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

孟子集注

朱熹 著

----------------------- 页面 2-----------------------

孟子集注 ·1·

目 录

孟子集注卷一梁惠王章句上 …………………………………4

孟子集注卷二梁惠王章句下…………………………………16

孟子集注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30

孟子集注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45

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55

孟子集注卷六滕文公章句下…………………………………69

孟子集注卷七 离娄章句上……………………………………80

孟子集注卷八 离娄章句下……………………………………94

孟子集注卷九 万章章句上 …………………………………107

孟子集注卷十 万章章句下 …………………………………119

孟子集注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130

孟子集注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143

孟子集注卷十三 尽心章句上 ………………………………154

孟子集注卷十四 尽心章句下 ………………………………171

孟子集注 附录………………………………………………184

----------------------- 页面 3-----------------------

孟子集注 ·1·

孟子序说

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

汉书注云:“字子车。”一说:“字子舆。”驺人也,驺亦作邹,

本邾国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名急。索隐云:

“王劭以人为衍字。”而赵氏注及孔丛子等书亦皆云:“孟子亲

受业于子思 。”未知是否?道既通,赵氏曰:“孟子通五经,

尤长于诗书。”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故知易者莫

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又曰:

‘春秋无义战。’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

尹氏曰:“以此而言,则赵氏谓孟子长于诗书而已,岂知孟子

者哉?”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 ,梁惠王不果所言,

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按史记:“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

孟子始至梁。其后二十三年 ,当齐愍王之十年丁未,齐人伐

燕,而孟子在齐。”故古史谓“孟子先事齐宣王后乃见梁惠王、

襄王 、齐愍王。”独孟子以伐燕为宣王时事,与史记、荀子等

书皆不合。而通鉴以伐燕之岁 ,为宣王十九年,则是孟子先

游梁而后至齐见宣王矣。然考异亦无他据,又未知孰是也。当

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

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

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赵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

韩子曰 :“孟轲之书,非轲自着。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

相与记轲所言焉耳 。”愚按:二说不同,史记近是。

----------------------- 页面 4-----------------------

孟子集注 ·2·

韩子曰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

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

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

详 。”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出,

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事 。”

又曰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程子

曰“韩子论孟子甚善。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扬则

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

亦不识性,更说甚道 。”

又曰 :“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

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

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

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

必自孟子始 。”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

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

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

又曰 :“扬子云曰 :‘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

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

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

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

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

侏离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

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 。”愚按:至字,恐当作圣字。

程子又曰 :“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

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

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

----------------------- 页面 5-----------------------

孟子集注 ·3·

又曰 :“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 :“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 :“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

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

自任。”

又曰 :“孟子有些英气。纔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

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豪发闲。孟子大贤,亚

圣之次也 。”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

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

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

杨氏曰 :“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

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

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论事君,则曰 :‘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

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

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

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

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

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 页面 6-----------------------

孟子集注 ·4·

孟子集注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凡七章

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魏侯罃也。都大梁,僭称王,溢

曰惠。史记:“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而孟轲至

梁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叟,

长老之称。王所谓利,盖富国强兵之类。孟子对曰 :“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

制、事之宜也。此二句乃一章之大指,下文乃详言之。后多放

此。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

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

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乘,去声。

餍,于艳反。此言求利之害,以明上文何必曰利之意也。征,

取也。上取乎下,下取乎上,故曰交征。国危,谓将有弒夺之

祸。乘,车数也。万乘之国者,天子畿内地方千里,出车万乘。

千乘之家者,天子之公卿采地方百里,出车千乘也。千乘之国,

诸侯之国。百乘之家,诸侯之大夫也。弒,下杀上也。餍,足

也。言臣之于君,每十分而取其一分,亦已多矣。若又以义为

后而以利为先,则不弒其君而尽夺之,其心未肯以为足也。未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此言仁义未尝不利,

以明上文亦有仁义而已之意也。遗,犹弃也。后,不急也。言

仁者必爱其亲,义者必急其君。故人君躬行仁义而无求利之心,

----------------------- 页面 7-----------------------

孟子集注 ·5·

则其下化之,自亲戴于己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重言之 ,以结上文两节之意 。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

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

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

厘之差,千里之缪。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

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 :“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

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

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自天子以至于

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

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

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

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 :“贤者亦

乐此乎?”乐,音洛,篇内同。沼,池也。鸿,鴈之大者。麋,

鹿之大者。孟子对曰 :“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

也。此一章之大指。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

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

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

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

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亟,音棘。麀,音忧。鹤,

诗作翯,户角反。于,音乌。此引诗而释之,以明贤者而后乐

此之意。诗大雅灵台之篇,经,量度也。灵台,文王台名也。

营,谋为也。攻,治也。不日,不终日也。亟,速也,言文王

戒以勿亟也。子来,如子来趋父事也。灵囿、灵沼,台下有囿,

囿中有沼也。麀,牝鹿也。伏,安其所,不惊动也。濯濯,肥

泽貌。鹤鹤,洁白貌。于,叹美辞。牣,满也。孟子言文王虽

用民力,而民反欢乐之,既加以美名,而又乐其所有。盖由文

----------------------- 页面 8-----------------------

孟子集注 ·6·

王能爱其民,故民乐其乐,而文王亦得以享其乐也。汤誓曰:

‘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

岂能独乐哉?”害,音曷。丧,去声。女,音汝。此引书而释

之,以明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之意也。汤誓,商书篇名。时,是

也。日,指夏桀。害,何也。桀尝自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

日,日亡吾乃亡耳。民怨其虐,故因其自言而目之曰,此日何

时亡乎?若亡则我宁与之俱亡,盖欲其亡之甚也。孟子引此,

以明君独乐而不恤其民,则民怨之而不能保其乐也。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

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

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诸侯自称,言寡德之人也。河内河东皆魏地。凶,岁不

熟也。移民以就食,移粟以给其老稚之不能移者。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好,去声 。填,音田。填,鼓音也。

兵以鼓进,以金退。直,犹但也。言此以譬邻国不恤其民,惠

王能行小惠,然皆不能行王道以养其民,不可以此而笑彼也。

杨氏曰 :“移民移粟,荒政之所不废也。然不能行先王之道,

而徒以是为尽心焉,则末矣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

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

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胜,音升。数,音促。罟,

音古。洿,音乌。农时,谓春耕夏耘秋收之时。凡有兴作,不

违此时,至冬乃役之也。不可胜食,言多也。数,密也。罟,

网也。洿,窊下之地,水所聚也。古者网罟必用四寸之目,鱼

----------------------- 页面 9-----------------------

孟子集注 ·7·

不满尺,市不得粥,人不得食。山林川泽,与民共之,而有厉

禁。草木零落,然后斧斤入焉。此皆为治之初,法制未备,且

因天地自然之利,而撙节爱养之事也。然饮食宫室所以养生,

祭祀棺椁所以送死,皆民所急而不可无者。今皆有以资之,则

人无所恨矣。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故以此为王道之始。五亩之

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

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衣,

去声。畜,敕六反。数,去声。王,去声。凡有天下者人称之

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后皆放此。

五亩之宅,一夫所受,二亩半在田,二亩半在邑。田中不得有

木,恐妨五谷,故于墙下植桑以供蚕事。五十始衰,非帛不暖,

未五十者不得衣也。畜,养也。时,谓孕子之时,如孟春牺性

毋用牝之类也。七十非肉不饱,未七十者不得食也。百亩之田,

亦一夫所受。至此则经界正,井地均,无不受田之家矣。庠序,

皆学名也。申,重也,丁宁反复之意。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

长为悌。颁,与斑同,老人头半白黑者也。负,任在背。戴,

任在首。夫民衣食不足,则不暇治礼义;而饱暖无教,则又近

于禽兽。故既富而教以孝悌,则人知爱亲敬长而代其劳,不使

之负戴于道路矣。衣帛食肉但言七十,举重以见轻也。黎,黑

也。黎民,黑发之人,犹秦言黔首也。少壮之人,虽不得衣帛

食肉,然亦不至于饥寒也。此言尽法制品节之详,极财成辅相

之道,以左右民,是王道之成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

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

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

焉 。”莩,平表反。刺,七亦反。检,制也。莩,饿死人也。

----------------------- 0-----------------------

孟子集注 ·8·

发,发仓廪以赈贷也。岁,谓岁之丰凶也。惠王不能制民之产,

又使狗彘得以食人之食,则与先王制度品节之意异矣。至于民

饥而死,犹不知发,则其所移特民间之粟而已。乃以民不加多,

归罪于岁凶,是知刃之杀人,而不知操刃者之杀人也。不罪岁,

则必能自反而益修其政。天下之民至焉,则不但多于邻国而已。

程子曰:“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又曰:“孔

子之时 ,周室虽微,天下犹知尊周之为义,故春秋以尊周为

本。至孟子时,七国争雄,天下不复知有周,而生民之涂炭已

极。当是时,诸侯能行王道,则可以王矣。此孟子所以劝齐梁

之君也。盖王者,天下之义主也。圣贤亦何心哉?视天命之改

与未改耳 。”

梁惠王曰 :“寡人愿安承教。”承上章言愿安意以受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梃,徒顶反。梃,杖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

异也 。”孟子又问而王答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

有饥色 ,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

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兽相食,且人恶之。

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恶之

之恶,去声。恶在之恶,平声。君者,民之父母也。恶在,犹

言何在也。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

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俑,音勇。为,去声。俑,

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

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俑,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故

孔子恶其不仁,而言其必无后也。孟子言此作俑者,但用象人

以葬,孔子犹恶之,况实使民饥而死乎?李氏曰:“为人君者,

固未尝有率兽食人之心。然殉一己之欲,而不恤其民,则其流

必至于此。故以为民父母告之。夫父母之于子,为之就利避害,

----------------------- 1-----------------------

孟子集注 ·9·

未尝顷刻而忘于怀,何至视之不如犬马乎?”

梁惠王曰 :“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

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

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长,上声。丧,去

声。比,必二反。洒与洗同。魏本晋大夫魏斯,与韩氏赵氏共

分晋地,号曰三晋。故惠王犹自谓晋国。惠王三十年,齐击魏,

破其军,虏太子申。十七年,秦取魏少梁,后魏又数献地于秦。

又与楚将昭阳战败,亡其七邑。比,犹为也。言欲为死者雪其

耻也。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百里,小国也。然能

行仁政,则天下之民归之矣。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

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省,所梗反。

敛、易皆去声。耨,奴豆反。长,上声。省刑罚,薄税敛,此

二者仁政之大目也。易,治也。耨,耘也。尽己之谓忠,以实

之谓信。君行仁政,则民得尽力于农亩,而又有暇日以修礼义,

是以尊君亲上而乐于效死也。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

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养,去声。彼,谓敌国也。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夫,音扶。陷,陷于

阱。溺,溺于水。暴虐之意。征,正也。以彼暴虐其民,而率

吾尊君亲上之民往正其罪。彼民方怨其上而乐归于我,则谁与

我为敌哉?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仁者无敌”,

盖古语也。百里可王,以此而已。恐王疑其迂阔,故勉使勿疑

也。孔氏曰 :“惠王之志在于报怨,孟子以论在于救民。所谓

惟天吏则可以伐之,盖孟子之本意 。”

孟子见梁襄王。襄王,惠王子,名赫。出,语人曰 :“望

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 :‘定于一 。’语,去声。卒,七没反。恶,平声。

----------------------- 2-----------------------

孟子集注 ·10·

语,告也。不似人君,不见所畏,言其无威仪也。卒然,急遽

之貌。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

知。王问列国分争,天下当何所定。孟子对以必合于一,然后

定也。‘孰能一之?’王问也。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嗜,甘也。‘孰能与之?’王复问也。与,犹归也。对曰:‘天

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

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

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

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能御之?’”夫,音扶。浡,音勃。由当作犹,古字借用。后

多放此。周七八月,夏五六月也。油然,云盛貌。沛然,雨盛

貌。浡然,兴起貌。御,禁止也。人牧,谓牧民之君也。领,

颈也。盖好生恶死,人心所同。故人君不嗜杀人,则天下悦而

归之。苏氏曰 :“孟子之言,非苟为大而已。然不深原其意而

详究其实,未有不以为迂者矣。予观孟子以来,自汉高祖及光

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致

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秦晋及隋,力能合之,而好杀

不已,故或合而复分,或遂以亡国 。孟子之言,岂偶然而已

哉?”

齐宣王问曰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齐宣王,姓

田氏,名辟强,诸侯僭称王也。齐桓公、晋文公,皆霸诸侯者。

孟子对曰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道,言也。董子曰 :“仲尼之

门,五尺童子羞称五霸。为其先诈力而后仁义也,亦此意也。”

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王,谓王天下之道。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保,爱护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 3-----------------------

孟子集注 ·11·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

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曰:‘将以

衅钟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

识有诸?”龁,音核。舍,上声。觳,音斛。觫,音速。与,

平声。胡龁,齐臣也。衅钟,新铸钟成,而杀牲取血以涂其衅

郄也。觳觫,恐惧貌。孟子述所闻胡龁之语而问王,不知果有

此事否?曰 :“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

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见牛之觳觫而不忍杀,即所谓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扩而充之,则可以保四海矣。故孟子指

而言之,欲王察识于此而扩充之也。爱,犹吝也。王曰 :“然。

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

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言以羊易牛,其迹似吝,实有

如百姓所讥者。然我之心不如是也。曰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

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

牛羊何择焉?”王笑曰 :“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

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恶,平声。异,怪也。隐,

痛也。择,犹分也。言牛羊皆无罪而死,何所分别而以羊易牛

乎?孟子故设此难,欲王反求而得其本心。王不能然,故卒无

以自解于百姓之言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

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

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去声。无伤,言虽有百姓之

言,不为害也。术,谓法之巧者。盖杀牛既所不忍,衅钟又不

可废。于此无以处之,则此心虽发而终不得施矣。然见牛则此

心已发而不可遏,未见羊则其理未形而无所妨。故以羊易牛,

则二者得以两全而无害,此所以为仁之术也。声,谓将死而哀

鸣也。盖人之于禽兽,同生而异类。故用之以礼,而不忍之心

----------------------- 4-----------------------

孟子集注 ·12·

施于见闻之所及。其所以必远庖厨者,亦以预养是心,而广为

仁之术也王说曰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

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

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说,音悦。忖,七

本反。度,待洛反。夫我之夫,音扶。诗小雅巧言之篇。戚戚,

心动貌。王因孟子之言,而前日之心复萌,乃知此心不从外得,

然犹未知所以反其本而推之也。曰 :“有复于王者曰:‘吾力

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

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

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

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

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与,平声。为不之为,去声。复,

白也。钧,三十斤。百钧,至重难举也。羽,鸟羽。一羽,至

轻易举也。秋毫之末,毛至秋而末锐,小而难见也。舆薪,以

车载薪,大而易见也 。许,犹可也。今恩以下,又孟子之言

也。盖天地之性,人为贵。故人之与人,又为同类而相亲。是

以恻隐之发,则于民切而于物缓;推广仁术,则仁民易而爱物

难。今王此心能及物矣,则其保民而王,非不能也,但自不肯

为耳。曰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

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

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

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语,去声。为长

之为,去声。长,上声。折,之舌反。形,状也。挟,以腋持

物也。超,跃而过也。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言不难也。是心固有,不待外求,扩而充之,在我而已。何难

之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

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

----------------------- 5-----------------------

孟子集注 ·13·

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

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

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与,平声。老,以老事之也。吾

老,谓我之父兄。人之老,谓人之父兄。幼,以幼畜之也。吾

幼,谓我之子弟。人之幼,谓人之子弟。运于掌,言易也。诗

大雅思齐之篇。刑,法也。寡妻,寡德之妻,谦辞也。御,治

也。不能推恩,则众叛亲离,故无以保妻子。盖骨肉之亲,本

同一气,又非但若人之同类而已。故古人必由亲亲推之,然后

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皆由近以及远,自易以

及难。今王反之,则必有故矣。故复推本而再问之。权,然后

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度之

之度,待洛反。权,称锤也。度,丈尺也。度之,谓称量之也。

言物之轻重长短,人所难齐,必以权度度之而后可见。若心之

应物,则其轻重长短之难齐,而不可不度以本然之权度,又有

甚于物者。今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是其爱物之心重

且长,而仁民之心轻且短,失其当然之序而不自知也。故上文

既发其端,而于此请王度之也。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

诸侯,然后快于心与?”与,平声。抑,发语辞。士,战士也。

构,结也。孟子以王爱民之心所以轻且短者,必其以是三者为

快也。然三事实非人心之所快,有甚于杀觳觫之牛者。故指以

问王,欲其以此而度之也。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

吾所大欲也 。”不快于此者,心之正也;而必为此者,欲诱之

也。欲之所诱者独在于是,是以其心尚明于他而独暗于此。此

其爱民之心所以轻短,而功不至于百姓也。曰 :“王之所大欲

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曰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

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

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 6-----------------------

孟子集注 ·14·

曰:“否。吾不为是也。”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

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

缘木而求鱼也 。”与,平声。为肥、抑为、岂为,不为之为,

皆去声。便、令皆平声。辟,与辟同。朝,音潮。便嬖,近习

嬖幸之人也。已,语助辞。辟,开广也。朝,致其来朝也。秦

楚,皆大国。莅,临也。若,如此也。所为,指兴兵结怨之事。

缘木求鱼,言必不可得。王曰 :“若是其甚与?”曰:“殆有

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

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 :“楚人胜。”曰:“然则小

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

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

亦反其本矣。甚与、闻与之与,平声。殆、盖,皆发语辞。邹,

小国。楚,大国。齐集有其一,言集合齐地,其方千里,是有

天下九分之一也。以一服八,必不能胜,所谓后灾也。反本,

说见下文。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

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朝,

音潮。贾,音古。愬,与诉同。行货曰商,居货曰贾。发政施

仁,所以王天下之本也。近者悦,远者来,则大小强弱非所论

矣。盖力求所欲,则所欲者反不可得;能反其本,则所欲者不

求而至。与首章意同。王曰 :“吾?,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

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与昏同。曰: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

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恒,胡登反。

辟,与僻同。焉,于虔反。恒,常也。产,生业也。恒产,可

----------------------- 7-----------------------

孟子集注 ·15·

常生之业也。恒心,人所常有之善心也。士尝学问,知义理,

故虽无常产而有常心。民则不能然矣。罔,犹罗网,欺其不见

而取之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

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

之也轻。畜,许六反,下同。轻,犹易也。此言民有常产而有

常心也。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

义哉?治,平声。凡治字为理物之义者,平声;为己理之义者,

去声。后皆放此。赡,足也。此所谓无常产而无常心者也。王

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盍,何不也。使民有常产者,又发政

施仁之本也。说具下文。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

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

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音见前章。此言制民之产之法

也。赵氏曰 :“八口之家,次上农夫也。此王政之本,常生之

道,故孟子为齐梁之君各陈之也 。”杨氏曰:“为天下者,举

斯心加诸彼而已。然虽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者,不行先

王之道故也。故以制民之产告之 。”此章言人君当黜霸功,行

王道。而王道之要,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

齐王非无此心,而夺于功利之私,不能扩充以行仁政。虽以孟

子反复晓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终不能悟,是可叹也。

----------------------- 8-----------------------

孟子集注 ·16·

孟子集注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凡十六章

庄暴见孟子,曰 :“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

对也 。”曰:“好乐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

其庶几乎!”见于之见,音现,下见于同 。语,去声,下同。

好,去声,篇内并同。庄暴,齐臣也。庶几,近辞也。言近于

治。他日,见于王曰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

色,曰 :“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变色

者,惭其好之不正也。曰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

之乐犹古之乐也 。”今乐,世俗之乐。古乐,先王之乐。曰:

“可得闻与?”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

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

与众 。”闻与之与,平声。乐乐,下字音洛。孰乐,亦音洛。

独乐不若与人,与少乐不若与众,亦人之常情也 。“臣请为王

言乐:为,去声。此以下,皆孟子之言也。今王鼓乐于此,百

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钥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

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 ,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

頞而相告曰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

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蹙,子六反。

頞,音遏。夫,音扶。同乐之乐,音洛。钟鼓管钥,皆乐器也。

举,皆也。疾首,头痛也。蹙,聚也。頞,额也。人忧戚则蹙

----------------------- 9-----------------------

孟子集注 ·17·

其额。极,穷也。羽旄,旌属。不与民同乐,谓独乐其身而不

恤其民,使之穷困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

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

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

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

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病与之与,平声。同乐之乐,

音洛。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好乐而能与百姓同之,则天下之

民归之矣,所谓齐其庶几者如此。范氏曰:“战国之时,民穷

财尽,人君独以南面之乐自奉其身。孟子切于救民,故因齐王

之好乐,开导其善心,深劝其与民同乐,而谓今乐犹古乐。其

实今乐古乐,何可同也?但与民同乐之意,则无古今之异耳。

若必欲以礼乐治天下,当如孔子之言,必用韶舞,必放郑声。

盖孔子之言,为邦之正道;孟子之言 ,救时之急务,所以不

同。”杨氏曰:“乐以和为主,使人闻钟鼓管弦之音而疾首蹙頞,

则虽奏以咸、英、韶、濩,无补于治也。故孟子告齐王以此,

姑正其本而已 。”

齐宣王问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囿,音又。传,直恋反。囿者,蕃育鸟兽之所。

古者四时之田,皆于农隙以讲武事,然不欲驰骛于稼穑场圃之

中,故度闲旷之地以为囿。然文王七十里之囿,其亦三分天下

有其二之后也与?传,谓古书。曰:“若是其大乎?”曰:“民

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

也?”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刍,音初。荛,音饶。刍,

草也。荛,薪也。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

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

----------------------- 页面 20-----------------------

孟子集注 ·18·

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阱,才性反。礼:

入国而问禁。国外百里为郊,郊外有关。阱,坎地以陷兽者,

言陷民于死也。

齐宣王问曰 :“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惟仁

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为能以小

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践事吴。獯,音熏。鬻,音育。句,

音钩。仁人之心,宽洪恻怛,而无较计大小强弱之私。故小国

虽或不恭,而吾所以字之之心自不能已。智者明义理,识时势。

故大国虽见侵陵,而吾所以事之之礼尤不敢废。汤事见后篇。

文王事见诗大雅。大王事见后章。所谓狄人,即獯鬻也。句践,

越王名。事见国语、史记。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

者,畏天者也。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乐,音洛。天

者,理而已矣。大之字小,小之事大,皆理之当然也。自然合

理,故曰乐天。不敢违理,故曰畏天。包含遍覆,无不周遍,

保天下之气象也。制节谨度,不敢纵逸,保一国之规模也。诗

云 :‘畏天之威,于时保之。’”诗周颂我将之篇。时,是也。

王曰 :“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言以好勇,故不

能事大而恤小也。对曰 :“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

‘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夫

抚之夫,音扶。恶,平声。疾视,怒目而视也。小勇,血气所

为。大勇,义理所发。诗云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

莒,以笃周祜,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

天下之民。诗大雅皇矣篇。赫,赫然怒貌。爰,于也。旅,众

也。遏,诗作“按 ”,止也。徂,往也。莒,诗作旅。徂旅,

谓密人侵阮徂共之众也。笃,厚也。祜,福也。对,答也,以

答天下仰望之心也。此文王之大勇也。书曰 :‘天降下民,作

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有罪无罪,惟我在,

----------------------- 页面 21-----------------------

孟子集注 ·19·

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此武王之

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衡,与横同。书周书大誓

之篇也。然所引与今书文小异,今且依此解之。宠之四方,宠

异之于四方也。有罪者我得而诛之,无罪者我得而安之。我既

在此,则天下何敢有过越其心志而作乱者乎?衡行,谓作乱也。

孟子释书意如此,而言武王亦大勇也。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

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王若能如文武之为,则天下之民

望其一怒以除暴乱,而拯己于水火之中,惟恐王之不好勇耳。

此章言人君能惩小忿,则能恤小事大,以交邻国;能养大勇,

则能除暴救民,以安天下。张敬夫曰 :“小勇者,血气之怒也。

大勇者,理义之怒也。血气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知

此,则可以见性情之正,而识天理人欲之分矣 。”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 :“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

对曰 :“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乐,音洛,下同。雪宫,

离宫名。言人君能与民同乐,则人皆有此乐;不然,则下之不

得此乐者,必有非其君上之心。明人君当与民同乐,不可使人

有不得者,非但当与贤者共之而已也。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下不安分,上不恤民,皆非

理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乐民之乐而民

乐其乐,则乐以天下矣;忧民之忧而民忧其忧,则忧以天下矣。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遵海而南,

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朝,音潮。放,上

声。晏子,齐臣,名婴。转附、朝,皆山名也。遵,循也。

放,至也 。琅邪,齐东南境上邑名。观,游也。晏子对曰:

‘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

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

----------------------- 页面 22-----------------------

孟子集注 ·20·

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

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狩,舒救反。省,悉井反。

述,陈也。省,视也。敛,收获也。给,亦足也。夏谚,夏时

之俗语也。豫,乐也。巡所守,巡行诸侯所守之土也。述所职,

陈其所受之职也。皆无有无事而空行者,而又春秋循行郊野,

察民之所不足而补助之。故夏谚以为王者一游一豫,皆有恩惠

以及民,而诸侯皆取法焉,不敢无事慢游以病其民也。今也不

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睊,古县反。今,

谓晏子时也。师,众也。二千五百人为师。春秋传曰 :“君行

师从 。”粮,谓糗糒之属。睊睊,侧目貌。胥,相也。谗,谤

也。慝,怨恶也,言民不胜其劳而起谤怨也。方,逆也。命,

王命也。若流,如水之流,无穷极也。流连荒亡,解见下文。

诸侯,谓附庸之国,县邑之长。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

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厌,平声。

此释上文之义也。从流下,谓放舟随水而下。从流上,谓挽舟

逆水而上。从兽,田猎也。荒,废也。乐酒,以饮酒为乐也。

亡,犹失也,言废时失事也。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行,

去声。惟君所行也 。’言先王之法,今时之弊,二者惟在君所

行耳。景公说,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

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征招角招是也。其诗曰:

‘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说,音悦。为,去声。乐,

如字。征,陟里反。招,与韶同。畜,敕六反。戒,告命也。

出舍,自责以省民也。兴发,发仓廪也。大师,乐官也。君臣,

己与晏子也。乐有五声,三曰角为民,四曰征为事。招,舜乐

也。其诗,征招角招之诗也。尤,过也。言晏子能畜止其君之

欲,宜为君之所尤,然其心则何过哉?孟子释之,以为臣能畜

----------------------- 页面 23-----------------------

孟子集注 ·21·

止其君之欲,乃是爱其君者也。尹氏曰 :“君之与民,贵贱虽

不同,然其心未始有异也。孟子之言,可谓深切矣。齐王不能

推而用之,惜哉!”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赵氏曰:

“明堂,太山明堂 。周天子东巡守朝诸侯之处,汉时遗址尚

在。人欲毁之者,盖以天子不复巡守,诸侯又不当居之也。王

问当毁之乎?且止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

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夫,音扶。明堂,王者所居,

以出政令之所也。能行王政,则亦可以王矣。何必毁哉?王曰:

“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

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

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

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 ,必先斯四者 。诗云:

‘哿矣富人,哀此茕独。’”与,平声。孥,音奴。鳏,姑顽反。

哿,工〔一〕可反。茕,音琼。岐 ,周之旧国也 。九一者,

井田之制也。方一里为一井,其田九百亩。中画井字,界为九

区。一区之中,为田百亩。中百亩为公田,外八百亩为私田。

八家各受私田百亩,而同养公田,是九分而税其一也。世禄者,

先王之世,仕者之子孙皆教之,教之而成材则官之。如不足用,

亦使之不失其禄。盖其先世尝有功德于民,故报之如此,忠厚

之至也。关,谓道路之关。市,谓都邑之市。讥,察也。征,

税也。关市之吏,察异服异言之人,而不征商贾之税也。泽,

谓潴水。梁,谓鱼梁。与民同利,不设禁也。孥,妻子也。恶

恶止其身,不及妻子也。先王养民之政:导其妻子,使之养其

老而恤其幼。不幸而有鳏寡孤独之人,无父母妻子之养,则尤

宜怜恤,故必以为先也。诗小雅正月之篇。哿,可也。茕,困

悴貌。王曰 :“善哉言乎!”曰:“王如善之,则何为不行?”

----------------------- 页面 24-----------------------

孟子集注 ·22·

王曰 :“寡人有疾,寡人好货云:‘乃积乃仓 ,乃裹糇粮,

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故

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粮〔二〕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

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糇,音侯。橐,音托。戢,

诗作辑,音集。王自以为好货,故取民无制,而不能行此王政。

公刘,后稷之曾孙也。诗大雅公刘之篇。积,露积也。糇,干

粮也。无底曰橐,有底曰囊。皆所以盛糇粮也。戢,安集也。

言思安集其民人,以光大其国家也。戚,斧也。扬,钺也。爰,

于也。启行,言往迁于豳也。何有,言不难也。孟子言公刘之

民富足如此,是公刘好货,而能推己之心以及民也。今王好货,

亦能如此,则其于王天下也,何难之有?王曰 :“寡人有疾,

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大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

亶甫,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

当是时也 ,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

于王何有?”大,音泰。王又言此者,好色则心志蛊惑,用度

奢侈,而不能行王政也。大王,公刘九世孙。诗大雅绵之篇也。

古公,大王之本号,后乃追尊为大王也。亶甫,大王名也。来

朝走马,避狄人之难也。率,循也。浒,水涯也。岐下,岐山

之下也。姜女,大王之妃也。胥,相也。宇,居也。旷,空也。

无怨旷者,是大王好色 ,而能推己之心以 ?民也。杨氏曰:

“孟子与人君言,皆所以扩充其善心而格其非心,不止就事论

事。若使为人臣者,论事每如此,岂不能尧舜其君乎?”愚谓

此篇自首章至此,大意皆同。盖钟鼓、苑囿、游观之乐,与夫

好勇、好货、好色之心,皆天理之所有,而人情之所不能无者。

然天理人欲,同行异情。循理而公于天下者,圣贤之所以尽其

性也;纵欲而私于一己者,众人之所以灭其天也。二者之间,

不能以发,而其是非得失之归,相去远矣。故孟子因时君之问,

----------------------- 页面 25-----------------------

孟子集注 ·23·

而剖析于几微之际,皆所以遏人欲而存天理。其法似疏而实密,

其事似易而实难。学者以身体之,则有以识其非曲学阿世之言,

而知所以克己复礼之端矣。〔一〕“工”原作“二”,据清仿宋

大字本改。〔二〕“粮”,清仿宋大字本作“囊 ”。

孟子谓齐宣王曰 :“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

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 :“弃之。”

比,必二反。托,寄也。比,及也。弃,绝也。曰:“士师不

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 :“已之。”士师,狱官也。其属

有乡士遂士之官,士师皆当治之。已,罢去也。曰 :“四境之

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治,去声。孟子将问

此而先设上二事以发之,及此而王不能答也。其惮于自责,耻

于下问如此,不足与有为可知矣。赵氏曰“言君臣上下各勤其

任,无堕其职,乃安其身 。”

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

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世

臣,累世勋旧之臣,与国同休戚者也。亲臣,君所亲信之臣,

与君同休戚者也。此言乔木世臣,皆故国所宜有。然所以为故

国者,则在此而不在彼也。昨日所进用之人,今日有亡去而不

知者,则无亲臣矣。况世臣乎?王曰 :“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

之?”舍,上声。王意以为此亡去者,皆不才之人。我初不知

而误用之,故今不以其去为意耳。因问何以先识其不才而舍之

邪?曰 :“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

慎与?与,平声。如不得已,言谨之至也。盖尊尊亲亲,礼之

常也。然或尊者亲者未必贤,则必进疏远之贤而用之。是使卑

者踰尊,疏者踰戚,非礼之常,故不可不谨也。左右皆曰贤,

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

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

----------------------- 页面 26-----------------------

孟子集注 ·25·

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去,上

声。左右近臣,其言固未可信。诸大夫之言,宜可信矣,然犹

恐其蔽于私也。至于国人,则其论公矣,然犹必察之者,盖人

有同俗而为众所悦者,亦有特立而为俗所憎者。故必自察之,

而亲见其贤否之实,然后从而用舍之;则于贤者知之深,任之

重,而不才者不得以幸进矣。所谓进贤如不得已者如此。左右

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

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此言非独

以此进退人才,至于用刑,亦以此道。盖所谓天命天讨,皆非

人君之所得私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传曰:“民之

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传,直恋反。放,置也。书曰:“成汤放桀于

南巢 。”曰:“臣弒其君可乎?”桀纣,天子,汤武,诸侯。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

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贼,害也。残,伤也。害仁者,

凶暴淫虐,灭绝天理,故谓之贼。害义者,颠倒错乱,伤败彝

伦,故谓之残。一夫,言众叛亲离 ,不复以为君也 。书曰:

“独夫纣。”盖四海归之,则为天子;天下叛之,则为独夫。

所以深警齐王,垂戒后世也。王勉曰 :“斯言也,惟在下者有

汤武之仁,而在上者有桀纣之暴则可。不然,是未免于篡弒之

罪也。”

孟子见齐宣王曰 :“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工师得

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斲而小之,则王怒,以

为不胜其任矣。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王曰‘姑舍女所

学而从我’,则何如?胜,平声。夫,音扶。舍,上声。女,

音汝,下同。巨室,大宫也。工师,匠人之长。匠人,众工人

----------------------- 页面 27-----------------------

孟子集注 ·25·

也。姑,且也。言贤人所学者大,而王欲小之也。今有璞玉于

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

学而从我’,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镒,音溢 。璞,

玉之在石中者。镒,二十两也。玉人,玉工也。不敢自治而付

之能者,爱之甚也。治国家则殉私欲而不任贤,是爱国家不如

爱玉也。范氏曰 :“古之贤者,常患人君不能行其所学;而世

之庸君,亦常患贤者不能从其所好。是以君臣相遇,自古以为

难。孔孟终身而不遇,盖以此耳 。”

齐人伐燕,胜之。按史记,燕王哙让国于其相子之,而国

大乱。齐因伐之。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遂大胜燕。宣王问

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

乘 ,去声,下同。以伐燕为宣王事,与史记诸书不同,已见

序说。孟子对曰 :“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

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

是也。商纣之世,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至武王十

三年,乃伐纣而有天下。张子曰 :“此事闲不容发。一日之闲。

天命未绝,则是君臣。当日命绝,则为独夫。然命之绝否,何

以知之?人情而已。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武王安得而止之

哉?”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

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箪,

音丹。食,音嗣。箪,竹器。食,饭也。运,转也。言齐若更

为暴虐,则民将转而望救于他人矣。赵氏曰 :“征伐之道,当

顺民心。民心悦,则天意得矣 。”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 :“诸侯多谋伐

寡人者,何以待之 ?”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千里畏人,指齐王也。书

----------------------- 页面 28-----------------------

孟子集注 ·26·

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

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霓,五稽反。徯,胡

礼反。两引书,皆商书仲虺之诰文也。与今书文亦小异。一征,

初征也。天下信之,信其志在救民,不为暴也。奚为后我,言

汤何为不先来征我之国也。霓,虹也。云合则雨,虹见则止。

变,动也。徯,待也。后,君也。苏,复生也。他国之民,皆

以汤为我君,而待其来,使己得苏息也。此言汤之所以七十里

而为政于天下也。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

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

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

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累,力追反。拯,救也。

系累,絷缚也。重器,宝器也。畏,忌也。倍地,幷燕而增一

倍之地也。齐之取燕,若能如汤之征葛,则燕人悦之,而齐可

为政于天下矣。今乃不行仁政而肆为残虐,则无以慰燕民之望,

而服诸侯之心,是以不免乎以千里而畏人也。王速出令,反其

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旄与耄同。倪,五稽反。反 ,还也。旄,老人也。倪,小儿

也。谓所虏略之老小也。犹,尚也。及止,及其未发而止之也。

范氏曰“孟子事齐梁之君,论道德则必称尧舜,论征伐则必称

汤武。盖治民不法尧舜,则是为暴;行师不法汤武,则是为乱。

岂可谓吾君不能,而舍所学以徇之哉?”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 :“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

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哄,胡弄反。胜,平声。长,上声,下同。

哄,斗声也。穆公,邹君也。不可胜诛,言人众不可尽诛也。

----------------------- 页面 29-----------------------

孟子集注 ·27·

长上,谓有司也。民怨其上,故疾视其死而不救也。孟子对曰:

“凶年饥岁 ,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

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

也。曾子曰 :‘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

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几,上声。夫,音扶。转,饥饿辗

转而死也。充,满也。上,谓君及有司也。尤,过也。君行仁

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君不仁而求富,是以有司知重

敛而不知恤民。故君行仁政,则有司皆爱其民,而民亦爱之矣。

范氏曰 :“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有仓廪府库,所

以为民也。丰年则敛之,凶年则散之,恤其饥寒,救其疾苦。

是以民亲爱其上,有危难则赴救之,如子弟之卫父兄,手足之

捍头目也。穆公不能反己,犹欲归罪于民,岂不误哉?”

滕文公问曰 :“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 ?事楚

乎?”间,去声。滕,国名。孟子对曰 :“是谋非吾所能及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

弗去,则是可为也 。”无已见前篇。一,谓一说也。效,犹致

也。国君死社稷,故致死以守国。至于民亦为之死守而不去,

则非有以深得其心者不能也。此章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

可侥幸而苟免。

滕文公问曰 :“齐人将筑薛,吾甚恐。如之何则可?”薛,

国名,近滕。齐取其地而城之,故文公以其偪己而恐也。孟子

对曰 :“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去之岐山之下居焉。非择

而取之,不得已也。邠,与豳同。邠,地名。言大王非以岐下

为善,择取而居之也。详见下章。苟为善,后世子孙必有王者

矣。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若夫成功,则天也。君如彼何

哉?强为善而已矣 。”夫,音扶。强,上声。创,造。统,绪

也。言能为善,则如大王虽失其地,而其后世遂有天下,乃天

----------------------- 页面 30-----------------------

孟子集注 ·28·

理也。然君子造基业于前,而垂统绪于后,但能不失其正,令

后世可继续而行耳。若夫成功,则岂可必乎?彼,齐也。君之

力既无如之何,则但强于为善,使其可继而俟命于天耳。此章

言人君但当竭力于其所当为,不可徼幸于其所难必。

滕文公问曰 :“滕,小国也。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

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 :“昔者大王居邠,狄人侵之。事之

以皮币,不得免焉;事之以犬马,不得免焉;事之以珠玉,不

得免焉。乃属其耆老而告之曰 :‘狄人之所欲者,吾土地也。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二三子何患乎无君?

