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导读一:为什么日本商人遍及全世界

  乔治·罗斯(LPG董事局主席)

  日本企业家并不是我们哈佛商学院这样的机构培养出来的亚洲学生。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是一本近乎神秘的书卷,它写于1645年,作者是杰出的兵法家宫本武藏。宫本武藏是日本最著名的武士,他不到三十岁的时候,就进行过六十多次决斗,并且战胜了对手,而无一失败。这位不可战胜的武士最后退隐到一个山洞里,为后世记录他丰富的一生所积累的教益。在那里,他在临死前几周完成了经典之作《五轮书》。他写这本书不仅仅是为了论述战争策略,也是“为任何需要筹划和策略的情景”而作。所以,毫不奇怪,日本二十一世纪的企业执行官们仍然非常推崇宫本武藏的学说,将其当作他们日常决策的指导。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把经营企业当成军事运作来看待。

  美国的商人们想弄清楚为什么日本人取得了卓越的商业成就。我想对美国的商人们提个建议,那就是买一本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仔细地研读。

  作者简介:

  宫本武藏,在日本有不可战胜的武士之称的兵法家,在三十岁之前就与人决斗过六十余次,从无失败。晚年,将其一生对兵法钻研的心得整理成《五轮书》。

 

导读二:一本关于制胜之道的书

  布里安·贝鲁亚(夏威夷大学教授)

  宫本武藏是日本一位杰出的武士和剑术大师,他在《五轮书》中以坚定、不闪烁其词的笔触阐述制胜之道。像中国的《孙子兵法》一样,这本书不仅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竞争。总是保持敏锐,制造迷局,攻击弱点等等,这些是其中一些基本原理。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暴露弱点的间隙,犹豫的间隙,喘息的间隙,就是短暂然而却关键的攻击时刻。宫本武藏言简意赅地记载了理想的姿态、剑法和心理策略,从而破坏对手的防卫,开辟进攻之路。最重要的是宫本武藏关于“节奏”的观念,也就是一切和谐有序,并利用局势的节奏来轻松地使局势变得对自己有利。但像“禅”一样,要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放下书本,走出去实践。

  一本关于制胜之道的书

  布里安·贝鲁亚(夏威夷大学教授)

  宫本武藏是日本一位杰出的武士和剑术大师,他在《五轮书》中以坚定、不闪烁其词的笔触阐述制胜之道。像中国的《孙子兵法》一样,这本书不仅适用于战场,也适用于所有形式的竞争。总是保持敏锐,制造迷局,攻击弱点等等,这些是其中一些基本原理。更进一步,我们会发现,暴露弱点的间隙,犹豫的间隙,喘息的间隙,就是短暂然而却关键的攻击时刻。宫本武藏言简意赅地记载了理想的姿态、剑法和心理策略,从而破坏对手的防卫,开辟进攻之路。最重要的是宫本武藏关于“节奏”的观念,也就是一切和谐有序,并利用局势的节奏来轻松地使局势变得对自己有利。但像“禅”一样,要达到这一境界,最重要的是放下书本,走出去实践。   

导读三:了解那个岛国

  何峻(译者,北京大学)

  本书收录了日本有史以来讲述兵法与制胜策略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五轮书》、《兵法家传书》。作者宫本武藏和柳生宗矩是日本十七世纪著名的武士,他们在书中所讲的剑道与兵法原则、思想、策略被认为不仅适合于武士,也适合于任何形式的竞争。其中,宫本武藏的《五轮书》在世界上与我国的《孙子兵法》、德国克劳塞维次的《战争论》齐名。

  这是一个商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界,不断激发商人们对军事思想的兴趣。所以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一部三百多年前诞生于一个洞穴的著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西方竟成了畅销书,走进了数百万商人的书房。一些管理学家认为它是“最富启发性的策略经典之一”。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也将它列为学生的必读书。

  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对于这样一本书,无论是把它当成策略经典,还有当成了解日本商人的指南,或者当成了解日本文化的典籍,它或许都各有其价值。出于这一宗旨,所以翻译了这本书,奉献给中国的读者。

  了解那个岛国

  何峻(译者,北京大学)

  本书收录了日本有史以来讲述兵法与制胜策略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五轮书》、《兵法家传书》。作者宫本武藏和柳生宗矩是日本十七世纪著名的武士,他们在书中所讲的剑道与兵法原则、思想、策略被认为不仅适合于武士,也适合于任何形式的竞争。其中,宫本武藏的《五轮书》在世界上与我国的《孙子兵法》、德国克劳塞维次的《战争论》齐名。

  这是一个商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世界,不断激发商人们对军事思想的兴趣。所以宫本武藏的《五轮书》,一部三百多年前诞生于一个洞穴的著作,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在西方竟成了畅销书,走进了数百万商人的书房。一些管理学家认为它是“最富启发性的策略经典之一”。著名的哈佛商学院也将它列为学生的必读书。

  知己知彼方能立于不败。对于这样一本书,无论是把它当成策略经典,还有当成了解日本商人的指南,或者当成了解日本文化的典籍,它或许都各有其价值。出于这一宗旨,所以翻译了这本书,奉献给中国的读者。   

导读四:武士的精神

  维克多·哈里斯

  在日语中,“shin—ken”的意思就是“真剑”,不过在今天,它通常都被用做比喻义。Shin—kensho—bu,从字面上来理解即为“真剑死斗”(afighttothedcathwitharealsword),实际是指以极度之热诚去做某事。

  这人类语言学上的线索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日本人特别善于适应和生存。在日本武士阶层的军事统治下,经过漫长几个世纪的武士文化的熏陶,日本人做任何事都极其认真,就如临生死决斗之境。

  本书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武士的精神

  维克多·哈里斯

  在日语中,“shin—ken”的意思就是“真剑”,不过在今天,它通常都被用做比喻义。Shin—kensho—bu,从字面上来理解即为“真剑死斗”(afighttothedcathwitharealsword),实际是指以极度之热诚去做某事。

  这人类语言学上的线索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日本人特别善于适应和生存。在日本武士阶层的军事统治下,经过漫长几个世纪的武士文化的熏陶,日本人做任何事都极其认真,就如临生死决斗之境。

  本书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武士的精神

  维克多·哈里斯

  在日语中,“shin—ken”的意思就是“真剑”,不过在今天,它通常都被用做比喻义。Shin—kensho—bu,从字面上来理解即为“真剑死斗”(afighttothedcathwitharealsword),实际是指以极度之热诚去做某事。

  这人类语言学上的线索很好地说明了为什么日本人特别善于适应和生存。在日本武士阶层的军事统治下,经过漫长几个世纪的武士文化的熏陶,日本人做任何事都极其认真,就如临生死决斗之境。

  本书展示了他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本书在日本的巨大影响

  《五轮书》和《兵法家传书》是日本武士文化中论述争斗艺术和军事策略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它们不仅仅是为武士而作,其中包含的原则和思想,也适用于处理日常生活的一切事务。

  《五轮书》成于1643年,为当时的无敌剑客、武士道大师官本武藏所作。《兵法家传书》成于1632年,其作者为柳生宗矩,是著名的常胜武士,是德川将军家的兵法指导,幕府特务机构的头领。

  这两位作者都是日本江户时期的职业武士,对以军事文化统治日本整个政治和社会的长期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著作,不仅仅为武士统治阶层提供了疆场厮杀的指导和武学的教范,而且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从事各行各业的人们对个人境界的追求。

  《五轮书》和《兵法家传书》均是用日文写成的,远胜于当时日本盛行的各种政治、宗教和儒学的中文典籍。进一步而言,也正是因为它们是用日文写成的,所以比较容易理解,并且能更自由地揭示日本古代高层微妙的复杂局面。因此,尽管宫本武藏的著作词句和文法有些生硬,读起来比较不顺,但其朴素的思想和不故作玄虚,仍使得它们广为流传,拥有大量读者。   

作者的时代

  在日本,武士阶层的兴起和掌权,可以从代表“武士”的两个词——“samurai”和“bushi”来说明。“Samurai”来自日文词“saburau”,原义是“像仆人一样伺奉”,而“bushi”一词,在日文中的含义是“带武器的贵族”。其他社会阶层通常用“samurai”来称呼武士,而武士们自己,则喜欢以“bushi”来自称,因为这个称号要更为高贵。

  最初的武士只是贵族的家仆。后来,他们的势力渐渐扩展到行政、政治各个领域。因为当时的贵族大多缺少土地,因此,贵族之间争夺土地的斗争也日趋激烈,于是,在各地方逐渐出现了以战斗为业的武士。而当他们赢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政治权力后,就开始自称为贵族。最终,建立起武士中央政权,即将军集权统治,称之为幕府。从此,天皇政权黯然失色,而幕府政权转而统治了整个日本社会。

  宫本武藏和柳生宗矩生活在第三代幕府——江户幕府建立时期,它大约是从十七世纪初,一直延续到十九世纪中叶。在继承前代幕府的尚武传统的基础上,江户幕府进一步提高了武士的地位。

  第一代幕府建立于日本东国,大约在十二世纪晚期,持续了将近一百五十年。这一时期的武士是贵族家臣的后代,他们大多在疆场上驰骋拼杀,他们的军事技巧一般都来源于实战。因为第一代幕府位于镰仓,一个临近现代东京的小镇,所以,日本历史上的这一时期,通常被称为“镰仓时代”。

  1338年,第二代幕府取代了第一代幕府的统治。武士阶层开始扩展,和第一代幕府时期有了很大的不同,武士和古老的贵族间世代相袭的家族关系日渐淡薄。将军将第二代幕府建于天皇的旧都——京都,并试图在新的武士精英中建立起高度的文化。日本历史的这一时期通常依当时幕府将军的姓而称为“足利时代”,或者是根据幕府的所在地——京都的一个偏僻郊区而称为“室町时代”。

  在1868年的明治维新时期以前,日本始终没有一个政府能统一整个日本。名义上,天皇政权统治着整个国家,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和其他政治集团的斗争中,皇室家族从来就没有占据过中心地位。虽然名义上人人都承认天皇的统治身份和政治地位,而实际上皇权的统治,只能涉及一个很小的范围。

  因此,在当时的日本,并存着两种政权的统治,一为皇族政权的统治,一为武士政权的统治。由于遍布日本的各个武士集团的互相争斗,政治局面错综复杂,将军们的统治也并非那么稳固。所以,镰仓幕府的统治并不是绝对的,而到了室町时期,幕府的统治则进一步削弱。可以说,分裂、叛乱、内战是十五、十六世纪日本历史最显著的特征。

  这个时期,即为日本历史上著名的战国时期。此时,战乱四起,任何人,只要拥有武器就能参加战斗。下层武士纷纷反叛,起来颠覆上层武士阶级的统治,日本朝野陷入一片混乱之中。直到十六世纪末期,才有一股力量异军突起,重新建立了统一的霸权。而第三代幕府的建立,正是这些霸权统治的结果。

  以日本社会的传统观点来看,第三代幕府的建立者无疑是个暴发户和篡位者。意识到这一点,他设立了一套严密的制度来约束和控制武士的行动,以防类似的反叛再度发生。他把自己的都城迁到了日本东国,远离旧贵族和皇族统治的中心地带,新将军解除了农民的武装,剥夺了武士的身份,并放遂了所有的武士。在日本历史上,这一时期通常依将军的姓称为“德川时代”,或者根据新都城的名字,称为“江户时期”(江户即今天的东京)。

  在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根据和德川家族的关系,日本分为两百多个小诸侯国。幕府通过联姻、世袭、土地割让、人质扣押等方式,对其加以控制,各诸侯国被迫削减武士随从,于是出现了大批被称为“浪人”的失业武士。许多被剥夺了身份的武士成为学者或僧侣。但也有一些仍然坚持兵法的修行,并把领悟到的义理传诸人群。还有一些就堕落为流氓和罪犯,最终成为德川末期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由于宫本武藏和柳生宗矩的身份地位的不同,《五轮书》和《兵法家传书》无论在技巧的论述还是哲学思想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宫本武藏是一个以决斗为业的无主武士,是一个兵法教习者,而柳生宗矩则为著名的战将,是幕府中心政府的大臣。   

《五轮书》

  宫本武藏的著作视兵法为纯实践的事业,反对空谈剑术,而注重对战斗中“心理动向”和“身体动作”的双重研究,认为兵法的根本就是制胜之道,克敌之法。他的兵法理论中的好胜之勇和无情残忍之精神,都是当时一日本一般的兵法家所不具备的,他集中代表了日本武士阶层中的一个类型。

  虽然关于宫本武藏的一生有许多的传奇,但真正记载他的生活的史料却不多。因此,他在“五轮书”中的自序就成了第一手的历史资料。十三岁的时候,宫本武藏第一次参加了决斗,与“新当流”的剑道名人马喜兵卫比武,并结果了他的生命。二十九岁时,在岩流岛,与著名剑客佐佐木小次朗决战,以手制的木刀击毙对方,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加决斗。出于某种原因,宫本武藏放弃了真刀真剑与人的拼斗,但究其生命之终,他都没有放弃过战斗。

  在宫本武藏生命的最后三十年中,他专心致力于武功、剑道和兵法的探索和完善,将他的兵法理论传诸世人。宫本武藏的一生是异人的一生。据说他从不梳理头发,平常也不洗澡,终身未婚,没有家也没有子女。武藏非但精于武艺,也擅长书画、雕刻、诗歌等多种技艺。

  生于动乱,长于战斗,最终目睹了前所未有的和平时期到来的宫本武藏,因而放弃了常人的生活,去阐发和传播古兵法的两个基本要素——心定、善思。

  在这些兵法的基本原则中,最首要的是:即使在极端的混乱中,也要保持内心的镇定和澄净。其次是要不忘动乱发生的可能性。作为一名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战争的世界与和平的世界的武士,宫本武藏不得不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来修习武士之道的各个基本方面,他的异乎常人的敏锐和残暴,都是后人极难超越的。   

《兵法家传书》

  尽管同为一个时期的职业武士,柳生宗矩的生活却和宫本武藏有着很大的不同。柳生宗矩传承了其父的剑技流派,1601年,当他三十岁左右时,他担任了德川家光的私人教师。两年之后,德川幕府成立,1605年,家光成为德川幕府的第二代将军,而柳生宗矩则任将军家兵法指导。

  在新幕府成立初期,统治尚未稳固,动乱时有发生,柳生宗矩正是在这些巩固幕府统治的战斗中赢得了显赫声名。其中著名一例是:一次,将军意外地遭到了埋伏,柳生宗矩以其“杀人刀”,一人砍倒了七个进攻之敌。就这样,柳生宗矩成为一位著名的武士和剑法宗师,越来越多的诸侯和王孙贵族都想到他的“新阴流”道场学习兵法。

  尽管柳生宗矩在其军事生涯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自称直到五十岁之后才真正了悟兵法的奥义。官本武藏也曾有类似的叙述。尽管在他年轻时的无数次决斗生涯中,他也从未败过。和宫本武藏一样,在晚年,柳生宗矩也把对毕生经历的反思,写在了他的兵法书中。

  完成于1632年,同年,柳生宗矩被任命为幕府特务机构首领。在德川幕府时期,特务机构的任务主要是监视德川诸侯、家臣及下级官员的活动,辅助将军处理事务,并参加高级法庭的审判。因此,柳生宗矩的著述,在处理社会和政治事务方面,比宫本武藏有更为清醒的认识。

  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称为“进履桥”“杀人刀”、“活人剑”和“无刀”。这些均采用了禅宗的术语来作为战争年代及和平时期的武士的行动准则。“杀人刀”代表着用以消除动乱和暴力的力量。“活人剑”则是指察知和预防即将出现的问题。“无刀”是最高境界,指的是充分利用一切环境条件的能力。   

禅和兵法

  由于禅学和兵法有着许多的相通之处,所以,在柳生的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兵法理论,是从禅学中引申而来的。不过,由于他并没有能真正领悟禅法,所以在他对的相通之点的阐述中,有许多不完善之处。

  虽然武士夺取了日本的政权,但早在柳生宗矩和宫本武藏出生前的几个世纪,禅学大师就试图以佛法来教导武士,培养他们的心性。这并不意味着一般的武士阶层都能受到佛的启发,甚至具备佛的精神。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佛教徒们总是忙忙碌碌,他们不光试图教化武士,还试图消除他们的愚蠢之念。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忙着掩埋死者,要抚养因为战争或贫穷等各种原因流离失所的孩子,保护被遗弃的妇女。

  因此,在禅师和武士之间,不应根据学生的水平来评判老师。如果真像某些辩解者所说的那样,在日本,兵法才是学习的最高典范,那么,禅学大师就应该是武士的学生,而不是反过来。

  武士阶层对日本的长期统治,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反映了日本及东亚的社会政治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因为军事统治是通过武力建立起来的,所以,它决不会像它宣称的那样,完全顺从传统宗教和哲学的判断和准则,而注定要让社会和哲学的规范屈服于自己的目的之下。

  兵法是武士处身立世的生存之道。尤其是主将,更应该按照兵法行事,而一般的士卒也应对兵法有所了解。在当今这个时代里,已没有武士能真正懂得兵法之道了。

  首先,让我们阐述一下“道”的含义。佛家讲求的是救赎之道,儒家行的是教化之道。对于医者,他的道是治病救人;而诗人,他的责任是教人诗艺。同理,茶有茶的道,箭手有箭手的道。技艺、手段或有不同,但原理殊途同归。人们按照各自的喜好,发展各自的特长,选择自己的道。

  作为一个武士,应当精通文、武二道。一个人,即使并不具备成为“武士”的天赋,只要不断努力,加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兵法修养,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武士。

  人们通常认为,武士一定要有视死如归的决心,才能称之为武士。其实,能坦然赴死的,并不仅仅只是武士。即使是地位不如武士的乞丐、妇人、农民等,也都懂得自已的责任,也同样以回避死亡为耻。在这方面,他们和武士并没有差别。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一定要超过别人,这是武士道的基本观点。或者是在个人的决斗中取胜,或者是赢得一场战争武士能为主公博得荣誉,为自己赢得利益扬身立名。这就是兵法的价值。

  当然,仍然会有人认为,即使学习了兵法,也不能保证它在需要的时候有什么实际的用途。其实,所谓真正的兵法就意味着在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真正的兵法之理不仅适合武士,也适合一切职业的人。   

论兵法

  在中国和日本,以武为生者叫做兵法家。他们作为武士,就不能不学兵法。

  近来,也有许多被称为兵法家的人,其实不过是精通剑术的剑客而已。最近,常陆国鹿岛香取神庙的僧侣们创建了一些道场,自称他们所教的知识是来自于神的传授,并遍游各国宣传他们的教义;不过,这也是最近才有的现象。

  自古以来,文武诸艺均被称之为“艺能”。艺能被视为是一种技术。因此,当我们谈论“艺能”的时候,不能仅仅把它局限为剑术。即使是剑法本身,如果只是单纯地把它理解为仅凭剑技取胜,就很难真正掌握其精髓,更无须说通晓兵法的奥义了。

  随着剑术之花的绚烂开放,兵法也盛行于世。但是,在现在的兵法中,无论是教的人还是学的人都喜欢过分炫耀花哨的技巧,片面地讲求利益,这是兵法的大忌,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就像有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不成熟的兵法是致祸之源”,这话是很有道理的。

  一般来说,世上有四种谋生之道,即所谓的农、商、士、工。

  第一种是“农之道”。农民使用各种各样的农具,留心四季的变化,耕种庄稼。这就是农民的“道”。

  第二种是“商之道”。酿酒师把收集到的各种原料酿成美酒,根据酒的质量,获得不同的利润以维持生活。不管是做什么买卖,商人都是以赢利为目的,靠利润来谋生的。这就是商人之“道”。

  第三种是“武士之道”。武士的生活就是了解各种兵器的特性,娴熟地制作和使用它们。这一点对武士来说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掌控手中的兵器,不能详细地了解各种兵器的长处,就妄谈武士之道,就好像是对一个武士谈论农耕中的不足,他是永远不会真正明白的。

  第四种是“工之道”。例如,木匠知道该如何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用尺规设计合适的图纸,刻苦地磨练着技艺。这就是木匠赖以谋生的方法。

  这些就是农、商、士、工四种“道”。下面,我要以木匠的“道”做比,来阐述兵法。

  评判木匠的作品是和房子联系到一起的。我们会说这是贵族的房子,这是武士的房子,这是士民的房子;我们会说这是快要倒塌的房子,那是非常坚固的房子;我们会说某种风格或样式的房子,或者只是简简单单地说“房子”。正如我们可以通过房子谈论木匠的技艺,我们也可通过木匠的生活之道来说明兵法。

  提起“木匠”这个词,就代表了“高超的技巧”,或者是“精妙的构思”。而兵法也同样离不开高超的技巧和精妙的构思,因此我将兵法与木匠的谋生之道来进行比较和说明。

  如果你想学习兵法,请好好思索这本书中所讲的道理。老师好比是一根针,而学生则像一条线,要真正学好兵法,你就要勤练不懈。   

木匠之道以喻兵法之道

  作为所有木匠的组织者和指挥者,木匠领班必须要了解自然的规律、国家的规矩和领导之道。

  木匠领班必须熟悉楼堂庙塔之设计原理,宫殿楼阁之结构特征以及绳墨规矩之特点,知道该如何雇佣工人来建造房屋。在这方面,木匠领班的作用和武士首领是一样的。

  在建造房屋的过程中,木料的选择非常重要。笔直没有节疤而且外形美观的木料,可以用来做前厅的柱子;笔直结实但有一些节疤的木料,则可以做内室的柱子。那些不太结实,但外表看起来不错,又没有节疤的木料,就可以拿来做门、门槛、门楣和屏风。至于那些虽然弯曲有节疤,但却仍然结实的木料,就需要根据它们的硬度,来仔细地考虑它们在房子中的用途。只有这样,盖成的房子才会结实长久。

