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

前 言

------------

  《权谋书》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的一部经典作品。成书于公元前十七年,至今已经流传了二千多年。该书以其广博的内容、优美的文字、丰富的知识在历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刘向是汉高祖刘邦的后裔,生于公元前七十七年,卒于公元前六年。他自幼博览群书,熟悉儒家经典,精通天文星象之学,非常勤奋。班固在《汉书》中评价他:“为人平易,廉洁乐道,不交接世俗,而专思经术。昼读书传,夜观星宿,经常通宵达旦。”

  刘向性格刚正梗直,注定了他坎坷多艰的一生。汉宣帝时,刘向因为品行优良被任命为谏大夫。当时,宣帝崇尚神仙方术,刘向献上一部父亲在审案时得到的炼金秘方,宣帝下令按方炼制,花费不少,却没有应验。于是宣帝大怒,欲治其死罪。他的哥哥以一半家产充公,赎回了他。因其才气横溢,宣帝命他讲授《谷梁春秋》和《五经》,再拜为郎中给事黄门,不久升为散骑、谏大夫、给事中。元帝继位后,宦官弘恭、石显专权,刘向联合朝中正直官员打算请元帝罢免他们。但还没有行动却泄露了秘密,被弘恭、石显抢先告发,刘向等人被免职。次年春,发生地震,夏天,星象也出现异常,元帝有所感悟而恢复了刘向等人的职务。该年冬天,再次发生地震。刘向认为天象的灾变是由于皇帝信任弘恭、石显等奸人所至,于是以亲戚的名义上书元帝,请求罢免奸人,启用贤臣。但弘恭、石显识破此文为刘向手笔,污蔑他“为臣不忠,诬惘不道”,被逮入狱,并被免为庶人。到成帝继位,弘恭、石显等的势力才被消除,刘向重新被起用,官至光禄大夫。当时外戚王氏家族的势力开始崛起,灾异不断出现,刘向忧心国事,屡次上书,“言多痛切,发于至诚”。他慷慨地说:“我都不说,谁来说?”成帝也被他的赤诚所感动,但性格懦弱的皇帝无能为力,只有叹息连连。成帝几次想起用刘向为九卿,但都被王氏势力所阻挡,在大夫一级三十多年,终生再未获得升迁,死时七十二岁。

  《权谋书》成书于成帝鸿嘉四年,即公元前十七年。是他在校书的过程中编辑而成的。他编辑此书的目的也是有感于当时社会风俗的奢靡荒淫,礼教零落,乃采取历史上古圣先贤的事迹和流传下来的格言警句来引起皇帝的警戒。成帝阅后,“虽不能尽用,但喜欢他的言论,常常慨叹”。

  宋代以后,该书逐渐受到政府的重视。到了明代,更颁行天下,令学校生员讲读。

  从内容上看,该书可谓包罗万象,全书二十卷,八百零九则,涉及到治国、为官、为人、处世、修身、做事的方方面面,既有曲折的历史故事,也有意味深长的比喻格言,有启人心智、催人上进的对话,也有看似浅显、实际深刻的处世哲理和做人智慧。对人生、命运、机遇、成就、生死、谋略等都有独特的看法。

  总之,《权谋书》如同一座智慧的宝藏,可谓珠光宝气,琳琅满目;引人深思,让人感悟。

  刘 泗

  2006年8月7日

------------

卷一 领袖之道(1)

------------

  1. 领袖应具备的素质

  晋平公问师旷说:“什么是领袖之道?”师旷说:“领袖之道,要清净无为,广开言路,博爱众生;任用贤能担任公职,不被一般习俗所限,也不要被左右的人所控制;胸襟开阔,要有远见;有独到的见解,常常巡视或考核大臣们的政绩。这是做领袖所应该有的操守。”晋平公说:“好。”

  2. 领袖要有气度

  齐宣王问尹文说:“怎样才能做一个领袖?”尹文答道:“做一个政治领袖,要政简刑轻,并有雅量能容忍别人。施政的目标简单,人民就容易服从;法规少,人民就容易守法;不会因为政治问题而犯罪。有远大的目标理想,就能容纳众人;有恢宏的气度,就能容纳部属;圣人很少去干涉天下的事,而天下反而管理得最好。

  《书经》上说‘聪明的人可以成圣’。《诗经》说:‘周朝有美德善行,子孙要保持它啊!’”宣王说:“好。”

  3. 领袖须谨慎

  成王封伯禽为鲁公,他把伯禽叫来,告诫他说:“你知道做领袖的道理吗?凡是在高位的人一定要谨慎,下层的人才会顺着在上者的行为。要打开避讳的大门,让他们按照一定的法度,从容地来帮助你。对那些敢说直话的人,不要拿自己的威严去吓他,对他们的话也不要辩正,要广泛地采择别人的意见,然后才选择可取的。只有文没有武,无法威服人民;只有武而不能文,人民虽然怕他却不亲近他,文武都有了,才能表现威和德;有了威和德,人民才会亲近他,服从他。操守廉洁的人能够上通领导,长于谄媚的小人被阻塞在下层,敢直言的人能被进用,忠诚信义的人才能被留得住。”伯禽接受了成王的告诫,道谢而去。

  4. 亡国之兆

  陈灵公行为乖僻,说话也不中肯,泄冶说:“陈国快要灭亡了哟!我赶快纠正他,可陈灵公仍然不听我的话,反而更加不像样子。在上位的以德感化人民,好像风吹草一样,东风来了,草就向西边倒下去,风的方向决定草倒下去的方向,所以领袖的一举一动,就要谨慎。如果种一棵弯曲的树木,怎能希望它有挺直的身影,领袖如行为不正直,讲话不谨慎,就不能保住他帝王的名位,让他的大名传到后代。《易经》上说:‘如果一个君子住在室内,讲的话合乎义,那么在千里以外的人都会响应,何况是跟前的人呢?如果住在室内,言不及义,跟前的人都不会响应他,何况是千里以外的人呢?话从自己嘴里说出去,影响及于人民;行为从自己身上表现出去,影响及于广远。言行是君子的关键所在,关系到他自身的荣辱,他怎能不谨慎呢?’天地有了变动,万物就跟着有变化。《诗经》说:‘你要出言谨慎,注重你的威望仪表,这样天下也就没有不安定、不完美了。’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你不从谨慎着手,任意纵欲,不自我灭亡,也会被人杀掉。”

  陈灵公听了,认为泄冶是妖言惑众,把他杀了。后来陈灵公果然被徵舒所杀。

  5. 君子成人之美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不拿下棋当游戏,有这回事吗?”孔子说:“有。”哀公问:“为什么不拿下棋当游戏?”孔子说:“因为有黑白两道。”哀公说:“有黑白两道为什么就不拿下棋当游戏?”孔子答道:“因为怕做坏事。”哀公听了孔子的话也就惧怕起来。

  过了一会儿,哀公又说:“君子讨厌做坏事竟讨厌到这种地步!”孔子答道:“如果不非常地讨厌坏事,也就不能非常地喜欢好事,如不非常地喜欢好事,那么老百姓也就不会特别亲近你。《诗经》上说,没有看到君子,心里一直很难过,等到看到了,遇见了,心里就很高兴。《诗经》竟也这样地赞美一个人做好事。”哀公说:“真好!我听说君子成人之美,不会帮助人做坏事。如没有孔子,我到哪里去听这些话呢?”

  6. 尧治理天下之法

  河间献王刘德说:“尧对天下人心存关怀,尤其担心穷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担忧他们不能事事称心如意。只要有人饥饿,他就说这是我使他饥饿的;有人受寒,他就说这是我使他受寒的;一个人有罪,他就说这是我使他犯罪的。他的仁义摆在那里,他的德化范围广大;所以不需要奖赏,而人民自己就会作好;不必惩罚,而人民就被治理得很好。这是唐尧治天下的方法。”

  7. 舜以德服人

  当虞舜的时候,有苗氏反叛,他们反叛的原因,是因为有太山在它的南面,殿山在它的北面;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有鄱阳湖。凭着这样的险要,所以才反叛。夏禹想去讨伐他们,但舜不答应,说:“教化还没有尽到力量,再在教化上用力吧。”后来有苗氏请求归顺,天下人听到了,都责难禹的主张,而称赞舜能以德服人。

  8. 周公执政

  周公执政,给予人民恩德和好处,他派出州牧,去调查远方的人民,凡是遭到饥寒而没有衣食的,因打官司而失业的,有品德才干而没有被任用的,统统要报告天子。天子召见那些来朝拜的诸侯,对他们说:“唉,我的政策恐怕有不对的地方吧!为什么我所领导的人民遭到饥寒,而没有饭吃,没有衣穿,有因打官司而失业的,有些人很有才干,而没有被任用呢?”

  诸侯们回去以后,就召集他们的大夫,把天子的话转告给他们,老百姓听到高兴地说:“真是好天子!他离我们那样远,而把我们民间的事情弄得这样清楚,天子哪里是可欺骗的呢!”所以那些州牧就打开四方的大门,看四方的事和听四方的事。因此,跟前的人更加亲近他,远方的人被他安定了。

  《诗经·大雅·民劳篇》说:“安定远方,就像安定眼前的国家一样,以这种精神来帮助我建立大业。”

  9. 以民为本

  河间献王刘德说:“夏禹说过人民没有饭吃,就不能使用他;有了政绩,但对人民无益,我也不能让他们去做;所以要疏导河流,开凿长江,让它汇通其他的支流,并使五湖的水注入东海,这样人民是辛劳了,可是他们并不埋怨,因为这是对他们有益的。”

  10. 禹为罪人器泣

  夏禹出门看见一名罪人,下车去问,接着自己哭起来,左右的人就说:“这罪人不守法规,所以才会如此,您为什么也痛哭呢?”夏禹说:“尧舜那时候的人,他们都以尧舜仁爱的心为心,现在我是一国的领袖,百姓却以他们自己的私心为心,所以我才会痛哭。”

  《书经》上说:“百姓如果有罪,那就是我当领导的罪过。”

------------

卷一 领袖之道(2)

------------

  11. 文王的教化

  虞人和芮人为争土地,打算到文王面前评理。等步入周文王的境内,就看到他的人民和士大夫相互礼让;再走进他的国,就看到士大夫和公卿相礼让。虞国和芮国的人互相说:“他的人民让礼给士大夫,士大夫再让给公卿,这样说来,他的领袖也要把国家大权让给别人,而自己不做领袖。”虞芮两国,他们没有见过文王,可是他们把所争的土地让出来做为闲田,然后各自回去。

  孔子说:“文王的德化真是了不起,没有比这再伟大的了,他不做什么,而人民随着他变。他没有作为,而自有成就。只要自己能谨慎克己,以身作则,虞芮自然平定。”所以《书经·康诰篇》说:“只有文王才能谨慎敬畏。”就是这个道理。

  12. 说话要谨慎

  周成王和唐叔虞闲居无事的时候,成王就剪了一片桐叶当作圭交给唐叔虞说:“我拿这个封你。”唐叔虞很高兴,并去告诉周公。周公就去问成王:“是您封唐叔虞吗?”成王答道:“我是和唐叔虞开玩笑的。”周公道:“我听说天子不能随便开玩笑,天子说出来的话,史官要记下来,工要去讽诵,士要去赞美。”于是就封唐叔虞于晋。周公可以说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这样一来,成王将更加谨慎,表明了周公爱护他弟弟的意义,并且有助于王室的巩固。

  13. 领袖要知人善任

  唐尧的时候,舜作司徒,契作司马,禹作司空,后稷作农官,夔作乐官,作工师,伯夷作礼官,皋陶作大理,益负责驱逐禽兽。唐尧不担任任何职务,却作领袖,而其他九个人却作大臣,原因在那里呢?因为尧知道这九种职务的性质和重要性,让他们九个人各担当一种职务,他们这九个人都能胜任而完成使命,唐尧就成就了王天下的大业。

  所以说知人善任的人,能领导天下,会办事的人可以做大臣。领袖要知人善任,大臣要办事能力强,不要忘了旧有的典章制度,天下就太平了。

  14. 用人之法

  商汤问伊尹说:“要选拔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有什么方法?”

  伊尹回答:“以前尧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但舜要等任用以后才知道他是否贤能,而禹要等到一个人成功以后才任用他。这三位领袖举用贤能,用的方法不同,最后都获得成功,然而他们还难免有些误差,何况没有法度根据,凭着自己的私意用人,失误肯定更大。所以,一个领袖要使大臣能贡献出自己的本领,才能万无一失。”

  15. 选人须认真

  领袖的责任是什么?就是选贤。一个领袖能得到一位贤能的助手,天下就会治理得很好。反之,虽像尧舜那样贤能的领袖,如果没有得力的助手,仍不能让他的恩泽流布天下。所以一个贤明的领袖,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官吏,务必要求贤,设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来帮助自己,有才干的人让他担任官职,尊重他的官位,提高他的待遇,贤能的人让他担任更重要的职务,才德次一等的,让他从事劳力工作。因此,领袖就没有可担忧的事,在下位的人也就不会存坏心了,百官大臣能负责尽职,恩德带给人民,润泽普及草木,这就是使用人才的结果。

  16. 鉴别人才

  周武王问姜太公说:“选拔贤能的人,最后反而招致败亡,是什么原因?”

  姜太公说:“虽选拔了贤能的人,而不真正用他,是仅仅有选贤的虚名,而实际上并没有得到贤才的益处。”

  周武王又问:“毛病出在哪里?”姜太公说:“毛病就出在一个领袖好行小惠罢了,这就得不到真正的贤才。”

  周武王说:“怎样算是好行小惠?”姜太公说:“领袖喜欢听别人赞美他的话,而不喜欢批评,把不贤能的人当作贤能,把坏人当作是好人,把奸细当作忠诚,把不守信的人,当作有信义;这种领袖部下阿谀,他认为是功臣;批评他,就认为是罪魁;真正有功的人,不知道给予奖赏;有罪的人,也不知道惩罚;人多势众的,就占据了朝廷;人少力薄的,就被挤下来;所以那些大臣都一个个结党营私,蒙蔽贤能,百官也是互相勾结,做尽坏事。忠臣因为敢于批评,虽然无罪也被处死;那些邪恶的大臣,因为会阿谀,虽然无功,也要奖赏。这样的国家,就要亡了。”

  周武王说:“好!我今天了解批评和阿谀的大概情形了。”

  17. 领导要有主见

  周武王问姜太公:“得到贤人也敬重士人,有时候也不能把国家治理好,是什么缘故?”

  姜太公说:“没有主见,靠别人的话来决断,将遭到祸殃。”

  武王问:“为什么要靠别人的话来作决断?”

  姜太公说:“不能决定要放弃的,拿别人的话来作决定;不能决定需要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依据;不能决定该作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依据。不能决定该罚的,也以别人的话来作根据;不知道该赏的,也要根据别人的话。如果这样,贤能的人派不上用场,不贤的人也赶不走,而对士人也不会敬重。”

  武王说:“是的,那么他对国家又将怎样?”姜太公回答道:“这种人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实情,而专喜欢打听别人的实情;不喜欢别人知道自己的过失,而喜欢打听别人的过失;所以这种人不能把国家治理好。”

  18. 用人的五种阻力

  齐桓公问宁戚说:“管仲年纪老了,将要离我而过世,我恐怕法令不能推行,官吏也不能尽忠尽职,人民都非常埋怨,国家盗贼也多了,要怎样才能使坏人不致产生,人民丰衣足食?”宁戚说:“要紧的是要任用贤人。”

  桓公说:“要怎样才能得到贤人?”宁戚说:“要广开贤路,察访贤人而任用他,尊重他的职位,提高他的待遇,宣扬他的名气,那么天下的人才就群起而至了。”

  桓公说:“是要选举贤能而重用他,但没有你来协助我,也就不会有奇异之士亲自上门来见我了。”

  宁戚回答道:“那是你做领袖的察访不够清楚,荐举得也不够明确,用他又不信任他。官位低了,待遇差。国家不能获致人才,有五个阻力:做领袖的不欣赏人才,还有拍马的人在旁,这是第一个阻力;提供平常的意见,未曾被重视,这是第二个阻力;阻塞蒙蔽,一定要利用人主近亲的关系,才有机会被人主知道,这是第三个阻力;审问罪犯要逼对方无话可答,然后治之以法,这是第四个阻力;左右的人,为满足自己的欲望,任意专权,这是第五个阻力。去除五种阻力,豪迈英俊之士,才会同时兴起,贤能才智的人才会来投靠;五种阻力不去掉,官吏和人民的意见,无法反映到上层;对下来说,也阻塞了贤士进身的机会,所以英明领袖治理国家,好像江海一样能容纳众流,永远做百川的领袖;英明贤圣的领袖能容纳一切,所以才能安乐而长久。从以上这些看来,要使国家政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不仅仅是一个士人所能办得到的。”

  桓公说:“好,我要记住五种阻力,以为警戒之本。”

------------

卷一 领袖之道(3)

------------

  19. 辅佐之臣最重要

  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听从你的意见,治理好齐国。”

  晏子答道:“我听说国家一定要配好官,然后政治才会好。”

  齐景公严肃地说:“我齐国虽小,还缺官吗?”

  晏子答道:“这不是我所该答覆的。以前死去的桓公,身体不好,精神松懈,说话也慢吞吞地,可是有隰朋随侍他;左右的人过失多,惩罚得不恰当,可是有弦章随侍他;平常行为放纵随便,左右的人都怕他,就有东郭牙随侍他;荒废农业,人民生活不安定,有宁戚随侍他;文武百官懈怠,战士们不肯效命,有王子成父随侍他;行为不能合乎德义,又不重视信用,有管仲随侍他。桓公能够取别人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取别人所具备的来补自己所缺少的;所以他的话到达远方而仍受欢迎,出兵讨伐有罪的人,而不会遭到挫折;所以诸侯都钦慕他的德,而天子也送祭肉给他。现今的领袖缺少的太多了,没有一个士人肯去告诉他,所以我说没有配好官。”

  景公说:“是的,我听说高缭同你交往,我也请求去见他。”

  晏子说:“我听说为争夺土地而发动战争的人,不能成为天下的领袖;争夺待遇和名位的人,不能成为政治家;高缭和我结为兄弟已很久,可是他从来就没有指正我的过错,补救我的缺失,他不过是一个推荐官吏的臣子,还够资格补救人主的过失吗。”

  20. 得人才者得天下

  燕昭王问郭隗说:“燕国版图小,人口少,被齐国攻下八座城,匈奴又想侵占楼烦,拙劣的我继承帝王大位,恐怕使国家招致危亡,要想让国家生存下去是不是另有办法?”

  郭隗说:“有的,只怕你不能采纳。”

  燕昭王离开自己的座位洗耳恭听。郭隗说:“帝的大臣,名义上是臣,其实是当老师;王的大臣,名义上是部下,其实是朋友;霸的大臣,名义上是部下,其实是贵客;那些行将危亡的国家的大臣,在名义上是大臣,其实国君把他们当俘虏看待。现在你将东面而王,用一种很傲慢的态度去求才,那么那些只配当差的人将应召而至;如果你南面而王,能够以宾主的大礼去求取人才,那么那些真有资格做大臣的人才将要应命而来;如果西面而王,用平等的礼节,采用不仗权势的态度求取人才,那么,能够做朋友的人就会相约而至。如果北面而王,采用谦虚谨慎的态度去求取人才,那么有资格做师傅的人才就会应命而至。能够这样,进一步可以王天下,退一步也可以霸天下,只待你去选择了。”

  燕昭王说:“我愿意这样,只是没有老师指点。”

  郭隗说:“你如果真的要振兴国家,我请求替天下的士人打开一条效忠的路。”于是燕王常请郭隗坐南面。三年后,苏秦听到了,从周来到燕国;郑衍得到消息,从齐国来到燕国;乐毅听到了,从赵国来到燕国;屈景听到了,从楚国来到燕国。这四个人的到来使力量单薄的燕国并吞了强大的齐国。燕和齐并不是势均力敌的国家,为什么燕能并吞齐,主要是靠那四位谋士的力量。如同《诗经》上说:“有了那么多人才,文王的天下才能太平。”

  21. 领袖常怀忧惧之心

  楚庄王既降服了郑伯,又击败晋国军队,而将军子重却多次说他不对。楚庄王得胜归来,经过申侯的食邑,申侯请庄王吃饭。太阳已经在中天,而楚庄王仍然不吃饭,申侯请求庄王原谅,庄王叹息着说:“我听说,某位领袖英明,而旁边又有人指点,他就可以王天下;某位领袖具备普通才智,而旁边又有人指点,他可以霸天下;某位领袖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们还不如他,这一定要亡国。我是才智低下的人,而大臣们还不如我,我担忧国家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并且世上不会没有圣人,而国家也不会没有贤人;天下有了贤人,唯独我得不到,纵然我可以生存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用武力降服了大国,以仁义使诸侯顺从,还忧虑自己不具备圣贤的才智,自己恨自己无才无德,想得到一个贤才帮助自己,忘记了吃饭,这样的人可以算是英明的领袖了。

  22. 领袖三忧

  英明的领袖有三件担扰的事:一是自己高高在上,而担心听不到别人的批评;二是处于优势地位而担心自己会骄傲起来;三是听到最好的意见,而担忧不能实行。

  越王勾践和吴人作战,大败吴人,并吞了九夷之地。这个时候,他南面称王,随侍他左右的大臣有三个,被他疏远的大臣有五个,他召集大臣们说:“听到我的过失,而不告诉我,他应该受到惩罚。”这就是身处高位,而担忧不知道自己的过失的人。

  以前,晋文公和楚人打仗,大胜楚人,烧毁对方的军械粮草,大火烧了三天还不熄。晋文公战胜回来以后,显得很忧虑,那些侍从他的人就问道:“你战胜楚国,为什么今天还面带忧虑?”晋文公说:“我听说能因为战胜对方,而感到心安的,只有圣人吧!至于以计谋战胜对方的人,他时刻处在危险之中,我因此感到忧惧。”这就是战胜了对方而仍恐怕骄傲的人。

  以前,齐桓公得到管仲、隰朋以后,他们对齐桓公的话常加以辩正,并且把义理说给他听。正月上朝的时候,要桓公准备牛去祭祖先,桓公面对西边站着,管仲、隰朋面向东边站着,桓公赞叹地说:“自从我听到你们两位的话,我更加目明耳聪,不敢独自专权。”这就是听到天下的嘉言而恐怕不能实行的人。

  23. 三件不吉利的事

  齐景公出外打猎,在山上看见老虎,在沼泽里看见蛇,回去以后把晏子叫来,问道:“今天我出去打猎,在山上看见老虎,在沼泽看见蛇,这大概就是所说的不吉利的预兆吧!”晏子回答:“国家有三件不吉利的事,但和上面所说的无关。有贤人而不晓得发掘,是第一件;发掘了而不晓得去任用他,是第二件;用了他而又不信任他,是第三件。所谓不吉利就是这些。现今在山上看见老虎,山本是老虎的窝,在沼泽里看见蛇,沼泽本是蛇的洞,看见老虎和蛇,为什么要说不吉利呢!”

------------

卷一 领袖之道(4)

------------

  24. 求人三法

  楚庄王喜欢打猎,大夫就劝他说:“晋楚两国是对头,楚国如不打晋国的主意,晋国必定打楚国的主意,现在大王岂不是太安于享乐了?”

  楚庄王说:“我打猎是为了求得人才,凡是能够凭榛木去刺杀虎豹的,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个勇敢的人;凡是能够和犀牛相搏斗的,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强而有力的人;打猎回来肯把猎物分给别人的,我知道这个人一定是个仁慈的人。”楚庄王凭借这三种方法而求得三种人才,楚国得以安定。

  所以说只要立志去求,就没有求不到的人才。

  25. 天意与民心

  商汤的时候,有七年大旱灾,黄河都干裂了,石头和沙都被烈日炙烤着。商汤就派人拿着三足鼎祝祷山川的神,并教他们祷告:“是国家太浪费,使人民痛恨吗?是贿赂的风气太盛?挑拔是非的人太多吗?大修土木的风气太盛?后官里专权跋扈的女人太多吗?为什么这么久还不下雨呢?”话还没有说完,而老天就下大雨了。所以,上天顺应人心,就像影子紧跟着人,声响与声音相随一样。

  《诗经》说:“祭天祭地奠酒埋牲,没有一个神灵不受到尊崇。”说明人们痛恨旱灾。

  26. 知过即改

  殷朝太戊皇帝时,有桑谷生长在朝廷里,晚上才发芽,等到早上已长到合抱那么粗了。史官请求到汤朝祖先庙里去问卜,太戊帝同意了。占卜的人说:“我听说,好卦是福的预兆,见到好卦而作坏事,那福仍然不会降临;坏卦是灾祸的预兆,见到坏卦而作好事,那么灾祸仍然不会来到。”于是太戊就勤于政事,慰问有病患的人,凭吊死者,三天之后,桑谷就自动死亡了。

  27. 存亡继绝

  高宗就是武丁,他人品极佳,众人归顺他,所以叫做高宗。成汤以后,先王的大道废驰,背离国法,桑谷都生在朝廷里,七天之后已粗大得一个人抱不过来了。武丁向他的宰相询问这件事,宰相说:“我虽然知道原因,但我不能说。听祖已说,桑谷是野草,现在生在朝廷里面,是不是表示国家将要灭亡了呢?”武丁害怕了,开始整饬自己的身心,培养自己的品德;仰慕古圣先贤的政治,复兴将要灭亡的国家,继续将要断绝的朝代;举用隐逸的士人,对于年高德劭的老年人,明确规定奉养的办法。

  三年以后,远方的蛮夷辗转而来朝贡的有七国,这就是存亡继绝的国君,所以大家推崇他,尊敬他。

  28. 改过能复兴

  宋国发大水,鲁国人去慰问,说:“老天总是下雨,小溪和山谷的水都满了,连你们的土地也受到影响,当政的人担忧,所以派我慰问你们。”

  宋君回答说:“我没有才干,斋戒不谨慎,封的食邑,也不加以整理,差役人民不是时候,老天将要降下灾害,既让帝王担忧,又有辱使命。”

  君子们听到了说:“宋国差不多要兴起了吧!”

  有人问道:“为什么?”答道:“以前夏桀和殷纣不承认自己有过失,所以国家很快灭亡;成汤、周文王和周武王知道自己的过失,所以国家复兴也很快;知过能改,好像不曾犯过错误。所以说宋国差不多可以复兴起来了。”

  宋君听到以后,早起晚睡,很早就上朝,很晚才退朝,吊念死者,慰问生病的人,经过三年的努力,国内年成丰收,政治稳定。如果宋人没有听到君子们的告诫,那么年成也不会丰收,国家也未见得太平。

  《诗经》上说:“帮助我担负这责任,告诉我应该注意的行为。”

  29. 天道

  楚昭王病了,占卜的人说:“是河神作祟,大夫请用三牲的祭礼去祭河神。”昭王说:“且慢,以前先王分封土地的时候,亦不过举行望祭;江汉睢漳这些河流是楚国举行望祭的对象;降祸降福,也不过如此。我虽然不好,并没有得罪河神,因此不用祭河。”

  孔子听到了,就说:“楚昭王可以说是知道天道的人了,他不丧失他的国家,是有理由的啊!”

  30. 在自己身上找过错

  楚昭王的时候,有像飞鸟一样的云夹着太阳飞了三天。昭王担忧,便派人骑驿马向东去问太史州黎,州黎说:“这灾祸将要降到你身上,派令尹和司马去解说就可以了。”令尹和司马听到之后就斋戒沐浴,将要以自己洁净的身子代替昭王获罪。昭王说:“且罢,楚国之有我,好像身体有胸肋一样;有令尹司马,好像身体有股肱一样。胸肋有毛病,怎能转到股肱上,为什么要他们去承受灾祸?”

  31. 利人即利已

  邾文公要迁往绎,就去卜卦,史官说:“迁往绎对人民有好处,对你没有好处。”邾文公说:“只要对人民有利,就是对我有利,上天生下人民而给他们一个领袖,这就是对他们有好处,人民既然有了好处,我一定也有份。”随侍的人说:“可以延长生命的事,你为什么不做?”邾文公说:“我的任务是治理人民,生命的长短,听之于命,只要对人民有利,就是最大的利益。”于是就迁往绎。

  32. 居安思危

  楚庄王看到天上没有出现灾象,地上没有出现妖孽,就向山川的神祷告说:“老天忘记我了吧!”这就是能够向上天找自己的过失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拒绝别人的劝告。所以说,居安思危能建立霸业。

  33. 用思想求道

  汤说:“药物先由地位卑下的人尝过以后,再送给地位高贵的人去吃;善言先献给地位高的人,然后再让地位低的人知道。”药物先要地位低的人去尝,然后才让地位高的人去吃,这就是教;把善言贡献给地位高贵的人,然后才让地位低的人知道,这就是道。所以先让别人尝过味以后再去吃,他吃得的味就多;使别人进善言,然后再去听众人的意见,那么他听到的话也就比较少。所以,一个英明的领袖,他的话必定是从别人那里听来的,必定是从别人那里选择的,一定是自己收藏的,一定是自己施行的。所以道根据定数来取舍,叫做明,根据定数来实行叫做章,把定数表现在万物上叫做藏;所以求道的人,不用眼睛而用思想,得道的人不用手而用耳。

------------

卷一 领袖之道(5)

------------

  34. 为人要厚道

  楚文王有病,对大夫说:“管饶拿义来干涉我,拿礼来约束我,跟他相处常常要提心吊胆,不见他也不想他,然而他对我有好处,我要封他一个爵位;申侯伯这个人,我喜欢做的,他劝我去做,我愿意做的,他已经先替我做好了,跟他相处,感到很自在,不见他还想他,可是他对我没有好处,我要请他离开我。”大夫赞成,于是就任命管饶为大夫,赠送申侯伯一些礼物,请他走。

  申侯伯将要到郑国去,楚文王说:“一定要小心,你为人不厚道,还想要夺人家的政权,不要到鲁、卫、宋、郑这些国家去。”

  申侯伯不听,于是就到郑国去,三年而夺得郑国的政权,但才五个月就被郑国人杀了。

  35. 赵简子明智

  赵简子和栾激在一起戏水,快要沉入水中,赵简子说:“我曾经喜欢声色,而栾激为我获得;我曾经喜欢华丽的屋子,而栾激帮我达到目的;我曾经喜欢那些驯良而又好骑的马,而栾激能满足我的欲望。但是我渴望人才已经六年了,而栾激从没有向我推荐过一个人,这是增加我的过错而减少我的善行。”

  36. 赵简子正视过失

  有人对赵简子说:“你为什么不改正过失?”简子说:“好的。”

  左右大臣们说:“你根本没有过失,要改正什么?”

  赵简子说:“我说好,不一定就表示有过失,我是想得到能规劝我的过失的人,现在我回绝了他们,是回绝能规劝我的人,能规劝的人望而止步,我的过失将永远无法改正。”

  37. 匡心之臣

  韩武子出去打猎,车子和兽类,都已经准备好了,忽然传来消息说:“晋公去世了。”武子告诉栾怀子说:“你也知道我喜欢打猎,所需要的车子和警戒用的兽类都已经准备好了,我是不是可以打完猎回来再去凭吊?”

  栾怀子说:“范氏被智氏灭亡,是因为多辅助之臣,而少匡正之臣。我对于你,是辅助的臣子;对于你,是匡正的臣子,你为什么不去问呢?”武子说:“你想要匡正我吗?如能匡正我,又何必要呢?”于是就停止打猎。

  38. 用琴警戒自己

  师经弹琴,魏文侯闻琴声起舞,并且说:“不要违背我的话。”师经拿起琴去撞文侯,没有撞到,却把帽子上的穗子撞断了。文侯向左右的人说:“臣下去撞他的主上,应该处什么样的刑罚?”左右的人说:“应该扔到鼎中活活煮死。”于是文侯命人抓住师经下堂,师经说:“可以让我在临死之前说一句话吗?”文侯说:“可以。”师经说:“以前尧、舜做皇帝,只担心他讲的话没有人反对;桀纣做皇帝,却怕他所讲的话遭到别人的反对。我撞到的是桀纣不是你。”

  文侯说:“放了他吧!是我的过错,把琴挂在城门上,做为我改错的标记,不要修理帽子上的穗子,以做为警戒自己的信物。”

  39. 晏子之死

  齐景公在篓游玩,听到晏子死去的消息,就穿上素色的服装,坐上车子,飞速往回赶,他以为来迟了,就下车跑步,后来又知道跑步没有车子速度快,于是又乘车,等抵达齐国,他已经四次上下车了,他一面哭一面奔,到了晏子的灵前说:“你整日地督促我,我还是很放肆而没有收敛,在老百姓身上积压了很多怨罪。现在老天要把灾祸降到齐国,不把这种灾祸降到我的身上而要降到你的身上,预示齐国将要面临危险,老百姓将要向谁去诉苦呢?”

  40. 晏子的遗风

  晏子死了十七年之后,有一天,齐景公请大夫们吃饭,景公射箭射不很准,大家却众口一辞地赞美他,景公立刻变了脸色,叹息着放下弓箭。

  弦章走进来,景公说:“章,自从我失去晏子到现在十七年,从来没有听到别人对我的过失有所批评,今天射箭射出了靶子外;而众口一辞的都来赞美我。”弦章说:“这是那些大臣的不是,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道你的长处,他们也没有勇气去冒犯你。然而我听说,皇上喜欢,大臣也喜欢;像尺蠖吃黄颜色的东西,那么它的身体自然就变黄;吃绿色的东西,它的身体,自然就变绿。皇上也爱听好话吧?”

  景公说:“好的,今天所说的话,弦章算是人君,我算是大臣。”

  这时有渔人送鱼来,景公以五十车鱼送给弦章做为奖赏,载鱼的车子拥挤得把路给塞住,弦章按住驾车人的手,说:“以前说好话的人,都想得到鱼。以前晏子辞谢奖赏来规劝皇上的过失,所以他的过失就藏不住,现在那些大臣们都想为求得利益而拍马屁,所以弓箭射到箭靶以外,而仍然众口一辞地赞美。现在我辅助皇上,不被人们所理解还要接受鱼,这是违背了晏子的意思而只满足了谄谀的欲望。”所以,弦章坚持不要这些鱼。

  君子说:弦章的廉洁,是受了晏子遗风的影响。

  41. 不可不读《春秋》

  上天生出百姓,不是为了建立君王;上天建立君王,也不是为了设立名位。作为一国之君,贪图私欲而不顾百姓,是有违天命的。忘记君王所应做的事的人,《春秋》就不把他记载为贤君,而把他看做夷、狄。

  郑伯厌恶一个人同时厌弃他的老师,所以有“夷、狄不能为君”的说法,君王不拿这些来反省自己,即使违背了事实,内心也不会知道。

  所以说:“国君不可不读《春秋》。”

  42. 不配做国君的人

  齐人杀了他们的国君,鲁襄公就拿着戈站起来说:“哪个大臣敢杀他们的国君?”

  师惧说:“齐国的领导无方,任用小人,放纵个人的欲望,虐待天下的人,这不是君王的所为,他遭到杀身之祸,是自己找的;大王不爱惜天下人的生命,而痛惜一个人的死亡,这是多么的错误。齐国的大臣已不配为大臣,他的国君被杀也不足惜。”

------------

卷一 领袖之道(6)

------------

  43. 周公以身做则

  孔子说:“文王像元年,武王像春王,周公像正月,文王的父亲是王季,母亲是太任,妃子是太姒,武王、周公是他的儿子,泰颠、闳夭是他的大臣,他的品质本是很好。周武王先修养德行,再治理国家,国家治理好,再把天下治好,讨伐无道的人,惩办有罪的人,他一行动,天下就治理得很好,这应算是光明正大的。春天万物都及时生长,人君领导有方,百姓都将安居乐业,周公以身做则,而天下的人都顺从他,这是最大的诚意。”

  44. 权力的秘密

  人主的地位高,大臣的地位低,这是势力形成的必然结果。一旦势力没有了,权也就跟着没有了,所以人主无道,诸侯的地位就会上升;诸侯如果无道,大夫就要兴盛起来了。大夫不尽职,老百姓就要起来反抗了。因此,在上位的人如果不失政,而在下位的人想夺得他的权力,是从来没有过的。

  45. 本末不可倒置

  孔子说:“夏朝如果不亡,商朝就不会起来;商朝如果不亡,周朝也就不会起来;周朝不亡,也就不会有《春秋》;《春秋》写了以后,君子们才晓得周朝亡了。”所以上下相克,好像水火相灭一样,一国的领袖不可不知道臣下权大的结果,臣下强大起来了,而国家就危险了,一国的领袖如果不明白这种情况,那么国家就太危险了。

  管仲说:权不可分开,政治也不能容许有异己存在。所以说:小腿比大腿粗的人难以步行,手指大过臂的人很难把东西抓紧,本末不能倒置。

  46. 用权须谨慎

  司城子罕做宋国宰相,告诉宋国的国君说:“国家动荡和安定,人民的治和乱,在于人主能不能实行赏和罚。赏得恰当,贤能的人就会得到鼓励;罚得恰当,坏人就会绝迹。如果赏罚不当,那么贤能的人就得不到鼓励,而坏人也就不会绝迹;那些坏人互相结党营私,欺蒙主上,来争夺名利,这是不可不注意的。至于奖赏别人,赐给人家以名利,这是每个人所喜欢的,人主要自己去做;给罪人以惩罚或把他杀掉,这是每个人所不喜欢的,我来请求为你做这件事。”

  人主说:“好的,你负责做别人讨厌的事,我就做别人喜欢的事,我知道这样做,不被诸侯们所取笑。”于是宋君就负责赏赐,而子罕就负责刑罚。国人知道刑罚杀戮的厉害,是子罕做的,大臣亲近他,人民也归顺他。过了一年,子罕赶走他的君王而独揽政治大权。所以说:“没有懦弱的人主,就没有强横的大夫。”老子说:“鱼离不开深渊,国家的大权不可以随便给人。”

------------

卷二 为官之道(1)

------------

  卷二 为官之道

  1. 六正与六邪

  做大臣的要服从皇上的命令,对皇上交待的事情做完以后要向他报告,一切事情不敢专横,不随便效忠一个人,也不随便提高自己的地位,一定要对国家有益处,对皇上有帮助,所以他的身份受到尊重,而子孙也能保全得住。

  大臣有六正,也有六邪,照六种好的典型去做,就会得到荣耀,若照坏的去做,就会招来羞辱,荣辱就是祸福的门径。

  什么叫做六正六邪?六正就是:第一,当一切还隐伏着,没有露出苗头,这时就能很清楚地看出存亡的预兆和成功与失败的先机,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就预防它发生,让人主很超然地站在显要的地位,天下的人都称赞他是位很尽忠的大臣,像这样的大臣,就可算是圣明的臣子;第二,要虚心诚意,贡献善道,勉励人主进步,告诉人主最好的策略,顺着人主的优点,补救他的缺点,有了成绩属于人主,不敢自夸是自己的功劳,像这样就是贤良的臣子;第三,是自己操劳,早起晚睡,不停地推荐贤能的人,学习古代的嘉言善行来勉励人主,使国家社会能够安定,这就是忠臣;第四,是能明察极小的事情,能提前看出成败,预防它并加以挽救,退而三思,堵塞它的空隙,断绝它的乱源,转祸为福,让人主没有可担忧的,像这样的大臣就是有见识的大臣;第五,是能遵守规章制度,辞谢一切赏赐,也不接受赠送,衣服整齐,饮食节俭,像这样就是忠贞不二的大臣;第六,是当国家混乱的时候,人主做错事,然而能够冒犯人主,指出他的过失,不怕牺牲,认为自己牺牲了只要国家能保得住,对自己的行为不表示后悔,像这样就可算是耿直的大臣。这就是所说的六正。

  六邪呢?第一是只求做官享受俸禄,只谋取私人的利益,不管公家的事,有智慧不肯用,有能力不肯做,人主渴求人臣能提供意见,贡献良策,他还不肯尽自己的职责,苟且求荣,随波逐流,没有主见,左右观望,像这样的大臣徒有其名;第二是人主的话,他都说好,人主的行为,他都说不错,暗中看准了人主喜欢什么,他就奉献,让人主的耳目能得一时之快,投机取巧来迎合人主,不管他后来的祸害,像这样就是谄谀的臣子;第三是内心险诈,外表却好像很谨慎,说的话好听,作的表情好看,而内心又好嫉贤妒能的人,他想要推荐的人,就替他隐恶扬善,他所要打击的人,就对他隐善扬恶,让人主用人失去依据,赏罚不当,命令也不能实行,像这样就是奸臣;第四是智慧足以掩饰他的罪过,话也很有说服力,对内离散骨肉之情,对外把朝廷弄得乌烟瘴气,像这样就是馋臣;第五是专权仗势,拿国家大事来提高自家的权势,成群结党来使自家富有,又假借人主的命令,来自我炫耀,增加自己的威势,像这样就是贼臣;第六是拿邪道来向人主谄媚,让人主遭到不义,搞小组织来蒙敝人主,在人主面前就说好听的话,离开了人主话就变了,黑白不分,是非不明,找机会来攀附人主,使四周的友邦和国内的人民都知道人主的罪恶,像这样的大臣就是亡国的大臣。这就叫做六邪。

  贤能的大臣按照六正的原则行事,痛恶六邪,所以人主的地位才能巩固,而天下才能治好,活着的时候为人主所喜爱,死了就被人主所怀念,这就是为官的大道。

  2. 官员的职责

  商汤问伊尹说:“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区别在哪里?”

  伊尹答道:“所谓三公,他们的智慧高,了解大道理,能够应付所有的变局,了解万物的情性;他所说的话,足以调和阴阳,让春夏秋冬四时正常,调节风雨,像这样的人就可以推举他做三公,所以三公的任务就在于通晓天道。九卿要按照节令开沟渠,修筑堤防,栽种五谷,他的任务就在于通晓地理,没有开通的沟渠他能够开通,对人民不利的事情,他能变成有利,像这样的人就可以推举他做九卿,所以九卿的工作,就是为人民谋利益。大夫出入和人民一样,也和人民同利,他通晓人事,行动合乎规矩,说话也不伤害人,在重要的地方设立关梁,来征收赋税,充实国家财源,像这样的人就可以推举他做大夫,所以大夫的工作,在于推行仁政。列士要懂得道义,不要失去了善心,有了功劳也不要一个人独占,做事要忠诚正直,要努力劝勉别人,不要存有奸诈的心理,办事要有大公无私的态度,说话有分寸,像这样的人就可以推举他做列士,所以列士的本职在于行义。有了道德仁义,而天下才能治得好。以上道德仁义四种人,英明的人主并不把他们当作大臣看待。”

  商汤问:“为什么是人臣而又不把他看做大臣?”

  伊尹回答说:“人主不把他们当作大臣看待的有四种人:叔伯们是大臣,而不看作是臣子;兄弟们是大臣,而不能称他们为臣;先王的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有品德的人,不能称他们为臣。这很合乎情理。”

  3. 为官有重点

  商汤问伊尹说:“古时候为什么要设置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这些职务呢?”伊尹回答说:“设置三公用以参与帝王的事;设置九卿,用以参与三公的事;设置大夫,用来干预九卿的事;设置列士,用来参与大夫的事。所以参与中有参与,就是要把握一件事的重点;重点不失,内外就能一致。”

  4. 发现人才也是贤

  子贡问孔子说:“大臣当中哪一个最好?”孔子说:“我不清楚,以前齐国有鲍叔牙,郑国有子皮,他们都算是很贤能的人。”

  子贡说:“那么齐国没有管仲,郑国没有子产吗?”孔子说:“子贡,你仅知其一,不知其二,你仅知道为国效力是贤,你有没有听说过为国推荐人才也算是贤?”子贡说:“推荐人才也算是贤?”孔子说:“是的,我听说鲍叔牙推荐管仲,子皮推荐子产,没有听说管仲、子产又推荐谁。”

------------

卷二 为官之道(2)

------------

  5. 宰相之才

  魏文侯将要设置宰相,把李克叫来问道:“我将要设置宰相,在季成子和翟黄两个人之间,我用哪一个比较好?”李克说:“我听说,职位低的人,不参与职位高的人的事,外面的人不参与里面人的事,疏远的人不参与亲近的人的事,我是一个与你关系又远,职位又低的人,不敢参加意见。”文侯说:“这是国家大事,希望你不要推辞。”李克说:“君王调查一个人的过去就知道了。有地位的时候要看他推荐什么人,有钱的时候要看他施舍什么人,贫贱的时候要看他不要什么,穷的时候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里你就可以知道用人的标准了。”文侯说:“你可以走了,我的宰相人选决定了。”

  李克走了,经过翟黄那里,翟黄问道:“我听说魏文侯问你宰相人选,不知道谁可以做宰相?”李克回答说:“季成子可以做宰相。”翟黄不愉快地说:“翟黄对你很失望。”李克说:“你为什么忽然对我失望,我和你以君子相交,难道是想做大官?人主拿宰相的人选来问我,我说:‘有权位的时候要看他的作为,有钱的时候要看他的出手,贫贱的时候要看他不要什么,穷的时候要看他不做什么,从这里就可以知道用人的准则。’由此可知季成子做宰相。”翟黄不高兴地说:“我翟触为什么不可以做宰相?防守西河是我,计事内史也是我;文侯想要进攻中山,我就推荐乐羊;要求得治臣,我就推荐你;为使他的儿子有师傅,我就推荐屈侯附。翟黄哪一点不如季成子?”李克说:“不如季成子,季成子吃采邑之米有千种之多,但十分之九用之于外,十分之一用之于内;所以东边得到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他所推荐的,是辅佐人主的师傅,你所推荐的,只具有人臣的才干。”翟黄忽然惭愧地说:“我冒昧了先生,回去再加磨炼、学习。”话还没有说完,左右的人报告说季成子已经做了宰相,于是翟黄默不作声,脸上现出惭愧的神色,有三个月不敢出门。

  6. 令尹的职务

  楚国令尹死的时候,齐景公遇到成公乾说:“令尹的遗缺由谁来担任?”成公乾回答说:“大概是给屈春吧!”齐景公生气地说:“国人以为由我来担任。”成公乾说:“你威望小,屈春威望高。子义获是很笨的人,你却和他做朋友。鸣鹤与刍狗也不聪明,你却欣赏他们。而屈春的朋友是鸱夷子和损颇,这两人的智慧都可以当做令尹了,他们却甘于服从屈春,所以说政权要归于屈春。”

  7. 举鉴之道

  田子方渡过西河去拜访翟黄,翟黄驾着装有华丽的车篷,并用黄金装饰马络头的车子来迎接他,大家坐在席子上。像这样四马拉的车子共有八十辆,子方远远望去以为是皇帝,道路很狭小,就下车去迎接他。翟黄看到是子方,也下车快走过去,自己投向他的下风,说:冒犯了。田子方说:“是你呀!我看到你,以为你是人君,现在你来到了,才知道你是人臣,你怎会这样呢?”翟黄答道:“这些都是皇帝赏赐给我的,累积了三十年才到这种地步。”子方说:“你为什么有这么多的车?”翟黄答道:“以前西河没有太守,我推荐吴起,西河以外就安宁了;我推荐西门豹,而魏国也就不把赵国当作外患;酸枣没有县令,我推荐北门可,而魏国也就不担忧齐国的入侵;魏国想要进攻中山,我推荐乐羊,结果就攻下中山;魏国没有治国的大臣,我推荐李克,结果魏国大治。我推荐这五位大夫,名位和待遇都加倍提高,所以才有这样的结果。”

  子方说:“好的,你勉力去做,魏国的宰相不会舍弃你到别处去找。”

  翟黄答道:“君王母弟有个名叫公孙季成的,推荐子夏,而人君把他当老师看待,推荐段干木,而人君把他当朋友看待,再推荐你田子方,而人主尊敬他,他所推荐的,是老师,是朋友,这是属于敬畏的一类;而我所推荐的,都是重视名利的,怎能做到魏国的宰相呢?”子方说:“我听说一个人本身贤能,他所推荐的人一定也是贤能的,这五个被他推荐的人都是贤能的,你好好努力,会成为宰相的。”

  8. 人才是治理的关键

  齐威王出游瑶台,成侯卿来向他报告事情,跟随成侯卿的都是一些衣着车马极讲究的人。齐威王看到问左右的人说:“来的那些是什么人?”左右的人说:“是成侯卿。”齐威王说:“国家很贫穷,为什么出来要那样地讲究排场?”左右的人说:“把东西给别人的人,他有权要求别人;接受人家东西的人,应为他人尽义务。”

  成侯卿到了,去晋见齐威王说:“忌来了。”齐威王没有作声。又说:“忌来了。”齐威王还是没有作声。又说:“忌来了。”齐威王说:“你们国家非常贫穷,为什么出来要那样讲排场?”成侯卿说:“请大王赦免我的罪,我就回答你。”齐威王说:“好吧。”成侯卿说:“我推荐田居子到西河,而削弱了秦和梁的力量;我推荐田解子到南城主政,结果楚人就拿着丝织物来朝拜;我推荐黔涿子到冥州去,而燕人送来牧畜,赵国人送来盛器;我举荐田种首子到即墨,齐国因此富足;我推举北郭刀勃子为大夫,而九族就更加亲切,人民也更加富蔗。我推荐这几位贤能的人,你可以高枕无忧,为什么还怕国家贫穷呢?”

