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原名: 怪异灭亡的西周王朝)

  1,毁灭的盒子.

  在《史记》里,司马迁记载一个盒子:“昔夏后氏之衰,有二神龙止于夏庭而言曰:余,褒之二先君也。”龙是一神秘罕见的物种, 许多历史记载里,都有关于龙的记载。如三国时期的吴国, 因为屡有人发现龙, 并且出现在吴国大地的龙, 还有许多种颜色,如黄龙,青龙等。所以吴王曾经用“龙”作为王朝的年号,如黄龙元年。

  在上古时期,可能龙比较多。而且胆子也特大,敢跑到王宫里,和国王对话。神龙上门后,只对夏国国王说了一句话: “我们是褒国人祖先。”这龙可能是上门要债来了,它们对夏王说了一句话之后,就呆在王宫里,不吃不喝,也不走,好几天时间。这龙也够赖皮的,它们不伤害任何人,但就是赖在王宫里不走,闹绝食。

  夏王特害怕,他把王室的祭师请来,以龟板卜测,如何处理这件事儿。

  祭师卜得几个结果:一,杀死神龙,不吉。这龙可能不是太强壮,所以夏王宫的卫队能够杀死它。但大祭师却说杀了神龙,会不吉利。

  二,驱逐神龙,不吉。不杀死神龙,用武力把神龙驱逐出王宫。不吉!

  三,留下神龙,又不吉。把神龙留下来,给神龙盖座大房子,把神龙当菩萨一样供起来,又不吉!

  怎么处理都不吉祥,夏王不知如何是好!

  正着急时,有一巫师献言说,请神龙留下他们的龙嫠(龙口水,龙鼻涕)。夏王令卜师卜之,大吉。也不知道这位师傅,是怎么知道神龙到这儿,是想留下他们的龙嫠(龙涎)·夏王让卜师“策告之”神龙。请尊敬的神龙,把你们的龙涎,留在人间吧?

  二位神龙居然同意了。他们留下几滴龙涎之后,就不知所终。夏王赶紧让左右找了一只坚固的盒子,把龙涎象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夏朝灭亡后,装有龙涎的盒子,传至商朝。商灭亡后,又传至周。龙涎被装到盒子里之后,历朝历代的王们,因为都听说过二神龙留龙涎的故事,所以没有人敢打开它。司马迁先生也在《史记》里说:“龙亡而嫠在,椟而发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

  当装有龙涎的盒子,传到周历王时,这龙涎盒已经经历了上千年的时间。周历王是一上不知敬天,下不知恤民的家伙。他特别贪婪,为了与民争利,发明了“专利”制度。把国家一些利润大的行业,给垄断起来,类似于现在的专卖制度。另外任用小人,亲近奸佞。可又怕老百姓背后戳他背梁骨,所以他发明了特务制度,让手下人到国都的大街小巷里去转悠,喑中监视老百姓,发现有议论时政者,即杀之。弄得周历王时,人民上街时,都不敢相互打招呼。只是点点头,挤挤眼神。史称“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看到全国人民对政府绵软得象羊,周历王得意洋洋地对大臣召公说:“看看,老百姓老实多了吧?看谁还敢说三道四!”

  召公回答了一句,许多中国人都听说过的经典名言:“陛下当心,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周历王把召公的话当耳边风了。后来他听说自已一直居住的王宫里,收藏了一只神秘的、装有龙涎的盒子,历王十分好奇, 他没有听说过,自个儿的王宫里,居然有龙涎。

  这上古时期的龙,不但出现被人“看了见”,而且和人类有过近距离的亲密接触。不但与人类有过近距离的亲密接触,而且留下了龙的龙涎。按人类与UFO 接触的标准,留下龙涎的神龙,和人类应算是第三类接触。太神奇了。不要说周历王,就是放到现在,相信我们许多人都想打开盒子看看。

  可国家大祭师却劝告历王,不能打开装龙涎的盒子。打开盒子后,会有意想不到的危险!

  周历王以为,大祭师在糊弄人,打开装龙涎的盒子,看一眼就能死人?所以周历王不听大祭师的劝告,强令打开盒子。

  盒子被打开了,里面的龙涎在流动!二神龙的龙涎装在盒子上千年时间,居然还“活着”!象美国科幻大片里的情景:龙涎是一有生命的活体,盒子一打开,“它”就从盒子里,游动到宫殿里的地面上!

  周历王命令卫兵,用刀砍、用火烧,就是没有法子杀死“它”。《史记》上说:“嫠流于庭,不可除!”

  周历王这时才意识到,惹大麻烦了。他赶紧把大祭师请来,让他出主意。大祭师这时也乱了方寸,还是一个宫殿巫师出主意,让后宫里的许多女人,脱光了衣服,对龙涎大声叫喊!

  这一招居然管用,龙涎好象也知道害羞,不好意思“看”脱光了衣服的女人。“它”看到许多裸体女郎后,受到惊吓,变成一只乌龟。爬向后宫,碰到一个七八岁的女孩子,乌龟就扑到女孩子身上,不见了!

  周历王亲眼看到龙涎变成乌龟,乌龟扑到小宫女身上,消失了。周历王舒了一口气,他认为这事儿完了。可《史记》记载,没多长时间,小女孩子“无夫生子”!周历王又害怕起来,他下令把这个女孩子,扔到荒效野外。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周历王是打开了一只毁灭周王朝的盒子。

  2.神秘的谶言。

  周历王过于残暴、贪婪,逼得民众揭杆而起. 暴发了一场大动乱,史称国人暴乱。历王的王宫被愤努的起义者攻破了, 周历王逃出了稿京(现长安)。等暴乱平息之后,他的儿子静,被大臣们拥立为王,是为周宣王. 周宣王继位后,民间传出了一则谣言:“桑弧箕服,实亡周国”。意思是:大街上某个卖桑木弓箭者,会是灭亡周国之人。

  周宣王听到这则谣言之后,十分不安。他下令:一,不准传播谣言,有谣言惑众者,杀无赦!二,王国卫队,到大街上巡逻,但凡看到卖桑木弓的人,不管男女老少,皆“执而杀之”。

  宣王的第一条命令是合理的,出于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对于一些蛊惑人心的谣言,必须清理。但他的第二条命令,却暴露了,周宣王自个儿对于这则谣言,已经中毒。他和后世许许多的统治者一样,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谣言、谶言,是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心态。确实对于国家安全的事儿,再小的事儿,也是大事。但因此滥杀无辜,最后可能走向希望的反面。

  碰巧,一对从褒国来的夫妇,祖传制作桑木弓。他们制作了许多桑木弓,从褒国千里迢迢地赶到周国稿京叫卖。

  到达稿京时,周宣王的卫队已经杀了许多人。卫士们看到这对褒国夫妇,也背着桑木弓,他们举着滴血的刀子,象虎狼一样扑过来。夫妇二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看到卫士们凶残的地扑过来!他们是吓坏了,丢下还没有来得及叫卖的弓,撒腿就跑! 逃到稿京效外,才摆脱了周兵追击。这两位可怜的褒国打工仔,原本是想到周国来,发点小财,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差点都连命都丢了。现在他们身无分文,连喝口水的钱都没有。夫妇俩逃到城处时,天色将晚,而他们只能荒效野外露宿了。男人去找点水来喝,女人四下寻找可以生火过夜的柴草。灾难象山一样压下来的时候,人类总得找一些夹缝活下来,而且不要忘记相互取暖。

  这时,女人听到了孩子的哭声。哭声在喑夜将合的暮野里,时断时续。女人走过去一看。居然有一个孩子,只包了一层衣服。

  女人出于母性的本能,赶紧把孩子抱进怀里。打开衣服一看,是一飘亮清秀的小女婴!这女婴在三千多年前的北方中国的黑夜里,显得是那样的无助与幼弱。

  女人看看孩子,又看看四下的荒野,夜色已经开始,除了可以看到的远处、他的男人矫健的身影。(这是女人遇难之后最大的安慰!)再没有其它什么人。这会是谁家的孩子?

  没有答案,这对来自褒国的夫妇,也找不出答案。男人找到水,回来之后,看到他的女人居然了捡到一个女婴。男人都不知道自个儿是该是高兴,还是该难过!他也许在想:上天有好生之德,周人杀我,我却不能杀了他们的孩子。据《史记》里的说法,这女婴就龙涎与周王宫里八岁小女孩子的结晶。那个可怜的、怀孕的女孩子,让周历王扔到了野外,产下了一个女婴。一个八岁的小女孩子,连自已都不会打理,她用什么养活自已的孩子?

  所以小女孩产下女婴后,把女婴弃抛于荒野,便不知所终。女婴结果让褒国逃难的夫妇给捡到了。

  出于爱心,褒国夫妇俩收留了这个的孩子。他们带着孩子,逃回褒国。

  若干年后,褒国人得罪了周宣王。褒国人就把这个女孩子,送到周王宫里,替褒国人赎罪。因为收养孩子的父新姓姒,她是来自于褒国,所以后人都称之为褒姒。

  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宫涅继位,即为周幽王。周幽王看中了褒姒的美丽,立其为王后。

  3 .烽火与烟花.

  褒姒是一冷面美人, 《史记》里说,”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认为褒姒笑的时候,特好看,所谓一笑仪态万方。但她就是不笑给幽王看!

  到咱平常人家,老婆不笑给老公看,天天给老公摔冷脸盘子,不是夫妻感情上有毛病,就是夫妻生理上的毛病。这褒姒是舍人?他凭什么敢给周幽王摔冷脸盘子?

  前面说过,褒姒是作为人质,给褒国人赎罪,“典押”在周王朝后宫里。褒姒进皇宫的过程,历史没有记载。也许她不想离开她的养父母,但让周王室的卫士强行带进王宫;也许褒姒在褒国早就有了自已的意中人,有情人不能成眷属!而破坏褒姒美好姻缘的祸手就是周王室,所以褒姒是身在周营心在褒。对周王朝,她的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周幽王可以拥有褒姒美艳、性感的肉体,但她的心不属于周幽王,所以对着周幽王,她怎么也笑不起来。

  一次不知什么原因,偶然的一笑,迷倒了周幽王,也迷倒了整个大周王朝!可对于她自已却是耻辱!所以伤心的褒姒不想再笑了。

  周幽王是想尽法子哄褒姒开心,褒姒就是不笑。这让周幽王特失自尊。自已贵为帝王, 同时又作为男人,居然没有法子, 让心爱的女人开怀大笑!

  宫涅(周幽王名)认为自已,不管是作为帝王,还是作为一个男人,都很失败!所以幽王开始闷闷不乐了. 褒姒看到幽王为博自已一笑, 如此伤神, 她心里有点感动, 对幽王说: “大王为臣妾用心良苦,但臣妾自幼就生就了一怪脾气,能吃能喝,就不是能笑。天下有许多大事等着大王去过问、去处理。臣妾事小,何足大王劳心?”

  幽王说:“爱妃,病在你身上,可痛在我心里,我一定会治好爱妃的顽疾!让你天天开开心心地笑着生活!”

  周幽王其实是一特聪明能干的帝王,《史记》说:“幽王作逢火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当时没有电话、手机及其它通信设备。国家如果有紧急军情,只能用人或者马通风报信。周幽王发明了放烽烟通风报信的法子。在周王朝边境上,及首都稿京设置了许多座烽火台。逢火台上除了堆放一些放烽烟的材料外,(放烽火的材料据说是狼粪)每座逢火台上,还设置了一面大鼓。有外敌入侵,守卫的士兵点燃起烽烟,同时擂动大鼓示警!军情以最快的速度(音速与光速)传递至稿京。

  稿京周围,烽火也接着放起来,向天下示警!周王驻扎在各地的部队,及周王朝统辖的各路诸候,看到烽烟,就如同看到周幽王的战争动员令。大家必须以最短的时间,纠集军队,以救国难!

  这种烽火预警制度,在当时是一相当先进的军事预警方案。可惜,后来被幽王为博褒姒一笑,把烽火当成烟花给放了。

  周幽王正在思考,如何“治好”褒姒不会笑的顽疾头痛之时,有一近待说:“大王为治褒后的“病”,许多法子都用上了,王后顽疾依然不除!臣有一种法子,或许有效,可小臣不敢说!”

  周幽王一听,连连说:“恕你无罪,说说,是什么法子?”

  近待说:“大王智慧过于常人,开创了烽火大鼓,约于众诸候,一旦国家有事,以烽火大鼓为号,军队齐集,以御外敌。但自烽火大鼓设置以来,国家太平,一直没有机会用过,今能否一试效验?另褒后自幼处于深宫之中,没有看到过外面的世界,如果大王带褒后,试放烽火,敲起大鼓,一时间山摇岳动,诸候急集,万马奔腾,当是惊天地、恸鬼神般的场面!褒后又何曾见过此等世面,一定会大开眼界,开怀而笑!”

  周幽王一想也是,烽火大鼓自创建以来,还没有机会一试,他自已也想演习一翻,看看各路军事将领、诸候们对于自已命令的执行情况。另外说不定,也能让自已心爱的褒姒开怀一笑,真能达到目的,岂不是一举两得?

  所以, 三千多年之前的一个黄昏,周幽王带着卫队他心爱的褒后,向稿京城外进发。幽王想给他心爱的人褒姒一个惊喜,但这是一份怎样的惊喜? 除了周幽王及出主意的近待,大周王朝没有第三个人知道幽王想干什么!

  到近稿京近效最大的烽火台附近,周幽王登上专门为他设定的点将台,和褒姒一起舒服地坐下来。褒姒还不知道幽王想干什么,但多年的王宫生活经历,让褒姒早就习惯不喜欢多问为什么?她是糊里糊涂坐在周幽王身边,坐西周王朝效外黑色的黄昏里,褒姒无言,但她象一朵灿烂的花!

  周幽王似笑非笑地看看褒姒,然后下令,举烽火!

  一时间,最大的烽火台上火花四起,火焰高高燃起,因为没有什么风,浓烟象利剑一样直插星空。如平地树起了一条天柱!稿京最大的烽火台燃起逢火,其它的烽火台按周幽王先前约定的命令,一会儿时间,都燃起了烈烈的烟火。

  三千多年前西周王朝的国王与他的卫队,一时间沉浸到烽火的嘉年华盛会里面了!周幽王、褒姒、国王的卫队,大家都被眼前的壮观的烟火晚会惊呆了,褒姒惊得张开了让幽王心醉的樱桃小嘴,她美丽的眼眸,在周幽王眼里,是当时夜空中最明亮的星星!褒姒一下子迷上这个布满烟花的夜晚!

  许多人都在看着“烟花”,出主意的近待却先看到褒姒的容笑,褒姒笑得实在太迷人了,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连滚带爬地扑到周幽王面前说:“大王,你看,你看,褒后的脸!娘娘笑了!”

  周幽王其实也看到了褒姒笑了。他是最关心褒姒笑容的人,褒姒的笑实在太美了,幽王以为,如果自已能天天生活在褒姒的笑容之中,生有何乐,死又何苦?周幽王看褒姒都看得痴了!

  褒姒这时才注意到自已的失态,她不好意思地看了看幽王,同时又收起了褒姒式倾城倾国的笑容!褒姒的笑象是开在西周黄昏里,稍开即逝的昙花,让周幽王好不遗憾!

  稿京的烟火快速地向四方传递,只几个时晨,驻扎在稿京四周的部队,及距稿京最近的诸候,象风一样扑向周幽王的点将台!而周幽王还沉浸在他的遗憾之中,许多的将士,在点将台下待立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等到周幽王的任何命令。后来,他们看到台上,象花朵一样的褒姒,以及对将士们点点指指的待臣,还有四起的烽火,把稿京效外的黄昏,照得如同白昼!这那里象是要发生战争?倒更象是国王的一次夜游!

  点将台上,幽王终于传下话来:“各位幸苦,这是国王亲自布置的一次军事演习,看看我朝各将士接到军情时的反应能力!国家太平,没有什么事,大家请回吧!”

  王国的军队接到国王的命令,满腹狐疑地散了。

  回到王宫,周幽王连续几天都沉浸在褒姒倾城倾国的笑容之中。他好渴望再看到褒姒的笑容,但自回王宫之后,褒姒又忘了什么是笑容了!周幽王只得又找来上次出主意的近待。他们最后商定,再为褒后举办一次烽火嘉年华,但再也没有能博得褒姒一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国王的军队,及周王朝的诸候们,终于知道了真相。国王竟是为了博他的老婆一笑,而举烽火!他们为自已有这样的国王而愤怒!

  后来幽王为看褒姒一笑,又举办了好几次逢火晚会,诸候都不来了,让周幽王自已玩,而褒姒再也没有笑过!

  数年之后,《史记》说:“西夷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戒幽王于骊山下。”当真正的外敌入侵时,周幽王举烽火征兵,但大伙儿都认为那是国王在开嘉年华派对,所以“兵莫至”。

  幽王自已成了中国历史上最远古的喊狼来了的孩子。他被狼群吞噬。而他倾城倾国的褒姒,被掳走了。美人和江山一起变成了落花流水!西周王朝从武王开始算,经二百六十七年时间,从此灭亡。

               始皇死而地分

  公元前221 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 自称为始皇帝。他采用丞相李斯建议, 废除诸候分封制度,划六国故地,为三十六郡。每郡设郡守、郡尉、郡监,分管地方军事、民政、讼狱事务。

  在秦之前的诸候们的分封制度,类于现在的邦联制度,若干个小的国家,或者有一定国家权力的小诸候国,组成一个相对松散的国家联合体。这种社会制度下,臣民自由度, 特别是思想上的自由度较高, 利于开发民智、解放思想。中国远古时代的真正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就是产生于这先秦的诸候分封时代。

  其时中国大地分裂成数以百计的小诸候国,大伙儿都想做中国的龙头老大,称霸天下,所以对人才十分渴求。而人才在什么时候都是希缺资源。诸候王们,对人才的渴求在,演变成对思想的宽容。

  只要能让国家强大,国王作老大,不管什么三教九流之徒,都可以朝为“田舍翁,暮登诸候堂”。

  老天爷是不拘一格地降人才,诸候们是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所以只有那个时代, 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处于分封状态的诸候王们,每一个王都是野心家!因为他们每一个人骨子里都想做秦始皇,所以他们容许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类人才、各种学说的发展,。最后社会实现了“双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只是诸候王们野心实现过程中的付产品,但整个中华文明,都为之得益!

  其时所有的诸候国是处于斗争、或者说战争的平衡之中,如同当年的美苏争霸一样,他们必须把很多原本可用于民生的国家资源,用于军事上有自保或对抗。现在难以找到确切的数据,来研究当时民众的负担的问题,我们只能从当时诸候国之间,发动战争之频率,来推断当时社会的状态。有两个观点,或许可以参考:一、春秋无义战。这话否定了春秋战国时期所有的诸候王、以各种理由发动的、所有战争。二、春秋战国有七八百年时间,此期间,诸候国之间发生的战争次数,比后来实现了大一统后的中国,历代的总和还多。普通民众早就厌烦了战争,这个时候,中国确实需要一个秦始皇,那怕是一个残暴的秦始皇!

  公元前221 年,秦始皇真的出世了。但六国旧贵族们的思想,不可能统一到秦始皇的“郡县理论”里来。他们认为秦始皇的胜利,是秦国霸权主义的胜利。

  秦始皇帝自已一统天下后,他没有学周武王,对自已的子孙及功臣,实行分封制度。秦始皇不实行分封制度,并不是他认为自已的创建大一统社会结构,是代表了某种历史的潮流,而是他集权的需要。此时大一统了的中国,在始皇帝眼里,只是他一件最珍惜的器物,以大一统的方式,他统治着顺手,所以他就选择了大一统的社会结构。

  但他不会搞统战政策,向六国旧臣、部族说些,诸如自已创建的社会,是如何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之类的话。秦始皇和他的将军们都认为,军事手段,是解决敌人肉体、与精神上的抵抗最好方式。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所以在秦王朝大一统的路上,堆满了六国人皑皑白骨。可是后来的历史发展的规律证明,秦始皇和他的铁骑,居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某种历史规律。秦始皇是不知不觉地、充当了分封制度狠毒的刽子手,郡县制度刚毅、果敢的催产师!

  可他的郡县制度,让太多太多的国王、诸候们下了“岗”。六国诸候是分封制度的既得利益者,他们有足够多的理由,对秦始皇恨之入骨。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张良也是其中之一,公元前218 年,秦始皇二十九年,他组织了一次,针对秦始皇的,不成功的喑弑活动。《史记》说:“于博浪沙,遣力士行刺,未中,始皇令天下,大索十日. 张良的这次喑弑行动,虽然失败,但也破了一个历史记录。在此之前,针对诸候王或国王的政变中,主角都是王室权力高层内部,因权力分赃不平,引起的宫廷政变。公元前218 年,发生的却是一次,平民喑弑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行动。现在西方政治喑杀的风格,可能是从张良那儿学来的:趁总统或最高领导人出巡,经过某条线路时,找准时间进行截击。历史资料上记载,张良是让一力士用大铁锥击中秦始皇的副车。如当时有炸弹,秦始皇可能就完了。

  这次喑弑活动,只是当时全国反秦活动的一个前奏。秦始皇却没有当回事,依然进行他帝王式、豪华昂贵的出巡。

  公元前211 年,始皇三十六年。此时的秦始皇已经49岁了。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是高寿了。据一份医学资料说,中国人到解放之前,平均年龄才35岁。两千余年之前的大秦王朝,中国人的平均年龄只会更低。秦始皇却活到了半百之年,他一个人,相当于当时几个人的寿命, 够长的了. 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天上下了一块陨石。《史记》说:“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

  天要下雨,或者下陨石,是正常的自然景象。但有人却要拿陨石说事儿。《史记》里说:有一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死而地分。”

  所谓“黔首”,是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给老百姓起的一个新名儿。“黔首”,黔者,黑色也。字面意思为,黑色面孔的人。不管那个王朝的老百姓,都是很幸苦的,天天劳作,皮肤幽黑。不要说秦朝时的中国,就是现在还有许多乡下农民,也是因为过度劳作,日晒后雨淋,要么是身体不好,肤色幽黑,要么是太阳把皮肤晒成“黔首”。

  秦始皇三十六年,一不知名的黔首,拿陨石作文章,他在天降陨石上刻曰:“始皇死而地分。”

  这黔首可能是六国故族漏网之鱼。( 当时的教育水平, 还没有能普及到, 普通黔首都能识文断字的水平.)他对秦始皇也是恨到骨子里了。所以他咒始皇两件事:一、始皇死;二、地分。

  黔首把他的咒骂刻在天降陨石之上,引来了许多来看热闹的闲人,他们都在看当时中国最早的反动标语:始皇死而地分。这一事件, 引起了很大的社会轰动效应。

  大臣把这件事上奏到秦始皇那儿。秦始皇大怒, 他先下令捉拿元凶。但大伙都不知道陨石上的字,是何人所为。秦始皇更怒!下令:“尽取石旁居人诛之!”把陨石降落地区的民众, 全部诛杀! 此命令下达后, 秦始皇觉得不解恨,又令“燔烧其石。”把陨石烧成了石灰。

  居于陨石旁边之人, 不知有几千几百,个个都成了冤死鬼。此事足见秦始皇之狠毒,是千古以来最正宗的“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人”之独夫。

  事后,为了消除此事件的政治影响,秦始皇令他的皇家御用写手,作《仙真人游》,为秦王朝歌功讼德,并且谱成流行歌曲,让天下人传唱。始皇帝也是用心良苦,但也只是在秦始皇死后三年,真如黔首所说,始皇死而地就分了。

  二千二百多年之前,一不知名的黔首,对秦王朝一个恨之入骨的咒骂,成了一谶言,幸好没有完全应验,秦始皇死后,中国大地只是短暂地被楚霸王项羽分了一下,又被汉高祖统一起来, 创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汉王朝。

               亡秦者,胡也

  《史记》记载: 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巡北边”,到秦国的北方边境巡视。当时燕地有一很有名的方士卢生, 受始皇之命, 入海求仙回来, 碰到秦始皇。他向秦始皇帝献出一册神秘的图书, 图书上说: “亡秦者胡也! ”

  秦始皇看到这则谶言, 心中大恐他当时的理解是:大秦王国,会亡于北方之胡人。秦始皇一统中国后, 特迷信神仙之说。他自个儿也认为: 六国已灭, 在中国境内, 大秦王朝没有对手,可生活在中国北方的胡人,是秦国潜在的、最大的威胁!所以始皇下令: “蒙恬统兵三十万, 北击于胡, 略河南地! ”

  同时令手下大将,攻取了北方胡人的老根据地灵州、夏州、胜州。为了一劳永逸地强化北方的防御, 始皇下令在边境上,修筑了象征中国的万里长城。

  始皇三十五年, 献图书的卢生等人,在背后议论秦始皇之为人。他们认为秦始皇这个人刚戾自用,刑杀以威, 天下人只想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 已经没有人敢向他进忠言。“天下人畏罪持禄, 莫敢尽忠。”

  而且秦始皇贪婪权势, 天下之事, 大大小小都要向他汇报。大臣上书,要用秤来称他们奏表的重量,(其时中国没有发明纸,用竹简代书)来考核臣子的责任心。并且一旦有臣子上了书, 不分白天和黑夜, 必须马上呈报! 左右如果做不好、做不到, “辄死! ”

  应该说, 秦始皇为了他们家的天下能“一世, 然后二世, 二世然后三世, 世世不竭, 乃至万世”是相当勤政的。但他没有顾及到手下人的感受, 以秦始皇的个性, 他也不可能顾及到其它人的什么感受!在大秦王朝, 他就是天, 他就是地;他就是核心之核心,中心的中心。全大秦王朝都必须团结在以他的为中心的周围. 否则, 一个字: 死!

  方士卢生、候生是一针见血地,说了许多一些攻击“核心”的话, 他们认为:始皇“贪于权势至如此, 未可未求仙药! ”始皇太贪婪迷于权术, 我等不能帮他找长生不老药! 如果谁真帮始皇找到不老药, 他一人, 不但要统治当时的所有中国人, 他还要统治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人。全天下的大小事儿, 只要秦始皇能找到不老药, 他一个人就能全包了。不知道这样一个世界,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幸好, 卢生他们醒悟快。他对其它儒生们说,“未可未求仙药! ”不能帮他找药。实质更可能是牛皮吹炸了,卢生们早明白, 这个世界根本没有什么不老药, 他们是在为自已找一个逃跑的理由。逃跑之前, 还不忘忽悠一下人, 说他们不是找不到不老药,而是不想帮始皇这个独夫找不老药。

  始皇听到告密者转述卢生们的犯上“恶言”时, 卢生早就逃之夭夭。

  始皇大怒, 他说“朕请这些文化人来, 是想让他们为秦国出谋划策, 让天下早日得太平。而他们之中有人向联自荐,说能练药, 联不惜花费千百万钱财!如徐福等人, 不知道了花费了国家多少钱财, 到现在连药的影子毛都没有看到。候生,卢生两个,联赏给他们钱财、官位、美人。对他们这么好,他们还诽谤联!现在跑了,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他们有没有同伙? 他们的家人在什么地方?还有他们的同学和老师呢? 这件事一定要重重查处, 不管牵及到什么人, 不管用什么方式, 也不管要杀多少人, 此风不可长, 一定要彻查到底!"结果“犯禁者四六百余人, 皆坑之咸阳。”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 也是最大的文字狱, 秦始皇给后世的皇帝们, 开了一个相当不好的头。事件发生后, 始皇的长子( 也就是太子) 对始皇说: “爸啊, 现在天下刚安定, 一些远方的老百姓, 还没有能真心实意在拥护我们大秦啊. 而且这些文化人, 喜欢孔夫子的仁义,你老人家用重刑坑杀这么多人,恐怕天下人会诽谤您老啊! ”

  秦始皇听到儿子扶苏也不支持他坑杀方士. “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把他贬到秦国北方边境上,与蒙括一起筑长城。

  秦始皇发怒, 只是因为扶苏与自已居然不同心,在关健问题上,不是向着他,而是胳膊肘儿向外拐。但扶苏毕竟是他最器重的儿子,所以他决定吓吓扶苏, 或者说是想让扶苏历练一下,但结果却弄巧成拙! 秦始皇三十七年,他巡“至平原津”时, 生了重病。但他很怕死, 君臣左右,没有人敢说陛下要死了。所以如何按排后事,皇帝不提,谁也不敢提。确实病得不行,始皇才命人写“玺书”, 赐给太子扶苏。目的十分明确, 是要让扶苏回来接他的班. 但如意算盘却给一个叫赵高的家伙打翻了. 赵高是秦始皇皇宫里一太监, 据说曾经做过始皇的二子胡亥的老师。他居然说服了丞相李斯, 扣留了始皇给扶苏的“玺书”。改了诏书,赐令扶苏自尽,另立始皇二子胡亥为帝。最后,历史上最强大的秦国, 就被胡亥和赵高给葬送了!卢生于始皇三十二年, 给秦始皇带来不知从什么地方弄来的图谶:“亡秦者胡也。”只十多年时间, 秦就真的亡了。但秦始皇理解错误, 不是亡于北“胡”。而是亡于“家胡”( 亥)!《史记》注述记载, 唐代人郑玄认为: “胡者, 胡亥, 二世之名也。秦( 始皇) 见图书, 不知此人名, 反备北胡! “有伟人说, 强大的堡垒都是从内部开始破, 原来这话在秦朝就是是真理了!

  亡秦者,胡也, 就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弄假成真的谶言。

              病已当立(汉)

  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 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

  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泰山是古代中国皇帝们,进行封禅的圣地,对于当时汉王朝许多人来说,泰山既神秘、又神圣。但却发生了“大石自起立”这一灵异事件。泰山上一些不“听话”的石头,居然在山上象动物一样,走来走去。这件事发生后,许多人不得其解,又惶恐不安。

  二、“上林有柳树,枯僵复起,虫食叶成文:公孙病已当立。”上林园是汉室皇家林园,一般人是进不去的。但元风三年正月里的一天, 管理园林的官员却发现,一株枯了许多年的柳树“复起”。

  枯树复起,奇特,但不奇怪。这树说不定是没有死透,现又逢春,营养合适,所以能逢春再发。但奇就奇在,这树上的虫儿,居然能把树叶吞食出文字形状,且读之成句:“公孙病已当立”。这可就神奇了! 当时有许多人都在猜测,为什么泰山上的石头会“自起立”? 为什么上林里的发现虫食文? 有一个人不但猜了测,而且把他猜测的结果说出来, 而且不是茶余饭后的说说,是把他猜测的结果,向当时的皇帝,汉昭帝上了书。

  他说:“陛下,现泰山大石自起立,是上天在向我大汉昭示,当有匹夫为天子;枯柳复生,意指故废之家公孙氏当复兴。我大汉承尧之后,有传国之运,现天降昭示,当求天下贤人以禅之,我皇退封百里之地,以顺天命!”

  此人为鲁地一小官史眭弘。按异姓受命的理论提出时间来说, 他是第一个提出异姓可以受命的理论家。而且这个眭弘, 到也是一敢说敢做之人, 他立即把自已的“理论”,结合出现的异象,向皇帝进言。作为异姓受命的理论探索者,眭弘勇敢精神,值得我们钦佩。

  可汉家天子怎么可能就凭泰山、上林两小小灵异事件,就把大汉天下拱手让于他人?

  汉昭帝下令,“弘妖言惑从,诛之”。

  五年之后,虫食文却应验了。

  孝昭帝元平元年,“昭帝崩,无嗣”,没有儿子。权臣霍光等议立昌邑王刘贺。但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所以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就让霍光他们给废了。再立之人,果名“病已”!

  这个“病已”,确实出自故废立之家。是武帝汉废太子刘据之孙。刘据被人陷害,其“三男一女,及诸妻妾皆遇害”。独此孙系于长安狱中。大臣丙吉“哀皇孙无辜”,所以想尽一切办法,保全皇孙。

  眭弘所言“当有匹夫为天子”。也算是应在病已身上了。病已虽出自故太子之家,但到他时,皇家的所有资源,都已清零。丙吉救出他后,送给他外婆扶养。成年后,掖庭令张贺是故太子旧臣,思太子之恩,想以孙女妻之。张贺的弟弟张安世说:“曾孙虽为太子之后,但现在是庶人,能足衣足食地活下去,就不错了。又何必让孙女去跟他受苦啊?”

  张贺乃止。连一小小的掖庭令的弟弟,都不把他当回事,病已这个匹夫,也确实匹夫到家了。

  后因孝昭无嗣,昌邑荒诞,历史的偶然,给了刘病已机会。只不过,病已不是眭弘所说的姓公孙氏,他也姓刘。眭弘错解了虫食文“公孙”之意,“公”是指皇家。虫食文“公孙病已立”,按后来应验的结果看,就是“公(皇家)孙病已立”。

  这一谶言,正史里也做了记载。病已被立为帝时十八岁,“泰山石自起立”、上林出现“虫食文”时,他是十三左右少年,没有可能是他让秦山大石“自起立”,他也没有胆量,跑到皇家上林园里,却伪造虫食文。以当时刘病已的处境,首先知道太子还有一个孙子病已的人,少而又少;或有知道者,如掖庭令张贺弟张安世,都不愿自已侄孙女许配给病已这件事上看,也不会有人,敢冒着砍脑袋的危险,跑到上林园里去伪造什么“病已当立”的虫食文。

  再者,或许能伪造虫食文,但想让枯柳复起,却也不是容易做到,所以这事有点怪蹊跷, 病已当立,算得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神秘谶言。

           靠谶言起家的皇帝——王莽.

  汉代以前,“谶言”只是零零碎碎地出现。如在西周王朝,周历王时期,出现过一个神秘的谶言: “桑弧萁服,实亡周国”。而西周王朝, 最后真的亡于“桑弧萁服”者抱养的女儿——褒姒。

  春秋时期,鲁国也流传了一个谶言:“季氏亡,鲁不昌。”鲁国是春秋时期一小国,是传说中西周王朝开国功臣周公的封地,被人称之为诗书礼仪之邦。

  季氏是鲁国的一个大家族,屡主鲁国国政。当时的鲁国,国家所有权属于国王,但经营权却是属于季氏家族。这是一种“卧榻之侧,容许了他人酣睡”的行为。鲁国王室对于执政权落入季氏家族之手,心怀不满,但又无可奈何。因为鲁国的司法权、执法权、军队都掌控在季氏家族成员手里。

  季氏家族也明白自己与鲁国王室之间,是主卜关系,可季氏执政鲁国,已经是一个形成“政治传统”,想把国王的还给国王,必然牵扯到许多现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既得利益。为了保卫季氏家族的既得利益,季氏家族也必然会开动所有的宣传机器,宣传季氏家族执鲁国的合理性,合法性。“季氏亡,鲁不昌”这一谶言,没有意外情况,应是季氏集团成员杰作。

  到了汉朝,特别是西汉王朝末期,由于王莽统治集团的政治需要,“谶”从一家之言、某人或某些人之言,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谶学,或谶纬之学。

  这一时期,所谓的封建社会社会体制,才刚刚成熟。还没有哪个皇帝、帝王敢向天下人宣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点。

  所以有人提出“异姓(可以)受命”之说。这一理论是对汉高祖刘邦提出的“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观点的挑战。由于其时汉家皇室的衰落,这一影响了汉王朝稳定的理论,不但没有受到打压,居然还得到许多人的吹捧。因为,这一理论喑合王莽的政治需要。

  西汉末年,汉王朝的国家大权,实际由王莽撑控,他治理国家的目的,不是为了刘姓的皇帝,也不是如他自己所说:要作汉王朝的周公。他日思夜想的是:撰汉而代之。

  所有的政治理论,都是为政权服务。异姓受命的理论,正是王莽所需要的,所以这一理论,迅速地被王莽的大臣们“树”了起来,宣传起来,成为当代一门最热的学科。

  可异姓受命,是不是什么姓都可以受命?

  什么人都可以受命?

  什么时候受命?

  由谁来宣告异姓受命?

  这个时候,谶言出场了。

  先是有人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石头上写了字。《资治通鉴》记载:“武功长孟通浚井得白石,上圆下方,有丹书著石,文曰: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这块有字石头,特有文物价值,是汉代谶学兴起与发展的奠基石,东汉王朝的国家谶学,就是从这块有字的石头开始。但没有证据表明,王莽参与了丹书石的造假。有司向王莽报告了,武功长孟通获得祥瑞之石。王莽相当高兴,确切地说应是兴奋!他马上带领群臣,向他的姑姑王政君,当时的太皇太后报告。“莽使群臣白太后。”

  太后王政君,汉元帝皇后。她老人家还没有太糊涂,所以泼了王莽一盆冷水,她说:“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不可施行天下!”

  可王莽的弟弟王舜却说:”天意如此,非人力所能沮也!更况且王莽非是作真皇帝,他只是想“称摄”以重其权,为国家镇服天下!

  王舜是把王老太后当孩子哄,“太后心以为不可,然力不能制!”无可奈何地下诏, 令王莽为“假皇帝”。

  中国历史独一无二的“假皇帝”,就是被一块谶言石,装神弄鬼地推了出来。

  公元6 年,王莽开始做起了假皇帝。他这个假皇帝,其实就是少一顶真皇帝的帽子,其它与真皇帝没有什么区别。天下明眼人都看得肚知心明,但迫于王莽的权势,敢努而不敢言者众. 王莽居摄二年,东郡太守翟义等人起兵造反,移檄天下曰:“莽鸩弑孝平皇帝,摄天子位,欲绝汉室……一时郡国震动。从者如云,有数十万人”。

  这说明群众的眼睛还是亮的。王莽得知翟义等人选造反消息后、及造反的口号之后,“惶惧不能食”。

  太后也看到了起义部队檄文后,说:“人心相近,换成我,被天下人如此猜忌,也会惶恐不安啊。”

  王莽此时已经准备卖“汉”了,王太后却在帮他数钱。

  起义部队没有能做大、做强,没多长时间,就让王莽的手下人给摆平了。王莽认为起义部队所以没能成其功,是因为他“威德日盛,大获天人之助”,遂与部众“谋即真之事。”把做真皇帝的事儿,摆上了议事日程。

  有一些聪明人,看出了王莽的心思。其中一人是汉广饶候刘京,他上书曰:”始初元年七月,齐郡兴亭亭长梦见天使对他说,摄皇帝当为真!如不信我,昌兴亭当有新井!亭长晨起视亭中,诚有新井,入地百余尺。”

  刘京为汉王朝宗室,他出面上奏王莽,说天使下凡向他传旨了:“摄皇帝当为真”。其中的政治意义不同凡响!

  作为报答,王莽称帝之后,按新王朝规定,汉室所有的王候都要“除爵位,收玺印”,但他对刘京网开一面,让他保住了自已的候位。这刘京到也是一识时务之“俊杰”。

  始初元年,十一月,巴郡太守也来凑热闹,他报说巴州某山上出现了石牛,石牛上也刻了字。当地人文化素质不高,不知文字代表何意。王莽下令,不措一切代价,把石牛运至未央宫。据前去看石牛的人回奏,见到石牛时,天突刮起大风,沙尘冥天闭日,风止以后,居然发现上天降下了铜符帛书。书上说:“天告帝符,献者封候。”又云: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云云。

  天使们都出来替王莽说话了。“假皇帝“这个“假”,要成真了。是所谓“假到真时假亦真”!

  大臣们向太皇太后请愿,要求让王莽诏令天下时,“毋言摄皇帝”。另外王莽本人对天使事件,铜符事件,相当重视,他指示各部大臣们,要对此事件进行深入的学习讨论。每人还要写出自已的学习心得,上奏给王莽。《资治通鉴》上说王莽“指意群臣博议别奏”.

  一切如“秃子头上的跳蚤--- 明摆”。王莽要做真皇帝了!

  当时,长安城里有一个叫哀章的文痞,游学于长安。司马光说此人“素无行,好为大言。”道德水平差,不是一般的差,没有多少人能待见他。哀章却没有自知之明,他喜欢到处吹牛,而且是吹大牛。

  他听说王莽称“假皇帝”之后,花了血本,先到集市里购买了当时相当昂贵的铜,用了几个月时间,制作铜匮。铜匮正面书曰:天帝行玺匮图。一面书:赤帝刘邦传黄帝金策书。书云:“王莽当为真天子,皇帝当如天命。”

  另外书写了王莽现有的八位大臣的名讳。同时又在铜匮书里,也给自已封了“国将”的大官,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子虚乌有地加上了两个陌生人名:王兴,王盛。他在金策书里说,这十一人会辅助王莽至天下太平。

  一切都准备妥当之后,哀章没有立即行动,他先把铜匮深埋到地里,象现代的一些伪造文物不良商贩们,伪造古董一样。几个月之后,“齐井”、“石牛、”天书“祥瑞事出迭起。哀章在一个日薄西山的黄昏后,装神弄鬼地穿上黄色的长衣,持铜匮跑到高祖神庙,把铜匮交给仆射(守庙的官员)。

  黄昏。

  飘飘若仙的黄衣人。

  金光闪闪的册书。

  哀章到是一烘托气氛的高手。铜匮交给仆射后,即飘然而去。哀章导演的这出戏,让看守祖庙仆射震服了,他赶紧上报。第二天一早,王莽立即到高祖庙里拜受金匮,接受神和天旨。

  其时的王莽,正在于寻找一个理由,哀章想王莽所想,急王莽所急。弄出的高皇帝传位策书来,给了王莽一个最后的作真皇帝的、最好的理由。

  刘邦是何许人也?

  他是汉王朝的第一创建者,连他“天上有灵”,都说“王莽应为真天子”了。世人还有什么话说?

  所以王莽赶紧把高庙出现金策书的事儿,报告给王太后。还没等到王太皇下令,他自已就颁诏天下:“予以不德,托于皇初祖考黄帝之后,今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以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天下兆民。另赤帝汉高皇帝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收。予甚畏惧,敢不受命?!”所以“以戊辰真定,即真天子之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自此,王莽作了真皇帝。

  王莽称帝之后, “按金匮书拜辅臣。”哀章如他所愿, 被拜为“国将”, “美新公”, 为新朝四大辅臣之一。对于哀章在铜匮书中,杜撰出的两人物:王兴、王盛。王莽下令左右全力查找,居然还真找到这两个人:王兴,原为“故城门令史”。守都城的卫士。王盛,是长安大街上卖烧饼小伙计。都被王莽按金匮书兆示,王兴被封为卫将军,奉新公;王盛封为前将军,崇新公。

  大封辅臣之后,王莽又令五威将军王奇召集了十二人,把全国出现的、有重大影响的四十二件符命、祥瑞的物证,整理成图片资料,到全国各地办展览。让全国人民学习。他是想对全国人民说:新朝受汉,乃天命所至。

  元始四年,王莽就下令召集天下异能之士数千余人,特别是通“图谶”,《月令》之方士、术士。组成了谶学编辑委员会,收集当时社会上出现的“谶言”。并且与时俱进地与传统的儒学结合起来。发展成新朝一门新学科--- 新儒学,这门学科成为王莽朝,有当代特色的哲学理论--- 谶纬之学。

              赤伏符之迷(汉)

   一

  公元23年, 更始皇帝刘玄破长安。王莽兵败, 被商人杜吴所杀。

  与历史上许多的皇帝相比, 王莽这位一代奸雄, 死得太惨了. 《资治通鉴》记载,先有数十余人“分莽身,节解脔分。”后又被更始帝“传首天下,县于市。”老百姓对于王莽这位,他们昔日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恨之入骨。所以许多人“提击之”。有人还是不能解恨,就“切食其舌”!把王莽巧于伪装,诡辩如簧之舌,给切食了!

  不懂天道,对于这位靠谶言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如此死法,算不算死得其所?!

  王莽一死,他一手主创的、中国历史上比较短命的“新”王朝,转眼之前,土崩瓦解。这个时期的国家与民族,又回到了汉王朝初期,将创未创的乱世,是“莽失其鹿,天下英雄共逐之”。

  先,绿林军推刘玄为帝,即为汉更始皇帝。后,有赤眉军以抽签的方式,推刘盆子为帝。而远在蜀郡的蜀郡太守公孙述,亦自称帝号。原本大一统的汉王朝,立即四分五裂,出现了几个皇帝。

   二

  建武元年,有一儒生强华,自关中来到刘秀割剧的洛阳,献给刘秀一神奇的谶书《赤伏符》。

  《赤伏符》是当时流传十分广泛的谶言书。据说是在天上的汉高祖刘邦传到人间的“天旨”。其间刘邦虽然去世了两百多年时间,但他在大汉王朝的声望,还是无人可比的,如王莽称帝,就是假借受了赤帝(刘邦)的赤帝金策书而称帝。

  儒生强华献给刘秀的《赤伏符》太神奇了,在赤伏符里,居然是指姓道名地说:“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中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天下大乱,只有刘秀才能施行天道,平定天下!

  刘秀得到强华所献《赤伏符》后,立即传示左右。群臣坚定了跟随刘秀打天下的决心,大伙都奏请刘秀顺天意,从人心。《资治通鉴》云,“众臣多奏请,刘秀称帝”。

  当年六月,刘秀于稿南称帝。改元建武,并且大赦天下。

  刘秀称帝后,虽然也象太平时期的皇帝们一样,给自已创建年号,大赦天下,作得象有那么回事,但其时刘秀的天下,也只是洛阳附近较小的一块地儿。向西有长安的更始集团,西南有蜀郡公孙述集团,还有刘盆子集团,他们谁都没有把刘秀太当回事儿。

   三

  强华送来的谶书《赤伏符》,让刘秀坚定了,舍我其谁的信念。但这《赤伏符》到底是乍回事?

  是不是儒生强华,为求富贵,象王莽的国将哀章一样,假借天命,实际是自已伪造出来的符瑞?

  《资治通鉴》说,好象不是这么回事儿。在刘秀得到《赤伏符》之前,也发生了一件受《赤伏符》影响政变事件。在王莽的新朝,有一人,是王莽的国师。也叫刘秀。不过他这个刘秀的名儿,不是父母取的,而是听到了关于《赤伏符》的传言之后,自已给自个儿改的。这位刘秀原名叫刘子俊。

  刘子俊是汉室宗亲,王莽称帝之前,他就听说过《赤伏符》的内容。其中有“刘秀发兵捕不道”一句,让他动心,所以他把自已的名儿改成了“刘秀”,以求应谶。

  王莽称帝之后,这位刘秀先生被王莽封为国师。论级别也是不小的官儿了。应算是王莽新朝集团的既得利益者。可到王莽的新朝末期,天下大乱,什么赤眉军,什么绿林军都起来造王莽的反。这位刘秀先生埋藏了许多年的野心,蹦蹦跳得利害。天下无道之时,按《赤伏符》的预示,是“刘秀”的发兵捕不道之日啊!

  此时,有一位道士西门君惠,以为自已参透了天机。他与王莽的护卫将军王涉交好,私下对王涉说:“谶里说刘氏当兴,将军应为自已留条后路啊!”

  在政权圈子里,许多人骨子里是希望自已脚能多踩几只船,到时那一方都能吃得开的。王涉是王莽宗亲,所以王莽才让其做宫廷护卫将军。但对于《赤伏符》一事,他也早就听说了。当好友西门道士一说,他有点动心,就问:“按先生所说,涉当如何?”

  西门道士说:“应验《赤伏符》之谶者,国师公是也!”

  王涉也是一个迷信之人,他也坚信《赤伏符》里的预示准确无误。所以喑中与国师公取得联系,又与大司公董忠等人设计,准备搞政变,劫杀王莽。可却被人告了密。事泄后,卫将军王涉、国师公自杀。史书记载,王涉死后,“王莽以其骨肉。恶其肉溃,古隐其诛。”

  王涉做为王莽家族成员,居然反对他,让王莽太没面子了,所以王涉自杀后,王莽对外公布,是死于其它原因,没有好意思说王涉是想谋反,事泄自杀。

  但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国师公刘秀,卫将军王涉谋反的事儿,还是被人泄露出去了。许多人是通过这件事,听说《赤伏符》。有人说:“皇帝的姓与名都显现得清清楚楚,这事太罕见了。不可信!”

  可也有人说:“赤伏符在很久很久之前就有了,很博学的谷子云,夏贺良他们都认为,《赤伏符》汉室会再受天命象征,不可能错!”

  国师公刘秀至死也认为:“不是谶言有误,是我自已错了,不应改名以求应谶,有真刘名秀者,才是真正的应谶之人!“所以,强华版的《赤伏符》,与哀章版的金匮图不能同日而语。刘秀以此谶称帝,也许真的有点天意。

   四

  刘秀称帝, 刘秀集团内成员, 固然是欢欣鼓舞. 因为他们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一利益共同体。刘秀好了, 他们也差不了;刘秀作吃肉, 他们自然能捞到一口汤。但当时还有更始集团, 刘盆子集团, 及蜀郡的公孙述集团. 他们也都是称皇作帝的人. 公孙述也是借了一个谶言称帝。这一谶言,比刘秀借以称帝的《赤伏符》还要古老。汉昭帝元凤三年正月、皇家上林园里的虫食文. 虫食文曰: 公孙病已当立.虫儿把树叶咬出了人类可读的的文字,预言人类会发生某件大事,这种事件也是举世罕见。如果谶言真的与上帝,或上帝下属的某神仙所为,这神仙或上帝,也许有老顽童周伯通的脾性,他老和我们玩游戏来着。

  虫食文应在汉宣帝刘病已身上, 但公孙述却拿从前的老故事说话,他修改了这则谶言, 改为“公孙当立”。这一改, 公孙述自已就成了谶言里提到的主角。当时信息传播渠道不发达,所以汉昭帝时虫食文事件, 许多人不知道, 就是偶有知道者, 多是啧啧称奇, 但不知其所以然。公孙述利用这一空子, 派出许多文化间谍, 制作了许多政治传单, 到刘秀的势力范围, 洛阳地区, 还有更始集团的势力范围地区, 广为散发, 大造“公孙当立”的政治舆论!

  在当时,公孙述的行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惹得以《赤伏符》称帝的刘秀皇帝坐不住了。他针对公孙述宣示自已即当立之公孙,及代汉之当涂高,发动了一场谶言之战!

  首先,刘秀写了一份反宣传的“通电”,对公孙述说:“阁下所言公孙当立,连小孩子都知道,此谶早在一百多年之前,验在我汉宣帝刘病已身上。原谶言为公孙病已当立,绝不是阁上所言公孙当立。另据古《赤伏符》说:代汉者,当涂高也!可以阁下的实力与智力,你能做得了代汉之当涂高吗?”

  “现神器已定,非人力所以挽回,阁下本非乱臣贼子,希望你能好自为之!“中国自古就有把自已的政治对手称为贼的传统,大概就是从汉光武帝开始。《资治通鉴》里说,公孙述接到刘秀的“通电”后,“不答”。可能是自知理屈,不好意思回复。

   五

  因是以《赤伏符》高登帝位,《赤伏符》对刘秀而言,是一吉祥符,他对《赤伏符》所提出的谶言特别迷信。《资治通鉴》记载说:“帝好图谶”。

  一次与一位叫郑兴的大臣,商议确定举行效祭的日期。刘秀说:“我们是不是应到谶书里查查相关资料?”

  不懂就问,是一个好习惯,但皇帝要求查证的资料是谶记类的书。文化人们受孔子影响,“不语怪力乱神”。郑兴是一儒者,他不信这个世界会《赤伏符》这档子实事儿,而且对所有的谶言,都认定是一种迷信。所以他对刘秀说:“臣不喜欢谶言!”

  这个郑兴也太不知好歹,当时的地球人都知道,刘秀是靠谶言称帝。他居然公然对刘秀说,自已不喜欢谶言?而且在刘秀的大力推动下,谶言,其实已经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已经上升为谶学,当时的国教。许多刘秀王朝时期的、社会的精英人士,在推荐自已的介绍信中,用得最多的话是:精通谶学。谶学在刘秀之世,已经变成了当代的马克思主主义。不能想象,在建国之初,有谁敢对老毛说,我不喜欢马克思主义?

  还不打成现行反革命了?!

  刘秀听郑兴的话以后,十分生气。皇帝一生气,后果很严重!他对郑兴说:“你说自已不喜欢谶学,是不是也认为谶学是异端邪说!”

  当时是有一些儒家弟子,认为谶学是异端邪说。但多是敢想不敢言。或就是敢言了,但找不到合适的场合。就如同我们今天还在坚持的一些哲学理论、主义,也是地球人都知道,多多少少有点问题。但想要明开了说,可能还是有点风险的。郑兴看到皇帝生气了,他十分惶恐地说:“臣智力卑劣,没有机会学习过谶学,绝对不是敢非议谶学。请皇上恕罪!”

  这话合了刘秀胃口。在刘秀心里,谶学是一门高级别的学科,非一般人所能通透。他不能容忍有人攻击谶学,但说自已对谶学无知,这是允许的。所以“帝意乃解”。

  建武三十年。刘秀称帝三十年,也是刘秀版的汉帝国创建三十年。这三十年对于刘秀来说,也是风风雨雨的三十年。先是新国大乱,“刘秀发兵捕不道”。终于天下平定,而且国家与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

  一个平民百姓家,碰到大事,还有摆宴庆祝的作法。而刘秀创建的是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经过三十年的精心治理。老百姓的生活大概也达到了温饱水平了。所以有许多大臣,都上言,希望刘秀能借创国三十周年之际,大大庆祝一下。

  古人们都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也,所以没有那个皇帝,在国家重大纪念日,有国庆阅兵之说。但如果一个王朝、一个国家,发展得不错,皇帝不错,大臣不错,小民也不错了。可以到泰山,举行最为盛大地封禅礼式,祭告天地。

  所以有一部分大臣上书“即位三十年,宜封禅泰山!”

  对封禅泰山一事儿,刘秀却表现出伟大的谦虚,他下诏说:“联虽即位三十年,可百姓还是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

  而且下令,如有地方郡史借国家创建三十周年,搞形式主义,“盛称虚美”者,剃光了他的头发胡子,发配边缰!如此一来,群下没有谁敢去搞什么花架子形象工程!

  几个月的某一天,刘秀学习《赤伏符》。此时刘秀虽然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但还学习不怠。他在工作之余,还喜欢学习国教经典著作《赤伏符》。当时没有摄影师,但刘秀深夜学习赤伏符的镜头,对于当世社会的重要性,不亚于某人翻红宝书的镜头。而且每一次学习,刘秀也是带着问题学习。所以有收获是经常的事儿。

  这一次学习,刘秀看到一句话,让他大受触动:“赤刘之九,受命岱宗!”

  赤刘,是指汉高祖刘邦。赤刘之九,是指赤帝刘邦九世孙;受命岱宗,会到泰山,接受天命。

  刘秀知道自已的身世,他正好是赤帝刘邦的九世孙!大臣们建议,封禅泰山,原来是《赤伏符》早有的预示?!《资治通鉴》说,“上感此文”!所以他下令封禅泰山。后,又宣布图谶于天下。

  王莽、刘秀之世, 谶言盛行。对谶言的理解与解释也是各说各话,各唱各调。如对于同样一句谶言,甲可以这样解,乙可以那样解。更有甚者,有一些人,出于某种目的,可以擅自撰改谶言。如建武二年,真定王扬造擅改《赤伏符》“赤九之后,瘿扬为主。”《资治通鉴》说扬“欲以惑众。”结果事泄被诛。

  象扬造这类事件,在谶言流行之后,发生过很多起。蜀郡太守公孙述也作过类似的事儿。王莽作皇帝之后,就意识到谶言是把双刃剑。所以王莽于建始元年秋,令王威将军王奇等人,把经认可的四十二篇符命,传讲于天下。

  王莽目的是为了向全国人民宣示自已受天命,同时也是因为怕许多意想不到的谶言出现,被自已的政敌所利用。

  新朝被更始皇帝推翻之后,新朝人对谶言的心态,却被东汉王朝的继承下来。王莽是用不良文人哀章伪造金匮书称帝,刘秀是因儒生强华的《赤伏符》登上帝位。不管是哀章的金匮书,还是儒生强华所献的《赤伏符》,是真属假。它们都同属谶言类的怪异学说。这种学说,刚开始单凭一两句神神叨叨喑示性的语言,可以作多面性,多方位解释。最后的答案,也可能是完全相反。

  王莽之世,他意识到这类问题,所以他组成谶言宣讲团。到全国各地,对全国的各级干部,人民进行谶学教育。同时也向全国班布命令:宣布未经认可的符命,就是邪说。对于这些邪说的制造者,一经发现,要追究他们的刑事责任!