我将去之 。’去邠,踰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邠人曰:

‘仁人也,不可失也。’从之者如归市。属,音烛。皮,谓虎、

豹、麋、鹿之皮也。币,帛也。属,会集也。土地本生物以养

人,今争地而杀人,是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也。邑,作邑也。

归市,人众而争先也。或曰 :‘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

死勿去。’又言或谓土地乃先人所受而世守之者,非己所能专。

但当致死守之,不可舍去。此国君死社稷之常法。传所谓国灭

君死之,正也,正谓此也。君请择于斯二者 。”能如大王则避

之,不能则谨守常法。盖迁国以图存者,权也;守正而俟死者,

义也。审己量力,择而处之可也。杨氏曰 :“孟子之于文公,

始告之以效死而已,礼之正也。至其甚恐,则以大王之事告之,

非得已也。然无大王之德而去,则民或不从而遂至于亡,则又

不若效死之为愈。故又请择于斯二者 。”又曰:“孟子所论,

自世俗观之,则可谓无谋矣。然理之可为者,不过如此。舍此

则必为仪秦之为矣。凡事求可,功求成。取必于智谋之末而不

循天理之正者,非圣贤之道也。

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 :“他日君出,则必命有司

所之。今乘舆已驾矣,有司未知所之。敢请。”公曰:“将见

----------------------- 页面 31-----------------------

孟子集注 ·29·

孟子 。”曰:“何哉?君所为轻身以先于匹夫者,以为贤乎?

礼义由贤者出 。而孟子之后丧踰前丧。君无见焉 !”公曰:

“诺。”乘,去声。乘舆,君车也。驾,驾马也。孟子前丧父,

后丧母。踰,过也,言其厚母薄父也。诺,应辞也。乐正子入

见,曰 :“君奚为不见孟轲也?”曰:“或告寡人曰,‘孟子

之后丧踰前丧’,是以不往见也 。”曰:“何哉君所谓踰者 ?

前以士,后以大夫;前以三鼎,而后以五鼎与?”曰 :“否。

谓棺椁衣衾之美也 。”曰:“非所谓踰也,贫富不同也。”入

见之见,音现。与,平声。乐正〔一〕子,孟子弟子也,仕于

鲁。三鼎,士祭礼。五鼎,大夫祭礼 。乐正子见孟子,曰:

“克告于君,君为来见也。嬖人有臧仓者沮君,君是以不果来

也。”曰:“行或使之,止或尼之。行止,非人所能也。吾之不

遇鲁侯,天也。臧氏之子焉能使予不遇哉?”为,去声。沮,

慈吕反。尼,女乙反。焉,于虔反。克,乐正子名。沮尼,皆

止之之意也。言人之行,必有人使之者。其止,必有人尼之者。

然其所以行所以止,则固有天命,而非此人所能使,亦非此人

所能尼也。然则我之不遇,岂臧仓之所能为哉?此章言圣贤之

出处,关时运之盛衰。乃天命之所为,非人力之可及 。”〔一〕

“正”字,原误作“王”。

----------------------- 页面 32-----------------------

孟子集注 ·30·

孟子集注卷三 公孙丑章句上

凡九章

公孙丑问曰 :“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

乎?”复,扶又反。公孙丑,孟子弟子,齐人也。当路,居要

地也。管仲,齐大夫,名夷吾,相桓公,霸诸侯。许,犹期也。

孟子未尝得政,丑盖设辞以问也。孟子曰 :“子诚齐人也,知

管仲、晏子而已矣。齐人但知其国有二子而已,不复知有圣贤

之事。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然曰:‘吾

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 ?’曾西艴然

不悦,曰 :‘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

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

“,子六反。艴 ,音拂。又音勃。曾,并音增。孟子引曾

西与或人问答如此。曾西,曾子之孙。,不安貌。先子,曾

子也。艴,怒色也。曾之言则也。烈,犹光也。桓公独任管仲

四十余年,是专且久也。管仲不知王道而行霸术,故言功烈之

卑也。杨氏曰“孔子言子路之才,曰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

赋也。’使其见于施为,如是而已。其于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固有所不逮也。然则曾西推尊子路如此,而羞比管仲者何哉?

譬之御者,子路则范我驰驱而不获者也;管仲之功,诡遇而获

禽耳。曾西,仲尼之徒也,故不道管仲之事 。”曰:“管仲,

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子为之为,去声。曰,

孟子言也。愿,望也。曰 :“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 页面 33-----------------------

孟子集注 ·31·

管仲、晏子犹不足为与?”与,平声。显,显名也。曰 :“以

齐王,由反手也 。”王,去声。由犹通。反手,言易也。曰:

“若是,则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犹未

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继之,然后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则文

王不足法与?”易,去声,下同。与,平声。滋,益也。文王

九十七而崩,言百年,举成数也。文王三分天下,纔有其二;

武王克商,乃有天下。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然后教化大行。

曰:“文王何可当也?由汤至于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天下

归殷久矣,久则难变也。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之掌也。纣

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遗俗,流风善政,犹有存者;又有微

子、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胶鬲皆贤人也,相与辅相之,故

久而后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

犹方百里起,是以难也。朝,音潮。鬲,音隔,又音历。辅相

之相,去声。犹方之犹与由通。当,犹敌也。商自成汤至于武

丁,中间大甲、大戊、祖乙、盘庚皆贤圣之君。作,起也。自

武丁至纣凡九世。故家,旧臣之家也。齐人有言曰 :‘虽有智

能,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今时则易然也。镃音

兹。镃基,田器也。时,谓耕种之时。夏后、殷、周之盛,地

未有过千里者也,而齐有其地矣;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而齐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

能御也。辟,与辟同。此言其势之易也。三代盛时,王畿不过

千里。今齐已有之,异于文王之百里。又鸡犬之声相闻,自国

都以至于四境,言民居稠密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

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饥者易为食,渴

者易为饮。此言其时之易也。自文武至此七百余年,异于商之

贤圣继作;民苦虐政之甚,异于纣之犹有善政。易为饮食,言

饥渴之甚,不待甘美也。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

----------------------- 页面 34-----------------------

孟子集注 ·32·

命 。’邮,音尤。置,驿也。邮,驲也。所以传命也。孟子引

孔子之言如此。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

倒悬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乘,去声。

倒悬,喻困苦也。所施之事,半于古人,而功倍于古人,由时

势易而德行速也。

公孙丑问曰 :“夫子加齐之卿相,得行道焉,虽由此霸王

不异矣。如此,则动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动心。”

相,去声。此承上章 ,又设问孟子,若得位而行道,则虽由

此而成霸王之业,亦不足怪。任大责重如此,亦有所恐惧疑惑

而动其心乎?四十强仕,君子道明德立之时。孔子四十而不惑,

亦不动心之谓。曰 :“若是,则夫子过孟贲远矣。”曰:“是

不难,告子先我不动心 。”贲,音奔。孟贲,勇士。告子,名

不害。孟贲血气之勇,丑盖借之以赞孟子不动心之难。孟子言

告子未为知道,乃能先我不动心 ,则此亦未足为难也 。曰:

“不动心有道乎?”曰:“有。程子曰:“心有主,则能不动矣。”

北宫黝之养勇也,不肤挠 ,不目逃,思以一豪挫于人,若挞

之于市朝。不受于褐宽博,亦不受于万乘之君。视刺万乘之君,

若刺褐夫。无严诸侯。恶声至,必反之。黝,伊纠反。挠,奴

效反。朝,音潮。乘,去声。北宫姓,黝名。肤挠,肌肤被刺

而挠屈也。目逃,目被刺而转睛逃避也。挫,犹辱也。褐,毛

布。宽博,宽大之衣,贱者之服也。不受者,不受其挫也。刺,

杀也。严,畏惮也。言无可畏惮之诸侯也。黝盖刺客之流,以

必胜为主,而不动心者也。孟施舍之所养勇也,曰 :‘视不胜

犹胜也。量敌而后进,虑胜而后会,是畏三军者也。舍岂能为

必胜哉?能无惧而已矣 。’舍,去声,下同。孟,姓。施,发

语声。舍,名也。会,合战也。舍自言其战虽不胜,亦无所惧。

若量敌虑胜而后进战,则是无勇而畏三军矣。舍盖力战之士,

----------------------- 页面 35-----------------------

孟子集注 ·33·

以无惧为主,而不动心者也。孟施舍似曾子,北宫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贤,然而孟施舍守约也。夫,音扶。黝

务敌人,舍专守己。子夏笃信圣人,曾子反求诸己。故二子之

与曾子、子夏,虽非等伦,然论其气象,则各有所似。贤,犹

胜也。约,要也。言论二子之勇,则未知谁胜;论其所守,则

舍比于黝,为得其要也。昔者曾子谓子襄曰 :‘子好勇乎?吾

尝闻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

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好,去声。惴,之瑞反。此言曾

子之勇也。子襄,曾子弟子也。夫子,孔子也。缩,直也。檀

弓曰:“古者冠缩缝,今也衡缝。”又曰:“棺束缩二衡三。”

惴,恐惧之也。往,往而敌之也 。孟施舍之守气,又不如曾

子之守约也 。”言孟施舍虽似曾子,然其所守乃一身之气,又

不如曾子之反身循理,所守尤得其要也。孟子之不动心,其原

盖出于此,下文详之。曰 :“敢问夫子之不动心,与告子之不

动心,可得闻与?”“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

于心,勿求于气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

求于心,不可。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

气次焉。故曰 :‘持其志,无暴其气。’”闻与之与,平声。

夫志之夫,音扶。此一节,公孙丑之问。孟子诵告子之言,又

断以己意而告之也。告子谓于言有所不达,则当舍置其言,而

不必反求其理于心;于心有所不安,则当力制其心,而不必更

求其助于气,此所以固守其心而不动之速也。孟子既诵其言而

断之曰,彼谓不得于心而勿求诸气者,急于本而缓其末,犹之

可也;谓不得于言而不求诸心,则既失于外,而遂遗其内,其

不可也必矣。然凡曰可者,亦仅可而有所未尽之辞耳。若论其

极,则志固心之所之,而为气之将帅;然气亦人之所以充满于

身,而为志之卒徒者也。故志固为至极,而气即次之。人固当

----------------------- 页面 36-----------------------

孟子集注 ·34·

敬守其志,然亦不可不致养其气。盖其内外本末,交相培养。

此则孟子之心所以未尝必其不动,而自然不动之大略也 。“既

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气’者,何也?”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

而反动其心 。”夫,音扶。公孙丑见孟子言志至而气次,故问

如此则专持其志可矣,又言无暴其气何也?壹,专一也。蹶,

颠踬也。趋,走也。孟子言志之所向专一,则气固从之;然气

之所在专一,则志亦反为之动。如人颠踬趋走,则气专在是而

反动其心焉 。所以既持其志,而又必无暴其气也。程子曰:

“志动气者什九,气动志者什一。”“敢问夫子恶乎长?”曰: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恶,平声。公孙丑复问孟子

之不动心所以异于告子如此者,有何所长而能然,而孟子又详

告之以其故也。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

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

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

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

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

当大任而不动心也。告子之学,与此正相反。其不动心,殆亦

冥然无觉,悍然不顾而已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

言也。孟子先言知言而丑先问气者,承上文方论志气而言也。

难言者,盖其心所独得,而无形声之验,有未易以言语形容者。

故程子曰 :“观此一言,则孟子之实有是气可知矣。”其为气

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闲。至大初无限

量,至刚不可屈挠。盖天地之正气,而人得以生者,其体假本

如是也。惟其自反而缩,则得其所养;而又无所作为以害之,

则其本体不亏而充塞无间矣。程子曰 :“天人一也,更不分别。

浩然之气,乃吾气也。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一为私意所蔽,

----------------------- 页面 37-----------------------

孟子集注 ·35·

则欿然而馁,却甚小也 。”谢氏曰:“浩然之气,须于心得其

正时识取 。”又曰:“浩然是无亏欠时。”其为气也,配义与

道;无是,馁也。馁,奴罪反。配者,合而有助之意。义者,

人心之裁制。道者,天理之自然。馁,饥乏而气不充体也。言

人能养成此气,则其气合乎道义而为之助,使其行之勇决,无

所疑惮;若无此气,则其一时所为虽未必不出于道义,然其体

有所不充,则亦不免于疑惧,而不足以有为矣。是集义所生者,

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

知义,以其外之也。慊,口簟反,又口劫反。集义,犹言积善,

盖欲事事皆合于义也。袭,掩取也,如齐侯袭莒之袭。言气虽

可以配乎道义,而其养之之始,乃由事皆合义,自反常直,是

以无所愧怍,而此气自然发生于中。非由只行一事偶合于义,

便可掩袭于外而得之也。慊,快也,足也。言所行一有不合于

义,而自反不直,则不足于心而其体有所不充矣。然则义岂在

外哉?告子不知此理,乃曰仁内义外,而不复以义为事,则必

不能集义以生浩然之气矣。上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即外义之

意,详见告子上篇。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

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

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

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长,上声。揠,

乌八反。舍,上声。必有事焉而勿正,赵氏、程子以七字为句。

近世或幷下文心字读之者亦通。必有事焉,有所事也,如有事

于颛臾之有事。正,预期也。春秋传曰“战不正胜 ”,是也。

如作正心义亦同。此与大学之所谓正心者,语意自不同也。此

言养气者,必以集义为事,而勿预期其效。其或未充,则但当

勿忘其所有事,而不可作为以助其长,乃集义养气之节度也。

----------------------- 页面 38-----------------------

孟子集注 ·36·

闵,忧也。揠,拔也。芒芒,无知之貌。其人,家人也。病,

疲倦也。舍之不耘者,忘其所有事。揠而助之长者,正之不得,

而妄有作为者也。然不耘则失养而已,揠则反以害之。无是二

者,则气得其养而无所害矣。如告子不能集义,而欲强制其心,

则必不能免于正助之病。其于所谓浩然者,盖不惟不善养,而

又反害之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

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诐,彼寄反。

复,扶又反。此公孙丑复问而孟子答之也。诐,偏陂也。淫,

放荡也。邪,邪僻也。遁,逃避也。四者相因,言之病也。蔽,

遮隔也。陷,沈溺也。离,叛去也。穷,困屈也。四者亦相因,

则心之失也。人之有言,皆本于心。其心明乎正理而无蔽,然

后其言平正通达而无病;苟为不然,则必有是四者之病矣。即

其言之病,而知其心之失,又知其害于政事之决然而不可易者

如此。非心通于道,而无疑于天下之理,其孰能之?彼告子者,

不得于言而不肯求之于心;至为义外之说,则自不免于四者之

病,其何以知天下之言而无所疑哉?程子曰 :“心通乎道,然

后能辨是非,如持权衡以较轻重,孟子所谓知言是也。”又曰:

“孟子知言,正如人在堂上,方能辨堂下人曲直 。若犹未免

杂于堂下众人之中,则不能辨决矣。”“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冉牛、闵子、颜渊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 :‘我于辞命则不

能也 。’然则夫子既圣矣乎?”行,去声。此一节,林氏以为

皆公孙丑之问是也。说辞,言语也。德行,得于心而见于行事

者也。三子善言德行者,身有之,故言之亲切而有味也。公孙

丑言数子各有所长,而孔子兼之,然犹自谓不能于辞命。今孟

子乃自谓我能知言,又善养气,则是兼言语德行而有之,然则

岂不既圣矣乎?此夫子,指孟子也。程子曰:“孔子自谓不能

----------------------- 页面 39-----------------------

孟子集注 ·37·

于辞命者,欲使学者务本而已 。”曰:“恶!是何言也?昔者

子贡、问于孔子曰 :‘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则吾不能,

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子贡曰:‘学不厌,智也;教不倦,

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是何言也?”

恶,平声。夫圣之夫,音扶。恶 ,惊叹辞也 。昔者以下,孟

子不敢当丑之言,而引孔子、子贡问答之辞以告之也。此夫子,

指孔子也。学不厌者,智之所以自明;教不倦者,仁之所以及

物。再言“是何言也 ”,以深拒之。“昔者窃闻之:子夏、子

游、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敢

问所安。”此一节,林氏亦以为皆公孙丑之问,是也。一体,

犹一肢也。具体而微,谓有其全体,但未广大耳。安,处也。

公孙丑复问孟子既不敢比孔子,则于此数子欲何所处也。曰:

“姑舍是。”舍,上声。孟子言且置是者,不欲以数子所至者

自处也。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非其君不

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

非民;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

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

焉;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治,去声。伯夷,孤竹君之长子。

兄弟逊国,避纣隐居,闻文王之德而归之。及武王伐纣,去而

饿死。伊尹,有莘之处士。汤聘而用之,使之就桀。桀不能用,

复归于汤。如是者五,乃相汤而伐桀也。三圣人事,详见此篇

之末及万章下篇。“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班,齐等之貌 。公孙丑问,

而孟子答之以不同也。曰 :“然则有同与?”曰:“有。得百

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诸侯有天下。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

得天下,皆不为也。是则同 。”与,平声。朝,音潮。有,言

有同也。以百里而王天下,德之盛也。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

----------------------- 页面 40-----------------------

孟子集注 ·38·

得天下有所不为,心之正也。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其本根节目

之大者,惟在于此。于此不同 ,则亦不足以为圣人矣 。曰:

“敢问其所以异?”曰:“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

污,不至阿其所好。污,音蛙。好,去声。污,下也。三子智

足以知夫子之道。假使污下,必不阿私所好而空誉之,明其言

之可信也。宰我曰:‘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程子曰:

“语圣则不异,事功则有异。夫子贤于尧舜,语事功也。盖尧

舜治天下,夫子又推其道以垂教万世。尧舜之道,非得孔子,

则后世亦何所据哉?”子贡曰 :‘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

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违也。自生民以来,

未有夫子也 。’言大凡见人之礼,则可以知其政;闻人之乐,

则可以知其德。是以我从百世之后,差等百世之王,无有能遁

其情者,而见其皆莫若夫子之盛也。有若曰 :‘岂惟民哉?麒

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太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

类也。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

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垤,大结反。潦,音老 。麒麟,毛

虫之长。凤凰,羽虫之长。垤,蚁封也。行潦,道上无源之水

也。出,高出也。拔,特起也。萃,聚也。言自古圣人,固皆

异于众人,然未有如孔子之尤盛者也。程子曰 :“孟子此章,

扩前圣所未发,学者所宜潜心而玩索也 。”

孟子曰 :“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

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 。力〔一〕,谓土地甲兵

之力。假仁者,本无是心,而借其事以为功者也。霸,若齐桓

晋文是也。以德行仁,则自吾之得于心者推之,无适而非仁也。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

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 :‘自西自东,自南自北,

无思不服 。’此之谓也。”赡,足也。诗大雅文王有声之篇。

----------------------- 页面 41-----------------------

孟子集注 ·39·

王霸之心,诚伪不同。故人所以应之者,其不同亦如此。邹氏

曰:“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

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从古以来,论王霸者多矣,未有

若此章之深切而着明也 。”〔一〕“力”字,原书误为“券”。

孟子曰 :“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

湿而居下也。恶,去声,下同。好荣恶辱,人之常情。然徒恶

之而不去其得之之道,不能免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

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

必畏之矣。闲,音闲。此因其恶辱之情,而进之以强仁之事也。

贵德,犹尚德也。士,则指其人而言之。贤,有德者,使之在

位,则足以正君而善俗。能,有才者,使之在职,则足以修政

而立事。国家闲暇,可以有为之时也。详味及字,则惟日不足

之意可见矣。诗云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

治其国家,谁敢侮之?’彻,直列反。土,音杜。绸,音稠。

缪,武彪反。诗豳风鸱鸮之篇,周公之所作也。迨,及也。彻,

取也。桑土,桑根之皮也。绸缪,缠绵补葺也。牖户,巢之通

气出入处也。予,鸟自谓也。言我之备患详密如此,今此在下

之人,或敢有侮予者乎?周公以鸟之为巢如此,比君之为国,

亦当思患而预防之。孔子读而赞之,以为知道也。今国家闲暇,

及是时般乐怠敖,是自求祸也。般、音盘。乐,音洛。敖,音

傲。言其纵欲偷安,亦惟日不足也。祸褔无不自己求之者。结

上文之意。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褔。’太甲曰:‘天作

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此之谓也。”孽,鱼列反。

诗大雅文王之篇。永,长也。言,犹念也。配,合也。命,天

命也。此言褔之自己求者。太甲,商书篇名。孽,祸也。违,

避也。活,生也,书作逭。逭,犹缓也。此言祸之自己求者。

----------------------- 页面 42-----------------------

孟子集注 ·40·

孟子曰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

于其朝矣。朝,音潮。俊杰,才德之异于众者。市廛而不征,

法而不廛,则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其市矣。廛,市宅也。张

子曰 :“或赋其市地之廛,而不征其货;或治之以市官之法,

而不赋其廛。盖逐末者多则廛以抑之,少则不必廛也 。”关讥

而不征,则天下之旅皆悦而愿出于其路矣。解见前篇。耕者助

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而愿耕于其野矣。但使出力以助耕公

田,而不税其私田也。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

之氓矣。氓,音盲。周礼 :“宅不毛者有里布,民无职事者,

出夫家之征 。”郑氏谓:“宅不种桑麻者,罚之使出一里二十

五家之布;民无常业者,罚之使出一夫百亩之税,一家力役之

征也 。”今战国时,一切取之。市宅之民,已赋其廛,又令出

此夫里之布,非先王之法也。氓,民也。信能行此五者,则邻

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来,未

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吕氏曰:“奉行天命,谓之天吏。

废兴存亡,惟天所命,不敢不从,若汤武是也 。’此章言能行

王政,则寇戎为父子;不行王政,则赤子为仇雠。

孟子曰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天地以生物为心,而所生

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为心,所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

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言众人虽有不忍人之心,

然物欲害之,存焉者寡,故不能察识而推之政事之闲;惟圣人

全体此心,随感而应,故其所行无非不忍人之政也。所以谓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

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也。怵,音黜。内,读为纳。要,平声。恶,去

----------------------- 页面 43-----------------------

孟子集注 ·41·

声,下同。乍,犹忽也。怵惕,惊动貌。恻,伤之切也。隐,

痛之深也。此即所谓不忍人之心也。内,结。要,求。声,名

也。言乍见之时,便有此心,随见而发,非由此三者而然也。

程子曰 :“满腔子是恻隐之心 。”谢氏曰:“人须是识其真

心。方乍见孺子入井之时,其心怵惕,乃真心也。非思而得,

非勉而中,天理之自然也。内交、要誉、恶其声而然,即人欲

之私矣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

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恶,去声,

下同。羞,耻己之不善也。恶,憎人之不善也。辞,解使去己

也。让,推以与人也。是,知其善而以为是也。非,知其恶而

以为非也。人之所以为心,不外乎是四者,故因论恻隐而悉数

之。言人若无此,则不得谓之人,所以明其必有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

之心,智之端也。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

礼、智,性也。心,统性情者也。端,绪也。因其情之发,而

性之本然可得而见,犹有物在中而绪见于外也。人之有是四端

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

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四体,四支,人之所必有者也。自谓

不能者,物欲蔽之耳。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

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

足以事父母 。”扩,音廓。扩,推广之意。充,满也。四端在

我,随处发见。知皆即此推广,而充满其本然之量,则其日新

又新,将有不能自已者矣。能由此而遂充之,则四海虽远,亦

吾度内,无难保者;不能充之,则虽事之至近而不能矣。此章

所论人之性情,心之体用,本然全具,而各有条理如此。学者

于此,反求默识而扩充之,则天之所以与我者,可以无不尽矣。

程子曰 :“人皆有是心,惟君子为能扩而充之。不能然者,皆

----------------------- 页面 44-----------------------

孟子集注 ·42·

自弃也。然其充与不充,亦在我而已矣 。”又曰:“四端不言

信者,既有诚心为四端,则信在其中矣 。”愚按:四端之信,

犹五行之土。无定位,无成名,无专气。而水、火、金、木,

无不待是以生者。故土于四行无不在,于四时则寄王焉,其理

亦犹是也。

孟子曰 :“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

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音含。□,甲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矢人之心,本非不如□人之仁也。巫者

为人祈祝,利人之生 。匠者作为棺椁,利人之死。孔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

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焉,于虔反。夫,音扶。

里有仁厚之俗者,犹以为美。人择所以自处而不于仁,安得为

智乎?此孔子之言也。仁、义、礼、智,皆天所与之良贵。而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得之最先,而兼统四者,所谓元者善之长

也,故曰尊爵。在人则为本心全体之德,有天理自然之安,无

人欲陷溺之危。人当常在其中,而不可须臾离者也,故曰安宅。

此又孟子释孔子之意,以为仁道之大如此,而自不为之,岂非

不智之甚乎?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

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由,与犹通。以不仁

故不智,不智故不知礼义之所在。如耻之,莫如为仁。此亦因

人愧耻之心,而引之使志于仁也。不言智、礼、义者,仁该全

体。能为仁,则三者在其中矣。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

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中,去声。为仁

由己,而由人乎哉?

孟子曰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喜其得闻而改之,

其勇于自修如此。周子曰 :“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

有过,不喜人规,如讳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 页面 45-----------------------

孟子集注 ·43·

程子曰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亦可谓百世之师矣。”

禹闻善言则拜。书曰:“禹拜昌言。”盖不待有过,而能屈己

以受天下之善也。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

人以为善。舍,上声。乐,音洛。言舜之所为,又有大于禹与

子路者。善与人同,公天下之善而不为私也。己未善,则无所

系吝而舍以从人;人有善,则不待勉强而取之于己,此善与人

同之目也。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舜之

侧微,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取诸人以为善,是与

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与,犹许也,助也。

取彼之善而为之于我,则彼益劝于为善矣,是我助其为善也。

能使天下之人皆劝于为善,君子之善,孰大于此。此章言圣贤

乐善之诚,初无彼此之闲。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己,在己者有

以及于人。

孟子曰 :“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

之朝,不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

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

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

是亦不屑就已。朝,音潮。恶恶,上去声,下如字。浼,莫罪

反。涂,泥也。乡人,乡里之常人也。望望,去而不顾之貌。

浼,污也。屑,赵氏曰 :“洁也。”说文曰:“动作切切也。”

不屑就,言不以就之为洁 ,而切切于是也 。已,语助辞。柳

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

怨,阨穷而不悯。故曰 :‘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

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之

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 。”佚,音逸。袒,音

但。裼,音锡。裸,鲁果反。裎,音程。焉能之焉,于虔反。

柳下惠,鲁大夫展禽,居柳下而谥惠也。不隐贤,不枉道也。

----------------------- 页面 46-----------------------

孟子集注 ·44·

遗佚,放弃也。阨,困也。悯,忧也。尔为尔至焉能浼我哉,

惠之言也。袒裼,露臂也。裸裎,露身也。由由,自得之貌。

偕,并处也。不自失,不失其止也。援而止之而止者,言欲去

而可留也。孟子曰 :“伯夷隘,柳下惠不恭。隘与不恭,君子

不由也 。”隘,狭窄也。不恭,简慢也。夷、惠之行,固皆造

乎至极之地。然既有所偏,则不能无弊,故不可由也。

----------------------- 页面 47-----------------------

孟子集注 ·45·

孟子集注卷四 公孙丑章句下

凡十四章。自第二章以下,记孟子出处行实为详。

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谓时日

支干、孤虚、王相之属也。地利,险阻、城池之固也。人和,

得民心之和也。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

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夫,音扶。三里七里,城郭之小者。郭,外城。环,围也。言

四面攻围,旷日持久,必有值天时之善者。城非不高也,池非

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

不如人和也。革,甲也。粟,谷也。委,弃也。言不得民心,

民不为守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域,界限也。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言不战则已,战

则必胜。尹氏曰 :“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 :“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

不可以风。朝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对曰 :“不幸

而有疾,不能造朝 。”章内朝,并音潮,惟朝将之朝,如字。

造,七到反,下同。王,齐王也。孟子本将朝王,王不知而托

疾以召孟子,故孟子亦以疾辞也。明“昔者辞以病,今日吊,

或者不可乎?”曰 :“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东郭

氏,齐大夫家也。昔者,昨日也。或者,疑辞。辞疾而出吊,

与孔子不见孺悲取瑟而歌同意。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

----------------------- 页面 48-----------------------

孟子集注 ·46·

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

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 :“请必无归,

而造于朝!”要,平声。孟仲子,赵氏以为孟子之从昆弟,学

于孟子者也。采薪之忧,言病不能采薪,谦辞也。仲子权辞以

对,又使人要孟子令勿归而造朝,以实己言。不得已而之景丑

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

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

“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

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 ,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

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恶,平

声,下同。景丑氏,齐大夫家也。景子,景丑也。恶,叹辞也。

景丑所言,敬之小者也;孟子所言 ,敬之大者也 。景子曰:

“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夫,音

扶,下同。礼曰 :“父命呼,唯而不诺。”又曰:“君命召,

在官不俟屦,在外不俟车 。”言孟子本欲朝王,而闻命中止,

似与此礼之意不同也。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

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

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

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

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与,平声。慊,口簟反。

长,上声。慊,恨也,少也。或作嗛,字书以为口衔物也。然

则慊亦但为心有所衔之义,其为快、为足、为恨、为少,则因

其事而所衔有不同耳。孟子言我之意,非如景子之所言者。因

引曾子之言,而云夫此岂是不义,而曾子肯以为言,是或别有

一种道理也。达,通也。盖通天下之所尊,有此三者。曾子之

说,盖以德言之也。今齐王但有爵耳,安得以此慢于齿德乎?

----------------------- 页面 49-----------------------

孟子集注 ·47·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

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乐,音洛。大有为之君,大有

作为,非常之君也。程子曰 :“古之人所以必待人君致敬尽礼

而后往者,非欲自为尊大也,为是故耳 。”故汤之于伊尹,学

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

不劳而霸。先从受学,师之也。后以为臣,任之也。今天下地

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

好,去声。丑,类也。尚,过也。所教,谓听从于己,可役使

者也。所受教,谓己之所从学者也。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

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不为

管仲,孟子自谓也。范氏曰“孟子之于齐,处宾师之位,非当

仕有官职者,故其言如此 。”此章见宾师不以趋走承顺为恭,

而以责难陈善为敬;人君不以崇高富贵为重,而以贵德尊士为

贤,则上下交而德业成矣。

陈臻问曰 :“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

七十?而受;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

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孟子弟子。兼金,好金也,其价兼倍于常者。一百,百

镒也。孟子曰 :“皆是也。皆适于义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

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赆,徐刃反。

赆,送行者之礼也。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 :‘闻戒。’

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 ?为兵之为,去声。时人有欲害孟

子者,孟子设兵以戒备之。薛君以金馈孟子 ,为兵备 。辞曰

“闻子之有戒心也”。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

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焉,于虔反。无远行戒心

之事,是未有所处也。取,犹致也。尹氏曰 :“言君子之辞受

取予,惟当于理而已 。”

----------------------- 页面 50-----------------------

孟子集注 ·48·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 :“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

伍,则去之否乎?”曰 :“不待三。”去,上声。平陆,齐下

邑也。大夫,邑宰也。戟,有枝兵也。士,战士也。伍,行列

也。去之,杀之也。“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

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

“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几,上声。子之失伍,言其失职,

犹士之失伍也。距心,大夫名。对言此乃王之失政使然,非我

所得专为也。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

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

死与?”曰 :“此则距心之罪也。”为,去声。死与之与,平

声。牧之,养之也。牧,牧地也。刍,草也。孟子言若不得自

专,何不致其事而去。他日,见于王曰 :“王之为都者,臣知

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

人之罪也 。”见,音现。为王之为,去声。为都,治邑也。邑

有先君之庙曰都。孔,大夫姓也。为王诵其语,欲以讽晓王也。

陈氏曰 :“孟子一言而齐之君臣举知其罪,固足以兴邦矣。然

而齐卒不得为善国者,岂非说而不绎,从而不改故邪?”

孟子谓蚔?曰 :“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

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蚔,音迟。?,乌花反。

为,去声。与,平声。蚔?,齐大夫也。灵丘,齐下邑。似也,

言所为近似有理。可以言,谓士师近王,得以谏刑罚之不中者。

蚔?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致,犹还也。齐人曰 :“所

以为蚔?,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为,去声。讥

孟子道不行而不能去也。公都子以告。公都子,孟子弟子也。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

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

余裕哉?”官守,以官为守者。言责,以言为责者。绰绰,宽

----------------------- 页面 51-----------------------

孟子集注 ·49·

貌。裕,宽意也。孟子居宾师之位,未尝受禄。故其进退之际,

宽裕如此。尹氏曰 :“进退久速,当于理而已。”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

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盖,古盍反。见,

音现。盖,齐下邑也。王驩,王嬖臣也。辅行,副使也。反,

往而还也。行事,使事也。公孙丑曰 :“齐卿之位,不为小矣;

齐滕之路 ,不为近矣 。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曰:

“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夫,音扶。王驩盖摄卿以行,故

曰齐卿。夫既或治之,言有司已治之矣。孟子之待小人,不恶

而严如此。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充虞请曰 :“前日不

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

若以美然 。”孟子仕于齐,丧母,归葬于鲁。嬴,齐南邑。充

虞,孟子弟子,尝董治作棺之事者也。严,急也。木,棺木也。

以、已通。以美,太美也。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

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称,

去声。度,厚薄尺寸也。中古,周公制礼时也。椁称之,与棺

相称也。欲其坚厚久远,非特为人观视之美而已。不得,不可

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

何为独不然?不得,谓法制所不当得。得之为有财,言得之而

又为有财也。或曰 :“为当作而。”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

于人心独无恔乎?比,必二反。恔,音效。比,犹为也。化者,

死者也。恔,快也。言为死者不使土近其肌肤,于人子之心,

岂不快然无所恨乎?吾闻之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送终之

礼,所当得为而不自尽,是为天下爱惜此物,而薄于吾亲也。

沈同以其私问曰 :“燕可伐与?”孟子曰:“可。子哙不

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子悦之,不告

----------------------- 页面 52-----------------------

孟子集注 ·50·

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

则可乎?何以异于是?”伐与之与,平声;下伐与、杀与同。

夫,音扶。沈同,齐臣。以私问,非王命也。子哙、子之,事

见前篇。诸侯土地人民,受之天子,传之先君。私以与人,则

与者受者皆有罪也。仕,为官也。士,即从仕之人也。齐人伐

燕。或问曰 :“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问‘燕

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孰可以

伐之’?则将应之曰 :‘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

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

杀之’?则将应之曰 :‘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

何为劝之哉?”天吏,解见上篇。言齐无道,与燕无异,如以

燕伐燕也。史记亦谓孟子劝齐伐燕,盖传闻此说之误。杨氏曰:

“燕固可伐矣,故孟子曰可。使齐王能诛其君,吊其民,何不

可之有?乃杀其父兄,虏其子弟,而后燕人畔之。乃以是归咎

孟子之言,则误矣 。”

燕人畔。王曰 :“吾甚惭于孟子。”齐破燕后二年,燕人

共立太子平为王。陈贾曰 :“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

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曰 :“周公使管叔监

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

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恶、

监,皆平声。陈贾,齐大夫也。管叔,名鲜,武王弟,周公兄

也。武王胜商杀纣,立纣子武庚,而使管叔与弟蔡叔、霍叔监

其国。武王崩,成王幼,周公摄政。管叔与武庚畔,周公讨而

诛之。见孟子问曰 :“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

“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 :“然 。”曰:

“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

有过与?”曰 :“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

----------------------- 页面 53-----------------------

孟子集注 ·51·

宜乎?与,平声。言周公乃管叔之弟,管叔乃周公之兄,然则

周公不知管叔之将畔而使之,其过有所不免矣。或曰 :“周公

之处管叔,不如舜之处象何也?”游氏曰 :“象之恶已着,而

其志不过富贵而已,故舜得以是而全之;若管叔之恶则未着,

而其志其才皆非象比也,周公讵忍逆探其兄之恶而弃之耶?周

公爱兄,宜无不尽者。管叔之事,圣人之不幸也。舜诚信而喜

象,周公诚信而任管叔,此天理人伦之至,其用心一也。且古

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

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

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更,平声。顺,犹遂也。更,改也。

辞,辩也。更之则无损于明,故民仰之。顺而为之辞,则其过

愈深矣。责贾不能勉其君以迁善改过,而教之以遂非文过也。

林氏曰 :“齐王惭于孟子,盖羞恶之心,有不能自已者。使其

臣有能因是心而将顺之,则义不可胜用矣。而陈贾鄙夫,方且

为之曲为辩说,而沮其迁善改过之心,长其饰非拒谏之恶,故

孟子深责之。然此书记事,散出而无先后之次,故其说必参考

而后通。若以第二篇十章十一章,置于前章之后,此章之前。

则孟子之意,不待论说而自明矣 。”

孟子致为臣而归。孟子久于齐而道不行,故去也。王就见

孟子,曰 :“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

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对曰 :“不敢请耳,固所

愿也。”朝,音潮。他日,王谓时子曰:“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

养弟子以万钟 ,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为,去声。时子,齐臣也。中国,当国之中也。万钟,谷禄之

数也 。钟,量名,受六斛四斗。矜,敬也。式,法也。盍,

何不也。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陈

子,即陈臻也。孟子曰 :“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

----------------------- 页面 54-----------------------

孟子集注 ·52·

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夫,音扶。恶,平声。孟

子既以道不行而去,则其义不可以复留;而时子不知,则又有

难显言者。故但言设使我欲富,则我前日为卿,尝辞十万之禄,

今乃受此万钟之馈。是我虽欲富,亦不为此也。季孙曰 :‘异

哉子叔疑!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

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 。’龙,音垄。

此孟子引季孙之语也。季孙、子叔疑,不知何时人。龙断,冈

垄之断而高也,义见下文。盖子叔疑者尝不用,而使其子弟为

卿。季孙讥其既不得于此,而又欲求得于彼,如下文贱丈夫登

龙断者之所为也。孟子引此以明道既不行,复受其禄,则无以

异此矣。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

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

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孟子释龙断之说如

此。治之,谓治其争讼。左右望者,欲得此而又取彼也。罔,

谓罔罗取之也。从而征之,谓人恶其专利,故就征其税,后世

缘此遂征商人也。程子曰 :“齐王所以处孟子者,未为不可,

孟子亦非不肯为国人矜式者。但齐王实非欲尊孟子,乃欲以利

诱之,故孟子拒而不受 。”

孟子去齐,宿于昼。昼,如字,或曰 :“当作画,音获。”

下同。昼,齐西南近邑也。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

隐几而卧。为,去声,下同。隐,于靳反。隐,凭也。客坐而

言,孟子不应而卧也。客不悦曰 :“弟子齐宿而后敢言,夫子

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

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

之侧,则不能安其身。齐,侧皆反。复,扶又反。语,去声。

齐宿,齐戒越宿也。缪公尊礼子思,常使人候伺道达诚意于其

侧,乃能安而留之也。泄柳,鲁人。申详,子张之子也。缪公

----------------------- 页面 55-----------------------

孟子集注 ·53·

尊之不如子思,然二子义不苟容,非有贤者在其君之左右维持

调护之,则亦不能安其身矣。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

长者乎?长者绝子乎?”长,上声。长者,孟子自称也。言齐

王不使子来,而子自欲为王留我;是所以为我谋者,不及缪公

留子思之事,而先绝我也。我之卧而不应,岂为先绝子乎?

