏云:“素衣为正,记者乱言绞

耳。”其“黄衣,狐裘”,谓大蜡息民之祭服也。人君以岁事成熟,搜索群神而

报祭之,谓之大蜡。又腊祭先祖五祀,因令民得大饮,农事休息,谓之息民。於

大蜡之後,作息民之祭,其时则有黄衣狐裘也。大蜡之祭与息民异也。息民用黄

衣狐裘,大蜡则皮弁素服,二者不同矣。以其大蜡之後,始作息民之祭,息民大

蜡同月,其事相次,故连言之耳。知者,《郊特牲》云:“蜡也者,索也,岁十

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皮弁素服而祭。素服以送终。葛带榛杖,丧杀也。”

是大蜡之祭用素服也。《郊特牲》既说蜡祭,其下又云:“黄衣黄冠而祭,息田

夫也。”注云:“祭谓既蜡,腊先祖五祀也,於是劳农以休息之。”是息民之祭

用黄衣也。此说孔子之服云“黄衣,狐裘”,《玉藻》云“狐裘黄衣以裼之”,

以此知大蜡息民则有黄衣狐裘也。是此三者之服,中衣与外裘其色皆相称也。○

注“孔曰”至“佩也”。○正义曰:云“非丧则备佩所宜佩也”者,案《玉藻》

云:“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则否。佩玉有冲

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於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世子佩瑜玉

而綦组绶,士佩需玟而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是非居丧则备佩

此所宜佩也。○注“王曰:衣必有杀缝,唯帷裳无杀也”。○正义曰:谓朝祭之

服,上衣必有杀缝,在下之裳,其制正幅如帷,名曰帷裳,则无杀缝。其馀服之

裳,则亦有杀缝,故深衣之制,要在缝半下,缝齐倍要。丧服之制,裳内削幅。

注云:“削犹杀也”。○注“孔曰:丧主素,吉主玄,吉凶异服”。○正义曰:

《檀弓》云:“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注:“哀素,言哀痛无饰。凡

物无饰曰素。”又礼祭服皆玄衣服。是丧主素,吉主玄也。○注“孔曰”至“弁

服”。○正义曰:云“吉月,月朔也”者,以《诗》云“二月初吉”,《周礼》

云“正月之吉”,皆谓朔日,故知此吉月谓朔日也。云“朝服,皮弁服”者,

《士冠礼》云:“皮弁,服素积缁带素。”注云:“此与君视朔之服也。皮弁

者,以白鹿皮为冠,象上古也。积犹辟也。以素为常,辟蹙其要中。皮弁之衣用

布,亦十五升,其色象焉。”鲁自文公不行视朔之礼,孔子恐其礼废,故每於月

朔,必衣此视朔之服而朝於君,所谓我爱其礼也。

齐必变食,(孔曰:“改常馔。”)居必迁坐。(孔曰:“易常处。”)食

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孔曰:“饣壹饣曷,臭味变。”)鱼馁而

肉败,不食。(鱼败曰馁。)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孔曰:

“失饪,失生熟之节。”)不时,不食。(郑曰:“不时,非朝、夕、日中时。”)

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马曰:“鱼脍非芥酱不食。”)肉虽多,不

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孔曰:“撤,去也。

齐禁薰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不多食。(孔曰:“不过饱。”)祭於公,

不宿肉。(周曰:“助祭於君,所得牲体,归则班赐,不留神惠。”)祭肉不出

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郑曰:“自其家祭肉,过三日不食,是亵鬼神之馀。”)

食不语,寝不言。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孔曰:“齐,严敬貌。三物

虽薄,祭之必敬。”)

[疏]“齐必”至“如也”。○正义曰:此一节论齐祭饮食居处之事也。“齐

必变食”者,谓将欲接事鬼神,宜自净,故改其常馔也。“居必迁坐”者,谓

改易常处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者,食,饭也。牛与羊鱼之腥,聂而切之

为脍。饭与脍所尚精细也。“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者,饣壹饣曷,

臭味变也。鱼败曰馁。言饭之气味变,及鱼肉败坏,皆不食之。“色恶,不食。

臭恶,不食”者,谓饭食及肉颜色香臭变恶者,皆不食之,“失饪不食”者,谓

馔失生熟之节也。“不时,不食”者,谓非朝、夕、日中时也。“割不正,不食”

者,谓折解牲体,脊胁臂之属,礼有正数,若解割不得其正,则不食也。“不

得其酱,不食”者,谓鱼脍非得芥酱则不食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者,气,

小食也。言有肉虽多,食之不可使过食气也。“唯酒无量,不及乱”者,唯人饮

酒无有限量,但不得多,以至困乱也。“沽酒市脯不食”者,沽,卖也。酒不自

作,未必精;脯不自作,不知何物之肉,故不食也。酒当言饮,而亦云不食者,

因脯而并言之耳。经传之文,此类多矣。《易·系辞》云“润之以风雨”,《左

传》曰“马牛皆百匹”,《玉藻》云“大夫不得造车马”,皆从一而省文也。

“不撤姜食”者,撤,去也。齐禁薰物,姜辛而不臭,故不去也。“不多食”者,

不可过饱也。自此已上,皆蒙齐文。凡言不食者,皆为不利人,亦齐者,孔子所

慎,齐必严敬,若必食之,或致困病,则失严敬心,故不食也。其凡常不必然。

“祭於公,不宿肉”者,谓助祭於君,所得牲体,归则班赐,不留神惠经宿也。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者,谓自其家祭肉,过三日不食,是亵慢

鬼神之馀也。“食不语,寝不言”者,直言曰言,答述曰语。方食不可语,语则

口中可憎。寝息宜静,故不言也。“虽蔬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者,祭谓祭

先。齐,严敬貌。言蔬食也,菜羹也。瓜也,三物虽薄,将食祭先之时,亦必严

敬。○注“孔曰:饣壹饣曷,臭味变”。○正义曰:《释器》云:“食饣壹谓之

饣曷。”郭璞云:“饭饣岁臭。”《说文》云:“饣岁,饭伤热也。”《苍颉篇》

云:“食臭败也。”《字林》云:“饣壹,饭伤热湿也。”○注“鱼败曰馁”。

○正义曰:《释器》云:“肉谓之败,鱼谓之馁。”郭璞云:“败,臭坏也。馁,

肉烂也。”○注“孔曰”至“必敬”。○正义曰:云“三物虽薄,祭之必敬”者,

祭谓祭先也。案《玉藻》云:“唯水浆不祭。”又云:“瓜祭上环。”知此三者

虽薄,亦祭先也。若祭之,亦必齐敬也。

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孔曰:“杖者,老人也。乡

人饮酒之礼,主於老者,老者礼毕,出,孔子从而後出。”)

[疏]“席不正,不坐。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正义曰:此明坐席

及饮酒之礼也。凡为席之礼,天子之席五重,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席南乡

北乡,以西方为上;东乡西乡,以南方为上。如此之类,是礼之正也。若不正,

则孔子不坐也。杖者,老人也。乡人饮酒之礼,主於老者,老者礼毕出,孔子则

从而後出。

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孔曰:“傩,驱逐疫鬼。恐惊先祖,故朝服而

立於庙之阼阶。”)

[疏]“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正义曰:此明孔子存室神之礼也。亻

难,索室驱逐疫鬼也。恐惊先祖,故孔子朝服而立於庙之阼阶。鬼神依人,庶其

依已而安也。所以朝服者,大夫朝服以祭,故用祭服以依神也。

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孔曰:“拜送使者,敬也。”)

[疏]“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正义曰:此记孔子遗人之礼也。问犹

遗也,谓因问有物遗之也。问者,或自有事问人,或闻彼有事而问之,悉有物表

其意,故《曲礼》云:“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此

孔子凡以物问遗人於他邦者,必再拜而送其使者,所以示敬也。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包曰:“馈孔子药。”)曰:“丘未达,不敢尝。”

(孔曰:“未知其故,故不敢尝,礼也。”)

[疏]“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正义曰:此明孔子

受馈之礼也。鲁卿季康子馈孔子药,孔子拜而受之。凡受人馈遗可食之物,必先

尝而谢之。孔子未达其药之故,不敢先尝,故曰“丘未达,不敢尝”,亦其礼也。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郑曰:“重人贱畜。退朝,自

君之朝来归。”)

[疏]“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正义曰:此明孔子重

人贱畜也。厩焚,谓孔子家厩被火也。孔子罢朝退归,承告而问曰:“厩焚之时,

得无伤人乎?”不问伤马与否。是其重人贱畜之意。“不问马”一句,记者之言

也。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孔曰:“敬君惠也。既尝之,乃以班赐。”)君

赐腥,必熟而荐之。(孔曰:“荐其先祖。”)君赐生,必畜之。侍食於君,君

祭,先饭。(郑曰:“於君祭,则先饭矣,若为君尝食然。”)

[疏]“君赐”至“先饭”。○正义曰:此明孔子受君赐食及侍食之礼也。

“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者,谓君以熟食赐已,必正席而坐,先品尝之,敬君

之惠也。君赐必多,不可留君之惠,既尝,当以班赐。“君赐腥,必熟而荐之”

者,谓君赐已生肉,必烹熟而荐其先祖,荣君赐也。熟食不荐者,亵也。君赐生,

必畜之者,谓君赐已牲之未杀者,必畜养之,以待祭祀之用也。“侍食於君,君

祭,先饭”者,谓君召已共食时也。於君祭时,则先饭矣,若为君尝食然。○注

“郑曰”至“食然”。○正义曰:云“於君祭,则先饭矣”者,《曲礼》云:

“主人延客祭。”注云:“祭,祭先也。君子有事不忘本也。”君子不忘本者,

有德必酬之,故得食而种,种出少许,置在豆间之地,以报先代造食之人也。若

敌,客则得先自祭,降等之客则後祭。若臣侍君而赐之食,则不祭。若赐食,而

君以客礼待之,则得祭。虽得祭,又先须君命之祭,後乃敢祭也。此言君祭先饭,

则是非客之礼也,故不祭而先饭,若为君尝食然也。

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包曰:“夫子疾,处南牖之下,东首,

加其朝服,拖绅。绅,大带。不敢不衣朝服见君。”)

[疏]“疾,君视之,东首,加朝服,拖绅”。○正义曰:此明孔子有疾,君

来视之时也。拖,加也。绅,大带也。病者,常居北牖下,为君来视,则暂时迁

乡南牖下。东首,令君得南面而视之。以病卧,不能衣朝服及大带,又不敢不衣

朝服见君,故但加朝服於身,又加大带於上,是礼也。

君命召,不俟驾行矣。(郑曰:“急趋君命,行出而车驾随之。”)

[疏]“君命召,不俟驾行矣”。○正义曰:此明孔子急趋君命也。俟犹待也。

谓君命召,已不待驾车而即行出,车当驾而随之也。

入太庙,每事问。

[疏]“入太庙,每事问”。○正义曰:此明孔子因助祭入太庙庙中,礼仪祭

器虽知之,犹每事复问,慎之至也。

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孔曰:“重朋友之恩。无所归,言无

亲昵。”)

[疏]“朋友死,无所归,曰:於我殡”。正义曰:此明孔子重朋友之恩也。

言朋友若死,更无亲昵可归,孔子则曰:“於我殡。”与之为丧主也。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孔曰:“不拜者,有通财之义。”)

[疏]“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正义曰:此言孔子轻财重祭

之礼也。朋友有通财之义,故其馈遗之物,虽是车马,非祭肉,不拜谢之。言其

祭肉则拜之,尊神惠也。

寝不尸,(包曰:“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居不容。(孔曰:

“为室家之敬难久。”)

[疏]“寝不尸,居不容”。○正义曰:此言孔子寝息居家之礼也。剩死人

也。言人偃卧四体,布展手足,似死人。孔子则当欹屈也。其居家之时,则不为

容仪,为室家之敬难久,当和舒也。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孔曰:“狎者,素亲狎。”)见冕者与瞽者,虽

亵,必以貌。(周曰:“亵,谓数相见,必当以貌礼之。”)凶服者式之。式负

版者。(孔曰:“凶服,送死之衣物。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有盛馔,必

变色而作。(孔曰:“作,起也。敬主人之亲馈。”)迅雷风烈必变。(郑曰:

“敬天之怒,风疾雷为烈。”)

[疏]“见齐”至“必变”。○正义曰:此一节言孔子见所哀恤,及敬重之事,

为之变容也。“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者,狎,谓素相亲狎。言见衣齐衰丧服

者,虽素亲狎,亦必为变容。此即哀有丧也。“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者,冕,大夫冠也。瞽,盲也。亵,谓数相见也。言孔子见大夫与盲者,虽数相

见,必当以貌礼之。此即尊在位,恤不成人也。“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囚

服,送死之衣物也。负版者,是持邦国之图籍者也。式者,车上之横木,男子立

乘,有所敬,则俯而冯式,遂以式为敬名。言孔子乘车之时,见送死之衣物,见

持邦国之图籍者,皆冯式而敬之也。“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者,作,起也。谓

人设盛馔待己,已必改容而起,敬主人之亲馈也。“迅雷风烈必变”者,迅,急

疾也。风疾,雷为烈,此阴阳气激,为天之怒,故孔子必变容以敬之也。○注

“孔曰:狎者,素亲狎”。○正义曰:案《左传》:“宋华弱与乐舆少相狎。”

《曲礼》云:“贤者狎而敬之。”狎是相亵慢、相贯习之名也,故为素相亲狎也。

○注“负版者,持邦国之图籍”。○正义曰:案《周礼·小宰职》曰:“听闾里

以版图。”注云:“版是户籍图也。听人讼地者,以版图决之。《司书职》曰:

‘邦中之版,土地之图。’”以图籍相将之物,故知负版者是持邦国之图籍也。

升车,必正立执绥。(周曰:“必正立执绥,所以为安。”)车中内顾,

(包曰:“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过奇毂。”)不疾言,不亲

指。

[疏]“升车”至“亲指”。正义曰:此记孔子乘车之礼也。“升车,必正立

执绥”者,绥者,挽以上车之索也。言孔子升车之时,必正立执绥,所以为安也。

“车中不内顾”者,顾,谓回视也。言孔子在车中不乡内回顾,掩人之私也。

“不疾言,不亲指”者,亦谓在车中时也。疾,急也。以车中既高,故不疾言,

不亲有所指,皆为惑人也。○注“包曰:车中不内顾者,前视不过衡轭,傍视不

过奇毂”。○正义曰:衡轭是辕端横木驾马领者。《舆人》注云:“较,两

奇上出轼者。”则奇毂俱在车之两傍。言孔子在车中,前视则不过衡轭之前,

傍视则不过奇毂之後。案《曲礼》云:“立视五,式视马尾,顾不过毂。”

注云:“立平视也。犹规也,谓轮转之度。”案车轮一周为一规。乘车之轮高

六尺六寸,径一围三,三六十八,得一丈八尺,又六寸为一尺八寸,总一规为一

丈九尺八寸。五规为九十九场_六尺为步,总为十六步半,则在车上得视前十六

步半也。而此注云“前视不过衡轭”者,礼言中人之制,此记圣人之行,故前视

但不过衡轭耳。

色斯举矣,(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後集。(周曰:“回翔

审观而後下止。”)

[疏]“色斯举矣,翔而後集”。○正义曰: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

见颜色不善,则於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观而後下止。此“翔而

後集”一句,以飞鸟喻也。

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言山梁雌雉得其时,

而入不得其时,故叹之。子路以其时物,故共具之。非本意,不苟食,故三嗅而

作。作,起也。)

[疏]“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正义曰:此记

孔子感物而叹也。梁,桥也。共,具也。嗅,谓鼻歆其气。作,起也。孔子行於

山梁,见雌雉饮啄得所,故叹曰:“此山梁雌雉,得其时哉!”而人不得其时也。

子路失指,以为夫子云时哉者,言是时物也,故取而共具之。孔子以非已本意,

义不苟食,又不可逆子路之情,故但三嗅其气而起也。

●卷十一·先进第十一

[疏]正义曰:前篇论夫子在乡党,圣人之行也。○此篇论弟子,贤人之行,

圣贤相次,亦其宜也。

子曰:“先进於礼乐,野人也。後进於礼乐,君子也。(孔曰:“先进、後

进,谓仕先後辈也。礼乐因世损益,後进与礼乐,俱得时之中,斯君子矣;先进

有古风,斯野人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将移风易俗,归之淳素。先

进犹近古风,故从之。)

[疏]“子曰”至“吾从先进”。○正义曰:此章孔子评其弟子之中仕进先後

之辈也。“先进於礼乐野人也”者,先进,谓先辈仕进之人,准於礼乐,不能因

世损益,而有古风,故曰朴野之人也。“後进於礼乐,君子也”者,後进,谓後

辈仕进之人也,准於礼乐,能因时损益,与礼乐俱得时之中,故曰君子之人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者,言如其用之以为治,则吾从先辈朴野之人。夫子之

意,将移风易俗,归之淳素。先进犹近古风,故从之也。○注“孔曰”至“人也”。

○正义曰:云“先进、後进,谓仕先後辈也”者,下章云“从我於陈、蔡者,皆

不及门也”,谓不及仕进之门,则此谓不从於陈、蔡得仕进者也。盖先进者,当

襄、昭之世。後进者,当定、哀之世。云“礼乐因世损益”者,《为政篇》云:

“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又周初则礼乐盛,

周衰则礼乐衰,是礼乐因世损益也。云“後进与礼乐,俱得时之中,斯君子矣”

者,言礼乐随世盛衰,後进与时消息,皆中当於时,故为君子也。云“先进有古

风,斯野人也”者,言先辈仕进之人,比今则犹尚淳素,故云“斯野人也”。

子曰:“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郑曰:“言弟子从我而厄於陈、

蔡者,皆不及仕进之门,而失其所。”)

[疏]“子曰: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正义曰:此章孔子闵弟子

之失所。言弟子从我而厄於陈、蔡者,皆不及仕进之门,而失其所也。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

路。文学:子游,子夏。

[疏]“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

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正义曰:此章因前章言弟子失所,不及仕进,

遂举弟子之中,才德尢高可仕进之人。郑氏以合前章,皇氏别为一章。言若任用

德行,则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四人。若用其言语辨说,以为行人,使

四方,则有宰我、子贡二人。若治理政事,决断不疑,则有冉有、季路二人。

若文章博学,则有子游、子夏二人也。然夫子门徒三千,达者七十有二,而此四

科唯举十人者,但言其翘楚者耳。或时在陈言之,唯举从者。其不从者,虽有才

德,亦言不及也。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孔曰:“助,益也。言

回闻言即解,无发起增益於已。”)

[疏]“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无所不说”。○正义曰:此章称颜

回之贤也。助,益也。说,解也。凡师资问答,以相发起。若与子夏论《诗》,

子曰:“起予者,商也。”如此是有益於已也。今回也,非增益於已者也,以其

於吾之所言,皆默而识之,无所不解。言回闻言即解,无所发起增益於已也。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陈曰:“言子骞上

事父母,下顺兄弟,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

[疏]“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正义曰:此章叹

美闵子骞之孝行也。昆,兄也。间,谓非毁间厕。言子骞上事父母,下顺兄弟,

动静尽善,故人不得有非间之言。”

南容三复白圭,(孔曰:“《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

不可为也。’南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孔子以其兄之

子妻之。

[疏]“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正义曰:此章美南容慎言

也。复,覆也。《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南

容读《诗》至此,三反覆之,是其心慎言也。孔子知其贤,故以其兄之女子妻之。

此即“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者”也。弟子各记所闻,故又载之。○

注“《诗》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正义曰:此

《大雅·抑篇》刺厉王之诗也。《毛传》云:“玷,缺也。”笺云:“斯,此也。

玉之缺,尚可磨钅虑而平,人君政教一失,谁能反覆之?”意言教令尢须谨慎。

白玉为圭,圭有损缺,犹尚可更磨钅虑而平,若此政教言语之有缺失,则遂往而

不可改。为王者,安危在於出令,故特宜慎之。是诗人戒其慎言。南容之心,亦

欲慎言,故三覆读此也。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

[疏]“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

今也则亡”。○正义曰:此章称颜回之好学也。季康子,鲁执政大夫,故言氏称

对。此与哀公问同而答异者,以哀公迁怒贰过,故因答以谏之。康子无之,故不

云也。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孔曰:“路,渊父也。家贫,欲请孔子

之车,卖以作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孔曰:“鲤,孔子之子,

伯鱼也。孔子时为大夫,言从大夫之後,不可以徒行,谦辞也。”)

[疏]“颜渊死”至“徒行也”。○正义曰:此并三章记颜回死时孔子之语也。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者,路,颜渊父也。家贫,欲请孔子之车,

卖以作椁也。“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

以为之椁”者,此举亲喻疏也。言渊才、鲤不才虽异,亦各言其子则同。我子鲤

也死时,但有棺,以家贫而无椁,吾不卖车以作椁。今女子死,安得卖我车以作

椁乎?“以吾从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者,此言不可卖车作椁之由。徒行,步

行也。以吾为大夫,不可徒行故也。孔子时为大夫,言从大夫之後者,谦辞也。

○注“孔曰”至“辞也”。○正义曰:云“鲤,孔子之子,伯鱼也”者,《世家》

文也。云“孔子时为大夫,言从大夫之後,不可以徒行,谦辞也”者,案《孔子

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摄行相事。”鲁受齐女乐,不

听政三日,孔子遂卫。历至宋、郑、陈、蔡、晋、楚,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然鲁终不能用。孔子亦不求仕,以哀公十六年卒,年七十三。今案颜回少孔子三

十岁,三十二而卒,则颜回卒时,孔子年六十一,方在陈、蔡矣;伯鱼年五十,

先孔子死,则鲤也死时,孔子盖年七十左右,皆非在大夫位时。而此注云“时为

大夫”,未知有何所据也。杜预曰:“尝为大夫而去,故言後也。”据其年,则

颜回先伯鱼卒,而此云颜回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鲤也死,有棺而

无椁”,又似伯鱼先死者。王肃《家语》注云:“此书久远,年数错误,未可详

也。”或以为假设之辞也。徒犹空也,谓无车空行也,是步行谓之徒行,故《左

传》襄元年“败郑徒兵於洧上”,杜注云:“徒兵,步兵也。”

颜渊死。子曰:“噫!(包曰:“噫,痛伤之声。”)天丧予!天丧予!”

(天丧予者,若丧已也。再言之者,痛惜之甚。)

[疏]“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正义曰:噫,痛伤之声。

“天丧予”者,孔子痛惜颜渊死,言若天丧已也。再言之者,痛惜之甚。

颜渊死,子哭之恸。(马曰:“恸,哀过也。”)从者曰:“子恸矣!”曰:

“有恸乎?(孔曰:“不自知已之悲哀过。”)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疏]“颜渊死”至“谁为”。○正义曰:“子哭之恸”者,恸,过哀也。言

夫子哭颜渊,其悲哀过甚。“从者曰:子恸矣”者,从者,众弟子。见夫子哀过,

故告曰:“子恸矣。”“曰:有恸乎”者,时夫子不自知已之悲哀过,故答曰:

有恸乎邪。“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者,因弟子言已悲哀过甚,遂说已之过哀亦

当於理,非失也。夫人,谓颜渊。言不於颜渊哭之为恸,而更於谁人为恸乎?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礼,贫富有宜。颜渊贫,而门

人欲厚葬之,故不听。)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

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马曰:“言回自有父,父意欲听门人厚葬,我不

得割止,非其厚葬,故云耳。”)

[疏]“颜渊”至“三子也”。○正义曰:“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者,门

人,颜渊之弟子,以其师有贤行,故欲丰厚其礼以葬之也。“子曰:不可”者,

礼,贫富有宜。颜渊贫,而门人欲厚葬,故不听之,曰不可也。“门人厚葬之”

者,初咨孔子,孔子不听,门人故违孔子,而卒厚葬之也。“子曰:回也视予犹

父也”者,此下孔子非其厚葬之语也。言回也师事於已,视已犹如其父也。“予

不得视犹子也”者,言回自有父存,父意欲听门人厚葬,我不得割止之,故曰

“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者,言厚葬之事,非我所为,夫

门人二三子为之也。非其厚葬,故云耳。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

“未知生,焉知死?”(陈曰:“鬼神及死事难明,语之无益,故不答。”)

[疏]“季路”至“知死”。○正义曰:此章明孔子不道无益之语也。子路问

事鬼神者,对则天曰神,人曰鬼,散则虽人亦曰神,故下文独以鬼答之。子路问

承事神其理何如,“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者,言生人尚未能事之,况死者

之鬼神,安能事之乎?“曰:敢问死”者,子路又曰:“敢问人之若死,其事何

如。”“曰:未知生,焉知死”者,孔子言女尚未知生时之事,则安知死後乎?

皆所以抑止子路也。以鬼神及死事难明,又语之无益,故不答也。

闵子侍侧,りり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

(郑曰:“乐各尽其性。行行,刚强之貌。”)“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孔

曰:“不得以寿终。”)

[疏]“闵子”至“死然”。○正义曰:此章孔子喜四弟子任其直性也。“闵

子侍侧,りり如也”者,卑在尊侧曰侍。りり,中正之貌。如也者,言其貌如此

也。“子路,行行如也”者,行行,刚强之貌。“冉有、子贡,侃侃如也”者,

侃侃,和乐之貌。“子乐”者,以四子各尽其自然之性,故喜乐也。“若由也,

不得其死然”者,然犹焉也。言子路以刚,必不得其以寿终焉。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郑曰:“长府,

藏名也,藏财货曰府。仍,因也。贯,事也。因旧事则可也,何乃复更改作。”)

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王曰:“言必有中者,善其不欲劳民改作。”)

[疏]“鲁人”至“有中”。○正义曰:此章重於劳民也。“鲁人为长府”者,

藏财货曰府。长,其藏名也。为,作也。言鲁人新改作之也。“闵子骞曰:仍旧

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者,子骞见鲁人劳民改作长府,而为此辞。仍,因也。

贯,事也。言因旧事则亦可矣,何必乃复更改作也。“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

中”者,孔子闻子骞之言而善之也。夫人,谓子骞。言夫此人,其唯不言则已,

若其发言,必有中於理。此言何必改作,是中理之言也。善其不欲劳民,故以为

中。○注“郑曰”至“改作”。○正义曰:云“长府,藏名”者,言鲁藏财货之

府名长府也。云“藏财货曰府”者,布帛曰财,金玉曰货。《周礼·天官》有大

府为王治藏之长,玉府掌王之金玉玩好,内府主良货贿藏在内者,外府主泉藏在

外者,是藏财货曰府。府犹聚也,言财货之所聚也。“仍,因;贯,事”,皆

《释诂》文。

子曰:“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马曰:“子路鼓瑟,不合《雅》、

《颂》。”)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马曰:

“升我堂矣,未入於室耳。门人不解,谓孔子言为贱子路,故复解之。”)

[疏]“子曰”至“室也”。○正义曰:苏拢言子路之才学分限也。“子曰:

由之瑟,奚为於丘之门”者,由,子路名。奚,何也。子路性刚,鼓瑟不合《雅》、

《颂》,故孔子非之云:“由之鼓瑟,何为於丘之门乎?”所以抑其刚也。“门

人不敬子路”者,门人不解孔子之意,谓孔子言为贱子路,故不敬之也。“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者,以门人不解,故孔子复解之,言子路之学识深浅,

譬如自外入内,得其门者。入室为深,颜渊是也。升堂次之,子路是也。今子路

既升我堂矣,但未入於室耳,岂可不敬也?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孔曰:“言

俱不得中。”)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愈犹胜也。)

[疏]“子贡”至“犹不及”。○正义曰:此章明子张、子夏才性优劣。“子

贡问:师与商也孰贤”者,师,子张名。商,子夏名。孰,谁也。子贡问孔子曰:

“子张与子夏二人谁为贤才?”“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者,孔子答言:

“子张所为过当而不已,子夏则不及而止。”言俱不得中也。“曰:然则师愈与”

者,愈犹胜也。子贡未明夫子之旨,以为师也过则是贤才,过於子夏,故复问曰:

“然则子张胜於子夏与?”与为疑辞。“子曰:过犹不及”者,子贡不解,故复

解之,曰:“过当犹如不及。”俱不中理也。

季氏富於周公,(孔曰:“周公,天子之宰、卿士。”)而求也为之聚敛而

附益之。(孔曰:“冉求为季氏宰,为之急赋税。”)子曰:“非吾徒也。小子

鸣鼓而攻之,可也。”(郑曰:“小子,门人也。鸣鼓声其罪以责之。”)

[疏]“季氏”至“可也”。○正义曰:此章夫子责冉求重赋税也。“季氏富

於周公”者,季氏,鲁臣,诸侯之卿也。周公,天子之宰、卿士,鲁其後也。孔

子之时,季氏专执鲁政,尽征其民。其君蚕食深宫,赋税皆非已有,故季氏富於

周公也。“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者,时冉求为季氏家宰,又为之急赋税,

聚敛财物而陪附助益季氏也。“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者,小

子,门人也。冉求亦夫子门徒,当尚仁义。今为季氏聚敛,害於仁义,故夫子责

之曰:非我门徒也。使其门人鸣鼓以声其罪而攻责之,可也。○注“孔曰:周公,

天子之宰卿士”。○正义曰:何休云:“宰犹治也,三公之职号尊名也。”杜预

注《左传》曰:“卿士,王之执政者也。”

柴也愚,(弟子高柴,字子羔。愚,愚直之愚。)参也鲁,(孔曰:“鲁,

钝也。曾子性迟钝。”)师也辟,(马曰:“子张才过人,失在邪辟文过。”)

由也彦。(郑曰:“子路之行,失於畔彦。”)子曰:“回也,其庶乎!屡

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言回庶几圣道,虽数空匮,而乐在其

中。赐不受教命,唯财货是殖,亿度是非。盖美回,所以励赐也。一曰:“屡犹

每也。空犹虚中也。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

害。其於庶几每能虚中者,唯回。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子贡虽无数子

之病,然亦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

[疏]“柴也愚”至“屡中”。○正义曰:此章孔子历评六弟子之德行中失也。

“柴也愚”者,高柴性愚直也。“参也鲁”者,曾参性迟钝也。“师也辟”者,

子张才过人,失在邪辟文过也。“由也彦”者,子路之行失於畔彦也。“子

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者,此盖孔子美颜

回,所以励赐也。其说有二:一曰:“屡,数也。空,匮也。亿,度也。言回庶

几圣道,虽数空匮贫窭,而乐在其中。是美回也。赐不受命,唯货财是殖,若亿

度是非则数中。言此所以勉励赐也”。一曰“屡犹每也。空犹虚中也。言孔子以

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害故也。其於庶几每能

虚中者,唯有颜回怀道深远。若不虚心,不能知道也。子贡虽无数子之病,然亦

不知道者,虽不穷理而幸中,虽非天命而偶富,有此二累,亦所以不虚心也。○

注“弟子高柴,字子羔”。○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高柴,字子羔。”