  王莽创建的新朝是短命的,对谶言的还没有来得及太规范的管理,他的新王朝就崩溃了。这个时期的谶言学,如诗学一样,国家不幸,它却是异乎寻常地发展起来。这种发展,如果排除“神为”的可能性,更多的是人类神经过敏,自以为是的猜测居多。

  一些自以为是的文化人,神经过于敏感的方士,对于他们不能理解的社会,用神神怪怪的冥想,代替理性的分析。最后偶有成功者,如同中了彩票大奖一样,许多人以为神。

  刘秀因《赤伏符》称帝后,他对谶言的热情异乎于常人,在他的提倡下,谶言,变成了谶言学。他也怕谶学会被自已的敌人利用。所以于东汉中元年秋,刘秀把谶言,当做一门学说,宣图谶于天下。

  一时间,不懂点图谶之事儿的人,几乎在社会上无法生存,如同我们现的人,如果现代政治学理论过不关,做不了官一样。

              代汉者,当涂高

   一

  这是一则相当古老的谶言。产生的时间, 大约在西汉王朝末年, 东汉王朝初期。

  此谶言是出自何人之口? 起源于何坟典? 现已经无从考证了。据现有的历史记载: 东汉的第一位皇帝、汉光武帝刘秀, 曾见到过这则谶言。在他和蜀郡太守公孙述( 其时公孙述已自称皇帝) 进行谶言理论较量时, 他提到这则谶言。在他给公孙述书信中说: “代汉者, 当涂高, 应是一位姓当涂, 名高之人,君岂高之身?!”

  光武皇帝刘秀理解中的“当涂高”, 是指一位姓当涂, 名高之人。在谶纬学发展过程中, 刘秀是第一位把“谶言”, 上升到理论高度----“谶纬学”的皇帝. 他对谶言的相信, 是相信到了迷信的地步。而且因为他皇帝的身份, 对于谶言学发展推动的作用, 不是一般的文化人、方士所能相比。在他与蜀郡太守公孙述的谶言论战中,可以看出,他只是否认公孙述非是“代汉之当涂高”,而不是对于这则谶言本身提出怀疑。

  后来的历史,证明公孙述不是代汉之当涂高。大汉王朝的历史,在刘秀这位皇帝手里,光荣地恢复了,所以后世的汉朝皇帝称刘秀为汉光武帝。

  而“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言,很早就出来了,且流传甚广。但在刘秀之世, 却没有应验, 是这则谶言本身就是一个假谶言?

  还是当代许多人错解了这则谶言?

   二

  建安元年, 此时的东汉王朝, 又延续近两百年。“代汉者, 当涂高也。”这则谶言, 在大汉的国土上,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 也流传了近两百年。在众多谶言的读者中, 淮南袁术是其中之一。熟悉东汉末年历史的人都知道, 袁术是那一时期、第一个敢自称皇帝的枭雄。而他所以敢向大汉王朝叫板,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这则谶言。

  历史记载:袁术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自已名字应之。他坚持认为,自已的姓名,应了这则谶言。自个儿就是代治之当涂高! 袁术何以如此相信自己?他的自信与传说中的传国玉玺, 还有一点关系。这一时期,袁术又从孙坚手里诈取了汉传国玉玺!神秘的、古老的谶言应在自已身上;象征了国家最高权力的玉玺又被自己拿到了。难道不是上天,在向袁术喑示:汉之天下,袁术也会“受之于天,既寿永昌?!”

  建安二年,袁术把他的野心落实到了行动上, 在寿春称帝。

  可以说,是“代汉者,当涂高”这则谶言,给了袁术作皇帝的心里喑示。但公孙述不是代汉之“当涂高”,袁术又何偿是代汉之“当涂高”? 公孙述与袁术。两个人的姓不一样,名字也不一样。但他们两位,就是坚信自已是代汉当涂高。这里面是不是有我们看不懂的玄机?!

  袁术的命运,与公孙述的命运大至一样,两位只能算是汉王朝的省部级干部。

  因为对国家最高权力的野心,敢自称皇帝。公孙述只统治是汉王朝的蜀郡,袁术只统治了汉王朝的淮南郡。两位短命的皇帝, 所管辖地域、人民还不到国家全盛时期的十分之一。所以两位皇帝,无皇帝之名,亦无皇帝之实。他们只是占据了一小块地儿,与敢与汉王朝叫板。袁术虽然没能代得了汉王朝。但他把这则古老的谶言,从历史的尘埃捞了出来。这一时期的东汉王朝,已经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国家大乱,群雄并起。汉王朝的灭亡只是迟早而已。谁会是代汉之当涂高?

  天下人翘首以待!

   三

  当涂,现为安徽北部的一个县。据说此名源自于大禹治水时,大禹取了此地涂山氏的一位女子作老婆。故名当涂。

  当涂在周王朝时,属吴国;到春秋时,属楚国。东汉初期,刘秀可能没有听说过当涂这个地名。所以他看到“代汉者,当涂高”谶言时,理解为有一位姓当涂,名高的人,会代汉而立。

  刘秀之世,这则谶言没能应验。刘秀之后两百年,东汉末年,真出了一位代汉的大英雄。此人就是曹操。

  曹操是谯国人。而谯,就是现在安徽亳州。地理位置也是在安徽北部。

  而亳州与当涂有什么关系?

  如果硬牵强附会地扯,当涂与亳州当然有关系,都同属安徽,又处于安徽的北部地区。把“高”不理解为名高。而是理解为高人,高手,高水平之人。则代汉者,当涂高,或多或少,可以应在曹操身上。

  黄初元年,汉太史丞许芝上书云:“魏之代汉,见于图谶,其事甚众。”他的解释也较象形:“魏’也;象魏者,两观闕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高,在里不是理解为高水平,高手,而是因为曹操受封的“魏字,有高大的意思,或者可以向高大的意思上理解。所以魏必须代汉。

  这个许芝的理解,也不乍的,和笔者的理解一样,都牵强了一把。但多是神神怪怪,估妄言之的东西,不能当真,也当不得真。

             千里草,何青青.(汉)

  东汉未年, 孝献帝刘协继位初期。洛阳的大街小巷, 许多小朋友都会唱这一首童谣: 千里草, 何青青. 十日卜, 不得生。

  这则童谣里的歌词, 读起来, 有点古诗经的味儿。却被小朋友先唱起来。如果真是那个小朋友, 原创出这首儿歌, 这小朋友, 一定是位文学天台才! “你看那连绵天涯的春草, 是何等的青翠? 而才播下十余天的罗卜, 看上去是和青草一样碧绿青翠, 但它却活不长久了。”童谣的词有诗经味儿, 但意思却让人伤感, 高兴不起来。而且把“千里草”, “十日卜”两句合起来, 居然喑合了当时汉王朝权力的实际撑控者、老董同志——董卓的姓名! 这则童谣最早见之于《后汉书? 五行志一》:“献帝践祚之初,京都童謡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后来又被罗贯仲引用到《三国演义》之中。

  对于童谣的出处,一种说法:董卓军费不足,就打起了汉皇室陵墓的主意,他下令大肆盗挖汉王朝各个时代皇帝的陵墓,掠夺金银珠宝。在盗吕后陵墓时,得到一卷黄绢,上书“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对盗墓者设定咒语的风俗,是世界各地方的人民、民族都有过的行为。如我们许多人听说过的埃及法老们,在他们的陵墓金字塔里,多有法老们各自的咒语。

  汉高祖刘邦死后,历史记载,吕后曾称制十年。除了没有更变汉王朝的年号、国号,在这十年时间里,吕后是汉王朝中国实质的法老。她怕自己死后,受到盗墓者骚扰,所以也请当时的巫师,设定了一个针对盗墓者的咒语。不过这则咒语也太神奇了,不但咒盗墓者死,而且连盗墓主使者的名儿都猜出来了。

  挖掘者都觉得奇怪,所以他们不但记住了这个咒语,还回家象讲故事一样,讲给孩子们听。所以没多长时间,洛阳的许多孩子,都把这则咒语当儿歌唱起来。

  董卓与当时许多的英雄、奸雄、枭雄一样。用很马克思主义的说法,是靠镇压当时的农民运动——黄巾起义起家。在数年的征战之中,董卓的军事指挥能力一般般。但心眼儿却“小二(而)黑”!

  如对于作战能力、战功高于自已的同志,三国名将皇甫嵩,董卓是恨之入骨。《资治通鉴》里说董卓“与嵩有隙”,“大惭恨”。

  他这时也十分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的真理。灵帝时,朝庭“征董卓为少府”。当时董卓只能算是汉王朝北方一个边防军司令。而少府却是品位较高的京官。

  董卓却不愿干,他找了一个理由上书朝庭说:“我的部下们不让臣走啊,特别是一些出生胡地的手下,他们象狗一样趴在地上,拦着臣,臣说什么也禁不住他们!”

  汉朝时期,地球也应是少了谁都转。但董卓变着法子,让汉王室相信,国家少了他还真不行!

  后来朝庭又下令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州牧按现在的标准应是省部级干部了。但董卓又上书说:“臣误蒙天命,管军队管习惯了,而且臣的手下,恋臣畜养之恩,都愿意和臣一起,为国家保卫边疆!”《资治通鉴》“臣误蒙天恩,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日久,恋臣养命之恩……乞将之北州,效力边陲!”

  朝庭两次正常的征召、调动,董卓因为怕失却了兵权,都以各种理由拒绝了。

  孝灵帝中平五年,灵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想借助地方豪强的力量,向宦官集团下手。董卓的政治嗅觉较敏锐,所以他早早地派一支部队,布署洛阳以西地区,“以观时变”。

  东汉王朝自刘秀公元25年创建,到公元220 年亡于魏, 计196 年,历十二帝。

  对东汉王朝十二位皇帝的寿命,称帝时间, 在位时间作了一个统计:五十岁以上只有两位皇帝,第一位是光武帝刘秀62岁,在位33年。第二位是东汉最后一皇帝汉孝献帝,刘协,54岁,在位31年。

  四十岁以上的皇帝皇帝一位,汉明帝刘庄,48岁,在位19年。

  三十岁及三十岁以上的皇帝五位:孝章帝,31岁,在位14年;孝安帝,32岁,在位20年;孝顺帝,30岁,在位20年;孝恒帝,36岁,在位22年;孝灵帝,34岁,在位22年。

  还有四位皇帝,一位孝和皇帝,27岁,在位18年;孝殇帝,2 岁,在位1 年;孝冲帝,3 岁,5 个月;孝质帝,9 岁,在位1 年。

  得到:一,东汉十二位皇帝的平均年龄30.66 岁。

  二,东汉十二皇帝称帝时,平均年龄13.5岁。. 从这二个数据,可以理解东汉政坛的两大“景观”:一, 外戚集团。二, 宦官集团。皇帝继位时平均年龄小。许多皇帝称帝时还是儿童,所以很容易就造皇太后垂帘听政,或者干脆是太后跑到第一线称制, 不垂帘就听政! 皇太后听政时,她对于自已娘家人——外戚有一种生理上,本能上的好感。所以在大汉王朝,不管是东汉还是西汉,皇帝年龄小称帝时,基本上是太后听政。太后一听政, 国家大权绝大多是太后的娘家人说了算。这种政治习惯,从吕后时就已经养成了。

  外戚撑权最直接的结果是:把太后太当太后,甚至当成了皇帝。而对于皇帝本人,却没有太当回事。这种外戚主政, 会直接损害皇家的利益, 如西汉所以变成东汉,就是太后的娘家人惹的禍。

  可皇帝一旦成人,他对自已的舅舅或者表兄当政, 不会满意。这时朝臣被外戚左右, 他能动用的力量, 就是自已宫廷内部的宦官集团. 东汉孝灵帝时, 孝灵帝的舅舅大将军何进, 与孝灵帝的十常待集团之间的权力斗争, 达到的高潮。以董卓的智商都看出来了, 所以他派出部分部队, 至河北“以观时变”. 结果, 没有出董卓意料之外, 大将军何进, “召卓将后诣京师”。

  何进的目的, 就是想用武力斗争, 解决政治权力斗争。当时就有人认为, 何进此举是饮鸩止渴!如待御史郑泰对何进说:“董卓这个人贪得无厌, 少情寡义, 如果把谋大事的希望寄托到他身上, 可能的结果是反害朝庭! ”

  但何进没把郑泰的话当回事。

  有一个成语: 鹤蚌相争, 渔翁得利。还有一个成语: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这两个成语, 太适合东汉末年孝灵帝时, 大将军何进与十常待之间的权力斗争! 只是可惜, 何进想作螳螂, 十常待集团却不是秋蝉。大将军想借助地方豪强, 用武力解决宦官集团的消息才传出来, 宦官集团下手更快、更狠. 他们先发制人, 假借何太后的名义, 把何进诏进皇宫, 喑杀了。并且说何进谋反!

  臣民谋反可是灭九族的大罪,这个帽子扣谁谁死!

  大将军的众手下可不干了,他们不能接受大将军被杀的现实,更不敢接受大将军谋反的罪名。所以听到何进被杀的消息,他们引兵入宫。其中有袁术,袁绍兄弟。

  哗变在将士进入皇宫后,逢人就杀。前前后后,杀死了数千余人。其中有许多是没有长胡子的男人。当时称帝才数个月的皇帝刘辩, 及后来的汉献帝刘协逃出了皇宫。

  这个时候, 董卓这个鸟人出场了。

  前面说过, 董卓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个人的能力一般, 智力也高不到什么地方去。但善于投机,大将军何进的命令给了他第一次机会,何进的被杀又给了他最好的理由。在进军洛阳途中, 他十分好运地碰到了逃难的皇帝。一支象样的军队,一个懦弱的皇帝, 一颗老奸巨滑的雄心,董卓的春秋大梦就这样子开始了.

  在《三国演义》这部书中,作者罗贯仲说董卓想篡夺皇位。但据《资治通鉴》里所记载的一件事儿上看,董卓最初好象没有取汉而代之的打算。

  十常待之乱后,才称帝两三个月的小皇帝刘辨, 和当时的陈留王, 后来的孝献帝刘协, 被内太监们协持, 逃出皇宫。董卓听到皇帝流落在北芒山下, 所以率诸将大臣奉迎皇帝。

  小皇帝才称帝几个月, 那见过兵荒马乱的阵势? 看到许多士兵涌过来, 还以为是追杀自已的叛乱部队,所以吓得快尿裤子了。

  《资治通鉴》里说:“帝见卓兵将卒至,恐怖涕泣。”而皇帝的窘态被董卓看在眼里,气在心里。他想,这种松包蛋还能做皇帝?

  但随行的陈留王刘协却表现得胆大镇定、得体。董卓早就知道陈留王是孝灵帝董皇后所生,董后与董卓同族。所以董卓当时有了废立之意,想把表现松包的皇帝刘辨给废了, 立表现大方得体的陈留王刘协为帝。

  这个时候的董卓, 如果有了篡夺之心, 他不可能想立陈留王。一个软弱松包的刘辨, 更好控制。他所做的不过是想用废立皇帝这件事,为自已立威, 巩固自已将要得到的权力. 回到洛阳之后, 董卓真废了刘辨, 拥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刘协在东汉所有皇帝中间, 称帝时间仅次于光武帝刘秀, 排名第二,31 年。但他做了三十一年皇帝, 就是做了三十一的傀儡。先是短期受制董卓, 后是长期被曹孟德“挟天子以令诸候。”

  但这个刘协也创造了一个第一, 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记载最为确切的、把自已的皇位禅让掉的皇帝. 这种禅制度比较和平,而且还能给后来的皇帝多多少少装点面子。对于臣民也有比较强的政治说服力,所以后世的许多皇帝、许多王朝,都是采用这种禅让制度,改朝换代,易姓受命。

  孝灵帝中平五年十一月,(此时孝灵皇帝已死, 刘辨继位时间太短, 就被董卓废了, 没有来得及取年号, 所以历史记载时, 还是沿用孝灵帝的中平年号. 而对废帝, 可以算一传, 不能算一帝.)董卓被拜为汉相。

  董卓上台后, 恨不得把全天下的权力, 都高度、极高度地集中到他一个人的手里;恨不得把全天下的财富, 把集中到他的腰包里;恨不得把全天下的美女, 都集中到他的家里床上。

  他在媚地, 修筑一个大城堡:“高厚皆七丈, 积谷为三十年储。”城堡修成之后, 董卓对左右说: “事成, 可以雄据天下, 事不成, 守此足以终老! ”

  这个老小子的狐狸算盘也打得精,但人算不如天算,他贪污腐化的时候, 对于自已的手下人, 却是极端苟刻。如一随从, 因为向他汇报时, 没有把剑解下来,“立挝杀之”。

  而且放纵手下, 焚烧民舍, 剽虏财物. 掠人妻女。献帝初平元年,董卓的军队作了一件货真价实的禽兽不如之事:“值民会于社下, 悉就斩之, 驾其车重, 载其妇女, 以头系车辕, 歌呼还洛, 云攻贼大获! ”

  趁老百姓赶集时, 把所有赶集老百姓悉就斩之, 还装腔作势唱起得胜的凯歌,回到洛阳, 车上载着被掠虏来的妇女, 车头挂着被杀的老百姓的人头, 说是攻贼(其时应是黄巾起义部队) 收获。

  这种缺德事儿, 只有董卓能作得出来。所谓天作孽, 犹自可, 人作孽, 不可活! 天有生万物之德, 所以他怎么折腾我们, 我们只能承受, 但如果是我们自已人,折腾自已, 他是活得不耐烦了! 董卓这老小子自认为, 全天的的权力都在他手上,全天下的, 财富都收到他家仓库里面, 他又知道抓枪杆子, 所以他应是全天下最安全的人了.

  可他错了, 汉献帝初平二年, 汉司徒王允等人发动了针对董卓的政变。假借吕布之手, 诛杀了董卓。而在初平二年之初, 洛阳的许多儿童都在唱一首童谣:

  千里草,

  何青青,

  十日卜,

  不得生。

  但洛中人, 多不能完全理解这首童谣的意思。等到四月, 董卓被杀之后, 一些人才恍然大悟: 把董卓的董折开了, 就“草”、“千”、“里”;董卓的“卓”折开了就是“卜”、“日”、“十”。这首儿歌合起来,就是喑指董卓要死了.

  董卓死后, “百姓歌舞于道, 长安城中士女卖其珠玉衣装市酒肉以庆, 填满街市。”大街上到处都是庆贺的人群, 当时没有发明鞭炮, 否则公元192 年的长安,还会有另一翻景象. 老百姓对董卓这个老小子的痛恨达到了极点, 不知是谁, 在董卓死后的尸体上, 插上了一根巨烛, 点烯蜡烛, “光明达曙, 如是积日。”

  董卓这个老小子食天下而肥, 他太胖了, “卓素充肥, 脂流于地。”所以插在他腹部的大蜡烛着了好几天才熄。人死后, 被点天灯之说, 大约就是源自于董卓。

  而他收藏在媚坞的三万余斤黄金, 九万斤白银, 还有数不尽的珍宝, 转眼之前就成了他人的囊中之物.

              诸葛恪,何弱弱

  一。败家子

  诸葛恪是三国时代, 大名鼎鼎的蜀国承相诸葛亮的侄儿。对于诸葛亮, 有人有一评价, 比较精确: 善于治国, 不善于带兵;有萧何之能, 而无韩信之才;是一个一流的政治家, 但只是一个二流的军事家。

  诸葛亮的这个侄儿诸葛恪,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谨之子。这家伙小时候绝对是一个天才儿童。据记载,在诸葛恪还是很小,大约只有七八岁的时候, 吴王孙权一次举行宴会, 大宴群臣。诸葛谨爱子心切, 把诸葛恪带在身边赴宴, 想让诸葛恪见见世面。

  宴会过程中, 吴王孙权想出了一个恶搞诸葛谨招儿, 他喑地命人牵来一头驴,用白纸条写上“诸葛子俞”(诸葛谨,字子俞)四个字。诸葛谨长得不太帅, 脸特长, 看上去有点象驴脸。

  宴会开了一会儿, 吴王孙权先命人牵上一头驴。群臣不知道孙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吴王孙权命人把写有“诸葛子俞”四字的纸条挂到驴面上。众臣先是一楞,醒悟过来之后, 都哄然大笑! 吴王看到笑得东倒西歪群臣, 不禁为自已想出了恶搞歪招,洋洋得意。诸葛谨是一忠厚老实人, 平日被人开涮、恶搞得也不少,看到吴王命人牵上一头毛驴时,自个儿和众臣一样,不明就里。但看到吴王命人挂上“诸葛子俞”四字的纸条之后,才醒悟过来,吴王是在嘲讽自个儿脸长得象驴。但因为是吴王拿自已开涮,诸葛谨不好生气,还得陪出几声干笑。谁让自己生得不争气,生就了一张长长的脸呢?!可诸葛谨的儿子, 诸葛恪却看不下去了,许多人当众嘲弄自已的父亲, 而且是用一头驴来嘲弄父亲。对于小小年龄的恪来说, 是可忍, 熟不可忍?!所以他向宴会的待者要来一支笔,冒冒失失地跑到驴面前, 在写有“诸葛子俞”的纸条下, 加了两字“之驴”,然后有点骄横回到诸葛谨身边。

  吴王孙权,还沉浸在恶搞之后的兴奋之后, 饶有兴趣, 且意有未尽。突然看到诸葛家小子恪跑出来, 在驴面纸条上划了两下,这小子想干什么? 吴王有点不悦,细细一看, 原来驴面纸条上“诸葛子俞”四个字, 被恪改成了六个字“诸葛子俞之驴”,吴王及众大臣不由得拍案叫绝,诸葛恪这小子太聪明了!吴王当即龙心大悦, 把这头驴赐给诸葛恪。

  也许就是经此一历练, 诸葛恪在吴国名声大振。许多人都夸诸葛谨生了一个好儿子。但所谓知子莫若父,在“恪少有盛名, 大帝深器重”之时, 诸葛恪却深以为滤. 他说: “恪非保家之主。”用现代话讲, 诸葛谨认为诸葛恪会是一败家子。

  诸葛恪这个人, 与他的叔叔诸葛亮相比, 智力、能力绝对不在诸葛亮之下,但是这个人情商太低, 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不知顾虑它人感受能力,承受能力。吴国名将陆逊对他说:“你气陵其上,意蔑其下, 非安德之基也! ”他对上看不起领导, 对下小瞧群众,这类人能力再超群, 也不能成大事, 诸葛恪就是这样一个人儿。

  二。成也孙峻

  吴神凤元年, 吴帝孙权老了, 太子孙亮幼弱, 孙权想找一个托孤大臣。

  吴中书令孙峻, 向吴大帝极力推荐诸葛恪。对于诸葛恪的能力, 孙权很是认同, 但吴大帝孙权也深知诸葛恪刚愎自用, 不能团结群众,所以不敢把辅佐太子重任, 托付给诸葛恪。

  孙峻却是铁了心地,向吴大帝推荐诸葛恪, 他对孙权说: “我朝众臣之中, 谁能与诸葛恪相比?!”

  诸葛恪在孙权心中, 是一个能臣, 举吴国一朝, 在能力上与诸葛恪有一比的人, 至少孙权没有发现, 所以在孙峻的一再举荐下, 吴大帝下召, 召诸葛恪入朝。

  诸葛恪此时屯兵于武昌,上大将军刘岱是他的的顶头上司, 也是他的长辈。在诸葛恪为饯行时, 对诸葛恪说: “国事艰难, 你行事当十思而后行! ”

  这吕岱说得比较夸张, 古人说临事三思而后行可也, 吕岱却要让诸葛恪十思而后行。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话对诸葛恪的病症, 但不合诸葛恪的胃口,所以他回敬吕岱云: “古圣人说三思而后行, 夫子说再思可也, 今将军要恪十思而后行,说明我与古人相比差得太多, 恪当心记之! ”

  诸葛恪一话, 说得吕岱无言以对. 数月之后, 吴帝孙权崩,诸葛恪拜为太傅,“有司诸事皆一统于恪。”吴国大大小小权力, 都集中到诸葛恪手里。

  新官上任三把火,诸葛恪上台后, 做了几件让百姓称道的好事,如“罢视听,(唱戏, 歌舞) 息校官。”( 不必需的兵役) “除关税, 崇恩泽”等。而且新政策执行力度大, 让许多人听得到、看得到、也感受到。一时间, “众莫不悦服。”

  当时没有民调这个东西, 如果有, 我们会看到诸葛恪执政半年之后, 诸葛恪与吴国君臣的政治密月期间, 老百姓对诸葛恪的支持度, 是大幅度升高。

  诸葛恪这颗政治明星, 在吴国大地上, 闪闪发光。许多吴国人崇拜诸葛恪, 把诸葛恪当做明星来追。一些人在诸葛恪经常路过的地方等,目的就是想看诸葛恪一眼。“恪常出入, 百姓延颈思睹其状。”

  三。败也孙峻

  对于诸葛恪这类人来说, 治理国家也许是小菜一碟。只数个月时间, 诸葛恪把不算太小的吴国, 治理的紧紧有条。

  吴神凤元年十二月,魏国人却以为“孙权年老, 内无贤嗣, 中无谋主。”所以决定南下讨吴。

  在魏国决心伐吴时, 当时孙权已经71岁, 确实太老了。等到魏国的大兵, 到达长江以北时, 孙权已经死了。这个消息让魏国的将士高兴得发狂。

  而继位的皇帝吴国小皇帝孙亮才11岁,贤与不贤, 还算不得数。至少按当时的标准, 国家多事, 又无长君, 实非国家之福!

  这个时候, 诸葛恪勇敢地站出来, 成为吴国的主心骨。他迅速调集吴国能作战的部队,(仅四万余人) 主动北上, 迎战魏国军队。

  由于诸葛恪调度有方, 用人得当, 吴军将士用命, 最后居然以少胜多,以四万军队, 击溃魏军七万余人。“获车剩, 牛马, 骡驴千数, 资器山积. 振旅而归。”

  诸葛恪此时在吴国的威信, 可以说是如日中天。但所谓旁观者清, 当局者迷。一个远在万里之外的魏国人, 却预测, 诸葛恪的好日子不长了。

  此人是魏国光禄大夫张缉, 他对魏国当时的重臣司马师说: “恪虽立大功于吴,但见诛不久!”

  司马师问:“何也!”

  诸葛恪是吴国栋梁,这样的柱国之臣,吴人应把他象菩萨一样供奉, 为什么会杀死他? 张缉说: “威震其主,功盖一国,求不速死,何得乎?”

  司马师不太相信张缉之分析,但诸葛恪日后的遭遇, 却应验了张缉的话。这个张缉分析诸葛恪可能的命运时, 不是对诸葛恪的性格上有多大的了解;他是对历史上、一些与诸葛恪有一样经历的历史人物的经历有所了解, 如韩信。所以他说诸葛恪会“见诛”,更多可能是基于“史识”。( 张缉的历史见识) 因为抵抗魏人侵略的胜利,诸葛恪产生了一个错误的判断:吴国应趁热打铁,进行北伐,一举扫定中原,一统中国。

  对于吴国的北伐战争,从战争角度,只要准备充分,有足够的力量,魏人可以南下,吴国为什么不能北伐?

  诸葛恪的叔叔诸葛亮,进行过数次、在当时及后人看来,颇有争议的北伐。但因为每一次北伐之前,诸葛亮都有深思熟虑的计划;然后进行战争动员,至少保证在蜀国朝臣中,能思想统一。一但战争开始,诸葛亮运筹帷幄, 调兵布阵, 步步为营, 且体恤士情, 所以纵不能收大功, 但多可以全身而退。

  诸葛恪比他叔叔差多了,在吴国国内还没有统一好思想时, 他就独断地下令,二十万大军大举北伐。

  进军途中, 诸葛恪对部下盛气凌人, 不顾将士死活。大部队进攻扬州新城,(一个仅千余人守卫的小城) 部队久攻不下。此时正好碰上夏天, 又发生了流行病, 士卒“病者太半,死者涂地。”

  诸葛亮在一次北伐中,也碰到过一次, 数万人攻不下,魏国仅千余守卫的一个小城的窝囊事儿。但诸葛亮以他的谦虚谨慎和体恤,化解了将士们的怨气。

  而诸葛恪自知失计,却委过于他人。因无法组织起新的进攻,诸葛恪以受到皇帝诏书为名,下令退兵回国。

  回到健业,诸葛恪召来中书令孙峻,历声对他说:“卿等何敢妄发召书?!”诸葛恪一话,问得孙峻嘿然不敢回答。

  对于吴国小皇帝的这个所谓的退兵召书。可能是诸葛恪的左右,请小皇帝出面,给诸葛恪一个台阶下。所以给他下了一个退兵召书。诸葛恪如果真聪明,回到吴国后,就当没有这么会子事。则他武断地下令伐魏,并且受到严重的失败这事儿,在吴国,可能会当作是国家特级机密秘密,保存一二十年。

  可诸葛恪太骄傲了,他是不能承认自己伐魏失败。所以委责于中书令擅发召书。并且发了狠话,要对孙峻等人,治以重罪!

  诸葛恪骄横,已经把自己逼上了一条绝路。已经危机四伏了,他却浑然不知!到是健业大街小巷里的一些儿童,他们先意识到什么。不知道那日开始,他们学会了唱一首歌:

  诸葛恪,何弱弱;

  芦单衣,蔑钩络;

  何处寻,石子冈。

  这首歌说诸葛恪会穿了芦苇做的衣服,以竹丝束着腰身, 到城外的山冈上。当时许多人不明白这首歌是什么意思.

  最初大力举荐诸葛恪的中书令孙峻, 对诸葛格的支持开始动摇, 他没有想到诸葛恪连他的帐都不买了!而且自己很可能会成为,诸葛恪北伐失败的替罪羊。他向吴国皇帝孙亮进言:“太傅恪可能发动政变,拥立吴大帝故太子和。”

  此时的吴国皇帝孙亮, 已经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说太傅恪将拥立故太子和,他十分相信。故太子和,此时虽然被废, 却被孙权改封为南阳王。更而且,故太子和与太傅恪是亲戚关系。孙峻说太傅恪会谋反, 小皇帝特相信. 所以他和孙峻商定, 伺机诛杀诸葛恪。

  “冬十日. 孙峻与吴主谋宴酒请恪。”孙峻与吴国小皇帝, 摆下了鸿门宴,准备在宴全上解决诸葛恪。

  诸葛恪对于孙峻的喑杀行动, 也不是没有感觉。《资治通鉴》记载:“将入夜,恪精神振动,不能入寐, 且家数有妖怪! ”

  不光是现代人有感应之说, 古人也早有感应案例。赴宴前一天晚上, 诸葛恪兴奋得睡不着, 而且家里还闹妖怪。不知道司马光这个老先生所说的妖怪是什么。他当年记下来, 今天我们再读, 也是够吓人的。

  第二天, 诸葛恪出门时, 有人对他说: “国家近来没有什么重大的值得庆祝事儿,皇帝突然设宴。应不会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吧?”

  “今日张设非常,疑有他事!”

  诸葛恪却非常自信地说:“儿辈何能为?”

  可就是宴会举行到一半时,孙峻这个儿辈,亲手格杀了诸葛恪!

  诸葛恪尸体被人抬出去时, 就是芦席包裹, 用一根竹蔑束住了腰身, 扔到了城外的石子冈上。吴国人眼中昔日的大英雄, 象狗一样被人喑杀了。而杀他的人, 就是昔日大力举荐人中书令孙峻! “诸葛格,何弱弱”的谶言, 也就这样给应验了。

  诸葛恪与孙峻之间的故事, 如韩信与萧何之间的故事一样, 韩信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诸葛恪是成也孙峻,败也孙峻!

                青盖入洛

  一.末帝出世。

  吴景元三年十月,公元263 年,魏军兵临成都。蜀汉最后一个皇帝刘禅不战而降。由刘备、诸葛亮等蜀汉老一辈“革命家”抛头颅、洒热血,幸苦创建起来蜀汉政权,历时四十三年,宣告终结。蜀国“户二十八万,口九十余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归于魏。

  中国历史上,公元220 一280 年这一时期,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态环境是:魏国占据中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 以人口计、以国土面积计,三分中国,魏得其二。国家如此强势,所以不管谁作了魏国的皇帝,一统中原,就是他们的最大的政治梦想!

  另中国三分之一地区,孙权创建的吴国, 占了中国东南大半; 刘备创建的蜀汉, 占了中国西南小半。从国力上比较, 只有孙刘两家联合,才能勉强与魏国抗衡。所以吴蜀之间,不仅仅是牙齿与嘴巴的关系, 更是一根线上两蚂蚱的关系。现在蜀国已亡,吴国的国旗还能打多久?

  蜀国皇帝刘禅举国投降的消息, 传到吴国首都健康。吴国人大震!

  此时的吴国,也正遭受着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内乱外患, 所谓天灾与人祸一起作祟, 快让吴国君臣吃不消了. 一, 内乱. 皇帝孙休生命垂危。在专制体制里,国家、民族、臣民幸福、安定,都维系在皇帝或独裁者一个人的身上。他要是好了,大家都能跟着过几天太平日子; 他要是坏了,大伙都要跟着倒大霉。吴国的领导核心出了问题,吴国人民日子很不好过! 二, 外患. 吴国交趾洲扯起独立的大旗。三国时期,吴交趾即现在的越南、广东一带。一直以来,是吴国比较稳定的后方。但在吴景帝时期,交趾人开始公然向吴国中央政府叫板,谋求独立。

  老天已经抛弃了蜀汉政权,吴国外在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谁能保证,已经得陇望蜀的魏国君臣,会不会剩吴国内乱之机,进攻吴国?

  吴国的许多有识之士, 都在为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而这个时候,生命垂危吴国皇帝孙休, 第一担心的却是,如何让他八岁的太子顺利继承皇位! 到目前为止,我们这个地球上,所有国家、或民族的政权交接,多是在两种人之间交接:一, 精子传人。国家或民族政权的撑控者,如皇帝、国王、部落酋长等, 与他们的继位传人之间,在肉体上有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由政权撑控者的生理上精子控制。这种传承关系, 称之为精子传人关系. 二,精神传人。国家或民族政权的撑控者,与继位传人之间,在精神上有血缘关系。他们彼此之间,多是同事,或者信奉同一理论的同志。前者视后者如自己的衣钵传人,后者视前者如师长,如前辈,比自已的父母还父母。

  吴皇帝孙休的时代,是“精子传人”规律起作用的时代,他选择自己七八岁的儿子,作皇位继承人,符合传统的中国特色。可当时的吴国的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悲的孙休皇帝,却没有能与时俱进地注意到这种变化!

  吴景元三年年末,皇帝终于支撑不下去了,他把太子托付给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希望他们能好好扶助太子。此时的吴国,是一个有数百万人口,物产丰富的渔米之乡,一个几岁的孩子,能不能当看好这个国家?

  只有天晓得!

  右典军万彧也是吴国众多的有识之士之一。他主动拜访丞相濮阳兴,及左将军张布。开诚公布地向他们表明了自己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他对丞相濮阳兴说:“国家内忧外患,当今圣上病重,如国无长君,非社稷之福!”

  所以,右典军万彧强力向丞相推荐乌程候孙皓作皇帝。按当时的“精子传人”规律,孙皓是吴国开国皇帝孙权的嫡长孙。他的父亲孙和曾被吴王孙权立为太子。吴赤乌十三年,孙权因听信谗言,废孙和太子之位,另封其为南阳王。立他的小老婆的儿子孙亮为太子。

  大将军诸葛恪被杀,废太子孙和是诸葛恪外孙女张氏夫婿。孙和遭池鱼之殃,被赐死。临死前,孙和与张氏等人作临终决别。张氏是一贞烈女子,她对孙和说:“妾当与夫君同生共死!”说完自杀。

  孙和另一待妾何氏失声痛哭,她说:“人生在世,死亦何难?若皆从死,谁来扶育遗孤?!”

  何氏咬着牙关,选择坚强地活下来,把孙皓等兄弟三人扶养长大. 《资治通鉴》“何氏曰:若皆从死,谁当扶育遗孤?皓三兄弟皆赖获全。”

  孙休称帝后,给诸葛恪、孙和等人平了反。封他的侄儿孙皓乌程候。

  孙皓作了“候”后,是夹着尾巴做“候”。吴人对他的口碑不错。右典军万彧也是他的众多粉丝之一。他对吴丞相濮阳兴说:“皓之为人,才识明继,好学,尊守法度,有人君风度!丞相如能顺应民意,推皓为帝,相国实为保全我吴国第一大功臣也!”

  右典军万彧对皓的好感,是好到家了。他不只一次地向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进言,每一次都把孙皓夸得象一枝花一样。说得濮阳兴等人心有所动。吴帝孙休死后,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一起向当时吴景帝的皇后朱太后进言。他们向朱皇后汇报、分析了吴国当前国际、国内的政治形势,也向她“灌输”右典军万彧所说的“如国无长君,非社稷之福”的观点。

  朱太后说:“我只是一女人,文不能帮你们出谋划策,武不能帮你们冲杀沙场,各位的建议只要能保全国家,保全宗庙,我坚决支持!”

  应该说朱太后是一位识大体的女人。以当时的吴国政治形势,如果没有朱太后的支持。万彧、濮阳兴等人的建议再合理,也不可能实行。只是可惜,没有多长时间,历史就向他们每一个人十分残酷地表明了,他们都看错了人!

  在右典军万彧强力建议下,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努力推动下,朱太后以大局为重的同意后,孙皓,成为当年吴国政坛,最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的一匹黑马,他一步登天,从小小的乌程候,跃升为万万人之上的吴国皇帝。

  这位对于吴国来说,绝对是祸国殃民吴国末代皇帝,终于艰难地出世了。

  二.一张翻得太快的脸.

  孟子说:"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孙皓贫贱之时, “有人君风度”、且“才识明继”、“尊守法度”, 这些用在他身上的好词好句如果属实。这孙皓在自己人生的低谷时期,表现不错.

  与当时的许多人相比,孙皓的人生如同坐着过山车。先是父亲孙和, 从吴国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太子, 一夜之间,被废拙为南阳王。

  所谓的王,也只是说起来好听,实质是吴国被流放的政治犯。后来,舅老爷诸葛恪出事儿,父亲孙和被当时的吴国皇帝孙亮赐死。年幼的孙皓能保住自己的小命, 就很不错了。有人说落架的凤凰不如鸡。孙皓这只小凤凰,是一只随时都可能被人捏死的麻雀。因为父亲废太子的身份,儿时的孙皓,受尽了他人白眼与讥讽!许多人怕受瓜田李下之赚,对孙皓唯恐避之不及。所以孙皓的童年,除了承受太多多风雨之外,还承受太多的与生俱来的血腥!

  公元258 年十月,吴大帝孙权第六子,时琅琊王孙休称帝。即为吴景帝。他上台后,给他的大哥孙和平了反,恢复了孙和南阳王的身份,封侄子孙皓乌程候。

  从一庶人,跃升为国家王候,孙皓的命运发生了质的变化。但好运再次降临孙皓,公元263 年,蜀国的灭亡,让孙皓一步登天,成为吴国皇帝。

  即位之初, 孙皓对于帮助过他的所有人, 都心存感激. 他下定决心, 想做一个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对得起所有帮助支持他的臣子的好皇帝。所以他是新皇帝上任三把火, 这三把火他烧得更猛, 做了一些深得民心的大好事儿:

  1.下忧诏,恤士民。对于吴国民众所关心的重大问题,发布了一些宣传政见的诏书;对于一些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国家关照的功臣、烈士或其家属,实行国家补助。

  2.关照弱势群体。对于一些吃不上饭老百姓,实行国家救助;大批量放出皇宫里的宫女,以配无妻者。

  3.放生,把关押在皇家园林里的一些野兽,统统给放了。

  俗语说:“外孙不离舅家门。”孙皓称帝的种种举动,很类于他的舅老爷诸葛恪。诸葛恪执撑吴国大权之初,也放了几把火,只是没有能善始慎终。

  孙皓皇帝三把火烧后, 吴国人都以为,他们碰到了一位圣主。《资治通鉴》记载:“当时翕然称为明王。”

  可惜这位明王是属兔子的。只几个月时间,就开始刚愎自用,就开始自我感觉良好。和他舅老爷诸葛恪有一拼。而且青出于蓝甚于蓝。与诸葛恪相比,他还有“好酒”、“好色”、“多忌讳”等毛病。吴国人民,才高兴了一小会儿功夫,就对于孙皓皇帝失望了!皇帝却没有意识到自已错误,他紧接着又做了一件让全吴国人民更加失望的事儿。

  吴景帝死后,景帝皇后朱太后从大局出发,同意由孙皓继皇帝位。但朱太后提出一个条件,新皇帝必须作为景帝孙休的嗣皇帝继位,孙皓必顺在名义上过继给孙休,作为吴景帝的继子,而朱太后就是孙皓的继母。

  孙皓答应了朱太后的条件。可孙皓称帝两月后,贬朱太后为景皇后,把自己的养母何氏封为太后。人一阔,脸就变,孙皓一称帝,脸变得更快。

  丞相濮阳兴,左将军张布对于皓皇帝的所作所为看在眼里,伤在心里。在言词上不注意表达出来,后悔当初草率拥立孙皓称帝。

  濮阳兴、张布言行被小人告密,传到了孙皓耳朵里。孙皓皇帝做人道德水准一般,可镇压异已的能力超强。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逮捕了濮阳兴、军张布。随便按了一个罪名,“徒于广州,道杀之”。在流放的半路上,命人结果了拥立他称帝的两位功臣。

  拥立孙皓称帝的四位重要人物,万彧、濮阳兴、张布、朱太后。才几个月时间,孙皓就摆平了三,孙皓皇帝这翻脸不认人的水平,快达光速了!

  三.荆州有王气, 当破扬州兵.

  孙皓皇帝把他的恩人朱太后贬为景皇后, 心里还不踏实. 在杀死了丞相濮阳兴, 左将军张布后, 他对朱太后下手了. 什么理由也没有找, 而是让人直接逼死了朱太后. 并把朱太后的四个儿子、他的四个叔伯兄弟, 一个个先软禁起来. 过几天,杀死了其中两个年龄略长者. 对于另外两小兄弟, 他下令象饲养动物一样, 把他们" 饲养" 在皇宫里. 只许给他们饭吃, 不许教他们说话、做事.

  这种事儿,明成祖朱棣也做过,他把自个儿的侄孙朱文奎(朱允文次子,时两岁)饲养在皇宫里,到五十多岁放出来时,连话都不会说。

  对于一个政治家, 在管理国家过程中, 不可能不用阴谋. 在普通人看来, 这叫手腕; 在政治家们自已看来, 不能直接叫做阴谋, 他们更喜认为是谋略.

  孙皓称帝之初,做了见不得阳光、见不得目光的事儿. 与后世许许多的政治家们比, 也算不得什么. 伟大的如李世民这样的政治家, 还有惹出玄武门事变丑事儿. 孙皓逼婶子, 杀兄弟, 放到普通人身上, 是一大罪过。但放到皇帝, 或政治家们身上, 什么" 杀兄弟"," 逼婶娘" 之类的事儿, 只是小节. 用对他们放得很宽很宽的标准, 他们只是犯的只是一些" 错误".

  如果皓皇帝称帝之后, 把吴国的各项工作抓起来, 最好能统一中原。则他那点" 杀弟" 逼婶" 之类的事儿, 在后来人眼里, 都是太小太小的小事儿. 人民很快就会忘了濮阳兴张布是怎么死的, 朱太后和她两儿子的血是从哪儿流出来的.

  可惜, 皓皇帝不是一好鸟. 他的缺点绝不仅仅是刚愎自用. 还嗜酒, 还残暴,还好杀! 一次宴请大臣。他下令所有大臣不醉不散. 一大臣被孙皓怀疑装醉. 孙皓大怒!下令左右把这位大臣,直接推出去砍了. 并把大臣的家人,都活活地喂了老虎。《资治通鉴》里说:“作虎跳狼咋啃之。”

  喝酒装醉了,皇帝罚他喝酒就是;或者皇帝陛下认为喝不喝酒是小事,欺骗皇帝是大事儿,把他杀了,大臣们也能理解。但皇帝陛下却把他的朋友,家人都当作老虎的饲料!做皇帝就能这样不讲理? !

  而孙皓的蛮不讲理的事儿还不止这些。历史说吴国大帝孙权是“赤须碧眼”。在《三国演义》里关羽曾骂孙权碧眼小儿。这孙权所以赤须碧眼,很有可能他的遗传基因里有阿拉伯人血统。当时中国的南方,已经有相当发达的国际贸易,有许多碧眼赤须的阿拉伯人,顺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定居做生意。孙权长得碧眼赤须,可能是汉族人变种的结果,当然也有可能是他身上有阿拉伯人的基因。

  孙皓皇帝为吴大帝嫡孙,未必也赤须碧眼,但他长得不自信。所以孙皓向全国人民颁布了一条,不可思议的法令:不许臣民抬头直视皇帝,违令者斩!

  这种法令太平天国洪天王也颁布过:看主只能看到肩。洪天王是一秀才,读过历史,他制定这一荒唐法令,可能是以吴末帝孙皓为榜样。只不过他比孙皓好一点,他还许可臣民看到自己的肩,皓皇帝是连自已的脚趾头也不给看一下。太不讲理了!

  孙皓不仅不讲理,而且特迷信。称帝之后,坚持认为自己作乌程候时,所居的武昌是自己的发祥地。所以称帝之后,就下令把吴国的国都迁至武昌。

  武昌是什么地方?

  吴国时,大臣犯了错后的贬摘之地。

  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区,土地贫脊,人民穷困,经济相当不发达。不适合作王者之都。有大臣向皓皇帝说:“武昌土地危险,人民贫脊,非王者之都。”

  除了大臣们认为武昌非王者之都外,小朋友也传唱了一首儿歌:“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宁还建业死,不至武昌居。”

  当时儿歌中“武昌鱼”,在中国还是蛮有名的,后来老毛同志写了一首诗:“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这“武昌鱼”就是引用皓皇帝治下小朋友儿歌歌词。

  只是当时的“长江水”,与“武昌鱼”之间,绝不止是“才”与“又”的一会儿功夫。武昌居于建业上游,健业与武昌之间,路途遥远。吴国经济发达地区是扬州地区,皓皇帝都于武昌后,扬州需要向首都武昌运送大量的物资。可“逆流供给,民甚苦之。”

  皓皇帝当了家还不知柴米贵,他需求无度,都武昌才三两年功夫,就至使“国家穷匮”。

  大臣们向皇帝建议,迁都回建业。

  皓皇帝不是呆子,他也认为建业好,江南好,所以不迁都健业,是因为他听一术士说:荆州有王气,当破扬州兵。

  建业当时属于大扬州地区。皓皇帝不想让他的王气,被尚属于魏国荆州破了。所以他“宁食武昌鱼,不饮长江水”。

  公元266 年,吴宝鼎元年。

  吴国与荆州接壤地带有一山大王施但,因为受不了皓皇帝太重的劳役,削木为兵、揭杆而起。山大王施但也有战略家眼光,他先携众劫持了皓皇帝同父异母弟弟永安候孙谦。对全吴国人民打出拥立孙谦为帝的旗子。一时之间响者云集。施但簇拥着孙谦向建业进发。

  施但的谋略水平,已经达到诸葛亮及曹操的水平。他也知道“挟天子,以令诸候”。可他的军事能力却不乍的,而且追随者多为失了田,或不想种田的农民。他们放下锄头扁担之后,没有来得及受正规的军事训练,连一些基本的战争常识也没有。建业守将丁固稍稍出动部队,起义部队就被打散了。孙谦、施但都给为吴军所虏。

  听到起义部队失败之后,孙皓冒出了一奇思妙思,以破“荆州王气,当破扬州兵“谶言。他调来数百名吴军,穿上魏军衣服,从荆州出发,敲着锣、打起鼓、喊杀着冲进健业的牢房里,把关押的孙谦、施但给杀了。

  荆州王气,就这样子破了扬州兵,孙皓用这种法子应验谶言之后,,才心安理得地迁都建业。

  四. 还都建业.

  吴宝鼎元年十二月,孙皓迁都建业。一到建业,孙皓皇帝又开始折腾,他作了一“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替吴国所有省部级以上官员(二千石以上官员)的女儿,编著吴国女子百科全书。

  书中收藏了每一位吴国二千石以上,朝臣女儿的出生年月、相貌、受好、特长、名字、父亲所任官职、及女孩子的现家庭住址等。而且规定, 此书以后每年编写一次. 编写完成后,正月十五,由皇帝亲自批阅查看。皇帝在某女孩儿名下批了字,写了批示,必须进入皇宫供皇帝享用。没有批示的,才可以自行出嫁。

  这孙皓也够好色的,他在武昌做了两年皇帝,迁都健业时,吴国皇宫里,已经有了上千佳丽。但他其意尚未足,依然采择不止。可好的女孩子,象天下的花儿一样,他怎么可能采得尽啊?

  在中国远古的殷商王朝,有一位不为许多人所知的文化大师萁子。据《史记》里说,他是纣王的叔叔,也一些古籍里说,是纣王的叔伯兄弟,封国朝鲜,是现在许多朝鲜人的老祖宗。

  这位大师,在纣王获得了一双象牙筷子之后,提出了最早的、最原始的“混沌学”理论:

  他说,纣王有了一双象牙筷子,必然会想法子获取与之相匹配的碗,如金碗;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用一双象牙筷子就着一只破碗吃饭。

  在有了象牙筷子、金碗之后,纣王觉得自已,还得要有一张与象牙筷子、金碗匹配的、高档的桌子。世界上几乎所有人,有了象牙筷子、金碗之后,就不再可以蹲在草席上吃饭了。

  有了象牙筷,金碗,特高档的桌子后,纣王又可能想要一套很高档的房子。以此类推下去,纣王(所有人)的欲望,会被一双象牙筷子点燃起来。最后,这双筷子从理论上讲,存在让一个伟大的国家,亡国的可能性。

  上世纪1972年,美国人E.N.洛伦兹发明了混沌学理论,他认为:“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陆龙卷”

  我们的老祖宗,远古的文化大师萁子,在四千余年之前,就提出一双筷子就能让一个强大的国家灭亡的理论。应算是最早的混沌学的老祖宗了。

  孙皓皇帝编写了女子百科全书,目的是想多选秀女。秀女多了,皇宫显得小了。他得为他众多的美人们,建一座与美人的美丽相匹配的宫殿。

  吴宝鼎二年,六月,皓皇帝下令修昭明宫。

  昭明宫不是一般的工程,孙皓要求把昭明宫,建成是吴国头号的形象工程。孙皓任命丞相陆凯为工程总指挥,吴国所有的大臣放下手头一切工作,战斗在昭明宫建设的各个岗位上。但工程进度太快,建筑木料跟不上工程进度,所以皓皇帝下令,所有二千石以下的官员,都进入山林督运伐木工作。《资治通鉴》里说吴国“二千石以下,皆入山督伐木。”

  历史上对吴国昭明宫的记载不太确切,也不知道与秦始皇的阿房宫可有一比。只是这项工程,对于当时吴国太伤筋动骨了,所有丞相陆凯屡次进言,放缓工程建设,皓皇帝不听。

  在吴国人民的“努力”下,昭明宫终于落成了。看到明丽堂皇的昭明宫,孙皓皇帝到有一份孝心,想到了自己英年早逝的父亲孙和。他先把父亲孙和封为文皇帝。昭明宫落成之后,他下令迎葬父亲孙和,葬于吴国宗庙明陵。

  当时有通阳阴的术士对孙皓说:“文皇帝在阴间还是穿着他从前南阳王时穿的衣服,其它一切都好!”

  皓皇帝好久没有听到父亲的消息了,现听到阴阳先生传来父亲在阴间的情况,他悲喜交加,哭得泣不成声。他下令征召天下最好法师,在健业为文皇帝大作法事七日,替父亲的亡灵超度。

  据相关历史记载,佛教是在南北朝时期盛行于中国。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就有许多西方的佛教徒在中国传教。但以国家名义,举行大型佛事活动,却是从孙皓开始。这孙皓皇帝不知不觉之间,创造了一个中国历史第一。第一次,以国家名义,举办大型佛事活动。

  在为父亲孙和超度的几天里,皓皇帝放下所有军国大事,为父亲守孝七日。对于皓皇帝来说,军国大事儿以暂时不管,国家也可以暂时放到一边,可对于女人的需求,他一天也少不了。

  守孝才两天时间,他就熬不住了,所以喑令左右到吴国大街上找来妓女若干,陪自已守孝。

  前一阶梯,有美国人说他们的总统克林顿好色时,创出一医学名词:性上瘾综合症。这类人对于性的需求异常强烈。皓皇帝可能也是一性上瘾综合症者,给自已父亲守孝的几天,也熬不住地想女人。所以就出现了《资治通鉴》说的:“既入庙,比七日三祭,设诸倡妓,昼夜娱乐。”

  皓皇帝这孝守得,是既悲哀也快乐。

  五. 入洛梦圆

  公元266 年孙皓还都建业, 盖了漂亮的昭明宫;又给自个儿的后宫里, 充实了许许多多漂亮的女人. 与从前的乌程候孙皓相比, 现在的孙皓贵为吴国皇帝. 吃的、喝的、用的、住的, 睡的都是吴国顶级消费水平。皓皇帝在生理上,肉体上,各种欲望都得到极其充分的满足。但皓皇帝还有遗憾,吴国偏安于中国东南一偶,而孙皓是一个想做点大事儿的皇帝。吴国有一江湖术士,看穿了皓皇帝的心思。他投其所好地杜撰了一则谶言,四处传播。谶言说:“黄旗紫盖,见于东南,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

  此时的吴国,拥有扬州全部及荆州一部分。谶言里说:“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明白了是说皓皇帝,最终会拥有天下! 在一个酒足饭饱的午后,皓皇帝浑身慷懒无力地、半躺在某个美女怀里。听到这则谶言:终有天下者,荆扬之君!这不是说自己会最终会一统天下吗?皓皇帝特感振奋。他立即下令,把丞相及大将军召来,开御前军事会议。而此时的吴国政府,经皓皇帝几年的铁腕改造,早就成了皓皇帝手中提线木偶。所谓的军事会议,从开会,到下令全国大军北伐中原,可能都用不了皓皇帝一顿饭的时间。

  皓皇帝决定北伐,他学习楚汉相争时,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的精神,把吴国皇宫里的金银珠宝,美女,还有他老娘、太子都给带上了。《资治通鉴》里说:“载太后,皇子,后宫数千人。”这哪象是打仗?更象皓皇帝和他家人的一次远足。

  此时,春节刚过不久,还是天寒地冻时节。吴兵刚出门没几天,就遇上了几十年都难得一遇的暴风雪。吴国将士准备不足,许多人不是冻坏了耳朵,就是掉了鼻子。有一些士兵甚至手拿着兵器,在风雪中冻成了冰雕!吴国军队几十万人,还没有与敌军接触,就受到了上天的阻击!

  士兵们还没有投入战斗, 就自身难保! 可皇帝、太子、太后、皇帝的美女们命,比他们更值钱。他们许多人,已经被彻骨的风雪冻得快没命了,但还得给皇帝及他的美人拉车。老天这一次一点也没有给皓皇面子,太多的车架给冻在风雪之中,数百人都拉不动一辆车。

  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已经被风雪消耗了大半。晋人只要出动一支人数不要太多的部队,就可以象收麦子一样,把吴军给收拾了。许多吴国士兵,连爬的力气都没有了。在连天的风雪之中,不知道是那位勇敢的士兵,冲着皓皇帝的车架大喊:“若遇敌,便当倒戈!”

  士气都到这份上了,仗还怎么打?

  皓皇帝要风雪之中醒悟过来,无功而返!