孟子去齐。君士语人曰 :“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

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

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语,去声。

尹士,齐人也。干,求也。泽,恩泽也。濡滞,迟留也。高子

以告。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也。曰:“夫尹士恶知予哉?

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

也。夫,音扶,下同。恶,平声。见王,欲以行道也。今道不

行,故不得已而去,非本欲如此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

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所改必指一事而

言,然今不可考矣。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

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

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浩然,如水之流不可

止也。杨氏曰 :“齐王天资朴实,如好勇、好货、好色、好世

俗之乐,皆以直告而不隐于孟子,故足以为善。若乃其心不然,

而谬为大言以欺人,是人终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何善之能为?”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

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悻,形顶反。见,音现。

悻悻,怒意也。穷,尽也。尹士闻之曰 :“士诚小人也。”此

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惓惓之余意。李

氏曰:“于此见君子忧则违之之情,而荷蒉者所以为果也。”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 :“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

诸夫子曰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路问,于路中问也。

----------------------- 页面 56-----------------------

孟子集注 ·54·

豫,悦也。尤,过也。此二句实孔子之言,盖孟子尝称之以教

人耳。曰 :“彼一时,此一时也。彼,前日。此,今日。五百

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自尧舜至汤,自汤至文武,

皆五百余年而圣人出。名世,谓其人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者,

为之辅佐。若皋陶、稷、契、伊尹、莱朱、太公望、散宜生之

属。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

可矣。周,谓文武之间。数,谓五百年之期。时,谓乱极思治

可以有为之日。于是而不得一有所为,此孟子所以不能无不豫

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

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夫,音扶。舍,上声。言当此之时,

而使我不遇于齐,是天未欲平治天下也。然天意未可知,而其

具又在我,我何为不豫哉?然则孟子虽若有不豫然者,而实未

尝不豫也。盖圣贤忧世之志,乐天之诚,有并行而不悖者,于

此见矣。

孟子去齐 ,居休 。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

乎?”休,地名。曰 :“非也。于崇,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

不欲变,故不受也。崇,亦地名。孟子始见齐王,必有所不合,

故有去志。变,谓变其去志。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

非我志也 。”师命,师旅之命也。国既被兵,难请去也。孔氏

曰:“仕而受禄,礼也;不受齐禄,义也。义之所在,礼有时

而变,公孙丑欲以一端裁之,不亦误乎?”

----------------------- 页面 57-----------------------

孟子集注 ·55·

孟子集注卷五滕文公章句上

凡五章。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世子,太子也。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道,言也。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

之理也,浑然至善,未尝有恶。人与尧舜初无少异,但众人汨

于私欲而失之,尧舜则无私欲之蔽,而能充其性尔。故孟子与

世子言,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以实之。欲其知仁义不假外求,

圣人可学而至,而不懈于用力也。门人不能悉记其辞,而撮其

大旨如此。程子曰 :“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

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尝不善。发而中节,即无往而

不善;发不中节,然后为不善。故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

言吉凶,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世子自楚

反,复见孟子。孟子曰 :“世子疑吾言乎?夫道一而已矣。复,

扶又反。夫,音扶。时人不知性之本善,而以圣贤为不可企及;

故世子于孟子之言不能无疑,而复来求见,盖恐别有卑近易行

之说也。孟子知之,故但告之如此,以明古今圣愚本同一性,

前言已尽,无复有他说也。成?謂齊景公曰 :‘彼丈夫也,我

丈夫也,吾何畏彼哉?’颜渊曰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

为者亦若是。’公明仪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

,古苋反。成?,人姓名 。彼,谓圣贤也。有为者亦若是,

言人能有为,则皆如舜也。公明,姓;仪,名;鲁贤人也。文

王我师也,盖周公之言。公明仪亦以文王为必可师,故诵周公

之言,而叹其不我欺也。孟子既告世子以道无二致,而复引此

----------------------- 页面 58-----------------------

孟子集注 ·56·

三言以明之,欲世子笃信力行,以师圣贤,不当复求他说也。

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书曰:‘若药

不瞑眩,厥疾不瘳。’”瞑,莫甸反。眩,音县。绝,犹截也。

书商书说命篇。瞑眩,愦乱。言滕国虽小,犹足为治,但恐安

于卑近,不能自克,则不足以去恶而为善也。愚按:孟子之言

性善,始见于此,而详具于告子之篇。然默识而旁通之,则七

篇之中,无非此理。其所以扩前圣之未发,而有功于圣人之门,

程子之言信矣。

滕定公薨。世子谓然友曰 :“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宋,于

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定公,文公父也。然友,世子之傅也。大故,大丧也。事,谓

丧礼。然友之邹问于孟子。孟子曰 :“不亦善乎!亲丧固所自

尽也。曾子曰 :‘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可谓孝矣 。’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

年之丧,齐疏之服,?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齐,音资。疏,所居反。?,诸延〔一〕反。当时诸侯莫能

行古丧礼,而文公独能以此为问,故孟子善之。又言父母之丧,

固人子之心所自尽者。盖悲哀之情,痛疾之意,非自外至,宜

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已也。但所引曾子之言,本孔子告樊迟

者,岂曾子尝诵之以告其门人欤?三年之丧者,子生三年,然

后免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齐,衣下缝也。

不缉曰斩衰,缉之曰齐衰。疏,麤也,麤布也。?,糜也。丧

礼:三日始食粥。既葬,乃疏食。此古今贵贱通行之礼也。然

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 :“吾宗国鲁先

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

志曰 :‘丧祭从先祖。’”曰:“吾有所受之也。”父兄,同

姓老臣也。滕与鲁俱文王之后,而鲁祖周公为长。兄弟宗之,

----------------------- 页面 59-----------------------

孟子集注 ·57·

故滕谓鲁为宗国也。然谓二国不行三年之丧者,乃其后世之失,

非周公之法本然也。志,记也,引志之言而释其意。以为所以

如此者,盖为上世以来,有所传受;虽或不同,不可改也。然

志所言,本谓先王之世旧俗所传,礼文小异而可以通行者耳,

不谓后世失礼之甚者也。谓然友曰 :“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

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

问孟子。”然友复之邹问孟子。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

也。孔子曰 :‘君薨,听于冢宰。歠粥,面深墨。即位而哭,

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是在

世子 。”好、为,皆去声。复,扶又反。歠,川悦反。不我足,

谓不以我满足其意也。然者,然其不我足之言。不可他求者,

言当责之于己。冢宰,六卿之长也。歠,饮也。深墨,甚黑色

也。即,就也。尚,加也。论语作上,古字通也。偃,伏也。

孟子言但在世子自尽其哀而已。然友反命。世子曰 :“然。是

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

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诸侯五月而葬,

未葬,居倚庐于中门之外。居丧不言,故未有命令教戒也。可

谓曰知 ,疑有阙误 。或曰“皆谓世子之知礼也。”林氏曰:

“孟子之时,丧礼既坏,然三年之丧,恻隐之心,痛疾之意,

出于人心之所固有者,初未尝亡也。惟其溺于流俗之弊,是以

丧其良心而不自知耳。文公见孟子而闻性善尧舜之说,则固有

以启发其良心矣,是以至此而哀痛之诚心发焉。及其父兄百官

皆不欲行,则亦反躬自责,悼其前行之不足以取信,而不敢有

非其父兄百官之心。虽其资质有过人者,而学问之力,亦不可

诬也。及其断然行之,而远近见闻无不悦服,则以人心之所同

然者,自我发之,而彼之心悦诚服,亦有所不期然而然者。人

----------------------- 页面 60-----------------------

孟子集注 ·58·

性之善,岂不信哉?”〔一〕“延”原作“筵”,据清仿宋大字

本改。

滕文公问为国。文公以礼聘孟子,故孟子至滕,而文公问

之。孟子曰 :“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绹,音陶。亟,纪力反。民事,谓

农事。诗豳风七月之篇。于,往取也。绹,绞也。亟,绞也。

亟,急也。乘,升也。播,布也。言农事至重,人君不可以为

缓而忽之。故引诗言治屋之急如此者,盖以来春将复始播百谷,

而不暇为此也。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

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

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音义并见前篇。

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恭则能以礼接下,俭则能

取民以制。阳虎曰 :‘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阳虎,阳

货,鲁季氏家臣也。天理人欲,不容并立。虎之言此,恐为仁

之害于富也;孟子引之,恐为富之害于仁也。君子小人,每相

反而已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借也。彻,敕列反。借,

子夜反。此以下,乃言制民常产,与其取之之制也。夏时一夫

授田五十亩,而每夫计其五亩之入以为贡。商人始为井田之制,

以六百三十亩之地,画为九区,区七十亩。中为公田,其外八

家各授一区,但借其力以助耕公田,而不复税其私田。周时一

夫授田百亩。乡遂用贡法,十夫有沟;都鄙用助法,八家同井。

耕则通力而作,收则计亩而分,故谓之彻。其实皆什一者,贡

法固以十分之一为常数,惟助法乃是九一,而商制不可考。周

制则公田百亩,中以二十亩为庐舍,一夫所耕公田实计十亩。

通私田百亩,为十一分而取其一,盖又轻于什一矣。窃料商制

亦当似此,而以十四亩为庐舍,一夫实耕公田七亩,是亦不过

----------------------- 页面 61-----------------------

孟子集注 ·59·

什一也。彻,通也,均也。借,借也。龙子曰 :‘治地莫善于

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

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

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

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乐,

音洛。盻,五礼反,从目从兮。或音普苋反者非。养,去声。

恶,平声。龙子,古贤人。狼戾,犹狼借 ,言多也 。粪,壅

也。盈,满也。盻,恨视也。勤动,劳苦也。称,举也。贷,

借也。取物于人,而出息以偿之也。益之,以足取盈之数也。

稚,幼子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夫,音扶。孟子尝言文王

治岐,耕者九一,仕者世禄,二者王政之本也。今世禄滕已行

之,惟助法未行,故取于民者无制耳。盖世禄者,授之土田,

使之食其公田之入,实与助法相为表?,所以使君子野人各有

定業,而上下相安者也,故下文遂言助法。诗云 :‘雨我公田,

遂及我私 。’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雨,于

付反。诗小雅大田之篇。雨,降雨也。言愿天雨于公田,而遂

及私田,先公而后私也。当时助法尽废,典籍不存,惟有此诗,

可见周亦用助,故引之也。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

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

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庠以养

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学,国学

也。共之,无异名也。伦,序也。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

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庠序学校,皆以

明此而已。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滕国褊小,

虽行仁政,未必能兴王业;然为王者师,则虽不有天下,而其

泽亦足以及天下矣。圣贤至公无我之心,于此可见。诗云‘周

虽旧邦,其命惟新’,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

----------------------- 页面 62-----------------------

孟子集注 ·60·

诗大雅文王之篇。言周虽后稷以来 ,旧为诸侯,其受天命而

有天下,则自文王始也。子,指文公,诸侯未踰年之称也。使

毕战问井地。孟子曰 :“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

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钧,谷禄不平。

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音扶。毕战,滕臣。文公因孟子之言,而使毕战主为井地

之事,故又使之来问其详也。井地,即井田也。经界,谓治地

分田,经画其沟涂封植之界也。此法不修,则田无定分,而豪

强得以兼幷,故井地有不钓;赋无定法,而贪暴得以多取,故

谷禄有不平。此欲行仁政者之所以必从此始,而暴君污吏则必

欲慢而废之也。有以正之,则分田制禄,可不劳而定矣。夫滕

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

人莫养君子。夫,音扶。养,去声。言滕地虽小,然其闲亦必

有为君子而仕者,亦必有为野人而耕者,是以分田制禄之法,

不可偏废也。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此分田制禄之

常法,所以治野人使养君子也。野,郊外都鄙之地也。九一而

助,为公田而行助法也。国中,郊门之内,乡遂之地也。田不

井授,但为沟洫,使什而自赋其一,盖用贡法也。周所谓彻法

者盖如此,以此推之,当时非惟助法不行,其贡亦不止什一矣。

卿以下必有圭田,圭田五十亩。此世禄常制之外,又有圭田,

所以厚君子也。圭,洁也,所以奉祭祀也。不言世禄者,滕已

行之,但此未备耳。余夫二十五亩。程子曰 :“一夫上父母,

下妻子,以五口八口为率,受田百亩。如有弟,是余夫也。年

十六,别受田二十五亩,俟其壮而有室,然后更受百亩之田。”

愚按:此百亩常制之外 ,又有余夫之田,以厚野人也。死徙

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

姓亲睦。死,谓葬也。徙,谓徙其居也。同井者,八家也。友,

----------------------- 页面 63-----------------------

孟子集注 ·61·

犹伴也。守望,防寇盗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

人也。养,去声。别,彼列反。此详言井田形体之制,乃周之

助法也。公田以为君子之禄,而私田野人之所受。先公后私,

所以别君子野人之分也。不言君子,据野人而言,省文耳。上

言野及国中二法,此独详于治野者,国中贡法,当时已行,但

取之过于什一尔。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夫,音扶。井地之法 ,诸侯皆去其籍,此特其大略而已。润

泽,谓因时制宜,使合于人情,宜于土俗,而不失乎先王之意

也。吕氏曰 :“子张子慨然有意三代之治。论治人先务,未始

不以经界为急。讲求法制,粲然备具。要之可以行于今,如有

用我者,举而措之耳。尝曰 :‘仁政必自经界始。贫富不均,

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世之病难行者,未始不以亟

夺富人之田为辞。然兹法之行,悦之者众。苟处之有术,期以

数年,不刑一人而可复。所病者,特上之未行耳 。’乃言曰:

‘纵不能行之天下,犹可验之一乡。’方与学者议古之法,买

田一方,画为数井。上不失公家之赋役。退以其私,正经界,

分宅里,立敛法,广储蓄,兴学校,成礼俗,救菑恤患,厚本

抑末。足以推先王之遗法,明当今之可行。有志未就而卒 。”

愚按:丧礼经界两章,见孟子之学,识其大者。是以虽当礼法

废坏之后,制度节文不可复考,而能因略以致详,推旧而为新;

不屑屑于既往之迹,而能合乎先王之意,真可谓命世亚圣之才

矣。〔一〕“壅”原作“拥”,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 :“远

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 。”文公与之处,其徒数

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衣,去声。捆,音阃。神

农,炎帝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者也。为其言者,史迁

----------------------- 页面 64-----------------------

孟子集注 ·62·

所谓农家者流也。许,姓,行,名也。踵门,足至门也。仁政,

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廛,民所居也。氓,野人之称。褐,毛

布,贱者之服也。捆,扣?之欲其坚也。以为食,卖以供食也。

程子曰 :“许行所谓神农之言,乃后世称述上古之事,失其义

理者耳,犹阴阳、医、方称黄帝之说也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

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曰 :“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

也,愿为圣人氓 。”陈良,楚之儒者。耜,所以起土。耒,其

柄也。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见孟子,道

许行之言曰 :“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

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

养也,恶得贤?”饔,音雍。飧,音孙。恶,平声。饔飧,熟

食也。朝曰饔,夕曰飧。言当自炊爨以为食,而兼治民事也。

厉,病也。许行此言,盖欲阴坏孟子分别君子野人之法。孟子

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

后衣乎?”曰 :“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织之与?”曰:

“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 ,以铁耕乎 ?”曰:“然。”“自为之

与?”曰 :“否。以粟易之。”衣,去声。与,平声。釜,所

以煮。甑,所以炊。爨,然火也。铁,耜属也。此语八反,皆

孟子问而陈相对也。“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

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

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舍,去声。此孟子言

而陈相对也。械器,釜甑之属也。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

舍,止也,或读属上句。舍,谓作陶冶之处也 。“然则治天下

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

----------------------- 页面 65-----------------------

孟子集注 ·63·

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

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与,平声。食,音嗣。此以下

皆孟子言也。路,谓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也。治于人者,见治

于人也。食人者,出赋税以给公上也。食于人者,见食于人也。

此四句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

则乱。以此相易,正犹农夫陶冶以粟与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济

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岂必耕且为哉?当尧之时,天下

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

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

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

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

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

欲耕,得乎?瀹,音药。济,子礼反。漯,他合反。天下犹未

平者,洪荒之世,生民之害多矣;圣人迭兴,渐次除治,至此

尚未尽平也。洪,大也。横流,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泛滥,

横流之貌。畅茂,长盛也。繁殖,众多也。五谷,稻、黍、稷、

麦、菽也。登,成熟也。道,路也。兽蹄鸟迹交于中国,言禽

兽多也。敷,布也。益,舜臣名。烈,炽也。禽兽逃匿,然后

禹得施治水之功。疏,通也,分也。九河:曰徒骇,曰太史,

曰马颊,曰覆釜,曰胡苏,曰简,曰洁,曰钩盘,曰鬲津。瀹,

亦疏通之意。济漯,二水名。决、排,皆去其壅塞也。汝、汉、

淮、泗,亦皆水名也。据禹贡及今水路,惟汉水入江耳。汝泗

则入淮,而淮自入海。此谓四水皆入于江,记者之误也。后稷

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

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

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 页面 66-----------------------

孟子集注 ·64·

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

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契,音薛。别,

彼列反。长、放,皆上声。劳、来,皆去声。言水土平,然后

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后稷,官名,弃为之。

然言教民,则亦非并耕矣。树,亦种也。艺,殖也。契,亦舜

臣名也。司徒,官名也。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

无教则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

有者而道之耳。书曰 :“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惇哉。”此之

谓也。放勋,本史臣赞尧之辞,孟子因以为尧号也。德,犹惠

也。尧言,劳者劳之,来者来之,邪者正之,枉者直之,辅以

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从而提撕警觉以加惠焉,

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盖命契之辞也。尧以不得舜为己忧,

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夫,音扶。易,去声。易,治也。尧舜之忧民,非事事而忧之

也,急先务而已。所以忧民者其大如此,则不惟不暇耕,而亦

不必耕矣。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

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为、易,并去声。

分人以财,小惠而已。教人以善,虽有爱民之实,然其所及亦

有限而难久。惟若尧之得舜,舜之得禹皋陶,及所谓为天下得

人者,而其恩惠广大,教化无穷矣,此其所以为仁也。孔子曰:

‘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

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与,去声。则,法也。荡荡,广大

之貌。君哉,言尽君道也。巍巍,高大之貌。不与,犹言不相

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

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

----------------------- 页面 67-----------------------

孟子集注 ·65·

死而遂倍之。此以下责陈相倍师而学许行也。夏,诸夏礼义之

教也。变夷,变化蛮夷之人也。变于夷,反见变化于蛮夷之人

也。产,生也。陈良生于楚,在中国之南,故北游而学于中国

也。先,过也。豪杰,才德出众之称,言其能自拔于流俗也。

倍,与背同。言陈良用夏变夷,陈相变于夷也。昔者孔子没,

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

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

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

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任,平声。强,上声。暴,蒲木反。皜,音杲。三年,古者为

师心丧三年,若丧父而无服也。任,担也。场,冢上之坛场也。

有若似圣人,盖其言行气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记子游谓有若

之言似夫子之类是也。所事孔子,所以事夫子之礼也。江汉水

多,言濯之洁也。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皜皜,洁白貌。尚,

加也。言夫子道德明着,光辉洁白,非有若所能彷佛也。或曰:

“此三语者,孟子赞美曾子之辞也。”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

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鴃,亦作鵙,

古役反。鴃,博劳也,恶声之鸟。南蛮之声似之,指许行也。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末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小雅伐

木之诗云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鲁颂曰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

亦为不善变矣 。”鲁颂閟宫之篇也。膺,击也。荆,楚本号也。

舒,国名,近楚者也。惩,艾也。按今此诗为僖公之颂,而孟

子以周公言之,亦断章取义也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

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贾音价,下同。陈相又言许子之道如

----------------------- 页面 68-----------------------

孟子集注 ·66·

此。盖神农始为市井,故许行又托于神农,而有是说也。五尺

之童,言幼小无知也。许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皆不论精粗美

恶,但以长短轻重多寡大小为价也。曰 :“夫物之不齐,物之

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

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

者也,恶能治国家?”夫,音扶。蓰,音师,又山绮反。比,

必二反。恶,平声。倍,一倍也。蓰,五倍也。什伯千万,皆

倍数也。比,次也。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其有精

粗,犹其有大小也。若大屦小屦同价,则人岂肯为其大者哉?

今不论精粗,使之同价,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为其精者,而竞

为滥恶之物以相欺耳。

墨者夷之,因徐辟而求见孟子。孟子曰 :“吾固愿见,今

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辟,音壁,又音辟。

墨者,治墨翟之道者。夷,姓;之,名。徐辟,孟子弟子。孟

子称疾,疑亦托辞以观其意之诚否。他日又求见孟子。孟子曰:

“吾今则可以见矣。不直,则道不见;我且直之 。吾闻夷子

墨者。墨之治丧也,以薄为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

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不

见之见,音现。又求见,则其意已诚矣,故因徐辟以质之如此。

直,尽言以相正也。庄子曰 :“墨子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

寸而无椁 。”是墨之治丧,以薄为道也。易天下,谓移易天下

之风俗也。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其心必有所不安者,故

孟子因以诘之。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 :“儒者之道,古之人

‘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

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将入井,非赤子

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夫,音

----------------------- 页面 69-----------------------

孟子集注 ·67·

扶,下同。匍,音蒲。匐,蒲北反。“若保赤子 ”,周书康诰

篇文,此儒者之言也。夷子引之,盖欲援儒而入于墨,以拒孟

子之非己。又曰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则推墨而附于儒,

以释己所以厚葬其亲之意,皆所谓遁辞也。孟子言人之爱其兄

子与邻之子,本有差等。书之取譬,本为小民无知而犯法,如

赤子无知而入井耳。且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乃自

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故其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

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但其施之之

序,姑自此始耳。非二本而何哉?然其于先后之间,犹知所择,

则又其本心之明有终不得而息者,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觉其

非也。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他

日过之,狐狸食之,蝇蚋姑嘬之。其颡有泚,睨而不视。夫泚

也,非为人泚,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诚是

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蚋,音汭。嘬,楚

怪反,泚,七礼反。睨,音诣。为,去声。虆,力追反。梩,

力知反。因夷子厚葬其亲而言此,以深明一本之意。上世,谓

太古也。委,弃也。壑,山水所趋也。蚋,蚊属。姑,语助声,

或曰蝼蛄也。嘬,攒共食之也。颡,额也。泚,泚然汗出之貌。

睨,邪视也。视,正视也。不能不视,而又不忍正视,哀痛迫

切,不能为心之甚也。非为人泚,言非为他人见之而然也。所

谓一本者,于此见之,尤为亲切。盖惟至亲故如此,在他人,

则虽有不忍之心,而其哀痛迫切,不至若此之甚矣。反,覆也。

虆,土笼也。梩,土轝也。于是归而掩覆其亲之尸,此葬埋之

礼所由起也。此掩其亲者,若所当然,则孝子仁人所以掩其亲

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为贵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然为

闲曰 :“命之矣。”怃,音武。闲,如字。怃然,茫然自失之

貌。为闲者,有顷之闲也。命,犹教也。言孟子已教我矣。盖

----------------------- 页面 70-----------------------

孟子集注 ·68·

因其本心之明,以攻其所学之蔽,是以吾之言易入,而彼之惑

易解也。

----------------------- 页面 71-----------------------

孟子集注 ·69·

孟子集注卷六滕文公章句下

凡十章。

陈代曰 :“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

小则以霸。且志曰 :‘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王,去

声。陈代,孟子弟子也。小,谓小节也。枉,屈也。直,伸也。

八尺曰寻。枉尺直寻,犹屈己一见诸侯,而可以致王霸,所屈

者小,所伸者大也。孟子曰 :“昔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

至,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

取非其招不往也,如不待其招而往,何哉 ?丧,去声。田,

猎也。虞人,守苑囿之吏也。招大夫以旌,招虞人以皮冠。元,

首也。志士固穷,常念死无棺椁,弃沟壑而不恨;勇士轻生,

常念战斗而死,丧其首而不顾也。此二句,乃孔子叹美虞人之

言。夫虞人招之不以其物,尚守死而不往,况君子岂可不待其

招而自往见之邪?此以上告之以不可往见之意。且夫枉尺而直

寻者,以利言也。如以利,则枉寻直尺而利,亦可为与?夫,

音扶。与,平声。此以下,正其所称枉尺直寻之非。夫所谓枉

小而所伸者大则为之者,计其利耳。一有计利之心,则虽枉多

伸少而有利,亦将为之邪?甚言其不可也。昔者赵简子使王良

与嬖奚乘,终日而不获一禽。嬖奚反命曰:‘天下之贱工也。’

或以告王良。良曰 :‘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

嬖奚反命曰 :‘天下之良工也。’简子曰:‘我使掌与女乘。’

谓王良。良不可,曰 :‘吾为之范我驰驱,终日不获一 ;为

之诡遇,一朝而获十。诗云 :“不失其驰,舍矢如破。”我不

----------------------- 页面 72-----------------------

孟子集注 ·70·

贯与小人乘,请辞 。’乘,去声。强,上声。女,音汝。为,

去声。舍,上声。赵简子,晋大夫赵鞅也。王良,善御者也。

嬖奚,简子幸臣。与之乘,为之御也。复之,再乘也。强而后

可,嬖奚不肯,强之而后肯也。一朝,自晨至食时也。掌,专

主也。范,法度也。诡遇,不正而与禽遇也。言奚不善射,以

法驰驱则不获,废法诡遇而后中也。诗小雅车攻之篇。言御者

不失其驰驱之法,而射者发矢皆中而力,今嬖奚不能也。贯,

习也。御者且羞与射者比。比而得禽兽,虽若丘陵,弗为也。

如枉道而从彼,何也?且子过矣,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比,必二反。比,阿党也。若丘陵,言多也。或曰:“居今之

世,出处去就不必一一中节,欲其一一中节,则道不得行矣。”

杨氏曰 :“何其不自重也,枉己其能直人乎 ?古之人宁道之

不行,而不轻其去就;是以孔孟虽在春秋战国之时,而进必以

正,以至终不得行而死也。使不恤其去就而可以行道,孔孟当

先为之矣。孔孟岂不欲道之行哉?”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

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人姓名。公孙衍、张仪,皆魏人。

怒则说诸侯使相攻伐,故诸侯惧也。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

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

之,往送之门,戒之曰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焉,于虔反 。冠,去声。女家之

女,音汝。加冠于首曰冠。女家,夫家也。妇人内夫家,以嫁

为归也。夫子,夫也。女子从人,以顺为正道也。盖言二子阿

谀苟容,窃取权势,乃妾妇顺从之道耳,非丈夫之事也。居天

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

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

谓大丈夫 。”广居,仁也。正位,礼也。大道,义也。与民由

----------------------- 页面 73-----------------------

孟子集注 ·71·

之,推其所得于人也;独行其道,守其所得于己也。淫,荡其

心也。移,变其节也。屈,挫其志也。何叔京曰:“战国之时,

圣贤道否,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但见奸巧之徒,得志横行,

气焰可畏,遂以为大丈夫。不知由君子观之,是乃妾妇之道耳,

何足道哉?”

周霄问曰 :“古之君子仕乎?”孟子曰:“仕。传曰:‘孔

子三月无君 ,则皇皇如也,出疆必载质 。’公明仪曰:‘古

之人三月无君则吊。’”传,直恋反。质与贽同,下同。周霄,

魏人。无君,谓不得仕而事君也。皇皇,如有求而弗得之意。

出疆,谓失位而去国也。质,所执以见人者,如士则执雉也。

出疆载之者,将以见所适国之君而事之也 。“三月无君则吊,

不以急乎?”周霄问也。以、已通,太也 。后章放此。曰: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礼曰:‘诸侯耕助,以供

粢盛;夫人蚕缫,以为衣服。牺牲不成,粢盛不洁,衣服不备,

不敢以祭。惟士无田,则亦不祭 。’牲杀器皿衣服不备,不敢

以祭,则不敢以宴,亦不足吊乎?”盛,音成。缫,素刀反。

皿,武永反。礼曰 :“诸侯为借百亩,冕而青纮,躬秉耒以耕,

而庶人助以终亩。收而藏之御廪,以供宗庙之粢盛。使世妇蚕

于公桑蚕室,奉茧以示于君,遂献于夫人。夫人副祎受之,缫

三盆手,遂布于三宫世妇,使缫以为黼黻文章,而服以祀先王

先公 。”又曰:“士有田则祭,无田则荐。”黍稷曰粢,在器

曰盛。牲杀,牲必特杀也。皿,所以覆器者。“出疆必载质,

何也?”周霄问也。曰 :“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

为出疆舍其耒耜哉?”为,去声。舍,上声。曰 :“晋国亦仕

国也,未尝闻仕如此其急。仕如此其急也,君子之难仕,何

也?”曰:“丈失生而愿为之有室,女子生而愿为之有家。父

母之心,人皆有之。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

----------------------- 页面 74-----------------------

孟子集注 ·72·

踰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古之人未尝不欲仕也,又恶不

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与钻穴隙之类也。”为,去声。妁,

音酌。隙,去逆反。恶,去声。晋国,解见首篇。仕国,谓君

子游宦之国。霄意以孟子不见诸侯为难仕,故先问古之君子仕

否,然后言此以风切之也。男以女为室,女以男为家。妁,亦

媒也。言为父母者,非不愿其男女之有室家,而亦恶其不由道。

盖君子虽不洁身以乱伦,而亦不殉利而忘义也。

彭更问曰 :“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

不以泰乎?”孟子曰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

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子以为泰乎?”更,平声。

乘、从,皆去声。传,直恋反。箪,音丹。食,音嗣。彭更,

孟子弟子也。泰,侈也。曰 :“否。士无事而食,不可也。”

言不以舜为泰,但谓今之士无功而食人之食,则不可也。曰:

“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子如

通之,则梓匠轮舆皆得食于子。于此有人焉,入则孝,出则悌,

守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而不得食于子。子何尊梓匠轮舆

而轻为仁义者哉?”羡,延面反。通功易事,谓通人之功而交

易其事。羡,余也。有余,言无所贸易,而积于无用也。梓人

匠人,木工也。轮人舆人,车工也。曰 :“梓匠轮舆,其志将

以求食也;君子之为道也,其志亦将以求食与?”曰:“子何

以其志为哉?其有功于子,可食而食之矣。且子食志乎?食功

乎?”曰 :“食志。”与,平声。可食而食、食志食功之食,

皆音嗣,下同。孟子言自我而言,固不求食;自彼而言,凡有

功者则当食之。曰 :“有人于此,毁瓦画墁,其志将以求食也,

则子食之乎?”曰:“否。”曰:“然则子非食志也,食功也。”

墁,武安反。子食之食,亦音嗣 。墁,墙壁之饰也。毁瓦画

墁,言无功而有害也。既曰食功,则以士为无事而食者,真尊

----------------------- 页面 75-----------------------

孟子集注 ·73·

梓匠轮舆而轻为仁义者矣。

万章问曰 :“宋,小国也。今将行王政,齐楚恶而伐之,

则如之何?”恶,去声。万章,孟子弟子。宋王偃尝灭滕伐薛,

败齐、楚、魏之兵,欲霸天下,疑即此时也。孟子曰 :“汤居

亳,与葛为邻,葛伯放而不祀。汤使人问之曰:‘何为不祀?’

曰:‘无以供牺牲也。’汤使遗之牛羊。葛伯食之,又不以祀。

汤又使人问之曰 :‘何为不祀?’曰:‘无以供粢盛也。’汤

使亳众往为之耕,老弱馈食。葛伯率其民,要其有酒食黍稻者

夺之,不授者杀之。有童子以黍肉饷,杀而夺之。书曰 :‘葛

伯仇饷 。’此之谓也。遗,唯季反。盛,音成 。往为之为,

去声。馈食、酒食之食,音嗣。要,平声。饷,式亮反。葛,

国名。伯,爵也。放而不祀,放纵无道,不祀先祖也。亳众,

汤之民。其民,葛民也。授,与也。饷,亦馈也。书商书仲虺

之诰也。仇饷,言与饷者为仇也。为其杀是童子而征之,四海

之内皆曰 :‘非富天下也,为匹夫匹妇复雠也。’为,去声。

非富天下,言汤之心,非以天下为富而欲得之也 。‘汤始征,

自葛载’,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东面而征,西夷怨 ;南面而

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之望之,若大旱之望雨也。

归市者弗止,芸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如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 :‘徯我后,后来其无罚。’载,亦始也。十一征,所征

十一国也。余己见前篇。‘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匪

厥玄黄,绍我周王见休,惟臣附于大邑周 。’其君子实玄黄于

匪以迎其君子,其小人箪食壶浆以迎其小人,救民于水火之中,

取其残而已矣。食,音嗣。按周书武成篇载武王之言,孟子约

其文如此。然其辞时与今书文不类,今姑依此文解之。有所不

惟臣,谓助纣为恶,而不为周臣者。匪,与篚同。玄黄,币也。

绍,继也,犹言事也。言其士女以篚盛玄黄之币,迎武王而事

----------------------- 页面 76-----------------------

孟子集注 ·74·

之也。商人而曰我周王,犹商书所谓我后也。休,美也。言武

王能顺天休命,而事之者皆见休也。臣附,归服也。孟子又释

其意,言商人闻周师之来,各以其类相迎者,以武王能捄民于

水火之中,取其残民者诛之,而不为暴虐耳。君子,谓在位之

人。小人,谓细民也。太誓曰 :‘我武惟扬,侵于之疆,则取

于残,杀伐用张,于汤有光 。’太誓,周书也。今书文亦小异。

言武王威武奋扬,侵彼纣之疆界,取其残贼,而杀伐之功因以

张大,比于汤之伐桀又有光焉,引此以证上文取其残之义。不

行王政云尔,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

齐楚虽大,何畏焉?”宋实不能行王政,后果为齐所灭,王偃

走死。尹氏曰 :“为国者能自治而得民心,则天下皆将归往之,

恨其征伐之不早也。尚何强国之足畏哉?苟不自治,而以强弱

之势言之,是可畏而已矣 。”

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

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

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

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

求其楚,亦不可得矣。与,平声。咻,音休。戴不胜,宋臣也。

齐语,齐人语也。傅,教也。咻,讙也。齐,齐语也。庄岳,

齐街里名也。楚,楚语也。此先设譬以晓之也。子谓薛居州,

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

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

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长,上声。居州,亦宋臣。

言小人众而君子独,无以成正君之功。

公孙丑问曰 :“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曰:“古者不为

臣不见。不为臣,谓未仕于其国者也,此不见诸侯之义也。段

干木踰垣而辟之,泄柳闭门而不内,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

----------------------- 页面 77-----------------------

孟子集注 ·75·

矣。辟,去声。内,与纳同。段干木,魏文侯时人。泄柳,鲁

缪公时人。文侯、缪公欲见此二人,而二人不肯见之,盖未为

臣也。已甚,过甚也。迫,谓求见之切也。阳货欲见孔子而恶

无礼,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矙孔

子之亡也,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矙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

时,阳货先,岂得不见?欲见之见,音现。恶,去声。矙,音

勘。此又引孔子之事,以明可见之节也。欲见孔子,欲召孔子

来见己也。恶无礼,畏人以己为无礼也。受于其家,对使人拜

受于家也。其门,大夫之门也。矙,窥也。阳货于鲁为大夫,

孔子为士,故以此物及其不在而馈之,欲其来拜而见之也。先,

谓先来加礼也。曾子曰 :‘胁肩谄笑,病于夏畦。’子路曰:

‘未同而言,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之,则

君子之所养可知已矣 。”胁,?业反。赧,奴简反。胁肩,竦

体。谄笑,强笑。皆小人侧媚之态也。病,劳也。夏畦,夏月

治畦之人也。言为此者,其劳过于夏畦之人也。未同而言,与

人未合而强与之言也。赧赧,惭而面赤之貌。由,子路名。言

非己所知,甚恶之之辞也。孟子言由此二言观之,则二子之所

养可知,必不肯不俟其礼之至,而辄往见之也。此章言圣人礼

义之中正,过之者伤于迫切而不洪,不及者沦于污贱而可耻。

戴盈之曰 :“什一,去关市之征,今兹未能。请轻之,以

待来年,然后已,何如?”去,上声。盈之,亦宋大夫也。什

一,井田之法也。关市之征,商贾之税也。已,止也。孟子曰: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攘,如羊反。

攘,物自来而取之也。损,减也。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

待来年 。”知义理之不可而不能速改。与月攘一鸡何以异哉?