  9. 公孙支让贤

  秦穆公派商人去卫国运盐,商人用五张羊皮买下百里奚让他把装盐的车赶到秦国去。秦穆公看盐的时候,又见到百里奚的牛很肥,说:“责任重而路又远,随时会碰到危险,而牛为什么还很肥呢?”百里奚说:“我按时让它进饮食,使用它的时候,又不过分地虐待它;如碰到有危险时我先去,所以牛才会肥。”穆公知道百里奚是一个君子,于是令有司赐他沐浴并换过衣帽让他陪侍穆公,穆公非常高兴。

  第二天秦穆公和公孙支讨论政务,公孙支心神不安地说:“穆公耳聪目明,考虑也非常周到仔细,可能是你已找到一位圣人了!”穆公说:“是的,我非常喜欢百里奚的话,他跟圣人很相似。”公孙支于是就回去拿了一只雁来祝贺,说:“你已经得到国家所需要的圣臣,我来为国家祝贺。”穆公没有辞谢,并且还礼收下礼物。第二天,公孙支就把上卿的职位让给百里奚,说:“秦国地处偏僻,人民愚陋无知,这是国家危亡的根源,我自知不配处在高位,请准许我让贤。”穆公不同意。公孙支说:“你不用款待嘉宾的礼节,而能得到国家所需要的贤能的大臣,是你的福份;我见到贤能的人而有机会让贤,是我的福份。现在你已经可以得到这项福份,而让我失去这项福份,可以吗?请你也让我得到吧!”穆公不同意。公孙支说:“我不贤能而处高位是你违背常理,我不肖而让你违背常理,是我的过失,进用贤能的人而辞退不贤能的人,这是你的英明。现在我处在高位,毁坏了你的美德,又违背了一般大臣应有的操守,我将要逃走。”穆公因此接受了他的请求。所以用百里奚做上卿,公孙支做次卿来帮助他。

------------

卷二 为官之道(3)

------------

  10. 赵简主自省

  赵简主从晋阳到邯郸去,半路上停下来,赶车子的官吏就问他为什么停下来,赵简主说:“董安于在后面。”赶车子的官吏说:“这是三军的事,你又何必以一个人而影响三军呢?”赵简主说:“是的。”走了百步又停下来,官吏要上前去规劝,恰好董安于到了,赵简主说:“秦国与晋国之间的通道,我忘记派人把它堵塞起来。”董安于说:“这就是我走在最后面的原因。”赵简主说:“公家的贵重物品我忘记派人把它运来。”董安于答道:“这是我董安于走在最后的原因。”简主说:“行人烛过年纪大了,他的话晋国人都听从,我走的时候忘了派人去辞行了。”赵简主可说是对内反省自己,对外能知人善任,所以才能自己既轻松而国家又安定。御史大夫周昌说:“一个国家的领袖,能像赵简主那样,国家就不会有危险了。”

  11. 为臣也有尊严

  晏子陪侍齐景公,早晨很冷,要晏子送热食来,晏子答道:“对不起,我不是管你饮食的臣子。”景公又说:“请送皮衣来。”晏子答道:“对不起,我不是管服装的。”景公又说:“那么你究竟替我做什么呢?”

  晏子答道:“我是国家的大臣。”齐景公又问:“什么叫做国家的大臣?”答道:“所谓国家的大臣,能治理国家,辨别君臣之间的情份,让它合情合理;制定百官的尊卑,让它能恰到好处;写成条例命令,可以传布于四方。”从这以后,齐景公不敢不用应有的礼节去接见晏子。

  12. 君王善于纳谏

  齐侯问晏子说:“一位忠臣要怎样去效忠他的领袖?”晏子答道:“君王有危难时不随便牺牲,君逃亡时也不送他。”齐侯说:“封给他一块土地,给他一个名位;我有危难时不为我牺牲,我逃亡时也不送我,这能算是忠臣吗?”晏子答道:“大臣讲的话能被采用,一辈子也不会有危难,我为什么要牺牲;出的谋略能被听从,一辈子也不会逃亡外国,我还要送什么。假如大臣的意见不被采用,君王有难而随便陪他牺牲,这是无意义的死;劝告而不听,逃亡时又去送他,这是欺骗的举动。所以一位忠臣要能规劝君王的过失,而不能陪他一死了之。”

  13. 晏子的清廉

  晏子上朝的时候,坐的是破旧的车子,驾的是不驯良的劣马,齐景公看到了,说:“唉!你的待遇太差了吧!为什么你的车马这样呢!”晏子回答道:“靠你的赏赐,才让我的父母妻子和朋友们生活下去,我能够吃得饱,穿得暖,有一部车马代步,对我来说,已经很满足了。”晏子走后,景公派梁丘据送给他一部车马,晏子退回三次都不肯接受。景公不高兴,赶快召回晏子,晏子来了,景公说:“你不肯接受车马,我也不要车马。”晏子答道:“你派我监督文武百官,我节省衣食,做齐国老百姓的榜样,然而还怕自己太奢侈浪费了,而言行不符;如今好车好马,你人主有了,我也有了,如果老百姓不讲道义,衣食奢侈,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我无法去禁止他们。”于是就辞谢了好车好马。

  14. 晏子为相之道

  齐景公喝酒,陈桓子在旁陪着,看到晏子来了就告诉景公说:“请罚晏子一杯酒。”景公问:“为什么?”陈桓子答道:“晏子穿黑绸布的上衣,披麋鹿皮的皮衣,乘着破车,驾着劣马来上朝,完全隐埋了你的赏赐。”景公说:“是的。”

  斟酒的人就捧着酒杯送到晏子面前,说:“皇上要罚你的酒。”晏子问道:“为什么?”陈桓子说:“皇上赐给你名位,来提高你的身份;赏赐百万,使你家变得富有;那些大臣的名位没有比你更高的了,待遇也没有再比你更优厚的;现在你穿着普通的布衣,披着麋鹿的皮子,乘着破车,驾着劣马来上朝,你是有意要埋没皇上的赏赐,所以要罚你喝酒。”

  晏子离开自己的座位说:“是让我喝了酒然后说呢,还是让我说了后才喝酒?”景公说:“说了以后才喝酒。”晏子说:“你赐给我以名位,来提高我的身份,我晏婴不敢接受你的名位,只为奉行你的命令罢了;赏赐百万来使我的家变得富有,我也不敢接受这份财富,只为表示你的赏赐罢了;我听说古时的贤臣接受很优厚的赏赐而不能爱护他的国族,就该受惩罚,如占着职位,而又不能胜任他的工作,也应该受到惩罚;人主的内臣,大臣的父兄,假若有离开人主的身边,流散在外的,这是我的过失;人主的外臣,一个尽忠职务的大臣,假若有流亡在四方的,是我的罪过;军事装备不充实,战车没有整修,这是我的罪过。至于像驾不体面的车马来朝见人主,这不是我的罪过,况且我用人主的赏赐,我的父辈们都有车可乘,母系的戚友都不愁衣食,妻系的戚友都没有挨冻受饿的;那些被国家选拔的士人都要等待我的钱然后才能烧饭的有数百家。这样说来,我是埋没了人主的赏赐呢?还是彰扬了人主的赏赐?”景公说:“好的,请替我罚桓子一杯酒。”

  15. 晏子辞赏

  晏子正在吃饭,齐景公派的使者到了,就把食物分一半给使者吃,晏子没有吃饱。使者回去告诉齐景公,景公说:“唉,他的家境这样贫穷,我一点也不知道,是我的过错。”于是派人把一个千户的县邑送给晏子,晏子再拜辞谢,说:“我晏婴的家并不贫穷,由于人主的赏赐,使我三族蒙受恩泽,并连带我的朋友和老百姓,人主的赏赐也的确太多了,我晏婴的家真不贫穷啊!我听说,从人主那儿得到的多,而给别人也给得多,代人主施恩,这是忠臣所不愿做的;从人主那儿得到的多而把它藏起来,这是把自己变成了筐,这是有仁德的人不愿做的;从君主那得到的多,没有施舍给别人,一旦自己死亡以后,那些财产就跟着走了,这是聪明的人所不愿做的。我听说,做为人臣的,在朝廷上不奉承人主便是忠;离开朝廷,不亏待部下,便是廉。八升的布,一豆的食物,足够了。”使者往返了三次,晏子仍不肯接受。

  16. 常道

  陈成子问鸱夷子皮说:“什么叫做常道?”

  答道:“人主死了我却不死,人主逃亡我不逃亡。”

  陈成子说:“然而你怎样做到常道?”答道:“没到死的时候,先排除死亡的危险。没到逃亡的时候,先排除逃亡的危险,还有什么死和逃亡呢?”

------------

卷二 为官之道(4)

------------

  17. 为官四德

  听从国君的指示,做对他有利的事情,叫做顺从;听从国君的指示,但做出对他不利的事,叫做谄谀;不顺从国君的命令,但做出对他有利的事,叫做尽忠;不顺从国君的命令,但做出对他不利的事,叫做叛乱。

  知道君王有过错而不去劝阻,国家将面临危亡的危险。对君王尽忠言,采用就留下,不采用就离开,叫做谏;能够对君主尽忠言,采用就活下去,不采用就牺牲,叫做诤;能够联合大家的力量一起强行更正君主的过失,君主虽然不高兴,但不能不听,由此解除了国家的祸患,完成效忠国家的使命,叫做辅;违抗君主的命令,反对国君所做的事,窃取君主的权力来消除国家危亡的隐患,扫除国君的耻辱,攻伐别的国家谋求本国的利益,叫做弼。所以,谏、诤、辅、弼的人是国家所需的人才,英明的君主礼待他们,昏庸的君主把他们当做敌人。

  英明的君主喜欢请教别人,昏庸的君主独断专行。英明的君主尊贤使能,使之建立功勋;昏庸的君主妒能远贤,损害他们的功业。惩罚忠良,赏赐奸党,是最愚昧的国君的表现,桀、纣就是这样亡国的。

  《诗经》说:“不听别人的劝告,国家就会覆亡。”

  18. 君子不谄媚

  简子有尹绰、赦厥二位大臣。简子说:“厥爱我,不在众人面前规劝我,绰不爱我,常常在众人面前规劝我。”尹绰说:“厥怕你当众丢丑,而不重视你的过错;我重视你的过失,而不怕当众丢你的丑”。

  孔子说:“尹绰是一个君子啊!当众劝说人主,而不谄媚他。”

  19. 晏子交友

  高缭在晏子那儿做官,晏子把他赶走,左右的人责问晏子说:“高缭追随你,三年也没有给他一个职务,反而把他赶走,在道义上说得过去吗?”晏子说:“我是个卑贱的人,经过礼仪廉耻的要求我才正直起来,现在这个人追随我已三年,从来就没有纠正过我的过错,所以我才把他赶走。”

  20. 像土一样

  子贡问孔子说:“我做人家的帮手,但不晓得要怎样做才好。”

  孔子说:“做人家的帮手,如同土一样,种五谷就生五谷,挖下去就见到泉水,草木赖它生长,禽兽赖它生存,人赖它活下去,死人赖它埋葬,功劳多而不表功。做人家的帮手,就应该像土一样!”

  21. 心术

  孙卿说:“年纪小的伺候年纪长的,地位低的伺候地位高的,不贤的人,伺候贤能的人,这是天下普遍的道理。有人地位虽高,但不能居于人上;有人低贱,但又以居于人下为耻辱。这是奸人别有用心。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行为邪恶,反而想被众人所赞美,不是异想天开吗?”

  22. 长久之计

  公叔文子问史叟说:“武子胜伺候赵简子已经很久了,赵简子对武子胜的恩宠一直不减,不知为什么?”史叟说:“武子胜知识丰富,具有多方面才干,但地位很低,如果赵简子亲近他,他就更敏捷和恭顺,如果赵简子瞧不起而疏远他,他就只带着恭敬而无怨恨的表情。走进朝廷,为谋国而辛劳;走出朝廷,看不出他得到人主的恩宠。人主给他待遇,他知道满足,所以才能维持长久。”

  23. 称职的领导

  《尚书·泰誓》说:“依附部下而欺诬长官,该处死;依附长官而欺诬部下,该判刑;参与国家大事,而对人民没有益处,应该退隐;当领导而不提拔贤能的人,应该被免职。”这就是奖励贤能的好人,而斥退那些无能的坏人。所以《尚书》又说:“伤害贤能,是残害国家的人;隐蔽贤能,是谗害国家的人;诬陷无罪的人,是危害国家的人。”

  24. 妖言

  《礼记·王制》说:“假借鬼神、时日、占卜、命卦来妖言惑众的人处死刑。”

  25. 子路的错误

  子路做蒲地的长官,为了预防水灾,春天和人民修沟渠,人民感到辛苦,所以给每个人一篮饭和一壶水。孔子听到了,派子贡制止子路,子路很不愉快,去见孔子,说:“我因为暴雨将要来临,恐怕有水灾,所以和人民修沟渠来预防,而人民又多半没有饭吃,所以才每个人发给些食物和水,而老师派子贡来阻止我,不知为什么?老师以仁教人,而又禁止行仁,我不能接受。”孔子说:“你认为老百姓饥饿了,为什么不向人主去报告,发放仓库的粮食来给人民吃?而你要私自送给人民食物,人们只见到你的恩德,而不见人主的恩惠,赶快停止就可以了,不然的话,你将要受到惩罚。”子路服气地离开了。

------------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1)

------------

  1. 做人的根本

  孔子说:“君子注重根本,本建立了,道自然也就跟着产生。”根本不健全,末梢必定也是歪斜的;开始就不兴盛,到最后必定衰竭。《诗经》上说:“土地是平的,泉水自然就清澈。”《春秋》上的道理,说有正春就没有乱秋,有贤明的君主,就不致有危亡的国家。

  《易经》上说:“根本有了,一切万物都能有条不紊;开始错误一点,到后来会越来越错。”所以人要注重根本,要注重开始。

  2. 方正之道

  魏武侯问吴子有关“元年”的意义,吴子答道:“这是指国君一切事情的开始都该小心谨慎。”武侯问:“要怎样才算小心谨慎呢?”答道:“要方正。”问:“又该怎样方正呢?”答道:“要聪明有见识,如无聪明见识,怎能看出方正。要多听并加以选择,自然就能增加智慧。所以从前的人主一开始就听取治国之道,大王的一句话,士人的一晋见,乃至普通平民要求晋见一定应允,公族有问必答,四方来的人一律不拒见,可以说是不阻塞民意;颁赐禄位必定公平,量刑也必定适当,人主的心肠必定厚道仁慈,维护人民的利益,除掉人民的祸害,这样的人主就可以得到民众的拥护了;人主本身正大,慎重选拔大臣,大夫不另兼职,掌握政权的大臣不同属于一个宗族,就可说是不独占权势了。这是《春秋》上的道理,也是元年本意之所在。”

  3. 处世的六根本

  孔子说:立身处世有六件基本的事,根本建立了,然后才称为君子。

  立身有方,而以孝为本;居丧的时候要守礼,而以哀戚为本;作战时有军队,而以勇敢为本;政事要有条理,而以才干为本;居国有他的礼仪,而以继嗣为本;生产按时节,而以人力为本。

  把根本的事丢在一边不去巩固它,就不能做好小事;亲戚相处都不愉快,就不要专门从事外交活动;没有开始与结束,就不要从事多项活动;听来的那些话,不要多谈;跟前的那些人都不愉快,就不要向远发展。所以要返回根本,培养根基,这是君子立身行事的道理。

  4. 孝行很重要

  上天所生的,大地所孕的,没有比做人的道理重要,也没有比父子之间的亲情,君臣之间的道义来得更大;父亲是尊严的,儿子是仁善的,君要讲义,臣要尽忠。贤明的父亲对于子女,在他生长的过程中,要拿慈爱的心肠照顾他,要教导他成材,培养他的风范,除去他的虚伪,及时养成他的节操,对他的给予要谨慎;小孩在七岁以上,做父亲的要替他选择好的老师和朋友,不要让他有坏的表现,让他慢慢向好的路上走,早一点使他接受教化。一个好孩子伺候他的双亲,在谈话对答的方面,不要让父母听来不顺耳;在进退行动方面,表情仪态不要让父母看来不顺眼;恭敬小心,不违背父母的心意。君子之侍奉双亲,是在积德;子女是双亲的寄托,对于双亲只有侍奉而无法推辞,推辞不侍奉的,是害了双亲,所以能令双亲安慰的事,人子都应该去做。

  贤能的大臣侍奉他的人主,从接受命令那一天开始,把人主当作父亲,把国家当作家,把士人当作兄弟,假如对国家,对人民有帮助,有利益的事,就应该不避艰难,不怕劳苦地去完成他应做的事,而他的人主也有义务来成全他。至于君臣和人民,也是相互为本,有始有终。

  孔子也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没有比孝行来得更重要;孝从内心发出而表现于外,这也就是说,根本强固,花朵自然茂盛。人主以大臣为根本,大臣以人主为根本,父亲以子女为根本,子女以父亲为根本,舍弃根本,花朵自然枯萎。

  5. 早点孝敬双亲

  子路说:背着很重的东西,要走很远的路,哪里都可以休息;家境很穷困,而双亲年老了,不管待遇多少,都该出外工作。以前我侍奉双亲的时候,自己常吃粗食,而替双亲从百里以外的地方背米回来。双亲过世以后,我到南方的楚国去,跟随我的车子有一百辆之多,累积的粮食也有万种之多,叠席而坐,排开锅挑着吃,现在我想再吃那种粗食,再为双亲背米,已经是不能了。枯鱼衔住绳索,究竟有多少不被蠹虫侵食。双亲的寿命,好像白驹过隙,转眼已去。草木想要再生长,霜露已不给予机会,孝子想要侍奉双亲,双亲年老了已不能等待。所以说,家境贫困,而双亲又年老了,不管待遇多少也该出外工作。

  6. 桥与梓

  伯禽和康叔封去朝见成王,见周公三次,三次被杖击,康叔很惊讶,对伯禽说:“商子是一位贤人,我们去问问他怎么回事。”

  康叔封和伯禽去见商子,说:“我们是某某人,日前我们二人去见成王,见周公三次,三次被杖击,这该怎么解释?”商子说:“你们俩人为什么不一同去看看南山的南面有一株树木,名叫桥。”

  两个人果然往南山的南面去见桥,看见桥高高而挺拔地直立在那儿,回来以后去见商子,商子说:“桥,象征父道。”商子又说:“你们俩人为什么不去看看南山的北面有一株树木名叫梓。”两个人果然往南山的北面去见梓,看到梓树很茂盛而朴实地俯在那里,回来以后去告诉商子,商子说:“梓树,象征为人子的道理。”

  两个人第二天去见周公,进门以后,就走得很快,登上庙堂就跪下,周公抚摸他们的头,慰劳他们,并让他们吃东西,说:“你们遇见君子了吗?”两个人回答道:“见到商子。”周公说:“商子真是位君子啊!”

  7. 做人的真理

  曾子到瓜园除草,不小心把瓜根斩断了,他的父亲曾皙就发脾气,拿起大木棍打他,把曾子打倒在地上;过了一会清醒过来,他惊恐地站起来,走上前说:“刚才我得罪了父亲,你教导我,没有受伤吧!”他退到屏风后面弹琴唱歌,想让曾皙听到他的歌声,表示他心里很平静。

  孔子听到这件事,就指示门人说:“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来!”曾子自己认为没有罪,派人向孔子谢罪,孔子说:“你听到瞽叟有个儿子叫做舜,舜侍奉他的父亲,如要找他使唤他,就在他的身边,如要杀他,绝对找不到;小鞭子打几下就受住,大鞭子打就该走,要逃避一时的冲动。现在你等你父亲去打,你不走避,把你打死了,等于你陷你的父亲于不孝不义,还有比这更大的罪过吗?你难道不是天子的臣民,杀害天子的臣民该当何罪?”

  像曾子这样的人,又是孔子的门人,自己有罪还不知怎样自处才妥当,做人真是难啊!

  8. 伯俞的伤心

  伯俞有过错,他的母亲打他,他哭起来了,他母亲说:“以前打你,从没看你哭过,现在你为什么要哭?”

  答道:“以前我得罪了母亲,被母亲打得很痛,现在母亲打我已无力量,所以才会伤心。”

  所以说父母生气,表情上不反抗,在内心感到愧疚和痛苦,是上策;父母生气,情绪不对立,表情上反抗,是中策;父母生气,表情上反抗,情绪对立是下策。

------------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2)

------------

  9. 大学之道

  成人应有好的品德,小孩应有好的成就,这是大学教育的准则。

  在一件事还没有发生之前就禁止它,叫做预;利用它已成熟的时机,叫做时;彼此观摩对方的优点,叫做磨;能按部就班给予教育,叫做驯。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再去禁止,就显得格格不入;错过求学的时间再去学习,虽然很用功,但已很难有成就;不加选择地学习,将没有成就;一个人独自学习而没有朋友,就会见识短浅。

  所以说需要有好的大学,在那宽阔的大道上,有那么多的贤才,大家互相问难,增进学问。

  10. 如切如磋

  周召公十九岁就正冠,加冠之后就做方伯诸侯。

  一个人在幼稚无知的时候,一定要拜师接受基础教育,不然就无法立身全性。年幼的人一定知识浅薄,知识浅薄,行为就会超越常规,超越了常规,就不能保全自己。孟子说:人们都知道拿食物来充饥,但不知道拿学问来补拙,所以一个本性良好的人,一定要在学问上多用功,并且修养他的心性。

  现在的人如果都能磨练才干,在精神上达到高超的境界,看万物的彼此反应,明白道的要点,看清楚事物的始末,看清楚它广大无边的境地,徜佯在广大的宇宙间,放荡于尘俗之外,表现得不同流合污,超尘拔俗,这是圣人理想中的境界。

  可是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却不能闲居心思,弹琴读书。回首从前,友爱和尊敬大夫,每天讨论学问,辨明义理,作为一种自我娱乐,和世事疏远,把利害分清楚,计划得失,来观察祸福,根据义来立定法度,以作为标准;把一件事情的先后弄清楚,死了有遗下的事业,生的时候有名誉;这都是人才能够做到的,可是有的人却没有这种成就,他们只会偷懒懈怠,由于太空闲的缘故,所以失去根本而无成就。

  至于学问,是成名立身的根本。仪表五官端正,而又会打扮就更好看;资质差不多,而有学问的就更聪明。所以磨刀石并不是金,但可以把金属磨得更锋利;诗书很多,并非就是我,但可以磨练我的意志。勤学好问的人,早起迟睡,更能增加知识,用来分辨事理,所以处世就能应付自如,立身就不致遭到危险。一个士人如想深明道理,了解一切,使他的美名能留到后代,如果不喜欢问询,那就是砍断智慧的根本而堵塞智慧的源流,这怎能立身于世?

  骐骥虽然跑得很快,不碰到伯乐,仍然没有机会走千里之路;干将作为宝剑虽然很锋利,要不是依赖人力它也不能自己砍断东西;乌号作为弓虽算是良弓,如不经过辅正弓弩的器具加以校正,它也是无法自己辅正自己的;才华虽高,如果不读书,仍不能获得最高的成就。

  水积多了就成为河川,蛟龙就可以在里面生存;土积多了就可成为山,豫樟木就能生存;学问累积多了就能成圣,那么自能获得富贵尊显。千金之价的狐皮,不是一只狐狸皮拼成的;太庙的屋椽,不是一株树木的枝干做成的;先王的礼法,不是一个士人订立的。所以说,求教于别人,是增进智慧的办法,常常用脑思考,是促进智慧的方法。《中庸》说:“好问接近于智慧,力行接近于仁德,知耻接近于勇敢。”累积小善而能成为大善的,恐怕只有孔子吧!

  一个士人能回复他本来的性情,尽到他的才智,亲近贤能的人,向他请教,对自己的智和德有帮助;交朋友要注意情投意合,这样彼此都能获益。

  《诗经》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就是这个意思。

  11. 被蒙住心灵的人

  开发土地,种植五谷,来供给生活和养老所需;精研金石,研制草药来治病;每个人都知道建筑房屋可以躲避风雨,建筑台榭以避免潮湿;回到家里知道怎样孝敬双亲,出外做事,知道效忠领袖。在家男女要有别,在外交朋友彼此要各守分际,这就是圣人的德教。读书人接受它,并且把它传下来,还用来教诲以后的人。

  现今那些世上的坏人,反而毁谤读书人说:“要儒做什么?”像这样的人是轻视了根本。譬如吃饭穿衣,反而轻视耕织的人;自己坐在车船上,既平稳又舒适,反而看不起造车船的匠人;要靠釜甑煮饭,才有饭吃,但却瞧不起从事陶器工作的人;说这种话的人是违背了常情,蒙住了心灵。像这样的人,亲生骨肉也不会去亲近他,有品德有学问的人也不会去爱他,这是夏、商、周三代所遗弃的人,人主对他也不会宽恕的。

  所以《诗经》上说:“把它送给豺狼虎豹,豺狼虎豹也不会吃它;把它投到寒阴之地,寒阴之地也不会要它,只有送去见阎王。”就是这个意思。

  12. 用书培育心灵

  孟子说:每个人都知道用粪肥,但不知道要用书培育他的心灵。肥田是要使稻子长得好,收获多,而培育心灵能得到所要的东西。什么叫做培育心灵?就是多读书,多听闻。什么叫做善行?就是保持善良的本性,禁止邪念。

  13. 鸟有风才能飞

  子思说:“读书会增进才智,磨刀石会把刀子磨得更锋利。我曾经待在幽静的地方自己深深地思考着,结果发现不如学习来得快;我也曾经抬起脚后跟向远处望,结果发现不如爬到高处看见的多。所以顺着风的方向呼叫,声音不必特别大,而听到的人反而多;爬上山丘招手,手臂不必特别长,远处却看得见。所以鱼要有水才能游,鸟要有风才能飞,草木要因时才能生长。”

  14. 学问通天下

  孔子说:“可以和人家谈一天而仍不觉得疲倦,恐怕只有学问吧!他的外表不值得一看,他的勇和力也不值得畏惧,他的祖先也不值得一提,他的同姓的人也不值得一说。可是能让天下和诸侯知道的,恐怕只有学问吧!”《诗经》上说:“不失误不遗忘,大都遵照以前的规章制度。”就是指学问而说的啊。

------------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3)

------------

  15. 不学习不能立足

  孔子说:“君子不能不随时留心学习,见到人也不能不有所文饰;如果不文饰就没有礼貌,没有礼貌就失理;失理就不忠,不忠就失礼,失礼就无法立足。要想远大而有光辉,就要靠礼来文饰;越近而愈见光明,就只有学问。譬如污秽的池子,各种的水都流到里面去,营蒲也长在上面,却不知道那并不是它的源流。”

  16. 时时警戒自己

  公扈子说:一国之主不能不留心学习《春秋》。生下来地位高的人骄奢,生下来有钱的人傲慢。这样的人如果不警戒自己,那么生存下来的希望就很小。《春秋》是国家的一面镜子。《春秋》中,有三十六个君主被杀,有五十二个国家被灭亡,诸侯奔走仍不能保全他的封地的很多,这些人中有很多是重蹈覆辙的。

  17. 读书让心灵明亮

  晋平公问师旷:“我已七十岁,还想读书,恐怕已经太迟了。”

  师旷答道:“为什么不点蜡烛?”

  平公说:“哪里有做人臣的开人主的玩笑?”

  师旷说:“我这个愚昧的臣子怎敢开主上的玩笑呢?我听说,少年好学,好像早晨的朝阳;壮年好学,如日中天;老年好学,好像点着蜡烛那么明亮。蜡烛的明亮也比昏暗好吧?”

  平公说:“好极啦!”

  18. 学习有利于品德

  河间献王说:“商汤说学圣王之道,就像太阳一样光明;当静居独思的时候,又像火一样光亮。如果舍弃学圣王之道,就像舍弃日光一样,那又何必独自思考只拥有像火一样的光亮。这是只见到小的一面,没有用上大智慧,只有学问才可以将一个人的品德才智增加。”

  19. 晏子一生勤奋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到死也赶不上你。”

  晏子说:“我听说,只要不停地去做,一定会成功,只要不停地走,一定会达到目的地。我跟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做个不停,走个不休,所以才难赶上我。”

  20. 学习如走路

  宁越是中牟地方的乡下人,厌恶耕田的辛苦,对他的朋友说:“要怎样做才能免除这种劳苦?”朋友说:“莫如读书,读三十年的书自然可以达到目的。”宁越说:“我想用十五年的时间,别人要休息,我不敢休息;别人要睡觉,我不敢睡。”

  十五年学成之后,周威王以老师的礼节接待他。那些走路走得快的人,走了两里就停下来;走得慢的人,走了一百里还不停下来。现在宁越努力不懈,成为诸侯的师傅,难道不是很自然的吗!

  21. 君子不能放弃学习

  孔子问子路:“你喜欢什么?”子路说:“喜欢长剑。”孔子说:“我并不是要问你这些,是用你的才能,再加上后天的学习,还有什么比这更好呢!”子路说:“学习也有用处吗?”孔子说:“人主没有敢言的大臣,他的国政就要败坏;一个士人如无规劝过失的朋友,他的品德就会败坏;奔放的马不能丢弃马鞭子,已定型的弓就不必再接受校正;木材接受绳墨,就会笔直;人能接受别人的忠告,就能完美。吸收知识,注重学问,循着自己所学习的去做,还有什么不能成功;毁弃仁义,厌恶士人,将要犯罪。所以一个君子不能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棵竹子,不用去校正它就长得很挺直,砍下来做箭头,可以射穿犀牛的皮,又怎么是学习的结果?”孔子说:“在箭尾上装上羽毛,把箭头磨得很锋利,射进去不是更深吗?”子路感激地说:“接受老师的教诲!”

  22. 古礼不能违背

  子路问孔子说:“请放弃古礼而照我的意思去做,可以吗?”

  孔子答道:“不可以。以前东夷仰慕我们华夏的仁义,有个女子,她的丈夫死了,替她找个姘夫,她就终身不嫁,不嫁虽然不嫁,但并不是表示贞节的意思;苍梧之弟,娶到一个老婆很美丽,要和他的长兄交换,忠实虽是忠实,但不合乎礼。现在你想要放弃古礼,而照你自己的意思去做,怎么知道你不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呢!不照古礼去做,后来虽想反悔,也就很难挽救啊!”

  23. 根本不立,后悔已迟

  墙很厚而墙基的土地硬而薄,不一定会倒塌。如果雨水不停地在下面冲洗,墙基一定先坏;树木的根本不深,树木不一定会折断,但如果刮起大风,下起暴雨,根本一定先被拔起。

  君子住在一国之中,不崇尚仁义,不尊敬贤臣,不一定会被灭亡;可是一旦有了非常的变故,人马奔腾,灾祸立刻就要来到,这时才喉干唇焦,对天叹息,希望上天来救他,不也是太难了吗?

  孔子说:“开始不谨慎,后来再后悔,已来不及了。”《诗经》上说:“哭泣尽管哭泣,还有什么用呢?”这就是说不先把根本做好,成了事实才来忧虑,已经迟了。

  24. 手艺胜于相貌

  虞君问盆成子:“作手艺的人,时间越久,手艺就越精巧,而相貌却越老越难看;现今有些人不等到壮年,就已经在内心蓄积很多智谋,以防备将来美貌衰退的时候。美貌一定在年老之前衰退,而技艺却不在幼年成熟。好看的美貌,将要完了,怎能寄托在那变化不定的躯体上呢!所以有技艺的人不随身体而一同消灭,而美貌却不能永远存在。”

------------

卷三 为人处世之本(4)

------------

  25. 百姓是天

  齐桓公问管仲:“国君要尊敬什么?”答道:“要尊敬天。”桓公仰起头来看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天;国君要以百姓为天,老百姓亲附国君,天下就能定安;百姓帮助国君,天下就能富强;百姓非议国君,天下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国君,天下就要灭亡。”

  《诗经·小雅·角弓》说:“人们心中不善良不怨自己怪别人。”人民怨恨他的国君,而国君不立刻亡国,是没有的事。

  26. 衣食足而知荣辱

  河间献王刘德说:“管仲说:人民的仓库满了才知道礼节,丰衣足食才明白荣辱。国家有了粮食,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才更为美好,礼义才能实行,而人心才会安定。《尚书》五福,以富为首。子贡问为政,孔子说:让人民有钱,有了钱就能接受好的教育,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27. 一天不耕田一百天没饭吃

  文公见咎季,他的庙靠近宫墙西边,文公说:“谁住在你西边?”答道:“你的老部下。”文公说:“西边再增加一些你的房子。”答道:“我的忠诚,不如你老部下卖力,他的墙壁坏了仍然不加整修。”文公说:“为什么不整修?”答道:“一天不耕田,一百天没有饭吃。”

  文公出来告诉他的仆人,仆人在车子后面的横木上顿首说:“《尚书》说‘一人有可庆贺的事,全国人民都托他的福’。你的英明,就是群臣的幸福。”于是告诉全国的人说:“不要大兴土木,以免妨碍别人的房子,大兴土木要看时间,不要占用人民耕种的时间。”

  28. 名份

  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欢的儿子,不知道应该立谁做太子。屈建说:“楚国将来一定有很多祸乱,就如一只兔子在街上奔走,万人都可去追它,一人追到手之后,其他的人就不再追了,因为名份未定;如一只兔子在街上跑,有万人去追它,由于名份已定,虽然是贪婪人也晓得应该停止。现在楚恭王有很多他喜欢的儿子,而不知道把王位传给哪个才好,祸乱将由这里发生。太子是国家政权的未来继承人,也是老百姓所仰望的对象;国家既没有确定太子,又使老百姓失去仰望的对象,是断绝了国家的根本。根本断绝,接着就是混乱,就好像是大家赶兔子一样。”

  恭王听了,立康王做太子,后来还有令尹围和公子弃疾的乱事发生。

  29. 太子之争

  晋襄公死了,继承帝位的太子年纪很小,赵宣子做宰相,对大夫们说:“立年纪轻的太子做人君,又怕从此多难,还是立雍吧;雍年纪比较大,在秦作亚卿,秦国强大,足以作为后援。”贾季说:“不如立公子乐,乐曾被先君所喜爱又在翟做过官,翟足以为后援。”穆嬴抱着太子在朝庭上呼喊说:“先君有什么罪?他的儿子又有什么罪?抛开嫡嗣不立而到外面去找。”走出朝庭抱着太子去见宣子,说:“因为怕有什么困难,便想立年长的作国君,年长的立了而年少的正年壮,祸难立刻就来了。”宣子惧怕了,就立太子。

  30. 忍辱负重能成大事

  赵简子以襄子为继承人,董安于说:“无恤没有才能,现在为什么把他立为太子?”简子答道:“无恤能为国家忍辱负重。”

  有一天,智伯和襄子在一块喝酒,把酒洒到襄子的头上,大夫让杀智伯,襄子说:“先君教我要为国家忍辱负重,哪里能说要杀人呢!”过了十个月,智伯在晋阳这地方把襄子包围住,襄子分兵去打他,结果把智伯打得大败,把他的头骨漆成酒器。

------------

卷四 士可杀而不可辱(1)

------------

  1. 士人不随便牺牲

  一个有勇气而在行动上又很果敢的士人,不去表现自己的操守、品行,而随便地冒死轻生,怎能不令人感到惋惜;士人应该为了维护仁义牺牲生命,仗着大节义理,而不选择牺牲的地点。所以才能身虽死而留名于后代,不是有勇气,做事果断,怎么能做到呢?

  2. 不问难易,勇敢去做

  子路说:“不能勤劳刻苦,不能安于贫穷,不能看轻死亡;而说这样的人能行仁义,我实在不敢相信。”

  以前楚国的申包胥站在秦庭下面,哭了七天七夜没有停止,楚国才能保存。不能勤劳刻苦,怎能做得到!

  曾子就连布衣袍,还不见得能穿得到,拿糟糠做食物,拿藜藿做羹汤,还不见得能吃得饱。只要跟他的理想原则不合,立刻辞官不做,不能安于贫穷,怎能做得到!

  比干快被处死的时候,由他的直言更表现出他的忠心,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上,更能表现出他的节操,不把生死看得很平淡,怎能做到这种地步!所以一个士人想要照他的理想去做他应该做的事,先要不问难易,然后才能勇敢地去做;要使自己成功成名,先要不计利害,然后才能有所成就。

  《诗经》上说:“那些人的后代,既硕大又笃实。”如果不是一个实实在在而又正直的君子,怎能做到这种地步?

  3. 士人的耻辱是失去自己

  王子比干牺牲自己来表示自己的忠诚,伯夷、叔齐牺牲自己来表示自己的廉洁,尾生牺牲自己来表示自己的守信用。这三个人是天下最通情达理的人,难道他们是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吗?他们认为一个人不重节义,不留名万世,是士人的耻辱,所以他们要牺牲自己来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一个人既无地位又没有钱,并不是士人的耻辱。一个士人真正的耻辱,是天下推举忠诚的人,没有你的份;推举信义的人,没有你的份;推举廉洁的人也没有你的份。你如果有了忠、信、廉,将要留名于后代,和日月一样永远不朽,即使在不讲公理的时代,也不能污辱你。

  这并不是说一个人喜欢死而厌恶生,喜欢贫贱而厌恶富贵,实在是照道理行事,尊贵落到自己身上,士人也不推辞。孔子说:“富贵如果可追求,虽然做低贱的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强求,还是照我的意愿去做。”这是圣人的操守。

  《诗经》上说:“我心不是石头,不可以随便转动;我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起。”这是说不要失去自己。一个人能不失去自己,然后才可以共患难,这就是君子所以超过别人的地方。

  4. 孔子不行礼

  楚国讨伐陈国,把陈国的西门给烧坏了,便派陈国投降的人去修理它。孔子经过那里不在车上行礼,子路说:“礼节规定,超过三个人就要下车行礼致敬,碰到两个人就在车上行礼;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老师为什么不在车上行礼?”孔子说:“我听说,国家亡了而自己还不知道,是不聪明;知道了而自己不去奋斗,是对国家不忠;尽忠而又不肯为国家牺牲,是不知廉耻;现在陈国修城门的人很多,而没有一个人做到上面这些,所以我不向他们行礼。”

  5. 无功不受禄

  孔子见到齐景公,景公把廪丘送给他做为食邑,孔子辞谢不接受,走出门就告诉弟子们说:“我知道君子应该凭功劳接受相当的禄位,今天我向景公提建议,景公还没有去做,就把廪丘送给我,他是太不了解我孔丘的为人了!”于是就告别他了。

  6. 曾子的人格

  曾子穿了一件破烂的衣服在耕田,鲁君就派人送给他一个食邑,说:“用这块地的代价给你做衣服。”曾子不接受,反复地送了好几次,他仍然不接受。使者说:“并不是你向人家要,是人家送给你,你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人家的东西,要敬畏人家;给人家东西,常显露骄傲的样子,纵然你送给我不在我面前骄傲,我能不怕你吗?”最后不肯接受。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就说:“曾参这么做,可以保全他的人格。”

  7. 子思不随便要人东西

  子思住在卫国,穿了一件没有面子的粗袍子,二十天只吃了九餐。田子方听到了,就派人送一件皮衣给子思,又恐怕他不接受,就说:“我借给人家东西,立刻就忘记;我送给人家东西,就好像丢掉一样。”子思辞谢不接受。子方说:“我有你没有,你为什么不接受?”子思说:“我听说随便给人家东西,还不如把东西丢到沟里,我虽然很贫穷,也不忍心把自己当作沟,所以我不敢接受。”

  8. 兹父与目夷

  宋襄公兹父是桓公的儿子,桓公有后妻,生了一个孩子叫目夷,桓公疼爱他,兹父因为他的父亲喜欢目夷,就让他去做太子,他对桓公说:“让目夷做太子,我愿意做宰相帮助他。”桓公说:“为什么要这样?”兹父答道:“我的舅父在卫国,他很喜爱我,我如果作太子,就不能到他那里去,叫我和卫国断绝来往,是背叛母亲的行为,并且我知道我不会比目夷的地位高。”桓公不答应,勉强要他答应,最后他同意了,将要立目夷作太子,目夷辞谢,说:“做哥哥的应做太子,弟弟在哥哥手下,是合情合理的;现在弟弟立做太子,而哥哥在弟弟手下,是不合情理的,不合情理的事要我目夷去做,我将要逃走。”于是就逃到卫,兹父跟着去。三年后,桓公有病,派人叫兹父回去,说如果兹父不回来,是让我忧虑而死,兹父于是就回去,桓公立他做太子,然后目夷才回去。

  9. 申生忍辱自杀

  晋国骊姬在献公面前说太子申生的坏话,献公要杀申生。公子重耳对申生说:“这并不是你的罪,你为什么不向献公说明,你说清楚了必定可免除一死。”申生说:“不可以,我如果说明白了,骊姬就有罪;国君已年老了,没有骊姬他将吃不好也睡不好,我怎忍心让我的人君饮恨而死去呢!”重耳说:“你不说明,就不如早点离开的好。”申生说:“不可以,离开自己国家而免除一死,是讨厌人君的行为;表明父王的过错而讨好诸侯,谁肯要我去?留在国内也不是,逃亡也不是办法,这样都加重了我的罪过。我听说,忠而不遗弃人主,聪明而不犯双重罪过,有勇气的人而不怕死,像这样,我将承当一切。”于是就举剑自杀。

  君子们听到了这件事,就说:“这是上天的安排啊,世子!”《诗经》上说:“文采交相错杂,才能织成文锦。那些说人坏话的人,把罪过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也太过分了啊!”