  晋泰始八年,公元272 年。吴国名将陆抗等人攻克晋西陵郡。皓皇帝一统天下的梦想,又一次被点燃。他招来吴国最著名的巫师,对吴军的胜利进行占卜。

  远古的中国,如商周时期,王诸们对无法决断的大事儿,用刻有文字龟板占卜吉凶。到中国的三国时期,这种愚昧落后活动,早就被政治家们抛弃了。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行为,被人讥讽到现在。可皓皇帝依然相信巫师,巫师投其所好,卜得一卦曰:“吉,庚子岁,青盖入洛。”

  对于巫师卜出的结果,巫师的解释是:大吉大利,庚子年,陛下当青盖入洛。

  皓皇帝大喜,他为自己能进入洛阳而高兴。所以自此之后,吴国许多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儿,他都扔给了丞相处理。而自个儿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能一统中原。“吴主喜,不修德政,专为兼并计。”《健康实录》

  也是自此之后,吴国一年之内,数次北伐中原。诸葛亮多少年,才北伐了六次,而皓皇帝一年之内,就北伐了几次!他比诸葛亮还牛!但每次都基本上是无功而返。

  皓皇帝这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到也可嘉,只是这种对于吴国来说、可有可无的战争,太劳命伤财。

  吴国名将陆抗上书:“昔夏有罪而殷汤用师,纣作淫虐而周武动兵,如非其时,虽大圣之人,宜养威自保,不可轻动。偏穷兵黩武,动辄万计,兵力调悴,非国家之福。”

  陆抗说得相当好,但皓皇帝太想青盖入洛了。只要他的生命不止,他就会为“入洛”奋斗不已。但他难道就不怕走向自己希望的反面?

  晋咸宁元年,公元274 年,吴国就有一大臣,对于“青盖入洛”的谶言,发出了独特的议论。

  在此前,吴国临平湖与长江之间久塞不通。公元274 年,临平湖却突然与长江之间自通了。有好事者,就此事件编出了一民歌:“临湖塞,天下乱;临湖开,天下平。”

  “民歌”传到皓皇帝耳里。皓皇帝找来对人做梦颇有研究的臣子陈训。皓皇帝说:“有长老对朕说,临湖塞,天下乱;临湖开,天下平。今我吴国境临湖自开,是否从此天下太平,联能青盖入洛?”

  陈训为一吴臣,他了解皇帝为人,说话不敢拂了皇帝的心情,可他又不愿太扭曲自已的思想。所以他对皓皇帝打了一哈哈,说:“臣只通望气,解梦,不能通达湖开湖塞之意。”

  皓皇帝见陈训如此一说,以为陈训确实愚昧,不通谶言,所以就没有了与陈训对话的情趣。挥手让陈训退出。

  陈训回到家里,却对左右说:“所谓青盖入洛有两种可能,一是我吴国进伐中原,攻取洛阳;另一可能是打着白旗子,从皇帝到臣民变成晋人俘虏,被晋军押进洛阳。”《资治通鉴》陈训云“青盖入洛者,将胡衔璧之事?”而皓皇帝的所作所为,象是走另外一条、他最不希望的青盖入洛!

  上有所好,下必和之。皇帝对临湖自开有兴趣了。临湖地区也成了吴国军民关注的热点。在临湖通了个把月之后,有人在临湖边上拾到一块石头,据说上面还刻了“皇帝”两字。

  皓皇帝听说之后,下令把石头收到皇宫里,重重的奖赏发现石头之人。并且下令把吴国现有的年号“宝鼎”,改为“天玺”。

  宝鼎的年号,也是吴国一臣民,从地下挖出了一只鼎,所以皓皇帝下令改元。现在发现了神奇的石头,这年号也得换换了,所以改为“天玺”。

  可是吴国才改元一个月,又有臣民上报祥瑞。说吴国境内历阳山上,有一石印峰。突然出现了几个字:天下太平。

  湖才开了,历阳山又出现了这等好事,皓皇帝可乐坏了,他下令使者去看看是乍回事。皇帝的使者来到石印峰,可能没有找到“天下太平”这几个字。但他不能让皇帝失望,所以自个儿动手,人制谶言。

  他架起了云梯,爬到山峰的较高部位,凤朱石书曰:“楚九州渚,吴九州都。扬州土,作天子,四世治,太平始。”

  吴国使者的几句谶言,作得还较有文学水平。使者把自个儿写在石印峰上的谶言,回报给皓皇帝,皓皇帝太高兴了,扬州做天下之都,而且说四世治,太平始。吴国皇帝从孙权开始算起,到皓皇帝正好四世。皓皇帝一统中原的梦想,有大希望了!

  所以孙皓又下令改元天纪年。以笔者经验,这孙皓是中了“谶毒”,许许多多的人造谶言,给了他强烈的心里喑示,他认为是老天在投他的票,要让他做全中国人的皇帝。

  老天都站到他的一边,他还怕什么?所以他更加不修德政了。历史记载,他天天酗酒,而且是酒后办公。先让大臣饮酒,不醉不休。醉酒之后,对吴国大臣进行工作考核。稍有过失,便加杀戮。杀人方法是多种多样:或剥人面皮、或凿人眼珠、或剁人手脚。所以只要皇宫一宣布开宴。吴国许多大臣就与家人子女作生死离别。

  皓皇帝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任何不妥,他认为自个儿有老天撑腰。而且自己能力超群。所皓皇帝不能容忍有谁比自个儿强。偶而发现,便想法陷害。到皓皇帝执政后期,朝臣“上下离心,莫为尽力。”这个国家距灭亡已经不远了。

  晋益州刺吏上书:“孙皓荒淫凶逆,宜速征伐,若一旦皓死,更立贤王,吴则又为晋之强敌也。”晋其它大臣,也纷纷要求伐吴。

  晋咸宁六年,公元280 年,也就是“青盖入洛”谶言所说的庚子年,十一月,晋人伐吴。可吴国朝臣之中,已经没有人能做周愈,已经没有人能做诸葛恪了。只个把月时间,吴军兵败如山倒,皓皇帝向晋人投降。太康元年四月,皓皇帝被晋琅玡王押送晋都洛阳。五月,孙皓与太子“泥头缚面”,跪在洛阳东门,等候晋朝皇帝发落。他实现了自已另外一种方法的“青盖入洛”。

  “青盖入洛”的谶言,刚开始对于孙皓来说,是一种关好的期望,最后却成了一咒语。是所谓:天作孽,犹自可;人作孽,不可活。

              东南有天子气。

  公元前221 年, 秦始皇统一六国. 统一六国之后, 秦始不但把六国的金银、财宝、美女收罗到大秦的皇宫里面,还想办法征召当时六国的一些方士、术士,如燕国卢生,齐国徐福等。到秦国国都咸阳,为始皇帝效力。这些方士、术士有人说自己有特异功能,能为皇帝陛下预测吉凶;有人说自个儿能帮始皇帝,练长生不老药;还有人说自己到过神仙住的地方,能为始皇帝请来神仙。

  一时间,大秦王朝除了收获许多真金白银类的宝贝,还收获了许多“活宝”。秦始皇这人特迷信,他对这些活宝贝,比较任信,如徐福说他能到海上为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但需要数千童男童女作为送给海上神仙的祭品。秦始皇毫不犹豫地给了徐福三千童男童女。燕国术士卢生,说在北方的在海里,看到过神仙。秦始皇也给了卢生几艘大船,让他到北方的大海里,与神仙会晤。

  徐福没有能回来,有人说是他找不到不老药,所以骗了秦始皇三千童男童女,跑到大海里某个海岛上称王去了。后来有许多学者、科学家们考证,这个海岛就是日本。而徐福就是日本的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可惜有许多日本人不承认自已是秦国时一术士的后裔。日本人一直认为自已是天照大神的子孙,他们是想做神仙的后裔。当然在选择是以神仙名义骗人的骗子、还真正的神仙做祖先的问题,我们的许多人的答案会和日本人一样。

  只是真实的历史既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也不是任人想象的美女。当然更不可能是太多人希望的神仙。

  徐福去那儿了?徐福是不是去了日本?是不是变成日本人的第一任天皇神武天皇?

  一切皆有可能,包括可能的不可能,不可能的可能。当然最后的结果,由考古学家们的证据说了算。

  卢生却回来了,他有没有看到神仙,只有他自个儿知道。但据历史记载,他带了据说是神仙带给秦始皇的一句话:亡秦者,胡也。因为这句话,秦始皇下决心修长城。这句话后来也成为一神秘的谶言。一定程度上讲,如果没有这句谶言,也就没有秦长城。“亡秦者胡也”,最后用一种极为奇怪的方式,应了谶。

  在这句谶言之外,秦始皇称帝之后,还有方士给他说了另一句谶言,也就是本文所想描述的谶:东南有天子气。

  

  秦始皇称帝之后,他有几个比统一六国更伟大的梦想。如,他想让秦王朝,一世然后二世,二世然后三世,“世世相传,万世不竭。”他的这个想法,是在找不到长生不老药情况下的,无可奈何想法。

  当时,在历史的横向的座标上,秦始皇已经统一了六国,他做了当时所有中国人皇帝。但,他特想找到不老药之后,在时空的纵向座标上,做后世所有中国人的皇帝。

  寻找不老药失败之后,他才开始想:如果自己不能长生,肥水不流外人田,所有后世中国的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得让他秦始皇的子孙们来干!

  可有方士告诉秦始皇,中国的东南有天子气!秦始皇的子孙可全是在咸阳,东南会有天子气?

  这可是没得了的大事。这句谶言与“亡秦者,胡也”的谶言一样,让秦始皇心忧心忡忡。

  对于“气”这个东西,中国人太熟悉了. 如我们的中医理论说,人体五脏六腑运行是靠气;经络学说里有气功一说;另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什么财气,运气等等。但你真想找一个人说说,气是什么东西?可能没有一个人能说得清。

  清代的一个著名的思想家魏源也相信“气说”。他认为:“三代以上的人才,出于教化;三代以内之人才,乘乎气运”。

  术士对秦始皇所说的“天子气”,我们许多中国人都听说过,但天子气是个什么东东?

  谁都说不清! 秦始皇却认了真。统一中国后,他开始巡游天下。他巡游天下有两个目的:1. 是找神仙,以求长生不不老;2.破坏东南之天子气。

  从秦始皇数次出巡的路线图上,可以看出,他的出巡游,基本上向东巡,向南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巡游, 伺机弹压东南的天子气. 公元前210 年,秦始皇三十六年,始皇出巡的车队,浩浩荡荡从咸阳出发。随行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少公于胡亥等人。次年二月,至云梦泽,在九嶷山下,祀”虞舜之灵。然后浮江顺流而下,到达携李后,( 今浙江嘉兴) 始皇深恶此地有王势,(看上去象是有“天子气”,用现代述语,仅疑似有天子气,)所以下令从各地征调来十万囚,在这里一起拉屎拉尿,以污秽其土,并把这里的地名改为为“囚拳”。

  到达丹阳后,(原名云阳)始皇听随从说,此地也有天子气。他便下令凿断山冈,破山形冈势,使原本很便捷的天然直道,变得迂回曲折,而且改云阳为曲阿!

  到(江苏)丹徒(秦始皇世原名朱方)后,随从说此地有王气,秦始皇驱令囚徒三千人凿断山陇,改为丹徒。

  始皇帝的车架抵达金陵。金陵,在楚国时,就是江南重镇,据史料记载,在战国时期,楚威王时,就有人说这儿有王气或天子气,所以楚威王埋金以厌之,故名金陵邑。

  秦始皇来时,这金陵的王气可能还是直冒,所以秦始一眼就看出来的。而且随行的望气者还称: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这还了得,这世上只天子只有秦始皇一人。秦始皇决不允许五百年后,金陵能出天子! 于是,始皇把在朱方的老法子拿出来,令把圆锥形的山,凿方了; 把原本连绵的山脉,断开一个缺口、一个缺口,象文革时,给人剃阴阳头一样,秦始皇给金陵所有冒王气的山,都给剃了阴阳头; 在山冈断处,又开了一条沟读,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秦淮河与长江相连。目的是给金陵的山山水水泄泄气,不过这气是全天下最值钱的天子气!

  秦始皇对金陵的山水作了手脚之后,还不肯罢休,他把金陵极贵重名也给改了。不允许叫金陵,只能叫秣陵。的专家考证,“秣”是草料的意思,秦始皇是向天下人说,金陵不配叫金陵,只配给老人家,作放马饲料的场所, 所以叫秣陵. 这秣陵一叫, 就叫了好几百年时间, 到孙权时, 才改名建业. 在把东南许多地方的天子气都折腾一通后,秦始皇于公元210 年,始皇37年,死在南巡的路上。

  东南经秦始皇么一折腾,其它地方,还有多少天子气,不得而知,但金陵的天子气,象是属免子的。如果说金陵没有天子气,金陵在历史屡次作了一些王国的国都, 号称六朝故都。中国历史上,吴,东晋、刘、宋、梁、陈,之后还作过南唐,南宋,明,太平天国,还有民国,都建都金陵. 可几乎所有建都金陵的王朝,要么是做不长,要么是做不大。唐朝诗人刘禹锡曾在《西塞山怀古》一诗中说,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刘禹锡只是说了三国时期吴国“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事儿,其它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碰到过“一片降幡出石头”的事件。金陵王气是不是真的黯然收了。和秦始皇有没有关系?也只有天晓得!

  在秦始皇到金陵之后,他身边有善望气者说: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还有说法是:五百年后,金陵为天子都。这话记载于《晋书,元帝纪》中。

  公元222 年,吴王孙权称帝时,他认自已就是应了这句谶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所以宣布即皇帝位。当然不是句话谶言,促使孙权做成了皇帝,按《建康实录》里的说法,是这句谶言促使孙权做皇帝决心。谶言,在孙权称帝的时,起了临门一脚的作用。

  但吴王孙权称帝时,为公元222 年。秦始皇手下善望气的术士说说谶言的时间,大约在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 年。前后430 年时间。时间上不足500 年。

  而且孙权创建的吴国,占据中国东南一偶,国土面积不足中国三分之一; 到他孙子投降时, 人口才两百余万, 不足当时中国人口四分之一. 所以孙权创建的吴国,不足以代表中国。

  有人认为,秦始皇时术气所说的“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不是应在孙权的吴国,而是应在公元317 年司马睿所创建的东晋王朝。

  其时中国的历史进入了较为混乱的南北朝时期,北方为匈奴、鲜卑、羌等各族,统称胡人。大多的汉族成员,到了南方,所以公元317 年由司马睿创建的东晋王朝,建都金陵,此时的金陵才够资格称国都。而从公元前210 年,到公元后317 年,520余年时,与谶言里的五百年后,可以应验。

  从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看,金陵的天子气,是免子的尾巴—长不了。但东南的天子气却相当旺盛。

  东南对于中国许多人来说,不是一个地理名字,而是一政治名字,它是以秦王朝的国都咸阳为座标,在咸阳的东南方向。这片地域较为辽阔,如江苏,安徽,浙江省,福建等南方许多省分,都属中国之东南。

  在这一地区,中国历史上百分之八十的开国皇帝,(包括国家最高领导人)出身于这一类地区。如取秦而代之的汉高祖刘邦,出生于江苏沛县,魏武帝曹操出身于安徽安徽亳州,朱元章也是出身于安徽凤阳。

  这些东南的真命天子们,一个个地从东南冒出来。是秦始皇始料不及的。而且中国的东南角天子气,还是相当旺,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天子气,从中国的东南源源不断地冒出来。如果真有一个什么天意,愿让天子,或能做天子的人,从那儿冒出来,这些“天子”们只要上不违天意,下能得民心,我们凡人愿意乐见。

               晋祚尽昌明

  一、皇帝是“同志”。

  晋咸安元年, 大司马恒温恃其材略威望, 有不臣之心。

  相士杜炅,据说能识人之贵贱。恒温请来杜炅,给他自个儿相命。杜炅对恒温是左看、右看、上下看;看了恒温的面,再看恒温的背;看了恒温的侧面,再看恒温的正面。之后用略带有遗憾口吻,对恒温说:“大司马功高盖世,勋格宇宙,位极人臣!”

  在恒温请杜炅来给自己相命时,恒温的不臣之心,在当时的东晋王朝,也是路人皆知。杜炅不是生活在东晋王朝的空气之中,他对于恒温请自己相命可能导致的政治事件,心里十分清楚。但他看了恒温面相之后,说恒温只能“位极人臣”。有两种可能,一,杜炅是想从心里是打击恒温的不臣之心,从而保护摇摇欲坠的东晋王朝。另一种可能是,在杜炅看来,恒温真不是做帝王的料。

  恒温听了杜炅的话,十分失望, 但没有心死,他对左右人说了一句十分著名的话:“男子汉如不能流芳百世,亦遗臭万年!”这话说得让当世及后世许多冒险分子提气。恒温是瞄准了东晋王朝皇帝的位置,非国家最高领导人大位,不足以动其心。

  当时东晋王朝皇帝司马奕,为人低调内敛。《资治通鉴》说其人“行事素谨。”朝庭大事小事,要么是大司马恒温说了算,要么是丞相司马昱说了算。这位皇帝,在臣民心中,算是一个没头没面的皇帝,没有什么太崇高和德性,也没有十分特扎眼的绯闻、丑闻。大司马恒温想立马在皇帝身上,找出个什么茬儿,一时还不太容易。

  所以恒温想要流芳百世或遗臭万年来着,但必须要有一个可以开始的借口。然后发动政变,或者号召群众。但皇帝就是没给恒温这个机会。这让恒温十分头痛。司马府里的狗头参军郗超通透恒温心思。他给恒温出了一阴毒的主意:说污蔑皇帝是“同志”。有同性恋倾向,对同性有兴趣,对异性无性趣。(《资治通鉴》“帝有痿疾”。)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们又污蔑说,皇宫里的内待,相龙、朱灵宝等人,都是皇帝男宠。最不能让人容忍的是,这些男宠借服待皇帝之名,与皇帝现有的二位美人,田氏,孟氏乱搞。生出了三位皇子,其中一位会被立为东晋王朝太子!

  郗超在获得恒温喑中支持之后,通过各种法子,四处散布皇帝的绯闻。一时间,健康的大街小巷,许多人都在谈论皇帝的绯闻事件。

  所谓“床弟易诬”。历来皇帝的后宫生活,对于普通人来的说,本就神秘莫测。现在许多臣民听到当今皇帝,在后宫搞出这等丑事儿来。他们许多人义愤填膺起来,这可是国家第一丑闻。是可忍,熟不可?

  两个月后,恒温看到朝臣民众,对于皇帝是同志这件事儿的关注度,近于沸点。他便从姑苏赶到健康。向皇太后建议,请皇太后下令废了皇帝!

  二、皇太后致命的读后感。

  此时东晋王朝的皇太后,不是当今皇帝司马奕的亲妈妈。她是东晋孝宗穆皇帝司马聃的老婆,与现任皇帝,没有任何肉体上的血缘关系。在皇宫里,皇帝没有把皇太后当做自个儿亲妈看;而皇太后也没有把皇帝,当做自个儿亲儿子看。现任皇帝仅名义上,作为晋孝穆宗的嗣皇帝,入继皇统。皇太后,是皇帝司马奕的挂名儿的娘。

  皇帝对于这挂名的娘,不大放在心上,平日孝心尽得也不到位,所以皇太后对于皇帝,早就是有一肚子的不满意,正想找一个出口发泄!

  大司马恒温偷偷地进入太后宫,向皇太后告皇帝的黑状。此时皇太后正在礼佛。接到大司马奏章,太后才看了奏章里的几行字,就对大司马恒温说:“我早就怀疑这件事儿了!”(《资治通鉴》:太后云,我本自疑此!)

  大司马的弹劾皇帝是“同志”的奏章,皇太后都没有看完,只看了一半,就命左右取笔,在大司马恒温弹劾皇帝的奏章上,批了一行意见。确切地说,应是皇太后对于皇帝“同志”事件的读后感:“未亡人不幸,遭此百忧,感念存没,心如刀割!”

  恒温拿到太后的读后感,如捧至宝,他的心里象是开了几千朵花儿一样。恒温诬皇帝是同志这件事儿,太后虽然没有直接下旨如何处理,但太后在他奏章上批示的读后感,是对这件事件的最高定性。

  现在,皇帝是“同志”肯定,皇帝的“同志”淫乱皇宫肯定;太后的读后感,间接对于皇帝的糗事儿,进行了证明。

  太后的肯定与证明,到了老狐狸恒温手里,就成了皇帝夺命的刀剑。皇帝司马奕的命运,就在大司马恒温与参军郗超最无耻、最卑鄙、最下流的阴谋之中,调谢了!

  几天之后,大司马恒温以大司马的名义,招集朝臣,开东晋王朝的中央扩大会议。在京各部门、各衙门的重在首长;地方上的重要大员,都到朝堂参会,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迟到或缺席!会议的内容只有一个:皇帝无行,废帝另立!

  若干若干年之后,司马光老先生回忆这个事件时,在他的著作里说:此议一出,百官震悚。在古代中国,大臣们的位置可以变来换去,大臣们的脑袋也可以被一些无良的皇帝、无赖的皇帝的砍来砍去。但没有多少人敢明目张胆地说要废了皇帝!

  废皇帝的事儿,在恒温之前,只有汉王朝的霍光一个人干过。从霍光到东晋之世,也有五六百年时间了,还有人站出来,说要把皇帝给废了。对于东晋王朝百分之九十九的官员来说是,是不敢想,也是闻所未闻的。

  一时间,王朝数千官员,一个个吓得目瞪口呆。他们许多人脑子还没有转过弯来,也有见风使舵快的大臣,想跟着应和大司马,但却不知如何应和!

  皇帝可以废?

  怎么废?

  咱中国人,只要是想搬到桌面上说的事儿,都要讲一个礼仪,废国家最高领导人这样的大事,恒温要搬到桌面上,让大伙讨论,是不是应有一个废帝礼式?

  另外,废帝是象犯了罪的大臣一样,是不是应追究他的法律则任?

  古人们都认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皇帝犯罪,或者有过错,是不是也应与庶民同罪?

  百官们连气都不敢吭出声来。皇帝听到待者宣读弹劾自己的奏章, 及皇太皇的读后感之后, 吓面无人色!

  三、风流在晋朝。

  晋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也是特别的王朝。许多史学家在提到晋朝里,都会提到一个令人心醉的名词:魏晋之风流。

  魏人晋人之风流,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有指魏晋之世,文化艺术之风流,后世中国文化人所喜好的琴棋书画,在魏晋之世,全面复兴;有指当世人物品性之风流,如风流倜傥的健安才子,如书艺冠绝天下的王羲之父子,或如嗜酒,好清议的竹林贤士们。

  魏晋之世,特别是到了南方的东晋王朝,盛才文化与文化人,但文化人思想上的自由,却是以皇权的退却为基础!

  其时,西晋王朝在中原战场上,吃了大败仗。皇室贵族们狼狈不堪地逃难逃到南方。南下稍安之后,对于朝臣,对于文化人的控制,要比以往及以后任何王朝都要松懈。甚至为了抵抗外敌,聚集民心士气,皇帝不惜下放皇帝的专有权力,与朝臣分享。所以才有了东晋开朝之初,“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朝臣们风流了,快活了,皇帝的日子自然就不大好过。很难想象,在明清之际,皇权高度集中情况下,中国人中,还有谁敢象魏人、晋人一样,自命风流?

  同样,也不敢想象,明清之际,有那一个家族,敢对明朱皇帝,爱觉新罗氏的皇帝们说:我与你,共天下?

  到东晋咸安元年,最初与司马家族开创东晋王朝的王氏家族没落了。换成了为司马家族做大了的天下的恒氏家族。(恒温统一了蜀国,收复了洛阳等中原大部分国土)所以此时已是:恒与马,共天下!

  恒温是东晋王朝的首席执行官,皇帝司马奕只是王朝名儿上的总裁。要能力没有能力,要资历没有资历。皇帝在帝国的重大问题上早就靠边站了,他也习惯于靠边站。但皇帝没有想到,大司马恒温会带给他两顶帽子:一、同情恋。二、绿帽子,老婆娘偷人。

  当时的社会没有现在开放,一个男人不喜欢女人,却喜欢男人,在当时的许多伦理学家们看来,有违天道。老天给了你一付男人的身子骨,目的是要你与女人搭配起来过日子。但有人偏偏对老天给自个儿的身份不满意。想搞同性恋。不要说古代,就是到现在,还是有许多人想不通。更何况是一个皇帝,他在尊守天道方面,得是普通人的榜样。所以臣民听到皇帝是同性恋的传言之后从本能上,谁都不愿意去替一个变态的皇帝辩护。

  另外,大司马恒温还给皇帝戴了一顶绿帽子。对于古代中国,即便是一普通男人,戴绿帽子都是一件特可耻的事儿,而皇帝居然戴了,他污辱的是整个帝国!

  大臣们都不说话,皇帝坐在高高在上的皇座,也是一句话说不出来。太后已经给这件事批了示。另外站出来指控皇帝的是大司马恒温。而恒温是什么人?

  他在朝堂上一跺脚,整个东晋王朝都会发抖!所以朝臣都是观望着。

  四、以霍光为榜样。

  大司马恒温在设局时,犯了一个小小的错误,这个错误,让他的皇帝梦想泡汤!

  他只是一心想弹劾皇帝,但没有想到皇帝弹劾之后怎么办?

  他,恒温如何接手皇帝的位置?

  恒温亲手把弹劾皇帝这出戏的幕拉开了,可配合大司马的演出演员太少! 待臣读完了大司马恒温, 弹劾皇帝的奏章之后,朝臣们多僵在那儿,既没有人帮皇帝说话,也没有人帮大司马说话。大司马恒温一手导演的这出戏几乎要演不下去了!

  恒温最初以为,凭他在东晋王朝的威信,加上皇太后的读后感,只要他在那儿一站,众臣一个一个, 还不跟着他指责皇帝的不是?

  可待臣读完奏章,众臣依然鸦雀无声了。若大的一个朝堂里,静得只听到众臣们粗重的呼吸,和咚咚的心跳。没有一个人帮大司马喊好,也没有一个人说皇帝的坏!

  恒温双目扫视众大臣,他有点失望,失望得开始愤怒了!

  大司马如果真动了火,众臣之中,可能有许多人会见不到明天早晨的太阳。尚书仆射王彪看到恒温脸色不对,他从众朝臣之中,显身出来,向恒温作了一揖说:“大司马也是为国家作想,此心可昭日月,但废立之事,本朝闻所未闻,汉朝到有先例,大司马能否参鉴?”

  恒温这时才开了窍,他想起也了也曾废过皇帝的汉朝大将军霍光。他命人赶紧从国家图书馆里,找来《霍光传》,现学现用,现炒现卖,把如何废立皇帝,怎么废皇帝的仪式,当场敲定,立马施行。

  东晋的朝臣们,以汉大将军霍光为榜样,用他废昌邑王刘贺的法子,把他们的皇帝赶下了台。按恒温的本意,皇帝下台后,应是由恒温取而代之。但皇帝下台后,众大臣还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恒温说话,或推荐恒温出来做皇帝!

  想做皇帝的恒温, 及许多想推恒温做皇帝的朝臣的幕后工作, 做得太差了。而仆射王彪给恒温扣上了维护皇家利益的帽子,恒温就是再无耻,总不能立马反脸,自个儿站出来说:“我要做皇帝!”

  还是王彪有主意,他建议把皇太后请出来,并极力举荐当时东晋王朝的丞相,会稽王司马昱做皇帝。

  恒温特想自个儿称帝来着,但半路上却让丞相司马昱捡了一个大便宜!

  东晋会稽王司马昱,是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的小儿子。东晋唐皇帝之世, 就有大臣想举荐司马昱作皇帝。可却让晋孝宗穆皇帝司马聃捷足先登,作了皇帝。

  大司马恒温眼睁睁地看着皇位,从司马奕的屁股下面,转到会稽王司马昱的屁股下面。自个儿看得眼热,但无可奈何。

  大司马恒温充当了火了取粟的傻猫,粟子取出来,自个的爪牙也受伤不轻,而最让人无法忍受的是,烤好的、香喷喷的炒粟子,成了别人口中的美味!

  在司马昱称帝几天之后,大司马恒温就伤心绝望地回到了他的封地姑苏!

  五、谁能做皇帝

  与东晋会稽王司马昱相比,也许大司马恒温更能做好咱中国人的皇帝,但司马昱有比恒温无可比拟的条件——皇室血统!

  在《三国演义》之中,许多人都知道有一个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情节。蜀主刘备伐吴失败,又至重病,他自知病体难愈,所以把诸葛亮请来,把他的儿子刘禅找来,对诸葛亮说了一句,让诸葛亮终身上都刻骨铭心的话:“君才胜曹丕十倍,吾儿刘禅可辅则辅之,不可则君自谓之!”

  刘备这个枭雄,说了这话之后,诸葛亮居然感动得痛哭于地。诸葛大丞相眼泪鼻涕流了一地。有人认为刘备临终之前这句话,也是对诸葛亮玩了一手法。其本意是想忽悠诸葛亮继续为他的刘家蜀汉王朝卖命!

  但个人却认为,不完全如此,以诸葛亮之智,如果刘备到死还跟他玩这一手,他不可能看不出来。所以到更有可能,刘备临死,其言至诚。呆子都看得出来,在诸葛亮与刘禅之间,谁更有能力,谁更有操行!在谁更能作为蜀汉之主的问题上,刘备没有被亲情迷糊了眼睛。所以他才对诸葛亮说:刘禅可辅则辅之,不可则君自为之!

  后来的历史发展,让我们都看到,刘禅实在不可辅,有一句骂人的话:你是一个扶不起来的阿斗,说的就是蜀后主刘禅。以诸葛亮之忠,之诚,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没有能把阿斗扶正一个合格的君主,在诸葛亮去世十多年之后,蜀汉政权就消亡了,刘禅还是变成了亡国之君!

  刘禅失败之后,许多后来人,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诸葛亮既然有治国之能,他为什么不能做了蜀汉之主?

  答案早就写在历史书的许多章节里了,纵观咱中国历史,数千年以来,是最有匪气、最有霸气、最有杀气人抢了国家。他们都利用了一个理论:古版: 马上得天下;现版:枪杆子里出政权。

  这一群人死了,再有他的的子孙后代拥有国家。他们这群人是国家真正的拥有者,而中国最能干事儿、最有品行、最文化、最文明的文化人,只能参与管理,或协助前一种人管理国家。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还有东晋王朝的权臣恒温,他们是皇家请来的打工者,他们的工作能力都要比他们必须扶佐的皇帝优秀得多。但旧体制决定了,他们只能做王朝的永远的“打工仔”。

  如果有谁,某个打工仔,他起了野心,认为老板的钱都是自个儿帮他赚的,他必须取老板而代之,如东晋王朝的恒温。这可是一个封建伦理体制不答应的事儿。

  一年之后, 东晋咸安二年, 《三国演义》白帝城托孤的情节,在东晋王朝上演义。不同的是,《三国演义》里的白帝城托孤,是一出悲剧,主演刘备、诸葛亮,刘备演出时,付出了感情,诸葛亮付出了眼泪。而东晋咸安二年,模仿托孤剧,则象一出拙劣恶搞。主演是皇帝司马昱,配角是大司马恒温,司马昱也是想演出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感觉来着,而大司马恒温根本不配合,或者说不卖帐!

  六、昌明出世

  东晋咸安二年六月,“帝不豫,一日发四诏,召大司马恒温进京,以托后事”。

  《资治通鉴》里说皇帝司马昱,给大司马恒温连发了四道诏书。说是诏书,实质是高估了皇帝的权威,低估了大司马恒温的不臣之心!

  更有可能,皇帝给恒温与其说是四道诏书,到不如说是四道请柬,或者四首哀求信!联要死了,恳请大司马回京,有重大国事相商!

  大司马恒温却装聋作哑。

  恒温对于东晋王朝的忠城度,与诸葛亮之于蜀汉相比,就差太远了。皇帝司马昱见四道请柬,都请不来恒温。他这个皇帝就是死得也不安心。所以司民昱不顾自个儿病体危重,又给恒温下第五道诏书。

  在这道诏书里,皇帝给恒温开出了来京的高价:大司马可依周公居摄故事!这是皇帝司马昱最后的底线了,但皇帝还是怕大司马不买单,所以他学习刘备白帝城托孤,亲笔在诏书里,加了一句话:“少子可辅则辅,如不可辅,则君自为之!”

  做皇帝做到这种地步,也是够窝囊的。自个儿最后的底线都亮出来了,还怕大臣不买单,只好对大臣说,如果我儿子实在不行,你自个儿做皇帝吧!

  待中王坦之接到皇帝的诏书,略一阅读,即当作皇帝之面,把这道卖国的诏书给撕了!

  皇帝司马昱看到王坦之行为如此狂悖,大惊!他略压着自个儿的火气说:“天下是天人人之天下,谁做皇帝还不是一样?”

  王坦之所以手撕诏书,确实是为了皇家利益。但不管你什么理由,敢当做皇帝的面,把皇帝的诏书给撕了,他这个晋臣也确实当得风流快活。如果这家伙生在明清之际,就是他的本意再好一百倍,他敢当作朱元璋的面,撕皇帝的圣旨看看?

  借王坦子十个胆子也不敢!所以王坦之撕圣旨的“风流”,非东晋王朝的独特政治环境养不成也!

  撕了圣旨,王坦之还理直气壮地责备皇帝,他说:“当今之天下,非陛下一人之天,还是宣帝、元帝(东晋王朝开国皇帝)之天下,陛下怎么能随意托付给恒温?”

  皇帝司马昱这时清醒过来,东晋王朝是司马家族许多人抛头颅、洒热血才创下这份产业,现在自个儿却下旨让大司马恒温自取,这话有客气的成份在内,可大司马恒温是什么人?他可能把皇帝的客气,当作是自个儿的福气!说不定接到诏书后,还没有等到皇帝咽气,恒温就可能大张旗鼓地准备登基称帝!

  想到此处,司马昱吓出了一身虚汗,他十分感激王坦之撕了圣旨!于是请王坦之重新拟了第六道圣旨:“家事国事,一禀大司马处置,依汉武候,本朝王公故事。”圣旨一下,还没有等圣旨送出去,皇帝就驾崩了!

  皇帝一死,朝臣们都乱了方寸,按晋室传统,皇帝崩,太子继位,是顺其自然的事儿。但大伙肚知心明,皇帝司马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大司马恒温最想干的是什么事儿,所以谁都不敢倡议,让太子昌明继位。有人说,还是等到大司马回朝后再行决定!

  尚书王彪又一次挺身而出,他说:“天子崩,太子立,顺理成章之事,大司马也不会有什么异议!”

  众大臣见尚书王彪说话了,天塌下来,由王彪顶着。所以纷纷同意太子昌明继皇帝之位。

  此时,大司马恒温,还在姑苏苦巴巴地等皇帝司马昱会禅位于己。

  在咱中国历史上皇帝的位置,可以抢过来,可以夺过来,也可以骗过来、哄过来,没有听说过谁能等过来!

  数天之后,健康传来老皇帝驾崩,新帝继位的消息。老皇帝死了,新皇帝继位,居然没有恒温这位、东晋王朝第一号权臣的什么事儿!

  恒温知道后,是十二分愤怒、十二分失望!他对弟弟恒冲说:“皇帝死了,居然只是让我依武候、王公故事!”愤然之心,溢于言表。

  对于恒温来说,生米又一次被人煮成熟饭。他所以没有能做成皇帝,用李宗吾老先生的理论,是厚黑功夫还没有练到家。有作皇帝之胆,作皇帝之心,但他没有作皇帝的厚脸皮。乃至自个儿称帝的梦想,一破再破!

  先是自己火中取粟,半路杀出了一个司马昱,让司马昱白捡了一个大便宜。而司马昱这小子得了便宜不卖乖,他自个儿做了皇帝后,没有把皇位传给恒温,却让他儿子接着干!所以恒温做皇帝的梦想彻底破碎了!而这个继位的皇帝,就是最后断送晋祚的昌明皇帝。

  七、中国历史上的黑人皇后

  据《晋书》记载:司马昌明的父亲司马昱,初为会稽王时,育有五子:司马道生、司马俞生、司马朱生、司马郁、司马天流。

  司马道生、俞生母亲王王妃犯了重罪,子因母罪,道生、俞生被幽禁而死。司马朱生、司马郁、司马天流皆英年早逝。

  公元361 年,晋升平五年。司马昱所有的老婆,“皆绝孕将十年。”(《晋书》)此时司马昱已四十二岁,身体的各个器官都不如从前,特别是他的肾功能,严重下降。史书里没有好意思直说,当时的司马昱所以无后,不光是老婆们有问题,司马昱自个儿也有问题。否则,他好歹还是东晋王朝一王爷,王宫里明媒正取的老婆不能怀孕,皇帝可以给自个找三千佳丽,他这位王爷,估计给自己纳十个太太、二十个妾、三十个二奶,没有人敢说三道四,直到找出,能替自个儿生出接班人的那个女人为止!

  但司马昱想尽了各种法子,和家里许多女人好了,也享用了左右献上来了许多女人,但谁都没有能给司马家族再添一个男丁。古人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司马昱想儿子,都快想疯了!

  此时,有一谋臣向司马昱推荐了一位相士,据说这个相士眼睛有B 超、CT的功能,只要女人从他眼前一过,他就能看清女人能不能生孩子,能生出什么性别的孩子。

  司马昱交给相士一项光荣的、也是艰巨的任务,在司马昱的王府里,给司马昱找出一个能给司马昱生儿子的女人!

  而且,只要这个女人能给司马昱生儿子,不管这个女子出身贵贱、相貌美丑,从事什么工作,王爷司马昱都会和这位女子结婚。世上有病急乱求医者,司马昱是没有儿子,乱追女人!

  相士走遍了王府所有角落,察看了司马昱所有的老婆:有的人已经人老珠黄,有的人已经是半老徐娘,也有人还是窈窕淑女。各种各样的女人看了不少,就是没有看到能给王爷生儿子的女人。

  在《晋书》这部正史里,有人也替司马昱叹息:“诸姬绝孕十年,王爷使善者视,非其人也!”

  在相士眼里,没有一个女人,能帮王爷完成传宗接代的大任!

  堂堂晋王朝一王爷,居然找不到一个能替他生儿子的女子?只要王爷司马昱的肾不是坏到没有一点功能,从理论上讲,四十多岁的男人,还是有许多生孩子的机会。

  司马昱没有死心,令相士继续寻找。相士开始折腾起来,他把王府里所有的女人,如扫地的女人,端茶送水的女人,干旱粗活的女人,象咱中国人搞计划生育一样,王府里,只要在婚育线范围内的所有女人,都集中起来,排成队,让相士过目。结果,相士终于发现了一名女子:李陵容。

  这个李陵容出生极贫贱,她居然不知道自己是哪儿人,不知道自个儿父母是谁!从她记事起,就卖入王府,在王府里从事纺织工作。

  长大成人后,李陵容身上有几天咱中国人没有的特征:一,皮肤黝黑;二,个子特高;二,头发卷曲。

  相士相中李陵容之后,王府里有年长的佣仆告诉相士:“此女是昆山奴。”《晋书》。

  何谓昆仑奴?

  许多中国人对这个名词比较陌生。两年前陈凯歌先生拍摄电影《无极》,许多人都会记得电影里有一个,跑得和光一样快的奴隶昆仑,就是昆仑奴。不过这个跑得和光一样快的奴隶没有李陵容的特征。身体是我们中国人的身体,皮肤也是咱黄种人的皮肤。头发也是咱亚洲特色,黑而直。但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昆仑奴是什么样子?

  据《唐书》南蛮列传一百四七纪记载:自林邑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另在《隋书》列传四十七记载:林邑古国,其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俗皆徒跣以幅布缠身。林邑国,宋称为占腊。又各真腊,即现柬埔寨地区。

  按《唐书》说法,昆仑奴应来自林邑以南。史书所说的林邑以南,有现在的印度,中东,及更南的黑非洲。结合李陵容高长的身材,黝黑的皮肤、卷曲的头发。李陵容的生长特征,不象现在的印度人,也不象现在的阿位伯人,到有点类似于非洲人的特征。

  据世界近代历史记载,西方人大规模地贩卖黑奴,是近五六百年内的事儿。如果昆仑奴李陵容,(或她的父母及祖先)是来自林邑更南的非洲,她非洲人的身份得到确实,苦难的黑非洲,一千余年之前,就有许多黑人,被贩卖到中国。他们、她们到了中国之后,有了一个新名称:昆仑奴。

  相对于当时许许多多昆仑奴来说,李陵容太幸运了,她后来成了咱中国人东晋王朝的皇后。她要比眼下正在竞选选美国总统的非洲裔黑人奥巴马,要早上千年,成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李陵容做皇后时,还帮东晋王朝打理过几天国政,东晋王朝的皇后,按行政级别,应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级别。)

  另外,在咱中国正史《资治通鉴》里,司马光老先生,对李陵容的身份,也不能确定,只是记载,王府里的仆人“谓之昆仑奴。”身材“黑而长。”

  对于相士给自个儿找一个昆仑奴老婆,司马昱看着浑身起了鸡皮疙瘩。其实,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看,李陵容头发卷曲,身材高挑健壮,应另有一翻味道。可司马昱是堂堂东晋王朝的王爷,和一个昆仑奴结婚,在公元一千多年前的中国,简直是匪夷所思!

  但相士肯定地说,李陵容会给司马昱生一个儿子。为了儿子,王爷司马昱没有好意思太声张,不声不响地把李陵容,接到一精致的房子里,闭着眼睛和李陵容,把洞房花烛的那些事给做了。

  然后很长时间,司马昱都没有碰到李陵容一个手指头。而此时,据《健康实录》记载:在东晋王朝的朝臣之间,流传了一个谶言:“晋祚尽昌明。”

  司马昱也听到这则谶言了,但他把这则谶言当做谣言。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时候,许多谶言,在实现之前,与谣言没有什么区别。但谣言是石头,而谶言则是隐匿在谣言的黄金。

  司马昱听到这则谶言了,但他刚开始把这则谶言当做是谣言,一笑置之。就当时司马昱在晋王朝的政治地位,他也没有法子去追究这则谶言,或者说谣言的出处与真假,当时皇帝都没有多大权力,又何况司马昱只是区区一王爷?

  在司马昱找出黑人老婆之后不久,他被任命东晋王朝的丞相。司马昱只是与黑人新娘李陵容同房一次,做了国家总理之后,他日理万机,差点儿把自己有一个黑人新娘的事儿给忘了。但李陵容的肚子却没有空闲,与王爷司马昱结婚的那天晚上,王爷播种了一次,李陵容居然有了,肚子一天天地大了起来!

  因为李陵容昆仑奴的身份,王府里谁都没有把李陵容怀孕当回事儿。而这昆仑奴李陵容也争气,她身体健康,吃得好,睡得香。和王爷结婚之后,生活要比在王府的织纺里好多了。作为一个有昆仑奴烙印的女人,她对自个儿能嫁给王爷这样的贵人太满意了!所以从怀孕,到把孩子生下来,李陵容都没有过分声张。也许若干年的奴隶生活,让她早就习惯了沉默。

  而她生下的儿子,就是后来的皇帝司马昌明,昆仑奴李陵容生孩子时,正值东方黎明之际,所以随口就给孩子起了一小名:昌明。

  昆仑奴李陵容给王爷生下一个男孩子的消息, 很快就传到司马昱耳朵里, 王爷此时很可能不是在王府, 听到自己终于有后的消息, 他特别高兴!但听到李陵容给儿子取名:昌明,他心里一惊。司马昱想起了此时朝臣之间流传的一个谶言:晋祚尽昌明!

  据《健康实录》记载,司马昱听到他儿子被李陵容取名昌明之后,他默然落泪,心想难道天意如此?!

  但总不能因为这句还没有实现的谶言,就把自个儿唯一的儿子掐死吧!

  更何况谶言这个东西,神秘的很,也神奇得很。当时许多晋人是听说过“晋祚尽昌明”这句话,但谶言里的昌明,难道就是司马昱的唯一的儿子?

  司马昱也不能肯定。因为此时东晋王朝的皇帝是晋哀帝司马丕,晋祚之兴衰,与司马昱的黑人老婆刚生下的儿子,好象没有多大的关联!

  司马昱想通之后,不是主动去看看自个儿产后的老婆,看看他的黑人老婆产后身体虚不虚,看看左右人照顾得好不好,而是命仆从把孩子抱过来。司马昱发现这个孩子,除了肤色黑了点,身体健康硕壮,司马昱的心放了大半。

  公元371 年,大司马恒温污蔑当时的皇帝司马奕是同性恋,废了皇帝。朝臣以丞相司马昱皇家血统纯正,推荐司马昱为帝。其时司马昱已经52岁,称帝仅一年时间,公元372 年,崩。司马昱唯一的儿子司马昱(其时已经被立为太子)继位,李陵容母因子贵,被封为皇太后。有一句名言说,男人征服世界,女人是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把这句名言用在咱中国东晋王朝,变成了昆仑奴李陵容,通过征服皇帝司马昱,征服东晋王朝一次。如果李陵容这个昆仑奴真是来自遥远的黑非洲,则历史又会变成,黑非洲用通他的非洲儿女——李陵容,不知不觉之中,征服了咱中国一次(玩笑),李陵容很可能就是中国历史上,有黑人血统的皇太后!

  八、距灭亡还有五十米

  东晋宁康元年,大司马恒温带兵入朝。

  王朝首都建康城内,人情恟恟。有人传言说,大司马恒温此来前来,就不想回姑苏了,他是来取小皇帝而代之。

  也有传言说,大司马恒温入朝,目的就是想要诛杀,擅自拥立司马昌明的朝臣。许多人都以为,多灾多难的健康,这一次又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家破人亡,有多少人会人头落地了!

  小皇帝司马昌明此时才十一岁,他一点主意也拿不出来。大司马恒温非召而朝,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他来健康,不知道又会搞出什么事来。

  恒温此来,会干些什么?

  杀人,有可能,恒温对于朝臣们,立皇帝这么大的事儿,都不和自己这个王朝一号权臣商量,相当生气!大司马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搞兵变?

  更有可能,恒温之心,路人皆知,他做梦都想作皇帝。而恒温撑控的十余万私人武装,是整个东晋王朝最有战斗力、最精锐的部队。恒温如果真是铁了心想搞政变,东晋王朝谁能阻挡?

  所以,自从听说大司马恒带兵入京的消息,从皇帝到朝臣,都有一咱大祸临头的感觉!

  在所有不安的人群之中,尚书仆射王彪特感不安。恒温此来如果真要杀人放火,王彪会是第一个被砍头的朝臣。因是他力昌小皇帝继位,他是出于违护皇家利益,站在当时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口直心快地说了:“天子崩,太子当立!”

  恒温此次带兵入朝,有一大半是冲着他王彪来的。恒温真要取小皇帝而代之,能有王彪的好果子吃吗?

  但发昏当不了死,与其坐而待毙,不如主动出击。所以尚书王彪找到吏部尚书谢安,待中王坦之,协商如何处理晋王朝眼下的困局。最后三人商定,由吏部尚书谢安,待中王坦之借小皇帝慰问大司马的名义,到首都健康之东的一个小镇新亭,一探恒温虚实。

  谢安何许人也?

  晋王朝是一个狂士谢灵运,曾口出狂言说:“天下之才十分,曹子建独得八斗,吾得一斗,天下之人共得一斗!”

  曹子建乃健安七子之一,魏武帝曹操的儿子。谢灵运以吹曹子建之名,行抬高自己之实。对于当时的谢灵运而言,曹子建抬得再高,也是古人,实则谢灵运是认为,他谢灵运一个,就可雄视天下。但凭心而论,魏之风流,子建大哥不能得其八,也能得其三五。而晋之风流,能以一人而雄视天下者,绝对不是谢灵运,而是他的本家谢安!

  东晋之世,皇室衰败,权臣跌出,谢安出自当世旺族。但其无出世之志,朝庭多次征召,谢安都无意仕途。这一点他与本家谢灵运一样,志在山水之间。但与谢灵运不同的是,谢灵运是形在山水,有志存朝堂之心,而谢安是心在山水之中!

  在谢安年轻时,就名动天下。当世有许多人提出一个著名的口号:安石不出,奈天下苍生何?

  晋王朝许多人是出自内心在认为,谢安是治世能臣,当时晋朝人民最后的大救星!

  谢安、王坦之手捧小皇帝的诏书,急至新亭,迎接大司马恒温。

  他们到达新亭时,才发现小小的新亭,早就被大司马恒温的先头部队占领了,新亭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士兵们个个精壮威武,刀枪铛亮,文人学子如王坦之者,他那见过这种阵势?

  此时,他手撕皇帝圣旨的勇敢没有。两只腿肚子犹如古琴上,被拨动了的两根琴弦一样颤动。《资治通鉴》如实地记载了,他风流地撕了皇帝司马昱圣旨的事儿,也忠实地记载了,他与谢安去“慰问”大司马恒温时:“甚惧!”

  而谢安看到王坦之的熊样,反过来鼓励他说:“晋祚之存亡,决于此行,请王待中振作精神!”

  当时东晋王朝的军事权、重大人事权、国家行政权都撑控在恒温手里。恒温是东晋王朝实际上的三军总司令、军委主席,如果愿意的话,他还可以是国家绝对撑握实权的国家总理。

  晋王朝的军队,包括守卫首都健康的军队,敢不忠于皇帝,但必忠于大司马!恒温此次汹汹而来,谁都知道,晋王朝距离灭亡,最多只剩五十米!

  王坦之所以“甚惧”,因为他知道,自个儿和仆射王彪是恒温最痛恨的两位朝臣。大司马如果要杀人立威,他第一个是要王彪的脑袋,第二个就是自个儿。

  吏部尚书谢安的话,王坦之心里当然明析,他们现在是东晋王朝最后的两根主心骨,他们两位如果撑不住了,东晋王朝的灭亡,对于大司马恒温来说,只是一道命令那样简单。说得魏晋风流一点,是大司马恒温弹指一挥之间的事儿。

  九、是真名士自风流。

  大司马恒温终于到达新亭,东晋王朝所属官员,包括谢安,王坦之等人,一个一个拜于道侧。

  恒温此来,真是想给晋王朝好看,他下令在每一位朝臣之后,都站了一个杀气腾腾的武士。只要大司马一声令下,这些如狼似虎的军人,会把王坦之、谢安他们连肉带骨都活吞下去!

  虽然谢安私下明里,都鼓励坦之先生N 遍了,但王坦之还是吓得偏体出虚汗。到朝见恒温时,看见大司马恒温铁青着脸,坦之先生吓得快尿裤子了!他真的很后悔当初自个儿勇敢地、撕了皇帝的圣旨。据《资治通鉴》王坦之此时连手版都拿倒了!

  谢安则是中规中矩地给大司马恒温行了拜见之礼,然后从容就坐。坐定之后,谢安扫视恒温的卫队、给恒温临时搭建的大帐。隐隐可以看到,在帘幕后面,埋伏了许多军士。恒温的本意是:先与皇帝的使者,谢安、王坦之等人,就皇位一事,进行严正交涉,如偶有言语不合,达不到自个儿目的,先杀两个朝臣,向皇室示威。

  谢安通察恒温意图,他与大司马恒温是老熟人,大司马恒温对谢安之品性相当欣赏。谢安用半开玩笑的口吻,对恒温说:“谢安听说,有道的诸候,都是把人分安于四邻,明公怎么把人,都藏于幕后?”

  大司马恒温原本有一肚子的杀气与愤怒,谢安如此轻松一说,恒温崩紧的神经倒有所松懈。他哈哈一笑,对谢安说:“不能不如此啊!”《资治通鉴》“不能不为之也”。

  说完,恒温手一挥,命令幕后的军士,全部撤离。

  大司马恒温的本意,是想恐吓谢安他们。但他们的游戏还没有开始,就让谢安戳穿了,恒温没有了用这种法子,玩游戏的激情,所以让军士们撤出大账。

  随后,东晋王朝两位最优秀的政治家,就国家当前的形势,老皇帝的去世,民间的种种传言等话题,展开了有一句,没有句,斗智、斗勇的交流。表面上,谢安镇定自若、言语得体、谈定诚实,而实际他的大脑在飞快的运转。他必须摸清大司马恒温此来的真实意图是什么?所以他边与大司马恒温笑语连连地交谈,边用眼角的余光,扫视恒温左右的随从。

  大司马恒温是从心底里喜欢与敬重谢安这个真名士。作皇帝是恒温做梦都在想做的事儿,为此他说:“人不能流芳百世,不如遗臭万年。”按恒温发出的狠话,为了做皇帝,他可以什么名声都不要,不惜身后,留下骂名。

  但恒司马的心太软了。晋王朝派出谢安这样的风流君子,作为与恒温谈判的对手。谢安变成了恒温称帝的第一道绊脚石。

  恒温想对谢安下手,必须跨越两道坎儿:一,谢安得体的言语,让恒温找不到下手的理由。二,恒温跨不过自己这道坎儿,他对谢安,是真下不得辣手!

  大司马喑命参军郗超,藏在幕后,听自个儿与谢安拉家常话。

  据《晋书》里说,谢安有一口号正宗的晋朝普通话,且嗓音浑厚、低沉,因为有点鼻炎,所以从鼻腔里发出声音时,更具有男性特有的磁质。

  当时国家没有电台,如果有,凭谢安低沉、浑厚、充满自信的嗓音,他即便作不了朝臣,还可以到国家电视台的做主持人。再不或做动物世界这类节目的解说人,称职程度绝对不亚于赵忠祥!

  大司马恒温与谢安交谈的相当愉快,愉快得忘了时间,忘他自个儿此次来朝,是什么的!

  此时突然来一阵好风,此风吹出了一中国语言学上,一个十分著名的词汇:入幕之宾。

  参军郗超正藏在幕布之后,风吹帘动,谢安看到了老熟悉人郗超,他哈哈一笑:“郗参军可真会做工作啊,把工作做到幕后去了!你可是大司马的入幕之宾啊!”

  入幕之宾这个成语,就是谢安即兴之作。意指特别受信任的谋士、门客。

  当时郗超肯定相当不好意思,他从幕后跑出来,跟大司马恒见了一个礼,然后又和谢安打了一个招呼。

  看到郗超从幕布后跑出来,大司马恒温自个儿到也有几分尴尬。

  一开始,大司马恒温对谢安他们的到来,做了两手准备:

  一、武准备。在幕布之后,埋伏了许多士兵,结果没有只几分钟,就让谢安给看出来了,所以他没有了把游戏玩下去的激情。

  二、文准备。让恒温最信任的谋臣,躲藏在幕布之后,参谋谢安与自个儿的交流。结果也没有一会儿,郗超让风给揭穿了。

  后来的东晋王朝还能延续数十年,需要谢谢有两位功臣:一,谢谢谢安。(这话说来有点涩口,各位将就)二、谢谢揭开幕布的风,这风对于晋王朝来说,来得太及时,太重要了!

  此时恒温老了,已经62岁。

  他这一辈子为晋王朝鞍前马后,平南扫北,立了许多大功,有一些还是不世之功,例如,他帮东晋王朝收复的西蜀,帮东晋王朝收复了故都洛阳。让东晋王朝的国土面识、人口,在十余年时间里,翻了一翻!

  对于当时的晋王朝, 恒温绝对是一能臣、功臣,如果有机会让东晋王朝的许多人出来投票选择,谁来做皇帝,有许多人会投恒温一票!

  但恒温不幸,他碰到的是谢安这样的忠臣,一个绝对不亚于恒温的晋朝忠臣!

  可以这样说,是谢安的谈定自若、文化风流、人格魅力,及谢安对晋王朝的忠诚,让恒温想做皇帝的梦想,动摇了。

  大司马恒温也是一性情中人。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特喜欢的一首诗,就是恒温的抒情即兴之作。

  事情是这样的,公元369 年,恒温第三次北伐,途经他最初出仕做官的金城时,看到三十多年之前,由他亲手种下的一棵小树,已经长成需人合抱的参天大树。恒温诗人之情油然而生,对着三十余年之前的树,伤感地唱和出了一句绝唱:

  昔日种柳,依依汉南;

  今看摇落,凄怆江潭;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毛泽东的晚年,特喜欢这首诗。让我们这些俗人,也来读读这首诗句,至少一下子,想不出来,这首诗的作者,还说了另一句名言:人如不能流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

  人就是如此矛盾地有机地统一起来:善良的时候,可以是天使,可以是上帝;作恶的时候,就会变成魔鬼!

  好在谢安的出现,激发了大司马恒人性中善良的一面。也许他想,如果他做皇帝,得不到象谢安这样高品位的文化人的支持,这样的皇帝还不如不做!

  最后,大司马恒温又一次伤心失望地回到姑苏。这一次他的皇帝梦想真的破灭了。但在恒温皇帝梦想破灭之后,我们这些后来人,却看到了一个有人格底线的恒温,也看到了一个能激发人格性情的真名士谢安!

  东晋王朝从谢安那儿得到了王朝维持的力量,我们这些后来人,却是从谢安那儿看到了人类文化品性的力量!

  公元383 年,东晋太元八年七月,也是这个谢安,带领他的子弟兵,在淮河支流肥水一带,以区区五万人击破了秦王苻坚南下的百万之众。创了世界军事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战争案例!