公都子曰 :“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孟子曰:

----------------------- 页面 78-----------------------

孟子集注 ·76·

“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好,去声,下同。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一乱。治,去声。生,谓生民也。一治一乱,气化盛衰,

人事得失,反复相寻,理之常也。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

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

‘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洚,音降,又胡贡、胡工二

反。水逆行,下流壅塞,故水倒流而旁溢也。下,下地。上,

高地也。营窟,穴处也。书虞书大禹谟也。洚水,洚洞无涯之

水也。警,戒也。此一乱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

蛇龙而放之菹。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险阻既远,

鸟兽之害人者消,然后人得平土而居之。菹,侧鱼反。掘地,

掘去壅塞也。菹,泽生草者也。地中,两涯之间也。险阻,谓

水之泛滥也。远,去也。消,除也。此一治也。尧舜既没,圣

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

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污池、沛泽多

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坏,音怪。行,去声,下

同。沛,蒲内反。暴君,谓夏太康、孔甲、履癸、商武乙之类

也。宫室,民居也。沛,草木之所生也。泽,水所钟也。自尧

舜没至此,治乱非一,及纣而又一大乱也。周公相武王,诛纣

伐奄,三年讨其君,驱飞廉于海隅而戮之。灭国者五十,驱虎、

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书曰 :‘丕显哉,文王谟!丕

承哉,武王烈!佑启我后人,咸以正无缺 。’相,去声。奄,

平声。奄,东方之国,助纣为虐者也。飞廉,纣幸臣也。五十

国,皆纣党虐民者也。书周书君牙之篇。丕,大也。显,明也。

谟,谋也。承,继也。烈,光也。佑,助也。启,开也。缺,

坏也。此一治也。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

子弒其父者有之。有作之有,读为又,古字通用。此周室东迁

之后,又一乱也。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

----------------------- 页面 79-----------------------

孟子集注 ·77·

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胡氏曰:

“仲尼作春秋以寓王法。惇典、庸礼、命德、讨罪,其大要

皆天子之事也。知孔子者,谓此书之作,遏人欲于横流,存天

理于既灭,为后世虑,至深远也。罪孔子者,以谓无其位而托

二百四十二年南面之权,使乱臣贼子禁其欲而不得肆,则戚矣。”

愚谓孔子作春秋以讨乱贼 ,则致治之法垂于万世,是亦一治

也。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

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 :‘庖有肥肉,厩

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杨墨之道

不息,孔子之道不着,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仁义充塞,

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横、为,皆去声。莩,皮表反。杨朱

但知爱身,而不复知有致身之义,故无君;墨子爱无差等,而

视其至亲无异众人,故无父。无父无君,则人道灭绝,是亦禽

兽而已。公明仪之言,义见首篇。充塞仁义,谓邪说遍满,妨

于仁义也。孟子引仪之言,以明杨墨道行,则人皆无父无君,

以陷于禽兽,而大乱将起,是亦率兽食人而人又相食也。此又

一乱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

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

不易吾言矣。为,去声。复,扶又反。闲,卫也。放,驱而远

之也。作,起也。事,所行。政,大体也。孟子虽不得志于时,

然杨墨之害,自是灭息,而君臣父子之道,赖以不坠。是亦一

治也。程子曰 :“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氏之害,甚于杨墨。

盖杨氏为我疑于义,墨氏兼爱疑于仁,申韩则浅陋易见。故孟

子止辟杨墨,为其惑世之甚也。佛氏之言近理,又非杨墨之比,

所以为害尤甚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

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抑,止也。兼,幷之也,

----------------------- 页面 80-----------------------

孟子集注 ·78·

总结上文也。诗云 :‘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

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说见上篇。承,当也。我亦欲正人

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

得已也。行、好,皆去声。诐、淫,解见前篇。辞者,说之详

也。承,继也。三圣,禹、周公、孔子也。盖邪说横流,坏人

心术,甚于洪水猛兽之灾,惨于夷狄篡弒之祸,故孟子深惧而

力救之。再言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所以深致意焉。然非知

道之君子,孰能真知其所以不得已之故哉?能言距杨墨者,圣

人之徒也 。”言苟有能为此距杨墨之说者,则其所趋正矣,虽

未必知道,是亦圣人之徒也。孟子既答公都子之问,而意有未

尽,故复言此。盖邪说害正,人人得而攻之,不必圣贤;如春

秋之法,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讨之,不必士师也。圣人救世立

法之意,其切如此。若以此意推之,则不能攻讨,而又唱为不

必攻讨之说者 ,其为邪诐之徒 ,乱贼之党可知矣。尹氏曰:

“学者于是非之原,亳厘有差,则害流于生民,祸及于后世,

故孟子辨邪说如是之严,而自以为承三圣之功也。当是时,方

且以好辩目之,是以常人之心而度圣贤之心也 。”

匡章曰 :“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于陵,三日不食,耳

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

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于,音乌。下于陵同。螬,音

曹。咽,音宴。匡章、陈仲子,皆齐人也。廉,有分辨,不苟

取也。于陵,地名。螬,蛴螬虫也。匍匐,言无力不能行也。

咽,吞也。孟子曰 :“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

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擘,薄厄反。

恶,平声。蚓,音引。巨擘,大指也。言齐人中有仲子,如众

小指中有大指也。充,推而满之也。操,所守也。蚓,丘蚓也。

言仲子未得为廉也,必若满其所守之志,则惟丘蚓之无求于世,

----------------------- 页面 81-----------------------

孟子集注 ·79·

然后可以为廉耳。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

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

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夫,音扶。与,平声。槁

壤,干土也。黄泉,浊水也。抑,发语辞也。言蚓无求于人而

自足,而仲子未免居室食粟,若所从来或有非义,则是未能如

蚓之廉也。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辟,音壁。纑,音卢。辟,绩也。纑,练麻也。曰 :“仲子,

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

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于陵。他日归,

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顣曰 :‘惡用是??者為哉?’他日,

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之肉也。’

出而哇之。盖,音合。辟,音避。频,与颦同。顣,与蹙同,

子六反。恶,平声。?,魚一反。哇,音蛙。世家,世卿之家。

兄名戴,食采于盖,其入万钟也。归,自于陵归也。己,仲子

也。??,鵝聲也。频顣而言,以其兄受馈为不义也。哇,吐

之也。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于陵则

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言仲子以母之食、兄之室,为不义而不食不居,其操守如此。

至于妻所易之粟,于陵所居之室,既未必伯夷之所为,则亦不

义之类耳。今仲子于此则不食不居,于彼则食之居之,岂为能

充满其操守之类者乎?必其无求自足,如丘蚓然,乃为能满其

志而得为廉耳,然岂人之所可为哉?范氏曰 :“天之所生,地

之所养,惟人为大。人之所以为大者,以其有人伦也。仲子避

兄离母,无亲戚君臣上下,是无人伦也。岂有无人伦而可以为

廉哉?”

----------------------- 页面 82-----------------------

孟子集注 ·80·

孟子集注卷七 离娄章句上

凡二十八章。

孟子曰 :“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

员: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

不能平治天下。离娄,古之明目者。公输子,名班,鲁之巧人

也。规,所以为员之器也。矩,所以为方之器也。师旷,晋之

乐师,知音者也。六律,截竹为筩,阴阳各六,以节五音之上

下。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为阳;大吕、夹

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为阴也。五音:宫、商、角、

征、羽也。范氏曰 :“此言治天下不可无法度,仁政者,治天

下之法度也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

不行先王之道也。闻,去声。仁心,爱人之心也。仁闻者,有

爱人之声闻于人也。先王之道,仁政是也。范氏曰 :“齐宣王

不忍一牛之死,以羊易之,可谓有仁心。梁武帝终日一食蔬素,

宗廟以?︰︰犧牲,斷死刑必為之涕泣,天下知其慈仁,可谓

有仁闻。然而宣王之时,齐国不治,武帝之末,江南大乱。其

故何哉,有仁心仁闻而不行先王之道故也 。”故曰,徒善不足

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徒,犹空也。有其心,无其政,是

谓徒善;有其政,无其心,是为徒法。程子尝言 :“为政须要

有纲纪文章,谨权、审量、读法、平价,皆不可阙 。”而又曰,

“必有关雎麟趾之意,然后可以行周官之法度”,正谓此也。

诗云 :‘不愆不忘,率由旧章。’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

也。诗大雅假乐之篇。愆,过也。率,循也。章,典法也。所

----------------------- 页面 83-----------------------

孟子集注 ·81·

行不过差不遗忘者,以其循用旧典故也。圣人既竭目力焉,继

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员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

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

之政,而仁覆天下矣。胜,平声。准,所以为平。绳,所以为

直。覆,被也。此言古之圣人,既竭耳目心思之力,然犹以为

未足以遍天下,及后世,故制为法度以继续之,则其用不穷,

而仁之所被者广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

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丘陵本高,川泽本下,为高下者

因之,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矣。邹氏曰 :“自章首至此,论以仁

心仁闻行先王之道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

是播其恶于众也。仁者,有仁心仁闻而能扩而充之,以行先王

之道者也。播恶于众,谓贻患于下也。上无道揆也。下无法守

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

幸也。朝,音潮。此言不仁而在高位之祸也。道,义理也。揆,

度也。法,制度也。道揆,谓以义理度量事物而制其宜。法守,

谓以法度自守。工,官也。度,即法也。君子小人,以位而言

也。由上无道揆,故下无法守。无道揆,则朝不信道而君子犯

义;无法守,则工不信度而小人犯刑。有此六者,其国必亡;

其不亡者侥幸而已。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

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

丧无日矣。辟,与辟同。丧,去声。上不知礼,则无以教民;

下不知学,则易与为乱。邹氏曰 :“自是以惟仁者至此,所以

责其君 。”诗曰:‘天之方蹶,无然泄泄。’蹶,居卫反。泄,

弋制反。诗大雅板之篇。蹶,颠覆之意。泄泄,怠缓悦从之貌。

言天欲颠覆周室,群臣无得泄泄然,不急救正之。泄泄,犹沓

沓也。沓,徒合反。沓沓,即泄泄之意。盖孟子时人语如此。

事君无义,进退无礼,言则非先王之道者,犹沓沓也。非,诋

----------------------- 页面 84-----------------------

孟子集注 ·82·

毁也。故曰:责难于君谓之恭,陈善闭邪谓之敬,吾君不能谓

之贼 。”范氏曰:“人臣以难事责于君,使其君为尧舜之君者,

尊君之大也;开陈善道以禁闭君之邪心,惟恐其君或陷于有过

之地者,敬君之至也;谓其君不能行善道而不以告者,贼害其

君之甚也 。”邹氏曰:“自诗云‘天之方蹶’至此,所以责其

臣。”邹氏曰:“此章言为治者,当有仁心仁闻以行先王之政,

而君臣又当各任其责也 。”

孟子曰 :“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至,

极也。人伦说见前篇。规矩尽所以为方员之理,犹圣人尽所以

为人之道。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

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

民治民,贼其民者也。法尧舜以尽君臣之道,犹用规矩以尽方

员之极,此孟子所以道性善而称尧舜也。孔子曰:‘道二:仁

与不仁而已矣 。’法尧舜,则尽君臣之道而仁矣;不法尧舜,

则慢君贼民而不仁矣。二端之外,更无他道。出乎此,则入乎

彼矣,可不谨哉?暴其民甚,则身弒国亡;不甚,则身危国削。

名之曰‘ 幽厉 ’,虽孝子慈孙,百世不能改也。幽,暗。厉,

虐。皆恶谥也。苟得其实,则虽有孝子慈孙,爱其祖考之甚者,

亦不得废公义而改之。言不仁之祸必至于此,可惧之甚也。诗

云‘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此之谓也 。”诗大雅荡之篇 。

言商纣之所当鉴者,近在夏桀之世,而孟子引之,又欲后人以

幽厉为鉴也。

孟子曰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三

代,谓夏、商、周也。禹、汤、文、武,以仁得之;桀、纣、

幽、厉,以不仁失之。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国,谓诸侯

之国。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

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言必死亡。今恶死亡

----------------------- 页面 85-----------------------

孟子集注 ·83·

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 。”恶,去声。乐音洛。强,上声。

此承上章之意而推言之也。

孟子曰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

反其敬。治人之治,平声。不治之治,去声。我爱人而人不亲

我,则反求诸己,恐我之仁未至也。智敬放此。行有不得者,

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不得,谓不得其所欲,如不

亲、不治、不答是也。反求诸己,谓反其仁、反其智、反其敬

也。如此,则其自治益详,而身无不正矣。天下归之,极言其

效也。诗云 :‘永言配命,自求多福。’”解见前篇 。亦承上

章而言。

孟子曰:“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

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恒,胡登反。恒,常也。虽常言

之,而未必知其言之有序也。故推言之,而又以家本乎身也。

此亦承上章而言之,大学所谓“自天子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为是故也。

孟子曰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

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巨室,

世臣大家也。得罪,谓身不正而取怨怒也。麦丘邑人祝齐桓公

曰:“愿主君无得罪于群臣百姓。”意盖如此。慕,向也,心

悦诚服之谓也。沛然,盛大流行之貌。溢,充满也。盖巨室之

心,难以力服,而国人素所取信;今既悦服,则国人皆服,而

吾德教之所施,可以无远而不至矣。此亦承上章而言,盖君子

不患人心之不服,而患吾身之不修;吾身既修,则人心之难服

者先服,而无一人之不服矣。林氏曰 :“战国之世,诸侯失德,

巨室擅权,为患甚矣。然或者不修其本而遽欲胜之,则未必能

胜而适以取祸。故孟子推本而言,惟务修德以服其心。彼既悦

服,则吾之德教无所留碍,可以及乎天下矣。裴度所谓韩弘舆

----------------------- 页面 86-----------------------

孟子集注 ·84·

疾讨贼,承宗敛手削地,非朝廷之力能制其死命,特以处置得

宜,能服其心故尔,正此类也 。”

孟子曰 :“天下有道,小德役大德,小贤役大贤;天下无

道,小役大,弱役强。斯二者天也。顺天者存,逆天者亡。有

道之世,人皆修德,而位必称其德之大小;天下无道,人不修

德 ,则但以力相役而已 。天者,理势之当然也。齐景公曰:

‘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涕出而女于吴。女,去

声。引此以言小役大弱役强之事也。令,出令以使人也。受命,

听命于人也。物,犹人也。女,以女与人也。吴,蛮夷之国也。

景公羞与为昏而畏其强,故涕泣而以女与之。今也小国师大国

而耻受命焉,是犹弟子而耻受命于先师也。言小国不修德以自

强,其般乐怠敖,皆若效大国之所为者,而独耻受其教命,不

可得也。如耻之,莫若师文王。师文王,大国五年,小国七年,

必为政于天下矣。此因其愧耻之心而勉以修德也。文王之政,

布在方策,举而行之,所谓师文王也。五年七年,以其所乘之

势不同为差。盖天下虽无道,然修德之至,则道自我行,而大

国反为吾役矣。程子曰:“五年七年,圣人度其时则可矣。然

凡此类,学者皆当思其作为如何,乃有益耳 。”诗云:‘商之

孙子,其丽不亿。上帝既命,侯于周服。侯服于周,天命靡常。

殷士肤敏,祼将于京 。’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

仁,天下无敌 。’祼,音灌。夫,音扶。好,去声。诗大雅文

王之篇。孟子引此诗及孔子之言,以言文王之事。丽,数也。

十万曰亿。侯,维也。商士,商孙子之臣也。肤,大也。敏,

达也。祼,宗庙之祭,以郁鬯之酒灌地而降神也。将,助也。

言高之孙子众多,其数不但十万而已。上帝既命周以天下,则

凡此商之孙子,皆臣服于周矣。所以然者,以天命不常,归于

有德故也。是以商士之肤大而敏达者,皆执祼献之礼,助王祭

----------------------- 页面 87-----------------------

孟子集注 ·85·

事于周之京师也。孔子因读此诗,而言有仁者则虽有十万之众,

不能当之。故国君好仁,则必无敌于天下也。不可为众,犹所

谓难为兄难为弟云尔。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

而不以濯也。诗云 :‘谁能执热,逝不以濯?’”耻受命于大

国,是欲无敌于天下也;乃师大国而不师文王,是不以仁也。

诗大雅桑柔之篇。逝,语辞也。言谁能执持热物,而不以水自

濯其手乎?此章言不能自强,则听天所命;修德行仁,则天命

在我。

孟子曰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

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菑,与灾同。乐,

音洛。安其危利其菑者,不知其为危菑而反以为安利也。所以

亡者,谓荒淫暴虐,所以致亡之道也。不仁之人,私欲固蔽,

失其本心,故其颠倒错乱至于如此,所以不可告以忠言,而卒

至于败亡也。有孺子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

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浪,音郎。沧浪,水名。缨,冠

系也。孔子曰 :‘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

也 。’言水之清浊有以自取之也。圣人声入心通,无非至理,

此类可见。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夫,音扶。所谓自取之者。太甲曰: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解见前

篇。此章言心存则有以审夫得失之几,不存则无以辨于存亡之

着。祸福之来,皆其自取。

孟子曰 :“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

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

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恶,去声。民之所欲,皆为致之,如聚敛然。民之所恶,则勿

施于民。?錯所謂“人情莫不欲壽,三王生之而不傷;人情莫

----------------------- 页面 88-----------------------

孟子集注 ·86·

不欲富,三王厚之而不困;人情莫不欲安 ,〔一〕三王扶之而

不危;人情莫不欲逸,三王节其力而不尽 ”,此类之谓也。民

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走,音奏。圹,广野也。

言民之所以归乎此,以其所欲之在乎此也。故为渊驱鱼者,獭

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为,去声。

驱,与驱同。獭,音闼。爵,与雀同。鹯,诸延反。渊,深水

也。獭,食鱼者也。丛,茂林也。鹯,食雀者也。言民之所以

去此,以其所欲在彼而所畏在此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

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好、为、王,皆去声。

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王,去声。艾,草名,

所以灸者,干久益善。夫病已深而欲求干久之艾,固难卒办,

然自今畜之,则犹或可及;不然,则病日益深,死日益迫,而

艾终不可得矣。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 ’,此之谓也。”

诗大雅桑柔之篇。淑,善也。载,则也。胥,相也。言今之所

为,其何能善,则相引以陷于乱亡而已。“情”原作“惰”,据

清仿宋大字本改。

孟子曰 :“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

也。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

暴,犹害也。非,犹毁也。自害其身者,不知礼义之为美而非

毁之,虽与之言,必不见信也。自弃其身者,犹知仁义之为美,

但弱于怠惰,自谓必不能行,与之有为必不能勉也。程子曰;

“人苟以善自治,则无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渐磨而进

也。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

不能化而入也。此所谓下愚之不移也。”仁,人之安宅也;义,

人之正路也。仁宅已见前篇。义者,宜也,乃天理之当行,无

人欲之邪曲 ,故曰正路 。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

----------------------- 页面 89-----------------------

孟子集注 ·87·

哉 !”舍,上声。旷,空也。由,行也。此章言道本固有而人

自绝之,是可哀也。此圣贤之深戒,学者所当猛省也。

孟子曰 :“道在尔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人人亲其

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尔、迩,古字通用。易,去声。长,

上声。亲长在人为甚迩,亲之长之在人为甚易,而道初不外是

也。舍此而他求,则远且难而反失之。但人人各亲其亲、各长

其长,则天下自平矣。

孟子曰 :“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

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

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

乎善,不诚其身矣。获于上,得其上之信任也。诚,实也。反

身不诚,反求诸身而其所以为善之心有不实也。不明乎善,不

能即事以穷理。无以真知善之所在也。游氏曰 :“欲诚其意,

先致其知;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学至于诚身,则安往而不

致其极哉?以内则顺乎亲,以外则信乎友,以上则可以得君,

以下则可以得民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

也。诚者,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天道之本然也;思诚者,

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实而无伪,人道之当然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 。”至,极也。杨氏曰:“动

便是验处,若获乎上、信乎友、悦于亲之类是也 。”此章述中

庸孔子之言,见思诚为修身之本,而明善又为思诚之本。乃子

思所闻于曾子,而孟子所受乎子思者,亦與大學相表?,學者

宜潛心焉。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

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

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辟,去声。

作、兴,皆起也。盍,何不也。西伯,即文王也。纣命为西方

----------------------- 页面 90-----------------------

孟子集注 ·88·

诸侯之长,得专征伐,故称西伯。太公,姜姓,吕氏,名尚。

文王发政,必先鳏寡孤独,庶人之老,皆无冻馁,故伯夷、太

公来就其养,非求仕也。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

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焉,于虔反。二

老,伯夷、太公也。大老,言非常人之老者。天下之父,言齿

德皆尊,如众父然。既得其心,则天下之心不能外矣。萧何所

谓养民致贤以图天下者,暗与此合,但其意则有公私之辨,学

者又不可以不察也。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

于天下矣 。”七年,以小国而言也。大国五年,在其中矣。

孟子曰 :“求也为季氏宰,无能改于其德,而赋粟倍他日。

孔子曰 :‘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求,孔子弟

子冉求。季氏,鲁卿。宰,家臣。赋,犹取也,取民之粟倍于

他日也。小子,弟子也。鸣鼓而攻之,声其罪而责之也。由此

观之,君不行仁政而富之,皆弃于孔子者也。况于为之强战?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

食人肉,罪不容于死。为,去声。林氏曰 :“富其君者,夺民

之财耳,而夫子犹恶之。况为土地之故而杀人,使其肝脑涂地,

则是率土地而食人之肉。其罪之大,虽至于死,犹不足以容之

也 。”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

之 。”辟与辟同。善战,如孙膑、吴起之徒。连结诸侯,如苏

秦、张仪之类。辟,开垦也。任土地,谓分土授民,使任耕稼

之责,如李悝尽地方,商鞅开阡陌之类也。

孟子曰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

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眸,音牟。了,

音了。眊,音耄。良,善也。眸子,目瞳子也。了,明也。眊

者,蒙蒙,目不明之貌。盖人与物接之时,其神在目,故胸中

正则神精而明,不正则神散而昏。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

----------------------- 页面 91-----------------------

孟子集注 ·89·

廋哉?”焉,于虔反。廋,音搜。廋,匿也。言亦心之所发,

故幷此以观,则人之邪正不可匿矣。然言犹可以伪为,眸子则

有不容伪者。

孟子曰 :“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惟恐

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恶,平声。

惟恐不顺,言恐人之不顺己。声音笑貌,伪为于外也。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曰:“嫂溺不援 ,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与,平声。

援,音爰。淳于,姓;髡,名;齐之辩士。授,与也。受,取

也。古礼,男女不亲授受,以远别也。援,救之也。权,称锤

也,称物轻重而往来以取中者也。权而得中,是乃礼也。曰:

“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言今天下大乱,民遭陷

溺,亦当从权以援之,不可守先王之正道也。曰 :“天下溺,

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言天下溺,

惟道可以捄之,非若嫂溺可手援也。今子欲援天下,乃欲使我

枉道求合,则先失其所以援之之具矣。是欲使我以手援天下乎?

此章言直己守道,所以济时;枉道殉人,徒为失己。

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不亲教也。孟子曰:

“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

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 。’则是父子相

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夷,伤也。教子者,本为爱其子也,

继之以怒,则反伤其子矣。父既伤其子,子之心又责其父曰:

‘夫子教我以正道,而夫子之身未必自行正道。”则是子又伤

其父也。古者易子而教之。易子而教,所以全父子之恩,而亦

不失其为教。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

责善,朋友之道也。王氏曰 :“父有争子,何也?所谓争者,

----------------------- 页面 92-----------------------

孟子集注 ·90·

非责善也。当不义则争之而已矣。父之于子也如何?曰,当不

义,则亦戒之而已矣 。”

孟子曰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

未之闻也。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

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孰不为事?事

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事亲孝,则忠可

移于君,顺可移于长。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曾子

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 ,必曰‘有’。

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

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

谓养志也。养,去声。复,扶又反。此承上文事亲言之。曾皙,

名点,曾子父也。曾元,曾子子也。曾子养其父,每食必有酒

肉。食毕将彻去,必请于父曰:“此余者与谁?”或父问此物

尚有余否?必曰“有”。恐亲意更欲与人也。曾元不请所与,

虽有言无。其意将以复进于亲,不欲其与人也。此但能养父母

之口体而已。曾子则能承顺父母之志,而不忍伤之也。事亲若

曾子者,可也。”言当如曾子之养志,不可如曾元但养口体。

程子曰 :“子之身所能为者,皆所当为,无过分之事也。故事

亲若曾子可谓至矣 ,而孟子止曰可也,岂以曾子之孝为有余

哉?”

孟子曰 :“人不足与适也,政不足间也。惟大人为能格君

心之非。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

定矣 。”适,音谪。间,去声。赵氏曰:“适,过也。间,非

也。格,正也 。”徐氏曰:“格者,物之所取正也 。书曰:

‘格其非心。’”愚谓间字上亦当有与字。言人君用人之非,不

足过?;行政之失,不足非间。惟有大人之德,则能格其君心

----------------------- 页面 93-----------------------

孟子集注 ·91·

之不正以归于正,而国无不治矣。大人者,大德之人,正己而

物正者也。程子曰 :“天下之治乱,系乎人君之仁与不仁耳。

心之非,即害于政,不待乎发之于外也。昔者孟子三见齐王而

不言事,门人疑之。孟子曰 :‘我先攻其邪心,心既正,而后

天下之事可从而理也。’夫政事之失,用人之非,知者能更之,

直者能谏之。然非心存焉,则事事而更之,后复有其事,将不

胜其更矣;人人而去之,后复用其人,将不胜其去矣。是以辅

相之职,必在乎格君心之非,然后无所不正;而欲格君心之非

者,非有大人之德,则亦莫之能也 。”

孟子曰 :“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虞,度也。吕氏

曰“行不足以致誉而偶得誉,是谓不虞之誉。求免于毁而反致

毁,是谓求全之毁。言毁誉之言,未必皆实,修己者不可以是

遽为忧喜。观人者不可以是轻为进退 。”

孟子曰 :“人之易其言也,无责耳矣。”易,去声。人之

所以轻易其言者,以其未遭失言之责故耳。盖常人之情,无所

惩于前,则无所警于后。非以为君子之学,必俟有责而后不敢

易其言也。然此岂亦有为而言之与?

孟子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去声。王勉曰:“学

问有余,人资于己,以不得已而应之可也 。若好为人师,则

自足而不复有进矣,此人之大患也。”

乐正子从于子敖之齐。子敖,王驩字。乐正子见孟子。孟

子曰 :“子亦来见我乎?”曰:“先生何为出此言也?”曰:

“子来几日矣?”曰:“昔昔 。”曰:“昔昔,则我出此言

也,不亦宜乎?”曰 :“舍馆未定。”曰:“子闻之也,舍馆

定,然后求见长者乎?”长,上声。昔者,前日也。馆,客舍

也。王驩,孟子所不与言者,则其人可知矣。乐正子乃从之行,

其失身之罪大矣;又不早见长者,则其罪又有甚者焉。故孟子

----------------------- 页面 94-----------------------

孟子集注 ·92·

姑以此责之。曰 :“克有罪。”陈氏曰:“乐正子固不能无罪

矣,然其勇于受责如此,非好善而笃信之,其能若是乎?世有

强辩饰非,闻谏愈甚者,又乐正子之罪人也 。”

孟子谓乐正子曰 :“子之从于子敖来,徒餔啜也。我不意

子学古之道,而以餔啜也 。”餔,博孤反。啜,昌悦反。徒,

但也。餔,食也。啜,饮也。言其不择所从,但求食耳。此乃

正其罪而切责之。

孟子曰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氏曰:“于礼有不孝

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二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为无之为,去声》。

舜告焉则不得娶,而终于无后矣。告者礼也。不告者权也。犹

告,言与告同也。盖权而得中,则不离于正矣。范氏曰 :“天

下之道,有正有权。正者万世之常,权者一时之用。常道人皆

可守,权非体道者不能用也。盖权出于不得已者也,若父非瞽

瞍,子非大舜,而欲不告而娶,则天下之罪人也 。”

孟子曰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仁主

于爱,而爱莫切于事亲;义主于敬,而敬莫先于从兄。故仁义

之道,其用至广,而其实不越于事亲从兄之间。盖良心之发,

最为切近而精实者。有子以孝弟为为仁之本,其意亦犹此也。

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

实,乐斯二者,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

之蹈之、手之舞之 。”乐斯、乐则之乐,音洛。恶,平声。斯

二者,指事亲从兄而言。知而弗去,则见之明而守之固矣。节

文,谓品节文章。乐则生矣,谓和顺从容,无所勉强,事亲从

兄之意油然自生,如草木之有生意也。既有生意,则其畅茂条

达,自有不可遏者,所谓恶可已也。其又盛,则至于手舞足蹈

----------------------- 页面 95-----------------------

孟子集注 ·93·

而不自知矣。此章言事亲从兄,良心真切,天下之道,皆原于

此。然必知之明而守之固,然后节之密而乐之深也。

孟子曰 :“天下大悦而将归己。视天下悦而归己,犹草芥

也。惟舜为然。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

子。言舜视天下之归己如草芥,而惟欲得其亲而顺之也。得者,

曲为承顺以得其心之悦而已。顺则有以谕之于道,心与之一而

未始有违,尤人所难也。为人盖泛言之,为子则愈密矣。舜尽

事亲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

为父子者定,此之谓大孝 。”底,之尔反。瞽瞍,舜父名。厎,

致也。豫,悦乐也。瞽瞍至顽,尝欲杀舜,至是而厎豫焉。书

所谓“不格奸亦允若”是也。盖舜至此而有以顺乎亲矣。是以

天下之为子者,知天下无不可事之亲,顾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

耳。于是莫不勉而为孝,至于其亲亦厎豫焉,则天下之为父者,

亦莫不慈,所谓化也。子孝父慈,各止其所,而无不安其位之

意,所谓定也。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非止一身一家之孝

而已,此所以为大孝也。李氏曰 :“舜之所以能使瞽瞍厎豫者,

尽事亲之道,其为子职,不见父母之非而已。昔罗仲素语此云:

‘只为天下无不是厎父母。’了翁闻而善之曰:‘惟如此而后

天下之为父子者定。彼臣弒其君、子弒其父者,常始于见其有

不是处耳 。’”

----------------------- 页面 96-----------------------

孟子集注 ·94·

孟子集注卷八 离娄章句下

凡三十三章。

孟子曰 :“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

也。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在东方夷服之地。文王生于

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岐周,岐山下周旧邑,近畎夷。

毕郢,近丰镐,今有文王墓。地之相去也,千有余里;世之相

后也,夭有余岁。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得志行乎中国,

谓舜为天子,文王为方伯,得行其道于天下也。符节,以玉为

之,篆刻文字而中分之,彼此各藏其半,有故则左右相合以为

信也。若合符节,言其同也。先圣后圣,其揆一也 。”揆,度

也。其揆一者,言度之而其道无不同也。范氏曰“言圣人之生,

虽有先后远近之不同,然其道则一也 。”

子产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乘,去声。溱,

音臻。洧,荣美反。子产,郑大夫公孙侨也。溱洧,二水名也。

子产见人有徒涉此水者 ,以其所乘之车载而渡之 。孟子曰:

“惠而不知为政。惠,谓私恩小利。政,则有公平正大之体,

纲纪法度之施焉。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成,民未病涉

也。杠,音江。杠,方桥也。徒杠,可通徒行者。梁,亦桥也。

舆梁,可通车舆者。周十一月,夏九月也。周十二月,夏十月

也。夏令曰 :“十月成梁。”盖农功已毕,可用民力,又时将

寒冱,水有桥梁,则民不患于徒涉,亦王政之一事也。君子平

其政,行辟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辟,与辟同。焉,于虔

反。辟,辟除也,如周礼阍人为之辟之辟。言能平其政,则出

----------------------- 页面 97-----------------------

孟子集注 ·95·

行之际,辟除行人,使之避己,亦不为过。况国中之水,当涉

者众,岂能悉以乘舆济之哉?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

足矣。”言每人皆欲致私恩以悦其意,则人多日少,亦不足于

用矣。诸葛武侯尝言 ,“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得孟子之

意矣。

孟子告齐宣王曰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

君如寇雠 。”孔氏曰:“宣王之遇臣下,恩礼衰薄,至于昔者

所进,今日不知其亡;则其于群臣,可谓邈然无敬矣。故孟子

告之以此。手足腹心,相待一体,恩义之至也。如犬马则轻贱

之,然犹有豢养之恩焉。国人,犹言路人,言无怨无德也。土

芥,则践踏之而已矣,斩艾之而已矣,其贱恶之又甚矣。寇雠

之报,不亦宜乎?”王曰 :“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

矣?”为,去声,下为之同。仪礼曰 :“以道去君而未绝者,

服齐衰三月 。”王疑孟子之言太甚,故以此礼为问。曰:“谏

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

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

则为之服矣。导之出疆,防剽掠也。先于其所往,称道其贤,

欲其收用之也。三年而后收其田禄里居,前此犹望其归也。今

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

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里。此之谓寇

雠。寇雠何服之有?”极,穷也。穷之于其所往之国,如晋锢

栾盈也。潘兴嗣曰 :“孟子告齐王之言,犹孔子对定公之意也;

而其言有迹,不若孔子之浑然也。盖圣贤之别如此 。”杨氏曰:

“君臣以义合者也。故孟子为齐王深言报施之道,使知为君

者不可不以礼遇其臣耳。若君子之自处,则岂处其薄乎?孟子

曰‘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君子之言盖如此 。”

----------------------- 页面 98-----------------------

孟子集注 ·96·

孟子曰 :“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

士可以徙 。”言君子当见几而作,祸已迫,则不能去矣。

孟子曰 :“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张氏曰:“此章

重出。然上篇主言人臣当以正君为急,此章直戒人君,义亦小

异耳 。”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察理不精,

故有二者之蔽。大人则随事而顺理,因时而处宜,岂为是哉?

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

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 ,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闲不能以

寸。”乐,音洛。无过不及之谓中,足以有为之谓才 。养,谓

涵育熏陶,俟其自化也。贤,谓中而才者也。乐有贤父兄者,

乐其终能成己也。为父兄者,若以子弟之不贤,遂遽绝之而不

能教,则吾亦过中而不才矣。其相去之闲,能几何哉?

孟子曰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程子曰:“有

不为,知所择也。惟能有不为,是以可以有为。无所不为者,

安能有所为邪?”

孟子曰 :“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此亦有为而言。

孟子曰:“仲尼不为已甚者。”已,犹太也。杨氏曰:“言

圣人所为,本分之外 ,不加毫末 。非孟子真知孔子,不能以

是称之 。”

孟子曰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行,去声。必,犹期也。大人言行,不先期于信果,但义之所

在,则必从之,卒亦未尝不信果也。尹氏云 :“主于义,则信

果在其中矣;主于信果,则未必合义 。”王勉曰:“若不合于

义而不信不果,则妄人尔 。”

孟子曰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大人之心,

通达万变;赤子之心,则纯一无伪而已。然大人之所以为大人,

----------------------- 页面 99-----------------------

孟子集注 ·97·

正以其不为物诱,而有以全其纯一无伪之本然。是以扩而充之,

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极其大也。

孟子曰 :“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

养,去声。事生固当爱敬,然亦人道之常耳;至于送死,则人

道之大变。孝子之事亲,舍是无以用其力矣。故尤以为大事,

而必诚必信,不使少有后日之悔也。

孟子曰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

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

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造,七到反。造,诣也。深造之者,进

而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资,犹借也。左右,身之

两旁,言至近而非一处也。逢,犹值也。原,本也,水之来处

也。言君子务于深造而必以其道者,欲其有所持循,以俟夫默

识心通,自然而得之于己也。自得于己,则所以处之者安固而

不摇;处之安固,则所借者深远而无尽;所借者深,则日用之

闲取之至近,无所往而不值其所资之本也。程子曰“学不言而

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然必潜心积

虑,优游餍饫于其闲,然后可以有得。若急迫求之,则是私己

而已,终不足以得之也 。”

孟子曰 :“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言所以博学

于文,而详说其理者,非欲以夸多而斗靡也;欲其融会贯通,

有以反而说到至约之地耳。盖承上章之意而言,学非欲其徒博,

而亦不可以径约也。

孟子曰 :“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

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王,去声。服

人者,欲以取胜于人;养人者,欲其同归于善。盖心之公私小

异。而人之向背顿殊,学者于此不可以不审也。

孟子曰:“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或曰:

----------------------- 00-----------------------

孟子集注 ·98·

“天下之言无有实不祥者,惟蔽贤为不祥之实。”或曰:“言而

无实者不祥,故蔽贤为不祥之实 。”二说不同,未知孰是,疑

或有阙文焉。

徐子曰 :“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

水也?”亟,去吏反。亟,数也。水哉水哉,叹美之辞。孟子

曰:“原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有本者

如是,是之取尔。舍、放,皆上声。原泉,有原之水也。混混,

涌出之貌。不舍昼夜,言常出不竭也。盈,满也。科,坎也。

言其进以渐也。于,至也。言水有原本,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海;

如人有实行,则亦不已而渐进以至于极也。苟为无本,七八月

之闲雨集,沟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过情,君

子耻之 。”浍,古外反。涸,下各反。闻,去声。集,聚也。

浍,田闲水道也。涸,干也。如人无实行,而暴得?誉,不能

长久也。声闻,名誉也。情,实也。耻者,耻其无实而将不继

也。林氏曰 :“徐子之为人,必有躐等干誉之病,故孟子以是

答之 。”邹氏曰:“孔子之称水,其旨微矣。孟子独取此者,

自徐子之所急者言之也。孔子尝以闻达告子张矣,达者有本之

谓也。闻则无本之谓也。然则学者其可以不务本乎?”