------------

卷四 士可杀而不可辱(2)

------------

  10. 狐突以死报太子

  晋献公的时候有位士人,叫狐突,作太子申生的师傅。献公立骊姬为夫人,而国家遭到很多忧患,孤突假装有病不出来。后来,献公听信谗言要杀太子,太子快死的时候,派人告诉狐突说:“我们的人君年纪老了,国家又遭受到很多灾难,你如果能出来帮助我们的人君,申生死而无恨。”于是叩头拜谢以后就死去。狐突于是又侍奉献公三年后,献公去世,狐突辞别那些大夫们说:“我接受太子的命令,现在事情办完了,与其长久地生在乱世,不如一死报太子。”回去以后就自杀了。

  11. 奋扬不杀太子建

  楚平王派奋扬去杀太子建,他还没有去就把消息告诉了太子建,太子就跑到宋国去。楚平王召回奋扬,叫城父那里的人把他抓到送来,平王说:“话从我嘴里说出去,你耳朵听到,是哪一个告诉太子建?”奋扬说:“是我告诉的,你当初交待我,伺候建像伺候你一样,我很愚蠢,不能有贰心;自接到你要杀他的命令以后,就派人告诉他,后来懊悔也来不及了。”平王说:“你为什么敢来?”奋扬说:“你派我做使者,我没有完成任务,你召我再不来,是罪过加罪过,我无地可逃。”楚平王听了就把他放了。

  12. 鹿之死

  晋灵公很暴虐,赵宣子急切地进忠言,灵公很怕他,派鹿去刺杀赵宣子;鹿早晨去的时候,寝室的门已开了,宣子把服装穿得整整齐齐地准备上朝,时间还早,就坐下来打瞌睡。鹿走开,叹息地说:“随时随地不忘记他的职责,是人民的好主人。刺杀人民的主人,是不忠的行为,抛弃人主的命令,是无信义的行为。这样,还不如死去好。”于是就撞槐树而死。

  13. 子兰子的仁义

  齐国有子兰子这么个人,侍奉白公胜,胜将要发难杀国君,他告诉子兰子说:“我将要有大的举动,希望能和你共同去做。”子兰子说:“我侍奉你而与你一同去谋杀人君,是帮助你做不义的事情;畏惧患难而离开你,是不和你共患难。所以我不同你一起去谋杀人主来保全我的仁义,我只有自杀,成就我的品行。”

  14. 申鸣的困境

  楚国有一个士人叫申鸣,在家奉养他的父亲,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他的孝行。楚王想请他做宰相,申鸣辞谢了。他的父亲说:“楚王想请你做宰相,你为什么不接受?”申鸣答道:“不作父亲的孝子,而要做王的忠臣,为什么?”他的父亲说:“造福于国家,在朝廷里有地位,你很愉快我也没有忧愁,所以我要你做宰相。”申鸣说:“好的。”于是就上朝去。楚王就请他做宰相。

  过了三年,白公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将去为楚王战死沙场,他的父亲阻止他,说:“丢开父亲,自己去牺牲,可以吗?”申鸣说:“听说作官的人,身体归人主所有,而俸禄送给双亲,现在既然抛开人子的身份而去侍奉人主,难道不应该为他牺牲吗?”于是就辞别双亲而去,并用兵去包围白公。

  白公对石乞说:“申鸣这个人是天下的勇士,现在用兵包围我,我应该怎样办才好?”石乞说:“申鸣是天下的孝子,用武力来劫持他的父亲,申鸣听到了这消息一定要来。”白公说:“好的。”就立刻用兵去劫持他的父亲,并告诉申鸣说:“你同意我,我同你分楚国;你不答应我,你的父亲就要被杀。”申鸣流下眼泪说:“当初我是父亲的孝子,现在是人主的忠臣;我听说,吃那个人的饭要为那个人而牺牲,接受俸禄,要尽自己的能力去做,现在我不可能做我父亲的孝子了,还能不做国君的忠臣吗?”拿起鼓槌来击鼓,杀掉白公,他的父亲也被杀了。

  楚王赏给他一百斤金,申鸣说:“吃人主的饭,又躲避人主的难,不是忠臣;为安定人主的政权,而杀了父亲,不是孝子;不可能同时兼备两种名分,不可能同时保全两种行为。如果这样活着,还有什么面目立于天下?”于是就自杀了。

  15. 杞梁与华舟

  齐庄公将要讨伐莒,并为此设立了享受五乘爵禄的勇士职位,而只有杞梁和华舟不在其内,所以他们回来就不吃饭,他们的母亲说:“你活着的时候不讲道义,死后也没有名气,即使你们是五乘之宾,谁不讥笑你?你活着的时候重道义,死后也有名气,那么那些车上的宾客全都在你之下。”于是就催他们吃饭,吃过饭以后才走。杞梁和华舟陪庄公坐一部车子一直开到莒,莒人迎战他们,杞梁、华舟下车打斗,虏获了披甲之士三百人,庄公阻止他,说:“你们停止,我跟你们共有齐国。”杞梁、华舟说:“你带了五乘勇士,而舟梁并没份,是小看我们的勇猛;临敌遇难,拿利来阻止我,是污辱了我们的名声;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人臣该做的事,齐国的利益,不是我们所知道的。”于是就前进打斗,把敌人的军阵都打溃散了,三军不敢抵挡。

  攻到莒城下,莒人拿炭放在地上,舟梁二人不能进去,隰侯重站在一边说:“我听说,古时候的士人,冒险赴难,他的去就根据一个标准,来,我帮你越过炭。”隰侯重掌盾伏在炭上,两个人踩着他的背攻进去,彼此看了一下哭起来。华舟最后才停止不哭,杞梁说:“你没有勇气吗?为什么哭得这么久?”华舟说:“我哪里是没有勇气,是他的勇气跟我一样,而他又比我先死,因此我感到悲哀。”

  莒人说:“你们不要死战,我同你们共有莒国。”杞梁、华舟说:“离开自己国家,投降敌人,不是忠臣;离开自己的君长,接受别人赏赐,也不是正当的行为;何况在鸡叫时就约好了,到中午就忘记了,是不守信的。深入敌阵,多杀敌人,是大臣的事,莒国的利益也不是我所知道的。”于是就前去打斗,杀了二十七个人才死去,杞梁的妻子听到了伤心痛哭,城角都被哭崩陷了。

------------

卷四 士可杀而不可辱(3)

------------

  16. 雍门子狄为国自杀

  越国军队侵犯齐国,雍门子狄请求为国牺牲,齐王说:“战鼓的声音都还没有听到,长短的武器都还没有接触到,你何故一定要牺牲呢?这难道是做人臣的礼节吗?”雍门子狄答道:“我听说,以前帝王在园囿里打猎,车子的左边车轴发出声音,车右边的驾驶要牺牲,王问:‘你何故一定要牺牲?’车右答道:‘因为那种声音对人主不尊敬。’王说:‘左毂发出声音是造车子的人的罪过,这跟你有何相干?’车右说:‘我没有看到工匠,只听到这种声音对人主不尊敬。’于是就刎颈自杀,你是不是知道有这种事?”齐王说:“有的。”雍门子狄说:“现在越国军队侵犯到齐国,惊动了君王,难道它不如左毂鸣的严重吗?车右可以为左毂鸣而牺牲,而我难道就不可以为越国武力的侵犯而牺牲?”于是就刎颈自杀。

  这一天越人带领甲兵退回七十里,说:“齐国大臣如果都像雍门子狄,将使越国的社神得不到祭祀。”于是带领军队回国。齐王用上卿之礼来葬雍门子狄。

  17. 子囊殉国

  楚国将要同吴国作战,楚国兵力单薄,而吴国兵力雄厚。楚将军子囊说:“我攻打吴国一定失败,对不起皇上又损失了土地,一个尽忠的臣子不忍心这样做。”没有向皇上复命,就命令士兵撤退,一直走到郊野,又派人向皇上复命说:“我愿意牺牲。”皇上说:“子大夫遁逃,以为对国家有好处,现在真正有了好处,子大夫不要死吧!”子囊说:“如果遁逃的人没有罪,那么后代那些做人臣的人,以不利为借口都像我一样的遁逃,如果是这样,那么楚国终将是天下最衰弱的一国,我请求一死报国。”离开了皇上就自杀了。

  皇上说:“如真的是如此,我要成全子大夫的节义。”于是就为他准备三寸厚的桐棺,并且把斧质附在上面,以表彰他的殉国。

  18. 成公赵枯槁而死

  宋康公攻打阿,杀了单父,成公赵说:“当初我不晓得,以为我在千乘之国,而万乘之国就不敢去讨伐他,在万乘之国,而天下就不敢去讨伐他。现在我在阿,而宋康公杀了单父,我无法自立,一定要杀宋康公。”

  成公赵就到宋国去杀宋康公,结果等了三个月还没有见到。有人说:“为什么不趁邻国使臣晋见的机会去杀他。”成公赵说:“不可以,我趁邻国使臣晋见的机会而去刺杀他,那么将要让后代的使臣失信,节杖也不可靠,都说是成公赵所为造成的,决不可以。”有的说:“为什么不趁群臣引见辩士时去刺杀他。”成公赵说:“不可以,我如果那样去刺杀他,那么后代的忠臣也不被国君信任,而辩士也不会为国君所用,都说是成公赵所为造成的,决不可以这样做。我听说古代那些志士,发怒的时候就想到情理,危急的时候就不忘记义,一定要严肃自己的行为去追求它。”

  过了一年,宋康公病死,成公赵说:“廉洁的人不侮辱自己的名节,信义的人不败坏自己的操守,现在我在阿,宋康公屠杀单父,是侮辱了名节;要杀宋康公,一年还不能,是败坏了自己的操守。我假如这样地活下去,还有什么面目去见天下的士人。”于是就在彭山上站着枯槁而死。

  19. 田基逃赏

  佛肸凭借中牟县而反叛,设置了食邑和鼎说:“支持我的封给他食邑,不支持我的,要烹煮他。”中牟的那些士人都归附他。只有城北田基最后一个到,撩起袖子就要跳进鼎里,说:“我听说,一个重义气的人,就是卿大夫的名位摆在面前,如不合乎道义也照样不接受;斧钺在后紧跟着,只要合乎义,就是要死也不必怕。”于是就撩起衣袖将要跳进锅里,佛肸摆手制止了他。后来,赵简子攻伐并获得中牟,奖赏有功的人,第一个奖赏田基。田基说:“我听说廉洁之士不羞辱别人,就这样接受平定中牟之功,那么中牟的士人将终身感到惭愧。”就背负着他的母亲向南逃到楚国去。楚王欣赏他的操守,就用司马之礼对待他。

  20. 邢蒯以死报乱君

  崔杼杀了齐庄公。邢蒯 出使晋国回来,他的仆人说:“崔杼杀了齐庄公,你将怎么样?”邢蒯 说:“赶快驱车,我将去以死报君。”他的仆人说:“人主不像人主,四周的诸侯没有不知道的,你去为他牺牲值得吗?”邢蒯 说:“你真会说话,可是太晚了。你如果早点告诉我,我能去规劝他,谏诤不听,我就离开不干,现在既不能规劝又不能走;我听说:吃人家的饭就要为人家而牺牲,我现在既然是吃乱君的俸禄,又怎能在治君之世死?”于是就驱车去以死报答国君。

  他的仆人说:“别人有乱君尚且以死报答他;我有治长,怎可不以死报答他呢?”就把辔结好,然后在车上自杀。

  君子们听到说:“邢蒯 可以说守住他的节操又能为义而死;死,是一个人所难做到的,仆人的死虽不能算是合乎道义,可也算是有志气的人。”《诗经》上说:“早晚都不要懈怠,要勇于任事。”邢生就是这样的人。孟子说:“一个勇士随时不要忘记牺牲他的生命。”仆人可以说就是这样的人。

  21. 王歜之死

  燕昭王派乐毅讨伐齐国,闵王死了。燕兵刚抵达齐国,听到盖邑人王歜很贤能,就告诫三军说:“围绕盖邑附近三十里的地方不要走进去。”就是因为王歜的缘故。不久,燕昭王又派人对王歜说:“齐人都很尊重你的义气,我要派你为将军,把万家的土地封给你。”王歜一再辞谢燕人的好意。燕王说:“你如果不听,我将要派军队来屠杀盖邑的人。”王歜说:“忠臣不效忠两个人主,贞洁的女人不嫁两个丈夫;齐王不听我的劝告,所以我要离开他回去种田。国家既然要危亡了,我也活不成,现在又被士兵们所劫持,做你的将军,是等于帮助桀做坏事,与其无义地活着,倒不如死了的好。”于是就把自己的躯体悬挂在树枝上,用力勒断自己的脖子而死。

  齐国的大夫们就说:“王歜是个平民,还讲义气,不肯背叛齐国投降燕国,何况是吃国家薪俸的人?”于是大家就约好一起到莒去,求公子赶快登基立为襄王。

------------

卷四 士可杀而不可辱(4)

------------

  22. 以死为朋友辩护

  左儒和杜伯是要好的朋友,同是周宣王的大臣。宣王指出杜伯的罪过将要杀他,左儒在宣王面前替杜伯讲情,来回讲了九次,但是宣王仍没有答应,并且说:“不要国君,偏私朋友,这就是你做的事吗?”左儒答道:“我听说,君王好而朋友不好,那么就要顺着君王的意思来残杀朋友;朋友好而君主不好,那么就带着朋友离开君王。”宣王发脾气地说:“你能解释清楚就放你一条活路,解释不清楚就是死路一条。”左儒答道:“我听说古时的志士不枉屈仁义而轻言牺牲,也不苟且求生,所以我了解人主的过失,愿用死来说明杜伯无罪。”宣王杀了杜伯,而左儒也一同殉难。

  23. 朱厉附殉君主

  莒穆公有一个臣子叫朱厉附,侍奉穆公,但不被穆公所赏识。朱厉附就离开穆公,冬天住在山林里吃栗子,夏天就住在河边湖边吃菱藕。穆公遇难死了,朱厉附将要一同去殉难。他的朋友说:“你侍奉穆公而不被他所赏识,现在穆公遇难你也一同去殉难,我看恐怕不妥吧!”朱厉附说:“当初我以为穆公不了解我,现在穆公死了而我不死,是他果然不了解我;我一定要去牺牲,来激发天下那些不了解人臣的君主。”于是就去殉难了。

  24. 子倍为父而亡

  楚庄王在云梦打猎,打中科雉,申公子倍要去夺过来,庄王要杀他。大夫们就劝告说:“子倍很自爱,同你争夺雉,一定有他的理由,你姑且把真相弄清楚。”不到三个月,子倍生病死了。邲之战,楚国大胜晋国,回去赏功,申公子倍的弟弟向王请赏说:“别人是在军旅中立功劳,我的哥哥是在车下立的功劳。”庄王就问:“这话怎么说?”答道:“我的哥哥读到一本古书,上面记载:打到科雉不出三个月一定会死,我的哥哥要去夺得它,果然短命死了。”庄王下命令到府里把古书找出来看,上面果然有记载,于是就厚赏他。

------------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1)

------------

  1. 圣人治天下

  圣人对待天下老百姓,就像把他当作小孩子一样地看待啊!饿了就让他吃饭,冷了就替他穿衣;养育他,使他成长,就怕他长不大。《诗经》上说:“小的甘棠树,不要砍伐掉,树旁有召伯探听民意用的小草房啊。”《传》上也说:陕西以东的地方,由周公负责治理,陕西以西的地方,由召公负责治理。召公当蚕桑农忙的时候施政,为了不影响人民的农事,所以不入城邑,就暂住在甘棠树下的草房里,听取人民的意见,陕西一带的人都能各得其所,所以后来的人怀念他,歌颂他,怀念他用言语表达出来,表达得还嫌不够,就赞叹他;赞叹得还嫌不够,就歌颂他。诗情就这样慢慢地累积,越积越多,多了就表现出来,表现要有方法,才能获得他应有的地位。老百姓赞美他的仁政,对他表示敬意,所以不砍甘棠树,这样政治教化还有什么行不通的呢!孔子说:“我从甘棠树那里,就想到宗庙的威严。因为非常尊敬他的为人,也就一定尊敬他的地位,让万物各得其所,古代圣王的理想恐怕离此不远吧!”

  2. 孔子为理想而奔波

  仁人的德教,在内心中时时有不忍心的感觉,待人处事,一片真诚。因为他心中有不忍心的感觉,所以当他治天下的时候,好像拯救快被淹死的人一样。看见天下强暴的欺负弱小的,多的欺负少的;还有那些年幼无依,伤残无助的,对他们的遭遇都表示同情。所以孔子游说经历七十二君,希望他的政治理想能够实现,让老百姓生活幸福,每个人都能各安其所,万物都能很和乐地生生死死,但始终没有遇到这种机会。所以看到麒麟出现就很悲伤,哀叹他的理想不能实现,他的恩泽不能广被大众,于是只有作《春秋》,把素王的道理告诉后人,但他并没有忘记继续对人民施恩惠。因此后代的帝王尊崇他,志士们效法他,读他的文章,传到今天仍然还不断绝,这是他道德的影响力。《诗经》上说:“奔走效劳,为的要实现心中的理想。”就是指此而说的。

  3. 有德者有福报

  圣王广布仁德,施舍恩惠,并不是要老百姓报答他。

  祭祀祖先和天地山川,也不是要鬼神报答他;山高了就容易产生云雨,水深了就有蛟龙;君子修养自己的道德,福禄自然就会来。有阴德的人一定有阳报,有隐行的人一定有显著的名声。以前不整修沟渠防堤,水就变成了灾害,夏禹开凿龙门和伊阙,治理了水患,让人民能够住在陆地。老百姓不相亲近,五伦也不和顺,契就教君臣要明白君臣的本分,父子要相亲爱,夫妇要各守本分,长幼要有尊卑之序。田野荒芜,粮食生产不够,后稷教老百姓开发荒地,先施肥然后种稻子,让老百姓都能丰衣足食。所以禹、契、后稷他们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君临天下的,这是有阴德的原因。周朝衰颓,礼义也不存在了,孔子就拿夏商周的典章制度教导后代,所以他的后代到现在仍然没有断绝,这是有隐行的原因。

  4. 让天下人各得其所

  《周颂》上说:“年成好的时候,黍醴都丰收,盛满了仓库,多得难以计算,做酒做醴,献给祖先,配合各种礼物,希望降福给所有人民。”《礼记》上说:“上牲没有了,就用下牲,下牲没有了,那么就没有东西供祭祀了。”由于违背礼节,便会引起不快。所以圣人对于天下,好像坐在厅堂上一样,现在假定满堂的人都喝酒,只有一个人独自对着角落在哭泣,那么满堂的人都因此感到不愉快。圣人对于天下,好像坐在厅堂上一样,只要有人没有得到安置,那么堂上的祖先一定不乐,就是孝子,这时也不敢拿着东西进献。

  5. 道德比山川重要

  魏武侯顺西河而下,在半路上对吴起说:“河山是多么的美丽险要!这真是魏国的宝。”吴起答道:“人主的道德重要,河山的险要并不重要。以前三苗氏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是鄱阳湖,由于自己不重视德义,终被夏禹灭亡;夏桀的时候,左边是河济,右边是太华,南面是伊阙,北面是羊肠,由于施政残暴不仁,终被商汤放逐;殷纣王的时候,左边是孟门,右边是太行,北面有常山,南面有大河,也由于施政残暴不仁,终被周武王灭亡。从这些例子看来,在乎人主的仁德,不在乎河山的险要。假若人主不注重自己的品德,船上的人都是你的敌人。”武侯说:“说得好极啦!”

  6. 有大气度才能定天下

  周武王灭掉殷朝,召见太公问他道:“对于殷朝的士人和老百姓应该如何处理?”太公答道:“我听说爱护某一个人,往往连他屋上的乌鸦也一同爱护;厌恶一个人,往往连他的其余的小官吏也一起厌恶;把对手全部杀光,不留一个,怎么样?”王说:“不可以这样做。”太公出来,邵公进去,王说:“怎样办才好?”邵公答道:“有罪的人就杀掉,无罪的人就让他活着,怎么样?”王说:“不可以。”邵公出来,周公进去,王说:“该怎么办才好?”周公答道:“让每个人都安居在自己的家里,每个人都耕种自己的田,不要变动原有的一切,只要是仁人他都去接近,老百姓如有不对的,都归罪于自己。”武王说:“有这样大的气度,可以平定天下了。”所以看重士君子,就因为他有仁德的缘故啊!

------------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2)

------------

  7. 小仁与大仁

  孔子说:“居住地要有仁厚的风俗才好,假若选择住在风俗不仁厚的地方,怎能算是聪明人呢!”仁厚的人先要设身处地去想然后才做,做一件不仁义的事,杀一个无罪的人,虽然因此获得高官大位,一个仁厚的人也不愿意这样做。真正具有非常仁厚心肠的人,他的爱心施及远近,如果这中间有不和谐,他就牺牲小仁来成就大仁。大仁就是普及四海的人,小仁就是恩惠仅限于他自己妻子和孩子的人。

  恩泽仅限于妻子、孩子的人,因为他只知谋求利益,用妇人之小恩来安抚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粉饰他的虚伪,谁都知他不是真的,虽然当时可以获得声名,可是士君子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所以共工、兜、符里、邓析,他们的智慧并不是不懂事理,然而终被圣明的帝王所杀掉,因为他们只追求利益而不讲品德。竖刁、易牙,为了求得利益,不惜毁坏自己的身体,杀害自己的孩子,来谋求利益,最终为害齐国。所以大臣不仁厚,犯上的事情就容易发生;大臣仁厚,国家太平,人主也会得到荣耀;人主明察,宗庙平安无事。

  一个大臣都该讲求仁厚,何况是一国之主!所以桀、纣因为不仁厚而失去天下,汤、武因为积德于国家而拥有四海,所以英明的帝王注重品德,并且要身体力行。《孟子》说:“把自己的仁恩普及到所有人民,就能保全这个国家;如不能把仁恩普及到所有人民,就不能够保全自己的妻子。古时候的仁圣贤君没有其他过人的地方,就是会把自己的仁恩推及人民罢了。”

  8. 与天下人同乐

  晏子请齐景公喝酒,吩咐人饮酒的器具一定要用新的。家仆说:“置办新酒具的钱不够,请向百姓收钱。”晏子说:“不行!作乐要上下一同作乐,天子和百姓,诸侯和境内人民,大夫以下和他的下属应该一同作乐,没有只管一个人快乐的。现在在上位的人只管自己快乐,伤害下面百姓,耗费了钱财,这就是独乐,这是不可以的。”

  9. 齐桓公割地

  齐桓公经过燕国向北边攻伐山戎,燕君走出国境去欢迎他,桓公问管仲说:“诸侯之间彼此相迎,可以出国境吗?”管仲说:“不是天子不可以出境相迎。”桓公说:“那么这样说来,是燕君由于惧怕而失礼,由于我无道而让燕君失礼。”于是就割让燕君所到过的地方送给燕君。诸侯们听到了,都朝拜齐国。《诗经》上说:“认真谋划你本职的工作,与正直的人共同治理国家,神明听到并保佑他,赐给他以大福。”就是指此而说的。

  10. 圣主居心仁厚

  景公去取爵,还弱小,所以又放回去了。晏子听到了,没等景公请他,就直接去见景公。景公为此很担心。晏子说:“你为什么这样呢?”晏公说:“我去取爵,结果发现还很弱小,我就回来了。”晏子慢慢地走到北面向景公祝贺道:“我们的人主具备了圣王的仁慈心肠。”景公说:“我去取爵,因为爵还弱小,所以又回来了,这和圣王之道又有什么关系?”晏子答道:“你去取爵,因为还弱小,所以你又放回去了,是爱护幼小。我们的人主居心仁厚,连禽兽都受到恩惠,何况是老百姓?这就是具备圣王的条件。”

  11. 无家可归

  景公看到幼儿在大路上乞讨,景公说:“是无家可归吗?”晏子答道:“有你在,他为什么无家可归,我们抚养他,马上就会有人知道。”

  12. 各有所养

  齐景公在寿宫游玩,看见一位老年人背着柴火,同时脸上显出饥饿的样子,景公心里一阵难过,就叹息地说:“叫官吏去奉养他。”晏子说:“我听说,喜欢贤能的人而又能同情不贤能的人,这样做就可守住一个国家;现在你怜爱老百姓,而他们普遍地都能受到你的恩惠,这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景公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晏子说:“圣人看到贤人就喜欢贤人,看到不贤能的人就同情他;现在请求你对那些无人供养的老弱,以及没有家室的,希望衡量情形,解决他们的养育及家室问题。”景公说“好的。”于是老弱的人有人奉养,鳏寡的人也有了家室。

  13. 惠及众人

  齐桓公到了平陵,看见有户人家里的人,年纪大了,还要自己养活自己,桓公就问为什么会如此。答道:“我有九个儿子,因为家里贫穷都没有娶妻,我叫他们出外替人帮工还没有回来。”桓公就把他的五名嫔妃给了他们。

  管仲就来晋见说:“你给人民恩惠是不是少了一点?”桓公说:“为什么?”答道:“你只限定你看到的就给以恩惠,那么齐国有机会娶妻的人就太少了。”桓公说:“那应该要怎样?”管仲说:“让男子们二十岁成家,女子十五岁出嫁。”

  14. 狱史之患

  孝宣皇帝刚即位,守廷尉吏路温舒就向皇帝上书,主张重视德化,减少刑罚。

  他说:“你刚就皇帝位,与天理相符合,应该改革前代的缺失,端正你刚承受下来的大统,涤除不需要的规章,除去人民的疾苦,亡了的要使它保存下去,灭绝的要使它继续下去,来照应上天的恩德,能这样,天下的人就算有福了。

  “我听说以前秦朝有十大缺失,其中有一个目前还存在,那就是办案子的官吏;以前秦国的时候,禁止文化,崇尚武勇,轻视仁义的人,却注重办案子的官吏,好话却当作是毁谤的话,规劝他过失的话,却当作是妖言,所以衣冠整齐的人,不被世上所用,忠良的话,都郁积在胸中,无法表达,那些拍马的话,却每天听不完,心灵被虚荣所蒙蔽,而灾祸却从此潜伏,这是秦朝亡国的原因。

------------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3)

------------

  “现今国家仰赖你的大恩,没有战争的危险,也不必担忧饥寒,父子夫妇努力安家,天下人都托你的福;然而还没有完全符合太平,是狱官的缘故。办案子关系天下的性命,既然死了就无法复生,身体残废了就无法复原。《书经》上说:‘与其滥杀一个无罪的人,宁可自己背负失刑之责。’现在那些办案子的人就不是这样,上下互相逼迫,以严厉为精明。过分严厉的人,反而获得公平的名声,而那些真正公平的人,反而有后患。所以办案子的人都想判死刑,不是憎恨别人,是想求取自安。自安的方法,就是判人家的死刑。所以死人的血,充满在市上,被判刑的人,肩靠肩站着,每年被处死刑的,人数在一万以上,这就是圣人所以哀伤还没有完全达到太平的原因。

  “由此也可知道,人之常情是快乐的时候希望活下去,痛苦的时候就想死,在鞭打之下,你要什么口供,就有什么口供;因为囚犯们忍受不了痛苦,就假造了些话来答复,办案的人当作是对的,就按着法条告诉罪人。这封奏书上到皇帝那儿,恐怕被退回,就又曲折地编造着他的罪过,而周密的收入他的奏书内,所以当奏书草成之后,即便皋陶听到了,还认为死有余辜,为什么?编造的人多而舞文弄法以陷害别人,就是这种行为。所以办案的人专做刁难的事,本性残忍而不讲道理,坏事做尽,不顾国家的后患,这是世上头号的坏人。所以俗语说:‘就地画定一个范围,让罪人站在里面受罚,不敢不进去;一个用木头刻的狱吏有所问讯,不敢不对簿,何况是真的人。’这都是对狱吏的作风表示深恶痛绝的话。所以天下的祸患,没有比牢狱再厉害,败坏国法,混乱朝政,叛离亲情,阻塞正道,没有再比狱吏来得厉害了,这就是我所说的还有一样保存在今天的像秦朝那样的酷吏现象。

  “我听说鸟蛋不破,然后凤凰才来聚集;对诽谤的人不加杀害,然后才有人敢进忠言。所以《传》上说:‘山野渊薮隐藏着苦患,大河湖沼容纳污秽。国君忍含污垢,这是天的意思。’我冒死规劝,希望你能明察诽谤,听忠言,让天下的人说话,广开劝谏的路,改掉亡秦的那一项缺失,奉行文王、武王的美德,省除法制,放宽刑罚,来废除烦狱,那么太平的气象就可看到,福禄和乐,和天地同样不朽,如此天下人就有福了。”书到皇帝那里,皇帝非常嘉许他。后来死于临淮太守任上。

  15. 晋平公停止筑台

  晋平公在春天的时候要筑台,叔向说:“不行。以前的圣王注重修养自己的品德,同时把自己的恩德给予老百姓,减缓刑罚,要人民按时耕种。现在在春天筑台,是占用人民耕种的时间。不施恩德,人民就不归向于你;增加刑罚,人民就会对你表示愁怨。差使那些不是真正归向于你的人民,役使那些对你表示愁怨的老百姓,同时又占用他们耕种的时间,是加倍地搜刮人民。说到治理老百姓,一面养育他们,一面又加倍搜刮他们,这哪里是安定人民生活,保障人民生存,而被后世称为人君的呢?”平公说:“好的!”于是就停止筑台。

  16. 以民为上

  赵简子趁着春天在邯郸筑台,老天总是下雨,他就告诉左右的人说:“有没有人要去种田?”尹铎答道:“公事要紧,他们已停止种田,把稻种挂在台上;他们虽想去种田,办不到。”简子忽然警惕,于是就停止筑台,解散工人,说:“我以为筑台为紧急,其实毕竟不如人民种田来得更紧急,老百姓由于不必再筑台,应该知道我爱护人民的心意了。”

  17. 有德者王天下

  中行献子将要去讨伐郑国,范文子说:“不可以。如伐郑成功,诸侯反而以我为仇敌,必增加忧虑。”卻至又说:“得到郑就是兼并别的国家,兼并别的国家就是称王天下,称王天下的人本来就忧虑多吗?”文子说:“称王天下的人自己的品德好,所以远方的人都来归附他,他没有忧虑;现在我们缺乏修养,而却想做称王天下的事情,所以我们忧虑多。现在你看到没有土地而却想富有的人,他能快乐吗?”

  18. 孔子与子产

  季康子问子游说:“仁爱的人会爱别人吗?”子游说:“是的。”季康子又问:“人家也爱他吗?”子游说:“是的。”康子说:“郑国的子产死了,郑国人凡是男子都舍弃玉制装饰品,妇人都舍弃珠珥,夫妇在巷口恸哭,三个月没有听到音乐的声音。孔子去世时,我不知道鲁国人是怎样地爱孔子?”子游说:“子产和孔子,就如同浸水和雨水,浸水渗到哪里,哪里就能生长,没有渗到的地方草木就会死去。老百姓要生存下去,必须靠时雨,既然生了他们,就不能吝啬于赏赐。所以说:子产同孔子,就如同浸水和雨水的关系一样。”

  19. 穆子攻城

  中行穆子围攻鼓,鼓人准备献城投降,中行穆子不答应。军吏说:“不必出动军队就可以获得城市,你为什么不接受?”他说:“如果有人献出我的城市来叛变,我非常不喜欢;人家献出整个城市叛变给我,我为什么会喜欢?奖赏自己所不喜欢的,就失去奖赏的意义,对所喜欢的又该如何?不奖赏,是失去信用,怎样向人民交待?”鼓人又请求投降,中行穆子派人去察看,发现老百姓还有饭吃,就仍然不答应,后来等鼓人说东西吃完了,力量也用完了,这才把它攻取过来。把鼓攻下以后就回来,没有屠杀一个人。

  20. 孔子祭鱼

  孔子到楚国去,有一位渔夫极力把一条鱼献给孔子,孔子不接受。献鱼的人就说:“天气热,到远处市场上去卖没有卖掉,很想把它丢掉,可这样还不如奉献给你好。”孔子行过礼以后就接受了,叫弟子们清洗一番,并祭祀它。弟子们说:“那位渔夫要丢掉它,而你反而还要来祭它,是什么缘故?”孔子说:“我听说,一个人只管施舍,而不使他多余的财产变成无用之物,这是圣人,现在我接受圣人的赏赐,怎能不表示祭祀呢?”

------------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4)

------------

  21. 羊斟

  郑国攻打宋国,宋国将要迎战。华元杀羊犒赏士兵,但替他驾车的羊斟却没有分到。等到打仗的时候,羊斟就说:“以前分羊羹的事,是由你做主;今天打仗的事由我来做主。”说完,驾着车子载着华元一直驰入郑国的军队,宋国大败。

  22. 君子之富

  楚王问庄辛说:“君子的行为怎样?”庄辛答道:“居住的房子四周不筑围墙,而没有人伤害你;走在路上不必有严密的保护,而没有人对你施暴。这就是君子的行为。”楚王又问君子的富有怎样?答道:“君子的富,把东西借给人家,不要人家感恩,也不责备人家;供给人家饮食,不因此使唤人家,差使人家。亲戚爱戴他,大众喜欢他,不肖的人也愿意侍奉他。都希望他长命快乐,而自己不必怕有人伤害。这就是君子的富有。”楚王说:“好极啦。”

  23. 于公断案

  丞相西平侯于定国是东海下邳人,他的父亲名叫于公,做县狱吏决曹掾的官;他办案子公正无私,从没有冤狱,郡中有人打官司,于公判决,都不敢有隐情,东海郡中人士在他生前就为他建立一座祠堂,名叫于公祠。

  东海有一位孝妇,没有儿子,年轻时就做了寡妇,很小心地照顾婆婆,她的婆婆想让她改嫁,她始终不答应,她的婆婆就告诉邻居说:“孝顺的媳妇小心地照顾我,我可怜她没有儿子,守寡时间太长了,我老了怎好拖累年轻的媳妇?”后来婆婆自己吊死了,小姑就到官吏那儿告状,说:“不孝顺的媳妇杀了我的母亲。”官吏就逮捕孝妇,孝妇坚决否认杀婆婆,官吏想以狠毒的方法惩治她,孝妇自称冤枉。官司再往上打去,于公认为孝妇十年对婆婆都很孝顺,一定不会杀婆婆,可太守不相信,几度争论都没有结果,于是于公托词有病辞职而去,太守居然把孝妇给杀了。郡中就因此枯旱三年。后任太守来了就寻求其原因,于公说:“孝妇不应该被处死,前任太守胡乱杀她,过失就在此。”于是就杀牛祭孝妇的墓,太守以下的人都自动来了,老天爷立刻下雨,年成丰收,郡中因此更加敬重于公。

  于公建筑庐舍,对匠人说:“替我把门做高些,我办案子从来没有冤枉过人,我的后代一定有被封做大官的,让它能通得过四匹马的车子和高高的车篷。”到后来儿子果然就被封为西平侯。

  24. 管仲的叹息

  孟简子做梁国宰相,又兼并卫国,后因有罪而逃亡到齐国,管仲迎接他并且问道:“你做梁国宰相又兼并卫国的时候,你的门下客有多少人?”孟简子答道:“门客三千多人。”管仲说:“现在和你一起出逃的有多少人?”回答说:“我同三个人一齐来。”管仲说:“是哪三个人?”答道:“一个人是父亲死了没有力量埋葬,我替他埋葬;一个人是母亲死了没有办法埋葬,我也替他埋葬;又一个是哥哥被关到监牢里去了,我设法把他释放出来。所以我才能跟这三个人一同来。”管仲上车说:“唉!我时运不济是一定的,我不能像春风一样,使人家普受和煦;也不能像夏天的雨一样,使万物及时受到恩泽,我命运不济是一定的啊。”

  25. 君子耻言名利

  凡是人的本性,都想有好的品德。然而不能保持好的品德,是利益败坏了它;所以君子一提到名利就感到很羞耻,提到名利尚且感到羞耻,何况是那些存心要求名利的人呢?

  26. 不与民争利

  周天子派家父、毛伯向诸侯各国求金,《春秋》上就讥笑他。所以天子好利,诸侯就更加贪财,诸侯一贪财,大夫也就更加鄙吝,大夫鄙吝,老百姓就要盗窃了。上面的人影响下面的人,就像风吹野草一样。所以做人主的人要知道注重品德,看轻利益来领导下面的人,在下位的人做坏事,还不能阻止;现在隐公贪财利,取之无厌,并且要和天子一样举行八侑舞,如此去感化全国人民,全国人民怎能对义不懈怠?对义懈怠了而放纵自己的欲望,那么灾害就要发生,而臣下也就邪僻了。所以在隐公五年开始记载螟灾,这是说灾害将要发生,而国家将有变乱了。

  27. 戒斗

  荀子说:好斗的人是忘记了他自己,忘记了他的双亲,忘记了他的人主。趁暂时的怒气,好勇斗狠,招致终身的灾祸,这样做,是忘记了他自己。家庭解散了,亲戚也被杀了,这是忘记了他双亲;争斗人主不喜欢的,刑法上所不许可的,如果犯了,就是忘记了他的国君。禽兽还知道亲父母,不忘记它的双亲;一个人如果在下忘记了自己,对内忘记了双亲,对上忘记了人主,连禽兽的仁心都没有。

  凡是好争斗的人,都自以为是,而以别人为不是。自己如果真的是对的,别人真的是不对,那么自己就是君子而别人就是小人;君子和小人互相残害,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让狐白补犬羊,其实还是自己身受其害,这难道不也是大错了吗?如认为这是聪明,实际上没有比这再笨的了;如认为这是有利的,实际上没有再比这有害的了;如认为这是光荣的,实际上没有再比这个可耻的了。人为什么还要相斗呢?把它比作精神疾病吧,那是不能的,因为面目是人,人的好恶大多相同,人们的相争斗实在是因为不明道理的关系。《诗经》上说:“不停地呼号,使得淆混昼夜,颠倒黑白。”这就是对争斗的说明。

------------

卷五 有德者得天下(5)

------------

  28. 何必用剑

  子路拿着剑,孔子问道:“由,你拿剑做什么用?”子路说:“进一步说,带剑可以保卫好人;退一步说,也可用以保卫自己。”孔子说:“君子以忠为他的本质,以仁来保卫自己,不走出户内,而千里之外的人都知道他;退一步说,以忠诚来感化敌人,以仁德来抵御残暴,何必一定要带剑?”子路说:“谢谢先生的开导,请让我提起衣服恭恭敬敬地来伺候你。”

  29. 乐羊残忍的后果

  乐羊做魏国将军,带兵攻打中山。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把他的儿子悬挂起来让乐羊知道,乐羊却一点也没有取消进攻的意思,反而攻得更紧。中山就因此烹熟他的儿子,并且送一份汤给他,乐羊一口气喝完一杯。中山见到他如此忠诚,不忍心再和他作战。乐羊果然就攻下了中山,也因此替魏文侯拓展了地盘,魏文侯嘉勉他的功劳,但对他的心地表示怀疑。

  孟孙打猎获得一头小鹿,叫秦西巴把它带回去,小鹿的母亲跟在后面叫,秦西巴不忍心,把小鹿放还给它,孟孙知道了,一气之下把秦西巴赶走。过了一年,又把他召回来做太子侍从。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得罪了孟孙,现在反而做太子侍从,为什么?”孟孙说:“对于一头小鹿尚不忍心,对于我的儿子又怎能忍心?”

  所以说,巧诈不如拙诚来得好,乐羊因为有功劳而被怀疑,秦西巴因为有罪反而更加被信任;这就是由于仁慈和不仁慈的原因。

  30. 小恶带来大患

  智伯从卫国回来,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在蓝台宴请他。智襄子戏弄韩康子,又轻侮段规,智果听到以后就规劝他:“人主不防备灾难,将来灾难一定会来到。”答道:“灾难由我发动,我不发动,谁敢发动。”智果说:“不对,卻氏有车辕之难,赵有孟姬进谗言,栾有叔祁控诉,范、中行有函冶之难,都是你所熟悉的。《尚书》上说:‘凡人都有些小的过失,怨恨哪会产生在明显之处,我们应该在还没有形成怨恨的时候就加以考虑,预防它形成。’《周书》上说:‘怨恨不在乎大小。’一个君子能随时注意小的事物,所以才能避免大的灾难。现在你在宴会上羞辱别人的君相,又不提前预防,还说是不敢挑起灾难,那可以吗?唉!不可不戒惧,蚋蚁蜂蚕都能害人,何况是你君相呢?”

  智襄子不听,从这以后五年而有晋阳之难,段规造反的时候把智伯杀死于军中,于是就消灭了智氏。

  31. 亡国之兆

  智襄子造华丽的房子,到黄昏时,土茁见智襄子。智伯说:“房子多么华丽啊!”答道:“华丽是很华丽,可是我却有所畏惧。”智伯说:“畏惧什么?”答道:“我靠着一枝笔来侍奉你,记得有这么几句话,高山不生草木。有松柏的地方,它的土壤一定不肥沃。现在土木很茂盛胜过了人,我担忧它会使人不安的。”房子造成三年之后,智氏果然被灭亡。

------------

卷六 施恩必有福报(1)

------------

  1. 施恩不必图报

  孔子说:“有品德的人不会感到孤单,因为必定有人帮助他。”把恩德施给别人的人要不求别人报答,接受别人恩德的人一定要报答;所以大臣勤劳是为着人君,而不求人君的赏赐;人君把恩德施给臣下而不求他们报答。所以《易经》上说:“勤劳而不埋怨,有功而不求报赏,这是最厚道的人了。”君臣之间以市场上交易的方式相来往,人主以禄位来录用大臣,大臣尽自己的力量来为人主效忠;等到臣下有意想不到的功劳,那么人主就要好好地重赏一番,假如人主对臣下有特别的恩赏,那么臣下就应该以死来为人主效忠。孔子说:“北方有兽,名叫,前面是老鼠的脚,后面是兔子的脚,这种兽类非常爱护蛩蛩、巨虚,自己吃到了甘草,一定用牙齿咬碎喂给蛩蛩、巨虚吃,蛩蛩、巨虚看到有人要来了,必定背负着一齐走。并不是的本性爱护蛩蛩、巨虚,而是要借助它的脚才能走啊!蛩蛩、巨虚也不是它们的本性爱护,只因为它们曾经吃过喂的甘草啊。像禽兽昆虫还知道曾经借重对方而应该报答,何况士君子要在天下建功立业呢!臣下不报答人主的恩,反而奔走于权贵之间,这是祸乱的根源;人主不能报臣下的功劳,而怕奖罚,这也是祸乱的根源。所以祸乱的根源,就是由于彼此不相报恩的缘故。

  2. 高赫之赏

  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解围以后,奖赏五位有功的大臣。高赫没有功劳,反而得到重赏,那五个人都生气了。张孟谈对襄子说:“你被围在晋阳的时候,高赫并没有大功劳,现在你反而重赏他,是什么缘故?”襄子说:“我在被围困的时候,不失君臣礼节的只有高赫,你们虽然有功劳,却都很骄傲,我重赏高赫不也是应该的吗?”

  孔子听到了就说:“赵襄子可以说会奖赏士人!奖赏一个人而天下的大臣都不敢失去君臣之礼。”

  3. 奖赏的等级

  晋文公逃亡的时候,陶叔狐跟随着他。文公回到晋国,奖赏有功的人,但并没有提到陶叔狐。陶叔狐见到咎犯就说:“我跟随君主逃亡十三年,肤色都变黑了,手脚上的皮都变成了硬茧,现在君主回国举行三赏的大礼,可是却没有提到我,别人还以为君主忘记了我!或是我自己犯了什么大罪呢!你替我把这些话告诉君王。”咎犯把话告诉了文公,文公说:“唉!我怎能忘记这个人!凡是聪明贤达,能拿正道来让我快乐的,能使我的行为光明洁净,能使我获得好的名声,最后让我成为完美的人,我要把他列为上赏;拿礼责备我,拿友谊规劝我,帮助我让我不能做坏事,好几次把我带到贤人面前向他们请教,我把这种人当作次一等奖赏的对象;至于那些勇敢善战的人,灾难在前,他们就在前面,祸难在后,他们就在后面;使我不致于遭受祸难,我认为这又是次一等的奖赏。况且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要杀某一个人,不如保全某一个人难;跟随某人逃亡,不如保存他的国家;实行三赏之礼以后,就要奖赏劳苦的人,他是那些劳苦的人的领袖,我怎敢忘记他呢!”

  周内史叔兴听到以后就说:“晋文公将来要称霸呀!以前那些圣明的皇帝,都是先重视德然后才讲出力多少,文公可以当圣人了。《诗经》上说:‘按照一定的礼节不越轨。’就是这种说法。”

  4. 介子推隐居

  晋文公回到自己国家,走到河边,叫随从的人把有关祭祀用的器具全部丢弃,让皮肤黑黑的,手脚有老茧的人跟在后面,咎犯听到了半夜哭起来。文公说:“我在外面逃亡十九年,今天将要回国,你不高兴反而还要哭,为什么?是不是不希望我回国?”答道:“笾豆茵席,是馆舍里用的,而你要抛弃它;肤色黑黑的,手脚都结成硬皮,这是劳苦的人,而你让他们排在后头;我听说人主被一般士人蒙蔽,他就找不到忠臣;大夫被一般朋友所蒙蔽,他就交不到忠实的朋友;今天回到国家,我也在将被抛弃的人之中,心中感到非常的难过,所以我才哭。”文公说:“如果我不听从你关于祸福利害的忠告,就会被河神惩罚。”于是就把白璧沉到水中作为誓盟。

  介子推说:“献公九个儿子,只有你在,老天爷并未灭绝晋国,将来一定有国君,做晋国人主的不是你是谁?而有两三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力量,这不也是不符合事实吗?”文公就位以后,没有赏到介子推,子推的母亲说:“为什么不去要求?”子推说:“明知求赏不对还要去做,罪就更加一等。并且我曾口出怨言,不吃他们的俸禄。”他的母亲说:“那也该让他们知道。”子推说:“言语,是一个人的文采;人都要隐居了,还要什么文采?”他的母亲说:“能像这样,我和你一同隐居。”

  跟随他的人一直到死都没有再见过介子推,感到很惋惜,于是就在宫门上写了几句话:“有一条龙非常不平凡,可顷刻之间就没有了住所,五条蛇跟随它,游遍了天下。龙饿了没有东西吃,有一条蛇就割下自己的股肉给它吃,结果龙回到自己的深渊里去,对于它的深渊,感到很满意。四条蛇都走进洞里,也都有地方居住,其中有一条蛇没有洞可隐居,就在野外号叫。”文公出门看到门上那副字,就说:“唉,这就是介子推!我正担忧国家大事,没有考虑到他的功劳。”派人去召他,他已经逃走了,于是就到可能逃往的地方去找他,听说他已经到绵山上。于是文公就把绵山追封给他,做为介子推的封地,又叫做介山。

------------

卷六 施恩必有福报(2)

------------

  5. 舟之侨辞赏

  晋文公逃亡,走遍天下,舟之侨离开虞国去追随他。文公回国,选择可以给爵位的人赐给爵位,可以给禄位的人赐给禄位,只有舟之侨不在内。

  文公宴请诸大夫,酒喝到半醉的时候,文公说:“你们几位为什么不替我写一篇赋?”

  舟之侨说:“君子作赋,小人只有陈辞,辞是这样说的:有一条龙非常不平凡,可顷刻之间,就失去它的住所;一条蛇跟着,游遍了天下,龙回到深渊里,很舒适地住在那里,有一条蛇很强健,却独独得不到住所。”

  文公很震惊地注视着他,说:“你是想要爵位吗?请你等到明天;你是想要俸禄吗?请你告诉管仓库的人。”

  舟之侨说:“请求以后才给予赏赐,廉洁的人不接受。说尽好话才给予名位,有仁德的人不愿这样做。现在老天正兴起乌云,立刻下起倾盆大雨,禾苗野草都兴盛起来,没有东西能够阻挡它的生长。现在因为一个人敢讲话就施恩于他,就好像专为一块土地下雨一样,那块土地是不会生长东西的。”于是就走下台阶离开了。

  文公找他找不到,于是一辈子就常念《甫田》这首诗来警惕自己。

  6. 助人者安乐

  当孝宣皇帝还小的时候,邴吉曾暗中帮助过他。后来孝宣皇帝即位,大家都不晓得这事,邴吉也没有说。当邴吉从大将军长史转迁到御史大夫时,宣帝知道了,要封赏他。刚好碰上邴吉生病,宣帝就派人带着做官的大印趁他还活着的时候去封赏他。太子太傅夏侯胜说:“他不会死,我听说暗中帮助人的人一定享受得到安乐,并且把这种安乐绵延给子孙;现在他还没有享受到安乐就病得很厉害,这并不是无可救药的病。”后来,果然他们病好了,就封他做傅阳侯,终于享受到他的安乐。

  7. 非臣之力

  魏文侯进攻中山,乐羊为将军。攻下中山后,回去报告文侯,有自我表功的神色。文侯告诉主书说:“叫那些大臣和宾客献上报告来。”主书拿了两箱子进来,请乐羊看,都是责难进攻中山时发生的事。乐羊北面再拜说:“攻下中山,不是我的功劳,是人主的功劳。”

  8. 与百姓共苦

  平原君回到赵国,楚国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魏国信陵君也强夺晋鄙的军队去救赵。两处的大军还没有到,被秦国攻打的赵的邯郸城非常紧急,快要守不住了,平原君非常担忧。

  邯郸传舍吏的儿子李谈对平原君说:“您不担心赵国亡国吗?”平原君说:“赵一亡国就是我当俘虏,怎么不担忧呢?”李谈说:“邯郸老百姓,拿骨头当柴,又交换子女当饭吃,可以说非常艰困;而你的后宫有几百名宫女,妇妾都穿丝绸的衣服,厨房有的是多余的食物;士民的武器都用完了,有的就削木头做为矛戟;而你却拿器物钟声来自我玩乐,假如秦灭亡了赵国,你怎能有这种享受?如果保全了赵国,你还怕缺少什么吗?你如果真能把你的夫人以下统统编进军队里去,分工合作,家里有什么统统分给军队去吃用,只有这样在危险困苦时才显示出你的恩惠。”于是平原君照着他的计划去做,而三千士人都很勇敢地为他出生入死,跟从李谈去追击秦军。秦军向后撤退了三十里,刚好也碰到楚魏救兵来到,秦军就停止攻击。李谈死后,他的父亲被封为李侯。

  9. 有德于人必有福报

  秦缪公曾经在出巡的时候丢失了他的骏马,自己去找,结果看到别人已杀了他的马,大家正在分肉吃。缪公就说:“这是我的一匹骏马。”吃马的人都害怕地站起来,缪公说:“我听说吃马肉的人,不喝点酒将要中毒死去。”于是就依次让他们喝酒,那些杀马的人都惭愧地离去。

  过了三年,晋国进攻秦缪公,包围了他,以前那些吃马肉的人都说:“可以出生入死地报答吃马肉又喝酒的恩惠了。”于是就帮秦缪公从晋军里突围出来。秦缪公终于解救了危难,战胜晋国,虏获惠公而回。这是先以德待人而后自己受福的道理。

  10. 楚庄王的福报

  楚庄王以酒宴招待文武大臣。黄昏的时候,大家都喝得很高兴,灯火忽然熄了,于是就有一个人拉美人的衣服,美人就拉断对方帽子的带子,并且告诉楚庄王说:“今天灯火熄灭的时候,有人拉我的衣服,我于是就拉断了他帽子上的带子,赶快把灯点起来,看谁的帽子上没有带子。”楚庄王说:“招待大臣们饮酒,把他们给吃醉了,何必要显示你的节操,而对士人加以侮辱呢?”于是就交代左右的人说:“今天晚上同我在一起喝酒,不把帽子的带子拉断的人表示不快乐。”一百多位文武大臣,每个都拉断帽子上的带子,并点上灯,最后大家都喝得很高兴地离去。

  过了两年,晋国和楚国交战,有一个大臣经常在行阵的前面,非常勇敢地杀敌,两军五次交锋,五度奋战,首先把敌人打退,到最后获得胜利。楚庄王就感到很奇怪,问道:“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品德,又没有特别待你,你为什么这样毫不犹豫地为我牺牲?”答道:“我该被处死,以前酒醉失礼,你隐瞒着不把我杀掉;我始终感怀你的恩德,想报答你,常常希望能为你牺牲,用我的热血飞溅到敌人身上去,我就是那天晚上被拉断帽带子的人。”最后打败晋军,楚国就因此强盛,这就是暗中助人的人一定有好报。

------------

卷六 施恩必有福报(3)

------------

  11. 德与怨不分大小

  赵宣孟将到绛那个地方去,看到枯桑下有一个饥饿的人躺在那里不能动,宣孟下车亲自口含食物喂给他吃。饥饿的人先吞了两口食物才能睁开眼睛,宣孟问他为什么饿到如此地步?答道:“我住在绛,归来以后粮食吃完了,既羞于讨饭,又不想自尽,所以才到这种地步。”宣孟供给他饮食,并送两块肉,他行礼领受,但不敢吃,问他为什么,他说:“刚才吃的食物味道好,要送给我的老母亲吃。”宣孟说:“你先把这个吃掉,我另外再给你。”于是又替他盛了一些食物,另外又给他两块干肉和一百个钱。

  到了绛,过了三年,晋灵公想要杀宣孟,在房子里埋伏士人,把宣孟叫来一同喝酒,宣孟知道了,饮酒中途跑出来。灵公命令房中士人赶快去杀他,其中有一人追得很快,等他追上了宣孟,就对宣孟说:“果然是你!让我代你牺牲。”宣孟说:“你叫什么名字?”那人返身回去,又说:“你为什么要问我的名字?我是那棵枯桑下饥饿的人。”于是就返身回去与武士相斗而死,而宣孟得以活命,这就是所说的德惠。

  所以把恩惠施给君子,君子就能托你的福;把恩惠给小人,小人就能为你尽力;把恩德给一个人而一个人就能活下去,何况把恩惠给一万人呢?所以恩德不分大小,怨仇也不分大小,怎么可以不多积德,而除去怨仇呢!一定要对别人有好处!对别人多做好事,将来定有好报;和别人结怨,将来一定有恶报。内心怎样,表现在外面的就怎样,这都需要注意,这就是《书经》上所说的德无大小的说法。《诗经》上说:“勇武的武夫,正是公侯的保卫者。”又说:“有那么多的贤士,文王的天下才能够太平。”人主怎么可以不重视士人呢!