  谢安一个人,就救了东晋王朝两次!

               晋祚尽昌明

  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位特幸运的皇帝,他们碰到的是中国历史最优秀辅臣:一、刘阿斗陛下之于诸葛武候;二、司马昌明陛下之于谢安。

  在咱中国人之中,没有多少人不佩服诸葛亮的,就是连眼光奇毒的鲁迅先生,他也只是指出诸葛亮的一个缺点:多智而近妖!

  如果不考虑到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我会从这句话了嗅出醋味儿。

  可多智慧、多能力、品行贤良方正的诸葛先生,居然还是扶不起刘阿斗陛下,最后只能说明,刘阿斗陛下真是一团烂泥巴。

  而谢安,前文中已经说过,他是一位集东晋王朝之风流于一身的风流之王。司马昌明刚继位之初,谢安与大司马恒温斗智斗勇,最后在恒温的虎口之下,保住了晋室余脉!

  前秦皇帝苻坚率百万铁蹄南下,谢安再一次出手挽救距灭亡只有“五米”东晋王朝,为国家保得一时之安。

  可这位司马昌明陛下,是蜀汉刘阿斗二世。谢安之世,据《晋书》里说,尚有“人主之器。”可谢安一死,没有多长时间,就开始沉溺酒色之中。

  老杜为武候诸葛亮写诗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老杜这两句话,用于东晋名臣谢安身上,变成“出师已捷身后死,也使英雄泪满襟。”

  司马昌明也开始向他祖辈一样,开始迷恋酒和女人。国家大事儿,全部交给他的另一个亲弟弟,黑人皇太后李陵容的另一个儿子,司马道子管理。

  这位道子亲王,是一个很有政治头脑,但也是一位有许多人格上缺失的王爷。比如他也好酒、好女人,而且特别喜欢物质享受。

  谢安去世之后,由他出撑国家大权,他最喜欢做的事儿,就是和哥哥司马昌明两人,天天在皇宫里开快乐派对。

  而且道子亲王还特别信仰佛教,他主政之后,在首都建康造了许多座佛寺。唐诗里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能有一大半是道子王爷的功绩。

  另外道子王爷不光喜欢给菩萨们盖寺庙,他更喜欢给自个儿盖房子。他在自己的家里造了许多的亭台楼阁,大面积的人工湖,还有相当高度的假山。历史学家评价他们家的工程说“花费甚巨。”

  道子王爷自个儿也有点不好意思,所以他对左右说,如果皇帝问起,千万不能说咱们家的山是造出来的,说是天然长出来的。

  结果,有一次皇帝真来了,看到他们家的山山水水,没有问山是从哪里来的,而直接批评道子说:“修饰过了点。”

  世界巨富比尔- 盖次家里的养鱼池,比咱们许多地方的公共游泳池还大,但他是花自个钱,所以没有多多少人会对盖次说三说四。

  但道子王爷是靠他批条子、卖人事、卖官位等过程,贪腐过来的钱。按国家公园的模式,装潢他们家。皇帝居然只是给了他一个口头批评。这国家的公平、公正、和谐出现了,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大问题。

  有一个当时十分著名,但现在许多人都忘了他名字的时评家说:“不整道子,亡国;整道子,亡晋室!”

  皇帝是不可能听这句话的,或者说他听到这句话,不会去思考这句话产生的社会背景,反思王国执政的得与失。更有可能加强言论控制,甚至搞点文字狱!

  后来,道子王爷骗皇帝哥骗得太过火了,皇帝想把他撤了,黑人皇太后把哥儿两找来,给他讲了许多人伦道理。可能有“兄弟同心,其利断金”这类话。也可能李太后拿出一根筷子,和一把筷子,向他们影示筷子们的团结精神。

  一出皇太后的宫门,哥儿俩又好上了。哥哥对弟弟有了一些宽容,弟弟对哥哥也多了许多真诚,毕竟,他们是从同一个子宫里出世,而利益上又是合穿了一打三角裤的伙伴。有什么理由不把团结进行到底?

  东晋太康二十年,司马昌明称帝二十周年。也正好是司马昌明先生三十整周岁。道子王爷又给皇帝准备了一个生日大派对。

  众多的朝臣,吃得好、玩得好、也说得好。派对一直从早晨开到黄昏。按皇帝的生活习惯,估计每每到黄昏,他精彩的一天才刚刚开始。所以所有参加生日派对的臣子、王爷、宗亲。越玩越快乐!

  这时,天空却显现一灵奇之事,原体平静如往日的夜空突然明亮,一颗巨大的流星出现在西北方向的天空里,特别地耀眼!

  怎么回事儿?

  皇帝的身边什么时候,什么人才都有,立马有王朝的天文学家上报说,这颗星就是传说中的扫把星!

  扫把星是灾星,据说这颗星出现时,看到它的人,不管是谁,不管涉及到尘世的什么人,都会有灾难。

  国王看到它,国王倒霉,轻则死家人,重一点可能是自个儿,或者自个儿的王朝;小民看到他,很可能会家破人亡。

  现在居然让昌明皇帝,当作这么多大臣的面看到扫把星,这星星也太不给皇帝面子了!皇帝到也从容,他从手边拿起一杯酒,很有魏晋风范地对星星说:“星星啊,星星,咱们碰到面就是朋友,今劝你一怀酒,联问你,世间可有万年王朝,万年的天子?!”《资治通鉴》“有长星见天须女,帝心恶之,于华林园举酒祝之:长星,长星,劝汝一怀酒,自古何有万年天子邪?”

  司马昌明这话,倒也说得实在。自古以来,哪里有万年的王朝,万年的天子?

  向使当初恒温强力而为,昌明皇帝的坟头早就年爬满了青苔!现在他已经做了二十年的皇帝,对于他来说,太满足了!

  只不过,用我们古代人独到的眼光分析,司马昌明这话茬儿里,好象能听到一点亡国之音!

  一个之后,昌明皇帝一次酗酒过度,和他的老婆开了一个让他致命的玩笑。

  他酒后,对自个儿最宠幸的老婆张贵人说:“对联好一点,以你的年龄,联早可以换人,让你下岗了!,如果表现不好,联明天就去找一个年轻靓妹子。”

  皇帝是酒后吐真言来着,但张贵人却听得十分伤心、愤怒!

  有人说爱情是自私的,这话在晋王朝的皇宫也是真理。张贵人被忌恨、愤怒迷了心窍,她命令几个亲信的宫女,把酒后的皇帝,以布蒙面,弑死了!然后重贿左右,一致对外说,皇帝暴毙!

  昌明帝酒后失言,祸从口出之后,又祸起萧墙之内。听到哥哥死亡的消息,道子王爷也正在半醉半醒之间,他居然没有任何怀疑,而是有点高兴地,把哥哥的丧事,当做他的喜事给办了。

  立马继位的是司马昌明有智障的儿子司马德宗。这位皇帝不但智障,而且是一个哑吧。历史书里说这位皇帝:“不惠,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

  他是晋王朝历史上第二位弱智皇帝。晋王朝的第一位弱智皇帝,是西晋孝惠帝司马衷,他公元290 年继皇帝之位,公元306 年去世,在位19年时间。

  晋王朝第二位弱智皇帝,公元396 年继皇帝之位,公元418 年,死于权臣刘裕之手。在位时间23年。

  晋王朝自公元265 年,由司马炎一手创建,到公元420 年灭亡,共存国156 年时间,其中有42年时间,近四分之一时间,王朝由两位弱智管理。有人说晋朝人物是如何如何风流,从这两位弱智皇帝的身上,可以得到一部分答案,晋朝人物之风流,是以皇帝的弱智勇或软弱,专制皇权退让为基础!

  皇帝司马昌明死于女人之手,皇位虽然传递到了他的儿子之手,他弱智的儿子,虽然也做了23年皇帝。但晋王朝的朝臣,没有哪一个,在弱智皇帝在位的二十三年之中,看到皇帝亲手拟过一道圣旨,说过一句话,所以实质,晋王朝的国祚,自司马昌明之世,就已经断了!

  “晋祚尽昌明”这句谶言,刚开始还是一个传说,但看晋王朝的发展历史,这则谶言也算是应了真!

                牛继马后

  一、《资治通鉴》柳谷口异象之谜。

  公元223 年,魏黄初四年,中国西北张掖地区柳谷口,出现了一桩奇事儿。先是老天好长时间不下雨,到黄初四年十一月,象发生天漏一样,张掖地区下了老花眼长时间的雨,许多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泥石流现象。

  下大雨了,在山区形成泥石流也正常的自然现象,柳谷口出现了大量的泥石流,把柳谷附近的村庄,淹没了好几个。

  历史书籍里没有记载,在这场大雨引起的泥石流现象中,死了多少人,张掖地区受到了多大损失。只是记载了一件特奇怪的事儿:从柳谷口的山项上,流下了许多的石头,这些石头都呈现不同的形状,有的类于马,有的类于牛,还有石头类于凤凰的形状。事后有地方官员到现场做了调查,从柳谷口流下来的石头之中,有七匹石马,一头石麒麟,一头石白虎,还有石牛,八卦,星图等。最奇怪的是,有一块石特象灵龟,在龟背上,居然出现了三个字:“大讨曹。”

  张掖地区管理官员,写了一份调查报告,把这件异象,向当时的魏国皇帝魏文帝曹丕作了汇报。文帝接到这份报告后,看到地方官奏章里说,张掖地区突现石凤凰,麒麟等物,所以想都没有想,把这件天降异象,当做国家祥瑞,所以下令诏书班布天下。(《资治通鉴- 魏纪五》张柳谷口水溢涌,宝石负图,状象灵龟,立于川西,有石马七、凤凰、麒麟、白虎、牺牛、璜块、八卦,列宿,慧星之象,又有文曰“大讨曹”。)

  皇帝虽然把柳谷口异象,当做祥瑞,班布天下。

  事后,张掖守令于绰,还是觉得此事有蹊跷。他找了一个机会,问巨鹿人张郅对于柳谷口异象的看法。张郅对于绰说:“祥瑞之事,多用于兆示未来,后天下兴衰从之。今汉亡已数年之久,魏早已得天下,这些祥瑞,难道是上天追补魏兴之物?窃以为,柳谷口之异象,是预兆当今之物事,是凶是吉,犹待将来应证!”

  张郅这话是什么意思?

  他认为柳谷口出现的异象,并不如皇帝诏示天下的诏书里所以为的,是象征魏代汉之祥瑞。因为张郅的理解,自古以来,上天绝对不可能放马后炮,等人间已经换了天地,或日月已经换了新天了,神们再追降一个祥瑞,给世人看。

  这位张半仙的理解,很有道理啊。其时已经是魏黄初四年,也就是汉王朝已经没了四年,老天怎么可能,再补一个什么祥瑞之事,给魏国的既得利益者们看?

  再者,石头上的“大讨曹”三字又如何解释?

  让我们从字面理解,是不是大家,大伙儿讨伐曹氏家族?

  对于当时政府来说,整个一反动标语?

  因为是老天从天而降的,全魏国没有一个人这样想?

  也许其时,魏刚代汉,才四年时间,魏国万里长征,才刚刚喊跨出一两步,用一个成语说,是方兴未艾。大伙儿只看到凤凰、麒麟了,对于石头上的三字,没有多想,也不想多想。张半仙道出了天机,这件异象,不是老天追祥魏代汉兴之事,而是兆示现在的魏国政府,可能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魏国皇家来说,可能是灾难,但对于被兆示的某个人,某个家族来说,这个异象才是一个祥瑞。

  但这个祥瑞真正的意思是什么?

  张半仙只说准了一半,《资治通鉴》里也承认了。还有一半,在《建康实录》里说了。据《建康实录》里说,柳谷口出现的许多石质动物中,还有一奇异现象,就是“牛继马后”出现,在泥石流的现场,有七匹石马,之后才出现了石质牺牛。

  有自命通天道、可能比张半仙还牛的当世高人说:柳谷口异象其实是上天向当世中国人,兆示了一个谶言:牛继马后。

  这次异象,后来被一些世外高人,编写在《玄古图》这部书里,《玄石图》这部书就是这么认为,异象隐藏了一个神秘的谶言:牛继马后。

  跳出中国现有的历史记载不谈,让我们这些现代人,再一次面对柳谷口异象。

  天下大雨了,从柳谷口的山谷里,涌出许多大大小小的石头。让我们所有人都会奇怪的是,这些石头,居然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状,有的象马,有的牺牛,还有的象传说中国凤凰,麒麟,最为奇怪的是,有一些石头上,还存在和天上的星序相通的图形,在一块象乌龟的大石头上,还刻了怎中国汉字:大讨曹。

  按我们现代人处理此类事件的模式,第一想到,会不会是人类所为?

  某个吃饱饭没事做的家伙,趁天下大雨,跑到柳谷口的山里,先凿出了许多块石头,再凿出许多动物的形状。并在某个石头上写了三个字,然后让水从山上流下来。

  如果是一个现代人,想做到这些事情,有点难度,但总是可以做到。

  可柳谷口事件,是一千五六百年之前的古代。其是,象凿石头用的钢质铁器,还没有普及,另想凿出许多种动物的形状,包括天象图,八卦图,需要:

  一、这位古人需要撑握较高的石工雕刻。

  二、这位古人,还需有一点五行八卦知识,天象知识。

  三、他要用充足的进间,因为雕刻这么多的石像,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四,他需要特好的运气,因为他的雕刻,被许多人解读为一个神秘的谶言,最后居然阴差阳错地应验了!

  这最后一点,让许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史学大师司马光等人,把这件奇异之事,收到了《资治通鉴》这部较严谨的正史里,笔者也没有答案,只是如实地纪录下来。供聪明人参考。

  二、司马马懿眼里的柳谷口异象。

  柳谷口异象被皇帝当做是很代汉之祥瑞,班布于天下。所以全魏国臣民,都知道公元223 年,黄初四年,在张掖柳谷口发生的这件灵异事件。

  但对于这件灵异事件的理解,却是各人有各人的理解。魏王朝的权臣司马懿和巨鹿人张郅理解一样:

  一、他认为这件灵异事件,绝对不是上天向世人兆示,魏代汉之祥瑞。

  二、他也看出“牛继马后”谶言的端倪。

  和其它通晓天机者不一样,司马懿知道自个儿是异象里的主角“马”。“大讨曹”的三个字,在他的脑海里,很可能就是我们对字面最直接的理解。用我们现在很政治学里的话,曹氏家族,有一天完成了他们家族的历史使命后,会退出历史的舞台,甚至会走到民意的反面!所以“大(伙)讨(伐)曹”,再由司马家族取曹氏家族而代之的,按谶言理解,司马家族就是谶言里出现的“马”!

  对于司马懿这个人,我们许多人从《三国演义》里了解他的形想:有老狐狸式的智慧,待人处事,处理国家事务,包括军事指挥,极有手腕。即便聪明如诸葛亮这类人,与司马懿作战,也占不了什么便宜。而且司马懿对于国家最高权力,充满野心!

  当然小说演义,对人物的刻画也许过于夸张,但在《晋书- 宣帝纪》也记载:“魏武察帝有雄豪志,闻有狼顾相,欲验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顾,面正向后而身不动。又尝梦三马同食一槽,甚恶焉。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太子素与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于是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在魏武帝之世,魏武帝做了一个梦,梦见三马同槽,三匹马在一个槽里吃食。

  魏武帝也是一特多疑之人,如果说司马懿具备老狐狸的品质,则魏武帝就是老狐狸他祖宗!

  他把这个梦与司马懿平时的表现结合起来,很快发现,司马懿这个人不简单,有狼顾之相,(狼顾之相,在面相学上,叫做野心相)魏武帝叫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重点防范司马懿。

  司马懿也是一聪明人,靠着低三下四地,给魏武帝当马夫(刍牧)这些烂事儿,消除了氏父子对他的疑心。这一招叫做扮猪吃虎,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抓到姑苏时,也曾用过。所以这司马懿到有勾践之风范。

  当公元223 年柳谷口异象出现之后,司马懿对于自个儿的历史使命,有点意识了。他认为:自个儿的家族很可能要代替曹魏家族。但他也对“牛继马后”的谶言,也深信不疑。他也在想,会代替他们家的那头牛在什么地方?

  虽然牛继马后,是天命所至,但司马懿却有点不甘心。此时他还没有做皇帝,但他自命已经通察天意,自个儿家族代替曹应是早晚会发生的事儿,但自家马后,居然还有牛在等啊!

  在美国的科幻大片《魔鬼终结者》里,说未来人类的敌人,派对一机器人终结者,坐时空机器,进入未来人类领袖的童年,想通猎杀人类领袖的母亲,来达到消灭人类领袖的目的。

  司马懿读懂了柳谷口异象之后,他所做的和机器人终结者一样,他想找到未来可能代替他家族的“牛”根在哪儿?

  与机器人终结者相比,司马懿很有优势,他不需要花大力气,去找时空机器,他事先知道未来之事,他只需要在他的时代,寻找咱中国人未来领袖的老祖宗,然后结果领袖的祖宗。

  司马懿用他老奸巨猾的眼睛,象狼一样地搜索一切可能的对象。按谶言字面的理解,牛继马后,马是指司马懿。直接的对应法子,牛应是指姓牛的人。当时的魏王朝,哪一个姓牛的大臣,或会代司马家族?成为咱中国人后来的国家领袖?

  司马懿想了又想,分析了又分析,居然还真找到了一个大将军牛金。牛金这个人刚开始投靠魏武帝,后来跟着司马懿东征西讨,打了许多胜仗。比如蜀国名将马岱,就曾是牛金手下败将。而且更为关健的是,牛金为人不错,与手下将士相处得很容恰,在朝臣之间,口碑很好,民意支持率很高。如果姓牛的中,哪个人能取代他司马家族,司马懿认为,非牛金莫属。

  《晋书- 元帝纪》说:“初《玄石图》有‘牛继马后’,故宣帝( 司马懿) 深忌牛氏,遂为二榼,共一口,以贮酒焉,帝先饮佳者,而以毒酒鸩其将牛金。”

  这司马懿这个鸟人,够奸的,他为了毒杀牛金,专门发明阳阴酒壶,请牛金过来吃饭。阴阳酒壶只有一个出酒口,但学问全在这倒酒的功夫里,他先倒出没有毒的酒,再倒有毒的酒,毒死了牛金。这好人牛大叔,到死可能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三、牛在哪里?

  公元251 年, 司马懿死了, 他的儿子司马昭代替司马懿主魏国国政。

  司马家族,自司马懿开始,就想取魏而代之。但司马懿没有来得及实现自个儿野心,就死了。他儿子司马师,对于国家大权野心,是昭然若揭。只是可惜,公元255 年,司马师也死了,他和他的父亲司马懿一样,没有来得及实现自个儿的野心。司马师的弟司马昭,接过哥哥的班,做了魏王朝实际的控制者。

  这个司马昭,对于国家最高权力,更是渴望。所以当时社会流传了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随便到路边上找一个陌生人,基本上都知道司马昭想要干什么,会干什么!

  这里面可能有一点夸大与误会成份,因为自司马师公元255 年执魏国国政,他一直坚持到公元265 年,所以没有向皇位下手。由客观原因,魏王朝在当时老百姓心中,还是有比较高的民意支持率。用封建迷信一点的话说,魏家王朝,王气未衰。所以司马师只能尽心尽职地“帮助”魏国的皇帝管理国家。

  司马昭执政时,还与魏国皇帝闹了一点小别扭,公元260 年,当时的魏国皇帝曹髦,认为司马昭太不把皇家当回子事,所以他带了几十个左右随从,想诛杀司马昭,而反被司马昭的手下所杀。

  司马昭迫于舆论压力,把自个儿忠心的部下给杀了,然后又从曹氏家族里,找出一个孩子,“帮助”他再做皇帝,这一做,就做了七年。虽然大伙儿都说他的野心,路人皆知,但司马昭到死,都没有敢做皇帝。当然,他的权力比皇帝还大,是魏王朝实际的皇帝。不穿龙袍的皇帝。他是学习曹操来着,有许多人劝曹操做皇帝时,曹操说:“如果天命在我,我做周文王。”

  曹操这种说法是很有意思的,用我们现代人的话说:命里没有的东西,你莫强求,命里有的东西,你跑也跑不掉。这种唯心主义的思想,以我们现在人的眼光看来,到显示出,也咱中国古人的一种风范。

  魏武帝给司马懿他们带了一个好头,所以司马懿有做皇帝的机会,他不做,把机会留给儿子;而他儿子也有做皇帝的机会,他把机会留给弟弟司马昭。到司马昭之世,他们家族在魏国的势力更强大了,许多人都认为他会做皇帝,但他还是把机会留给儿子。

  曹氏家族里,只有魏武帝一个人想做周文王,而司马家族里,却出了三想做周文王的家族成员。把老曹家,与司马家拉到一起比,我们还是发现,司马家族里的人,还是一个蛮沉得住气的家族,是一个能做大事业,把事业做大的家族。

  司马炎执政时,他做皇帝的条件太成熟了,用忽悠人的话说:天将与之,不取反得其咎!

  所以他老爸司马昭还没有死时,司马炎喑示皇帝,封司马昭为晋王,老爸一死,司马炎又骗魏朝的皇帝拿出了禅位诏书。

  公元265 年,司马炎代表司马家族,终于称帝。这一年,距离张掖柳谷口异象42年。司马家族称帝之后,柳谷口异象的象征司马家族会兴起的第一个谶言实现了。用巨鹿人张郅理解,老天爷降符瑞,应不会放马后炮,但这马前炮放得时间也太长了,距离魏国灭亡,还有42年时间,就把象征司马家兴起的符瑞给放出来,对魏朝有仇恨的人,或者想看热闹的人,他们的心都要等恢了。

  特别是那个冤死鬼牛金,还让司马懿用一把阴阳壶给毒杀了,还不都是谶言惹的祸?!

  司马家是出头了,但按柳谷口谶言,马出来了,牛也不远了,这牛在什么地方?

  难道真让司马懿给猜对了,继马后之牛,就是牛金?

  如真是如此,这神仙以后,就不能到人间来混了,他原本把人世间的一些事,按排好了,但让某些人猜到天机,所以改变了神仙管理人间的计划。

  这神仙以后,当下岗到凡间来做人,而应把那些人本事通晓天机的人,提拔到天上去作神仙!

  还有点让人想不通的是,司马家族从司马懿开始,到孙子司马炎,个个好汉。如果司马家族每一代子孙,都是英雄好汉,这皇帝都让司马家族做好了,大伙应没有意见,何必换来换去?

  但柳谷口的谶言,却说要牛继马后,怎么样,才能让牛继马后?

  有一句话说,上帝要一个人灭亡,先让他疯狂。

  对于司马家族来说,上帝想要让司马家族从咱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就让司马家族,自从司马炎创建晋王朝之后,生出的接班人,变成呆子、弱智。

  牛继马后的谶言,就是从司马家族的第一个弱智皇帝,开始应谶。

  四、灭亡从一个弱智的皇帝开始

  公元265 年,司马炎废魏元帝受禅,开创晋王朝。历史记载,司马炎这个人“聪明神武,明达善断”,而且还有一个很时尚特征:“长发委地”,头发长到可以在地上拖来拖去。

  按当时地标准,这位晋世祖武皇帝,可是一帅呆了的美男子。这晋王朝的第一美男子,做了皇帝之后,“极意声色,嗜于宴乐”。为了给自已选用美女,于晋泰始九年诏令天下“禁嫁取”一年,让晋国所有的女人,留在家里,供他千挑万选。所以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倒下来,这家伙可是晋朝开国第一帝,如此荒淫不堪,晋王朝从源头上,就出了大问题,可想而知,晋王朝以后历史能好到那儿去?!

  晋泰始三年,司马炎生太子司马衷,后被立为太子。历代史学家们为尊者讳,称司马衷是“喑帝”。所谓喑,意指不聪明是也。而司马衷这位皇帝,又何止不聪明!他根本就是一个,智障儿,或者说弱智儿。司马衷的弱智,根子估计是在他老爸司马炎身上。司马炎称帝之后,天天开快乐派对,享乐过度,嗜酒过度,极可能是酒后乱性生下了晋惠帝司马衷。

  历史上与司马炎一样嗜酒的,还有李白,他生下了一个呆儿子伯禽。现代医学也证明,一个人婚前嗜酒,生下子女会智力受损。所以司马昭衷之弱智,根子是他老爸司马炎身上。

  司马衷被立为太子后,司马炎有点后悔,多次想废而另立。但司马衷的儿子司马遁,救了司马衷。历史记载,中国古人造宫室多为木结构,特易起火。晋王朝的宫廷也是“尝起火”。一次深夜,宫中又起了大火,司马炎想“登楼望之”。才五岁的司马遁却牵起他爷爷司马炎的手,向宫殿的角落里跑。司马炎十分奇怪,问之。司马遁回答说: “暮夜仓促,宜备非常,不可令照见人主。”

  这小子年纪轻轻,就有如此好的马屁功夫,有前途!

  故晋武帝司马炎奇之,他虽知太子不才,但认为孙子还不错,所以自此之后,再没有再想废太子另立。司马炎死后,司马衷顺利继承帝位。

  1 、家有恶妻。

  司马衷称帝后,立太子妃贾南凤为皇后。

  这个贾南凤,可是咱中国历史上,特著名的恶女人,她有三个特点:一、妒。是西晋王朝出了大名的醋坛子,而且狠毒无比、歹毒异常。《晋书》记载,贾南凤为太子妃时,“尝以妒,手杀数人,又以戟掷杀孕妾,子随刃坠!”

  曾亲手杀死好几个与司马衷相好的待妾,二奶。武帝司马炎大怒,替儿子想废了她。后经大臣反复说情,才赦免了她。

  2 、不孝。她做了皇后之后,就以谋反罪,废了她的婆婆杨皇后,并且诛杀杨后之母庞氏。

  诏书下达后,杨后持母嚎哭,上书向贾后称妾,“请全母命”。不许!

  3 、淫乱。贾南风自已是醋坛子,不能容忍皇帝司马衷泡妞,宠爱其他妃子。但她自已,却给司马衷戴了不知多少顶绿帽子。先是和太医程据等人私通,意犹不足,令手下载道上良家子弟入宫,淫欲无度。

  又恐漏泄奸情,所以多是先奸后杀。她是把男人当作手纸来用,用后即废!

  有名言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司马衷这位不是太成功男人背后,却站着一个母夜叉,能有晋王朝的好儿?

  2 、权臣乱政。

  司马炎称帝后,先由车骑将军杨骏持政。

  杨骏并无大能,上台之后,想媚于众大臣。他下令所有大臣,“普进爵一级,以求美望”。

  他想通过给大伙涨工资、提高行政待遇的法子,来获得朝臣支持。想法不错,但时机不对,方法不当。所以有大臣进言: “先帝刚刚驾崩,臣下就开始论功行赏,古之未有也!”

  杨骏不听,结果造成了爵位“通货彭胀”。因为杨骏本人“严碎专愎”,严只是他严于待人,说话罗唆,但却刚愎自用,自我感觉良好,不有多长时间,就“中外多恶之”。后来,以谋反罪,死于贾南凤之手。

  汝南王司马亮接替杨骏理政。司马亮上台后,也和杨骏一样,也想媚于大臣,取悦于众人,以诛杨骏之功为名,封赏一千余人。

  中丞傅咸说: “今封赏熏赫,自古以来,未有之,且无功而赏,今天下人,无不乐于国祸也。”利国良言,亮却不从。

  而司马亮才做了晋王朝两个月太宰,又被贾后“持帝作手诏”杀之后,右仆射王戎代之。

  王戎是一老官痞子,执晋朝大权后,“无所匡救,委事于僚属”,自已专事游历。

  更可笑可气的是,他自家有田园遍于天下,但生性贪吝。居说他家里有一棵好李树,怕人得李,所以每次食李后,必令人钻破李核,不欲令人得其种。

  此人主政,国事一烂再烂!

  元康九年,赵王司马伦等人诛杀贾南凤。司马伦主国政。

  《资治通鉴》里说司马伦此人“顽鄙无识”。诛杀贾南凤后,思谋篡立,想自个儿取代弱智皇帝。晋永宁元年,司马伦下手了,“夺帝玺绶”,自个儿作皇帝。

  还好,他给司马衷留了一条活路,称喑帝司马衷为太上皇,软禁在金塘城内。

  司马伦做皇帝后,也开始封官爵。但只封他的余党,他的三朋四友。但凡与他关系好的人,都升卿、将。连他家的许多佣仆,“亦如爵位”。

  官升多了,官服不够用,用来装饰官帽的貂尾也不够用了,结果有人就用狗尾代替。每次开朝会时,许多戴貂尾帽的,与戴狗尾帽的大臣们,掺杂在一起。当时有人说“貂不足,狗尾续”。

  司马伦还下令,所有原职人员,( 非新进人员) 都封为候。结果“候”们的候印都来不及铸造,有许多人得“候”之后,就用木板刻而代之,当世称这些人,为白板候。其实称“木板候”更为确切。

  司马伦只是做了几个月皇帝,又被成都王司马颖,齐武闵王司马冏等人起兵诛杀,他们重新迎立司马衷。

  武闵王司马冏主政。这个司马冏也不是什么好鸟,其人“骄奢攘权”,主政后,先为自已大治府第,“坏公私庐舍以百数”,而且“耽于宴乐,不事朝见,选举不均,嬖宠用事”。

  并且不容异已,杀害朝臣。大臣王豹因谗被杀,他临死之前说: “悬我目于大司马门,见兵攻齐也! ”

  两月后,司马冏被杀。成都王司马颖为承相。

  成都王司马颖主政后,也是没多长时间,就“骄奢用甚,嬖宠用事,中外失望之”。虽司马颖也“中外失望之”,但还不是他最大的失误,司马颖最大的、对于晋王朝来说也是最致命的失误,是起用匈奴人刘渊,封刘渊为冠军将军。此人创立后汉,他的继顾人刘聪灭了西晋王朝。

  司马衷这位弱智皇帝,在位17年。17年时间,他治下的晋王朝,就是被贾南凤,还有权臣们折腾着,折腾着,而他却是什么也不懂!

  3 、亡国、亡族的三次文化预言。

  一、郭钦上书。

  武帝之世,中国西北地区,已经变成原匈奴,鲜卑等族屯所。而且这些“杂胡”们,在中国西北地区,渐成气候,很可能变成中国将来的祸患。

  所以大臣郭钦上书司马昭炎。提出:“戎狄强犷,历古为患,今虽服之,若百年之后有风尘之警也”。

  他建议“渐迁内地杂胡于北方边地,峻四夷出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业,此国家万世之基业”。

  郭钦预言,国家百年之后可能有亡于胡人的危险,但武帝不听,当作耳边风吹了。

  二、董养之说。

  贾南凤下诏诛杀杨后之母,并废杨后为庶人。

  太学生董养拍案道: “每观国家赫书,谋逆大罪都可以赫免,更何况于自已的( 皇帝) 母亲? 人伦之情灭绝,天将乱矣! ”

  他以为,一个国家,国事靡烂到如此地步,不亡胡为? 用咱现代话翻译一下,这个国家,不亡没有天理了!

  三、陈留江的《徒戎论》。

  元康七年,太子洗马陈留江上《徒戎论》,他认为戎狄必将乱华,所以咱中国人得作准备。

  他说:“夫夷,蛮,戎,狄地在要荒,禹平九州后,居于西朔,但其性贪婪,且凶悍不仁,弱则敬服,强则侵叛,居于中国内地,非吾族类,其心必异! 现蕃育众盛,与中国之众同居一域,无障塞之险,故可能为祸滋蔓,以害不测。今宜徒界内诸胡,出还陇右,各附本种,反还归土,戎晋不杂,虽有寇暴,所害不广也! ”

  陈留江是惶惶大论,金玉之言,可朝廷里的大臣们,都忙着争权夺利里,他们哪有功夫坐下来,听陈先生说话?

  4 、弱智皇帝司马衷。

  司马衷是一典型的弱智儿,绝对不是疑似弱智儿。《资治通鉴》记载这位弱智皇帝的两则笑话:一、官蛤蟆,私蛤蟆。

  司马衷跑到华林园玩儿,突然听到华林园里有许多蛤蟆叫。他突发奇想,问左右: “这蛤蟆是在为官家叫,还是为私家叫? ”

  左右多数人不知如何回答,但有一小臣聪明,他说: “陛下,这蛤蟆如果是在官田里叫,就是为官家叫,如果是在私田里叫,就是为私家叫”。

  也不知道司马衷听懂了没有,他没有再支声。

  二、何不食肉糜。

  司马衷世,内有权臣乱政,外有张昌,拓拔禄之流揭杆而起,造晋王朝的反儿,所谓天灾人祸都碰到一块儿,所以许多老百姓都饿死了。

  消息传到司马昭衷那儿,他十分奇怪啊,自已是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有什么,这些老百姓怎么会饿死呢? 所以他对手下说: “老百姓都饿死了,为什不让他吃肉饭啊? ”

  司马衷问后,左右都是捂着嘴吧乐。

  这位司马皇帝,家有恶妻,所以在家不敢不听老婆的;朝有权臣,所以在朝不敢不听权臣的。

  因为自已智力不健全,所以权出群下,政出多门。有点权热的家族都能卖官卖爵,形成了一个很有规模的卖买市场:什么官位、爵位,都有明码标价。当世之人,可能也和我们一样认识到:钱不是万能,没有钱万万不能。

  他们对于钱的认识,绝对不比我们这些宣布搞市场经济的人差,而很有理论水平。南阳人鲁褒为此作《钱神论》,他说“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以读书,然后富贵。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又云:“有钱可使鬼。”世事、国事、人事糜烂如此,这个王朝也有等着亡国、亡族、亡种!

  五、真牛假马。

  综观咱们中国历史,可以发现一个国家管理层的腐败,与国家兴亡定律:小腐败,亡其政(政策)。

  中腐败,亡其国。

  大腐败,亡其种、亡其族。

  咱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过程中,小腐败太多太多,所亡之政( 策) ,无法施行之政,不计其数也。

  中腐败也是太多太多,所亡之国,成千成百。

  但大腐败了,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腐”得无法立世。最后腐败得国家和种族都灭亡了。

  在中国历史上,咱亡了国、又亡了族的经历,对于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洋洋中华来说,共有三次半:宋亡于元、明亡于清各一次。

  晋室东迁、北宋南下、日人侵我中国,各为半次,合计为三次半。

  “牛继马后”的应谶过程,算是半次。其时西晋王国,虽然灭亡了,但国只能算亡了一半。(西晋王朝公元316 年灭亡,晋元帝司马睿公元317 年,于建康创建东晋,所以说国,只能说亡了一半。)

  咱中国人这个种族,也亡了一半。部分生活在南方的中国人,重新组织了一个国。只是苦了在北方沦陷区的许多国人,多成了北方胡人铁蹄下的奴隶。

  北方的中国,被匈奴人消灭之后。许多人都向南方逃。

  西晋太安之际,洛阳曾传出一个童谣,云:“五马浮渡江,一马化为龙。”

  弱智皇帝司马衷一死,永嘉皇帝继位,其时有荧惑星、太白星聚于斗、牛之间,有高人说:“此主吴越之地当兴王者。”

  这一个年,王室沦覆,司马睿与西阳王、汝南五、南顿五、彭城王一起跑到南方。也算是应了五马渡江之谶。

  司马睿随后称帝,他这匹马算是化龙了。应了“一马化龙”之说。

  另据《晋书》里记载:始秦时望气者云:“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

  孙权称帝后,自谓这个天子非他莫属了。但以年计算,孙权之世,至始皇只有四百三十七年时间。以司马睿们这些马们, 渡江之时计,此时距秦始皇之世,有五百二十六年。所以不光是童谣,还是秦始皇手下的望气者,他们都是算准了南方,会出现咱中国真正的皇帝。

  而晋元帝司马壑是什么人?

  在西晋王朝的皇室家谱里,他是瑯玡王司马靓的儿子。

  可《晋书" 元帝纪》里,却揭了他的老底,说:“恭王妃夏侯氏竟通小吏牛氏而生元帝,亦有符云。”

  这个笑话可就弄大了,老狐狸司马懿之世,知道“牛继马后”谶言,想着机会毒杀了司马家族的假想敌牛金,但人算远不如天算,司马炎做了皇帝之后,生了一个弱智儿了,国祚在这个弱智儿子手上一点一点断送。最后乃至亡国!

  而上天,却把这继马之牛,藏到了司马家族儿媳的肚子里,姓牛的小吏,给司马族戴绿帽子,与司马家族的儿媳通奸,借腹生子、借壳上市,用姓牛DNA ,把司马家的DNA 给换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天意,老天是放纵姓牛的小吏乱搞女人。神仙们,想完成一个神秘的、“牛继马后”的谶言,他们把姓牛的当枪使了。

  西晋灭亡后,司马家族的皇族成员,能够跑出来的,他们都向南方跑。这位真牛假马的司马睿(实质应叫牛睿)先生,跑到了中国南方,用司马家族的名义,在建康创建了东晋王朝。

  至此柳谷口牛继马后之谶言,用司马懿想象不出来,我们这些普通人可以理解的方式,全部应谶了!

             昌明之后,尚有二世

  一、世界第一猛将。

  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 年,宋公刘裕听到了一则谶言:昌明之后,尚有二世。(《资治通鉴- 晋世四十》其时东晋王朝皇帝司马德宗,是一弱智的哑吧皇帝。东晋王朝的国家大事: 政事、人事、军事都是宋公刘裕一个人说了算。

  据《资治通鉴》记载:刘裕, 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生下来之后,母亲早死,后随父亲移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因为老刘家太穷了,刘裕的父亲连自个儿都养不活,所以刘父想抛弃刘裕。同乡刘怀敬的母亲,看着刘裕这孩子实在太可怜,所以收留了刘裕。

  刘裕长大成人之后,也没有找到什么好工作,就到人家鞋店里打工。帮人家卖鞋子。这一点到与他的另一个本家刘备,是同行。刘备没有发达之前,靠给人家打草鞋渡日;一位是卖鞋子的,一位是做鞋子的,老刘家这两位皇帝,原来是一个系统工作。

  贫农出身的刘裕,刚刚走上社会时,工作单位一般,如果他是一位老实人,估计靠卖鞋子,赚点钱,找个老婆、生过孩子,也能平平淡淡地过一辈子。但这家伙不是老实人,他有两毛病,一,好打架。二,好赌博。

  因为好打架,所以没有少挨过老刘的拳头、巴掌。但, 也是因为打架多,所以练就了刘裕一付好身子骨。好赌,对于年轻的刘裕来说,简直是一个灾难。打架,刘裕是一把好手,所以没有多少人敢惹他。但说到赌,这刘裕可能有逢赌必输的品质,他赌博手艺太臭,所以欠了许多人的赌债。许多乡里乡亲,老是看到一些不三不四的小混混,追着刘裕要赌债。

  为了还赌债,刘裕今天向张三借钱,明天向李四借钱,做了若干次拆东墙、补西墙的事儿,搞得左邻,右舍看到刘裕就怕,主要一是怕刘裕的拳头,二是怕刘裕开口借钱。搞得没有发达时的刘裕, 相当没有面子。

  走投无路,被逼无奈,刘裕一气之下,就投了军。在江浙乡闾之间,流传了这样一句话:好铁不打丁,好人不当兵。

  刘裕这家伙,在乡里人眼中,也就一混混。他去当兵,正好应了这句俚语。

  其时,农民领袖、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孙恩, 正好拉起了一支队务,削木为兵、揭竿而起,他们是想造东晋王朝的反。起义之初,他们也是走到哪儿,都打土豪、吃劣绅。用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学术语讲,东晋王朝的统治者们可吓坏了!他们赶紧组织了一支镇压农民起义的围剿部队,由肥水之战的重要指挥官刘牢之,任围剿总司令。刘裕就投靠了刘司令员。

  刘裕在他的第二故乡,混得相当不好,因为喜欢打架,因为喜欢赌博,欠了许多老乡的钱,为此遭了不少乡人白眼。参加部队,对于刘裕来说,是为了混一个好的出身,所以他是想找一个部队投机来了,入股来了。虽然此时孙恩起义部队,也经常在他的第二故乡出没,打游击战、伏击战。但刘裕这位同志,没有革命精神,他选择投靠了刘牢之的剿匪部队,把自个儿的身家性命,都押到东晋王朝的国军身上。

  投军之后,刘牢之看出,刘裕是一块打仗的料,所以刚入军,就给刘裕提了干,任命刘裕,做一艘有数十名水军战船船长。

  这位新上任的刘船长,赌场失意,战场得意,首次出战,就震惊了整个东晋王朝,也让我们这些后来人,至今回忆那场战争,象回忆一个神话!

  据《资治通鉴》里的记述,这场战斗是这样打起来的:刘牢之派新上任的刘船长,巡视江面,突然与一股有数千人之众的敌军相遇。

  刘船长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命令他的手下,对敌人发起冲锋。敌军把刘船长的部队围了几圈,刘船长的手下,在刘船长的率领下,全力反击敌军,没有一个人后退,最后全部战死!

  刘船长面无惧色,他从船上跳入水中,游到岸上。敌军又围上岸来。刘船长用长刀还击,奋力砍杀了数人。此时刘船长的指挥官刘敬宣闻讯起来,他却看到了一幕战争大片:数千人,围着刘裕一人,因为许多敌军已经被刘裕砍伤,或砍死。活着的敌军,没有人再敢上前送死,有一些敌军,看到刘裕勇猛地扑向自己,吓得掉头就跑,而刘裕抓着长刀,反过来追逐敌军!

  所以刘敬宣看到,刘裕抓着长刀,在数千敌军之后,驱赶敌军!这是何等的勇猛与悲壮!刘敬宣为之叹息,他下令增援部队全线出击,此战,东晋王朝的“国军”,大获全胜,消灭起义部队千余人!

  自有军队以来,战争史上,有不少以少胜多的战例,也听许多人吹嘘,军人如何以一挡十,以一挡百。但最多说到挡百,谁说能以一挡千,要么是吹大牛,要么说的神话。

  而东晋王朝的刘裕,初次出战,却是货真价实的以一挡数千!并杀伤敌人甚众,为己方部队出击,争得了有利的时间。《资治通鉴》“刘裕使将数十人战船,遇敌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奋力砍数人……大呼逐之,敌皆走,裕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感其叹息,因击之,大破之,斩获千余人。”

  此战过后,刘裕名扬天下。许多人认为刘裕是咱中国第一猛将,比三国里的赵子龙,还要赵子龙。

  确实自人类有军队以来,还没有听说过,哪个地方,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象刘裕这样的猛人、牛人,敢以一敌千。如果历史里的记载属实,这刘裕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一猛将!

  二、世界一流的军事统帅.

  单凭刘裕首次出战的表现, 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第一号牛人、猛将!也有人认为,即便刘裕算不上世界第一号猛将,他至少算得上是咱中国五胡十六国、魏晋南北朝之世的第一号猛将!军事奥运会冠军,刘裕拿不了的话,至少是咱全国的NO1 !

  不管刘裕是世界第一号猛将,还是南北朝第一号猛将,都只能代表刘裕,在战场上个人作战能力,不能代表他的军事指挥能力。而后来的历史发展,告诉我们的所有人,刘裕最为擅长的,却是他的军事指挥能力!

  首次出战,一战成名后,刘牢之发现了,刘裕这小子,不仅仅是一块打仗的料,还可能是一军事天才,所以立马给了一支一千余人的部队,让刘裕来带。

  从加强排的排长,一下子升到团长,刘裕这小子,官升数级。刘牢之司令员,用人到也别具一格。

  刘团上任之后,碰到的首战是在海盐。(现江苏省泰州地区)他的任务是协助地方保安部队,保卫海盐。

  此时,孙恩正带领他的一支义军主力(在万人以上),向海盐进攻。海盐的守卫部队,加上刘裕的“国军”,总数才不到两千人。起义军用一个整编师,进攻海盐城的一个半团,兵力对比5 :1 。这一仗如果真刀真枪地干起来,刘裕部队绝对讨不了好儿!

  历史记载,刘裕识字不多,小时候只上过两天私学,他肯定没有读过《三国演义》,因为那时,《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仲还没有来得及出世。但让我们这些后世之人,想不到的是,刘裕居然无师自通地、在海盐唱起了空城计!

  老弱病残的士卒们,在城头晃悠。起义军大部队到达城下,孙恩的手下,大声冲城头大声喝责。城头的士兵们假装很害怕地回答:“刘团长他们昨夜早逃走了!”

  结果,起义军争相涌入城中。刘裕的国军,与海盐城的守卫部队,在海盐城内,伏击起义军。刘裕扎扎实实地给起义军,下了一顿人肉绞子。杀伤孙恩起义军大部,以至义军无力攻城。

  刘裕版的空城计,与《三国演义》里的诸葛武候无关,应是刘裕独立的知识产权。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知道,《三国演义》里的许多章节,如草船假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故事,都是罗贯仲老先生,为让小说耐读、耐看,把历史上原本发生在其它人身上的故事,用移花接木的手法,嫁接到诸葛亮身上。

  如空城计的原创者,应是刘裕。后被罗老先生借用到《三国演义》的诸葛亮身上。理由十分简单:《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仲,据说与《水浒传》的作者施奈庵是师徒关系;施奈庵是明清之际的古海盐人。(泰州兴化)很有可能,师徒俩吹牛聊天时,说到古海盐的名胜古迹,历史典故。顺带地说到刘裕在古海盐,曾唱过一出空城计。文化大师罗贯仲就用了移花接木的手法,嫁接到诸葛亮的身上。

  海盐退敌,三个月后,东晋隆安三年三月,孙恩率领他的主力大部队,约十余万人,进攻丹徒。

  丹徒是东晋王朝首都,建康东的大门。丹徒有失,建康必危矣!所以朝庭命令各地部队,向建康集中,刘保卫王朝首都。刘裕收到的命令是,奔袭丹徒,参与晋王朝的军队,与孙恩起义军的决战。

  从海盐到丹徒有两百余里,刘团长带领他的部队,发扬:一、不怕疲劳,二、不怕牺牲的精神,克服了一切困难,奔赴前线。

  刘裕这支不足千余人的部队,打了起义军一个巨大的措手不及,又一次创造了战争奇迹,居然击溃了孙恩进攻丹徒的部队!《资治通鉴》里说:“刘裕自海盐入援,裕众不满千人,倍道兼行……裕所领奔击,大破之,投崖死者甚众,恩狼狈仅得还船。”

  丹徒之战,刘裕与孙恩兵力对10万比1 千。此战刘团长的战争成绩是:杀敌无数,差点活捉了起义军司令孙恩。

  首次出战,刘裕打出了世界级别猛将的历史定位。再两次出战,刘裕为自个儿奠定了世界军事史上,一流军事统帅地位!

  如果我们这些擅于想象的人,把世界军事史上,所有军事统帅,不管是拿波仑、还是斯大林;或者美国近代军事史上著名的猛将,如巴顿、麦克阿瑟等等人,经他们吃果果(作战成绩)、排排队,他们有人是在军事指挥岗位上,如鱼得水了,但也让他们象刘裕那样,以一挡千试试?

  而刘裕不但有很强的个人作战能力,他还有更加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海盐之战,以千挡万,以丹徒之战,以千击十万!放眼天下,谁能与我们的刘大猛将,刘大统帅争锋?!

  当然,刘裕也有吃败仗的经历。海盐之战胜利后,海盐令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他想扩大战果,所以命令海盐城守将子嗣率区区千余人的保安队,追击起义军。

  刘裕说:“义军虽败,但作战能力,不容小看。吴兵(海盐当时属吴)不习战,最好不要追击,如要追击,作战序列是:我军在前,吴军在后!”

  保安队长子嗣认为刘裕看不起地方部队,或者他还可能认为,起义军已经成了软柿子,他不能让好处,让刘裕一个人吞了,所以不听劝告,追击起久军。结果起义军只一个反扑,就活捉了子嗣司令,消灭了子嗣的保安队。

  因为刘裕有所准备,所以他的“国军”损失不大。后,起久军自动退却。

  从公元398 年,到公元420 年,二十余年时间,刘裕为东晋王朝平定了孙恩之乱、恒玄之乱;为东晋王朝消灭了南凉、后秦、西蜀;收复了四川、洛阳、陕西等地区。他东征西讨,南征北战,为晋王朝立了盖世奇功。

  在东汉王朝末年,魏武帝曹操在铜雀台大宴群臣时说:“如果没有孤,这世上不知会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东晋王朝末年,如果没有刘裕,同样,也是不知道会有多少人称王称帝。

  如果当时的人民,有得选择的机会,让世界第一号猛将、世界上第一流的军事统帅、五古十六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刘裕,与东晋王朝的弱智皇帝一起参选国家最高领导人,人民会选谁来做当时咱中国的最高领导人?

  相信除了东晋王朝的一些遗老遗少们,绝大部分人,会选择刘裕。

  而刘裕他自己,还在等什么呢?

             昌明之后,尚有二帝。

  公元418 年, 宋公刘裕所以还没有称帝, 只因为一个谶言: 昌明之后,尚有二帝。

  这一则谶言,象中国历史出现过的许多谶言一样,不知道作者是谁,不知道最早出现的时间,但流传甚广。在东晋王朝的民众与朝臣之中,有许多人听说过,这则奇奇怪怪的谶言。谶言的出现,无疑是对东晋王朝判了有期徒刑,已经延续了一百多年的王朝要灭亡了,灭亡的时间,可能在昌明皇帝之后,再传二帝。

  昌明皇帝被他老婆弄死之后,继位的皇帝司马德宗,大脑弱智,但四体健康。一年到头,不管国家发生发什么事儿,他都吃下香、睡得着、没病没痛。

  自公元396 年,继承皇位,到公元418 年,司马德宗居然还能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置,呆上23年,这已经是一个奇迹。而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不是弱智皇帝自己,而宋公刘裕。是刘裕为东晋王朝东征西伐,南征北战,抛头颅,洒热血,撑起了一片天空。

  东晋王朝所有的压力,都压在宋公刘裕身上。刘裕承担了国家领导人所有的责任,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这顶帽子,却还戴在哑吧皇帝头上。对于刘裕来说,很不公平!

  如果让当时东晋王朝民众与朝臣,在刘裕与司马德宗之间,有一次民主投票的机会,让民众选择,谁来做当时咱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在当时的东晋王朝,刘裕的支持票,应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

  中国古时候的人,有一个判定人臣,能不能取皇帝而代之的标准:三分天下,这位人臣如果能得其二,他就可取皇帝而代之了。

  刘裕,因为功高盖世,所以东晋王朝分封给他的封地,以及他管理过的州郡,有十多个州;另外,当时东晋王朝的许多州郡的行政长官,多是刘裕的手下、亲戚、朋友。东晋王朝所能管理的,最多只是建康及周边一些很小的地区。所谓十分天下,刘裕已得之八九。从地理面积上计,宋公刘裕,早该做皇帝了。

  与其继续拥护一不死不活的王朝、或者无用的皇帝,不如让英明神武的刘裕取而代之。当时许多人都这样想,刘裕也知道,他有大量的民意支持率。但他不敢有违天道!

  但,何谓天道?

  所谓天道高远,不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所通通透!所以天道,是神仙们的政治学理论。凡人,没有谁能说得清楚,没有谁能解释清楚。对于刘裕来说,他和我们一样,也给不出,天道的答案或定义。但流传甚广的谶言,在刘裕看来,却很可能上天对于世人的一种喑示,或者干涉。

  晋王朝肯定要灭亡!如司马昌明对于流星说的一句话:世间哪里有什么万年的天子,万年的王朝?

  一切都有一个定数。晋王朝的定数是什么?

  谶言里说:昌明之后,尚有二世。

  刘裕相信这个谶言,把这则谶言当做天道一样尊敬。所以他不敢对东晋王朝,轻举妄动,怕违天道。

  可刘裕比较聪明,他居然看出,这则模糊的谶言的一个缺点:昌明之后,还有两世。两世是多长?

  二年,十年,还是二十年?

  刘裕此时已经是57岁的老同志了,他没有多少未来,可以与大脑弱智,四体健康的皇帝PK。如果放任司马德宗糊里糊涂去活下去,这一位健康的弱智皇帝,或许活得比刘裕还长寿!然后再传一帝,如果继位的皇帝是一个聪明人,而且长寿。则我们的刘裕老同志,想做皇帝,可能是他下辈子的事儿。

  谶言传两世规定,刘裕不敢有违!他相信谶言就是天意!

  但如同我们现在的法律一样,不被禁止的,就可以理解为是被许可的。谶言只说,东晋王朝自昌明皇帝之后,再传两世。时间则是有弹性的。

  刘裕抓住谶点规定不细的缺点,义熙十四年,刘裕密令中书郎王韶之,缢死了皇帝司马德宗。《资治通鉴》:“宋公刘裕以谶言:昌明之后,尚有二帝,乃使中书郎王韶之……以散衣缢帝于东堂。”

  司马德宗死后,解决了昌明一世的问题,为了应谶,刘裕立哑吧皇帝的弟弟,司马德文为帝。是为晋恭帝。

  司马德文也是一明白人,即位之初,人投我以桃,我报其以李,他立马封刘裕这宋王。

  二年之后,元熙三年,公元420 年,刘裕手大大臣喑示,皇帝司马德文皇帝不能再当了,应禅位给宋王。

  晋恭帝所以后被刘裕封为晋恭帝,和他当时说了这样几句话有关:“早在恒玄之世,晋氏已亡天下;但为刘公所延!王室才能苟全于乱世二十余年,今日禅让,心甘情愿!”说完,司马德文皇帝亲手拟写了禅让诏书,宣布禅位于刘裕。

  咱中国上古之世的禅让制度,多只是传说。而从汉王朝之后,又建立起来的禅让制度,我们许多后来人,没有机会参与当时的禅让大典。而这类事件,写历史的史家们,多只是一笔带过,所以对于当禅让者的心态,已经无从查考。但自东汉献帝禅位开始,到东晋王朝,话说得最爽快的、禅位于人的皇帝,就是晋恭帝了!

  想必刘裕听到这话的感觉,与我们一样,所以刘裕称帝之后,新皇帝下令,给晋恭帝重新修建新居,并且依然享受国家领导人的行政待遇。这是前世所有禅让出皇位的皇帝,没有的盛事。

  只是可惜,一年之后,有朝臣劝刘裕:做人还是要图一个安全与实惠,切不可慕虚名,而坠实祸!

  刘裕下令,杀死了司马德文。

  至此,“昌明之后,尚有二世”谶言,完全应谶,从谶言角度,这一谶言是一相对精确的谶言。司马昌明之后,东晋王朝确实只传两世,然后灭亡。

  但在谶言应谶过程之中,刘裕人为地改变了谶言实现的时间,而且所用手法,相当不人道!

  如果真有一个什么天道存在,刘裕此为,必然有损自身正气!有损刘裕版宋王朝的正气。

  刘裕此人,比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如刘邦、朱元璋等,都擅于军事、也懂政治,特别是更加威猛。但他在咱中国历史上,所以没有刘邦与朱元璋那样的声名,只是因为他创建的宋王朝寿命太短,只是区区六十年。

  所以如此短暂,从迷信角度,可能与他欺侮弱势群体,密令朝臣缢弑司马德宗有关。

  当然,刘裕喑杀皇帝的行为,与朱元璋烂杀朝臣行为相比,刘裕简直可以算得上一圣人。有所不同的是,朱皇帝杀的都是一些心智正常人;刘裕却是下手,杀一弱智儿,太不道地了!

               鸟妖诗(陈)

  引子

  《南史- 陈后主纪》云:“陈之将亡,有鸟一足,集其殿庭,以嘴画地成文:

  独足上高台,

  茂草变成灰。

  欲知我家处,

  朱门向水开……

  一、危险的江南。

  世人都说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公元582 年左右,美丽的江南,却要天下大乱了。而更为可悲的是,天下即将大乱,许多陈朝人,从皇帝到大臣,这些当时江南社会的上流精英人物,对“天乱”一点感觉也没有。到是天上飞鸟,湖里的水,却先于人,有了预感。

  在当时的江南,从三国孙权之世开始,就流传了一种说法:临湖塞,天下乱;临湖开,天下平。

  陈家王朝,原陈高祖陈霸先所创,是南北朝时期,南朝最后一个王朝。在陈家王朝祯明三年十二月,原本是一个非雨的季节,传说对于人类的社会兴与衰,有灵异感应的临湖,居然自开!