  即使是弯弯曲曲、布满节疤,又不结实的木料,也还是有用的。它们可以拿来搭脚手架,然后拆掉当柴烧。

  作为总指挥的木匠领班,必须了解手下人的才能,根据各自的能力强弱,分配他们做不同的工作。有的铺地板,有的做门和屏风,有的做门槛、门楣、天花板等等。技术不够好的人,就让他去装托梁,技术再次一点的就让他去做楔子。如果木匠领班部署得当,工作就会顺利地进行。

  如何有效地保证工程的顺畅进行;如何了解手下人的才能,激励他们的士气;知道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是不合理的——这些都是木匠领班必须考虑的问题的。兵法的道理也是如此。   

士卒之道

  士卒和木匠一样,都需要常常擦亮、磨快自己的工具,让它们任何时候都保持锋利好用的状态。木匠按照木匠领班的命令,用扁斧砍削柱子和横梁,用刨子制作地板和书架,或者精心地刻制各种浮雕。确保尺寸的正确,有条不紊地处理各项必须的工作,这就是木匠的规矩。当一个木匠对这门手艺的各项技巧都了如指掌,磨练娴熟之后,他也就可以升做木匠领班了。

  木匠的日常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不断地磨快和擦亮工具。高明的木匠能熟练地使用各种工具,不管是雕小佛像,做书架、桌子、灯台、锅盖还是切割木板,无不驾轻就熟,手到擒来。士卒同样也应该如此。这一点务必细细思考。

  木匠的造诣就在于能够避开弯曲不平的地方,把合适的接头拼在一起,巧妙地计划和打算,避免不必要的磨损。这些技巧对木匠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想学习兵法,务必将我所说的一切牢记在心,并认真体会。   

论本兵法书五卷之结构

  为了更好地解释兵法各个方面的原则,我把本书分为五卷来说明。这五卷分别为地之卷、水之卷、火之卷、风之卷和空之卷。

  第一卷是地之卷。

  它概述了兵法的总貌,并对“二天一流”作了初步的解释。如果只把兵法作为剑术来掌握,是很难领悟兵法的真谛的。能够以小见大,才能由浅入深。这一卷就如同在苍茫大地上勾勒出清晰的路径一样,所以我把它叫做地之卷。

  第二卷是水之卷。

  人应该使自己的心像水一样灵活,这是兵法的一个基本要素。水的形状可以随容器的形状而改变,或大或小,或圆或方;它可以是微不足道的一滴小水珠,也可以是茫茫沧海。在幽幽深潭之中,水便有了澄碧的颜色。因为水的清纯洁净,我把这一卷叫做水之卷。

  如果你精通了剑法的奥义,那么,当你能随意击败一个敌人时,就意味着你能击败世上的任何一个人。战胜一个敌人和战胜成千上万个敌人的道理,并没有什么不同。

  主将们可以从个人决斗中领悟出适合战斗的兵法,就像按照微小的模型可以雕刻出雄伟的大佛一样,这很难用文字具体解释明白。兵法的原则之一就是要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水之卷中,我会讲述“二天一流”的剑法奥秘。

  第三卷是火之卷。

  这一卷是讲述作战之事。火可大可小,但它的本质总是猛烈的,所以我用它来形容作战。不管是两个人的决斗,还是两支军队的交锋,作战的方法都是一样的。你必须仔细观察,既不漏过些小细节,又要对全局有整体的认识。

  一般而言,大的方面总是容易看到,而小的方面就难以察觉了。详细地说,如果要同时调动一大群人的位置,他们的行动就会很容易地被发现;而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他可以很快地改变自己的决定,所以他的行动就很难被察觉。这一点要好好体会。

  火之卷中讲述的都是发生在瞬间的事,必须每天磨练才能熟谙,只有将其视为日常之事,你的心神才能恒常不变,这是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因此,在火之卷中,我将讲述作战策略和战术。

  第四卷是风之卷。

  在这一卷中,我将不只讲述“二天一流”的兵法,也会涉及其他的各种流派的兵法。在这里,“风”的意思是指风格、传统,就像我们平时常常谈论的诸如古风、今风、家风等等。因此,我在风之卷中,详细地评述了世间各剑道流派的兵法风格、技巧。这就是“风”的意思。如果你不了解其他流派,你也就很难了解自己。

  不论从事什么行业,人的心都有可能会偏离正道。那么,即使你在自己选择的路上日日苦修,只要你没能按照事物内在的固有义理去做,即便你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但若以真率之心审之,这并不是真正的道。如果你不追求通于极境的真正之道,那么必然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一般来说,世人总是将兵法仅仅理解为剑术,这并不奇怪。但我的兵法理论和实践所关心的,则完全有别于此。我在风之卷中对其他流派的评述正是为了让世人能了解兵法的真义。

  第五卷是空之卷。

  “空”的意思就是无始无终,无内无外。所以我把本卷称为“空”。当你悟得了某个道理,又能不被这个道理所束缚,这就是“空”。只有达到这个境界,你才能既不拘泥于兵法,又能随心所欲地发挥兵法的作用,洞悉一切韵律,抓住时机,本能地挥出你的剑,自然而然地就能打中敌人。这些都是“空”的道理。在空之卷中,我将论述如何通过自然之道来领悟真道。   

论“二刀流”之命名

  武士们,无论将军还是士兵,都在腰带里缚着两把刀。在过去的时候把这叫做“太刀和刀”;如今则叫做“太刀和胁差”(胁差,指的是短一些的刀)。至于武士佩带双刀的原因,我们没有必要在这里详细讨论。总之,在日本,无论武士对双刀了解与否,都是如此佩带。正是依据于此,我才把我的流派命名为“二刀流”。

  至于枪和长刀等,我们视为大兵器,它们也是武士的兵器。

  对于“二天一流”的初学者,首先要让他们练习掌控双刀的技巧:一只手握太刀,而另一只手则握短刀。当你的生命悬于一线时,你就会充分利用身上一切能用的武器。没有一个武士会愿意放弃使用他的武器而坐以待毙。但是,当你双手握刀时,很难左右运用自如。因此,我教你握双刀的目的其实是让你习惯用单手挥劈太刀。

  对于枪和长刀等大型武器来说,没有什么可选择的余地,你不得不用两只手来把握它们。但对刀和太刀来说,则完全可以用一只手来轻松灵活地使用。

  如果你是骑在马上,或是急速奔跑中,又或者是泥泞的湿地中,在沼泽地里,在不平的石原上,在崎岖的山路上或者拥挤的人群中时,用双手握太刀会很令人烦扰,没有任何可取之处。

  当你用右手拿着弓箭、长枪或者其他武器时,你就只剩下一只手来握着刀。所以,双手握刀并不是正确的选择。

  然而用单手握刀的力量,很难砍倒敌人,这时,你就会自然地改用双手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对此就无须做太多的训练了。“二刀”其实是学习单手操刀的方法,其目的就是先让人们习惯于用单手运刀。

  刚开始练单手用刀时,人们往往会觉得太刀太重,又很不好把握。其实做任何事都是这样的,万事开头难,刚开始学习的时候,弓箭也不好射,长剑也不好使。但是,熟能生巧,当你逐渐练熟了以后,使用这些武器就会变得容易。单手用刀也是如此。当你掌握了用刀的方法,你就会发现原来单手握刀也并不难。

  过分地大力劈杀并不是用刀的正确方法,这一点,我会在第二卷“水之卷”中加以阐述。在开阔地带,宜用太刀;在狭窄局促之地,则宜用短刀。这是首先要了解的观念。

  在我的流派中,你既可以凭借太刀取胜,也同样可以用短刀取胜。所以,太刀并不需要有固定的长度。总而言之,“二天一流”的精神就是必胜的精神,不管是使用什么武器,采取何种手段,能够获胜才是最重要的。

  当你单枪匹马对付一群敌人时,使用双刀要比单刀有用的多。而当你想要抓俘虏时,使用双刀也是非常实际的选择。   

论兵器的特点

  论兵法基本之认识

  在当今社会中,使用刀剑的宗匠叫做兵法家。在其他武艺诸道中,弓道之高手就称为射箭师,使用火枪的高手就称为火枪师,使用长枪之高手叫做长枪师,而使用长刀之高手则称为长刀师。

  同样道理,使剑之高手就应该被叫做太刀师或击剑师。既然弓箭、火枪、长枪和长刀也都是武士的武器,有关它们的理论也应属于兵法。不过,我们所说的兵法,一般都是特指刀法。因为无论社会还是个人,都在刀的统治之下。因此,刀法即为兵法。

  当你领略了刀的真义,你就能以一挡十;当一个武士能以一对十时,也就有可能以百胜千,以千胜万,其中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因此,在我的兵法中,用于一个人的兵法和用于一万人的兵法是一样的。武士的所有学问,无一例外,都是兵法。

  至于其余诸道,有儒者之道、禅师之道、茶人之道、歌者之道、能乐者之道等等,并不包括在武士之道中。尽管如此,诸道都是相通的,拥有广博的知识,就能更好地体悟本门之道。所以,对于兵法家而言,广涉诸艺,培养心性,将世事与兵法同学,是十分重要的。

  武士的兵器各有长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来选择合适的兵器。

  在狭窄的地方或是近身格斗中,使用胁差或短刀最为有利。一般来说,太刀可适用于任何情况。在沙场上,长刀的作用似乎不如长枪。长枪是先锋,长刀则是后卫。在同样的训练程度下,持长枪者要略胜一筹。

  长枪和长刀的作用都要视环境而定;在拥挤的场所里,长枪和长刀都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它们也不适合用来抓俘虏;它们是留着在战场上用的。长枪和长刀是野战中的重要武器。如果你只是在室内学习使用它们,总是在一些不重要的细节问题上纠缠不清,你就不能掌握正确的方法,也就很难证明长枪和长刀是有用的了。

  在战场上,弓箭同样是非常有效的武器,因为它能快速地从长枪队中放出冷箭,所以可以用来发起猛攻或撤退;特别是在开阔地带交战之时,弓箭尤为有效。但是,如果是攻城,或者是敌人的距离超过四十丈的时候,弓箭就不能很好地发挥其威力了。

  今天,不只是弓道,其他诸艺也都是花多于果。在真正实战的时候,这些技巧都没有什么用处。

  在城郭内,没有比火绳枪更厉害的武器了。即使是在开阔地带作战,在战斗开始前,火绳枪也有诸多长处。但是,如果是近身作战,它就远不如太刀有用。

  使用弓箭有一个优点,就是你可以看见射出的箭的踪迹,这是很有用的。而如果是用火绳枪的话,你就无法看到子弹前进的轨迹,这也是火绳枪的一个不足之处。这一点必须要仔细考虑。

  对于战马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有持久的耐力和不喜怒无常。

  武器也是同样。战马要疾跑如飞,太刀和胁差要劈砍强劲,长枪和长刀要刺杀有力,弓箭和火枪要射击精确。

  因此,你不应有对某种武器的偏爱之心。过犹不及。不要盲目地模仿别人,要尽可能地多选择适合于你的武器。无论对于将领还是士卒,片面地强调喜欢或不喜欢某种武器,都是有害的,关键是要考虑这种武器的实际效用。   

论兵法之“节拍”

  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节拍,兵法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刻苦的磨练,就很难掌握兵法的特殊节拍。

  世上有些事的节拍是显而易见的,像舞蹈和音乐,管乐和弦乐,都有优美和谐的旋律。

  在兵法领域中,箭道、柔道,甚至是马术,也都有着自己的节拍。在诸“艺”之中,都不可忽视节拍的存在。

  即使是空,也是有其节拍的。

  在武士的生涯中,无论在迈步时还是格斗时,在充满信心的时候还是灰心失望的时候,也都有着各自的“节拍”。

  在商业领域中,有时会盈利,有时会破产,这也是一种“节拍”。

  无论哪个行业,都会有和谐的及不和谐的“节拍”之分。能够仔细辨别事物兴盛及衰败时的节拍”,是非常重要的。

  兵法中的“节拍”,是多种多样的。首先,要能认识什么是正确的“节拍”,什么是错误的“节拍”,要能从大“节拍”和小“节拍”、快“节拍”和慢“节拍”中辨别出适用的一种。不仅要了解“空拍”,还要了解“反拍”。这些均是兵法特有的“节拍”。如果不能理解“反拍”,就不能通晓兵法的真髓。

  依据兵法之理,只有在掌握了敌人的“节拍”后,使出敌人意料不到之“节拍”,自“空拍”中拍出“智慧之拍”,这样,才能战胜敌人。

  如果能依据上述的“二天一流”的大纲,日夜勤修,自然就会心胸开阔。我所传授的兵法不仅仅包括个人之间交手的剑法,也包括用于战争的兵学,我第一次把它们都写在“地”、“水”、“火”、“风”、“空”这五卷中。

  对于想要学习我的兵法的人,这儿有一些原则:

  1.不能有邪恶的心思;

  2.要勤修苦练,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要广涉才艺,戒除修炼之障碍;

  4.要能认识各行各业的要旨;

  5.要能辨别世间的得、失;

  6.务必具有眼力和鉴别力;

  7.要能洞悉肉眼看不见之事;

  8.即使对细小的琐事,也不能疏忽;

  9.不做没有意义和没有效果的事。

  一般来说,要想修炼兵法,就必须牢记这些原则。对于兵法这门特殊的学问来说,如果不能从一个广阔的视野去认识事物,就很难成为真正的兵法大师。领会了这一原则,即使是单枪匹马地面对二三十个敌人,也不会落败。

  最重要的是将兵法原则铭记在心,刻苦修行,这样,你就不仅能用双手击败敌人,也能用眼神击败敌人。进一步,当你的技艺完善到了能自由地控制整个身体,你就可以用你的身体去战胜敌人。同时,因为你的心智也在兵法中得到了锻炼,你也可以用你的意志去战胜敌人。一旦你达到了这种境界,还有谁能打败你呢?

  大战的兵法也同样如此。它是保护善良百姓的制胜之道;是调动大量人力的制胜之道;是维护国家主权的制胜之道,是弘扬正义的制胜之道,也就是兵法之道。不管是在哪种竞争中,知道如何避免败给别人,如何自立自强,如何提高自己的名誉地位,都是兵法的一部分。   

兵法之心态

  二天一流

  “二天一流”的核心是水的精神,是要把这种流水的精神运用到兵法的实践中去。所以,我把本卷叫做“水之卷”,主要讲解用太刀取胜的方法。

  虽然我无法将体会到的兵法心得准确地用言语表达出来,但却可以直观地理解。如果你只是将其作为一般的大纲泛泛而读,就会产生许多错误的理解。因此,对这儿所写的每一个字,都须细加琢磨,用心思考。

  尽管我这儿所写的只是用于两个人对决时的剑法,但把它大而广之运用到两军之争中时,即为所谓的兵法之道。

  对于兵法这种特殊的“道”,一旦有些微的误解,就会偏离正道,走入歧途。

  当然,仅仅靠读这卷书是无法领悟兵法的真义的。因此,不要只是呆板地去读,去背,去模仿;而要把本卷中所述的兵法理论化为自己的理解,融会贯通,不断练习,在实践中仔细辨别领会,才能真正掌握其真意。

  在兵法中,必须时刻保持恒常之心。即使在决斗时也应保持平常练习时的心态,不要有任何改变起伏。心境要保持开阔率直,既不紧张也不懈怠,不要偏向任何一边;心态要平和,舒缓而动。这样,即使是它只动了短短一瞬间,也能吟味动之未终。

  静时心不静,急时心不急。既不要让精神为身体所累,也不要让身体被精神影响。要把注意力集中于心,而不是集中于身。既不要让心觉得有所不足,也不要让其觉得有所多余。露在面上的心要弱,藏在深处的心要强,不要让别人窥破自己的心态。身形矮小的人,要了解身形高大的人的心态;身形高大的人,也应该了解身形矮小的人的心态;无论身形矮小或高大,都应把自己的心态从主观偏见中解脱出来,不要被其固有反应所误导。

  要保持内心世界的清纯开朗,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必须时时勤拭心智。只有当你把心智锤炼到能够明辨是非、善恶的时候;只有当你广通诸艺,能不受世人所骗的时候,你才能参透兵法的奥义,成为顶尖剑士。

  兵法之道自有其特殊之处,必须精通兵法之理,且铭记在心,即使在激战中也不可忘。   

兵法之姿势

  至于说到身形,要做到:头不偏不倚,既不高昂,也不低垂。目光坚毅沉稳。额不蹙,眉不皱。眼珠不动不眨。眼微闭。神色平和,鼻梁挺直,下颚微向前伸。

  后颈挺直,用力于项。身与肩齐,双肩下垂,脊梁挺直,收臀。把力量集中在腿的下部,从膝盖传入直到足尖。腹部收紧,腰不弯。

  胁差之鞘紧贴腹部,使腰带不松垮,这就叫“别入”。

  一般而言,对决中的剑法姿势,必须和日常训练中的剑法姿势保持一致。这点一定要着重注意。

  兵法之眼法

  视野要开阔长远,视线尽可能地做到大而广。“观”和“看”是两种不同的眼法。“观”的眼强,“看”的眼弱。兵法的特点就是要视远如近,视近如远。

  兵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根本不看对方手中所握之刀,却能感知到敌手之刀的存在。这需要多时的训练才能做到。

  无论是剑法还是兵法,其眼法都是一样的。

  必须做到不用移动眼球就可以看到两边的情况。

  在紧急之时,这一点往往很难做到。因此应牢记眼法的要旨,不断练习,从而使自己习惯于此种眼法的使用,并找出不管眼前发生什么事,眼法都不会改变的视线落点。   

太刀握法

  握太刀时,掌中不能有空隙。无名指和小指紧握剑柄,拇指和食指轻捏,而中指则不紧不松地搭于柄上。

  一旦出刀,惟一的想法就是该如何击倒敌人。当一刀砍向对手时,应保持太刀的握法不变,手不能抖动,也不能有丝毫迟疑犹豫。在你出手攻击,格挡或压低对手之刀时,应仅仅使拇指和食指的握法稍作改变;但是,无论何种情况,握刀的目的都是为了击倒对手,这是不能改变的。

  握刀的方式在试刀时和真正格斗时都应该是一样的。不管什么时候,都应该用准备击倒敌手的心态来握刀。

  通常,太刀和手不要固定不变。固定就意味着死路,灵动才是活手。这一点需要好好理解。

  步法

  在步法中,要注意后踵重踏,让脚趾留有活动余地。根据情况不同,进攻的步幅可大可小,可快可慢,这都无关紧要,最重要的是要让它保持和平时走路时一样。要避免浮步、跳步和踏步。

  步法中最重要的一种是“阴阳步”,这是必须掌握的。“阴阳步”的意思就是不要只移一只脚。无论在劈杀、收招甚至躲避时,都应用“阴阳步”,忽右忽左,忽前忽后。右脚进则左脚随即跟进,右脚退则左脚跟着收回。总是单移一只脚,是步法中的大忌,要确保在格斗中不犯。

  五构

  五构就是:上段、中段、下段、左手位(左胁)和右手位(右胁)。除此五种外,再没有别的架势了。虽然架势可分为五种,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杀死敌人。

  无论持上述何种架势,都不要有意识地去思考,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击倒强敌。

  采用何种架势可视情况而定,关键是要能在决斗中取得最大利益。

  上段、中段和下段是固定之位,而左、右则为灵动之位。左右位适用于上方无多余空间的环境,究竟是选用左位还是右位架势则取决于当时的实际情况。

  五构的重点在于认识中段位的重要性。在五构中,中段位是最具魅力的。掌握了中段位,就掌握了一切架势。如果用大战(合战)来作比的话,中段位就是处于主将的位置,而另四种架势则是追随主将的士兵,必须服从于主将的意旨,听从主将的调遣。这一点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   

刀法五技

  太刀之道

  明晓太刀之道意味着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手中之刀。这样,即使只用两指轻握着太刀,也能轻松灵活地挥动,

  快速地挥舞太刀势必会造成挥刀的困难,不是正确的太刀刀法。要想灵活自如地控制手中之刀,就必须以冷静平缓之势将其挥出。

  快挥是摇折扇和舞小刀之法,而不是太刀用法。如果你把这种方法用到太刀上,就偏离了正确的太刀刀法,不利于挥刀。快挥法可称之为“碎刀法”,它不适于用太刀斩杀敌人。

  当你持刀下劈时,应先通过最便捷的手法将之上举。当你持刀侧挥时,应先将其侧移,然后顺势收回。正确的太刀使用之法就是在挥劈的时候,尽力伸展手肘,然后强劲一击。

  刀法技巧一

  刀法技巧一是持中段之位,刀尖指向对手面部。靠近对手,在其出手时,迅速将对手之刀压至右侧,使攻守逆转。当对手再度出击时,将其刀尖挡回,此时,保持你的刀下垂不动,待对手再次进攻时,将刀自下而上扬起,攻击敌人双手。

  仅靠讲述是很难真正理解这五种刀法的,需要持刀在手,反复琢磨练习。一旦熟谙这五种运刀方式,你就会明白我的刀术思想,并对敌人的一切招式了然于胸。除此五种技巧外,“二天一流”再无别的刀术了,所以务必好好修练。

  刀法技巧二

  在刀法技巧二中,取上段位,在对手进攻的同时攻击对手。如果一击未中,让刀在原位稍停片刻,等对手再度进攻时,顺势将刀上削,进一步击敌。再次进攻时,这一准则同样适用。

  刀法技巧二在心态和节奏上有多种变化。如果你能真正领悟到这一刀技的精髓,并以此来练习“二天一流”,就能彻底通晓这五种刀术,并可以在任何环境下获胜。当然,这一境界需要不断磨练才能达到。