  12. 袁盎不杀从史

  汉孝景帝的时候,吴、楚两国反叛,袁盎以太常的身份奉使到吴国,吴王想用他做将军,他不答应。吴王想杀他,派一名都尉率领五百人来围攻袁盎。

  袁盎做吴国宰相时,从史和袁盎的侍女私相往来,袁盎知道,但并没有揭穿他,仍然像老朋友那样的去待他。有人告诉从史,从史畏惧就想逃走,袁盎自己追上去,并把侍女送给他,又让他再做从史。

  等到袁盎奉使吴国,被吴人包围的时候,那位从史刚好是监守袁盎的校司马,晚上拉袁盎起来,说:“你可以离开了,吴王预定在明天早晨杀你。”袁盎不相信,说道:“你为什么这样?”司马说:“我过去是你的从史,又和你的侍女私下往来。”袁盎于是很恭敬地说:“被你当作自己人,我实在不够资格连累你。”司马说:“你去,我也将要逃亡,我跟你亲近,还有什么可怕的!”于是就拿起刀子割破帐幕,率领他的部属逃去,命令其他的人也逃走,袁盎终于能回去向朝廷报告。

  13. 豫让报恩

  智伯和赵襄子战于晋阳,智伯不幸阵亡。智伯的大臣豫让很生气,由于他的声音能使赵襄子察觉,于是就伪装自己,吞下木炭以改变自己的声音。赵襄子将要出门的时候,豫让假装死人模样,躲在梁下,驾车的马受到惊吓不敢前进。赵襄子生了怀疑,叫使者看看梁下,结果是豫让躲在那儿,赵襄子欣赏他的义气,不杀他。豫让因为抵偿窃盗的罪,穿上囚犯的红衣,去修补宫廷,赵襄子又有察觉,就说那一定是豫让。赵襄子把他抓来,问道:“你最初追随中行君,智伯杀中行君,你不肯一同牺牲,反而还要效忠他;现在我杀智伯,你反而伪装像有恶疮的样子,吞下木炭,使自己变为哑巴,想要杀我,为什么和以前的行为不同呢?”豫让说:“中行君把我看做一般人,我也拿一般人的礼节待他;智伯拿朝士的礼节待我,我也以朝士的礼节对他效忠。”襄子说:“这不是仁义,但你实在是个壮士啊!”于是把自己关进马棚里,三天滴水不入口,来礼遇豫让,豫让自然知道赵襄子的用意,就自杀了。

  14. 事主以勤

  晋君要驱逐栾盈的家族,告诉他的家臣说谁敢跟着他,就会跟他一起死。家臣说:“辛俞要去。”官吏找到了辛俞将要杀他,晋君说:“叫你不要去,你为什么要去?”辛俞答道:“我听说三代都做人家的家臣,应该把主人当作君主看待;两代都做人家的家臣,应该把他当作主人看待;要以死效忠人主,要以勤效忠主人,因为平常受的赏赐太多。现在我家有三代都作栾氏的家臣,接受他的赏赐更是太多,我怎敢怕死而忘了三代追随他的恩惠呢?”晋君就放了他。

  15. 张良刺秦

  留侯张良的祖先开地做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宰相。父亲叫做平,做厘王、悼惠王的宰相。悼惠王二十三年的时候,张良的父亲平去世。二十年后,秦灭韩国,那时张良年纪小,还没有在韩国做官。

  韩国被灭亡之后,张良带着家童三百人。弟弟死了也不埋,耗尽家财收买刺客谋刺秦王,来替韩国报仇,由于从他的祖先开始到他父亲前后五代都做韩国的官。于是就到淮阳学礼;东去见到沧海君,并得到一位会舞弄重一百二十斤大铁椎的大力士。秦始皇到东边巡视,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趁秦始皇不备的时候袭击他,结果却击中了副车。秦始皇非常生气,到各处大事搜索,并悬赏缉捕。张良换姓改名,深藏密隐,后来终于随汉高祖灭秦。

  16. 士为知已者死

  鲍叔去世,管仲举起衣襟痛哭,眼泪像雨水般地流下来。跟随他的人说:“他并不是你的父或子,你哭得这样伤心,是否也有原因呢?”

  管仲说:“这不是你所能知道的。我以前和鲍叔牙在南阳做买卖,我曾经在市上被侮辱三次,鲍叔牙不认为我是懦弱,知道我的大志终究会实现;鲍叔牙曾经在君王面前提到过我三次,但并没有被君王采纳,鲍叔牙不认为我不贤能,他了解我没有碰到贤明的君王;鲍叔牙曾经和我分财货,我曾经三次多拿,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贪心不足,他了解我钱不够用。生下我的人是自己的父母,了解我的人却只有鲍叔牙。士要为了解自己的人而牺牲,何况对他表示哀痛呢!”

------------

卷六 施恩必有福报(4)

------------

  17. 赵氏孤儿

  晋国赵盾推举韩厥,晋君就任用他做中军尉。赵盾去世,其子赵朔继承父职。到景公三年的时候,赵朔担任晋国将军,娶成公妹作夫人,大夫屠岸贾想要谋杀赵氏。

  当初,赵盾梦见叔带拿着龟腰哭得很伤心,后来不但破涕为笑,而且鼓掌高歌。赵盾卜了一卦,卦相是将要断绝子孙而后转好。赵国太史拿起卦说:“这卦很坏,灾祸不降到人主身上,将要降到太子身上。总而言之,都是源于人主的罪过。”

  到了赵盾的儿子赵朔的时候,国运更加衰败。屠岸贾最初被灵公所喜欢,等到晋景公的时候,屠岸贾做司寇,将要叛逆,于是假借整肃谋刺灵公祸首的名义来抓人,告诉所有将领说:“赵穿杀了灵公,赵盾虽然不知道,实际上他就是祸首,大臣杀主上,子孙还在朝廷做官,将要怎样惩罚祸首?还是杀了他的子孙吧!”韩厥说:“灵公遇害,赵盾恰好不在朝廷,先君以为无罪,所以没有杀他。现在你们要把他的后代斩掉,不是先君的意思,是你们随意杀人;随意杀人就叫做乱臣;有重大的事情而不让人主知道,是目中无人君。”屠岸贾不听。

  韩厥叫赵朔逃走,赵朔不答应,说:“只要你保全赵氏的后代,我赵朔死了也不会有遗憾。”韩厥答应,假装自己有病不出去。屠岸贾同那些将领在下宫进攻赵氏,杀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等人,都把他们的后代灭光;朔妻是成公的妹妹,已经怀孕,跑到王宫藏匿起来。后来生了一个男孩,赵朔家臣程婴带着小孩逃到山中藏匿起来。

  过了十五年,晋景公有病,卦上说:“建立大业之后,如不能称心如意,就是有鬼神在作祟。”景公病中问韩厥,韩厥知道赵氏孤儿的下落,就说:“建立大业之后,在晋断绝祖宗香火的,就是赵氏吧!中行衍都姓嬴,中行人人面鸟嘴,帮助殷朝太戊帝及周天子,都有好的品德,再到周幽王和厉王暴虐无道时,叔带离开周朝到晋国去,侍奉先君文侯,一直到成公,世世代代都有立功,从不会断绝祖宗香火;现在到了我们人主手里,独独就要把他消灭掉,赵氏宗亲和国人都将感到难过,所以从卦上可以看出来,希望人主好好地考虑。”景公问道:“赵氏还有后代子孙吗?”韩厥完全照实话回答。于是景公就和韩厥共同计划立赵氏孤儿,把他叫来藏在宫中,大将们进来探听景公的病,景公就利用韩厥的军队,威胁大将们去见赵氏孤儿。孤儿名叫武,大将们不得已,就说:“以前我们的祸难?是屠岸贾一手造成的,假借国君的命令,并命令大臣们,不是这样,谁敢发难,如你不生病,大臣们本来就要请你立赵氏的后代,现在国君有交待,是大臣们所希望的。”于是就召集赵武、程婴,拜遍所有大将,将军们就回来和程婴、赵武围攻屠岸贾,消灭他的宗族,还给赵氏原来的郡邑。

  所以一个人不可以不施恩,这边对人有恩,那边就会得到报答。没有程婴,那么赵氏孤儿的生命就不能保全;没有韩厥,那么赵氏后代也就不会复兴起来。韩厥可以说是不忘恩的人了。

  18. 木门子高

  蘧伯玉得罪了卫君,逃到了晋国。晋国大夫有个人叫木门子高,蘧伯玉就住在他家中。

  两年后,卫君赦免蘧伯玉之罪,让他回到卫国。木门子高派他儿子送蘧伯玉到边境,蘧伯玉说:“你请回吧!”

  木门子高后来得罪了晋君,就去了蘧伯玉家里。伯玉对卫君说:“晋国的大夫木门子高得罪了晋君,来到这儿,希望大王以礼相待。”于是卫君亲自到外面迎接木门子高,并任命他做了上卿。

  19. 以死为晏子争清白

  北郭骚好几次去看晏子,说:“我衷心钦佩你的高义,希望你能给我奉养母亲的东西。”晏子派人把仓库中的粮食和府库里的金子分送些给他,结果他辞谢了金子而接受粮食。过了不久,晏子被景公猜疑,他就离开了。北郭骚就召集他的朋友,并且告诉他们说:“我敬佩晏子的高义,曾经向他乞求奉养母亲的东西。我听说:供养过我双亲的人,我应该用自身去抵偿他的灾难;现在晏子被景公猜疑,我将以我的生命去为他辩白。”于是就跑到景公那里,并要景公答复,说:“晏子是天下的贤人,现在他离开齐国,齐国必被侵略,与其将见到国家被侵略,还不如自己先绝颈而死,以向晏子表白自己的心意。”于是退回去,自杀了。

  景公听到消息,大为震惊,就自己跨上马去追晏子,走到国界的时候,请晏子回去,晏子不得已就回去了。听到北郭子以死来为自己辩白,就叹息地说:“是我晏婴不好,罪有应得。而士人以牺牲自己来表白心意,是多么令人难过的啊!”

  20. 三百匹麻布

  吴赤市出使到智氏,向卫国借路。宁文子准备了三百匹麻布将要送给他,大夫豹说:“吴虽然是大国,不损坏彼此来往的友谊,也算是客气了,还要送什么礼呢!”宁文子不听他的话,就把准备好的麻布送给吴赤市。

  吴赤市到了智氏,事情办好了,吴赤市将要回去,智伯就叫人造条船当作桥梁让他渡过,吴赤市说:“我听说,天子渡河的时候,造条船作为桥梁;大夫要两条船并起来行,把两条船并起来,符合我的职位,但造船作桥梁对我来说太客气,一定有原因。”派人去看看,原来后面已经跟有军队,将要袭击卫国。吴赤市说:“卫国借我们的路,还给我们很多东西,我见到卫国有灾难而不告诉他,是和智伯同谋。”就说自己有病留下来,派人去告诉卫国,卫国就加强防备。智伯听到了就停止了行动。

  21. 予者少,求者多

  楚、魏两国在晋阳相会,将要一同攻打齐国。齐王很担忧,派人把淳于髡请来,说道:“楚、魏两国想共同计划攻打齐国,希望先生你和我同为此事操心。”淳于髡只大笑而不回答。齐王过了一会又问他,还是只大笑不回答。这样问了三次都没有回答,齐王显出很生气的样子,说:“先生你是把我的国家当作儿戏吗?”淳于髡答道:“我不敢把你的国家当作儿戏,我是笑我那附近祭田的人,准备了一盒饭、一条鱼,祈告说:‘低凹的下等田,要收获一百车的谷子,高的地方,适宜于多收稻米。’我是笑他们用的祭品少,而所祈求的多。”齐王说我明白了,就赏赐他千金,兵车一百辆,并封他为上卿。

------------

卷六 施恩必有福报(5)

------------

  22. 择人而树之

  阳虎得罪了卫国,离开卫国到北边去见简子,说道:“从现在起,我不再提拔人才了。”简子问道:“为什么?”阳虎答道:“在庙堂上的那些人,被我栽培的超过一半;在朝廷里的官吏,被我栽培的也超过一半;驻守边疆的将士,被我栽培的也有一半以上。可是现在庙堂上的那些人,亲自在皇帝面前离间我;朝廷里的官吏,亲自在众人面前伤害我;驻守边疆的将士,亲自利用军队胁迫我。”简子说:“只有贤能的人才懂得报恩,不贤能的人是做不到的。就好像栽种桃李,夏天有树荫可以休息;秋天有果实可吃。至于栽种蒺藜,夏天没有树荫可以休息,秋天也只能得到它的刺。现在你所栽培的,都是蒺藜。今后,你先要选择好人加以栽培,不要栽培成功以后再来选择。”

  23. 助人者助已

  东闾子曾经富贵过,后来又做乞丐,人家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他回答说:“我自己晓得我曾经做了六七年宰相,却没有推荐过一个人;我也曾经有过三千万的财富,但也没有帮助过一个人;这应归罪于我自己不了解士人应该奉献的缘故。”孔子说:“万物是难以了解的,大小多少都各有长短,这是命运的规律,人如要成就自己,必须学会利用外物。”

  24. 田子方

  魏文侯和田子方谈话,有两名小孩子穿着青衣站在文侯面前。子方说:“这是你的爱子吗?”文侯说:“不是的,他们的父亲在战争时阵亡了,这是他的遗孤,我把他们收留下来。”子方说:“我认为君王戕害仁心已经够了,现在反而更厉害,你宠爱这些孩子,又将要去牺牲谁的父亲?”文侯忧伤地说:“我接受你的指教。”此后就不再用兵打仗了。

  25. 士兵母亲的哭泣

  吴起做魏国将军,进攻中山,士兵有患皮肤肿烂的,吴起亲自吸吮他的烂脓。被吸吮的士兵的母亲哭泣,旁边的人说:“吴起将军对你的儿子这样好,还有什么好哭泣的?”她答道:“吴将军吸吮这个孩子父亲的创伤,并要他参加泾水之战,后来不久就牺牲了,现在又吸吮他的孩子的烂脓,可知这个孩子将来又要死于那场战争,所以我才痛哭!”

  26. 懿王做恶

  齐懿王做公子的时候和邴歜的父亲争田,失败了。等到他做了国君的时候,就挖邴歜父亲的田,并割去他的双脚,而叫邴歜当仆人;又夺庸织的妻子,而叫庸织当陪乘的奴仆。懿王到申池去游玩,邴歜和庸织两个人,就顺便到申池洗澡,邴歜拿鞭子打庸织,庸织发怒,邴歜就说:“人家夺走你的妻子你不敢发怒,我用鞭子打你一下,又有什么了不得!”庸织说:“这跟割断他父亲的脚而不恨他,比起来怎样?”于是,二人就杀了懿公,并把尸首抛进竹林里。

  27. 灵公被杀

  楚人献鼋给郑灵公,公子家看见公子宋的食指动了。公子宋对公子家说:“以往我这样,一定会尝到特别美味的食物。”等到灵公召集大夫来吃鼋的时候,去叫公子宋,却没有给他吃鼋;公子宋很生气,就伸出手指在鼎里搅了一下,尝了一下走出来。郑灵公生气想要杀他。公子宋和公子家于是就先杀了灵公。

  子夏说:“《春秋》这部书是记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的事;这不是一天的事,实在是慢慢演变成的。”

------------

卷七 治理的大道(1)

------------

  1. 三种政治

  政治有三个品级:王道的政治感化人民,霸道的政治威服人民,强横的政治以武力胁迫人民。这三种都各有实行的方法,而重要的在于感化人民。如果感化人民无效,而后就威服他;威服他无效,而后就以武力胁迫他;胁迫他仍无效,而后就给予刑罚。至于刑罚,不是一般帝王所乐意做的。所以圣明的帝王都是先施行德教才讲求刑罚,定下一个荣辱的标准,明示哪些是不能做的;注重礼义的标准,用来昭告他们,不要太看重名利,以改变人民的素质;整饬内政后宫之礼,对后妃之间的等级、礼仪要划清;那么就没有人不喜欢礼义,而厌恶贪乱了。所以会有这种结果,正是以德教化人民的原因。

  2. 君子之德风

  季孙问孔子说:“如果杀掉无道的坏人,来成全有道的好人,你看怎样?”孔子说:“你是一个主政的人,何必要用杀戮的办法呢?你自己向善,老百姓也就自然跟着你的方向走。在位者的德性好比风,老百姓的德性好比草,风吹在草上,草必定会随风仆倒的。”这不过是说明主政要德化罢了。

  3. 刑与德

  治理国家有两个关键,就是刑罚和德化;做国君的人先重德化然后才施行刑罚;霸天下的人,刑和德都集中一起用。要国家强盛,要重刑罚,然后才重德化。至于刑和德,是教化的由来。德是培养好人而加以任用;刑是惩罚坏人,而禁绝后来;所以德化的关键在于奖赏,而刑罚的标志就在于处死。至于处死和奖赏,是用来分别贤和不贤,有功劳与无功劳的。所以奖赏和处死不能有错误,奖赏和处死一发生错误,那么善恶就分不清了。有功劳的而不给予奖赏,好人也就得不到劝勉;有过失的人而不处死,坏人也就无所畏惧;好人得不到劝勉,坏人无所畏惧,如此来拿善行感化天下,我从没听说有这种事。

  《诗经》上说:“要完全合乎赏罚的标准。”就是这个意思。

  4. 无声之声更远

  水太混浊,鱼类就难生存;政令太苛扰,人民就难免要叛乱;城墙太陡峭,一定容易倒下来;河岸太耸立,也一定容易崩塌下来。所以治理国家,就好像张琴一样,大弦太急,小弦就容易断。所以说急于驾驭马的人,并不是一个走千里的好骑士。听得到的声音,不过一百里,听不到的声音,可以扩展到四海;所以待遇超过功劳是有害的,名声超过实际也是有害的。名实相符合,老百姓才会信仰你,祸福也就不会平白地来了。

  《诗经》上说:“为什么能那样安居,一定要有所帮助;为什么能得到长久的安乐,一定也有所凭借。”就是这个意思。

  5. 在上者不能太严

  公叔文子做楚国令尹做了三年,人民没有一个敢到衙门里去。公叔文子看到就说:“太严了。”文子说:“朝廷严厉一点,怎能就说是妨碍治理国家呢?”公叔文子说:“太严厉了,下情不能上达。下面人默而不言,在上位的人就变成聋子,聋子和哑子是不能互相通话的,还谈什么把国家治好呢?顺着针缕织下去,就可织成帐幕,一升一斗的累积,就可把仓库塞满,汇合小的河流就能变成江海;英明的人主接受意见,不一定就能做到,但却从来就没有不接受意见的。”

  6. 爱人者人爱之

  卫灵公告诉孔子说:“有人告诉我,治理国家只要在朝廷里谨言慎行,就能把国家治好,这样可能吗?”孔子回答说:“可以的。你爱护别人,别人也会爱护你;你厌恶别人,别人也会厌恶你;你晓得怎样待自己,也应该晓得怎样去待人;所谓不离开自己小小的住所,而能知道天下大事,就是知道反省自己的结果。”

  7. 为政须畏惧

  子贡问孔子有关治理人民的方法。孔子说:“好像用腐朽的绳子驾驭奔跑的马那样地小心谨慎。”子贡说:“那是多么地令人感到畏惧!”孔子说:“像那些四通八达的国家,到处都是人,拿正确的道理来领导他们,他们都等于为我所有;如果不拿正确的道理来领导他们,他们都成了我的仇人,又怎能不令人畏惧?”

  8. 治民之法

  齐桓公对管仲说:“我想在国内如日月一般正大光明地办事,无论愚夫愚妇都说好,你看可以不可以?”管仲回答说:“可以。但不是圣人的意思。”桓公说:“为什么?”答道:“水桶上的绳子短,所以不能到深井里取水;知识浅薄的人,不能够和圣人谈话。聪慧的人可以同他辨别具体事物,明智的人可以和他辨别一切事物,圣人可以和他辨别神明。而圣人的所做所为,又不是一般老百姓所能赶上的。如果人民的知识超过你十倍,他就同你争论,说你不如他们;人民知识超过你一百倍,就会批评你的过失;人民知识超过你千倍,就谁也不信了。所以人民不可以捧在手上,可以合并起来管理;不可以残暴地杀他,但可以指使他,召唤他;老百姓不可以一个个劝说,但可以集中起来告示。”

  9. 教化为上

  卫灵公问史:“就国家大事来说,哪样最重要?”答道:“司法应是最重要的了。如果判决不正确,处死的人不能再复生,残废的人也不能恢复原状了,所以说:司法最重要。”过了一会,子路去见卫灵公,灵公把史的话告诉子路,子路说:“主管国防的司马最重要,当两国有战乱的时候,两军交战,司马击鼓来发布命令,如一战败北,牺牲几万士兵,这样因指挥不当而杀人是不对的,但像这样误杀的人也太多了,所以说:主管国防的司马最重要。”过了一会,子贡又来晋见,灵公把史和子路的话告诉他,子贡说:“多么没有见识!以前夏禹和有扈氏作战,打了三场仗还不归顺,夏禹于是修养教化一年,而有扈氏就来归顺了。所以说:消除了人民之间的纷争,还有什么官司要判决呢?兵车武器统统都不用,还要鸣鼓做什么?所以说:教化最重要。”

------------

卷七 治理的大道(2)

------------

  10. 智者与愚人

  齐桓公出去打猎,由于追逐一头野鹿而走入山谷之中,看见一个老翁就问他说:“这叫什么谷?”答道:“这叫愚公谷。”桓公说:“为什么叫愚公谷?”答道:“由我而得名。”桓公说:“现在看你的样子,并不是愚人,为什么说是由你而得名?”答道:“现在让我说出理由。我过去养母牛生出小牛,已经长大了,把它卖掉去买了匹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于是就把小马牵走。邻居们听到了,就认为我是愚人,所以把这个山谷取名叫愚公之谷。”桓公说:“你实在是愚人。但你为什么要给他呢?”桓公于是就回去。

  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把这件事告诉管仲,管仲整理一下衣服再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如果让尧在上领导,咎繇主管司法,怎会有人敢去把小马牵走?这位老人,如果是在好的狱政之下,必定不会让少年牵走他的小马,正因为他知道司法不公正,所以才会给他牵走,我们还是要认真地反省修明政治。”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桓公,是一位称霸天下的人主,管仲是一位贤明的辅臣;他们还把智者当愚人,何况那些不如桓公、管仲的人呢。”

  11. 不教而诛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康子说:“杀了他们。”孔子说:“不可以杀。老百姓不晓得父子之间打官司的坏处已经很久了,这是在上位的人的过失;在上位的人如果领导有方,父子早就不会打官司了。”康子说:“治理人民应该以孝为最重要,现在杀一个不孝的人,有什么不可以吗?”孔子说:“事先没有教育人孝顺而杀不孝的人,就是残杀无罪的人。三军大败,不能都杀;打官司的太多,不能施以刑罚;在上位的人先以教化去要求自己,那么老百姓就会跟着去做。如果自己做到了而老百姓还没有跟着去做,然后就可以施以刑罚,那么老百姓也就知道自己的过错了;就像一座八尺高的墙老百姓不能越过,而八丈高山,儿童都可以爬上去游玩,因为它是慢慢矮下来的缘故啊!现在仁义也越来越没落了,怎能怪老百姓犯法呢?《诗经》上说:‘使老百姓不致迷惑’,以前君子教导老百姓使他不致于迷惑,所以不用威厉,不用刑罚。”打官司的人听到了,都不去打官司。

  12. 使民富且寿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孔子答道:“为政之道,在于使老百姓既有钱而又长寿。”哀公问:“怎样才能做到?”孔子说:“少征税,使人民富有;不要扰民,人民就少犯罪;少犯罪自然就长寿。”哀公说:“如果像这样,那我就贫穷了。”孔子说:“《诗经》上说:‘平易的领导,是人民的父母’,从没有见过儿子富有而父母贫穷的事。”

  13. 王国富民

  文王问姜太公:“要怎样去治国?”答道:“王道之国使人民富有,霸道使军人富有;勉强存在的国家,使大夫富有;无道的国家,只让自己的仓库积满。这就叫做上溢下漏:君王的财富多得溢出来,而百姓们穷得像竹篮里的水漏得干干净净。”文王说:“好的。”太公又说:“好事做晚了不吉祥。”这一天,文王命人打开仓库,拿粮食去救济无夫、无妻、无子、无父的人。

  14. 爱民如子

  武王问姜太公说:“治国的方法是什么?”太公答道:“治国的方法,不过爱民罢了。”又问:“怎样爱民呢?”答道:“对他有利而不要对他有害,帮助他成功而不要让他失败,使他活下去而不要杀害他,给他东西而不去掠夺他,让他快乐而不使他受苦,让他喜欢,而不使他生气,这是治国的方法。使用人民的道理,归根到底就是爱他罢了。老百姓失去他的本务,是你害他的;农民失去耕种的时间,是你妨碍他的;有罪的加重其惩罚,就是杀害他;搜刮人民的财富,就是夺取他;多征税,多抽壮丁,来使人民感到疲惫不堪,就是劳苦他;劳苦而又扰乱他,就使他生气。所以会治理国家的人对待人民像父母爱护子女,哥哥爱护弟弟,听到他吃不饱,穿不暖,就替他可怜,看到他劳苦,就替他悲哀。”

  15. 贤君治国

  武王问姜太公:“贤明的君主怎样治理国家?”答道:“贤明的人主治理国家,他的政治平和,官吏也不苛刻,赋税收得少自己也很节俭。不因为自己的好恶而妨害到国法,决不赏赐对国家没有贡献的人,决不惩罚无罪的人。也不因为高兴,就赏赐某人,也不因为生气,就杀掉某人。残害人民的就是有罪的人,推荐贤人,检举过错,就应该奖赏。后宫里不荒淫,那些宠幸的女人讲的话不采纳。在上位的人不淫逸凶恶,而下阶层也不暗中勾心斗角。不宠幸后宫,以免浪费金钱。不多设游玩台池,以免拖累人民。不雕刻花纹图案,来娱悦感官。在国库里没有久藏生虫的东西,国家没有流浪饥饿的人,这就是英明的人主治理国家的情形。”武王说:“好极啦!”

  16. 法令太多

  武王问姜太公说:“治理国家而常常改变法令,为什么?”太公说:“治理国家而常常改变法令,就是不守法,他所喜欢的就是法令;所以命令一颁布就更加混乱,乱了再颁布,因此就常常改变法令。”

  17. 如临深渊

  成王向尹逸请教有关治国之道,说:“我应该具备怎样的德行,老百姓才会亲近我?”答道:“使用老百姓要在农闲时,尊重他们,顺着他们的意思。并且还要对他们诚实,爱护他们。发布出去的命令要做到,不要自己说话不算话。”武王又问:“怎样做才能达到你的目标?”答道:“好像临近深渊一样地小心,好像在薄冰上行走一样地谨慎。”武王说:“畏惧啊!”答道:“天地中间,四海之内,君王友好待民,人民就是他的臣民;不友好待民,人民就是他的仇敌。夏、殷的臣子,反而把桀纣看做仇敌,而臣服汤武,夙沙国的老百姓,自己攻击自己的国君,而后来归顺于神农氏。这些都是你所知道的,你又怎能不小心谨慎呢?”

  18. 长治久安之法

  孔子见梁君,梁君问他道:“我想使国家兴盛不衰,我想获得很多大都市,我想使人民安居而不乱,我想使士人能够卖力,我想使日月正当其时,我想使圣人能够自己来,我想使政府能够治理得很好,应该怎样做才好呢?”

  孔子答道:“诸侯和天子,问我这个问题已经问得很多了,但从没有像你问我的这么具体,可是这些都可以做到。我听说,两国国君相亲近,就能使国家长久;君给臣以恩惠,臣对君尽忠,就能永保都城;不要杀没有罪的人,不要放走有罪的人,那么人民就不会乱;对有用的士人赏以俸禄,他们就能为你卖力;尊天神,敬鬼神,日月就能当时;刑罚运用恰当,那么圣人就能自来;尊敬贤人,使用能干的人,那么政府就能治理得好。”

  梁君说:“哪有不这样的呢!”

------------

卷七 治理的大道(3)

------------

  19. 为政之道各不相同

  子贡说:“叶公向夫子问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为政的道理,在于使附近的人欢悦,远方的人来归附。’鲁哀公又向夫子问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为政的道理在于了解臣下。’齐景公又向夫子问为政的道理,夫子答道:‘为政的道理在于节俭。’这三个人向夫子问为政的道理,夫子答的各不相同,这样说来,是不是为政就有不同呢?”

  夫子说:“荆这个地方土地广阔,而都市狭小,老百姓缺乏向心力,所以治国就要让附近的人欢悦,远方的人来归附。哀公有臣子三个,他们对内结成党羽,而迷惑他的人主,对外拒绝诸侯宾客,而欺骗君王,所以说为政在于了解臣下。齐景公花钱去建筑台榭,纵欲于苑囿,让自己的五官不停地得到快乐,在顷刻之间,一口气把三个百乘之家赏赐给别人,所以说为政的道理在于节俭。这三点都是为政的道理。《诗经》上说:‘离散带给人们痛苦,应该让他们各安其所才对。’这是哀伤离散所造成的祸乱。‘这些谗人不能尽职,只是找君王的缺点来迎合。’这是哀伤奸臣蒙蔽人主所造成的祸乱。‘老百姓正愁苦呻吟,国库空虚,没有东西抚恤百姓。’这是哀伤浪费不知节省所造成的祸乱。细察以上这三种情况,为政之道怎能相同呢!”

  20. 心已关闭

  公仪休在鲁国做宰相。鲁国的人君死了,左右的人请求把门关起来。公仪休说:“不要关吧!池渊我不纳税,蒙山我也不征赋,我也不颁布不近情理的法令,我的心已经关闭起来,还要关什么门呢?”

  21. 子产治国

  子产做郑国宰相,简公对子产说:“宫里的事不用你管。宫外的朝政我不干涉。衣服穿的不美观,车马不修饰,子女不整洁,是我的羞耻;国家政治不清明,封疆的诸侯不守正道,是你的羞耻。”子产做郑国宰相,一直到简公死去,国内太平,国外诸侯也相安无事。

  子产治理国政,选择能干的人担任适合他的工作;冯简子长于决断,子太叔秀美,而又有才华;公孙挥知道四邻诸侯的情况,而又能辨明大夫的族姓、官职爵位,又善于辞令;裨谌善于出谋划策,但在野外谋划往往就正确,而在吵杂的都市里面就办不到。所以郑国只要一有事的时候,子产就载着裨谌一同到野外去,让他去想出办法,而让冯简子来决断,又让公孙挥来负责言语上的应对,然后交给子太叔去做,藉以应对宾客,所以就很少把事情办坏。

  22. 忠、信、敢

  董安于治理晋阳,向一位跛腿的老人请教为政之道。那位老人说:“要忠、要信、要敢。”董安于问:“要怎样忠?”答道:“忠于人主。”又问:“要怎样守信?”答道:“对于人主的命令要信守不渝。”又问:“要怎样勇敢?”答道:“对于不忠不信的人敢去铲除。”董安于说:“有了这三样就够了。”

  23. 亲力亲为

  魏文侯派西门豹去治理邺县,并且指示他:“一定要成功、成名、施行仁义。”

  西门豹问:“请问要怎样才能成功、成名、施行仁义?”

  文侯说:“你去吧!没有哪一个城邑没有贤明的人,也没有哪一个城邑没有不喜欢宣扬别人的缺点,隐蔽别人优点的人。对于贤士,要多多去亲近他;对长于辨驳的人,要学习他;喜欢揭露别人的缺点,隐蔽别人优点的人,要接近并观察他。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还不如亲自去实践,亲自去实践,还不如用手细加辨别。一个人刚开始做官,就好像走进晦暗的房子里一样,时间越久才越明亮,明亮才能治理,治理了才能成功。”

  24. 宓子贱会用人

  宓子贱治理单父,他只管弹琴而不亲自操劳,就把单父治理得很好。巫马期也治理过单父,他早出晚归,日夜都不休息,亲自去处理政务,而单父也被治理得很好。

  巫马期向宓子贱请教他治理单父如此轻松是什么原故。宓子贱说:“我是注重用人,你是注重自己去操劳;亲自操劳,当然辛苦,善于用人,当然就轻松。”

  人家说宓子贱是个君子,四肢轻松,耳聪目明,平心静气,而百官各尽所能,各安其位,顺其自然罢了。巫马期就不是这样。为应付事情而劳心劳力,为推行命令而事必躬亲,虽然治理了单父,但是还没有达到最好的境界。

  25. 求贤

  孔子对宓子贱说:“你治理单父而大家都很高兴,你告诉我,你怎样治理的。”答道:“我对他们的父亲像自己的父亲,儿子像自己的儿子,同情孤寡而哀悯丧家。”

  孔子说:“这是好的小行为,小民会归附你,但是还不够。”又答道:“把他们当作父亲看待的有三人,把他们当长兄看待的有五人,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的有十一人。”

  孔子说:“把他们当作父亲看待的三个人,可以拿孝道教老百姓了;把他们当作长兄看待的五个人,可以拿友爱教老百姓了;把他们当作朋友看待的十一个人,可以拿学问劝勉老百姓了。这是中等的好行为,人民会归附他,然而这还不够。”

  又答道:“这里老百姓比我贤能的有五个人,我尊敬他们,他们都教我治理单父的方法。”

  孔子说:“想要做大事,道理就在这里。以前尧舜平易近人,卑微谦躬,来探听和观察天下,一定要访求贤人,能够为国家推荐贤能,百姓都归向于你,而神明也会暗中奉你为主。你所治理的地方虽不大,但是你所治理的方法却很正大,可以说是继承了尧、舜啊。”

  26. 做官如高山深渊

  宓子贱做单父邑宰,向孔子辞行。孔子说:“做官不要轻易表明态度,不要一望见他就答应他;轻易地答应他,就失去自己的立场,轻易地拒绝他又使自己陷于闭塞的境地。要像高山深渊,抬头看不到顶,测量它也测量不到底。”

  子贱说:“是的,怎敢不接受您的指教?”

------------

卷七 治理的大道(4)

------------

  27. 治民如钓鱼

  宓子贱做单父宰,经过阳昼那里对他说:“你也有什么高见要送给我吗?”

  阳昼说:“我年纪小的时候很贫贱,不懂得治理人民的方法。现在,有两个钓鱼的方法要告诉你。”

  子贱说:“你钓鱼的方法是什么?”阳昼说:“如投下纶丝,不放鱼铒而只有鱼钩,前来上钩的,钓到的是阳桥。这个鱼很单薄而肉也不好吃;又像有又像没有,又像吃又像不吃,而放下装饵的鱼钩钓到的这就是鲂鱼;这个鱼肉多而味道也好。”宓子贱说:“好。”

  他还没有到单父,那些达官贵人都来到大路上迎接他。子贱说:“赶快驾车,赶快驾车。阳昼所说的阳桥到了。”到了单父后,他就请那里的地方父老贤达来共同治理单父。

  28. 做官的得失

  孔子的哥哥有个儿子叫孔蔑,和宓子贱同时作官。孔子经过孔蔑那里,就问孔蔑道:“你做官以后,你得了些什么,又失掉些什么?”孔蔑回答说:“自从我做官以来,没有得到什么,却失掉三样东西:公务太繁重,哪有时间研习学问,因此我的学问有很多不明白,这是我第一件损失;待遇太少,连粥也吃不饱,粥都吃不饱,当然就无法照顾亲戚,亲戚就因此更加疏远了我,这是我第二件损失;公事多半都是很急迫的,没有时间吊孝,也没有时间探望病人,因此朋友也就更加疏远了,这是我第三件损失。”

  孔子听到不高兴,又去见子贱,说:“自从你做官以后,你有什么损失?”子贱说:“自从我做官以后,没有损失反而还有三点收获:当初所读的书,现在都实践了,所以我的学问更加明白,这是我第一件收获;待遇虽然不好,但是让亲戚都能有一口稀饭吃,所以亲戚就更加亲近,这是我第二件收获;公务虽然日夜都很急迫,吊孝探病还是照常,所以朋友更加亲近,这是我第三件收获。”

  孔子对子贱说:“子贱,你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啊!真是君子啊!鲁国如果没有许多君子,你到哪里去学得这样做人的道理呢?”

  29. 晏子治政

  晏子治理东阿三年,景公把晏子叫来,责备他:“我原以为你行,才叫你治理东阿,现在你并没有把东阿治理好,你回去好好反省一下,我将要惩罚你。”晏子答道:“我请你允许我另外改变一个方式来治理东阿,如果三年还是治不好,我请求处死。”景公同意了。

  第二年,晏子就献上收入的帐本,景公欢迎他,并向他道贺说:“你治理东阿治理得很好。”晏子答道:“以前我治理东阿,没有人情拜托,也没有贿赂,鱼池里养的鱼,用来造福穷百姓。在这个时候,老百姓没有一个挨饿的,但是君王反而责备我;现在我治理东阿,人情拜托和贿赂都来了,并且碰到搜刮人民的事就做,国库收入少,又侍奉左右,鱼池里养的鱼,都被权势人家占有。而老百姓们有一大半人都没有饭吃,你反而欢迎我,恭贺我。我不能再治理东阿了,请求你保全我的骸骨让我回去,不致于挡住贤能的人为你效忠的机会。”景公于是下席谢罪说:“请你勉强再治理东阿,东阿是你的东阿,我不再干涉你。”

  30. 宽以正

  子路治理蒲,去见孔子,说:“我愿意接受您的指教。”孔子说:“蒲地多壮士,又难治理。可是我告诉你,只有谦恭而又客气,才可以使勇者畏惧;只有宽大而又正直,才可以容纳别人;只有谦恭而又廉洁,才可以亲近尊长。”

  31. 君子慎言语

  子贡做信阳县令,临上任向孔子辞行。孔子说:“要努力去做,要顺从民意,要把握他们的时间,不要强取,也不要攻伐,不要施暴,也不要劫夺。”

  子贡说:“我在年轻时侍奉君子,君子是否也有劫夺行为呢?”

  孔子说:“没有才德的人攻伐有才德的人,这就叫做劫夺;贤能的人攻伐没有才德的人,这就叫做伐;命令松弛,而诛杀紧急,这就叫做暴;拿人家的长处当作自己的,这就叫做盗。君子的劫夺,难道一定是金钱吗?

  “我听说,懂得做官的人,一定奉行法令,做对人民有益的事。不懂得做官的人,一定是违法而又侵害人民的权益,这都是怨恨产生的由来。做官要平实,在金钱面前要廉洁,廉洁平实的操守不可破坏。

  “埋没别人的长处,这就叫做蔽贤;宣扬人家的缺点,这就叫做小人;对内不相规劝,而在外却互相诽谤,这就叫做不足亲;称赞别人的长处,对别人有勉励作用,而对自己也没有损失;说人家的缺点,对别人没有好处,反而对自己有害处。所以一个君子说话要小心,不要抢着说,选择该讲的话讲,让口耳一致。”

  32. 成大功者不小苛

  杨朱去见梁王,说治理天下就像运转手掌那样容易。梁王说:“先生你有一妻一妾还管理不好,三亩的田地还不能把草除尽,为什么说治天下就像运转手掌那样容易?”

  杨朱说:“我说这话是有理由的。你不看看那些羊嘛,那一百只的一个羊群,叫一个小孩子带着棍子去跟着它,想到东边就到东边去,想到西边就到西边去;你如要让唐尧牵着一只羊,虞舜拿着棍子跟在后面,这样,马上就有祸乱。我听说,一条能够吞舟的大鱼,不会在浅滩里游,鸿鹄高飞,不会停在污池里,为什么?由于它们的志气远大。黄钟大吕,不能伴奏复杂的舞,因为它的音节疏阔。办大事的人,不要过问小事,成大功的人,不要在小处苛刻,就是这种说法。”

------------

卷七 治理的大道(5)

------------

  33. 景差做宰相

  景差做郑国宰相。郑国有个冬天涉水过河的人,小腿部分受了寒。后来景差经过那里,请那人上车,并且拿衣服给他盖好。

  晋国叔向听到了就说:“景差做一国的宰相,治国能力也太差了点!我听说一个能干的好官吏来了三个月,就把沟渠修好,桥梁也造好了,六畜都不必涉水湿足而何况是人呢?”

  34. 食有劳而禄有功

  魏文侯问李克:“要怎样治国?”

  答道:“我听说治国的方法,吃公家饭的人要贡献其劳力,禄位要给与有功的人,要任使有能力的人,赏罚要严格执行。”

  文侯说:“我赏罚都很妥当,可是老百姓仍然不归附我,是什么缘故?”

  答道:“国内是否有放纵游乐的人呢?我听说,夺去那些游荡之民的俸禄,以分给来自四方的人士。他的父亲因有功而受俸禄,他的儿子却无功而享受,出门乘着车马,穿着华丽的狐裘,以此为荣耀,回来就演奏竽琴等乐器,过着奢侈的生活,而扰乱了乡里的教化。如果是这样,就要夺他的俸禄,来给四方的士人,这就叫做剥夺放纵游乐的人的权利。”

  35. 社鼠与猛狗

  齐桓公问管仲:“国家最可怕的是什么?”

  管仲答道:“最可怕的就是那不容易消灭的社鼠。”

  桓公问:“这是什么意思?”

  管仲答道:“社是用很多树木扎起来,上面涂以泥巴,鼠就因此寄生在里面,如果用烟火去熏它,又恐怕把树木给烧掉。如果灌水,又恐怕把涂上去的泥巴冲坏,这就是因为有所顾忌的缘故,而无法把鼠捕杀掉。国家也有社鼠,人主的左右就是社鼠。对内来说,遮蔽人主的耳目,让他分辨不出善恶;对外来说,向老百姓卖弄自己的权力,如果不杀他,又败坏国家政治。要杀他,又怕被人主庇护,这也就是国家的社鼠。有卖酒的人,把酒器弄得很干净,挂在外面的酒幌子也很大很大,但是很久过去了酒都卖不出去,也就变酸了。问他的左右邻居为什么会如此,邻居们说:‘你的狗太凶猛,人家提着酒器来了,并且要买你的酒,狗迎过来要咬他,这就是酒酸了也卖不出的原因。’国家也有猛狗,那些当权的人就是。有本领的人,想要为主上效忠,而那些当权的人就迎上去阻止他,这也就是国家的猛狗。左右的人是社鼠,当权的人是猛狗,那些有本领的人就永远没有施展抱负的机会,这是治理国家最担忧的事。”

  36. 为政何患

  齐侯问晏子:“治理国家最可担忧的是什么?”晏子答道:“最担忧的是怕善恶不分。”齐侯又问:“怎样去明察?”答道:“要谨慎地去选择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是好人,那么文武百官都能各尽所能,而善恶分明。”

  孔子听到了就说:“这话很正确。能贡献忠言,那么虚伪的话就不会听到;不贡献忠言,那么虚伪的话就要进来了。”

  37. 与民共甘苦

  复槁的国君到齐国去朝见桓公。桓公问他治理人民的情形,复槁的国君不答,只有来回摸着自己的嘴,捏住衣衿,按住心口。桓公说:“这是表示和人民共甘苦同饥寒啊!你都把我当作圣人,所以不用多说就知道了。”因此桓公送给他千金之礼。

  38. 为政要公平

  晋文公的时候,翟人献上大狐和文豹的皮。文公就叹息地说:“大狐、文豹有什么罪?你要它们的皮?”大夫栾枝说:“地广而不平,财物聚集而不分散给人民,难道不就是大狐和文豹遭难的原因吗?”文公说:“真会说话啊!”栾枝说:“地广而不平,别人将要来平分它;财物聚集而不分散给人民,人民将要来争抢它。”于是晋文公就把土地分配给人民,发散财物去救济穷人。

  39. 分地予民

  晋文侯问舅犯为政之道,舅犯答道:“分熟的东西给人民就不如分生的,分生的又不如分地;把土地划开分给人民而增加他们的爵禄。所以,君王拥有土地而人民就会富有,君王失掉了土地,人民就会贫穷。古时所谓招集军队去作战,就是用的这个方法。”

  40. 为政不可不慎

  晋侯问士文伯:“三月初一有日蚀,我不明白其道理。《诗经》上所谓:‘那天有日蚀,会有不吉的事。’这是什么意思?”

  答道:“这是指国家治理得不好;国家政治不清明,自己将遭到日月的谴责,所以不能不谨慎。为政之道有三点:一要按照人民的需要去做;二要选择贤能的人;三要顺从时势。”

  41. 暴政当道

  延陵季子到晋国去,刚一入境就说:“唉,是一个暴政当道的国家!”走进它的都城就说:“唉,是一个耗尽民力的国家!”站在它的朝廷上就说:“唉!是一个混乱的国家!”

  跟随他的人说:“你到晋国时间还不长,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而一点也不迟疑?”