郑玄曰:“卫人。”“少孔子三十岁”。《左传》亦作子羔,《家语》作子高,

《礼记》作子皋,三字不同,其实一也。○注“郑曰子路之行,失於畔彦”。

○正义曰:旧注作“反彦”,字书“反彦,失容也”。言子路性行刚强,

常反彦失於礼容也。今本反作畔。王弼云:“刚猛也。”○注“言回”至

“心也”。○正义曰:云“言回庶几圣道”者,《易·下系辞》云:“颜氏之子

其殆庶几乎?”是回庶慕几微之圣道。云“虽数空匮,而乐在其中”者,即“箪

食瓢饮,不改其乐”是也。云“赐不受教命”者,言不受夫子礼教之命。云“惟

财货是殖”者,言唯务使货财生殖蕃息也。云“亿度是非”者,言又用心亿度人

事之是非也。云“盖美回,所以励赐也”者,言孔子之意,美颜回贫而乐道,所

以劝励子贡,言汝既富矣,又能亿则屡中,何得不受教命乎?云“一曰”以下者,

何晏又为一说也。云“以圣人之善道,教数子之庶几”者,言孔子以圣人庶几之

善道,并教六子也。云“犹不至於知道者,各内有此害”者,言圣人不倦,并教

诲之,而犹尚不能至於知几微善道者,以其各自内有愚、鲁、辟、彦之病害故

也。云“其於庶几每能虚中,唯回”者,言唯颜回每能虚其中心,知於庶几之道

也。云“怀道深远,不虚心,不能知道”者,此解虚中之由,由其至道深远,若

不虚其中心,则不能知道也。云“子贡虽无数子之病”者,谓无愚、鲁、辟、

彦之病也。“然亦不知道”者,谓亦如四子不知圣道也。云“虽不穷理而幸中,

虽非天命而偶富,亦所以不虚心也”者,此解子贡不知道,由於有此二累也。虽

不穷理而幸中,释经“亿则屡中”,言虽不穷理尽性,但亿度之,幸中其言也。

《左传》“定十五年春,邾隐公来朝。子贡观焉。邾子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

卑,其容俯。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夏五月壬申,公薨。

仲尼曰:‘赐不幸言而中。’”哀七年,“以邾子益来”,是其屡中也。“虽非

天命而偶富”,释经“不受命而货殖”也。言致富之道,当由天命与之爵禄,今

子贡不因天命爵禄,而能自致富,故曰“偶富”。言有亿度之劳,富有经营之累,

以此二事,何暇虚心以知道?故云“亦所以不虚心也”。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孔曰:“践,循也。

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亦少能创业,然亦不入於圣人之奥室。”)子曰:

“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论笃者,谓口无择言。君子者,谓身无鄙

行。色庄者,不恶而严,以远小人。言此三者,皆可以为善人。)

[疏]“子张”至“者乎”。○正义曰:此章论善人所行之道也,“子张问善

人之道”者,问行何道可谓善人。“子曰:不践迹,亦不入於室”者,孔子答其

善人之道也。践,循也。迹,已行旧事之言。善人不但循追旧迹而已,当自立功

立事也,而善人好谦,亦少能创业,故亦不能入於圣人之奥室也。“子曰:论笃

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者,此亦善人之道也,故同为一章,当是异时之语,

故别言“子曰”也。“论笃是与”者,笃,厚也。谓口无择言,所论说皆重厚,

是善人与。“君子者乎”者,言身无鄙行之君子,亦是善人乎?“色庄者乎”者,

言能颜色庄严,使小人畏威者,亦是善人乎?孔子谦,不正言,故云“与”、

“乎”以疑之也。○注“论笃”至“善人”。○正义曰:云“口无择言”,《孝

经》文也。所言皆善,故无可择也。云“身无鄙行”者,所以并美,无鄙恶也。

“以远小人,不恶而严”者,《周易·Т卦·象辞》也。

子路问:“闻斯行诸?”(包曰:“赈穷救乏之事。”)子曰:“有父兄在,

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孔曰:“当白父兄,不得自专。”)冉有问:“闻斯行

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孔曰:“惑其问同而

答异。”)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郑曰:“言冉有

性谦退,子路务在胜尚人,各因其人之失而正之。”)

[疏]“子路”至“退之”。○正义曰:此章论施予之礼,并孔子问同答异之

意也。“子路问:闻斯行诸”者,诸,之也。子路问於孔子曰:“若闻人穷乏当

赈救之事於斯,即得行之乎?”“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也”者,

言当先白父兄,不得自专也。“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者,此问

与子路同,而所答异也。“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

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者,赤,公西华名也。见其问同而答

异,故疑惑而问於孔子也。“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者,

此孔子言其答异之意也。冉有性谦退,子路务在胜尚人,各因其人失而正之,故

答异也。

子畏於匡,颜渊後。(孔曰:“言与孔子相失,故在後。”)子曰:“吾以

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包曰:“言夫子在,已无所敢死。”)

[疏]“子畏”至“敢死”。○正义曰:此章言仁者必有勇也。“子畏於匡,

颜渊後”者,言孔子畏於匡时,与颜回相失。既免,而回在後,方至也。“子曰:

吾以女为死矣”者,孔子谓颜渊曰:“吾以女为致死与匡人斗也。”“子在,回

何敢死”者,言夫子若陷於危难,则回必致死。今夫子在,已则无所敢死。言不

敢致死也。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孔曰:“子然,季氏子弟。自多

得臣此二子,故问之。”)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孔曰:

“谓子问异事耳。则此二人之问,安足大乎?”)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

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孔曰:“言备臣数而已。”)曰:“然则

从之者与?”(孔曰:“问为臣皆当从君所欲邪?”)子曰:“弑父与君,亦不

从也。”(孔曰:“言二子虽从其主,亦不与为大逆。”)

[疏]“季子”至“从也”。○正义曰:此章明为臣事君之道。“季子然问:

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者,季子然,季氏之子弟也。自多得臣此二子,故问於

夫子曰:“仲由、冉求才能为政,可以谓之大臣与?”疑而未定,故云“与”也。

“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者,此孔子抑其自多也。曾,则也。

吾以子为问异事耳,则此二人之问,安足多大乎?言所问小也。“所谓大臣者,

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者,此孔子更为子然陈说大臣之体也。言所可谓之大臣者,

以正道事君,君若不用已道,则当退止也。“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者,既

陈大臣之体,乃言二子非大臣也。具,备也。今二子臣於季氏,季氏不道而不能

匡救,又不退止,唯可谓备臣数而已,不可谓之大臣也。“曰:然则从之者与”

者,子然既闻孔子言二子非大臣,故又问曰:然则二子为臣,皆当从君所欲邪?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者,孔子更为说二子之行,言二子虽从其主,若

其主弑父与君,为此大逆,亦不与也。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包曰:“子羔学未熟习,而

使为政,所以为贼害。”)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後为

学?”(孔曰:“言治民事神,於是而习之,亦学也。”)子曰:“是故恶夫佞

者。”(孔曰:“疾其以口给应,遂已非而不知穷。”)

[疏]“子路”至“佞者”。○正义曰:此章勉人学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者,子路臣季氏,故任举子羔,使为季氏费邑宰也。“子曰:贼夫人之子”者,

贼,害也。夫人之子,指子羔也。孔子之意以为,子羔学未熟习,而使为政,必

累其身,所以为贼害也。“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後为学”

者,子路辩答孔子,言费邑有人民焉而治之,有社稷之神焉而事之,治民事神,

於是而习之,是亦学也。何必须读书然後乃谓为学也。“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言人所以憎恶夫佞者,为口才捷给,文过饰非故也。今子路以口给应,遂已非

而不知穷已,是故致人恶夫佞者也。

子路、曾皙、(孔曰:“皙,曾参父,名点。”)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孔曰:“言我问女,女无以我长故难对。”)

居则曰:‘不吾知也。’(孔曰:“女常居云人不知己。”)如或知尔,则何以

哉?”(孔曰:“如有用女者,则何以为治。”)子路率尔而对,(率尔,先三

人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包曰:

“摄,迫也。迫於大国之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方,义方。)夫子哂之。(马曰:“哂,笑。”)“求,尔何如?”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性谦退,言欲得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里小国治之而

已。)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孔曰:“求

自云能足民而已。谓衣食足也。若礼乐之化,当以待君子。谦也。”)“赤,尔

何如?”对曰:“非曰能之,原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小相焉。”

(郑曰:“我非自言能,原学为之。宗庙之事,谓祭祀也。诸侯时见曰会。殷ぽ

曰同。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诸侯日视朝之服。小相,谓相君之礼。”)

“点,尔何如?”鼓瑟希,(孔曰:“思所以对,故音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孔曰:“置瑟起对。撰,具也,为政之具。铿者,

投瑟之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孔曰:“各言己志,於义

无伤。”)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

舞雩,咏而归。”(包曰:“莫春者,季春三月也。春服既成,衣单袷之时。我

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风凉於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

而归夫子之门。”)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周曰:“善点独知时。”)

三子者出,曾皙後。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

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包

曰:“为国以礼,礼贵让,子路言不让,故笑之。”)“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

诸侯而何?(孔曰:“明皆诸侯之事,与子路同,徒笑子路不让。”)赤也为之

小,孰能为之大?”(孔曰:“赤谦言小相耳,谁能为大相?”)

[疏]“子路”至篇末。○正义曰:此章孔子乘间四弟子侍坐,因使各言其志,

以观其器能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者,时孔子坐,四子侍侧,

亦皆坐也。“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者,孔子将发问,先以此言诱

掖之也。言女等侍吾,以吾年长於女,谦而少言,故云一日。今我问女,女等毋

以吾长而惮难其对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者,此问辞

也。言女常居则云已有才能,人不我知。设如有人知女,将欲用之,则女将何以

为治?“子路率尔而对”者,子路性刚,故率尔先三人而对也。“千乘之国,摄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

方也”者,此子路所志也。千乘之国,公侯之六国也。摄,迫也。不熟为饥,

蔬不熟为馑。方,义方也。言若有公侯之国,迫於大国之间,又加之以师旅侵伐,

复因之以饥馑民困,而由也治之,比至三年以来,可使其民有勇敢且知义方也。

“夫子哂之”者,哂,笑也。夫子笑之也。“求,尔何如”者,子路既对,三子

无言,故孔子复历问之。冉求,尔志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

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者,此冉求之志也。俟,待

也。求性谦退,言欲得方六七十如五十里小国治之而已。求也治此小国,比及三

年以来,使足民衣食。若礼乐之化,当以待君子。此谦辞也。“赤,尔何如”者,

又问公西华也。“对曰,非曰能之,原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原为

小相焉”者,此赤也之志也。曰,言也。我非自言能之,原学为焉。宗庙祭祀之

事,如有诸侯会同,及诸侯衣玄端,冠章甫,日视朝之时,已原为其小相君之礼

焉。“点,尔何如”者,又问曾皙也。“鼓瑟希”者,时曾皙方鼓瑟,承师之问,

思所以对,故音希也。“铿尔,舍瑟而作”者,作,起也。舍,置也。铿,投瑟

声也。思得其对,故置瑟起对,投置其瑟而声铿然也。“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者,撰,具也。未敢言其志,先对此辞,言已之所志,异乎三子者所陈为政之具

也。“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者,孔子见曾皙持谦,难其对,故以此言

诱之曰,於义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欲令任其所志而言也。“曰:莫春者,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者,此曾点所

志也。莫春,季春也。春服既成,衣单袷之时也。我欲得与二十以上冠者五六人,

十九以下童子六七人,浴乎沂水之上,风凉於舞雩之下,歌咏先王之道,而归夫

子之门也。“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者,喟然,叹之貌。夫子闻其乐道,故

喟然而叹曰:吾与点之志。善其独知时,而不求为政也。“三子者出,曾皙後”

者,子路、冉有、公西华三子先出,曾皙後,犹侍坐於夫子也。“曾皙曰:夫三

子者之言何如”者,曾皙在後,问於夫子曰:“夫三子者各言其志,其言是非

何如也?”“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者,言三子亦各言其所志而已,无他别

是非也。“曰:夫子何哂由也”者,曾皙又问夫子曰:既三子各言其志,何独笑

仲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者,此夫子为说哂之意,言为

国以礼,礼贵谦让,子路言不让,故笑之也。“唯求也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

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者,此夫子

又言不哂其子路欲为诸侯之事,故举三子所言,明皆诸侯之事,与子路同,其言

让,故不笑之,徒笑其子路不让耳。“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者,此夫子又

言,公西华之才堪为大相,今赤谦言小相耳。若赤也为之小相,更谁能为大相?

○注“孔曰:皙,曾参父,名点”。○正义曰:《史记·弟子传》曰:“曾╀

(音点),字皙”是也。○注“方,义方”。○正义曰:义,宜也。方,道也。

言能教之使知合宜之道也。《左传》曰:“爱子教之以义方。”○注“郑曰”至

“之礼”。○正义曰:云“宗庙之事,谓祭祀也”者,谓礻龠、祠、、尝及追

享、朝享、、之类皆是也。云“诸侯时见曰会。殷ぽ曰同”者,《周礼·春

官·大宗伯职》文,但彼作殷见,此作殷ぽ,ぽ则见也。郑玄注云:“此礼以诸

侯见王为文。”时见者,言无常期。诸侯有不顺服者,王将有征讨之事。则既朝

觐,王为坛於国外,合诸侯南命事焉。《春秋传》曰“有事而会,不协而盟”是

也。殷犹众也。十二岁,王始不巡守,则六服尽朝。朝礼既毕,王亦为坛,合诸

侯以命政焉。所命之政,如王巡守殷见,四方四时分来,终岁则遍,是也。云

“端,玄端也。衣玄端,冠章甫,诸侯日视朝之服”者,其衣正幅染之玄色,故

曰玄端。案《王制》云:“周人玄衣而养老。”注云:“玄衣,素裳。”天子之

燕服,为诸侯朝服。彼云玄衣,则此玄端也。若以素为裳,即是朝服。此朝服素

裳皆得谓之玄端,故此注云“端,玄端”,诸侯朝服。若上士以玄为裳,中士以

黄为裳,下士以杂色为裳,天子、诸侯以朱为裳,则皆谓之玄端,不得名为朝服

也。云“小相,谓相君之礼”者,案《周礼·秋官·司仪职》云:“掌九仪之宾

客摈相之礼,以诏仪容辞令揖让之节。”注云:“出接宾曰摈,入礼曰相。”

又曰:“凡诸公相为宾。及将币交摈,三辞,车逆拜辱,宾车进答拜,三揖三让,

每门止一相。”注曰:“相为主君摈者及宾之介也。谓之相者,於外传辞耳,入

门当以礼诏侑也。介绍而传命者,君子於其所尊不敢质,敬之至也。每门上一相,

弥相亲也。”是相谓相君之礼也。《聘礼》云:“卿为上摈,大夫为承摈,士为

绍摈。”《玉藻》曰:“君入门,介拂,大夫中枨与之间,上介拂枨。”则

卿为上介,大夫为次介,士为末介也。此云原为小相者,谦,不敢为上摈上介之

卿,原为承摈绍摈次介末介之大夫士耳。○注“包曰”至“之门”。○正义曰:

云“我欲得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者,意在取其朋友十馀人耳。云:“浴于

沂水之上,风凉於舞雩之下”者,杜预云“鲁城南自有沂水”,此是也。夫沂水

出盖县,南至下邳入泗。雩者,祈雨之祭名。《左传》曰“龙见而雩”是也。郑

玄曰:“雩者,吁也,吁嗟而请雨也。”杜预曰:“雩之言远也,远为百祈膏

雨也。使童男女舞之。”《春官·女巫职》曰:“旱则舞雩。”因谓其处为

舞雩。舞雩之处有坛单树木,可以休息,故云“风凉於舞雩之下”也。○注

“周曰:善点独知时”。○正义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生值乱时而君

不用。三子不能相时,志在为政。唯曾皙独能知时,志在澡身浴德,咏怀乐道,

故夫子与之也。

●卷十二·颜渊第十二

[疏]正义曰:此篇论仁政明达、君臣父子、辨惑折狱、君子文为,皆圣贤之

格言,仕进之阶路,故次先进也。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马曰:“克已约身。”孔曰:“复,

反也。身能反礼则为仁矣。”)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马曰:“一日犹

见归,况终身乎。”)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孔曰:“行善在己,不在人

也。”)颜渊曰:“请问其目。”(包曰:“知其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

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郑曰:“此四者,克已

复礼之目。”)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王曰:“敬事此语,必

行之。”)

[疏]“颜渊”至“语矣”。○正义曰:此并下三章,皆明仁也。“子曰:克

已复礼为仁”者,克,约也。已,身也。复,反也。言能约身反礼则为仁矣。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者,言人君若能一日行克已复礼,则天下皆归此

仁德之君也。一日犹见归,况终身行仁乎。“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者,言行

善由已,岂由他人乎哉。言不在人也。“颜渊曰:请问其目”者,渊意知其为仁

必有条目,故请问之。“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者,

此四者,克已复礼之目也。《曲礼》曰“视瞻毋回”、“立视五”、“式视马

尾”之类,是礼也。非此则勿视。《曲礼》云:“毋侧听”,侧听则非礼也。言

无非礼,则口无择言也。动无非礼,则身无择行也。四者皆所以为仁。“颜渊曰: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者,此颜渊预谢师言也,言回虽不敏达,请敬事此语,

必行之也。○注“马曰:克已约身”。○正义曰:此注“克”训为“约”。刘炫

云:“克训胜也,已谓身也。身有嗜欲,当以礼义齐之。嗜欲与礼义战,使礼义

胜其嗜欲,身得归复於礼,如是乃为仁也。复,反也。言情为嗜欲所逼,已离礼,

而更归复之。今刊定云:克训胜也,己谓身也,谓能胜去嗜欲,反复於礼也。”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孔曰:“为仁之道,

莫尚乎敬。”)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包曰:“在邦

为诸侯,在家为卿大夫。”)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疏]“仲弓问仁”至“语矣”。○正义曰:此章明仁在敬恕也。“子曰:出

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者,此言为仁之道,莫尚乎敬也。大宾,公侯之宾

也。大祭,郊之属也。人之出门,失在倨傲,故戒之出门如见公侯之宾。使民

失於骄易,故戒之如承奉郊之祭。“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此言仁者必恕

也。已所不欲,无施之於人,以他人亦不欲也。“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者,言

既敬且恕,若在邦为诸侯必无人怨,在家为卿大夫亦无怨也。“仲弓曰:雍虽不

敏,请事斯语矣”者,亦承谢之语也。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讠刃。”(孔曰:“讠刃,难也。牛,

宋人,弟子司马犁。”)曰:“其言也讠刃,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

言之得无讠刃乎?”(子曰:“行仁难,言仁亦不得不难。”)

[疏]“司马牛问仁”至“讠刃乎”。○正义曰:此章言仁之难也。“子曰:

仁者,其言也讠刃”者,讠刃,难也。言仁道至大,非但行之难也,其言之亦难。

“曰:其言也讠刃,斯谓之仁已乎”者,牛意嫌孔子所言未尽其理,故复问曰:

“只此其言也讠刃,便谓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讠刃乎”者,此

孔子又为牛说言讠刃之意,行仁既难,言仁亦不得不难。○注“孔子”曰至“马

犁”。○正义曰:《史记·弟子传》云:“司马耕字子牛。多言而躁。问仁於孔

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讠刃。’”是也。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孔曰:“牛兄桓将为乱,牛

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

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包曰:“疚,病也。自省无罪恶,无可忧惧。”)

[疏]“司马”至“何惧”。○正义曰:此章明君子也。“司马牛问君子”者,

问於孔子言君子之行何如也。“子曰:君子不忧不惧”者,言君子之人,不忧愁,

不恐惧。时牛兄桓将为乱,牛自宋来学,常忧惧,故孔子解之也。“曰:不忧

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者,亦意少其言,故复问之。“子曰:内省不疚,夫何

忧何惧”者,此孔子更为牛说不忧惧之理。疚,病也。自省无罪恶,则无可忧惧。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郑曰:“牛兄桓行恶,死亡无

日,我为无兄弟。”)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

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包曰:“君

子疏恶而友贤,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

[疏]“司马”至“弟也”。○正义曰:此章言人当任命友贤也。“司马牛忧

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者,亡,无也。牛兄桓行恶,死亡无日,故牛常忧

而告人曰:“他人皆有兄弟,若桓死亡之後,我为独无兄弟也。”“子夏曰:

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

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者,子夏见牛忧无兄弟,以此言解之也。商,子夏

名,谦,故云商闻之矣,示非妄谬也。言人死生短长,各有所禀之命,财富位贵

则在天之所予,君子但当敬慎而无过失,与人结交恭谨而有礼。能此疏恶而友贤,

则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四海之内,九州之人,皆可以礼亲之为兄弟也。君

子何须忧患於无兄弟也。○注“郑曰”至“兄弟”。○正义曰:云“牛兄桓行

恶,死亡无日”者,案哀十四年《左传》云:“宋桓之宠害於公,公将讨之。

未及,先谋公。公知之,召皇司马子仲及左师向巢,以命其徒攻桓氏。向遂

入於曹以叛。民叛之,而奔卫,遂奔齐。”是其行恶死亡之事也。桓氏即向也,

又谓之桓司马,即此桓也。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郑曰:

“谮人之言,如水之浸润,渐以成之。”马曰:“肤受之,皮肤外语,非其内

实。”)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马曰:“无此二者,

非但为明,其德行高远,人莫能及。”)

[疏]“子张”至“已矣”。○正义曰:此章论人之明德。“子张问明”者,

问於孔子,何如可谓之明德也。“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明

也已矣”者,此答为明也。夫水之浸润,渐以坏物,皮肤受尘,渐成垢秽。谮人

之言,如水之浸润,皮肤受尘,亦渐以成之,使人不觉知也。若能辨其情伪,使

谮之言不行,可谓明德也。“浸润之谮,肤受之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者,

言人若无此二者,非但为明,其德行可谓高远矣,人莫能及之也。○注“马曰:

肤受之,皮肤外语,非其内实”。○正义曰:亦谮也,变其文耳。皮肤受尘,

垢秽其外,不能入内也,以喻谮毁之语,但在外萋斐构成其过恶,非其人内实有

罪也。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

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曰:“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

之。治邦不可失信。”)

[疏]“子贡问政”至“不立”。正义曰:此章贵信也。“子曰:足食,足兵,

民信之矣”者,此答为政之事也。足食则人知礼节,足兵则不轨畏威,民信之则

服命从化。“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者,子贡复问曰:若不获

已而除去,於此三者之中何者为先?“曰:去兵”者,孔子答言,先去兵。以兵

者凶器,民之残也,财用之蠹也,故先去之。“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

者何先”者,子贡复问:设若事不获已,须要去之,於此食与信二者之中先去何

者?“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者,孔子答言,二者之中先去食。

夫食者,人命所须,去之则人死。而去食不去信者,言死者古今常道,人皆有之,

治国不可失信,失信则国不立也。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郑曰:“旧说云:棘子成,卫

大夫。”)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郑曰:“惜乎!夫

子之说君子也,过言一出,驷马追之不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

享,犹犬羊之享。”(孔曰:“皮去毛曰享。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

异耳。今使文质同者,何以别虎豹与羊犬邪?”)

[疏]“棘子”至“之享”。○正义曰:此章贵尚文章也。“棘子成曰:君

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者,卫大夫棘子成言曰:君子之人,淳质而已,则可矣,

何用文章乃为君子?意疾时多文章。“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

舌”者,夫子指子成也。子贡闻子成言君子不以文,为其言过谬,故叹曰:可惜

乎!棘子成之说君子也,过言一出於舌,驷马追之不及。“文犹质也,质犹文也。

虎豹之享,犹犬羊之享”者,此子贡举喻,言文章不可去也。皮去毛曰享。

言君子、野人异者,质、文不同故也。虎豹与犬羊别者,正以毛文异耳。今若文

犹质,质犹文,使文质同者,则君子与鄙夫何以别乎?如虎豹之皮,去其毛文,

以为之享,与犬羊之享同处,何以别虎豹与犬羊也?

哀公问於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

(郑曰:“盍,何不也。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

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孔曰:“二谓什二而税。”)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孔曰:“孰,谁也。”)

[疏]“哀公”至“与足”。○正义曰:此章明税法也。“哀公问於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者,鲁君哀公问於孔子弟子有若曰:“年不熟,国用

不足,如之何使国用得足也?“有若对曰:盍彻乎”者,盍犹何不也。周法什一

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有若意讥哀公重敛,故对曰:既国用不

足,何不依通法而税取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者,二谓什二

而税。哀公不觉其讥,故又曰:什而税二,吾之国用犹尚不足,如之何其依彻法

什而税一乎?“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者,孰,谁

也。哀公既言重敛之实,故有若又对以盍彻足用之理。言若依通法而税,则百姓

家给人足。百姓既足,上命有求则供,故曰:君孰与不足也。今君重敛,民则困

穷,上命所须,无以供给,故曰: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也。○注“郑曰”至“通

法”。○正义曰:云“周法什一而税谓之彻”者,《公羊传》曰:“古者什一而

藉。古者曷为什一而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多乎什一,大桀小桀。寡乎什

一,大貉小貉。什一者,天下之中正也。什一行而颂声作矣。”何休云:“多取

於民,比於桀。蛮貉无百官制度之费,税薄。”《梁传》亦云:“古者什一而

藉。”《孟子》云:“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

什一也。”赵岐注云:“民耕五十亩者贡上五亩,耕七十亩者以七亩助公家,耕

百亩者彻取十亩以为赋,虽异名义,多少同,故云皆什一也。”书传云十一者多

矣,故杜预云:“古者公田之法,十取其一,谓十亩内取一。”旧法既已十亩取

一矣,《春秋》鲁宣公十五年初税亩,又履其馀亩,更复十收其一,乃是十取其

二,故此哀公曰:二,吾犹不足。谓十内税二,犹尚不足,则从宣公之後,遂以

十二为常,故曰初。言初税十二自宣公始也。诸书皆言十一而税,而《周礼·载

师》云凡任地,“近郊十一,远郊二十而三,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漆林之征二

十而五”者,彼谓王畿之内所共多,故赋税重;诸书所言什一,皆谓畿外之国,

故此郑玄云:“什一而税谓之彻,彻,通也。为天下之通法。”言天下皆什一耳,

不言畿内亦什一也。《孟子》又曰:“方里为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

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後敢治私事。”《汉书·食货志》取彼意而为

之文云:“井田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是为

八百八十亩,馀二十亩为庐舍。”诸儒多用彼为义。如彼所言,则家别一百一十

亩,是为十外税一也。郑玄《诗笺》云:“井税一夫,其田百亩。”则九而税一,

其意异於《汉书》,不以《志》为说也。又孟子对滕文公云:“请野九一而助,

国中什一使自赋。”郑玄《周礼·匠人注》引《孟子》此言乃云:“是邦国亦异

外内之法。”则郑玄以为,诸侯郊外郊内其法不同,郊内十一使自赋其一;郊外

九而助一,是为二十而税二。故郑玄又云:“诸侯谓之彻者,通其率以十一为正。”

言郊内郊外相通其率为十税一也。杜预直云十取其一,则又异於郑,唯谓一夫百

亩,以十亩归公。赵岐不解夏五十、殷七十之意,盖古者人多田少,一夫唯得五

十、七十亩耳。五十而贡,贡五亩;七十而助,助七亩,好恶取於此。郑注《考

工记》云:“周人畿内用夏之贡法,邦国用殷之助法也。”

子张问崇德辨惑。(孔曰:“辨别也。”)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包曰:“徙义,见义则徙意而从之。”)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

又欲其死,是惑也。(包曰:“爱恶当有常。一欲生之,一欲死之,是心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郑曰:“此《诗·小雅》也。祗,也。言此行诚不

可以致富,足以为异耳。取此《诗》之异义以非之。”)

[疏]“子张”至“以异”。○正义曰:此章言人当有常德也。“子张问崇德

辨惑”者,崇,充也;辨,别也。言欲充盛道德,别疑惑,何为而可也。“子

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者,主,亲也。徙,迁也。言人有忠信者则亲友之,

见义事则迁意而从之,此所以充盛其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

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者,言人心爱恶当须有常。若人有顺己,己即爱之,便

欲其生;此人忽逆於己,己即恶之,则原其死,一欲生之,一欲死之,用心无常,

是惑也。既能别此是惑,则当之,“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者,此《诗·小雅

·我行其野篇》文也。祗,也。言此行诚不足以致富,足以为异耳。取此诗

之异义,以非人之惑也。○注“郑曰”至“非之”。○正义曰:案诗刺淫昏之俗,

不思旧姻,而求新昏也,彼诚作成。郑笺云:“女不以礼为室家,成事不足以得

富也,女亦以此自异於人道,言可恶也。”此引《诗》断章,故不与本义同也。

齐景公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曰:

“当此之时,陈桓制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故以对。”)公曰:

“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孔

曰:“言将危也。陈氏果灭齐。”)

[疏]“齐景”至“食诸”。○正义曰:此章明治国之政也。“齐景公问政於

孔子”者,齐君景公问为国之政於夫子也。“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者,言政者正也,若君不失君道,乃至子不失子道,尊卑有序,上下不失,

而後国家正也。当此之时,陈桓为齐大夫以制齐国,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

子不子,故孔子以此对之。“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

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者,诸,之也。景公闻孔子之言而信服之,故叹曰:

“善哉!信如夫子之言,而今齐国君不君,以至子不子,虽有其粟,吾得而食之

乎?”言将见危亡,必不得食之也。○注“陈氏果灭齐”。○正义曰:《史记·

田完世家》:完卒,谥为敬仲,仲生犀孟夷,夷生泯孟庄,庄生文子须无,文

子生桓子无宇,桓子生武子启及僖子乞;乞卒;子当代之,是为田成子;成子弑

简公,专齐政;成子生襄子盘,盘生庄子白,白生大公和,和迁齐康公於海上;

和立为齐侯;和孙威王称王,四世而秦灭之。是陈氏灭齐也。《世家》云敬仲之

如齐,以陈子为田氏,《左传》终始称陈,则田必非敬仲所改,未知何时改耳。

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孔曰:“片犹偏也。听讼必须两

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折狱者,唯子路可。”)子路无宿诺。(宿,犹豫也。

子路笃信,恐临时多故,故不豫诺。)

[疏]“子曰”至“宿诺”。○正义曰:此章言子路有明断笃信之德也。“子

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者,片,犹偏也。折,犹决断也。凡听讼必须

两辞以定是非,偏信一言以决断狱讼者,唯子路可,故云其由也。“与子路无宿

诺”者,宿,犹豫也。子路笃信,恐临时多故,故不豫也。或分此别为一章,今

合之。○注“孔曰”至“路可”。○正义曰:云“听讼必须两辞以定是非”者,

《周礼·秋官·大司寇职》云:“以两造禁民讼,以两剂禁民狱。”注云:“讼

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造,至也。剂,今券书也。使讼者两至,

狱者各赍券书,既两至、两券书,乃治之。不至及不券书,则是自服不直者也。”

故知听讼必须两辞方定是非。偏信一言,则是非难决。唯子路才性明辨,能听偏

言决断狱讼,故云唯子路可。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包曰:“与人等。”)必也,使无讼乎!(王

曰:“化之在前。”)

[疏]“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正义曰:此章孔子言

已至诚也。言听断狱讼之时,备两造,吾亦犹如常人,无以异也。言与常人同。

必也,在前以道化之,使无争讼乃善。○注“王曰:化之在前”。○正义曰:案

《周易·讼卦·象》曰:“天与水违行,讼。君子以作事谋始。”王弼云:“听

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讼在於谋始,谋始在於作制。契之不明,讼

之所以生也。物有其分,职不相滥,争何由兴?讼之所以起,契之过也。故有德

司契而不责於人。”是化之在前也。又案:《大学》云:“子曰:‘听讼,吾犹

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郑注云:“情犹实

也。无实者多虚诞之辞,圣人之听讼与人同耳。必使民无实者不敢尽其辞,大畏

其心志,使诚其意,不敢讼。”然则“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是

夫子辞。“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是记者释夫子无讼之事,意与此注

及王弼不同,未知谁是,故具载之。

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王曰:“言为政之道,居之

於身,无得解倦,行之於民,必以忠信。”)