  刀法技巧三

  在刀法技巧三中,持刀于下段;要有手中握物的感觉,对手进攻时,自下刺其手部。当你这么做时,对手势必会反击。当他企图击落你的刀时,顺势挡开,迅速从侧面横斩其腕。这一刀法的要点是在对手进攻时,迅速从下段出手来击倒对方。此技巧在战斗不可避免,早晚会遇到,故需反复演练。

  刀法技巧四

  在刀法技巧四的左胁势中,将刀水平持于左侧,当对手出击时,从下打其手部。当对手企图自上而下击落你手中之刀时,顺势格挡,意在击敌手部,刀上掠肩前,斜斩对方之手。这就是太刀的使用方法,同时也是通过阻挡对手攻势克敌制胜的方法,应细加体会。

  刀法技巧五

  在刀法技巧五中,将刀水平持于右侧。注意对方的出手位置,将刀斜向上挥,置于上段,然后直劈而下。太刀的这一技法同样需要不断练习。掌握了此刀技,就能将笨重的太刀运用自如。

  我无法再对这五种刀法做更详尽的描述。要想真正领会本流派的太刀用法,洞察对手的招式,就必须先利用这五种刀术技巧来不断地提高你的刀艺。即使是在和敌手的交战中,也应不断完善自己的太刀技法,仔细揣摩对手的心思,运用多种节奏,想方设法赢得胜利。这一点需要好好领悟。   

无构之构

  取无位置之位置、或是取的意思,是指不要把太刀置于设想中的某一固定位置。不过,既然有五种持刀之法,站位也必须与之相对应。将刀持于何处取决于你和对手的关系,取决于地形,同时要顺应情势。无论将刀持于何处,其目的都是为了便于斩杀敌人。架势可视对象、场合而定,并须顺应环境;但不管采取何种架势,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易于击敌。

  因此,有时为了更有利战斗,可将上段略降,变成中段;或将中段稍抬,变成上段;也可将下段略升,变成中段。同时,根据你和对手的站位,左手位和右手位也可向中间移动,变成中段或下段。

  化无构为有构,这就是取势的原则。首先,一旦握刀在手,无论处于什么情况,惟一的念头就是斩杀敌手。无论攻守也好、进退也好,都会有击倒敌人的机会。如果你过多地考虑刺、斩、劈、闪、挡等招式,就必定拘泥于招式,贻误胜利的时机。因此,至关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一切均视为杀敌的战机。这一点,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在合战兵法中,“构”就是指军队的部署,其每一变换都可能包含胜机,是制胜的关键。墨守成规,固定不变势必会造成失败,必须小心避免。

  一击制胜

  在进攻的“拍子”中,有一招叫做“一击”。无须移动身体或固定注意力,找一个可以够到敌人的位置,趁其还在犹豫不决时,迅捷劈砍,一击取胜。

  在敌人尚未考虑好应如何招架、躲避或进攻之前先行攻击的招式,就叫做“一击”。一旦学会了这一“拍子”,接下来就该练习如何在战斗寻找间隙,来使用这一招。

  第二次跃出之“拍子”

  第二次跃出之“拍子”是指当你打算进攻敌人,而敌人迅速后撤或躲避时;这时,先虚击一招,而后趁敌人紧张后松懈之时,速攻致胜。这一招就叫做“第二次跃出”。

  修炼这一招的关键是对时机的把握,你应在最短的时间内抓住对方的弱点。   

无念无相斩

  当你和敌人都打算攻击对方时,你的身体处于进攻状态,你的精神也处于进攻状态;你的双手本能地加速加力,一劈而下。这就叫做“无念无想斩”,是最重要的一招。这一招式在战斗中常常会用到,招法的关键是力量与速度,所谓:制人机先。

  流水斩

  “流水斩”用于当你步步迫近敌人,而敌人试图迅速后撤、补招或闪躲时;尽力舒展身心,用极其放松的方式从后挥刀,就好像有些犹豫不定,然后迅速地大幅度用力劈杀。

  一旦学会了这一招式,进攻就变得极为容易。掌握这一招式的关键点在于找准敌人的位置。

  机缘斩

  当你发动进攻,而敌人试图招架或躲避时,用一招攻其头部、双手和双足。这种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突然发动的太刀袭击就叫做“机缘斩”。这一招是非常有用的。在决斗中,这一招式的使用需要精确的判断。

  石火斩

  “石火斩”是指当敌我两刀交缠时,不将刀抬起,尽可能有力地进攻。这一招要求出击迅速,同时竭尽身体和双腿、双手之力。

  此招有很大的杀伤力,但前提是日常训练时应注重培养自己的胆气,临战不生畏惧之心。

  红叶斩

  “红叶斩”的根本思想是击落并夺过敌人手中的刀。当敌人在你面前挥舞着太刀,意图劈、斩或截时,以“”甚或“石火斩”之进攻心态,猛击敌刀。随后进一步跟进,刀尖向下打击,则敌人之刀势必落地。

  练习此招法的关键是动作的连贯,一气呵成。   

刀合一

  在会战中,一般情况下,身与刀是分离的,通常是先有身体进攻的姿势,随后刀再出击。但在会战时的某些特殊情况下,身体先跃出,刀随之而落。这种身与刀同时进攻的方法,称为身。

  “攻”和“击”

  在我看来,“攻”和“击”是两件不同的事情。“攻”是指不管采用何种招式,你攻出一招都是审慎的、可靠的。“击”则是指诸如冲向某人之类的事。这样,就算是猛烈一击,立毙敌人于当下,也不过是击而已。而“攻”是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自觉地、有意识地打向你想要攻击的地方。这两者需要仔细辨别。

  击敌双手或腿的是先“击”,其目的是在“击”后再猛“攻”。“击”不过只是一种“试探”。如果你能真正掌握这一点,你的剑技就非同凡响了。

  猿猴之身

  “猿猴之身”是指不要探出你的手。此观点就是说,当你接近敌人时,应在敌人出手之前,迅速到达敌之近身,根本无须向前伸手。

  当你要向前伸手时,你的身体总是会往前倾,如此使会留出空隙;所以这一招的意思是迅速移动整个身体,插入敌人的防线。从一臂之远处进入是很容易的。

  贴身战

  “贴身战”的意思是指攻入敌人的防守,牢牢地缠着他。当你进入了敌人的防线后,用你的头、身体和腿,紧紧地贴近他。对一般人来说,往往是头、腿移动得很快,而身体仍滞留在后。紧贴敌人就意味着你和敌人是如此接近,以致于你们的身体之间没有任何空隙。

  比身高

  “比身高”的意思就是不管身处何种境况,当你接近敌人时,一定要尽力伸展你的腿、腰和颈,这样你的身形就不会缩短;有力地迫近,让你的脸和敌人的脸处于一线,

  就好像你正在和他比身高,并且证明你是高的那个。和敌人比较高度以证明自己是两人中的高者。这一招的要点是最大限度地扩伸自己的长度,坚定不移地逼近敌人,从气势上压倒对方。

  粘刀法

  如果你和敌人同时向前出刀,而敌人架住了你的一招,这时,要用你的刀贴近敌刀,并紧紧压住。所谓“粘”的意思就是指两刀很难分离,你并不需要用太大的力气。将刀紧压敌刀,就好像是用胶水粘住了一样。看似轻轻压制,却有千钧之重,无论他想抽回自己的刀或拨开你的刀,都很难实现。

  “粘”和“倚”是不同的,“粘”比“倚”要更进一步,力量更大。这两者必须予以区分。

  撞击术

  “撞击”是指当自己接近对手身边时,用身体作为武器来撞击对手。此时,将脸微向侧转,同时,左肩迅猛前推,撞击敌人的胸部。

  为了充分发挥这一招式的威力,需精神高度紧张,最大限度地使出全身之力。

  一旦学会这一招式,如果与敌人距离足够近,就可将对手撞出数米之远。力量大时,甚至可使敌人致死。   

三种躲避之招式

  在攻击敌人时,为躲开对方的进攻,可挺刀而出,佯刺敌手眼部,将敌刀挡落于右侧,即可成功闪避。

  另一种躲闪之法是用刺杀敌人的方法来避开敌人的攻击。佯刺敌人右眼,实则砍其颈部。用回手一刀来躲开敌人的攻击。

  最后,如果是手持太刀防御敌人进攻时,不要过多地考虑如何避开敌人的刀击,而应尽量接近对手,就如同准备用左拳去击打敌人的脸部一般,从而躲开敌人攻击。

  这就是三种躲闪敌人进攻的方法。

  刺脸

  决斗中,在敌人出刀和你出刀的间隔中,要时时想着用你的刀尖去刺敌人的脸部,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你有刺其脸部的想法,他就会急于想把脸和身体都逃开。一旦你能成功地使敌人退缩,你就把握了有利形势,赢得了获胜的机会。请务必好好练习。

  在战争中,只要敌人企图逃跑,你就已经胜了。因此,不忘“刺脸”的战术是十分必要的。

  刺心脏

  当上方和两侧均无空间用于斩劈时,可挺刀直刺敌人心脏部位。为避免被敌刀斩中,这一招的要点是将刀脊翻转,直接刺向敌人,随即收刀,保持刀尖平衡,迅疾刺入敌人胸膛。

  这一招式在因疲惫或其他某种原因而不能用刀劈砍时尤为有用。

  呼喝

  无论攻守,均应发出喝叱声。每声呼喝都要发自丹田,如同正在劈杀、反击敌人。

  不管何种情况,你的进攻都应伴以连续、快速的呼喝声。每向上挥出一刀时,都需大喊一声“呀!”;而每劈一下时,也需大叫一声“嘿!”。

  这一招适用于决斗的任何时候,但一定要注意掌握好叫喊的节奏。以刺杀之心抬起刀尖,然后立刻完全劈下,随即将刀再次上挥,每次斩击的同时都伴以呼喝。

  闪击

  决斗中,当你和敌人过招时,在敌人进攻时,用你手中的太刀击落敌人之刀,这就叫做“闪击”。“闪击”不是格挡或招架,在击打敌人的太刀时,也不需要特别用力;顺着敌人进攻的刀势击打其刀,随即迅速攻向敌人,这就是“闪击”的含义。

  第一击是最重要的。如果你正确地掌握了出招的节奏,那么,不管敌人出刀的力量多强,你的刀尖都不会落地。   

决斗中的有利时机

  多敌刀法

  “多敌刀法”是以一战多的刀法。同时携大小双刀,左手握胁差短刀,右手握太刀,双刀平抬。多敌刀法的基本思想就是:即使敌人从四面围来,你要把他们都赶到一个地方。

  注意敌人进攻的顺序,首先对付第一个压过来的敌人;留一只眼睛纵观全局,注意观察哪个方位的敌人在发起进攻,同时左右互不冲突地挥舞双刀,等待是不足取的。左右双刀都要处于随时待发的状态,当一个敌人冲上来时,奋力砍倒他,然后立即转向下一个上来的敌人,接着劈倒他。

  注意一定要让敌人一个个排着队上来。如果发现他们有蜂拥而上的意思,立刻奋力轮刀,不要留有丝毫间隙。

  如果只是把敌人四散赶开是很难取得什么进展的。同样,因为有要让敌人排队上来的想法,就以防守姿态坐等的态度也是不对的。了解敌人的节奏,抓住空隙的破绽,这才是制胜的关键。

  如果你时常和群敌对战,并学会了怎样把他们逼入绝境,那么,无论是面对一个、十个甚或是二十个敌人,你都能以宁静之心平常待之。

  “”是指怎样依据兵法原则来使用太刀战胜敌人。这很难用文字详细表述,只能在实战中慢慢领会。“以太刀的用法来展现兵法的真意”,这是口传之秘诀。

  一击必杀

  “一击必杀”的意思就是通过准确的“一击”来赢得胜利。没有一定的兵法修行,是不能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如果能娴熟地使用“一击必杀”,你就能精通兵法,并能随心所欲地战胜对手。

  直通之心

  “直通之心”是“二刀流”的真髓。练好“直通之心”是很重要的。“身与刀和,直通之心”,是口传之秘诀。

  结语

  在“水之卷”中,我记述了本流派的剑术大纲。

  在兵法中,要学习熟练使用太刀克敌制胜,就必须从学习“五构”、“五技”开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灵活使用太刀的方法,最终达到超越招式束缚的自由之境;同时不断地磨练心智,明辩兵法的内涵,创立自己的剑法。当你能随心所欲地调动你的身体、四肢之时,无论是胜一人或胜两人,你都能认清兵法之善恶了。

  仔细体会本卷中每一个词,勤修苦练,不断和敌人交手,你就会渐入佳境,渐渐领悟兵法的原则;时刻将之铭记在心,没有任何的急于求成,时时在战斗中实践,刻刻用心学习,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从容思索,参悟武士之道,以今日之我胜昨日之我,明日之我才可胜众人。依本书修行,但万不可拘泥于本书。

  无论你曾击败多少对手,只要你所做的违背了兵法的原则,就不是正确的方法。当你通晓了兵法的原则时,你就会懂得如何才能以寡敌众。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能领悟兵法的奥义。

  务必细细吟味这些道理,以千日练习之,以万日完善之。   

战斗胜负之策略

  在“二天一流”兵法中,战斗被比喻成火。本卷主要讲述的是,所以称之为“火之卷”。

  首先,人们常常喜欢从一些细小的方面来考虑兵法的取胜策略。有的知道如何用指尖让手伸展的距离长那么三五厘米,靠这点优势来赢得胜利;有的知道如何通过前臂的适时运动,用折扇来赢得胜利。还有的人在用竹刀或类似的东西时,把注意力都集中在通过提高速度来赢得胜利上。他们希望把手脚锻炼得更灵活,从而能提高进攻的速度。

  至于我的兵法所关心的,则是生死之理。我勤奋学习剑法,渐渐明白了刀刃和刀脊的用法,了解了敌人进攻招式的强弱,并刻苦地锻炼如何杀死敌人,终于从无数次的决斗中领悟出了这一道理。

  如果面对的是身穿铠甲的敌人,你就不可能靠小的技巧取胜。我的兵法的原则,就是在单枪匹马地对付五个或十个敌人时,也能确保获胜。而以一当十和以千胜万的道理又有什么不同呢?

  当然,要每天集合数千乃至数万之众来练习学习兵法是不可能的。但是,即使是独自一人练习剑道,只要你能揣测敌人的策略和战术,明察敌人的身手的强弱,并能运用兵法的策略来找到击败敌人的方法,你就能成为兵法大师。

  世人谁能参透我的兵法真义,以穷究其道之心,日以继夜地刻苦修行,渐臻佳境,最后到达自由无碍的境地,拥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这就是宇宙的至理在兵法中的体现。   

三 先

  位置

  兵法家在比试之前,要先确定太阳的方位,要背太阳而立,也就是说,要让阳光从你的身后射来。如果当时条件不允许你这样做,那你就要尽量争取让阳光从你右边射来。

  这一准则在屋内同样适用。在屋内,也应尽量让光线从你的身后或右边射来。如果能确定你的身后没有什么障碍,而左边又有足够的空间,采取这种站姿就能阻断你右边的空间,不让敌人靠近。

  在夜晚也同样是如此。在你能看见敌人的地方,背火把而立,让灯光从右边射来,就如上面所说的一样。

  为了能“俯瞰”敌人,你必须站在高地上,哪怕是只高一点点。在屋内,靠近神龛的位置就可以看作是比较高的位置。

  总之,在作战中,关键是要把敌人逐到自己的左边;确定敌人身后的障碍物是非常重要的,然后,尽你所能把他们赶到障碍物后。

  当你把敌人赶到障碍物之后时,为了不让敌人有观察形势的机会,你要不停地攻击他,这样他就不能巡视四周。同样,在屋内,当你把敌人赶到门槛、梁柱、门、屏风、阳台或其他障碍物前,道理也是一样的,绝不给敌人观察形势的机会。

  不管何种情况,都应把敌人逼入不利于挪动或是四周都有障碍的死角。尽量利用场所的有利条件,以便求得最后的获胜战机。

  有三种抢人先机的方法。一是通过抢先攻击敌人来抢得先机,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这叫做在悬而未发状态下的抢人先机。另一种想争得先机,就必须拿捏好恰当的时机,明察敌人的意图,然后运用兵法策略,来赢得胜利。

  第一种是悬而未发状态下的抢人先机。当你企图先进攻敌人时,一定要保持镇定和从容,然后突然冲向敌人,抢先发起迅速的攻击。你可以先蓄势待发,接着迅猛攻击,抢得先机。你也可以心怀钢铁般的斗志,蓦然跃起,在空中略微加速,接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敌人,向敌人发起勇猛的进攻。你当然也可以让心神放松自如,自始至终考虑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下定决心击败敌人,完全依靠心之力量来获取胜利。所有这些,都是在悬而未发状态下抢人先机的例子。

  第二种是防守状态下的抢人先机。当敌人袭击你时,你不要反抗,要装做软弱的样子;然后,当敌人逼近时,你蓦地用力向空中跃起,几乎像是在飞一样,然后,抓住敌人松懈之时,毫不犹豫地向他发起强劲攻击。这是抢占先机的方法之一。同样,当敌人先攻击你,而你积极迎战时,如果你能抓住敌人进攻节奏改变的刹那攻击,你就能在那一瞬间赢得胜利。这是在防守状态下抢占先机必须掌握的原则。

  第三种是对抗状态下的抢人先机。万一敌人的进攻非常迅速,那你的进攻就要镇定而有力;当敌人逼近时,你要绷紧身体和神经,一旦敌人露出松懈的迹象,立即用猛烈一击来战胜敌人。反之,当敌人的进攻镇定从容时,你要让自己的进攻一点点地轻轻加速,让你的身体轻快灵活;当敌人靠近时,立刻强劲一击,然后,根据敌人的情况,反攻制胜。这就是互相对抗状态下的抢人先机。

  这些身法变换的细节,很难用文字阐释。所以只能依据上面所记的大体要点,在实践中不断演练,才能逐渐体会和掌握。这三种抢人先机方法的选择,要因时因地灵活使用。这里要指出的是,“先”不是防守后反攻,而是在迎战的姿态中边防守边攻击,因此,虽然并不一定总是由你先发起进攻,不过,既然这三种不同“抢人先机”的战术,在心理意愿上都是主动强攻,不存在着差异,所以,最好还是要先抢得主动权,而把敌人置于防守的状态。

  但是,不管是上述何种情况,“先”的基本思想都是通过兵法策略的力量来争取胜利。所以,务必注意养成此习惯,并不断地完善。   

压 枕

  “”的意思就是不让别人有抬头的机会。在兵法理论中,在决斗过程中,受制于人都是非常不利的。不管用什么方法,如果能随心所欲地调动敌人,是最好不过的了。

  当然,不只是你有这种想法,敌人也同样会这样想。如果不了解敌人要做什么,就不可能战胜敌人。

  兵法的策略包括如何阻止敌人的进攻,格挡敌人的刺杀,逃脱敌人的掌控,扭转战斗的形势。“”指的是:当你将我的兵法理论运用到实战中时,无论什么时候,敌人一露出想有所移动的迹象,你都能在其行动之前及时地察觉。敌人稍有进攻的端倪,就果断地阻止,不让他有继续的可能,这就是“”的意义。

  例如,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当敌人刚有“攻”的闪念时,你就已阻止了他的进攻;而当敌人刚有“跃”的闪念时,你就已经不再让他跃起;同样,当敌人刚有“杀”的闪念时,你就断绝了他继续行动的可能。

  当敌人企图攻击你时,对于他们的那些无益之举,你大可不必理会;而对于他们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一定要坚决阻止。这是兵法理论中一条重要的原则。

  此时,如果你是有意识地去阻止敌人的行动,就已经迟了一步。因此,你必须能察觉敌人之微小动态,在其将发未发之一瞬,伺间而击,挫败敌人之意图。如果能精通此种牵制敌人的方法,可谓是兵法大师了。   

横越津渡

  当你横越大海时,会遇到许多叫做“海峡”的地方。如果遇到只有十几米宽的海峡,我们就把它叫做“津渡”。茫茫人世间,在我们的一生中,同样也会遇到很多可称为“”的时刻。

  当你在狭窄的航道中航行时,就必须要对地形有足够的了解,要知道哪儿会有“津渡”。同时也要熟知船的状态,明察天气的变化。这样,即使没有同行的船,你也不会迷路、触礁。你要善于根据风向的转换,来调整船的航向,这样,即使是逆风,你也照样可以用桨划到港口。航船就在你的指挥下,顺利地穿越津渡。

  如果具有了这种态度,当你在人世的海洋中航行时,即使遇到紧急情况,你也可以从容不迫,顺利地“穿越津渡”。

  在兵法理论中,在双方的交战中,“”也很重要。的意思就是知彼知已,通过有效的兵法策略来指挥战斗,就像在狭窄的航道中指挥航船的船长一样。

  “”的更深层的意思就是指心灵的宁静。

  “横越津度”就是把敌人置于弱位,向其发起猛烈的攻击,迅速获胜。无论是在合战兵法中,还是在个人决斗的兵法中,“”是一项很重要的原则。   

剑之踩踏

  认清形势

  在合战兵法中,“认清形势”是指明辨敌人之盛衰,这是至为重要的。周密地察明敌情,了解敌军的意图,正确地分析判断形势,然后,根据敌人的情况确定我军的部署,灵活运用各种兵法策略,用前面所学的兵法知识来作战。

  同样,在决斗兵法中也是如此。注意观察敌人的个性特征,判断敌人的行事风格,找出他们的强项和弱点,尽可能将他们向其预期的反方向牵制,不让敌人的意图得逞,判断敌人的才能的高低,探求合适的战机,先发制人。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拥有敏锐的洞察力,就能明察一切事物的态势。一旦你精通了兵法,又能不拘泥于兵法,你就能算出敌人的心思,并因此而确定取胜的谋略和战术。