  按流传的说法,临湖开,天下平。天下即将太平?

  陈家王朝末期的江南,老百姓什么都敢渴望,但就是不敢渴望会天下太平。

  当时的皇帝陈叔宝,自公元582 年称帝,已经两年左右时间。这陈皇帝刚称帝时,日子过得相当不顺:在称帝之前,被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陈叔陵,用切药刀砍成重伤,养了一年,才得痊愈。

  陈皇帝病体略好,有点精神头之后,先犒劳自个儿及他的老婆们:在皇宫里,盖了三座摩天大楼。

  每一座摩天楼,都有数十丈之高,结算成现在的米高度,这陈皇帝当年在江南,修建的摩天楼,有八九十米高,约合现在三十层楼房的高度。

  在三座大楼之前,还建筑了若干彼此相通的多层通道。便于楼与楼之间的勾通联系。

  三座大楼主体完工之后,陈皇帝又下令大肆装璜,所选用的装璜材料,全最高级,最顶级的装璜材料。如金、玉,如翡翠、红木、檀香木等。据历史记载,陈皇帝的摩天楼,光擅香木,就用了数十吨。《资治通鉴》“此楼近古未有,微风暂至,香闻数里。”

  陈皇帝装璜他们家房子,周围的老百姓都能闻到香,也是陈皇帝别具一格的、与民同乐的理政方式。

  摩天楼落成之后,陈叔宝分别给三座大数取了相当雅致的名字:绮阁楼、结绮楼、望仙楼。每座大楼都住了一位绝色的江南女子,如陈王朝第一美女张丽华,还有陈皇帝也比较宠幸的龚贵妃,孔贵妃。江南第一美女张丽华居处在绮阁楼,龚美女居住在结绮楼,孔美女居处在望仙楼。

  陈皇帝的这三位绝色美女,都是当世江南第一流的美女。特别是姓张的那位美女,芳名丽华,据说她头发的发质特好,青光可鉴,且有七尺之长。并且这位张美女还比较善解人意,有倾城倾国之貌,且又善解人意,所以这张美人,一举一动,一瞻一顾之间,不知会迷到多少男人!

  这位张美人,不但秀色一流,据南朝皇家资料揭密,这位张美女床上功夫也是超一流。如司马光老先们,据世外观察,可能是有点醋意地说:“(张美女)常置淫祠于宫中,聚女巫鼓舞。”

  大约意思是说,张美女常在皇宫里,和皇帝一起,看A 级图片,或A 级片表演真人秀。还在皇宫里,办了有一定艺术水淮的女巫艳舞,说不定也包括我们现在人欣赏的肚皮舞。

  张美女丽华,不但床上功夫是一绝,而且对于陈皇帝管理国家事务,也有很大帮忙。

  她以色事人,陪皇帝开心之余,还养了一支调查队,帮皇帝搞微服私访、或明查喑访之类的工作。所以皇宫之外,稍稍有点影响的人或事儿,张美女都是第一时间知道,然后告诉皇帝。

  这说明张丽华女士,不只是陈叔宝的一花瓶,或绣花枕头,她还是比较的政治头脑。在床上,她是陈皇帝的好搭挡;在皇宫里,她陈皇帝的贤内助;在政治上,她还能做好陈皇帝的好助手!

  碰到这样子的女人,那个男人都要爱死她了!这一点,陈皇帝和我们这些普通男人一样。

  摩天楼完全盖好之后,陈叔宝天天呆在三座楼里。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天天围着酒杯、和美女们的裙子转。所有的国家大事,基本上交给了一位叫孔范的家伙管理。

  孔范这个人,和他的姓一样,有点文化底蕴。但他“很有”一般文化人狂妄与轻浮。

  做到陈家王朝的丞相之后,他把国家财政里的许多钱,都拿出来投皇帝所好。所谓金山银山,总有坐吃山空的时候。江南虽然是咱中国历代富裕之地,但陈皇帝花起银子来,一如滚滚长江东流水。

  所以陈叔宝皇帝,做皇帝没有多长时间之后;陈皇帝和他的几位绝对江南美人,在摩天楼里紧吃了没多长时间,国家财政就开始吃紧了。

  孔相起用了一位理财高手沈客卿,让他做陈家王朝的财政大臣。

  沈大臣上任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停止执行,前代皇帝的国家税收政策。采取了两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强有力措施:一、在国家税收政策面前,军人、文化人,一律平等。(之前陈王朝规定:军人,文化人可以免税。)

  二、在陈家王朝许多交通要道,设立国家收费站。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陈王朝的财政收入,增加了数十倍。

  皇帝十二分地欣赏沈客卿这位财政大臣,孔丞相也庆欣自个儿用对了人。所以丞相对自个儿也更加满意了。

  在他眼里,除了皇帝,其它什么人都不在他眼里。特别是作为有文化的人,他特别看不起军人。有一次,他对皇帝说:“全军将领,起自行队之间,多只有匹夫之勇,一些深谋远虑的国家大事,哪里是他们所能通透、明白的!”

  要命是,陈皇帝居然认可了孔丞相的话。我们现在的政治家,告诉我们,军队是国家最重要的机器。用“机器”这个东东,形容国家军队,形容是不到位的。得换一种说法:军队是国家的主心骨。(骨胳)

  军队、军事将领,再没有文化、再精鄙,皇帝或国家领导人,也要把他们养起来,甚至要象供菩萨一样,把他们供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陈家王朝皇帝,及国家最重要的大臣,却看不起军队的同志们,如同大脑看不起自个儿的拳头一样。陈皇帝与孔丞相,对于军队的不顺眼,不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或心里头,而是落实到国家基本国策上。

  自陈皇帝与孔丞相,对于军队、军人的理解,达成共识之后,对军事将领们的要求更高了,只要他们稍有过失,就撤职查办。之后,皇帝或丞相就把他们喜欢的文化人,派出去管理军队。没有多长时间,陈王朝的许多支部队的长官,多换成了文化人。

  用笔杆子管理枪子,从管理学理念,是管理学的制度一大创新!但如果没有相当完备的法律基础,如同是让一只羊去管一群狼!《资治通鉴》“自是将帅稍有过失,即夺其权,分之文吏。”

  此时,这个国家要多危险,就有多危险的!

  二、时间到了。

  在陈皇帝变着法子地, 折腾他的国家, 折腾他的人民之时, 陈皇帝的对手, 隋文帝杨坚在干什么? 公元581 年, 杨坚取代北周王朝, 称帝。陈皇帝叔宝先生, 公元582 后继皇帝位, 杨坚比陈皇帝早称帝一年。许多历史书里都说了,隋文帝杨坚是一位“有威容、外质术而内明敏、雄材大略之主”。这样一位英雄,做了偏安于中国西北的一个小国皇帝之后,他的英雄心,决定了,他会一个一个地收拾、把中国搞得四分五裂的、多达十位数以上的众多小国。

  对于陈王朝来说,隋文帝应是一位让人不敢忽视的敌人;当隋文帝,把把许多北方人梦中的江南,认定是、他迟早必须夹而食之的一块肉!陈王朝的皇帝与朝臣,却迷恋于天天歌舞,夜夜笙歌的意境之中。

  做了皇帝之后,隋文帝与大臣高熲,就开始着手平陈之计。高熲提出了一个相当有战略意义的合理化建议。他说:“长江以北,已为我有,江北地寒,每年收获略晚天江南,待江南收获之季,我军大张旗鼓,征集兵马,假装欲袭江南。陈军必集兵守卫而误农时,而我军刚好收获而归。每年如此,如是者三,陈人习以为常。我军再集,剩敌犹豫之际,我们登陆攻之,必收事半功倍之效!”

  高熲的第二个建议是:“江南民舍,多用茅竹为料,可密令我军替入,因风放火,一连数年,江南必困!”

  杨坚采纳了高熲的两条建议,下令施行。自此之后,陈王朝军队,老是在边境线上受到隋军时不时的搔扰。南方的老百姓的民舍,老是莫名其妙地起火!《资治通鉴》说,“陈人苦不堪言!”

  在隋军已经对于陈王朝,采取了军事行动之时,陈王朝许多人还在鼓里做梦。

  陈祯明一年,江南发生一件怪事儿,瘀塞了几百年的临湖开了。临湖自开,按数百年之前,流传的传说,是天下要太平的迹象?

  江南的许多老百姓对这件奇事儿,喑喑奔走相告!

  此时,陈家王朝皇帝与朝臣,地方官吏,贪污腐化、官官相卫;他们以各种名义,向老百姓伸手,什么苛捐杂税,什么横征暴敛,怎么能帮皇帝来钱快,他们怎么来!

  老百姓田里的庄稼,因为频于战争准备,损失过两成、三成,也是正常的事儿。最可怕的是,家里的房子,老时不时地失火。有些人一辈子,攒了一点钱,盖好的房子,可却被一把莫名其妙的火给烧光了!

  在陈叔宝皇帝当政几年,南方许多人,都象鲁迅先生笔下九斤老太一样认同:这人,一代不如一代,这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此时北方,时不时会传来一点小道消息:北国在英明神武的皇帝治理一下,国家安定,人民幸福。还有消息传来,说隋文帝准备南下,有许多老百姓甚至心底里喑喑地希望隋军早点过来。

  叔宝皇帝本人,那几天感觉也不太好。在朝臣上报,说临湖自开时,皇帝还听到一件怪事儿。

  在临湖自开几天之前,建康城内下了那一年的第一场雪。陈皇帝从他的摩天大楼里看出去,原本还有花花草草皇宫,变成白茫茫的一片。让有一颗诗心的陈皇帝,有一点想作诗的激情。

  在他象女人怀孩子一样,想孕育出一首雪诗的当儿,有宫廷内待们来报,在摩天大楼绮阁楼之前,发现了一只特怪的大鸟。大鸟只有一只脚,或者说只看到一只脚。这只奇怪的鸟儿,一早就在大楼之前,跳来跳去,并且不时地用它长长的嘴巴,在地面上划来划去。象当时的一些文化人,用毛笔写字一样。大鸟好在地面上写着什么字。

  有好事的近待去过去一看,大鸟飞走了,奇怪的是,雪地上居然出现了一首五言绝句!内待读之成文:独足上高台,茂草化成灰。

  欲知我家处,朱门向水开。

  陈皇帝看到建康城难得碰到的雪,他自个儿正想写一首诗来着。一只奇怪的独足鸟,居然帮他写了一首诗。

  皇帝看到独足鸟儿写的诗,心里有一股不祥的感觉。飞鸟居然能用我们人类发明的文字创作,这鸟肯定是一只不一般的鸟。应是一只神鸟,而神鸟光临皇宫,写下一道无标题的诗,什么意思?

  它想对皇帝说什么吗?

  陈皇帝一下子也搞不明白,左右之人,也不敢乱猜测。只是当做一件奇怪的事儿,彼此之间喑喑传说。

  此时朝臣来报:临湖自开。

  临湖自开,这可是一件大好事儿,也可以解释成,咱陈家王朝,在陈叔宝皇帝英明领导下,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天下太平了。

  但陈皇帝这时还能保持大脑清醒,他知道自个儿的所作所为,以及随时可以压境的大隋军队,临湖这个时候开,要么是老天爷在恶心陈叔宝;要么是想告诉陈国人,大隋军队一来,天下立马就会太平!

  所以陈皇帝对于雪地上出现的鸟言诗,对于没有等他批准,擅自开的临湖相当讨厌!《资治通鉴》里说,“帝恶之。”

  他决心向佛祖忏悔。把自个儿买到佛寺里,做佛门奴隶。群臣们好说歹说,把他赎回朝。陈皇帝回到皇宫后下令,在建康城内,修建了七级浮屠。

  佛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典故就是出自这里,陈皇帝是想用七级浮屠,向佛祖行贿。

  可惜报应他的时间到了,祯明二年,公元588 年,隋文帝做好一切准备,开始论伐陈叔宝。军队开拔之前,杨坚下了一道诏书,指责陈叔宝犯了二十条大罪。如:一,据手撑之地,恣其所欲。

  二,横征暴敛,致民穷困。

  三,驱逼内外,大兴土木。

  四,穷奢极欲,欲壑难填。

  五,斩直言之客,灭无罪之家。

  六,逆天行事,人妖同世。

  七,防民之口,道路以目……

  隋文帝下诏之后, 其时已经有人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他利了这项最新的科技成果, 命令把诏书印刷三十万份, 密使隋王朝的间谍, 潜入江南, 把文皇帝的三十万份、指责陈皇帝二十大罪的诏书, 散发到陈国的大街小巷, 一时间, 隋军还没有来, 陈国人已经淹没在隋军的三十万政治传单之中.

  三、欲知我家处、朱门向水开。

  公元588 年十一月, 隋军南下。

  出发之前,南征军总司令高熲问于吏部郎中薛道衡:“先生说说,我军南下,能否收复江南?”

  薛道衡也许是为了给高熲提气儿,他引经据典地说:“将军此行必胜无疑!晋人郭璞说过,江东分三百年而与中国合。今江东历经晋、宋、齐、梁、陈,五代时间,近三百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现天道轮回,到了分久必合的时候了!”《资治通鉴》:郭璞言:江东分三百年,复与中国合,此数将周。

  江南自公元317 年晋元帝司马睿,创建东晋王朝以来,至公元588 年,陈家王朝灭亡,与北方中国分裂了272 年时间。晋人郭璞所说的三百年复与中国合,误差有28年,误差率9%左右,勉强算是应验。

  但这个郭璞,在南北朝时期的许多人眼里,可是一了不起的名人,他会给人算命、给人看风水、还能预测天下兴亡。当世之人,对于郭璞的相信,不亚于明清之人,对刘伯温的相信。

  高熲、杨素,杨广等人率领隋军,分数路南下。陈叔宝知道隋军大举南下的消息,他还忽悠大臣们说:“大家不要怕啊,齐军来了三次,北周军来了两次,都无功而返,因为王者不死,王气在我陈朝,杨坚能有何作为?”

  丞相孔范也跟着皇帝忽悠,他说:“自古长江天险,可抵百万大军!”

  这位轻浮的文化人,甚至和皇帝开玩笑说:“微臣正扰官小,如果隋军能来,我正好有了做太尉的机会!”(陈朝时,功劳特别大的大臣,才有机会封为太尉。)

  这时,有人向丞相汇报:隋军不知何故,死了许多战马。

  孔范装腔作势说:“可惜啊,那本来是我的马啊!”

  火都要烧到鼻子眉毛上来了,陈朝君臣居然如此荒唐!这样的国,早该灭亡了!

  果然,陈朝的军队,(能指挥打仗军事将领,都换成了会拍皇帝、丞相马屁的文吏。)基本没有斗志,只两个月时间,建康周围的据点,一个个失守。隋军打到了建康城下,此时,建康尚有十余万部队,但陈皇帝也已经慌了手脚。他连忽悠大臣的勇敢都没有了,《资治通鉴》说他只知道“日夜哭泣!”

  这陈叔宝原本就是一大松包。陈至德元年,他听人训隋主杨坚如何状貌异于常人,所以喑令使臣画了一幅杨坚画像。使臣带回画像复命,陈叔宝一看,吓得大惊失色,他说:“我今生今世都不想看到这个人!”《资治通鉴- 陈后主纪》:帝闻隋主状貌异人,喑令使臣画像而归,帝见,大骇曰:“吾不欲见此人!”

  隋文帝一画像,就吓得陈叔宝屁滚尿流,在隋军的真刀真枪面前,陈后主已经肝胆俱裂了!

  建康城破之后,陈叔宝和他的几位美人,“躲”到井里。他是“躲”到井里,而不是有骨气到跳到井里自杀!

  隋军把陈叔宝从井里,象拉死猪一样,从井里拉出来,当作最高的级的战利品,押到隋王朝首都大兴城。

  杨坚当时也会优待俘虏,没有怎么为难他,给他饭吃,还给酒喝,另外给他专门造了一所房子。这所房子门前有一条河,大门是面水而居。许多听到皇帝消息的建康人,这才明白了鸟妖诗的真实意思:独足上高台,指陈皇帝在南朝时的作为,过于独裁独继,最后变成一个让所有老百姓讨厌的独夫。(解释有道理)

  茂草化成灰,有人说大隋因火称王,火是可以把许多东西化成灰的,包括陈家王朝。(解释勉强)

  欲知我家处,朱门向水开。鸟妖诗的最后两句,应得更为准确。陈叔宝被杨坚软禁在大兴城,一座面水而居的房子里,完全就是“朱门向水开”了。

  鸟妖诗的应谶过程式,有点牵强。主要问题还是鸟妖诗的真实性。鸟儿说得对不对,我们暂且可以忽略,但鸟儿能诗,让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南史- 陈后主》言之确确。另外在《资治通鉴- 陈后主纪》里,司马光老生先生,也提到陈后主之世,江南多妖。司马光老生们说的妖,可能就这个鸟妖,在下雪天跑出来,在江南的皇宫里,写了一首鸟儿诗。这一现象才是一件奇事儿。天下的兴与亡,鸟儿们都明白,但有许多人却蒙在鼓里,也许这叫“当局人迷,旁观鸟清”!

  十五年之后,公元603 年,陈皇帝死了,此时的隋朝皇帝隋炀帝杨广,给了陈叔宝一个封号:陈炀帝。

  这段历史送给我们一个大笑料:隋炀帝,封陈炀帝,一对未代皇帝,两王八兄弟!

  故事居然可以编写成一则对联,向精于对联朋友,求一个下联!(有学者说,所有的历史事件,都会发生两次,一次是喜剧,一次是悲剧。而这则由隋炀帝及陈炀帝故事,提炼出来的对联,可能只有上联。狂了说,这是一个绝对......

              桃李子、得天下

   前言

  《资治通鉴- 隋纪七》:会有方士安伽阤言“李氏当为天子”,劝帝诛尽海内凡李姓者。自此以后,终隋王朝之世,“李氏当为天子”、“桃李子、得天下。”这两则谶言广为世人所知,有许多李姓之人,跳出来称自个儿名应图谶,如李密,李轨等。“桃李子,得天下”,这一部作品,讲的就是这则谶言的起源,发展,以及所涉及到的英雄人物、历史事件,特别是据历史考证,这一则谶言,盛行于大隋王朝,而最古老的根系,居然是从西晋王朝灭亡开始……

  一、五胡十八国。

  公元316 年,晋建兴四年,匈奴人刘曜攻占洛阳。西晋王朝最后一位皇帝司马邺出降。

  有人说,宁作盛世犬,莫做乱世人。此时的中国,是一大乱的中国。司马邺仍一皇帝,可在《中国历代帝王预览》这部书里,居然说,所有的历史书籍里,都不知道,这位司马邺皇帝,确切年龄。有纪录,说司马邺活了十八岁,还有纪录,说司马邺活了四十八岁。

  公元316 年前后的晋王朝,太多的朝臣都忙着如何苟全性命于乱世;或选择与匈奴人合作,做了咱中国人所谓的汉奸;或急急忙忙地南下,流窜江表。偶有个把忠臣烈士,把对晋王朝的忠诚,和自个的生命一起埋入地下!

  当今皇帝司马邺称帝是多大?

  他做了几天皇帝?

  投降匈奴之后,死于何时、何地?何人之手?已经没有人知道了!

  最后,伟大后、风流的、千千万人之上的晋朝皇帝的年龄问题,就成了考古学家们永远考不出来的迷!

  乱世之中,皇帝尚且如此,小老百姓又何以堪受?

  也是从公元316 年前后,北方的中国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西晋王朝轰然倒塌的直接结果,造成了北方中国权力真空。一些还没有被汉文化完全同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羌等族同胞,一时之间,民族情绪高涨,他们赶紧忙着抢地盘、抓枪杆子、拉队务。据历史学家们说,西晋王朝一灭亡,中国北方先先后后,出现了十六个国家,所以史学家们取了一个专业名字:五胡十六国。

  五胡,为匈奴、鲜卑、羯、氐、羌北方五大种族。

  十六国为:成汉:公元304 年,巴人李雄创建,国家地点,四川,存国时间44年,传帝五世。

  汉:公元304 年,匈奴人刘渊创建,国家地点,山西,存国时间26时,传帝四世。

  前凉:公元314 年,汉人张实创建,国家地点,甘肃,存国时间63年,传帝七世。

  后赵,公元319 年,羯人石勒创建,国家地点,河北,存国时间33年,传帝五世。

  前燕,公元337 年,鲜卑人慕容光创建,国家地点,河北临漳西南,存国时间33年,传帝三世。

  冉魏,公元350 年,汉人冉闵创建,国家地点,河南,存国时间3 年,传帝一世。

  前秦,公元350 年,氐人符洪创建,国家地点,陕西,存国时间45年,传帝六世。

  西燕,公元384 年,鲜卑人慕容泓创建,国家地点,长安一带,存国11年,传帝三世。

  后秦,公元384 年,羌人姚苌创建,国家地点,长安,存国时间34年,传帝三世。

  后燕,公元384 年,鲜卑人慕容垂创建,国家地点,河北定县地区,存国24年,传帝四世。

  西秦,公元385 年,鲜卑人乞伏国仁创建,国家地点,甘肃地区,存国47年,传帝四世。

  后凉,公元386 年,氐人吕光建创建,国家地点,甘肃武威地区,存国18年,传帝三世。

  南凉,公元397 年,鲜卑人秃发乌孤创建,国家地点,青海地区,存国18年,传帝三世。

  北凉,公元401 年,匈奴人沮渠蒙逊创建,国家地点,甘肃张掖地区,存国时间40年,传帝二世。

  南燕,公元398 年,鲜卑人慕容德创建,国家地点,河北,存国时间,13年,传帝二世。

  西凉,公元400 年,汉人李暠创建,国家地点,甘肃敦煌,存国时间22年,传帝三世。

  北燕,公元407 年,汉人高云创建,国家地点,辽宁地区,存国时间,30年,传帝三世。

  夏,公元407 年,匈奴人赫连勃勃创建,国家地点,陕西横山地区,存国时间25年,传帝三世。

  以上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五胡十六国统计表。统计之后,却有几个发现:

  一,最初不知道哪一位史学家,数学学得相当不好,当时的中国北方,明明是出现了五胡,十八国,他却说成了十六国。而后世许多学习历史的后学者,也跟着以讹传讹。现在笔者做成了这一五胡十八国统计表,把从前史学先生所犯的低级错误纠正过来,算是为自个儿积点“学术”功德的。

  二,咱中国民间有一句古语:穷,难过三代;富,难过三代。用这条民间公理,套套十八国各国,帝王传世数目,好象还是硬道理。十八国之中,居然有十二个王国,帝王们只传了三代,或不到三代!

  所以在中国人的这则古语之中,总结一下五胡十八国,还得加点内容: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贵,也不过三代!

  只半个中国,百年之内,出现了十八国家,这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多少年来,都没有的“盛事”儿。

  从国家出现的数量上看,也只有咱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有若干诸候国),可以与之PK一下。

  可春秋战国之世的诸候们,他们名义上都统属于周王朝,他们彼此之间,还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的文化理念、人伦理念。再者,从血缘关系上,他们都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在《史记》这部书里,当时所有的诸候王,都认定自个儿是黄帝某代,某世子孙。各诸候国之间,拥有共同的血缘根系。

  他们彼此之间,相生也相克,(用我们能理解的语言:是斗争与发展的关系)也因为这种关系,各诸候国之间,碰撞出许多、足以影响后世的文化艺术、军事艺术、哲学思想。

  可西晋王朝灭亡后,派生出来的十八国,国与国之间,少有相生,多是相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少有文化智慧,多是军事杀戮!这一时期,出现在中国北方的十八个国,绝对不是正常的十八国家。对于当时北方各族的普通民众来说,更象是十八头野兽!他们或以人民为食,或以敌国为食。因为过于嗜血,所以没有人性!

  如,后赵国创建之后,皇帝石勒针对咱汉人,颁布“犯兽令”规定:汉人不得猎杀野兽,犯禁者死!另外还强行规定,羯人(后赵国创建民族)可以向汉人索要任何东西,(包括女人)汉人不得拒绝。否则,一个字,死!

  如此以国家名义,制造种族仇恨。用现代政治家理论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公元356 年,汉人冉闵以牙还牙,以恶制恶。他创建冉魏国之后,针对胡人压迫汉人的政策,颁布了杀胡令。号召所有在北方中国,被奴隶,被压迫的汉人们,起来反抗。最后冉闵走了极端,他的军队,逢胡必杀!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冉闵到也体现在咱中国古人的一种“亮剑”精神。但佛家有云,冤冤相报何时了?胡人压迫汉人,汉人砍杀胡人,五胡十八国时期北方的中国,许多中国人的生命,象花儿一样调谢!而且是昙花。

  二、北周王朝的海瑞

  

  公元578 年六月,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自称天皇帝的北周王朝皇帝,宇文赟继位。

  其时北周国高祖武皇帝宇文邕刚刚去世,还没有落葬。严父去世,皇帝宇文赟一身轻松。他站在父亲棺材旁边,说了一句会让全天下的父亲们,会伤心到绝望的话:“你死得太晚了!”《资治通鉴》:太子继位,大行在殡,曾无戚容,大骂曰:“死晚矣!”

  老皇帝宇文邕,英年早逝,去世时才36岁。北周王朝存国25年,宇文邕在位19年。如果说北周王国,后来还被史家们称之为一国,主要贡献还在宇文邕。

  宇文邕公元560 年继位,至公元578 年去世。他在位时,对内整顿吏治,提倡儒学。这一时期的佛教、道教过于兴盛,许多民众,不事生产,专事沙门。北周国各大寺院,道观,香火旺盛,而全国各行各业,却门庭冷落。人人有避世之心,而无报国之志。宇文邕站在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角度,严禁佛教,毁坏寺院、道观。强令僧尼,道众蓄发还俗。

  用我们现代人观点,宇文邕违反了宗教自由原则。而且强行毁坏寺院、道观等宗教文物,有点类于咱文革中,破四旧的运动。但宇文皇帝是为了发展生产,破四旧;文革的倡导者们,是为了在思想上,破人立已,破四旧。一种运动,两种思想,前者行为可以理解,需要适度禁止,后者许多人不能理解,需要绝对禁止。

  除了大力提倡儒学之外,宇文邕还做了许多好事儿,比如大规模地赦免奴隶,改革刑法等。在宇文邕治理北周国的19年时间里,北周王国的生产,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宇文邕给处于乱世之中的北周王国,创建了一个略略安定的生活、生存环境。所以我们这些后来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后来隋唐王朝统一全国的伟大事业,不是从北齐,不是从自古繁华的南朝,而是从一个偏安于中国西北的北周国开始!

  之于北周国,宇文邕可能是一个好皇帝;但对于儿子宇文赟来说,他可能不是一个好父亲。儿子刚刚继位,对于父亲的第一句话居然是“你死得太晚了!”如果宇文邕泉下有知,会是什么感受?

  宇文赟没心没肺地把父亲给葬了。按古制,新皇帝要为父亲守孝三年。这三年孝期,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长了点。父亲或祖辈可能伟大,也可能普通,按当时礼节,晚辈得用三年时间把自个沉浸在泪水,及对祖辈的怀念之中!

  这样做是把中国的孝道尽到了变态的地步,尽了孝道,但不尽人情。

  新皇帝宇文赟只守了几天孝,就耐不住寂寞。他找来了许多歌女、杂耍艺人,来给自己消磨时间。

  从人性角度,偶然听听歌,看看杂技,对于一个正在守孝,而且要求守孝三年的皇帝来说,是一个错,但绝不是什么千古大错。可宇文赟对于听歌,看杂技太好了,好到废寝忘食,不理朝政的地步。虽然在守孝期时,皇帝还是天天开派对,只要派对一开,他就要听歌舞,看杂耍。而且是“早日继夜,通宵太旦。”

  北周国开国元老乐运,看到皇帝如此不管正。他奋笔直书,指谪宇文赟有八大罪:

  一,独断独行,不管是好话,还是丑话,什么人的话,他都不听。

  二,过于好色,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还想再吃别人的,自个儿消化不了,又不许别人分享。(原文:搜美女以实后宫,不许辄嫁,贵贱同怨。)

  三,信任宦官。

  四,言行不一,下诏宽刑,未及关半年,更严前制。

  五,追求物质享受,高祖斫雕朴实,前来未年,而穷奢极欲。

  六,增加人民负担。

  七,杜绝言路,上书有别字者,即治其罪。

  八,天象示警,不知悔过!

  乐运指谪宇文赟八罪之后,还加了一句批语:若不改革人事,则家庙不血食矣!

  千年之后,我们再来研读乐运的上书。字字,皆显忠肝历胆;句句,切中皇帝肝隔病症。此时乐运已老,他知道自个儿上书之举可能的后果。所以上书之后,他让仆人把自己抬到朝堂,谏书呈入皇宫,他便卧躺在剩舆之中,等待皇帝降罪。

  这北周国忠臣乐运,与上书明世宗的海瑞,虽间隔千年,但他们同穿了一套精神衣裤。

  皇帝看到乐运上书,狂努!他立马下令,把朝臣们招集起来,讨论如何处置大不敬的乐运。

  大臣元岩用自己的智慧救了乐运一命,他见皇帝盛怒,对皇帝说:“陛下,乐运这个人,是一狂夫。他所以作如此狂悖之言。是想在天下人面前,为自个儿求得一个敢进言的名声,如果陛下真杀了他,正好呈其欲也!”

  宇文赟一想也是,如果自己杀了乐运,正好让这老小子成名。

  “依卿之见,又当如何?”皇帝问。

  “依臣之见,皇上不如派一个人安扶一个乐运,则我北周国臣民,定知我皇胸襟!”

  元岩这翻话,说得宇文赟心有所动。这皇帝也不笨,迟日,在皇宫里召见乐运,他对乐运说:“联昨日思卿所奏八事,可见你的忠心。”说后下令,开宴全招待乐运,以表彰乐运对国家和皇帝的忠心。这乐运的命运,要比海瑞好一点。海瑞上书之后,还被皇帝关了好几个月,而乐运忠言,则换来了皇家的一顿饭。

  三、中国历史上的天皇

  皇帝这个职业,如果你想好好干,还是蛮幸苦的。有人做了大致的统计,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被杀害率为31%,活不到40岁的高达50%,寿命超过60岁的只有15%。北国皇帝宇文赟,公元578 年六月继位,之于北周王国,他的权力固然是绝对的,是数学上的无限大值。想要吃什么,至少是北周王朝最好的厨子给他做。想要穿什么,肯定是北周王朝最好的裁缝师傅给他制。只要宇文赟喜欢,不管是什么物、或者人(比如女人),皇帝一声令下,不管你的官职有多大,爵位有多高,你都得满足他的欲望! 从法理上讲,皇帝的责任与他的权力是对等的,当他们享受无限的权力之时,他们也必须承担无限的责任。每天王国里,会有无数的事儿,等皇帝决定、拍板。有人对于明王朝朱元璋一周工作量,做了一个小计: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王日,共收到全国奏章1660份。平均每天237.2 件。这么多奏章所涉及到的事是3391件,平均每天皇帝要处理的事儿是484.4 件。如果皇帝两分钟处理一件事儿,还需要工作16小时。用我们现代人,八小时工作制标准衡量这位朱皇帝,这朱元璋皇帝做得不是苦,而是太苦。所以他写了一首十分著名的叫苦的诗:

  百僚未起朕已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三丈犹拥被!

  与明王朝的元璋皇帝相比,现在全世界可能没有哪一国的总统、总理,或国家领导人,包括一个特大的夸国公司总裁,一天要处理这么多的事儿。(日理万机是一个神话,如果谁真日理万机了,可能用不了一个月,会把他给累死!)朱皇帝是日理数百机,死扛了几十年时间。他的皇帝生涯,岂是一个“苦”字了得!

  而做皇帝苦是其次,还有更高的风险,有许多皇帝,特别是乱世皇帝,有太多的皇帝连自个的命都保不住。有的人是被自个儿的哥哥或弟弟给喑弑,有的人死于权臣之手;还有一些皇帝,没有被人弑死,但是死在女人的怀抱里面。皇帝们把持了不受制约的、无限的权力时,同时也承受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高压!

  北周国宇文赟作皇帝时,时年20岁。用我们太阳计算年龄的法子,宇文赟还是9 、10点钟的太阳。但宇文皇帝看破人红尘,他厌烦了作人间的皇帝。公元599 年二月,他做了一个举国震惊的决定:传位于太子宇文阐。

  如果不看后来发生的事儿,冲宇文赟放得下皇帝大位这件事儿,我们应赞许宇文赟这个人:拿得起,放得下。

  实际情况一:宇文赟儿子才是一九岁孩子。如果说宇文赟撑不起“日里万机”的皇帝的公务,他儿子更不行。

  实际情况二:宇文赟不作皇帝,不是因为他看透权力。第一个原因怕烦,他想从无穷无尽的国事中解脱出来。把北周国的国事,(在他看来,是鸡零狗碎的事儿)交给儿子与大臣们处理。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务“需”,去开派对,看看歌舞杂耍,或者和内待们做做游戏,说说笑话。第二个原因,他所以放下皇帝大位,是因为他有更大的野心。要做北周王朝的“天皇”。在宇文赟把皇帝的这顶帽子,传给儿子之后,他又给自个儿制作了另外一顶帽子:天元皇帝,简称天皇。

  当时的中国,出现了许多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皇帝。虽然写历史的史家,也是秉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其时,陈霸先创建的陈王朝,被史家认为是最能代表我中华文明的中国。)但,这种想法,多是史家们一厢情愿的想法。自从西晋亡国,中国经历五胡十八国、南北朝,到大隋王朝统一中国,272 年时间,前前后后出现了几百位皇帝。那些关起门来,敢自称皇帝的家伙,没有谁会认为,自个儿的国比别人差,自个儿比别人差。

  这一时期限,粮食少了,人口少了,皇帝却多了。俗语说:物稀为贵。北周之世,皇帝太多,所以通货膨胀。宇文赟可能知道一点原始的经济学,他不想做不值钱的皇帝,他要做咱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的天皇。所以他给自个称一个封号:天元天帝。

  为了让自己这个天皇,不同于一些般的皇帝。宇文赟制定了一系列天皇礼仪规定:皇帝居住的地方,叫皇宫;天皇居住的地方,不能这么没有档次了,得叫天宫,或者天台。《资治通鉴》:周宣帝传位太子阐,自称天元皇帝,所居称天台。

  一般皇帝用的皇冠,有十二支旒。宇文赟做了天皇,他的帽子上得有二十四支旒。另外他出门时,出行的车辆,随从数目,比皇帝要多出一倍。

  做了天皇之后,他一下子,给自己找了五位天皇皇后,分别为:天皇太后,天皇后,天皇右皇后,天皇左皇后,天皇中皇后。

  另外,宇文天皇对自己的称呼,也给改了。早在秦始皇称帝时,立了一个规定:大凡做皇帝的人,称“我”不能称“我”,得称朕。对于皇帝们为什么称自个儿“朕”,至少笔者到现在还没有弄明白,这个“联”字,比汉字“我”或“吾”高贵在什么地方,秦始皇要用“朕”这个字,作为皇帝们的第一人称?后世的皇帝,沿用了秦始皇创造的皇帝第一人称“朕”。但宇文赟现在的新身份是天皇了,“朕”这个字,在他看来,只有皇帝配用。他给自己又创建了一个新的第一人称:天。

  这一称呼许多人能理解。不象始皇创建的那个“朕”字,目的是想表达皇帝是如何与众不同。但皇帝们最后还得承认,他们也是咱人类中的个体。宇文赟创建的第一人称“天”,就不一样了。首先,他把自个人排除在人类之外,再次他把自个抬到所有人类成员之上。宇文赟天皇的眼界,说老实话,他早就不在咱尘世之中。他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与上天齐站齐坐的人物,他是北周王朝的齐天大圣!

  这样说宇文赟先生还是不够准确,实质宇文赟同志,在他意识里认为,我宇文赟就是天!和后世出现的许多宗教家们一样,他们都认为自个与天的关系,是二位一体。天就是宇文赟,宇文赟就是天!

  宇文赟成“天”了,与普通的皇帝不一样,所以天皇立下规定:

  一、但凡想见到“天”的人,必须用清水冲洗一天,吃三天的蔬菜。(吃斋饭)方可一睹天颜。《资治通鉴》令群臣有朝天台者,至斋三日,清身一日。

  二、常人写字时,不得擅用“天”、“高”、“上”、“大”这几个字,如有违反者,轻则坐牢,重则砍脑袋,抄家灭族。

  三、群臣不许戴高帽子,比如通天冠,戴高帽子是天皇的专利。

  四、禁止女人私自化妆或使用化妆品,如戴耳环、画眉、涂口红,做头发等等。天宫里的女人除外。

  五、其它。

  北周王朝一系列的《天皇礼仪制度规定》颁布实施之后,宇文赟开始做咱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天皇。虽然宇文赟自称自己“天”了,可他居然还是象其它普通皇帝一样好色。有了五位皇后,他色心依然难消,还想着法子,勾引侄子的老婆。历史记载了天皇的这段风流帐:行军总管杞公亮,天皇从祖兄,其子西阳公温妻尉迟氏,有美色,以宗妇入朝,天皇饮之酒,逼而淫之。这位天皇,逼奸了自个儿的侄媳妇,干了那扒灰之事,有唐玄宗的风格。

  宇文天皇,除有扒灰之好外,他还欣赏穿了男人衣服的女人,所以命令所有宫女,女扮男妆,服待左右。更为变态的是,他有虐待狂的倾向,特喜欢听鸡倒挂时,发出的一声声惨叫。每次出游,他的车前车后,都挂了许多只倒悬的鸡。一边出游,一边悠然自得地欣赏鸡的惨叫声。鸡吊得久了,产生耐受性,不叫了,怎么办?天皇早有准备:在出游车的后备箱里,准备了许多碎瓦砾。鸡叫一停,他就用碎瓦击鸡,鸡又复叫!天皇就是在鸡的惨叫声中,完成他悠然自得的旅游。

  宇文赟就是象折腾鸡一样,折腾着他的国家,他的人民。

  公元579 年五月,宇文赟先生才做天皇几个月,突然变成了哑吧。可能是酒喝得太多了,伤了宇文赟的消化系统,得了食道癌,或咽喉癌之类的绝症,没坚持几天就死了,而此时他的儿子,北周国皇帝,宇文阐才11岁。北周国大臣,推荐杨坚辅政。

  四、姥爷对外孙的打劫

  公元581 年,杨坚迫周静帝宇文阐禅位于己。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隋王朝,自此建立。

  杨坚这个人,在北周王国,群众基础较好。北周国大成二年,北周天皇宇文赟也看出来了,故心忌之,想除掉杨坚。《资治通鉴》:后父杨坚位望隆重,天元心忌之。他对自个的老婆之一、杨天皇后说:“你给" 天" 当心点,总有一日," 天" 会把你家给灭了。”

  宇文赟说到做到, 过了几天,他对亲信说:让杨坚来朝,如其不来,或者来了之后,神色慌张,说明他心里有鬼, 杀了他!《资治通鉴》:周召杨坚,谓左右曰,色动即杀之。

  杨坚获得天皇召见通知后,按朝见天皇礼仪规定, 在家洗了一天澡,吃了几天斋饭, 才进入天台, 朝见天皇。天皇宇文赟看到杨坚神色自若,且对答如流。至少当时杨坚没有说出什么,让宇文赟不顺耳的话,所以就饶杨坚一命。杨坚自个儿也逃过了一劫。

  实际是天皇宇赟看走了眼,杨坚这个人,在北周王国民意支率高,众多朝臣拥戴。看到天皇宇文赟如此荒唐,他早有了“敢叫日月换新天”之志了。天皇召见,杨坚所有能镇定自若,只是因为杨坚的心里素质好。在心智成熟度上,杨坚可比他的女婿宇文赟高多了。他绝对明白宇文化赟对自个儿的这次召见,可能的结果。他也知道天皇宇文赟,已经把自己看做是北周王国的国家敌人。所以他找一个机会,对天皇的亲信,自己的老同学郑泽说:“我早就想到地方上做官了,老同学帮帮忙?!”

  郑译说:“以你的位望,应在朝庭里做大事,但老同学有心思,我明白,敢不效力?”

  不久扬州总管一职空缺,郑译向天皇极力推荐杨坚。天皇当时不想杀杨坚,但也不愿经常看到这个人,天天在自己眼皮底下晃来晃去,所以想也没有想,就同意杨坚出任扬州总管。

  在杨坚正准备赴任的当儿,天皇宇文赟出事了,突然生病,变成了哑吧。“天元瘖,不能言。”其时,所有的皇族亲戚中,杨坚最有威信,所以北周国大臣一致举荐杨坚辅国。

  此举不符合天皇宇文赟的本意,宇文赟虽然荒唐糊涂,但他对杨坚的感觉没有错,他强烈意识到,杨坚这个人,是一个危险的敌人。但他这时哑了,不但不能说话,连一些基本的意识都不俱备。所以杨坚就成了北周王国的丞相。

  宇文赟一死,杨坚扶佐周静帝。周静帝此时才是一十岁孩子。也算是“国家多事,而国无长君”,有许多只眼睛,苦巴巴地看着杨坚。希望他能作北周王朝的周公!

  可杨坚的好朋友,内吏大夫高熲喑喑对杨坚说:“愿为明公作牛作马,如大事不成,熲死而无憾!”

  高熲是挑明了,希望杨坚取周静帝而代之。

  太史中大夫庾季才也对杨坚说:“天道高远,本意难测,但以人心观之,自明公主政以来,祥瑞连连,难道明公还要象箕子一样谦虚吗?”

  杨坚思索良久后,对庾季才说:“果如君言,坚自当努力!”

  回到家后,杨坚的婆娘独孤氏,给杨坚吹起了最为历害的枕头风。她说:“君现在已呈骑虎之势,必不得下,勉之!”

  从人伦角度,周静帝宇文阐是杨坚外孙。这姥爷说什么,也不能对自个儿才十岁的外孙下手啊?

  可杨坚最后还是能了,因为他外甥手里拿的不是一块小糖,或者一片面包,而是对于许多人来说,都会怦然心动的国家最高权力!

  在最高权力面前,姥爷不再是姥爷,外甥自然也不再是外甥。人类的什么人伦、亲情,在最高的权力面前,会荡然无存。这个时候,人伦会退变为兽伦。

  在众大臣及老婆的鼓励支持下,公元581 年,杨坚对自个儿的外孙下手了,他强迫自己的外孙禅位于己。杨坚这一举动的可耻级别,与姥爷抢外孙手上棒棒糖的一样可耻!

  但我们还得学会抛开小家看大家。杨坚是抢了外孙手里的东西,不道德。但国家不是一个东西。得到它的人,不一定幸福;失去它的人,未必不幸!我们应该看,许多人争夺国家最高权力过程,因为这也是历史的一部分;但我们更应该看看,国家到某些人手里,人民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的“国”被某人获得后,国和平多了,人民安定多了,偶而还能最低限度地填饱肚皮。则我们应站到历史高度,宽容某些人,在获得“国”的过程中,所用的一些不干不净的手法。以这一种标准,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刘邦的军队,也曾参与过不必要的杀戮;忽略李世民皇帝,在通往帝王的宝座上,居然是踩着自己兄弟的尸体;忽略了赵光义皇帝,可能的斧光烛影!

  所以,我们最后也得原凉姥爷杨坚,他虽然抢了外孙的饭碗,但他给我们带了大一统的中国,还有筑了几条、到现在都在发挥作用的运河。

  特别是在他领导下,创建的中国科举制度,许多人把科举制度,看做是中国人第五大发明。这位曾经抢了外孙之国的隋文帝,据一份资料调查表明:在外国许多朋友心中,隋文帝排在所有皇帝之前,是外国人最佩服、最喜欢的中国皇帝。古人讲:临书必敬,读史必恕。把这话用在隋文帝杨坚身上,我们心甘情愿!

  五、恶梦迁都

  杨坚称帝之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 年,杨坚下令,于长安之北龙首山,开发新建大隋王朝的首都新区--- 大兴城,王朝重臣高jiong ,任首都新区建设总指挥。

  《资治通鉴》里,记载了隋文帝杨坚迁都大兴的的三个理由:一,嫌原国都长安,制度狭小。时代发展了,首都的许多条道路,建筑跟不上进代的要求,象现在的许多城市一样,搞折迁重建,代价太大,所以从经济成本角度计,搞一个新城区,更为划算。

  第二个理由,比较吓人。司马光老先生说,杨坚所有想迁都,是因为长安老北周国的皇宫里“多妖异”,杨坚不敢居住在老皇宫里,所以他想迁都大兴。《资治通鉴》里也只是说北周国皇宫“多妖异”,但北周国皇宫是如何地“多妖异”?

  是有待者看到皇宫里,有走来走去的鬼魂?(如我们看到恐慌大片里的一些恐怖境头。)

  还是隋文帝本人看到了什么诡异的东西?

  或者皇宫里,老是有内待人员莫名其妙地惨死等等?

  老夫子们喜欢“不语怪力乱神”,司马光这等儒家大师,自然要和老夫子们同声同调。但是我们还是要谢谢老生生,他用他的如椽大笔,在《资治通鉴》写道:“宫内多妖异。”只是我们这些好奇怪事儿的人,读得不够味儿。

  隋文帝迁都的第三个理由,和他做的一个梦有关。他梦见长安城旧城,被大洪水淹没了。

  中国古人特信,人处于睡眠状态时做的梦,有预言吉凶的功能。有一些古人,对于梦还做了一翻深刻的研究,在周王朝时,有一位叫周公的大臣,据说他写了一部《周公解梦》的书。在这部书里,周公把人梦中出现的许多事物,用我们现代物理学上的等价原理,给等价起来。比如,如果有人梦见太阳,这个人肯定有大发达,会做到皇帝或宰相一类的高官。传说之中,有一些中国的伟人们的母亲,都是梦到太阳之后,生下了这些伟人。

  再如,有人梦到龙,这也是好事儿。预示这个人,某一段时间,会做出一些了不起的事儿。也许因为听说过这些梦案例,所以有许多人做梦老想梦见太阳、或者龙。若干若干年之前,笔者也梦到龙了,而且不只一条龙。可好多年过去了,在现实生活中,我还是过得很平平淡淡。当然,也许我梦的龙,与我自己无关,只是代表我周围的朋友、同事会做一些了不起的事儿,会成为了不起人儿。真能如此,也不妄我做了龙梦,祝他们所有人好运!

  隋文帝杨坚的梦,不是梦着太阳、龙,而是梦见大洪水,把长安城给淹了。这样的梦,对于皇帝来说,绝对是一个恶梦。醒来之后,杨坚不高兴了好几天,他也许在想,自己才做皇帝几天?就梦到大洪水,把国都给淹了,这梦是什么意思?

  所以隋文帝特讨厌自个儿的这个梦,他不但讨厌这个梦,连自己所呆的国都长安,都讨厌起来,在《资治通鉴- 隋纪七》里说:初,高祖梦洪水没都,意恶之,故迁都大兴!

  杨坚迁都的三个理由,最后一个理由,最为充分。因为这个梦,长安之北,多了一个隋王朝的新首都--大兴。

  六、李氏当为天子

  “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 从隋申明公李穆之死开始。隋申明公李穆死时,按隋王朝爵位世袭的规定,应有他的长子继承爵位。可李穆的长子早夭,申明公的爵位,只能由李穆的嫡长孙李筠继承。

  这新上任的申明公李筠不会做人,把自个儿太当回事儿,对于李姓家族里的许多长辈们,特别苛刻。叔叔李浑看这位侄儿,怎么看都不顺眼,所以搞阴谋诡计,密令李筠的另一个叔伯兄弟李善衡,喑杀了李筠。杀了李筠之后,叔侄两人恶人先告状,说新申明公李筠,是他的另一个叔伯兄弟李瞿昙所杀,结果李瞿昙做了替死鬼。

  李浑干掉侄儿之后, 他上下交通, 希望能由他来继承申明公的爵位。李浑托人,找到隋文帝身边的大红人宇文述。为了达到目的, 他向宇文述承诺:“若得封地,愿奉国税之半,请宇文先生喝茶。”

  宇文述一见给李浑帮个小忙,能拿到这么多回扣,他想尽一切机会,在皇帝、太子面前为李浑唱赞歌,说好话,终于把事儿给办成了。

  李浑封为新申明公后,前两年还说话算数,定时把封地一半的税收收入,送到宇文述府上。但到第三年,他就耍赖皮了。

  在李浑没有得到申明公爵位之前,这申明公封地里的一切收入,都是他哥或他侄儿的,所以他向宇文述承诺,愿意拿出封地的地半,作为宇文述办事的回扣。用别人的钱,给自个办事,这李浑自然不会心痛。但等他真做了申明公之后,封地里的所有收入,都是李浑自己的,得用自个儿的真金白银,兑现诺言时,这李浑发现自己亏大发了。申明公的爵位,是李浑杀人,搞阴谋诡计,才得来的爵位,而宇文述只是在皇帝面前说了几句话,就得到封地收入的一半!

  所以李浑的心里不是一占儿不平衡,但诺言已经许出去了,他是隋王朝魔迷心窍的浮士德,用自个的良心换取尘世的富贵,但真把自己卖出去之后,却开始反悔。从做生意的角度,这老小子太不讲诚信了。

  宇文述却不干了,他对李浑不诚信的行为,恨得咬牙切齿。《资治通鉴》里说:李浑二岁之后,不复以国税与述,述大恨之!

  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而宇文述这个鸟人,绝对不是君子,让他逮到机会,他肯定会狠狠地咬李浑一口!没有多长时间,机会就来了。

  历史记载,隋文帝杨坚这个人,和我们现在许多人一样,对于神仙之事半信半疑。老婆独孤皇后死后,按当时传统,得找人看风水。杨坚令一位据说是善于看风水的大臣萧吉,为独孤皇后找一块风水宝地。

  萧吉还真找到一块风水宝地,他对杨坚说:“皇后葬于此处,可保大隋二千年,可保皇家二百世!”

  也许是风水先生提供出来的数字太精确,隋文帝笑着说:“吉凶由人,不由地。比如我家祖坟,如果不吉,联做了皇帝,如果说吉,为什么我的弟弟战死沙场?”

  文帝杨坚这话说得特通情达理。但他不知道,这风水先生事先,被他的儿子杨广收买了。杨广知道萧吉,给他妈找落葬的风水宝地之后,给了萧吉一个政治任务,他对萧吉说:“从前先生说,我能做太子,已经应验,现在你给我妈找风水宝地,必须能帮找到一个、能让我早日继位的风水宝地,事成之后,一定重谢先生!”

  这杨广什么意思?他妈死了,为了他自己能早日做皇帝,希望老爸杨坚也早一点翘辨子,好让自个儿早日做皇帝!

  独孤皇后落葬之后,萧吉对太子杨广说:“四年之后,太子当君临天下!”杨广大喜。事后,萧吉对他的朋友说:“若太子得政,隋其亡也。我始云,卜年二千,实则二十,卜世二成,实则二世传也。”

  萧吉是一两面三刀的家伙,杨广算计他老子,而萧吉则把他们父子俩都给算计了!当然强权社会,没有多少人,能拿着自个儿的身家性命,实话实说。

  对于风水学,隋文帝杨坚半信半疑,但对于当世流行的佛教,杨坚比较相信。他有一个很要好的佛教朋友安伽陀和尚,安和尚深得杨坚宠信,他们经常就一些佛学话题,聊得十分投机。有一次,他们就一些哲学上的大话题,如人的生、老、病、死等问题,聊了好长时间。然后皇帝谈到隋王朝的创建,以及可能的未来。安伽陀一脸凝重地说出了一个天机:“大隋王朝之后,李氏当为天子!”

  东晋王朝司马昌明皇帝有一句名言:世间没有万年的王朝,也没有万年的天子。一个王朝与一个人一样,有生自然有死,有立的时候,自然有破的时候,有兴的时候,自然有亡的时候。隋王朝创建之后,隋文帝做得不错,但大隋王朝就和隋文帝本人一样,总有一天会寿终正寝!安伽陀和尚不知从何处得到一个谶言:李氏当为天子!

  天机据说是不可能泄露给凡人听的。因为泄露天机之后,必招至凡人的干扰,给上天招了新的麻烦,给尘世的凡人增加了一些不可测的人祸!这安和尚不但泄露了天机,还给杨坚出了一个馊主意:“劝帝诛尽天下李姓者!”

  安和尚何其毒也,佛门讲究以慈悲为怀。他到好,不但给皇帝泄露了天机,还劝皇帝诛尽天下李姓者!真不知道天机,乍认这个人给通晓了!

  隋文帝是一仁君,他觉得诛尽天下李姓者,打击面太广,所以他想重点清除。因为按常理讲,那些扛扁担、锄头,社会最基层的李姓弱势群体,他们是不可能得天下的!隋文帝不想因为安和尚一句话,烂杀无辜!所以隋文帝听了安和尚一半,把“李氏当为天子”谶言,当了回事;但没有展开杀戮事业,而是把朝庭里、有名望的李姓大臣,放在脑子里,一个一个地过。申明公李浑,也是众多李姓大臣之一。

  这时,杨坚又做了一个奇异的梦,梦见他的首都长安,被洪水淹了一个透。醒来之后,杨坚觉得这不是一个好兆头,所以郁闷了好长时间,才对宇文述说了这个梦!

  安和尚说“李氏当为天子”谶言一事,宇文述知道。皇帝又说自个儿做了一个洪水淹没国都的恶梦。宇文述其时正想着如何报复申公李浑,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因为他知道申明公李浑的二儿子,也是宇文述的侄女婿,小名洪儿!

  在古代中国,臣民取什么名字,可是一件大事儿。弄不好犯了某位皇帝的圣讳,是要掉脑袋的。隋申明公李浑二儿子,小时候一个乳名,居然有皇帝梦里大洪水的意思,这对于李浑家族来说,已经是一件不幸的事儿。更为不幸的事,皇帝那几天正在为“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头痛。所以李浑的儿子李洪同志的乳名,不但犯了圣讳,而且犯了圣忌!

  宇文述把申明公李浑儿子乳名洪儿一事,向隋文帝杨坚告了密。皇帝居然也认为,李洪就是他梦里的洪水,就是安和尚谶言所指的人物。

  皇帝也诚实,他没有和李浑家族搞什么弯弯绕。而是直接把李洪找过来,开诚布公地和李洪先生,作了一次全面的、深刻的政治交流。杨坚把安和尚的谶言说给李洪听,告诉李洪那个恶梦,隋文帝还给李洪提出一个要求:希望李洪,在不伤害他家族荣誉的基础上,自我了结!《资治通鉴》浑从子乳名洪儿,帝疑其应谶,常面告之,冀其自决!

  皇帝怀疑,对正处于风华正茂的李洪,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他泪流满面地跪倒在隋文帝面前,哭诉着,替自己辨解,说自己对大隋王朝的如何地忠心!但对于已经中了谶毒的杨坚来说,李洪的解释只能让他厌恶。

  而天地良心,当时的李洪真没有想要造大隋王朝的反,只要大隋王朝在,申明公的李姓家族,也是一既得利益的家族。可皇帝却坚持认为,上天会在未来给李洪一个机会。而李洪,对于自己可能的未来,一点感觉也没有。中国就有一句古话: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李洪最后答应皇帝,他会自我了结,但皇帝得给他一点时间,皇帝答应了李洪。

  可好长时间,李洪居然没有一点想要死的意思。俗话说,好死不如赖活。这李洪生在公候之家,小日子过得好好的,他还有人生的许多精彩没有经历,所以他怎么舍得让自个死啊!

  后来,皇帝又找李洪谈了几次话。这李洪除了装可怜,就是哭。搞得隋文帝没有了耐心。于是他把宇文述找来,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把李洪打成现行反革命!

  对于李浑家族,宇文述早就想找一个机会,让李浑见识见识他宇文述的历害。皇帝让他成立李洪反革命专案组之后,宇文述找来一个奸人,讲坛污蔑李浑谋反。宇文述把李浑一家都抓起来,关于监狱里,严刑拷打。这李家人到也硬气,没有一个人承认自个儿是反革命,或者有谋反的意图。《资治通鉴》里说:“案问数日,不得反状。”

  事件做到这种程度,已呈骑虎之势。杨坚原本是想让李洪自己解决,没有想到这小子太贪生怕死。非把一件很简单的事儿(在皇帝看来),搞得满城风雨!但皇帝怎么可能有错?