[疏]“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

道,若居之於身,无解倦,行之於民,必以忠信也。

子曰:“博学於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郑曰:“弗畔,不违

道。”)

[疏]“子曰”至“弗畔矣夫”。○正义曰:此章及注与《雍也篇》同,当是

弟子各记所闻,故重载之。或本亦有作“君子博学於文”。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疏]“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正义曰:此章言

君子之於人,嘉善而矜不能,又复仁恕,故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也。小人则嫉

贤乐祸,而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故曰反是。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郑曰:“康子,鲁上卿,诸臣之帅也。”)

[疏]“季康子问政”至“不正”。○正义曰:此章言为政在乎修已。“对曰:

政者,正也”者,言政教者在於齐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者,言康子为

鲁上卿,诸臣之帅也,若已能每事以正,则已下之臣民谁敢不正也。

季康子患盗,问於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孔曰:

“欲,多情欲。言民化於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

[疏]“季康子”至“不窃”。○正义曰:此章言民从上化也。“季康子患盗,

问於孔子”者,时鲁多盗贼,康子患之,问於孔子,欲以谋去也。“孔子对曰: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者,孔子言,民化於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苟,

诚也。诚如子之不贪欲,则民亦不窃盗。非但不为,假令赏之,民亦知耻而不窃

也。今多盗贼者,正由子之贪欲故耳。○注“孔曰”至“所好”。○正义曰:云

“民化於上,不从其令,从其所好”者,《大学》曰:“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

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注云:言民

化君行也。君若好货,而禁民淫於财利,不能正也。”

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曰:“就,成

也。欲多杀以止奸。”)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

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孔曰:“亦欲令康子先自正。偃,

仆也。加草以风,无不仆者,犹民之化於上。”)

[疏]“季康子”至“必偃”。○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不须刑杀,但在上自正,

则民化之也。“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者,就,成

也。康子之意,欲多杀止奸,以成为有道也。“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者,

言子为执政,安用刑杀也。“子欲善而民善矣”者,言子若为善,则民亦化之为

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者,此为康子设譬也。偃,

仆也。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加草以风,无不仆者。

犹化民以正,无不从者。亦欲令康子先自正也。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

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郑曰:“言士之所在,皆能有名誉。”)子曰:

“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马曰:

“常有谦退之志,察言语,观颜色,知其所欲,其志虑常欲以下人。”)在邦必

达,在家必达。(马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

违,居之不疑。(马曰:“此言佞人假仁者之色,行之则违,安居其伪而不自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马曰:“佞人党多。”)

[疏]“子张”至“必闻”。○正义曰:此章论士行。“子张问:士何如斯可

谓之达矣”者,士,有德之称。问士行何如可谓通达也。“子曰:何哉,尔所谓

达者”者,夫子复问子张,何者是汝意所谓达者。欲使试言之也。“子张对曰: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者,闻谓有名誉,使人闻之也。言士有德行,在邦臣於诸

侯,必有名闻;在家臣於卿大夫,亦必有名闻。言士之所在,皆有名誉,意谓此

为达也。“子曰:是闻也,非达也”者,言汝所陈,正是名闻之士,非是通达之

士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者,此孔子又说达士

之行也,为性正直,所好义事,察人言语,观人颜色,知其所欲,其念虑常欲以

下人。言常有谦退之志也。“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者,以其谦退,故所在通达

也。“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者,此言佞人色则假取仁者之色,

而行则违之,安居其伪而不自疑也。“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者,言佞人党多,

妄相称誉,故所在皆有名闻也。○注“马曰: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正义

曰:此《周易·谦卦·彖辞》也。言尊者有谦而更光明盛大,卑者有谦而不可逾

越。引证士有谦德则所在必达也。

樊迟从游於舞雩之下,(包曰:“舞雩之处有坛单树木,故下可游焉。”)

曰:“敢问崇德、慝、辨惑。”(孔曰:“慝,恶也。,治也。治恶为善。”)

子曰:“善哉问!先事後得,非崇德与?(孔曰:“先劳於事,然後得报。”)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疏]“樊迟”至“惑与”。○正义曰:此章言身之事也。樊迟从游於舞雩

之处,有坛单树木,故弟子樊迟随从孔子游於其下也。曰:“敢问崇德、慝、

辨惑”者,,治也。慝,恶也。此樊迟因从行而问孔子,曰:“敢问欲充盛其

德,治恶为善,别疑惑,何为而可也?”“子曰:善哉问”者,其问皆身之

要,故善之。“先事後得,非崇德与”者,言先劳於事,然後得报,是崇德也。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慝与”者,攻,治也。言治其已过,无治人之过,

是治恶也。“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者,言君子忿则思难。若

人有犯己,一朝忿之,不思其难,则忘身也。辱其身则羞其亲,故曰:“以及其

亲也,非惑与?”言是惑也。注“坛单”。○正义曰:封土为坛,除地为单。

言雩坛在所除地中,故连言坛单。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包曰:“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

皆化为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

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孔曰:“富,盛也。”)

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者

远矣。”(孔曰:“言舜、汤有天下,选择於众,举皋陶、伊尹,则不仁者远矣,

仁者至矣。”)

[疏]“樊迟”至“远矣”。○正义曰:此章明仁、知也。“樊迟问仁。子曰:

爱人”者,言爱济众是仁道也。“问知。子曰:知人”者,言知人贤才而举之,

是知也。“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者,樊迟未晓达知人之

意,故孔子复解之,言举正直之人而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皆化为直,故曰能

使枉者直也。“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

能使枉者直。何谓也”者,樊迟虽问举直错枉之语,犹自未喻,故复问子夏也。

“子夏曰:富哉言乎”者,子夏闻言即解,故叹美之曰:“富盛哉,此言乎!”

“舜有天下,选於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於众,举伊尹,不仁

者远矣”者,此子夏为樊迟说举直错枉之事也。言舜、汤有天下,选择於众,举

用皋陶、伊尹,则不仁者远矣,仁者至矣。是其能使邪枉者亦化为直也。

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包曰:“忠

告,以是非告之。以善道导之,不见从则止。必言之,或见辱。”)

[疏]“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正义曰:

此章论友也。言尽其忠以是非告之,又以善道导之,若不从己,则止而不告不导

也。毋得强告导之,以自取困辱焉。以其必言之,或时见辱。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孔曰:“友以文德合。”)以友辅仁。”(孔

曰:“友相切磋之道,所以辅成己之仁。”)

[疏]“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义曰:此章以论友,言君

子之人以文德会合朋友,朋友有相切磋琢磨之道,所以辅成已之仁德也。

●卷十三·子路第十三

[疏]正义曰:此篇论善人君子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国身

之要,大意与前篇相类,且回也入室,由也升堂,故以为次也。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

後劳之。《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请益。曰:“无倦。”(孔

曰:“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

[疏]“子路问政”至“无倦”。○正义曰:此章言政先德泽也。“子曰:先

之劳之”者,言为德政者,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後可以政役之事劳之,则

民从其令也。“请益”者,子路嫌其少,故更请益之。“曰:无倦”者,夫子言

行此上事无倦怠则可也。○注“《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正义曰:

此《周易·兑卦·彖辞》文也。言先以说豫抚民,然後使之从事,则民皆竭力,

忘其劳苦也。引之以证先之、劳之之义也。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王曰:“言为政当先任有司而後

责其事。”)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

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孔曰:“女所不知者,人将自举其所知,则贤才无遗。”)

[疏]“仲弓”至“舍诸”。○正义曰:此章言政在举贤也。“仲弓为季氏宰,

问政”者,冉雍为季氏家宰,而问政於夫子也。“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

才”者,有司,属吏也。言为政当先委任属吏,各有所司,而後责其成事。赦放

小过,宽则得众也。举用贤才,使官得其人,野无遗逸,是政之善也。“曰:焉

知贤才而举之”者,仲弓闻使举贤,意言贤才难可偏知,故复问曰:“安知贤才

而得举用之也?”“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者,舍,置也。诸,

之也。夫子教之曰:“但举女之所知。女所不知,人将自举之,其肯置之而不举

乎?“既各举其所知,则贤才无遗。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包曰:“问往将何所先行。”)

子曰:“必也正名乎!”(马曰:“正百事之名。”)子路曰:“有是哉,子之

迂也!奚其正?”(包曰:“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於事。”)子曰:“野哉,

由也!(孔曰:“野犹不达。”)君子於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包曰:“君子

於其所不知,当阙而勿据。今由不知正名之义,而谓之迂远。”)名不正则言不

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孔曰:“礼

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王曰:“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所言

之事必可得而遵行。”)君子於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疏]“子路”至“而已矣”。○正义曰:此章论政在正名也。“子路曰:卫

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者,奚,何也。案《世家》:孔子自楚反乎卫,是时

卫君辄父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子弟子多仕於卫,卫君欲得孔子为

政,故子路问之曰:“往将何以先行?”“子曰:必也正名乎”者,言将先正百

事之名也。“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者,迂犹远也。子路言:

“岂有若是哉,夫子之言远於事也!何其正名乎?”“子曰:野哉,由也”者,

野犹不达也。夫子见子路言迂,故曰:“不达理哉,此仲由也!”“君子於其所

不知,盖阙如也”者,此责子路不知正名之义而便言迂远也。言君子於其所不知,

盖当阙而勿据。今由不知正名之义而便谓之迂远,不亦野哉。“名不正则言不顺,

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

错手足”者,此孔子更陈正名之理也。夫事以顺成,名由言举。名若不正则言不

顺序,言不顺序则政事不成。政事不成,则君不安於上,风不移於下,是礼乐不

兴行也。礼乐不行,则有淫刑滥罚,故不中也。刑罚枉滥,民则地局天,动罹

刑网,故无所错其手足也。“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者,此又言正名之事,非为苟且也。君子名此事,必使可明言,

言此事必可遵行。君子於其所言,无苟且。若名之不可言,言之不可行,是苟且

而言也。○注“孔曰”至“滥罚”。○正义曰:云“礼以安上,乐以移风”者,

《孝经·广要道章》文,言礼所以正君臣父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

上化下,风移俗易。先入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

可以移风易俗也。云“二者不行,则有淫刑滥罚”者,《礼运》云:“礼者,所

以治政安君也。政不正则君位危,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刑肃而俗敝,则法

无常。”又《乐记》曰:“五刑不用,百姓无患,天子不怒,如此则乐达矣。”

故礼乐二者不行,则刑罚淫滥而不中也。○注“王曰”至“道行”。○正义曰:

云“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者,若礼,人名不以国,以国则废名,是不可明言

也。云“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者,《缁衣》曰:“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

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熊氏云:“君子贤人可行,不可言作凡

人法。若曾子有母之丧,水浆不入於口七日,不可言说以为法,是不可遵行也。”

是以可明言,可遵行,而後君子名言之也。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

(马曰:“树五曰稼。树菜蔬曰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孔曰:“情,情实也。言民化於上,各以实应。”)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

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包曰:“礼义与信,足以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

负者以器曰襁。”)

[疏]“樊迟”至“用稼”。○正义曰:此章言礼义忠信为治民之要。“樊迟

请学稼”者,树五曰稼。弟子樊须谓於夫子,学播种之法,欲以教民也。“子

曰:吾不如老农”者,孔子怒其不学礼义而学稼种,故拒之,曰:“稼种之事,

吾不如久老之农夫也。”“请学为圃”者,树菜蔬曰圃。樊迟又请於夫子,学树

艺菜蔬之法。“曰:吾不如老圃”者,亦拒其请也,言:“树艺菜蔬之法,吾不

如久老为圃者。”“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者,樊迟既请而出,夫子

与诸弟子言曰:“小人哉,此樊须也!”谓其不学礼义而学农圃,故曰小人也。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者,孔子遂言礼义与信可以教民也。礼毋不敬,故上好行礼,则民化之,莫敢不

敬也。人闻义则服,故上好行义,则民莫敢不服也。以信待物,物亦以实应之,

故上若好信,则民莫不用其情。情犹情实也。言民於上,各以实应也。夫如是,

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者,此又言夫礼义与信足以成德化民,

如是则四方之民感化自来,皆以襁器背负其子而至矣,何用学稼以教民乎?○注

“树五曰稼。树菜蔬曰圃”。○正义曰:树者,种殖之名。五者,黍稷麻麦

豆也。《周礼注》云:“种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也。”《周礼·大宰职》云:

“园圃,毓草木。”注云:“树果曰圃。园,其樊也。”然则园者,外畔藩蓠

之名。其内之地,种树菜果,则谓之圃。蔬则菜也。郑玄《周礼注》云:“百草

根实可食者。”《释天》云:“蔬不熟为馑。”郭璞曰:“凡草菜可食者通名为

蔬。”○注“负者以器曰襁”。○正义曰:《博物志》云:“织缕为之,广八尺,

长丈二,以约小儿於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奚以为?”(专犹独也。)

[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亦奚以为?”○正义曰:此章言人之才学贵於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

也。诵谓讽诵。《周礼注》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诗》有《国风》、

《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古者使四方,有会同之

事,皆赋《诗》以见意。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

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於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言无所益也。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令,教令也。)

[疏]“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义曰:此章

言为政者当以身先也。言上之人,其身若正,不在教令,民自观化而行之。其身

若不正,虽教令滋章,民亦不从也。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包曰:“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

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疏]“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正义曰:此章孔子评论鲁、卫二国

之政相似,如周公、康叔之为兄弟也。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周公、康

叔既为兄弟,康叔睦於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王曰:“荆与蘧瑗、史酋并为君子。”)始

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疏]“子谓”至“美矣”。○正义曰:此章孔子称谓卫公子荆有君子之德也。

“善居室”者,言居家理也。“始有,曰苟合矣”者,家始富有,不言己才能所

致,但曰苟且聚合也。“少有,曰苟完矣”者,又少有增多,但曰苟且完全矣。

“富有,曰苟美矣”者,富有大备,但曰苟且有此富美耳,终无泰侈之心也。○

注“王曰:荆与蘧瑗、史酋并为君子”。○正义曰:案《左传》襄二十九年,

“吴公子札来聘。遂卫,说蘧瑗、史狗、史酋、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

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是与蘧瑗、史酋并为君子也。

子卫,冉有仆。(孔曰:“孔子之卫,冉有御。”)子曰:“庶矣哉!”

(孔曰:“庶,众也。言卫人众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

“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疏]“子”至“教之”。○正义曰:此章言治民之法也。“子卫,冉有

仆”者,,之也。孔子之卫,冉有为仆以御车也。“子曰:庶矣哉”者,庶,

众也。至卫境,见卫人众多,故孔子叹美之。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者,

言民既众多,复何加益也。“曰:富之”者,孔子言当施舍薄敛,使之衣食足也。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者,冉有言民既饶足,复何加益之。“曰:教之”者,

孔子言当教以义方,使知礼节也。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曰:“言诚有用我

於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

[疏]“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正义曰:此章孔

子自言为政之道也。苟,诚也。期月,周月也,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孔子言诚

有用我於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满三年乃有成功也。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王曰:“胜残,残暴之

人使不为恶也。去杀,不用刑杀也。”)诚哉是言也!”(孔曰:“古有此言,

孔子信之。”)

[疏]“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正

义曰:此章言善人君子治国至於百年以来,亦可以胜残暴之人,使不为恶,去刑

杀而不用矣。“诚哉是言”者,古有此言,孔子信之,故曰:“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孔曰:“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

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疏]“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後仁”。○正义曰:三十年曰世。此章言如

有受天命而王天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

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疏]子曰:“苟正其身矣,於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正

义曰:此章言政者正也,欲正他人,在先正其身也。苟,诚也。诚能自正其身,

则於从政乎何有?言不难也。若自不能正其身,则虽令不从。“如正人何”,言

必不能正人也。

冉子退朝。(周曰:“谓罢朝於鲁君。”)子曰:“何晏也?”对曰:“有

政。”(马曰:“政者,有所改更匡正。”)子曰:“其事也。(马曰:“事者,

凡行常事。”)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马曰:“如有政,非常之

事,我为大夫,虽不见任用,必当与闻之。”)

[疏]“冉子”至“闻之”。○正义曰:此章明政、事之别也。“冉子退朝”

者,时冉有臣於季氏。朝廷曰退,谓罢朝於鲁君也。“子曰:何晏也”者,晏,

晚也。孔子讶其退朝晚,故问之。“对曰:有政”者,冉子言,有所改更匡正之

政,故退晚也。“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者,孔子言,

女之所谓政者,但凡行常事耳。设如有大政非常之事,我为大夫,虽不见任用,

必当与闻之也。○注“周曰:谓罢朝於鲁君”。○正义曰:周氏以为,夫子云

“虽不吾以,吾其与闻”,皆论若朝之事,故云罢朝於鲁君。郑玄以冉有臣於季

氏,故以朝为季氏之朝。《少仪》云:“朝廷曰退。”谓於朝廷之中,若欲散还,

则称曰退。以近君为进,还私远君为退朝。此退朝谓罢朝也。○注“马曰:事者,

凡行常事”。○正义曰:案昭二十五年《左传》曰:“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

四时。”杜预曰:“在君为政,在臣为事。”杜意据此文,时冉子仕於季氏,称

季氏有政,孔子谓之为事,是在君为政,在臣为事也。何晏以为,仲尼称孝友是

亦为政,明其政、事通言,但随事大小异其名耳,故不同郑、杜之说,而取周、

马之言,以朝为鲁君之朝,以事为君之凡行常事也。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

(王曰:“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兴国。几,近也。有近一言可以兴国。”)人

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

(孔曰:“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知此,则可近也。”)曰:“一言而丧邦,有

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

言而莫予违也。’(孔曰:“言无乐於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

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孔曰:“人君所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

言而丧国。”)

[疏]“定公”至“邦乎”。○正义曰:此章言为君之道也。“定公问:一言

而可以兴邦,有诸”者,鲁君定公问於孔子,为君之道,有一言善而可以兴其国,

有之乎?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者,几,近也。孔子以其大要,

一言不能正兴国,故云言不可以若是。有近一言可以兴国者,故云其几也。“人

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者,

此孔子称其近兴国之一言也。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人君知此为君难,此则可近

也。“曰:一言而丧邦,有诸”者,定公又问曰:“人君一言不善而致亡国,有

之乎?”“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者,亦言有近一言可以亡国也。

“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者,此举近亡国之一言也。

言我无乐於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

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者,此孔子又评其理,言人君所

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亡国也。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疏]“叶公”至“者来”。○正义曰:此章楚叶县公问为政之法於孔子也。

子曰:“当施惠於近者,使之喜说,则远者当慕化而来也。”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郑曰:“旧说云:莒父,鲁下邑。”)子曰:“无

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大大事不成。”(孔曰:“事不可以速成,

而欲其速则不达矣。小利妨大,则大事不成。”)

[疏]“子夏”至“不成”。○正义曰:此章弟子子夏为鲁下邑莒父之宰,问

为政之法於夫子也。“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者,言事有程期,无欲速成,

当存大体,无见小利也。“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者,此又言其欲速、

见小利害政之意。若事不可以速成者,而欲其速,则其事不达矣。务见小利而行

之,则妨大政,故大事不成也。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孔曰:“直躬,直身而行。”)其父攘

羊,而子证之。”(周曰:“有因而盗曰攘。”)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於是。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疏]“叶公”至“中矣”。○正义曰:此章明为直之礼也。“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躬,身也。言吾乡党中有直身而行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

者,此所直行之事也。有因而盗曰攘。言因羊来入己家,父即取之,而子言於失

羊之主,证父之盗。叶公以此子为直行,而夸於孔子也。“孔子曰:吾党之直者

异於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者,孔子言此,以拒叶公也。言吾

党之直者,异於此证父之直也,子苟有过,父为隐之,则慈也;父苟有过,子为

隐之,则孝也。孝慈则忠,忠则直也,故曰直在其中矣。今律,大功以上得相容

隐,告言父祖者入十恶,则典礼亦尔。而叶公以证父为直者,江熙云:“叶公见

圣人之训,动有隐讳,故举直躬,欲以此言毁訾儒教,抗衡中国。夫子答之,辞

正而义切,荆蛮之豪丧其夸矣。”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包曰:“虽之夷狄无礼义之处,犹不可弃去而不行。”)

[疏]“樊迟”至“弃也”。○正义曰:此章明仁者之行也。弟子樊迟问仁於

孔子。“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者,言凡人居

处多放恣,执事则懈惰,与人交则不尽忠。唯仁者居处恭谨,执事敬慎,忠以与

人也。此恭敬及忠,虽之夷狄无礼义之处,亦不可弃而不行也。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孔曰:“有耻者,

有所不为。”)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

“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

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郑曰:“行必果,所欲行必果敢为之。

者,小人之貌也。抑亦其次,言可以为次。”)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

“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郑曰:“噫,心不平之声。筲,竹器,容斗二

升。算,数也。”)

[疏]“子贡”至“算也”。○正义曰:此章明士行也。“子贡问曰:何如斯

可谓之士矣”者,士,有德之称,故子贡问於孔子曰:“其行如何,斯可谓之士

矣!”“子曰:行已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者,此答士之高行

也。言行已之道,若有不善,耻而不为。为臣奉命出使,能遭时制宜,不辱君命。

有此二行,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者,子贡复问士之为行次此於二者云何。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者,此孔子复为言其士行之次也。宗族,同宗

族属也。善事父母为孝,宗族内亲,见其孝而称之。善事长上为弟,乡党差远,

见其弟而称之也。“曰:敢问其次”者,子贡又问更有何行可次於此也。“曰:

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者,孔子又为言其次也。若

人不能信以行义,而言必执信。行不能相时度宜,所欲行者,必果敢为之。

然者,小人之貌也。言此二行,虽非君子所为,乃然小人耳。抑,辞也。抑

亦其次,言可以为次也。“曰:今之从政者何如”者,子贡复问今之从政之士其

行何如也。“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者,噫,心不平之声。斗,量名,

容十升。筲,竹器,容斗二升。算,数也。孔子时见从政者皆无士行,唯小器耳,

故心不平之,而曰:“噫!今斗筲小器之人,何足数也!”言不足数,故不述其

行。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包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

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包曰:

“狂者进取於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

[疏]“子曰”至“为也”。○正义曰:此章孔子疾时人不纯一也。“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者,中行,行能得其中者也。言既不得中行之

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者,此说

狂、狷之行也。狂者进取於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

二者俱不得中而性恒一。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也。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曰:“南人,南

国之人。”郑曰:“言巫医不能治无恒之人。”)善夫!”(包曰:“善南人之

言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曰:“此《易·恒卦》之辞,言德无

常则羞辱承之。”)子曰:“不占而已矣。”(郑曰:“《易》所以占吉凶,无

恒之人,《易》所不占。”)

[疏]“子曰”至“已矣”。○正义曰:此章疾性行无恒之人也。“子曰:南

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者,南人,南国之人也。巫主接神除

邪,医主疗病。南国之人尝有言曰:“人而性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言巫医

不能治无恒之人也。“善夫”者,孔子善南人之言有徵也。“不恒其德,或承之

羞”者,此《易·恒卦》之辞,孔子引之,言德无恒则羞辱承之也。“子曰:不

占而已”者,孔子既言《易》文,又言夫《易》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所不

占也。○注“孔曰”至“承之”。○正义曰:云“此《易·恒卦》之辞”者,谓

此经所言,是《易·恒卦》九三爻辞也。王弼云:“处三阳之中,居下体之上,

处上体之下。上不全尊,下不全卑,中不在体,体在乎恒,而分无所定,无恒者

也。德行无恒,自相违错,不可致诘,故或承之羞也。”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

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疏]“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正义曰:此章别君子小人

志行不同之事也。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

各争利,故曰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

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曰:“善

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恶著。”)

[疏]“子贡”至“恶之”。○正义曰:此章别好恶。“子贡问曰:乡人皆好

之,何如”者,言有一人为一乡之所爱好,此人何如?可谓善人乎?“子曰:未

可也”者,言未可为善。或一乡皆恶,此人与之同党,故为众所称,是以未可。

“乡人皆恶之,何如”者,此子贡又问夫子,既乡人皆好未可为善,若乡人众共

憎恶此人,何如?可谓善人乎?“子曰:未可也”者,言亦未可为善。或一乡皆

善,此人独恶,故为众所疾,是以未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者,孔子既皆不可其问,自为说其善人也。言乡之善人善之,恶人恶之,真善人

也。○注“孔曰”至“恶著”。○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

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孔曰:“不责备於一人,故易事。”)说之

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孔曰:“度才而官之。”)小人难事而

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疏]“子曰”至“备焉”。○正义曰:此章论君子小人不同之事也。“子曰: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者,言君子不责备於一人,故易事。不受妄说,故难说

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者,此覆明难说、易事之理,

言君子有正德,若人说已不以道而妄说,则不喜说也,是以难说。度人才器而官

之,不责备,故易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者,小人反君子故也。“说之虽不

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者,此覆明易说、难事之理,以小人为人说

媚,虽不以道而妄说之,亦喜说,故易说也。及其使人也,责备於一人焉,故难

事也。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

人拘忌,而实自骄矜。)

[疏]“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正义曰:此章论君子小人

礼不同之事也。君子自纵泰,似骄而实不骄。小人实自骄矜,而强自拘忌,不

能宽泰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王曰:“刚无欲,毅果敢,木质朴,讷

迟钝。有斯四者,近於仁。”)

[疏]“子曰:刚、毅、木、讷近仁”。○正义曰:此章言有此四者之性行,

近於仁道也。仁者静,刚无欲亦静,故刚近仁也。仁者必有勇,毅者果敢,故毅

近仁也。仁者不尚华饰,木者质朴,故木近仁也。仁者其言也讠刃,讷者迟钝,

故讷近仁也。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

矣。朋友切切,兄弟怡怡。”(马曰:“切切,相切责之貌。怡怡,和

顺之貌。”)

[疏]“子路”至“怡怡”。○正义曰:此章问士行也。“子路问曰:何如斯

可谓之士矣”者,问士之行何如也。“子曰:切切,怡怡如也,可谓士也”

者,此答士行也。“朋友切切,兄弟怡怡”者,此覆明其所施也。切切,

相切责之貌。朋友以道义切差琢磨,故施於朋友也。怡怡,和顺之貌。兄弟天

伦,当相友恭,故怡怡施於兄弟也。

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包曰:“既,就也;戎,兵也,

言以攻战。”)

[疏]“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正义曰:此章言善人为政

之法也。善人,谓君子也。即,就也。戎,兵也。言君子为政教民至於七年,使

民知礼义与信,亦可以就兵戎攻战之事也。言七年者,夫子以意言之耳。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马曰:“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

必破败,是谓弃之。”)

[疏]“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正义曰:此章言用不习之民,使

之攻战,必致破败,是谓弃之,若弃掷也。

●卷十四·宪问第十四

[疏]正义曰:此篇论三王二霸之迹、诸侯大夫之行、为仁知耻、已安民,

皆政之大节也,故以类相聚,次於问政也。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孔曰:“,禄也。邦有道,当食禄。”)

邦无道,,耻也。”(孔曰:“君无道而在其朝,食其禄,是耻辱。”)“克、

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马曰:“克,好胜人。伐,自伐其功。怨,

忌小怨。欲,贪欲也。”)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包曰:

“四者行之难,未足以为仁。”)

[疏]“宪问耻”至“知也”。○正义曰:此章明耻辱及仁德也。宪,谓弟子

原宪,问於夫子曰:“人之行,何为可耻辱也?”“子曰:邦有道,。邦无道,

,耻也”者,,禄也。孔子答言:“邦有道,当食禄。君无道而在其朝,食

其禄,是耻辱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者,克,好胜人也。

伐,自伐其功也。怨,忌小怨也。欲,贪欲也。原宪复问曰:“若此四者不行焉,

可以为仁人矣乎?”“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者,孔子答言:“不

行四者,可以为难,未足以为仁也。”○注“马曰”至“欲也”。○正义曰:云

“克,好胜人”者,克训胜也。《左传》僖九年,秦伯将纳晋惠公,谓其大夫公

孙枝曰:“夷吾其定乎?”对曰:“言多忌克,难哉!”公曰:“忌则多怨,又

焉能克?”杜预曰:“其言虽多忌,足以自害,不能胜人也。”是克为好胜人

也。云“伐,自伐其功”者,《书》曰:“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老

子》曰:“自伐者无功。”言人有功,夸示之,则人不与,乃无功也。是伐去其

功,若伐去树木然,故经传谓夸功为伐,谓自伐其功也。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士当志道,不求安。而怀其居,非

士也。)

[疏]“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正义曰:此章言士当志於道,不

求安居。而怀安其居,则非士也。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包曰:“危,厉也。邦有道,可以厉言行也。”)

邦无道,危行言孙。”(孙,顺也。厉行不随俗,顺言以远害。)

[疏]“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正义曰:此章教

人言行之法也。危,厉也。孙,顺也。言邦有道,可以厉言行。邦无道,则厉其

行,不随污俗,顺言辞以避当时之害也。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德不可以亿中,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疏]“子曰”至“有仁”。○正义曰:此章言有德有仁者之行也。“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者,德不可以无言亿中,故必有言也。“有言者不必有德”者,

辩佞口给,不必有德也。“仁者必有勇”者,见危授命,杀身以成仁,是必有勇

也。“勇者不必有仁”者,若暴虎冯河之勇,不必有仁也。

南宫适(孔曰:“适,南宫敬叔,鲁大夫。”)问於孔子曰:“羿善射,

荡舟,(孔曰:“羿,有穷国之君,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杀之,因其室而生

。多力,能陆地行舟,为夏后少康所杀。”)俱不得其死然。(孔曰:“此

二子者,皆不得以寿终。”)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马曰:“禹

尽力於沟洫,稷播百,故曰躬稼。禹及其身,稷及後世,皆王。适意欲以禹、

稷比孔子。孔子谦,故不答也。”)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

人!”(孔曰:“贱不义而贵有德,故曰君子。”)

[疏]“南宫适”至“若人”。○正义曰:此章贱不义而贵有德也。南宫适者,

鲁大夫南宫敬叔也。问於孔子曰:“羿善射,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

稼而有天下”者,羿,有穷国之君,以其善射,篡夏后相之位。其臣寒浞杀之。

,寒浞之子,多力。荡,推也。能陆地推舟而行,为夏后少康所杀。然犹焉也。

此二子者,皆不得其寿终而死焉。禹尽力於沟洫,洪水既除,民乃粒;稷,后

稷也。名弃,周之始祖,播种百,皆以身亲稼穑,故曰禹、稷躬稼也。禹受舜

禅;稷及后世,至文、武皆王天下,故曰而有天下也。“夫子不答”者,适意欲

以禹、稷比孔子,孔子谦,故不答也。“南宫适出”者,既问而退也。“子曰: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者,以其贱、羿之不义,贵禹、稷之有德,故美之