  “”是只有在兵法中才会采用的一种战术。首先,在合战兵法中,不管敌人用何种武器攻击你,比如是用弓箭或火枪,如果等敌人结束第一次射击,开始重新安排火力时,你才开始拉弓或装填子弹,就很难发起进攻。因此,制胜的基本思想就是要抓住敌人做射击准备的间歇,迅速发起进攻。

  快速进攻是很重要的。如果进攻足够迅速,无论敌人是想拿弓箭还是火枪向你射击,都是十分困难的。总之,无论敌人使用何种武器向你发起进攻,你一定要能立即认清敌人的进攻模式,踩踏住敌人的任何行动而制胜。

  在个人决斗兵法中,道理也是如此。如果你紧跟着敌人的进攻而进攻,两刀就会一再碰撞,你也就无法取得任何进展。所以,当敌人用刀劈向你时,你一定要趁机用脚将他的刀重重踏住,彻底压倒他的进攻气势,不让他有再次进攻的机会。

  “踩踏”并不仅仅是靠脚来进行的。你还应该学习用你的身体去“踩踏”,用你的心去“踩踏”,当然也可以用你的刀去“踩踏”。这样,敌人就无法再次出手了。

  “踩踏”的意思就是要先发制人,不予敌人可乘之机。当然,“踩踏”并不意味着怀着立即结束战斗的想法,就随便出手,而是指针对敌人而采取的迅速、坚决的反击。   

论“崩溃”之认识

  任何事物都有崩溃的可能。无论是房子、身体还是敌人,只要节奏发生了错乱,就会崩溃倒塌。

  在合战兵法中,抓住敌人溃败之机,趁势猛追,将其彻底击垮,是十分重要的。一旦你错过了易进攻的时机,就给了敌人反攻的可能。

  在决斗兵法中,也同样会发生这种情况。当敌人节奏混乱,行将溃败之际,你一定不能错失良机;否则,敌人就会重新恢复并予你以重击。所以,对于败敌,一定要乘胜追击,坚决不让他有复苏的机会。

  “乘胜追击”需要的是力量和直截了当。它是以彻底打倒敌人的决心,予以猛击。当然,这一击并不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的一击,而必须要经过仔细的分析,精确的计算。

  变成敌人

  “变成敌人”的意思就是说,把自己放在敌人的位置上,从敌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从我这方面来说,如果有夜盗闯进了家门,他就是一个厉害的敌人。但是,如果以他的观点来看,他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和他作对,他是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躲进洞里的是鸡,追过去把它抓出来的是鹰。这一点,需要仔细体会。

  在合战兵法中,道理也是如此。不要盲目轻敌,要小心备战。当你有了精良的军队,又精通兵法的原则,知道该如何打败敌人时,你就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在个人决斗中,你同样也要把自己放在敌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的来考虑问题。如果一个人遇见的对手是一个精通兵法、擅长使用兵法的兵法大师,那他一定会认为自己必输无疑。   

放开四手

  “”用于当你和敌人僵持不下,不能取得任何进展的时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你认为即将陷入僵局时,就要赶快放弃这种方法,采用别的方法,抢得先机,赢得胜利。

  在合战兵法中,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整个局势陷入僵局,无法取得进展,就会有人员伤亡。这时,就应立即放弃原来的策略,改用敌人意想不到的策略,来争得先机,夺取胜利。

  在个人决斗中,也是如此。如果你发觉自己陷入了僵局时,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立刻改变战术,探知敌人的意图,采用不同的策略来赢得胜利。

  移影

  “移影”是在你不能察知敌人意图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策略。

  在合战兵法中,当你不能明了敌军的状况时,你可以通过佯装强攻来察看其反应。一旦了解了敌人的战术,就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对付他。这样,获胜就是很容易的事了。

  在个人决斗中,道理也是如此。当敌人从后方或侧面挥剑时,当敌人企图突然进攻时,他的剑就会把他的意图泄露无疑。一旦察知敌人的意图,就应立即抓住时机,并迅速作出准确的判断,采用合适的战术战胜他。如果你疏忽了,你就会错失良机。   

感 染

  抑影

  “抑影”是在敌人的进攻意图显而易见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策略。

  在合战兵法中,这就意味着在敌军发起攻击的刹那就果断地阻止它。如果你能向敌人有力地证明,你已经占据了优势,控制了局面,他们的心态就会发生改变,就会在你的气势下畏惧退缩。这时,你也要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空明之心争取主动,赢得胜希。

  在个人决斗中,兵法的道理也是同样的。你要采用有效的手段来遏止敌人强烈的进攻意识,然后,在其犹豫的瞬间抓住胜机,采取主动。

  一切事物都会受到外界的和影响。就连打哈欠、想睡觉都会互相传染,互相影响。在合战兵法中,如果敌人锐气方盛,急于进攻的话,你一定要表现得不急不躁,给人悠闲放松的感觉。这样,敌人就会受这种情绪的,他们的进攻意志也就不那么强烈了。

  当你觉得敌人已被这种情绪控制时,应迅速荡涤你的心神,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坚决果断地向敌人发起进攻,从而赢得胜机。

  在个人兵法中也是如此,放松身、心,密切注意敌人懈怠的瞬间,迅速取得主动。这是十分重要的。

  “走神”与“”有些类似。“走神”包括厌烦退缩、浮躁不宁、怯懦等情绪。

  乱

  任何事情都有潜在的“乱”的可能。其中之一是发生在感觉到剧烈的压力的情况下。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感到了过度的疲劳和紧张。第三种情况是在出乎意料的吃惊下。

  在合战兵法中,扰乱敌人的心神是非常重要的。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敌人的心神不宁作为你夺取主动权的有利条件,同时取得胜利。

  在个人兵法中也是如此。最初,你要显得非常悠闲,当敌人的警惕有所放松时,突然转为猛烈的攻击。十分重要的是随机应变。你要根据敌人的行动来调整你的行动,不让他有任何悠闲之机,明察胜机并做出准确判断,从而最终赢得胜利。   

威 吓

  突然遭遇意料不到的事件,任何人都可能犹豫迟疑,惊慌失措。

  在合战兵法中,你可以用声响来吓唬敌人,可以用以小充大的办法来吓唬敌人,也可以通过出其不意的移动来吓唬敌人。这些都是用来恐吓敌人的手段。如果你能抓住敌人惊惶的瞬间,你就取得了获胜的有利条件。

  在个人兵法中,你也同样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来吓唬敌人。你可以用你的身体来吓唬他,可以用你的刀来吓唬他,也可以用你的声音来吓唬他。最重要的是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抓住敌人仓皇失措的有利时机,来赢得胜利。

  缠战

  “缠战”是当你和敌人在近距离交锋之中,你和敌人都竭尽全力想战胜对方,而你发现形势正在朝不利于你的方向发展,此时,你应紧紧缠住敌人。其中的关键之点在于:即使在双方的缠斗之中,你也要不忘抓住胜机。

  无论在大战还是小战中,这一原则都是适用的。如果你和敌人正在激战,胜负局势却不明朗,你一定要紧紧缠住你的敌人,这样敌人就无法摆脱你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你可以寻找胜机,迅速夺取胜利。这是兵法的精髓所在。   

攻其死角

  当你试图推一样很重要的东西时,很难立刻将其推走,这时,你就应另找薄弱环节下手,这就是“”的意思。

  在合战兵法中,注意观察敌军的举动,避开气势汹汹的先锋部队,攻其不备之“角落”,尽量争取有利条件。

  一旦“角落”被攻破,整个队伍也就涣散崩溃了。尽管敌人已溃败,你仍必须密切注意敌军各个“角落”的动向,随时准备彻底歼灭他们。

  在决斗兵法中也如此。如果敌人每次进攻之时,你都能造成对其身体某一部分的伤害,他的身体就会渐渐变弱,直到濒临崩溃的边缘。这时,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将其击倒了。

  迷惑

  “迷惑敌人”是指扰乱敌人的心神,不让他们有稳定的心态。

  在合战兵法中,揣摩敌人的心思,运用兵法策略来调动敌人的注意力,让他们摸不清你的意图,弄不清楚你究竟想干什么,这就是“迷惑敌人”。它是指探求可以用来迷惑敌人的节奏,准确判断胜机。

  在决斗兵法中也是如此。你可以根据时机的不同,采取多种牵制敌人的方法,以使敌人迷惑:一会儿觉得你会这样做,一会儿又觉得你会那样做。当你把敌人逼到惑乱、惊惶之境时,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胜利了。这是战斗的一项基本原则。   

“之”字战法

  三吼

  “三吼”可分为:最初一吼、当中一吼及最后一吼。“吼”要依情形而定,这是“吼”的要旨所在。吼声要满蕴气势和力量,就像呼啸的狂风和熊熊燃烧的烈火一般,这样,才能起到威慑敌人的作用。

  在合战兵法中,战斗之初的一吼必须尽可能地响亮;激战之中的一吼需低沉孔猛,就像从遥远的深处传来的隆隆声;而胜利后的一吼则最为洪亮有力。这就是“三吼”。

  在决斗兵法中,无论是佯攻或者是怒吼,其目的都是为了要扰乱敌人的心神。发出怒吼后,随即向敌人劈砍。砍倒敌人之后也同样需大吼一声,这是象征胜利的吼声。这就称做“前之一吼”及“后之一吼”。

  在挥刀的同时,千万不可发出吼声,这是必须十分注意的。在战斗之中发出怒吼,是为了配合进攻的节奏,这时,声音一定要低沉。

  在混战中,两军交锋时,如果敌人的力量十分强大,应集中力量猛烈攻击敌军的一侧,此时双方贴身肉搏,已是混入敌军之中;发力猛攻一侧,当此侧敌军溃败时,则停止此处的进攻,转而攻向敌人的另一侧。总而言之,我军的锋芒直插敌阵,并要像“之”字型般在敌阵中游走前突。

  在个人兵法,当你单枪匹马地面对群敌时,这一原则同样非常重要。每追赶或攻击完一个敌人后,就再一次攻击另侧最强的那个敌人,寻找到合适的节奏,时左时右地绕着“之”字行走,注意观察敌人的动向,以便发起有效的进攻。

  当你摸清了敌人的布阵,并准备进攻时,不可有任何犹豫之心,要通过猛烈的攻击以夺取胜利,这是抢占主动的原则。与强敌对峙时,这一心态同样适用。

  的要领就是要看准时机,像尖刀一样毫不犹豫地插入敌阵内部。   

山和海

  击溃

  要想击溃敌人,首先要有必胜之信念。一旦发现敌人呈现弱象,就应加强自己的气势,从气势上压倒敌人。

  在合战兵法中,如果敌军只有寥寥数人,或者虽然人数众多,却士气低迷,军心涣散,这时你所要做的就是先从心理上藐视他们,然后集中力量,一鼓作气将其歼灭。这就是所谓的“击溃”。

  这时,如果你的进攻软弱无力,就会引火烧身。所以,当你企图击溃敌人时,你必须充分地控制你的心态,仔细地加以辨别。

  在个人兵法中也是如此。当敌人技不如你时,或者是当敌人陷入了混乱的节奏时,再或者是敌人开始后撤时,关键是一定不能给其以喘息之机。让他连眼睛都来不及眨就彻底击倒他。最重要的就是不让他有恢复的机会。

  “”的意思是指在战斗中,不要总是重复做同样的事情。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你或许可以再一次重复同一方法,但决不可以有第三次。

  当你试图用某种手段来对付敌人时,如果第一次没有成功,那么,再做一次也同样不会有效。你必须彻底改变你的策略,采用完全不同的战术。如果还是不起作用,就再试别的战术。

  因此,兵法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要不断变换自己的想法。敌人以为是山,实则是海;敌人以为是海,实则为山,这就叫做出人意料。   

新开局

  攻心

  在交战中,当你以高超的技艺,即将赢得胜利时,你的敌人或许并不肯死心。虽然败象已现,他的心里却还是不肯承认失败。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必须彻底摧垮敌人的意志。

  这就意味着你必须突然改变自己的姿势,从气势上压倒敌人,不要让敌人有任何侥幸之念;所以,最主要的一点是要让敌人从心底觉得被击败了。

  你可以用武器,可以用身体,也可以用你的意志来打倒敌人。不要只从某一方面来理解这一原则。

  当你的敌人彻底丧失信心后,表明攻心获得成功;反之,你就仍需提高警惕;只要敌人还有野心,他就还没有被真正打败,你就不能松懈。

  交战之中,如果你和敌人缠斗不休,形势不清,难以取胜时,就应改弦易辙,另辟蹊径,把这次交战当做一场新的战斗,彻底放弃原先的作战思路。一旦掌握了这一原则,你就掌握了制胜的方法。这就叫做“重新开始”。

  不管什么时候,当你觉得和敌人之间,已经造成了胶着不下的紧张局面时,如果能在那一瞬间,迅速改变你的想法,你就抓住了先机,就能够获胜。这就是“重新开始”的原则。   

小和大

  在战斗中,当你和敌人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不清时,务必牢记兵法的这一原则:一旦陷入细节的纠缠,应迅速将其转换到大局上。

  大、小的转换是兵法的策略之一。对于武士来说,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注意探求大、小的转换,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精神,无论在合战中,还是在个人对决中,都是必不可少的。

  将敌如卒

  “将敌如卒”是兵法原则之一,它可以用于战斗的任何阶段。

  运用兵法理论的力量,将敌人视为你的士兵,随心所欲地操纵他们,调动他们。你为将领,敌人为士卒。

  无刀

  “无刀”有多层意思。它既有虽有刀剑却无法胜敌之意,也有不用刀剑战胜敌人之意。对这一原则的各种不同认识,无法用文字表述,只能在平时的训练和实战中慢慢体会。   

岩磐之身

  “”是指兵法大师可以突然把自己变成像岩石一样,任何东西都无法接近他,动摇他。“你必须具有不可动摇之伟大心魄”,这是口传秘诀。

  结语

  本卷记述了本流派在剑术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到的心得。我这是第一次写下我的兵法原则,在顺序上难免有些紊乱,也无法用文字把每一项都解释清楚。但是,对于有志于学习兵法的人们,它仍可以起到大纲的作用。

  我自幼倾心兵法,刻苦磨练剑法,历尽各种心态。在探求各派兵法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所谓的兵法家,有的不过是些自命不凡的空谈家,有的则只沉迷于花哨的招式,所以,即使是那些人们看来很不错的兵法家,也没有能真正领会兵法的奥义。

  当然,人们这样做的时候,目的似乎仍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身”、“心”;但是,当人们过分偏执地追求兵法和剑技的时候,就会“病”于此道,“迷”于此道,这就是为什么当今世上大多数兵法都偏离了兵法正道的原因。

  为了使剑法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能在战斗中制胜,就必须牢记本卷中所讲述的兵法原则,不管什么情况,都不可改变。当你理解了我的兵法之理,并将其用于实践,毫无疑问一定能够获胜。   

赢得战斗的胜利吗?

  流派的兵法

  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兵法。如果不了解其他流派的兵法,也就无法真正理解本流派的兵法之道。所以,在“风之卷”中,我会论述其他各派兵法。

  在研究其他各派的兵法当中,我发现有些流派偏好于力量,喜欢用大太刀;有的流派喜欢用短一些的太刀,叫做“小太刀”;还有的流派醉心于研究决斗技巧,发明了许多用太刀的身法、招式,称之为“正技之剑位”,在本门中广为传授。

  但这些都不是剑道的正理,这一点,我将在本卷中予以详细说明,从而让大家能够明白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无用的,哪些是有价值的。正因为此,其他流派的兵法要么像演戏,身着盛装,卖弄技艺,以复杂精妙的招数自夸,哗众取宠;要么就是商业化的兵法,完全是为了谋利。所以说,这些都不是正道。“二天一流”的兵法原则是完全有别于它们的。

  此外,按照传统的观点,兵法的范围是非常狭窄的,好像兵法就只包括剑法。你能想像单靠锻炼“技”和“体”,就能这并不是兵法的正理。

  在本卷中,我将论及其他各派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对比来阐述“二刀流”的长处。

  其他流派之大太刀的使用

  有些流派喜欢用大太刀。在我的兵法看来,这些流派都是弱流。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些流派不知道如何采用必要的策略和技巧来战胜别人,所以才会把刀的长度当成是优点。他们希望把刀造得很长,这样,即使距离很远,他们也能打到敌人。

  过去常说的那种相信“一寸长,一寸强”的人,指的就是那些根本不懂兵法的人。因此,不懂兵法原则,只想依靠刀长的优势,从远距离来战胜敌人,是内心虚弱的人才做的事。这也是为什么我把这种兵法视为弱流的原因。

  有时,当你和敌人在近距离交手时,刀越长,就越难进攻。没有足够的空间让你前后挥动大太刀,大太刀就反而成了一个累赘。这时,面对一个用短刀的敌人,你的形势就会非常不利。

  当然,对于这些喜欢用大太刀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不过这只是他们个人的逻辑;以兵法的正理来说,这是不合理的。谁说用短刀的人就一定会输给用大太刀的人呢?

  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处在一个上、下或左、右都有阻碍的地形里,或者是在只有短刀的条件下;如果你还是一定希望要用大太刀,就是不对的态度,是不相信兵法的表现。

  当然,还有些人天生就没有能用大太刀的力气。

  自古以来,就说“大”包含“小”,所以,使用长刀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千万不能有只喜欢用长刀的偏颇之心。

  在合战兵法中,道理也是一样。大太刀就是“大”,而小太刀则是“小”。难道就没有“小”和“大”之战吗?历史上就曾经有过许多以小胜大的例子。因此,在我的兵法流派中,不赞成狭隘偏颇之心。请务必细细体会。   

其他流派的太刀之强击

  在兵法中,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强有力的打击”或者“软弱的打击”之类的东西。挥刀时,如果有要把刀挥得“强有力”的想法,你的行动就会野蛮粗暴。在战斗中,只靠野蛮粗暴是很难取胜的。

  此外,当你要砍倒某人时,如果你为了使出所谓的“强有力的打击”,过分地用力劈杀,你就不会成功。

  即使是在练习的时候,不管是随便砍一个东西或是假装砍一个东西,故意地用力劈杀也是不对的。

  在战斗中面对敌人时,没有人会去想打出的一击是强还是弱。当一个人惟一的念头就是杀死别人时,就不会有“强”的感觉,当然也不会有“弱”的感觉;他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击败敌人而已。

  如果你过分用力地击打别人的刀,你的刀就会因为用力过度而翻转。你的刀势就会迟缓。

  所以,世界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非常强有力的打击”。在战争中也是如此。如果你想依靠强大的军队,猛烈的攻击来取胜,你的敌人同样也会用强大的军队来抵抗。在这一点上,双方都是一样的。没有正确的策略,就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不管什么事情,成功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流派的兵法思想,就是不考虑任何不切实际的事情,而是根据兵法的原则,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来赢得最后的胜利。请务必着重注意。   

其他流派之小太刀的使用

  在战斗中,希望只凭小太刀来赢得胜利,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兵法的原则的。自古以来,大太刀和小太刀的区别只是在兵法术语中称呼不同而已。

  对于力气大的人来说,即使是大太刀,也能操纵自如。因此,过分地喜欢使用小太刀是不可取的。长枪和长刀虽然是长距离的武器,但也很有用。以为可以趁敌人挥刀的间隙,用短刀刺穿、掷入和抓住敌人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对的。

  另外,如果你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寻找敌人的空隙上,就势必会忽视别的东西,就会陷入困境,这种情况一定要予以避免。再说,如果你是同时置身于许多敌人的包围之中,如果想用短兵器来突破敌人的防线并战胜他们,是不可能的。

  就算你觉得在短兵器的使用中可以学到许多知识,诸如奋力砍杀,穿过人群的能力、自由地跳跃的能力、急速转身的能力等等。但是不管是哪种情况,你都是处于剑术中的防御状态,所以你的心神总是常常转移不定。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

  用有效、直接的方式追击敌人,想方设法让他们陷入混乱状态,惟一明确的目的,就是要赢得胜利。

  这一道理也同样适用于战争兵法。向敌人发起突然袭击,迅速地消灭他们。这一态度是兵法的重点所在。

  世人在练习兵法时,一般总是学习如何躲避、偏闪、逃离和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心神被这种方式所牵制,就会受制于人,被人牵着鼻子走。在兵法之道中,如何采用正确的方法战胜敌人是十分重要的。   

其他流派的各种剑招

  教给初学者大量的招式,强迫他们对各种招式的变换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兵法中,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认为可以有各种各样砍倒别人的方法的观点,本身就是一种错觉。对于砍人来说,世上并没有什么不同的方法。无论一个人学识是否渊博,甚或是妇女和孩子,在劈砍时都不会有什么差别,如果一定要说有很多方法,也无非就是“刺”和“劈”而已。

  首先,既然出招的目的是为了杀人,就没有必要用一大堆繁琐的招式来实现。虽然如此,根据情况和地势的不同,考虑到万一会出现四处都有障碍的情况,还是要有五种基本的架势,这样才能自如地操纵太刀,不被敌人击到。

  如果硬要加上别的一些技巧来砍倒敌人,例如用手的弯曲、身体的快速转动或是向远处一跃等等,都不是正确的方法。要想砍倒别人,不能只靠手的弯曲或身体的快速转动来砍倒他们,这些都是没有用的。

  在我的兵法中,最重要的是讲求身形、心态的简单直接。要让敌人紧张不安,心神变幻不定,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要引诱敌人去使用那些手的弯曲和身体的快速转动之类的技巧,这些才是取得胜利的正确方法。   

其他流派的持刀架势

  只单纯地强调持刀架势是不对的。世上所谓的各种架势,只有在没有敌人的时候才适用。

  这是因为,无论是根据过去的标准还是当今的规则制定出来的方法,在实际求胜的过程中,都不一定切实可行。获胜的关键是要千方百计使敌人处于不利的形势。

  不管采用何种架势,一定要有不可动摇的气魄。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像城堡一样屹立不倒,即使是受到攻击,也一样要无动于衷,不受干扰。这才是兵法的至理。