  隋文帝下令彻查此案!为了办好这个案子,隋文帝任命许多朝臣,担任此案专案组成员,而宇文述担任此案专案组组长。

  李浑此时,已经彻头彻尾地变成,宇文述手心里的一只小虫子。他略施小计,把李浑的儿媳,他的侄女找过来,或威逼,或利诱,或给侄女讲政治道理,或许之小实惠。这宇文氏居然愿意做李浑造反一案的污点证人。她揭发:李浑家族成员,相互约好,于某年某日,联系正在军队里服役的家族子弟,准备发动政变,袭击皇帝,大伙约好,事成之后,拥立李洪为帝!

  宇文述把案情上报。隋文帝接到专案组最新得出的结论,杨坚认为,安和尚的谶言太准了!他不经意做的一个梦也太灵验了!他激动地抓住宇文述的手,泪流满面地说:“卿是国家功臣,在国家危急存亡之际,是爱卿救了我大隋啊!”《资治通鉴》:帝泣曰,宗社几倾,赖公获全耳!

  数天之后,隋文帝公告天下,朝庭侦破李氏反革命集团大案,首要反革命分子李浑,李洪等三十余人,斩立决!

  自此,安伽陀这个恶僧,“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以死数十条人命开场。李浑家族被灭了满门,他们家三十余条人命,也为“李氏当为天子”这一谶言,做大了广告。当世许多人都在用怀疑,或求证的眼睛盯着这条谶言!

  七、自恋的杨广

  在中国历史上,一共出现过三位谥号为“炀”的皇帝。这三位炀皇帝分别是:东汉孝炀帝刘隆,陈王朝末代皇帝陈炀帝陈叔宝,第三就是隋炀帝杨广。

  其中东汉王朝汉孝炀帝,“炀”得与其它两位炀皇帝不一样,汉孝炀帝刘隆死后,所以被称之为炀帝,是天炀不是人炀。是老天故意让他过不去,没有给他好好做皇帝的机会,他死时才两岁。两岁的皇帝意味着什么?

  在刘隆做皇帝一年多的时间里,其时东汉王朝所有丑闻、绯闻、坏事、恶事,都与刘隆一点关系也没有!当时他不但没有学会做事儿,连说话还只能发一些最简单的词汇,吃饭尿尿都要人来帮忙。但那个时期的东汉王朝实在太乱,乱得象整个社会都得了溃疡,不管是谁坐到皇帝的位置上,也不管是你做了什么,还不什么没有做,覆巢之下,什么蛋也好不了。所以刘隆死后,后人给了他一个很不好听的死后谥号:炀皇帝。

  事后,有许多人觉得,把社会太多的责任,让一个婴儿来承担不合适,所以在刘隆炀皇帝之前,加了一孝字,变成汉孝炀皇帝,说这刘隆对于父母还是蛮孝顺的。但,如果刘隆再大一点,用这个字还是能掩人耳目,或刘隆是一个两岁的孩子,他能知道什么是孝?所以历史对于刘隆这个孩子,太不公平了,先给他一记耳括子,再给他一块糖。

  炀这个字,在咱汉语里的意思,有祸国殃民的意思,但凡被称之为炀帝之皇帝,在他一世,老百姓基本是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个炀用在刘隆身上,是一种历史的纪实,但用在另一个人陈叔宝身上,却是要追究他的历史责任的,因为他不是孩子。大好地陈家王朝,就是被陈叔宝一个人,弄得“炀”了起来。最后他被隋文帝杨坚捉到了大兴,成为大隋朝的高级囚犯。

  中国历史上第三位炀帝,是隋炀帝杨广,据历史记载,在他称帝之前,就做了许多坏事儿。比如骗取父母信任,谋夺了哥哥的太子之位。做了皇帝之后,更是变本加利!下面几个章节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说说杨广皇帝,是怎样把自个儿变成中国历史上,许多皇帝唯恐避之不及的炀皇帝,或者换一句时髦的话说:隋炀帝怎么炼成的。

  据史书记载,隋炀帝这个人,“美姿仪,少敏慧,好学,善属文”,但也“矫情饰行,以邀名誉”。

  把这段文言文翻译成大白话是:隋炀帝这个人,是一大帅哥,很聪明也很矫情。最为不幸的是,隋炀帝对于自个儿的聪明,相貌特别欣赏。他认为自己做皇帝,不单单是凭血统高贵,如果把全天下所有有能力、有学识的人拉到一起,PK一下,凭他的能力、学识,这大隋王朝的皇帝,也非他莫属!《资治通鉴》:天下皆谓联承藉绪余而有四海,设今联与士大夫高选,亦当为天子!

  一个皇帝自信是好事,但自信过了头,却可能犯大错误。而杨广就是自信过了头,所以司马光老先说评说杨广曰:“诈足以饰非,智足以拒谏!”

  以我们这些后来人看,这个杨广所以能做皇帝,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有一个好老子。杨广称帝之时,大隋王朝经过隋文帝杨坚二十余年的精心打理,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大业四年,户部上报,全国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县,一百九十个郡,共计八百九十余万户,人口五千六百余万。国土面积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这样的国,是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国家。有这样强大的国家,所以杨广是放了心,也是铁了心地折腾他的国家,他的人民。

  八、大兴土木

  象我们有些领导一样,杨广做了皇帝之后,他特喜欢大兴土木,搞基建。但杨广搞基建工程可不是为了拿回扣,因为他搞的所有的基建项目,都是为他自个儿搞的。纵观杨广同志的一生,是一个不断大兴土木、不断搞基建的一生。在他做皇帝的十五年里,他总共搞了无数国家重要工程建设,大至如下:

  一,开发东都洛阳。

  隋大业元年三月,杨广才做了几个月皇帝,他就诏令大臣杨素,及隋王朝工部尚书宇文恺,成立东都洛阳建设委员会。从全国各地证调二百余万名民工,到隋东都洛阳搞新首都大开发。

  一次征调数百万人,搞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在所有的皇帝中,也只有秦始皇有如此大手笔。可对于大隋王朝来说,国家“建设”,才是一个小小的开始。

  东都洛阳所有的工程建设项目中,皇宫显仁宫的建设,是新都建设的龙头工程,为了让皇帝的显仁宫更加漂亮,在显仁宫土木工程上马后,杨文下了一道诏书,令全国各地,支持显仁宫建设,全国范围内,不管什么地方,有什么奇花异草,珍禽异兽,都输送洛阳,充实显仁宫。

  显仁宫工程落实到位之后,杨广对洛阳进行了一次巡查,他发现,洛阳水脉不太充沛。皇帝想到这个问题,他可不是想解决,洛阳居民们饮水难的问题。对于许多皇帝来说,老百姓能不能喝到水,能喝到什么样的水,不是他们考虑的事儿,作为皇帝能让大伙儿吃到饭,或者说在大伙儿吃饭的时候,不去骚扰、折腾!就已经很阿弥陀佛了!

  隋炀帝考虑是他有了新首都、新皇宫之后,空闲之余,得有一个渡假聊天、喝茶的地方。所以他想在洛阳以西造一人工湖。大业五年,杨广又下了一道圣旨,修建皇家西苑,这个西苑之大,是许多我们现代人不敢想象的:周长一百公里,苑内蓄水为海,海内建有三个人工岛,取名方丈、蓬莱、瀛州(神话传说中的三座仙岛),每座人工岛有五六十米高。在每座岛上,建筑了若干亭台楼阁,供皇帝和他的家人,谈天喝茶之用。

  在海的四周还建筑有十六座水边别墅,每座别墅里都居住有皇帝的一位老婆。隋王朝的西苑总体布局,有点类于清王朝修建的颐和园。但从面积上,让杨广的洛阳西苑与颐和园PK一下,颐和园显得小儿科了。

  在修建西苑时,大隋王朝的建筑学家们,没有与当时的植物学家们交流到位,所以犯一个错误:皇帝为了充实西苑时,从全国各地征调奇花异草,有一些花花草草看上去很漂亮,可它们不是四季长绿。一到秋冬时节,会自然枯败。

  不甘寂寞的皇帝不能容忍这种枯败,所以他下令宫人,剪彩绸为树叶,缀饰于枝头。时间略长,彩绸经风吹雨淋,颜色稍旧,复令换新。在皇帝的精心布置下,皇家西苑什么时候,都是四季如春。《资治通鉴》宫树秋冬调落,则剪彩为华叶,缀于枝条,略旧则易以新者,常如阳春。

  二,搞隋王朝的航空母舰—龙舟。

  新都、新皇宫、西苑建好之后,皇帝只居住了几个月,他就开始想念扬州。在皇帝还没有做太子之前,他曾经做过扬州总管。所以扬州算是他的第二故乡。一个人对于自个故乡的怀念,属人之常情。他只要背上行囊,回家看看,便可解的思乡之情。但扬广贵为皇帝,是当时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返乡之旅,怎么可能这么简陋?

  而且,皇帝决定了坐船返乡。大隋王朝的各级官员,又开始围绕他们的核心,忙碌起来。他们先为皇帝造一艘巨大的龙舟,据历史记载:这艘龙舟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底层有正殿、内殿、左右朝房;顶层为大型娱乐场所,可供皇帝观光、开派对。中层还有两百多间总统套房。

  皇帝的龙舟长就有二百多丈,约合现在六百米。这龙舟哪里是一只普通的船,简直就是古版的航空母舰。

  为了保护皇帝出游,大隋王朝还组织了一支、有一千多艘船的龙舟护卫舰队。据说,从洛阳出发时,舻舳相接,漂亮的大船、画肪前后有二百余里。运河两岸的百姓,谁见过这种场面?不要说当时,就是后世、后后世,全世界许多的老百姓,谁见过这种盛况?

  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为了皇帝的这次出游,光拉纤的民工,就用了十余万人,另外皇帝庞大的卫队,和他的随从的供应都是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皇帝下令,他的旅游费用,由运河两岸的人民买单。所以皇帝的这一次豪华、昂贵的扬州之行,惊动了大半个中国,与隋炀帝的扬州之行相比,后来的泰坦尼克号之旅,就算不得什么了,从经济角度,不是小巫见大巫问题,而是小巫的毛,见大巫P 的问题。

  三、举世罕见移运宫殿。

  在扬州也没有呆多长时间,皇帝也开始有点烦了,他想到榆林一带边境上去看看。但天子出巡,又是敌国的边境线上去,自然非比寻常。但当时,隋王朝已没有人敢对皇帝的行为进谏言了,基本是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想到哪儿,就到哪儿。

  所有相关人员为杨广出巡,迅速地准备起来。在几个月之前,杨广就下令宇文恺为他出巡榆林,“筹造观风行殿”。按杨广的意愿,宇文恺得为他造一座可以行走,可以移动的宫殿。

  接到命令后,宇文恺不敢怠慢,征天下能工巧匠,以木材为主要原料,造成了一座周长2000步,高数十米的移动宫殿。这座大型的移动皇宫,由若干可以拆御的零件组装而成,在宫殿底部设置了许多轮轴,可让宫殿能前后左右移动。宫殿四周外墙体上,围以布幔,令画师画上了许多精美的图画。宫殿之上,可以容纳数百人。

  《资治通鉴》记载:“宇文恺造观风行殿,上容待卫者数百人,离合为之,下施轮轴,倏忽推行,又作行城,周二千步。”

  古三步相当于现在两米,两千步合今1300米左右,而金字塔周长也不过500 余米。宇文恺所制的这个“行城”,比金字塔可要大多了,如果保留到现在,说不定也是世界一大奇迹。

  杨广巡行到边境后,在榆林的大草原上,迅速地组装起了一座高大,壮观的城市。这座行城,耸立在北方胡人的眼前。“胡人惊以为神,每观之,十里之外,屈膝稽首,无敢剩马。”(《资治通鉴》)一些原来还不甘心臣服的胡人,一个个赶紧“奉帐以待驾”。隋炀帝大悦。赋诗一首:“呼韩顿桑至,屠耆接踵来。何如汉天子,空上单于台?”

  杨广是把自个儿与汉高祖刘邦比了。确实,杨广只是造了一个移动宫殿,就让胡人屈膝。他认为自己可是比刘邦强多了,所以意洋洋地说:“我与汉天子相比如何?”

  汉天子来到大漠后,差点被人家活捉了。而杨广到达榆林,胡人各部落都跪服他面前,在胡人面前,杨广可比汉高祖刘邦面子大多了!只是他的下场,比刘邦差多了,而且比所有汉朝的天子都差,因为汉王朝死后谥号为““炀帝”的皇帝,只是有一个两岁的刘隆。

  四,开凿运河。

  公元584 年,隋文帝因谓水多沙,航道不通畅,所以下令开通广济运河,广济运河西起长安,东可至洛阳。这是隋文帝杨坚,为了勾通大隋王朝东西交通,开凿的第一条人工运河。

  公元604 年,杨广称帝后,传说杨广是想到他的第二故乡扬州看看,所以他下令征调河南、河北民夫一百余万人,开通通济渠。通济渠北起洛阳,南至江苏盱眙。这是一条勾通黄河、淮河的人工运河。征调淮南民夫十余万人,开通刊沟,连接淮河与长江。又征调江南民夫若干,开通了北起京口(镇江)南至余杭的余杭运河,连接钱塘江与长江。在杨广之世,中国终于有了一条可以勾通东西南北的水上运输线。

  国人喜欢把长城看作是中国的象征,而实际长城是死物,建成之后,就呆在那儿,只有在战争时期,或多或少会发挥一点作用。可到了近现代战争,长城已经不能给中国人多少安全感了。

  运河就不一样了,终隋王朝一世,开凿运河,累死、病死在运河里的民夫,不知道几千几万。

  可运河一开通,它带给我们的福泽,每时每刻都存在!杨广是恶意地给我们办成了一件好事,因为运河,我们还是应对杨广这个昏君,说声谢谢。

  五、其它工程。

  据《资治通鉴》里说:帝无日不治宫室,两都(长安、洛阳)、江都,苑囿亭殿繁多。

  可皇帝还是觉得自个没有地方可住。隋大业四年的有一天,他下令管理图册的官员找来,翻出大隋王朝国家地图。他亲自对大隋王朝天下山水名胜之地,一一过目,想给自个儿修建一座最可意的行宫。结果,还真让他看中了一处风水宝地,汾水之北。几天之后,汾阳宫开始修建。

  当皇帝又开始大张旗鼓地修建汾阳宫时,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御史大夫张衡,向皇帝进言说:“我国连年以来,劳役繁多,百姓疲惫,能否请陛下缩小汾阳宫的营建规模?”

  皇帝的脸盘子当时就挂不住了,他对张衡的忠言发表任何意见。几天之后,他下令贬张衡到榆林做地方官。理由居然是:在一次皇帝出巡时,看到的老百姓衣服过于破旧,隋炀帝委责于,当时负责组织接待工作的张衡,工作没有做到位!所以把张衡降了职。

  张衡在皇帝面前,只说了半句实话,就给贬职。如果有谁敢说皇帝不该烂建,这杨广肯定会把他的脑袋当场砍下来。

  说了半句实话的张衡恶运没有终止,在皇帝决定修建楼烦城时,张衡是土木工程专家,所以被重新征召为楼烦城工程的总指挥。皇帝到楼烦视察时,碰到张衡,杨广十分奇怪的是:被贬职之后张衡,居然没有瘦,还是象从前一样白白胖胖、神定气闲。

  对于杨广来说,这张衡可能没有把贬职一事,太当回事,是可忍,孰不可忍?!

  所以没有任何理由,杨广命令把张衡抓起来,准备砍他脑袋!也许因为张衡的人缘好,所以许多王朝重臣替张衡说情。杨广免张衡一死,但所有官职一撸到底,被杨广贬为庶民。在杨广第一次征辽失败之后,杨广回来做的第一件大事,没有任何理由地,把这位张大御史大夫,再一次抓起来,砍了他敢说实话的脑袋!

  九、征辽亦偶然

  隋炀帝在扬州时,写了两句诗: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这诗是杨广征辽心得, 但他耗费了巨大人力、物力的“征辽”过程,是如何地偶然?

  事情要从隋大业六年说起,其时杨广正到北方大草原上巡视,与突厥部落启民可汗会晤时,恰好碰到高丽国使臣。黄门待朗裴矩说:“高丽曾是咱商朝人萁子封地,汉晋之世为中国郡县,现不属中国久矣,以陛下威灵,安可不取?”

  杨广原本就是一没事找事、好大喜功之人,黄门门待朗裴矩如此一说,投其所好,说得杨广民族自豪感指数猛升。杨广“偶然”征辽大业,就这样开始了。但对于大隋王朝的许多人而言,他们人生的恶梦也开始了。

  首行,杨广面向全国选拔征辽军事干部,第一批征辽军事干部有三千余人,接到皇帝命令后,连夜开拔前线。但这部分军事干部的身体素质较差,加上没有完好的后勤保障,到达隋王朝与高丽王国边境线,就冻馁疲顿、致死者十之一二。

  因为皇帝要征讨高丽,幽州总管接到命令:在某年某月某日之前,要修建三百艘大战船。时间紧,任务重,工匠只能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夜以继日,每时每刻奋斗在造船工地上。许多人长时间站在水里,腰里都长出了蛆虫。可为了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大隋王朝的这群工人,重伤轻伤都不得下火线,结果死者十之三四。《资治通鉴》:敕幽州总管往东莱海口造船三百艘,官吏皆役,昼夜立水中,略不敢息,自腰以下生蛆,死者什之三四。

  隋大业八年一月,杨广下令讨伐高丽:诏左十二军出镂方,长岑,盖马…….总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称两百万人。在咱中国古代历次战争中,没有哪一位皇帝或将军,打过这么富裕的仗!所以司马光老先生也叹息说:“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其时高丽王朝,脱离中国好多年。杨广在突厥可汗那儿碰到高丽使臣后,他想起高丽与中国的历史,听黄门郎裴矩一说,杨广就给高丽国王下了一道诏书:马上臣服,否则别怪朕不客气!“尔还语高丽,宜早来朝。”

  杨广给高丽使臣的一句话,让高丽国王摸不透深浅,所以他不敢来朝,或给一个有面子的说法,高丽王不愿意来朝。

  皇帝生气了,后果很严重。这高丽国的国王,对于咱中国的这位皇帝个性不了解,或许只要他来朝一下,那怕什么不带,或者实地不行,就带点韩国泡菜来,以杨广好大喜功的个性,他肯定会以为:他天威行于高丽,没准一高兴,会有大把大把的赏赐。

  高丽国王居然没有把杨广的警告当回事,等同于没有把我大隋当回事,不把咱国家最高领导人杨广当回事儿。这是咱中国人特有的逻辑,而实际,在古代中国,许多的藩国,在他们心底里,可能没有几个敢夜郎自大到,瞧不起中国皇帝。可古代的国家外交事业,不怎么发达,国家领导人们之间,误会一但形成,就很难挽回。比如,杨广与高丽国王之间,应是勾通没有到位,所以两国发生了战争。

  战争开始之后,军事行展很不顺利,原因还是在皇帝杨广身上,他自我感觉太好,太过于独裁。临行之前,杨广召开了军事将领会议,他反复强调: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军队的一切作战计划,必须报皇帝批准后执行。从军事管理角度,是一件好事儿,可如果真的进入战争状态,前线的指挥员没有了临场应变的权力,无疑会限制了各级作战人员,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用我们普通人能理解的语言:会怠误战机!

  果然,在东辽城之战中,辽人屡次想投降。但皇帝说了,军队所有的军事行动,得报请皇帝批准,包括受降。所以战争出现了荒唐一面,辽军有分作战部队想投降,隋王朝前线攻城的军事将领不敢自作主张,赶紧派人报请皇帝定夺。可等皇帝批准之后,辽人又反悔不降。如是者三。至东辽城迟迟攻不下来。《资治通鉴》城中人辄言降,诸将奉旨,不敢赴机,先令驰奏,比报至,城守卫御亦备!随出拒战,如此再三!

  东辽城打了几个月都没有打下来,而隋军其它几路人马进军也不顺利。最后粮食供应不上了,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北方的冬天来了。许多的士兵,不是死在与敌人作战的战场上,而是被饿死了、冻死了。

  杨广也感到这仗打不下去了,所以他扔下部队,跑回东都洛阳。当初数十万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水(鸭绿江当时叫鸭绿水)作战部队,撤回国内时,仅余数千人。《资治通鉴》:九军渡辽,凡三十万五千,及还唯三千七百人。隋炀帝第一次征辽失败得很彻底,是彻底地失败了!

  但更为可悲的是,杨广是一位不服输的皇帝。大业九年,回到东都之后的杨广,又召开王朝重臣会议,在会议上他发了狠话。对于高丽国,他不可能善罢甘休!高丽国让皇帝很没有面子,皇帝的面子,在哪儿失去了,还得在那儿找回来!杨广下令朝庭各部,做好再一次伐辽的军事准备。三个月之后,再征高丽!

  隋大业十年,杨广的征高丽大军又出发了。这一次还是东辽城,隋军与高丽王国的部队打了几十天,什么云梯战、地道战、攻坚战等等,能想的法子,都用上了,但隋军还是攻不下东辽城!

  最后皇帝出了一聪明主意,他下令隋军每人准备几根布袋,共准备了一百万根布袋子。然后在布袋子里装满了土。皇帝想造一条三十步宽的布袋大坝,压上城头。可皇帝的创意,还没有付之实施之际,国内传来大臣杨玄感造反的消息。

  杨广愤怒了,同时他也有一点吓傻。他想不通,在自个儿在国外抛头颅,洒热血之时,这个本家杨玄感居然抄他后路!杨广又一次抛下了他的战友,赶回到国内,讨伐杨玄感!

  十、王者不死

  杨玄感是何许人也?

  他居然敢造皇帝杨广的反?

  据《资治通鉴》记载:杨玄感是隋炀帝杨广的礼部尚书,从姓氏上看,两位是本家,一笔写不出两个的“杨”字;杨玄感文武双全,为人骁勇,精骑射、好读书、喜宾客,在当时的大隋王朝,有一大群化名人朋友。其中有一位,是中国历史上特有名的名人:蒲山公李密。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蒲山公李密与杨玄感一样,擅骑射,精于谋略,且志气雄远。李密出道时,曾作过隋炀帝杨广警卫员——待卫。有一次随皇帝出巡,隋炀帝看到李密,杨广的第六感觉认为:这个要不可靠!所以杨广对宇文述说:“那个姓李的黑小子,(李密的皮肤很黑,个头不高。)不是一好鸟,不能让他在皇宫里当差了!”

  宇文述把给李密调走了。以隋炀帝之残暴,看李密不顺眼,居然没有直接把他拉出去砍了,只是让宇文述,给李密调换了一个工作岗位。至少说明这李密运气还是不错,结合李密后来的经历,也应了一句话:王者不死!

  杨玄感宣布造反后,李密这个黑小子,自然而然地和杨玄感走到一条船上。当时的隋王朝,上到朝庭大臣,下到普通平民百姓,对杨广的所作所为,恨之入骨!有许多人想造杨广的反,但多苦于自个儿没有口号力。终于大隋王朝的省部级干部,杨玄感站出来,振臂一呼:“我为国家重臣,已算是位极人臣,无所求也!现冒着灭族的危险,站出来反抗暴君,只是想救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与水火之中!”

  玄感一呼,天下响应。《资治通鉴》里说:“众皆悦之,父老争献牛酒,子弟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数!”

  这杨玄感的反造得太得人心了。杨广可能没有看到,人民纷纷自愿参加义军的感人场面。当然,就是杨广看到了,以他的性格,他也不可能承认;他会坚持认为,就那些参加义军的民众,是受到杨玄感之流的蒙骗、是不明真相的群众!

  可惜,杨玄感在军事上是二把刀。而且,虽然杨玄感与李密关系不错,但他骨子里,不是太信任李密。所以杨玄感的义军,没有能坚持多少时间,就失败了。如果杨玄感之败,还有一个什么值得总结的经验,就是杨玄感没有看出,李密是一个真正的王者。他没有容纳李密的气量,没有把李密的军事指挥能力,发挥出来。否则杨玄感义军的历史,可能会改写。而李密也不需要,费心费力的去找什么山大王翟让!

  杨玄感的义军一败,隋炀帝就开始对起义军,及支持义军的朝臣、老百姓们秋后算帐。而且是无限上纲上线。杨广说:“杨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这只能说明天下有许多人是活得不耐烦了!一个国家,人口不能太多,多了会出问题,正好借杨玄感造反事件,杀它几万人,保我大隋王朝太平二十年!”

  皇帝就是这样总样经验!杨广如此一说,许多人都倒大霉了。受此事件影响,前前后后被杀死者三万余人,还有六千余人充军流放。在受牵连的许多朝臣中间,有一个是著名的诗人王胄,皇帝是一边下令砍下他的头,一边咏着他的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砍完王胄脑袋之后,杨广对着王胄的头说:“看你以后,还能不能再作庭草无人随意绿了?”《资治通鉴》:王胄死,帝诵其佳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否?

  杨玄感也被灭了九族,但李密却逃脱了。隋炀帝下令:全国通缉李密。这李密特命大,被抓了三次,逃了三次。因为有这一份经历,所有有人开始认为,李密自有上天护佐,王者不死。

  李密第一次被抓后,在押向洛阳路上,他向押解人员行贿,麻痹押解人员得以逃脱。逃脱后,投靠好友郝孝德。郝孝德这个人,没有把李密报官,但也不大待见李密。《资治通鉴》说“郝孝德不礼之”。

  李密看在郝孝德那儿呆不下去,所以又投靠好朋友王策。王策也没有把李密当回事,搞得李密连饭都没得吃,削树皮而食。

  最后李密实在坚持不下去,他改名换姓,假扮私塾先生,靠收几个学生混口饭吃。没混上几天,就被人发现,所以向政府告密。捕头来抓李密时,幸有人通风报信,让李密第二次逃脱。

  逃脱后,李密投靠自己家族里的一远房妹夫丘君明。丘君明也不敢收留李密,把李密藏到一位王秀才家中。这王秀才居然看中了李密的学识,不但收留了李密,还把自个儿的女儿嫁给李密。这是李密在逃亡路上,碰到的桃花运,或者说收获了一份爱情。

  但李密的密月还没有渡完,妹夫丘君明的侄儿,发现李密是国家级的逃犯,又去告密。当丘怀义带人来抓李密时,李密的命真大,他恰好不在家,又一次逃脱了追捕!李密渡密月,被人靠密。这里到也可以凑成半则对子,不知道算不算绝对。

  第三次逃脱之后,李密觉得自个儿成天东躲西藏,不是一个办法,所以下决心投靠占据瓦岗寨的翟让。李密与隋王朝的矛盾已经是不可调和,所以他只能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以革隋王的命为己任。

  十一、成也大米

  翟让,山东韦城人,因犯了事,关在狱中。后从狱中逃出来,与同乡单雄信等人,占据瓦岗寨,做了山大王。

  李密的到来,让翟让这伙山大王,有了一定的档次。到山上没几天,李密就对翟让说:“汉高祖刘邦,也是布衣而王,现当今皇帝昏庸无道,天下大乱迟是早的事儿。足下雄材大略,且士马精锐,有一天定能席卷两京,平定天下!”

  此时的翟让,只想全心全意地做好强盗事业,他认为李密是在给他讲大道理,是在忽悠自己了。所以他说:“我们这些人中是一群强盗,只能在草木山林里苟且偷安,先生说的大事儿,那是我们这群人能干得了的!”

  李密见说不通翟让,就去做其它强盗的思想工作。刚开始许多山大王,和翟让一样,都把李密当做书呆子。但李密同志诲人不倦,时间一长,居然也有两三位素质较高的山大王认为,李密说得有道理!李密这个人见解不凡!甚至有个把人,认为李密是一做大事的人,从心底里佩服李密。

  这个时候,有一叫李玄英的秀才出现了,他的出现,让瓦岗寨山大王重新认识一把李密。

  据记载,这个李玄英是洛阳人,他是从洛阳逃到瓦岗寨。在李玄英逃亡的路上,他逢人便大讲、特讲他发现的天机。这个所谓的天机,说得准确一点说,是李玄英的一家之言,是他对于当世著名的谶书——《桃李章》的研究心得。他发现:李密会取代大隋王朝,成为天子!《资治通鉴》:有李玄英者,自东都逃来,经历诸贼,云:李密当代隋家!

  当时瓦岗寨的许多人,都没有什么文化,突然看到一个秀才,千里迢迢地跑到他们的根据地,信誓旦旦地说:李密当为天子。大伙儿相当奇怪!

  李玄发布了他的见解,他给山大王们讲什么叫谶言,讲他们那个时代最著名的谶言:李氏当为天子。他对山大王们说:“有一本特有意思的谶书《桃李章》,这部书的存世时间,比在座的所有大王的年龄还要大,在隋王朝还没有开始时,就有许多人读过这部书。这部奇书里,有一段话: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莫浪语,谁道许?

  何谓“桃李子”,桃者通逃也。逃亡的李氏之子。“皇后”,皇帝与皇后也,他们“绕”扬州去了,在那儿转来转去,回不来了。“莫浪语,谁道许”,此名句意为密也!现蒲山公李密,就是谶书里逃亡的李氏之子,他的名字都出现在谶书里了,可见将来能得天下者,非李密先生莫属!”

  翟让与众山大王,听李玄英讲得晕呼呼的,似信非信;但也有擅于联想者,把李密三次逃亡,三次逃脱的经历结合起来,最后大伙都认为,李密这个人不简单!就是谶书里说的能取代大隋王朝的天子!

  在没有碰到李玄英之前,李密对于自个儿能不能做天子,不敢自信,但经李玄英这么一说,他自己也认为,天降大任非自己莫属!

  瓦岗寨山大王们,也统一好的意见,他们多是一群乌合之众,因为生活不下去,所以起来才造皇帝的反。现在老天把国家未来的最高领导,送到他们的身边,为自己计,为自个儿将来计,他们怎样都得在李密身上下点赌注!所以没有多长时间,翟让分出了一部分人马给李密,让李密单独发展,王者不死,李密的时代终于开始了!

  隋义宁元年,公元617 年,在李密的领导下,瓦岗寨起义军,攻取了隋王朝的国家粮食储备中心——洛口仓。

  洛口仓,修建于隋大业二年,公元606 年。当时大隋王朝是国泰民安、五谷丰登,老百姓基本的解决了温饱问题。全国各地上缴给国家的粮食,多得没有地方放了。所以皇帝下令,在东都洛阳效区,修建了两座国家粮食储备中心:一,洛口仓;二,回洛仓。

  其中洛口仓最大,是回洛仓的十倍。据历史记载:洛口仓共修建了三千多口储藏地窘,一口地窘,可储藏粮食八千石,约相当于现在七、八十万斤粮食。到李密攻取洛口仓时,洛口仓里储藏了数以亿斤的粮食!

  08年国际粮食价格、油价上涨时,西方一位有战略眼光的经济学家说:“谁控制了石油,就就控制了世界;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人类!”

  李密虽然是中国隋唐之世一古人,那时还没有发现石油,但李密对于粮食的战略作用,与现代西方这位经济学家所见略同。而且李密不只是这一理论的发现者,还是这一理论的实践者。

  攻取洛口仓之后,李密马上用粮食做出了一篇大文章:他下令开仓放粮,免费无偿地、向饱受饥饿折磨的、洛阳附近的农民,“发放”粮食。说得更确切一点,不是由李密的军队,向饥民们发放粮食,而是起义军打开洛口仓的几座粮仓,任由饥民各取所需!

  一时间,饥民听说洛口仓有不花钱粮食的消息,传遍许多地方,老百姓们拖老携幼,把家里所有可以装粮食的容器,什么口袋、布袋、麻袋等等,能带的,统统都带上了。饥民们跑到洛口仓时,有一些人可能还有狐疑。吃饭不要钱,对于咱中国农民,那可是一千多年之后,才有过那么几天。(大跃进,办公共食堂)起义军却贴出布告来,免费放粮,这起义军对农民都好成这样了,农民还真有点不适应。

  到洛口仓后,看到起义军的兄弟们,十分和善地站在粮窘旁边,只是帮取粮的饥民维持秩序。先得到消息的饥民,却在没有命地,往布袋里、木桶里、箩筐里扒拉粮食。许多人这才意识到,起义军是跟他们玩真的!

  对于当时的饥民们来说,这可是一个千载难逢,万年不遇的好事儿,所以他们一哄而上,抢着、喊着、叫着、嚷着装粮食;有一些人装粮的容器带得少了,就把自个儿的衣服脱下来,包粮食。公元617 年的二月,也正是民众青黄不接的时节,李密的起义军,给洛阳地区的人民,带来了一场免费的盛宴!当然请谏上的东道主,写了李密的名字,买单的钱却是需要隋炀帝杨广来付。民众们没有想那么多,他们从心底里却记住了“李密”,这个和有粮食一样有甜味的名字。《资治通鉴》:密、让将精兵七千,出阳城北,自罗口袭洛口仓,破之,开仓恣民所取,老弱襁褓,道路相属。

  洛口仓一失,守东都的隋军,等于被人掐住了脖子。越王杨侗命令虎贲将刘长恭,带领一支二万余人的部队,计伐李密。

  此时,洛阳城里有许多士人、朝臣,还不知道李密的历害,他们都认为李密领导下的瓦岗寨起义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只要朝庭大军一到,起义军必然会作鸟兽之散。所以司马光老先生说:国子监里,许多原本只知道拿笔杆子的读书人,都报名上前线,想要为国家立功。结果,一群只有数量,却没有粮食的隋军,被早有准备的起义军打得七零八落。《资治通鉴》:隋军饥疲,遂大败,长恭等解衣潜窜得免,奔还东都,士卒死者什之五六。

  李密用粮食做文章,连续做出两篇好文章:第一篇,开仓放粮,在当时许多农民眼里,李密是他们的救命菩萨,是他们心中的红太阳。

  第二篇,因为控制了粮食,掐住了隋军的脖子,用粮食为起义军打了一个漂亮的歼灭战。所以“密、让尽收其辎重器甲,声威大震。”

  在李密领导下,义军一下子消灭了隋王朝一个军!一下子,李密在全国各路英雄面前,露大脸了。事后,在总结作战经验的庆功会上,从前瓦岗寨那帮兄弟,不知是谁开了一个头,推荐李密做他们的老大。大伙儿一致响应,还给李密上一个尊号:魏公。并且成立了义军元帅府,大元帅自然非李密莫属。至此,李密在经历了几死几生之后,终于在义军阵宫里,利用大米,(洛口仓里的粮食,以大米为主)打出了自个儿一席之地。所以说,李密之成功,是成也大米!

  十二、败也大米

  李密占领了洛口仓,被手下众兄弟推举了义军元帅。他上任后,又做了几件大事儿:一,下令以洛口仓为中心,方圆四十余里,修建了洛口城。

  有了根据地后,李密着手做的第二件事是:改编军队。打下洛口仓后,许多民众,纷纷要求参军,李密的队务一下子扩充了好几万人。李密从新兵中间,精选了八千余人,分别隶属于自己的几个亲信,有最受中国民间喜欢的两位演义人物,秦叔宝、程咬金。在八千精兵配备到位之后,李密对于自个儿些精兵相当自信,他吹嘘道:“此八千人,可当百万雄兵!”

  与当时其它起义军相比,李密日子太好过了,其它起义军还在为温饱问题操心时,李密的起义军,已经在奔向小康。

  这要归功于李密棋高一着,占领了大隋王朝国家粮仓。在占领洛口仓之后,李密的起义军,再与任何对手作战时,多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这点优势,让李密的军队,与隋军作战时,占了大便宜!但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当粮食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力之后,李密军队的战斗力,很可能就得不到锻炼,特别对李密及他的手下兄弟,在客观形势还在要求他们,需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时,因为拥有充足的粮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拒绝了生长!

  占领洛口仓之后,李密尝到了甜头,几个月之后,李密命令起义军,成功偷袭了洛东仓。自此,隋王朝东都的两大粮仓,都被李密占据。在隋东都洛阳城里,还守卫着东都的二十余万人,随时随地都面临着缺粮的危险。但起义军却不想一鼓作气,拿下东都。他们只想通过控制粮食,让东都隋军投降!

  隋义宁三年九月,山东河南发大水,黄河两岸饿俘今野,连远在江都的隋炀帝,都动了恻隐之心,下令开黎阳仓放粮。但因为地方官员拖拉扯皮,当地民众,日死数万人。

  徐世勣给李密出主意:现天下大乱,本为饥馑,如我军能象占领洛洛口一样,占领黎阳仓,则大事定矣!

  徐世勣大哥也是一粮食论者。他跟着李密学李密,李密听从了徐世勣的建议,迅速派兵占领了黎阳仓。按起义军在洛口仓的作法,李密下令开仓放粮。而且也是和洛口仓一样,起义军开仓后,恣所所取。同时招兵买马。只十余天时间,河南,山东两地,就有二十余万人踊跃参军。

  听说有一会做生意的企业家,总结出一个人气定律:财聚人散,财散人聚。这一人气定律,在隋唐乱世,财就是大米。人气定律变成:米聚人散,米散人聚。但这个企业家,可能没有想到,以“财”聚拢过来的人心,“财”散尽之日,也就是人心涣散之时。李密对于大米聚人心的认识,与这位企业家一个层次,他只看到,人民因为大米,踊跃地向他靠拢,但他没有想,大米散尽之后,人民还会以他为核心吗?

  有一遁入道门姓徐名洪客的道士,此时也看出了李密的起义军,在热闹盛况之下的危机,他给李密写了一封信: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师老应战,难可成功。他劝说李密“沿流东指,直向江都,执取独夫,号令天!”

  这无疑是能让李密起义军,成就大功的金光大道。李密也是一聪明人,他认可徐洪客所言,以书招之,洪客居然不知所终。

  这个时候,李密起义军内部,发生了一件大危机。与李密同一个勺把子吃饭的兄弟翟让。让李密给喑杀了。事件的起因,不在李密,翟让这家伙是山大王出身,粗卑不堪,而且贪求无厌。在李密最困难的时候,他伸手拉了李密一把。如无翟让,李密很可能找不到把事业做大的支点。但在李密把事业做大之后,翟让及他的家人,老抱着当年的那点事不放。人前人后,说了不少许多想当年,老子如何如何李密之类的话儿。这些话,传说李密耳里,刚开始李密还能撑撑。他们毕竞是同一个山头上混出来的兄弟,同一个勺把子吃过饭战友!另外,李密对翟让嘴上没把门的德性,有所了解,所以能宽容。

  但随李密把起义军的事业,越做越大之后,翟让就不只是说说,他周围围了一群、在李密面前得不了势的亲信,开始鼓捣翟让,除了李密!他们强烈要求翟让重作起义军的大掌柜。这没脑子的翟让居然心有所动!

  翟让的哥哥翟孔,也是一糙人,他说得更为直接:“天子你当为之,奈何与人?你若不为,不若由我为之!”

  翟让听他哥哥一说,哈哈一笑。但他们哥儿俩的谈话,却让李密听到了!李密此时,虽然没有称皇称帝,翟让虽然是他曾经的领导,但是现在的手下。翟让哥儿俩说出这种话来,按当时传统,也是大逆不道了!翟让的笑声,惊醒了李密,所以李密找了一个机会,喑杀了翟让!

  象翟让这种能力平平,但野心十足的家伙,不管在哪个皇帝手下,多是死路一条。李密下手,杀了翟让,不能说是杀错了,按翟让当时对李密的表现,李密算是一种政治上的正当防卫。但他下手的时间早了点。那时,他还没有把天下搞到手,就拿自己的兄弟开刀,这说明李密的心肺容量,还差那么一点点。

  与明朱元璋皇帝相比,李密就是少了朱元璋的那点聪明。如果等天下打完了,搞定了,那怕事后也造一座功臣楼,把平日看不顺眼的大臣手下,一个一个地拉到里面去屠杀,因此时桥已经过了,磨也拉完了,折腾一下,无关大局!

  果然,翟让一死,起义军队里的兄弟们,也都知道翟让有错,不乍的,但他们许多人认为,翟让做为起义军的老领导,有错但罪不致死,所以大伙,稍稍离心,李密在起义军兄弟们心中的地位,开始动摇!

  刚摆平翟让,宇文化及就来了。

  宇文化及是何许人也?

  他是隋炀帝最亲信的大臣。隋末之世,各路义军都想要杨广的脑袋。但隋炀帝最后死在宇文化及这个鸟人手里。大伙儿都想造皇帝的反,但有伟人说了,堡垒多是从内部开始崩溃,隋王朝的堡垒,也是如此。那些天天跟随杨广吃香喝辣的亲臣、宠臣,以宇文化及为首,见政治形势不妙,就搞政变,要了皇帝的命。搞掉了皇帝之后,他们打出拥立皇泰主杨侗的旗子。而且杨侗此时在东都洛阳,基本上控制在王世充手心里。宇文化及带领杨文据守江都的十余万人马,返回洛阳。

  此时,李密的起义军,与守卫洛阳的王世充,打了好长时间的仗。王世充手里有坚固的洛阳城,及守洛阳的二十余万隋军。而李密的手里,有数万起义军,及大把大把的粮食。李密与王世充,都只是隋唐之世二流的军事家,他们在洛阳城下,一个控制着粮食,一个控制着坚固的洛阳城,打来打去,互有胜负,但却难分出最后的胜负!

  宇文化及一来,这洛阳城下的战略均衡却要打破了。按常理,宇文化及与守洛阳的隋军,是一伙儿。但王世充包括皇泰主杨侗,却把宇文化及看做是国家大敌!他们对宇文化及不欢迎的程度,甚过占据洛阳四周,时刻骚扰洛阳的李密。

  在皇泰主杨侗眼里,李密是一条吃饱饭的虎;但宇文化及,却是一头喂不饱的狼!有人出主意,招降李密,让李密阻击宇文化及。出这个主意的人,意图十分简单,他是想让李密与宇文化及鹤蚌相争,洛阳隋军坐收其利!

  可李密能看不出这个主意的真实意图?

  李密所以起事,是他想革隋王朝的命。但接到皇泰主杨侗的招降书之后,他出乎许多人意料之外地,同意投降大隋王朝,并阻击宇文化及。只能给出几个猜测的理由:

  一,皇泰主以封李密为大隋王朝太尉一职,招降李密!太尉可是人臣之中,最高级别的官,这个官职,让李密动了?

  二,李密是想革杨广的命,现杨广死了,李密革命的对象不存在了,他失去了革命的激情?所以他选择与大隋王朝合作,与作战了好长时间的敌人,结为盟友,并掉转枪口,阻击宇文化及?

  三,或者李密怕腹背受敌,所以选择与王世充结盟,他的本意是想解决掉宇文化及军团之后,再回头收拾王世充。

  以李密之智,他不可能看不出守王世充们的用心,以及这个用心,对于起义军可能的危险!但李密依然我行我素,宣布接受皇泰主招降,并主动阻击宇文化及军团。

  宇文化及不是李密对手,只两个月左右时间,李密起义军就歼灭了宇文化及大部。宇文化及这个鸟人,逃亡魏县。战争的失败,却没有让他的野心收缩,他叹息道:“人总有一死,但做一天皇帝再死,死了也值!”唐武德元年,如丧家之犬的宇文化及,居然真在魏县称帝,只不过他不止做了一天皇帝,而做了一年多的皇帝,最后被窦建德收拾了。

  李密起义军与宇文化及军团之战,以李密起义军的胜利而收场;但“密破宇文化及还,其劲旅良马多死!”所谓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李密虽然胜利了,但被宇文化及伤得不轻。

  此时,不出许多人所料,王世充突然翻脸,全力出击,打败元气大伤的李密。李密只得投靠了唐帝李渊!

  纵观李密同志的革命生涯,有三大失:

  一, 对粮食在军事斗争中的作用,过于迷信。自占据洛口仓后,就不思进取天下。这一点,唐高宗李世民也有评价:顾恋仓粟,未遑远略!道士徐洪客也看出来了,但历史却没有给他改正错误的机会。所以总结一下他的革命过程,八个字:成也大米,败也大米!

  二, 无容纳同志之雅量。翟让之徒固然要杀,但杀的时机不对,仍至众心不定。

  三, 搞不清谁是敌人,谁是朋友。最后让王世充之徒,有机可剩!

  按秀才李玄英的说法,李密就是将得天下的李氏之子!但最后,李密不但没有得到天下,在投降唐王朝之后,因为他还在想着李玄英的那个谶言,又思起兵造反!可以这样说,李密最后所以丧命,就是中了“桃李子、得天下”谶毒!

  而真正的、能得天下的桃李子,又在哪儿呢?

  十三、李唐王朝的第一推动力

  最有可能名应图箓李密失败了,秀才李玄英对《桃李章》的理解只对了一半: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皇帝杨广在扬州被宇文化及所弑,萧皇后,变成宇文化及的俘虏。宇文化及被窦建德打败后,皇后被窦建德控制。据历史记载,窦建德好象还蛮把皇后当回事儿,生擒宇文化及后,“先谒隋萧皇后,语皆称臣,素报哭炀帝甚哀。”不知道这窦建德哭隋炀帝的成份,有几份真诚?

  如果他真对隋炀帝有什么感情,又何必造反?这隋末大乱的“功劳”,有窦建德的几份。隋炀帝是一独夫,许多起来造隋炀帝的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窦建德见其一死,反到哭之甚哀,感情的成份少,做秀的成份多也。

  窦建德失败后,被李渊“斩窦建德于市”,而萧皇后也不知所终!所以皇帝与皇后都回不去了。但李玄英对《桃李章》结局的理解,完全错了!

  李玄英认为:《桃李章》里,“桃”者,“逃”也;“桃李子”可以理解成“逃”亡的李氏之子。在隋王朝之世,因为“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过于流行,上到达官贵人,下到平民百姓,都知道这一谶言。其中还有几位李姓大臣,因为这个谶言全家遭难!如李浑,李金才等。受到政迫害而逃亡的李姓之人,也有很多。即如这位秀才李玄英,他也是一李氏之子。按和尚安伽陀谶言:李氏当为天子,李玄英也应是隋王朝的政治嫌疑犯。《资治通鉴》说他“自东都逃来,”则按李秀才对“桃李子”解释,他也是一逃亡的李氏之子,他凭为什么会认为,李密就是应谶之人?

  秘密据说就在《桃李章》的第三句话里:勿浪语,谁道许?

  把这话翻译成大白话:不要瞎说,谁知道会是什么?

  李玄英却把这句话解读成一个“密”字。按字面意思:不要乱说,谁知道会是什么?说明“桃李子、得天下”一事儿,还处于保密,或秘密状态。但李玄英把谶言的动态特征,解读成一个“名”词,认为“李密”就是桃李章里的主角。

  现在的我们,已经很难考证出《桃李章》出现的确切时间、地点、以及最初出自于何人之手。但有一个说法,可以作为参考:南北朝之世,佛教太盛,外来的和尚,抢了中国的道士们不少风头。所以有道士,对于佛教喧宾夺主现状不满,借用道教鼻祖老子李聃的姓,杜撰出“桃李子、得天下”、“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目的是想提高宗教界,道教的资本。但,也有人想不通啊,如果是道士们杜撰了谶言。为什么最早提出这一谶言的,不是道士,而是一位姓安的和尚?所以象中国历史上许多的谶言一样,“桃李子、得天下”,“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基本上不可能弄清出处,这则谶言,基本上成了一笔历史的糊涂帐!

  秀才李玄英却把自个儿臆测出来的《桃李章》当了真。还千里迢迢地从洛阳跑到山东,投靠李密。而我们再回头看看《桃李章》里的天机:皇与后这句,李玄英的解读好象碰对了。“勿浪语,谁道许”,估且认为可以理解成“密”字,全句:桃李子,皇后宛转扬州里,勿浪语,谁道许?看不出有说李密当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意思啊?

  李玄英对于谶言的解读水平,估也也是一半瓶子水,他坚信得天下者,会是李密!他的坚信给了李密一个强大的心里喑示,也让翟让这些山大王也相了信。但李密最后的结局,却让所有支持他的人失大望!

  又到了问天下“谁才是真正的英雄”的时候了。答案就在李世民身上。纵观李唐王朝所以能崛起,以及李唐王朝崛起的过程,中国的唐朝是一片历史的天空的话,李世民就在于这片天空里,最亮亮的太阳! 在唐公李渊为官太原时,李世民还是一孩子。晋阳令刘文静一次偶然机会,碰到李世民,他惊叹曰:“此非常之人,汉高魏武未必能及也!”

  这刘文静可能也会给人相面,但他说给老朋友裴寂听时,裴寂也可能与李世民的父太熟,天天看着李世民这孩子长大,所以对于李世民很“非常”一面,没有感觉。见刘文静如此夸张地夸李世民,他“不以为然”。当笑话听了,没有当回事儿。

  后来,刘文静因为杨玄感造反一事,受到牵连,被皇帝下令关在太原的大牢里。作为朋友,李世民到牢里看望李世民,刘文静叹息道:“现天下大乱,非命世之才,无以安天下!”

  李唐王朝的开国元老刘文静也是天生反骨,因为与杨玄感瓜葛,所以被皇帝关在牢里,但却不思悔改,依然不忘用激将法,忽悠李世民。当然,这很可能是刘文静的脱身之计。从前敢皇帝造反的人,可是要灭门的大罪。刘文静因为造反被关在牢里,没有意外情况,早晚得挨皇帝一刀。如能让李世民和他走上一条道,他就能活下来,所以刘文静刚开始说李世民“非常之人”的话,比较可信,但在太原大牢里的所言,更多的是在为他自个儿脱身设局。

  不出刘文静所料,李世民听刘文静如此一说,有点不爽。他对刘文静说:“先生凭什么说当世无才?我今天所以来看先生,非是想效儿女之情,是想和先生共商大事,对于当今之乱世,先生有什么好计谋?”

  刘文静听李世民如此发问,他能肯定自己死不了啦!而且很可能有一份光明的前途,已经放到自己的面前!所以刘文静喜颠颠地说:“现主上(杨广)南巡江淮,流连不返,李密义军进逼东都,天下已经大乱,正是英雄逐鹿之时!现太原四效百姓,因避乱入城,文静为官多年,知其中若干豪杰,一旦义旗高举,可收十万豪杰。而令父唐公后下,尚有数万将士,号令天下,剩虚入关,不出半年,帝业可成也!”

  昔诸葛亮与刘备有隆中之对,而刘文静与李世民,也有狱中之对。刘文静一席话,基本是给李世指正出李唐义军未来的发展方略。比文字功夫而言,刘文静的狱中对,与诸葛武候的隆中对差远了,但就实际效果而言,狱中对的结局,比隆中对好太多了!李唐王朝所以有一个开始,就是从刘文静的狱中对开始!

  李世民听刘文静一说,哈哈大笑,他道:“先生之言,正合吾意!”

  但只李世民与刘文静谈到一处没有用啊,此时山西最高长官是李渊。李渊这个人,也是当世一个文化人,受儒家思影响较深。李世民,刘文静对大隋王朝动野心眼儿时,李渊还在想着怎样为大隋王朝,平定山西附近的动乱。也许因为事关重大,或者李渊平日家教颇严,所以李世民与刘文静谋划好了之后,李世民好长时间,不敢鼓动父亲造反。《资治通鉴》:世民恐渊不从,犹疑之,不敢言。

  还是刘文静出主意,让李世民先说动裴寂。而这个裴寂,对于李世民感觉,还没有到位,李世民没有办法说通裴寂。最后手下人出了一个主意,裴寂喜欢赌博,李世民对裴寂也搞起了腐败活动:“使龙山令高斌廉与裴寂博,稍以输之”,在赢了李世民的钱之后,这裴寂居然对李世民有重新“认识”,答应帮李世民做李渊的工作。

  此时,李渊手下大将,征突厥失利,按隋律李渊这个长官,也得连坐。李世民逮到机会,他向李渊进言道:“今主上无道,百姓穷困,晋阳城外皆为战场,父亲如守小节,则治内有盗,出兵失利,按皇律,家破人亡,为时不远!不如顺民心,高举义旗,或可转危为安!”

  李渊听二儿子李世民此话,他吓出一身汗!他没有想到儿子,有这么狂悖的野心,而且还敢明目张胆地对他说出来!人都说“知子莫若父”,而李渊这个时候,好象不认识自己的儿子李世民了!李渊愣半响,才惊醒过来,他大声斥责李世民:“你怎么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话,我要把他送官法办!”

  李渊斥责李世民,不是虚情假意。刚才就说了,李渊是一受儒家思想教化颇深的文化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已经渗入了他们的血脉与骨髓,在纯正的儒家信徒们那儿,他们已经自觉地阉割了“革命”或“造反”的神经或精神。如同皇宫里的太监们,阉割了男性的特征之后,他们才有可能获得皇帝的宠幸一样;儒家思想,非得把文化人野心,革命精神完全阉割之后,他们的学术思想,才能获得历代帝王配享冷猪肉的政治待遇!

  李世民见父亲对于他梦想的大业,居然是如此态度,他的心冷了大半,他对李渊说:“世民观天时人心如此,才敢发言,父亲必欲送世民告官,世民不敢辞死!”

  李渊叹了一口气说:“我怎么舍得办你?你刚才所言,不要再说了!”随后,李渊陷入了沉思,李世民轻轻退了出来。

  见父亲没有太生气,李世民到是“知父莫若子”,他认为这件事可能有门,所以第二天,他旧事再提:“今盗贼便于天下,父亲受诏讨贼,而贼能尽乎?不能尽,则是父亲之过,自然不能免罪。而世人都认为“李氏当为天子”,父亲纵能讨尽全国贼,则功高未必能获赏,因为我家亦姓李氏,只能招至更多的猜忌与怀疑,儿昨日之言,或许是保全之策,请父亲三思!”

  李世民的话很有意思啊?

  李渊受皇帝之诏,有讨贼之责,但当时所以盗贼横行,也是当时的社会体制病,那是一个特容易产生盗贼的体制,所以体制不变,盗贼不止!这个观点也许是当世许多人的共识。再者,李世民拿谶言吓李渊,即就李渊能力无限,把全国的盗贼都讨光了,但因为李渊姓李,许多人原本怀疑“李氏当为天子”,李渊如果做了李氏之子的出头鸟,必然会招致皇帝的猜忌!前行无门,后通是墙!这李渊的日子没法子过了,好象只有听从儿子的话,造他娘的反!

  最后,李渊长叹息道:“你的话,为父想了一夜,很有道理啊!从今而后,家破人亡,由你而起;或能化家为国,也是由你而起啊!”

  争得了李渊的同意,至此,李世民为李唐王朝的创建,完成了他的第一推动力。

  十四、反复的李渊

  1945年7 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在延安与毛泽东谈古论今时,说到中国历史里有一个著名的定律----- 政权周期律。黄炎培先生说:“我生六十年,耳闻不谈,所就亲眼看到,是所谓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炎培先生提出的政权周期律,普便存在于中国历史的每朝每代。以大隋王朝为例:隋文帝杨坚辅政北周王朝,只有两三年时间,把北周国据为己有。隋王朝算得上是“其兴也勃焉。”但杨坚一死,隋炀帝上台之后,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前前后后也只有十余年时间,若大的隋王朝就灭亡了。用炎培先生理论讲:其亡也忽焉。

  隋王朝的灭亡过程,可以总结出炎培先生的政权周期律。而另一位史学专家,柏扬先生在《中国人史纲里》还总结出另一个著名的历史定律:瓶颈现象。

  何谓历史的瓶颈现象?

  柏扬先生是这样定义的:一个政权发生危机,(杨广称帝之后,隋王朝就进入了空前的危机)就进入了历史的瓶颈,如顺利通过瓶颈,政权就能维持,甚至出现中兴;反之,则会短命。

  隋王朝没有能解决好杨广政权的危机,按柏扬理论,则会短命。(只传两世)这个王朝存国时间,所传帝王世数,与王朝最初的开拓者杨坚的雄材大略、深谋远虑,不成正比,(中国的大秦王朝也是如此,)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

  毛泽东先生见黄炎培提出政权周期律后,他深有同感。作为新中国的开国元首,他十分自信地给历史周期律,开出一著名济世良处方:民主。

  所有通悉历史的高手,不能不为毛泽东开出的这贴良药,拍手叫好。只是可惜,民主这贴良药,但凡世界上所有的独裁者,都不乍愿意服用,一定程度上,包括毛先生自己!