曰:“君子哉若此人也!尚德哉若此人也!”○注“孔曰:适,南宫敬叔,鲁大

夫。”正义曰:此即南宫纟舀也,字子容。郑注《檀弓》云:“敬叔,鲁孟僖子

之子,仲孙阅是也。”○注“孔曰”至“所杀”。○正义曰:云“羿,有穷国之

君”者,羿居穷石之地,故以穷为国号。以有配之,犹言有周、有夏也。穷国之

君曰羿。羿是有穷君之名号也。孔注《尚书》云:“羿,诸侯名。”杜注《左传》

云:“羿,有穷君之号。”则与孔不同也。《说文》云:“羿,帝喾射官也。”

贾逵云:“羿之先祖,世为先王射官,故帝喾赐羿弓矢,使司射。”《淮南子》

云:“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九日而落之。《楚辞·天问》云:“羿焉毕

日”,乌解羽归藏。《易》亦云:“羿毕十日。”《说文》云:“毕者,射

也。”此三者言虽不经,难以取信,要言帝喾时有羿,尧时亦有羿,则羿是善射

之号,非复人之名字。信如彼言,则不知此羿名为何也。云“篡夏后相之位”者,

襄四年《左传》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Θ迁於穷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杜注云“禹孙大康淫放失国,夏人立其弟仲康。仲康亦微弱。仲康卒,子相立,

羿遂代相,号曰有穷”是也。云“其臣寒浞杀之,因其室而生”者,《传》又

曰:“寒浞,伯明氏之谗子弟也,伯明后寒弃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为己

相。浞行媚于内,而施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椒之诈慝,以取其国家,

内外咸服。羿犹不悛,将归自田,家众杀而亨之。浞因羿室,生浇及。”是也。

浇即也,声转字异,故彼此不同。云“多力,能陆地行舟”者,以此文云

荡舟,荡训推也,故知多力,能陆地推舟而行也。云“为夏后少康所杀”者,哀

元年《左传》曰“昔有过浇杀斟灌以伐斟,灭夏后相,后缗方娠,逃出自窦,

归于有仍,生少康焉。为仍牧正,其心浇能戒之。浇使椒求之,逃奔有虞,为之

苞正,以除其害。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诸纶,有田一成,有众一旅。能布

其德,而兆其谋,以收夏众,抚其官职,使女艾谍浇,使季杼诱。遂灭过、戈,

复禹之绩”。是也。过,浇国;戈,国,如彼《传》文,当是羿逐出后相,乃

自立为天子,相依斟灌、斟,夏祚犹尚未灭,盖与羿并称王也。及寒浞杀羿,

因羿室而生浇,浇已长大,自能用师,始灭后相。相死之後,始生少康。少康生

杼,杼又年长,已堪诱,方始灭浞而立少康。计大康失邦,及少康绍国,向有

百载,乃灭有穷。而《夏本纪》云“仲康崩,子相立。相崩,子少康立”。都不

言羿、浞之事,是马迁之疏也。○注“马曰”至“答也”。○正义曰:云“禹尽

力於沟洫”者,《泰伯篇》文。云稷播百者,《舜典》文也。又《益稷》云:

“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民乃粒。”故总曰躬稼。云“禹及

其身,稷及後世,皆王”者,禹受舜禅,是及身也。稷后十五世,至文王受命,

武王诛讨,是及後世也。皆王有天下而为王也。云“适意欲以禹、稷比孔子”者,

言孔子勤行道德,亦当王有天下也。孔子持谦,不敢以已比於禹、稷,故不答其

言也。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孔曰:“虽曰君子,

犹未能备。”)

[疏]“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正义曰:此章

言仁道难备也。虽曰君子,犹未能备,而有时不仁也。若管仲九合诸侯,不以兵

车,可谓仁矣,而镂簋朱,山节藻,是不仁也。小人性不及仁道,故未有仁

者。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曰:“言人有所爱,必

欲劳来之;有所忠,必欲教诲之。”)

[疏]“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义曰:此章论忠爱

之心也。言人有所爱,必欲劳来之;有所忠,必欲教诲之也。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孔曰:“裨谌,郑大夫氏名也。谋於野则获,

於国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则使乘车以野,而谋作盟会之辞。”)世叔讨

论之,行人子羽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马曰:“世叔,郑大夫游吉也。

讨,治也。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行人,掌使之官。子羽,

公孙挥。子产居东里,因以为号。更此四贤而成,故鲜有败事。”)

[疏]“子曰”至“色之”。正义曰:此章述郑国大夫之善也。“子曰:为命,

裨谌草创之”者,裨谌,郑大夫也。命,谓政命盟会之辞也。言郑国将有诸侯之

事,作盟会政命之辞,则使裨谌草野以创制之。“世叔讨论之”者,世叔,即

子大叔,郑大夫游吉也。讨,治也。裨谌既造谋,世叔复治而论之,详而审之也。

“行人子羽饰之”者,行人,掌使之官。予羽,公孙挥,亦郑大夫也。世叔既

讨论,复令公孙挥饰之也。“东里子产润色之”者,东里,郑城中里名。子产

居东里,因以为号。饰润色皆谓增使华美也。既更此四贤而成,故鲜有败事

也。○注“孔曰”至“之辞”。○正义曰:云“谋於野则获,於国则否”者,襄

三十一年《左传》文。此及下注皆出於此。案彼《传》云:“子产之从政也,择

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大叔美秀而文,公孙挥知四国之为,而辨於大夫

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为辞令。裨谌能谋,谋於野则获,谋於邑则

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於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

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大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是以鲜有败事。”是也。○注“马曰”至“败事”。○正义曰:云“行人,掌使

之官”者,《周礼·秋官》有大行人、小行人,皆大夫也,掌诸侯朝觐、宗庙会

同之礼仪及时聘间问之事,则诸侯之行人亦然,故云掌使之官,谓掌其为使之官

也。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孔曰:“惠,爱也。子产,古之遗爱。”)

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马曰:“子西,郑大夫。彼哉彼哉,言无足称。”

或曰:“楚令尹子西。”)问管仲。曰:“人也。(犹《诗》言“所谓伊人”。)

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孔曰:“伯氏,齐大夫。骈邑,地

名。齿,年也。伯氏食邑三百家,管仲夺之,使至疏食,而没齿无怨言,以其当

理也。”)

[疏]“或问”至“怨言”。○正义曰:此章历评子产、子西、管仲之为人也。

“或问子产”者,或人问於夫子曰:“郑大夫子产何如人也?”“子曰:惠人也”

者,惠,爱也。言子产仁恩被物,爱人之人也。“问子西”者,或人又问郑大夫

子西之行。“曰:彼哉!彼哉”者,彼指子西也。言“如彼人哉!如彼人哉!”

无足可称也。“问管仲”者,或人又问齐大夫管夷吾也。“曰:人也。夺伯氏骈

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者,此答言管仲是当理之人也。“人也”指管仲,

犹云此人也。伯氏,郑大夫。骈邑,地名。没齿,谓终没齿年也。伯氏食邑於骈

邑三百家,管仲夺之使贫,但饭疏食至於终年亦无怨言,以其管仲当理故也。○

注“孔曰”至“遗爱”。○正义曰:“惠,爱”,《释诂》文。云“子产,古之

遗爱”者,昭二十年《左传》曰:“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

也。’”杜注云:“子产见爱,有古人之遗风。”○注“为曰”至“子西”。○

正义曰:云“子西,郑大夫”者,案《左传》子驷之子公孙夏也。“或曰:楚令

尹子西”者,案《左传》公子申也,代囊瓦为令尹,为白公胜所杀者也。○注

“犹《诗》言‘所谓伊人’”。○正义曰:《诗·秦风·蒹葭》文也,毛《传》

云:“伊,维也。”郑《笺》云:“伊当作ム,ム犹是也。伊人,若言是人也。”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疏]“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正义曰:此章言人之贫乏,多

所怨恨,而无怨为难。江熙云:“颜渊无怨,不可及也。”人若丰富,好生骄逸,

而无骄为易。江熙云:“子贡不骄,犹可能也。”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孔曰:“公绰,

鲁大夫。赵、魏,皆晋卿。家臣称老。公绰性寡欲,赵、魏贪贤,家老无职,故

优。滕、薛小国,大夫职烦,故不可为。”)

[疏]“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正义曰:

此章评鲁大夫孟公绰之才性也。赵、魏皆晋卿所食采邑名也。家臣称老。公绰性

寡欲,赵、魏贪贤,家老无职,若公绰为之,则优游有馀裕也。滕、薛乃小国,

而大夫职烦,则不可为也。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马曰:“鲁大夫臧孙纥。”)公绰

之不欲,(马曰:“孟公绰。”)卞庄子之勇,(周曰:“卞邑大夫。”)冉求

之艺,文之以礼乐,(孔曰:“加之以礼乐文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

“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马曰:“义然後取,不苟得。”)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孔曰:“久要,旧约也。平生,犹少

时。”)

[疏]“子路”至“人矣”。○正义曰:此章论成人之行也。“子路问成人”

者,问於夫子,行何德行谓之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

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者,此答成人之行也。必也,

知如武仲,廉如公绰,勇如卞庄子,艺如冉求,既有知廉勇艺,复以礼乐文成之,

虽未足多,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者,夫子乡言成人者,

是古之人也,又言今之成人不必能备如此也。“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

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者,此今之成人行也。见财利思合义然後取之;见

君亲有危难,当致命以救之。久要,旧约也。平生,犹少时。言与人少时有旧约,

虽年长贵达,不忘其言。能此三事,亦可以为成人也。○注“马曰:鲁大夫臧孙

纥”。○正义曰:案《春秋》襄二十三年《左氏传》,以阿顺季氏出奔邾,又以

防求为後於鲁,致防而奔齐。齐侯将为臧纥田。臧孙闻之,兄齐侯。与之言伐晋,

对曰:“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夫鼠,昼伏夜动,不穴於寝庙,畏人故也。今君

闻晋之乱而後作焉,宁将事之,非鼠如何?”乃弗与田。仲尼曰:“知之难也。

有臧武仲之知。”杜注云:“谓能避齐祸,是武仲之知也。”

子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孔曰:“公

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文,谥。”)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後

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子曰:

“其然?岂其然乎?”(马曰:“美其得道,嫌不能悉然。”)

[疏]“子问”至“然乎”。○正义曰:此章言卫大夫公孙拔之德行也。“子

问公叔文子於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者,夫子指文子也。孔子

旧闻文子有此三行,疑而未信,故问於公明贾曰:“信实乎?”“公明贾对曰:

以告者过也”者,过,误也。贾对孔子言,以告者误云不言不笑不取耳。“夫子

时然後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後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後取,人不厌其取”者,

贾言文子亦有言笑及取,但中时然後言,无游言也,故人不厌弃其言;可乐而後

笑,不苟笑也,故人不厌恶其笑也;见得思义,合宜然後取之,不贪取也,故人

不厌倦其取也。“子曰:其然?岂其然乎”者,然,如此也。孔子闻贾之言,惊

而美之也,美其得道,故曰其如是。又嫌不能悉然,故曰:“岂可尽能如此者乎?”

○注“孔曰:公叔文子,卫大夫,公孙拔。文,谥”。○正义曰:案《世本》云:

献公生成子当,当生文子拔,拔生朱,为公叔氏。《谥法》:“慈惠爱民曰文。”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後於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孔曰:“防,

武仲故邑。为後,立後也。鲁襄公二十三年,武仲为孟氏所谮,出奔邾。自邾如

防,使为以大蔡纳请曰:‘纥非能害也,知不足也。非敢私请。苟守先祀,无废

二勋,敢不辟邑!’乃立臧为。纥致防而奔齐。此所谓要君。”)

[疏]“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後於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正义曰:

此章论臧孙纥要君之事。防,武仲故邑。为後,犹立後也。武仲据防邑求立後於

鲁,他人虽曰武仲不是要君,吾不信也。言实是要君。○注“孔曰”至“要君”。

○正义曰:云“鲁襄公二十三年,武仲为孟氏所谮,出奔邾”者,此及下至“致

防而奔齐”,皆《左氏传》文也。案彼《传》云:“季武子无子,公弥长,而

爱悼子,欲立之。访於臧纥,纥为立之。”公弥即公Θ也。“孟孙恶臧孙,季孙

爱之。孟氏之御驺丰点,好羯也。孟庄子疾,丰点谓公Θ:‘苟立羯,请雠臧氏。’

孟孙卒,遂立羯。孟氏闭门,告於季孙曰:‘臧氏将为乱,不使我葬。’季孙不

信。臧孙闻之,戒。冬十月,孟氏将辟,籍除於臧氏。臧孙使正夫助之,除於东

门甲,从己而视之。孟氏又告季孙。季孙怒,命攻臧氏。乙亥,臧纥斩鹿门之关

以出奔邾。”是也。云“自邾如防,使为以大蔡纳请”者,《传》又曰:“初,

臧宣叔娶于铸,生贾及为而死。继室以其侄,穆姜之姨子也。生纥,长於公宫。

姜氏爱之,故立之。臧贾、臧为出在铸。臧武仲自邾使告臧贾,且致大蔡焉,曰:

‘纥不佞,失守宗祧,敢告不吊。纥之罪不及不祀,子以大蔡纳请,其可。’贾

曰:‘是家之祸也,非子之过也。贾闻命矣。’再拜受龟,使为以纳请,遂立为

也。臧孙如防,使来告。”是也。杜预曰:“大蔡,大龟。”云“纥非敢害也,

知不足也”者,此下皆彼《传》文,言使甲後己,但虑事浅耳。云“非敢私请”

者,言为其先人请也。云“苟守先祀,无废二勋”者,二勋,文仲、宣叔。云

“敢不辟邑!乃立臧为。纥致防而奔齐。此所谓要君”者,据邑请後,故孔子以

为要君。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郑曰:“谲者,诈也,谓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

仲尼曰:‘以臣召荆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於河阳。’是谲而不正也。”)

齐桓公正而不谲。”(马曰:“伐楚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

是正而不谲也。”)

[疏]“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正义曰:此章论二霸

之事也。谲,诈也,谓晋文公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是诈而不正也。齐桓公伐楚,

实因侵蔡而遂伐楚,乃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是正而不诈也。

○注“郑曰”至“正也”。○正义曰:云“谓召天子而使诸侯朝之”者,案《左

传》:僖二十八年,“冬,会于温。是会也,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是

也。云“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故书曰:天王狩於河阳”者,亦彼《传》

文也。云“是谲而不正也”者,晋侯本意,欲大合诸侯之师,共尊事天子,以为

臣之名义,实无觊觎之心。但於时周室既衰,天子微弱,忽然帅九国之师,将数

千万众入京师,以临天子,似有篡夺之说,恐为天子拒逆,或复天子怖惧,弃位

出奔,则诸侯心实尽诚,无辞可解,故自嫌强大,不敢朝王,故召诸侯来会于温。

温去京师路近,因加谓谕,令王就会受朝。天子不可以受朝为辞,故令假称出狩,

诸侯因会遇王,遂共朝王,得尽君臣之礼,皆孔子所谓谲而不正之事。圣人作法,

所以贻训後世。以臣召君,不可以为教训,故改正旧史。旧史当依实而书,言晋

侯召王,且使王狩。仲尼书曰:“天王狩于河阳。”言天王自来狩猎于河阳之地。

使若猎失其地,故书之以讥王然。注“马曰”至“谲也”。○正义曰:云“伐楚

以公义,责苞茅之贡不入,问昭王南征不还”者,案《左传》:“僖四年春,齐

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

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

君大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

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是也。杜注云:“包,裹束也。茅,菁茅也。束

而灌之以酒为缩酒。《尚书》‘包匦菁茅’,茅之为异,未审。”“昭王,成王

之孙,南巡狩,涉汉,舡坏而溺。周人讳而不赴。诸侯不知其故,故问之。”案

《禹贡》“荆州包匦菁茅”,孔安国云:“其所包裹而致者。匦,匝也。菁以为

菹,茅以缩酒。”《郊特牲》云“缩酌用茅”,郑玄云:“之以茅缩去滓也。”

《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郑兴云:“萧字或为茜,茜读为缩。束茅立

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缩,渗也,故齐桓公责楚

不贡苞茅,王祭不共,无以缩酒。”杜预用郑兴之说。孔安国以菁与茅别。杜云

“茅,菁茅”,则以菁茅为一,特令荆州贡茅,必当异於馀处,但更无传说,故

云“茅之为异,未审”也。沈氏云:“大史公《封禅书》云:‘江淮之间,一茅

三脊。’杜云‘未审’者,以三脊之茅,比目之鱼,比翼之鸟,皆是灵物,不可

常贡,故杜云未审也。”旧说皆言汉滨之人以胶胶舡,故得水而坏,昭王溺焉,

不知本出何书。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

曰:“齐襄公立无常,鲍叔牙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奉公子小白出奔莒。

襄公从弟公孙无知杀襄公,管夷吾、召忽奉公子纠出奔鲁。齐人杀无知。鲁伐齐,

纳子纠。小白自莒先入,是为桓公,乃杀子纠。召忽死之。”)子曰:“桓公九

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孔曰:“谁如管仲之仁!”)

[疏]“子路”至“其仁”。○正义曰:此章论齐大夫管仲之行也。“子路曰:

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者,召忽、管仲皆事子纠,

及桓公杀公子纠,召忽致死,而管仲独不死,复臣桓公,故子路言管仲未得为仁

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者,孔

子闻子路言管仲未仁,故为说其行仁之事,言齐桓公九会诸侯,不以兵车,谓衣

裳之会也,存亡继绝,诸夏安,皆管仲之力也,是得为仁,馀更有谁如其管仲

之仁。再言之者,所以拒子路,美管仲之深也。言“九合”者,《史记》云:

“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梁传》云:“衣裳之会十有一。”范甯注云:

“十三年会北杏,十四年会鄄,十五年又会鄄,十六年会幽,二十七年又会幽,

僖元年会柽,二年会贯,三年会阳,五年会首戴,七年会甯母,九年会葵丘。”

凡十一会,不取北杏及阳为九也。注“孔曰”至“死之”。○正义曰:云“襄

公立无常”至“出奔莒”,皆庄八年《左传》文也。杜注云:“政令无常。鲍叔

牙,小白传。小白,僖公庶子。”云“襄公从弟公孙无知杀襄公”者,《春秋》

庄八年“冬十有一月癸未,齐无知弑其君诸儿”是也。云“管夷吾、召忽奉公子

纠出奔鲁”者,亦庄八年《左传》文。云“齐人杀无知。鲁伐齐,纳子纠”者,

庄九年《经》文也。云“小白自莒先入,是为桓公”者,九年《传》文也。云

“杀子纠,召忽死之”者,案庄九年《传》云:“夏,公伐齐,纳子纠。桓公自

莒先入。秋,师及齐师战于乾时,我师败绩。鲍叔帅师来言曰:‘子纠,亲也,

请君讨之。管、召,雠也,请受而甘心焉。’及杀子纠于生窦。召忽死之。管仲

请囚,鲍叔受之,及堂阜而脱之。归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使相可也。’

公从之。”是也。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

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马曰:“匡,正也。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

尊周室,一正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受其赐者,为不被发左衽之惠。)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马曰:“微,无也。无管仲,则君不君,臣不臣,

皆为夷狄。”)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王曰:

“经,经死於沟渎中也。管仲、召忽之於公子纠,君臣之义未正成,故死之未足

深嘉,不死未足多非。死事既难,亦在於过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

忽不当死。”)

[疏]“子贡”至“知也”。○正义曰:此章亦论管仲之行。“子贡曰:管仲

非仁者与”者,子贡言齐大夫管仲不仁,疑而未定,故云与。“桓公杀公子纠,

不能死,又相之”者,子贡既言非仁,遂言非仁之事。管仲与召忽同事公子纠,

则有君臣之义,理当授命致死。而齐桓公使鲁杀公子纠,召忽则死,管仲不能致

死,复为桓公之相,是无仁心於子纠,故子贡非之也。“子曰:管仲相桓公,霸

诸侯,一匡天下”者,此下孔子为子贡说管仲之仁也。匡,正也。霸,把也,诸

侯把天子之政也。言时周天子微弱,管仲相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一匡天下也。

“民到於今受其赐”者,谓受不被发左衽之惠赐也。“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者,微,无也。衽谓衣衿。衣衿向左,谓之左衽。夷狄之人,被发左衽。言无管

仲,则君不君,臣不臣,中国皆为夷狄,故云“吾其被发左衽”也。“岂若匹夫

匹妇之为谅也,自经於沟渎而莫之知也”者,自经,谓经死於沟渎中也。谅,信

也。匹夫匹妇,谓庶人也,无别妾媵,唯夫妇相匹而已。言管仲志在立功创业,

岂肯若庶人之为小信,自经死於沟渎中,而使人莫知其名也。且管仲、召忽之为

公子纠,君臣之义未正成,故召忽死之,未足深嘉;管仲不死,未足多非。死事

既难,亦在於过厚,故仲尼但美管仲之功,亦不言召忽不当死。○注“马曰”至

“天下”。○正义曰:云“匡,正也”,《释言》文。云:“天子微弱,桓公帅

诸侯以尊周室,一正天下”者,成二年《左传》云“五伯之霸也”,杜预云:

“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是三代有五伯矣。伯者,长

也,言为诸侯之长也。郑玄云:“天子衰,诸侯兴,故曰霸。霸者,把也,言把

持王者之政教,故其字或作伯,或作霸也。”是天子微弱,桓公帅诸侯以尊周室,

一正天下,故曰霸诸侯也。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亻巽与文子同升诸公。(孔曰:“大夫亻巽本文子家臣,

荐之使与已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孔曰:

“言行如是,可谥为文。”)

[疏]“公叔”至“文矣”。○正义曰:此章论卫大夫公孙拔之行也。“公叔

文子之臣大夫亻巽与文子同升诸公”者,诸,於也。大夫亻巽本文子家臣,文子

荐之,使与己并为大夫,同升在於公朝也。“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者,孔子

闻其行如是,故称之曰:“可以谥为文矣。”以《谥法》“锡民爵位曰文故也。

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

治宾客,祝它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孔曰:“言虽无

道,所任者各当其才,何为当亡?”)

[疏]“子言”至“其丧”。○正义曰:此章言治国在於任材也。“子言卫灵

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者,丧,亡也。奚,何也。夫子因言

卫灵公之无道,季康子乃问之曰:“夫灵公无道如是,何为而国不亡乎?”“孔

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它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者,言

君虽无道,有此三人,所任者各当其才,何为当亡?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马曰:“怍,惭也。内有其实,则

言之不惭。积其实者,为之难。”)

[疏]“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内无其实

而辞多惭怍。怍,惭也。人若内有其实,则其言之不惭。然则内积其实者,为之

也甚难。

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於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马曰:“成子,齐大夫陈恒也。将告君,故先斋。斋必沐浴。”)公曰:“告

夫三子。”(孔曰:“谓三卿也。”)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

君曰‘告夫三子’者,(马曰:“我礼当告君,不当告三子。君使我往,故复

往。”)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马曰:

“孔子由君命之三子告,不可,故复以此辞语之而止。”)

[疏]“陈成”至“告也”。○正义曰:此章记孔子恶无道之事也。“陈成子

弑简公”者,《春秋》哀十四年“齐人弑其君壬”是也。“孔子沐浴而朝,告於

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者,孔子在鲁,闻齐弑其君,故斋戒沐浴而朝,

告於鲁君哀公曰:“齐大夫陈恒弑其君,请往讨伐之。”“公曰:告夫三子”者,

哀公使孔子告夫季孙、孟孙、叔孙三卿也。“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

告也”者,尝为大夫而去,故云“从大夫之後”。闻夫不义,礼当告君,故云

“不敢不告”。君曰:‘告夫三子’者”者,言我礼当告君,不当告三子。君使

我往,故复往也。“之三子告,不可”者,之,往也。往三子所告之,三子不肯

讨齐也。“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後,不敢不告也”者,孔子以君命往告三子,

三子不可其请,故孔子复以此辞语之而止。案《左传》录此事与此小异,此云

“沐浴而朝”,彼云“齐而请”,此云“公曰告夫三子”,彼云“公曰予告季孙”。

礼,斋必沐浴,三子季孙为长,各记其一,故不同耳。此又云“之三子告”,彼

无文者,《传》是史官所录,记其与君言耳,退後别告三子,唯弟子知之,吏官

不见其告,故《传》无文也。

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孔曰:“事君之道,义不可欺,

当能犯颜谏争。”)

[疏]“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正义曰:此章言事君之道,

义不可欺,而当能犯颜谏争之。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本为上,末为下。)

[疏]“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晓达不

同也。本为上,谓德义也。末为下,谓财利也。言君子达於德义,小人达於财利。

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孔曰:“为已,履而行之。为

人,徒能言之。”)

[疏]“子曰: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正义曰:此章言古今学者

不同也。古人之学,则履而行之,是为己也。今人之学,空能为人言说之,己不

能行,是为人也。范晔云:“为人者冯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也。”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孔曰:“伯玉,卫大夫蘧瑗。”)

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言夫子欲寡其过而未

能无过。)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陈曰:“再言‘使乎’者,善之

也。言使得其人。”)

[疏]“蘧伯”至“使乎”。○正义曰:此章论卫大夫蘧瑗之德。“蘧伯玉使

人於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者,夫子指蘧伯玉也。蘧伯玉有

君子之名,故孔子问其使人曰:“夫子何所云为,而得此君子之名誉乎?”“对

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者,言夫子常自省,欲寡少其过,而未能无过也。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者,孔子善其使得其人,故言“使乎”。所以善

之者,颜回尚未能无过,况伯玉乎?而使者云“未能”,是伯玉之心不见欺也。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孔曰:

“不越其职。”)

[疏]“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正义曰:

此章戒人之僭滥侵官也。言若已不在此位,则不得谋议此位之政事也。曾子遂曰:

“君子思谋,当不出已位。”言思虑所及,不越其职。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疏]“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正义曰:此章勉人使言行相副也。

君子言行相顾,若言过其行,谓有言而行不副,君子所耻也。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

曰:“夫子自道也。”

[疏]“子曰”至“道也”。○正义曰:此章论君子之道。“子曰:君子道者

三,我无能焉”者,言君子之道有三,我皆不能也。“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

者不惧”者,此其三也。仁者乐天知命,内省不疚,故不忧也。知者明於事,故

不惑。勇者折冲御侮,故不惧。夫子言我皆不能此三者。“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者,子贡言夫子实有仁、知及勇,而谦称我无,故曰夫子自道说也。所谓谦尊而

光。

子贡方人。(孔曰:“比方人也。”)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孔曰:“不暇比方人也。”)

[疏]“子贡”至“不暇”。○正义曰:此章抑子贡也。“子贡方人”者,谓

比方人也。子贡多言,尝举其人伦以相比方。“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者,夫知人则哲,尧、舜犹病,而子贡辅比方人,怒其轻易,故曰“赐也贤乎哉”,

所以抑之也。夫我则不暇比方人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王曰:“徒患已之无能。”)

[疏]“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正义曰:此章勉人德也。

言不患人不知己,但患己之无能。

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孔曰:“先觉人情

者,是宁能为贤乎?或时反怨人。”)

[疏]“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正义曰:此章

戒人不可逆料人之诈,不可亿度人之不信也。抑,语辞也。言先觉人者,是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所以非贤者,以诈伪不信之人为之亿度囗囗囗囗囗人,故先觉者

非为贤也。

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包曰:“微生,

姓。亩,名。”)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包曰:“疾世固陋,欲

行道以化之。”)

[疏]“微生”至“疾固也”。○正义曰:此章记孔子疾世固陋之事也。“微

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者,栖栖,犹皇皇也。微生亩,

隐士之姓名也。以言谓孔子曰:“丘(呼孔子名也),何为如是东西南北而栖栖

皇皇者与?无乃为佞说之事於世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者,孔

子答言:“不敢为佞,但疾世固陋,欲行道以化之。”

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郑曰:“德者,调良之谓。”)

[疏]“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正义曰:此章疾时尚力取胜,而

不重德。骥是古之善马名,人不称其任重致远之力,但称其调良之德也。马尚如

是,人亦宜然。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德,恩惠之德。)以直

报怨,以德报德。”

[疏]“或曰”至“报德”。○正义曰:此章论酬恩报怨之法也。“或曰:以

德报怨,何如”者,或人之意,欲人犯而不校,故问孔子曰:“以恩德报雠怨,

何如?”“子曰:何以报德”者,孔子答言,若报怨既用其德,若受人恩惠之德,

不知何以报之也。“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者,既不许或人以德报怨,故陈其正

法,言当以直道报雠怨,以恩德报德也。○注“德,恩惠之德”。○正义曰:谓

德加於彼,彼荷其恩,故谓荷恩为德。《左传》云“然则德我乎”,又曰“王德

狄人”,皆是也。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贡怪夫子言何为

莫知己,故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马曰:“孔子不用於世而不怨天,

人不知已亦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孔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知

我者其天乎!”(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故曰唯天知已。)

[疏]“子曰”至“天乎”。○正义曰:此章孔子自明其志也。“子曰:莫我

知也夫”者,言无人知我志者也。“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者,子贡怪夫子

言,故问何为莫知己。“子曰:不怨天,不尤人”者,尤,非也。孔子言已不用

於世而不怨天,人不知己亦不非人也。“下学而上达”者,言己下学人事,上知

天命,时有否泰,故用有行藏,是以不怨天尤人也。“知我者其天乎”者,言唯

天知己志也。○注“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正义曰:此《易·乾卦·文言》文

也。合其德者,谓覆载也。引之者,以证天知夫子者,以夫子圣人,与天地合德

故也。

公伯寮子路於季孙。(马曰:“,谮也。伯寮,鲁人,弟子也。”)子

服景伯以告,(孔曰:“鲁大夫子服何忌也。告,告孔子。”)曰:“天子固有

惑志,(孔曰:“季孙信谗,恚子路。”)於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郑曰:“吾势力犹能辨子路之无罪於季孙,使之诛寮而肆之。有罪既刑,陈其

尸曰肆。”)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

命何!”