  兵法胜负之道的关键是要集中全部精神,抓住先机,掌握战斗的主动权。采取防守的姿势也是为了等待赢得主动权的时机。这一精神一定要好好把握。

  在战斗中,你要能运用兵法策略,来破坏敌人的防守。要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采取行动,伪装某种假象迷惑敌人,或者故意激怒他们,或者故意恐吓他们,趁敌人混乱之际攻击他们。这些才是兵法家取胜的奥妙所在。因此,防守之时,只考虑采用何种架势,这种态度是非常不可取的。所以,在我的兵法中,有一种叫做“无构之构”,意思就是指以非防守之态去防守。

  在合战(战争)兵法中也是如此。在激战中,最关注的问题应该是:敌人有多少兵力,战场的地形如何,自己军队的状态如何,怎样才能将其调整到最佳状态等等。只有在知己知彼的情况下,才能开始作战。

  敌人首先攻击和自己主动出击是两件完全不同的事。在这两种情况下,你的心态也是不一样的。在回击敌人时,要尽力施展你的刀技来闪躲、招架,就好像是你的长枪和长刀都已经被插在地上变成了篱笆的栅栏;反之,如果是你主动进攻敌人,你甚至可以拔起一根篱笆棍来当作长枪和长刀来使用。这些都需要好好体会。   

其他流派的眼法

  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眼法:有注目于敌刀者、敌手者;还有凝视敌脸者、敌足者等等。如果你把眼神固定在某个特定的一点上,你的心神就会纷乱困惑,这是兵法的弊病之一。

  蹴时,人们不会把目光总盯在球上,但他们仍能踢得十分出色。这是因为,如果一个人把某件事做得十分娴熟之后,他就无须再一刻不停地盯着看了。在杂耍中,也是如此。对于技艺高超的杂技师来说,他并不需要刻意观察,就能让一扇门在鼻子上保持平衡,或者是同时抛玩好几把刀,因为他们无时无刻不在练习,所以能够随时看见并感觉到即将要发生的事情,这已经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

  兵法的道理也是一样的。经过多次的战斗后,你就能熟悉敌人的招式,认识人的轻重。总之,兵法的眼法就是要察知敌人的心神动向。

  同样,在合战兵法中,其眼法是要能明察敌军的状态。

  观察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观”,一种叫“看”。“观”、“看”就是眼要强,要能观知敌人的心神动态,要能看清周围的境况,视野开阔广博,能明辨战争的形势,认清敌我的强弱,通过精确的分析判断来集中力量赢取胜利。

  无论是在战争兵法中还是个人兵法中,视野都不可以狭窄。正如我已经说过的那样,如果目光过于短浅,你就会忘记注意大的方面,你的心神就会困惑混乱,这样,已经到手的胜利也会从你身边悄悄溜走。   

其他流派的步法

  快速移动的步法有很多,例如浮步、跳步、跃步、踏步、公鸡步等等。以我的兵法来看,这些步法都各有欠缺。

  在战斗中,步子应该尽可能地坚定稳固;而如果你采用了浮步,脚步就会不稳。这就是我不喜欢浮步的原因。

  我不喜欢跳步是因为跳步中有着激动兴奋和固执偏激的情绪。在没有需要一再跳跃的理由的情况下,跳步是不足取的。

  同样,跃步容易使精神骚动不安,所以也是一种效率不高的步法。踏步则是一种防守的姿势,尤不可取。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快步,例如公鸡步等。

  作战的场所是不同的。你可能会和敌人在湿地或沼泽中交战,也可能会和敌人在山川或河流中交战,可能是石原上作战,也可能是在窄道上作战。而在有的地形中,是不能采用跳步、跃步或其他快步的。

  在我的兵法中,是没有步法的变化的:我就像平时在路上一样走路。跟着敌人的节奏,或快或慢,因时因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步子要井然有序,既不呆板也不浮躁。

  在合战兵法中,道理也是如此,过分注意步法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摸清敌人的意图,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进攻,你就会错过击敌的节奏,就很难取胜。

  快速移动的步法有很多,例如浮步、跳步、跃步、踏步、公鸡步等等。以我的兵法来看,这些步法都各有欠缺。

  在战斗中,步子应该尽可能地坚定稳固;而如果你采用了浮步,脚步就会不稳。这就是我不喜欢浮步的原因。

  我不喜欢跳步是因为跳步中有着激动兴奋和固执偏激的情绪。在没有需要一再跳跃的理由的情况下,跳步是不足取的。

  同样,跃步容易使精神骚动不安,所以也是一种效率不高的步法。踏步则是一种防守的姿势,尤不可取。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快步,例如公鸡步等。

  作战的场所是不同的。你可能会和敌人在湿地或沼泽中交战,也可能会和敌人在山川或河流中交战,可能是石原上作战,也可能是在窄道上作战。而在有的地形中,是不能采用跳步、跃步或其他快步的。

  在我的兵法中,是没有步法的变化的:我就像平时在路上一样走路。跟着敌人的节奏,或快或慢,因时因地调整自己的姿势,步子要井然有序,既不呆板也不浮躁。

  在合战兵法中,道理也是如此,过分注意步法是很危险的。如果没有摸清敌人的意图,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进攻,你就会错过击敌的节奏,就很难取胜。   

其他流派之速度的使用

  速度并非是真正的兵法战略。提到速度,我们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物体移动的快慢能否与其固有的节拍相协调。

  当你真正掌握了兵法时,你就绝对不会急躁冒进。例如,一个训练有素的信差一天能走五六十里,但他们却并不是从早到晚都在急奔;相反,对那些缺乏训练的人来说,虽然他们看起来好像整天都在飞跑,但实际上却只走了一点点路。

  在舞蹈表演中,一个技艺高超的歌手能够边舞边唱;但如果一个笨拙的新手也想这么做,他就会手忙脚乱,应接不暇。同样,对一个高明的鼓手来说,让他演奏《老松》,是件非常轻松的事;但是,如果换成是一个没有经验的鼓手,他就把握不好旋律的节奏,不是太快,就是太慢。

  有一句古谚曾经说过,“欲速则不达”,这是很有道理的。当然,太过缓慢也是不可取的。

  内行的人做事从不急于求成,而是从容不迫,无懈可击。从中,我们可以明晓兵法的原则。

  在兵法中,片面强调速度是非常错误的。因为速度要依情况而定,不同的情形有不同的选择。例如,如果是在沼泽里,就不像在平地上,不可能移动得太快。用太刀就不同于用折扇或短刀,不可能用非常快的速度劈砍。如果你砍得太快,就根本不能砍中。

  在合战兵法中,道理也是如此。急于求成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以“压枕”之心对敌,你就不会落后。

  进一步而言,如果敌人急躁冒进的话,你要做的却正相反,一定要让自己保持镇定冷静,千万不能受敌人的影响,这一点十分重要。   

他流派之“奥”和“表”

  在兵法之事中,哪些应该叫做“奥”,哪些又应该叫做“表”呢?在各流派内部都有一些极致的奥蕴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不过,既然已经作为决斗的准则,也就无所谓什么“秘剑”了。

  我教兵法的方法,就是让初学者先学习和练习容易掌握的技巧,先把容易理解的道理传授给他。至于那些他们还难以理解的深刻的道理,则根据各人的领悟情况,由浅到深地逐步教给他们。既然我教给每个人都是适合他们学的知识,所以,我的兵法中也就不存在什么“奥”“表”之分了。

  世事也是如此。如果你已经到了群山深处,还要想去更远的地方,你就必须再一次走出这些大山。就诸艺和诸学问而言,有一些是应该有所保留或秘而不宣的,有一些则是应该公开讲述的。但是,对于兵法来说,既为兵法之理,则何隐何显?

  所以,我在传授自己的兵法理论时,不喜欢誓纸罚文。根据各人的智力情况,教给他们直接的修行方式,让他们摒弃所谓兵法“五道”、“六道”之恶习,让他们的心神从疑惑不明中解脱出来,自然地参悟武士的真道——这就是我教兵法的方法。   

流派的兵法

  结语

  我把其他,归纳为九条大纲记述在“风之卷”中。虽然我不得不详细地由表及里地论述其他各流派,但我特意不提到它们的名字以及各自的秘技。

  这是因为,即使是同一理论,由于各人的思想不同,理解起来都可能有些微的差别。所以,为了子孙之故,我没有指明我在“风之卷“中论述的流派的名字。

  我把其他流派的一般倾向分为九类。如果以直心观之,以正理观之,则诸如偏爱长刀或短刀之心,偏爱力量和利益之心,过分地考虑剑术的巧妙与否等等,都是偏道。所以,尽管我没有写明是哪个流派,大家也应该知道这些都是不对的。

  在我的流派中,没有什么“初步技巧”和“秘剑”之分,也没有什么“极则”之说。惟一要做的就是在你的心中细细体会和理解兵法的真髓,这是兵法中最重要的一点。

  在“空之卷”中,我对“二天一流”的兵法进行了总结。练习“二天一流”兵法,最终要达到的,就是“万里一空”之境界。在空的世界里,什么都不存在,什么都不可知,这就是“空”。

  当然,“空”是并不存在的。知无的同时也知有,这就是“空”。

  世人常常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总是认为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就是空,这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空,而是一种“迷”。

  兵法之中也是如此。以武为生的武士,不懂武士的准则并不是“空”;因为困惑不解,人们可能会把无用称之为空,这也不是真正的空。

  武士应准确地领悟兵法的真谛,而后勤修不辍。武士练习此道时,心中要清澄明澈,以无困惑之心,以不懈之精神,磨“心”、“意”两心,练“观”、“见”两眼。只有达到了心中再无丝毫晦暗不明,困惑的阴翳一扫而空的境界,才是真正的空。

  无论是佛法还是世事之理,在没有悟得真正的道之前,每个人都会觉得自己所学的“道”才是正确的,是最好的。但是,若以平常心观之,以天地之理观之,则他们已经因为自己的执迷之心和偏颇之见而远离了真正的道。

  以率直为根本,以真为道,才能认清真我,认清一切。以空为真道,你就能悟得真道即是空。

  空,有善无恶

  智者有也

  理者有也

  道者有也

  心者空也

  正保二年五月十二日

  新免武藏

  注释

  1.“二天”是宫本武藏兵法流派的名称之一,他把自己的兵法称之为“二天一流.”或“二刀流”。

  2.“观音”是佛法中最受崇拜的神明之一,是普渡众生的大慈大悲的菩萨。当宫本武藏闭居于岩户山下的灵岩洞时,这里正好安放有历史悠久的观音像;并非暗示他对观音有什么特殊的崇拜。

  3.无构。“构”(kamae)这个词,来自于词组“kamaem”,它的意思是构造、选用(通常为防守时)一种姿势、位置或态度。用社会语言来说,当某人“kamaeru”时,就意味着他正采取了守势。与之相关的词是“kamau”。它的意思是使某人或某事陷入麻烦,制造混乱。

  4.感染。伟大的钢琴家霍夫曼认为,一个成功的表演者能将他记忆中的兴奋用演奏表现出来,从而感染观众,而并不需要他自己真的变得兴奋起来。这就是“感染”原则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5.法之“五道”、“六道”。这里,宫本武藏指的是为了某种原因对兵法做一些风格上的润色,是为了要和兵法的基本准则对比而言。   

兵法家传书 1、柳生一族传奇

  看过漫画《带子狼》,或是其他一些有关柳生宗矩(1571~1646)的电影、小说的人,可能会对柳生宗矩产生一种阴狠、残酷、权欲极大的形象。虽然漫画、电影与小说的描写过于夸张,但是柳生宗矩是德川幕府初期的情治头子这事,却是不争的事实。

  柳生宗矩的父亲是后人尊崇的剑圣,也是“新阴流”剑术唯一承继人石舟斋宗严。无奈某次战争里,主君战败,剑圣也只得沦落为无所属的失业武士“浪人”。后来剑术高超的名声传到德川家康耳里,家康亲自写信给石舟斋宗严,并与他交刃比武,领教了名不虚传的武功,于是将他纳为门下家臣。

  日后,德川家康所率领的东军与石田三成统率的西军,展开夺取天下的“关原大战”(1600),石舟斋奉德川家康密令,专门负责搅乱西军后方,立下大功;宗矩在这一场大战中,也为德川家康传递秘密书函,召集各地豪族协助东军,不无汗马功劳。但是此时,在德川家康眼里看来,柳生一族还算是无名小卒。他所看重的是柳生父子俩超群出众的剑术,所以提拔了柳生宗矩当将军家的“兵法师范”。

  柳生宗矩第二次立功机会是在“大阪夏之阵”(1615)时。我简略说明一下,日本战国时代有三位统一天下的英雄,依前后次序而言,是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第二位的丰臣秀吉过世后留下一嗣子丰臣秀赖,与生母淀君一直住在大阪城。淀君一直想让儿子当上天下君主,全国各地残留的丰臣家死忠旧臣也蠢蠢欲动。为了断绝后患,德川家康曾于前一年冬天发动“大阪冬之阵”,只是无心赶尽杀绝。没想到淀君野心太大,不甘臣服为区区小诸侯,拼命招兵买马,企图反“德川”复“丰臣”。德川家康只好在翌年再度攻击大阪城,逼使秀赖与淀君走投无路,最后切腹自杀。

  “大阪夏之阵”时,柳生宗矩的身份是德川家康三男德川秀忠(第二代将军)的兵法师范,实际作战时,理所当然也成为未来将军的贴身守卫。当时敌方有数十名武将打扮成平民装束,突袭秀忠主将阵营。宗矩抵死守护君主,独力砍死了七名武将。这是他在史实上留下的唯一武功事迹。以后,他就不再污染双手,退居幕后阴柔操纵一切了。他从小亲眼目睹父亲在众豪族之间翻腾折冲,领悟出若是不善于处世,空有一身无敌剑术,也是徒然的。因而便专注于扩展人际关系,并钻研兵法战略。

  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十八岁时,柳生宗矩正式成为家光的兵法师范。当时家光还有另一位“一刀流”剑术师范,只是这位师范,与家光练习剑术时,一点都不客气,下手严厉得很。宗矩则恰恰相反,他总是拿自己的长男三严(小名“十兵卫”,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剑客)做比样,示范给家光看,很少与家光直接交手。因为他认为家光生来就是当将军的命,没有必要在剑术上深造求精,所以传授剑术时,重心便放在“身为武士的心得”之上。

  除了教授家光剑术以外,宗矩也时常陪同家光放鹰捕鸟,更是家光欣赏能剧、茶会时的谈话对象。换句话说,他的职务,不仅是兵法师傅,也相当于家光的养父。因此家光于20岁登上将军宝座时,立即任命柳生宗矩为“大目付”之一,主要职责是监视诸国大名与幕府大臣们的一举一动。此时,柳生宗矩六十二岁,是四位“大目付”之中,最年长的。

  第三代将军家光设定了许多新政纲,例如命令诸国大名每隔一年必须到江户赴任的“参勤交代”,不准三位主要执政者“老中”们独断批准政务,设置监视官“大目付”等。并同时派出众多忍者收集全江户的情报,而领导掌管这些忍者的,正是柳生宗矩。所以即便是将军底下的执政者“老中”们,也非常惧怕“大目付”。

  柳生宗矩为了监视各藩国的举动,派出许多门徒任职大名的兵法师范。因为家光非常信任柳生宗矩,所以大名们也只得唯命是从。于此可见宗矩当时的权利有多大。且直到幕末,柳生一族十四代,始终维持着将军家兵法师范的地位。

  柳生“新阴流”剑术,主要是夺取敌方武器,尽量让双方保全性命,平安无事,因此又称“活人剑”。这是石舟斋自身钻研所得。这种剑术,运用在兵法上,便是心理战,也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当时所谓的兵法家,指的是类似宫本武藏那种剑豪,或者是武田流派军事学中的军师,但是精通“该如何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一真髓的兵法家,似乎只有柳生宗矩一人。他留下一部兵法秘本,日本“岩波文库”有白话文版。

  柳生宗矩的长男十兵卫三严,十三岁时当上家光的随身家僮,二十岁时误触逆鳞,回到奈良“柳生之里”老家,专心研究兵法,写出了《月之抄》等兵书,更把本派剑术传授给从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门徒。三十二岁时,家光原谅了他,让他回到身边当亲信护卫。有些小说或是漫画,将十兵卫描写成“独眼龙”,说他在离开幕府之后,浪迹江湖。这些绝非事实,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因为他晚年留有肖像画,双眼正常得很。十兵卫四十四岁时,据说在京都府南部山中放鹰捕鸟,意外身亡。他的死,到底是被人暗杀?还是毒杀所致?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个谜。坟墓分别在“柳生之里”的芳德寺,与东京都练马区广德寺别院(西武池袋线樱台车站)内两处。

  十兵卫过世后,遗留下的领地,全部由柳生宗矩三男柳生宗冬(小名“又十郎”)所继承。五味康佑的《柳生武艺帐》(中文译名《柳生英雄传》)中,描述宗冬于十五岁时,蒙住双眼、绑住双手双脚,动了拔牙手术,之后装上全副黄杨假牙。这是事实。因为身为忍者,有时候必须假扮成女人,所以需要动这种手术。1927年时,东京练马区广德寺柳生家祖坟,不但出现了当时的刀剑、印笼(放印章的小盒子)、烟管等陪葬品,也出现了一副黄杨制假牙。据说以牙科技术来判断,那副假牙可以说是当时全球最精巧的假牙。

  目前,柳生一族的户主是柳生宗久,是员工有2500人的东洋墨汁企业总公司的贩卖课长(科长)。不过,这是十年前的资料,现在职位很可能晋升为部长(处长)吧。他当然也是位剑道高手。我记得两三年前,报纸好象有报导他公开披露剑术的新闻。

  柳生一族的老家在奈良东方深山内。越过旧柳生街道山岭,就可以抵达江户时代风貌浓厚的“柳生之里”,因为传说跟景致都有独特之处,也算是一个很有名的旅游景点了。   

2、神秘的“影之柳生”

  忍者主要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所谓上忍就是家族首脑,同时也是封建领主,他们负责洽谈和安排任务,很少亲自出马;中忍是秘密任务的指挥者,实际执行工作和替死鬼、炮灰都由下忍来充任。下忍也因专长和担负任务的不同,划分为许多种类,并非人人都能蹿高伏低,比方说,主要担任情报搜集工作的下忍,所必须掌握的就是化妆术和口才,要装谁象谁,并且能够套话,他们除非被敌方士兵发现,否则没必要战斗,更没必要杀人。

  因此真正的上忍,往往都以地方豪族和大名(势力较大的封建主)麾下武将形象出现,当他们还窝在老家崇山峻岭中的时候,或许身份还能表现出一定的神秘性,出仕做官以后,可就神秘不起来了。比如擅使长枪,力敌万夫的“鬼半藏”服部正成,就是由暗化明的典型。

  真正的神秘,其实并不在于身藏暗处,却在于站在普照的阳光下面,却用自己的阴影来遮蔽住许多东西。如此傲立于光明与黑暗分界线上的,是柳生家族。

  柳生原本不过奈良国柳生庄的小豪族,撑死不过掌握百余条枪,管着近千名农民,但如果这近千农民随时都可化身为忍者,实力就不可低估了。战国末期,柳生家的当主是石舟斋宗严,创立新阴流剑术,有“剑圣”之名,因此被德川家延揽为兵法师范(日本当时所称的兵法,其实是指个人格斗技,兵法师范就是武术教头),据说同时还负责一定的情报工作。

  宗严的末子是但马守(“但马”是日本古代行政区划名,“守”则类似于我国的太守,但马守是没有实际管辖权力的虚衔官名)宗矩,他是二代将军德川秀忠的亲信,历任秀忠、家光两朝重臣,最后领有大目付之职。大目付就是最高监察官,负责监督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和监视各地诸侯的动向。因为权势熏天,同时任此情报要职,柳生背后的阴影就逐渐被发掘或者说被编造了出来。

  据说宗矩野心很大,攀附上了德川秀忠以后,为了保证秀忠的继承人地位,他不惜大搞阴谋诡计,陷害或者干脆暗杀秀忠的几名兄弟——家康次男秀康、三男忠吉壮年暴死,四男忠辉被贬为庶民,据说都和柳生一族脱不了干系。

  秀忠继承将军位置以后,宗矩又盯上了秀忠长子家光。传说秀忠夫妇宠爱次子忠长,多亏宗矩为家光出谋划策,才得以稳固继承人地位。家光继位后,宗矩又暗杀依附忠长的多名重臣,甚至逼得忠长发疯自尽。不过在传说中,最终德川家光也是死在柳生一族手里。

  这就必须提到宗矩的长子柳生十兵卫了,十兵卫大名三严(一说其实是继承人、第三子宗冬),据说自小就伤了右眼,变成个“独眼龙”。他剑法高超,人品也比老爹要高尚得多,成为许多剑侠文艺的主角。小说《魔界转生》中说,岛原之乱的天草四郎残党由比正雪利用魔界之力召唤出包括宫本武藏、田宫坊太郎在内的数名大剑客,甚至天草四郎时贞之魂魄,却都被十兵卫一一击杀,终于挫败其阴谋。电影《柳生一族的阴谋》则称十兵卫并不清楚父亲清除德川忠长势力的图谋,无意中做了帮凶,醒悟后干脆只身潜入江户,一刀砍死了父亲为谋夺权力所利用的工具——幕府将军德川家光。