  廷陵季子说:“是的,我走进他们的国家,看到田地荒芜,杂草长得很深,我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国家正陷入暴乱。我又走进他们的都城,看到新建的房子反而没有旧房子美观,新墙反而不及旧墙高大,我由此可以知道他们的民力已经耗尽。我站在朝廷上,看到皇上只看而不问,那些大臣们都自夸自己的能力,而不对皇上谏诤,我由此也就可以知道他们的国家是混乱的。”

------------

卷七 治理的大道(6)

------------

  42. 王者遗风

  齐国所以不如鲁国是因为姜太公的贤能不及伯禽。伯禽和姜太公都接受周天子的分封,各人都到自己的封国去了。

  三年之后,姜太公返回述职,周公问道:“你为什么治理得这样快?”答道:“尊重贤人,先由较远的做起,然后再到亲近的;先从义做起,然后再行仁。这是称霸天下的做法。”周公说:“太公之恩泽可以延续五代。”

  五年之后伯禽回来述职,周公问道:“你为什么治理得这样难?”答道:“先尊敬自己的亲人,由内而外,先行仁,然后再行义。这是王者的做法。”周公说:“鲁国的惠泽可以绵延十代。”

  所以鲁国有王者的遗风,就是仁厚;齐国有霸者的遗风,就是武政;齐国所以不如鲁国,是由于姜太公的贤能不及伯禽的缘故。

  43. 挂牛头卖马肉

  齐景公喜欢妇人作男人的打扮,于是全国的人都照着去做。景公就派人去禁止:“凡是妇女作男人打扮的,把她的衣服撕破,把她的带子扯断。”可是衣服撕破,带子扯断,大家彼此相望一番仍不能禁止。

  晏子来见景公,景公就说:“我派人去禁止女扮男装,凡有此现象,撕破她的衣,扯断她的带,结果大家彼此相看一番而并没有就此停止,这是为什么?”

  答道:“你叫她们在内宫里穿,而在外面又加以禁止,这就好像在门口挂着牛头而偏要卖马肉一样;你为什么不叫她们在内宫里也不要穿,那么在外边她就不敢穿了。”景公说:“好极了!”于是就禁止在宫廷里女扮男装,不多久全国也就没有人敢如此打扮了。

  44. 晏子以身做则

  齐国人很喜欢让车毂互相碰击来取乐,禁也禁止不住。晏子很担忧,就造了很多新车配上良马同别人车子相碰击。并且说:“车毂互相碰击是不好的,是我祭祀不小心,日常起居不够庄重吗?”于是下车,丢掉车子就走了。这以后齐国人才不以此为乐。

  所以,下令禁止一件事,而自己不先做,老百姓也不会听从。所以要感化人民,不如自己先以身作则。

  45. 小中见大

  鲁国的法律规定,鲁人有向诸侯赎回臣妾的,可以向府库里拿钱。子贡向诸侯赎人却退还了应得的钱。孔子听到了就说:“你错了。圣人行事,可以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他的做人处事的原则,不仅可以适用于他自己,而且也可以教化老百姓。现在鲁国有钱的人少,而贫穷的人多,把人家赎回而接受人家的钱,就是不廉洁;不接受,那么以后就不要再赎。从现在开始,鲁国人就不再赎人了。”孔子可以说是最善于教育人民的了。

  所以老子说:“能观察到小的方面,就是明。”

  46. 孔子作司寇

  孔子见季康子,康子没有说话,孔子又去见他。宰予说:“我听到夫子说:‘王公不聘请,我不出来。’现在我的老师任鲁国司寇时间不长,但拜见王侯好几次了。”孔子说:“鲁国因为人民互相欺压,以兵力相侵犯的时间很久了,而有关官吏不加过问,现在请我去治理,什么事该比这件事更重要呢?”于是鲁人听到就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我们为什么不先来自我检讨一番?”从这以后,国家就没有什么好争斗的人了。

  孔子对弟子们说:“离开山头十里,蟪蛄的声音还在耳边,国家大事不能忘怀,也正和此相同。”

  47. 鲁风

  古时鲁国的习俗,涂里的守门,罗门的打猎,妆门的捕鱼,只有这三者合乎礼,所以孔子赞美它。在涂里之间,富家替贫家出钱。罗门的猎物,家里有父母的就多拿一点,没有父母的就少拿一点。妆门之渔,家有亲人的就拿大的,没有亲人的就拿小的。

  48. 四民

  《春秋》上说:“四民均等,王道就能兴盛,而老百姓各安其份;所谓四民,就是士农工商。”

  49. 淫风之兴

  婚姻的制度破坏了,男女的关系也就乱了,淫荡的风气也随之兴起。

------------

卷八 用人决定成败(1)

------------

  1. 成败在于人才

  人主想要平治天下,留名后代,必定要尊重贤人,礼遇士人。《易经》上说:“在上位的人,礼遇在下位的人,施恩德于天下,而又礼遇在下的人,这样将使远方的人怀德,而又可吸纳跟前的人。”

  如果朝廷里没有贤能的大臣,就好像鸿鹄没有翅膀一样,虽有飞行千里的愿望,却不能达到自己所想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游江海要凭借船只,走远路要凭借车子,要想称霸于世,就要借重贤能的人。伊尹、吕尚、管夷吾、百里奚都是霸王的船和车。离开自己的父兄和子孙,并不是故意疏远他;任用厨司、渔夫、屠夫和仇人、仆人等,也并非是迎合他们;而是因为他们能为国家立功立名,不得不任用他们。这就好像匠人盖房子,看房子的大小,而决定木材的使用;看效率的高低,而决定人数的多少。所以由吕尚的任用,天下人就可知道商朝将亡,而周朝将兴;由于管夷吾、百里奚被任用,天下人就知道齐、秦必将称霸,他们哪里只是船和车!

  要称王称霸固然要有人才,而亡国破家也与人有关;夏桀任用干莘,商纣任用恶来,宋用唐鞅,齐用苏秦,秦用赵高,天下人就可知道他们将要亡国。不是立功的人而想要立功,就好像在夏至这一天希望夜长,对着天射鱼,而想要把鱼射中一样,即使像舜禹般贤能,也是不容易办到的,而又何况一般平庸的人主呢!

  2. 不用贤者败

  春秋的时候,天子的权力很小,诸侯的势力强大,所以都背叛天子;人多的威胁人少的,势力强的劫持势力弱的,南夷和北狄交互侵略,中国濒临灭亡的边缘。齐桓公于是任用管仲、鲍叔牙、隰朋、宾胥无、宁戚等人,三次保存了快要灭亡的国家,一次延续了行将灭绝的朝代,挽救了中国,赶走了戎狄,最后制服了荆蛮,尊奉周天子,称霸诸侯。晋文公用咎犯、先轸、阳处父等人,使中国走向强大,击败了楚国,联合诸侯,朝奉周天子,使周朝显威一时。楚庄王任用孙叔敖、司马子反、将军子重等人,征讨陈国,降服郑国,击败晋国,使天下没有对手。秦穆公任用百里子、蹇叔子、王子廖和由余等人,占据雍州,击败西戎。吴国任用延州、来季子,并吞了冀州,在鸡父战役中扬威。

  郑僖公拥有兵车千辆,贵为诸侯,治事不顺从民心,而被臣下所杀,是因为不先任用贤人的缘故。到了简公的时候,任用子产、裨谌、世叔、子羽等人,奸臣贼子清除掉了,正直的臣子因而被任用,击败了楚国,统一中国,国家得以安宁,二十多年没有被楚国侵犯。所以虞国有宫之奇,晋献公就感到终夜不能安眠,楚国有子玉、得臣,晋文公就感到坐立不安。疏远了可敬畏的贤人,就很难去抵御敌人。宋襄公不采纳公子目夷的话,就被楚国所侮辱,曹国不听僖负羁的忠告,最后战败于戎,所以大家应该体会到开始的要领和治乱的关键,就在于会审察自己而能用贤。国家能任用贤能就长久,任用不贤就危险。考察过去的历史,再看看自己的行事,按照正确的去做,这是做人君的人不能不谨慎的地方。

  每当国家混乱的时候,就可以看出忠臣来。鲁国大乱,才看出季友的贤能,僖公就任以后而任用季子,鲁国太平,内外都无忧患,这样维持了二十一年。等到季子死后,邾国攻击它的南方,齐国进攻它的北方,鲁国受不了这种祸患,想要向楚国求援来保全自己,所以《公羊传》上说:祸患必将从这时开始。公子买不能派去保卫卫国,公子遂不听从人主的命令而擅自跑到晋国去,内部被臣下所欺压,外部被兵乱所围困,这是势力弱小所带来的患难。僖公的本性,并不是前二十一年是贤能,以后就渐渐变为不肖,这是季子活着的时候所给他带来益处,死亡所带来的损失。一个人主的得贤能或失去贤能它的利弊得失往往就像这样的灵验,而人主往往忽略任用贤能,实在令人感到难过。

  至于智力不足以辨别贤能,是无可奈何的事。假若有能力认识贤能,而不能下决心去用他,就大的方面说,足以亡国丧身,小的方面说,足以造成不安,这些都是很悲哀的事。像宋殇公难道不知道孔父的贤能吗?他知道孔父死,他也一定跟着死,所以赶快去挽救他,这证明殇公是知道孔父的贤能!鲁庄公岂不知道季子的贤能?否则他怎会在自己临死前,把季子叫来而授予他以国家大权呢?把政权交给他,证明是知道他的贤能。这两位人主智力都足以认识贤能,可惜都不能用贤,所以宋殇公被人杀死,鲁庄公用贼子继位。假如宋殇公早任用孔父,鲁庄公也早任用季子,就可以平定邻国,何况是自保呢!

  3. 士人如葛

  邹子对梁王说:“伊尹本来是有莘氏陪嫁的男臣,商汤把他立为三公,天下经他治理就太平了。管仲本来是成阴的狗盗,天下的一名凡夫俗子,齐桓公得到他以后就尊奉他为仲父。百里奚在路旁贩卖五羖羊的皮,被秦穆公发现就把国家大事交给他。宁戚本是替人家赶车子的,在大路上一面敲击辕木,一面唱歌,齐桓公发现了他的才能便任用他做国相。司马喜在宋国遭受到断足的刑罚,而最后做了中山的国相。范睢在魏国被人家打断肋骨和牙齿,最后被封为应侯。姜太公本是一位老妇人的弃夫,朝歌的屠夫,棘荆迎接宾客的舍人,年纪七十岁做周朝的国相,九十岁被封拥有齐国。所以《诗经》上说:‘连绵不断的葛,生在旷野里,技术精良的工人得到它,就把它织成葛布和麻布,否则,它只有枯死于旷野了。’以上所说的这七个人,如果不遇到英明的君主,差不多要讨饭,甚至于也枯死于野外,就像那连绵不绝的葛一样。”

  4. 识人看小节

  从一个人眉眼的神态上,就可以看出他的容颜。从一个人讲话的声调上,就可以了解他的心思。宁戚敲牛角而悲歌,齐桓公听到了就举用他;鲍龙跪在石上而吟诵,孔子听到为他而下车;尧了解舜,桑阴都没有移动;文王举用太公,并不因为太公年纪大。所以贤圣相接触,不必相处久就很要好;贤能的人互相遇见,不必等待测验,就知道是人才。所以士人相接触,不必一定要等分财分利,才知道他的廉洁;也不必一定要等到和他临危犯难,才知道他勇敢。只要举事有决断力,就知道他很勇敢;取舍之间有分寸,就知道他的廉洁。所以我们看见老虎的尾巴,就知道它比狸要大;看到象的牙,就知道它比牛要大。看到一节就知道百节。由此看来,从所见到的,就可推测所未见到的;看到一个人的小节,就可以知道大体了。

------------

卷八 用人决定成败(2)

------------

  5. 兴亡关键在人才

  禹凭夏朝而得到天下,桀却亡于夏朝。汤凭殷朝而得到天下,纣却亡于殷朝。吴王阖闾凭吴国伐楚大胜,天下没有他的对手,而吴王夫差也因为吴国被赵王勾践所擒住。晋文公以晋国称霸,而厉公却被杀于华丽的宫庭里。齐威王以齐国而称霸于天下,而湣王由于被臣下所杀,死于宗庙的梁木上。穆公由于秦国而名气大,权位高,而秦二世被杀于望夷。他们都同样是君王可是功名事迹却不一样,这是由于所任用的人不同啊!

  所以成王还在孩提时各国诸侯都来朝见,这是周公主政的功劳。赵武灵王五十岁而饿死在沙丘,这是任用李兑的结果。齐桓公任用管仲,九次联合诸侯而匡正天下,失去管仲,就任用竖刁、易牙,结果死去都无人埋葬,被天下人所笑。一个人是荣是辱,就看自己所任用的人。所以魏国有公子魏无忌,失去土地又收回来;赵国用蔺相如,秦兵不敢侵犯;鄢陵任用唐睢,国家获得独立;楚国有申包胥,而楚昭王得以回复帝位;齐国有田单,而襄王得以复国。从这些例子看来,国家没有贤能之士,而能够成功立名,转危为安,延续朝代,是不可能的。所以国家不在大,而在乎赢得民心;辅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乎得到贤才。得到民心,老百姓自然会来归附;有了贤能的人的辅佐,而士人也自然归附他。文王废除炮烙之刑,而殷民来归附他;商汤网开一面,而夏民归附他;越王不破坏旧的祖坟,而吴人归附他。这是因为他们所做的顺乎民心。

  所以只要声相同,即使所在的地点不同,仍然能够相呼应;道德的观念一致,虽然不相见面,而仍然彼此相仰慕;贤能的人在朝廷上,那么天下的豪杰,都争相来投奔他。为什么会这样呢?答道:管仲是齐桓公的仇人,鲍叔牙认为他比自己好,而推荐给桓公担任宰相职务,说了七十次才被采纳,才使桓公除去报仇的心理而把国家大事交给他。桓公拱着手无事可做,可各国诸侯都来朝见他,这是鲍叔牙的功劳。管仲所以能效忠桓公,而不必为自己安全担心,这是因为和鲍叔牙同声相应的结果。纣王杀死忠臣比干,箕子披发假装疯狂;陈灵公杀泄冶,而邓元离开陈国;从这以后,殷朝被周朝兼并,陈国被楚国灭亡,是因为他们杀比干、泄冶,失去箕子和邓元的缘故。燕昭王得到郭隗,而邓衍、乐毅分别由齐、赵来到,苏子、屈景分别由周、楚来到,于是发兵进攻齐国,把齐闵王幽禁在莒城。燕国自己的土地和人民,不能和齐国相比,然而它所以能照着自己的意图做到如此地步,是由于得到人才的帮助。所以没有长治久安的国家和人民,只有得到贤能的人才能使人民安定、国家兴盛。失去贤能的人,国家就要危亡,从古到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明镜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形象,同样地,由过去的事情可以了解现在,大家只知道厌恶古人危亡的原因,却不努力继承前人安定昌盛的经验,那就如同自己退着走却想要追上前面的人一样。姜太公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荐举微子的后代,修理比干之墓。圣人对于死人还是这样地厚待,何况对待现在还活着的人呢!所以不应失去古圣人的思想,也就可以很清楚地明白这一道理了。

  6. 秦穆公称霸的原因

  齐景公问孔子:“秦穆公的国家小,又很偏僻却能称霸,是什么缘故?”答道:“他的国家虽小,而他的志向却很大;虽然位置较偏僻,而其施政却能掌握重心。他行动很果敢,他的谋略很周全,他的命令不随便;亲自举用被拘囚的百里奚,跟他谈了三天的话,就把国家政权交给他。用这种方法来取得天下,称霸都嫌太小,称王才合适。”

  7. 齐桓公的荣辱与用人

  有人说:“谁说齐桓公很重仁义,杀掉他的哥哥而自立为王,这就不够仁义啊;谁又说齐桓公谦恭节俭,他同妇人坐一辆车子在都邑中奔驰,这也并不谦恭节俭啊;又有人说桓公纯洁,可闺门之内,没有处女,这也并不纯洁啊!这三样都是亡国之君的行为,可是桓公都有了。他得到管仲、隰朋,九次联合诸侯,匡正天下,大家一同来朝奉周朝,他自己做为五霸的领袖,是因为他得到贤能的辅佐啊;失去管仲、隰朋,任用竖刁、易牙,结果桓公自己死了,停尸在家里,尸体里的虫爬出屋外。在他身上,荣和辱都具备了,这是为什么呢?就在于他所任用的人不同罢了。”这样看来,任用贤能的人该是最重要的。

  8. 礼遇士人

  周公旦出身王侯之家,他礼遇的贫贱之士有七十人,而天下的士人都闻风而至;和晏子同衣同食的有百余人,而天下的士人也闻风来到;孔子修养德行,删订《诗》、《书》,而天下的士人也就跟着来到。

  9. 伯牙鼓琴

  伯牙会弹琴,钟子期会欣赏。开始伯牙弹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说:“是多么的会弹琴啊!崇高得像泰山一样。”片刻又弹琴的时候,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说:“是多么的会弹琴啊!好像流水的样子。”钟子期死了,伯牙把琴弄坏,把弦弄断,从此以后一辈子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人够资格让他为其弹琴了。

  不仅弹琴是这样,贤能的人也跟这一样。虽然有贤能的人,而不去接近他,贤能的人又到哪儿去效忠呢!千里马不能自行千里,要等待会相马的伯乐以后才能走千里。

------------

卷八 用人决定成败(3)

------------

  10. 人主的荣辱在于人才

  周威公问宁子说:“取录士人有方法吗?”

  答道:“有的,穷困的人叫他显达起来,遇到危险的人叫他活下去,怀才不遇的人去录用他;这样四方的士人,都将从四方八面赶来。如穷困的人不使他显达,遇到危险的人不让他活下去,怀才不遇的人不再录用他;那么四方的士人都要背叛你了。城墙虽坚固,但也不能自守;武器虽锋利,但也不能自保。得到士人而又失去他,一定是你有缺陷。有了士人,人主就被尊重;失去士人,人主自然也就卑下了。”

  周威公说:“士人都如此重要吗?”

  答道:“你难道没有听说过楚平王有两个士人叫楚傒胥、丘负客的吗?楚平王将要杀他们,他们逃到晋国去,晋国用了他们,这就发生了城濮之战。又有一个士人叫苗贲皇,楚王将要杀他,他逃到晋国去,晋国用了他,这就发生了鄢陵之战。又有士人叫上解于,楚王将要杀他,他也逃到晋国去,晋国用他,这就发生了两棠之战。又有士人叫伍子胥,楚王杀掉他的父亲和哥哥,他逃到吴国去,阖闾用了他,他后来就发兵去攻击楚都郢。所以楚国是大国,如不是得罪了梁、郑、宋卫等国的人主,还不致忽然到如此地步。这四件事是君主得罪了他的士人,结果其中三个死了无人埋葬;一个亡了国。从这看来,有了士人就有了国家;没有了士人,也就没有国家。子胥一怒灭亡了楚国,申包胥一怒而保存了楚国;士人怎能说是不可贵呢!”

  11. 仁义胜于才干

  哀公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可取?”

  孔子答道:“不要取好胁迫别人的人,不要取好胜之心太强的人,不要取言语锐利的人。”

  哀公问:“为什么?”

  孔子答道:“好胁迫人的人,能得到大利,而不可尽用;胜人之心太强的人,他要一人做两人事,这不足以效法;言辞锐利的人,多半好吹嘘,而缺少信用,恐怕不能得用。就像弓箭调整好了,然后才能求其命中;马先要善良温顺,然后才能求其负重致远。人一定要忠信敦厚,然后才能求其有才干,有学问;假如有人不忠信敦厚,而虽多才多艺,像这样的人,就好像豺狼一样,不可以去接近他。所以先选择仁义的忠诚之士,然后再去接近他,再去任用他。

  所以说:接近仁义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这就是拔取人才的方法。先听听他讲的话,再观察他的行为,至于谈话是发抒他胸中的情和意,能做到的人也一定能说到。所以先默察他的言语,然后再揣度他的行为,由言语来揣度一个人的行为。虽有想要做坏事的人,也无法掩饰他的表情。”

  哀公说:“好极啦。”

  12. 周公得士

  周公代理天子职务七年,平民之士拿着礼物来拜见他的有十二个人,居住穷巷茅屋的普通人来晋见他的有四十九人,随时向他贡献意见的有上百人,受教化的士人有千人,在馆驿里等待朝见的有万人。这个时候,假使周公骄傲而又吝啬,那么天下的贤士来的就少了,纵然有来的,也一定是只贪求名位而不办事的臣子。贪求名位而不办事的臣子,是不能保障人主安全的。

  13. 齐桓公求才

  齐桓公为了让士人来见他,特别在朝庭上点了大蜡烛,但一年下来并没有士人来。于是东野有个乡下人以九九算法来见桓公,桓公说:“凭九九算法怎么够资格来见我?”乡下人答道:“我并不是仅仅凭九九算法来见你,我听说人主在朝庭上点了大蜡烛来等待士人,一年下来并没有士人来。而士人所以不来,是因为人主是天下最贤明的人主;天下的士人,都自己认为不如人主,所以才不来。至于九九算法,是一点小小的技能,而人主还对他客气,何况超过这小技能呢!就像那泰山连一点小的土石也不辞让,江海对于一点小小的水也不拒绝,所以才能成其大。《诗经》上说:‘古时的贤人曾经说过,要向打柴的樵夫去请教。’这是说要多方面去采纳意见。”

  桓公说:“说得好。”于是给予他特别礼遇。一个月下来,四方的士人,互相拉手而来。《诗经》上说:“从庙堂到庭阶之外,从羊祭品到牛祭品。”这就是说要由内而外,要由小而大啊!

  14. 水广则鱼大

  齐景公去讨伐宋国,走到岐堤上面,登高而望,叹息说:“以前我的父亲桓公,只有战车八百辆就称霸诸侯,现在我有战车三千辆,还不敢长久待在此地,可能是没有管仲的关系吧!”弦章答道:“我听说,水域广阔,鱼也长得特别大;人主英明,臣下也更加尽忠。以前因为有桓公,所以有管仲;现在如果桓公在这里,那么车下的大臣全是管仲了。”

  15. 人才不在多

  赵简子很快乐地在河中游玩,忽然叹息说:“怎样才能得到贤能的人而与他相处呢!”船夫古乘就跪下来回答说:“珠玉没有脚,产地在几千里外,还可以来到这里,是因为有人喜爱它啊;现在贤士虽有脚而不肯来,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人主不喜欢他们的关系吧!”

  赵简子说:“我门下左右门客有一千多人,早上饭不够吃,晚上就到市上去征税。晚上饭不够吃,早上就到市上去征税,我这样做还能算是不喜欢士人吗?”

  船夫古乘又回答说:“鸿鹄高飞远走,它所依赖的是翅膀上的六根大羽毛而已。背上的毛,腹部的毛,并没有多厚,就算拔去一大把,也不会因此飞得更低;增加一大把,也不会因此飞得更高。不知道你门下左右门客一千多人,是有用的六根大羽毛,或尽是无关紧要的背毛和腹毛?”

------------

卷八 用人决定成败(4)

------------

  16. 王不好士

  齐宣王坐着,淳于髡在一旁陪着。宣王说:“先生你说说我喜欢什么?”

  淳于髡说:“古人所喜欢的有四样,而你所喜欢的有三样。”

  宣王说:“古人所喜欢的跟我所喜欢的怎么样?”淳于髡说:“古人喜欢马,大王也喜欢马;古人嗜好美味,大王也嗜好美味;古人喜爱美人,大王也喜爱美人;古人喜爱士人,大王却不喜爱士人。”

  宣王说:“国家没有士人,如果有的话我也是很喜爱的。”

  淳于髡说:“古时骅骝骐骥那些千里马,现在没有,你却在众马中挑选他们,说明你喜欢马;古时有豹象的胎子那样的美味,现在没有,你却在众味当中寻觅,说明你嗜好美味;古时有毛西施等美人,现在没有,你却在众人当中挑选,是你喜欢美色。你如果一定要等待像尧、舜、禹、汤的士人才喜欢,那么像尧、舜、禹、汤的士人也就不会喜欢你了。”宣王默然无话可答。

  17. 求人不得法

  卫君问田让说:“我封赏的土地有一千里之多,我尽御府里的丝织品赏给别人,而士人并未因此来到,是什么缘故?”田让答道:“你的赏赐以功劳得不到,你的诛杀惩罚有理由也不能逃避;就好像拿起棍子来呼狗,把弓张开来呼鸡,虽有可口的食物来引诱,而仍不能使它们前来,这是因为一定有害的缘故啊。”

  18. 有人而不能用

  宗卫做齐国宰相,被免职以后回到家里,召集门尉田饶等二十七人,一个个地来询问他们:“哪位士大夫能同我一起到诸侯各国去?”田饶等人都伏身在地不敢回答。

  宗卫说:“士大夫是多么地容易获得,但却很难去任用他!”

  饶答道:“不是士大夫难任用,是你不能任用他们罢了。”

  宗卫说:“为什么我不能任用士大夫?”

  田饶答道:“厨房里有肉臭了,而没有趁它还能吃时拿出来给士人吃,如此你门下怎会有肯为你牺牲的人?三升的粮食,并不能养活一个士人,而你所饲养的雁鹜却有剩余的粮食。纨素绮绣非常华丽,用在装饰庙堂前的栏杆而被风雨弄得破损不堪,而士大夫仍不能得到一件衣服。果园出产的梨栗,后宫里的妇人摘下来互相投掷,而士大夫仍不能因此尝到一口。何况钱财是人主所不重视的,牺牲却是士人所重视的。人主不能用他所轻视的钱财,而却要士人为他牺牲,这不是太难了吗?”

  于是宗卫现出惭愧的表情,慢吞吞地离开自己的座位,表示谢罪,说:“这是我宗卫的过失。”

  19. 卫灵公之贤

  鲁哀公问孔子说:“现今哪位人主最贤能?”

  孔子答道:“卫灵公。”

  哀公说:“我听说,他的闺门之内,姑姐妹没有分别。”

  答道:“我了解的是朝廷中的事,而不是后宫中堂阶之间的情形。灵公的弟弟叫公子渠牟,他的才智足以治理诸侯之国,他的信义也足以守住他的国家,而灵公很喜欢他。又有士人叫做王林,只要国家有贤能的人,他一定要推荐给人主,要人主任用他,因此这些人都能显达;如果有不能被任用的,他就退回来和被推荐的人一起分享他自己的俸禄,而灵公也因此更加尊敬他。又有士人叫做庆足,只要国家有大的事情,他一定前来共同治理,也没有不成功的,而灵公也很高兴用他。史离开卫国,灵公官邸里三个月不奏乐,等到史回来,然后乐器才能入官邸。我由此知道他很贤能。”

  20. 介子推为相

  介子推十五岁的时候就做荆相,孔子听到了,派人去看。那人回来说:“廊下有二十五位俊士,堂上有二十五位老人。”孔子说:“廊下二十五个人的智慧加起来,胜过汤武;堂上二十五个人的生命力加起来,也超过彭祖。这样来治理天下,它自能免于祸乱了!”

  21. 有道而能下士

  孔子闲居无事,叹息说:“铜伯华不死的话,天下差不多就可以安定下来了。”

  子路说:“我愿意听听这个人做人怎么样?”

  孔子说:“在他年纪小的时候,既聪明又用功;到他壮年的时候,勇敢不屈;到老年时他的道德高尚而又能礼贤下士。”

  子路说:“他在小的时候,又聪明,又用功,是可以的;到他壮年的时候,勇敢不屈,也是可以的。至于晚年有道的人,又去尊敬谁呢?”

  孔子说:“你不知道。我听说,以多攻少,必将取胜;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客气,没有什么得不到的。以前周公主持天下大政,被他尊重的有七十人,难道是没有原因的吗?原来是想要求得更多人才啊,既有道而又能礼贤下士,真是君子啊!”

------------

卷八 用人决定成败(5)

------------

  22. 富贵者安能骄人

  魏文侯从中山跑到安邑去,田子方去找他。在路上遇到太子击,太子急忙下车走向前去。田子方却仍然坐在车上,告诉太子说:“替我去请人君,同时在朝歌等我。”太子听了不高兴,就对田子方说:“不晓得是贫穷的人骄傲,还是富贵的人骄傲?”子方回答说:“当然是贫穷的人骄傲,富贵的人怎敢对人骄傲?人主对人骄傲,就要亡国。我没有见过一个国家在等待灭亡;大夫对人骄傲,就要亡家,我没有见过一个家在等待灭亡。贫穷的人如果不得意,穿好鞋子就离去,到哪里还不是一样贫穷?所以贫穷的人敢对人骄傲,富贵的人却不敢对人骄傲。”

  太子见了文侯,引述田子方的话。文侯叹息说:“不是你的原因,我怎能听到贤人的话。我下车陪着田子方走,借机会和他做朋友。自从我和田子方做朋友以后,君臣更加亲近我,老百姓也更加归顺我,我因此得到与贤士做朋友的功效;我想要进攻中山,自知勇敢在乐羊之下,因此我重用乐羊。三年之后,乐羊攻下中山,中山就为我所有,我因此获得功绩。我所以不敢稍有一丝以智骄人,是我还没有见到以智慧向我骄傲的人;假若见到以智慧向我骄傲的人,那么他的智慧哪里就比得上古人呢!”

  23. 晋文侯道歉

  晋文侯每到一处地方,每经过一个地道,大夫都要上前去扶他,只有随会不扶。

  文侯说:“会!做一个人臣而忍心不搀扶人主,该当何罪?”随会答道:“加重他的死罪。”文侯说:“什么叫做加重他的死罪呢?”答道:“把他自己处死,妻和子也连同诛戮。”

  随会又说:“你为什么只问人臣对不起人主,不问人主对不起人臣呢?”文侯说:“做人主的对不对得起他的臣下,这个罪又该怎样?”随会答道:“做人主的对不起他的臣下,才智之士就不会为他出计谋;雄辩之士也就不再为他说话;仁士也不再为他去做事;勇士也不再为他去牺牲。”

  文侯拉住车上的绳子连忙下车,向大夫们谢罪说:“我腰股之间有病,希望各位大臣不要见怪。”

  24. 圣人之道

  齐将军田聩出去领兵,张生送他到郊外,说:“以前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觉得很耻辱,洗耳不接受,将军你知道吗?”答道:“是的,我知道。”又问:“伯夷、叔齐辞去诸侯的名位而不要,将军你知道吗?”答:“是的,我知道。”又问:“於陵仲子辞谢三公的名位,而愿意替人家挑水灌园,将军你知道吗?”答道:“是的,我知道。”又问:“智过离开了人主和幼弟,改变姓名,自愿做一个平民,将军你知道吗?”答道:“是的,我知道。”又问:“孙叔敖三度丢掉相位而不懊悔,将军你知道吗?”答道:“是的,我知道。”

  张生说:“以上这五位大夫,表面上是辞谢,实际上是感到羞耻。现在田将军正掌握一国大权,拿着鼓,撑着旗,穿着战袍,执着武器,掌握十万大军,操着诛杀之权,千万不要以士人感到羞耻的事来向别人表示骄傲。”田瞆说:“今天大家都为田瞆饯行,并且备了酒肉,而只有你拿圣人的大道理来教训我,现在我谨接受你的指教。”

  25. 段干木

  魏文侯见段干木,站累了还不敢休息;等到见翟璜,蹲在庙堂里就同他谈话,翟璜不高兴。文侯说:“段干木,请他做官他不肯,给他俸禄他不受;现在你想要做官就来,还要上卿俸禄。既接受我的赏赐,又要求我对你有礼,岂不是太难了吗?”

  26. 孔子与程子

  孔子到郯国去,在路上碰到程子,大家把车盖相倾斜谈了一整天。过了一会儿,孔子回头对子路说:“拿束帛来赠给程先生。”子路没有回答。过了一会儿,又对子路说:“拿束帛来赠给程先生。”子路不在意地说:“我仲由听说,士人没有经过中间介绍人而相见,女孩子不需要经过媒人的介绍而出嫁,这都是君子所不肯的。”孔子说:“仲由,《诗经》上不是说:‘旷野有蔓草,晨曦披露珠;美人多清秀,相遇我所求。’现在程子是天下的贤士,对于这位贤人,如不赠送礼物,失掉这个机会,怕终身再也见不到他了。大的原则不违背,小节有点出入也不要紧。”

  27. 管仲要权

  齐桓公命管仲治国,管仲答道:“地位低贱的人不能统治尊贵的人。”桓公用他做上卿,而国家仍然治不好,桓公就问原因何在?管仲答道:“穷人不能命令富人。”桓公把齐国一年的市租都赐给他,而国家仍然治不好,桓公又问原因在那里?答道:“关系较疏远的人不能统治关系较亲近的人。”桓公就把他当作仲父看待。齐国因此太平,并称霸天下。

  孔子说:“管仲虽然很贤能,但如果不能获得以上这三权,也不能使桓公南面称霸。”

  28. 管仲论霸业

  桓公问管仲:“我想让瓶中的酒变坏,俎上的肉变坏,如此做妨害我的霸业吗?”

  管仲答道:“这自然不是最尊贵的行为;可是对于霸业却没有什么妨害。”

  桓公说:“怎样才算是妨害霸业?”

  管仲答道:“不知道谁是贤能的人,对霸业有影响;知道了而又不能用他,对霸业有影响;用了而又不能给予相当的职责,对霸业有影响;给了相当的职责而又不信任他,对霸业有影响;虽信任他又让小人参与其中,对霸业有影响。”桓公说:“好的。”

  29. 曾子九议

  鲁人攻打,曾子向君辞行,说:“我现在要离开这里,等敌人退了以后我再回来,请暂且不要让猪狗进我家。”君说:“我如此善待你,没有人不晓得。现在鲁人要攻击我,而你却要离开我,我怎能守住你的房子?”

  鲁人果然攻击,并列数君十条罪状,其中九点,就是曾子平日所建议的。鲁国的军队回去后,君又把曾子的房子修好,然后去迎接他。

  30. 司城子罕

  宋司城子罕很器重子韦,回来有饭同吃,出去有衣同穿;司城子罕逃亡的时候,子韦没有跟着去。子罕回来,又召见子韦,并且仍器重他。

  左右的人说:“你器重子韦,但你逃亡时他并没有跟着去,你回来仍然器重他,你难道对你所谓的忠臣不失望吗?”子罕说:“只因为我没有任用子韦,所以才会逃亡;我今天能够再回来,还是蒙受子韦的遗德余教,所以我更器重他。并且我逃亡时,我的臣下只会掩没车印迹、拔除标识来跟从我的,这对我的大业又有什么帮助呢?”

------------

卷八 用人决定成败(6)

------------

  31. 赵简主识人

  杨因见赵简主说:“我在乡间被人驱逐了三次,又五次离开人主而去,听说你喜好士人,所以我来见你。”简主听到了,停止吃饭叹息,跪地而行。左右的人向他进直言:“在乡间被人赶了三次,是证明他不受大家欢迎;五次离开人主而去,是证明他对人主不尽忠。现在你的士人中还没见到有这样过失的人。”简主说:“你不了解。美女就是丑妇的仇敌;有品德的人是乱世所不器重的;行为正直的人,是邪佞的人所憎恶的。”于是就去见杨因,并授予他以相位,国家因此太平。由此看来,不管是远处的人还是眼前的人,是不可以不明察的。

  32. 良材的悲哀

  应侯和贾午子同坐,听他弹琴的声音。应侯说:“今天的琴声,为什么这样的悲伤?”贾午子说:“因为弦拉得很紧,而调子低,所以听来使人感到悲伤。弦拉得很紧说明是良材;而调子低是表示官位低。具备了良材,而官位却很低,又怎能没有悲哀呢!”应侯说:“说的是!”

  33. 田忌有先见之明

  田忌离开齐国跑到楚国去,楚王从国界上一直把他迎接到官邸,问道:“楚国是兵车万辆的国家,齐国也是兵车万辆的国家,这两国常常想要互相兼并,如果打起仗来应该如何是好?”

  答道:“这很容易。齐国派申孺为将领,那么楚国就应派兵五万抵抗,由上将军率领,直到擒获对方将军的首级而返。齐国派田居为将领,那么楚国就应出兵二十万人,由上将军率领,那末便分别罢兵而去,不分胜负。齐国如果派眄子为将领,楚国就动员四境内的所有士兵,大王亲自率领,而我田忌追随着你,相国和上将军做左右司马,像这样大王仅仅是可以保存国家不被吞并而已。”

  齐国恰好派申孺为将领,楚国动员军队五万人,由上将军领导,最后擒获对方将军首级回来。齐王很生气,再派眄子领导军队,楚国也完全动员了境内的所有军队,楚王亲自领兵,田忌跟随着,相国和上将军任左右司马,加王属车九乘,才仅能免于被齐国兼并。

  回到官邸,楚王北面正正衣领和衣袖,问道:“先生为什么知道得这样早?”

  田忌答道:“申孺为人,既欺侮贤能的人,又轻视不肖的人。贤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不用,所以才会亡;田居为人,尊敬贤能的人而轻视不肖的人;贤能的人为他所用,不肖的人便离去了,所以这次战争是两国分别引兵回去,不分胜负。眄子为人,尊敬贤能的人而又爱护不肖的人;贤能的人和不肖的人都为他效力,所以大王只能自保不被兼并。”

  34. 文侯罚酒

  魏文侯在曲阳宴请大夫。酒喝得正在兴头上,文侯叹息说:“我单单没有豫让这样的人做我的大臣。”蹇重举起酒杯敬酒,道:“我要罚你一杯。”文侯说:“为什么?”答道:“我听说,贤能的父母,没有不知他的儿子是孝子的;有作为的人主,没有不知道他的臣子是忠臣的。而豫让的君主,究竟是不是任用贤臣的明君呢?”文侯说:“好。”不推辞地就把罚酒喝下去。说道:“没有管仲、鲍叔牙那样的大臣,所以才有豫让的功劳。”

  35. 何谓良臣

  赵简子说:“我想要得到范中行氏的良臣。”

  史黡说:“怎么去任用他?”简子说:“良臣,是每个人所愿意得到的,又何必多问呢?”史黡说道:“我认为范中行氏没有良臣。侍奉人主,要规劝他的过错,推广君王的善行;表彰善的,扬弃坏的,任用贤能的人;随时解说成败的道理要他去采纳,能采纳就会进步,否则就要退步。现在范中行氏的良臣,不能匡正他的人主,以致于使他遭难;逃亡在外,又不能回来。亡国了就抛弃他,还谈什么忠良;真正的忠臣良将效忠他的人主,让他能够复位,一直奋斗到死为止,假若不如此,就不是忠良。”

  简子说:“是的。”

  36. 亡国之因

  子路问孔子:“要怎样治国?”

  孔子说:“在于尊重贤人而看轻不贤能的人。”

  子路说:“范中行氏尊重贤人而轻视不贤能的人,为什么还会灭亡呢?”

  答道:“范中行氏尊重贤人而不能用他;轻视不贤能的人而又不能叫他走;贤人知道自己不为所用而埋怨;不贤能的人知道他看不起自己而仇恨他。贤人埋怨他,不贤能的人又仇恨他;埋怨和仇恨都摆在人主的面前,中行氏虽想不遭到灭亡,能办得到吗?”

  37. 晋文公不杀荀林父

  晋、荆两国在邲交战,晋国军队被打败。荀林父回去请求被处死。景公将要允许,士贞伯说:“不可以,城濮一战,晋国把荆国打败,文公还有忧虑的表情,说:‘子玉还活着,我的忧虑就不能停止;被围困的野兽尚且还要搏斗,何况是一国之相呢?’等到荆国杀了子玉,就高兴地说:‘这下没有人再危害我国了。’现在也许是老天警示晋国。再说林父事君,在朝上就一心一意为君主尽忠,离开朝廷就想到要补救自己的过失。他是卫护国家的大臣,今天如把他杀掉,是加重荆国的胜势。”昭公说:“是的。”就让荀林父重掌兵权。

------------

卷九 兼听则明(1)

------------

  1. 谏有五

  《易经·蹇卦》上说:“人臣不避艰难地尽忠于王室,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人臣所以艰难地尽忠于王室,而劝谏他的人主,并不是为着自身,是想要匡正人主的过错,纠正人主的缺失。人主有了过失,是国家危亡的征兆;看见人主的过失,而不去劝谏,是疏忽人主的危亡。对人主的危亡都疏忽,是忠臣所不忍心做的。劝谏了三次而仍不采纳,就应该离去;如不离去,就要遭到杀身之祸;自己轻易地牺牲,是仁人所不愿做的。所以劝谏有五种:一叫正谏,二叫降谏,三叫忠谏,四叫戆谏;五叫讽谏。

  孔子说:“我差不多是赞成讽谏吧。”人主有过失不劝谏,就要危害人主,坚持自己的劝谏,自身就要受到危害;与其对人主有危害,宁可危害自己。对自己虽有危害而始终不被任用,那么劝谏也就没有功劳可言了。聪明人权衡人主和时势,调和他的缓急,而处置适中,对上不敢危害人主,对下也不致危害自己。所以,对于国家来说,国家不受危害,对于自己来说就不会危险。以前陈灵公不听泄冶的劝谏而杀掉他,曹羁三次劝曹君不被接受就离去,《春秋》序义虽都说好,而曹羁更符合礼。

  2. 颜烛死谏

  齐景公在海上游玩,非常快乐,六个月不上朝。命令左右的人说:“谁敢先说要回来,一定处死。”颜烛走进来劝谏道:“你在海上游玩了六个月还不回来,假如又有治理国家的人出来,他便为一国之君王,那么你还能在海上游玩吗!”景公拿起戟要去砍他,颜烛就走上前,按住衣服站在那儿等待,说:“你为什么不砍呢?以前夏桀杀关龙逢,商纣杀死比干,你的贤能不能与两个暴君可比,我的才干也不能跟关龙逢、比干二人可比,你为什么不砍杀?让我来加入这关龙逢、比干之中不好吗?”景公听了恍然大悟。于是就回朝,在半路上就听说国内已有人要谋取他的政权。

  3. 苏从劝楚庄王

  楚庄王被立为人主之后,三年没有上朝。他告诉国人说:“我非常讨厌做为人臣的劝谏他的人主,现在我有了国家,有了社稷,谁要再来劝谏我一定处死他。”苏从说:“做人主的高官,吃人主的俸禄,如果为了怕死而不敢劝谏他的人主,那就不是忠臣。”于是就前去劝谏。

  庄王站在鼓钟之间,左边抱着杨姬,右边拥着越姬,左边是被子和席子,右边是朝服,说:“我欣赏声色之乐都来不及,哪还有时间去听取别人劝谏!”苏从说:“我听说,喜欢道的人资财就多,喜欢作乐的人就沉迷不能自拔。喜欢道的人粮食多,喜好作乐的人灭亡得很快;楚国现在随时都将亡国,我冒死来告诉你。”王说:“是的。”就用左手抓住苏从的手,右手抽出暗藏的刀子,割断悬挂钟鼓的绳子,第二天就任命苏从为相。

  4. 咎犯谏晋平公

  晋平公喜好音乐,对百姓多征赋税,城郭也不整修,并且说:“谁敢劝谏我,处死刑。”国人忧虑不安。有一个名叫咎犯的去见门大夫,说:“我听说人主喜好音乐,所以我带了乐器来见他。”门大夫进去报告:“有一个晋国人咎犯,带来乐器想见主上。”平公说:“请他进来。”

  咎犯就坐到殿上去,并拿出钟鼓竽瑟,坐了一会儿,平公说:“你能奏乐?”咎犯答道:“我不会奏乐,只会欣赏。”平公叫来占卜的术士十二人,咎犯说:“我情愿冒死侍奉。”平公说:“好的。”咎犯伸出他的左臂而弯曲五指,平公问术士说:“卦卜得怎样?”术士们都说:“不晓得。”平公说:“回去。”咎犯伸出一指说:“第一点,便于游玩的山林,都把木材伐光了,却不修理城市;第二点,房屋服饰都很讲究,而士民连麻布衣服都没得穿;第三点,你的侏儒有剩余的酒,而士人反而渴死;第四点,老百姓忍饥挨饿,而你们的马反而有粮食吃;第五点,跟近的大臣不敢劝谏,远方的臣子又不敢说话。”平公说:“好的。”于是抛弃了钟鼓竽瑟,就和咎犯一同治理国家。

  5. 孟尝君纳谏

  孟尝君将要到西方秦国去,他的幕客劝谏他一百次他都不听,他说:“如果以国家大事劝谏我,我完全知道;如果以怪诞不经的事情劝谏我,我就要杀掉他。”通报的人说:“有客人想要以怪诞不经的事情向你报告。”孟尝君说:“请客人进来。”

  客人说:“我刚才来的时候经过淄水,看见一个土做的人正在和一个木刻的人讲话。木做的人对那土做的人说:‘你的本身,原是土做的,如果遇到下雨,各地的雨水来了,你一定要被泡坏。’土偶人回答道:‘我被泡坏了,正是返回我原来的面目。现在你是东园的桃树,把你刻成木头人,遇到天下大雨,各地的雨水来了,不知把你冲到何处去,永远无法回到你原来的位置。’现在秦国是天下的强国,有虎狼一般的野心,你去到那里,恐怕也会像木头人一样,无法再回到你原来的地方。”于是孟尝君迟疑不决地向后退去,不知该怎么回答,终于不敢到西方的秦国去。

------------

卷九 兼听则明(2)

------------

  6. 黄雀捕蝉

  吴王想去攻伐荆国,告诉他左右的人说:“谁敢前来劝谏我,处死。”舍人有一个孩子,也想去劝谏他,但是又不敢,就带着很多的弹丸到后园去,露水弄湿了他的衣服,这样一连有三个早晨。

  吴王说:“你来的时候,何必要把衣服弄得这样的湿?”

  答道:“后园里有树,树上有蝉,蝉在高枝上边鸣叫边饮露水,不晓得捕它的螳螂正在后面呢!螳螂正低下身子想去抓蝉,而自己还不晓得黄雀正在旁边等它呢!黄雀拉长脖子想去啄螳螂,而不晓得弹丸正在它的下方呢!这三个都是想得到它面前的利益,而不晓得后面还有东西在等着呢。”吴王说:“好极啦!”于是就停止出兵攻荆。

  7. 椒举谏楚庄王

  楚庄王讨伐阳夏,军队在外作战很久还不罢兵,大臣们想去劝谏,但又不敢。

  庄王在云梦打猎,椒举前去劝谏,说:“你所以捕获的猎物多,无非是因为乘坐的马好;如果你的国家灭亡了,那么你还有良马吗?”庄王说:“是的,我知道屈抑强国能做诸侯的领导,也知道得到土地也就可以富有;可是却忘记了好好地对待我们的老百姓。”第二天他宴请那些大夫们,请椒举做上客,于是就停止进攻阳夏。

  8. 茅焦谏秦始皇

  秦始皇的母亲为人不够严谨,私通郎官嫪毐,并封他为长信侯,还替他生了两个孩子。嫪毐把持国家大事,渐渐地变得更骄纵。有一次,他同侍中左右显要大臣在一起狂饮,酒醉了在言语上起了冲突,睁大着眼睛气势汹汹地说:“我是皇帝的假父,你们这些贫陋的人怎敢同我比高低!”跟他口角的人去告诉嬴政,嬴政非常生气,嫪毐怕被杀,就乘机作乱,攻咸阳宫。结果失败了,始皇帝就拿嫪毐四肢加以车裂,并抓到他的两个弟弟装进袋中打死,又把皇太后迁往阳宫,下令说:“谁敢在我面前替太后说话,一定要杀他!并且用蒺藜刺他的背脊,把他的四肢取下堆积在城阙下面。”由于直言而被杀的有二十七个人。

  齐客茅焦去晋见皇帝说:“齐客茅焦希望劝谏皇帝。”始皇派使者出来问茅焦,是不是替太后说话,茅焦说正是。使者回去告诉始皇,说:“果然是为太后之事来说话。”始皇说你去告诉他,他难道没有看见城阙下堆积的死人吗?使者问茅焦,茅焦说:“我听说天上有二十八星宿,现在已经死了二十七个人。我所以要来,是想凑满这个数,我并不是怕死的人啊。赶快进去告诉皇帝,我的同乡因为知道我敢来送死而怕被我连累,都带着衣物准备跑了。”使者去告诉始皇,始皇非常生气地说:“这人故意违犯我的禁令,赶快烧大锅煮他,哪能让他的尸体堆积在城阙下?赶快把他叫进来!”