[疏]“公伯”至“命何”。○正义曰:此章言道之废行皆由天命也。“公伯

寮子路於季孙”者,,谮也。伯寮、子路皆臣於季孙,伯寮诬子路以罪而谮

於季孙也。“子服景伯以告”者,以其事告孔子也。“曰:夫子固有惑志”者,

夫子谓季孙。言季孙坚固已有疑惑之志,谓信谗恚子路也。“於公伯寮,吾力犹

能肆诸市朝”者,有罪既刑,陈其尸曰肆。景伯言,吾势力犹能辨子路之无罪於

季孙,使之诛寮而肆之。“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公伯寮其如命何”者,孔子不许其告,故言道之废行皆由天命,虽公伯寮之谮,

其能违天而兴废子路乎!○注“伯寮,鲁人,弟子也”。○正义曰:《史记·弟

子传》云:“公伯寮字子周,鲁人,子路於季孙者。”○注“孔曰:鲁大夫子

服何忌也”。○正义曰:案《左传》哀十三年:“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

对使者,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後於鲁矣。’”杜

注云:“何,景伯名。”然则景伯单名何,而此注云何忌,误也。○注“有罪既

刑,陈其尸曰肆”。○正义曰:《秋官·乡士职》云:“协日刑杀,肆之三日。”

郑玄曰:“肆犹申也,陈也。”是言有罪既杀,陈其尸曰肆也。言“市朝”者,

应劭曰:“大夫已上於朝,士已下於市。”

子曰:“贤者辟世,(孔曰:“世主莫得而臣。”)其次辟地,(马曰:

“去乱国治邦。”)其次辟色,(孔曰:“色斯举矣。”)其次辟言。”(孔

曰:“有恶言乃去。”)子曰:“作者七人矣。”(包曰:“作,为也。为之者

凡七人,谓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

[疏]“子曰”至“人矣”。○正义曰:此章言自古隐逸贤者之行也。“子曰:

贤者辟世”者,谓天地闭则贤人隐,高蹈尘外,枕流漱石,天子诸侯莫得而臣也。

“其次辟地”者,未能高栖绝世,但择地而处,去乱国,治邦者也。“其次辟

色”者,不能豫择治乱,但观君之颜色,若有厌已之色,於斯举而去之也。“其

次辟言”者,不能观色斯举矣,有恶言乃去之也。“子曰:作者七人矣”者,作,

为也。言为此行者凡有七人。○注“孔曰:色斯举矣”。○正义曰:此《乡党篇》

文也。○注“包曰”至“接舆”。○正义曰:“作,为”,《释言》文。云“为

之者凡七人,谓长沮,桀溺,丈人,石门,荷蒉,仪封人,楚狂接舆”者,谓长

沮一,桀溺二,荷丈人三,石门晨门四,荷蒉五,仪封人六,楚狂接舆七也。

王弼云:“七人: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郑康成云:

“伯夷、叔齐、虞仲,辟世者;荷、长沮、桀溺、辟地者;柳下惠、少连、辟

色者;荷蒉、楚狂接舆,辟言者。七当为十字之误也。”

子路宿於石门。晨门曰:“奚自?”(晨门者,阍人也。)子路曰:“自孔

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包曰:“言孔子知世不可为而强为之。”)

[疏]“子路”至“者与”。○正义曰:此章记隐者晨门之言也。“子路宿於

石门。晨门曰:奚自”者,石门,地名也。晨门,掌晨昏开闭门者,谓阍人也。

自,从也。奚,何也。时子路宿於石门,夙兴为阍人所问曰:“汝何从来乎?”

“子路曰:自孔氏”者,子路答阍人,言自孔氏处来也。“曰:是知其不可而为

之者与”者,晨门闻子路云从孔氏,未审孔氏为谁,又旧知孔子之行,故问曰:

“是知其世不可为,而周流东西,强为之者,此孔氏与?”意非孔子不能隐Т辟

世也。

子击磬於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蒉,草

器也。有心,谓契契然。)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

(此者,徒信己而已,言亦无益。)深则厉,浅则揭。”(包曰:“以衣涉

水为厉。揭,揭衣也。言随世以行己,若过水必以济,知其不可则当不为。”)

子曰:“果哉,末之难矣!”(未知己志而便讥己,所以为果。末,无也。无难

者,以其不能解己之道。)

[疏]“子击”至“难矣”。○正义曰:此章记隐者荷蒉之言也。“子击磬於

卫”者,时孔子在卫,而自击磬为声也。“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

击磬乎”者,荷,担揭也。蒉,草器也。有心,谓契契然。当孔子击磬之时,有

担揭草器之人,经过孔氏之门,闻其磬声,乃言曰:“有心契契然忧苦哉,此击

磬之声乎!”“既而曰:鄙哉,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者,既,已也。

,鄙贱貌。莫,无也。斯,此也。荷蒉者既言“有心哉,击磬乎”,又察其

磬声,已而言曰:可鄙贱哉,乎!无人知己,此者,徒信已而已。言无

益也。“深则厉,浅则揭”者,此《卫风·匏有苦叶》诗,以衣涉水为厉。揭,

揭衣也。荷蒉者引之,欲令孔子随世以行己,若过水,深则当厉不当揭,浅则当

揭而不当厉,以喻行己,知其不可,则不当为也。“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者,

孔子闻荷蒉者讥已,故发此言。果,谓果敢。末,无也。言未知已志而便讥己,

所以为果敢。无难者,以其不能解己之道,不以为难,故云无难也。○注“蒉,

草器也。有心,谓契契然”。○正义曰:“蒉,草器”,见《说文》。《小雅·

大东》云:“契契寤叹。”《毛传》云:“契契,忧苦也。”○注“包曰”至

“不为”。○正义曰:“云以衣涉水为厉。揭,揭衣也”者,《尔雅·释水》文

也。孙炎曰:“揭衣,褰裳也。”衣涉濡也。

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孔曰:“高

宗,殷之中兴王武丁也。谅,信也。阴,犹默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

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马曰:“己,百官。”)以听於冢宰三年。”(孔

曰:“冢宰,天官卿,佐王治者,三年丧毕,然後王自听政。”)

[疏]“子张”至“三年”。○正义曰:此章论天子诸侯居丧之礼也。“子张

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者,“高宗谅阴,三年不言”,

《周书·无逸篇》文也。高宗,殷王武丁也。谅,信也。阴,默也。言武丁居

父忧,信任冢宰,默而不言三年矣。子张未达其理,而问於夫子也。“子曰:何

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三年”者,孔子答言:“何

必独高宗,古之人皆如是。”诸侯死曰薨。言君既薨,新君即位,使百官各总己

职,以听使於冢宰,三年丧毕,然後王自听政。○注“孔曰”至“默也”。○正

义曰:云“高宗,殷之中兴王武丁也”者,孔安国云:“盘庚弟小乙子名武丁,

德高可尊,故号高宗。”《丧服四制》引《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善

之也。王者莫不行此礼,何以独善之也?曰:高宗者,武丁。武丁者,殷之贤王

也,继世即位,而慈良於丧。当此之时,殷衰而复兴,礼废而复起,故载之於书

中而高之,故谓之高宗。三年之丧,君不言也。”是说不言之意也。云“谅,信

也。阴,默也”者,谓信任冢宰,默而不言也。《礼记》作“谅ウ”,郑玄以为

凶庐,非孔义也,今所不取。○注“孔曰”至“听政”。○正义曰:云“冢宰,

天官卿,佐王治者”者,案《周礼·天官》:“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以佐

王治邦国。”《叙官》云:“乃立天官冢宰,使帅其属,而掌邦治,以佐王均邦

国。治官之属,大宰卿一人。”郑注引此文云:“君薨,百官总己以听於冢宰。

言冢宰於百官无所不主。”《尔雅》曰:“冢,大也。冢宰,大宰也。”变冢言

大,进退异名也。百官总焉,则谓之冢;列职於王,则称大。冢,大之上也。山

顶曰冢,故云“冢宰,天官卿,佐王治者也”。云“三年丧毕,然後王自听政”

者,谓卒哭除服之後,三年心丧已毕,然後王自听政也。知非衰麻三年者,《晋

书·杜预传》云:“大始十年,元皇后崩,依汉、魏旧制,既葬,帝及群臣皆除

服。疑皇太子亦应除否,诏诸尚书会仆射卢钦论之。唯预以为,古者天子诸侯三

年之丧始服齐斩,既葬,除丧服,谅ウ以居,心丧终制,不与士庶同礼。於是卢

钦、魏舒问预证据。预曰:“《春秋》,晋侯享诸侯,子产相郑伯,时简公未葬,

请免丧以听命,君子谓之得礼。宰亘归惠公仲子之,《传》曰吊生不及哀。

此皆既葬除服谅阴之证也。书传之说既多,学者未之思耳。《丧服》,诸侯为天

子亦斩衰,岂可谓终服三年也?”预又作议曰:“周景王有后、世子之丧,既葬,

除丧而宴乐。晋叔向讥之曰:‘三年之丧,虽贵遂服,礼也。王虽不遂,宴乐以

早。’此皆天子丧事见於古也。称高宗不言丧服三年,而云谅ウ三年,此释服心

丧之文也。讥景王不讥其除丧,而讥其宴乐已早,则既葬应除,而违谅ウ之节也。

尧崩,舜谅ウ三年,故称遏密八音。由此言之,天子居丧,齐斩之制,非杖带,

当遂其服。既葬而除,谅ウ以终之,三年无改於父之道,故曰:百官总己以听冢

宰。丧服既除,故更称不言之美,明不复寝苫枕块,以荒大政也。《礼记》云:

‘三年之丧,自天子达。’又云:‘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又云:‘端衰丧

车皆无等。’此通谓天子居丧,衣服之制同於凡人,心丧之礼终於三年,亦无服

丧三年之文。天子之位至尊,万机之政至大,群臣之众至广,不得同之於凡人。

故大行既葬,祭於庙,则因疏而除之。己不除则群臣莫敢除,故屈已以除之,

而谅ウ以终制,天下之人皆曰我王之仁也。屈已以从宜,皆曰我王之孝也。既除

而心丧,我王犹若此之笃也。凡我臣子,亦安得不自勉以崇礼。此乃圣制移风易

俗之本也。”议奏,皇太子遂除衰麻而谅ウ丧终。是知三年丧毕,谓心丧毕,然

後王自听政也。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民莫敢不敬,故易使。)

[疏]“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正义曰:此章言君上好礼,则民莫

敢不敬,故易使也。

子路问君子。子曰:“已以敬。”(孔曰:“敬其身。”)曰:“如斯而

已乎?”曰:“已以安人。”(孔曰:“人,谓朋友九族。”)曰:“如斯而

已乎?”曰:“已以安百姓。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孔曰:

“病,犹难也。”)

[疏]“子路问君子”至“病诸”。○正义曰:此章论君子之道也。子路问於

孔子,为行何如可谓之君子也。“子曰:已以敬”者,言君子当敬其身也。

“曰:如斯而已乎”者,子路嫌其少,故曰:“君子之道,岂如此而已?”“曰:

己以安人”者,人,谓朋友九族。孔子更为广之,言当己,又以恩惠安於亲

族也。“曰:如斯而已乎”者,子路犹嫌其少,故又言此。“曰:已以安百姓”

者,百姓,谓众人也。言当己以安天下之众人也。“已以安百姓,尧、舜其

犹病诸”者,病,犹难也。诸,之也。孔子恐其未已,故又说此言,言此已以

安百姓之事,虽尧、舜之圣,其犹难之,况君子乎!

原壤夷俟。(马曰:“原壤,鲁人,孔子故旧。夷,踞;俟,待也。踞待孔

子。”)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贼谓贼害。)

以杖叩其胫。(孔曰:“叩,击也。胫,脚胫。”)

[疏]“原壤夷俟”至“其胫”。○正义曰:此章记孔子责原壤之辞。原壤,

鲁人,孔子故旧。夷,踞也。俟,待也。原壤闻孔子来,乃申两足,箕踞以待孔

子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者,孔子见其无

礼,故以此言责之。孙,顺也。言原壤幼少不顺弟於长上,及长,无德行,不称

述,今老而不死,不礼教,则为贼害。“以杖叩其胫”者,叩,击也。胫,脚

胫。既数责之,复以杖击其脚胫,令不踞也。○注“马曰”至“孔子”。○正义

曰:“原壤,鲁人,孔子故旧”者,《檀弓》云“孔子之故人曰原壤”是也。云

“夷,踞;俟,待也。踞待孔子”者,《说文》云:“踞,蹲也。”蹲即坐也。

礼,揖人必违其位。今原壤坐待孔子,故孔子责之也。

阙党童子将命。(马曰:“阙党之童子将命者,传宾主之语出入。”)或问

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於位也,(童子隅坐无位,成人乃有位。)

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包曰:“先生,成人也。并

行,不差在後,违礼。欲速成人者,则非求益也。”)

[疏]“阙党”至“者也”。○正义曰:此章戒人当行少长之礼也。“阙党童

子将命”者,阙党,党名。童子,未冠者之称。将命,谓传宾主之语出入。时阙

党之童子能传宾主之命也。“或问之曰:益者与”者,或人见其童子能将命,故

问孔子曰:“此童子是自求进益之道也与?”“子曰:吾见其居於位也,见其与

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者,孔子答或人言:“此童子非求进益

者也,乃是欲速成人者也。知者,礼,童子隅坐无位,成人乃有位。今吾见此童

子,其居於成人之位。礼,父之齿随行,兄之齿雁行。今吾见此童子,其与先生

成人者并行,不差在後,违谦越礼,故知欲速成人者,非求益也。”

●卷十五·卫灵公第十五

[疏]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先礼後兵,去乱就治,并明忠、信、仁、知、劝学,

为邦无所毁誉,必察好恶。志士君子之道,事君相师之仪,皆有耻且格之事,故

次前篇也。

卫灵公问陈於孔子。(孔曰:“军陈行列之法。”)孔子对曰:“俎豆之事,

则尝闻之矣。”(孔曰:“俎豆,礼器。”)军旅之事,未之学也。”(郑曰:

“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军旅末事,本未立,不可教以末事。”)

[疏]“卫灵”至“学也”。○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先礼後兵之事也。“卫灵

公问陈於孔子”者,问军陈行列之法於孔子也。“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

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者,俎豆,礼器。万二千五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

孔子之意,治国以礼义为本,军旅为末,本未立,则不可教以末事。今灵公但问

军陈,故对曰:“俎豆行礼之事,则尝闻之。军旅用兵之事,未之学也。”《左

传》哀十一年,“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於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

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其意亦与此同。军旅甲兵亦治国之具也,

彼以文子非礼,欲国内用兵;此以灵公空问军陈,故并不答,非轻甲兵也。○注

“俎豆,礼器”。○正义曰:案《明堂位》云:“俎,有虞氏以完,夏后氏以

,殷以具,周以房俎。”郑注云:“完,断木为四足而已。之言

蹶也,谓中足为横距之象,《周礼》谓之距。具之言枳具也,谓曲桡之也。

房谓足下跗也,上下两间,有似於堂房。《鲁颂》曰:‘笾豆大房。’”又曰:

“夏后氏以曷豆,殷玉豆,周献豆。”郑注云:“曷,无异物之饰也。献,

疏刻之。齐人谓无发为秃曷。”其委曲制度备在礼图。○注“郑曰:万二千五

百人为军,五百人为旅。”○正义曰:皆《司马序官》文也。

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曰:“从者,弟子。兴,起也。

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伐陈,陈乱,故

乏食。”)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滥,溢也。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

[疏]“明日”至“滥矣”。○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厄於陈也。“明日遂行”

者,既答灵公之明日也,遂去卫国而之於他邦也。“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者,从者,弟子也。兴,起也。孔子在陈,会吴伐陈,陈乱,故乏绝粮食,弟

子从者困病,莫能兴起也。“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者,愠,怒也。子路

以为,君子学,则禄在其中,不当有穷困。今乃穷困,故愠怒而见,问於夫子曰:

“君子岂亦如常人有穷困邪?”“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者,滥,溢

也。言君子固亦有穷困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注“孔曰”至“乏食”。

○正义曰:云“孔子去卫如曹,曹不容,又之宋。宋遭匡人之难,又之陈。会吴

伐陈”者,皆以《孔子世家》文而知也。如、之皆训往。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孔曰:“然谓

多学而识之。”)非与?”(孔曰:“问今不然。”)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善有元,事有会,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知其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

多学而一知之。)

[疏]“子曰”至“贯之”。○正义曰:此章言善道有统也。“子曰:赐也,

女以子为多学而识之者与”者,孔子问子贡:女意以我为多其学问记识之者与?

与,语辞。“对曰:然”者,子贡意以为然,是夫子多学而识之也。“非与”者,

子贡又言:今乃非多学而识之者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者,孔子答言,

己之善道,非多学而识之也,我但用一理以通贯之。以其善有元,事有会,知其

元则众善举矣,故不待多学,一以知之。○注“天下殊涂而同归,百虑而一致”。

○正义曰:《周易·下系辞》文也。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王曰:“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小

於知德。”)

[疏]“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正义曰:此一章言子路鲜於知德。鲜,少

也。由,子路名。言君子固穷,而子路愠见,故谓之少於知德也。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言任

官得其人,故无为而治。)

[疏]“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正义曰:此一章美帝舜也。帝王之道,贵在无为清静而民化之,然後之王者,以

罕能及,故孔子曰:“无为而天下治者,其舜也与?”所以无为者,以其任官得

人。夫舜何必有为哉,但恭敬己身,正南面乡明而已。○注“言任官得其人,故

无为而治”。○正义曰:案《舜典》命禹宅百揆,弃、后稷、契作司徒,皋陶作

士,垂、共工、益作朕虞,伯夷作秩宗,夔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并四岳十二

牧,凡二十二人,皆得其人,故舜无为而治也。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

笃敬,虽州里,行乎哉?(郑曰:“万二千五百家为州,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行乎哉?言不可行。”)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

(包曰:“衡,轭也。言思念忠信,立则常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若倚车

轭。”)子张书诸绅。(孔曰:“绅,大带。”)

[疏]“子张”至“诸绅”。○正义曰:此一章言可常行之行也。“子张问行”

者,问於夫子,何如则可常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

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者,孔子答言,必当言尽忠诚,不欺於物,

行唯敦厚而常谨敬,则虽蛮貊远国,其道行矣。反此,虽州里近处,而行乎哉?

言不可行也。“立则见其参於前也,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者,舆

是车舆也。衡,轭也。言常思念忠信笃敬,立则想见,参然在目前。在舆则若倚

车轭。夫能如是,而後可行。“子张书诸绅”者,绅,大带也。子张以孔子之言

书之绅带,意其佩服无忽忘也。○注“郑曰”至“为里”。○正义曰:《周礼·

大司徒职》云:“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是

二千五百家为州也。今云万二千五百家为州,误也。云“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遂人职》文也。○注“绅,大带”。○正义曰:以带束腰,垂其馀以为饰,谓

之绅。《玉藻》说带云“大夫大带”,是一名大带也。《玉藻》称“天子素带朱

里,终辟。诸侯素带不朱里而终辟。大夫素带,辟垂。士练带,率下辟。居士锦

带,弟子缟带。并纫约用组”。“三寸,长齐於带。绅长,制,士三尺,有司二

尺有五寸。子游曰:‘参分带下,绅居二焉。绅结三齐。’大夫大带四寸,杂

带。君朱绿,大夫玄华,士缁辟,二寸,再缭四寸。凡带,有率,无箴功。”此

绅带之制也。

子曰:“直哉,史鱼!(孔曰:“卫大夫史酋。”)邦有道,如矢。邦无

道,如矢。(孔曰:“有道无道,行直如矢,言不曲。”)君子哉,蘧伯玉!邦

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包曰:“卷而怀,谓不与时政柔顺,

不忤於人。”)

[疏]“子曰”至“怀之”。○正义曰:此章美卫大夫史酋、蘧瑗之行也。

“直哉,史鱼”者,美史鱼之行正直也。“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者,

此其直之行也。矢,箭也。史酋之德,其性惟直,国之有道无道,行直如箭,

言不随世变曲也。“君子哉,蘧伯玉”者,美伯玉有君子之德也。“邦有道,则

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者,此其君子之行也。国若有道,则肆其聪明而在

仕也。国若无道,则韬光晦知、不与时政,亦常柔顺不忤逆校人。是以谓之君子

也。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疏]“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

人,亦不失言”。○正义曰:此章戒其知人也。若中人以上,可以语上,是可与

言,而不与言,是失於彼人也。若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而己与之言,则失於

己言也。惟知者明於事,二者俱不失。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曰:“无求生以

害仁,死而後成仁,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也。”)

[疏]“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正义曰:此章

言志善之士,仁爱之人,无求生而害仁。若身死而後成仁,则志士仁人不爱其身,

有杀其身以成其仁者也。若伯夷、叔齐及比干是也。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

者,友其士之仁者。”(孔曰:“言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为助。”)

[疏]“子贡”至“仁者”。○正义曰:此章明为仁之法也。“子贡问为仁”

者,子贡欲为仁,未知其法,故问之。“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者,

将答问仁,先为设譬也。若百工欲善其所为之事,当先利所用之器。“居是邦

也,事某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此答譬也。言工以利器为用,人以贤友

为助。大夫尊,故言事。士卑,故言友。大夫言贤,士言仁,互文也。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据见万物之生,以为四时之始,取其易

知。)乘殷之辂,(马曰:“殷车曰大辂。《左传》曰:‘大辂越席,昭其俭也。”)

服周之冕,(包曰:“冕,礼冠。周之礼文而备,取其︻纟广塞耳,不任视听。”)

乐则《韶舞》。(“《韶》,舜乐也。尽善尽美,故取之。”)放郑声,远佞人。

郑声淫,佞人殆。”(孔曰:“郑声、佞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而

使人淫乱危殆,故当放远之。”)

[疏]“颜渊”至“人殆”。○正义曰:此章言治国之法也。“颜渊问为邦”

者,为犹之治。问治国之礼法於孔子也。“子曰:行夏之时”者,此下孔子答以

为邦所行用之礼乐车服也。夏之时,谓以建寅之月为正也。据见万物之生,以为

四时之始,取其易知,故使行之。“乘殷之辂”者,殷车曰大辂,谓木辂也。取

其俭素,故使乘之。“服周之冕”者,冕,礼冠也。周之礼文而备,取其︻纟广

塞耳,不任视听,故使服之。“乐则《韶舞》”者,《韶》,舜乐名也。以其尽

善尽美,故使取之。“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者,又当放弃郑、卫

之声,远离辨佞之人,以郑声、佞人亦俱能惑人心,与雅乐、贤人同,然而使人

淫乱危殆,故使放远之。○注“马曰”至“俭也”。正义曰:云“殷车曰大辂”

者,《明堂位》曰:“大辂,殷辂也。”郑注云“大路,木路也。汉祭天乘殷之

路,今谓之桑根车”者,是也。路训大也。君之所在,以大为号,门曰路门,寝

曰路寝,车曰路车,故人君之车,通以路为名。《周礼·巾车》“掌王之五路”。

郑玄云:“王在焉曰路。”彼解天子之车,故云王在耳。其实诸侯之车亦称为路。

云“《左传》曰:大辂越席,昭其俭也”者,桓二年文也。越席,结蒲为席,置

於路中以茵藉,示其俭也。服虔云:“大路,木路。”引之者以证殷路一名大路

也。杜元凯以大路为玉路,今所不取。○注“包曰”至“视听”。正义曰:云

“冕,礼冠。周之礼文而备”者,冠者,首服之大名;冕者,冠中之别号,故云

“冕,礼冠”也。《世本》云:“黄帝作冕。”宋仲子云:“冕,冠之有旒者,

礼文残缺,形制难详。”《周礼·弁师》“掌王之五冕,皆玄冕朱里”。止言玄

朱而已,不言所用之物。《子罕篇》云:“麻冕,礼也。”盖以木为,而用布

衣之。上玄下朱,取天地之色,其长短广狭,则经传无文。阮谌《三礼图·汉礼

器制度》云:“冕制皆长尺六寸,广八寸,天子以下皆同。”沈引董巴《舆服志》

云:“广七寸,长尺二寸。”应劭《汉官仪》云:“广七寸,长八寸。”沈又云:

“广八寸,长尺六寸者,天子之冕。广七寸,长尺二寸者,诸侯之冕。广七寸,

长八寸者,大夫之冕。”但古礼残缺,未知孰是,故备载焉。司马彪《汉书·舆

服志》云:“孝明帝永平二年,初诏有司采《周官》、《礼记》、《尚书》之文

制冕,皆前圆後方,朱里玄上,前垂四寸,後垂三寸,天子白玉珠十二旒,三公

诸侯青玉珠七旒,卿大夫黑玉珠五旒。皆有前无後。”此则汉法耳。其古礼,郑

玄注《弁师》云天子衮冕,以五采缫,前後十二ヵ,ヵ有五采玉十有二。冕,

前後九ヵ。毳冕,前後七ヵ。希冕,前後五ヵ。玄冕,前後三ヵ。ヵ皆五采玉十

有二。上公衮冕,三采缫,前後九ヵ,ヵ有三采玉九。侯伯冕,三采缫,前後

七ヵ,ヵ有三采玉七。子男毳冕,三采缫,前後五ヵ,ヵ有三采玉五。孤卿以下,

皆二采缫,二采玉焉。盖以缫采玉其ヵ。又玉名,依命数耳。谓之冕者,冕,

亻免也,以其後高前下,有亻免俯之形,故因名焉。盖以在上位者失於骄矜,欲

令位弥高而志弥下,故制此服,令贵者下贱也。云“取其︻纟广塞耳,不任视听”

者,︻纩,黄绵也。案今礼图衮冕以下皆有充耳,天子以︻纩,诸侯以青纩,以

其冕旒垂目,︻纩塞耳,欲使无为清静,以化其民,故不任视听也。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王曰:“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

[疏]“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义曰:此章戒人备豫不虞也。○

注“王曰:君子当思患而预防之”。○正义曰:此《周易·既济·象辞》也。王

弼云:“存不忘亡,既济不忘未济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疏]“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好

色而不好德也。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孔曰:“柳下

惠,展禽也。知贤而不举,是为窃位。”)

[疏]“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正义曰:

此章勉人举贤也。窃,盗也。鲁大夫臧文仲知贤不举,偷安於位,故曰窃位。以

其知柳下惠之贤,不称举与立於朝廷也。○注“柳下惠,展禽也”。○正义曰:

案《鲁语》“展禽对臧文仲云:获闻之”。是其人氏展,名获,字禽。柳下是其

所食之邑名,谥曰惠。《列女传》:“柳下惠死,门人将谥之。妻曰:‘夫子之

谥,宜为惠乎?’门人从,以为谥。”《庄子》云“柳下季”者,季是五十字,

禽是二十字。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孔曰:“责已厚,责人薄,

所以远怨咎。”)

[疏]“子曰:躬自厚,而薄责於人,则远怨矣”。○正义曰:此章戒人责已

也。躬,身也。言凡事自责厚,薄责於人,则所以远怨咎也。

子曰:“不曰‘如之何,(孔曰:“不曰如之何者,犹言不曰奈是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曰:“如之何者,言祸难已成,吾亦无

如之何。”)

[疏]“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正义曰:

此章戒人豫防祸难也。如,奈也。“不曰如之何”,犹言“不曰奈是何”。末,

无也。若曰奈是何者,则是祸难已成,不可救药,吾亦无柰之何。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郑曰:“小慧,谓

小小之才知。难矣哉,言终无成。”)

[疏]“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正义曰:此章

贵义。小慧,谓小小才知。言人群朋共居,终竟一日,所言不及义事,但好行小

小才知,以陵夸於人,难有所成矣哉!言终无成也。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郑

曰:“义以为质,谓操行。孙以出之,谓言语。”)

[疏]“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正义曰:此章论君子之行也。义以为质,谓操执以行者,当以义为体质。文之

以礼,然後行之。孙顺其言语以出之。守信以成之。能此四者,可谓君子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包曰:“君子之人但病无

圣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

[疏]“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正义曰:此章戒人

己也。病犹患也。言君子之人,但患己无圣人之道,不患人之不知己也。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疾,犹病也。)

[疏]“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正义曰:此章劝人德也。疾,

犹病也。言君子病其终世而善名不称也。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疏]“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正义曰:此章言君子责於己,

小人责於人也。求,责也。诸,於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包曰:“矜,矜庄也。”)群而不党。”(孔曰:

“党,助也。君子虽众,不相私助,义之与比。”)

[疏]“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正义曰:此章言君子貌虽矜庄

而不争斗,君子虽众而不私相党助,义之与比也。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

不以人废言。”(王曰:“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疏]“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正义曰:此章言君子用人,

取其善节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当察言观行然後举之。夫妇之

愚,可以与知,故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於人。”(言已之所恶,勿加施於人。)

[疏]“子贡”至“於人”。○正义曰:此章言人当恕已不及物也。“子贡问

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者,问於孔子,求身之要道也。“子曰:其恕

乎!已所不欲,勿施於人”者,孔子答言,唯仁恕之一言,可终身行之也。己之

所恶,勿欲施於人,即恕也。

子曰:“吾之於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包曰:“所

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而已。”)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马曰:

“三代夏、殷、周用民如此,无所阿私,所以云直道而行。”)

[疏]“子曰”至“行也”。○正义曰:此章论正直之道也。“子曰:吾之於

人也,谁毁谁誉”者,毁谓谮害,誉谓称扬。言我之於人,於谁毁?於谁誉?无

私毁誉也。“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者,言所称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而

已也。“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者,斯,此也。三代,夏、殷、周也。

言如此用民,无所阿私,夏、殷、周三代之令王所以得称直道而行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包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阙之,以

待知者。”)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包曰:“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

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

[疏]“子曰”至“矣夫”。○正义曰:此章疾时人多穿凿也。“子曰:吾犹

及史之阙文也”者,史是掌书之官也。文,字也。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阙之,

以待能者,不敢穿凿。孔子言我尚及见此古史阙疑之文。“有马者借人乘之”者,

此举喻也。喻己有马不能调良,当借人乘习之也。“今亡矣夫”者,亡,无也。

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阙疑至今,则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孔曰:“巧言利口则乱德义。

小不忍则乱大谋。”)

[疏]“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正义曰:此章戒人慎口忍

事也。有言者不必有德,故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山薮藏疾,国君含垢,故小事不

忍,则乱大谋。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王曰:“或众阿党比周,

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疏]“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正义曰:此章论知

人之事也。夫知人未易,设有一人,为众所恶,不可即从雷同而恶之。或其人特

立不群,故必察焉。又设有一人,为众所好,亦不可即从众而好之。或此人行恶,

众乃阿党比周,故不可不察。○注“王曰:或众阿党比周”。○正义曰:此解众

好之也,谓众多恶人,私相阿曲朋党,比近周密也。文十八年《左传》言浑敦之

恶云:“顽嚣不友,是与比周。”杜注云:“比,近也。周,密也。”言比是相

近也,周是亲密也。唯是亲爱之义,非为善恶之名。《为政篇》“子曰:君子周

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以君子小人相对,

故观文为说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王曰:“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

故不能弘人。”)

[疏]“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义曰:此章论道也。弘,大也。

道者,通物之名,虚无妙用,不可须臾离。但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是人才大者,道随之大也,故曰人能弘道。百姓则日用而不知,是人才小者,道

亦随小,而道不能大其人也,故曰非道弘人。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疏]“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正义曰:此章戒人改过也。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疏]“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正义

曰:此章劝人学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

道不忧贫。”(郑曰:“馁,饿也。言人虽念耕而不学,故饥饿。学则得禄,虽

不耕而不馁。此劝人学。”)

[疏]“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

子忧道不忧贫”。○正义曰:此章亦劝人学也。人非道不立,故必先谋於道,道

高则禄来,故不假谋於食。馁,饿也。言人虽念耕而不学,则无知岁有凶荒,故

饥饿。学则得禄,虽不耕而不馁。是以君子但忧道德不成,不忧贫乏也。然耕也

未必皆饿,学也未必皆得禄,大判而言,故云耳。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包曰:“知能及治其官,

而仁不能守,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

(包曰:“不严以临之,则民不敬从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

动之不以礼,未善也。”(王曰:“动必以礼然後善。”)

[疏]“子曰”至“善也”。○正义曰:此章论居官临民之法也。“子曰:知

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者,得位由知,守位在仁。若人知能及治

其官,而仁不能守,虽得禄位,必将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

则民不敬”者,庄,严也。莅,临也。言虽知及其官,仁能守位,不严以临之,

则民不敬从其上。“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者,

言动必以礼然後善。李充云:“夫知及以得,其失也荡;仁守以静,其失也宽;

庄莅以威,其失也猛,故必须礼然後和之。以礼制知,则精而不荡;以礼辅仁,

则温而不宽;以礼御庄,则威而不猛,故安上治民,莫善於礼。”颜特进云:

“知以通其变,仁以安其性,庄以安其慢,礼以安其情,化民之善,必备此四者。”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王曰:

“君子之道深远,不可小了知,而可大受;小人之道浅近,可小了知,而不可大

受也。”)

[疏]“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道德深浅不同之事也。言君子之道深远,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故不可小了知也,使人餍饫而已,是可大受也。小人之道浅近易为穷

竭,故不可大受,而可小了知也。

子曰:“民之於仁也,甚於水火。(马曰:“水火及仁,故民所仰而生者,

仁最为甚。”)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马曰:“蹈水

火或时杀人,蹈仁未尝杀人。”)

[疏]“子曰”至“者也”。○正义曰:此章劝人行仁道也。“子曰:民之於

仁也,甚於水火”者,言水火饮食所由,仁者善行之长,皆民所仰而生者也。若

较其三者所用,则仁最为甚也。“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末见蹈仁而死者也”

者,此明仁甚於水火之事也。蹈犹履也。水火虽所以养人,若履蹈之,或时杀人。

若履行仁道,未尝杀人也。王弼云:“民之远於仁,甚於水火,见有蹈水火者,

未尝见蹈仁者也。”虽与马意不同,亦得为一义。

子曰:“当仁不让於师。”(孔曰:“当行仁之事,不复让於师,言行仁急。”)

[疏]“子曰:当仁不让於师”。正义曰:此章言行仁之急也。弟子之法,为

事虽当让於师,若当行仁之事,不复让於师也。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孔曰:“贞,正。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

道耳,言不必小信。”)

[疏]“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正义曰:此章贵正道而轻小信也。贞,正

也。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案昭七年《左传》云:“子

产为丰施归州田於韩宣子,曰:‘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赐之州田。今

无禄早世,不获久享君德。其子弗敢有,不敢以闻於君,私致诸子。’宣子辞。

子产曰:‘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施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

其况能任大国之赐?纵吾子为政而可,後之人若属有疆场之言,敝邑获戾,而丰

氏受其大讨。吾子取州,是免敝邑於戾,而建置丰氏也。敢以为请。’”杜注云:

“《传》言子产贞而不谅。”言段受晋邑,卒而归之,是正也。知宣子欲之,而

言畏惧後祸,是不信,故杜氏引此文为注也。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孔曰:“先尽力而後食禄。”)

[疏]“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正义曰:此章言其为臣事君之法

也,言当先尽力敬其职事,必有勋绩而後食禄也。

子曰:“有教无类。”(马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疏]“子曰:有教无类”。○正义曰:此章言教人之法也。类谓种类。言人

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疏]“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正义曰:此章言人之为事,必须先谋。

若道同者共谋,则情审不误。若道不同而相为谋,则事不成也。

子曰:“辞达而已矣。”(孔曰:“凡事莫过於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

之辞。”)

[疏]“子曰:辞达而已矣”。○正义曰:此章明言语之法也。凡事莫过於实,

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也。

师冕见,(孔曰:“师,乐人盲者,名冕。”)及阶,子曰:“阶也。”及

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孔曰:“历告

以坐中人姓字、所在处。”)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

“然,固相师之道也。”(马曰:“相,导也。”)

[疏]“师冕见”至“道也”。○正义曰:此章论相师之礼也。“师冕见”者,

师,乐人盲者,名冕。见,谓来见孔子也。“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

曰:‘席也’”者,师冕及阶、及席,孔子并告之,使师冕知而升阶、登席也。

“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者,孔子见瞽者必起,弟子亦起。冕既登

席而坐,孔子及弟子亦皆坐。孔子历以坐中人姓字、所在处告师冕,使知也。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者,道谓礼也。子张见孔子历告之,未尝

知此礼。既师冕出去,而问孔子曰:“此是与师言之礼与?”“子曰:然,固相

师之道也”者,相犹导也。孔子然答子张,言此固是相导乐师之礼也。

●卷十六·季氏第十六

[疏]正义曰:此篇论天下无道,政在大夫,故孔子陈其正道,扬其衰失,称

损益以教人,举《诗》、《礼》以训子,明君子之行,正夫人之名,以前篇首章

记卫君灵公失礼,此篇首章言鲁臣季氏专恣,故以次之也。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孔曰:

“颛臾,伏羲之後,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鲁。季氏贪其土地,欲灭

而取之。冉有与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孔曰:“冉求为季氏宰,相其室,为之聚敛,故孔子独疑求教之。”)夫颛臾,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孔曰:“使主祭蒙山。”)且在邦域之中矣,(孔曰:

“鲁七百里之封,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孔曰:“已属鲁,为社稷之臣,何用灭之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

臣者皆不欲也。”(孔曰:“归咎於季氏。”)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马曰:“周任,古之良史。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

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包

曰:“言辅相人者,当能持危扶颠。若不能,何用相为?”)且尔言过矣,虎兕

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马曰:“柙,槛也。椟,匮也。失虎

毁玉,岂非典守之过邪?”)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马曰:“固,

谓城郭完坚,兵甲利也。费,季氏邑。”)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

“求!君子疾夫,(孔曰:“疾如女之言。”)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孔曰:

“舍其贪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

不均,(孔曰:“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

平。”)不患贫而患不安,(孔曰:“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盖均无

贫,和无寡,安无倾。(包曰:“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

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

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孔曰:“民有畏心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而谋动干戈於邦内,

(孔曰:“干,也。戈,戟也。”)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郑曰:“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

之萧墙。後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

[疏]“季氏”至“内也”。○正义曰:此章论鲁卿季氏专恣征伐之事也。

“季氏将伐颛臾”者,颛臾,伏羲之後,风姓之国,本鲁之附庸,当时臣属於鲁,

而季氏贪其土地,欲灭而取之也。“冉有、季氏见於孔子曰: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者,冉有、季路为季氏臣,来告孔子,言季氏将有征伐之事於颛臾也。“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者,无乃,乃也。尔,女也。虽二子同来告,以冉求为季氏

宰,相其室,为之聚敛,故孔子独疑求教之,言将伐颛臾,乃女是罪过与?与,

疑辞也。“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者,言昔者先王始封颛臾为附庸之君,

使主祭蒙山。蒙山在东,故曰东蒙。“且在邦域之中矣”者,鲁之封域方七百里,

颛臾为附庸,在其域中也。“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者,言颛臾已属鲁,为

社稷之臣,何用伐灭之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者,夫子,

谓季氏也。冉有归其咎恶於季氏也,故言季氏欲伐,我二人皆不欲也。”孔子曰:

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者,周任,古之良史也。夫子见冉有归

咎於季氏,故呼其名,引周任之言以责之。言为人臣者,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

以就其列位,不能则当自止退也。“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者,

相,谓辅相。焉,何也。言辅相人者,当持其主之倾危,扶其主之颠踬。若其不

能,何用彼相为?“且尔言过矣”者,尔,汝也。汝为季氏辅相,而归咎於季氏,

自是汝之言罪过矣。“虎兕出於柙,龟玉毁於椟中,是谁之过与”者,此又为辅

相之人作譬也。柙,槛也。椟,匮也。虎兕皆猛兽,故设槛以制之。龟玉皆大宝,

故设匮以藏之。若虎兕失出於槛,龟玉损毁於匮中,是谁之过与?言是典守者之

过也。以喻主君有阙,是辅相者之过也。“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於费,今不

取,後世必为子孙忧”者,此冉有乃自言欲伐颛臾之意也。固,谓城郭完坚,兵

甲利也。费,季氏邑。言今夫颛臾城郭甲兵坚固,而又近於费邑,若今不伐而取

之,後世必为季氏子孙之忧也。“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

辞”者,孔子见冉有言将伐颛臾之意,故又呼冉有名而责之,如汝之言,君子所

憎疾。夫以舍其探利之说,而更作他辞,是所疾也。“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

寡而患不均”者,此下孔子又为言其正治之法,以示非臆说,故云丘也闻。国,

谓诸侯。家,谓卿大夫。言为诸侯卿大夫者,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但患政理之

不均平也。“不患贫而患不安”者,言不忧国家贫,但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

富也。“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孔子既陈其所闻,更为言其理。盖言

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宁,不倾危矣。如上所闻,

此应云“均无寡,安无贫”。而此乃云“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者,欲见政

教均平,又须上下和睦,然後国富民多,而社稷不倾危也,故衍其文耳。“夫如

是,故远人不服,则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者,言夫政教能均平和安,

如此,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文德,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远人既来,当

以恩惠安存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者,谓冉有、季路辅相季氏也。“远人

不服而不能来也”者,谓不文德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者,民有异心

曰分,欲去曰崩,不可会聚曰离析。言国内之民又不能以恩惠安抚,致有异心,

不可会聚,莫能固守也。“而谋动干戈於邦内”者,谓将伐颛臾也。“吾恐季孙

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者,萧墙,谓屏也。萧之言肃也,君臣相见之

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孔子,圣人,有先见之明。见季氏家臣擅

命,必知将为季氏之祸,因冉有言颛臾後世必为子孙忧,故言吾恐季孙之忧不远

在颛臾,而近在萧墙之内。後季氏家臣阳虎果囚季桓子。○注“孔曰”至“孔子”。

○正义曰:云“颛臾伏羲之後,风姓之国”者,僖二十一年《左传》云:“任、

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与有济之祀。”杜注云:“太,伏羲。四

国,伏羲之後,故主其祀。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是也。云“本鲁之附庸,

当时臣属鲁”者,《王制》云:“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

五十里者,不合於天子,附於诸侯,曰附庸。”郑注云:“不合,谓不朝会也。

小城曰附庸。附庸者,以国事附於大国,未能以其名通也。”言此颛臾始封为附

庸之君,以国事附於鲁耳,犹不为鲁臣,故曰鲁之附庸。春秋之世,强陵弱,众

暴寡,故当此季氏之时,而颛臾已属鲁为臣,故曰当时臣属鲁也。○注“使主祭

蒙山”。○正义曰:《禹贡·徐州》云“蒙羽其艺”。《地理志》云泰山蒙阴县,

“蒙山在西南,有祠。颛臾国在蒙山下”。○注曰“鲁七百里之封,颛臾为附庸,

在其域中”。○正义曰:《明堂位》曰:“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於天下,是以封

周公於曲阜,地方七百里,革车千乘。”郑注云:“曲阜,鲁地,上公之封,地

方五百里,加鲁以四等之附庸,方百里者二十四井,五五二十五积四十九,开方

之,得七百里。”言其颛臾为附庸,在此七百里封域之中也。○注“周任,古之

良史”。○正义曰:周大夫也,与史侯、臧文仲并古人立言之贤者也。○“马曰”

至“过邪”。○正义曰:云“柙,槛也”者,《说文》云“柙,槛也。槛,栊也。

一曰圈。以藏虎兕”。《尔雅》云:“兕,似牛。”郭璞云:“一角,青色,重

千斤。”《说文》云:“兕如野牛,青毛,其皮坚厚,可制铠。”《交州记》曰:

“兕出九德,有一角,角长三尺馀,形如马鞭柄。”是也。云“椟,匮也”者,

亦《说文》云也。○注“孔曰:干,也。戈,戟也”。○正义曰:干,一名,

今谓之旁牌。《方言》云:“,自关而东,或谓之,或谓之干。关西谓之。

是干、为一也,施纷以持之。”孔注《尚书·费誓》云:“施乃纷。”纷如

绶而小,系於以持之,且以为饰也。干,也,并之以敌,故《牧誓》云

“比尔干也”。戈者,《考工记》云:“戈,必六尺有六寸。其刃广二寸,内

倍之,胡三之,援四之。”郑玄注云:“戈,今句孑戟也,或谓之鸡鸣,或谓之

拥颈。内谓胡以内接礻必者也,长四寸。胡六寸。援八寸。”郑司农云:“援,

直刃也,胡,其孑。”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

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孔曰:“希,少也。周幽王为犬戎所杀,平

王东迁,周始微弱。诸侯自作礼乐,专行征伐,始於隐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

於乾侯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孔曰:“季文子初得政,至桓子五

世,为家臣阳虎所囚。”)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马曰:“陪,重也。

谓家臣。阳虎为季氏家臣,至虎三世而出奔齐。”)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孔曰:“制之由君。”)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孔曰:“无所非议。”)

[疏]“孔曰”至“不议”。○正义曰:此一章论天下有道、无道,礼乐征伐

所出不同,及言衰失之世数也。“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者,

王者功成制礼,治定作乐,立司马之官,掌九伐之法,诸侯不得制作礼乐,赐弓

矢然後专征伐。是天下有道之时,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也。“天下无道,则礼乐征

伐自诸侯出”者,谓天子微弱,诸侯上僭,自作礼乐,专行征伐也。“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者,希,少也。言政出诸侯,不过十世,必失其位,不失者少

也。若鲁昭公出奔齐是也。“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者,言政在大夫,不过

五世,必失其位,不失者少矣。若鲁大夫季桓子为阳虎所囚是也。“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者,陪,重也,谓家臣也。大夫已为臣,故谓家臣为陪臣。言陪

臣擅权执国之政命,不过三世,必失其位,不失者少矣。若阳虎三世而出奔齐是

也。“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者,元为政命,制之由君也。“天下有道,则

庶人不议”者,议谓谤讪。言天下有道,则上酌民言以为政教,所行皆是,则庶

人无有非毁谤议也。○注“孔曰”至“乾侯”。○正义曰:云“周幽王为犬戎所

杀,平王东迁”者,案《周本纪》云:“幽王三年,嬖褒姒,生伯服。幽王欲废

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幽王得褒姒,爱之,使废申后,并去太子,用

褒姒为后,以其子伯服为太子。幽王之废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乃与缯、西夷犬

戎共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丽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

去。”隐六年《左传》称:“周桓公言於王曰:‘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周本纪》又云:“於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也。”

云“周始微弱”者,《地理志》云:“幽王淫褒姒,灭宗周,子平王东居洛邑。”

於是王室之尊与诸侯无异,其诗不能复雅,故其诗谓之《王国风》,是周始微弱

也。云“诸侯自作礼乐”者,谓僭为天子之礼乐,若鲁昭公之比也。案昭二十五

年《公羊传》云:“子家驹曰:‘诸侯僭於天子,大夫僭於诸侯,久矣。’昭公

曰:‘吾何僭矣哉?’子家驹曰:‘设两观,乘大辂,朱干玉戚以舞《大夏》,

八佾以舞《大武》。’”是也。云“专行征伐”者,谓不由王命,专擅行其征伐。

春秋之时,诸侯皆是也。云“始於隐公。至昭公十世失政,死於乾侯”者,隐公

名息姑,伯禽七世孙,惠公弗皇子,声子所生,平王四十九年即位。是王室微弱,

政在诸侯,始於隐公。隐公卒,弟桓公允立。卒,子庄公同立。卒,子闵公开立。

卒,兄僖公申立。卒,子文公兴立。卒,子宣公倭立。卒,子成公黑肱立。卒,

子襄公午立。卒,子昭公立。是为十世也。《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公孙於齐。

三十二年,卒於乾侯。是也。○注“孔曰”至“所囚”。○正义曰:“季文子初

得政,至桓子五世”者,谓文子、武子、悼子、平子、桓子为五世也。云“为家

臣阳虎所囚”者,定五年《左传》云“九月乙亥,阳虎囚季桓子及公父文伯”是

也。○注“阳虎”至“奔齐”。○正义曰:鲁伐阳虎,阳虎出奔齐,在定九年。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郑曰:“言此之时,鲁定公之初。鲁自东

门襄仲杀文公之子赤而立宣公,於是政在大夫,爵禄不从君出,至定公为五世

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孔曰:“文子、武子、悼子、平子。”)故夫三

桓之子孙微矣。”(孔曰:“三桓,谓仲孙、叔孙、季孙。三卿皆出桓公,故曰

三桓也。仲孙氏改其氏称孟氏,至哀公皆衰。”)

[疏]“孔子”至“微矣”。○正义曰:此章言鲁公室微弱,政在大夫也。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者,谓政在大夫,爵禄不从君出,始於宣公。言

此之时,在鲁定公之初,故为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者,逮,及也。言

君之政令及於大夫,至今四世矣。谓季文子、武子、悼子、平子也。“故夫三桓

之子孙微矣”者,三桓谓仲孙、叔孙、季孙。三卿皆出桓公,故曰三桓也。仲孙

氏改其氏称孟氏。以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故夫三桓子孙至哀公时皆

衰微也。○注“郑曰”至“世矣”。○正义曰:“鲁自东门襄仲杀文公之子赤而

立宣公”者,文十八年《左传》云“文公二妃敬嬴生宣公。敬嬴嬖,而私事襄仲。

宣公长,而属诸襄仲。襄仲欲立之,叔仲不可。仲见于齐侯而请之。齐侯新立,

而欲亲鲁,许之。冬十月,仲杀恶及视,而立宣公”是也。《公羊传》作“子赤

襄仲居东门,故曰东门襄仲”。云“至定公为五世矣”者,谓宣公、成公、襄公、

昭公、定公也。○注“孔曰:文子、武子、悼子、平子”。○正义曰:此据《左

传》及《世家》文也。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

(马曰:“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友善柔,(马曰:“面柔也。”)

友便佞,损矣。”(郑曰:“便,辩也,谓佞而辨。”)

[疏]“孔子”至“损矣”。○正义曰:此章戒人择友也。“益者三友,损者

三友”者,以人为友,损益於己,其类各三也。“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者,直谓正直,谅谓诚信,多闻谓博学。以此三种之人为友,则有益於己也。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者,便辟,巧辟人之所忌,以求容媚者也。

善柔,谓面柔,和颜悦色以诱人者也。便,辨也,谓佞而复辨。以此三种之人为

友,则有损於己也。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动得礼乐之节。)乐道人之

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孔曰:“恃尊贵以自恣。”)乐佚游,(王曰:

“佚游,出入不节。”)乐宴乐,损矣。”(孔曰:“宴乐,沈荒淫渎。三者,

自损之道。”)

[疏]“孔子”至“损矣”。○正义曰:此章言人心乐好损益之事,各有三种

也。“乐节礼乐”者,谓凡所动作,皆得礼乐之节也。“乐道人之善”者,谓好

称人之美也。“乐多贤友”者,谓好多得贤人以为朋友也。言好此三者,於身有

益也。“乐骄乐”者,谓恃尊贵以自恣也。“乐佚游”者,谓好出入不节也。

“乐宴乐”者,谓好沈荒淫溢也。言好此三者,自损之道也。○注“沈荒淫渎”。

○正义曰:云沉者,《书·微子》云“沉酗於酒”,言人以酒乱,若沉没於水,

故以耽酒为沉也。荒者,废也,谓有所好乐而废所掌之职事也。《书》云“酒荒

於厥邑”,“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皆是淫,训过也。言耽酒为过差也。渎者,

嫉慢也。言无复礼节也。

孔子曰:“侍於君子有三愆:(孔曰:“愆,过也。”)言未及之而言谓之

躁,(郑曰:“躁,不安静。”)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孔曰:“隐匿不尽情

实。”)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周曰:“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逆先意

语者,犹瞽也。”)

[疏]“孔子”至“之瞽”。○正义曰:此章戒卑侍於尊,审慎言语之法也。

“侍於君子有三愆”者,愆,过也。言卑侍於尊,有三种过失之事。“言未及之

而言谓之躁”者,谓君子言事,未及於己而辄先言,是谓躁动不安静也。“言及

之而不言谓之隐”者,谓君子言论及己,己应言而不言,是谓隐匿不尽情实也。

“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者,瞽,谓无目之人也。言未见君子颜色所趣向,而便

逆先意语者,犹若无目人也。

孔子曰:“君子有三戎: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孔曰:“得,贪得。”)

[疏]“孔子”至“在得”。○正义曰:此章言君子之人,自少及老,有三种

戒慎之事也。“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者,少,谓人年二十九以下,血

气犹弱,筋骨未定,贪色则自损,故戒之。“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者,壮,谓气力方当刚强,喜於争斗,故戒之。“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

得”者,老,谓五十以上。得,谓贪得。血气既衰,多好聚敛,故戒之。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顺吉逆凶,天之命也。)畏大人,(大

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其德。)畏圣人之言。(深远不可易知测,圣人之言也。)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恢疏,故不知畏。)狎大人,(直而不肆,故狎之。)

侮圣人之言。”(不可小知,故侮之。)

[疏]“孔子”至“之言”。○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敬慢不同也。“君子

有三畏”者,心服曰畏。言君子心所畏服,有三种之事也。“畏天命”者,谓作

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顺吉逆凶,天之命也,故君子畏之。“畏大

人”者,大人即圣人也,与天地合其德,故君子畏之。“畏圣人之言”者,圣人

之言,深远不可易知测,故君子畏之也。“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者,言小人

与君子相反,天道恢疏,故小人不知畏也。“狎大人”者,狎,谓惯忽。圣人直

而不肆,故小人忽之。“侮圣人之言”者,侮,谓轻慢。圣人之言,不可小知,

故小人轻慢之而不行也。○注“顺吉逆凶,天之命也”。○正义曰:《虞书·大

禹谟》云:“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孔安国云:“顺道吉,从逆凶,吉凶

之报,若影之随形,响之应声,言不虚。”道即天命也,天命无不报,故可畏之。

○注“大人即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正义曰:《易》云“利见大人”,即圣

人也。《乾卦·文言》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庄氏云:“谓覆载也。

与日月合其明,谓照临也。与四时合其序,若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之类也。与鬼

神合其吉凶,若福善祸淫也。”此独举天地合其德者,举一隅也。○注“恢疏,

故不知畏”。○正义曰:案《老子·德经》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言天

之网罗,恢恢疏远,刑淫赏善,不失毫分也。○注“直而不肆,故狎之”。○正

义曰:肆,谓放肆。言大人质直而不放肆,故小人轻狎之也。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孔曰:“困,谓有所不通。”)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疏]“孔子”至“下矣”。○正义曰:此章劝人学也。“生而知之者,上也”

者,谓圣人也。“学而知之者,次也”者,言由学而知道,次於圣人,谓贤人也。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者,人本不好学,因其行事有所困,礼不通,发愤而学

之者,复次於贤人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者,谓知困而不能学,此为下

愚之民也。○注“孔曰:困,谓有所不通”。○正义曰:言为事不能通达者也。

《左传》昭七年,“公如楚。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九月,

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是其困而学之者也。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

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疏]“孔子”至“思义”。正义曰:此章言君子有九种之事当用心思虑,使

合礼义也。“视思明”者,目睹为视,见微为明,言君子睹视当思见微,若离娄

也。“听思聪”者,耳闻为听,听远为聪,言君子耳听当思闻远,若师旷也。

“色思温”者,言颜色不可严猛,当思温也。“貌思恭”者,体接物,不可骄

亢,当思恭逊也。“言思忠”者,凡所言论,不可隐欺,当思尽其忠心也。“事

思敬”者,凡人执事多惰窳,君子常思谨敬也。“疑思问”者,已有疑事,不使

在躬,当思问以辨之也。“忿思难”者,谓人以非理忤己,己必忿怒。心虽忿怒,

不可轻易,当思其後得无患难乎?若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是不思难者也。

“见得思义”者,言若有所得,当思义然後取,不可苟也。

孔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孔曰:

“探汤,喻去恶疾。”)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

也。”

[疏]“孔曰”至“人也”。○正义曰:此章言善人难得也。“见善如不及”

者,言为善常汲汲也。“见不善如探汤”者,人之探试热汤,其去之必速,以喻

见恶事去之疾也。“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者,言今人与古人皆有能若此者

也。“隐居以求其志”者,谓隐Т幽居,以求遂其己志也。“行义以达其道”者,

谓好行义事,以达其仁道也。“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者,言但闻其语,说

古有此行之人也,今则无有,故未见其人也。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孔曰:“千驷,四千匹。”)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马曰:“首阳山在河东蒲坂县华山之北河曲之中。”)

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王曰:“此所谓以德为称。”)

[疏]“齐景公”至“谓与”。○正义曰:此章贵德也。“齐景公有马千驷,

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者,景公,齐君。景,谥也。马四匹为驷。千驷,四千

匹也。言齐君景公虽富有千驷,及其死也,无德可称。“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

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者,夷、齐,孤竹君之二子,让位周。遇武

王伐纣,谏之,不入。及武王既诛纣,义不食周粟,故于河东郡蒲坂县首阳山下

采薇而食,终饿死。虽然穷饿,民到于今称之,以为古之贤人。其此所谓以德为

称者与?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马曰:“以为伯鱼孔子之子,所闻

当有异。”)对曰:“未也。尝独立,(孔曰:“独立,谓孔子。”)鲤趋而过

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

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

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

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疏]“陈亢”至“子也”。○正义曰:此章勉人为诗、为礼也。“陈亢问於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者,伯鱼,孔子之子,鲤也。弟子陈亢以为伯鱼是孔子

之子,所闻当有异於馀人,故问之。“对曰:未也”者,答言未有异闻也。“尝

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

鲤退而学诗”者,伯鱼对陈亢言,虽未有异闻,有时夫子曾独立於堂,鲤疾趋而

过其中庭。夫子谓己曰:“学诗乎?”己即对曰:“未也。”夫子又言:“不学

诗,无以言。”以古者会同,皆赋诗见意,若不学之,何以为言也?鲤於是退而

遂学通於诗也。“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者,谓异日夫子又尝独立,而伯鱼趋过。夫

子训之曰:“学礼乎?”答言:“未也。”夫子又言:“若不学礼,无以立身。”

以礼者,恭俭庄敬。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不学之,则无以立其身也。鲤於

是退而学通於礼。“闻斯二者”,盖言别无异闻,但闻此诗、礼二者也。“陈亢

退而喜”者,既问伯鱼,退而喜悦也。“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

之远其子也”者,亢言:始但问异闻,是问一也。今乃闻诗可以言,礼可以立,

且鲤也过庭,方始受训,则知不常嘻嘻亵慢,是又闻君子之疏远其子也,故为得

三,所以喜也。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

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孔曰:“小君,君夫人之称。对异所谦,

故曰寡小君。当此之时,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

[疏]“邦君”至“夫人”。○正义曰:此章正夫人之名称也。“邦君之妻”

者,诸侯之夫人也。妻者,齐也,言与夫齐体,上下之通称,故曰邦君之妻也。

“君称之曰夫人”者,夫人之言也,能扶成人君之德也。邦君自称其妻则曰夫人

也。“夫人自称曰小童”者,自称谦言己小弱之童稚也。“邦人称之曰君夫人”

者,谓国中之臣民言则系君而称之,言是君之夫人,故曰君夫人也。“称诸异邦

曰寡小君”者,诸,於也。谓己国臣民称己君之夫人於他国之人,则曰寡小君。

对异邦谦也。以对异邦称君曰寡君,谦言寡德之君,夫人对君为小,故曰寡小君

也。“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者,谓称他国君妻亦曰君夫人也。以当此之时,

诸侯嫡妾不正,称号不审,故孔子正言其礼也。

●卷十七·阳货第十七

[疏]正义曰:此篇论陪臣专恣,因明性习知愚,礼乐本末,六蔽之恶,《二

南》之美,君子小人为行各异,今之与古,其疾不同。以前篇首章言大夫之恶,

此篇首章记家臣之乱,尊卑之差,故以相次也。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孔曰:“阳货,阳虎也。季氏家臣,而专鲁国

之政,欲见孔子,使仕。”)归孔子豚。(孔曰:“欲使往谢,故遗孔子豚。”)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孔曰:“涂,道也。於道路与相逢。”)

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

可。”(马曰:“言孔子不仕,是怀宝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迷邦也。”)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孔曰:“言孔子栖栖好从事,

而数不遇,失时,不得为有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马曰:“年老,

岁月已往,当急仕。”)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孔曰:“以顺辞免。”)

[疏]“阳货”至“仕矣”。○正义曰:此章论家臣专恣,孔子逊辞远害之事

也。“阳货欲见孔子”者,阳货,阳虎也。盖名虎,字货。为季氏家臣,而专鲁

国之政,欲见孔子,将使之仕也。“孔子不见”者,疾其家臣专政,故不与相见。

“归孔子豚”者,归,遗也。豚,豕之小者。阳货欲使孔子往谢,因得从容见之,

故遗孔子豚也。“孔子时其亡而往拜之”者,谓伺虎不在家时,而往谢之也。

“遇诸涂”者,涂,道也。孔子既至货家,而反於道路,与相逢也。“谓孔子曰:

来!予与尔言”者,货呼孔子,使来就己,言我与汝有所言也。“曰:怀其宝而

迷其邦,可谓仁乎”者,此阳货谓孔子之言也。宝以喻道德,言孔子不仕,是怀

藏其道德也。知国不治,而不为政,是使迷乱其国也。仕者当拯弱兴衰,使功被

当世,今尔乃怀宝迷邦,可以谓之仁乎?“曰:不可”者,此孔子逊辞,言如此

者,不可谓之仁也。“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者,此亦阳货谓孔子辞。亟,

数也。言孔子栖栖好从事,而数不遇,失时,可谓有知者乎?不得为有知也。

“曰:不可”者,此亦孔子逊辞,言如此者,不可谓之知也。“日月逝矣,岁不

我与”者,此阳货劝孔子求仕之辞。逝,往也。言孔子年者,岁月已往,不复留

待我也,当急求仕。“孔子曰:诺。吾将仕矣”者,诺,应辞也。孔子知其劝仕,

故应答之,言我将求仕,以顺辞免去也。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曰:“君子慎所习。”)子曰:“唯

上知与下愚不移。”(孔曰:“上知不可使为恶,下愚不可使强贤。”)

[疏]“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正义曰:

此章言君子当慎其所习也。性,谓人所禀受,以生而静者也,未为外物所感,则

人皆相似,是近也。既为外物所感,则习以性成。若习於善则为君子,若习於恶

则为小人,是相远也,故君子慎所习。然此乃是中人耳,其性可上可下,故遇善

则升,逢恶则坠也。孔子又尝曰:唯上知圣人不可移之使为恶,下愚之人不可移

之使强贤。此则非如中人性习相近远也。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孔曰:“子游为武城宰。”)夫子莞尔而笑,

(莞尔,小笑貌。)曰:“割鸡焉用牛刀?”(孔曰:“言治小何须用大道。”)

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曰:“道,谓礼乐也。乐以和人,人和则易使。”)子曰:“二三子!(孔

曰:“从行者。”)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孔曰:“戏以治小而用大道。”)

[疏]“子之”至“之耳”。○正义曰:此章论治民之道也。“子之武城,闻

弦歌之声”者,之,也。武城,鲁邑名。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於

民,故弦歌。孔子因武城,而闻其声也。“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者,莞尔,小笑貌。言鸡乃小牲,割之当用小刀,何用解牛之大刀,以喻治小何

须用大道。今子游治小用大,故笑之。“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

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者,子游见孔子笑其治小用大,故称名而引

昔闻夫子之言以对之。道,谓礼乐也。礼节人心,乐和人声。言若在位君子学礼

乐则爱养下人也,若在下小人学礼乐则人和而易使也。“子曰:二三子”者,呼

其弟子从行者也。“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者,孔子语其从者,言子游之说

是,我前言戏之以治小而用大道,其实用大是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孔曰:“弗扰为季氏宰,与阳虎共执季桓

子,而召孔子。”)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孔曰:

“之,也。无可之则止,何必公山氏之。”)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

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兴周道於东方,故曰东周。)

[疏]“公山”至“周乎”。○正义曰:此章论孔子欲不避乱而兴周道也。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者,弗扰,即《左传》公山不狃也,字子氵曳,

为季氏费邑宰,与阳虎共执季桓子,据邑以畔,来召孔子,孔子欲往从之也。

“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者,上下二“之”俱训为。

末,无也。已,止也。子路以为,君子当去乱就治,今孔子乃欲就乱,故不喜说,

且曰:无可也则止之,何必公山氏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

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者,孔子答其欲往之意也。徒,空也。言夫人召我者,

岂空然哉,必将用我道也。如有用我道者,我则兴周道於东方,其使鲁为周乎!