  然而拨开重重迷雾,柳生一族究竟是否是忍者集团呢?上世纪初在东京练马区广德寺柳生冢中出土的一副黄杨木假牙,着实让历史学者们大吃一惊。因为传说柳生宗矩的继承人宗冬曾于幼年时拔去满口牙齿,装了一副精致的黄杨木假牙——那是忍者为了方便化妆,想扮老人就扮老人,想扮少年就扮少年,想装男就装男,想装女就装女,连牙齿都露不出破绽来,而必须忍受的手术。这副假牙即便不是宗冬本人的,那也一定是柳生家族重要人物遗留下来的,柳生之与忍者有关,似乎是无可疑了。

  但与传说中其他忍者家族不同,走到阳光下的柳生,世代担任德川幕府要职,似乎无法隐藏太多的私密,更不可能亲自去执行那些见不得光的秘密使命,因此民间遂出现了“影之柳生”的说法。担任幕职的柳生一族,被称为“表之柳生”,他们个个态度优雅,喜好研究艺术和光明正大的武功,是真正高贵的世家子弟;而在这表面现象之后,还有血缘相同,但使命不同的“影之柳生”存在。他们类似于家族豢养的情报和暗杀集团,但出于同族,可以最大程度保证其隐蔽性和忠诚性。日本著名漫画和武侠系列剧《带子雄狼》,就详尽描述了这些藏身阴影中的家伙的事迹。   

3、柳生十兵卫

  三严,庆长十二年至庆安三年(1607-1650)。

  柳生宗矩的长男。据说在小十兵卫跟父亲练剑时,因为剑势过于凌厉,使宗矩不由自主痛下杀手,打伤了十兵卫的右眼,于是就有了现在大家所熟悉的独眼十兵卫(幸好当时用的是竹刀,否则一代剑豪的苗子就此夭折)。元和二年,十兵卫跟随父亲谒见将军秀忠。十三岁时当了三代将军家光的小姓(即随从)。后来又担当了家光的剑术老师。传说一天夜里,家光认为自己的剑术已经很不错了,便穿上忍服外出,准备行侠仗义,不料被巡夜的十兵卫发现,只一招家光的剑便被打落,从此君臣间便有所不快。宽永三年,十兵卫辞职,开始周游列国,进行剑术修行,并写成了剑术书《月之抄》。正保三年(1646),宗矩去世,十兵卫继承柳生宗家,并担任但马守。四年之后去世,时年四十三岁。

  有句古语说,“兵者,不祥之器也,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天道是让人生存,给人活路的一种道,所以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是违背天道的,势必为天道所谴。

  但是,这句古语中也包含了另外一层道理,那就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战争,是合乎天道的。春风轻拂之时,万物生长,百花盛开;秋霜降临之际,落叶飘飞,草木凋零。这是大自然的法则。

  天地间万物的规律都是一致的:走到尽头了便走向相反的方向,完全圆满了又会缺损下去。因此,人们可能会因犯罪而得到好处,而作恶之后,他也一定会受到惩罚。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又说战争符合天道的原因。

  有时候,一人的不义,可能会使无数的人受苦。这种情况下,杀一个人就意味拯救了成千上万的人。这难道不是“杀人刀即活人剑”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兵法的运用是一门学问。如果不懂这门学问就想去杀人,很可能反会被人杀。   

个人与整体

  在一对一的决斗中,只有一个胜者,一个负者,输赢中的得失都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以兵法而言,只讲述一对一对决的兵法,是非常小的兵法。

  当个人的胜败关系到整体的得失时,这就是合战中的兵法之理了。这里的个人是指主将,整体则是指军队。军队是主将的手足。成功地指挥军队就是灵活地运用主将的手脚。如果军队不听指挥,就意味着主将的手脚不听指挥。

  兵法之核心

  兵法之理无论在决斗还是合战中都是一样的。在决斗中,剑客靠灵活的身手,对潜能的充分发挥来获胜;而在合战中,则是通过主将对各种战略战术的巧妙运用,对军队的成功指挥,来赢得战争的胜利。

  进一步而言,在两军对阵之前,主将应先在心中运筹帷幄,假想两军对战的情形,分析判断战争胜败的因素。这叫做“心中的兵法”。

  在兵法理论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就是:即使在和平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战争的可能。明察国情,知道什么时候会有战乱发生,在战乱未起之前就及时地予以阻止,这是兵法中很重要的一点。   

审 时

  国泰民安的时候,要能慎选贤才,巩固社稷,这也是兵法理论的原则之一。官吏们为了一己私欲欺压百姓之时,正是国家开始消亡之时。因此,重要的是明辨局势,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免让国家因为官吏的私欲而灭亡。决斗中的观察,和这道理是一样的。在对方出手之前,就应对他可能的行动了如指掌。所以,尽可能集中全副心神观察周围事物,难道不是一个人最应做的吗?也正是这一点,才使兵法理论如此变化莫测,难以捉摸。

  在统治者的周围,往往会有许多虚伪奸诈的小人。他们谗言谄媚,假充正直,迷惑人主。但是如果注意观察的话,仍可以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到他们内心的奸诈。让这些小人掌权的话,他们就会把善良的人们当坏人来对待,这样,无辜的人就会受苦,而邪恶的人却心满意足。所以,看到这种潜在的可能比看到隐藏的阴谋还要重要。   

远与近

  国家是君主的国家,人民是君主的人民。侍奉君主的人,无论是身边的近臣还是天下的庶民,都受君主的统治。他们之间,又能相差多少呢?在侍奉君主的时候,他们就像是君主的手脚。难道因为脚比手离身体更远,它们之间就有什么差别了吗?既然脚和手都同样会有痛和痒的感觉,又怎么能说哪个离身体比较近,哪个离身体比较远呢?

  所以,如果君主所亲近的人,让远离君主的百姓流血,让无辜的人民受苦的话,即使他再贤明,百姓仍然会憎恨他。

  真正能接近君主的人,大概只有屈指可数的寥寥几个,最多也就五到十人吧。而大多数百姓,都是远离君主的。如果接近君主的人无论做什么,都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却没有考虑到君主,那么,他们的所作所为一定会让天下的百姓痛恨君主。如果天下百姓都满心怨恨,他们一定会起来反抗。这种时刻一旦来临,首先背叛君主的,一定是那些近臣。

  近臣所做的坏事,并不是君主个人的过错。但是,如果能预先明察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并且及时地阻止它的发生。让远离君主的天下百姓也都能安居乐业,心有所偿,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在各行各业中都是如此,武士也不例外,同样要有这种处事的态度。即使在没有争端的时候,你的行动也一定要依据所观察到的形势的发展。总之,无论何时,一定不要忘记注意观察形势动向的变化,这是兵法理论中重要的一条。   

军 略

  如果不能明察形势的动态,你就常常会陷入麻烦。如果你和人交谈时,没有注意别人的心理变化,就会发生争吵,严重时甚至会引起争端,丧失生命。因此,注意到了形势的发展与没有注意到形势的发展,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即使是布置房间,也要考虑到将来情况可能会发生的变化,把各样东西都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因此,在武士道中,有些事物是必须要留意的。

  事实上,尽管表现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道理都是同样的。因此,“道”是适用于万事万物的。

  认为兵法只是用来杀人的,这是一种偏见。兵法并不是用来杀人的,而是用来消灭罪恶的。灭一人之恶而使许多人能够生存,就是。

  这是一本家传之书,但这并不意味着“道”就是神秘不可传的。正是为了传播知识,才有所谓的秘而不宣。如果知识不能得到传播,有书无书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我的子孙后代都应好好地体会这一点。   

大学

  据传,《大学》是用于启蒙教育的入门读物。不管你要进入哪个房子,都要先穿过门。因此,门是你到达屋子的标志。只有穿过了门,你才能走进房间,遇到主人。

  学习是得道之门。因为学习是门,而不是屋子,所以,当你看见门时,千万不要以为那就是屋子。你一定要穿过门,才能进入屋子。屋子是在门里面,是藏在门后的。

  既然学习不过是门,所以,在你阅读书籍时,不要以为这就是道。很多人往往把学习知识误认为是道,这样,虽然他们掌握了许多词汇,学到了许多知识,却仍然对道一无所知。即使你读得非常流利,就如同古人自己在注释一样,如果你不能领会其内在的道理,你就不能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

  虽然这样,如果不学习的话,也是很难能真正悟得大道的;而单纯靠简单的学习和讲解,也不能领略到道的真意。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学过“道”,却能自然地依天理行事。

  《大学》讲述的是“格物”和“致知”。“格物”的意思就是探究世上一切事物,彻底认识万事万物的原理。“致知”是指,一旦你认识了万事万物的根本道理,你就能了解万事万物,就能做一切事情。如果你再没有什么可学的了,你也就再没什么可做的了。如果你根本不懂事物的规律,那么,无论你做什么,都不会成功。

  万事万物,因为不知才会疑惑,因为疑惑才会心有所碍。如果能认清天下万事万物的原理,心中就会豁然开朗,再也没有任何蔽塞。这就叫做“物格”,这就叫做“知至”。一旦达到了心无所碍的境界,无论做什么,都能驾轻就熟,应付自如了。

  正因为此,诸艺之实践,其目的正是为了扫除你心中的迷惑和障碍。起初,当你一无所知时,心中自然也不会有任何的疑问。然后,当你开始学习时,你的心中开始逐渐有所知,而正是这些“知”,束缚了你的思想。于是,一切事情都变得难做了。

  当你完全忘掉了所学的一切,实践也就消失了。这时,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你都能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你既不会拘泥你所学的一切,也不会背离你所学的一切。所以,不要刻意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要顺应天性自然地去学习。这样,才能领悟兵法的真髓。

  勤修苦练,学习各种各样的剑招、架势、眼法,探究一切剑法知识,这就是“格物”的意思。然后,当你熟识了剑法的一切招式和知识后,就要忘掉所学的一切,摒弃所有经验,到达心中无物的境界。这就是“知至”的基本精神。

  当你在不断的学习和修行中渐有所成,你就能把所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无论你做什么,你的行动超越任何束缚而得到自由。就像只是你的手、脚和身体在行动,而心中却空空荡荡,无所挂牵。

  一旦达到了这种空明的心境,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心为何物。无论是天上的魔鬼或是任何外物都无法窥知你的心灵。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这种极致的境界。如果你能领悟这一道理,学习也就消失无踪了。

  忘学,弃心,自然地和大道融通为一,就是“道”的最高境界。

  这个阶段,就是从“学”进入“无学”的阶段。   

情绪与意志

  意志是指内心的特定态度,精神思想的高度集中就叫做意志。内心的意志流露在外就叫做情绪。

  打个比方说,意志像主人,而情绪则像仆人。情绪受内心意志的支配和指挥。

  如果情绪过于泛滥,失去控制,就容易犯错。所以,你一定要用意志来抑制情绪,才不会急躁。

  在兵法理论中,可以把降低重心叫做意志,把杀人或被杀称为情绪。确保重心的降低,不要有急躁冒进的情绪。你要善于用意志来控制情绪,这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情况如何,务必要保持镇静。只有这样,你的意志才不会为情绪所左右。   

表象和意图

  表象和意图是兵法的基本要素。它是指灵活运用兵法策略,先用假象来迷惑敌人,再用真实行动来攻击敌人。这是用欺骗的假象来获得真正的利益。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这一策略,即使敌人怀疑在你公开的表面后可能会有什么隐秘的企图,他们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诱惑。如果你能成功地运用策略来调动、引诱敌人,让对方随着你的意愿行动,落入你的陷阱,你就赢了。一计不成,再生一计,如果敌人没有上当,你就可以故意设计另一个陷阱让他跳。就算你的计策最终也未能成功,它们仍然发挥了作用。

  在佛学中,这就叫做“方便法门”。即使采用欺骗、使诈等种种手段,只要最后能得到真实,那么,所有的虚假就都变成了真实。

  在精神领域中,这就被称为“密”。“密”即为秘密真言,是秘奥之教,是教人认识自身具有的清净本心,培养佛性的方法。若能悟得此心,众生都能从中得益。

  在武士道中,这就叫做用兵的谋略。虽然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之术,但是,如果诡术的使用,能使敌军屈服而不用进行交战,则诡术最终就变成了真实。这就是反其道而行,来达到目的的例子。   

打草惊蛇

  在禅学中,有“”一说。正如打草是为了惊蛇,采用一定的战术手段,使敌人受到惊吓,也是一种兵法的策略。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以掩藏更深的目的,也是兵法的一种。

  当对手吃惊时,他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在行动的反应上必然会有所迟缓。

  再简单一点地说,有时候,只需一个很普通的姿势,比如轻轻抬一下手,也同样能达到转移敌人注意力的目的。

  扔下手中之刀也是一种诱战的战术。如果你已经掌握了无刀的真谛,即使手中无刀,也不会被打败。敌人之刀即为我刀。这就叫伺机而动。   

观敌之机

  是指把握敌人即将开始行动之前的瞬间。行动是受藏于心中的力量、情感或情绪支配控制的,所以,准确把握敌人的力量、情感或情绪,由此做出相应的行动,这就叫做“”。

  是禅学的一种特殊理念,即所谓禅宗之“动”。

  力量、情感或情绪在心中隐而未发时,就称为“机”。“机”就像门枢一样,隐藏在门后看不见的地方。看到对手心里隐秘的活动,并伺间而击,这就是的战术。

  “攻势”和“守势"

  取“攻势”,是指进攻时,以凶猛之心,奋力劈下,积极寻求抢先出手的机会。

  无论对你,还是对你的敌人,进攻的感觉都是一样的。

  取“守势”,是指不急于进攻,而是耐心等待对手先出击。取“守势”时务必格外警惕。

  “攻势”和“守势”的差别就在于一为主动出击,一为耐心等待。   

体和刀的攻守原则

  用你的身体以攻势逼近对手,而让你的刀保持守势。你移动身体、手脚,诱使你的敌人主动出击,乘间而击,你就取胜了。为此,你的身体和手脚要处于攻势,而刀要处于守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对手先出击。

  心、身的“攻势”和“守势”

  当身体取“攻势”时,心要保持“守势”。

  为什么呢?如果心取“攻势”,就容易因为冲动而犯错,这是不可取的。所以要控制自己的心神,保持冷静克制的态度。身体取“守势”,是为了要让敌人先出手,然后击败他;而如果心取“攻势”,就会因为急于杀死对手而失败。

  另一方面,这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心取“攻势”,身取“守势”。这时的关键之点在于专心。当手中的剑处于防守状态时,把你的心神集中在攻击状态,让你的敌人先出手。

  在这儿,“身”可以理解为握剑的手。这就是为什么说心取“攻势”,身取“守势”的原因。

  尽管这儿有两层意思,它们的根本道理是一样的。不管是什么情况,只要能诱使你的对手采取行动,你就能获胜。   

进攻之敌时

  面对必须掌握的要点

  眼神要凝注于三点:(1)“两星”(敌人握剑的双手);(2)“峰”和“谷”(敌人手臂的屈伸);(3)交战时,凝视“远山”(肩和胸)。眼法的详细内容只能通过口传。

  接下来的两项是关于剑的运用和身体的姿势:(1)间隔的节奏;(2)身体的位置和心的檀香态(檀香态,是指把剑保持在同一直线方向连击两次——译者注)。

  再接下来的五项是关于身体和剑,这很难用文字解释,每一点都必须在实战中才能领会:(1)手握拳,成盾状;(2)身成一体;(3)让对手的拳落在你的肩上;(4)尽力舒展在后之腿;(5)不管敌手采取何种姿势和剑位,都应和其保持同样的姿势和剑位。

  总之,上述五点的关键在于:决斗之前,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决不允许任何疏忽。这一点十分重要,是决斗中必须具有的正确心态。只有具备了这种心态,才能确保在决斗中不会有任何慌乱和动摇。如果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仓促地面对敌人,你平时所学的招式就很难发挥出来。

  与敌手对抗中必须掌握的要点

  上文提及的三项——“两星”、“峰”和“谷”、“远山”——至关重要。如果敌人按兵不动,坚取守势,千万不能将你的眼神移离上述三点。

  但是,眼法一定要注意防守兼备,这是十分重要的。用力劈砍时,眼睛紧盯“峰”;变换招式时,眼睛紧盯“远山”,至于“两星”,则始终需要有一只眼睛盯着。   

三种佯攻的心境

  三种佯攻的方法也是三种观察的方法:“刺”、“戳”和“故意袭击”。当你不能判断对手将有什么举动,可以使用这三种佯攻的方法来了解敌人的意图。

  问题的关键在于明察敌人的意图。当敌人处于严密的防守状态时,你就可以采用这三种观察的方法,灵活隐蔽地运用各种手段,诱使敌人从手上泄露出心中的想法,用这种方法来赢得胜利。

  利用心态的变化

  刻意向防守之敌展示心中的各种念头,借以察觉敌人内心的变化。你可以利用这种心态的变化取胜。

  双观法

  当你用各种策略,来洞察防守中敌人的动向,应该不视而视——似乎没有在看,而实际上却是在观察。不能有一点疏忽,眼神不要只集中于某一点,要快速移动眼睛流观四周。

  有一句俳句这样说,“只偷眼一瞥,蜻蜒逃离了伯劳的利喙”。蜻蜒因为偷瞥到了伯劳,所以及时逃走了。你可以在迅速而隐秘的一窥中,准确地察知对手的动向。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保持注意力的连续集中。

  在“能乐”中,这称为“双观法”,它的意思是看,看见,然后把眼神移到一边。它的意思也就是不要把视线固定于某一点。   

打和挨打:通过挨打取胜

  用刀杀死一个人其实不难做到,没有人是不可战胜的。

  假如敌人用刀砍你,力图置你于死地,你要注意寻找一个敌人不能触及的空间。你可以待在这个安全的区域里,任凭敌人攻击。即使敌人发起猛烈的进攻,以为一定会打中你,你仍会安全无虞。

  如果敌人一刀出手,而没有命中目标,那么,这一刀就叫“死”刀;你就可以乘机格挡开它,并打出致胜一击。这样一来,敌人就丧失了主动,你就可以抢在敌人之前,扭转局势,反败为胜。

  一旦决斗开始,你要做的就是不让敌人有机会举起他的手。如果战斗已经开始,你还在想该做什么,就一定会被敌人的下一刀击倒。

  如果有一丝疏忽,你就会失败。如果你的注意力停留在刚刚发出的招式上,你的主动就会立刻化为乌有。当你刺出一刀时,不要把心停留在它上面,不要去考虑这一刀是否有效,你要做的只是再三地出手,反复地进攻,绝对不给敌人抬头的机会。

  胜利,只取决于一击。   

三种“节拍”

  “节拍”之一是指和敌人同时进攻;“节拍”之二是指抢先逼近敌人,在其举刀之际发起进攻;“节拍”之三是指等敌人的刀落下之后,再发起进攻。

  合拍为劣,异拍为优。如果你让自己卷入了敌人的节拍,就会被敌人所控制。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持和敌人不一样的节拍,这样,敌人的招式对你也就不起什么作用了。

  无论攻守,不要让敌人摸清你的节奏,这样,他就无法判断你的想法和行动。不管何种情形,一种节拍,如果很容易被人掌握,跟进,就不是好的节拍。

  小节拍到大节拍,大节拍到小节拍

  当敌人用大节拍的时候,你就用小节拍;当敌人用小节拍的时候,你就用大节拍。用刀也是如此,你的用刀节奏,要和敌人不一致。如果能把敌人带进你的节奏之中,敌人的刀就容易对付了。

  例如,一个专业的歌手,他能自如地把握停顿的间歇,不会陷入固定的模式;而一个平庸的鼓手就做不到这一点。如果让一个平庸的鼓手和一个专业歌手合作,或者是让一个平庸的歌手和一个专业鼓手合作,那么,无论是唱歌还是打鼓,都会难以进行。使用类似的策略,使敌人难以进攻,就称为“小节拍到大节拍,大节拍到小节拍”。

  如果一个平庸的乐手,却试图流利地控制一段宏伟的乐章,或者是一个平庸的鼓手,却试图要轻轻敲打一段柔和的节奏,都是做不到的。同样,如果一个专业歌手轻柔地哼唱着,一个平庸的鼓手就会跟不上他的节奏,控制不了时机的把握。

  一个老练的猎鸟者,会拿手中之杆,向鸟儿轻轻摇动,目的是为了能扎住鸟儿。而鸟儿,就像被竹杆轻摇的节奏所催眠,虽然拼命拍打翅膀想逃脱,却逃脱不了,终于被抓住了。

  采取与敌人不一样的节拍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能保持和敌人不一致的节拍,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而不用顾虑敌人会扰乱你的防守。这种心态也必须经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体验到。   

留意节拍

  无论是唱歌还是跳舞,如果不能把握音乐的节拍,都无法进行。在兵法中也要有把握节拍的感觉。明察敌人的举动,看他如何运剑,察知他心中所思,这种心态和一个人在唱歌和跳舞时掌握音乐节拍的心态是一样的。当你了解了敌人的作风、行动和方式,你就可以灵活机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技巧1

  1.伴以剑击;

  2.每边三寸,正或反;

  3.迅速潜行;

  4.眼凝视对方上段肘部;

  5.刀打圆,用一只眼观察左右;

  6.估计三步的余地。

  上述六项都需要老师言传身授,很难完全用文字揭示。

  当你使用这些技巧,为出招做准备,不断变换你的策略,而敌人仍然按兵不动,坚取守势;然后,当你潜行到一刀的范围里,正好滑到敌人面前,他就无法再踌躇,必定转入攻势;接着,你就诱使敌人先采取主动,在其出手之际,将其击倒。

  无论如何,如果敌人不先劈杀,你就不能获胜。只要你掌握了如何测算敌人攻击不到的安全范围,即使敌人向你劈杀,你也不会被击倒。如果真正练好了这一步,你就不怕滑到敌人面前,让他先行攻击,然后后发制人,反败为胜。这是在一个人采取主动进攻之前必做的一步。