孟子曰 :“人之所以异于禽于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

存之。几希,少也。庶,众也。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

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其不同者,独人于其间得形气之正,

而能有以全其性,为少异耳。虽曰少异,然人物之所以分,实

在于此。众人不知此而去之,则名虽为人,而实无以异于禽兽。

君子知此而存之,是以战兢惕厉,而卒能有以全其所受之理也。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物,事物

也。明,则有以识其理也。人伦,说见前篇。察,则有以尽其

理之详也。物理固非度外,而人伦尤切于身,故其知之有详略

----------------------- 01-----------------------

孟子集注 ·99·

之异。在舜则皆生而知之也。由仁义行,非行仁义,则仁义已

根于心,而所行皆从此出。非以仁义为美,而后勉强行之,所

谓安而行之也。此则圣人之事,不待存之,而无不存矣。尹氏

曰“存之者,君子也;存者,圣人也。君子所存,存天理也。

由仁义行,存者能之 。”

孟子曰 :“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恶、好,皆去声。战国策

曰“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遂疏仪狄而绝旨酒 。”书曰:“禹拜昌言。”汤执中,立贤无

方。执,谓守而不失。中者,无过不及之名。方,犹类也。立

贤无方,惟贤则立之于位,不问其类也。文王视民如伤,望道

而未之见。而,读为如,古字通用。民已安矣,而视之犹若有

伤;道已至矣,而望之犹若未见。圣人之爱民深,而求道切如

此。不自满足,终日干干之心也。武王不泄迩,不忘远。泄,

狎也。迩者人所易狎而不泄,远者人所易忘而不忘,德之盛,

仁之至也。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

夜以继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三王:禹也,汤也,文武

也。四事,上四条之事也。时异势殊,故其事或有所不合,思

而得之,则其理初不异矣。坐以待旦,急于行也。此承上章言

舜,因历叙群圣以继之;而各举其一事,以见其忧勤惕厉之意。

盖天理之所以常存,而人心之所以不死也。程子曰 :“孟子所

称,各因其一事而言,非谓武王不能执中立贤,汤却泄迩忘远

也。人谓各举其盛,亦非也,圣人亦无不盛 。”

孟子曰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王者之

迹熄,谓平王东迁,而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也。诗亡,谓黍离

降为国风而雅亡也。春秋,鲁史记之名。孔子因而笔削之。始

于鲁隐公之元年,实平王之四十九年也。晋之乘,楚之梼杌,

鲁之春秋,一也。乘,去声。梼,音逃。杌,音兀。乘义未详。

----------------------- 02-----------------------

孟子集注 ·100·

赵氏以为兴于田赋乘马之事。或曰 :“取记载当时行事而名之

也 。”梼杌,恶兽名,古者因以为凶人之号,取记恶垂戒之义

也。春秋者,记事者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时,故错举以为所

记之名也。古者列国皆有史官,掌记时事。此三者皆其所记册

书之名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 :‘其义则

丘窃取之矣 。’”春秋之时,五霸迭兴,而桓文为盛 。史,史

官也。窃取者,谦辞也。公羊传作“其辞则丘有罪焉尔 ”,意

亦如此。盖言断之在己,所谓笔则笔、削则削,游夏不能赞一

辞者也。尹氏曰:“言孔子作春秋,亦以史之文载当时之事也,

而其义则定天下之邪正,为百王之大法 。”此又承上章历叙群

圣,因以孔子之事继之;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

孟子曰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泽,

犹言流风余韵也。父子相继为一世,三十年亦为一世。斩,绝

也。大约君子小人之泽,五世而绝也。杨氏曰 :“四世而缌,

服之穷也;五世袒免,杀同姓也;六世亲属竭矣。服穷则遗泽

寖微,故五世而斩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

私,犹窃也。淑,善也。李氏以为方言是也。人,谓子思之徒

也。自孔子卒至孟子游梁时,方百四十余年,而孟子已老。然

则孟子之生,去孔子未百年也。故孟子言予虽未得亲受业于孔

子之门,然圣人之泽尚存,犹有能传其学者。故我得闻孔子之

道于人,而私窃以善其身,盖推尊孔子而自谦之辞也。此又承

上三章,历叙舜禹,至于周孔,而以是终之。其辞虽谦,然其

所以自任之重,亦有不得而辞者矣。

孟子曰 :“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

与,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先言可以者,略

见而自许之辞也,后言可以无者,深察而自疑之辞也。过取固

害于廉,然过与亦反害其惠,过死亦反害其勇,盖过犹不及之

----------------------- 03-----------------------

孟子集注 ·101·

意也。林氏曰 :“公西华受五秉之粟,是伤廉也;冉子与之,

是伤惠也;子路之死于卫,是伤勇也 。”

逄蒙学射于羿,尽羿之道,思天下惟羿为愈己,于是杀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公明仪曰:“宜若无罪焉。”曰:

“薄乎云尔,恶得无罪?逄,薄江反。恶,平声。羿,有穷

后羿也。逄蒙,羿之家众也。羿善射,篡夏自立,后为家众所

杀。愈,犹胜也。薄,言其罪差薄耳。郑人使子濯孺子侵卫,

卫使庾公之斯追之。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执弓,

吾死矣夫!’问其仆曰:‘追我者谁也?’其仆曰:‘庾公之

斯也 。’曰:‘吾生矣。’其仆曰:‘庾公之斯,卫之善射者

也,夫子曰“吾生 ”,何谓也?’曰 :‘庾公之斯学射于尹公

之他,尹公之他学射于我。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

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为不执弓?’曰:‘今日我

疾作,不可以执弓 。’曰:‘小人学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

学射于夫子。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虽然,今日之事,

君事也,我不敢废 。’抽矢扣轮,去其金,发乘矢而后反。”

他,徒何反。矣夫、夫尹之夫,并音扶。去,上声。乘,去声。

之,语助也。仆,御也。尹公他亦卫人也。端,正也。孺子以

尹公正人;知其取友心正;故度庾公必不害己。小人,庾公自

称也。金,镞也。扣轮出镞,令不害人,乃以射也。乘矢,四

矢也。孟子言使羿如子濯孺子得尹公他而教之,则必无逄蒙之

祸。然夷羿篡弒之贼,蒙乃逆俦;庾斯虽全私恩,亦废公义。

其事皆无足论者,孟子盖特以取友而言耳。

孟子曰 :“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美妇

人。蒙,犹冒也。不洁,污秽之物也。掩鼻,恶其臭也。虽有

恶人,齐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齐,侧皆反。恶人,丑貌

者也。尹氏曰 :“此章戒人之丧善,而勉人以自新也。”

----------------------- 04-----------------------

孟子集注 ·102·

孟子曰 :“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

性者,人物所得以生之理也。故者,其已然之迹,若所谓天下

之故者也。利,犹顺也,语其自然之势也。言事物之理,虽若

无形而难知;然其发见之已然,则必有迹而易见。故天下之言

性者,但言其故而理自明,犹所谓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也。然

其所谓故者,又必本其自然之势;如人之善、水之下,非有所

矫揉造作而然者也。若人之为恶、水之在山,则非自然之故矣。

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

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

矣。恶、为,皆去声。天下之理,本皆顺利,小智之人,务为

穿凿,所以失之。禹之行水,则因其自然之势而导之,未尝以

私智穿凿而有所事,是以水得其润下之性而不为害也。天之高

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 。”天

虽高,星辰虽远,然求其已然之迹,则其运有常。虽千岁之久,

其日至之度,可坐而得。况于事物之近,若因其故而求之,岂

有不得其理者,而何以穿凿为哉?必言日至者,造历者以上古

十一月甲子朔夜半冬至为历元也 。程子曰:“此章专为智而

发 。”愚谓事物之理,莫非自然。顺而循之,则为大智。若用

小智而凿以自私,则害于性而反为不智。程子之言,可谓深得

此章之旨矣。

公行子有子之丧,右师往吊,入门,有进而与右师言者,

有就右师之位而与右师言者。公行子,齐大夫。右师,王驩也。

孟子不与右师言,右师不悦曰 :“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

与驩言,是简驩也 。”简,略也孟子闻之,曰:“礼,朝廷不

历位而相与言,不踰阶而相揖也。我欲行礼,子敖以我为简,

不亦异乎?”朝,音潮。是时齐卿大夫以君命吊,各有位次。

若周礼,凡有爵者之喪禮,則職喪?其禁令,序其事,故云朝

----------------------- 05-----------------------

孟子集注 ·103·

廷也。历,更涉也。位,他人之位也。右师未就位而进与之言,

则右师历己之位矣;右师已就位而就与之言,则己历右师之位

矣。孟子右师之位又不同阶,孟子不敢失此礼,故不与右师言

也。

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

心,以礼存心。以仁礼存心,言以是存于心而不忘也。仁者爱

人,有礼者敬人。此仁礼之施。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

敬之。恒,胡登反。此仁礼之验。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

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横,

去声,下同。横逆,谓强暴不顺理也。物,事也。其自反而仁

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

由与犹同,下放此。忠者,尽己之谓。我必不忠,恐所以爱敬

人者,有所不尽其心也。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

‘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难,去声。奚择,何异也。又何难焉,言不足与之校也。是故

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

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

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

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 。”

夫,音扶。乡人,乡里之常人也。君子存心不苟,故无后忧。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事见前篇。

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

不改其乐,孔子贤之。食,音嗣。乐,音洛。孟子曰 :“禹、

稷、颜回同道。圣贤之道,进则救民,退则修己,其心一而已

矣。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

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由,与犹同。禹稷身任其职,故以为

己责而救之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圣贤之心无所偏

----------------------- 06-----------------------

孟子集注 ·104·

倚,随感而应,各尽其道。故使禹稷居颜子之地,则亦能乐颜

子之乐;使颜子居禹稷之任,亦能忧禹稷之忧也。今有同室之

人斗者,救之,虽被发缨冠而救之,可也。不暇束发,而结缨

往救,言急也。以喻禹稷。乡邻有斗者,被发缨冠而往救之,

则惑也,虽闭户可也 。”喻颜子也。此章言圣贤心无不同,事

则所遭或异 ;然处之各当其理,是乃所以为同也。尹氏曰:

“当其可之谓时,前圣后圣,其心一也,故所遇皆尽善 。”

公都子曰 :“匡章,通国皆称不孝焉。夫子与之游,又从

而礼貌之,敢问何也?”匡章,齐人。通国,尽一国之人也。

礼貌,敬之也。孟子曰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

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

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

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章

子有一于是乎?好、养、从皆去声。很,胡恳反。戮,羞辱也。

很,忿戾也。夫章子,子父责善而不相遇也。夫,音扶。遇,

合也。相责以善而不相合,故为父所逐也。责善,朋友之道也;

父子责善,贼恩之大者。贼,害也。朋友当相责以善。父子行

之,则害天性之恩也。夫章子,□不欲有夫妻子母之属哉?为

得罪于父,不得近。出妻屏子,终身不养焉。其设心以为不若

是,是则罪之大者,是则章子已矣。夫章之夫,音扶。为,去

声。屏,必井反。养,去声。言章子非不欲身有夫妻之配、子

有子母之属,但为身不得近于父,故不敢受妻子之养,以自责

罚。其心以为不如此,则其罪益大也。此章之旨,于众所恶而

必察焉,可以见圣贤至公至仁之心矣。杨氏曰 :“章子之行,

孟子非取之也,特哀其志而不与之绝耳 。”

曾子居武城,有越寇。或曰:“寇至,盍去诸?”曰:“无

寓人于我室,毁伤其薪木 。”寇退,则曰:“修我墙屋 ,我

----------------------- 07-----------------------

孟子集注 ·105·

将反。”寇退,曾子反。左右曰:“待先生,如此其忠且敬也。

寇至则先去以为民望 ,寇退则反,殆于不可 。”沈犹行曰:

“是非汝所知也。昔沈犹有负刍之祸,从先生者七十人,未有

与焉。”与,去声。武城,鲁邑名。盍,何不也。左右,曾子

之门人也。忠敬,言武城之大夫事曾子,忠诚恭敬也。为民望,

言使民望而效之。沈犹行,弟子姓名也。言曾子尝舍于沈犹氏,

时有负刍者作乱,来攻沈犹氏,曾子率其弟子去之,不与其难。

言师宾不与臣同。子思居于卫,有齐寇。或曰 :“寇至,盍去

诸 ?”子思曰:“如急去,君谁与守?”言所以不去之意如

此。孟子曰 :“曾子、子思同道。曾子,师也,父兄也;子思,

臣也,微也。曾子、子思易地则皆然 。”微,犹贱也。尹氏曰:

“或远害 ,或死难,其事不同者,所处之地不同也。君子之

心,不系于利害,惟其是而已,故易地则皆能为之 。”孔氏曰:

“古之圣贤,言行不同,事业亦异,而其道未始不同也。学者

知此,则因所遇而应之;若权衡之称物,低昂屡变,而不害其

为同也 。”

储子曰 :“王使人?夫子,果有以异于人乎?”孟子曰:

“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古苋反。储子,齐人

也。?,窃视也。圣人亦人耳,岂有异于人哉?

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其妻告其妾曰 :“良人出,

则必餍酒肉而后反;问其与饮食者,尽富贵也,而未尝有显者

来,吾将?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遍国中

无与立谈者。卒之东郭墦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

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其妻归,告其妾曰 :“良人者,所

仰望而终身也。今若此 。”与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

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从外来,骄其妻妾。施,音迤,又音易。

----------------------- 08-----------------------

孟子集注 ·106·

墦,音燔。施施,如字。章首当有“孟子曰”字,阙文也。良

人,夫也。餍,饱也。显者,富贵人也。施,邪施而行,不使

良人知也。墦,冢也。顾,望也。讪,怨詈也。施施,喜悦自

得之貌。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

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孟子言自君子而观,今之求富贵者,

皆若此人耳。使其妻妾见之,不羞而泣者少矣,言可羞之甚也。

赵氏曰 :“言今之求富贵者,皆以枉曲之道,昏夜乞哀以求之,

而以骄人于白日,与斯人何以异哉?”

----------------------- 09-----------------------

孟子集注 ·107·

孟子集注卷九 万章章句上

凡九章。

万章问曰 :“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

孟子曰 :“怨慕也。”号,平声。舜往于田,耕历山时也。仁

覆闵下,谓之旻天。号泣于旻天,呼天而泣也。事见虞书大禹

谟篇。怨慕,怨己之不得其亲而思慕也万章曰 :“父母爱之,

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 :“长息

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

于父母,则吾不知也 。’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

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

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恶,去声。夫,音扶。恝,苦八反。

共,平声。长息,公明高弟子。公明高,曾子弟子。于父母,

亦书辞,言呼父母而泣也。恝,无愁之貌。于我何哉,自责不

知己有何罪耳,非怨父母也。杨氏曰 :“非孟子深知舜之心,

不能为此言。盖舜惟恐不顺于父母,未尝自以为孝也;若自以

为孝,则非孝矣 。”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

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之焉。

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为,去声。帝,尧也。史记云:

“二女妻之,以观其内;九男事之,以观其外 。”又言:“一

年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是天下之士就之也。胥,

相视也。迁之,移以与之也。如穷人之无所归,言其怨慕迫切

之甚也。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忧;好色,

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

----------------------- 10-----------------------

孟子集注 ·108·

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

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以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

解忧。孟子推舜之心如此,以解上文之意。极天下之欲,不足

以解忧;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孟子真知舜之心哉!人少,

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

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

之矣 。”少、好,皆去声。言常人之情,因物有迁,惟圣人为

能不失其本心也。艾,美好也。楚辞、战国策所谓幼艾,义与

此同。不得,失意也。热中,躁急心热也。言五十者,舜摄政

时年五十也。五十而慕,则其终身慕可知矣。此章言舜不以得

众人之所欲为己乐,而以不顺乎亲之心为己忧。非圣人之尽性,

其孰能之?

万章问曰 :“诗云:‘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信斯言

也,宜莫如舜。舜之不告而娶,何也?”孟子曰 :“告则不得

娶。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如告,则废人之大伦,以怼父母,

是以不告也 。”怼,直类反。诗齐国风南山之篇也。信,诚也,

诚如此诗之言也。怼,雠怨也。舜父顽母嚚,常欲害舜。告则

不听其娶,是废人之大伦,以雠怨于父母也。万章曰 :“舜之

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

“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妻,去声。以女为人妻曰妻。程

子曰 :“尧妻舜而不告者,以君治之而已,如今之官府治民之

私者亦多 。”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

浚井,出,从而揜之。象曰 :‘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

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 。’象往入舜

宫,舜在床琴。象曰 :‘郁陶思君尔。’忸怩。舜曰:‘惟兹

臣庶,汝其于予治 。’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曰:“奚

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弤,都礼反。忸,女六反。

----------------------- 11-----------------------

孟子集注 ·109·

怩,音尼。与,平声。完,治也。捐,去也。阶,梯也。揜,

盖也。按史记,曰 :“使舜上涂廪,瞽瞍从下纵火焚廪,舜乃

以两笠自捍而下去,得不死。后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

出。舜既入深,瞽瞍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中出去 。”即

其事也。象,舜异母弟也。谟,谋也。盖,盖井也。舜所居三

年成都,故谓之都君。咸,皆也。绩,功也。舜既入井,象不

知舜已出,欲以杀舜为己功也。干,盾也。戈,戟也。琴,舜

所弹五弦琴也。弤,琱弓也。象欲以舜之牛羊仓廪与父母,而

自取此物也。二嫂,尧二女也。栖,床也,象欲使为己妻也。

象往舜宫,欲分取所有,见舜坐在床弹琴,盖既出即潜归其宫

也。郁陶,思之甚而气不得伸也。象言己思君之甚,故来见尔。

忸怩,惭色也。臣庶,谓其百官也。象素憎舜,不至其宫,故

舜见其来而喜,使之治其臣庶也。孟子言舜非不知其将杀己,

但见其忧则忧,见其喜则喜,兄弟之情,自有所不能已耳。万

章所言,其有无不可知,然舜之心,则孟子有以知之矣,他亦

不足辨也。程子曰 :“象忧亦忧,象喜亦喜,人情天理,于是

为至 。”曰:“然则舜伪喜者与?”曰:“否。昔者有馈生鱼

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 :‘始舍之

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

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

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彼

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与,平声。校,音

效,又音教。畜,许六反。校人,主池沼小吏也。圉圉,困而

未纾之貌。洋洋,则稍纵矣。攸然而逝者,自得而远去也。方,

亦道也。罔,蒙蔽也。欺以其方,谓诳之以理之所有;罔以非

其道,谓昧之以理之所无。象以爱兄之道来,所谓欺之以其方

也。舜本不知其伪,故实喜之,何伪之有?此章又言舜遭人伦

----------------------- 12-----------------------

孟子集注 ·110·

之变,而不失天理之常也。

万章问曰 :“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则放之,何

也?”孟子曰:“封之也,或曰放焉。”放,犹置也;置之于此,

使不得去也。万章疑舜何不诛之,孟子言舜实封之,而或者误

以为放也。万章曰:“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

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诛不仁也。象至不

仁,封之有庳。有庳之人奚罪焉?仁人固如是乎?在他人则诛

之,在弟则封之 。”曰:“仁人之于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

焉,亲爱之而已矣。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也。封之有庳,

富贵之也。身为天子,弟为匹夫,可谓亲爱之乎?”庳,音鼻。

流,徙也。共工,官名。驩兜,人名。二人比周,相与为党。

三苗,国名,负固不服。杀,杀其君也。殛,诛也。鲧,禹父

名,方命圮族,治水无功,皆不仁之人也。幽州、崇山、三危、

羽山、有庳,皆地名也。或曰:“今道州鼻亭,即有庳之地也。”

未知是否 ?万章疑舜不当封象,使彼有庳之民无罪而遭象之

虐,非仁人之心也。藏怒,谓藏匿其怒。宿怨,谓留蓄其怨。

“敢问或曰放者,何谓也?”曰:“象不得有为于其国,天子

使吏治其国,而纳其贡税焉,故谓之放,岂得暴彼民哉?虽然,

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不及贡,以政接于有庳 ’,此

之谓也 。”孟子言象虽封为有庳之君,然不得治其国,天子使

吏代之治,而纳其所收之贡税于象。有似于放,故或者以为放

也。盖象至不仁,处之如此,则既不失吾亲爱之心,而彼亦不

得虐有庳之民也。源源,若水之相继也。来,谓来朝觐也。不

及贡以政接于有庳,谓不待及诸侯朝贡之期,而以政事接见有

庳之君。盖古书之辞,而孟子引以证源源而来之意,见其亲爱

之无已如此也。吴氏曰 :“言圣人不以公义废私恩,亦不以私

恩害公义。舜之于象,仁之至,义之尽也 。”

----------------------- 13-----------------------

孟子集注 ·111·

咸丘蒙问曰 :“语云:‘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

而子 。’舜南面而立,尧帅诸侯北面而朝之,瞽瞍亦北面而朝

之。舜见瞽瞍,其容有蹙。孔子曰 :‘于斯时也,天下殆哉,

岌岌乎!’不识此语诚然乎哉?”孟子曰:“否。此非君子之

言,齐东野人之语也。尧老而舜摄也。尧典曰:‘二十有八载,

放勋乃徂落,百姓如丧考妣,三年,四海遏密八音。’孔子曰:

‘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舜既为天子矣,又帅天下诸侯以为

尧三年丧,是二天子矣 。”朝,音潮。岌,鱼及反。咸丘蒙,

孟子弟子。语者,古语也。蹙,颦蹙不自安也。岌岌,不安貌

也。言人伦乖乱,天下将危也。齐东,齐国之东鄙也。孟子言

尧但老不治事,而舜摄天子之事耳。尧在时,舜未尝即天子位,

尧何由北面而朝乎?又引书及孔子之言以明之。尧典,虞书篇

名。今此文乃见于舜典,盖古书二篇,或合为一耳。言舜摄位

二十八年而尧死也。徂,升也。落,降也。人死则魂升而魄降,

故古者谓死为徂落。遏,止也。密,静也。八音,金、石、丝、

竹、匏、土、革、木,乐器之音也咸丘蒙曰 :“舜之不臣尧,

则吾既得闻命矣。诗云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而舜既为天子矣,敢问瞽瞍之非臣,如何?”曰:

“是诗也,非是之谓也;劳于王事,而不得养父母也 。曰:

‘此莫非王事,我独贤劳也。’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

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

‘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不臣尧,

不以尧为臣,使北面而朝也。诗小雅北山之篇也。普,遍也。

率,循也。此诗今毛氏序云 :“役使不均,已劳于王事而不得

养其父母焉 。”其诗下文亦云:“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乃作诗者自言天下皆王臣,何为独使我以贤才而劳苦乎?非谓

天子可臣其父也。文,字也。辞,语也。逆,迎也。云汉,大

----------------------- 14-----------------------

孟子集注 ·112·

雅篇名也。孑,独立之貌。遗,脱也。言说诗之法,不可以一

字而害一句之义,不可以一句而害设辞之志,当以己意迎取作

者之志,乃可得之。若但以其辞而已,则如云汉所言,是周之

民真无遗种矣。惟以意逆之。则知作诗者之志在于忧旱,而非

真无遗民也。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

下养 。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诗曰:

‘永言孝思,孝思维则。’此之谓也。养,去声。言瞽瞍既为

天子之父,则当享天下之养,此舜之所以为尊亲养亲之至也。

岂有使之北面而朝之理乎?诗大雅下武之篇。言人能长言孝思

而不忘,则可以为天下法则也。书曰 :‘只载见瞽瞍,夔夔齐

栗,瞽瞍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见,音现。齐,侧皆

反。书大禹谟篇也。只,敬也。载,事也。夔夔齐栗,敬谨恐

惧之貌。允,信也。若,顺也。言舜敬事瞽瞍,往而见之,敬

谨如此,瞽瞍亦信而顺之也。孟子引此而言瞽瞍不能以不善及

其子,而反见化于其子,则是所谓父不得而子者,而非如咸丘

蒙之说也。

万章曰 :“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否。天子

不能以天下与人 。”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私有故也。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万章问而孟

子答也。“天与之者,谆谆然命之乎?”谆,之淳反。万章问

也。谆谆,详语之貌。曰 :“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

矣 。”行,去声,下同。行之于身谓之行,措诸天下谓之事。

言但因舜之行事,而示以与之之意耳。曰 :“以行与事示之者

如之何?”曰 :“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

能荐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

能使诸侯与之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

受之,故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暴,步卜反,

----------------------- 15-----------------------

孟子集注 ·113·

下同。暴,显也。言下能荐人于上,不能令上必用之。舜为天

人所受,是因舜之行与事,而示之以与之之意也。曰 :“敢问

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 :“使之

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

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治,

去声。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

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

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尧

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而居

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相,去声。朝,音潮。

夫音扶。南河在冀州之南,其南即豫州也。讼狱,谓狱不决而

讼之也。太誓曰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

也 。”自,从也。天无形,其视听皆从于民之视听。民之归舜

如此,则天与之可知矣。

万章问曰 :“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传于贤而传于

子 。’有诸?”孟子曰:“否,不然也。天与贤,则与贤;天

与子,则与子。昔者舜荐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三年之丧

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

之子而从舜也。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

禹之子于箕山之阴。朝觐讼狱者不之益而之启,曰:‘吾君之

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启,曰:‘吾君之子也。’朝,

音潮。阳城,箕山之阴,皆嵩山下深谷中可藏处。启,禹之子

也。杨氏曰 :“此语孟子必有所受,然不可考矣。但云天与贤

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可以见尧、舜、禹之心,皆无一毫私

意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舜之相尧,禹之相舜也,

历年多,施泽于民久。启贤,能敬承继禹之道。益之相禹也,

历年少,施泽于民未久。舜、禹、益相去久远,其子之贤不肖,

----------------------- 16-----------------------

孟子集注 ·114·

皆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

者,命也。之相之相,去声。相去之相,如字。尧舜之子皆不

肖,而舜禹之为相久,此尧舜之子所以不有天下,而舜禹有天

下也。禹之子贤,而益相不久,此启所以有天下而益不有天下

也。然此皆非人力所为而自为,非人力所致而自至者。盖以理

言之谓之天,自人言之谓之命,其实则一而已。匹夫而有天下

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荐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孟子

因禹益之事,历举此下两条以推明之。言仲尼之德,虽无愧于

舜禹,而无天子荐之者,故不有天下。继世以有天下,天之所

废,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继世而有天

下者,其先世皆有大功德于民,故必有大恶如桀纣,则天乃废

之。如启及大甲、成王虽不及益、伊尹、周公之贤圣,但能嗣

守先业,则天亦不废之。故益、伊尹、周公,虽有舜禹之德,

而亦不有天下。伊尹相汤以王于天下。汤崩,太丁未立,外丙

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汤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三年,

太甲悔过,自怨自艾,于桐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己

也,复归于亳。相、王,皆去声。艾,音乂。此承上文言伊尹

不有天下之事。赵氏曰 :“太丁,汤之太子,未立而死。外丙

立二年,仲壬立四年,皆太丁弟也。太甲,太丁子也 。”程子

曰“古人谓岁为年。汤崩时,外丙方二岁,仲壬方四岁,惟太

甲差长,故立之也。”二说未知孰是。颠覆,坏乱也。典刑,

常法也。桐,汤墓所在。艾,治也;说文云“芟草也 ”;盖斩

绝自新之意。亳,商所都也。周公之不有天下,犹益之于夏,

伊尹之于殷也。此复言周公所以不有天下之意。孔子曰 :‘唐

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禅,音擅。禅,授也。

或禅或继,皆天命也。圣人岂有私意于其闲哉?尹氏曰 :“孔

子曰 :‘唐虞禅,夏后、殷、周继,其义一也 。’孟子曰:

----------------------- 17-----------------------

孟子集注 ·115·

‘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知前圣之心者,无如孔子,

继孔子者,孟子而已矣 。”

万章问曰 :“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汤’有诸?”要,平

声,下同。要,求也。按史记“伊尹欲行道以致君而无由,乃

为有莘氏之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 ”。盖战国时

有为此说者。孟子曰 :“否,不然。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乐

尧舜之道焉。非其义也,非其道也,禄之以天下,弗顾也;系

马千驷,弗视也。非其义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与人,一介

不以取诸人,乐,音洛。莘,国名。乐尧舜之道者,诵其诗,

读其书,而欣慕爱乐之也。驷,四匹也。介与草芥之芥同。言

其辞受取与,无大无细,一以道义而不苟也。汤使人以币聘之,

嚣嚣然曰 :‘我何以汤之聘币为哉?我岂若处畎亩之中,由是

以乐尧舜之道哉?’嚣,五高反,又户骄反。嚣嚣,无欲自得

之貌。汤三使往聘之,既而翻然改曰 :‘与我处畎亩之中,由

是以乐尧舜之道,吾岂若使是君为尧舜之君哉?吾岂若使是民

为尧舜之民哉?吾岂若于吾身亲见之哉?翻然,变动之貌。于

吾身亲见之,言于我之身亲见其道之行,不徒诵说向慕之而已

也。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予,天

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予觉之,而谁也?’

此亦伊尹之言也。知,谓识其事之所当然。觉,谓悟其理之所

以然。觉后知后觉,如呼寐者而使之寤也。言天使者,天理当

然,若使之也。程子曰 :“予天民之先觉,谓我乃天生此民中,

尽得民道而先觉者也。既为先觉之民,岂可不觉其未觉者。及

彼之觉,亦非分我所有以予之也。皆彼自有此理,我但能觉之

而已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有不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

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

推,吐回反。内,音纳。说,音税。书曰 :“昔先正保衡作我

----------------------- 18-----------------------

孟子集注 ·116·

先王,曰,‘予弗克俾厥后为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

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 。”孟子之言盖取诸此。是夏桀

无道,暴虐其民,故欲使汤伐夏以救之。徐氏曰 :“伊尹乐尧

舜之道。尧舜揖逊,而伊尹说汤以伐夏者,时之不同,义则一

也 。”吾未闻枉己而正人者也,况辱己以正天下者乎?圣人之

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行,去

声。辱己甚于枉己,正天下难于正人。若伊尹以割烹要汤,辱

己甚矣,何以正天下乎?远,谓隐遁也。近,谓仕近君也。言

圣人之行虽不必同,然其要归,在洁其身而已。伊尹岂肯以割

烹要汤哉?吾闻其以尧舜之道要汤,末闻以割烹也。林氏曰:

“以尧舜之道要汤者,非实以是要之也,道在此而汤之聘自来

耳。犹子贡言夫子之求之,异乎人之求之也”愚谓此语亦犹前

章所论父不得而子之意。伊训曰 :‘天诛造攻自牧宫,朕载自

亳。’伊训,商书篇名。孟子引以证伐夏救民之事也。今〔一〕

书牧宫作鸣条。造、载,皆始也。伊尹言始攻桀无道,由我始

其事于亳也。〔一〕“今”原作“令”,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万章问曰 :“或谓孔子于卫主痈疽,于齐主侍人瘠环,有

诸乎?”孟子曰 :“否,不然也。好事者为之也。痈,于容反。

疽,七余反。好,去声。主,谓舍于其家,以之为主人也。痈

疽,疡医也。侍人,奄人也。瘠,姓。环,名。皆时君所近狎

之人升君所近狎之人也。好事,谓喜造言生事之人也。于卫主

颜雠由。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弥子谓子路曰 :‘孔

子主我,卫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孔子曰:‘有命。’孔子

进以礼,退以义,得之不得曰‘有命’。而主痈疽与侍人瘠环,

是无义无命也。雠,如字,又音犨。颜雠由,卫之贤大夫也,

史记作颜浊邹。弥子,卫灵公幸臣弥子瑕也。徐氏曰“礼主于

辞逊,故进以礼;义主于制断,故退以义。难进而易退者也,

----------------------- 19-----------------------

孟子集注 ·117·

在我者有礼义而已,得之不得则有命存焉 。”孔子悦于鲁卫,

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是时孔子当阨,主司城

贞子,为陈侯周臣。要,平声。不悦,不乐居其国也。桓司马,

宋大夫向魋也。司城贞子,亦宋大夫之贤者也。陈侯,名周。

按史记 :“孔子为鲁司寇,齐人馈女乐以闲之,孔子遂行。适

卫月余,去卫适宋。司马魋欲杀孔子,孔子去至陈,主于司城

贞子 。”孟子言孔子虽当阨难,当犹择所主,况在齐卫无事之

时,岂有主痈疽侍人之事乎?吾闻观近臣,以其所为主;观远

臣,以其所主。若孔子主痈疽与侍人瘠环,何以为孔子?”近

臣,在朝之臣。远臣,远方来仕者。君子小人,各从其类,故

观其所为主,与其所主者,而其人可知。

万章问曰 :“或曰:‘百里奚自鬻于秦养牲者,五羊之皮,

食牛,以要秦穆公 。’信乎?”孟子曰:“否,不然。好事者

为之也。食,音嗣。好,去声,下同,百里奚,虞之贤臣。人

言其自卖于秦养牲者之家,得五羊之皮而为之食牛,因以干秦

穆公也。百里奚,虞人也。晋人以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假道

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百里奚不谏。屈,求勿反。乘,去声。

虞虢,皆国名。垂棘之璧,垂棘之地所出之璧也。屈产之乘,

屈地所生之良马也。乘,四匹也。晋欲伐虢,道经于虞,故以

此物借道,其实欲幷取虞。宫之奇,亦虞之贤臣。谏虞公令勿

许,虞公不用,遂为晋所灭。百里奚知其不可谏,故不谏而去

之。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

牛干秦穆公之为污也,可谓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谓不智乎?

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谓不智也 。时举于秦,知穆公

之可与有行也而相之,可谓不智乎?相秦而显其君于天下,可

传于后世,不贤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乡党自好者不为,

而谓贤者为之乎?”相,去声。自好,自爱其身之人也。孟子

----------------------- 20-----------------------

孟子集注 ·118·

言百里奚之智如此,必知食牛以干主之为污。其贤又如此,必

不肯自鬻以成其君也。然此事当孟子时,已无所据。孟子直以

事理反复推之,而知其必不然耳。范氏曰 :“古之圣贤未遇之

时,鄙贱之事,不耻为之。如百里奚为人养牛,无足怪也。惟

是人君不致敬尽礼,则不可得而见。岂有先自污辱以要其君哉?

庄周曰 :‘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故饭牛而牛肥,使穆公忘

其贱而与之政 。’亦可谓知百里奚矣。伊尹、百里奚之事,皆

圣贤出处之大节,故孟子不得不辩 。”尹氏曰:“当时好事者

之论,大率类此。盖以其不正之心度圣贤也 。”

----------------------- 21-----------------------

孟子集注 ·119·

孟子集注卷十 万章章句下

凡九章。

孟子曰 :“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

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

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

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

夫有立志。治,去声,下同。横,去声。朝,音潮。横,谓不

循法度。顽者,无知觉。廉者,有分辨。懦,柔弱也。余并见

前篇。伊尹曰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进,乱亦进。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予,天

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此道觉此民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妇

有不与被尧舜之泽者,若己推而内之沟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

也。与,音预。何事非君,言所事即君。何使非民,言所使即

民。无不可事之君,无不可使之民也。余见前篇。柳下惠,不

羞污君,不辞小官。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阨穷

而不悯。与乡人处,由由然不忍去也。‘尔为尔,我为我,虽

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闻柳下惠之风者,鄙夫

宽,薄夫敦。鄙,狭陋也。敦,厚也。余见前篇。孔子之去齐,

接淅而行;去鲁,曰 :‘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

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淅,先历反。接,犹承也。淅,渍米水也 。渍米将炊,而欲

去之速,故以手承水取米而行,不及炊也。举此一端,以见其

久、速、仕、止,各当其可也。或曰 :“孔子去鲁,不税冕而

----------------------- 22-----------------------

孟子集注 ·120·

行,岂得为迟?”杨氏曰 :“孔子欲去之意久矣,不欲苟去,

故迟迟其行也。膰肉不至,则得以微罪行矣,故不税冕而行,

非速也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

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张子曰 :“无所杂

者清之极,无所异者和之极。勉而清,非圣人之清;勉而和,

非圣人之和 。所谓圣者,不勉不思而至焉者也 。”孔氏曰:

“任者,以天下为己责也。”愚谓孔子仕、止、久、速,各当

其可,盖兼三子之所以圣者而时出之,非如三子之可以一德名

也。或疑伊尹出处,合乎孔子,而不得为圣之时,何也?程子

曰:“终是任底意思在。”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

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此言孔子集三圣

之事,而为一大圣之事;犹作乐者,集众音之小成,而为一大

成也。成者,乐之一终,书所谓“箫韶九成”是也。金,钟属。

声,宣也,如声罪致讨之声。玉,磬也。振,收也,如振河海

而不泄之振。始,始之也。终,终之也。条理,犹言脉络,指

众音而言也。智者,知之所及;圣者,德之所就也。盖乐有八

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若独奏一音,则其一

音自为始终,而为一小成。犹三子之所知偏于一,而其所就亦

偏于一也。八音之中,金石为重,故特为众音之纲纪。又金始

震而玉终诎然也,故并奏八音,则于其未作,而先击镈钟以宣

其声;俟其既阕,而后击特磬以收其韵。宣以始之,收以终之。

二者之间,脉络通贯,无所不备,则合众小成而为一大成,犹

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金声玉振,始终条理,疑古乐

经之言。故儿宽云“惟天子建中和之极,兼总条贯,金声而玉

振之 。”亦此意也。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由射于百

步之外也,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 。”中,去声。此

----------------------- 23-----------------------

孟子集注 ·121·

复以射之巧力,发明智、圣二字之义。见孔子巧力俱全,而圣

智兼备,三子则力有余而巧不足,是以一节虽至于圣,而智不

足以及乎时中也。此章言三子之行,各极其一偏;孔子之道,

兼全于众理。所以偏者,由其蔽于始,是以缺于终;所以全者,

由其知之至,是以行之尽。三子犹春夏秋冬之各一其时,孔子

则大和元气之流行于四时也。

北宫锜问曰 :“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锜,鱼绮反。

北宫,姓;锜,名;卫人。班,列也。孟子曰 :“其详不可得

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

恶,去声。去,上声。当时诸侯兼幷僭窃,故恶周制妨害己之

所为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

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

下士一位,凡六等。此班爵之制也。五等通于天下,六等施于

国中。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

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

附庸。此以下,班禄之制也。不能,犹不足也。小国之地不足

五十里者,不能自达于天子,因大国以姓名通,谓之附庸,若

春秋邾仪父之类是也。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

士受地视子、男。视,比也。徐氏曰 :“王畿之内,亦制都鄙

受地也 。”元士,上士也。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

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

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十,十倍之也。四,四倍之也。

倍,加一倍也。徐氏曰 :“大国君田三万二千亩,其入可食二

千八百八十人。卿田三千二百亩,可食二百八十八人。大夫田

八百亩,可食七十二人。上士田四百亩,可食三十六人。中士

田二百亩,可食十八人。下士与庶人在官者田百亩,可食九人

至五人。庶人在官,府史胥徒也 。”愚按:君以下所食之禄,

----------------------- 24-----------------------

孟子集注 ·122·

皆助法之公田,借农夫之力以耕而收其租。士之无田,与庶人

在官者,则但受禄于官,如田之入而已。次国地方七十里,君

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

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三,谓三倍之也。

徐氏曰 :“次国君田二万四千亩,可食二〔一〕千一百六十人。

卿田二千四百亩,可食二百十六人 。”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

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

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二,即倍也。徐氏

曰:“小国君田一万六千亩,可食千四百四十人。卿田一千六

百亩,可食百四十四人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

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

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食,音嗣。获,得也。一

夫一妇,佃田百亩。加之以粪,粪多而力勤者为上农,其所收

可供九人。其次用力不齐,故有此五等。庶人在官者,其受禄

不同,亦有此五等也。愚按:此章之说,与周礼、王制不同,

盖不可考,阙之可也。程子曰 :“孟子之时,去先王未远,载

籍未经秦火,然而班爵禄之制已不闻其详。今之礼书,皆掇拾

于煨烬之余,而多出于汉儒一时之傅会,柰何欲尽信而句为之

解乎?然则其事固不可一一追复矣 。”〔一〕“二”原作“三”

,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万章问曰 :“敢问友。”孟子曰:“不挟长,不挟贵,不

挟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挟也。挟者,兼有

而恃之之称。孟献子,百乘之家也,有友五人焉:乐正裘、牧

仲,其三人,则予忘之矣。献子之与此五人者友也,无献子之

家者也。此五人者,亦有献子之家,则不与之友矣。乘,去声,

下同。孟献子,鲁之贤大夫仲孙蔑也。张子曰 :“献子忘其势,

五人者忘人之势。不资其势而利其有,然后能忘人之势。若五

----------------------- 25-----------------------

孟子集注 ·123·

人者有献子之家,则反为献子之所贱矣 。”非惟百乘之家为然

也。虽小国之君亦有之。费惠公曰 :‘吾于子思,则师之矣;

吾于颜般,则友之矣;王顺、长息则事我者也 。’费,音秘。

般,音班。惠公,费邑之君也。师,所尊也。友,所敬也。事

我者,所使也。非惟小国之君为然也,虽大国之君亦有之。晋

平公之于亥唐也,入云则入,坐云则坐,食云则食。虽疏食菜

羹,未尝不饱,盖不敢不饱也。然终于此而已矣。弗与共天位

也,弗与治天职也,弗与食天禄也,士之尊贤者也,非王公之

尊贤也。疏食之食,音嗣。平公、王公下,诸本多无之字,疑

阙文也。亥唐,晋贤人也。平公造之,唐言入,公乃入。言坐

乃坐,言食乃食也。疏食,粝饭也。不敢不饱,敬贤者之命也。

范氏曰 :“位曰天位,职曰天职,禄曰天禄。言天所以待贤人,

使治天民,非人君所得专者也 。”舜尚见帝,帝馆甥于贰室,

亦飨舜,迭为宾主,是天子而友匹夫也。尚,上也。舜上而见

于帝尧也。馆,舍也。礼,妻父曰外舅。谓我舅者,吾谓之甥。

尧以女妻舜,故谓之甥。贰室,副宫也。尧舍舜于副宫,而就

飨其食。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

尊贤,其义一也 。”贵贵、尊贤,皆事之宜者。然当时但知贵

贵,而不知尊贤,故孟子曰“其义一也 ”。此言朋友人伦之一,

所以辅仁,故以天子友匹夫而不为诎,以匹夫友天子而不为僭。

此尧舜所以为人伦之至,而孟子言必称之也。

万章问曰 :“敢问交际何心也 ?”孟子曰:“恭也。”

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曰 :“却之却之

为不恭,何哉?”曰 :“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

不义乎 ”,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 。”却,不受而

还之也。再言之,未详。万章疑交际之间,有所却者,人便以

为不恭,何哉?孟子言尊者之赐,而心窃计其所以得此物者,

----------------------- 26-----------------------

孟子集注 ·124·

未知合义与否,必其合义,然后可受,不然则却之矣,所以却

之为不恭也。曰 :“请无以辞却之,以心却之,曰‘其取诸民

之不义也’,而以他辞无受,不可乎?”曰 :“其交也以道,

其接也以礼,斯孔子受之矣 。”万章以为彼既得之不义,则其

馈不可受。但无以言语间而却之,直以心度其不义,而托于他

辞以却之,如此可否耶?交以道,如馈赆、闻戒、周其饥饿之

类。接以礼,谓辞命恭敬之节。孔子受之,如受阳货烝豚之类

也万章曰 :“今有御人于国门之外者,其交也以道,其馈也以

礼,斯可受御与?”曰 :“不可。康诰曰:‘杀越人于货,闵

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是不待教而诛者也。殷受夏,周受殷,

所不辞也。于今为烈,如之何其受之?”与,平声。譈,书作

憝,徒对反。御,止也。止人而杀之,且夺其货也。国门之外,

无人之处也。万章以为苟不问其物之所从来,而但观其交接之

礼,则设有御人者,用其御得之货以礼馈我,则可受之乎?康

诰,周书篇名。越,颠越也。今书闵作愍,无凡民二字。譈,

怨也。言杀人而颠越之,因取其货,闵然不知畏死,凡民无不

怨之。孟子言此乃不待教戒而当即诛者也。如何而可受之乎?