吾是以不择地而欲往也。○注“弗扰为季氏宰,与阳虎共执季桓子”。○正义曰:

案定五年《左传》曰:“六月,季平子行东野。还,未至,丙申,卒于房。阳虎

将以敛,仲梁怀弗与,曰:‘改步改玉。’阳虎欲逐之,告公山不狃。不狃

曰:‘彼为君也,子何怨焉?’既葬,桓子行东野,及费。子氵曳为费宰,逆劳

於郊,桓子敬之。劳仲梁怀,仲梁怀弗敬。子氵曳怒,谓阳虎:‘子行之乎?’

九月,乙亥,阳虎囚季桓子。”是其事也。至八年,又与阳虎谋杀桓子。阳虎败

而出。至十二年,“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以袭鲁。国人败诸姑

蔑。二子奔齐。”

子张问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孔曰:“不见侮慢。”)宽则得众,信则

人任焉,敏则有功,(孔曰:“应事疾则多成功。”)惠则足以使人。”

[疏]“子张”至“使人”。○正义曰:此章明仁也。“子张问仁於孔子”者,

问何如斯可谓之仁也。“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为仁矣”者,言为仁之道有

五也。“请问之”者,子张复请问五者之目也。“曰:恭,宽,信,敏,惠”者,

此孔子略言为仁五者之名也。“恭则不侮”者,此下孔子又历说五者之事也。言

己若恭以接人,人亦恭以待己,故不见侮慢。“宽则得众”者,言行能宽简则为

众所归也。“信则人任焉”者,言而有信则人所委任也。“敏则有功”者,敏,

疾也,应事敏疾则多成功也。“惠则足以使人”者,有恩惠则人忘其劳也。

佛召,子欲往。(孔曰:“晋大夫赵简子之邑宰。”)子路曰:“昔者,

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孔曰:“不入其国。”)

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

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孔曰:“磷,薄也。涅,可以染皂。言至坚者磨

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喻君子虽在浊乱,浊乱不能污。”)吾岂匏

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匏,瓠也。言瓠瓜得系一处者,不食故也。吾自食

物,当东西南北,不得如不食之物,系滞一处。)

[疏]“佛”至“不食”。○正义曰:此章亦言孔子欲不择地而治也。“佛

召,子欲往”者,佛为晋大夫赵简子之中牟邑宰,以中牟畔,来召孔子,孔

子欲往从之也。“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於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

入也”者,言君子不入不善之国也。“佛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者,

言今佛以中牟畔,则是身为不善,而子欲往,如前言何?“子曰:然,有是言

也”者,孔子答云,虽有此不入不善之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

涅而不缁”者,孔子之意,虽言不入不善,缘君子见几而作,亦有可入之理,故

谓之作譬。磷,薄也。涅,水中黑土,可以染皂。缁,黑色也。人岂不曰,至坚

者磨之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以喻君子,虽居浊乱,浊乱不能污也。

“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者,孔子又为言其欲往之意也。匏,瓠也。瓠

瓜得系一处者,不食故也。吾自食物,当东西南北,不得如不食之物,系滞一处。

江熙云:夫子岂实之公山佛乎?欲往之意,以示无系,以观门人之意。如欲居

九夷,乘桴浮于海耳。子路见形而不及道,故闻乘桴而喜闻,闻之公山而不说,

升堂而未入室,安得圣人之趣?

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六言六蔽者,谓下六事:仁,知,

信,直,勇,刚也。)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孔曰:“子路起对,

故使还坐。”)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孔曰:“仁者爱物,不知所以裁之,

则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孔曰:“荡,无所守。”)好信不好学,

其蔽也贼。(孔曰:“父子不知相为隐之辈。”)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

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孔曰:“狂,妄抵触人。”)

[疏]“子曰”至“也狂”。○正义曰:此章劝学也。“子曰:由也!女闻六

言六蔽矣乎”者,蔽,谓蔽塞不自见其过也。孔子呼子路而问之曰:“汝尝闻六

言不学而皆蔽塞者乎?”“对曰:未也”者,子路对言,未曾闻也。“居!吾语

女”者,居,由坐也。礼:“君子问更端,则起。”子路起对,故使还坐。吾将

语女也。“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者,此下历说六言六蔽之事也。学者,觉也,

所以觉寤未知也。仁之为行,学则不固,是以爱物好与曰仁。若但好仁,不知所

以裁之,所施不当,则如愚人也。“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者,明照於事曰知,

若不学以裁之,则其蔽在於荡逸无所守也。“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者,人

言不欺为信,则当信义。若但好信,而不学以裁之,其蔽在於贼害,父子不知相

为隐之辈也。“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者,绞,切也。正人之曲曰直,若好直

不好学,则失於讥刺太切。“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者,勇,谓果敢,当学以

知义。若好勇而不好学,则是有勇而无义,则为贼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者,狂,犹妄也。刚者无欲,不为曲求。若好恃其刚,不学以制之,则其蔽也妄

抵触人。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包曰:“小子,门人也。”)《诗》,可以

兴,(孔曰:“兴,引譬连类。”)可以观,(郑曰:“观风俗之盛衰。”)可

以群,(孔曰:“群居相切差。”)可以怨。(孔曰:“怨刺上政。”)迩之

事父,远之事君,(孔曰:“迩,近也。”)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子谓伯鱼

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

面而立也与?”(马曰:“《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乐得淑女以配

君子,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而不为,如向墙而立。”)

[疏]“子曰”至“也与”。○正义曰:此章劝人学《诗》也。“子曰:小子

何莫学夫《诗》”者,小子,门人也。莫,不也。孔子呼门人曰:何不学夫《诗》

也。“《诗》,可以兴”者,又为说其学《诗》有益之理也。若能学《诗》,

《诗》可以令人能引譬连类以为比兴也。“可以观”者,《诗》有诸国之风俗,

盛衰可以观览知之也。“可以群”者,《诗》有“如切如磋”,可以群居相切磋

也。“可以怨”者,《诗》有“君政不善则风刺之”,“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

以戒”,故可以怨刺上政。“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者,迩,近也。《诗》有

《凯风》、《白华》,相戒以养,是有近之事父之道也。又有《雅》、《颂》君

臣之法,是有远之事君之道也。言事父与君,皆有其道也。“多识於鸟兽草木之

名”者,言诗人多记鸟兽草木之名以为比兴,则因又多识於此鸟兽草木之名也。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者,为,犹学也。孔子谓其子伯

鱼曰:女学《周南》、《召南》之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

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者,又为说宜学《周南》、《召南》之意也。墙面,面向墙

也。《周南》、《召南》,《国风》之始,三纲之首,王教之端,故人若学之,

则可以观兴;人而不为,则如面正向墙而立,无所观见也。○注“《周南》”至

“而立”。正义曰:云“《周南》、《召南》,《国风》之始”者,《诗序》云:

“然则《关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风,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

《鹊巢》、《驺虞》之德,诸侯之风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

《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是以《周南》、《召南》二十五篇谓之正国

风,为十五国风之始也。云“乐得淑女以配君子”者,亦《诗·关雎序文》也。

言《二南》皆是正始之道,先美家内之化,是以《关雎》之篇,说后妃心之所乐,

乐得此贤善之女,以配己之君子也。云“三纲之首,王化之端”者,《白虎通》

云:“三纲者何谓?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有夫妇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二南》之诗,首论夫妇。文王刑于寡

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是故二国之诗以后妃夫人之德为首,终以《麟趾》、

《驺虞》,言后妃夫人有斯德,兴助其君子,皆可以成功,至于致嘉瑞,故为三

纲之首,王教之端也。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郑曰:“玉,圭璋之属。帛,束帛之属。

言礼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乃贵其安上治民。”)乐云乐云,锺鼓云乎哉?”

(马曰:“乐之所贵者,移风易俗,非谓锺鼓而已。”)

[疏]“子曰”至“乎哉”。○正义曰:此章辨礼乐之本也。“子曰:礼云礼

云,玉帛云乎哉”者,玉,圭璋之属;帛,束帛之属,皆行礼之物也。言礼之所

云,岂在此玉帛云乎哉者?言非但崇此玉帛而已,所贵者,在於安上治民。“乐

云乐云,锺鼓云乎哉”者,锺鼓,乐之器也。乐之所贵者,贵其移风易俗,非谓

贵此锺鼓铿锵而已,故孔子叹之。重言之者,深明乐之本不在玉帛锺鼓也。

子曰:“色厉而内荏,(孔曰:“荏,柔也。为外自矜厉而内柔佞。”)譬

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孔曰:“为人如此,犹小人之有盗心。穿,穿

壁。窬,窬墙。”)

[疏]“子曰: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正义曰:此

章疾时人体与情反也。厉,矜庄也。荏,柔佞也。穿,穿壁。窬,窬墙也。言外

自矜厉,而内柔佞,为人如此,譬之犹小人,外虽持正,内常有穿壁窬墙窃盗之

心也与。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周曰:“所至之乡,辄原其人情,而为意以

待之,是贼乱德也。。”一曰:“乡,向也,古字同。谓人不能刚毅,而见人辄

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此所以贼德。”)

[疏]“子曰:乡原,德之贼也”。○正义曰:此章疾时人之诡随也。旧解有

二:周曰:“所至之乡,辄原其人情,而为意以待之,是贼乱德也。”何晏云:

“一曰:乡,向也,古字同。谓人不能刚毅,而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

此所以贼德也。”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马曰:“闻之於道路,则传而说之。”)

[疏]“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正义曰:此章疾时人不习而传之

也。涂亦道也。言闻之於道路,则於道路传而说之,必多谬妄,为有德者所弃也。

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孔曰:“言不可与事君。”)其未得之也,

患得之。(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之,楚俗言。)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

所不至矣。”(郑曰:“无所不至者,言其邪媚,无所不为。”)

[疏]“子曰鄙夫”至“至矣”。○正义曰:此章论鄙夫之行也。“子曰:鄙

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者,言凡鄙之人不可与之事君也。“其未得之也,患得之”

者,此下明鄙夫不可与事君之由也。患得之者,患不能得也。言其初未得事君也,

时常患己不能得事君也。“既得之,患失之”者,言不能任直守道,常忧患失其

禄位也。“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者,苟,诚也。若诚忧失之,则用心顾惜,

窃位偷安,言其邪媚无所不为也。以此故不可与事君也。

子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包曰:“言古者民疾与今时

异。”)古之狂也肆,(包曰:“肆,极意敢言。”)今之狂也荡;(孔曰:

“荡,无所据。”)古之矜也廉,(马曰:“有廉隅。”)今之矜也忿戾;(孔

曰:“恶理多怒。”)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疏]“子曰”至“已矣”。○正义曰:此章论今人浇薄,不如古人也。“子

曰: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者,亡,无也。言古者淳朴之时,民之行

有三疾,今也浇薄,或是亦无也。言古者民疾与今时异。“古之狂也肆”者,此

下历言三疾也。肆,谓极意敢言,多抵触人也。“今之狂也荡”者,谓忿怒而多

弗戾,恶理多怒。“古之愚也直”者,谓心直而无邪曲。“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者,谓多行欺诈自利也。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王曰:“巧言无实,令色无质。”)

[疏]“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正义曰:此章与《学而篇》同。弟子

各记所闻,故重出之。

子曰:“恶紫之夺朱也,(孔曰:“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

而夺正色。”)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包曰:“郑声,淫声之哀者。恶其乱雅

乐。”)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曰:“利口之人,多言少实,苟能悦媚时君,

倾覆国家。”)

[疏]“子曰”至“家者”。○正义曰:此章记孔子恶邪夺正也。“恶紫之夺

朱也”者,朱,正色。紫,间色之好者。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也。“恶郑声之乱雅

乐也”者,郑声,淫声之哀者。恶其淫声乱正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利

口之人,多言少实,苟能悦媚时君,倾覆国家也。○注“孔曰”至“正色”。○

正义曰:云“朱,正色。紫,间色”者,皇氏云:正,谓青赤田白黑五方正色。

不正,谓五方间色,绿红碧紫骝黄色是也。青是东方正,绿是东方间。东为木,

木色青。木克土,土色黄,并以所克为间,故绿色青黄也。朱是南方正,红是南

方间。南为火,火色赤。火克金,金色白,故红色赤白也。白是西方正,碧是西

方间。西为金,金色白。金克木,木色青,故碧色青白也。黑是北方正,紫是北

方间。北方水,水色黑。水克火,火色赤,故紫色赤黑也。黄是中央正,骝黄是

中央间。中央土,土色黄。土克水,水色黑,故骝黄色黄黑也。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言之为益

少,故欲无言。)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疏]“子曰”至“言哉”。○正义曰:此章戒人慎言也。“子曰:予欲无言”

者,君子讷於言而敏於行,以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

小子何述焉”者,小子,弟子也。子贡闻孔子不欲言,故告曰:“夫子若不言,

则弟子等何所传述?”“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者,

此孔子举天亦不言而令行以为譬也。天何尝有言语哉?而四时之令递行焉,百物

皆依时而生焉,天何尝有言语教命哉?以喻人若无言,但有其行,不亦可乎!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孺悲,

鲁人也。孔子不欲见,故辞之以疾。为其将命者不已,故歌令将命者悟,所以令

孺悲思之。)

[疏]“孺悲”至“闻之”。○正义曰:此章盖言孔子疾恶也。“孺悲欲见孔

子,孔子辞以疾”者,孺悲,鲁人也。来欲见孔子,孔子不欲见,故辞之以疾也。

“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者,将犹奉也。奉命者,主人传辞出入人

也。初,将命者来,入户言孺悲求见,夫子辞之以疾。又为将命者不已,故取瑟

而歌,令将命者闻之而悟,己无疾,但不欲见之,所以令孺悲思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旧既没,新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马曰:“《周书·月

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酋

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钻火各异木,故曰改火也。”)子曰:“食夫

稻,衣夫锦,於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

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孔曰:“旨,美

也。责其无仁恩於亲,故再言‘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

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马曰:“子生未三岁,为父母所怀抱。”)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曰:“自天子达於庶人。”)予也有三年之爱

於其父母乎!”(孔曰:“言子之於父母,‘欲报之恩,昊天罔极’,而予也有

三年之爱乎!”)

[疏]“宰我”至“母乎”。○正义曰:此章论三年丧礼也。“宰我问:三年

之丧,期已久矣”者,《礼·丧服》为至亲者三年。宰我嫌其期月大远,故问於

夫子曰:“三年之丧,期已久矣乎?”“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

乐必崩”者,此宰我又说丧不可三年之义也。言礼检人迹,乐和人心,君子不可

斯须去身。惟在丧则皆不为也。不为既久,故礼坏而乐崩也。“旧既没,新

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者,宰我又言,三年之丧,一期为足之意也。夫人

之变迁,本依天道。一期之间,则旧已没,新已成。钻木出火谓之燧。言钻

燧者又已改变出火之木。天道万物既已改新,则人情亦宜从旧,故丧礼但一期而

除,亦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於女安乎”者,孔子见宰我言至亲之

丧,欲以期断,故问之。言礼为父母之丧,既殡,食粥,居倚庐,斩衰三年。期

而小祥,食菜果,居垩室,练冠纟原缘,要不除。今女既期之後,食稻衣锦,

於女之心,得安否乎?“曰:安”者,宰我言,既期除丧,即食稻衣锦,其心安

也。“女安,则为之”者,孔子言,女心安,则自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

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者,孔子又为说不可

安之礼。旨,美也。言君子之居丧也疾,即饮酒食肉,虽食美味,不以为甘,虽

闻乐声,不以为乐,寝苫枕块,居处不求安也。故不为食稻衣锦之事。今女既心

安,则任自为之。责其无仁恩於亲,故再言“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怀”者,予,宰我名。宰我方当愚执,

夫子不欲面斥其过,故宰我既问而出去,孔子对二三子言曰:夫宰予不仁於父母

也!凡人子生未三岁,常为父母所怀抱,既三年,然後免离父母之怀。是以圣人

制丧礼,为父母三年。“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者,通,达也。谓上自天

子,下达庶人,皆为父母三年,故曰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於其父母乎”者,

为父母爱己,故丧三年。今予也不欲行三年之服,是有三年之恩爱於父母乎?○

注“马曰”至“火也”。○正义曰:云“《周礼·月令》有更火之文”者,《周

书》,孔子所删《尚书》百篇之馀也,晋成康中得之汲冢,有《月令》篇,其辞

今亡。案《周礼》“司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云:

“行犹用也。变犹易也。”郑司农说以《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

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酋之火,冬取槐檀之火。”其文与此正同。释

者云:“榆柳青故春用之,枣杏赤故夏用之,桑柘黄故季夏用之,柞酋白故秋

用之,槐檀黑故冬用之。”○注“孔曰:自天子达於庶人”。○正义曰:《礼记

·三年问》云:“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郑玄云:“达,谓自天子至於

庶人。”《丧服四制》曰:“此丧之所以三年,贤者不得过,不肖者不得不及。”

《檀弓》曰:“先王制礼也,过之者俯而就之,不至焉者而及之也。”圣人虽

以三年为文,其实二十五月而毕,若驷之过隙,然而遂之,则是无穷也,故先王

为之立中制节,壹使足以成文理则释之矣。《丧服四制》曰:“始死,三日不怠,

三月不解,期悲哀。三年忧,恩之杀也。”故孔子云:“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

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达丧也。”所以丧必三年为制也。○注“孔曰”至

“爱乎”。○正义曰: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者,《小雅·蓼莪》文。郑笺

云:“之犹是也。我欲报父母是德,昊天乎,我心无极。”云“予也有三年之爱

乎”者,言宰予不欲服丧三年,是无三年之爱也。缪协云:“尔时礼坏乐崩,三

年不行。宰我大惧其往,以为圣人无微旨以戒将来,故假时人之谓,启愤於夫子,

义在屈己以明道也。”

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马曰:“为其无所据乐,善生淫欲。”)

[疏]“子曰”至“乎已”。○正义曰:此章疾人之不学也。“子曰:饱食终

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者,言人饱食终日,於善道无所用心,则难以为处矣哉。

“不有博奕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者,贤,胜也。已,止也。博,《说文》作

{博},扃戏也,六箸十二也。古者乌胄作{博}。围谓之奕。《说文》弈

从廾,言竦两手而执之。棋者所执之子,以子围而相杀,故谓之围棋。围称弈

者,又取其落弈之义也。夫子为其饱食终日,无所据乐,善生淫欲,故教之曰:

“不有博弈之戏者乎?若其为之,犹胜乎止也。”欲令据此为乐,则不生淫欲也。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疏]“子路”至“为盗”。○正义曰:此章抑子路也。“子路曰:君子尚勇

乎”者,子路有勇,意谓勇可崇尚,故问於夫子曰:“君子当尚勇乎?“子曰:

君子义以为上”者,言君子不尚勇而上义也。上即尚也。“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者,君子指在位者,合宜为义。言在位之人,有勇而无义,

则为乱逆。在下小人,有勇而无义,则为盗贼。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包曰:“好

称说人之恶,所以为恶。”)恶居下流而讪上者,(孔曰:“讪,谤毁。”)恶

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马曰:“窒,窒塞也。”)曰:“赐也亦有恶

乎?”“恶徼以为知者,(孔曰:“徼,抄也。抄人之意,以为己有。”)恶不

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包曰:“讦,谓攻发人之阴私。”)

[疏]“子贡”至“直者”。○正义曰:此章论人有恶行可憎恶也。“子贡曰:

君子亦有恶乎”者,君子谓夫子也。子贡问:夫子之意亦有憎恶者乎?“子曰:

有恶”者,答言有所憎恶也。“恶称人之恶”者,谓好称说人之恶,所以恶之。

“恶居下流而讪上”者,讪,谤毁也。谓人居下位而谤毁在上,所以恶之也。

“恶勇而无礼”者,勇而无礼义为乱,所以恶之也。“恶果敢而窒”者,窒,谓

窒塞。谓好为果敢,窒塞人之善道,所以恶之也。“曰:赐也亦有恶乎”者,子

贡言,赐也亦有所憎恶也。“恶徼以为知”者,徼,抄也。礼“毋抄说”,若抄

人之意,以为己有,所以恶之。“恶不孙以为勇”者,孙,顺也。君子义以为勇。

若以不顺为勇者,亦可恶也。“恶讦以为直”者,讦,谓攻发人之阴私也。人之

为直,当自直。己若攻发他人阴私之事,以成已之直者,亦可恶也。

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疏]“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正义曰:

此章言女子与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

远之则好生怨恨。此言女子,举其大率耳。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

论也。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郑曰:“年在不惑而为人所恶,

终无善行。”)

[疏]“子曰: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正义曰:此章言人年四十犹

为恶行,而见憎恶於人者,则是其终无善行也已。以其年在不惑,而犹为人所恶,

必不能追改故也。

●卷十八·微子第十八

[疏]正义曰:此篇论天下无道,礼坏乐崩,君子仁人或去或死,否则隐沦岩

野,周流四方,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四乳生八士之名。以前篇言群小在位,则

必致仁人失所,故以此篇次之。

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马曰:“微、箕,二国名。子,爵

也。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纣之诸父。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

狂为奴,比干以谏见杀。”)孔子曰:“殷有三仁焉。”(仁者爱人。三人行异

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

[疏]“微子”至“仁焉”。○正义曰:此章论殷有三仁,志同行异也。“微

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者,微子,纣之庶兄。箕子、比干、纣之诸

父。见纣无道,微子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杀。“孔子曰:殷有三仁

焉”者,爱人谓之仁。三人所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忧乱宁民也。○注“马曰”

至“见杀”。○正义曰:云“微、箕,二国名。子,爵也”者,孔安国云:

“微,圻内国名,子爵,为纣卿士,去无道。”郑玄以为微与箕俱在圻内,孔虽

不言箕,亦当在圻内。王肃云:“微,国名,子爵,入为王卿士。”肃意盖以微

为圻外,故言入也。微子名启,《世家》作开,辟汉景帝名也。“微子,纣之庶

兄。箕子、比干,纣之诸父”者,启与其弟仲衍皆纣之同母庶兄也。《吕氏春秋

·仲冬纪》云:“纣之母生微子启与仲衍,其时尤尚为妾。改而为妻,後生纣。

纣之父欲立微子启为太子,太史据法而争曰:‘有妻之子,不可立妾之子。’故

立纣为後。”遍检书传,不见箕子之名。惟司马彪注《庄子》云:“箕子,名胥

馀。”不知出何书也。《家语》曰“比干于纣,亲则诸父”,知比干是纣之诸父

耳。箕子则无文。《宋世家》云:“箕子者,纣之亲戚也。”言亲戚,不知为父

为兄也。郑玄、王肃皆以箕子为纣之诸父,服虔、杜预以为纣之庶兄,既无正文,

各以意言之耳。云“微子见纣无道,早去之。箕子佯狂为奴,比干以谏见杀”者,

《尚书·微子篇》备有去殷之事。《本纪》云:“西伯既卒,周武王之东伐,至

盟津。诸侯叛殷,会周者八百。诸侯皆曰:‘纣可伐矣。’武王曰:‘尔未知天

命。’乃复归。纣愈淫乱不止。微子数谏不听,乃与太师谋,遂去。比干曰:

‘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乃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

比干,观其心。箕子惧,乃佯狂为奴,纣又囚之。”是也。

柳下惠为士师,(孔曰:“士师,典狱之官。”)三黜。人曰:“子未可以

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孔曰:“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

国俱当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疏]“柳下”至“之邦”。○正义曰:此一章论柳下惠之行也。“柳下惠为

士师”者,士师,典狱之官也。“三黜”者,时柳下惠为鲁典狱之官,任其直道,

群邪丑直,故三被黜退。“人曰:子未可以去乎”者,或人谓柳下惠曰:吾子数

被黜辱,未可以去离鲁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

必去父母之邦”者,答或人不去之意也。焉,何也。枉,曲也。时世皆邪,已用

直道以事於人,则何往而不三黜乎?言苟直道以事人,所至之国俱当复三黜。若

舍其直道,而曲以事人,则在鲁亦不见黜,何必去父母所居之国也?○注“士师,

典狱之官”。○正义曰:士师,即《周礼》司寇之属,有士师、卿士,皆以士为

官名。郑玄云:“士,察也,主察狱讼之事。”是士师为典狱之官也。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孔曰:

“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孟氏为下卿,不用事。言待之以二者之间。”)

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以圣道难成,故云吾老不能用。)

[疏]“齐景”至“子行”。正义曰:此章言孔子失所也。“齐景公待孔子”

者,待,遇也,谓以禄位接过孔子也。“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

待之”者,鲁三卿,季氏为上卿,最贵;孟氏为下卿,不用事。景公言,我待孔

子以上卿之位,若鲁季氏,则不能,以其有田氏专政故也。又不可使其位卑,若

鲁孟氏。故欲待之以季、孟二者之间。“曰:吾老矣,不能用也”者,时景公为

臣下所制,虽说孔子之道,而终不能用,故云圣道难成,吾老不能用也。“孔

子行”者,去齐而归鲁也。○注“以圣道难成,故云吾老不能用”。○正义曰:

案《世家》云:“鲁昭公奔齐。顷之,鲁乱。孔子齐。景公数问政。景公说,

将以尼田封孔子。晏婴谏而止之。异曰,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

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

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是其事也。

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孔曰:“桓子,季孙斯也,

使定公受齐之女乐,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日。”)

[疏]“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正义曰:此章言

孔子去无道也。桓子,季孙斯也,使定公受齐之女乐,君臣相与观之,废朝礼三

日,孔子遂行也。案《世家》:“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

事。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

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齐人闻之而惧,

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犁Θ:‘请先

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於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

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陈女乐文马於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

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於政事。子路曰:‘夫子

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如致番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

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番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

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

出走;彼妇人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

‘孔子亦何言?’师己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也夫!’孔子

遂卫。”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孔曰:“接舆,楚人。佯狂而来歌,欲以感切孔

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孔曰:“比孔子於凤鸟。凤鸟待圣君乃

见,非孔子周行求合,故曰衰。”)往者不可谏,(孔曰:“已往所行,不可复

谏止。”)来者犹可追。(孔曰:“自今已来,可追自止,辟乱隐居。”)已而,

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曰:“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

再言之者,伤之深也。”)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包曰:

“下,下车。”)

[疏]“楚狂”至“之言”。○正义曰:此章记接舆佯狂感切孔子也。“楚狂

接舆歌而过孔子”者,接舆,楚人,姓陆名通,字接舆也。昭王时,政令无常,

乃被发佯狂,不仕,时人谓之楚狂也。时孔子楚,与接舆相遇,而接舆行歌从

孔子边过,欲感切孔子也。“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

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者,此其歌辞也。知孔子有圣德,故比孔子

於凤。但凤鸟待圣君乃见,今孔子周行求合诸国,而每不合,是凤德之衰也。谏,

止也。言已往所行者,不可复谏止也。自今已来,犹可追而自止。欲劝孔子辟乱

隐居也。“已而,已而”者,言世乱已甚,不可复治也。再言之者,伤之深也。

殆,危也。言今之从政者皆无德,自将危亡无日,故曰殆而。而皆语辞也。“孔

子下,欲与之言”者,下,谓下车。孔子感其言,故下车,欲与语。“而辟之,

不得与之言”者,,谓疾行也。疾行以辟孔子,故孔子不得与之言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郑曰:“长沮、桀溺,隐

者也。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津,济渡处。”)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

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

(马曰:“言数周流,自知津处。”)问於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

“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

也,而谁以易之?(孔曰:“滔滔,周流之貌。言当今天下治乱同,空舍此彼,

故曰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士有辟人

之法,有辟世之法。长沮、桀溺谓孔子为士,从辟人之法;已之为士,则从辟世

之法。)而不辍。(郑曰:“,覆种也。辍,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为其不达已意而便非己也。)曰:“鸟兽不可与同群,

(孔曰:“隐於山林是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孔曰:“吾自当与

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言凡天

下有道者,丘皆不与易也,己大而人小故也。)

[疏]“长沮”至“易也”。○正义曰:此章记孔子周流,为隐者所讥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者,长沮、桀溺,隐者也。耜,

耕器也。二耜为耦。津,济渡之处也。长沮、桀溺并二耜而耕,孔子道行於旁过

之,使子路往问济渡之处也。“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者,执舆,谓执辔在车

也。时子路为御,既使问津,孔子代之而执辔,故长沮见而问子路曰:夫执辔者

为谁人?“子路曰:为孔丘”者,子路以其师名闻於天下,故举师之姓名以答长

沮也。“曰:是鲁孔丘与”者,长沮旧闻夫子之名,见子路之答,又恐非是,故

复问之曰:“是鲁国之孔丘与?与是疑而未定之辞。“曰:是也”者,子路言,

是鲁孔丘也。”曰:是知津矣”者,长沮言,既是鲁孔丘,是人数周流天下,自

知津处,故乃不告。“问於桀溺”者,长沮不告津处,故子路复问桀溺。“桀溺

曰:子为谁”者,不识子路,故问之。“曰:为仲由”者,子路称姓名以答也。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者,桀溺旧闻鲁孔丘之门徒有仲由,有恐非是,故复问

之曰是与?“曰:然”者,然尤是也。子路言已是鲁孔丘之徒也。“曰:滔滔者

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者,此讥孔子周流天下也。滔滔,周流之貌。言孔子

何事滔滔然周流者乎?当今天下治乱同,皆是无道也,空舍此彼,谁以易之为

有道者也?“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者,士有辟人、辟世

之法,谓孔子从辟人之法,长沮、桀溺自谓从辟世之法。且而皆语辞,与犹等也。

既言天下皆乱,无以易之,则贤者皆合隐辟。且等其隐辟,从辟人之法则有周流

之劳,从辟世之法则有安逸之乐,意令孔子如已也。“而不辍”者,,覆种

也。辍,止也。覆种不止,不以津告。“子路行以告”者,子路以长沮、桀溺之

言告夫子。“夫子怃然”者,怃,失意貌。谓不达己意而便非己也。“曰:鸟兽

不可与同群”者,孔子言其不可隐居避世之意也。山林多鸟兽,不可与同群。若

隐於山林,是同群也。“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者,与,谓相亲与。我非天下

人之徒众相亲与而更谁亲与?言吾自当与此天下人同群,安能去人从鸟兽居乎?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者,言凡天下有道者,我皆不与易也,为其己大而人小

故也。○注“耜广五寸,二耜为耦”。○正义曰:此《周礼·考工记》文也。郑

注云:“古者耜一金,两人并发之。今之耜歧头两金,象古之耦也。”《月令》

云:“耒耜。”郑注云:“耜者,耒之金。”

子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包曰:“丈人,老人也。,竹器。”)

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不分,孰为夫子?”