  技巧2

  1.主要事项,包括最初的攻击,这一技巧必须通过

  口传;

  2.无论攻守,都必须维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

  3.短刀之一腕余地;

  4.当身体取攻势时,剑必须取守势,这是无论攻守

  都必须遵守的原则。

  上述各项都需要老师言传身授,用文字不可能表述清楚。   

聆听风声和水声

  如何让敌人先采取主动来获胜,如何以战术策略的运用做基础,发挥各种基本招式的作用,以及如何实施战略的转换,这都是兵法所要讲述的东西。

  交战之前,你必须假设敌人采取了攻势,要积极防范,不能有丝毫的疏忽之心。重要的是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如果不把敌人视为处于进攻状态来防守,那么,一旦决斗开始,在受到敌人猛烈攻击的瞬间,你平时所学的一切,都不能对你有什么帮助。

  一旦格斗开始,重要的是你必须让你的思想、身体和脚都处于进攻状态,而让你的手处于防守状态。你要密切注意一切可能的变化,也就是要做到“巨细无遗”。如果你不能冷静地观察周围形势,你所学的剑术也就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

  至于说“聆听水声和风声”,是指把进攻之心,掩藏在平静的外表下。风本身并没有声音,只有在撞到了东西的时候,它才会发出声音。风无声无息地从上空掠过,当它受到了某些东西的阻挡时,比如树林、竹林,就会发出可怕的咆哮。

  水本身也同样是没有声音的,但当它飞泻而下,撞击岩石,就会轰然作响。

  我们用风和水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关键之点在于外表保持镇定平静,内心却取进攻之意。表面冷静沉着,内心却高度戒备。

  如果身体、手、脚都处于仓促忙乱之中,是不可取的。“攻”、“守”应成对出现,一在内,一在外,而不能只取一种模式,这正如阴阳之交替。动即阳,静即阴。内为动时,外则取阴;内为阴时,外则为动。

  兵法中也是如此。在内心中,要充分调动精神,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外表却依然镇定沉着。内阳外阴,内动外静,这是依照大自然的模式而定的。

  进一步来说,在激烈争斗的外部环境中,如果你在积极进攻的同时,保持内心的镇静沉着,你的内心世界就不会受外在行动的影响,这样,你的行动就不会过于狂乱,失去控制。而如果内心和外在都同时忙碌的话,你就会变得狂躁不安,举止失措。攻和守,动和静,内外必须分择其一。

  内心要保持警觉,就像鸭子浮在水中,表面不动,底下却在划水。一旦这种行为成为自觉,就能做到内外交融,合而为一,了然无碍。达到了这种境界,就是达到了极意的世界。   

论“病”

  所谓“病”就是指困扰自我的各种纷乱之念。考虑该如何取胜、如何用兵法、如何用学过的剑招、如何进攻、如何防守的心思都是“病”,而考虑该如何克服自我,如何去除这种种迷乱之心的念头,本身也是一种“病”。总而言之,如果你把自己的心思滞止于任何事物上,就是“病”。既然这百病都为“心病”,我们要做的就是修炼自己的心灵,去除种种烦恼、忧虑,执著之念,忘却一切思想,达到心的绝对自由。

  论“去病”之初级及高级阶段

  以念去念,以执著去执著,这是“去病”的初级阶段。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刻意控制自己不去思考,去除种种纷乱之心的想法,本身就是一种“念”,想要克服种种“心病”,这也是思想之一。

  而且,尽管我们用了“病”这一字眼,它其实是指各种纷乱复杂的念头。想要“去病”的心思也是一种“念”。所以,这就是以念去念。当你去除了各种“念”,你就进入了“无念”的状态。当你用去念之想去除了心中的杂念之后,杂念和去念之想就都消失了。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用一个楔子拔出另一个楔子。

  当你无法拔出一个楔子时,你可以钉入另二个楔子,这样,原来的楔子就会松动.就容易取出了。一旦第一个楔子被取出后,第二个楔子也随之而出。当“病”去除后,去病之念也就随之消失了。这就叫做“以念去念”。

  刻意“去病”的想法,本身也是一种执著,但是,如果你用这种执著来除去了“病”,执著也就消失了,这就叫“以执著去执著”。

  在去病的高级阶段,去病而无去病之念。想要“去病”本身就是一种“病”。即使有种种杂念,如果能对其不以为意,就是达到了“无念”的境界。

  存有“去病”之想,就意味心中还有“病”,所以,“病”根本就没有离开你的心。无论你想什么,做什么,如果带着执著之念,就很难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该如何理解这一点呢?“去病”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就是为了这个目的而设立的。第一步,是要达到初级阶段,之后,当你逐渐把这种有意识的去病之念转换成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时,你就进入了“去病”的高级阶段。此时,无需你再刻意地去除执著,执著自己就消失了。

  “病”就是执著。佛教认为执著是不可取的。没有执著之心的乞丐可以混迹于人世而不受外界的影响和干扰,所以,他们无论做什么都自由自在,无所拘束,止于所当止。

  一个高手,如果没有去除对技巧的执著之念,就不能称为大师。尘土会附着于未经琢磨的宝石,但是,经过精心打磨的宝石,即使是落在烂泥中,也无损它的光彩。养护心智,打磨你心灵的宝石,使它不受外物的沾染。对“病”不以为意,不必多虑,做你想做的事吧。   

平常心

  有僧问南泉:“什么是道?”南泉回答:“是道。”

  这则禅门公案包含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剑道,也适用于其他一切艺。“什么是道?”“是道”,这两句平平淡淡的问答,却体现了悟道的最高境界。达到了“是道”的境界,心中一切造作、是非、取舍、欲求等种种杂念也就一扫而空了。

  世间之事莫不如此,惟以待之,才能达到人生的胜境。假设你正在搭弓射箭,如果你想着你是在射箭,你的箭就会变得不稳。同样,当你挥剑时,如果你是在有意识地挥刀,你的进攻就会不稳。当你写字时,如果你是在有意识地写字,你的笔就会不稳。即使是在弹琴时,如果你意识到自己是在弹奏,琴声就会走调。如果弓箭手在射箭时,能达到“忘射”的境界,以“”射箭,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只是自然而为,弓就会变得平稳了。用刀和骑马也是如此。你不是在“用刀”或“骑马”,你也不是在“写字”,不是在“演奏音乐”。若能以“”对待一切,那么,一切都变得容易掌握了。

  不管你选择了什么为“道”,如果将其视为惟一重要之事而执著于此,就不是真正的“道”。惟有达到心中空无一物的境界,才是“悟道”。无论做什么,如果能以空明之心为之,一切都能轻而易举了。

  这和镜子照物的道理是一样的。由于镜子的反射是透明无形的,所以才能纤毫无差地反映出万物的影像。悟道之人,其心正如明镜,空明纯净,无思无想却能胜任一切。

  这就是“”。能以对待一切的人就称为名手。

  无论你要做什么,如果事先存有做此之想,而刻意为之,就不能达到心灵的和谐。也许有某一次你能做得很好,然后,当你为刚才的成功感到得意时,你就又会做不好了。或者是成功了两次,失败了一次。如果你为成功了两次而只失败了一次而沾沾自喜,你就会再次失败。正是因为存了追求成功之念,就不能一直成功。

  时时积功修习,勿存速成之心,无心而做,自然而为,渐入化境。到此时,你甚至不知自己为谁,身体、手、足虽动,心却丝毫不动。达到了这一境界,就再无失手之时,做十次则十次均能成功。

  即使做到了这一步,一旦心中略有挂碍,仍会失手。惟有无心,才能次次成功。无心并非一切无心,只是怀而已。

  恰似木人见花鸟

  庞居士诗颂中,有“”一句,说的是木人虽然看见了花鸟,心神却不会为花鸟所诱。

  木人本无心,所以自然能不受外界的诱惑,这是必然之理。但是,一个有心有情之人,怎样才能做到和木人一样呢?

  在这里,“木人”只是一种比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一个有血有肉、有识有想的人,当然不可能和木人完全一样,毕竟,人是不能变成竹子和木头的。但是,如果你能见花而无见花之念,你就达到了“木人”的境界。

  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以“平常心”体认清净本心。当你在射箭时,不要有意识地去想你是在射箭,换句话说,你是在以“平常心”射箭。

  平常心就是见万物而不起意。若弃平常心而代之以各种有意识之心,则形随境移,心逐境转,万物皆非本来面目,见山非山,见水非水。

  即使是像说话这样简单的事情,只要你以斩钉截铁的口吻来说,就会得到人们的首肯。在佛学中,把“无住之心”看作是佛法的极至。   

自由心

  中峰明本大师曾说要“收放心”。这句话包含了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当你让心离开时,它就会停留在它所去的地方。所以,第一个阶段是练习收心,如果每次都能把心收回来,它就不会滞留在任何地方。当你攻出一剑时,你的心就会牵挂着你刚攻出的一击,而这里所要教你的就是如何把它收回来。

  到了高级阶段,你可以放你的心任意游走,却不会驻留和牵碍在任何地方。

  具备自由解脱心是指:如果你用放心之心再来捆绑心,不断地把它拉回来,你就不能真正解脱和自由。即使在心神自由流动的时候,它也不胶着凝滞在任何地方,这才是自由解脱心。

  当你具备这种自由解脱心,你的行动就能独立无碍了。如果你不能放掉缰绳,你就不能真正自由地行动。即使是狗和猫,也需放养。如果整天把它们拴在那儿,肯定养不好。

  研究儒学的人往往视“敬”为第一要法,将“敬”贯穿他们的整个生活,结果导致他们的心神就像被拴着的猫。

  在佛学中,事实上也是存在着“敬”。经文中所说的“一心”和“不乱”所对应的就是“敬”。它是指把心神摄于某件事物,而不要四处弥散。

  当然,经文中还说,“我们虔诚地宣扬佛法……”,当我们跪在佛像面前,顶礼膜拜,一心一意地虔诚祈祷,这些举动都是和“敬”的精神相一致的。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不过是消除心中纷乱之念的方便法门。真正的清净的自心是不需要靠这些权宜之计来平静的。

  当我们端坐合十,专心观想一佛,虔心称念佛的名号,即可心见如来之像。此时,我们的身、言、心三业合一,就可以修得清净不乱心。这叫做“一行三昧”。换句话说,这和“敬”同样重要。

  “敬”能使我们的心神清净,但是,这种心境只能维持在“持敬”之时。当我们离开打坐状态,不再颂念佛的名号,佛的影像也不见了。我们又回到了先前有种种妄心的状态。这不是彻底的静心。

  真正拥有清净心的人,并不会刻意地去净化他们的身、言和思想活动,他们即使是混在俗世的尘埃中,也照样不会被污染。即使他们的思想整天都很活跃,心也不会有任何动摇,正如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就算有成千上万个浪头打过,它也不会有丝毫移动。这才是到达了佛学的至境的人。我受了一位法师的教诲,把它记录在此。   

察 情

  “即使可能有百种姿势和剑位,但借以取胜的永远只有一种。”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明察敌情。

  即使有成百上千种的剑术,包括各种各样身姿和剑位的选择,你所要考虑的只是对手的心态和动静。

  纵然敌人有百种姿态,而你亦有百种姿态,都必须要明察敌情,这一点是惟一的。

  因为这是一种秘传,所以不能在此明言,只能用隐语来说明。

  “有”和“无”的韵律及

  “有”和“无”的并存

  在谈到“”时,一般会涉及两个术语:“有”和“无”。当事物显而易见时,称之为“有”;当事物隐而不见时,称之为“无”。这种隐、现的“有”和“无”就是“”,它们都包含在“手握利剑”之说中。

  佛学中也常常会探讨“有”、“无”的含义。这儿,我们只是借用这些术语进行类似的分析。一般人通常只看见“有”,而看不到“无”。在“”中,我们则既看见了“有”,也看见了“无”。

  “有”和“无”是并存的。有时就“有”而击,无时随“无”而打。不待“有”而击“无”,不待“无”而击“有”。所以说,“有”和“无”是并存的。

  在老子的论述中,有“常有,常无”之说。“有”是永远存在的,“无”也是永远存在的。当“有”被“隐藏”时,就变成了“无”;当“无”被“显示”时,就成为了“有”。

  例如,当一只鸭子浮在水面上时,它就“在”那儿,而当它潜到水下时,它就“不在”了。所以,即使我们认为有某件事物存在,一旦它被隐藏了起来,就变成了“无”。同样,虽然我们认为某件事物不存在,一旦它被揭示了出来,也就变成了“有”。因此,“有”和“无”只是表现为“显”、“隐”的不同,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所以说,“有”和“无”都是永远存在的。

  在佛学中,有“本无,本有”之说。当一个人死去时,“有”就变成了“无”;当一个人出生时,“无”又变成了“有”。

  “手握利剑”同样也有“有”“无”之说,这是一种秘传,称之为“”。当你把手藏起来时,则“有”随之隐;当你将手掌朝天时,则“无”随之现。

  道理虽然如此,如果没有老师专门的传授讲解,上面的表述仍是很费解的。

  如果存在的是“有”,就应见此“有”而打“有”;如果存在的是“无”,则应见此“无”而击“无”。这就是为什么说“有”是“有”,“无”也是“有”的原因。

  “有”即为“无”,“无”即为“有”。“有”和“无”并不是两样东西。

  如果不能明察战斗中的“有”和“无”,纵使你把百种剑技都用得完美无缺,还是不能取胜。不管是哪一流派的兵法,要想达到至上的境界,关键就在这一步。   

关于“静止”的解释

  水月附其影

  如果你和敌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你就不会被敌人的剑击中。你可以在这个距离之外来考虑运用各种兵法策略。

  大踏步迈进或悄悄地滑进这个距离,以接近敌人,被称做“水中之月”,这就好像是月亮把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一样。

  在对决前,你应事先在心中考虑好这个“水中之月”的区域,然后才能和敌人交手。

  静止之剑

  “静止之剑”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当你佩剑时,你应该把它作为静止的剑来佩戴,此时,对于你而言,这个“静止之剑”中的“剑”的特征应该被写为和理解为“剑”,只要它还没有脱离静止状态,无论置于左边还是右边,它的特征就还是“剑”。

  然而,对于敌人来说,“静止之剑”中的“剑”的特征就应该被理解为“看”。只有明察静止之剑的位置,你才能更好地攻击或防御,所以,“看”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此时“剑”的特征就是“看”。

  “静止之剑”中的“静止”一词,从字面上来看,包含两个意思,即“精神”和“异象”。“精神”是内在的特征,“异象”则是外在的表现;这被称作难解之奇迹。例如,正因为树有树的精神,它才能郁郁葱葱生长,开出芬芳的花朵,抽出繁茂的枝叶,这就叫做“奇迹”。

  当然,即使你把树砍倒了,你也无法找到被你称为树之“精神”的东西。可是如果没有“精神”的存在,叶子就不会发芽,花儿也不会开放。同样,人的精神也是真实存在的。虽然你不能打开人们的身体,来寻找所谓的“精神”,但是,你的各种行为都是因为“精神”的存在才能进行。

  在剑静止之处,你能将精神安顿下来,举手投足之间,种种奇迹就会自然发生,在战斗中开花结果。

  精神是思想的主人。内在的神支配外在的思,而外在的思,又支配着精力。如果思羁留在某地,它的作用就没有发挥完全。因此,确保不让思固定于一点是十分必要的。

  就像主人在家,吩咐他的仆人出去做某一项事情,如果仆人就留在办事的地方不再回来,那他就会错过主人另外的命令。同样的道理,如果你的思总是羁留在外物上,不能回归本位,你战斗的能力就会消失。

  所以,不能让神固定在一点上。这个道理不只适用于兵法,也适用于世上的一切事物。

  对于“静止”,可以有两种理解,即“神”和“思”。   

双方的一足之隔

  步子

  步子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必须以一种平和的、随意的方式迈步。

  因此,“过”和“不足”都是不可取的。走得太快,是吃惊慌乱的表现;走得太慢,是胆怯害怕的表现。

  对一般人来说,如果有人在你眼前挥舞一样东西,都会情不自禁地眨眼。这是正常反应。这时的“眨眼”并不表示“乱”。同样,如果一样东西在你的眼前不断挥舞,借以吓唬你,如果你根本就不眨眼睛,那可能意味着你事实上是“乱”了。

  故意地抑制自然的眨眼表明你的心神比眨眼更受扰乱。

  不受动摇,不受干扰的心才是平常心。如果有东西在眼前晃动,你眨眼,这才是不被干扰的状态。关键的一点是不要丢掉平常心。努力克制保持不动,实际已经是动了。移动才是不被动摇的原则。

  以平常心、平常的方式行事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你的外表和心神都不会乱。

  第一原则——遭遇敌手时的心态,

  手无兵器时面对攻来的长矛时的反应

  “第一原则”是兵法中的隐语。一般在兵法中,它指的是尽可能不受干扰,保持自己的独立。

  面临强大的压力,如何作出恰当的反应是最关键的事。按照这第一原则,你内心应清醒意识到险恶的形势,全神贯注,避免自己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受到敌人的打击。

  比如敌人的兵器几乎就要及身,或者,已经进入到你的安全范围之内,在这样面对面的格斗中,集中自己全部的注意力,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原则。

  面临种种险恶之境,注意力也会完全集中。例如,被攻击时,你背靠墙壁无处躲闪。这应当被理解为最紧要、最危险的情况。

  当你手中无刀时,如果你把眼睛固定在一点上,让你的心停留在一个地方,不能保持警觉性,你就不能维持一腕的安全余地。

  在心中保持这一切叫做第一原则,它是秘而不宣的。

  双方使用同样尺寸的兵器时,应当像双方都无刀时那样去凝神注意。

  兵器距离身体两边都是一足之隔。有这样的间隔,你可以退让、躲闪;而进入这一空间,就非常危险了。

  “至要一击”——第一刀

  此处的“至要一击”,代表一种最完美的方式。这里的“第一刀”也不能按其字面意思理解为实际的刀,而是“观敌之机”的隐语。“第一刀”的意思就是观察敌人的意图,了解敌人下一步要做什么。这是“第一刀”的关键所在。

  观察敌手的心态和动静,这是第一刀;随着敌人出刀的动作而击,这是第二刀。

  这一基本原则可以有多种运用途径。察情、水月附其影、静止之剑、疾病之扰是其中四种,再加上手足之用,一共五种。这些就是“五观一看”。

  “察情”就是“看”。另外四种则留在心里,所以称作“观”。用眼睛感知称作“看”,用心感知称作“观”;它代表内心的观察与思考。

  我们称它们“五观”,而不是“四观一看”,原因是“五观”在这里是一个包容性的术语,而其中,“察情”被称为“一看”。

  察情、水月附其影、静止之剑、疾病之扰、身体与手足,就是这五项。其中,四项是由心感知的,而另一项“察情”,是用眼睛看的,称为“一看”。

  何为水中月、静止之剑、

  疾病之扰、身体与手足?