  始皇按住宝剑坐在那里,气得嘴里直吐白沫,使者把茅焦叫进来,茅焦不肯快走,只一步挨一步地走。使者催促他,茅焦说:“我一走到皇帝前面就要被处死,你难道不能让我多留恋片刻吗?”使者非常可怜他。茅焦走到皇帝面前行过礼以后,站起来说:“我听说,活的人不要怕提死,有国家的人不要怕提亡国;怕死的人未必就能够生,怕亡国的人未必就能够存。死生存亡,是一个圣明的人主所急于想要知道的,不知道你是否也想要知道?”始皇问:“这怎么说?”茅焦答道:“你有狂妄悖逆的行为,你自己不知道吧!”皇帝说:“是哪些?我愿意听听。”茅焦答道:“你车裂假父,有嫉妒的意思;把两个弟弟装在袋子里打死,背着不慈的罪名;把母亲送往阳宫,犯了不孝的罪行;用蒺藜把谏臣打死,有桀纣的暴虐。现在天下的人听到,都人心涣散了不再心向秦国,我是怕秦国亡了你也将遭到危险。所说的话已说完,现在就请你把我处死吧!”于是就解开衣服伏下去等待处死。

  始皇就走下殿,左手拉起茅焦,右手指挥左右的人说:“赦免他,先生你先把衣服穿好,现在我愿接受你的意见。”于是就立茅焦为仲父,爵位列为上卿。始皇立刻驾上大批车马,把左边的位子空出来,自己亲迎太后出了阳宫,再送回咸阳。

  太后非常高兴,就特别准备酒席来款待茅焦,等到喝酒的时候,太后说:“纠正扭曲的事情,让它再回复到正直;把失败的事情扭转为成功,使秦国能够安定,使我们母子又再相会,这完全都是茅焦君的功劳啊。”

  9. 楚庄王纳谏

  楚庄王建筑楼台,石基有千层,土地有百里之广,民夫要带全三个月的口粮。大臣来劝谏的有七十二个人都被判了死刑。

  有个名叫诸御己的人,在离楚国百里的地方耕田,对与他一同耕田的人说:“我将要去见楚王。”一同耕田的人说:“你以平民的身份去吗?我听说,劝谏人主,都是那些空闲无事的人的事。况且冒犯人主还要被处死的;现在你只不过是一名种田的老百姓。”诸御己说:“我和你一同去耕田是比力气,至于劝谏人主不是比力气是比智慧了。”就丢下他的农事去见庄王。

  庄王对他说:“诸御己来了,你是否将对我有所劝谏呢?”诸御己答道:“人主是以义为先,依法行事。并且我听说,土经水流过以后,就很平坦;木受绳墨校正过以后,就很挺直;人主接受别人规劝以后,就更加英明。人主建筑楼台,石基有千层,土地有百里之广;老百姓因此遭受灾祸,血迹遍染大道之上,可是还没有一个人敢说话,我又怎敢说真话呢?但是不聪明的我曾听说虞国不用宫之奇,而虞国后来就被晋国所灭;陈国不听子家羁的意见,后来被楚国灭亡;曹国不用僖负羁,终被宋国灭亡;莱国不用子猛,就被齐国灭亡;吴国不用伍子胥,后来被越国灭亡;秦国不听蹇叔的话,而秦国因此遭到危亡;夏桀杀掉关龙逢,而商汤就因此灭了夏桀;纣王杀忠臣比干,而武王因此灭了商纣;周宣王杀杜伯,而周室就因此衰微。以上这三位天子、六个诸侯,都不能尊敬贤人和采纳辩士的意见,以至于牺牲了自身的生命,而国家也就随着被灭亡了。”说完赶快走出去,楚庄王赶紧追上去,说:“你回来!我将听你的劝谏。以前那些劝谏我的话,并不能够打动我的心,对我的态度又不恭敬,所以都该处死;现在你劝谏我的那些话,很能打动我的心,对我的态度又很客气,所以我要听你的劝谏。”

  第二天楚王下命令说:“有谁能够来劝谏我,我将和他结为兄弟。”于是就停止建筑楼台,让老百姓回去。楚人就作了一首歌谣:“砍柴割草啊!没有诸御己就没有楚人了;割草砍柴啊!没有诸御己就无人敢进谏了!”

------------

卷九 兼听则明(3)

------------

  10. 鲍叔牙进谏

  齐桓公对鲍叔牙说:“我想要铸一个大钟来刻上我的功绩,显扬我的名声。我这种行为,会让我跟尧舜一样名垂千古吗?”

  鲍叔牙说:“请问你的行为是怎样?”

  桓公说:“以前我用三年的时间去围谭,攻下以后并不为自己所有,这是仁的表现;我北伐孤竹国,铲除令支就回来,这是武的表现;我发起葵邱会盟,来停止天下的战争,这是文的表现;诸侯抱着美玉来朝拜的有九国,我都没有接受他们的礼物,这是义的表现。这样看来像周文王、武王的仁义,我都完全具备了,我的行为难道还要让尧舜一筹吗?”

  鲍叔牙说:“人主坦率,我也要坦率地回答。以前公子纠在高位而不谦让,是不仁厚的表现;又不听姜太公的话而入侵鲁国,是不义的表现;在盟誓之时,被一剑所屈服,是不够勇武的表现;侄娣不离开怀抱,也不是文的表现。凡是处处做不好的事,而自己却还不晓得,纵然上天不惩罚他,别人也一定不会饶恕他;天是高高在上,但却能探听到下面的意见。纠正人主过失的这些话,上天一定能听到。”

  桓公说:“我有过错,幸亏你能记得,这是国家的福分。如果你不告诉我,那我差不多就犯了对不起国家的大罪了。”

  11. 十里之谏

  楚昭王想要到荆台去游玩,司马子綦就走上前劝谏道:“荆台那边,左边有洞庭湖,右边是彭蠡;向南可以望见猎山,向下可以看到方淮。这种快乐使人忘记了老和死,到这里来游玩的君王,由于醉心美景,都亡了国。希望你不要去游玩。”昭王说:“荆台是我的土地,有土地而去游玩一趟,你又何必不让我来呢?”一气之下就去打了他。

  于是令尹子西驾着一部四匹马拉的车,直接来到昭王的殿前面,说:“今天人君要到荆台去玩,我们不能不去看看。”昭王上车就拍子西的背说:“今天到荆台去游玩,将要和你同乐一番。”车子走了十里,今尹子西拉住马辔停下来说:“我不敢下车,想谈谈大道,大王愿意听吗?”昭王说:“你只管说好了。”令尹子西说:“我听说,做一个大臣而对他的人主尽忠,名利赏给他再多还嫌不够;做一个大臣而只管谄谀他的人主,杀了他也嫌罚得太轻;像司马子綦是位忠爱人主的大臣,像我自己就是一个谄谀的臣子;希望大王把我杀了,抄我的家,优遇司马子綦。”昭王说:“我能办得到,一定听你的。但你光是禁止我去游玩,对后代那些来游玩的人,你又怎样呢?”令尹子西说:“想要禁止后代那些人来游玩很简单,希望在大王你百年之后,把陵寝筑在荆台;这样,就再不会有人拿着钟鼓管弦等乐器到他祖坟上来游玩吧。”于是昭王把车子驾回,终于不来荆台游玩,并且命令撤去先前准备的一切。

  孔子从鲁国听到了就说:“真好啊!令尹子西在十里之前劝谏昭王,而他的话却传于百世之后。”

  12. 保申谏荆文王

  荆文王带着猎狗如黄和弓箭,到灵梦来打猎,三个月没有回去;得到舟之姬这个美女,过了一年还不见上朝。保申就劝谏说:“先王选我为保吉,现在你牵着如黄猎狗,带着弓箭,到云梦来打猎,三个月还不回去;等得到舟之姬以后,过了一年还不上朝,王真该鞭笞。”爬过去将要去鞭笞王,王说:“我已不是小孩子了,身为诸侯,希望你改变主意不要鞭笞我。”保申说:“我奉行先王的命令,不敢不这样做,你如果不接受鞭笞,就是废弃先王的命令;我宁可得罪你,也不能对不起先王。”王说:“是的。”于是把席子给王,王伏下身去,保申捆好了五十枝细箭,跪着放到王背上,像这样做了好几次,叫王起来。王说:“有鞭笞的名义是一样的。”便取下了细箭。保申说:“我听说,君子感到可耻的事情,小人只会感到疼痛;虽然感到可耻,如果不改变,光疼痛又有什么用处?”保申说完跑出去,想接受流放的刑罚,就向王请罪,王说:“这完全是我的过错,保申又有什么罪?”王于是就改变态度听保申的,并把如黄猎狗杀掉,把弓箭给弄坏,把舟之姬赶走,一心要把荆治理好,兼并了三十个国家。使荆国土地广大到如此地步,是保申直言劝谏的功劳。

  萧何、王陵听到了就说:“圣明的人主能继承祖先的事业,而成就功名的,恐怕只有荆文王吧!所以天下的人到现在还一直赞美,希望英明的人主和忠臣孝子都要以此为榜样。”

  13. 叔向谏晋平公

  晋平公派叔向到吴国访问,吴人把船擦拭干净来迎接他,左边五百人,右边五百人,有的穿着绣衣豹皮,有的穿着锦衣狐皮的裘。叔向回去告诉晋平公,平公说:“吴国差不多该亡了吧,是船要紧?还是人民要紧?”叔向答道:“你建筑驰底的楼台,上面可以指挥士兵,下面可以摆陈钟鼓,诸侯听到了你这样做,也说:‘是台重要,还是人民重要?’所讨论的对象不同罢了。”于是平公就停止筑台。

  14. 桑中女

  赵简子发兵去攻打齐国,说是军队里面有人敢来劝谏,一定处死。其中有一名穿着铠甲的人叫做公庐,看见简子就大笑。简子说:“你为什么笑?”答道:“我本来就喜欢笑。”简子说:“你能够解释得好就放过你,否则就要处你死刑。”答道:“当采桑的时候,我的邻居夫妇二人都到桑田去采桑,男的看见桑田中有位妇女,就前去追她,追不到,回来了,他的妻子一怒之下也走了,我是笑这个人太放肆。”简子说:“现在我进攻人家的国家,又失去自己的国家,是我的放肆。”于是军队停止进发,回去了。

  15. 景公纳谏

  齐景公筑台,台筑成功了,又想铸钟。晏子劝谏他道:“人主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来筑台,现在又想铸钟,向人民征收重税,人民感到很痛苦。向人民征税,以至于让人民感到痛苦,而你以此为乐,是不好的现象。”景公于是就取消他的计划。

  16. 晏子杀马

  齐景公有匹马,养马的人把它杀了,景公很生气,拿起戈要亲自去打死他。晏子说:“这样他还不知道犯的什么罪而被处死,现在让我代你把他责备一番,让他知道自己犯的是什么罪,然后再杀他。”景公说:“好的。”晏子就把戈举得高高地对养马人说:“你替我们人主养马而把马杀掉,你的罪该死;你让我们的人主由于一匹马的缘故,而把养马的人杀掉,你的罪又该死;你使我们的人主由于一匹马被杀而杀人,让四周的诸侯知道了,你的罪更该死。”景公说:“你放了他吧!放了他吧!不要辱没了我的仁德。”

------------

卷九 兼听则明(4)

------------

  17. 烛雏杀鸟

  齐景公喜欢把绳系在箭上射鸟。他派烛雏负责养鸟,但烛雏反把鸟给杀了,景公一气之下要杀了烛雏。晏子说:“烛雏有罪,让我先去指责他的罪过,你再去杀他。”景公说:“可以。”于是就把烛雏叫来在景公面前指责他的罪过说:“你替我们人主养鸟,反而把鸟给弄死了,是你第一条罪过;你让我们人主由于鸟被人弄死而杀人,是你第二条罪过;让诸侯们听到了我的人主只重鸟而轻士,是第三条罪过。现在烛雏的罪过已指摘完了,请你杀他吧。”景公说:“停止吧,不要杀他,赶快放他走吧!”

  18. 赏赐直言者

  齐景公在白天披着头发乘着六匹马,带着妇人走出宫门,一位受刖刑的人跪在地上打他的马,反对他说:“你不是我的人主。”景公感到惭愧就不上朝。晏子看到裔敖就问道:“人主为什么不上朝呢?”答道:“以前人主在白天披发乘六马,还带着妇人走出宫门。今天,一位受刖刑的人跪在地上击了景公的马,反对他说:‘你不是我的人主。’景公感到惭愧就回来了,没有出去,所以不上朝。”

  晏子晋见景公,景公说:“以前我有罪,披发乘六马带着妇人走出宫门,一位受刖刑的人跪在地上打我的马,并对我说:‘你不是我的人主。’我接受天子和大夫的赏赐、信赖,能够领导老百姓来守住祖先的江山,现在反被受刖刑的人来侮辱,并侮辱到我的国家,我还可以领导诸侯吗?”

  晏子答道:“人主不必担心,我听说,在下位的人如不敢说真话,在上位的君王就要受蒙蔽,老百姓将要有很多话不敢说。现在你的行为有失检点,而受了刖刑的人反而能对你说真话,这是你的福气,所以我特别来向你庆贺,请你奖赏他吧,以表示你是好善的!对他尊敬吧,以表示你是能接受劝谏的人!”

  景公笑笑说:“这样可以吗?”晏子说:“可以。”于是叫受刖刑的人在他行为有失检点时多加劝谏他,在无事时常来朝见他。

  19. 贤君有益友

  齐景公到晏子家里去喝酒。前行的人到晏子家门口报告说:“人主来到。”晏子穿着礼服站在门前说:“诸侯没有什么事吧?国家也没有什么事吧?为什么人主在夜晚来到我家?”景公说:“美味的酒,好听的音乐,愿意和你一同享受。”晏子答道:“替你铺卧席、摆祭器都有人,我不敢参与。”景公说:“到司马穰苴的家去。”

  前行的人又到司马穰苴的家门口报告说:“人主来到。”司马穰苴穿戴盔甲,拿着戟,站在门口说:“诸侯之间没有战事吧?大臣也没有反叛的吧?为什么人主却在夜晚来到我家?”景公说:“美味的酒,好听的音乐,愿意和你共同享乐。”答道:“替你铺卧席、摆祭器都有人,我不敢参与。”景公说:“再到梁丘据的家去吧!”

  前行的人又到梁丘据家门口报告说:“人主来到。”梁丘据左手拿着瑟,右手提着竽,边走边唱而来,景公说:“今天晚上我喝酒多么快乐啊!可是如果没有晏子、司马穰苴两个人怎能治好我的国家呢!没有梁丘据这样的大臣又怎能让我感到快乐呢!”

  君子说:“英明的人主都有益友,没有苟且享乐的大臣。景公因为有了不贪图享乐的大臣,才能跟志趣相投的朋友在一起作乐,才能不使国家危亡。”

  20. 夫差之死

  吴国采用伍子胥、孙武的计谋,西边攻破了强大的楚国,北边威震齐国和晋国,南边讨伐越国。越王勾践出兵迎战,把吴国打败于姑苏城,打伤了阖闾的手指。军队退回去以后,阖闾对太子夫差说:“你能忘记了勾践杀你父亲这回事吗?”夫差答道:“不敢忘记。”这天晚上阖闾死了,夫差被立为吴王,任用伯嚭做宰相,实施军事训练。三年之后,吴国攻伐越国,在夫湫把越国打败。越王勾践就带兵五千人栖息在会稽山上,派大夫文种带了很多钱送给吴国太宰伯嚭来请和,愿意以臣妾的身份伺候吴国。吴王将要同意,伍子胥劝谏道:“越王为人肯吃苦,现在大王不消灭他,将来一定要后悔。”吴王不听他的话,却采用太宰伯嚭的意见与越王谋求和平。此后五年,吴王听说齐景公死了,大臣们相互争宠幸,刚立的人主又懦弱,于是率领军队去北伐齐国。子胥劝谏道:“这样不可以。勾践卧薪尝胆,安慰丧家,探望病人,并且又能用人,这个人一天不死,吴国的祸患就一天不能解除;现在越国好像是心腹的大病,齐国仅像疥疮一样,而王不先去消灭越国,反而先去攻伐齐国,这不是错误的吗?”吴王不听他的话,还是先去攻伐齐国,在艾陵把齐国军队打个惨败,于是就同邹国和鲁国的人主相会,会罢回来,更加不重视子胥的话。

  四年之后,吴国又将要去北伐齐国,越王勾践采用子贡的谋略,就率领他的军队去帮助吴国,把宝物送给太宰伯嚭,而太宰伯嚭既然多次接受越国的贿赂,也就更加爱护越国,相信越国,不分昼夜在吴王面前替越国讲话,吴王就相信太宰伯嚭的计谋。伍子胥劝谏道:“越国,是我们的大患,现在却相信那些骗人而没有根据的话去贪求齐国,就好像是一块石田,一点用处也没有。《盘庚》说:‘古人有违法不恭的人,就要把他们消灭干净,不让他们的后代甚至种族在这个国家延续下去。’这是商朝所以兴起的原因,希望你放弃齐国,而先去攻越国,否则的话,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吴王不理睬,仍然派子胥到齐国去。子胥对他的儿子说:“我劝谏人主,人主不用我,我今天就可以看到吴国的灭亡!你和吴国一同灭亡不值得,也不必再有什么作为了。”于是就把他的孩子托付给齐国鲍氏看管,而自己回去报效吴王。

  太宰伯嚭和子胥之间有怨恨,因此就进谗言:“子胥为人,个性刻薄,怨恨而猜疑心强,是他的缺点。前些时大王想去攻伐齐国,子胥认为不可,大王最终还是攻伐了,而且建立了大功。子胥计谋不被采用,他就产生了怨恨。现在王又去攻伐齐国,子胥专横刚愎,极力劝谏,毁谤当权的人,把吴国的失败,侥幸算是自己计谋的成功。现在王决定亲征,集中全国的力量来攻伐齐国,而子胥的劝谏不被采纳,就假装自己有病不去,大王不能不防备,这种祸乱很容易发生。我已派人暗中监视他,他到齐国去,原来是把他的孩子托付给鲍姓人家。一个大臣,在国内不得意,在国外常和诸侯来往,他自认为是先王的谋臣,现在不被重用,心里常常感到很不快乐,希望王对此早作打算。”吴王说:“没有你这些话,我还不知道。”于是就派一个使者把属镂剑送给子胥,说:“你用这把剑自杀。”子胥说:“唉!谗臣伯嚭作乱,王却反而要我自杀。我帮助你的父亲建立霸业,又帮助你立为太子,你们家里那些兄弟都要争当太子,我曾经在先王面前誓死力争,差一点你立不了太子。你既立为太子,想把吴国土地分些给我,我却不敢接受,可是你又怎么听谗臣的话来谋杀长辈!”于是就交待舍人说:“将来在我的坟墓上一定要栽种梓树,要让它成材。而同时把我的眼珠挖下来挂在吴国城东门上,我要看着越国士兵来灭吴国。”于是自杀。

  吴王听到非常生气,就把子胥的尸体装进马皮做的袋里,投进江中。吴国人同情他,就在江边建一座祠堂,取名叫胥山。十多年后,越国袭击吴国,吴王仓促应战,失败了,派大臣去和越国谋和,越国不答应。吴王在快死的时候说:“我因为不采纳伍子胥的话才弄到这样下场;假如死者没有灵魂就算了,如果有灵魂的话,我有什么面目去见子胥呢?”于是就用棉絮盖住自己的脸,自杀了。

------------

卷九 兼听则明(5)

------------

  21. 忠臣之言,不可不察

  齐简公有位臣子叫诸御鞅,劝谏简公道:“田常和宰予,这两个人彼此互相憎恨,我怕他们将要互相攻击;互相攻击会引起叛乱,危害君王,是不可以的。希望君王在两人中去掉一个。”简公说:“这不是一个君子应该议论的。”后来没有过多久,田常果然在朝庭上攻击宰予,又要谋害简公。简公叹息说:“我由于不听信诸御鞅的话才会遭到这样的祸患。所以一个忠臣讲的话,是不能不认真考虑的。”

  22. 君子计而后行

  鲁襄公去朝拜荆康王。当走到淮水的时候,听到荆康王去世,襄公想回去,叔仲昭伯就说:“你去朝荆,是怕他的威力;现在荆康王虽去世了,但他的威并没有失去,你为什么要回去呢?”

  大夫们也都想回去,子服景伯又说:“你们去朝荆,为的是国家的利益,所以才不怕劳苦,不远千里地来到此地,服从于荆,是怕它的威啊!一个讲求义气的人,对人家的喜事应该要庆贺,对人家的丧事也该吊唁一番啊!何况是既害怕他而又不敢不去的荆国呢!怕人家的威才去,听到人家的丧事就不去,谁也不能说这不是轻侮人家。芈姓是嗣王,太子又大了,执政的也没有换,侍奉人主的人担任政务,求问谁是侮辱了他的国家的人,以巩固嗣君,告诫后人,如果我们不去吊唁,这种怨仇太大。以此来和小国交战,谁还能阻止呢?假如听从君意,中途折返而使鲁国将来受害,不如违背君意,以避过灾难。况且君子做事先计划好了再去做,你们这几位都计划好了吗?有驾御楚国的方法,有防守自己国家的准备就好;如果没有的话,还是去好。”于是就继续前进。

  23. 吴王之死

  孝景皇帝的时候,吴濞造反。梁孝王的中郎枚乘听到了就写了一封信劝谏他,这封信说:“君王的外臣乘听说品德完备的人,功名显赫;品德不全的人,身败名裂。舜没有一点土地,结果有了整个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结果能使诸侯都归顺他。商汤和周武王的土地也不过百里,对上不断绝日、月、星的光明,对下不伤害老百姓的心;因为他有王术啊!所以父子之情是发自天性,忠臣不逃避诛戮还要规劝君王,所以才能把功勋事业流传到后代去。我实在很希望拿出我的赤忱来为你效忠,恐怕大王你不能用我。我真希望大王你稍微对我的话表示一点同情的意思。

  “用一根细线系上千万斤重的东西,上端挂到最高的地方,下端垂到不知底的深渊,虽是最笨的人,尚且还知道可怜它快要断绝。马已经感到骇异,而再加惊吓它;系东西的线快要断了,而再加重它的压力。在最高的那一头线断了,难以再衔接;下端的线断了坠入深渊,也难以再把它拿出。拿出和拿不出之间,只差一点点啊!如果真能采纳臣乘的话,一下就把它拿出来,如一定要照你自己的意思去做,那危险的就好像把蛋一个个垒起来一样,困难的程度就好像上青天一样;如能改变你自己的做法,也跟翻转手掌那样容易,并像泰山那样的安稳。现在你想获得最高的寿命,享尽无穷的乐趣,保住万乘之国的声势,不超过反转手掌那样的容易。以居住得像太山上那样安稳,而想要踏上像危卵一样的危险,走上天的难路,这是我所感到最困惑的。

  “人害怕自己的影子,厌恶自己的行迹,于是倒退着走,可这样没有用处。他不晓得在遮阴处停下来,影子自然没有了,形迹也看不到了。想要别人听不到,还不如不说;想要别人不知道,还不如不做。想要水冷却,叫一个人去烧火,一百个人去扇冷它,也无济于事;不如把薪抽走,把火熄掉。不把锅底下的柴火断绝,却想在锅面上把水扇冷,这就好像是抱着一捆柴火去救火一样。养由基是楚国一位会射箭的人,离开杨树叶一百步,射一箭,中一箭,杨树叶越小,而越射得中,可以说是会射箭的人了。但只不过是在百步之间罢了,百步之外就跟我这不会用弓箭的没什么不同了。福有根基,祸有来源,接受它的根基,断绝它的来源,祸还从哪里来呢?泰山上的水滴,可以把石头滴穿;绳子不停地拉来拉去,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不是钻石头的钻子,绳再尽职尽责也不是锯木头的锯子,是因为日积月累的结果。不管什么东西一铢一铢去称它,到一石的时候,一定多得很多,一寸一寸地去量它,到一丈的时候,一定超过很多;用石去称它的重量,用丈去量它的长短,毕竟少有差错。一棵十围的大木,由小芽开始,可以把它弄断,可以把它拔起,当它还没有生,当它还没有成形的时候;一块磨石随时去磨它,虽然看不出它的损耗,终究是磨完了;栽种一棵树,虽然看不出它的增长,终究是长大了。多注重修养品德,虽然看不出它的好处,终究有用得着的时候;行恶做坏事,背弃理义,虽然看不出它的罪恶,终究有败亡的一天。我非常希望大王你仔细考虑,然后再去做,这是历代帝王不变的法则。”

  吴王不听信他的话,终于死在丹徒。

  24. 龙与鱼

  吴王想跟从老百姓一起喝酒,伍子胥劝谏道:“不可以。以前白龙游到清爽寒凉的深渊变化成鱼,渔夫豫且射中了它的眼睛。白龙跑到天帝那里去报告,天帝说:‘在那个时候,你是什么形状呢?’白龙答道:‘我游到清爽寒凉的深渊里变了条鱼。’天帝说:‘鱼本来就是要被人射杀的;如果是这样,那么豫且还有什么罪呢?’那白龙,本是天帝所畜养的,豫且是宋国的渔夫,白龙不化做鱼,豫且就不会去射杀他。现在你抛开帝位而跟老百姓在一块儿喝酒,我担忧你将有像白龙一样的忧患。”吴王听了就停止了。

  25. 良药苦于口

  孔子说:“好的药虽苦得难以进口,但却能治病;耿直的话听起来不顺耳,但却对行为有帮助。所以周武王因为有直言不讳的臣子,国家才会昌盛;商纣王因为大家都静默不敢说话,所以才会亡国;人主没有直言不讳的大臣,父亲没有直言不讳的儿子,哥哥没有直言不讳的弟弟,丈夫没有直言不讳的妻子,士人没有直言不讳的朋友,他们的失败马上就会来到。所以说人主有失误的地方,大臣要去匡正他;父亲有失误的地方,儿子要去婉劝他;哥哥有不对的地方,弟弟要去告诉他;丈夫有不对的地方,妻子要提醒他;士人有不对的地方,朋友要纠正他。所以才不会有亡国家,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兄不像兄,弟不像弟,夫不像夫,妻不像妻,朋友不像朋友的事情发生。”

  26. 泰山之高非一石也

  晏子问景公道:“你在朝廷上很威严吗?”景公说:“在朝廷上很威严,这对国家有什么害处吗?”晏子答道:“在朝廷上很威严,在下位的臣子就不敢讲话;在下位的人不敢讲话,那皇上你就有很多事情听不到了。在下位的人不敢说话就叫做喑哑;在上位的人听不到消息就叫做聋子。聋哑不是对国家有害是什么?聚集一粒粒细小的菽粟,可以堆满仓库;集合一根根细长的纬线,可以织成帏幕。高大的泰山不是一块石头堆积成的,先由低的慢慢越堆越高。至于治理国家,也不是用一个人的话,而是要接受采用很多人的意见,哪有拒绝人家,而不让别人讲话的?”

------------

卷十 慎与忍(1)

------------

  1. 君子慎独

  存亡祸福,关键在于一个人自身。圣人重视自我警戒,审慎他所忽略的事。

  《中庸》上说:“藏得再隐蔽的东西,没有不被发现的;不论怎样细微的东西,没有不显露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要特别谨慎。”

  谚语说:“真诚才不会招致垢病;用心才不会有耻辱。”如果不真诚不用心,而能够保全自己和国家,实在也是一件难事。

  《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好比走近深渊,好比踩在薄冰上面。”就是这种说法。

  2. 天之道

  以前成王封周公,周公辞谢,于是就把周公的儿子伯禽封到鲁国去。辞行的时候,周公告诫他的儿子说:“去吧!你千万不要依仗鲁国就对士人骄傲。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又辅佐天子,我对天下人来说,地位已够崇高了。可是我曾经为了接待来见我的人,洗一次头而三次握发,吃一顿饭而三次把口中的食物吐出。这样的小心紧张,还恐怕失去天下的士人。我听说:品德好而又能持守恭敬的,一定获得荣耀;土地广大富庶,而又能持守节俭的,一定获得安定;名位很高,而又对人持守谦卑的,将更加显贵;人口很多,兵力强大,而还能持守几分警惕的,一定能打胜仗;有聪明,有才干,还处处持守几分愚笨的,一定能获得更多的益处;多听多记,还持守几分浅薄的样子,他的知识一定更广博。以上所说的‘六守’,都是谦虚的表现。

  “一个人身为天子,据有天下的一切,如不谦虚,他自己将比天下先灭亡,桀、纣就是例子,能不谨慎吗?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大道理,从大的方面,可以守住天下,其次也可能守住国家,最小也可以守住他自己,这就是谦虚啊。‘天道对于太圆满的,要毁损一些;而对谦逊一点的,却给予帮助;地道把太圆满的山川形势,也要让它谦逊一些,让高的低一点,低的高一点;鬼神对太圆满的降给灾害,对谦逊的降给福祉;人类对骄傲自满的,都厌恶他;对谦虚自持的,都喜欢他。’所以衣服做成了就缺衣襟;宫殿建成了就缺方角;屋建成了还需加上纹彩;故意表示不成,是天道要这样的啊!《易经》上说:‘能够谦虚,万事皆通,只有君子能保持长久。’《诗经》上说:‘商汤降生并不迟,由于圣明恭慎,他的美德才一天天在升起。’要以此来警戒自己,千万不要依仗鲁国向士人骄傲啊!”

  3. 盈与虚

  孔子读《易》读到损益的时候就叹息一声。子夏离开座位问孔子:“老师为什么要叹息?”

  孔子答道:“天下有很多事情,能自己知道抑损的人,才能长进;自满的人,便会有缺憾了,我因此才叹息。”

  子夏说:“那么这样说来,求学也不可求得进步吗?”

  孔子说:“并不是如此。上天的道理,成功了的不会长久。一个求学的人能虚心接纳,所以叫做得。如果一个人不知道持满之道,那么他就听不到天下的善言了。以前尧登上天子大位,尚且还持身严谨,谦虚待下,所以过了百年,他的风节仍然很盛,到今天更使之彰明。昆吾自己说自己好,认为他的极高之位不会衰竭,所以在当时就遭到失败,到今天声名更坏,这不就是损益的表现吗?所以我说谦虚是尽自己的一切来做好自己的工作。由于光明而动,所以才能丰盛广大,如果真正的广大了,那又要开始亏损,我要以此为戒。但如有人不以此为戒,常存自满之心,那么天下的好话就不能进他的耳中了。太阳过了中天就要偏西,月亮圆了就要开始亏缺,天地之间的盈虚,跟随时间在消长;所以圣人不敢自居无所不知。登上车子也要按着礼的规定,碰到三个人就该下车致敬,碰到两个人就靠着车前横木行礼。这就是调和它的盈亏,所以才能长久。”

  子夏说:“好极啦!我要一生都记得它。”

  4. 损与益

  孔子到周庙里去参观,看到有件倾斜不易放平的容器,就问看庙的人:“这是什么器物?”

  答道:“大概是君王放在座位右边的一种器具。”

  孔子说:“听说右坐之器,装满了就要倒下来;空了就要歪斜,恰到好处就能端正,有这种事情吗?”

  答道:“是的。”

  孔子叫子路去拿水来试试看,果然是满了就倒下来;恰到好处就端正,空了就歪斜,孔子叹息地说:“唉!哪有满了而不倒下来的呢!”

  子路说:“请问保持盈满有方法吗?”

  孔子说:“保持盈满的方法,就是把它倒掉一点。”

  子路又问:“减损一点也有方法吗?”

  孔子说:“高的叫它低一点,满了就叫它空一点,富有了叫他节俭一点,尊贵了叫他卑下一点,太聪明了叫他笨一点,太勇敢了叫他怯懦一点,善辩的叫他口齿笨拙一点,太博大了叫他浅薄一点,太明察了叫他昏暗一点。这就是说减损一点,不让他太满,只有品德最好的人才能做到这些。”

  《易经》上说:“不自抑损一些而是贪得无厌,那么以后必定要遭受损失;能够终身抑损一点并坚持到底,最后便有益了!”

  5. 柔与刚

  常生病,老子去慰问,说:“老师的病很厉害,有没有话要交待我们这些学生?”

  常说:“你纵然不问,我也要告诉你。”常接着说:“经过自己的故乡要下车,你知道吗?”

  老子说:“经过自己的故乡要下车,难道不就是说不要忘旧吗?”

  常说:“唉,正是。”

  常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你知道吗?”

  老子说:“看到乔木就迎上前去,不就是说要尊敬老人吗?”常说:“唉,正是。”

  常张开他的嘴巴给老子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

  常又问:“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

  常说:“你知道原因吗?”

  老子说:“舌头还存在,难道不就是因为它柔软的缘故吗?牙齿没有了,难道不就是因为它太坚硬的缘故吗?”

  常说:“唉,正是。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我已没有其他的话要告诉你了!”

------------

卷十 慎与忍(2)

------------

  6. 强与弱

  韩平子问叔向:“刚强的和柔弱的,哪一个比较坚固?”

  答道:“我年纪已经八十岁了,牙齿一再的掉落,而舌头还存在。老子曾经说:‘天下最柔弱的,能够进入到天下最坚固之境。’又说:‘一个人活着的时候是很柔弱的,死了就变得很僵硬;万物草木当它活着的时候也是很柔弱,死了的时候就变得很干燥坚硬。从这里就可看出,活着的人是柔弱的,死了的人就变成刚强了。’活着的人身体坏了一块很容易复原,而死了的人身体坏了一块就更加坏了;从这我就知道柔弱比刚强来得坚固。”

  平子说:“你的话真对啊!然而你要朝哪个方向去走呢?”

  叔向说:“我也是很柔弱的,何必要刚强?”

  平子说:“柔弱未免脆弱了一点吧?”

  叔向说:“柔弱的东西几股扭在一起而不断,边角都不缺,怎能算是脆弱呢?天意的安排是微弱的胜利,所以两军相遇,柔弱的一方获利;两仇敌互相争利,而柔弱的一方获得。《易经》上说:‘天道对于太圆满的,要毁坏一些,而对谦逊一点的,却给予帮助;地道把太圆满的山川形胜,也要让它谦逊一些,让高的低一点,低的高一点;鬼神对太圆满的降给灾害,对谦逊的降给福祉;人类对骄傲自满的,都厌恶他;对谦虚自持的,都喜欢他。’只要能抱着谦虚不自满的心理,又能秉着柔弱的态度,天地鬼神都将帮助他,那么他无论到哪里去还能不得志吗?”

  平子说:“是的。”

  7. 刚与和

  桓公说:“金太坚硬就容易折断,皮革太坚硬就容易裂开;人主太刚强,国家就容易被灭亡;人臣太刚强,朋友就容易断绝。”

  因为太刚强,就不和睦,不和睦就不能利用。所以四马不和睦,它所拉的车子走不长远;父子不和睦,他们这一世就要破落;兄弟不和睦,不能长久相处;夫妻不和睦,家庭就要破裂。

  《易经》上说:“两个人同心同德,它的力量可以把金属割断。”这是由于不过分刚强的缘故。

  8. 福与祸

  老子说:“得到它的利益,一定也要想到它的害处;喜欢它的成功,也一定要想到它的失败。一个人做好事,老天爷会降福给他;一个人做坏事,老天爷会降祸给他。所以说,祸中有福,福中有祸,一个君子要随时警惕。怎样去防备呢?对上要知天,就不会失误机宜;对下要知地,就不会失去利益。日夜都要小心谨慎,就没有灾害了。”

  9. 祸生于怠

  曾子生病了,他的儿子曾元抱他的头部,曾华抱他的脚部。曾子说:“我没有颜渊那样的才华,没有什么遗言告诫你们。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仍要对你们说:君子要务于实际。花儿多,果实少,这是天意如此;说得多,做得少,这就是一般人的常规。飞鸟认为山是最低的,而把它的窝做到山顶上;鱼鳖认为渊是最浅的,却在泥里穿洞;但它们还会被人抓到,靠的是诱饵。君子假如能够不因为利益来害损自己,那么羞辱将从哪里来呢?做官的人,官位一到手就懈怠下来了;生病的人病稍好了,就不注意,结果在快好的时候病又来了;祸产生于懈怠;有了妻子,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差了。能明白这四点,就要有始有终。《诗经》上说:‘当初没有不是好的,但却很少能贯彻始终。’”

  10. 五寒

  单快说:“国家有五寒,而冰冻不在内。哪五寒呢?一是不专心政事,二是女祸,三是泄露国家机密,四是不尊敬卿士而国家败亡,五是不能治理内部而专力于外。这五样只要占了其中一样,虽祭神也不会得到降福,除了会得到灾祸以外,什么福祉也不会降临。”

  11. 自作孽,不可活

  孔子说:“存亡祸福,都决定于自己的作为。纵有天灾地妖,也不能伤害你。”以前殷王帝辛的时候,麻雀在城墙的角落下生出一只鸟鸦,术士卜卦说:“凡是小动物生出较大的动物,国家一定有福,王也一定有更好的名望。”帝辛高兴麻雀带给他这份福气,就不再去治理国家,也更横暴到极点。外敌入侵,就灭亡了殷国,这是违背天时。诡辩说是有福,结果反而变成祸患。

  殷王武丁的时候,先王的礼义仁政都没有了,刑法也废弛了,桑树和稻谷生长在朝廷里,七个月就变成一人合抱那般粗大。术士卜卦说:“桑树和稻谷,是野生的植物;野生的植物生在朝廷里,暗示朝廷将要灭亡啊!”武丁非常害怕,就小心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品德,思慕先王的礼乐仁政,把灭亡的国家复兴起来,把断绝了的世代继续下去,举用归隐的人士,阐明养老的办法。三年以后,远方的人主,经过几层的翻译而来朝拜的有六国之多,这是顺着天时,得祸兆,反而变成福祉。

  所以有灾异,是上天用来警惕天子和诸侯的;噩梦呢,是用来警惕士人的。所以妖孽不能战胜仁政,而噩梦也比不过善行。政治清明,祸患也可以变成福分。

  《尚书》里说:“上天造成的灾害还可以避开;自己造成的祸害就不可逃脱了。”

------------

卷十 慎与忍(3)

------------

  12. 不慎则亡

  石仇说:“春秋时代有忽然就把国家灭亡的情况,人主不能不小心啊!妃妾太多,能使国家灭亡;公族不互相亲近,能使国家灭亡;不信任大臣,能使国家灭亡;国家的爵位不用,能使国家灭亡;亲近奸佞和进谗言的人,能使国家灭亡;做事不合时宜,能使国家灭亡;动用民力不知节省,能使国家灭亡;使用刑罚不能恰如其罪,能使国家灭亡;对内失去民心,能使国家灭亡;对外轻视大国,能使国家灭亡。”

  13. 得与失

  福祉产生于隐隐约约之中,而祸却生于一个人得意的时候。像齐顷公就是一个例子。

  齐顷公是齐桓公的曾孙,其国家土地广大,人民众多,兵力强大,国家富有,又得到曾祖父的余荫,骄傲忌慢,没有出去会同其他的诸侯,就出兵诸伐鲁国,返回时又打败卫国军队于新筑,这是非常轻视小国,侮慢大国的行为。不多久,晋鲁两国来访问,由于使者被戏弄,两国大怒,回去以后,向友邦求助,得到卫国和曹国的帮助,四国约定在鞍和齐国大战,大败齐军,俘获了齐顷公,斩伤逢丑父。齐顷公这时才紧张起来,幸赖逢丑父骗过晋军,才能够奔逃回来。从此吊唁丧家,慰问病人,七年没有喝过酒,没有吃过肉。远离声色,出会结盟,礼遇诸侯。对内实行仁德,对外诸侯们都敬畏他的声望,所以失去的领土不必强求收复而自然会收复,尊崇不需要靠武力,而自然会获得。可以说是能受委屈,发生改变才会如此。所以说福祉产生于隐隐约约之中,而祸却生于一个人得意的时候,这是得失的验证啊。

  14. 成与败

  一个人主最大的成功,是在于任用贤能,蓄养道义,政治就会渐渐清明;而败亡的原因,就在于人主得意以后懈怠下来,慢慢走上灭亡的道路,晋文公是属于成功的例子。

  晋文公在逃亡的时候,还继续修养自己的德行,所以他才能登上人主大位。当他在位的时候,上面没有英明的天子,下面没有贤能的方伯,强大的楚国主持会盟,诸侯互相背叛,天子失去他应有的地位,跑到郑国去居住。文公感到中国的衰微,任用咎犯、先轸、阳处父等人,爱护人民,奖赏武人,四年内部政治安定,就发兵攻卫,抓到曹伯,又败强楚,他的声威天下人都感到震惊。重张王法,率领诸侯去朝见天子,没有人敢不听,天下空前地平定了;使周天子重又得到尊崇显贵。所以说一个人主最大的成功,在于任用贤能,蓄养道义,政治就会渐渐清明。

  文公于是建立霸业。他的最高理想是希望和汤武一样,可是他却忽略了人民,一年之中,三次用兵,人民还没有休息,他又去围攻许,士兵疲惫不堪,不能服从,便解散了诸侯的军队独自回去。从此他对国家大事也很懈怠,在狄泉结盟的时候,他没有亲自参加,失去信用。情谊也不周到,好像罗网没有修补一样,威武也不被诸侯所信服了,诸侯也不来朝见他。郑国于是反叛,夷狄也来侵略,卫国迁到商丘。所以说:“衰灭的原因,在于得意的时候就懈怠,慢慢地走向灭亡。”

  15. 太子击

  田子方陪伴魏文侯坐着,太子击前来晋见。在座的客人和大臣们都起立致敬,只有田子方一人不站起来。文侯表情不高兴,太子也不高兴。

  田子方说:“我应该为你起立吗?不知道是否符合礼上的规定!不为你起立,我也不知我犯的是什么罪啊!让我为你述说一遍楚恭王的事:当他做太子的时候,将要到云梦去,在路上遇到大夫工尹。工尹于是就逃到一户人家,太子下车就跟着走到那家门口说:‘你这位大夫为什么要这样?我听说,尊敬他的父亲,不一定要尊敬他的儿子。如果尊敬他的儿子,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你这位大夫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工尹说:‘以前我只看见你的面貌,从现在以后我将记住你的心意,果然是这样,你将到哪里去?’”

  文侯说:“好。”太子击上前述说楚恭王的话,述说了三遍,请求照着去做。

  16. 子贡行礼

  子贡坐车到承去。走在路上,看见路边有一个人头上戴顶破帽遮住脸,摊盖着布被,并且身上穿了件破衣,他的名字叫做丹绰。子贡就在车上问道:“由这里到承还有多远?”丹绰默然没有回答。子贡又说:“人家问你而不回答,为什么?”丹绰掀开了摊盖在身上的布被说:“高高在上地望望人家,是故意亵渎人家,算是仁厚的人吗?看见熟人,而故意装做不认识,算是聪明的人吗?故意瞧不起人家,算是义吗?”子贡下车说:“我不够仁义,刚才听过你的三句话,是否还可以再听一遍呢?”答道:“这对你来说,已经很够了,我不必再告诉你。”于是子贡以后遇到三个人就在车上行礼,遇到五个人就下车行礼。

  17. 官益大而心益小

  孙叔敖做楚国的令尹,全国官吏和人民都来祝贺。有一位老人穿粗布衣服,戴白帽子,最后一个来,而且像是来吊唁。孙叔敖把衣帽弄整齐出去见他,对老人说:“楚王不知道我不贤能,让我接受官吏和人民的托付。人家都来恭贺我,只有你最后来向我吊唁,难道你另有说法吗?”

  老人说:“有,自己地位很高,而对别人显示骄傲的人,老百姓将要离开他;地位已经很高,而却把持大权的,人主将要厌恶他;俸禄已经很优厚,而还不知足的,将要失去他所在的位置。”孙叔敖再拜说:“恭敬地接受你的指教,愿意再接受其他的指示。”

  老人说:“地位已经很高,而意气却更要谦卑;官越大而更要小心;俸禄已经很优厚,而更谨慎地不敢随便要人东西;你能够谨慎地守住这三样,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了。”

------------

卷十 慎与忍(4)

------------

  18. 瓜分智氏

  魏安厘王十一年,秦昭王对他的左右说:“现在韩、魏和秦国相比,哪一国最强?”答道:“不如秦国强大。”昭王说:“现在的如耳、魏齐和孟尝、芒卯相比,哪一个贤能?”答道:“如耳、魏齐不及孟尝、芒卯贤能。”昭王说:“凭孟尝、芒卯的贤能,率领强大的韩国和魏国来攻打秦国,但却对我没有办法!现在凭无能的如耳、魏齐率领势力本来弱小的韩魏来攻伐秦国,很明显地,他们将对我一点办法也没有!”左右大臣都说是的。

  申旗伏在玉瑟上说道:“王把天下的事情判断错误了。在晋国的时候,六卿当中智氏最强,灭掉范氏和中行氏,又率领韩、魏的兵来围攻赵襄子于晋阳,挖开晋水河堤来淹没晋阳城,水不满三板高,智氏从水中走过,魏宣子替他驾车,韩康子作陪乘,智伯说:‘我当初不知道水也可以灭亡一个国家,现在才知道;汾水可以淹没安邑城,绛水可以淹没平阳城。’魏宣子捉住韩康子的手时,而康子却踏魏宣子的脚,手肘和脚在车上相碰到,而智氏被瓜分,智氏自己死了,国家亡了,被天下人所取笑。现在秦国虽强,比不过智氏,韩魏虽微弱,尚比从前在晋阳城下要好,这正是他们用手肘和脚的时候,希望大王不要掉以轻心。”于是秦王感到有所畏惧。

  19. 官与势

  魏公子牟要到东边去,穰侯替他送行,说:“先生你将要离开我到山东去,难道你没有临别指教我的话吗?”

  魏公子牟说:“如果不是你提及,我倒差一点忘了告诉你,你知道官运如果不和时势相联系,时运会自动来到吗?时势不和财富相联系,财富就会自动来到吗?富不和贵相联系,贵就会自动来到吗?贵不和骄傲相联系,骄傲就会自动来到吗?骄傲不和罪恶相联系,罪恶就会自动来到吗?罪恶不和死亡相联系,死亡就会自动来到吗?”