“殷〔一〕受”至“为烈”十四字,语意不伦。李氏以为此必

有断简或阙文者近之,而愚意其直为衍字耳。然不可考,姑阙

之可也曰 :“今之诸侯取之于民也,犹御也。苟善其礼际矣,

斯君子受之,敢问何说也?”曰 :“子以为有王者作,将比今

之诸侯而诛之乎 ?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夫谓非其有而取

之者盗也,充类至义之尽也。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

子亦猎较。猎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比,去声。夫,音扶。

较,音角。比,连也。言今诸侯之取于民,固多不义,然有王

者起,必不连合而尽诛之。必教之不改而后诛之,则其与御人

之盗,不待教而诛者不同矣。夫御人于国门之外,与非其有而

----------------------- 27-----------------------

孟子集注 ·125·

取之,二者固皆不义之类,然必御人,乃为真盗。其谓非有而

取为盗者,乃推其类,至于义之至精至密之处而极言之耳,非

便以为真盗也。然则今之诸侯,虽曰取非其有,而岂可遽以同

于御人之盗也哉?又引孔子之事,以明世俗所尚,犹或可从,

况受其赐,何为不可乎?猎较未详。赵氏以为田猎相较,夺禽

兽之祭。孔子不违,所以小同于俗也。张氏以为猎而较所获之

多少也。二说未知孰是。曰:“然则孔子之仕也,非事道与?”

曰:“事道也。”“事道奚猎较也?”曰:“孔子先簿正祭器,

不以四方之食供簿正 。”曰:“奚不去也?”曰:“为之兆也。

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后去,是以未尝有所终三年淹也。与,

平声。此因孔子事而反复辩论也。事道者,以行道为事也。事

道奚猎较也,万章问也。先簿正祭器,未详 。徐氏曰:“先以

簿书正其祭器,使有定数,不以四方难继之物实之。夫器有常

数、实有常品,则其本正矣,彼猎较者,将久而自废矣 。”未

知是否也。兆,犹卜之兆,盖事之端也。孔子所以不去者,亦

欲小试行道之端,以示于人,使知吾道之果可行也。若其端既

可行,而人不能遂行之,然后不得已而必去之。盖其去虽不轻,

而亦未尝不决,是以未尝终三年留于一国也。孔子有见行可之

仕,有际可之仕,有公养之仕也。于季桓子,见行可之仕也;

于卫灵公,际可之仕也;于卫孝公,公养之仕也 。”见行可,

见其道之可行也。际可,接遇以礼也。公养,国君养贤之礼也。

季恒子,鲁卿季孙斯也。卫灵公,卫侯元也。孝公,春秋史记

皆无之,疑出公辄也。因孔子仕鲁,而言其仕有此三者。故于

鲁则兆足以行矣而不行然后去,而于卫之事,则又受其交际问

馈而不却之一验也。尹氏曰“不闻孟子之义,则自好者为于陵

仲子而已。圣贤辞受进退,惟义所在 。”愚按:此章文义多不

可晓,不必强为之说。〔一〕“殷”原作“商”,据清仿宋大字

----------------------- 28-----------------------

孟子集注 ·126·

本改。

孟子曰 :“仕非为贫也,而有时乎为贫;娶妻非为养也,

而有时乎为养。为、养,并去声,下同。仕本为行道,而亦有

家贫亲老,或道与时违,而但为禄仕者,如娶妻本为继嗣,而

亦有为不能亲操井臼,而欲资其馈养者。为贫者,辞尊居卑,

辞富居贫。贫富,谓禄之厚薄。盖仕不为道,已非出处之正,

故其所处但当如此。辞尊居卑,辞富居贫,恶乎宜乎?抱关击

柝。恶,平声。柝,音托。柝,行夜所击木也。盖为贫者虽不

主于行道,而亦不可以苟禄。故惟抱关击柝之吏,位卑禄薄,

其职易称,为所宜居也。李氏曰 :“道不行矣,为贫而仕者,

此其律令也。若不能然,则是贪位慕禄而已矣 。”孔子尝为委

吏矣,曰‘会计当而已矣’。尝为乘田矣,曰‘牛羊茁壮,长

而已矣’。委,乌伪反。会,工外反。当,丁浪反。乘,去声。

茁,阻刮反。长,上声。此孔子之为贫而仕者也。委吏,主委

积之吏也。乘田,主苑囿刍牧之吏也。茁,肥貌。言以孔子大

圣,而尝为贱官不以为辱者,所谓为贫而仕,官卑禄薄,而职

易称也。位卑而言高,罪也 ;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

也”朝,音潮。以出位为罪,则无行道之责;以废道为耻,则

非窃禄之官,此为贫者之所以必辞尊富而宁处贫贱也。尹氏曰:

“言为贫者不可以居尊,居尊者必欲以行道。”

万章曰 :“士之不托诸侯,何也?”孟子曰:“不敢也。

诸侯失国,而后托于诸侯,礼也;士之托于诸侯,非礼也 。”

托,寄也,谓不仕而食其禄也。古者诸侯出奔他国,食其廪饩,

谓之寄公。士无爵士,不得比诸侯。不仕而食禄,则非礼也。

万章曰 :“君馈之粟,则受之乎?”曰:“受之。”“受之何

义也?”曰:“君之于氓也,固周之。”周,救也。视其空乏,

则周恤之,无常数,君待民之礼也。曰 :“周之则受,赐之则

----------------------- 29-----------------------

孟子集注 ·127·

不受,何也?”曰 :“不敢也。”曰:“敢问其不敢何也?”

曰:“抱关击柝者,皆有常职以食于上。无常职而赐于上者,

以为不恭也。”赐,谓予之禄,有常数,君所以待臣之礼也。

曰:“君馈之,则受之,不识可常继乎?”曰:“缪公之于子

思也,亟问,亟馈鼎肉。子思不悦。于卒也,摽使者出诸大门

之外,北面稽首再拜而不受。曰:‘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急。’

盖自是台无馈也。悦贤不能举,又不能养也,可谓悦贤乎?”

亟,去声,下同。摽,音杓。使,去声 。亟,数也。鼎肉,

熟肉也。卒,末也。摽,麾也。数以君命来馈,当拜受之,非

养贤之礼,故不悦。而于其末后复来馈时,麾使者出拜而辞之。

犬马畜急,言不以人礼待己也。台,贱官,主使令者。盖缪公

愧悟,自此不复令台来致馈也。举,用也。能养者未必能用也,

况又不能养乎?曰:“敢问国君欲养君子,如何斯可谓养矣?”

曰:“以君命将之,再拜稽首而受 。其后廪人继粟,庖人继

肉,不以君命将之。子思以为鼎肉,使己仆仆尔亟拜也,非养

君子之道也。初以君命来馈,则当拜受。其后有司各以其职继

续所无,不以君命来馈,不使贤者有亟拜之劳也。仆仆,烦猥

貌。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百官牛羊仓廪

备,以养舜于畎亩之中,后举而加诸上位。故曰 :“王公之尊

贤者也 。”女下字,去声。能养能举,悦贤之至也,惟尧舜为

能尽之,而后世之所当法也。

万章曰 :“敢问不见诸侯,何义也?”孟子曰:“在国曰

市井之臣,在野曰草莽之臣,皆谓庶人。庶人不传质为臣,不

敢见于诸侯,礼也 。”质,与贽同。传,通也。质者,士执雉,

庶人执鹜,相见以自通者也。国内莫非君臣,但未仕者与执贽

在位之臣不同,故不敢见也。万章曰 :“庶人,召之役,则往

役;君欲见之,召之,则不往见之,何也?”曰 :“往役,义

----------------------- 30-----------------------

孟子集注 ·128·

也;往见,不义也。往役者,庶人之职;不往见者,士之礼。

且君之欲见之也,何为也哉?”曰:“为其多闻也,为其贤也。”

曰:“为其多闻也,则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为其贤也,

则吾未闻欲见贤而召之也。为并去声。缪公亟见于子思,曰:

‘古千乘之国以友士,何如?’子思不悦,曰:‘古之人有言:

曰事之云乎,岂曰友之云乎?’子思之不悦也,岂不曰:‘以

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

者也。奚可以与我友?’千乘之君求与之友,而不可得也,而

况可召与?亟、乘,皆去声。召与之与,平声。孟子引子思之

言而释之,以明不可召之意。齐景公田,招虞人以旌,不至,

将杀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孔子奚取焉?取

非其招不往也 。”丧,息浪反。说见前篇。曰:“敢问招虞人

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旗,大夫以旌。皮冠,

田猎之冠也。事见春秋传。然则皮冠者,虞人之所有事也,故

以是招之。庶人,未仕之臣。通帛曰旃。士,谓已仕者。交龙

为旗,析羽而注于旗干之首曰旌。以大夫之招招虞人,虞人死

不敢往。以士之招招庶人,庶人岂敢往哉。况乎以不贤人之招

招贤人乎?欲见而召之,是不贤人之招也。以士之招招庶人,

则不敢往;以不贤人之招招贤人,则不可往矣。欲见贤人而不

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

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诗云 :‘周道如底,其直如矢;君

子所履,小人所视 。’”夫,音扶。底,诗作砥,之履反 。诗

小雅大东之篇。底,与砥同,砺石也。言其平也。矢,言其直

也 。视,视以为法也。引此以证上文能由是路之义万章曰:

“孔子,君命召,不俟驾而行。然则孔子非与?”曰:“孔子

当仕有官职,而以其官召之也 。”与,平声。孔子方仕而任职,

君以其官名召之,故不俟驾而行。徐氏曰 :“孔子、孟子,易

----------------------- 31-----------------------

孟子集注 ·129·

地则皆然 。”此章言不见诸侯之义,最为详悉,更合陈代、公

孙丑所问者而观之,其说乃尽。

孟子谓万章曰 :“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

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言己

之善盖于一乡,然后能尽友一乡之善士。推而至于一国天下皆

然,随其高下以为广狭也。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

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

尚友也。”尚,上同。言进而上也。颂,诵通。论其世,论其

当世行事之迹也。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

以又考其行也。夫能友天下之善士,其所友众矣,犹以为未足,

又进而取于古人。是能进其取友之道,而非止为一世之士矣。

齐宣王问卿。孟子曰 :“王何卿之问也?”王曰:“卿不

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 ,有异姓之卿 。”王曰:

“请问贵戚之卿。”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

易位 。”大过,谓足以亡其国者。易位,易君之位,更立亲戚

之贤者。盖与君有亲亲之恩,无可去之义。以宗庙为重,不忍

坐视其亡,故不得已而至于此也。王勃然变乎色。勃然,变色

貌。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孟子言也。

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

听,则去 。”君臣义合,不合则去。此章言大臣之义,亲疏不

同,守经行权,各有其分。贵戚之卿,小过非不谏也,但必大

过而不听,乃可易位。异姓之卿,大过非不谏也,虽小过而不

听,已可去矣。然三仁贵戚,不能行之于约;而霍光异姓,乃

能行之于昌邑。此又委任权力之不同,不可以执一论也。

----------------------- 32-----------------------

孟子集注 ·130·

孟子集注卷十一 告子章句上

凡二十章。

告子曰 :“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桊也。以人性为仁义,

犹以杞柳为桮桊 。”桮,音杯。桊,丘圆反。性者,人生所?

之天理也。杞柳,柜柳。桮桊,屈木所为,若卮匜之属。告子

言人性本无仁义,必待矫揉而后成,如荀子性恶之说也。孟子

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桊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

桮桊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桊,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

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戕,音墙。与,平声。

夫,音扶。言如此,则天下之人皆以仁义为害性而不肯为,是

因子之言而为仁义之祸也。

告子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袂诸西方则西

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湍,他

端反。湍,波流潆回之貌也。告子因前说而小变之,近于扬子

善恶混之说。孟子曰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

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言水诚

不分东西矣,然岂不分上下乎?性即天理,未有不善者也。今

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

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夫,

音扶。搏,补各反。搏,击也。跃,跳也。颡,额也。水之过

额在山,皆不就下也。然其本性未尝不就下,但为博激所使而

逆其性耳。此章言性本善,故顺之而无不善;本无恶,故反之

而后为恶,非本无定体,而可以无所不为也。

----------------------- 33-----------------------

孟子集注 ·131·

告子曰 :“生之谓性。”生,指人物之所以知觉运动者而

言。告子论性,前后四章,语虽不同,然其大指不外乎此,与

近世佛氏所谓作用是性者略相似。孟子曰 :“生之谓性也,犹

白之谓白与?”曰:“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

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 :“然。”与,平声。下同。白

之谓白,犹言凡物之白者,同谓之白,更无差别也。白羽以下,

孟子再问而告子曰然,则是谓凡有生者同是一性矣 。“然则犬

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孟子又言若果如此,

则犬牛与人皆有知觉,皆能运动,其性皆无以异矣,于是告子

自知其说之非而不能对也。愚按:性者,人之所得于天之理也;

生者,人之所得于天之气也。性,形而上者也;气,形而下者

也。人物之生,莫不有是性,亦莫不有是气。然以气言之,则

知觉运动,人与物若不异也;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岂物

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告子

不知性之为理,而以所谓气者当之,是以杞柳湍水之喻,食色

无善无不善之说,纵横缪戾,纷纭舛错,而此章之误乃其本根。

所以然者,盖徒知知觉运动之蠢然者,人与物同;而不知仁义

礼智之粹然者,人与物异也。孟子以是折之,其义精矣。

告子曰 :“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

非内也 。”告子以人之知觉运动者为性,故言人之甘食悦色者

即其性。故仁爱之心生于内,而事物之宜由乎外。学者但当用

力于仁,而不必求合于义也。孟子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

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于我也;犹彼白而我白之,从

其白于外也,故谓之外也 。”长,上声,下同。我长之,我以

彼为长也;我白之,我以彼为白也。曰 :“异于白马之白也,

无以异于白人之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于长人之长与?

且谓长者义乎 ?长之者义乎?”与,平声,下同。张氏曰:

----------------------- 34-----------------------

孟子集注 ·132·

“上异于二字疑衍。”李氏曰:“或有阙文焉。”愚按:白马

白人,所谓彼白而我白之也;长马长人,所谓彼长而我长之也。

白马白人不异,而长马长人不同,是乃所谓义也。义不在彼之

长,而在我长之之心,则义之非外明矣。曰 :“吾弟则爱之,

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长,

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 。”言爱主于我,

故仁在内;敬主于长,故义在外。曰 :“耆秦人之炙,无以异

于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与?”耆,与

嗜同。夫,音扶。言长之耆之,皆出于心也。林氏曰 :“告子

以食色为性,故因其所明者而通之。”自篇首至此四章,告子

之辩屡屈,而屡变其说以求胜,卒不闻其能自反而有所疑也。

此正其所谓不得于言勿求于心者,所以卒于卤莽而不得其正也。

孟季子问公都子曰 :“何以谓义内也?”孟季子,疑孟仲

子之弟也。盖闻孟子之言而未达,故私论之。曰 :“行吾敬,

故谓之内也 。”所敬之人虽在外,然知其当敬而行吾心之敬以

敬之 ,则不在外也 。“乡人长于伯兄一岁,则谁敬?”曰:

“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人。”“所敬在此,所

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长,上声。伯,长也。酌,酌

酒也。此皆季子问、公都子答,而季子又言,如此则敬长之心,

果不由中出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孟子曰 :“敬叔父

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

彼将曰‘敬弟 。’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

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

“恶,平声。尸,祭祀所主以象神,虽子弟为之,然敬之当

如祖考也。在位,弟在尸位,乡人在宾客之位也。庸,常也。

斯须,暂时也。言因时制宜,皆由中出也。季子闻之曰 :“敬

叔父则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

----------------------- 35-----------------------

孟子集注 ·133·

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则饮食亦在外也?”此亦上章耆炙

之意。范氏曰 :“二章问答,大指略同,皆反复譬喻以晓当世,

使明仁义之在内,则知人之性善,而皆可以为尧舜矣 。”

公都子曰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此亦“生之

谓性、食色性也”之意,近世苏氏、胡氏之说盖如此。或曰: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

则民好暴 。’好,去声。此即湍水之说也。或曰:‘有性善,

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

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韩子性有三品之

说盖如此。按此文,则微子、比干皆纣之叔父,而书称微子为

商王元子,疑此或有误字。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

与,平声。孟子曰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乃若,发语辞。情者,性之动也。人之情,本但可以为善而不

可以为恶,则性之本善可知矣。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夫,

音扶。才,犹材质,人之能也。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

则才亦善。人之为不善,乃物欲陷溺而然,非其才之罪也。恻

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

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

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

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恶,去声。舍,上声。蓰,

音师。恭者,敬之发于外者也;敬者,恭之主于中者也。铄,

以火销金之名,自外以至内也。算,数也。言四者之心人所固

有,但人自不思而求之耳,所以善恶相去之远,由不思不求而

不能扩充以尽其才也。前篇言是四者为仁义礼智之端,而此不

言端者,彼欲其扩而充之,此直因用以着其本体,故言有不同

耳。诗曰 :‘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

----------------------- 36-----------------------

孟子集注 ·130·

孔子曰 :‘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

故好是懿德 。’”好,去声。诗大雅烝民之篇。蒸,诗作烝,

众也。物,事也。则,法也。夷,诗作彝,常也。懿,美也。

有物必有法:如有耳目,则有聪明之德;有父子,则有慈孝之

心,是民所秉执之常性也,故人之情无不好此懿德者。以此观

之,则人性之善可见,而公都子所问之三说,皆不辩而自明矣。

程子曰 :“性即理也,理则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于气,气

有清浊,?其清者为贤,?其浊者为愚。学而知之,则气无清

浊,皆可至于善而复性之本,汤武身之是也。孔子所言下愚不

移者,则自暴自弃之人也 。”又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

气不论性,不明,二之则不是 。”张子曰:“形而后有气质之

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愚按:程子此说才字 ,与孟子本文小异 。盖孟子专指其发于

性者言之,故以为才无不善;程子兼指其?于气者言之,则人

之才固有昏明强弱之不同矣,张子所谓气质之性是也。二说虽

殊,各有所当,然以事理考之,程子为密。盖气质所?虽有不

善,而不害性之本善;性虽本善,而不可以无省察矫揉之功,

学者所当深玩也。

孟子曰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

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富岁,丰年也。赖,借也。

丰年衣食饶足,故有所顾借而为善;凶年衣食不足,故有以陷

溺其心而为暴。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

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

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夫,音扶。麰,音牟。耰,音忧。

硗,苦交反。麰,大麦也。耰,覆种也。日至之时,谓当成熟

之期也。硗,瘠薄也。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

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圣人亦人耳,其性之善,无不同也。

----------------------- 37-----------------------

孟子集注 ·135·

故龙子曰 :‘不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

天下之足同也。蒉,音匮。蒉,草器也。不知人足之大小而为

之屦,虽未必适中,然必似足形,不至成蒉也。口之于味,有

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于味也,其性与

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于味也?

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耆 ,与嗜同,下

同。易牙,古之知味者。言易牙所调之味,则天下皆以为美也。

惟耳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师旷,

能审音者也。言师旷所和之音,则天下皆以为美也。惟目亦然。

至于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

姣,古卯反。子都,古之美人也。妏,好也。故曰:口之于味

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

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

我口 。”然,犹可也。草食曰刍,牛羊是也;谷食曰豢,犬豕

是也。程子曰 :“在物为理,处物为义,体用之谓也。孟子言

人心无不悦理义者,但圣人则先知先觉乎此耳,非有以异于人

也 。”程子又曰:“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此语亲

切有味。须实体察得理义之悦心,真犹刍豢之悦口,始得 。”

孟子曰 :“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于大国也,斧斤伐之,

可以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櫱之生焉,

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

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櫱,五割反。牛山,齐之东南山也。

邑外谓之郊,言牛山之木,前此固尝美矣,今为大国之郊,伐

之者众,故失其美耳。息,生长也。日夜之所息,谓气化流行

未尝间断,故日夜之闲,凡物皆有所生长也,萌,芽也。櫱,

芽之旁出者也。濯濯,光洁之貌。材,材木也。言山木虽伐,

----------------------- 38-----------------------

孟子集注 ·136·

犹有萌櫱,而牛羊又从而害之,是以至于光洁而无草木也。虽

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

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

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

之反复,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

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好、恶,并去声。良心者,本然之善心,即所谓仁义之心也。

平旦之气,谓未与物接之时,清明之气也。好恶与人相近,言

得人心之所同然也。几希,不多也。梏,械也。反复,展转也。

言人之良心虽已放失,然其日夜之间,亦必有所生长。故平旦

未与物接,其气清明之际,良心犹必有发见者。但其发见至微,

而旦昼所为之不善,又已随而梏亡之,如山木既伐,犹有萌櫱,

而牛羊又牧之也。昼之所为,既有以害其夜之所息,又不能胜

其昼之所为,是以展转相害。至于夜气之生,日以寖薄,而不

足以存其仁义之良心,则平旦之气亦不能清,而所好恶遂与人

远矣。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长,上

声。山木人心,其理一也。孔子曰 :‘操则存,舍则亡;出入

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舍,日暴之,十日寒之,

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

何哉?易,去声。暴,步卜反。见,音现。暴,温之也。我见

王之时少,犹一日暴之也,我退则谄谀杂进之日多,是十日寒

之也。虽有萌櫱之生,我亦安能如之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

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

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

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夫,音扶。缴,音灼。

射,食亦反。为是之为,去声。若与之与,平声。弈,围棋也。

----------------------- 39-----------------------

孟子集注 ·137·

数,技也。致,极也。弈秋,善弈者名秋也。缴,以绳系矢而

射也。程子为讲官,言于上曰 :“人主一日之闲,接贤士大夫

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可以涵养气质,而熏陶德性。”

时不能用,识者恨之。范氏曰“人君之心 ,惟在所养 。君子

养之以善则智,小人养之以恶则愚。然贤人易疏,小人易亲,

是以寡不能胜众,正不能胜邪。自古国家治日常少,而乱日常

多,盖以此也 。”

孟子曰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

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上声。鱼与熊掌皆美味,

而熊掌尤美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恶、辟,皆

去声,下同。释所以舍生取义之意。得,得生也。欲生恶死者,

虽众人利害之常情;而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乃秉彝义理之良心,

是以欲生而不为苟得,恶死而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

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设使人无秉彝之良心,而但有利

害之私情,则凡可以偷生免死者,皆将不顾礼义而为之矣。由

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由其必有秉

彝之良心,是以其能舍生取义如此。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

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丧,去声。羞恶之心,人皆有之,但众人汨于利欲而忘之,惟

贤者能存之而不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尔而与之 ,行道之人弗受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食,

音嗣。?,呼故反。蹴,子六反。豆,木器也?,咄啐之貌。

行道之人,路中凡人也。蹴,践踏也。乞人,丐乞之人也。不

屑,不以为洁也。言虽欲食之急而犹恶无礼,有宁死而不食者。

----------------------- 40-----------------------

孟子集注 ·138·

是其羞恶之本心,欲恶有甚于生死者,人皆有之也。万钟则不

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

识穷乏者得我与?为,去声。与,平声。万钟于我何加,言于

我身无所增益也。所识穷乏者得我,谓所知识之穷乏者感我之

惠也。上言人皆有羞恶之心,此言众人所以丧之。由此三者,

盖理义之心虽曰固有,而物欲之蔽,亦人所易昏也。乡为身死

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

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

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乡、为,并去声。为之之为,

并如字。言三者身外之物,其得失比生死为甚轻。乡为身死犹

不肯受?蹴之食,今乃为此三者而受无礼义之万钟,是岂不可

以止乎?本心,谓羞恶之心。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

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

可顷刻而不省察于斯焉。

孟子曰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者心之德,程子

所谓心如谷种,仁则其生之性,是也。然但谓之仁,则人不知

其切于己,故反而名之曰人心,则可以见其为此身酬酢万变之

主,而不可须臾失矣。义者行事之宜,谓之人路,则可以见其

为出入往来必由之道,而不可须臾舍矣。舍其路而弗由,放其

心而不知求,哀哉!舍,上声。哀哉二字,最宜详味,令人惕

然有深省处。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程

子曰 :“心至重,鸡犬至轻。鸡犬放则知求之,心放而不知求,

岂爱其至轻而忘其至重哉?弗思而已矣。”愚谓上兼言仁义,

而此下专论求放心者,能求放心,则不违于仁而义在其中矣。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学问之事,固非一端,然

其道则在于求其放心而已。盖能如是则志气清明,义理昭著,

而可以上达;不然则昏昧放逸,虽曰从事于学,而终不能有所

----------------------- 41-----------------------

孟子集注 ·139·

发明矣。故程子曰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欲人将已放之心约

之,使反复入身来,自能寻向上去,下学而上达也 。”此乃孟

子开示切要之言,程子又发明之,曲尽其指,学者宜服膺而勿

失也。

孟子曰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

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信,与伸同。

为,去声。无名指,手之第四指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

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 。”恶,去声。不知类,

言其不知轻重之等也。

孟子曰 :“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

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拱,两手所围也。把,一手所握也。桐梓,二木名。

孟子曰 :“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

无尺寸之肤不爱焉,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

岂有他哉?于己取之而已矣。人于一身,固当兼养,然欲考其

所养之善否者,惟在反之于身,以审其轻重而已矣。体有贵贱,

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

者为大人。贱而小者,口腹也;贵而大者,心志也。今有场师,

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舍,上声。槚,音贾。

樲,音贰。场师,治场圃者。梧,桐也;槚,梓也,皆美材也。

樲棘,小枣,非美材也。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

为狼疾人也。狼善顾,疾则不能,故以为失肩背之喻。饮食之

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为,去声。饮食之人,

专养口腹者也 。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

哉?”此言若使专养口腹,而能不失其大体,专口腹之养,躯

命所关,不但为尺寸之肤而已。但养小之人,无不失其大者,

故口腹虽所当养,而终不可以小害大,贱害贵也。

----------------------- 42-----------------------

孟子集注 ·140·

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

孟子曰 :“从其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钧,同也。

从,随也。大体,心也。小体,耳目之类也。曰:“钧是人也,

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何也?”曰 :“耳目之官不思,而

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

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弗能

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官之为言司也。耳司听,目司视,

各有所职而不能思,是以蔽于外物。既不能思而蔽于外物,则

亦一物而已。又以外物交于此物,其引之而去不难矣。心则能

思,而以思为职。凡事物之来,心得其职,则得其理,而物不

能蔽;失其职,则不得其理,而物来蔽之。此三者,皆天之所

以与我者,而心为大。若能有以立之,则事无不思,而耳目之

欲不能夺之矣,此所以为大人也。然此天之此,旧本多作比,

而赵注亦以比方释之。今本既多作此,而注亦作此,乃未详孰

是。但作比字〔一〕,于义为短,故且从今本云。范浚心箴曰:

“茫茫堪舆,俯仰无垠。人于其间,眇然有身 。是身之微,

大仓稊米,参为三才,曰惟心耳。往古来今,孰无此心?心为

形役,乃兽乃禽。惟口耳目,手足动静,投闲抵隙,为厥心病。

一心之微,众欲攻之,其与存者,呜呼几希!君子存诚,克念

克敬,天君泰然 ,百体从令 。”〔一〕“字”原“方 ”,据清

仿宋大字本改。

孟子曰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

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乐,音洛。天爵者,德义可

尊,自然之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修其天爵,

以为吾分之所当然者耳。人爵从之,盖不待求之而自至也。今

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

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要,音邀。要,求也。修天爵以要

----------------------- 43-----------------------

孟子集注 ·141·

人爵,其心固已惑矣;得人爵而弃天爵,则其惑又甚焉,终必

幷其所得之人爵而亡之也。

孟子曰 :“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

耳。贵于己者,谓天爵也。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

贵,赵孟能贱之。人之所贵,谓人以爵位加己而后贵也。良者,

本然之善也。赵孟,晋卿也。能以爵禄与人而使之贵,则亦能

夺之而使之贱矣。若良贵,则人安得而贱之哉?诗云 :‘既醉

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

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闻,去声。诗大雅

既醉之篇。饱,充足也。愿,欲也。膏,肥肉。粱,美谷。令,

善也。闻,亦誉也。文绣,衣之美者也。仁义充足而闻誉彰着,

皆所谓良贵也。尹氏曰:“言在我者重,则外物轻。”

孟子曰 :“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

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

不仁之甚者也。与,犹助也。仁之能胜不仁,必然之理也。但

为之不力,则无以胜不仁,而人遂以为真不能胜,是我之所为

有以深助于不仁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言此人之心,亦且

自怠于为仁,终必幷与其所为而亡之。赵氏曰:“言为仁不至,

而不反诸己也 。”

孟子曰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

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荑,音蹄。稗,蒲卖反。夫,音扶。

荑稗,草之似谷者,其实亦可食,然不能如五谷之美也。但五

谷不熟,则反不如荑稗之熟;犹为仁而不熟,则反不如为他道

之有成。是以为仁必贵乎熟,而不可徒恃其种之美,又不可以

仁之难熟,而甘为他道之有成也。尹氏曰:“日新而不已则熟。”

孟子曰 :“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彀,

古候反。羿,善射者也。志,犹期也。彀,弓满也。满而后发,

----------------------- 44-----------------------

孟子集注 ·142·

射之法也。学,谓学射。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

矩 。”大匠,工师也。规矩,匠之法也。此章言事必有法,然

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曲艺且然,况

圣人之道乎?

----------------------- 45-----------------------

孟子集注 ·143·

孟子集注卷十二 告子章句下

凡十六章。

任人有问屋庐子曰 :“礼与食孰重?”曰 :“礼重 。”

任,平声。任,国名。屋庐子,名连,孟子弟子也。“色与礼

孰重?”任人复问也。曰 :“礼重。”曰:“以礼食,则饥而

死;不以礼食,则得食,必以礼乎?亲迎,则不得妻;不亲迎,

则得妻,必亲迎乎!”迎,去声。屋庐子不能对,明日之邹以

告孟子。孟子曰 :“于答是也何有?于,如字。何有,不难也。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于岑楼。揣,初委反。本,

谓下。末,谓上。方寸之木至卑,喻食色。岑楼,楼之高锐似

山者,至高,喻礼。若不取其下之平,而升寸木于岑楼之上,

则寸木反高,岑楼反卑矣。金重于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

之谓哉?钩,带钩也。金木重而带钩小,故轻,喻礼有轻于食

色者;羽本轻而一舆多,故重,喻食色有重于礼者。取食之重

者,与礼之轻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与礼之轻者

而比之,奚翅色重?翅,与啻同,古字通用,施智反。礼食亲

迎,礼之轻者也。饥而死以灭其性,不得妻而废人伦,食色之

重者也。奚翅,犹言何但。言其相去悬绝,不但有轻重之差而

已。往应之曰:‘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不紾,则不得

食,则将紾之乎?踰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

得妻,则将搂之乎?’”紾,音轸。搂,音娄。紾,戾也。搂,

牵也。处子,处女也。此二者,礼与食色皆其重者,而以之相

较,则礼为尤重也。此章言义理事物,其轻重固有大分,然于

----------------------- 46-----------------------

孟子集注 ·144·

其中,又各自有轻重之别。圣贤于此,错综斟酌,毫发不差,

固不肯枉尺而直寻,亦未尝胶柱而调瑟,所以断之,一视于理

之当然而已矣。

曹交问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孟子曰:“然。”

赵氏曰 :“曹交,曹君之弟也。”人皆可以为尧舜,疑古语,

或孟子所尝言也。交闻文王十尺,汤九尺,今交九尺四寸以长,

食粟而已,如何则可?”曹交问也。食粟而已,言无他材能也。

曰:“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有人于此,力不能胜一匹雏,

则为无力人矣;今曰举百钧,则为有力人矣。然则举乌获之任,

是亦为乌获而已矣。夫人岂以不胜为患哉?弗为耳。胜,平声。

匹,字本作鴄,鸭也,从省作匹。礼记说“匹为鹜”是也。乌

获,古之有力人也,能举移千钧。徐行后长者谓之弟,疾行先

长者谓之不弟。夫徐行者,岂人所不能哉?所不为也。尧舜之

道,孝弟而已矣。后,去声。长,上声。先,去声。夫,音扶。

陈氏曰 :“孝弟者,人之良知良能,自然之性也。尧舜人伦之

至,亦率是性而已。岂能加毫末于是哉?”杨氏曰 :“尧舜之

道大矣,而所以为之,乃在夫行止疾徐之闲,非有甚高难行之

事也,百姓盖日用而不知耳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

之行,是尧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诵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

而已矣 。”之、行,并去声。言为善为恶,皆在我而已。详曹

交之问。浅陋麤率,必其进见之时,礼貌衣冠言动之闲,多不

循理,故孟子告之如此两节云曰 :“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

愿留而受业于门 。”见,音现。假馆而后受业,又可见其求道

之不笃。曰 :“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求耳。子

归而求之,有余师 。”夫,音扶。言道不难知,若归而求之事

亲敬长之闲,则性分之内,万理皆备,随处发见,无不可师,

不必留此而受业也。曹交事长之礼既不至,求道之心又不笃,

----------------------- 47-----------------------

孟子集注 ·145·

故孟子教之以孝弟,而不容其受业。盖孔子余力学文之意,亦

不屑之教诲也。

公孙丑问曰 :“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诗也 。’”孟子

曰:“何以言之?”曰:“怨。”弁,音盘。高子,齐人也。

小弁,小雅篇名。周幽王娶申后,生太子宜臼;又得褒姒,生

伯服,而黜申后、废宜臼。于是宜臼之傅为作此诗,以叙其哀

痛迫切之情也。曰 :“固哉,高叟之为诗也!有人于此,越人

关弓而射之,则己谈笑而道之;无他,疏之也。其兄关弓而射

之,则己垂涕泣而道之;无他,戚之也。小弁之怨,亲亲也。

亲亲,仁也。固矣夫,高叟之为诗也!”关,与弯同 。射,食

亦反。夫,音扶。固,谓执滞不通也。为,犹治也。越,蛮夷

国名。道,语也。亲亲之心,仁之发也。曰:“凯风何以不

怨?”凯风,邶风篇名。卫有七子之母,不能安其室,七子作

此以自责也。曰 :“凯风,亲之过小者也;小弁,亲之过大者

也。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亲之过小而怨,是不可矶也。

愈疏,不孝也;不可矶,亦不孝也。矶,音机。矶,水激石也。

不可矶,言微激之而遽怒也。孔子曰 :‘舜其至孝矣,五十而

慕 。’”言舜犹怨慕,小弁之怨,不为不孝也。赵氏曰:“生

之膝下,一体而分。喘息呼吸,气通于亲。当亲而疏,怨慕号

天。是以小弁之怨,未足为愆也 。”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牼,口茎反。宋,姓;牼,

名。石丘,地名。曰 :“先生将何之?”赵氏曰:“学士年长

者,故谓之先生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

说,音税。时宋牼方欲见楚王,恐其不悦,则将见秦王也。遇,

合也。按庄子书 :“有宋钘者,禁攻寝兵,救世之战。上说下

教,强聒不舍 。”疏云:“齐宣王时人。”以事考之,疑即此

----------------------- 48-----------------------

孟子集注 ·146·

人也。曰 :“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

“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 ,先生之号则

不可。徐氏曰 :“能于战国扰攘之中,而以罢兵息民为说,其

志可谓大矣;然以利为名,则不可也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

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

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乐,音洛,下同。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