  水中月是指决斗中的架势选择;静止之剑是指自身位置之选择;身体与手足指观敌之行及自己之反应;疾病之状,目的是为了察情。所以,最基本的事情是去察知对手在将发未发之际的微小动态及心神意向。其他四项则是一般原则。

  疾病之扰是为了看明对手之能力、意图。没有去除病扰,你就难免会走神而至失察。一旦失察,你就输了。

  疾病指的是心。心之疾病,就是心有所停住。在别人挥剑进击的地方,应当避免让自己的心停住于一地。其中的关键是断念而非弃心。   

出 手

  如果敌人用刀尖指着你,在他出刀的同时攻击他。如果想攻击敌人,要先引诱他。一旦敌人攻击你,就等于是你在进攻他。

  安全之间

  在安全之间距站好位置;然后,凝神以待。

  当你想要取位之时,如果对手已经取好了架势,就取与其相同的架势。

  即使是对手或者是你逼进了五寸,只要间隔没有变化,你和对手的距离就不会改变。

  如果对手很多,也事先站好了位置,你最好的办法是暂时由他们站在那些位置上。过度纠缠于位置之争,并不高明。你应当保持身体的灵活机动。

  走位

  理想的步法、身形,应该以不错过静止之剑的位置为宜。这一点必须铭记在心。即使在战斗开始前也不能有片刻遗忘。

  明辨“看清静止之剑”的三种层次

  观之以心,被视为是“看清静止之剑”中最基本的。观之以心,眼才能感知。所以,和观之以心相比,眼观是第二位的。而后才是观之以体、以手、以足。

  观之以体、以手、以足,是说你的身体、手足不能忽略对手的静止之剑。观之以心是为了观之以眼,观之以眼是让你的手足都对准对手静止之剑的位置。   

“心似水中月,形如镜上影”

  这段话表示的兵法如下——

  水映月影,镜照人形。事物在人心里的投影,就和月亮在水里的投影一样,是瞬间的反映。

  静止之剑的位置就仿佛水面,而你的心可比为月亮。静止之剑的位置应能映出心之影。心动,形动;形随心动。

  静止之剑也可以比作镜子,这时,这些比喻的意思是,身体依静止之剑的位置而移动,就像镜子一般。遵循这条原则,你的手足就不会漏过静止之剑的位置。

  月映于水是在瞬间完成的动作。尽管两者相距如许,在乌云消失的一刹那,月亮同时就在水面留下投影。这投影不是缓缓从天空降落,而是在短短的刹那就完成了,甚至短到你连眼睛还来不及眨。事物在人心中的反映,也像月映于水一样,是瞬间完成的动作。

  佛教有一节经文,说的就是心和月映于水、物照于镜一样,都是瞬间之事——速如水月镜像。月映于水,看起来似乎月亮就在水中,其实并不是。那不过是遥远天空上投映下来的影子。形映于镜也是如此,无论什么,只要放在镜子前,都能立即照出它的影像,这也是瞬间之事。

  事物在人心中反映也是一样。眼睛一眨间,心已经走得老远,甚至远到中国。就像你以为自己不过是在假寐,梦却带你回到了遥远的家乡。心的这种反映,在佛家眼里,和水中月、镜中影是一样的。

  在兵法中,水月镜像这类的说法也是适用的。你应该时刻让自己的心移到适合的位置,就像月亮在水中投下倒影。心动,形动;一日与对手遭遇,身体就应该移到适合的位置,就像镜之映射。如果心不能事先做好准备,身体是不会动的。

  就位置来说,是“水中之月”;以人而言,是“静止之剑”。两种情况下,身体、手足的移动,意义是一样的。

  仓促之攻

  最坏的事,莫过于仓促发动攻击。除非交手前你在精神上已经做好了适当准备,完全看清了形势,才可以主动攻击。记住,不要仓促行事,这很关键。

  收心

  “收心”说的是,当你刺出一剑之后,如果你想着自己已经击中目标,你的心就因为惦记着这个念头而停滞不动;若你不能把心思从刚才那一剑上收回来,就会变得心不在焉,就会被对手的回击所击中。这样,你虽然主动发起进攻,也会因受到对手的有力回击而失败。

  当你刺出一剑之后,不要把你的心神驻留在你击出的地方;出招以后,一定要及时收心,注意观察敌人的举动。一旦敌人中招,他的情绪就会发生变化;当一个人中招时,他就会变得愤怒起来。一旦被激怒,敌人就会更加凶猛;这时候,如果你有丝毫疏忽,就会被敌人击中。

  不妨把被击中的敌人看成一头发怒的野熊。当你意识到自己击中敌人的时候,就犯了忌讳,让心思逗留在已经发生的事情上面了,你的注意力会因此而涣散。你应当非常清楚,如果敌人被击中,他内心反击的力量就会激发出来。同时,他一定会倍加警惕,绝不愿意在同一位置被击中两次,所以,如果你再像刚才那样进攻,肯定会失算。如果你没能击中敌人,他就会奋起反击,使你中招。

  收心的意思是把心思及时收回,不让它逗留在你击中的地方。最重要的问题是,把心收回来,集中注意力,观察敌人的动静。

  另一方面,如果你紧盯敌人被击中之处,不把心思收回来,而是迅速、一再出剑攻击同一位置,不让对手有转头还击的机会,那么,这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策略,也就是“间不容发”一语所表达的意思。它的基本思想是不断地快速出击,在两次打击之间不允许有任何短暂的停歇。

  禅宗的问答,被认为是一种宗教意义上的战斗。在这样的问答中,需要立即回答对方的诘问;如果你稍有迟疑,就会被对手占了上风。这样,谁赢谁输,就显而易见了。

  我们说“间不容发”,也就是这样的意思,它强调的是重复进攻时的出剑速度。   

论“全部去除”、“空”、“见心”

  “全部去除”,就是指彻底去除所有“病”。这里的“病”,指的是“心病”。关键是在“心病”袭来的一瞬间将其去除干净。

  在本书的其余地方,谈到了和种各样的“病”。“病”的一般含义就是指心之滞留一处。佛学中称为“执”,这是它最反对的东西。如果心执著一处,滞留不去,应该看到的,你也看不到了,你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失败。

  “全部去除”,这个说法表示的意思就是要在病念袭来的一刹那间将之全部去除。它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去除各种迷念,不要失去对“惟一者”的感知。

  “惟一者”指的是空;空是一个隐语,不能用公开的方式传授。它指的是敌人的心。心无形无质,所以称为“空”。看见“空,惟一者”,就是指看到敌人的心。

  佛教的要旨,就是要意识到心之为空。尽管很多人都会说这样的话,但真正能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却少之又少。

  至于说到“见心”,是指对手的心可以通过他握剑的手表现出来。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对手还没有移动之前对他发起攻击。

  “彻底却除”的目的是为了看到将发未发的瞬间。关键在于要立刻摈弃一切“病”,不要错过“空”。

  对手的心就在他的手上,它会通过手的动作表现出来。乘它们还处于静止之时攻击它们,这就叫“击空”。空不会移动,它没有形状,不会运动。“击空”就是要在其移动之前迅速出击。

  空是佛家之要眼。虚空、实空是不同的:虚空是指无物留存,实空才是真正的空,是心之“空”。虽然说,尽管心无形无状,这有点像空的“空间”,但心却是身体的主宰,所以,一切举动都是心之行为。

  心之动、心之劳,都是心之所为。心无所动,就是“空”;空有所动,就是心。空转为“行”,化为“心”,劳于手足。你要在对手行动之前,就迅速攻击他握剑的手,这就是说你应该“击空”。

  虽然我们说“见心”,但心是不能为眼睛所见的。心不可见,所以称为“空”,心无所动也称为“空”。虽然心可以通过握剑之手表现出来,但却不能为眼睛所见。关键就是,在心已经形诸于手、但还没有有所动时就进行攻击。

  如果因为心不可见,你就把心—空想作是无;但是,一旦心—空有所动,它就能无所不为。那时,手抓、脚踏,直至所有的奇迹,都是此空、此心的行动产物。

  我们很难通过阅读书籍来理解这种“心”,它是一种“道”,仅仅靠聆听别人的教诲是很难领悟的。写书、传道的人,都是根据以往的宗教作品、文献来写、来说的,而真正能体认自心的人,是非常少的。

  即然人类一切行迹,一切奇迹,都是心之所为,心也就在宇宙之中;我们称之为宇宙之心。宇宙之心一旦运动,就会电闪雷鸣,风疾雨骤,它难造出千奇百怪的云朵,还会带来仲夏的冰雹,给人类平添灾害。

  从宇宙来看,空是宇宙之主宰。舞蹈时,它是舞蹈之主宰;表演时,它又是戏剧之主宰;射击时,它是弓箭之主宰;驰骋时,它是马之主宰。如果主宰发生了丝毫偏差,那么,一个人就既不能骑马,也不能射箭或打枪。

  当心在体内找到合适的位置,待在它该在的地方,一个人不管做什么,都会得心应手,轻而易举。重要的是发现此心,理解此心。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能体认自心,有效地役使自心,但真正说来,只有很少很少的人发现了此心。没有做到这一点的人,身上总会流露出未能真正悟道的迹象;任何有洞察力的人都会看见。当人们开悟的时候,他们做的每件事情,一切行动,都是直截了当的。如果他们没有合乎正道,就不能称为了悟之人。直心就称为本心,或都有是道心。而扭曲、污染的心,就被称为妄心、欲心。

  能认识到本心、依本心行事的人,是十分让人羡慕的。我并不是从自己的理解说这些话。尽管我这么说,我自己还很难做到有直率之心,并且依直心行事;我这么写的原因是因为它就是道。

  即便如此,在兵法中,如果没有率直之心,你的身体、手足不能据此而动,技术就无法臻于化境。尽管我们日常的行为并不都是依道而行,但在兵法之中,悟道是必不可少的。

  即使你的行为不偏离此心,在某一门技术上你也让行为为符合本心,但如果你要把它用到别外,就不能管用了。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才是真正的行家。只掌握一门技艺的人,只能称为专家,但不能称作“精湛”。   

真心和妄心

  有一首诗这样写道:

  彼亦曰心,

  虽名为心,

  蔽惑此心。

  莫弃此心,

  以此之心,

  去彼之心。

  这里,第一行的心是妄心,它既是虚妄,迷乱真心,所以不好。第二行的心是妄心。第三行指的是表示本心,它被妄心迷乱。第四行的心是指本心,第五行的心也是指本心,第六行的心是指妄心。

  这首诗要说的,就是真与妄的不同。心有真妄之分,如果你能发现本心,依此而行,一切都正大光明。如果本心因为受妄心的遮蔽而扭曲、玷污,一切行为也就扭曲、玷污了。

  本心和妄心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实体。本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在父母生我们之前就存在了。它是无形无迹,无生无灭的。父母生了我们的身,但是,因为心是无形无质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它是父母所生。与生俱来的不过是我们的身体罢了。

  禅的教诲,就是让人和心沟通。但是也有许多伪经的存在。很多人,说的话虽然相近,但路却不正。所以那些自认为是禅宗的人并不是一类。

  当我们谈到妄心时,其实指的是血气,它是从个人角度和主观方面来说的。血气就是血的流动,当血流上涌时,人们的脸色就会改变,并开始动怒。

  同样,当人们看不起我们所喜欢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变得恼怒和愤恨。但是,当别人和我们一样痛恨我们所不喜欢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很高兴地赞同他们的意见,并且以错为对。

  当人们接受了贵重的馈赠时,总是心花怒放,眉开眼笑,血流上涌,使他们的脸上光彩焕发。这时候,他们就会指鹿为马,认非为是。

  上面所说的,就是人们在面对各种情形的时候,由地受肉体中血气的影响而产生的各种心灵状态,它们被称为“妄心”。

  妄心起则本心隐,一旦生有妄心,就会起种种恶事。有智慧的人们得到褒誉,就是因为他们能用本心去除妄心。在没有智慧的人们那里,本心是被隐藏起来的,而妄心的力量却很强大;所以他们总是做错事,玷污自己的名誉。

  虽然上文引用的诗句很平常,它却很好地说明了真和假的区别。如果凭妄心而动,那么无论做什么,都是错的。比如,若受妄心支配,你在决斗时一定会失败,你的弓箭和枪不能命中目标,甚至你连马也不能骑;如果你演戏或跳舞,就会又难看又难听;无论你说什么,肯定都会说错。什么事情都不对劲。相反地,如果你听从本心,那么你做什么都会很好。

  人们在头脑中编织谎言,却声称它们都是真实的。这就是妄心的活动,它的虚假变得明显而容易发现了。如果说话的人心中有的是真实,听的人最的总是能意识到它,并不需要解释和推理。本心是不需要推是和理由的。

  妄心是心的病障;去除妄心就是破除心病。却除了病,心就会健康起来;健康的心就被称为本心。如果你按照本心做事,就能更好地掌握兵法的奥妙。当然,这个原则也不例外地和一切事物相通。   

大机大用

  “无刀”,不是要你夺走对手的刀,也不是要你为了顾及自己的脸面,有意做出夺刀的姿态,它是在无刀的时候,怎么保全自己、不被对手杀死的一种艺术,和夺不夺对手的刀倒没有什么关系。

  再有,有些东西,别人处心积虑不让你得到,你却不依不饶,要去得到,这也不叫“无刀”;相反,你能够不执著于它,不怕别人夺走它,才叫“无刀”。一个人,若专注于他的刀不被夺走,便容易忘记真正的目标,他念念不忘的只是手里的刀而已。于是,他就一个人也杀不死。

  不杀人,我们以不被杀为胜。这时,“无刀”并非一种空手夺白刃的艺术,而是你手里无刀,也能够保全自己,不被杀死。

  注意,无刀不是空手夺白刃的艺术,而是要你可以随心所欲,驾驭一切工具。试想,你手无兵器,却依然能够夺走敌人的刀,以为己用,那么手里究竟拿了什么又有何妨?即使只是一把折扇,也可以制服拿刀的敌人。“无刀”,要达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

  譬如,你路遇强敌,手里只有竹杖防身,而他却是长剑在手。这时,你或者,凭一根竹杖将他的长剑夺下:或者,即使你没有夺下他的武器,却也没有让他的攻击得逞。两种情况,你都是胜者。这就是“无刀”的基本思想。

  所以,“无刀”不是要夺人之刀,也不是要索人之命。倘若对手一定要置你于死地,这时你才应该夺下他的刀。夺刀不是你的初衷,它取决于你对安全与危险的辨察,而这需要你仔细度量敌人与你的距离,不让他的刀伤到你。

  倘若你已经知道,多大的距离才是安全,你就不必担心敌人的刀剑了。一旦你已经置身在对手的攻击之下,这时,你需要迅速辨清形势。你手里无刀的时候,只要你没有进入对手刀剑可及的范围内,你就夺不走他的刀。要夺刀,你必须置身在他的攻击范围内;而这时,要夺刀,你就不得不冒被杀死的危险了。

  “无刀”的精髓就是,让别人握刀,而你只是用手作武器和他们交手。然而,因为刀比手长,你要赢得胜利,就必须靠近对手,走到他的攻击范围内。

  这里,必须注意对手的刀和你的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手举刀要砍下来,这也正是你站在刀把底下要动手夺刀的时刻。这时候,你不要像泥塑木雕一样愣在那里;因为要想夺刀,你就必须靠近他,不能害怕。

  “无刀”是这一门派的最高秘旨。姿势、剑位、站位、距离、换位、劈刺、表象和意图,。这些都出自“无刀”的精神,“无刀”正是它的内核。

  一切事物都有“体”和“用”。比如,弓箭自身是“体”,当它张开、瞄准、射中靶心,这就是它的“用”;灯是“体”,光则是它的“用”;水是“体”,湿是“用”;杏树是“体”,色与香是“用”;刀剑是“体”,劈砍是“用”。

  “机”就是“体”,它所蕴涵的各种能力,表现在外,就是“用”。杏树因为有“体”,它可以开出花朵,散发出色与香。同样,“用”内含于“机”,而表现于外。比如,劈势砍势、表象意图、攻势守势等等,表现的都是外部的活动,而内部有一个“机”存在;它们都是“用”。

  “大”是一种美称。譬如,我们说“大神”、“大化”、“大贤”,这都是美称。大用源出于大机。禅师到了一种较高的境界,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身体,不受外界的控制,无论他说什么,做什么,都合于大道,这就称作“大神力”,或“”。

  “神力”、“奇迹”不是外界鬼怪精灵造出的异象,它指的是无论做什么,都从心所欲,不受羁绊。当你在所学的之外,实现了自己的独立之后,那么,各种剑位、虚招、骗招,各种兵器、上跳、下跃、夺刀、踢腿,各式各样的动作,都称作“大用”。不过,只有你自身有“机”,才会有这样的“大用”。在家里,要注意头顶、还有左右,看看是否会有东西落下。坐在门窗边上,也要注意它是否会掉下来。如果恰巧做了达官贵人的随从,要时刻提防意外之事的发生。即使只是进门或者出门,也要留意其他进出的人,时刻警惕。

  这些都是“机”的实例。由于“机”已经为你所有,水到渠成的时候奇迹就会出现,这就称作“大用”。

  如果“机”还不到火候,“用”就不能表现出来。一个人能做到全神贯注,并不断地练习,“机”就会慢慢长成,“用”也会自然显现。“机”凝固、硬化、失去弹性的时候,就无法正常发挥作用;而它一旦成熟,就会扩展到整个身体,而“大用”也会通过你的四肢、耳目表现出来。

  如果你遭遇到这样有“”的对手,你平时所学的武术就全然无用了。遇到他,你甚至手都不能抬起来。有大机的人,只要他的眼睛一注视你,你就会被他完全迷住,只是毫无作为地站在那里,甚至刀都忘了拔出来。

  如果你稍有耽搁,哪怕是眨眼的功夫,你就已经输了。猫的眼睛一瞪,老鼠就会从天花板上掉下来——它是被猫眼睛里的神情迷住,于是记不得要逃跑,就掉下来了。遭遇有“大机”的人,一如老鼠遇到了猫。

  禅宗里有一句话:“大用无方”。它说的是,有“”的人,是不会受任何现成的学问、规则约束的。学问、规则在各个领域都存在,只有大师才能超越这些学问、规则,他们可以从心所欲,不受羁绊。打破一切规则,从心所欲地去做,就是实现了“”。

  “机”,意味着思考一切问题都要专注。所以,这种有明确思考方向的“机”一旦僵化、凝固,你就会为“机”所困,失去自由。这是因为“机”还没有长成的缘故。如果你能够进行有效的练习,“机”就会继续生长,直到遍布全身,可以收发自如、从心所欲去行动。这就称作“大用”。

  “机”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视环境的不同,而可将精神称为“机”。心是内质,精神是入口。心是全身的主宰,所以它是居于内的;精神是门,是在外面为主人——心服务的。

  心有善恶之分,这种区分正来自于“机”,因为它无论成善成恶,都是来源于“机”的不同状态。在入口处作为警卫的精神称作“机”;人们打开房门,走到户外的时候,无论他们行善行恶,抑或是创造了什么奇迹,这一切,都取决于他们开门之前心里有的思想。

  所以,这种“机”意义非常重要。如果它正常存在,就会显露于外,“大用”也会因之表现出来。无论什么时候,如果你懂得这就是精神,你就永远不会落在人后。至于它被称作什么,则要视环境而定。

  我们谈到了内质和入口,但其实在我们的身体里面,什么是内质、什么是入口,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们用“内质”“入口”这样的说法只是一种比喻。譬如,别人发言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发言的开头称为“入口”,而结尾称作“内质”;就词语本身而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地方可以称为“入口”和“内质”的。   

兵法和佛学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大禅师摩怒罗尊者有偈语曰:“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

  这句偈语说的是禅宗的秘密,我在这里引用它,因为它正好也道中了兵法的奥旨。不习禅宗的人们也许会觉得这句话很费解。

  在阐释兵法的时候,“境”指的是对手的各种举动;你的心紧紧随着对手的每一个动作而改变。比如,对手举剑向你的时候,你的心转向剑;如果他向右侧急速移动,你的心也转向右侧;同样,如果他移向左侧,你的心也向左转。这就叫“心随万境转”。

  “转处实能幽”,这是兵法的要旨所在。在任何场合,你都要全神贯注于对手当前的一举一动,把已经发生的事情置于脑后,任它们如船尾的水纹那样自行消失,不要再在心中有任何挂牵,这就可视为“转处实能幽”。

  “幽”就是幽微神妙、难以觉察;它指的是心不凝滞于任何一点。在与敌交手的时候,如果你的心在某个点上停留,你就一定会被击败;如果你的心在应该动的时候有丝毫迟延,你就会被杀死。

  心无形无状,所以它是看不见的;但是,如果它注意于一点,耽延不前,这时的心就能够看见。不妨举素丝为例:用红色染素丝,它就变成红色;用紫色染,它就变成紫色。人心如果受到外物的吸引而凝滞,就好像素丝染上了颜色,变得能够看见了。譬如,如果你是个对男孩非常有吸引力的女子,时间一长人们自然会慢慢注意到。

  在和敌人交手的时候,你必须紧紧地盯着对手的一举一动,如果你的心稍有迁延,你就要败北。我在上文引用那句偈语,要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那句偈语下面还有两行,但我这里没有引用(下两句为: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编注),修习禅宗的人需要知道整首偈语,而我们这里谈的是兵法,知道前面两句就足够了。

  兵法与佛学,尤其禅宗,有许多共通的道理,其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在任何事物上都破除执著之念、避免凝滞之心。这一点至为关键。无论修习佛法还是兵法,破除执念都是根本要义。

  有一位歌伎,为了回应西行和尚的偈语,而写了下面这首诗:

  君今既离家,

  欲问意如何。

  但去莫复问,

  心无恋旧居。

  修习兵法的人应当深刻体会最后两句,看看我们是否做到了这一点。在和敌人交手之际,无论你内心有怎样微妙的变化,无论你采取了什么动作,如果你的心停留在自己的动作上面,那你就一定要输了。你一定要培养不系念于任何事物的态度,无论那是敌人的举动、你自己的武艺,还是劈砍的招式。

  是柱不见柱,非柱不见柱

  龙清大师曾经对一群信众说:“是柱不见柱,非柱不见柱。是非意已去了,是非里存取。”是一位老师告诉我的这段话,我由此想到了它和兵法是相通的,所以在这里引用它。

  是柱非柱和见柱非柱,指的是对是非、好坏的判断,肯定和否定就像挺立的柱子,在心中屹立不倒。只要判断某事为“是”的念头在心中盘踞,所有的一切都会变成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判断某事为“非”,则这个负担就更为沉重。因此,格言教导我们不要去看“柱”,它的意思是你不要系念于肯定和否定、是和非的判断。

  对好坏的判断都是心的病障。如果不排除这些病障,你什么都不可能做好。所以格言教导我们要在去除了肯定和否定之念后,获得对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它的意思是,当你去除了肯定和否定之念后,再把对肯定和否定的理解化入内心,在肯定和否定之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即使你对佛学有很好的理解,不系念于肯定和否定的判断,仍是非常难以达到的境界。   

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在这句话中,“法”指的是真实正法。一旦你悟到了正法,就不应再让它在心中停留——这就是“法尚应舍”这句话的意思。

  悟到正法以后,如果你让它在心中停留,它就会污染心灵;正法尚且如此,如果让虚妄的念头盘踞心中,那它对心灵的污染会多么严重!即使正法,也需要破除,更毋论那些妄念了,你的心里不应该有任何念头存留。这就是开头那句话告诉我们的道理。

  一切“法”尽皆抛去,不要在心中存一丝痕迹。将它们一扫而空,让心灵保持空明开阔,以平常、恬淡的心态做事。如果不能达到这个境界,就不能称为兵法大师。

  因为我生于军事世家,所以我的讨论侧重于兵法,但上文所说的原则并不仅仅适用于兵法;所有的艺术和科学,所有的生活之路,也都应该这样要求。研习兵法的时候,如果你一心想着兵法,就是“病”。射箭的时候,如果你一心想着射箭,就是射艺不精。

  如果怀着平常心去射箭,你就会觉得弓箭得心应手;如果怀着平常心决斗,你就能自如地挥剑。如果有不受任何外物干扰的平常心,做什么事情都会很好;反之,就要出问题。比如你要开口讲话,不论说什么,声音就会发颤;你要在别人面前动笔写字,手就会颤抖。

  平常心就是心中空无一物,轻轻拭去一切过去的痕迹,这样,心灵就能保持虚空明净,这也就是平常心。读儒家典籍的人只关心“敬”,所以很难理解“让心灵虚空”这样的道理。“敬”不是认识的最高境界,它只是第一步的训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