  隋王朝虽然没有渡过他的历史瓶颈,但隋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已经打出了一个大一统的中国。所以当隋王朝轰然倒塌之后,这个王朝却为后来的唐王朝,准备了十分丰厚的政治遗产:广袤的国土,以及民众对大一统中国的喜欢与怀念。

  对隋唐两朝来说,杨坚是一个先行者,他努力开创了一个盛世!他的子孙虽有能但无德,最后大隋王朝的一切,被一位和杨坚一样优秀,或者比杨坚还有雄材大略、还更会深谋远虑的皇帝继承。把柏扬先生瓶颈理论完善一下:隋王朝没有能渡过他们的历史瓶颈,但继承者如果能在最智短的时间内,把刚刚才开始“散”的民心士气聚拢起来,则柏扬先生的瓶颈理论,居然还有效!

  这个新兴的唐王朝,代替老的隋王朝。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渡过了国家与民族一时的政权危机。新政权的维持自然不成问题,而这个国家或民族还会出现中兴!

  中国历史上,汉王朝取代秦王朝,渡过了咱中国那一时期的政权危机,然后中兴。

  唐王朝取代隋王朝,渡过了中国那一时期的政权危机,然后大兴。

  宋王朝取代后周王朝,渡过了中国那个时期的政权危机,然后中国又兴!

  这里重点说说唐王朝,唐王朝所以能快速地取代大隋王朝,让大唐王朝“其兴也勃”,起核心动力就是李世民。

  隋义宁元年,公元618 年,李世民做通了父亲李渊的工作,准备起事。其时李渊虽然答应李世民起义,但他对于起义能不能成功,心里没有底。所以在杨广赦免了他“不能御寇”的罪名、及“使复旧任”后,《资治通鉴》里说李渊“谋(反)亦缓。”又不想反了。

  他的副手,河东副讨捕史夏候端,据说善于占卜、会给人看相。他对李渊说:“今年以来,玉床不安,帝座不稳,一年之内,必有真人崛起,属下思来想去,非君而谁?”李渊这个人说好听了,是从善如流;说难听了,就中耳根子软。他听夏候端如此一说,心又开始痒痒了。

  几天之后,李渊的另一手下许世绪,也来凑热闹,他向李渊进言道:“公姓名应于图谶,据四战之地,举事则帝业可居,希公图之!”

  这些人都跳出来鼓捣李渊造反。有人拿天象说话,有人拿图箓说话,是他们真的看出了什么吗?难道没有可能,是这些人想购买李渊的原始股,明明什么也没有看出来,但看到天下大乱了,所以到李渊面前投一机,如李渊能成了功,他们也有大把大把的政治红利!

  隋义宁元年六月,李渊终于下定了“革命”的决心,但李渊这个人玩政治的手法很成熟,决心“革命”了,他没有在第一时间,打出“革命”的旗子。而是相当老到,有条不紊做地做了几件事:

  一,搅浑大隋王朝的水。

  隋炀帝这家伙坏事干尽,许多人有眼共睹。但咱中国人有一脾性,只有自个儿碗里还有一粒粮食,自个儿身上还有一根丝条,他们就不会起来“造反”,或者“革命”。

  李渊治下的山西,偶有盗贼,但老百姓的日子还能过下去。但李渊想“造反”了,老百姓却没有“革命”精神,这对于李渊来说,可不是好事儿。所以李渊想出了一歪招:“诈为敕书,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年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悉为兵期岁暮集涿郡,击高丽。”

  李渊假传圣旨,说皇帝要伐高丽。讨伐高丽,对于当时隋王朝许多人来说,是一场恶梦,现在皇帝居然又要讨伐高丽。所以“人情忷忷,思乱者众。”

  李渊要的就是这个效果。而李唐王朝的皇帝,在咱中国人心中,还是蛮仁慈的。但李渊在李唐王朝创建的非常时期,为了达到他的政治目的,用了非常之手段,现在读来,是不咱道地,但可以理解啊。

  二,寻求外援。

  此时,李渊所据山西,只是中国一个地区,他本人也只是隋王朝一省部级干部。以一个地区想与整个国家叫板,总有一点胳膊想与大腿斗的味儿。所以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国相结。按李渊当时的状况来说,说得更准确一点,是与突厥国相勾结。

  李渊听从了刘文静的建议。他亲自写了一封给突厥始毕可汗的信,信的内容“币厚言甘”。他对始毕可法说:“我想大举义兵,愿与突厥国一至友好对外,如能发兵助我,所得宝货,唯可法自择!”

  事情顺利得出乎李渊意料之外。这始毕可法还就“看好”李渊,他当着使臣的面,对左右说:“杨广之为人,我知之也,不若奉唐公为天子,我当不避艰难,以兵马助之!”这如毕可汗,而且给李渊开了一张起大额的支票:“多少随所欲!”

  三,打出“安隋”的旗子。

  始毕可汗不但许以发兵,还多少随欲!

  突厥国对于唐公李渊的支持力度,超出李渊的想象。使臣传回始毕可汗,“拥护唐公为天子”,发兵“多少随所欲”等言,“将佐皆喜”。

  李渊却没有被始毕的支持蒙住了眼睛。始毕可汗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能得到突厥国的支持,无疑会给李渊的政治形象加分,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手下见到突厥国都支持李渊之后,他们一个个恳请李渊,从始毕可汗之言,立即称帝。

  李渊却十分清醒地“不从。”李渊所以不众,不是因为他此时还保留了对隋王朝最后的忠诚。而是他清醒地认识到,此里的大隋王朝,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如果自己一开始就打出反对大隋的旗子,不便于统一战线。所以与刘文静、裴寂等人商定,李渊的起义军打出了“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这帝,以安隋室”的口号。

  旗子打出来之后,李渊对于手下人,来了点真情告白:“此所谓掩耳盗铃也,但迫于时事,不得不如此也!”此时,李渊尚能有如些清醒,这李唐王朝的未来,可以预期!

  十五、精英们的革命历程

  许多人都说,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可能说这话的人,看到的都是一些酸秀才,不识大体,奢于妄谈,如需要真刀真枪地干事的时候,他们多是一些百无一用的书呆子。所以不要说给他们三年,给他们十三年,三十年,他们依然会一事无成。

  李唐王朝的李渊也是一文化人,但他不是酸腐的秀才,而是货真价实的当代社会精英。我们一些老是喜欢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人,应读读唐史,看看李渊这个文化精英,是怎样革大隋王朝命的。

  与秀才造反、及流氓起义不同,以李渊父子为主体的文化精英、社会精英,他们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如何解决民意支持,如何寻求外援,革命的总体方略,在发动革命之前,就搞得清清楚楚。而且李渊父子的这支革命的团队,用现代管理学标准恒量,很有学习力!他们看到李密的起久军,攻占洛阳仓之后,用粮食收收集了大量的民意支持,李渊活学活用,决定起义之后,李渊也下令开仓放粮,这招在当时特灵,所以应“募者日多。”

  在民意支持,谋略,战略,外援问题都解决好之后,李渊的这支队务,想要取得成功,也必须有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问题。李渊晋阳誓师后,首先“通电”自个儿治下郡县。河西郡丞高德儒拒不从命。

  高德儒,这个在隋唐历史中,只是晃悠了一下的名字,观其名,象是一位饱读诗书的儒家信徒,他出于对皇帝杨广的忠诚,所以不想上李渊的船。

  李渊令长子建成,次子世民,带兵讨伐。这群讨伐高德儒的军队,包括李建成,李世民等人,多是新兵蛋子。不但不会打仗,而且在军事的纪律与服从上,许多人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李建成、李世民带了一个好头,他们大概也是亲自下到连队,与士兵们同甘共苦,遇敌则冲在战斗的第一线。

  而且李氏兄弟也教育士兵,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资治通鉴》说他们“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队之中,偶有个把手脚不老实的士兵,偷了群众的东西,李世民兄弟必登门既赔钱,又赔礼。对于犯了错误的军士,考虑到他们是第一次上前线,所以以批评教育为主,不穷洁不放。

  李氏兄弟这一招搞得很得老百姓欢心,手下士兵也心悦之,臣服之,他们特喜欢李氏兄弟这样的领路人。所以李氏兄弟的军队,到河西郡,很快就攻下了河西。李氏兄弟只斩杀了高德儒一个,其余秋毫无犯,河西郡各行各业,基本上没有受到这次军事行动的影响,所以“远近大悦之”。

  李氏兄弟从出兵,到胜利回师,只用了九天时间。李渊看到儿子们如此争气,他大喜道:“以此行兵,可横行于天下。”

  此时,瓦岗寨的起义军,在李密领导下,占领了洛口仓,随时有进攻洛阳的可能性。隋王朝的重兵,正向洛阳结集。李渊与谋士们商定,袭击隋王朝的首都长安,让隋王朝腹背受敌。隋义宁元年七月,李渊“移檄天下,谕之尊立代王之意。”一时间,响者云集。

  李渊拿立代王杨侗说事儿,而此时的代王杨侗,还只是一十王岁的孩子。他不懂,也不敢响应李渊的号召。有大臣推荐虎牙郎将宋老生为帅,将二万精兵,左武候大将屈突通,将数万隋军,共同阻击李渊。

  这位“宋军长”老生与屈突通大将都是隋王朝老资格的武将。特别是宋军长麾下二万隋军精锐,是大隋王朝很有战斗力的部队。两支部队合击李渊,李渊这支起义部队的前途,变得莫测起来。

  而此时,老天爷仿佛在考验、说得更为精确一点,是折腾李渊父子。他们从晋阳出师之后,就一直下了许多天的大雨,以至李渊军队的军粮都供应不上了。

  人是铁,饭是钢,李渊的起义军,还没有捞到仗打,就开始饿肚子。从迷信角度,这也应出出师不利。一向享福惯了的裴寂吃不消了,他向李渊进言:“后方军粮难以为继,宋老生、屈突通占据险要,不若回师太原,牢固根本,再图后来。”

  李渊与裴寂是一对难兄难弟,他也是一公子哥儿出身,他是被人推着走上革命的道路,但革命的苦头,也是第一次尝到,所以他动摇了。李世民却强烈反对,他对父亲李渊说:“现今禾菽被野,何愁无粮?老生轻躁,一战可擒!今遇小难,遽然班师,恐义军一朝解散,我父子无以自全!”

  李世民这话说得有意思啊,但也泄露了一个小小的秘密。李世民兄弟讨伐河西郡时,“近道菜里,非买不食”。士兵里偶有拿了人家财物者,李氏兄弟还上门赔礼道歉。当时情况,允许李家兄弟俩做做政治秀。可真到了“军中乏粮”时,则“被野之禾菽”不管属谁,拿来再说。道义事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也是一个弹性的纪律,到了革命队伍生存都成了问题的时候,可能没有哪个队务,真的把什么纪律坚持到底。

  当然,能够道义的时候,或者说尽最大能力,可以道义一把的时候,也算是一个英雄。但必须变通时,却不知变通,未必英雄,甚至连狗熊也做不了。

  李渊不相信儿子的吹嘘的,什么老生轻躁,一战可擒之类的话。宋老生是什么人?按他的级别,应相当于现在军级高干!

  而李世民又是什么人?

  只有一次战场经验:与兄长李建成一起收复了河西郡。可河西郡有几杆子枪?河西郡丞高德儒充其量只是一酸宇文化人,哪里能与宋老生相比?

  所以李渊不是不把儿子的话当真,而是不敢不把儿子的话太当真。最后,他听从了老友裴寂劝告,下令撤兵。

  李渊的这支队务,到了一个两难境地。一个人一样:一个人,一生之中,会碰到许多关口,有一些关口非要拼一下,才能闯过去。闯过去就化龙;闯不过去,就成虫!

  李家军军中乏粮,而面对强敌。李渊首先选择的是退却。这与李渊这类精英们的性格有关。李渊这个人稳重有余,而进取心不足。当时他已经五十多岁,年轻半养尊外优惯了,当李家军碰到困难时,让他象李世民一样,有旺盛的冒险精神,是其所不能也!

  所以李渊下令班师, 左军先退, 右军殿后. 然后李渊同志武断地宣布" 散会" 。

  其时,已近黄昏,李世民、李建成兄弟俩,对于撤军这件事所见略同,所以不死心,缠着李渊,想让他改变主意。李渊不听,拂手而去!

  李建成看到父亲如此态度,他彻底心死。但李世民却跟在李渊身后,李渊没有理会,独自进行大帐休息。李世民立在李渊帐外,为他们家的前途担心,为李唐王朝这支,刚刚组建的、军队的未来担心!想着想着,李世民放声大哭,声闻于帐中,搅得李渊不得安息。

  李渊相当恼火地传令李世民入账。李世民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对李渊哭诉起来:“我军以起事之名征集,一退必散!义军一散,敌剩于后,我父子兄弟死日近矣,故儿伤悲!”

  李渊这时才清醒过来!自晋阳誓师之日起,他李家父子就走上一条无法回归的船!不进则退,而退必死!

  可退军的命令已经下达,如何是好啊!

  李世民看出李渊的隐忧,他对李渊说:“左军虽退,请自追之。”

  李渊笑对李世民说:“我军之成败,皆有你啊,任你为之!”

  李渊这时还能笑出声来,算不算有人君之气度?李世民与李建成连夜追回左军。数天之后,军粮到了,军心稍稳。

  在危机面前,李世民是能坚持到最后几分钟的人,因为李世民的这一份坚持,李唐王朝的革命事业,有一个相当顽强的开始。

  十六、决战宋老生

  上天对李氏父子的考验结束了,军粮一到,雨居然也停止。因为雨下得太大,下的时间太长,所以军人们的铠甲,仪仗都长满了霉癍。从迷信的说法,是不是象征了天下即将太平?

  为了不置于让战士们穿着长满了霉癍的铠甲上前线,雨停之后,李渊下达了第一道命令居然是:命军中曝铠甲行装。

  战士们晒衣服还是李司令员下命令,李渊的这道命令,应算是军史上,比较另类的记录。当然,也可以想象,公元618 年,李渊父子碰到的那场雨,不是一般的雨,而是一场可以浇灭许多人英雄志气的大雨,只是李世民能坚持到最后。

  雨是停了,但李家军还得面对,比大雨还要难对付的宋老生。

  下大雨时,宋老生和他的几万精骑,固守地霍邑城内,吃香喝辣,雨对于宋老生的部队,基本没有什么影响。针对“老生轻躁”的特点,李家父子商定,以激将法,“调戏”宋老生,引诱宋老生出城,然后找有利地形,歼灭宋老生军。具体方案如下:李渊率数百骑出霍邑城东数里,李世民、李建成率数十骑至霍邑城南,佯装侦察霍邑城地形。兄弟俩装得太象,他们在霍邑城下,故意大言不惭,指手画脚,全然不把宋老生两万精骑放在眼里。

  果然,宋老生看不顺眼李家兄弟的这份“轻狂”,他下令所有隋军从东门,南门全线出击。

  此时的李渊先生忙得还没有吃早饭,他想让士兵们填饱肚子再战斗。李世民进言:机不可失,来不及了!结果李渊、李建成率李家军在城东,李世民率李家军在城南,饿着肚子,和宋老生的隋军交上了手。

  宋老生的部队,不愧了大隋王朝的主力,只打了个把时晨,李渊、李建成的部队,有点坚持不住了,“小有退却。”

  李世民的仗却打得与众不同,作为军事主官,他却留下大部队,在宋老生正面,坚守阵地,与隋军作战;自己仅带领壮士段志玄等数十余骑,气势如虹,冲向宋老生的大军,一下子冲破了宋老生的军阵!李世民“手杀数十余人,两刃皆缺,流血满袖!”

  冲到宋老生军阵背后,李世民扭过头来,象一把尖刀一样,从隋军背后,向隋军发起攻击。许多隋军只知道他们的敌人,在正前方,现却有李家军从身后打过来,此时,隋军的阵脚有点乱了!

  李渊在高处看到二儿子如此勇猛,精神为之一振,他心生一计,下令左右大呼:“已获宋老生矣!”数十名李家军放声狂喊:“宋老生完了,抓到宋老生了!”

  许多隋军是看到李世民带领数十骑冲入大阵,如入无人之地,原本已经害怕,现听到李家军如此一喊,许多隋军信以为真,结果真的大乱了。李家军剩势击溃了隋军,宋老生想跳井自杀,还没有来得及跳下去,被李世民的手下刘弘基斩杀,李渊的起义军攻占霍邑城!

  战斗结束后,隋军“僵尸数里”,李家军打一个大胜仗,全歼宋老生两万精骑!

  李渊下令清理战场,并对战争中有功的将士,论功行赏。此时,中国虽然进入封建社会,但当时还有良人与奴隶之分。李渊起事后,招集过来的士卒之中,有良人,也有奴隶。战争时,良人与奴隶一起流血牺牲,但战斗结束后,许多所谓的奴隶兵担心,他们与良人兵“同工不能同酬”。“军史疑奴应募者,不能与良人同。”

  这种担心,在当时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如同我们现在许多单位,临时工与所谓的正式工,做一样多的事,或者有许多单位事儿,多交给临时工做了,但最后发薪水时,临时工的薪水却要比正式工薪少几倍,甚至更多!

  这种现象是现在的社会体制所至。而大隋之世,中国也有这种体制,所以奴隶们担心。但李渊同志却能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这个问题,他说:“战场上,刀枪不长眼睛,矢石之间,何分贵贱?现论功行赏,军功面前,一律平等!”

  一时间,一些以奴隶身份参军的奴隶们,铁了心地拥护李渊!

  拿下霍邑后,李渊想把霍邑建设成李家军进军长安的革命根据地。他下令:一,安抚地方,恢复生产,对霍邑城内,受到战争损害的“良民”,进行战争赔偿。“劳赏如河西。”

  二,招兵买马,鼓励选拔当地优秀青年加入义军。李渊想着法子地,让霍邑人民觉得跟着他李渊走,有希望;参加李家军是一件很有面子、又有前途的事儿,所以许多人踊跃参军。

  三,优等俘虏。对于战场上抓到的隋军,愿意参加起义军的,李家军的大门对他们敞开。对于不愿意参加李家军的隋军俘虏,李家军不但发给他们回家的路费,还授予他们一定行政级别的官儿——五品散官。让他们虽然吃了败仗,也能有点面子地回家。

  李家军这种优待俘虏的法子,让许多人不理解。李渊就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他说:“隋王朝所以失民心?有一个原因,就是隋制过于严苟,吝于赏赐!隋御之以严,我行之以宽!另授这类人一个名义上的散官,彼必臣用于我,以赏赐收服人心,不胜于用兵乎?”

  这李渊不愧为唐高祖,看问题的角度,就是比一般人高明。其时他才占领霍邑,但进军关中、进军长安、进军全中国,是李家军的最终目的。宋老生数万精骑,多是关中人,他们被俘后,却被李渊用极其光荣的方式退役回来。这些士兵回到家,有了做人的资本,所以他们会十分卖力地替李家军做公益广告!

  前几年,有一些地方搞摸彩销售,一个村子,那怕只要有一个农民,摸到一台彩电回家,都会惹得全村人眼谗。最后往往是一台彩电,带动了全村人去摸彩。而李渊却让那些打了败仗回家的隋军,还能带一个五品散官的“官衔”回来,还不把全村的老百姓羡慕死?

  这些老百生对李家军的认同与渴望,也会达到一个很高很高的高度。所以李渊说他这一手,胜于用兵,高也!

  十七、进军长安

  攻下霍邑城, 消灭了宋老生数万隋军, 临汾郡望风而降。

  此时,刘文静也带着突厥国的支援部队。人是不多,只有区区五百人,但这五百人,对于刚刚起步的李家军来说,政治道义上的支持,大于实际意义。算是突厥始毕可汗,给了李渊相当大的面子了。

  有许多人批评咱中国人爱面子,那是他们不懂面子的真正价值。李渊起事之初,有许多人,还不知道李渊父子的深浅,所以未必支持李渊造反。但咱中国人有跟风、随大流的品质,如隋王朝的北方大国,突厥国都支持李渊造大隋王朝的反了,这对内的号召力,不亚于几万雄兵。

  但,李渊对突厥国的支持,十分清醒。始毕可汗忽悠“唐公当为天子”,而且突厥国出兵数量“多少随欲。”李渊选择了“缓称王”的策略。

  果然,没有多长时间,始毕可汗就露出了他真实的嘴脸,他对李渊的大度,不象他语言表达的那样。突厥国派出使者,向李渊通报,始毕可汗对李家军的支持时,始毕可汗没有忘了,让使臣带上千余匹战马。这些战马不是无偿地赠送给李家军,而要求与李家军“互市”。

  何谓互市?

  始毕可汗要求李家军用等值的金银,或货物换取突厥国的战马。

  人与人之间,只讲利益,不讲友谊,这些人是小人;但国与国之间,只讲友谊,不讲利益,是傻冒。大了说还有卖国的嫌疑。

  李渊有求于突厥国,突厥支持了,但顺便提出用战马与李家军互市,这李渊还不好意思不答应。突厥国使臣来了之后,李渊“礼容尽恭”,赠送了使臣很大礼物。可对于使臣提出的互市要求,李渊却装起穷来,他只选择千余匹战马中的一部分战马,买下来。

  有一特有钱人想在政治上帮帮李渊,他想用自家钱,把突厥国剩余战马,都买下来送给李渊。李渊十分客气地找他淡了一次话,对这一有钱人、热爱李家军的行为,表示了万分感谢。但李渊对他说:“突厥国有的是战马,如让他们尝到互市的甜头,他们会一次一次地提出互市,到进候中国会不胜其扰。”

  智兮,李渊!

  其时李渊只是大隋一地方官,可想问题已经有了人君气度。他没有被欲望冲昏了头脑,为了自个儿的政治目的,把什么都卖了。否则,还没有成为皇帝,就成了汉奸。

  突厥使臣来了之后,李渊派出刘文静,出使突厥国。李渊与突厥国可汗签订了一条、用现人眼光看来是不平等条约:吾入长安,民众、土地归唐公,金玉绵帛归突厥。

  突厥国始毕可汗见财眼开,下令出兵支持李渊。但在出兵数量上,刘文静却用尽了手腕,让始毕可汗只派五百名突厥军人,另加两千匹战马。刘文静所以如此做,他可不是怕当时有人说他用突厥国人,打中国人,借突厥兵马,打内战;而是他和李渊,对突厥国支持李家军可能要付出的代价,心有灵犀。所以只敢要了突厥国五百名军人。

  果然,李渊看到突厥国兵少马多,他大喜道:“我军西行及河,突厥始至,兵少马多,皆君将命之功也!”

  出来混,总是有还的。始毕可汗给他开出的大额支票,李渊十分清醒地取用了最低限额。

  此时宋老生已经成为历史,但隋王朝左武候大将军屈突通,带领数万部队,在黄河以东,随时有可能出击李家军。李世民所说“老生轻躁”,老生果然被他们父子俩消灭了。而这位屈突通先生,与宋老生相比,李世民认为“突通胆小”。

  屈大将军确实是属兔子的,他眼睁睁看着宋老生被消灭,霍邑被攻占,临汾、绛郡、龙门等地,一个一个地投降李渊,他就是不敢主动出击。

  见屈突通如此懦弱,李世民认为此人是“自守之虏,不足为滤!”他建议起义弃屈突通不顾,掉头向西,真捣隋王朝的大本营——长安!

  这一战略够大胆,但李渊的老朋友却认为:“李世民的计划过于冒险,他说:“屈突通拥数万之众,占据河东,如吾军舍之而去,若长安不克,屈突通趁势击我敌后,届时我军腹背受敌!不若先东后西,先解决屈突通这个后顾之忧,后全力进军长安!”

  所谓兵无常势,兵无常法。只有一个现实,摆在李家军眼前,如果让裴寂来指挥李家军,他的打法比较稳当。但也有缺点:屈突通据险而守,让李家军拉开架势,与隋军打一场攻坚战,最后有可能会获胜,但耗时长,成本大!

  李世民则认为“兵贵神速”,李家军全师西向,直捣长军,敌军“智不及谋,勇不及断”,李家军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李渊此时,又显示出他相当稳重的一面,但又善于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与建议。他听了儿子与老朋友的分析,认为两人说得都有道理,所以李家军采用了最稳妥,最中庸的法子,同时采用了两人建议,历史记载“渊两从之”。他分留出一部分部队,监视屈突通,自己率领大部队直赴长安。

  李渊的方案,采两家之长,但实施起来,成本很大:必须把李家军一分为二。好在,与宋老生一战后,许多人看清了当前的政治形势,所以“三辅豪杰至者,日以千数。”每天都有上千人来来投靠李渊。这让李渊有本钱采两家之长。

  如李世民所愿,李家军兵贵神速,“蒲,津,中漳等地,望风而降!”据守长安的永丰仓华阴令,及“京北诸县亦多遣使请降!”

  这里要大书、特书李渊的三女儿,嫁于柴绍为妻,后被李渊封为平阳公主。

  李渊起事之后,柴绍对平阳说:“尊公举义兵,与你同行,军法不容;留你在家,可能遭祸!奈之若何?!”

  平阳公主李氏也是一奇女子,她对柴绍说:“你尽管放心,与父兄同行,我一女子,容易潜匿!”

  迫不得已,柴绍随李家军出征。平阳则回到柴绍老家雩县,她到家后,变卖所有家产,学着父兄,招兵买马,训练军队。“散家赀,聚徒众。”

  其时李渊另一叔伯兄弟李神通,受李渊起兵影响,在长安城里混不下去,也逃到雩县。这个李神通与长安城里一黑帮大哥史万宝关系好,两人商定,准备起事,响应李渊。但此时的李神通,平阳公主,及史万宝手里,也拉不起几杆枪,想要把事儿做大,不是那么容易。这李平阳手腕谋略不下于男子汉!她看中了雩县一带,有一支西域商人,拉起的一支造反队务。据历史记载,这名西域商人叫胡何潘仁。胡,是指他少数民族的身份,何潘仁,可能当时许多人不知道他是何处的一名番人。最后大伙儿以讹传讹,都叫他胡何潘仁。

  这名西域商人,看到中国大乱,他也跟着起来造大隋王朝的反,而且把事来做大了,有数万之众!

  李平阳看中了胡何潘仁的军事实力,与李神通商定后,派她们家的家仆马三宝,说通了胡何潘仁,接受她的领导,与李神通、史万宝一起攻占了雩县,“下之”。

  古雩县是长安西南的一个县,地处关中地区。此时李渊尚未入关,李平阳与李神通等人攻占雩县之后,在政治上,对隋王朝关中长安各地,是一极大震动!

  其后,李平阳又陆续收编了山大王李仲文、向善志、丘师利部,一一鼓作气攻下了武功,始平等地。部队发展到十余万人。这位李唐平阳公主,神武不下乃兄、乃弟,如果她要是一男儿,很有可能,这李唐的江山得有她来坐!

  李家娘子军把关中的事业做大了之后,李世民的军队,也来到了渭北。“李氏将精兵万余,会世民”。

  看到姐姐如此历害,李世民佩服得五体投地!李渊也大喜,他下令,由李氏全权统领李家娘子军!中国历史上货真价实娘子军,是这位李平阳带出来的!

  隋义宁元年十一月,关中仅余长安一座孤城。李渊下令攻城,而隋军早就溃不成军,几天时间,李家军攻入长安。按李渊计划“迎代王于天兴殿,即皇帝位。”并“举炀帝为太上皇!”

  而这位代王,也识相,他做了皇帝之后,立马封李渊为唐王、大丞相、大都督,总内外军事。套个现代说法,皇帝是由代王做,但国家总理,三军总司令却是由李渊一个人干了!

  也如裴寂所料,李渊大军西行之后,屈突通胆子大了起来,他“引兵数万,趣长安。”但李渊派刘文静看死了他,长安失守后,屈突通兵败降唐,他是隋王朝,第一个降唐的高级军事将领,所以李渊不计前嫌,封屈突通为兵部尚书。

  屈突通降唐后,长安周围的隋军基本被消灭了。李家军稳稳地在长安站住了脚跟。在汉王朝创建之初,刘邦想定都洛阳。一个当时还不知名的士卒向刘邦进言:“长安有三河四塞之险,据长安如据天下之背,比如与人相争,扼其喉,而据其背,则天下谁能与之争锋?”

  李渊父子,占据长安之后,也是占据了天下之背,他们下一个任务,是要扫除大隋乱世的滚滚烟尘,而干这种事儿,需要实力说话,李世民就是李唐军最大实力!

  十八、乱世终结者

  隋唐之世,有两位一流的政治家,一,隋文帝杨坚;二,唐高祖李渊。如果没有杨坚,隋王朝的中国,不能成其大也。同样,杨坚把一笔十分丰厚的政治遗产——大一统的中国,传继给李唐王朝。李唐王朝所以能,快速地渡过国家危机,并且发展成一处盛世,只是因为李唐王朝是站在隋文帝这位巨人肩膀上的缘故。

  而李唐王朝所以能有一个好的开始,李世民发挥了第一推动作用。但如果没有李渊这位会玩政治的柁手,李唐王朝的革命,或能会在黑喑中摸索好多年。但因为李渊精于搞政治,调度得当,所以李家军从隋义宁元年六月起事,到武唐元年五月,“隋恭帝逊位于唐“,前后只有一年时间。

  在所有喜欢读历史的史迷之中,好象都有一个潜意识的误区,把政治家完全等同于道德家。当然,不管是古代的政治家,还是现代的政治家,在迫不得已的时候,要有维护基本道德的底气儿!但在非常之时,非非常之时,政治家绝对不能胶柱彭瑟,也得为自个儿的团队,留点破除迷道德底线的勇气!

  这种观点,可能会受到许多道德君子们的攻击!我们也以李唐王朝的崛起为例:李渊父子决定起事时,周围只有几个核心幕僚知道。李渊治下的广大人民群众,其时未必支持李家父子。即便李渊的许多手下,也不是众志成城,坚定不移地站在李家父子一边。这就是李唐王朝的非常,非非常时期,李渊如果不用一点非常之手法,他可能连革命的门把都摸不到。所以,在李渊铁了心,想”革命“之后,李渊连连用了三招诈术:

  诈术一:李渊诈称接到朝庭通知:20岁以上,50岁以下男丁,当应召三伐高丽。

  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一个现象:在中国人嘴巴里,还有最后一粒粮食时;在中国人身上还有最后一根纱条时;在中国人,还能略略喘一口气时,中国人是不会选择造反的!李渊是隋唐之世,难得一见的一流的政治家,他对于中国人的品性相当了解。所以他以山西最高行政长官的名义,发了一道朝庭通告,征召20岁以上,50岁以下男丁,三伐高丽!

  伐高丽对于当时的民众来说,是一个什么概念?当时山东人邹平人王薄,在杨广伐高丽之后,他写了一首隋王朝十分流行的歌曲——《无向辽东浪死歌》歌词为:......忽闻官军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

  这歌词里说, 有许多人宁可选择造反, 也不愿于讨伐高丽。“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而隋炀帝的讨伐高丽,对于大隋王朝的许多人来说,绝对是一个恶梦!李渊作为一玩政治的高手,他也百分百了解民众的心里,所以他“那壶不开提那壶”,诈治下民众,将朝庭将伐高丽,而治下许多民众,也如《无向辽东浪死歌》里说的,譬如辽东死,砍头何所伤!李渊治下的民众,感觉到,朝庭连他们喘最后一口气的权利,都要剥夺了!所以“由是忷忷”。

  而政治高手李渊,需要的就是民众的这种反应!也许李渊听到手下,报告山西民众看到通告后,义愤填膺的激动时,李渊正在偷着乐!

  诈术二:当时山西太原附近,还是许多隋王朝的“中央军”驻扎。李渊只是山西“省长”,按隋王朝的规定,他指挥不了“中央军”。所以李渊招开茶话会,宴请中央军将领王威等人。并对王威说:“刘武周(隋王朝一支起义军领袖)占领汾阳宫(皇帝杨广在山西的一座行宫),吾辈不能制也,罪当族灭,若何?”

  汾阳宫是中央军王威等人的防区,防区内汾阳宫给起义军占领了,王威这位防区司令自然逃不了干系,他是第一责任人!而李渊这位地方官,最多只是第二,或第三、第四的责任人。

  中央军各将领也百分百明白,皇帝杨广的寡恩薄义的性格,所以“王威等皆惧!”,大伙一至请“李渊专之”。把中央军的指挥权,交给李渊负责。李渊心里也是偷着乐儿,他却连连摆手,说了些什么与制度不合,他是专门搞民政的,对军事指挥一窍不通之类的话儿。

  王威等人急了,他说:“公地位尊贤,同国休戚,要在平贼,专之可也!”他们被李渊一吓,平日里争着抢着的军权,现在变烫手的山芋!中央军各将领个个对李渊表忠心,表示要服从指挥,听李渊号令!李渊用这种法子,拿到了当地驻军的军事指挥权。

  诈术三:李渊的前两招诈术,有智慧与谋略的成分,但他的第三招诈术,则有点阴毒了。

  在骗取了王威等中央军将领们军权之后,李渊下令调集山西各地军队,到达晋阳。“王威,高君雅见兵大集,疑渊有异志!”他们这个时候,才清醒过来,但悔之晚矣!王威等人想密谋消灭李渊,但被李渊先下手为强,令手下人污蔑“威、君雅引突厥入寇。”把王威等人抓了起来。此时突厥人恰好帮了李渊一个忙,他们居然真的出现在晋阳付近。“突厥数万众寇晋阳,众以为威雅实召之。”实际是李渊瞎猫碰上死耗子,犯晋阳的突厥兵,与王威等人没有任何关系。但他们来得太巧合了,帮李渊化解了一场政治危机!所以突厥兵一退,“渊斩威,君雅以徇!”可惜了这两位隋王朝中央军将领,变成李渊诈术的一对牺牲品。

  与父亲李渊相比,李世民玩政治的手法,还不如李渊娴熟,但在军事指挥能力上,李世民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

  如果说李渊是隋唐之世一流的政治家,而李世民,则是隋唐历史上一流的军事家,而且是当世最勇猛的战士!

  在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开国皇帝之中,除了南北朝时期,宋高祖刘裕,或许能与李世民有一比。其它什么“秦皇汉武”一类的皇帝,在军事指挥能力上,个人作战能力上,远远不能与李世民一比。

  李家父子公元618 年晋阳誓师之后,李家军的主要军事工作,是由李世民搞定。李世民抓军事工作,有几个特点:

  一:他能与士兵同甘共苦,碰到打冲锋,堵枪眼的这类活儿,据历史记载,李世民基本上是“遇敌则身先之!”

  二:李世民个人作战能力相当勇猛。在决战宋老生时,他一个人在战场上“手杀数十人,两刃皆缺!”李世民作为李家军的高级指挥员,第一次真刀真枪地与敌人干,就亲手毙敌数十名,这种战斗素质,举世罕见!

  另外,李世民不光斗志勇猛过人,其军事技能,也相当硬!他上战场,擅于用刀,特擅用箭。在隋唐之世,李世民的箭法,只有后来传说中,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可以与之一比。

  唐武德二年,李世民带兵讨伐刘武周。与刘武周手下大将宋金则相持时,李世民只带数骑,上前线侦察敌情。也许因为打仗太疲惫,李世民和他的警卫员,居然在山坡上睡着了!宋金则的部队发现后,从四下合围过来,形势万分紧急!特别奇异的时,一只被蛇追逐的老鼠,跳到警卫员脸上,把李世民他们给惊醒了这只老鼠挽救了李唐王朝,当然用迷信说法,也是李世民命不该绝!他们醒过来时,宋金刚的手下,距李世民睡大觉的山坡,不足百步!李世民与他的警卫员跳上马,没跑出几步,敌军就追上来了。历史记载:“世民以大羽箭射其骁将,贼骑乃退!”老鼠叫醒了李世民,而李世凭大羽箭挽救了自己!

  与窦建德对垒时,李世对对自己的箭术相当自信,他豪气冲天地对尉迟敬德说:“吾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之众,奈我若何!”

  尉迟敬德也是唐王朝的一员猛将,他听李世民如此一说,也热血沸腾。此时李世民、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人,只有区区五百骑。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伏之。有十倍于敌的力量,可以围击敌人;有五倍于敌的力量,可伏击敌人。许多喜欢看战争片的朋友,看看咱新中国三年解放战争,我军与国军之间的伏击战,那一仗不是在局部结集绝对优势的兵力,然后围点打援?但这位唐高宗皇帝,只有区区五百骑兵,就想打窦建德的伏击战!(其时窦建德有三十万人马!)所恃者,就是他手里的弓与尉迟敬德手里的槊!

  秦叔宝的五百人埋伏到位后,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仅带四骑,跑到窦建德的大营前叫阵,李世民还让手下人大喊:“我秦王也!”一边叫阵,李世民手也没闲着,他一箭射死了夏军(窦建德创建夏国,他的军队叫夏军)大营外巡逻的俾将。凭区区五六人,就敢敢夏军大营叫阵,窦建德大怒!他下令“出六千骑逐之”。四名随从,看到夏军五六千骑,来势凶凶,他们吓得大惊失色。

  李世民对他们说,你们先行,我与敬德殿后。随后,他与尉迟敬德两位,象庭前小步一样,“按辔徐行”。

  夏军将至,李世民迅速出手,一箭毙敌一人。夏军数千余人,象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拉了刹车一样,不敢向前。但一会儿,他们又围上来,李世再毙一人。如果者三,偶有靠近者,就被尉迟敬德用槊击杀!前前后后,李世民用箭射杀数人,尉迟敬德用槊击杀十余人。夏军不迫于命令,不敢不追,但又不敢靠李世民太近。李世民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们牵着夏军的鼻子,一步一步走进了秦叔宝的伏击圈子。最后,李世民用五百人,伏击夏军六千人,还“大破之,斩敌三百!”

  三,李世民的掏心战术。李世民不但是一优秀的战士,而是一位优秀的战术家。他的战术风格,可用几个字形容:勇、猛、快、狠!

  古代冷兵器时代作战,许多将领喜欢把士兵排顾战斗方阵,与敌作战。针对这个特点,李世民发明了掏心战术,子可以叫做尖刀战术,具体工作实施方案如下:对垒双方把阵势摆开,按常规作战方略,双方拉开架势,开始交战。谁胜谁负,取决于战争双方士兵的素质,与统帅的意志!

  可李世民这位统帅与常人不同,手下大部队摆布到位后,他另组建了一支尖刀突击队,这支突击部队人类不多,一般只有数十余骑。当双方军队,进绞织状态之后,李世民一般是亲自率领突击队,从敌军正面,攻击敌军,突入敌阵。如同《西游记》孙悟空钻到铁扇公主肚子里一样,李世民与他的突击部队,直捅敌阵,或也捅破敌阵,突破后,再从敌军背后,发起攻击,让敌军腹背受敌!这一招叫做掏心术,或捅心术。说简单,但执行起来,却需要执行部队,要有超强的作战能力,所以李世民组建的这支突击部队,有类于现在特种部队的作用。

  与宋老生之战,两军数量相当,李世民亲自担任突击部队队长,一下子捅穿了宋老生部队军阵,然后又宋老生部队军阵背后,向隋军发起了攻击。李世民的这一招,乱了宋老生部队阵脚,让隋军大乱,然后斩杀宋老生,全歼隋军数数万人。

  与王世充相持时,李世想知道王世民的实力,与“精骑数十冲之,出其阵背,”把王世充的阵营给冲乱了,唐军趁势发起进攻,“众皆被糜,杀伤甚众!”

  唐武德四年,窦建德见李世民围洛阳,他担心王世充被灭后,唇亡齿寒,所以起三十万大军,以救王世充。李世民把大部队留下大部队,围住洛阳,但对洛阳围而不打。自己亲率三千五百精骑,至虎牢一线,阻击窦建德。这一次李世民又一次使用其最为擅和的掏心战。针对夏军情况,李世民采用了诱敌之计,把夏军全部引诱出了他们的驻地。然后率史大奈、程知节,秦叔宝等人,轻骑突进,“直薄其阵”,因为李世民的特种部队速度太快,夏军还没有能反应过来,李世民的突击部队,已经“出其阵后”,然后“张唐旗帜”,从夏军背后,再发起攻击,以至夏军大溃!

  这一仗,李世民活捉了夏军总司令窦建德。据历史记载,窦建德也是当世,相当的有声望与影响力的军阀,但被李世民活捉之后,他彻底松包了!李世民责问他:“我讨伐王世充,干你何事!”

  窦建德松包地回答说:“所以来,是怕你要到很远的地方,才能捉到我啊!”“今不自来,恐烦远取!”

  李世民与唐军将士,哈哈大笑!

  此战,李世民以三千五百人,击溃窦建德三十万人。守洛阳的王世充吓破了胆,看到被唐军囚在囚车里的建德,王世充丧失了守洛阳的最后一点勇气,举洛阳城投降唐军。

  王世充一降,几位最有影响力的大军阀,都让李世民给收拾光了。隋未出现的所谓的六十四路烟尘,基本被李世民这位乱世终结者,扫平了。按完整版的瓶颈理论:李唐王朝,带领咱中华民族,渡过了隋唐交潜之世的政权危机,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可能复兴了. 李世民这位乱世终结者,没有让我们失望!

  “桃李子、得天下”谶言,“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这一谶言从产生,到最后应谶,前后有数十年,流传范围广,流传时间长,对于当时许多人发挥了相当大的精神影响力。谶言没有应在申明公李浑的家人身上,没有应在当世天子候选人之一的李密身上,而是应在李渊父子身上!李家父子,没有让中华民族失望,给我们开创了一个李唐盛世!

                女主昌

  在《新唐书》、《旧唐书》、《资治通鉴》三部史学著作里,都收载了一则谶言:“女主昌。”

  《资治通鉴- 唐纪十五》里说: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在玄武门(就是李世民搞政变的那个门)值班时,发现”太白屡昼见“。

  古人中国人所说的太白星,又名长庚星,或启明星。是我们太阳系里第二大行星金星,这个星星距离我们的地球最近,是我们地球人看到的最明亮的星星。金星的运行轨道比较特别,黄昏或傍晚时分,它会出现在西方的天空里,因为它亮彻长夜,所以中国古代人叫它长庚星。而到早晨时,它又会陪着太阳冉冉升起,然后消失在太阳的光芒里。所以中国人又给了这个星另一个名字:启明星。

  李唐王朝左武卫将军李君羡,值班于玄武门时,有抬头看天空的习惯,有好几次,他居然发现:太阳出现之后的早晨,太白星居然没有十分谦虚地”退休“,而是十分抢眼地,与太阳一起闪烁在东方的天空里。

  这个李君羡可能学过、或听说过一点古代天象知识,知道太白星昼现,可能是上天,对于国家最高政权,有一个什么喑示。这种天象机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多少人能搞得透里面的联系。当然更有可能,“太白星昼见”与人类最高政权之间,什么联系也没有!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人类自我的心里作用在作祟。

  李君羡看到天象异常之后,向皇帝做了汇报。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英明神武,但对异常的天象,他也是半瓶子水。所以唐太宗李世民下令,把太史找来,让太史就玄武门天象异常事件,占了一掛, 掛言居然为:女主昌!

  “女主昌”是什么意思?

  太史没有给出解释,唐太宗李世民也不能完全理解掛意,而写值班报告的李君羡,却是从这一则谶言走向死亡。他到死也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太白昼见”、“女主昌”事件之后,又有哪位民间鸟人,把一本不谁出自何人之手的《秘记》,献给唐高宗。这本名为《秘记》的小册子,与隋王朝之世,记录“李氏当为天子”的《月令》一样,也是一本神神怪怪的书。

  在这部名为《秘记》小册子里,记载了一句话: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据《资治通鉴》里记载,唐太宗李世民读到这句话后,相当感冒,“深恶之”。

  李世民对这则谶言的最初反应,与隋文帝杨坚,听说“李氏当天子”的反应一样。

  但“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很直白,更好理解,姓李的某个人,会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可“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句话,就有点晦涩了。李世民是尝过谶言甜头的人,他是“李氏当为天子”谶言的既得利益者。现冒出一则可能损害李唐王朝统治权利的谶言,李世民从心底里相信!但谁会是应谶之人?

  “女主昌”这则谶言,把三个字折开来理解:“女”,女人;“主”,领导,主导;“昌”,昌盛。意思是国家,会在一位女性最高领导人的带领下,走向繁荣昌盛。但当时的社会状况是:女人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政权让女人走开。所以李世民没有把“女主昌”里的“女”,理解为女人、女性。他理解为:某位名字里有“女”意思、意义的男性大臣。可李唐王朝众大臣里,没有一位大臣的名字里,可以解读出“女”的意思。一次,可能是巧合,也可能是唐太宗刻意按排,李世民下令,李唐王朝的重要大臣,到皇宫里参加宴会。在宴会开始之前,李世民下了一道命令:这次宴会,需要行酒令喝酒,而且行酒令时,各位大臣,必需以各自小名相称!

  轮到李君羡行酒令时,李君羡上奏,“自言小名五娘”。

  大臣之中,居然真有人的名字,喑合了“女”的意思,而且是人缘极好的、左武卫大将军李郡羡!按谶言神秘的、也是模糊的应谶标准,如果李君谶能取李世民而代之,当世的许多神秘主义者,也会高呼,“女主昌”这则谶言应谶了!

  李世民也是一神秘主义者,李君羡“自言小名五娘”他的反应是很“愕然”!

  《资治通鉴》。

  司马光老先生用“愕然”两字,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唐太宗按排这场宴会的用心。“愕然”只是片刻,稍稍镇定之后,李世民跟李君羡开了一个玩笑:“何物女子?乃尔勇健!”全天下,到哪里去找象你这样刚猛,勇健的女子啊!

  群臣哈哈大笑,李君羡也笑了。唐太宗也干笑几声,他把《秘记》里的谶言,也往李君羡身上套!也是李君羡命中该绝!他不但小名五娘,而且他的一生,与“武”字特有缘!一,李君羡因有功,封地“武”连县;二,李君羡的爵位是:“武”安公;三,李君羡在李唐王朝的军职为:左“武”卫大将军;四,李君羡在李唐王朝的主要岗位是:玄“武”门。“女言昌”的谶言,可以应在李君羡身上,“武”王代有天下谶言,好象也可以应在李君羡身上!在李世民知道李君羡小名五娘之后,他的态度是“愕然”,而联想到李君羡有这么多“武”之后,他就是“深恶之”!《资治通鉴》没多长时间,李世民找了一个理由,贬李君羡为华州刺史。

  李世民此人心计太深, 李君羡与众大臣, 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儿. 到华州后,李君羡与一个叫道信的布衣,交上了朋友。道信这个人好佛,练习过气功,会气功里的辟谷术。《资治通鉴》记载:“有布衣道信,自言能绝粒,好佛法,君羡深敬之。”

  御史弹劾李君羡,与他“妖人通,谋不轨”。李世民没有细查,就诛灭了李君羡和他全家。李君羡是死于“女主昌”,及《秘记》里的“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两则谶言,可他到死都没有明白怎么回事!

  李君羡坐诛,不明就里的众臣,多认为李君羡之死,咎有自取!堂堂朝庭左武候大将军,华州刺吏,却要去跟什么妖人学习辟谷之术,最后走火入魔,想“谋不轨!”即可惜,又是死有余辜!

  但根据史书里提供的资料分析:一,李君羡所以被流放,不是因为他对皇室不忠,或犯了其它什么错误,主要原因还是“女主昌”、及“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这两则谶言,他被李世民“钦定”为可能的政治嫌犯。

  二,李君羡被贬为华州刺吏后,与“妖人通”。所谓的妖人,其实是一会气功的布衣平民。他的功夫,让李君羡入迷。所以李君羡屡次与气功师会面时,“数相从,屏人语”,搞得神神秘秘的,给李唐王朝的御史们留下了把柄。

  这个李君羡没有政治头脑,贬他为华州刺吏,是李世民对他不信任一个信号,所以很有可能,在李君羡的左右,皇帝密布了耳目。李君羡却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或者说说李君羡也意识到了,但他没有当回事,所以到华州后,李君羡没有约束自个儿的言行,以至获罪。

  三,李唐王朝御史们,是“光明正大”地弹奏李君羡,“与妖人通,谋不轨”!“与妖人通”应不是什么大罪,当时李唐王朝的许多大臣,许多朝庭重臣都养了门客,或幕僚。但“谋不轨”就是一个政治性质的大问题了。但就当时的情形而言,说李君羡“谋不轨”,也只是御史的猜测,他们得到到密报,李君羡老是神神鬼鬼地与气功师,搞密室谈话,结合李君羡被贬的特殊性,所以御史们可能是估妄说说,李君羡该不会在“谋不轨”吧?

  在中国历朝历代,许多皇帝喜欢给予御史们风闻奏事的权力,弄不好,唐王朝的御史们,也只是风闻奏事。但弹劾李君羡的报告,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儿,李世民此时也许正好缺少一个诛杀李君羡的理由,于是,皇帝都没有下令核查,就下令:诛君羡,籍没其家。

  但李世民杀李君羡杀得心里不舒服。不符合唐太宗往常大度、仁慈的行事风格。如果想给李世民找一个解脱的理由的话,只有一个理由:唐太宗李世民,此时也和中国历史上许多的帝王一样,中了政治谶毒!

  中了谶毒的人,只有一种解药可救:理智。但中谶毒的许多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麻痹人的精神中枢,失去理智!左武候大将军李君羡之死,让唐太宗李世民,喑喑在心里愧疚了好长时间。一次,皇帝碰到太史令李淳风,李淳风是谶学大师,据说,他是最为经典的谶学名著《推背图》的作者。这部作品,从李唐王朝开始,预测了中国人两千年的发展历史(公元666 年----2666年左右)。清朝著名文化学者金圣叹,曾给这部作品作了批注。《推背图》到现在,还有许多神秘主义的学者,专家们在研究这部作品。

  李世民问李淳风:“《秘记》所言之事,信之乎?”《资治通鉴—唐纪十五》李淳风对谶言很精,但他对李君羡被诛一事,也不太清楚。他对皇帝说:“据臣观星象,推演历数,代李之人,已经陛下皇宫之中!此人可能是陛下手下,也可能是陛下亲属,没有意外情况,自今而后,再过三十年,此人当王天下!”

  李淳风一席话,让唐太宗惊出一身冷汗!一,他错杀了李君羡,哀哉,君羡!二,“女主昌“真正的应谶之人,居然已经十分诡异地,来到了唐太宗的身边!唐太宗李世民最初听到“女主昌”、“唐三世之后,女主武王代有天下”谶言时,他的反应与隋文帝杨坚一样,把朝庭里可能的大臣,一个一个地私下进行排查。杨坚认定隋申明公李浑,就是“李氏当为天子”谶言的应谶之李。而唐太宗李世民则认为,左武候将军李君羡,是“女主昌”的谶主儿。但他们都错了。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相当英明睿智的皇帝,他的情商与智商,非一般人所能相比,以李世民之智,都把谶言解错了。可见,如果谶言真代表了什么天机,一般人可以听,可以传传,但最好不要乱加猜测。用古语讲,天机不可泄露,猜对了,可能犯泄露天机之过,猜错了,则可能中谶毒,失去理智。

  李世民经太史令李淳风点拔之后,他终于知道,应谶之人,就在皇宫之内,他这时表现出的道德水平,就不如隋文帝杨坚了。和劝杨坚,“诛尽海内李姓者”的安和尚一个德性。他对李淳风杀气腾腾地说:疑似者尽杀之,何如?

  唐太宗这话,轮到太史令李淳风冒冷汗了。李淳风违反了“天机不可泄露”规定。泄露天机,会伤害到天机所指的对象,社会或其它人,也可能会付出大代价!李世民的话,让李淳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他连忙对李世说:“天之所命,人不能违也,再则,王者不死,陛下想诛尽疑似者,最后会有许多的无辜者受害!且三十年后,其人已老,或许会多几份慈悲心肠,为祸则浅!如陛下逆天而行,得而杀之,天或生一更壮者,肆意怨毒,恐陛一子孙无遗类也!”

  李淳风之话,说得通情达理,又有威胁力,所以“上乃止”。弥补了他泄露天机之过。

  而真正的谶主武则天,公元637 年,唐贞观十一年进宫,被唐太宗封为武才人。就当时中国传统政治习惯而言,谁也不会想到,此时只是一小女孩的武才人,即是日后,统治了国家数十年,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女皇!

  有一句名言说,男人征服世界,而女人,则是通过征服男人、征服世界,把这话用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之中,简直是经典名言!

  女人打天下,与所有打拼天下的男人们不一样;打天下的男人们,对手很多很多。但武则天这个女人,打天下时,她只是搞定唐高宗李治一个人,也就搞定了李唐王朝的天下。公元683 年,唐高宗李治病死之后,武则天幕后垂帘听政七年。历史记载,武则天此人虽是一女性,但特擅于搞权术,她用若干年时间,培养自己的政治人脉。考虑到武则天女性的身份,她想做皇帝,会面临当时许多我们现代人想象不到的问题,但武则天却能一个一个的化解了,公元690 年,她实现了自己的政治野心,改唐为周,宣布君临天下!应验了:“女主昌”、及“唐三代之后,武氏代有天下”之谶言

              点检为天子(宋)

  五代的中国, 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期。其时“天地闭, 贤人隐, 王者不作而乱贼盈于天下。”(蔡东藩语)五代共历五朝一十三帝,五十三年时间;平均四年左右就换一次皇帝,基本上是每次改朝换代,天下都会搞得血雨腥风,有时甚至是伏尸千里,血流漂杵。

  北方一位少数民族的皇帝,羡慕南方汉朝皇帝的大臣们文化素质高、有学问。确实五代的中国虽然是一个乱世,但懂诗书礼仪,能识文断字的中国文化人,还不至于完全灭绝。在文化上,也是所谓的“瘦死骆驼,比马大。”,不是连文字都没有的北方游牧民族所能相匹的。但有一位大臣对皇帝说:“北方是没有陛下所谓好臣,是百年换一帝;南方有许许多多陛下所认为的好臣,但数年换一帝!

  这位“夷臣”到是很有见地。五代中国,确实是数年换一帝。而有一些王朝的皇帝,只几个月时间,不是被废,就是被弑。皇帝都没有安全感,皇帝治下的老百姓,更是流离失所,有许多人甚至是“膏血涂草,骸骼暴野。”

  所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合久必合。公元954 年, 终于出现了一位能救世的英主周世宗柴荣。他称帝后, 仅五年又余,对内,知民间疾苦,为老百姓兴利除害;对外武功赫赫,把五代时几个乱世之藩镇,收拾得服服贴贴。当世虽还有吴越国、南唐国、后汉国不属后周统辖,但后周王朝也已经是“三分天下,已得其二”。

  周显德四年,周世宗御驾亲征,进军幽州。十日之内连下三关。可惜天不佑周,世宗柴荣忽然至病,只得下令班师,停止讨伐幽州。退至澶州时,周世宗病太重了,吃不消旅途颠颇,所以驻骅澶州。此时的世宗病得,连接见大臣都没有精力。所以十多天时间,世宗不能正常理政。左右将士、群臣只能到寝门问安。大伙儿都不知道,皇帝怎么了?

  有许多重要的、紧急的国家事务,需向世宗当面请示、汇报,但都给世宗左右,挡到了一边。所以群情恐慌。

  当时澶州节度史张永德,是世宗的姐夫,与周世宗有朗舅之亲。也是周世宗信得过的股宏之臣。所以众臣至推荐张永德,探示周世宗。世宗认为自已静养一段时日会好。所以不想被众臣打扰,但他可能忽视了自已是当时最大的公众人物,所谓国家不可以一日无君,那怕是一个生病的君主。国家总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事务,需要他这个皇帝独断独裁。如果皇帝不发话,臣子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皇帝病了,整个帝国也跟着生病。大臣们乱了阵脚,世宗的姐夫张永德也是如此。所以当众臣推荐自已去寝宫探示,张永德当仁不让。

  果然,世宗听左右说澶州节度史张永德来前来靓见。他强打精神,接见张永德。张永德看到昔日英明神武的皇帝,病得象霜打了茄子一样。他扑倒在地,失声而泣。他说:“陛下,你可要保重龙体啊。现在天下未定,四方未服。圣驾却滞留澶州,恐人心动摇啊!”

  时年,周世宗才三十有八,正当春秋鼎盛之时。在显德三年时,周世宗问精于相术的大臣王朴:联躬行天下,能得几年?”王朴回答说:“皇上有心至治,以天下苍生为念,天佑我皇,自当享国长久。臣愚陋,对于推演之术一知半解,据臣推之。当得三十之数。”

  周世宗听后大喜曰:“联能再活三十年足矣,前十年开拓天下,中十年以营养百姓,后十年至天下太平。”( 周世宗这句豪言壮语, 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话语何其相似?!普京在任总统之初时, 对俄罗斯人说: 给我二十年时间, 我还你们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现在看普京, 可以说他对得起自已的诺言. 周世宗柴荣生于乱世,他说需要三十年时间, 至我中华太平. 就周世宗的能力来说, 很有可能做到, 只是可惜天不假年!)周世宗自谓自已吉人会有天助,现在这点小病,要不了自已的命。张永德的表现,让世宗心里相当不快,认为张永德担心自已的身体,有点用心过度。他历声问张永德说:“是谁让你说这种话的?”