  穰侯说:“好的,我诚恳地接受你高明的指教。”

  20. 高而不危

  品德高尚、地位尊贵的人,对人不要骄傲;聪明有智慧的人,不要使别人难堪;天资敏捷的人,不要走在人先;个性刚强勇猛的人,不要想胜过别人。不知道的就应该问,不会的就应该去学。虽然很聪明,也要当作是质朴,然后去辨明事理;虽然很能干,也要谦让,然后才去做。

  所以一个士人虽是很聪明,也要当自己不聪明;虽对天下有大功,也要自己保持谦让;勇力虽不可一世,也要保持几分畏惧;虽是天下最有钱的人,更要奉守廉洁。这就是所说的地位虽高而并无危险,满了而不溢漫出来。

  21. 言多必失

  齐桓公替大臣们准备了酒,约好中午喝酒。管仲最后才到,桓公拿起酒杯一饮而尽,管仲只喝了一半就不再喝。桓公说:“你迟到了,酒又只喝一半,在礼节上说得过去吗?”管仲答道:“我听说,酒喝多了话也就跟着多了,话多就会言语犯错。言语有过错,自己将遭到舍弃;我想与其自己遭到舍弃,就不如舍弃酒。”桓公笑着说:“仲父请就座。”

  22. 小患与大患

  楚恭王和晋厉公在鄢陵打仗的时候,司马子反渴了想要喝水。谷阳拿酒送上去,子反说:“退回去,这是酒啊。”谷阳说:“不是酒。”子反又说:“退回去,这是酒啊。”谷阳又说:“不是酒。”子反就接过来喝下去,醉了就睡着了。

  楚恭王想再作战,派人去叫子反,子反说自己有病,不去。恭王于是就亲自到帐篷里去看他,闻到酒味,说:“今天这一场战争,所依靠的就是司马,司马已经醉到这种地步,是要灭亡我的国家,而不同情我的老百姓啊,我还拿什么去打仗呢!”于是就把子反给杀掉,把军队带回去。

  谷阳前来进酒,并不是嫉妒子反,实在是因为爱护他,但恰好因此害了他,所以说:“小忠,伤害了大忠;小利,伤害了大利。”

  23. 好战之臣

  好战的臣子,不能不明白这一点啊!羞恶小耻辱能结成大怨仇;贪图小利,就会牺牲大多数民众,这是《春秋》所告诫的。晋国的先轸就是一个例子。

  先轸想要求取功名,就利用秦国没有先向晋国借路就自行通过的理由,请求去中途拦截秦国的军队。襄公说:“不能这样做。秦伯和先王曾经结交,先王一过世就出兵去攻击人家,是对不起先王,破坏邻国的友谊,有损孝子的行为。”先轸说:“先王过世而秦国不来吊慰,是对我国的丧事没有哀戚的表示;出兵经过我的国土,而不先向君王借路,是瞧不起我们;况且先王的灵柩还停在屋里,对我们的丧事没有哀戚的表示还出兵去打仗。”于是问卜。卜卦的说:“大国的军队将要来到,请赶快迎击。”襄公就听任先轸出兵。在山拦击秦军,大会战,相互攻击,马匹车辆没有一个回来的,跟秦国结下了很大怨仇。两军短兵相接,血流满地,到处都是死尸,这大大地破坏了晋国的元气。十多年以后,晋国亡国了,祸患延及到大夫,忧患牵连到后代。所以一个好战的大臣是不能不知道这些事例的。

  24. 忘记自己的人

  鲁哀公问孔子:“我听说最健忘的人,在搬家的时候,竟忘了把妻子带走,有这种事情吗?”

  孔子答道:“这并不是最健忘的人,最健忘的人是竟忘记了他自己。”

  哀公说:“我是不是可以听一听?”

  答道:“以前夏桀做天子的时候,拥有天下的一切,却不照夏禹的方法去做,破坏国法,灭绝世祀,终日饮酒作乐,他的大臣左师触龙,不停地巴结他。后来,商汤杀掉夏桀,左师触龙也被杀,身首异处,这就是忘记了他自己。”

  鲁哀公忽然改变表情说:“是的。”

------------

卷十 慎与忍(5)

------------

  25. 多言必败

  孔子到周去,参观周朝历代祖先的庙。看见右边台阶的前面,有一座金属铸成的人像,却封闭着嘴,背后有一篇铭文,说:“这是古时候说话小心的人,警惕啊!警惕啊!不要多说话。多说话只有多坏事,不要多事,多事多祸患。太舒适的人要警戒,不要做后悔的事情。不要说这有什么可怕,它的祸患将要增长呢;不要说这有什么害处,它的祸患可大呢;不要说这有什么残忍,它的祸将像火一样慢慢地燃烧呢;不要说别人听不到,天妖正在窥伺着;微明的小火不灭,势盛的大火又奈它何;细小的水只要不堵塞,最后终将变成江河;长长的线不断绝,最后终将织成网罗;茂盛的木材不砍伐,最后就会长成参天大树。不谨慎,将是一切的祸源。认为这没有什么妨碍,就是祸患的开端。强横的人不得好死,好胜的人必定遭遇到对手。强盗劫掠富人,人民厌恶权贵。君子知道天下不能完全遮盖,所以要退后一点,谦卑一点,让人家羡慕他;能够做到退让一点,谦卑一点,就没有人同他争。人家都向那边去,我独守住这里;大家都迷惑,我独和他们不同;内心藏有智慧,不和人家计较技艺;我地位虽高,没有人害我。江河能汇集百川,因为它地位卑下。老天是公平的,它只知道常常帮助好人。警惕啊!警惕啊!”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你们要记住,这话虽然很鄙俗,却很切合情理。《诗经》上说:‘要小心谨慎,好像接近深渊一样,好像走在薄冰上一样。’一个人能够像这样地立身处世,哪里还会因为失言而遭到灾祸呢!”

  26. 根本坏了

  鲁哀侯抛弃他的国家跑到齐国去,齐侯说:“你为什么年纪轻轻的,又早早抛弃你的国家?”

  鲁哀侯说:“我当初做太子的时候,人家都规劝我,我只听不做;人家爱护我,我也只爱护他们,不去接近他们,因此对内没有什么好的声誉,对外也没有得到什么好的辅佐。这就好像秋天的蓬草一样,枝叶虽很美而根儿坏了,秋风一起来,连根就吹走了。”

  27. 丘吾子三失

  孔子走在路中听到有人哭,声音非常悲哀,孔子说:“赶快驾车!赶快驾车!前面有一位不寻常的人。”稍微接近,一看是丘吾子,他拿着镰刀,带着绳子在那儿哭。

  孔子下车问道:“先生莫不是有丧事,为什么哭得这样悲哀呢?”

  丘吾子答道:“我有三个过失。”

  孔子说:“我倒希望听听你的三个过失。”

  丘吾子说:“我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游遍了天下,回来以后,我的双亲去世了,这是第一个过失。侍奉君主骄傲奢侈,人家劝谏我,我不听,是第二个过失。和朋友很要好,后来因为小事绝交了,是第三个过失。树想要静止下来,而风却不停地吹着;子女想要奉养双亲,而双亲却因年老不能等待;过去的不再回来的是年龄;不能够再见面的是双亲。请从现在开始辞别。”说罢自杀身亡。

  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是教训呀。”于是弟子回去奉养双亲的有十三个人。

  28. 君子不逢时

  孔子评论《诗经》,评议到《正月》中第六章的时候,惊叹地说:“没有碰到好机会的君子,岂不太危险了吗?顺从人主,依从世俗,就放弃了原则;违背人主,脱离世俗,又使自身遭到危险。世人不向善,我一个人朝善的方向走,就说我不是妖就是孽。所以夏桀杀关龙逢,殷纣杀比干。所以贤能的人碰不到好机会,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善终。《诗经》上说:‘说天很高,我也不敢不弯腰;说地很厚,我也不敢不脚踏而走。’就是这个意思。”

  29. 君子慎所从

  孔子看见一个拿着网捕鸟的人,他所捕到的都是小雀子。孔子说:“小雀子都捕到了,为什么独独大雀子捕不到?”捕鸟的人说:“小雀子跟着大雀子的捕不到,大雀子跟着小雀的就捕到了。”

  孔子回头对他的弟子说:“君子要谨慎他所跟随的人,如果所跟随的人不对,就有被网罗起来的危险。”

  30. 修身正行

  修养身心,端正行为,不能不谨慎。欲望能使一个人行为有所亏损;谗言阿谀,能使一个人心理趋向不正;众口一辞,就能使一个人的意志改变。忧患产生于疏忽,祸患来源于细小的事;污辱很难洗刷,败坏的事也不能补救;不往远处想,后悔的事真不知有多少。

  侥幸,正像砍伐理性的一把斧头;欲望,就像追逐祸患的马匹;欺骗阿谀,是极端耻辱的源头;对人苛刻残暴,就是迫使自己走向祸患的道路。所以说,除去侥幸的心理,讲求忠信,节制欲望,不要对别人苛刻残暴,这样的人就称为君子,名声永远存在。

  31. 安危在自身

  怨恨源于不知报恩,而祸就产生于多享福;安全和危险决定于自己的行为;想要不困厄,就在于早作准备;存亡的关键,在乎是否得到人才;能始终如一,才能保持长久。

  能做到以上这五点,就可以保全自己。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这是一条重要的原则。

  32. 立身之本

  颜回将要到西边去,向孔子请教:“怎样才能立身?”

  孔子说:“只有恭、敬、忠、信,才可以立身。对众人客气,才能免除祸患;对别人恭敬,别人就会爱护你;对别人忠诚,别人就会帮助你;自己有信用,别人就会依靠你。有人爱护你,有人帮助你,有人依靠你,你一定会免除祸患。这样的人可以治理国家,何况是立身?所以不亲近关系密切的而亲近疏远的人,这不是太远了吗?不注重内心的忠诚,而只注重外表,这不是太反其道而行之了吗?不在事先多作考虑,到了危难的时候才来想办法,不也是太晚了吗?”

------------

卷十 慎与忍(6)

------------

  33. 五慎

  一个人要管理好自己,心须注意五件很基本的事情:一是要柔和而仁厚,二是要诚实而有信,三是要富贵对人不骄傲,四是要恭敬,五是要宽厚而沉静。经常想到这五方面,就不会有灾祸发生。任用贤能,持身庄敬,顺应天时,坏的命运不来,祸也不会来。关爱别人,并不只是关心人家,而且也是自己关心自己;尊重人家,并不仅是尊重人家,而且也是自己尊重自己。

  以前我曾看见上天降下金子、石头和血;我曾看见四个月亮和十个太阳同时出现在天空,又与天空一起滑落;我曾经看见高山崩颓下来,深谷被堵塞住,跟着大都王宫被破坏,大国被消灭;我曾经看见高山裂开,深渊里的水没有了,贵人被车裂;我曾经看见稠密的森林里没有树木,平原变成溪谷,君子变为车夫;我曾经看见江河里的水干了变成坑。在最寒冷的冬天去采树叶,盛夏降下霜雪;拥有千辆战车的人君,和拥有万辆兵车的人主,死了没有人埋葬。

  所以一个君子庄敬谨慎才能形成好的名誉;小人庄敬,也可以免除刑罚,又怎能不警惕不注意这五项要务呢!

  34. 君子好恭

  鲁国有一位恭谨的士人,名叫机汜,年纪已七十岁,却更加恭谨小心。冬天走在没有阳光照射的地方,夏天走在有阳光的地方;经过集市不敢停留,众人行动时一定跟随,坐的时候一定正坐;吃一餐饭的时间,站起来三次;看见穿着粗陋衣服的人一定向他行礼。

  鲁君问道:“机子年纪很大了,难道就不可以减免礼节吗?”

  机汜答道:“君子注重恭敬才能成就声名;小人注重恭敬,就可以免除刑罚;坐着舒适,却还要防备跌倒;吃着美味,但也要小心噎到。现在像我这样所谓幸运的人,却不一定就是幸运。鸿鹄一飞冲天,岂不是飞得很高吗?但用短箭还可以把它打下来;虎豹够凶猛了,但人还可以吃它的肉,睡它的皮。称赞别人的人少,诋毁别人的人多。我年纪七十了,常常害怕灾祸降临到身上,我又怎能不恭谨小心呢?”

  35. 敬畏之心

  成回跟子路求学三年,态度非常恭敬。子路问他为什么这样,回答道:“我听说,行人和鸟一样,上怕鹰鹯,下怕罗网;做好事的人少,进谗言的人多。自己还没有死,怎知没有祸罪?我年纪七十岁了,常常害怕有损自己的行为,因此特别恭敬来等待天命。”

  子路叩头说:“你真是一位君子啊!”

  孔子说:“下棋有黑白两道。”

  孔 子

  夏 禹

  夏禹出门看见一位罪人,下车去问,接着自己哭起来。

  卷 一领袖之道

  卷 一领袖之道

  卷 一领袖之道

  姜太公

  姜太公说:“没有主见,靠别人的话来决断,将遭到祸殃。”

  管 仲

  管仲说:权不可分开,政治也不能容许有异己存在。

  伊 尹

  伊尹说:所谓三公,他们的智慧高,了解大道理。

  晏 子

  晏子上朝的时候,坐的是破旧的车子,驾的是不驯良的劣马。

  子 贡

  子贡问孔子说:“我作人家的帮手,但不晓得要怎样做才好。”

  孟子说:每个人都知道用粪肥,但不知道要用书培育他的心灵。

  孟 子

  楚国的申包胥站在秦庭下面,哭了七天七夜没有停止,楚国才能保存。

  申包胥

  隰侯重掌盾伏在炭上。

  隰侯重

  周武王灭掉殷朝,召见太公问计。

  周武王

  荀子说:好斗的人是忘记了他自己。

  荀 子

  文公说:如果我不听从你关于祸福利害的忠告,就会被河神惩罚。

  晋文公重耳

  平原君说:赵一亡国就是我当俘虏,怎么不担忧呢?

  平原君

  张良和大力士在博浪沙趁秦始皇不备的时候袭击他。

  张 良

  士兵有患皮肤肿烂的,吴起亲自吸吮他的烂脓。

  吴 起

  子产治理国政,选择能干的人担任适合他的工作。

  子 产

  禹由于夏朝而得到天下,桀却亡于夏朝。

  桀

  周公代理天子职务七年,平民之士拿着礼物来拜见他的有十二个人。

  周 公

  孟尝君将要到西方秦国去,他的幕客劝谏他一百次他都不听。

  孟尝君

  孔子读《易》读到损益的时候就叹息一声。

  孔子读易

  老子说:得到它的利益,一定也要想到它的害处。

------------

卷十一 说服人的方法(1)

------------

  1. 言辞与安危

  孙卿说:“劝说的方法,必须恭敬稳重地树立自己的观点,端正诚实地处理一切事务,坚毅地树立自己的决心,又能用种种比喻来说明事理的真相,分别是非利弊使对方明白。说话的时候,语气要常带感情,有时兴高采烈,有时候激昂慷慨。对于自己的论点,务须使对方觉得非常实在难得,神妙莫测,若能这样,你的游说就无往不利了。这就叫做谨慎自己所该谨慎的。古书上说:‘惟有才德之人才能谨慎他自己所该谨慎的。’”

  《诗经》上说:“不要轻易地说话,不要苟且地做事。”鬼谷子说:“一个人行为不善良,我们想设法矫正他,这件事并不容易。劝导他的话,不能生效,不能使对方服从,这是因为自己解说得不明白的缘故;假使你已经讲得很明白,但对方还是不实行,那就是因为你说的话未能投合对方的喜好。若能解说得很明白,坚持得很稳固,又能投合对方的爱好,你说的话,听起来神奇而珍贵,明白而易于分辨,能打动对方的内心,这样,如果你的劝说还不能生效的话,从来没听说世界上有这种事。这叫做善于劝说。”

  子贡说:“一个人所说出的言辞,得当与否,关系着本身的得失和国家的安危。”《诗经》上说:“君王讲话的语气和悦,能使老百姓觉得心安。”辞令的功能在于使我们待人接物时,获得通达。主父偃说:“一个人不善于辞令,还有什么用呢?”从前郑国子产因为善于辞令,得到赵武的礼敬;王孙满明白言谈之道,楚庄王听了自觉惭愧;苏秦善游说,使六国得到安全;蒯通也因善于言辞而保全性命。因此,言辞之道,实在是用来尊敬君上,提高自己身份,安定国家和保全性命的工具。所以言辞不可不讲究,而游说之道更不可不擅长。

  2. 范痤脱险

  赵国派人告诉魏王说:“替敝国杀掉范痤,敝国便献出七十里的地方给贵国。”魏王说:“好的。”于是派差吏去捉拿范氏,将他包围了,但尚未杀害。范痤爬上屋顶,骑在屋脊上告诉使者说:“与其杀了我去和人交易,不如趁我活着和人交易。假使我已死,而赵国不把土地给君王,那么君王怎么办呢?所以不如和对方完成割地的手续,然后杀死我。”魏王说:“可以。”

  范痤就上书给信陵君说:“我是魏国从前免了相位的人,现在赵国用土地贿赂魏王,想杀我,魏王听信了。假使以后强秦也仿效赵国的办法要杀掉你,你怎么办呢?”于是信陵君就去劝说魏王,救出范痤。

  3. 逢滑之辩

  吴人攻入楚国,招陈怀公去会见。怀公就召集国人商议说:“想要亲近楚国的人站在左边,要亲近吴国的人站在右边。”逢滑当着怀公的面进谏说:“吴国未尝有福德,楚国未尝有灾祸。”怀公说:“国家被人战胜,国君出奔,不是灾祸是什么?”逢滑说:“小国有这种情况,尚且能恢复,何况大国呢?楚国虽没有道德,但并不残害百姓;吴国日日伤亡它的士兵,其骸骨暴露在野外,这样并没有道德。上天或者有意教训楚国。但灾祸降临吴国,恐怕也不会太久了。”于是陈侯听从他的看法。

  4. 三归台

  齐桓公任命管仲为相时,召集大夫说:“赞成我的意见的人,入门靠右边站,不赞成我的意见的人,入门靠左边站。”有一个人在门中间站着,桓公问他是何缘故?那人答道:“管子的智慧足以治理天下,他的才干之强足以夺取天下,但君上你能完全依恃他的信义吗?内政委任他,外交事务也让他裁断,驱使百姓归服于他,这样他就能轻易地夺取政权了。”桓公说:“有道理!”于是告诉管仲说:“政事就归你管了,若政事办理得不周到的地方,我只有纠正你。”管仲就建筑一个叫三归的台子,在里面办理政事。

  5. 闾丘为相

  齐宣王到社山打猎,社山的老百姓有十三人一起来慰问宣王。宣王说:“父老们辛苦了。”就吩咐左右的官吏赏赐父老们田地不必纳税。父老们都拜谢,但闾丘先生不拜。

  宣王说:“父老们嫌赏赐太少吗?”又吩咐左右官吏再赏赐父老们不必服劳役,父老们都拜谢,闾丘先生又不拜。宣王说:“拜谢的人可以离开,不拜谢的人前来。”并且说:“寡人今天来此,很荣幸的得到父老们的慰问,所以赏赐父老们田地不必纳税。父老们都拜谢,先生你独不拜,寡人自认为赏赐太少,所以又赏赐父老们不必服劳役。父老们都拜谢,先生你又独不拜。寡人是不是有过错呢?”

  闾丘先生答道:“听说大王来游猎,所以来慰劳大王,是希望大王能让我长寿,希望大王能令我富有,希望大王能令我尊贵。”

  宣王说:“上天杀生有一定的时间,不是寡人所能给与的,无法使先生长寿;仓库虽然充实,是为防备灾害,无法使先生富有;朝中大官没有缺额,小官又卑贱,无法使先生尊贵。”闾丘先生答道:“这不是为人臣者所敢奢望的。盼望大王选择善良富贵家的子弟,行为有修养的人做官吏,使法律制度公平,这样臣下便可稍得长寿了;春夏秋冬四季,按时救济,不要烦扰百姓,这样我们百姓便可稍为富有了;希望大臣发出命令,命令少年的人尊敬年长的人,年长的人尊敬年老的人,这样我们便可稍得尊贵了。现在大王幸运地赏赐臣下田地不必纳税,这样国库将会空虚;赏赐臣下不必服劳役,但是这样,官府里就没有差使了。这本来就不是做臣下的人所敢奢望的。”

  齐王说:“很好!希望能聘请先生做我的宰相。”

------------

卷十一 说服人的方法(2)

------------

  6. 汉鼎

  汉武帝的时候,汾阳地方获得宝鼎,百姓将它贡献到甘泉宫。文武百官都来庆贺,祝贺说:“陛下得到了周鼎。”但侍中虞邱寿王说:“这不是周鼎。”

  皇帝知道了,就召见他,问道:“寡人得到周鼎,文武百官也都认为是周鼎,而唯独你寿王认为不是,是什么道理呢?你有道理可说就让你活,否则就杀了你。”

  答道:“小臣寿王哪敢不讲道理?我听说周朝盛德,开始于后稷,发展于公刘,壮大于太王,完成于文王、武王,显扬于周公。其道德惠泽上应天时,下通泉穴,上天为了报应,于是鼎器为周朝而出,所以称为周鼎。现在汉朝从高祖继承周德以来,也昭显善德良行,布施恩爱惠泽,六合之内,和合一同。到了陛下之时,更加兴盛,上天吉利的兆头接连而来,征验祥吉之事,完全显现。从前秦始皇亲自于彭城祷求周鼎,竟不能得。上天为昭示有德之君,宝鼎自然而至,这是上天所要赐给汉朝的,是汉鼎不是周鼎啊!”

  皇上说:“说得很好。”文武百官都高呼万岁。这一天赐给虞丘寿王黄金十斤。

  7. 草茅小臣立为国师

  晋献公的时候,住在城郭东边的老百姓,有一位叫祖朝的人,上书给献公说:“草茅小臣是东郭百姓,名叫祖朝,希望能听闻国家的大计。”

  献公派使者出来告诉他说:“国家大事,肉食的官吏已考虑好了。素食的百姓,还有什么可干预的呢?”

  祖朝答道:“大王没听说过古代有位将军叫桓司马的人吗?他早晨要朝见君上,但起床太晚。这时驾车的人呼叫马车,骖乘也呼叫马车,于是驾车者就捉住骖乘的手肘,制止说:‘你为什么超越了本份?为何要大声呼叫马车呢?’骖乘告诉驾车者说:‘应当呼叫就需呼叫,这是我的事。你应当拉住你的御马索,你现在不拉正你的御马索,使马突然受惊,乱闯起来,辗到路上行人。将来在战场上遭逢大敌,下车拔剑,践踏鲜血和肝胆前进,本来是我的事。你怎能抛弃你的马索,下来帮助我呢?灾祸同样牵连到我身上,和你一样,我有很深的忧患,我怎能不呼叫马车呢?’现在大王说:‘肉食的官吏已考虑好了,素食的百姓,还何必干预呢?’假使食肉者有一天在朝廷上有失策之处,像我们这些素食者,能不血肉横飞,肝胆涂地于中原的草野吗?其灾祸也同样牵连到我身上,臣下的忧虑也是很深的。我怎能不干预国家的大计呢?”

  献公就召见他,和他谈论了三天,感到没什么可忧虑的了,于是聘他为国师。

  8. 惠子用譬喻

  有宾客告诉梁王说:“惠子谈论事理,善用譬喻。大王叫他不要打比喻,那么他就没法说了。”王说:“好的。”隔日相见,告诉惠子说:“希望先生谈论事理,就直说好了,不必打比喻。”惠子说:“现在有人在这里,不知道‘弹’是什么,问道:‘弹的形状像什么?’回答他道:‘弹的形状就像弹。’这样他能了解吗?”王说:“不了解的。”惠子说:“于是再回答说:‘弹的形状就像弓,而用竹做弦。’那么他了解吗?”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明一件事物,本来就应该用对方所已知的事物讲解比喻对方所未知的事物,使对方了解。现在大王说不用比喻就做不到这一点了。”王说:“是的。”

  9. 孟尝君与食客

  孟尝君推荐他的食客给齐王,经过三年而不被录用。这位食客就回来对孟尝君说:“君上将我推荐给齐王,三年尚未被录用。不知是臣下我的罪过?还是君上的罪过?”

  孟尝君说:“寡人曾听说,丝线依赖针而穿入,却不依赖针使它绷紧;嫁女儿要依赖媒人才能成功,但不能借媒人而使夫妇亲热。先生你的才干一定薄弱,还埋怨寡人吗?”

  食客说:“不是这样的,臣下听说周氏的喾,韩氏的卢,都是天下善跑的狗,看见兔子而指点给它,那么兔子绝逃不掉。如果远远望见,就放开狗,那么经过几世也捉不到兔子。不是这条狗无能,而是指点的人有过错。”

  孟尝君说:“不是这样的,从前华舟和杞梁二人,出战而死,他们的太太很悲伤,向着城墙而哭。城角为她倒塌,城墙也为她崩塌了一角。君子真正能表率于内,那么万物自然顺应于外。你看土壤尚且效忠于人,何况是食谷的君子呢?”

  食客说:“不是这样的,我看到鹪鹩筑巢在芦苇花上,用毛发粘得很坚固,那些建筑房子的工人尚且做不到,可以说是完整而坚固了。可大风吹来,芦花折断,卵子破了,小鸟死了,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它所寄托的地方使然啊!而且我们看,狐狸是人所想攻杀的,老鼠是人所想熏捕的。我未尝看见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攻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熏捕,为什么?这是所寄托的地方使然啊!”于是孟尝君又指点他到齐国,齐王任他为相。

  10. 时与运

  陈子向梁王游说,梁王内心虽然高兴,但又怀疑地说:“你为什么离开你们陈侯,反来教导我这小国的国君呢?”

  陈子说:“人与人能互相亲善是有道理的,而且一个人的遭遇要看他时运如何?从前傅说穿着粗布衣服,带着剑在秕传城中为人建筑,商王武丁晚间作梦,早晨寻得他,机会来了,傅说让武丁做了当时的王者;宁武为别人养牛,在大路上敲着车辐唱歌,回头见到桓公,得到任用,他帮桓公做了当时的霸者;百里奚被以五张羊皮卖给秦国,并作了秦国的俘虏,却受穆公任用,因此穆公成了当时的强者。评论这三人的德行,都不能做孔子的高徒。而现今孔子往来列国,南边在陈国、蔡国受困,又北上求通于齐景公,也受到冷遇,没有被任用。这是孔子的运气不好而景公的时运也不佳。以孔子的圣明,尚不能说服景公去掉怠慢,一时遭受阻碍,我又能怎么样呢?”

------------

卷十一 说服人的方法(3)

------------

  11. 林既的勇敢

  林既穿着熟兽皮做成的衣服朝见齐景公,齐景公说:“这是君子的服饰?还是小人的服饰?”

  林既不敢前进,又表情为难地说:“只看衣服的穿着,怎么足够作为衡量士人德行的标准呢?从前楚国人佩带长剑,戴高帽子,却出了个令尹子西;齐国人穿短衣,戴遂杰之冠,却有管仲、隰朋那样了不起的人;越国人身上画有花纹,头发剪断,却有范蠡、文种出来;西戎之人,衣服左衽,发结如椎,却有由余出来。假如像君上所说的,那么穿狗裘的人就应当学狗吠了,穿羊裘的人就应当学羊叫了。而且君上穿狐裘上朝,照上面的意思说,不是也应当有所改变吗?”

  景公说:“你真可算勇敢强悍了,现在还没看见你这样雄奇的辩论。但你这是人与人之间的争辩,还是可以战胜千乘之国呢!”

  林既说:“不知道君上所说究竟何所指?登临高峻危险之处而眼睛不眨,脚不疲软,这是工匠的勇敢强悍;潜入深渊之中,刺杀蛟龙,抱鼋鼍而出,这是渔夫的勇敢强悍;进入深山,刺杀虎豹,抱熊罴而出,这是猎人的勇敢强悍;不以断头为难事,裂开胸腹,暴露骸骨,流血于中原之野,这是武士的勇敢强悍。现在臣下站在广大的宫廷,改变脸色,严正辞辩,冒犯主君的威怒,眼前虽有轩车的赏赐,内心不为所动;身后虽有斧钺的威吓,也不为之恐慌;这就是我林既所以算得上勇敢强悍的缘故了。”

  12. 车前之覆

  魏文侯和大夫们喝酒,叫公乘不仁定规矩说:“喝酒不干杯的人,再罚一杯。”文侯自己却没有干杯。公乘不仁就举起白酒杯要罚他。文侯虽然看见了却不理他。侍者说:“不仁退去,主君已经醉了。”公乘不仁说:“《周书》说:‘前面车子翻了,后面车子要小心。’这是说它的危险,做人臣下的人不能轻忽,做人君的人也不能轻忽。现在主君已经定了酒令,令不施行,可以吗?”国君说:“是的。”举起酒杯就饮,饮完了,说:“请公乘不仁做上客。”

  13. 庄辛的辞辩

  襄成君开始受封的那一天,穿着华丽的衣裳,佩带玉剑,脚蹬白细绢鞋,站立于流水之岸上。大夫们拥着钟锤,县令们拿着鼓槌号令,呼喊着:“谁能渡王者过河呢?”

  楚大夫庄辛从此经过,见了很高兴,就托辞拜见,起立说:“臣下想握一握君上的手,可以吗?”襄成君生气,脸色变了,不说话。庄辛退后几步,洗洗手,说道:“君上难道没听说过鄂君子皙浮舟于新碧河上的故事吗?他乘坐刻有鸟形的船,上面有许多花草,张设华丽的伞盖,挥动着犀牛的尾巴,衣饰斑斓富丽,钟鼓之声齐鸣。一个掌舟楫的人抱着桨唱歌。歌词是:‘滥兮挷堇挠璨笥璨葜葜菅珊跚伛泷沌嫌韬跽彦で赜馓嵘婧雍!蹙羽担骸也欢迷礁琛D愠⑹晕矣贸锝馑怠!谑蔷驼倮匆桓鲈接锓朐保阌贸八档溃骸褚故呛我梗夷懿俳坝诖酥蘖鳎唤袢帐鞘裁醇眨矣行液屯踝庸灿瓮邸N页忻缮痛图衙赖恼溻剩砼篮玫慕跣澹淙慌匀思テ牢遥也⒉痪醯貌研撸晃业哪谛乃淙煌缵ぃ叶涛醋跃蛭疑钌盍私馔踝印I缴蕉加辛帜荆灸径加蟹种Γ夷谛南苍镁希豢志喜恢!谑嵌蹙羽突悠鸪こさ男漶牵呷ビ当倨鹦寤ǖ拿薇蝗ジ哺撬6蹙羽浅醯耐值埽僮龅搅钜粑皇侵传暋R桓稣浦坶脑饺耍心芎退煌独侄咔榫∫狻O衷诰显跄艹蕉蹙羽砍枷略趺床蝗缫桓稣浦坶娜恕OM晃站系氖郑共豢傻茫裁茨兀俊?

  襄成君就奉上双手向前,说道:“我年少的时候,也曾以美貌受长者的称赞。未曾受到如此突然的羞辱。从今以后,希望能以少年对长者的礼节,恭谨接受先生的教导。”

  14. 琴声的悲哀

  雍门子周带着琴去见孟尝君。孟尝君说:“先生弹琴也能使我悲伤吗?”

  雍门子周说:“臣下怎能使您悲伤呢?臣下所能使他悲伤的是那些起先贵盛一时,后来卑贱潦倒,与开始时家道殷富,后来清贫如洗的人。或者一个人身材魁伟潇洒,恰逢暴乱之世,不讲道理的君主,妄加无理的罪名;或者一个人处身于隐僻孤绝之地,与四邻不相往来,命运坎坷曲折,处处遭受厌弃,于穷巷之中备受委曲,找不到可以发泄的人;或者一个人年少失去父母,兄弟离别,家中财用不济,忧思窘蹙之情,填满胸臆。在这个时候,这些人当然不堪听闻飞鸟疾风的声音,穷愁潦倒得一点快乐没有。像这样臣下只要固定好琴弦,拿起琴来弹琴歌唱,再加以长嘘短叹,那一定会使他们涕泗横流,沾湿衣襟的。现在您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君,住的是宽广的大厦,深邃的宫房。放下罗帷,清风徐来,戏子和侏儒们在面前轮流上来献媚阿谀。闲来无事,就玩象棋,让郑国美女舞蹈,听楚国热切的风谣。用各种色彩来放荡眼目;用流俗的歌声娱悦耳朵。若要在水面游览,就连接舟船使它并列着,载着羽毛的旌旗,鼓吹作乐于深不可测的渊流;若要到郊野游玩,就骑马奔驰射猎在平坦的原野与广阔的园林之中,格杀猛兽;回到家,就在深宫中敲钟打鼓取乐。这时候,看天地之大,还不如一根手指,忘记了生死的烦恼,虽然有善于鼓琴的人,也不能使您悲伤啊!”

  孟尝君说:“不对!不对!我认为不是这样的。”

  雍门子周说:“然而臣下有一件事为您感到悲哀;声名与帝王匹敌,而使秦国受困的是您;联合五国之兵,向南面攻伐楚国的也是您。天下不会平安无事,不是合纵,就得连横。合纵成功了,那么楚国就成了王者,连横成功了,秦国就可称霸,无论是楚国称王,或者秦国称霸,都必向薛报仇。以秦、楚那样强大的国家,报仇于弱小的薛,好比拿把利斧去砍伐木槿一样容易,一定杀得片甲不留的。天下有见识的人,没有不为您感到心寒鼻酸的。千秋万岁以后,您的庙堂一定不能再有人祭祀了。高大的楼台颓坏了,曲折的园池也渐渐毁损,坟墓塌了,长满青草,变得平平的。儿童或捡拾柴草的人,都在坟上徘徊散步并唱着歌。众人见了,没有不悲愁的。他们为足下悲伤道:‘像孟尝君那样尊贵的人,怎么可以让他这样呢?’”

  于是孟尝君伤心地哭泣起来,眼泪还留在睫毛上未掉下来。雍门子周取琴弹起来;慢慢地拨动宫徵,微微挥弹羽角,弹奏了一支曲子。孟尝君涕流满面,汗流浃背,欷嘘着近前说:“您先生弹琴,使我田文立刻像一个国亡家破的人一般。”

------------

卷十一 说服人的方法(4)

------------

  15. 蘧伯玉

  蘧伯玉出使到楚国,在汉水岸上遇到公子皙。子皙手拿着喂马的草迎接他,说道:“请问贵客要上哪里去?”蘧伯玉靠在车前的横木上向他敬礼。公子皙说:“我听说一个上等的士人可以用神色托付他;中等的士人可以用言辞托付他;下等士人可以用财产托付他。我能用这三种士人的哪一种托付你呢?”蘧伯玉说:“我恭谨地接受你的托付。”

  蘧伯玉拜见楚王,使者的事务办完后,坐着聊天,从容不迫地谈到士人的事。楚王说:“哪一个国家士人最多?”蘧伯玉说:“楚国士人最多。”楚王非常高兴。蘧伯玉说:“楚国虽然士人最多,但楚国不能重用。”王吃惊地说:“这话怎么说呢?”蘧伯玉说:“伍子胥生长于楚国,却逃亡到吴国,吴国接纳他并任为宰相,后来出兵攻伐楚国,毁坏了平王的坟墓。伍子胥生长于楚国,而吴国能善用他。黄生长于楚国,奔走到晋国,治理七十二县,结果路人不捡拾别人遗失的东西,老百姓不得非分之财,城门不必关闭,国中没有盗贼,黄生长于楚国,而晋国能善用他。现在臣下来楚国,在汉水岸上碰见公子皙,要告辞的时候他告诉我说:‘上士可以神色付托他;中士可以言辞托付他;下士可以财产托付他。这三种人都可以身相托付吗?’又不知道公子皙将要去治理什么地方了。”

  于是楚王派使者乘坐一辆驷车,副使两辆,至汉水上追回公子皙。因此,子皙能再被楚国重用,这完全是蘧伯玉的力量啊!所以《诗经》上说:“谁善于烹鱼,我为他擦好锅釜;谁要回西方的老家,我会用好言语去安慰他。”就是这个意思。物与物相亲相和,道理本来就很微妙的。

  16. 祁奚救叔向

  叔向的弟弟羊舌虎和栾逞感情很好。栾逞在晋国犯罪,晋国因此杀了羊舌虎,叔向也为了此事做了奴仆。不久,祁奚说:“我听说小人得了权位,不争权夺利是不可能的;君子操心别人的灾难,不去挽救是不吉祥的。”于是就去拜见范桓子,劝告他道:“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会过分,刑罚不会滥用。赏赐若过分恐怕那些缺德小人也能受惠;刑罚若滥用恐怕那些才德君子也受牵累。我们宁可过分赏赐到缺德之人,不可因滥用刑罚而使君子受刑。所以尧用刑罚处死鲧于羽山,却重用他的儿子禹。周朝用刑罚杀死管叔、蔡叔,而用周公为相,这就是不滥用刑罚。”桓子听子就命令吏卒放出叔向。

  救助患难的人,其自身往往很危险,还要不怕麻烦与侮辱,这样有时还不能解救朋友的患难。现在祁奚只是谈论先王的德行,就搭救了叔向。学习哪里有止境啊!

  17. 衣服常新而不旧

  食客张禄看守大门,有一天拜见孟尝君说:“衣服常新而不旧,仓库常充满而不空虚,要做到这样有什么办法,君上知道吗?”孟尝君说:“衣服常新而不旧,就是要常修整它;仓库常充满而不空虚,就是要富有。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达到?你的高见可以说出来听听吗?”张禄说:“希望君上自己显贵就要提拔贤人,自己富有就要救济穷人,这样就能衣服常新而不旧,仓库常充满而不空虚了。”孟尝君认为他的话很有道理,欣赏他的涵意,认为他的辞令富有辩才。隔一天就派人奉送黄金百斤,织有文彩的布百匹赠给张先生。先生推辞不受。

  后来先生又拜见孟尝君。孟尝君说:“前日先生教导我衣服常新而不旧,仓库常充满而不空虚的好办法。我私下喜欢你的指教,所以派人奉送黄金百斤,织有文彩的布百匹赠给先生,先生为什么推辞不受呢?”张禄说:“君上要耗尽你的金钱,搬出你仓库的米粟来补充我们士人,那么衣服会坏,鞋子会破,而且生计不足,怎能衣服常新而不旧,仓库常充满而不空虚呢?”孟尝君说:“那么该怎么办呢?”张禄说:“秦国是个四面皆山的国家,因为关口阻塞,想游说求官的人无法进入,希望君上为我写一封长信,交我带给秦王,我前往若被任用,这是君上的帮忙;若前往而未被任用,虽然用各种方法去谋求也是无效的,那时我只好听命了。”孟尝君说:“我恭敬地答应你的请求。”

  孟尝君就写了一封信托交给秦王,结果张禄前往受到重用。有一天他告诉秦王说:“自从我到大王的国境,田地日渐开辟,官吏与百姓的政事渐上轨道,但是大王有一样东西尚未获得,大王知道吗?”王说:“不知道。”张禄说:“山东(指齐国)有宰相叫做孟尝君,他是贤人,天下没有紧急的变故便罢了,若有紧急的变故,他能收容天下英雄豪杰,与他联合、交往的,我想大概只有此人了。而大王为何不替我和他亲善呢?”秦王说:“我恭敬地听从你的高见。”于是就派人奉上一千块黄金给孟尝君。孟尝君正好在吃饭,停下来想一想,省悟了,说:“这就是张先生所谓的衣服常新而不旧,仓库常充满而不空虚的道理吧!”

  18. 庄子借米

  庄周家里贫穷,就去向魏文侯借贷小米。文侯说:“等我国中百姓将小米缴来,我会派人奉送上去。”庄周说:“今天我来的时候,看见路旁牛脚塘中有鲋鱼,叹着气问我:‘我还可以活吗?’我说:‘等我替你到南方见楚王,挖开长江、淮水来灌溉你。’鲋鱼说:‘现在我的性命有一盆水就活了,等你为我求见楚王,掘开长江、淮河的水来灌溉我,你就要到干鱼市场来找我了。’现在我因为贫穷的缘故来借贷小米,而你却说等我国中纳税的小米送来,才能赐我。等到送来了,也只有到佣工市场来找我了。”文侯就拿出百担的小米派人送到庄周的家里。

  19. 叔向谏平公

  晋平公问叔向说:“假使五谷收成不好,百姓传染疾病,这时北方的狄人又来攻打我们,我们怎么办呢?”回答说:“五谷收成不好,明年就能恢复,传染病不久也会停止,狄人也并不可怕。”平公说:“有比这更大的灾患吗?”答道:“大臣只重视爵禄多少而不认真劝勉君上;近臣怕犯罪也不敢说话;左右的宦者照顾和宠爱那些小官,而君上不知道。这算是真正的大患了。”平公说:“很好。”因此就下令给国中百姓说:“想要进谏的人,我替他保守秘密;左右宦者议论国家大臣的,犯罪。”

  20. 挖祖坟

  赵简子攻伐陶城,有两人先爬上去,死在城上。简子想要回俩人的尸体,陶丘的国君不给。承盆疽告诉陶君说:“简子要挖掘君上祖宗的坟墓,并和君上你的百姓交易,约定说:‘逃出都城,爬墙过来投降的人,就赦免他;否则就要挖他们祖宗的坟墓。已经朽坏的,就将骨灰散在空中,未腐败的就解剖他们的尸体。”陶君害怕了,就交出那两人的尸体谈和。

------------

卷十一 说服人的方法(5)

------------

  21. 孔子的学问

  子贡拜见太宰嚭。太宰嚭问道:“孔子这人怎么样?”答道:“我不知道。”太宰说:“你不知道,为何侍奉他呢?”答道:“正因为不知道,所以要侍奉他。我老师就像广大的山林一样,人民各取所需要的木材,都能获得满足。”太宰嚭说:“你有没有抬高你老师呢?”答道:“我老师是不必人去抬高的,我端木赐只像一堆土,以一堆土去增高大山,山的高度,未曾增加,而且这是不智之举。”太宰嚭说:“那么你对老师的学问,也应择善而取了。”答道:“世界上有这样一个大酒樽,而你不酌不饮,不知道是谁的罪过啊!”

  22. 孔子如江海

  赵简子问子贡说:“孔子为人怎样?”子贡答说:“我无法了解。”简子不高兴地说:“先生侍奉孔子几十年,完成了学业才离开他。寡人问你,你说无法了解,为什么?”子贡说:“我就像一个口渴的人饮江海的水,只知满足而已。孔子如同江海,我怎能了解他呢?”简子说:“子贡的话的确有理!”

  23. 孔子之贤

  齐景公对子贡说:“你拜谁为师?”答道:“我拜仲尼为师。”景公说:“仲尼贤能吗?”答道:“贤能。”景公说:“他贤能得好比什么?”答道:“不知道了。”景公说:“你知道他贤能,但不知他好比什么,这样可以吗?”答道:“现在说天高,无论是年少的,年长的,聪明或愚笨的,大家都知道它高。但有多高呢?大家都说不知道。所以,我知道仲尼的贤能,但不知道他好比什么。”

  24. 木杖撞钟

  赵襄子对仲尼说:“先生卑躬屈膝以晋见人主,已拜见了七十位国君了,但都不顺利。不晓得是世上没有贤明的国君,还是先生的理想本来就行不通?”仲尼不回答。

  隔天,襄子拜见子路说:“我曾经请教先生一些道理,先生不回答。如果知道而不答,就是故意隐瞒,隐瞒道理,怎能算是有仁德呢?假使果真不知道,怎能称为圣人呢?”子路说:“安置一口天下最响亮的钟,而用木杖来敲打它,怎能发出声音来呢?君上问先生,不就好像用木杖撞钟吗?”

  25. 命运与天理

  卫国将军文子问子贡说:“季文子三次时运不济,三次官运亨通,为什么呢?”子贡说:“他穷困时就侍奉贤者,通达时就提拔穷困的人,富有时就布施给穷人,显贵时能礼遇卑贱的人。穷困而能侍奉贤者,就不可欺侮;通达时能提拔穷困的人,就是忠爱于朋友;富有时能布施给穷人,那么宗族的人就亲近他;显达时能礼遇低贱的人,就会得到老百姓的拥护。所以他有所得,是天理本来如此;有所失,是个人的命运。”文子说:“失意而终不能得志,是什么缘故呢?”答道:“就是因为他穷困时不侍奉贤者,通达时不提拔穷困的人,富有时不布施穷人,显达时不礼遇低贱的人。那么他如有所得,是他的运气;若有所失,是天理本来如此。”

  26. 孔子放管仲

  子路问孔子说:“管仲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是大人物。”

  子路说:“从前管仲向襄公游说,襄公不高兴,这是没有辩才;想立公子纠而不能成功,这是没有才能;在齐国的家遭遇摧残而不感伤,这是不仁慈;被囚禁在槛车中而没有羞惭的样子,这是不知耻;侍奉自己曾用箭射过的国君,这是不忠贞;召忽殉职而死,管仲不死,这是没有仁心。老师为何说他伟大呢?”

  孔子说:“管仲游说襄公,襄公不高兴。不是管仲无辩才,而是襄公不晓得用人;想立公子纠而不成功,不是没才能,而是时运不济;在齐国的家被摧残而不感伤,不是不仁慈,而是了解天命;被囚禁于槛车中而没有惭愧的样子,不是不知耻,而是自己抑制自己;侍奉自己所射过的国君,不是不忠贞,而是懂得权变;召忽殉职而死,管仲不死,不是没有仁心,因为召忽是为人臣下的人材,若不死便为军队所俘虏,死了就留名于天下,这样为什么不死呢?管仲是天子的辅臣,诸侯的宰相,死了就难免成为水沟里的腐尸。不死的话,他的功业能遍施于天下,为何要死呢?由!你是不知其中道理的。”

  27. 赵衰之贤

  晋平公问师旷说:“咎犯和赵衰比较谁贤能呢?”答道:“阳处父想做文公的臣子,依托于咎犯,经过三年尚未达成愿望。依托于赵衰,三天就达成愿望。空有智慧而不能了解手下的士人,就是不聪明;知道了而不报告君上,是不忠贞;想说而不敢说,是不勇敢的;已经报告了,但君上不采纳,是自己不贤能。”

  28. 越变越好

  赵简子问成抟说:“我听说羊殖是位贤能的大夫,他的德行怎么样呢?”答道:“臣下不知道。”简子说:“我听说你跟他很要好,你都不知道,为什么?”成抟说:“他做人常常变化。他十五岁时,清廉而不隐藏他的过错;二十岁时,仁爱而好义气;三十岁时,作晋国的中军尉,勇敢而好仁道;五十岁时,当边城的将领,远方的百姓又来和他亲善。现在我已经五年不见他了,恐怕他又改变了,所以不敢说我知道。”简子说:“果然是位贤明的大夫,每转变一次进步一次。”

------------

卷十二 不辱使命(1)

------------

  1. 使者两难

  《春秋》的辞句,其字面的意义相反的有四处:既然说:“大夫办事不可专断,就是不可擅自生事。”又说:“出了国境为国办事,假使可安定社会,有利于国家的事也可以专权。”既然说:“大夫奉君上的使命出国,对事务的处置由大夫决定。”又说:“奉君上的使命出境,听到国君父母死亡的消息,只可慢慢走,不可返回。”这是什么缘故呢?

  道理是这样的:以上那些义例,各有各自的条目,不能转移,混淆。不可擅自生事,是说平常一般的原则;可以专权,是说拯救危难,铲除祸患的事;进退由大夫自己决定,是说将帅带兵打仗的事;慢慢走而不可返回,是指出使的时候,路上听到国君父母死亡的消息。公子子结随便生事,《春秋》不责备他,是因为他救了庄公的危难。公子遂随便生事,《春秋》讥评他,是因为僖公并无危难之事。所以,君上有危难而不专权赴救,这是不忠贞。假使没有危难而随便生事,这是不守臣下的本分。

  古书上说:“《诗经》没有一成不变的解释,《易经》没有一律吉祥的卦文,《春秋》没有死板普遍的义理。”就是这个意思啊!