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

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

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

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王,去

声。此章言休兵息民,为事则一,然其心有义利之殊,而其效

有兴亡之异,学者所当深察而明辨之也。

孟子居邹,季任为任处守,以币交,受之而不报。处于平

陆,储子为相,以币交,受之而不报。任,平声。相,去声,

下同。赵氏曰 :“季任,任君之弟。任君朝会于邻国,季任为

之居守其国也。储子,齐相也 。”不报者,来见则当报之,但

以币交,则不必报也。他日由邹之任,见季子;由平陆之齐,

不见储子。屋庐子喜曰 :“连得闲矣。”屋庐子知孟子之处此

必有义理,故喜得其闲隙而问之。问曰 :“夫子之任见季子,

之齐不见储子,为其为相与?”为其之为,去声,下同。与,

平声。言储子但为齐相,不若季子摄守君位,故轻之邪?曰:

“非也。书曰:‘享多仪,仪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

书周书洛诰之篇。享,奉上也。仪,礼也 。物,币也。役,

用也。言虽享而礼意不及其币,则是不享矣,以其不用志于享

故也。为其不成享也 。”孟子释书意如此。屋庐子悦。或问之。

----------------------- 49-----------------------

孟子集注 ·147·

屋庐子曰 :“季子不得之邹,储子得之平陆。”徐氏曰:“季

子为君居守,不得往他国以见孟子,则以币交而礼意已备。储

子为齐相,可以至齐之境内而不来见,则虽以币交,而礼意不

及其物也 。”

淳于髡曰 :“先名实者,为人也;后名实者,自为也。夫

子在三卿之中,名实未加于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先、

后、为,皆去声。名,声誉也。实,事功也。言以名实为先而

为之者,是有志于救民也;以名实为后而不为者,是欲独善其

身者也。名实未加于上下,言上未能正其君,下未能济其民也。

孟子曰 :“居下位,不以贤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汤,五就

桀者,伊尹也;不恶污君,不辞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

同道,其趋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

必同?”恶、趋,并去声。仁者,无私心而合天理之谓。杨氏

曰:“伊尹之就汤,以三聘之勤也。其就桀也,汤进之也。汤

岂有伐桀之意哉?其进伊尹以事之也,欲其悔过迁善而已。伊

尹既就汤,则以汤之心为心矣;及其终也,人归之,天命之,

不得已而伐之耳。若汤初求伊尹,即有伐桀之心,而伊尹遂相

之以伐桀,是以取天下为心也 。以取天下为心,岂圣人之心

哉?”曰 :“鲁缪公之时,公仪子为政,子柳、子思为臣,鲁

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贤者之无益于国也 !”公仪子,名休,为

鲁相。子柳,泄柳也。削,地见侵夺也。髡讥孟子虽不去,亦

未必能有为也。曰 :“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

不用贤则亡,削何可得与?”与,平声。百里奚,事见前篇。

曰:“昔者王豹处于淇,而河西善讴;绵驹处于高唐,而齐右

善歌;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有诸内必形诸外。

为其事而无其功者,髡未尝睹之也。是故无贤者也,有则髡必

识之 。”华,去声。王豹,卫人,善讴。淇,水名。绵驹,齐

----------------------- 50-----------------------

孟子集注 ·148·

人,善歌。高唐,齐西邑。华周、杞梁,二人皆齐臣,战死于

莒。其妻哭之哀,国俗化之皆善哭。髡以此讥孟子仕齐无功,

未足为贤也。曰 :“孔子为鲁司寇,不用,从而祭,燔肉不至,

不税冕而行。不知者以为为肉也。其知者以为为无礼也。乃孔

子则欲以微罪行,不欲为苟去。君子之所为,众人固不识也。”

税,音脱。为肉、为无之为 ,并去声 。按史记:“孔子为鲁

司寇,摄行相事。齐人闻而惧,于是以女乐遗鲁君。季桓子与

鲁君往观之,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

‘鲁今且郊,如致膰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桓子卒受齐女

乐,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 。”孟子言以为为肉者,

固不足道;以为为无礼,则亦未为深知孔子者。盖圣人于父母

之国,不欲显其君相之失,又不欲为无故而苟去,故不以女乐

去,而以膰肉行。其见几明决,而用意忠厚,固非众人所能识

也。然则孟子之所为,岂髡之所能识哉?尹氏曰 :“淳于髡未

尝知仁,亦〔一〕未尝识贤也,宜乎其言若是 。”〔一〕“亦”

原作“而 ”,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孟子曰 :“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诸侯,五霸之罪

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赵氏曰:“五霸:齐桓、

晋文、秦穆、宋襄、楚庄也。三王,夏禹、商汤、周文、武也。”

丁氏曰:“夏昆吾,商大彭、豕韦,周齐桓、晋文,谓之五

霸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春省耕而补

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

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

掊克在位,则有让。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是故天子讨而不伐,诸侯伐而不讨。五

霸者,搂诸侯以伐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朝,音潮。辟,与辟同。治,去声。庆,赏也,益其地以赏之

----------------------- 51-----------------------

孟子集注 ·149·

也。掊克,聚敛也。让,责也。移之者,诛其人而变置之也。

讨者,出命以讨其罪,而使方伯连帅帅诸侯以伐之也。伐者奉

天子之命,声其罪而伐之也。搂,牵也。五霸牵诸侯以伐诸侯,

不用天子之命也。自入其疆至则有让,言巡狩之事;自一不朝

至六师移之,言述职之事。五霸,桓公为盛。葵丘之会诸侯,

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初命曰 :‘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

为妻 。’再命曰:‘尊贤育才,以彰有德。’三命曰:‘敬老

慈幼,无忘宾旅 。’四命曰:‘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

得,无专杀大夫 。’五命曰:‘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

告 。’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今之诸

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诸侯,五霸之罪人也。歃,所洽

反。籴,音狄。好,去声。按春秋传 :“僖公九年,葵丘之会,

陈牲而不杀。读书加于牲上,壹明天子之禁 。”树,立也。已

立世子,不得擅易。初命三事,所以修身正家之要也。宾,宾

客也。旅,行旅也。皆当有以待之,不可忽忘也。士世禄而不

世官,恐其未必贤也。官事无摄,当广求贤才以充之,不可以

阙人废事也。取士必得,必得其人也。无专杀大夫,有罪则请

命于天子而后杀之也。无曲防,不得曲为堤防,壅泉〔一〕激

水,以专小利,病邻国也。无遏籴,邻国凶荒,不得闭籴也。

无有封而不告者,不得专封国邑而不告天子也。长君之恶其罪

小,逢君之恶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恶,故曰:今之大

夫,今之诸侯之罪人也 。”长,上声。君有过不能谏,又顺之

者,长君之恶也。君之过未萌,而先意导之者,逢君之恶也。

林氏曰 :“邵子有言:‘治春秋者,不先治五霸之功罪,则事

无统理,而不得圣人之心。春秋之闲,有功者未有大于五霸,

有过者亦未有大于五霸。故五霸者,功之首,罪之魁也 。’孟

子此章之义,其若此也与?然五霸得罪于三王,今之诸侯得罪

----------------------- 52-----------------------

孟子集注 ·150·

于五霸,皆出于异世,故得以逃其罪。至于今之大夫,其得罪

于今之诸侯,则同时矣;而诸侯非惟莫之罪也,乃反以为良臣

而厚礼之 。不以为罪而反以为功,何其谬哉 !”〔一〕“泉”

原作“水 ”,据清仿宋大字本改。按说文 :“泉,水原(源)

也。”“壅泉”即下文“专小利”,“激水”即下文“病邻国”。

鲁欲使慎子为将军。慎子,鲁臣。孟子曰 :“不教民而用

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教民者,教之礼义,

使知入事父兄,出事长上也。用之,使之战也。一战胜齐,遂

有南阳,然且不可 。”是时鲁盖欲使慎子伐齐,取南阳也。故

孟子言就使慎子善战有功如此,且犹不可。慎子勃然不悦曰:

“此则滑厘所不识也。”滑,音骨。滑厘,慎子名。曰:“吾

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

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待诸侯,谓待其朝觐

聘问之礼。宗庙典籍,祭祀会同之常制也。周公之封于鲁,为

方百里也;地非不足,而俭于百里。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

百里也;地非不足也,而俭于百里。二公有大勋劳于天下,而

其封国不过百里。俭,止而不过之意也。今鲁方百里者五,子

以为有王者作,则鲁在所损乎?在所益乎?鲁地之大,皆幷吞

小国而得之。有王者作,则必在所损矣。徒取诸彼以与此,然

且仁者不为,况于杀人以求之乎?徒,空也,言不杀人而取之

也。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当道,

谓事合于理,志仁,谓心在于仁。

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乡道 ,不志于仁,而

求富之,是富桀也。为,去声。辟,与辟同。乡,与向同,下

皆同。辟,开垦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 。’今之所谓

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

----------------------- 53-----------------------

孟子集注 ·151·

是辅桀也。约,要结也。与国,和好相与之国也。由今之道,

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言必争夺而至于

危亡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白圭,名丹,周人

也。欲更税法,二十分而取其一分。林氏曰 :“按史记:白圭

能薄饮食,忍嗜欲,与童仆同苦乐。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

取我与,以此居积致富。其为此论,盖欲以其术施之国家也。”

孟子曰 :“子之道,貉道也。貉,音陌。貉,北方夷狄之国

名也。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曰 :“不可,器不足用

也 。”孟子设喻以诘圭,而圭亦知其不可也。曰:“夫貉,五

谷不生,惟黍生之。无城郭、宫室、宗庙、祭祀之礼,无诸侯

币帛饔飧,无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夫,音扶。北方

地寒,不生五谷,黍早熟,故生之。饔飧,以饮食馈客之礼也。

今居中国,去人伦,无君子,如之何其可也?无君臣、祭祀、

交际之礼,是去人伦;无百官有司,是无君子。陶以寡,且不

可以为国,况无君子乎?因其辞以折之。欲轻之于尧舜之道者,

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尧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什一而税,

尧舜之道也。多则桀,寡则貉。今欲轻重之,则是小貉、小桀

而已。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赵氏曰:“当时诸侯有

小水,白圭为之筑堤,壅而注之他国 。”孟子曰:“子过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顺水之性也。是故禹以四海为壑,今吾

子以邻国为壑。壑,受水处也。水逆行,谓之洚水。洚水者,

洪水也,仁人之所恶也。吾子过矣 。”恶,去声。水逆行者,

下流壅塞,故水逆流,今乃壅水以害人,则与洪水之灾无异矣。

孟子曰 :“君子不亮,恶乎执?”恶,平声。亮,信也,

与谅同。恶乎执,言凡事苟且,无所执持也。

----------------------- 54-----------------------

孟子集注 ·152·

鲁欲使乐正子为政。孟子曰 :“吾闻之,喜而不寐。”喜

其道之得行。公孙丑曰 :“乐正子强乎?”曰:“否。”“有

知虑乎?”曰 :“否。”“多闻识乎?”曰:“否。”知,去

声。此三者,皆当世之所尚,而乐正子之所短,故丑疑而历问

之。“然则奚为喜而不寐?”丑问也。曰:“其为人也好善。”

好,去声,下同。“好善足乎 ?”丑问也。曰:“好善优于

天下,而况鲁国乎?优,有余裕也。言虽治天下,尚有余力也。

夫苟好善,则四海之内,皆将轻千里而来告之以善。夫,音扶,

下同。轻,易也,言不以千里为难也。夫苟不好善,则人将曰:

‘訑訑,予既已知之矣。’訑訑之声音颜色,距人于千里之外。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

国欲治,可得乎?”訑,音移。治,去声。訑訑,自足其智,

不嗜善言之貌。君子小人,迭为消长。直谅多闻之士远,则谗

谄面谀之人至,理势然也。此章言为政,不在于用一己之长,

而贵于有以来天下之善。

陈子曰 :“古之君子何如则仕?”孟子曰:“所就三,所

去三。其目在下。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

礼貌未衰,言弗行也,则去之。所谓见行可之仕,若孔子于季

桓子是也。受女乐而不朝,则去之矣。其次,虽未行其言也,

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所谓际可之仕,

若孔子于卫灵公是也。故与公游于囿,公仰视蜚鴈而后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 :‘吾大

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

周之,亦可受也 ,免死而已矣 。”所谓公养之仕也 。君之于

民,固有周之之义,况此又有悔过之言,所以可受。然未至于

饥饿不能出门户,则犹不受也。其曰免死而已,则其所受亦有

节矣。

----------------------- 55-----------------------

孟子集注 ·153·

孟子曰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闲,胶鬲举

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说,音悦。舜耕历山,三十登庸。说筑傅严,武丁举之。胶鬲

遭乱,鬻贩鱼盐,文王举之。管仲囚于士官,桓公举以相国。

孙叔敖隐处海滨,楚庄王举之为令尹。百里奚事见前篇。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曾,

与增同。降大任,使之任大事也,若舜以下是也。空,穷也。

乏,绝也。拂,戾也,言使之所为不遂,多背戾也。动心忍性,

谓竦动其心,坚忍其性也。然所谓性,亦指气禀食色而言耳。

程子曰 :“若要熟,也须从这里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

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衡,与横

同。恒,常也。犹言大率也。横,不顺也。作,奋起也。征,

验也。喻,晓也。此又言中人之性,常必有过,然后能改。盖

不能谨于平日,故必事势穷蹙,以至困于心,横于虑,然后能

奋发而兴起;不能烛于几微,故必事理暴着,以至验于人之色,

发于人之声,然后能警悟而通晓也。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

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拂,与弼同。此言国亦然也。法家,法

度之世臣也。拂士,辅弼之贤士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乐也 。”乐,音洛。以上文观之,则知人之生全,出于忧患,

而死亡由于安乐矣。尹氏曰 :“言困穷拂郁,能坚人之志,而

熟人之仁,以安乐失之者多矣 。”

孟子曰 :“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

而已矣 。”多术,言非一端。屑,洁也。不以其人为洁而拒绝

之,所谓不屑之教诲也。其人若能感此,退自修省,则是亦我

教诲之也。尹氏曰 :“言或抑或扬,或与或不与,各因其材而

笃之,无非教也 。”

----------------------- 56-----------------------

孟子集注 ·154·

孟子集注卷十三尽心章句上

凡四十六章。

孟子曰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心

者,人之神明,所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性则心之所具之理,

而天又理之所从以出者也。人有是心,莫非全体,然不穷理,

则有所蔽而无以尽乎此心之量 。故能极其心之全体而无不尽

者,必其能穷夫理而无不知者也。既知其理,则其所从出。亦

不外是矣。以大学之序言之,知性则物格之谓,尽心则知至之

谓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谓操而不舍;养,

谓顺而不害。事,则奉承而不违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所以立命也 。”殀寿,命之短长也。贰,疑也。不贰者,知天

之至,修身以俟死,则事天以终身也。立命,谓全其天之所付,

不以人为害之。程子曰 :“心也、性也、天也,一理也。自理

而言谓之天,自禀受而言谓之性,自存诸人而言谓之心 。”张

子曰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

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愚谓尽心知性而知天,

所以造其理也;存心养性以事天,所以履其事也。不知其理,

固不能履其事;然徒造其理而不履其事,则亦无以有诸己矣。

知天而不以殀寿贰其心,智之尽也;事天而能修身以俟死,仁

之至也。智有不尽,固不知所以为仁;然智而不仁,则亦将流

荡不法,而不足以为智矣。

孟子曰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人物之生,吉凶祸福,

皆天所命。然惟莫之致而至者,乃为正命,故君子修身以俟之,

----------------------- 57-----------------------

孟子集注 ·155·

所以顺受乎此也。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命,谓正命。

岩墙,墙之将覆者。知正命,则不处危地以取覆压之祸。尽其

道而死者,正命也。尽其道,则所值之吉凶,皆莫之致而至者

矣。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桎梏,所以拘罪人者。言犯罪而

死,与立岩墙之下者同,皆人所取,非天所为也。此章与上章

盖一时之言,所以发其末句未尽之意。

孟子曰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

我者也。舍,上声。在我者,谓仁义礼智,凡性之所有者。求

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有道,

言不可妄求。有命,则不可必得。在外者,谓富贵利达,凡外

物皆是。赵氏曰 :“言为仁由己,富贵在天,如不可求,从吾

所好 。”

孟子曰 :“万物皆备于我矣。此言理之本然也。大则君臣

父子,小则事物细微,其当然之理,无一不具于性分之内也。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乐,音洛。诚,实也。言反诸身,而所

备之理,皆如恶恶臭、好好色之实然,则其行之不待勉强而无

不利矣,其为乐孰大于是。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强,上

声。强,勉强也。恕,推己以及人也。反身而诚则仁矣,其有

未诚,则是犹有私意之隔,而理未纯也。故当凡事勉强,推己

及人,庶几心公理得而仁不远也。此章言万物之理具于吾身,

体之而实,则道在我而乐有余;行之以恕,则私不容而仁可得。

孟子曰 :“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

知其道者,众也 。”著者,知之明;察者,识之精。言方行之

而不能明其所当然,既习矣而犹不识其所以然,所以终身由之

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赵氏曰:

“人能耻己之无所耻,是能改行从善之人,终身无复有耻辱

----------------------- 58-----------------------

孟子集注 ·156·

之累矣 。”

孟子曰 :“耻之于人大矣。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

存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为机变之

巧者,无所用耻焉。为机械变诈之巧者,所为之事皆人所深耻,

而彼方且自以为得计,故无所用其愧耻之心也。不耻不若人,

何若人有?”但无耻一事不如人 ,则事事不如人矣 。或曰:

“不耻其不如人,则何能有如人之事。”其义亦通。或问:“人

有耻不能之心如何?”程子曰 :“耻其不能而为之可也,耻其

不能而掩藏之不可也 。”

孟子曰 :“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

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

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好,去声。乐,音洛。亟,去吏

反。言君当屈己以下贤,士不枉道而求利。二者势若相反,而

实则相成,盖亦各尽其道而已。

孟子谓宋句践曰 :“子好游乎?吾语子游。句,音钩。好、

语,皆去声。宋,姓。句践,名。游,游说也。人知之,亦嚣

嚣;人不知,亦嚣嚣 。”赵氏曰:“嚣嚣,自得无欲之貌。”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

矣。乐,音洛。德,谓所得之善。尊之,则有以自重,而不慕

乎人爵之荣。义,谓所守之正。乐之,则有以自安,而不殉乎

外物之诱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离,力智反。言不以

贫贱而移,不以富贵而淫,此尊德乐义见于行事之实也。穷不

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得己,言不失

己也。民不失望,言人素望其兴道致治,而今果如所望也。古

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 。”见,音现。见,谓名实之显著也。此又言士

得己、民不失望之实。此章言内重而外轻,则无往而不善。

----------------------- 59-----------------------

孟子集注 ·157·

孟子曰 :“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

无文王犹兴 。”夫,音扶。兴者,感动奋发之意。凡民,庸常

之人也。豪杰,有过人之才智者也。盖降衷秉彝,人所同得,

惟上智之资无物欲之蔽,为能无待于教,而自能感发以有为也。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欿,音坎。附,益也。韩魏,晋卿富家也 。欿然,不自满之

意。尹氏曰 :“言有过人之识,则不以富贵为事。”

孟子曰 :“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

怨杀者 。”程子曰:“以佚道使民,谓本欲佚之也,播谷乘屋

之类是也。以生道杀民,谓本欲生之也,除害去恶之类是也。

盖不得已而为其所当为,则虽咈民之欲而民不怨,其不然者反

是 。”

孟子曰 :“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

皞,胡老反。驩虞,与欢娱同。皞皞,广大自得之貌。程子曰:

“驩虞,有所造为而然,岂能久也?耕田凿井,帝力何有于

我?如天之自然,乃王者之政 。”杨氏曰:“所以致人驩虞,

必有违道干誉之事;若王者则如天,亦不令人喜,亦不令人怒。”

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 ,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 。此所谓

皞皞如也。庸,功也。丰氏曰 :“因民之所恶而去之,非有心

于杀之也,何怨之有?因民之所利而利之,非有心于利之也,

何庸之有?辅其性之自然,使自得之,故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

所为也 。”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

曰小补之哉?”夫,音扶。君子,圣人之通称也。所过者化,

身所经历之处,即人无不化,如舜之耕历山而田者逊畔,陶河

滨而器不苦窳也。所存者神,心所存主处便神妙不测,如孔子

之立斯立、道斯行、绥斯来、动斯和,莫知其所以然而然也。

是其德业之盛,乃与天地之化同运并行,举一世而甄陶之,非

----------------------- 60-----------------------

孟子集注 ·158·

如霸者但小小补塞其罅漏而已。此则王道之所以为大,而学者

所当尽心也。

孟子曰 :“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程子曰:“仁言,

谓以仁厚之言加于民。仁声,谓仁闻,谓有仁之实而为众所称

道者也。此尤见仁德之昭著,故其感人尤深也 。”善政,不如

善教之得民也。政,谓法度禁令,所以制其外也。教,谓道德

齐礼,所以格其心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得民财者,百姓足而君无不足也;得民心者,

不遗其亲,不后其君也。

孟子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良者,本然之善也。程子曰 :“良知良能,皆无所

由;乃出于天,不系于人。”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

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长,上声,下同。孩提,二三岁之

闲,知孩笑、可提抱者也。爱亲敬长,所谓良知良能者也。亲

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言亲亲敬长,

虽一人之私,然达之天下无不同者,所以为仁义也。

孟子曰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

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

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行,去声。居深山,谓耕历山时也。

盖圣人之心,至虚至明,浑然之中,万理毕具。一有感触,则

其应甚速,而无所不通,非孟子造道之深,不能形容至此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李氏曰 :“有所不为不欲,人皆有是心也 。至于私意一萌,

而不能以礼义制之,则为所不为、欲所不欲者多矣。能反是心,

则所谓扩充其羞恶之心者,而义不可胜用矣,故曰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 :“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知,去声。

疢,丑刃反。德慧者,德之慧。术知者,术之知。疢疾,犹灾

----------------------- 61-----------------------

孟子集注 ·159·

患也。言人必有疢疾,则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独孤

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孤臣,远臣;孽

子,庶子,皆不得于君亲,而常有疢疾者也。达,谓达于事理,

即所谓德慧术知也。

孟子曰 :“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阿殉以为

容,逢迎以为悦,此鄙夫之事、妾妇之道也。有安社稷臣者,

以安社稷为悦者也。言大臣之计安社稷,如小人之务悦其君,

眷眷于此而不忘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

民者,无位之称。以其全尽天理,乃天之民,故谓之天民。必

其道可行于天下,然后行之;不然,则宁没世不见知而不悔,

不肯小用其道以殉于人也。张子曰 :“必功覆斯民然后出,如

伊吕之徒 。”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大人,德盛而上

下化之,所谓“见龙在田,天下文明”者。此章言人品不同,

略有四等。容悦佞臣不足言。安社稷则忠矣,然犹一国之士也。

天民则非一国之士矣,然犹有意也。无意无必,惟其所在而物

无不化,惟圣者能之。

孟子曰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乐,音洛。

王、与,皆去声,下并同。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此

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者,今既得之,其乐可知。仰不愧于天,

俯不怍于人,二乐也。程子曰 :“人能克己,则仰不愧,俯不

怍,心广体胖,其乐可知,有息则馁矣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尽得一世明睿之才,而以所乐乎己者教而养之,

则斯道之传得之者众,而天下后世将无不被其泽矣。圣人之心

所愿欲者,莫大于此,今既得之,其乐为何如哉?君子有三乐,

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林氏曰:“此三乐者,一系于天,一系

于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学者可不勉哉?”

孟子曰 :“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乐,音洛,

----------------------- 62-----------------------

孟子集注 ·160·

下同。地辟民聚,泽可远施,故君子欲之,然未足以为乐也。

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其道大行,

无一夫不被其泽,故君子乐之,然其所得于天者则不在是也。

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分,去

声。分者,所得于天之全体,故不以穷达而有异。君子所性,

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

四体不言而喻 。”睟,音粹。见,音现。盎,乌浪反。上言所

性之分,与所欲所乐不同,此乃言其蕴也。仁义礼智,性之四

德也。根,本也。生,发见也。睟然,清和润泽之貌。盎,丰

厚盈溢之意。施于四体,谓见于动作威仪之闲也。喻,晓也。

四体不言而喻,言四体不待吾言,而自能晓吾意也。盖气禀清

明,无物欲之累,则性之四德根本于心,其积之盛,则发而着

见于外者,不待言而无不顺也。程子曰 :“睟面盎背,皆积盛

致然。四体不言而喻,惟有德者能之 。”此章言君子固欲其道

之大行,然其所得于天者,则不以是而有所加损也。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

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 。’太公辟纣 ,居东海之滨,闻

文王作兴,曰 :‘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

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辟,去声,下同。大,他盖反。己

归,谓己之所归。余见前篇。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

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

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衣,

去声。此文王之政也。一家养母鸡五,母彘二也。余见前篇。

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

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

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田,谓百亩之田。里,

谓五亩之宅。树,谓耕桑。畜,谓鸡彘也。赵氏曰 :“善养老

----------------------- 63-----------------------

孟子集注 ·161·

者,教导之使可以养其老耳,非家赐而人益之也 。”

孟子曰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易、敛,

皆去声。易,治也。畴,耕治之田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

财不可胜用也。胜,音升。教民节俭,则财用足也。民非水火

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

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焉,于虔反。水火,民之所急 ,宜其爱之而反不爱者,多故

也。尹氏曰 :“言礼义生于富足,民无常产,则无常心矣。”

孟子曰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故观于

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此言圣人之道大也。东

山,盖鲁城东之高山,而太山则又高矣。此言所处益高,则其

视下益小;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难为水,难为言,

犹仁不可为众之意。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

照焉。此言道之有本也。澜,水之湍急处也。明者,光之体;

光者,明之用也。观水之澜,则知其源之有本矣;观日月于容

光之隙无不照,则知其明之有本矣。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

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言学当以渐,乃能至也。

成章,所积者厚,而文章外见也。达者,足于此而通于彼也。

此章言圣人之道大而有本,学之者必以其渐,乃能至也。

孟子曰 :“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孳孳,勤

勉之意。言虽未至于圣人,亦是圣人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

为利者,跖之徒也。跖,盗跖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

与善之闲也 。”程子曰:“言闲者,谓相去不远,所争毫末耳。

善与利,公私而已矣。纔出于善,便以利言也。”杨氏曰:“舜

跖之相去远矣,而其分,乃在利善之闲而已,是岂可以不谨?

然讲之不熟,见之不明,未有不以利为义者,又学者所当深察

也 。”或问:“鸡鸣而起,若未接物,如何为善?”程子曰:

----------------------- 64-----------------------

孟子集注 ·162·

“只主于敬,便是为善。”

孟子曰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为我

之为,去声。杨子,名朱。取者,仅足之意。取为我者,仅足

于为我而已,不及为人也。列子称其言曰 ,“伯成子高不以一

毫利物 ”,是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放,上

声。墨子,名翟。兼爱,无所不爱也。摩顶,摩突其顶也。放,

至也。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子莫,

鲁之贤人也。知杨墨之失中也,故度于二者之闲而执其中。近,

近道也。权,称锤也,所以称物之轻重而取中也。执中而无权,

则胶于一定之中而不知变,是亦执一而已矣。程子曰 :“中字

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

厅非中而堂为中;一国,则堂非中而国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

矣 。”又曰:“中不可执也,识得则事事物物皆有自然之中,

不待安排,安排着则不中矣 。”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

一而废百也 。”恶、为,皆去声。贼,害也。为我害仁,兼爱

害义,执中者害于时中,皆举一而废百者也。此章言道之所贵

者中,中之所贵者权。杨氏曰 :“禹稷三过其门而不入,苟不

当其可,则与墨子无异。颜子在陋巷,不改其乐,苟不当其可,

则与杨氏无异。子莫执为我兼爱之中而无权,乡邻有斗而不知

闭户,同室有斗而不知救之,是亦犹执一耳,故孟子以为贼道。

禹、稷、颜回,易地则皆然,以其有权也;不然,则是亦杨墨

而已矣。

孟子曰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

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口腹为饥渴

所害,故于饮食不暇择,而失其正味;人心为贫贱所害,故于

富贵不暇择,而失其正理。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

人不为忧矣 。”人能不以贫贱之故而动其心,则过人远矣。

----------------------- 65-----------------------

孟子集注 ·163·

孟子曰 :“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介,有分辨之意。

柳下惠进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不怨,阨穷不悯,直道事人,

至于三黜,是其介也。此章言柳下惠和而不流,与孔子论夷齐

不念旧恶意正相类,皆圣贤微显阐幽之意也。

孟子曰 :“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

井也 。”辟,读作譬。轫,音刃,与仞同。八尺为仞。言凿井

虽深,然未及泉而止,犹为自弃其井也。吕侍讲曰 :“仁不如

尧,孝不如舜,学不如孔子,终未入于圣人之域,终未至于天

道,未免为半涂而废、自弃前功也 。”

孟子曰 :“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

尧舜天性浑全,不假修习。汤武修身体道,以复其性。五霸则

假借仁义之名,以求济其贪欲之私耳。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

有也 。”恶,平声。归,还也。有,实有也。言窃其名以终身,

而不自知其非真有。或曰 :“盖叹世人莫觉其伪者。”亦通。

旧说,久假不归,即为真有,则误矣。尹氏曰:“性之者,与

道一也;身之者,履之也,及其成功则一也。五霸则假之而已,

是以功烈如彼其卑也 。”

公孙丑曰 :“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

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子不狎于不顺,太甲篇文。

狎,习见也。不顺,言太甲所为,不顺义理也。余见前篇。贤

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与,平声。孟子曰:

“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伊尹之志,公

天下以为心而无一毫之私者也。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 :“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

之,则孝弟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餐,七丹反。诗

魏国风伐檀之篇。素,空也。无功而食禄,谓之素餐,此与告

----------------------- 66-----------------------

孟子集注 ·164·

陈相、彭更之意同。

王子垫问曰 :“士何事?”垫,丁念反。垫,齐王之子也。

上则公卿大夫,下则农工商贾,皆有所事;而士居其闲,独无

所事,故王子问之也。孟子曰 :“尚志。”尚,高尚也。志者,

心之所之也。士既未得行公、卿、大夫之道,又不当为农、工、

商、贾之业,则高尚其志而已。曰 :“何谓尚志?”曰:“仁

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

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

恶,平声。非仁非义之事,虽小不为;而所居所由,无不在于

仁义,此士所以尚其志也。大人,谓公、卿、大夫。言士虽未

得大人之位,而其志如此,则大人之事体用已全。若小人之事,

则固非所当为也。

孟子曰 :“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

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

其大者,奚可哉?”舍,音舍。食,音嗣。仲子,陈仲子也。

言仲子设若非义而与之齐国,必不肯受。齐人皆信其贤,然此

但小廉耳。其辟兄离母,不食君禄,无人道之大伦,罪莫大焉。

岂可以小廉信其大节,而遂以为贤哉?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桃应 ,孟子弟子也 。其意以为舜虽爱父,而不可以私害公;

皋陶虽执法,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故设此问,以观圣贤用心

之所极,非以为真有此事也。孟子曰 :“执之而已矣。”言皋

陶之心,知有法而已,不知有天子之父也。“然则舜不禁与?”

与,平声 。桃应问也。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

也 。”夫,音扶。恶,平声。言皋陶之法,有所传受,非所敢

私,虽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废之也。“然则舜如之何?”桃应问

也。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

----------------------- 67-----------------------

孟子集注 ·165·

身欣然,乐而忘天下。”蹝,音徙。欣,与欣同。乐,音洛。

蹝,草履也。遵,循也。言舜之心。知有父而已,不知有天下

也。孟子尝言舜视天下犹草芥,而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与此

意互相发。此章言为士者,但知有法,而不知天子父之为尊;

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为大。盖其所以为心者,莫

非天理之极,人伦之至。学者察此而有得焉,则不待较计论量,

而天下无难处之事矣。

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 :“居移气,养

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夫,音扶。与,平声。

范,齐邑。居,谓所处之位。养,奉养也。言人之居处,所系

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养不同而其气体有

异也。孟子曰:张邹皆云羡文也。“王子宫室、车马、衣服多

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

广居,见前篇。尹氏曰 :“睟然见于面,盎于背,居天下之广

居者然也 。”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

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呼,去声。

垤泽,宋城门名也。孟子又引此事为证。

孟子曰 :“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

食,音嗣。畜,许六反。交,接也。畜,养也。兽,谓犬马之

属。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将,犹奉也。诗曰:“承筐是将。”

程子曰 :“恭敬虽因威仪币帛而后发见,然币之未将时,已

有此恭敬之心,非因币帛而后有也 。”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

虚拘 。”此言当时诸侯之待贤者,特以币帛为恭敬,而无其实

也。拘,留也。

孟子曰 :“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人

之有形有色,无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谓天性也。践,如践言之

践。盖众人有是形,而不能尽其理,故无以践其形;惟圣人有

----------------------- 68-----------------------

孟子集注 ·166·

是形 ,而又能尽其理,然后可以践其形而无歉也。程子曰:

“此言圣人尽得人道而能充其形也。盖人得天地之正气而生,

与万物不同。既为人,须尽得人理,然后称其名。众人有之而

不知,贤人践之而未尽 ,能充其形,惟圣人也 。”杨氏曰: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物者,形色也。则者,性也。各尽其

则,则可以践形矣 。”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 :“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已,犹止也。孟子曰:“是犹或紾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

尔,亦教之孝弟而已矣 。”紾,之忍反。紾,戾也。教之以孝

弟之道,则彼当自知兄之不可戾,而丧之不可短矣。孔子曰: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

乎?”所谓教之以孝弟者如此。盖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非

强之也。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

“若此者,何如也?”为,去声。陈氏曰:“王子所生之母死,

厌于嫡母而不敢终丧。其傅为请于王,欲使得行数月之丧也。

时又适有此事,丑问如此者,是非何如?”按仪礼 :“公子为

其母练冠、麻衣、縓缘,既葬除之 。”疑当时此礼已废,或既

葬而未忍即除,故请之也。曰 :“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

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夫,音扶。言王子欲终

丧而不可得,其傅为请,虽止得加一日,犹胜不加。我前所讥,

乃谓夫莫之禁而自不为者耳。此章言三年通丧,天经地义,不

容私意有所短长。示之至情,则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

孟子曰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下文五者,盖因人品高下,

或相去远近先后之不同。有如时雨化之者,时雨,及时之雨也。

草木之生,播种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

滋耳。及此时而雨之,则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犹是也,若

孔子之于颜曾是已。有成德者,有达财者,财,与材同。此各

----------------------- 69-----------------------

孟子集注 ·167·

因其所长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于冉闵;达财,如孔子

之于由赐。有答问者,就所问而答之,若孔孟之于樊迟、万章

也。有私淑艾者。艾,音乂。私,窃也。淑,善也。艾,治也。

人或不能及门受业,但闻君子之道于人,而窃以善治其身,是

亦君子教诲之所及,若孔孟之于陈亢、夷之是也。孟子亦曰: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此五者,君子之所以

教也 。”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

也。

公孙丑曰 :“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

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几,音机。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

为,去声。彀,古候反。率,音律。彀率,弯弓之限也。言教

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贬以殉学者之不能也。君子引

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引,引弓也。发,

发矢也。跃如,如踊跃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

但授以学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发矢,

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踊跃而见于前矣。中者,无过不及之谓。

中道而立,言其非难非易。能者从之,言学者当自勉也。此章

言道有定体,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贬;语不能显,默

不能藏。

孟子曰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

殉,如殉葬之殉,以死随物之名也。身出则道在必行,道屈则

身在必退,以死相从而不离也。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以道

从人,妾妇之道。

公都子曰 :“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更,平声。赵氏曰:“滕更,滕君之弟,来学者也。”孟子曰:

“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

----------------------- 70-----------------------

孟子集注 ·168·

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长,上声。赵氏曰:“二,谓挟

贵、挟贤也 。”尹氏曰:“有所挟,则受道之心不专,所以不

答也 。”此言君子虽诲人不倦,又恶夫意之不诚者。

孟子曰 :“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

所不薄也。已,止也。不可止,谓所不得不为者也。所厚,所

当厚者也。此言不及者之弊。其进锐者,其退速 。”进锐者,

用心太过,其气易衰,故退速。三者之弊,理势必然,虽过不

及之不同,然卒同归于废弛。

孟子曰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

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物,谓禽兽草木。爱,谓

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程子曰 :“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

及人之老,于民则可,于物则不可。统而言之则皆仁,分而言

之则有序 。”杨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无差等,所谓

理一而分殊者也 。”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无

伪也 。”

孟子曰 :“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

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

爱人,急亲贤也。知者之知,并去声。知者固无不知,然常以

所当务者为急,则事无不治,而其为知也大矣;仁者固无不爱,

然常急于亲贤,则恩无不洽,而其为仁也博矣。不能三年之丧,

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饭,

扶晚反。歠,昌悦反。三年之丧,服之重者也。缌麻三月,小

功五月,服之轻者也。察,致详也。放饭,大饭。流歠,长歠,

不敬之大者也。齿决,啮断干肉,不敬之小者也。问,讲求之

意。此章言君子之于道,识其全体,则心不狭;知所先后,则

事有序。丰氏曰 :“智不急于先务,虽遍知人之所知、遍能人

之所能,徒弊精神,而无益于天下之治矣。仁不急于亲贤,虽

----------------------- 71-----------------------

孟子集注 ·169·

有仁民爱物之心,小人在位,无由下达,聪明日蔽于上,而恶

政日加于下,此孟子所谓不知务也。

----------------------- 72-----------------------

孟子集注 ·170·

孟子集注卷十四尽心章句下

凡三十八章。

孟子曰 :“不仁哉,梁惠王也 !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

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所谓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也。公孙丑曰 :“何谓也?”“梁惠

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

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梁

惠王以下,孟子答辞也。糜烂其民,使之战斗,糜烂其血肉也。

复之,复战也。子弟,谓太子申也。以土地之故及其民,以民

之故及其子,皆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此承前篇之末三章之

意,言仁人之恩,自内及外;不仁之祸,由疏逮亲。

孟子曰 :“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春秋每书

诸侯战伐之事,必加讥贬,以着其擅兴之罪,无有以为合于义

而许之者。但就中彼善于此者则有之,如召陵之师之类是也。

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征,所以正人也。诸侯有罪,

则天子讨而正之,此春秋所以无义战也。

孟子曰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程子曰:“载事之辞,

容有重称而过其实者,学者当识其义而已;苟执于辞,则时或

有害于义,不如无书之愈也 。”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

武成,周书篇名,武王伐纣归而记事之书也。策,竹简也。取

其二三策之言,其余不可尽信也。程子曰 :“取其奉天伐暴之

意,反政施仁之法而已。”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杵,舂杵也。或作卤,楯也。武成言武

----------------------- 73-----------------------

孟子集注 ·171·

王伐纣,纣之“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孟子言

此则其不可信者。然书本意,乃谓商人自相杀,非谓武王杀之

也。孟子之设是言,惧后世之惑,且长不仁之心耳。

孟子曰 :“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

陈,去声。制行伍曰陈,交兵曰战。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好,去声。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 :‘奚为后

我?’此引汤之事以明之,解见前篇。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

百两,虎贲三千人。两,去声。贲,音奔。又以武王之事明之

也。两,车数,一车两轮也。千,书序作百。王曰 :‘无畏!