  张永德没有注意到周世宗讳疾忌医的心态,他说:“众臣都是这种意思,所以臣请陛下早日回师京城,以安天下人之心。”

  世宗目视张永德良久,没头没脑地说:“你难道不知道联现在的状况?我看你是命薄,当不得大任!”

  这话说得张永德不知所措。他只是趴在地上,低声啜泣。突然周世宗中历声喝道:“出去,联明日回京!”

  次日,周世宗剩辇回京。张永德一遍好意,被世宗斥责了一通,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原来,在此之前几天,世宗的案几上神奇出现了一块一尺左右的木板。木板上写了几个字:点检作天子。

  周世宗十分怪异。张永德是澶州节度史,兼任后周王朝殿前都检点。(后周王朝军队总参某长)他是周世宗姐姐长公主丈夫。周世宗对自已这个姐夫十分信任。看到木板上“点检作天子”谶言,周世宗似信非信,所以他没有声张。

  这块奇怪地出现在世宗案几上的木板,更可能是张永德的某个政治对手的杰作。这位张永德的政治对手,串通了周世宗的左右,用谶言的形式,对张永德进行了一次政治污蔑。周世宗看到木板上的谶言后,先是一惊,他想起了后唐明宗的女婿石敬塘,叛唐自立为帝。张永德拥有周王朝军政大权,在众臣之中很有威信,他是有足够的条件变成石敬塘第二的!想到此外,周世宗自已也是吓出了一身冷汗。所回到京城,他病体稍安后,就撤了张永德殿前都检点一职。令他一起打天下的兄弟,赵匡胤作殿前都检点。

  制作“点检作天子”木板的人目的达到了。他成功地利用世宗皇帝的猜忌心里,除了张永德的兵权。从法学“谁得益,谁作案”的原则看,制作“点检作天子”木板的人,很可能就是赵匡胤,或者是赵匡胤集团里的某一员!

  当时赵匡胤是殿前副点检,与殿前都点检仅一步之差。如果张永德去职,赵匡胤会是殿前都点检当然的第一人选。所以他有最大的作案动机与嫌疑!

  周世宗柴荣居然没有怀疑到木板制作者的政治企图。而是被假谶言的制作者,牵着鼻子走。也说明两个问题:一,在周世宗柴荣心中,赵匡胤不是作下三烂事儿的人。二,周世宗的政治智慧,略有欠缺。他知道自已身边有“赫鲁晓夫”,但却不知道谁是真正的“赫鲁晓夫”。结果是伤害了可能帮助自已稳定周王朝的重臣,帮助真正会伤害周王朝的野心家!

  后周显德五年六月,世宗病得不行了。他召丞相范质等人,托付后事。诏立七岁的儿子梁王为太子,断皇帝位。并任命周世宗的老朋友,翰林学士王著作丞相。

  王著是世宗从小光屁股的朋友,品行端正,有较强的工作能力,而且对周王朝比较忠城。周世宗世所以没有用王著为相,是世宗皇帝留了一个心眼,想为子孙留一良相。但范质等人贪图富贵,世宗下达了起用王著为相诏书后,就驾崩了。范质对左右说:“王著这个人好酒贪怀,这种人怎么能当大事?”他要求左右人,不得把世宗下令起用王著为相的事儿说去,自已隐藏了世宗起用王著的诏书。可怜的周世宗英明一世,在断了自已的右臂--张世德之后,又没有能找到他的左膀--王著。后周王朝的就被范质这个贪婪富贵、容易妥协、意志薄弱的文化人,摇摇晃晃地扶自向前。

  好不容易过了半年,至周显德七年正月。北方边界传来急报:辽人联合北汉,大举入寇!范质等文臣不喑军事,听到辽人入寇之事,急急地找来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草草地商定,令赵匡胤任抗战总司令,率周军北上。与此同时,京城盛传:“将以出军之日,册点检为天子。”

  民众人心慌慌,许多人举家逃匿。也有若干大臣听说这件事,但都说荒唐,不足信。结果,赵氏兄弟于陈桥镇合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剧。赵匡胤被众将推举为皇帝。大军不再北上了。返师汴城。容易妥协范质等人,放弃了抵抗,一头投入了赵皇帝的怀抱!

  赵点检作了天子。赵母杜氏听到儿子称帝之后,喜不自禁曰:“我儿素有大志,今果如此!”一话泄露了“点检作天子”的天机。而北方军情“自然”消失了。“点检作天子”的谶言,居然弄假成真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向使周世宗见怪不怪,令怪自败。或者对木板上出现的谶言,立案侦查,不管涉及到到谁,一查到底。也许中国的历史,会改写。

             宋真宗“天书”事件

  公元1007年,宋景德四年,大臣丁渭上书宋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赵恒: “景德三年底,全国人口比三年之前( 咸平六年) 多增五十五万户,财税收人增加三百四十六万贯......”

  此时宋真宗赵恒继位十年,宋王朝自创建到宋景德四年,已有四十九年时间。国家经过三位皇帝的精心治理,此时的宋王朝,与大乱的五代相比,已经算得上是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一个盛世。景德四年八月秋收时节,老天爷再一次帮忙,让宋王朝锦上添花,历史记栽:“诸路皆言大稔。”(大丰收)

  国内的政治形式是一片大好,可是宋真宗却常怏怏不乐。原因得从三年之前的澶渊之盟说起。

  景德元年(1004年六月),辽军入寇宋境。宋真宗亲至澶州(今河南濮阳)督战,战况对宋不利。迫不得已,双方于景德十二月达成停战协议,史称澶渊之盟。盟约如下:一、辽宋约为兄弟之国,自此互不侵犯。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作为对辽国战争损失的补偿,宋方必须每年向辽贡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此“澶渊条约”对于宋王朝人来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虽然输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以北宋王朝的经济实力,不算太多,但对于国家外交尊严上来说,也算得上是一个却是耻辱。所以宋真宗一想到此事,心里就很不爽。所以在国家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他还是常怏怏不乐。

  知密枢使王钦若最了解宋真宗。有一次他朝见真宗时,他对宋真宗说:“陛下如真想雪澶渊之耻,老臣到有一法。”

  宋真宗眼睛一亮,问:“爱卿有何高见?”

  王钦若说:“万岁下令,重兵再进幽蓟,踏平燕幽之地,可雪前耻!”

  与中国历史其它王朝的许多皇帝相比,宋王朝的皇帝好象都比较爱好和平。宋真宗说:“河朔生灵,始得休息,联又何忍复驱于死地?除此之外,爱卿可有什么更好的法子?”

  王钦若说:“皇上仁爱,明达于天地,是宋辽两国人民之福。如果不用战争的法子,以雪前耻,可用另一法子,以光陛下仁爱,我大宋威武!”

  王钦若拍马屁,说宋真宗因为仁爱,不发动对辽战争。而实际情况是,如果宋真宗冒险发动一场对辽之战,未必能达到目的。所以非是宋真宗不愿意发动对辽之战,实是不能也。

  但宋真宗的政治野心不能通过对外的赫赫武功达到,王钦若能有什么好法子,让皇帝感觉良好起来?

  王钦若说:“自秦政以来,仅有四位帝王(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唐明皇。)封禅泰山;我皇可效防古人,封禅泰山,此为不世之大功业也!”

  宋真宗听后,心里一动,但又不无忧虑地说:“封禅泰山,固然是不世功业,可据古籍记载,封禅之帝,都得是天降祥瑞,而后行封禅之事!而我朝,现在也是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但并无特别之天瑞,以应之!”

  这宋真宗也是委屈得很啊。大宋三代皇帝,也算是勤政爱民,把宋王朝治理得还是不错啊。但不是说天上人间是有什么感应的吗?他们赵家都把天下治理得这样了,这老天爷也不降点什么祥瑞之物,表扬一下宋朝皇帝们。实在让宋真宗郁闷!

  王钦若听后,嘿嘿一笑。他说:“陛下真认为河图,洛图果是神仙所为?不过是圣人教化民众的一种方法而已。所以臣窃以为,历代封禅所谓的天瑞,多人力为之!”

  听了王钦若的话,宋真宗沉思了好一会儿说:“如行封禅之事,怕左相王旦不同意啊!”

  王钦若回答说:“此大局所需,臣与王相勾通一下,王相也是一明理之人,陛下不必担心。”

  王钦若找了一个机会,与左相王旦就皇上将封禅泰山一事,交流了一下,出乎王钦若意料之后,王旦居然反对封禅。他的理由十分明确,皇上不可贪此虚名,而劳民伤财!

  宋真宗知道左相的态度后,作了一件创历史记录的事儿:向左相王旦行贿。他找了一个机会,专门宴请王旦,宴会结束后,真宗对王旦说:“联有一坛好酒,爱卿回家与妻儿老小共饮之!”

  王旦回到家后,打开酒坛一看,居然是一坛子珍珠。所谓吃了人家的嘴短,拿了人家的手软。王旦既吃了宋真宗的宴席,又拿了皇帝的珍珠,所以只能既嘴短又手软了。而宋真宗,作为一要风有风,要雨得雨的大宋帝国最高统治者,为求能作封禅这样的“大功业”,居然向自已的大臣行贿。这宋朝的皇帝也作得够累! 当然与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的皇帝相比,宋王朝的皇帝也是最有人性的皇帝,为征求大臣支持,不惜向大臣行贿,做法可能有所不妥,但也一定程度地说明了,臣子在皇帝心中的位置。

  王旦受了真宗皇帝的贿赂,再也不太好意思反对大伙议封禅之事了。他的思想,让真宗的一坛子珍珠给软化了。但也是所谓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啊,王旦老了之后,一直以没有反对宋真宗封禅泰山一事,引为憾事。

  在搞定承相王旦之后,老天爷又帮了一个忙。景德四年十一月,天降瑞雪。这场雪下得好啊,预示着宋王朝在经历了好几个风调雨顺之年后,来年还会是一个丰收年。所以宋真宗说:“瑞雪盈尺,来年麦苗有望矣!”

  他下令于崇文殿大宴群臣。真宗自已作了一首《瑞雪诗》,令群臣和之。景德四年十一月的大宋王朝的心情,被丰收的麦子,与年末的瑞雪搞得暖烘烘的。

  大中祥符元年正月初五。( 按序应是景德五年,因后来的天书事件,故改元大祥符) 宋真宗下令召集王旦、王钦若等大臣,于崇文殿开御前会议。

  此时春节刚过,许多臣子沉浸在春节喜庆气氛里,还没有回过神来。即就王旦、王钦若也不知道今天会议的内容是什么?接到内庭通知后,众臣急急忙忙赶到崇文殿。

  大臣们都到齐后,宋真宗说:“朕所有请大家来,因我大宋王朝发生了一奇异之事。景德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晚,朕方就寝,似睡非睡之间,突然寝室内一片大光明。光焰之中,出现一神人,神人穿一降紫色长袍,他对联说,速于正殿建黄箓道场,来年一月,上天会降天书《大中祥符》三篇。切记切记,勿泄天机!”

  “朕惊而起,神人忽然不见!朕当即令内庭于正殿修道场、作法事,至今一月有余。今晨皇城司上奏,承天门屋南角,发现一黄色包裹,联思之,即神仙所云天书?!”

  居然发现了天书!众大臣议论纷纷。

  王旦、王钦若对视了一下,心领神会,他们两位连忙下拜说:“必是天书无疑,陛下仁孝及于上天,今天下息兵戈,而且屡年五谷丰登,人民安居乐业,所谓天道不远,人间有验。今神告已至,天书果降,是我等臣民有幸,也是我大宋之盛事!”

  众臣一看承相都下拜了,他们也赶紧下拜高呼万岁。多啧啧称奇,有人说此是历朝历代未有之奇事;也有人说天书之说,只是在古籍里传闻,今却独现于我朝,此当今皇帝盛德,感动上天;等等。大臣们你一言,我一语,朝堂上气氛热烈起来,就要把崇文殿的屋顶给掀翻了。

  看着大伙有点乐过头了,王旦大声说:“陛下,臣以为天书启封之际,宜屏左右!”

  众臣听到承相发话,安静了一点。宋真宗扫视了一下群臣,说:“天书里说了什么,谁也不知道,如果上天谣示缺失,宜于从卿共勉;若是警告联躬,朕当自修,岂可隐而不知?”

  大臣们彻底安静下来,细细一想,也是啊,天书还没有从屋南角取下来,谁也不知道里面都写了些什么?

  虽然近数年国家还不不错,但果真好到十全十美?

  开会众臣,也不是个个都尽心尽职,也许有人还作了什么亏心之事,让天书当庭广众之下,指谪出来。这以后还怎混下去?

  如果天书真是警告皇帝的什么不德之事,大伙儿刚才的高兴,不是过头了吗?所以大伙都不作声了,等宋真宗发话。

  宋真宗下令,众卿都到承天门去。大臣们来到承天门,真的看到承天门南角兽吻上挂了一黄色包裹。隐隐约约还能看出,里面写了许多字。宋真宗看到天书后,先带领群臣向天书下拜。然后令内待小心翼翼地,把天书从屋角兽吻上请下来,令大臣当众宣读,天书名即为神人告示的《大中祥符》。书云:“赵受命,兴于宋;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

  天书是替宋王朝唱歌的,一些心里有鬼的大臣松了一口气。这天书太通晓人意,说大宋王朝能传七百世。还好,比秦始皇谦虚了点,始皇帝是想把大秦王朝,一世然后二世,二世然三世,传之万世,还要不竭。

  天书出现时间为1008年,还1126年,北宋就给金朝灭了。一百一十九年,才一世略多一点,如果给真宗降梦的神人是真,明明许了宋“七百世”,而才过了一世,就让金国灭了北宋,他老人家说话也太不算数了!

  天书一出,祥瑞已现。次日群臣入贺,宋真宗于崇文殿赐宴。改元大祥符年。并令吏部尚书张齐贤等,把神人降天书事件奏告天地、宗庙,及京城各大寺院。

  这“天书”如果属实,降天书的神犯了一个原则性的错误。他降天书之前,居然没有把要降天书于宋,与天地间、及京城各寺院的神灵们通一下子气,等天书降了之后,还需要宋真宗让他的吏部尚书,一个地方一个地方的跑着通知有关神灵,这降天书的神太失职了。

  几个月之后,全大宋的臣民,知道了天书事件。大祥符元年三月,兖州吕良等千二百八十七人上书,要求皇帝封禅泰山。宋真宗忙让引进使曹利带进皇宫。他却对吕良等人说:“封禅大事,历代帝王都不敢轻言封禅,卿等忠心可嘉,但所议之事,日后再说。”

  吕良等人说:“国家受天命五十年,已经至太平;令天降祥瑞,应有皇帝告成于泰山,上可以报天地,下可以应民心!”

  宋真宗还是不太好意思答应,所以说:“此大事,不可以轻行!”

  让左右重重赏赐吕良等人缗帛,令曹利好好招待吕良等人,还给他们一大笔回兖州的路费。

  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吕良等人书行为,是兖州地方政府幕后策划。他们在建议皇帝封禅事件上,抢了首发,虽然被拒绝,还是甜在心里。而且因为泰山其时划归兖州管理,皇帝封禅泰山,是兖州的光荣,地方官或当地乡绅可借机把兖州的品牌做大,当然还可以做点其它投机事宜。比如对于当地官员来说,接好驾,让皇帝与朝里的大臣们满了意,他们或许会多了许多机会。等等,把在拥护皇帝封禅这件事上,兖州官民可谓是万众一心!

  十多天后,以兖州为主,还在山东其它诸路进士八百四十余人,主动跑到皇宫前门,上请愿书,恳请皇帝封禅泰山。

  这动静可是闹大了。天下普通老百姓都有如此高的政治觉悟,宰相王旦等人坐不住了,他作为帝国千百万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宰相。如果不再表现表现,也对不起真宗皇帝的一桷珍珠啊。

  所以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及各路地方官,还有和尚道士,什么算命的,打掛的,三教九流之人,共计二万四千余人,以大游行的方式,跑到皇宫前门,恳请皇帝封禅。第一次上表,真宗给拒绝了,理由是:此议不妥,封禅大事,联现在还不配封禅。

  臣子们不服,说皇帝是伟大的谦虚,如果没有当令圣上,及历朝皇帝的精心理政,那有我们美好的现在?我们要吃水不望挖井人,我们万众一心在要求皇帝陛下封禅于泰山,把今天我们美好的生活,告诉天,告诉地,让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许许多多为我们大宋王朝牺的前辈们;永远记住今天美好生活的是多么地来之不易!

  所以臣子们不不达目的不罢休,上了五次表,第五次宋真宗才勉强同意。但同时下诏:一,封禅大事,本着节俭第一原则,既不可草率从事,又不可有失国体。令有关部半年时间准备,计划于大祥符元年十月行封禅大功业。

  二,所有与封禅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不得借皇帝封禅之事,骚扰民众。封禅所用工役不得无偿调用民夫。包括兖州兵丁都不得随意调用。

  三,诏皇帝所经州县不午以皇帝过境名义,修建行宫,侵占农田。等等。

  一切按排妥当之后,宋真宗天书事件,以宋真宗得封禅于泰山而结局。

  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

  一.狡兔死,走狗烹。

  “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这句谶言,据《明史》记载,是出自于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年间。明建文帝朱允文,是明太祖朱元璋太子、朱标第二子。因朱标英年早逝,朱标长子早夭,按古代皇权传承“立嫡”原则,所以朱允文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公元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死,朱允文继承皇位。其时的大明王朝,被朱元璋铁腕治理了三十余年,最初和朱元璋一起出来打天下的,一大批开国元勋、革命英烈们,经过明太祖一次一次的整治,如空印案、胡惟庸谋反案、蓝玉案等,能保全声名的只有徐达、常遇春、李文忠、汤和等六人。其中徐达,据传在其害瘩背时,被朱元璋赐烤鹅毒死。(按祖国医学理论,在人体某部位有感染或炎症时,不能食用某些肉类食物,否则会加重病情。传统中医理论里,把这类食物,叫做该病种的发物。鹅是瘩背患者的发物)而常遇春则是英年早逝。其它四位开国元勋,只有汤和活得最长寿,这个人绝顶聪明,看透朱元璋猜忌的性格,所以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示还乡,而且绝口不谈国是,所以能得安享晚年。

  朱元璋诛杀功臣,不遗余力。在明王朝的萧何——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后,他的太子朱标,也看不下去了,所以向朱元璋进言:“皇父诛杀太甚,恐伤和气!”

  一个天天想着杀人、整人的皇帝,无法创建和谐社会的。朱元璋是一聪明人,他明白儿子说这话的意思,也明白儿子对自个儿的忠心。但他认为,儿子朱标不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所以他当即命人找来一根长满了刺的棘杖,扔到地上,让朱标捡起来。

  朱标不明白皇帝葫芦里装的什么药,他看着长满木刺的棘杖,想拿起来,却无法着手,所以面有难色。看着朱标的狐疑与犹豫,朱元璋却哈哈大笑。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朱元璋对朱标说:“江山如棘杖,朕所以杀戮诸臣,是想为你去刺也!”

  古人曾云:伤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朱元璋却反其道而行之,以“伤人”,代其“防人”。这家伙的冷酷与无情,与提出“宁可让我负天下人,不可让天下人负我”的曹操一个德性!

  可惜朱标不能理解朱元璋的行为,他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臣!”他还是想指责朱元璋杀戮太甚,朱元璋见连最靠底的话,都跟儿子说了,儿子居然不领情,所以大怒,顺手拿起茶几,想向儿子砸过去。朱标急中生智,把一直藏在怀里马皇后的一幅画像拿出来,扔给父亲,就逃走了。朱元璋打开画儿一看,是一幅马皇后在危难之中,背着儿子们的逃难图。其时马皇后已死,夫妻情深,看着从前打天下的艰难岁月,朱元璋老泪纵横,所以也就放过了朱标一马。但因为朱元璋的猜忌、多疑的品质,让大明王朝从血雨腥风之中,有了一个开始之后,又在血雨腥风之中,跨出了他们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二.朱元璋想法办孟子。

  朱元璋对待功臣们的态度,不是以人为本,他没有创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打算。但他对待知识分子——当时社会的文化精英们,与对待开国功臣们的态度,有所不同。

  朱元璋称帝后,恢复了儒学的国教地位。因有人对朱皇帝说, 想让大明王朝传之万世, 世世不竭, 还得抓国家的政治理论建设。有一个法子是可行的,象前朝的许多皇帝们一样, 重用儒家信徒, 以孔孟为师。因为孔夫子几千年之前, 就提出“君君臣臣”的理论。在儒家思想里, 君就是天!

  朱皇帝翻开那些对于他来说,可能还是比较深涩的“子曰诗云”, 因为多是古文, 所以许多内容,他只是看过字熟,所以下令文臣给他逐字、逐句地讲解。才听个大略. 他觉得这孔子说得太好了!有许多的话, 简直说到了朱元璋的心里、胃里、肺里!所以他下令全国人民学习夫子的文章, 明王朝所有的大臣, 更加要加强对孔子文章的学习, 而且要写出每一个人的心得体会;武臣, 不得少于三百字, 文臣不得少于五百字。写好后, 交到史部, 作为年终考核重要考核依据。一时间, 孔子的文章把南京的纸也卖贵了!

  命令下达后,朱元璋自己也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儒家文章。不懂就问,不通就听,经常与朝臣们讨论经籍深夜达旦。大朝王朝变成了一个崇尚学习的王朝。中门使看后,好象也有人叹息曰“主上如此,国家振兴有望矣!”

  一日,朱元璋把孔子经籍读完了,开始读《孟子》。孟子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朱皇帝开始有点不解了,不是说了君就是天吗?乍又变成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还不如民?

  朱皇帝带着问题,又读下来。他读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而且孟子还说:“吾今而后知杀人亲之重也: 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朱皇帝大怒!这还了得,联得天下,宁可我负天下,能让天下人负联?!

  还要“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孔子不是以为君就是天吗?在天眼里,天下之人不是如同土芥?

  更何况对于想乱大明、大明可能的乱臣贼子, 联恨不得令其断子绝孙!对于他们,联不旦要杀其父, 杀其子, 还要杀其九族十族, 才能解联心头大恨! 这个可恶的孟子, 说什么: ”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屁话! 太荒谬了! 朱皇帝下令, 众朝臣赶紧进宫, 他把《孟子》一书,掷到他们面前, 说: ”你们看看, 你们这些文化人都胡说了些什么? ”

  朝臣们捡拾起《孟子》一看, 吓得没有人敢作声了。什么“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什么”杀人之父,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人亦杀其兄? ”这话用在大明之世,不是犯大不敬了吗? 过了半天, 一大臣说: ”陛下, 这孟子也太胆大了, 话说得太没有原则性了。对于一些乱臣贼子, 怎能不杀不诛? 放到现在,以我大明国威, 谁也不敢说这些大逆不道有话. ”

  这话说到朱皇帝心里去了. 他说: ”这老头子, 如果活到现在, 非法办他不可! ”

  大臣们都说: ”是! ”

  事关皇家尊严, 这事不能就这样不了了之, 朱皇帝责令李善长等人, 三天之内拿出一个处理意见。朝臣们协商了一个折中办法:孟子在历代文化人心中, 是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而且又几千年之前的古人,想用大明的法办他, 当时也没有时光隧道啊?所没有人能回到从前, 去执行朱皇帝法办他的命令。所以朝臣们等拟就一个处理意见:一, 孟子不得配祭孔子, 也就是取消他亚圣人地位. 吃不到冷猪肉了.二, 对儒家重要著们《孟子》一书, 作必需的删除。尽可把影响力缩减到最小。孟子事件的处理意见, 上报给朱皇帝那儿, 元璋皇帝下令施行。

  三、朱元璋为什么会痛恨知识分子

  大明王朝结合当时的社会特色,没有全盘接受孔孟之道。对待儒家理论如此,对待知识分子,朱元璋也是如此。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对知识分子的理解,只停留在“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皇帝们相比,朱元璋认为,知识分子是可以帮他粉饰天下的人。他需要知识分子。但对于知识分子,和对开国功臣们一样,他也是充满了猜忌与怀疑。朱元璋的这种心态,据说和一件小事有关。

  元末明初,朱元章与许多起义领袖没有经历过正规教育,比如张士诚, 他小名叫张九儿,本是泰州的一个盐贩子。后来起义事业做大后, 嫌自个名字没有文化,就请投靠他的文化人, 给他重新取个叫得响的名儿。这群人表面上对张谦恭得很,骨子里看不起张九儿, 所以给张九儿取了" 士诚" 这个名字,这个名是什么意思?有人告诉朱元章,“士诚”二字出自是《孟子》里的一句话:“士,诚小人也。”合起来便是,士诚小人也!

  这些文化人,借用给张士诚起名的机会,骂张士城小人得志!只是可惜张士到死可能都没有弄明白!

  “这些文化人太坏了! ”朱元章心里深深地记住了这一事件,时时怕文化人算记他, 讽刺他,平时阅读公文, 如发现“生”,他就疑心此人讽刺他曾经为“僧”;某人折子上写了“作则”两个字,朱以认这个人讽刺他曾经“作贼”,等等,只要你给了他想象的空间,他肯定要取你性命。

  孟子事件,结合张士诚取名事件,朱元璋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发生了一些变化。他一边采取拉笼高压的政策,让知识分子完全驯服在皇室威权之下,为自个儿所用。另一方面,对于自己猜忌的,与自个儿不合作的知识分子,朱元璋采取搞文字狱的形式,进行政治迫害。所以在朱元璋之世,搞出了许多文字狱。

  四、朱元璋与思想襟固。

  几百年之后,我们再回头看朱皇帝的知识分子政策,从对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角度来说,朱元璋是“一贯正确”的。一方面,他下令让士子参加科举考试。国家在选拔过程中,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只要能通过国家考试,许多人“朝为田舍翁,暮登天子堂”。但他此时已经明白了两手抓的道理, 对于皇家集权不利的思想, 从朱元璋开始, 就动用国家权力, 进行压制!有许多人认为,咱中国人的思想,到明清两朝,被严重襟固。而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清之际,砍向中国古代思想自由第一刀的家伙!

  自此之后,到晚清灭亡,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思想越活越僵化,越活越呆板。在国内,就有学术专家们提出“崖山之后,再无中国”的观点。(公元1276年,南宋王朝与蒙古人,于崖山一战,彻底败北,20余万人全军覆灭)在国外,也有日本学者提出:中国人自南宋之后,就开始退化之说。此观点可能不全对,但也不无道理。

  蒙古人入侵中国,他们作为军事强大,而文化落后的民族,对中国人进行思想压制,可以理解。但朱元璋一统中原之后,他对中国人的思想,同样地进行了高压的政策。同时,他对于孔孟之道搞修正主义,把适合皇权统治的一部份,无限放大夸大。最后只仅仅是儒家孔孟之道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因为皇室的需要,被浮夸成了儒家的全部。在一个独裁、极权的国家里,如果选择了某一思想,作为这个国家的国教,则按照统治者的欲望,这一思想学说的每一个文化细胞都必须为极权服务。

  远古的孔孟之道好象达不到这个要求,所以很纯正的孔孟之道,如“中庸”、“和谐”等的思想,或被皇权剪裁,或被国家删除,或被打入思想的冷宫。

  自明至清,国家虽然还打了儒家的旗子,笼揽人心。但这一时期的儒学,仅仅是笼在皇权外壳上的一件外衣,而其内核独裁,是极权与专制。学术大师们,对中国古代的这种现象,给起了一个学术名字:外儒内法!

  外儒内法的结果,是权力阶层,越活越爽,他们给民众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他们控制民众的手法,一天比一天多,他们对民众控制的方式,也是一天比一天复杂。民众在一天又一天压力之中,被臣服、被驯服。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中国人》一书中说:咱中国人培养忍辱负重的能力,就象乌龟培养自个儿的甲壳一样。

  确实在这种独裁、极权、高压的体制里,民众只有向乌龟学习,才能活下来。所以经明清两代,咱中国人之中,自由思想的人少了,思想解放的人少了;而属乌龟的人、属绵羊的人,却是越来越多!

  这就是朱元璋这类皇权的独裁者们,想要的结果。他们认为,把一群人变成乌龟、或者绵羊,比把一群人变成人,好统治得多。所以,为皇家的江山永固,朱元璋给近代中国,开了一个很坏很坏的头!

  五,分封

  为了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朱元璋摆平了功臣集团,还想出了“驯服”知识分子的政策。但历来皇权的敌人,不光光是拿枪杆子的武将,及一些有野心的、拿笔杆子的文化人。在中国民间,总有一些不怕死的陈胜、吴广,他们也在想着,“王候将相宁有种乎”、想着“江山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就是朱元璋本人,也是从一万万人之下的叫花子,变成万万人之上的皇帝。抛开迷信的天命之说不谈,朱元璋可以从一叫花子变成皇帝,在中国乡间,一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民众,难道不会为朱元璋的成功心动?

  为了防止种种可能性,朱元璋想出也为大明王朝设置“屏藩”的主意。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大封功臣之后,据说是以宋、元之灭亡为戒,(朱元璋认为,宋、元所以灭亡,一部分原因是中央政府过于孤立。)所以他封皇二子朱梜,为秦王,封地西安;封皇三子朱棢为晋王,封地太原;封皇四子朱棣为燕王,封地北平……共选项出皇子、皇孙十人,皆封于全国要冲之地。洪武二十四年,又封了一批皇子,前前后后,共封二十四位皇子,为藩王。

  二十四位藩王,在各自封地,可以拥有军队,最大的藩王可以拥有二万人左右的武装,最小的藩王,也有权拥有数千人的军队。而且他们在封地内,还拥有民政、司法,任用官吏等权利。所以二十四位藩王,就等到于把大明王朝划去了二十四份。

  分封之初,就有人担心,大明王朝会重蹈汉王朝七王之乱的旧辙,藩王们总有一天,会尾大不掉,危及中央王朝。但朱元璋没有当回事。其时明王朝距离刘汉王朝,时间过于久远,而宋、元两朝,近在眼前的案例,迫使朱元璋采用分封诸王之法,结果为日后“莫逐燕、逐燕燕高飞”谶言,创建了现实的基础。

  公元1368年五月,明洪武三十一年,英雄了一辈子的明太祖朱元璋,终于抵挡不住自然的规律,生病死了,时年七十一岁。朱元璋临死之前,下了两道诏书:一,命皇太孙朱允文继承皇位;二,命分封在全国各地的儿子们,化悲痛为力量,镇守藩国,不得来京奔丧。

  朱元璋的第一道诏书顺理成章。明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死后,朱标之子朱允文,被朱元璋立为太孙。其时朱允文十六岁,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允文已经做了五六年的储君,所以朱元璋一死,皇帝之位,非朱允文莫属!

  但朱元璋的第二道诏书,有点不近常理儿。按当时封建论理,明王朝普通朝臣逢到“丁忧”(父母之丧),尚需“夺情”(辞职回老家奔丧,守孝27个月左右),堂国家最高领导人死了,他二十多个儿子,居然不让到场哭个别,仅让孙子送葬,从人情上讲不通!在朱元璋众多儿子中间,也许有真心孝敬的,但迫于皇命,多不敢说一个“不”字。独建文帝朱允文的四叔朱棣,知道父亲驾崩的消息,星夜南下,到达淮安时,被当地驻军所阻,急报建文帝。其时朱允文才称帝几天,见四叔朱棣不服从皇爷爷之命,他既气又急!所以他也下一道不近人情的诏书:责令燕王朱棣北还!

  《明史》记载,燕王“怏怏北还!”

  在太子朱标死后,因为皇位继承权的问题,朱棣与建文帝已经埋下日后冲突的伏笔。据《明史》记载:因太子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认为,皇四子燕王朱棣“类己”,所以想立朱棣为太子。但大学士刘三吾等人,坚持“立嫡”原则。按“立嫡”原则,太子朱标死后,皇位的第一继承人应是朱标之子,朱允文;第二继承人,皇二子朱夹;第三继承人,皇三子朱拓。再其次,才能轮到皇四子朱棣。为反对立朱棣为太子,刘三吾提出两个理由:一,皇孙朱允文时年十六岁,已经成年,而且聪明仁孝,在朝臣之中,口碑很好,是一个不错的守成之主。二,如果皇帝跳过朱允文,立皇四子朱棣为太子,这做老子的心眼儿太偏了,置皇二子朱夹,皇三子朱拓于何地?

  刘三吾一席话,打消了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的念头。但朱元璋想立朱棣为太子的想法,却传得宫里宫外满天飞。这些消息,对于燕王朱棣来说,有相当强烈的心里喑示,可以增强他的自信心,但对于建文帝来说,从听到这类小道消息开始,他对自己这位四叔,多了儿份猜忌与怀疑!以至,在他还是皇太孙时,就表现出,对全国各地众多强势的藩王叔叔们的“远滤”。一次,他在皇宫的东角门里,与太常卿黄子澄闲吹时说:“众位皇叔分封天下,一旦有变,当如何应对?”

  黄子澄给朱允文吃了一颗定心丸:武力清剿!为了给朱允文增加信心,黄子澄还给朱允文列举了汉景帝之世,汉景帝成功削平七国之乱为例。确实,朱元璋的分封诸王,与汉高祖刘邦分封一样。而分封制度,可能是防止外乱的一贴药。但吞下这贴治世之药,最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是内乱。汉景帝之时,有周亚夫这等帅才,帮汉景帝稳住了天下。可朱允文的大明王朝,只有李景隆这类降将!所以,同样的历史布局,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个性的人物身上,最后的结局自然也不会一样!

  朱允文未必明白这个理儿,在他称帝之后几天,就发生了燕王藐视皇命事件,这让朱允文心里十分窝火,所以过了几天,他就把黄子澄找来,对黄子澄说:“先生可记得东角门谈话否?”

  黄子澄当然没有忘,于是乎朱允文与黄子澄开始“畅谈”,如何如何处置外藩的种种设想。而就在朱允文与黄子澄在皇宫里密谈时,燕王朱棣,早就在朱允文的皇宫里,密布了许多线人。他们把皇帝的谈话内容,原原本本的泄露给了燕王朱棣!

  公元1399年,明建文帝颁布了,朝庭对全国各地藩王的新政:诸藩王不得节制封地的文武吏士,不得代收国家税赋,不得干涉地方民政!皇帝一纸诏书,把藩王们的军权、人事权、民政权统统给没收了!而且喑示朝臣们,罗烈证据,给各地藩王找茬儿。

  其时,明王朝实行分封制度,已经二十余年时间,这些皇子、皇孙们,在他们的封地里,他们是货真价实的“王”,什么巧取豪夺、欺男霸女、为非作歹、胡作非为之事,做了到是正常,不做到是不正常!如果朱允文下定决心,用大明法律,把藩王们一个一个往里套,大概也是:全部砍头,可能有冤枉;一个挨一个砍头,肯定有漏网!

  结果,朝庭整治藩镇的命令,才执行两个月,建文元年四月,朱元璋皇十七子岷王朱楩,吓得自杀。皇十二子,代王朱桂,查出问题,被贬为庶人。

  三个月后,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举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变”。其时距离明太祖朱元璋驾崩,才十个月时间,按古制,也算是老皇帝尸骨未寒!这叔侄两就这样闹腾起来!

  从建文帝称帝时间上看,他撤藩之举,过于迫切。燕王“靖难之变”,多少有点官逼民反的意思。据《明史》记载,“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谶言,产生于建文帝中期,有一不知名的道士,游走于南京的大街小巷之间,边走边唱: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时人不知其意。

  建文帝自公元1398年称帝,公元1402年去位,连头带尾仅五年时间。而燕王朱棣起兵“靖难”时间,为公元1399年7 月,在时间上,属建文初期。所以是燕王朱棣“靖难”在前,道士作谶歌在后。当时许多人都看到一个疯疯癫癫道士,嘴里反反复复地,唱着“莫逐燕”这则谶歌,但没有人把道士的谶歌,与眼下正在进行的叔侄大战联系起来。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经过数年的“靖难”之战,攻占了南京,把朱允文逼上了绝路。有人说他投火自焚,也有人说他逃出了南京,出家当了和尚。等燕王朱棣进了南京,称了帝之后,有许多南京人才想起道士的谶歌!“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京畿!”这不是明摆了劝说建文帝不要“逐燕”(王)嘛?

  可唱谶歌的道士早就不知所终,只留下这则应了谶的谶言歌!

  这则谶言,是大明王朝,比较有影响的谶言,和中国历史的许多谶言一样,这则谶言出现得比较神秘,出自方外道士之口。而这个所谓的道士,很可能是一看破世情的世外高人,他可能是想通过谶歌的形式,劝说朱允文撤藩不能太急!

  但此时的朱允文,是高高在上的大明皇帝,道士想进忠言,却找不到说话的台阶。所以出此下策,佯装疯癫,在南京的大街小巷里,苦唱谶歌。希望某个重要的朝臣,或朱允文听到,起当头棒喝,悬崖勒马之效!

  道士唱歌之时,朱允文的“国军”,与“燕军”正处于战略僵持状态。朱允文此时,还有很大的战争主动权。但他没有听到道士的谶歌,或者就是偶有听到,也没有弄明白!所以他不遗余力地“逐燕”!最后,皇四子燕王朱棣,在战争之中,壮大起来了,真的飞上了京畿!皇四子燕王朱棣,化身为明成祖朱棣!

  所谓的历史,都是从前的现实。我们把从前的历史,不是当做故事来读,而是当做发生过的现实,来研读时,我们对“莫逐燕”这则谶言,所牵及人物最后的命运,以历史之中,并非绝对化的情节与过程,许多人会止不住为建文帝的失败,而扼腕叹息!

  遇顺而止-明

一

  明洪武初年,一次朝会结束,朱元璋留下刘伯温。他对刘伯温说:“刘爱卿精通星象历数,可否为我大明王朝,测测运数如何?”

  刘伯温是大明王朝开国功臣之一,有大明王朝“张良”之称。同时,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谶学大师(谶纬之学),据历史记载,他通天文地理、数学、命数、风水之学,传说中比较神秘的谶学著作《烧饼歌》,作者就是刘伯温。

  明太祖朱元璋在朝会结束后,把刘伯温留下来,居然问出这么一个问题,刘伯温不好回答,但又不得不答。所以他客套式地对朱元璋说:“我大明王朝福泽长久,陛下当传万孙。”

  明太祖朱元璋的这个问题,确实不怎么好回答。只要略读明史之人,对朱元璋猜忌多疑品格,不会没有印象。刘伯温作为明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跟随朱元璋打拼了若干年,他对朱元璋的性格,看得很透。所以他把皇帝的恭维话,客套话放在第一位,说明朱王朝,能够千秋万代。但这话,是刘伯温怕犯政治错误的吉利话,朱元璋心里当然明白。他对刘伯温说:“世间哪里有什么万年王朝,万年天子?

  赦爱卿无罪,爱卿不防为朕据实以闻!”

  朱元璋把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刘伯温如果还是扭扭捏捏、假谦虚的话,这皇帝可能就要龙颜大怒了。所以刘伯温只能细心推演,良久方对朱元璋说:“我大明王朝,历世当在三百年左右,后遇顺而止!”

  明太祖朱元璋遂手书“遇顺而止”四字数遍,良久才曰:“三百年亦足矣!”

  在清人邓士友编著的《国朝要典》这部书里,记载了这则谶言:“高庙命伯温,卜历数之长短。伯温卜之曰,遇顺而止。”

  历代开国帝王,天下创建之后,对于自家王朝未来的预期,基本上和秦始皇一个心理,希望自家王朝,能一世然后二世,二世然后三世,世世不歆,传之万世。但从秦始皇公元前221 年称帝,到朱明王朝创建,前前后后,有一千五百年时间。在这一千五百年时,中国经历过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蒙元。可以数得上台面的大王朝有九,如果连上乱世割据,偏安于中国某一偶的小政权,小王朝,就更多了。在这么多大小王朝之中,没有那一个王朝,能传之万世,世世不竭!

  在秦始皇称帝之初,他有野心,想让秦家王朝万世不竭。可当时中国封建王朝的历史,才被秦始皇开了一头,对于这种体制生命力,许多人只是处于想象当中。可到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68年,创建明王朝之时,所谓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发展了一千五百多年,已经存在的历史,让后来的开国帝王,再也不敢预期自家王朝,能传万世,能世世不竭!所以刘伯温推演出大明王朝,只能“历世”三百年时,朱元璋“知足长乐”,这一点,他比秦始皇好多了。

  转眼之间,到了公元1627年,明王朝倒数第二位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死了。

  这位明熹宗朱由校,不喜欢做皇帝,他最喜欢做木工活。《明史》里说他喜“自操斧锯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而且日营造,“成而喜,喜不久即弃,弃而又成,乐之不倦。”唯独对权力、女色不感兴趣,或者说提不起兴趣。

  作为中国古代万万人之上的皇帝,对女色不感兴趣,与众多好色的皇帝们相比,这简直是一个大大的优点。但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皇帝,对权力没有兴趣,或者提不起一点欲望,文化了一点说,是“尸位素餐”,粗俗一点说,是“占着茅坑不拉屎”!

  明熹宗朱由校就是这样一个“占着茅坑不拉屎”的皇帝,结果国家大权,旁落于魏忠贤手里,而魏忠贤是什么人?

  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太监,没有一丁点儿文化,连大臣的奏章都看不懂。可他有了权力之后,许多人,争着、抢着、哭着、喊着要做他的干儿、干孙!

  《明史》里说,当时魏忠贤门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而这些人,都是些什么人?其中有饱读诗书、明王朝的省部级干部崔呈秀;还有一些“威风八面”、“起居八座”地方总督,巡抚。这些人所以心甘情愿地、作魏忠贤门下走狗,不是因为魏忠贤有什么独特的人格魅力、文化素质,都是权力惹的祸。在魏忠贤一人得道之后,投靠魏忠贤的鸡犬走狗,都跟着占光,一个个恍恍乎干成之器,成了呼风唤雨的朝庭大员。所以传出一则谶言:魏鬼遍地走,茄花满天飞,说的就是魏忠贤及明熹宗的奶妈客氏。

  魏太监窃国的结果是,把大明王朝仅存的正气,一点一点砍削怠尽。一些研究明史的专家们认为,明王朝之亡,从明万历帝开始,但明熹宗的太监魏忠贤,是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巧合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令刘伯温推演国运时,刘伯温说了一句吉利话:陛下当传万孙。此话本是刘伯温客套话,但后来大明王朝的历史发展,让刘伯温“遇顺而止”谶言应验,也让刘伯温的客套话,一语成谶!

  明万历死后,太子朱常洛继位,即为明光宗。据《明史》记载,明光宗朱常洛只做了29皇帝,便死于庸医之手。这是大朝王天字第一号医疗事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搞清楚明光宗的真正死因。明光宗死后,太子明熹宗继位。明熹宗称帝八年,因无嗣,所以由皇弟朱由检继位,他“恰好”是明万历皇帝之孙,可简称其“万孙”。刘伯温的客套话,说明朱朝会传之“万孙”之说,十分荒唐滑稽地“一语成谶!”

  明末帝朱由检1611年出生,公元1627年继位,继位时16岁。

  他哥哥明熹宗朱由校,留给朱由检的大明王朝, 已经是一个既烂又破的国家。如同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烂木船。船老大朱由校对怎么开船、怎么保证船上成员的安全, 漠不关心。他把老大的许多权利、责职, 都交给船上临时二副魏忠贤。

  而魏忠贤这个鸟人, 胡乱指挥一通, 就把大明这条船,开进了一个风口浪尖的海。

  朱由检做皇帝才几天,就有许多大臣弹劾魏忠贤。说魏忠贤有十大罪。如:并帝、蔑后、无圣、弄兵等等。这时的朱由检表现出了、与他16岁的年龄不相符合的成熟与果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解决了魏忠贤集团。

  公元1627年的明崇祯帝,大有康熙帝,诛杀熬拜的风范。但明朝的元气,被魏忠贤集团伤得太多,魏忠贤虽无亡国之实,但他的所作所为足以让明朝亡国。

  所以魏忠贤虽死,大明丢失的民心士气,再也找不回来了。其时内有义民为患,外有满人作祟,已在风雨飘摇之中的大明,选择了一个16的孩子为帝,他何以堪受?

  在崇祯诛灭魏党后,大明朝有一个短短的兴奋期,特别是当时的北京人。

  当时的北京人,对明朝皇室的支持,是有理由的。这与中国历史上,不容忽视的“首都现象”有关。所谓的“首都现象”有两个特征:

  一,居民对时政消息异常敏感。

  二,中国历代的王朝帝(首)都居民,至少是地理上的既得利益者。

  现有王朝如果施行仁政,首都居民最先受益者;如果施行恶政,他们也是最先受害者。他们如同是宋词里的鸭子,政治上的春来或者冬去,首都居民最先知冷知热。

  公元1627年,崇祯17岁,他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总督蓟、辽军务。袁崇焕为了激励这位小皇帝,他向崇祯皇帝吹了一个著名的牛:他能用五年时间,就可以彻底搞定外患,彻底打跨满人!

  当时就有人指出袁崇焕话说得过头,袁督师略有感悟,可为时已晚。所以有人认为,袁崇焕的这个牛,为他两年后,被崇祯帝处死,埋下祸根。

  公元1630年,明崇祯三年,其时的大明王朝,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一、内患。陕西义军闹了数年,已经闹得很大了,占领了中国西南大片土地,有燎原之势。

  二、外患。满人突然来了一个战略大迂回。绕过袁崇焕严兵把守的辽东, 从北京西北方向、张家口地区, 直捣进朝大后方—北京。

  从军事角度分析,满人此举,是“气吞万里如虎”的大手笔。当时崇祯帝朱由校还是一个孩子,对于行军打仗、排兵布阵、战战术所知有限。

  而袁崇焕,不只是帝国的东北的一个方面军司令,还是明帝国的兵部尚书。

  至少相当于现在全军的总参谋长,但他也没有想到,满人会给他来一个迂回的闪电战,在清军围攻北京城这件事上,他有失职之处。

  好在,北京在袁崇焕急速赶来的、救援部队拼死抵抗之下,得保平安,但绝不无事。因为满人突袭,许多北京人家破人亡。所以清军虽然败了退,而战后的北京损失惨重。当崇祯、朝臣、民众,再度检拾起袁崇焕三年之前的诺言时,不禁失望,甚至愤懑!

  袁崇焕任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两年有余,满人不但没有被扫平的迹象,还有足够强的实力,打到帝国首都,袁崇焕的五年之诺,肯定无法兑现了!

  后有亲信密告,说发现袁崇焕与皇太极私下和谈,有与满人勾结嫌疑。崇祯这个孩子迷糊了、愤怒了,他下令拘捕袁崇焕,交有司侦办。许多后来的读史人,读到此处,止不住会想起韩信的走狗论。入侵的野兽跑了,可以烹走狗了。但有没有谁读出,虽打了胜仗,却损失惨重的北京?

  有一个人家,一天,突然跑来了许多劫匪打劫。而这时有一个人赶回来,指挥大伙打击劫匪。这个人来的很是时候,大家都把他当作救星。为了有效打击敌人,家里的什么坛坛罐罐,还有一些重要的家什,都拿出来当武器用了。在打斗之中,不免有许多人会受伤,会挂彩。最后,劫匪是赶跑了,可家也完了一半,还添许多伤员。

  按常理,大伙儿还是比较感激帮助他们的人。没有想到,有人举报,这个帮忙的人,居然和劫匪们一伙儿。大家对他的感激变成了愤怒。家庭的家长就下令,把他给抓起来。

  袁崇焕就是那个赶回来帮忙的人,崇祯大明朝的家长,北京的民众就是在战争中受到伤害的“大伙”。最后皇帝下诏,认定袁崇焕与满人勾结“属实”。对袁崇焕处以碟刑。

  崇祯的行为,如果给他一点理解的话,他其时才是一个19岁的孩子。在他的年龄与心智都不能承受时,是封建的家天下体制,把他推上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位置上。他决策错误、决定失误,屈杀了袁崇焕!但他的错误,对于明王朝,对于当时的社会,是至命的!

  袁崇焕被处于碟刑,当时的北京人居然争着、抢着吞食袁崇焕尸身,不能凉解!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对于自己国家真正的英雄,居然无情到这种地步,所有后来读史之人,不寒而栗!

  但古人云:“读书必敬,临史必恕。”也给点理解的话。也可以有两个凉解的理由。

  一、当时的北京人太相信崇祯。崇祯继位之初的一些表现,让他们相信,皇帝是个好皇帝。再而且他们是首都居民,习惯了不敢怀疑权力。

  二、战后的疮疤没有被抚平,他们需要找一个够格的出气筒。袁崇焕这个真英雄,假叛徒出现了。历史总是一次一次地说,真理、正义许多时候,是在少数人手里。袁崇焕就成了,不明真相民众的牺牲品。

  公元1630年的明崇祯帝,碟杀袁崇焕,等于自毁长城。三年之前,公元1627年三月,陕西澄城饥民王二,揭竿而起. ,树起了打倒明王朝的义旗。此时,明熹宗还没有死,崇祯帝还没有继位。早在明熹宗之前,明万历皇帝称帝时,大明王朝各地的反抗浪潮,已经是星星点点。

  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大明之初,为了减刑民众负担,明太祖朱元璋严令控制赋税,所以其时民众对政府赋税政策,还是比较满意,大伙多认为“不尚烦苛”。

  到明万历之世,国家营建过甚,且皇室挥霍无度,为了满足皇室需求,明神宗万历皇帝,下令增加矿税。而且此项税收,非有地方代收,而由皇帝派出的宦官,直接办理。结果“中官司四出,任意诛求,海内为之困。”

  后与满人交战,国家每年所需军费,逐年猛增,这些钱都分摊到老百姓头上,民众的负担大大的增加了,但结果还是入不敷出。结果有许多官员,开始打军饷的主意。对于一些没有上前线的士兵,或者拖饷,或者克扣军饷,甚至干脆不发。

  明王朝末期的国家内乱,实质是从一些缺饷士兵哗变开始,如: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正月,四川建武兵变。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云南腾冲兵变。

  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京军兵变……

  据明史专家们统计,在明王朝万历帝时,兵变之多,在明一代,无出其右者。但兵变只是给明朝皇室敲响警钟,与兵变相比,真正可怕的,是全国各地,广大民众的反抗,如: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镇江农民汪元起义。

  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河北滑县农民起义。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鄂皖山区农民刘汝国起义。

  同年,广东始兴县僧人李圆朗起义。

  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徐准地区农民赵古元起义。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福建爆发白莲教起义。

  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河南永城,刘元绪领导无为教起义……

  万历时,大明王朝已经是一只装满了火药的火药桶。万历帝死后,他儿子手下的太监魏忠贤,又给火药根添上了许多根引信。

  公元1627年,陕西澄城,又爆发民众起义,李自成、张献忠加入了这支队务。

  自明末帝崇祯称帝之后,在外,清人已经在东北虎视大明王朝数十年,随时都有可能对大朝王朝致命一击;在内,全国各地的民众反抗浪潮,达到了一个新高。在先安内,还是先攘外政策上,明崇祯皇帝居然也是实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其内”的政策。为了支援东北战事,皇帝决定实行精兵简政的国策,其中之一,是裁减全国各地,驿站工作人员。此项政策让大明王朝许多人下了岗,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统治者,没有以人为本的观点,也不知道对下岗人员,实行低保政策,所以许多人下了岗之后,为谋生计,不得不聚啸山林,违法犯罪。

  王二在陕西澄城起义后,恰好李自已下了岗,失去了饭碗,走投无路情况下,李自已张献忠等人,加入了王二的造反集团。

  在《明史》,及其它一些自命正统的封建王朝的历史记载里,古代史学家们,喜欢把李自成这一类人,称之为贼。而用我们现代公平,公正一点的眼光回看李自成这类古人,他们在国家与民族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恰恰是我们这个民族,自我纠错,绵延发展所必需的品格!

  所以他们不但不是贼,而且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只是这一类英雄的出现,是社会无意识的产物,这类人物的出现,不是哪本教科书,或者哪位学术大师,所能教育得出来的,他们是出生于社会的旷野之中,非独特的社会环境,不能成其大,非个人独特的个性,不能成其功!

  比较可惜的是,这一类人物,绝大多数,非善良之辈,他们出现的目的只有一个,打烂旧世界。所以在他们破坏旧世界的过程之中,对于当世的民众,很可能带来很大的伤害!如在四川创建大西国张献忠集团,盘据四川数年时间,杀人无数,四川为之一空,直到康熙中期,据说成都城里,人都给杀光了,白天屡老虎出没,以至后来,清王朝决定实行“湖广填四川”政策。

  公元1643年,明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了山西,开武昌创建了政权,自称新顺王。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占了西安,改西安为西京,李自成创建了大顺王朝。

  明王朝开国功臣刘伯温谶言,“遇顺而止”里的第一个顺出现了。

  李自成创建大顺王朝之后,立马挥军东向,三月十七日,攻破北京。明末帝崇祯皇帝自缢身亡。明王朝自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创建,到公元1644末帝崇祯自杀。前后历时277 年,距刘伯温所说的,明王可传世300 年,差23年。

  但崇祯帝死后,公元1644年五月,由马士英、史可法等人,奉明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创建南明小五朝。这位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也是明神宗万历帝之孙,福王朱常洵之子。公元1646年,弘光帝被迫出奔芜湖。五月十五日,大臣赵之龙、王锋、钱谦益等献南京城投降;二十二日朱由崧被获,解北京处死。弘光政权覆灭。

  同年,明两广总督丁魁楚、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拥戴桂王朱由榔,于肇庆称帝。

  即明永历皇帝,这位永历皇帝,也是明神宗万历帝之孙,桂恭王朱常瀛少子。他领导残存明军抗清,一真坚持到公元1661年。后,吴三桂率军入缅,捉回朱由榔,次年四月在昆明将其处死。

  至此,大明王朝失去了最后的希望。把所谓的明王朝之国祚,从公元1368年,算到公元1661年,距刘伯温的三百年之数,仅差7 年,误着率在2 %左右,从预测学角度,也算是精准了。

  而对于所谓的“遇顺而止”的谶言,第一个“顺”应在李自已的大顺王朝。

  而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李自成自称“新顺王”之后,其时,还远在关外的另一位清朝皇帝爱觉新罗-福临,于1643年继承皇帝,他称帝的年号,居也是“顺治”!他是大明王朝,碰到又一个“顺”。而还有一个“顺”,就是已经在四川称霸了数年的张献忠,他创建的大西国,年号里,与顺治一样,也有一个“顺”,大顺!

  “遇顺而止”这则谶言,也是一则古老的谶言,在明王朝流传了几百年时间,所以有许多人知道这则谶言。学者蒋建平先生,在他的著作《明史之谜》里认为,李自成创建的王朝,所以命名为大顺王朝,很可能与他手下的军师,宋献策有关。据记载宋献策这个人身材短小,但“精于六壬,奇门遁法及图谶诸数”,没有加入李自成的起义军时,他是以给人算命,看风水混生活。碰到李自成时,他陈一文件“谶记”,(可能是一体古谶书)里面有一句话:十八子,主神器。意指李自成会做皇帝。

  自成大喜,用为军师。按蒋建平先生的理解,此人不会不知道,刘伯温谶言“遇顺而止”,所以很可能是他建议李自成,创建国家的国号用“大顺”这两个字,以求应谶。据《明史》记载,李自成对宋献策“信之如神”。这李自成的“大顺”可能就是源自这里。

  但光光靠李自成的大顺,想彻底地革了明王朝的命,好象还不是那么容易。

  他只是推倒大明王朝的一个“顺”,真正让大明王朝“遇顺而止”了,还得靠关外的那个“顺”和“顺”的同伴们。

  至此,“遇顺而止”这一谶言,也算是阴差阳错在应验了。笔者的这部谶言作品,也只能贴写到大明王朝。所以如此,与作者的心里有关,与读谶言的人心里有关,与迷信谶言的人,心里更有关。笔者本意,不是宣扬迷信,只是想站到一个神奇的,有点怪异的角度,说说历史。别无它意,仅此而已!(全文完)