(包曰:“丈人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谁为夫子而索之邪?”)植其杖

而芸。(孔曰:“植,倚也。除草曰芸。”)子路拱而立。(未知所以答。)止

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孔曰:“子路反至其家,丈人出行不在。”)子

路曰:“不仕无义。(郑曰:“留言以语丈人之二子。”)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孔曰:“言女知父子相养不可废,反可废君臣之义

邪?”)欲其身,而乱大伦。(包曰:“伦,道理也。”)君子之仕也,行其

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包曰:“言君子之仕,所以行君臣之义,不必

自己道得行。孔子道不见用,自已知之。”)

[疏]“子路”至“之矣”。○正义曰:此章记隐者与子路相讥之语也。“子

路从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者,子路随从夫子,行不相及而独在後,逢老人

以杖担荷竹器。“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者,夫子,孔子也。“丈人曰:四体

不勤,五不分,孰为夫子”者,丈人责子路云:“不勤劳四体,不分殖五,

谁为夫子,而来问我求索之邪?”“植其杖而芸”者,植,倚立也。芸,除草也。

丈人既责子路,至於田中,倚其荷之杖而芸其苗。“子路拱而立”者,子路未

知所以答,故随至田中,拱手而立也。“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

焉”者,丈人留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丈人知子路贤,故又以二子见於子路

也。“明日,子路行以告”者,既宿之明日,子路行去,遂及夫子,以丈人所言

及鸡、黍、见子之事△告之也。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

者,夫子言,此丈人必贤人之隐者也。使子路反求见之,欲语以己道。子路反而

至其家,则丈人出行不在也。“子路曰:不仕无义”者,丈人既不在,留言以语

丈人之二子,令其父还则述之。此下之言,皆孔子之意,言父子之道,天性也,

君臣之义也,人性则皆当有之。若其不仕,是无君臣之义也。“长幼之节,不可

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者,言女知父子相养,是知长幼之节不可废也,

反可废君臣之义而不仕浊世?欲清其身,则乱於君臣之义大道理也。“君子之

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者,言君子之仕,非苟利禄而已,所以

行君臣之义,亦不必自己道得行。孔子道不见用,自已知之也。○注“,竹器”。

○正义曰:《说文》作莜,芸田器也。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逸民者,节行超

逸也。包曰:“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

叔齐与!”(郑曰:“言其直已之心,不入庸君之朝。”)谓“柳下惠、少连,

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孔曰:“但能言应伦理,行应

思虑,如此而已。”)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包曰:“放,置也。不复

言世务。”)身中清,废中权。(马曰:“清,纯洁也。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

合於权也。”)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马曰:“亦不必进,亦不必退,

唯义所在。”)

[疏]“逸民”至“不可”。○正义曰:此章论逸民贤者之行也。“逸民:伯

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者,逸民,谓民之节行超逸者也。

此七人皆逸民之贤者也。“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者,此

下孔子论其逸民之行也。言其直己之心,不降志也,不入庸君之朝,不辱身也,

惟伯夷、叔齐有此行也。“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

斯而已矣”者,又论此二人食禄乱朝,是降志辱身也。伦,理也。中伦中虑,但

能言应伦理,行应思虑,如此而已。不以世务婴心,故亦谓之逸民。“谓虞仲、

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者,放,置也。清,纯洁也。权,反常合道

也。孔子又论此二人隐Т退居,放置言语,不复言其世务,其身不仕浊世,应於

纯洁;遭世乱,自废弃以免患,应於权也。“我则异於是,无可无不可”者,孔

子言,我之所行,则与此逸民异,亦不必进,亦不必退,唯义所在,故曰无可无

不可也。不论朱张之行者,王弼云:“朱张字子弓,荀卿以比孔子。”言其行与

孔子同,故不论也。

大师挚齐,亚饭干楚,(孔曰:“亚,次也。次饭,乐师也。挚、干皆

名。”)三饭缭蔡,四饭缺秦,(包曰:“三饭、四饭,乐章名,各异师。

缭、缺皆名也。”)鼓方叔入於河,(包曰:“鼓,击鼓者。方叔,名。入,谓

居其河内。”)播鼗武入於汉,(孔曰:“播,摇也。武,名也。)少师阳、击

磬襄入於海。(孔曰:“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去。阳,襄皆名。”)

[疏]“大师”至“於海”。○正义曰:此章记鲁哀公时,礼坏乐崩,乐人皆

去也。“大师挚齐”者,太师,乐官之长,名挚,去鲁而齐也。“亚饭干

楚”者,亚,次也。天子诸侯每食奏乐,乐章各异,各有乐师。次饭乐师名干往

楚,三饭乐师名缭往蔡,四饭乐师名缺往秦。“鼓方叔入於河”者,击鼓者名方

叔入於河内也。“播鼗武入於汉”者,播,摇也。鼗如鼓而小,有两耳,持其柄

摇之,旁耳还自击。摇鼗鼓者名武入居於汉中也。“少师阳、击磬襄入於海”者,

阳、襄皆名,二人入居於海内也。

周公谓鲁公(孔曰:“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鲁。”)曰:“君子不施

其亲,(孔曰:“施,易也。不以他人之亲易已之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孔曰:“以,用也。怨不见听用。”)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孔曰:“大故,谓恶逆之事。”)

[疏]“周公”至“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於一人”。○正义曰:此

一章记周公戒鲁公之语也。“周公谓鲁公”者,鲁公,周公之子伯禽,封於鲁。

将之国,周公戒之也。“曰:君子不施其亲”者,施,易也。言君子为国,不以

他人之亲易己之亲,当行博爱广敬也。“不使大臣怨乎不以”者,以,用也。既

仕为大臣,则当听用之,不得令大臣怨不见听用。“故旧无大故,则不弃”者,

大故,谓恶逆之事也。故旧朋友无此恶逆之事,则不有遗弃也。“无求备於一人”

者,求,责也。任人当随其才,无得责备於一人也。

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包曰:

“周时四乳生八子,皆为显士,故记之尔。”)

[疏]“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

○正义曰:此章记异也。周时有人四偏生子而乳之,每乳皆二子,凡八子,皆为

显士,故记之耳。郑玄以为成王时。刘向、马融皆以为宣王时。

●卷十九·子张第十九

[疏]正义曰:此篇记士行、交情、仁人、勉学,或接闻夫子之语,或辨扬圣

师之德,以其皆弟子所言,故善次诸篇之後。

子张曰:“士见危致命,(孔曰:“致命,不爱其身。”)见得思义,祭思

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疏]“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正义曰:此章言士行也。士者,有德之称,自卿大夫已下皆是。致命,谓不爱其

身。子张言,为士者,见君有危难,不爱其身,致命以救之;见得利禄,思义然

後取;有祭事,思尽其敬;有丧事,当尽其哀,有此行者,其可以为士已矣。

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曰:“言无

所轻重。”)

[疏]“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正义曰:

此章言人行之不备者。弘,大也。笃,厚也。亡,无也。言人执守其德,不能弘

大,虽信善道,不能笃厚,人之若此,虽存於世,何能为有而重?虽没於世,何

能为无而轻?言於世无所轻重也。

子夏之门人问交於子张。(孔曰:“问与人交接之道。”)子张曰:“子夏

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

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於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

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包曰:“友交当如子夏,交当如子张。”)

[疏]“子夏”至“人也”。○正义曰:此章论与人结交之道。“子夏之门人

问交於子张”者,门人,谓弟子。“问交”,问与人交接之道。“子张曰:子夏

云何”者,子张反问子夏之门人,汝师尝说结交之道云何乎?“对曰:子夏曰:

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者,子夏弟子对子张述子夏之言也。子夏言:结交之道,

若彼人贤,可与交者,即与之交;若彼人不贤,不可与之交者,则拒之而不交。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者,言已之所闻结交之道与子夏所说异也。“君子尊贤

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者,此所闻之异者也。言君子之人,见彼贤则尊重之,

虽众多亦容纳之。人有善行者则嘉美之,不能者则哀矜之。“我之大贤与,於人

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者,既陈其所闻,又论其

不可拒人之事。诚如子夏所说,可者与之,不可者拒之。设若我之大贤,则所在

见容也。我若不贤,则人将拒我,不与己交,又何暇拒他人乎?然二子所言,各

是其见论交之道,不可相非。友交当如子夏,交当如子张。

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小道,谓异端。)致远恐泥,(包曰:

“泥难不通。”)是以君子不为也。”

[疏]“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正义曰:此章勉人学为大道正典也。小道谓异端之说,百家语也。虽曰小道,亦

必有小理可观览者焉,然致远经久,则恐泥难不通,是以君子不学也。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孔曰:“日知其所未闻。”)月无忘其所能,可

谓好学也已矣。”

[疏]“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正义曰:

此章劝学也。亡,无也。旧无闻者当学之,使日知其所未闻。旧已能者当温寻之,

使月无忘也。能如此者,可以谓之好学。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孔曰:“广学而厚识之。”)切问而近思,(切

问者,切问於己所学未悟之事。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问所未学,远思

所未达,则於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在其中矣。”

[疏]“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正义曰:此章

论好学近於仁也。博,广也。笃,厚也。志,识也。言广学而厚识之,使不忘。

切问者,亲切问於己所学未悟之事,不滥问之也。近思者,思己所未能及之事,

不远思也。若问所未学,远思所未达,则於所习者不精,所思者不解。仁者之

性纯笃,今学者既能笃志近思,故曰仁在其中矣。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包曰:“言百工处其

肆则事成,犹君子学以致其道。”)

[疏]“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正义曰:此章亦

勉人学,举百工以为喻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五材各有

工,言百,众言之也。肆,谓官府造作之处也。致,至也。言百工处其肆,则能

成其事,犹君子勤於学,则能至於道也。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孔曰:“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疏]“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正义曰:此章言小人不能改过也。言

小人之有过也,必文饰其过,强为辞理,不言情实也。

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郑曰:

“厉,严正。”)

[疏]“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正义

曰:此章论君子之德也。望之、即之及听其言也,有此三者,变易常人之事也。

厉,严正也。常人,远望之则多懈惰,即近之则颜色猛厉,听其言则多佞邪。唯

君子则不然,人远望之则正其衣冠,尊其瞻视,常俨然也;就近之则颜色温和,

及听其言辞,则严正而无佞邪也。

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王曰:“厉,犹病也。”)

信而後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疏]“子夏曰:君子信而後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後谏,未信则

以为谤己也。”○正义曰:此章论君子使下事上之法也。厉,犹病也。言君子若

在上位,当先示信於民,然後劳役其民,则民忘其苦也。若未尝施信而便劳役之,

则民以为从欲崇侈、妄加困病於己也。若为人臣,当先尽忠於君,待君信己,而

後可谏君之失。若君未信己,而便称君过失以谏诤之,则君以为谤ゥ於己也。

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孔曰:“闲,犹法也。”)小德出入可也。”

(孔曰:“小德不能不逾法,故曰出入可。”)

[疏]“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正义曰:此章论人之德有

小大,而行亦不同也。闲,犹法也。大德之人,谓上贤也,所行皆不越法则也。

小有德者,谓次贤之人,不能不逾法。有时逾法而出,旋能入守其法,不责其备,

故曰可也。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

如之何?”(包曰:“言子夏弟子,但当对宾客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

人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故云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

(孔曰:“噫,心不平之声。”)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後倦焉?

(包曰:“言先传业者必先厌倦,故我门人先教以小事,後将教以大道。”)譬

诸草木,区以别矣。(马曰:“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如草木,异类区别,言学

当以次。”)君子之道,焉可诬也?(马曰:“君子之道,焉可使诬言我门人但

能洒扫而已。”)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孔曰:“终始如一,唯圣人耳。”)

[疏]“子游”至“人乎”。○正义曰:此章论人学业有先後之法也。“子游

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未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者,子游,言偃也。门人小子,谓弟子也。应,当也。抑,语辞也。本,谓先王

之道。言偃有时评论子夏之弟子,但当对宾客威仪礼节之事则可。然此但是人

之末事耳,不可无其本。今子夏弟子於其本先王之道则无有,不可奈何,故云如

之何也。“子夏闻之,曰:噫”者,噫,心不平之声。子夏既闻子游之言,中心

不平之,故曰噫!“言游过矣”者,谓言偃所说为过失也。“君子之道,孰先传

焉?孰後倦焉”者,言君子教人之道,先传业者必先厌倦,谁有先传而後倦者乎?

子夏言,我之意,恐门人闻大道而厌倦,故先教以小事,後将教以大道也。“譬

诸草木,区以别矣”者,诸,之也。言大道与小道殊异,譬之草木,异类区别,

言学当以次也。“君子之道,焉可诬也”者,言君子之道,当知学业以次,安可

便诬罔言我门人但能洒扫而已。“有始有卒者,其唯圣人乎”者,卒,犹终也。

言人之学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能终始如一,不厌倦者,其唯圣人耳。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马曰:“行有馀力,则以学文。”)学而优则仕。”

[疏]“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正义曰:此章劝学也。言人

之仕官行己职而优间有馀力,则以学先王之遗文也。若学而德业优长者则当仕进,

以行君臣之义也。

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孔曰:“毁不灭性。”)

[疏]“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正义曰:此章言居丧之礼也。言人有父

母之丧,当致极哀,不得过毁以至灭性,灭性则非孝。○注“毁不灭性”。○

正义曰:此《孝经》文也。注云:“不食三日,哀毁过情,灭性而死,皆亏孝道,

故圣人制礼施教,不令至於陨灭。”

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包曰:“言子张容仪之难及。”)然而未

仁。”

[疏]“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正义曰:此章论子张材

德也。子游言吾同志之友子张,其容仪为难能及也,然而其德未仁。

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郑曰:“言子张容仪盛,而於

仁道薄也。”)

[疏]“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正义曰:此章亦论子张

材德也。堂堂,容仪盛貌。曾子言子张容仪堂堂然盛,於仁道则薄,故难与并为

仁矣。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马曰:“言人

虽未能自致尽於他事,至於亲丧,必自致尽。”)

[疏]“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正义曰:

此章论人致诚之事也。诸,之也。曾子言:“我闻之夫子言,人虽未能自致尽其

诚於他事,至於亲丧,必自致尽也。”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

政,是难能也。”(马曰:“孟庄子,鲁大夫仲孙连也。谓在谅阴之中,父臣及

父政虽有不善者,不忍改也。”)

[疏]“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

父之政,是难能也”。○正义曰:此章论鲁大夫仲孙连之孝行也。言其他哭泣之

哀,齐斩之情,饣粥之食,他人可能及之也。其在谅阴之中,父臣及父政虽有

不善者,不忍改之也,是他人难能也。

孟氏使阳肤为士师,(包曰:“阳肤,曾子弟子。士师,典狱之官。”)问

於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马曰:

“民之离散为轻漂犯法,乃上之所为,非民之过,当哀矜之,勿自喜能得其情。”)

[疏]“孟氏”至“勿喜”。○正义曰:此章论典狱之法也。“孟氏使阳肤为

士师”者,阳肤,曾子弟子。士师,典狱之官。“问於曾子”者,问其师求典狱

之法也。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者,言上

失为君之道,民人离散,为轻易漂掠,犯於刑法亦已久矣,乃上之失政所为,非

民之过。女若求得其情,当哀矜之勿自喜也。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孔曰:“纣为不善,以丧天下,後世憎甚之,皆以天下之恶归之於纣。”)

[疏]“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

归焉”。○正义曰:此章戒人为恶也。纣名辛,字受德,商末世之王也。为恶不

道,周武王所杀。《谥法》:“残义损善曰纣。”言商纣虽为不善,以丧天下,

亦不如此之甚也,乃後人憎甚之耳。下流者,谓为恶行而处人下,若地形卑下,

则众流所归。人之为恶处下,众恶所归,是以君子常为善,不为恶,恶居下流故

也。纣为恶行,居下流,则人皆以天下之恶归之於纣也。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孔曰:“更,改也。”)

[疏]“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

仰之。”正义曰:此章论君子之过,似日月之食也。更,改也。言君子苟有过也,

则为众所知,如日月正当食时,则万物皆观也。及其改过之时,则人皆复仰其德,

如日月明生之後,则万物亦皆仰其明。

卫公孙朝(马曰:“公孙朝,卫大夫。”)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子

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

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孔曰:“文武之道,未坠落於地,贤与不贤各

有所识。夫子无所不从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孔曰:“无所不从学,故

无常师。”)

[疏]“卫公”至“之有”。正义曰:此章论仲尼之德也。“卫公孙朝”者,

卫大夫也。“问於子贡曰:仲尼焉学”者,问子贡:仲尼何所从学,而得成此圣

也?意谓孔子生知,无师所从学也。“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於地,在人。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者,焉,

犹安也。言文、武之道,未坠落於地,行之在人。贤与不贤,各有所识。夫子皆

从而学,安得不学乎?“而亦何常师之有”者,言夫子无所不从学,故无常师。

叔孙武叔语大夫於朝(马曰:“鲁大夫叔孙州仇。武,谥。”)曰:“子贡

贤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见室

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

寡矣。(包曰:“七尺曰仞。”)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包曰:“夫子,谓

武叔。”)

[疏]“叔孙”至“宜乎”。○正义曰:此章亦明仲尼之听也。“叔孙武叔语

大夫於朝曰:子贡贤於仲尼”者,叔孙武叔,鲁大夫。有时告语诸大夫於朝中曰:

“子贡贤才过於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者,景伯亦鲁大夫,子服何也。

以武叔之言告之子贡也。“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见室家之好。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者,子贡闻武叔之言

已贤於仲尼,此由君子之道不可小知,故致武叔有此言。乃为之举喻曰:譬如人

居之宫,四围各有墙,墙卑则可见其在内之美,犹小人之道可以小知也;墙高

则不可见在内之美,犹君子之道不可小知也。今赐之墙也才及人肩,则人见

墙内室家之美好。夫子之墙,高乃数仞。七尺曰仞。若人不得其门而入,则不见

宗庙之美备,百官之富盛也。“得其门者或寡矣”者,言夫圣阈非凡可及,故得

其门而入者或少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者,夫子,谓武叔。以此论之,即

武叔云子贡贤於仲尼,亦其宜也,不足怪焉。○注“马曰:鲁大夫叔孙州仇。武,

谥”。○正义曰:案《世本》,州仇,父子叔牙此六世孙叔孙不敢子也。《春秋》

定十年“秋,叔孙州仇、仲孙何忌帅师围后阝”。《左传》曰:“武叔懿子围

后阝。”是知叔孙武叔即州仇也。《谥法》云:“刚强直理曰武。”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

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於日月乎?多

见其不知量也。”(言人虽自绝弃於日月,其何能伤之乎?足自见其不知量也。)

[疏]“叔孙”至“量也”。○正义曰:此章亦明仲尼也。“叔孙武叔毁仲尼”

者,訾毁孔子之德也。“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者,言无用为此毁

訾,夫仲尼之德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

无得而逾焉”者,子贡又为设譬也。言他人之贤,譬如丘陵,虽曰广显,犹可逾

越;至於仲尼之贤,则如日月之至高,人不可得而逾也。“人虽欲自绝,其何伤

於日月乎”者,言人虽欲毁訾夫日月,特自绝弃,於日月其何能伤之乎?故人虽

欲毁仲尼,亦不能伤仲尼也,多见其不知量也。多,犹也。言非不能毁仲尼,

又足自见其不知量也。○注“言人”至“量也”。○正义曰:云“足自见其

不知量也”者,据此注意,似训“多”为“”。所以“多”得为“”者,古

人多、同音。“多见其不知量”,犹襄二十九年《左传》云:“多见疏也”,

服虔本作“祗见疏”,解云:“,也。”晋宋杜本皆作“多”。张衡《西京

赋》云:“炙炮夥,清酤多,皇恩溥,洪德施。”施与多为韵。此类众矣,故以

“多”为“”也。

陈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

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

夫子之得邦家者,(孔曰:“谓为诸侯若卿大夫。”)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

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孔曰:“绥,

安也。言孔子为政,其立教则无不立,道之则莫不兴行,安之则远者来至,动之

则莫不和睦,故能生则荣显,死则哀痛。”)

[疏]“陈子”至“及也”。○正义曰:此章亦明仲尼之德也。“陈子禽谓子

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於子乎”者,此子禽必作陈亢,当是同其姓字耳。见

其子贡每事称誉其师,故谓子贡云:当是子为恭孙故也,其实仲尼才德岂贤於子

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者,子贡闻子

禽之言,以此言拒而非之也。言君子出一言是,则入以为有知;出一言非,则人

以为不知。知与不知,既由一言,则其言不可不慎也。今乃云仲尼岂贤於子乎?

则是女不慎其言,是为不知也。“夫子之不可及也,如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者,

又为设譬,言夫子之德不可及也。他人之贤,犹他物之高者,可设阶梯而升上之。

至於仲尼之德,犹天之高,不可以阶梯而升上之。“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

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者,又为广言仲尼为政之德也。得邦,谓为诸侯。得家,谓为卿大夫。绥,安也。

言孔子为政,其立教则无不立,道之则莫不兴行,安之则远者来至,动之则民莫

不和睦,故能生则荣显,死则哀痛,故如之何其可及也!

●卷二十·尧曰第二十

[疏]正义曰:此篇记二帝三王及孔子之语,明天命政化之美,皆是圣人之道,

可以垂训将来,故殿诸篇,非所次也。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历数,谓列次也。)允执其中。四

海困穷,天禄永终。”(包曰:“允,信也。困,极也。永,长也。言为政信执

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禄所以长终。”)舜亦以命禹。(孔曰:“舜亦以尧命己

之辞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孔曰:“履,

殷汤名。此伐桀告天之文。殷豕尚白,未变夏礼,故用玄牡。皇,大。后,君也。

大,大君。帝,谓天帝也。《墨子》引《汤誓》,其辞若此。”)有罪不敢赦。

(包曰:“顺天奉法,有罪者不敢擅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言桀居帝

臣之位,罪过不可隐蔽。以其简在天心故。)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

罪在朕躬。”(孔曰:“无以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有罪,我身之过。”)周

有大赉,善人是富。(周,周家。赉,赐也。言周家受天大赐,富於善人,有乱

臣十人是也。)虽有周亲,不如仁人。(孔曰:“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

是也。仁人,谓箕子、微子。来则用之。”)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

审法度,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包曰:“权,秤也。量,斗斛。”)兴灭国,

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孔曰:“重民,

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宽则得众,

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孔曰:“言政教公平则民说矣。凡此,二帝

三王所以治也,故传以示後世。”)

[疏]“尧曰”至“则说”。○正义曰:此章明二帝三王之道,凡有五节,初

自“尧曰”至“天禄永终”,记尧命舜之辞也;二自“舜以命禹”一句,舜亦以

尧命己之辞命禹也;三自“曰:予小子”至“罪在朕躬”,记汤伐桀,告天之辞

也;四自“周有大赉”至“在予一人”,言周家受天命及伐纣告天之辞也;五自

“谨权量”至“公则说”,此明二帝三王政化之法也。“尧曰:咨!尔舜!天之

历数在尔躬”者,此下是尧命舜以天命之辞也。咨,咨嗟也。尔,女也。历数,

谓列次也。尧姓伊祁,名放勋。舜姓姚,名重华。《谥法》云:“翼善传圣曰尧。

仁义盛明曰舜。”尧子丹朱不肖,不堪嗣位。虞舜侧微,尧闻之聪明,将使嗣位,

故先咨嗟叹而命之,欲使重其事。言天位之列次当在女身,故我今命授於女也。

“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者,此尧戒舜以为君之法也。允,信也。困,

极也。永,长也。言为政信执其中,则能穷极四海,天之禄籍所以长终汝身。

“舜亦以命禹”者,舜有子商均,亦不肖。禹有治水大功,故舜禅位与禹,故亦

以尧命己之辞命禹也。“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者,此

下汤伐桀告天辞也。禹受舜禅,传位子孙,至桀无道。汤有圣德,应天顺人,举

干戈而伐之,遂放桀於南巢,自立为天子,而以此辞告天也。履,殷汤名。称小

子,谦也。玄牡,黑牲也。殷尚白而用黑牲者,未变夏礼故也。昭,明也。皇,

大也。后,君也。大,大君。帝,谓天帝也。谓杀牲明告天帝以伐桀之意。“有

罪不敢赦”者,言己顺天奉法,有罪者不敢擅放赦也。“帝臣不蔽,简在帝心”

者,帝,天也。帝臣,谓桀也。桀是天子,天子事天,犹臣事君,故谓桀为帝臣

也。言桀居帝臣之位,罪过不可隐蔽,以其简阅在天心故也。“朕躬有罪,无以

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者,言我身有罪,无用汝万方,万方不与也;万方

有罪,过在我身,自责化不至也。“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者,周,周家也。文

王、武王居岐周而王天下,故曰周家。赉,赐也。周家受天大赐,富於善人,有

乱臣十人是也。“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者,此武王诛纣

誓众之辞。汤亦传位子孙,至末孙帝纣无道。周武王伐而灭之,而以此辞誓众。

言虽有周亲,不贤不忠,则诛之,若管、蔡是也。不如有仁德之人,贤而且忠,

若箕子、微子,来则用之也。百姓,谓天下众民也。言若不教百姓,使有罪过,

当在我一人之化不至也。“谨权量,审法度,废官,四方之政行焉”者,此下

总言二帝三王所行政法也。权,秤也。量,斗斛也。谨饬之使钧平。法度,谓车

服旌之礼仪也。审察之,使贵贱有别,无僭逼也。官有废阙,复治之,使无

旷也。如此,则四方之政化兴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

焉”者,诸侯之国,为人非理灭之者,复兴立之;贤者当世祀,为人非理绝之者,

则求其子孙,使复继之。节行超逸之民,隐居未仕者,则举用之。政化若此,则

天下之民归心焉,而不离析也。“所重:民,食,丧,祭”者,言帝王所重有此

四事:重民,国之本也。重食,民之命也。重丧,所以尽哀。重祭,所以致敬。

“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者,又言帝王之德,务在宽简、

示信、敏速、公平也。宽则人所归附,故得众。信则民听不惑,皆为己任用焉。

敏则事无不成,故有功。政教公平,则民说。凡此上事,二帝三王所以治也,故

传之以示後世。此章有二帝三王之事,录者采合以成章。检《大禹谟》、《汤诰》

与《泰誓》、《武成》,则此章其文略矣。○注“历数,谓列次也”。○正义曰:

孔注《尚书》云:“谓天道。”谓天历运之数。帝王易姓而兴,故言历数谓天道。

郑玄以历数在汝身,谓有图录之名。何云列次,义得两通。○注“孔曰”至“若

此”。正义曰:云“履,殷汤名”者,案《世本》汤名天乙者,安国意盖以汤受

命之王,依殷法,以乙日生,名天乙,至将为王,改名履,故二名也,亦可。安

国不信《世本》,无天乙之名。皇甫谧巧欲传会云:“以乙日生,故名履,字天

乙。”又云:“祖乙亦云乙日生,复名乙。”引《易纬》孔子所谓天之锡命,故

可同名。既以天乙为字,何云同名乎?斯文妄矣。云“《墨子》引《汤誓》,其

辞若此”者,以其《尚书·汤誓》无此文,而《汤诰》有之,又与此小异,唯

《墨子》引《汤誓》,其辞与此正同,故言之,所以证此为伐桀告天之文也。○

注“以其简在天心故”。○正义曰:郑玄云:“简阅在天心,言天简阅其善恶也。”

○注“孔子”至“用之”。○正义曰:云“亲而不贤不忠则诛之,管、蔡是也”

者,《金》云:“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於国曰:‘公将不利於孺

子。’”周公乃致辟管叔于商,囚蔡叔于郭邻,所谓杀管叔而杀蔡叔也。云‘仁

人,谓箕子、微子。来则用之”者,箕子,纣之诸父。《书·洪范序》云:“以

箕子归,作《洪范》。”《宋世家》云:“微子开者,殷帝乙之首子而帝纣之庶

兄。周武王克殷,微子乃持其祭器造於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

而前以告。於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成王诛武庚,乃命微子代殷之後於宋。”

是言虽有管叔、蔡叔为周亲,不如箕子、微子之仁人也。案《周书·泰誓》云:

“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是武王往伐纣次于河朔誓众之辞也。孔传云:“周,

至也。言纣至亲虽多,不如周家之少仁人。”此文与彼正同。而孔注与此异者,

盖孔意以彼为伐纣誓众之辞,此言周家政治之法,欲两通其义,故不同也。○

注“权,秤也。量,斗斛”。○正义曰:《汉书·律历志》云:“权者,铢、两、

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於黄锺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

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五权

谨矣。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本起於黄锺之龠,用度数

审其容,以子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

斗为斛,而五量加矣。”《志》又云:“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

长短也。本起黄锺之长,以子黍中者,一黍之广为一分,十分为寸,十寸为

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而五度审矣。”而此不言度者,从可知也。

子张问於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

以从政矣。”(孔曰:“屏,除也。”)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

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王曰:“利民在政,

无费於财。”)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

小大,无敢慢,(孔曰:“言君子不以寡小而慢也。”)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

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

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马曰:“不宿戒而责

目前成,为视成。”)慢令致期谓之贼,(孔曰:“与民无信而虚刻期。”)犹

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曰:“谓财物俱当与人,而吝啬於出纳惜

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疏]“子张”至“有司”。○正义曰:此章论为政之理也。“子张问於孔子

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者,屏,除也。

子张问其政术,孔子答曰:当尊崇五种美事,屏除四种恶事,则可也。“子张曰:

何谓五美”者,未知其目,故复问之。“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

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者,此孔子为述五美之目也。“子张曰:何谓惠而

不费”者,子张虽闻其目,犹未达其理,故复问之。“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者,此孔子为说其惠而不费之一美也。民居五土,所利不同。

山者利其禽兽,渚者利其鱼盐,中原利其五。人君因其所利,使各居其所安,

不易其利,则是惠爱利民在政,且不费於财也。“择可劳而劳之,旦谁怨”者,

孔子知子张未能尽达,故既答惠而不费,不须其问,即为陈其馀者。此说劳而不

怨者也。择可劳而劳之,谓使民以时,则又谁怨恨哉!“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此说欲而不贪也。言常人之欲,失在贪财。我则欲仁,而仁斯至矣,又安得为贪

乎?“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者,此说泰而不骄也。

常人之情,敬众大而慢寡小。君子则不以寡小而慢之也,此不亦是君子安泰而不

骄慢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者,

此说威而不猛也。言君子常正其衣冠,尊重其瞻视,端居俨然,人则望而畏之,

斯不亦虽有威严而不猛厉者乎?“子张曰:何谓四恶”者,子张未闻四恶之义,

故复问之。“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者,此下孔子历答四恶也。为政之法,当

先施教令於民,犹复宁申敕之。教令既治,而民不从,後乃诛也。若未尝教告而

即杀之,谓之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者,谓不宿戒而责目前成,谓之卒暴。

“慢令致期谓之贼”者,谓与民无信,而虚刻期,期不至则罪罚之,谓之贼害。

“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者,谓财物俱当与人,而人君吝啬於出纳而

惜难之,此有司之任耳,非人君之道。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孔曰:“命,谓穷达之分。”)不知

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马曰:“听言则别其是非也。”)

[疏]“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

知人也。○正义曰:此章言君子立身知人也。命,谓穷达之分。言天之赋命,穷

达有时,当待时而动。若不知天命而妄动,则非君子也。礼者,恭俭庄敬,立身

之本。若其不知,则无以立也。听人之言,当别其是非。若不能别其是非,则无

以知人之善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