  2. 使者的言辞

  赵王派遣使者到楚国,并弹瑟为使者送行,告诫他说:“一定按我吩咐的话说。”使者说:“大王弹瑟不曾这样悲切过!”赵王说:“宫商诸弦调整得好的缘故罢!”使者说:“调整好了怎么不在弦柱上做个记号呢?”赵王说:“天气有干燥与潮湿的不同,因此弦也会受影响而有缓急之差。宫商变迁不可预料,所以不做记号。”使者说:“贤明的君主派遣使者,将事务任命给他,并不用言辞来限制他。遇到吉事就要向人祝贺,遇到凶事就要向人吊慰。如今楚国和赵国相距有千余里,吉凶忧患不可预料,好比瑟柱不可做记号。”

  《诗经》说:“众多赶路的使者们,内心每每担忧不能及时完成使命。”

  3. 使者的信用

  楚庄王起兵攻伐宋国,宋国派人告急求救于晋,晋景公想遣兵拯救宋国。大夫伯宗进谏道:“上天正在开启楚国的国运,不可出兵讨伐。”于是寻求壮士,获得霍国人叫解扬的,字子虎,派他去告诉宋国不要投降。解扬路过郑国,郑国刚和楚国亲善,因此捉住解扬,献给楚国。楚王用优厚的礼物赏赐解扬,跟他约定,叫他把晋国人主的话有意反说,叫宋国赶快投降。三次要挟,解扬才答应。因此楚人就让解扬乘着楼车,命令他呼唤宋国投降。但是解扬却违背与楚国的约定,反而传递晋君的命令道:“晋国正派所有的军队来拯救宋国,宋国虽然紧急,但也千万不要投降了,晋兵立刻到了。”

  楚庄王大发脾气,要烹煮他。解扬说:“君上能制定法令,这是正义;臣下能完成使命,这是守信。禀受我君上的命令出国行事,虽然死了,不能有二心。”楚王说:“你已答应我,后来又违背了,信用在何处呢?”解扬说:“我答应你,是想要完成我的使命,我死无遗恨。”回头对楚君的臣下们说:“做人臣下的不要忘记我这个为国君效忠,反而被杀死的人。”楚王的几位弟弟都劝告楚王赦免他。因此楚王最后赦了解扬,让他回去。晋国就分给他上卿的爵位,所以后世的人称他为霍虎。

------------

卷十二 不辱使命(2)

------------

  4. 勇士唐且

  秦王以五百里的土地要交换鄢陵,鄢陵的国君不接受,派遣唐且为使者向秦王致歉。

  秦王说:“秦国攻取韩国,消灭魏国,鄢陵君只以五十里的土地存在,我岂是害怕他的威力吗?我只是尊重他的道义罢了。现在寡人以十倍的土地和他交换,鄢陵君推辞不接受,是轻视寡人呀。”唐且避开坐席,回答说:“不是这样的。我们鄢陵是一向不计较利害的。鄢陵君接受祖先的土地,理应保守它。虽然有千里的土地要交换,也是不可以的,哪能仅以五百里就可以呢?”

  秦王愤怒起来,脸色变了,怒气冲冲地说:“你也曾经看到天子发怒吗?”唐且说:“臣下未曾见过。”秦王说:“天子一旦发怒起来,横卧的尸体有百万之多,千里之内,尽染鲜血。”

  唐且说:“大王也曾见穿布衣韦带的士人发怒吗?”秦王说:“布衣韦带的士人发怒时,只是脱去帽子,光着脚,在地上叩头而已,哪个不知呢?”唐且说:“这是匹夫愚人的脾气而已,不是布衣韦带的勇士发怒。专诸刺杀王僚时,彗星冲袭月亮,流星白天出现;要离刺杀王子庆忌时,苍隼在台上拍击;聂政刺杀韩王的季父,白虹横贯太阳。这三个人都是布衣韦带的士人发怒,加上臣下合计就有四个了。当他们含着怒气没有发泄时,其凌厉之气,上达霄汉。士人不怒就罢了,一怒之下,横尸两人,血溅五步。”于是就握着短刀,起立看着秦王说:“现在就是勇士发怒了。”

  秦王脸色变了,跪下来说:“先生请坐,寡人清楚了。秦国攻破韩国,消灭魏国,鄢陵唯独以五十里的地方,幸能保存,完全是重用先生的缘故啊!”

  5. 子贡求救

  齐国攻打鲁国。子贡晋见哀公,请向吴国求救。哀公说:“要不要动用祖先的宝器呢?”子贡说:“让吴国索取了我国的宝器,再兴兵助我,恐怕靠不住。”因此就以六副杨干麻筋做了弓箭前往。子贡告诉吴王说:“齐国不行正道,想使周公的后代失去禄位。况且鲁国的赋税有五百,邾国的赋税有三百,不知道用这些钱增加齐国的收入,对吴国有利没有?”吴王害怕起来,就兴兵拯救鲁国。诸侯们说:“齐国攻伐周公的后代,而吴国能来拯救。”因此都来朝见吴王。

  6. 仓唐之使

  魏文侯封太子击到中山去。过了三年,没有派使者往来两国之间。有一位舍人,是赵国人,名叫仓唐的,进谏说:“做人子女的,三年未知父亲的消息,不能叫孝顺;做人父亲的,三年不管儿子,不能叫慈爱。君上为什么不派遣人出使大国呢?”太子说:“我已经盼望很久了,尚未得到可以出使的人。”仓唐说:“我愿意奉命出使。请问君侯有何嗜好?”太子说:“君侯嗜食晨凫,喜爱北方的犬。”于是就派遣仓唐牵着一双北犬,奉着一双晨凫,献给文侯。

  仓唐到达后,请求谒见,说:“我是您罪孽深重的儿子击的使者,不敢列于大夫的朝廷,谨利用空闲的时间,奉着晨凫,敬献给您的庖厨,牵着北犬,恭敬地上奉给您的近臣。”文侯高兴地说:“击爱我,知道我的嗜欲,知道我的喜好。”因此召见仓唐,说:“击身体没有毛病罢。”仓唐说:“嗯!嗯!”这样一问一答,一共三次,忽然说:“君上派出太子,封他为国君,直呼他名字,是不礼貌的。”文侯吃惊地改变脸色,问道:“你的君王还好吗?”仓唐说:“我要来的时候,他尚在宫庭里拜送书信呢!”文侯回头指着左右侍者说:“你的君王,身高和谁一样。”仓唐说:“按照礼节,比拟一个人必须找适当的对象,诸侯不可有所匹敌,因此找不到比拟的对象。”文侯说:“他身高跟寡人比如何?”仓唐说:“君上赐给他外府的皮裘,还能穿得,赐给他的尺带,不必再更改。”文侯说:“你的君王研究什么?”仓唐说:“研究《诗经》。”文侯说:“《诗经》中他喜好什么?”仓唐说:“喜好《晨风》、《黍离》二首。”文侯自己读《晨风》之诗道:“那疾飞的晨风鸟,飞入苍郁的北林了,我好久不见贤明的君上,内心忧愁不能忘怀,奈何!奈何!难道他早已将我遗忘了吗?”文侯读完说:“你的君王以为我遗忘了他吗?”仓唐说:“岂敢,常常想念罢了。”文侯又读《黍离》之诗道:“那垂垂的黄米,那稷谷的幼苗;我慢慢行走在征途上,心中十分烦恼,了解我的人说我心忧,不了解我的人,说我有何奢求?悠悠的苍天啊!这是为什么?”文侯说:“你的君王在埋怨吗?”仓唐说:“岂敢!时常想念罢了。”文侯于是派遣仓唐赐一副衣裳给太子,命令仓唐在鸡鸣时到达。

  太子起床迎拜,接受赏赐,打开衣箧,看见衣裳全部颠倒了。太子说:“这是催促我早点动身,君侯要召见我了。”仓唐说:“臣来的时候,君侯没有下这个命令。”太子说:“君侯赏赐我衣服,并不是因为寒冷的关系。是想召见我,不再和别人计议,所以命令你鸡啼的时候抵达。《诗经》说:‘东方尚未破晓,做臣下的为了赶上早朝,慌张之间,颠倒衣裳,颠来倒去间,已有人从君侯之处来催召我了。’”于是就西去谒见。

  文侯非常高兴,摆上酒席,说道:“远离贤人而接近自己宠爱的人,不是国家的好政策。”就派出少子挚,封到中山,使太子击回国。

  所以说:“想要了解他的儿子,看看他结交的朋友;想要了解他的国君,看看他所派遣的使者。”赵国仓唐出使一次,便使文侯变为慈父,使击成为孝子。太子用《诗经》的诗句称赞说:“凤凰飞来了,发出美妙的叫声,它们飞翔又落下,栖息在梧桐树下。周朝的王室,也有众多的贤能之士,做天子的使者,归顺爱戴天子。”这也是形容仓唐啊!

------------

卷十二 不辱使命(3)

------------

  7. 豚尹出使

  楚庄王想攻伐晋国,派豚尹去探察虚实。回来说:“不可以攻伐的。在上位的人,忧思国事,而百姓们生活安乐。而且有贤明的大臣叫沈驹。”

  隔了一年,又派豚尹去探察,回来说:“可以了。起初的贤人死了。阿谀奉承的人,多在国君的宫室中,他们的国君爱好享乐而不讲求礼法;在下位者处境危险,埋怨在上位的人,上下离心离德,不能合作。兴兵去攻伐,百姓一定首先造反。”庄公听从他,果然像他说的一样。

  8. 柳下惠的辩辞

  梁王集合群臣而评议他们的过错。任座进谏说:“君上国家土地广大,人民坚强而众多,可国内没有贤人辩士,怎么办?”

  王说:“寡人国家小而窄,人民柔弱,臣下不多,寡人自己治理,何必用贤人辩士呢?”

  任座说:“不能这样说。从前齐国无故起兵打鲁国,鲁君很担心。召见他的相国说:‘怎么办呢?’相国回答道:‘柳下惠年少时好学,长大后智慧高,君上试一试召见他,命他出使于齐国。’鲁君说:‘我是千乘的君主,亲身出使到齐国,齐国都不听。柳下惠只是布衣韦带的士人,派他出使,又有什么好处呢?’相国答道:‘臣下听说向人乞求不到火种,不指望燃烧罢了。现在派柳下惠出使到齐国,虽然无法解除齐兵,但只要鲁国不被攻伐得更厉害就行。’鲁君就说:‘是这样吗?’相国就派人去召见柳下惠。柳下惠来了,进门提起衣裳,不趋前下拜。鲁君避开席位站起来说:‘寡人是饥饿了才求黍稷,口渴了才掘井的人,以前没有喜事召见你。现在国事紧急,百姓恐惧,希望委托大夫你出使齐国。’柳下惠说:‘好的。’于是东行谒见齐侯。齐侯说:‘鲁君恐惧吗?’柳下惠说:‘我们君上不怕。’齐侯怒气冲冲地说:‘我看你们鲁国,混乱恐慌,像要灭亡一样,百姓拆掉屋子,砍伐林木来抢修城郭。我看你们鲁君像我国公卿大夫的子弟,你说他不害怕,为什么?’柳下惠说:‘我们君上所以不恐惧,是因为祖先是周朝宗室分封的鲁国。您君上的祖先也是起源于周室,封到齐国,他们一起走出周的南门,杀了一只羊,约定说:‘此后子孙如有敢于互相攻伐的,教他与这双杀掉的羊同罪。’我们君上就因为那只杀掉的羊,所以不恐惧。’齐侯因此解除围兵,后退三百里。柳下惠只是个布衣韦带的士人,终于解除齐兵,消释鲁国的灾难,假使没有贤人辩士,怎么行呢?”

  9. 陆贾说服尉佗

  陆贾随从汉高祖平定天下,人家都称他为有口才的辩士,奉侍于皇帝左右,常出使诸侯之国。等到高祖称帝,中国刚刚安定,尉佗平定南越之乱,因而自立为王。高祖派陆贾出使,赏赐尉佗一个印信,正式封为南越王。

  陆生抵达之时,尉佗头发像木椎,坐在那里,形状如箕,召见陆生。陆生乘机劝说尉佗道:“足下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祖宗坟墓都在真定。现在足下弃反本性,捐除帽子与衣带,想要以小小的南越,和天子相争衡,作为对等的国家,祸患就要降临自身了。而且,当初秦朝政事荒失,诸侯豪杰,比肩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领咸阳,项籍违背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都臣属于他,可以说是最强大的了。但是汉王崛起于巴蜀,驱策天下,威震诸侯,结果诛戮项羽而消灭他。五年之间,海内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致,而是上天有意成全。天子听说君王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全天下的人诛讨暴逆之徒,朝中将相都想派兵征讨大王。天子因为怜悯百姓刚刚劳苦过去,暂且休息一下,派遣我带印给君王,剖开符信,互通使节,君王理应到郊外迎接,向北面,以臣下自居,如今反想以新缔造而未整顿的南越,在此逞强不服。汉朝果真听说如此,便会掘开并焚烧君王祖先的坟墓,诛戮您的宗族,派遣一偏将军,带领十万兵众莅临南越,南越人便会杀了大王你,向汉投降,简直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于是尉佗就赶忙站了起来,向陆生道歉:“我住在蛮夷的地方太久了,忘了礼节道义。”

  因此问陆生说:“我和萧何、曹参、韩信比较,谁比较贤能?”陆生说:“君王好像比较贤能。”又问道:“我和皇帝,哪个贤能?”陆生说:“皇帝兴起于丰沛,讨伐暴虐的秦朝,诛戮强劲的西楚,为天下人兴利除害,承继五帝、三王的事业,统治中国。中国人民为数近亿,土地有万里之广,占据天下最肥沃的地方,人口众多,交通发达,各种物产殷实富厚,政事出于一家,自从开天辟地以来还没有过。现在君王的人众不过数十万,都是蛮夷未化之人,地势崎岖不平,处于高山大海之间,好比汉朝一个郡,怎能和汉王比较呢?”尉佗大笑说:“我不在中国起事,所以在此地称王,假使让我居住中国,怎么不如汉朝呢?”尉佗因此对陆生特别喜爱,并挽留他数月,设酒相乐,说道:“越国之中,没有值得畅谈的人,自从你来,使我每天听到一些未曾闻见的消息。”

  临别赏赐陆生一个装着各种宝物的袋子,价值千金,另外又送了千金。陆生就授任尉佗为南越王,命令他称臣,遵奉汉朝的规约。当他回报汉朝,高祖非常高兴,就授他为太中大夫。

------------

卷十二 不辱使命(4)

------------

  10. 不屈的使者

  晋、楚两国之君在宛邱举行亲善会盟,宋国也派使者参加。晋、楚的大夫对宋国使者说:“用去见天子的礼节恭敬地拜见我们国君,我就带你去晋见。”使者说:“帽子虽然坏了,还是应当戴在上面;鞋子虽然是新的,也应该穿在下面;周室虽然衰微,诸侯也不能改变他的身份。纵使军队爬上宋国的城墙,也不更换我的服装。”说完就作揖离开。诸大夫看了很惊讶,就用诸侯的礼节接见他。

  11. 使者诸发

  越国派使者诸发拿一枝梅子赠给梁王。梁王有一个臣子叫韩子,转头向左右的官吏说:“哪有用一枝梅子赠送列国之国君的道理呢?等我为你们去羞辱他。”就出去告诉诸发说:“我们大王有命令,吩咐说客人戴帽子就以礼貌召见,不戴帽子就不见。”诸发说:“那越国也是天子的封地,不居於冀、二州的中原,而处在偏僻的海边,驱逐外族而为住所,但蛟龙又和我们争夺,所以要把头发剪断,身上画了花纹,色彩斑澜可观,好像龙子的缘故,就是要防避水神。现在大国的命令说,戴帽就以礼节召见,不戴帽则不见。假使大国的使者有一天也访问敝国,敝国的国君也下命令说:‘客人一定要剪发纹身才召见他。’这样你们大国作何感想?如果你们内心觉得合适,我愿意借顶帽子晋见,如果你们内心觉得不舍适,希望不要变更我国的习俗。”梁王听到这件事,就披着衣服出来见诸发,下令赶走韩子。

  《诗经》上说:“只有德才兼备的使者,能应对多变的天子。”就是这个意思罢。

  12. 晏子出使

  晏子出使吴国,吴王告诉行人说:“我听说晏子是北方有辩才、熟悉礼节的人。”命令傧者:“客人来了就说天子召见。”隔一天,晏子有事情到宫廷。行人说:“天子召见你。”晏子有三次面露不安的样子,说:“我受敝国国君的命令,出使到吴王的处所,我没有才干,迷迷糊糊走入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呢?”然后吴王说:“夫差请见。”结果晏子用诸侯的礼节入见他。

  13. 晏子讽吴王

  晏子出使吴国。吴王说:“寡人一向寄居在偏僻简陋的蛮夷地方,很少受到君子的教养,有不对的地方,请指教我,不要见怪!”晏子不安地避开座位。吴王说:“我听说齐君为人阴险而傲慢,粗野而残暴,你容忍他为何容忍到这样过分呢?”晏子退后答道:“我听说一个人小事不会做,粗陋的事情也会做不好,这样一定要操劳;大事做不到,小事不屑做,这样一定要贫穷;权位大而不能号召别人,权位小而不能到别人家门前求人,这样一定要困苦。这是我所以要做官的缘故,像臣下这种人哪能用大道去教导百姓呢?”晏子出来了,吴王笑道:“今天我讥笑晏子,好像一个人没有衣服穿而去讥笑大户人家。”

  14. 晏子吃橘

  景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送来几个橘子,旁边放了一把削皮刀。晏子不剖就连皮吃了。楚王说:“橘子应当剖皮。”晏子答道:“臣下听说,在人主面前接受赏赐,瓜桃不可削,橘柚不可剖。如今您没有吩咐,臣下我不敢剖,可是臣下并不是不知道。”

  15. 晏子反讽楚王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知道了,就告诉左右的官吏说:“晏子是贤能的人,现在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方法呢?”左右的官吏答道:“等他来的时候,我捆绑一个人从大王的身边走过去。大王就问:‘是哪里人?’我们回答:‘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犯了盗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和晏子站着谈话。有一个人被绑着,经过楚王身边。楚王说:“绑的是哪里人呢?”答道:“是齐国人。”王说:“犯什么罪?”答道:“犯偷盗罪。”王说:“齐人本来就好偷盗吗?”晏子回过头看那犯人说:“江南有橘子,齐王派人拿去种在江北,结果长大不是橘子,变成枳,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土地性质不同使它这样的。现在齐人居住齐国不敢偷盗,到了楚国就变了盗贼,岂不是楚国的土地使他这样的吗?”楚王说:“我想伤害你,却反而伤害了自己。”

  16. 晏子不入狗门

  晏子出使楚国。晏子身材矮小,楚国人做一个小门在大门旁边,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就从狗门入。现在我出使楚国,不应该从这个门进去。”招待的人只好从大门带领他入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答道:“齐国的临淄有三百闾,人们张开袖子便成布帷,挥去汗水好像下雨,肩并着肩,脚跟挨着脚跟,怎么没有人呢?”楚王说:“可是为什么派你来呢?”晏子答道:“齐国派遣使者各有对象,那些贤能的人派遣给贤明的君主,没才干的人派遣给没才干的君主。我晏婴最没才干,所以只能出使楚国。”

------------

卷十二 不辱使命(5)

------------

  17. 化险为夷

  秦、楚两国交战,秦王派人出使楚国。楚王派人戏弄使者说:“你来的时候也曾占卜吗?”答道:“是的。”“占卜的结果怎么样呢?”答道:“很吉祥。”楚人说:“哎!不要吹牛了,你们国家并没有好的龟甲。我们大王要杀你去衅钟,怎么会吉祥呢?”使者说:“秦、楚交战,我们君王派我来,先窥探一下,假使我死了不回去,那么我们君王就知道戒备,整顿军队来防范楚国侵略,这是我所说的吉祥。而且假使一个人死了以后失去知觉,那又何必衅钟呢?死了以后有知觉,我哪里会帮助楚国反秦国呢?我一定会使楚国的钟鼓无声,钟鼓无声就没有办法召唤士兵,也就无法调谴君主的军队了。杀掉人家的使者,阻止人家的计划,不是古代通行的办法。你身为大夫的人,请考虑考虑吧!”来人将这些话报告楚王,楚王于是赦免了他。这叫做化险为夷,改变命运。

  18. 梧桐之大

  楚国派使者到齐国访问,齐王设宴在梧宫款待他。

  使者说:“好大的梧桐啊!”

  王说:“大江大海里的鱼,可以吞没舟船;大国的树木也一定是巨大的。使者何必惊怪呢!”

  使者说:“从前燕国攻打齐国,军队循着雒路,渡过济桥,烧毁雍门,攻击齐国的左边,使右边空虚。王歜在杜山吊死,公孙差在龙门战死。燕兵在淄水和渑水放马饮水,在琅邪山斩获不少人众。齐王和太后奔逃到莒国,亡命到城阳的山上。在这时,梧桐有多大呢?”

  王说:“由陈先生回答他。”

  陈子说:“我口才不如刀。”

  王说:“刀先生应对他。”

  刀说:“使者问梧桐的年龄吗?从前楚平王无道,加害申氏,杀了伍子胥的父亲和长兄。子胥散披头发在吴国讨饭。阖闾重用他为将相。三年后,吴兵报了楚国的仇恨,在柏举战胜,获首级百万,楚将囊瓦奔逃到郑国。楚王接受随国的保护。子胥引兵入郢都,军队如云涌般,行进于首都郢城。子胥亲自射击宫门,挖掘平王的坟墓,指责他的罪行,说:‘我的先人没有罪,你竟杀死他。’叫士兵每人鞭挞一百下,然后才停止。那时候,梧桐之大已可以做子胥的弓把了。”

  19. 引来战火的使者

  蔡国派遣师强、王坚出使于楚国。楚王知道了,说:“一定都是些鼎鼎有名的人,为了表示他们军队强盛,国王意志坚定吗?”于是召见他们,可却发现这两人根本不知礼仪的次序,看看二人的长相,便怀疑他们的姓名,不但声音听来丑陋,外形看了也使人讨厌。于是楚王大怒,说:“当今蔡国无人了吗?假使这样,这个国家可以讨伐;有人而故意不派遣吗?假使这样,也可以讨伐,是专门用这两人来嘲笑寡人吗?假使这样,也可讨伐。”因为派遣两个使者,结果使楚王想到三种攻伐的理由,这是蔡国糊涂啊!

  20. 细察敌情

  赵简子将要派兵袭击卫国,先遣史黯去探察虚实。史黯待了一个月零六天才返国。简子说:“为什么去那么久呢?”史黯说:“想图谋利益,反而遭到损害,这是因为不小心观察的缘故。现在遽伯玉在卫国为相,史帮助他。孔子在那里作客,子贡在卫君的前面听候差遣,非常恭顺。《易经》上说:‘涣其群,元吉。’涣就是说那些贤人能化解危险的局面,群是象征人数众多,元是吉的开始。涣其群,元吉,就是辅佐的人多是贤人。”

  简子听了,就收住军队,不敢妄动。

  21. 良言胜过天鹅

  魏文侯派遣舍人毋择,奉献一只天鹅给齐侯。毋择在半路让它跑掉了,只好献上一只空笼子。他朝见齐侯说:“敝国君派我毋择来奉献天鹅,途中天鹅饥饿口渴,我就把它放出饮食,结果天鹅一飞冲天,就不回来了。我心想并不是没钱再买只天鹅,只是哪有人做他国君的使者,而把国君的钱币轻易花费的呢?心想我并不是不能拔剑砍头,使自己肉体腐朽,让骸骨暴露于荒野之中,为的是恐怕我的主上从此有贵天鹅而贱士人的罪名。心想我并不是不敢逃走到陈国和蔡国之间,是恐怕断绝两国的来往。因此我不敢爱惜性命,逃脱一死,来献上空笼,请主君用斧质来砍杀我。”齐侯非常高兴,说:“寡人今天听了这些话,胜过得到三只天鹅。寡人在都城郊外有块百里的地方,愿意献给先生作为汤沐邑。”毋择对答说:“哪里有人为他的国君出使,而轻易地去贪得诸侯的土地呢?”于是他就走出去,不再回来。

------------

卷十三 权谋之术(1)

------------

  1. 权谋的种类

  圣贤的君王在办理一件事的时候,一定先要审慎地谋划考虑,然后用蓍龟加以占卜,考察吉凶。国中贫贱的人都参加意见;连捡柴火的工役,也都竭尽他们的心思,所以办了上万件的事,也不会有失算的地方。古书说过:“大众的智慧,可以预测天机。而综合各方意见,必须由一人独自去裁断。”这是伟大谋略的方法。

  权谋有两种,上等的权谋可以预知天命,其次的可以测知人事。知天命的人,可以预见存亡祸福的根源,早知盛衰废兴的发端,预防祸事于未发生之前,避免灾难于未形成之先。像这种人生在乱世,不会危害到自己的生命,生在太平盛世,就一定能得到国家的权位。那知人事的人也不错,遇事时能知道得失成败的差别,而追究到事情的结果,所以做事不会失败。孔子说:“一个人可以和他一起实践人生的大道,未必能和他谋划出一个权宜的办法。”如果不是能预知天命,预测人事的人,谁能使用权谋的法术呢?

  权谋有正义与邪恶两种:君子的权谋是正义的,小人的权谋是邪恶的。用心正义的人,他的权谋追求公平,所以他为百姓尽心尽力,完全出于至诚;那用心邪恶的人,因为喜好私利,所以他为百姓做事,完全出于诈伪。诈伪就引起乱事,诚心就太平无事。因此,尧的九位大臣办事诚恳,就被朝廷重用,其他四位大臣因为办事诈伪,就被杀于草野。至诚的人,可以延续到后代子孙;诈伪的人,当世就被消灭了。知天命知人事,而擅长于权谋的人,必须审察诚诈的根源后果,来立身处世,这也是权谋的方法之一。明智的人办事,当圆满的时候,就考虑有过分的弊病,当平稳的时候,就考虑有危险的倾向。当安全的时候,就恐怕发生危险;当委曲不顺利的时候,就想办法使事情顺利。由于他预先防范,惟恐考虑不周,所以他事业圆满,不会有缺陷的。

  2. 智而多疑

  杨子说:“做一件事能使人变得贫穷,也能使人变得富有,就会影响人们干这件事的行动;做一件事可以使人获得生存,或使人丧失生命,那是会伤害到一个人的勇气的。”仆子说:“杨子有智慧,但是不知天命,所以他内心多疑。”古语说:“知道天命的人就不会疑惑。”晏婴就是这样的人。

  3. 孔子的悲伤

  赵简子说:“晋国有泽鸣、犊犨,鲁国有孔丘。我杀了这三人,就可以夺取天下了。”因此就召见泽鸣、犊犨,以政事任命他们,借机杀害。又派人去鲁国聘请孔子。

  孔子行到黄河渡口,面临着河水观望着,说:“美丽的河水啊!浩浩荡荡地流着。我孔丘今天不能渡过去,这是命中注定的吧!”子路上前说:“敢问这话怎么说?”孔子说:“泽鸣、犊犨是晋国有贤德的大夫,赵简子还没得志的时候,和他们同闻共见,志同道合,等他得志了,便杀掉他们,然后掌握政权。所以我听说:一个国家之内,如果剖腹取出婴儿,焚烧未长成的草木,那么麒麟就不去那种地方;将沼泽的水取干,然后下去捉鱼,这样蛟龙不会去那种沼泽;翻倒鸟巢,毁掉鸟卵,那么凤凰便不在那里飞翔。我听说君子都很悲伤他的同类的下场。”

  4. 圣人之智

  孔子和齐景公坐着论事,左右的官吏忽然报告说:“周室派使者来通告说周的宗庙烧掉了。”齐景公出来问道:“什么庙?”孔子说:“是王庙。”景公说:“你为什么知道呢?”孔子说:“《诗经》说:‘伟大的上帝,神所赋予的绝无差误。上天给有仁德者福报。’同样的道理,神也降祸给无德的人。王改变文王、武王的制度,建筑玄黄宫室,车马都奢华无度,上天不会振兴他,因此就降灾给他的庙宇,所以我知道这件事。”景公说:“上天为何不伤害他的生命,而伤害他的庙宇呢?”孔子说:“那是因为文王的缘故。假使伤害他的身体,文王的祭祀不是断绝了吗?所以伤害他的庙宇来表明他的罪过。”左右的官吏进来报告说:“烧的是周王庙。”景公大为惊讶,起身拜了两拜,说道:“很好!圣人的智慧怎能说不伟大呢!”

------------

卷十三 权谋之术(2)

------------

  5. 听于无声

  齐桓公和管仲计划讨伐莒国,谋议尚未宣布,国人已经知道了。桓公感到奇怪,便问管仲,管仲说:“国内必定有圣人。”齐桓公感慨地说:“哎!白天那些服劳役的人,有一个拿着柘杵向上看的,大概就是那人吧!”于是下令再召集人来服劳役,不能互相替代。

  一会儿,东郭垂来了。管仲说:“一定是这个人。”于是命令傧者引领他进来,依照等级站着。管仲说:“说讨伐莒国的是你吧?”答道:“是的。”管仲说:“我并没有说要讨伐莒国,你为什么说要讨伐莒国呢?”答道:“我听说君子善于谋议,小人善于揣测。我是私自揣测的。”管仲说:“我没有说伐莒,你怎么揣测?”答道:“我曾听说君子有三种脸色:喜乐,是敲钟击鼓奏乐时的脸色;哀愁安静清闲,是家有丧事的脸色;脸上带着盛怒的表情,是将要用兵的脸色。那天我遥望主君在台上,脸上带着盛怒的表情,这是将要用兵的脸色。主君只是叹气而不唱歌,所谈论的是莒国。主君举起手臂,指向的地方也是莒国。我私下思虑,那些小诸侯中,尚未降服的,只有莒国,所以说出伐莒的事。”

  当时的君子就评论说:“一般来讲,耳朵所以有所听闻,是因为有声音的缘故。现在不听到声音,而仅凭脸色和手臂就知道事情,这是东郭垂的本事。桓公和管仲虽然善于计谋,却不能隐瞒圣人听闻于无声之间,看见于无形之际。所以桓公就赐他俸禄,并且尊敬他。”

  6. 屠余的远见

  晋国史官屠余看见晋国混乱,又看见晋平公骄矜而不讲求道义,因此就想法离开晋国回到周朝。

  周威公召见他,问道:“天下的国家,谁先灭亡?”答道:“晋国先亡。”威公问何以见得。答道:“我不敢坦白向晋公进谏,我只告诉晋公一些上天所表现的奇怪现象,如日月星辰的运行大都不合轨道。晋公却说:‘怎会这样?’告诉他说国人多行不义之事,百姓都怨恨。晋公却说:‘这有什么损伤呢?’告诉他说邻国不服我们所为,贤良的人不出来帮忙。他却说:‘这有什么损害?’这是他不明白国家所以能生存和所以能灭亡的道理。所以我说:‘晋国先亡。’”过了三年,晋国果然灭亡。

  威公又召见屠余,问道:“哪一国接着灭亡?”答道:“中山是其次。”威公问其缘故。答道:“上天生下人民,都叫他们要有分别。有分别,是为人的正理,由此表示和禽兽麋鹿有所不同。这样,君臣上下的关系才能建立。中山国的风俗拿白天当作黑夜,夜晚继续白天的事情。男女生活猥亵,从无止息之时。他们荒淫昏乱,寻欢作乐。爱好歌唱悲哀的曲子,他们的国君不知道厌恶。这是亡国的风俗,因此我说:‘中山其次灭亡。’”

  过了两年,中山果然灭亡。威公又召见屠余,问道:“哪一国又跟着灭亡呢?”屠余不回答。威公一再请求。屠余说:“贵国是其次。”威公大为恐惧,召请国中年长有德的人,得到畴、田邑二人,礼遇他们。又得到史理、赵巽做谏臣,除去苛刻的法令,共计三十九条。而后告诉屠余,屠余说:“尚且可以延续到你一生。我听说国家要兴盛时,上天会降临贤人,赐下尽责的谏官;国家要灭亡时,上天会给他作乱之人和善于谄媚之士。”威公死后,九个月不能安葬。周朝就分裂为二。所以有修养的人说的话是不可不重视的。

  7. 莒将亡

  齐侯问晏子道:“现今的诸侯,哪一个比较危险?”答道:“莒国岂不是要亡了吗?”齐侯说:“为什么?”答道:“国土被齐国侵占,财货被晋国取光,所以会灭亡。”

------------

卷十三 权谋之术(3)

------------

  8. 疵的智谋

  智伯联合韩、魏的军队攻打赵国。水淹晋阳城,只差六尺,城就全部淹没了。疵告诉智伯说:“韩、魏的国君一定变心了。”智伯说:“怎么知道呢?”答道:“胜了赵国就把赵国瓜分为三,现在全城将要淹没,臼灶中都长了青蛙,人民食马肉以求生,这城眼看有一天就要投降,而韩、魏的国君并不觉高兴,反而有忧戚之色,不是变心是什么?”

  第二天,智伯告诉韩、魏之君说:“疵说你们已经变心了。”韩、魏之君说:“一定会战胜赵国,然后把其土地瓜分为三,现在城快攻下,我们两家再笨,也不会放弃好处而违背约定去做很难完成的事情,这情势是显而易见的。这疵一定是替赵国向你游说,并且使你怀疑我们而解赵围。现在你听信谗臣的话而背弃我们,实在替你惋惜。”智伯出来后,想杀疵,疵逃跑了,韩、魏的国君果然反叛了。

  9. 孔子的预言

  鲁国公索氏将要祭祀时,却把祭祀用的“三牲”丢掉了。孔子听到这件事,说:“公索氏不到三年,必会灭亡。”过了一年,果然灭亡。学生问道:“从前公索氏丢掉了‘三牲’,老师说:‘不到三年,一定灭亡。’现在才满一年就灭亡了。老师怎么知道他要灭亡呢?”孔子说:“祭祀的意思就是索,索的含义就是尽,就是说孝子尽心于双亲及祖先的意思,到了祭祀时还丢掉了‘三牲’,那么其他的东西丢掉的更多,我因此而知道他将要灭亡。”

  10. 叔向的预言

  蔡侯、宋公、郑伯共同到晋国去朝会。蔡侯告诉叔向说:“你有什么话要告诉我?”答道:“蔡国的领地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不如宋郑二国,而车马衣裘却比二国奢侈。诸侯之中或者有人打蔡国的主意吧?”过了一年,楚国攻打蔡国,灭了蔡国。

  11. 白圭五怕

  白圭到中山,中山的国王要挽留他,但他固执地告辞而去。又到齐国,齐国也想挽留他,又告辞离开。

  人家问他什么缘故。白圭说:“这两国快灭亡了。根据我所学的,一个国家最怕失去五种东西:这国家已不值得人去效忠,那么就没有人再进忠言了;已经到了无所称誉的地步,那么就没有美名了;已经不值得人民去爱戴,那么就没有亲近的人了;行路的人缺乏粮食,在家的人没有食物,那么财货已经竭尽了;不能任用贤人,也不能发挥自己的才干,那样事业便荒废了。一个国家有这五种情形是很不幸的,最后必定灭亡,中山和齐国正好都如此。”

  假使中山和齐国之君,听到这五种失去的东西而改弦易辙,一定不致灭亡的,糟糕的是他们没听说过,即使听说了也不会相信的。如此说来,一个领袖人物的要务,就在于善纳忠言。

  12. 能言未必能行

  下蔡威公闭起门来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得眼泪干了便流出血来。旁边邻居在墙外窥见,问他:“你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呢?”答道:“我们国家就要灭亡了。”问道:“你怎么知道呢?”答道:“我听说:病得要死的人,良医也束手无策;国家要亡,计谋也没用。我好几次劝谏我们国君,国君不采纳,所以我知道国家将要灭亡。”于是那位在墙外窥探的人听了他的话,全宗族的人都搬到楚国去了。

  经过几年,楚王果然起兵讨伐蔡国,在墙外窥探的人当司马,带领军队前去,俘虏了很多人,问道:“会不会有兄弟或老朋友在俘虏中呢?”果然看见威公在俘虏营中被绑着,问道:“你为什么落得这地步呢?”答道:“我为什么不落得这地步呢?我听说过,能说的人是能做的人的仆役;能做的人是能说的人的主人。你能照我的话去做,所以你是主人,我是仆人。我为什么不落得这地步呢?”那在墙外窥探的人就告诉楚王,把威公的绳子解开,和他一起到楚国。所以说:“能说的人未必能做,能做的人未必能说。”

------------

卷十三 权谋之术(4)

------------

  13. 管仲的预言

  管仲有病,桓公前往慰问,说:“仲父假使抛弃我而死去,竖刁可以执掌政权吗?”答道:“不可以。竖刁对自己都用刑罚,以求得君上的任用,他连自己的身体都忍心伤害,对于君上还有何不忍心做的事。”桓公说:“那么易牙可以吗?”答道:“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煮给君上吃,他连儿子都忍心杀死,对于君上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事。如果重用他们,一定被诸侯们笑话。”等到桓公死了,竖刁、易牙两人就作乱。桓公死了六十天,虫都爬出户外,也没有人为他收埋。

  14. 白公之乱

  石乞侍坐在屈建身边。屈建说:“白公会作乱吗?”石乞说:“这是什么话呢?白公为人俭仆,居室都没有一定的场所,以礼相待的贤士有三人,生活和自己一样的臣下有五人,和他同衣同食的有一千人。白公的行为如此,为什么会作乱呢?”屈建说:“这就是我所谓作乱的缘故了。拿君子来说,这样的行为可以,但对于国家来说,白公的做法超过了礼节,那么国家就要怀疑他。况且一个人假使不难对其臣子故示卑下,一定也不难凌驾于国君之上了。我因此知道这老先生会作乱的。”

  过了十个月,白公果然作乱。

  15. 福无双至

  韩昭侯建造宫殿的大门,此门极高。屈宜咎说:“昭侯不能走出这门了。”有人问:“为什么?”说:“不是时候。我所说的不是时候,意思是不合时宜。人都有顺利和不顺利的时候。昭侯曾经很顺利,却不造高门。前年秦国攻陷了高阳,隔了一年大旱,闹饥荒,不在这时体恤百姓的急难,反而更加奢侈,这叫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啊!”

  高门建成了,昭侯便死去,果然没有走出此门。

  16. 子颜造反

  田子颜从大术出发来到平陵城下,看见为人子的,就问他的父亲在干什么?看见为人父的,就问他的儿子在干什么?田子方说:“大概他要在平陵城造反吧?我听说:心里想的事,就会表现到外面来。子颜想过分地驱役他的百姓了。”后来田子颜果然在平陵造反。

  17. 害在吴国

  晋国人打败智伯以后,班师回朝。回去后他们修治武器,整顿军备。楚王感到惊恐,召见梁公弘说:“晋人已经打败智氏,回去又整治军备,是否在打我们的主意呢?”梁公说:“不要担心,祸害恐怕会来自吴国吧?吴国国君体恤百姓,并和他们同甘共苦。使人民尊重长官的命令,人民不惜牺牲生命来服从上级,使他们好像奴隶一般地上战场。我曾经爬到山上观望他们,看见他们的国家获得百姓的信赖,长此以往,其野心必然不会中止的,我们要防备他们,君上以为如何?”

  楚王不听,隔了一年,吴王阖闾率兵攻击郢都。

  18. 庄王取陈

  楚庄王想攻伐陈国,派人去探察虚实。使者回来说:“陈国不可攻伐。”庄王说:“为什么?”答道:“他们的城郭高大,沟壑深险,积蓄丰富,国家安宁。”庄王说:“陈国可以攻伐的。陈是小国,而积蓄太多,积蓄太多,那么赋税就重,赋税重了,百姓就怨恨上级。城郭高大,沟壑深险,那么百姓的力量就疲乏了。”结果就派兵攻伐,袭取了陈国。

  19. 亡者不知其过

  石益告诉孙伯说:“吴国快要灭亡了。你知道吗?”孙伯说:“太迟了,你现在才知道,我怎么会不知道呢?”石益说:“那你怎么不劝谏呢?”孙伯说:“从前夏桀加罪于劝谏他的人。纣王焚烧圣人,剖出王子比干的心。袁氏的太太缫丝时失了头绪,小妾告诉她,竟被她赶走了。一个将要灭亡的人怎么会知道他的过错呢?”

------------

卷十三 权谋之术(5)

------------

  20. 霍氏必亡

  汉宣帝的时候,霍光生活奢华糜烂,茂陵徐先生说:“霍氏一定会灭亡的。在人君左右辅佐事务而生活奢侈,这是败亡之道。孔子说:‘奢侈的人就不和顺。’不和顺就一定会欺侮君上,欺侮君上是叛逆的行为。做人的左右手,地位太高,别人一定想加害他。当今霍氏掌握大权,天下的人嫉妒他,想谋害他的人太多了。天下人想谋害他而他还是以叛逆之道行事,不是自取灭亡吗?”于是就上书说霍氏奢华糜烂,陛下若宠爱他,应当借机加以抑制,不要使他到了灭亡的境地。奏疏呈上三次,每次皇帝都批示说:“知道了。”后来霍氏果然灭亡。

  董忠等一班人因灭亡霍氏有功而受到封赏。有人替徐先生上书给皇帝说:“臣下曾听说:有一个宾客到主人家去拜访,看见主人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有一堆柴火。这客人告诉主人说:‘要把烟囱弄弯曲,把柴火搬远一点,否则会起火灾。’主人沉默不语。经过不久,主人家果然失火,乡里的人可怜他,都跑去救火,幸而火熄了。于是主人就杀牛,准备了酒席,那些烧掉头发、皮肤烧烂的人坐在上位,其余依照功劳的大小就坐,反而不理那建议弄弯烟囱的人。假使以前主人听了客人的话,不必浪费牛和酒,也不会有火灾。现在茂陵徐福几次上书说霍氏将要叛变,应当防范阻止他。如果以前徐福的建议获得实行,就没有分封土地,颁发爵位这些耗费,而国家平安无事。现在事情既然过去了,而徐福唯独不算功劳,请陛下明察客人搬开柴火、弄弯烟囱的建议,使徐福能列位在烧伤者的前边。”这封书信奏上去,皇上便派人赐给徐福绸缎十匹,任命为郎官。

  21. 转祸为福

  齐桓公要讨伐山戎和孤竹,派人到鲁国请求援助。鲁君集合群臣计议,都说:“军队行军数千里路,进入蛮夷的地界,一定无法回来了。”于是鲁国答应援助,但军队却不前进。

  齐国已经讨伐了山戎和孤竹,想转移军队攻打鲁国。管仲说:“不可以。诸侯尚未归附我们,现在刚讨伐远地又回来诛杀邻国,邻国就不归附,这不是霸王之做法。君上所获得山戎的宝器,是中国所少见的,不是可以贡献一些到周公庙吗?”桓公就分一些山戎的宝器,贡献到周公庙。

  隔了一年,齐国起兵讨伐莒国,鲁国下令所有男子都要出发,连五尺的少年也都到齐。孔子说:“圣人转祸为福,以德报怨。”就是这个意思啊!

  22. 正道不可丧失

  中行文子逃亡到边境,随从说:“这里做啬夫官的人,是你的部属,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等后面的车子。”文子说:“以前我爱好音乐,这家伙送我琴;我喜欢佩带饰物,又送我美玉,这是不责怪我过错的人,是求我收容任用的人。我恐怕他会出卖我再要求晋君收容任用他。”所以就不进去。等后车进门,文子问啬夫在何处,便抓起来杀掉了。

  孔夫子听到这件事,说:“中行文子违背道德,丧失正义,因此国家灭亡。但是后来获得正道,所以还能保全他的生命。”正道不可丧失,从此可知。

------------

卷十三 权谋之术(6)

------------

  23. 知过则兴

  卫灵公穿着短衣短裙与妇女玩乐。子贡晋见灵公,灵公说:“卫国会灭亡吗?”答道:“从前夏桀和商纣不能承担他们的罪过,所以灭亡;成汤和周文王、周武王晓得承担他们的罪过,所以兴盛。卫国如果也能效法古人,怎么会亡呢?”

  24. 贪欲而亡

  智伯向魏宣子要求割让土地,宣子不给。任增说:“为什么不给呢?”宣子说:“对方无缘无故要求土地,所以我不给。”任增说:“对方无缘无故要求土地,我们也无缘无故地给他,这样可以令他贪得无厌。对方高兴了,一定又向诸侯要求土地,诸侯不给的话,他一定发怒要攻伐诸侯。”宣子说:“好的。”就给了智伯土地。智伯很欢喜,又向赵国请求割让土地,赵国不给。智伯很生气,围攻晋阳。韩、魏联合赵国反攻智氏,智氏就被消灭了。

  25. 庄王之谋

  楚庄王和晋国打仗,战胜了,恐怕诸侯们害怕自己,于是建筑一座五丈的高台。台子建成了,就邀请诸侯来饮酒,诸侯请求订立盟约。庄王说:“我是一个道德浅薄的人。”诸侯来敬酒,庄王仰着头一饮而尽,说:“这巍峨高大的楼台啊!我心中怀抱着深谋远虑。我讲话有不妥当的地方,诸侯们可以攻击我。”于是诸侯深受感动。路远的就派人来朝贡,路近的都来归服。

  26. 先自己失败

  吴王夫差攻破了越国,又要攻打陈国。楚国大夫们都害怕地说:“从前阖闾能够善用他的兵众,所以在柏举打败我们。现在听说夫差更加厉害。”令尹子西说:“可怕的是你们不和睦,不必怕吴国。从前阖闾吃饭时不吃两样菜,住不讲究的床席,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选择一些比较便宜的。在国内,若发生天灾,一定接济贫穷的百姓们;在军中,大半的人都有煮熟的饭菜可吃,然后他才敢吃。他所能享用的,小兵们也同样享用得到,所以百姓不会疲劳,也知道死亡时不会被弃尸旷野。如今夫差住的地方必有台榭陂池,夜晚睡觉定有妃嫔侍奉。一日之内,有欲望一定要满足,玩乐和喜爱的东西都随从在后,珍贵奇异的宝物积聚得很多,夫差已经先腐化自己,怎能打败我们呢?”

------------

卷十三 权谋之术(7)

------------

  27. 庄王取吴地

  越国打败了吴国,请求楚国派兵帮助攻打晋国。楚王和大夫都很害怕,想要答应越国。左史倚相说:“这是恐怕我们去攻伐他,所以故意表示他的军队还能作战。请君王派兵车千辆,士兵三万,和越国共同瓜分吴国的土地。”庄王答应了,结果攻取了吴国东边的土地。

  28. 阳虎作乱

  阳虎在鲁国作乱,后来逃到齐国,请求援兵攻打鲁国。齐侯答应了。鲍文子说:“不可以的。阳虎是要让齐国军队被攻破,齐国军队若被攻破了,大臣一定死伤很多,因此他才可以使用阴谋诈术。阳虎得到季孙氏的宠信,还要杀季孙氏使鲁国不利,以便任其取求。现在君上比季氏富有,比鲁国强大,这是阳虎所想要倾覆的原因。鲁国已除去了灾难,而君上又收容他,这不是大不利吗?”齐君就把阳虎抓起来,后又被他溜掉,逃亡到晋国。

  29. 汤伐桀

  商汤想讨伐夏桀。伊尹说:“请先断绝对夏朝的贡物,然后看看他反应如何?”桀因此大发脾气,兴起九夷的军队来讨伐汤。伊尹说:“还不可以。对方还能兴起九夷的军队,说明罪过在我们这一边。”于是汤就谢罪,请求投降,又献纳贡物。

  隔了一年,高汤又不献纳贡物。桀大发脾气,也是兴起九夷的军队,但是九夷的军队不听指挥。伊尹说:“可以了。”汤就兴兵讨伐夏桀,消灭了夏,把他流放到南巢去了。

  30. 武王伐纣

  周武王伐纣,工作繁忙,清晨点蜡烛起身。经过隧道时,就把两岸挖崩;渡过河,就把舟船毁折;通过山谷,就将桥梁拆掉;走过山地,就把莱菜焚毁。这样将自己不返回的想法展示给人民。

  到了有戎境内的一条隧道,一阵大风吹断了军旗。散宜生进谏说:“这是妖孽吧?”武王说:“不是的,是上天派兵下降。”风停止了,又继以大雨,水流遍地,不利行军。散宜生又进谏说:“这是妖孽吧?”武王说:“不是的,是上天洒下兵士啊!”占卜时,以火烧龟壳,火却熄灭了。散宜生又进谏说:“这是妖孽吧?”武王说:“这种征兆不利于祷告神明,而利于攻击敌人,这是火熄的意思。”所以武王顺应天地之意,冒犯三种妖孽而能擒杀纣王于牧野,这是因为他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