宁尔也,非敌百姓也 。’若崩厥角稽首。书太誓文与此小异。

孟子之意当云:王谓商人曰:无畏我也。我来伐纣,本为安宁

汝,非敌商之百姓也。于是商人稽首至地,如角之崩也。征之

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焉,于虔反。民为暴君所

虐,皆欲仁者来正己之国也。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尹氏曰:

“规矩,法度可告者也。巧则在其人,虽大匠亦末如之何也

已。盖下学可以言传,上达必由心悟,庄周所论斲轮之意盖如

此 。”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

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饭,上声。糗,去久反。

茹,音汝。袗,之忍反。果,说文作婐,乌果反。饭,食也。

糗,干糒也。茹,亦食也。袗,画衣也。二女,尧二女也。果,

女侍也。言圣人之心,不以贫贱而有慕于外,不以富贵而有动

于中,随遇而安,无预于己,所性分定故也。

孟子曰 :“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杀人之父,人亦杀

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自杀之也,一闲耳 。”

闲,去声。言吾今而后知者,必有所为而感发也。一闲者,我

----------------------- 74-----------------------

孟子集注 ·172·

往彼来,闲一人耳,其实与自害其亲无异也。范氏曰 :“知此

则爱敬人之亲,人亦爱敬其亲矣 。”

孟子曰 :“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讥察非常。今之为关

也,将以为暴 。”征税出入。范氏曰:“古之耕者什一,后世

或收大半之税,此以赋敛为暴也。文王之囿,与民同之;齐宣

王之囿,为阱国中,此以园囿为暴也。后世为暴,不止于关,

若使孟子用于诸侯,必行文王之政,凡此之类,皆不终日而改

也 。”

孟子曰 :“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

于妻子 。”身不行道者,以行言之。不行者,道不行也。使人

不以道者,以事言之。不能行者,令不行也。

孟子曰 :“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

乱 。”周,足也,言积之厚则用有余。

孟子曰 :“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

羹见于色 。”好、乘、食,皆去声。见,音现。好名之人,矫

情干誉,是以能让千乘之国;然若本非能轻富贵之人,则于得

失之小者,反不觉其真情之发见矣。盖观人不于其所勉,而于

其所忽,然后可以见其所安之实也。

孟子曰 :“不信仁贤,则国空虚。空虚,言若无人然。无

礼义,则上下乱。礼义,所以辨上下,定民志。无政事,则财

用不足 。”生之无道,取之无度,用之无节故也 。尹氏曰:

“三者以仁贤为本。无仁贤,则礼义政事,处之皆不以其道矣。”

孟子曰 :“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未之

有也 。”言不仁之人,骋其私智,可以盗千乘之国,而不可以

得丘民之心。邹氏曰 :“自秦以来,不仁而得天下者有矣;然

皆一再传而失之,犹不得也。所谓得天下者,必如三代而后可。”

孟子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社,土神。稷,

----------------------- 75-----------------------

孟子集注 ·173·

谷神。建国则立坛壝以祀之。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是故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丘民,田野之

民,至微贱也。然得其心,则天下归之。天子至尊贵也,而得

其心者,不过为诸侯耳,是民为重也。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诸侯无道,将使社稷为人所灭,则当更立贤君,是君轻于社稷

也。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

社稷 。”盛,音成。祭祀不失礼,而土谷之神不能为民御灾捍

患,则毁其坛壝而更置之,亦年不顺成,八蜡不通之意,是社

稷虽重于君而轻于民也。

孟子曰 :“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

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

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

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兴起,感动奋发也。亲炙,

亲近而熏炙之也,余见前篇。

孟子曰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仁者,人

之所以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

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谓道者也。程子曰 :“中庸所谓率性之谓

道是也 。”或曰“外国本,人也之下,有‘义也者宜也,礼也

者履也,智也者知也,信也者实也’,凡二十字。”今按如此,

则理极分明,然未详其是否也。

孟子曰 :“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

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重出。

孟子曰 :“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闲,无上下之交也。”君子,

孔子也。厄,与?同,君臣皆恶,无所与交也。

貉稽曰 :“稽大不理于口。”貉,音陌。赵氏曰:“貉姓,

稽名,为众口所讪 。”理,赖也。今按汉书无俚,方言亦训赖。

----------------------- 76-----------------------

孟子集注 ·174·

孟子曰 :“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赵氏曰:“为士者,益多为

众口所讪 。”按此则憎当从土,今本皆从心,盖传写之误。诗

云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

陨厥问 。’文王也。”诗邶风柏舟,及大雅绵之篇也。悄悄,

忧貌。愠,怒也。本言卫之仁人见怒于群小。孟子以为孔子之

事,可以当之。肆,发语辞。陨,坠也。问,声问也。本言太

王事昆夷,虽不能殄绝其愠怒,亦不自坠其声问之美。孟子以

为文王之事,可以当之。尹氏曰 :“言人顾自处如何,尽其在

我者而已 。”

孟子曰 :“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

昭昭 。”昭昭,明也。昏昏,闇也。尹氏曰:“大学之道,在

自昭明德,而施于天下国家,其有不顺者寡矣 。”

孟子谓高子曰 :“山径之蹊闲,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闲不

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介,音戛。径,小路也。

蹊,人行处也。介然,倏然之顷也。用,由也。路,大路也。

为闲,少顷也。茅塞,茅草生而塞之也。言理义之心,不可少

有闲断也。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尚,加尚也。丰氏曰:

“言禹之乐,过于文王之乐。”孟子曰:“何以言之?”曰:

“以追蠡。”追,音堆。蠡,音礼。丰氏曰:“追,钟纽也。

周礼所谓旋虫是也。蠡者,啮木虫也。言禹时钟在者,钟纽如

虫啮而欲绝,盖用之者多,而文王之钟不然,是以知禹之乐过

于文王之乐也。”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与,平声。丰氏曰 :“奚足,言此何足以知之也。轨,车辙

迹也。两马,一车所驾也。城中之涂容九轨,车可散行,故其

辙迹浅;城门惟容一车,车皆由之,故其辙迹深。盖日久车多

所致,非一车两马之力,能使之然也。言禹在文王前千余年,

----------------------- 77-----------------------

孟子集注 ·175·

故钟久而纽绝;文王之钟,则未久而纽全,不可以此而议优劣

也 。”此章文义本不可晓,旧说相承如此,而丰氏差明白,故

今存之,亦未知其是否也。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复,扶又反。先时齐国尝饥 ,孟子劝王发棠邑之仓,以振贫

穷。至此又饥,陈臻问言齐人望孟子复劝王发棠,而又自言恐

其不可也。孟子曰 :“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

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

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手执

曰搏。卒为善士,后能改行为善也。之,适也。负,依也。山

曲曰嵎。撄,触也。笑之,笑其不知止也。疑此时齐王已不能

用孟子,而孟子亦将去矣,故其言如此。

孟子曰 :“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

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程

子曰 :“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则是命也。

不可谓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 。”愚按:不能皆如其愿,

不止为贫贱。盖虽富贵之极,亦有品节限制,则是亦有命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智之于贤者也,

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程子曰:

“仁义礼智天道,在人则赋于命者,所禀有厚薄清浊,然而性

善可学而尽,故不谓之命也 。”张子曰:“晏婴智矣,而不知

仲尼。是非命邪?”愚按:所禀者厚而清,则其仁之于父子也

至,义之于君臣也尽,礼之于宾主也恭,智之于贤否也哲,圣

人之于天道也,无不吻合而纯亦不已焉。薄而浊,则反是,是

皆所谓命也。或曰“者”当作否,“人”衍字,更详之。愚闻

之师曰 :“此二条者,皆性之所有而命于天者也。然世之人,

以前五者为性,虽有不得,而必欲求之;以后五者为命,一有

----------------------- 78-----------------------

孟子集注 ·176·

不至,则不复致力,故孟子各就其重处言之,以伸此而抑彼也。

张子所谓‘养则付命于天,道则责成于己’。其言约而尽矣。”

浩生不害问曰 :“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

也,信人也 。”赵氏曰:“浩生,姓;不害,名,齐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不害问也。曰:“可欲之谓善,天下之

理,其善者必可欲,其恶者必可恶。其为人也,可欲而不可恶,

则可谓善人矣。有诸己之谓信。凡所谓善,皆实有之,如恶恶

臭,如好好色,是则可谓信人矣。张子曰 :“志仁无恶之谓善,

诚善于身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

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和顺积中,

而英华发外;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则德业至盛

而不可加矣。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无复

可见之迹,则不思不勉、从容中道,而非人力之所能为矣。张

子曰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在熟之而已矣。”圣而不可

知之之谓神。程子曰 :“圣不可知,谓圣之至妙,人所不能测。

非圣人之上,又有一等神人也。”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盖在善信之闲 ,观其从于子敖,则其有诸己者或未实也。张

子曰 :“颜渊、乐正子皆知好仁矣。乐正子志仁无恶而不致于

学,所以但为善人信人而已;颜子好学不倦,合仁与智,具体

圣人,独未至圣人之止耳 。”程子曰:“士之所难者,在有诸

己而已。能有诸己,则居之安,资之深,而美且大可以驯致矣。

徒知可欲之善,而若存若亡而已,则能不受变于俗者鲜矣 。”

尹氏曰 :“自可欲之善,至于圣而不可知之神,上下一理。扩

充之至于神,则不可得而名矣 。”

孟子曰 :“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

已矣。墨氏务外而不情,杨氏太简而近实,故其反正之渐,大

略如此。归斯受之者,悯其陷溺之久,而取其悔悟之新也。今

----------------------- 79-----------------------

孟子集注 ·177·

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放豚,

放逸之豕豚也。苙,阑也。招,罥也,羁其足也。言彼既来归,

而又追咎其既往之失也。此章见圣贤之于异端,距之甚严,而

于其来归,待之甚恕。距之严,故人知彼说之为邪;待之恕,

故人知此道之可反,仁之至,义之尽也。

孟子曰 :“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

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征赋之法,

岁有常数,然布缕取之于夏,粟米取之于秋,力役取之于冬,

当各以其时;若幷取之,则民力有所不堪矣。今两税三限之法,

亦此意也。尹氏曰“言民为邦本,取之无度,则其国危矣 。”

孟子曰 :“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

殃必及身 。”尹氏曰:“言宝得其宝者安,宝失其宝者危。”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 :“死矣盆成括!”盆成括见杀。

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曰:“其为人也小有

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盆成,姓;

括,名也。恃才妄作,所以取祸。徐氏曰:“君子道其常而已。

括有死之道焉,设使幸而获免,孟子之言犹信也 。”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馆,

舍也。上宫,别宫名。业屦,织之有次业而未成者,盖馆人所

作,置之牖上而失之也。或问之曰 :“若是乎从者之廋也?”

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

往者不追,来者不距。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从、为,

并去声。与,平声。夫子,如字,旧读为扶余者非。或问之者,

问于孟子也。廋,匿也。言子之从者,乃匿人之物如此乎?孟

子答之,而或人自悟其失,因言此从者固不为窃屦而来,但夫

子设置科条以待学者,苟以向道之心而来,则受之耳,虽夫子

亦不能保其往也。门人取其言,有合于圣贤之指,故记之。

----------------------- 80-----------------------

孟子集注 ·178·

孟子曰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

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恻隐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故

莫不有所不忍不为,此仁义之端也。然以气质之偏、物欲之蔽,

则于他事或有不能者。但推所能,达之于所不能,则无非仁义

矣。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踰之

心,而义不可胜用也。胜,平声。充,满也。穿,穿穴;踰,

踰墙,皆为盗之事也。能推所不忍,以达于所忍,则能满其无

欲害人之心,而无不仁矣;能推其所不为,以达于所为,则能

满其无穿踰之心,而无不义矣。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

而不为义也。此申说上文充无穿踰之心之意也。盖尔汝人所轻

贱之称,人虽或有所贪昧隐忍而甘受之者,然其中心必有惭忿

而不肯受之之实。人能即此而推之,使其充满无所亏缺,则无

适而非义矣。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

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踰之类也 。”餂,音忝。餂,探取之

也。今人以舌取物曰餂,即此意也。便佞隐默,皆有意探取于

人,是亦穿踰之类。然其事隐微,人所易忽,故特举以见例。

明必推无穿踰之心,以达于此而悉去之,然后为能充其无穿踰

之心也。

孟子曰 :“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

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施,去声。古人视不下于

带,则带之上,乃目前常见至近之处也。举目前之近事,而至

理存焉,所以为言近而指远也。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

此所谓守约而施博也。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

而所以自任者轻 。”舍,音舍。此言不守约而务博施之病。

孟子曰 :“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性者,得全于

天,无所污坏,不假修为,圣之至也。反之者,修为以复其性,

而至于圣人也。程子曰 :“性之反之,古未有此语,盖自孟子

----------------------- 81-----------------------

孟子集注 ·179·

发之 。”吕氏曰:“无意而安行,性者也,有意利行,而至于

无意,复性者也。尧舜不失其性,汤武善反其性,及其成功则

一也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

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中、为、

行,并去声。细微曲折,无不中礼,乃其盛德之至。自然而中,

而非有意于中也。经,常也。回,曲也。三者亦皆自然而然,

非有意而为之也,皆圣人之事,性之之德也。君子行法,以俟

命而已矣 。”法者,天理之当然者也。君子行之,而吉凶祸福

有所不计,盖虽未至于自然,而已非有所为而为矣。此反之之

事,董子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正此意

也。程子曰 :“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行法以俟命者,

‘朝闻道夕死可矣’之意也。”吕氏曰:“法由此立,命由此

出,圣人也;行法以俟命,君子也。圣人性之,君子所以复其

性也 。”

孟子曰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说,音税。

藐,音眇。赵氏曰 :“大人,当时尊贵者也。藐,轻之也。巍

巍,富贵高显之貌 。藐焉而不畏之,则志意舒展,言语得尽

也。”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

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

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

吾何畏彼哉?”榱,楚危反。般,音盘。乐,音洛。乘,去声。

榱,桷也。题,头也。食前方丈,馔食列于前者,方一丈也。

此皆其所谓巍巍然者,我虽得志,有所不为,而所守者皆古圣

贤之法,则彼之巍巍者,何足道哉!杨氏曰 :“孟子此章,以

己之长,方人之短,犹有此等气象,在孔子则无此矣。”

孟子曰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

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欲,如口鼻

----------------------- 82-----------------------

孟子集注 ·180·

耳目四支之欲,虽人之所不能无,然多而不节,未有不失其本

心者,学者所当深戒也。程子曰 :“所欲不必沈溺,只有所向

便是欲 。”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羊枣,实小黑而圆,又

谓之羊矢枣。曾子以父嗜之,父殁之后,食必思亲,故不忍食

也。公孙丑问曰 :“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 :“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曰:“脍炙

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

肉聂而切之为脍。炙,炙肉也。

万章问曰 :“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士狂简,

进取,不忘其初 。’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盍,何不也。

狂简,谓志大而略于事。进取,谓求望高远。不忘其初,谓不

能改其旧也。此语与论语小异。孟子曰 :“孔子‘不得中道而

与之,必也狂獧乎!狂者进取,獧者有所不为也 ’。孔子岂不

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獧,音绢。不得中道,

至有所不为,据论语亦孔子之言。然则孔子字下当有曰字。论

语道作行,獧作狷。有所不为者,知耻自好,不为不善之人也。

孔子岂不欲中道以下,孟子言也。“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万章问。曰 :“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琴张,名牢,字子张。子桑户死,琴张临其丧而歌。事见庄子。

虽未必尽然,要必有近似者。曾皙见前篇。季武子死,曾皙倚

其门而歌,事见檀弓。又言志异乎三子者之撰,事见论语。牧

皮,未详“何以谓之狂也?”万章问。曰 :“其志嘐嘐然,曰

‘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嘐,火交反。

行,去声。嘐嘐,志大言大也。重言古之人,见其动辄称之,

不一称而已也。夷,平也。掩,覆也。言平考其行,则不能覆

其言也。程子曰 :“曾皙言志,而夫子与之。盖与圣人之志同,

----------------------- 83-----------------------

孟子集注 ·181·

便是尧舜气象也,特行有不掩焉耳,此所谓狂也 。”狂者又不

可得,欲得不屑不洁之士而与之,是獧也,是又其次也。此因

上文所引,遂解所以思得獧者之意。狂,有志者也;獧,有守

者也。有志者能进于道,有守者不失其身。屑,洁也孔子曰:

‘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

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乡人,非有识者。

原,与愿同。荀子“原悫 ”,字皆读作愿,谓谨愿之人也。故

乡里所谓愿人,谓之乡原。孔子以其似德而非德,故以为德之

贼。过门不入而不恨之,以其不见亲就为幸,深恶而痛绝之也。

万章又引孔子之言而问也曰 :“‘何以是嘐嘐也?言不顾行,

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

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行,去声。踽,其禹反。阉,音奄。踽踽,独行不进之貌。凉

凉,薄也,不见亲厚于人也。乡原讥狂者曰:何用如此嘐嘐然,

行不掩其言,而徒每事必称古人邪?又讥狷者曰:何必如此踽

踽凉凉,无所亲厚哉?人既生于此世,则但当为此世之人,使

当世之人皆以为善则可矣,此乡原之志也。阉,如奄人之奄,

闭藏之意也。媚,求悦于人也。孟子言此深自闭藏,以求亲媚

于世,是乡原之行也。万子曰 :“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

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原,亦谨厚之称,而孔

子以为德之贼,故万章疑之。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

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吕侍讲曰:

“言此等之人,欲非之则无可举,欲刺之则无可刺也。”流俗

者,风俗颓靡,如水之下流,众莫不然也。污,浊也。非忠信

而似忠信,非廉洁而似廉洁。孔子曰 :‘恶似而非者:恶莠,

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

----------------------- 84-----------------------

孟子集注 ·182·

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恶,去声。莠,音有 。孟子又引孔子之言以明之。莠,似苗

之草也。佞,才智之称,其言似义而非义也。利口,多言而不

实者也。郑声,淫乐也。乐,正乐也。紫,闲色。朱,正色也。

乡原不狂不獧,人皆以为善,有似乎中道而实非也,故恐其乱

德。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反,复也。经,常也,万世不易之常道也。兴,兴起于善也。

邪慝,如乡原之属是也。世衰道微,大经不正,故人人得为异

说以济其私,而邪慝幷起,不可胜正,君子于此,亦复其常道

而已。常道既复,则民兴于善,而是非明白,无所回互,虽有

邪慝,不足以惑之矣。尹氏曰 :“君子取夫狂獧者,盖以狂者

志大而可与进道,獧者有所不为,而可与有为也。所恶于乡原,

而欲痛绝之者,为其似是而非,惑人之深也。绝之之术无他焉,

亦曰反经而已矣 。”

孟子曰 :“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

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赵氏曰 :“五百岁而圣人出,

天道之常;然亦有迟速,不能正五百年,故言有余也 。”尹氏

曰:“知,谓知其道也。”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

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赵氏曰 :“莱朱,

汤贤臣 。”或曰:“即仲虺也,为汤左相。”由文王至于孔子,

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

而知之。散,素亶反。散,氏;宜生,名;文王贤臣也。子贡

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

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此所谓闻而知之

也。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

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 ,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

尔。”林氏曰:“孟子言孔子至今时未远,邹鲁相去又近,然而

----------------------- 85-----------------------

孟子集注 ·183·

已无有见而知之者矣;则五百余岁之后,又岂复有闻而知之者

乎?”愚按:此言,虽若不敢自谓已得其传,而忧后世遂失其

传,然乃所以自见其有不得辞者,而又以见夫天理民彝不可泯

灭,百世之下,必将有神会而心得之者耳。故于篇终,历序群

圣之统,而终之以此,所以明其传之有在,而又以俟后圣于无

穷也,其指深哉!有宋元丰八年,河南程颢伯淳卒。潞公文彦

博题其墓曰 :“明道先生。”而其弟颐正叔序之曰:“周公殁,

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学不传,千载无真儒。无善治,士犹得以明夫善治之道,以淑

诸人,以传诸后;无真儒,则天下贸贸焉莫知所之,人欲肆而

天理灭矣。先生生乎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兴

起斯文为己任。辨异端,辟邪说,使圣人之道涣然复明于世。

盖自孟子之后,一人而已。然学者于道不知所向,则孰知斯人

之为功?不知所至,则孰知斯名之称情也哉?”

----------------------- 86-----------------------

孟子集注 ·184·

孟子集注 附录

四书章句附考序

朱子之注四书也,毕生心力于斯,临没前数日,犹有改笔。

但其本行世早,而世之得其定本者鲜,此注本所以有异也。又

有因传写而异者,亦未免焉。定本如大学“欲其必自慊 ”,后

为“欲其一于善”而定也 ;论语“行道而有得于心 ”,后为

“得于心而不失”而定也;此类是也。传写而异,如论语“卫

大夫公孙拔 ”,误为公孙枝;孟子“自武丁至纣凡九世 ”,误

为“七世”之类耳。传写之误,固注疏家之常事,若夫注是书

而毕生心力于斯,没前有改笔,则朱子之注四书也,其用心良

苦,其用力独瘁矣。

夫朱子之意,必欲精之又精,以造乎其极,亦何为也哉?

立志于为圣贤,在自得躬行,而不在于注之有定本也;用以治

国平天下,在体诸身,施于政,亦不在于注之有定本也;即以

讲论四书经文,亦在于大本大源,而不在于一句一字之闲也。

然则我子朱子之苦心瘁力于斯者,何为也哉?盖以四子之书为

两闲至精之理,为孔门至精之文。为之注者,必至当而不可易,

乃与斯文为无所负焉耳,此子朱子之意也。况有非朱子原文,

为传写所误者耶?况不惟注也,经文历汉以来,授受既远,亦

不免有传写之误者耶!

英自癸卯而后,困于棘闱者二十余年。此二三十年间,颇

亦手不释卷,而于朱子注之异同处,不暇详也。未尝不研摩于

----------------------- 87-----------------------

孟子集注 ·185·

朱子文集及朱门诸子集中语录,然于其自论注处,则置之。未

尝不涉历于朱子仪礼经传通解、东发黄氏日抄,然于其中学庸

注,则置之。何也?以为通经致用之学不系此也。十三经经义

之未通而求通者,汲汲不暇,而奚暇于此也!

慨自丁卯,英与儿志忠偕入省,未数日,母病信至,与儿

偕返,已抱恨终天。自是每闻人言乡试,则心痛,尽弃所业,

而就业名山。忠儿感予心之摧伤,亦不乐习帖括。今岁,忠遍

觅借古本四书及疏释四书之书,以求朱子章句集注最后改定本

及传写未误者,别录一部,而私记考证附于后。有疑则折衷于

予,然不能多得善本,予惧其折衷之犹未当,命付梓以广其就

正有道之帙。斯役也,固幼学壮行者所不屑为之之事也。乡使

英于屡踬场屋之年,即得所愿,则儿当亦相从于青云之路,求

所谓通经致用之学而学焉,又奚暇为此学?乃今而英之所遇可

谓穷矣,穷况及于家人,非听儿之不自量而为此迂远也。四方

诸君子见其书而教正其中之缪讹,尚其哀英之遇,而谅忠之情

也夫!

嘉庆辛未重阳日,吴邑吴英序

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辛未夏,儿志忠学辑四书朱子注之定本,句考之而有所疑,

折衷于予。此非易事也,得不尽心焉!定本句有不待辨者,有

犹待辨者,有不可不辨者。

不待辨者维何?如大学诚意章“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

----------------------- 88-----------------------

孟子集注 ·186·

焉 ”,为定本;其初本则曰 :“慊与不慊,其几甚微 。”如此

之类是也。犹待辨者维何?如大学圣经章“欲其必自慊 ”,此

初本,非定本;其定本则曰 :“欲其一于善。”论语为政章

“行道而有得于心也”,此初本,非定本;其定本则曰:“得于

心而不失也。”如此之类是也。不可不辨者维何 ?如中庸首章

“盖人知己之有性,而不知其出于天;知事之有道,而不知其

由于性;知圣人之有教,而不知其因我之所固有者裁之也。故

子思于此首发明之,而董子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亦此意也。”

此实非定本,其定本则曰 :“盖人之所以为人 ,道之所以为

道,圣人之所以为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

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于此首发

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如此之类是也。

所以一为不待辨,一为犹待辨,一为不可不辨,何哉?吾

苏坊间所行之本,多从永乐大全本。相习既久,人情每安于所

习,而先入者常为主。诚意章“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

凡所习坊本既与之相合矣,久而安之矣,此固宜不待辨矣。若

夫圣经章“一于善”句、为政章“得于心”句,二者虽有善本

可证,又有朱子及先儒之说,然皆与坊本不合,所以犹待辨也。

“盖人之所以为人”一段,既与所习熟之坊本不合,为见闻所

骇异,而善本及先儒疏释本又但从定本而无所辨说,而又为小

儒之所訾,得毋益甚其骇异?所以不可不辨也。

今试辨之:所以知“人之所以”一段之为定论者,我朝所?

刻宋淳佑版大字本原自如此 ,即此可知其为定本而无疑矣 。

朱子仪礼经传通解全载学庸注,其于此段,亦原自如此。朱子

之子敬止跋云 :“先公晚岁所亲定,为绝笔之书,未脱稿者八

篇 。”则殁后而书始出也。殁而始出,则学庸注岂非所改定者

乎?于此又可知其为定本而无疑矣。是则此段之为定本,得斯

----------------------- 89-----------------------

孟子集注 ·187·

二者,正可以决然从焉而不必有旁求矣;而况又下及纳兰氏翻

刻西山真氏四书集编亦如是。集编惟学庸为真氏所手定。真氏

亲受业于朱子,而得其精微者也,则其手定学庸集编,安有不

从最后定本而遽取未定本以苟且从事者乎?于此又益可知其为

定本而无疑也 。格庵赵氏四书纂疏亦如是 。赵氏,其父受业

于朱子之门人,故以所得于家庭者?求朱门之源委而作纂疏,

又岂有不从最后定本者?于此又益可知其为定本而无疑也。东

发黄氏所着日钞,亦全载学庸注,而此段亦如是。黄氏亦渊源

朱子而深有得者,日钞皆其著作,而乃载章句,岂苟然哉?此

其为定本又益可无疑也。云峰胡氏四书通,此段亦如是。自南

宋至前明,为朱子注作疏解者多矣,若四书通,可谓最善,而

通于此段亦如是,但惜无辨说。然以他处有辨者推之,此其为

定本又益可无疑也。旁求之,复有如此,何不可决之坚矣,而

坊本则皆作“知己之有性”云云。考其缘由,则惟辑释之故:

而穷究其源,则自四书附录始也。辑释者,元新安倪氏士毅所

作也;附录者,宋建安祝氏洙所作也。今坊本四书注,皆仍明

胡氏广永乐大全本。大全只剿袭辑释,学庸尤无增减,虽谓永

乐大全即倪氏之书可耳,其于胡氏又何责焉?故论坊本所从之

缘由,不谓大全而谓辑释也。倪氏之师,定宇陈氏栎也。陈氏

着四书发明,惟主祝氏附录而已。倪氏惟师是从,亦惟主附录

而已。故穷究坊本所从之源,则惟在祝氏之附录也。诸儒或多

从祝氏者,只以其父讳穆,字和父,为朱子母党,尝受业于朱

子。然迹和父所着方舆胜览一书,则其人近于风华淹雅,未必

内专性学者。今祝氏四书附录虽未见其全书,而即辑释所载引

诸说以观之,是直不知有定本,已为四书信道之矣。四书通曰:

“如为政章祝本作‘有得于心’,则于改作‘得于心而不失’,

祝未之见也 。”通之说有如此,仍倪氏后生不能择善以从,

----------------------- 90-----------------------

孟子集注 ·188·

而因阿其师以及祝氏。至颠倒是非,即朱子口讲指画之言,而

亦弗之信焉,何其无识欤?而祝本之为非定本可以决然矣。然

犹可委者,曰“源略远,派亦分矣”;乃祝本之为非定本,更

有即出于朱子后嗣之人之言为祝氏微辨者,即出于信从祝氏之

人自呈破绽者。倪氏辑释引陈氏四书发明之言曰 :“文公适孙

鉴书祝氏附录本卷端云 :‘四书元本,则以鉴向得先公晚年绝

笔所更定而刊之兴国者为据 。’”按此语:曰“元”,宗之也;

曰“则以”、曰“所”、曰“者 ”,别有指之辞也;曰“得 ”,

则已失也。子明题祝本也如是,则是明明谓祝本与子明所得之

本不合矣,明明谓祝本非刊之兴国之本矣,明明谓祝本非绝笔

更定之本矣。朱子之家犹自失之而觅得之,况祝氏何从得乎?

其不直告以此非定本,必自有故,不可考矣。然其辞其意则显

然也,而祝氏不达。陈氏信祝本而载之于发明,而倪氏又述之

于辑释,皆引之以为祝本重,亦未达也。又何其并皆出于卤莽

耶?而祝本之为非定本更可以决然矣。祝本如此,则其相传以

至于辑释,亦如此矣;辑释如此,则其脱胎于此之大全,亦如

此矣;大全如此,则从大全之坊本,亦如此矣。总之不知朱子

改笔之所以然尔。

今取此段而细绎之,熟玩之,即其所以必改之旨有可得而

窥见者。“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二句,浑括“天命

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二句,不复分贴,以首节三句,原非三

平列也。道从性命而来,性命从天而来。“修道之谓教 ”,即

道中之事,即天命中之事也。其不曰“性之所以为性”者,以

经义系于明吾人之有道,而不系于明性也 。“人之所以为人,

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教”三句,一气追出“原其所自,

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二句来,方纔略顿,使下文“学者知

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二句,直腾而上接也。

----------------------- 91-----------------------

孟子集注 ·189·

“本于天而备于我”,与此章总注“本原出于天,实体备于己”

恰相针对,虽总注多“ 不可易 ”、“不可离”两层,然“不可

易 ”即“出于天”足言之耳,“不可离”即“备于己”足

言之耳,非有添出也。即此“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一句之

中,亦已具有“不可易 ”、“不可离”之意。性、道、教无一

非不可易,无一非不可离也。次节经文,特从首节三句中所蕴

含之意抽出而显言之,使首次二节筋络相联耳。“学者知之,

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 ”,此二句正为此节经文推原

立言之所以然处,正得子思吃紧启发后学心胸之旨。此节注要

义在此,故下文“子思于此首发明之”二句,十分有力。一部

中庸,其使学者知所用力自不能已之意居其半也。“读者所宜

深体而默识也 ”,乃是勉励之辞 。改本之精妙如此。若初本

“知己之有性”云云,尚觉粗浅而未及精深,况三平列,亦依

文而失旨,虽似整齐,而仍于第一句遗“命”字,于第三句遗

“道”字,文亦未能尽依。董子所谓“道之大原”云云,为知

言则可矣;若引来证中庸此节,则为偏重“本于天”意,而未

及“备于我”意,则是仍未免遗却亲切一边意矣。定本与未定

本相较,虽皆朱子之笔,而尽善与未尽善县殊。朱子岂徒为好

劳?岂乐人之取其所舍而舍其所取耶?乃辑释反为引陈氏之言

曰:“元本含蓄未尽,至定本则尽发无余蕴 。”是粗浅则得解

而以为尽发,精深则不得解而以为含蓄,似为无学。又引史氏

之言曰 :“‘学者知之 ,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

不过称赞子思勉励学者之言,不复有所发明于经 。”是以钩深

致远之言,仅视为称赞而勉励,似为无见。又引陈氏之言曰:

“‘知己有性’六句,义理贯通,造语莹洁,‘所以为人 ’三

句,未见贯通之妙。至‘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 ’,其义方始

贯耳 。”是讨寻章句而仅乃用其批评帖括之笔,似为无知。此

----------------------- 92-----------------------

孟子集注 ·190·

所以缪从祝本,而致令圣经贤传传授心法之文,大儒毕生尽心

力而为之以成其至粹者,千百阙其一二,故曰不可不辨也。

“欲其一于善而无自欺也”一句,四书通曰:“初本‘必

自慊’,后改作 ‘一于善’。朱子尝曰 :‘只是一个心,便是

诚;纔有两,便自欺 。’愚谓易以阳为君子,阴为小人,阳一

而阴二也。一则诚,二则不诚。改‘ 一于善 ’,旨哉!”通之

说如此,则“一于善”为定本无疑也。诚其意者,自修之首,

故提善字,以下文“致其知”句方有知为善以去恶之义,而此

节后言致知先言诚意,不比下节及第六章皆承致知来也 。“一

于”二字,有用其力之意,正与第六章注“知为善以去其恶,

则当实用其力 ”,恰相针对也 。若作“必自慊 ”,则终不如

“一于善”之显豁而缜密也。改本之胜于初本又如此,而辑释

顾乃又引陈氏之言曰 :“‘一于善’,不若‘必自慊’对‘毋自

欺’,只以传语释经文,尤为痛快该备 。”夫传本释经,何劳

挹注?以用传释经为快,不如不注,而但读传文矣。圣经三纲

领犹必言善 ,若注自修之首而不提善字,何以反谓该备耶?

“得于心而不失也”一句,四书通曰:“初改本云:‘行道而有

得于心 。’后改本云:‘得于心而不失。’门人胡泳尝侍坐武

夷亭,文公手执扇一柄,谓泳曰 :‘便如此扇,既得之而复失

之,如无此扇一般 。’所以解‘德’字用‘不失’字。”通之

所引如此,则“不失”为最后定本无疑也。政者,正也;德者,

得也。得字承上“为政”二字来。得于心者,心正也。心正而

后身正,身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天下正,所谓“正人之

不正”者,此也。不失者,兢兢业业,儆戒无虞,罔失法度也。

不失,便是不已无息也。若作“行道 ”,则上文既言“政之为

言正也,德之为言得也 ”,则“得于心”句正宜直接,而于此

复加以“行道”二字,岂不赘乎?初本是“行道而有得于身”,

----------------------- 93-----------------------

孟子集注 ·191·

次改“身”作“心”而仍未去“行道”二字者 ,沿古注而

未能尽消镕耳。况不失,则道之行也自在其中而不待言矣。行

道,则虽有得于心而未见其必不失也。最后改本之胜于初次二

本又如此,而辑释顾乃又引陈氏之言曰 :“此必非末后定本,

终不如‘行道而有得于心’之精当。‘得于心而不失 ’,得于

心者何物乎?方解德字,未到持守处,不必遽云不失 。‘据于

德’注‘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 ’,道得于心而不失,乃是自

‘据’字上说来。况上文先云德,则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若

遽云不失,则失之急。大学序谓‘本之躬行心得’,躬行即行

道,心得即有得于心,参观之而祝氏定本为尤信 。”是又皆缪

证。夫大学序之言躬行也,上有“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

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

民之俊秀”之文,下有“当世之人”之文,故其间不得不言躬

行也。若为政以德,则其所为者即其所以。所为所以,非有异

时,何得多添“行道”二字于其闲乎?“据于德”注之言行道

也,经文上有“志于道”之文。“据于德”德字原根道字来,

故注德字不得不言行道也。若为政以德,德字即承政字来,何

必增“行道”二字,反似政在行道之外乎?中庸说到“不显惟

德”,亦此德字,何得谓方解德字,未到持守处耶?又引史氏

之言曰 :“定宇谓得于心者何物?此说极是。大学释明德曰:

‘所得乎天。’便见所得实处。今但曰得于心,而不言所得之

实,可乎?况不失为进德者言,为政以德是盛德,不失不足以

言之 。”是又缪议。不失二字即得字而足言之也。为邦章注曰:

“一日不谨则法坏矣。”故必言不失以足之。岂盛德不可言不

失耶?大学注谓“人之所得乎天 ”,以见德非大人所独有;此

节注不言行道,以见圣人之德所性而有,而乃妄以为罅漏也而

议之耶?故曰犹待辨也。

----------------------- 94-----------------------

孟子集注 ·192·

若夫诚意章注,坊本与定本合,固不待辨矣。然祝本有诸

处不合定本,而独于最后所改之诚意章“故必谨之于此,以审

其几焉”无殊。夫此,以年谱考之,是在没前三日所改者也,

何以祝本反得与之合耶 ?陈氏信祝本为定本,以他本为未定

本,而惟此无殊,陈氏亦自不解。即倪氏从陈氏,而倪氏亦自

不解。然此亦易解也。子明之题祝本也,即曰“向得先公晚年

绝笔所更定 ”,则晚年所更必不能缕述,而绝笔所更必为之述

于此,以扬先人之精勤。祝氏得此语,潜为改正,而秘其因题

得改之由。自谓此本今而后人之见之者,皆以为晚年绝笔所更

定之本矣,于是但述所云“四书元本”以下二十六字,示人谓

此最后定本之证也。况朱子之疾,来问者众,殁前有改笔,及

门必述传一时,祝氏因得闻而窃改。若其余诸处,安得尽闻之

而改之乎?此所以他处多未定本,此处反得定本也。陈氏既不

得其解,易年谱以就之。辑释引陈氏之言曰 :“‘欲其必自慊

而无自欺也’一句,惟祝氏附录本如此,他本皆作‘欲其一于

善 ”。年谱谓:‘庆元庚申四月辛酉,公改诚意章句。甲子,

公易箦 。’今观诚意章,则祝本与诸本无一字殊,惟此处有

‘一于善’三字异,是其绝笔改定在此三字也。”倪氏又不得

其解,亦疑年谱。于辑释摘录年谱而附其说于后曰 :“鉴有晚

年改本之说 ,愚考之年谱,无一语及晚年改本之论,似为可

疑 。”信如陈氏倪氏之言,是年谱有讹文也。夫惟知信祝本,

而于其罅隙可疑之处,不能因疑生悟,而强断年谱之文为有讹,

抑何愚乎!不待辨者,窃更有所解如此,若不可不辨者甚多,

不能尽记。

予有健忘之疾,恐尽忘而无以请正于先生朋友也,故姑取

其尤要者记焉。忠所学附考粗就,因命忠刻此以弁于卷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